土木工程专业论文:浅析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与就业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对策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面向二级企业、施工单位就业现在附着于大型企业施工的二级企业、民营私企急需人才,基本上能够很好地解决毕业生的“三金”、职称评定等问题,这些企业也是非常不错的就业方向。 当然,要提高高职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培养质量过硬、素质较高、适应性强的毕业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稳步就业,实现高职土木工程类毕业生的“出口”畅通,实现土木工程类专业的良性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办好土木工程专业、搞好土木工程学科建设、增强土木工程专业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问题。即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方向全面发展。专业建设要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材及配套的课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走产教研结合的道路,推动高等应用型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基本思路 建筑工程学院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专业的全面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瞄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明确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构建了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规定了各教学环节的配置及其内容。它既是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制订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在开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 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我们首先组建了专业调查组,对有关工程建筑、工程建设及管理等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聘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将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相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了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其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土木工程施工一线及工程运行管理一线的业务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它必须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分析知识结构时,首先以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分解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分析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知识点,组织其相应的知识体系。根据各课程的相关性和知识的互补性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知识模块的拼装,构建整个课程体系。 (三)以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构建动态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的时间分配和次序安排。在教学计划制订中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并提倡学生获取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证书。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以大专业为基础制订教学计划,同时体现不同方向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学及生产一线的信息反馈,调整各项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注意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的“能力中心模式”。 (一)认真处理好专业与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上海师大的目标定位是:成为适应上海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鲜明特色的教研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强调知识的应用性,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具备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模块,二是以专业能力需要为基本依据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对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其应用性,明确其适用条件以及基本原理,不强调理论的推导过程。三是体现课程体系的动态性。课程体系是由各种可变的组合模块组成的,基本的课程模块使大专业的基础保持相对稳定性,专门化课程模块视其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而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动态调整。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建筑工程、国际工程等专门化课程模块。 (二)认真搞好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应能够全面体现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针对教学特点,土木工程系组织骨干教师积极配合兄弟院校,并广泛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同开发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种教材。目前己出版的有《AutoCAD2000》、《材料力学双语教材》、《钢筋砼双语教材》等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以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广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同时兼顾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加强能力考核,培养创新精神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能力考核,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各种综合能力细化为不同的专项能力,并对每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考核方法,明确各项技能培养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及基本工艺理论,由学生据此进行独立学习和训练,最后以能力考核作为评定学习效果的依据。并不断进行创新能力训练,根据创新成果评定成绩。如施工过程中的工艺设计、组织设计,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实践,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其创新精神。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实践 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的关键,是否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实践教学是否完善,是否有特色。我院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大致可分为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以及生产一线实践三种情况。课堂实践是基础,可以通过边讲边练来实现;生产一线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模拟生产实践既是生产一线实践的准备,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实践的补充,它可以达到反复实践、全面实践的要求。满足不同的实践要求就要有不同的实践场所,为此,我系加强了院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在院内实践场所建设中,首先加强了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系密切的重点实训场所建设,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满足各项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土木工程系重点实训场所主要有:建材实验室、土工地质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工程施工实验室,CAD实验室等,实验室建筑面积3400m2,各种设备总值500余万元。除满足各项实训教学要求的需要外,还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各工种上岗能力进行技能鉴定。 (2)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结合生产、科研发展实训场所。在设备添置方面坚持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设备,并兼顾生产科研设备的添置。土工及建材实验室不断结合生产实际,与生产单位合作完成多个项目的生产试验任务。 2.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已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住乐集团、宏润集团(著名大型民营)、香港华晨国际工程设计公司、林同炎-同济大学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上海住安建设集团、上海第一建筑公司、舜杰建设公司有限公司(著名大型民营)、大华房地产公司(著名大型民营)以及多家大型施工、设计、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以现场工程师为主要指导教师,由院方与现场工程师共同提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回学校答辩,以检查能力培养的结果。企业可以结合人才需求情况择优提前录用。 (二)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新路子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职业岗位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训时间及合理的组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实践教学时间短、要求高的矛盾。为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我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科学制订开放式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方案,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能力逐级细化成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并在实践教学要点制订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找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应措施。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其原理,以便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2.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教师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的进行练习,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能力测评,根据实训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种开放式的实训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克服了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带来的学习不同步的负面影响: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节约时间,进行其它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稍差的学生也不会因此失去实训的机会,或降低实践的效果。 四、推行素质教育,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认识 提高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重点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我院是由高职教育转为高等教育的,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多数跟不上高等发展的要求。针对此问题,学院组织了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活动。土木工程系将教师思想观念转变融于专业建设当中,采用紧抓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体参与的工作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组织研究组,认真研究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研究,转变研究组成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通过两年多的研讨,大家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取得了共识,认为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①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②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线创建专业教学体系。③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色。④“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关键。⑤产学研结合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⑥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当前专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二)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在认清应用型人才教育特征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制定课程教学要点,讨论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一致认为, 应用型人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在不降低理论要求的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的问题是合理安排时间问题。因此全体教师又将重点转向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研讨,提出了具体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率,在保证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多门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完成了力学、制图等课程的电子课件制作。 2.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土木工程专业先后将测量、建材、土力学、概预算与招投标、施工技术、制图等课程作为边讲边练或部分边讲边练课程。 3.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训场所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实践技能水平。推广高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学生假期参与生产实践,鼓励学生在校外兼职。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直接顶岗能力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不断动态调整能力培养目标,以适应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对他们的需求。前两年的教学以大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为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本能力基础,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专门化技能培训,同时加开必需的理论课。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能力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原毕业设计题目作为课下作业,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并将实际工程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虽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一些原因,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化需经历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加上教材建设跟不上,所以课程的综合和重组无法一次到位。 (二)受专业教室条件的限制,部分专业实践课无法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组织教学,像CAD辅助设计、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课程无法更快地加大教改力度。 (三)教学课件的开发、教材的编写、电子教案的制作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部分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组织力量开发特色鲜明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各课程、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而组织编写各课程和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配套教材,研究开发配套的教学课件和应用软件。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浅析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与就业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对策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面向二级企业、施工单位就业现在附着于大型企业施工的二级企业、民营私企急需人才,基本上能够很好地解决毕业生的“三金”、职称评定等问题,这些企业也是非常不错的就业方向。 当然,要提高高职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培养质量过硬、素质较高、适应性强的毕业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稳步就业,实现高职土木工程类毕业生的“出口”畅通,实现土木工程类专业的良性发展。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研究生 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内涵和存在问题。针对土木工程学科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并以介绍了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成功实践。 【关键词】土木工程 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其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性 科学 研究能力的人才。我国的学位条例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 论文 及研究成果在创新方面的要求也有明确规定。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核心、素质培养为目的教育过程,这其中以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创造,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的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想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应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创新思维是研究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创新的原动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创造品格是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激情、好奇、乐观、容忍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研究生还是表现出习惯性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对自己的论文课题有独到的见解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造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有: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轻视了学生的个体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保守、谨慎、不敢创新。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一方面降低的研究生源质量,同时也使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显得更加捉襟见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际上是“严进宽出”,淘汰率几乎为零。这种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和质量监控制的培养方法,难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更谈不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术腐败也在时时侵蚀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除了社会不良风气对研究生的影响之外,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为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主要内容是1)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2)建立研究生学术 论坛 ;3)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4)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5)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6)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下面我们就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些经验体会: 1 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给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校外实践创新基地,于2006年与湖南省建工集团一起,申请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地,即中南大学-湖南建工集团研究生创新基地,经过一年的建设,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的评估,正式授权挂牌。该基地每年接受数十名硕博士研究生,参与湖南省建工集团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联合申报省级科技开发项目二项,完成工法近十项,合编教材三部,共同十余篇。不仅提升了湖南建工集团的科技创新水平,创造了可观的 经济 效益,而且大大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尤其在重庆大剧院项目的建设中,获得了各方的良好评价。 2 建立研究生学术论坛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强调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建设,学院定期每年举办一届院级研究生学术年会,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演,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取前辈的成功创新经验。同时还不定期地在不同学科方向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心得、交流学术思想、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2009年10月我院将承办教育部全国土木工程博士生论坛,这将又是一个良好契机,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沟通、学习和交流平台。 3 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并为此专门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申报、建设、管理和奖励办法。力争将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等骨干课程分批、分级地建设成精品课程系列,构成完整的优质课程体系。目前,已经有二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6门校级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还支持开出了三门研究生双语教学课程。 4 建立研究生访问制度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积极参加 教育 部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每年土木工程专业有近十余名研究生通过选拔派往世界各地的著名学府攻读博士学位获联合培养。另外,有不少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导师也积极联系国外学校,给研究生提供短期的学术交流时间。学院还制订了相关政策和基金,鼓励在校研究生参加境内外高水平的国际会议。 5 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一方面鼓励研究生任课教师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大纲,另一方面也支持研究生任课教师根据 科学 技术的不断 发展 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积极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更符合时代气息的研究生教材。累计出版各类研究生教学用书近十本。 6 建设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 研究生开放实验基地是研究生落实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搭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国家级实验基地-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安全实验室、建筑材料和工程结构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实验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再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着研究生教学实验基地的任务,全时、全方位为研究生开放。 此外,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还设立了优秀博士 论文 奖励基金、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选题基金和研究生sci收录论文奖励基金,鼓励研究生开展对国家科技进步、 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原创课题研究。 土木工程担负着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集中体现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高强的实践能力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努力探求研究生教育、培养等各个环节的 规律 ,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一份贡献。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堂管理与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需要对教学作出必要的改革,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出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对学生有更明确的要求,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加强学生的结构概念和常识意识的培养,但在土木工程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学现状不符合教学要求的现象,需要作出及时的调整。 [关键词]课堂管理;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目前,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堂管理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实行教学改革,下面就针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现状和改革策略进行探讨。 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不合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学生只能选择被动听课,教师在讲台声情并茂地教授,而反观台下的学生则是一脸茫然,有的甚至无心听取,再加上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很低,这对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具有负面作用。 (二)教学方式较单一,学生已经厌烦 以往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单一的,教师仅仅是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只关注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经开始有了抵触心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教学。 (三)评价方式不合理,评价结果不够全面 评价方式对学生十分重要,学生通过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可以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但是现在的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评价并不合理,主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给出评价方案,这就造成了学生只重视自己的专业成绩忽视实践能力的现状。 二、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一)改革教学模式,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主体应该是学生,以往的教学模式却将教学主体默认为教师,因此通常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课堂就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概念比较多而且都比较复杂,学生本身对其学习兴趣就不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积极性,此时教师就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是作为一个观众,这样学生才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行课堂学习。例如,在实际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开始就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举办一些翻转课堂或者微课堂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组织课堂教学,搜集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学生也会全力以赴进行课程的讲解,其他学生对此教学模式感觉比较新奇,也一定会积极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我们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这时教师就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如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采用慕课教学的方式,将每个章节的理论知识拍摄成一个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的短视频,并将一些重难点进行集中讲解,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再现性比较高。例如,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通过慕课小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本身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太大兴趣,接触到这种新奇的教学方式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兴趣中学习,其效果也就很容易提高了,对学生普遍觉得很难的知识点单独安排几个视频进行突破讲解,让学生能真正掌握,这种方式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适当调整评价方式,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重视,其评价方式也只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但是实践能力非常差,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符合社会和国家的标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改变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评价方式,组织一些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活动,然后对其进行实习评分,将此成绩与笔试成绩按比例进行加和,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例如,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末期,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土木工程基础实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价,然后再将学生的实习成绩与笔试成绩按比例进行加和,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对综合成绩的排名相比于只对笔试成绩排名更具有参考意义,这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今时代我国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改革方法的确立就是不断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索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从而找到适合的教学策略。 作者:马荣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摘要】针对目前论述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土木工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是指通过结合、挖掘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要顺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该做些什么,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对策。 一、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性不够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存在将专业课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分块的教学安排,对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与传授,而对通过专业课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和保障,在教学考核中没有发挥相应的教学引导作用,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学校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将一门学科中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但是较少考虑到通过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对策与途径 (一)在教学目标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也需突出体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要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要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使专业课、实践训练课同样承载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教育。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高校教学按照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学知和学技的原动力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红专”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对应。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在土木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突破,对学生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新政策的认同、国家道路发展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激发其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教学内容上,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及其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的新格局 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建构上,要将学科教学与政治素养、国家意志高度统一;课程思政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反映在教学体系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知识技术,在顶层设计上,理想成长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要有机联系。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上不能仅限于理顺知识体系,而更多地要从历史、因果的角度阐述整个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并上升到哲学层面来观察、思考和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在处理科研或者工程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完全照搬经验,而是要考虑它们的前提假定是否一致。土木工程教学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一个合理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设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应根据国民经济状况、当地地质水文情况、工程施工水平判定自己做的设计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不能过分地重视计算而忽略了工程“功能”在设计中的核心位置;更不能仅仅根据目前的计算流程,生产出一系列的“图纸”和“计算书”。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内容,依照教学大纲,跨出教材,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教育因素,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土木工程课程具有理论性、工程性、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尽量多样化,充分借助网络化教学、课堂教学、视频录像、专业人员讲座等手段;重视实践环节,室内外实验过程中,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实验的教学原理和实验目的,严格地遵循实验章程进行各项实验,遵从客观规律,认真观察试验现象,分析整理数据;有计划地带学生到施工现场学习,增加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在以上教学环节中主意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个人操守和职业操守,只有摆正个人的价值观,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层面价值观,最后达到为国家奉献的境界。总之,无论从教师的思想认识上,还是从课程设计、教学考核与评价上,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都应重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当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同学们理解、领悟、认同并践行一个“土木人”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张丽娟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探讨 摘要:经济管理类课程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但目前对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仍有欠缺,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进行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强化经济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要通晓经济、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起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法规与工程监理等,它们共同构筑一个课程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资料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均走向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岗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事房地产开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懂施工会管理,即具备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评价能力,能参与工程招投标,掌握概预算的编制,精通法律法规及合同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3.1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应以学习技术为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只是点缀。与大部分专业课程相比,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未被普遍认可,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知识对将来的就业起不到多大作用。对待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态度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足够的兴趣,被动学习。 3.2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强,要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进行理论分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少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工程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在结合案例教学时,相应的理论分析就比较困难。 4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措施 4.1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 在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很少,这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远远不够。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使所完成的项目达到三大目标的相对较优。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还可开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这一需求。同时还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以案例形式加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化,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紧密配合。如精心准备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有影响的成功管理的实例作为案例,这能引起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并使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将讲座环节引入课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的管理人员作报告,以切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活动中把握自己、发掘创新思维的能力。经济管理类知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可以开拓眼界,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判断、决策,更为科学、准确,能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类知识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论文撰写,查阅资料,市场调研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直接的帮助。 5结语 经济管理类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付诸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文艳芳 张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专业导师研究 【摘要】 大一,大二是大学的重要部分,为了帮助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大学的专业引导和规划,我们提出了专业导师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它的可行性和优点。本文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与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与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导师 大学教育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教师只负责专业的教育,两者一般不相交错[1],并且大一,大二的学生并没有接触到相应的专业课,所以对专业的相关理解几乎为零。显然,这样的教育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因此,这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提出了专业导师制,专业导师主要是从学习方法,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一、专业导师的必要性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大一的课程主要是理论必修课,大二的课程主要是学科基础课,到大三第一学期分成了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这个时候,学生才真正接触到专业课,所以,在大一大二期间学生对专业课的了解非常少,对所学的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都不是很清楚。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期间表现得很迷茫。 2.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 本专业主要在于培养能适用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的能力,能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市政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研究,工程施工和技术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2]。所以要求学生能够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加强对知识的积累,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通过对大三大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大一大二课程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很多专业课程中用到的力学知识都不会;(2)课堂纪律和出勤率不高,学习态度不正确;(3)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没有掌握;(4)对大学里面的一些课程不够了解,不清楚课程的重要性。 3.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 专职教师主要带的是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到学生大三的时候才和学生直接的接触,所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非常了解,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二、实施方案与措施 1.专业导师实施的基本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建工系土木工程专业大一设了6个班级,共158位学生,土木工程专业专职教师6位。 2.专业导师的实施措施 (1)专业导师工作年限:两年(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考研和就业需求,通过《大学生涯设计登记表》的指导和反馈,进行动态跟踪和个体辅导。(2)专业导师每学期组织召开主题班会3次以上,约谈学生3人以上,并及时、详细填写《专业导师工作手册》。(3)按照学院《大学生涯设计登记表》的具体要求,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每学期初详细给出指导意见。(4)党支部每学期组织辅导员与专业导师开展集中讨论两次。(5)辅导员与专业导师之间,不定期的进行工作沟通与交流,特别是针对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和学风班风相对落后的班集体,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做好工作记录。 三、结语 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设置专业导师制,第一,可以很好的指导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和规律,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良好的学风;第二,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第三,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第四、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有条件的大学中设置专业导师,是非常有必要的[1]。 作者:王秋分 谢伟 郑玉莹 刘玉田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探讨 摘要: 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如何提高实习质量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文章针对传统生产实习模式,基于BIM技术教学应用现状,将BIM技术与生产实习教学进行优势整合,提出利用网络平台,设立网络施工模拟实验室,并探讨其过程管理及战略意义。 关键词: BIM技术;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网络实验室;教学改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日益迫切。2010年,教育部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逐步从单纯会技术转向“精技术,善经营,懂管理”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世界发达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工程实践教学。与国外相比,中国工科学校工程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最为人诟病的即为“形式之风”[1]。新形势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对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去形式化”的革新探索势在必行。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将软硬件相结合,将新技术等硬件作为支撑,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而土木工程行业兴起的信息—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正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一、生产实习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及现状 (一)生产实习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的排头兵,生产实习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生产实习是工科院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生产实习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以后,深入施工现场,参加施工等实际工作,通过学生自己在施工现场的观察、思考、学习,以及专业教师及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强化学生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学生以实际工作者的身份,直接深入建筑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的整个过程,一可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对已学习掌握的知识进行验证、加深理解,这是课堂教学重要的延伸,也是课堂知识得以巩固、丰富的过程;二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学习实际工程技术以及现场管理知识,培训学生在施工现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工程的感性认识;三可以在实习现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操守、组织纪律性、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教育,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工作夯实基础。 (二)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 传统的生产实习,教学上一般很少在学校进行实习预演,或为生产实习做充分的准备,仅由指导教师联系好工地或讲座,以班级为单位,以参观学习和听专题讲座为主。事后学生递交一份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即为实习结束。这种事先没有准备事后也没有后续总结的实习模式,既耗费了师生的精力、时间及学校的实习经费,然而却完全达不到教学效果。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习场地困难多,实习质量难以保障 联系实习场地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特别是近年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基于实习现场的安全问题,许多建设单位不愿意接受学校集体组织的实习学生,因为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对建设单位的影响很大,这样就导致联系实习工地非常困难,能联系到与原定教学计划内容一致的工地更是难上加难。而且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又不能保证面面俱到,带队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安全问题上,处处时时担心,根本无心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只盼实习早点结束,早点将学生安全送回学校。以致实习时间短,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完整,在整个实习中,学生只能查看工地基本资料,再跟着大队伍被动地“走马观花”,或者坐在教室里,毫无准备地听一听专题讲座。学生没有亲身参与,只有被动接受,还是无法切身应用专业理论。这样的实习,质量从何谈起?还有一些学生的生产实习由其自行找单位落实解决,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实习报告而片面应付,有的甚至不去现场,找有关系的单位盖章证明已完成实习即可,这样的实习能有收获吗?另外,还有些隐蔽工程,比如回填后的基坑及钢筋工程等等,一旦工序结束,即无法探究细部,学生即使到现场也无法了解相关知识[2]。 2.考核方式单一 实习的考核方式单一,即学生递交报告,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可能直接采用其他同学的实习照片甚至实习报告正文,或者稍作修改。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去过现场,靠抄袭同学和网上摘抄也能炮制出一份可以过关的实习报告。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很可能认为校方对于实习并不重视,自己也可以敷衍了事,甚至认为教师所谓的工科的严谨作风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这一认识还会影响到学风乃至日后从业的态度,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 生产实习要求带队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很多教师忙于教学,与外界联系较少,很少深入第一线,在指导学生实习方面缺乏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大都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场无法深入讲解,指导效果不佳。 二、BIM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简称BIM)由Autodesk公司发明。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学科的新工具,主要指以三维图形为主,由建筑相关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采用建筑过程的数字展示这一革新方式来进行数字信息交流及合作。BIM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其在建筑业的应用,主要涉及软件的研制和系统跟踪开发。BIM技术的应用革新了传统土木工程行业的施工、设计方法和理论,带来了新的理念。实践证明,建筑工程应用BIM技术,将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促使土木工程这个古老的行业与时俱进。进入21世纪以来,这项技术的应用趋于广泛,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信息化建设战略,在工程项目中大力推广试点:英国明确至2016年,所有政府建设文件均以信息化进行管理;美国的总务管理局、陆军工程兵、国家科学建筑研究院分别就BIM技术发展路线图、标准化工作出台了相应政策;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就BIM技术在项目中的试点应用制定了发展路线规划。中国也在逐步加快开展BIM技术的应用研究,住建部2011年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BIM技术要延伸至施工阶段,2012年开始制定BIM的相关标准规范,更显示出中国在推行BIM技术制度化上的决心及执行力。针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中国高校和企业界响应市场号召,积极储备BIM技术力量,促进BIM技术事业的发展。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在BIM技术平台研究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有的高校提出用BIM技术虚拟工程项目管理,更新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的开发模式;有的高校提出以BIM技术为平台,强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体系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的高校基于BIM技术,进行集成化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还有的高校直接将BIM技术开成计算机课程,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BIM技术进行接轨等等。综上所述,高校及企业界已经对BIM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性改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BIM软件系统学习的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有所提升,软件建模能力也优于以往。但从整个大土木的课程体系来看,BIM技术的效力显然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些高校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BIM软件而开设BIM技术课程,甚至在培养方案中将其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其实,软件开发出来就是为人所用,为了学会软件操作而学习软件大可不必,而且也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如将BIM技术融入到实践教学等课程中,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就不知不觉将软件操作熟练起来,对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学校的资源配置都有好处。(2)部分高校在应用BIM技术方面已作了很好的尝试,如虚拟沙盘、造价体系研究、集成化建筑设计等,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模拟的项目比较简单,不真实,比如一个钢架、一座小桥等,而BIM技术在处理大批量的数据冲突时才优势明显,简单的项目当然不能让学生领略BIM技术的强大,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实际工程的复杂。将BIM技术与实践环节进行结合,可直接模拟真实工程,将BIM技术展示的冲突与实际加以验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初步的工程经验。(3)从目前来看,BIM技术仅仅运用在沙盘模拟、建筑设计等土木工程行业的细小分支上,模拟还未成体系,项目间衔接的全面性也有待补充,而本科学习阶段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后工作的所需对应起来,BIM技术对于本科教学最大的意义应该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单一的模拟肯定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引入实践环节进行系统模拟。 三、BIM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 BIM技术以强大的协同交互性著称,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连续、即时、高效地提供高品质、可靠度高的有关项目设计草案、设计成型方案、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信息等。所有信息及数据通过BIM技术平台共享,建筑、结构设计师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可将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无缝连接,以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此外,BIM技术很多时候被用在施工前期,它可以无死角、全方位模拟施工现场,在施工前甚至设计初期就可以发现后期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进行合理的规避处理,以此拟定实际施工操作方案,最大程度地合理配置人员、材料、工期等资源。将BIM技术应用于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中的实际意义主要有:(1)作为一种表现力较强的虚拟现实技术,其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丰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丰富和拓展实习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2)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基于BIM技术的生产实习教学素材,可以生动形象并最大程度地还原施工现场和过程控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工程中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边学习理论知识,边与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3)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BIM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素材收集方式,学生在利用该技术采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其信息素养。无论是收集过程中的分工合作,还是基于资源的学习,都对增强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4)培养教师多样化、经济有效制作教学素材的能力。BIM技术的出现为制作教学素材增加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法。 四、整合BIM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实习质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针对目前生产实习出现的乱象,基于国内外关于BIM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将BIM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生产实习教学的特点与BIM技术的优势进行整合研究,课程教学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一)开发基于BIM技术的实践教学素材 利用BIM技术制作一个完整的结构施工全过程动画,并制定相应教学方案。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供学生浏览,在施工等课程学习阶段要求学生首先学习运用BIM软件,并与学生进行课堂上和网上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完善结构施工全过程动画及细节。 (二)利用网络整合BIM技术平台,设立土木工程学科网络施工模拟实验室 利用网络整合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习的工程图纸,每班学生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工程子项,通过网络上传自己的虚拟成果,最终实现实习项目预先虚拟四维施工。通过对设计图纸的深入了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查阅参考资料与分析应用理论及软件的能力,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的有效整合。另外,每个施工小组都有自己的子项工程,但全班学生做同一个项目也不会有雷同的现象出现,对后期成果的检验及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既杜绝了抄袭,也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在虚拟实验室中进一步深化现场实习所学知识 虚拟施工环节结束后,利用课余时间,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前去工地实勘,可以按照工程进度安排多次参观学习。不同于传统实习走马灯似的参观,已模拟过施工全过程的学生对施工现场的情况了然于心,能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关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学生在现场逗留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消除了教师及施工单位维护安全的烦恼。每次工地参观学习归来后,学生均可根据实际施工经验及技术要点继续完善自己的虚拟施工流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专业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条件和注意事项。将自己所学专业课程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这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工程素养大有好处,也确保了教学质量[3]。 五、结语 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逐步推广和实施,教学实习的改革是高校工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必然选择[4]。将BIM技术应用于生产实习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大补充,为实习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改革也有助于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系统化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团队合作精神的认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实习教学过程中也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丁克伟 夏珊 陈东 刘运林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探析 1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特点 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由于成人教育的种类多样,有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电视大学,以及公立高校成人教育和民办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不一。部分学生为高中生,部分学生为中专生。层次上的差异决定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区别。土木专业是一门非常注重工程实践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成的重点不再是以单纯地追求学历教育,主要目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将其实际工程经验与理论较好的结合起来。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生源正好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特别是施工经历。所以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本科专业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基础普遍偏弱;②生源的行业较多,涉及文、理、工各个学科,教学上很难顾及全局;③多数为在职或半脱产学习状态,听课时间难以保证,学习精力不够;④学生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理论认识薄弱。 2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教学现状 2.1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绝大多数成人教育都是依托普通高校教育,在降低教育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为兼职教师。部分院校临时聘请离退休教师或在读研究生代课。教师的教学精力和教学质量上都很难保证。教师作为成人教育最核心的人力资源,其素质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根基与生存的希望,但目前成人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还不容乐观。成人教育院校难以聘请到高水平的成人教育教师,缺乏大量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能操作示范的成人教育教师。目前的成人教育教师的待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离成人教育大规模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2教学内容滞后,结构不合理 成人教育一般都采用普通教育本、专科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等,理论的东西较多,实践结合少,推理性的讲解极不符合成人教育灵活性较强的特点。 2.3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依然是课堂教学和卷面考试制度。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为在职状态,自学的时间少。教学中多采用集中教学制度,在较短时间内要给学生灌输全部教学内容,学生接受困难,教学也形同虚设,呈“被动听课”状态。考试时仍然是采用“一卷定终生”的闭卷笔试形式,自主学习环节未能体现出来。 2.4教学管理人事化 成人教育对教师的人事管理多不重视,基本上是以事务性工作为主,加之教师队伍兼职、外聘较多,管理也较为松懈,缺乏集体凝聚力,更无法满足大多数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现有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缺少监督和评估体系,无法对成人教育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使得成人教师培训成为一种无序行为。此外,成人教育虽然发展迅速,规模庞大,但很多成人教育机构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报酬体系都很难满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 3教学改进方法探讨 3.1教育理念的改进 成人教育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的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不再是选拔教育、而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随着社会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的重点将转向高层的继续教育。不仅有大专和本科成人教育,目前又发展了研究生成人教育班,对于他们的教育,必然是解决其各种现实问题的教育。所以成人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主动改革自身的办学形式和内容。 3.2根据成人心里特点,探索教育方法 成人在学习上、人格上具有独立性,成人教育是一种推崇个性发展的一种自由式教育,因此,教师更应尊重成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教学应更多的面向现实生产实际,少一些教科书式的讲解,更多地采用讨论法、问题法、案例教学、实践、实验法等。更多地体现“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教学上应扩大专业信息量,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差异,具体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案。增加应用性内容,增加实践性环节,压缩理论性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改革培养目标、调整专业结构以能力为中心。注重课程的相互渗透,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模式。 3.3“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土木专业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从目前的土木专业成人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师资力量仍与全日制本科教育无实质性区分。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往往并不完全能适应成人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常常忽视提高自身工程素养来指导学生。所以,拓宽专业面是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在聘请兼职成人教育教师时,应优先考虑在不同专业方向上有工程锻炼经历的教师,对于拥有国家执业资格或多年的设计经验的教师加以重用。构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更符合应用型再教育的教学。 3.4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理念,构建成人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建筑结构工程、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道路和桥梁工程、岩土工程方向分别设立课群组,学生根据自己行业和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自行选择课程组进行学习。增加实践环节课时,削减课堂教学时间,课程内容的设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注重学生工程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土木工程师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方法。 3.5产学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土木工程成人教育,讲授课程并非最理想的方案。通过直接参加工地的工作,参加招标文件的编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监理助理等实际工作,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同时也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通过产学式的结合,学生可以更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投入到实际生产工作当中。课程教学中可以安排来自科研、生产部门的人士担任教师,他们讲授课程的一部分内容。通过社会渠道,与企业建立长期、 3.6教学资源的建设 多年的成人教育发现,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使用得最多、效果最好的教学方式。远程网络教育在近些年发展较快,拥有成熟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远程教育可以形成灵活的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网络资源丰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以自由地接受教育,它突破了人们在时间、空间交流的局限,使学生学习、复习和测试更加便捷,更具高效性。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未来最具前景的教育形式。 4结束语 要办好具有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现代的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学生作为自主的,个性的对象,进行满足自我发展的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更要体现出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不只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着重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实习基地、网络精品课程的建,引导教师深入工程一线,不断提高工程素养,真正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作者:陈棠茵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1对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独立学院这种“三本”院校的学生与其他重点高校学生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可以得出独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应贯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将重点放在“全面发展、突出专长、着重应用、强化实践”上。在有限的学制和学时内,只有改革并构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贯彻上述原则。“因材施教”是适合独立学院这种“三本”院校学生特点的。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较大,不像“一本”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在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和“一本”、“二本”学生有一定差距且参差不齐,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但是,这些学生各有特长和爱好,一般不会因循守旧,接受新生事物快,多数学生有一定潜质,喜欢动手且善于动手,这正是我们可以“因材施教“的基础。“学以致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求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持续、快速、大规模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状况还将在我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且,从扬长避短以及与“一本”学生错位发展的要求来看,也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也只有如此才能给“三本”学生留下发展和“用武”的空间。“全面发展、突出专长、着重应用、强化实践”是“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原则的内涵。“全面发展”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保持其整体完整性,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提高,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兼顾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突出专长”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突出专长,“突出专长”更应突出专业方向性而不是一味地拓宽专业口径,应以专业方向为单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压缩必修课内容和学时的同时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专长;“着重应用”应在适当削减基础课内容和学时的同时加强专业课学习,应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真刀真枪”的实践训练,多应用案例法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课教学方法,遵循“必需和够用”原则压缩理论课时以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融合于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学校与社会。总之,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素质而因材施教。以“应用”为目标,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方向为单元,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充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遵循理论课“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精简和调整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整合和改革各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2.1课程体系框架 基于前述独立学院“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按照“全面发展、突出专长、着重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要求,笔者所在的学院构建了由“公共课+专业课+素质课”三大教学模块所组成的课程体系主体框架。(1)公共课教学模块:由上级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本科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2)专业课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教学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教学模块。它是以专业人才规格的理论知识点要求为主线,构建保证专业规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其中专业选修课最低选修32学分。(3)素质课教学模块:包括素质拓展系列讲座、专业素质培养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融入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使课内知识得到理论强化和实践应用,作为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规定每位本科生应获得的相应的素质学分,注重个性化发展。 2.2课程设置 为落实“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课程体系主体框架,设置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其中公共课教学模块课程是由上级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不再赘述。 2.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独立学院应该贯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落实“着重应用、强化实践”人才培养要求,将实践教学更应该放在突出位置。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其内容、环节、过程及考核必须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由此而构建的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 3结语 笔者按照“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和“全面发展、突出专长、着重应用、强化实践”的培养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特色。经过两年多的运行,总体上保证了“具备必备理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强,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作者:朱锦章 杨子江 郭波 姚大飞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应用创新专业建设土木工程论文 一、“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工程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大致分为两大模式:一是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科基础能力,毕业后由企业完成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二是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毕业时获得具有职业资格的工程师学位。以上两种模式,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与学校结合,接受大学生实习,参与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民族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体现为民族地区和区域经济服务的特征。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学校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理念、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培养方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等工作为例,探索民族院校基于“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规律。 二、“应用创新”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 近年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国家“卓越计划”,立足于“应用创新”理念,以辽宁省专业评估为契机,发挥已有专业的优势,大力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2009培养方案和2013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应用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经过14年的办学历程,发展迅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被评为“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参加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位列全省第三。为实现“应用创新”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学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教育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 (一)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 1.强化校内实验设施建设,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1年学校土木建筑工程综合实验中心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实验中心”。2013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借搬迁新校区之际,在新教学实验楼的建设中,对实验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善,增大了实验室的使用空间,购置了大量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设备,以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理念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积极鼓励教师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形成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在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结合各种学科大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性试验。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以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导师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增加科研实验比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 2.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协议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等。近年来,该专业与大连市8家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及大型监理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基地,除顶岗实习外,企业还接收30余名学生参加“3+1”试点班的企业学习。此外,学校还聘请了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项目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进行指导。多年的实践教学证明,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创新创业意识。 (二)加强创新教育建设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制”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为目的,建立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工作室”;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大赛为目的,建立了“混凝土材料性能创新工作室”;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测绘大赛为目的,建立了“土木工程测绘技术创新工作室”等。近期,又开设了“力学应用创新工作室”、“土工实验创新工作室”等。各创新工作室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并配有相应的设备,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创新工作室的训练,学生获得了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锻炼。近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还多次主办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并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混凝土配合比大赛,省、市级结构大赛和测绘大赛、力学大赛,各种级别的“挑战杯”大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培养方案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直属院校,学生来自全国56个民族。木工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为满足民族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土木工程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和交通土建方向。学校60%以上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语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中主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教学,即对将来继续从事土木工程科学研究准备考研的学生,着力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还设置了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选修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应用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2009培养方案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将培养方案分为三大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尤其在专业教育平台的设置中,开设了一些新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土木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土木工程技术工作室课程、道路测试技术工作室课程等,并设置相应学分,使应用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3+1”的培养计划,使校企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化。在编写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调整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革“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增加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课的内容和学时数。如在毕业设计之前,增加毕业实习的环节;在混凝土课程设计中,增加混凝土双向板的设计内容,以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增设了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在交通土建方向的限选课中,增设地下结构课程设计;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3D扫描技术在民族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和结构无损检测等实践课。总之,力求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具有时代专业特色。 三、结语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符合现代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需求。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中引入“应用创新”的理念是必要的。在人才培养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教育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原则,依托“卓越计划”,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等,千方百计培养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人才。 作者:覃丽坤 孙建刚 隋惠权 王振 高凌霞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论文 1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对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部分,结合我系土木工程专业“三位一体”的“666”实践教学模式,课题组通过两届学生教学,尝试将课程设计分布在建筑设计教学内容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尝试多人合作指导课程设计的模式。课题组老师根据教学需要及自己专业特长,拟定不同结构体系、不同使用功能、分量适当的课题,由学生自愿选择指导老师进行设计,一则可以满足学生爱好、激发其设计潜能,二则可以减轻科任教师工作量,效果良好。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强化规范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业余时间,严格考核,及时总结,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1.2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2.1以项目实例为依托,开展设计教学。 在课程设计讲解过程中,以已修建实际工程为主,对实际工程进行设计。将书本理论知识与身边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近两年榆林麻黄梁汽车产业园区,兴建了一批汽车销售4S店工程,主体为门式刚架。就以实际工程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带领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已修建好的门式刚架,了解结构形式,翻阅完整设计图纸等资料,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一一对照、比较,增加了实际工程认知度,增强了施工图的绘制能力。在校教师再对钢结构施工图中的要点一一讲解,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2.2优化教学内容。 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能让学生更多地掌握课程设计内容。把课程设计相关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集中讲解,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后,我校安排以理论部分较强的钢结构原理为主。对于课程设计部分的讲解学时几乎所剩无几,那么对于钢屋架课程设计中的支撑布置、荷载导算、内力计算、构件计算、节点设计等几部分以平时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多加练习,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指正问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强调,这样能够保证设计各环节的质量。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另外,要求学生查阅最新规范、图集;课程设计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那么就要以最新设计规范为依据。 1.2.3教学模式和设计内容多样化。 在钢结构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一种引入“参与•合作”教学模式。把一个设计项目拆分为几个子项,2-4人组成设计小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去,对某一项目进行设计,每人设计一个子项。“参与•合作”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设计作用,形成学生主动、积极、创新的设计理念,团队合作的设计学习情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1.3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1.3.1将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 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与理论讲解在实施上是分开的,导致理论知识的讲解空洞、乏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一般。考虑到教学与课程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笔者提倡理论,笔者尝试将课程设计与理论讲解相互穿插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2选择恰当的题目,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份量。 笔者对开设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的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该环节考核采用同一题目(同一套施工图)进行考核,形式单一,而且在多届学生中使用,对课程设计的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进行设计选题时应本着“工期新、结构新颖,任务分量适当”的原则,同时尽可能选用正在建的工程,方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将设计蓝图与实物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设计的积极性,提高设计质量。 1.3.3加强老师跟踪式指导,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动性,推行学生成果互审制。 为确保设计质量,增加学生的主动认知能动性,在进行课时设计组织运行时,将工程量计算安排在教室集中指导,每天不定期的检查学生的初稿,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对一些共性、难点的问题集中讲解。定额套价、材料调差和取费统一安排在模拟算量实验室,使用网络版的广联达计价软件来进行操作,既方便教师的跟踪检查、指导,又可以使学生对基本工程量汇总计算等进行互审,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确保教学质量。 1.4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本课程设计通过一个常见的、典型的多层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使学生熟悉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内容及程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所学施工技术与管理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为在项目施工、管理领域执业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笔者认为该课程设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将设计课题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杜绝“两段式”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将课程设计与课程理论分开组织,忽略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建议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将二者相互穿插,重点讲好项目施工工艺的组织流程、项目进度控制方法及工艺间的逻辑关系等内容,为后续的工程项目的专项组织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②尝试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课程设计环节。针对我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校企合作育人的构想,以现有产教合作项目为依托,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尝试校企双向合作育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早融入工作岗位,使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拓展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学校知识学习厚基础、企业环境养素质、顶岗实践强能力”。③构建“多任务教学、多人合作指导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考虑到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与施工工艺联系紧密,建议构建集“多层民用建筑(住宅、办公楼等)施工组织设计、单层工业厂房施工组织设计”等为主线的多任务设计课程,并配备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设计指导,确保设计质量。④与生产实习相结合,革新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按照原有人才培养方案,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安排在生产实习教学前,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效果不是太好。建议在组织课程设计时,在生产实习前布置任务,生产实习后提交作品,使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工法等融入设计,有利于设计中工程质量、文明施工、施工组织专项设计及季节性施工措施等内容的深化。在成绩考核方面,可以结合生产实习环节通过ppt汇报等环节进行,亦可与实习企业联合进行考核,效果较好。 1.5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梁盖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两个环节,是对混凝土结构及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钢筋混凝土梁盖设计部分,主要以理论计算为主,应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内化、积累;对于单层工业厂房设计部分,则主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措施如下。单层工业厂房设计的主要作用是将课程中所学的单个知识点,如单个受力构件设计计算方法、荷载计算方法、内力计算方法、内力组合原则等实际应用于厂房建筑整体的结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设计理解所掌握的计算方法在工程中如何运用,怎样实现教材内大量的构造措施等。雷洋等对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的设计内容及重难点进行剖析,并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方法,具体如下: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该课程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讲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重点,以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为目的。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倒叙法,即根据设计结果反推设计过程,抓住每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各个击破,教学效果较好。②合理安排教与学关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的性质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领导、组织和控制这一角度出发的。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积极参与,然后才能成为积极的推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是“教”与“学”同时在场时对学生的角色定位。③合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设计效率。我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是按照二周,学时排在学生没课的时间和周末,这样从第一次课到最后一次课最久能拖一个月之久,需加强过程控制,方可确保设计质量。此外,笔者认为,对于单层工业厂房设计这块,为确保设计质量,应加强与房屋建筑学等课程的互动、沟通,在指导教师配置方面,亦可以配置房建老师及企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2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内化理论知识、拓展实践技能等有重要指导意义,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积极意义也在于此。 作者:马小莉 单位:榆林学院建筑工程系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一、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实际工程中需要的是力学概念清楚、具有扎实的定性分析能力的优秀人才。而定性分析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按照教学服务型功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建设应把服务专业作为建设的指导原则,专业基础课要结合专业,注重职业能力。”因此,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应从课堂教学体系转变到以专业培养为核心的能力体系,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转化到多途径能力培养为主,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结合。 二、改革措施 (一)加强“两个能力”的培养 为了满足国家《纲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应定位在掌握基本力学原理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结构定性分析和电算能力。因此,课程教学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培养。1.定性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结构,比如静定结构、一次超静定结构等,要求学生能对其内力进行手算求解。而对于复杂结构,手算是不切实际的,但学生应能运用已学的力学知识对其受力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比如绘制出超静定框架结构的弯矩图轮廓,能够绘制多跨连续梁任意截面某个量值影响线轮廓等等,具体量值不必求解,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总体上了解结构的受力情况,从而对整个结构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另外,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电算分析时,定性分析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定性分析,可以对电算结果从定性的角度来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从而判断计算模型是否正确。平时,课堂上可以从外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关系入手,提高绘制内力图技巧,来培养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2.电算能力目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大部分强调的是结构的定量计算和求解能力,这在计算机数值分析技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值得肯定。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力学分析领域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软件对结构进行电算已非常普遍。无论学生是做毕业设计,还是在未来工作当中,都会经常用到电算。因此,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结构力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还不能满足现代结构力学的教学培养目标,还应注重学生的电算能力培养。比如引导学生应用结构力学求解器、Midas等专业分析软件进行结构内力计算,能对计算结果具有初步的分析能力,为真正成为一名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根据各章要讲解的知识点和难点,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内容前,通过视频、图片和动画等手段,创造实际工程情境,从而引出将要教学的内容以及对应的工程任务,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完相关理论知识点后,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的工程案例加强理解,从而潜移默化地将工程思维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如,在静定结构计算这一章中,对工程中的混凝土简支梁、钢桁桥、拱桥等不同形式的结构受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形象地说明各种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另外,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结构力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列举实际工程中发生的事故案例,如湖南凤凰桥在施工中的倒塌、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大厦的整体倒塌等,对这些事故从力学角度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结构受力状态的理解,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强化实践教学 依据结构力学这门课程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力学概念是从实践中来的,开设结构力学课程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专业知识。笔者所在的中南大学对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课程实验的教学改革,建立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系列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试验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其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另外,每年还举办结构模型大赛,在大赛规定的要求下,让学生自行设计结构模型,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可推动结构力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打破课堂理论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学生能真正参与课程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四)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法只能考核学生对课本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全面的。为适应现代结构力学教学模式的要求,我们将原有的一次性考核转变成多方面、多层次的考核,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不仅对学生平时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还要对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考核。第二,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考核,将实用性较强的内容采取上机或其他形式进行考核。第三,课程考试增加对定性分析内容的考核。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结构力学课程建设新的定位目标。只有不断改进结构力学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才能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力学分析和计算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课程建设培养目标。 作者:韩衍群 单位: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探索性实验设计论文 1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1.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使得学生处在面临问题的决策者角色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课堂,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必须以不同的方式被激活。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互相学习。教师一般都是专家,但他们很少直接告知学生专业知识。案例教学法主要是用在商业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教学活动中。例如,1908年已被用于在哈佛商学院和公共政策学院。教学案例研究是全球顶尖的商学院进行核心功能。他们常常组织比赛确定最佳的新的教学案例。商业案例是模仿或模拟真实情况下的文档。案例陈述的现实让读者参与其中。案件往往说明企业或政策形势需要解决问题,还包括课堂讨论和研究的其他信息。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提供了充分的事实基础上激发学生获得一切可能的结果。作为现实的模拟,案例必须具有三个特征:一个重要的业务问题或问题。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没有教育价值;充分的信息基础;没有明确的结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选择和组织案例,这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1.2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是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正式提出来的。它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要求学生将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构造成模拟实际生活的故事情节。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现更加复杂和深入的问题。因此,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等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的重要的评价标准。 1.3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思考策略和该领域的知识。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知识、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有效的协作能力和内在动机。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方式。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发现他们已有的知识,需要知道什么,以及如何和在哪里获得新的信息,可能会有益于该问题的解决。教师的作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支持、指导和监控学习过程。导师必须建立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并鼓励学生,同时也拓展他们的理解。Barrows定义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型为:(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2)学习是学生小团体做的,理想的6~10人。(3)教师指导学生而不是教学。(4)以问题为基础组织和激发学生学习。(5)问题是设置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刺激的认知过程。(6)学生通过自我导向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基于问题的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达到几个主要标准:首先,要有一个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学习中心”,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围绕该中心。第二个标准是必须有一个驱动问题,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也不能有一个预定的结果,它应该要求学生使用的先验知识来所有可能的结果。其他标准包括建设性的调查研究、学生的自主权等。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主要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 2土木工程探索性试验设计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了“探索性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引导教师将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计划内实验教学内容,从而深化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通过科研与教学融合,切实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介绍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设计所申报的“探索性实验”教学项目“沥青混合料多轴加载试验”。 2.1提出问题 最新版的《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中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单轴压缩、单轴拉伸、小梁弯曲和劈裂试验等。试验过程中,沥青混合料试件处于单轴或双轴应力状态。而实际沥青路面中,沥青混合料处于多轴受力状态,承受压缩、拉伸、剪切的交互作用。因此,现有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装置与方法无法模拟实际沥青路面材料的多轴受力状态。 2.2分析问题 为了模拟实际沥青路面材料的多轴受力状态,采用如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通过转动的橡胶轮胎带动圆柱体试件转动,试件受到橡胶轮胎的表面摩擦力F和铅垂方向的压力P作用。同时,在试件水平方向施加压力Q。从而模拟实际路面材料多轴受力状态,使得试件承受压缩、拉伸、剪切的交互作用。 2.3试验步骤 (1)试件制作。采用击实法、静压法或旋转压实法制作的圆柱体试件;或在轮碾法制作的板块状试件中钻取的圆柱体试件;或在路面中钻取圆柱体的芯样。 (2)安装试件。将试验室的环境温度控制在试验温度±0.1℃范围内。加载前,保温时间为90~120min。 (3)水平方向加载。通过水平加载油缸对试件施加水平方向拉伸或压缩荷载。 (4)铅垂方向加载。通过铅垂方向加载装置在橡胶轮上施加荷载,从而在试件中部上方施加铅垂方向荷载。 (5)启动橡胶轮驱动马达,使得橡胶轮单向旋转,转速为1~100r/s。 2.4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试件转动一定次数后,量测试件中部加载位置的直径,计算直径变化率。加载后试件中部直径的变化百分率计算公式为:100%×加载一定次数后加载位置试件直径/加载前试件直径。同时,量测试件长度,计算加载后试件长度的变化率。加载后试件长度变化百分率计算公式为:100%×加载一定次数后试件长度/加载前试件长度。教学过程中,共15位同学参与该项试验,分为3组,每组5人。 3教学效果 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有助于把学生纳入教师的科研项目,驱使学生调查研究,组织讨论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授课教师与同学们一起通过该试验项目掌握了实际路面材料的受力状态,并创新性的设计了“沥青混合料多轴加载试验”方法。依托研究成果申报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在国外SCI源刊投稿论文2篇。 4结语 (1)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将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部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为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2)开展探索性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他们今后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帮助。(3)开展探索性实验活动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葛折圣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因材施教,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办学方法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1年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2.75+1.25”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2.75”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1.25”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1.4培养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派送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博士去企业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参与工程实践攻关相结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师队伍。 1.5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两部分。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个亚系统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务科→系(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另一个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部→学生。这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质量管理系统。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反馈等,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持续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成功经验可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造就高素质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而地方高校更应“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的培养。每个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点、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必将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盐城工学院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小范围、大幅度”四个试点改革专业之一,2009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比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良性循环基础。 2.1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应该在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力学和材料科学作为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编写适合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2.2实践教学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一线工作,具有出众的建造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学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工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对照行业标准和注册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通识课程体现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理念的确立,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通识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等。 三、落实毕业设计目标,切实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一般教学实践环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毕业前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注重工程实践性、适用性,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1精心组织,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适当增加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特别是聘请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握关键程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为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决定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过中期检查则可督促教师的指导进度,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的正确性,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总体表现,提出整改意见,为毕业设计顺利展开提供保证;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总之,通过以上关键程序,可以切实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者。 四、结语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根据市场需要、社会需求来定位思考,这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只有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明确办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地方特色,才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人才。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优势、坚持特色,遵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因而其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并且作为唯一一所地方高校于2011年成功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 作者:甘亚南 苗兰亭 单位: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高校新办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结合地方实际,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建立起注重专业素质教育,采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提高专业素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方向指导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桥梁、公路与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科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应用前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6.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借鉴老牌院校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专业最大差别是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当定位在为土木行业的施工建设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有关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工程测量、材料试验、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设备使用的基本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具有进行工程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培养计划的设计上,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针对性,有侧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应是教学培养方向的主导因素。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体现“足够广度、必要深度”的原则,一般基层单位工作比较复杂,专业划分不细化,大部分是多工种,相关专业交叉和综合。因此,这样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体现“广度”的原则,拓宽学生的专业涉猎范围,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深度”的把握。 2.注重与行业接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考虑到其学科性质并结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主要应迎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毕业后到单位能够尽快适应,直接上岗。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一定范围内选用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结为合作伙伴,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证实习、实践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体系,成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主要组织编写和审批各类教学大纲、指导书,检查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等工作。实践大纲要通过有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大纲应包括训练目的、内容、深度、实施方法和有关规定及要求,具体操作流程,尽可能做到直观,供学生提前参考。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技能、素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把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工程中吸收有用资讯,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二、加强和完善校企合作 以往,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课程安排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关于专业研究的最新发展、最新技术、工艺缺少相应的讲授,与具体实践操作上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则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充分的提升,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更差的现状。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适应当前工作的状况,而是着眼于未来行业的发展空间,并倾向选用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合行业发展的要求,与企业合作,与行业接轨。提升专业科技含量,使学生掌握新结构形式、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彼此发展。以教学为例,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贯穿于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共同实施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打造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赢的办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主动争取,依托行业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创建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适应性,寻求地方高校优势,走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教学发展之路。总之,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地方院校要正视与重点院校的差别,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并与重点院校分开层次,有所侧重,摸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样才会培养出有活力、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巨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郭建 单位:齐齐哈尔大 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一、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 如学生在学习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中进行课堂讨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后到材料生产与施工企业学习材料生产工艺和根据不同工程特点选择材料,并针对实际问题应用基本理论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基本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同时,在设计与施工实践教学环节时更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 三、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对实际工程缺乏深入的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要求。此外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工程实际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学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沉下去,系统地深入了解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学生在实际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从而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在理论教学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设计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渐进式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特别要注重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结合理论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并达到一定要求,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体系。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科研项目,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3.增加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性实验内容。专业实验课程应结合工程实际增加设计性、施工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工程进行设计实践,探究工程施工过程,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做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五、教学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指标和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制定教学质量指标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前提。而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建立完善的职责体系。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专业各部门各负其责,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要安排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学工老师要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六、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理论教育大国迈向实践能力教育大国的必由之路,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着手,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孙家瑛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浅析 【摘要】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长,而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安全直接影响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急需解决的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从而对于电力工程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电力工程建设当中所存在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对于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当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改善,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对其要求也在变得更加苛刻,与此同时,电力工程建设同国计民生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对此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顺利的实施电力工程,在电力工程当中,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做好,才能够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有足够的保障,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可靠的用电。为此,对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电力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相对较为不完善 在当今社会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供电企业要想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应该进行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建立以及健全,从而能够形成相关的制度作为支撑。但是就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发展情况来说,大部分供电企业对于管理工作都不给予重视,这样就会使得开展管理工作不够明确以及不到位,并且还会发生责任缺失的问题,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以及质量显著的降低。 2.2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意识较弱 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当中,作为电力企业应该具有相对比较明确的施工速度、工期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够随意进行任何施工,而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由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直接的,这就会使得它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比较低,相关的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安全意识也比较淡薄,并且作为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识也同样比较低,这样就会导致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存在不必要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质量安全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关键。实际当中往往会由于没有及时的纠正电力工程安全方面的相关问题就会导致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混乱的现象,进而严重阻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2.3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单一 管理模式单一是当前大部分供电企业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管理方面,他们还在使用以往的模式以及方法,这就限制了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于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另外,对于电力设备由于没有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工作,这就给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了不必要的威胁。 2.4电力工程高素质以及专业化人才比较缺乏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比较复杂且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实际建设的开展需要涉及到较多的领域以及部门共同进行施工,某一部门工作人员的水平都与整个工程质量有些直接的关系,这也就需要他们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以及专业化的技能,但是实际当中,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却比较缺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而使得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漏洞,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水品得不到提升。 3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策略分析 3.1建立健全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 要想使得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有足够的保证,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对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健全,能够将成本支出降低,使得工作水平以及效率得以显著的提升。另外,通过合理科学管理措施以及方法的制定,还能够将电力企业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得以真正的实现,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3.2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意识 要想将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真正的提升,就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要按照施工的图纸严格进行,不应该随意的修改或者是变动投入施工的工序,对其进行系统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防止出现混乱的问题,从而使得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②应该将电力企业当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安全意识进行提升,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防止发生任何意外问题,从而对于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进一步优化。③应该对施工工期以及施工成本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正确的处理,这是因为它们都是电力工程建设当中的主要因素,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质量以及安全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将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才能够使得建设整体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也有足够的保证,只有经过这些方面的不断提升,才能够将我国电力体系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3.3创新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过程当中,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是对施工质量与安全进行保障的重要前提,为此,对于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施工过程当中所使用的相关材料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相对应的采购,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也应该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进行,从而使得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最大程度的降低,要想将这些方面做到更好,就需要电力企业对于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同时还应该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落实,这样才能够将管理全方位得以真正实现。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做好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防范工作,对于管理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同时进行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得我国电力系统当中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3.4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电力工程建设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相关工作人员的水平以及能力进行提升,同时也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也就需要在进行实际施工之前,管理人员应该详细的了解以及学习施工图纸,从而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作为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还应该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及素质进行提升,同时施工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紧密结合,对其进行有效改进,从而能够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以真正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是电力工程建设当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只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严格地实施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管理,才能够使得电力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有足够的保障,从而将其建设的整体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此,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应该对于质量与安全管理当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并将在施工过程当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尽可能的降到最低,从而将不必要的安全问题以及经济损失尽可能的避免,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于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吴尚书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神农架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安全管理不足点及对策 【摘要】随着整个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迅速发展,电力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但整个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电力安全管理问题不仅使得电力工程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更是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质量。本文基于此,首先从不同角度对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常见的不足点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望对相关的电力安全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电力安全管理;不足点;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企业也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就电力企业来说,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时刻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几年来,电力企业中的电网事故起数和设备事故起数虽然已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人身伤亡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却略有上升。基于此,如何使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如何进一步保障生产安全,成为电力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常见的不足点分析 2.1人的管理问题分析 根据施工项目的不同,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可分为基础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杆塔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架线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等等。但由于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同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是由工程处主任直接调派,相互之间不存在交流,往往只是各负其职,导致整个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①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只能够被动地对施工工作进行质检,缺乏主动管理现场、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导致整个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不高。②项目管理人员往往只担当质检员的工作职责,导致很多管理工作缺乏人员进行处理,无论是对内的项目安全管理文件资料收集,还是对外的协调沟通事项,在工作中都极易出现疏漏。③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意识,管理人员作为整个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的直接实施者和主要参与者,其安全管理意识对整个工程的安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并未能处理好电力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安全保障工作,导致电力安全管理工作难于推进。④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技能水平不高,一些管理人员未能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导致安全生产管理与先进管理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也由于对相关的安全知识掌握不足,对电力现场施工作业的危险因素缺乏防范意识,使得自身面临危险的概率大大增加。 2.2物的管理问题分析 相较于其它工程项目而言,电力工程中的输电线路的施工设备更为复杂,一旦使用错误或是未能与施工场地有效匹配,都容易对整个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产生致命的影响。在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设备材料管理中常见的不足点包括以下两点。①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大部分的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往往具有工期较短、任务繁重、环境恶劣等一系列特点,出于降低施工成本的角度,很多施工单位面临着极大的施工任务量却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施工机械设备,而是采用施工机械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方式来完成施工任务,长期以往,施工机械势必会因零件磨损或器件老化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②施工安全绝缘工器具管理工作不足,施工安全绝缘工器具作为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必备工具,对于电力设备维修和工程施工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但大部分电力企业并未制定出有效的安全绝缘工器具的管理措施,很多电力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绝缘工器具仍存在着随意摆放,随意使用,配备不完善等安全隐患。 3电力安全管理工作的解决对策分析 3.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电力工程的项目经理和专职安全员携手完成电力工程中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可考虑要求各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对不同作业的安全措施进行全面检查,并对所检查的工程负责,同时委派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不定时进行施工现场安全巡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行为时及时予以纠正,及时在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也可考虑通过要求施工单位缴纳安全抵押金,以此来规范和激励员工,严格要求自己。 3.2完善了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 新《安全法》的修订增加处罚的额度,罚款幅度普遍提高2~5倍。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事故发生,要追究法律责任,并应受到经济处罚。对于不依照本法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另外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强化发生事故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禁入!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资格;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3坚持人本管理的管理方法 新的安全形势对电力安全生产以及管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电力企业应当立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和体现员工的主体地位。对于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忽视安全、放松管理的错误管理理念,借助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模拟考核等工作进行改观,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针对于电力操作人员中安全管理知识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的现状,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在职电力安全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得其能够对电力系统工程相关专业知识有更为完善的了解,当遇到安全状况时,能够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解决;在此基础上,也可进一步引入电力系统管理的专业人才,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方式,提升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保证各项供电工作的顺利开展。 3.4加强施工危险点的重点控制和预防 考虑到电力工程中经常需要进行高空作业、临近带电体作业等危险性操作,为了进一步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加强施工危险点的重点控制和预防工作,保障工程施工安全顺利进行。例如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可考虑先在理论上对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和危险点事先作详细辩识,制定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清单交由施工人员学习。对于多工程交叉作业的施工现场(如500kV输电线路导线高空架设),安全管理人员可需要事先在施工危险点处悬挂具有醒目标志的安全标志牌,并通知安全监督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监护,若发现施工人员违章操作,可第一时间要求其整改。 3.5落实施工机械的审查检验工作 针对电力工程施工机械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引起的安全隐患,相关的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方案的调研工作,针对所需施工机械型号、规格、数量等,列出详细的配置清单并交于项目部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需进一步施工机械的审查检验工作,施工机械的审查检验工作应由监理单位所负责,其主要的审查检验内容一般包括所使用机械设备的名称、数量、规格、性能等等。例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所用机器是否与整个生产能力相符,层间间隔设备是否与初凝时间的要求相匹配等等,达到落实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 3.6完善安全绝缘工器具的管理 安全绝缘工器具的管理作为与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紧密相连的核心工作,在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施工班组可考虑参考《电力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及管理实施方法》去对安全绝缘工器具进行管理,建立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安全绝缘工器具的管理制度,并在施工现场配备安全工器具管理人员,要求其对安全绝缘工器具进行定期检查、分类摆放、设置标签等一系列工作,并且对不同品种、规格、型号建立其相应的管理台账和入库手续,做到既能够在短期内清楚安全绝缘工器具的实际情况,还能够在需要时及时对所缺少的安全工器具进行额定补充。从而在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和施工机械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为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优秀的硬件基础。 4结束语 安全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但安全管理工作却是一项极其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重要工作,如果未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势必会给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并且给企业乃至于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电力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安全管理工作当作一门重要的管理科学,在实践中不断地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律和内涵予以探索,在理论中不断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予以开拓创新。现阶段,新形势的经济发展情况已然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体寒促了新的要求,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促进电力企业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做出更卓越的贡献,值得相关的管理人员进一步深思。 作者:耿小彬 单位:国网泸州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等能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针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优化我国供电系统的体系和结构。 关键词: 供电系统;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有效策略 0引言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一方面,我国电力系统得到飞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这对我国供电系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国供电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1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就实际发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意识较弱 很多电力工程在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对相关施工工期、施工速度、施工安全等进行明确要求,不能随意组织施工。由于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安全重视程度较低,工程安全意识非常薄弱,电力企业过分追逐经济效益因此就会出现忽视安全生产的情况,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意识较低,严重者还会出现重大的工程事故[1]。 1.2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电力工程建筑中取得良好的收益,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以制度为支撑、盈利为目的的管理体制。但就目前发展而言,很多供电企业在实际过程中不注重管理,导致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不明确,经常会出现严重的责任缺失,降低电力工程建筑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2]。 1.3电力工程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但在开展实际工程中,需要多个部分和多个领域共同开展施工工作。由于我国很多电力工程管理缺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因此导致我国很多电力工程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存在很多漏洞。 1.4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十分复杂 在实际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其关键内容。由于很多电力工程安全企业中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常常会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出现混乱,导致安全管理问题频发[3]。 1.5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很多供电企业管理模式较为单一,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这就导致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供电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不能对电力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2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提高质量管理意识 提高安全管理意识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供电企业应该制定一整套电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配合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而且一经投入施工不能随意进行变动或者修改,同时要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管理,避免发生混乱的情况,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供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优化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效果[4]。 2.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的体系是确保电力工程能够正常施工的前提条件,不断完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能够节约建筑成本、建筑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 2.3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在实际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努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责任和重要意义。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在施工前对图纸做好详细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工程建设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相关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结合施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水平。 2.4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电力工程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是确保电力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电力工程建筑施工材料主要包括采购环节、施工环节的材料,并且还要严格根据国家下发的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把关,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创新管理模式,避免施工现场出现混乱问题。 3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有效方法 3.1实现多元化管理措施 电力工程建设要落实多元化管理措施,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措施。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电力工程安全的周期性、频率性、随机性,做好相关防范工作,强化管理监督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从而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根本上确保我国供电系统能够逐步完善[5]。 3.2正确处理相关安全因素 要想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施工的成本、施工工期等内容,这些都是电力工程建设的相关因素,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只有始终将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不能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置于不顾,必须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此同时,还应该树立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在确保施工工人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我国电力体系的整体水平。 3.3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 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出现电力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问题,就必须做好防止工作,制定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应急方案,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从而提高操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通过制定科学的应急方案能够准确地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从而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4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整个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供电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努力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供电系统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实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总之,做好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党和政府、供电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三者共同努力,从而促进我国电力工程又好又快的发展。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住宅小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 电力建设是住宅小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小区供电是否可靠,对小区居民日常生活影响巨大。文章以住宅小区电力工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住宅小区电力建设现状,存在质量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然后,从配电房施工、成套电气设备安装及电缆试验等方面论述了小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并提出了具体的安全管理策略,以保证施工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 关键词: 住宅小区;电力建设;施工技术;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居住条件日益改善,住宅小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人们对小区建设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住宅小区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电力建设质量对小区居民生活影响巨大。为了保证住宅小区电力建设质量,必须加大住宅小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研究,深入了解住宅小区电力工程施工与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在建设管理中做好相关工作,以实现供电稳定、安全。 1住宅小区电力建设现状 住宅小区用电,关系着千家万户,牵涉着整个城市的神经,是住宅小区乃至城市电网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论是新建还是旧住宅小区,电力建设都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保证小区供电是否可靠的关键,是影响居民生活正常与社会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地区住宅小区配电建设工作并不理想,存在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供电安全埋下隐患,根本满足不了居民安全用电需要。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下,小区电力工程自然受到电力工作者的关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探讨是必要的,对提高住宅小区供电质量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2住宅小区电力工程施工技术 2.1配电房施工 小区配电房是小区电力系统的枢纽中心,其施工质量对小区安全用电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区配电房建设中,先要确定配电房地址,一般设置在建筑物首层或地下室。如果设置在首层,尽量不要设置在厕所、浴室或易积水场所的下方;如果设置在地下室,应确保配电房地面标高多于地下室地面标高0.1m,以免地下室内积水流入配电房。同时,还要预先进行设备就位,以便施工人员安装。接地系统施工是小区配电房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施工中,配电房设备接地方式可以选择联合接地方式,即与防雷接地系统使用同一个接地体,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Ω。此外,也可以采用与防雷接地系统使用同一个接地体的接地方式,若是这样设置配电房接地系统,要确保两个接地系统相距0.2m以上,并把配电房接地电阻设置在1~4Ω之间。 2.2变压器的安装及试验 进行变压器安装前,先确定安装施工图通过供电部门审核,手续齐全,然后认真解读设计图,了解设计中选用的变压器结构特点、性能、技术参数等。检查安装现场环境和条件是否符合安装操纵需要,经检验合格后,便可以将变压器搬运到施工现场。到位后,对变压器进行开箱检查,确定内部元器件规格、质量等与设计相符,有没损坏等情况。确认无误后,便可以正式开始变压器安装操作工作。在安装中,先安装变压器型钢基础,再安装变压器本体。型钢基础框架顶部距离地面应有0.1m,与接地扁钢连接要大于二端点。同时,型钢基础框架两端用扁钢焊接,焊缝大小要大于扁钢宽度,最好有一倍之差。完成焊接后,对焊缝表面进行除氧化皮处理,并涂刷两层灰面漆。在变压器本体安装中,根据安装场地实际情况确定吊装方案。如果配电室在首层,可以直接吊装变压器到室内;如果配电室在地下室,在地下室施工时必须预留孔道,用于吊装变压器。当变压器在型钢框架基础上就位后,确认变压器方位、与墙面距离等是否符合要求。一般要求变压器横向距墙大于0.8m,与柜门距离大于1m,开关操作方向的距离必须大于1.2m。变压器本体安装结束后,进行附件安装,具体有一次元件、二次仪表、电阻温度计等。完成后,进行变压器送电调式运行,开始变压器的交接试验。试验前,全面检查变压器,确保各种设备、元器件安装可靠,一次、二次引线就位,接地系统设置符合标准,分接头处于正常电压档位,并清理干净设备表面。做好送电前检查工作后,正式送电,依次进行空载调试运行、半负荷调式运行、满负荷调式运行。每一环节的试验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上一环节试验未通过,不允许进行下一环节试验,全程保证试验安全。只有在满负荷运行试验合格后,变压器才能投入使用。 2.3成套电气设备安装及试验 成套电气设备安装主要包括配电箱安装、配电柜安装、配电箱(柜)的内部配线安装等工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安装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为做好安装工作,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认真阅读施工图,充分了解安装中的关键技术要求和施工流程,进行技术交底等。在配电箱安装中,要确保配电箱稳固平稳,进出线整洁利索,颜色分明,没有虚线。同时,盘面上的面板线孔要光滑无毛刺,外部设置绝缘保护套。位置上要紧贴墙面,不允许镶嵌入墙面中。在配电柜安装中,严格遵守安装流程,先开箱检查,其次是制作基础型刚,下面依次是制作母线、连接柜体和桥架、连接母线和导线,最后是送电试运行。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两项工作:第一,按照施工图找准配电柜位置,前后应留有一定位置,便于日后运行维护;第二,利用屏柜的汇流排把进线电源的PE专用保护线同接线螺栓连接起来,使配电柜安全接地。在配电箱(柜)的内部配线安装中,先理清管线再穿入导线,并保证导线没有打结、断线等情况,之后分清楚内部配线颜色,确保对应颜色的导线安装正确,右侧出线,左侧进线,规范配线安装。成套电气设备安装好之后,要分开做实验,高压设备试验时,低压设备要接地,低压设备试验时高压设备接地。 2.4电缆敷设及试验 小区电力工程所使用的电缆要根据用电负荷等选择,确定选型负荷标准,满足供电需要。对于电缆头的选用,从性能方面考虑,可以选用专用橡胶,能够延长使用寿命。完成电缆敷设后,必须进行必要的试验,具体包括绝缘电阻测试、直流耐压试验、泄露电流试验、交流耐压试验等。每一项试验目的都各不相同,工作人数要熟悉每一项试验操作和注意事项,按照流程、按照要求进行试验,达成既定的试验目的,保证电缆安装质量。 3住宅小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3.1项目管理 在住宅小区电力建设中,为保证小区配套电力设施符合国家标准,满足用户用电需要,必须加强项目管理。对电力工程实行“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管理模式,成立专门项目部门,统一负责电力工程施工监督和管理工作,对整个施工工艺进行动态监管,以保证各环节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电力行业规范、标准等制定高低压供电方案,科学预测用电负荷,确保配电站建设到位。同时,做好施工方案的审核、工程质量验收、材料验收等工作,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3.2运行维护 配套电力设施的运行维护是小区供电安全的基础,也是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在小区配套电力设施建设完成后,做好设施资产的交接工作,并根据供配电安全要求建立完善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这一制度,认真执行相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保证供电设施安全可靠。特别是住宅小区电缆敷设后,工作人员先进行电气试验,具体包括:高压电缆直流泄露耐压试验、变压器工频耐压绝缘试验、绕组直流电阻测试。同时,确定电缆线路失效模式,若可靠性检测后发现电缆处于失效模式的工况,必须做进一步检测,查明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及时消除安全运行隐患,以保证电缆线路运行安全。 3.3继电保护整定 在配套电力设施安装结束以后,除了进行一系列电气试验外,还要对高压受电柜和馈出柜进行进行继电保护整定试验,确定故障发生时的电气量,保证继电保护动作可靠,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4工程竣工验收与送电 小区电力工程完成后,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符合要求后申报供电公司验收,然后由供电公司组织各方共同进行工程质量验收,通过现场验线后,安装电表等装置,进行试运行,即送电。在送电过程中,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3.5配电房交付后业主的管理 配电方施工验收合格后,向业主办理移交手续,由业主负责今后的配电房安全管理工作。为保证配电房运行安全,业主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严格规定交接班程序、内容、时间等,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工作准则。同时,业主应建立以班组长为中心的管理责任制,将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切实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提高安全管理工作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住宅小区电力工程建设中,应做好配电房施工、成套设备安装、电缆试验等工作,并通过项目管理、运行维护等措施以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加强电力建设管理,确保电力工程运行安全,为小区居民打造一个持续、稳定、安全的供电环境。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供电安全对住宅小区建设、居民正常生活影响巨大,应当基于高度重视,做好相关研究工作,推动施工技术和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住宅小区建设和居民正常生活提供保障。 作者:崔晓琴 单位:泰州兴源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浅议 摘要: 加强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一方面能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能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电力支持,也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针对电力工程投资大、项目多等特点,要想充分发挥电网建设企业的管理作用,就必须抓好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 关键词: 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电力企业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是电力工程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保证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在提升电力企业投产运行后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确保为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提供供电可靠性与供电质量都能符合标准的电力供应,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 1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1.1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电力建设的高空作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通常情况下,必须做好临边作业、悬空操作等安全控制,最好防护设施的检查,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 1.2施工机械技术的复杂性 施工机械技术是电力工程建设质量管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机械技术的常规性管理,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电力工程质量建设安全控制措施 2.1建立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1)电力工程施工前必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组织网络,检查施工企业提交的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建立健全安全施工组织管理网络体系。(2)做好对分包企业的资质审查。主要包括:第一,加强对分包队伍的管理。第二,严格杜绝分包工程的再分包。第三,防止无资质的施工队伍参与工程。第四,要健全分包管理办法,避免以包代管、以罚代管现象的发生。(3)建立电力工程质量和安全评价体系。健全电力工程建设安全评价体系,对所有施工系统等进行综合评价。从根源上对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程度进行把控,并根据安全评价体系选择最佳的安全防范控制措施,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结合电力工程建设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使电力工程建设安全处于管控之中。 2.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1)电力工程施工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强化规范管理行为,以工程施工的质量验评标准为基础,确保施工质量、工艺水平都达到技术标准。(2)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最大化地降低安全事故所导致的损失,施工单位对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危险部位、危险环节、危险源等做好应急预案,并制定管控措施,将安全落实到具体的人和区域,确保全面提升应急能力。(3)项目经理部在分析安全危险点的基础上,确定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状态评价内容,明确综合安全检查措施,不定期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三级安全网”是否落实责任到人,安全施工措施是否得以有效落实;施工机具使用是否得当或者是不合格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仍在使用。 2.3使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工作流技术,过去的电力企业模块化系统是把一个应用软件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通过相互之间的接口完成实际的任务。模块化系统很容易陷入系统大而全的弊端。现在的模块化系统通过将一个具体的工作分解成多个任务、角色,以达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其是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信息或者是任务,对工作流过程及其组成活动定义和建模,将所得到的定义称为过程模型、过程模板、过程元数据或过程定义。第一,实现了运行控制功能。对使用工作流模型描述的业务过程进行初始化,将部门的实际业务过程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工作流模型。模型的实例化阶段是完成人机交互和应用的执行,且每个管理过程都是工作流中的一个节点,这些节点是需要迭代执行的。在这种复杂的逻辑处理过程下,模块化工程极大地增加了工程管理的复杂度,每个过程都可以按照业务需要按特定顺序执行,系统展现了整个项目并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用户界面,数据库能提供丰富的统计报表、合同、票据模板打印功能等,以解决原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二,提高电力系统的柔性灵活性,新系统采用图形化的方式灵活地修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这样充分满足了电力安装工程现在和未来工作流程变化的需求。在业务流程进行的每个功能点上,按预先设定的流程分配相应的权限。该操作员只要以短信的方式通知,从而提高软件的直观性和易用性。 2.4强化质量安全管控监督 在电力工程施工开始前,施工技术人员要提升安全和质量管控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针对安全教育制定有效的安全技术管控措施。根据电力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进行质量动态控制措施,实行高效的安全和质量监管是保证电力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手段。同时,让每一个工作人员提前做好预防措施,不断加大施工质量监管力度。首先,各施工单位一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质量安全问题要进行详细分析,仔细检验和监管每个环节。其次,为了降低在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一定要做好施工单位监督安全措施的实施工作,保证按照规章制度实行安全措施的执行,根据现场安全事项的监管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将安全生产的意识落实到每个施工企业和每个人的工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结语 电力工程建设中,只有将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都融入电力工程建设中,才能保证电力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进电力施工企业的稳步发展。 作者:邓昆 单位:黑龙江省汤原县汤原农村电气化局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管理浅谈 1引言 高耗能电力客户具有其独特的生产经营特点,主要为能耗高、产品单一、资金流转速度快、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用电负荷具有冲击性、波动性和非对称性特点,对电能质量、电网安全影响非常大。为保证高耗能电力客户的正常运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强高耗能电力客户的安全用电管理是供电企业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2高耗能电力客户运行特点 2.1定义 所谓高耗能电力客户,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比重相对较高,电能成本在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电力客户。在石嘴山地区,高耗能电力客户主要为生产铁合金、电石、碳化硅、单晶硅、多晶硅、炼焦、化工、水泥、钢铁等产品的电力客户。 2.2特点 2.2.1单台炉变容量大 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文件要求,单台容量为6300千伏安及以下的炉变已经全部关停,目前,高耗能电力客户单台容量在10000千伏安以下的已经很少,大多数高耗能电力客户的单台炉变容量都在12500千伏安以上。从2011年开始,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结合政府“抓大放小”的原则,新建的炉变单台容量都在25500千伏安以上,最大的炉变达到单台容量31500千伏安。 2.2.2不间断连续生产 高耗能电力客户一般都是24小时不间断连续生产。主要原因是,高耗能电力客户—除碳化硅生产以外—由于冶炼炉启动(以下称温炉)时间较长,一般为3到7天,期间所产生的空炉电量较大,温炉费用很高,因此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一般都是连续生产。 2.2.3用电负荷率高 高耗能电力客户大多数都是满负荷运行,如电石、硅铁、硅锰、镍铁、碳化硅等,负荷率一般都可以达到98%左右,变压器始终处在满负荷运行状态。不仅如此,部分高耗能电力客户甚至是超负荷运行,如硅钙等,负荷率可达到130%。 3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电气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且素质不高 按照《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要求,客户电气运行人员每职至少有2人,设备检修人员每职至少要3人,且必须持有《电工进网许可证》、《特种工作业证》等上岗必备证件。但是实际上,有很多高耗能电力客户电气运行人员在数量上根本达不到要求,甚至个别电力客户存在只有一名电工的情况;有的电力客户虽然在人员数量上达到标准要求,却不具备持证上岗的要求;有的客户电工电气知识匮乏,缺少基本的技术知识和安全知识。 3.2设备“带病”运行或“疲劳”运行 由于高耗能行业温炉会产生大量的空炉电,进而产生的生产成本,因此,部分高耗能电力客户为减少状态检修次数,往往忽视电气设备出现的“小问题”或异常现象,只要设备不出大问题,便会坚持生产,使设备“带病”运行;另外,由于高耗能行业负荷率较高,且连续不间断运行,部分高耗能电力客户对设备长期不检修不维护,使电气设备处在“疲劳”运行状态。这些往往就是发生电气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的根本原因,但由于部分高耗能电力客户的负责人一味的追求效益,努力降低成本,往往忽视对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3.3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运行管理不到位 3.3.1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季节性反事故措施 按照规定要求,运行中的电气设备每年要进行季节性反事故措施,即冬春严寒季节,以防寒、防冻及防小动物为主要内容的大检查、大清扫;雷雨夏秋季节,防雷防漏和迎高峰的设备大检查,对防雷和接地装置进行检查,对高压设备的绝缘状况进行分析,是否按周期进行试验,对设备缺陷是否处理完毕。但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高耗能企业由于对电气设备重视程度不够,对电气设备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因此往往忽视季节性反事故措施,导致发生天气突变时,便会发生电气设备故障而引起的跳闸事故,进而影响各企业的正常生产。 3.3.2安全工器具管理不到位 在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中,往往忽视对安全工器具的管理,有很多企业要么是安全工器具配备不全,要么就是安全工器具实验超期。安全工器具是保证电气工作人员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使用超期或实验不合格的安全工器具,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 3.4电气设备运行环境较差 各高耗能电力客户的电气设备一般都运行在生产区内,其特点是周边温度高、灰尘大,加上平时运行管理不到位,便给各一次和二次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首先,电气设备长期处于高温的运行环境会直接影响其散热冷却效果,温度过高,会加速绝缘老化,使塑料材料变形变质,会使热继电器误动作、电子元件劣化等。 4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管理策略 4.1加强安全用电宣传,提高客户安全意识 意识形态对个人行为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解决高耗能电力客户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使其管理者和电气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要清楚的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一切”的道理。要提高客户安全管理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式入手: 4.1.1实时宣传,让用电安全管理深入人心 安全用电管理不是阶段性工作,更不是个别客户提倡的“大干一百天、全体保安全”等口号。供电企业的客户服务人员,要在利用与客户接触的每一个机会对电力客户进行安全用电宣传。“事实胜于雄辩”,向电力客户宣传安全用电,要以实际案例进行宣传,利用案例中的电力客户所发生的电气设备和人员的事故给企业和员工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给广大高耗能电力客户敲响警钟,做好前车之鉴,以提高客户的安全意识。 4.1.2集中宣传,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安全管理 定期组织开展电力客户的安全培训工作,组织各高能电力客户的负责人和电气工作人员对用电安全知识进行集中的学习,牢固掌握《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的内容,并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去,同时邀请电气方面的专家对高耗能电力客户进行电气知识培训,提高客户电气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集中宣传培训,为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之间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各高耗能电力客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在用电安全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取长补短,以提高各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针对在安全用电管理上做的较好的企业可以树立典型,并组织其他高耗能电力客户的人员进行参观学习,使高耗能电力客户在安全管理上整体得到提高。 4.2建立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检查制度 为帮助高耗能电力客户进行安全管理,促进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高耗能电力客户和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供电部门应建立高耗能电力客户安全检查制度。对高耗能电力客户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一般每个季度不少于一次。检查组的成员应由供电部门营销、调度、生产、安监、发策等部门人员参加,从各专业的角度对高耗能电力客户的人员、设备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检查各高耗能电力客户是否按要求进行春、秋检,是否按要求执行“两票三制”,是否按要求进行预防性试验和检查性试验,试验结果是否合格,人员配备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防火、防盗、防小动物等工作是否到位等,做到“不查则已、查必查清”。 4.3建立政企联合检查机制 依靠供电部门的电力客户安全管理,其力度可能往往够。因此,供电部门应与政府部门建立政企联合检查机制,一年应不少于两次。在政企联合检查中,主要检查各高耗能电力客户在设备和管理上存在的“老病”,依靠政府部门力量督促那些有问题不整改的电力客户。通过政企联合安全检查,可以提高高耗能电力客户缺陷整改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了电力客户安全管理的质量,实现了高耗能电力客户和政府部门的双赢。 4.4利用PDCA循环巩固安全管理 供电部门应按照电力客户的管理要求,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将检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并书面通知电力客户和政府部门,在下一次安全检查过程中,首先要对上一次检查过程中存在缺陷的整改情况,并指出在电力客户的设备和管理中新出现的缺陷和问题。在高耗能电力客户的安全管理中,要利用PDCA循环巩固安全管理成果,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使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5结束语 由于高耗能行业能耗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大,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耗能电力客户的管理力度和标准要求,努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处在产业链前沿的高耗能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淘汰,近两年,高耗能行业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科技含量还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耗能电力客户的安全管理仍旧是供电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只有同高耗能电力客户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耗能企业的壮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作者:姜忠炜 单位:国网石嘴山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探究 1主要问题 1.1方案不合理 为了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首先要具备合理的设计方案。合理的设计方案主要是指,施工单位要严格的安全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能随意的改变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问题,那么一定要主动与设计单位及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以保证可以将问题尽快解决,同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同时也要防止在施工中避免出现为了保证工期而改变设计方案的情况,这样就失去了进行图纸设计的意义,严重的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1.2缺乏安全意识 在施工中提高安全意识是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手段,然而我们发现施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在施工工作中不能进行安全性教育,对安全施工缺乏认识,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1.3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们发现在很多的电力施工企业都没有进行全面的安全质量管理,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指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将安全管理落实到个人,具体划分到每个责任人,对于安全事故也没有进行及时的预防,施工人员都是在不合理、不规范的环境下工作,导致了更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1.4缺少技术型人才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由于涉及的工序比较复杂,所以对于技术性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在很多的电力工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多数是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而引起的,所以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引进是非常重要的,加强提高对技术的培训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 2改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安全管理的对策 2.1完善工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意识 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所以,在施工单位的领导层要首先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从领导基础上做到安全保障,做出正确的安全对策。同时要不断的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要让施工人员的对安全管理和建设质量有祖国的认识,要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从另一个角度说,同时也要保证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考虑,要将每个环节和步骤都考虑周全,保证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及时调查分析,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对策,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2.2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传统的电力工程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要求,为了提供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水平,就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革,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合理优化管理模式,保证电力设备的科学合理性。在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简单点说就是要实行对人的合理管理,要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所以在施工单位一定要提高对技术的创新性,要对在岗员工进行相应的岗位技术培训,以保证质量管理安全要求。 2.3提高质监管力度 实行高效的安全监管工作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质量安全的关键手段,所以,在各个施工单位一定要设立安全监管部门,对施工现场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发现质量安全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详细分析,仔细调查,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细致的检验和监管,保证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中排除不利因素,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4进行安全教育,严格保证安全防 护手段的顺利进行为了降低在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同时施工单位要监督安全措施的实施,保证要做到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威胁,其次,按照规章湿度实行安全措施的执行,最后,要提高现场安全事项的监管,要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施工设备及施工人员进行监管,避免出现不规范性的施工操作。把人民安全放到了首位,将安全生产的意识落实到每个施工企业每个人的工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电力工程建设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方面,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施工单位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施工人员也要有安全施工的意识和责任,不但要保证自身的施工安全,同时也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高质量施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促进作用,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付国庆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兴安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党群策略 1.新时期党群工作的重要性 1.1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党群工作和安全管理是相互推动的。 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电力的重要保证,也是电力企业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电力的保障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自身企业高速、稳定发展的保障。党群工作是党组织建设工作和组织群众工作的统和,党群工作是保证党领导中心地位,推动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活动,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工作,保障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电力企业中,党群工作和安全管理是相互作用的,起到互相推动的作用。 1.2新时代下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政治思想保障——党群工作。 党组织群众工作的主要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对电力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整治思想教育,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指导,与电力企业协商确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等给企业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树立起自觉的行为意识,进而自觉的去改善自身在平时电力安全管理时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行为规范,遵守电力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电力企业电力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新时期电力企业的党群发展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新时代下,电力企业中的党组织、群众工作的好坏,对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设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对电力企业健康全面的发展起重要推进作用。“以人为本”是当前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将这些管理理念和思想运用到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建设中去,经过企业优良文化的影响,才能够激发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中增强电力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度。将党群工作和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党群工作的指引,打造好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从而通过文化思想来确保电力企业电力生产安全进行。 2.新时代下电力企业的党群工作活动 2.1做好电力企业中的党组织群众工作,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文化的建设夯实基础。 企业内部员工和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由一个企业的自身企业文化所决定的,独具特色的企业自身文化不仅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形象,也表明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所以做好党组织群众工作活动,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对于电力企业中的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强电力企业内部文化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党组织在群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党组织对群众的宣传和引导,来强调电力企业中安全生产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通过对电力安全管理的全方面宣传以及电力安全生产多动的组织,来营造一个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环境。之后,在党组织群众的优势下,全方位的进行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教育工作,通过覆盖整个企业的安全管理网,逐步落实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和制度。最后还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立人为本,不定期组织电力企业内部员工的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文化环境。 2.2完善自身党组织群众工作的规章制度。 一个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保障。而一个长期有效的制度离不开内部人员的共同你努力。所以要重视对电力企业中党组织内部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为党群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党组织干部的思想再教育工作,让他们的党群工作、安全建设更加有效,要充分发挥出党群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并将其作用在党群工作中发挥得更加彻底。第三,要提高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电力安全生产水平,把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党群工作和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真正结合起来,增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 2.3党群工作人员要做好自身安全管理工作。 做好日常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有关制度、规则,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安全生产。同时,党群部门工作人员要实时了解电力生产情况,和电力企业员工进行密切的交流,把握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线、最清晰的现场情况,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形成稳重的电力安全生产态度。 2.4提高安全效益。 得到提高的安全效益能够从实际上帮助到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新认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奖促使企业自觉增加对于生产安全的投入。所以对其部门工作人员要宣传好安全生产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对其加大投入,减小电力生产事故的发生几率,通过电力的安全生产来避免风险,实现安全生产过程的优化,提高安全生产带来的效益。 3.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党组织群众工作是是保证党领导中心地位,推动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活动,并且在保障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安全的发展。在电力企业中,党群工作和安全管理是相互推动的,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电力的保证。 作者:谭利群 单位:湖北省黄冈东源电业集团瑞华分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建设安全管理探讨 1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现状 电力建设工程大干快上,有限的技术和安全管理力量分散,造成各工程点上的技术力量薄弱,工艺技术设计不完善,安全管理人员不足,施工人员素质下降,安全隐患大量增加,安全事故不断,电力建设安全形势相当严峻。施工单位存在不同程度将工程分包的情况,以包代管现象依然存在,分包单位管理能力差,人员来源复杂,安全素质较低,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 2做好电力建设安全管理几点建议 2.1定位方针目标 贯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依据电力建设工程规模、施工特点、自然环境、资源配置,制定工程安全目标。 2.2成立组织机构 建设单位牵头,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调试单位等参建单位成立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工程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监督,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大环境。依托工程安全生产委员会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独立设置安监部门,配备安监人员,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调试单位三级安全管理网络,设立工程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治安保卫管理部门,明确工作分工,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现场安全管理合力。 2.3明确安全责任 建设单位对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负全面管理责任,履行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组织、协调、监督职责,做好安全工作计划、布置、检查、考核、总结。参建单位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依法落实电力建设工程安全责任。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与参建单位应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2.4建立制度约束 建设单位全方位收集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预防人身事故、设备事故和环境事故的事故法规,事故处理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工程开工前参建单位应执行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应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在工程开工前颁布安健环管理制度,危险源清单和安全管理台帐,全面落实人员责任、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技术规程、教育培训、安全投入、安全设施、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管理规定和要求,明确管理程序、职责和要求。 2.5做好安全策划 安全策划是通过科学分析工程风险,对工程安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全过程管理与控制,指导制定安全技术措施,配备必要资源,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安全策划主要内容有:安全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分工与职责;法律法规清单;规章制度清单;管理台帐目录;现场总体布局:人员、车辆出入管理;成品保护、防止二次污染;现场医疗救援;消防与治安保卫;安全文明施工;职业健康;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单位进行总体策划,参建单位进行二次策划,科学、全面、系统的谋划安全管理目标、管理依据、管理要求、安全措施,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好机构设置、建章立制、总体布局、安全设施加工制作、所需物资购置准备,创造高标准的工程开工条件。工程开工后,即可按计划、分阶段、按顺序有条不紊地布置安全设施,有关人员可集中精力从事现场管理,保证安全文明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6合理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是总揽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全局的重要条件,视觉形象直接关系安全文明施工的成功与否,主要通过施工总平规划、建筑物、装置型设施、安全设施、标志的标准、样式等来达到现场视觉形象统一、整洁、和谐、美观的整体效果,是确保安全文明施工有序、规范进行的重要环节。总体布局主要内容有:视觉形象设计;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设备材料堆放区模块化设计;安全文明施工责任区域化、定置化管理设计;施工场地要求;大门;建筑物;旗台;围墙与监控设施等等。现场安全设施分安全标志,有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安全警示线;安全防护设施,含安全帽、安全带、攀登自锁器、速差自控器、水平滑动保险器、手扶水平安全绳、安全网、脚手架、安全围栏、孔洞盖板、安全通道、组合式柱头托架;可视化管理,有危险点分析及预控牌、主要危险因素辨识牌、现场标志牌、地下设施标志牌、五牌两图、安全警示牌、施工区域责任牌、施工机具定置管理、道路交通标准化设施;现场文明施工设施,有成品保护、现场区域隔离、卷扬机棚、设备材料摆放、垃圾通道及垃圾箱、吸烟室及休息室、干式及水冲式厕所。 2.7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与执行 安全技术措施是安全施工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指导作业人员施工的实用性文件,所有施工作业必须有安全技术措施,并在施工前进行交底。安全技术措施一般包括:项目特点、危险源、预控措施、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操作规程、劳动防护用品、应急处置、文明施工标准等内容。重大或特殊项目安全技术措施、重要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和一般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应分别由项目总工程师、项目管理部门主任、项目管理部门专业工程师分别组织编写和评审,相应报送总工程师、项目总监和项目管理部门主任批准执行。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由措施编制人向参加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施工负责人进行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具备安全文明施工条件后方可施工作业,安全技术措施一经审批和交底,任何人无权擅自更改施工方案和措施,严禁无措施或未经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作业。 2.8应急管理提供保障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应急指挥机构,组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辨识危险源,编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测预警机制,明确应急响应程序,配置抢险物资、通讯器材、临时电源、急救药品等应急物资,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工程现场处置及防御能力。 2.9评估安全绩效 建立日常安全检查、周联合检查、月综合检查、季度阶段性检查、专项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机制,查制度、查机构、查安全设施、查教育培训、查劳保用品使用、查隐患、查作业行为、查整改落实,完善安全设施,消除安全隐患,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确保安全生产。实行工程项目安全目标绩效管理,构建工程管理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安全文化,制定安全目标实施、控制与评价的措施,确保方针目标前瞻性、全局性、可行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层层落实,控制措施逐级建立,责权利清晰明确,考核评价赏罚分明。 3结论 通过分析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现状,全面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管理风险。 作者:金天寅 单位: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一、我国电力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1.1网络黑客恶意入侵 虽然我国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较为严密,但是,电力信息网络系统的信息特别重要,如果遇到黑客的恶意入侵,损失将特别严重。黑客恶意入侵往往是对电力企业的网络系统进行干扰,黑客入侵一方面会窃取电力企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会扰乱信息系统,使电力企业损失大量信息,损失大量信息的电力企业将面临企业经营发展的巨大困难。目前,黑客恶意入侵现象在在我国电力信息领域比较多见,电力信息面临着较大的威胁,网络黑客的入侵能力较强,如果对电力企业进行信息窃取和信息干扰,电力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很难妥善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一些电力企业对信息密码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黑客非常容易的破解了电力企业的信息密码,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密码方面存在问题,一些企业仅仅照搬了其他企业的密码管理方式,并没有加强对密码系统的研发,使得密码管理水平十分低下,还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对信息系统设置密码,导致信息完全没有受到保护,如果黑客盗取这些信息,不仅能够不费任何力量轻松盗取,还能够不留下任何盗取痕迹,使追查工作不具备任何线索。 1.2附带办公软件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危害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各界带来了巨大的便捷,许多计算机软件功能丰富,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电力信息企业引进计算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电力企业的很多工作人员可以从网络上免费下载很多办公软件,这些办公软件能够对电力企业各项工作进行快速的计算并得出准确的结算结果,因此,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办公软件的依赖程度很高,很多重要工作都要依靠办公软件进行,对办公软件的安全性放松了警惕。现在,很多软件研发机构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往往允许一些附带软件进入软件安装包,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在下载软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安装了与办公无关的附带软件,一些附带软件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网络病毒往往会依靠这些安全性不高的附带软件进入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受到病毒的侵袭,最终造成信息系统的瘫痪,使很多企业重要信息得不到妥善的保管。 1.3网络病毒的侵袭 自从网络普及以来,几乎每一台电都受到过网络病毒的侵袭,可以说,网络病毒是我国电脑网络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也不例外,电力企业的电脑如果遭到病毒侵袭,电脑将有可能减缓运行速度,使企业的很多工作无法进行,如果情况严重,电脑有可能死机,不仅电力企业的工作无法进行,病毒的种类也将无法区分,电力企业将付出更加严重的代价。蠕虫性质的网络病毒是对电力企业信息网络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毒。蠕虫病毒在对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造成破坏之后,会大量复制出其它病毒,这种蠕虫网络病毒的扩散方式与很多生物病毒一样,对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入侵,这种蠕虫病毒一方面会大量繁殖,使杀毒工作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又较为隐蔽,一般的杀毒软件很难彻底清除这种病毒,另外,蠕虫病毒目前已经具备了应对杀毒软件的性能,使电力企业的杀毒工作更加困难。 1.4电力企业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很多电力企业的领导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电力供应方面,对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使得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迟迟没有得到完善。一些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要求下载正规的办公软件,使得一些病毒通过附带软件传播到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中,还有些电力企业没有科学的划分各部门的领导职责,使得网络系统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出现问题时也不能及时明确责任人。有些电力企业没有对网络机房加强监管,使得一些外来人员随意进入企业机房,还有些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不懂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随意将信息泄露给外部人员,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面临较大的安全问题。 二、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的改进方案 2.1防治网络黑客恶意入侵 我国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切实认识到,虽然我国电力企业对于黑客入侵的防范较为严密,但是依然不能彻底防止黑客的恶意入侵,从而加强对防治黑客入侵的重视。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密码严加保管,电力企业要组建专门的密码管理团队,将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密码设置为较为复杂的密码,防止黑客的恶意入侵。企业的密码管理团队要严格执行管理工作,对没有重视密码设置,甚至不按要求设置密码的工作人员要加大惩戒力度,使其切实认识到黑客入侵的重要问题,为信息系统设置合格的密码。 2.2加强对办公软件附带软件的管理 电力企业要对工作人员的办公软件加强管理,组建专业的软件管理团队,为企业各部门提供合适的办公软件,企业的办公软件要采取统一下载,统一管理的方式,不能允许工作人员随意下载不能确保安全的办公软件,切实避免因办公软件的附带软件存在病毒而对企业的信息网络系统构成危害。企业要加强对办公软件的研发,与软件研发机构和其他电力企业加强联系,以便获得安全的办公软件,使企业的信息网络系统更加安全。电力企业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每一位员工提高对办公软件附带软件的警惕,切实做到维护企业信息网络安全。 2.3改善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电力企业的领导人不能仅仅关注供电系统的工作,要将关注的重点向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方面转移。电力企业要将内部责任机制进行完善,明确划分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范围,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合理的使用信息网络系统,避免因使用不合理而出现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企业要对不按规定使用信息网络系统的员工进行惩罚,使其提高对信息网络安全的认识。企业还要对外来人员加强管理,进入机房的外来人员要做好登记,不能允许与企业无关的人员进入企业机房,切实保证机房的安全,企业还要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员工严守企业信息机密,不对外部人员泄露企业信息。 三、结束语 在计算网络系统逐渐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情况下,电力企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健 单位:国网辽宁铁岭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工业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 1提高全方位安全意识 我国已经将电力企业安全法规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严格制定了管理的流程,多次举办安全生产活动,为加快对防御技能的熟悉,加强对员工培训,促进安全知识的有效掌握,对员工及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了保障的作用,将员工的安全意识逐渐提升,使其将安全意识充分掌握并认识到其中的要领及整体重要性,要想将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发散,将思想教育工作、技能教育工作与岗位的专项培训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已实用为目的,使员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熟练掌握安全技术,按照安全管理章程进行施工,将操作规程逐渐熟练。全方位加强对项目安全管理者的培训,逐渐提高安全项目的决策能力,使得执法者在安全知识巩固下,时刻具备着对危机源头的判断、事故预防的决策、应急处理方面的技能以及对相关事故的案例分析能力。 2对于电力工程项目安全施工技术的举措 以能量意外释放为理论根据,加强对有害物品、危险物品的排查,用管制、限制危险物质的举措将事故发生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防止意外释放的发生,将危险源消除,将故障隔离等。为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的举措有:加强个体的有效防护、将具体的措施有效地进行隔离、注意薄弱环节等。电力工程的安全施工措施主要包含:在施工现场将安全标识在明显处和危险处进行标记、保证现场安全通道的畅通、加强对防护措施应用意识、确保对个体的防护用品的使用。电力施工用电的安全防护措施:当使用的是电工工具时,要仔细检查是否有漏电状况发生,注意电线的安全状况,以免因漏电、短路状况引起事故的发生,在用电动工具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加强电动安全的防护,采用防触电隔离的措施。在使用机械设备及建筑材料的时候要保证安全措施的齐全。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3健全安全体系 为保障安全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标准化实施,电力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安全监督,严格把控对事故发生前的防范工作、控制事故发生的范围,积极执行事故发生后对相关工作的改进。将各级别的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分配。加强对生产流程的把控,将安全防护意识逐渐完善。工作人员和安全防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安全技术的实施步骤,也要对电力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对安全技术措施的具体情况给出客观的评价,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漏洞加以整改,为加强防御措施的效果,积极采用危险预控措施,有益于用消除、隔离的方式控制危险源。严格监控各重点项目的实施,将小漏洞及时改正,不忽略任何一个纰漏。定期进行安全事故的演练,加强员工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在事故真正发生时,抓紧时间根据调研进行应急预案规划,将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4加强安全组织网络的作用力 在电力工程项目的积极建设当中,除了对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之外,还要使得安全组织网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安全组织网络要包含所有电力工程项目中的人员。将安全的简析、规划、守则严格划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部门的落实,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展开。严格把控各部门细则的划分情况,加强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保证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合理有效的进行解决。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积极响应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公共监督的情况。积极有效的保证电力工程安全项目的整体改进及提升。 5加强工作落实 在电力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安全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格做到将安全技术工作交底落实,使得员工对于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的具体要求熟练于心,这是贯穿电力工程安全措施整体的关键,施工单位的安全负责人员要能够及时掌握现场的安全状况,并予以分析审核。对施工结果进行严格考核,如果过程中有不符合标准的,要及时指出,并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施工,在进行安全措施的交底工作时,也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状况,对于施工条件积极了解。另外,对于工作的相关手续也要进行严格履行和把控,提高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要充分落实安全检查的基本情况,保障安全施工的进行。 6总结 在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构建中,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的前提,安全意识的有效提升有助于电力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快节奏的社会,逐渐扩大比重的安全意识,有助于电力工程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宏祥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薛家湾供电局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1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意识依然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重视提高电力行业安全管理的意识,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然而依然不时有电力企业发生安全管理事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部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员工在实际作业中的安全意识不高,违反有关规章制度,违规操作时有发生。虽然所有的电力企业都有关于安全生产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的作业中并没有严格地将安全生产的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规章制度往往只是“口号”“标语”性质的,在实际作业中并没有得到严格彻底的落实,部分员工在实际作业中抱有侥幸心理,随意简化作业程序等,这些都给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缺失。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不仅需要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同时也需要有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来对企业的日常生产形成严格完善的监管。在国外,电力行业等涉及到民生行业的企业均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严格监管,企业的日常生产和运营无时无刻不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例如在国外发达国家,电力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有着独立于企业运营的监管团队,同时,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还受到法律、政府部门、社会舆论、银行、工会等层层制约和监督,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到位;目前我国在电力企业的监管方面依然存在缺失,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系统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和监督机制,监管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失难以有效保证企业的生产活动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同时企业外部对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监管同样不足,虽然有行政部门的监管,但是其他方面例如社会监管等方面基本上都处于空白,这些因素都是我国电力企业不时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3)我国电力企业生产设备和国外生产设备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不可否认,电力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同样是影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发达国家,电力企业的日常生产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程自动化操作,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操作已经很少了,而在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电力行业的整体自动化水平依然和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许多本可以由机器完成的作业依然由人工完成,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概率,有时候本来发生的是设备损坏,但由于人工进行作业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电力企业生产的机械化的程度不高也是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的一个重要原因。 (4)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依然不高。 电力企业是一个对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行业,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安全意识等,在国外发达国家,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技能考核才能进入该行业,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而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尤其是在电力企业的日常作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操作环节依然使用大量普通民工进行作业,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但是这样做也在无形之中增大了企业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概率,使得我国电力行业的不安全事故难以真正避免。 2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管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还是对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有助于社会的健康运行。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能源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局性意义,电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不仅对于各行各业不可或缺,同时对于维护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整个社会对于电力的稳定供给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从维护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秩序来说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2)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对于电力企业行业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生产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安全生产事关电力企业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命运,同时也关系到广大电力职工的生命健康利益,因此,必须时刻将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看待,狠抓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 3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不断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电力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意识,并将安全生产的意识灌输到企业的每一个人身上。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我国电力企业之所以发生各类不安全事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管理的意识不高,或者说安全管理的意识不到位,因此,有必要在电力企业全行业开展全方位的安全生产教育,首先要不断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核心是要将安全管理的职责真正落实到企业每一级领导、员工身上,确保安全生产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要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管理教育,要针对企业不同部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严格杜绝各种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对全体员工开展反违章操作教育,同时要定期组织力量对企业员工开展安全生产的培训,提高员工整体专业素质,可以说,电力企业发生的不安全事故中,有很多是由于部分员工的专业素质不高导致的,因此,企业除了要加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以外,还应该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技能等的培训,创新培训形式,更新培训内容,例如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实际操作等形式来加强员工安全生产的技能,以进一步提高广大电力员工安全生产的意识和技能,将电力企业的各种不安全事故中的人为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 (2)政府部门和电力行业应尽可能加大对电力企业设备的投入力度,更新电力企业相关设备。 可以说,电力企业设备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应该分工合作,加大对电力企业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对电力企业的相关设备进行及时更新,能用机械进行操作的尽量采用机械进行操作,减少人为操作可能带来的不安全事故的几率,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设备的更新速度,还要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和试验,严格确保有关设备在投入使用后能安全正常工作,将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的不安全事故几率降低到最低,要对有关设备的操作人员明确生产责任,做到对有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心中有数,对设备正常运行的各种条件心中有数。此外,企业还应该根据不同的生产部门开展定期的安全生产竞赛等,对出现的各种不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清理,进一步提高生产作业的质量。 (3)完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和监督机制。 建立系统完善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和监督机制,对于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电力企业现有监督和监管机制的漏洞,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法律建设、行政监督、舆论监督、企业内部监督等各个方面来加强电力企业监管和监督机制,要努力将电力企业的运行置于严密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机制之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行政法规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检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存在不安全生产的企业进行处罚和教育,同时企业内部也应该有相关的组织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努力将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有效确保电力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做到安全生产。 (4)在电力企业内部开展常态化、定期化的安全生产评估。 针对电力企业这种高危险的作业来说,建立常态化、定期化的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评估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谓开展常态化的安全生产评估,即对电力企业日常运营的设备、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目的是寻找潜在的、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及时对可能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各种因素进行清理,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安全进行。因此,电力企业有必要建立常态化的日常安全生产评估机制,将评估意识和行为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心中。要明确责任,建立由各级领导牵头的评估小组,依据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有明确的责任和机制,还要将评估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避免出现“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通过定期常态化的安全评估工作,将企业各个部分的安全生产放在明处,及时发现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有效确保企业正常安全地进行生产。 4总结 总之,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事关企业正常健康运行、事关社会稳定运行的大事,电力企业必须时刻将安全管理当成企业日常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来对待,电力企业只有不断做好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真正谈得上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作者:宋淑霞 周玉杰 单位:阜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环部 朝阳燕山湖发电有限公司安环部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城乡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论文 1.我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 1.1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含义及必要性 电力工程属于危险系数较高的工程,该工程的涉及面广,设计到的知识面广,一旦出现问题就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所谓工程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预知和对风险的规避。所谓对风险的预知,就是安全负责人员凭借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前预知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预知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之后,管理人员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开这些风险,这就是风险规避。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安全负责人员要对工程项目的所有内容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指挥与控制。从而将电力工程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1.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理论目标 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首先就要制定好预期的目标。下面列出一种比较常见的安全管理目标,供管理人员参考。从安全教育的角度考虑,要做到参与电力工程施工的员工安全教育普及率与合格率均达到100%;从监管人员的角度考虑,要做到工程的安全员、技术员全程到位,管理岗位人员要对工程全程监督。在进行电力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到施工工人的防护措施穿着率为100%。从工程的整体角度考虑,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做到工人触电事故发生率、机械伤害率和高处坠落事故为0;在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土方坍塌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以及交通事故;管理人员要尽量控制发生人身轻伤事故发生的概率,常规的电力工程的施工人员负伤率低于四千分之一。 1.3在电力工程中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环境因素,电力工程通常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施工,气候对工程的影响十分显著,如洪水、冰雹、暴雪、高温等恶劣天气,会对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据调查,极端天气下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施工发生率是平时的10倍以上。因此,进行电力工程施工时务必要注意环境因素。现场安装工作工作不规范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电力工程对于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如果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或者工作态度不认真,就可能使得安装工作无法顺利完成,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使得工期延后,重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检测工作不规范也是造成电力工程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之一,电力工程属于高危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人员就要做好工程的监管工作,具体包括检测线缆铺设是否合格、接头是否连接正常、接地电阻是否到位等,如果检测人员工作不认真,检测工程不到位,就会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对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如果安全负责人的能力不足,会导致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一片混乱。因此,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也是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2.做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施工人员是电力工程施工的主体,如果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或者安全意识不强,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故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具体来说,安全教育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即安全理论培训和安全技术指导。安全理论培训需要工程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之前就对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力工程中可能出现的施工安全隐患和安全隐患的应对方案,在进行培训之后,需要安全负责人员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考核,只有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通过率达到100%,才能批准施工人员进入场地进行施工。安全技术指导主要围绕本次工程的具体情况展开,技术人员需要对本次工程的情况了然于胸,然后对施工人员讲解施工过程中的易错点和危险点,对于难度较高的施工点,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一定要全程在场,随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从而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据统计,电力工程施工事故中有61.65%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有直接关系。因此,施工的负责人员一定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2.2选择有经验的安全管理人员 安全管理人员需要负责整个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其工作难度大,工作任务量大。因此,安全管理负责人必须要有着足够的专业技能与管理经验才能胜任,如果负责人能力不足,就可能导致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管出现严格的漏洞。故工程负责人在选择安全负责人时一定要慎重,尽量选择那些专业能力较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安全管理人员。而安全管理人员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善于学习,积极总结经验,努力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2.3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电力工程不仅施工难度高,而且施工线也普遍较长。进行施工的安全管理的难度也很高,如果仅凭借安全负责人的监管,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负责人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通过将安全责任负责权分散下去的方式来减轻安全负责人的负担,加强安全监管的力度。具体来说,负责人可以指定数名安全负责人成立安全监督小组,并将施工区域划为数个小区域,交由监督小组负责,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各个监督小组要定期的汇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情况,以便总负责人参考。合理的监管体系可以大大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从而降低电力工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3.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力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电力工程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介绍了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并讲解了做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案。就目前来说,做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仍有很高的难度,这需要管理人员集思广益,不断的探究更好的解决方案。 作者:路遥 单位: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绥化供电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安全管理模式下电力工程论文 1.我国电力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投资商和电力工程的施工方权责划分不明确,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忽视了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的落实,导致出现了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安全事故,损害了电力工程的整体形象,也给电力施工人员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其实,国家的相关管理部门,针对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已经有明确的安全管理规定和细则,但是落实不到位,一些施工单位擅长于钻法律的空子,规避责任,以牺牲工程质量和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为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一些施工单位目光短浅、急于求成、片面的延误安全施工的设备投资和资金投入,而忽视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事后的处理资金要远远大于安全管理细则落实的支出。总之,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不完善,需要马上落实和规范电力施工现场的施工流程,确保施工安全。 2.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2.1提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 电力施工的现场操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主动要求施工方落实国家规定的安全施工设备和操作流程等,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时施工方和投资方都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提高对于电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意识,切实将每一项安全管理的细则落实到实处上去,使安全管理模式从花架子转成真把式,成为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的必要保障。 2.2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作为项目安全管理的专项负责人,他们对于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具有直接处理的职能,因此他们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能力在直接关系到安全施工的效果。要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要本着对广大职工负责,对国家和企业负责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项安全管理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 2.3展开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要进行全员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活动贯穿在安全施工的全过程中去。要组织电力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上岗之前安全教育和培训,包括培训安全施工设备的应用、安全施工的基本流程等等,目的是进行规范化操作,降低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培训突发事故的处理办法,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事态扩大,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2.4完善安全生产保证和监督体系 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多门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要想行之有效,必须建立专门的监督体系,用于不间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监督体系要有层次,有方向,每一个监督部门都有独立的监督任务,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一旦出现违章操作,必须严肃处理,限时整改,整改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整改不合格或者拒绝整改的,可以采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同时监督体系要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尤其是职业操守,不做与企业无关的事,不做危害企业和工人的事,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客观严肃的对待每一项监督工作。 2.5做好对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工作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也需要重视对危险点的控制工作。在施工的整个过程贯穿危险源的摸查工作,做好危险点的分析,根据摸查和分析结果编制施工现场危险点清单。然后需要针对每一个危险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在隔离、疏导和消除三种方式中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对危险点进行处理,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的重点项目实施重点控制,坚决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应当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举行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习,以逐渐提高工作人员处理紧急事故的能力。 2.6坚持工作日的班前会和班后会制度 班会制度自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一些需要一线操作的企业都会例行召开每天的班前会和班后会。所谓的班前会就是在正式上班之前的一个简短的会议,主要是核对本天的具体工作任务,和上次遗留问题的讲解及交接。而班后会即是在一天工作之后进行的工作总结会议。主要是由工作人员介绍一天的机器操作情况,和交接遗留问题。被交接人员必须认真聆听,吸收他们有效成功的解决方式方法,同时还要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性问题进行事前预测,并依据预测的情况制定出好的解决办法。 3.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所应坚持的原则 3.1安全与质量的关系中安全优先 电力工程的安全与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施工企业的头等问题。安全和质量问题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都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方面有缺憾都不行。但实际上在电力工程中,也可以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归入质量管理的工作范畴,把安全控制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一件头等大事去抓。 3.2安全与工期的关系中安全第一 一些施单位之所以没有严格执行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是因为其中一些安全施工的规定,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进行一些停工和整改等,这将会影响工程工期,延迟一天交付施工项目,对于施工方和投资方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要权衡利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工期放在第二位。没有安全保障的电力施工即使工期缩短也没有价值和意义。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必须限期整改,这一整改时间将远远长于开始时安全教育的落实问题,因此忽略安全将工期的企业难免会最终走入下坡路。 3.3安全与资金投入的关系中安全第一 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然而实际上,安全管理所需要的费用多数是包含在施工企业的投标报价里的,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已经从建设单位那里获得了相应数额的安全管理费用。一旦施工企业贪图眼前的利益,漠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将安全管理费用挪为己用,就会使安全管理工作陷入瘫痪。因此,在处理安全与资金投入的关系时,也需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4.结语 总之,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不是朝夕之间可以解决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员可以处理的,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在提高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之后,严格落实各项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高效安全的开展起来,将不利的损失降到最低值,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电力工程的施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作者:曲波 单位:哈尔滨电力工程安装公司道理分公司 电力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 一、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进行安全文化的建设相关原则 在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活动的践行者是我们本身,这就需要我们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工作人员的心理特点出发,来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保证安全文化的有效践行。此外,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还应遵循规律性以及可预见性原则,要知道,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对文化建设内部规律遵循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遵循相关规律,对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处理,全面把握危险点、安全事故的发展规律,进行超前、可预见的安全文化的建设。最后,安全文化建设还需要践行全员参与的基本原则,在充分的重视员工的基础上,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促使他们进行标准化、安全化的生产,践行安全管理相关制度等,在整个企业中营造起一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 从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原则出发,结合电力工程管理的实际状况,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对电力工程管理体制进行健全 电力工程的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作为保证,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促进各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因此,在我们的工程管理工作中,一切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制定出相关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对企业工作的各项环节进行安全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学习,加深员工对安全生产的了解,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中遵守安全规定。在建立电力工程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推行和落实安全责任制,从企业领导到员工,都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通过安全责任书来约束个规范员工的行为,逐渐的在整个企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促使员工按照工作规定来开展各项工作,让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提升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安全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因此,要想做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就需要从提高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做起。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从思想上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落实好各项安全文化措施。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的安全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安全预警意识,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预估,在遇到安全事故时,及时有效的对事故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提升思想的敏感度,做好安全管理实践工作,细致分析潜在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管理者要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参与到工程基层施工中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加大了领导的安全思想意识,才能促进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好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3.做好员工安全培训工作 对于电力工程管理来说,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安全培训,能够促进安全事故预防工作的开展。对电力企业来说,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需要根据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员工安全培训计划,例如,定时定期开展员工安全培训讲座,开展企业安全巡查周,进行部门安全工作评比等,通过各种安全培训活动来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文化教育,让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逐渐积累起安全施工经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在员工安全培训工作中,还需要做好安全预防工作,要求员工做好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让员工从日常工作做起,从细节入手,在实际工作中养成安全生产的习惯,始终将安全施工放在首位,促进电力工程的安全发展。 三、结语 安全管理是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生命线,安全文化建设又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就需要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出发,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促进电力工程管理的发展,让我们的电力工程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彭斌琛 单位:国网黄冈供电公司检修公司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探讨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企业也获得了许多发展的机遇,机遇到来的同时伴随着的也是挑战,只有保证质量才能在建筑行业大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也只有质量上去了,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关于对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不单单是指建筑本身的施工,也涵盖了与建筑物相配套的一系列设施,比如说电气工程。在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电气工程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智能化渗透到方方面面,而建筑工程也不能落后,也应该将智能化运用其中,在智能化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不仅速度大大提高,施工技术得到改善,也是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保证。 1建筑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 在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建筑电气工程一般都是指在建筑物里的电器和一系列的相关设备,其中包涵电缆、电线、电气等一些配件;它的施工程序主要是对于整套的配电柜和它相应的控制设备的安装,以及电线、电缆的分布与安装、还有照明设施和它的配套设施,电气动力设备等的安装、试运营,看这些设备能否安全稳定的工作,以确保能够通过检验。 施工的技术同安装的质量是两点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在这些工序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施工的高精度,这就造成了其施工工序较为困难,而如果是使用智能化技术,能够很好地保证这些工序的精准度,那么将这项技术运用于建筑电气工程也是理所应当的了。智能化技术说白了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它主要是由GPS信息定位技术、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精密传感技术组成,这三种技术的合成,是将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技术变得智能的关键因素。科学的使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设备的安装质量以及进度,相应的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并且可以对这些设备的运行做出行之有效控制和管理,对于故障设备及时监控,及时警报,这样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2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将智能化技术运用其中主要体现在自动化控制、故障发现及预测分析和设备优化改善这几个方面。以下就这几个方面的应用做具体分析: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建筑电气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传统的施工方式较为繁杂,自然而然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由于加入了智能化技术,就不但在方式上有所改观,而且又能有效的提升施工的质量,这都是由电气设备自动化进行管理与控制的。 对于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GPS定位技术、电脑处理技术和精密传感技术。我们第一步要对控制系统中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定位,只有把GPS技术“插入”电气设备中,才能够做到定位操作,最后再由精密传感技术把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等一系列信息反馈到计算机控制系统当中。这样一来,计算机系统就能够把GPS定位的电气设备的数据信息通过传感器来获得。在控制系统中,由设备设置相关程序执行处理的行动。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于建筑电气设备故障进行检测的应用。当电气设备完全实现自动化控制以后,也同样需要对于故障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监测,这样一来就可以确保电气设备正常运转,以完成工作。对于传统的故障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其步骤繁琐、方式困难、费时费力,最后也对于问题的判断也存在着较大偏差。在所有的电气设备当中,变压器和电机等这类设备于电气工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这样一来就需要对于故障进行实时的检测和排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设备进行正常运转。但传统检测方法费力不讨好,检测结果也不甚理想,这将直接导致电气工程的质量的好坏。但是运用智能化技术之后,不仅能够更加准确的对于故障进行排查和检测,还能够大大提高精准度。 智能化技术是如何检测和排查故障的呢?如果电气设备出现了一定的故障,它就会发出警报,并将信息传达给计算机,这个时候系统就会将出现问题的地方列为重点检测和监控的对象。再将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反馈给智能化故障系统,这样一来可以对于故障进行实时分析;如果说是变压器出现了问题,它就会马上对变压器进行监控,并且对此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保证电气工程正常运行。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对于建筑电气设备改善设计的使用。在电气智能化系统中,它主要是使用了两种技术对电气设备的运转状态进行改善和优化的,它们分别是遗传算法以及专家系统。而遗传算法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生物遗传这些规律来设计使用的。系统能够将传达过来的信息由生物进化等有关规律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漏洞,最后由专家系统来填补这些漏洞并将其改善。与此同时,会由模糊系统以及神经网络这些方式对这些设备的算法进行一定的规划总结,并将其升级改善,提高设备效率,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将智能化运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是必然的,智能化技术对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而且还可以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进行有效的监控,当设备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并将电气设备进行升级改善,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使我们的生产生活更加安全可靠。这样一来,在将来的建筑工程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广使用智能化技术,这样才能是我们的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作者:潘毅 单位:贵州燃气热力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建筑电气论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总体框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构建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结合本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在传统的电类课程基础上,特别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设置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平台,共计57门必修和选修教学课程,12门课程设计以及工程认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特色。(1)知识结构合理、完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由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共同建设的。为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以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突出强弱电结合,以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交叉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2)教学平台设置全面,加强实践环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四个教学平台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实践环节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工具性知识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网络通信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环节平台包括各类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领域和形式,在此平台中我们构建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我们淡化课程的概念,强调核心加选修的知识结构。在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兼顾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体系结构,并对每个知识点的学生掌握程度进行了具体描述。一门课程可以按照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若干知识领域中的部分知识单元组成。一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力求创新,办出特色。(4)核心课程明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且创办历史不长,因此确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核心课程应该能实现对全部核心知识单元的完整覆盖。我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明确了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我们承担了南通大学重点教育研究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根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能力、柔性灵活”的改革方案,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结合的“电气类”专业建设、“工程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跟踪学科发展、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电气类”专业建设原则,按专业大类培养,强化系列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着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3+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按“电气类”大类统一培养,后一年按柔性专业方向分流。(2)淡化专业教研室的界限,建立相互联系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个专业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体质的弹性化。(3)开设执业注册工程师和电类职业技术资格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开设“电气类”创新研究实验班,开展大学生全国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竟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实现创新教育和前沿研究相结合,为培养工程科学型人才打基础。(4)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测试和论文报告等多文化综合考试评价系统。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的综合协调发展。 2.以创新为指导,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1)“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层次和体系进行划分。按体系划分为实验教学子体系和工程训练子体系。工程训练子体系覆盖了所有层次,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工程训练不断线、层次化、体系化、多元化,每一层次的工程训练都是对该层次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工程训练和综合提升。(2)实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工程训练方法,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3)加强数字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验,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1)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经典教材,但该专业发展迅速,部分知识内容需及时更新。针对现有教材建设中存有的问题,按照“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必须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注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高质量的系列讲义和专业教材。(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广,教学内容多与授课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裁减或压缩相关课程中的相同内容,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设置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有效利用和规划学生的课余时间。 4.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需具备各个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们应该改革目前专业教研室教师只负责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局面,加强各专业教研室的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术带头人、知识、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设计院所进修和参与科研项目,丰富本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本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一个新领域,该专业的建设目前尚不完善,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结合我校该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可为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基础上,设计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框架,该框架体现了知识结构合理、完整,教学平台设置全面,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以及核心课程明确的特点。 3.研究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了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优化师资队伍的新构想。 作者:王胜锋瞿遂春邱爱兵单位: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探讨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文章通过对“北方区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解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选题质量、创新性、以及如何构建联合毕业设计平台及团队建设问题,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方案,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模式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理工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自2014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推进和发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六所北方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制约着联合毕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思考尤为重要。 一、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以参加联合毕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15年首次参加联合毕设,对于学生的选择都是学院指定,没有通过学生申报和筛选,所以学生的覆盖面和积极性相对差些。在第二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该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学生自由申报,学院筛选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除了遴选出若干优秀大四学生参加本年度的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还鼓励大三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当中去。采取这种方式的联合毕业设计既可保证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际课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确保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合作开发。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这种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创新性。在确定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后,出题教师要及时与各校沟通,将学生论文题目及摘要大纲、建筑图纸等发给各校,以保证各校的指导教师及其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足够了解。学生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与出题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更好的完善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因此,对联合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充分的探讨,尽早确定题目,保证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是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三、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评价这些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果,使之与本校毕业设计环节相吻合是至关重要。通过三年的联合毕设实践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套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来衡量评价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中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开题汇报成绩、中期汇报成绩、最终答辩成绩、设计图纸质量、指导教师评价。针对指导教师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出题教师、出题质量、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四、通过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通过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建筑工程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阶段,联合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相关学校,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设计能力和专业合作能力,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并完善,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刘胜荣 杨世忠 崔明辉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关于新时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复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复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为例,通过增强团队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明确职责任务、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对本校其他专业教学团队和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时期;复合型;教学团队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以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始终是“质量工程”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牢固确立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1]。借助“质量工程”这个发展机遇和载体,各个高校积极开展各个学科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但在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这是目前高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筑行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智能建筑刚刚兴起。中国许多高校不仅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设置了与智能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还专门招收培养“智能建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2004年,同济大学、长安大学、湘潭大学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并陆续开始招生。2005年,教育部批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层次开始招生。2005年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2012年9月,在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划归为土木类专业。 为了适应行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结合自身定位和专业优势,于2007年积极申报并最终获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是当时河南省最早开办此专业的本科院校。专业创办以来,积极倡导“开门办学、开放办学”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理念。目前我校已有5届毕业生,毕业生到建筑设计院所就业的占到60%以上,取得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双高的就业成果,为我校2015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做出积极贡献。但随着近年来专业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新近青年教师持续增加,教学团队存在着教学组织功能被忽视、教研教改活动弱化、青年教师培养滞后、教师教学共同体缺失等诸多问题[2]。因此,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可持续发展的国内领先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复合型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建电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二、团队建设的理念、目标和思路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近年来借助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机遇,建电教学团队从2008年专业创办至今,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理念、目标和思路,既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又能促进该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首先,将“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依托,密切联系行业和工程实际,不断加强创新和能力培养”作为团队先进的建设理念。其次,将团队的建设目标确定为: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强化应用、全面发展”且适合工程设计与施工、科研开发、运行管理、实验分析等行业和相关领域所需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积极创建所在专业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国内领先的复合型建电教学团队。最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始终以满足建筑行业和社会人才需要求为导向,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人才培养和专业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展特色课程群、特色教材和教学团队三位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赢,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优化教学环节,建立教学管理与监督机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增强学生对工程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认识,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工程化教育问题,真正使学生做到“学有所专,专有所用,用有所长,长有所新”[3]。 三、团队的基本情况 目前,建电教学团队的实际建设单位是我校建筑环境工程学院(2014年院系调整后的新建院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其前身是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从专业创办之初的5人,历经8年多的发展壮大,成为现在的专兼职近30人,团队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其中,以专业特色为主线,重点开展与相关专业的协同发展和建设,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已初步建成了一支热爱本科教学、工程技能强、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意识、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由专职教师、客座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等组成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四、团队建设的实际做法 1.周密、高效的教学组织。新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专业教学团队作为高校落实教学任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成长、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其教学职能直接影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组织又是保障教学建设与运行的根本[4]。 在日常教学的运行管理中,在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基础职能和保障作用的同时,不断激发教学团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在具体建设和实践中,周密、高效的教学组织贯穿始终:一是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认真落实和执行各学期的教学任务,确保万无一失。二是积极开展多元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能力培养,实现从“教师教,学生学”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考核方法由书面考方式改为课程答辩和实操性考核[5]。三是严格按照《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规范》等文件要求和规定,积极规范课堂教学,严格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优秀,无教学事故发生。四是通过院系两级自查、定期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加强各教学环节(如备课、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科学、全面的学科专业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伴随建筑产业化与智能化进程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从2008年创办至今,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优势,通过近几年跨越式发展,学科建设扎实推进,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愈加鲜明,办学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其中,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实际,从2009年开始率先施行柔性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度,针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2013年,获批为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下,开始首次招生硕士研究生。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每年的专业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其中在“2013―2014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二名。此外,始终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实际需求,通过定期举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业论坛,邀请国内知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家举办专业讲座,扩大学生视野。目前已经举办了18期,内容涵盖专业技术交流、行业发展展望、求职与就业等。 3.系统、完善的课程与教材建设。依据专指委专业指导规范和课程设置标准,通过对教学内容(注重专业基础学习、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完善、课程设置(课程前移、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外聘教师授课及指导毕业设计)的优化以及核心课程群(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建筑设备自动化)的划分,建立符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体系;通过走访调研、举办学科专业发展研讨会以及邀请国内知名设计院专家讲座等途径和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紧密联系当前科技发展,利用F代化教育手段,将最新的学科前沿、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以微课、慕课为代表的课程建设、开发与应用;选用和出版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主编包括《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建筑设备自动化》多部高质量教材。此外,积极开展教材、教辅资料、课件、题库、资源库、开放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反映良好。 4.务实、创新的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紧紧围绕团队建设理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总结和完善,制订科学先进的实践教学方案。一是借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校企深度合作,加强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已分别与郑州市天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建筑设计院等十余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行业背景的软硬件实践平台,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二是积极开展校际间合作,通过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加强我校与其他兄弟高校师生间的交流,对于拓展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提升工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通过课程群优化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等手段,改革实验内容、训练方式和评价指标,建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组建国内领先的专业实验室,先后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专业实验设备,并自制了一批符合工程实际、操作性强、技术含量较高的建筑智能化实验装置,通过校级和省级鉴定多项,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三等奖,积极开展和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竞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多项,专业教师多次获得全国高校工程应用技术大赛一、二、三等奖。 5.综合、深入的教学研究与改革[6]。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积极性。近年来,建电教学团队高度重视并依托各级教改项目,组织教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先后获得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并努力将取得的教学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效果良好。此外,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开展同行评议并及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和相关课程培训,及时了解国内外其他高校教学改革领域的最新动态,为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条件,为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奠定基础。 6.合理、均衡的教师教学发展。建电教学团队自成立以来,不断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通过开展“创优争先”活动,积极发挥教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彰显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建设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团队先后多次获得先进党支部、三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也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标兵、校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和安排教学任务,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此外,通过试讲、助课、竞赛等形式,严把新近青年教师的教学关,对其实施分类教学指导,推进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另外,有计划地定期安排教师赴国内外高校和相关单位进行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技能和核心课程教学能力,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和教学建设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近几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团队的教学组织功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团队在立德树人、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使之成为理念先进、成效显著、特色鲜明且能引领和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改革建设的专业典范,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这个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用日益广泛,且在众多高新技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智能化控制管理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结合,可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及控制水平大幅度提高。文章对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控制管理;自动化水平;控制水平 如今的世界是信息科技快速l展的世界,我国同样也进入了信息化和电子化的时代。在建筑行业中不断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也开始逐步实现智能化,开始充分应用在自动化控制、故障检测分析、收集电气信息、优化设计电气设备等方面。且因电气工程建设的步骤有安装设备、铺设线缆及线路、安装电气配件等,这些环节的进行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但当建筑电气工程开始与智能化技术融合互助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极大地减轻了,且工作时的操作更精准了,工作的效率也被提高了,同时还有效地将施工成本减少,并与施工人员配合建设出质量良好电气工程。而智能化技术也称为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由GPS、科感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结合而得,可根据电气工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加入其他技术手段。下文主要对我国建筑电气工程和智能化技术进行介绍,并对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建筑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 1.1 关于建筑电气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行业的领域中出现了一类典型的工程,即建筑电气工程。该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因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就建筑角度而言,电缆、电线的铺设与安装是电气工程施工的主要工序。建筑的电气工程由多个复杂的工序构成,其中包括发电机组、变压器、避雷设施、电源及备用电源的安装、开关插座接地装置与母线安装、配偶电气设备安置与控制装置安装、线路绝缘性能测试、照明装置与动力装置安装、电气工程审核验收等。同时,电气工程本与电力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对施工及安全的要求均比较复杂,为将安装过程中的失误与偏差有效减少,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应加强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2 关于智能化技术 在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都能够发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含着多种学科内容,例如控制学。从字面的理解来看,智能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是借助一定技术手段的实施,完成人工智能的机器操作目标,并且解决一些人力不能完成的问题。在较长时间的实践应用中,智能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在各个社会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在电气工程领域,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较好的自动化控制,经过了较长时间实践,应用了多方面的电气工程内容,才得出了较强的实用性结论。因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术语属于高端的计算机技术,所以自动化控制工作中引入智能化技术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否则将影响智能化技术的作用发挥。在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实践应用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速度,较好地改善了电气自动化控制工作,降低了工作成本,减轻了工作压力,实现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 2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2.1 关于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备 通过建筑物内部分散安装的远程处理机及中央处理设备等可实现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系统的构建,通信、信息交换则可通过总线桥实现,其中包括的三种设备分别为系统设备、系统输入、输出设备,以智能化设备的结构方式为依据可分为远程处理机、中央处理设备、总线桥、控制键和测量元件,其中远程处理机可对建筑物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通信等;中央处理设备是由中央电脑、显示屏、打印机、操作键盘及数字化仪组成的;而用于二级控制系统通信的处理器则为总线桥,该处理器的通信线路共有8条,每一条线路均可以用于连接至少30个区域的控制器;控制键主要由二通阀、三通阀及继电器组成;测量元件的种类大有不同,因此在湿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压差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2.2 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2.2.1 施工设计的优化。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的施工设计优化领域中,智能化技术也是极具优势的,专家系统及遗传算法在智能化技术的领域中是十分关键的,科学合理地应用上述技术,可将设备运算处理数据的效率及速度有效提升,并且能极大地促进设备系统的优化升级。其中专家系统可对设备的隐患及缺陷做出专业的科学论证及分析,保证电气线路的运行正常且稳定。而遗传算法则属于一种计算机模型,生物进化的规律主要是通过大自然生化过程反应所总结出的达尔文生物净化原理和遗传机理科学进行归纳的,在进行实际运算的过程中可用该规律搜索,且还可改进并优化系统中存在的弊端。在优化升级相关的设备的过程中,建筑电气工程的管理人员常会综合使用上述的两种方法。此外,还有两种方法能将设备的运算速率提高,即神经网络中将计算机中间算法进行升级、模糊理论的物理学方法,这两种方法不仅将设备升级的过程及质量进行极大优化,而且还将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的质量有效提高。 2.2.2 自动化控制。自动控制系统与保护系统是以往主要用来应对建筑电气工程中出现的故障和意外,可对系统起到强化作用,增强系统自身的保护功能,因此可将各类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降低。自动控制、保护系统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若想对电气设备中的线路、设备以及装置配件的运行情况全面的监控,可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精准的定位,后再利用传感技术运行的情况发送至控制中心,监测后的数据变化可用来对电气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判断,以便发现故障时可尽快获得消息。电机设备、电磁场、电路等所反馈的数据智能化技术均可用来判断该实施的哪种控制措施,使控制效率得以提高,自动化控制可将故障发生的几率有效降低。 2.2.3 电气设备故障的检测。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中常会有电气设备故障的情况发生,在传统施工模式下故障是不易发现的,不仅对施工进度与精度造成影响,而且很难对故障进行排查,使施工难度加大。可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全面保护与监控电气系统,该系统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会迅速进行报警,并且可对发生故障的部位、性质以及严重的程度做出判断,极大地节省了抢修的时间。在之后的应用之中,还可重点监控故障发生率较高的领域,并且还可传输所收集的故障数据到智能分析系统进行分析与判断,最后可通过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等智能化技术找到最佳的解决故障的 方案。 3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备的设计意义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的需求,能源被不断的消耗,导致能源日益枯竭,因此,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节能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们的主要任务。建筑领域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的消耗量极大,所以建筑电气在节能工作中是非常受关注的内容。电气节能虽然与电气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联系,但节能的重c仍是各个阶段中的设计阶段,在节能工作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要想对建筑电气工程开展节能工作,需要对设计阶段进行整改,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可利用当前的节能产品,使节能效果更优。能源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却又互相牵制的关系,若想经济得到发展,就要以消耗能源作为前提,但只有对能源进行合理的应用,使能源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若对能源无节制的进行消耗,则会出现能源衰竭的现象,使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因此采用智能能源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实时对建筑中的现场控制器,如配电、中央空调、照明、排水及电梯等系统进行监控和合理地利用资源、合理地运用设备。利用电气智能设计,不仅使能源得到节约,而且还使当前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地提高。同时尽量选择合理且效率高的设施进行施工,使能源的节约得以实现,既保护了自然,又促进了科技发展。 4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智能化技术的优点居多,但为了避免过分追求先进技术而出现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应对一些问题十分注意。高效且实用是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设计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理念,首先应制定合理的目标,后循序渐进将各项功能逐渐实现。在对设计、管理难度较高的建筑进行施工时,要从方案设计探讨其的局限性、功能、缺陷及性能等,要在追求创新、功能等方面的同时兼顾质量。此外,还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若设计出过于高端的方案,也会使施工的难度加大,施工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在进行施工时应采用最合适的设备与技术,使后续的管理与运用更为方便。智能化技术给电气安装提供了技术的优势,但仍需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对技术进行调整,避免成本过高,不仅要保证精准性与可靠性,还要保证节约经济。 5 结语 如今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使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便捷、舒适、安全,同时能自动监测到火灾事故的发生并进行紧急处理,不仅降低了人员伤亡率,还极大地减少了经济的损失,推动了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的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如远程处理机、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使现代智能化建筑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我国的现代建筑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却突飞猛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电气工程的智能化应用更是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动力。本文主要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很多行业中都开始逐渐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提升工作质量。而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则能有效的强化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的整体效率。下面将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概述 我国的建筑行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民在生活用电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给建筑电气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建筑中电气工程为了进一步的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通常工程中会包含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会采取相应的成套建筑电柜和控制设备来进行建筑电路的整体控制。同时会根据建筑的整体电线分布状况来进行相应的电缆安装。此外,还有一些相应的照明系统和其他系统等。当把所有的任务完成后需要对其安装的效果进行检查,并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重点检查,以保证其稳定性。 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主要是的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来进行工程施工,提高工程的质量。在电气工程中使用智能化系统不仅能实现设备的自我保护功能和修复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工程施工效率提升工程质量,这也是专业人员不断探索的主要方面。 二、电气工程智能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能源消耗量的不断上升,节能减排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旋律。建筑中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耗,电气节能逐渐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电气节能贯穿于整个电气的周期,但最重要的还是设计部分,需要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与能源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保证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真正的促进经济稳定发展[1]。如果出现了能源大量浪费的情况,那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当中去,将会有效地强化整个劳动分配周期,最大限度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提升了工作效率。智能化的应用能让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电气智能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当前我国的建筑电气智能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并没有真正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层面仍然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同时,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在当前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少数的领域中在进行使用。而对于其他的建筑活动却仍然采用传统的手段进行,发展比较缓慢。此外,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的,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更好发展。但当前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创新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四、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一)在建筑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本身有着复杂的操作技术性,同时专业性也比较强。如果长久的使用传统施工方式,那么在这部分工作中就比较容易造成安全问题和故障问题,影响着工程的整体质量[2]。为了能尽量地控制这样的问题出现,在进行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就一定要建立起相应的自我保护系统,通过智能化设置保护系统来让电气工程实现自我保护的功能。在保护系统中的智能化技术利用,能让管理者在发生故障问题后快速的了解故障实际状况,并根据故障的位置和情况来进行状态传输,最终转换成为相应的数据和总结内容。这样以来技术人员就能根据计算机所显示的故障问题来进行维修和保护,积极地找到对策解决故障问题,并实现对电气工程的全面监控以及动态管理。 (二)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分析中的应用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当中去,不仅能实现对工程的全面控制,同时还能快速的分析问题所在,并通过报警的形式来提醒工作人员电气工程工作不正常现象。这样的方式能更加快速便捷的让专业人员进行故障分析,最终找到有效解决的措施。在电气工程当中其产生故障的概率是比较高的,而且如果不对这些小的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就及其容易产生更大的麻烦。传统的故障检测不仅消耗时间,同时检测的过程也十分复杂,而利用智能化技术将最大限度的降低时间消耗,并提升检测的质量。可以说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电气工程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在建筑电气工程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当中,电气工程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气工程的质量逐渐提升,对电气设备的优化提供了帮助[3]。如果能在设备优化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智能化技术,那么将对电气设备发展提供更加大的帮助。对此,可以将遗传算法应用到设备的优化当中去,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其它多种不同的技术,从整体上来强化设备的优质水平。 五、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 (一)扩大使用范围 我国的电气工程智能化发展虽然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之所以我国的电气智能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不仅是因为技术上的落后,同时也因为我国的智能化普及率低[4]。当前并没有完全的应用到建筑行业中,这对电气智能化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我国今后的电气智能化发展中,应重视起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尽快将智能系统推入到建筑领域当中去,同时应逐渐的强化智能化技术的全方位应用,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智能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的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当前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不仅吸收了国外优秀的经验,同时还取得了更加积极的发展。但当前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遗憾,那就是没能及时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当前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并不广泛,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专业学者不能再只重视理论知识研究,而是应该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提升我国电气工程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结语: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同时满足居民的需求,那么就一定要重视起智能化的应用。当前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水平仍然处于处于阶段,对此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创新,以保证能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技术都采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行操作,如此不仅可以使技术精度和准确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善,还能够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在建筑行业,电气工程的施工是不可或缺的,而通过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运用 引言 随着目前智能化建筑的越来越普及,建筑行业对于智能化建筑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建筑电气是智能化建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智能化建筑近些年快速发展,建筑电气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主要就智能建筑和建筑电气进行探讨,就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述,同时对于建筑电气在智能化建筑未来的地位和前景进行探讨。 一、智能家居的在电气设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住宅电气设计主要原则就是满足建筑住宅的使用功能,主要分为:对住宅的照明的照度;住宅的色温;显色的指数等, 同时也要满足住宅空调温度因风量,一定要保持舒适卫生,满足住宅中电气设施的用电,还要满足工艺照明因电力用电等方面的实用性功能。 2、在进行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对消耗的能量要进行节省,这就是建筑节能的重点,在设计时要找出哪些地方能耗以及传输电能线路上的功能损耗是无用的能量损耗。 二、智能家居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中电气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内容为强电和弱电两种。强电系统的技术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由于其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为我国的建筑电气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建筑安全用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电气系统的减灾设计中的应用 安全性是智能家居建设的重点之一,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安全用电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考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防雷的设计,虽然雷击属于一个概率性事件,但是设置相关的防雷装置对雷击的灾害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闪器的设置等,但是在智能家居中我们所采用的就是消雷器以及放射式避雷针等。随着建筑物日趋变得复杂化以及多样化的功能,建筑防水问题也变得比较重要。由于电气产生的火灾事件日益增多,所以在电气工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包括专业的设备,比如:喷淋、消防等,暖通也应该设置防排烟的设备,不仅电气火灾探测器不能缺少,同时联动控制系统也也是不能够缺少的。 2、电缆线路的合理化设计应用 在电气设计的过程中,各种电缆以及电线之间都要进行上下左右、 横纵交错,电线和线缆数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所以线路总有功损耗量相当可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线路上出现的能耗问题。在智能家中,低压配电室应该接近竖井,再由低压配电室给每个竖井提供干线,要尽量避免出现支线沿着干线导送的现象,同时也要对回头输送电能的支线要供电线路的尽量的减少。 3、智能家居电气设计技术管理工作 在智能家居电气工程施工之前,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审工作,制定合理的供配电方案,可以对其进行优化的设计,让技术和经济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使设计做到安全可靠,还要设计做到实用,并对电气设计中的经济性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施工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提高专业设计人员的素质,把经济和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对重技术和轻经济的保守做法进行有效的改善,作为一名电气设计人员,在进行智能家居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习,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对国际电气发展的相关科技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不仅要对各类产品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掌握,还要对现产品的价格进行一定的了解,进一步避免对电气设计经济性的影响。 4、智能家居系统在高档社区的应用案例 该工程,项目占地 323 亩,总建筑面积超 100万方,产品涵盖高端别墅、现代高层、顶级公寓、商业 BLOCK 等多种一级物业形态,规模、档次堪称金开大道一线之最。智能家居系统在该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实现了如下功能: (1)传统的可视对讲功能。 (2)传统的家居安防报警功能; (3)家电控制功能:第一,每户控制器具有手动控制,遥控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和internet网络远程控制、 支持无线WIFI手机(Android、iphone)家电情景控制等控制方式。第二。可实现灯光控制、空调控制、电器插座开关控制、电动窗帘控制等家电控制功能。 (4) 增值服务功能:第一,住户向管理中心发送相关的报修信息、 请求服务信息,如水电维修、请钟点工等,具体报修事项在管理中心平台软件直观显示出住户请求信息。第二,管理中心向住户可发送便民信息,如小区物业管理电话、社区医疗、社区活动、电脑维护等。第三,社区购物、订餐:住户足不出户通过室内终端可查看小区各商家上传的商品, 选择相应商品后,系统将购物信息发送到店主手机上,店主通过对讲或者电话确认后,送商品上门。上述应用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重点提升了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及增值服务功能,同时为以后系统功能的拓展和增值提供稳定的平台,能很好的提升楼盘的档次和项目的影响力。 三、远程监控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所谓远程监控主要指的就是对电脑的终端技术进行有效地运用,并对整个电气工程中所有相关设备在远距离可以进行进行遥控的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对远程控制技术进行充分的运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人工安装的费用,还能降低材料费用方面的支出。由于远程监控技术对信号技术和通讯设施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相对于目前我国电气工程中,存在着通讯量比较大、通讯设备以及技术相随来说也是很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远程监控技术仅限于通信信号好、电气规模比较小的电厂中使用,不太适合应用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电气电厂的自动化系统中。案例分析:例如在一些小型单体电气建筑结构中,电气火灾的监控系统应该集报警、检测以及管理为一体。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总线上接监控探测器或者是监控单元,并和主机进行通讯,对全部的数据以及采集的信息进行传送,主机采集接收到的数据,对电气线路三相电流、剩余电流、温度、以及电压等参数进行相应的辩护。如果被测线路发生异常的过程中,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可以通过互感器、温度传感等工具对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当监测值超过设定阈值并达到触发时间时,就会发出警报信号,并将警报信号上传到监控设备中。经过进一步的识别和判定,监控主机发出的伙火灾报警信号、报警指示灯亮等,同时还会在显示屏上对报警的信息进行提示,报警的位置进行指定,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检查和处理,并将报警信息发送到集中监控台,还可由相关人员对监控设备进行控制切断回路电源,并联系其他的消防设备,进一步达到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不仅是一个联网的整体装置,还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在火灾发生前, 对配电线路、变配电设备、温度的变化进行检测的,并对隐患以及故障的部位进行报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不仅能够帮助装置实现自动化控制管理,还能帮助相关设备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个电气工程的可靠程度以及运行的速度,进一步促进了装置系统以及设备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逐渐开始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管是在教育、工业、国防、农业等重要行业,还是在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都具有重要地位。不断完善和提高管理和控制电气工程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对于提高电气工程智能化水平具有很大意义。电气工程是现代建筑行业施工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质量以及技术水平与整体施工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智能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中具有一定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关键词】建筑 电气工程 智能化技术 应用 现阶段,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智能技术属于一种计算机技术,是综合应用精密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技术,是建筑融入科学技术的成果。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不断推广和应用智能技术,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建筑电气工程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建筑工程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电气工程中更加广泛的应用新技术,并且对于电气工程质量也提出更多的规范和要求。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时候基本工序为:安全控制设备以及成套配电柜、安装架上电缆以及电缆桥架、安装架空线路以及电线杆设备、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设备和动力设备、安装柴油发电机、安装不间断电源、安装电动执行设备、安装低压电气动力设备、安装开关插座、安装母线、安装电缆线、敷设线槽和导管、敷设避雷设施、安装连接等位点以及验收建筑电气等。在建设建筑电气工程的时候,已经逐渐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步伐,使用更多的新技术,建筑工程中应用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设建筑电气工程的信息化和科技化[1]。 二、 智能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运用到建筑电气中,其中,智能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技术又被叫做人工智能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器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的综合运用,实际上是计算机技术中的智能化方面技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就提出了人工智能的说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语言识别系统、图像识别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语言处理系统、专家系统等。应用智能技术的时候,一般都是运用到控制方面,例如,控制电气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智能化技术,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合理的融入其他学科,例如,控制学、仿生学、语言学、自动化等。在设备和装置运行的时候,智能化技术可以使其进行自动化控制和管理,而且能够 整体的提高系统设备的可靠性,不断提高设备运行速度,以便于可以适当的增加设备或者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主要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到三方面,包括优化设计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电气工程以及分析预测电气工程故障。 (一) 建筑电气工程优化设计电气设备智能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电气工程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应用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遗传算法技术以及智能化专家系统技术两方面。遗传算法属于比较先进的计算方式,基本原理实际上就是依据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模拟生活过程和自然选择理论的遗传原理。在计算的时候,主要就是依据进化规律,随机的进行搜索。在智能化技术中应用遗传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建筑电气设备,在设计电气的时候,可以有机结合专家系统和遗传算法,以便于可以更好的进行优化设计[2]。 (二) 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过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在建设建筑电气工程的时候,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保护电气系统,一旦出现系统问题,智能系统能够进行检测,此外,能够适当的把收集的信息发送到故障分析系统中,利用智能技术的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等技术来合理分析出现故障的电气部位,从而能够采取有效的解决方式。例如,如果变压器出现系统故障的时候,智能化技术能够分析处于故障中的气体成分,为人们进行修理设备的时候,最大限度缩小范围[3]。 (三) 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智能技术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建设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保护和自动控制系统,以便于能够在出现意外的时候进行自我保护和控制,尽可能降低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以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建筑电气工程控制系统和自动保护系统。在控制计算机的时候,合理运用GPS定位功能,定位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线路、装配等设备,通过传感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中输入施工具体情况,采集电气设备运行的有关数据,然后通过电气设备、电路以及电磁场等知识,计算机可以综合分析相关数据,事先设置程序,利用一定的控制方式,实现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四、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的发展 现阶段,针对建筑电气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来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智能化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 不断扩大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 国内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不仅是因为比较滞后的研究技术,最主要的实际上就是普及智能化概率比较低,不能广泛的应用和使用智能化技术,建筑行业也没有进行一定应用,仅仅只是很少的领域在使用智能化技术。因此,需要尽快的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并且也应该在其他领域进行运用,逐渐实现各领域的智能化目的。不仅可以适当的提高建筑施工的水平,也可以有效的保证整体施工质量,最大限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5]。 (二) 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积极促进电气工程智能化发展 现阶段,在研究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时候,已经具有相对比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选择的吸收国外先进的智能化经验,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方面已经得到很大发展,但目前,还是会存在无法有机结合的实践和理论,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不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我们在充分分析智能化理论的时候,也应该充分的进行实践,从而有效的增加实践经验,不仅仅是处于理论分析阶段[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管理和控制电气工程的时候,智能化技术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自动化管理和控制电气工程,及时发现电气工程设备运行时候出现的故障,不断优化电气系统,以便于可以增加设备质量,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求。国内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办公楼、博物馆等建筑变得更加智能化,近几年还不断发展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等,使得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运用研究 【摘要】电气系统为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此方面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背景下,提高了工程建设综合效果。针对智能化技术进行分析,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要点,确定各项技术应用效果,减少各项因素影响。本文对结合建筑电气工程特点,确定了智能化技术应用要点,并结合实例对运用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 为满足生活工作需求,现在建筑工程建设所需电气设备更多,这就对电气系统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建筑工程逐渐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为确保电气工程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好技术分析,从不同角度出发,确保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效果。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1.交叉作业多 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必须要针对其所具有特点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来编制施工方案,争取做好每个细节的管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项目主要包括安装的电缆桥架与架上电缆、安装电线杆上电气设备与架空线路、安装成套配电柜与控制装置、安装动力装置以及照明配电装置等,并且在施工时经常会与其他专业产生交叉作业,增大了施工[1]。现在建筑工程结构越发复杂,所需电气装置数量更多,导致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工程施工与管理均面临更大挑战。 2.工序复杂 现在建筑工程逐渐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为满足基础功能应用需求,电气设施更多,复杂程度也就更高,对系统设计以及施工管理均有更为严格的要求。电气工程主要系统有自动控制系统、语言识别系统、图像识别处理系统以及语言处理系统等,不同分项系统对应功能不同,对施工技术也存在较大差异[2]。再加上不同分项系统间交叉作业多,导致施工工序复杂。为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正常运行,需要在根本上做好施工管理,应对工序复杂特点,来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减少施工问题的发生,并控制建设成本。 二、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1.照明系统应用 建筑工程电气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分为集中控制、照明控制、现场控制以及火灾控制等方面,设计时可以从照明灯具、光源以及控制系统三方面着手,选择智能化照明灯具与材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同时,降低电能损耗。其中,现场控制分项,可以将信息接收器安装到照明系统内,并选择用交流电源直接控制方式,重点区域应安装智能开关。而集中控制部分,需要就整个照明系统安装一个中央监控设备,完成各分项运行状态信息的收集,为设备的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2. 线路系统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内不同设备运行功率与抗干扰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布线设计要求不同。如常用电源线、信号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采用分管、分槽施工方式,而计算机与网络控制器等设备布线则应选择与弱电工程共用接地干线的方式[3]。智能控制技术在线路系统中的应用,需要做好各个细节的控制,提高布线设计方案的智能化,即对温湿度传感器线路、流量计线路、水位开关线路等,需要进行专门设计施工。其中要注意抗干扰性能高的设备,可以适当缩短与防雷接地布线的距离。而抗干扰性能较低的设备,不得与防雷接地共用,布线施工时要最少保证与防雷接地距离20m。 3.供电系统应用 供电系统是建筑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电工、控制技术、电子、信息等专业学科。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其中,可以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稳定性,需要从细节做好管理,如微处理器的安装可以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整个供电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网络布局,降低管理难度。通过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回路状态的测控,同时满足人们对信息通信信号接收质量要求。 4.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一般会设置自动控制与保护系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可以进行自我保护与控制,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智能化技术可以被应用其中,提高建筑电气智能化自动控制效果。如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利用GPS定位功能,实现建筑电气工程内各设备、线路以及配件的定位,然后通过传感技术将各部分运行状态信息传输给计算机系统,最后对收集的所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针对不同设备构件实际状态给出相应结论,按照预定系统程序完成控制管理,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三、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措施分析 1.合理选择变压器 变压器是建筑的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其在运行时内部交变电磁力线会在内部铁心叠片位置出现磁滞或者涡流新型,而造成空载损耗。结合这一特点可以选择用S11、S13等改良变压器,通过对传统叠片式铁心结构的优化,来达到减少变压器铁心内部磁阻的目的,降低空载电流,提高其运行功率因数,在保证供电效果的同时,降低空载损耗[4]。 2.配电箱安装优化 在对配电箱等装置进行安装时,需要严格按照专业规范来进行,做好各个细节的控制。应结合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要求,来选择配电箱类型,对物业与消防单位等要求进行分析,从专业角度分析,避免初选设备混乱以及误装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不能随意对配电箱内部零件进行更改。要求安装技术人员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可以为安全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施工,且在配电箱安装完成后对各细节做好检查,确保不存在遗漏问题。保证配电箱设施容量能够完全满足建筑用电需求,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3.用电系统优化设计 工程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电气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当的智能方案,遵循智能减排原则,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技术与工艺落实的有效性。对于不同分项工程与负荷特点,应个面分析对比电气智能技术,选择出最优化设计方案,积极引用新型技术手段,在保证工程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提高整体经济性。另外,还需要做好工程内各设施的管理,尤其是敏感性较高的变压器、电动机等设施,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来控制电路中的功率损耗,提高电气系统智能效果。 结束语: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提高电气系统运行稳定性以及经济性均具有较大的意义,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做好各项因素的控制,对各分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控制好每个细节,在整体上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分析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并且无论是从内部构造还是外形装饰都呈现出了智能化、现代化的特征。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比传统建筑工程更加繁重的作业量和更高的专业度。但是从实际来看,由于其复杂性和专业性,所以建筑电气的工程在智能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章再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思考建筑电气中的智能化建筑应用。 关键词:建筑电气功能;智能化技术;应用 1.智能化建筑及建筑电气介绍 1.1智能化建筑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科技的引导下,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创新开始飞速的提升。智能化建筑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同时还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让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及使用效率和质量更加优化。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主要应用内容为:计算机技术、GPS定位技术、传感技术等等。从其具体的效果来看,智能化技术能够极大程度上的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还提升了工程的建筑效率及质量。另外,智能化技术更能够做到节能、环保等,降低设备的运营成本,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1.2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是随社会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建筑工程项目。其中包括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等,目的是要通过其自身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来为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功能。其具体的施工工序为:首先,需要安装配套的设施,例如控制设备,电柜等,以便对整体的建筑电路进行控制。其次,根据安装好的控制设备和电柜等设施来划分光缆;再次,安装变压器等动力设备,安装后进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最后,对繁琐的设备线路进行安装,例如照明等。在完成这四个步骤后,要对整日的施工效果进行检测和分析。 2.建筑电气中智能化建筑的具体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包括了电工、信息、电子以及控制等多种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电气工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工程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整体建筑环境的个性化、舒适度以及实用性,整体的社会环境也要求建筑电工工程需要提升信息交流功能,服务便利工程和安全功能等,这就使得建筑电气工程开始得以快速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产生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完善提供了助力,并且从当前的实践来看,智能化技术必定会成为未来建筑电气工程的必要载体,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本章中,笔者将对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应用于自动化控制中 从其效果来看,建筑电气工程上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无论是装置还是后期使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保护和检查。因此,自动化是电气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动化控制可以降低电气工程意外事故的发生几率,还可以实现工程整体的自我保护和控制功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通过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上的减少工作量,进而保证自动化控制的效果。具体的应用内容例如,智能化技术中的传感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传感技术,能够将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情况或者运营现状传输到计算机中,这样可以让建筑电气工程的各个施工部门之间实现电气工程施工情况及运营现状的有效数据,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共享。 2.2应用于故障检测中 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的工程,并且其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所以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故障,而通过智能化技术,则可以对电气工程的故障进行有效的检测,进而快速的对故障进行排查和解决,保证电气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有效使用。从实际上看,智能化技术可以通过其特殊的功能快速的检测出电气工程中的各项数据和实际运行情况,并且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实现工程内数据的快速传递,方便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 在传统的建筑电气工程中,故障检测室针对单项的某一设备进行的,如果工程发生质量问题,那么工作人员则需要将整个设备进行分析,再进行单项的检测,这样就会耗费非常多的人力和物力,还有可能造成检测上的误差,降低检测的准确度。同时,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很多装置都是较为大型的,拆卸困难,如果在拆卸的过程中发生失误,那么则极有可能的损坏装置,最终造成严重的影响。 2.8应用于优化设计中 上文中曾提到,电气工程是一项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建筑系统之一,因此,其必定也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优化而产生优化。而通过智能化技术,则可以实现建筑电气工程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代男: 第一,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这种专家系统是对电气工程设备中的隐患进行分析,通过专家科学论证的方式,实现电气工程设备的有效运行。 第二,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计算机模型,其实通过遗传理论和生物净化原理而归纳出的生物进化规律,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的形式来对其规律进行搜索,继而对系统的弊端进行优化。 通过这两种方法结合的形式,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进而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优化。 3.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首先对建筑电气工程和智能化技术进行了分别的介绍,其次从应用于自动化控制、应用于故障检测和应用于优化设计三个角度共同思考了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总而言之,在当前建筑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建筑电器工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其不仅是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标志,更是我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建筑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化实际应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现代智能建筑发展的影响 摘 要:本文对我国智能化建筑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说明,并且指出了建筑电气智能化化设计对于智能化建筑发展的影响,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期。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设计;发展趋势;运管维护 1 智能化建筑在我国发展的现况 在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对于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可以说是不得具备了适宜的外部环境,同时还拥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撑,并且通过不断的实践、创新在智能化建筑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智能化建筑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简而言之,只要是依照现代管理方式运转的行业,使用智能化建筑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现阶段运行的智能建筑中尚且存在不足之处。 (1)智能建筑运用情况不理想。1)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技术手段对物业进行有效管理的比例较低,建筑智能化作业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一部分物业对智能建筑的管理仅适用了一部分的智能化系统,使智能建筑还停留于前一个阶段。2)众多的智能建筑在落成使用2 到3 年之后,因为管理维护没有及时的跟进,技术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导致先进的设备无法实现设计,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智能化系统能力的发挥。 (2)非智能建筑的改造问题。对于智能化建筑来说,非智能建筑的数字无疑是巨大的,在智能建筑投入到使用中的阶段,建筑行业势必将对非智能建筑进行相应的改造。这样就存在着设计、施工等问题,这样的问题相对于新建智能建筑更为困难。 2 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智能建筑的影响 建筑电气是智能建筑的产物,科技发展的不断深入,利用多元化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监控以及管理,以此来实现信息及资源的共享。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建筑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简称为“4C+A”技术,为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筑电气对智能建筑的运行起到保护作用,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都是通过建筑电气实现的,建筑电气设计贯穿于整个智能建筑之中。 3 智能建筑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1)建立系统化的理念。我国的设计部门对于智能化建筑及智能化产品设计的方法及理念没有详尽的掌握,特别是在集成方面更是薄弱。设计师的理念相对滞后,设计的重点停留在智能化的系统上,并没有给总体集成及系统后期拓展给予相应的重视。为此,在智能建筑的设计时,必须将建筑使用的实际情况做根本出发点,在满足功能的基本需求情况之下,对建筑的规模、性质作出准确的定位。具体的体统选用时,需要充分的与以往的成功经验相结合,要进行施工各参与方的高效沟通,以此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系统的集成商中标之后,要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系统及设备的选定,与自身的使用性能相结合,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之下选取性能良好,成本控制最优的方案。 (2)电气智能化设计的要求: 1)对于建筑电气设计人员来说,其必须要具备过硬的电气专业知识,对相关法律法规深入的掌握,对最新型的技术能够熟悉,掌握智能化设计的信息等等。通常情况下,设计与施工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建筑也是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故此,智能化电气设计时需要与建筑方进行精确的沟通,方能做好智能化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求设计人员具备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期,对施工中的技术要点进行明确的标注。 2)弱电施工阶段,要对弱电工程施工的时间进行把握,尤其需要重视的就是施工中的预埋作业,同时安排好设备进场的时间,安装之后对设备进行调试等工作。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需要对施工中的重点进行事先的沟通及协调,从专业的角度给出正确的指示,对施工进程及验收结果进行保存。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内容,是实现智能建筑功能的技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布线系统技术。综合布线系统(GCS)作为建筑内部或是建筑群落间的网络传输,同时亦是智能建筑之中数据、语言及多媒体通信的平台。其使用高品质材料,以非屏蔽双绞线及光纤作为传输介质,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形成完整又开放的布线系统。这就为智能建筑及智能大厦中的信息设施提供多个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性,进而进行扩展、更新、重组,为使用者打造了信息时代的体统环境。二是除湿技术。智能化建筑对于湿度的控制已经趋于完善,空调的应用使除湿技术向机械化、技术化发展,但此种方法需要将循环冷空气冷却到露点的温度之下,除湿之后进行加热,再送入室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为此需要开发独立的除湿系统,实现智能建筑节约能源的优点。 3)设计信息的反馈:对建筑落成后弱电系统所需要的空间全部考虑是很困难的。这样就要求智能建筑在设计时预留出相应的空间及管井,以避免落成之后导致设备无法进入的情况,做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对于空置的预留空间还可进行其他利用。 (3)智能建筑功能的开发。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另外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节能的特性。国外现阶段使用的一些材料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感应,例如:光照、气流、温度、湿度等等,利用自动系统传递信息给安装在建筑外墙上的气窗、百叶等,进而实现自动关闭或是开启,这些对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及借鉴作用。 4 结语 智能建筑全面推广、使用的全盛时期还没有到来,对于我国建筑行业智能建筑发展来说无疑是艰巨的,同时也预示着智能建筑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对整个建筑行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建筑电气智能化设计对智能建筑的作用不可小觑,需要对设计、维护等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总结,以迎来一个崭新的建筑更新时代。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前,在我国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建筑电气工程也需要与时俱进。智能化电气技术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程度,应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电气自动化工程也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人们也Φ缙自动化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数字信息智能化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将智能化技术用于建筑电气工程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本文是通过对建筑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促进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进步。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建筑电气行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所以在建筑行业过程中对电气工程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想要建筑行业中保持有竞争力就要保证自己在建筑效率和质量。智能化电气工程在建筑里的工序十分复杂,建筑电气工程操作量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操作的精准度更不能错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采用的是智能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施工速度,还能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智能化技术与人工相比电气工程在施工技术中更能保证工程的精准度。 一、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筑行业里出现一种典型的工程,在各类的建筑物都广泛的运用。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水平不断的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建筑电气工程使用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对建筑电气工程中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建筑电气工程故障的进行中有效的预测和分析建筑电气设备的优化改进。但是从建筑角度来讲,电气工程施工包括电缆、电线铺设与安装、配偶电气设备装置和控制装置安装,发电机安装,开关插座电源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设备安装等电气工程审核验收多个环节。这些诸多复杂的工序共同构成了建筑电气工程。尤其是电气工程本身设计到的电力应用,不管是施工工艺要求还是安全问题都较为复杂。因此为安装的过程中减少误差,才能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建筑质量。在施工方面应加强智能化的发展应用,才有可能势在必行。智能化简称人工资能技术,就电气安装领域而言是一种非常精准的定位,精密传感计算机技术只能化的运用,智能化技术在于它本身的操作,定位系统非常精准,随着现代的技术发展广泛的运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与操作而言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有效的减少施工偏差,加强质量控制技术。对电气安装精准度,准确度及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 二、智能化技术对建筑电气设备故障进行分析 在传统的建筑电气工程中经常会有电气设备故障的问题,在对电气设备故障进行检测时,使用的方法比较复杂,耗费时间多,分析的结果不准确,在以往传统模式下无法及时的发现故障,不仅会影响施工的进度,而且故障的排查难度大,增加了施工的压力。在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电气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其智能系统可快速的发现异常的请扩进行报警,并且还会对故障的问题发生部位,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判断,以便于短时间快速的解决故障。 (一)在建筑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控制,主要指依赖于自动化系统进行自我保护的功能,以此来降低各类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效率的提升和技术的完善。智能化协同自动控制保护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的精准度来定位功能,全面监控电气设备各个线路,及设备装置的运行情况,方便与通过监测数据变化从而判断整个电气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故障,还可以在施工汇总完成一些精准的施工程序。进而能够对施工电路的环节进行监控,对于运行情况进行控制,通过自动化控制减少各类问题的故障出现的几率。 (二)施工设计质量的应用 在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师发展的主要环节,同时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安装中也带来了技术优势。同时需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保持合理的设计原则及各项功能的稳定性。对于比较复杂的建筑电气设计,需要从方案设计开始就需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性能进行发展研究,这样的设计才能够称为优秀和积极。在智能化技术的背景下,还可能产生设计的难度过高,运行支出大,投资大导致浪费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的经济适用理念的落实根据建筑项目的本身特殊性出发,选取最合适的设备技术进行施工,推动建筑电气工程的运行和管理。智能化技术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要遵循高效率与实用的理念,制定规范的目标,对于设施较为复杂的设计、管理难度较高的建筑,在追求创新全面功能齐全先进的同时兼顾质量,且避免走上脱离现实的老路。如果设计太过于高端,还会增大实际施工的难度,运行支出增多,成本加大、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字应用时一定要坚持经济,适用、从建筑电气项目根本入手,选用合适的设备技术进行施工,为后续的运行管理提供方便。 结束语: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合理的应用,才可以高效的完成故障的维修,有助于设计优化和自动化控制的运行,虽然我国的电气工程智能化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只要不断的发展扩大建筑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使用,提高智能化整体水平,有利于推动我国建筑电气工程的顺畅发展,值得我国在建筑行业进行合理的实践,改进施工技术,保证工程质量,降低人工消耗,为我国的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保证生活质量。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关于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技术都采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技术精度和准确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善,还能够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在建筑行业,电气工程的施工是不可或缺的,而通过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多,建筑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在建筑工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施工项目是电气工程,建筑电气工程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工程中与电气有关的设备、装置等的施工工程。建筑电气工程影响着建筑的投放使用,目前,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开始应用。智能化技术是综合了精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GPS定位技术的一种新兴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工操作量,提高操作速度以及操作精准度,提高工程的可靠程度,并且能够降低成本,方便工程完成后的检修维护工作。 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项口中的有效应用确实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这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全天候实时监控 对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而言,其能够在监控功能的优化方面体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这种监控功能的实现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表现出了更为理想的作用效果,能够实现较为突出的全天候实时监控效果,进而也就能够较好保障相应的建筑电气工程系统能够有效运行,对于各类缺陷问题的出现能够形成理想的监督控制效果,有效维系建筑电气工程项目的运行高效性。 1.2 控制的及时性明显 对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的有效应用来看,其积极优势还表现在相应的控制及时性方面,这种控制的及时性表现也就能够有效促使其整个系统得到较好管理,各项指令的发出均较为及时可靠,进而也就实现了可靠的控制效果,对于整个建筑电气工程发挥较强的作用性能较为有效。 1.3 动效果明显 在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合理运用智能化技术手段还能够从联动效果方面得到较好的体现,这种联动效果的表现随着当前建筑电气工程项口复杂性的提升也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技术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也就能够实现对于各个系统的综合控制,尤其是在比较核心的消防系统、安防系统以及暖通系统等运行过程中,这种联动管理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1.4 安全效果突出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项口中的有效应用还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安全性效果,这种安全效果的体现主要就是其能够较好针对整个建筑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且对于安全威胁进行及时处理,进而也就能够降低,甚至避免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各类安全事故问题的产生,对于建筑电气工程项目的相关使用人员也能够提供安全保障效果。 2.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目前智能化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很多领域的技术上,比如GPS定位、计算机和精密传感等。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智能化的技术产品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智能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让设备的稳定性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智能化在某些故障的诊断之中获得了实践应用,让某些危险场合的项目或者重点施工的项目可以顺利的展开生产实践,在很大的程度上较大的提升了工作质量和工作的效率,也在一定的程度之上降低了工作的强度和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①智能化技术在铣刨机上的应用。提高铣刨机的整机性能和可靠性,有效地解决铣刨额定功率下进行速度与工作阻力的保护控制问题,有效地实现了各种工况下铣刨深度,平整度和坡度的自适应控制,保证了铣刨路面的质量,发动机的自动控制等。②智能化技术在摊铺机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行走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电子平衡系统等方面。③数字化技术在摊铺机铣刨机上的应用。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成本的降低,数字式控制系统在现代工程机械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微处理器或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在现代工程机械中正在逐渐普及,并成为施工质量的保证。国外有些工程机械生产厂家,如布鲁诺克斯的摊铺机、中联的铣刨机等已研制出基于微处理器的数字式自动调平系统控制器,并已成功应用到产品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数字化自动调平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而且也提高了系统的综合技术性能。 2.1 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对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项目中的有效应用来看,随着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相应的控制水平也越来越理想,而在这种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智能化技术同样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智能分析效果,尤其是对于控制决策而言,其能够结合相应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也就能够较好确定选择何种手段和方式进行调整,最终维系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可靠性。这种智能化技术的具体落实应用在很多系统中都得到了有效应用,尤其是结合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有效运用,其更是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落实到相应的运行操作中来看,智能化技术对于各类数据采集的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要求相应数据信息的采集应该具备全面性,还需要保障其能够较为可靠,这样才能够有效为智能化控制提供参考。 2.2 建筑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建筑电气中运用智能化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加便捷地检测出工程中的设备故障问题。在以前的建筑电气中,一般检测故障都是由工作人员进行检查,这样会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经过工作人员的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由于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在对故障进行检测时,会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加大了故障的安全隐患。如果在建筑电气工程中使用智能化技术,就可以解决之前的人为因素导致的缺点。智能化技术,就是计算机系统会按照电气设备正常的运行情况执行相关的程序编辑,如果在计算机系统正常程序之外出现了情况,设备报警等相关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这样工作人员就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监控,并且进行重点的管理。随着当前建筑电气工程项目复杂性的提升,相应的故障问题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而也就需要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较好分析,最为及时的明确相应缺陷,如此也就能够有效采取最佳处理手段进行解决。在这一方面的具体应用中,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都能够表现出理想的应用价值,值得进行引入应用。 2.3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基A建筑是工程的主体,电气工程是辅助,但是在整个工程中,基础建设和电气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建筑工程中,电气工程的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对电气的设备进行优化时,如果能融合智能化技术,将会对电气设备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在工程中,可以运用智能化技术,将遗传算法运用到电气设备优化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使用专家系统的方法,来提高电气设备的优化。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模糊逻辑,使用神经网络的办法对设备进行优化和升级,加强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3.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现代建筑行业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和水平越高,其为建筑行业带去的产业技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就越高,为人们带去的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质量就越高,同时能够快速、及时有效应对各种威胁人们生命则产和健康事故,如火灾、抢劫等等,这有效提高了我国建筑市场安全管理能力,并直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虽然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还处于未成熟的发展阶段,但是相信凭借建筑工程师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一定会加快实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探讨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 摘 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与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智能化建筑名符其实和发挥应有投资效果,本文对智能化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推进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运行。 关键词: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 引言: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工程建设的新兴领域。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智能弱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楼房建设中,成为建筑环境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建筑智能化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建筑电气施工管理中,弱电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建筑的整体服务能力得以提高,此外还可以符合建筑物电气化的标准。 1 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单位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缺乏重视 建筑建造的过程中,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导致资源的分配成了施工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建造过程中土建一直以来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资源等的利用上有着绝对优先权,反观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则相对弱势许多,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碜钥占浜妥试吹雀鞲龇矫娴拇蜓埂 1.2 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的管理不够 在现如今的建筑智能化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的限制,不受重视的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通常是由相关工作人员来兼任,而由于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新技术等缺乏了解,加上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的弱势地位,导致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监管极其不到位。 1.3 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现在大部分有关施工单位都普遍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和队伍,常常是由一人兼职多项工作,导致相关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得不到保证,不具有专业的施工技术,加之对于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疏于管理,给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2 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y工程施工要点 2.1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 在进行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地点及其周围进行充分的勘测和检查,对任何有关施工的因素都要做足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同时,在进行工程预算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大量收集历史资料,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保证资金利益的最大化。在施工前需要有着许多方面的准备,以此来确保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安全施工,减少后续施工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2.2 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案 一份合理并且有效的施工方案往往能为后续的实际施工省去不少的麻烦,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及时对其做出解决调整。因此,在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开展之前,施工单位需要制定严谨合格的施工方案,组织更为专业的施工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队伍进行各项任务的安排和交接,致力于以最为完备的施工方案来为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保驾护航。 2.3 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网络进行综合布设 在现代智能化建筑的建造施工过程中,想要合理应用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有着更为有效的管理,就必须要对施工的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网络进行综合布设,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契合现代智能化建筑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高要求,更好的保护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安全应用。 2.4 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母线的安装 所谓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母线的安装,即在建筑的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中根据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对系统的母线安装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保证,不仅要提前做好母线的绝对绝缘工作,更要保证在母线安装前各项细节的完整。避免由于零件的缺陷或者母线的连接问题影响整个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作。 2.5 防雷击技术的合理应用 由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限制,现代化的建筑越发趋向于高层化和超高层发展,而超高层建筑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雷电对于智能高层建筑的影响。因此,在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中合理安插防雷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要着重注意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防雷安全,注重电流拦截、电流保护等措施的实施,从而使得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防雷性得到保障和提升。 2.6 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管理 在数字建筑中,综合布线结构主要由6个子结构组成,分别是水平区子结构、工作区子结构、垂直干线子结构、管理间子结构、建筑群子结构以及设备间子结构。综合布线结构在规划时采用的时星型拓扑结构,因此每个子结构都可以独立地连接到综合布线结构当中,各个子结构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不但方便子结构的扩充,同时还能够方便更改组合和检测维修。工作区子结构是一个独立设置终端的区域,由连接信息插座、水平配线结构的信息插座、终端设备的跳线和适配器组成。工作区需要的面积不是很大,而工作区内信息点的数量应该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水平区子结构由信息插座、楼层配线设备、楼层分配县以及跳线等线路组成;管理间子结构由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交换间的配线设备组成;垂直干线子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有跳线、配线设备、设备间连接各楼层分配间的电缆;设备间子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建筑物进线设备、数据、电话、计算机等主机设备以及保安配线设备组成,设备间子结构应该设置在值班室中;建筑群子结构指的是建筑物之间相互连接的电缆及配线设备。 2.7 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安全施工管理 第一,报警结构。总线控制法是报警结构常采用的结构规划模式,对于报警结构的规划,一般会设置在消防中心或者是防控中心。一旦建筑物内有危险源发生,通过本结构可以精确的发现危险所处的具体位置。并通过计算机的显示屏准确的显示,同时发出报警的灯光。安保人员可根据提供险情的具体位置采取相应的布防措施。同时可以根据电子地图进行操作,利用管理软件发出警报。当出现重大异常情况时,监控室的显示屏会自动切换到报警位置,可以准确的为监控人员提供实时情况,并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预防灾害事故的扩散,减少经济损失;第二,视频安防结构。该结构通过数字化、模块化的有机结合可实现安防监控结构的功能,对于监控的自动录像可以根据使用者不同需求设置保存的时间,方便后期需要时可以随时调阅,监控结构的传输一般采用二级架构的模式进行信号传输,所需监控网点的设备可以通过视频网线或光纤进行连接,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完成数据的传输以及数据的备份功能。 2.8 对工程材料以及设备加强管理 在进行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前,施工单位需要对即将进行施工的材料有着极为严格的控制标准,保证工程材料的合格和完整,而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中的设备问题也同样不可小觑。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设备的严格管理,定期检查和记录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全调试和维护,确保设备和零部件的安全运作,从而加强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工程施工的高质量完成。 2.9 加强对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验收工作 在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进行中,由于多方施工方面的参与,常常容易出现隐蔽工程的问题不被发现,而往往这些隐蔽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容易使得工程功亏一篑。因此,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隐蔽工程要着重验收,对工程的质量和功能进行全面的体检,从而确保工程最后的竣工完美收工。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运用研究 [摘要]在建筑领域,各类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满足以往建设工程所需的供配电、照明以及设备控制等多方面需求。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运用 实现建筑物和建筑群之间的电气工程统一管理,可以通过智能化集成技术得以实现,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现代化建筑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高效性、节能性和绿色环保的要求。 1.建筑电气工程及智能化技术 1.1建筑电气工程 建筑电气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为保证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完成后能够正常运行,要进行变压器和其他动力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并使其运行通畅。(2)对建筑电线和其他光缆线的安装,要根据其分布进行合理的规划。(3)根据要求对建筑电柜、控制电路和控制设备进行科学的安装。(4)对接地和照明等线路设备进行合理的安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解决,安装后进行验收。 1.2智能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其属于计算机技术的范畴,是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智能化技术具有较多优点,其中主要包括:(1)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实施,能够起到整体提升和增强质量和效率的效果。(2)对于故障的获得和对策的制定及处理非常及时,可防止故障事故的二次发生。(3)可以很好的对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性能进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成本起到较大的节约作用。(4)降低劳动强度,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节约人力。 2.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应用的作用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技术也应运而生,其中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效果较为突出,对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作用十分巨大,在应用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对于居住建筑中电气工程质量的要求。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动力,智能化运用于建筑电气工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整体的电气运行成本,起到对建筑物进行整体控制和管理的作用,在人员配备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节约人力。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其也被称为人工智能化技术,通过GPS定位、精密传感、计算机等综合技术的控制应用所产生,具有智能、安全、节能降耗等优势,因此,对于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总体质量意义重大。 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运用现状 3.1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较窄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其运用范围还相对较窄,止步于部分特定领域。因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建筑单位技术能力有限、实力不足等因素都导致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仅限于部分领域,像发动机以及电动机等。基于以上原因可知,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初级,应用范围较局限,但其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3.2智能化技术运用水平有待提高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整体施工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建筑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其应用范围还相对较局限,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与各个工程项目的融合效果还存在一定需要进步的空间。其技术的运用在很多领域中还处于理论阶段,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4.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1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 在以往传统的建筑电气工程出现故障时,对于故障的检测仅依靠人工完成,排查难度较大,检测安全性没有保障,耗费的时间也较长,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较大,存在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通过将智能化技术引入建筑电气工程领域之后,当电气系统出现故障时,智能化程序就可以及时的向控制中心发出警报,在接到警报之后,工作人员就可以实现对故障部位的实时监控,同时,向故障分析系态提供出相关数据,此时系统就可以利用自身的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等对数据进行技术分析,进而对故障进行处理。 4.2在建筑电气化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目前的建筑电气工程利用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对于事故、故障发生点的自动定位,并且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了建筑物各种线路和配置的整体、全面和自动化监控,打破了以往传统建筑电气工程中仅利用自动控制与保护系统预防事故发生的落后模式。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可以进行数据的实时监控,将数据及时准确的传输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而后,计算机操作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具体问题,并按照既定程序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予以制定,形成良好的运营机制,真正实现对于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应用的管理。 4.3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分为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与遗传算法两种。其中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理论与遗传学机理,并且应用进化规律进行随机搜索。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可结合智能化技术中的遗传算法与专家系统来进行电气设备的优化。 5.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建筑电气工程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提升了建筑本身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促进了建筑电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围绕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展开详细研究。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探讨 摘要:当前在智能化建筑施工中,弱电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是整个智能化建筑的建设重点。基于此,文章对弱电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施工规范进行了探讨,能推进智能化建筑工程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各种网络通信、设备监控、节能技术在职能建筑中广泛运用。智能建筑由于具有安全、舒适、智能等优点,逐渐成为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当前很多办公楼、政务楼、高档小区等都是遵循智能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的。 1 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弱电工程智能化设计主要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生活环境。在进行弱电智能化设计时,需要遵循可靠、实用、经济、标准、可扩展等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可靠性。在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时,要保证弱电智能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可以互相独立,保证任何子系统出现故障后不会对其他的子系统造成影响,整个系统要可靠、稳定;(2)实用性。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要可以实现语音、数据、多媒体、图像、设备监控等功能,除了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互通和生活娱乐以外,还要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3)扩展性。考虑到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为了适应未来的使用需要。在设计时,要注意弱电智能系统的可扩展性;(4)经济性。由于弱电智能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不同的子系统又由不同的部分构成。在设计时,设计出一个经济、合理的智能化系统是设计者需要重点考虑的;(5)标准性。在设计弱电智能化系统时,要遵循设计标准开展设计工作,从而保证日后维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构成 2.1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又叫做结构化布线系统,是一种灵敏度高、集成化、模块化的传输网络,主要用来进行语音和数据的传输。建筑中的语音信息、数据信息、多媒体信息也是利用这个网络系统来进行传输的,综合布线作为智能建筑的基础,是整个建筑的神经系统,在布线时要按照如下要求进行设计:(1)灵活性。在进行综合布线时,要注意布线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设置。部门和楼层要根据实际要求建立信息传输网络。所有需要的位置都可以连入电话机、计算机、打印机和传真机;(2)适用效果。综合布线系统除了要满足语音网络和数据网络的发展需求,还要可以适应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支持视频、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信息的传输,为建筑控制系统提供网络基础;(3)模块化。在布置线缆时,要根据线缆的性能和设计要求进行布置,对应的接口和设备都是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日后维护管理和使用都比较方便;(4)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要保证系统可以满足用户将来的使用需求,布线要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2.2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又叫做设备监控系统,主要用于对建筑中的空调、电力、防灾、电梯、车库、给排水等进行监控和管理。主要目标是实现设备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监控和自动化能源管理,为人们提供一个节能、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设备自动化系统作为设备智能化建设的基础,如果设备自动化不能实现,就更谈不上建筑的智能化,所以,建筑设备系统智能化在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主要使用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设备的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此系统主要由执行器和传感器、总控计算机、通信网络、直接数字控制器构成。控制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图1 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图 在设计建筑设备的监控系统时,一般使用多层次网络系统。对于一些中型系统一般使用由现场设备和管理层构成的网络系统。对于一些大型的系统一般使用现场、控制和管理三个网络控制层。对于一些小型系统,一般使用两层网络系统和单层网络系统。 2.3 安全防护系统 安全防护系统是弱电智能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安全防护系统主要由视频监控安防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访客对讲系统。一般安全防护系统主要布置在出入口、楼层周围、广场、顶层、楼层通道、管控中心、财务部门等。 3 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3.1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时,主要将线缆设计和管道设计完成,包括设备间、进线间、弱电箱设计、电信间、数据网络、语音和线缆的设计。结合当前系统布线的发展要求,系统使用开放式的星型拓扑结构进行布线。 3.1.1 工作区的系统设计:(1)在各个公共区域布置了无线AP的接入点,系统设计时,无线覆盖主要包括了公共区域的覆盖、办公区域的覆盖。无线系统使用加密认证的方式接入;(2)公寓、住宅部分每一户都配备了多媒体智能集成配线箱。在箱中设置了电话、电视、数据功能的转换模块,并且配置了计算机网络集线器;(3)餐厅均预留了一个弱电箱,并且在各个弱电箱中设置了两个语音点和数据点,其中操作间的语音点和数据点主要用来进行语音通信以及厨房打印机进行联网打印。餐饮区的语音点和数据点主要用于收银、电子餐牌和通讯。 3.1.2 水平子系统的设计。水平子系统设计时使用可以支持100M带宽的非屏蔽双绞线进行布置,系统的线缆的长度都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电信间中安装的语音电缆、数据电缆、网络机柜都是利用110型配线架模块结构和非屏蔽配线架进行设计,楼板和墙中使用KBG20金属管进行布置。每一个金属管穿入两根五类线,不仅可以达到数据传输的要求,并且可以利用跳线使语音点和数据点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3.1.3 干线子系统的设计。干线使用六芯OM3室内多模光纤进行数据的传输。语音干线使用二十五对电缆,六芯OM3室内的多模光纤传输距离可以达到300m,防火等级可以达到OFNR。主干的电缆和水平桥架经过后,连入到各个楼层的电信间。进而组成一个干线系统,外线电缆数据的进线使用的光纤由运营商提供,利用光纤配线架将六芯OM3室内多模光纤转接到各个电信间的接入层中。外线电缆进行使用由电信上提供的光纤,并沿桥架进行铺设。 3.2 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自动化系统主要分为管理层和控制层。监控室布置在建筑的空调控制室中,并利用以太网对网络控制器和中心点进行连接。布置于大楼监控设备处的数字控制器使用RS485总线连入到网络控制器上,在竖井和吊顶中敷设线缆金属管。系统使用集散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层设备按照TCP/IP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现场设备按照BACnet标准进行传输。控制器利用控制中心和网络控制器进行信息的传输。当信息中断后,要保证各个DDC都可以独自工作。系统利用RS485接口将DDC连入到网络控制器上,所有设备系统均满足RS485的通信协议。 3.3 安全防范设计 3.3.1 报警系统的设计。项目报警系统使用总线控制结构进行设计,报警中心主要在防控中心和消防中心设计。在出现意外后系统可以及时找出报警位置,将位置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并发出报警灯光。保安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撤防、布防等操作,可以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操作,并利用报警管理软件发出警报。有异常情况出现时,控制室中的显示屏会自行切换到摄像机中的画面或者报警区域,从而使监控人员可以实时了解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此外,系统可以进行报警联动录像、报警联动视频切换、报警联动云台位置预 置等。 3.3.2 视频安防系统。系统安防监控中心在消防控制室中布置,使用数模结合的方式进行安防监控。监控录像根据使用要求进行保存,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动。系统监控网络传输使用二级架构进行传输,视频监控点的网线均连入到交换机。交换机之间使用网线或光纤进行连接,使用以太网通信技术达到数据传输和数据备份的目的。 4 结语 在智能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弱电智能化是智能化建筑的基础。本文重点对弱电工程智能化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构成进行介绍,并对弱电智能化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系统会逐步完善,会显著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城市弱电工程的建设与安防 摘要:随着城市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智能城市作为智能化建筑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已经将我们包围,是信息时代的美好结晶。它需要根据城市未来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并结合合理的城市规划建造的。尤其智能化建筑在弱电方面的工程质量控制与建设实施是现在城市规划的焦点。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弱电系统项目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关键词:弱电系统 建设对策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作为当代建筑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智能化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智能化建筑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弱电工程作为智能化建筑运行和应用的标志,对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加大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研究,根据项目管理以及实施重点对工程进行重点建设。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以及项目管理重点 1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 在智能化建筑工程实施中,为了对工程环节进行正确评估和控制,在总体系统设计以及功能需求分析中,必须根据项目功能定位以及工程设计标准,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总体设计不断反映工程特色和建设亮点。其次,弱电承包单位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根据工程弱电特点以及国内建筑弱电工程分析成果,根据主承包商、业主部门对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工程控制欲管理控制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机构作为工程承包商。从建筑弱电工程建设意义来看,集成商是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组织能力的有效结合。 另外,弱电工程管理与维护系统作为建筑工程业绩以及投资回报的的重要支撑,工程运行开通是整项工程建设的标志,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业绩、投资回报则是整项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保障弱电工程实施效益,必须在工程评估、验收后,保持对项目管理、系统维护重视力度。 2弱电系统施工技术协调管理 弱电施工技术人员要对招标的需求说明和技术要求在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拿出初步方案,组织各施工单位召开协调会议,确实施工界面和交叉界面,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确实施工方案,确保各个系统协调交流推进。在系统调试前,要根据设计、规范、合同的要求制定调试大纲,并在审查确认后组织实施,对实施的全过程的各项测试数据要做好记录、检查,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智能化城市弱电工程的建设与安防 1智能化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 规定了系统设备(包括主机、网关、通讯设备、DDC、控制屏等)、系统输入设备(包括各类温、湿、压力、流量、电量传感器、水流开关、等现场设备)。输出设备(包括各类风门、执行器、阀门及其执行机构等)的安装方式,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规定了该系统中DDC、新风机、空气处理机、送排风、冷、热源设备,VAV末端设备、给排水系统单体设备、(水泵、水箱、水池等)。变配电、照明设备、等单体设备的调试程序、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要求。并按照BAS系统验收标准的规定进行系统调试与验收。 2智能化建筑安全防范系统 明确了目前该系统由防盗、防入侵报警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巡更管理系统、访客与报警系统、车库管理系统和通信系统组成。规定了各类入侵探测器、摄像机、云台、解码器、监视器、对讲设备、巡更信息钮(开关)、读卡机、感应线圈、机架、主控制设备(台)的安装要求、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3 智能化建筑电气线敷设与接地系统 叙述了支架安装、线槽、电线、管线、线缆(电线、电缆、光纤)敷设电源设备安装、接地系统安装施工的工艺、规范验收的标准。尤其强调电源线与信号,控制电缆分槽、分管敷设。接地系统除特殊要求外可以共用一个接地体,但弱电系统接地干线必须与强电接地干线分开。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必须一点接地。 三、智能化建筑工程施工验收以及质量控制 1在智能化BAS监控系统中,主要规定了网关、主机、DDC、通讯设备、控制屏等系统设备和压力、温度、流量、湿度、传感器、现场设备、水流开关等系统输入设备,以及风门、阀门、执行机构、执行器等输出设备的施工规范、安装方式以及验收标准等。同时它还确定了该系统中新风机、DDC、送排风、冷热设备、末端设备、单休设备、照明设备、变配电等单体调试程序、测试方法以及要求等,通过BAS系统具体要求,对其进行验收调试。 在安全防范系统中,通过掌握防盗、报警、监控、出入口、巡更管理、访客、车库、通信、报警系统组成,规范各种监视器、解码器、摄像机、探测器、读卡机、机架、感应线圈、控制台施工规范、安装标准以及验收成果等,同时对各个子系统、调试、验收的顺序、基本规范进行确定。 在智能化通讯自动化中,通过规定该系统验收、安装调试流程,对系统安装、设备调试、测试初验、交验、移交、割接、测试验收进行规定,其他系统根据验收成果,进行第二部分测试以及最终验收。在这过程中,初验和系统测试包括线路光缆、传输设备、交换机、远程模块、接入网系统、节点机、数据网、电视系统、直流电源以及结构化测试和项目初验标准。智能化办公系统根据办公模型,从而规定了相关网络测试要求。 2 现场施工需要配合土建工程以及其他工程,加大协调与组织。控制质量主要从设计、材料采购、施工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图纸方案设计。针对于整个弱电系统的设计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规定进行合理化的设计,而且对于图纸中特殊图形,图例进行说明。其中包括系统图、平面管线图、室外管线综合图、弱电井图等等都需要完整和合理化。(二)材料采购。所有工程的用料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采购,不可偷工减料或者减少用料要求,决不可用其他类似材料代替和更换,需保证所有用料规格。(三)工程施工。合理施工是保证质量的必要条件,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加强施工人员的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做好与工程中其他工程良好协调,做好现场监督与后期验收的规范性。 四、加强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管理的措施 1强化弱电工程施工的管理 智能化建筑的弱电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施工的协调和组织对于弱电工程的施工的管理至关重要。弱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主要内容是施工的界面协调管理、进度管理、组织管理。施工的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现场的全部生产活动的文件,它能够处理主体与辅助、人与物、专业与协作、工艺与设备、维修与使用、生产与储存、供应与消耗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安排、空间布置之间的关系。施工的组织管理要合理的安排弱电工程施工期间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安装人员、调试工程师的数量以及这些人员进场的时间,防止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发生,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应对安装和调试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2加强技术的管理 在施工之前,要了解智能化工程和各种设备的市场行情,对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不经济之处与设计的一方共同讨论,一起选出最优的方案,会审图纸以后要形成纪要,并且由建设、施工、设计三方签字,将其作为施工图的补充性技术文件。电话、电视、数据传输等应该分开进行预算,而且列出设备的材料清单,包括数量、品牌、单价、厂家、产地、规格等,还要弄清楚工程的报价和相关说明,在终端点必须有相应的视频、音频、图像信号、数据,且要达到有关的技术标准要求。 结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弱电系统的施工十分重要,因此需要重视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工艺,做好合理科学,将建筑弱电系统的质量、效能最优化,并往高标准、高技术的弱电系统技术方向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 摘要:建筑弱电工程是我国智能化发展的突破点,对于提高建筑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弱电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自动化水平,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施弱点智能化系统工程更加的复杂,对于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当今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改善性的措施,为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 弱电工程; 管理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与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为使智能化建筑名符其实和发挥应有投资效果,本文对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弱电工程的施工工艺、规范与验收及工程质量的控制作一分析与探讨,以推进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更有序更有成效地运行。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存在问题 我国智能化建筑弱电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智能化建筑弱电技术不能适应当今发展,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技术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如下: 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 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并且,建筑设计缺乏在智能化要求的指导,不能对于所使用的智能弱电工程提出具体的要求,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改善措施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1.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点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并且,施工过程要做好施工记录,统计施工过程的技术实施数据,方便后期进行质量分析和管理。 3.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4.信息传输。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智能化建筑弱电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5.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三、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实施 1.正确分析功能上的需求以及系统的设计。设计是一个工程的灵魂是前期对于建筑需求的整体综合考虑之后的认定和预先的设计,因此对于功能的定位以及设计的标准进行正确准确的定位,围绕功能,将总体的设计中加入一些特色的东西或者是一些具有鲜明主体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工程亮点。 2.承包商决定了一个工程的质量好坏。承包商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和业主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之后对各个子系统集中进行协调并对各个子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管理,有效控制其各方面的运行状况。现在的智能系统中这样的模式较为常见。因此一个称职负责的承包商是决定弱电系统工程能否良好运行的关键。一个合格的承包商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高效的管理以及优秀的组织能力。 3.工程要想出业绩或者是要保证投资回报就需要加强弱电工程的管理或者是维护工作,弱电工程在要弱电工程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是工程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基本保证。智能化建筑之所以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因为其功能以及实用性,而要保证这个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达到预期目标就需要使得弱电工程顺利开通运行,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建筑的投资以及回报。弱电工程的验收以及评估虽然是工程的一项验收和评估标志,但是工程的成果的取得还是需要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正确的维护的。 在智能化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弱电工程的控制与质量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并且对建筑使用之后的运行与安全都有着重要支持,为网络、通信、消防、监控、避雷、电子等系统及附属设备保驾护航。当然,设计是龙头,是智能建筑功能与水平的体现;工程实施是智能建筑成败的关键;系统集成商的选择,确保以确定的工程界面实施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以及严格按设计、产品技术标准、施工规范施工和质量控制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历史实绩或成果的基本保证。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建筑弱电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方法及问题分析 【摘 要】对智能化建筑来讲,弱电布线是非常重要的一道施工工序。本文将从施工工序出发,侧重阐述工程质量中较为显著的管理问题。针对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具体阐述有哪些管理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综合布线;施工质量;方法;智能化建筑 目前智能化建筑又称为“3A”建筑,主要包括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系统(OAS)。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化建筑逐渐普及并为人们所接受。因为综合布线系统是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化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所以综合布线质量好与坏,是保证建筑智能化稳定运行的关键一环。 综合布线有这几点鲜明的特征:一是技术性非常强;二是作业强度非常密集;三是线路种类非常多;四是需要考虑的其它因素非常多。所以,实际布线时必须从系统设计、工程定位及专业布线等方面出发,对布线施工做较为全面的研究,最终确定布线的最佳策略。 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主要施工工序的注意事项 1.1 剔槽预埋施工部分 (1)阅读与施工现场密切关联的管网图,从而确定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开槽埋管。 (2)如果遇到PVC管需要弯管的时候,但PVC管口径又非常小,那么必须利用等管弹簧这种弯折方式,且实际弯曲半径必须在管径的6倍以上。 (3)预埋管路时遇到墙面隐蔽的位置,必须要让图纸上标出来的点位跟实际点位误差在15厘米以下。 (4)假如预埋管路要设置在墙面的时候,必须保证管路跟地面垂直。 (5)埋管的时候,注意用防水胶带把管口位置包裹严实,同时做好标记,以便将来找管口较为方便。 (6)假如遇到预埋终端暗盒的时候,要保证终端暗盒的高度跟水电暗盒是一样的。 1.2 穿接接线施工部分 (1)整卷线在穿线前,必须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断线;铁丝拉线时,用力均匀,防止拉断线。 (2)用白胶布在线的两端都标明楼层号和线号。 (3)假如线路是在弱电井内,那么要把线路注明线号,同时按线路类别各自缠绕。 (4)假如遇到需要用接线端子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接的线路是足够牢固的。 1.3 设备安装部分 (1)在施工之前,应对设备进行检验,设备性能应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规定。 (2)由专业技术工程师指导施工人员进行样榜施工。 (3)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严格按照设备接线图接线,色标正确。 (4)所有设备应设接地端子,并良好连接到接地端子排。 (5)设备通电运行前必须仔细检查线路情况,避免线路烧坏设备。 1.4 调试初验部分 所谓调试初验特指:依据国家的具体要求以及规范文件的要求,针对子系统需要做的质量测验。测验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立刻加以修改,从而使最终的施工效果是最佳状态。 2 综合布线系统中布线技术的问题分析 2.1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前要进行技术交底和图纸交底,全面考虑综合布线系统性和整体性 在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中,有可能发生信息点接线有的不够长,有的线又超长很多的现象,没有达到节约成本与足长中间无断路的目的。造成这样原因是施工不规范,没有按照施工流程来做。 图1 施工流程图 因此,现场管理人员施工前应认真做到充分调查、研究,收集与布线有关的数据,全面考虑布线的事项以及细节,做到心中有数。 2.2 认真做好施工物资准备环节,确保布线设备材料正确使用 施工准备是保证综合布线和连续施工的基本条件,现场准备和物资准备直接影响到综合布线施工质量。综合布线的主材、辅材要符合图纸要求。建议在布线中使用一家厂商的系列配套产品。 2.3 弱电竖井中应满足设备安装要求,整体考虑设备布置 弱电竖井是电子信息系统中各种线缆的垂直通道,也是安装机柜、接线箱等设备需要的建筑空间。弱电间应布置合理,适合扩展要求。弱电竖井还应敷设接地干线,预留接地端子。为了满足消防和安防要求,弱电竖井检修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垂直与水平孔洞应封堵。 2.4 认真作好布线标记系统,建立完整安装档案 综合布线中各类跳线(包括电缆),连接正确无误后,标志要清楚整齐,标记要有十年以上保用期。对于信息点的位置及其连接、应用情况应记录制作在同一表格中,便于线缆走向查找。在布线系统安装实施过程中,必须有详细的实施档案,以记录整个工程的安装情况。详细的档案记录对于将来的排错和系统维护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 2.5 要防止互相干扰,认真分清各种接地布线 智能化建筑一般有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网络通讯设备要具有高性能与稳定运行。接地是消除公共阻抗,防止电容耦合干扰,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措施。故弱电系统对接地有着严格的要求。各种接地系统应先自成系统,最后的共同接地点应严格设立。 2.6 智能化建筑应做好防雷工作 弱电系统设备价格比较昂贵,工作环境要求比较苛刻。线缆从建筑物外进入建筑时,电缆和光缆的金属护套和金属件应在入口处就近与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缆浪涌保护器(SPD)。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 2.7 长距离的网络配线架连接压线打线要正确,防止打线时的常见错误 通常,连接打线有这几种错误:一是开路的错误;二是短路的错误;三是反接的错误;四是串绕的错误。开路错误具体指:压接时,因为绝缘层没有刺破,使得铜缆导体没有跟IDS端子充分接触,从而无法形成正常的通路。短路错误具体是指:线缆之间因为有环路的形成而引发错误。反接错误一般来讲包含了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是指一对线中间出现了两根线交叉的状况;第二类错误是指:跨接出现了错误。串绕错误最好用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例如:网络的通信中,本该是线路3跟线路6配对,线路4跟线路5配对,但实际出现的是线路3跟线路4配对,线路5跟线路6又配对。当这种类型的线路错误出现了以后,网络依然是通畅的,只是实际运行起来会非常慢,同时特别容易出现网络一会儿断开一会又连上的这种状况。 3 结束语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智能化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智能化水平也日益提高,成为今后建筑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由于眼下的智能化建筑一般来讲都借助了多种技术,所以眼下的电气设备也就更为复杂。因此对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探究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建筑弱电工程是我国智能化发展的突破点,对于提高建筑建设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弱电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的自动化水平,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施弱点智能化系统工程更加的复杂,对于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当今建筑弱电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改善性的措施,为我国的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 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排队及显小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 一、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衡量弱电技术的主要依据包括: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信号传输的精确程度和可靠度等。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低电压电能。例如,进行控制建筑大楼、报警监控、消防电气控制等,都属于该方面。第二,信息信号传输。例如,有线电视信号、电脑网络和信号接收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相关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电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电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二)、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三)、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知道,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四)、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电子科技和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不能适应当今发展,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技术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如下: (一)、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分析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一)、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电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二)、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 (三)、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四)、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建筑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智能建筑的发展给弱电系统的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弱电系统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要充分的利用好这种机遇和挑战不断的机会,掌握新技术、完善新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中拥有一片天地,同时也能更好的推进我国智能建筑的良性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智能楼宇弱电系统项目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施工管理 引言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建设工程,其中涉及了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一个由多门学科作为理论依据的服务系统。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主要对建筑的使用提供各方面服务,这就要求必须把整个建筑包括的界面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像建筑内部的机电设备界面、信息网络界面以及建筑前后期建设施工的界面。 一、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概述 建筑施工是我国建设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建筑的智能化是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了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排队及显小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我国相关人员进行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的研究,阐述了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发展历程,并从管理、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提高建设施工水平改善措施。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点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点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2、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3、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要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指导,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4、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并且,建筑设计缺乏在智能化要求的指导,不能对于所使用的智能弱电工程提出具体的要求,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分析 1、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点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执行设计方案 针对施工设计执行施工涉及到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于弱电智能化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工艺的总体过程,并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按照各个阶段进行施工,努力在每阶段做好施工管理。对于施工过程的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线施工进行详细记录,核对设计方案的接线图和原理图,排出施工出现的失误。并且,施工过程要做好施工记录,统计施工过程的技术实施数据,方便后期进行质量分析和管理。 3、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4、提高弱电设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用户功能需求 建筑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不仅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生活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而且还应着重保证系统工程的品质要求。在新时期,人们对于居住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拓宽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和视觉感受等,建筑弱电智能化工程应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定期开展客户要求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智能化服务。此外,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过程中应注重设备的可靠度,不断地提高施工品质,维护人们对弱电设备的使用感受。 结束语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整个系统涉及多个专业,并且要求严格,这样在施工过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避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是整个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设单位可以就施工单位、设备材料的质量以及各分项系统的相互配合这几点下手,来提高整个系统建设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要点分析 【摘 要】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工程建设的进步飞快,房地产业和建筑工程业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完善进步,逐步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各种智能弱电工程出现在人们视线之中,这些智能化的弱电工程在我们身边以显性或隐性智能的方式辅助着我们的生活,领先在同行业中。在现行的国家智能化弱电工程中,配套的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制度等并不是系统规范的,仍需进一步梳理改善,因此,本文就智能化的弱电工程,谈谈安装施工中的控制要点。 【关键词】智能化;弱电工程;要点;安装施工;分析 按照电力输出电压可以将电力应用分为强电与弱电,弱电工程包括:电话通信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广播及信息系统、有线电视信号以及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系统、停车场建设及管理系统、报警系统、建筑楼宇管理控制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弱电系统的有机整体。智能化的弱电系统可以提高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能源,有效地保护环境等。从安装施工要点分析出发,以健全的配置、保证质量的手段为要点,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安全以及有效的建筑环境。 一、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前期的要点分析 (一)施工前的总体设计:智能化的弱电工程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最根本的要求是进行一个完善系统的总体设计,通过总体设计来把握弱电工程的全局,在制定总计划时,需要从工程的功能需求出发,制订出能够反映出工程“亮点”、体现工程特色的设计方案。影响施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设计,设计要体现技术、施工时间、效率、组织安排以及经济问题,综合考虑建筑的特性,制定配套的运作流程,规范工程实施、推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实施。 (二)施工的承包商选择:智能化的弱电工程的好坏,除了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来把握全局,一个高水平、称职负责的承包商也是工程安装施工的关键点。从多个工程施工安装的案例研究表明,一个系统的主承包商,能够总体安排对各种子系统进行协调控制、整体管理、安装施工、运作模式多样化的实施效果。选择一个负责的施工承包商以实现工程管理、施工技术、灵活统一的组织。 (三)施工人员的组织搭配:要想确保高效有力,安装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一个统一组织与精兵强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总体安排,秉承合理、高效、精确的组织规则,确立一批有专业、有特长的施工人员,组成一组专业的施工团队,具体组队安排可参照以下方案:管线组(负责管路及综合布线,按照综合布线规则合理施工的小组)、设备安装组(安装接线箱,配线架、前端设备及机房设备)、调试组等,可根据实际智能弱电工程合理分配施工人员。 (四)技术与设备的选择:先进性是智能化的保障,在工程安装施工的前期工作中,选择合理先进的技术设备是关键。工程人员在技术的选择时应关注产业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IT领域的先进技术,及时引入工程设计施工中。同时也要注重设备质量的选择,质量上乘的材料设备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好坏,在选择质量好的设备同时也要注重相应设备的安装工艺、安装方法,不同设备特性和使用范围有所区别,选择时应注意。 二、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中期的要点分析 (一)智能化的弱电工程的集成方式:功能不同,弱电系统的智能化集成方式也有所不同,大致按功能的不同有以下几种:(IBMS)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OAS、子系统设备独立集成、BAS、(BMS)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 (二)专业与工种的跨领域配合与协调组织:智能化的弱电工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在土木建筑、装饰装修、电气空调、安全防护等多个领域,多个专业都有涉及,因此在安装施工中,各个专业和工种应该协调配合,及时沟通,工程现场应做到交流互通,技术互知。尤其是在阀门相关安装时必须做到协调配合。 (三)施工进程的监督及工序之间的检验: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与工程进度,就不能在工程的结尾,再对工程进行工序检验和施工进度验收,应该把它放在工程安装施工的各个步骤之间。在制订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表时,应预留一份交付监督人员,在施工作业之中定期检查,在发现施工延误、不合规定的情况时及时调整,避免一定程度的返工,提高了整体效率和工程质量。工序之间的相互验收要做到规范,在不同施工单位完工之后应做好记录,进行图纸的交接,防止扯皮和保证质量。 (四)弱电线路的合理性与模块线路的连接:环形的链接法是弱电线路连接的保守可靠的方式,在这个方法中可以适当的增加备用回路,限制接入量。在弱电线路设计时应该根据现场实际因素,对电缆以及导线的密度、敷设要求有明晰的了解,使之合理可靠。在工程施工中,模块线路结构比较常用,包括数字输入输出模块、模拟输入输出模块。选择的不同模块之间、系统之间接口协议保持统一性和兼容性。 (五)管线预埋与建筑防雷技术:管线预埋的一大要求就是隐蔽性,智能化的弱电工程的进步就在于辅助设施的隐蔽性,图纸设计的复杂性,管线的预埋应和线路结合,考虑建筑施工方位,对管线的隐蔽性以及路线做出规划,以防出现混凝土空洞的恶果。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一大优点是安全系数高,建筑防雷技术是高系数的安全建筑的保证,防雷击技术应对直击雷以及感应雷、电磁波入侵等进行特殊设计,要注重智能化的昂贵设备的防护。 三、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后期的要点分析 后期的工作相比较之前相对轻松,要点在系统测试和设备效果验收上,通过分系统的方法检验可以检验设备运行效果是否达到了最初设计的目标,是否存在漏洞及需要修改的地方,从而进行返修或维护。效果验收可以采用制定验收计划的方法,编制计划详细步骤具体的测试内容。 在智能化弱电工程系统检验达到初步目标后投入使用,应组织竣工验收,办好相关手续整理工程资料,其中包括:各个系统的竣工文档(工程说明书、建筑智能化工程介绍、操作介绍、设备材料详清单、内部线路图、竣工报告)、系统测试合格报告、验收报告单、竣工报告单、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等材料。 四、总结 智能化弱电工程就是针对于建筑工程的一系列工程设计、组织安排、技术控制、制度管理等要点的分析规划。目的在于将建筑工程在实现设计目标的同时提升质量、安全系数、今后的智能化弱电工程安装施工中,应控制要点,合理施工。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浅析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弱电系统的施工十分重要,因此需要重视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工艺,做好合理科学,将建筑弱电系统的质量、效能最优化,并往高标准、高技术的弱电系统技术方向发展。本文对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 前言 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各种智能设备层出不穷,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重视也越来越强。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仅在我国的新建建筑中,智能系统工程应用广泛,在已建成的建筑中,通过技术改造,也加大了智能系统工程的应用。 一、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 要想实现对现有的智能建筑中的弱电技术的管理,就必须要清除和明确相关的概念,所谓智能建筑中的弱电技术,就是指在建筑的运行过程中,对建筑中的强电以及视频和网络用电系统进行管理的电力系统,其最大的电压不得超过36V。在弱电的使用和运行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信号的传输和交换,而对于电压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对于电流的运行频率的要求却非常高。因此,从弱电的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现有的弱电的运行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用户楼道以及其他的消防报警中的弱电,这种弱电运行的最大的目的在于可以实现低压下的预警,主要应用于一些大型的商场和公共建筑中;第二类是以信息的交换为主要目的的弱电,即在现有的弱电的使用过程中,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种信息以及信号的传输,这样就能够根据建筑技术的形式的不同,对建筑内的各种计算机以及电控设备实现有效的管理和通信。 二、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可靠、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 建筑智能工程设计直接反应出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智能建筑必须以计算机为技术前提。智能建筑的施工设计必须保证一次完工,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不具备反复变动或者多次试验的客观条件。此外,智能建筑还会受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和进度以及投资数额的直接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技术成熟、可靠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系统。产品和设备必须选择经过市场考验,实际可行的。 2、根据性能选用适当的设备 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与设备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不能盲目的选择价格最高或者技术更前卫的设备,要保证设备系统的稳定性。 3、注重系统的保障措施 通常建筑智能建筑系统投入使用后,会保持24小时不停地运转。这就要求设备与系统必须有实际的保证措施。 三、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工程施工 1、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布线安装施工工艺 在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中首先需要关注布线工艺,布线需要与建筑土建设计相配合,先从水平出发,然后再开始做主干布线,先做水电设施确定,然后再做布线,先从重点出发,然后从一般出发。布线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交叉,在有条件的情况之下提前做好布线工作和各项预埋工作。然后,做好线管以及线槽的敷设工作,这项工作应该与土建施工项目同步进行,在土建工程项目完成之后,线管以及线槽的敷设工作应该开始与相关管道安装工作继续同步,合理布局二者的相互位置,在这些工作之中需要注意暗管沉降的时候做一些科学处理,干扰性较大或者重压大的时候可以进行接地,需要特殊保安的场所可以做穿管敷设的方式进行保护等等。三是安装防火封堵、线缆敷设以及防雷相关系统,应该在检查了电缆外观和质量之后保证线缆有合适的松紧,建筑电气智能化的防火封堵安装内部应该采用有机堵料等相应的材料进行防火封堵。最后应该在多家施工单位协调合作的情况之下实现弱电系统布线工作的完成,有效克服弱电系统竖井等布线混乱的不良现象。 2、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设备施工安装 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设备安装的施工工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合理安装机架设备,在生产厂家安装规定指导之下调节好机架设备的垂直水平度,垂直的偏差度尽量控制在三毫米以内,机架设备要留有清晰完整的标志,确保零件部没有任何的损伤或者留有杂物在内,机架设备与墙体的距离应该控制在0.8米以内,保留1.5米的空间便于人工操作;二是有次序步骤地实现管道和桥架的安装施工,线缆桥架有着灵活、简单、结构合理等方面的优点,有利于后期的保养维修问题,可以为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安装带来通用安全的功能;三是科学合理安装信息插座盒硬件等设备,他们作为布线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装质量和标准对信息传输的质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因此二者的型号规格需要与接线模板匹配。 3、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电缆系统安装施工工艺 首先电缆系统需要进行自行检测,在施工工艺相关标准流程之下进行,作业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质量监管人员需要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报验。其次,对弱电电缆系统进行验收,并计算其保修期,然后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电讯以及网络等相关方面进行调试开通,移交给相关建设部分。 4、建筑电气智能化弱电系统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施工工艺 弱电系统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机柜安装的时候应该注意将已经安装完毕的交互设备放在标准机柜中维持平稳,使得交换机可以非常大众方便地安装在不同类型的机柜中,除此之外需要在高度兼容的网络环境下与各类交换机实现特性符合,并对网络设备进行反复调试。 5、智能建筑防雷击技术 雷电侵袭智能系统有直接雷击、侧向雷击、雷电波侵入、雷电感应、雷击电磁脉冲等做种形式。当前雷击灾害由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有了更为鲜明的特点:首先,雷击灾害的对象集中于价格昂贵的电子器件或则微电脑的设备。第二,雷击灾害损失逐渐增大。由于雷击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损失逐渐增加。第三,雷击设计到的范围更大,逐渐从二维向三维空间发展。第四,雷击灾害影响的行业逐渐增多,已经从电力、建筑想高科技领域发展。在进行相关施工必须做好层层设防工作,要有泄流、拦截、均衡电位、屏蔽隔离、以及过电压和过电流的相应保护措施。这样才能实现综合性的防治目的,真正从以往的单一保护变为系统防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研究和使用心得防雷击技术,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我们队雷击灾害的防御。进行智能建筑施工时,要将避雷带、避雷网与避雷针等多种方式组合起来,从而混合组成接闪装置。然后,以建筑物结构内的钢筋为引线,并将建筑物基础地梁钢筋、承台钢筋或桩基主筋作为主要的接地装置,还需通过接地线将相应钢筋做好焊接工作。 6、施工过程中做好协调环节 通过暗敷设的预埋弱电线管施工中,会出现随工程主体施工埋设的情况。甚至有的项目中,会由建筑主体施工的总包强电队伍代为敷设预埋弱电管线。当总包强电队伍代为敷设预埋弱电线管时候,只有主体工程结束之后,才能做到弱电分包单位进场后。这是要及时检查前期预埋弱电线管敷设质量,如果出现遗漏或堵管等情况时,要和总包强电施工部门做好技术沟通。在装修施工开始前,或者在装修施工初期,不影响弱电系统穿线的情况下,弱电专业施工队伍需要将弱电线缆穿完。如果不能穿线,做好督促透管工作。还需及时查看是否有堵管情况,这样能确保后期装修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但是发展势头强劲,以后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这种智能建筑会与绿色、生态建筑逐渐融合。此外,智能建筑还会逐渐向区域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电气工程中的弱电施工必须想规范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确保施工质量。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系统功能和现状的对策 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智能化弱点工程数量特越来越多。本文针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现状,深入的分析了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并且对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弱电工程;系统功能;现状;对策 前言:近些年来,智能建筑为了逐步的与时展的潮流相适应,已经逐步的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在当今社会生活当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关注。然而,在我国国内,现代智能建筑自身的智能化标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智能建筑中的弱电工程的管理和施工存在着一些不当的地方,以至于影响了智能建筑的使用功能。 一、智能化建筑中的智能化弱电系统简介 建筑中的电气工程通常分为弱电和强电工程两种,其中,弱电主要指信息传输中使用的电信号,而强电主要指为建筑物照明设备、动力设备及其它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的电能。弱电和强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关系,弱电主要实现了建筑物内的和建筑物与外部的信息传递和交换功能,而强电则实现了各个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所谓智能化建筑,是以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三大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三大系统都和弱电息息相关。智能化建筑中的弱 电系统和强电系统通过计算机连结起来,实现了系统的集成。智能化建筑通过中央计算机的控制,对各个子系统的运行进行指挥,进而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所以说,智能化建筑是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现代图像显示、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而应用弱电技术的智能化建筑就被称为智能化弱电技术。 二、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设计 2.1综合管路 为了符合弱电线路的连接要求,弱电系统中必须放置很多桥架和保护管;另外,弱电桥架和墙体的预留空洞较多,所以在管路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系统的要求进行综合设计。智能建筑中线路比较复杂、规模也较大,因而促进了弱电桥架设计和安装的运用。弱电桥架可以有效减少预埋的线路,降低了施工过程中预埋盲目性造成的损失,因此方便了线路的维修和修改。在设计过程中,桥架规模要根据弱电系统走线的容量进行设计,并结合走廊、弱电井和机房的位置和走向,以保证桥架的连通合理性。在基本确立弱电的功能以后,管路设计要尽可能的应用预埋管,这能够得到更多的空间余量。预埋管要选择短且直的,并在安装过程中避免经过建筑的沉降缝和伸缩缝,如果无法避免时,则需要对线管进行必要的处理。 2.2供电 供电是弱电系统设计过程中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根据电气工程的要求,弱电系统一般由子系统单独供电;虽然强电系统能够保证弱电系统的运转,但是这两个系统不可以通用,这就更需要加强弱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大部分弱电系统的单独供电要求是为了保证设备的供电安全性。除此之外,进行强电设计时,要着重考虑供电进线的容量要求。即使使用不间断的电源供电,也需要对单独回路的供电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避免系统由于电路混用造成的损害。根据目前的弱电技术发展形式,弱电系统也得到了更完善的发展,现在的弱电系统已经不是单纯的弱电设备的累加。弱电系统要求智能化系统具有集成性和关联性的特点,要求弱电系统的施工承包商必须具备智能建筑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实际建筑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并具备承接智能建筑项目的资格证书。 2.3 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利用率,为建筑物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便利和条件。接地方法中通常包括建筑基础地梁、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等各类设备接地,弱电系统要以建筑的接地系统为基础进行设计,接地电阻需要小于1欧姆,接地系统的设计也需要选择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设计,然后根据弱电系统的设计要求对接地设施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要为弱电系统各个部位提供对接端口。 2.4 竖井及弱电管理间 弱电系统中竖井的安排对弱电的应用环境来说十分重要。传统弱电井通常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线通道,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数据通信线路不断增加,这对弱电井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中的计算机系线路通常使用铜质双绞线,它对网络带宽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布线规范和标准进行分析,交换机的双绞线到计算机工作的距离不能多余100米,另外,还要考虑管路弯度、建筑边缘到弱电设备间的距离等因素。因此,建筑物平面设计过程中,要对网络管理中的弱电竖井进行考虑。 另外,除了对弱电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外,还要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整体规划,即协调处理建筑设计和弱电系统设计的关系,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的正常进行。 三、智能化弱电系统的优化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应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好处是无法取代的,但前提是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过程中是不存在缺陷的。建筑弱电智能化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一些工作要点,其中主要包括管线预埋的隐蔽特性、建筑材料方面质量的控制、模块的线路连接以及运用防雷击技术等方面。以下便是从这几方面对智能化系统施工管理的要点进行分析。 3.1 模块线路连接 模块化结构是最常见, 也是最常被应用到智能建筑工程中的一种方式,其中的模块化结构中主要包括的模块有:高保安输入模块(LSSI)、数字输出模块(D0)、模拟输入模块(AI)、模拟输出模块(A0)和数字输入模块(DI)等。 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熟悉掌握不同的模块及其功能和模块线路连接, 促使不通过模块中所隐含的信息能够及时反馈到控制中心,是控制中心工作更有效率。 2.2 管线预埋要保持隐蔽性 这是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弱电管理的核心因素。大家都明白,在建筑弱电工程中,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线的预埋与传统的电气工程不同,主要表现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比较多,因此施工图纸也会比较多,虽然在单独理解每个子系统的图纸上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将所有子系统的图纸结合起来,就很容易辨别不出哪张图纸属于哪个子系统的, 因此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必须认真检查,并对管线预埋进行调整和修正。 3.3 有效应用防雷击技术 有效应用防雷击技术可以减少雷击给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带来的影响,其中雷击形式主要有:直击雷、感应雷以及电磁波入侵。 防雷击技术主要是对价格比较昂贵的设备进行保护,如:电子器件、微电脑设备等,这些也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破坏的设备。 因此有效应用防雷击技术对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4 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工程质量,因此,在进行弱电施工之前必须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把关,应该做到:①及时掌握建筑材料的信息;②选择最佳的供货厂商;③合理组织材料的供应。 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材料质量的鉴定水平, 以专业的技术水平去加强材 料的验收工作,从而不断促进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筑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技,是多个学科专业综合的建筑产品。国内外正在逐渐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建设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智能化建筑向着区域化、城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保持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建筑技术探寻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建筑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使现代建筑业都体现出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为我国建筑业作出贡献。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探析 摘要: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弱电工程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提升我国建筑自动化水平的关键。由于智能化系统日趋复杂,因此对于弱电系统的施工要求也有所提高,本文中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对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对促进我国弱电智能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弱电系统;智能;措施 弱电是相比建筑所用动力与其他强电而言的另一种电力,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建筑智能化弱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弱电系统的有效应用使得建筑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并且有效增加了建筑物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能力,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电气化标准。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有效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促进电力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弱电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建筑智能化弱电工程是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语音通讯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智能消防系统及其系统之间的综合集成等。 (一)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其主要使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受到了影响,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ATM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无线信号、宽带,这些信息技术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信息传输技术向着稳定化、高速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并且,信息传输技术可以保证系统内部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 (二)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因为弱电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需要的工种较多,对各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控制,是保障整个弱电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工程管理技术作为整个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必须以建筑施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依据,充分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研制出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方案,以此来不断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水平,从而保障弱电工程的规范施工。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改进措施 (一)全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全面推行且不断总结改进项目经理负责制度,更加强调“三全”管理(全企业、全员、全过程),进一步推进项目经理职业化进程。企业明确项目部作为一级经营考核单位,项目经理依照企业政策,在项目实施期内,对其领导的项目团队的考核奖惩、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负直接责任。基于此,项目经理有权在全公司范围内,优先双向选择项目部成员,改变了以往主要由公司分配的做法;有权在公司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业绩决定本项目部人员的项目奖励分配;有权参与公司采购部门关于本项目所用材料的产品选型、价格确认,并拥有否决权等等。 (二)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 水平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还有相关的功能设计,设计阶段对建筑弱电最终形成的总体方案有很大的影响,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保证工程的质量,要按照合同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使用设备、设计方法、设计功能的规定,要从用户的角度对其智能化进行分析,保证智能化的水平。进行弱电工程的设计中,要结合设计的设备对弱电工程的具体功能进行设计,要不点的进行智能化的设计方案和设备的引进,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不断完善,此外,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施工工艺的合理性等要进行相应的研究,保证设计的规范性。 (三)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验收 建筑弱电工程中安防系统的施工涉及到多个专业和诸多细节,这些细节对安防系统设备有着关键影响,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好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应熟悉施工工艺,明确施工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各个阶段的施工。对隐蔽工程施工、线槽开挖、电管施工等进行详细记录,统计技术数据,经常核对施工图纸,避免施工出现不必要失误。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验收的重要性,通过验收工程能够实现对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进而为用户提供最为规范和实用的安防系统设备。建筑弱电会受到湿度、温度、环境、清洁度的影响,如果施工不规范,很有可能会影响设备使用寿命,所以,可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验证安防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当验收工作中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等不稳定的问题,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析、处理和维护。此外,安全文明施工也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三、建筑弱点系统的的应用 进行弱电系统的应用,是保证办公楼连接通信的枢纽,为了实现办公的智能化,要对其进行重视。一般来说,智能化的系统设计要包括以下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政务办公应用系统和机关办公服务系统。其中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作用是能够有效的实现政府对企业、政府内部的政务的公众工作,一般它是由内部的应用系统和外网的网站通过构成的。一般来说,一座办公楼要实现智能化,计算机系统是其核心,它在网络和应用软件的基础上监理,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采集、整理和收集,然后根据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可以形成完成的使用决策系统。这一系统的平台是专线内部局域网,主要是通过EthernetTCP/TP协议各子系统集成的,系统具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一般在0.5秒之内,此系统在办公中的应用主要有:车库管理点、通过电锁控制点和门禁点的设定,这样可以完成有效的开关门的工作,对车库进行有效的管理、对身份进行有效识别,可以形成完善的一卡通办公的系统。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不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设计人员不断的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新技术和有创新的精神,从而使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得以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探析 【摘要】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的运用有效提高了建筑电气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服务能力,同时,提升了建筑物本身的信息同外界进行交换的能力,间接提高了建筑的电气化标准。本文首先对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做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施工设计和施工管理两方面详细阐述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应用要点。 【关键词】建筑;弱电智能化;信息传输;线路;防雷 一、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概述 建筑施工是我国建设和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建筑的智能化是当今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是随着我国电子辅助设备技术的发展,引入到建筑设备中的智能化技术增多。 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监控报警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电力巡更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等方面。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较多,施工中技术路线、材料质量和施工设备状况都影响着工程质量。我国相关人员进行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的研究,阐述了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发展历程,并从管理、设计和施工等方 面,提出了诸多提高建设施工水平改善措施。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的影响因素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电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点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二)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三)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要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指导,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四)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要点 (一)施工设计要点 1、注重结构设计 在硬性的施工设计中结构上的设计是它的核心因素。普遍来讲,因为智能化的系统工程往往会受到技术、时间以及经济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研究工作人员要根据建筑物所具有的专业性以及需求性将它的结构进行合理设计,进而有效提高建筑设计的系统集成程度。 2、引用先进技术 若要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效果,引用先进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研究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清楚产业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新的发展方向,并且要在这些知识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工程施工的设计水平。 此外,对智能化的建筑进行施工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在工程现场没有反复变动以及进行多次试验的条件,它的设计需要一次性完成。并且智能化系统的弱电施工要受到工程进度以及周期的限制,那么在投资方面的约束便会更加显著。 3、合理选择机器设备 建筑的智能化弱电系统施工水平的核心便是在机器设备的合理选择上。不管是哪种机器设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和使用范围,并且这些设备在不同的施工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智能化的弱电系统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机器设备,进而为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建立良好基础。 5、采用合理的弱电线路设计 对弱电线路进行合理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工作人员在对弱电线路进行设计时,要注意施工的现场因素和产品的质量问题,因为这两点因素往往会限制线路的设计。工作人员对线路中的电缆以及导线的密度要十分明确,进而使设计出的弱电线路能够合理可靠。 6、有效防雷击技术 这影响着整体智能化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在运用防雷击技术时,要求研究工作人员要对微电脑设备和电子器件的防护有充分的重视。因为这些机器设备最易受雷电的影响并且有着较高价值,理所当然地成为在防雷工作中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便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电位的均衡,有效屏蔽隔离,同时采取对过电压和过电流的保护措施,进而达到防雷击效果。 7、模块的连接线路 这是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方面中的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建筑中常用的连接方式。所以,研究工作人员在对建筑进行智能化系统施工过程中,要对不同种类的模块和其中的功能以及线路连接的方式有明确的认识,而且要保持不同种类的模块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送到控制中心,进而使控制中心在调节系统和执行机构方面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施工管理的要点 1、提高设计规范,加强智能化设计水平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功能设计和施工方案设计,在此阶段决定了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总体方案。为了保证所设计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所设计功能、使用设备和设计方法符合施工合同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客观评价智能化水平。在所设计的弱点工程中,要结合设计设备的具体功能制定相应的施工内容。所提供的智能化设计内容要积极结合当前电子设备技术发展,不断地引进新的智能化设计方案。此外,要保证所设计工程的系统功能、信号匹配、施工工序合理性,严格审核施工总体方案,从而保证智能化工程设计规范性。 2、管线预埋的隐蔽性方面 这是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弱电管理的核心因素。在建筑弱电工程中,管线预 埋同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电气工程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除了这一点,在提高管线预埋的隐蔽性时,要重视施工的现场对埋设管线路线进行修正和调整,进而能够有效地对出现的混凝土空洞的现象进行遏制。 3、施工建筑材料质量控制 智能化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选择的机器设备和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对整个工程质量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材料是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研究工作人员要对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做好严格的把关工作。主要表现在要了解所选材料的信息,此外,还要对供货的厂家进行优选,进而合理地对材料的供应进行重组以保障建筑工程能如期顺利施工。 4、做好验收检验,保证实施建筑的可靠度 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失误,通过验收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为用户提供最规范的智能化弱电设备。建筑弱电由于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和清洁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施工很可能是弱电设备使用寿命缩减,通过设备的使用说明,分别验证弱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在验收过程中若发现设备存在信号、电压、电流不稳定情况,应立即组织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分析出现不稳定状况的原因,进行返工或者技术维护。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浅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应用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正在不断的对当前的社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活条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在众多当前的公共设施之中,民众们对自身居住的建筑物提出了较之前来说,更多的是对建筑弱电方面的要求与需求。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们应当不断的对当前的建筑行业中的弱电智能化等相关内容,进行加强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系统;应用 一、建筑行业中弱电智能化的含义与内容 对当前我国的根据相关的工作人员们对当前的建筑行业中的弱电智能化技术进行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的是,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前提之下,建筑行业的弱电智能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指的是我国内部对当前建筑行业进行的全面的规定。主要内容指的是对当前建筑行业中用电的电压的规定与限定,主要分为安全电压。这种安全电压之中,还有两种分类与具体情况,例如:直流电、交流电等。其次,指的是建筑行业中的一些自身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主要指的是当前的一些语音、图像以及其他的一些数据等等。 二、智能化建筑工程中的弱电技术 (一)通信系统 (1)电话通信系统 电话通信设施可以按照传输媒介的特点分成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而采用弱电技术进行传输的主要是有线传输。有线传输的工作原理:①采用将语音信息转换成电流模拟量形成模拟传输,如普通电话;②利用数字编码的方式将语音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从而进行数字传输,如程控电话交换机。 (2)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包括:主机、通信线路、路由器和信息资源等。弱电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应用,使计算机网络能够与外界数据往来,建立远程通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基础系统,是为完善传统布线的缺陷而被提出来的,它是一种用于满足目前和将来智能建筑布线需求的具有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工作区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楼宇子系统、水平(垂直)干线子系统和设备间子系统等。它采用的是组合压接的方法,以星形布线来拓补结构,并遵循EIA或TIA标准模块化的设计原则,使综合布线系统更加可靠、完整、方便和经济。 (二)广播音响系统 智能建筑的广播音响系统属于有线系统,它包括有两个功能,即音乐背景和紧急广播。如何通过公共广播的特定功能特点,在特定的时间播放特定的广播内容,如:背景音乐、业务广播和紧急事故广播等,并保证功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是各建筑小区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弱电技术是实现智能建筑小区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必要条件,它可以实现小区智能化的管理。 (三)电视接收系统 电视接收系统可分为电缆电视接收系统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两者的推广与应用解决了高层建筑阻挡和处于偏远地区造成电视信号差的问题。有线电视网有大、中、小三种类型,采用电缆传输方式进行电视接收的是中小型有线电视网,而大型有线电视网一般采用从电缆与光缆干线或电缆电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传输。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顾名思义是要利用同步卫星进行电视信号的接收。 (四)安全防范系统 (1)电视监控系统 电视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摄像机、监听器和其它辅助设备来获取被监控现场的信息,并以图像、声音等方式将现场信息传输到监控中心。电视监控系统可以对智能建筑的各个区域,包括:主要无入口、地下停车场、道路、公共场所等进行全天候的监控,并进行实时录像,方便事后查询。 (2)防盗报警系统 智能建筑小区的防盗报警系统是由小区周围设置的联动防越报警系统构成的。通过在小区周围重要的区域建立围栏,并安置红外报警测探器,如果小区遭遇非法入侵,那么就会通过管理处的管理机发出警报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显示发出警报的区域、时间和电子地图等。防盗报警系统是有效防止非法入侵和避免遭遇危险的重要系统。 (3)出入口控制系统 智能建筑小区利用出入口控制系统对进出小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控制以提高小区的管理质量。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分成三个部分:①接口设备,它包括:读卡器、门传感器、电控门、栏杆机、出门按钮等,用于接收出入人员和车辆的信息;②门禁控制主机,它的作用是将接收到的信息与系统存储的信息进行对比,对比完成后发出操作命令;③包含各个控制器的局部网络,它主要是管理整个小区各个出口的出入。 (4)楼宇对讲系统 楼宇对讲系统是保证小区安全的重要系统之一。它的作用是在来访客人进入到住户家中之前,住户可以通过双向电话和可视电话确认来访者的真实身份,若来访者是不法分子,住户可以通过遥控防盗门的开头向保安中心报警。楼宇对讲系统在保障小区居民安全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5)电子巡更系统 电子巡更系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巡更人员的巡更情况而设置的,它的主要原理是在已经规定好的巡更路线上安装若干个地点信息钮,巡更人员进行巡更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巡更棒依次读取信息钮,这样可以智能化的记录巡更人员的巡更情况,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查看各个巡更人员的工作记录,给小区物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不足 科学技术的革新,深刻的影响着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从在改革开放以来,智能化系统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普遍,有了很大的进步,经过于我们努力的研究和实践,建筑实施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的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与时俱进,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改变而改变。但是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一个优秀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依赖于优秀的设计和施工人员,因为他们的技术高低,直接决定了建筑质量的高低,当前从整体上来看,不论从设计师再到施工人员,其专业素质都还较低,从事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其中涵盖了自动化控制、机械电子、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因此对从事弱电自动化的人员要求很高,高的要求可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或是出现问题可以合理的采取处理办法。一个重要的现实是,在我国从事弱电工程的人员还比较少,综合素质高或是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更加的缺乏,造成了智能化建筑二Lie程施工质量层次不齐。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施工质量就难以掌控,不能很好的将设计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融合,以此来看,这样很容易出现工程漏洞,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②现在的建筑设计讲究合理性、环保性,开发商对于建筑的实用性的关注度开始增加,但是也产生了一新的问题,那就是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只重视功能,以面盖篇的吸引消费者,真正谈到具体的智能化,可能就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弱电智能化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但是还成为开发商宣传的嘘头,没有相关的智能化要求的指导,因此也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智能化设计思想,所以,当下,我们应该加大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建立合理的指导思想,不论从设计还是施工,保证专业、科学,实现真正的住宅弱电智能化。 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浅谈智能化弱电工程实施的几个问题 摘 要: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作为当代建筑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智能化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迅速发展,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智能化建筑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弱电工程作为智能化建筑运行和应用的标志,对建筑行业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加大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研究,根据项目管理以及实施重点对工程进行重点建设。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质量控制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以及项目管理重点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 在智能化建筑工程实施中,为了对工程环节进行正确评估和控制,在总体系统设计以及功能需求分析中,必须根据项目功能定位以及工程设计标准,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总体设计不断反映工程特色和建设亮点。其次,弱电承包单位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根据工程弱电特点以及国内建筑弱电工程分析成果,根据主承包商、业主部门对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工程控制欲管理控制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机构作为工程承包商。从建筑弱电工程建设意义来看,集成商是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组织能力的有效结合。 另外,弱电工程管理与维护系统作为建筑工程业绩以及投资回报的的重要支撑,工程运行开通是整项工程建设的标志,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业绩、投资回报则是整项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保障弱电工程实施效益,必须在工程评估、验收后,保持对项目管理、系统维护重视力度。 (二)智能化建筑项目弱电工程项目管理重点 1、技术管理 为了保障工程实施效益,在技术管理中,必须根据设计以及项目要求,对工程实施阶段的各个弱电系统进行确定;对机电设备和子系统、装饰专业、土建工程之间的工程范围,以及各种产品供应商、施工单位、承包商职责范围、工程界面进行确定;以及项目实施中,各项目界面调整修改进行再确认。在这过程中,工程界面确定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界面开通的首要步骤,是整个建筑工程弱电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界面主要包括:技术系统界面、施工材料供应界面、施工界面以及设计界面。 在施工图纸、技术界面、施工资料审核中,由于弱电工程是一项工种界面广泛、项目设计专业的工程,必须在项目开始前,对施工设计、项目技术进行审核;为了保障工程质量、项目工期、降低返工率,必须对监控点表、清单、施工图样进行严格的审查,让每一个监控点在施工图样中都有反映,在监测点、受控点接口匹配的过程中,设备型号、数量、规格必须和设备清单、图纸始终一致。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在完整的硬件设备中,从根本上满足信息通讯、联动以及接口界面要求。 2、工程管理 在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管理中,为了保障工程实施效益,除了常规管理外,还必须对工程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在工种和专业配合中,弱电工程主要包括装饰、土建、给排水、照明、空调、供电等专业,从专业角度来看,弱电工程属于配合性工种。因此,在建筑工程现场与专业配合中,必须进行有效的专业协调,特别是在水管传感器、阀门、水流开关、流量计开孔位置、安装、焊接凸台、执行器和风门配合中,都必须和相应工种进行有效配合。 在强化建筑工程工序验收检查中,由于整个工程配线、配管、槽、线路设备调试安装,由不同的施工单位进行,为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在安装表格、施工记录填写完毕后,根据工程验收范围、隐蔽工程以及图纸设计进行严格的验收交接,在做好各项测试记录后,将其上交给工程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从根本上避免扯皮等不良现象发生。 二、智能化弱电项目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以及产品供货方对项目的初期认识会有一些差距,再加上几方的前期沟通或是准备工作不到位,特别是施工单位的基本素质不高或是经验欠缺,就有可能给日后的项目实施留下隐患。因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尽量避免问题的发生。 1、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承包商选择:首先要选择一支信誉好、实力强、业绩多、报价合理的施工队伍。切忌为了片面地追求降造而冒险选用低价投标单位。选择监理单位时同样如此。 深化设计:施工单位一旦中标后,要在招标文件的基础上扩大了解整个工程概况,要把握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并对该工程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和全面的理解,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施工图纸进行更近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充分领会设计思想和技术要求,并积极地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沟通,更深的了解和明确建设方的功能定位和意图,从而审视图纸中有无错误和缺项,衡量图纸设计能否满足用户的要求。一旦发现问题,要积极地会同建设方和设计方进行图纸会审,并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避免问题暴露在施工阶段,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施工图交底:图纸交底在开工前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交底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准确的实施,关系到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保证,以及关系到施工成本能否降低。有些建设单位对此不以为然,交底工作草草了率,从思想行为上给项目的实施埋下了隐患。 2、工程项目管理问题 应加强技术管理。弱电工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通信、计算机、控制以及显示等多项技术含量高、更新发展非常快的现代高新技术。要真正做好一个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不仅要求弱电工程师掌握相关的现代高新技术,还要求对各弱电系统产品的功能、技术参数以及施工、安装、调试等有比较深的掌握,并要对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通风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有一定程度了解。加强技术管理,要求参与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本项目相关的有关系统技术、施工技术,以保证建成的智能化系统满足业主使用功能、满足系统设计功能、达到系统设计的质量技术要求。 3、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系统的运行操作需要配备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人员。在交工验收之前使用单位就应该请产品厂家技术人员对操作人员、维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设备硬件维护、设备配置、软件管理与维护,系统及主要设备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设置,以及系统设备的维修保养等方面。除培训外,同时还应请施工单位对操作人员进行现场交底。交底内容应包括:图纸交底、技术交底、现场工位和系统交底,以及操作中的安全交底。以使操作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尽快地掌握操作技术。 三、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的质量控制 弱电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是全方位的,这里着重根据弱电工程的特点强调在工程实施的三个主要阶段设计、施工、调试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检查并确认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技术设计、功能描述、设备选型必须达到合同、业主及功能需求分析的要求;根据确定的工程界面要求,检查各专业、子系统之间技术交接互提资料是否达到要求,包括功能、信号匹配、设备配置、逻辑等;检查受控对象的设计管线到位,双方信号接口界面功能达到设计要求;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审核,确保设备清单、监控点表与施工图三者完全一致。 2、施工工程质量的控制 按施工工艺和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按图示的施工工艺框图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施工和质量控制;做好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按施工工艺要点做好单体设备安装的质量检查表格;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和调试记录。 3、系统调试 包括系统调试前文档检查;根据设计、规范、合同的要求编制调试大纲,经审查确认后组织实施;记录、检查、确认按上述要求的各项测试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提出措施,并经相关部分确认;严格按规范和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检查。 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作为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建设中,为了保障应用效益,必须根据施工要求、设计标准,努力做好项目管理,通过项目施工策划管理,加强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重视运行维护,从而建成一个先进高质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满足智能建筑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进而不断推动智能化建筑发展。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论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同时智能化弱电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弱电智能化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建筑等自动化水平。因此,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实施,技术管理,工程管理也应该作为重点来加强。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阐释了智能化弱电工程的施工原则和技术,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智能化弱电工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智能化弱电;现状;发展 引言 建筑行业的发展已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弱电智能化工程在电子辅助设备技术发展的辅助下,逐渐引入建筑建设中。在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监控报警系统等等其他系统。智能化弱电系统因涉及较多学科,施工中的材料质量、施工设备、施工技术等都有可能对整个工程产生影响,因此,就需要做好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管理,保证好施工质量。 一、智能化弱电工程的现状 (一)建设导向片面、不切实际 弱电工程自设计到使用,中间需通过诸多相关单位及人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业主等,对弱电工程的设计内容都存在不同的理解 ,业主渴望追求功能齐全便捷,施工单位希望施工简单易行,设计者则要求高档次、高水准,导致设计一味地拔高或跟随潮流趋势,导致成本的浪费甚至设备在投入运行后无法正常运作。 (二) 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在智能化弱电建筑工程中,一些开发商由于对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使得设计师在规划中往往关注功能性,忽视对技术的关注,使得智能化弱电技术不能充分发挥,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且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使得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中多学科的现状不相符,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质量难以控制,容易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原则 (一)实用性。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应该能满足用户的数据、语音、图像、多媒体通信、有线电视的接收、安全防范和设备监控等功能的实现。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基本娱乐生活和信息的互通,同时还能保证用户环境的安全。 (二)可靠性。模块化系统的设计理念应在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中得到体现,系统的模块化即指弱电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独立,任何一个子系统或者子链路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其它子系统或者子链路的正常工作,是一个成熟可靠的系统。 (三)经济性。弱电智能化系统涉及了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多个部分组成,如何节约成本,打造一个经济性的弱电智能化系统,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 (四)标准化。弱电智能化系统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而相应的标准也已经出现,因此,本系统要按照目前的相应的标准来设计,以便今后的施工和后期的维护工作。 三、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具体实施技术 (一)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通常可分为以下六个子部分: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千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区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此六个子部分可以看做六个独立的子单元,任何一个子单元有所改动,均将不会影响其它子单元。 综合布线系统结构示意图 1.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指的是从信息接口开始延伸的线缆和最终连接的终端设备。一般而言,一个可以设置独立终端设备的场所即可划分为一个工作区。此系统的设置将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数据与语音的使用便利程度,在工作区中,信息点的数量并不是按照当前网络的使用需求来设置的,综合布线的一个重要设计思想就是通过冗余布置信息点,这样在用户设备重新放置或者减增时,可以避免需要破坏装修来重新安装布置信息点。 2.水平子系统的设计 水平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接口、信息接口至同楼层相应的电信间的连接线缆以及电信间内的相关电信设备和跳线等组成。在综合布线系统中,水平线缆的长度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水平电缆总长度不得超过l00m,其中水平布线电缆最大长度为90m,电信间配线架上的接线软线和跳线最大长度为5m,其余为工作区电缆长度。 3.干线子系统的设计 干线子系统应由进线间至楼层的电信间的干线光纤和电缆,以及进线间的相关电信设备和跳线组成。综合布线干线子系统的线缆应根据所设计的工程实际情况和需求来选择,一般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4.设备间子系统的设计 设备间子系统主要是由设备间中各种缆线、连接器和硬件设备等组成。此子系统通常包括进线间、设备间、电信间三大类设备用房。 (二)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是弱电智能化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它不仅能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而且能为用户的生活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它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和访客对讲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有其相应的设防区域与部位,其设防区域和部位可参照下表所示: (三)电子信息系统 电子信息系统主要是用于商业大楼等具有商业性质的建筑物出入口等人流量较为密集处,利用网络传输信号,建设一套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通常是在商场的出入口、展厅内等场所设置自助查询机,不但商家能够利用这些设备信息,而且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查询信息等相关操作。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促销打折信息、重要通知、相关新闻及欢迎词等。对于该系统的控制及管理实现,通常要求能够做到点对点或者群组管理。电子信息系统通常包括触摸查询机、控制器、播放软件及相关配套设备等,通过系统中的相关软件能够实现用户查询等操作并及时相关信息。 三、促进智能化弱电工程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的技术与规范 智能化弱电工程的基础保障就是做好工程的总体设计,其总体设计分为施工方案设计和功能设计方案两部分。在对工程进行设计时,应考虑经济性、实用性、科学性等,根据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可行性方案。施工方案的部分,要根据具体设备、具体功能进行制定,施工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核设计方案的准确性,保证设计的规范性。 (二)加强专业与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 弱电工程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包括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供电照明工程以及装饰装修工程等,这就需要各项工种之间的有效配合。因此,智能化弱电工程的施工中,必须与上述专业密切配合与协调,避免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漏施工现象,充分保证施工质量。 (三)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与验收 在弱电工程的配套施工中,由于电线、槽、配管以及线路的敷设不是同一施工单位施工,所以,在各个工序施工完成后,需要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对于一些隐蔽工程,要对比设计图纸,认真仔细检查,并做好测试工作,以确保工程质量。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建筑电气工程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合理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合理分析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工程弱电智能化论文:刍议弱电工程在智能化系统建筑中的概况 摘要: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的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行业与电气弱电智能化的关系、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弱电;智能化系统 一、建筑行业与电气弱电智能化的关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并且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建筑业仅仅依靠人力以及机械是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因此建筑行业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发展来进行,并且随着电气智能化的不断应用,这就使得建筑行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起来。 在实现设计功能以及使用功能的过程中,建筑电气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与建筑行业相匹配的的各种电气安置设备开始发展起来。智能建筑是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自从进入21世纪以后,在建筑功能中,建筑中设置智能化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以及各个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贯穿于其中。电气智能化系统在设计、施工到验收这一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气智能化系统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点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点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2、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此外,信息传输技术能够为弱电技术提供信息平台,保证系统内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3、施工工程管理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要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指导,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4、施工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点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3、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素质低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一些设计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赶时间、抢任务,设计质量差、深度浅、详图不全或漏洞百出等问题,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容易造成工程材料的浪费,导致工程成本的提高。专业设计和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智能化电气的设计和施工没有科学的认识,影响到电气智能化的顺利进行。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不能选择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这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而且影响设计单位的声誉。 四、不断完善电气弱电智能化工程施工的具体措施 弱电技术主要是根据使用的电流和电压定义的,通常定义使用24V电压和直流电流进行工作设备采用的电技术,该范畴实际上是广义范围的弱点技术定义。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就是基于弱电技术,考虑到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化,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条件。在我国,当前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内容:弱电智能化系统设置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话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多功能会议系统等。为了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水平,主要改善措施如下: 1、从技术管理方面来说 为了能够解决弱电智能化利用率低的问题,企业要严格按照建筑智能化的合同以及设计方案来进行,并且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为了能够确定好弱电智能化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个子系统与机电设备、建筑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促使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为了能够使得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抓好技术以及施工设计图纸以及资料的审核,与此同时要重视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材料以及技术,从而解决弱电智能化工程中技术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2、从设计方案来说 在整项工程中,设计方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会给工程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建筑工程的相关单位要做好设计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整项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而且有利于确保整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设计方案中,弱电智能化工程设计涉及的专业比较广,并且在施工之前要审核弱电智能化工程技术以及施工设计,与此同时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措施,最终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于弱电智能化工程来说,要严格按照图纸上的要求来审核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得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得到保证。 3、从工程检查以及验收方面来说 在弱电智能化工程中包括了复杂的设备以及系统,因此在每一项目完成之后以及各个工种施工结束之后,相关的负责人要记录相关的信息,这样做可以规范工程的验收工作,并且也可以做好设计图纸的交接以及验收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而且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以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4、从工程设备抗干扰方面来说 在建设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性能指标以及设备的先进性,而且要做好系统防干扰的具体工作。为了能够确保弱电智能化应用的顺利开展,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从干扰源、干扰途径以及受扰设备等方面来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的抗干扰性;第二,在选择软硬件抗干扰措施的时候要以智能建筑实际的弱电智能化情况出发,便于最后的实施;第三,综合分析以及判断干扰情况,并且要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抗干扰措施,从而可以使得智能建筑系统的正常运行得到保证。 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建筑弱电智能化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地策略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顺利发展。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浅谈国际工程管理 【摘 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建筑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无论是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还是国外建筑企业“走进来”,都涉及到国际工程管理。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从事海外国际工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海外项目的特点;管理理念;海外合同管理;互联网 海外工程,是指通过国际性公开招标进行发包承建的工程项目。通过公开的投标竞争,业主选定中标单位并签订合同进入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国的建筑承包施工企业走出去,海外承包项目不断增多。如何更好的发展海外业务、拓宽海外市场并对海外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从过去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思想中解放出来,学习海内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结合我们过去的国内外的有效的管理经验,以新的高度来构建适应海外工程管理需要的管理体系,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海外工程的特点 海外工程有其特有性:合同主体多国性、货币和支付方式多样化,海外政治、经济影响波动性,规范标准差异性。海外工程承包,是一种综合输出,涉及到资本、科学技术、劳动力、经济信息和现代化管理在国际间的流动。世界越来越开放,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劳务国际化、土地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等等。 2.建立有效的海外工程管理体系 要实现海外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保证其顺利实施,同时又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在认识海外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必须建立海外工程有效的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海外先进的管理经营,树立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 对海外工程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树立科学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并符合海外基本的经营规则,克服中国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思想观念。对走出去的建筑施工企业理念大致有:①战略发展方向;②共赢理念;③法制理念;④责权利到位;⑤诚实守信。 (2)科学的海外工程管理主体: 海外公司作为唯一的海外项目经营者,由其直接组织实施海外项目,保证项目的最有效、最经济地经营,所需要的资源由企业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来调配,实行项目管理主体。 (3)海外公司的管理组织机构: 确定海外公司为企业海外项目管理主体,由其直接组织项目的实施,作为海外公司就存在构建自身的管理行政体系—管理组织机构,确定各级管理职责和关系,这是管理的基础,管理的对象是所有的海外项目。 作为海外公司是企业发展海外战略的实施单位,因此他要具有市场开发和战略规划的职能;由于它代表企业对海外项目进行管理,他具有管理功能;由于他直接组织项目的实施,因此他对所有在建项目具有服务功能;由于它是企业的下属单位,因此具有和企业联络的沟通、协调的功能。 (4)海外项目自身管理: 一个海外项目,在签订合同后,项目的赢利和亏损的大势基本定型。对项目经营的要求是要将项目的赢利尽可能地扩大,将亏损尽可能地缩小,因此,作为总部就要首先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订立客观的项目盈亏目标,使得项目的运作处于同一的起跑线上,将市场开发的赢利和亏损额从项目的经营中拿出来。只有这样,亏损的项目才会努力减亏,不会破罐子破摔;赢利的项目会尽量扩大赢利规模。以激励项目在完成履约的前提下,承认项目减亏和扩大赢利的经营成果,激励项目经营的积极性。 3.海外经营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整个海外工程管理模块的核心。合同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决定着业主与承包商“双赢”的合同目标能否实现。合同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合同管理强调全过程管理。第二,合同管理强调全员管理。 那么,对一个国际工程承包商而言,如何能够获得高效的合同管理,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以EPC承包商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初步探讨: 3.1合同商签之前的管理工作 在进入合同正式签订之前,业主与承包商往往要历经商务技术磋商才能达成一致意见,进行合同签订。在此过程中,承包商合同管理的工作就是要认真编制好技术建议书和商务报价书,及时地将双方交流的结果以备忘录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书面的文件均将成为编制合同的基础性文件,特别是承包商获得业主认可的最终版的建议书及报价书,这些文件将直接成为正式的合同文件。 合同文件的编制权至关重要。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业主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周边的欠发达国家,承包商均可争取到合同的编制权。虽然合同草稿还要经双方的协商、谈判之后才能最终定稿,但承包商可利用起草合同来“先入为主”巧妙地为自己增利避害,规避风险。 这些文件可以看作是前期合同管理在合同商签以及在此之前的工作成果。这一阶段的合同管理工作看似松散,但实际它们都是围绕着承包商争取合同、争取自身权益这一目标来展开。后续的合同管理均以该阶段工作的成果作为基础。 3.2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 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是整个项目合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助于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并将其与其他项目管理的子模块如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承包商可有效地规避风险,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的项目利益。这阶段的合同管理的核心是严格按照合同文件组织项目实施。其内容大致分为合同日常管理以及合同事件管理两部分。具体如下所述: 3.2.1日常合同管理:承包商应设置合同管理部门或专人负责日常合同管理。其主要职责在于监督项目是否严格遵照合同进行实施,避免违约。 3.2.2合同事件的管理:合同事件管理包括合同变更管理、索赔管理、分包管理、合同争议管理等内容。 3.2.3分包管理:由于总承包商要为其分包商向业主负完全责任,加之分包商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质量及成本,所以,分包合同管理相比于其他合同管理对象显得尤为重要。 3.2.4争议管理:所谓的争议管理,就是指承包商的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实施过程中承包商与各方发生的合同分歧或纠纷进行积极的沟通、协调及调解,收集保留相关证据,在友好协商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按照合同规定的解决争议的方式,提请或应对仲裁、诉讼的过程。 合同管理在合同实施结束之后,还应积极地进行反思、总结。没有人能够“先知先觉”,所以应在项目结束之后,要及时分析当初所签订的合同条款有无遗漏、失当的地方,报价商签时的策略是否得当。 3.3.3经营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人员管理 要发展海外工程,就要培养自己的索赔和咨询专家这样高端复合人才,要有在海外大公司从事过海外管理工作的人才。一方面通过高端人才的带动,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有了高的总体素质,就有了培养高管人才的土壤和基础,就容易出现自己培养的高端人才。因此,企业要引进、学习、消化、提高、培养,然后输出自己的高端人才。 4.利用互联网对海外工程进行有效管理 海外项目的跨地域跨时空,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借助于现代科技——互联网系统。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中国的海外项目大都处于发展中国家,网络系统不发达。要建立共享的内部信息资源系统,增加内部资料的共享,企业的网络交流具有快速和经济的特点:建立技术服务系统;物资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进度计划;合同风险管理;文件传输和宣传系统;项目管理模块。 企业建立合理、科学的网站,并不断地去维护和丰富,不但可以最大地提高管理和服务后勤保证水平,而且能够减少这个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5.结语 要做好海外工程的管理,首先要彻底地转变观念,海外工程和国内有着本质的差别,不能够按照国内的管理思维来管理海外工程;海外项目管理工作要在具体实施中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循序渐进,只有将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使企业在超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关于我国工程建设与国际工程管理接轨几点思考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与国际工程相联系。如何提高国际工程管理能力已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我国工程建设与国际工程管理接轨、提高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若干方法。 关键字:工程建设;国际工程管理 国际工程是指工程项目从咨询、投资、招标投标、承包、设备采购、培训到监理,各个阶段的参与者来自一个以上的国家,并且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工程[1]。我国在国外市场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我国的咨询或者施工单位在国外参与咨询、监理和承包的工程和由其他国家参与投资、咨询、投标、承包、监理的我国项目工程都属于国内意义上的国际工程。可见国际工程会涉及大量国际上的技术手段、金融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材料等,同时工程建设的业主,技术工程师、承包方和国内国际金融机构也需要协调管理,还会涉及到国际财务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的工程建设在这方面还很薄弱,要与国际工程管理相接轨,必须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 1 建立与完善项目实施阶段管理体制 根据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条款,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应当建立并完善“业主—监理工程师—承包商”的管理体制[2]。现在国内的国际工程在这方面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常有大量业主会过分干预工程施工,影响监理工程师的合同管理工作,使其无法有效地实现监理职责。其次,业主的主导地位不明显,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担风险盈亏,使得工程建设问题主要由国家承担风险,国内国际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水平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建立起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 2 严格承包商资格预审工作 现在,国际通用合同条件对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的竞争招标规定了严格的科学程序,主要包括资格预审、招标投标、评标和授予合同等步骤[3]。对于国际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需要向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资格预审步骤越来越受到业主的重视。世界银行在《信贷采购指南》中要求,“借款人应在投标有效期内,将合同授予被确定为标价最低的,并且能力和财力方面符合适当标准的投标人;不应要求投标人承担技术规范中没有规定的责任”[4]。假设资格审查不严格,项目承包商可能会给出很低的标价,但是其工程施工水平能力较其他竞争者相差甚远,不能满足业主的要求;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工程质量,造成隐患。因此业主必须要对承包商进行严格谨慎的资格预审工作。 3 编制合理完善的招标文件 国际工程的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国外合作伙伴,其招标文件的编制必须要格外注意。首先,编制招标文件的工作人员必须十分了解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的行业情况和惯例,要具备专业的工程建设知识和合同管理能力,拥有编制高质量高水平招标文件的能力。其次,招标文件必须包括所有需要与承包商商榷的问题内容。现在国内具备这种编制完善招标文件能力的人才尚比较少,为了满足需要,国内还要努力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人才。 4 重视项目管理 目前国内的国际工程建设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普遍没有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对于国际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国际建筑市场上,国际承包商对项目工程的施工管理、世界银行对项目贷款的管理以及设备采购方面的管理,都是采用项目管理[5]。只有重视并做好项目管理,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工程建设的利润和经济效益。处理好工程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合理明确规定合同各项条款内容是保证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度也可以有效的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5 监理单位要履行好监理职责 监理单位代表业主在工程建设的施工现场监督承包商的工作,管理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监理职责的履行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建设合同实现的质量。为了使监理单位可以充分行使好监理职责和义务,业主应该给予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充分的权力,让监理人员可以有效地在施工现场监督承包商是否履行合同内容,高效地解决合同实施时出现的问题。同时,业主还要选取具备专业能力水平,了解国际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行业惯例的监理人员、监理单位完成监理工作。 6 将工程设计和工程监理相结合 传统的国内工程建设项目,通常是将设计和监理分开进行的,一般是由设计单位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而由专门的监理人员负责工程监理,这种情况往往会造成监理人员权力有限,影响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的质量。目前国际上的工程建设项目则是将工程设计和工程监理相结合,工程师不但要根据业主的意愿和要求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还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负责监督管理合同的执行情况。可见,对于国内的国际建设项目,国内工程建设行业必须与国际行业接轨,转变建设管理体制,采用将工程建设与工程监理相结合的方式,调整设计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地位,使得设计单位逐渐转变为设计咨询单位。 7 利用国际咨询专家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国际工程项目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国际工程管理人员十分稀缺。要想真正实现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与国际工程管理接轨,发展国际建设市场,就需要大量的国际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强化工程合同管理水平。因此,对于同国际合作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要聘请国外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人员进行项目指导和人才培训。要学会充分利用国际专家尽快的培养国内的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使我国建筑行业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发展进步。 8 总结 要想真正实现我国工程建设与国际工程管理接轨,就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熟悉国际惯例,加快提高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工程管理水平,开拓国际建筑市场,使我国建筑业真正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中。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刍议怎样搞好国际工程管理承包工作 摘 要 随着国家“走出处”的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实施,我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工程承包企业正逐步跨出国门,参与海外工程建设,为当地工程承包市场增添了新鲜血液。近年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迅猛,本文从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及合同实施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做好国际工程承包管理。 关键词 工程承包合同 签订 实施 管理 评价 一、工程承包合同签订 国际工程承包合同具有合同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复杂、综合性强、合同关系复杂、风险大、效益尚可等特点,一个好的施工合同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实施的最终成败。 1.组建一个高水平的投标报价班子 在获得相关工程项目招标信息以后,投标人根据项目所在的国家、工程类型、项目大小及时组织一个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语言翻译在内的高水平的投标报价班子,是取得项目中标的前提条件。由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在不同国家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劳动法、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关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政策不同,同一个分项工程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水平相差很大,有的相差数倍。不同国家可能采用不同的技术标准、规范,施工难度都不一样,都可能影响投标报价水平。这都需要投标报价人员熟悉目所在国的基本情况,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同时由于国际工程承包大多采用英语或法语作为招标官方语言,因此投标报价中语言熟练而又略懂工程的翻译和商务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个高水平的翻译能起到充当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的眼睛的作用,翻译人员对招标文件的关键部分的翻译和理解对标报价起重要作用。 2.研究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制定投标策略,编制投标文件 投标报价班子在拿到招标文件以后,按不同分工,研究招标文件相关章节。投标报价班子一般分为报价和形式文件2个小组。 形式文件小组主要研读招标文件关于投标文件符合性的基本要求。按招标文件要求准备经驻外大使馆签认的相关投标单位、人员资质,财务报表、投标保函,施工业绩,经参处投标许可等形式文件,必须做到对招标文件的完全响应,避免出现废标。 报价小组主要工作是确定工程报价。报价前由公司领导根据投标策略制定不同的投标,并确定管理费、利润率、佣金率等管理费系数。报价小组首先复核工程数量表的工程数量。国际工程承包一般都要求承包人负责施工图设计,这和国内大多数工程施工招标不同。施工图设计既对承包人的技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承包人也是一种机遇,承包人通过工程量复核并结合施工图的设计,找出哪些工程量可能增加、那些可能减少甚至取消,结合到投标报价策略中以做到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经济效益。在复核工程数量以后根据招标文件进度要求,编制项目总体进度计划,依据工程数量及施工定额计算项目实施所需的人、机、料数量,编制施工预算,并乘以相关管理系数,最后确定投标分项价格。 3.中标后的合同谈判,签约 项目中标后,在合同签订前,承包人应对预签合同进行严格的合同评审,对其中不合理和对承包人不利的地方提出异议。和业主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和协商。承包人在合同评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合同条款中关于业主方支付工程款条件、时限的规定,当地劳工社保,税务,仲裁,工程索赔的有关规定,工程工期的有关规定等。只有在公平合理、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才能签订工程承包合同。 二、工程承包合同的实施 1.施工准备 施工合同签订以后项目立即进入施工准备期,一方面按时按业主要求提交预付款保函,督促业主按合同支付工程预付款;同时承包商该任命项目经理,成立项目管理班子。项目经理与公司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编制项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由于国际工程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工程实施时,除了业主指定分包外很少能进行施工分包,且国外一般材料设备、价格都比国内贵很多,且采购周期都很长,一般至少需要1到2个月才能到港,而项目所在国由于市场容量小、经济较落后,项目实施所需的设备、材料、配件很少有现货采购。因此在项目准备期一定要做好详细的设备、材料及配件计划,以及中方人员的劳保、生活用品甚至常备药品计划,考虑好在项目施工时需要的各种物资及设备,并尽快海运至项目所在国家。 由于大部分国内施工企业都是近年才参与国际工程承包施工,既懂技术又会语言的人才较为缺乏,各类项目管理人员的选聘也尤为重要。项目实施中,合同一般要求从国内选聘项目经理、生产经理、技术经理、商务经理等项目管理班子,同时还应选聘合格的实验、测量、土建、道路、设备、电器、后勤等专业技术人员。项目合同签订以后,上叙人才的选聘是日后项目施工成败的关键。 2.项目施工管理 在收到业主开工预付款及监理开工令以后,承包人应立即开始施工。工程实施过程中,国际工程与国内工程最大的区别在于业主和监理的地位不同,国内工程监理实质上是依附于业主方,业主和监理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业主方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在国际工程承包施工中,业主和监理方是真正的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双方是平等的关系,监理在合同范围内独立完成工程项目质量、进度、费用的控制。每个月监理对项目出资方直接提交《项目监理月报》,如果业主违约或直接插手工程,监理方可在监理月报中直接向出资方反应,甚至要求出资方暂停支付工程款。业主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工作是监督监理履行监理合同,外围协调等辅助工作。鉴于此,承包人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和配合监理工作,只有服从监理的指令和意见,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国际工程承包实施中一般都较规范的执行FIDIC合同条款,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同步纪录,保存好书面单据并要求监理方予以签认,以便为日后可能的工程延期及变更、索赔提供原始纪录。 3.加强分包工程管理 由于招标文件规定,或业主指令,或承包人出于降低成本等原因,工程项目实施中可能涉及部分工程的分包。承包人一定要把握好分包人的选择、分包合同的签订、分包合同的监督实施、分包工程计量与支付等工作,理顺业主、承包人、分包人的合同关系。 三、项目后评价 项目临时验收、工程移交后,即进入项目决算期。项目后评价主要做二项工作,一是经济决算。考核项目的经营目标责任书的落实情况、项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二是项目总结。总结项目的经验与教训,项目总结一般应包含合同管理、施工组织、计划安排与落实、设备管理、工程材料与配件管理、工程质量、工程承包控制、劳工管理、安全环保等内容。 四、结束语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且势头良好。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积极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并实行人才的梯队化培养努力探索、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不断提高我们的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水平,加快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事业的发展,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国际项目工程管理探析 摘要:国际项目工程是一个综合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等多家企业有效配合,共同操作。本文根据本人在老挝沙耶武里省农村电气化工程的实际管理经验,对国际项目工程的目标控制管理,工程成本管理,施工过程管理,风险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总结,是国际项目工程管理的实用性探索。 关键词:目标控制;施工管理;风险管理 1.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劳务合作事业以及外承包工程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贯彻 “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与“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电气施工企业进入了国际市场。如何有效提高我国电气企业的国际工程施工水平,提高参与国际电气化工程的市场竞争能力,早日实现与国际工程施工惯例接轨,这是我国电气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国际项目工程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层面,更关系的我国的大国形象与国际地位。因此对于国际工程这种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讲究高效、透明,合同覆行运作的的模式来说,它比国内同类工程要复杂的多。 2. 国际项目工程的目标控制管理 (1)工程进度计划目标控制 在项目进行前期要详细编制工程项目各级进度计划,根据不同阶段估算的分解层次,在相应最低级别进度计划横道图上按时间展开并分配资源,对各类工程合理统筹安排,确定工程建设的主链工程和主要施工顺序,按照资金分配值建立进度计划检测基准,评估项目进度计划执行情况。进度落后于计划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以确保满足主合同和分合同工期要求。 (2)工程质量目标控制 国际工程质量标准高、要求严,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质量负责制,一级保一级,逐级上保,分级分保,层层把关,环环相扣。重点是强调质量管理的过程化,质量的标准化。严格按照合同文件以及国际化电气施工标准执行质量检验与项目验收[2]。 (3)工程成本目标控制 项目施工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要尽可能地对人、财、物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在工程成本形成之前加强成本的预控制。而后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成本的过程控制。要经常比较“内部控制成本”与“各过程控制成本”的差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按“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原则设岗配员,以达到减员提效,降低成本目的[1]。 (4)安全目标控制 国际工程安全概念是广义的,包括项目资产安全、人身安全、现场承包商财务安全以及防火、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安全,牵涉面大、点多,必须形成“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网络,并按年度、季度、百日、月度制定具体目标,确定期望值,然后针对目标要求,层层分解,全面落实。 3.施工过程管理 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施工队伍的优化配置可以有效避免“队伍风险”发生,不容忽视。劳动组织必须打破国内常规预算定额约束,选用精干的队伍。对特殊部门,实行弹性工作制,发挥其最大效能。项目部内部机构职责分工如下: 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运作事宜,对工程项目施工进行宏观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实施安全、文明生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制定重大技术原则和技术方案并督促实施,协助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技术、安全、质量、工期目标实施控制。技术部、安全监察部、调度室、试验室负责项目安全、质量、进度管理的落实工作及试验、计量工作,做好图纸审核、设计变更、技术交底、资料签证工作,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目标进行控制。 计划部负责测算工程合同成本、利润,负责对外计价工作,负责变更、索赔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做好任务分割及工程承包(分包)合同的签订和各类合同日常管理工作,并检查落实。财务部负责工程项目资金筹措、支付、核算工作,对资金流向、数额进行控制,保证工程项目成本、效益目标实现。商务部负责来往函件收发整理、对外商务交涉、合同商签、信息传达等工作。后勤部负责工程项目所需的工程材料、设备的筹备工作,做好工程材料的采购、运输、管理和发放工作,接送来往国内施工人员。 国际工程设备、材料管理不同于国内工程,必须对工程所在国港口数量、装卸设施、港外锚地、滞留周期、运输设施和路况、关税、清关手续等有一个全面了解。一般应提前半年准备设备、材料供应计划,才能保证按期到货,满足施工需要[3]。 4. 风险管理与信息化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内容包括风险规划、风险控制和风险监督。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提高各种计划的可信度,从而回避风险。 (1)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对项目盈亏就起着很大作用,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在“软货币”国家施工,如货币品种选得不好,承包商赚的钱就很有可能让汇率给吃掉。所以,做项目时要非常重视汇率和所得工程款的各种外汇比例。施工项目部采取尽早收回、尽早花出去的办法,保证最终利润以美元结算,收到了较好效果。 (2)合同风险管理 国际工程承包必须讲究诚信,认真履行施工合同,这是干好国际工程的前提条件。承包商一旦在合同上签字后,就必须认真履行。我国现在是国际仲裁强迫执行委员会会员国之一,如果签约后不认真履行合同,业主就可提交仲裁,最终会导致承包商经济损失和信誉受损。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的所有员工进行培训,认真学习菲迪克合同文件,增强员工履行合同的自觉性,整体提高合同管理水平。项目索赔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按合同对外索赔,这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经常性的工作。同时也要采取前瞻性的预防措施,防止业主反索赔。在发生争议时,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提交仲裁[4]。 (4)工程验收管理 工程竣工阶段的工作全部工程完工后,通过合同规定的竣工检验,承包商递交报告,向咨询工程师申请颁发移交证书,并保证在缺陷责任期内完成各项工程收尾工作。缺陷责任终止后,向咨询工程师申请颁发缺陷责任证书,并进行工程款、保留金、索赔款、履行担保、税务、保险等一系列财务清算工作。 (4)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以物质为中心的生产方式正在向以信息为中心的生产方式转变,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上的信息化。所谓“信息化”就是以人为主体, 应用计算 机硬件、软件和通信技术搭建网络,对国际项目信息系统(IS)进行规划、开发、建造、运行和管理,实现企业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的电子化及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程序化。信息化管理国际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助于工程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监控。例如孟巴项目部将工程报价、调价、索赔、计划管理等内容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建立数据库。与业主、咨询工程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基本上不用厚厚的资料,而是相互交换软盘。用计算机处理代替繁杂的手写劳动,实现了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5.总结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承包商、咨询公司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各施工企业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观念上的差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某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配套设施在短时间内还难以适应国际工程市场竞争激烈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本文根据老挝沙耶武里省农村电气化工程的实际管理经验,分别对国际电气项目工程的目标控制管理,工程成本管理,施工过程管理,风险与信息化管理等几方面进行了总结,因此,本文是国际项目工程管理的实用性探索。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国际五星级酒店机电设备工程管理探讨 【摘要】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致力于为客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不仅要求装修豪华、环境舒适,而且要求机电设备系统稳定、可靠。本文从投资控制、系统设计、招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角度进行探讨,为国际五星级酒店机电设备工程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投资;酒店;机电;安装;工程管理 国际品牌酒店特别是国际五星级酒店,装修豪华、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管理规范,致力于为客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酒店一旦开业,就得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稳定运营,而酒店良好的机电设备系统是其可靠性、稳定性、舒适性的重要保障[1]。本文从投资控制、系统设计、招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角度进行探讨,将国际五星级酒店机电设备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1 投资控制 国际五星级酒店总投资一般包括土地成本、工程成本、试运营费用以及各种税费。根据各类成本得出投资概算,结合当地市场行情预估营运收支,得出投资回报率(一般为5%~10%)及投资回收期(一般为10~20年)。国际五星级酒店工程成本在目前价格水平下,按照单位建筑面积指标,约为10000~15000元/m2;按照单位客房指标,约为120~180万元/间。工程成本分为土建成本、装修成本、机电成本,其中土建成本约占30%,装修成本约占40%,机电成本约占30%。国际品牌星级酒店,一般由国内业主方投资,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运营,在酒店正式开业前,酒店管理公司不投入资金,所有投资均由业主方提供。从酒店管理公司角度,为保证酒店开业后稳定运营,减少后期运营费用,不会顾及业主方开业前投资增大。从业主方角度,则需要控制成本与开业前投资,确保资金回笼及投资回收期,切忌一味满足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要求而忽视自身投资控制。 2 系统设计 国际五星级酒店机电设备系统设计[2],包括生活冷、热水供应系统,雨水、污废水及厨房废水排放系统,生活水处理系统,绿化水供应系统;空调系统,机械通风系统,锅炉及中央采暖热水系统,燃气系统;变配电系统,备用发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酒店管理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声光像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无线对讲系统,卫星电视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消防系统,人防系统,市政配套系统,气体燃料及燃油供应,电梯及电扶梯系统,厨房洗衣房设备系统等。 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对上述机电系统均有其品牌设计标准,但其标准是全球通用标准,在进行机电系统设计时,应结合我国与当地政府要求及实地情况进行设计,不可机械地照搬国际品牌酒店设计标准进行设计,以免因与国家或当地政府要求相冲突而影响通过政府验收,以及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在酒店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是主体结构及建筑已开始施工,装修及机电图仍在调整或绘制,酒店建设不可能待各专业施工图全部完美完成后才开始施工。为配合工程进度及室内装修设计与施工,机电系统施工图设计应分一、二次设计,一次施工图设计主要为系统图及干线干管图,用于配合结构、建筑施工预留预埋、设备招标采购及机电干线干管施工,二次施工图设计主要为对应室内装修设计,用于配合室内装修施工。 3 招标采购 国际五星级酒店招标与采购需制定可操作的合同架构体系,及根据里程碑计划制定招标计划表与采购计划表。机电设备系统合同架构制定时需考虑项目所处的地域实际情况、酒店项目的特点、当前酒店行业供应商和承包商状况。招标工作中需注意工作界面的划分,各专业工作的衔接,不能留工作死角。高星级酒店具有特殊要求,每个施工、供应合同都必须有保修期的工作安排。对于大宗机电设备、永久设备、市场竞争激烈设备,如发电机、电梯、中央空调主机、机械停车库等宜采用招标采购方式;对于所需设备或系统仅有唯一来源、特定供货商或无法进行质量和价格比较的设备,宜采用直接采购方式,以免时间的延误而造成花费更多的钱财,如国际品牌酒店管理系统;对于现货价值较小的标准设备及材料宜采用询价采购方式,通常在比较几家甚至上十家供货商报价的基础上选择性价比高的供货商,如电线电缆及各种管材。机电设备及系统的招标采购工作,是决定机电设备正常运转,酒店经营效益的关键所在,与酒店的各项评价指标息息相关,酒店建设管理人员在保证酒店机电系统稳定运转的同时,不花费不必要的费用,做到适时适量。 4 安装调试 国际五星级酒店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为保证合理工序及工期,应遵循机电洞口管线预留预埋、机电干管干线安装、机电吊顶平面布置与安装先后顺序。在施工的前期要综合建筑构架,对管线进行综合平衡,绘制剖面大样图,发送各个参建安装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大样图施工,绝对不允许单方面抢先施工、抢占空间。酒店管线交叉密集的区域主要有地下室设备房、地下车库车道、裙楼及塔楼客房层走廊与客梯厅。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如有条件可采用该技术进行设备房、走廊、客房等管线密集区域的管线综合,即从传统的二维剖面管线综合,转换到全仿真立体三维管线综合。这样既可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建筑空间、美化管线布置,还能避免因为管线的交叉错杂和密集而引起的频繁拆改和重建[3]、节约工期与成本,以及为后期的维修提供方便。 机电设备调试,主要有单体调试、联动调试和负荷调试。在单体调试时应按照设备说明书、调试方案和操作方法进行指挥和操作,防止事故的发生。联动调试应按照设计要求全面投运,首尾衔接稳定,连续运行并达到规定时间。在联动调试完成后,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按照负荷调试方案规定进行操作,循序渐进,同时做好需要测定数据的记录,各项负荷调试控制指标达到要求,则机电设备系统安装与调试完成。 5 运行维护 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星级酒店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的第一要务。首先,在酒店机电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过程中的材料设备说明书、施工验收文件、调试记录等资料应妥善归类、保管并全部移交酒店管理公司。其次,由于机电设备专业性较强,需招聘一批具有机电专业技能同时兼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充实队伍,加大对机电专业人员的培养,定期培训,使管理和维修人才具有一定的岗位技术资格或实际应用技能,同时应注重从薪酬、荣誉、精神、职业发展等方面对机电管理人员进行激励。最后,由于机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投入往往较大,应着力从控制运行成本的角度,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机电设备使用和维修制度,明确各级责任制度(包括设备管理的范围、类别,设备的选型、编号、登记,备件及设备档案的管理,以及设备报废更新管理等)。正确使用设备,注重维修保养,设备的计划性维护保养是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年限及控制星级酒店运行成本的良好方法。 6 总结 综上所述,国际品牌高星级酒店机电设备建设及运行的管理工作比较复杂,只有把握好从酒店可行性研究到酒店开业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及控制,才能在酒店机电设备系统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少走弯路,较好地控制成本,按期按质建设及运行一间具有国际水准的星级酒店。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国际承包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 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是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使项目建设过程规范化、科学化、正规化的重要保障,也是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来说,信息是规划、控制、协调和决策的依据,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咨询是承包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是大中型国际承包工程项目,其技术咨询阶段对于能否拿到项目及拿到项目之后能否顺利完成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整个项目的技术咨询阶段的信息来源广、数量大,且内容复杂,整个技术咨询过程始终处于信息的交换状态中,因此必须进行良好的信息管理。 一、设计咨询阶段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全球化进程为我国从事工程承包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天地。回顾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走过的道路,可以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即要提高承包工程的效益,就必须走规模型、效益型的道路,也就是要以设计、咨询为龙头,走总承包的道路。如果我们做不好前期的设计咨询,也必然拿不到或做不好后期的设备安装调试、指导试生产。土建工程只是项目的一小部分,如果项目的利润空间仅局限于土建阶段,项目的效益非常有限。 大型国际承包商并不是自身设计机构庞大,也不是施工队伍人数众多,而是拥有充足的融资能力和高效的信息来源,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建立了一条有效的工程信息链,正是他们掌控的工程信息资源使他们能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纵横驰骋。有了这些信息资源,加上他们强大的融资能力和高效的管理手段,从而保证了他们在拿到总承包项目后,运用高效管理体制,通过合理的分包和转包,按质按时地完成项目,并获得可观的效益。由此可见,建立工程项目的信息和情报系统是多么重要。 据英国国际工程协会的调查结果,由于工程项目管理中丢失文件和缺乏信息沟通可以使施工成本平均增加10%,而由于全面改善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可以节约18%的项目资金,施工周期平均可以缩短15%。美国的招标网站(www.省略)也宣称将工程建筑信息管理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21―35%的成本。可见项目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而电子化的信息管理在设计咨询阶段更是不可缺少,它不但直接影响项目的命运,更是起到了“节约成本、加快工期”的奇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网络经济推动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建立信息化体系不仅是时代所需,也是行业特点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一定要实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高效的、网络化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可以使管理人员随时获得项目信息,及时注意发生的情况,适时给予监控,从而实现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当然,再高效的电子化信息也是以高效、合理的纸面化信息管理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设计咨询阶段的信息管理是成就一个高效益项目的最基本的前提。 二、设计咨询阶段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 作为初涉国际承包工程的企业,首先需要大量的海外项目信息。如果没有在海外设有常驻点,其信息来源以及与项目所在国的联络都很受局限。此外,国内外有关工程信息、人脉、朋友群等信息都需要纳入规范的信息管理之中,信息管理的任务就是大量收集、有效保存和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设计咨询机构往往与工程承包公司、施工企业、经贸企业、商品供应商、专业设计规划机构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咨询单位在与这些伙伴合作时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这些都构成了信息工作的基础。 为了确保技术咨询阶段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承包商应要求业主及项目管理班子及时以书面形式与各单位、各部门联络、协调。如果在紧急情况下发出了口头指令,应在事后以书面函件予以补充确认。 技术咨询阶段信息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项目在技术咨询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的合理分类、编码,制定信息管理制度,促进各部门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全面有效地管理信息,并且客观地记录和反映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 设计阶段信息管理的范围除包括各类文件、来往函件、会议纪要等文字资料外,还包括图纸、照片和音像资料等。任何单位和部门发出和接收信息资料,均应按照所制定的信息管理制度给予相应的编码,并按规定进行管理。 三、设计咨询阶段信息管理的主要方法 设计咨询阶段的信息管理方法主要包括: (1) 建立设计阶段的工程信息的编码体系; (2) 建立设计阶段信息管理制度,并控制其执行; (3) 进行设计阶段各类工程信息的分类存档和整理; (4) 运用计算机进行本项目的信息管理,随时向业主提供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类信息,并提供各种报表和报告; (5) 协助业主建立有关会议制度,整理各类会议记录; (6) 督促设计单位整理工程技术经济资料、档案; (7) 填写项目管理工作记录,每月向业主递交技术咨询阶段项目管理工作月报; (8) 将所有设计文档(包括图纸、说明文件、来往函件、会议纪要、政府批件等)装订成册,在项目结束后递交业主。 下面对信息管理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一些说明。 1.建立工程项目信息的管理编码体系 (1)信息分类 在对信息进行管理编码之前首先对信息进行分类。信息分类及编码是信息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例如,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一个工程项目信息来源可分为五大类,如图1所示。 (2)编码形式 编码形式可视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写,但是必须将项目的信息分类编码,它与项目的开始年份、项目名称、信息类别等有关 (3)项目类别号 比如,以阿富汗医院项目为例,可编为“2003阿医/×××/×××/××”或“2003AH/×××/×××/××”,以此类推。 (4)信息类别号 信息类别号可根据项目的信息来源,将其分类编号。如表1所示是×××项目的信息类别号。 2.建立信息管理制度 设计咨询阶段的信息管理制度不仅与设计项目管理单位有关,它与设计阶段中的主要单位均有很大的关联,如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等。信息制度的建立对几方的信息传递进行了必要的规定,不仅便于工程的顺利进行,还能督促各方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的分类、整理、收集、分发实现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 3.标书文件的管理 (1)优化方案设计、扩初设计和修改设计 优化方案设计及扩初设计文件由设计方发出,业主工程部门负责管理。设计方每次发出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时,应致函工程部门,说明发出图纸文件的用途、内容,并附上图纸和技术说明录清单,并进行归类、登记和整理,分发总经理、项目部门、项目经理等,同时准备好供规划、市政及主管部门审批的设计图纸及文件,落实和安排有关审批事宜。 (2)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文件由设计方发出,业主工程部门负责管理。设计方每次发出施工图设计图纸和技术说明时,应致函工程部门,说明发出图纸文件的内容和目录清单,同时抄送业主代表、设计项目管理经理和施工总监。工程部根据收到的图纸和说明目录清单,进行归类、登记和整理,并分发总经理、总工程师室、设计项目管理经理和施工监理总工程师等部门。 送交承包商用于施工的图纸由施工监理总工程师根据收到的图纸和技术说明目录清单发函至工程部,说明需要发给各施工单位的单位名称、图纸目录和份数,工程部按此发下去。 4.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 每个项目应设有专人负责信息的归纳、收集、整理,并按编码在计算机上存储。项目经理应将各类信息递交信息管理人员,由其归纳、整理,并按要求随时将项目管理方的信息反馈到业主方,并按时提供各类报表和报告。 5.信息管理的会议制度 会议制度是保持项目建设有效沟通的手段,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会议的召开应有明确的目的,会后应有明确的结果。如果不是经常的定期会议,每次会议前应发会议通知,说明会议的地点、时间、会议的主要议题、主持人、出席单位及部门。 会议记录是对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决策的记录,由设计项目管理方负责记录整理。各有关单位或部门应按会议记录的精神开展工作,各有关单位或部门如对会议记录有异议,应在收到会议记录后三天内提出,否则按此执行。 四、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的关系 设计项目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是指为实现项目三大目标控制(即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而对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中间信息,如监理日记、监理月报、各种会议、纪要、上级部门通知、来往函件等进行管理。它是依附于合同的,而不是合同的一部分,构成合同文件的信息管理则属于合同管理。 信息管理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是个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它对项目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国际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关系 现代商业合作以契约为基本原则。契约内容的全面性和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是国际工程管理的重要特征。契约明确地规范了缔约各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使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规范、严格和理性。但由此也造成和培育了契约执行中的对抗文化。近十多年来,随着国际工程管理的实践与发展,一种基于契约、改善对抗的经营模式―――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ing Relationship)逐渐成熟。 合作伙伴关系并不是改变原契约的内容和各方责任、义务的承担以及权力的分配,而是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去弱化分明的壁垒关系和对抗思维,加强全过程的合作,降低各方的管理成本,建立多元化的互信,共同去追求和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和结果。 本文将聚焦国际工程中的总承包商。重点对以总承包商为中心的可能形成的各种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原则 1. 优势互补原则 合作各方都必须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独特的专长,合作的目的就是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这些优势包括: 管理优势 指有足够的高质素的各类管理人才,有科学而严密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有在同行中占优势并被社会公认的一流管理水平等。 市场优势 市场的力量,就是汰弱留强。一个在市场上(或在某一个专项方面)占有较多份额的建筑企业,不仅说明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由市场占有率衍生出市场形象和市场地位方面的主导地位。 资金优势 同金融机构有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得到长期的支持,加上企业本身健全的财务管理,拥有较健康和较充足的流动资金。 专业技术优势 指在建筑施工领域的某一项或某几项,比如隧道施工、深基础施工、桥梁施工等方面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施工手段和专门技术。 人才优势 指在各专业类别方面,具有或储备相当数量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才均经过本专业长期工作实践,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满足和适应各类工程项目的需要。 当然,任何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不可能同时具有各个方面的优势,所以优势互补,就创造了彼此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同样,一个无任何明显优势的建筑企业,被选择为合作伙伴的机会是十分渺茫的。 2. 互惠原则 合作的目的是合作者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强项,组成一个新的更强的竞争实体,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更高的利润。组成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各方均必须充分认识到,一切利益都是共同拥有的,一切风险都需共同承担,所以在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综合能力的增强、利益的获得等方面都必须惠及各方,做到公平、公正。 3. 自愿原则 合作的各方对彼此的优势、劣势进行充分详细的评估、分析、对比以后,确定1―3家合作对象,并将合作伙伴分优先级进行排列,进行几轮的对话和商讨,一般均可选择成功。最后确定的合作对象,对彼此的优势与弱势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必须在自愿的原则下组成合作伙伴关系。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勉强走到一起,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 诚信原则 合作伙伴各方的“诚信”是指对彼方的信任和坦诚。更主要的是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严格履行做出的承诺。“诚信”是一个很人性化的概念,所以,合作伙伴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合作各方领导者个人的行为、品德和涵养。“诚信”是一切成功商业行为的营养品和催化剂。 二、伙伴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就国际工程管理范畴而言,伙伴关系分为战略型、策略型、互惠型。 1. 战略型 战略型,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合作各方必须具有对方不具有的明显优势,包括管理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专业技术优势等,这样彼此才能形成吸引力。合作各方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经过详细分析和评估以后,寻找可以优势互补的合作者组成战略合作伙伴,以提高竞争优势,去攻占市场目标,达到理想的经营目的。战略型伙伴合作关系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根据经验,这种关系可以维持多年。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配对和形成可以在: (1) 总承包商与投资者之间形成 一个大型的物业发展项目(尤其是大型商业项目)和基建项目,建造费占去总成本的一半或以上,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大、施工技术要求高,必须由管理水平高、施工技术强、人才质量佳、社会信誉好的大型建筑企业去承担,以保证项目质量,增强投资效益。为了增加竞争实力,投资者一般在事前选择一家建筑企业作为总承包商参与竞争。有时侯,政府推出一项大型的发展计划,由于资金投入很大(数十亿元或上百亿元),考虑建成后的经营管理问题,出于分散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考量,政府会邀请策略投资者共同发展这个项目甚至发展完成以后经营这个项目。政府在邀请文件中会要求投资者事先选定一个建筑公司作为总承包商,这个总承包商必须经政府同意和确认。一些大型建筑企业把获得这种大型建设项目的总承包作为主要的竞争目标,以优惠条件去寻找和说服投资者事前组成战略联盟。在经过各方的互相对比选择之后,组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竞争。例如:香港“太古集团”在金钟发展的“太古广场(1 ―3期)”在鱼则 鱼涌(Causeway Bay)发展的太古坊等项目以“金门建筑”组成合作伙伴并作为总承包商,“新世界”为首的财团发展的香港会议展览一期和二期联合总承包商“协兴建筑”组成合作伙伴。 (2) 总承包商之间形成 对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工程项目,往往任何一家大型建筑财团都难以单独承接到。主要是由于这样的项目流动资金占用量大,专业技术的类型多,经营风险大,对专业人才不但要求高,而且需要量也很大。于是一些大型建筑财团,按优势互补和双方自愿的原则组成战略联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共同竞投一些特大型项目。例如,20世纪90年代,香港推出机场核心工程计划,其中仅大型土木工程总投资额就达1200亿港元以上。这些项目中以抽砂填海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海事工程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当时世界上只有荷兰的三至四家海事工程公司具有承担这些海事工程的能力。于是,一些建筑财团就分别同这些公司进行战略联营参与项目竞争。国际上,著名的建筑财团之间彼此组成联营体去共同竞投工程项目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3)总承包商与专业公司之间形成 由于建筑市场的波动和社会资源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建筑市场对社会资源需求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和波动,就形成在一个时期,对某些专业技术,建筑材料,机械设备,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过分集中和紧俏,扯高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大型建筑财团就寻找一些当时紧俏行业和资源组成战略联盟,增强竞争优势去参与市场竞争,以期达到理想的结果和目标。例如,在1996― 2004年,“香港九广铁路公司”先后推出西部铁路工程和马鞍山铁路工程项目,这些工程的基础工程90%以上的设计是钻孔桩(Bored Pile),而且这部分的费用占去工程总价的20% - 50%,在香港建筑市场上这方面的资源和专业公司需求量一时间缺口达2 ―3倍,造价一时飙升。于是,促成了香港本地的一些大型建筑财团与本地或外地的一些基础公司组成战略联营体,去参与市场竞争。1998年,香港政府推出积极进取的房屋政策,提出每年建造公屋8.5万个住宅单位的宏大目标,而这些公屋的设计主体结构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外墙(Pre-cast Concrete Facade Wall)、楼梯,由现场组装并现场由混凝土浇注接口的办法。一时间专门生产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工厂和专业公司又成热门行业,价格按几倍的幅度上升,于是香港本地的一些大型建筑财团,又用各种方式同这些专业公司组成战略联营,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策略型 甲方(投资人)如果是政府时,项目投资花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兼顾效益的原则。必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总承包商,而执行合约的过程往往也相对硬性和机械。在这种情况下,甲、乙双方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只能采用策略型合作伙伴关系。 策略型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合约签订以后,为改善甲、乙双方之间没完没了的争拗(索赔)和彼此间的对抗气氛,而建立的一种强制性沟通方法。由共同聘请的协调人(Facilitator)安排召开一个高层参与的非正式会议,确立双方认同的需沟通的项目目标(如改善效率、减低成本、保证盈利和施工质量、快速施工、准时完工、分担风险、优化设计、减少法律诉讼费等),相应纠纷/困难的快速解决程序,以及可以量化的改善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宪章,由各方高层及主要人员确认及签署后实施,并推展到日常项目管理的过程。这种合作伙伴方法因高层压力关系而使合约各方的沟通比较畅顺,工程进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均会受到重视和关注,解决和处理也就比较及时和顺利。但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第一不能凌驾原合约的规限和机制,第二不可以保证没有索赔的个案发生,第三所签订的宪章虽不是原合约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诚信和道德的约束力。 3. 互惠型 投资人(甲方)如是私人企业或半官方半私人企业,他们在决策时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省略了决策过程中复杂费时的程序,如招标、评标、定标等,以节约管理成本。甲方将会主动去物色一家或两家建筑企业作为总承包商,这样的建筑企业一般同甲方有较长期的商业往来,彼此之间信任度高。经过双方多次协商,由双方共同确定一个成本价。在此基础上,甲方同意: * 在成本价上加一双方同意的百分比作为乙方的管理费和利润(Cost plus Fixed Fee); * 在原合约规定和图则标明以外的工程内容,甲方承诺实报实销; *共同承担,“共同”的含义一般是各自一半,也可事先约定双方各自承担的百分比。 互惠型合作的争执点是: * 成本价的确定,双方必须经过多次的磋商才可取得共识; * 合约外项目发生后的工程数量的确定和价格确定,要经过多次的商议和讨价还价才能确定; * 风险概念的厘定和风险费用的计算。 互惠型合作的的好处是: * 双方实现互利互惠。甲方省去一定的管理成本,争取了时间,较快实现投资效益;乙方同样省去了一定的管理成本,相对参与社会公开竞争竞投的项目有较好的成本效益。 * 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争拗; * 双方关系和谐,易于管理和协调; * 责任明确,易于实现目标。 三、 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 1. 长期性 合作伙伴关系不可以今天成明天废,只有长期经营和培育才可显示其作用。为了真诚合作,合作各方均需贡献自己公司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首先,这种优势互相渗透和融合,时间越长,越能够充分体现其较强的实力和竞争优势;其次,公司的这种优势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如果短期内公开贡献给对方,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利益,还会泄露机密,失去合作中的对等地位,这是十分不明智的。有鉴于此,尤其是战略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各方在一些规模大、专业技术强的工程项目上的合作均会较长期。 2. 排他性 由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一般都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各方为了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并在合作联营体中某一方面的绝对优势,均有排他性的承诺。 * 在已组成的合作伙伴组合中,既不容许新的伙伴加入进来,现有伙伴也不可以加到另外的合作伙伴组合中去,即:既不进来,亦不出去的原则。 *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凡竞投相同专业类型的工程项目(如海港工程,隧道工程,架空桥梁工程等),合作伙伴只可以用原组合去参与竞投,不可以另行组织新的合作伙伴联营,即唯一性原则。 * 合作伙伴各方均有自己专门的技术强项,其他竞争对手会千方百计地要求就这方面的专门技术同自己单项合作,包括提供施工策划、技术方案、计价等,但在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后,合作伙伴各方就不可以向合作伙伴组合以外的任何竞争实体提供这方面的协助和服务,即排他性原则。 3. 灵活性 在国际工程管理领域,合作伙伴关系的组合和形成,虽具有长期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但任何经营者也不会完全用一种模式,一种选择去参与社会竞争,内外因素都在不断变化,只有保持一定的多样性才能够适应与生存,因此灵活性就是合作伙伴关系的另一特点,所谓灵活性就是: * 合作伙伴各方事前约定在某一个特殊专业工程项目方面(如:隧道工程、海港工程等)进行长期合作,除此以外的工程项目,就各自灵活决策。 * 合作伙伴各方事前约定工程项目的规模到某一个水平(如总标价在10亿元或20亿元等)以上,不管工程内容和类别,大家就合伙联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规模在规限以下的工程项目则各自灵活决策。 * 合作伙伴各方虽事前预设了若干规限,但只要合作伙伴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同意解除关系,也可以各自灵活决策。 合作伙伴关系的出现和形成是国际工程管理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必然现象,势必在建筑行业和工程管理领域中的缔约各方之间增加新的活性因素,造就新型的文化内涵。在建立和处理合作关系中必须正确分析合作伙伴,以互惠互利、自愿诚信为原则,灵活对待不同合作情况,通过弱化市场对抗、转化竞争对象来降低经营风险,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力。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思路与途径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形势,指出我国公司的差距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文中提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并阐述了其内涵;还提出各对外公司应培养一大批各方面的国际工程管理专家。结合笔者的经验介绍了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国际工程管理 工程项目 人才培养 一、国际工程市场发展态势及对人才的需求 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走向国际工程承包和咨询市场已有二十七载春秋。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国际工程事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对外承包工程的第六大国,并开始进入了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 尽管如此,也应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公司存在的差距。国际工程市场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公司垄断市场的程度很高。2005年, 全球200家大设计咨询公司中,欧、美、日公司166家,占83%,但却占有国际设计咨询总营业额的89.5%;全球225家大承包商中,欧、美、日公司131家,占58.2%,但却占有国际工程承包总营业额的88%。由于大部分国际工程市场被发达国家所占据,我国公司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绝非易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国外承包的大型或超大型工程项目较少,工程咨询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设计―建造、交钥匙总承包、BOT项目比较少,经济效益也不理想。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匮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程技术人才总体素质比较高,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但最缺乏的是工程管理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中国公司在开拓国际工程市场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差距,远远跟不上形势要求。鉴于更多的公司将走向国际市场,加入WTO之后更多的外国公司也将进入国内市场,如果不抓紧人才的培养,将面临着当我们作为业主方时,不会管理国际工程项目;而作为承包方时,工程虽然建成了但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被动局面。只有下大力气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外向型、复合型、开拓型的管理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公司的素质和竞争力。 二、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国际工程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策划、咨询、融资、采购、承包、管理以及培训等阶段,其主要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并且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的工程。国际工程是一项跨国的经济活动,这个市场长期被发达国家所垄断,进入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对项目管理的要求高,必须实施严格的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又是一门跨多个专业和多个学科的新学科,在国际上这门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因此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基于爱国主义情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的高级管理人才。 (一)复合型 复合型指知识结构要“硬”、“软”结合,即一方面应具备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具有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国过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很多人仅是某一领域的技术专家,然而参与国际工程咨询或承包,常常要求一个人既懂技术,又要懂管理和经济,否则将不能胜任。 1.工程技术理论基础。一般指在一个专业领域具有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基础,这个领域可以是土建,也可以是化工、水利、电力、通讯等。 2.管理学基础。包括管理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工程估价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等。 3.经济学基础。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工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保险以及公司理财等。 (二)外向型 外向型不仅指外语水平,更包括了解和熟悉有关的国际惯例。具体地说: 1.技术方面。熟悉国外通用的设计规程、技术规范、实验标准等,能看懂英文的有关技术文件。 2.经济方面。了解国际上有关贸易、融资、工程保险以及财务的要求。 3.管理方面。掌握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原理,特别要熟悉合同管理以及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管理。能够使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项目管理。 4.外语方面。除具有熟练的外语听说、阅读和较好的信函、合同书写能力外,还应熟悉和理解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专业用语和合同文本。 (三)开拓型 开拓型和创新型主要指从事国际工程的高级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思想素质。 1.判断决策能力。具有战略发展眼光,能把握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目标管理。从事国际工程管理不仅要熟悉了解本行业的知识,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新事物敏感,善于抓住机遇,主动寻找机会,开拓新的市场。国际工程情况复杂,瞬息万变,此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拼搏奋斗精神。国际工程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在国外工作不仅常常在不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更主要是和完全陌生的合同各方以及外国政府机构、群众团体打交道,因而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这就要求具备善于管理风险、利用风险、百折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还要心胸开阔,遇到挫折时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较高的情商。 3.组织管理能力。由于在国外实施项目的复杂性,更需要依靠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和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虚心好学、不固执己见。 4.注重公关技巧。有快速反应能力,能随机应变,懂得“双赢”原则,善于按照“伙伴关系”和“团队精神”来与合同各方及政府、群众团体交往、谈判、解决棘手问题。 (四)创新型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际工程项目往往是跨多种不同文化的项目,其参与方具有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工作习惯,工作中将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新问题,因而要求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还应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善于通过实践和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从事国际工程管理的人员都应该具有国家振兴感和民族责任感,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海外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代表所在的企业,更是代表了中华民族,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因而应该在各方面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经过海外工作的锻炼,才能将自己锻造成高水平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三、大力培养各种类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专家 国际工程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而潜力巨大的市场,人才资源对于国际工程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 决定性的意义。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措施,国际工程企业应有意识地培养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国际工程管理专家,才能提升企业的国际工程市场竞争力。 第一是国际工程企业家。企业家应是一个技术专家和社会学家相结合的领导。国际工程企业家首先要具有战略管理眼光,即是从企业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内外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谋划和决策;还要善于研究市场,抓住入世后的机遇,敢于“脚踏两只船”,即在注重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将开发国际工程市场列为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敢于面对风险,善于管理风险,同时也会实事求是地、冷静地分析处理问题。 国际工程企业家还必须十分重视塑造企业品牌。日趋激烈的国际工程市场竞争要求企业除具有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之外,还应具有品牌优势。品牌塑造的核心部分之一便是企业的形象。如果每个成员都能做到“诚信为本,一诺千金”并长期坚持,则能大大提高公司的形象,品牌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国际工程公司和人员长期立足国际工程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是国际工程项目经理。除了应具备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基本素质外,必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应具有使用英语与有关各方直接沟通的能力。应善于建立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善于发挥项目组每一个人的业务才能和管理才能,特别是面对来自多国的管理和施工人员时,要具有能管理好“国际化团队”的能力和胸怀;对项目的重大问题及时决策;善于分析和管理项目风险;善于做好与项目有关各方的沟通和协调,注重诚信和守约,用“双赢”的思想去解决矛盾和纠纷。 第三是国际工程咨询专家,指能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的策划、可行性研究、评估、设计、监理等咨询工作的专家,熟悉了解国际通用的各种技术规范,并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国际工程咨询专家进入国际工程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得到更多设计/建造及交钥匙等总承包的大项目。投标时如果有设计专家参与,既可以帮助理解招标文件的设计方案和规范要求,又可以帮助提出“备选方案”(alternative),有利于中标。 第四是合同管理专家。国际工程合同是工程合同中最复杂、最严格的合同,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有数十个合同。合同专家既应该会编写投标文件,又应能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对方的招标文件,提出问题,并在合同谈判中进行解决。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实施中最核心的工作,包含对技术、进度、质量、成本、健康、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管理,还包括风险和索赔管理,因为这些内容都需要遵循合同中的要求。要学会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运用合同保护自己,争取自身合理的权利。 第五是投标报价专家。投标报价时既要熟悉市场行情,又能很快地阅读理解外文招标文件,并发现其中隐含的问题,会运用各种投标报价技巧,编制出高水平的投标报价文件。投标报价专家还要善于在投标过程中分析业主方的心理状态、投标对手的动向,以便及时采用相应的策略争取中标。投标报价的水平是项目能否赢利的重要基础。 第六是工程施工专家。国际工程的施工专家决不仅仅是指熟悉施工技术、善于进行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的工程师,还应该了解和熟悉国际上通用的规范和规程,能独立阅读理解合同中的外文技术规范和图纸,懂得项目管理,特别是合同中对施工进度、质量控制、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能用英文在现场处理各类施工技术问题,还应善于防范风险,具备索赔意识。 第七是物资管理专家。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常占到工程总支出的50-70%,把好物资这一关对项目经费的开源节流、保证工程质量以及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赢利都非常重要。物资管理专家应十分熟悉各种外贸环节,了解物资市场行情、品种、规格和性能和各种运输方法,海关手续,保险事项以及如何进行验收、支付和索赔等。 第八是财务管理专家。须熟悉项目内部的财务管理,特别是工程结算有关问题,懂得国外对项目的各项财务报表和审计的要求,熟悉外汇管理、了解国外有关财会和税收的法律,会合理避税。从公司财务管理角度还应懂得投资决策和投资风险,特别是海外投资有关事宜。 第九是融资专家。融资是进行国际工程咨询和承包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各公司都要刻意培养懂得融资理论、了解融资途径、熟悉融资手续和掌握融资方法的融资专家。他们应广交国内外金融界的朋友,使公司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融资能力是能否承揽大型工程总承包项目和BOT/PPP项目的基础。 第十是风险和保险专家。工程项目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管理好风险,包括合理分担风险,回避、转移和有计划的自留风险就是风险管理专家的任务。国外也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公司提供这方面的专业服务。保险是风险对策的一项重要工具。了解和熟悉各类(如设计、施工、运输、人员等)保险的有关规定,以顺利策划和购买保险, 并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及时进行保险索赔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十一是索赔专家。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一方面应该使项目的每个人都具有索赔意识,善于捕捉索赔机遇;另一方面要有一些索赔专家自始至终管理索赔。索赔专家应十分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项目的合同(特别是合同条件),掌握国际上有关索赔的案例和索赔的计算方法。索赔专家还应具有“敏感、深入、耐心、机智”的品质。一个项目的索赔专家小组的人员最好不要轻易变动,因为索赔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工作,要固定人员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功。 十二是信息管理专家。公司的信息资源管理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内部网络,不同等级具备不同的权限,能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流通及共享;二是公司和国内外各个分公司以及项目经理部的网络联系,通过这个网络可以及时传递信息,请示汇报和传递决策意见;三是电子商务网,包括市场信息、招标投标、货物采购等均可在网上进行。公司应有信息管理专家,以便负责设计、更新和维护信息管理系统,保证公司在一个高效率的信息平台上运行。 十三是安全管理专家。安全管理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涉及从投标中的安全评估至提出施工安全方案和现场的安全管理等环节。所以安全管理专家应具有完整的、多方面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安全评估、防范、救助,并且还应熟悉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2001系列标准以及合同适用法律国有关工程安全、福利、防火等相关法律及惯例。 十四是环境保护专家。环境保护专家应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之前提出环保方案,在施工中监控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对供应商、分包商的环保资质进行审查;同时还应熟悉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以及工程所在国与环保有关的法律。 十五是法律专家。一般的国际工程项目多半在工程所在国聘请当地的律师协助了解当地法律,进行诉讼或仲裁。笔者建议应该下大功夫培养一些复合型、外向型的本公司的法律专家,使他们不但懂得国际上与工程相关的法律,而且也了解本公司主要从事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有很高的外语水平。依靠他们,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成员,特别是领导层的法律意识,协助制定、审要的国际工程合同;另一方面可以协助项目经理聘请合适的本地律师。如发生较大的纠纷以致将争端提交仲裁时,一个案子可能拖延几年时间,依靠当地律师十分不便,价格昂贵,本公司的律师此时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四、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 “国际工程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方向之一,该方向十分重视技术基础以及围绕国际工程管理的管理和经济基础知识。专业课中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含投标报价)”、“国际工程合同管理”、“FIDIC合同条件(原文版)”、“项目管理”等课程,还十分重视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该方向的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受各对外公司的欢迎。有的公司采取了“跑步上岗”的方法,即在每年秋冬即来校招聘学生,签约后在第二年春天即到该公司实习和培训,这样毕业后很快即可到国外第一线去工作。学生中有一批获得“科技英语”“法律”、“金融”等双学位的学生更受各对外公司欢迎。工程管理专业的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也很适合各类工程专业毕业生或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脱产或不脱产攻读,以培养高层次的工程管理人才。 (二)针对大项目组织“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 在公司拿到大项目的前后,组织拟派往项目经理部的人员到有基础的高校或本公司培训基地,参加3-6个月的培训班。培训内容除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有关课程外,还包括专业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培训班的学员除了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外,外语基础很重要,最好先经过培训选拔,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实践证明,这种培训班的“产出/ 投入”比是非常高的。 (三)短期专题培训班 这种培训班是适应公司某一部分人员特殊需要的短期培训,如合同管理、投标报价、风险管理、索赔管理、FIDIC合同条件等。这种班时间虽然短但针对性强,最好办成专题咨询研讨班,请业内专家将授课与咨询研讨相结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效果比较好。 (四)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 包括送到外国公司去参加工作,参加国外组织的各类培训班,请外国的专家到国内讲学等。选拔外语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去外国公司较长期的参加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学习到外国公司第一手的经验,不仅仅是技术知识和管理技巧,还有处理各类问题时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工作作风,而且外文也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如果请外国专家讲学,则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防止“科普式”的讲学,要组织学员做好准备,以把专家的特长学到手。 (五)在中外“联营体”中培养人才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国公司有时和外国公司组成联营体承包工程,这样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取得双赢的效果。采用“联营体”方式承包工程也是向外国公司学习的很好机会。这时中方公司一定要选派一批外文功底好的人员参加联营体的工作,尽可能地在各部门(如合同管理部、物资采购部等)担当一定的职务,这样可以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达到在工作中培养人才的目的,切忌只是在联营体中充当分包与劳务的角色。 (六)重视在工程实践中培养 去海外参与国际工程承包本身就是对干部最好的培养,应要求每个部门和人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一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陆续产生一批论文或报告,而在竣工后,则应编印论文集或工程总结(包括技术、管理等方面)。相关人员在撰写论文或报告的过程中必然要去学习有关理论、整理有关数据,才能总结出带有指导性的经验。 总之,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理论和实践并重,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使其认识水平更加系统全面,并得到理论上的提高;有理论基础的人员,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则应到第一线去工作。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只有如此,五年到十年后,我国才能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才能迎接下一阶段对外承包市场的多元化,特别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需要,从而保证我国“走出去”战略取得巨大的成功。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为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服务培养高层次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是在原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支持与推动下,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的。学院成立以来,秉承高水平、国际化、开放式的发展定位,依托天津大学丰富的学术及社会资源,以社会需求为基础,致力于国际工程管理的科技创新,面向政府和企业,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咨询和培训服务于国家“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见证并推动了我国国际工程管理学科和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我国国际工程市场的开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创办国际工程管理学科专业 天津大学创办国际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正是基于对国际工程市场形势和我国开展国际承包与劳务业务的深刻思考。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大学教师在国外参加国际工程承包的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虽然具有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但缺乏经济和管理知识,外文水平低,与国外工程实践的要求以及国际工程技术人才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因而向学校领导提出了应着力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建议。吴咏诗校长当即表态:“天津大学是重点大学,要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外向型人才”。随即以天津大学一些工程类的专业为基础开始办起“国际工程管理辅修班”,辅修班共开设八期,培养了600余名复合型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其中一些学员目前已经担任了国际工程公司的高层领导。从1991年开始,为满足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咨询行业发展的要求,开始招收管理工程专业(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第二学士学位生,脱产一年学习国际工程有关的十几门课程,同时强化专业英语。招收的对象为各对外工程承包、咨询公司和工程公司的在职项目经理以及各类管理干部,学制两年,不少公司积极排遣学员前来学习。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提出扩大改革开放,创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时机成熟。天津大学当即向国家教委申请试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1993年初,经国家教委委托,召开了由有关部委、各对外公司领导及对外承包商会等方面的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开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十分必要而又迫切。专业论证报告上报国家教委批准。同年即列入国家计划,正式招收本科生。天津大学成为了唯一招收五年制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国内高等学府。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工程技术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一门外语,了解国际工程管理实务,能从事国际工程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高级管理人才。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世行贷款的大型国际工程项目。1997年到1999年,三届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小浪底工程项目实习,依靠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对FIDIC合同条件的掌握,在小浪底工程的反索赔工作中,为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局领导、加拿大工程咨询专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赞扬。水利部副部长、小浪底建管局局长张基尧说:“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科学管理,既熟悉招投标和国际通用合同条例,英语又好,综合素质高。”《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以“天大学生展风采,牛刀初试小浪底”为标题在头版进行了报道。2001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中指出:“天大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小浪底工程实习中的出色表现,是反映天大人才模式的典型代表,那便是:基础扎实、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勤勉谦虚、任劳任怨。” 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与管理工程专业(原天津大学创办的“基本建设管理专业”)合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受教育部委托,天津大学负责制定了“全国工程管理专业规范和指导性培养方案”。目前,天津大学拥有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工程管理硕士点、工程管理博士点、博士后和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是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副组长单位,是全国工程管理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院校之一。同时,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与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联合举办“房地产与建设管理研究生班”,该课程得到了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的认可,毕业学生可直接申请RICS会员资格,理论部分免试。 自1993年“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在天津大学首创以来,已培养博士、硕士、本科、双学位等人才上千名,毕业生供不应求,以“基础牢、知识宽、外语好、能力强、作风扎实、吃苦耐劳、有开拓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不少学生毕业几个月后即被公司直接派到国外建设现场,在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索赔、质量管理等工作中独当一面。 2002年以来,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连续5年被广东管理科学院等机构在大学专业排名中列为全国第一。 二、二十年磨一剑,潜心开展国际工程管理学术研究 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取决于其多年来潜心于建设项目管理,特别是国际工程管理的学术研究,致力于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天津大学是国内最早接触和进行项目管理研究的学校之一。1985年,赵铁生教授在国内首先开设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1988年,结合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项目管理专著――《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并开设了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培训班。1992年针对本科教学需求出版了工程项目管理教材。1996年出版了项目管理案例教材。2000年出版了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年在IBM公司的资助下,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出版了《项目管理精要》。2003年主编了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统编教材――《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进程见证并推动了我国项目管理的成长与发展。 天津大学也是国内最早与FIDIC接触的单位之一。FIDIC合同文献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早在1988年,由于从事国际工程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校内教师便开始了对FIDIC合同条件的学习和研究,并在天津大学的“国际工程管理辅修班”中,设立了“FIDIC合同条件”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讲授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红皮书),并于1991年,将FIDIC“红皮书”应用指南翻译成中文出版,为FIDIC合同条件在中国的学习、研究和应用作了基础性的工作。1988―1996年间,通过FIDIC的正式授权,天津大学先后翻译了5本FIDIC合同条件,包括《土木工程施工分包合同条件》、《电气和机械工程合同条件应用指南》(黄皮书)、《业主/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应用指南》(白皮书)、《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橘皮书)和《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应用指南》。出版以后,多次重印,为学习国际先进的工程管理理念和提升我国工程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后,受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的委托,又先后翻译了5本FIDIC编制的文献,包括《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新黄皮书)、《简明合同格式》(绿皮书)等。伴随着中国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FIDIC的学习和研究也不断深入。近年来,校内师生发表了数十篇专门研究FIDIC的论文,出版了一本专著。学校先后邀请了两位FIDIC合同委员会的专家到校讲学,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专业学术交流。在长期对FIDIC合同条件认真研讨以及多次与FIDIC专家交流的基础上,对新版合同条件的编制提出了多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建议被采用,何伯森教授成为FIDIC“新红皮书”前言中被提名致谢的审阅者中唯一的中国专家。 为了能够满足国际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全国对外公司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训的急切需求,在外经贸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天津大学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组织国内外专家于1995年开始编写《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先后历时6年,有近百名国内及香港专家参与,完成了原计划的20本书(合计748万字),其中有15本填补了国内该学科的空白,2002年,其中三本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外经贸部领导评价这套丛书“面对入世,很有前瞻性、指导性”。“丛书”是我国在国际工程管理领域内第一套系统完整的、高水平的教材,并不断完善,现已开始陆续出版修订版,其中部分图书已被重印十多次。 三、开拓创新,组建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 国际工程管理学院是在国家对外承包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二十年来,我国的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发展很快,但从多个方面来看,我国与国外工程管理的水平大约相差二十年,本质上还是人才的差距。在跨世纪之初,时任外经贸部国外经济合作司司长的陈健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外承包公司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缺乏的老问题,应该选择两所高水平的大学,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长期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为我国对外承包事业服务。经慎重选择,外经贸部党组研究决定支持组建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并列入我国对外经贸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于2001年12月正式挂牌。 多年来,天津大学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大量高层次的培训班。为加强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1998年,受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委托,负责承办了“重大项目稽察人员培训班”,至今已举办八期,400多名学员接受了系统培训,曾培炎同志对此高度肯定,明确指出:稽察特派员上岗,必须经过天津大学的培训。为满足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学校还举办了多期世行贷款项目采购、FIDIC合同条款、国际工程项目经理等多种培训班,并为中建、中石油、中信、中土、中港、中地等大型国际工程公司开设了各类国际工程管理专题培训班,为期3―6个月不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国际工程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此外,天津大学还为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资格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天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许多老师参与过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工程师、设备监理师、建造师等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实施与完善工作。王雪青教授等多位老师参与了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考试命题等工作。天津大学更是承担了咨询工程师(投资)、设备监理师、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主观题的网络阅卷工作。 未来5―15年,是我国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时期。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总体上将面临更加有利的外部政治和经济环境。“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企业承揽大项目的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摆脱单纯依赖低要素成本的不利局面,提高行业效益,对高层次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强。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将继续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咨询和培训服务于国家的“走出去”战略,为我国国际工程事业培养出更多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层次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本文作者商如斌: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秋波:天津大学助教)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探索 内容提要 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对国际工程管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了理论探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国际工程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 方法和步骤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工程事业蓬勃发展,增加了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同时国际工程企业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提高了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当前,由于大学生就业盲目性较大、期望值太高、就业后的“转型”及招聘岗位要求高等原因导致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供需的失衡,也破坏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因此,如何做好国际工程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国际工程管理的素质和能力,把握好新的就业机遇,确保国际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优化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工程管理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探讨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及应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Creed等,2007;苏星海,2007)或着眼于性别角度(Peake 和Harris,2002;Liv-ingston,2003),对具体专业如国际工程管理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不多,从实际情况来说,对具体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根据杜映梅(2006)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可以将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定义为:根据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方案(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下面本文从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把握新的就业机遇,优化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 (一)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更好地把握新的就业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国际工程事业蓬勃发展,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国际工程事业发展十分迅速,进入了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新签合同额由2005年度的3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6年度的近700亿美元。同时,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及投资咨询公司涌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咨询业的发展;另外,良好的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海外房地产投资商的青睐,这都增加了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给国际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遇。 国际工程管理是一门跨多个专业的新学科,在国际上这门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因此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际工程管理专家何伯森(2007)认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基于爱国主义情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国际工程市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而潜力巨大的市场,人才资源对于国际工程企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意义,人才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国际工程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力水平,这必将导致国际工程企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区越来越高。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开展越早,收效越明显。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一系列自我评估、确立目标、制定及实施方案等手段,帮助大学生借助一定的评估方法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国际工程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结合自己的评价结果来制定其职业发展目标,进而根据职业目标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案并进行筛选,然后实施选择的方案,并将实施的效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和反馈。进行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更快地明确国际工程市场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新的要求,通过实施方案,让个人尽快达到要求,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处于主动地位,由此看来,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是把握新的就业机遇的先导。 (二)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能优化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 国际工程管理是一门跨多个专业和学科的新学科,包括国际工程项目的策划、评估、设计、论证、融资、合同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造价控制、验收等多个环节,培养的是综合性工程管理人才。在实际的工作中,特别是中、低层的工程项目管理者,由于工作能力的局限性,只能负责其中的一到两个环节。国际工程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人才的招聘中一般是按照具体的岗位来执行的,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实际的招聘岗位选择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存在就业的盲目性,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符合某个岗位的要求也去应聘或者盲从别人去应聘某个岗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只去应聘高层管理者、待遇高的岗位,或想应聘到发达国家去工作,于是产生了应聘岗位的两极分化。待遇高或者去发达国家工作的岗位往往竞争异常激烈,而基层管理或待遇较差的岗位却很少有人问津,导致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供需的失衡,也破坏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 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评估,能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然后根据国际工程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路线,这样可以根据职业目标的要求,制定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案。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职业目标确定以后,可以帮助大学生有侧重点地学习与自己职业目标相关的理论,培养与其相关的职业技能,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想应聘高层工程管理者的职位,那么平时就要注重战略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概念技能的培养,如果学生毕业后想从基层做起,那么要注意工程技术方面的学习、积累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养,增强了个人在国际工程某一领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同时也降低了应聘岗位的集中程度,促进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供需的平衡,优化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 二、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和步骤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罗双平(2003)和张文强(2007)的研究成果,结合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的要求和特点,本文提出了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自我评估和定 位,职业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目标与路线的确定,制定和实施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和修正,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一)自我评估和定位 从事国际工程管理,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创新型是基本的素质要求,为了做出恰当的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以便实现个人更准确的定位。一是概念技能,作为高层管理者概念技能是必备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社会环境的洞察能力,能及时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并能迅速采取措施应对变化的能力;二是人际技能,它是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必备的技能,它主要强调的是沟通和协调能力,做到上传下达;三是技术技能,技术技能主要强调的是业务能力,包括理论知识体系及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 常用的自我评估方法有三种:橱窗分析法、自我测试法和计算机测试法。大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的测试,可以对以上三方面的能力、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职业生涯机会评估 职业生涯机会评估主要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发展的条件、成功的机遇。特别是近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国际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从事国际工程管理的个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好外部环境,就会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否则,就会不利于其事业的发展。在制定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国际工程管理环境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及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明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个人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在这里,环境分析主要是大学生通过对即将应聘的国际工程企业环境包括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或岗位需求、晋升发展机会等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有关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弄清企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路线的选择。 (三)职业生涯目标与路线的确定 坚定的职业目标是追求事业成功的驱动力,因此职业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目标的选择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过自我评估可以对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特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明确个人的定位;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机会评估帮助个人了解国际工程企业环境、职业环境、国际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在以上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大学生就可以制定国际工程管理的职业规划目标了。职业目标要高远,但不能好高骛远,目标幅度不宜过宽,注意长期目标与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的结合。 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路线是指大学生选定职业后从什么方向上实现其职业目标,它是职业规划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路线选择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个人希望向哪一条路线发展,根据个人的价值观、理想及成就动机等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取向;二是个人适合向哪一条路线发展,根据个人的自我评估来确定自己的能力倾向;三是能够向哪一条路线发展,根据职业生涯机会评估来确定自己的机会取向。职业生涯路线选定后,为了更加明确和直观,最好画出职业生涯路线图。 (四)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 当国际工程职业生涯目标确立以后,接下来就是为实现职业目标而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方案和措施。首先要根据分解的目标逐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要实现从国际工程中层管理到高管的职位转变,应采取哪些方案提高概念技能、驾驭全局的能力。其次还要注意平衡职业目标和其他目标而做出的各种努力,保证方案尽量具体、明确,以便定期检查落实的情况。针对实现职业目标的方案有多个,因此在执行方案以前还要进行方案的比较和选择。通过对方案的两两比较,选出自己满意的方案,切忌为了选取最优方案而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另外,在方案选择时,还要注意方案实施的难度,选择实施条件相对较低的方案来执行,要结合个人的特长来实施,以保证较高的学习或工作效率。 (五)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反馈和修正 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方案的实施过程,就是自我约束和自觉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将实施方案的结果与分解的阶段目标进行比较,并进行偏差分析,如图1所示。若出现与目标较大的偏差,且修改方案也不可能达到制定的预期目标,则要重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若实施方案的结果与制定的目标偏差较小,可通过修改方案来修正偏差,然后执行修改后的方案;若执行方案的结果与目标基本没有偏差,则继续执行原来的方案。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过程,必要时要根据方案执行的情况及环境的变化,修正方案或重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便更好地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出的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的规划流程,各步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动态的系统。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各步骤之间的衔接,统筹兼顾。 三、结语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本文从大学生把握新的就业机遇和优化人才市场竞争机制两个方面对国际工程管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了理论探讨,提出了大学生进行国际工程管理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流程。这对于提高高校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实践水平,帮助大学生把握新的国际工程管理就业机遇,优化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竞争机制,将会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职业规划方面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本文所构建的国际工程管理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步骤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何确定或选择科学的自我评估方法,如何规划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及短期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分解,如何确立执行方案和目标偏差的标准均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随着职业规划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工程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流程也将日益完善,其重要性及其作用也将会越来越明显。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浅谈国际工程管理中的施工成本控制 关键词:项目管理 施工成本 控制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承包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要求承包商不断提高国际项目管理水平,施工成本控制就是重要的途径。施工成本控制必须按照科学的实施步骤,以合同施工成本、预算定额或项目实物消耗定额作为标准来约束实际的施工成本支出;处理好施工成本和控制费用间的关系;做好定额标准、材料管理和原始记录制度等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由施工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两部分构成。其中施工成本一般占合同总价的70%以上,所以,施工成本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施工成本控制,可以促使项目节约费用,降低成本支出;可以分析和考核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计划消耗情况,挖掘降低施工成本的潜力,为日后投标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和预测的依据。 然而,在实际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成本控制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国际工程建设项目一般施工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产品单件性鲜明,不可能建立和其他制造业一样的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另一方面,大部分国际项目管理机构是临时组建的,施工人员中当地工人较多,施工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通常较为极端,使施工成本控制变得更加困难。但国际项目工程施工毕竟有其内在的规律,只要科学地组织和规划,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控制标准,严格地按规章实施,施工成本控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施工成本控制的实施步骤 2.1制定施工成本控制的标准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的类型和项目的管理水平,采取合适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制定可行的控制标准。这个过程是整个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施工成本控制的效果,甚至影响整个工作的成败。 2.2对施工过程进行记录 记录应建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记录的内容要求详细又完整。它涉及到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消耗量、施工工艺、现场管理、工作面情况、场地布置和施工准备等项目;也包括资源的数量、类别,人工和施工机械进退工作面的时间、休息或闲置时间,以及设备的保养、维护时间等内容。这一过程是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 2.3对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对原始资料仔细地审核,对整理的资料进行事后的结构性、及时性、计算和逻辑检查,使成果成为能反映施工和管理水平特征的资料。然后用适当的控制标准与整理的资料相比较,并结合实际施工和管理中的情况,撰写出施工成本统计分析报告,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2.4落实报告中的措施 对报告中成功的经验进行广泛地推广;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及时地监督改正。 三、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 3.1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标准 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标准是以施工承包合同中的施工成本作为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这套标准以合同为基础,适用性较强。合同价作为限制成本价,将其切块或按工序进行分解,以切块价和工序单价作为各施工队和部门的承包指标。这种倒逼的方法将施工成本控制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迫使各核算主体都自觉地采取适当的手段降低单位施工成本。但由于市场恶性竞争,使整个合同中或某些单价的施工成本低于相应的实际施工成本,造成核算主体在施工和管理方面虽然付出极大努力,可承包指标却是一个无法降到的目标。为此,在工程中标后即对施工承包合同进行综合评价和单价平衡,以调整后的可行价作为实际施工成本控制的标准。 3.2项目实物消耗控制标准 项目实物消耗控制标准是承包商从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配置出发,统计和测定一段时期内实物量消耗,科学的编制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物量消耗定额,作为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项目实物量定额对合同价进行调整,并以此标准对项目总的盈亏情况和单价盈亏情况予以评价,将其作为各施工队和部门盈利或减亏的承包依据 3.3预算定额控制标准 国内预算定额控制标准所反映的是本行业在国内的平均水平,即使施工方在国际项目投标和项目管理时对其作出一定调整,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具体单位在不同国际环境下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专业的咨询市场还不够发达,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商在国内预算定额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等相关因素予以调整,以调整后的实物消耗量作为控制标准。 四、施工成本与控制费用的关系 施工成本的控制措施越多越严,控制费用的支出也就越多。同时,施工成本控制标准不同,也对控制费用的支出有着不同的影响。前述施工成本控制标准从制定到根据分析报告所采取的措施,每一步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在同一施工措施同一控制程度情况下,对施工成本控制的实际步骤第一步而言,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费用最低,而实物量消耗定额最高。那么,是不是施工成本措施越多越严就越好呢?在控制措施不断地增多和加严的过程中,开始时施工成本的减少远远大于控制费用的支出,项目总成本在不断下降;当控制到一定程度后,施工成本的减少将小于控制费用支出,项目总成本开始上升。工程总成本的最低点为收支平衡点,也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最优点。 五、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5.1测定和编制适用的定额标准 项目实物量消耗定额是施工方根据所在国的实际情况,在自身的生产水平上充分考虑了人的积极因素,在施工强度、质量以及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方面规定所能达到的标准。编制先进而又可行的工时、材料单位耗量、台时等项消耗定额,是成本计划,考核、分析施工消耗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在国际建筑市场上新的施工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施工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施工方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必将不断提高。有必要及时地对内部定额进行修订,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5.2加强材料管理 材料费是施工成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材料费的控制是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凡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以及不同核算主体间的内部转移,都要经过清点和填制必要的凭证,并经一定的审批手续,以防止乱领、乱用。施工现场的材料物资要按规定及时地盘点、清查,防止积压浪费、变质和贪污盗窃;严格按施工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施工,尽量避免由于施工不当造成工程质量缺陷,从而减少返工的材料费损失;另外,材料的质量管理也直接决定着施工成本。材料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合格的才能进入工地,坚决杜绝因使用不合格材料而造成返工和增加补救措施费用。 5.3制定健全可行的原始记录制度 原始记录是反映施工和管理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消耗分析和施工索赔的重要依据,是施工成本控制最基础的工作。所以,必须为原始记录提供健全可行的技术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要与合同、技术、施工、劳资和设备等部门充分协调,认真制定科学易行、讲究实效的原始记录技术保障制度,使原始资料即能达到施工成本控制的要求,又能满足其它各方的管理需要。同时对各原始记录的登记、传递、审核和保管工作也要组织好,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及时完整地为施工成本控制和其它有关方面提供资料。 六、结语 有效的施工成本控制是项目扩大利润空间和提升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建国际项目在不同国家、地区的施工环境中,长期的管理和生产实际活动中所测定和收集积累的基础数据,并通过对其科学的整理分析,为日后在相同施工环境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和考核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国际工程管理模型工具研究项目成果丰硕 2009年12月14日“2009年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应用模型与工具系统研究项目总结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建造师》编辑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世界银行专家顾问委员会、中国经济创新发展联盟、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项技研究院、经济杂志社、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青清栋梁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北京大学、南开大学WTO研究中心等方面的专家、代表以及项目课题组的全体研究成员。 研讨会上,课题组各负责人向与会代表简要系统地介绍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应用模型与工具系统研发工作的大背景和整体研发思路。该课题结合部委相关课题、国家政策支持和国内外需求,将国际工程管理细分到专项分类,并且采用模型工具和模板形式化的途径,设计符合实务操作需求和特点的应用管理工具。目前已经完成的有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分类、国际工程索赔分类、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分类三项成果。研讨会重点对于这三项分类成果进行了细化研讨和应用模式初步论证。 首先,课题组研究负责人介绍了投标报价模板的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研究方向。各与会专家简单审阅了国际工程投标报价模板(初稿)成果,从自身的理解对投标报价分类相关的内容进行细化讨论,提出相应的问题、建议。中建总公司、中项技研究院和联盟的各位专家均提出,目前国际承包工程项目风险大,模板类型的工具,必须从实用性和操作性角度入手,对于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方面的要求非常高。投标报价模板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重点集中于避免漏项、提高准确度、提高时效性和规范实际操作性四个方面。联盟、承包商会的有关专家提出了业主需求和业主角度分析问题,并举出相应实例,建议投标报价模板可以增加新技术、新材料等改变施工方法、生产工艺流程达到影响投标价格因素,降低价格、提高利润,有利于承包商中标。 其次,课题研究负责人通报了索赔模板目前的进度,对基本成型的索赔模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突出了索赔模板的核心关系图――索赔与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关系。分类负责人针对索赔模板做了相应介绍,重点介绍了案例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使用指南组成结构。世界银行顾问委员会、中建总公司、联盟的与会专家均指出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索赔可以说是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成败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课题负责人对风险管理模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联盟、中建总公司、北京工业大学和中项技研究院的各位专家均认为,风险管理分类成果相比其他分类,技术含量最高、组织更为系统、地位更高。目前国家各种政策导向非常有利,同时行业内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中国建筑承包企业普遍存在畏惧心理,所以风险管理模板的学术价值很高,社会影响也很大,市场前景也很好。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的专家进一步提出目前风险管理信息化方面工作的问题主要是“有意识,缺理念;有平台,缺实用;有数据,缺手段”。 研讨会上,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的专家对整体研发工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指出相关工作必须要贯彻走出去的战略方针,系列模板的研发很有实际意义,相关设计工作需要坚持全面、精确、新颖和实用的原则,操作性要一目了然,产业化要简便易行,这样下一步的产业化工作和对外服务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建造师》编辑部的专家提出此系列模板创新性突出,总结性强。从专业媒体的角度来说,行业内的从业人员需求很大。对于这样一个实用的工具,业内应该会有很大反响。 北京工业大学的参会专家还提出建议,该课题可以考虑进一步申请北京市、国家级别的相关课题项目,并且可以探讨将其文本作为教材用于研究生课程的实务型教学的可能性,以及研究建设一个相关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模拟应用实验中心的可行性。 本次会议还就后续工作和相关进一步的深化工作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初步的计划。2010年,该课题将重点进行案例补充、工具细化、专业模板设计等工作,力求在2010年“五一”前,开展2~3个项目的实验协助工作,到2010年6月底,就可以向建筑工程、交通两大领域提供针对单独项目的专业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 2010年3月起,该项目将平均每月召开一次工作研讨会,深入探讨和研究各分项工作、案例工作和具体的单独项目咨询服务工作。并逐渐在相关媒体和专业刊物上开辟专栏,定期通报相关进展,并与社会各界交流有关新技术、新理念。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国际联合循环电站工程管理措施 摘要:国际电力市场蓬勃发展给国内电力工程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让其面临更大范围风险的挑战,由于风险失控导致盈利大幅减少甚至亏损的案例不在少数。国际电站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前期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直接决定了执行阶段风险控制的成效。基于此本文对国际联合循环电站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联合循环电站 计划管理措施 项目总承包管理风险 一、实例简介 某联合循环电站是一个总装机容量为ISO燃油工况下583MW的EPC总承包项目,项目所在地为拉美国家,设备和建筑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当地劳工保护严格,项目的合同工期为33个月,工程从开始施工起,由总承包单位自行组建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全面建设管理,引入了国际比较先进的项目计划管理软件并配备有丰富电站建设经验的计划工程师管理工程计划,使得该项目计划在承接拉美地区大型电站复杂项目管理上走在中资总承包企业的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 项目计划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工程项目计划管理指的是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工程项目工作的程序、内容、工期以及相互的衔接关系而编制且实施的计划。在工程的施工期间,要不断的查验现实进度是否与计划相吻合,分析已有的误差,及时实施进行修正。以便保证实现项目中单项工程计划与合同工期[1]。 三、编制项目计划管理的流程及使用的软件 1.编制项目计划管理的流程 计划组依据合同的工期编制出项目计划,经各方审阅且提出修改意见及建议,计划组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经理审批,审批通过后计划组再依据目标计划编制出周计划与月计划。在计划实施工程中计划组要牵头追踪计划的实施情况,每周给项目经理上报周计划与工程进度报告,并对已发现问题建议经理实行补救方案或修改计划。 2. 编制项目计划管理使用的软件 横道图法是编制项目计划管理前期常用的方法,为了与国际工程项目计划管理水准相接轨、为了提升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的质量及工作效率,所以没有选用具有低效率、质量低等缺点的人工绘制的wPS软件,而是公司一直大力推广使用的项目计划管理软件PrimaveraProjeetPlanner即P3软件6.0版。P3软件不仅具有工作效率高、适合编制负责项目、逻辑性强等优点;还具有依照编制者设置的逻辑关系与工期,按匀速进度进行编制的特点。例如使用P3软件编制电站项目的设计、采购/制造、储运、施工与设备调试等计划时,就可以使用选择条件的方式便利的产生各种样式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进度报告[2]。 四、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的编制 1. 一级网络计划的编制 单位工程是一级网络计划的主线,依照关键路径法,以系统为划分单位。系统,围墙围堤与道路,燃气、燃油系统, 化学水系统,原水系统,电气系统, 照明系统,循环水系统,联合钢构架系统, 主蒸汽管道系统, 地下管道系统,压缩空气系统, 通讯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开关站系统, 热控系统等。编制计划时要根据合同工期预留出2个月作为试运时间,采用倒排工期方式,确定了乌奇工程的I级目标网络计划。 2.二级网络计划的编制 该工程的二级网络计划是在一级网络计划的基础上编制的,以分部工程为划分单位。分部工程包含于单位工程中,通常是根据单位工程的组成部位来划分。比如:燃机系统单位工程可划分为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燃机基础施工、燃气轮机及其辅机采购运输、清关,燃油供给与处理系统,化水系统,燃机安装、调试等;蒸汽轮机系统单位工程可划分成基础设计、蒸汽轮机基础施工、蒸汽轮机采购运输、试蒸汽轮机安装、蒸汽轮机调试等。在一级网络计划的基础上利用P3软件,依据每个分部工程之间的逻辑衔接关系进行编制。 3.三级网络计划的编制 该工程的三级网络计划是在二级网络计划的基础上编制的,以分项工程为划分单位。分项工程包含于分部工程中,例如余热锅炉工程的基础工程能划分成:挖掘基槽、做垫层、钢筋工程、摸板工程、浇注混凝土、养护与拆模等;制氢设备的安装工程能划分成:设备到位、对中调整、连接管道、安装电气设备、安装仪控设备等[3]。在二级网络的基础上使用P3软件,依据每个分项工程之间的逻辑衔接关系,保证紧前工作、紧后工作与平行工作进行编制。 五、项目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1.项目进度的监测 (1)跟踪查验 ①不间断的查验项目进度的现实执行状况。计划工程师要常常到施工工地去查验现实进度,了解熟悉施工进度的资料数据,及时对施工单位的进度报告进行修正,确保选用的数据的准确性。下图1为施工对比曲线图。②按期把进度报表资料收集齐全,项目进度的现实执行情况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进度报表。计划工程师依据施工单位专工按照已规定好的内容、格式、时间填写上报的进度报告和报表来了解工程项目的现实执行进度。 图1 施工进度对比曲线 (2)对已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为与计划数据进行对比,所以要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统计、整理与分析。也就是依据工程量(单位工程的)分配权重,依据分部工程与分项工程按级分解权重,使用Excel的自动计算功能将工程每期的现实进度数据的完成百分比及累计完成百分比进行统计且上报给项目经理,以便其了解熟悉工程进度的整体状况,及时对决策进行调整。 2.项目计划进度的调整 一旦遇到现实进度与计划有偏差的情况,计划师一定要依据实际情况开展调查,分析构成偏差的因素及其对后期工作与总工期的制约,判断其是否应进行调整。判定计划的调整范围时要分析限制关键工序的因素与总工期的弹性时间,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后续分包单位要求索赔的现象[4]。如确实需要调整的,在实现合同工期的基础上,根据后期工作与限制总工期的因素去调整原计划,并且计划工程师要帮助项目经理、现场经理采用相关经济、组织、合同方式去协调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使用P3软件对项目管理的“关键路径”进行识别,通过利用横道图的形式讲工程的关键作业和安排情况进行显示,确定不同作业之间时间上的衔接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保证人、机、材的施工更加符合施工进度的要求。 3.项目计划进度的控制 ①组织控制:明确计划人员的职责,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定,包含举办协调会的时间,参会人员名单。②技术控制:编制出恰当的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必备技能组织培训施工技术人员与工人,通过新技术与新工艺推进施工进度。③合同控制:分段发包,提前施工,每个合同和总计划在进度上的协调。为了督促分包商严格履行合同,应在合同中明确甲方有终止全部或部分合同的权利。④经济控制:为了确保合同工期,应遵照合同及时供给进度资金。⑤信息管理控制:为了使项目负责人和施工单位了解熟悉现实进度,应按期报送现实进度和计划进度的动态对比报告。 六、结语 在本工程的项目计划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使用P3软件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保证了管理的科学性,有着良好的逻辑能力和高效率,比较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计划管理项目。在编制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编制人员的工期情况、逻辑关系情况进行编制,有效管控了项目对外主合同风险,实现了预期的项目进度控制目标。 (作者单位: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浅述国际工程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下,我国建筑市场也实行了“门户开放”,许多国外建筑企业进入我国承包工程,从而加剧了国内建筑市场的竞争。国外建筑企业的进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管理水平;反之,我国建筑企业跻身国外建筑市场,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熟悉国际工程管理等。因此,我国建筑企业为与国际接轨,必须改革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作为建筑企业一名的项目管理者,就如何面对国际工程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浅谈几点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1 要有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层 从我国建筑企业30 多年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经验来看, 要想在 国际建筑市场博得一席之地,站稳脚跟,最重要的就是项目管理层具 有高素质,为此,项目管理班子应具备以下素质: 1.1 项目管理班子成员必须懂的施工技术,具有管理水平,另外还富有国外施工经验,了解国外的法律知识。在项目管理班子中,项目经理是关键,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资金计划、成本控制、材料采购、施工设备能力及工程潜在的风险评估、工程索赔、工程保险及当地税务等做到心中有数,能做到项目的风险预测。采用国际惯例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损失。这就要求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领导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取长补短。作为国际工程的项目经理,最基本的一条要有较好的外语基础,能够与业主、监理和当地专业人员会话、沟通,阅读外文资料。 1.2 认真了解国际市场建筑的变化和动态。当前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常用作法是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承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所在国对工程总承包和分包的政策规定,指导我们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策略。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分布在非洲从事建筑,各个国家的要求都不同,对建筑市场的管理也有所不同,这更要求我们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以求得生存。对于遇到的困难,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政策。 1.3 正确处理好业主、监理与当地雇员的关系。在工程所在国,我们代表的是中国企业,要维护自身的利益,按国际惯例和工程所在国规定,做到寸理必争,寸利必得。要充分利用监理的两面性,为我所用。雇用当地雇员必须熟悉当地劳动法规,在不违规的情况下调动雇员的积极性。我国建筑企业避免出现“人海”战术,在国外大量使用中国人员。 2 学习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把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无论是在国际和国内的工程承包中, 施工过程的事故是难免的, 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我们在风险评估中除了事故风险外,按照国际惯例还应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和治安风险等。按照国际惯例学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把可能遭受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所以在承包中工程时,一定要按照国际惯例做好项目风险评估。 2.1 要求项目管理层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做到以下:1)提高施工管理风险意识,增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和风险管理力度,增强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充分认识危险的危害性,提高遵守规章的自觉性。2)依据项目风险预测办法,在施工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评估、预测、防范和控制,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做好应急风险的措施,从而做到防险、避险、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2.2 风险管理的途径:依据国际惯例实行施工过程全过程投保,按照国际工程保险的运作模式建立施工保险制度。 2.3 合同担保的风险管理:合同担保包括投标担保、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保证金担保等项目。合同担保的关键要认真分析研究发包人的担保文件,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损害国格和承包商利益的苛刻条件是不能接受的。 2.4 施工保险管理施工保险的目的就是转移施工风险,以弥补因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施工保险包括施工全过程及所所有施工人员的事故保险,材料、设备保险等,在投保时一定要明确投保的险别,充分利用FIDIC 条款中关于保险条款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损失。 3 必须熟练掌握项目管理软件并应用 现在一般国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项目管理软件。常用的项目管理软件有以下4 类: 3.1Project Scheduler。Project Scheduler 具备传统项目管理软件的所有特征,图形界面友好,报表功能清大,制图方面也是如此。对多个项目及大型项目的操作处理也比较简单,与外部数据库的连接也不同一般。 3.2 SureTrak Project Manager 是一个高视觉导向的程序, 具有优异的放缩、压缩和托放功能。他的基本结构,如柱图、图表、色彩数据结构便于调整,定制模板也容易创建。他的工作分析结构功能优异,便于使用。重复活动处理简便,活动网络图可以分区段存储在磁盘里,并可以装入其他程序。 3.3 Primavera Project Panner(简称P3) P3 软件用于工程计划进度、资源、成本控制,可使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 软 件还可以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以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 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gernet 进行信息交换。 3.4 MS Project Microsoft Project 是微软公司的产品,目前已经占领了通用项目管理软件包市场的大量份额。MS Project 的数据库中保存了有关项目的详细数据。他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计算和维护项目的进度、成本以及其他要素,并创建项目计划和对项目进行评估根据上述项目管理软件的优缺点,一般项目使用Microsoft project(微软项目),复杂的项目管理中使用P3。根据P3 软件的优点,它的工程更好的执行地执行了FIDIC 合同条款。因此,P3 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行业的标准,正在所有行业进行使用和推广。 4 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的争议问题 在工程承包中,业主和承包商发生纠纷是不可能避免的,引起纠纷无外乎是索赔。因此,作为承包商必须要面对现实,依照国际惯例,一是签订好承包合同,二是严格履行合同条款。 4.1 索赔。包括工期索赔和经济索赔,索赔可以是业主向承包商索赔,也可以是承包商向业主索赔。不管谁向谁索赔,都存在索赔成立不成立的问题;索赔金额能不能达到一致的问题。 4.2 终止合同,一是业主责任引起终止合同,如事实证明业主拖欠付款,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导致不能继续承包,二是承包商责任引起终止合同,如事实证明工程拖期,无力扭转局面,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导致不能继续承包。 4.3 减少和解决争议的对策。 4.3.1签订好承包合同,在合同签订时,一定要熟悉掌握工程所在地法律、法规,并严格依法签订。在合同条款上要认真评估、磋商,不能把注意力仅放在造价上,而应主要放在可能引起争议的条款上,特别是违约处罚和风险索赔上。这就要求合同双方必须把双方责任、违约、罚款、索赔、免责等都要做出规范的界定和规定。一旦发生争议问题,就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解决。 4.3.2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合同依法成立,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遵照执行。尽管如此,发生合同纠纷仍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双方:一是一旦发生纠纷就要及时解决。二是一旦发生纠纷,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处理。按照国际惯例,双方对合同条款的解释可能存在的差异,在解决纠纷时,先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在解决无果的情况下,,采用仲裁和法律诉讼解决 5 结束语 培养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员,以驾奴先进的、全面的项目管理软件。所以,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建立与其配套的各种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既要熟悉计算机的应用,又要熟悉项目管理。 国际工程管理论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国际化环境中,国际工程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符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需要,有益于学生适应国际化环境,可达到专业知识获取和语言能力提高等目的。结合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定位、发展历程、双语教学实践,笔者从教学目标、教材选择、双语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对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检验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响。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模式应根据课程进展和教学内容采取混合形式,需要处理好中文与英文的关系,同时采用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研讨教学;问卷调查 一、 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要求 中国2001年加入WTO,成为经济全球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走向全方位、多领域、自主式、全景式开放,这种理想愿景的实现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加入WTO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契机。2001年之后,中国工程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营业额连续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践行了“走出去”战略,如图1所示。 近年来,国际工程市场出现了诸多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挑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主要基地,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适应国际化环境,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成为当前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学生具备处理国际化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从外语能力、专业技能、思维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二、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路径 (一)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定位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由老一辈工程管理专家钱昆润和杜训等教授于20世纪70、80年代开创设立,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目前,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国际工程管理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着力打造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以合同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经济(东南大学校级双语实验课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三大核心课程为依托,以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为辅助,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的国际工程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国际工程市场分析能力、掌握国际工程法律和合同体系、熟悉国际工程法律法规、熟悉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了解国际工程惯例和文化、了解国际工程研究最新动向为宗旨。 (二)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在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过程 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一直以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为核心,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国际工程市场的拓展,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 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的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启明教授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课程,主要介绍国际工程招投标体系、FIDIC合同体系和关键合同条款。这一时期,对外工程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未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承包商承接的国际工程以劳务分包、分包和少量的总承包为主,市场范围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因而,课程教学偏重合同拟定和管理过程,对市场分析、承发包模式、风险管理等问题关注较少。 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WTO,开始推行“走出去”战略,国内承包商实力不断壮大,但是国际市场的承发包模式多样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市场争夺激烈。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邓小鹏博士讲授,课程内容逐步扩展到国际工程市场分析、风险管理、承发包模式、现场管理、文化管理等。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一些国际工程内容被转移到合同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课程中,如FIDIC合同、国际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国际工程造价与投融资等。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由注重知识讲解转向注重能力培养。 2010年之后,中国国际工程市场发展良好,进入ENR225强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国际工程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地区。同时受200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非洲多国发生政变与战乱、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等影响,国际工程市场风云变化,业主对工程的需求趋向总承包、EPC、PPP等模式,金融和政治风险加大,市场波动较大。这段时期,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主要由袁竞峰博士讲授,课程教学在继承以往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并开始实施双语教学。为加强学生对国际工程的实际感受,增设了国际工程现场管理与案例分析课程,由毕业于台湾大学的林艺馨博士主讲,主要介绍国际工程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并采用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 三、双语教学模式在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实施 为顺应国际工程市场变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特别是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中,不仅应强调基本的专业技能,更应让学生具备国际环境下的市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2011年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开始探索双语教学环境下的开放型和研讨型教学模式。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校双语教学定位于“学科教学”,旨在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相结合,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习得双语能力,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全球意识”。 因此,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通过中英文双语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搜集和获取相关国际工程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设置及教材选用 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关系到双语教学的质量。在选用教材时应关注4个问题:(1)教材必须反映国内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既具备本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又不缺乏前沿理论与发展的介绍;(2)教材必须与国际相关专业接轨,符合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3)教材应充分考虑国内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4)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协调。 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目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高校原版教材,另一种是学校或地方自己编写教材。原版教材用语地道,但与国内的教学体系相符度较低,而学校或地方自编教材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往往与地道的英语表达脱节,不利于师生交流。因而,应尽量选择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兼容中西方特点的教材,并能在条件具备时自编讲义或教材。 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目前还没有合适的、直接可用的双语教材,也缺乏符合东南大学教学大纲的原版教材。鉴于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教学难度、教学理念等多方面因素,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中采用了国外、国内教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双语教学。最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由李启明教授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为中文教材,Murphy O. J.主编、THOMSON出版的“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为英文教材。选用的中文教材集中反映了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十多年来在国际工程教学中的积累,并体现了国内外国际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选用的英文教材在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等国家出版,能够反映国际工程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惯例、方法和理论。这两本教材的结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既反映了国际工程管理的国际化,又坚持了本土化原则,并能体现最新研究进展,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编写了适用的双语教学讲义和幻灯片,编写了词汇手册、注释手册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授课教师也向学生提供了大量外文参考书目、文献,将其中的精华部分以补充性资料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了国内外教材结合的最佳途径。 (三) 混合型教学模式的采用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过渡型、保持型、沉浸型。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缺乏外语环境,语言能力以母语为主的群体;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目标是使学生同时运用两种语言交流;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以英语为主,对目标群体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针对国际工程管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双语教学中进行了混合型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工程管理双语教学实践中,首先对2008级和2009级两届学生(共计72名)进行了英语能力调查,调查显示全部学生通过了CET-4,超过60%的学生通过了CET-6,英语能力较好;同时,由于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均较高,因此,采用了以保持型为主,沉浸型和过渡型为辅的教学模式。 (1)教学的初始阶段和一些教学的难点(如国际工程市场的准入制度、国际工程投标和标价计算、国际工程保险制度等),主要使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讲解以中文为主,仅对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用英语讲解,鼓励学生查阅专业外文词典,积累和整理有关词义的信息,以扩大学生专业词汇量和培养学生专业术语语感为主,强化英语的渗透力度,英语使用比例为15%~20%。 (2)教学的中间阶段和教学内容中的易理解部分(如国际工程市场分析、国际工程惯例/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国际工程承发包模式、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等),主要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了一定专业词汇量。在此基础上,以中、英文交叉渗透教学为主,对教学中简单的内容以英语讲解并采用全英文幻灯片,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在教学中融入国际最新的工程管理理念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堂英语使用比例达到40%~50%。 (3)教学讨论环节和一些与国际接轨较多的教学内容(如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招标),主要采用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在课堂讨论环节中,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发言,并指导学生就选定的课题(2011—2012学年的课题有中国承包商在特定地区的市场拓展分析、国际工程EPC或PPP项目的分析等)准备课堂研讨和汇报,在课堂上主要使用英语报告和交流。在授课环节,由于特定的授课内容(如合同和招标),学生的专业储备较好,能够对其中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术语词汇量也有了提高,接近全英语的授课水平,英语使用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在32个课时内很难全部完成,势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数据库搜索、教师咨询等途径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应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工具,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库中搜索资料、整理资料,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课程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 1.互动式双语教学法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主要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学生间的横向互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将传统课堂教学变成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互动式双语教学法包括:(1)课堂互动,如英文提问(让学生英文回答问题)、英文讨论等;(2)课下互动,学生在预习、完成作业、完成课程论文过程中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方法。 2.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 研讨式双语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先向学生命题,学生根据命题分组拟定方向进行资料搜索、分析,形成英文报告、课堂英文汇报,通过双语研讨完成对特定选题的分析和论证。2010—2011学年中,第三次研讨的内容是“国际工程中的文化沟通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了教材中不曾提及的一些文化分层现象,并结合国际工程环境对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工程中雇佣外国工人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2011—2012学年中,第二次研讨内容是“新兴国家国际工程市场准入机制的分析”,学生通过自学、分析数据库等不仅研究了南非、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更通过研讨和团队合作,完成了“金砖国家”建筑市场的分析报告,效果良好。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与讨论的方式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 案例式双语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介绍案例、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撰写书面报告完成国际工程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实例导出主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案例讲解能够降低内容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设定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之后,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寻找规律、解决问题。例如,通过介绍利比亚战乱和中铁的沙特麦加铁路项目,解释国际工程的风险问题,向学生提出“造成这些风险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在投标和项目决策时如何预测和降低这些风险”等问题。学生通过课后分析,提出融资、设计、合同拟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地考察,尽快实现设计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世界银行或中非基金政治风险担保降低风险等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指导,引导学生向正确、合理的方向努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考核方式激励学生 双语教学环境中增加了较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并不全面,因此,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考试形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考核等都计入成绩总评中,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设置包括: (1)平时成绩10%,主要考核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2)课堂研讨30%,以小组成绩作为组员成绩(主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包括课堂英文汇报、书面英文汇报、汇报改进情况;(3)个人论文30%,考核科技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严谨程度、专业技能的应用(如数学方法、统计方法、国际工程知识的应用等)和创新性(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4)期末考核30%,考核采用开卷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试卷由案例题、论述题和分析题构成,中英文各占50%,学生需要阅读英文资料分析问题,也需要用英文论述观点。 四、 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评价 2010—2011,2011—2012两个学年国际工程管理开放式和研讨式双语教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每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不记名调查(2010—2011学年35名学生,2011—2012学年37名学生),结果如表1所示。 (一)教学的整体满意度 整体满意度反映了学生整体上对课程的认可度,涵盖了双语课堂教学、研讨、作业、考核等环节。比较分析两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稳中有升,说明课程获得了学生的认可。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可以发现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个人的语言能力、专业技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改革过程中有较大提高。 (二)双语教学的满意度 双语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满意度直接说明了教学的成败。两年的数据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非常支持,超过90%的学生欢迎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给予了较大的肯定。通过课堂授课、课堂互动、作业完成、课堂研讨、个人论文等多种方式构建的课程英文小环境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研讨环节的满意度 研讨环节是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其满意度说明了学生对研讨环节的认可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研讨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项得分直接说明了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研讨环节连续两年得到高分,充分说明研讨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研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学生提交的论文质量均较高,教学效果显著。 五、 问题与建议 通过2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使双语教学的效果未能充分体现,也制约了未来由双语教学向全英文教学转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一)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尽管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已经充分分析过教材问题,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发现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国内的国际工程管理教学立足点是中国承包商开拓国际市场,而国外原版教材均没有类似的内容;因此,目前急需既能反映国际市场变化和国际工程惯例,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双语教材。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已将这样的教材列入议事日程,并准备联合海外的华裔教授和熟悉国际工程的外国教授共同编写,希望保证语言的纯正。 (二)学生接受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由于近年来国内英语教育的加强,学生英语能力已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展开双语教学有较大帮助,但是,学生的差异仍然存在,对英语部分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供专业词汇手册等工具书,也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尽快融入教学环境。另一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提出了挑战。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开设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就是考虑到课程的综合性,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还有待加强。 (三)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国际工程管理课程的内容难度不一,对专业相关性较低(如国际工程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性较强(如国际工程标价计算)的内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存在困难,在双语环境中更加要求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查阅资料等工作。 (四)语言学习可能影响到专业学习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以外语为工具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知识。双语教学中,外语只是一个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师传播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进行语言教学。双语教学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强调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语言交互。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外语的工具作用,而不是一味学习外语,否则将会对专业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六、 结语 双语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适应能力的一种有益实践。随着中国国际工程的发展,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英语的应用和英文环境中的沟通能力在未来国际工程实践中将得到更加普遍的运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与步骤,东南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课程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双语教学的同时,尝试结合开放型和研讨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学习、研讨与报告、互动学习、案例学习等方式,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建设一本适用性较好的双语教材;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三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双语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四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外语和专业知识。 开展国际工程管理双语课程是东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国际化展开工程教育的新尝试,由于教师能力和经验有限,教学模式、方法和考核仍在不断摸索中,教学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需要继续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强调工程管理专业双语学习的重要性。
施工企业论文:论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物资资源管理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做了概述;接着分析了我国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得出了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现代物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后阐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和微观战术两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具体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物流;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应用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物质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2、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3、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4、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 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1、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2、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3、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4、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5、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6、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 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施工企业论文:国有交通施工企业如何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通过对交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现状及成因分析,阐述了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选拔与配置、培养与开发及合理的考评与激励政策。如何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已成为国有交通施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交通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在企业经营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治理。然而,国有交通施工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如何科学地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已成为国有交通施工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危机的现状 1.缺乏高素质的经营治理人才。企业需要人才,但缺乏高素质的经营治理人才却是国有交通企业的一个通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才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但是,经营治理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国有施工企业治理者大多是技术起家,重技术、轻治理往往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认为经营治理人员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吃闲饭”,因此不予重视和培养。长此以往,导致有能力的经营治理人才要么被埋没,要么跳槽,而那些没有经营治理能力的人员却通过种种“关系”占据治理岗位,使治理部门成为养闲人的场所。 2.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流动逐渐频繁。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假如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大量流失的同时又缺少补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量的中高级经营治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使以前对这些人员的培养投入得不到回报,而且重新招聘、培养相应人员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此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造成企业商业机密外泄等后果。因此,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会直接削弱国有交通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危机的成因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治理观念落后。一是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企业决策者应认识到,德才兼备、有创造力、有贡献的就是人才。不仅高工是人才,技艺精湛的工人也是人才;不仅受过系统教育的硕士是人才,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二是将现代的人力资源治理和传统的人事治理混为一谈,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制。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把“人事部”的牌子换成了“人力资源部”,但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治理的层面上。现代人力资源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治理的内容,而且在理论上和操作上更加丰富、深刻和全面。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企业应当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企业在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2.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国有交通施工企业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导致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治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 3.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国有施工企业在员工激励政策上存在误区:注重人力资源职位的提升,忽视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发挥。国有施工企业往往以专业技术作为提升行政治理领导的依据。诚然,有不少的优秀技术人员在走上领导岗位后,表现很出色,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规律。治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别是很大的,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不一定就是一名优秀的治理者。曾有报道,一名专业能力很强的博士被聘任为某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经理后,却因治理不善,最终被免职。对这位博士来说,他的特长是研究而不是治理,所以其治理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对企业来说,这种用人方式是人才的浪费:其一技术人员并不一定适合治理工作,将他放在治理岗位上,可能把真正适合这一工作的人员挤走;其二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本人的专业在延伸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上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对企业和个人,这都不是一件幸事。 4.人力资源培训落后。在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很多国有施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通过不断开发而增值的增量资源,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像所有资源一样会发生损耗,只重视对其使用,而没有考虑到补给和折旧,不舍得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 三、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1.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多数企业的经营治理者还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指定任命,有些名曰竞争上岗,实际上早已拟定;在招聘中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有关经营者招聘的政策法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程序和办法选择适合的经营治理者,通过竞争择优选择经营者,使大批有胆识,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其次要制定选拔的标准。例如国有施工企业治理专业性很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不仅要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而且要具备经济理论、企业经营治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还要具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诸方面的业务能力。因此,在制定对国有施工企业治理者的选拔标准时,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必备条件考虑进去。其他的岗位也是一样。只有制定完善的选拔标准,并严格地按标准执行,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这一岗位的治理者。 2.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成功的企业领导层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开发,企业的潜能才会得到开发;只有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才会得到提高。合理开发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相当于在不增加人员数量的条件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总量。这对企业效益的增加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作为人力资源流失比较严重的国有施工企业,更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把人力资源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做到舍得投资、舍得开发、舍得培养,真正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之前,应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培训与用人相结合的机制。 3.人力资源的考评与激励。在人力资源治理方面,国有施工企业应注重在人力资源的选拔、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1)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激励更加有效和充分的基础是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员工积极性高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 (2)建立适合国有交通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可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了解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治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不过,这种激励假如过量的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薪酬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假如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事业激励。人都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荣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因此,对他们来说,事业激励主要就是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他们能够施展才华。 企业文化激励。通过企业文化激励能使员工体验因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和地位差异,激励员工不断自我完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以人力资源价值的良性循环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反过来又促进企业形象的自我完善。 施工企业论文:核电施工企业劳务管理论文 当前核电施工企业劳务管理的新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建筑业企业资质重新就位、建设部首次提出劳务分包企业概念以来,建筑行业的用工制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建筑施工现场的操作层大量从企业里脱离出来,大中型施工企业的自有员工主要是管理层人员和技术人员,自有劳务层人员越来越少,建筑劳务逐步市场化。另一方面,建筑业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建筑劳务市场却还远未完善。二级建筑市场(即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市场)尚不健全,总分包环节混乱,专业承包和劳务承包界限模糊,私下交易、无证承包、越级承包、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劳务市场的混乱,危及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也难以保障劳务工的合法权益。 同样,这种状况对核电建设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将从核电劳务队伍构成、面临的新问题、福岛核事故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建筑市场 施工企业 核电 劳务管理 一、核电建设劳务队伍的构成分析 核电建设劳务队伍的来源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企业自有劳务、专业劳务分包和临时性用工。 1、企业自有劳务。是指在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中,与企业签订有正式劳动合同的自有劳务人员。如原来很多国有企业招聘了农民合同制工人,一般合同期较长,劳动合同有效期不限于单个工程项目。建筑业企业新资质就位以后,企业大大地减少了此类劳务的数量,但对这些有技术、会管理的工人(如工长),不少企业都采取了特殊政策予以保留,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是企业正式职工。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务单位人员中的优秀员工进行考核、招聘后,转变为正式工人或协议工。总体来说,他们的人数很有限。以我公司为例,20__~20__年核电项目部使用的自有劳务(含专业公司)分别是26%、29%、29%,基本保持在1/3以下。 对企业而言,自有劳务的管理是其自己的职责,企业有权决定直接雇佣劳务的有关问题,并对这类劳务的雇佣、使用、培训、权益以及他们的工作质量负直接的、完全的责任。 2、专业分包劳务。是指从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那里分包劳务作业的专业劳务分包企业。这类分包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建筑业专业劳务资质,往往是成建制的,能以独立的企业形态承担施工企业的现场操作任务。目前,核电现场操作任务大多是由劳务分包来承担的。以我公司为例,20__~20__年核电项目部使用的专业劳务分包分别是36%、33%、33%,基本保持在1/3的水平。 成建制的劳务企业有以下特点:一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人员管理、培训、质量、安全控制方面有优势;二是管理责任比较容易界定,双方都签订有合同,合同范围和责权利方面比较明确;三是自身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善于与总承包单位进行谈判;四是有时会有协调困难,成建制的分包劳务会降低总包单位对现场劳务力量安排的灵活性。 3、临时性用工。指企业临时雇佣的人员,一般是为了具体一个工程项目或阶段性的任务而临时雇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临时性用工。通常临时性用工不是成建制的施工劳务,在建筑领域非常普遍。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施工现场普遍使用的劳务派遣也属于此类用工。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对于企业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可实施劳务派遣。劳务派遣都由已取得合法资质的劳务单位招聘、签订劳动合同,再由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施工企业)签订协议,由用工单位管理员工。以我公司为例,各单位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劳务派遣合作单位,20__~20__年各核电项目部使用的劳务派遣比例都是38%,一直比较稳定。 目前,核电项目部都能严格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劳动标准,并提供与正式员工相一致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福利待遇。 二、核电建设劳务市场出现的新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改革和产业政策调整,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短缺持续存在,我国建筑领域劳务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从过去的买方市场变成了现在的卖方市场。而东部沿海地区历来是我国核电建设劳务的主要来源地,市场的变化对核电劳务的供应源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企业成本压力非常大。东南沿海地区每次的“民工荒”都会带来建筑市场工资薪酬待遇的一次次上涨,而核电工程的报价却呈不断下降的曲线,业主单位在合同中给出的劳务单价已经远远低于市场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地区核电劳务的市场价比合同价高40-60%,且技术型工人越来越吃香,技能水平不同带来的差别很大。施工总承包单位原先给付的工资已经超出合同价,而今年劳务人员工资水平更是比去年同期平均上涨30-40%,企业承担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另外,市场不成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 2、劳务队伍流动性大,管理难。劳务短缺的影响使得工资待遇高低成为推动劳务队伍和人员流动的主流因素。一些劳务队伍利用市场管理的不成熟,挂靠有资质的企业,采用“马路招聘”的方式从市场上临时招聘人员,或者私下里转包给其他以“包工头”牵头组成的劳务队伍(或称小老板),由“包工头”出面,签订“内部”承包协议,分包劳务工作,凭完成的劳务工作量结算劳务工资。一些分包单位甚至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保关系和正规的工伤保险,管理隐患很大。他们合同、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合则来,不合则走,直接影响现场施工的管理秩序。一些劳务人员家族观念和老乡观念强,每当内部发生矛盾或与总包单位发生矛盾时,往往不愿意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一些单位和个人经常打着“讨要工资”的名义,或采用集体上访、谈判等方式处理,或采用堵门、封路、爬塔吊等极端行为,向总包单位、业主单位施加压力,极易发生群体性治安事件,既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稳定,也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3、维权的意识和法律水平不断提高。与民用项目相比,核电施工各项程序复杂,企业要求严格,分包单位找人难、培训难,工程量上不去结算额低,工作积极性差。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员工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和法律水平不断提高。据一项调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中因为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仅是传统农民工的一半;采取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进行的(几个人一起去投诉),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传统农民工17.6个百分点。一些劳务单位人员屡屡向总包单位提出同工同酬同待遇的呼声,而总包企业依照《劳动合同法》无法给予满意的解 释,企业面临失语的尴尬。 三、福岛核事故对我国核电产业的影响 核电安全是公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核电安全的高起点也是其他电站所无法比拟的。此次日本福岛核事故对核安全文化也敲响了一次警钟。核电处于调整期,核电建设产业又一次站在行业发展的重要关口。从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来看,虽然说长期影响可能不大,但短期和中期的影响已经体现,很多计划今年开工的项目处于停滞待工状态,年内开工的目标已经无法实现。对施工企业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总体而言是有利于宏观产业,不利于微观企业。 1、从有利的方面说,在福岛核事故之后,世界各国将更加注重核电建设安全和质量,核安全要求将更加严格,对核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核电产业的修整,核电安全标准将得到全面而有效地执行;核电技术的创新成为重要目标,利于进一步提高核电的安全性;国际国内的核电投资主体对核电承包商将趋向于施工技术、管理经验丰富和项目管理水平成熟的单位。 2、从不利的方面说,停滞待工的核电项目会给施工单位带来压力,原来已经准备就绪的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就会闲置,运营成本会进一步增加;核电产业工人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成熟的管理、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会流失,企业留住人才必然要采取措施、付出更多成本。对于劳务队伍而言,如果没有施工任务,刚刚培养起来的有经验的劳务的人员会迅速流失到工业民用领域,以后核电一旦重新启动要召回的时候会很困难。 四、对策及措施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为了积极应对我国核电发展的形势,为核电产业调整后的核电建设大潮提前做好准备。在劳务队伍的引进和管理上,按照公司战略,我们将保持自有核心劳务队伍比例,扩大专业劳务分包比例,逐步减小劳务派遣比例。这个方向也基本适合今后核电建筑市场的发展。但由于目前核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劳务市场的不成熟,导致核电劳务市场的“紧缺”将会持续一个阶段。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加强管理,稳定队伍,并为培育合格的核电产业工人队伍打好基础,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深化劳务合作,与专业劳务分包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企业要定期对劳务合作单位进行考核和评估,对其资源配置、人员培训取证、人员技能、管理体系、文化融合等方面评估,建立劳务单位综合评价名录。对合格单位进行督促、帮助,对其中比较优秀的单位进行政策性扶持,在取费标准、人员培训、人员激励、生活后勤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培养其能力,调动其合作积极性,实现双赢目标。同时,对确实不合格、又不愿意改进的单位要坚决清退,保证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遵守和执行。 2、加强区域合作,从源头参与培育稳定的劳务基地。施工企业要主动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联络,建立合作关系,与地方政府一起培育劳务基地。一是由地方劳动部门摸清劳动力资源状况,及时收集用工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布,减少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盲目性。二是由地方政府协调,劳动、公安、计生等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就业登记,同时在培训(技术)等级证书、户籍证明、婚育证明等方面提供便民服务。三是由企业向地方企业用工需求,劳动部门及时劳动力市场信息,有效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做作业,促进劳务工有序流动。四是由企业与地方协作,并提供一定的支持,有意识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3、开展劳务员工培训,改善现有劳务队伍的技能和素质。针对当前核电总承包单位普遍存在的劳务队伍来源杂、管理乱、技能水平普遍较差的状况,要抓住症结,重点解决员工技能水平差、综合素质低、文化融合难的问题。要通过考核,了解劳务人员水平差别情况,按工种、按能力组织进行职业技能、质保体系、安全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劳务人员尽快适应核电施工和现场管理的要求。 4、推进以人为本,改善条件依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要想方设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关心劳务人员使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产生认同,从而在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一是按照国家《劳动法》规定,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节假日及平时加班,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尽量改善工作条件,力所能及地提高工人工资福利待遇。二是提供受教育、受培训的机会,支持劳务人员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试,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三是建立完善各级工会组织,鼓励员工加入工会组织和其他内部团体,参与企业管理、文化活动,推动文化融合,发挥工会在保护工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给予其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尊严。(编辑:果宝) 施工企业论文:信息技术在公路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大大促进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许多企业将全部投资的10%以上用于信息平台的建设,而其中70%是用于管理方面。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虽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较成熟的技术构筑信息平台,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资金、提高市场竞争力。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公路建设中的施工企业在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业务管理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很大,对人的经验和水平有很大依赖性;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较大,出错率较高;由于施工企业存在异地施工、点多面广的特点,领导对企业各部门及各项目部不能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影响决策的质量;企业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造成设备使用、人员利用方面的极大浪费。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业务流程的结构化、合理化水平,以企业各个部门的信息自动化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网络平台,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在规划、设计、实施等各个环节的交流与协作,并且运用科学的建设方法,实现自上而下、由内至外、从局部到整体的管理模式,从而达到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施工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到,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八个子系统:领导层管理子系统、项目层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机务管理子系统、材料管理子系统、办公管理子系统、工程管理子系统、劳资管理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涉及到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计划三个层次的信息管理活动,都有自己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项目层管理子系统包括各个施工项目经理部系统,它们可根据自身的规模与特点选择适合接入Internet的方式,把项目施工中的财务情况、人员状况、设备使用等信息通过Internet传至与信息类别对应的财务、机务、材料、办公、工程、劳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通过自身的软件运行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汇总等操作(下文中将以机务科为例进行详细说明),达到对内、对外提供所需信息的要求,子系统间可通过局域网等技术进行通迅。领导层子系统随时可以从这七个子系统中得到需要的信息,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本企业的动态情况,同时领导层子系统把决定、指示等信息快捷的传达到其他各子系统,为正确的管理决策和科学预测奠定了基础,实现了零距离的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可以用数据库技术、局域网技术和Internet等技术实现上述目标。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提供文件服务、打印服务、数据库服务、通信服务、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如下: 及时通过网络把工程进度、设备使用、人员等信息进行科学处理,领导者可以方便快捷的从各子系统中得到需要的信息,及时把处理意见传达到各有关部门。解决了异地施工不易管理的现象。 各子系统不仅对数据等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要能从中归纳出对预测、决策有利的重要信息。 各部门可以在网上进行文字、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交流,通过电子邮件(E-mail)方便地起草、发送、浏览电子邮件并分类归档,实现各类信息在企业各部门及个人之间快速的传递。为各部门提供网上信息的模块,可以本部门的情况或其他信息。 应用电子论坛(BBS),大家可以进行技术交流,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可以实现网上培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效的员工培训。 共享硬件、软件、数据资源。 机务管理子系统 以机务管理子系统为例,对其功能的实现及作用如下说明: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它主要包括:设备的前期管理;设备的使用管理;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配件的管理以及基础性资产管理等。每个单位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具体情况,但发展的思路是一致的,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更规范、更合理的进行设备管理,使其更好的发挥效用。首先我们要对设备科人员岗位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其业务流程进行科学化分析与调整。一般施工企业设备科岗位可分为:机械设备科科长;机务统计员;档案管理员;机械科管理调度员。 设备管理子系统要实现以下几项主要功能。 人员管理 有每名机械人员的姓名、年龄、工种、所在工地、驾驶证号、本人照片等详细资料。可以进行人员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筛选、统计、打印等相关操作。 机械配件管理 填写入库单(验收单),负责人员签字,据此做入库出理。填写出库单(领料单)负责人员签字,据此做出库处理。依照出入库记录登记机械配件账。可以实现安全库存量管理,不足安全库存时报警。对机械配件可以进行分类查询。逻辑模型如图2。 机械设备管理 包括机械 档案管理、机械调度、费用管理(修理费、养路费、运输管理费等)、安全及事故。 图3中单击某设备后“档案”、“调度”、“费用”、“安全及事故”、“图片”的某个按钮,将弹出与之对应的关于该设备的情况。 信息收集和反馈 通过网络接收各地施工项目部的机务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汇总等,得出所需信息,或提交领导层子系统、或反馈给各地施工项目部。 系统维护 设置操作员及其密码;设置各项功能的密码;记载操作日志;具备数据库自动备份,系统安全恢复;做好网络通信中的安全工作。 具备上述功能后,设备管理子系统基本形成。这样决策层可以详细的了解设备子系统中人员的动态,各项目工地的情况,及时掌握配件的管理使用,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快捷准确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调度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做到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透明度,杜绝了一些以前管理的漏洞,使管理层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对企业的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可以应用以下几种定量评价的方法:一是年利润增长额法。二是纯收入法。三是投资回收期与投资效果系数法:投资回收期T=K/P投资效果系数E=P/K。其中:P是年利润增长额,K是系统初始总投资。四是直接价值估算法。五是大于/小于成本法。有了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对信息系统进行比较客观和直观的评价。从而对信息系统发挥的作用作出正确的评价。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企业只是使人工作业自动化,并未改变原有的工作和管理方式,简单地对现有流程自动化,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技术,都只会加剧混乱的程度。解决的途径是将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分析、重组、优化和管理,使业务顺畅化和高效化,协调内部业务关系和活动,提高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有效利用基于Web的多层客户/服务器技术、数据仓库、分布对象技术、安全和保密等技术。 公路建设事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管理水平,使我国的公路施工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竞争能力。 施工企业论文:对施工企业内部管制研究 在企业内部的许多管理工作的完成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作业,而且在企业财力、人力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投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亟待完善任何制度的实现与执行,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内部控制机制也不例外。环境因素又分为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环境因素。其中,外部环境因素不可控,内部环境因素可控。对内控机制而言,起决定影响作用的是内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是造成各个企业内部控制内容与效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倘若内部环境因素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内控机制的实施。然而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内控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内部控制环境的真实状态并不乐观。管理角度的控制与财务角度的控制未能充分协调在整个内部控制机制中,管理角度的控制与财务角度的控制是其两个主要内容。其中,财务控制是整个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内容。通常,单位在建立内控机制的过程中,都要围绕着财务内控这一核心。内控机制首先要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这也是内控机制的根本目标与出发点。然而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在内控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要么将内控视同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完善;要么围绕财务部门和财务工作,将重点放于会计内控的建立与完善。使管理角度的内控机制与财务角度的内控机制没有并行成为内控机制的共同组成,而是成为分立的两个独立个体,二者未能充分协调。对风险认识不足,缺乏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目前许多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认识都较为单一和浅显,企业内部缺乏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从而使得内控机制也变得相对薄弱。很多管理者对潜在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产品风险、人才流失风险等的形成原因,多是归因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所造成。并未从自身角度和市场角度寻找深层次原因。此外,有些施工企业为了招揽业务、抢占市场份额,违规缩短工期或者采用恶意压价等方式,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的同时,也给其内控机制带来一定压力。 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其对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和督促经济业务有效进行,有着积极作用。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也很好的控制了其经营风险。因此,全面完善建筑施工内控机制之前,应首先提高管理者对内控机制的重视程度,转变其之前的陈旧认识。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宣传的方式,分批分期进行内控机制理论培训学习,给管理者提供一种学习内控、关注内控、了解内控的良好环境。同时,从控制环境的角度,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与完善企业内审机制施工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企业财务数据、业务流程等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该部门工作,监督、检查企业工程成本、质量,以及为工程进度做好把关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该部门直属于企业总经理领导,不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制约,以此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通过内部审计机制,施工企业对于企业正常经济业务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做出及时的揭露和纠正,从而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操作范围内。此外,施工企业还应对该部门配备专业人员担任具体的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每一个承接的工程项目,以及项目各阶段都进行程序化与规范化的有效管理与审计,及时发现与解决存在的潜在问题,对内控管理中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对于内控中的缺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案。为企业改进管理的决策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使企业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意识,实行全员、全过程控制成本模式施工企业在完善内控机制的过程中,还应从成本控制的角度予以完善。重点要提高施工企业管理者、财务人员、成本核算等人员对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意识,在企业内实行全员、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模式。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不仅企业管理者、财务人员等参与其中,其他相关人员也应积极参与到成本管控之中,以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切实可行的全员、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此外,还应在成本管控中实行责任追究制与责任承包制,以及对工程项目实行全面的工程项目安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总之,要将成本控制放在企业内控的首位。为了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在具体控制过程中,还可以配套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成本控制工作之中。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制”施工企业在内控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还应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制”。在施工企业内部,责任成本的设定,通常由企业项目部、预算部、财务部等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笔者认为,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环境都已日趋完善与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在迎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须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此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前提之下,正确认识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为目标,推进思想观念的革新,强化竞争意识,针对内控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与解决,以完善的内控机制为媒介,全面加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 施工企业论文: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浅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化、集团化经营趋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规范,在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经费管理、投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以及会计基础工作等方面都有所进步。本文通过对水电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对其财务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电施工 财务 财务预算 项目成本控制 资金管理 0 引言 水电施工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其特点是资金流动量大,工期长,运作复杂,且由于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分布很不集中,这给水电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则由于水电施工企业大多实行委托-制,在这一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的风险是中性者,人是风险规避者,甚至是风险制造者,因此,加强水电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加强水电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优化资金结构,是降低工程项目风险,保证公司利益实现的关键。 1 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财务人员能力素质相对偏低 目前全国水电施工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施工企业每中标一个项目至少也要配备两个财务人员(一个会计,一个出纳),而财会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都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造成具备财会人员从业资格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相对匮乏,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承担工作任务的需要。 1.2 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集团财务和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平台在整个施工企业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应用网络、人员等主客观原因影响,发展不平衡,有的项目部至今还没有用起来,有的项目部形式上看在用集团财务核算平台,实际上真正在用的还是原来的一套,集团财务核算形同虚设。特别是资金结算中心建设由于业主对项目资金的管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3 项目部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由于水电施工项目施工环境的影响,在项目部工作的财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自身资历浅,业务能力不够强,对各项财务标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熟悉,收入、成本确认不够准确,费用归集不真实,在具体财务工作中难以打开局面,加之部分项目部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财务人员又更换频繁,使项目部的内业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表不符、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1.4 预算管理执行不完善 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重机关轻项目部、重经费预算轻工程成本预算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的单位领导重视不够,相关业务部门不参与预算的编制,有的预算纯粹是由财务部门编出来的,特别是工程成本预算没有按照项目中标合同和项目评估报告编制,由于基础资料不齐全,编制出的经费预算、成本预算针对性不够强,可操作性较差,利用价值不高,不能作为考核项目经营管理的指标。 1.5 控制制度实施存在问题 施工项目部一般都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差距。有的项目部在支付分包队伍工程款等大额资金使用方面会议研究少,审批手续简单,财务监督不到位,有的项目部在现金管理和现金支票的管理上,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管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2 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素质 企业要通过培训,达到提高财务人员能力素质,规范会计核算的目的。鼓励财务人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考试,以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企业财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招收大学生补充到财会队伍;另一方面也可实行财务统管的模式,对合同金额较小、施工时间较短的项目部只设一个代报销的出纳岗位,不派专职财务人员,由上级财务代管,几个项目部轮流处理财务业务。 2.2 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各大商业银行、电力系统、通信行业等国有大企业都实现了全国性的网络一体办公自动化,水电施工企业也基本上实现了财务集团化,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集团财务和资金结算中心平台在企业一旦运行就必须不断推进,不断完善,加强人员培训和与业主的沟通。新开工项目一开始就必须使用集团财务平台,对确因网络原因不能满足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可用其他软件暂作补充,一旦条件具备,就应尽快转换到集团财务平台上来,努力实现企业内部“核算统一、预算统筹、资金统管”的财务管理目标。 2.3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各级财务部门要认真学习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 通则》,积极推进企业集团财务平台的建设,从原始凭证的收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资料的整理保管入手,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财务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对各项经营活动开展情况的集中反映,企业所属财务核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统一的各项会计政策,重点是收入、成本、利润的确认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力争做到账账、账卡、账表、账实相符,为企业决策者和外部相关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2.4 加强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 财务预算是企业各级实现经营目标、控制成本、考核业绩的依据,是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推行预算管理审批制度、财务集中管理和经费审批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支出;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部经营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各项目部要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和项目评估报告等为基础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分解,并通过建立成本计划定期分析制度,定期进行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对造成超支的主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资金管理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安全理财的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推行企业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建设,着力实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积极推动资金集中支付平台的运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5 加强财务制度的执行及财务监督 项目中标后,项目部一旦组建,工程、质安、财务、运输、物资等职能部门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必须带头模范执行财政法规、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务监督,各职能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行。 3 结束语 除以上叙述外,工程项目的变更也是财务管理中问题之一,为此,企业必须选派责任心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项目部从事与业主的工程结算和变更索赔工作,加强合同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台帐,及时收集资料,及时办理签证,及时结算工程款,做到日清月结,特别是对变更索赔项目,一旦结算不及时,日积月累数据越来越大,最终索赔的难度也加大,因此更是要随时发生、随时办理签证结算,减少施工企业在项目上的超前投入,减小经营风险,再综合以上所述,即可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序进行,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施工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方法 一、成本的构成 施工成本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等费用,周转材料的摊销费用,施工机械的使用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工资性质的津贴等,以及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施工成本由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 措施费、企业管理费、规费及税金构成。 二、成本控制的措施及方法 施工成本的控制就是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建设单位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相应的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之内,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其中材料费、人工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和企业管理费等约占工程总造价的80%以上,是施工成本中的主要可控因素,也是我们进行重点分析的对象。规费和税金都是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项目,必须按规定列项,属于不可控因素,本文不与分析。下面就结合施工成本构成分项详细的进行分析“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成本管理,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1.材料费的控制措施 施工成本中材料费约占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60%-70%,是施工成本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进行重点控制。材料费由两个因素的影响,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 1.1材料消耗量 材料用量的控制要严格管理,减少损耗和废品,尽量减少消耗量,在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通过定额控制、指标控制、计量控制、包干控制等手段有效地控制材料的消耗。如钢筋,混凝土等可以通过定额计算消耗量的材料,采用定额指标控制,严格控制在定额消耗量之内。根据工程进度核实工程量限额领料,对超出部分必须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节约部分进行相应的奖励,鼓励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成本。钢钉、钢丝、纱布等零星材料造价不高,可以根据定额消耗量实行包干控制,提高作业者的节约意愿。 1.2材料单价 由于材料价格是由买价、运杂费、运输中的合理损耗组成,所以控制材料价格主要也要锁定市场价格信息、材料采购距离的远近以及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或则水路)实现。采购数量通过招标或询价等方式,一般可向三个以上厂家进行询价比较,根据建设单位和设计要求择优进行选择。 2.人工费的控制 人工费的控制,需要根据定额计算的工程量,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市场人工价格信息和劳务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控制。可以进行劳务询价或者直接进行劳务分包,控制在定额限额之内。其中,人工费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合理组织施工,安排施工计划。可以通过施工时标网络图、横道图进行计划安排,组织流水施工,用合理的节奏防止或减少窝工,节约人工成本。 要结合工程的技术复杂程度选择劳务公司或者在劳务市场招募工人。劳务市场的工人人工费价格较低,但是技术水平不高,组织观念较差,不好协调管理;劳务公司的人员技术水平高,方便管理,但是相对人工费用较高。 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 要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工程项目特点、施工条件,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对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机械使用费主要由台班消耗数量和台班单价组成。要区分自有机械和租赁机械,自有机械台班单价成本由台班折旧费、大修理费、经常修理费、安拆及场外运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其他费用等组成,而租赁设备台班单价主要由租赁费组成。控制机械使用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组织措施 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有效控制实际成本,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进行设备进出场管理,加强设备的调度工作,避免因施工计划不周和盲目调度造成窝工损失、增加施工成本。 3.2技术措施 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施工方案,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防止因使用不当造成的机械故障和损坏。延长机械使用寿命,但是也应避免仅从技术角度选择方案而忽视对经济效果的分析论证。 3.3经济措施 进行经济激励,这是最容易为人们接受和采用的方法,鼓励机上人员和辅助生产工人的协调配合,提高机械生产效率。 3.4合同措施 加强合同管理,进行机械设备包干控制,实行谁超支谁负责、谁延误谁赔偿的责任管理,提高参与各方的责任意识与节约意识。 4.措施费的控制 措施费是指实际施工中必须发生的,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中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非 实体项目费用。其费用的发生和金额的大小与使用时间、施工方法或者两个以上工序相关,并且不形成最终的实体工程。具体有安全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费、夜间施工增加费、大型机械进出场及安拆费、冬雨季施工费、地上地下设施、建筑物的临时保护费,施工排降水费,脚手架费、钢筋混凝土模板及支架费等等。 措施费的控制要结合工 程实际条件确定。工程施工必须消耗的费用,投入的多少要结合对项目带来的效益确定。如投入的模板脚手架租赁费较高,但是它的投入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减少维修和维护费用,减少事故发生,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投入,所以投入较多的费用是正确的。同样工期要求不紧,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不易采用大面积作业提高效率,且安全风险很小就没必要投入较高的措施费,只要能够正常施工就行。还有就是要提高租赁设备的利用率,减少租赁费用;增加自有设备的周转次数,减少施工损耗和折旧费用。但是具体如何投入需要造价工程师结合项目经 理,透过资金的时间价值折算为现值或年值进行综合确定。 5.企业管理费的控制 企业管理费是指建筑安装施工企业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所需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器具使用费、劳动保护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财产保护费、财务费、业务招待费、法律顾问费、咨询费等。 企业管理费是不能形成项目实体的消耗性费用,是最能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指标,是应该重点管理的一笔费用。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管理: 5.1尽量精简管理人员数量 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实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奖罚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5.2加强办公用品使用管理 实行办公用文具、纸张、印刷、邮电、书报、会议、用电、通讯签字制度,按月或季度年度进行各部门对比,奖励节约,处罚浪费和超支。 5.3固定资产及设备要加强维护和保养 确保合理使用的年限,减少年使用费用。 5.4建立统一的信息处理工作流程或服务平台 通过定期例会制度或者企业内部网站处理内部事务,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因信息不流通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协调困难。 三、施工成本控制的总结 建设项目的施工成本控制应从工程投标报价开始,直至项目竣工结算完成为止,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以上所写都是针对施工阶段如何控制施工成本的措施,也是我们主要进行的成本控制阶段。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对招投标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也不能忽视,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全寿命周期和价值工程原理控制工程成本,主要是材料费、人工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项目费和企业管理费。然而建设项目本身复杂多变,且外部环境条件,水文、气象、安全、社会等影响因素众多,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为企业赢取理想的利润。 施工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处理的初探 一、现行挂靠企业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1)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的惶惑。由于既无官方规范可循,亦无权威机构能够咨询,一些新接手挂靠业务的企业会计人员,对如何处理此类业务心中茫然,不知所措;无奈间,只得在半信半疑地惶惑中将此类业务勉强处理。(2)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一是会计处理方法的限制。应该看到,在许多挂靠企业,虽然没有明确的规范指引,会计人员仍在积极寻求一种规范的方法,以求正确地处理业务;但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养的参差不齐,自然也就形成各个自以为是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混淆挂靠经营方式和其他经营方式的界限。如与借用经营方式和内部承包经营方式的混淆。挂靠经营方式的属性在于,财务必须对工程的全部过程予以会计处理,包括收入、成本、工期、款项、税金并处理好与挂靠方、甲方和国家的关系;而其他两种经营方式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属性。因而它的会计凭证要求、会计科目的使用、及税金的计提、缴纳等,相对挂靠经营方式的会计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企业为了便利,常采用此方式对挂靠业务进行核算。但客观上,却涉嫌规避了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个调税的计提。三是挂靠协议效力高于一切。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实务中,挂靠双方的协议往往成为企业会计在处理挂靠业务的最高准则。会计人员须围绕着对协议的落实而设计会计的处理方式。随着协议的五花八门,相应的会计处理方式也就杂乱无章,问题百出。四是以乱对乱,主观故意。出于利益的驱动,一些挂靠经营的企业,利用目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规范的缺位,“发明”了种种使税务、审计人员都感到费解的会计处理方式,以图虚拟收入、成本、利润的增减变化,达到避税的目的。 二、挂靠业务会计处理的探讨 这里笔者进行探讨的主要依据是相关的税法、会计制度、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15号及其他相关制度,并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和对相关业务的调研、分析。案例:A公司(挂靠方)以B建筑公司(被挂靠方)的名义,与甲方开发公司签订了某大厦的建筑施工合同,合同总价1000万。A公司与B建筑公司挂靠协议约定,A公司按合同总价的5%支付B建筑公司挂靠管理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由B建筑公司按实际发生数从账面扣除,所得税双方公司自行负担、自行缴纳。该工程2012年4月开工,同年12月31日完工。 (一)B建筑公司的账务处理 1.挂靠方A公司转来工程用料750万。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750万元;贷记:应付账款———各供应商明细750万元。作为B建筑公司的财务,应对挂靠方A公司转来原始凭证进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业务的真实。同时,B建筑公司应付账款各明细账的设置必须是确实对项目实施了供货的单位。因为:(1)有利于B建筑公司对项目的供货动态、供货质量、工期进行管理。(2)有利于真实反映项目成本各明细的构成,防止虚假。(3)有利于落实企业间的相关结算制度并“不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这里,必须杜绝挂靠方A公司代替供应商开发票给B建筑公司的财务,并要求将货款直接打入该公司的行为。2.2012年12月31日,该项目完工,确认收入、成本、相应比例的管理费,并开具发票给甲方:借记:主营业务成本750、工程施工———合同毛200、工程施工———挂靠管理费50;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挂靠经营1000。在上述会计处理的分录中,我们应该看到:(1)工程施工中的合同毛利,就其经济属性,亦即按其权益和义务来说,应当归A公司所有,并非归B建筑公司所有,所以B建筑公司最终应进行将其归还给A公司的会计处理;(2)同理,工程施工中的挂靠管理费,应当归B公司所有,因为B建筑公司用其资质对所建项目进行了管理,保证了该项目质量的达标,按约定取得的合理收益。且这个管理费也是能够被确认、计量、和反映并最终构成该公司的利润的。同时,这也是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3.假设营业税为3%、附加税为营业税额的13%,计提流转税。合计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000×3.39%=33.9元;(会计处理从略)。4.收到已结算的合同价款。借记:银行存款1000;贷记:工程结算1000。由于(1)项目的整个核算都在B建筑公司账面进行;(2)防止将银行账户违规出借;(3)便于B建筑公司对项目质量的监管和保证;(4)保证履行因该项目而发生的各项债务;(5)其他可能导致B建筑公司承担风险的因素。所以,甲方的结算款打入B建筑公司银行账户后,必须由该公司支配。5.支付各项挂靠方A公司转来的料材费。借记:应付账款———各供应商明细750;贷记:银行存款750。B建筑公司必须将款项划入各供应商银行账户;其他费用可参照此原则处理。6.将工程施工科目余额和工程结算科目余额对冲。借记:工程结算1000;贷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750。工程施工———合同毛利200、工程施工———挂靠管理费50。7.最后,应当将归A公司所有的毛利200万元在扣除流转税33.9万元后划归A公司,并将其开具的发票进行会计处理:借记:主营业务成本166.1;贷记:银行存款166.1。而此时,在B建筑公司的账面上,该项目的实际核算已完成;A公司取得毛利166.1万元,B建筑公司取得挂靠管理费50万元。 (二)A公司的账务处理 相对而言,A公司对上述业务的会计处理则简便得多。具体需结合A公司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主营业务种类的不同而作不同的会计处理,此处不再赘述;但其基本环节应当包括四点:首先,开具发票给B建筑公司,并确认当期收入;其次,计提并缴纳相应的流转税;再者,确认必要成本费用。一些为取得上述收入而发生的零星开支,包括工、料、费,及因订立合同而发生费用等,因数目小,或因原始凭证的限制,而不便交由B建筑公司作会计处理 进入合同成本的,均应当予以归集,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最后就是计提并缴纳所得税。总之,挂靠经营方式已蓬勃发展于我国诸多行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业,成为该行业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经营方式,体现了改革开放中我国新型经济基础的构成。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则是上层建筑,理所当然,应关注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因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为经济基础提供积极、能动的服务;而绝不应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无疑,挂靠企业会计处理的规范,对税收漏洞的填补意义较大。若挂靠双方企业的会计处理按上述方法予以调整、规范,则本文所述目前挂靠企业会计处理存在的诸多问题,相信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探讨,而要从根本上、系统地解决此类问题,保证国家税收的入库,必须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予以规范。 施工企业论文:论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革命和网络经济使市场呈现全球化趋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先进的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不仅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技术管理密集型转变,更重要是把企业文化作为整个企业的灵魂,着力打造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的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变化积累形成、体现本企业鲜明风格个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整体形象、整体发展水平、整体工作特色、企业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力量源泉。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其企业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1.施工活动的流动性,决定了企业文化必然是跨地区与跨文化的,必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2.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员工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深入推广带来了难度,同时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劳动条件艰苦,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3.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加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各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隐蔽工程除了有限度的检查外,主要还是靠施工人员的负责和自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要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 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现代工程项目建设日益规模化与复杂化,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施工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建筑企业应当顺应潮流,加快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2. 确立符合实际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前提。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把握着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企业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具体内容应涵盖以下: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的,并为整个职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在企业运作中作为“无形的手”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 2)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整体感受与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吸纳、招收优秀人才,亦可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3)以人为本:建筑施工企业队伍分散、项目点多、作业面广、施工战线长、人员流动大、管理跨度大。在作业上,工程工期紧,交叉作业多,各工序繁琐,管理难度大。在工作中,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高空作业多,危险系数高。在生活上,职工远离家人和基地,长年在外频繁流动,夏顶烈日,冬冒严寒,生活单调。他们最需要理解、尊重、关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关怀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职工通过愉快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双赢的目标。 4)工地文化:工地是建筑企业的基层,亦是建筑企业的“窗口”。工地文化是一种具有建筑特色的文化现象,它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工地文化建设。开展工地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配备电视机,建立娱乐室,设置报栏,开展“青年突击手”、“技术岗位能手”竞赛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创建文明工地和“安康杯”竞赛活动,突出安全文化,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悬挂张贴。建筑企业只有将工地文化扎扎实实做好,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心中。 3. 制定明确细致的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细致的企业制度,它应当侧重于规范员工在工作时的具体操作和工程项目的各种具体指标。施工的过程本来就是繁琐复杂的,配料合理、施工科学更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准则,没有科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优质的工程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健全各项目管理制度,让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4.企业的团队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团队的精神体现,一个企业没有团队精神将是一盘散沙,未来企业间的最高层面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优秀的团队,优秀团队的成员思想必然是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整合到一起的。施工活动的艰苦性与复杂性注定了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因此,加强团队建设,对建筑企业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地努力,并以此为基石,树立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优秀的工地文化、加强团队建设,唯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竞争中取胜。 施工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完善策略研究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企业内部所实施的一种自检与管理行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作用与影响,使企业内部各种业务与经营活动能够更为全面而直观的展现出来。由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经营活动实施有效性管理,能够排除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的不利因素,进而对企业发展形成一种保护。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是一项更为独立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其根本作用是改变企业自身的管理与经营环境,使企业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同时改善企业内部的运行环境,促进企业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能够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经营效率得到提升,并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增强企业的正规化管理,并以财务报告等为手段来督促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内部管控。 二、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现状 1.经济责任审计的确认与咨询的作用不显着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仍然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但内部审计工作绝不仅仅是以财务报告就能够将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情况全面的反映出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较而言,并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如果在对企业审计或者项目进行审计时,缺乏内部的相关配合,这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极为困难的。 2.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部分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通过审计查出企业内部运转存在问题,不过却没有给予足够的的重视,导致企业遭受到一定的损失。很多企业的专业人员数量有限,且专业性不强,导致在企业实施内部审计时,没有将内部审计的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 3.审计人员管理意识偏差弱化了内部审计地位 多数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利润,对企业经营所给予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却忽视管理。企业所参与经营的项目,多是采用事后管理,且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的限制,对内部审计中的投标竞标、工程造价、资源配置与管理都没有形成有效的认识,形成的财务报表不规范,导致企业管理内容的缺失,这在建筑企业中比较常见。 4.内部控制环境差 如今,正值我国经济的转型期,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道德观碰撞比较激烈,受利益驱使,部分企业领导者目光短浅,对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这体现在内部控制方面就表现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不力,没有将我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所获得的效果也极为有限。 5.内控制度执行不得力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高度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尽管企业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如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水平,那么内部控制所获得的效果就极为有限,无法对经营与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加以应对,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无法将其作用全面、具体的展现出来。 三、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工作 在企业外部监督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相关执法与行政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注册会计师事业的专业水平,提升企业审计工作在专业性。此外,还要依托于社会力量来构建企业审计与监督体系,增强办理会计事务人员所拥有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违法乱纪现象要及时加以曝光,通过各种有力的监督手段来督促和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所具有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应及时向董事会、总经理汇报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情况。董事会具有任聘的权利,而总经理则没有这种权力;若企业内部运转存在严重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直接汇报给董事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董事会的权利,使企业内部权力得到平衡,也能够使审计部门的地位得到提升。 3.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 为了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企业中顺利推广和实施,企业要构建审计工作考核制度,依此来增强个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人员对审计工作操作在规范性。对各种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对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要严厉对待,并且与职务调整紧密联系起来。 4.做好财务审计工作,向经济效益审计方面逐步发展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财务审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财务审计能够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情况查缺补漏,有利于企业完善和强化内部控制。尽管国外内部审计与经济效益相关联,但国内内部审计处于初级阶段,仍然要以审计为中心,经济效益作为重要参考而不是指标而存在。 5.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内部审计是实施企业管理与监督的重要方式,不过在具体的工作中存在执行力差的情况,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财务审计而向管理局提出可行性的执行方案与策略,对企业内部存在的漏洞与不足进行补充,对各种欺诈、舞弊行为进行有效遏制,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最为重要的职责所在。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状况进行考察,对已经出现或者潜在的漏洞或者违规现象进行审查,这是内部审计日常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 施工企业论文:施工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作为施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有经营管理之道,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是企业真正实现自负盈亏,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因此,不仅要重视企业的赢利能力,更要重视合理地使用资金,通过财务管理的各种措施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的良性循环。 一、施工企业资金紧张形成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施工企业施工任务相对饱满,虽然发展迅速,产值不断递增,但资金周转不畅,经济效益不佳仍是许多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资金紧张形成的原因很复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竞标压价,行业利润率偏低。目前,由于建筑市场僧多粥少,为了达到中标目的,许多施工企业纷纷竞相压价,有些投标报价低于工程预算甚至低于成本价;由于低价中标,使企业获得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造成施工企业的行业利润率较低,加剧了资金紧张的程度。再加上施工企业中标后,需预先支付一定比例的投标保函押金,而且占用时间较长,一般要等工程竣工验交一年后才能收回;另外,业主还要按工程总价的5~10%扣质量保证金等原因,使施工企业往往有大量的资金游离在外,长期不能参与企业正常的生产周转,造成流动资金紧缺。 (二)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周转时间长。目前,施工企业一部分工程款总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并且完成的产值越大,应收账款数额越大,再加上部分业主因资金不到位等原因,致使无法按期支付工程款,使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更是有增无减。由于施工企业本身特点,工程结束后对遗留的债权,一般都由原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去催收,而项目人员流动性较大,施工企业若再不重视此项工作,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没有指定专人负责,时间一长,很容易变成坏账、呆账无法收回,严重影响了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 (三)固定资产投资盲目,造成资金流失。有些施工企业一味追求社会效益,不考虑企业的规模和承受力,没有有效调度和使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只要揽到新工程,就贷款购置新设备,工程下来没活干就造成设备闲置浪费,同样把“活”钱变成了“死”钱,超越了企业资金的承受能力,使企业背上了沉重包袱。 (四)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流动资金被不断吞噬。施工企业传统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有些项目上马之前,没有科学的组织施工管理,核算体制不健全,部分领导素质偏低,决策失误,使本应按计划正常进行的施工,一拖再拖,导致间接费用支出增大,直接影响了预定成本计划。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事前开支无计划,事中无控制,事后无考评,企业领导决策的随意性大,成本管理实施力度不够,责任成本管理如同虚设,使项目不但没有为企业创造货币积累,反而需要企业大量的投入。有的在签订外包工程合同前,不进行成本预测,造成单位分包工程造价高于中标价;有些在选择施工队伍上缺乏必要的资质考查,领导把关不严,不按财务规定办事,乱批条子,造成超拨工程款,最终分包队伍一走了之,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五)摊子过大,多头开户,分散了企业资金。施工企业的特点是流动频繁,高度分散,有些单位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开立的银行账户就有近百个,有的在同一地区施工,也多头开户,缺乏统一管理,造成资金严重分散,影响了企业资金的筹集、调配和使用效率。 二、解决资金短缺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树立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意识。现代企业管理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或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它需要对任务的执行进行全过程的监控。而传统的企业管理只注重结果,忽视投入,形成企业直接费用支出经常超定额,间接费用更是居高不下,最后导致企业没有效益,资金紧张。因此,要适应市场变化的形势,迅速完成粗放型到集约型管理模式的转变,提高领导层资金管理的意识,更新理财观念,适应市场要求。 (二)强化资金的内部控制与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内部资金的管理。在使用上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年初根据经营计划结合实际编制资金计划,日常按计划进行控制,要做到:严格资金审批,建立“一支笔”的审批制度;严格按计划控制,确保计划的严肃性;建立资金管理制度,使资金的管理逐步由“人治”向“法制”化转化,达到制度理财的目标。加强资金使用的检查与分析,减少资金使用风险。 (三)做好工程预测,减少资金投入。在工程投标中,一是对垫资施工的工程项目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和预测,看垫付的资金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收益,能否抵偿所支付的利息,尽量杜绝盲目垫资,造成资金紧缺和浪费;二是对投标工程要进行成本预测,搞好量本利分析,避免盲目上马,导致工程亏损,增加资金投入;三是签订的合同内容要严谨,条款要齐全,执行要有力。外包工程要进行价格测算,不能超出中标单价,进行外包同时要防止超付工程款,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四)加大清欠力度,防止资金沉淀。施工企业要加大清欠力度,包括对在建工程和已完工程,确保资金正常回笼,要做到:1及时办理竣工工程结算,核实业主拖欠工程款数额,组织专门清欠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实行奖罚兑现;2要防止新的施工工程款拖欠;3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追回拖欠的应收账款,减少企业损失。 (五)建立企业内部调度结算中心,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资金分散不能集中使用,也是资金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为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施工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成立资金调度中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和章程,运用经济手段去管理经济,运用资金使用杠杆去管理资金。单位内部的筹集、调配、使用及需要到银行借贷都必须通过资金调度中心来进行。成立资金调度中心,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限制各下属公司在银行多头开户,该并的要并,该撤的要撤,将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资金的造血能力。 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各种融资手段,来缓解资金矛盾,合理使用银行贷款,但必须确保规模和数量,合理的利用商业信用使用资金的浮游量等 财政手段,暂时缓解资金压力。 总之,造成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应从自身抓起,从内控制度管理方面找原因,必须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通过理财的各种策略,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施工企业论文:浅论关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 如何加强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控制,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目前非常紧迫任务。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以及成本管理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与坏,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通过对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获取生存能力,需要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施工企业市场全面开放,全面施行招投标,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已经很小,施工企业要想创造效益,现实的途径是强化内部管理,挖掘企业潜在效益,必须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一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按照预定的计划,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指导与监督工程施工的进度。成本控制是以避免浪费、增产节约为原则,追求经济有时效性,还能控制工程项目的开支在规定的标准与原定的计划内; 成本控制还能保证项目的盈利,因此加大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力度,对企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认识对于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否贯彻落实工作,工作是否进行得顺利,思想认识都对其有重大的影响。思想认识不足的体现主要有:注重工程的经营开发、而轻视轻项目的风险;重视增加收入、而忽略了节省开支;成本控制的工作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某个部门的事情;成本控制的工作只停留在语言上,没有实践;成本控制管理过于严厉,影响了员工的利益等思想,这些认识都能使成本控制在管理上的执行力减弱,导致成本控制在管理执行上的效率不高与效果不佳。 (二)轻视事前预测环节工作,计划制定不到位,成本控制目标欠缺细化 企业不进行事前成本预测及成本计划,使得成本控制没有目标,管理存在随意性。不按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实际的成本控制中无法细化到分项工程及主要成本控制点上,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 (三)控制措施的执行力不强 在工程进行前,缺少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规划与预算,工程中标之后,也未依据工程项目的真实情况,做好调查研究的工作,对成本进行规划与测算。在工程进行中,对工程成本的控制执行力与监督力均不高,不按照生产计划与定额控制成本进出的数量,并且在选取材料供应商时也不按照程序招标,采购的材料也缺少足够的市场调查。 (四)奖罚力度不强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不能得到落实,主要是因为没有把工程项目的责、权、利结合,而且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关于成本控制的管理部门,不能明确工作职责。奖罚不按照规定执行,奖励的力度薄弱,处罚的力度也不强,没有很好的激励与约束的作用,致使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成本控制。 三、提高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加强对成本控制的思想认识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里,提高对成本控制的管理是必须的,因此企业的各个部门与全体员工应达成共识。并且应有效解决成本控制在管理工作上的开发及项目风险关系,让员工意识到加强对成本控制的管理同企业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企业共同参与对成本控制的管理。 (二)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 发挥成本控制职能确保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确保执行力贯穿全过程。首先,实施项目成本预测,可以为施工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编制项目成本计划提供依据;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计划和成本管理目标;再次,目标成本的制定细化分解到各分项工程,按照成本核算的内容细化成本控制目标,依据施工计划将成本目标分解到基层施工组织,编制项目部费用收支控制明细表,以落实相关的成本控制责任和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三)完善物质材料采购机制,实现经营方式创新 施工企业论文:施工企业在工程监管中的实用性 加强图纸会审能力施工单位在接到施工图纸后,应该从整体上以及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要素实施图纸的审查工作,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实施施工图纸自审。项目部的技术负责人要及时地安排与组织技术人员以及各个专业的班组长读图自审,形成一个详细的各个专业的书面读图记录之后,再报出多方进行施工图纸会审。(2)相关的分包单位均要参加,对会审当中提出的问题与回复要做好图纸会审记录。通过2次会审,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设计单位的设计意图。施工单位要及时地提出施工图纸当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感到比较模糊的地方,明确施工过程当中的施工要点,及时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图纸审查,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对高架桥施工地区的地质资料等环境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检查了设计图纸是否齐全完备,施工图与总平面图的几何尺寸、标高、位置是否符合,建筑图与电气、给排水、结构等相关专业图纸是否有出入。(3)对于一些结构非常复杂、施工难度特大或者是重点施工部位,在施工图纸会审前2周要将全套的施工图纸送至公司总工程部,在图审的时候要通知总公司办公室或者工程部派专员来参加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 我们对工程施工管理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想很好地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就需要我们对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各要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其详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关于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强制性措施,也是建筑施工参照的基本标准之一。制定法律法规的细作,加强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对于规范工程建筑市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能从根源上加强工程施工企业的作业能力,从而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健全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也能够使得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有硬性的制度可以参照,这对于从根本上加强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建筑材料作为构成工程主体的基本元素,对其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也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建筑材料实施管理主要通过这几个步骤:首先,对建筑用料的采购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对于采购人员的选择和采购过程的监督应该本着谨慎、科学的原则。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中最大的成本支出,适当提高材料的性价比,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其次,提高对施工现场中的原料看护和保存的工作水平,防止因为雨淋、受潮以及盗窃等现象给施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最后,加强对建筑用料施工前的检验,对于达不到施工要求的原材料应当不予使用或者进行更换。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和标准,国家相关部门早已出台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也有了一整套既定做法。 但是,一般的工程上,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严格地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意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高质量意识和监督意识,使各个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端正思想态度,明确监督部门对施工管理、组织设计、工程质量以及整理资料等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内容主要有质量检测、组织策略、工艺流程、施工技术方案等。工程施工方案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的施工质量,这对于工业建筑工程来讲是一个核心部分。因此,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必须把质量控制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设计,对于施工存在的经济效益以及难题等,要在施工方案设计的环节予以正确的控制,实施有效的技术、经济、管理、操作、工艺等措施,以保证工程符合质量要求。质量管理计划是专门针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管理计划安排,具体的做法主要为对施工的环节进行细分,并安排具体的管理人员,科学合理地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工期进行质量上的监督与控制。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做好施工计划也能切实地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建立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团队人才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只有高水平的人才才能确保高水平的管理工作。由于目前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致使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低下。建立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团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着手:一方面加强人才的招聘。另一方面,建立内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培训计划。提高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提高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先制定关于建筑施工人员、物料、机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颁布实施,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采取严格的奖励、惩罚措施。其次,施工单位加强与监理部门、建设单位以及国家安全监督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对工程的建设前、中、后期进行协同管理。最后,对质量管理的结果进行定期的评价与检验,对管理的过程进行再管理,更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 建筑施工管理是一项涉及环节众多、工作量大以及实施控制难的管理工作,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有效的措施还需要根据施工的环境以及工程的实际需要来综合性地制定,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加强对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为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实施提供理论性的指导,并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体系。 施工企业论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合理地组织会计核算形式是做好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正确、及时地编制会计报表,满足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建筑施工企业也逐渐增多,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在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有利于未来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监督;素质;会计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承担较大的项目建设风险,且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因此其会计核算比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更加复杂。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全面把握工程实施的财务状况,就要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以便为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可行性依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普遍存在监督不到位、经营者不重视及会计人员能力素质差等问题,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及问题,在掌握了影响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分级核算,因为施工企业生产存在着地点不固定、生产分散及流动性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将施工生产与会计核算进行结合,并科学合理地反映施工生产的经济成果,要求建筑施工企业采取分级核算方法;二是单位工程成本单独核算,也就是施工企业会计需要根据每项工程分别来核算成本,分别考察不同工程的具体特点,同时使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的计算口径一致,便于进行分析;三是分阶段进行工程成本核算与工程价款结算,因为建筑施工工程存在着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若在工程全部竣工后进行成本核算与价款结算,就需要施工企业预先垫付大量资金,这会造成工程施工中的资金供应问题,也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各阶段经营成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工程成本核算与工程价款结算,根据已完成工程情况分期核算,并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未受重视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及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建设成败,其经营理念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效果具有较大影响。根据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管理者并未真正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导致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十分普遍。而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管理者认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为资金运动,只注重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忽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各部门协调沟通不畅,财务部门只能依赖于施工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核算,这就极易造成成本核算失真,进而影响管理者的经营决策,甚至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2.2 建筑施工企业监督不到位 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保障企业财会秩序的基本条件,也是会计核算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现在,仍有一些企业并未在内部监督中明确各自职责,甚至有些企业都未能建立或执行内部监督制度,而外部监督又过于形式化,最终造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处于无监督状态。久而久之,有些企业就会为节约成本等,或不遵守会计准则,或一人担任多职,严重影响会计核算质量。 2.3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能力与素质不够 近些年来,建筑施工企业财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但很多企业也只是关注财务人员数量,却忽视了人员质量。财务人员或不具备执业从业资格证,或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或实践能力差,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人员管理中,忽视团队培训,尤其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一些专业性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一味固守陈旧理论,必将影响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3.1 转变理念,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为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所需的会计核算机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能形成科学的成本效益观、风险收益均衡观,主动接受会计核算新理念,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各施工企业应不断改进会计核算相关制度,通过各部门在结构与权额上的相互协调进行资源配置,严格控制企业生产成本,树立会计核算的新理念,认真学习与贯彻新会计准则,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3.2 推进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应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施工企业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会计核算工作化繁为简。 3.3 加强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完成情况有着密切关系,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人物。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在会计专业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对其进行培养;二是加强现代化管理思想宣传,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保障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核算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正确认识会计核算特点及存在问题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基础。因此,本文从会计核算特点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施工企业论文:有关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和措施研究 1.引言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大城市修建地铁成为城市建设的风向标,地铁施工项目剧增,施工企业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当前地铁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负盈亏压力较大,竞争激烈,为了在行业中站住脚,要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地铁施工企业总体来说还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为确保地铁施工企业稳定快速发展,要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认清当前形势与问题,探寻地铁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新路径。 2.当前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2.1人力资源布局风险 总体来说,地铁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不当,没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国内地铁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待遇很低,不能长期留住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详细说来,有关数据表明,整个维修队伍人员分布不均衡,三线员工很多,二线员工懈怠,一线员工紧缺,这种局面显然是不科学的,况且企业员工(技术工人)整体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再学习能力相当落后,而一线员工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再学习的动力。企业没有技术性人才,技术密集型企业没有技术人才是很难发展的,所以要优化资源配置。 2.2人员招聘及培训风险 地铁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招纳贤才时未考察好人才的能力及才能,没能招到对口的人员,为合理分配人员埋下隐患,况且现有企业在招聘及培训人才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招聘人才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基础知识,很多学生都是专业知识扎实而实践能力较差,我们要重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才利于维修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加企业的效益。在人员培训时,要使员工充分认识企业的宗旨、文化、前景,要有实际性的内容,使员工对企业有信心,调动员工为企业献身的积极性。 地铁施工行业由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市场经济体系,同样其绩效管理体系也要随之改变,以改以往的考核方式,要明确考核目的,统一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方法,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体系。原有考核方法一般是主观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显然这是不公平的,不能反映人员真正的表现情况,导致努力工作的员工还没懒散员工得到的报酬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减小甚至会仇视企业,整个企业会不团结,技术性人才可能会考虑换工作,企业剩下的都是工作懒散的员工,造成懒散的工作氛围,企业效益显然会下降,影响企业发展。 2.3风险管理文化尚未建立 要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要全面理解,不能片面。虽然企业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不代表所有企业都有成绩,仍有少许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成效,其员工没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会导致参差不齐的现象,每个员工有不同的理解,片面的抽象的甚至是扭曲的,所以要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要达到全面统一的认识,并且要大力开展文化活动,让员工参与,使员工受益,这样会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每年都要开展几种文化活动,在工作的同时享受文化活动带给的快乐,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文化体系。 3.施工企业中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效力提升的途径 3.1建立合理的岗位设置和薪酬体系 要依据生产需要,将岗位的设置合理化,也要参考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综合起来安排职位。要提高技术水平高、能力出众的的待遇和一定程度上的升迁,让其掌握一定的权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尝试对部分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充分发挥流程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公司人员的团结性,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确保公司快速稳定发展。 另外现代人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方面。但就目前地铁施工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看,都不可能建立如此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为了适合目前企业现实特点,降低管理成本,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POSITION )职责、工作绩效(PERFORMANCE)考核、工资(PAYMENT)分配等方面(简称“3P模式”)。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避免地铁施工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 3P模式的内涵及操作步骤为: (1)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职务分析,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职责。开展职务分析,应收集以下信息:①工作内容是什么;②责任者是谁;③工作岗位及其工作环境条件等;④工作时间规定;⑤怎样及操作工具是什么;⑥为什么要这样做;⑦对操作人员岗位职责与任职资格,如生理、心理、技能要求是什么; ⑧与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关系要求是什么。 (2)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设计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考核工具一般以表格的形式体现;其考核结果以数字的量化形式表达;考核形式最好采用员工个人、部门、直接领导、间接领导共同参与的立体考核形式;考核方法主要有360度考评、目标考评(MBO)以及关键指标考评(KPI)等;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可以涉及整个企业、部门及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个人,同时,面谈是十分必要的。 (3)使用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乃至奖金发放方案和工具。此方案的设计涉及三部分:①考虑保障员工个人的基本生活,这是员工所得的固定工资,同时也体现了国家的有关政策;②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及员工的相关情况,使用面谈或宣传的方法,为相关的岗位设定可变的工资待遇;③综合考虑整个企业、员工个人和部门的经营业绩,根据这三者的业绩情况,设计相应的员工薪酬中可变部分的发放方案。其中关键 的是如何确定三者各自所占的权重系数。在这里可以有效地体现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思想。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林泽炎博士给某电子公司制定薪酬发放方案为: ①根据对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析,和每位员工面谈,确定每个人的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额;②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确定公司、部门及个人业绩系数;③按“基本工资十岗位工资×公司系数×部门系数×个人绩效系数”的方案确定各位员工的工资额,并按时发放。 3.2建立科学的人员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管理培训工作人员,优化管理机制,第一步就是招聘新成员方面,分析并优化原有的人才引进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制度,只有将基础打好才能引导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定期引进新人才,为企业注入新思想,用年轻人的热情来感染老一辈的工作积极性,新老合作可以提高企业创新意识。校园招聘时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考虑其实际操作能力,以综合能力为标准;社会招聘时要综合考虑人员的工作经验,所做项目。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企业引进所需人才,这样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地铁施工企业涉及多方面内容,如勘查、规划、具体施工等,其技术性较强,企业的核心就是技术,因此,对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所需的是高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管理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为解决管理不善的问题,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重新布局人力资源的分布,可以向其他在人员管理方面优秀的国外地铁施工企业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家为企业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员管理方案,帮助管理部门设置人力资源,使员工更好地为公司服务。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使管理的具体环节有序化,管理措施具体化,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也要使员工得到实际的利益,建立奖励制度,让员工尝到甜头才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从经济上奖励工作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员工,或者给予职位的升迁,让其当组长、项目经理等,让其掌握一定的权利,给予一定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可以进行某些工艺的创新,调动同事工作的积极性,使整个团队更加团结。在企业文化方面,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使员工感觉到企业就是家,找到存在感、归属感,做到以人为本,使每一位员工得到尊重。确保员工安心地工作,激发员工的使命感,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公司创造价值。 3.3加强培训 根据以上措施引进新的人才,然后要加强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虽然招进来的都是高素质人才,但其实践操作技能要重新培训,况且地铁施工技术不断更新,掘进方法和盾构技术也逐渐优化,为掌握最新的维修技术,需要保证员工能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增强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所以,人员入职前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要建立完善的入职培训体系,让每一位员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每月或每个季度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使员工的技术不断更新,紧跟时代潮流。与此同时,也要定期开展全体员工大会,将最新思想及技术传授给员工,并采取相应的方式考核并检验员工的培训效果,例如专业考核、实践操作,提高员工对培训的认识,为以后培训打好基础。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才能保证员工学到真本领,提高专业水平,总体素质,有利于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只有员工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同行业中站住脚。 3.4建立企业文化 在重视员工技术的同时,也要关注工作人员的心理归属感,确保员工视公司为自己的家,同事为自己的家人,增强自己工作的责任感,让员工发挥自己在公司中的价值,懂得与同事的合作,做到互利共赢。只有这样,员工才会甘愿奉献自己的所有,一心一意为公司服务,公司才能发展。工作人员在一个企业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而单枪匹马是不行的,需要团结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让企业更好地发展,只有员工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开发技术,集思广益,提高创新意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实力强大的企业反映其背后是团结合作的员工,团结合作的员工是企业良好的文化培育熏陶出来的,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4.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部门管理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发展,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地铁施工企业,能否科学有效地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步棋子,所以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要做好,针对不同缺陷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长远发展。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二者既有一些相同点,也有很不同点。本文就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不同点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二者相互吸收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发展,进而对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作一探讨。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 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 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 时间价值,风险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 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 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 物,主要是资金/,!/运动 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 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 整个企业 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究范围 内外部管理并重 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 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 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财学。 那么,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日益紧密结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理财学具有什么特点,其未来学科地位怎样呢?应该说,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科学特色。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学科特色。理财的对象是资金的获取、资金的物化以及企业财物的货币化,它跟金融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企业必须注重理财,在金融市场上以最低的成本筹集资金,或者用本身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抵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更好地培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理财人员需要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需要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对企业的筹资、投资等作出迅速的调整。这些都要求企业对面临的各种外部或内部金融风险有比较准确的预测,对金融市场上的具体操作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在生产管理向资产管理、资本营运转化日益明显、资产证券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显得愈益重要。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国际化尤其是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理财与金融的关系会更加密切。顺应这一必然趋势,企业理财学将不断得到发展,有可能成为管理与金融紧密有机结合的重要科学。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风险及规避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 1.投标阶段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存在较多不规范操作的陋习,部分企业为了在项目投标上占有优势,其标价往往压得较低,不断缩小利润空间。还有就是部分企业自身投标预测存在错误,在方案决策上存在较大的漏洞问题或资金预算错误,这些都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利润,给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另外,建筑业主出于资金与施工质量保障等层面的考量,一般要求施工企业先期垫付一定的施工资金,同时还要求交付一定的履约、工程质量等保证金。在这些财务压力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亏损问题的出现,甚至部分项目在中标承接后,其亏损已经属于必然问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 2.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需要把相关项目进行分包或选择相关协作单位。这时,如果相关分包单位与协作单位无法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延期、机械设备消耗过大以及施工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出现时,往往会导致实际效益和预期收益出现较大的差距。另外,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损耗与维修费以及管理费等无法全面预算控制,导致施工成本超出预算范围,使施工企业的亏损问题较为严重。而企业在财务核算工作上,对于合法票据归集不全、账务操作处理失误等问题也造成流转环节的增加,使企业的纳税调整增加,不利于企业税收有效筹划。 3.工程竣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上,无法根据项目预期完成竣工验收办理、竣工决算编制等问题时,都会导致建筑工程财务结算工作严重滞后,进而无法按照合同及时收回项目结算尾款,使企业的资金贷款利息无故提升。同时由于项目保修根据竣工交付开始算起,如果无法按时办理竣工验收时,将会延长项目保修时间,进而有可能增加工程保修费用,提高企业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潜在性风险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相关规避措施 1.加强投标的财务有效管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企业能否在项目投标上脱颖而出,关键是看其投标方案的编制是否合理,标价是否在项目业主计划承受范围内。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工作前,要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预算预测,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标价。而在投标方案中,对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成本、材料选购与应用、调度生产以及工期计划等要详细列举。然后财务部门在掌握标价与相关计划方案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资金预算方案与成本费用开支管理计划,针对不同时期与项目计算出实际施工成本,使人、材、机等成本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上,真实反映出项目的盈亏情况。另外,还要做好财务资料的记录与保持入档工作,为项目的税务稽查与会计审计等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加强法律法规的运用 法律法规作为市场规范前提条件,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时,一定要熟练掌握有关内容,为自身的利益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对于分包项目与协作项目,企业与各单位要做好合同的签署工作,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后期纠纷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问题。另外,企业与其他公司或单位存在经济业务活动时,财务人员要充分考虑相关业务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关系,其中如果存在优惠政策时,要强化利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 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要强化会计主体的全面统一工作,要求协作单位执行报账制。在我国《建筑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除了个别专业可以分包外,项目主体工程在中标后,不能再进行转包与分包,而相关专业项目分包的工程价款要保持在工程总价款的30%以下。因此,在财务核算工作上,一定要以中标企业为主体,以各个项目为单位,要求协作单位或分包单位做好及时报账工作,从而对外统一公布会计信息,避免违规问题的出现。 对于每一项目的施工,一定要及时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与资料,在整个项目接近竣工阶段时,要根据所签署合同的竣工验收标准整理相关财务信息。在完成全面核算的前提下,要及时交付施工企业与业主审批,避免竣工延期问题出现的同时,还能及时收回工程尾款,切实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4.加强内部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在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上,相关人员技能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与风险问题的概率。例如,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核算审计以及纳税等都属于其工作范围,在实际工作上,其是否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概率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上,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前,要针对相关项目进行培训工作,让每一个财会人员掌握知识岗位标准要求。 5.审时度势、谨慎投资 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高风险的特征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实际工作上,企业管理层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决策能力,通过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把握,把握市场动态,让自身的项目施工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并要勇于创新、开拓经营,在谨慎与创新有效结合下,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经营规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与积极规避属于整个施工经验层面的 战略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项目利润。因此,在实际工作上,相关施工企业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现有针对性的把握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好及时的规避工作。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论施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建筑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一批大型国有施工企业集团公司如中建集团、中冶集团等,在国内、国际建筑业市场上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急切要求建立和现代经济相吻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产生了与施工企业集团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采用各分子公司、项目部逐级上报的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施工企业集团来说,工程项目业务量大,数量多,工程内容包罗万象,施工地点远近不同,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甚至国外;工期纵横交错,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对企业来说,资金流动性大,出入频繁,因此,资金的运作管理尤为重要。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政策能有效地贯彻执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用何种模式成了集团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集团二级分子公司多、项目部多,而施工地点不集中,为防止财务管理分散,人员难以控制,贯彻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彻底,形成各二级公司、项目部各自为政,失控。因此集团对每个二级公司总会计师、项目部主管会计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有效的形成分散与集中、粗放与集约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企业财务总部与二级公司、项目部财务独立核算之间的分散与集中二者之间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二、制定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财税政策,实现公司及下属各内部单位在会计科目使用、经济业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等方面的规范统一,明确真实、完整地提供更有价值、更快捷的会计信息,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组织业务骨干,编写符合公司经营特点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和统一公司及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公司财务人员提供一本会计核算及工作指南,例如中冶集团为财务人员配发了《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会计制度》。 三、制定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是一个以工程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要求,财务体制在操作上应引用以工程成本为中心的财务模式。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项目利润目标为导向,细化成本管理措施,告别过去那种粗放的甚至是虚无的成本管理工作,树立集约化的管理理念,落实科学而规范的成本工作。 1、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应该在每一工程项目开工之前,简便可行,节约成本。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及项目环境,方便可行的施工方案,预出项目的操作成本、项目费用,制定出项目利润率。 2、项目部根据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所测算的成本总额,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原则进行。 3、各项目部及下属各单位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成本与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预算的成本,提交公司领导批准,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调整,几经平衡、调整后,最终与公司经营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4、建立施工成本责任制,对成本进行细化,落实到班、组、个人,进行成本考核,建立成本考核及奖罚制度,同时对成本的超支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公司应对预算的执行的情况采用双轨制进行记录,即对每一笔的财务支出均能在系统及财务软件系统中同时记录。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的“过程管理”。 四、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合同是一切业务发生的纽带,驾驭业务的全过程。合同的签订不应以单位某个人而决断,而要集体参与决策。因此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的制定、监督合同的执行、工程竣工的验收。首先,施工单位项目多,工程分散、工程量变化大,涉及面广,合同种类多种多样,有人工费包干的,有总价包干的,有按实际工作量结算等合同。因此财务人员要掌握工程内容,熟悉工程环境,掌握市场信息。其次,合同的签订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主要审核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否按规定和批复的范围、内容办理支出;项目的实施进度与资金的使用是否一致,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是否组织验收,资金使用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防范资金的风险,控制合同的违约和违规。 五、注重财务、税收筹划成效 任何施工单位既面临企业责任也面临社会责任,这种双面性,促使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企业要注重财务 计划、税务筹划相结合。 在工作中既要全盘考虑效益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又要为国家创造价值即社会贡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交纳各种税款。施工单位如果仅仅存在单个项目而言,税收筹划是简单不过的,因为施工项目涉及到的税种仅有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合同印花税以及代扣的个人所得税、劳务费,但是当施工单位有多个项目,并且项目不在一起,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税收涉及到的不纯粹是税种的问题,还有税率、税收的清算汇缴、纳税地区分配等等,这些有关财税问题要充分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监控和检查、事后核算和总结,充分考虑到现金流的问题,同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更好地合理避税,为企业工程项目赢得现金,能使工程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六、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施工单位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多达几个甚至几十个,有的施工企业往往以项目设置项目经理部为一个内部独立的核算单位,全面领管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财权。施工单位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对其项目财务的一切工作基本交由一个会计全面进行核算与监督,而施工单位任命的项目经理却有着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的一切大权。从现实意义来说这种操作模式只能使企业运营低效益化,同时在财务操作上来说违反了财务制度,没有实施财务操作的规范化,从而使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疲于奔命,出力不讨好。项目会计人员既要遵守集团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又要应付项目经理,而由一个会计人员全面操作是得不偿失,是控制不了整个项目的开支,在过程中是无法完成使命,何况很多施工单位根本不派出驻地会计,而是定期理理账,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只能是有形式没有实质,如何谈起财务总部的全面管理。财务经理更是无法掌握财务动态及落实财税政策,谈何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分析。这种模式无法使企业做强做大,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濒临绝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集团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控,资金的收入支出由集团全面控制的模式,也就是在资金支付上,严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资金付款审批,所有工程项目的资金进入集团资金管理部门的网银中心,所有项目支付通过集团资金管理部门进行核付,集团财务部直接向项目部委派会计人员建立项目财务分析平台,按月制定资金分配计划,报集团分管领导签字后,送交资金管理部门核定批准,之后到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支付。同时,工程项目配备一个出纳员,配合委派主管会计进行集中报账。这种操作模式可以每日对资金收支进行监控,随时掌握资金动态,做到量入为出,及时编制月报、季报、年报资金收支情况表,实行弹性预算,保持安全资金存量。充分运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账户,打好资金进出时间差,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保障工程建设和生产开支用资金。同时,财务总部通过这种模式能使财务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避免了项目经理部财务各自为政的局面,使财务操作更规范更合理,使财务与税务紧密相关,简化了程序,重要的是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益和效率。 七、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等5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着重从三个方面强化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存货管理,制定《存货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收发及保管流程,根据生产需要工程项目部库存限额,建立完备的管理台账,及时盘活闲置物资。二是加强工程物资材料验收管理,制定《工程材料供应管理办法》,强化工程材料质量验收反馈责任制。理顺细化验收反馈程序,接纳整改反馈意见,确保工程材料物资质优价廉。三是加强工程结算制度管理工作,针对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抓起,理顺流程,分清职责,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供制保障。 八、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公司广大财会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引导他们树立良好行为、认同公司发展宗旨,自觉以先进企业文化指导自己的财务工作,调动每个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做大做强做好财务工作,认真执行好《会计法》以及单位内部的各项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履行好会计职能。因此,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是财务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管理出效益,并让企业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认清事情的本质,考虑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财务也是如此,既要考虑财务管理可操作性,又要顾及管理成本问题。其次,财务管理需要得到其它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把资金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降低资金成本,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类论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几点思考 摘 要:财务工作仅限于记账收付款等简单操作,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通病。现代财务管理的缺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改善提高,而且已成为企业创新道路上的一个沉重的桎梏,严重阻碍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财务职能,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让财务工作参与生产经营决策,由服务监督型向着有效管理型转变。 关键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 在我国企业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建立现代企业模式挺进时,自身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挑战,那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然以会计核算代替财务管理,有些企业决策者甚至对财务的基本概念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金成本、财务杠杆等都不了解,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合。事实上,财务管理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充分认识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网络,搞好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才能真正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树立现代财务管理意识,构建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 1、理顺财务组织结构。企业对各项经济活动控制得好坏,关键取决于其组织是否有效。企业组织结构既是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内部条件和财务战略,决定其适宜的组织体制,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和降低组织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区域分布状况,确定统一集中控制还是适度分散管理,建立立体化的组织结构还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按管理控制成本与效率相适应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的职务分工、严格的职位设置和严密的授权管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①,确保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运行。 2、强化全面预算的硬约束机制。好的企业预算制度,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产生的管理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预算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企业综合的、全面的管理。从国际惯例看,预算指标在现代企业中被视为强有力的硬约束指标。西方先进企业衡量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程度时,不是与“去年同期”相比,而是与“预算指标”相比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幅度,因为预算指标经过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测算、论证、汇集,是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实施管理和控制、考评和奖惩的科学的依据。鉴于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执行的强制约束性以及与之配套的奖惩激励机制,其实施后,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层次,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②。 3、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经营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大批企业的衰退都是缘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不当。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筹措、重大投资、营运资金、债务清偿、资产损失和税收支出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力求化解财务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 4、建立健全评价和奖惩机制。企业应在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在科学合理的效绩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奖惩机制。对企业董事长、经理层人员,可通过实行经营风险抵押金制度、年薪制或股票期权制度等建立奖惩机制;对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可通过调整薪金和职务的方式建立奖惩机制;对普通员工,可通过建立薪金奖励和全员持股制度完善奖惩机制。为保证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要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将业绩考核评价情况及时反馈给奖惩决策的执行部门,作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5、实现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信息化。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新的内涵。国际上,跨国大公司的财务管理都是高度集中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母公司可以随时掌握、监控遍布全球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动,这种管理、控制能力实际上也应当是公司大型化、集团化和跨国经营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应当紧紧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借鉴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先进经验,使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全面实现信息化,尤其应该注重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观念,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改革、内部控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广泛引进国内、国际先进的管理软件系统和会计信息电算化系统,大力推动计算机、网络等信 息技术在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中的充分应用。 二、改进财务管理的分析方法,运用现代的分析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对过去财务的状况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为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1、短期预测和决策方法。主要运用了变动成本法、边际贡献法、本量利分析等等方法。这些方法科学地解决了许多短期经营决策问题,比如:保本和保利问题,亏损产品应继续生产还是停产,半成品是直接出售还是深加工,特殊价格的订货是否接受,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等等。 2、长期预测和决策方法。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现金流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方法.这些方法科学地解决了许多长期投资决策问题,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项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有价证券投资等所有投资方案的评价和抉择。 3、筹资分析法,主要运 用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边际资本成本法、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在不同的可行性筹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和降低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4、风险分析方法。主要运用杠杆原理,通过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复合杠杆系数的计算,分别分析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企业风险,为企业加强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强化风险管理提供了保证。 5、财务分析方法。一方面,运用主要财务指标分析体系,针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成长能力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评分法进行企业综合财务分析。这就使整个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置于企业管理层的严密监控之下,以便及时纠正偏差,为财务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6、重组与并购分析方法。主要运用资产价值基础法、市盈率模型、拉巴波特模型、风险分析等方法,进行重组与并购的可行性分析,以避免盲目扩张或重组失败③。 三、企业财富积累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战略决策与风险控制的过程。防范与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 1、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必须准确、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讲 ,企业财务风险的识辨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运用“阿尔曼”模型建立预警系统。这种方法是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 6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多元判别模型的财务预警系统。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逐步提取五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的Z计分法模型,综合评价企业 财务风险的可能性。第二,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趋势的恶化来进行预测和监控。通常,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其一,现金债务总额比。它等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负债总额。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 强。其二,流动比率。它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在2以上,但最 低不低于1.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有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其三,资产净利率。它等于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它是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同时,资产净利率又是一个综合指标。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入或举债形成的,净利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和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其四,资产负债率。它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障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带来的收益;若企业前景不佳,则应减小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其五,资产安全率。它是资产变现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差,其中,资产变现率是预计资产变现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后剩余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大,资产越安全,财务风险越小;否则反之。企业可以应用比较、比率分析法来考察其自身历年以来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借鉴行业指标的平均值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值来判断本身财务状况的好坏,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延缓危机甚至杜绝危机。第三,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可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当然,一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稽核制度,否则即使最先进的预警系统也得不到正常的运转。由于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等存在差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其自身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2、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第一,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比如参加社会保险)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第二,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第三,可以在选择理财方案时,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 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第四,可以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④。 3、加强与企业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领导人员应加 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好,降低财务决策风险⑤。 4、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 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 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5、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还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各部门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财务管理类论文: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 [摘要]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研究成果一般是以企业整体作为财务主体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本文对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则深入到企业财务主体的层面,将财务管理环境划分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其中: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企业治理结构中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则是指在企业治理结构之外影响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其他因素。研究表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其中,政府作为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财务关系,财务主体 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其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是不同的。不同的财务管理环境对应着不同的财务关系,因而为协调财务关系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国有企业来说,在经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之后,其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式的变革。本文拟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关系进行探讨,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模式创新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财务管理环境及其分类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作为人类重要实践活动之一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财务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主体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就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不难看出,由于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错综复杂,且变幻莫测,因此,财务管理环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 (二)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类的方法 如何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进行分类?已有的文献多是从企业整体作为一个财务主体来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划分,因而一般把财务管理环境区分为宏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微观财务管理环境或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郭复初,1997;王化成,2000)。我们认为:研究财务管理环境的目的就是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以便正确地进行财务决策。但由于企业的财务主体是多方面的,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必然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单纯以企业为界划分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或微观财务管理环境和宏观财务管理环境的做法,可能难以满足企业中的各个财务主体进行财务管理的需要。遗憾的是,人们在谈及财务时,往往只是把其与企业这一主体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企业本身是由若干个财务主体按一定契约形成的结合体这一事实。与此相对应,在分析财务管理环境时,也少有对企业中包括的各个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的深入分析。 不可否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每一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财务目标的实现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企业外部环境是通过影响企业中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进而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产生影响的。因此,仅停留在以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企业的各有关财务主体的层面上对其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者是财务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从出资者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出资者成为财务主体,除出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则构成财务环境的组成部分。显然,对不同的财务主体而言,其财务管理环境构成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本文后面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主要是站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虽然不同的财务主体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可能千差万别,但应当看到,各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环境是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事实上,各个财务主体本来就是通过契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任何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的设计和运行都要考虑其他财务主体的经济利益要求,要在契约各方达成的企业治理契约的框架内行事。因此,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是对企业各有关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都有直接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 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具有直接、具体的特征,其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是直接的。每一个企业和特定的财务主体,其财务管理首先要适应这种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但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财务管理对财务管理环境也具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也首先是作用于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环境研究除了要使财务主体明确影响其财务机制运行的因素以外,另一个重要目的则是研究改善或加强财务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环境,从而变被动适应为主动要求变化,营造有利于财务管理的良好财务管理环境。对特定财务主体来说,优化财务管理环境也只能是从其微观的、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着眼,从完善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入手。 公司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如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将金融市场环境、产品市场环境、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环境等也包括在内)、社会文化环境和科技教育环境等,其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其最终都要通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实际的影响。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虽然具有宏观性,但由于其必 须通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产生实际影响,而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又具有微观性,因此上述宏观性环境因素对各个企业的实际影响也就具有微观性。因此,财务管理环境归根结底是微观的,至少从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把财务管理环境按其对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不同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因此将其称为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另一部分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由于其对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影响是间接的,因而将其称为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对所有企业的财务都可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并通过具体财务管理环境体现出来。 二、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管理一般环境 这里的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就是指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 1、政治环境 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企业的中、长期财务规划和资金安排。政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安定程度、政府制定的各种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及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平、办事效率等; 2、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国家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手段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日益增多,把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组织法规;(2)税收法规;(3)财务法规等,这些法规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重要约束条件。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状况。(2)政府的经济政策。(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4)金融市场。(5)产品市场。(6)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其中,金融市场的影响最为显著。 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也称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主要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资金借贷市场。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是指长期债券和股票市场。 金融市场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金融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场所。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如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有了剩余资金,也可以灵活选择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出路,如银行存款、投资国债和购买股票。(2)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使长短期资金互相转化。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在规定的持有期到期后在证券市场上卖出;持有的可上市流通债券可以随时转手变现,成为短期资金;远期票据可以通过贴现,变为现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也可以在金融市场卖出,成为短期资金。与此相反,短期资金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变为股票、债券等长期资产。(3)金融市场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意义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了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的市价波动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客观评价。因此它们是企业经营和投资、筹资的重要依据。 (二)具体财务管理环境 具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那部分外部条件和因素。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来概括。当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进行分析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债权人; 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提供者,他们的利益要求决定了企业筹集和使用资金成本的高低。除此而外,债权人还对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有直接影响。他们通过与企业签定具有保护性条款的契约的方式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施加影响,以促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在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债权人还可取得对企业的财务控制权。 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中金融市场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2、供应商和顾客; 供应商包括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提供者,顾客则是吸收本企业产出的主体。良好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是企业增加价值的重要源泉,其对企业降低成本、赢得竞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同类型的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所导致的成本、利润、存货、应收账款、现金流量等有显著的差异。因此,供应商和顾客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及战略财务管理等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环境因素。20世纪90以来,风靡全球的业务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则是企业管理主动营造良好财务管理环境的典型例证。一般地说,产品市场、通货膨胀及经济周期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因素得以体现。 3、政府; 政府对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直接限定了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开展财务活动的范围;二是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直接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取得税收收入。我们认为,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与投资者、供应商、顾客等一样,其对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足额征收企业应交的税金,满足作为征税者的政府自身的利益。从这一意义上说,作为征税者的政府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是企业具体财务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税收环境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素得以体现。 4、职工; 职工是企业经营的主体,他们是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所有者、经营者来说,他们相互之间及各自与职工在财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进行博弈,始终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职工的财务激励和约束也始终是财务管理的难题之一。除此之外,企业职工的素质和精神风貌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而且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财务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企业职工这一环境因素。教育、科技、文化及经理和劳动力市场等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该要 素体现出来。 财务管理活动总是依存于特定的财务管理环境。但是,不论是一般财务管理环境,还是具体财务管理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不断发生变化是它们的基本特点。因此,每一个财务主体必须随时关注其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并注意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以便尽快适应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变幻莫测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得心应手,运营自如。当然,财务管理活动对财务管理环境特别是对具体财务管理环境也有一定的反作用。科学的财务管理应当使财务管理环境不断改善,从而更有利于财务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环境是影响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财务管理环境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更有其社会属性的一面。因此,财务主体与财务管理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就不仅体现了一种技术关系,还包括了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内,这种社会关系则集中表现为各种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存在说明财务管理绝不是类似自然科学的一种技术或方法,而是蕴涵了丰富制度内容的社会科学。 (一)财务关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受企业理论的影响很大。事实上,企业理论对整个财务管理理论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的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主要从技术的角度,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把它们当成行为方式与消费者完全一样的生产者来研究(费方域,1998)。这种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完全有效的黑匣子,在它内部,任何东西都能十分顺利地运行着,这显然与实际不符。可以说,对制度和经济关系研究的缺乏是传统企业理论最大的缺陷。与传统的企业理论相对应,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是偏重于数量和技术层面的分析和研究,而对制度和财务关系层面的研究却没有得到重视。 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提出,把经济学的研究从重技术层面的研究转向了重制度层面的研究。这些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制度因素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公司治理结构成为企业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此相关,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从重视数量研究逐渐转向重视制度和财务关系的研究。 我国对财务管理的研究,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这可能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比较重视生产关系的研究有关。有不少学者认为,财务关系是体现财务本质的最重要的方面。但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那时企业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更多地是服务于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很少涉及企业内部的诸财务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引进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财务管理技术和数量分析方法的引进,而对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中有关制度的内容则很少提及。这种做法导致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开始转向了技术和数量层面,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了,这无疑是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大失误。 事实上,这种研究失误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特别是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企业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已逐渐转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主体,企业的各利益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而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和冲突,我国现成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解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那一时期非常普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仅从数量和技术的层面研究财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制度的层面深入研究财务关系。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又开始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财务管理学者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要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进行,并与企业治理的要求相适应。近年来我国财务学界提出的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等,都是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仍然应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财务主体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对财务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关系:现象和本质 如前所述,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按照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的影响不同,我们把财务管理环境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即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中对对企业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有直接影响的外部条件和因素。从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的角度来看,其主要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顾客、政府和职工等方面;另一部分是一般财务管理环境,即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教育环境等等。我们认为,上述分类虽然把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主体的财务机制运行联系起来,但主要还是从财务管理活动的现象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的,尚没有触及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环境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深入分析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联系,并侧重从制度的层面研究财务主体财务决策的内容,就不难看出,财务主体的各种财务机制其实质都是在处理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虽然影响财务主体财务机制运行的有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和一般财务管理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但是从其所涉及的财务关系来看,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各特定财务主体与其他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财务关系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在企业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以内,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诸因素只是对财务主体处理上述财务关系时产生影响,而并不是另外产生一种超越企业治理契约或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财务关系。这一解释可以从另一角度印证我们前面阐述的财务管理环境归根结底都具有微观性的观点,也充分说明了与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治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研究财务关系,我们可以把财务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所有者作为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2、经营者作为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3、债权人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4、供应商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5、客户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6、职工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7、政府作为其他财务主体与其他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主要有七个方面的不同利益主体,这七个方面的利益主体都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财务主体。每一个财务主体都可能与其他六个财务主体之间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因此对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管理来说,其都要涉及六种不同的财务关系。而从企业治理结构的整体来看,所需要研究的财务关系则多达22种。 虽然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都需要考虑6种财务关系,但这些财务关系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每一个财务主体在进行财务决策时,也难以兼顾各种财务关系,通常只能根据决策的具体问题着重考虑那些重要的财务关系。但哪一种财务关系是重要的,在不同的时期及对于不同的决策问题而言是不同的。每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都会影响或改变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其他财务主体对财务关系进行的再调整对每一个特定财务主体来说则属于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可能引起该特定财务主体对其与其他财务主体的财务关系进行再调整。由此可见,在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不断演绎着新的财务关系。各种财务管理活动,究其实质,都是在对上述22种财务关系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因此,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的本质,而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活动则只不过是财务管理的表象。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特点 财务管理环境具有微观性,不同的企业或不同的财务主体,同一企业或同一财务主体在不同的时期,其所面临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 都可能是不同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研究不可能分别针对每一个国有企业或每一个特定的财务主体进行,只能对国有企业中各类财务主体所面临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一般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更体现在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上。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的职能分离而引起的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变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 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是一种政府高度集权体制下的行政管制性的企业制度。其特点是:政府按照政企合一的原则直接管理,从投资、生产经营计划、原材料、设备、劳动、工资,到产品价格、销售,都要报政府审查批准,政府几乎完全控制了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财务自主权。当时,政府是以双重身份——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社会行政管理者与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关系,但由于政资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混乱,政府直接干预、税利不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围绕着实现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按照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政府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逐渐分离。 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管理企业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企业,而且还包括非国有企业,并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主要职责是:(1)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基本条件,例如提供基础公共设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2)为企业制定基本的经济活动法律规则;(3)为各种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建立并完善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其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制订法律、产业政策和运用经济杠杆等。 政府作为出资者对企业的管理仅限于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企业,无权以出资者身份参与那些没有国有资本金投入企业的管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对国有企业行使的权力范围是由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等决定的,并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政府作为出资者的权益不受侵犯,其管理手段则主要是建立健全对接受出资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罗飞、王竹泉,2001)。 实现政府作为出资者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管理职能的分离,也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正按照“国家所有、分权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管”的原则进行改革和探索。主要做法是专门设置国有资本管理机构,代表政府行使对国有资本的终级所有权,并在国有资本管理机构和国有企业之间设置若干个国有控股公司(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及经授权的企业集团等),由国有控股公司作为中间出资者直接行使对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权能,以出资者身份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约束。政府各部门逐渐解除了与直属国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初步建立起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形成了财政、金融、计划相互配合的调控机制。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在行使国有企业所有者权能的方式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探索。通过这些改革,使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日趋分离,它们之间界线也越来越清晰。 从财务关系的角度来看,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是一种有偿性的投资分利关系,不论是从政府作为所有者角度,还是从国有企业经营者角度来看,这种关系都具有微观性。政府凭借所有权委派产权代表,参与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决策,有权分享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企业经营者则享有充分的财务自主权,但其财务活动需接受来自所有者的财务监督(如接受委派的财务总监或监事会的监督)。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则主要依靠宏观经济和法律调控手段来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在国有企业的贯彻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其与国有企业的经济关系是一种无偿性、强制性的税费收缴关系,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看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财政关系,具有宏观性,而从每一个国有企业来看,这种经济关系是一种财务关系,具有微观性。 相对而言,经过财税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财政)关系已经确定下来,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则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的财务管理机制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约束监督机制的建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的目标、方式、方法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减少的同时,政府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约束监督作用在不断增强。 (二)最大债权人——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由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融资(严格来讲,不能称其为融资,而应称为资金供给)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企业的融资结构为财政主导型的融资结构。那时,国有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同意拨款,生产经营所需的定额流动资金由财政部门核定拨给,作为企业自有资金,无偿占用,超定额流动资金才由银行信贷资金供应,银行贷款只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极小部分。再加上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同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己的财务自主权,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内源”的特征,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很小。 自1983年国家投资体制实行“拨改贷”开始,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由财政主导制转变为银行主导制,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进入新体制后,虽然银行同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渐明晰起来,但由于银行主要是根据经国家批准投资计划及国家的重点项目而进行贷款的,因此而形成的亏损无法划清责任界限,再加上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进展缓慢,国有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经理的人事权长时期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不断,导致银行对国有企业仍不能施行有效的制约,国有企业贷款到期不还,要求国有银行展期、减息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国有企业方面,由于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负债经营一时间成为众多国有企业追求的时尚,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银企关系的矛盾加剧,并日趋严重。 1996年以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 加快,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后,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开始正规化和市场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增强,对国有企业的新增贷款开始实施严格的审核评估,对不满足银行放贷标准的不再给予贷款。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制约力逐渐加大,1998年曾一度出现“惜贷”现象。另外,国家还积极推行“债转股”改革,通过“债转股”把原来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的关系,一方面切实减轻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也使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加明确,使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彻底实现由软到硬的转变。 (三)国有企业职工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力增强,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财务关系向多样化转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在国有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较为独特。他们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理论上的所有者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又是企业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一员,他们是企业的“主人”,因此职工理应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但是,作为劳动力要素的提供者,国有企业职工又只能通过劳动,并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取得个人收入。由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影响了职工推进改革、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事实上职工对财务决策的关切度是很低的,其对财务决策的影响力是相当小的。 改革的深入,使国有企业拥有了相应的财务自主权,相应的“铁饭碗”也日渐被破除,下岗失业风险大大增加,保障制度逐步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职工的利益逐渐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受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职工参与企业治理都较为重视,大多数企业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中都有职工代表参加。但职工参与财务决策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与政府作为出资者追求的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是有矛盾的,表现在他们对同一决策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对于一个虽无利润但仍然能够保障正常的工资报酬的投资项目,职工可能不会反对该项目的实施,但政府作为出资者就不会赞同这种意见。 为了协调职工的利益与出资者利益的矛盾,并进一步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职工持股等改革措施应运而生。职工持股计划的出台,不仅使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要求得以实现,更使得国有企业的职工有了与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出资者一起直接参与重大财务决策的制度基础。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职工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已经不单纯是工资关系,而转化为以工资、股利等多种分配形式为基础的多元财务关系。 (四)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新生力量,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财务关系由对抗转向合作 国有企业在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根本转变。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已经习惯了统购统销的运行模式,可以说,那时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并实行统一的购销价格,因此国有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比较简单。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购销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所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也逐渐被取消,这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国有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对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培育与供应商、顾客之间保持长期的、稳定的协作关系方面的投资,已被公认为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价值创造的源泉。通过互惠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契约安排所缔造的关系网络,使企业能够成功地超越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把原本属于其他企业的互补资产、互补技术以及共享的产业能力等大量的外部资源纳入到了自我发展的轨道。 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互惠和信任建立起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扩大了企业利用的资源和能力范围,使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而且其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安排。杨瑞龙、周业安认为:最优治理结构的衡量标准是能够使企业具备最佳竞争力。即具有长期利润最大化的能力。而最佳竞争力的获得直接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和能力的协调配置。外部网络化改变了传统治理结构安排以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的做法,要求企业在关注内部效率的同时必须关注外部协调效率。……如果企业想要成功地利用外部资源,就必须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基于互惠基础上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必然要求相应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等的安排。因为合作伙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参与企业的相关决策与安排(杨瑞龙、周业安,2001)。 国有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关系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安排的变化,必然对国家企业的财务机制运行和财务关系产生影响,从而使供应商和顾客成为影响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新生力量,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与企业的财务关系占主导转变为政府作为出资者、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和顾客等多元财务主体共同主导的新型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关系的变化,实质上也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由于每一种财务关系都至少涉及两个以上的财务主体,每一个财务主体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本着“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财务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对财务关系的调整施加影响,而不能简单地用另一方对这种财务关系的调整来取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各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不断地进行协调和优化的过程。 财务管理类论文:基于计算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成为自主经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降低费用、提高供电可靠性,已成为电力企业增强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狠抓管理,从管理中求生存要效益。而企业的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始终是贯穿企业管理的一条主线[1]。 /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依靠的是简单的财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这样的系统只能处理静态的财务数据,处理数据的范围也非常单一(往往局限在某几个固定的指标上)。因此,目前电力企业中普遍存在信息共享不足、财务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度偏低、财务状况无法实时反映等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渐开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不仅需要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的竞争力,还要与外部的合作单位保持沟通和协作。作为提升企业里最关键的环节——财务管理,单纯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平台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具有高度共享功能、计算能力强大、动态性和可扩展性强的信息平台,以有效地集成企业每日产生的庞大财务信息并通过综合统计出有效图表,为企业高层的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控制决策上提供充分和及时的信息。 而计算网格(Computing Grid)[2]的出现,正好适应的目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计算网格也简称网格(Grid),它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正式提出来的。至今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成为继Internet和Web之后得第三次浪潮。网格是一个集成的计算和资源环境,或者说是一个计算资源池。它能充分吸纳各种计算资源,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和经济的计算能力。网格具有跨平台、数据完全共享、计算能力强、集成有效性高等特点,目前正在逐步被全世界的大型商业机构和研究组织所采用。 1 网格的功能 网格是以服务为中心的,它所指的服务包括各种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程序、数据库等等,简而言之,一切都是服务。在网格中,所有实现的目标就是对服务进行充分地共享。从资源到服务,这种抽象将资源、信息、数据等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灵活的、一致的、动态的共享机制的实现,使得分布式系统管理有了标准的接口和行为。为了使服务的思想更加明确和具体,网格中还定义了“网格服务”(Grid Service)[3]的概念。 网格服务是一种网络服务(Web Service),该服务提供了一组接口,这些接口的定义明确并且遵守特定的惯例,解决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生命周期管理、通知等问题。在网格中,将一切行为、组件、功能、需求、协作等都看作是网格服务,因此网格就是可扩展的网格服务的集合,即网格={网格服务}。网格服务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聚集起来满足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需要,而虚拟组织自身也可以部分地根据它们操作和共享的服务来定义。简单地说,网格服务=接口/行为+服务数据。图1就是对网格服务的简单描述: 图1、网格服务示意图 2 网格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结合 2.1 财务管理平台的转换 在电力企业中,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入与分配,不仅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且与外部协作单位的关系非常紧密。通过网格平台的建立,可以将财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地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建立信息系统,使财务信息得到集成和综合,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及时的信息。这不仅需要构建一个覆盖面广泛,跨越多个组织平台的网格系统,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将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手段应用到电力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 2.2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不仅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而且更是电力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有效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的必然选择。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以现代电力企业新的管理思想、模式和网格技术为基础,处理财务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过程。(2)按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的思想来架构财务管理的信息平台,面向服务、目标能最大限度的“开源节流”。不仅能使电力企业中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而且还能为电力企业去外部协作单位的联系提供高质量的沟通平台,提高了资金运转的效率和企业高层对财务管理的决策支持。(3)将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流程进行重整,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业务流程。充分利用网格跨平台、高共享得特性,将若干协作单位包含在虚拟组织中, 即使这些单位在地理上可能相隔几千公里,但是在协同工作时却就像在自己隔壁一样。 2.3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是其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中心。在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体系是信息的主系统。这个体系以网格为支撑,把真实、准确、全面、分类的信息源和网格这个有效的 载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信息流集散地。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建设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财务报表信息体系、全面财务预算体系、资金运行信息体系、财务会计档案信息体系等。 3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 3.1 财务预测及计划 在电力企业中,财务预测是融资计划的前提,完善的财务预测助于改善投资决策。基于网格平台,电力 企业可以获取更高层次的财务预测服务支持。这是因为在全球部署的网格平台中,世界上最好的财务管理服务提供商将会为通用的服务共享费用低廉甚至免费的基础组件。即使是针对企业自身条件定制的服务组件,也会非常经济。电力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销售计划使用网格提供的各种财务预测服务进行评估,得到生产、传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最后,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再预测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数据,从而可以确定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计划。 3.2 投资管理 目前,电力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投资的规模较大,而且风险系数较高。基于网格平台强大的计算能力,电力企业可以运用现金流量分析大量的历史数据,从而形成对投资方向和实体的具体评价。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高层主管定性地获得投资的决策依据,有效地确定投资规模。 3.3 流动资金的管理 流动资金是电力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血液,它能满足企业生产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但是,资金的流动不是越大越好的。评价资金流动的效果,主要还得看收益率。如果资金流动过于频繁、数量较大,而收益很少,显然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首先,电力企业需要确定合理的现金持有规模,当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持有量。其次,电力企业要制定现金收支管理制度,严格按国家规定保管和使用现金。最后,电力企业还要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进行监督,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随时掌握回收情况。以上的管理虽然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但是却很难达到最佳的效果。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仅仅从各个局部的资金流动环节去分析和处理,无法做到统筹全局,整体优化。而基于网格平台,不仅能从全局上集中管理以上操作,还能提供更实时和动态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具有更高的可适性。 3.4 筹资管理 资金的获取和利用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效获取资金并形成企业的优良资产,是企业高层最关心的问题。通过网格平台,电力企业可以与外部的合作单位充分协作,获得最高的服务支持和资金保证。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资金宽裕时可考虑利用股票筹资、长期负债筹资等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和适度的筹资风险筹集到生产经营需要的资金。此外,电力企业在开展日常经营业务中也可广泛利用短期筹资,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形式。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负担成本,因此应充分利用,逐步减少借款,财务费用逐年减少[1]。这些工作的处理都可以转移到网格平台上进行,而网格通过借鉴和对比服务,可以为企业的筹资管理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4 基于网格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 在网格环境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可以延伸到与其具有合作关系的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和组织。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实时地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现代企业的各种风险。电力企业利用网格平台,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5]。在这种新的环境下,电力企业通过网格将其各个分支的经营和资金运转情况集中到最具效率的一个控制中心,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的记账和资金调配,而从提高整个电力企业的协调度。 此外,作为一个新的财务管理手段,其实施是否成功还必须依赖电力企业中由上至下各级人员观念的改变和行动的配合。首先,财务管理所使用的网格平台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需要淘汰目前正在使用的部分陈旧的设备和软件。作为电力企业的高级主管,不仅应该在资金和人力的调配上予以支持,而且可以考虑如何对被替换的软硬件的再利 用,以充分节省成本。其次,各级人员要从企业发展和提高的角度来认识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系统,不应该只认为它是传统的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简单替代,而是要在工作中需要充分挖掘其潜力并不断完善其功能。最后,与部署传统的信息管理平台不同,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系统更注重的是各种服务的共享,尤其是与外部协作企业间的共享。充分 地共享服务,可以使得网格平台上的所有协作企业可以获得自己没有的技术和支持,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建设和投资。 5 总结 在本文中,探讨了电力企业如何在网格平台上实现新的财务管理。目前,网格技术迅猛发展,其用户包括IBM、微软等世界大型的着名企业。网格平台的优势在于其能提供远程的跨平台支持、高度可靠而且强大的计算能力、动态实时的服务接口,这对于面临改革机遇和竞争挑战中的电力企业非常适合。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基于C/S或Internet的财务电算化管理,它更注重财务管理中各个主体之间地协作和服务共享,目标是将原来分散的财务管理环节集中到一个统一平台上进行管理。可以预见,如果各个电力企业可以有效的实施基于网格的财务管理,则对他们的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会有较大提高。 财务管理类论文: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设计要素 摘 要:以适应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构建具有综合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应用系统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在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撑下出现的新的应用特点和功能扩展需求,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设计要素。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 财务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基本环节。在校园数字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有关师生员工个人的财务信息,还是有关项目经费管理等对公财务信息,都是数字校园的重要资源。校园数字化建设中,应当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作用,通过系统设计将其纳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一、校园卡系统的一般功能概述校园数字化通常以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作为切入点。校园卡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基础环境和支撑平台,其构架完全服从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成为数字校园中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卡系统既是数字校园的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也是整个数字校园的核心引擎。在该平台下,各相关应用系统以构件方式存在并运行其上,相关数据和信息按照数字校园规定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在校园网络上满足各子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需要。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校园卡系统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具有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类基本功能。 (1)多证合一、以卡代证: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校内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 (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确保校园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服务:透过校园卡的统一身份认证管理,进一步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目录服务,即基于校园数字资源统一组织和应用集成所形成的各种校园网络化应用服务,包括信息分级、办公自动化数据交换、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等。 (4)以卡代票、以卡代币、刷卡消费:取代以往校内使用的各种票据,如饭票、水票、洗澡票、上机票等,以校园卡的“电子钱包”功能满足师生员工的校内消费和费用缴纳需要。 (5)校内消费资金统一归集:通过分布于校园内各消费点的POS终端,在实现校内消费刷卡支付的同时,实现了校内资金流动的统一归集,在技术手段上满足了学校对下属经营服务单位的财务监管需要。 与校园卡身份信息直接绑定的银行卡,除了具有一般银行卡相同的金融服务功能以外,增加了个人银行账户与校园卡“电子钱包”账户之间的自助圈存转账服务功能,满足校园卡持卡人校内消费资金自行划转的需要。 二、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特点 1.财务管理信息是数字校园目录服务重要的公共数据资源。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业务处理的自然结果,更是学校教育事业开展和日常运行中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记录,其中包含的对公以及对师生员工个人的校内信息资源都极其丰富,是校园数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数据资源;数字校园环境中许多的应用目录服务和相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的数据资源支撑。 2.校园数字化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数据管理手段。校园卡系统具备了校园数据信息存储、管理和处理中心的功能,能够实现基于网络的个人身份认证,以及校内部门关联信息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与数据共享;所提供的管理信息更加丰富和完善。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卡信息来完善财务管理业务,应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优先考虑的因素。 3.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以标准化和关联信息完备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为基础。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服务体现在财务信息分级目录服务和构建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两方面。能否有效地实现这些信息服务功能,作为基本信息源的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完备性和可关联性便是至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新的管理需求下,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以构建集成应用型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账目管理的科目信息和项目信息,使得每一笔账目记录附带必要和有效的管理信息。 4.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是基于中心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型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的封闭特征不同,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来实现目录服务,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通过Web服务方式将财务综合管理所需的各方共享数据引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需要将相关的财务数据反馈给中心数据库,并保持相关数据的同步。 5.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认证平台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除了需要基于校园卡的统一身份 认证管理以外,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需要强化用户访问的权限管理。能够与校园卡系统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实现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双重功能的集成身份认证环境,包括统一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单点登录、密码管理、LDAP外部认证等,应是财务管理信息目录服务的安全门户。 6.银校紧密合作方能形成与管理信息化服务相适应的现金流动管理模式。通过校园卡与个人银行卡的绑定对应关系,可以方便地将师生员工的收人类现金发放自动存人个人银行卡;涉及财务报销的现金支付,可以实现现金的自动人卡。通过校园卡系统的“电子钱包”自助圈存功能,将个人银行卡中的金额自主“圈人”校园卡,满足持卡人的校内消费需要。对于学生费用的收缴,按照同样的做法,还可通过网上银行自主缴费的方式予以实现。在与银行紧密合作实现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学校财务管理将大幅度减少现金的流动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建立起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现金管理模式。 三、数字校园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架构在校园卡系统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下,学校财务管理的功能和内涵将产生较大的扩展,除了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随着校园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外,更需要顺应校园数字化的要求,按照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标准化的要求规划财务综合管理功能,布局财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中心数据库及相关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内容,构建可实施跨部门、具有综合管理功能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四、基于校园卡平台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规划在图2所示的系统构架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外延大为扩展,形成了融合会计核算管理账务信息和校园卡系统有用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来共同支撑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融合和利用来自多方面的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也由原来因具体业务而设的单一功能管理程序变成了在统一信息平台上、以功能模块形式构成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1.基本账务管理方面。在按会计核算规范进一步完善科目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需要参照校园数字化标准之规定,科学合理地设置收支账目的项目信息,使得任何一笔账目记录既对应相应的科目,又附带相关的管理信息。智能凭证系统作为财务管理其 他功能模块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项目关联的桥梁,将报账业务之外的其他账目自动纳入核算管理账务系统。自由报表系统用以灵活定制和输出各种需要的管理报表。 2.发放类财务管理方面。在校园卡数据平台的信息支持下,财务管理中涉及教师的工资、津贴、酬金发放,以及学生奖、助学金及各种补助发放,学生费用收取等业务,将改变以往依靠手工传递数据信息的落后方式,通过校园卡系统的数据交换、数据同步手段把相关数据直接导入管理子系统;通过与校园卡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将应发金额直接进入个人账户,准确、安全地实现对个人的现金发放业务;通过智能凭证系统将发放结果导入财务核算账务系统,如此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快捷的现金发放管理数据链。 3.财务信息方面。将校园卡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与会计核算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功能有机结合,形成基于校园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和集成权限管理的账务信息查询与统计功能,构成财务信息分级平台。通过对校园卡持卡人不同角色访问权限的控制,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与角色相对应的财务管理项目信息,持卡人即可实时、方便地从校园网上查询或统计其所管理项目的账务信息或个人财务信息;通过自由定义统计表报,可对项目执行情况实时分析,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 4.综合性财务管理方面。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跨部门管理的综合性财务业务主要包括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现金报销的自动划转、学生网上自主缴费、校内消费网点结算与分账、专项投资执行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等。 联网授权与网络报账业务是在将项目经费管理与个人校园卡关联,以校园卡代替(多张)经费卡的应用背景下,经费负责人委托经办人代办报销、借款或转账支付业务时,通过对经办人校园卡进行联网授权,明确授权办理的业务类型、经费额度、有效期限等,形成数字签署来代替传统的签字机制,以避免会计业务中因办理人授权不详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通过校园网主页、学生收费数据系统与合作银行网上支付平台的跨接,可以便捷地实现基于Inter网的网上自主、异地缴费,为学生自主缴纳在校费用提供更为有效的实现平台。 对于由校园卡系统产生的校内消费资金,财务部门仅需由校园卡系统本身提供的分账对账系统进行归集资金的分配与结算管理。为了解决专项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计划、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因多部门分块管理造成的数据不统一问题,并满足管理层对于执行情况的实时统计和分析,引入基于校园网络的专项建设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实施对专项建设项目执行过程的全面管理,在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完成计划管理、采购执行、验收入库、资金使用、财务数据衔接、项目结转、实时查询统计等功能。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谈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 摘 要 知识企业具有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盈利模式,财务管理活动也因此而呈现出较大差异。研究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可以帮助知识企业提高财务管理绩效。 关键词 知识企业 财务管理 比较分析 创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独领风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 1 知识企业及其特点 知识企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广义的知识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作用和传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2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3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改进无形资产价值补偿方式。在知识企业中,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中的主体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居支配性地位。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投资收益取得的时间很难准确预测,超额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相对来说,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要大些,其计算方法也无法确定,无规律可循。可考虑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财务管理的对象由“资金”延伸到“信息”,知识企业受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变化。因此,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联合体,形成松散型的网络合作关系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增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资金流动”,已延伸到“信息资源”。 (3)财务柔性管理更加普遍。知识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4)广泛采用财务虚拟管理。对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知识企业,实施财务虚拟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是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 财务管理类论文:浅论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根据现代建筑企业所处的环境,系统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当前财务管理方式存在的缺陷、对策及解决方案等内容。 关键词:现代建筑企业;财务管理 一、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在我国日益呈现出规模,企业发展越快、规模越大,在当前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也日益表现突出。大型施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健全的预算控制体系。目前各类建筑业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各公司虽然明确了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机构,编制了年度预算,可预算实际执行实际效果难以检验,预算仅为生产经营计划的参照。预算的控制作用无法真正实现。 (二)资金控制不力。目前集团资金分散在各子分公司,各子分公司资金分散在各个项目上,集团无法实时掌握了解整体资金情况;无法掌握动态的资金信息,同时也带来了资金成本和资金安全的问题。 (三)会计电算化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就引入了会计核算中,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但是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搬到计算机中,使得会计流程自动化并没有从本质上去改变原有的会计流程。 二、信息化条件下财务管理分析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应以财务管理为重点。多年来,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仅仅应用于会计核算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一直未有大的进展,因此,如何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新的管理会计思想,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等管理功能,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宜采用集中的管理模式,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同时,保证信息的质量。由于施工企业高度分散特点,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才能实现对集团内部资源的高效率配置;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确保决策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计算机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客观上解决了财务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财务信息化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埋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变革。应用范围应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原始业务发生点。 三、信息化环境中财务控制实践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信息化环境下构建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培养企业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企业为了适应控制环境的变化,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信息技术,要重视公司进行网络化管理的整体的IT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建立诸如储存系统、存货控制系统等几个孤立的IT系统。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企业应对原有的财务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信息系统的要求。重新调整财务内部控制中的内在关系。网络技术突破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瓶颈,财务管理的幅度增大,层次减少。垂直性的组织逐渐趋于扁平,隐藏在这表征后面的实质是从根本上对财务组织的人员和职能之间的关系的重新界定。 财务管理类论文: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探讨 自从实行了新会计制度以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较之前的会计制度,新的制度更加完善和有利于企业通过财务管理达到优化企业发展的目的,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探讨,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定具有发展思路的管理模式。 一、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特点以及作用 (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特点 在新的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特点可以概括为两大类: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两种,前者主要是针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后者适用与企业财务管理,作为电力公司,其规模较大,部门众多,在管理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使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个缺点,使得财务管理趋于明朗化,责任也更加明确。 (2)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作用 随着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更好的推动了作用,使得财务人员可以更好的将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分配,能够将资金运作对于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水平,也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上的通融和经营,资金的使用方向更加明确。 二、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由于新的会计制度较之旧的财务制度,其对于企业的财要求更加细化和明确,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相对于不断完善的会计制度,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步伐显得就缓慢了些,并且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比较侧重于会计的核算工作,而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控制却比较忽视,然而由于新会计制度对于财务管理透明化的要求程度更高,因此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眼光放在风险控制上面,这也将有利于减少财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另外一方面,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企业管理者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往很多的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会计部门是整个企业资金运行的保管部门,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作用,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让他们意识到了财务管理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更好的管理财务系统的运行,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这种变化对于一个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1)以目标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企业也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自身发展体系,从各方面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推行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了体现新会计制度的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针对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财务战略规划,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不能着眼于眼前利益,把企业规划和资金配置结合起来,将目标体系进行完善,并且在此基础上要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的管理人员队伍,制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目标,使得目标体系每个阶段都有章可循,并且有专门的责任人,以完善的财务管理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财务管理以绩效预算为主要纽带 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为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要进行绩效预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借鉴以往的成功案例,更多的还是在摸索着前进,因此出现发展道路的偏差是经常发生的,为了避免这种误差对企业发展造成过大影响,将风险范围控制在较低水平,因此要进行绩效预算,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注意投资成本的控制,利用绩效预算,为了企业的投资作基础“保险”,也是指引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在预算的过程中结合分级管理的模式,对每个环节的绩效进行划分,细化绩效预算,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决策错误带来的损失。 (3)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 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由具体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进行的,因此,应该高度重视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作为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者和体现者,他们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严格要求,首先在聘用财务人员的时候,要求必须要有相关的行业从业资格证,这是保证财务人员行业素质的一个前提,其次,对于现有的财务人员,也应该进行统一的培训,组织学习新的会计制度,让其了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便于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最后,要大力吸取优秀的管理人员,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整个财务管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模式,以至于影响整个企业的最终发展。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是较为特殊的企业,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和基本保障的企业,电力企业的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促进整个起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作用更加明显,要利用这种促进作用,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建设,从意识上重视财务管理,更好的发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作用,并且通过以目标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手段、财务管理以绩效预算为主要纽带和培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方式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财务管理类论文: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要及时进行创新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为了更好的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需要深入贯彻和执行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建健康、绿色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本文分析的正是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构建与应用。 一、现代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随着我国及国际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政法规的越来越完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壁垒正在逐渐消退,而绿色壁垒正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现代企业来讲,在财务管理这一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要积极加强绿色财务管理思想的应用,这对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有裨益。 (二)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绿色管理理念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盛行,绿色管理开始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而随着国内及全球筹资、融资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也需要及时推行绿色管理的模式,及时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引导企业的资金运作与管理向更好的方向进步。 (三)更好的适应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绿色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消费观念也越来越趋向于理性,消费者在绿色产品和可循环利用产品方面的消费投入也越来越多,这时企业要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的应用,更好的引导企业在投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工作,使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活动更加趋向生态与环保。 二、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点 绿色财务管理,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生态环境与企业的协调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的应用与实施,要善于把握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逐步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一)筹资环节的绿色财务体系构建 在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要求有固定的成本支出用于绿色成本的支出。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绿色筹资体系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本支持以及其他资本等,在筹资方式上应当积极借助于绿色负债和绿色股票等形式,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缓解在绿色资金方面的压力,也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带动企业品牌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提升,进而实现绿色财务管理的预期目标。 (二)投资环节的绿色体系构建 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观念的指导下,企业在进行投资方向的选择和投资方案的制定时,必须对企业投资过程中所付出的绿色成本进行分析,综合评定投资方案的绿色程度,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在未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企业在进行绿色投资时,不仅要考虑投资回报率等基本的常规指标,还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综合评价投资方案中的绿色收益或环境风险,做到趋利避害。譬如某企业在进行绿色投资方案的制定时,首先考察了该项目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污染物的排放、资源的消耗量等因素,接着分析了该项目的经营是否会与我国现有的政策法规相冲突、采取绿色环保式的生产方式能否得到国家的财政补贴以及自身所付出的绿色成本等因素,最终确保了绿色投资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宣传环节的绿色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在进行市场推广或企业宣传过程中,没有坚持与时俱进,宣传理念和宣传方式相对落后,尤其是在绿色宣传方面。对此,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通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绿色宣传活动,才能让社会公众看到自身的绿色行为,达到宣传企业绿色形象的效果,增强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分配环节的绿色体系构建 绿色分配体系的构建实质上是对传统财务管理分配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其最注重的区别就在于绿色公益金或绿色股利的提取与发放,以此来弥补企业在绿色资金环节可能出现的缺口,增加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积累和投入,这不仅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优秀的绿色企业文化,也非常有利于企业绿色形象的提升和建立。 三、推进企业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积极应用绿色会计处理方式 企业在开展财务与会计工作时,一定要及时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增设绿色股本、绿色公益金和绿色成本等会计科目,并在相应的财务 报表中对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环保收益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企业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加强环保宣传,建设企业的绿色文化 通过积极有效的环保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还可以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提升企业产品与品牌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绿色财务管理方式的推广与应用,能够引导企业在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的转变,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的有效统一。 (三)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 绿色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只有经过政府的有效引导与支持,才能达到最好的推广与应用效果。首先,政府要及时完善企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与制度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提供一系列的绿色优惠政策,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应用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企业更好的开展绿色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四)加大绿色培训的力度,提升员工的绿色素质 企业要想深入贯彻与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的理念,离不开有效的教育与培训。企业可以通过对财务人员在绿色理念、绿色财务管理、环境会计等方面的有针对的培训活动,及时更新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促进企业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及时转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许多新的内容与特点,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绿色管理的观念,认识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宣应用与推广。通过绿色财务管理,更好地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销售管理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财务管理类论文:河南省重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状况透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的资料显示,河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近年已整体盈利。但目前脱困企业基础还不牢固,多数脱困企业盈利水平不高,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还不扎实,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模糊化、人力资源管理薄弱、投资无序、缺少监督、企业筹资渠道过窄、资金紧张、竞争机制不健全等。亟需在以下各方面内强素质,外拓渠道,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 首先,加强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会计核算,所有合法的和非合法的经济活动,最终要通过会计这一关口,这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强弱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活动发展很快,我国陆续颁布出台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所以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至关重要。目前我省重点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已经开始,但大多流于形式。今后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完成规定的学时,更关键的要考核所掌握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操作技能,同时有关的税务税法知识也要作为考核内容加进继续教育计划。税务支出作为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现金流出,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才会防患于未然。如企业报废旧汽车,必须依法交纳营业税,而有关会计人员则可能缺乏相关税法知识,无端地支付罚款和滞纳金。 其次,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增加显性收入。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资需要和精神需要,对经营者的激励相应地分为货币激励和非货币激励。非货币激励主要是晋职、晋级等,货币激励则要给予一定的货币报酬。 2000年10月,国家经贸委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其中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不再套用党政机关级别,也不再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的行政级别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待遇,实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办法。这份规范无疑放开了人们思想认识的禁区,给国企领导人一定的货币激励既是合理又是合法的。对重点国企的经营者可考虑采用年薪制,也可考虑经营者购买自己企业的一定股份。除此之外,也可用期权激励以及工效挂钩等方式作为分配依据,将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逐步与经营者的业绩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其三,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财务管理实质就是资金的运动。企业没有资金,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运作不善,缺乏必要的现金流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的成败。企业的资金既可来自企业内部,又可来自企业外部。 (1)内部的资金来源。 企业要尽一切可能,缩短存货的占用时间,尽快实现由生产资本或者是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对于长期积压、呆滞冷备的物品,要采用多种方法变卖处理,最大限度地收回资金,事先作好科学的生产规划,减少原料的库存。应收账款的管理要加强,搞好货款回笼。货款回收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管好“源头”资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要及时分析现金流量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个企业的经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理财水平的高低,资金的周转是否顺畅。因此要及时分析现金流量变化,及时掌握现金流量信息,从而为搞好资金调度,防范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造条件。 (2)外部的资金来源。 企业从外部筹措资金主要是通过向银行贷款,吸收投资款,发行公司债券等多种方式。我省重点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银行贷款,由于一些困难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财务状况不佳,还款难以保证,银行限制或拒绝为其贷款,资金十分紧张。企业一方面要尽自己能力,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自己在银行的信誉,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信为本,以诚树信的原则,搞好银企关系,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总之,企业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资金的不必要支出,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做好资金准备。 其四,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每一个投资项目上马之前,都要从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进行详细的预测和决策,保证资金的使用效果,杜绝 损失浪费乃至侵吞投资款的不合规行为发生。要对投资的效果及时评估,保证达到预定的投资报酬率,加速资金的周转回笼。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搞好宏观调控,规范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鼓励和规范竞争,反对恶性竞争和不公平竞争,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的冲击力,切实做好打假、治假的工作,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为国有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状况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其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1)严格把好上市关,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某些国有企业之所以要包装上市,根本原因是其经济效益很差,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因此,国家证券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好企业上市关,堵住劣质企业上市的源头,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堵住了上市公司弄虚作假的源头。在主板市场也可考虑采用二板市场的“推荐人”制度,上市公司一旦被发现不具备上市价格,其推荐人要负相应的连带责任。这样劣质企业的推荐人就会慎之又慎,从源头上大大降低了劣质企业上市的机会。 (2)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整顿,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无序竞争,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整顿,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取缔一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事务所,加强对违法违规的事务所和提供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 (3)削弱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一个地方上市公司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地方领导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当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以至其后面临停牌、摘牌等不利局面时,地方领导为了维护自身形像往往亲自出面调解或干涉,阻碍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因此,国家证券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联度调查,一旦调查属实,要会同有关纪检部门严肃处理,打掉违规公司的保护伞。 其六,加大处罚力度。在我省的重点国企中,仍有“穷庙富方丈”的例子。之所以他们敢为所欲为,除了内在的拜金主义作怪之外,一个重要的外因是处罚力度过小,不足以构成威慑他们的外力。 因此,国家有必要做出严格的法规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经营管理者到底应负什么样的责任,不能泛泛而谈,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旦不能确保必须明确应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财务管理混乱的经营管理人还应负相应的行政责任,给予开除、降职、降级、党内处分等不同的处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追究刑事责任,以平民愤,以慰民心。 总之,我省重点国企的财务管理状况尚存在大量的问题,需切实采取措施来改善我省国企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的状况。只要有关各方达成共识,下定决心,恢复财务管理正常秩序指日可待。 财务管理类论文: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随着市场运作 日趋规范、电子化程度日益提高,其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认清目前财务管理现状,积极寻找对策,吸取先进 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营运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要从管理目标、财务制度 完善、风险控制、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保障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又好又快发展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和制约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它围绕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优秀的财务管理对企业而言犹如一张极富粘性的网,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由它直接触动企业的中枢神经。虽然财务管理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不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作用。 一、财务管理现有的问题 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重使用价值实物管理、轻价值综合管理;重资金总量筹集,轻筹资结构安排;重生产成本管理,轻资金成本控制;重当期收益,轻风险控制;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防等,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无章、无序,给财务工作埋下了隐患,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架构不健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架构的设置应该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是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还有部分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有的甚至未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还有不少企业领导错误地认为财务收入和利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管理职能,造成了当前部分企业财务组织架构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的现状。 (二)内控体系不完善,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部分企业财务运行不够规范,权责不到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业务上,很少真正关注经营风险,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更没有投入专门的经费、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切实加强防范、控制和降低风险,内部审计也得不到足够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不到保证,有的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务纪律的严肃性,任意干预企业日常决策,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三)费用管理不规范,资产管理散乱。在费用开支上,部分企业管理不严,未建立或未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没有对费用安排和使用进行合理筹划,有的领导干部自收自支,自用自批,开支无度,挥霍浪费,报销票据上没有经办人、证明人或审批人的签字,费用审批不规范、账款结报不及时、发票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资产管理上,部分企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方案,没有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点,资产实物与登记簿不符,实物管理和账务管理都有很多漏洞,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制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四)成本核算粗放,成本控制不严。绝大部分企业都能精打细算,控制成本绝对额,但在相对成本的控制上却缺乏经验和措施。有的企业成本核算十分粗放,将各种产品成本笼统汇总核算,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有的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忽视技术进步、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事前、事中控制能力较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的企业没有分项目分部门进行成本核算,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发生亏损,管理人员无法判断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还有很多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进行全程成本控制。 (五)事前预算不力,事后分析不到位。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预防是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事前没有采集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并编制预算,在事中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对预算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预算完成与否,与各个部门没有太多关系。另外,事后评价和分析不到位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财务部门常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就财务论财务、就数据论数据,忽视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捕获不到管理层真正想了解的信息,不能从企业整体角度来分析问题,财务分析与企业管理严重脱节。 (六)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财务创新。很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受网络技术的限制,采用较分散的管理模式,电子化程度不高,财务数据基本靠手工处理,财务信息上下级之间无法共享,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开发出能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部分企业不注重财务创新,财务管理水平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而改进,一直停滞不前,现有的财务工作方法、风险控制能力、考核指标、技术水平等均达不到时代要求,直接导致企业经营出现财务开支困难、债务偿还能力不足、经营活力下降、效益滑坡等诸多问题。 (七)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制度执行力不强。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有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还要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然而,当今很多企业财务人员观念较为滞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严重妨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还有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亲属担任,这些 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对财经法规、制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以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另外,有些企业财务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任意简化会计手续,滥用会计科目,账目不清,账外设账,弄虚作假,不定期核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对财务收支监督不力,甚至采取虚开发票、开假发票等方式套取企业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财务管理是企业谋求效益的重要保障,在财务管理中活动要注重细节,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财务管理环境,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暗藏着风险,财务管理的有序和规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和规范。 (一)重塑财务组织,健全财务机构,重振企业活力。对内部财务机制进行重组,进一步明确财务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和各相关人员的责、权、利,不但有利于成本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活力。一是健全财务组织机构,在企业内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专司资金调度、费用分解、日常费用控制与审核、财务预决算、财务分析等职能。同时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二是财务机制不完善的企业应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进行革命性调整,以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设计一套有助于资本迅速流动、资本结构优化组合和资本不断增值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财务管理的地位,增强财务管理的功能,提高财务管理的作用;三是对财务流程进行再造,以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为核心,去掉多余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涵盖财务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金、银行存款、物资采购、销售管理等方面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完善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的基础是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企业要根据需要建立起综合性管理制度和单项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财务人员岗位职责、费用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日常操作规范,进一步落实岗位分工控制、授权审批制度、系统控制制度和内部报告制度,在完善财务制度的基础上,一是要对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监督和审计,不断创新监督和审计方式,从事后的财务收支监测向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等领域发展。二是要加强财务监控,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设置必要的财务衡量指标和监控标准,将执行过程中和结束后反映出来的结果与之比较,有效进行动态监控和控制。三是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风险的预警、防范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予以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应付风险的方案和措施,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费用管理,定期盘点资产,强化应收付款管理 一是要注意对报销事项的管理,规范费用审批和开支行为,在制止员工把个人的一些开支充数向公司报销的同时,也应注意做好每笔应报事项的报销工作,如有些员工可能觉得一些小额的款项报销太麻烦了而不愿意去报销,公司对这种行为也要进行纠正,将公私分明的观念根植于员工的内心;二是应定期组织对各种资产进行盘点整理并做好保洁工作,要摸清家底,对所拥有的资产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提高资产产出效率,同时也向员工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公司始终在关注着这些资产,你们要爱护它,要尽量消除心中的不良想法;三是要经常性对应收应付款进行清理,尤其是要重视收账的日常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避免形成死账、呆账;四是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五是要合理调度资金,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避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注重成本控制,树立全面成本观念,压缩可控成本。控制成本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企业一定要树立起全面成本概念,将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分部门分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将成本费用核算到责任中心,分摊到部门、产品、客户,同时将成本费用管理与预算、考核紧密结合,根据分项目盈亏情况,及时调整部门产品结构,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增强成本观念,真正树立起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意识,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二是要将成本管理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三是要把税务成本控制作为节支的重要内容,将税收筹划融合进财务管理的各环节之中,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引进机会收益、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把不同纳税方案和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加以比较,尽可能地减少税收负担,提高税收筹划效果;四是要优化资金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有保有压,确保资金运转的顺畅,优先提供企业发展目标所需资金,有效保证扩大生产能力、改进生产设备方面的资金,足额保障提高质量检测手段和其他相关配备设施的资金,压缩其他可控资金,减少其他资金占用,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五)强化事前预算,定期事中控制,做好事后分析。一是财务部门要在搜集大量成本、利润有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既能反映企业资产利润效率,又能反映盈利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把绝对数指标与相对数指标相结合,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制订科学合理、操作性强、覆盖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财务计划和预算,并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分部门和分产品预算;二是要认真按实际经营情况和需求动态编制财务预算,进一步细 化分解指标,进一步明确责任、激励和奖励办法,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考核,采取滚动控制和弹性控制的方式对财务目标和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定量管理和定期监测;三是要做好事后评价和分析,要不断总结财务数据变化和企业经营业务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判断、分析出经济业务的开展情况,将多种指标结合起来,凭借其内在因果关系,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判断,要用发展的、动态的、全局的眼光来分析指标的变化,洞察财务状况变动的本来面目,真正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和分析具体财务问题和财务数据。 (六)创新财务理念,突出价值创造,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复杂的多变,风险也越来越大,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确保利润最大化,求得长足发展,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价值创造为核心,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一是要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一切经营活动的目标,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包括:以人为本观念、知识管理观念、信息管理观念、现金流量观念、法治管理观念和风险防范观念等,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二是要正视自身的财务会计状况,在财务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不断开拓和创新,努力与新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接轨;三是要依靠信息技术,建立起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新型财务管理方式,开发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实现财务数据跨地区传递,财务状况动态监测,会计报表实时合并,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使管理者无论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使管理决策人员可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 (七)提高人员素质,打造专业人才,加强执行力建设。财务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企业应从多种渠道理顺人与财务管理间的关系,一是要把好用人关,要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制度的认知度,取得员工对内部财务管理的理解和支持,切实发挥企业员工在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二是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建立后续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把财务人员培养成既熟悉计算机操作,又有丰富财务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提高财务管理者的素质同时,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企业领导在工作之余也应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及必备的财务知识。另外,光有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优秀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尤为重要,一个二流的制度如果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其结果胜过一个一流的制度却只得到中等执行力度的配合,因此,企业要重视制度执行结果,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建设,把执行力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定硬的软件程序,把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变成大家共同遵守、谁都无法擅自更改的计算机程序,通过计算机硬授权,用程序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制度执行中的人为因素,以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 财务管理类论文:集团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浅议 【摘 要】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集团公司如何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当前集团公司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怎样加强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如何实现财务价值最大化呢,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应致力于将企业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消费最小而其利用效率最高、企业价值最大,从而达到集团公司对其所属子公司能在经济效益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管理制度 约束机制 财务管理 集中管理 风险管理 信息化管理 一、集团公司产权关系 集团公司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当一个公司持有另一个公司的股份时,前者即为母公司,后者为子公司。子公司中母公司持股达到100%时称为全资子公司,持股在50%以上时为控股子公司,低于50%但股份在各个股东中最大时(如40:30:30)时称相对控股子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地位上都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可以独立的参与外部的经营活动。在两者的关系上,母公司可以控制子公司的经营方针,甚至对其具体的经营和交易活动作出指示。 二、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有三个层次,即母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管理和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以母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实施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 集团母公司在建立以产权管理为主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健全法制建设,以《会计法》及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及财经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适当拓宽管理面,制订各项规章制度。 (一)资本金管理制度 在现代母予公司体制下,最直接、最真实体现母子公司以产权为纽带这一根本特性的就是企业资本金管理运作情况。加强资本金管理,是建立以产权管理为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1.坚持资本金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 2.抓好资本金基础管理; 3.建立资本金投资营运管理制度。 (二)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资金的筹资、融资和有效使用问题。搞好企业资金管理工作是为改进企业经营,提高积极效益服务的。在现代母子公司体制下,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管理制度主要是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的现金流量表进行考核,如经营现金流入与流出之比,经营现金净额与净利润之比,等等。 (三)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代母子公司体制下,由于母子公司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子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因此,母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侧重于对子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进行考核,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子公司作为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享有法人财产权,对外投资是其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也是其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管理主要是对投资额度、效益、风险等因素综合性考虑,实行审批制度,由董事会讨论决定。 三、完善集团内部治理结构 为使财务集中管理更有效果,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企业总部。企业总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司董事会。高效的运作机制与企业良好的治理结构是密切联系的。 集团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首先应建立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效力。而董事会的关键是董事会的人员构成,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 四、健全集团内部财务约束机制 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促使资金管理者合理使用财权,有效行使财务功能,优化资金投向和资本结构,增强财务运行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内部财务管理的约束 集团内部一般均是独立法人,组织结构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制度的规范性约束,集团会陷入无序的状态。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市要以集团公司为中心,以集团公司的利益目标为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约束 集团公司应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确定集团主体财务管理目标,设计出一套体现目标的指标体系,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目标一经确立,财务管理工作就要围绕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因而对财务管理工作有约束作用。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目标必须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子公司,各子公司应根据分解到自己头上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得出一个个明细目标。 (三)财务预算的约束 与目标约束不同,预算约束的针对性更强,它是依据财务目标编制而成,因此,预算的执行过程就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由于指标的明细和可操作性,所以在预算的作用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约束作用更加突出。 五、实现集团财务的集中管理 (一)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现金集中起来,降低现金的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发挥资金利用的最大的效果是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1.资金集中管理方式。现阶段,有的集团实行内部 银行或“结算中心制”,它以母公司名义在银行开立基本结算户,再分别以各子公司的名义在该总户头上设立分户,由总户控制各子公司分户,在子公司看来,结算中心就是银行,资金往来借款、还款及其他方式的融资均要向结算中心提出。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同城的母子公司。随着网络技术手段和财务信息化发展,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无论是同城母子公司或者是异地母子公司,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变成现实。 2.筹资管理。母公司在现金预测基础上,研究集团资金来源的构成方式,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资金的筹集应与使用相结合,并与集团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不能盲目举债,增加筹资风险。 (二)全面预算管理 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还体现在,母公司对制定用于指导各子公司的预算拥有最终决定权。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预算一经确定,子公司在生产经营及相关的 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 六、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一些集团公司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面临困境,甚至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集团公司的各项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 因此集团公司只有狠抓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康发展,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财务管理类论文:论财务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一、基于温州地区的高职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提高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近年来我们在温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温州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银行等,涉及工业、商业、房地产业、服务业、金融业,被调查的人员包括单位中的财务主管、项目经理、人事主管、财务人员等。调研方式主要有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网络收集等。调研内容主要涉及:财务管理岗位设置及需求状况;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结合调研数据,我们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企事业单位686338个,其中私营企业占80%以上。而温州企业的数量居全省第三,私营企业的数量居全省第一。按每个企业配置2名财务人员计算,温州乃至浙江对财务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各类中介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调研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有以下特点:第一,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岗位分工观念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同。有的单位已经专门设立了财务管理中心,有的也表示有意向专门设置财务管理岗位或部门。但由于温州以中小企业居多,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在岗位设置上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做到分工细致,目前多数单位的财务人员还是以会计核算为主,普遍缺乏综合型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预见,未来既能进行账务处理又能进行财务分析、资金规划的财务管理人才将更受欢迎。第二,温州家族企业非常多,很多学生来自于民营中小企业家庭,父母希望他们在学有所成后能够协助管理家业。也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自主创业。因此,学习财务管理专业本身也是为其将来管理企业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二)用人单位要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财务人员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能力。在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形势下,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企业中,财务人员不仅仅要会记账、算账、报账,而且要会看账、用账和分析账,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为企业做好财务筹划、投资理财的设计、风险防范等。从调研情况分析,用人单位对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较过去有了更高要求。有些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的综合性提出了要求:既要懂会计、财务管理知识,又要懂法律、金融、税务筹划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2012年温州成为国家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后,企业希望财务人员要熟悉国家政策,能及时预测和把握金融环境的变化和财务风险等。有的单位更加突出强调了职业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他们希望财务人员头脑要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善于沟通、协调、处理与其他人员、部门的关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要有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较高的职业操守等。还有一些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兼任文秘,能从事报税、档案保管等方面的工作,要熟练操作办公软件、具有较快的打字速度等。(三)企业普遍青睐具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职业技能证书是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的最好证明,更是求职和升职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人员时一般都会对职业技能证书提出要求。所有被调研的企业均表示要从事财务工作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然后再根据具体岗位的不同对职业证书提出相应要求。大部分 单位对会计助理、出纳等岗位要求要有初级会计职称证书,主办会计、会计主管等岗位要求要有中级会计及以上职称证书。一些相关的行业还需要其他资格证书,如证券公司需要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需要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等。需要指出的是,企业除了关注入职者的职业证书,对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很看重。企业希望入职者能做好职业规划,不要仅仅停留在入门、初级资格,鼓励在职财务人员参加更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试,以提升专业能力。(四)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调研中发现,温州多数用人单位并不一味强调高学历,动手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中小企业往往出于成本的考虑,不愿浪费更多的时间和财力在人员培训上,更不想成为其他企业的练兵场,因此在招聘员工时会对应聘者的实际经验提出要求。特别是财务工作,他们希望入职的员工能尽量[:请记住我站域名/]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最好能直接上岗操作。我们认为,高职教育正契合了这一点要求。高职层次的学生虽然学历不高、研究水平有限,但“低姿态、高技能”的特点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二、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创新培养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创新定位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应首先服务地方经济。我院财务管理专业正是在以上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立足温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培养适应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需要,具有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院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多集中在中小企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初始岗位有会计、出纳、统计、证券公司职员、银行职员等。部分经过多年打拼的毕业生,在经验和能力提升后,开始走向更高职位,如主办会计、财务经理、项目投资经理等,参与到较高层次的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理财规划等工作中。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当前社会需要,还应考虑到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二)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整合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应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控制和调整,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置具体课程,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对接”。近年来,我院财务管理专业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和尝试:1.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当降低理论的难度与深度,同时增强知识的适用性,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有用性和应用性。在学时安排上,更加突出实践性教学,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时占42%,2011级占44%,2012级占52%。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配合课程标准的修改,删减或合并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而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作为重点。2.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对课程结构作了必要的调整。首先,按照学生接受能力、课程逻辑关系进行安排,使相关课程的前后衔接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应用性(如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会计综合实训”调整至第四学期,“会计电算化实训”调整至第五学期,“EXCEL的财务应用”调整为职业技能课);其次,删减了一些有重复内容的课程(如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去掉了“管理会计”,2011级去掉了“投资学”,2012级去掉了“内部控制”),并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和提高创业思想、人文素养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商务礼仪、硬笔书法等),使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3.鉴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从职业证书角度为其度量和设置课程。如第一学期开设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满足一年级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二年级开设财务会计、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满足学生参加初级会计师考试要求。4.按照财务管理专业能力的综合性要求,从2011级开始新开设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学、金融学、个人理财等专业技能课与考证课,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与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要求。5.在职业拓展课中设置不同方向模块,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在职业技能模块中分别设置财务核算、金融证券、理财规划师三类就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为学生今后发展做好铺垫。 (三)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1+2+3”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确定了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体现高职教育的特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力求使学生成为“管理方面的财务专才,财务方面的管理通才”。本专业实行“一个平台、两条主线、三个职业发展方向”的“1+2+3”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一个平台:在第一学期,注重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通过会计基础、财经法规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会计专业构建同一专业基础平台。两条主线:由于财务管理职业岗位要求具备较强的核算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从第二学期开始逐步与会计专业相区别,以“财务核算”和“财务分析”作为专业核心技能主线来设置专业课程群。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的内容紧密结合,多数课程都是围绕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而开设,且时间上与考证时间相衔接。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分学期、分层次,有选择性地考取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证书。三个职业发展方向:在第五学期和职业拓展模块中,分别设置有财务核算、金融证券、理财规划三类就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不同发展方向课程,可以根据学生整体兴趣方向来选择不同的课程,为学生今后发展做好铺垫,同时还可以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做出不同的组合调整,增强市场的应变能力。在第六学期,学生则可以按未来职业方向选择企业定岗实习,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探析 一、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 (1)当高层主楼采用筏板或箱型基础时,在主楼纵、横两个方向上,若B1、B2均大于2B0,才能考虑裙楼荷载对地基土产生的超载作用,将超载折算成土体厚度d2,(两侧超载不同时,取小值),此时d=d0+d2,若b1、b2中有一值大于2B0,而另一值小于2B0时,或均小于2B0时,裙楼荷载作为超载折算为土体厚度d2,当d=d0+d2≥d1时,取d=d1,当d=d0+d2<d1时,取d=d0+d2。 (2)当主楼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的形式时,则靠近地下室一侧的基础可考虑土的超载作用,d的取值同1,但主楼内的其他基础的埋深d=d0。合理确定用于深度修正的基础埋深值d,从而确定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值fa,这样才能使结构的基础设计达到合理、经济,最优化。二、主次梁节点设计问题我们在工程设计的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次梁相交的情况,时常会发现框架主梁扭矩很大,抗扭承载力不足,有些处理办法就是将次梁与主梁相交处设为铰接,释放扭矩,但这样处理是否合理,与实际的受力情况是否一致呢?个人以为: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而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梁端铰接不能随意地人为设置。设置铰接梁,是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就是说形成朔性铰之后,此梁由超静定变成静定结构,结构设计一般都是超静定结构。这样一个破坏不会对整个结构体系影响很大,才能满足结构安全的冗余。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较大,支座主梁对次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即使为铰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6条对此做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且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高度只比主梁少50mm,这时候就不能完全忽略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了,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出现框架主梁配筋超筋、抗扭承载力不足。如何处理,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加高框架梁解决配筋超筋,加宽框架梁解决受扭不满足,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加宽,那才可以看能不能铰接次梁了,但这里的铰是指的假想铰,而是要保证支座负筋首先屈服,造成内力的卸载和重分布,分布后达到和铰接类似的受力情况,此时的铰接就得要从构造措施上进行保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86页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的配筋构造做出了明确的示意。结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结构设计建模要立足于结构自身,主要力学模型要与实际构件接近,以保证计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结构状况,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二、地下室嵌固端的选择问题 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个超限建筑,对结构设计造成难点。嵌固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而强度嵌固——柱的塑性铰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 (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 (2)增大地下室柱顶的抗弯能力; (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嵌固端所在层楼板要求连续,这样才能保证水平地震力的传递。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地下室顶板开洞,甚至是大面积的开洞,此时必须要与建筑专业配合,避免将洞口设在主楼周边,开洞面积不宜大于嵌固端层楼板面积的30%,同时将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以满足刚性楼板的要求。工程中还会碰到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的情况,以下沉式广场为代表,如果地下室顶板与地上一层高差小于层高的1/3,则只要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能满足规范要求,则地下室顶板可作为嵌固端,即使高差稍稍超过1/3层高,也可将主楼周边一跨的楼板适当抬高以满足高差,不过需进行加强处理:有错层部位加大梁的刚度,在错层处楼板加腋,以保证水平剪力的传递路径。 三、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开端,其需要设计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雍强 单位:煤炭科工集团杭州中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研究对建筑施工的影响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重要性 当代中国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企业必须针对建筑施工的特点,加大土木工程研究力度,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质量,消除管理和质量的问题,降低建筑施工的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的质量。同时,建筑施工市场的利润空间很大,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在建筑市场会出现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在我国,建筑施工进度是有时间规定的,工程必须保质保量在规定时间内完工,否则,会按照相应的程序对工程资金进行调整。进度管理,如果能够按照合同规定,按时完成工程任务,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管理人员需要定制科学完善的进度计划,计划不仅仅规定了建筑施工的时间,更是施工过程中每一项任务实施的标准。建筑施工计划需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人员进行合理分配,科学控制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组织协调进行研究。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近几年,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管理质量不断提高,施工企业逐渐意识到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工程的重要性。土木工程研究发展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工程质量,加深对土木工程的研究,对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质量提高都有一定的好处。企业需要对土木工程加大研究力度,全面提高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其中,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在建筑施工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施工管理人员对各项施工的具体人员加强管理,对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加强管理,仔细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认真指出问题结症所在,找到问题的原因,预防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为施工员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3.责任制研究土木工程中的责任研究,是指在建筑项目工程中,对每个项目工程进行统一细致的管理分配,将施工过程中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的身上。这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一步减少生产关系,设立管理层,但是不能过于复杂,应尽量减少管理层,这样可以帮助施工责任更好的实施。建筑工程管理的重心就是工程责任的落实,这直接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如果在建筑工程中,每项工作的具体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不能尽职尽责,粗心大意,不能控制施工风险,对施工单位和施工项目都是极大的危害,最重要的是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的研究 科学技术在进步,社会市场经济在发展。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耗是巨大的,目前能源的消耗过快的同时,还存在着能量浪费的现象,浪费能源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可再生、可利用和能源的消耗已经是现在生存和发展的巨大问题。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保护加以重视。土木工程节能措施的研究是建筑施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节能已经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已经对建筑施工方面的节能措施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但是节能实施方案的落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企业对建筑节能的认知度不够。在推行节能施工方面,企业是对节能型建筑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企业认为节能施工就会加大对施工的投资成本,但是减排不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对建筑施工节能减排得到重要的认知也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三、针对土木工程的研究,提高建筑工程的实施 不断的提高土木工程技术,将土木工程的研究成果在现实的应用中得到推广。搜集国内外已经具备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在土木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当中,要对土木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不断的完善土木工程相应的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的实际应用的价值。土木工程技术还是要走创新路线,以创新科技为主导。建筑行业是历史悠久的行业,长期的建筑工程实施工作中表明,建筑行业的高薪技术一直处于缺乏的状态。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新型的科技不断的被推向经济市场。建筑企业应该在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提高上下功夫,敢于尝试新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实施。 四、加强土木工程的研究,实际应用于建筑工程 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施工人员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环节。每个岗位的每位员工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虽然都是比较细微的工作,但是,这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细心,同时,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检验,排除劣质材料的使用,保证施工质量。工程管理不仅仅是对工程人员的管理和对工作的安排,更是对工程质量的验收,保证质量安全。施工人员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加强岗位知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最新的土木工程研究结果,并直接应用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五、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建筑施工同样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加强土木工程的研究,完善建筑施工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建筑工程的发展直接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建筑工程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城市规划,关系到人民居住生活,所以,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坏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科技不断发展,要提高建筑施工的总体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不断对土木工程进行研究,将土木工程研究出的高新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建筑工程当中。这是土木工程研究人员和企业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 作者:王心陶 单位:成都西华大学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技术分析 摘要:土木工程是对建筑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等各种工程的统称,混凝土结构是以混凝土为主、混合其它相关材料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结构,是当前土木工程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施工材料。本文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常见的问题和影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因素,并就“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这一内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混凝土结构及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常见问题 1.1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主要指将水泥、水、砂、化学外加剂、石以及矿物质混合材料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再进行相应的硬化处理而形成的人工材料,可以分为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混凝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与砖瓦结构等其它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生产制作较为简单,对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所需要的构成材料多为水泥、砂、石等基础性材料具有简单易找、价格低廉的优点,且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以及适应自然灾害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第二,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混凝土结构的性价比较高,不仅具有良好的耐火性与耐久性,在一般环境下不会出现腐蚀现象,而且整体性较好,可塑性较高,尚未凝结的混凝土能够依据结构的不同而做成不同的形状,可以满足不同工程施工的要求。 1.2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常见问题 当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水泥水热化、水泥中的硅酸盐等掺合料、混凝土中的减水剂与膨胀剂等外加剂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水泥在硬化过程中会消耗混凝土中的水分导致混凝土自缩,外界温差过大时会形成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干缩减水剂和膨胀剂的使用会增加混凝土的自缩值,这些原因都加剧了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 2影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因素分析 2.1水泥种类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水泥是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泥的种类会对混凝土的强度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当前土木工程中较为常用的水泥主要为早强水泥和铝酸盐水泥,与其它水泥相比,这两种水泥的收缩相对较大,中热水泥的收缩则相对较小。此外,部分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过分重视经济利益,为了节约施工成本而选择存放时间过长的水泥或质量较差的水泥,或检测工作不合格,检测方法与检测技术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2.2施工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施工技术是影响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混凝土搅拌技术方面,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投料时间、投料量以及投料的顺序都会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产生影响,且实际搅拌过程中存在不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重复核算等问题,导致混凝土结构质量较差;在混凝土浇筑技术方面,当前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浇筑温度与面积过大,容易产生温度应力;在混凝土养护技术方面,当前许多土木工程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不重视养护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而忽视了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不能够依据养护标准与要求开展养护工作,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质量。 2.3混凝土质量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 混凝土质量也是影响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因素,而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原因则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现象而导致混凝土不均匀,在荷载以及温度应力的作用下容易出现问题;混凝土搅拌过程中部分材料由于储藏时间过长或储藏条件较差,导致水泥等材料中的有效成分减少,混凝土的强度减弱,在施工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各种原材料所占比例不科学,影响了混凝土的质量。 3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3.1加强施工设计与管理,提高混凝土结构质量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注意优化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施工设计方案,充分了解影响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因素,明确温度、搅拌工艺、水泥种类以及混凝土质量对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影响,在混凝土施工设计中密切注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严格控制水泥含量,尽量避开高温环境。此外,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应以施工图纸为依据,对钢筋的规格与型号进行检测,做好钢筋的养护和防锈工作,提高钢筋的质量。其次,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提高质量意识,选用质量较好的原材料,对水泥等易受环境影响的原材料应当注意加强保护,避免水泥过期、水泥受潮等现象的产生,杜绝为节约成本而使用劣质原材料的情况出现,通过严格计算和做混凝土强度试验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合理。此外,施工企业应当注意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对混凝土结构原材料进行专业检测,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原材料质量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最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当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为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施工人员应当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如,施工单位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原材料的基础上增加金属材料、有机材料等新材料,选用高性能混凝土、低强混凝土、轻质混凝土以及自密实混凝土,也可以通过掺加可以降低混凝土收缩程度的添加剂以及科学配制混凝土的比例等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 3.2优化施工技术,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混凝土搅拌技术。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注意确立科学的搅拌制度,以适量高效为原则,对搅拌时间、原材料的投放量以及投放顺序进行明确规定,尽可能使搅拌时间最短。此外,在搅拌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混凝土的清洁,及时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卸载干净,尽可能地避免砂浆的流失,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其次,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混凝土浇筑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单位应当注意加强对混凝土浇筑工程的控制,在进行浇筑前,应先对预制好的混凝土试件进行监测,了解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使用振捣器进行充分振捣,浇筑时应尽量避开高温浇筑,浇筑工程不应存在间歇,或在下层混凝土完成初凝之前完成浇筑进行适当间歇。在浇筑结束后,施工人员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抹压。最后,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混凝土养护技术。当前土木工程建筑中较为常用的混凝土养护技术主要包括围水养护、浸水养护以及覆盖养护等。在实行混凝土养护时,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应当注意重视混凝土养护工作,严格依照养护标准与养护要求开展混凝土养护工作,依据混凝土的实际湿润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喷水养护频率,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若冬天气温较低,建筑施工单位应适当调整养护方法,有效防止混凝土因受冻而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强度降低。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建筑的重要材料,其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土木工程建筑质量。水泥种类、混凝土搅拌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以及混凝土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因此,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应当加强施工设计与管理,提高质量意识,优化混凝土搅拌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以及混凝土养护技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 作者:王智锋 单位: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摘要:建筑结构影响建筑质量和使用者使用安全性,建筑节能技术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探讨土木工程的结构与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三点,介绍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的注意点、阐述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从施工过程、建筑本身、监督几个方面探讨建筑节能技术应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结构 建筑结构不仅仅影响建筑的质量,还影响建筑使用者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性,当前建筑企业需要追求工程质量和社会信誉两个方面,因此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相关工作。良好的建筑结构可以帮助企业赢得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而建筑节能技术更是建筑行业的趋势,建筑节能技术不仅体现在建筑过程降低耗能,还体现在建筑施工过程能源消耗降低,因此对企业和消费者活动经济效益都有帮助,因此探讨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注意点 1、选择合适的设计预案 设计预案是设计的基础,主要工作是选择基础结构和框架。在基础结构选择中,需要根据建筑抗震要求测定地震作用力,而后根据测定结果选择埋设或浇筑工艺,之后选择配筋构件。土木工程框架结构就由基础构件之间连接起来,这里主要考虑各个方向的压力和拉力,当前,框架结构以混凝土土刚性系统为首选。 2、注意配筋和板的设计 配筋和板之间结构设计需要根据不同长宽差距选择不同的设计计算方式,选择单向板实施设计计算(相差2-3cm),选择双向板计算(小于2cm)。板距计算是设计的另外一个重点,必须确保板距能承载相应的强度。 二、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意义 建筑节能技术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建筑过程中的节能和建筑自身的节能。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意义。 1、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加深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成为我国经济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之同时,我国建筑量不断增加,而且增长速度极高,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建筑能耗量不断攀升,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起,我国建筑能耗量已经占据全球建筑能耗量的一半以上。这样情况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力,还可能污染我国居住环境。在建筑施工中实施各种建筑节能技术能有效降低能量消耗,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 2、建筑本身的节能技术的意义 建筑本身节能是指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能量消耗,例如,在我国北方,给建筑覆盖保温层,就可以在冬天取暖过程中,减少热量的需要。建筑保温对于建筑使用过程中功能的实现意义重大,可是就目前墙体保温技术来看,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有一定成果,可依然不能满足要求,而且技术进展有限。如果,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得以应用,而不再仅靠一种技术来实现建筑保温必然能更加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三、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探讨 1、建筑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的探讨 1)改变错误的观念原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节能技术认识有一定偏差,节能技术绝对不是降低建筑质量,偷工减料,而是合理安排施工进展、提高管理水平,使用高新节能技术,不仅不降低建筑质量,相反确实在新技术要求下进一步提高建筑质量。 2)采用新设备材料,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积极使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利用现代技术来实现节能,例如,采用节水节能设备以便降低水源和电能的使用,并及时淘汰已经耗能较高的设备。尽量选取一些能耗较少的新材料,降低整个建筑的能力消耗,例如,在选用建筑材料中,进行选择自然加工量比较小的材料。建筑施工设备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操作和保养相结合,做好日常维护工作,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对建筑施工设备实施分类管理,制定详细的设备操作流程,并培训操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操作,有效提高建筑设备的使用率。 3)做好管理工作建设的管理是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做好管理工作也能有效降低能力消耗。具体做法如下:土木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必须对已经建造完成的节能建筑的节能结构及设施加以保护;应当严格的检查进入施工场地的门窗、保温材料、墙体材料以及照明设备等;严格根据规范要求来开展土木工程的建设施工,以确保土木工程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建筑自身节能节能的应用 除去保温层的使用,建筑自身节能应用还表现在门窗新技术的使用,当前门窗材料也在改进,应该采用较为保温的门窗建筑材料;门窗结构技术也得到改进,例如,三层窗户的构造有效降低热量散失。当前,大型建筑使用玻璃外墙也是节能新趋势,利用反光效果较高的玻璃作为外墙,冬天可以保证阳光直射,提高室内温度,而必要的遮阳材料可以减少阳光进入,在夏天可以实现隔热的效果。 3、节能技术使用的监督 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监管体制非常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激励节能技术创新以及扶持节能技术的有关政策比较欠缺,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与立法力度严重不足,另外,建筑资源节约项目也没有全部得到落实。国家应该完善对建筑节能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进展,相关部门则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将国家颁布的各项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好,并对相关的法律体制加以健全,进而建立一个具备较强约束力的监督管理体制。企业也应当对与建筑节能有关的控制管理体制加以完善,以推动建筑企业节能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政府还应当适当地提供一些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技术服务及政策支持,通过奖惩制度来对节能工作显著的企业进行表扬与奖励,同时,还应当对节能工作滞后的企业进行处罚。总之,企业需要关注影响建筑质量和使用效果结构设计中注意点,必须将这些注意点做好,以便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节能技术应用可以降低能耗,而节能技术应用还需要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岳洋 袁卉 单位: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土木工程建筑行业随着社会发展项目也在不断增多。我国社会对土木工程的建筑品质要求格外严格。然而在土木工程的整个建筑行业中混凝土材料被广泛的应用,混凝土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土木工程的整体水平。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土木工程当中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并从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角度实施了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设计,对提升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十分重要。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1水泥问题产生混凝土自我收缩 水泥物质是组成混凝土的主要物质,而在混凝土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水泥的硬化技术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在水泥硬化程序开始之后,水泥的硬化过程中容易造成的大量的水资源的消耗。因此,在进行水分控制的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度很有可能突破整体含量的五分之一,这就使得混凝土内部当中容易产生较多的物质能源消耗,并且不利于混凝土后续蒸发程序的实施。在水分蒸发工作开始的情况下,全部的水分蒸发活动都有可能在自缩值的影响之下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很多的混凝土在不受外部理想影响的情况下产生收缩,并最终减少整体质量。 1.2混凝土外加剂造成混凝土自缩 施工工艺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全部的技术性因素可以在混凝土的处置过程中进行体积和质量的保护,这就需要很多的混凝土物质在受到外来物质影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混凝土流动速度的变化。除此之外,在进行水泥自缩值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保证全部的减水工艺可以在混凝土的处理过程中进行自缩值的控制。因此,在混凝土的水分变化足够均衡的情况下,很多自缩值的变化过程都有可能在原材料的影响之下产生影响性特点的变化,最终导致很多的混凝土资源难以在水资源减少的过程中形成自缩技术处理效能的下降。在自缩程序运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后续的自缩值变化特点,对全部的影响性因素加以研究,切实保证全部的膨胀剂物质可以在混凝土资源变化过程中产生处理水平下降,最终导致混凝土发生自缩问题。 2土木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处理技术设计 2.1根据固定原理实施混凝土施工方案控制 首先,必须对全部的混凝土结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裂缝问题的控制,使全部的技术性因素能够在混凝土的裂缝产生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处理机制,充分保证全部的混凝土施工方案可以在固定的原理基础上加以实施。除此之外,必须根据全部的混凝土温度性能控制要求,对后续的混凝土裂缝产生因素加以设计,确保其能够充分适应混凝土自缩过程中的水泥处理要求,并保证全部的混凝土处理技术可以在施工设计方案的完善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处理。在对后续的施工组织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后续施工组织的特点,对全部的技术性要求加以控制,使所有的混凝土施工活动可以在混凝土的温度调节过程中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使全部的混凝土裂缝处理工作可以实现概率因素的有效控制。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结构控制的过程中,必须从自缩性因素的分析入手对全部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处理因素加以分析,切实保证全部的混凝土材质可以在基础性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收缩性因素的控制,并以此作为全部膨胀剂物质的制备基础,使混凝土资源的处置可以在浇筑技术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结构处理连续性的增强。 2.2合理控制水泥资源的使用量 首先,要对混凝土结构控制过程中的水泥资源变化情况加以分析,使全部的水泥资源技术处理环节能够适应热量的释放需要。要保证热量因素在后续的释放过程中能够实现混凝土技术性参数的变化,使全部的混凝土表面施工技术可以在参数因素的影响之下产生影响性因素的浮动,并最终造成全部的热量性因素无法在水泥的热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务必保证水泥资源控制过程中的全部热量因素可以实现完整的释放性处理,并使后续的热量能够在混凝土资源的处理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凝聚,以便全部的水泥资源使用工作额可以在数量和热量的共同调节之下进行辅助性物资的应用,使后续的生产活动能够在材料的合理支持下实现内部热量的有效控制,增强热量释放效率。在对减水剂等物质进行技术处理的过程中,要根据混凝土后续搅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点,对全部的混凝土浇筑程序加以研究,使后续的浇筑工艺可以在温度因素的控制之下实现建筑质量的提高,并以此作为提升建筑物混凝土浇筑工艺质量的基础。如果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需要在外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实施,则必须按照混凝土资源的热度释放特点进行浇筑温度的控制,避免实际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同方案设计阶段的温度特点存在差异,切实保证全部的温度性因素能够在结构方面实现混凝土质量的保证。 2.3降低混凝土内部的约束力 要从混凝土的结构特点分析入手,对全部的温度应力因素加以研究,切实保证全部的温度应力因素可以在混凝土使用的过程中进行约束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要从混凝土的内部约束力分析入手,对全部的温度应力控制程序加以研究,使后续的温度应力调整工作可以在控制程序的影响之下进行蓄水法的合理利用,有效的保证全部的温度应力因素可以在温度资源较为集中的环境下实施技术性处理,使全部的应用控制工作可以在蓄水法的有效影响之下进行约束力的合理控制。在进行混凝土内部温度资源调节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有的温度变化特点进行保护措施的制定,使全部的约束力因素能够在外部温度的合理控制之下实现保温措施的设计,切实加强全部蓄水性资源的处理要求,使后续的外部温度控制活动可以使用暖棚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控制,保证混凝土的结构达到预期目标。 2.4增强混凝土的抗裂质量 首先,要根据混凝土已经产生的裂缝特点,对全部的混凝土抗裂性能实施分析,使全部的抗裂性能分析工作能够结合全部技术措施的优势加以处置。此外,要结合混凝土抗裂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添加剂特点,对全部的添加剂进行自缩值的控制,有效保证全部的自缩值控制工作可以在外用添加剂的保护之下实现技术标准的优化。可以结合现阶段的有机纤维特点,对无机纤维的质量进行估测,保证全部的测量工作能够适应高强度材料的处理需求。 3结论 保证混凝土的施工结构质量,是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科学性的基础,因此,对土木工程领域的混凝土结构特点进行完整的分析,并对相关结构改良计划实施科学的制定,能够有效保证全部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得到较大水平的提高。 作者:马俊斌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的努力,由此也得到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土木工程的建筑,必须依靠长久的技术创新,才能在将来得到较大的发展,否则无法保持恒久的稳定。当下的情况虽然在整体上比较稳定,可是很多地方应用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都表现出了传统、老旧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土木工程建筑总是会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文章针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与一般的技术不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不仅仅是涉及到自身的专业领域,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工作的执行,否则很容易导致工程的不协调。在现代化的建筑工作中,土木工程隶属于一种综合性的项目,涵盖了很多行业的工作。此时,要求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必须走多元化的路线。一方面,技术体系要更加的完整,能够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应用相匹配的方式来解决;另一方面,技术操作手段要更加的灵活,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运用差异化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工作任务,不耽误工期和质量。由此可见,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拓展空间较大,日后需深入的探究分析。 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与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地方的土木工程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不仅政府和企业参与其中,很多地方的土木工程建设甚至是呈现为群体的趋势,虽然预期目标较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土木工程,都可以在效益、价值、口碑等方面获得多赢。目前,有很多的土木工程建筑,从开工阶段,就选择了错误的技术,自身的创新程度也不够,直接导致工程在具体的施工层面上,走向了恶性循环的道路,最终的损失惨重,对国家、社会、消费者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针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掌握今后工作方向,减少不利影响因素。 1.1特点分析 就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本身而言,其拥有的特点是比较多的,且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完善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建设出较多的优质工程,提高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同时,还要将效益巩固。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选择应用差异化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土木工程不仅仅是划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同时还在商业工程、工民建筑、民用工程、社会工程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类别,此时想要将技术更好的发挥,就必须选择灵活的手段来完成[1]。第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在研究的过程中,具体的方向比较多样。从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越来越关注专业化水准,任何一项工作、技术的执行,都必须保持足够的专业态度、能力、体系,否则很容易对目标产生威胁。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支比较多样,每一个施工组成部门,都具有独特的技术内涵,所以后续的研究空间是比较大的。 1.2现状分析 建筑工程作为国家的支柱性行业,在很多方面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倘若技术本身出现了问题,那么后续的工作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隐患。综合来看,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部分的土木工程,其使用的技术内涵,并没有达到先进性的特点,该现象的发生,与经济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改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第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体系、理念等方面,都需要得到较大的革新[2]。我国当前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全国范围的所有工作予以积极的配合,才能在日后得到理想的成绩。可从土木工程的角度来看,施工技术保留在传统层次上更多一些,还没有开展大量的创新工作,导致对国家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 在现阶段的工作当中,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实施持续性的创新,由此来完成整体技术体系的优化,从而将社会价值、国家价值提升,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个人的利益。 2.1强调创新理念 对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而言,其在创新的过程中,主观上的创新理念是核心部分,也是重要的指导部分。建议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利用系列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的强调创新理念。首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实施,应该保持以民为本,绝对不能对周边的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固有建筑物等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保持和谐技术的应用,由此来得到更多的认可、支持。其次,具体的技术手段实施,应以简洁、有效为主。以往所使用的技术,不仅在内容复杂,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与国内社会需求不符,导致很多工程表面上号称高技术、高水准,实际上的质量却并未提升[3]。第三,在理念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可持续发展融入进去。例如,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使用,应将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增加,日后的维护工作需要更加的便捷、高效,提高工程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还要为使用者提供更舒适的环境以及更多的功能帮助,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2完善创新机制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中,客观上的创新机制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们在主观上的态度明确后,需要将客观上的工作良好执行,否则无法在多个层面上有效开展工作任务,最终的成绩也会非常表面化。建议针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创立企业自己的团队,研发具有企业发展特色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形成企业内部发展的核心技术[4]。现如今,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普遍面临着素质低下,专业的技术水平并不高的局限,这就要去企业在发展中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并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各类培训课程,聘请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鼓励奖励政策,对做的好的员工进行鼓励[5]。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技术完整落实。 3总结 本文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在技术创新方面都投入了较多的努力,整体上取得成果显著,改善了当地的土木建筑现状,跳出了固有的困境。日后,应针对技术创新、应用开展深入的研究,推动土木工程向前发展,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作者:阮锋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城乡建设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问题与策略 摘要: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建筑行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展最为明显。建筑行业结构链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土木工程建筑,土木工程建设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因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实际施工水平及安全性能,已经成为我国判断建筑行业施工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对于土木工程建设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对于增加土木工程建设设计水灵,推动土木工程建筑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关键。本文就将以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本人的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问题与解决策略 虽然我国建筑事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注意并解决,只有不断纠正和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问题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1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1.1合理性 土木工程建筑方案在设计初期,就需要对于建筑结构提出基本要求,还需要保证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能。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工程在实际设计中的安全性能及工程质量。土木工程建设在刚开始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于建筑工程结构特点全面性分析,研究工程在实际施工中的现场情况,建筑工程地质特点,进而才能够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让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能够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确保符合,最终建设完毕的建筑物质量满足国家建筑物质量标准。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于建筑物周围的地质情况全面了解,进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设计能够在科学的情况下建设。 1.2高效性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就是对于建筑物设计图标进行明确,保证设计方案在实际设计中能够有详细的数据资源作为设计保障,对于土木共产建筑结构全面性了解中,对于建筑物的全部信息有效整合,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将图标的高效性重点突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对于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难点系统性分析,探索难点在实际建设中可能出现的謦欬能够,进而在设计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方案,保证设计方案拥有较高的精准性,防治出现核算上的失误。 1.3完整性 土木工程价值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对于对于这个工程进行集中性考虑,防止出现缺陷或者设计不足的情况。设计人员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设计完毕后,需要对于设计方案进行整体性分析,对于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境尤为关注,严格按照国家对于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要求进行审核,增加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工程施工现场也能够稳定进行。 2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图纸设计 图纸是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唯一依据,图纸在施工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设计人员设计图纸的质量对于工程施工及建筑物质量有着直接性影响。我国建筑行业施工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因此对于设计图纸的重要性了解不足,在实际施工中会出现敷衍设计图纸要求的情况,对于设计图纸中的内容认识也有限,造成设计图纸并没有在工程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设计图纸在工程实际施工中落实水平较低,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中也缺乏专业性引领,对于工程质量有严重的影响。 2.2建筑选址 良好的选址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是建筑工程基础。建筑选址如果较为稳定,那么就为后期的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建设基础,也能够提高整个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土木工程建设物在选址中,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性能有着直接性影响,也为建筑物留下的安全隐患。 2.3基地建设设计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中国对于地质稳定性要尤为关注,对于地质稳定性能要进行保证,否则会影响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对于基地建设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地下室设计,但是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为了保证基地建设质量,对于地下室设计已经开始有优化及完善。目前,部分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在设计设计中,对于地下室设计并没有严格按照地下室设计标准执行,地下室的墙体厚度及强度系数并不高,甚至部分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存在盲目性设计情况,对于地下室设计要求了解不足。如果基地建设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将降低整个土木工程建筑设计的质量,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在实际施工中缺乏安全性能的保证。 3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的解决对策 3.1完善建筑结构设计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工程质量最为核心内容,对于工程建筑经济成本进行最大化控制,保证工程建设经济成本在建设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土木工程建筑投资者应该对于经济效益及建筑质量件的关联清晰认识,明确企业回报与建筑物质量间的关系,进而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才能够对于建筑图纸不断完善,在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建筑经济成本,让建筑投资方对与工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满意。 3.2加强建筑项目各单位之间的交流 在土木工程建设结构设计方案在设计前期,设计人员应该与工程投资企业及施工负责人对于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沟通,了解在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在实际设计中应该满足的要求,对于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建筑物周围环境特点,增加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高效性。 3.3明确参数含义 土木工程建筑设计在施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性术语,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就应该对于这类术语进行明确性标准。如果设计人员对于工程施工处理没有明确性标准,就有可能出现施工情况与设计图纸不吻合的情况,进而对于工程建设治理进行影响。工程在实际施工环节拥有明确的参数含义,对于工程图纸内容将会有着更加直观性的判断,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明确参数含义,对于部分参数可以针对性设计,在工程实际施工中重要参数界线进行明确,保证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能够对于参数中的真正含义明确了解,建筑在实际建设中也是依据设计方案设计,保证设计方案与真实施工情况相吻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实际设计环节也较为复杂,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具有一定难度,本文仅仅对其简单性阐述,希望能够推动建筑结构设计的完善。 作者:马俊斌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施工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成为材料研发、生产制造的主流趋势。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市场容量,绿色建筑材料需求也极大提升。消费者对于无污染、节能环保住房理念的形成,逐渐改变了传统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成本的控制。大量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推广,对于我国建设节能环保建筑奠定了材料基础。为了更好的体现绿色建筑材料的价值,本文浅析了绿色建筑材料使用的必要性,总结了材料的主要类别,针对绿色建筑材料使用中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使用对策,旨在抛砖引玉以求金言。 关键词:土木施工绿色发展建筑材料应用研究 传统建筑材料的资源消耗较大,而且还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环境污染,与国家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背驰。而绿色建筑材料是结合新材料技术的开发应用、生产制造的全过程无污染、无毒害、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安全性、环保性、生态性是绿色建筑材料的显著特点,部分绿色建筑材料还可以实现无限次的循环利用,并且加工和使用环节的能耗较低。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不仅可以让消费者身体健康,还能为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的推动带来动力。 1土木工程施工中应用绿色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对生态、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提高,逐渐的加大了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工作,低碳、节约、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1.1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需求的提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以及配套资源的利用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和节能环保。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需求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木施工中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与使用。消费者是建筑的直接付费者,只有不断加强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施工中的应用,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接受与认可。 1.2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 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实现土木施工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施工设备制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体建筑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建筑行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 1.3符合国家的经济转型的整体要求 建筑行业有效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与增长。随着国家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与要求,对于建筑行业的土木施工提出更高的绿色发展要求。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提升建筑材料的高效梯级利用,并且实现建筑周期性的循环利用目标。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材料是建筑行业发展转型的关键因素,符合国家经济转型的整体要求。 2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 由于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应用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根据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以及特点,可以将绿色建筑材料划分为安全型、节能型、可循环型和健康型。安全型是指绿色建筑材料在生产端和使用端可以实现安全控制,建筑材料的性质稳定。节能型是指绿色建筑材料节能环保,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使用效率或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健康型主要是指绿色建筑材料无毒害、无二次污染,可以有效保障人员的身体健康。根据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可以划分为功能型、结构性和装饰型绿色建筑材料。功能型绿色建筑材料其突出特点就是在土木工程某一施工指标优势鲜明。现在许多高分子复合建筑材料,就属于功能型绿色建筑材料。结构性材料包括轻型钢材、防水木材、环保水泥等绿色建筑材料。装饰型材料包括涂料、保温材料、纳米除臭除菌材料等。本文选取第二种分类方式展开叙述。 3绿色建筑材料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3.1选材方面 由于绿色建筑材料的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的土木工程施工要求和目标的具体情况,在使用绿色建筑材料时,需要注意材料性质以及功能的筛选。对于结构性绿色建筑材料,传统使用木材、石材和粘土砖较多,这些在生产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竹制结构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应用,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它的获取需要占用大量田地,因此在实际的应用绿色建筑材料中,需要多方面考虑,确定选材的种类以及施工使用量的占比。 3.2施工方面 由于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实现绿色健康以及节能环保是以提升施工原材料成本为基础的,对于土木工程的施工会受很大的局限性。一些土木工程建设企业会结合自身的企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综合进行考量,导致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在具体的施工应用过程中,很难有效贯彻落实。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状况直接决定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和安全健康性能,因此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经济性需要注意。 3.3验收方面 绿色建筑材料拥有良好的性能和质量,然而在实际的土木工程施工中发现,一些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不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严重影响了建筑质量及土木工程的建设指标和任务要求。同时,不同型号的绿色建筑材料实际展现的性能不同,在绿色建筑材料使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土木工程施工完成后相关指标的验收工作。切实保障绿色建筑材料行业健康发展,实现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要求。 4科学的使用对策 目前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大多是以能源、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因此,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建材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绿色建筑材料引入建筑施工中,建造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工程的一大热点。 4.1加强绿色建筑材料的顶端设计 结构性绿色建筑材料对于力学性能、重量等具有很好的优势,为了进一步科学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保障土木工程施工应用效果的体现,可以通过加强绿色建筑材料的顶端设计来实现。一方面,在进行绿色建筑材料选材时,需要明确土木工程对于材料的指标和具体要求。针对现有的材料进行筛选,推动建筑材料的综合性能研发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及时将绿色技术与生产应用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建筑材料的工艺优化和创新应用。 4.2推动绿色建筑材料的施工应用 对于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方面的注意问题,需要有效解决绿色建筑材料的价格问题,有效控制开发与应用成本,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从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端入手,打造高效的研发团队,提升绿色建筑材料开发工艺水平,以实现价值增长。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绿色建筑材料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扩大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范围,土木施工人员要及时结合不同项目特征,合理规划绿色建筑材料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4.3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的监管力度 首先,建立健全配套的监管体系。通过建筑行业的约束与建筑材料的使用规范来提升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质量和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应用效果。对于违规材料的负责人员,及时给予惩罚处理。其次,加强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土木工程中使用的绿色建筑材料要建立验收责任制,及时奖励发现质量不合格或施工存在的其他问题。最后,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公共监督。从绿色建筑材料生产端、销售端和使用端全方位进行监管,增强监管力度。 5结束语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以及经济转型的时代机遇下,绿色建筑材料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而绿色建筑材料研究、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与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已是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需要明确对材料的要求,加强使用中注意事项的解决,充分发挥材料的优势。注重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运用,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待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制和应用。 作者:周丽君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节能重要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建筑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加速期。特别是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节能低碳成为了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节能环保的理念对于土木工程建设而言意义重大。笔者对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且建筑节能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节能;重要性 目前,能源问题短缺是人类面临的严峻生存问题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而建筑能作为能源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种能源,如何正确的对土木工程的方案进行合理规划,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已经成为节能的重点。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物质基础,建筑节能的枯竭是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建筑能源,节能减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筑节能的概念及意义 土木工程过程中的建筑节能即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的过程中,应用节能减耗的理念,并且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采用节能的施工技术。另外,在建筑工艺,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方面,也要以节能作为首选条件。通过设备与技术的结合,对建筑结构进行隔合理设计,提供其保温及隔热性能,提高空调制冷和制热的效率,通过各种举措加强建筑物内部用能系统的稳定性。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证建筑内部基本供热的情况下,减少由于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系统以及热水供应等方面的能源消耗。换言之,所谓的建筑节能,就是在保证建筑舒适度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保温隔热效果良好的墙体材料,以及高能效比较高的采暖供暖设备,减少能源损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2.1节能理念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在逐渐将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各个领域,特别是在能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节能理念更加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多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不管是在水资源还是耕地资源的占有率情况也不容乐观,而众所周知,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种类众多,以钢筋水泥为主,根据调查,建筑工程每年消耗的实心砖大概相当于毁掉了十多亩良田。在钢材,水泥等的使用方面,消耗量甚至超出了发达国家,特别的,我国每年的能源的消耗竟超过了生产的速度,这种供不应求的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国家资源的紧缺,而国家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势必要采取一定的应急措施来例如对旧房屋进行节能改造,而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消耗,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追求舒适的,整洁的生活环境,而要达到此要求,则需要加大建筑材料的选择重视程度,用新型的环保的建筑材料代替耗能较大的材料,力求通过改变人民的生活环境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要注意,在应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的同时,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使用,通过专业的技术设计使得新型建筑能源材料的效用能发挥到最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建筑的耗能耗时情况。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改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做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节能理念和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建筑节能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进步 土木工程建设涉及的环节较多,耗能情况也较为严重,根据统计,建筑能源的消耗几乎占全国耗能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由此可见建筑耗能程度之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脚步的逐渐加快,由土木工程建设所造成的能源损耗将会更多。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对发展的过分求速,满足于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却忽视了此高速发展的表象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给我国的能源利用埋下了诸多隐患。我国建筑不但能源消耗较高,对相关能源的利用率也较低,这就是建筑节能成为全社会节能工作之首。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利用节能减排的技术,可以对旧的,耗能较高的技术进行改良,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的进程,同时减少工作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可以说,建筑节能技术作为土木工程建设中较为先进的一项技术,对其进行大力发展不仅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别的,通过建筑节能技术的合理应用,还能在保证较低的能源消耗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这是因为在土木工程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工期拖的过长,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人力,物力自己资源的损耗。而通过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建筑效率,有效的缩短了工期,则使得建筑能源的损耗被大大降低。因此,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是我国建筑业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举措,可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2.3节能技术是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 之所以说节能技术是土木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方式,这是因为土木工程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对现存的建筑能源进行合理的,高效的使用,并且结合相应的科学技术,对新型的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对新的节能技术进行开发。建筑节能可应用到各个方面,首先,在对环境平面的规划方面,包括对建筑的选址,布局,间距以及绿化的各个方面的合理设计;在外形及围护结构等的选择方面则更是要慎重,在考虑到安全性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其节能效果的考量;此外,还包括对楼地面,屋顶以及建筑节能型玻璃的选用等等。在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对照明技术的选用。首先,当今社会照明技术在不断的顺应时代的要求发展,照明科技水平越来越高。而在我国当今的建筑节能的情况下,节约电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照明的耗电量占据非工业建筑耗电用量的一大部分,因此,减少照明的耗电量成为了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选用节能照明设备,以及安设照明自动控制系统等方案,减少电力能源的损耗,还能有效的降低由于设备故障而增加的维修费用。此外,还可加大太阳能等可持续能源的使用,众所周知,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竭的能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用太阳能能源例如太阳能热水器等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能源,还能减少城市污染。总而言之,在土木工程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应用节能的理念,对各种施工技艺和施工工艺进行不断的改进,有效的节约能源,不仅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也是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碳节能作为当代人生活的重要方式,使得人们在关注建筑工程质量以及舒适程度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建筑的节能方面,对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建筑节能也是解决当今我国社会资源匮乏严重问题的重要举措,在促进了建筑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作者:王丽娜 单位:大庆市城市排水公司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探析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必不可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基础设计方面则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结构基础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推动建筑市场健康蓬勃发展。 一、结构基础设计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1、结构基础设计前期容易忽略看规划总图 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前期应养成看规划总图的良好习惯,通过规划总图可以看出新建建筑与周边既有建筑、新建建筑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基础采用的型式、埋深以及设计过程中该重点注意的问题。新建建筑周边若存在较近既有建筑,或者是两新建建筑间距较近且基础高差较大,那么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基础设计时应尤为注意。对于这种情况,设计人员应验算新建建筑基坑开挖是否会对周边相邻既有建筑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验算两相邻新建建筑基础高差是否满足放坡要求,如果验算结果不满足要求,则应采取减小相邻基础高差、施打围护桩、与规划人员协调以调整相邻建筑间距等措施以保证结构安全。这个问题在设计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由这所引起的后果一般都较为严重,所以结构设计人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基础设计中容易忽略交代相邻较近建筑的施工顺序 一个住宅小区一般都包含多栋建筑,当同时进行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施工顺序。对于两栋相邻较近且基础高差较大的建筑,若先施工基础埋深较浅的建筑,则在开挖相邻深基础基坑前就应做好基坑支护,若待深基础开挖后再做基坑支护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举个实际工程案例,一个基础底较深的单层水泵房,一个采用桩基础的18层高层住宅,两者基础高差近3米,自然地面下10米范围均为软土。高层住宅的管桩已经施打完毕,甲方为了赶工期,让施工方直接开挖单层水泵房的基坑,最后造成管桩整体往水泵房一侧的深基坑方向倾斜。如果在开挖水泵房深基坑前做好基坑支护,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因此,对于相邻较近且基础高差较大的建筑,建议在基础设计图纸中注明相应的施工顺序及应该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结构基础优化设计的探讨 1、注重基础选型比较,选取最合适的方案 结构基础关系到上部建筑的安全,基础选型受场地地质条件影响又较大。因此,基础选型应结合地质勘探报告,本着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综合考虑。对于高层建筑,场地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可采用桩基础或桩筏基础;场地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可采用筏板基础或地基处理+筏板基础,但对于建设方对工期要求较紧的情况,则可考虑采用桩基础。总之,结构基础选型应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取最合适的方案。 2、合理选择地下室抗浮措施 对于层高较大、埋置较深的地下室,整体抗浮验算一般都较难满足规范要求,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抗浮措施。对于验算结果相差较大情况,则可考虑采用抗拔锚杆或抗拔桩予以解决;对于验算结果相差不大情况,建议采用增加地下室顶板或基础厚度或增加配重的方法予以解决,因为采用抗拔锚杆或抗拔桩,不光增加了施工工序、延长了工期,而且也相应地增加了造价。而建设单位都是比较注重工期和造价的控制,因此我们在选择地下室抗浮措施时也要综合考虑。 3、合理布置基础的沉降缝和伸缩缝 布置地下室基础沉降缝及伸缩缝时,应尽量避开集水坑、人防门、主体结构剪力墙,如果穿了这些部位则会导致施工较为麻烦,同时也会影响到结构的工程质量。这方面也应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筑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建设单位对于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更加精细、全面、经济、合理。结构基础设计只是建筑结构设的计其中一小部分,本文从基础设计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和基础设计优化两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其他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希望这些探讨能够对结构设计人员及其他工程师有所帮助帮和启发,也希望有助于我们的建筑市场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作者:徐林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分析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迅猛增加,建筑物的商品化形势也逐渐加剧,一些房地产的投资商更关注利润问题,例如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要做好结构设计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比较多种方案,从而保证建筑结构形式更加安全与合理。建筑设计形式应不断进行优化,经过一定时间的改进之后,使其能够具有经济性、节能性的特点。在实际施工中,要较好地限制设计的实施情况和建筑施工情况。相关人员应合理控制施工进度,但是当前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缺乏有效的理论分析,建筑设计没有被大部分工人掌握。有些设计人员担心这种设计降低结构的安全度;另外,目前国家规定的设计费取费标准是以造价为基准的,这也让设计人员失去结构优化的主动性。因此,为了减少工程造价的成本,相关人员在设计中,对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分析,重视其实施效果,始终坚持技术与经营效益相结合的理论手段,做好合理的规划,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本文以某办公楼为背景,对其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分析。 1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整体稳定性 在现在的土木工程中,高层建筑是非常多的。但是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抗震的实施是一项必须的工作。那么,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对其宽度参数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保证建筑结构设计整体稳定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一内容上要特别注意基础的深埋程度,在一些建筑物的主楼和裙楼之间,如果用变形缝分开就会导致主楼的基础深埋度不够高,这样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建筑物就会产生整体滑移的现象,严重时会出现整体性的倾覆。 1.2楼层平面刚度的问题 建筑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如果出现了缺乏结构布置必要措施和基本结构概念的情况时,就会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来对楼层的平面刚度进行计算。虽然从力学模型上来讲,此程序是成立的,但是在去顶楼板变形程度时,其计算的准确性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此问题的出现和结构设计中某些部位或构建在安全储备上过大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在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上,为了使程序的计算结果和实际中的真实受力情况不会出现根本性的误差,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楼层设计成刚性的露面来进行。 1.3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问题 建筑事故的产生和建筑结构的设计是否有着直接性的联系,也是建筑设计一直在重视的问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盲目加大构建截面、增加钢量的现象,其不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现象,还严重的威胁着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虽然我国在建筑结构上所设定的安全贮备是比较低的,但是从部分工程的材料用料上来说,其却高于国外的同类工程。从我国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方法上来看,自上世纪的50年代开始,在建筑中所使用的混凝土强度就比较低,施工的手段也比较落后,以此就导致着建筑安全施工不断的发生。从我国以前的很多建筑物上来看,自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地震,其都经过了相关的考验,这就说明了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2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案例 2.1案例概况 本工程为一幢28层(地上27层,地下1层)的高层建筑,总建筑高度82.6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GB50011-2010中表6.1.2,抗震墙结构高度小于80m时,抗震等级为四级,大于80m时,抗震等级为三级,确定为27层的设计方案,其中地上26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达到10138.19m2,高度达79.60m。 2.2计算参数的确定及计算软件的选取 2.2.1设计基本参数 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则为二级,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该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分组是第一组,设计的基本地震加速度选取0.05g,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是丙类,场地类别Ⅲ类,抗震构造措施四级。工程场地的特征周期Tg=0.45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αmax=0.04。工程所在地区基本风压为0.45kN/m2,地面粗糙为B类,风压的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以及风振系数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的规定来确定,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进行取值。 2.2.2计算软件 在结构计算中,主要采用了PKPM软件,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这种软件,能够较好对有限元和计算软件进行分析,更好地对剪力墙进行设计,从相关数据显示,这种结构能够有助于单元的较好划分。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总结不同洞口的排布方式,使建筑物结构各部位的受力情况得到有效的计算。 2.3计算分析 与多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更容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地震、风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设计的实施情况。如果施工建筑中,结构位移的变化较大,就可能导致结构出现扭转、产生裂缝,降低了建筑物的整体舒适度,严重的情况会导致建筑物的结构损坏。在建筑设计中,结构设计是重点内容,从实际情况来看,剪力墙的数据越多,其能够抵抗侧力的刚性就越大,这种会影响相关人员对结构的控制。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可知,高度小于150m的剪力墙结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制为1/1000。设计时可以1/1050~1/2000作为层间位移比的目标限值,在保证建筑物安全富余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剪力墙墙体,从而从整体上节约造价。根据计算分析,本工程楼层最大位移:X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1/1565;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274,满足位移角限值且合理的控制了结构的抗侧力刚度。《抗规》3.4.2规定: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建筑的平面布置制约着剪力墙的布置,若建筑平面比较规则、凹凸少则用钢量少,反之则较多,平面形状是否规则不仅决定了用钢量的多少,还应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例如平面宽度和长度都比较大的建筑物,其在两轴方向动力特性相差比较远,所以在水平力的作用下,构件的受力情况不均匀性会使结构产生扭转,增加单位面积用钢量。根据《抗规》3.4.3-1中扭转不规则规定:在规范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的1.2倍为扭转不规则。在本工程中,根据计算结果数据分析,X与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均小于1.2,限制楼层位移比,关注的是结构设计承受的扭转效应。《高规》3.4.5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本工程前三阶振型周期表如表1所示,以平动为主第一自振周期T1=2.8134,以扭转为主第一自振周期Tt=1.9668,Tt/T1=0.6990<0.9,限制结构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比值,其目的是确保结构有一定的扭转能力,使结构具备必要的抗扭刚度。《高规》7.1.8规定: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为短肢剪力墙结构。《高规》7.2.2条,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除底部加强部位外,其他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1.2和1.1;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2%,三、四级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0%,三、四级不宜小于0.8%。以上要求加大了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及配筋率,不仅抗震性能较差,经济指标也不好(图1所示)。该工程剪力墙布置如图2所示,所有剪力墙均未使用短肢剪力墙,相关人员要了解剪力墙的容量,然后将其设计成L的形状或是T型的形状,从而保障剪力墙的稳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做好侧向的刚度测量,确保建筑设计满足结构的本身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的资金投入。 3结语 本工程在结构设计中,选择了合理的结构设计软件,对基础、框架剪力墙以及抗震等结构进行了优化,达到技术与成本的均衡,满足了设计目标。从建筑结构设计角度出发,就是要尽力做到结构安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要处理好这些问题,涉及到建筑与结构方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作经验和技术先进等问题,加强这方面工作的研究和交流,就能使结构设计越做越好。前期阶段,进行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找到其中安全、经济、美观的平衡点。在优化过程中,采取办法减小构件截面,减薄板厚,采用较矮的梁高,合理地增大楼层净高,减少剪力墙等,这些做法不仅能减少混凝土用量,减轻结构自重,而且减弱了结构刚度,减小了地震力。建筑结构优化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去除无效的结构成本,达到最小的投入产出比,使建筑平面布置情况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保证内部空间的高度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并在外形和功能使用上得到合理的标准,最终实现建筑安全、经济和美观的完好统一。 作者:蔡准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节能论文 1.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筑节能意识薄弱重视不足 意识决定行动,目前在我国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关人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节能意识较为薄弱,对于建筑节能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一方面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注重能源的节约问题,肆意的挥霍和浪费能源,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的思想意识薄弱,也就没有人会去考虑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和手段,丧失了主观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能源的浪费问题,使得能源浪费问题愈积愈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势必导致能源不足。 1.2技术相对落后 如果说建筑节能意识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本前提,那么建筑节能技术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广泛涉及到多种学科的交融,对于专业性和综合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为有效实现节能的目的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筑节能技术贯穿于土木建筑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维护、材料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就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来看还较为落后,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一方面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经历和发展的时限还不够长,与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从事建筑节能技术研究的技术力量还较为薄弱,具体表现为专业人员匮乏、设备不够先进、缺乏创新理念等多方面的缺陷。 2.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增长的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直接引发了我国的能源匮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对于人们生活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有所背离。相比较而言,在我国各个行业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中,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领域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更为严重,这就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土木建筑工程的环保和节能问题。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只有实现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和谐统一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模式,才是先进的发展模式,才是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效实现土木建筑工程的节能问题对于不断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效实现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技术的措施探讨 3.1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思想认识提高环保节能意识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意识薄弱是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节能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建筑节能工程节能问题的基本问题,为了有效快速提高我国土木建筑工程节能技术,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人对于建筑节能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只是简单的将其归为开发商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义务,认为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系,这一错误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人们对于建筑节能的错误的意识形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要充分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加大节能意识的宣传力度,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建筑节能知识宣讲活动,全面、有效的实现建筑节能知识的普及,扫除人们对于建筑节能的错误的认识和意识形态。 3.2深入研究强化技术创新理念合理选择材质 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技术是有效实现节能目的的关键所在,是土木建筑工程节能环节的灵魂和精髓所在,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土木建筑工程节能的最终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节能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将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理念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优势,利用现代技术创新,为节能技术注入活力,不断提高建筑的性能和节能水平。因为土木建筑工程的节能贯穿于工程的整个环节当中,要真正实现土木建筑工程的节能,我们也应该将不浪费、合理配置资源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程当中,全面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率,从根本上节约能源。当然,除了节约能源以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选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尽可能使用一些可再生的绿色资源和性能相对优良的建筑能源。 3.3完善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 除了做好建筑节能的宣传和技术改进工作以外,加强对于建筑节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应该不断完善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坚决避免和杜绝一切不利于节能的活动和行为的发生,对于违规人员应通过思想教育和制度处罚等多种措施进行处理,让其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于建筑节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另外,还应该注重对于建筑节能的过程管理,充分把好每一个环节的关,将所有的环节有机的统一和衔接起来,查漏补缺,为全面提升节能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能源是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实际的建筑和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能源问题,通过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实现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是我们现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对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建筑节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土木工程建筑过程中的节能技术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双重的积极作用。 作者:任效鹏 单位:黑龙江新瑞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探究 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及现状 1.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 从专业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行业来说,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具有固定性、流动性、多样性、协助性和综合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应当看到,在实际工作中,每一项建筑施工工程都是不一样一样的,它不仅受到具体环境的制约,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和功能方面的影响,所以说每一个工程项目它们都是各具特色的,对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技术水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实际工作中,工程项目一旦确定了施工处则不会轻易改变的,除非是遇到非常特殊的情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公司的协调参与,对不同阶段的技术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资金投入也相对高。 1.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 在技术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联系上看,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在实际工作中创新能力严重匮乏。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起面临着对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比如说非线性分析、最优控制、反馈分析及材性分析等,这些分析都应当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综合创新运用分析,而不是孤立的进行运用;另外,对于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实用性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创新应用,存在传统的局限性,没有形成系统的集成和有价值的实践应用创新,限制了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此外,在工程施工技术实际应用的标准存在局限性,在工程施工中,准备工作不充分,目标不明确,对于工程施工的要求马马虎虎,更不要说进行技术创新。最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但是当前的建筑施工工程在管理上也存在管理漏洞,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问题,找不到相应的责任管理人,出问题不知道找谁,很多项目都是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到最后却推来推去,最终不了了之。施工的过程中,不注意质量管理,影响力技术创新的开发,对工程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创新是当前时展的主题 创新是时展的主题,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上也不例外。应当看到近些年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业发展速度惊人,伴随而来的是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特别是在技术创新上,我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从当前的发展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在自主创新上还不能够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行业而言,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从技术创新角度进行出发,因为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也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 2.2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发展在当前社会中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社会发展要求,建筑行业也面临着大洗牌的境况,企业的优胜劣汰也越来越明显。所以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地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筑中,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策略 3.1强调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理念 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带来激烈的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生存下来的,在市场经济的洗牌中,企业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技术,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建筑施工企业除了要要雄厚的资本外,还应当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中普及技术创新理念,保障工程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创新,促进工程建筑施工的质量,在管理、施工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革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得技术创新能力转化成企业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提高企业对外发展的速度。 3.2建立完善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 针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创立企业自己的团队,研发具有企业发展特色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形成企业内部发展的核心技术。现如今,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普遍面临着素质低下,专业的技术水平并不高的局限,这就要去企业在发展中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并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各类培训课程,聘请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鼓励奖励政策,对做的好的员工进行鼓励。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技术完整落实。 3.3加强对创新技术的应用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是否先进,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企业的效益和成本控制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突破传统的技术观念,努力的实现技术创新,例如,在施工中会涉及到地基、混泥土、钢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实践中也会涉及到深基坑支护技术(包括桩锚支护体系、桩锚支护体系、在钻孔灌注桩时的旋挖工艺等等)创新、新型预应力技术创新、钻孔灌注桩技术和土木工程自动化方面技术的改革和创新。这些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都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新技术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企业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降低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人与自然人的和谐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建筑施工行业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水平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自身技术的革新。未来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必定向着高精专方向发展,如果企业不能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能力,将会影响到建筑施工工程的品质和质量,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作者:张凌夫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建筑施工土木工程论文 一、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监测质量的不合格 1.我国土木工程建立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监理面窄,在监测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时,考虑的内容不全面。而我国在进行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主要是对验工计价和施工质量两方面进行监理。有的工程师由于能力不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且对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检测缺乏经验,对一些必要的规则也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了工程质量出现许多漏洞的现象产生,不仅对建筑日后的使用安全构成了威胁,还会给建筑单位和有关投资企业带来消极地社会效益。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责任制落实不明确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责任制不仅和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工作有关,和项目开发时的设计质量也是密切相关的。比如,有些施工单位的建筑设计变更包死,设计做出了调整和变更,但施工单位经营管理却无法控制,就造成了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施工单位会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亏损的原因。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从而确保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监测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三、土木工程建筑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二、土木工程建筑的管理内容 1.施工质量管理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重心就是定期对施工建筑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进行工程建筑施工前,一定要做好施工建筑的设计工作,详细的设计方案不仅是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有力保证之一,也是影响工程投资和施工成本的原因之一。为跟上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应及时接受现代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按照相关的制度,严格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措施和实时的监测。 2.施工进度管理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进度不仅影响着施工成本和施工质量,对企业的效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的施工进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必要的进度管理。此外,施工进度的保证在施工承包合同范围中,是施工单位和建筑企业必须要密切注意的。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给出的施工时间和进度要求施工单位应对土木工程项目做出详细的施工计划,通过将项目细分为各个阶段,从而更加精确地估算出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同时,在日常的施工管理工作中,也要适可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力度,以便施工单位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地调整。 3.项目风险管理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一些安全设施和防护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先进的风险处置技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在风险管理方面,投入资金务必要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为其能够提供相对安全的操作环境,不能因为节省成本,就减少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投资。因此,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当中,对项目进行风险控制和监督都变得十分重要。 三、解决施工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1.完善有关土木工程建筑的法律制度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建筑市场在进行项目施工时,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贯彻我国的法律法规,从而逐步规范对土木工程建筑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制定的法律法规不仅需要满足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还应确保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标准能够与国际专业施工规范相接轨,确保我国的建筑市场能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提升管理土木工程建筑工作人员的素质国内外许多施工实例都表明了,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因此,我国需要重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同时,我国也可向国外经验丰富的专家学习,通过学术的交流及研讨,不断扩充我国土木工程建筑的专业知识。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先进的施工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是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3.加强土木工程建筑现场管理的力度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能够直观体现出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现场施工管理首先要从现场的环境卫生做起,施工现场的脏乱现象必须要进行及时整顿,开展文明施工。这对企业制定的操作制度和现场施工管理的工作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企业不仅要使工作人员明确自身责任,还应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应以一种严肃谨慎的态度,对待工作,切实做好项目各部分的管理工作。 作者:刘洋 土木工程建筑论文:高层住宅建筑的土木工程技术质量 1高层住宅建筑的技术分析与质量控制 一是对桩基础工程的技术分析。在高层住宅建筑中,桩基基础是建筑的关键,只有基础工程达到了建筑要求的标准,才能逐渐开展接下来的施工工程。目前,我国的高层住宅的桩基础工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对技术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桩基基础在施工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现场以及周边的地形环境,都要在施工前做好准备,勘察周边环境是为了掌握施工现场的自然条件,了解土层的力学特征,以为做好桩基基础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是要选择合理的沉桩、成孔方式。沉桩、成孔的方式决定了桩基工程的质量。而沉桩方式的选择也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选择,每种沉桩的方式都有其利弊,所以要进行合理选择。二是对深基坑支护的技术分析。深基坑支护技术中的钢板桩支护,这种技术主要是根据钢板桩本身的柔韧性而适当采用,如果基坑深度达到7m以上,且这部分软土地层就不宜采用钢板桩支护,但如果在这些软土层中设置多层支撑就可以采用该技术;地下连接墙支护要采用一种特制的挖槽机械,利用这种机械来挖出沟槽,在沟槽内布置钢筋,以在其上浇筑混凝土;土钉支护是一种新的挡土技术,这种技术要依靠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该支护方式不适合软土层,加之,其承受变形能力较弱,对于具有严格要求变形的基坑支护也更不适用;拱圈支护的优点是利用了混凝土的高抗压强度特性,该技术在施工上更为便利,节省了工期;深层搅拌支护是将水泥作为固化剂,之后用机械搅拌与软土剂强制拌合,使其逐渐硬化,形成高强度的水泥土挡墙。三是对转换层施工的技术分析。在高层住宅建筑中,转换层的功能是建立在建筑物内上部小空间与下部大空间之中,其中转换结构支撑技术由于其自重和施工负荷较大,因此,该技术更适用于转换层位置较高且结构自重及负荷较大的建筑中;钢筋工程的布置很艰难,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稳定性较强的施工技术;混凝土工程中的温度控制是关键,要预防混凝土出现裂缝就要加强对温度应力的控制。 2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住宅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很快,在建筑行业,高层住宅受到人们的认同,也得到了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但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其施工技术有着很多的难点,也给技术质量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高层住宅建筑中的技术质量控制成为重点,技术质量控制也是建筑工程中的关键,只有强化技术质量控制,才能确保高层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 作者:张金玲单位:泰安市房产交易中心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协调性、安全性、地方特色性特点,研究了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和园路铺装设计等技术问题。 关键词: 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1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1.1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1.2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中小城镇的道路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只有结合地形、节约用地、考虑气候条件、注重环境生态,中小城镇的道路尺度才更适合人们的生活。1.3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城镇道路的安全性要求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心理感受、行人的视觉感受和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对于驾驶员来讲,道路的安全性是首要的,而乘客观赏的道路两侧风光,会反映出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社会气息。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弯道、上下坡或前进方向的加减速等都产生与静止完全不同的动感。节奏单调的视觉环境会使人感到疲倦,甚至引起困倦等不必要的危险;反之,急剧的节奏变化也会使人惊慌失措。所以,城镇道路景观的设计必须保持基本的张弛度,以恰当的节奏变化和景观片段的重复,形成舒适的道路景观。城市中不同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是不同的,疾驰的车辆和漫步的行人对道路两侧的感受差异巨大。行走的人们能够体验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要素,封闭的空间使人感觉私密,开敞的空间则使人感觉舒畅,色彩斑斓的道路景观环境会使人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在行人体验为主的道路景观中,需要考虑各种植物和构筑物的色彩、质感和肌理的搭配和组合,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产生视觉上的景观享受。同时,可在道路景观中放置一些体现当地城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或个性化的铺装等,形成丰富的道路景观,并展现出地方特色,突出城镇道路景观的个性。有很多城镇以道路景观作为标志性的门户景观,如迎宾大道,以植物为主题的特色街道等,都能够有效加强城镇的识别性。1.4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地方特色性。在许多城镇的中心区都设有步行街,以商业、展示为主要功能,承载着较大的人流,也是展现小城镇地方特色的主要区域。步行街造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古典与时尚的交汇,步行街区文韵悠悠,商味浓浓,力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打造了一方生活休闲、观光游乐的新福地,其美丽和繁华尽展了现代城市的文明和发展。 2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 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方法如下:a.对收集来的设计资料及其他图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初步确定园路布局风格。b.对公园或绿地规划中的景点、景区进行认真分析研究。c.对公园或绿地周边的交通景观等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与有关单位联合分析。d.研究设计区内的植物种植设计情况。e.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确定主千道的位置布局和宽窄规格。f.以主干道为骨架,用次干道进行景区的划分,并通达各区主景点。g.以次干道为基点,结合各区景观特点,具体设计游步道。h.形成布局设计图。 3小城镇园路铺装设计 3.1砖铺路面 目前,我国机制标准砖的大小为240mm×115mmX53mm,有青砖和红砖之分。园林铺地多用青砖,风格朴素淡雅,施工简便,可以拼凑成各种图案,以席纹和同心圆弧放射式排列为多。砖铺地常用于庭院和古建筑物附近。因其耐磨性差,容易吸水,适用于冰冻不严重和排水良好之处;坡度较大和阴湿地段因易生青苔行走不便故不宜采用。目前,已有采用彩色水泥仿砖铺地,效果较好。日本、欧美等国尤喜用红砖或仿缸砖铺地,色彩明快艳丽。大青方砖规格为500mm×500mm×100mm,其平整、庄重、犬方,多用于古典庭园。 3.2冰纹路面 冰纹路面是用边缘挺括的石板模仿冰裂纹样铺砌的地面,石板间接缝呈不规则折线,用水泥砂浆勾缝。接缝多为平缝和凹缝,以凹缝为佳。也可不勾缝,便于草皮长出成冰裂纹嵌草路面。还可做成水泥仿冰纹路,即在现浇混凝土路面初凝时,模印冰裂纹图案,表面拉毛,效果也较好。冰纹路适用于池畔、山谷、草地、林中的游步道。 3.3碎料路面 碎料路面是指用碎石、卵石、瓦片、碎瓷等碎料拼成的路面,这种路面图案精美丰富,色彩素艳和谐,风格或圆润细腻或朴素粗犷,做工精细,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和较高的观赏性,有助于强化园林意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情调,多见于古典园林中。 作者:刘春丽 单位:七台河市园林管理局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彩色植物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从彩色植物的概况分析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彩色植物的分类,以及福建省园林景观对彩色植物的应用概况,论述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分析,分析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存在问题,最后阐述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彩色植物;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对植物颜色种类要求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积极合理科学地进行彩色植物的应用,从而符合园林景观的色彩,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度,为城市增添一份新的色彩。 1彩色植物的概况分析 1.1彩色植物的概况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设计中,彩色植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促使园林景观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元素,同时也能对建设生态园林提供更多的帮助。其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分析,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时候能够生长的彩色的植物,而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在生长的季节里,一直能够以非绿色植物的形式稳定展现的植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因为季节、环境的变化影响发生变化,但是要保障某些元素的稳定性,这样可以称之为彩色植物。 1.2彩色植物的分类 在对彩色植物进行分类时,以两种方式进行分类,首先是要依照其色素的分布来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的:第一种是单色叶类彩色植物,主要是指植物的叶片呈现出一种颜色;第二种是双色叶类植物,主要是指植物叶片的上下颜色不一样;第三种是花叶类,主要是指植物叶片的颜色是彩色的,但是这种彩色是以条纹的形式呈现的;第四种是彩脉类,主要指在植物的叶脉上呈现彩色;第五种是镶边类,这种植物的叶片边缘的颜色是彩色的。其次是依照叶片色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橙色类彩色植物,其主要包含三种颜色的彩色植物,分别是橙色、橙黄色以及橙红色;第二是金色类的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棕色、黄色以及金色;第三是蓝色类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分别是蓝绿、蓝灰以及蓝白;第四是紫色类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棕红、红、紫以及紫红色等;第五是多色类,只要是植物叶片的颜色超过两种的都属于多色类。 1.3福建省园林景观对彩色植物的应用分析 以福建省的一些城市为例,相关资料显示,福建省的彩色植物约有29科共26种,其中种植较多的是苏木科和蔷薇科植物,多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要色调,以自然方式来进行植物的配置,从而表现出自然风貌。 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分析 2.1种植方式的分析 首先是丛植,也是彩色植物的常用种植方式,利用一定的数量通过不同的分布方式来提升园林的动态美,将常绿植物和彩叶植物进行混合种植,将彩色植物作为整体景观的分界线,或者利用彩色植物来构建不同的图案,用常绿植物来作为景观的背景,利用彩色植物来进行点缀,从而提升园林景观的美。其次是孤植,彩色植物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容易吸引人们去观赏,因此常常通过孤植的方式来种植彩色植物,在绿色植物中利用孤植的方式来种植彩色植物,将彩色植物放在园林的路边或者草坪的中央,作为景观中点的方式来丰富园林景观,能够起到点缀的作用,通过色彩与数量的差距,来体现视觉效果,从而展现出园林的个性美和整体性的美。 2.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问题 以福建为例:第一,在进行彩色植物的种植时,种类的发展比较乱,均匀性较差,尤其是在乔木以及藤本的彩色植物上的占比比较少;在彩色植物种类上比较单一,斑叶类占比重较大,一些双色类和单色类的彩色植物较少,造成园林景观整体的植物种类比较单调。第二,在彩色植物的色彩上比较单调,一般都是以黄色类和红色类为主,其他类的颜色使用的较少,第三,福建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彩色植物种类一般都能够适应,但是有的地区使用北方的植物则难以适应长势较差。 3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具体有:第一,要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发掘,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和土壤条件来进行彩色植物的选种和培育,有效地进行引种实验,测试植物的生长能力和表现情况。第二,积极地引用外来的彩色植物,从而丰富当地的植物种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当前引进的彩色植物有很多,例如日本的紫藤、美国的红枫以及北美的茶条槭等。第三,在设计上要有效地开发新的造景手段,以当地人文特色为基础,将彩色植物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不同的园林景观造景方式。 4结束语 科学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非常重要,要充分合理地应用彩色植物,提升彩色植物的存活率,加强城市环境的美化。 作者:蒋雨芊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摘要: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的规划,综合考虑,正确地处理好土地、环境的现状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把园林景观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发挥潜在力量。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分期规划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设计完成。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优先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均衡布局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园林景观、街道与广场景观、水系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内容。 关键词: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内容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的规划,综合考虑,正确地处理好土地、环境的现状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把园林景观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发挥潜在力量。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分期规划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设计完成。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几项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按各地的现实条件、绿化基础、地质特点、规划范围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绿地、布置方式、面积大小、定额指标,从实际需要和规范出发,创造出适合城市自身的景观,切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地单纯追求形式。 1.2协调发展原则 用地紧张是我国现有土地的情况,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乃当务之急。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园林景观用地,使得园林景观有限的用地能更好地发挥改善和美化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其次在满足植物生长的条件下,利用不适宜建设和耕种的破碎地区,避免耕地被占用。园林景观用地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切实把园林景观分布到城市之中,融合在城市的景观环境之间。 1.3均衡布局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对周围服务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均衡分布在城市之中,必须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这种均衡的布局更方便公众的使用与参与,比较适合城市的建设。在建筑密度较为低的区域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的要求增加数量较少的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大面积城镇绿地等,这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城市园林景观的分期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城市不同阶段的园林景观建设内容,使城市的景观能够高效地完成,并保证景观体系的完整性。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首先主要从总体上研究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着重针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专题进行详细论证,从城市的街道和广场、水系以及住区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希望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索。2.1园林景观。世界园林一般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大的体系。东方古典园林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主要包括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东方园林以自然式为主,西方园林以规则式为主。2.2街道与广场景观。街道与广场景观主要分为传统城镇聚落的街道和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以及当代城市街道和广场景观的设计几个部分。其中,传统城镇聚落的街道和广场具有多义性的空间功能、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丰富多变的景观序列、结合自然环境进行空间变化等特点;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2.3水系景观。纵览中西古典园林,几乎每种庭园都有水景的存在。尽管水景在大小、形式、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人们对它们的喜爱却是相同的。东、西方园林景观中水体景观设计往往成为景观艺术设计的难点,但也为点睛之笔。水体形态多样,或平淡或跌宕,或喧闹或静谧,按水体景观的存在形式可将其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静态水景赋予环境娴静淡泊之美,动态水景则赋予环境活泼灵动之美。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首先要采取适当措施保持水体的清洁,尤其是一些观赏性的水生花卉需要比较清澈的水资源才能健康生长。对于一些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可放宽管理,保持水生植物的自然性,例如,一些湿地景观的自发生长可以实现优胜劣汰,自发选择适宜环境生长的植物品种,最终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的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的冬季管理维护是至关重要的,水生植物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冬季结冰后会产生植物的冻伤、冻害。因此,在冬季来临时,要将一些放置在水中的植物钵移至室内。2.4居住区景观。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居住区道路的景观设计、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及居住区宅旁绿地的景观设计。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主要以行车安全及美化环境,考虑道路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以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居住区公共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级、组群级或院落缀公共绿地,布置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及混合式。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息空间及活动空间。宅旁绿地与居民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观赏性、生态性的兼顾是宅旁绿地设计的原则。景观建设是美化城镇面貌、增加城镇的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镇景观的有效措施,加强城镇与大自然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优美的环境景观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积极作用,可以消除在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的紧张和疲乏,使体力、脑力得到恢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会使得城市的风景更加优美、更能吸引旅游者,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优美的环境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发展,吸引更多人来此工作生活,促使城市整体经济向前发展。 作者:曹伟 单位:牡丹江市人民公园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浅议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住宅小区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施工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设计阶段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住宅小区景观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在一定经济投入下实现的,是综合了生态性、社会性、艺术性的一个整体,这三大属性总体上应达到相互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1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原则。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居住小区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场所,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工为主的复合系统。整个小区的生态环境并非自给自足的系统,作为开放系统的小区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需要外来干预不断投入、交换方能实现的。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原则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最优关系,在保证小区生态稳定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外来投入,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更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化。绿化种植设计生态原则,应注重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使用需适当、有节制,应禁止盲目大跨度调苗。小区户外不同空间和环境对植物配置方式需求不同,应丰富配置手法才能满足场地与人的需求,乔灌草组成的复合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好、自身结构最稳定、生态效益最大,提倡广泛应用于小区园林景观。园建、水电设计生态原则,应注重节能节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应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江头某小区小区外围沿街铺地与市政人行道为花岗岩铺地,近期厦门市政人行道海绵改造时,小区业委会向街道提出申请,将花岗岩铺地更换为透水地坪。在雨水丰沛区域,使用渗透性铺地,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还能有效克服地面积水问题,便利行人。(2)社会性原则。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设计,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便利,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应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对园林景观需求差异,丰富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还应注意经济性,既要考虑一次性建设投入费用,也要兼顾后续养护维保费用。(3)艺术性原则。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人与自然在生态上的和谐统一,又要体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人们由视觉观察到得出景观评价是一个心理感知过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景升格为意、境,达到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富含当地人文特色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2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随着房地产迅猛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绿化向生态园林发展的过程,在功能布置、景观效果、设计手法诸方面均获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绿化代生态、忽视自然追求人工、大树移植破坏山林、过分追求档次用材污染、水景应用过于盲目等等问题。小区园林景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核心还在于设计阶段应解决好营销、业主、物业三者的需求。营销:代表了开发商的利益诉求。开发商作为小区园林景观建设方,其专业化程度对小区园林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营销部门从销售推广快速去化的角度,希望园林景观能有力助攻,由于销售阶段往往实景尚未施工,只能凭方案、模型进行推广,所以富于表现力的硬景、水景、“大洋怪”常常大行其道。业主:由不同文化、年龄层次组成,个体需求存在差异,在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其述求无法表达给设计者,但作为小区园林景观实际消费者,是设计时最应全方位考虑的“人”的因素。物业:物业移交验收于项目完工后进行,其基于后期物业运营提出的改进意见,经常因项目已完工,需在成品上调整,增加成本又影响效果。营销、物业、业主代表了小区园林景观建设、管养、使用三个层面,其述求有一致也有冲突,如何协调好三者述求,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工作。现阶段小区规划多由建筑设计单位完成,根据建筑布局会完成配套的消防通道设计,后期园林景观设计开展时,由于方案的需要,道路系统常与消防通道设计产生冲突,消防登高面、施救面乔木栽植矛盾最为突出。综合管网特别是燃气管线与乔木栽植的矛盾也是需要设计阶段进行充分考量的。有些地区要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将有效解决景观方案与各类强规相冲突问题。 3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了旅游地产、长租公寓、养老地产、教育地产、体育地产等细分市场,针对此类特色地产应开展相应研究。例如旅游地产,早期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后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的多元化需求不断被激活,旅游地产开发也随之从功能相对单一模式转向复合化。旅游地产发展离不开两个翅膀助力,一个是文化,一个是科技,文化解决的是旅游地产的内容问题,科技解决的则是旅游地产的表现问题。旅游地产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依赖文化来支撑,需要借助文化来突出个性、特色以及提升内涵与品味,和文化深度融合是旅游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的新方向;旅游地产成功的核心秘密在于抓人眼球、创造人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则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互动性设计既是都市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实际生活便利的需要。小区园林景观在满足各类业主生活、休憩、邻里交流等使用功能外,应结合现阶段业主需求变化,丰富小区园林景观功能,提高业主参与度。近年来部分小区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鼓励业主对绿化苗木进行认养;有条件小区择地建设蔬果园;小区园路按跑步道进行建设等均取得不错的效果。泉州东湖某小区在景观中设计了“烧金炉”,满足了当地风俗习惯要求,又解决了初一、十五楼道烟雾扰民的问题。园艺疗法是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获得身心的疗愈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渴望。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鼓励结合园艺疗法进行设计,园艺疗法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感受出发,通过景观设计激发使用者在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方面的疗效;另一部分则是通过课程设计让使用者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疗效,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置无障碍环境和易于使用的园艺操作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抬升的花床或容器、刺激感官的环境,选择有芳香、质感、色彩的植物等,方便使用者参与园艺活动。我国园艺疗法的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以使更多的人获得福祉。 4结语 现代住宅小区中园林景观已经属于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因此,在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应更好体现生态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营造宜人的居住空间。 作者:黄廷华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探索 摘要: 从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造园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实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营造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包括儒家比德之说对园林植物的影响、道家上善若水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释家禅风濡染对园林意境的影响。最终希望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在设计手法上应当回归本土、结合自然,在设计理念及文化层次上能对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继承并深入拓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思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社会文明日益发展,当代园林景观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涵义,不仅仅有流觞曲水、亭台楼阁,还有音乐喷泉、欧式广场、罗马拱券等物象,这种景观缺乏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成就了一种大杂烩文化和观光文化。面对此困境,设计者应当在引进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精髓,从视觉上增强景观的灵性和美感,从感官上拓展景观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境。 1东西文化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东西方的传统文化是着巨大的差异,在东方,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存,并相信人和自然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生存与健康之道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而在西方展现的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认为人具有天赐的统治一切的权利,他们不是去寻求同大自然的结合,而是想要去征服自然。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而大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淡薄的背景。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差异使得其造园思想有着天壤之别。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便遵循老庄哲学思想,庄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即从阐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主张人类应顺应大自然之伦理,吸收大自然之精华。老庄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园林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的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从“象天”到“法地”,从对自然颜色、自然形状、自然元素的学习模仿进而发展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师法自然”之美妙,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境界。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站在统治世界征服自然的角度来强调人的绝对神圣。在西方,这种主客二分的自然观,使其成为自然的主宰者,从意识形态上与自然疏远和对立。因此西方古典园林中的一切形态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植物配景经由人工修建整齐划一,广场规划呈中心对称,高高在上。 2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渊源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使得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道释是三大主流思想,即儒、道、禅,这三大思想对中国造园艺术有着非常长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自然孔子曾经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治世,犹如流水一样无穷无尽,仁义博爱的人造福天下苍生就像山一样宏伟而容纳万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崇尚自然的山水,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也体现了仁者和智者的治世之道。以儒家的比德思想融入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使得园林景观既寓情于景,又情景交融。道家思想通过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精简的阐明了天地人神的和谐。后汉仲长在《乐志论》中讲“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描绘了闲适惬意的园宅,良田美景、溪水环流,既是汉代人所追求的诗意生活,同时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乡村田园风光。禅宗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本心或佛法幻化而生,认为一切生命是灵魂不断转世的过程。人生在世,应追求内心最纯洁的声音:初心即是佛。因此对待园林的态度亦是注重真善美,真就是要遵从自然本身土生土长的规律,既物镜;善就是善待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色,既情镜;美就是吸取自然之灵气,引起观赏者内心情感的释放或是对生命的感悟,既意境。 3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儒、道、禅这三大思想文化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影响着园林景观,同时这三种文化又相互贯通融合,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具有至高无上的境界。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儒家“比德之说” 植物是造园不可缺少的要素。儒家文化中的比德思想将园林植物赋以深厚的象征内涵,使得园林植物在怡景之际更怡情。所以中国园林的花草树木不仅能对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还能够表达园主本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如梅花象征坚贞不屈,兰花象征幽静典雅,竹子象征高风亮节,莲花象征洁净无瑕,牡丹象征雍容华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等。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善于用植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造园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自然中的植物映入眼帘成为人眼中美丽的风景,传统文化使得人们在造园观景的同时也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草木竹石、月树风花都可以用来婉转的传情达意,这与西方传统园林直白的表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适度的隐喻,含蓄而不露骨;恰当的比拟,委婉而不张扬,这种蕴藏于内而不显与外的精神使得中国山水园林犹如一幅水墨画一样耐人寻味。 3.2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道家“上善若水” 理水是造园中的另一重要因素。水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无水不活。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水滋润世间万物,包容一切却不求回报,它“通达而广济天下”,滋养着一座座山川,哺育了一片片土地,却从不挑剔,从不推辞。事实上,人类的善行如若能达到最高境界,那便如水的品性一样,细水长流而润物无声,临泽万物而不争夺名利。中国园林是最注重天人合一的,因此,中国园林中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园林,凿池引水都是必不可少的。水景设计的“上善若水”,正是品德的反射与意境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对于理水又有“上善若水任方圆”之说,这里的“水”刚柔相济、润泽万物、可曲可直、可静可动,自由的流淌于天地之间。宁静的水如一面镜子倒映着满园春色,不仅有扑朔迷离之美,也给人营造了一种静谧、舒适的环境,使人的内心得到安宁。流动的水奔腾不息,让园林更加优美灵动,给人带来一种欢快,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也能使人感受到万物的生生不息。然而无论是一池宁静清澈的碧波、一条缓缓流动的溪流,还是蜿蜒曲折的跌水,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则更能为园林景观生色增辉。 3.3对园林意境的影响———释家“禅风濡染” “意境”的营造是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得以传达的关键所在。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借物,情景交融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触动,既产生意境。早在中唐时期,佛教文化的“禅风濡染”就对中国造园的意境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禅宗思想上讲“返璞归真,追寻本心”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两者浑然融为一体的,通过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和个体的直觉体验,在物境的基础上感知情景,最终上升到的意境的超脱与自由。古典园林也有“情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之说,意境赋予景观灵魂,化景物为情思,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画外之境”的特殊魅力。游者在游园赏景之际,能够从园林景观中引人入胜、心领神会,这是中国园林艺术文化中的审美要素,也是禅宗思想中建立在内心境界上的“心物感应”。 4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发展,公共性、开放性、人文性,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但随着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越来越追求内心的宁静安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也更加向往田园风光。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营造现代园林景观时,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及造园思想,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种伟大的文明要想不至于枯萎与消亡,就必须做到尊重传统而不屈服于传统,还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推陈出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去挖掘、去创新,从而研究出新的文化价值形式。而中国园林这棵大树,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之下,将会更加枝繁叶茂。 作者:曹雪菲 李兰馨 叶武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传统文化创新应用 摘要: 中华文明经过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从孕育之初,到不断积淀形成并传承发扬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一颗璀璨明珠。这颗明珠化作无数颗繁星散落在大江南北,古往今来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所体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创新的方式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既是对于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能使现代园林景观呈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本文将阐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传统;现代;文化元素;园林景观;创新应用 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环境、生态、美学到科学涉及面相当之广。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愈加发达,全球化越来越深入,西方文明入侵加上许多设计师对于西方文化和当前流行元素的盲目追捧,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受到了束缚,放弃利用地域优势展现出自身的色彩和特点,各地的工业化气息和同质化十分严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包含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及自然认识和思考,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可谓是设计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目前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较为单一追求潮流的现状之下,从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髓和内涵,从中凝练出新思路,以现代人的新观念,利用当代社会的新技术创新应用在景观设计之中,在表达出设计者设计的理念同时,呈现出富有自身特色、感染力和生命力,充满文化内涵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让我国现代园林景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概况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文明是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被中断的文明。沿袭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人类所创造的被我国人民所认可的包含有人类思想、文化符号、形象、风俗艺术多种事物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的,是现今中国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实践而形成的,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都有鲜明的体现,通过人类的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可以说传统文化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题材广泛,在形式上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多样,比如中国书法、武术、中国四大发明、甲骨文等。而现代社会逐步出现的新的文化元素如功夫熊猫、中国印、嫦娥一号等也将在未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我国独树一帜的文化,见证了我国的发展历史,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也是人们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后一种追求。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这二者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人类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对某个区域进行设计并打造出一个由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结合的空间,为人熟知的就是住宅小区、广场、景区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融合文化、美学、艺术、建筑学等诸多因素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布局或者重建等一系列措施,最后展现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既要方便人类生活,又要为现代城市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联系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不可能凭空捏造,必须建立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当代人不应单纯舍近求远去模仿西方的流行元素,应当立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利于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文明的碰撞创造出新的思想火花。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则一直是园林景观设计关注的焦点,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并设计出引领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背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与社会的作品是设计师和规划师不断探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百上千,繁杂无比,可以单纯的从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上进行创新借鉴;而另一方面不计其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共同特点是其中蕴含的思想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线,融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意境”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可以无限制加以利用的创作源泉。所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汲取创作灵感,展现出现代城市独特的魅力。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能在不断地应用中被传承发扬。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的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其加以利用并创造出新的产物。当代是一个科技发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迸发的新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产生的新的科技和园林景观设计所需材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是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元素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思想,在立足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新融入先进思想观念以及西方文化元素,将文化意义抽象化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之中。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产出的新材料本质上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新兴科技和新型材料结合并应用。再次在现代园林之中也可以将古代建筑现代化或者将现代建筑之中融入传统元素以谋求创新。 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需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结合当代文化和现代科技,以创新手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作者:黄学军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作用 随着现今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逐渐推进。为了给予人们更好的生活享受,城市绿化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也频繁出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是其中的一大重要元素,且会对最终的设计效果造成直接性的影响。文章主要是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作用及科学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指导人们在景观设计中充分重视地域文化,将其完美融入于其中,为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及实用性兼顾提供助力。 一、前言 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状况存在差异,各城市均具有极为独特化的地域文化。在当地的园林设计工作中,科学融入地域文化,可帮助在增强园林景观美观性的同时,增强其人文艺术性。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予以分析研究,其意义极为重大。 二、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源泉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其应用方式及对象均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入可帮助提供丰富素材,以此帮助增强景观设计中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对地域文化予以充分探究,在其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吸收潜在的地域文化,才可帮助充分表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了解到当地地域文化发展及产生的全程,科学探究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机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才可帮助在设计中充分展现出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只有借助了地域文化的帮助,才可为独特化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丰富素材及灵感。 2.引发共鸣,注入景观设计生命力 现今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逐渐推进化,相关的城市规划工作也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中,但是真正可充分体现出地域特点的城市越发减少。大部分的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形象进行设计时,其理念趋于一致化,致使园林景观失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而在景观设计中,科学融入地域文化,可为城市地域特色建筑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助力。另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的融入可帮助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精髓特点,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历史与现代文化融于一体,最终使得传统的历史文化可在融合活动中得到良好的继承及发展,增强且其生命活力。如此一来,极具丰富内容及历史文化情感的园林景观设计出来后才可帮助引发人们共鸣。 三、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科学应用 1.适当保留地域传统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注意适当留存地域传统文化,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展现出设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地域文化保留设计方式较为简捷化,其协调和谐性较强,而且对于景观环境所造成的损坏较小,可在历史文化价值极高且保留完整化的传统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极高的利用价值,进而帮助减少景观设计对于具有丰富历史沉淀建筑的损坏,科学保留景观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2.充分考量到地域季节性因素 不同的地域其不同的季节温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处于不同季节时期,不同的植物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注意充分考量到在不同地域,其季节的变化性及时间长短,把握住植物选取的重点。如在春季及夏季的景观设计中,需分别将暖色系及绿色作为重点;而在秋冬两季时,则需将观赏性景观及冷色性植物作为设计重点。如此一来,才可帮助充分展现出在不同季节时,不同地域园林景观的特点及艺术性。 3.重视对于地域文化符号的科学运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展现可借助小品、雕塑等多种形式。如在都江堰的水文化广场漩涡设计中,以“天府之源”作为重点,就是充分体现出了天府之国的地域文化内涵。另外,在一些走出许多古代名人的地方,在其园林雕塑设计中也多选用了名人形象,进而帮助增强当地人民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度,也可为向外宣传当地历史文化提供助力,充分展现出园林设计的主旋律,力求获取最佳的视觉美观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4.充分融合地域特点及现代设计手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机融合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建筑形态、布局等特点及现代设计理念,进而帮助实现景观传统文化及现代元素的结合。如在库尔华坎历史公园设计中,便对殖民期所留下的石头水渠进行了改造处理,重建了一个全新的水池注水水口。在此景观中,将墨西哥旧日城市的拆迁所留下的石头予以了充分应用,其无论是色彩还是材料均与古典化建筑完全协调,从而使得公园景观的简洁古朴风格与丰富的民族底蕴完美融合,合二为一。 5.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注意充分加强对于生态自然资源、人文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及科学利用。始终保持一个全局化的态度,对当地区域资源予以整体全面化探究,确保园林景观设计可帮助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在园林设计中,需注意科学利用改造历史遗迹,确保历史文化可得到可持续发展。而在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中,需注意对生态能源及物质予以科学规划,确保所具备的生态资源可得到持续化的科学利用。 结语 地域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地域位置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地域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无论社会如何迅速发展,只有地域之间差异存在,相关文化也就无法完全消除。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考量到本土文化元素,将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才可帮助增强其丰富内涵及生活活力,全面增强景观设计的美观性及实用性。 作者:李卓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林场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愈加完善,而园林景观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的林场园林景观设计更加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注重生态化。现今的林场园林所呈现的不仅是景物的搭配,更加呈现出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精神内涵,为了体现出园林本身的意义,首先需要明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 现代林场园林;设计要点;分析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也愈加成熟。设计得当的园林景观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风景,而且可以彰显出城市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底蕴。林场园林景观设计在不断完善中,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元素,而将美学元素的运用亦愈加熟练,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1林场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注重物质的享受,也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而园林景观也从以前作为游乐、休憩的场所转变成放松心灵的场所。随着人们对园林认知的加深,园林自身的设计承载着诸多作用。比如,设计得当的林场园林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控制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噪音、创建良好的放松环境。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林场园林可以让人们有更加放松的环境调节心情,并且园林的设计可以让人们感知精神文化、陶冶情操,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我国园林设计中,其核心的设计理念是要注重我国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扬,将自然融入人的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而在日渐发展的城市进程中,园林是让人与自然平衡的关键因素,所以,园林的设计要以此为主要脉络[1]。 2现代林场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 设计现代林场园林景观时,首先要注重设计环境周围对设计空间的有效塑造。林场园林设计往往是固定的空间,而对空间进行塑造是彰显总体设计理念的有效载体。在设计林场园林时要首先了解其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考虑项目整体所在的自然环境,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等综合因素进而进行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者在塑造空间之前就要明确了解所处的环境,在原本的环境中发现其独特的美学特性,将自然景物顺其自然地融入园林设计中,正如“最好的设计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园林景观的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往往在设计中会受多方面影响,最后呈现的效果往往有所不足,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注重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整体性的参与。园林建设包括的学科知识众多,而往往一个学科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角度有所不同,正如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具有建筑专业的设计师在设计时更加注重建筑的整体设计,而园林设计师更为注重的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所以,设计林场园林景观时,各个学科要有相互的专业渗透,并且园林设计师要贯彻参与园林制作的整体工程,将园林的设计发挥到最完美[2]。在设计林场园林景观中要贯彻生态景观的理念,林场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对有限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可见,设计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所涉及的生态系统。设计林场的生态环境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则:(1)针对林场园林的特殊性,应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调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2)遵循林场园林的生态生存特点,避免过于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严禁盲目对林场环境进行深层次的改造。(3)林场园林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设计时要注重保护林场园林中生物的栖息地,注重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4)园林设计都要努力创造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废物循环再造技术,尽量降低能源损耗,秉持可再生发展的理念。林场园林设计要注重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园林的设计既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性、观赏性的场所,又能展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所以,园林设计要注重其自身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而将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融入林场园林景观,主要是在设计中融入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文化传承脉络、人为活动方式等,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是地形地貌都是主要的设计点。林场园林设计中采用何种设计风格,应取决于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尽量设计出既可以体现自然景观,又可以彰显其地域民族特点的园林。 3林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点 3.1平面景观设计的要点 在现代林场园林景观平面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法则。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园林平面设计中。采用的是抽象画处理的方式,其核心是将简单、明了的图形,构建成单一的线性组合,并在固定的秩序内进行创作与构思。传统的园林设计过于注重单纯地围合墙体,无明显的画面感,现代的园林设计采用抽象画的形式进行园林设计,更多的是根据几何风格自由进行设计。首先,这种设计风格促使园林设计更加饱满,更具层次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其次,在园林平面设计中形成动态的构成。传统的园林平面设计更注重展现静态的景观,这样的园林难免有些呆板,现代的园林设计,其形成动态的构成是让园林景观别具一格的有效方式。动态的园林设计不仅使园林景观更为生动活泼,促进人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而且园林设计师在创作时有了更多的方位设计以及设计更加自由。不仅是动态设计的形成,设计师在设计中采用更具动感的线条,使景观设计更加空明、跳脱,这些都是现代园林设计的进步。 3.2立体景观设计的要点 林场园林景观的立体设计,首先要把握设计总体的节奏与韵律。人们往往对视觉的冲击具有深刻的印象,而将视觉艺术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会使园林景观整体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韵味。园林景观的空间有限,在有限的空间进行园林设计,需要合理运用空间对比以及各个景点的组合、排序等,进而体现出林场园林设计的节奏与韵律。如果园林在整体的空间上,具有多重而且不繁杂的变化效果,就需要有效调整园林空间的对比和组合。科学排布、组合不同的空间景观,可以在整体的园林景观中呈现出相互映衬、相互配合的和谐状态,其总体发挥出的节奏以及韵律,极具画龙点睛的效果[3]。林场园林景观的立体设计,尤其要注意其层次以及虚实的设计。林场园林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3个部分,即远景、中景、近景,中景是园林的主要层次,大多承载的是园林的主要景观,而近景和远景这2个部分主要是为了陪衬主景,烘托园林景观的总体氛围,使整个园林景观更为和谐。将园林按照层次进行划分,不仅使园林景观更加秩序化,而且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内容,最为主要的是,实现了园林景观在空间上延伸的效果,更加贴合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其次,园林景观立体设计中采用虚实的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园林景观融入虚实结合的状态中,把虚景加以处理让其变得模糊,衬托出实景更加明亮、生动。虚实结合的园林设计方式,不仅使园林的设计更加贴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避免了园林景观的单调无味。 4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现代人美的审美需求随之发生变化,现代化的林场园林设计不仅要贴合现代审美要求,而且更要保留其本质的特点,设计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完善现代林场园林设计。 作者:梁涛 单位: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风景林场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传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一、传统景观空间的应用 古典园林设计常用障景与分景、仿景与缩景、框景与漏景等造景手法来营造园林景观空间,如今,设计师们将这些传统景观空间的营造手法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加入了现代人的设计思路,古为今用,达到了一种“小景大空间”的艺术设计效果,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成了景观层次分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景观③。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此园融合了徽派和晋派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此得到了升华。它的设计中,没有照搬传统文化元素,而是结合了现代手法,设计出的景观环境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居住理念④。同时,该园的设计中内向型的风格、曲径通幽的走向,正是传统文化中借景与收景的设计手法:高墙、冷巷、庭院……无处不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月下的小径花影丛丛,夕阳下的湖面微风轻拂,非常雅致和精妙,既体现了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传统色彩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既是人们日常生活情趣的体现,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如中国红、黄、青花等,这些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体现着中国人喜庆、典雅、内敛的情绪氛围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反映了该园林景观的精神面貌和地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美感。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常常对景观建筑中的亭、楼、殿、阁采用中国红和黄色,用以体现景观建筑的高贵、祥和;在地面铺装、墙面装潢上,设计师多采用石材灰和玉脂白,使环境变得沉稳和雅致。 三、传统符号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符号有着不同的寓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貔貅、仙鹤等是中国人心中的灵兽,代表着吉祥如意;金、木、水、火、土是周易五行理论的代表;祥云、中国结等代表了民族特色;传统的梅、兰、竹、菊则是人们对君子的代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们将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简化或抽象表现出来,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⑥。 四、传统文化寓意的植物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死”的景观元素不同,植物的生长为园林景观带来了生机,是园林中不断成长的“活”景观。乔木、灌木、花卉、竹类等是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植物种类,人们可根据植物本身的生长特性,进行适当的修剪加工,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形成独特的美景⑦。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传统植物造景形式,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清新雅致的传统古典韵味,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建造出既富含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景观⑧。具体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的带有传统文化寓意的植物配置手法,主要是通过植物选择、植物组合和植物造型来实现的。(1)植物选择。在植物的选择上,一般选用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植物作为景观进行栽培。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典型。(2)植物组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多数设计者采用自然植被与盆景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中国风、传统韵味的景观。(3)植物造型。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除使用盆栽植物外,多采用整形植被,以欣赏自然为主。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则是采用整形植被与自然植被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对树木、植被等进行艺术性的修剪,使其具有相应的传统文化寓意,最终获得植被的造型美感。 五、传统景观建筑的应用 首先,亭是古典园林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风格多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采用现代材料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办法,与时俱进地对亭进行设计,简化亭的造型,在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比例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加小巧、精制的亭,甚至可以大胆突破常规亭子的形状等,来表达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这不仅不会使景观显得紧凑、突兀,反而能营造出更好的空间感受,也能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南京仁恒翠竹园项目中设计了一个椭圆形的亭,该亭的顶部钢结构设计成冰裂纹图案,覆上玻璃顶层,内部铺设木格栅,这种以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突破常规亭子设计出的新颖景观亭,既蕴含中国传统元素,又极具现代感。其次,廊是古典园林景观中采用率很高的建筑形式,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有些项目为了体现其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适当修建了传统样式的廊,效果非常显著。如在杭州杨工堤景区内,一座美轮美奂的传统长廊,使游客深刻地领略了江南风景的飘逸。如今,我们多采用现代材料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设计手法,设计出现代风格的廊。在苏州芝绘园林中,设计者在建设一座廊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冰裂造型作为廊的顶部设计,但采用的却是钢结构,辅以透明玻璃,用以遮雨和采光,并在局部区域内镶嵌花纹玻璃。这条长廊采用了传统的设计形式,同时结合使用现代材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再次,轩是古典园林中较大型的建筑物,在现如今历史文化浓厚的地区,多采用轩的设计。如在杭州风荷园林景观中,有座“荷香轩”,该轩没有完全照搬古代建筑样式,而是进行了适当的简化,顶部不见瓦片,下部采用全木结构,这样就与周围的绿化景观相互交融,给人带来了清新雅致的感觉。现如今,轩的主要功能开始向服务方面倾斜,因此,轩的设计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建筑材料,辅以传统的木格栅等元素,这样制作简单快速,空间丰富,采光和通风性好,符合大众的需求。如在成都万林花园中,建有一座现代的轩,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场所。它采用钢框架作为支撑体系,玻璃作为防雨透光屋顶,木格栅构成墙体,传统设计手法和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在形式上更加简洁,能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不耽误游客继续欣赏周边美景,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六、传统园林水体景观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水随山转”,山与水的刚柔结合是古典园林设计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人坚韧性格的体现。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寄情于山水,园林景观设计更是离不开水景的应用,水元素和其他设计元素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景观环境的追求。水景与其他景观不同,可以在流动中展现色彩、形体和声音的变化,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现代水景设计可以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其中人工水景是主要的表现手法。设计师利用传统塑造方式,为了对水景进行修饰,多采用组石或块石来点缀,同时在水中用石块堆砌假山,铺设水栈,依据水的周边环境,配备山石、小桥、雕塑等,营造出了诗情画意的现代水景。此外,古桥是水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风格迥异的石桥魅力各异,对水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小桥流水人家”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为追求的意境: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体现了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现代水景设计中雕塑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雕塑的修饰就包括传统文化的图案纹样。流水和这些雕塑、石桥相互融合,就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水景。中国园林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互促互利: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园林景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设计手法;现代园林景观则很好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与时俱进,不断演变发展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多的要求加入地域性的文化元素,既要表现现代设计理念又要体现传统文化,这种园林景观的发展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在园林设计中突破陈旧形式,开发创新思维,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使现代园林景观得到更高的精神升华。 作者:陈永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以人为本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1、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关心,成为了重点,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到关心每一件与设计相关的人和事,关心不同使用者的基本要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设计出的东西给人舒服,亲切,轻松,愉快,安全感觉。 2、以人为本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具体运用 2.1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 2.1.1设计前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 规划方案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生成的,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前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考虑当地人的习惯喜好,要表现地方特色。 2.1.2设计过程中 在设计过程中,总体规划设计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前期工作,对一个园林设计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规划,这种规划是从时间、空间方面对园林绿地进行安排,使之符合生态、社会和经济的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园林规划设计各要素之间取得有机联系,以满足园林艺术要求,经过总体规划后,才可进行各个地段,各种内容的详细规划。因此在总体规划中,以人为本,为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设置游览、娱乐、休息设施,要全面地考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爱好、习惯等不同要求,尽可能使游人各得其所。在功能分区上,要合理地组织游人开展各项活动,避免相互干扰,并便于管理,把各种性质相似的活动内容组织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使用功能和特色的区域:文化娱乐区、观赏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老年人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园务管理区等。 2.2园林构成要素 园林作为人游憩休息居住的场所,并且是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那必然少不了一些它的构成元素:铺地景观、台阶、建筑小品、水景、石景、植物配置、景观照明。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对园林的构成要素上着手考虑以人为本。 2.2.1铺地景观、道路、台阶 铺地景观影响着环境空间的景观效果,是园景的重要一部分,在有些街旁绿地中,硬质景观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需要设计者更多的关注人的需要,体现人本主义设计理念,铺装材料的人性化。铺装材料的颜色、构成和表面质感处理要合理,除了具有美化功能外,也要有划分场地、警示、诱导和指示功能。户外一般不要大量使用表面过于光滑的地面,例如阿城庆客隆广场由于铺装表面光滑,冬天行人走的上面,由于上王玲丽哈尔滨市阿城区大自然园林景观设计室哈尔滨150000面寒霜,极易滑到,给行人带来不便。道路人性设计既要考虑无障碍设计也要考虑道路系统可达性,可达性系指充分考虑行人的行走习惯,使行人能最快、最便捷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地。无障碍主要是对残疾人的关怀上,道路宽度、纵向坡度满足要求,必要的地方采用坡道形式,方便轮椅进出。需要设置台阶的地方,要细致的考虑到踢面高度与踏面宽度的关系,满足安全问题,同时提高台阶的舒适度。 2.2.2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功能简明、造型新颖别致、带有意境和特色。建筑小品的人性化设计要为人们创造优美、舒适的休憩环境,建筑景观的设置要根据用地周边建筑的形式、风格,使用人群的文化层次与爱好而设置。材料的选择上也要体现人性化上,根据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当地人民俗习惯等,选用合适的材料。(1)大门与入口。确定出入口的位置应考虑到游人是否能方便地进出,主、次入口的设置根据城市交通干道、游人主要来源方向等因素来确定,另外也要根据人的需求在出入口处设置相应的建筑物,如:大门、停车场,内外集散广场、售票处、小卖部、厕所等。大门的宽度及内外集散广场的面积根据人群的多少来设置,避免面积过少从而带来拥挤,给游人带来不便。停车场的设置也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尽量使游人停靠车后,能尽快到达景区。(2)休息设施及建身器材。在园林中,休息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坐凳、座椅、休息亭廊以及台阶、花台边缘等这些都是能够要游人停下来休息的设施。设计这些休息设施要尽量符合人体尺度,让人坐下来舒适。同时对于材料的选择要认真,选择的材料要具有足够强度,保证安全性。也要注意座椅的朝向与位置,座椅的位置上尽量设置在半凹空间处,部最好有一定的遮挡和围合,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半私密空间,避免休息人群与行人之间相互干扰,又增强人的安全感。另外阳光也是影响行人选择座椅的一个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在座椅处种植落叶树木,这样可以做到冬天有阳光,夏天遮光。在提倡全民运动的今天,健康成为当下人追求的理想,对锻炼的渴望呼之欲出,因此可以在活动的场所上或园路两侧多设置一些健身器材,供人活动,锻炼身体之用。健身器材的设置要保证质量,器具足够牢固,根据不同人,如老年人,儿童,成年人,青少年设置相应的健身器材。 2.2.3雕塑。雕塑小品现 在越来越多的用于设计中,通常除有画龙点睛观赏之效外,还有寓教于意的作用,在做雕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地理特征,当时历史文化,以及人面对于雕塑时能引起的共鸣,触情生情。 2.2.3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上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场所,以及服务的人群来选择植被,如林荫道尽量选择高大的落叶乔木;植物园,当地本土的,外地引进都要有,尽量选择树种丰富的植物,这样可以使人认识更多的植物,达到科普作用;儿童活动区,尽量选择颜色鲜艳的不带刺、毒的植被,这样既对儿童造成不了伤害又能吸引孩子对色彩的兴趣。 2.2.4景观照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中灯光从最开始用于夜间照明上开始,逐渐越来越多的用于街道、绿化、雕塑、水景、小品等饰景中,在做景观照明设计中首先应确保行人安全步行,识别彼此,能正确确定方向和防止、抑制犯罪活动等不安全因素。做到既满足安全性要求,同时景观装饰效果。 3、结语 园林设计者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至始至终都应该贯彻以人文本原则,做出一个有人情味的、景观优美、深受大家喜爱的人居环境、服务人类。 作者:王玲丽 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大自然园林景观设计室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浅述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因而对城市园林工程施工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未将城市园林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的中心,只是将其作为点缀城市的植物,因而总是为了城市的美观问题而不停更换植物的品种。在这种状况下,将影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并致使城市的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其次,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部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运用,而忽视了我国文化传播,因而由于设计方法不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使园林设计缺乏一定的民族特色,并无法凸显出城市的发展特点。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错误理解了秉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因而出现对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抄袭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便更好完善园林设计的方法。 2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的有效措施 2.1整体协调性 在对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方法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将整体协调性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目标,并且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设计之前要深入到城市的生活了解当地的风土文化和城市自身的历史人文等,进而在确保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的整体协调性的同时,促使城市园林的设计能凸显出地方的特色;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充分了解到城市居民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而在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实现对园林景观的有效设计;再次,在保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在设计中对中式的象征表现手法的应用,进而有效结合表现手法区别开地方城市与其他地域所具备的特点,并且促使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凸显出国外景观所不具备的文化风情。 2.2尊重自然 在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当中还应注意在设计中尊重自然规律,进而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氛围。同时,由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严重的影响到了城市的环境,因而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仍未提高对尊重自然的意识,因而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对于此,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中应更为注重设计理念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目的,进而实现最佳的景观设计的效果。 2.3尊重地域文化 城市园林设计师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之前,要求其必须先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区文化特色,进而在对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能充分将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在设计当中。同时若城市园林设计师能将城市人文环境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那么设计的理念能更好地凸显当地特色的同时,也可在与其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理念的比较中更好地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其次,在园林的设计中尊重地域文化的设计方式,可以促使人们对园林设计的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可致使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并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实现有效的发展。 2.4利用可持续技术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太阳能等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以便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能降低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的可能,同时通过对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也可促使城市环境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促使在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中城市园林景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变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将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提到社会发展的日程中来。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注重整体协调性和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以便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并同时有效解决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缺乏文化风情等问题,进而有效推动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袁纪富 单位:广州市广昊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小区与其它建筑相比,更加安静、和谐,因此,在城市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科学确定建筑空间,这可增强小区内部的归属感,小区应具备合理的规模,以此来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并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另外,在住宅区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增添自然成分,营造一种简单、温暖的家居形象,充分展现住宅区的和谐与自然,并将自然之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综合来说,住宅区的景象应给人轻松的感觉,并能愉悦身心,对于小区内的色彩应遵循亮丽温暖的原则,景观外形和局部应突出,构建一个极具生活情趣且且个性突出的城市小区。 (二)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属性 1.自然属性 城市小区具备色彩、外形等可以感知的因素,拥有特定的空间形态,相对独立且便于区分; 2.社会属性 城市小区可供观赏、使用,还能改善环境,它具备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透过内涵,可引发心理活动和思维联想等,这是景观效应的具体体现。 (三)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突显地方本土特征 因当地地理条件、温度气候的不同,其生态系统各不相同。例如,对于植物而言,在北方地区,松柏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应选择具有一定抵御风寒和抗旱性的植物,而在南方地区,热带植物较为常见。各个地区的园林均具有独特个性。但部分开发商为吸引眼球,不遵循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追求异域风情,否定地方文化。作为一名出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尊重地方文化,并注重挖掘,明确人们的精神需求,凭借创新理念,构建突显本土文化的城市小区。 2.紧密结合现实情况 大部分城市小区的设计图纸均堪称完美,然而却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体会和感受。在炎炎的夏日下,因太阳火辣,人们匆匆地穿梭在广场中,根本没有心情欣赏精心设计和修整的花草树木。跨越度较大的平面布置,拉大了景观设计和人们之间的距离,它们真真正正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因此,景观设计师应深入到景观现场中,并全面掌握现实情况,在设计景观图纸的过程中,应紧密现实情况,以空间角度为切入点,同时,还能从观光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3.设计与施工应保持一致 只有设计与施工的紧密配合,才能向人们呈现完美的景观作品。例如,配置树种时,为获取理想的效果,设计师应亲身参与到选苗、施工等环节,并严格指导。在自然山水放样以及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师的严格把关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在地形复杂区域的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设计师若能走入施工现场,则更能准确把握小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出色的景观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城市小区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一)园林景观设计类型 1.衬托型园林景观 在紧密分布的高楼之间,在墙角位置或者小区主要出口处设置植物。 2.观赏型园林景观 此类景观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便是景观绿地均采用封闭模式,给人以距离感,让人无法靠近。 3.绿化型园林景观 绿地草坪在整个园林景观中占据着较大的面积,假山、花坛等景观较少,此种景观设计简单、普通,缺少新颖和亮点,单纯保证了绿化率。 (二)植物配置原则 1.坚持适地适植物的原则 全面掌握地形条件、植物生长习性、土壤特性、光照轻度、湿度情况、植物开花期等,坚持适地适植物的原则; 2.坚持高度搭配合理的原则 位于上层的乔木、灌木植物类型较少且分桂点较高时,可选择高度相对较高的地被植物充当下层。若绿化种植面积较小,应选择高度较低的植物,并在花坛周边种植高度更低一截的蔓生植物,以此来映射花朵的秀丽。另外,应保持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在具体的搭配过程中,应注意各个色彩之间的协调性和对比。在植物配置时,应全面考虑光、影、四季变化等因素。光与影的利用,可以赋予园林植物鲜明的层次和深度,植物如若和光与面搭配,将会形成不可言喻的唯美画面。同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运用色彩,这是美化园林植物景观和提升景观艺术气息的有效策略。色彩能够使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借助绚丽的色彩还能烘托空间氛围,营造一种温馨、安静、和谐或者壮观、亮丽的感觉,这有效丰富了意境空间。在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中,花朵、果实和叶子随着时间地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花朵绽放、果实熟稔以及叶子变色时,此时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季节是展现园林景观的关键性因素,在植物配置环节,应合理利用植物季相特征。春景可搭配迎春、牡丹等;夏景可搭配荷花;秋景可搭配枫树、银杏;冬景可搭配梅花和松树。 3.坚持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 对于配备水景的小区,应借助水岸线的自然轮廓,利用自然山石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对于位于山体上方的建筑物,可借助曲折的小路、蜿蜒的山坡等与植物合理搭配,保证建筑物与园林景观的协调、一致。一方面应合理搭配各种植物,全面考虑植物种类、光、色、影和季相等因素,另一方面,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应借助珍贵树木抢占风头,而应关注园林内部植物、山水、小路和建筑物等的协调、一致,实现景观的观赏性、实用性。结语:城市小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紧密相连,那种片面地从物的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是没有灵魂的,缺少对居住者心理和生理的考虑。只有散发着温暖的家的情怀的空间,才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享受。因此,在人们生活品味逐渐提升和愈发重视精神追求的今天,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坚持“以生态为主,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保持人工园林绿地与自然地貌的一致性,因地制宜。在植物配置环节,应全面考虑物种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科学选择植物类型,避免出现间接竞争,保证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们打造高品质、舒适的城市小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中祥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徒手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徒手设计表现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快速记录灵感,积累设计素材 设计强调的是创作灵感,而这种灵感往往是瞬间出现的,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只有通过手绘的方式才能够将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可能手绘图略显粗糙,但是不能否认它在设计表现方面的快速性和有效性。纵观国际上著名的设计师,无不是将手绘作为自己的主要设计表现手段。通过对学生徒手设计表现能力的训练,学生可以通过手绘的方式将自己头脑中对于设计任务的想法和构思进行勾勒,并用简洁生动的形式体现出自己的创意理念和设计思路。同时,徒手设计表现形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所看所想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断的为自己积累设计素材,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只有将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空间,在头脑中对项目进行充分的构思和空间构成,才能创作出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对学生进行徒手设计表现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的认知能力、场景构建能力以及形体表现能力。同时徒手设计表现也是手、脑、眼共同配合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是对美术功底的全面提升,可以说这种训练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在设计方案的构思还是设计图的表现能力上都有很多好处,有利于学生职业的发展。 3、是电脑绘图的必要补充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并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也为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否认电脑效果图比手绘图的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更具真实性,但是电脑效果图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缺少了一些人性化和生动性,如果需要进行调整也会大动干戈,甚至要重新出图。而手绘图的特点是消耗时间少、出图速度快,生动自然,更便于修改,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尤其是在方案未落实的阶段,大量的电脑出图将会增加人力和资金的投入,相对而言手绘图更为经济。 4、徒手设计表现探讨设计方案的最有效手段 很多学生在接触到电脑制图后,被电脑绘图软件的强大功能所吸引,认为只要掌握电脑制图能力就足够了,不需要再进行徒手设计表现的训练,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可以说徒手设计表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语言,通过线条、色彩的配合将自己的构思理念形象化、具体化,是对设计方案最直接最快速的表达,是与他人交流想法、探讨方案的最有效手段。尤其在今后工作中,在与客户探讨设计方案时,通过手绘可以快速将客户的要求和意图快速表现出来,明确设计方向,减少因为理解不当而出现的设计失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提高学生徒手设计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徒手设计表现教学的重视 徒手设计表现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徒手设计表现课程的重视。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比较特殊的专业,属于非艺术类专业,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美术基础的,是需要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从基本的素描学习透视关系,从静物描写中学习色彩构成,并逐渐安排写生练习,到能够对头脑中的设计思想用手绘的形式加以表达,通过不断的练习中积累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让学生的徒手表现能力得以循序渐进的提高。 2、强化学生基础训练,提升专业素质 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以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基础,而掌握一定的徒手设计表现能力是对设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徒手设计表现的基础性训练,而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透视原理、几何构成、色彩运用、光影组合等等,同时还要求掌握园林制图的规范和相关的行业标准,使用图例要准确。通过对学生强化基础训练以及绘图流程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徒手设计表现手法,强化学生对形体的把握,加强空间尺度感,使徒手设计表现能力能够更好的为表达设计理念服务。 3、加强课程实践训练,提高徒手设计表现能力 课程实践训练是提高徒手设计表现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而临摹优秀的手绘作品是其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尤其对于绘图功底较差的同学来说,临摹是快速入门的最佳方式。学生在手绘模拟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徒手设计表现能力,还可以学习其中的设计思想,加强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多与教师和其它同学交流,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在徒手设计表现课程实践中快速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和绘图手法。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理论知识融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4、与电脑绘图教学相结合 实际上,徒手设计表现能力与电脑制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徒手设计表现是电脑绘图的重要补充,电脑绘图同样需要设计者具有美术基础,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色彩关系以及审美标准,从而制作出优秀的效果图。所以说我们在强调重视徒手设计表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电脑绘图能力的培养,毕竟这是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和必备技能。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才是科学的方法。比如在设计方案的初期,主要是整体创意和概念方案,这时以徒手设计表现为主,而当方案确定后,以手绘图为基础,再用电脑绘图进行方案深化和细节表现。 三、结束语 总之,徒手设计表现是每一个优秀设计师必备的能力,是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今后在工作中与客户进行设计方案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提升徒手设计表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谷晓龙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实验教学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没有专门教学资料的指导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发展重点不尽相同,各专业的发展速度也是有快有慢,导致刚刚从冷门专业热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进行备课上课。以前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侧重于传统畜农牧也,因此教材的编排也是以这一侧重点展开的,但是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侧重于建筑环境方面,家居方面,如果将以前的资料勉强拿到现在课堂进行教学,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还会导致这些专业出来的学生发现自身多学没有用武之地。因此,有关教育部门一定要深入调查市场发展趋势,编纂一本适合园林景观设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 2.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传统学习虽然挂着课程改革的牌子,但是没有做课程改革的事,他们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完全进行理论课教学,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学校教师没能意识到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种种原因使得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能达到要求。 3.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没有很好的对接 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基础,理论没有学好,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容易犯迷糊,同样的,如果理论课学好了,但是实验课有不安排相应的课程进行巩固学习,理论知识就显得宽泛,没有意义。现在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没有做到很好的对接,有些理论还没有学习,就开始做实验,增加了实验难度;还有些理论学习很长时间以后,才进行实验,起不到及时巩固的作用。这都会导致实验课效果差,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通过到网上找资料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等手段来应付实验报告,而不是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直接导致实验课毫无收获。 二、《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1.将多媒体教学带入课堂 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植物识别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描述各种植物的特征来使学生识别和记住各种植物,这种方法的识记效率较低,而且一段时间以后就容易忘记。有些老师会拿植物本体过来给学生看,但是老师手中的植株毕竟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植物认识的需求。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植株,并且了解此植物的各种知识,包括产地,习性,栽培方法,栽培时间,栽培技巧等。另外,教师通过各种植物的比较,也可以更加直观的,有对比的展示相似植物,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抢答,自由提问等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做出教室,融入自然 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景观,不出去看看真正的园林景观,怎么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呢。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到课外进行实际探索。场所可以是公园,植物园,城市花园等地,根据这些地方景观设计特点进行实际教学,为学生分析设计思路,并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公园的美,在下次课进行总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在外面,学生可以触碰到活生生的植物,这是比在电脑等媒体上看到的更真实的,也会更加的记忆深刻。在植物园,老师可以从任何植物入手进行教学,例如,看到草坪,教师可以从草坪的品种,到品质辨别,到生长习性,到季节变化,到观赏特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并根据其与周边景物的搭配情况,讲解景物搭配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可谓处处皆学问,处处皆课堂。这种开放式学习将为学生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设软件培训课程,夯实专业技能 园林设计专业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还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作图能力,以满足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试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开始软件应用的实践课程,比如Photoshop,CAD,3DMax等软件的应用,适时的布置设计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增强其专业素质。 三、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试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另外,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各种设计项目,合理开设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时间,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有作为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王韧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与环境相适应 从空间方面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与施工完成之后将具有独立特性,但是城市园林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随着这些需求的提升以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所具有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价值则体现在对现代城市的整体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体现为对现代城市环境所发挥的优化作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现代城市环境所具有的关联决定着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城市空间中的整体环境做出判断与考虑,从而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完美融入。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协调关系也影响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对景观功能性的判定,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也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适应性进行强调。 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实现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优化现代城市环境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审美需求是城市居民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所提出的重要需求之一,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工作者需要对景观构成要素做出组织与利用来体现出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视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做具有的观赏性,并利用艺术思维来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艺术性。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则通过“景象”的形式进行展现,通过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做出感性的认知,能够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些相对固定的审美思维,而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需要对这些固定的审美思维做出调研与总结,并在综合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形式与功能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一个艺术性、科学性和生活型的综合体,二者决定着无论是艺术性还是观赏性,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应当做出重点考虑,并认识到二者所具有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强调生态型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质量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其中环境问题就是这些压力中的重要表现,并且环境问题已经真实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人们在精神文明生活需求方面的日益旺盛,城市发展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成为了行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而要实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就要求设计者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对景观设计元素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作出认知,并在遵循生态型原则的基础上来合理把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布局、选材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一下几点问题:一是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此方面,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不仅要重视雨水等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同时可以使用中水来进行景观植物的浇灌。另外,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也是实现水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因此乡土植物以及耐旱植物应当作为主要的选取目标。同时节水灌溉方式的推行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尽量避免进行水泥铺装,从而为绿色的蔓延提供更多空间。初次之外园林景观中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运用等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应当做出重点考虑。 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重视突出人文性特征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人文性特征的关注能够让社会大众从生理、心理等不同层次体会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对受众的关爱。为了让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人文性的特征,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对受众需求做出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不仅需要对受众生理需求做出考虑,同时有必要对受众的精神需求做出考虑。在此方面,设计者需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要满足城市居民向往自然质朴的精神追求;二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必要引导群众参与。设计者对受众需求的了解是有限的,而为了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受众需求,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必要引导社会大众进行参与。在此方面,可以邀请社会大众直接参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可以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公示来获取社会大众意见,从而强化社会大众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并强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亲和力;三是要确保城市园林景观的安全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呈现出了日益紧张的问题,这也导致建筑物密度的加大以及人口的过度集中,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城市所具有的灾害防御能力不断下降。而包括广场、道路等在内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则可以在城市中发挥出救援、避乱、疏散、隔离等作用。然而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许多设计者对景观所具有的防灾功能欠缺考虑,这导致了城市园林景观作用的确实,因此安全性也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五、重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每个城市都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也具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化底蕴。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出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尊重,并通过作出良好的设计来提升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在此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也可以凭借城市文化而具备变迁感以及沧桑感等特征。在对城市文化作出继承的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要重视对城市文化的展现。在此方面,园林景观可以融入城市中的民俗风情,在展现城市文化风貌的基础上来打造独特的风格,并使自身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体现出城市的时代特征。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发挥“述古”功能,同时要发挥出“言今”功能,即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重视通过园林景观展现出城市所获得的发展以及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当前城市中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反应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园林景观更具魅力,同时也能够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作者:梁换艳 杨树军 单位:包头市上林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路径 摘要:结合“西安•绿地城•理想家”小区进行分析,对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居”、“精神家园”,不仅要拥有田园、惬意和文化底蕴,还有具备现代、时尚和精致的特色,更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可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要求下,为了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各地房地厂商也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花园式小区、生态小区和绿地小区相继出现,“生态”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1当前我国生态化住宅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设计”这一概念提出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我国的生态住宅小区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很多先进的理论研究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发展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理论研究的更新与注入,阻碍了住宅小区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对生态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 目前,相关专家和政府部门对“生态住宅小区”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解释,导致各建筑开发商对住宅小区生态化建设的认识比较模糊。虽然很多房地产公司相继推出生态住宅小区、绿色小区等房产项目,但由于市民对这些绿化的概念认识比较笼统,这就使房地产商对小区的宣传带给人们一种炒作的印象,降低了对生态小区的信任感。 1.2将生态化简单的归为绿化率 大部分开发商对生态小区的认识非常局限,认为提高住宅小区的绿化率就是对小区进行生态化建设,因此,开发商在小区的绿地建设中大做文章,甚至为了较快达到预期效果,不惜从国外移植大树、名树,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路径研究 2.1全面理解“生态”的概念,景观设计要符合生态化的设计理念 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就是要遵循自然,避免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这是新时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趋势和发展目标,既要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传统文化,又要凸显现代生活的时尚和智慧,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出生态建设的科学内涵。与此同时,住宅园林的景观设计要尽量采用环保型和新型材料,在确保用户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西安•绿地城项目,是2014年绿地集团西北事业部重点打造的首个中式风格产品,景观跟随整体建筑风格定位,结合绿地理想•家社区景观人居标准体系,展开了一系列设计,在景观风格、功能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既融合了中式的传统理念,处处表达了“道法自然”的境界,又与大自然紧密接触,是一个春赏花、秋赏月、天人合一的风水居住宝地。此外,绿地城小区的儿童活动场所采用的是柔软的全塑胶作为地面材料,环保、降低污染的同时,又能保障儿童的安全,提供适合各阶段儿童的活动玩具,与老人活动场相结合,方便实时看护儿童。 2.2确保设计工作的实用性 住宅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是因为人是住宅园林的观赏主体,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业主的需求,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修建一些常用的休闲娱乐场地;第二,利用景观小品提高住宅园林景观的实用性,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烘托氛围、装饰陪衬主体建筑的效果,还可以供人们观赏和休息。 2.3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园林植被 住宅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避免对现场地形进行改动。比如,在小区挖湖时剩下的土堆,不要盲目地将其运走,既浪费时间,又增加成本。将土堆设计成为一座小型的假山,不仅满足了业主休闲娱乐的要求,还符合艺术美的特征。同时,园林植物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考虑不同植物品种间的生态特征,合理搭配组合,从而突出景观特色。西安•绿地城项目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不同植物品种的生态位特征,采用西安当地常见的树种,如国槐、女贞、石榴、紫荆、木槿、梅花等,并依据植物属性配置植物群落,形成种群稳定、季相变化丰富的复层群落结构,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化植物景观 3结论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建筑开发商要充分理解“生态”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化住宅园林景观。 作者:潘晓萼 单位:上海墨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摘要: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每个地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凸现地域文化的特色,还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内涵,增强其文化底蕴,展现其独特魅力。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域文化;设计;植入 园林景观是在我国传统园林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融合美学、建筑、动植物、文学等多种知识而产生的建筑艺术,它是自然、文化、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还应该将地域文化渗透于其中,不同城市都有其不同的魅力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的素材;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也可以通过园林景观体现出来。 1.1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素材 园林景观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文的统一,其设计素材主要来源于当地生活和当地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因为地域的不同,设计的方法和对象也不相同。地域文化是基于该地域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逐渐形成的,是地域内人们思想的高度统一。每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符合当地的文化。地域文化所包涵的生活习俗、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等,都可以增加园林景观创作素材。另外,对于园林景观设计师来说,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可以为其创作提供灵感,这也是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素材的又一种表示。比如,在崇明绿岛四季景观设计方案中,“绿野仙踪”景观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崇明岛葱郁的树林和曲径通幽的独特美感;“寿舞夕阳”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沉稳质朴的沙岩景墙和高大茂盛的银杏木。 1.2地域文化需要通过园林景观体现出来 园林景观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文化氛围来源于地域文化并且反映出地域文化。园林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直接的感受,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受到园林景观所蕴含的文化气息的熏陶。建筑是一种艺术,每个城市的建筑都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土质情况、水源情况等相契合。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建筑,从其构造来说,也反映出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园林景观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设理念相融合呈现给大众。 2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2.1地域文化运用的原则和条件 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植入地域文化,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第一,在自然条件上。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动植物、水利等方面,这些都会影响到地域内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所以,园林景观中运用地域文化,要综合考虑该地域的自然条件。第二,在人文历史上。人文历史是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印记,象征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要突出其文化内涵,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地域历史,将地域文化用现代建筑艺术表现出来,增加园林景观的魅力。 2.2地域文化的运用手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入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手法。首先,抽取地域文化中优秀的因素进行设计。地域文化有好坏之分,优良的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落后的文化也会对园林景观设计造成不好的影响。其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切不可在建设中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促进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另外,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浪费资源。最后,科学合理地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和手法融合在一起。地域文化的运用不是单纯地运用,而是依靠现代建筑手法,从而形成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风格。 3总结 总之,地域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关系密切,二者不可分离。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的运用,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园林景观建设和地域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 作者:杜宝凤 单位:上海纽斯凯威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并且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作者:桂楠 单位:镇江三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要点 摘要: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应更加注重人性化,加强园林景观施工的高质量管理,为居民生活提供安全合理、健康整洁的园林式建筑。本文围绕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阐述了建筑施工设计的重点管理方向。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 1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主体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关项目工程施工方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前,应尊重和了解小区内居民的基本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居民小区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出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设计、施工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和强调“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切实照顾到小区内绝大多数居民的基本要求,以及部分居民的特殊要求。 1.2整体美观性的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不仅是居民区内的一种观赏景观,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园林景观也会因为居民区的规模以及建筑等相关设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其设计的主要内容还是保持整体的美感,尽量做到园林景观与居民区之间相互协调、互相衬托。 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管理的重点 2.1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与建筑工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与小区内居民建筑主要出口协调统一,使地下停车库的采光井以及车辆的出入口满足园林景观整体美观要求,还应注意到存在严重噪音污染的区域内设计是否合理,生活垃圾的设置点也要科学合理。 2.2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与市政工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花园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和市政道路工程协调统一。在园林景观道路的设置上,不仅要考虑到其美观效果,还要综合考虑到道路的使用功能,以及工程道路的标高是否符合居民区的环境,其基础的绿化设施设置是否合理,要保证后期的管理工作没有设计上的障碍。 2.3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与综合管线工程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设计和施工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到一些基础设施的处理工作,像独立开闭所、燃气调压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安装位置是否合理;同时,综合管线的走向、标高和居民区园林景观是否存在矛盾等;园林景区内的各种工程管道尽量避开道路、出入口等。另外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在小区内幼儿园或者儿童游戏场所内,必须禁止使用带刺、带尖、有毒性的植物,因为儿童的免疫力比较差,皮肤也容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引起过敏乃至中毒的现象。 3居住区园林景观基本功能需求及设计 3.1功能要求 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最根本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所以,居民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也要重点突出人本思想的基本功能。花园居民小区应该设置功能分区,其功能区可包括居民公共区、配套公建专属景观区、私家花园区等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功能还要满足居民区景观绿化的作用,尽可能满足小区内植树植被绿化覆土率的要求。同时,在对园林景观整体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着重从视觉环境、嗅觉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各个功能分区的具体要求。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居民户外活动广场,在布置户外活动场地时,施工负责单位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应综合分析和考虑其整体方向布局,尽量使其朝向位置减少或者避免眩光带来的危险。 3.2设计内容 3.2.1水景。 设计时应树立管理和养护服务的指导思想,设计的具体内容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突出水景的天然生态气氛,切勿过分表现出园林工程项目的人工成分。 3.2.2假山、假石。 生活小区中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居民建筑、园林景观等。假山、假石是园林景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假山、假石的设计方面,应注重和坚持与人文艺术相融合,从而达到提升居民小区整体人文气息的目标。 3.2.3园林景观建筑。 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面,首要目标是满足小区内居民的使用功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园林景观建筑的美观程度,以及与居民区相互融合的协调程度。最大化地实现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3.2.4小区内园林景观的灌溉。 生活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程项目,也是属于城市园林绿化的一种,像景观中的花草树木都需要水资源,所以设计时应使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并加强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就是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园林景观也是一个小区、一个城市绿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以上总结出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设计要求、设计内容,重点指出在现代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以供参考。 作者:穆林 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园林管理所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1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现代化的园林艺术和技术手段,对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不断地进行人工创造,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环境和美学享受。通过景观设计,使园林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程度及价值取向,体现了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园林环境达到适用、美观、经济的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园林景观已成为当代城市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的过程中,构建生态型的园林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绿色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色彩的追求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色彩,合理地应用色彩可以展现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觉盛宴。 2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应用的原则 2.1协调性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环境建设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来创造人工环境,注重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而色彩是颜色的统称,不同的颜色搭配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只有满足人们视觉上对色彩的需求,才能给人们温馨、优美的感受。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选择要协调,要强调色彩的平衡和层次性渐变,通过合理地搭配色彩来提高景观设计效果,避免冲突。 2.2因地制宜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形,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形就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不断挖掘自然美景为园林景观设计所用。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必须根据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3统一性 园林景观作为我国现代建筑的一部分,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对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就是必须确保构成园林景观的各要素在形式、色彩等方面相统一,通过合理应用色彩,保障园林的整体统一性,进而满足人们对美的要求。 3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园林景观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许多美学特征,其中色彩更具影响力。色彩作为设计的核心要素,通过色彩人们可以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感情。园林景观中,色彩不仅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艺术表现力,而且能创造特定的园林景观意境,使人产生想象和联想,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3.1无彩色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无彩色系作为彩色的一部分,主要是指白色、黑色和灰色。在无彩色系中,黑与白作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的反射率,进而调节物体的明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无彩色系,可以更好地表现景观的视觉效果。利用黑色可以给人们一种深沉、庄重的感觉,利用白色可以提高景观的亮度,利用灰色可以提高景观的朦胧性。例如,我国江南的青瓦灰墙,这种青瓦灰墙的建筑与水景交相呼应,更具诗情画意。 3.2有彩色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有彩色系就是除黑、白、灰以外的彩色系列,不同的色彩对园林景观的衬托作用是不同的。在有彩色系中,又可分为冷色系和暖色系。冷色系主要包括蓝、青、蓝绿、蓝紫和黄绿。冷色系的波长较短,可见度低,在园林景观中利用冷色系可以增加空间的深远度,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如南京中山陵,这里的建筑屋面都是以蓝色为主,石阶是以灰色铺成的,蓝色带来了一种庄重感,而灰色的石阶使得整体景观更加厚重。暖色系包括黄、红、橙、黄橙和红橙。暖色系的色彩中,波长较长,可见度高,色彩感觉比较跳跃,是一般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色彩。暖色系给人温暖、明亮的感觉,在园林景观中利用暖色系可以渲染氛围,给人活泼、愉快、兴奋的感受。 4结语 园林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其进行科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人们对色彩的需求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色彩的应用。色彩作为自然界最敏感的元素,其合理搭配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盛宴,符合建设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色彩,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定的遐想空间,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使园林更具观赏性,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竞争文化需求。 作者: 崔凤娟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管理处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也纷纷涌现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作为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城市环境保护不力和对城市园林绿化重视不够,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这一进程过程中受到极大的破坏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渴望自然,要求建设“生态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1 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爽、鸟语花香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伴随而来的是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的急剧产生或增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1.1 大气污染 目前,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火车、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2 水体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大量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1.3 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一般来讲,噪声在50dB以下,环境是安静的,而各种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都在80dB以上,有的达到180dB以上,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以致耳聋。 1.4 热岛现象 城市下垫面是一个人造的下垫面,人为的建筑物面积占绝对优势,植被相对较少,消耗于蒸腾的热量少;城市上空污染物质多,产生了保温作用,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市区风速较弱,热量的水平输送少;同时城市下垫面的热容量也较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城市内部的气温常比其他地方高,而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常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2 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每1hm2加拿大杨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气二氧化硫46kg,每1hm2胡桃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34kg,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净化空气能力。 2.3 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2.4 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市绿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 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2.5 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及城乡结合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4 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4.1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现状绿地定额指标低 椐统计分析,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国家规定的目前应达到的标准(人均公共绿地6.5m2以上,绿地覆盖率35%以上)还有一定差距而专家分析,城市植被覆盖率在35%以上时,才能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所以,我国的绿化水平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城市生态要求。 4.2 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4.3 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倾向性问题 如重名贵品种轻一般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还有的城市不顾城市规模,不顾绿化布局,在草坪与广场建设上片面追求面积越大越好;不顾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冷漠乡土树种,盲目引进外地树种等。 4.4 发展不平衡 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绿化的发展不平衡。 4.5 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 4.6 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是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无人问津;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5 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5.1 提高认识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城市绿化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者其他绿化义务”这些规定,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展“城市绿化年”、“建设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达标”等活动,使城市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把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环境的自觉行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5.2 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向过去“见缝插绿”补窟窿和为应付规划用地指标将完全不能绿化的“废地”充实到绿地队伍中,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努力扩大绿地面积;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也要扩展市郊外围,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5.3 遵守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时注意其以下特性:。 5.3.1 公共性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总体上园林绿化是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它所产生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温、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息游憩、保护文物等综合功能,都属于非对抗性的,因为绿地或绿化带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具有同时供应使用价值的功能,在供应一个人使用的同时,还能供应其它许多人使用,而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大家同等使用,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满足同样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5.3.2 无界性 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和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使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逐步向国土治理,使之“大地园林化”,使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5.3.3 协调性 生态园林绿化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如怎样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土壤、水系,保护自然景观;如何使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环境;如何使绿色植物能显示季相变化,把建筑衬托得更美观;如何使生态景观、建筑景观、文化景观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等。 5.3.4 多层次性 城市中由于建筑面积大,可用于绿化面积少,如何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是我们着力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多层次的绿化空间是一个出路,应引起绿化设计者的重视多层次的绿化,一是要注意植物材料的多样性,要乔、灌、花、草、藤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引进树种相结合,落叶树与常青树相结合,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相结合等,营造出多种类型植物混交的趋于自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二是要注意绿化空间结构多样性,除平面绿化外,还应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楼顶绿化、阳台绿化等,向建筑索取绿色空间,将成为现代城市绿化的途径之一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必将会大大提高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城市绿量,绿化的生态功能会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明显增强。 5.4 以法治绿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5.4.1 加强立法 除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颁布有关城市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广泛发动各单位、各部门和城市居民,制定各种园林绿化管理公约和管理办法,使城市园林管理有法可依。 5.4.2 严格执法 城市各级政府可与有关单位、部门、居民小区等签定绿化管理责任制和合同,并开展城市园林绿化达标评比竞赛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可组织园林巡逻纠察队,加强对城市公共绿地的监督管理园林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总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方面,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城市园林绿化事业 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内容摘要 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新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4.1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2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规划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规划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93)。 4.3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5.1 地方性原理。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5.2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5.3 尊重自然,展现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自然景观及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Thayer 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1998)。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6.问题与讨论 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生态型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规划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 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景观生态的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 要】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新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协调性 1. 前言 (1)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 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1)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2)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 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4.1 景观设计以生态效果为目的。 (1)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其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2)景观规划和设计总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景观的宜人性可理解为比较适于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包括景观通达性、建筑经济性、生态稳定性、环境清洁度、空间拥挤度、景观优美度等内容,当前许多地方对于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即是这方面的通俗表达。景观也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城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4.2 生态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1)“规划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规划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规划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规划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规划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2)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生态规划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规划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规划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3)如果我们把景观规划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 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4.3 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是相互融合的。 城市的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 (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 (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5.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5.1 地方性原理。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 5.2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5.3 尊重自然,展现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也往往被遮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都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自然景观及过程以及城市生活支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自然景观及过程的消隐,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因此,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重新显露自然过程,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用thayer 的话说,景观是一种显露生态的语言。 5.4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末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每天上班出行的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的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6. 问题与讨论 (1)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 性等科学原理。 (2)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有人陆续提出了“绿色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但尚未形成公认或官方组织承认的统一标准。与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不同的是,绿色生态城市更注重人口、经济、环境、社会服务相协调。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学者认为,建设一个绿色生态城市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资源型城市石嘴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石嘴山市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典型的矿业型城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矿产开发及其产业发展,已成为 一、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紧迫性 (一)石嘴山市是西北地区一个因煤炭产业而兴的重要能源基地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北部,属内陆边远山区。2001年底全市总 人口 69.3万人,其中非 农业 人口39.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7.6%;国土面积445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可耕荒地6.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5%。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5亿元,第二产业29.5亿元,第三产业14亿元; 工业 总产值70.3亿元,工业销售产值 亿元,工业销售收入 亿元,工业利税总额 亿元。2001年煤炭产业总产值为13.7万元,占全市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7%;职工人数为40825人,占全市在岗职工总数人的30%。按照国际城市的职能划分,石嘴山市主导产业职工占职工的总数远远超过了15%,故石嘴山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石嘴山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广,储量大,主要种类有煤炭、硅石、石灰岩、粘土等。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目前,煤炭探明储量25.12亿吨,保有储量21.07亿吨。石嘴山地区煤炭开采 历史 悠久,远在明清时期就已在汝箕沟地区进行煤炭开采,但由于生产条件原始落后,产量很低,并无什么规模。1949年,石嘴山地区煤炭产量只有1.75万吨。只有到1958年建立矿务局以后,采矿业才得以快速发展。随着矿区建设队伍的进入和生产能力的形成,煤炭产业渐成气候。依矿而兴、先矿后市。石嘴山于六十年代建市,近四十年来该市以煤炭生产为主线,已建立了完整的地面保障系统,包括 电力 和水的供应、设备的制造和维护、 运输 系统以及相应的 管理 系统,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石嘴山地区聚集起大量的煤炭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区,围绕着煤炭产业及职工、家属的生活, 通信 、 交通 运输、 金融 、文教、卫生、商贸、餐饮等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该区域的 政治 、经济、 文化 中心城市。该市在八十年代逐渐发展成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石嘴山地区的煤种较为齐全,有无烟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等。太西煤因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化学活性、高精煤回收率、高 机械 强度而闻名于世。多年来,石嘴山市的资源开采业构成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给国家建设提供了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而且还提供了可观的利税,累计上交国家利税 亿元,仅2000年就上交国家利税 多亿元,此外,国家还拿走了原煤差价4000多亿元,太西煤出口创汇 亿美元,投入产出比是1比 。 从石嘴市的发展形成来看,煤炭产业是该区域的主导产业。煤炭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最高时期达到 %。在该市的发展形成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尽管有其他产业部门的先后出现,但煤炭产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由于煤炭资源开采 成本 不断增加、基地生态系统逐渐脆弱、加之国家能源的结构调整,引致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稳定性不断变差,从潜在的危机来看,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煤炭挖完了,或者接替资源不足,而新的主导产业又没有很好地培育和发展起来,那么资源的枯竭将容易造成产业衰败,进而导致城市的衰败,使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面临“矿竭城衰”的威胁。 (二)煤炭产业在石嘴山市已有由主导性优势产业沦为弱势产业的趋势 当今在 ,如太西集团是全国520家重点国有企业之一,在宁夏 经济 规模列第五位, 工业 增加值列全区第二位,是宁夏十大优势骨干企业之一。但表象上的辉煌难以掩盖潜在的危机, 市场 竞争日趋加剧,资源优势逐步减弱。在创造了50年的辉煌之后,将最终为煤所困。加之多年来企业办 社会 ,造成企业社会负担愈来愈重。集团内现有一万多待业青年,一万多退休职工,企业岗位冗员严重,设备闲置现象不断加重,各类矛盾将不断出现。 (三)煤炭产业一旦沦为弱势产业必然严重冲击石嘴山市的经济发展 煤炭产业是石嘴山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发展和衰退都将深刻地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煤炭产业对石嘴山市的影响并不在于具体形态的产品煤炭上,因为具体产品的需求很容易通过国内外市场来满足。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地方上的 财政 收入、给 环境 造成污染等方面。煤炭产业在石嘴山市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决定着煤炭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系统中具有高关联度,煤炭产业的衰退必然给系统造成冲击。当煤炭产业占有主导地位时,这种衰退减少了对劳动力和第三产业的需求,并且减少了地方财政的收入。 人口 系统因就业机会减少而引起获取报酬的减少,也导致了对第三产业需要的下降。在这种双重影响下,对第三产业的有效需求明显下降,这将加剧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人口系统所得报酬的再次减少,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将迫使政府减少对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减少对 教育 事业、卫生医疗、城市 公共 交通 等公用事业的投入,造成市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市民生活水平的降低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该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照此下去,很难设想后果将会怎样,但可以肯定将是灾难性的。 煤炭产业发生衰退时,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是个共性问题,也是第一位的问题。石嘴山市煤炭企业职工的收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是各行业中最高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矿工收入的增长幅度却成为全社会较低的行业之一。据 统计 ,很多煤炭企业矿工的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矿工劳动条件十分艰苦,关节炎、矽肺病等职业病近年有上升趋势。突发的安全事故也主要发生在矿山。由于矿业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本要素投入,“洞老山空”是迟早的事。石嘴山市近百个矿山面临闭坑威胁,将直接影响到上万矿工和近10万家属的工作和生活。由于没有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矿山补偿基金”,企业难以转产,这部分矿山职工已形成社会最贫困的阶层,他们比其他贫困人口更艰难。大武口区朝阳办事处红旗居委会居民绝大多数是宁夏煤炭基建公司的职工或家属,我们在该居委会的822户居民中随机抽取30户,重点就家庭人口、就业状况、居民月人均收入及收入的主要来源、职工下岗情况、居民的住房情况等进行了 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这30户居民户均人口为3.53人,目前实际就业人口有19人,平均每两户就有一名失业下岗职工,被调查的居民中平均每月人均收入226元,其中人均收入在160元以下的居民家庭有4户,占被调查居民家庭的133%;人均收入在160元至250元的居民家庭有13户,占43.4%;人均收入在250-550元的居民家庭有6户,占20%;人均收入在350元以上的居民家庭有7户,占23.3%。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有20%的居民靠工资,50%的居民靠退休金生活,还有20%靠处出打零工维持生活,另外还有10%的居民家庭靠下岗生活补贴金维持温饱。且据有关方面预测,随着部分煤炭企业的效益下滑或破产,石嘴山市矿区居民生活困难将进一步加重。矿工一旦失业,既不如综合性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有较多的谋生门路,又不如贫困农民还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安身立命,极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无产者”。加之矿工和矿工家属人群分布集中,所以更容易影响社会稳定。 (四)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据最新统计,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9座,地级区盟7座;县级市100个,市属县级区25座;县城179座,建制镇36座。全国地县两级城市663座,矿业城市占了27%,全国未建市县级 行政 单位1682个,矿业县占了10.6%。在这426座矿业城镇中,处于成长期的84个,鼎盛期的291个,衰退期的51个。2000年,依托百年老矿东川铜矿建立起来的云南省东川市,由于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建设未能见效,不得不撤销了地级市建制,成为“矿竭城亡”的第一个实例。矿业开发既给城市带来了财富和物质资源,又因废石、废水、废气和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等 地质 灾害给矿业城市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地质环境恶化、土地复垦任务艰巨则是许多矿业城市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我国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10.6%提高到1999年的31%,400多座矿山城镇的兴起可谓功不可没,这是矿业为我国城市化作出的特殊贡献。由于矿业城市多是在荒无人烟或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都是在偏僻落后地区兴起的,其中很多又是老、少、边、穷地区。因此,矿业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经济格局,对于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些昔日的辉煌渐成 历史 ,如今的矿业、矿工、矿山和矿城,即“四矿”问题就像迟暮的英雄,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四矿”问题直接涉及的城镇人口有1亿之多。有人将“三农”、“四矿”并称,颇为中肯。“四矿”问题如处置失当,不仅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高度重视和解决“四矿”问题,有着非常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的工矿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煤炭城市。这些煤炭城市大都是以煤炭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为支柱产业,煤炭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除少数几个城市外,一般都在20%~60%,煤炭工业职工及其家属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也在30%~70%。因此,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石嘴山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是解决“矿竭”而不“城衰”的问题,说到底是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问题。以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为经济基础和重要驱动力的石嘴山市,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在开发结束后,仍能维持当地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石嘴山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协调,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利用资源,同时更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构建良性城市系统,为长远发展提供条件。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结合石嘴山市的具体实际,我们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必须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观念 由于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煤炭资源开发要长远和眼前利益兼顾,规模适度。首先,要对重要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不是“有水快流”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保持一定的矿产资源储备,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以保证资源的合理、有序、永续利用。尤其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思想,不仅要对各种伴(共)生矿床和有用元素进行综合开发,而且要对资源开发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煤矸石、矿井水、煤渣、煤层气和洗煤泥等,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变废为宝。其次,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全国 生态安全。必须以 人口 、资源和 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前提,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 (二)必须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任何城市 经济 体系中,自始至终是一个主导产业是不可能的,它必然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更替,原来的主导部门可能成为现在的辅助部门,矿业资源型城市更如此。如果矿业城市的主导产业衰退,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出现主导产业“断档”局面,就会发生矿竭城衰的现象。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适时、有效的调整。 (三)必须变资源导向型战略为 市场 导向型战略 矿产开发不应是封闭的、单一的,而是开放的、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初级生产要素在地区 工业 发展中的作用正日趋减少,而人才、技术、 管理 、信息等高级要素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想获得较快的发展,不仅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还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状况,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即从“我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必要时,还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消费市场。也就是说,“市场导向”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能把它简单 地理 解为“当前市场上缺什么我就发展什么”,或者“大家都发展什么我也发展什么”。石嘴山市在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开发步伐,积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积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需求,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由重点开发能源、矿产品资源转向对 农业 水土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由采掘、原 材料 为主的重工业化模式转向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的轻工业化模式,由政府对竞争性产业的 投资 转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政府也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开发资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本服务并降低交易 成本 和投资风险,从而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目标。逐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矿产业和制造业,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四)必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城乡关系、 工农业关系和区内外关系,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系统 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共进。石嘴山市 农村 地区幅员辽阔, 但高质量的耕地少,土地盐碱地化严重,生产力水平低。长期以来, 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结构,受水土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造成了大量劳动力剩余和经济的相对贫困化。城市超重化的资源产业格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低,因而造成矿90%的能源、原材料调出区外,而60%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又从区外调入,结果是利益的双向外漏,人为地阻隔了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所固有的内在关联性。石嘴山市农业特别是近郊农业在功能上应服务于矿区,通过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既可满足城市的需要.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远郊区(县)是粮食生产、经果生产和 林业 发展的重点区域,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基地十农户的途径,促进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同时、把小城须建设与农村主导产业、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带动农业经济的全而面发展,为城市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腹地环境。 石嘴山市地处西北内陆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除加强区内关联产业间的联合外,还可以依资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强区际问联合和经济合作。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利用能源和原材料的优势,与资源调入区或加工地区间垂直联合、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扩大矿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二是着眼于互补性和规模效益。与同质资源区就近横向联合,共同克服限制因素和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联合双方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五)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资源型城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资源型城市则经历了先有企业,后有政府的发展过程,地方政权机构是随着资源的开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一种"大企业、小政府"的格局。由此在城市建设上形成壁垒分明的两块,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加工转化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相互争夺资源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不仅直接制约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强化了政企不分,增加了企业办 社会 的负担,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调控能力,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为了实现政企分开,调整和优化煤炭工业结构,提高国有煤炭企业竞争力,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1998年7月,国务院决定将原煤炭工业部直属和直接管理的94户国有重点煤矿下放到省级政府管理。对省级政府来说,这次改革无疑将有助于对各类煤矿的统筹安排,加强对煤炭行业的调控和管理。然而,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来说,“条条”分割问题依然存在。政企不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煤炭企业的改革仍将任重而道远。因此,为促进地区经济融合发展,当前必须尽快打破条块分割,按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起企业自主、条块一体、联合投资、共同受益的新机制,变各自为战为协同作战,变单体优势为整体优势,从而探索出一条矿城一体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在矿城一体联动发展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煤矿企业与地方合资或合作联建生产企业;煤矿企业逐步将社会公益事业分离出来,移交地方统一经营管理,并在初期对地方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主动为国有大煤矿搞好服务。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探索 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能仰仗单一的优势资源,而是应发挥综合优势,适时进行优势再造和转换。 (一)促进煤炭产业技术进步以实现优势挖潜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低源于技术落后,据有关部门 统计 :国有煤矿的资源利用率是50%,县级煤矿的利用率是20-30%,大多小煤矿低于20%,大量可利用资源永远弃于地下,资源回收率仅30%。矿产资源每年损失1亿元。我国资源每年损失1亿元。1949年以来,国民经济生产总总值增长10位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因此,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实现 机械 化综合采煤,开展煤层气化工作等,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煤炭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不仅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需要,而且这样做可以减少煤炭产业就业职工人数,从而缓解转型期间的就业压力。在目前状况下,煤炭职工的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为转型期间对他们的培训和再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煤炭产业的技术进步将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为煤炭职工在转型期间的再就业创造条件。 促使煤炭企业技术进步,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煤炭的洗选加工。目前,我国原煤入洗率只有24%左右,远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今后应逐步向100%的入洗率过渡。据估算,正常情况下,每入洗1吨煤可去除0.15~0.2吨煤矸石,还能去除50%~70%的天然硫。同时,每选洗1吨煤平均可盈利20元左右。因此,加强对煤炭的选洗加工,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加强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煤炭开采和转换的过程中,对排放的各种废弃物和副产品,如煤矸石、煤渣、洗煤泥、煤层气等,一定要进行综合利用。例如,根据煤矸石的不同特性,可用于填塌陷、铺路、制砖、生产水泥、供热、发电、生产化工产品等。这样既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第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三废"的治理。当前,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坚决制止野蛮开采,制止"三废"乱排滥放,继续 抓好超标 工业 污染源限期达标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布局不合理、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和项目,要坚决予以取缔、关停、淘汰、搬迁;第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 环境 污染。要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清洁生产。当前,应该大力推广那些国内已经商业化或有条件商业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如加强对矿井水的资源化处理和洗煤水的闭路循环使用;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和煤气(液)化;推广先进的燃烧方式和烟气净化技术;建设煤泥热电厂或推广循环硫化床燃烧技术;抓紧水煤浆技术的推广和工业性实验;大力发展型煤,禁止散烧原煤;等等。 (二)进行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优势替代 煤炭产业的转型是区域 社会 经济 系统发展长河中的一个过程,是由替代产业逐渐接续煤炭产业的过程。煤炭产业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造成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波折、减缓、甚至于倒退也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认真解决好煤炭产业的的结构调整和转型问题。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应建立既符合全国或大区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又能充分发挥地区动态比较优势,而且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佳的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遵循这一目标,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是非均衡性。煤炭城市的经济效益不佳,自我积累能力差,加上国家 投资 政策的改变,资金严重短缺。在这种形势下,要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关联效应大的主导产业,以此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二是稳定煤炭生产。煤炭城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70%的能源来自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能源构成状况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九五”期间,煤炭年均增长速度计划为2.3%。因此,煤炭城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以稳定煤炭生产为重要原则,这既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的需要;三是综合效益最大。煤炭城市经济效益低下、环境质量不佳、就业岗位少等诸多问题的存在,都与产业结构失衡密切相关。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应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做到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整体最优;四是可持续发展。煤炭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任何煤矿都必将经历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周期,以煤炭为单一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注重眼前经济发展,又要兼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城市与区域相结合。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为区域提供物资和劳务服务的城市经济基本活动部分。因此,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将城市拥有的比较优势与区域的宏观背景加以综合考虑,不应脱离对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 地理 位置及今后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战略的综合分析。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全面振兴与现代化,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把城市经济发展建立在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之基础上的做法,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首先,对各种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在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外,一般还具有多种多样的优势矿产资源。例如石嘴山市就除拥有丰富的煤以外,还拥有硅石、耐火粘土、陶瓷粘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面积广,也是优势资源,应大力开采利用。因此,对石嘴山市来说,除了搞好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外,还应搞好其他非煤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其次,延长产业链条,搞好精深加工增值。从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经验看,对煤炭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增值,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一是建立坑口电站,发展煤电联营,促进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的加工转换;二是发展高耗能工业,如实行煤电铝一体化,变单项优势为整体优势;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煤化工工业,如提取甲醇、醋酐等化工原料,开发醋酸纤维素、醋酸乙烯、感光 材料 等高科技产品,以提高煤炭的加工利用率。石嘴山市在大力发展煤化工、碳素制品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四是积极开展对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减少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第三,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对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产业转型要立足资源优势、现实基础、区位优势、技术力量和投资来源等要素,通过资源配置和资产存量优化,使资产增量转移到效益较优的产业部门。煤炭产业转型可能想象用某个产业或一、两个项目就可以接续煤炭产业对系统的贡献,因此替代产业将是一个综合的方案。可以若干个骨干项目来带动系统经济的发展,围绕着这些骨干项目可以搞零配件加工、产品的深加工等中小项目,实现社会分工专业化。随着经济发展,带动 旅游 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利用煤炭产业所拥有的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第一产业。如亘元集团现有耕地1166公顷,各农场已有30-40年年的耕种 历史 ,具有一定的 农业 基础设施。着眼于煤炭替代产业的开发,亘元集团立足发展生态农业项目,确定了设施园艺产业建设项目、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肉牛繁殖育肥项目、羊产业建设项目、生态林果业建设项目、生态农庄建设项目等六个重点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面启动,部分项目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近2000多名人员的就业问题。转型所需资金应该多元化,由国家投一部分,由煤炭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和贷款解决一部分,吸引区域内外的资金和外国资金,并鼓励煤炭企业职工自筹部分资金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自办微型企业。 (三)实施绿色资源型城市战略以实现优势延伸 石嘴山市要集中力量建好大武口区,使 人口 向大武口区集中。要下气力绿化、美化大武口,并整治好石嘴山、石炭井等矿区环境。实施绿色资源型城市战略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力求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及时治理三废,保护土地、大气和水体;加强生态建设,搞好园林绿化;加强清洁卫生等市政 管理 。实施绿色资源型城市战略既需要城市政府负责,又需要开采企业出力。因为资源开采对城市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既需要矿产资源,又需要优良环境。这样就产生了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些国家和地区采用关闲矿山到国外、境外去获取所需的资源。而我国则不一样,我们需要的资源量大,国际矿产品 市场 不可能满足我们的全部需要,我们也不可能用那么多的外汇去购买全部所需的矿产资源。何况我国还有相当的资源潜力。此外,从国家经济安全考虑,在世界风云突变的时候,完全依赖国外资源对我们也是很不利的。这就是说我们不能走停止资源开采来保护环境之路,而应实行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在保护中开采,在开采中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是”十五”计划任务之一。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以人为本、代表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城市品位、优化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为了实施绿色城市战略,石嘴山市就应及早作好城市环境保护的总体规划,在市政建设、环境卫生和城市绿化三方面进行部署。要运用经济的、 法律 的、 行政 的多种用段,制订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实行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对于已经破坏了的土地和生态环境,与争取国家给予支持的同时,要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环保基金来进行土地复垦,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大力发展洁净煤等洁净能源技术,减少对城市的污染,对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等工 业废气和生产生活废水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创造一个整齐、清洁、优美的城市 环境 。对于资源开采企业来说,要把矿山建设成花园式矿山,实现坏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双赢目标。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洁净煤技术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煤炭 工业 顺应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目前,洁净煤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应用刚起步,由于环境治理不到位、不严格,洁净煤技术和设备在 市场 上推广有一定的难度。煤炭仍在陈旧的炉具设备里大量的直接燃烧,搞洁净煤技术还看不到效益,但这种状况不会长久。因为,在全球环保行动中,我国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随 经济 发展的不断增加,日益引起国际广泛的关注,政府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会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下,严格环境治理标准,将会继续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和扩大治理范围,真正落实《环境法》。如果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或考虑征收环境税,能源用户就会将环境治理的费用计入 成本 ,经比较后再选择能源的种类和所要采用的技术与设备,煤炭用户就会增加对洁净煤设备的需求。因此,只有经济化的洁净煤技术才可能增加煤炭在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力。煤炭是石嘴山市的资源优势,确保并不断提升这一资源优势具有商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对全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开发与推广洁净煤技术方面石嘴山应有超前意识,要抓住国家调整能源结构和推行绿色环保行动的机遇,既造势、又乘势,力争使该项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成为石嘴山在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凡是有煤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赋存煤层气,是不可忽视的清洁能源。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能源资源,而且有利于改善煤矿的安全条件,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石嘴山市应鼓励、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煤矿开展试点,积极引进先进的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改变煤矿只生产煤炭,产品单一化的状况,在产品结构上向优质化靠拢。 (四)研究“煤电联营”、“煤电高耗能联营”课题以实现优势互补 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的煤电转换比重过低。1997年的 统计 数据表明,美国的煤电转换比重为93.2%、德国为90.9%、英国为74.6%,我国则不足40.0%。为解决我国终端煤炭消费比重过大带来的环境、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要持续不断地提高我国煤炭转换为 电力 的比重。煤炭是电力工业的主要燃料,煤炭工业作为电力工业的上游产业,面临着与其他资源型产业同样的问题,如石油与化工产业上、下游的共同发展问题,煤炭工业与电力工业上、下游的共同发展问题。 目前石嘴山市一般发展好的煤炭企业有其特殊的条件,如开采条件优越、生产成本低等。大多数煤炭企业在煤价下跌的市场竞争中,难以扩大生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单一的产业结构、企业的 社会 化问题得不到解决,总量过剩,市场混乱。为解决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单一产业结构的弊病,煤电联营的探讨需要进一步深入。煤电联营,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加强行业之间的协调。新建煤矿应与电厂同时规划,建设坑口电站,成为同一个经济实体;已建煤矿可与电厂联营,成立集团。以电促煤,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下游产品的利润扶持上游产业,可以加快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的步伐,进一步促进国有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解决煤炭 营销 市场混乱,煤炭行业自办小电厂存在的技术水平低、效率差、污染严重等问题,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煤炭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扶持政策研究 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固然受资源丰度和采掘程度制约,但与国家宏观 指导 是否得当和政策支持力度大小也有关。所以,为了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治久安,除了资源型城市本身要努力外,国家应对资源型城市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 (一)尽快还煤炭企业以基础产业的本来面目 目前,矿业目前的窘境突出表现为其基础产业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确立,无论在国家产业分类上还是在 行政 管理 上均未被视为独立产业,从而导致无法制定一套统一的、符合矿业经济规律的制度和战略,在这方面,矿业甚至比 农业 更具危机。按我国统计习惯,矿业是与制造业、 建筑 业一同划为第二产业的。但从经济属性看,矿业应同农业一起划入第一产业,因为它们都是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次产业。从生产角度来看,矿业对下游产业的影响甚至要大于农业:全国能量供应的93%来自矿物能源,制造业原料的80%来源于矿产品。所以,在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产业分类中,属于第一层次的有10种,其中第二位即为“矿业和采石业”,位于“农业”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皆将矿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来对待。但由于矿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得不到真正确立,国家对矿业索取过多,税赋不尽合理,导致矿业投入不足,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相当长一个时期,国家通过对主要矿产品的垄断经营和矿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行“资源无价,矿产品低价,深加工产品高价”的政策,矿业被过多地“抽血”。即使是现在,我国矿业还实行着增值税制度,这也很不合理。因为矿业不同于制造业,它和农业一样没有现代经营管理意义上的“上游产业”,即矿业生产没有“原料”,“矿业进项几乎为零”。所以,世界上多数国家均不对矿业实行增值税制度。基于以上原因,建议国家参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方法,把矿业确定为一个独立的基础产业,建立能反映矿业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与考核指标体系,把矿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决策之中。 (二)继续搞好煤炭工业的关井压产工作,建立矿山企业的反哺机制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 由于受"有水快流"的影响,前些年我国乡镇集体和私人小煤窑迅猛发展,非法开采、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十分严重。1998年,我国6.4万个煤矿中达到规模产量的仅500多家,全国6.1万处各类小煤矿年产规模只有8000吨左右。在全国原煤产量中,有一半是小煤矿靠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开采出来的。而且这6.1万处小煤矿中有5.12万处属非法生产,产量达4.3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30%以上,造成煤炭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影响了煤炭工业的正常发展。为此,国务院决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压减煤矿产量。1999年以来,煤炭行业关井压产、总量控制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截止到1999年10月,全国已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3.05万处,比原定计划指标2.58万处多关4700处,小煤矿煤炭产量共压缩了1.86亿吨;国有煤矿通过限产压库,煤炭产量也比上年减少了1亿吨。为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今后应继续坚持总量控制,实行合理开发,搞好煤炭工业的关井压产工作。然而,由于这次关井压产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产煤大省(区),尤其是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过去曾经对国家作出过较大的贡献。因此,国家对这些城市煤炭工业关井压产后给予相应的援助政策,尤其是 财政 援助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国家应建立煤炭开采企业的反哺机制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补偿基金。在矿业销售收入中,特别要注重从处于高产期稳产期矿山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暮年矿山的反哺基金,并在分级财政中增加资源型城市的留成比例建立补偿基金,用于衰退期矿山的转产补贴,为矿山闭坑转产与人员分流再就业和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补助与支持;对于面临资源枯竭的城市,要集中力量,实行特别扶持政策,培育非矿产业与促进城市转型。在财税政策上,建立对煤炭城市的反哺机制,如国家对煤炭城市的增值税、消费税,可以加大返还比例,力争返还率达到35%-40%;对煤炭城市中央企业所得税,实行中央、地 方共享;提高资源税征收比例,并全部用于矿业城市生态建设。同时,建议调整对煤炭城市的 财政 体制,减少上缴基数,实行上缴不递增政策。在 国债 项目安排上,建立专项资金用于煤炭城市基础设施和 环境 建设。 第二、国家在宏观 经济 政策上对矿业城市应有通盘考虑。国家要通过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 民族 地区加快发展。鉴于矿业城市在城市数量上的比重及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建议国家设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委员会这样一个非常设机构,把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国家经济 社会 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统一规划,统筹运作。将矿业城市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决策,调整国家资源政策。国家在实施资产重组、呆帐核销、优化资本结构以及制定产业政策、 投资 政策时应适当向这类城市倾斜。 第三、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对国有煤矿的改造,全面落实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政策。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国有煤矿实行规模经营;鼓励国有重点煤矿之间进行联合;加强对国有煤矿的技术改造,实行正规开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给西部的矿业城市带来了 历史 性的机遇。但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还需要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要完成对石嘴山市矿区国土整治,采空区、陷落地、尾矿库治理及生态植被恢复;新区矿产资源勘探;政府接收国有企业举办的社会事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解困;粮食、商贸企业改制;矿业开发和新兴产业培植等主要项目,就必须需要国家增大对石嘴山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三)取消阻碍煤炭 工业 发展的建设基金,降低煤炭企业的税负,建立减轻煤炭企业负担的机制 1998年国有重点煤矿下放地方后,国务院决定.继续执行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的亏损补贴、增值税定额返还政策;对32户国有重点煤矿超亏占用 工商 银行 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继续实行计息挂帐;继续执行对国有重点煤矿的转产贴息贷款政策。同时,企业下放后,所得税不再上缴中央财政,全额交给地方财政;企业利润不再上缴和划转,全部留给企业。这些政策将有利于国有重点煤矿逐步摆脱困境,增强企业活力和 市场 竞争力。然而,现行国家政策中也有一些阻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目前,煤炭工业是我国唯一没有建立发展基金的基础产业部门,而每年却要上缴几百亿元的各种基金和费用,不仅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各地区煤矿的不平等竞争。1998年,国家仅从煤炭 运输 中征收的铁路建设基金就高达117亿元,其 型产业逐步向矿业城市转移,既实现了自身产业的升级,又解决了矿业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要支持煤炭城市发展新兴产业、接续产业,使之尽快成长为支柱产业。从 财政 和政策上重点支持大中型矿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并从宏观上对矿业城市的产业政策、 财政政策 、 投资 政策、社保政策和城市政策等多方面给予综合 指导 ,积极推动矿业城市的结构调整与城市转型。 第三、要建立矿山转产基金,以用于衰退期矿山的转产补贴。矿业城市在为国家 经济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面临资源和财富的双重流失,生态 环境 的恶化, 人口 、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等。建议国家研究出台针对矿业城市的特殊财政政策。例如:国家在新增 国债 中,单列一定额度支持矿业城市的基础设施、环保项目建设;今后每年给这类城市安排一部分城建专项债券,国家允许这类城市发行专门的城建福利彩券,动员民间财力支持城市建设;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以解决再就业问题。国家要根据不同矿区的资源赋存条件,设立专门用于老矿区结构调整的专项资金。加大对煤炭塌陷地复垦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并对复垦后恢复生产的给予相应的 税收 优惠。 第四、要积极鼓励"三废"利用,建立环境生态补偿基金。在 税制改革 以前,我国对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免征产品税。税制改革以后,开始全面征税。目前,连销售煤矸石和粉煤灰都要按规定交纳增值税。各种税费的增加,不仅影响了"三废"利用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城市环境保护的开展。为加强对"三废"的综合利用,建议中央对煤炭城市"三废"利用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或者实行先征后返,返回的税收由城市政府统一 管理 ,专项用于环境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同时,国家要对开展综合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鼓励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这些都需要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给城市政府使用,这对新资源型城市或老资源型城市都十分必要。对新资源型城市由刚刚开发的矿业企业的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对老资源型城市矿业企业没有这种能力的,由城市上级政府从收取的税收中解决。这是使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对搞好为矿业企业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要建立土地复垦专项补助资金。专款用于土地复垦的规划、设计和对解决复垦、成效显著的单位或个人的补助、奖励。由于我国现行的《土地复垦规定》是1988年制定的,目前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规定现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些则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单纯强调"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在实施中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煤炭塌陷地几乎都是煤矿尤其是国有重点煤矿造成的,而这些企业目前大多不景气,生产经营相当困难,因而无力对塌陷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复垦。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同时确立"谁破坏、谁复垦"和"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乃至外商和港澳台商,采取自行复垦、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煤炭塌陷地的开发复垦。国家要加大对煤炭塌陷地复垦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并对复垦后恢复生产的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第六、要争取建立国家、地方和企业按比例共同承担的稳定投资体系。在技术的开发上,要以 市场 经济的思路研究投资的新机制,特别是要在尽快完善投资软环境的前提下,吸引外资和沿海发达地区资金,从而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和文明观。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持续发展思想和观念融于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之中,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重大决策;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与生态、社会、科技发展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本文结合了大城市的几个基本特点。对探索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城市城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系统价值观,它把人、经济、社会和自然所形成的系统看作一种持续的、渐变的演化过程。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计划和实验,从而探索和建立代表不同经济类型、区域类型和资源类型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其中大城市城区型实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大城市在一个国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历来是行政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可以说,城市化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科技化和集约化和资源配置合理化的程度。因此,研究探索我国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对策,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贯彻落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长远发展观念,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只有抓好经济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才能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大城市城区型实验区一般处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辖区人口在百万左右,且在区域形态上全部是非农业的城市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注重都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实验区经济建设得到长远发展。应根据大城市城区的特点,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优化第二产业的结构,积极发展科技型企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围绕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符合不同功能定位要求的生态布局和规划,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对城市区域的建设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生态、宜居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推动节能降耗事业,构建环境友好体系 (一)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固废回收体系 大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再资源化是一项复杂工程,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静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进一步健全传统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体系,配备专职回收人员实行上门服务,实施对家庭日常的废弃物进行归类分类的回收网络体系。其次,要探索和建立城市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回收体系。要在区域内建立废旧家电回收试点及组建专业的回收队伍,并要多吸取国外先进管理体系,如日本的生产者责任制,采用“谁生产谁负责”的回收方式。再次,要完善城市有害固体废弃物回收体系。主要针对医疗卫生、工业化工等有害废弃物进行全程控制与治理。通过从源头加以控制减少,采用清洁生产来减少有害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建立专门的安全处置场地用以处理这类有害废弃物,彻底消除乱堆、乱放、乱排现象。 (二)倡导低碳经济。构建建筑节能体系 高楼林立是大城市的一个标志。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用办公楼,还是居民住房,都越来越向高空间发展。楼层越高,建筑用材、水泥用量就越大,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越大。大力开展城市建筑节能减排工作,是实现国家、省、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程,引进和推广国外日益普及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引导房地产开发商设计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新建住宅、办公楼宇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规范。要推进巩固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大型公共建筑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和太阳能利用设施,探索实施“低能耗、低排放”的建筑技术项目。大力建立节约型社区和生态型社区等节能示范项目,加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三)宣扬节能减排,构建宜居环境体系 大城市的产业和能耗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因此,要从服务业节能抓起,特别是大城市的商用楼宇,要开展单位建筑空间的能耗监测,提倡采用节能灯具、减少空调的使用率,采用节能、节水电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理念,普及低碳能源技术知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向节约合适型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转变,培养节约型的生活习惯: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鼓励居民使用太阳能、风能等节能设备;此外,还可开展低碳社区,鼓励居民家庭参与低碳家庭和节能家庭的创建,有效抑制家庭能耗水平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促进民生协调发展 大城市城区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应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构建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巩固深化办学体系等,探索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城区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发展城市轨道,构建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各大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土地资源可提供的交通供给和环境容量与个体交通需求造成的停车难等矛盾也在不断加剧。机动车增长及交通堵塞造成的大气和噪音污染在城市污染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目前,世界各国为解决交通拥堵、降低大气污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途径之一就是发展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电力牵引,对大气几乎没有污染,噪声也很小,是十分清洁的公共交通工具。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在大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重要性,“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鼓励条件成熟的城市要超前规划、适时建设。由于轨道交通的巨大客流、快速的周转效率,极大地缓解路面道路交通的紧张状况,也是解决城市交通行车难、停车难的一个好方式。 此外,鉴于大城市的空间有限,除积极发展地下工程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应合理配置高架路面与地面相结合的现代化公交车体系:提倡采取“单双号私家车日”、“无车日”、“公共交通周”等节日:制定利益机制,如公交票价减价机制,促使更多人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区域化卫生服务体系 “看病难,看病贵”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城区型实验区应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入手,着眼于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最优选择性地配置资源、最佳组合地对接资源,进行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调整,构建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对社区卫生服务点的设立,应该合理布点,按一定服务人口标准设置,健全卫生社区中心管理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功能,在预防、保健、上门服务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并明确城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标准。减轻居民医疗负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在临床诊断、医疗服务过程中收费的直接关系,维护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的有效运行:对经济困难的群体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政策:还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均衡化素质教育体系 “上学难,上好学难”是人口众多,特别是外来人员众多的大城市中存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应该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开拓小班环境下实现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让包括残疾儿童和外来人员子女在内的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在相对均衡的条件下接受高标准、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针对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应为其开办“民工子弟学校”,通过“联盟办学”、“嫁接办学”等多种形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教育的优质化、平民化、均衡化;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整合、利用好社区各类教育资源,打造社区教育的精品亮点,开展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元培训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问题,更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实施科技先导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模式根本性转变,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需要科学技术有力支撑。 针对以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大城市城区型实验区的建设发展,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智能型、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业:培育和引进符合城区发展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采用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业技术、环保技术等技术的示范、集成、整合,支撑实验区建设: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支持和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开发机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发展共性、集成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支撑体系:实施城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开展建筑和服务业节能,开展清洁生产;加大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实验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硬件和软件支撑: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以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论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提高城市竞争力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城市竞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提高城市竞争力就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城市 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差别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加强城市竞争力有助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中国历史悠久,在每个城市中都有代表其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因此,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的保护,使得能够持续的保持住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重要地形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次,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轶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要把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再次,城市中最主要的主体——人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提高,主要包括知识、风险意识、形象意识、技能、竞争意识等等。 二、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城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才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实现自我适应和自我创新前提条件就是转变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生的全员化和终身化。根据我国城市具体情况,建设学习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第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要在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的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实现知识在“学习型”组织之间无损耗流动,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第三,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实现知识共享。在城市中,图书馆、研究院都是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因此,必须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将其开放,实现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制度人员交流制度,使得对于“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与之相适应;第四,加强各种活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活动也与有关学科和城市居民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第五,使得举办的活动要有保障的进行。总而言之,不管“学习型城市”如何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能力也决定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就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都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对于专业化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规模效益容易形成,并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第三,对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培养与利用等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第四,对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发展非常有利。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用是保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在多变环境中具有信用的城市要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在城市的各种要素中都不同程度上渗透着信用,并且进一步加固了城市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就是由信用的高低来决定。信用还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一般都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现实中,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滞后的制度建设和超前变化的经济伦理;第二,信用缺失的直接推动力是成本效益的严重不对称;第三,信用缺失的普遍原因是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较严重。 城市营销能够为城市发展营造就有竞争优势的环境,从而能够使城市摆脱遇到的困境,进而使得城市朝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走去。城市营销影响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在城市营销中有所体现。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具体城市的各种资源,以企业家的思维,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出售。从实践来看,在国外,美国城市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具有较多的企业家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城市地方自治与税制的原因;但是从欧洲城市角度来看,与美国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地方权力,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尽可能的在各方面都具备吸引力;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生存下去,城市的经营管理必须更有组织,并且还必须加之更多的商业观念,从而使得城市运营效率提高,最终使得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所遇的问题,城市营销可以给予解决。首先,在竞争经验的累积和成长的过程中,城市能够发掘城市营销的优势,并且学会城市营销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发展;其次,城市营销是实现城市政策目标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解决城市发展所遇的问题,从而使得提升竞争力和活跃地区经济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再次,对于地方政府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城市政府部门提高社会的总体投资利润率。第三,在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城市营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过城市营销,城市可以根据其发展的远景目标与自身的资源限制,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分别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与期望。 城市竞争力体现的是一个城市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城市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浅析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 要:围绕西藏 环境 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城市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论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评价标准,并从政策制度、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发掘 民族 文化 四个层面,提出了实现西藏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 经济 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西藏 生态保护 城市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一、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概况 1.区内 地理 环境现状与生态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达122.84万km2,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 人口 242.7万,以藏族为主(占95%以上)。全区辖7个地(市)73个县(市、区)。[3]西藏高原风光旖旎,那里有湛蓝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悠久灿烂的藏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西藏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质都能达标,至今未出现过酸雨和放射性污染,这些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加快经济发展和 社会 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条件,西藏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然而,正是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内86.1%的土地位于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关系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藏解放后,由于起初人口较少,城市化和 工业 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家的种种保护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状况。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而言质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趋势。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西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退化, 投资 严重短缺及环境意识淡薄产生的全部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西藏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2.西藏城市发展现状及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城市是社会产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藏的城镇有着悠久的 历史 ,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等城镇均属历史古城,也曾显赫一时。但是,长期以来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城镇可以说没有基本的城市设施,加之生产力低下,人口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在西藏,现代意义的城镇是在和平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投资几亿元,大部分用于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扩建,市政建设, 公共 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1984年,中央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等9省市为西藏援建43项工程,工程总投资4.8亿元,总 建筑 面积23.6万m2,一座座饭店、宾馆以及文化、 教育 、卫生、通讯、 交通 、生活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镇的容貌焕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中央和有关省市为西藏援建62项工程,总投资达23.8亿元。[1]目前,该项目已大部分建成并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未来经济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壮丽的蓝图,西藏城镇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一种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 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铁路将要建成通车,西藏总人口将达到250万到280万(含外来流动人口在内),尽管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条恶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限,可利用的耕地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2%-0.3%,而且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态势,人口的增加,必将引起人为地对西藏脆弱生态环境的掠夺与破坏。比如: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作为自治区的 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万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7.45万人,城市人口已达22.39万人(占47.19%),已达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于拉萨目前还没有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横流。人类为了生存,非法地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便会产生,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盗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自然矿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西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现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观,它强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建筑 美学 质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围质量等方面,最终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站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而不应以今天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明天的环境质量降低和子孙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础上为代价。 现代城市和城镇都是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西藏正面临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缩小与内地差距,迎接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历史任务,因此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使其具备应有的经济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从而切实带动全区的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必须要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自然、城市经济、人类社会和谐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会促进城市社会的持续健康的运行。 再次,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严格的讲,西藏的经济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结构,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产业和专业化、集约化的社会经济运作。因而制约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复杂的分工和交换关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发达,需要城市的拉动。根据现实情况西藏要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道路必须重视中心城镇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最后,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西藏要发展必须在客观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动,积极的接受周边区域的有益经济辐射。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西藏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才能促进自身区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资料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 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社会经济协 调规律的要求,是 人口 、资源、 环境 同步进行,均衡发展的结果。城市生态 经济 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们在 社会 劳动过程中既会产生有益的经济成果,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带来某种负面影响,产生生态效应。这两种效益是在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认识高度,重新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是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适度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保护环境,这三者任何一项处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协调发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续协调的发展。 三、实现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全区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藏是我国西部的一片“净土”,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明确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有效环保优惠政策。由于 历史 原因和发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区乡村干部群众 文化 水平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较闭塞,对科学技术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不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对立起来。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起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美好的家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动员社会一切有利条件,有能力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事业,为维护西藏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积极的贡献。 2.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势下,西藏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城镇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应”现象,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东部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适合西藏地区?如何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我国东部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和发展方面的挑战,高速的经济发展再带来累累硕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匮乏,许多大中城市和乡镇面临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等问题,以及土 地质 量下降,自然资源退化等现实。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必将掀起西藏的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提高西藏城市规划质量,尽早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因此为了解决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决策”源头控制污染和减少环境破坏,关键在于城市发展有关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决策失误引起重大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的教训很多,比如“三江平原 农业 开发”导致的大规模湿地破坏;片面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导致滥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包括“十五小”企业对部分地区的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6]从东部城市发展的教训中表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初期不注意决策的科学和质量,造成的后果往往难以弥补,只有在政策或计划层次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原则应作为政策的核心和主体。 3.因地制宜,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还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 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规划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性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4]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条件,该区域内城市的发展正处于起步或加速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镇污染少, 管理 运行 成本 低和环境可塑性强的有利因素,按照“绿色城镇”理念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教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部分发达地区出现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现象”,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城市的规划过程应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诸方面要求,实现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区域以及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间体系和生态体系相结合,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及经济规划相结合,寻求最佳规划方案,以适应西藏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关于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摘要: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共同问题,从适度开发,兼并重组集约经营,渐进式多元化发展、依托优势,打造特色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五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有关资料表明,煤炭资源按目前的开发利用速度计算,还可以利用200多年,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煤炭资源城市,早晚都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我国建国以后形成的煤炭资源城市有63所,有的已经资源枯竭,有的即将枯竭。国家发改委2009年3月5号公布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又有山东省枣庄市、安徽省淮北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辽宁抚顺等一批城市位列其中。不仅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资源趋于枯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文化观念落后等问题。属于青壮年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也大多数主要依赖资源的开发,而且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较严重等共性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解决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是从长远来看,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最终枯竭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都必须把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 要解决好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总体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煤炭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必须遵循的科学理论。根据这个科学理论,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此为指导,处理和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煤炭资源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产业结构单一与多样化发展滞后,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与煤矿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经营不够,煤炭资源型城市潜在优势发挥不足与缺少特色产业,矿区环境破坏最严重与生态保护矛盾大等诸多关系和问题。 要处理解决好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重点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行适度开发的战略 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约占75%左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性比较强,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能源,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对于延长煤炭资源的可利用时间,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通过对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科学评估和论证,制定优化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战略,对煤炭实行适度开发。对一个省区和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讲,也要加强对煤炭开发活动的科学论证和评估。在保证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煤炭资源储量的大小,埋藏的深浅,品位的高低,开采强度和环保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区域性和矿区合理开发的规划。把开采量限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通过实行适度开采战略,既能保证煤炭资源开发恰当的服务年限,保证经济和社会对煤炭资源的消费依赖,又可以为替代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煤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科学适度开发的指导,把矿区煤炭生产的科学接替规划制定作为对矿区领导集团考核的重要指标,与领导集团的政绩挂钩。防止煤矿企业在开采时,片面强调产量增长,不合理的加大开发强度,造成丢肥拣瘦的短期行为,忽视煤炭回收率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兼并重组、大力实行集约经营 在各矿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坏破较严重、安全生产条件差的小矿,虽然从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对煤炭企业实行了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的政策,使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数量大大减少。掠夺性、毁灭性、破坏性开采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合法经营的小矿,通过兼并和资源整合,生产规模扩大,单井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有的省区煤矿生产布局不合理和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安全生产无保障的小煤矿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山西为例,到2007年底,矿井数量2840多,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还占70%,煤炭粗放开发的模式没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据测算,小煤矿资源回收率15%左右,仅相当于先进水平的四分之一,按小煤矿年产3 5亿吨计算,每一年仍然要浪费10亿吨左右的资源。除山西省以外,其他省、区还有一些矿区不同程度存在布局不合理和管理落后的小煤矿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要深化改革,深入进行煤炭资源的整合和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实施煤炭企业“大进小退、优进劣退”,有计划的组织管理先进的大型煤矿兼并中小煤矿,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让优质煤炭企业做大做强,让资源浪费、管理落后的小煤矿退出,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升级,从体制上保证煤炭资源的高效回收和利用。 (二)实行集约经营管理战略。首先,要推进资源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国家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在有效保证煤炭资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考虑矿区的合理布局和重心的科学转移,相对提高煤矿资源开发的集中度;其次是扶持、鼓励发展大型矿业集团,提高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及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相对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和环境保护成本,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在煤炭资源型城市打造集约经营平台。山西晋城市在推进城市转型中,立足集约发展、优化布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市着力打造集约经营平台,规划建设了15个工业园,总面积达16.5万亩,累积投资5.39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园区为平台,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了包括台湾富士康、丹尼斯、香港豪德、华润、联盛、中海油、中石化、国投、中煤、华能、鲁能、雨润、保利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使园区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显著提高:第四,在煤炭企业大力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努力推进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行采掘机械化开采,科学布置采煤工作面,提高工作面单产水平。科学进行运输提升系统改造,大幅度提高运输提升能力,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洗选设备和技术,提高洗选能力。结合煤矿实际,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煤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集约经营提供保障。 三、实行渐进式多元化发展 单纯依赖煤炭资源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煤业独大,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 征和弊端。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未雨绸缪。从矿业开发开始,在发挥主导产业的同时就要制定和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青年和中年矿区更要把多元化发展摆到重要日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转型。培养新的产业支柱,在这方面,一些矿区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单一的煤炭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实施“煤、焦、化、电、盐”一体化。一个以煤业为主,多个支柱产业逐步成长起来的格局初步形成。抚顺是著名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煤已有百年历史,由于该市调整产业结构动手比较早,在可采资源逐步减少的同时,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现在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建材等重要产业支柱,形成了新的综合工业体系,成为辽中南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顺利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其成功经验为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渐进式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矿区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情况,可采取产业链延伸、新型产业植入,新主导产业扶持多种方法。产业链延伸就是要拉长煤炭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对那些资源储量大,开采成本比较低的矿区,这种转型方式优势明显。如山东济宁市在煤炭资源开发正处盛期时,利用其优势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利用煤炭资源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本市煤炭、企业等生产要素资源,围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三大产业链主攻“醇、苯、酸、烯”等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煤化工产业群。新型产业植入就是对适合本地发展并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新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外生型”转型方式对于资源枯竭及开采成本比较高的资源型城市比较适合。新主导产业扶持是指煤炭资源型城市通过从现有产业中遴选出发展前景广阔,产业带动大的产业,大力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属于“内生型”转型方式。这种方式对那些除资源开采优势产业以外,其它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比较合适。 总之,渐进式产业多元发展,从矿区建设开始、资源型城市雏形阶段就要把多元化发展摆上日程。长计划短安排,在煤炭资源枯竭之前就形成可替代的产业和多元化格局。同时产业多元化还要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四、依托优势,打造特色 煤炭资源城市要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对于顺利实现产业替代至关重要。特色专业打造应扬长避短,充分所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煤炭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等。实践证明,这是顺利实行产业替代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正确路线。 六盘水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他们未雨绸缪,依托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施特色产业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地方特色食品加工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培育出一批品牌。依托气候优势,打造中国“凉都”,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旅游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和特色农业成为了新的经济支柱。 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一是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全面审视和善于挖掘本市具有的优势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非物质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既包括硬资源也包括软资源;既包括已经开发的显现性资源也包括潜在隐形资源。在全面分析、审视的基础上,找出可以依托的优势,为特色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二是在特色产业培育中要注意品牌打造。既要树立产业品牌意识,强化产业品牌打造理念,又要对品牌打造提前谋划,制定方案,分布实施。使产业品牌从一出生就实现优生优育,健康顺利成长。三是特色产业培育,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要着力为打造产业品牌创建平台,为企业品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为产业品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绿色经济是以经济与发展环境相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形式,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有效保护资源,有利于人的健康和发展为特征的经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发展已开始受到了全球各国的重视。煤炭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和生存为代价,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要把绿色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相统一。为此,资源型城市和煤炭资源型企业都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一个战略,贯彻始终。 首先,要着力解决煤炭资源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要树立“城市矿山”开发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用创新思维开发“城市矿山”,变废为宝。“城市矿山”是指资源型城市中形成的废弃的煤矸石、发电厂形成的粉煤灰、排放的瓦斯、污水以及煤矿生产经营中废弃的各种废旧物资,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通过煤矸石发电、粉煤灰造砖、矿井瓦斯利用、可燃气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形成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通过节能减排创造绿色财富。三是积极倡导绿色投资新模式。煤炭资源城市在招商引资、开发新的产业、投资新的项目中,不仅要把投资项目能否给区域发展带来丰厚回报作为衡量标准,还要把投资项目能否为经济带来好的环境作为项目选定的依据,坚持把新产业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把投资项目的选择严格依照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三重标准进行全面衡量。使项目一出生就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生态环境。同时要贯彻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三r”原则,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积极吸引补链企业,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把发展环保产业贯彻到煤炭资源型城市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始终。还应该重视绿色投资的科技含量和社会价值,尽可能以少量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科技支持,取得更多的价值,使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体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性、融合性、协调性、配套性和技术性。四是要结合煤矿资源型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开采形成的地理和环境变化情况,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工程。比如利用塌陷坑建立湿地公园发展观光渔业,利用废弃矿山建旅游景点,同时,因地制宜的实行园林化城市、宜居城市建设。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人的发展和居住创造良好的环境。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谈吉林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摘要:吉林省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发展在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水资源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不强,产业不大等问题。吉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而合理布局的城镇化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城镇建设 当今世界,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城市化发展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城市的繁荣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一、吉林省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及边疆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 截至2008年底,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734万,其中城镇人口占53·21%,城市化水平仅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5% ),与部分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如上海为85·76%、北京为75·6%、天津为60·09% ),城市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共有城市28个,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仅有7个,比甘肃省(12个)、云南省(8个)还少,县级市有20个。而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有城市44个,其中地级城市就有19个,县级城市也达23个。 (二)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 2000年以来,吉林省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得到了较快发展。2000—2008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上升了3·6个百分点, 8年内有120多万农民走进城市;到2008年底,全省城镇人口为1454万,城镇化率为53·21%。而城镇失业率却从2000年的3·7%上升到2006年的4·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劳动力向省内城镇的转移。尽管到了2007年吉林省城镇失业率回落到3·9%,而且比当年的全国平均数低0·1个百分点,但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2007年为2·5% )、江苏省(2007年为3·25% )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目前吉林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为346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67立方米,仅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53立方米)的59%。而且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波动很大、保证率低的弊端。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7毫米,由东南山区向西北平原递减。其中辽源、松原属重度缺水区,长春、四平属极度缺水区。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四市同时还属于生态缺水区。另外在水资源方面还存在干旱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仅为28% )、工业和城市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 (四)工业不强,产业不大 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大的不多,小的又不强,行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够高。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仅有长春一汽、通钢、长春大成、中铁13局、吉粮和长春亚泰6家。 从产业结构层次水平来看, 2008年吉林省的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14·3%,高于全国当年3个百分点,与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江苏省(当年第一产业比重为6·9% )相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比较高; 而2008年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7·7%,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38·58亿元,增长27·0%; 重工业增加值1852·69亿元,增长16·0%。 此外,民营经济弱小也是导致吉林省城市化落后的重要因素。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江苏省相比, 2007年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累计登记注册户数超过270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总额13621·7亿元。而2007年吉林省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为1158亿元,不到江苏省的1/10。 二、吉林省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优化配置资源功能,积极调动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科学而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结构。 为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吉林省必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充分利用东北亚区位优势,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广泛运用省内外经济资源,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如长春市、吉林市和延吉市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学城和开发区为支撑、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特色的科学城和生态园林城,从而提高城市首位度。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基础的中小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链条式配套服务和专业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雪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充分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优势互补,发挥企业集聚功能,突出县域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我国旧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在享受国家政策时有很大区别。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过去的“二元制”户口政策已经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形成制约和障碍。凡在城市或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 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要鼓励他们把户口迁入城镇,在就业、经商、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最近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12个省区取消了二元户籍制度,建议吉林省也尽快取消旧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四)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阶段,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将被城市征用。经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56平方公里,即158万亩,耕地减少615亩,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那么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目前吉林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应尽早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基本的保障,在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同时,会更积极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去。2007年城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无锡市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征地时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的农民,可纳入政府保养范围,按月发放保养金,标准为229元。 (五)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体系 在市场牵引和政策引导下,统一规划,将资本、技术、土地和水资源等要素科学地配置到城镇化进程之中,并且要鼓励大中城市对口支持小城镇建设。根据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设想,可以将吉林省的城镇化体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大城市圈。指以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市区为中心,再由周围的卫星城市和卫星城镇构成的城市圈。 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即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城市结合而成的城市群。如通化—白山城市群、延吉—图们—珲春城市群等。三是小城镇。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作为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是国家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紧急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从国家财政政策的角度解决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和积累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结构高度单一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的建立一般都是某一地区先拥有了某种(或多种)自然资源,再有设立在该地区的资源型企业,这些企业迅速集中了大量的作业人员,然后再有设在该地区的城市和政府。因为这些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取所需要的资金收入,当地政府往往缺乏发展其他经济门类的动力。产业结构高度集中于改种自然资源的开发上,“靠山吃山”,长此以往造成了资源型城市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经济收入高度依赖于资源型产业上。据统计,我国目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30%以上,相当多城市超过50%,如大同市煤炭采选业和原料工业曾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造成资源开采一业独大,产业链条很短。而自然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最终会被耗尽,一旦“坐吃山空”,这些城市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 解放前我国国力赢弱,建国后国家为了尽快发展国民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先生产后生活”、“先开发后治理”为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在资源开采中更是采取“有水快流、涸泽而渔”的做法,思想上坚持“先生产后治理、重开发轻环保”。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缺乏仔细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安排。造成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过量的滥采滥伐现象,没有经过规划、掠夺性、粗放型的滥采滥伐已经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现在资源型城市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环境生态问题:空气质量恶劣,大气污染严重;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沉降,采煤区出现了大量的采煤沦陷区,地面坍塌,引发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质污染,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全国焦炭生产基地山西省介休市,2004年-2005年平均每月只有2天ⅱ级天气,几年来没有出现一天i级天气,空气中s02、n02、tsp(颗粒物)、pn10(可吸入物)严重超标,空气中悬浮硫、一氧化碳、笨等微粒含量最大时超过国家环保标准的10多倍,城市周边的植被、农作物和水源也遭到严重污染。一些地方的煤矸石山已发生多起坍塌和自燃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坍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2001年全国共造成地质灾害600余次,死亡。788人。东北三省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总面积990平方公里,受影响居民超过90万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林、木,伊春的红松林被砍伐98%,小兴安岭等地生态功能急剧下降,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明显减弱。大庆由于开采石油造成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已占总面积的84%。由于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一些资源型城市出现大范围地下漏斗。 (三)城市失业问题严重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从事资源开采的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首先导致其用工需求的绝大部分只能是男性的矿工,城市中女性的就业比例就受到很大的局限。女性普遍工作难找,就业的性别比例失调。同时,如前所述,自然资源都有一个被开发殆尽的时候,产业单一的资源型城市一旦赖以开发的自然资源濒临枯竭,被开发殆尽,就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的需求萎缩,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我国早期发现并已经开采的资源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开采,很多资源的剩余量已经有限。据统计,到2003年底,盘锦市辽河油田的原油开采已动用探明原油储量的77.1%,天然气则已动用了82.6%;大庆市占全国石油年总产量50%之多的大庆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只剩下30%,预计到2020年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大大提高;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或大量关井的局面;我国最大的森林工业基地伊春,16个林业局中已有12个无木可采,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可采木材不足500万立方米;吉林省多数煤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建设的,开采时间长,煤炭产量这些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最高年产1556万吨,到目前年产不足800万吨,职工人均年产煤炭仅为60吨。抚顺、本溪、阜新、玉门等城市由于长期超强度开采,生存发展已经受到后备资源不足、资源枯竭的严重威胁。 资源型城市失业率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抚顺市2005年的统计失业率为31.12%。这些城市失业问题的严重不仅仅体现在女性的失业上,而在于资源枯竭导致的零就业家庭急剧增加,如2005年本溪市的零就业家庭就达到该市失业家庭的37.04%。失业人员多,在岗矿工的收入也普遍较低,全国政协组织的“四矿问题”专题调查表明,矿工收入处于各行业之末,年人均收入仅为最高收入的1/9。资源型城市贫困人口多,呈现出贫困聚集和代际传递等特点,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基本上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普遍更为滞后。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相似,同样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二元结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较大。据国务院西部办的统计,2006年我国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449元,是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l/5。资源型城市中,资源工业是其经济支柱,农村经济相对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同样不可轻视。大庆市2000年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别为9090元和1093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达8倍以上。2006年,该市各行业平均工资的统计中显示: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采矿业,达到35871元/人,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为6474元/人,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比例为5.5:1,也反映出大庆市城乡明显的收入差距。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解决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五)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人才的总体情况比较匮乏,这主要是由于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单一的资源开采形成的资源型城市,需要大量从事资源开采等比较简单体力劳动的矿工。这些矿工大多数是从农村招收过来的青壮劳力,他们中绝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就业面受到很大局限。虽然在资源型城市也有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相对人数要少得多,且由于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与综合性城市相比较,这些管理和科技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同时,单一的资源开采的产业结构同样造成人才当地就业面狭窄,少有用武之地,当地培养的人才又纷纷外流,外面的人才引进来就更加困难,形成严峻的恶性循环怪圈。再加上资源型城市不利的区位条件、交通的落后、信息的闭塞、工作条件的严酷、待遇的低下、生活条件的艰苦及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等,使当地的人才形势更加雪上加霜。如山西大同矿务局1997至2001年间共调出各类人才638人,而调入几乎为零。本溪市近几年来,每年送出大专以上大学生6000人以上,回到本溪工作的不到10%,大量的毕业生留到外地工作。此外,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基础薄弱,加上不少居民生活困难,无力负担高额的教育费用,辍学现象严重。资源型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引致单一的人才结构,单一的人才结构更进一步强化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构成了这些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人力资源瓶颈,直接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 解决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总体方向就是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在计划、财政、金融等各个领域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扶持力度。就财政支持而言,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在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央财政支出中用于解决因资源开采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份额不足,而地方财政又捉襟见肘,寅吃卯粮,对解决遗留问题有心无力。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补偿资源型城市历史欠账的稳定渠道保证,造成资源型城市长期缺乏合理补偿。现有资源税费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资源开采上缴的税费地方分成较少,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关系未能理顺。此外,国家现有的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要求还不健全。针对资源型城市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已经比较成功的做法,笔者从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就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短期内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既存的主要问题,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调整资源税费、增值税等相关收入政策。同时从长效机制上,财政政策上应专门针对资源型城市设立相应的预算稳定基金,以期比较好的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财政支出方面--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由于国家多年以来一直对资源型城市实行原材料低价政策以支持国家重工业的发展,形成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初级产品之间的剪刀差,使资源型城市很少能有自身的积累。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地方经济普遍不发达,财政实力不强。如阜新市2004年本级财政只有5亿多元人民币,同年财政支出总额12亿多元人民币,收支缺口达7亿元,占当年支出总额的接近60%。面对资源枯竭给资源型城市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显然难以妥善解决好各种问题。因此,需要中央财政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这实际上是国家对这些城市过去所作巨大贡献的一种合理补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原则。 1.通过财政专项拨款、财政参股、财政贴息方式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一是延续现有资源产业寿命;二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三是能有效解决失业和贫困等迫在眉睫的问题。考虑到资源型城市在参与国债项目遴选时,往往不具备竞争优势而难以入围,可在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中专门安排一部分支出,用于支持资源型城市发展。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根据各自的经营领域,积极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金融服务。国家在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也应适当向资源型城市倾斜。 2.加大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应该提高对采煤沉陷区的资金补助比例,增加对资源枯竭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安置的专项资金补助,妥善解决中央煤炭企业下放前的历史遗留拖欠工资和安全生产欠账。 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会保障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国家应保证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的补助和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支出。同时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由政府提供转岗免费教育和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 3.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解决资源型城市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的问题,促进其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必须通力协作,加大道路、通讯、环境、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以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接续产业的企业进入和建立。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支农支出,帮助当地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促进城乡产业对接,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4.加大对资源型城市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财政支持。资源型城市人才数量少、层次低,特别是掌握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高水平管理才能的关键人才严重缺乏。鉴于当地的财政现状,可由政府免费提供再就业培训,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对于急需的人才,资源型城市在短期内难以培养出来,则要通过吸引现成的人才,可由省级政府专门设立扶持资源型城市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资源型城市要在提高人才待遇的同时,改善人才成长的环境,使人才的价值得到体现,让人才积极主动地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财政收入方面--进一步调整相关资源税费的收入政策 调整相关资源税费的政策,主要遵循效率和公平原则,一方面切实减轻资源型城市的税费负担,增加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要统筹考虑不同资源型城市各自的资源条件和负担水平,合理调节级差收入。 1.改革专门针对资源征收的资源税费。中国目前专门针对资源征收的资源税费主要由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资源税等部分组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 一是实行矿产资源补偿费率的弹性化。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率是比例费率,从始至终不变,而资源开采企业的经营具有周期性特点,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比是不一样的。在稳产期,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并不困难,但是到了衰退期,随着开采难度的增加。回采率降低,资源补偿费增加,使原本就深陷困境的企业雪上加霜。因此,应该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费率,以体现量能负担,保证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及时足额入库。 二是提高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地方留成比例。我国目前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中央与省、直辖市五五分成、中央与自治区四六分成的办法。随着我国很多资源大省都已进入资源衰退期,这些资源大省的经济实力普遍也不强,在支持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负总责,分担相当部分的支出任务,财政支出的压力很大。因此,国家可以考虑在分成比例上适当上调省级政府的留成比例,缓解各省目前的财政压力,切实保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力需要。 三是资源税的调整和改革。资源税的调整包括:调整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把森林资源纳入资源税的调整范围。如前所述,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已经在许多森林城市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对森林开采征收资源税,有利于保护环境;改革资源税的税率形式。目前资源税所采用的是定额税率,其缺点在于资源企业的资源税负担与企业的获利能力脱节,稳定增产期的企业获利能力强,资源税负水平相对就低,而对于已经处于濒临资源枯竭的企业,开采条件困难,获利能力差,资源税负相对就要高很多,更加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建议可以借鉴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税率设计思路,将资源税改为累进税率,按照利润水平的高低设计不同的累进税率,并设立免征额规定,如可以规定利润率不到20%的免于征收资源税;同时调整资源税的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资源税只在资源的开采生产环节征收,其税收优惠政策也只能对资源开采企业发挥作用,改革可以考虑对资源回采率和选矿率达到一定标准的资源开采企业给予一定资源税税收减免,以激励资源开采企业自觉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开采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2.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完成增值税类型的转变。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实行对外购固定资产所负担的增值税只能列入成本而不能抵扣的政策,造成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的企业,其增值税的税收负担就越重。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结构高度集中于资源开采,所购大型生产设备一般价值都很高,增值税的数额自然也相当可观。现行增值税不允许这些进项税额的抵扣直接增加了资源型企业的成本,相对于其他资本有机构成不高的企业,资源型企业的税负更加沉重,这显然与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虽然国家在东北地区的相关行业进行了消费型增值税试点,但到现在还没有在全国其他地区全面推开。建议加快增值税全面转为消费型的改革,目前至少先保证在其他资源型城市尽快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可以借鉴国家在所得税上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的相关政策,对关键性、节能效益显著且因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应用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增值税的“即征即退”政策。 (三)预算体制方面--设立预算稳定基金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财政援助长效机制 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必须考虑经济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因为资源开采都有走向衰退的时候,同时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会受到资源储量、国内外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财政政策的长效机制上,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预算稳定基金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1.国外的主要做法。国外不少国家或地区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在资源型城市设立了预算长期稳定基金,在基金的设置上大致上分为两大类型:(1)稳定基金,目的是保持政府预算的长期稳定,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科威特、尼日利亚、挪威、智利和俄罗斯等设立了类似基金;(2)储蓄型后代基金,目的是保障子孙后代在将来资源枯竭以后“有饭吃”,如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美国的阿拉斯加,以及科威特、阿曼、巴布亚新几内亚等设立了类似基金。稳定基金和后代基金的目的都是为应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产品价格变化,保持所在国家或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稳定。同时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类基金发挥的作用实际上又是混合、有交叉的。例如在基里巴斯,从1956年起设立收入平衡基金,作为一项后代信托基金,目的是为将来其磷酸盐矿床枯竭之后使用,同时也用于短期的政府预算稳定”。 2.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设立预算稳定基金的建议。在资源型城市设立预算稳定基金,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财政援助长效机制,在国外已经施行了几十年。实践证明,对缓解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波动具有较好的效果。总结国外相关国家和地区设立预算稳定基金的基本做法,将资源稳定增产期或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时期形成的“超额”收入(即盈余收入)以基金形式存储起来,不用于传统支出项目如补贴和社会福利,在资源枯竭或者资源产品市场价格下跌的情况下用于弥补政府预算收入不足。具体做法上,可以考虑在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设立资源型城市补偿专项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补贴、人员培训、环境治理等。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一是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出资,作为启动资金;二是从处于稳产增产期的资源型产业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三是建立矿山环保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政策。通过加大增产稳产期的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税力度以及从重要资源产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涨价收入中提取必要份额等作为基金来源,主要用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所需的建设,包括解决普遍存在的地面沉陷、固体废弃物堆放、水资源破坏等特殊生态治理问题,以及转型过程中的职工生活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对于增产稳产期的资源型城市,应当未雨绸缪,设立地方预算稳定基金。从本地资源性收入中提取必要的部分作为地方财政稳定基金的来源,在资源枯竭时用于弥补地方财政收人不足,以及用于地方经济转型。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浅谈吉林省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摘 要]吉林省已经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发展在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水资源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不强,产业不大等问题。吉林省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而合理布局的城镇化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城镇建设 当今世界,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声音,城市化发展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城市的繁荣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一、吉林省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及边疆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人口数量较大,城市数量较少,城市供给比较短缺 截至2008年底,吉林省常住人口为2734万,其中城镇人口占53·21%,城市化水平仅超出全国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5% ),与部分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如上海为85·76%、北京为75·6%、天津为60·09% ),城市化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共有城市28个,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仅有7个,比甘肃省(12个)、云南省(8个)还少,县级市有20个。而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有城市44个,其中地级城市就有19个,县级城市也达23个。 (二)城市低端就业市场日趋紧张,城镇失业率逐年增长 2000年以来,吉林省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得到了较快发展。2000—2008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上升了3·6个百分点, 8年内有120多万农民走进城市;到2008年底,全省城镇人口为1454万,城镇化率为53·21%。而城镇失业率却从2000年的3·7%上升到2006年的4·2%,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劳动力向省内城镇的转移。尽管到了2007年吉林省城镇失业率回落到3·9%,而且比当年的全国平均数低0·1个百分点,但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2007年为2·5% )、江苏省(2007年为3·25% )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威胁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目前吉林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为346亿立方米,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67立方米,仅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153立方米)的59%。而且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波动很大、保证率低的弊端。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7毫米,由东南山区向西北平原递减。其中辽源、松原属重度缺水区,长春、四平属极度缺水区。长春、四平、松原、白城四市同时还属于生态缺水区。另外在水资源方面还存在干旱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仅为28% )、工业和城市用水浪费严重等问题。 (四)工业不强,产业不大 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大的不多,小的又不强,行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够高。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仅有长春一汽、通钢、长春大成、中铁13局、吉粮和长春亚泰6家。 从产业结构层次水平来看, 2008年吉林省的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14·3%,高于全国当年3个百分点,与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江苏省(当年第一产业比重为6·9% )相比,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比较高; 而2008年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47·7%,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38·58亿元,增长27·0%; 重工业增加值1852·69亿元,增长16·0%。 此外,民营经济弱小也是导致吉林省城市化落后的重要因素。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江苏省相比, 2007年江苏省个体私营经济累计登记注册户数超过270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总额13621·7亿元。而2007年吉林省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为1158亿元,不到江苏省的1/10。 二、吉林省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市建设中优化配置资源功能,积极调动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科学而合理的城镇化体系结构。 为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吉林省必须加快推进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充分利用东北亚区位优势,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广泛运用省内外经济资源,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如长春市、吉林市和延吉市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大学城和开发区为支撑、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特色的科学城和生态园林城,从而提高城市首位度。 (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好、有一定基础的中小骨干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链条式配套服务和专业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雪球”效应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充分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鼓励中小企业进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优势互补,发挥企业集聚功能,突出县域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我国旧的户籍管理制度把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在享受国家政策时有很大区别。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过去的“二元制”户口政策已经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形成制约和障碍。凡在城市或城镇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要鼓励他们把户口迁入城镇,在就业、经商、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原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最近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12个省区取消了二元户籍制度,建议吉林省也尽快取消旧的户籍制度,以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 (四)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阶段,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将被城市征用。经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056平方公里,即158万亩,耕地减少615亩,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那么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已经成为目前吉林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应尽早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有基本的保障,在感受党和政府温暖的同时,会更积极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中去。2007年城市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无锡市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征地时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0周岁的农民,可纳入政府保养范围,按月发放保养金,标准为229元。 (五)构建吉林省大、中、小城市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体系 在市场牵引和政策引导下,统一规划,将资本、技术、土地和水资源等要素科学地配置到城镇化进程之中,并且要鼓励大中城市对口支持小城镇建设。根据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设想,可以将吉林省的城镇化体系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大城市圈。指以长春市和吉林市的市区为中心,再由周围的卫星城市和卫星城镇构成的城市圈。 二是区域中心城市,即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城市结合而成的城市群。如通化—白山城市群、延吉—图们—珲春城市群等。三是小城镇。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试论城市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论文关健词】城市道路建设 管理问题 应对策略 发展目标 方向 【论文摘要】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不论前期的设计工作,还是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都需良好的控制和管理. 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1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组织不尽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尤其是支路,造成主干道的交通负荷较大,路口通行困难。根据调查资料统计并推算而得,2001年上海中心区道路全日交通负荷为249万车公里,高峰小时内达25万车公里。其中支路负担28%,干道72%,车行道展开长度530km。上海中心城干道网在高峰小时的平均负荷度为0.86。cbd为0.97,可以断论,上海道路在总体上已经超负荷了。 1.2 现行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混行交通严重 我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仍以自行车为主,次之为公交或步行,但是由于我国交通参与者的大多数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安全感与实际的交通安全状况偏差较大,造成了严重混乱的混行交通状态,恣意横过马路、骑车带人、逆行、闯红灯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加剧了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现行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可以称做“区分职能,多头管理”。建设部、公安部分别负责城市内部的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运输、城市道路安全及交通秩序的维持。但是,行业管理外的税收、价格的制定、重大设施的建设还要与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国家计委等部门联系。加之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程序等问题,对于正常的交通运输活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1.3 路网布局不合理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的传统对现在社会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我国现有的城市大多是在封建社会城市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的结构、形态与道路系统均是历史上基本形成的,并且以往的城市规划管理仅仅重视城市的总体规划,对于规划的具体实施、操作准备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就出现了从总体上看城市道路密度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环城快速路能上不能下”、“高速公路出口‘严’”等尴尬局面的出现。 1.4 交通设施配置与城市交通流量变化不匹配 1.4.1 红绿灯的设置 科学的红绿灯设置应符合绿波理论,即两个相邻路口间的相对相位差合理,就能一次性清理掉所有的车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的状况。 1.4.2 交通标志的设置 按规定主次干道路面上必须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隔离,路面交通标牌、标志、标线齐全,交叉路口和危险地段要设置指路牌和安全警示牌。主干道上指路、指示标志、标线要清晰美观,导向箭头标线应前置。 2 城市交通发展应对策略 2.1 正确做出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索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文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道路网究竟能承受多少机动车保有量,这是城市决策者需要掌握的问题。从影响路网容量的因素看,道路基础设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载体只是反映了硬件条件。除此之外,路网的承受能力与城市交通宏观政策和管理也具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牵涉到对私人机动车的使用和管理政策、对出租车发展的政策和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政策等等。还要对交通发展的进度做出正确评估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道路资源。 2.2 制定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文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在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重视发展的观念。只有通过发展,逐步实现城市和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方能解决。机动化汽车技术要发展,城市也要发展,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机动化进程和汽车技术的合理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和道路文通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必要的保证。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近期的发展建设不要为远期的发展制造障碍,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垅效益,要为远期的发展留有余地。 2.3 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并大力宣传交通法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通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要管理好城市道路交通,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又要使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让人人都参与交通管理,才能把城市交通管理好。首先,成立城市交通对策委员会。研究协调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供求方面采取措施,科学制定交通法规进行综合治理。其次,严加治理交通污染。集中力量科技攻关,消减汽车尾气。严禁汽车喇叭鸣放的规定要继续执行,公路两旁适当建立隔音墙或防音带。要求机动车辆缴纳环保费,加大绿化密度和力度,使道路两旁的树、草、花蔚然成观。再次,尽力制止和避免对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人为干扰,维护管理法规的严肃性。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问题的核心是要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城市交通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施装备现代化,即城市交通设施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既要发挥现有的实用技术,又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新技术,谋取综合效益。二是交通战略现代化,即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既要合理调整交通供需与交通方式的协调配合,又要提高城市路网在整个城市活动的运输效率。先进的设施是硬件前提。正确的战略是软件保证,两者相辅相成。 总体目标应该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城市现代他的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所谓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①道路。具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其面积率一般达20%左右,设有快、慢分道,专用的快速汽车干道、商业区内步行道、公交优先行车道,以及足够的停车场地。②车辆。具有性能良好的私人车辆,经过专门设计的各种专用车辆,便捷的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以及必要的轨道捷运系统,各种车辆形成互补的群体,并具备耗能少,废气少,噪音小的性能,有较高舒适度,有专用的停车站点设施。③管理。有严谨的交通法规、客货运输管理规则、交通设施管理规范。 4 结束语 道路交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方便快捷的交通能推动城市建设快步进入新纪元;而道路拥挤、文通秩序混乱、居民出行所需时间过长、市内泊车场地不足、道路承载能力跟不上机动车增长偷求则严重制约着现代化的程度。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原则下,顺利度过目前机动化起步阶段,才能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论构建绿色交通,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论文 关键词:快捷高效 城市 交通 持续 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口的膨胀和不断恶化的环境使 现代 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从而获得 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交通运输管理者们所必须研究的课题。 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现代国民 经济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综合考虑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许多社会经济因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口的膨胀和不断恶化的环境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从而获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交通运输管理者们所必须研究的课题。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高举 四、控制 交通 需求,促进城市可持续 发展 经济 发展必然刺激人们对私人汽车的消费愿望,利用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和政策手段调控交通需求和实现平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静态的车辆配额系统与动态的 电子 道路收费系统两种主要方式对交通需求进行管制。车辆配额系统是通过限制车辆年增率和增加机车拥有人的负担,有效控制长期范围内车辆数量的增加,促使人们选择公交系统。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是通过对用户实施电子收费来降低高峰时段交通拥挤。通过额外的收费,它使用户在不必要的时候避免进入控制区域以降低交通成本,从而达到减缓阻塞的目的。总而言之,车辆配额系统增加用户购车的固定成本,道路收费系统则增加使用车辆和道路的动态成本。通过两者的结合,有效地进行了对交通需求长期和短期、静态和动态的调控,有力保证了以公交系统为导向的交通发展战略的实施。 五、广泛开发应用智能交通系统 高服务水平的交通系统不仅依赖于合理的规划方案和适当的交通需求控制,同时也离不开动态的交通组织、管理技术和策略。智能交通系统正是一个利用 现代 计算 机和通讯技术对城市交通 网络 实施系统性、整体性管理和监控的有效途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通过实施动态的组织管理策略并提供及时、全面的交通信息来引导交通流的合理分布,最终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因此,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如可利用城市快速路监控信息系统在高速路边用电子公告板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交通状况信息以避免用户进入过分繁忙或有事故发生的路段;利用车速信息系统使安装在出租汽车上的全球定位系统接受器获取不同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以此了解区域内的整体交通状况;利用路口监测系统监控路口的运行状况,一旦有事故发生,交通控制中心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交通流量。最后通过整合交通管理系统把从以上系统中收集和处理的交通信息进行数据采集,提供给出行者,从而实现对都市交通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调控,确保良好的交通服务水平。 实现 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永恒的目标,而在都市发展中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合理的交通体系、健康的交通秩序和优质的交通服务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城市化和 工业 化在
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管理分析 [摘 要]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重要的投资工具,本身并非风险的源泉,风险来自交易者的运用和管理,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品种和方式转移风险,就会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放大。本文结合金融衍生品的含义、种类及其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规避市场风险的相关建议。 [ 关键词 ] 金融 衍生产品 风险管理 一、金融衍生产品种类 金融衍生产品又称金融衍生工具(Derivative Instruments)或衍生证券(Derivative Securities)。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合约,该合约的价值取决于一项或多项背景资产或指数的价值。”金融衍生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其价值受制于基础性金融工具(underlying instruments)如外汇、存贷款、股票、债券、股价指数等。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是通过对外汇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行情的走势判断,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来保证合约的执行的。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形式复杂,种类繁多,但最基本形式为远期(Forward)、期货(Future)、期权(Option)、互换(Swap)四种,更复杂的产品都是由这些基本的产品组合而成的。 1.远期合约(FORWARD) 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交换资产的合约。远期合约规定了合约双方的交换资产、交换日期和交换价格。远期合约主要有远期利率合约和远期汇率合约。 2.期货(FUTURE) 指合约双方按约定时间和约定价格就买进或卖出某种基础金融工具而达成的协议。期货是标准化的远期合约,在期货交易所内交易。可进行期货交易的基础金融工具主要有债券、汇率和股票指数,其主要种类有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股票债券期货等。 3.期权(OPTION) 指合约双方按约定价格在约定时期内就选择权达成的合约。可进行期权交易的基础金融工具主要有利率、外汇、股票指数等,其主要种类有利率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等形式。 4.互换(SWAP) 又称掉期,是交易双方依据预先约定的规则,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互相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交易。互换交易双方通过签定互换协议体现双方的权利,约束双方的义务。互换交易有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 二、金融衍生品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 1.金融衍生产品为银行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增长点 金融衍生产品是在银行业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及股市的巨大波动及金融自由化浪潮,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其新颖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工具,与银行展开了一场争夺资金来源和借贷市场的竞争,导致银行在金融市场份额的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受国际监管压力银行必须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银行业为了自己的发展,积极参与了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担当交易中介,推动了衍生产品的发展。衍生产品的发展不仅为银行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提供了新的经营机会,而且成为银行盈利的新的增长点。 2.金融衍生产品使金融机构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变化,同时加剧了金融业之间的竞争 金融衍生产品使金融机构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变化――完成同一种经济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金融机构来实现。比如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期权交易所提供同保险公司相同的保险金融服务。期权交易所通过看跌期权,可以达到象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单一样实现违约保险的目的,而且是比保险公司实现这种规避风险功能更有效的金融机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向传统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挑战。传统的金融机构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竞争更加激烈,保险公司不仅要同保险同行竞争,而且还要参与期权交易市场竞争。银行业不仅要同业内部竞争,而且要参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三、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即因市场价格变动而给交易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两部分一是采用金融衍生工具保值仍无法完全规避的价格变动风险;二是金融衍生工具自身固有的杠杆性风险,即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强大的“收益与风险放大”杠杆功能,对基础金融工具市场利率、汇率、价格指数等变量因素反映的高敏感性与变动的高幅度性而产生的风险。 2.信用风险 也叫履约风险。即交易伙伴的违约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信用风险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方违约可能性的大小:二是由违约造成的损失的多少。前者取决于交易对手的信誉,后者则取决于衍生工具所具有价值的高低。在金融市场上,一般来说合约的期限越长,信用风险就越大。 3.流动性风险 即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市场状况相关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即市场业务量不足或者无法获得市场价格,此时衍生商品的用户不能轧平或者冲销其头寸,即无法平仓的风险;一类是与总的资金状况有关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即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照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的危险。 四、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识别 1.风险产生的原因 (1)宏观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产生了一个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时区,全方位的金融市场极大地加速了金融衍生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易流通。同时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的类别区分越来越困难,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制定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准则的难度。许多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业务无法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得到真实、公允的披露,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下降。正如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原先只是一场由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弱带来的住房贷款的系统风险,但如今却演化为全球范围的流动性危机。其成因及传导机制正是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相对滞后的金融监管以及全球金融一体化。 (2)微观因素 对于一个微观主体来说,风险的产生首先与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不久前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法国兴业银行作为法国金融业的支柱,它不仅拥有500多家分支机构、12万名员工和每年70多亿美元的利润,还在复杂的与股票市场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投资领域享有盛名,并被公认为世界上风险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2007年,法兴银行相继被世界权威风险管理杂志《风险》评为“证券衍生产品年度最佳银行”,被《银行家》杂志评为“资产负债管理年度金融机构”。但就是这样一家优秀的金融机构,却因为一位名叫科维尔的交易员违规操作,栽在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风险控制问题上。交易员科维尔就是凭借其熟知中后台控制手段的优势,通过伪造文件和邮件、盗用系统密码、篡改数据等手段,来构造虚拟的逆向交易,使原先需实质对冲的投资组合从表面上看来己经相互对冲,从而掩盖了巨大的投资仓位和风险额度。当然这类内部欺诈事件得以发生可能存在多种深层次的原因,但是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使得违法者有机可乘。 2.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表现 (1)对基础商品的价值变动敏感性 有学者指出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是基础商品价格变动的函数。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基础商品的微小变动往往引起衍生品市场的大幅波动所以不难发现金融衍生产品较传统金融工具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幅也比传统市场大,所以风险系数也更大。 (2)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它的组合随机性强且不规则,很难研究其操作模式,每笔交易都可能与另一笔有不同的条件,同时新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演化是无穷无尽的,在任何金融衍生产品的基础上都可以衍生出更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所以它的内部价值往往是不透明的。 (3)杠杆的滥用 金融衍生产品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付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只须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即可得到相关资产的权益,等待到期日再对己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反向交易,而进行差价结算。这就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只要有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推动数倍的相关资产交易。杠杆性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发展之迅速,应用之广泛也就在于此,风险性也在于此。 (4)法律的不健全 虽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快速发展,但往往金融制度还不健全,法律法规不配套,内控制度或监管措施不完善。这也成为引发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对交易信息披露,一旦将大量衍生产品转化为风险交易,必将对银行或金融公司带来极大的危害。事实上,如果缺乏市场信息的透明度,那么,即使交易人员在市场上按正常的程序参与市场交易,往往也不可能对风险的精确程度了如指掌。 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管理 1.完善市场基础建设 加快立法步伐,完善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的法律和法规。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有法可依,有效避免法律风险;加强宣传和学习,提高人们的金融衍生工具知识,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和金融监管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认识。加强金融衍生工具有关理论的研究。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定价、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等,培养经营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和进行相关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建立和发展各种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评级公司、专业化的清算公司、各种经纪公司等;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2.金融机构内部自我监督管理 金融机构是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投资主体。首先,最高管理层应该明确交易的目的是降低分散风险,扩大盈利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和深化金融发展。应建立适当的“从宏观至微观”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交易量和本金限额,慎重选择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类型。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严格控制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要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再次,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监管部门,对交易人员的交易进行记录、确认、市值试算、评价、度量和防范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该部门应直接对决策层负责,及时汇报有关市场情况和本公司的交易情况。 3.交易所系统内部监管 交易所是衍生产品交易组织者和市场管理者,它通过制定场内交易规则,监督市场的业务操作,保证交易在公开、公正、竞争的条件下进行,对抵御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完善交易制度,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保证金比例,以避免发生连锁性的合同违约风险。根据各机构实际资本大小确定持仓限额,区别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套利者与造市者的不同,鼓励套期保值,适当抑制投机成分,避免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事情发生。其次,建立合理而严格的清算制度,广泛实行逐日盯市制度加强清算、结算和支付系统的管理,协调现货和期货衍生市场、境内和境外市场,增加市场衍生产品的流动性和应变能力。再次,加强财务监督和信息披露,根据衍生产品的特点。改革传统的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制定统一的资料披露规则和程序,以便管理层和用户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风险暴露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合理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降低和防止风险的发生。 六、结语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作为一项创新型金融业务,其风险管理和规范发展一直是监管当局和各商业银行十分关注的课题.系统考察金融衍生产品自诞生以来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与风险,分析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无疑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衍生产品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面病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必须着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本文探讨了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功能,分析金融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并具体分析了利率衍生工具。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一、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功能分析 1.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 所谓金融衍生产品,又称金融衍生工具、派生金融工具等,是从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中衍生出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在内的一种金融合约。之所以称为“衍生”,是因为这些金融合约的价值是在基本金融工具的价值基础上衍生或派生出来的,它以基本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对金融衍生工具做了如下定义“衍生工具是有关互换现金流和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可见,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工具。 2.金融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金融衍生产品信息特性在利率走势预测中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是试图发现资产或负债未来的价格变动趋势,针对资产负债缺口,提前调整资产负债的比重,以消除或减少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在即期对基础资产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交易。其交易在即期发生而结果要到未来某一约定时刻才能产生。未来性是金融衍生产品最基本的特性。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发现功能就是这一特性的反映。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这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特性使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吸引了大批市场参与者,他们尽可能地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对金融衍生产品未来价格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期,从而提出自己的交易报价,使这些信息迅速体现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报价上。而这种报价又必须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才形成最终的价格。这样,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形成既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又使得该价格接近于供求均衡价格。所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形成的价格常常成为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这一市场提供的价格信息源可以使市场参与者较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当然,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者和使用者。 (2)金融衍生产品套期保值功能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利率频繁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只要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出现差额,就存在利率风险。从理论上讲,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消除两者之间的差额可以消除利率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受到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偏差,以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局限性、操作成本过高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完全依靠预测利率的走势并据此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来规避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不现实的。银行还需要寻求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而具有风险规避功能的金融衍生产品则成为当下最主要的选择。如果运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就可以在不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前提下控制利率风险,同时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这己经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利率风险的主要方式之一。 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功能就是规避风险,而规避和转移风险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套期保值就是通过选择具有不同风险暴露的资产的权重,使得组合的价值不受一种或多种风险因素变化的影响。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将包含在基础资产中的价格风险部分分解出来,单独进行定价和交易,这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及经济上的限制对自身的风险暴露进行裁剪,进行价格风险的转移与重新分配。利用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是指利用远期协议、期货、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持有与现货市场规模头寸相当、方向相反的头寸,以消除套期保值者的净头寸价格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而期权类衍生工具则可以消除不利变动,保留有利的变动。 二、金融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1.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的优势 金融衍生产品为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它与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首先,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成分和结构,又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因此克服了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法需要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而产生较高操作成本的局限性。 其次,金融衍生产品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受制于基础工具价格的变动,且这种变动趋势有明显的规律性。以期货为例,由于期货价格就是现货价格的终值,影响现货价格的诸多因素同样也在左右着期货价格的变动,所以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具有平行变动性。平行变动性使期货交易金额相等、方向相反的逆向操作可以方便的锁定格风险。所以,成熟的衍生产品市场上的产品交易可以对基础资产的价格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并随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而随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处理风险时的时滞问题。 再次,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这与衍生产品交易中的高杠杆性有关。衍生产品交易操作时多采用财务杠杆方式,即付出少量的资金便可控制大额交易,定期进行差额结算,动用的资金相对于保值的对象而言比例很低,可以减少交易者套期保值的成本,对于在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而言,由于创造了一个风险转移市场,可以集中处理风险,大大降低了寻找交易对手的信息成本,而交易的标准化和集中性又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2.利率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用于管理利率风险的利率衍生工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险对冲型,即通过此类产品的交易将利率风险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对冲,将利率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基本特征是将未来亏损或获利的可能性一起向交易对手转移,并且一般不需要额外支付交易费用。该类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以及这些基础工具的变形。另一类是购买保护类,主要是期权类产品,包括利率上限、下限、上下限期权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变形。这类工具的特征是通过支付一笔风险保护金,即期权费,规避未来利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同时保留未来获利的可能性。 (1)远期利率协议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规避中的运用 远期利率协议,是有关利率的一种远期合约。在合约中,交易双方商定一个未来某一时间的协议利率,并规定以某种利率为参照利率,到结算日时,如果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不同,则必须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差额以作为补偿。这一差额根据参照利率与协议利率的实际偏差情况,以及合约给定的期限和本金计算得到。合约买方是为了防止利率上升的风险,而卖方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利率下跌的影响。也就是说,买方是希望现在就确定将来的利率,以便固定未来的借款成本,而卖方则希望自己的资产不要因为利率下跌而蒙受收益上的损失 (2)使用利率期货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利率期货是以某种利率产品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它要求其持有人在合约到期日以特定的价格购买或者出售某种指定的利率资产。由于利率期货的标的资产主要是债券,因此利率期货也称为债券期货。利率期货一般可分为短期利率期货和长期利率期货,前者大多以货市场工具为标的物,后者以中长期债券为标的物。 规避利率风险是利率期货的一个最基本功能,它可以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从商业银行等风险规避者转移到愿意承担风险并期望从中获利的投机者。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实现。基本做法是在现货、期货市场进行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交易,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从而在两个市场建立对冲机制,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其基本原理在于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即现货价格上涨,期货价格也将上涨。当然,走势相同的两个市场价格变动幅度不一定相同,这就是基差。因此,以期货合约作为保值手段可能存在基差风险。 三、结束语 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表内管理方法,即资产负债管理另一类是表外管理方法,即通过利率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法无法满足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要。本文从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管理功能出发,分析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探讨了基本利率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监管机构对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也不断创新,2010年,“中国版CDS”,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在银行间市场推出,这是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发展,未来必将成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本文首先从金融衍生产品的含义入手,逐步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者,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 信用风险管理 运用 金融衍生产品是与金融原生产品相对的概念,其价值依赖于某种原生金融产品的价值。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衍生产品定义是:“广义而言,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协议,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或指数的价值。”在2007版《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文本》中,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定于如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一对一方式达成的、按照交易双方的具体要求拟定交易条款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包括但不限于:利率衍生产品交易、债券衍生产品交易、汇率衍生产品交易和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一般来说,金融衍生产品通常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大类,其他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也是通过这四类基础衍生产品组合构建而成。无论是远期、期货、期权还是互换市场,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发展都十分迅速,交易规模巨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产品可以吸引到许多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参与其中,市场流动性好,交易者很容易找到对手方。 通常使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者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套期保值者、投机者和套利者。 一、套期保值者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例如出口商可以通过外汇远期交易,将未来收到的外国货币兑换本国货币的汇率锁定在一个固定水平,提前锁定未来的现金流,实现了对未来汇率波动风险的规避。需要说明的是,套期保值者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结果,不一定比未套期保值的结果要好。如上述出口商的例子,如果本国货币未来大幅贬值,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换到更多的本国货币,那么提前套期保值的结果,可能是带来损失,出口商兑换了比当时市场汇率更少的本国货币。 二、投机者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双方,必然是对外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有着不同的看法或风险容忍程度,这就必然有一些投机者希望进入衍生产品市场赌一赌标的资产价格未来的走势。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得它的投机功能远远大于传统金融产品,相等的投资金额通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放大的标的资产数量比传统金融产品巨大得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初以规避风险为目的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却往往和高风险和巨大的破坏性联系在一起,被公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巴林银行的破产,就是交易员大量投机日经225指数期货,结果发生巨额亏损而导致的。 三、套利者利用不同的市场中出现的价格偏差,获得无风险或低风险收益 例如当某一标的资产的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关系偏离理论值的时候,套利机会就产生了。正式由于许许多多套利者的存在,多数金融市场上的报价中存在的套利机会非常少。套利者的存在也起到了价格发现的作用。 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给欧元和欧洲经济发展前景蒙上阴影,美国步履蹒跚,新兴市场经济受欧美经济低迷拖累,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给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硕大压力,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企业自身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信用风险。为适应和满足这一需求,近年来,信用衍生产品异军突起。通过信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以更低的成本将信用风险向外转嫁,从而规避风险。 信用衍生产品中最简单、最常见的是信用违约互换(CDS)。CDS的合约方包括信用保护买者和卖者。保护买者向卖者支付一定保费,通常按年支付,按基点计算。该合约还涉及一个第三方,就是债务产品发行人。第三方的信用等级决定了信用违约互换合约的价值和收益。如果在信用违约互换合约期内,第三方出现了一次或多次信用事件,则CDS的卖方会向买方赔偿由于信用事件造成的损失,如CDS卖方以面值买入债务产品,之后CDS买方不用再支付费用。假设某企业经理担心企业持有的其他企业发行的债券到期无法正常还本付息,则可以与金融机构签订CDS合约,买入CDS并每年支付固定金额的保费,一旦债券发行者真的出现信用违约事件,作为CDS卖方的金融机构将以面值从该企业手中买入其持有的债券,或支付给CDS买方净损失金额的赔偿金。常见的信用事件有:破产、无力支付、债务违约、债务加速和重组。2010年,在中国交易商协会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版的CDS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诞生了,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本质上都属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CRM)。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随着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逐步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会出现更多的信用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市场上的出现无疑为企业货币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将更多地涉足于国际金融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金融衍生产品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合理的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给企业带来保障和收益。然而金融衍生产品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只有正确认识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并从制度、组织等各个方面做好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管理,才能有效利用其功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企业,应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学习,坚持以风险控制为首要目的。企业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目的就是避险与获利。作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是处于缺少专业技能和“信息不对称”不利地位,因此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始终坚持以控制风险为目的。争取做到所有已认定的风险必须尽可能地转移给最适合承担该风险的对手方。不要盲目地为了获得高收益而进行投机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始终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善于使用它的企业将受益匪浅,而滥用它的结果将蒙受巨大的损失。 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研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与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带来实体市场发展的同时,也给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当前,随着世界金融潮流的到来,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难题,那么,金融产品的科学定价以及准确把握利率风险管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产品定价 利率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定价上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与难点的。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稳定金融市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 (一)金融产品定价管理体系欠缺 全面的金融产品价格管理通常都包括汇率、利率及费率等的管理,也就是实现负债、资产及业务产品的全面管理,同时再加上对外币价格一体化管理。目前商业银行在我国的管理体系中存在着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大中型商业银行,比如我们熟知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农业银行等都实现了形式上的全面管理。由资产负债管理办公室对其进行分级管理,通常是由总行制定统一的价格管理政策,之后再根据不同的特点以及一定的标准对分行进行逐级授权管理。但是,由于总行和分行的机构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对应,所以虽然形式上实现了统一管理,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存在着本币和外币管理分离、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相分离等现状。 (二)缺少科学的定价依据 金融产品定价相对于其他产品的定价来说,一向都是异常复杂的,它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一种以产品、业务、客户等为基础的预算核算体系,同时,风险管理还处在不完善的状态,所以金融产品的定价还是面临着信用风险定价不能合理化、行业的风险溢价存在一定难度、成本分摊困难、很难引入资本经济预算等难题,正因为如此,虽然各个商业银行都制定了自己的金融产品定价策略,但是,实际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金融产品定价还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定价依据。 二、利率风险风险现状 根据《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则》中对利率风险的分类,简单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分析: (一)重订价风险 它是利率风险中一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原因在于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以及总量上不匹配。比如,会表现为负债总量同资产之间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短期存款维持长期贷款不合理期限结构的存在以及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同期限的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不合理等现象。 (二)基差风险 “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利率或者价格差”就称之为基差。通常来说基差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能够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第二是现货基差水平的变化情况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变化,第三是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随机扰动等几种因素,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是依据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执行,所以基差风险会比较小,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业务需要,可能会使得基差风险增加。 (三)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权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不对称的重新定价也会导致收益曲线斜率发生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旦收益曲线以外的移动对商业银行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时,也就会产生收益曲线风险。 (四)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来源于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期权,通常情况下,期权是持有者进行买卖从而改变金融合同的一种权利。期权能够单独成为金融工具,比如存款和债券的提前兑付以及贷款的提前偿还等。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期权风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核心存款用户随时会取款所带来的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提前偿付带来的风险。 三、金融产品定价及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定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率风险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建设专业化利率管理体系 我们要加强对利率管理的体系建设,建设一个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利率市场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规划工作,形成一种高管层统一科学的制定资金价格的管理共识,同时根据我国宏观调控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当前财务的成本管理、组织框架的再造以及资金转移系统开发这样一个发展机会,进行管理体系的建立。在这一体系中,总行应该成立独立的利率管理部门,并且适当地对原来管理中存在的分散管理与定价职能进行合并管理,努力与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相接轨,实现利率管理体系的专业化、科学化。 (二)全面提高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 贷款定价是目前商业银行中最具定价主动权的,它能够实现定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以违约损失为基础的贷款定价,其次就是成本加成定价,再次是价格领导的定价模式,最后就是客户盈利的定价模式。相对来说,客户盈利定价模式的综合性比较强。商业银行应该在对贷款人之于银行的贡献基础上,银行再对其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往来进行重新计算等来给贷款重新定价。这种方式的实施过程比较复杂,主要适合一些大中型的商业银行,而小型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种以风险评级为基础的定价机制,把违约的发生同风险因素进行回归处理的一种方法。 四、总结 正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所以各个商业银行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正面自身以及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工程质量论文:对于如何加强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 基层 工程质量 论文摘要:质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基层水利的建设,更要严格遵循施工流程,严格把关,把质量放在施工的首要位置。可是由于各种因素,在面临实际操作中,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往往难以把控。下面,笔者就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兴国安邦的重要工程,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便于管理,降低造价及节约资源,使水利建设能够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不但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执行的依据和标准,更促使水利建设步入了标准化、统一化、法制化的新阶段。但是在目前局势下,县、区以下的水利建设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在组织水利建设的时候大多是由一些农民自行经营承建,对于施工的过程及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很多施工细节简单化,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虽然这些基层水利建设简单,规模较小,可是由于数量庞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1、基层水利工程特点 1.1规模小、种类全 基层水利工程量和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虽然规模非常小,但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专业角度讲,建设难度不亚于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启动资金比较宽裕,施工设备非常先进,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队伍的资质高,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施工经验。由于基层水利的工程量较小,因此资金无法保证及时到位,导致机械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施工队伍素质低下,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投资少、工期短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一般由地方政府拨款,因此资金投入有限,很多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地方水利需要赶在次年汛期来临前储备水源,工程非常紧张。在施工期间,工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资金不到位,专用设备不能及时上马,这都会造成拖延工期,当工期进度失控,为了追赶进度,一些检测手段不能使用,监督机构仅凭经验进行判断,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2、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 2.1材料 大沙、水泥、钢筋、红土、砖等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所需材料,工程质量是否过关,首先要看工程材料是否过关。 2.2工具 工具一般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具,有大型设备如:起重机、吊车、铲车、桩工机械等,还有一部分低值易耗工具,工具的投入情况与工程品质同样密不可分。 2.3工艺 何谓工艺?就是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技术过关的施工方案。好的工艺水平,一定是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的,能够保证安全,减少资金投入,稳定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2.4环境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每个地区的环境都不一样,地质、气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初期,首先要进行环境考察,比如土壤情况、天气情况、水流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才能出来好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有些地区环境的复杂性,某些大型设备无法运用,这些都要解决。因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5人员 人员是指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他们是对工程质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因为整个水利工程是在他们手中产生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最为严格,只有整体素质高的施工人员才能建设出高规格、质量好的工程。 3、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落后,业务水平低 目前承建基层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数技术较为落后,业务水平较低。由于承建的工程规模较小,往往疏于管理,内部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施工队伍,根本无法承担高规格的工程任务。 3.2设计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较强 在工程建设前,一般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可行性的方案论证,可是由于部分地方水利单位责任意识不强,以为小规模的水利建设无需论证,一直按照先前的老路子来,造成设计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3工程质量意识差 要提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目前,很多基层水利部门都缺乏对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仅仅依靠目测就对整个工程做出判断,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在心态上就要对基层水利质量加强重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专门的监督机构,吸收检测人才,强化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手段。 4、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讨论,妥善解决,并做好记录工作,争取以后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2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资质高的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对工程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整体评估,保证建设难度在自己施工水平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事故发生,严禁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对于工程项目的难点制定质量等级,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3在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控 为了减轻验收压力,要从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的记录是否真实,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检测,要做到边施工边验收,工程完工后,只需要进行一下整体检测就行了。 4.4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方的关系 业主、监理、施工方本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三方关系的对立。监理和业主虽然作为管理者, 但施工单位才是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工程的品质,三方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这也是对工程质量负责任。 4.5落实工程负责人制度 工程建设本身非常复杂,部门较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进行,质量过关,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建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机构,专门制定施工制度,划分责任,对各部门之间的运行进行协调,保证施工队伍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工作。 工程质量论文: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一、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 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四、小缩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本文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重视工地试验室建设 、重视现场跟踪检查、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措施、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质量 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因素中,技术力量是需要软硬件共同努力才能完善提高的。管理方面是确保工程有序可循的保证,这就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高素质、懂技术、富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只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是不行的,必须有配套的施工设备作为实施的保障。 一、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施工管理是指工程从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其中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等。狭义的施工管理是指施工过程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指挥调度等项管理工作。 二、我国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难度大,建设工期短。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许多高速公路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还有很多高速公路在等待审批和开工。然而,与这种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的是,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测绘管理方式还很落后,属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容易因为测量而耽搁工程进度、土石方费用难以精确控制、测量工程事故容易发生。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多,为施工带来不稳定因素。以姜眉公路宝鸡段为例,该工程的施工地段在秦岭深山的古褒斜道上,路线沿红岩河、龟川河逆流而上,穿山跨河,地质结构复杂,桥、涵、隧工程项目多,姜眉公路宝鸡段原工程设计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或不尽合理之处,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变更原设计,使之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三、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策略 1、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 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 很高,你跟他讲大道理,很有可能他今天听进去了,明天却忘记了。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 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 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 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 ,要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天下 没有木头脑袋和石头脑袋,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 个人的脑海中。 2、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 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 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连徐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 、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 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 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的前期,采取预 防 措施?为什么非要等既成事实之后,再来兴师问罪?因此,质量管理措施过左不好,过右也不 行,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 、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 通融的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连徐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 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 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自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高指一次检查不合 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 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 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 ,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 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3、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 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 。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不合格的资料,千万不能擅自修改合格后往上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高指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4、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 管理人员就 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 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连徐 高速公路E-4标段奎河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 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 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 紧 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 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5、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 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高架桥N4标的T梁施工中,虽然我们敲掉了一片外观不符合要求的T梁、报废了三套T梁模板,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8个月中,顺利完成了476片25m T梁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连徐高速公路的某些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砸掉多道涵洞基础 ,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 6、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 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连徐高速公路罗岗互通立交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连徐高速公路贾村分离式立交、毕庄分离式 立交和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施工中,至今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还没有施工完。 在连徐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 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徐州铜山地区地质情况多变化,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 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 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E-2标段的K235+830盖板涵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事例。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 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 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 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 和损失。连徐高速公路上就发生梁与支座间距离偏差1m的严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 计坐标产生错误。E-1标的罗岗互通立交在放桩基础样时,也发现桥台桩基础坐标与设计坐 标偏差25cm的现象,由于是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的,没有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 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 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 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7、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 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如何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但是,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一定代价,要平衡与进度和成本的关系。项目质量保证是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工程满足要求系列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工程技术的优化管理水平作为施工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就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当今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今天,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就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①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仅仅为了节约人员开支。②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由一些着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他们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施工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所以,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对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执行,才能在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控制 人的管理必须体现在制度上,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而言,人的因素贯穿到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如:①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有直接的关系。②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进行科学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③施工队或班组人员。施工队或班组人员要能正确领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因为是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者,就更要按照原则科学的施工。 3.2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分阶段验收,而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二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②控制工序活动中的各种关联因素。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所以,必须层层把关,对质量状况了如指掌,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3.3 加快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当今社会,工程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新兴的施工技术掌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心。针对当前国际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现状以及施工单位对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学习力度,以提高施工单位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将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好,为技术优化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常常忽略掉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多提到的是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就迫在眉睫了,不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管理理念,还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填充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并且,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但这个过程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结束语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 工程质量论文:谈怎么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为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创新,现在普遍推行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为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1如何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1.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改革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总工程师负责制,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组建水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行“全额承包、责任到人、共受奖罚、共担风险”的承包责任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效益达标活动,使工程建设与配套、管理、效益有机结合。从而使全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很快得到改观,工程建设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1.2建立归口管理体制 以宣传贯彻《水法》为契机,水利建设与管理开始由人治向法制轨道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水利工作从此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了贯彻实施力度,进行了深入地《水法》宣传,实现了水资水政归口统一管理,依法行政。制定了配套法规,促进了依法管理工作的开展。《水法》的贯彻实施,水资源实现归口管理后,为水政水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水利经济,随着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水利基层管理单位的职能由单一的管理型逐步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为增强水利基层单位的服务实力,各基层水利单位逐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工副业,开展综合经营。 2完善水利中介服务 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他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空白,需要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带来诸多的不便,不利于建设市场正常运转。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服务与管理。 3转变领导的观念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21世纪是一个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世纪,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统治人控制人并不是领导者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领导者的终极目标。我们只有从等级权力控制型领导转变为学习型领导,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人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关键在转变领导的观念。领导工作的落脚点要转移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上来,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行政、依法管水要求的传统习惯;转变到加强管理、建管并重;转变到对水事活动的管理;转变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上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工作新机制,为管理提供宽松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对于领导如何转变观念,我认为,当前热中要有冷思考,要头脑清醒,不能光靠热情。领导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搞重复建设,不铺摊子,不盲目上项目,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老百姓做实事。 工程质量论文: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论述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分析了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工作难度较大,致使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 近年来,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高潮,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尤其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为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管理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1.1 施工前质量管理: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 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 1.2 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 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1.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行保修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2.1 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2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管理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管理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2.3 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3 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另外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就是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3.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3 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的检验或试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原材料存放条件的控制,尤其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更应严格控制。 对于某些当地材料及现场配制的制品,要求承包单位事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方准施工。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3.4 严格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 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招聘过程中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在岗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工程质量论文: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保障水利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是水利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水利事业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是公共事业,它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影响程度深,工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质量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有特殊意义,加强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同时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和人们的强烈要求。在我国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水利建设自身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的选择。 1.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水利水电工程参与人员众多,相关部门的分工也各有不同。严格意义上,参与主体有:水利部门、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建筑监理单位等主体。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节有:施工前的项目规划立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施工图限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施工完成后的竣工验收阶段。要加强质量管理也就必须要从这三个阶段下功夫。 1.1项目规划阶段 在项目规划阶段,也就是项目设计阶段,国家在这一阶段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是在现实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图设计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和专业测绘。实地调研是施工图设计的前提,进行专业的测绘也是为了更精确地掌握实地情况。但是在现实中,设计人员没有充分地调研。在设计的时候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违背了相关规范,同时也与实地情况不符;在决策时没有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程度还不够,对于施工人员的意见不够重视。 1.2施工阶段 水利水电的施工阶段问题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采购上,由于采购人员的素质不过关导致建筑设备出现质量问题,从而最终影响水利水电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起初的基础开挖,灌岩浆处理,还是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阶段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施工规范不能严格遵守,不能完全做到,从而最终出现质量问题;工程监理人员水平欠缺,导致施工合同不能得到完全执行,在监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施工人员还进行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这样的行为会直接导致出现质量问题。 1.3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也不是很完善。在验收阶段不能仔细认真地按照施工前的相关设计来进行验收,最终出现问题也不能马上知晓。 2.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重要工程。必须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最终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 2.1项目规划阶段 设计前必须对实地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进行专业测绘,更为精确地掌握实际情况。只有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才能进行科学地设计。在设计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并且要充分尊重施工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 2.2施工阶段 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确保他们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严禁出现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要不断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工程管理人员要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地情况来进行管理。要加强对于资料的收集。 2.3竣工验收阶段 要以严谨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对水利水电建筑施工进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要做好决算及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加工。要认真查看资料,通过对比资料发现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水利水电建筑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是水利事业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建筑过程中,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自身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就必须要实现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论文: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介绍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确保质量目标实现而采取的“划分控制单元、落实分级责任、实行过程评定、加强动态控制”的具体做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按既定的质量目标对事先划定的控制单元进行检验评定,以保证整体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做法可供其它工程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质量 评定 标准 程序 体会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也是江苏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十分重视这条路的建设,把它作为江苏“八五”期间的第一位工程,明确提出要“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将沪宁高速公路建成国家级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建立了创国优工程质量评定单元体系,将整个工程分解成若干评定、控制单元,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完工的单元工程进行质量评定,对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控制每个单元工程的质量,来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1992年6月14日开工,建设总里程258.46km,其中主线248.21km,镇江支线10.25km.全线共有桥梁431座、涵洞616道、通道294道、互通式立交20个、服务区6处。当时招标文件采用的质量评定标准是交通部1985年颁发实施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85,1994年交通部重新颁布了新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老标准中有关评定方法、单元划分等作了较大的改动。但从其总的精神来看,该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的适应性不是很强,且有些重要指标如压实度、基层、底基层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的评定方法不太清楚和合理,单元划分方法对大规模工程的质量管理显得较粗,可操作性不太强。根据沪宁高速公路质量管理特点和要求,为满足动态控制的需要,作了细化和调整,制定出沪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1、评定单元的划分 合理划分工程质量评定单元,是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我们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以下简称《评定标准》)中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原则和规定,结合沪宁高速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为能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对各施工招标合同段的工程质量进行考核,确立了以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为基本评定单元的单元工程质量评定体系,将整个工程划分为300个单位工程,1400多个分部工程,11000多个分项工程,并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评定管理系统,落实了每个单元工程的监理、施工责任人。? 1.1、单位工程的划分 单位工程的划分以每个独立施工招标合同段为基础,每个合同段按照《评定标准》规定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互通立交、交通安全设施、房屋建筑六类进行划分。对路基、路面、交通安全设施,按标段各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桥梁工程(中桥、大桥),《评定标准》中是将一个标段中数座大、中桥合为一个单位工程,为了便于施工过程中对每座桥梁的目标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我们将一个标段中主线上的大、中桥以每座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支线上跨桥在《评定标准》中没有单列为单位工程,是与桥梁工程合为一个单位工程,考虑到上跨桥有公路桥、人行桥等多种形式,且均为县、乡道路上跨,标准、等级不一,与主线桥梁相比,设计标准要低,故将一个标段中的支线上跨桥(不管几类、几座)合并单独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对互通立交,因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互通式立交均为独立的施工招标合同,故每个互通立交只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房屋建筑,房屋建筑单位工程的划分参照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的划分原则进行,考虑到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管理、收费、服务等功能性房屋体量不大,且结构简单,工期又短,故将每一处房建(每个管理中心或每个收费站、服务区等)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1.2、分部工程的划分 分部工程的划分方法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划分原则。路基单位工程中按照《评定标准》划分为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砌筑工程、涵洞与通道、小桥、大型挡土墙六类分部工程,其中路基工程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排水、砌筑、涵洞与通道也分别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不管有几处或几道,即1~3km内若有5道涵洞,只划为一个涵洞分部工程;小桥、大型挡土墙,按每座或每处划分为一个分部工程。基于《评定标准》的划分规定,为便于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按《评定标准》进行动态评定控制,在划分分部工程时要与施工计划相结合,即要按连续施工的段落或在同一个时期(不要太长)施工的项目来划分分部工程,因此各类分部工程桩号范围不一定相对应,应从便于有效控制质量出发。路面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 桥梁单位工程中,每座桥按基础及下部(分解到每个墩台)、上部构造(分解为预制、安装、现场浇筑、总体及桥面)、防护工程、引道工程,划分成四个分部工程。主线大、中桥两端的路基均归入路基分部工程中,故主线桥梁没有引道这一分部工程,支线上跨桥两端接线不管多长,均划为引道分部工程。? 互通立交单位工程中,按桥梁和匝道两类划分分部工程,桥梁不论大、中、小均为一个分部工程,互通合同内的主线段也作为一个分部工程。 交通安全设施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将一个单位工程中的标志或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施、紧急电话等按1~3km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 房屋建筑单位工程中,按房屋主体划分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气、给排水划分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电等划分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等划分室外分部工程;按收费天棚、收费广场、收费岛等划分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工程,一处所有房屋的同类项目按以上原则合并划为一个分部工程。 1.3、分项工程的划分 分项工程的划分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规定进行。对有些分项工程的划分,从加强质量控制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作了一些补充或调整。? 1.3.1、沥青混凝土路面分项工程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分为上、中、下三层,《评定标准》中只有上面层的评定标准,虽在厚度这一指标中对总厚度有要求,但对中、下面层的质量评定指标没有明确规定。为了确保中、下面层的质量,我们将中、下面层按1~3km划分为分项工程,制定标准进行验收评定。 1.3.2、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上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分项工程 因桥上的沥青混凝土桥面、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均不是桥梁施工单位施工,其工程内容也不全含在桥梁的招标合同中,考虑到若将路面、交通安全设施单位施工的桥面或护栏、标线,从其整体中划出一部分,放入桥梁工程中去评定是不合理的,故没有将其归入桥梁工程中,而是分别归入路面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中。? 1.3.3、房建工程 依据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0-88,对其中主要分项工程进行评定。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地基、基础、主体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安装(楼板)、砌砖工程、地面、门窗安装、屋面、装饰;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室内(室外)给排水管道安装、室内(室外)排水管道安装、锅炉安装、室外供热管道安装;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电缆线路、电气照明器具及配电箱安装、电气变压器安装、成套配电柜(盘)及动力开关安装;室外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屋架安装、顶板安装、收费亭安装、收费广场(包括收费岛)。 2、单元工程质量的评定与控制 质量评定标准和质量目标水平 单元工程的检验评定标准执行交通部1994年10月1日颁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于在1994年10月1日前完成的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按JTJ071-85标准进行,但应按JTJ071-94规定的评分法计算各项评定得分,即增加了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与评定。分项工程的评分计算方法统一按《检验标准》的“综合得分=实测项目得分-外观扣分-质量保证资料扣分”规定执行。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法确定其相应的评分值。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问题 主要对策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几种现象,针对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谈几种对策。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人,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1.1为创利而草草仓健的各拘芳屋开发公司,3}ci仑在资金、技术涌江二管理方面都显得势单力薄。 12房屋建设工程的侧十环节,缺乏有效监控。搞房屋建筑工程侧十,如同律师职业一样,没有相当的条件和资质不能阳十,没有特许的执照不能设计。而近年来,房屋建设效潜纷屯断扩大,使建筑i i十市场也日渐兴隆。基于出图快、费用低等方面的考虑,某些开发商愿意雇请一些无证.}G .}..的“黑设计者”搞房屋工程的设计。有的住宅建筑工程,甚至未经地质勘探就设士扫也奢攀基础,结构工段也未经结构计算。加之某些设计院为创效益,卖图签,出设计权,刀l陛无知},s,}的“黑侧七昔,’只花一点钱就可以买到正规设刘烷的图签从事住宅建筑工程的函十,其设计水准可想而知。一些工程出现的结构质量事故,往往都与住宅工程侧十不合理隋关。 13建设队伍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开发单位既开发又施工,使质量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更突出。有的施工队伍完全是临时拼凑的。特别是那些无资质的施工单位,在一无施工技术,二无必要的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凭关系、靠回扣,通过假投标流晃襄体等不正常关系,骗取开发项目,进行不规范的房唇巍江,从而给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留下了众多隐患。更令人头痛的是不少施工队伍a民工,虽然这些民工可以使房屋建筑中的人工造价费用降低,但其技术水平更低。这些民工没有f}培训,更谈不上专业技术的掌握,根本无法按设计和施工图纸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的规范性茄江。 1.4房屋建设工程在施工时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为了创效益,每每拿到开发项目后,再转包给建筑包工头。包工头们为了多赚钱,在建筑用料上常以次允好,偷工减料,有的甚至连主要结构的钢筋型号也擅自改变。这就难怪目前不少宙i建的房屋在质量上会险象环生。 IS随慧月旬裤工程,造成各部分工程质量悬殊大。近年来有这种情况,原来设计图纸上底层平面图的房间的使用功能为住宅或商服,(}J拖工进行三四层或完工时,开发商的领导为了便于卖房子,临时扔趁改为车库。于是乎施工现场上下齐动员,把原来是住宅或商服的底层改为车库,随之而来的水电、装满等分部工程也相应改变。这样l黔断响了工程整体质量,又容易出工程结构安全问题。 1.6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招标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建筑施L单位的选用上说是招标,实则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而已,其实双方早就通好气了。这种“用熟不用生,’,或是“图回扣高”拉关系的招投标形式最终将导致相当一部分建筑工档贡量出现问题。 1.7房屋建劲:T}的监督管理未完全到位。由于缺乏健全的建筑工程监督网络和完善的建筑工程监督机制,一些质检部fl乃至建筑主管部门未能实施严格的建筑工程监督,甚至形成了监督中的“互惠互利”,而不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2主要又帐襄 针对上述的这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笔者对如何刺民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21强什拐扎寿屋工程建设白创人识。各级主管领导、各建筑单位应把抓好房屋工程质量问题提高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坚持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建斑〔程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投资、建设。 22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建函准〔队伍的素质。当前,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阮计青况,整屯乃羹筑行业。对已成立的各类开发、施爹理,练内功,争效益”的活动,强化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 23在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招标的同时,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着力规范建筑市场竞争。实践证明,实行建设监理制,有利于控制房屋建设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有利于合同与信息管理,有利于协调业主和承建商的关系,进而浓得好的房屋质量和综合效益。如著名的京九铁路、三峡工程、上海南浦大桥等,都实行了建设监理制。 24努力提高房屋口二程的敖伐侧j冰平。房屋工程的建设质量的好坏,与区域规划,单体建筑设计的质量紧密相关。要严格按照建设部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的各项质量要求和标准办事,认真处理好房屋标准化和多样化关系,满足住户不同白年要求,提高住宅区的整体规划水平。与此同时,房屋工程的单体设计要合理,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搞女召主宅工程的标准化设计,做到面积大、功能全。 25全面推曲贡量认证制度,对房屋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设备及材料的质量实行使用推荐认证制度。凡未经推荐认证或推荐认证不全的建材,设备及物料不准白寿屋建筑工程中使用。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全面推行GP/T1900}质量管理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采购建材与物料时,要坚持不进无质保证书的产品,不进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不进无商标、刀一名的翅功卜的产品;同时,要坚持主要建材与物料的复试制度,象水泥、钢筋、砖等五大建材,必须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一律给予经济处罚,严重者予以法律制裁。 2b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制,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要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法规,i法制来对房屋建筑工程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实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保证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时,按规定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对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从重、从严查处。只有这样,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才泪导以控制、提高。 工程质量论文:浅论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摘要: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关键词:水电建设项目业主 工程质量 控制 一、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 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二、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工程质量是水电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并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业主可按以下内容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1.预测建造期和使用期对质量影响的全部因素,做好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规划。 2.选择资质等级、经验、信誉合格的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必须涉及质量条款并明确质量责任。 3.做好对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4.做好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如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准备、材料机具供应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5.做好质量信息反馈,通过组织与协调手段,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业主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 水电建设项目从决策到验收交付使用,共分为四个阶段,即:(1)工程立项阶段,(2)设计阶段,(3)施工阶段,(4)工程验收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除第一阶段和监理、施工涉及较少外,其余三个阶段无不涉及,而涉及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质量,从设计质量、监理质量到施工质量最终凝结成工程质量。而在各阶段,业主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最终完成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业主对设计的质量控制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及时准确地提供设计图纸、处理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业主对设计的质量目标要求是: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做到适用、合理、经济、防灾、安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1)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有关批文、资料,编制出设计大纲或方案竞争文件,组织设计招标或方案竞争,评定设计方案。 (2)进行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的资质审查,优选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签订合同和按合同实施,并加强对合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3)设计方案审查。控制设计质量,审查设计方案,以保证项目设计符合设计大纲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现行设计规范、标准,符合国情,工艺合理,技术先进,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4)设计图纸的审核。设计图纸是设计工作的成果,又是施工的直接依据。所以,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最终要体现在设计图纸的审查上。 初步设计图纸审核。初步设计是决定工程采取何种技术方案。审点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是否达到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标准。 技术设计图纸审核。技术设计是初步设计技术方案的具体化。审点是:各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图是对设备、设施、建筑物、管线等工程对象的尺寸、布置、选材、构造、相互关系、施工及安装质量要求的详细图纸和说明,是指导施工的直接依据,从而也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审点是: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质量目标和水平。 (5)施工配合和竣工验收。业主组织设计单位进行配合施工,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问题,解决施工单位、业主提出的质量问题;二是设计变更和处理预算修改。竣工验收既是对施工质量的最后考核,也是对设计质量的最后审定。验收期发现的设计或施工质量问题,有一个质量问题消除期,限定设计与施工单位消除质量问题的期限,限期完成。 2.业主对监理的质量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水电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控制。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正确实施,以及监理单位能够有效地对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业主应将委托的监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并赋予监理相应权力。就质量控制而言,应委托监理以下内容: (1)督促承建单位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监督实施。 (2)检查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监控。 (3)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施工,控制工程质量。重要工程要督促承建单位实施预控措施。 (4)抽查工程施工质量,对隐蔽工程进行复验签证,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及处理。 (5)组织工程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的预验收,并对工程施工质量提出评估意见。 为确保监理单位有能力履行监理合同,业主必须对监理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优选监理单位。在此基础上,业主通过对以上委托内容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使监理工程师较好地履行监理委托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职责,达到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业主对监理的监督控制,主要通过监理工作月报和进行现场监督。监理工作月报主要反映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情况。它包括:单元工程验收情况;本期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统计;单元工程优良率控制图;分部工程验收情况;施工试验情况;质量事故;暂停施工指令;本期工程质量分析(包括产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质量对策一览表)。现场监督就是业主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如可设现场质量控制部),根据监理月报反映的质量情况,通过现场勘察,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有关质量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搞好质量控制,达到质量控制的预期目标。 3.业主对施工的质量控制 项目业主在开工前,应公开招标,选定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的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业主对施工的具体质量控制主要是委托监理进行。监理依据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监理,使承包商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的控制之中,有效地开展质量控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不是监理和施工单位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业主做大量的工作。业主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工程质量控制流程中主动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材料、机具、设备、施工顺序和方法等)。工程质量控制流程明确后,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组织,如业主可设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并协调二者关系。 (2)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的互检、各工序间的交接检、质检员的巡检,以及业主、监理、设计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 (3)对分部工程、隐蔽工程组织验收。对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因工程内容不一,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也不同,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标准组织验收。 (4)审查质量问题(事故)报告,参与现场质量监理会议。当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事故),应及时引起重视,防止诱发重大的质量事故,组织专人调查分析原因及特点,并审查监理、施工单位填写的工程问题(事故)报告单及处理方案报审单。 以上,只是从设计、监理、施工这几个方面浅述了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如何对工程建设实行质量控制。实际上,在水电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探讨。 工程质量论文: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摘要:当前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大力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设计质量;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做好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对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水利 工程质量 质量监督 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析实施,国家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工程质量水平起伏波动,提高不快,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一些质量隐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来,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利事业发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水利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水利建设永恒的主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质量存在产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一、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项目法人行为丞待规范 当前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及项目法人行为尚不规范。就项目法人方面讲:(1)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质量。(2)质量意识薄弱,管理松懈,项目法人责任制不够落实。(3)资金不到位,资金运作有问题、压价,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压缩质量成本和质量投入。(4)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低资质、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 2.设计水平不高,质量“先天不足” (1)前期工作不充分,工程仓促上马。(2)设计人员水平低,设计因素考虑不周,结构布局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方案比较不充分,设计人员不熟悉规范,未执行强制性标准。(3)设计质量不高,图纸粗糙,施工时随意变更图纸。(4)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3.施工不按远东,出现“豆腐渣”工程 (1)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资金流失,经济利益驱使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很难避免。(2)大量民工及农村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差,技术水平、经验不足。(3)施工不按规范,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粗放,质量体系有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4.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工作不到位 (1)临理队伍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无证上岗,工作责任心不强。(2)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3)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质量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5.质量监督缺乏力度,作用难发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可操作性不强。(2)无检测手段,质量评定缺乏权威性。(3)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4)质监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起来力不从心。(5)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发挥。 二、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1.大力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秩序 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意义深远。保证水利工程质量需要一个良好的水利建筑市场环境。①要加强建筑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 建筑法 、《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继续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提高依法行政自觉性。②要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依法培育和管理建筑市场,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规范建筑活动。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临管,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加强对施工分包和转包的监督检查,规范监理市场。③要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建筑活动主体资格管理体制和承发包管理、项目管理。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证监理,借证卖照、资质挂靠等到违法违纪行为。④要加强建材市场材料、产品、设备监督,杜绝以次充好,防止不合格进入施工现场。⑤要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2.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文体,对工程质量负总责。①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杜绝“三边”工程。②要依法组织招标,并签订有关合同。③要严格挑选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④要负责按有关验收规程组织或参与验收工作。⑤要按工程实际需要把建设资金落实到位。⑥要鼓励质量创优,实行优质优价,严禁盲目压价。⑦要保证有合理的设计、施工工期,防止盲目抢进度、赶工期的现象。⑧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扭转部分领导重效益、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⑨要保证监理单位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监理单位作用。 3.精心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勘察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环节。①要遵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依法进行勘察设计,严格贯彻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②要推行设计招标发偶然性工作,促使其提高设计资质和技术水平,将设计单位推向市场,靠竞争、信誉求发展。③要推行设计监理工作,杜绝由于设计质量低劣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④要严格建设审批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初步设计。⑤要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工程设计质量第三方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防止不合格设计图纸进入施工现场。 4.强化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是形成工程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基础。①要完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行质量”三检制”,并使该体系正常、有效运转。②要从操作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环境五个方面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③要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中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措施。④要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心施工。⑤项目经理、质检员、特种作业人员要达到全部持证上岗。 5.完善监理制,提高监理工作水平 工程监理能促进承包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目标进行有效控制,防范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问题发生。但由于监理制度推行时间不长,需在实践中完善。①要规范监理资管理,加强对监理持证上岗的监管。②要加强监理人员培训,提高监理队伍素质,解决少数监理人员素质差,监控能力不强,难于胜任临理任务的问题。③要培育监理市场。监理必须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企业单位,不应挂靠在部门或行业之下。④要逐步通过招标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防止和抵制“同体监理”。⑤监理要综合采取现场旁站、巡视、测量、试验、指令文件、工作程序规定、计量支付签证控制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做好质量监控。⑥监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执行监理规范,真正做到对项目质量、投资,进度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6.发挥质监机构作用,做好政府质监工作 摄影师监督机构代表政府从工程质量角度对参与建设主体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是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保证。①质量监督机构要在改革中稳定加强并给予扶持,充实力量。②质监人员要提高素质,使工程质量监督由掌握规范准确,督促执行规范得力,责任心强,坚持原则、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员组成。③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业务培训,衽考核上岗制度,提高质监队伍整体素质。④质量监督要与施工许可制度、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施工图审查等制度有机结合,形式应多方位、多形式,效果应能督促各方建立各自的质量体系,规范质量行为,超前控制,督促及时整改。⑤要配备必须的检测设备,搞好检测,加大到施工现场随机抽检、见证取样的次数和重要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质监频率。⑥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⑦要扩大质监范围,在做好质监工作前提下收好质监费,促使质监工作开展费用列支的需要。⑧为实行严格、公正、有效监督,领导重视,赋予水利质监机构职能是前提,因此要争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以及参建单位的配合。⑨质量监督模式、内容、方法、手段亟待改革完善。质量监督必须由单纯施工阶段监督、微观监督向综合性宏观监督转变。必须由注重定性质量评定向定量判断转变。为创更多优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重道远。 7.推广新技术,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一靠技术,二靠管理。①要大力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施工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②要增强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依法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③要改革和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建立以四项制度为基础,以建设程序为纽带,以确保质量为目标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质量控制体制,完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设计、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④设计、施工等单位要推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认证,按 IS0900族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工程质量论文:空调工程质量监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摘要:结合工程监理实践经验,对常见的问题如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的空调设计、施工,安装孔、预留洞的标注、水系统的防堵塞、设备噪声、系统试运转阶段的监理等提出处理意见。 关键词:空调工程 空调安装 质量监理 空调工程施工包括空调设备及空调管道的施工等,系统复杂,一般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后期进行。要做好空调监理工作,必须认真审核图纸,与设计人员充分交换意见,在土建工程施工前期就进入“角色”,努力做好事前控制,按照已编制的监理细则,认真细致地开展监理工作,把握监理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多年的监理实践,笔者对空调工程安装及系统调试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1 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空调设计、施工要慎重 有些民用建筑在设计阶段不能确定所有房间的功能,业主只能委托设计单位按初步的规划来设计。对于裙房,业主一般考虑为商场,设计人员一般采用柜式空调机有风管送风无风管回风的方式。但工程竣工后,这些房间可能会改作不同的用途,如餐饮、洗浴、证券、银行等。这就形成了新的平面布局及房间分隔,原来设计的送、回风方式不能采用,特别是餐饮、娱乐业需要独立的送、排风系统,空调冷负荷也很大,原来安装好的风管和水管需拆除、并重新设计、安装,空调机组也可能要重新选型,这就造成业主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建议监理人员要说服业主和设计单位,对这些房间的管道不要一次设计到位,只需根据空调负荷的大小来确定冷水的流量,预留供回水管道接口,空调机也不要一次选好。待以后功能明确后,再根据房间布局及装修造型,进行二次设计,这样既可减少设计的盲目性,又可以为业主节约投资或缓解资金压力。 2 注意与空调工程有关的“预留”与“预埋” 一个空调工程中的预留孔洞、预埋件成百上千,一般又要求在土建施工阶段即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对施工图图纸会审时,监理工程师就要特别注意对设备、结构专业图纸中的安装孔、管道穿剪力墙预留洞、设备及管道支吊架预埋件、管道穿楼板预埋套管、设备基础等的平面位置、标高、几何尺寸进行审查,检查是否有遗漏,各专业之间要求是否统一,是否满足设备工艺要求和管道走向要求,图纸是否能够指导空调工程安装。有的空调设计图中注明“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结施”,但相应的结构设计图中又是“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暖施”,实际上两个工种都未交待清楚预留孔洞与预埋套管。有些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图中只对800?×800?以上的穿剪力墙孔洞注明尺寸,而其它孔洞不予注明,这给监理和施工都带来不便。如某座18层的宾馆,合用前室和防烟楼梯间正压送风口都设在剪刀墙上,需预留24个600?×600?的洞,但在土建施工时遗漏,到空调安装时才发现,结果不得不在剪力墙上重新开洞,既增加了投资,又破坏了结构,虽经加固处理但还是留下了结构安全隐患。有的工程按某一厂家的冷水机组外形尺寸预留了安装孔洞,但是业主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冷水机组往往在土建工程后期才会招标定货,特别是将电制冷的冷水机组改为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时,预留的安装孔洞尺寸太小,不得已时只得将冷水机组解体后再搬入,这样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性能。碰到这种情况,应充分考虑几种型式的设备进入的可能性,将设备安装孔适当留大一些。有的工程采用预制空心楼板、水磨石地面,这时一定要注意先预埋设备及管道吊杆后,再进行水磨石地面施工。对于高层建筑中的主立管穿楼板时的预埋套管,各层套管中心线应保持一致,并要考虑楼面贴地砖后楼板面增加的厚度。 3 空调系统安装前,督促设计或安装单位提出尽量全面、准确的管道平面定位尺寸及标高 现在许多设计施工图上,设计者只给出了主要设备的定位尺寸,没有注明风管、水管的定位尺寸及标高,或者即使有尺寸,但不同专业之间管道碰撞、所注数据很不实用,甚至管道与结构、装修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图纸会签形同虚设,给工程监理和安装带来许多麻烦,往往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施工单位互相扯皮,造成有的工程装了拆、拆了装。对于一个功能较齐全的建筑物来说,在有限的吊顶净空内,会有多个专业的管道。如空调专业的送风管、回风管、排风(烟)管、冷水管、冷凝水管,给排水专业的生活给水管、排水管、喷淋管,电气专业的强弱电桥架、母线等,如果总承包方的施工技术力量强,能够解决好各专业之间的互相配合问题,则施工较为顺利。但目前比较多的情况是,土建工程、室内上下水、强电等由一个建筑企业承包、空调、消防、弱电、装修则分别由多家专业公司直接向业主承包,如果监理不力,则会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大、中型空调工程,监理工程师要协助业主督促设计人员在图纸设计阶段就解决好专业之间管道碰撞的问题,绘制安装大样图,监理工程师也应协调相关施工单位,本着“小管让大管、有压让无压”的原则,制定详细的安装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按图监理。 工程质量论文: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1、 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与现行的建设监理制度相比,工程保险制度下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设计阶段开始,历经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直到运营保修期为止。它关注风险管理,强调预先控制,服务向前扩充,向后延伸,改变了建设过程中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风险管理单位在与保险公司签订风险管理合同之后,对风险评估报告做出分析,提出风险管理方案和大纲,然后派出以风险管理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班子,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工作内容的核心是针对工程质量保险标的进行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为工作目标,通过将事前预控与事中监控紧密结合,抓住风险源头,公正独立的对项目参建各方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关键点,分别体现在以下 3 个阶段。 1.1 设计阶段 以严格设计审图为前提,以过程变更控制为手段,全过程降低项目技术风险。 (1)加强设计风险的识别与风险预控。风险管理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开始介入,通过专家调查法等风险识别办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按评估结果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阶段进行风险指导和预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2)强化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证设计产品符合强制性规范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地的气候和施工条件,把强调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把好“四新”技术的应用关。利用风险管理单位强大的专家技术优势,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这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 1.2 施工阶段 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1)建立风险源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和措施,实现预前控制。风险源清单的建立,对业主、施工单位和风险管理单位起着未雨绸缪的作用,可以及早确定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响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积极有效的预前控制。 (2)建立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实行风险动态管理。结合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以及数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控方法,根据各个专业分项工程重大风险等级的风险特征值和报警值,对施工现场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强化要素管理,控制风险诱因。通过对现场人、机、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的有效控制,从资质审查、准入控制、工艺样板引路和质量通病的治理等环节着手。 (4)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踪控制平台。对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踪控制措施,严格把好质量关。 (5)检测公正、科学化。采取科学的检测、检查方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评价以数据说话;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公正、独立和科学性,确保工程内在质量。 (6)强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审核,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宣传、授课、观摩等相对直观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和风险意识。作好安全专项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审核,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7)强化重大危险源的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完善险情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过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风险事故的减少。 1.3 运营保修阶段 (1)制定缺陷责任期和 10 年责任期的风险控制工作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提供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手册,作好设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2)组织专家对建筑物竣工状态、一年保修期结束后的状态、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出具检查与评估报告(以理赔范围为基础),必要时可以采取向使用者问卷征求意见的形式。 (3)督促尾项工程和质量问题的整改落实,合理规避缺陷责任风险。 2 、风险管理模式下三个关系的转变 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 3 个变化。 2.1 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险制度下,保险人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现在是由共投体和保险人共同关注保险标的,在过程控制上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共同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底线,以最低限度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共同目标,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设工程上的风险责任,同时对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共投体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风险、责任共担,有利于协调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与业主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满足了我国在加入 WTO 之后面对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挑战的需求。保险人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意味着保险人必须增强在工程保险领域的经验和保险实力,这将在客观上提高保险人的保险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 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缺乏公正、独立性。由于监理受业主的委托,无形中受制于业主,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监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做到真正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从而也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监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这样就降低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对业主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促进了监理工作的恶性循环。 不少业主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不委托监理对建设过程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而委托了监理之后又不愿意放权,在投资、进度、设计这些方面都是业主的单方面决策,使得监理工作变成了仅仅是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这样就造成了监理的名不副实,从而降低了监理的工作职能和水平。由于监理对进度、投资没有管理决策权,当业主和承包商片面追求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目标时,根据投资、进度与质量这三者的平衡关系,必然会降低质量方面的要求,而监理对此又无法控制,这样就造成了建设工程质量的低下。 (2)先天不足,无法弥补。现行建筑法规和体制下,监理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不能参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在保修期的服务少,尤其是在设计阶段无法介入,无法进行预先控制,而设计阶段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提前在设计阶段介入,那么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就非常困难。 (3)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由于安全管理资金常常无法到位,监理无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间接造成了业主和政府的压力。 由保险人委托风险管理单位的优势,一是公正、独立。风险管理单位受保险人委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是保险标的,作为独立于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和勘察单位的第三方,真正具备了公正独立性,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把政府从实体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中解脱出来,降低了政府的压力,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利益。二是促进控制目标最优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必然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单位也要继承“监帮结合”的优秀传统,通过优化技术方案等手段提供增值服务,追求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四大目标的最优实现。三是管理要求更上一层楼。保险人关注的保险标的是 10 年责任险,期望能控制和降低风险,减少理赔,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做的更高、更强、更细。 2.3 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 (2)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 (3)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检测机构机制的优势,一是材料检测机构独立于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的利益负责,提交的检测报告真正具有公正独立性。二是材料检测是风险管理单位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一项质量管理手段,材料检测机构必须对现场负责,化解了委托检测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工程风险,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三是通过落实材料检测机构责任,提高了检测机构的风险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3 、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推行全过程管理理念,既可以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割裂的环节有机整合,又可以通过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评估,从而及时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更加有效地配置管理资源。 (2)强化设计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降低项目技术的风险。资料表明,多达 4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过程或设计原因引起的,因而,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现行审图制图尽管在保证设计质量、制约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不合理行为方面有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也存在如下争议和局限:一是审图公司由政府委托、有政府行为的属性,同时又要进行市场运作,其体制方面的矛盾难以理顺。二是整改单遭遇人情关。三是业主对于审图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四是审图时效不合理。五是审图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环,无法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工程质量风险问题,并且使风险流程控制缺乏延续性。通过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将施工图审查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其公正独立性,摆脱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干扰,提高对设计产品的质量控制。 (3)重视施工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评估,强调事前预控。事前控制做的好坏与否,对整个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施工风险的预判、预警和预控,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监管资源。(4)保证了第三方的公正独立性改变了监理委托关系,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公正独立性,有利于加大 现场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保证了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实现。 (5)强化了运行保修阶段的服务,降低因项目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通过保修期内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保险人和业主的风险。 4 、产生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 产生的问题 风险管理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大纲,对业主、承包商、供货商等项目参建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试点工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分担还不明确,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的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等来界定。这给风险管理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风险管理单位在操作模式上虽然与原有的监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摆脱不了原有监理体制下的做法,仍然存在很重的监理痕迹。 (3)风险管理单位的组织大部分仍然是按照原先的监理单位的组织来实施的,其人员也以原有的监理人员为主,缺少有经验的风险管理评估、分析人员。并且具有工程保险相关知识的人员也非常缺乏,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4.2 改进措施 面对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进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法规体系。通过确定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中的业主财产险与参建各方(勘察、设计、施工方和风险管理单位)的责任险的配套实施措施,明确和落实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各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2)建立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机制。由于风险管理单位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因此,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非常重要。应该建立有关风险管理单位资质认可的办法,使风险管理单位可以不断增强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整和资源,建立具有充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单位。从审图机构、设计单位、保险公司等引进人才,与现有的监理公司的技术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和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工程保险方面知识的培训和累积,使得监理单位可以顺利的向风险管理单位转变,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单位的市场地位。 (4)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弥补实际工作中不足。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方案,落实和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5 、结束语 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完善建筑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工作在试点工程上的实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由于是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也是在逐步探索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足之处再所难免。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才可以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希望本文可以为当前建筑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能为监理行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工程质量论文:备案制度实施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要: 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并评定其质量等级是质量监督站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备案制度 工程质量 工程监督 1 前言 这一工作责任的承担导致质量监督机构事实上主导了工程的竣工验收,并使得质量监督机构处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监督机构作为监督者的监督职能。去年建设部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改“工程质量核验制”为“竣工验收备案制”,客观上对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作了重新的审视和界定,这将改变质量监督机构沿用十数年的工作方法。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有效地实现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保障和提高工程质量,业内各方多有疑虑、多有探讨。笔者结合绍兴市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后的质量监督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2 切实转变观念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代表当地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不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更超脱地、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形象。 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变直接管理为重点监督,变保姆式的具体指导为超脱的宏观把关,质监员不再是工程建设场上的运动员、守门员,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裁判员、监督者。具体而言,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是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 3 尊重主体地位?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要对工程的质量各负其责,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是检查并督促各方主体行使他们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只有建设各方主体切实履行了其责任和义务,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质量监督机构没有权力去剥夺各方主体的权力,也不应去限制各方主体的责任,否则各方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就会削弱,质监就会承担不属本身的质量责任。总之,不是质量监督机构的责任不要去揽过来,由各方责任主体去督促完成。举例来说,竣工验收是建设单位组织的,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什么时候验收,质量监督机构就不应该去审批,而应有建设单位自己来把关,质量监督机构接到通知去验收就是了,至于验收时达不到验收标准,质量监督机构不同意备案就是了,唯有如此,才称得上监督,也才会促进各方主体认真严格地履行其质量责任。在监督过程中,现阶段尤其应注意引导建设单位在履行权利和义务上走向一致性,注意保护监理的地位和职能,以充分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 4 立足结构安全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这是十分正确的。结构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个建筑物,连结构的可靠性都保障不了,其它的什么功能、什么环境也就如空中楼阁。因此,保障结构的安全是质量监督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民负责的底线。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的意义还在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国家建立了各个地区的、各个级别的创优评比制度,由于客观上难以检查结构质量,创优评比只能主要地依据建筑物外观质量来评选,这样就造成了不少企业重外观质量、轻结构质量的本末倒置的局面,质监重点的明确有利于扭转这种质量局面,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现阶段,质量监督机构在注重桩基工程、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的结构质量的同时,还应对有关安全的电气和电梯工程的质量予以足够的关注。 5 规范质量行为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除极少部分是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极大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人的质量行为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质监的职能要求质量监督机构不但应当监督工程的实体质量,而且应当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这是监督工作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其内涵是很深刻的,监督质量行为的本质是监督各方主体责任到位,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操作施 工管理处于质量标准的受控状态,使完成的工程实体质量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针对目前的建设现场,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行为的监督应当在这样一些方面多下功夫:建设单位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方主体的资格是否与工程相应,各类上岗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理人员是否到位,建筑材料使用前有否试验、管理,施工技术资料是否与工程进度同步,内容是否真实有效。 6 改变监督方式质监地位和质监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的质监工作方法和制度,以属尽责守,有效地落实质监职能,圆满完成政府委托的任务。 (1)把住重点环节关。质监的重点在结构,对每一工程应有监督计划确定具体的控制点,把好关键环节,尤其在结构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过程中,应切实监督验收的程序是否正确,验收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2)随机检查应是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改变原来的预约式、应召式验查,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以正常施工的真实的质量状态受检。(3)强化处罚力度。没有处罚,就没有监督。对检查出来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处理,对有关责任单位应当严格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作出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制约和规范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从而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在处罚基础上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达到监督整个工程全过程建设质量的目的。(4)质量监督机构应提高自身素质。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监职能相适应的权威,此外质量监督机构也还应完善质监手段,增加检测仪器、提高质监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摘要:本文针对我省当前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切身体会,尝试探讨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加大试验检测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关键词: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加强 提高 1.引言 “八五”至“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省交通主管部门亦正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规模浩大,高等级公路发展迅猛。至目前,我省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达1000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和公路密度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我省公路建设进入“黄金时代”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有些地方也曾出现一些足以引起公路部门高度重视的工程事故,桥梁坍塌,路面破坏,工程缺陷......等等。事故发生频繁,工程质量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施工单位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也就是说在施工中没有切切实实建立一套较健全且完善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据了解,活跃在我省各地从事公路建设的施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施工队为非专业队伍,资质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质量意识薄弱。有些工地甚至连最基本的质检人员和试验检测设备都没有......所有这些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失控,从而最终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适应我省高等级公路高速发展的需要,我省交通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大力度,加强质量管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势在必行。前不久,省交通厅已相继印发了《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等文件。一系列措施法规的出台,这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加强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公路工程质量。下文笔者将始终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个主题,以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为切入点,从工程质量检测手段的角度,主要分析探讨一下在我省当前公路建设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2.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以便根据其检测的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 譬如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2.2.通过试验检测,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以鉴别起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3.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4.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推动施工技术进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势在必行,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3.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及途径: 3.1.试验检测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省各地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不一,参差不齐,特别是试验检测人员匮乏,且素质低,甚至学非所用。缺乏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质检人员队伍,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针对我省当前存在的这种情况,有必要充实试验检测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具体做法可以引进,也可以选派人员到有关院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这一方面,我省交通主管部门已引起重视并开始落实。去年至今省厅质监站已组织全省公路系统试验检测技术人员分期到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2.健全法制,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 对于法规制度,我国已立法——《公路法》及有关行业标准。我省也相继出台了一批管理制度、方法、暂行规定等。这对推动我省的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因此对于上述法规制度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以便使公路建设单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对于试验检测机构,虽然在我省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管理,严格管理,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使质检机构逐渐规范化、专业化。例如,可提供仲裁数据的试验检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有计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交通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等条件。对于一般施工企业作为自检的试验检测机构,也要具备一定的资质。这就要求交通主管部门对这些质检机构要严格把关。坚持做到严格考核,严格审批,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对于不合理质检单位坚决整顿或取缔,决不手软。 3.3.进一步建立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工程质量意识。 我省目前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有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4.施工过程中,应借助试验检测手段,严格把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3.4.1.路用材料质量的控制 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如填料、砂、石、水泥、钢筋、预制构件等),均应按有关试验检测规程,技术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另外,对各种原材料除了要进行常规试验以外,有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试验,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完整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资料。再之,对于新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也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先进行试验检测,经试验可行后方可推广使用,禁止盲目施工。 3.4.2.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 施工控制参数,通常是指一些能够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譬如填土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这两个参数是路基填土中指导施工,控制压实质量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确定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路基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手段进行参数确定时,应认真对待,严格遵照试验检测规程,并力求消除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3.4.3.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监督等环节。首先,对于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建立工地实验室,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专人负责,专职质检,坚持“自检”制度。对于监理方,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范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监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监理中心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设备,以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严把质量关,从而起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对于监督方,要真正发挥作为政府监督职能的作用,及时抽检,及时验收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抓典型,树典范,维护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 3.4.4.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力度,另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环节上。中间交工验收的结果,直接反映了一个分部(项)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一个分部(项)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公路工程,除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把关以外,还要及时对每一分部(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进行阶段性施工总结。经验收不合格项目,坚决给予返工处理。坚持以试验检测数据说话,严把试验检测关,努力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4.几点体会 4.1.作为检测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试验检测应予以高度重视,禁止盲目凭经验施工,坚持以试验数据说话。 4.2.实行公路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谁出事,谁负责,坚决查处,决不手软。 4.3.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具有一定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4.4.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队伍,实行持证上岗。 4.5.配置较先进的公路工程检测设备,逐步提高试验检测机构的试验检测能力,使之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5.[结语] 随着我省高等级公路迅猛发展,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笔者认为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加强试验检测力度,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值得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上述浅见,旨在抛砖引玉。
会计职能论文:新环境下如何发挥成本会计职能 成本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Internet)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3、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4、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别于往昔,也要求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一、 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 1、弹性制造系统(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 2、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资源规划(MRP Ⅱ):是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MRP I)是MRP Ⅱ的前身。MRP 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4、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及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 库存积压等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TQM是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TQ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TQM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1)预防成本;(2)检验成本;(3)内部失败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TQM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3、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atManagement)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1)价值链分析;(2)市场定位;(3)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4、基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以增强竞争力。 5、限制理论(Theoty of Congtraints,TOC)。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它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限制理论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6、目标管理(Objective Management)。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以上6种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三、我们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 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着,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毋庸置疑,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在行为科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日,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6、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笔者认为:根据成本会计人员职责的要求,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在成本岗位上要配备成本工程师,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会计职能论文: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73年特鲁伯罗德研究小组发表“财务报表的目标”报告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对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总是将目标放在第一位。会计目标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所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或类似的文告,都提及目标问题,并将其放在重要地位。而我国会计界数十年的研究中,很少涉及目标的概念。相反,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中,会计职能曾是争论的中心话题之一。早在50、60年代,学术界就在较大范围内对会计的任务与职能进行了讨论;发展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会计理论研究中,会计职能成为主要话题之一,直接、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论文为数甚多。 进一步地看,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研究,存在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西方会计理论界强调会计目标,比如美国会计界,近20年的理论研究一直都是将目标摆在重要的地位上,特别是在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后,更是如此。同时,在西方的文献中,很少提到会计职能的概念。相反,在中国会计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一度非常流行。同样,中国会计界在90年代以前,很少涉及目标的概念,即使有,也是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到目前为止,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还缺乏深入、透彻的研究,也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所普遍认同的论述。 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将西方有关会计目标的研究和我国关于会计职能的论述加以比较,以期从中发现对我国未来会计理论发展有所帮助的启发或启示。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简单界定 一般认为,明确提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在信息论和系统论被普遍接受后才出现的。按照信息论与系统论的观点,会计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AAA,1966),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葛家澍等,1988)。既然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就必然要有一个目标,以达到指引系统运行方向的作用(葛家澍, 1988)。因此,财务会计的目标可以说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受到人们(主要是信息使用者)主观期望的影响。而所谓职能,则是指一事物所固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自身所具备的功能。按照我国会计学界流行的解释是:会计职能是会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它随着会计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葛家澍,1986,葛家澍等,1986)。 从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目标和职能,一为主观要求,一为客观存在。从理论方面看,二者应有明确的区别。但是,它们的提出,都有赖于人们的认识,并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财务会计的可能“期望”。严格区分什么“期望”表述的是目标,什么“期望”表述的是职能,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下文对会计目标的回顾,将以字面上采用“目标”或英文“purporse”(中文译作“目的”)与“objective ”(中文译作“目标”)为依据,并将主要以美国会计理论界的观点演变为主线;而对会计职能的回顾,则以“职能”或英文的“function”为依据,且主要侧重于我国会计理论界的争论。 三、会计目标研究的简要回顾 限于资料,我们尚不能查证谁最早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但在1921年的一本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会计的目的”和“会计师的目的”等概念(Simpson,192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 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企业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Sanders and others,1938)。在此之后,会计目标这一概念,在各种文献中,时有述及。 30、40年代,美国的一些会计文献在讨论会计理论问题时,不是特别注重目标的概念,但他们在研究中,都直接或间接(更多地是间接)涉及到目标这一概念。如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其共同合作的经典名著公司《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中认为,会计的目的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与提供,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1940);在此前后,坎宁(Canning, 1929 )、吉尔曼(Gilman,1939)等人在他们的论著中都间接地讨论到会计目标概念。 50年代,理论界开始有人将会计目标(目的)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如美国会计学家斯朵伯斯(G.J.Staubus )的博士论文就是专门研究会计目标(objective)问题,并提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对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信息”(1953);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所属“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概念与准则委员会” (Committee on Concepts and StandardsUnderlying Corporate Financial Statements )发表了“公开财务报告的揭示准则”,也讨论了财务报告的目的(AAA,1955 )。但直到60年代,会计目标的讨论才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 1960年,一篇题为“研究方法论和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也说到目标的概念及目标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文章说:“企业在构造一种起服务职能的理论体系中,第一个程序是建立职能的目的和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和目标是会改变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和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Deuine,1960 )。而1966年,为纪念美国会计学会成立50周年,美国会计学会专门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这份说明书最早权威性地使用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这份报告将会计定义为信息系统。既然是信息系统,那么,就一定要有目标。这份报告提出,会计应当为下列目的提供信息: (1)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所作出的决策, 包括辨认决定性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与方向; (2)有限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 (3)记录(保存)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custodianship orstewardship); (4)促进(会计主体)的社会职能并控制此种资源。 这份报告的分开发表,表明学术界在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注意会计目标问题。或者说,会计目标成为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 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委托,1971年,以特鲁伯鲁德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始专门研究财务报告的目标。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该委员会于 1973年发表了一份题为“财务报表的目标”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财务报表的基本目标就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的信息”( AICPA ,1973)。而随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一号概念公告的发表,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从理论逐步走向应用。会计目标的研究,受到全面的重视,并被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 应该指出的是,70、80年代,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前者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它应以客观信息为主(Ijiri,1976);后者则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一些国家的准则制订机构也纷纷制定、颁布有关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以作为会计准则制订的理论依据。在这些准则组织所颁布的概念公告中,目标总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 (1)财务报告的目标广泛集中于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财务报告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是提供对经营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不是确定这些决策应该是什么样的信息(FASB,1978)。 (2 )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济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财务报表还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交付给它的资源的受托管理责任( stewardship ofmanagement)或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 of management)。使用者之所以评估企业当局的受托管理工作,是为了能够作出相应的经济决策,例如:是保持还是出卖其对企业的投资,是续聘还是更换管理者等(IAS,1989)。 (3 )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制订并评价稀缺资源配置有用的信息。…它还可用作管理当局免除向报告使用者所承担的受托管理责任的手段(AARF,1987)。 (4)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 业绩和财务适应能力(financial adaptability),以便对一系列广泛的使用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有用的信息(ASB,1991)。 从上面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当前各国的准则制订机构在认定财务报表(告)的目标时,倾向于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而将受托责任的履行与报告,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四、会计职能研究的回顾 早期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也不乏有关职能的论述。如佩顿在其早期的著作《会计理论》中写道:“会计的职能(function)就是记录、分类、整理与提供价值的数据,以便(主体)的所有者和代表(即:管理者)在处置( disposal )时能周全地( wisely )使用资本”(Paton,1922)。类似关于职能的论述,在不少文献中都有涉及。 50年代后期起,美国会计界引入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概念,从此,职能的概念较少使用,也不被理论界所重视。而大约在同一时期,中国会计界对职能的讨论,成为当时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会计理论界早期不提会计的职能,而只提会计的任务。如,在50年代的一篇论文对此的论述,较具代表性:“会计核算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就在于系统地反映出计划执行的进程和结果,从而可以发现偏差,发掘潜在力量,使国民经济计划能够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法则,并在各方面适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簿记核算教研室,1953)。 这里,会计的任务主要是反映问题。到了50年代中期,人们对会计的要求逐渐加大。在会计的反映任务外,还有的学者提出了监督计划的执行、保护国家财产、提出增产节支方案与建议等多项任务(娄尔行,1957;李祥辉,1957;葛家澍,1957等)。 到了60年代,受马克思关于簿记是“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论述的启发,转而开始使用职能的概念。这一时期,对会计职能的论述,基本上倾向于 “反映与监督”两大职能,这也与当时将会计界定为“经济管理的工具”的认识分不开的(朝阳,1962;陈忠贵,1962;谈惠,1963等)。 到了80年代,对职能的讨论,出现了新的高潮。对会计职能的具体内容的认定,可谓“百家争鸣”。比如: “观念的总结…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赵玉珉,1983.3); “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本的,第一位的”(葛家澍、唐予华,1983.5); “概括地说,会计具有管理职能。…它大致可分为预测、计划、反映、控制、分析、组织”(郝振平,1982.3); 有学者在总括我国会计理论界80年代关于会计职能的研究时发现,我国会计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分歧甚大,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七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孙宝厚,1989),应有尽有。 同样,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理论界关于会计职能的讨论,也出现了两大代表性的流派。一是认为会计的职能以反映为主,另一观点则认为会计以监督职能为主。持前一观点的人,在对会计的定义上,倾向于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是其主要职能(葛家澍,1988);而赞同后一观点的人则认为,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会计为了发挥其管理经济活动的作用,就必须具备监督、甚至控制的职能(杨纪琬等,1982)。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会计界到了90年代,理论研究转向以会计准则为主,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也走向式微。 五、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研究的比较 按照上文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讨论,可以发现:会计目标这一概念,在性质上有点像我国会计界过去曾使用过的“任务”,它们都是外界对会计信息系统所提出的要求。所不同的是,西方会计界在认定具体的会计目标前,要经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特鲁伯罗得报告”的形成过程可说明这一点,详见葛家澍:《会计学导论》,1988),而我国会计界给出会计任务一般只是借助逻辑论证与理论推断,甚或是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等。至于职能,是各该事物本质的体现,因而,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具体化,或者说,是会计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要求(葛家澍,1986)。换言之,职能应该是一种先于人们认识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认识到会计具备这方面或那方面的职能,而不能创造或要求会计必须具有某种它在本质上所不具备的职能。从这种理论角度出发,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为主观要求,一为客观存在,它们无论在其性质或内容上都应该存在一定的区别。 但是,无论是会计目标,还是会计职能,都要经过人们的主观认识过程,才能被发现、认同。例如,一门炮,是一种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炮的职能是什么,应该取决于炮的本质。而炮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如果给炮下个定义,它是“口径在2厘米以上、能发射炮弹的重型射击武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88,p858)。有了这一定义,对炮究竟具有什么职能,仍然很难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炮的目标却是很直接的。不同的人,可以给炮赋予各异的目标,如战场上的士兵与和平建设的建设者(比如人工降雨的气象工作者)就会对炮有不同的要求,而发展到当代,炮可以用来发射礼花;经过改装的炮,可用来人工降雨。显然,在人们赋予炮以多种用途后,人们对炮的职能的认识,也会有所发展。换言之,尽管职能是客观存在,而目标是主观要求,但人们对目标认识的深化,往往会推动职能认识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一事物的目标和该事物所可能具备的职能,在内容上是很难区分的。从对炮的目标与职能的认识,也可得到印证。具体到会计,西方普遍流行的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而我国关于会计职能的论述中,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以反映为主要职能,即:将企业价值运动过程所发出的数据,整理、加工成财务信息的过程。如果仔细推敲下去,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与整理、加工财务信息,在内容上是不会有根本的区别的。实际上,如果具体比较上述关于目标与职能的论述,我们将会发现,它们在主要方面是共同的,即:都是要求财务会计提供反映企业(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差别体现在措辞、表述、侧重点等方面。 从系统的原理来看,所谓系统,是“按照计划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设计出的一列组成部分”。详而言之,一个人造系统是由两个或更多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所组成的整体,它有特定的功能和既定的目标,目标决定了系统运行的方向,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都是为了实现系统的目标而设计的(Miles, 1975;葛家澍等,1988)。由此可见, 对一个人造系统来说,目标比职能(即系统的功能)在层次上要高。 进一步地看,职能是一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会计这种社会科学而言,由于它没有实体存在形态,因而,本质特征十分抽象、很难把握。也就是说,会计职能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相反,目标是人们对一事物期望的总括。放之于会计,会计目标则是人们期望会计所可能履行的任务、所可能达到的境界,这样,会计目标就比较明晰、可以把握。从这一意义上看,研究会计目标比研究会计职能,更为切实可行。 概括地说,由于:(1)职能比较抽象,而目标相对要直接、具体;(2)对会计这一人造系统而言,确定目标又是至关重要的;(3)现实生活中,职能与目标在内容上又难以区分。因此,就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意义而言,目标的研究将高于职能的研究。这一点,从美国会计界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历时20余年仍方兴未艾,而我国会计职能研究自80年代末就趋向式微,也可得到印证。 六、一点建议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发现:美国会计界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已从理论走向应用,即用于指导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制订,从而进一步地影响到财务会计准则的制订。未来我国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加强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当然,研究我国的会计目标,仍应注意一点,那就是:在进行书面归纳、推理研究的同时,要同时进行大量地调查研究,将结论建立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基础上,使理论研究成果能真正用于指导财务会计准则的制订。 会计职能论文:再论会计基本职能 摘 要: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势微。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日趋规范,发展经济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会计职能实现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会计核算职能 监督职能 认识 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会计学术界就在较大范围内对会计职能展开讨论,到70年代末,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高潮。从“一职能说”(提供信息,会计职能是统一的,也是惟一的)、“二职能说”(反映和监督,反映和控制,反映和管理,核算和监督,核算和管理)、“三职能说”(认为会计职能是计算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四职能说”(计算经济效益;收集记录经济事项;传递财务、成本信息;分析预测,参与管理和决策)、“六职能说”(除了传统的核算、监督职能、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到“七职能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人们曾欣喜地看到,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日趋势微,其原因可能缘于人们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1985年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也对此首肯。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反思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一基本职能,从其实现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上重新加以认识,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一、会计核算职能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抽象反映就是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会计就是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去记账、算账和报账,以便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会计对象,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和2000年修订后的《会计法》将其归纳为七类。它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如企业的销货款、购货款和其他款项的收付,股票、公司债券和其他票据的收付等;(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如材料的购进与领用,产成品的入库与发出,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如企业实收资本和盈余公积的增加和减少;(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如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业务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表现为盈利,要按规定进行分配,反之即为亏损,要按规定进行弥补;(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核算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比较。(1)真实。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只有会计核算记录的数字和情况是真实的,才能保证记账、算账、报账是真实的,会计资料才是有用的。真实是会计的生命。会计核算的过程应当如实再现经济活动的全貌。(2)准确。要求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合理、合法的,有关数字的计算是正确的。(3)完整。要求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各方面或全过程都得到全面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不得有所遗漏。只有会计核算完整,才能为领导、有关单位和群众提供全面、正确的资料,才能为领导做出经营决策,有关单位制定政策、计划,群众参与和监督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4)及时。是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按时得到会计处理和记录、计算,并根据有关规定按时向有关对象报告。及时为单位领导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领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时为企业各部门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对生产过程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5)比较。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作出恰当的估计和判断,做到投入少而产出多。如企业采购材料,销售产品。比较包含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会计的应尽之责,会计之于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人们习惯对一事项所说的合算不合算,就是看是不是经济、节约。可见,比较是会计核算的内核属性之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大量涌现,市场经济的完善、规范,要求对会计核算的外延和内含应进一步加以认识。首先从广度上分析,应扩大会计核算的范围。现在,不少私营、个体企业尚未建立会计账簿,难以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必然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从会计的反映对象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看,只要有经济活动,只要有货币收付行动,就应当从会计上加以核算,大到拥有上百亿元资产的企业集团,小到每一个家庭。至于采用何种记账方法,建立何种账簿,是否进行报账,应视会计主体不同而定。能够采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应尽量统一,保证核算的规范和指标可比。对于每一个家庭,通过建立简单的账簿核算日常收支,可以控制耗费的发生,掌握支出的流向,配比收入可以计算出结存,把握日常活动的规律,逐步培养起我国公民的经济核算意识。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担负起培养公民经济核算意识的职责。每一个公民经济核算意识的增强,必然使国家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其次从深度和精度上分析,我国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客观地说,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这种现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的财务总监还是凤毛麟角,非常缺乏。因此,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硕士、博士教育,应当抓紧培养一批具有高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精、尖人才,以解燃眉之急。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方式上,应当恢复过去的优良传统,实行厂部核算下的车间核算和班组核算。划小核算单位,将成本、费用、收入、利润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大企业算小账,把经济效益一点一滴挤出来。 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监督工作应发挥的作用,或它应有的功能。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监督企业、事业等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求当事人的责任。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不符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就是要监督企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凡符合有关规定的,会计人员予以办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的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要求处理;对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以便处理。(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公共财产,包括其各项资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监督公共财产是否得到很好的保管或正确的记录,账实是否相符。发现公共财产短缺或损毁,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会计监督按照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即审核其是否符合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的要求,对于违法的经济活动,要坚决加以限制和制止。只有限制非法活动,才能鼓励正当经营;限制滥用、浪费,才能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事前监督可收防患未然之效,使会计监督处于主动地位。事中、事后的会计监督是对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有关资料加以检查和分析。通过检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已发现的问题,要拿出整改意见,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规定要求的预期目标。 在明确会计监督的内容和过程之后,若把会计监督放置到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中,审视其质量,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会计监督的主体应当扩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现在,在会计核算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建立账外账的现象屡有发生,多数是由单位的会计或受指使、或自己所为形成的。让造假者自身去查假、打假,其结果不难想象。应当看到,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他们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是会计监督的主力军。但会计主管部门不应袖手旁观,不能仅仅充当制度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应当介入到会计监督之中,弥补单位会计人员自身监督的不足。(2)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在,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新的会计制度的实行,对客观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发挥了抑制作用。但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只能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来约束。如出于种种目的歪曲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随意操纵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或随意改变利润的计算和分配办法,以达到夸大经营者业绩或粉饰公司业绩的目的,其结果必然损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2000年修订后的《会计法》,虽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治理,靠会计人员娴熟的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在日常核算中的自觉恪守。新闻宣传部门要披露打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实案例,弘扬遵守政策、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的先进典型,为会计人员营造一种守法、护法、执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监督职能的发挥能够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能使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的目标。 会计职能论文: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职能的强化路径选择 摘 要:在新的形势下,中央银行的会计应该摆脱单纯内部会计束缚,要有监管的职能。本文对中央银行如何发挥会计监管职能提出了五条建议。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0以后,对我国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银行会计应当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摆脱单纯内部核算会计的束缚,切实树立会计监管的理念和思想。因此,本文拟对如何发挥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职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央行会计监管的内容及作用 第一,对金融机构会计的内控制度监管。一是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基础体系做出评估,决定是否许可运行。中央银行会计部门应当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凭证制度、财务记载与核对制度、会计核算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做出全面审查和评价,看其是否满足防范会计风险的需要。二是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监督金融机构会计是否执行了会计审慎性原则和合规性原则,指导和促进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对金融机构会计核算质量的监管。当前,有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经营思想出现偏差,会计工作行政化,违背会计核算原则,造假账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行为严重妨碍了人们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真实与否的判断,破坏了会计核算的基础,使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了可靠的依据,甚至造成失误。因此中央银行把金融机构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作为会计监管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包括金融资本金核算是否真实、管理是否严格;存款准备金以及金融机构存、放、汇的数据是否准确,经营利润反映是否真实等内容,以此保证央行会计部门掌握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监管资料。 第三,对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结算纪律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账户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即各金融机构是否存在未经中央银行审批,擅自为企业开立账户或扩大账户的使用范围的现象;票据的签发、使用和受理是否严格遵循《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各类举报情况的调查和处理以及联行汇差资金的监管等。 第四,加强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会计监督和指导。目前,商业性金融机构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地方性金融机构无会计主管机构,会计核算组织杂乱无序,非规范性、随意性较大。因此,人民银行会计部门应在各自辖区内,帮助地方性金融机构根据统一会计制度,选择和设计符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核算形式和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其实施,以此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地方性金融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模式健康发展。 二、加强央行会计监管职能的几点想法 一是要转变观念,重视会计监管。要改变过去那种会计部门只要账平表对就行的想法,树立会计部门身兼两职的观念,既要坚持和发扬会计“三铁”精神,确保会计核算质量,又要履行会计监管职能。对待会计监管工作,要改变只重视结算纪律监管的片面认识,充分全面地发挥会计监管职能。使会计监管融入金融监管范围,成为金融监管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二是制定完善金融会计法规体系,统一会计监管标准。当前,要加强和完善会计法规的建设,尽快出台会计监管的有关制度办法,明确金融机构所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快修订完善金融业统一的会计制度,统一规范会计科目,统一银行账号的编制方法,统一报表编报格式,做到内容规范、归类明确。明确金融机构业务稳健处理的会计政策、有问题贷款的计息政策、计提风险准备金的政策等,使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捷高效,树立央行监管权威。 三是要正确处理会计监管与其他部门监管的关系。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会计监管与中央银行其他监管的关系。会计部门的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会计业务是否按合规性、真实性和审慎性原则实施的监督管理,是专业性的业务监管;而其他部门的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及经营合规性等方面的监管,是综合性的全面监管。因此,会计在实施监管职能时,既要加强与其他监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又要准确把握会计监管的特点,避免各部门监管效果相互抵消或重复劳动,以提高人民银行整体监管效能。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会计监管与财政审计监督的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日渐成熟和完善,借助这些中介机构对金融机构的会计业务进行检查监督,也是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一种方式。 四是会计监管要与加强金融服务相结合。人民银行会计部门担负着对金融机构会计监管和提供会计服务的双重职责,会计监管不能独立于会计服务职能。一方面,中央银行会计部门实施监管职能,查处违规行为,对被查处对象来说是实施监管职能,但却为整个金融系统创造了一个公平高效的经营环境,对其他金融机构和客户而言则是一种行政服务。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大部分内容是对金融机构服务过程的监管,其监管职能也是在中央银行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或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会计监管要与服务紧密结合。另外,在监管方式的选择上,要通过调查、分析、现场指导以及柜面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当中,提出好的建议,促使其提高经营业绩,使商业银行切身感受到人民银行监管带来的好处,消除其逆反心理,自觉地接受和配合人民银行的监管。 五是监管形式要多样化,特别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人民银行会计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管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拓宽监管思路,使监管方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监管内容采用不同的监管手段,如对会计核算制度可采用事前审批的方法,而对结算纪律的检查也不能只局限于现场检查,大量的工作还是日常柜面监督,对金融机构准备金及财政性存款缴存情况的监管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报表的审查来实现。要加强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畅通的通讯网络,加快研制开发会计监管软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完备的会计监管系统,设立计算机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和分析。通过将中央银行会计部门的非现场监管系统与金融机构会计业务处理系统联网,实现系统的信息共享。 会计职能论文:试论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与发挥 摘 要:文章阐述了税收会计的涵义与税收会计的职能,探讨了税收会计与税收征收管理的关系,并分析了税收会计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税收会计 职能 税收征收管理 一、税收会计的涵义与税收会计的职能 税收会计是核算与监督税收资金运动的一门专业会计。它是以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为主体,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税收资金及其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核算与控制,为税收决策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资料,以保证税收政策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的一种税收管理活动。 税收会计的职能,是税收会计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固有的、客观的功能和职责。税收会计和其他会计一样具有反映和控制两大基本职能。 税收的反映职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税收会计通过一系列专门核算方法,将税收资金已经发生的运动情况,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来,反映税收业务活动的历史情况。比如,税收会计通过设置与运用会计凭证、会计科目、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税收核算方法,提供一定时期的应征税金、减免税金、入库税金等税收资金运动的核算资料,可以全面地反映出税收业务活动的历史状况。另一方面,税收会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记录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获得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用于预测税收资金运动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预测税收业务活动的发展趋势。 税收会计的控制职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方法控制。通过税收方法本身的规范性、严肃性,使税收业务符合规定的会计方法、会计程序,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比如,税收会计可以运用税收会计凭证的方法,对纳税申报表、税收票证的填用、手续、传递程序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对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二是法规控制。通过税收会计反映的税收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来监督税收业务的合法化和合理化,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会计监督。例如税收会计通过对税收票证的审核,可以发现错征税款并及时更正,依次监督征收活动依法进行,法规控制是税收会计的主要控制职能。三是目标控制。通过税收会计提供的信息与预定的计划、目标相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使税收活动沿着正确轨道正常进行,例如税收会计利用核算资料,分析税收运动各环节对税收计划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征收措施,以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 二、税收会计与税收征收管理的关系 税收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税收管理活动,是税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它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各自发挥功能的管理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税收信息管理、税收法规和税收计划管理、税收征收管理以及税收监督检查管理。税收会计与税收管理的各个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 1.税收会计信息是税收管理过程的状态、特征及变化趋势的客观反映。它是税收法规和计划管理的基础,又是进行税收监督检查的基础,它包括税收活动定性的信息和定量的信息两大类。其中定量的信息由税收业务核算、税收会计核算和税收统计核算来提供。税收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信息是对税收资金运动最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准确性的信息,税收会计是获得税收资金运动信息的主要渠道。 2.税收计划和税收法律是税收活动的法律依据与税收工作的目标。税收法规管理主要是法规的制定,制定税收法规必然要考虑税收的财政职能,即税收法规出台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这就需要使用有关的税收信息来分析。税收计划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税款入库情况的管理,它所要的信息主要是入库税金即影响入库税金方面的信息,所以,它离不开税收会计的核算资料。 3.税收征收管理是税收职能的实现过程,它是税收活动的主要内容。税收财政职能的实现,实际上是国家预算资金积累的过程,即税收资金运动过程。税收征收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税款征收入库,税收会计通过办理税款结报,汇总缴库、与金库办理上交税款入库税款的对账以及办理税款提退等业务,直接参与税款的征收工作。 4.税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税收法规的正确执行和税收计划的完成。税收监督检查除运用法律和外部审计手段外,主要是通过税收行政监察、税收业务稽查和税收会计等内部手段来实现的。税收会计运用其特有的方法,如制定原始凭证填制手续、传递程序来规范税收活动;开展凭证审核和会计检查来揭露与纠正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进行会计分析来督促税收计划的完成等,通过税收会计对税收征收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监控,成为税收监督监察的重要手段。 三、税收会计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 税收会计的职能贯穿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如何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在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依法征收税款,提高税收征收质效,最大限度地节约税收成本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摆在税收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税收实践中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反映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党和国家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依据。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的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内生产总值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产生,而税收收入则是税收会计通过完整的核算体系,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通过对比和分析,总结出税收负担率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党和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调节经济运行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2.为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提高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可靠的依据。税收会计核算从纳税人实现税收到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组织税款入库直至纳税人欠缴税款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反映,这就为税务部门掌握纳税人税收实现情况,及时征收税款并为准确、及时解缴入库,摸清纳税人欠缴税款情况,强化税收征收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税务机关根据税收会计反映的企业欠缴税款的情况,进行正常的税收检查和税务稽查,保证党和国家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税务机关按照税收会计制度的规定,分科所、分预算级次、分税种设置入库税金明细账,编报税收入库税明细表,为税务部门掌握税收收入进度,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税收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作用发挥得好与坏,事关财政收入能否平衡,事关社会稳定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税收会计工作,充分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使税收更好地调节经济运行、组织财政收入,服务于经济发展。 1.加大税法、《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普及税收和会计知识,营造全社会重视税收、重视会计资料真实性的社会氛围。每年组织全社会的税法宣传,教育广大公民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思想意识,必须为税务部门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资料,为税收会计核算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定期对税务人员、税收会计人员进行税收知识、税收会计知识的培训,并严格组织考试,成绩及格的发给《税收知识合格证书》,成绩不及格的不得上岗,通过提高税务人员和税收会计素质的有效办法,使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教育广大税务干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不论向哪里提供数据,都要做到数据准确、编报及时、口径统一,为税收会计核算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强对税收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一把手要亲自抓税收会计工作,使税收会计人员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各级税务机关要配备“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一把手做好税收计划的下达、税收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监督;要成立税收会计机构,省局税务要成立税收会计处,市税务局要有税收会计科,县区税务局设置税收会计股,基层分局设置税收会计组,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会计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政治、业务素质高的税收会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的稳定,为税收会计发挥职能作用,提供组织和人力上的保证。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税收会计工作也不例外,税收会计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如实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情况,监督和控制税收征收管理的全过程,使税收工作规范、高效地运行,必须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付诸实际行动:(1)建立税务机关内部的税收凭证传递制度。税收会计及一切与税收会计有关的税收征收管理资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传送到税收会计手中,确保税收会计掌握核算的第一手资料。(2)税收会计核算流程。制定详细的税收会计核算流程,要包括凭证传递,出纳和税收会计如何进行交接手续等。(3)建立税收会计和税收征收人员的责任制度。明确税收征收人员的义务就是要将征收税款的原始凭证及时传递给税收会计人员,并保证税收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税收会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核算程序、核算方法、记账规则对税收资金运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反映,并对税收资金运动的过程进行控制,使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符合党和国家的税收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 4.实行目标化管理,严格责任及奖惩。(1)要把税收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能否准确地核算企业欠缴税款作为评价各级地方税务机关一把手政绩的依据,干部升迁、提拔,不能只看税收任务的完成这一指标,还要看税收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2)各级地方税务部门要把税收会计核算质量、真实程度,列入目标管理之中,对完不成税收会计核算质量和真实性指标的单位,取消参加评选先进的资格。(3)税收会计资料不真实,弄虚作假,使税收会计信息失真,审计、财政、纪检监察部门发现有利用税收会计营私舞弊行为的,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严惩。对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及税收会计制度,税收会计核算资料真实、可靠的,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 会计职能论文:新环境下如何发挥成本会计职能 成本会计上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Internet)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实际上,不论是银行、快餐连锁店、专业组织还是政府机关,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成本会计的变化源于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而后两者又起因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3、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4、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以上外部环境的变化既要求企业的制造环境有别于往昔,也要求对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 一、 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 新制造环境具体包括: 1、弹性制造系统(FMS):是指使用机器人及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来结合各种独立的电脑程式机器工具进行生产,它有益于产品制造程序的弹性化。使用FMS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事多样化产品的生产,解决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 2、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及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电脑辅助系统,不但提高了电脑的功能,并且为厂商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使用电脑辅助系统可减少人工成本、节省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3、制造资源规划(MRP Ⅱ):是指制造业所采用的电脑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流行的材料需求规划(MRP I)是MRP Ⅱ的前身。MRP Ⅱ有助于管理当局进行及时、有效的投资与生产经营决策。 4、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是指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系统,以形成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工厂无人化管理。 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 (1)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因为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其分摊标准如果只用人工小时已难于正确反映各种产品的成本。 (2)成本控制可能产生及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 库存积压等等。 针对传统成本会计不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局面,美国会计学者提出了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asting,ABC),ABC法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BC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为精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ABC法将制造费用按作业别归集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分别成本库采用各自的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ABC法又发展为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ABM)。简单地说,ABM就是以ABC法为基础,利用作业成本信息,帮助管理人员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资源的作业。ABC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能够促使管理人员重新设计整个价值链上的作业活动以节省企业资源。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或销售)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2、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TQM是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TQ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TQM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1)预防成本;(2)检验成本;(3)内部失败成本;(4)外部失败成本;(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在TQM情况下,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使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 3、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atManagement)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来发展及确认能促进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战略成本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1)价值链分析;(2)市场定位;(3)成本动因分析。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4、基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和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管理方法的新趋势就是基准与持续改进的结合。所谓基准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内部最优的业绩标准来衡量自身的生产活动;持续改进意味着管理人员不是一次性地确定基准,而是持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日本丰田公司是贯彻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典型。基准和持续改进被称为“永无终点”的比赛。基准管理与持续改进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们认识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业最好的公司学习,以同质产品的最低成本作为基准,了解自身与最优者的差距,并分析其原因,进而实行企业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以增强竞争力。 5、限制理论(Theoty of Congtraints,TOC)。根据TOC,每个公司至少有一个瓶颈制约着它的发展,否则无论公司定下什么目标都会实现(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限制因素通常可分为资源、市场、政策、原材料和后勤5类。限制理论把企业看成一系列链状相连的过程,如果薄弱的联结处得到了加强,那么整个链也就得到了加强,但是如果加强了其它的联结处,整个链就不会得到加强。限制理论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是,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认识到,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一味强调降低成本和费用,要有逆向思维,要在企业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量,“为了省钱而花钱”。如果企业待解决的瓶颈是更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会发生一笔较大的支出,但在今后设备使用期间,因设备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产出加上设备维修费用降低的综合效益,可能抵补支出而有余,就总体而言,效益可有所增加,这也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一种诠释。 6、目标管理(Objective Management)。按目标进行管理,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盲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我国的目标战术管理,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以上6种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管理搞好了,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三、我们的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 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过去由于我们未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思想,导致有些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注重采用低成本战略,而忽视采用差异化战略。因为企业投产新型差异化产品,从短期看往往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成本回避的核心是要求早期避免成本的发生,使挖掘降低成本潜力向预防性方向发展。我国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范围上看局限于生产领域;从内容上看局限于制造成本;从时效上看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成本回避将降低成本视野重点转移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以及采购、制造、销售和使用阶段;从内容上着,扩大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者成本(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消费者成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从时效上看要求防患于未然,进行事前成本控制。总之,成本回避立足于早期回避可以避免发生的成本。我国成本会计的改革应构思成本回避的具体方法,并力求在实践中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的7个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毋庸置疑,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在行为科学逐渐受到重视的今日,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一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例如适合我国当前多数企业实际需要的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和近十几年孕育的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对此,我们应结合国情和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引进,有些方法应加以改革和完善,有些方法只能在少数具备条件的企业采用,或局部吸收其方法。总之,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以及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的“购销比价管理”,把企业管理成本的重点从以内部生产为中心,延伸到对供产销全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总之,近十几年来我国企业管理成本新鲜经验层出不穷,为发展成本管理、丰富成本会计内容作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会计学术界深入学习,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总结完善。 6、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特别是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笔者认为:根据成本会计人员职责的要求,我国一些工业企业在成本岗位上要配备成本工程师,以利于成本会计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会计职能论文:世界会计职能论研究 20世纪,世界会计界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会计的定义。它至今不仅仍然是研究中的一大难点,而且已成为对重要会计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及社会对现代会计作出公正评价的一个障碍。笔者认为,要通过所下定义正确揭示会计的本质特征,最终用一个科学的概念将其表现出来,首先必须明确的就是如何认识会计的职能问题。这是因为它既关系到定义中对会计本质的揭示,又关系到定义中对会计功能作用的认定,并最终影响到社会对会计工作作出公正的评价。本文就此从会计环境变迁之分析与历史结论之评说方面加以研究。 一、论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职能演进之影响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会计环境对簿记及会计的影响是直接的,就簿记及会计的职能或曰功能作用而言,它伴随着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以及经济体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会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会计的功能作用,限定了人们对簿记及会计功能作用的认识,进而也限定了人们对它的评价,限定了它在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工作中的实际地位。因此,会计的基本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变化既取决于会计所处环境的变化,也取决于人们的思想水平。人们只有在认真分析与研究会计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某一历史时期簿记或会计的职能作出正确评价,进而也才能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会计定义作出科学的结论。正因如此,在研究会计职能与揭示会计本质时便不能仅仅把“会计”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或者一种纯技术性的工作来对待,而应当从总体上对它加以考察,把它看作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在一定会计部门组织之下与在一定会计法制支配之下的会计工作,以及这种工作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技巧、会计方法相协调所形成的一体化关系的集合体。这是研究会计职能与定义问题的一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出发点。据此,我们分别考察历史上有关会计职能的几种不同认识。 (一)核算工具论 在人类会计发展的早期阶段,会计环境中的经济发展要素成为人们认识“簿记”职能的主要依据,它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簿记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这一历史时期又集中体现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自给自足,而非积累价值、故在此阶段经济关系较为简单:这时作为国家仅需要通过簿记核算其财政收支状况及其结果,为考察“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服务;而民间商业与手工业也只需要通过单式簿记核算其收支。以便在收支相抵中求得收大于支这一所企望的结果。古代数学家正是从记帐、算帐、报帐、用帐与服务相结合的角度,作出了“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结论。这一定义仅仅表现了簿记的核算职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方面均未涉及到会计的监督职能,所以它所体现出来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核算工具论”思想,是人们最早关于单式簿记本质的认识。 (二)管理工具论 随着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复式簿记在早期的金融业、商业等行业的应用中渐自成长起来,并最终在核算中取代了单式簿记的地位。这时,人们对簿记职能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问世,改写了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它标志着由古代会计进入近代会计发展时代。16世纪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世界进入到资本主义统治时代。而从18世纪60-8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及至到19世纪这场由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类又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在此几百年间,一则,学者们通过复式簿记在公司经济管理中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作用,将家计与公司簿记分离开来,并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自此得以独立;二则。在市场经济体制支配下的各类股份公司逐步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此时,在权益成为管理所关注目标的同时,人们已进一步认识到簿记对于公司管理的作用;三则,由于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协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在公司内部管理中,逐步把加强成本核算作为加强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正是由于成本核算问题而引发,使学者们不仅明确认识到簿记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而且成本问题也逐步成为人们由簿记思想认识阶段向会计思想认识阶段演进之导因,进而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会计界完成由簿记发展阶段向会计发展阶段转变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此外,由于会计师事业的兴起及其社会性功能作用的展现,也相关地向社会显示了簿记工作在社会经济及公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人类的会计思想与理论由“核算工具论”转变为“管理工具论”。使“管理工具论”成为在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占支配地位的思想与理论。 把簿记看作管理的工具,认为它是为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服务的观点,最初可以从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一书中看到。他认为簿记是商业经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在管理资产及所有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商人欲求经营之顺利便离不开复式簿记。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学者克朗赫尔穆(F.W.Cronhelm)在《簿记新法》一书中曾作出这样的结论:“簿记,乃是通过记录财产,随时反映所有者的资本全部价值及其组成部分的技法。”这里尽管作者依旧看中簿记之技法,并仅仅强调簿记的反映作用,然而,他却明确指出簿记与体现所有者权益相关联,从这方面已体现出簿记的管理功能。此后,又有美国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福斯特(B.F.Foster)在《复式簿记解说》一书中所作的类似结论:“簿记,乃是反映全体价值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价值方法,是记录财产的技术。”这类观点对其后出现的“技术(艺术)论”有着直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工具论”这一在复式薄记时代占支配地位的簿记思想,其影响极为深远,在20世纪现代会计发展中,西方会计界关于会计定义的几种主要派别,与其均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其在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中的影响更为深刻。那里的教科书中明确写道:“核算是一种工具。”“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50年代,这一理论被引入我国,成为直至70年代在我国占支配地位的一种思想及理论。究其原因,“管理工具论”之所以在上述国度复兴,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会计实体是国家而非独立核算的企业,故在客观上,无论政府会计还是企业会计均是实行计划管理的工具。 (三)技术论与信息系统论 历经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一百多年旷日持久的探索与在渐进的历史过程中进行革新,如前文述及,终于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完成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变——由簿记时代进入会计时代。到20世纪30—40年代,世界又进入到以新技术革命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时代,从40年代开始,“三大”(即大科学、大工程、大企业)发展态势的出现,从此“使科学研究和生产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始了科学社会化、技术社会化、管理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以及生产社会化的新阶段。”信息化经济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这一背景变化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决策论”影响之下,以及在经济管理界酝酿、设计与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产生了旨在揭示新历史时期会计本质的“两论”——技术论与信息系统论。现就“两论”出台的情形及其内容分述如下: 1、会计技术论 对“会计技术(Art)论”,我国不少学者将“Art”译为艺术,并依此将这一学派称为“会计艺术论”学派。从本质上考察,会计不能列入艺术之列,只能讲它在计算帐目、汇总帐目、求取平衡,以及表现在会计报表中对各科目的组合方面显示出具有一定“艺术”形态的技巧或技艺。因此,部分学者将“Art”译为“技术”为妥。194l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A)所属会计名词委员会的《会计名词公报》第1号《复查与提要》(RevieW andResume)指出:“会计是一种技术(Art),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其后该委员会又于1953年了第43号《会计研究公报》(ARRs)重申会计是一种技术。可见技术论仅强调会计的反映职能,并据此强调它的服务性作用,认为会计工作重点在于分析或说明财务成果。正如前文中所讲,现代“技术论”与历史上的“簿记技术论”在思想与理论上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又结合现代技术的应用扩展与充实了新的内容,最终在对会计本质问题揭示上自成一派。在80年代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中亦明确写道:“会计是分析和说明经济数据的技术(Art)。”同期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第三卷中也写道:“会计是记录、分类和汇总企业交易与说明其成果的技术(Art)。”刘炳炎教授曾指出:把会计仅仅看作是纯技术的工作是一种偏见,因为在一些美国人当中只承认纯理科学和自然科学,从而把会计只作为一种技术。从性质上考察,“会计技术论”是以往“管理工具论”思想的变态,它依旧把会计的本质认定为管理的工具,仅以反映的职能作用为管理服务,在思想和理论上并没有质的变化。《美国百科全书》在阐述前文所引会计定义的同时,又作出这样的具体解释:“在企业,会计贯穿于每一活动之中,并且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而提供服务。”这便足以说明“会计技术论”学派在思想上与立论方面的本质所在。 2、会计信息系统论 为阐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成因,首先必须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导因,这将使我们明显地看到以往对这一学派的研究存在的片面性。 “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产生,大体上受三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之启示。最初,在部分公司中计算机部门“相当于会计部门的一个延伸机构,它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工薪帐单、财务报表和总帐。”其后,人们便渐自“把计算机看作公司严密管理资产的一种信息工具。”这种电子计算机实践对“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其次,是公司管理部门与管理学者、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的直接影响。现代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促使科技工作者与管理工作者考虑到实现管理过程中的人机结合问题,其中必然涉及到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取得中的人机结合问题。正如美国商用机器公司的特德。加维伊所讲:“为了管理复杂事件的需要,我们强调建立一种信息系统计划,它也是企业计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这计划中公司会计部门被吸收参与这一工作,从而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产生还受到管理会计发展的影响,1950年4至6月英国会计管理考察团赴美国对五十多家大中型企业和哈佛等著名大学,以及几个主要会计团体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于当年10月写出了《管理会计》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管理会计是以帮助管理当局制订政策和控制日常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式来提供信息服务的。”1965年1月,英国还将1931年创立的《成本会计师》期刊改名《管理会计》;著名会计学者莱昂德。R.艾米曾在刊物上指出:“向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并指导其行动,至少同外部报告同样重要,而且,这个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日益重要。”他还强调指出:在当时“为决策提供信息方面是会计师最薄弱的环节,但从战略上说,这是最重要的任务。管理会计着重阐述会计人员必须向管理当局提供有助于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可见,从管理会计角度所提出的会计信息问题对于引发“会计信息系统论”学说具有何等重要之影响。 上述表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缘起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历史导因。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在研究中不致于曲解它的本意,才能从会计本质内容的内在规定性方面洞察这一论断的历史局限性。 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关于会计信息方面的论述较之上述英国考察团所写报告要晚几年,他在1953年才指出:“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又讲:“会计的显著目的在于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某种有意义的信息。”1966年在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基本理论说明书》中指出:“从本质上讲,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既是一个经营实体一般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又是信息概念范畴中的一部分。”这一提法在70年代己为相当一部分学者所认同,并为大多数会计工作者所接受。1970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1957年由AIA改为此名)也改变了它在40年代“会计的性质是技术”的提法,而在公报中指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它的职能是提供有关经济事项的定量信息。该信息主要是财务性质的,而且是对经济决策有用的。”这份公报强调信息服务,并在信息服务与经济决策之间建立了必然之关系。至70年代,由美国学者西德尼。戴维森(SidnyDavidson)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在序言中指出:“会计是个信息系统——一种用来将一个企业或其他实体的有意义经济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这种观点历经80—90年代,已成为在世界会计界占主要地位的一种论说,其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 从总的方面考察,“会计信息系统论”较之“管理工具论”、“技术论”的进步在于:一则,它迎合了时代潮流,引入“信息系统”这一科学概念,从人机结合方面突出了会计反映这一功能性作用;二则,它明确并强调了财务会计信息对于公司经营决策的有用性与必要性,并从服务方面突出了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此外,这一学派从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方面来认定会计方法改革的方位,使现代会计方法体系与电子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必须指出,从根本上讲“会计信息系统论”所强调的依旧是会计的反映职能,所肯定的也依旧是会计的服务性功能作用,即使在确定财务会计信息与决策的关系方面也依旧是从被动方面认定的,而未能体现会计的能动作用,所以,说到底它与“技术论”一样均未跳出“管理工具论”的圈子,仅仅体现为对以往“管理工具论”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在阐明“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这一基本观点的同时,又直言不讳地把现代会计说成是由过去简单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工具“,这一事实便是反映”会计信息系统论“依然囿于”管理工具论“圈子之内的最典型的例证。 纵观以上从古至今人们对会计职能认识的演进史,以及人们在认定会计职能的同时对会计本质问题的揭示,使人不得不作出这样一个惊人的结论:在众多会计名家及著名会计团体的笔下,会计从来都未曾摆脱过作为“工具”的命运,无论会计环境发生着多么重大的变化,会计都始终被看作是纯粹服务性的工作,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行为,从始至终处于作为“工具”的这个社会位置之上。面对这一令人深思,甚至被人熟视无睹的奇怪现象,使人不能不产生一系列的思索:产生这一怪异现象的根本性原因究竟何在造成这一怪诞现象体现在人们思想认识与理论研究方面的误差究竟又出自何处在会计界是否有一部分人一直处在一种自惭形秽的状态之中,还是生在山中无甲子,不知世上己千年这些正是下文将试图探索的问题。 二、经济管理学家眼中的会计“庐山真面目” 检索大量有关经济管理的文献,可以同样惊人的发现,那些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们从来就不从“工具”的角度来评价会计,他们的观点甚至完全与一些会计学家相背离,以其所论、所云相较量,会计界中“工具论”者便陡然显得黯然失色。 美国著名学者克劳德。小乔治(ClaudeS.George)在评述考古发现的史前“帐单”时指出:在五千年以前的苏美尔人文化中所发现的世界上某些最早的书面文件,是管理控制实践的证明。同时,他认为那些祭司向所谓的“神”提交的财物保管帐目其本身便是“一种管理控制实践。”据此他还断定当时苏美尔人已认识到“进行管理控制的必要。”在这方面他与英国著名史前考古学家柴尔德(V.G.Childe)所作结论相同,而柴尔德又进一步强调那些史前“帐单”所体现出来的意义还表现为人类知识上的一次革命,而制作“帐单”的人本身便处在管理的位置之上,他们为“管理日益增长的收入的任务……必须设计出更好的办法来。”在经济管理学划期中,经济学家们把第一阶段古代史(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600年)划期的首要标志确定为“通过薄记来掌握和计量个别的社会关系。”并明确指出:对于经济管理学来说必须充分评价复式簿记的意义。他们认为:复式簿记与帕乔利关于复式簿记的著作“把商人的私人家政(计)与商人的经济管理分离开来,依据复式簿记使商人的经营管理独立起来。资本主义企业就是这个进程的结果。”由此可见,经济管理学家与考古学家们一开始便从管理的方位上来评价原始计量记录法与单式簿记,并对复式簿记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予以高度评价。事实上,他们已把簿记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 19世纪下半叶,在人类努力创造条件实现由簿记向会计转化的前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版)中,以高瞻远瞩之伟大气魄对“簿记”之重要性、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的论断:“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马克思是把会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这个历史动因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分析并作出这一科学论断的。一方面,表明社会经济越是向更高阶段发展,生产与市场的关联关系越是紧密,公司内外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越是复杂,会计的地位与作用便越是显得重要;另一方面,则表明会计具有“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之职能,既反映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将客观经济现象如实显示出来,并作出相应的结论,而又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发挥控制性功能作用。可见,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与”管理工具论“毫无相涉之处。 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一些跨世纪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又可以进一步看出他们对会计社会地位与工作地位更切实、更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指出:“一个合理的资本主义企业,就是一个附有资本会计制度的企业,也就是根据现代薄记和结算方法来确定它的收益能力的一个机构。”他还指出:“资本主义存在最起码的先决条件,就是把合理的资本会计制度作为一切供应日常需要的大工业的标准。韦伯讲的”现代簿记“即现代会计。他既强调簿记的技术,又强调规定技术操作的标准——会计制度,既说明簿记在确定企业收益中的作用,但又指出这种作用并非仅仅是技术的、服务性的,而是具有重要管理意义的。显然,这是一种公正的评价,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观点。 与韦伯同时代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不仅明确把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区别开来,而且相关联地确定了它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法约尔认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由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与管理活动六大部分有机组合而成,而其中的管理活动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大要素。他还指出:财务活动的基本目标在于资本的筹措与应用,而会计除具有核算功能之外,还直接与管理相关,诸如会计组织、制度,以及成本控制等,它既体现了经营与管理之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在公司经营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及会计与其他活动结合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司的管理行为之一。而这一点却正好在一些会计学者眼里出现了视觉上的误差。 与以上两位学者齐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Taylor),被誉为“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这位跨世纪的优秀人物在现代公司管理中确立了:“现代成本制度”。并在这一制度中充分体现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与实行“预算控制”的精神,以及具体进行计量、考核的基本方法。泰罗不仅从工程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方位观察管理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实践中认定了进行“预算控制”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他将会计纳入公司的管理活动,并开辟了由财务会计扩展到管理会计的通道。在泰罗之后,又有很多工程师在“管理会计”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1937年出版的由美国管理学家卢瑟。古利克(Luther Gulick)与英国管理学权威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fUrwick)合编的《管理科学论文集》,将自法约尔以来的有关管理职能方面的论说加以系统化,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大职能,在论及“预算”职能时,他们认为,在这一职能中应包括财务计划与会计控制等重要内容,并将会计纳入整个管理活动之中,从管理的角度认定了会计的职能。 最后,本文还要提到的是德国经济学家古藤伯格(E.Guten berg)在《管理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于财务与会计地位之认定与作用之评价。古氏之作分为三论,第三卷为《财务论》(1969年版)。论说中把筹资、投资、生产、成本、销售、会计等关键性管理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财务与会计,尤其是成本控制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他的理论对其后财务与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此等等,经济管理学家们笔下的会计,在经济世界里显示出一种重要管理能动力,无论它在理论上的位置,还是在实践中的位置都始终与经济管理关联在一起。无论是从那荒远时代去探索会计的历史起点,还是在当今信息经济发展时代考察现代会计的状况及其发展态势,他们都把会计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确认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管理的发展始终相辅而行的关系,并且随着经济之演进使会计与管理渐自融为一体。可谓识得“庐山真面目”。相比之下,为何在会计职能作用认识与会计本质揭示方面,经济管理学家与一些会计学家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为何在研究结论方面存在天壤之别在此,试从以下几方面考究其原因: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86年,美国科学管理的先躯亨利。汤(HenryTowne)发表了题为《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的著名论文,作者指出经济管理与工程管理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他认为工程师具有的知识应当扩大到经济管理范围。这一思想认识影响了包括泰罗在内的许多工程师,促使他们把工程技术问题与企业管理问题,乃至会计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这既是20世纪初工程师们得以在“管理会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能站在全面管理的高度来观察会计,并最终确定会计在公司的管理工作中完全可以发挥能动作用的重要原因。然而,会计学者与会计工作者则往往局限于会计范围之内来认识会计、研究会计与评价会计。这样,他们更多地看到的或体验到的是会计的服务性作用,从服务方面所认识到的则只是会计的反映职能,从而忽视了会计在公司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站在会计与经济管理、科技管理的结合点上居高临下的看待公司管理中的会计问题,自然也不能从全局上来确定会计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同时,至现代社会,在文理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相互长入之际,他们中的一些人知识面日益狭窄,观察会计问题的视野已处于近视状态,也就依然沿着传统之路走下去,大体上是就会计而研究会计,以致最终导致不识现代会计“庐山真面目”之结果。 (二)单纯从“会计”词意上或将“会计”作为一种纯技术工作,来认识、研究会计基本职能与揭示会计本质上的失误。 会计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与职业道德素质人的工作,尤其是进入近代社会后,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在智能方面有着更高要求的管理者的工作。从本质上讲,会计人员本身便是管理者,他们所从事的是管理者的工作。同时,无论在企业中还是在政府部门,会计管理者又归属于一定会计组织部门,并以一定的法律、制度作为他们工作的依据与行使管理权之保障。他们的会计思想受着经济环境、科技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历、资历与理论、技能又决定着他们的管理能力及其在管理组织中的地位。以上便是考察、研究会计职能,揭示会计本质的依据或出发点。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把“会计”作为一个名词或一项技术工作来看待,便必然在结论上产生误差。经济管理学家们之所以能识其“庐山真面目”,其重要原因便在于他们总是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从会计工作与会计组织部门、会计法制、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与手段相结合的一体化方位上来认识会计;而会计学者们却总是从会计的核算技术与服务性作用方面,或是从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方面,或是从“会计”词意方面来认识与评价会计,由此便在结论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种体现在所作结论方面的差异,是全面看问题与片面看问题的区别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后者只看到了现象,而前者看到了本质。 (三)经济管理学家从会计与科学管理关系的一致性方面看到了会计的特殊性;而会计界的不少人只从形式上看到了会计的技术特性。 从前文所引史实中可见,经济管理学家们从会计的反映职能方面看到了作为技术的会计,而同时又从控制或管理职能方面看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会计。会计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至现代社会及至未来,作为科学的属性方面,它融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日益显示出作为一门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的特征,而作为技术它又将历史上形成的方法、技术本体系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为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同时,它又在理论上包容了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等管理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相关理论,使它又将具有综合性科学的特征。那些会计学者们却一直是从会计的反映职能方面确认其技术性,然后仅仅从技术性方面看到其服务作用,最终在服务方面走到尽头,在终点的地方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工具”之结论。 1980年,会计学家史蒂夫。洛尔(Steve Lohr)发出感叹:“会计过去从本没有受人尊敬的形象。”中国过去的一些同行与他有着一样感觉,在电影、戏剧及不少小说里所见有关会计的人物大都是些不幸的形象。这种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与近年来中国人对会计的看法已大不相称。然而,记忆犹新、阴影犹在,“会计工具论”依然在全世界泛滥成灾,洛尔之哀叹正是他的那些同行们造成的。可以讲,正是这支庞大队伍里的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有损自己的形象,降低了本职业的威望。当今,在现代会计环境这面巨大的镜子面前,该是我们认清自己形象的时候了。 我们认为,用任何方式表现出来的“工具论”理论都是不能成立的,“会计工具论”应当在世界上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应当看到,只有消除“工具论”在世界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方能为现代会计正名,方能为现代计奔向二十一世纪从思想上、理论上扫除障碍。 三、会计本质与职能问题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世界会计界在会计职能研究与定义的阐述方面,有其杰出代表者。如英国的劳伦斯。狄克西(Lawrence Dieksee)、弗朗西斯。皮克斯利(F.W.Pixley)等人在完成由簿记向会计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并在会计理论建设的最初阶段作出了突出贡献。也许由于他们通常是站在公共会计师的位置上来审视会计,并且由于他们对与会计存在血缘关系的审计有着精深研究的缘故,所以他们一开始对会计地位的评价便是客观公正的。正如迈克尔。查特菲尔德(Michael Chatfield)指出的:狄克西、皮克斯利等对现代会计思想的影响远比现在活着的任何人都大,他们正是在由会计实践发展到会计理论之时出现的人物,并且把握住了未来的会计师建立公认会计准则的历史时机。此外,在德国也可看到一些与狄克西等同时代的、齐名的会计学家,如雪尔(J.F.Schar)、伯利纳(M.Berliner)、霍格利(Fridrich,他们在会计学建设,明确会计在管理中的地位方面做出了同样突出的贡献。 从揭示人类会计思想演进规律方面来考察会计中的问题,查特菲尔德指出:“古代世界所遇到记帐、控制和检查之类的问题,在许多方面与现代有共同之处。……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调查受托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内部控制成为所有古代簿记制度的主要特征。”这是从史学的研究方位考察会计问题所作的结论。 在中国,70年代末期以来,会计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与对会计本质的揭示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中国学者即使在引进诸如会计信息系统论之类的理论时,也是从再认识、再研究的角度出发的,并且在研究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是值得加以肯定的。 (一)“会计信息系统论”在中国的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自80年代引入中国,并经过一些著名会计学家的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论断,从而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的片面性,使这一论说得到发展。其基本贡献在于: 第一,从管理的角度阐明了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如葛家澍教授等人所下定义:“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第二,在通过对会计所下定义揭示会计本质的同时,又相关联地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与“控制”两大基本职能。葛家澍教授等人认为会计“在企业和各单位范围内,主要用于处理价值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与此有关的信息,起反映职能,上述数据与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又能起监督、预测、规划和分析评价等控制职能。会计的上述两项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事实上这一论断已将“会计信息系统论”同“管理工具论”、“技术论”区别开来。 第三,从宏观经济调控与宏观经济控制总体系研究方面相关联地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及其作用问题。如裘宗舜教授等人指出:“现代会计是一个财务、成本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却是“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经济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它与宏观经济决策密切相关。由此,便改变了以往将会计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公司方面的观点,从而将其作用扩大到公司以外,并最终与“国民经济总控制系统”建立起必然的关系。这是很值得肯定的进步。 (二)“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历史贡献 1912年,围绕“管理经济学”的建立,德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论战,其结果宣告了持传统技术观的私家经济学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管理经济学的建立。从导致这一转变的理论建设原因方面讲,人们不仅认为当归功于德国经济学家“施马连巴赫(E.Schmalenbach)在动态资产负债表论、成本核算论、公司金融(财务)论等方面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而且应归功于在簿记、会计、财务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些进展是“管理经济学”得以建立的重要依据。此后,日本学者铃木英寿又进一步研究了“管理经济学”的历史划期,在他划分的六个历史发展阶段中,与簿记、会计发展相关联者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簿记理论时期”(1900年前后);第二阶段“资产负债表理论、成本理论、核算制时期(1920年前后)”。因此,成本理论、财务理论、核算制,以及有关企业经营成果形成方面的理论最终便“成为管理经济学的一个主要领域。”如果再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管理会计”的命名,并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的产生,便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围绕会计与管理的关系问题,科学家、工程师,经济学家及部分会计学家们的认识开始出现趋同之处。至4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在管理经济学研究方面开始由经济实证转入理论化时期,这时企业财务不仅成为这一领域里的研究重点,而且通常把财务与会计问题联系在一起认定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受管理经济学理论的影响,50年代在美国产生了“管理经济会计学派”(Managerial Economics and Accounting),其基本理论明确地揭示了会计与管理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就中国出现的“会计管理活动论”学派而言,无论该学派是否在立论方面受到国外相关学派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我们都认为该学派从实质上揭示了会计与管理的关系,其理论的立足点是正确的。 1979年12月,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学者们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1981年2月,在财政部印发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纪要》中最早使用了“会计管理”名称。1982年8月,杨纪琬、阎达五教授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论“会计管理”》的文章,正式提出“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这一论断,并指出:“会计的职能总是通过会计工作者从事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活动实现的。他们提倡在中国使用”会计管理“概念。1983年2月,阎达五教授撰文指出:”会计管理的内容是价值运动,会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和控制。1983年6月,成圣树教授等撰文指出: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有组织,具有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基本观点反映了对“会计工具论”的否定,它是我国进行会计改革以来,体现在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是因为:其一,这个学派认定了现代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它在国家经济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会计改革的思想基础;其二,这个学派把对会计本质的揭示与对现代会计基本职能的认定结合起来加以表述,明确了会计的反映与监督(控制)职能;其三,这个学派明确了会计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能动的,从而从根本上与“工具论”、“技术论”区别开来;此外,他们认为会计的本质性含义与职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强调对会计的认识与研究应破除“终极论”的观点。 (三)会计控制系统论 杨时展教授指出:“现代会计是一个以认定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为目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系统。这一定义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揭示了现代会计的本质。首先,定义阐明了会计基本目标在于认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一内在的,并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其次,又在确认受托责任目标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会计是个控制系统这一关键性问题,使人明确地认识到受托责任这一目标与会计控制系统的结合,便是现代会计内涵中显示其本质的问题,而现代会计的主导性职能是控制;此外,又明确了受托责任与决策的关系。应当注意,以上三个方面所揭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概念上的,而且是从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程序上体现出来的。杨时展教授在会计本质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方向,在会计基本理论建设上将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可见,中国十多年来的会计改革,在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革新中已见显著成效,它产生了已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就会计本质问题研究而言,它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体现了中国会计发展对于世界的贡献。 四、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 在第一个问题的阐述中,笔者强调了会计环境的变化决定着会计职能变化这一基本观点,并表明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会计的内涵与外延两方面都同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直接影响到会计的本质性内容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着一代会计学者的思想,使他们在新的思想支配之下就会计的定义作出新的结论。在现代会计发展阶段,当如何认定会计的基本职能,明确会计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应当如何从定义上科学地揭示现代会计的本质,这是本文在最后一部分中所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会计历史演进中管与算的关系 在史前时代便可发现,原始人所作的刻画符号,一开始便与管理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即使那些栩栩如生的动物画图也“并不是一种神秘的‘艺术冲动’的表现。……也不是专门的寻求那种乐趣,而实是为的一个严肃的经济目的。”尽管人们在这个阶段对生产关心的程度不同,然而,事实却表明,人们一开始所进行的计量与记录便出自对经济进行管理的动机。进入文明社会后,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逐步构建起来,它体现了官厅会计的历史贡献。除簿记方法之外,为贯彻“量人为出”之制,统治者组建了财计组织,颁行了财计制度,最终形成了簿记组织、簿记制度与簿记方法相结合的簿记工作格局。故在此阶段,人们所关注的或认识到的只是簿记的核算职能,认为簿记是为维护国家财政收支服务的工具。然而,这时客观上与簿记核算职能并存的还有簿记的监督职能,簿记工作还起着监督国家财政收支实现的作用,只不过在此期间,簿记的核算职能处于主导地位而已。 由单式簿记阶段演进至复式簿记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货币经济萌芽、演进密切相关。正如韦伯所指出的:当“合理商业终于在整个经济生活范围内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一个领域,在这领域内便首先出现了数量的计算。他还认为:”在贸易由群体进行时,为了清算帐目就必须有精确的簿记。“而在单式簿记时代的簿记错误很多,即使从最近的由”佛罗伦萨留传下来的那些用文字记数的演算,竟错误到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的程度。“所以,韦伯把复式簿记称之为”真正的簿记“,是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考察簿记与资本主义性质商业的关系时,韦伯认为:”簿记(复式簿记)是在贸易组合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在早期出现的一批家族性质的公司里,由于公司簿记与家计混为一体,故这类公司的帐目最初是”一笔糊涂帐“。直到帕乔利的《簿记论》问世后,这种情形才大为改观,家计与公司簿记逐步严格划分开来,理论与实务统一起来,簿记在公司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也突出起来,人们开始认识到管与算结合的意义,进而认识到薄记的反映职能与监督职能同等重要。经历产业革命,在20世纪进入信息经济发展时代后,人们在管算结合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又逐步认识到在管理与核算之间,算是基础,是手段;管则是目的,管处于主导地位。 总起来考察,在会计发展史上,自从有了会计的算,同时便有了会计的管。会计的管不可以脱离会计的算,而会计的算又始终是围绕会计的管理目标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既不存在脱离管理而独立存在的算,也不存在脱离核算而独立存在的管。由会计环境的变化及人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相对而言,在古代社会里,通常认为簿记以算为主,以管为辅;至近代社会,人们将管与算并重对待,提倡管算结合;而进入现代社会发展阶段之后,人们又逐渐从会计对于管理的能动作用方面认识到,在会计的基本职能方面,当以管理作为主导方面,而核算仅起辅助性作用了。 (二)论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控制 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会计的发展不仅与管理发展的历史动因相同,而且它们在发展中又是同步的。人们也是从揭示管理的实质出发对管理下定义,一般认为经济管理是针对人力和资源的结合,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所包含的内容,与会计存在的意义至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这一定义明确了会计控制的对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并对会计控制提出了要求,要求会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参与对一个经济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另一方面,管理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又集中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自然这也是会计控制所追求实现的目标。从总体上讲,以上两方面包含着某一单位的经营管理向会计工作者所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即要求作为管理人员的会计工作者必须承担他的岗位责任——受托会计责任。 当簿记还作为一种附带工作之时,其会计责任体现于整个经济责任之中,尚未成为一种专职责任。当会计专职出现乃至会计组织部门产生后,便出现了受托责任;井在官方形成了受托责任制度,在民间则出现了体现受托责任的“人簿记”。至近代,当股份公司从家族公司形态中摆脱出来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科学意义的受托责任才得以明确、普遍地体现出来。泰罗强调公司中的“岗位责任”,而法约尔则把责任与权力统一起来,他指出:“对责任的畏惧,恰如对权力的喜爱”,而有其权便当负其责。韦伯则把责任、权力体现在组织部门建设之中,从组织上明确了包括会计部门在内的作为一个管理组织的责任。至现代会计发展阶段,正如杨时展教授所指出的:“受托责伍‘已成为现代会计控制中的核心问题了,在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中,人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现代会计的目标在于认定管理中的受托责任,现代会计工作者的使命在于履行受托责任。在市场经济下,认定经营者的责权利,维护所有者权益,以及实行科学、严格的会计控制,是履行受托责任的集中体现。 正是从现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出发,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市场经济下会计所担负的重大经济责任出发,笔者认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归纳为反映和控制,而为了达到反映与控制的目的,现代会计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它的两大工作系统,即会计的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 1.会计的反映职能与系统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遵照公认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正确地、全面地、及时地、系统地将一个会计实体单位所发生的财务会计事项表现出来,并通过科学的分类方法,将不同性质的会计事项分门别类的、集中的表现出来,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本质之目的;会计的反映职能在客观上体现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具体体现为两个基本工作阶段:一是信息确认阶段,通过这个过程进行信息筛选,去伪存真,将虚伪假冒及失准的信息揭示出来,清除出去,为整个优化信息的过程奠定基础,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为决策提供有用的、能确保决策正确无误的信息。二是核算工作阶段,核算过程包括制证、计量、记录、归类、组合、测试、编表等环节,这个过程体现为对若干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诸如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标准、设置帐簿,会计科目在分类中的应用,以及在编报前应用平衡公式进行测试等。可见,以往把会计的反映职能与会计核算等同起来对待有失片面,应当注意,在会计信息系统工作过程中,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应当把财务会计信息确认放在重要位置上。 在信息经济发展时代,电子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最终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理所当然地将财务会计系统包括其中。把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与财务会计方法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便形成了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而这个系统又自然而然成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除上述环节外,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还应包括信息储存与信息输出两个环节。这样,便把确认、核算、信息应用三个阶段结合起来,而后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既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实现了人机结合,而又使所取得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可分解、可传递、可交换,以及可供管理者、决策者选择使用的信息。由此,通过这个系统便可达到行使会计反映职能之目的。 现代会计的反映职能是现代会计工作的基础,它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又是会计部门参与决策的依据;它既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又服务于投资者,以及与企业工作相关的财税、金融及审计部门;此外,财务会计信息的另外一个突出作用是为会计部门的会计控制工作服务的。故可以看到,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理解会计的服务作用,这种服务作用也决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的。此外,应当明确,无论从人机结合的角度,还是仅仅从会计工作者在信息确认环节所体现出来的作用考察,都可以看到会计的反映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会计的控制职能与系统 就现代会计的反映与控制两大职能的关联关系而言,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作用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 追溯历史,人类会计控制思想的产生与从会计控制方面认定会计的职能,起始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阶段。其主要历史原因,是在此期间社会生产由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的演进,具体表现集中在“成本控制”思想、方法及其理论的萌芽方面。1436年在威尼斯建成了为制造兵舰服务的造船厂,史称威尼斯兵工厂。该厂成立之初便采用了复式簿记、到15世纪中叶就已经有了“早期形式的成本会计。”在16世纪,该厂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由于它开始采用控制与分权管理的办法,在工厂生产控制中已形成了由人事管理、部件标准化管理,以及“会计控制”、“存货控制”与“成本控制”组合而成的基本内容。从成本控制方面讲,当时已经把成本范围界定为“固定费用、可变费用和非常费用”三种,其控制细致程度已达到对于进入和离开造船厂的每件财物都要进行详细记录的地步。 历经产业革命阵痛之后,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会计控制”成为“工厂制度”建立的一大支柱,这时工程师与管理者都认识到“动力传动的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但也提高了对资本的要求和资本成本。”他们还认识到必须通过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本来控制资本成本。“这样,到18世纪与成本控制问题乃至整个会计控制问题相关联,人们开始把财务控制作为管理的一个重点,正如小乔治所讲:在英国的那些工厂主心目中”财务是他们的王国。“正是从财务控制出发,人们充分认识到”新的簿记制度在控制方面的价值。“同时,在18世纪,人们也已认识到预算在经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进入19世纪后,英国博尔顿—瓦特父子公司索霍铸造厂便在管理中”制定生产标准、编制生产计划、部件标准化、成本控制应用、成本会计……“,其中以计划与成本控制作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后,成本控制也在美国制造业中播下了种子,并出现了由管理学者惠特尼所制定的”成本会计制度。“至19世纪末,人们在经济控制中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建立管理控制组织,实现科学的组织控制方面。20世纪初在美国企业中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在大中型企业中出现了由”会计控制长“(Controller)主持的会计组织部门及由”财务控制长“(Treasurer)主持的财务组织部门,从而这种组织格局又将计划(预算)控制、成本控制、会计制度控制等内容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了会计控制的实质性内容。进入市场经济中的信息经济发展时代后,人们便在研究”管理控制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与电子计算机结合方面考虑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问题,其中尤其是着重研究解决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问题;而另一方面在相应考虑”会计控制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考虑到现代会计的这两大系统之间的协同关系处理问题。美国学者安托尼(Anthony)把公司中的控制划分为”业务控制、管理控制和战略控制“三种,其中又将会计控制纳入管理控制之列。同时,以上三种不同的控制,需要三种相应的不同信息,其中进行会计控制所需要的信息自然来自于会计信息系统。这方面我国学者也有同样的认识,并且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在涉及会计信息系统为会计控制提供信息依据方面,会计学者莫德姆。拉曼(Mawdudm Rahman)与莫里斯。海拉第(Maurice Halladay)明确指出:”会计信息的支持确定了企业中会计控制所能达到的范围:当企业需要控制系统,并明确所进行的控制要达到的目标后,他们便要在会计信息系统上投资。“ 由此可见,人们对会计控制职能的认识取决于会计环境变化中的四大要素:一是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二是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三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的革新;四是现代会计文化的发展,电子计算机与会计的结合应用等。事实表明,由以往“反映—监督”(或核算、监督)职能向“反映—控制”职能的演变是客观环境变化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在现代会计发展阶段,会计通过两大并存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显示其职能作用,通过前者体现其反映职能,而通过后者行使其控制职能。反映是实行控制的基础,控制则是现代会计的目的或“落脚点”,故在两者之间会计控制职能处于主导地位,它体现着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性进步,显示着现代会计的本质。以下围绕现代会计控制职能方面的问题,试作进一步分析: (1)会计控制职能的涵义 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是现代会计控制的对象与目标。从控制对象方面讲,它表现为对一个法定的会计实体进行控制。如果这个实体是指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由于这种企业是由处于经营管理系统中的若干岗位或环节组合而成的,因此,为行使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控制权力,并履行其受托责任,便自然而然要按这一专职岗位设置会计组织部门,由其具体组织会计控制工作。这样便把会计的岗位职责与权力统一在一起。从现代会计控制工作所立定的管理目标方面讲,它集中体现为这个会计实体的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并且是这个实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里,如果再把会计控制的对象与所确定的管理目标统一起来加以认识,便可作出这样的结论:现代会计组织部门为实现其既定控制目标,以法制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一定科学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与现代化手段,充分履行自己的受托责任与行使管理权力,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与财务活动过程遵循经济活动规律及其经济活动规范运行,这一工作过程及体现在这一工作过程之中的能动管理作用便是“会计控制”。 其次,从现代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方面考察,它应当包括以下六个基本方面:一是财务会计控制与管理会计控制;二是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参与经济决策;三是会计部门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进行控制,诸如在执行财务计划中体现出来的计划控制,以及进行成本控制等;四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即通过对优化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控制,防止信息失真;五是就现代会计而言,已由侧重利用内部信息施行控制转向从管理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以及来自外部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控制。同时,现代管理会计亦由以往固守传统的财务成本控制转向作业成本控制;六是现代会计控制还应包括内部审计控制等内容。 再次,现代会计控制的基本依据与指导思想。现代会计控制所持依据已超出财务会计理论与管理会计理论的范围,它实行控制的依据已扩展到现代经济控制理论方面,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等。围绕经营管理与决策问题,在充分发挥会计控制作用中还应当明确:“有效的控制必须是科学的系统的控制:系统的控制必须是把握优化信息的控制;优化的信息必须通过科学的系统方法取得。”同时,现代会计控制的指导思想又应是实行全面控制,即这种控制应在时空关系上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在一起,把事前、事中与事后结合在一起;同时,应把微观、中观与宏观控制结合在一起。 (2)现代会计控制系统的构成 现代会计控制系统包括经营循环控制与决策过程控制两个分支系统,这两个系统与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合,便成为处于自动控制状态,并与会计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科学的控制系统;经营循环控制系统包括市场、计划、过程控制、成本、库存、价格、行销、内部审计八个控制部分,其中过程控制又包括设计、采购、投入、产出、质量、储存、计价、运输、销售及盈亏等环节。而决策过程控制则围绕参与决策和本部门自身的决策进行,由以下九个运行环节构成,即预测、分析、决策。计划、建制、审核、检查、监督及追踪决策等。 以上两大分支系统不仅体现了全面而系统的控制,而且突出了成本控制这个核心;不仅从参与决策方面体现了会计的能动作用,而且突出了现代会计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能动作用;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作为控制起点,以计划作为指导的“市场第一、计划第二”的思想,而且体现了对全作业过程的控制。同时,从决策过程控制这个系统的建立中可见,会计的监督作用当涵容于会计控制之中,它只是实行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不能在对现代会计职能的表述中,以监督取代控制,把会计控制职能局限在监视、考察与督促方面。倘若如此概括现代会计的职能,便会在现代会计本质揭示方面出现片面性,并影响到一系列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 当然,在会计控制系统建设方面,目前还远远不如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其中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关于揭示现代会计本质的定义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把问题集中在以下这个重要观点之上:进入现代会计发展阶段后,现代会计在其工作的组织运行过程中,显示出两大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职能,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加以体现的;一是控制职能,是通过会计控制系统加以体现的。这两大工作系统都体现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前所述,在这两大职能中,前者起控制基础作用,后者起主导性控制作用,后者是现代会计工作的落脚点;在两大系统中,前者不仅通过技术性功能作用为企业的决策者及企业内外部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而且还直接为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控制工作服务,而后者则通过充分利用前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并最终在经营决策方面体现现代会计的地位与作用。事实上,体现于现代会计两大职能、两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已涵容于上述内容之中,如经济效益目标揭示问题,货币计量手段应用问题、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一定程序的优化问题、资金运动问题,以及受托责任关系问题等等。故依我之见,在揭示现代会计本质,为现代会计下定义时,便勿需在内容中一一加以表述。基于此,试对现代会计定义作如下概括: 现代会计一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 笔者认为作为会计的定义,它既须体现会计的对象、职能、目标、意义、地位、作用,还须描述会计控制的范围。会计定义便是这些内容的抽象性概括,它集中说明会计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些与揭示会计本质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上述定义中强调了六点:一是强调了会计管理者这个工作的主体;二是突出了两大系统进行协同运作所显示的功能性作用,在其中涵容了现代会计的反映与控制职能;三是反复强调了会计控制的主导性功能作用,并强调了系统控制;四是将对象与目标结合在一起,明确对市场经济中产权关系及价值运动进行控制,这样,从控制范围方面讲,既包括了宏观经济部分,又包括了微观经济部分;既涉及到企业或公司这个市场经济的细胞,又包容了市场经济构成中的各个部分,诸如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劳务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这样也就克服了以往表现在会计控制对象方面的局限性。同时,产权关系与价值运动是一个内容十分深广的概念,它包括了经营者、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及经济责任关系,涵容了个别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性问题,进而提示性地将经济效益问题表现出来。从广义方面讲,它可泛指企业内部经济关系与企业同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总体上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统一在市场经济这个客观环境之中,将国家所有者、企业所有者、外商所有者及个人所有者的关系统一在市场经济这个客观环境之中;五是将意义、地位、作用结合在一起,将其概括为会计是“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关于社会性意义从第四点可见,如将这种意义具体化,便可以得出现代会计是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经济阶段)管理基础这一结论,自然,这一结论便体现出现代会计的地位与作用。当然,这样来概括现代会计的定义,揭示其本质,是否合适,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由上述定义引发,可将现代会计的地位与作用作如下概括:现代会计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通过对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实现对既定目标控制的关键性管理工作。具体讲,现代会计是实现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控制及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控制的重要方面,是地区及企业对经济进行中观、微观控制的主要力量,而从事现代会计控制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当是经营决策机构中的核心成员之一。 笔者始终认为,任何经济形态存在的空间或逐步扩展为经济群体的空间,都将必然是会计控制的空间,而经济工作的历史走向,也必将永远是会计控制的历史走向。人们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是犹如“海市蜃楼”的虚幻事物,只要经济世界有朝一日展现在那一空间里,那么人们将会透过经济世界繁荣昌盛的景象,看到一个确实存在着的同样繁荣昌盛的会计世界。 会计职能论文:论会计职能——兼论会计监督问题 一、会计本质与会计职能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对它的看法五花八门。其中一种较流行的观点是“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我认为,定义是揭示一门学科的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对会计的定义要求它能揭示现代会计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现代会计至少包括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其中财务会计以向主体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相关信息为基本任务,管理会计则主要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作为决策依据的会计信息,它们成为主体内、外部会计信息的源泉。但如果仅从这一点出发,把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系统”,并不能体现现代会计的全部特征。从理论上说,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包括:(1)以对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为基础;(2)在必需的数据基础上产生有用的信息;(3)把数据转换成信息并传输给使用者。但这仅仅是财务会计应发挥的功能,其意在保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现代会计的特性,不仅在于上述三个方面,它还包括了对信息的利用和对信息合意性的控制。其中利用信息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共同履行的职责,即会计的分析、评价等。而对信息合意性的控制则是管理会计所特有的,它要根据企业已定规划的要求,调整其财务数据,使之符合企业规划目标的意图。从这一点看,把现代会计定义为一个财务信息控制系统更为准确。如果把会计定义为“信息系统”,那么它要解决的是主体(如投资人)对客体(如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使信息“保真”的问题,只要使得信息使用者正确了解到客观的信息,那么作为会计系统的使命便完成了。①显然,“住处系统”的观点是针对财务会计下的定义,而把管理会计摒除在外。事实上,现代会计不仅要解决“信息系统”应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更进一步地解决主体对客体的确定性的保证和实现问题,同时还必须按照目标要求,能动地对输出的会计信息进行“干扰”,使之符合计划与决策的要求。②这就是作为一个控制系统所应有的作用。 所以,现代会计是一个旨在提供和控制财务信息,使之符合目标的信息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把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兼容于一体,既体现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又表达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合决性,从而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信息范畴统一起来,更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不言而喻,会计信息控制系统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相关、合意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 既然我们把现代会计定义为一个信息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就有它既定的目标。所谓目标,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那么现代会计系统的目标或达到的境地和标准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人们有一种较为广泛的共识,既会计的目标是主体外部的利害集团和内部管理当局提供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这种认识似乎顺理成章,因为作为财务信息的生产地,会计不就是为提供信息而存在的吗?然而这种认识太表象化。我认为,要认识会计的目标,应当从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所扮演的角色去研究。 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投资人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限公司是其典型形式。由于投资人的所有权与经理人员的经营权的分离,因而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即投资人授权给经理人员为其利益从事经营活动。实际上这种“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每一个管理层级上。”③也就是说,企业是由与企业契约有关联的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这些团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企业提供某种投入(资本、管理、技术、人工等),以期从中获得报酬。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为了降低风险与成本,提高效益,自然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契约来限制不利企业价值增长的行为和合理分配企业创造的现金流量。 关系的产生有赖于经济职能的分解,现代企业经济职能分解有两种最基本形式: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种分离导致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出现,公司所有者只是通过委托关系对公司法人财产权保持最终控制。二是,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分离。这种分离导致了公司高层领导(董事会、总经理)与中下层领导及职工之间的复杂的关系。④在多层次的关系中,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均衡性。如何保证受委托人如是履约即完成委托责任,保证委托人的利益在受委托人倾心尽力的工作下得最大限度的增加?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沟通、激励、协调关系的管理机制,而在这个管理机制中,会计接受委托的责任是,将各关系中产生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遵循一定的规则,客观地记录下来,并经一定程序的加工整理,如实地报告给关系的双方,供其决策作依据。而且,在现代企业两个基本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属于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这种受托人的经营责任的报告,应由财务会计承担;决策者与具体管理者及员工的关系,属于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这种内部的经营责任的报告,应由管理会计承担。所以,现代会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⑤它在关系的管理机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以货币度量形式将经营者的所有经济活动的价值方面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整理,最终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将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向委托人报告,并请求审计,以解除经营者的受托责任,这就是现代会计的目标所在。“会计人员应站在受委托者立场,帮助受托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会计的终极的原本的目的始终在于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⑥既然目标是欲达到的境地与标准,也就是说目标是最终的结果。引申到会计,认定和解除受托的受托责任就是现代会计最后的目标。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那么提供财务信息是不是会计目标?自然不是。提供会计信息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而经营者的决策是为了完成其受托责任而必需进行的工作,投资人的决策也是为保证其委托利益受到保障进行的工作,会计只不过是为帮助他们完成委托或受托责任进行决策。由此可见,提供与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就是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 三、会计环境与会计职能 勿庸置疑,会计所处的环境对会计目标的确定和会计模式的选择是有重大影响的,会计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也自然存在。 会计受环境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因素对会计影响是最大的,诚如一位名人所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点已为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实践所证明。并且我们也看到,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带来会计制度的变革,企业管理体制及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会带来会计职能的返朴归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通过政府的代表直接行使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同时也直接插手企业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的、而且多是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设计的会计制度。会计工作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为宏观管理提供设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数据,而且会计作为国家财政、计划在企业的延伸,理所当然就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会计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的基础已经丧失。企业生存于日臻成熟与完备的市场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式发生根本转变,国家要通过财政、税收、货币、产业政策等来实现与企业的协调。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成为企业内、外部利益集团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因为,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各方利益的协调。但是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部门只能是一个主要以财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为决策人和执行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情报部”,它的地位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决策或权力机构。会计所能做的,就是为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各方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能力提供财务信息。而且置身于企业利益之中,企业不具备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精神上和物质利益上的独立性,所以,会计的所谓监督职能自然就随着经济环境的变革和外界强制力的弱化而解了作了。这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只能通过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和以立法形式明确企业管理当局的财务与会计责任来落实,而会计只是要充分地发挥其唯一的固有职能——反映或曰提供财务信息。 四、关于会计监督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会计是一个以提供客观、相关、合意的财务信息为职能的财务信息控制系统。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以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作为最终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的会计是为企业内、外部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源。 然而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讨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择其基本观点,普遍认为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反映与监督。所谓反映,就是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供财务信息。无论对会计职能持何种观点者,都认为会计有反映职能,看来,会计的提供财务信息的职能是得到广泛认同的。 会计有没有监督职能?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许多同志认为马克思关于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这句名言,是对会计职能的最好概括,其中提到的“控制”就是监督的意思。我认为这段话,应根据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及当时会计的发展水平来理解。十九世纪中叶的会计是集会计、财务、审计、计划于一身的,会计扮演着多种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认为会计有监督职能是合情合理的。而在会计、财务、审计等学科已经独立的今天,会计的监督职能就随之解除了。⑦ 2、职能者,事物之固有功能也。会计职能应当是会计所固有的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要求会计人员担负国家行使行政监督权,这不是会计所固有的职能,而是外部强加的责任。 3、如果有会计监督,那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行为的监督,即自我监督;二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监督。前者应当理解为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应当以职业道德规范或行为准则自我约束(自律),正如从事任何职业都应有其职业道德一样,如果把这个意义理解为会计监督,虽然牵强,也无可厚非。对于后者,应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来分析。其一,会计人员属企业的普通员工,他的各种利益均受制于企业,若要会计人员监督厂长经理,实际是一种“虚拟”监督,原因在于厂长经理与会计人员的利益关系要比国家与会计人员的利益关系具有更大的“趋同性”。况且要一个命运都攥在他人手中的会计人员去监督他人,岂非儿戏?其二,要会计人员按法规要求对企业经营施行监督是一种外部强制力,问题在于,会计部门是否执法部门,会计人员是否执法人员?谁来保障他们的执法力度和弥补他们因执法而遭受的利益损失?实际上把这种超负荷的监督职能强加于无职无权的会计人员身上,其结果只能导致法规效力的弱化,而会计人员的唯一选择就是为自身利益所驱使,站在企业一方。 4、会计监督意指会计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监督,它与会计人员按准则、制度要求进行规范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需要相应职权地位为基础的,后者则是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如果把会计人员按会计工作规范提供信息,根据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分析、参与决策也视同监督,未免把监督的含义扩大化。如此一来,恐怕就不存在没有监督职能的工作了。 5、有意地拓宽会计职能,造成后果是会计对其他工作的职能(如财务、审计、计划等工作)越俎代疱,这种“侵权”行为违反了职能界线必须明确的管理原则,反而会造成各项工作的混乱。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不具有监督职能,而恰恰是“提供一种信息的工具,通过该工具把创利企业业绩的有关信息传递给有兴趣的人士。会计提供的基本资料是投资过程中各方经济决策的基础。……会计从而有着三种基本职能:计量经济活动以指导企业家和投资者;计量利润以作为计算风险资本回报率的基础;确保给投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提供公平的经济状况和业绩报告。这些职能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得以履行: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给企业家用于控制和计划他们自身的活动;财务会计提供必要的信息供投资者参与企业家的活动过程。⑧而这三种职能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职能:提供财务信息。 会计职能论文: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档案职能 摘 要:文章根据会计环境变化对于会计职能的影响,论了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特点、职能的定位与职能的实施;强调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重要职能是实现档案管理向会计工作过程渗透与后续利用的延伸,成为单位财务部门会计质量控制的关口与财务信息利用的窗口。 关键词:会计环境 会计职能 会计档案 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信息分析、预测与决策的过程,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档案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工作拓宽了会计档案的职能范围、提高了会计档案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会计档案管理也对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提出了新要求,并为会计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拟从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职能影响的角度,论述会计档案职能应随着会计职能重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会计档案职能的定位应确保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控制职能的需要,档案的管理应从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确保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会计工作电算化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的要求而发展成为一种实现会计职能的手段,是科技环境与管理环境共同作用于会计工作的结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一方面,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会计职能作用形式产生了变化,会计职能的重心由人工记账时期的会计核算转向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监督。 1.简化了会计核算过程。会计是伴随着经济活动的规模与复杂性到了一定程度后,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中分立出来的,形成其自身独立的专职工作。传统的人工记账时期,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过程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其中大量重复的劳动是填制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与编制会计报表;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的过程除设置账户与填制凭证是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外,人工记账时代大量重复进行的登记账簿与编制报表工作主要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所进行的主要是审核与监督工作。显然,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核算过程得到简化,会计工作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2.拓宽了会计监督职能。人工记账时期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登记各种账簿与编制会计报表上,会计职能主要表现为核算职能,会计监督仅仅体现在核算之中,监督的形式主要是事后监督与被动监督。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一方面,会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在时间上保证了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地行使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由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预算控制不仅实现了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时时监控”,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的跨度,完成对历史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未来信息的分析等工作,较好地协助会计人员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考核等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工作,从而大大地拓宽了会计监督职能的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特点 同人工记账时代的会计档案相比,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形成与管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内容复杂性与领域拓展性。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形成的会计档案,从实际内容看,一方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具有严格规范性、史料性和整体性的会计档案,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使电算化会计档案与传统的会计档案相比,存储的范围和领域明显扩大。 2.环境依赖性与载体特殊性。传统的会计档案不需要软、硬件的支持,比较直观,可以直接查看到会计信息,而会计电算化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才可重现,对系统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会计档案的数字化,使会计核算资料的记录方式发生了突破,改变了信息的介质,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和速度,但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中的档案载体不是纸张而是磁盘、光盘等,它们受载体的质量、存放环境、存贮信息有效期与载体在计算机文件中阅读器质量好坏等因素的影响。 3.信息共享性与数据易改性。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会计文档的多方位检索速度,并能够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远距离传送,有利于会计档案资源共享。但是,由于存储磁介质与光盘中的数据可以很容易被修改,从而导致会计档案信息的失真,甚至被破坏的可能,而使会计档案失去价值。 三、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定位 由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结果(会计档案)具有领域的拓宽性、环境的依赖性与数据易改性等特点,会计电算化虽然有助于简化核算过程与拓宽会计监督的职能,但在会计工作质量控制与会计信息安全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给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使会计职能适应会计环境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就应从调整会计职能入手,将会计职能的行使设置为两个层次,一是由前台工作人员行使对经济活动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完成对单位经济业务的处理工作;二是由后台工作人员行使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职能,完成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与信息利用工作。会计档案作为记录会计工作过程与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证据,既是联系会计工作前台与后台的纽带,也是实现会计质量控制与会计信息利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同传统手工记账时代的档案管理职能相比较,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职能主要应突出它的两大功能。 1.会计质量控制关口的职能。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质量控制的重点是建立一种内部制约机制,及时预防“差错”与“舞弊”行为的发生,会计档案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要留下包括“差错”与“舞弊”行为在内的经济业务记录与会计工作痕迹,并通过相应的事后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中止上述行为。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首要职能是实现档案归集关口的前移,确保会计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反映经济业务与会计工作的本来面貌;其次,要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实施结果纳入档案管理的范畴,把事后监督信息定期反馈到会计工作前台,同时真实记录信息反馈与信息处理的过程;第三,要建立会计档案归集的审查制度,制订各种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归档要求,做到内容完整、手续完备、要求具体、责任明确,使会计档案的归集成为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再完善的过程。 2.会计信息利用窗口的职能。由于计算机中的数据文件是动态的,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会计档案利用的首要任务是要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数据备份,并定期将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档案要素复制到磁介质上,与相关的文字材料和电子文档等一同归档,保证归档资料的完整性,为实现档案数据的综合查询与有效利用奠定基础;其次,要运用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单位经济业务的分类,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通过对会计档案的编研,以财务年鉴等方式形成有价值的会计信息,防止保存档案信息的载体失效而使重要的会计信息丢失;第三,根据工作需要,在有针对性地实现会计档案信息对外提供与提高会计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做好会计档案数据的日常维护工作。 四、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要实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的各项职能,必须从观念、制度、手段与人力等方面入手,才能确保会计档案职能的实施。 1.强化档案意识。首先,要克服传统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纠正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比如:重凭证、账簿管理,轻辅证材料管理;重纸质实物档案管理,轻磁性介质档案管理;重档案移交后续管理,轻前台会计工作的档案管理;重一般档案的统一管理,轻专门档案的专门管理。其次,要将先进的档案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理论和管理成果应用于会计档案的管理实践,树立会计档案管理的时效性意识、完整性意识、过程控制意识、质量保证意识、妥善保管意识与有效利用意识。 2.健全档案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应从严密、有序与规范的要求出发,充分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与会计电算化环境档案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会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与现代化工作。要建立会计档案入库前的审查制度,加强前台会计工作的会计档案管理,确保人库会计档案的质量;要建立会计档案查询、对外借阅、复印等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档案资料的遗失与泄密,确保会计档案的安全;要加强对有保存价值与利用价值的辅证材料以及磁性介质会计资料的管理,防止磁性介质档案信息的失效,确保会计档案的完整。 3.完善档案手段。传统意义上档案手段主要是指档案库房、档案设施,随着新型存储介质的不断出现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档案载体,新型载体与传统档案载体在形成介质、利用方式、存储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以新型档案载体为对象的会计档案,将是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形式,它不仅要求有效地保护档案载体,还要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这就给会计档案的管理手段与管理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管理部门只有将当代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手段与技术成果引入档案管理实践中,才能满足新型档案载体管理的要求。 4.培训档案人员。现代化的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人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先进科学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人是决定因素。由于会计档案资料内容广泛,具有专业性、广泛性与严密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专门档案,不能按一般档案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而应该按照专门档案进行专业化管理。会计档案的专业化管理,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档案管理学知识,还应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各种管理软件。而现在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只具备会计或档案管理单方面的知识,难以胜任现代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掌握各种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了解档案管理知识,又精通会计工作业务,专门从事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才能适应新时期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 会计职能论文:国有企业分离所属社会职能部门会计处理探讨 分离国有企业所属的社会职能部门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对国有企业分离所属的社会职能部门有关业务事项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是一个新的挑战。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有企业分离所属社会职能部门的会计业务事项的变化 1.会计主体的变化。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前提之一,明确会计主体,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尽管许多国有企业对各个部门实行单独核算,并编制内部会计报表,其内部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但真正对外的会计主体仍只有一个,就是企业本身。从国有企业分离出去承担社会职能的部门将独立于原企业,实际上变成了多个真正的生产经营性的会计主体或承担其他社会职能的会计主体,有的还将变成另一会计主体的组成部分,如企业办的小医疗机构被大的医院受让等。 2.适用的会计制度的变化。过去在一个企业里,为了核算的统一,或者为了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需要,各个部门一般统一采用企业会计制度,或者至少要求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分离后,这些社会职能部门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性质重新确定自己适用的会计制度,如医院、学校只能适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会计的重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以上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对其进行核算予以反映,所涉及的业务事项必然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二、国有企业分离所属社会职能部门的会计业务处理 现行国有企业所属社会职能部门有两种主要的经济模式:一种是国有企业内部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单位(以下简称“非法人单位”);另一种是国有企业投资的法人单位(以下简称“法人单位”)。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兼顾这些因素。下面具体探讨国有企业分离所属社会职能部门时所涉及的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 (一)关于资产清查的会计处理 对资产的清查,首先要对所分离部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以及其他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登记,编造财产清册,同时对各项资产损失以及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对查实。对财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资产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等,国有企业主体或国有企业直接、间接投资的法人单位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盘亏、毁损各种物资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库存物资”、“库存商品”、“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等科目。盘盈各种物资时,借记“库存物资”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以上处理同时要结转物资成本差异和商品进销差价。 按规定转销盘亏、毁损的物资时,按收回的残料价值,借记“库存物资”等科目,按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的数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按两者的合计数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属于非常损失的部分,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属于一般经营损失的部分,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按规定转销盘盈的各种物资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2.盘亏固定资产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应转入清理,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反映该固定资产价值及其在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固定资产清理后产生的净收益,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科目。固定资产清理后的净损失,区别情况处理: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属于正常的处理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盘盈固定资产时,按重置完全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按新旧程度估计的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按重置完全价值减去估计折旧额后的净值,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 3.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账款,经批准转销时,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的,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等科目;采用备抵法核算的,借记“坏账准备”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对于确实无法偿还的账款,按规定转销时,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4.对于尚未处理的潜亏、产成品清查损失和亏损挂账,经主管财政机关审批后,可以直接冲减盈余公积和资本公积,不足部分冲销实收资本,借记“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实收资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有一点要注意,国有企业投资的待分离法人单位在清查时,其会计处理按以上程序进行,国有企业主体无需进行会计处理。只有在待分离单位是直属的非法人单位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主体才做上述处理。 (二)关于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 经批准分离所属社会职能部门的国有企业,按照规定要聘请法定资产评估机构对其财产进行资产评估,评估资产价值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确认后,进行如下处理: 1.所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为非法人单位。国有企业应按批准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于流动资产、长期投资以及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有关资产类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原值与原账面原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照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2.所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为法人单位。国有企业或其他投资方依据资产评估报告,按投资比例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科目,被分离的法人单位也要相应调整有关资产类科目和“资本公积”科目。 另外,聘请中介机构所发生的审计、评估等费用,应由国有企业主体承担,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三)关于资产分离、转让的会计处理 国有企业分离所属社会职能部门,按照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国经贸企改[2002]267号文件)的精神——“要坚持多种形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可以采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1.直接移交给当地政府。这种形式与企业分立业务有点类似,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分离后的整个企业重新建账处理。但是,根据会计核算原则中的重要性原则,由于分离所属的社会职能部门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主体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所占的比重上都很小,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的方法。不妨将其视同国有企业无偿将其所属的社会职能部门捐赠给当地政府,在不影响国有企业损益的前提下,进行如下处理: 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为非法人单位的,由国有企业直接冲减其相应的资产、负债和资本公积;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为法人单位的,国有企业按投资比例冲减其长期投资和资本公积。 2.整体出卖给其他法人或自然人。此时,应由国有企业与其他法人、自然人签订产(股)权转让协议,并按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为国有企业内部独立核算的非法人单位的,由国有企业直接调整其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并进行相关的损益处理。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为国有企业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法人单位的,按转让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转让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调整相应的“资本公积”、“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和“投资收益”等科目。 3.单独或与有关部门投资合办,实行产业化经营,由福利型转为经营型,由无偿服务转为有偿服务。这主要是因当地政府接收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如医院)有困难而采取的方式,其实际并未脱离企业,只是由企业投资控股而已,因此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进行会计处理就可以了。至于出租,则是企业资产经营经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仍应按企业会计业务中的其他业务收支处理规定处理。 (四)会计报表处理 国有企业在办理产权转让手续期间,应当按照以下规定编报会计报表,并分别报送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1.所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为法人单位。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如子公司)开始清理财产时,应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清理财产工作完毕后,应向国有企业和其他投资方的管理部门移交资产负债清册。在评估结束并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账面价值后,编制资产负债表。 2.所分离的社会职能部门为非法人单位。因其不是会计主体,因此无需单独编制会计报表,而由其母体企业按上述规定编制会计报表。 3.分离后的国有企业。因保留生产经营主体,会计核算前提——“持续经营”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仍应按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在分离后,应编制资产分离日的资产负债表,并报送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 (五)过渡期的会计处理 1.待分离的是非法人单位。国有企业有必要在其他资产下增设“待分离资产”科目,在其他负债下增设“待分离负债”科目,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增设“待分离资产处置”和“待分离资产评估”明细科目,以便于国有企业单独核算和反映分离单位的经济活动。 2.待分离的是法人单位。国有企业只是投资方,不用专门处理,但可在年度报告中进行适当披露。 另外,关于评估基准日至分离日,由于持续经营引起分离的单位净资产发生变化,经审计确认批准后,分离的单位是国有企业直属的非法人单位的,国有企业可以按增加、减少的净资产,以现金或其他资产方式收回或补足,并相应调整“资本公积”科目;分离的单位是国有企业投资的法人单位的,国有企业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科目。 总之,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会计业务处理复杂。会计人员要结合实际,根据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妥善做好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促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目标的顺利实现。 会计职能论文:试论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与发挥 摘 要:文章阐述了税收会计的涵义与税收会计的职能,探讨了税收会计与税收征收管理的关系,并分析了税收会计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税收会计 职能 税收征收管理 一、税收会计的涵义与税收会计的职能 税收会计是核算与监督税收资金运动的一门专业会计。它是以直接负责税款征收、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为主体,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税收资金及其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核算与控制,为税收决策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资料,以保证税收政策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的一种税收管理活动。 税收会计的职能,是税收会计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固有的、客观的功能和职责。税收会计和其他会计一样具有反映和控制两大基本职能。 税收的反映职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税收会计通过一系列专门核算方法,将税收资金已经发生的运动情况,真实、客观地表现出来,反映税收业务活动的历史情况。比如,税收会计通过设置与运用会计凭证、会计科目、复式记账、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税收核算方法,提供一定时期的应征税金、减免税金、入库税金等税收资金运动的核算资料,可以全面地反映出税收业务活动的历史状况。另一方面,税收会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记录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获得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用于预测税收资金运动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预测税收业务活动的发展趋势。 税收会计的控制职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方法控制。通过税收方法本身的规范性、严肃性,使税收业务符合规定的会计方法、会计程序,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比如,税收会计可以运用税收会计凭证的方法,对纳税申报表、税收票证的填用、手续、传递程序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对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二是法规控制。通过税收会计反映的税收业务活动所涉及的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来监督税收业务的合法化和合理化,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会计监督。例如税收会计通过对税收票证的审核,可以发现错征税款并及时更正,依次监督征收活动依法进行,法规控制是税收会计的主要控制职能。三是目标控制。通过税收会计提供的信息与预定的计划、目标相比较,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使税收活动沿着正确轨道正常进行,例如税收会计利用核算资料,分析税收运动各环节对税收计划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征收措施,以保证税收任务的完成。 二、税收会计与税收征收管理的关系 税收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税收管理活动,是税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它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各自发挥功能的管理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税收信息管理、税收法规和税收计划管理、税收征收管理以及税收监督检查管理。税收会计与税收管理的各个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 1.税收会计信息是税收管理过程的状态、特征及变化趋势的客观反映。它是税收法规和计划管理的基础,又是进行税收监督检查的基础,它包括税收活动定性的信息和定量的信息两大类。其中定量的信息由税收业务核算、税收会计核算和税收统计核算来提供。税收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信息是对税收资金运动最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准确性的信息,税收会计是获得税收资金运动信息的主要渠道。 2.税收计划和税收法律是税收活动的法律依据与税收工作的目标。税收法规管理主要是法规的制定,制定税收法规必然要考虑税收的财政职能,即税收法规出台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这就需要使用有关的税收信息来分析。税收计划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税款入库情况的管理,它所要的信息主要是入库税金即影响入库税金方面的信息,所以,它离不开税收会计的核算资料。 3.税收征收管理是税收职能的实现过程,它是税收活动的主要内容。税收财政职能的实现,实际上是国家预算资金积累的过程,即税收资金运动过程。税收征收管理的主要工作是税款征收入库,税收会计通过办理税款结报,汇总缴库、与金库办理上交税款入库税款的对账以及办理税款提退等业务,直接参与税款的征收工作。 4.税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税收法规的正确执行和税收计划的完成。税收监督检查除运用法律和外部审计手段外,主要是通过税收行政监察、税收业务稽查和税收会计等内部手段来实现的。税收会计运用其特有的方法,如制定原始凭证填制手续、传递程序来规范税收活动;开展凭证审核和会计检查来揭露与纠正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进行会计分析来督促税收计划的完成等,通过税收会计对税收征收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监控,成为税收监督监察的重要手段。 三、税收会计职能作用的具体体现 税收会计的职能贯穿税收管理的全过程,如何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在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依法征收税款,提高税收征收质效,最大限度地节约税收成本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摆在税收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税收实践中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反映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党和国家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依据。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的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内生产总值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产生,而税收收入则是税收会计通过完整的核算体系,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通过对比和分析,总结出税收负担率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党和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调节经济运行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2.为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提高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可靠的依据。税收会计核算从纳税人实现税收到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组织税款入库直至纳税人欠缴税款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反映,这就为税务部门掌握纳税人税收实现情况,及时征收税款并为准确、及时解缴入库,摸清纳税人欠缴税款情况,强化税收征收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税务机关根据税收会计反映的企业欠缴税款的情况,进行正常的税收检查和税务稽查,保证党和国家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税务机关按照税收会计制度的规定,分科所、分预算级次、分税种设置入库税金明细账,编报税收入库税明细表,为税务部门掌握税收收入进度,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税收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作用发挥得好与坏,事关财政收入能否平衡,事关社会稳定与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税收会计工作,充分发挥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使税收更好地调节经济运行、组织财政收入,服务于经济发展。 1.加大税法、《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普及税收和会计知识,营造全社会重视税收、重视会计资料真实性的社会氛围。每年组织全社会的税法宣传,教育广大公民树立依法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思想意识,必须为税务部门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资料,为税收会计核算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定期对税务人员、税收会计人员进行税收知识、税收会计知识的培训,并严格组织考试,成绩及格的发给《税收知识合格证书》,成绩不及格的不得上岗,通过提高税务人员和税收会计素质的有效办法,使税收会计的职能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教育广大税务干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不论向哪里提供数据,都要做到数据准确、编报及时、口径统一,为税收会计核算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强对税收会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一把手要亲自抓税收会计工作,使税收会计人员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各级税务机关要配备“总会计师”协助单位一把手做好税收计划的下达、税收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监督;要成立税收会计机构,省局税务要成立税收会计处,市税务局要有税收会计科,县区税务局设置税收会计股,基层分局设置税收会计组,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会计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政治、业务素质高的税收会计人员,并保持相对的稳定,为税收会计发挥职能作用,提供组织和人力上的保证。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税收会计工作也不例外,税收会计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如实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情况,监督和控制税收征收管理的全过程,使税收工作规范、高效地运行,必须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付诸实际行动:(1)建立税务机关内部的税收凭证传递制度。税收会计及一切与税收会计有关的税收征收管理资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传送到税收会计手中,确保税收会计掌握核算的第一手资料。(2)税收会计核算流程。制定详细的税收会计核算流程,要包括凭证传递,出纳和税收会计如何进行交接手续等。(3)建立税收会计和税收征收人员的责任制度。明确税收征收人员的义务就是要将征收税款的原始凭证及时传递给税收会计人员,并保证税收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税收会计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核算程序、核算方法、记账规则对税收资金运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核算和反映,并对税收资金运动的过程进行控制,使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符合党和国家的税收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 4.实行目标化管理,严格责任及奖惩。(1)要把税收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能否准确地核算企业欠缴税款作为评价各级地方税务机关一把手政绩的依据,干部升迁、提拔,不能只看税收任务的完成这一指标,还要看税收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合法性。(2)各级地方税务部门要把税收会计核算质量、真实程度,列入目标管理之中,对完不成税收会计核算质量和真实性指标的单位,取消参加评选先进的资格。(3)税收会计资料不真实,弄虚作假,使税收会计信息失真,审计、财政、纪检监察部门发现有利用税收会计营私舞弊行为的,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严惩。对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及税收会计制度,税收会计核算资料真实、可靠的,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 会计职能论文: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职能的强化路径选择 摘 要:在新的形势下,中央银行的会计应该摆脱单纯内部会计束缚,要有监管的职能。本文对中央银行如何发挥会计监管职能提出了五条建议。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0以后,对我国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银行会计应当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摆脱单纯内部核算会计的束缚,切实树立会计监管的理念和思想。因此,本文拟对如何发挥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职能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央行会计监管的内容及作用 第一,对金融机构会计的内控制度监管。一是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基础体系做出评估,决定是否许可运行。中央银行会计部门应当对金融机构的会计凭证制度、财务记载与核对制度、会计核算系统的设计是否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做出全面审查和评价,看其是否满足防范会计风险的需要。二是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监督金融机构会计是否执行了会计审慎性原则和合规性原则,指导和促进金融机构改进和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第二,对金融机构会计核算质量的监管。当前,有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经营思想出现偏差,会计工作行政化,违背会计核算原则,造假账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行为严重妨碍了人们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真实与否的判断,破坏了会计核算的基础,使国家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了可靠的依据,甚至造成失误。因此中央银行把金融机构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作为会计监管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包括金融资本金核算是否真实、管理是否严格;存款准备金以及金融机构存、放、汇的数据是否准确,经营利润反映是否真实等内容,以此保证央行会计部门掌握最全面、最系统、最权威的监管资料。 第三,对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结算纪律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账户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即各金融机构是否存在未经中央银行审批,擅自为企业开立账户或扩大账户的使用范围的现象;票据的签发、使用和受理是否严格遵循《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各类举报情况的调查和处理以及联行汇差资金的监管等。 第四,加强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会计监督和指导。目前,商业性金融机构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地方性金融机构无会计主管机构,会计核算组织杂乱无序,非规范性、随意性较大。因此,人民银行会计部门应在各自辖区内,帮助地方性金融机构根据统一会计制度,选择和设计符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会计核算形式和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并监督指导其实施,以此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地方性金融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模式健康发展。 二、加强央行会计监管职能的几点想法 一是要转变观念,重视会计监管。要改变过去那种会计部门只要账平表对就行的想法,树立会计部门身兼两职的观念,既要坚持和发扬会计“三铁”精神,确保会计核算质量,又要履行会计监管职能。对待会计监管工作,要改变只重视结算纪律监管的片面认识,充分全面地发挥会计监管职能。使会计监管融入金融监管范围,成为金融监管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二是制定完善金融会计法规体系,统一会计监管标准。当前,要加强和完善会计法规的建设,尽快出台会计监管的有关制度办法,明确金融机构所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尽快修订完善金融业统一的会计制度,统一规范会计科目,统一银行账号的编制方法,统一报表编报格式,做到内容规范、归类明确。明确金融机构业务稳健处理的会计政策、有问题贷款的计息政策、计提风险准备金的政策等,使中央银行会计监管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捷高效,树立央行监管权威。 三是要正确处理会计监管与其他部门监管的关系。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会计监管与中央银行其他监管的关系。会计部门的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会计业务是否按合规性、真实性和审慎性原则实施的监督管理,是专业性的业务监管;而其他部门的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及经营合规性等方面的监管,是综合性的全面监管。因此,会计在实施监管职能时,既要加强与其他监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又要准确把握会计监管的特点,避免各部门监管效果相互抵消或重复劳动,以提高人民银行整体监管效能。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会计监管与财政审计监督的关系。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日渐成熟和完善,借助这些中介机构对金融机构的会计业务进行检查监督,也是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一种方式。 四是会计监管要与加强金融服务相结合。人民银行会计部门担负着对金融机构会计监管和提供会计服务的双重职责,会计监管不能独立于会计服务职能。一方面,中央银行会计部门实施监管职能,查处违规行为,对被查处对象来说是实施监管职能,但却为整个金融系统创造了一个公平高效的经营环境,对其他金融机构和客户而言则是一种行政服务。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的大部分内容是对金融机构服务过程的监管,其监管职能也是在中央银行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或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会计监管要与服务紧密结合。另外,在监管方式的选择上,要通过调查、分析、现场指导以及柜面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当中,提出好的建议,促使其提高经营业绩,使商业银行切身感受到人民银行监管带来的好处,消除其逆反心理,自觉地接受和配合人民银行的监管。 五是监管形式要多样化,特别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人民银行会计部门在实施会计监管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拓宽监管思路,使监管方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监管内容采用不同的监管手段,如对会计核算制度可采用事前审批的方法,而对结算纪律的检查也不能只局限于现场检查,大量的工作还是日常柜面监督,对金融机构准备金及财政性存款缴存情况的监管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报表的审查来实现。要加强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畅通的通讯网络,加快研制开发会计监管软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完备的会计监管系统,设立计算机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和分析。通过将中央银行会计部门的非现场监管系统与金融机构会计业务处理系统联网,实现系统的信息共享。 会计职能论文:再论会计基本职能 摘 要: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势微。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日趋规范,发展经济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会计职能实现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会计核算职能 监督职能 认识 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会计学术界就在较大范围内对会计职能展开讨论,到70年代末,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高潮。从“一职能说”(提供信息,会计职能是统一的,也是惟一的)、“二职能说”(反映和监督,反映和控制,反映和管理,核算和监督,核算和管理)、“三职能说”(认为会计职能是计算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四职能说”(计算经济效益;收集记录经济事项;传递财务、成本信息;分析预测,参与管理和决策)、“六职能说”(除了传统的核算、监督职能、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到“七职能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人们曾欣喜地看到,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日趋势微,其原因可能缘于人们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1985年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也对此首肯。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反思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一基本职能,从其实现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上重新加以认识,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一、会计核算职能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抽象反映就是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会计就是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去记账、算账和报账,以便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会计对象,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和2000年修订后的《会计法》将其归纳为七类。它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如企业的销货款、购货款和其他款项的收付,股票、公司债券和其他票据的收付等;(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如材料的购进与领用,产成品的入库与发出,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如企业实收资本和盈余公积的增加和减少;(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如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业务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表现为盈利,要按规定进行分配,反之即为亏损,要按规定进行弥补;(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核算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比较。(1)真实。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只有会计核算记录的数字和情况是真实的,才能保证记账、算账、报账是真实的,会计资料才是有用的。真实是会计的生命。会计核算的过程应当如实再现经济活动的全貌。(2)准确。要求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合理、合法的,有关数字的计算是正确的。(3)完整。要求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各方面或全过程都得到全面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不得有所遗漏。只有会计核算完整,才能为领导、有关单位和群众提供全面、正确的资料,才能为领导做出经营决策,有关单位制定政策、计划,群众参与和监督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4)及时。是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按时得到会计处理和记录、计算,并根据有关规定按时向有关对象报告。及时为单位领导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领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时为企业各部门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对生产过程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5)比较。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作出恰当的估计和判断,做到投入少而产出多。如企业采购材料,销售产品。比较包含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会计的应尽之责,会计之于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人们习惯对一事项所说的合算不合算,就是看是不是经济、节约。可见,比较是会计核算的内核属性之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大量涌现,市场经济的完善、规范,要求对会计核算的外延和内含应进一步加以认识。首先从广度上分析,应扩大会计核算的范围。现在,不少私营、个体企业尚未建立会计账簿,难以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必然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从会计的反映对象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看,只要有经济活动,只要有货币收付行动,就应当从会计上加以核算,大到拥有上百亿元资产的企业集团,小到每一个家庭。至于采用何种记账方法,建立何种账簿,是否进行报账,应视会计主体不同而定。能够采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应尽量统一,保证核算的规范和指标可比。对于每一个家庭,通过建立简单的账簿核算日常收支,可以控制耗费的发生,掌握支出的流向,配比收入可以计算出结存,把握日常活动的规律,逐步培养起我国公民的经济核算意识。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担负起培养公民经济核算意识的职责。每一个公民经济核算意识的增强,必然使国家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其次从深度和精度上分析,我国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客观地说,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这种现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的财务总监还是凤毛麟角,非常缺乏。因此,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硕士、博士教育,应当抓紧培养一批具有高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精、尖人才,以解燃眉之急。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方式上,应当恢复过去的优良传统,实行厂部核算下的车间核算和班组核算。划小核算单位,将成本、费用、收入、利润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大企业算小账,把经济效益一点一滴挤出来。 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监督工作应发挥的作用,或它应有的功能。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监督企业、事业等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求当事人的责任。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不符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就是要监督企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凡符合有关规定的,会计人员予以办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的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要求处理;对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以便处理。(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公共财产,包括其各项资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监督公共财产是否得到很好的保管或正确的记录,账实是否相符。发现公共财产短缺或损毁,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会计监督按照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即审核其是否符合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的要求,对于违法的经济活动,要坚决加以限制和制止。只有限制非法活动,才能鼓励正当经营;限制滥用、浪费,才能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事前监督可收防患未然之效,使会计监督处于主动地位。事中、事后的会计监督是对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有关资料加以检查和分析。通过检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已发现的问题,要拿出整改意见,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规定要求的预期目标。 在明确会计监督的内容和过程之后,若把会计监督放置到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中,审视其质量,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会计监督的主体应当扩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现在,在会计核算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建立账外账的现象屡有发生,多数是由单位的会计或受指使、或自己所为形成的。让造假者自身去查假、打假,其结果不难想象。应当看到,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他们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是会计监督的主力军。但会计主管部门不应袖手旁观,不能仅仅充当制度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应当介入到会计监督之中,弥补单位会计人员自身监督的不足。(2)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在,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新的会计制度的实行,对客观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发挥了抑制作用。但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只能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来约束。如出于种种目的歪曲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随意操纵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或随意改变利润的计算和分配办法,以达到夸大经营者业绩或粉饰公司业绩的目的,其结果必然损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2000年修订后的《会计法》,虽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治理,靠会计人员娴熟的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在日常核算中的自觉恪守。新闻宣传部门要披露打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实案例,弘扬遵守政策、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的先进典型,为会计人员营造一种守法、护法、执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监督职能的发挥能够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能使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的目标。 会计职能论文:论高等院校会计核算中心职能的创新 内容提要:创立会计核算中心体制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机制。明确设立会计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规范高校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高校事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 集中结算 资金管理 监督与服务 一、创建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目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理财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充分利用现有高校在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体制的同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也规定“规模较大的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是指在高校统一领导财务工作的前提下,在明确高校和二级单位权限、责任、利益、以及财务规章制度健全的基础上,根据财权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由高校和校内二级单位进行分级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隶属财务部门领导,代表高校领导和财务部门统一集中办理高校二级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的专业机构,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部门)之间是委托与、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核算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发挥具有相对独立性,既对管理单位的会计工作负责,也对高校领导和资金管理负责,可以较好地实现服务与监督的统一。 1.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有利于切实深化高校资金管理改革。建立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为了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高校事业发展。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发展,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财务管理的综合效益集中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高校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日趋多元化,高校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的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财务管理核算体系的构建就要紧紧围绕如何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如何科学配置高校资源,如何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等方面来进行。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掌握高校财务资源的配置状况,可以从总体上起到正确的政策导向作用,分析和比较高校的办学效益,检查和监测高校的财务风险,有利于引导高校的财务管理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2.建立会计核算中心能够保证二级单位依法履行职责。要保证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就要严格按照《会计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和监督,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建立二级单位(部门)经济责任制,有利于强化高校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增强单位或部门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心和使用感,促使其为保证高校的发展更合理地筹集好、使用好各项资金,确保资金的完全性和效益性,以便从财力上更好地保证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3.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有利于开源节流。目前,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形式多元化活动的展开,高校各级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高等院校办学体制的方向,需要财务管理人员配合制定一些激励政策给予积极支持。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各种形式的办学创收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创收部门树立理财思想,同时也要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一切方便。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要拉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配距离,创收与不创收不能一个样,效益好与效益差不能一个样。从而调动全院各单位或部门参与各项办学创收活动的积极性,筹集办学经费以增强学校办学的整体财力。 二、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特点 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地位。高校会计核算中心要旨是在高校二级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二级单位进行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管理体制,实质是资金的所有权和核算权分离,核算权和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安排,其特点如下: 1.统一委托。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或部门建立委托、受托关系,二级单位或部门与会计核算中心签定委托书,确定委托、受托关系,委托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二级单位或部门指定专人办理报账等事项,具有会计监督功能;二是统一账户管理,核算中心为每一个二级单位和或部门建立内部账户,配发资金结算手册,预留付款印鉴,不开设外部银行账户,核算中心具有一定的银行服务功能。 2.集中办理结算。会计核算中心为二级单位或部门集中办理资金结算,一是二级单位或部门不设会计、出纳,其现金收入、支出等资金结算,与外部单位往来代收代付等由二级单位或部门指定专人到核算中心办理。二级单位或部门收入直接记入二级单位或部门内部账户,然后支付使用,一般不得透支。二是集中进行会计核算,核算中心审核二级单位或部门报来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 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往来报表,为二级单位或部门定期提供对账单,随时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三是集中管理会计档案,二级单位或部门会计档案全部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保管,分二级单位或部门分年度装订成册,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编目、立卷、归档。 3.建立审核制度一是建立支出审核制度,二级单位或部门报表的所有单据都必须有单位印章、主管领导人签章必须与预留印签一致;二是建立凭证审核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必须严格审核二级单位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才能报账和进行账务处理。督促二级单位所有原始凭证达到“四有”:即有合法凭据;有付款印鉴,有使用用途,有经办人的印章。根据二级单位不同的业务活动需要,科学使用会计软件,开展会计核算,严格按照账务处理流程操作,及时、准确、完整的计算、记录、反映其财务收支和各项经济活动情况,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全面监督。 4.核定现金流量。建立现金管理制度,根据各二级单位现金流量核定一定额度的备用金,以减少报账人员的工作量。现金实行限范围的管理,严格滥用和超范围使用资金。核算中心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对二级单位或部门情况做到“三勤”,勤了解二级单位或部门项目、勤了解现金来往规律、勤了解现金来龙去脉。建立票据管理制度,实行“四定”:即定人员,不相容职务分离,形成相互制约;定制度,购入、发出、核销、回收等环节建立票据台账,相互签字制约;定数量,根据业务需要定供票数量;定期缴销。 三、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的会计关系及责任的划分 1.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部门)之间的会计关系。(1)委托与关系。从本质上看,高校会计核算中心是一种记账方式,它是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为加强高校资金管理,在当前高校教育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大力开展开源节流工作是理好财,用好财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改革,规范会计秩序而产生的一种记账方式,是对传统记账方式的发展和突破。它与传统记账具有本质的区别。传统记账是委托单位(部门)自愿委托授权,委托单位或部门的自主权较大,选择权也较大;而会计集中制是领导的强行委托、强行,委托单位或部门没有自主权,处于被动地位,不管愿不愿意,不管接不接受,都必须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集中实行会计核算,不存在选择权与自主权。(2)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来看,从编制凭证、登记账簿到有关明细报表、会计档案管理等一系列会计核算业务都必须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完成,要为二级单位(部门)提供优质规范的会计业务服务。会计核算中心是服务主体,本校二级单位(部门)是服务的客体,会计资料是服务的对象。服务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前提,是在服务中监督,监督中服务。(3)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从总体上看,会计核算中心是监督的主体,二级单位(部门)是监督的客体,会计核算中心代表高校法人代表对二级单位(部门)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的目的所在。其目的就是通过强化会计监督,加强创收资金管理,开源节流,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从另一个角度看,二级单位(部门)对会计核算中心也存在监督关系。一是监督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工作是否规范合理,是否调动各二级单位(部门)创收的积极性;二是监督会计核算中心代为保管资金是否安全完整、分配是否合理。 2.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工作责任的划分及界定。(1)资金收支活动的主体。虽然二级单位(部门)创收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移交了,但资金收支的使用权没有变,二级单位(部门)按学校规定的资金拥有权,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所有的创收项目活动及收支活动都由二级单位(部门)自行决定,会计核算中心不得干预。(2)资金权的主体。二级单位(部门)的资金集中以后,会计核算中心履行的是代管职能。要了解二级单位(部门)还有多少资金,可以通过资金结算手册或直接到会计核算中心查询,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没有发生转移,仍归二级单位(部门)所有,发生转移的仅仅是资金的保管权。(3) 会计核算中心的权限。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对二级单位(部门)发生经济活动以后提交的原始凭证,重点审核原始单据是否合法,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以及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至于二级单位(部门)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经济活动凭证的内容是否合法、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无法监督和管理。因此,会计核算中心主要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及保密工作负责。(4)“集中与分级”管理的内容。集中不是权力的集中,分级不是分散,集中与分级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是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统一,制度和规则的统一,是高校全局收入和重大项目收入资金调度的统一,事关高校师生的共同利益。分级管理的要素是高校二级单位在不违背政策法规和学校宏观计划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单位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教师的正当利益得到体现。 四、高校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任务 高校财务管理核算中心的核心问题是效益问题。会计核算中心的综合效益集中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不断强化筹资功能,并把“依法多渠道筹集事业资金”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任务来抓。经济体制改革为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提供了动力,但是,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不断扩大又为高校筹集资金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积极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目前,高校可利用现有的设备和科学技术进行咨询服务、开放实验室等各种有偿服务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进修班等办学活动。会计核算中心在管好用好这些资金的同时要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开辟筹资渠道,并且促使高校筹集资金渠道符合国家政策、法规。总体上说,高校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体制要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方面要坚持学校对财经工作和财务活动的统一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同时调动校内二级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要进一步集中全校的财力;另一方面又同时下移财务管理权力,扩大二级单位(部门)自主理财空间。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其实是试图在两种财务管理体制中找到某种结合点,一方面是实行分级管理,赋予二级单位(部门)一定的财务管理权力;另一方面不允许二级单位(部门)单独设置财会机构,二级单位(部门)的全部收支必须集中在校级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核算,并在会计核算中心机构监督之下,以集中全校财力。 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严格内部控制,加强监督与服务,应根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财务规定,结合中心和二级单位的工作实际,制订相关、必要的办法和规定。如:一是中心岗位职责。中心可根据业务需要,采取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等方式,但从中心领导到一般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明确到岗、到位,从会计业务岗位到管理岗位,都应职责分明。二是报账员岗位职责。二级单位报账员的岗位是负责衔接本单位和中心财务关系往来的重要环节,对其要求须具备一定财务知识,掌握和熟悉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学校的财务制度等,同中心会计人员一样二级单位报账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也必须明确。三是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及查询制度等。为了规范工作秩序、衔接好各会计岗位之间的关系,还应制定内部操作规程、工作行为准则等。四是监督与服务制度。监督是为了加强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服务应寓于监督之中,监督与服务有机结合,将有力促进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行为规范。
物资管理论文:浅析加强医院物资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 物资管理 医院后勤物资的管理是医院医疗活动的基础,如何提高各类物资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浪费和库存占用,优化物资管理流程,加强物资的定额管理等,是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院在院科二级医疗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大胆探索深化医院改革的新路子,以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平台,成立以计算机管理为技术支持的经济管理中心,对全院实行各种物资的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经1年多的运行,医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采购成本大幅度下降,收到良好的效果。 1 提高管理意识,探索物资管理的最优方式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随着医疗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医院从全部依靠政府拨款,转向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医疗服务收入,资源配置在很多方面实现市场化,医院资产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医院必须通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医院要以优质、高效、低耗的服务赢得医疗市场份额,建立一个标准化和全面的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院是新疆阿克苏地区规模最大、设备设施最完善的二级甲等医院。自2005年4月以来,院党委注重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医院发展建设,以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平台,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并反复强调信息化物资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党委多次组织召开财务、设备、信息等部门协调会,结合医院实际,提出管理需求,依托医院信息基地的技术力量,开发和研究出科学、实用的网络化物资管理系统。 1.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首先,成立了物资管理科,对全院物资采购、物资管理、物资分配进行全面统管,改变了过去医院物资管理粗放分散型的运作模式,并遵循合理分工与相互制约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协调原则和责任到人等原则,使医院物资管理突出集中统一,责权明确,网络监督,充分体现物资管理的透明性。 1.2 分库管理、统一核算 医院的物资材料按大类分库存放管理、采购发放,而这些库房全部属于同一个部门?物资管理科管理,账务全部由物资会计统一核算。物资科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下设三个库房:医用材料库、医用耗材库、总务物资库。凭借网络的优势将各个库房的物资材料的账务数据全部汇集到物资会计处统一处理、统一核算、汇总统计。物资的消耗统一参与医院内部的经济核算。 2 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一体化管理 2.1 实现“零库存” 在物资管理科库房对每一种物品,设置了库存上下限和标准存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积压和临缺报示,再结合科室申领申购单,生成采购计划,经调整确认后上报采购招标部门。这样基本可以实现“零库存”,避免了库房物资积压和浪费。 此外,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询到不同的物品及同种物品的不同价格,可以据此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严控价格。对一些耗量大、周转快的物品,物资科会同招标部门通过市场调查或直接从厂家获得信息,以最优惠的价格、完好的品质进购,既节省了资金,又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导向。 2.2 实现网上物资申领流程 物资科根据局域网上的信息,对各病区消耗材料每天的实际使用量进行审核,对于已使用的可收费材料及时给予补充;不可收费材料由科室定期申请,仓管员打印出库单,经物资配送人员审核实发物品,由工作人员将物资配送至各病区,部门主管在出库单上手工签审。各部门通过电话申请物资,由于无须医护人员往返仓库,而直接由工作人员配送,可节省科室大量的时间,使后勤服务工作更加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了将“医护人员还给医人”。 2.3 实现计算机出入库、库存管理 库存物资实行微机化管理后,入库、出库单据不再由手工填写,而是履行有关手续后由计算机打印入库单、出库单。这样就避免了物品不入库就被领取和领取物品不填出库单的现象。月末由计算机操作人员打印出月末库存物资的账目同实物一一核对,做到了账实、账账相符;打印出采购的各供货单位物品的汇总表,便于与各供货单位清算结账;医院成本核算部门通过网络月末可准确及时取得各科室领取物品的金额,提高了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核算的准确性。 物资会计各类账的生成打印,并直接发送财务处以生成凭单。因各类数据均由采购和库房录入,会计可随时调用这些数据处理账务,所以大大减轻了会计的事务。物资会计通过微机不仅可以实现上述各类事务数据的检索查询,还可以自动汇总生成各种报表。 2.4 对贵重物资全过程监控管理 对贵重物资,如导管和介入材料等,采用从采购入库到请领、病人的使用、收费环节全程监控,避免物资在环节过程中的流失对医院造成的损失。 通过查询系统,将医院的采购信息公布在网上,增加物资管理的透明度,让全员参与物流管理,真正做到阳光操作;同时便于医院管理者随时了解、掌握和监控医院物资的库存、价格、付款情况和监控物资的流向,实现明明白白的管理。 3 提高管理效率,确保物资管理渠道畅通 3.1 规范了财物流通秩序 从物资采购到物资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经济管理的制约,把经费与物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计算机网络全方位监督,较好地发挥了有限经费的整体保障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物资管理的思维定式、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行领导集体理财、经费归口管理、物资统一保管。物资统管纠正了采购、管理、供给、核算各环节的不可控性,从根源上消除弄虚作假、损公肥私隐患。使财物管理科学有序,提高了经济效益。加之,网络监控系统的全程跟踪和严格的审批、请领制度,都有助财物行为的自我调控和约束。 3.2 有效降低了物资消耗成本 1年多以前,医院物资消耗费用占医院支出费用的60%以上。材料费用的下降是医疗费下降的关键环节。物资的统管统供,大大地增加了资金动用的灵活性。通过计划采购、定额供应,变成本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以达到医院总体成本的降低,实现管理出效益的最终目的。2005年以来,采购的物资价格与市场价格相比,一次性耗材降低30%,医用胶片类降低37%,办公用品降低20%,后勤物资降低15%,共计节约资金800余万元。 3.3 提高了物资管理效率,保障了科室核算实施 实行物资统购统管后,物资的采购、入库出库可以随时查询,并根据库存情况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或人工编制进货单,既保证了临床一线的使用、又避免了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从而提高了采购资金的循环利用率。 由于从物资的采购渠道到物资的供应全过程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管理,物资系统可以进行各种物品消耗分析、采购分析以及打印各种月结账务报表,不但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物资分析,也把会计、保管员从繁琐的账务处理中解放出来。我院物资部门实行微机管理后,工作效率增加一倍,而人员却减少了一半。 实施科室核算制度后,各科室在物资部门领用的物品全部计入科室成本,由此提高各科室的积极性、杜绝物资浪费、增收节支。同时,网络可以随时查询科室领用物品数据,便于相互监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各科室的成本意识、节约意识。 物资管理论文:浅论区域性应急物流中的物资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 区域性应急物流 应急物资 物资管理 应急物流中心 [论文摘要] 区域性应急物流由于其本身特性、物流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与常规物流有着明显的区别,应急物资的管理方式与常规物资管理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从采购、储备、运输到配送都体现出区域性应急物流的特点。研究应急物资管理,对于更有效地进行应急物流、使物资发挥最大效用有很深的意义。 应急物流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战争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在应急物流的实现中,应急物资的管理是核心环节。研究和探讨应急物资管理的有效对策,提高物流系统应急能力,提高应急物流水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实用价值。 管理应急物资必须正确认识应急物资的特点。只有对应急物资的特性需求、供应商、地理分布等非常了解,才能保证在事件发生时,迅速、可靠地筹措到必需物资。与普通物资相比,应急物资具有以下特点: (1)不确定性。由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产生原因和影响范围通常难以预测,这就决定了应急物资的数量、发放范围、运输方式等不能确定。 (2)不可替代性。许多应急物资的用途非常特殊,是在特定环境下启用的特殊物资。如疫情发生后使用的疫苗,战场救护用的血液等都不能用其他物资代替。 (3)时效性。应急物资要发挥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就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送达需求者手中,才能发挥其效用和价值。超过时限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 (4)滞后性。应急物资的启用是在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产生的原因、强度、波及范围而使用,时间上滞后于灾情的发生。 一、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资的管理是对应急物资在需求分析,筹措,储存,保障运输,配送和使用直至消耗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对应急物资进行妥善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物资理化性质的影响,保证其价值的充分发挥,保证在应急情况下各种物资的合理配发和使用。是实现应急物流快速保障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应急物流保障水平的显著标志。 应急物资在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管理。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首要环节。应当视质量为生命,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应急物流。要根据应急物资所处的具体自然环境,保持其自身的理化特性,为物资储存、运输、搬运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安全性。是应急物流和应急物资管理的根本要求。安全工作是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由于应急物流追求高速度,因此在应急物资的运输、配送、发放等过程中必须保证安全,做到安全稳妥,无事故发生,确保万无一失。 (3)存放合理。要求对应急物资存放的空间位置合理化,便于快速搬运、配送和管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4)流程优化。是应急物资管理的内在要求。优化物资管理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环节,节省物流时间,符合应急物流追求时空效益最大化的特点。 (5)准确率。是体现应急物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应急物流的高速高效运转绝对不能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而是要求准确掌握应急物资的数量、规格、品种、型号等信息,对应急物资的储存、配货、发放等过程做到绝对准确,严防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严肃认真,做到不错、不乱、不差。 (6)有效监控。是指对应急物资在需求、筹措、储存、运输、配送到消耗整个过程进行动态和静态监督控制,收集应急物资的实时信息,为指挥机构判断情况,做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应迅速启动应急系统,包括启动应急物流中心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并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件的产生原因、大小、性质、影响范围等,对所需应急物资进行初步的需求分析,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查询应急物资的储备、分布、品种、规格等具体情况,决定应急物资的发放、数量、种类等,随后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应急物资,组织运输与配送,直到送达需求者手中。应急物流中心利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存、运输、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并将应急物资的相关信息反馈于信息系统,以供指挥机构分析情况得出决策。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内含应急物资数据库,可供查询搜索应急物资的各种信息,还可以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现代物流技术对应急物资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为应急物资的调度、运输、配送提供优化模型,为指挥机构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以便应急物资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安全的方式运送到需求者。 应急物资管理的全过程就是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物流中心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应急物资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反馈并得出决策的过程。因此应急物资的管理必然依赖于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急物流的快速实现必须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二、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采购 一些大型的突发事件,如地震、SARS、禽流感、突然爆发的战争等,由于其突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在短期内对一些特殊物资产生了大量需求。但某些特定的资源(如某一传染病的专科医生、专用的药物等),平时的储备难以满足应急的需要,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其供应能力的提高也非常有限,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因此需要对应急物资进行有效的采购。在进行应急物资采购时,应当开辟多种渠道,主要面向国内企业,必要时通过海外市场采购,保证物资的质量。 应急物资一般用于防止突发事件的蔓延和后期的重建工作,也包括民众基本生活物资的及时补充。采购量一般相当大,对时间要求比较高。应急物资的采购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时间短,采购质量高。应急采购活动关系到人民财产生命安全,有着强烈的时效性,要求采购时间越短越好,采购程序也要紧凑且简单。但采购时间短和采购程序精简并不代表着对采购对象要求降低,恰恰相反,由于应急采购自身目的的重要性,它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要求并不会低于常规采购活动的要求,在某些特殊方面(如救伤用的药品、血液制品等)甚至可能要求更高。 (2)供应商多元化。应急物资的采购由于其特有的目的性和紧迫性,且短期内的需求极大,单一的生产或销售企业往往无法完全供应,通常由多个供应商同时提供,这样又为应急采购的最后选择和质量控制造成了困难。 (3)采购方法与采购行为规范的矛盾。应急采购活动由于其时间的紧迫性,采购部门会根据采购时限的要求有选择地利用相应的采购方式。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采购法规建设的加强,一方面加强了采购活动的规范性,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可能僵化采购模式,迟滞采购活动的开展,如在应急物资的采购中明显不适用招标采购法。 采购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包括合理的采购量及采购时间,它直接影响到库存成本的高低。对于应急物资,虽然不能像普通物资一样通过产品结构分析来完全确定所需各项物资的相互匹配关系,但是事件发生后所消耗各项物资的数量都应该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我们可以根据过往统计来确定各项物资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然后根据库存文件(包括内部可供利用的资源信息,即回收复用、改制等方面的物资数量)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从而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提供应急所需各项物资,既保证了应急活动顺利进行,又使采购成本最小化。 三、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储备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 众所周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粮食的储备,主要是应对突发性的饥荒、战争等事件的发生。应急物资的储备关键在于储存仓库的合理布局、修建的数量和容量、物资的种类、长期和中期的储备量,以及储备物资的合理维护和有效管理。针对常见的各种自然灾害对救灾物资的要求,应当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储备。大量的有效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从灾害发生到救灾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采购和运输量,大大减少相关成本。我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相当的差距,近些年才加大了储备力度。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反映了我国在医疗物资储备方面的许多不足。因此,应当根据各地区频发灾害的实际情况,储备救灾物资,关键是要合理,过多的储备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过少的物资很可能会使灾害变成灾难。 首先,应做到区域布局合理。布局合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储备层次上要合理;二是储备的方向和地点要合理。 其次,要做到规模适度。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本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最终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总的规模和各级各层次的合理标准。 最后,还要注意对储备结构进行优化。一是可以利用ABC分类法将救灾物资划分为重点物资和一般物资,分类管理;二是依据市场供货情况分为长线物资和短线物资,对重点物资,短线物资合理储备,对其他物资少储备或不储备,使储备结构更加合理。 应急物资装备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应急物流能力,国家民政部于2008年5月7日下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建立和完善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切实增强灾害救助快速反应能力,很多城市已经着手组建应急物资装备库,一旦发生社会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事件,救援物资可以和急救人员同步调配到位,这将大大提高面对公共灾害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地方减灾规划要求,遵循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原则,科学编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规划;要根据本区域内易发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合理确定各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规模,因地制宜,可以采取新建、共用或租借等方式解决存储场所,充分利用已有库房和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县级以上区域一般应设立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场所,乡镇和村可结合避灾场所建设,积极开展救灾物资储备,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扩大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的有效服务辐射范围。 库存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牵涉到很多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作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库存管理中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有待研究,需求信息瞬息万变,以及某环节不能及时供货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与方法还不完善。 (2)对库存物资的分类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库存物资的分类是对其进行制定相应控制策略的基础。当前物料的分类仅用传统的基于物料数量和占用资金比例作为分类指标,很难反应市场供应情况,实际应用中很难发挥作用。 (3)对库存物资需求预测模型研究不够,物资需求的研究是进行库存控制的基础,科学准确的需求预测模型能为企业库存控制与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四、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运输 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对物资的需求往往是突发性的、局部的需求,从总体能力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物资准确、快速地运到某个特定地点。应急物流对于物资的流动速度要求比较高,通常选择运输途径时节约运输成本的原则已不重要,有效压缩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则是关键。应根据物资的价值、数量和对运输条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尽量实现直达运输和联合运输。在灾难发生时,可以考虑开辟一定的绿色通道,保证物资的畅通,比如可以简化海关检验检疫的手续和实行优先运输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相关的辅助或优化措施,以节约物流成本。民用应急物资应该给予和军事物资同等的优先待遇,保障应急物流的畅通、高效运作。 五、区域性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配送 突发性的事件一般扩展比较迅速,通常是区域性的。为了使各类物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送达灾区和救灾机构中去,应该充分做好物资的有效调配工作。因此,合理设置物流中心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物流中心可以将物资进行分拣、包装,甚至简单的加工,将救灾物资有效的分类,在最短的时间内配送到目的地。应急物流中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专门建设应急物流中心将占用大量的成本,一般地,各级政府灾害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所辖地区的一些物流中心作为备用应急物流中心,在灾害发生时,或者预知灾害时,可以将一些大型的区域物流中心暂时作为应急物流中心进行物资的中转。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应急物资供不应求的特点容易产生物资在各个受灾点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即当某些受灾点的物资仍然供不应求时,有些受灾点的灾情已经逐渐得到控制,其物资的拥有量超过了需求量。特别是在实施由应急物流中心向受灾点的资源配送策略中,在各个受灾点,可重复利用物资的资源总量都是单调上升的,但是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使得灾情的连带危害程度不断发生变化,即各个受灾点对物资的需求量并不都是单调上升的。故可重复利用的物资更容易导致供需关系的不协调,使得灾情处理过程中物资在各个受灾点分布不均衡。同时,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决定了其利用率的提高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内资源的总量。所以,可以通过转运处于库存状态的物资、提高可重复利用资源的利用率和不可重复利用资源的服务水平来协调这种不均衡的状态。 为了减少由于缺少应急物资而引起的风险,根据物资的特性,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在利用现有配送系统的基础上保证物资的快速流转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应急物流的配送系统中,应急物流中心不仅承担着一般配送中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协调各个受灾点之间抗灾物资的转运问题,是整个应急管理系统的中枢。当某一受灾点的灾情突然加重,而该地区的抗灾物资无法从库存中得到满足或病人需要一些有特殊技能的医生或医疗器具进行诊治时,通过应急物流中心及时在各个受灾点之间进行协调,使得位于某个受灾点库存中的抗灾物资可以被其他受灾点共享。这种建立在各个受灾点之间的风险共担的受灾点物资一体化与供应链一体化相结合的应急物流配送系统,符合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抗灾的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抗灾物资严重供不应求的困境,从整体上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为了易于协调和指挥受灾点之间资源的转运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建议在若干受灾点组成的系统内只设置一个应急物流中心,即一个受灾点只接受一个应急物流中心的资源递送。 考察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一是充分利用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此外还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 二是加强军地联动,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事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时特别要加强军地联系,5.12地震中就明显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利用电子商务的先进理念,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四是加大动员力度,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五是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在应急物流配送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研究用户需求特点,选出对配送影响较大的需求指标,并根据各指标不同的侧重点,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科学确定权数,构建完善的需求指标体系。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指标确定三级预警体系,分别为一般级、严重级、紧急级。“非典”危机爆发时,疫情来势凶猛,如果不对医院及居民需求采取超常规的应急物流配送,一旦疫情大面积扩散,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可把“非典”时期应急物流配送确定为紧急级,对每个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配送方式,实施有效配送服务,具体实施应急物流配送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种灵活的配送方式,如伴随式、跟进式、空中定点投送等。 物资管理论文:关于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研究 [论文关键词]物流 施工企业 物资管理 应用 [论文摘 要]对物资资源管理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做了概述;分析了我国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得出了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现代物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阐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和微观战术两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具体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二)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三)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 (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二)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三)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四)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五)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六)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物资管理论文:如何开展废旧物资管理审计 废旧物资是指已按规定的程序履行报废审批手续后待处理的,以及停用、拆除和闲置的失去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和工程物资等实物资产。 目前废旧物资管理是企业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1、对废旧物资管理重视不够。废旧物资管理作为资产管理的终端环节,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为间接,容易被忽视。2、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没有对废旧物资管理建章立制,废旧物资管理权、责、利不清,机制尚不健全。3、废旧物资管理部门沟通和协调不够。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使用部门、财务、物资管理部门没有进行有效沟通。生产部门、使用不了解废旧物资管理的程序,财务、物资管理部门不了解废旧物资产生的情况等。4、没有建立台帐。没有对废旧物资做好相关的统计和建账,记录不清。5、废旧物资处置不及时。废旧物资大量积压造成浪费损失,废旧物资保管不善造成丢失情况屡见。5、废旧物资处理收入截留。企业将废旧物资收入作为账外账,自收自支,甚至出现将废旧物资私自处理的情况。 在当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大环境下,加强废旧物资管理水平实为必要。由此,审计人员应将废旧物资管理审计纳入审计工作的重点。开展废旧物资管理审计,有助于提高资金利用率;有助于国有资产的保全,有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于企业的增效有重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开展废旧物资管理审计呢?下面从几个重要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对企业废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价 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都是在建立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下进行的。健全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所以要开展废旧物资管理审计首先要了解企业是否建立了废旧物资管理制度,废旧物资管理制度是否完整健全。一般情况下,废旧物资管理制度应对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分工、管理业务流程、物资分级权限审批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如规定物资使用部门对报废物资提出申请;技术部门对报废物资处置前市场调研、产品质量的第三方鉴定和物资回收单位资质审查及审核报废物资的集中变卖和处理等;仓管部门对报废物资进行出入库及分类储存保管等;财务部门对报废物资核算管理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监督部门对废旧物资管理工作监督等。审计人员也要查看废旧物资管理制度是否明确规定了废旧物资管理鉴定、回收、保管、评估、处置、再利用等各环节的流程;是否根据废旧物资管理的分类及金额等重要程度建立了分级审批。 了解了废旧物资管理内部控制以后,审计人员就可以对企业废旧物资管理做初步评估,如废旧物资管理体系本身就不健全,就可以对管理制度提出建议,修补其中的内控条款。如果企业内部控制比较完善,审计人员就可以根据其指定的内控制度检查其具体执行情况如何。这其实也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符合性测试。 二、企业是否对废旧物资归集分类管理 一般生产企业按照分类有金属、材料、轴承、电缆、工器具、油品、设备、配件、车辆、办公用品等类别,包括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等。企业对废旧物资进行归集分类有利于以后保管、处置等一系列管理工作。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看企业归集分类的相关台账,也可通过现场查看相关归集分类的存放标示。审计过程中发现某些企业没有将废旧物资分类,处置时只能打包出售,出售了什么也不清楚。某些企业甚至将可重新维修利用的设备按照废铁的价格出售,需要用设备时又重新采购,这样容易造成浪费。 三、废旧物资处置是否及时、保管是否妥善 审计人员主要查看企业是否有定期处理报废物资,是否有产生积压损失的现象。审计人员可以到现场查看废旧物资保管的地点。是否露天存放,某些金属设备、材料等露天存放容易锈损;对于危险废弃物有无单独存放;存放地点是否安全,出入库是否有人把关、出入库记录是否完整。 四、废旧物资记录是否完整 废旧物资按照仓库管理标准有无建帐建卡。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抽查废旧物资申请到处置的相关单据。查看单据编号是否连续,单据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报废申请的审批;报废申请签名是否齐全;移交人、时间和接收人、时间有无遗漏;废旧物资处置是否有过磅清单、记录等。报废固定资产处置是否做好相关登记管理。 五、废旧物资程序是否完整 审计人员可以抽查废旧物资报废申请单,审核是否严格执行程序要求进行层级审批。对于大宗固定资产报废,是否有上报审批相关手续。财务人员有无对报废固定资产进行核销以及相关的会签审批。 六、回收单位如何确定 查看企业是否按照要求以招标、拍卖形式确定回收单位。以招标形式确定回收单位的,招标过程是否流于形式,评标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合理、评标过程是否严格按照评标办法进行,评标办法有无泄漏的情况,评标结果有无异常。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看废旧物资处理的相关招投标资料对此进行评价,也可以直接参 与到废旧物资处理的相关招投标过程的监督工作中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回收单位的资质审核也很重要,查看回收单位的资质证明相关文件,资质范围是否符合要求,资质是否真实。查看回收单位的财务状况能力等相关资料,对于防范企业财务资金风险很重要。 七、回收价格是否合理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市场查询废旧物资价格作为参考,看废旧物资处置价格是否合理;某些废旧物资价格波动较大,可以查看企业是否存在协议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对于大宗固定资产报废,是否经过市场评估、询价后进行处理,是否有大宗固定资产直接作为废料处理的情况。对于存在地域垄断性的废旧物资回收有无多方询价了解行情后确定回收价格。 八、帐务处理是否准确 废旧物资处理收入是否全额入账。审计人员主要查看企业废旧物资处理收入是否全额入账,审计人员要深入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后对废旧物资管理回收情况,与企业以前年度处理情况比较、与同类型企业处理情况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查看废旧物资处理情况是否异常;查看企业废旧物资处理收入是否有较大的偏差。核对企业的废旧物资处理记录、过磅清单与财务帐面数是否一致;废旧物资处理情况的帐务处理是否准确。固定资产报废处理是否走固定资产清理程序后入营业外收支。审计过程中发现某些企业将废旧物资处理收入截流成小金库;某些企业将废旧物资处理收入计入往来后进行开支。 上述从几个方面谈了开展废旧物资管理审计的一些思路,具体审计过程仍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分析调整。 物资管理论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物资管理 信息化 实施应用 论文摘要:如何合理地利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其安全稳定地运行,是物资部门长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必将会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平稳安全地运行,为路局的物资供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更新及时等优势。路局物资处对物资部门信息化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并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企业投入信息化的人财物是有限的,因此,物资处对物资信息化建设采取“分布实施、急用先上”的原则,是符合企业客观情况的。 1物资部门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及升级改造的重要性 计算机是物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铁路物资部门是路局较早实现计算机辅助办公的部门之一,通过长期的应用,计算机在物资部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简单的收发料统计到复杂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但是,由于资金紧张致使铁路部门计算机使用周期较长,有些站段业务部门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早已不能胜任当前繁重的运算和大量的数据流处理。因此,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由于硬件老化日趋严重,计算机的不稳定因素也越来越多,所带来的危害更是层出不穷。系统的故障,大多可以通过重装系统解决,但是,硬件引起的故障,则会直接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硬盘数据丢失,会使多年来保存的各种数据、重要文档资料等丢失。尽管现在物资部门有比较完善的数据备份制度,但是,计算机硬件出现问题是没有任何预见性的,由此可见计算机硬件系统稳定工作的重要性。为了配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在物资部门的推广和应用,物资处专门为各段业务部门进行了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高性能的计算机早已全部配备到位,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必将会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更流畅,数据保存更安全,计算机系统运行更稳定。 2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网络上各种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铁路系统各部门纷纷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络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项工作的拓展,由于个别人计算机病毒防护意识较弱,致使计算机病毒在铁路系统内部网络上大范围的传播,从而影响了网络整体的速度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利用开放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涉及到了网络数据的安全问题,即在向外部共享自己的公共数据的同时,怎样保护内部私有数据,诸如部门业务信息等不受外部网络非授权的非法访问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网络安全不仅关系到物资部门专用软件的稳定运行,也关系到物资重要数据的保存和传输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就使得我们在网络应用的开展中不得不对数据安全问题加以特殊重视。物资部门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改造已经使数据传输和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3加强物资人员培训,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路局物资处每年都要举办多次物资管理人员培训,这足以看出物资部门对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视。随着物资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培养物资部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训也会越来越多。 物资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就是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管理、信息、人员、事务……都要通过信息化整合在一起。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策划和设计要从应用者和应用环境的实际出发,做好“微观对接”。但是,目前物资部门既懂得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化的人才稀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物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瓶颈。因此,对拥有单科知识和多维知识、网络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最急迫的。我们应尽快完善物资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选;隹一个切入点,并且开始大力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骨干的培训,尽快建立起物资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信息经济和物资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4加强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自2006年在物资部门正式运行至今已经4年了。在这4年中,通过物资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的不断改进及完善,已经能很好地适应物资部门的日常工作。但是,由于程序开发较早,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基于c/s模式的应用程序,这种模式给系统的维护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基于b/s模式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正在研发中。物资管理信息系统c/s模式与b/s相比较,主要存在两个重大方面的区别:一是技术上的区别;二是软件模型上的区别。在技术上,b/s模式采用了w ebbrowser/server技术,这是一种以服务器集中/多用户并发为主技术。随着lt技术的飞速更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将是未来软件系统发展的主流,而且随着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铁路系统对路局物资管理也在不断地提出新的应用需求。整个物资部门使用统一的软件,可以加强对全路物资采购及配送的统一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物资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物资配送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 5加强物资部门与路内其他单位间的协调和沟通 工作协调是做好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物资管理工作是个特殊岗位,在日常工作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十分重要。应正确处理好物资采购与物资配送的关系,积极宣传和强调两项工作同等重要、相互依存,不存在谁是第~、谁是第二的问题。 由于物资管理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应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相互借鉴、相互讨论,必将会加强各单位物资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好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也将会在物资部门间广泛传播。 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巨大工程,物资部门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部门,除了要提高管理水平,优化物资采购和配送流程,还应以服务为宗旨,全心全意为铁路各基层单位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物资管理信息可以成为连接多个部门,实现物资合理分配使用的纽带。物资管理工作者是铁路中长期规划建设的后勤保障部队,不但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克服保守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克服守旧观念,强化创新意识,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多种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在日常工作中,应与单位各部门多交流,让大家理解物资管理工作实质、工作流程,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改进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大胆参与实践,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热忱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就一定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切切实实地为和谐铁路建设和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物资管理论文:论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物资资源管理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做了概述;接着分析了我国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得出了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现代物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后阐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和微观战术两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具体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物流;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应用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物质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论文网在线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2、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3、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4、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1、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2、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3、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论文网在线 4、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5、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6、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论文网在线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物资管理论文:浅析电子商务时代下的企业物资管理方式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采购管理 零库存 物流配送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已经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的在更新与完善企业的物资管理方式。在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的物资管理无论是在采购,还是库存和配送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一、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物流采购管理的特点 1.采购周期短,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在电子商务下时代下,供应商实现了网络化管理,通过供应商的商情库,了解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服务与咨询等情况,在网上询价、洽谈和开展交易等等业务活动,既能节约时间又可节省费用。并容易实现全球化采购,获得最好的供应商与最优惠的产品价格,同时因为因特网使用费用较低,网上交易成本只是传统交易的1/50。此外,还能够大大减少“少批量、多批次”的采购方式所引发的劳务运输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的问题。所以,网上交易能解决过去物资的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2.物流速度快,有效降低库存量 在电子商务下时代下,供应商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可不再使用大量库存来保证生产,企业采购员能根据生产单位的需求,不断调整生产计划,迅速在网上寻找物资信息,在网上与供应商进行洽谈。这种高速的信息流最大化地促进了人流、商流、财流物流、的飞速运转,提高了生产效率。电子商务的开展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及时的对物资采购做出的快速反映,有效降低库存量。 3.交易中介少,有效的降低运输费 电子商务的开展可以减少交易一中介,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企业通过物资采购网,能减少运输中介,由专门的物资配送公司将产品直接送达客户,而不必一次一次地不同转送。从而减少运输中介,降低的劳务与运输费用。 二、电子商务时代下实现“零库存”管理的方式 1.配送方式 根据电子商务的特征,对物流配送系统实施统一的信息管理与调度,依照采购方的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进行理货,再将配好的货物送给采购方的物流方式。这一优化的、先进的流通方式能够有效地优化库存配置并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保证产品及时供应,从而实现“零库存”。配送方式代表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是现代最具有发展潜力与经济效益的物资供应系统。所以根据生产的需要,可以对某些物资施行了配送制,依照企业的实际需要,直接将物资送到生产现场,实行采购与发料一体化,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物资的储存与运送成本,并使生产必须的物资及时靠近现场,保证了稳定和高效的生产。 2.委托保管方式 经过一定的程序,将企业的物资交给专门的公司保管,再向受托方支付一定代管费用,从而使得企业不再有库存,进而实现“零库存”。“零库存”的优势在于:受托方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实现高水平与低费用的库存管理,企业不再设置仓库,同时,减去了仓库与库存管理的许多事务,使企业能集中力量生产经营。然而,这种“零库存”的方式主要靠转移库存来实现,并不能真正降低库存总量,这种方式主要适合需要专业保管的物资。 3.即时供应体系。 在即时供应体系下,企业能够随时的购入物资,采取需要多少就可以购入多少的方式,供应者能以自己的库存与有效供应系统担负即时供应的责任,从而实现“零库存”。这种形式实现的“零库存”主要针对工具与标准件。但是,这种供应系统对信息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他要求供求的双方的业务系统都要是完全自动化,如此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表现这种库存方式的优势。 三、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的特点 1.配送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下,配送信息化作为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信息化体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与代码化,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传递的实时化和标准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和电子,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等。所以,数据库技术(database),条码技术(barcode),电子数据交换(edi: electromc datainterchange),电子订货系统(eds: eleetromc ordenng system),有效的客户反映(ecr: 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和快速反应(qr: quick response)及,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resource plan. mug)等等技术和方法在物流中将能够得到普遍的应用。 2.配送自动化 信息化是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是自动化的核心,无人化是自动化的外在表现,省力化是自动化的效果。另外,配送自动化还能够加强劳动生产率,扩大物流的作业能力,降低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等。物流的自动化设施特别多,如:货物自动分拣和自动存取系统,条码/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以及自动导向车等,这些设施与系统在发达国家己经普遍的应用在物流作业流程,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物流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3.配送网络化 信息化也是配送网络化的基础,这里所指的网络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组织的网络化,即:建立物流组织的内部网络intranet:二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制造商或供应商的联系与物流配送中心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间的联系同样也要经过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如:配送中心要向供应商发出定单,就可以借用计算机通讯方式,借助于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与增值网van上的电子订货系统eos自动实现; 4.配送智能化 配送智能化是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的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与决策,如:运输路径的选择、库存量的确定、、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自动分拣机的运行、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等等问题都需要依靠大量的知识才可以解决。在物流的自动化进程中,物流智能化作为不可避免的技术难题,物流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时代下物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 物资管理论文:输变电工程物资管理采购创新 摘要:当今输变电工程施工物资材料供应的内部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要想占有市场,适应市场,并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及时转变思路,管理创新,更新管理机制,以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目标。对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在众多的管理领域中,物资采购(自购材料)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物资采购管理是实现上述两项主要管理内容的第一环,要把好这一重要环节,进行创新,改革管理模式应是当前各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积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输变电;物资;采购管理 一、形成物资采购管理新理念的客观环境 外部环境的形成。随着输变电工程物资主要材料的集中招标,集中供应,俗称甲供料。大部分材料由甲方供应,只有小部分为自购材料,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利润和效益降低,在此环境下应尽快转变思路。在自购材料一块方面挖掘潜力,更新管理机制以实现在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市场竞争中的战略目标。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己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买方市场己经形成。 随着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企业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降低经营成本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创新物资管理理念成为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发展的一种需要。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资金雄厚,多年来在市场中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较高的资信度,大量供应商争相进入输变电工程施工物资市场,这就给我们改变物资采购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供了契机。 二、完善规章制度创新,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物资管理制度和设备、材料招标管理办法,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要进一步强化物资管理基础,搞好物资申报计划及物资分类、采购分工工作,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岗位规范与工作标准,用制度规范职工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实行物资采购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的制度化。 (二)加强物资采购的管理监督,严肃财经纪律。 物资采购要贯彻国家物资管理工作的法规、政策,遵守市场管理规定和财经纪律,遵循比质、比价、比信誉、比远近和以厂家供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先急后缓,适用及时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多渠道,少环节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总结经验,开拓货源,保证输变电工程的物资需要,使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物资采购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实施物资采购管理现代化。 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要广泛推广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手段在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运用,建立精干高效的物资采购管理机构,建立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履盖物资管理各环节,对物资、申报材料计划、合同管理、库存管理、帐目管理、统计报表以及设备材料的采购、加工渠道、合格供方和供货信誉、质量,价格体系等物资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资料贮存与检索,不断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 三、全新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的引入 物资采购管理程序基本包括:申报材料需求计划的提出、采购任务的下达、询价采购、入库验收、结算等。但旧的管理模式是人为随意采购,买哪家的东西、什么价位基本上是专职采购人员或需用单位决定,随意性较大。二是-事一议性招标,即针对物资需用量较大的项目,临时组织招标。这两种方式存在着不能全过程竞价采购,没有目标价格原则,采购产品质量不易控制及采购过程易产生腐败行为等弊端。 组织机构。该系统分为二个机构:物资招标中心、物资采购实施及供应中心,二个中心相互无行政关系,相互独立。其中: 物资招标中心职能:负责将采购计划录入计算机网络,网上采购信息,采购统计,入库前验收,对供应商进行评价。 物资采购实施及供应中心职能:依据招标中心采购结果签订合同,物流供应,结算及特殊条件下的人工采购。 流程:由物资招标中心在计算机网络上信息进行准入招标,采用专家打分制分别按企业规模性质、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业绩、主要用户反馈、与本企业业务往来中的形象、企业资信程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考评,实地考察后,符合标准的供应商能确保产品质量,交货进度,发放合格供方准入证。入网后各供应商在供应质量问题和供货时间不能满足需求则立即取消合格供方资格。在此基础上,招标中心接到由材料申报采购计划时,就按程序进行采购信息网上,供应商可书面和传真报价,计算机自动比价排队,最低价形成,采购确立。下一步工作转到物资采购和供应中心签合同,货到后,由物资供应中心验收,再转入施工项目部仓储。这种理念基于招议标方式,使日常采购从小到大均纳入有序招标过程中,既实现了低成本采购,又确保质量合格和进度需求。 四、计算机网络招标采购理念的优点 通过计算机招标网络采购,甲乙双方不见面,避免了人为的随意性,改变了传统的采购方式,实现了日常化的招标采购,规范了采购成本控制原则。由于采用网络准入制,严格控制供应商的入网资格,使产品质量和交货期能够得到保证。 采购过程有计算机按设定原则来完成,采购是在人机人的环境下自动完成。避免了采购过程中的人为随意性,基本能够避免人的干预,使不正当竞争得到有效控制。 能够实时进行网上招标方式采购。实现了物资采购的全天候竞价。始终保持最低价采购,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 由于对供应商进行严格评价,实行合格供方准入制度,并且有严格的淘汰制,使采购的物资具有较强的质量保证。作为输变电物资采购实施和供应中心采购物资的第一道质量把关人,同时又有完善的入库验收,使产品质量较以往的采购更可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有助于提高材料可靠性,可以说这一措施具有潜在的质量和时间效应。 适应输变电工程物资供应环境的变化,做好甲供料物资供应同时做好自购材料规范化,网络化采购供应工作,是保证输变电工程顺利施工和成本降低,采购阳光化的有效途径。 物资管理论文:试论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研究与探讨 论文关键词:施工企业 物资管理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物资管理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与企业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物资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推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1 物资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重要意义 工程物资是构成工程产品成本的主体,它占到工程总投资的60%左右,是工程项目质量和效益的源头,物资管理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最容易出漏洞,也是最容易出现舞弊的环节,如果不加以严格控制,则会出现物资采购价格虚高、物资质量低劣,甚至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损失浪费等问题,势必会增加工程成本,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物资管理在施工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 2 当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上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包括员工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对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结构体制的不断改革,导致各级领导很少顾及研究新时期物资管理工作,以及物资采购权的下放导致自主化采购的出现。 2.2 物资管理配套设施薄弱,计划预控不到位 由于企业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此外,施工企业对于物资的计划预控不到位,责任心不强,导致材料浪费严重。一方面是项目对于加工产品不预控、不优化,数量不审核,由于心中无数,计划不周,导致产品加工成之后多半成废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市场调剂少,重复加工购置多,导致资物资未能科学合理地调配使用,利用率低、浪费大。 2.3 物资采购不规范,重供应而轻管理 当前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不规范、价格比较乱。物资采购无规章,材料积压占用资金多。采购权分散。采购的物资不能形成批量,选择的供应商、经销商多,厂家少,中间环节多,直接采购率低,价格比较高。 与此同时,从物资管理的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现象严重。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及时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可让物资管理的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2.4 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差,人才匮乏 施工企业从事物资管理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是业务素质差,管理水平低。参加过专业培训的人很少,有的项目的物资主管未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知识差。有的文化程度低,不懂管理、不会管理。外控能力差,采购的物资规格、型号、单价、数量、定位不对,材料分类不明,业务处理不清,账物不符,不能准确及时反映成本,其项目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经济极不相称。 因此,施工企业内部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法规的人才严重缺乏。物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有的连电脑都有不会使用,更不会利用其他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有用信息。 3 推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建立各项物资管理制度并落实 施工企业要推进物资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效益,必须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提高对物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物资管理制度,从物资计划、采购、合同签,订到验收、保管、领用、报废,整个物资流程都有制度可循,物资主管部门要加大现场业务指导,加强信息沟通,要把物资设备的公开招标采购工作落到实处,对物资流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要加强控制。 3.2 做好物资的预控,加强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 项目物资发放工作,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控制量的发放,是项目物资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应严格执行物资预控、发放程序,根据上级关于项目物资管理方面的要求,结合项目物资管理的实际情况,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建立单项工程限额领料台账,对单项作业队使用材料进行数量上的控制。 同时,施工企业要加强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和物资材料采购计划管理。严格要求采购人员提高责任心,减少差错,杜绝漏洞,有效高效地开展采购工作。 3.3 抓好供货商管理,严把物资验收入库关 企业应严格规定入围供货单位确定后,材料采购人员不得随意在入围供货单位以外进行物资采购,对现有合格供、经销商之外的任何单位如果未按正常程序进行考察均不得参与投标、比价、供货。 从源头上抓好供货商后,应加强对物资验收这一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施工企业要专门设置材料验收组。货物到达后,由验收组成员根据货运单、装箱单、购货发票及采购合同等相互核对,依据采购合同有关条款,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物资保管人员还需按财务规定及时递交材料出库单,财务科登记入账后和仓库明细账进行仔细核对,严防物资的流失和浪费。 3.4 实施系统控制,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企业应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对物资材料的管理实施系统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 另外,可以积极应用mis进行物资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完善状态。 3.5 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引进人才 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 4 结论 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必然会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模式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这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物资管理论文:物资管理信息化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物质管理现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更好更快地为科研生产服务,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提出了方案。 [关键词]物资管理 管理信息化 内部网络 企业的物资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各种物资的采购、运输、验收、供应、保管、发放、合理使用、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工作的总称。物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物资管理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保证,是改善企业技术指标取得最佳经济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物资进行规范、高效、科学的监督管理,是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随着物资管理作用的日趋重要,对物资管理工作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工作任务的加重,工作中产生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就成为物资管理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显然,传统的手工作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因此,利用现有的内部网络,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已经势在必行。 一、我国目前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文件都是手工编制,影响管理质量 在物资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单据和文件,如合同、复验单等。这些都是与我所质量管理程序密切相关的,在质量内审、外审中为物资采购的控制提供依据。现阶段,所有的质量文件都是手工编目归档。我们只是利用excel表格将采购物资所对应的一系列单据和文件的编号保存起来,需要时通过excel的查询功能找到编号,再从文件盒中找出归档的相应文件。例如一年的复验单就有上千张,要从中找出一张来就比较麻烦。 2.缺乏数据库管理软件,加大了工作量 入库单和发料单全部都是手工登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库存的实时性得不到保证,导致实物会计手中的账本库存数和仓库不一致,影响了库存查询的准确性。而且一年下来厚厚的几十本,要查找凭证也很困难。特别是填报各种报表,常常需要几天,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错。 3.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劳动 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例如采购申请,申请部门要填写一份,采购员要在计算机中输入一份以方便执行,计划管理人员也要在计算机中输入一份以记录计划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文件编号等信息。重复劳动的存在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二、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1.对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和统计,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让信息按标准的物资采购程序流动,既规范了物资采购流程,又实现了数据资源的共享,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统计。这样一来,各申请采购部门可以随时查看仓库库存情况和采购申请的执行情况;主管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分管部门的工作进展。我们还可以通过消息的形式通知申请人到仓库领取到货的物资,定期停产、更新换代等信息,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序化、透明化、人性化。 2.加快信息流通,实现数据的实时性 现阶段,信息处理完成后,是通过人与人的传递来实现信息的流通,流通时间相对较长。如果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处理的结果就可以马上显示出来。例如,当入库或发料信息到达仓库,只要仓库保管员一确认,库存情况就会马上更新,现阶段存在的库存查询问题,将得到完全解决。 3.无纸化办公,同时减少人的劳动量 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把人从大量烦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处理更有价值、更重要的工作,提高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无纸化”的办公,也节约了纸张等办公用品的开支。 三、实现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1.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系统是一款通用性极强的物资品管理软件,适用于各类企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该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物资的入库、领用、库存等情况进行管理,完成企业对物资日常业务的采购入库、退货、领用、退库、盘点、往来账款等管理工作,全面反映物资的采购情况、领用情况、损耗情况、以及人员和部门的领用情况。同时借助功能强大的查询及报表功能使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所需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正确、便捷的支持平台,帮助企业更有效、更全面地管理物资。 2.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实施信息化 供应部门可依据物资消耗及库存情况预测物资需求并对库存进行调剂,通过在网上查询库存情况,实现库存物资的网上调剂和储备定额化管理,以减少物资重复储备,节约库存物资资金,保证物资及时到位,确保运营的需要。同时,网络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如在网上公布各种物资的市场价格,必要时进行网上限价,并依据市场变化,进行合理化调整,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对于管理、监察部门可以随时网上查询物资供应部门和使用部门所有物资的运作状况,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总之,利用网络工具,可以有效地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改善企业管理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3.重点关注采购及库存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 新的采购管理系统中,采购订单处理实现全程电子化是关键。另外,采购环节的电子化使得物资管理系统可与财务管理系统集成,这样就能随时掌握各项采购业务的财务情况。通过采购管理系统,经过对各种采购订单、发票、结算单的统计与对比分析,以其低廉的成本、多元化的选择、端对端的服务、透明简短的过程等显著优势,实现采购业务管理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这样就为企业内部准时供货制度提供保障。库存管理是物资管理中业务量较大的环节。实现物资出入库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保证在物资库存数量随物资入、出库实时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库存信息始终保持真实准确。 物资管理论文:论物资管理现代化 【摘要】当今世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资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务、运输和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水平,这就要求管理现代化。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包括四大内容:管理思维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关键词】管理 物资 现代化 一、管理思维现代化 思维现代化是实现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先导。 首先要有系统的观念。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系统思维即把研究管理的对象作为系统,从整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加以处理与协调,使系统发挥出其最大效能的思维方法的总称。系统工程既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又是一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 其次要有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全面质量管理(tqm ):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企业物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有四个特点:①全面的管理,②全过程的管理,③全员参加的管理,④全部的方法。企业物资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物资供应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满意程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所供应的物资的技术特性满足企业的质量要求,通过正确的计划采购、运输、保管等工作为保证;②所供应的物资时效性强;③所供应的物资质量可靠,品种齐全、数量足够;④供应过程工作效率高、差错少、费用低、物资流转速度快。 二、管理组织现代化 管理组织现代化是指按合理组织生产的客观规律建立管理机构和规定管理职责。企业管理组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匹配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其他组织结构,严格企业的各级岗位责任制。现代化的管理机构在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能够作出及时积极的反应,迅速制定对策,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根据物资部门的自身特点,它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直线制、矩阵制等。其中以矩阵制应用较为广泛。矩阵制即目标管理制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多功能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其优点为:①灵活机动性强,可应对多变环境中的多种情况;②便于协作,可调动多个管理职能部门;③有利于提高个人责任心及积极性;④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管理人才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现代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世界著名企业之间的实际竞争。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劳动力。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对员工的招募、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评价及合理开发,并使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比例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包括从数量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管理和从质量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行为管理。现代企业应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管理,从过去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提高综合效益的管理模式。 2.企业人力开发方法 ①全员培训随着企业现代化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员工们现有知识既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也不利于个人素质提高。进行定期的全员培训,将企业的战略目标更有效地迅速传播到每一个员工,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生产经营业务知识和技能,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②引进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可以迅速改变企业,随着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才部门所有制将不复存在,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会更强的生命力。 ③调动现有员工积极性根据员工特长,给予员工合适的岗位,并通过员工的动态组合与职位相互交替轮换,提高企业整体功能,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3.人事激励方法 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通过已树立的管理权威,干预并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使每个人在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激励系统。 (1)人事激励机制结构 1)人事激励机制的组成 ①激励对象。被激励的特定人群。 ②激励因素。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例如升迁、金钱、职称等。 ③激励因素的媒介。各种管理制度、管理决策、管理措施,尤指各种人事管理制度和人事决策。 2)激励机制的运行方式 首先是将激励因素转化为人事管理制度、决定策略、采取措施的过程,即转化过程;然后是将含有激励因素的人事管理制度、决定策略、采取措施对员工施加影响的过程即刺激过程。 (2)人事激励因素分析 人事激励的重要一环即分析激励因素,明确激励的项目,运用合适的激励方法。 1)对员工进行分类。根据职务的高低、工作项目的不同分类。 2)运用合适的方法,按照人员分类进行激励因素调查。例如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职员们所乐于接受的激励因素调查出来。 3)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图表法等方法直观表达。 4)绘制”激励因素一览表“,为制定人事制度时供决策者参考。 四、管理手段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企业管理中逐步采用电子计算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方法的速度和水平,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普及,各行各界管理领域普遍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它不但能综合物资流通过程中的信息,控制管理业务;而且能够建立物资管理数据资源,有利于各种现代管理方法的实现。 以计算机为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保障供应,压缩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物资使用监督,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对企业很有必要。 五、总述 物资管理现代化的五个方面是有机结合的,管理思维现代化是先导,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条件。物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水平,物资管理作为后勤管理的重要部门,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实现降低成本、加速资金流转、增强企业盈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物资管理论文:论物资管理现代化 【摘要】当今世界,在市场 经济 体制下,物资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 企业 的生产、技术、劳务、运输和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 现代 工业 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 发展 ,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水平,这就要求管理现代化。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包括四大内容:管理思维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关键词】管理 物资 现代化 一、管理思维现代化 思维现代化是实现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先导。 首先要有系统的观念。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系统思维即把研究管理的对象作为系统,从整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加以处理与协调,使系统发挥出其最大效能的思维方法的总称。系统工程既是一门综合性的 科学 ,又是一门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技术。 其次要有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全面质量管理(tqm ):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企业物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有四个特点:①全面的管理,②全过程的管理,③全员参加的管理,④全部的方法。企业物资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物资供应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满意程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所供应的物资的技术特性满足企业的质量要求,通过正确的计划采购、运输、保管等工作为保证;②所供应的物资时效性强;③所供应的物资质量可靠,品种齐全、数量足够;④供应过程工作效率高、差错少、费用低、物资流转速度快。 二、管理组织现代化 管理组织现代化是指按合理组织生产的客观 规律 建立管理机构和规定管理职责。企业管理组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匹配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其他组织结构,严格企业的各级岗位责任制。现代化的管理机构在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能够作出及时积极的反应,迅速制定对策,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根据物资部门的自身特点,它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直线制、矩阵制等。其中以矩阵制应用较为广泛。矩阵制即目标管理制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多功能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其优点为:①灵活机动性强,可应对多变环境中的多种情况;②便于协作,可调动多个管理职能部门;③有利于提高个人责任心及积极性;④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管理人才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人才现代化。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世界著名企业之间的实际竞争。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劳动力。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对员工的招募、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评价及合理开发,并使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比例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包括从数量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劳动管理和从质量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行为管理。现代企业应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管理,从过去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提高综合效益的管理模式。 2.企业人力开发方法 ①全员培训随着企业现代化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员工们现有知识既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也不利于个人素质提高。进行定期的全员培训,将企业的战略目标更有效地迅速传播到每一个员工,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生产经营业务知识和技能,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②引进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可以迅速改变企业,随着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才部门所有制将不复存在,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会更强的生命力。 ③调动现有员工积极性根据员工特长,给予员工合适的岗位,并通过员工的动态组合与职位相互交替轮换,提高企业整体功能,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 3.人事激励方法 企业 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通过已树立的管理权威,干预并影响被管理者的行为,使每个人在达到个人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激励系统。 (1)人事激励机制结构 1)人事激励机制的组成 ①激励对象。被激励的特定人群。 ②激励因素。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例如升迁、金钱、职称等。 ③激励因素的媒介。各种管理制度、管理决策、管理措施,尤指各种人事管理制度和人事决策。 2)激励机制的运行方式 首先是将激励因素转化为人事管理制度、决定策略、采取措施的过程,即转化过程;然后是将含有激励因素的人事管理制度、决定策略、采取措施对员工施加影响的过程即刺激过程。 (2)人事激励因素分析 人事激励的重要一环即分析激励因素,明确激励的项目,运用合适的激励方法。 1)对员工进行分类。根据职务的高低、工作项目的不同分类。 2)运用合适的方法,按照人员分类进行激励因素调查。例如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职员们所乐于接受的激励因素调查出来。 3)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图表法等方法直观表达。 4)绘制”激励因素一览表“,为制定人事制度时供决策者 参考 。 四、管理手段 现代 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企业管理中逐步采用 电子 计算 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方法的速度和水平,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 经济 、高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 发展 及普及,各行各界管理领域普遍建立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它不但能综合物资流通过程中的信息,控制管理业务;而且能够建立物资管理数据资源,有利于各种现代管理方法的实现。 以计算机为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企业物资管理系统,保障供应,压缩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物资使用监督,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对企业很有必要。 五、总述 物资管理现代化的五个方面是有机结合的,管理思维现代化是先导,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条件。物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水平,物资管理作为后勤管理的重要部门,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实现降低成本、加速资金流转、增强企业盈利、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物资管理论文:浅谈经济核算和物资管理 摘要:本文就物资供应部门的经济核算内容、形式和方法论述了加强物质供应管理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同时说明了建立与完善经济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关键词:经济核算;物资供应;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就物资供应部门的经济核算内容、形式和方法论述了加强物质供应管理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同时说明了建立与完善经济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关键词:经济核算;物资供应;经济效益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物资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物资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进而促进企业盈利,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经济核算是为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果而进行的多项经济活动及其方法,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它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等手段,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活劳动和物资消耗以及取得的成果,用价值形式进行记录、计算、对比和分析,借以发掘增产节约的潜力和途径。 物资供应部门是企业主要职能部门之一,物资供应和管理是实现企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资材料,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居首要地位。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在降低产品成本中降低材料成本是关键。降低材料成本除了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之外,努力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而物资管理的经济核算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经济效果。 一、物资供应部门核算的内容 为保证经济核算工作正常进行,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计量工作、清产核资和厂内计划价格等基础工作。核算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采购的核算 企业的物资部门为了保证生产和建设的需要,除核定必要的周转库存外,还要根据生产中的消耗和生产计划及其他用料计划的安排,通过连续不断的订货、采购进行必要的资源补充,才能确保所需物资的供应。因此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品种、规格、数量是否按计划需要均衡进货以及产地的远近、价格高低、质量的好坏、运输费用的多少等等,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重视和加强原材料采购的核算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措施。同时,加强对原材料采购的核算,不仅能反映和监督未购订货计划的执行,而且能通过采购成本升降原因的分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数据和决策。 2.储备资金的核算 物资部门的资金核算,主要是将企业核定的储备资金管理好、使用好,合理储备物资,防止盲目采购。实践经验表明,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 首先,应在核定储备资金额的基础上逐年修订物资储备定额,把储备资金分解下科、下库并落实到物资品种和规格上,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从而使全体供应人员都把降低储备资金占用作为工作重点。 其次,实行归口管理,指标分解,分头核算,有偿占用。通过专业核算及时反映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分析与检查,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再次,逐步实行“零”库存管理和供应。当前生产资料市场的开放和逐步扩大,对市场供应充足、消耗量正常而有规律的各种辅助材料和长线物资,应尽量实行当月采购、当月消耗,不留或少留库存,以节约或降低储备资金的占用。 3.管理费用核算 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在采购、供应与保管业务活动中都要发生一定费用,这些费用大致可分为固定性费用和可变性费用。固定性费用如折旧费、水电费、人工劳务费等,这部分费用比较固定,对费用水平影响不大。但是可变性费用如差旅费、仓储费、库房维修费、搬运送料费、运输费、利息支出等,这些费用与物资采购供应额的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企业物资管理费用中可变性费用约占全部费用的40%多。因此,在费用核算中应着重加强对可变性费用的管理和核算。除对核定定额指标进行宏观控制外,应将有关费用指标进行分解,分别下达各有关专业科、仓库和个人,发动群众当家理财,按计划控制使用,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努力降低费用水平。 4.原材料消耗的核算 企业一般是按产品计算成本,按核算单位计算盈亏:原材料消耗是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行“消耗控制”,减少物资消耗,是降低产品成本重要的有效途径。根据情况,当前在保证生产需要的条件下,要做好定额供料、集中下料、残余料回收和利用、辅助材料使用管理等用料核算。 定额供料是供应部门按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计划和材料消耗定额核算应供应的材料数量对用料单位进行供料,是把材料消耗定额作为消耗的标准和原料供应的依据组织供应,以实现对生产成本的控制。 开展集中下料对合理组织供应和降低消耗具有重要的作用,集中下料也是提高材料利用率和节约材料的重要手段。在做好集中下料的同时,必须认真开展下料核算,通过下料记录弄清每种产品的实耗数量和实耗中工艺损耗及非工艺损耗的构成情况,为计算利用率和差异分析打下基础。 加强残、余料回收,充分利用余料。对余料应严格分类,标记鲜明,分区存放。残料也s要分离出其他单位可以利用的部分,充分予以利用。 各种辅助材料消耗量在生产和建设中也是很大的,因此要认真执行按计划限额供料,以控制消耗。 二、物资核算的形式 企业物资供应部门的经济核算各有不同的形式。根据具体情况,供应部门采取内部独立核算方式。银行单独开户,直接办理物资费用收支及费用支付结算业务,同时与企业实行储备资金金额信贷制和各种经济指标承包合同制。这种独立核算、指标承包的经济核算形式在改革初期收到良好效果。 当前,由于生产计划任务不断增长,国家对生产资料价格采取放开政策,实行多层次价格体系。同时指令性物资分配基数越来越少,大量材料由市场调节解决。因而物资供应部门的经济核算形式也必须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三、物资核算的方法 众所周知,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被深深地烙上了计划的印记,按产量指标粗略制定物资计划、仅向少量指定供货商采购物资、无限量加大物资库存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创新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并使其顺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潮流, 已经显得愈发重要了。 为了进一步加强供应部门的经济核算工作,在经济指标承包的基础上实行两级目标责任核算,采取专业核算与群众核算相结合方法,把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与业务核算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把目前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与各专业部门的核算融为一体。会计核算、统计核算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事后核算,它不能代替供应专业人员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业务核算。如物资的价格、质量、签订合同权益议定、运输方式、订购批量、库储量和费用支出等,这种事前的业务核算往往是决定会计核算、统计核算成果的重要因素。事后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仅能依附事前核算。因此,必须把各项经济指标分解下达到有关专业科,由专业科配备的核算人员进行目标责任核算,以保证下达的承包经济指标得以实现。 四、建立必要的经济核算体系 在实行分级分口进行经济核算时,必须建立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 首先,设立经济核算的组织体系,设置必要的核算组织形式和人员,从具体核算到综合平衡形成纵横交错、分级归口式的核算组织体系。 其次,核算指标体系。为了实现预期的经济效果,必须从多方面提供核算数值。指标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它们各有核算目标,主要以资金、成本、费用为主。 再次,核算方法体系。从下到上采用统一的核算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客观的真实情况,才能有可比性。如凭证的登记、传递、分类、汇总等方法、费用计算和分配方法、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和核算网络,保证反馈及时,以提高经营核算水平。 总之,加强物资管理的经济核算工作,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物资消耗,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加企业盈利,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物资管理论文:统计学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以统计学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为主题,结合企业实际具体论述运用统计来指导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 提出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探讨改进物资管理工作的措施、办法,使物资管理工作更好适应施工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关键词:建筑工程 物资管理 统计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 由于建筑行业自身存在着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 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 成本不断上升, 材料费居高不下, 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 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改变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现状, 加强物流管理, 是施工单位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潜力所在,本文以统计学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为主题,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进行了探索。 建筑工程从施工准备、破土开工到收尾竣工,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物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施工由始至终实际上打的就是一个“物资仗”。既然是这样,物资管理工作的成果如何?物资消耗是否合理?物资管理的手段是否先进?自然就同基本建设工程成本的高低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 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施工企业管理落后,在整个企业管理的链条中物资管理这一环节又突出显得薄弱的客观事实。但我们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一、我国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具体存在着一些问题:物资消耗比率大,工程成本高;在不少企业里,由于物资管理不当造成越定额、超标准的消耗是屡见不鲜的。成品保护不善,损失浪费多。现在有不少施工企业,在于工程质量问题,在返工重修中消耗的物资是难以精确计算的,企业里经济责任制不建全,质量同效益不能紧密挂勾,返工超耗一律由企业包下来,问题更为严重。另外,由于不能很好进行成品保护,许多工程交验前门窗、照明设备、玻璃、楼梯栏杆等有的被损坏,不得不修补重做,也浪费了许多人力和物资。 二、 物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原因: 1、物资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们现在的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在物资的采购、运输、保管、使用等一系列环节中都缺乏科学评价和程序,特别是一到施工紧张和物资短缺时,往往就“萝卜拔了不带泥”;现场物资供应和也不善于机动掌捉,灵活运用,往往违背了供求规律。我们知道,任何一项工程的建成都是生产资料价值形态的转移,正是在这种转移中产生了投入与产出的价值比。由于我们有些物资管理部门和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业务素质较差,物资管理中做不到科学化、物资保管做不到规范化、物资使用做不到合理化。 2、现行的物资消耗定额不准、不全、不配套,也是造成物资超耗的重要原因。是现在有的物资消耗定额脱离实际,存在偏高偏低,执行起来有很大困难;还有一些物资没有消耗定额,以致造成部分物资消耗失控。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供给制的物资供应方式,养成了人们一种“张口伸手”的惰性,过去在伐们有些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干部头脑中,物资节约的意洪是不够强烈的,往往是片面追才产值,忽视工租质量和物化劳动的节约。其次,是尽管有各类物资的消耗定额,但是不能严格执行,班组领料有的也不实行限额:,特别是大宗材料使用,几乎是放,大家拿。再次,是物资管理上缺乏明确的奖罚制度,也是造成原材料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施工企业内部来说,工人超过了劳动定领,可以多拿计件超额工资,而节约了原材科,也得不到奖励。久而久之,助民了重数超额,忽视节约的思想。 3、现场管理还没有做到科学化。施工现场是各类建材物资的集散场所,现场管理如何对物资管理影响极大。“工完、料净、场地清”这本是在我们施工企业多年的一句形象话。但是我们有些工地说是说、做是做,工完料不净,场地杂乱无章。 三、统计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市场为中心, 企业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必须加强各种管理, 尤其是基础管理工作,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场信息。通过在内部建立统计信息网络, 广泛搜集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诸如库存量、物资消耗量、历年物资消耗统计资料、资金控制指标等, 为领导更好地进行物资管理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统计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领导不仅在制定物资管理决策时需要统计信息, 在控制物资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通过各种定期报表、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多种具体有效地形式, 对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测、控制,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保障企业的物资管理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可以通过统计报表、统计信息、简报等, 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库存情况, 各项计划实际执行情况。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没有实现决策目标, 找出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供决策者参考。 3、统计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水平高低、经济效益优劣进行衡量管理上台阶, 经济效益好是进行物资管理的中心。统计可以通过制定的物资消耗定额、库存资源情况、物资节约及浪费情况等方面, 结合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衡量物资管理水平面的高低, 经济效果的优劣。 四、发挥统计工作职能, 指导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 统计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 它为一定的经济体制服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目前的统计工作呈纵向的垂直型、横向的辐射不够, 各统计部门除了完成上级部门规定任务外, 没有面向市场, 面对社会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本部门所需要的资料, 各统计工作的范围基本上只限于事后反映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成果,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及时了解本企业物资库存动态情况, 物资采购管理状况, 对编制物资计划、安排生产、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优化统计的信息职能, 为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在现有的体制下, 统计作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 应义不容辞地将决策者作为自己的第一服务对象, 为其提供全方位信息。以现有的综合统计为中心, 以班组统计、车间统计、专业统计三级统计网为基础, 在本厂内部形成一个管理信息网络, 并与其它相关部门信息机构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上下贯通, 左右相连, 内外结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如某企业采用计算机管理, 对基础资料的搜集采取集中管理法, 在供应部门建立一套全厂完整的物资分类台帐, 各仓库、车间基础资料经供应部门集中登帐, 在每月 24 日进行汇总编表, 并与财务部门及相关科室进行联网, 大大提高了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全面了解物资管理状况。 2、深化统计的咨询职能, 作好决策者的参谋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应经过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统计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对决策者想要了解的问题、需要掌握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将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与现代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专题分析和系统分析, 搞好近期预测工作, 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供决策者参考。 3、强化统计的监督职能, 对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和预警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全过程中, 由于企业内部条件及各种外部因素影响, 必然会出现种种背离决策目标的不协调现象, 如由于人为的因素, 造成物资超储, 在企业月报里应有所反映, 适当采用利用、代用措施, 降低物资库存, 相应地增加了流动资金, 加快物资周转速度, 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4、提高专职统计人员素质, 是进行有效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的人才保障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 积极参与企业建筑工程物资管理, 要求企业统计人员既要有较深的统计专业知识, 又要有多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分析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 企业统计人员必须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以及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如市场营销、市场预测、企业管理、数理统计、电子计算机应用等, 以扩展视野, 提高业务素质。 五、加强建筑工程物资管理工作采取的其他途径 对施工企业来说,竞争的实质是比质量,比价格,优质、低价才能取胜。因此,加快 物资周转,降低物资消耗,节约原材料就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问题。所以,加强物 资管理,既是改革深入的必然趋势,也是施工企业搞活经营的客观要求,是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具体有: 1、树立折的思想观念,加强物资管理意识:我们强识物咨管理,首要的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各级领导,广大千部和职工节约的意识增强了,在行动.上才能有自觉性。要通过思想教育在广大干部和职工中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养成优良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2.要有全面、准确的物资消耗定额: 建设工程是“百年大计”,必须“质量第一”。在施工中要严格按设计要求供料,要采取措施防止物资管理失调和失控。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有准确、全面的物资消耗定额。具体办法就是要制订、补充、修改物资消耗定额,以此做为企业经济核算的科学依据,有了定额还要严格执行,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3.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物资管理措施。前边我讲的物资管理现状是从一般和总体上讲的。就每个施工企业,由于管理水平上的差异,问题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属于那种情况,当前最迫切的都要着手进行物资管理上的整顿。要从管理方法人手,一项一项的制定出相应措施。就一个企业来说,在企业发展总目标中一定要有物资管理的相应目标。就是说要把物资管理纳人企业方针目标管理的总体规划之中。今后,评价管理干部的政绩要评价节约意识,考核企业要考核物资消耗程度;检验管理升级要检验物资管理水平。 4.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各企业都要建立节约有奖、浪费受罚的分配政策和奖惩 制度。分配的原则应当是把有限的奖金使用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上,要突出 重点,讲求实效。不能平均分摊,各得一份;好坏不分,机会均等。 5.在物资管理上要认真执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要逐步运用网络计划、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为此,各施工企业都要注意这方面的智力开发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结语:物资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企业都要注意学习和研究这门科学,都要在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社会经济效益上做出新的文章,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统计制度, 可以促使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通信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浅析 一、SOX法案简介 SOX法案是萨班斯法案的简称,全名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又叫做《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通过对美国1933和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修改而制定,其新规定主要针对是公司管理以及监管会计职业和证券市场等方面。这条法案所提出的要求针对的是美国上市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在运营中面临包括IT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这些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控制。而这些公司中最为重视的就是电信运营商,为此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人员。最近几年,我国的通信企业发展势头猛进,国外的资本市场通信企业也开始选择上市,因此通讯行业涉及的内部会计控制作用更加明显,因为其可以对企业系统进行有效管理,还可以将企业财务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揭露。 二、通信企业实施特定会计内控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离不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自我调节和约束价值的发挥也离不开这这种制度。因为企业会计内控中的存货和营收稽核管理比较容易被忽视。因此这两点的分析是本文的侧重点。 (一)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类型有多中,其中企业的营收稽核就包含在内 其稽核的主要依据就是对实际收入和营业阶段以及业务网络三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只有做到这一点企业的资金才可以更加稳定和完整,同时工作的效率也能够得到提升,资金能够更加灵活的周转,从而也会使得企业效益得到提升。 (二)一个企业中基础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存货管理 而这些存货包括的内容有很多,例如通信终端,宣传用品以及相关维护材料等,企业内部的资产就包含这些内容,不仅具有较大数额的资金,而且其可以明显的影响资产负债表。不仅如此,损益表中销售收入和成本主要就是来源于存货的销售以及损耗,同时企业的财务运营、业绩评价以及经营成果都受到存货的影响,具体对应为其收入、发出以及结存等记录报告,所以说,通信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存货管理的加强和提升。 三、通信企业营收稽核管理和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开展营收稽核管理工作的时候会受到原有模式的阻碍 因为这种模式具有相对复杂的移动资费项目,不仅具有固定通话费用,还有包括长途费用、月租费用等在内的上百项费用,而且这些项目的数量还在不断的提升,所以出现较大的计费差异,很多话费还存在这争议,因此要在收取和稽核这个环节中进行调整。 (二)业务的发展速度过快,而人员相对配备不足。 例如我国移动公司山东某分公司,尽管用户以及营业厅和业务员的数量都在不断提升的时候,其公司内部却仅有三十人左右的稽核部门工作人员,其内部控制、稽核以及对账等功能无法在现金的业务系统环境下发挥作用。 (三)没有严苛的资本资金监管力度。 现阶段,收取客户话费依旧是我国目前通信企业回收资金的主要方式,而且重点依靠商,这种方式对比国家金融机构渠道来说起风险相对要更大一些,这样通信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控制就不能够发挥其全面性,营收稽核脱节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四)稽核人员无法完善的发挥营收稽核职能 他们往往还扮演者销售员以及管理员的角色,而且因为简单的稽核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样企业对风险的预防防范效率就会大大折扣,导致一些隐藏较深的营业款结算问题不能够全面发现,及时出现问题也不能很快的就进行解决。其次,通信企业存货管理同样存在明显的弊端。 1、对于存货管理的规章制度而言,很多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的公司在这一点也存在疏漏,而且不能够跟随行业变化进行完善,同时相关考核和监督也不尽如人意,因此难以发挥作用。 2、对于公司不同的职能部门而言,其内部的沟通并不畅通有效,例如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将重点放在追求利益之上,信息沟通成为被忽略的本,因此公司会出现一些积压库存、错失销售机会等问题,影响企业利益。 3、采购发票入账的滞后,在货物购买完成后并不能够及时的进行入账,而且在入库手续方面也存在不正常的情况,而在对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对入库进行暂估的而完成的,在销售这些暂估物料后会因为无法抵扣相应的税金而形成税金支付,影响了资金状况。 四、完善通信企业会计内控机制的建议 (一)在营收稽核管理内控方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 这种系统能够全面自动化的对营收进行稽核管理,充分发挥网络科技技术,能够让营业款结算和内控流程相结合,使得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稽核制度能够更加符合企业自身情况,在营业款结算管理系统方面可以研究更多自动化系统,这样财务稽核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开展。 (二)在财务稽核管理方面要明确其目标 例如营业款财务稽核管理目标,具体为其企业下各个营业网点的营业款,具体分为实体网点和虚拟的电子商务网点,而且要根据营业网点类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目标。 (三)要注重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建设 在企业中,稽核员以及营业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建设不容忽略。这也取决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所以相关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都需要达到较高水平,而这种水平的提升就离不开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在存货管理方面: 1、销售 预测工作需要提前展开,而且准确度也需要及时提升。而且滚动预测的方式是这种工作的主要采取方式,因为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也需要及时的调整销售预测,同时在预测中要让经销商参与进来,因为毕竟他们更加接近和了解市场,可以将预测的准确度进行提升。 2、公司内部的生产运作流程需要不断的完善 和改良,对于那些已经没有任何效用的作业流程进行分析和排查进而消除,而对于一些可以将产品的利益最大化的作业流程则需要进行重点分析,尽可能的将整个流程不再那样复杂。不仅如此,改进生产流程也是公司需要不断完成的一个环节,尽可能让不同的作业流程可以同时同步生产。 3、公司企业的存货管理制 度应该向更加科学高效的方面靠拢,而且要跟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做出优化。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应该作为存货日常控制办法的主要办法。对于制定指标的部门来说,本期实际数据和历史数据都需要考虑到,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都需要负责该指标的管理。 五、总结 通信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前景也十分可观,但是也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内部控制的建设将成为这类行业的所要重点完成的环节。其重点就是要提高内控相关意识,将公司的治理机构不断优化完善,设立风险管理相关体系,同时不能忽略审计监督的作用。当今社会,通信企业不再面临单一的经营业务,需要跟上时代的节奏,争取最大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因为企业内部运营发展管理的众多因素共同构成了其内控体系,所以说通信企业的发展想要获得更加健康和稳定持续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注重内控建设,使得我国的通信企业发展获得更好的机遇。 作者:孟祥程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中的研究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问题 1.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问题 通常会计事物在手工的过程中,每个经济业务的每一个环节的进行都要经过相关有权限的人员的审核和控制。但是当前,会计事务在经过会计电算化之后,各个具有权限的人员的职能都发生了变化。因为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会计业务处理都是以电算化的系统为主要计算和记录方式,所以电算化的职能高度集中了很多职能人员的职能,尤其是很多计算型职能的人员开始向管理型职能的人员过渡。很多人员可能参与了整个数据信息的整理输送以及报告等职务。所以,在进行会计的相关职务时,要利用内部控制对某些操作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职能人员进行监察,从而进一步降低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错误率。 2.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首先,在当前所有的跨级电算化软件系统中,很多软件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在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注重设计和开发本身,而对安全和以及相关的需求却极少,在语言库嗯哼数据库的安全性方面,有些不足,这就导致了软件在正常运行之后,很多信息都会有被窃取和暴露的危险。其次,就是随着网络应用的产生,信息系统相对于网络化也有着相关的安全性问题,第一就是网络化过程是面向大众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进行相关的信息录入时,有可能产生信息拦截以及窃取的危险,第二就是电子商务的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最终导致信息的暴露和公开,使得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3.数据处理方式变化带来的问题 首先是原始数据在处理以及分析的过程中存在准确性的问题。比如在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相关的数据输入都是在程序的控制之下,进行自动管理,最后会自动储存到磁盘中。但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都是在会计人员的审核以及输入过程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会计人员输入的会计信息有错误,计算机系统中的相关程序就会按照错误的信息进行相关的信息整理和存放,这就导致在整个过程中,账务的错误率大大增加。其次就是在电算化系统当中,一旦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被非法拷贝之后,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有时甚至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奔溃,直接导致企业的高度损失。就目前看来,跨级电算化过程中,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财务系统内部的链接问题;数据信息的兼容以及安全保密问题;相关系统不实用的问题。所以,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系统风险成为首要风险。 4.会计信息磁性化带来的问题 在传统会计事物进行的过程中,信息的录入以及修改都是在相关的凭证以及单据上,这就使得在录入以及修改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手动痕迹,很方便操作人员的复查。但是在当前跨级电算化的条件之下,信息的录入和修改都是在电脑上进行,数据信息的整理都是在磁性介质上进行,整个过程都不会有修改或者保留的痕迹,所以有些数据信息被修改之后也不会被发现,另外磁性介质的破坏也会直接导致整个数据信息的丢失,大大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安全隐患。所以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信息安全的存放和修改,并且不被盗取,是当前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一个只要过程。 二、企业会计电算化下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策略 1.企业会计电算化应明确职责分离 在进行相关的信息整理以及录入的过程中,有些相关职能人员的职能是不能并存的,这就需要把某些相关职能进行分离。在分离职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将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设计职能与其他职能隔离开来。因为在系统开始运行之后,只有权限的人员才能对系统进行相关的接触,所以整个过程中,数据信息也是保密和隐藏的,所以需要将这种信息资源的管理职能以及数据资源系统的开发职隔离开来,进一步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要对没有权限的人员进行监管,进一步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2.企业应建立电算化内部控制体系 (1)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控制首先是数据安全的控制,数据安全也就表示数据信息不能丢失,也不能被破坏和盗取,在整个数据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涉及到信息系统中的硬件、软件以及运行环境的安全等问题,在相关数据信息整理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定时的备份以及检查,最终确认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其次就是防止系统入侵的控制,第一就是要防止外部的入侵,具体表现为,企业在建立本企业专有的无线网络时,要对网络所呈现的相关功能进行全面的保护和加密,并且要通过专业的软件,对内部与外部的沟通之间使用多重防火墙,进一步确保内部信息的安全性。最后就是通信安全的控制。 (2)会计电算化的数据资源管理控制 首先是关于访问的控制,通过多重验证对相关人员进行限制,将一些无关人员排除在外;通过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范围的限制。相关的企业还要根据不同人岗位以及不同的工作性质为主要的数据库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这些权限具体有:根据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数据读取范围,确定用户更改数据信息的权限,这些功能最终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其次就是建立数据信息的备份以及恢复制度。计算机在进行相关的数据整理时,有时候会出现计算机故障,这时候数据的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有时候数据库的数据信息会全部丢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数据库的管理员必须将数据库做及时的备份以及恢复,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 (3)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首选是输入控制。最主要的就是确保整个输入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在计算机语言的控制之下,数据的输入一旦有错误,系统的处理结果也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在输入的过程中,输入的控制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其次就是输出的控制。输出的控制具体表现为输出权限与机输出资料的差错以及修改的控制。在当前网络技术的大前提下,主机和终端机之间的交流以及数据传送成为可能,所以网络端的数据传送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周磊 侯坤 单位: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探讨 一、会计内部控制内容及其方法概述 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程序以及措施方法,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同时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并规范企业的内部会计活动等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财务会计内部规章制度来执行。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内容非常的广泛,包括了实物资产、货币资金、采购和付款、对外投资、销售与收款、筹资、成本费用以及担保等各方面的控制管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内部系统控制 会计内部系统控制主要是指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系统,并建立健全会计工作规章制度,明确会计工作交接、会计账、证、簿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处理内容以及程序,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制度等,对企业的内部会计实施控制管理的方法。 (二)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审批控制方法主要是在企业进行相关的会计业务办理时,必须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授权审批规定以及程序执行,确保所有的会计工作都在相应的授权审批范围之内,避免各种未经批准以及越权行为的发生,进而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管理 不相容职务控制分离主要是依据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原则,通过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岗位确认职责权限,并形成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避免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主要包括经办与授权批准岗位、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岗位、监督检查与授权批准岗位、财产管理与会计记录岗位等。 (四)内部报告控制制度 这种控制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会计报告的形式向企业的管理层以及股东等及时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内容及成效,进而为企业的管理者制定以及调整管理措施、提高会计控制管理效果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五)风险控制管理方法 主要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的风险控制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的识别、预警、分析、评估以及报告处理,确保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范围内。 (六)预算控制管理 预算控制是企业最重要的会计控制手段,主要是通过预算的项目分析、计划编制、执行以及考核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安排,确保各项会计活动规范有序的执行。 (七)财产保全制度 主要是企业通过采取限制不相关人员接触、定期盘点、账实核对以及会计记录等措施,确保企业财产安全的管理手段。 二、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当前在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无法真正的起到规范企业会计活动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企业一些全新的业务,根本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会计活动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上,不够健全合理,尤其是职责权限的划分不明确,内部的协调运转能力较差,更是制约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实施。 (二)会计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作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管理方面,存在着内部审计定位缺失的问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够充分,不利于强化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 (三)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不够通畅 在企业内部开展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基础前提就是必须具有完善的信息沟通传递渠道,但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造成了信息传递不够全面及时,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改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 在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方面,首先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应该不断的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尤其是在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预付款管理、销售预收款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确保将企业的所有涉及到会计工作的经济业务都统一的纳入到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之中。其次,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重点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运转高效、层次分明以及职责权限明确的组织结构,同时应该结合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的改造,以缩短决策的传递链条,提高决策的执行效率。 (二)强化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管理 为了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应该进一步的强化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重点是采取内部审计的方式,及时的对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评价,并评价分析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有效性以及执行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中,应该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全面性,重点应该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决算执行、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财务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风险控制管理等进行审计评价。同时,针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的出具审计报告,并对问题的解决处理提出有针对性的纠正调整措施,以及便于及时改进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策略。 (三)以信息化的手段开展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制约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活动效率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由于信息传递渠道的不通畅,因此,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以建立信息系统来开展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首先,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上,重点应该涵盖会计核算监督以及会计制度监督等功能,将会计内部控制活动的所有业务转移至信息系统中,通过操作软件以及数据库平台来实现。其次,在信息系统的具体设计中,重点建立数据的传输以及储存平台,以信息系统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报告以及存储等功能,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整体效率。 四、结束语 会计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规范财务会计业务工作与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管理部门应该系统分析当前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进而系统的改进提高,特别是在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环境优化以及措施落实等方面提高完善,以提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整体水平。 作者:傅晓 单位:山东省烟草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论文 1会计内控管理实践意义 近年来,企业财务管理改革对内部控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对内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常规的经营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率,确保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加大内部监督力度,才能实现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会计内控管理不仅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还有助于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保障经营业务的顺利开展;同时,亦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有效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精神与文化建设,杜绝“涉贪”等利用企业财务漏洞所从事的违法行为的发生,从根本上打击、杜绝损害企业利益的种种行为的出现。 2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现状 2.1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致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将目光集中于扩大市场份额方面,而忽视了会计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无形中放大了业务发展过程中需面临的风险指数。比如,在人员招聘过程中,人事部门并没有充分考核应聘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继而影响了会计工作的连续、顺利进行;又或是并未对会计从业人员定期展开教育培训,培训方式落后,仍在沿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法,而受制于部分“师傅”自身专业素质不强,导致培训效率相对较低;此外,还有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责任心,业务技能不高且学习能力较差,导致部分人员为饱私囊而利用职务便利以权谋私,给企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2.2业务发展与会计内控间发展不协调 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工程的顺利“施工”与“竣工”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与配合。但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意识较为淡薄,且专业技能水平偏低,从而难以正常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部分管理层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所在,往往将内控工作归类于基本操作规范类,忽视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相关人员总是根据领导的意图来把握发展的主方向,时而扩大业务发展,忽视内控风险;时而加大风险控制,影响业务发展,两者并没有实现协调平衡发展,由此造成各种规范的缺失而给企业埋下众多安全隐患。 2.3会计内控制度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原有的、老式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企业业务发展的具体要求,例如会计电算化这类利用信息设备和科学技术的财务管理方式都已逐渐普及开来。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起步与发展较晚,内控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的说,一是会计内控管理制度并没有形成体系,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也没有对内部操作的流程及评价标准等进行具体化说明,不仅不利于相关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工作的重要性,也使相关部门难以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而正确的评价,有碍各部门间的合作,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削弱了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效能的发挥。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企业过于重视业务发展,而忽视了制度建设的意义及重要性,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落后;或是经常出台各种规范或者制度,但各制度内容并不合理亦不协调,无法形成制度体系。需要明确的是,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内容陈腐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已明显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2.4内控管理制度执行与落实难以到位 由于内控管理制度理论性过强,会计人员多数只知道有规章制度,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实行、如何去操作,所以实际操作性并不高。同时,部分会计人员在工作时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对制度的深入了解,经常在出现一些问题或者错误时不依照制度解决,大都凭经验敷衍了事,因此制度的执行也不彻底。就整体情况来看,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多数没有严格遵循相关的内控制度,也没有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导致各种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会计人员违规操作现象频繁出现。部分企业人事部因没有准确地定员定岗,使得部分人员身兼数职,不利于形成规范的岗位制衡机制,等等。 3完善企业会计内控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3.1加大内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进程 提高全体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完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责任感。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将其与基本福利制度挂钩。比如,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能者上”的原则,择优录取具备较高人格魅力、组织能力强,且精通会计业务的应聘人员。当然,也要考察每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在选择人员录用之后,要适当设定实习期,考察工作人员的表现,并进行适当的调岗,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手段,加强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3.2联系实际制定内控管理制度规范 制度是行为的保障。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化解各种潜在的风险。首先,内控管理制度要立足于国家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的基础之上,必须充分考虑本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现行各项管理制度的内容、效果等进行分析和梳理,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补充。针对原规定不明确的地方,要进一步展开研究,形成一个全面性、系统性以及较强操作性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保证内控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要着眼于现行管理制度的薄弱环节,促进制度建设与企业业务开展的均衡发展,不断完善会计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制度,做好管理制度应用的经验总结,在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内控管理工作时,还要注意约束制度的执行,确保各项技术得以“用之有道”。 3.3强化现行各项内控制度执行力度 制度只有被利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要求制定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所以,企业会计内控管理工作必须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业务操作,还要在业务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如何加大执行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各个环节的程序控制工作,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操作。贯彻执行各项会计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加强日常工作审查,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第二,加强对会计工作重点岗位和工作环节的控制管理工作。条件成熟的企业可实行岗位轮换制度,每隔一定时间就对各种工作进行轮流换班,使得内控管理工作能够长期处于被检查和被监督的状态之下,各种会计风险也很容易被识别出来。第三,强化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保障机制。比如,在财务核算方面,必须将现金与有价单证分开,工作内容由不同的人分别完成;款项的支付与账簿的记载工作必须依据有效且真实的凭证,且经专人审核,等等。第四,落实会计岗位工作责任制度,将各个环节进行细分,将工作落实到个人。一旦出现问题,便可“顺藤摸瓜”直接追究具体人员责任。 3.4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监督机制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类问题。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检查机制,能够有效应对风险和防范风险,维护企业的良好发展秩序。首先,加强监督队伍建设,选聘优秀的稽核人员。为确保稽核人员能充分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选择熟悉金融行业规范和法律规定,且从业多年的人员;同时,对在岗的稽核人员,还要定期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以便其更积极、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稽查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如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辅助监督人员提高稽查、监督工作的力度和频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劳动力成本投入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条件成熟的企业还可组建一支专门的会计专家检查团队,加快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监督检查流程,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模型及各种处理手段,提升非现场检验的平台质量,建立一个上下联动、权责明确的监督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工作网络体系,保证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重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于此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并逐步提高其水平,对各企业乃至整体市场经济体系的稳定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贾筱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加强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会计毅然崛起,并在企业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会计内控的主要的地位。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持续长久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切合实际合理地做好这项工作,并且促进企业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去减少那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负面因素,让企业长久不断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 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可行性措施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质量将直接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干扰,目前企业会计内部体系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在对企业进行会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造成影响。因此相关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水平进行提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实现创造条件。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属性 企业会计指的是对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进行监督与管理的工作人员。他们为企业提供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最终让企业与其他企业或者企业内部有序地进行经济管理交易活动。而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则是指收集已经发生过的交易活动事项进行二次加工。以报表的形式通过确认、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向企业内部反馈。这为企业的良好运转提供基础条件,也让内部管理层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当前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指导,部分企业也不遵守规章制度,尤其是对企业,会计的内控制度不够重视。这会导致企业会计内控监督不够完善,表现出管理混乱的现象。在会计内控工作中,也具有着监督功能。现在有很多企业都会有挪用公款的现象,而且这些现象也不容易被发现,导致企业的资金紧张,这都是因为缺少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许多企业的内部的会计控制监督不完善,监督人员的分配不到位,监督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等都会造成内部控制监督出现问题。如果领导不重视这方面会导致企业存在的管理分散和秩序混乱等问题。比如说有些企业的审批制度缺乏复审,从而造成会计内控不到位和人们在监督控制上缺乏主动性,表现出应付工作态度。所以,会计内控有待改善。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有些大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会计内控制度缺乏合理性,在职权方面缺乏明确性,导致职权过乱,最终导致企业难以发展下去。因此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会造成会计内控工作的滞后性,没有办法去满足当前的经济要求。如果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加以重视,那么企业的管理制度就是个摆设。它会导致有些部门对企业的制度不遵循,另外也会导致企业财产的损失比较严重。 (三)信息交流不畅导致内容失真 要想做好一个企业会计内控工作,就应该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如果一个大型企业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信息,仍不能确保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信息的流畅程度,那么这个企业发展所面对的困难将会非常多。之所以导致信息交流不畅的原因有很多,譬如企业沟通程序相对较为冗长,相关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几率比较大,这对于信息有效性的保证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这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可靠性的保证是极为不利的。一个完整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需要以真是可靠的信息为基础,如果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流畅的信息真实性无所保证,那么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然会被影响。 (四)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着的信息化风险 当前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的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会计人员如果在数据处理方面不够规范,会造成信息方面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出现问题。同时计算机也面临着黑客的攻击。黑客攻击后会造成信息的泄露、计算机崩溃导致计算机里面的文件受到损害。所以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面临着信息化风险。 (五)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求没有与平日工作结合 企业得不到友善的管理,是因为企业没有,让内部控制要求和平日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浪费问题。因企业的随意性导致了,资产不能及时入账等行为,造成企业有资产却没有帐可查。另外企业没有科学化的考核机制,只注重盲目的去发展,这可能造成虚假的信息来源,从而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可行性措施 (一)对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要规范 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对要对与财务有关的监控系统和信息系统高度注意。要有对风险的认知,在法律、政策等产生变化时,及时的改变和调整对策。领导也应该,在面对监控信息、信息等系统方面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最后让会计事务所对风险报告进行规范审核。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保证离不开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的支持,如果在会计内部控制措施采取过程中缺乏监督,那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内部控制的质量。要想最大程度的使得监督股管理制度得到完善,相关企业最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的重视程度进行提升,尽可能的让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能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对于会计内部控制中所出现的问题,相关人员必须及时的对其进行排除。相关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对监督职责进行落实,让所有企业内部控制都能够在受监督的状态下所进行。 (三)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 一个企业要想稳定持久的发展,也必须保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公平性。并对审计工作不断的加强管理、监督和检查。按照国家的规定去进行,做好监督工作,并再次监督,落实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这是一项复杂并且要求严格的工作。要想确保它的有效性,可进行一票否决的方法。另外企业要有良好的自我制约的能力,去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减少来自会计杨自雪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分析监督和审计方面的压力制约,从而才能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 (四)有效的去处理信息失真问题 现如今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缺乏时效性,这是由于会计的信息失真导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强化信息的处理。如下,一是企业要不断地加强并完善外部管理机制,这对于大型企业特别是有较大的外部市场的,大型企业而言,着实提高了企业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理。二是让信息交流和沟通程序优化。现如今信息会计交流与沟通程序比较冗长,这个信息是真的治理,带来了难度。所以我们要优化信息交流程序,让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信息具有时效性。三是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工作要做好。我们要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严厉打击。建立完整的奖罚机制,这对规范工作行为,调动积极性、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很有效果。 四、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的现代,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把目光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上,这对于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企业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积极的采取措施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只有企业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了内部控制价值、强化了信息失真的处理,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作者:杨自雪 单位:云南省楚雄监狱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下企业会计工作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房价的一路飙升,各大房地产开发商都牢牢抓住这次机遇,建筑行业不断涌现,这也是我国步入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建筑行业肩负着推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任务,因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对市场信息风险评估的能力,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还有缺陷,要建立起科学、完整的体系是迫在眉睫的。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会计 受国民经济发展良好走势的影响,建筑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行业内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正所谓监管内部控制强的企业能经得起市场风云变化,监管力度差的只能面临淘汰,在这过程中也不断呈现出内部控制的缺陷问题,需要得到企业管理层更多重视。但我国多数企业没有关注到内部控制的关键性,其实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精准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利益的提高、成本的有效降低、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都是对企业长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了解,本文将对完善工作进行建议和提出相应对策。 一、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整体认知偏差,财务人员修养有待提升首先,建筑企业内部没有认识到会计控制的重要,偏差的认为审计工作不过是应付差事,财务报表的情况只关心成本利润,不关心内部额外支出是否合理,过多失实的内部管控,对以后的会计工作埋下巨大隐患;其次,对于财务人的修养问题不关注,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技术骨干的培养上,使得人员结构不平衡。因此,财务人员对工作懈怠,会计信息有失真实性和准确度,这对投资人利益是很大的损害。 (二)管控措施不理想一方面,领导者和决策者过度重视企业效益,对会计内部控制认知很低,整体结构出现失衡,致使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很难开展。另一方面,管理阶层错综复杂,职权归属不明确,导致人员的互相合作性不突出,信息分享上出现不畅通,过多重视个人利益得失,缺少集体荣誉感,导致工作效能得不到提高,这对企业的成长都是阻碍的绊脚石。 (三)内部会计控制审查力不足第一,内部审查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的开展,对内审工作不积极配合,使内部管控能力难以施展,领导者不能把企业发展和内部审查有机结合。由于审计工作周期长、成本高、涉及面广,企业宁愿把时间花到跟进项目也不愿进行冗长的审查,费时费力,耽误各部分正常工作。企业决策者分辨不出财务报表的审查和内部会计控制有何区别,致使内部审查在监管和实施中都出现漏洞;第二,内部会计监督没有完善的结构框架,缺少系统的评估内容,自立性和权威性不高,致使审查结果差强人意。应该设立奖罚机制,对管控职权加强监督,做到领导、员工、审计人员三者结合的考核体系,这将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加强。 二、加大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定期进行内部审查一方面,由于建筑企业准入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对企业发展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更注重个人利益。因此,加强内部会计控制首先要对全员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多宣传企业风险意识,积极配合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定期的进行财务状况、资产评估、工程预决算等内部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能为了省时省力忽略内部牵制的重要性,它是企业的良好运行的核心。 (二)向现代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发展科技发展的目的就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舒适的改变,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应顺应发展,有效改善体系的环境。首先,加强领导层的内部控制认知。所谓领导就是有先进的思想和执行力,这是一个团队里必备的“领袖精神”。领导者要学会利用职权,对关乎企业发展的所有要素进行分析,确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传达到员工层,确保内部控制有秩序、高效率的进行。其次,凭借自身能力完善内部控制机构。内部环境的优良决定企业的发展态势,它们互相支持、互相作用,因此要尽最大资源能力配合,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不断完善,以便发现问题积极改正。最后,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审计人员,要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发展,明白所处位置的关键性,处理问题不能避重就轻、玩忽职守,要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对所有不正常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评价体系第一,加强建立内部审计的威望,使全体员工了解审计的权威性,迫使审计工作高效有力的进行。不主张内部审计的形式主义、可有可无,加强审计工作影响的知识普及。多方面、现代化的进行审计,不局限于财务内容,对项目跟进情况也实时监督,从而避免出现严重性失误。第二,形成领导者、员工和审计人员三位一体的监管结构,注重员工监督行为,是企业整体会计信息呈现公开、透明化,利于每个人能尽职尽责为企业效力。这都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有重大意义,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展,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三、结束语 作为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要不断被完善和推进,利用内部审计效果科学合理地分析内部结构,加强抵御风险能力,更有利于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不被淘汰。 作者:许东升 单位:厦门住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析 【文章摘要】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从而应用而生的一种企业规模,为了给公司谋取利益,各大企业之间进行没有硝烟的战争,彼此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质量的管理机制互相竞争,你争我夺。为了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需要发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大作用,通过企业内部会计采取一些具体的调控措施和一些管理方法,以此来管理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我们需要针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及时地找到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策略研究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以及其中的内部审计的简单陈述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指的就是在企业内部以提高会计信息、确保开展业务活动,以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一系列的控制举措以及方式的统称。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发现发现企业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刻警醒管理者,帮助企业管理层保持高度的警觉,避免风险的发生,形成防范意识。为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就需要时时刻刻地关注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注意可能产生的风险所在,然后做好一切的应急措施,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 2探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制约性问题 2.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 现在的大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当然其中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也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不能真正地把把制度实施在整个企业管理层面,无法精准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意识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制内部具体的体制仍然有很大地缺陷,需要我们为之不断地努力奋斗。 2.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记录的一些具体信息数据只是做表面功夫 企业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会计管理人员记录的一些关于企业高管、公司领导人的数据大多数做的只是表面的工作,往往对于他们通过收受贿赂、假公济私、通过以次充好从而谋取来的暴利,实行了一种掩盖现象,会计管理资料中只是象征性地进行记录、汇总,而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按正规的控制流程来实施,这就大大地影响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效性,不利于企业的管理体制的实行。 3针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及时地提出一些转型的对策 3.1逐步地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为了企业的管理能够更好地进行,需要我们不断地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一套真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调控体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管理体系。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构需要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时地评估,对工作业务好的人员,实行奖励政策,当然业绩不好的员工需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或者是制定一个具体的业绩目标,让各部门形成竞争趋向,从而优化企业管理体制。 3.2加强对会计信息记录的真实性,从而确保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制的顺利开展 针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情况,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在做记录的时候,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做事态度,仔细地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进行核对、校准、反复比较,然后利用整理出来的信息资源,尽可能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记录,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能因为一些私人的原因,而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制的规定弃之脑后,或者是未来贪图小便宜而不遵循管理体制,这样的行为都是为人所不齿的。 3.3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的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努力,协调好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良性发展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的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的审计与交流、沟通,其目的都是为了给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前提准备条件,是在给被审计人员提供一项变相的人际服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在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沟通方式的恰当,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恰当地处理好与被审计人员之间的冲突问题,建立长久、友好的合作关系,学会察言观色,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促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顺利进行。 3.4需要适时地对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人员进行知识的培训,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人员要管理好企业的内部人员,首先就得从我做起,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起到好的带头人的作用,也就能够以理服人,不给员工找到“你都做不到,还来要求我们”的借口。另外,会计管理人员还需要有过人的眼光并且经过实战考察,对自己信得过的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快速地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服务态度,然后采取以人治人的策略,让他们再进行一轮人才的挑选并且给予培训与监督,这样良好的循环模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进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制对于企业的远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管理的一体化、健全化,需要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不断地增加自身的素养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地加大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从而优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作者:应露 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摘要:建筑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是推动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操作手段之一,会计工作顺利开展主要立足于公司的财务监督以及会计核算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优化的资源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有序的资金流动是建筑企业顺利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是保证企业各项决策的基础条件,是企业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必要前提。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企业失败,违法经营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等事件都是由于公司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运营不善的原因。保障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构是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保证企业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方式。 一、建筑企业的运营模式分析 (一)资金项目数量大,风险高,周期长 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普遍存在资金量大,周期长而且风险高的特点,在具体的项目操作过程中由最初的投资到项目结束需要经过多个不同的阶段,其间的工作交接涉及多个不同的岗位以及操作内容,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最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会对项目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建筑行业的项目运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导致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存在诸多不合适的方面。保证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需要以更为宏观的视角了解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主要以更加规范的管理行为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及管理水准,在消除隐患,及时的预防纠正措施中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且保证其真实,完整性。 (二)单一的产品表现 建筑产品的固定僵化性使得生产运用的全部操作过程需要以产品展开,每个项目的具体操作设计需要遵循用户的实际要求,为客户提供私人定制般的高级用户体验。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会延长项目的工作时限,比如说恶劣的气候影响,环境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建筑行业项目实施的单一,固定性决定了该产品难以大规模的生产。与此同时,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更加大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建筑企业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分公司以及项目操作部门,两者之间主要通过管理费的联系增强彼此的紧密度,而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必须增强分公司的会计核算质量,控制企业的成本投入,避免财务挪动的现象发生,在最大限度内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机械化水平低,人员流动性大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条件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设备条件虽与时俱进,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任然采用以人工为主导的生产模式。在建筑项目的操作运营中会雇佣大量的农民工,由于操作人员的认知条件以及个人素养导致自身对施工的认识不够全面,各式各样的施工操作人员加大了建筑企业的管理难度,并且产生机械化操作设备使用量低的连带效应。而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最为薄弱的方面主要表现在货币资金以及采购业务。由于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导致工作人员的采购业务方面弄虚做假,导致吃回扣的现象屡禁不止,所以需要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中注意不同层面的考虑需求。 二、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研究 (一)会计内部管控的意识薄弱 会计内部管控意识需要建立在长期的信息收集与危机处理机制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的波动趋势进行预先的判断与测评,而内部管控意识的缺乏则会导致企业运营管理的资源损失。中海集团在全球经融危机爆发前由于及时预见迪拜负债的急剧增长以难以为继,及时停止对迪拜新项目的接受力度,强化原有项目的有款力度,加快完成工程的收尾项目。这一系列措施有效避免了由于全球经济波动所造成资源减损,充分体现了会计内部控制措施在企业风险规避方面所具有的有效性。而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措施在我国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原因则在于部分企业内部会计管控制度流于形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担任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够,难以从企业发展与运营的宏观角度维护企业资本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建筑企业将关注重点局限于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与效益,不能对整个施工项目的操作流程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更是由于对内部管控意识的缺乏。 (二)形式主义以及无章可依的现象严重 部分建筑企业内部建立了完整的会计管控制度,但是在日常的操作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的管控意识薄弱,制度自身的建设缺乏合理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奖惩措施的不明确等因素共同导致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浮于表面,难以充分发挥其控制,监督以及约束的实际意义,导致内部控制机制难以发挥具体的管理效力。除此之外,无章可依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由于部分企业内部会计管控制度的残缺不全,权责划分模糊不清,导致会计信息不实,管理层舞弊现象的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企业的资产安全以及经济效益。比如说,以HJ公司的风险防控为例,公司在项目开展前进行了大量的防控工作,包括安全防护,瓦斯检查等高风险的检测内容,但是不幸的是该公司依旧出现了严重的安全事故。由于施工现场的瓦斯爆炸致使当场死亡1人,受伤5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三百万,由此表现出建筑企业的安全工作防范需要谨慎展开,避免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形同虚设,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发挥最佳的管控效果。 (三)会计内部管控制度范围狭窄,实践性能缺乏 目前,建筑企业的职员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刻,浅显的将其归结为会计工作只是完成简单的财务核算,没有认识到会计项目的内部管理对于企业策决的重要认识,导致企业职员对于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员工对该项工作的执行力不够,积极性不足,使得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处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缺乏执行力的内部管控制度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手足无措,难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良好贡献。 三、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管控制度 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企业资金有效运行的重要要求,在企业资金运行的过程中倘若出现会计信息失实,难以预测的不可控因素都能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下得到有效解决。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在会计工作的开展工程中,需要严格约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立足于真实数据的基础上才能有效保证依据会计信息所作出决策的正确性,实现企业资金的最优化管理,提高企业对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实现建筑企业的有效运营。 (二)在全员参与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简单的依靠财务部门,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中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领导人与职员的共同参与中增加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中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日常的企业管理经验以及实际需求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号召全体的企业职员参与到资金管理中,落实企业管理的实践性,在日常工作的锻炼中帮助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行事,在彼此的监督促进中增强企业员工的进取心与责任感。HJ公司由于内部环境的缺陷,导致监事会的丧失形成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失衡。监事会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内部资源控制监督的重要部门,但由于该公司忽视监事会的建立导致企业内部的状态随时处于无监督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员工在散漫的工作环境中丧失个人的工作原则,难以将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规章条例落实于行动,难以在彼此监督的内部控制之中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三)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共享 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就是企业的会计信息,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准以实现企业会计的信息共享,灵活采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型的科技设备整合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实现会计信息共享,在最大限度内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之中提高企业内部职员的工作效率。所以,在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共享的操作层面,需要收集真实,可信的会计信息以保证信息质量的准确度,与此同时,提升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会计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意识,在宏观的操作层面帮助企业产生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HJ公司的实际研究发现,该公司的控制权过于集中,具体表现在最高领导层可以越过分管领导直接与业务部门沟通,而业务部门也可以直接向最高领导报告项目实际情况,该现象的发生是导致企业内部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由此所导致的决策失误也就在情理之中。 (四)权责分明,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不断落实内部控制责任制,保证各部门在团结协作间共同迎接风险,与此同时通过设置内部稽查部门开展定期的监督工作,对企业的会计职员实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以及考核,深化员工的危机意识,帮助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要求,在企业的考核中提升个人的专业化水准。并且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员工在提升个人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专业化水平中实现企业的同步发展。 四、结束语 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建筑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实现是保证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避免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出现经济犯罪或者管理违规的现象发生,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与此同时,会计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实施,能够减少内部会计的舞弊行为,在有效保障会计信息资源真实性以及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管理的操作标准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卓沂峰 单位:山东淄建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在国内,会计电算化有着不短的历史,从上世纪末开始,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普及,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了一种未来的进步方向。现在,经过相关的系统开发,实施控制,管理控制和日常控制进步,会计电算化在走向成熟的同属也渐渐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比如说原始数据不够准确,相关操作者的职责,会计档案无纸化以及电脑操作无形化,会计电算化的问题。本文基于这一点对程序控制,发挥相关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健全相关档案,进行安全控制,加强内部审计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问题;建议 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它将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企业为了实现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一定要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帮助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企业在完成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建构工作之后,其相应的核算以及管理工作也会面临较大的改变。会计电算化实际上就是把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到会计行业上。相较于原始的手工记账,电算化更加高效,更加准确。它能够减少人力消耗以及物料的耗费。因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比较特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非常关键。 一、会计电算化导致的内部控制问题 1.原始数据操作准确性问题。 在进行电算化的时候,计算机的数据输出实际上都是由一定的程序控制的,对于输入的数据则是自动完成后存储在一定的介质之上,各种各样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在一定的计算机程序之下完成的。但是,计算机里的原始数据又是来自哪里呢?它主要来自人工输入,所以如果在这一个环节中存在输入错误的问题,计算机是没有办法分辨的,它只能将错就错的完成各种基于这个数据进行的工作。所以,自动处理数据是不是准确实际上都是由原始数据是否准确决定的。会计电算化的这一弱点也就为内部控制带来了不小的问题与麻烦。 2.控制操作人员的职能问题。 授权,批准控制实际上就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里,对于某一个经济活动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获得那些享有某种权限的人的审核以及签章。但是当会计工作实现电算化之后,相关工作的职能也出现了一定的改变。由于业务处理大多以电算化系统当做主要内容,所以电算化功能以及知识的集中直接决定了职能的集中,尤其是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能将有核算型逐渐变成管理型。有一些人一方面能够进行数据输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数据的输出以及报送。所以,一旦内部控制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导致计算机操作人员对系统里的程序以及数据库动手脚,对相关结果进行控制,这将大大提高出错以及作弊的危险。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建议 1.对程序操作控制进行改善。 为了提高信息处理的质量,减少出现问题以及差错的情况,需要根据相关规则制定非常严格的规程,这实际上就是将相关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的表现。上机守则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的计算机处理的各种各样的步骤以及要求进行了规定,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操作命令的内容,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和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的解决方法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制度不能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跟上企业成长的步伐,不断进行改变。只有利用更加完善的制度进行管理才可能较少出错的可能,真正使会计信息变得更加真实可靠。 2.加强人员职能控制。 究竟什么才是组织控制呢?实际上,它就是把系统里各种不相容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分割,对系统里的各种职员进行必要的分工,制定合理的,与企业需要相匹配的规章制度。其目标就是利用设定一定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尽可能的减小出现舞弊的概率。职责分工实际上就是把电算化部门以及用户部门的工作内容进行必要的分割。所谓“用户部门”主要是指产生数据的部门。对这两个部门进行分割的意义在于实现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实现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 3.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这一条中所说的“档案”主要强调的是利用打印进行输出的账簿,报表,凭证,存储数据以及相关软盘和别的各种存储介质。系统开发运行当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文档和会计资料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对各种相关文档进行存储以及保管。其中档案管理主要是利用制定以及实施档案管理制度来实现,它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一定要在具备会计主管以及系统管理员的相关签章之后才可以进行存档。(2)各式各样的有针对性的安全保证措施,比如说备份软件需要打牌相应的标签,停放在安全,干燥的环境中。(3)利用磁性介质对相关会计档案进行保存,应该定时检查,避免因为磁性介质本身出问题而导致不必要的数据遗失。同时,还需要提高对电算化人才的重视水平,给与他们必要的培养,并且给与其相应的物力,财力支持,为企业创造一个有着较高专业水平的财会队伍,给与会计工作强大的人力支持以及智力帮助。 4.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这部分工作实际上是为了提高相关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系统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它的内容涵盖接触控制,环境保护以及安全控制。而接触控制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在没有经过必要的授权的时候,有人擅自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确保相关资源的安全性。 小结 会计电算化有着非常复杂的发展环境,它的发展境遇也因此而变的有些复杂。在国内,会计电算化有着不短的历史,从上世纪末开始,因为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普及,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了一种未来的进步方向。现在,经过相关的系统开发,实施控制,管理控制和日常控制进步,会计电算化在走向成熟的同属也渐渐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比如说原始数据不够准确,相关操作者的职责,会计档案无纸化以及电脑操作无形化,会计电算化的问题。本文基于这一点对程序控制,发挥相关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健全相关档案,进行安全控制,加强内部审计等进行了分析。 作者:蒋智霞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重点从加强内部审计、保证岗位设置的研究性、强化系统维护和奉献防范、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探讨了强化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进行会计工作的简称,是以电子计算机来代替传统地人工记帐、算账、查账等等,进而进行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判断,那只提供预测等。发展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职能发挥,规范会计工作以及提升会计工作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在很多企业已经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这给企业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上,具体表现如下: 1.1信息化背景下的无纸化作业加大了审计困难 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的推广,改变了以往审计部追查线索的途径,传统的审计线索越来越少,只能通过肉眼不易发现的电子数据和文件等来追查。而传统的审计线索如记录表、审批单、账簿、经办人签字等一系列肉眼能清楚查看的线索都慢慢消失,以前的内部控制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在电算化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变得集中起来,由信息中心火计算机管理部门进行实施和管理,而且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旧的资料内容都被覆盖,使审计人员很难从中找到审计线索,系统和程序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完善中,在完善过程中所留下的审计线索也随之发生改变。 1.2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及电算化岗位的职能权限问题 操作权限控制是在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常见的一种内控手段,因为很多业务都交由计算机执行,削弱了人的控制力,使会计审核功能变弱。现在有些单位不注重操作权限控制,一个操作员可以进入很多个操作系统,使操作权限控制变得有名无实。 1.3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 会计人员因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不规范操作和错误操作行为。这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急需解决的问题,系统有着一定的弊端,其中的程序和数据等资料很容易被篡改和复制,且不会轻易被人发现,所以一些动机不良人员出于某种目的,利用操作权限或不按要求任意更改内容,如假冒他人之名、盗取密码等随意改动和破坏会计数据,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现在企业都缺乏专业的、素质高的操作人才,更加剧了企业的风险,因为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是高效自动的,因此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就会使相连接的内容都出现问题。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现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都相对较高,但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水平较差;而系统维护人员虽然计算机操作水平很高,但缺乏会计业务知识,这就是在解决计算机问题时不能对症下药。 1.4没有从根本上制定适用于电算化的内控制度 没有制定符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用型内部控制制度,还基本使用传统的,只把电算化软件当作核算工具来使用。比如,会计人员在录入凭证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就直接录入,这样就会出现基础数据错误的情况;在进行岗位分工时,只设置了基本会计岗位,而没有设置专业的电算化岗位,如电算化审查岗位等,这样,当录入的数据或系统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解决;对操作人员是否正确录入凭证、是否规范操作系统、是否按照口令设置进入系统、是否篡改数据等现象得不到监督;在数据文件保护上,没有将所有的数据文件都进行备份处理。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企业在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是否能保证数据、资料等的准确和安全。 2.应对企业会计电算化中的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2.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在电算化环境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因此,必须注重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审计内容包括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主要指会计资料的审计、检查操作人员是否按相关制度进行操作、操作系统是否正确,凭证附件是否齐全和填写规范,检查是否按规定报销,审查系统的各个环节是否正常,避免出现问题,同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使企业更好地实施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2.2加强人员岗位职能设置的严谨性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和功能相对集中,企业要出台相关的制度进行管理和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指的是明确电算化部门和用户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各主其位。用户部门是数据的源头部门或人员。明确这两个部门的责任,是想使部门的职能更好的进行发挥,同时使电算化部门内的人员职责分工明确。只有职责清晰,才能使不相容职能在集中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而组织控制,就是将不能融合的职责分配开来,使每个职责都有专人负责,并有相应的制度和流程进行规范和管理。 2.3加强系统维护,积极防范风险 系统的安全控制最大限度的维护了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由于外部因素使计算机在操作中出现错误时及时的对系统进行控制和更正。它主要是对环境保护和接触控制及安全控制。对会计信息系统实行安全控制的意义在于,规避导致数据错误或紊乱的不利因素,从而保证程序、数据和资料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丢失、损坏和篡改。通过对系统进行强化维护,可以有效地预防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保证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稳定有序进行。 2.4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操作的是人,为了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就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操作水平和业务素质,根据现状对他们进行相应培训。一是在操作过程中提升自己,掌握各种所需软件的操作功能,处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不断分析总结,进而提高计算机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增加培训。不同的企业制定出不同的培训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及维护能力、更好的掌握工作所需软件和熟知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整个企业会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能加强内部控制,保证数据及资料的安全,使会计人员的实施更规范。此外,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如道德准则、综合素养、能力水平等应纳入进去。作为企业管理者,应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和提拔,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批信得过的人才,满足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 2.5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虽然财政部颁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流程和制度,但时代在不断进步,会计电算化也一样,由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立法部门从实际出发,真正了解会计核算环境、技术手段和内部控制等因素,制定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如岗位职责划分、安全保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操作制度、系统管理制度等,更好的管理内部控制,并针对电算化作弊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惩罚措施,以更好地制止不法行为的发生,使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为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推广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作者:孙滢洁 单位: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开封供电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问题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会计电算化发展已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方向。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实现会计电算化可以有效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会计电算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企业只有找好内部控制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一直是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思想上没有得到转变,对企业会计内控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管理者片面地将会计内部控制理解为资金内控、成本内控,会计内部控制走的是形式主义,如同虚设,甚至会为了赢取市场地位,企业会恶性化的进行会计内部控制。在这个变化万千的市场环境下,由于企业对内控的认识不够,缺乏内控意识,企业会计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专业会计人员不足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从业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专业的会计工业人员明显不足,企业现有的会计工业人员的电算化操作水平不足,进而影响到了会计的正确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而会计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就目前来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会计内部控制中,虽然设置了机构,但是从事会计管理的人员,职业素质低,知识水平有限,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针对企业的经营提供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以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低,其次,就是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中,由于没有完善的控制机制,许多会计从业人员会挪用公款,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一盘散沙,给企业造成经济负担,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四)内部控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处理的信息数据也在与日俱增,然而就我企业会计内部工作来看,会计电算化水平还比较低,不能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会计内部控制中去,造成内部会计信息化水平低,工作效率不高。 二、企业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策略 (一)提高内部控制的认识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对会计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为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加强内部控制。首先,作为领导,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对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认识;其次,企业必须加强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教育,提高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利用会计内部管理机制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明确会计部门的职责所在,从而调动企业内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出贡献。 (二)加强专业会计人员的培养 在企业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工作中,专业的会计工业人员是会计内控质量的保障。尤其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操作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在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专业会计人员的培养。不仅要加强会计工业人员专业会计知识的培养与教育,同时还要加强电算化操作能力的培训,进而为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企业也应当对外引进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招聘程序,对应聘人员要进行专业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才可以上岗就业。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安排会计人员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推动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三)健全会计内控管理体制 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首先,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其次,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起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中,落实责任制,明确分工,有针对性的建立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从而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另外,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制定适合企业会计内部成本核算办法,进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透明度,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加大会计内控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将成为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而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信息话网络系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信息都纳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确保会计信息统计效率和质量,进而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三、结语 会计作为企业一个重要部门,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伴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求业越来越高。会计内控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做好企业会计内控工作,完善企业会计内控体制,加强会计内控信息化建设,进而确保企业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会计的电算化发展,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邓艳泽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金融与会计学院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提升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间竞争越发激烈,企业的整体生存环境也变得越发艰难,如何有效地对企业内部进行组织和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了企业能够屹立在竞争大潮中的重要策略。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要素,其控制效果如何与企业的健康发展休戚相关,可以说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实际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各企业在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规定和制度,按照一定的规划去完成企业的各项计划目标,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加强企业财务机制运行的科学性,用完善的控制手段防止金融问题的滋生。 一、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具体作用分析 规划与控制在各个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以约束,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也是如此,作为管理企业财务信息的会计部门,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状况、自身发展方向以及综合经济实力等因素,制定适合自身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来确保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作用为: (1)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旨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资产安全进行管理和监督,加大对企业信息安全的保护力度,从而帮助企业的资产流动增加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企业资产利用的高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如果达到天衣无缝的完美境界,能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队伍效率的提升和工作质量的加强,可以形成一系列完整、科学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企业会计计算工作的整体效率。 (3)有力度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帮助企业内部组织和管理工作得到强制有效的监督,保证企业的一切工作程序都处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控制范围内,让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工作在有力的制度引领下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 (4)有效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建立互相沟通的桥梁,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帮助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工作运行体制,提高企业整体办事效率。 二、现阶段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瑕疵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有待提升。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重点在于对财务的规范化核算进行各方面的控制,但现阶段,国内许多企业没有这种意识,大多数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还仅停留在对公司财务的清点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根据经验和惯例开展工作,经常会出现权责不明确、部门职能混乱等问题。 2.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工作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任何高质高效的工作都缺少不了有力的监督机制。现阶段各大企业在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另一缺陷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辅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许多企业即使已经建立起了内部审计机制,但是缺乏实际上的应用检验,缺乏一定的权威性,不能将团队的合作力有效发挥出来。 3.企业会计工作人员队伍素质跟不上。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地位十分重要,他们掌控着财务信息的校对与核算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对会计内部控制就会失效,带来一系列影响企业经营的连锁反映。如何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为企业造福,是每一位会计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一些企业雇佣的会计工作人员仅仅是能够算账,专业技能低下,甚至丝毫不懂会计专业知识,由这些非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负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可想而知,可悲的是,这种现象在现阶段的国内企业中十分普遍。 三、提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途径 1.提高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地位。 企业高管应该树立高度重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意识,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到位,将其提升到企业的经营战略地位中去,建立专业的会计信息处理监管部门,对企业各部门进行科学的整改重组,建立起高效率、易沟通的有机工作体系。 2.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制度。 监督问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企业要在选用会计从业者时需提高门槛,必须选用会计相关专业的人员,并加大对应聘者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考核。并对已经从业的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技能考核培训;除此之外,企业内部要树立该方面的硬性规定,经营者定期对财务账目进行管理核对,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做好监督工作,让会计核算部门形成一种时刻提高警惕的认真工作的习惯,保证时刻做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工作。 3.聘请专业的企业会计人员,着手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思想与技术上的培养。 会计从业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是现阶段企业会计控制工作的难点所在,一个人失误是一点点,整体加起来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企业应加大对培训方面的投资力度,聘请专业人员对企业会计进行系统性的、全方位的培训,从思想和技能两方面入手,全面培养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人员的任用也是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一定慎之又慎,从而减少徇私舞弊的违规违纪行为,这样才能够让会计人员有能力更好地投入到企业的核算工作中去。这样就从队伍素质角度提升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要长期屹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就要加大对自身管理方面的力度,采用科学先进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为企业自身将来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抛开现阶段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不说,我们当前还是要坚定信念,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加强探索,培养优秀的企业会计工作队伍,用智慧和实力开展全新的、高水平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作者:亢丽俊 单位:唐山永安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基本对策浅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现有的会计内部控制对策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发展要求。所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会计内部控制基本对策研究要加强,将会计内部控制基本对策的研究逐渐纳入到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重视在研究的过程中的细节,促进企业科学快速的发展。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概论 1.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概念 对企业财政部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进行组织行为规范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让企业财产安全得以确保,使得企业经济活动完整性得以保证。让企业有效运营以及让企业的计划正常进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能够得到提高。对企业财务部门和相应的会计业务部门进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使得这些都涵盖于企业内部管理中。对会计事务企业经济项目,进行事前、事中控制是其侧重点。 1.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 ①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增强。企业财务部门对企业职员以及企业部门分工协调与科学考核,对企业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非常有利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科学控制对企业各部门工作目标确定,这些都起到促进作用。②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增强。提升企业会计资料的审核力度可以通过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力度实施,对企业会计资料的有效性和真实性都可以确保,提供有力的参考数据有利于企业发展做出正确决策。③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企业资产动用授权人的控制,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加强对其授权人员的控制能推动企业法人治理还能更准确反映企业的产权关系,使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 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2.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 外部环境控制、内部环境控制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控制的内容。企业内部环境控制有:一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完善和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的树立,从思想上对企业内部职工们素质的提升,来促使企业员工自身遵守的内控意识加强。二是,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员工努力学习氛围要尽力营造,提高学习业务能力,善于向优秀企业学习,摒弃凭经验断定的理念。三是,企业管理者作用的发挥,企业管理者要以身作则,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为员工树立良好楷模。 2.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整体机制的完善 由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正确的制度管理,而且执行力度不够。所以企业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整体机制,通过监督与管理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保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一是,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机构,对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认真贯彻和落实,保障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二是,企业要积极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增加会计内部控制改善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设施,完善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认真贯彻和落实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规范企业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三是,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程序管理,明确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并通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协调企业横向以及纵向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奖惩机制促使企业职工认真贯彻和落实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3企业内部审计的加强 积极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监督,对会计核算监管,保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在企业核算监督中及时掌握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问题,通过企业内部审计保证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一是,企业要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把不符合规范的原始凭证及时处理。二是,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对企业会计人员乱造假账和篡改财务报表现象坚决杜绝。三是,做好事前监督,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成进行保障;做好事中控制,对企业会计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禁止,挽回企业损失;做好事后处理,对企业审计结果展示,提供信息依据给企业经济决策的制定做基础。 2.4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完善 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除了完善与强化还需要企业积极加强与外部的协调,进行协同管理。随着我国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以及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也要积极对自身的服务意识加强,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能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得到正确地实施。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的扶持,通过职责和权限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此外,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知识的宣传与监督可以利用社会媒体信息,让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得到进一步的执行。 2.5完善控制的技术措施 一是,将企业内互有联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把职务分散到一部分人身上,公司的相关负责人来进行公司职责授权执行,这样就不会受到相关授权职责在外界方面范围的干预。二是,明确各个部门保证目标控制的职能权限,企业应当根据业务需要要注意各个部门间职能的有效划分,同时来设置相应的岗位。各个部门还应当做好针对下属的监督工作,除了本身的领导人之外确保每一项指标任务职责等,完善准确的落实到个人身上。三是,建立预算控制,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建立符合经营目标,允许相关的人员对预算工作进行调整,完善预算控制,构建出一套完善的预算控制系统。 2.6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以及企业的正常良性运营来说,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企业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的培训,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操作运用综合素质要进行加强,提高会计人员对其自我的约束能力,消除会计虚假信息的状况,提高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对会计人员消极工作态度要清除,给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效率提供有利保障。 3结语 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仍存在着体系不全、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强、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以及监督与执行不够等问题,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增强内部控制管理理念以及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设施的完善以及内部控制执行和监督的强化等措施,对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进行加强,来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武晓东 单位: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企业会计论文 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1)企业组织人事控制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首先就是对企业组织人事的控制,会计部门负责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因而在会计部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利用计算机对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达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同时由于经济活动参与者包括企业的其他部门,因而会计部门在对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有职责对企业组织人事进行控制,以便有效避免企业工作人员越权行为的发生。 (2)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控制 为了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效性,企业相关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前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企业发展的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控制,进而在会计部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有效避免计算机本身的故障影响到企业会计部门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同时,企业会计部门也应根据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特点构建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措施和方案,以便确保会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规范化,并促使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若遇到相关的计算机故障状况,可及时开启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方案,进而降低计算机故障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1)输入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首先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控制,在输入控制中,企业会计人员可以采用如下两个方法:第一,是程序控制法,其要求会计人员在将信息输入到系统前,应对其金额和合法性等进行检验,从而达到会计信息系统输入控制的目的;第二,为了控制输入信息,会计人员应运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检测功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核对,并及时修改部分错误的信息。 (2)处理控制 企业会计人员在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系统程序逻辑的影响而导致数据的最终结果出现偏差。对于此现象的发生,企业相关人员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进行相应的控制。首先在会计人员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应对各项数据的来源实施追踪的策略,以便通过数据追踪可确保数据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其次,在企业会计人员处理相关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备份,避免计算机故障时,发生数据丢失的现象。 二、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国家法规中详细规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内容,因而在企业的业务流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关的法规条文,致使其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发展;第二,为了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安全,我国相关部门针对其设置了外部监管部门,进而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但是外部监管部门设立在保障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秩序以外,也同样限制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行业因素的影响也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制造业等产业,由于其本身行业具有成本核算较为复杂的特点,因而促使其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而会计人员很容易由于对某成本核算的疏漏而影响到了最终的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制造业等成本核算较为复杂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能力。 (二)内部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就是企业领导的风格因素,若企业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未实施正确的企业管理策略,那么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将保持懒散的状态,进而促使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达不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其次,会计人员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效果,因而在信息化时代下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必须确保会计人员在提高会计人员记账水平的基础上,重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 三、结论 综上可知,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应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入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其次,企业领导也应根据企业的社会实际状况开展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便降低外界因素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领导也应为企业会计人员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进而便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者:胡广 贾晶莹 单位:中国华能集团燃料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论文:内部控制下企业会计论文 一、现阶段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导致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不能有效进行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企业会计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他们错误的认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不利于企业的运行,因此,不重视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这种工作模式形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存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象,因此企业发展无章可循。不但如此,虽然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很多管理人员却不认同这一制度,造成有章不循的现象。我国范围内的大多数企业没有较高的起点,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本身不具备专业的管理技能,这些因素都会使企业会计内部管理不能正常进行,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立足于市场。为了提高竞争力,很多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重视制度的完善性。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对此予以规范。因此使得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作员工的表率就能防止出现资金风险,因此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引入外部人员管理。这种想法过于片面,是没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表现,是引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善的根本原因,而且如果这种片面的认识不加以改变则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偏重近期利益 有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只重视企业的近期发展状况,迫切希望企业在短时期内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正是因为这些人员过于看重短期利益,而缺乏长远眼光,不利于企业的合理规划。这种情况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长远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企业管理者只看到眼前利益、目光过于短浅,而不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管理人员不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这种模式导致企业长期徘徊于短期发展的境地中,是没有认识到企业管理重要性的表现,不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自我防范机制和自我完善机制。 (四)企业会计人员缺乏内控意识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虽然有的企业认识到预算管理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但依然有一部分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意识,企业领导者不能采取有力手段推动此项制度的实行,同时也不能有效监督内控工作的运行状况,所以大部分企业内部还不具备完善的控制制度,还有一些企业领导者根本不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通过预算管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构建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体系 要在企业战略规划指导下进行,这是由于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表示着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利用对战略规划的理解,管理者可以控制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防止企业出现偏离发展方向的情况。制订企业战略规划的过程也是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评估投资风险的过程,利用这个过程分析,可以准确预测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会遇到的各种风险。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制订合理的战略规划,在制订预算编制时,必须考虑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且企业在制订预算过程中,在建立预算控制模式时必须全面研究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但如此,在实行预算管理当中,还需随时修正战略规划。要认识到战略规划和预算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果预算没有战略规划的支持,那么企业就会迷失发展方向,如果没有预算有力支持战略规划,那么战略规划就成了一纸空文,缺少了落实基础。 (二)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定要依据预算管理来进行。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只有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有利于企业实现稳定发展。而且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实行。预算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措施,可以有机组合企业的所有管理工作,具有规划预测、管理控制、沟通协调、考核激励的作用。利用合理的预算工作,有利于保证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的稳定运行,而且有利于全面整合企业的全部资源,使其做到最佳配置。利用科学的预算管理,有利于实现全面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三)加强监控预算 首先,应该有效监督企业预算编制流程,企业预算编制程序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用到大量的表格,因此要求制订人员首先编制一定数量、格式一致的表格,接着下发这些表格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填报过程中要做好交流与沟通,要全面预测预算在将来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填写完整这些预算表格后,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签字,再上报到对口部门。负责预算工作的人员全面审核这部分预算数据,然后进行汇总形成三个预算:日常业务预算、资本行收支预算和财务预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开展多种多样的业务活动,这些业务活动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制订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这些业务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策略编制预算。其次,要合理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流程控制情况。在制订预算完成以后,只有依靠企业全部人员的积极落实,才有可能顺利实现预算目标。执行预算在预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为了保证预算的有效执行,必须严格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一严格审查预算的落实情况。主要涉及:不同部门是否采取了必要手段保证预算的落实,责任预算与总预算是否存在冲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改动预算的情况。二严格审查预算的全面执行情况。三严格审查资金的应用情况。四全面接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 (四)建立会计控制权制度 建立相对独立的企业会计控制权制度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可以得到,如果会计控制权具备独立性,则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依据预算管理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提高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综合素质 一企业要重视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招聘,保证引入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有利于企业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内部控制队伍,提高会计内部控制人员水平。二企业还应该重视抓好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企业三低内控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加强考核企业存在的三低内控人员,保证三低内控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达到当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要求。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要求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重视做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建立与会计内部控制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会计部门要督促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积极学习会计内部控制文化知识,提高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会计内部专业技能,不断增加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科学性与有效性。 (六)建立科学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编制、执行、控制、考评组成一个有机系统。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预算考评就是对企业当中不同部门执行预算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表扬表现优秀的部门,而惩罚那些落后的部门。如果预算与考评制度不能协调进行,那么预算的执行力度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企业当中应该拥有完善的考评和激励制度。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评价。二对编制预算责任人的工作状况进行评价。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企业只有依靠科学的预算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的稳定进步。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说,要准确认识到当前自身会计内部控制现状,大胆应用新型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措施,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作者:刘凤单位:河南省濮阳市马庄桥镇中原管具公司
工商管理小论文:论“三国杀”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三国杀是依照我国三国历史典故设计的原创桌面游戏,在国内风靡一时。游戏模拟古代国家政治体制设置各种角色,并按游戏规则确定各种角色的任务。该游戏流行的原因,除游戏本身所具备的趣味性外,更能让人们思考的是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所折射出来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生存法则。而工商管理作为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其中有许多方面与三国杀的游戏有相似之处。 三国杀,作为一款热门的桌上游戏,该游戏融合了西方卡类游戏的特点,结合我国三国时期历史背景,以身份为线索,以卡牌为形式,集合历史、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身,在中国广受欢迎;工商管理作为涵盖面广、系统庞杂,涉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及涉及人员、资金和财务的管理专业。三国杀游戏的特点可以类推至工商管理的实际应用之中,两者间的类似之处与游戏的规则,能给予我们更多的提示与反思。 一、游戏与现实社会中的利益最大化引起的思考 “三国杀”中各人物都是为了争夺最大利益:在三国杀中,玩家的游戏目标是由拿到的身份牌决定的,每种身份的胜利条件如下: 主公:消灭所有的反贼和内奸,平定天下;忠臣:不惜一切保护主公,胜利条件与主公相同; 反贼:推翻主公;内奸:除掉除自己外所有的人,成为最后的生还者。 除此之外,三国杀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三足鼎立,群雄逐鹿。古今中外,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国家体制中各阶层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如何设置“游戏”规则是国家治理兴衰成败的关键。这种游戏规则,提示当现代社会的企业需考虑同样的问题,如何满足与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分配。 二、企业管理中与游戏规则的类似之处 从“三国杀”的游戏规则类推至企业经营管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在一家企业中,作为企业所有者的a,他的目的是在保证公司正常发展的同时维持自己的地位;b是a一手提拔起来的员工,是a的忠实拥护者;c可能是竞争对手企业派来的商业间谍,他的目的是让a下台,以此来扰乱该公司的正常运作;d则是公司的资深员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一心想取a而代之。这正好对应了三国杀中的四种角色。 三、“国美”内部控股之争是“三国杀”内部游戏规则的直接表现 放眼社会,企业内部的“三国杀”屡见不鲜。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刚刚告一段落的国美董事会主席争夺战。随着曾经三次成为胡润大陆财富榜首富的黄光裕,因为内幕交易等罪名身陷囹圄,其一手创办并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国美控股陷入了一场混乱的夺权战中,2010年1月,陈晓成功取代黄光裕成为董事会主席,但时隔一年,2011年3月,陈晓黯然下台,由张大中接任,黄光裕也借由与张大中的联合由失去国美的边缘爬了回来,重新掌握了国美。 四年前,黄光裕的国美,陈晓的永乐和张大中的大中都曾在家电市场上雄霸一方。陈晓的永乐和张大中的大中为对抗国美曾定下“婚约”,但是,永乐却在三个月后“嫁”给了国美,虽然最后大中也被国美收购,张大中也退出家电业,但两人之间的恩怨并没有消散。在黄光裕入狱后,觉得时机已到的陈晓开始了夺权大计,并成功取得除黄光裕势力外大部分股东的支持,成为了国美新一届的董事会主席。但是,黄光裕在稳住阵脚之后,迅速向陈晓发起了反扑。就在陈晓与黄光裕对决的关键时刻,黄光裕抛出了张大中这张底牌,终于将陈晓打入了深渊。黄光裕凭借其对合纵连横的精妙理解,上演了一场决胜于牢狱之中的商业大戏。 四、“激素门”是乳品业企业群雄逐鹿的精彩表演 不仅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三国杀”更是扑朔迷离,引人入胜。2010年的圣元奶粉“激素门”,牵出了蒙牛和伊利这两大死对头,中国奶业于此陷入一场“三国杀”。在这场“游戏”中,蒙牛、伊利和圣元都紧紧握住自己的手牌,并深藏起自己的身份。 蒙牛、伊利和圣元是中国奶业的三甲,三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不断。不久之前的圣元奶粉“激素门”,虽被还以清白,但让其蒙受的巨大损失却无法挽回。正当硝烟即将散尽,网上若干论坛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以打击竞争对手。同时蒙牛也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可是三家公司却都选择了短暂的沉默。 最先开口的是圣元。但圣元只强调自己的奶粉安全可靠,对其他两家公司不予评论。蒙牛随后表示其与激素门事件绝无关系,声称蒙牛受到了诽谤并向警方报案。而伊利则指责蒙牛为幕后黑手。 蒙牛试图漂白,伊利极力自保,圣元则独善其身。目前来看,牌局走向仍扑朔迷离。 随着调查深入,蒙牛渐渐浮出水面。警方证实,蒙牛高层管理人员利用北京博思智奇公司在网络上利用虚假的信息攻击伊利旗下产品以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随后,蒙牛不得不承认并道歉,事件虽告一段落。 在这场牌局中,圣元布局不利,但收官有惊无险;蒙牛中盘虽然占据绝对优势,却在收官之际被中盘几乎投子的伊利成功翻盘;一场看似平常却惊险异常的牌局就这样不算完美的收官了。 综上所述,“三国杀”的游戏规则在工商管理中有着深刻的借鉴。作为企业高管,在做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进取和提高,同时更要居安思危,注意内部和外部风险的防范。当然我们还要看到,三国杀中人物的设置是简单分割的,现实之中人物的角色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在现实之中我们更多地是要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优势,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劣势的影响。 工商管理小论文:运用工商管理职能优势支持国企改革和进步 [论文摘要]:论文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也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并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曾经发生的三次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应如何避免等。 [关键词]:我国、三次、危机 [论 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也发生经济危机问题,现在理论界中争论不休。本文拟就我国曾经发生过的三次经济危机,谈一点浅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斯大林同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那里所发生的经济危机、商业危机和财政危机,都只是触及个别资本家集团。而在我们这里却是另一种情况。商业和生产中的每次严重停滞,我国经济中的每个严重失算,都不会只以某种个别危机来结柬,而一定会打击到整个国民经济。每次危机,不论是商业危机、财政危机或工业危机,在我们这里都可能变成打击全国的总危机。”①斯大林所说的情况,无论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危机的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时间还很短,建国40年来,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受的挫折也很大,走了不少弯路。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为鉴戒,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此,对于我国何时曾发生过经济危机,危机的表现如何,其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认识等问题的探讨,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危机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短短三年中就医治了多年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接着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一九五七年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们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尔后就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党的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运动和农村化运动,使得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出现了混乱状态,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一九五九年冬的农业危机开始,后来发展到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的工业危机。在三年多的危机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严重脱节。危机在生产领域里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大幅度下降。首先农业连续三年减产,一九六一年比一九五八年农业产值下降百分之二十六,粮食总产下降百分之二十六点三;接着工业也减产,一九六一年工业生产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三十八点二,一九六二年又下降了百分之十六点六。钢产量一九六一年比上年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七点一,一九六二年又下降百分之十二点五。煤炭的产量一九六一年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三十,一九六二年又下降百分之二十多。轻工业生产一九六一年比一九五八年下降百分之十四。大批工厂、企业被迫实行“关、停、并、转,”一九六o年全国的企业单位比一九五八年减少了九千个,上万项未完工的工程停工下马或者报废,损失浪费极大。后来国家不得不缩减二千万名职工回乡生产,这相当于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危机在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奇缺、严重不足,通货膨胀,物价不稳,自由市场的物价飞涨。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一年货币发行量猛增了一倍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下降三点九,国家财政极为困难。危机在消费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农村严重缺粮,发生了饥荒,城镇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一九六一年比危机前约下降了百分之三十,许多日用消费品都要执行严格的配售制度,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这次危机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据估算,危机使我们损失了国民收入一千多亿元,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我国进入了所谓“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一九六七年到一九六八年是我国出现第二次经济危机的时期。这两年,正处在“”的前期,也是“全面内战”“文攻武卫”的非常时期。那时群众被分裂成两派,搞武斗,各种条例、各种规章制度都受批判,被否定掉了,工农业生产很混乱。危机的表现。许多工厂企业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严重阻塞,使得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不能正常地维持下去,造成了工农业减产。比如,一九六七年工业生产比一九六六年下降百分之十三点八,一九六八年又下降百分之五;钢产量一九六六年已达到一千五百三十二万吨,一九六七年却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四点七,一九六八年再下降百分之十;一九六七年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一九六八年下降了百分之二点五。生产的下降造成了市场上商品短缺,日用消费品供应紧张,人民群众生活困难。 第三次危机是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那是“”后期的三年,“”的破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国民经济跌到了崩溃的边缘。危机表现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际上处于半计划、半无政府状态,供、产、销严重脱节,企业开工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工业的正常生产。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六年工业生产出现停滞,一九七五年略有上升。钢铁产量一九七三年已达二千五百万吨,一九七四年下降了百分之十六,一九七五年回升到二千四百万吨,到一九七六年又下降了百分之十二。一九七六年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国营工业企业发生亏损,亏损额超过了七十亿元。市场上许多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实行配售制,农贸市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出现财政赤字五十多亿。有些地区农民吃不饱饭,生活很艰苦。这次危机使我们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据估算,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铁二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上述三次危机表明,危机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中都有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严重不足,其他各种表现都是由于社会再生产遭到破坏,生产严重不足所致。所以,我国出现的经济危机,是另一种形态的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同。 三、危机的原因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②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固有的基本矛盾被消灭了。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既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否也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 有的同志认为,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工作中的“严重失算”。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联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来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它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很不完善。同志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建国40年来,除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及粉碎“”后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十年外,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做出了“左”的判断,忽视了它们之间相适应的基本方面,没有坚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而对它们之间互相矛盾的一方面,未能及时正确地调节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节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相反,我们无限夸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互相矛盾的方面,不断在生产关系和上基建筑方面进行所谓的“革命”,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最终达到了冲突的地步。经济工作中的这种“严重失算”,引起了上述的三次经济危机的发生。 回顾40年来的历程,我们在哪些方面人为地扩大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呢? 首先,过急过快地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的”客观的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是,这一基本原理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一九五六年,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理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合作社所有制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以利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这是符合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但我们却无限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认为只要一味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左”的观点影响下,既忽视我国农业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现状,也不考虑各地区、各生产单位之间的很大差异和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轻率地发动化运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甚至大搞”一平二调”,大刮“共产风”。企图过早地消灭个体经济,并要集体所有制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这种随心所欲地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出现了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大倒退。在生产和交换方面,不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出发,错误地否认充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看作同资本主义没有多少差别,企图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特别是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因而生产就不问市场的需求,不讲劳动消耗补偿,不讲经济效果,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在分配问题上,把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原则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来批判,否定按劳分配,企图用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来代替之。不承认事实上存在的劳动差别,想用穷富拉平的办法过早地消灭“三大差别”,造成“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盛行,“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所有这些脱离我国生产力水平会变革生产关系,不是越变革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破坏了生产力。 其次,领导机关和企业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封建官僚习气和小生产的习惯,以致不懂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管理十分混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设起来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社会的许多痕迹。旧社会的痕迹,使得官工官商式的、宗法式的超经济强制,以及小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习惯,不同程度地带到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和企业中。表现在,各级领导机关和企业存在机构臃肿,层次重迭,效率低等官僚衙门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政企不分,不懂得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生产上不计耗费,不计成本,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领导机关和企业中的强迫命令,家长制统治残余仍然严重存在,从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到重要的建设项目;既不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也不经集体讨论,由领导人说了算,如一九五八年发动的、全民大炼钢铁等;在工业中搞,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结构,不注意发挥各地的优势,忽视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在农业中,不管各地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一味强调农林牧副渔样样都搞,要求各地区粮食统统自给。其实搞的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样混乱的经济管理是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思格斯指出:国家权力如果沿着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这方面的祸害,从我国发生的几次危机都可以见到。 第三,频繁的政治运动以及和“”的干扰破坏,造成了我国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它是和我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为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由于我们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不停顿地搞政治运动,频繁地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这是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一九五九年开展的“反右倾”斗争,使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停滞倒退。一九六六年发动的长达十年的“”,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运动初期,各级领导机关普遍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工农业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这是我国发生第二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他们的干扰破坏使得计划经济机关不可能编制科学的国民经济计划,无法进行综合平衡,无法坚持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尤其是他们的破坏最猖撅的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六年,大批“唯生产力论”,把抓生产加上“不以阶级斗争为纲”、“搞资本主义”的罪名进行批判,致使工业不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农村则关闭农贸集市市场,取消自留地和家庭副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又一次严重失调,出现了第三次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总之,从我国出现的三次经济危机的实际来看,导致危机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及时地正确地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是人为地扩大了这些矛盾,使矛盾发展到冲突的程度。 四、应如何认识 对我国发生的三次经济危机,应如何认识呢?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承认经济危机,而不能讳言危机。这样有人会发问:一,既然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发生经济危机,那么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有没有优越性? 关于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经济危机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经济危机,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一,危机的实质不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恩格斯指出:“这些危机的性质表现得这样明显,以致傅立叶把第一次危机称为crisepi’ethorique即由过剩引起的危机时,就中肯地说明了一切危机的实质。”可见,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而从我国的三次经济危机的实际来说,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却是生产严重不足。第二,危机的特点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总是周期性地发生,”这是其根本的特征。此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趋势正趋于周期短,危机愈益频繁。危机的范围广,可以波及到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各个部门。而社会主义经济危机不具有周期性,它的趋势是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而愈益减少以至无危机,不会波及到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危机的原因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之中,“危机必然产生,是因为生产的集体性和占有的个人性发生矛盾。”危机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并不带来危机的必然性。危机是由于人们没有能够及时地和正确地调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互相矛盾的方面,反而扩大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达到冲突的地步出现“严重失算”所引起的。 上述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关于二。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出现经济危机,但它绝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否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危机也不是对抗性的冲突,它也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例如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我们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就顺利地解决了,到一九六五年工农业生产就恢复了正常。对于第二次经济危机,是通过国民经济的整顿而克服的。至于第三次经济危机,由于粉碎了“”,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迅速扭转了危机的局面。事实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危机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在这一点上,也就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还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将日益加深,我们及时地正确地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可能性也将越来越大,从而经济危机的发生也将随之愈益减少直至无危机。这一点,更是足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工商管理小论文:浅谈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中,企业要想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强化不断完善,所以企业对于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而要想快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经营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而且也可以完善整个公司发展体系。 1.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为了市场需要而开展工商管理培训,但是许多企业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中特别明显,由于企业规模小,没有建立相应健全的管理培训机构,很多管理者只重视眼前的技术学习,而没有深刻理解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质内容,而且很大一部分学习者认为只是而形式,没有从心里重视培训的意义。企业领导者也有很多人并不重视工商管理培训,而更喜欢让管理者去强化监督力度,也不想让员工参与培训。 对于那些规模稍大一些的企业来说,已经开始认识到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作用,每年也会定时的安排管理人员参加工商管理培训,但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还是没有认清,对于进行培训的讲师要求不严格,没有一只高素质、高资质的培训队伍,对于培训师的培训有少而又少,培训内容鲜有创新,更谈不上与时俱进了。这样的后果就是培训质量大大降低,没有达到工商管理培训应起到的作用。 2.如何有效加强管理者的工商管理培训 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想有成效的改进工商管理培训质量就要提高培训师的师资质量,这就要求建立严格的工商管理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对于申请工商管理教师资格的人员,必须要有严格的认证过程,这主要从思想政治方面以及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来进行考察。对于已经拥有教师培训资格的人员,也要适当的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培训,使得这些教师在进行企业内部工商管理培训的同时,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并且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全体管理者进行学习。 2.2转变经营理念,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企业要想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就要端正企业领导和职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从本质上提高培训需求。这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作为企业的核心,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企业的工作进展,只有领导有好的学习态度,才能更好地带动员工进行学习,企业领导干部在学习之后,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通过宣传和教育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员工进行学习。此外,企业全体成员必须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树立全体学习的新思维,不能沉浸于过去的旧观念中,过去的观念认为培训毫无价值,没有实际意义,这是不对的,世界在发展,社会在发展,企业更需要发展,如果员工不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形势,企业又怎能发展得更长远。要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作用,要拓宽视野,站在开发人才的战略角度上,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作用。 3.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意义 工商管理培训主要指的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金融、经济法、国际商务、财务以及营销等知识,来提高管理者在岗位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以及进行管理活动的能力。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整体竞争能力,也可以提高管理的自身素质。 据调查了解,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普遍存在学历较低情况,同时很多管理者大多没有上过学,凭借个人努力以及个人创业和家族式企业进入管理层,这部分人并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而这部分人又是整个企业的中间力量,是企业整体发展的直接控制者,这群人管理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对这部分人进行管理工商管理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补充这部分管理者的工商管理知识,还可以促进管理者们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此外,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顺应时展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机遇越来越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形势,所以面对这样新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加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也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干部更好的管理企业,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些年,国家也开始重视企业管理者的素质问题,要求要以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为主要内容进行企业改革,帮助企业达到专业的管理水平,从这个方向来看,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也是一项很有社会意义的工作。 4.总 结: 综上所述,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有着明显提高,对于企业良性发展,跟上时展步伐有着重要实际意义,虽然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还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但只要企业领导者树立好学习态度,做好带头作用,就一定会有所改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时间里,随着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工商管理小论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问题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让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获得经济或社会利益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键,从政府及学校角度考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宣传、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设立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大力表彰、宣传为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及企业。让企业家意识到,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之一,而且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美誉度和知名度,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2.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一种互惠型的共生关系。因为教学科研层次低的高校很难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形成共生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尽力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合作,要加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 工商管理小论文: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找准定位 突出特色 作者:夏文汇 张陆 徐刚 罗永刚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评估 专业特色 学科特色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 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 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 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2.3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专业建设的思路与特色是:充分利用工经管相结合的内部优势,紧紧抓住外部发展机遇,着力完善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这两个专业的同时,加大力度把旅游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这两个刚批准授予学士学位的新专业建设好,使我系各专业在保持专业个性(即工商管理专业突出公司运营管理、企业网络经营管理和商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突出营销策划与管理、电子商务和广告策划与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突出酒店和旅行社经营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突出房地产经营与物业管理)的同时,立足企业,瞄准市场,结合社会,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从而把我系各专业逐步发展成为重庆及西部大开发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充分体现我系的专业特色。以上简称:“以管为主,工经管相结合,做到4个突出”。 工商管理小论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摘要:企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本论文在分析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提高培训质量,从而促进企业管理优化。 关键词:企业 工商管理 培训 加强 水平 0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入与发展,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使企业日益关注并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工作。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之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了摆在企业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笔者分析了现存的管理培训中存在的一些滞后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加强管理培训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提高培训质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能力。 1 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 工商管理培训是指通过学习金融、财务、营销、经济法、国际商务等知识,并提高管理人员在其岗位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竞争实则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竞争。提高管理水平则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就需要依靠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来实现。而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推广的环境下,工商管理培训更是极具意义。 首先,工商管理培训是提高企业干部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需要。据调查,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的学历总体偏低,同时还有部分人员不是科班出身,因而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弥补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空缺,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管理能力。其次,工商管理培训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已面向世界,同时,竞争也显得更为激烈,从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面对这样的环境转变,不断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培训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可能不断地更新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紧跟时展的潮流。最后,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顺应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工商管理培训正是实现企业转变机制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培训以帮助领导干部驾驭企业从而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国家所确定的企业管理干部的新要求,也以工商管理培训为内容,以达到先进的企业管理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工商管理培训又是一项极具社会意义的工作项目。 总而言之,通过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管理与社会、并与世界接轨。加强工商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2 目前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企业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企业领导往往会忽视管理培训,并认为培训是不必要的,使培训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有些领导甚至会借故推托不参与培训。二是培训的师资相对落后。如果企业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就很难为培训取得成效提供保障。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在师资方面的力量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师学历低、教师相对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业务素质低等。三是培训方式单一。当前工商管理培训仍然以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开展,形式、内容单一,培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四是培训考核方式滞后。传统的培训考核方式与传统的学校教学考核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往往都是以简单的笔试考核为标准,也同样会造成应试培训的结果。 3 加强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培训 鉴于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从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工商管理培训,针对现存的培训机制中存在的滞后问题而探讨加强培训的方式也是势在必行的。 第一,转变理念,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首先要端正领导、员工等对工商管理培训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从根本上加强培训意识。而提高对培训的重视又必须先从领导干部内部抓起,只有在领导干部内部端正了对培训的态度,才有可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开展培训工作。而干部领导层则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宣讲,使员工明确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无论是领导或是各层员工,都应该转变观念,一改过去“培训无效益”的观念,把工商管理培训当作一项投资,增强管理培训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认识并理解只有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总之,要拓宽视野、重新站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上,深刻认识对全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现实重要性。 第二,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说,改善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师资水平。提高培训师资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工商管理教师资格的认证体系。对申请工商管理教师资格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认证过程。应从思想政治、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查评估。对已取得资格认证的培训教师,也要对其展开有计划的培训学习工作,使教师在了解时代管理动态与最新成果的前提下,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从而探讨出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广泛吸纳国内外的管理专家人才。同时,多参与国际形式的工商管理交流会,交流管理培训心得。另外,通过鼓励培训教师开展课题调研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除此之外,提高培训教师对培训对象的责任感与积极性也是很有必要的。总之,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深化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相对来说,工商管理培训层次高、内容复杂且任务重,培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是必要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培训要求培训方式向多元化与现代化实现转变。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工商管理培训也应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把培训工作现代化。此外,培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实施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讲座式教学等等。通过培训可以弥补干部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但也有人提出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而,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培训的重点。除了实现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有侧重地确定培训内容也很关键。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人才对培训也出现了个性化要求。有人强调理论思辨能力的培训,也有人强调管理技能的培养,需求各不相同。因而,培训的内容应当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还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培训的内容,将培训内容专业化、时代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鉴于此,对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现状中的滞后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可行性建议、优化管理水平,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工商管理小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的方法与措施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的方法与措施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企业管理专业,本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进行学习,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随时出现的管理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涉及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主要是学习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企业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实践,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逐渐增加,目前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很难适应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培养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涉及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 1.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新型应用人才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的理论教学,致使学生缺少企业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好的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培养目标不合理 合理的培养目标不仅能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同时还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有着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大都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没有很好的划分理论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大学教育将会逐渐普及,高校所培养的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将会供过于求,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指定的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1.2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今后的应用方向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企业的管理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所设置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首先,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我国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实践较少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因为缺乏实际经验将很难有效的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由于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主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是这只是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能力,同时也没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时常常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经验。 1.3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讲,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加上学校对创新能力重视不足,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有效的应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企业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更需要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企业的长足健康发展。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是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2.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措施 工商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培养出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有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是今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重点。 2.1确立合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新兴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人才,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未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应该改变以前只重视培养高端的工商管理人才目标,使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2.2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走出学校之后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企业的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完善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关键。首先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中之重。其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国外工商管理的经验。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虽然先进,但是要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进行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2.3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首先要提高创新意识。对于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来说,提高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重要增强人员的创新意识。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课程设置上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提高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工商管理理论的学习最终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培养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检验。应用人才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重视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 3.结语: 工商管理人才可以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型工商管理应用人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工商管理新型应用人才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受到重视。面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仅仅拥有工商管理的只是理论是不能够完全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才是今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用型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商管理小论文: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伴随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增长趋势,社会尤其对拥有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上未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学生专业特长分散,对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仅泛泛了解,深度不够;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专业课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偏重理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应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且采用教材创新不多,人才培养仍然采用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三是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部分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四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强,而本科层次教学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头脑里缺乏系统思维模式,不知如何将所学课程总结归纳为整体的知识系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索工商管理全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强调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学生自身能力、兴趣等因素,寻找、确定、规划实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内涵,探索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实践,更多地与市场衔接。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比例;教学计划上,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计划的实践性,使教学计划与市场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结合,体现教学计划服务市场需求;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参与,采用兴趣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专业实践的课程比重,并设置创新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把握专业特点,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锻炼和提高。 2.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2.1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 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明确从知识水平到专业能力的详细要求,突出管理知识实践与应用的理念,这一模式内容包括:专业平台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指导性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 2.1.1专业平台建设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依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市场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实训突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保障等。在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课程比重、设立企业研发中心、erp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措施,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学院提供的综合实验室平台,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会其中,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1.2专业认知指导 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入学专业讲解、生产管理场地参观、专业座谈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及能力要求,明确工商管理专业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对专业的综合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与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 2.1.3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以工商管理专业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角色,使他们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职业能力培养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指导机构建立等。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适应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 2.1.4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实体现市场的核心地位和就业的导向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只在毕业年级开展,作为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即学生一入学,就业指导工作就开始跟进并贯穿整个大学。 2.2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实施中,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集中实践教学与各课程分散实践教学、单元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实训、岗位实践、毕业实习三环节体验,均突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突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学生的工商管理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在实践和毕业实习中受到检验。 2.2.1课程实训 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实践。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或提前一个月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集中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到行业一线进行真实环境的岗位实践,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两年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第三学年的学习任务,有助于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工商管理小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跨世纪教育中亟待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我国高校自7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工商管理教育以来,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范围比较广,所学课程也较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很多课程,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企业宏观环境的持续优化,国企、民营经济、外资被彻底激活,企业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种工商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也在激增。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112所,其中一类本科院校313所,二类本科院校476所,三类本科院校323所,其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院校达402所,占高校总数的36.2%,在校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虽然每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市场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各类高校对本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并改革,探索一条既能发挥自身最大教学优势又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商管理小论文:工商管理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分析新形势下工商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如今的市场经济链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各国与世界的联系越加紧密,国际间的市场联系也开始密切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下,国内的市场经济也会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的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的主要是盈利性组织的一般活动规律,其中还涵括不少理论,如企业管理理论、方式及技术管理等,工商管理的出现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和和谐发展。不过,最近的几年,尽管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开始攀升,但关于工商管理这项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更加明显,日渐发展的市场经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商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采取正确的策略来应对这类挑战,使工商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是摆在工商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 工商管理是一门与商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比较复杂,并且一直以来都还处于那种被人类猜疑的状态下,在很多人的眼里,所谓的工商管理是只关注投资者或股东而忽略整个企业整体利益的举措。如此认知水平,也是造成工商管理今天的发展还是如滞后的重要原因。最近的这几年,参与工商管理高层管理工作的人员其薪酬迅猛提高,专注于服务个人或私企,公司行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背离的局面不断出现。正是由于如此种种原因,使得工商管理工作在社会及公民的心中一直就扶不正地位,社会对于这项工作的猜疑和评论也越来越趋向于消极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工商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又如何谈及发展? 从总体来看,如今的工商管理所遇到的这些时代挑战,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以下几点:1. 社会对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认知及信赖程度不高2. 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贯彻与落实3.社会契约。来自以上三方面的挑战,使得工商管理工作几乎没有办法正常运行,而整个工商管理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中。 工商管理应采取哪些对策来应对这类挑战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工商管理可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管理整个社会行业中的经营管理活动及行为,促进其有序进行。正因为这样,工商管理工作才必须做出更好的调整,来应对这一时展局势,推荐整个管理工作良性运转。下面就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工作中面临的这类挑战,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应采取的对策。 2.1 重新定位在社会中的角色,争取社会的再次信任 工商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角色定位错误及社会对其一贯的猜疑态度,对其管理工作的运行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这两点也让参与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在社会中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正是因为如此,工商管理才更应该把定位自身角色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合理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应对新时代下出现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一挑战,重新帮助工商管理找回社会地位和信任,这是搞好工商管理自身形象建设,打造企业优越的外部竞争优势,并重新赢得员工信任,形成完美的凝聚力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努力:对于工商管理的从业人员,也要将其当作一种无形资产来对待,而不是用来谋取利益或者降低成本的对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将权力下放,给这些参与工商管理的员工应有的报酬,充分发挥其员工的才能与智慧,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赢得消费者和社会的再度信任。再者,从工作形式上来分析,各企业应该要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工作气氛和工作方式,率先引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发挥其员工的主动性,提高其工作效率,例如我们常见的团队工作细分,采用小组进行绩效评比等方式。而在技术方面,应该将之与企业员工有效结合起来,众所周知,技术人员是一家企业的核心力量,只有使员工与技术实现完美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同时,企业工商管理负责人也可以将企业进行定位,把自己视为组织者,将整个企业的利益与工商管理紧密联系起来。 2.2 规范产业链,促进其健康有序管理 应对新时代下的这些挑战,工商管理还必须建立一种健康有序的管理组织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第一步,企业作为工商组织的重要参与者,必须与其他组织一起,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创建一条高效和谐的供应链,来实现工商管理工作的逐步发展。此外,企业或者其管理组织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使之在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又能很好的满足顾客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在这样的和谐模式下,有序的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再者就是,企业及其他组织要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切实保障组内成员的利益,充分汲取各方面对自身工作能力和绩效的监督,不断获得进步和提高。进行工商管理的组织还要在这种监督下,不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服务态度及工作质量,完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参与工商管理的组织健康良性发展开来。 2.3 促使新的社会契约创立,切实有效的开展工商管理工作 角色定位是工商管理工作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通过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工商管理才能从新获得社会的信赖,通过创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管理组织,也能够很好的应对这类社会困境,推动工商管理更快更和谐的向前发展。这两种方式都能较为有效的促进工商企业改变当前局势,但还有一个方面,工商管理也可以作为参考,它也能很好的帮助其走出当前的困境局面。那就是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主要表现为企业工商管理部门与政府以及企业组织或员工之间存在的联系。面对如今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环境,创建一种和谐有效、全面社会契约可以很好的应对世界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难题和挑战,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不同员工之间的需求也能相应的得到保障,整个工商管理工作才算得上是有效的得以开展。 结语 工商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这些挑战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对于其工作开展是及其不利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类挑战,对于工商管理来说,是摆在眼前极其重要但又极具压力的一项重大工程。相关工作人员或部门只有不断的寻找合理的应对措施,如本文提及的社会契约、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等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工商管理的偏见,从而进一步解决这类挑战,也只有这样,工商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出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及企业自身不断向前发展。 工商管理小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的方法与措施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企业管理专业,本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进行学习,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随时出现的管理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涉及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主要是学习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对于企业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实践,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逐渐增加,目前我国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很难适应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培养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涉及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 1.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新型应用人才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的理论教学,致使学生缺少企业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很好的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培养目标不合理 合理的培养目标不仅能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同时还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有着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大都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没有很好的划分理论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大学教育将会逐渐普及,高校所培养的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将会供过于求,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指定的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1.2培养课程体系不健全 工商管理专业今后的应用方向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企业的管理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所设置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的为企业管理服务。首先,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我国现在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是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实践较少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因为缺乏实际经验将很难有效的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由于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主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是这只是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能力,同时也没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时常常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经验。 1.3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讲,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加上学校对创新能力重视不足,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创新能力,不能有效的应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企业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更需要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企业的长足健康发展。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是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2.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措施 工商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培养出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人才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有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是今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重点。 2.1确立合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新兴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人才,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未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重点。学校应该改变以前只重视培养高端的工商管理人才目标,使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 2.2完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走出学校之后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企业的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完善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关键。首先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新型应用人才的重中之重。其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国外工商管理的经验。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虽然先进,但是要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进行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2.3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在市场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现代社会,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首先要提高创新意识。对于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来说,提高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重要增强人员的创新意识。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新型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课程设置上增加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提高工商管理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工商管理理论的学习最终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培养应用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检验。应用人才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重视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形势。 3.结语: 工商管理人才可以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可以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型工商管理应用人才是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工商管理新型应用人才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受到重视。面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仅仅拥有工商管理的只是理论是不能够完全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才是今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用型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才能发挥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商管理小论文:浅议工商管理的现状与前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部门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也与日俱增,而且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这就给工商管理部门提出了更多难题。因此,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还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发展的需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管理的能力和效力。因此,为了能够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应尽快提高公司管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够适应经济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不足,有些问题亟需解决,具体表现在工商管理人才不专业,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一)缺乏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 现代市场经济建立的基础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而我国目前所从事工商管理的人员还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对中国的经济现状特别是经济改革形势的足够了解,而使得经济管理状况并不理想。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工商管理工作中主要缺乏中高级人才,而且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而使得人才缺乏这一情况更加突出。具体来说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由于工商管理的专业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过于单一,第二是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考察方式不完善,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而导致人才的大量缺乏。 (二)缺乏完善的工商管理制度 不论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还是在社会管理体系中,工商管理机关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除了要对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同时还要监督宏观调控指导计划的实现。但是,我国现行的工商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难以摆脱被当做地方保护主义工具的角色,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只能部门较多,有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单位甚至没有相关部门;第二是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使得工商管理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监督的职能,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开展工作。 (三)缺乏统一的管理 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经常要担负各种压力,以至于不能秉公执法,甚至存在着在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发活动案件时,只差远,不查近的情况。另外,对己轻处、对外重罚.对内从宽、对外从严,一法两制等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二、解决当前工商管理问题的对策 只有有针对性的将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完善工商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一)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必须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新时期的工商管理人员,除了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国际竞争意识,而且要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予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新时期的公司管理人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市场经济观念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完善工商管理体制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将不再是单一的地域与国家的市场,而是含有越来越丰富的经济元素的市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不得不努力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工商管理机构的职能。 1、完善统一的工商管理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督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工商管理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加强工商管理体制的统一性,而其所具有的效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另外,还应该在全社会数量工商管理机构的威信,提高管理水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2、与时俱进改革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服务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原有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已经不复存在,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会越来越繁重,相应的责任也就更大。随着各种市场主体的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立法也会相应增加,而且随着我国愈加频繁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使得工商管理部门也必须与国外有关部门和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为了能够良好的解决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三、前景 虽然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着这样活那样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相信工商管理无论是在制度改革方面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会取得明显的进步,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工商管理小论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前言: 工商管理课程是传统经济学课程中的一种,由企业管理课程演变而来,工商管理课程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泛,通常涵盖了宏观及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等方面的课程,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设企业管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管理性人才,而对于学习实践技术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工商管理课程则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大部门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都不能确切的用于实际的生产工作当中,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给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上也带了许多问题,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课程,每年都有相对多数的学生愿意愿意选修这门课程,工商管理课程的开设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综合全面,而工商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强,许多学生通常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因此工商管理的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自身的特点,灵活的改变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的首要任务。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在近年来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办学数量不断提高,大部门的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在不断完善教育体制的同时也拓宽了教育的方向,不再是局限于技术实践类的课程,也开始不断的增设培养综合性能力的课程,工商管理课程就是其中的重点课程之一,工商管理课程本身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一定的模糊性,而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因素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把握,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处于发展提高的一个状态,而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于工商管理课程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当中,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立仅仅留存于形式,对于该类理论性质的课程都不够重视,课程管理上的缺失,课程考试的不严格,都使得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兴趣大打折扣,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2、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2.1 工商管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贴近企业最新需求动向,因此将工商管理课程与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的市场研究,工商管理课程是一个范围较大的管理课程,而通常高职院校学生面所学的技能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企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关的职业技能,专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课程应该缩小课程内容的范围,挑取和学生专业相关的管理技能加以讲解。 2.2 培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兼有的高职院校人才 高职院校之所以开设工商管理课程,就是为了能够培养满足现代企业需求、拥有综合管理能力以及专业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部需求,通过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的探讨 主权是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概念,要对其精确论述,都不得不从这几方面入手。时至今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家主权的传统制度急剧嬗变,西方学界立足于此背景的主权“弱化论”、“过时论”以及“消亡论”甚嚣尘上,并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维护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主权的制度与本质层次进行剖析,然后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制度变迁的内在根源进行探究,从而揭开主权在通过传统制度变迁方式在根本上得以强化的真相,据此实现对西方学界近年盛行的主权弱化论、过时论以及消亡论的有力驳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主权辩证唯物主义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新一轮否定国家主权思潮甚嚣尘上 时序更新,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伴随冷战结束,在经济全球化不断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组织急剧膨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条约大量签订,国际合作日益广泛,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国际新干涉主义肆意横行,民族自决与国际人权保护愈演愈烈……凡此等等,皆似乎在不断地“限制、削弱、侵蚀”着国家主权。 而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硬碰硬”与“软侵蚀”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侵蚀”主权的最为突出表现。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硬碰硬”是指国际组织限制国家主权的行动与措施没有经过东道国的事先允许,如前南斯拉夫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崩溃先后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共体的强行介入,这显然与国家主权的本质相抵触,结果是导致前南斯拉夫作为主权国家的快速崩溃。不过国际组织这种对国家主权公然侵犯的行为比较少见,而且其对国际法的违背性一直遭到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谴责。而国际组织事先征得有关国家或当事方的同意的“软侵蚀”的事例却是与日俱增,主要表现是有关国家将部分主权权利持久的转让给国际组织,或甘心让国际组织暂时行使主权权利。 立足此背景,西方学界新一轮的否定主权思潮甚嚣尘上。1992年托马斯·魏士和贾拉特·乔普拉提出,“主权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995年特里戴贝尔进一步认为,“禁止干涉内政已成为国家主权基础上的旧制度。”美国路易斯·汉金教授发表的言论最为惊世骇俗,其扬言:“主权是个有害的字眼,这不仅是因为它效劳于各种可怕的国家神话,而且在各种国际关系中,甚至在国际公法中,其往往成为一种时髦用语,取代了深思熟虑和谨慎行事”;因此,他强调:“对于国际关系来说,特别是对于国际公法来说,主权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必要的,最好避免使用”;他甚至鼓吹:“我们该把主权一词作为旧时代的残余遗物摆放到历史的陈列架上去。” 另外,英国的詹克斯、阿诺德·汤音比、艾德礼等几乎一致认为,造成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和国际法无法发挥作用的根源在于“危险的、陈腐的、荒谬绝伦的、具有破坏力的政治教条——国家主权”,因此,国家主权概念应该抛弃或代之以新的字眼。 这些西方学者的观点往往是迎合本国政治、经济扩张,排除发展中国家主权之屏障的产物,但在冷战结束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全新的国际环境中,“主权概念确实从来没有要象现在这样谨慎的重新考虑了” 。总之,各国主权的篱笆是否是正在加速撤除或应该加速撤除?主权的原则和观念是否已显陈旧,并且正在弱化和或淡化,或应该弱化或淡化?——这是当代国际社会出现的新的现实问题,也是摆在国际论坛上颇有争议的一大理论问题。 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由现象与本质组成,现象与本质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分,两者辨证统一。具体的讲,本质和现象是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表现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前者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现象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后者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将现象与本质这对哲学范畴引渡到法学研究领域就产生相应的法的现象与本质概念。法的现象是指法的外部表现形态,即法的具体存在形式,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范性决定、指示、命令以及判例、契约、条约、被认可的习惯等。对法的本质的认识复杂得多,法律思想史上有学者将其看作国家权力的象征,有学者认定其是永恒正义的体现,有学者将其与理性、人性或者民族精神相联系,但这些都只把握了法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单方面的属性和联系,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法的本质所在,即“法律是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表现,归根到底,法律是从产生这种阶级意志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同样,主权作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或基础概念,一样可以拿现象与本质范畴对其进行层次性的分析。诸如对独立、平等、自卫、属地管辖、属人管辖、天然资源永久主权、国有化、对国内政治、经济的永久管理权等方面的相关具体制度设计皆为主权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主权的“现象”。这是其表面层次即制度层面,特点是丰富多彩,纷纭复杂,并多变,易逝。但其对主权的变化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而本质与现象相比是稳定的,制度层面的演变并不意味其本质也已动摇或演变。事实上本质与事物与生俱在,只有事物消失才意味本质终结,“非本质的东西,外观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常常消失,不象本质那样扎实、稳固,比如河水的流动,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 当然,主权的本质与现象存在紧密联系,缘由主权的本质要通过主权的现象表现,主权的现象又表现出主权的本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正如列宁所说:“辩证法特别是研究自在之物、本质、基原、实体跟现象、‘为他存在’之间的对立的,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互相转化,往返流动,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对于主权的本质我们还可按照列宁有关事物有多层本质的思路,笔者以为主权的本质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应该是各国的国家意志,即各国对内政治、经济领域的管理或控制与对外国际事务的参与所愿意采取的方式或制度的选择意愿,属主观范畴,如其对于自身与外国投资者发生的争端的解决方式是选择“用尽当地救济原则”还是“国际救济方式”的主观意向。第三层次也是最深层次是物质需要性,即维护经济独立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属客观范畴,其对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意志与具体制度层面具有最终决定性意义。如当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后面临着引进外资的全球性竞争时,为不使自己处于竞争中的颓势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即使其在自身与外国投资者的争端解决中主观上仍然强烈排斥选择国际救济方式,但经利弊权衡后却很可能会选择能够换取外国投资者信任的国际救济方式。主权本质的第二层次是作为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之间的连接枢纽,其指国际法赋予国家行使主权时的行动自由,这既是对国家主权的合法确认也是对其范围限制,诸如 国际组织章程、行动及双边条约、多边条约的大部分内容实际是在赋予成员方权利的同时又是对其主权行使的限制。事实上主权本质的第二层面对于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的沟通至关重要,只有在这个法定界限之中才能使主观赋予客观,客观升华为主观,从而实现第一层次与第三层次之间的相互转化。如美国国会通过制裁古巴和伊朗的“赦伯法”和“达马托法”之所以遭致各国一致抵制,便是其实施凌驾于别国主权之上的本国主权的做法已严重超出国际法赋予主权行使的自由范围而难以如愿以偿。 经济全球化论文:制约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十大因素 许多人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正在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把全世界的生产、贸易和金融等联系起来,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正在逐步走向互相渗透、横向联合、广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阶段,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也就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举世瞩目的旨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历时4天,未能达成任何协议,不得不草草收场,这一事实清楚地告诉世人:经济全球化并未达到人们想像中的水平,经济全球化还不是那么名副其实。因为经济全球化毕竟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这些矛盾和制约因素直接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一 市场经济与国家职能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要求超越部分国家职能,即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职能。而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职能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国家职能是不能被市场经济完全超越的,这对矛盾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和国家职能的矛盾自它们诞生之日起一直就存在。众所周知,私有制的产生不仅导致了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形成,而且造就了作为管理市场经济的机构——国家。国家在推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曾经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崇拜自发力量,经济全球化也要求自由与平等,而国家职能决定了国家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市场经济这种本性的束缚,只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管理所起的推动作用大大超过了其隐含的制约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在国家管理下缓慢发展。但是,它们的矛盾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变得日益尖锐。跨越国界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矛盾随之激化,市场经济要求跨越国界,国家职能决定了主权国家不愿放弃管理市场经济的权力,即不愿放弃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注:许多国家虽然让渡了部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但这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法理上讲,国家并没有权力将经济主权转移或让渡。经济是基础,经济主权是至关重要的主权,是全体人民赋予政府的神圣权力,是用来造福于全体人民的。这就形成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二 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虽然有很多,但基本内容却大致相同,那就是资本、贸易、生产过程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这就要求自由贸易成为现实。然而,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 新的贸易保护主要不是靠关税,而是靠非关税壁垒、汇率战和组建区域性经济集团。以美国为例,其非关税措施种类繁多,设置精巧,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直接扭曲贸易流量的措施,如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等;另一类是属于间接扭曲贸易流量的措施,如广告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等级、卫生标准等。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涌动的大背景下,1999年上半年爆发了美欧之间的香蕉大战和牛肉大战,这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跃上了新高度。西雅图会议的失败是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表现。因此,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受到了严重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与反全球化之间有着天然联系。主张全球化的舆论认为,民族国家已经过时,国家不再应该、也不再有能力承担经济生活调节者的角色,各国调节经济的主权应该移交给国际经济组织。它们声称,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随着这种趋势和跨国公民对外投资的增加,东道国就能增加就业,提高技术水平。然而,事实恰恰与之相反。 在美国管理下的日本最早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开放了金融市场,被迫同意汇率大幅度升值,结果沦入长期萧条;东南亚响应美国的号召,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结果一场金融风暴导致银行、大企业纷纷倒闭,美欧财团乘势收购,国家经济主权丧失殆尽,几十年奋斗成果付之东流;俄罗斯实施了美国设计的休克疗法,想和全球化接轨,结果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和政治动荡,其经济结构从技术型转为资源型。 由此可以看出,当人们呼唤全球化、谴责贸易保护主义时,却没有想到,正是全球化的推进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使贸易保护主义一浪高过一浪,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绊脚石。 三 政治因素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当今世界虽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济交往中,常常掺和着政治因素。 冷战结束前,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世界经济客观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发展不平衡的平行市场。冷战结束后,这种平行关系在形式上已不复存在,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世界经济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跨越一个又一个政治壁垒。 以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为例,众所周知,中美是世界上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彼此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贸易额逐年递增,但同时又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经济领域虽然有许多共同利益,但美国在与中国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附带许多政治条件,如对于所谓“人权”、“民主”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资本优势达到奴役中国的政治目的。在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机事件处理上,美国一批国会议员又企图用取消2000年通过的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和阻止中国“入世”迫使中国让步。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关系常常受政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得不考虑政治因素的制约。 四 经济体制问题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完全开放国内市场,拆除各种贸易壁垒和障碍,市场规律成为经济活动的准则。然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内经济状况使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未必尽如人意。 开放本身不等于一定能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两者不一定存在正比例关系,其中涉及国内的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各项配套制度越完善,其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越强;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能力就越低。当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体制问题,必须慎重对待经济全球化。尽管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鼓吹开放,认为发展中国家越开放越好,只有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才能解决国内存在的经济体制问题。但是,在某些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如果造成金融开放早熟,而国内的银行、政府、企业的问题又没有解决,开放就可能成为掩盖国内矛盾的一种方式。如在泰国和韩国,当国际游资进入这些国家市场后造成股票和 房地产市场的表面繁荣,但隐藏在背后的巨大风险导致了后来的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使不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认识到国内经济体制健全是开放的关键;而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五 文化差异矛盾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行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各国之间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约。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伴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上渐渐丧失了本身的个性。“今天,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强大的文化同化力量,如何保持个性,避免被文化霸权吞噬,已经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国家生存的重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文化渗透,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威胁,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国民的抵制。印度在今年的情人节(注:西方把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之日,爆发了大规模抵制西方文化侵蚀活动。前不久,又呼吁禁止麦当劳在印度的经营,以保护本国文化。 由此可见,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文化是一国民族精神的凝固,是不容排斥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渗透与反渗透必然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六 经济全球化本身条件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各国的交往频繁、方便,世界变成“地球村”;市场化——世界市场统一,各种人为的阻碍、分割被打破,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以市场为导向;自由化——各种壁垒拆除,经济开放,商品、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畅通。 市场化、自由化的实现,如前所述,受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政治、经济体制、文化因素的制约。再看信息化。信息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的兴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不是难事,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则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挑战。 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需要庞大资金,资金从何而来,成为不发达国家改造落后基础设施的最大障碍。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宣布,它将在非洲建立第一个大功率海底光纤数字网络,全长35万千米,通过41个非洲国家等。功率为每秒25亿比特,(注:bite为字节单位,一个字节为一个比特。)安装费用将近20亿美元。美国公司提供一部分资金,另一部分资金需由非洲国家自己筹划,而且非洲国家还需要提供大量的配套资金。这对非洲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还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不发达国家有很多还是农业国家,工业不发达,让它们短时期里培养出大批能掌握高科技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的人才,是难以想像的。因此,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来说,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在相当长时期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七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形式上的平等下面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向全球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所制定的国际经济法规和规则,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这些法规和规则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执行它们,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民族经济势必造成冲击,使其国家作用减弱,甚至牺牲部分经济自主权与决策权。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方面要求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却不想接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西雅图会议上,美国坚持把劳工标准(注:美国以保护劳动者权益和环境的名义,要求各贸易国达到劳工和环境标准,否则就可以拒绝其产品出口。)与贸易制裁挂钩,就是为了抵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防止本国纺织、钢铁等传统工业受到冲击,增加失业人口,影响社会稳定。 八 经济差距和发展空间的矛盾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标准不严格,执法力度不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上都占有成本优势,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这类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所承受的压力增大,从而使它们的企业利润锐减,甚至难以为继,造成一部分工人主要是非技术工人的失业和工资下降。这一结果意味着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此外,在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也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及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和就业量,目前均已超过了工农业产值和就业量的总和,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形之下则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一方面,发达国家千方百计地要求扩大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保护国内幼稚服务业的发展,想方设法阻止国外服务业的大量输入。 实质上,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它们脆弱的新兴民族工业根本经不住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冲击。例如,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一些发达国家较少顾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的脆弱地位,坚持让中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以此看来,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发达国家不愿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当的经济技术援助和优惠政策,是它们之间产生分歧和对抗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难以全面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九 国际债务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国际债务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掣肘经济全球化的重大障碍。债务关系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世界经济关系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额相对减少。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和接受外国投资已几乎成为欧洲、美国、日本以及少数发达国家的专门领域,它们不仅是大量投资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外资的接受国。在90年代中期,全部新增外国投资只有不到20%(注:数字来源:《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5月24日。)流向发展中国家,非洲和大多 数南美洲国家吸引外资能力下降特别明显。东亚和南美一些国家一度是发达国家投资者的目标。但自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向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在减少。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从绝对额来看,确实已经增长,但与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相比,其绝对数和增长幅度仍然有限。所以,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调动资本流入的惟一有效手段仍然是举债投资。这一手段虽然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操作不好就会加剧当代国际债务关系的复杂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难以融合及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债务关系这一经济机制的畸形运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国际债务关系的存在和由此引发的经济水平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十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制约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形成把世界经济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这种新格局下运作的国际贸易同样显示出时代的新特征,即贸易保护的区域化。 经济集团化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形成区域经济的共同市场。这种共同市场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排他性的组织。因此,排他性是其特征。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对内虽是开放、自由和协调的,而对外却带有不同程度的封闭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它们积极建立起自己的共同市场,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则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经济生活中,各国都意识到为了自己的利益,决不能立即消除必要的封锁和排他的色彩。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说明了区域化贸易保护存在的必要性。现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必将奉行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通常是,发达国家以其所具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和优越的贸易条件,强调贸易自由化和更开放的贸易政策。但在不利于其经贸活动时,则每每设置一些非关税壁垒或其他保护措施。至于发展中国家,以其经济实力脆弱和贸易条件恶劣为由,则往往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对内强调自由、开放、合作、协调,对外则运用干预、闭关、抵制和保护的手段。因此,在全球区域集团化组织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其范围大小还是其发展水平如何,都在奉行着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结构,形成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分工,达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从而获得区域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成员国家间的交换就变成了一种内部交换,而与区域外部的交换则受到内部交换的制约。如果与外部交换不能实现区域经济效益,则这种交换就将受到抑制和排斥。从世界经济贸易演进的过程来看,欧共体与美国、欧共体与日本之间存在的长期、尖锐、激烈的贸易摩擦以及各集团所采取的各种排他性的贸易壁垒足以证明这一点。 伴随着经济集团化而出现的区域贸易保护的直接后果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均衡。发达国家仍居世界贸易之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通过增加它们同工业国家的贸易,还是扩大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都没有能够加强其在世界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只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能够跟上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中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许多国家由于受欧洲联盟区域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已在制成品和服务贸易中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由此看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使区域贸易保护化更加严重,而由此所导致的世界经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这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显然有很强的制约力。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了全球纵横联系的特点,但由于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的存在,经济全球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矛盾,不可操之过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持久动力,竞争力的源泉。创新发展战略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特别是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企业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我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使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要求高技术企业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复杂多变的新环境,新情况,适时地、科学地确定、调整战略思想、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必须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制度创新,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品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文化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应对经济全球沦,加速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深化制度创新 1)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客观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高新技术企业制度与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新环境、新情况严重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必须在企业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特别要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市场机制等方面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新变化相适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进行了转换经营机制,落实自主权,股份制改造,实行了公司制,但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流于形式,距离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难与国际经济搪轨,融入经济全球化,无力参与全球化竞争。高新技术企业深化企业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首先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着企业性质和方向,而且影响着企业其他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方式。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它涉及到为调动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而设计的一整套利益机制,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是在实行了“两权分离”的基础上,明晰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3)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高新技术企业深化制度创新必须对治理结构、激励机制进行规范、整合、变革、更新。核心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确定股东会、董事会、监理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关系体系。最终实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深化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持续技术创新 1)持续的技术创新是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更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力所在,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获取全球化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充分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2)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体系应是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环境保障体系等组成的互动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3)优化技术创新的软、硬环境。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创造良好的金融、法律、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持续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形成技术创新平台;必须把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科技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攻关,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问题;必须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必须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参与重大关键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与交流;必须瞄准国际标准,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技术创新国际化;必须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引、创新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国际惯例和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不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优势条件。 5)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①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在日益强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拥有原创性的 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③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这样的企业充满朝气和活力,正在进入不断增长的科技领域,它们往往在得不到风险投资关注时也乐于被兼并。④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⑤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是竞争的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实持是人才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核心是创新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管理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被列为重中之重。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在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 1)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是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创新队伍。就是要集聚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管理的核心。 2)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关键是强化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企业家是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与有效的创新管理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和大无畏的敢于承担风险的气魄。企业持续创新与创新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家充分发挥其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创新的潜能,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而实施这一战略最大的障碍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开拓国际市场,通晓国际惯例,懂得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成为国际化企业需要有大批国际化优秀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各级政府、社会必须把大力培养、造就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实,为优秀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必须支持国际化标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人才培养、选拔、使之市场化、国际化。 3)强化创新人才管理,重点是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 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保障。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必须重视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搭建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良好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强化高层科技人才管理,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成为拔尖的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是要使更多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在政策上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突出重点,使科技资源向高层科技人才集中、倾斜。要完善和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建一流的科研机构,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在事业发展中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要重点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科技开发能力,特别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要正确处理市场的关系,按照市场规律配置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高层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群体,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科技支持。 4)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创新人才管理必须强化创新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强化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体现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价值,充分调动优秀企业家和高层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就要大胆进行激励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前提。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应是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环境激励、权力激励、能力激励等相互交融的激励机制。包括:高薪、年薪制、产权激励、股权激励和知识、技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多种激励形式。强化创新人才管理,按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从世界经济形态的演变来看,还是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都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重要形态之一,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取得竞争优势依赖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良好的法制环境,依赖于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的创新管理。 1)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已成为世界潮流,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管理地位日益增强。特别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锐利武器。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吴仪副总理说:“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够加快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强化,以及保护能力;取决于我国企业是否能够尽快提高、掌握知识产权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知识产权的增长点和辐射源。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策略,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身竞争优势的能力很差,知识产权屡遭侵权已成为困扰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高新技术企业要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必须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从战略高度重视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技术的转移、扩散以及市场维护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资本的运营能力,以核心专利技术为依托,培育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必须注重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有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制定和加强以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转化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技术在市场机制下的规范运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现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确保知识产权保值、增值。尽快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创新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环节。3)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策略。 重点是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实施知识产权形成的管理策略,有利于智力知识成果的产生,有利于知识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策略就是要对知识产权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知识成果成为企业重要资本。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管理策略就是发挥知识产权在知识转化和技术转移中的资源配置作用,遵循知识、技术转移的规律,建立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方式,达到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和保值增值的最终目的。 5.实施品牌管理创新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以品牌和资本来实现的,通过品牌扩张和国际资本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并互为制约。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全球化,市场竞争全球化最突出的就是品牌竞争全球化。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品牌竞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正视面临国际资本和国际品牌强烈冲击和巨大挑战的现实,必须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企业就无法参与全球品牌竞争。目前,我国的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都创造了自己企业的国际品牌、强势品牌。但是,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品牌创新、品牌保护、品牌战略意识淡薄,没有品牌创新,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国际品牌,品牌的竞争力不强,这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品牌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参与全球品牌竞争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知名品牌、强势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获取品牌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品牌创新战略,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品牌创新制度及品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品牌的保护意识、品牌国际化意识;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制定、实施品牌管理的创新与有效的品牌竞争策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全面提升品牌质量和价值;必须瞄准全球化的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为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获利高的国际品牌,全球性品牌;必须加速品牌的有效传播,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迅速增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使企业在全球化的品牌竞争大战中占据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6.加快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企业文化创新。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创新具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对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经营理念、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较为满意;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强调企业文化中的顾客导向,同时也重视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制度标准化等方面。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未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工作,社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充分。 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一方面应努力形成内部共识,增强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期望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文化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必须随着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全球化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是调整、不断地创新,实施动态管理。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的极化效应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在漫长的过渡时期中,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格局转移中的作用。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过于专注权力竞争,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增大。如果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就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为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所以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元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出[1],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间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于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惟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间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的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21世纪挺进,自然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1999年2月26日克林顿的旧金山演讲强调要以全球化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立足点。4月7日他又强调全球化在21世纪给美国外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美国看来,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为它推行全球战略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在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2-P279]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时,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3-P24-P25] 按照历史经验,一个世界格局的终结,就意味 着另一个世界格局的诞生,如维也纳格局取的。战争在摧毁旧格局的同时,迅速建立起新格局,因为新格局是战争结果的展示,是武力对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及利益的断然分割。然而,这并非是世界格局发展的普遍规律,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世界格局的转换,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即以两极格局中的一个超级大国自行解体为启端的。 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解体和消失导致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全球中心结构就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阶段。萌发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因素加速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集团)抓住这一历史性时机以及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的发展舞台,制定战略,调整相互关系,努力营造有利于自身的世界格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和平方式和战争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用武力实现世界格局的“瞬间”更替和突变,它是一种渐进或缓进的方式,避免了战争灾难,却大大延长了世界格局转换的时间。由于这一转换是渐进的,不确定、不可测因素很多,规律性现象时隐时现,一切均难以迅速把握。世界大国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世界形势的重大转折及走向作出判断,进行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调整。它们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正处于重大的整合期,它们的战略取向和相互关系远未基本定位,它们的力量变化与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确定性,一切处于迅速变动之中,尚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大体上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过渡时期。代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凡尔赛格局先是代替维也纳格局,后又让位于美苏两极格局。回顾世界格局演变史,大规模战争成为世界格局转换的重要标志,上述世界格局的转换就是通过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完成 人们往往把处于变动之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力量对比状态,混同于世界格局所应具有的稳定的结构。实际上,格局的转换都需要时间,只是长短不同而已。何况这次世界格局的大变动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其涉及面之广,变化之深刻,影响之久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变迁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相对来说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 在这一漫长的过渡时期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是保证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核心问题是在何种条件下,通过何种路径和机制确保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和平实现。核威慑下的格局转换具有冷和平的起点,仅仅有这一点是非常不够的。格局和平转移的热和平方式是目前学者们十分关注的。 热和平转移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和平方式,应综合考虑国力、制度和认同三大因素在影响格局转移中的作用。格局转移是国力竞争、制度竞争、认同竞争的综合竞争的过程。 综合国力竞争是最古老的竞争,也是基础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决定了全球层次上的结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大国的国力竞争主要表现为权力竞争、霸权争夺,没有对权力的追求就没有对权力结构的争夺,也就无所谓格局转移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问题了。如果过于专注于这种权力竞争,冲突与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很大。应当使这种恶性竞争回归到正常竞争,即相互攀比、相互争胜、相互追赶、相互超越,抑制其转化为冲突与战争的可能性。从目前的综合国力竞争态势来看,一方面竞争正在加速向经济与高科技转移。全方位的经济、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建立以高科技为龙头、经济力为基础、政治与外交为保障、军事力为后盾、政府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大国综合国力发展有趋于均衡化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国力竞争重点的转移,以及大国国力的均衡化,有利于格局的和平转换。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兴起的大国,也打破了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她并不扮演以追逐霸权为目标的挑战国的角色,而是以和平手段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如果我们很明智地把注意力引向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那么这两种竞争和磨合会大大削弱大国对国力竞争的过度关注,它们即使不会消除也会大大减少对立大国间的威胁意识。换言之,制度和认同在软化安全竞争方面举足轻重。因此,解释世界格局和平过渡问题,就必须研究在何种条件下对立大国能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形象、共识与信任,从而有利于共筑彼此间可以接受的世界秩序与制度的问题。 制度竞争与认同竞争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导致世界格局和平转移。 第一,对立大国经过长期的战略克制和相互调整,最终将对方视为具有良好形象的国家,这个互构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双方不再把对方视为威胁。因此,国家特征的观念转化与认同,是世界格局和平转移的中心环节。促使两者形成相互间的良好形象的办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的多种共同外部威胁;二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三是求同存异,对歧见进行开诚布公的机制性磋商,克制、大度和不强加于人,这大大有助于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良好形象。 第二,大国尤其是对立大国成功地就国际新秩序基本达成一致,使之与新的多极化的国际形势相适应。这对于世界格局的和平转移极为重要。和平转移不仅仅取决于出现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更取决于这个秩序形成与维持的民主方式。如果秩序是一方强加于人的,它就不能长久。真正的和平转移须是各方合作和满意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威慑和威胁的结果。最关键的是美国明智地承认其霸权的终结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与其他大国就多极化达成共识,放弃对国际空间的垄断,代之以共享,并就国际秩序和安全管理的规则制定取得一致:如在何种情势下、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国际干预特别是使用武力是合理且合法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如何规范等。 第三,必须使达成的世界秩序合法化。合法性也是世界格局真正和平转移与否的重要因素。秩序来自对行为规范和治理制度达成的一致。合法性能强化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认同,因而也就能使这些规范和制度建立起牢固的基础,更加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经济全球化论文:中国政府怎么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根据前面的研究,可以把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作用提出的主要挑战,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产品市场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通过进口替代扩展产品空间,实现纵向增长及产业结构、出口结构的升级,其关键是政府如何帮助国内企业进入新产品部门并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问题。 第二是在金融市场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形势下,如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使之免受资本流出流入波动的影响,其关键是政府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理、保持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建立稳健的国内金融体系。 第三是外部冲击(如贸易条件恶化、外部需求锐减、国外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变化等)的存在,增强了政府履行收入再分配职能的必要性,其核心是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以及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外部冲击对低收入阶层的不利影响,防止该阶层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让更多的人从国际竞争中受益。 联系中国实际,政府在今后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过程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从经济现状出发确定政府的经济作用 探讨中国政府的经济作用问题,一个逻辑前提是正确认识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中国由于尚未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市场经济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国无论是在20年前开始改革时,还是改革20年后的今天,都具有不同于大多数前苏联和东欧“转轨经济”的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所占的高比重及总的人口规模上。象世界银行(1997)那样用“双重转型”(“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的转型”及“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现状,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样是转型,不仅有的起点与起点不同、有的终点与终点不同,而且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之间还有着宽阔的“中间地带”。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定位需要更详细的特征描述。下面从两个角度来进行这一工作:一个是经济循环的状况,一个是中国所处的经济增长阶段;前者是从横截面看的,后者是从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过程看的。 1尚未进入国内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 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只有一种,就是与市场经济原则相一致的循环。在现代,这种循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企业在各种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有效配置,居民用其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自由地选择消费品,所有储蓄有效、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企业之间的交易也遵循自由选择的原则,经济活动成果的分配能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①。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起这样的良性循环,主要依据是: ·从微观主体看,(1)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消费者选择大部分消费品(含服务)的自由已经实现;非国有单位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也比较自由,但国有单位劳动力仍占城镇劳动力的50左右,且缺乏流动性;作为最重要的储蓄主体,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比较单调,仍以银行存款为主。(2)非国有企业进入了越来越多的行业成为产品供应者,但国有企业仍在铁路、邮政、民航、电信等行业占有几乎100的市场份额,在金融、保险、电力、石油等行业占90以上市场份额,在冶金化工等行业占80左右的市场份额;并且在进入要素市场时,除外资企业外,其它非国有企业在获得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时与国有企业相比,常常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3)国有企业在利用生产要素及对要素进行再配置时,不仅通常不象非国有企业那样关心效率和产品竞争力,而且遇到多种约束(如在房地产转让、设备出售出租、人员辞退、企业转产等方面),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往往得不到贯彻。 ·从市场发展看,产品市场日趋完善(除粮食、棉花及一些垄断性的服务外),许多企业开始建立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大部分产品跨区域流动障碍逐步减少(相对较高的、通常带有歧视性的道路通行费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障碍)。但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受市场调节的范围还受到很多限制,现有市场的进出入自由、价格决定、竞争方式、全国一体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不完善之处。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不均衡发展,还带来了一个严重后果:低效率企业的退出普遍困难,高效率企业难以扩张,新企业诞生也遇到障碍。 ·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威胁不仅来自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也来自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的障碍和低效率。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居民成为最重要的储蓄供应主体,但大量储蓄经过国有银行体系流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转化为低效率的投资,不仅银行体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而且这一恶性循环还在不断地继续,构成对金融体系稳定的严重威胁,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以上三个环节的问题都可以说是由经济市场化不完全、不彻底带来的。从收入分配环节看,则目前既有市场发展不充分、按贡献分配得不到贯彻的问题(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尤其是劳动力跨区、跨城乡之间流动性缺乏使之难以成为缩小收入差别的力量,行业、企业垄断带来的诸多特权和高收入,与政府官员影响资源配置权力相伴的个人寻租行为,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相伴的“公款消费”及不公平的“化公为私”等),也有政府缺位、对高收入阶 层征税不够和对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不足的问题。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增加,不仅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良性循环的最后一环无法实现,而且对经济增长还有直接的不利影响:大多数人的消费将因收入越来越集中在富人手中而增长缓慢,而富人对进口高档产品特别是奢侈品的炫耀性消费对国内产业成长的贡献“微乎其微”。在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裕起来,并且收入分配显着恶化后,政府将收入再分配问题置于更突出的地位,对低收入阶层给予特别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活动的成果,防止“富者愈富,穷人愈穷”的局面,目前显得十分迫切②。 2由资本积累驱动的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阶段尚未结束 无论是从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看,还是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最近几十年的经历看,经济发展从收入水平较低,人均资本量也较低的乡村社会启动,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乡村人口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城镇人口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比如,到1913年,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到8,德国为24,美国为32;1985年,日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为9、35和56,而美国分别为3、28和69(国家统计局,1995)。作为新兴工业国的韩国,1965年城市人口的比重为32,1989年上升到71(世界银行,1991),短短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就实现了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8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已降到25,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为31和44,1990年三者的比重分别为18、35和47(国家统计局,1995)。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无论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因而从经济增长的来源看,资本积累的贡献表现得最为突出。 对过去近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考察表明,中国已开始了这样的过程。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上升到1997年的30,19年间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1952-1978年的26年间,只上升5个百分点)。城镇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相应地由24上升到30;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分别占71、17和12变化为50、24和26。乡村劳动力从农(及林、牧、渔)业中撤出来实现非农化,特别是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是中国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③。对增长源泉的众多计量分析同样表明,资本积累是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比如据胡永泰(1998)的计算,1979-1993年间中国资本存量年均增长9.8,资本积累使GDP每年增长了3.9-5.9,劳动力扩张使GDP每年增长1.1-1.6,全要素生产率使GDP每年增长1.1-3.6;并且1985-1993年间,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流向生产率更高的二、三产业,是支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基本力量。 但无论是与世界银行(1997)统计的1995年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的城市化水平(75)、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60),还是与世界平均的城市化水平(45)相比,中国今后城市化的潜力还很大,第二、三产业吸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扩展二、三产业的余地也很大。换言之,从理论上看,中国仍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由资本积累驱动的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阶段。在此期间内,并不排除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改革导致的激励的加强、伴随技术进步和城市化而来的聚集经济,会有显着的提高并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从而使经济仍处于可与前20年相比的高速增长阶段。在此期间之后,才是主要依赖生产率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的较低增速的阶段。 中国过去近20年高速增长的实现,与一系列改革措施修正此前的错误,为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城市化扫除障碍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是农村改革放松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管制,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打破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为他们的职业流动、跨地域流动创造了条件;紧接着在80年代中期,政府长期通过户口、口粮、城市招工、住房及其它福利分配等措施实行“城市化抑制”的政策,在小城镇层次松动,使农村多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非农产业流动,乡镇企业飞速发展;在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城市粮食销售体制改革、房地产市场的初步建立、户籍管理的松动以及城市企业招工体制改革等措施,为乡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流动扫除了一些障碍,新增城镇人口集中到聚集经济更明显的大中城市。也就是说,即使不从经济良性循环的角度,而是从长期增长源泉的角度看,这些改革也是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适应了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把潜在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释放了出来;较为广泛的增长的受益面反过来证明了改革的“合法性”,使改革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是中国不象许多推行激进改革措施的转轨国家陷入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类似于“为改革而改革”的国家),而能够实现平稳转轨与高速增长相结合的关键所在,也是过去改革真正的经验之所在。 但今后政府在继续推进乃至完成以上改革并保持以前的高速增长方面已经和将要遇到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是: ·随着城市国有部门(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隐性失业”的公开化,国有部门转化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净供给者(其“下岗”人员超过新安置的劳动力),城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迫使各级政府采取限制和歧视乡村劳动力流动的措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能形成,城市劳动力(特别是国有部门)相对高工资的现象继续维持,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顺利和充分地为长期增长作出贡献。 经济全球化论文: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 随着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不断加剧,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各国经济的依存性变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剖析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指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结果。同时,它又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了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和技术的发展,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 理解经济全球化应该弄清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空间先进方式,而且开辟了人类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就经济全球化本质而言,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全球经济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可说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投资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所有的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它们吸引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由80年代的25%逐渐上升,1996年就已经达到37%。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经济最大化为目标;而各国的经济努力,包括对全球化目标的认同,归根到底是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程度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致使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当今世界贫富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悬殊:最富有人口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人口人均收入的74倍,大大高于1960年的30倍。一份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则显示,1998年,占世界人口20%的富人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86%,包括58%的能源总量、84%的纸张、45%的肉类和水产品,他们拥有74%的全球电话、87%的汽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最穷的20%的人口仅消费全球产品和服务的1。3%、肉类和水产品的5%。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部分地区消费有显着增加,非洲的消费却减少了20%。 综合起来,是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不利影响,拉大了贫富差距: (一)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看,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第二,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有利投机;第三,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金融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首先,金融业的增长率远远高于贸易、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二,金融交易量大而且创新快。当前世界金融交易量达到每天1.5万亿美元左右。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 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 简而言之,由于市场发育和宏观调控机制不完善,如果金融市场在金融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开放,发展中国家必将面临金融风险的扩大。正如保罗·肯尼迪指出:“当今的全球性金融和通讯革命比以前更加广泛深入,将造成不稳定,破坏国家间关系。现在很难说我们更加复杂的政府控制是否能够应付金融动荡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每天24小时电子计算机化的交易,而交易额已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生产总额”。也就是说,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通讯技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资金的可交易性大大增强,国际资本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金流向也更容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差导致国际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但是一有任何细微变动,这些资本就可能在一夜之间撤离,造成这些国家的支付困难,从而出现金融危机。目前世界上存在高达1.5万亿短期资本。它们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到处投机造市: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看,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受非公平待遇 毋庸置疑,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时候制定的。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遵守它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的确不公平。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强制力,更有主导权。马丁·舒曼在其 (三)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看,发达国家收益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直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源配置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成为最大受益者。据统计,1960年,最穷的46个国家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例为1.4%;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下降为0.6%;到1995年再下降为0.4%。全球资本流动也是类似情况。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主要在经济增长较快的东亚地区。对于经济极度落后的非洲来说,资本净流入额几乎是零。 这种不均衡的要素流动,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联合国资料,在20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富国的收入比穷国高150倍。这种贫富越来越悬殊的现象同时也发生在穷国内部,从而加剧了穷国内部的社会矛盾。联合国还公布报告指出:消费基本上是有钱人的特权。有10多亿人得不到基本必需品,如食物、水和适当的住宿。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四)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损失看,发展中国家承受得更多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对其民族经济的压力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竞争力不够引起的损失。经济全球化把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扩展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的晶牌和产品充斥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民族品牌面临贸易条件大大恶化、甚至被吞噬的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包括直接投资和外国贷款)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及更大的汇率风险,还债付息的包袱越背越重。更隐蔽的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发育不全,政治决策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可能造成贪污腐败现象。三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利用高薪优势,雇佣东道国的现成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双重损失:既损失大批教育费用又不能使用经历数十年培养出来的人才。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甚至包括思维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这充分证明,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看它是否能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推进制度改革时,必须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龃联系内外市场、内外经济的职能。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 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i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困“极化”现象,导致经济结构转型失败和社会不稳定;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全球经济收益的分享———对国家层次的考察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之前,1960年—1990年的3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和非石油输出国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增长,而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的石油输出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根据美国宾州大学罗伯特·萨默斯基于购买力平价(PPP)方法的计算,尽管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有兴起者也有衰落者,但全球的收入分配状况并未发生剧烈变动,全球的基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的基尼系数相当高,在测算开始的1960年全球基尼系数为0.54,这一数值大大高于一般国家的基尼系数水平。以PPP方法为基础的测算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因为它们认为此种测算方法高估了其国民收入。若考虑这种意见,则全球基尼系数会更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的基尼系数发生了剧烈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奇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使用PPP方法进行的测算,全球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625上升到1993年的0.659,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而在对基尼系数进行分组分解以后可以看出: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各国国内居民收入的差异。该项研究同样可能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整个世界缺乏足够多的以国家为单位的“中产阶级”,造成了世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严重后果。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至迄今为止的时期,全球收入分配在国家水平上始终存在巨大的差距,但在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发达国家和一些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总体社会福利得到较大改善,少数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和多数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总体社会福利改善不大,甚至出现恶化趋势。而各国国内的差距均低于国家间的差距,换句话说,整个世界巨大的收入差距更多地是由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的。但具体到不同时期,则全球增长的收益分享存在明显差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的时期,由于较多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使得整个世界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不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则改变了利益分享的格局,发达国家从中获得了比以往更高的收益,只有很少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未能从中受益。受益者和受损者———从个人的角度考察 根据米兰诺维奇的计算,在1988年—1993年间,全球的居民收入增长5.7%,而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收入最低的75%的人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加快以后属于受损者,其收入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只有25%的较高收入人群的收入获得了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物质资本的流动更为自由,收益率提高,因而高物质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尤其是来自资产的收入大大增加,他们成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要受益者。高人力资本拥有者(高学历、技术拥有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他们收入提高的原因在于新经济条件下迅速变化的技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这种需求使他们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中占得先机;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国内,而且来自国际社会。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进一步拉动了高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市场价格,这种拉动效果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价格的上升上,而且体现在高素质人才可以在世界范围寻找更高的报酬上。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要的受损者来自那些既不拥有很多物质资本也不拥有高人力资本的人群。低素质和低资本拥有者在世界范围出现相对供给过剩,就业竞争加剧,总体报酬水平下降。当然,一些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的国家,通过劳动密集型工作岗位的创造,使其低人力资本和低物质资本拥有者的收入上升也是可能的,但这需要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进行调控,而且这种成功往往以其他国家同样竞争的失败为代价,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相对落后的经济都能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中受益。 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人群收入的影响可总结如下: 在发达国家,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拥有者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收入快速增长。而相对较高的劳动力价格和一些鼓励性政策(如技术移民条款)使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其他国家的高人力资本拥有者,严格的资产保护又使其吸引了其他国家的高物质资本拥有者及其资本。但在这些国家,非熟练技术工人因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受到损害,只是由于其财政方面强大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才使得收入差距不至于迅速扩大。 在那些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国家总体福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改善,但不同人群对增长的分享存在结构差异。高人力和物质资本拥有者同样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其收入在较低的起点上得到快速增长。在这些国家,由于劳动密集型战略的引入,国内的一些技术和非技术工人也可能由于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收益。但农业部门一般很难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加上相对较弱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收入差距扩大就不可避免。 在受损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前的时期,其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后,其经济虽然仍保持增长,但整体社会福利很难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改善。即便如此,经济全球化对其国内不同资本拥有者的收入影响也与其他国家类似,从而导致内部收入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收入分配: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可能改善分配状况,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分配两极化问题,而且国家对经济和分配的调控力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构劳动和分配政策体制非常必要。 最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这既得益于改革,也得益于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世界贸易排名中,我国由1989年的第十五位跃升到2002年的第五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显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从个人的角度看,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推动出口的重要动力,同时出口改变了我国经济结构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带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我国居民收入和分配得到双重改善。我国居民普遍分享了对外开放的好处。 随着加入WTO,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这不仅指贸易,而且包括投资、产业开 放、人才流动等一系列非歧视的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引入。从国家的角度看,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而从分配的角度看,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是多方面的:(1)我国具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优势可能会进一步增强,从而有利于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2)由行业垄断导致的收入差距将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而被拉平;(3)宏观要素配置和劳动力市场配置的机制趋于合理,过多的行政配置资源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将得到改善;(4)加快非市场性的歧视政策的修正,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挑战也来自多方面:(1)劳动力市场的分层化速度加快,高素质劳动力的收入增长快,低素质劳动者收入水平停滞,在产业调整中失业的可能性加大;(2)沿海和内地、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将拉大;(3)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加大;(4)产业保护等政府调节政策将受到限制,国际分工会加大就业结构的变动,引起摩擦失业。 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发挥比较优势,改善就业和资源配置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我国居民普遍受益。未来如何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警惕和避免一些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分配两极化,进而引起经济动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经济全球化论文:怎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强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 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国际贸易增长趋势已经超越了自身生产经济的增长趋势,这给全球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带来了不同水平的增长,包括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凭借着国际贸易的增长态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宏观经济评价体系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国需要把握好全球化经济发展带来的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走向国际上的必然选择,更是国际贸易的需要。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际贸易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全面抓紧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基于,提升改革和开放的速度,为国际贸易的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的最大受益国。当前无论是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还是国家外汇储备和外贸利用数量,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我国在亚洲范围内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亚洲经济实现国际贸易的增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下图展示了我国在近些年来的对外贸易走势: 图1 1978年-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情况 如今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飞速发展已经开始逐渐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格局,资源格局和市场格局,我国也将进一步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战略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和开放的政策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同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壁垒。只有这样我国的国际贸易才有可能更加从容地应对好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与要求。 1.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全世界的贸易格局中处于交底的产业地位,同时从事相关产业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局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具有较快的增长幅度,但是相对应的国民收入却没有得到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应当在传统的产业基础优势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努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贸易条件,在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进行渗透,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更好的地位。同时我国也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拓宽国际化贸易空间,扩大贸易规模,从大国逐步发展为强国。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的经济实际出发,国际贸易的改革需要完善市场体质,宏观调控体质和法律等等,推进改革中我国的国际贸易需要注意同时兼顾国内外的市场,发挥好两房市场的共同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为数量增长,但是在当前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因此我国必须深化改革,在全球化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良好的位置。 3.打破贸易封锁壁垒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全球许多国家都开始逐渐取消了国际贸易的相关税金,因此在贸易壁垒上减少了大量的非关税壁垒,早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我国就规定了在15年以后拥有市场经济地位,并且同时也承诺了如果我国能够提供市场经济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改变。我国可以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机遇,以积极地态度和高效的工作加速经济产业的升级发展,壮大传统的优势产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规避风险能力。例如我国的广东沿海地区可以申请电器市场,青岛沿海地区可以申请饰品市场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国形成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优势点。 4.适应国际贸易竞争 我国在参加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来建立和帮助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稳步推进,全球格局中逐渐出现了地区集团化的现象,同时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也加大了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难度。 三、总结 总的来说,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国际贸易,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不能够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方面自身发展还不够成熟,还需要更多的提升和进步,另一方面我国还在适应世界竞争的过程中,还需要利用国际竞争和经济市场来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中国的市场在国际贸易中也要注重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起形成集团,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也是增强在世界竞争力的必由选择。 经济全球化论文:浅论经济全球化使非洲国际商法统一的论文 一 .经济全球化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根本原因 正如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一样,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是当今国际社会法律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全球化是其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跨国民商事关系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发生,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吸纳国际资金、技术和人员,无不在改善其国内法律环境,这样就需要各国法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这有利于各国法律消除差异,趋向统一;而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要谋求共同发展,保证国际社会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的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贸易交往的扩张和深化,则需要制定更多的国际条约来规范国际商事关系,努力建立起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法律环境。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世界范围内法律的统一化、协调化首先表现在民商法领域。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商人交易增多,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商人之间的跨国交易设立规则,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商法规则的统一。 因为“协调化的法律规则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促进国际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数十年来,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已取得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商人通过自己的机构如国际商会等创设或统一了大量的商法规则; 各国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与多数国家相一致的法律规范,从而使商事法律规范趋向统一。 国际社会通过制定大量的调整有关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公约,推动了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意味着,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非洲国家根本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非洲国家积极推进市场的联合与扩大,而“市场的联合总是与努力对有关金融和贸易方面的法律进行协调的活动相伴而行” 。非洲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商法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潜在好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二.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 消除法律的多样性,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法律的多样性在非洲尤显突出。非洲法律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单一国家内部法律的多样性。在一个非洲国家内部,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习惯法。在殖民时代,一些外国法被强加于非洲本土法中,且二者继续存在。独立后,许多非洲国家采用联邦政体,使一国内部各地区具有依据本地情况进行立法的权力,而各地区的立法并不必然是统一的。 非洲国家之间法律的多样性。伊斯兰教在非洲广大地区的传播使伊斯兰法对一些非洲国家的法律也产生巨大影响。此外,当今一些非洲国家的不同地区在历史上曾被不同的国家占领,造成现在一些非洲国家的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类型的法律。因此,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把当代非洲国家分为普通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及混合法系国家。它们之间的法律必然存在巨大的不同。3?非洲国家和其他大陆国家之间法律的多样性。尽管非洲国家的大部分法律制度源于欧洲,但不能就此认为非洲国家的法律规则等同于它们所采用的欧洲国家的法律规则。即使法律制度同属一个法系的不同国家,在处理同样事情所适用的规则上也常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此种状况的原因诸如:各国法律发展或改革的步伐不同,各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对法律的影响有别;现在许多国家乐于从其他国家移植一些法律规则和概念,这些国家并非总和移植国同属一个法系。非洲国家接受欧洲法后,欧洲国家法律的发展并非总在接受国中得到反映,而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本身也经历着内部的法律发展,这包括新的本土法的制定,对立法作出的新解释,以及对其他国家法律的移植等。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运动探析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它也是一种复杂的演化过程,它充满着矛盾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内在矛盾,又是这种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更好地把握其规律,就必须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运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矛盾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反映本质特征的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整合与分化以及有序与无序等基本矛盾。它们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的始终。 1.竞争与合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行为主体是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和有限资源的边界条件下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当时空边界和资源容量在最初阶段可以相对满足各自主体的基本需求时,它们就可能处于与外部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较弱、自给自足的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一旦各自的基本需求超出了时空和资源边界的容量,它们为了争得各自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向外扩展并相互展开竞争则是必然的,“全球化过程使竞争的作用从一种手段、一种经济行动的特殊方法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变成了为了继续生存以至于谋求霸权统治而积极追求的一个目标。”[1](P4)这表明,竞争是世界经济运行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和活力之源。然而,所有主体所共处的空间和资源是以地球为其边界的,而且由于不断进化,不仅人类社会自身的关系结构日趋复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更趋复杂。这种条件下,由于自发的竞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经常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不仅如此,还日益受到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失衡的严重威胁。这就使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又强烈地意识到对于许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并在努力实现共赢的情况下才可能得以解决,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得更好的出路。所以,它们又有着强烈的合作欲望和倾向,在不断的博弈过程中采取合作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经济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努力寻求相互间合作的客观现实。即“在一种意义上全球化被看作自由的全球范围的合作;在另一种意义上则被看作畅通无阻的竞争。”[2](P95) 2.开放与封闭。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共处在同一个地球的时空、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内,各国和各经济主体相互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融入到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中,才可能使自身系统获取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可能从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尽管融入此进程的主体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甚至有的还是“不知不觉”。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各经济主体在总体上是不断地趋向自由和开放,如今这已逐步成为各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与此同时,交通、通讯手段的惊人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更是强化和加速了这一趋向。但是,各国、各经济主体在某种方面和领域不断开放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它们在另一些方面又在不断强化自身的边界和主权意识,力求增强自身系统的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保持自身系统质的存在和特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土化”[3](P206-218)倾向就表现得更加明显。而且,即使发达国家在高唱贸易自由化、要求别国开放市场的同时,往往采取合法、合理和创新手段进行贸易保护。”[4](P23)这些实质上都反映出封闭性的倾向。此外,全球化竞争中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区域合作组织及联盟,企业组织间的兼并、联合和战略联盟等,也都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的双重特性。它们在体系内相互间表现出更加的开放性,而对于体系外则表现出体系边界的相对封闭性。所以,这种双重性既存在于同一个体,又存在于不同个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或针对不同的事物,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总之,作为经济系统单元,开放与封闭本身就是相对的,因为边界标志着单元子系统的存在和个性,它是封闭的界限,又是开放的边线。所以,每个经济主体都会根据各自的利益自觉选择开放与封闭的程度和方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曲折道路也正是这种矛盾作用的集中体现。 3.整合与分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个不断整合与不断分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就整合来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它是通过自组织机制以“无形组织”和“有形组织”两种方法进行的。首先,世界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种经济要素间通过自发、自主的行为,自组织地形成并扩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性经济系统,这种方式与过程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加速演进,这是“无形组织”的整合。同时,各经济主体、特别是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减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又自发地通过谈判和协商在一定区域和全球范围,不断整合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并能有效协调的有形组织和体系,这是有形组织的整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类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及形式不断涌现,高潮迭起。比如,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区域性的欧洲经济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先后形成的数十个这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典型的例证。就分化来说,主要体现在主体层次的不断分化、经济因素及要素的不断分化,和由此导致的系统结构层次的不断分化,这些就如进化之树不断分化和展开。比如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最初是以国家为单一层次主体,以后逐步向上和向下分化为包括国家、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区域或全球经济组织和机构等多层次主体,它们共同参与并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和发展[4](P22)。与此同时,经济领域也在逐步分化为贸易、生产、金融等各方面,并且它们又在各自的领域进一步不断分化展开。正是如此,经济全球化的构建和演进才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极性。总之,“在整个历史上,整合与分化的动态相互影响伴随着生长与发展的过程”[5](P137)。 4.有序与无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通过自组织和它组织过程的会聚和整合,使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和有序协调的经济运行秩序,从而促使世界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及相关因素依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运行和演进。正如经济全球化历程中所表现出的那样,全球各层次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要素相互间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和政府及国际组织或机构的他组织,使得有序的结构和秩序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外在到内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时间上也体现在空间上;既体现在静态上也体现在动态上;既体现在微观上也体现在宏观上。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和分化,经济的各部分、各层次、各领域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复杂;又由于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自发性和随机多变性,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非线性作用机制下,这些会使系统结构和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因而时常会由于某个偶然局部失衡因素而导致整个系统的“蝴蝶效应”而产生金融或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各要素间相互结合与作用所导致的系统有序性与无序性并存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有序的运行和危机的时而出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现象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并非是偶然的,既有内在的根源,又有外在的影响。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它是各参与主体的微观行为、它们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它是经济全球化参与主体自主自利行为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中不论是哪类、哪一层次的参与者,都是独立的自主行为主体,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并谋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各主体的行为和倾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意味 着在微观层次,无论是某一主体的个体行为和倾向,还是所有各类主体的群体行为和倾向,本身都存在着矛盾的两重性。即它们的行为,不仅包含着竞争意识,也包含着合作的需要;既存在着对外的开放意愿,又存在着防外的封闭倾向;它既是有序之源,也是无序之因;既是整合的凝聚力,又是分化的推动力。总之,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矛盾性的微观基础,也是所有各类矛盾性的根源所在。 其次,它是经济全球化自组织演进内在机制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是根源于所有参与主体为谋取生存与发展机遇的自主自发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参与竞争的各种力量所决定的。”[1](P8)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性经济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组织的演化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性质、特征、及运行机制都与此有直接的关系,自然它的矛盾运动也不例外。这是因为各类主体、各个要素相互组成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子系统,尽管这些子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系统,但它们作为子系统的行为及演化趋势仍是各异的。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开放又封闭的行为,通过相互作用促成整个系统不断分化又不断整合、不断导致无序又不断形成有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从平衡——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断转化发展的。正是这种自组织的秩序和机制才使系统更具有不断进化的活力和动力。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既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过程的体现和结果,也是其内在自组织机制运行的客观要求。 第三,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开放与封闭”、“分化与整合”、以及“有序与无序”等矛盾现象,表面上看仅仅是世界经济系统内在矛盾和内在运行机制的反应,但从更广、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它们是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演进客观规律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系统在一定阶段演化的表现,而世界经济系统进化又是一定阶段人类社会系统进化的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人类生存状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展现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动力都是长期的过程。它们涉及人类的基本需要,即全球化的动力产生与人们扩大它们自己创造的秩序范围,以便为它们的福祉增加货物、服务和观念的需要。因此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3](P212)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必须自觉适应这个环境,随其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机制和规律,影响并制约着经济全球化中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乃至整个进程。科学的理论及历史进化的过程已清楚表明,以上分析的种种矛盾运动,本身就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它们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生态系统运行及演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世界经济系统的演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必然遵循和体现这一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深层根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矛盾运动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本质特征,它伴随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始终。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矛盾运动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矛盾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矛盾及其运动产生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主体的微观自主行为,运行及演进的宏观自组织机制,以及所处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系统的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约束。所以,它是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这些矛盾运动的发展也将按照自身的演化轨迹和规律进行下去。但矛盾的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趋势或具有主导地位是在转化和发展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演化趋势。 1.竞争与合作的矛盾运动中,合作将逐步取代竞争成为主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阶段,过去竞争一直处于主导的方面,决定着进程的特征和性质。但合作因素也随着不断在增强,它与竞争的相对地位在不断发展着转化。特别是在人类社会面对地球资源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冲突导致的系统风险日趋增大等各种威胁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各经济主体自身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今后必然的选择。“一个有效的、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全球框架,……只有通过把各种不同范畴内的许多社会——经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以共同目标为取向,人们才能比较现实的希望实现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生态的持续发展以及政治民主,从而避免一场(经济、宗教、政治或伦理的)全球自我爆炸的危险。”[1](P11)因此,竞争与合作在今后虽然仍将并存,但合作的倾向和行为将更趋强烈,最终将取代竞争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流,这必将成为竞争与合作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 2.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运动中,开放将继续保持其主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开始阶段是封闭倾向占据主导,开放因素却是微弱的和受支配的,随着进程的发展,开放与封闭因素此消彼长,封闭倾向在不断减弱,而开放倾向却在不断增强。发展到现在,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尽管两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形势出现大的动荡时经常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一些经济主体会依据暂时的形势更强调封闭性。比如在几次世界性的战争、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冷战时期,各国各经济体制间的封闭与割据就曾相当严重。但不管经济全球化演进道路如何曲折,开放相对于封闭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如今,开放已逐步成为这对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和主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今后也不会改变。 3.整合与分化的矛盾运动中,整合将逐步成为今后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分化与整合的矛盾运动随着进程演化一直在延续,“但是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并非总是和必然平衡的: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一种趋势或另一种趋势往往会占上风。”[5](P137)特别是整合将会随着这种进程成为主流趋势,决定这一矛盾运动的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化过程更多的是自发自组织过程;而整合过程,由于经济活动中人类社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除了自发形成“无形组织”的整合外,各国各层次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组织扩展和联合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组织,从而使有形组织形式的整合过程也愈加明显地增强。具有表现在,国家主体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整合过程,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演化中的一种潮流;同样,在企业经济主体这一层次,“我们可以把工业化社会过去200年的历史理解为:随着大型组织不断从先进技术中获得优势,我们设计大型组织的能力的提高,我们已经极大地拓展了组织存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组织比市场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既适用于政府组织也适用于商业组织,因为后者遵循的是类似的设计发展轨迹。”[6](P59)所以,这种有形组织的整合过程今后还将得到更大发展,整合过程也将容纳并决定着分化,主导着这一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4.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是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演进中,有序与无序始终处于对立转化、相辅相成的运动过程。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世界经济系统的结构层次更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乃至无序性也在增加,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各类主体乃至人类社会是理性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会不断做出相互合作、不断形成与扩展各层次组织、更加开放和协调以促成一体化过程等各种努力,这些都会促使这个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目标的要求有序运行和有序演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有序与无序矛盾运动中,有序化作为主导方面和主流趋势,过去和现在是如此,今后仍将如此,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经济全球化中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使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还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我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遵循和把握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些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使我们能以系统演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断探求和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从而趋利避害,努力寻求各主体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佳途径。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根据摩尔法则,信息技术革命使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每一代新产品(主要指“新芯片”)的生产成本降低一半。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近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高两低”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在总数已达7万亿美元的庞大基数上,连续123个月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平均失业率为4%、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创造了世界奇迹。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全球化的质量和水平。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国际资本可以迅速流入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出,这就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流动资本已达8.2万亿美元,全球证券市值高达29万亿美元。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地域正在被网络取代,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区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之中,不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分离。这种分离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条件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迅速融于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巨大洪流中,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国际化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而且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掀起了大规模资本流动浪潮。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冲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经济国际化的精辟论述。但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近4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局面早巳被打破,它不再受国家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国土面积大小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即经济国际化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市场经济,都在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有市场就有竞争。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各主权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加入WTO,积极参加APEC的活动,适应了这一要求。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结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原来曾是竞争对手的跨国公司结成联盟,以对付新的竞争对手。如美国IBM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电脑记忆芯片,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欧洲第二大汽车厂商菲亚特公司相互成为对方的销售,欧洲跨国公司每年缔结的合作协定成倍增加,许多中小跨国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竞争对手。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结盟也日趋活跃。目前,跨国公司广泛结盟已成为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反映丁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在跨国公司广泛结盟的同时,全球跨国并购如火如荼。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测算,在过去10年里,跨国公司的全球跨国并购增加了4倍。其中,美国、欧盟的企业跨国并购最为迅猛,电信、医药和化工产业是主力军。全球跨国并购使一个个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应运而生,因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凭借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的竞争称之为“超强竞争”。“超强竞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谁最大胆、最迅速地打破旧秩序,谁就能获胜。用迅速大胆的行动打乱竞争对手的心态和阵脚成为获取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总额的重要途径。对手越茫然不知所措,“超强竞争者”就越有时间在对手明白过来或作出反应之前赚钱。“超强竞争者”主要在对手处于惊愕莫名或陷于瘫痪的时间内保持其优势。当对手明白过来并作出反应时,“超强竞争者”原有的优势就可能丧失。“超强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竞争各方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行最科学的管理、利用最佳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巨大的新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平衡—相对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相对平衡”的互动史。每一个周期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都使世界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使世界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产生一次新飞跃。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正让位于一个由全球参与者构建的世界经济。”(注:王烈、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无法回避。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信息技术的“数字鸿沟”在加深,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的加剧,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全世界20个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20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37倍,而40年前仅18倍;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人均收入为最穷的20%的人口的98倍,而40年前仅30倍。不少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历程中,却更加相对贫困,有的国家陷入极端贫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资源的配置和收益分配主要靠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所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不是“社会公平”。收益分配多寡的要素排列顺序是先资本、技术和知识,后土地、资源和劳动。发达国家掌握着庞大的资本、垄断着高新技术和新知识,必然获得巨大收益,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获得微薄的收益。这是收益分配严重失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世界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他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原理”,以新的视角解释了地区间、国家间收益分配失衡问题。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平等和水平差距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并且有积累性。地区间和国家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就是由这种“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关系”造成的。在国际贸易中,完全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摆脱这种“循环和积累”,只会扩大差距。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管理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发展中国家很难在竞争中获胜。在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国家依靠巨大的竞争力抢占和扩大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向上的、越来越强的“循环和积累”。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市场不断被挤占,工农业生产逐渐衰落,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下降的、越来越弱的“循环和积累”。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扶强抑弱”的作用,必然导致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 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竞争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相同制度下不同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日本式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之间的竞争。美国经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它强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发明、个人创造、个人价值的重要性,鼓励创造、发明和创新;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这种模式充满生机和活力、创造性和创新性。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则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主张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与私有企业并存,政府调控与 自由竞争相互补充,效率与公平兼顾,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辅相成。尤其是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企业决策进行诱导和干预,依靠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官民协商、政企交流扶持财团发展;强调工人个人利益与企业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相结合,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趋于市场化、自由化的条件下,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处于优势地位,其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而强调政府主导和调控的国家包括西欧国家、日本等国则长期处于经济低迷状态。美国模式的创新性使其抢占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大发展,从而拉大了与日本和许多欧美国家高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差距,连续数年雄居国际竞争力排名之首,日本等国的位置则大大后移。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从20世纪30年代的3%提高到90年代的4%;同期,日本GDP的年均增长率从4%降到1.4%,欧盟15国中荷兰、丹麦、芬兰、瑞典的GDP增长率有所提高,而德、法、英、意等国都在下降。这使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有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如东欧诸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等,它们都坚定地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改革开放的政策各异,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中国、印度、智利、韩国等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菲律宾、巴基斯坦、阿根廷、非洲国家、东欧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有的国家还呈现负增长,因而差距在不断拉大。 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成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愿望,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质变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及矛盾运动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如果我国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及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对性、有限性和多样性。如果我国五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可能受制于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样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据此,我国必须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和策略,趋利避害,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自己。 (一)深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参与日趋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企业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比较弱,与世界上的大跨国公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必须把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主要战略任务来抓。其中,在国家层次上,主要是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还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为企业科技进步奠定稳固的基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搞好信息化建设、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标是创建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依靠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二)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我国许多省市和行业都已制定和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今后,应坚持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观念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先导,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但企业应树立全新的观念,而且政府也应树立全新的观念。制度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抓制度创新,重点抓好宏观制度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管理创新是全面创新的灵魂,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永恒课题,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全面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技术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和内动力,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机制,搞好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产品创新是全面创新的载体,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必须不断改造传统产品,研究开发新产品,培育和宣传名牌产品,依靠名牌打天下。市场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归宿,必须确立自身的科学创新模式,实现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的转变。 (三)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意味着国际分工更细,更细的分工要求更紧密的合作。我国已经成为WTO正式成员,应遵循WTO的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与WTO其他成员加强经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四)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认真贯彻实施。但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最主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学会灵活运用经济全球化的规则特别是WTO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发展和保护自己;二是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和灵活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卓有成效地化解和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五)保证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从许多方面损蚀着国家经济主权,给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安全问题。特别是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信息战愈演愈烈,直接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经济主权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而国家经济利益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所谓保证经济安全,实际上就是保证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行。国家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侵犯;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紧密相连,不允许受侵害。我们必须制定和实施科学完善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策略,切实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 (六)努力发展科教事业,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控制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越战越强。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衡,主要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强弱差距,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差距。因此,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的策略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当前的急需,因此,在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积极从国外招聘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比培养和招聘人才更重要的是使用人才,应深化改革,强化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 ,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经济全球化论文: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次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包括WTO的多边经贸规则体系,IMF和世界银行主导的金融开放与援助发展的全球规则体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跨境制度规则体系。其意义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初步建立全球(地区)通行的国际市场规则和行为规范。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从全球范围内看,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亚、中东欧等国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开始了由国家动员和配置资源以启动发展的体制转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改革;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也开始对各自长期实施的市场管制、干预和保护体制进行体制结构调整。正由于世界各国对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市场化改革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经济全球化才可能得以顺利发展。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现有的以国际组织、多边协定、非政府组织和地区组织构成的国际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但冷战后形成的一霸多强的国际格局,使和平的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9·11”事件之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一项主要议题,使全球多极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冷战结束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明显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要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就必须建立全球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约束机制(制约以实力替代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等问题),就必须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全球调整责任和解决机制(全球预防危机的政策协调等问题),就必须管理和协调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稳定增长问题(全球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建立促进发展和保护弱者利益的再调节机制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早解决,一旦各种矛盾交织激化到一定程度,全球化进程仍可能会出现逆转和倒退。 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谁来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过去全球利益矛盾的激化往往导致武力和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的全球利益矛盾和冲突应更多采取谈判与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如此,当今的全球市场机制和规则,并不能有效解决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国际合作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全球发展机制中的政策协调问题。如果全球贫富不均的“马太效应”日益扩大,被边缘化的国家、组织及弱势群体势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因此,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逐渐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市场开放规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在新规则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制约用实力誊代规则的不良倾向。中国入世后,将在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和新规则制定做出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现有体制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全球开放,这就必然加剧全球竞争,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格局,形成对世界各国现有体制的激烈冲击。这种冲击和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它不仅要求世界各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和开放市场,而且市场开放的范围从传统的货物市场扩大到服务市场、农产品市场、知识产权市场、金融市场、电信市场以及各类要素市场,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市场开放;不仅要求有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便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求各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财产结构对外开放,以适应企业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的需要;不仅要求开放贸易、投资和生产等经营性活动,而且要求开放各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和金融基础设施,以适应IT革命、物流革命、组织管理革命以及推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还要求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必须是开放透明的,实行非歧视原则,并接受国际监督。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正面临着重大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综合国力的较量已取代军备竞赛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贸易体制、科技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形成改善供给效率,挖掘增长潜力,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平台;就要求各国调整本国的企业制度、企业组织管理、企业创新机制,形成适应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就要求开放本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电信、物流等领域,发展全球竞争力。 在现阶段的全球竞争中,金融创新和跨境金融联系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化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已成为全球化中“超国家”的重要力量;提升全球综合物流的运作能力,重视人才、知识管理和创新活动,已成为现代企业取得竞争能力的关键。这一系列变化,对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民族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两个方面对民族国家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是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逐步让渡给“超国家”的组织和机构。这包括:(1)国际多边协议和规则要求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WTO规定的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实施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多边贸易协定;IMF规定的实行货币可兑换、资本账户开放以及健全国际金融监管机制等规定。(2)各种国际机构规定的经济主权部分让渡。如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劳工和妇女权利保护等,都会制 约本国政策的实施和有效范围。(3)地区一体化组织规定的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一体化协定以及各种跨境宏观政策约束等项规定。在欧洲,已明显出现了各民族国家融合为大邦联经济体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正面对着微观组织变化的蚕食。如跨国公司、非政府机构以及其他微观组织形成的对民族国家政府作用的影响和制约等;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的跨境扩散及影响,对民族国家的传统管理方式也带来诸多的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当代,一方面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化为不同的市场经济体制,如美国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欧洲大陆的福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国家实施的各种混合体制的市场经济;同时,全球化也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大拓展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市场化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在全球化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制度竞争成败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必然是各种不同的市场体制相互混合、相互竞争,各种体制同时并存、不断变革的时代。只要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存在,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不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各国经济管理体制能否适应未来的变化,能否通过体制创新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体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制上。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正在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客观上迫切要求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本轮经济全球化仍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这就必然涉及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同时,如何保持和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既处于全球化的上升阶段,同时其固有的内在矛盾也不会消失,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激化和爆发。因此,从长期看,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获得复兴而不是终结。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一是加剧了制度竞争,必然形成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压力。在没有可供借鉴的现成模式和发展经验的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制度创新。 二是加剧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必然形成综合国力较量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加快调整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和政策,建立与中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中国科技创新的重点:一方面是把国外和本国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并应用创新科技改善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服务业;另一方面,则迫切要求提高中国的全民族文明素质,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 三是加剧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必然加大社会经济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压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微观基础和产权结构的改革,培育和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扶持和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实力及能力。同时,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及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和完善覆盖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全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健制度、扶助贫困地区及弱势人群的社会自愿援助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等。 在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要从实际出发,把富民强国放在首位,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和发达国家创造的先进生产力来发展自己。同时,要在全球体制竞争中保持、发展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性。 (二)经济全球化对完善中国市场体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新变化,势必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丁市场配置资源的边界,使大企业有条件在本国、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选择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微观规制改革,放松政府管制巳成为各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大政策调整;股东资本主义正替代法人资本主义,促使各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势必对僵硬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重大冲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仅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开放,而且要求中国未来的体制对全球变化趋势有更灵活的反应能力和调整弹性。 二是将对中国的宏观调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将导致国际经济环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国内经济,从而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国际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周期的影响。如全球经济减速甚至陷入衰退,将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股市、汇市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渠道对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前景产生严重影响。(2)政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占世界经济总量大的发达国家,根据本国宏观经济形势而采取的货币、财政收支、利率、汇率政策以及对外经贸政策,都会通过国际传递机制对中国宏观政策产生影响。(3)外部冲击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外部冲击主要影响中国宏观增长态势。而在中国结构转型和大的体制调整过程中,外部冲击很可能加剧国内经济的不稳定。(4)产业的影响。当国际上出现大的结构转换时,国际产业新分工体系及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的竞争战略调整及创新浪潮,都将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及早建立适应全球化变化的新调控体系,从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短期稳定与长期发展、需求变化与增长潜力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抵御和消除国际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三是对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化环境中,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占据主体地位。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创造更便利的企业创业环境,更宽松的企业创新体制条件,更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平台,以及以完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心的微观规制制度。现阶段,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重点已转向了服务经济、知识管理以及发展全球运营和管理网络体系的阶段;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跨国公司,其竞争力重点也开始转向高增值制造业、应用和创新科技产业以及为大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的制造、营销与研发等领域。发展中等技术、中等增值含量的制造业,发展精细、高效,特色的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金融、电信、物流和专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中国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将转变为全球化的综合战略。这将对中国传统的微观经济管理体系提出更大的挑战。 四是将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金融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贸易全球化规则体系,正在向建立在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方向转变,由此将引发全球经济体系的根本变化。在金融、技术和服务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手段的条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包括金融衍生工具在内的风险管理市场体系,发展与国际连接的信用、结算和信息网络体系,有效打击网络诈骗和犯罪,加快金融和信息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新的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影响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统的进口替代体制或出口导向体制开始转向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无疑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基准。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一个对内外资、内外贸、内外企业都适用的非歧视性的、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和市场体制,既是WTO规则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的一般发展规律看,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首先要求国内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包括:运作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都共同适用的竞争政策,比较完善的市场秩序管理规则体系。国内市场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才能更有效。而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则是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推进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环境中发展开放型经济,比在国内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加入WT0后所面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和难度,甚至超过了1979年的改革开放。 因此,在建立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规则的基础上,要及早研究和制定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和长远目标的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战略。这包括:一是始终把握住市场开放不能损害中国根本利益的原则;在短期内不能形成对中国主要产业、企业、就业和国际收支的过度冲击;不能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和制度安全的底线,做好应对预案。二是在全面履行市场开放承诺的基础上,下大气力从体制上解决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创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制定以供给效率为中心的税收、外汇、信贷、研发支持等激励机制,完善定位明确、廉洁高效的政府职能。三是研究和制定开放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扶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充分利用WTO的例外条款、特别保障条款以及发展中国家特殊对待的相应条款,在履行承诺和重守诚信的条件下,通过立法、行政和社会力量,扶持和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基础产业和敏感产业。同时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扶持和保护措施的执行、终止、奖惩、修订及监督程序,以及这些措施有效性的评估机制。四是要建立宏观预警、监控和保障机制,把可能发生的外部冲击、内部不确定性扰动以及中长期结构转型时期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的范围内。同时,进一步完善微观的风险管理体制,包括建立抵御外汇风险、资产风险、价格风险等风险的管理工具。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全球化竞争中,体制竞争是第一位的。要建立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制软环境,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以加入WTO为契机,把企业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尽快地归还企业;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完善。目前,中国现行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政策手段,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这个要求。包括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一些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比较严重;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行政管理体制、方式在许多方面不符合应对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经济运行和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调整、清理和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竞争压力的能力。因此,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在未来5-8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产权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求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要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制结构是开放的,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到国内来投资办厂,并且会同更多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合资企业。因此,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持所有制结构的开放性,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国企业到国内投资的需要。实际上,包括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利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也要有利于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个体以及外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要由国家控股外,鼓励非国有制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以适当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 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全球化环境中,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及相关立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更大、范围更广、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宏观调控手段,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的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参与经济全球化还要求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的差别,主要在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除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其他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而且要按照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建立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规则,便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五、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中国的涉外经济体制,在外贸体制、利用外商投资和扩大对外投资,汇率制度和形成机制,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等方面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进行改革和完善。 首先,在外贸体制改革方面,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减少数量限制和规范配额管理,按照非歧视原则对外国产品和服务实行国民待遇。同时要借鉴和采用国际标准,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有效实施健康、安全、卫生和环保等方面的检查检疫和疫情监控,防止有害物质和生物通过贸易渠道入境。针对当前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等手段,加强对外国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维护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实行外贸经营资格登记制度,逐步实现放开各类企业的外贸经营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对外经济贸易体系,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增大对外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中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其次,在利用外资方面应继续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 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对外国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制定统一、规范、透明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外,取消对其他企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型企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探索利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和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利用外资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鼓励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发展等。继续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用好银团贷款、融资租赁、出口信贷等国际商业贷款。强化外债的全口径管理,加强外债的监测和短期资本监管,保持合理的外债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健全责权利统一的借用还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再次,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办厂,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跨国经营,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促进国内成熟产业和过剩生产能力向外转移,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能力。通过在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在体制上和政策上予以保证和支持。重点是建立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相关领域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支持。同时,也要完善境外投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外投资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本外逃。 最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及汇率制度,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同时,逐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为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的可兑换创造条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外国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也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内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也为扩大利用资本投资创造了必要条件。逐步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动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既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必然要求。当然,资本项目的开放也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市场最终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的风吹草动会更加迅速地波及国内,从而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监管,实行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论文:再度审视21世纪经济全球化问题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认识与了解这个过程中的特点、将产生的冲突、矛盾,以及我们的付出和所得,是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选择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策略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趋势 代价 冲突 策略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出五种趋势: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自由化与市场化。信息化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带动世界经济步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和世界金融与贸易市场的运转速度。自由化主要是指世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1995年1月1日WTO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的建立及全球有组织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APEC在促进亚太和全球的贸易与投资自由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场化则主要是指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在经济转轨中的市场取向。尽管这些国家在经济转轨方面采用的方式不同,成效也差别很大,但经济市场化程度都有所提高,从而有利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进程在21世纪将进一步加快。这是因为:其一,科技革命正在迅速发展,许多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工程、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等正在取得不断的突破,并应用于生产。由于各国的优势领域不同,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经济技术合作。其二,冷战后,妨碍各国进行经济合作的政治樊篱正在逐渐消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在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妨碍全球经济合作的经济体制性障碍大大削弱。其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大量问题,要求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进行这种合作提供了越来越完备的手段。从2O世纪,9O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将在21世纪里以更加迅猛的发展速度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 9个方面。 1、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全球性的科学技术竞赛将进一步加剧。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科技发展模式,是各国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新世纪的领先者仍将是掌握先进科技者。这其中网络技术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新纽带,互联网将不断提高金融、贸易、企业全球经营的效率和质量。知识将成为新世纪生产要素中的一个独立成分。哪个国家能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国家就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2、国际贸易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一倍以上的趋势,在新世纪将继续延续下去,这一趋势的长期的量的积累,已使国际经济关系乃至国际政治关系发生了某种质的变化。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际分工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这一趋势,将随着金融全球化而不断得到新的推动。此外,国际贸易在新世纪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继续发展,国际分工将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维持较高增长速度。 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将继续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将持续推动企业的跨国兼并浪潮。企业的跨国兼并是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规模经济的需要。企业的跨国兼并也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壁垒,模糊民族国家的经济界线。各民族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越来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 4、金融业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①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资产证券化对投资者来说增加了投资机会,多了选择种类;对金融机构来说,改善了资产流动性,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对整个市场来说,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加了市场活力。证券市场对全球资源配置所起的支配作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②金融全球化,资金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交易的币种和范围超越国界。具体包括:市场交易的国际化、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有利于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共同增长。③金融自由化,是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逐渐放松对金融活动的管制甚至取消一切管制措施。自由化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在各国间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活跃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资产证券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金融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占据主导地位。 5、世界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强,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WTO、OPEC、APEC等。此同时,改革世界经济秩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各国际组织的内部或外部的斗争将非常激烈。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守和维护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打破少数大国对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的垄断与控制,积极推动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与发展。 6、全球范围内的收入不平等将进一步加剧,人类社会还将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增长应成为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如何实现增长模式的转换仍是各国政府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7、区域性经济合作与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世界经济区域化(或称区域集团化)的进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也明显加快。1984年4月,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联盟国家提出了建立“单一欧洲经济区计划”。1993年1月1日,欧共体即按1985年6月的协议如期在1992年底建立了实行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内部统一大市场。 1991年12月欧共体还决定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并从 1999年1月1日起发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2002年7月1日欧元的惟一法币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在北美地区, 1994年1月已在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吸收墨西哥加入而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在亚洲,东盟已建成具有10国的“大东盟”。现在东盟正计划到2003年前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并已决定将原先的18个成员增加到21个。亚洲金融危机所提供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很难独自抵挡实力雄厚的国际资本的冲击。而现有国际经济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难以或不愿意对受到冲击国家提供及时的帮助,或这种帮助的条件无法令人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上接近的国家不可避免地把希望寄托在邻国(或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帮助上。 8、经济风险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加快了这种经济风险的传播速度。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范各种可能的风险,缩小其对全球经济的破坏程度。金融风险的防范,将是21世纪国际合作的一大主题。经济霸权主义和经济利己主义有可能使一部分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这是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风险。防止这种风险的惟一正确途径是实现国际经济交往的民主化和国际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9、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社会影响。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的不断深化,将不断加深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使各国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加,这样,必然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领导人和政府的政策选择余地缩小,这必然有利于形成国际关系的民主与合作气氛。最后,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从积极方面看,外来文化可以丰富本国的文化,带来更健康、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从消极方面看,外来文化中的颓废主义、黄色文化、利己主义甚至邪教也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在一个国家里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破坏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如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趋利避害,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国际游资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风险制造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汇率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游资的巨大破坏力。自60年代起,尽管各国经济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对国际游资实施控制和监管的方法,许多深受游资冲击之苦的国家也曾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总体而言,这些探索和努力收效并不明显。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在全球经济、贸易迅速一体化的环境下,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游资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地绕过或躲避资本管制。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合法避税已为世人熟知,通过这种手段或其他渠道在国际间进行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难以让人忽视。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各国资本帐户的逐渐开放,不少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在资本流动日益自由化的形势下,这些国家感到了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维持汇率稳定之间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保持货币独立性的艰难和巨大代价。1992-1993年导致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泰国汇率危机、以及巴西汇率动荡、2002年年初阿根廷的货币危机,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冲突和由此产生的连带反应。在上述危机过程中,几乎每个国家最终都勉强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同时在汇率动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事实上,对于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一国能否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个问题,早在6 0年代初,马库斯·弗莱明和罗伯特·蒙代尔曾在各自的论文中先后谈到,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稳定两者之间的明显矛盾。他们认为,一国政府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下列三项目标中的两项:完全的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上述结论被后人称为“蒙代尔三角”。这个分析框架清楚地显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种基本经济现象,因此,一国要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向跨国私人资本让渡货币主权,或者必须以汇率的经常性动荡换取货币主权的独立。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工业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为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我们已经说明,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导权,不可避免地会使它们在与处于边缘地位、作为劳动主要拥有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名义汇率下降导致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的减少。在过去10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名义汇率出现了不少程度的下降。在一些发生危机的国家。货币的名义贬值自然使国民生产总值的名义值减少。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高达20%-50%的货币名义贬值,就使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倒退了10年(贺力平,1998)。况且,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代价之四:是人类居住环境的退化和恶化。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许多发达国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没有为地球环境恶化承担更多责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责任。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观念价值冲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价值与观念的冲突,甚至尖锐的利益对立。 其一是经济价值的冲突。经济全球化进程存在着一个悖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愈推进,民族的经济利益问题愈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更新产业结构,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而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拓展新的市场,利用廉价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来降低生产成本,缓解了发达国家面临的生产相对过剩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存在着这种互补互利的一面,但也存在着经济利益尖锐冲突的一面。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收益不均现象十分严重。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发达国家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毒或危险的废物,把发展中国家变成自己的“垃圾场”。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世界上绝大部分有毒污染是发达国家造成的,20多个发达国家生产了占世界95%的有毒垃圾。全球化的“污染转移”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资本的全球性流动,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竞争。民族利益是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联系在一起的。世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这势必引起民族利益的冲突;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弱小或落后的民族在其经济发展中必然要受到严峻的挑战。幻想经济全球化会带来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放弃自我保护,只能导致毁灭性的灾难。如若不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管理制度,迅速发展本国的经济,增强竞争能力,就难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再度落伍。 其二是政治价值的冲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利益的冲突决定了政治利益的冲突,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资本的扩张导致政治的扩张。少数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最大限度地拓展世界市场、攫取别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必然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充当霸主。由少数经济和政治大国挑起、操纵或发起的名为捍卫“人权”或“道义”的国际争端、侵略战争闹得全球不得安宁。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利益,对霸权主义发出了“不”的抗议。二是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原则产生了冲击。高科技手段、市场经济和资本扩张超越了国家的疆界,超越了民族相互隔离的界限、个性、差异,增强了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与此同时,民族国家原有的稳固地位受到了挑战:跨国活动和跨国主体的急剧增加,超越了国家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和边界。一些西方学者以资本无祖国为前提,推导出国家无主权的结论,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消失论”。这种观点为少数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肆意践踏别国主权提供了辩护。事实上,各个民族国家都拥有自己的主权。在一定范围内与世界经济接轨,对外开放,并不是放弃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导致国家主权的弱化。越是彼此尊重各个国家的主权,加强协作,就越有利于国际争端的解决。相反,如果不尊重别国的主权,或者不注意保护自己国家主权的安全,就会对别国或者本国利益带来危害。 其三是文化价值的冲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的广泛而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但是,经济全球化没有也不可能造成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事实上,在一些生活方式、文化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同时,某些文化上的民族差异性乃至对立不仅没有被消除,反而比以往更加明显或突出。文化观念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冲突上。西方的意识形态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要求。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把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仅搞经济和政治的扩张和侵略,而且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从而强化而不是削弱了觉醒的民族文化意识。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规律,它同一定民族的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越是具有民族性特点的文化,往往越具有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因而也就越能走向世界。民族隔阂的消除,不仅不会削弱文化的民族性,反而会大大地加强全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使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的对策。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其作用的两重性和现实中的种种价值冲突,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给我们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利用外来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我们的经济,增强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尽量避免和减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因素,努力保护和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保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优势。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下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分析 【内容提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会的深层因素;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进行探讨。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 正 文】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是决定其经济安全的内在因素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竞争力随即上升至国家安全的优先位置,国家经济安全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首先从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条件上去把握。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起始条件既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也是决定其经济安全内容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安全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起始条件上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1、市场经济的不完善。现代市场经济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结构完备,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无障碍;市场竞争充分、公平并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信息充分;市场活动主体的产权明晰。对照上述特征,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目前市场经济具有很大的不完全与不完善性。以中国为例,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各地区自给自足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封闭性地方市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步伐缓慢,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程度、各种要素市场放开的程度和完善程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规则缺乏公平性与统一性,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条件不平等;地方保护主义使区际贸易壁垒名目繁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十分突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完全与不完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极为不利。按照经济学理论,在一个竞争不公平且不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体系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价格信号的失真会使价格失去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作用,其后果是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市场竞争的不公平还会抑制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培育自己的明星企业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步伐缓慢,尚不能满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一个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从目前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尚有两大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不畅,部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不能按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致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全社会筹集到的社保基金难以满足其承担的义务要求。二是社会保险机制的覆盖面过窄。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农业剩余劳动力仍被排除在社保机制之外,包括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内的低收入人群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3、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其面临的金融风险压力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在外债负担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和金融市场开放步伐过快等三个方面。以墨西哥和韩国为例,1992年墨西哥外债达1060亿美元,1994年墨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10月底,韩国外债总额达1100亿美元,其中2/3在一年内到期。外债负担重是造成这些国家汇率低估、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的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总贷款为4万亿元,其中9000亿元是呆账,约占总贷款的22.3%。高不良贷款率使中国银行系统显得脆弱。此外,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墨西哥)金融市场的过早开放客观上为国际金融投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数量庞大的国际游资始终是威胁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 二、发达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意图和政策举措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深层因素 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的全球扩张,攫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剩余,巩固和提高其优势竞争地位。发达国家战略意图从本质上看具有“争夺性”和“霸权性”两种属性。争夺性表现为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不断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加快进行经济渗透以此来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霸权性”是指巩固和提高发达国家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霸权”地位。发达国家推行这项战略的政策举措有:维护现有的“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技术封锁;把持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在维护和加强“中心”与“外围”的国际分工体系上,发达国家凭借其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创新优势”和“国际规则优势”将发展中国家置于国际分工梯度的中低层次,而将自己放置在国际分工梯度的高阶梯位置,以此来形成能使国际分工利益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倾斜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发展中国家极其不利,它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利较少,而且还在事实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这会严重削弱发展中国家抵挡发达国家传递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在技术封锁上,发达国家严格管制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世界最大的569家企业(基本上属于发达国家所有),只有10.6%把技术创新放在国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一直把持着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如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会议室”小圈子商议制度,能够“入室”商讨制定游戏规则的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的发言权的决策权。因此,现行国际游戏规则一直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和不合理性,它偏重照顾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而忽视或损害的却是发展中国家利益。 三、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 经济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当代世界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更为便利。世界经济的联系方式已从过去以国际贸易为主,转向以资本跨国界流动为主、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新的发展态势。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在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种来自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挑战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下降两个方面。这种推断基于以下两点: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为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利益诱因。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是资源所有者做出的经济选择行为,这种选择行为是建立在成本——风险——收益分析基础上的。对资本而言,规避风险,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是其进行跨国界流动的决定因素;对人才而言,是否进行跨国界流动取决于其流动的预期收益与流动的机会成本的比较,当人才由跨国界流动而获得的异国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其在流出国工作收入和流动费用时,人才跨国界流动的现象便会增多。由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推广则为资源所有者的自主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现实情况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生产要素收益水平的悬殊,会为发展中国家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国家提供利益诱因。由此可见,市场力量的作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受到削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政策因素看,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和保护市场的能力均面临着严竣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市场开放压力越来越大,开放市场的时间表已基本确定,发展中国家通过政策的作用来达到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越来越显得无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于2001年12月11日开始生效,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中国承诺:关税减让的实施期最长可到2008年;逐步取消400多项产品的数量限制,最迟可在2005年1月1日取消;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放在加入后1至6年内逐步实施。又如: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政府承诺自1994年1月1日起,墨西哥将在10年内完全取消彼此间的农产品关税;在7年内取消对美、加银行及保险公司的限制,在10年内取消对证券公司的限制。韩国的市场开放程度本已很高。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为解救危机,韩国更是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如取消对外汇、资本流通和利率的所有管制,逐步允许外国接管和收购部分韩国金融机构,开放国内汽车市场等。 2、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认识应从历史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去理解。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实行开放政策时,自然不存在经济安全问题。但由封闭而带来的落后和贫穷从长远看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既有来自国内、国际的因素,同时又有国内、国际因素的互动影响而产生的新因素。把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置于经济全球化中去系统地研究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安全问题、解决经济安全隐患所应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其次,经济安全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亦同样存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梯度层次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易遭受危机冲击的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通过贸易和国际分工链迅速向世界扩散,发达国家亦不能幸免。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安全。正视经济风险的客观存在,努力消除威胁经济安全的隐患,不断增强自身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再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还是一个长期性、多变性和可控性的问题。当前的经济安全并不代表永久的经济安全;某一时段出现经济危机并不等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将会一蹶不振,振兴无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不消除来自内部的威胁经济安全的因素,其经济安全问题便会失去立身的基础;如不善于化解来自外部世界的不利因素,则其经济安全问题也得不到保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计,解决的出路在于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程度的大小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是正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受益程度的大小与其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也是正相关的。所以,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的当务之急。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能靠保护的办法去实现,积极的态度是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政策把民族企业推向全球竞争的行列。 最后,还应看到,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无论是从市场因素上看,还是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上看,都明显受到削弱。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波动性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等同于其具有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稀缺生产要素(长期资本、技术、人才等)吸纳能力、引导能力、控制或减少稀缺生产要素流出国境能力以及对国际游资的控制能力等方面。发展中国家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出路并不在于其政策是如何优惠,自然条件是如何优越,而主要取决于市场的有效性和公共环境水平。因此,努力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与维护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良好的公共环境,应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的两难选择 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门研究人们在既定约束函数下为达到某种目标函数而作出行为选择的科学。保险监管模式其实质是研究保险监管机构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为达到保险监管的某种预期目标而作出的监管行为的选择方式。其监管模式的初始选择取决于其初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限制。而其模式的动态变化则是保险监管机构根据初始目标函数或约束函数的变化乃至两种函数的同时变化而作出的动态调整。 一、经济全球化下西方保险监管模式的转换 从世界范围来看,150多年前,现代保险监管模式诞生便选择了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并一直朝着正向强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保险监管出现了改革势头,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业的管制,其保险监管模式逐步由严格向宽松转化,主要表现为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监管于一体,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部门,使保险监管受益于银行、证券监管的技术和信息优势;放宽对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管制,支持保险企业上市和兼并,推动金融混业经营;放松对保险条款、费率的管制,以保险人的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集保险业的监管与服务于一体。 西方保险监管模式的转换与经济全球化下保险监管的约束函数和目标函数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第五次并购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席卷而来,以银行业、保险业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产业是这次全球并购潮中的重中之重。外部竞争环境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种外部约束条件的变化诱导了西方金融业的金融创新,导致金融业务的相互交叉,使得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者的行业边界逐步淡化。但遭到了建立在唯一的稳定性目标之上的严格的监管模式(即银行、保险、证券业分业经营,保险企业内部寿险、产险不得同时经营以及三者分业独立监管)的强约束限制。西方发达国家保险监管机构不得不重新审视持续近一个半世纪的保险监管的稳定性目标函数,并对保险监管目标函数加以修正,由一维的稳定性目标转为多维的目标函数,即稳定性目标、效率目标(改善本国保险竞争环境,推动本国保险业的新一轮发展)和扩张性目标(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保险市场,并为发达国家组成更为强大的金融保险跨国公司进行新一轮兼并创造条件)以及其他目标。其中,效率目标是第一性的,它是实现保险体系的长期稳定性目标和长远扩张性目标的前提条件。因此,放松保险管制,建立密切配合的保险监管模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各保险监管机构的必然选择和努力方向。 二、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特点、假定前提及其效用分析 与西方现行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相比,中国现阶段保险监管从整体上仍然属于较为严格的监管模式,其独特性表现为:(1)单一的分业监管机构。1998年成立的中国保监会为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独立行使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能。(2)直接的实体监管方式。着力于对单一保险企业的直接监管,即通过一系列法规条文严格规定了保险企业的经营准则,如保险企业的创设制度以及业务监督、财务监督、人事监督制度等等,并由保险监督机构(保监会)贯彻执行。而对保险业整体的间接的中介监管指标——偿付能力要求不高,采用单纯的固定最低资本额模式,监管力度不够。(3)严格的监管内容。对保险企业的监管内容不仅涉及范围广,并且限制性很强。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对保险企业的组织监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我国《保险法》规定内资保险企业创设的开业资本最低限额为2亿人民币,且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这一规定不仅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相关要求(如英国为10万英镑,日本为3000万日元,法国为500万法郎),也远远超出了我国对一般股份有限公司开业资本100万人民币的要求。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则规定了更为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而对保险企业的组织形式仅限于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第二,对保险企业经营活动也作了严格的限制。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在经营范围上不能兼业兼营;商业保险的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保监会制定,其他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应当报监管机构备案;保险人的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方面。 中国现行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当且仅当在下述假定前提条件下发挥效用:(1)完全封闭经济或次级封闭经济环境,即在一国经济下,假定不存在外部保险力量的竞争或外部保险力量薄弱,对内资保险企业的竞争性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内部保险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保险市场主体不完全、保险市场客体不完全,尤其是保险市场结构呈现出强垄断性,即一国国内保险市场结构为完全垄断型或寡头垄断市场模型,并且保险市场容量很大,保险需求量强大于保险供给量;(3)计划机制在一国保险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在保险市场中基本上不发挥作用,即便发挥作用,效果也不明显;(4)保险业为一国的幼稚产业,其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保险业处于一国的初级发展阶段;(5)资本市场不成熟,资本市场自身的投机性风险很大;(6)保险监管体系处于初级形成阶段,包括保险法规体系不健全、保险监管机构、保险行业自律组织不成熟;(7)保险市场缺乏信息传导机制,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严重;(8)保险监管技术落后。对保险业的监管尚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更难以建立起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全国性保险监督预警系统;(9)社会宏观经济稳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并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10)国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保险知识和保险识别能力。 根据上述假定前提条件,我们将中国保险业步入经济全球化之前的保险监管模式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分析其适用条件和效用状况。其中,第一阶段为1980-1991年期间。这一时期先后仅有英、美和日本的16家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和联络机构,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的经济环境之下;而中国保险市场上仅有四家保险公司,截至199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占当年全国保费收入的98%,中国保险市场近乎处于完全垄断市场模型;1991年保费收入仅为239.7亿元,保险深度为1.11%,保险密度为20.93元。(注: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主编:《2001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第208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保险业是中国新兴的幼稚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资源完全通过计划机制配置;资本市场几乎不存在;保险监管体系尚未形成,保险监管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机构管理局的保险处,并仅有一部临时性的、行政管理性的保险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对保险企业的设立及其经营、财务等方面均无具体规定,法律效力不明,保险监管乏力;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垄断,缺乏透明度;宏观经济尽管出现过两次较大的经济波动,但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仍为8.7%。(注: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整理。)上述现实条件与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假定前提条件基本吻合。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在这一时期的效用较大。主要表现为: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强,保险企业经营性风险很小。然而,由于存在对保险企业的过度保护,保险管制费率过高,保险企业获得巨额垄断利润,使得保险供给量难以达到社会最优需求量,垄断势力造成的无谓损失大。从整个社会效用来看,这一时期保险体系稳定性大于效率,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府失灵。相对而言,其监管模式使这一时期的政府有效高于政府无效。 第二阶段为1992-199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保险业迅速成长的时期,保险市场开始实质性地对外开放,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开始,这一时期出现了12家外资保险公司,1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但外资保险力量未能构成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威胁,可以说中国保险业仍处于次级封闭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保险市场由四大家保险公司扩大到9家保险公司,但四大保险公司垄断着中国保险市场,尤其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占绝对垄断优势,中国保险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甚至完全垄断阶段;由于外资保险力量的介入和国内新生的保险供给主体的加入,这一时期保费收入由 1991年的239.2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77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7.72%,保险深度由1.11%上升到1.14%,保险密度由20.93元增加到110.65元,(注: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主编:《2001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第213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在中国保险领域验证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理。尽管如此,整体上讲,中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资源仍主要依靠计划机制配置,市场机制开始引入保险市场,但存在严重的缺陷;保险监管体系处于初步形成阶段,1995年中国第一部正式的保险法规《保险法》颁布,保险监管机构由原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处升格为保险司,专门负责保险市场的监管。这些均为保险监管的法制化、正规化铺平了道路;中国资本市场初步形成,但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其运行缺乏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投机性很强;保险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阻隔,信息传导机制尚未形成;宏观经济虽出现过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仍高达11.58%。(注: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因此,这一时期的现实条件基本符合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假定条件。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在这一时期的边际效用和总效用均较大,一方面体现为存在着较高的相对效率,中国保险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保险企业获得了远远高于世界保险平均利润率的报酬。另一方面,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并没有因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而受到影响。主要是因为:一是这一时期保险企业数量不多,市场竞争程度不高,保险公司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因而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未受到保险业高速发展的冲击;二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实际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1.58%)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保险业的稳定、发展;三是这一时期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注:1993-1995年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高达13.3%、21.7%、14.8%。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不仅没有对中国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产生了较强的正面效应。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效率损失,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现行保险监管模式未能及时有效地引入规范的市场机制,导致中国保险市场无序竞争的开始,规范中国保险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管目标几乎化为乌有,为后来低效的保险监管留下了"后遗症"。第二,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管制,使得保险费率仍大大高于边际成本,投保人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为保险人侵占。第三,1993-1995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投保户保单的现金价值贬值,既严重侵蚀了投保户的经济利益,又影响了保单的保障性。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正面效应大于其负面效应,政府监管相对有效。 综上所述,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在1980-1996年间取得了预期的监管目标,即实现了保险体系的稳定、微观层面丰厚的利润以及宏观层面民族保险业的高速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保险业所处的现实环境与其监管模式的假定前提条件基本吻合所致。 三、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的两难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保险监管面临的现实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中国保险业的封闭经济环境已为中国保险市场较大规模的对外开放所打破。截至2000年6月,外资保险公司的分公司有11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0家,1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在筹建,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的代表处有202个,其中一百多家外资保险公司提出申请,等候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近5年内中国保险市场将对外资保险公司全面开放,中国保险业即将置于开放经济环境之下,国内保险市场的国际竞争程度将趋于白热化。与此同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重大的调整,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7次银行利率大幅降息,年利率由调整前的 10.28%降为现在的2.25%。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计划机制配置保险资源在实际运行中遇到障碍。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而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计划管制,诱使保险企业通过提高保险佣金和变相回扣提高市场竞争力,长此下去,其结果是保险成本不断攀升,加之资产运用手段单一,资产收益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保险企业的实际费率已到了危险的边界,最终会导致某些保险公司破产,投保人的利益也无从保护。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也使得中国保险体系呈现出严重的危机。中国现行保险期限结构的不对称,我国保险公司多以长期负债为主,资产运用却以短期的银行存款、国债为主,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央行的七次降息,导致寿险公司的资金盈利能力日趋不足,出现严重的利差损失。加之1992-1996年中国保险业盲目的数量扩张,年均保费增长率29.6%,使得中国保险业在现行保险监管模式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偿付能力压力,中国现行保险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危机。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外竞争的加剧,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的某些重大的假定条件不能有效地得到满足。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不仅效率目标难以实现(保险企业盈利逐年下降,保险业发展速度逐年放慢),而且初始目标一稳定性也无法达到(内资保险企业的长期偿付能力和国内保险体系的稳定性均遭到严重威胁)。实践证明,中国现行保险监管模式至少是不完全适用的。 然而,经济全球化下,也存在着现行保险监管模式适用的其他诸多假定条件。主要有:(1)内部保险市场的不完全性。一是保险市场结构的高度垄断性,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公司两家的市场份额仍高达70%。二是保险市场主体的不完全性,不仅表现为现有保险主体资格存在问题,而且保险市场中介主体残缺不全,保险公估人缺位。三是保险市场客体的不完全性,表现为97%的再保险市场为国外再保险公司把持;(2)计划机制在保险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严格的产品报批制度使保险公司缺乏充分的产品设计、开发自主权,保险公司未能成为保险市场的经济主体;(3)保险市场缺乏信息的获取、加工、披露、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保险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显然,中国保险市场的微观基础仍很不健全,存在较严重的无序化竞争行为;资本市场尽管有较大的发展,但尚不规范成熟,其投机性风险仍很大;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尽管近20年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的保险深度仅为1.7%,保险密度为110.65元,而1998年世界平均保险密度为271美元,瑞士则高达4654.3美元,保险业发达国家宣扬保险深度都在10%左右(注:周骏、朱新蓉、李念斋主编:《2001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第21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现行保险监管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保险法规不健全,保监会1998年才成立,保险行业自律组织极不完善;保险监管技术落后,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指标体系,全国性保险监管预警系统更难以设立;国民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尤其是保险知识普遍缺乏,保险判断能力很差。这些现实条件仍然适用于现行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而不适应于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因此,从近期来看,不能完全放弃现行保险监管模式,经济全球化下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也使得中国保险监管机构不敢轻易放松对保险企业的管制。 以上静态地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约束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目标函数(稳定性、效率),中国保险监管机构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动态地看,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业的既定约束条件下,两种保险监管模式的目标效用的比较为(图 1): 图1 两种保险监管模式的目标效用比较 附图 显然,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的两难选择既取决于目标函数的难以确定,同样也取决于时间维度的考虑。某一阶段的保险监管模式的具体选择在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长期均衡和可能导致的短期失衡之间的权衡,其监管的具体模式必然处于上述两种模式的边界之内。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应逐步向国际通行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过渡,其前提是必须改变不符合宽松保险监管模式的现实约束条件,并随着其约束条件的变更,对现行保险监管模式进行渐次的边际调整,以避免短期严重的失衡,最终形成完善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以实现保险监管的稳定性、效率以及适度保险民族保险业的目标。为此,中国保险监管应致力于下述几个方面: 1、理顺国内保险市场的微观基础,如明晰保险公司的产权,健全保险市场的主、客体,建立和完善保险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逐步放开保险费率的管制,引进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保险市场的稳定有序的竞争环境,以达到当前规范性监管的目标。 2、进一步规范中国资本市场,变短期的投机性市场为长期的投资性市场,从而为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建立稳健的投资环境创造条件。 3、健全保险监管体系,尤其要根据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业的现实环境变化适时地调整过时的保险法规,并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完善现行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 4、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培育国民的保险知识水平和保险辨别能力。 5、根据中国保险业的国情,借鉴西方先进的监管技术,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偿付能力指标体系,逐步将一年一度的年终检查式的事后监管转变为以信息传导机制为基础的日常监管,最终向风险监管模式过渡。 6、在当前坚持"分业经营"原则的同时,加强在某些金融产品经营和金融业务领域的交叉试点,尽快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的协调、对话制度,为最终混业经营、统一监管打下基础。 经济全球化论文:浅谈经济全球化下的跨文化广告传播 论文关键词:经济奎球化;中国广告业;跨文化传播;正确对策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它给我国广告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国际跨国公司的进入.民破品牌的振兴,要求中国广告融入全球.进行跨文化传播,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对策,迎接挑战。 2000年9月7日,中华入民共和国主席在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随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现代科技的进步、先进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产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这一精辟论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告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也在顺应这一潮流,参与全球竞争,融入到全球中去。为振兴民族经济服务。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对我国广告业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历来学者对其定义有多种说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界的说法为: “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成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靠性增强。”一般认为,全球化最早开始于15世纪末的航海大发现,那时英、法等西欧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继而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同时也摧毁了亚、非、拉众多的文明古国,把西方的一套社会制度、文化制度、价值观强加给这些经济落后国家。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方方面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全球化注入了强大动力,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广告业的影响 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巨型跨国企业为了更多地打入市场,要求和鼓励广告公司兼并国外的一些独立广告公司或同国外的一些规模相等的公司合并,从而获得广告业全面、准确、快速的世界性服务。与此相伴的是广告业的国际化和跨国广告公司经营活动的全球化越来越明显: 1986年,萨奇集团先后兼并巴克基斯波尔沃格、特德公司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广告集团,年营业额达成114亿美元。1987年。英国跨国集团WPP以5.66亿美元购并智威·汤普森公司:同年,英特帕布力克集团与林斯顿·坎贝一爱华合并。1989年WPP又以$.6亿美元兼并跨公司奥美集团,营业额猛增至于60亿美元,超过萨奇而成为全球广告公司的“‘巨无霸”。国际广告业也进入了全球化的时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许多国际广告公司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截止到1997年6月。我国的合资广告公司已达433家,世界上约有250家跨国公司都在华设立了分公司、我国广告公司按广告营业额所排出的前50名中,合资或外商独资的广告公司占到了22家。跨国公司凭借其所拥育技术、品牌、资金上的优势严重地冲击着国内广告公司。 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过程中。需要塑造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名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外贸出口猛增,也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外向型企业,它们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但品牌知名度不高,所以在国际上许多“MADE IN CHINA“的产品就意味着‘“一流产品、二流服务、三流宣传、四流价格”,严重地削弱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树立品牌,要求我国广告的积极介入,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进而强化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提供多方位的策划、宣传服务。.这也是广告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二、跨文化广告传播所应采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广告传播即是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它是在一定的文化区域里进行的。因此广告的信息必须适应当地文化特点。从广告内容上看,广告的目标是向特定的公众推销产品、眼务与观念。这些特定的公众都是受该文化区域文化传统影响的,理解这些差异的广告制作犬将会取得成功,而忽视它们的将会失败,当中国广告要参与全球竞争,进行跨文化传播,这就要考虑世界各地区的文化特点,让他们能够了解中国广告人制作的作品,而我国广告在戛纳国际广告节上屡屡受挫,在国内深受好评的作品却在国际上倍受冷落,说明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要求我们必需积极地寻找对策。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传统文化、保持特色 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并不是包袱,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现代广告调查表明:国际公众在消费活动中,极其重视商品的文化色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现象,即在商品宣传和营销过程中,越是有文化、民族色彩的东西,就越容易得到国际公众的认同。 五千年的文化史,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华,与现代先进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一些优秀的广告公司利用古典文化作品作为素材,制作出来的广告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受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西游记》里,蜘蛛精在盘丝洞百般引诱唐僧。而唐僧却“坐怀不乱”。使其未能得逞、台湾华懋广告公司在《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孙悟空吸尘除垢盘丝洞纤尘难容),孙悟空成了“打黄”卫士、从‘“怀中取出国际牌(NAT10NA1.)吸尘器,启动四百三十瓦无人能挡的超大吸力。遇法则吸,逢丝便清大型防撞条游走四方灵活运转,刹那间盘丝洞寸丝难容,一尘不染,蜘蛛精自知无处存身,识相离去”。这则广告利用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很快受到观众的认可,从而打开了销路。 (二〕面向全球、尊重各区域的文化特点 中国广告欲走向全球,就要求把目光投向全球,尊重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使我们的作品超越本民族的文化视野而融入到销售的本土文化中去,符合各地区受众的捎费心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对商品和服务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与他们的传统观念相适应、与他们行为模式相吻合,便能较容易被接受,反之,则会令他们难以接受,那种在不了解对方文化观的前提下就进入国际市场是十分危险的举动。在跨文化传播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适当调整广告诉求点 由于各地区文化传统不一样,他们对同一广告信息的理解也不同,这就要求广告诉求点必需与该区域受众的期望和抱负能产生共鸣,如:富豪( VOLVO )汽车公司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心理,提出不同的广告诉求点,如针对法国人追求高雅、浪馒的民族特性,诉求的是地位和休闲;在瑞士因其是山区国,道路弯曲不平,诉求的是安全可靠;在象墨西哥这种发展中国家,则诉求价格的实惠·;烟草巨头万宝路公司1996年初在中国策划了“万宝路贺岁锣鼓比赛”,震天的鼓声和鼓手鲜红的装饰,红色象征着吉祥、幸福.与新春的喜庆气氛相融合,既符合中华民族的特点,易为中国受众所接受,又不失万宝路广告中西部牛仔渲染的雄壮、野性的阳刚之气的本意。在香港,为了迎合追求雅致的都市情调,把西部牛仔的形象换成了衣着华贵的、拥有轿车的成功年轻人,从而取得成功。 2、广告信息不能触犯当地的禁忌 首先,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对当地的居民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企业在该地区拓展业务之前,务必要了解当地特色的风俗习惯.育的放矢地做市场促销,否则将受到抵制,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穆斯林国家禁食猪肉、印度教徒则不食牛肉。精工钟表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广告中用了这样的主题:“人类创造了时间,精工表使之完美。”马上接到观众的投诉,因为马来西亚人大部分是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他们认为是真主.而非人类创造了时间。后来广告语改为:“人类创造了记时法,而精工使之完美。”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井拓市场时,在广告诉求中一再强调它有助于增白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反而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都有他们自身的特点.我们制作广告前应充分的了解。 其次,要遵守当地的法规,法规是在一个地区和民族文明的产物,各个国家也育不同的特点。在许多欧洲国家.如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对比广告是非法的,1996年,菲利浦.莫利斯公司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欧洲广告活动、它利用的一份科学研究报告指出:被动吸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非吸烟者造成危害,该报告还认为被动吸烟比吃饼千和喝牛奶还要安全,结果该公司因为广告中把烟草和其它产品相比较另外还有做烟草广告的嫌疑而被禁止播出,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语言的翻译要慎重对待 语言是广告信息的载体,选用恰当的词语才能在该区域有效的传播信息,否则会引起误解,如我国的白象电池翻译成英文为“white elephant",而该英文词还有“无用而累赘的东西”之意;“帆船”牌地毯直译为英文“dunk carpet",而Junk在英文中另一意为“垃圾、破烂”。这种带有令人反感的译名,怎么能指望受众接受你的产品呢?为避免类似间题的影响,可以通过聘用当地的机构进行操作等方法。 (三)理智地对待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西方文化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怎么办,中国广告全球化是否排斥本土文化呢?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笔者认为,全球化与本土化并非存在着根本矛盾,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排斥民族文化的兴盛,而各民族的繁荣也利于推进文化的全球化,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文化的特质,真正优秀的面向全球的广告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到不同文化区域共通的契合点。通过这样有效的沟通,民族文化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从中汲取营养,也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 可喜的是,我国的一些广告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成功。2002年2月8日,广州九易广告公司选送的“中国广东移动通信沟通从心开始(牵手篇)”荣获第三十届莫比广告节影视类第一名,该节是全球最具权威的三大广告之一,实现了中国广告“零的突破”。在作品中,选择“牵手”来作用为表达理念符号,而载体是儿童,因儿童是纯洁、真诚的标志,儿童是未来的希望:“一种来自中国的声音。引发全球的回应,在童声合唱《欢乐颂》旋律伴奏下,来自美国、法国、印度、马尔代夫,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突破心灵屏障穿越地域的界限,奔聚在一起,手牵着手连成一体……”。这种对和平、团结的追求,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所共有的,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祟尚和平、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相一致的。本土化和全球化二者很好地融为一体。 总之,广告毕竟产品宣传的一种手段,任何好的广告作品都是以优良的产品为前提和基础的。正如美国著名广告人奥格威所说:一个非凡的创意必然来自一种出色的产品。随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的优秀企业也将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好产品。"MAIZE IN CHINA”的产品在世界上越来越有竞争力,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各国用户的喜爱。借此良机,中国广告业也将插上腾飞的翅膀,把我国的优秀产品推向世界。广告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优秀的文化为依托,这样广告才更有内涵、更有生命力。著名的广告制作人傅杰曾说:面对全球化,要不断地开放自己,追求积极的变化,而最后不变的就是我们根植的传统文化。正是凭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开放的全球化思维,使其制作的作品在国际广告节上实现“零”的突破,为我国广告走向世界进行跨文化传播树立了很好地傍样。 经济全球化论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与人的发展 [内容提要] 人的发展与社会交往有密切的关系,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程度。而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对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消除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发展的畸形状况,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社会交往的水平。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社会交往 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过程中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除了生命本质外,还有社会本质。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人的各种潜能获得不断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不断完善,人的劳动能力得到不断发挥,人的社会关系不断趋向和谐完美,人的个性不断彰显等。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而呈现不同的阶段。当前,人类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的时代使社会生产、社会交往等都具有不同特点,也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 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着,“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一切社会关系不外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交往中所形成的所有关系的概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Verkehr)有较全面的概括。就一般意义而言,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过程,是人们之间实现了的社会互动。 马克思把交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揭示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关系时,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因此,一个人若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多种领域和世界范围的交往,就会同无数其他个人甚至同整个世界进行普遍的交往,使个人摆脱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的发展。 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体现了人的发展的程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交往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必然推动人的发展进程。人们的交往形式同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存在与发展状况相适应。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交往形式必然或迟或早地得以改变,从而形成了有一定特征的交往形式的序列,“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人的发展的过程性、上升性。人类的交往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交往。“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互相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这种交往“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规定性”。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交往充满了物化、异化情形,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商品货币关系表现出来。市场经济又使社会交往日益普遍,伴随着普遍的物质交换,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关系得以丰富,为实现人类真正的普遍交往创造了条件。然而,商品经济时代又是产生“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第三个阶段是真正的自觉的普遍的自由的交往,是人类理想的交往形式。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普遍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是人的个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总之,社会交往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也反映了人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 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历史划分为民族的、地方性的历史和世界性的历史,而且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所导致的普遍交往的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而“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他们总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思考社会生产、社会交往和人的发展。 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交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全球化,社会交往包括交往主体、交往内容、交往手段等方面较之以前都有很大不同。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交往主体多元化。有社会主体、民族国家主体、集团主体、个人主体;有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有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交往除了个人之间、组织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还有个人与组织、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组织与组织、民族与国家、国际组织与民族或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交往,等等。总之,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交往主体更加复杂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交往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全球化由经济交往拓展至政治交往、文化交往,还有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交流与碰撞。 而且,人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使人类的交往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进而使得人们的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交往水平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为全球性社会交往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从而把人类的交往实践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了。长期以来,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交往的主要障碍。信息社会消除了具体的时空等天然的物质屏障,将不同时段、不同行业、不同民族国家的人 们带到电子空间里进行交往,人类交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尼葛洛庞帝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能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而且,人们的交往方式进步了。以前,人们受时空限制只能进行直接交往,而且只能是近地空间的即时交往。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凭借高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克服种种限制,一个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随心所欲”地进行交往,真正实现了全方位的交往。 总之,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天然的时间地域的限制,客观上造成了罗兰·罗伯逊所说的“世界的压缩”、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时空压缩”、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保罗·维里利欧所说的“地理终结”等结果。由此,不同群体间的相互依赖和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人们即时地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交往,人也就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然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交往中具有不平等性。目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控制着强大的资本和交往的主动权,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高科技,一直占据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往往处于边缘和次边缘的地位,无法摆脱贫困处境。而且,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世界政治单极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想借助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实现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治野心。同时,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与融合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再如,网络交往有其负面效应。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人化而虚拟的空间,不存在时空限制和现实利益冲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倍感压力的人们就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网络虚拟交往中,这是不利于人的社会关系的正常发展的。因为,“作为人,我们需要可接触的存在来建立完整的联系,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的脸和手势,闻到彼此的呼吸”。“但是,简单的连线不会弥合任何东西,我们可以架设我们想要的任何桥梁,但如果我们不穿越它们并四处摸索,这样建立起来的联系将没有任何意义。” 三 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普遍交往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是双重的。 首先,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普遍交往冲破了狭隘的民族地域的局限,使人从地域性的存在转变为全球性的真正普遍的存在,大大加速了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进程。“世界历史性个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普遍交往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为经济基础的。在前市场经济阶段,人类生存于彼此隔绝的狭隘空间,人的普遍社会联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的社会关系也没有真正丰富起来,人的发展受到狭隘人群共同体的局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的扩大,人的活动的普遍性、独立自主性才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在其现实性上才具有了世界性普遍联系的类特性。同时,普遍交往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特征,也是人的有效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途径。因为交往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往,人们就可获得不同的社会关系。而且,不同的交往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它们超越地方的局限性还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只有开展普遍交往,人才会拥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普遍存在,人们逐渐摆脱了民族文化的局限,在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中接触、了解甚至吸收各民族文化,使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人是文化的动物,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而且,“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塑造自身,用不同的经历来拼凑他们的身份特征,他们依赖的不仅是自己本民族的,而且包括他们从大千世界获得的知识、体验及对他们有用的信条”。 其次,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普遍交往在积极推进人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生存发展困境。拉兹洛认为:“我们慢慢地接受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那些引人注目的不公正,而这些不公正不可避免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因为,经济全球化在带来普遍的全面的经济联系的同时,造成了具有异己性的物化社会关系的全球扩散,这种异己的物化关系是支配人、控制人、统治人的强大力量,导致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在当今世界,货币拜物主义盛行。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成为生产的唯一目标,成为物质财富的唯一代表。 经济全球化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人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世界,其负面结果则是人生活在一个“网络虚拟社会”中,人们只是借助于抽象的数字、符号建立起各种社会联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与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导致人的抽象化。而且,信息的变动性,人际交往的间接性也将使人们在心理上体验到新事物的强烈易逝性和瞬间性,历史感随之淡漠或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离化,情感逐步淡漠。 而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普遍的经济联系并没有使所有的人有均等的受益机会,贫富悬殊使得每一个人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处在不平等的起点上,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的发展空间与机会明显要大于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而有些人因此而成为“边缘人”,即使在今天,在某些经济落后的民族国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一些人尚未从饥饿和贫困中摆脱出来,其基本的生存问题都得不到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个体、群体与类之间的关系复杂化。经济全球化使个体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也使整个人类的科技实力、生产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有根本性的提升,而且使个体与类具有强相关性。在当代的全球化阶段,个体与类直接相关,加强了个人与整个世界的互动关系。个体已经开始跨越群体的中介,直接地和整个世界的人们直接发生着关系。特别是在网络世界里,个体的能力、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个体对类的影响力增强、局部事件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个体与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包含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问题。由于个体的行为使类遭受的危害加大,并且难以预知。而且,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中,个人发展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增强了,人们的命运得极其不稳定,似乎有瞬息万变之感,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往往使人很容易迷失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四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交往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顺利推进经济全球化,使历史顺利地向世界历史发展;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消除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发展的畸形局面,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社会交往的水平。 第一,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品质和能力。 社会交往品质是人的品质表现之一,是人们对于社会交往内涵、实质、地位、作用等方面认识和实践程度的根本所在。交往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交往思维和交往实践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水平,开展积极的自觉的交往活动,抑制消极的自发的交往,必须提高人们的社会交往品质。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有可能,而且,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运用,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们之间的交往方便而快捷,社会的普遍交往已成为一种趋势,任何个人、组织和民族国家都无法也不应该阻挡它,因此,应主动地参与到普遍交往中来,在普遍交往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遇。同时,要有正确的交往理念,如:在各民族、国家、集团之间的交往中要培育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何消除这些矛盾和冲突,使人类朝着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任何国家要想生存和发展都无法拒绝经济全球化。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国家、集团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共同利益日益增加,人们的活动具有了极强的相关性,人类真正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霸权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全人类的和平共处,不利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更不利于本国的发展。由此可见,正确的交往态度、交往意识、交往理念都能体现人们较高的交往品质,都能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创新社会交往规则。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适应全球性社会交往的需要,原有的规范和准则体系已经不可能发挥正常的功效了,必须实现变革创新。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规则创新,无论是对各个国家而言,还是对人类社会整体来说,都是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规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也是一定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交往实践活动有了质的飞跃,这就需要有新的规则来调控。 当前,由于不公平的经济规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交往中矛盾和冲突加剧。因此,同志指出:“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共存的目的。”目前国际社会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不仅影响着全球交往的顺利开展,而且也表明全球交往规则存在着很大漏洞。当然,全球性的规则创新已经开始了。如多种多样的国际公约不断产生,纷繁复杂的国际规则不断制定,各集团之间的条约不断增加,各国内部的制度改革不断进行,等等。国际规则无非是国家间游戏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规则是在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与游戏参加者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国际规则的调整势在必行,不仅包括全球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规则,也包括信息世界的规则。如:信息化时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如果各地区、各民族都只遵循自己特有的习惯和规范,网络信息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人们必须构建彼此都能理解并遵循的规范,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信息社会,也才能真正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交往的发展,反过来讲,要提高社会交往水平必须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中往往处于边缘和次边缘的地位,致使其贫困处境仍然存在。为了在世界交往中取得平等地位,把握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人们只能利用它。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为了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也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为了在这一进程中把握主动权,各国纷纷进行国内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国内传统的经济制度、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经营观和发展观,树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观念。同时,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其他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有更快更大的发展。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驶入快车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经济全球化论文:浅谈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初探国家经济主权 [论文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国家经济主权 让渡论 发展中国家 [论文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家经济主权仍然是研究的重心。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 家经济主权造 成冲击 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在经济全球 化进程中出现的国 家经 济主权理论 进行剖析得出了国家经济主权 的 让渡 论具有一定 的合理性的结论,进而指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主权实现的途径。 引 言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0世纪的最后十年 ,整个世界呈现出一个不可阻挡的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而在几乎所有领域的全球化进程中,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始终走在最前面,它在成为其他领域全球化基础的同时对主权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诸多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各主权国家在相关领 域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而各主权国家间用以实现诸如环境、经济、惩治犯罪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的方式无论是加入各种国际组织还是缔结各种国际条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授权于国际组织 以相关权力,或者相应的通过对国际条约的转化或采纳制约自身权力的行使。由此,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不可分割、不可放弃或绝对不可侵犯的国家经济主权受到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而这是否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或衰弱?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 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应当如何看待国家经济主权?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在经济 全球化的热潮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国家经济主权。 一、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 济主权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 势,从经济学角度看,它主要涵盖贸易 、金融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劳动力的自由跨境流动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比进而实现 国际经济体系的高度融合 (或一体 化),因而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在国家间经济交流上的种种限制,这就使各民族 国家的国家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 (一)国际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各种世界性、区域性经济组织大量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 ,全球范 围 内建立 的 国际经 济组织 多达 109个 ,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对 国家 经济 主权 有 重要影 响 的 国际经济 组织 。一些综合 实力较弱 的国家(尤其是要加入 这些组织或 者是 向这些组织寻求帮助的发展 中 国家)由于在 资金、技 术等方 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组织具 有一定的依 赖性 ,而且 近些年来某些 国际经济组织 已逐 步带上 了国 际政治 的色彩 ,其利用所具有 的职权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国家的经济 主权 。此外 ,一些区域性经济组 织如欧 洲联盟 、东 南亚 国家 联盟 、北 美 自由贸易区等也都以部 分经济 管理职能公共化 的形式 ,在有 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 。 (二)跨 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冲击 正如美 国学者惠特曼所指出的“就对 民族 经济 主权 具有巨大威胁性和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来说 ,没有哪个组织比跨国公司更为有利了。跨 国公 司对主权 国家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的冲击不容忽视 ,主要体现 在如下 几个方面 :第一 ,跨 国公司执行全球生 产战略 ,往往视 国家 经济主权为其障碍 ,因此其超 越国界 的经济 活动总是力 图逃避 国家根据主权原则对其进行 的监督 ,从而模 糊了 国家 的管辖权 也冲击了国家的经济主权 。第二 ,跨 国公 司腐蚀政府 官员 的非法活动,使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行政决策权和国家最高权威面临挑战。第 三 ,跨 国公 司在金 融市场利用 转移价格而逃避转移利润、通过买卖股票和证 券等 逃 避外 汇管制 、利 用 国与 国之间的汇率差价把资金调入调出等等的投机行为,直接影响主权国家的货币财政政策 。 (三)非政府组织对 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 首先 ,从国内的 角度 看 ,随着非 政府组 织 涉足领 域逐渐增多 ,作为独立于政 府 的组织 ,它越来 越体 现公众 的意志从而得 到越 来越 多的公 众支持 ,这就无形 中使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管理行为不得不得到非政府组织 的支 持才 可能有效 运转这就需要政府不断下放 权力于非政府组织 。 其次 ,非政府组织由 于独立 于政 府 ,可 以越 过政府 直接卷入 国际 事务 ,但在很 多 情况下 ,非政府 活 动进一步 打破 了国际关系 中的国家“垄断”,造成“官 、民”之间 的紧张,给国家关系带来不快甚至冲突。如某些人权组织的活动就是如此。 再次 ,虽然非政府组织 不具 有 国际法 的主体资 格 ,但 他们是当代 国际社会 中不 可缺少 的重要角 色 ,通过 他们 可以听到民间代表的呼声,由此使联合国与其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从而通过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举办的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等对国家经济主权间接产生影 响,并且其 在联 合 国的作用和地位已从经济和社会领域逐渐扩大至其他领域。 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经济主权理论及剖析 经 济全球化在许 多方 面都 对 国家 主权构成 了一定的 冲击 ,这是不容否认 的客观 事实 。但 在经 济全球 化进程 中,对于国家经 济主权的 理论 主张 ,学 者们 出现 了不同 的声 音 ,归结而言主要有 以下几种 。 (一)国家经济主权“销蚀论” 持这 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促使 了许多国家在制定经 济制度 、贸 易规 则方 面趋 于相 同或者是类 似 ,特别是在严格按照 WTO、世 界银 行等 国际组 织规则进 行交易 的时候更是强化 了统 一的规则和制 度 ,这 样从 客观上会使国家在非 自觉 、无意 识 的情况 下做 出一些 行为 ,而导致 国家经济主权遭受“销蚀”。 尽管经济全球化会对 主权国家 的法律带来一定 的冲击 ,但“国际法律制度走向一体化”的提法从根本上说是不科的,“如果说 国际法律一体化成为可能 的话 ,那 也只能是纯代表极少数 国家意 志 的法 律 ,国 际经 济法 此 时也就 失去‘国际’这一独 特的 法律 属性 了;国际社 会 也就 不能 再称‘国际社会’了,而且从部分经济主权由民族国家 向国经济组织让渡的角度看,如果就单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无是国家 主权 的销蚀 ,但如 果从所 有 民族 国家 的整体来 看 ,种主权让渡的结果是 ,共 同让 渡,共 同享有 ,国家 主权并没销蚀 。从部分经济主权 由政 府 向本 国企 业或 非政府 主体让渡 的角度看 ,即表现为本 国企业或 非政府 主体 对政府 主事务的干预 ,其实质是 国家经济主权在 民族 国家 内部 的重分配 ,即由政府的“惟我独尊”转 变为政府 和非政府 主体 的权。则从单个民族国家的整体而言。并没有发生国家经济权的销蚀 。[6] (二)国家经济主权“模糊论” 这种理论反对传统意义上国际法 和国家关 系理论 ,认在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将不再是基本的主体。经济一体化致了各国政府没有 能力独 立地 对本 国 的经 济进 行有效 的理和控制,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在给各国经济带发展的同时也迫使政府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从而 限制了最终模糊国家经济主权。 事 实表明,主权国家并不是 完全被动 的卷人经 济国际进程 。经济国际化与主权国家之间有着 复杂的互动关系 ,家不会让经济国际化扮演终结国家及其 主权的角色 ,国家会做出适应性的反应。他们主动进行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强化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 ,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和 国际机制 的建立 。调整运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千方百计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和 国际竞争提供安全保 障和加大支持 力度 。换言 之面对经济 国际化 的挑 战 ,国家会 奋 起做 出各种 适应 性调 整把挑战视为机遇 ,变压力 为动力 ,其结果 往往 是增 强了综 合国力和国家行使主权的能力。 (三)国家经济主权“废弃论” 以美 国国际法 著名 学 者 路 易 斯 ·亨 金 为 首 的 学者 认为,[8]随着“全球化”、“一体化”等词汇的高频率的出现,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经济全球化 的普及 和扩展下 ,与其相关 的政治、文化 、法律等 领域也 应 当 同步实行 全球化 和体化 ,这是 一种 不 为人 意 志所 转移 的 客观 规律 和 客观 趋势 。突破原 有的国际法体系 。废除 国家 主权 是充分表达 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变革。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正是可以推翻国家主权原则不可侵犯 的重要依据 。 经济全球化尽管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它不可能导致国家 主权的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就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而言还必须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企图以所谓的“世界政府”来取代各独立的民族国家政府如同南柯一梦,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这一点 。米夏埃尔 ·齐恩 、克 里斯 ·哈曼 等学者 已经作 了专门的论述 ,这里 不再 进行 论述 。由此 ,废除 国家 主权 失去了其在 理论 上 的必 要 性 ,也 就难 逃 为发 达 国家插 手 别 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事 务而 削弱 别 国主权进 行开 脱的嫌疑 了。 (四)国家经济主权“让渡论” 该主张为欧盟成员 国所提倡 ,他们坚持 欧盟是一个具 有超国家性质的 国际组 织 ,随着 经济 全球化 的发展 ,为 了全局利益 ,让渡部分 国家 主权并 不会 损 害主权 的完 整性 ,其结 果会形 成欧洲统 一市 场、统一货 币和欧洲大经 济区 。欧洲 一体化的实践表 明国家 主权是可分 的 ,这样 对于增强 欧盟 的总 体实力 ,加速其各方 面的发展 是 非常 有利 的。可见 ,该理 论是 欧盟 的形式视为 国家经济 主权让渡 的理想化状态 。虽然 国际社会至今 尚未就此观点 达成一致 ,但 它具有 国际法上和实践中的合理性。 就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论来说,其理论基础就是承认主权 的可分性。而至于主权是否可分 ,一直以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之一 ,但正如《奥本海 国际法 》所说 的,“看来 比较 可取的意见是 ,坚持切 合实 际 的认 为主权 是 可分的 ,尽管这 种意见是不正常 的而且 可能是 不合理的 。 主权的让 渡不同 于 主权 的割 让 ,而 是 国家 问 的主权 共享 。“主权让渡是 为了解 决 国际组织 的授权 问题 而产生 的概念,即成员国转让部分主权的形式权力并 由一个共同的组织来行使。这 种部分主权实行成员 国共享的方 式 ,说 到底主权的所有仍然是 国家的 ,所 以,让 渡不是 割让 。只要国家是自愿加人 国际组 织并保 留退 出的权 利 .主权 国家所 有的底线就不可能突破 ,因为 国家在理论 上有 可 以收回让渡 的主权 的权利 。至于在实践 中权力 的收 回是 否可行的 问题 ,关键还在于 国家 的战略选择和权力 行使 ,因为主权让渡 和受限也是 主权 国家行使 主权 的结果 。 至于国家经济主权的让镀是否导致了如有些学者声称的国家经 济主权弱化 的结 果 ,笔 者认为 ,国家经 济 主权 的让渡是 国家基于 自身某种利益 的考虑 所做 出 自主意识 的选 择从 而在新 的国际环境下更好地维护 和获取 国家的根本利 益而并非是国家主权被弱化的表现,国家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其自主性。即便欧盟这 样 高度 一体 化的 区域 联盟 的结成 也是从属于 国家利益这一前 提下的 。而事实 上 ,正是 主权国家本身推动 了全球化不断地 向纵深 发展 。就 国际 社会整体而 言国家通过参 与经济全球化 ,对机 制化组织适度 地让渡一部分主权 ,恰恰是一 国权 力的延伸 、变通 和扩展 ,是对 国家利益的拓展。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实现 经济全球化对 于广大发展 中国家 来说 ,无 异 于一 把“双刃剑”。在为发展 中国家 带来 追 赶上 发达 国家的新 机遇 ,促进其经济发展 的同时 ,也不 可避免地对 发展 中国家 的经 济主权提 出新 的挑 战。面对这种形势 ,发展 中国家应 当如何对待国家经济主权 ?如 何协调处 理 国家经 济 主权 与加强 国际相互合 作的关系?这些 都是当前 摆 在发展 中国家面前 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当注重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 (一)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坚持和发展国家经济主权 经济主权能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障,也是 逐步摆脱不发达 的锐 利武器 。一 国的经 济主权需要维护 ,而其经济也 必 须发展 ,两 者不 可偏 废 。因此 如何处 理好经济主权和经 济安全 就成 为发 展 中 国家必须认 真思 考的战略问题 。笔者认 为 ,发展 中国家在 理解 经 济主权 时 ,应将其理解为各种“权 利”的具体 体现 ,而避 免理解 为纯粹 的、抽象的国家“权力 ”。它的 实现体 现 为 国家 所行 使 的各项 具体经济权利 .这些 国家经济主权权利 可以分 为核心经 济主权权利和可让 渡的经济 主权 权利 。核心 经济 主权 权利要 始终 不渝 的予 以坚持 ;而对 于那 些可以让渡 的经济 主权权利则可 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只要在符合本国及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也可适量开放。 (二)积极参与制定经济全球化的新规则,促进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形成 历史和现实表明。发达国家在过去、现在 以及将 来都不会自动放弃经济霸权、主导权和控制权,不会善意地主动让发展 中国家享有国际经济事务 的参与和决策权,尤其是在国际投资领域中国际立法不平衡趋势甚为明显,如TRIMS取消了发展 中国家用以对付限制性商业惯例的手段,而约束限制性商业管理的国际规范却未能出台;发达国家竭力将劳工标准纳入多边贸易体系,但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流动问题却采取回避态度。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动的接受游戏规则,就应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规则的制定过程;在致力于创建一个既能适应全面的国际市场竞争,又能有力地保障民族经济安全的现实主义的国内法律制度框架的同时 ,促进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 法律 新秩序 的形成 ,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仅体现西方的价值理念,同时也使得发展中国家 的利益得到应有的尊重 和照顾使得全世界各国均得以充分的进步和发展 。
管理科论文:工科类专业管理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设计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能力素养是对工科专业人才的时代要求。通过分析燕山大学工科专业“管理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从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管理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角度出发,重新确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工程教育;管理科学基础;教学改革;网络技术 工科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或知识结构?这是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之一。陈辉[1]认为,工科大学生应具有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数理化知识、哲学、艺术、经济、历史、社会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知识,而且认为现在的工科大学生在哲学、艺术、经济、历史、社会学、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知识很弱。仲伟合提出大学生应培养4种能力[2]: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在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3]。刘春英[4]认为创业知识是为了顺利地完成创业所需要知道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如企业运作和市场开发知识、商业基础知识、创业行业背景、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认识等等;刘明[5]基于创业教育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不仅包含第一课堂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科技人文教育,还包含第二课堂的校外创业家、企业家、风投人员等为主体的创业讲座、论坛等;张艳瑾[6]提出应积极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师讲授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005年,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在短短十年内,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CDIO的创新贡献是通过对工程师工作的分析,把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整理成为CDIO教学大纲(CDIO专业培养标准)[7]。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及CDIO的素质要求,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管理知识”。在燕山大学,“管理科学基础”这一课程已开设了30年,仅2014~2015学年,就有20个大专业、64个专业方向的112个班开设该课程,这也是列入工科学生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唯一一门管理类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CDIO的要求,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1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不合理 多年来一直将“管理科学基础”定位为工科学生的管理知识扫盲课,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包含了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几乎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主干课程,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是从职能管理者角度来安排,没有很好地考虑工科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岗位特点,再加上课程学时的限制(目前是32学时,以后将缩短到16学时)及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因为是非专业课程),造成教师讲课无法深入、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1.2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传统课程教学仍是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听,没有时间主动地去思考,更难以参与其中。除了课堂教学外,任课教师在课堂外与学生没有沟通渠道,无法将更多的管理资讯与学生共享。 2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为了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依托燕山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业导向的管理科学基础案例教学改革”,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 2.1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对各工科专业负责人与学生的调查,确定了教学内容调整的指导原则,即贯彻CDIO与OBE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工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特点,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删除了战略管理、物流管理,增加了企业创建、管理学基础知识、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在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侧重讲解非人力资源经理所做的工作,在市场营销中增加工业品营销的内容。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及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管理科学基础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 序号章名具体包含的内容培养目标1企业与创业概论企业与企业家精神,企业类型,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企业创立过程使学生思考一个优秀企业家应具有的精神,清楚经营一个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了解创办一个企业的程序2管理基本原理决策的过程与方法,计划的制定过程,组织管理,领导方式,激励方法,有效控制培养学生的基本管理素养,即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为自己所带领的团队确定目标,如何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如何保证目标的实现3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力资源招聘,绩效考核,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一方面,使学生清楚在未来职场中作为一个非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培训、薪酬管理中的职责。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一些作为求职者的面试技巧4生产运作管理新产品开发的组织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现场管理使学生掌握作为一个技术经理如何组织新产品开发,熟悉企业日常的生产计划编制、现场管理的方法5企业营销管理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分析的方法,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确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使学生掌握环境分析的方法,清楚未来创业时适宜进入的行业,掌握工业品营销的特点及工业品营销的各种策略6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项目的特点,项目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筹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使学生掌握项目的进度控制方法,掌握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掌握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管理科论文:以ERP为主线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专业融合路径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如何将相关专业进行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学科课题体系与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以ERP为主线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多专业融合路线图,并以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融合 路径 安徽工业大学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及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及其体系研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交叉特征、创新轨迹及演化分析研究等,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和科研成果。然而,成果大多集中于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的设计,缺乏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对各相关学科进行融合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探讨。本文立足于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之间互补性强,工管交叉融合的特点,以ERP为主线对学院的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进行融合,最终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形成规范的、多学科融合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从而改变目前学生知识面窄、专业知识单一、缺乏实践能力的现状。 一、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成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较早的院校之一。学院拥有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物流工程和工业工程两个专业硕士点。近年来,学院以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安徽工业大学的综合资源和良好声誉,突出学院在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特色,实现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创新和突破,培育了能够满足安徽及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大批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人才。 本文结合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的专业设置情况,绘制了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图,如右图1。 二、现有教学体系及培养计划中存在的弊端 安徽工业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融合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各学科专业知识需要高度融合、知识结构需要符合科学比例才能培养出有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但目前三个专业各自为政,在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共享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影响了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封闭,各专业间存在壁垒;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很好把握各学科专业知识在交叉学科专业知识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在师资共享机制方面不健全,学院按照系别管理师资的方式与专业要求相冲突,使教师固化在某一个系,阻止了师资有效的流动和调配,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只承担一至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无法满足交叉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配套教材、实践环节、学生培养模式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以ERP为主线融合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是指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ERP不仅是一个软件系统,更是将企业资源进行集成管理的思想。借助于ERP,可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物流工程三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融合。 四、结论 鉴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属于多专业交叉融合学科,本文立足于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ERP对各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力图实现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规范的多学科整合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并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不仅精通本专业方向,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同时能够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通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知识技术,能在所从事领域将各专业知识融会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浅谈医院管理科制度体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实验室管理也是近几年来检验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执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 15189、GB/T 22576)还是《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共同的目标是在医学实验室全面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质量管理[1]。这标志着中国检验医学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检验医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通过了ISO 15189实验室认可,但是对于基层医院实验室无论从硬件和软件要达到如此要求显得有些困难[2]。笔者以为,检验目的是在保证工作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为临床或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报告。医院核心制度是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程管理,同样检验核心制度是从采集标本到发出报告的全程管理。对于基层医院的实验室虽达不到ISO 15189实验室认可的要求,至少应建立并执行基本的检验核心制度,达到“写我所做的,做我所写的”。 1生物安全制度 生物安全制度的执行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实验室应对进入工作岗位的每一名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工程安全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消毒管理、废物处理、职业暴露紧急处理方案等,并签订实验室工作自愿书,定期对在岗人员进行强化训练。 2标本管理制度 检验科的工作主体就是每一个标本,所以一个合格的标本是整个检验工作的前提。一个不合格的标本,即使再准确的仪器、技术再高的检验人员也不可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所以对临床采集标本的培训、标本验收、标本分离、保存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标本是一个好的检验产品的"原材料"。 3质量管理制度 质量是检验的生命,从每一个检验系统的校准到每一个检验项目的室内质控,都要进行科学、认真的完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一个准确的检验系统是一个准确检验结果的必备条件。 4危急报告制度 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检验危急报告项目和报告范围。在检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发现一些危急病人生命的检验指标,每一个检验工作者都应有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随时报告检验过程中发现的危急值,保证临床治疗。 5与临床沟通制度 检验质量的反馈,需要临床医生的配合与沟通。检验科每天要发出许多项目的报告单,发生误差的概率再小也在所难免,报告发出后,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只能通过临床医生的反馈才能知道,如果医生发现某项检测结果与临床相差太远,可通知检验科进行复查,并给予复查证实后的可靠结果。如有错误,立即纠正。如复查结果仍与原结果一样,与临床预期相差太大,可能是病情又有新的变化,这一反馈机制必须要由临床医师及时与检验科配合、沟通,才能保证临床诊断的效果。为此检验人员应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与临床医师多沟通交流,临床医师也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后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检验人员不仅要会检测技术,还要会分析结果,对临床或病人要提供咨询服务。 6报告管理制度 检验报告应该遵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切忌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对于报告复核过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能涂抹,而应该将错误的内容用横线删除,保留字迹清晰可辨,再将正确的内容书写在旁边。内容上,检验报告的描述应该力求科学、客观、严谨,最好注明"仅对所检测的标本负责"。对于所检测的结果都要逐一认真核对、登记,以便在报告单发生丢失时,能及时给予补报。 检验科在实验室管理上有其特殊性、独立性和专业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管实验室大小,只有靠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依靠优秀的检验质量和忠诚的热情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提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只有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先导的思想认识,正确处理质量、速度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将临床检验质量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管理科论文:管理科学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范围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内容: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管理科学学科的结构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重点范围分析,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重点阐述,明确指出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的。 关键字:管理科学 结构 发展 1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科学,指的是对人类的各项社会以及各领域的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进行组织、控制甚至协调的综合性科学。真正意义上来说,管理科学并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现代软科学或者交叉科学当中的学科群,是各种管理学科的总称。 管理,其实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活动进行有目的的组织、 控制和调节的行为与过程。 2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对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划分,不同的依据,就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撰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就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划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以及实际应用性学科;而将管理科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作为划分依据的话,管理科学又可以被划分为三大基础和三大层次,分别又是:以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以管理基础、智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为层次。数学是管理科学当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等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各种各样决策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最为经常性利用到的则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等;心理学则是用于研究人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的科学,在管理科学体系当中,主要是用来研究人际关系并且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主要依据,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有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等;对于三大层次而言,管理基础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的基础性理论以及基本性的技术,主要囊括了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以及管理史等等学科;职能管理则是把管理基础和特定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像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公共行政管理等等都是很好的证明;战略管理,指的是战略的制定以及相应的实施,一方面,它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作为根本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它还包含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3管理科学的发展重点范围分析 就现在整个管理科学发展的大方向上来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性质上以运筹学为代表的定量性质的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以及行为科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利用相对而言复杂、科学的方法对组织内部的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找组织发展以及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从而使管理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绩效。由此可见管理科学就管理基础和方法上的发展重点范围是: 不确定型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决策的过程当中,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伴随着决策而生的风险性也越来越高。就不确定型的决策问题而言,人类更多的还是依靠现行状况下所掌握的客观事实以及经验来进行决策,其中也不乏存在依据主观的判断力甚至是主观性推理进行的。由此可见,发展数据挖掘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不断地对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更新和技术性实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注重对于人类的判断以及推理过程的研究,做到启发式的学习,以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终极效果。这一过程中,对于非理性因素以及非制度性因素对于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重要。 群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由于有些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带有一定的延展性,所以,使得群决策不仅需要依靠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同的知识甚至经验的人类组合形成相应的群体来进行辅助性决策,而且需要和与决策影响可能会产生关联的,参与到决策,这就要求有发展性两类群决策理论进行支持:协同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们的目标一致,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利益冲突,只是由于个体间的知识以及经验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意见,通过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就可以逐步求同存异,从而达到最优决策;这就对如何把分散性的意见集中起来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达到集体的最优的决策。妥协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并且个体与个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每一个参与决策的个体都能够接受的决策。这就对如何运用合作对策理论找出妥协点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在整个的群决策过程当中,还应该要考虑每一决策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以及各自在决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从而有效防止权威效应以及从众心理造成的最优决策点的漂移。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方面:在决策过程当中,为了得到相对满意的决策结果,一方面,需要依据运筹学等一系列的定量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兼顾信息以及人的行为等定性的变量因素的影响。 宏观性质与微观行为方面:由于复杂科学对于传统性质的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挑战,使得经济不再是市场稳定、供求均衡导致的结果,而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不断调整得到的全新的关系:每一个体根据自身对于未来的预测以及除本身以外的个体的反应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从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适应,从而最终导致了新的经济结构和模式的出现,使得经济的机构、行为以及技术得到不断地更新和重组。 其实,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基础,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相互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组织作用才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性质的推动力。企业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科学研究的大方向。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传统性质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实现股权多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企业管理重点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金字塔的最高层以及首要任务,就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它有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两方面的内容。在企业制定管理战略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其次,需要对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资源进行分析。而在管理的实施过程当中,则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变化情况,适时适量地对管理战略进行微型调整。 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和结构调整方面: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指的是对企业的整体流程、组织结构、管理系统等大方向进行根本性质上的重新建设。就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对企业的管理系统重新进行综合性质的集成化,从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以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依据,组织结构并不仅仅是依据企业领导的个人威信形成的,这其中组织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权力分配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力的综合,才最终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妥协。其实,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在整体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不断进步的。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在相对而言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对外部的、准确的、及时性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决策,从而迅速做出反应,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是自身企业能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管理上的求同存异方面:企业发展的竞争,追溯根源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企业开始认识到单纯、过度的强调竞争的企业管理思维的定式化缺陷,为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不断创新以及长远发展,企业开始了管理上的求同存异之路——实现管理上的战略联盟关系。 公共管理的产生相对而言,微秒至极。它是在西方国家,管理科学被利用于政府管理后的产物,它近似于行政管理,但又高于行政管理,范围更是远远超过行政管理。管理科学和政治科学的完美结合又导致了政策科学的孕育和发展,它主要是用通过管理科学作为方法,改善整体的政策的制定的体制以及相应的过程。就我们国家而言,一般情况之下都是把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放入软科学的范围之内,而在国内外研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情况之下,就软科学的定义方面,仍然没有办法能够达成共识,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软科学,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质的学科,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复杂型的社会、经济、技术、科技,同时也包括了组织、计划、控制、协调、交流等等许许多多的方面的问题,然而它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给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甚至是不同的层次的、不同性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的依据。由此可见,软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综上所述,对于软科学的研究应当要针对各个决策参与者们所关心的问题所在,从诸如探讨的理论基础、现有的中外经验、整体设计的完整性、实施难易程度的分析等方方面面,对各个决策参与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4小结: 综上所述,制定管理科学的发展的重点范围的根本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根本上科学、有效性的管理我国的社会发展。通俗而言,就是增加管理系统的有序性。通过对管理科学学科的结构以及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重点范围的分析,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管理科学的不断改革以及完善,最终让我们国家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科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达到一个全新的、有序的最佳状态。 管理科论文: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摘 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广西财经学院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在学校学科布局、专业建设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广西具有该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较少背景下,分析了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发展现状、研究地位与学科发展契机,最后提出了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和方向。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管理科论文:医院感染管理科在预防传染病监控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探究医院感染管理科在预防传染病监控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从2007年6月到2010年6月肿瘤患者病例80例,随机分为两组,就感染科不监控和认真监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传染病传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医院感染科;预防传染病监控;作用 现阶段,我国各大肿瘤专科医院出现了注重患者疾病治疗而忽视传染病监控的现象,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等特点,一旦让传染病在医院传播开来,后果十分严重[1-2]。我院作为国内专业肿瘤医院,针对这一现象,果断采取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科在预防传染病监控功能,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1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于观察组的40例采用感染科监控,具体措施如下。 1.2.1 政策管理 ①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并与我院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合理规范的政策制度,召开会议让各科室进行学习并提出意见,修改后公布要求各科室认真执行[3]。②领导要对于制度的贯彻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并采用奖惩办法,对于执行认真的科室进行物质奖励,并要求其他科室进行学习,对于执行不认真的科室,要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整改意见,要求其尽快改正。③开展大量活动宣传教育,来达到让医护人员充分了解进行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必要性。具体措施包括组织专题会议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学习,发放宣传手册供医护人员学习,组织有奖知识问答了解预防传染病措施等。④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流能力,建立监控系统,医院派专人进行负责,对于各科室的预防工作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首先向感染科进行报告,由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防止传染病传播[4]。 1.2.2 监测管理 ①工艺监测:传染病患者所使用的医药用品必须符合卫生部规定标准的才能使用,由于传染病护理要求较高,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避免感染问题的发生。患者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要通过专业化无害方法进行处理,病房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病菌地滋生[5]。②化学监测:护理人员要定期对于病房的空气,患者所使用的用品和所产生的垃圾进行标本收集,交给专业人员进行化学检验,对于数据认真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报告。③生物监测:对于高压灭菌物品等采用生物方式进行监测。 1.2.3 分类管理 ①根据我院传染病类型进行分类,分为A类、B类、C类、D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采取不同防治和隔离措施,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也有利于传染病的救治工作地展开。②对于患者的病情传染性程度同样进行分类,分为特别严重、严重、一般严重、轻微,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要及时向卫生部门进行报告,同时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护理救治。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传染病传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染病是由于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可以相互传播的一种疾病。同时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等特点,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肿瘤专科医院却没有认识到进行传染病专门防治的重要性,对于传染病预防还存在盲区,出现了只注重疾病治疗而忽视传染病传播监控工作的局面。一旦让传染病在医院传播开来,后果十分严重。我院作为国内专业肿瘤医院,针对这一现象,果断采用了利用医院感染科对预防传染病监控的方法,效果显著,取得了以下作用:①管理作用:由于以前职责分工不明确,对于预防传染病的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现在有专门的感染科部门进行负责,并将预防传染病作为一项专门工作来抓,管理工作明显变得积极主动,预防工作井然有序,同时使预防传染病的连续性也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②指导作用:感染科可以根据预防制度积极制定措施,对于各科室存在的预防问题提出批评整改建议,同时对于各科室提出的预防上的难题进行分析,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对于各科室预防工作定期进行检查[6]。③监督作用:感染科在检查的过程中,实行奖惩制度,对于优秀预防的科室进行物质奖励,极大调动各科室进行预防工作的积极性。④促进作用:设立专门科室进行管理解决了以前权责不明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预防工作地开展。我院同时采用了政策管理、检测管理、分类管理的管理方式来配合感染科进行预防传染病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受到了已经成功治愈的感染病患者的一致好评,也为其他肿瘤专科医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工作展开。 管理科论文:Excel电子表格在病案管理科病案库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保政策的落实、办理慢病、工伤评残办理病退、保险理赔以及病人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纠纷等等因素使病案的借阅,调用问题上升到新的高度;传统的借阅病案、纠纷病案和工作量统计手工登记计算的模式已难以应付病案使用迅速发展的现状,我院病案管理科于2010年将Excel电子表格应用于病案库,工作中既节省了安装病案借阅管理子系统或病案示踪系统的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Excel电子表格;病案管理 病案借阅管理是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临床、教学、科研、患者、医疗付费、保险机构、预防保健,司法部门等提供服务的一个窗口,而病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病案,发挥病案的有效价值,做好病案借阅工作,是病案管理诸多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近年来随着病案使用率的迅速提高,给病案借阅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病案借阅管理工作,既管好病案又充分利用病案资源,对病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借阅病案手工登记的模式已难以应付病案使用迅速发展的现状,我院病案管理科利用现有资源于2010年将Excel电子表格应用在病案库,现将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1Excel电子表格在借阅病案中的应用: 1.1.首先在Excel电子表格中输入以下项目,内容有住院号,患者姓名,借阅日期,借阅科室,借阅者,借阅天数和备注信息;备注信息用于输入借阅者的联系方式(科室电话和手机号)。借阅者凭有病案管理科主任签名的借条借阅病案,借条上详细记录着被借阅病案的住院号、患者姓名、借阅科室、借阅人姓名、借阅天数、科室电话和手机号码。病案库工作人员在借出病案后及时将以上信息输入已经制作好的Excel电子表格中并保存。一旦有病案在病案架上无法找到,先在病案管理系统中查此病案是否已经入库,入果已经入库则再打开借阅病案的Excel电子表格中,先选定所有的内容后点击“数据”“筛查”“自动筛选”命令,在单击住院号右侧的下三角按钮,在弹出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自定义”,在弹出的“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的对话框中输入需查询的住院号就可迅速查到该病案的去向,并可以通过备注信息中的联系方式马上联系到借阅人。如果病案未被人借阅,这就说明可能是放错位置了,则需在病案架上查找。如果病案被归还则需及时在借阅病案Excel电子表格中删除借阅记录,并在借条上记录归还日期及收案人签名。每天查阅借阅病案Excel电子表格的记录,发现到期未还的病案立刻根据备注信息上的联系方式打电话催促借阅者及时归还病案,利用Excel电子表格处理病案,使得一切更加方便。 2Excel电子表格在纠纷病案管理中的应用: 2.1.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以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同时也给病案管理科如何管理好纠纷病案提出了新的难题。以往传统的纠纷病案管理模式是将纠纷病案按照年限的先后顺序排列锁到纠纷柜中,随者时间的推移,纠纷病案也越积越多,当社会工作部的人员要来借阅纠纷病案时查找纠纷病案需要很多时间。经常是一个医疗纠纷就有几个年份的病案并存放在不同的纠纷柜里,查找很困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首先对所有的纠纷病案进行归纳和整理,根据年份和住院号将纠纷病案依次存放在不同的纠纷柜中,与以往不同的是将同一患者的所有病案存放在同一个纠纷柜里,并将每一个纠纷柜编号。将现有所有纠纷病案信息录入到借阅病案/纠纷病案Excel电子表格中,其中借阅日期,借阅科室和借阅人等栏目空着,而在备注信息栏内录入纠纷病案所存放纠纷柜的号码。其次通过借条和社会工作部借阅病案登记本将所有以前借走未还的纠纷病案,录入到借阅病案/纠纷病案Excel电子表格中。 3Excel电子表格在病案库病案供应工作中的应用 3.1.病案供应在病案管理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病案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病案的供应体现着病案的科学管理和病案工作人员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检验病案管理好坏的一个依据1。传统的病案供应工作模式是一接到调案单就开始调病案,由于大多数调案单的病案号都没有排序,而手工排序难度大且不准确,所以大量时间都用于来回摇密集架,既费时又费力。我们可以利用电子表格来处理,先将所有住院号纵向输入Excel电子表格,按“升序”按钮进行排序,将排序后的住院号打印出来再开始调病案。以快、准、好为准则,确保病案供应工作的迅速完成。 4Excel电子表格在病案库工作量统计汇总中的应用 4.1.病案库的工作很繁琐,每天除了大量的出院病案需要上架,还要为临床、教学、科研等部门提供借阅、调阅和复印封存病案的服务,在服务的同时也要做好工作量的统计工作。传统的病案库工作量统计是在工作量登记本上记录每一天的工作,到每月的月底用计算器算出每个月的工作量,到年底算出一年的工作量。到了每个月的月底或每年的年底,就得专门有人抽出时间负责统计月工作总量或年工作总量,既费时又费力,且无法保证完全准确。运用Excel电子表格制作报表、输入数据,方便地制作了月报、年报及动态分析图,成功地解决了日常数据处理的繁琐问题。使病案库工作量的统计信息汇总及分析图文并茂,便于领导了解医院病案借阅、调阅、复印及医疗纠纷等动态信息,便于进行宏观决策。 5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病案管理方法已被现代技术取代,而无论安装病案借阅管理子系统软件还是病案示踪系统都需要医院投入一定的资金。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于2010年将Excel电子表格应用于病案库借阅病案管理、纠纷病案管理、病案供应工作和工作量统计汇总,在一年多的应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既节省了安装系统软件的费用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管理科论文:论综合性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科的规范化管理 【摘要】现代化的医院要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综合效益,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管理技术队伍。医疗设备管理科的性质是具备管理与技术双重功能,以管理为主要工作的职能科室,是担负这项任务的重要部门。 【关键词】综合性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科 规范化管理 引 言 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现代化大医院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化和现代化;设备器械的购置、使用、管理、维护、建档及报废等程序的管理,以及培养高素质工程人员,为医院的发展做贡献。 一.强化管理意识,健全管理组织 在许多医院中,把医疗器械管理部门作为一般技术科室或后勤科室对待,器械科的人员也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简单供与修的技术工作,形成了你要我买、你坏我修的被动局面。我们认为,要作好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应当强化管理意识。因为,(1)在医疗设备的运动全过程中,存在着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中既有经济管理又有技术管理,是把技术、财务、经济、管理综合在一起对医疗器械进行全面研究的管理学科。(2)在各级医院中,医疗设备总价值所占医院固定资产的比值越来越大,精密程度越来越高,要实现其最佳效益,必须综合各项因素,综合管理,综合协调,才能解决。(3)医疗器械管理科在医院内部与医疗器械的使用科室、财务、审计、医务、科教、护理、后勤等科室之间进行协调。对外,与外贸、保险、运输、海关、厂家、公司、行政主管等部门联系,在医院中参与医院的发展规划、计算机网络管理、建筑设计、科研教学等工作。作好管理工作,既可以充分发挥医疗器械的效益,又能够提高自身在医院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自己的应有价值。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必须围绕管理的任务和范围去开展工作。 要进行医疗设备的全过程管理,必须有健全的组织保障。十几年来,我们根据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管理的要求,不断扩大完善组织。1987年建立了资料档案室,成立了计算机室并研制了"医疗器械管理软件"用于医疗器械的管理。1989年创办了卫生材料室,实行了卫生材料成本核算。1994年成立了计量室,当年正式成立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医学工程教研室。使各项管理工作不断有新的发展,目前,全科已发展为16人,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2人,副主任技师2人,主管技师2人。分为器械仓库、维修组、计量组、资料档案室、计算机室、材料室、医学工程教研室等7个小组,形成了健全的管理组织。 二.坚持突出重点,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化是作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制度的管理使工作无空白、无重叠、运转正常,工作有序,任务明确,岗位分工清楚,人人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工作,指挥流畅、上下贯通、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但,没有扯皮现象,功过分明,效率提高,效益增加。在医院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全体人员共同努力下,我们逐步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医疗器械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在87年制定《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针对实践中反映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完善增加了《各级工程技术人员职责》《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教学、实习、培养考核制度》。整理编印了《医院医疗器械人员职责及制度》单行本。计2万余字,包括医疗器械十类人员职责78条,33项218条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仪器设备的修复率、完好率始终在90%以上;计量仪器强检率年年达到100%,保证了诊断治疗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保证材料器械的质量。我们建立了《一次性材料三证档案》;《一次性材料进货登记》;重点加强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我们对植入人体,用于生命支持,技术结构复杂,对人体可能具有潜在危险,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材料作为保障医院医疗质量,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的重点来抓。我们与有关职能部门一起,以医院的名义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购置、使用、管理的规定》《关于在学术会期间严禁购置医疗器械的规定》。《 三类医疗仪器,器械,材料的管理制度》,《三类医疗仪器,器械购入情况登记表》;《三类医疗仪器、器械、材料的使用申请》。明确了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范围;对三类医疗器械的购置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三类医疗器械的使用要求;特别提出,对操作技术要求高,价格贵,危险性大的三类医疗仪器、器械、材料,使用科室尚未具备使用条件和技术时限制购买,以免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我们坚持突出重点、不断完善的原则;通过材料室发放的金额已经占仓库总金额的56%,逐步达到了卫生材料按照成本收费。 (一)重点发挥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的作用。 95年医院参加三级医院评审后,我们注重实行医疗器械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并在设备的管理中从三个方面发挥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的作用:1、突出抓住购前论证的关键环节,坚持每年的设备计划必须经过管理委员会的论证,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确定当年购置项目。对大型设备的选型,管理委员会根据科室的效益分析,器械科的市场调查情况进行论证,确定机型。2、对医疗器械设备使用、管理、保养、维修情况进行监督。分析研究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提出改进措施。3、监督检查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情况,论证医疗器械新产品的临床可行性。管理委员会常设机构在器械科,每季度组织活动一次,活动前把重要的问题列出,提前通知委员作好准备,使每次活动都有较好的效果。我们97年共组织四次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议,论证了1997年部分科室急需的医疗设备;器械科报告了97年加强医疗器械管理的打算;进行96年医疗设备器械使用效益分析;对引进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了专题论证。 (二)重点加强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 三类医疗仪器、器械、材料是指:诸如植入人体,用于生命支持,技术结构复杂,对人体可能具有潜在危险,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材料。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医疗器械新产品不断推出,我们发现一些业务科室参加学术活动时未经医院批准,擅自订货或带回试用品。有的设备产品根本没有取得批准生产证件,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致使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如导管断裂、人工骨关节碎裂、心脏瓣膜断裂等等,造成病人很大的痛苦,也给医院带来不良的影响。我们把这类医疗器械产品的监督管理,作为保障医院医疗质量,维护病人的身心健康的重点来抓。我们及时向医院领导提出建议并与有关职能部门一起,依据国家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器械管理办法》和卫生部《关于加强生物医学材料和制品管理的通知》以医院的名义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购置、使用、管理的规定》《关于在学术会期间严禁购置医疗器械的规定》。我们又根据卫生部54号令的要求制定了《 三类医疗仪器,器械,材料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三类医疗仪器三证档案》;《三类医疗仪器,器械购入情况登记表》;《三类医疗仪器、器械、材料的使用申请》。明确了三类医疗器械产品范围;对三类医疗器械的购置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定了三类医疗器械的使用要求;特别提出,对操作技术要求高,价格贵,危险性大的三类医疗仪器、器械、材料,使用科室尚未具备使用条件和技术时限制购买,以免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由于我们严格制度管理,医院未发生过医疗器械产品质量问题的医疗纠纷。 三.重视使用管理,搞好效益分析 开展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是加强使用管理的有效方法。通过效益分析使医院领导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可以帮助使用科室综合分析,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从1994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对医院万元以上的设备进行使用效益分析,并提出提高使用率的建议,对使用率高,效益好的仪器给予优先更新、优先购置,对使用不好的仪器,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每次使用效益分析的情况都要向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汇报。使用效益分析的方法是: (一) 确定使用效益分析的内容。 使用效益分析的内容包括:设备使用情况,人员配置情况、收支情况、工作条件、科研情况等。 (二) 收集统计各项数据。 根据分析的内容要制定调查表,调查表由器械科与使用人员共同填写。根据调查表进行统计、数据汇总、计算使用率。 (三) 将统计数据列表分析。 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单机分析,其内容包括:仪器名称、使用科室、启用年限、仪器状态、停用时间、仪器价值、收费标准、检查人次或工作小时、年收入、年纯收入、使用率、科研情况等。同时,还可以按照科室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科室、台数、总价值、年毛收入、应工作小时(检查人次)、实际工作小时(检查人次)、平均使用率、科研情况等。 (四) 根据综合分析写出报告。 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效益分析的基本情况、效益分析的内容、提高效益的建议和意见。 (五) 向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汇报。 四.改革维修制度,提高设备完好率 要提高仪器的完好率,保证仪器的准确可靠,维修的规范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维修的传统观念是,只负责保修期以外仪器的维修,大型仪器由厂家巡回维修或医院买保修。这样的观念限制了技术人员水平,也降低了维修人员在医院的地位。我们认为,要保证医院设备充分发挥效益,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形式,从五个方面改革了维修制度。首先建立了《定期保养制度》明确了三级保养的程序,每年制定万元以上仪器的保养计划,作好预防性维修。第二,实行维修收费的登记方法,加强了维修费用的核算同时增强了维修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第三,我们改革了原始分片负责维修的方法:在原划片维修的基础上, 按照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技术职称实行分级负责维修的方法。十万元以上的仪器分工到人,十万元以下的按照科室分工。同时制定了《各级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要求副主任技师重点负责技术、质量、科研、教学、培训、与理论提高工作。主管技师在副主任技师业务指导下进行工作。了解国内外医疗器械技术发展动态,掌握医院精密仪器的维修技术。承担科研、质量控制、教学工作。运用新技术解决下级技术人员提出的复杂问题。技师在上级技师业务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日常医疗仪器维修、保养等工作。这种方法扩大了初级技术人员的维修范围,通过增加维修量提高维修水平。职称高、技术好的人员可以集中保障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第四,我们成立了医学工程技术指导小组,发挥医学工程的优势,面向临床开展技术服务。举办了医疗设备使用,维护培训班;举办计量管理培训班;创办了“医疗器械快讯”,向业务科室提供最新信息;第五,技术人员参与仪器选型论证,保证购置仪器的质量。 五.实行成本核算,加强日常管理 为了加强医疗器械的成本核算,我们改进了传统的管理方式,1989年在器械科设立了材料室。同时,制定了《材料室工作制度》《材料室人员职责》对直接用于治疗的卫生材料及消耗性器械如:输液器、输血器、心脏起博器、人工关节等,由仓库按批发价加成10%出库给材料室,再由材料室按零售价卖给病人。在医院器械科设立材料室,实行按成本收费,是强化医疗器械收支核算,进行经济管理的新形式。它的优点是:(1)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核算成本,先收费后使用,使医院应当收入的部分收上来,从而杜绝了漏收少收的现象.(2)完善了仓库管理制度:设立材料室,解决了仓库收受处方,发货手续不完备,不符合财务制度的问题。(3)减轻了病房的压力:由于大量的消耗性器械经材料室核算,把护士长从繁杂的管物工作中解放出来,能集中精力抓技术工作,受到护士长的欢迎.(4)方便了病人:材料室除了供应病房治疗用的卫生材料外,还可以供应门诊住院病人要买的其它医疗器械如:血压计,氧气袋,体温表等等。 六.树立服务观念,提高队伍素质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临床服务的思想, 不断提高素质,是做好医疗器械工作的根本。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扩大信息交流,加强科室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是努力作好医疗器械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医院改革,转变服务模式和服务观念, 我们科不断进行管理就是服务的教育,树立对业务科室全方位服务,为仪器服务变为为病人服务的观念。我们遵照,我院的通知要求,制定出本科《为业务科室文明服务的十四条规定》,打印并下发了《医疗器械维修分工一览表》,表中列出了维修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以便及时联系。器械仓库为了方便科室,简化工作流程,把定期发货改为工作时间内全天向科室开放,随时供应各种卫生材料和器械;改变盘点不发货的制度。一边盘点一边收货发货,休息时间对帐,使业务科室能够及时领用器械材料;对科室抢救病人所需要的卫生材料和器械,仓库人员直接送到抢救现场,先使用,后办理手续;对批量大.比较重,使用次数少的卫生材料和器械实行到科室验收,直接办理出入库手续受到科室的欢迎。 科室的日常工作作到了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每季度召开一次组长会,研究分析思想情况,检查上季度布置的工作,安排下季度工作.各组每月召开一次业务会,总结上月工作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为了使科室的管理规范化,我们还根据医院的要求制定了《医疗器械科科室岗位责任制管理细则》按照三甲标准提出了14 条工作标准,并制定了检查和奖罚意见。 我们从86年开始与医院计算机室研制了“医疗器械计算机管理软件”实现了计算机单机管理。90年,我们使用卫生部的设备管理软件,把全部的设备输入微机进行管理。97年,我们制定了医疗器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实施意见,实现全科计算机联网进行医疗器械的计划管理、设备管理、仓库管理、维修管理、计量管理和资料管理。资料档案室配备了计算机、扫描仪;购买业务书、工具书 200 余册,专业杂志 近30 种,近千个厂家的产品资料,大型仪器档案300余份,保存了本科14年的文件资料。计算机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作到数字准确,为科室查询提供方便,为领导及时提供信息。 医学工程教研室,为医学工程教学、实习做好准备。已经为泰山医学院、济南卫校带教培训三批学生。为了提高全科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按照医院"关于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每年制订学习培训计划.要求技术人员都要进行专题讲座,撰写业务论文。本科技术人员组织了多次专题讲座,组织了“计算机应用培训”“Z80单板机系统讲座”提高了全体人员的业务水平。多年来共发表交流业务论文70余篇,取得专利 3 项。 多年来,我们坚持对设备进行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在提高设备效益上不断探索新方法,从树立管理意识,健全管理组织;坚持突出重点、完善管理制度;开展使用效益分析,提高设备使用率;改革维修制度,提高仪器完好率;探索经济管理新方法,逐步实现成本核算;强化服务观念,提高队伍素质等方面推行医疗器械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只有坚持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才能做到有计划的引进设备,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器械科自身才能得到发展,才能提高在医院的地位。 结 语 在党的十五大和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全国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如何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建立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科发展,进一步加强医院的设备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发挥商务贸易业务特长,参与医院的经营管理。(例如材料室的做法,参与成本核算)。(2)发挥技术特长,开展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与计量工作结合起来)。(3)与业务科室共同研究学科发展的问题,(仪器合作,医疗仪器与计算机的结合问题)。(4)改变传统的维修观念。(维修社会化,买维修合同,专项承包、建立维修站)(5)改变人员结构,提高基本素质。 管理科论文:企业管理科层中的控制权配置 摘要:本文根据控制对象将控制权划分为非人力资产控制权和人力资产控制权,后者等价于决策控制权。研究表明:企业非人力资产配置与管理结构之间具有耦合关系;非人力资产控制权依附于管理科层并被捆绑于岗位上;由于知识的分散性,决策控制权的配置必然是分散的,任何个人在拥有特定控制权的同时都将获得管理自由裁量权;在管理科层中,让知识与决策控制权相匹配的最优途径是让知识向相应控制权位置移动,而不是让控制权向知识位置移动;控制权具有传递性,某层级的企业成员的控制权随着其层级的增加而递减。 关键词:管理科层;非人力资产控制权;决策控制权 新制度企业理论意识到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在于企业内部靠权威进行资源配置,但在解释企业内部权威时,他们倾向于探讨在企业设立之初的控制权配置。由Grossman、Hart、Moore开创的GHM范式长期主导控制权配置理论研究,然而,该范式存在不少缺陷。首先,控制权配置被视为一种“要么全部拥有、要么全部没有”的0-1配置,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几乎所有的企业成员都具有某种控制权;其次,控制权被关联到资产所有权,而在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资产不能主张所有权,但员工仍然拥有控制权;再次,控制权被划分为特定控制权和待定控制权(Residual Control),但后者的经验意义则难以把握。尤其是,该范式倾向于在创业企业融资背景下探讨企业家和资本家如何在融资契约中规定各种控制权,这使得GHM范式无法解释企业内部控制权(Rajan和Zingales,1998)。 这便提出一个问题:企业内部究竟如何配置控制权?Rajan和Zingales(1998)提示我们:内部控制权配置与管理科层和资产配置有关。这促使我们将目光转移到组织设计理论,然而组织设计理论关注得更多的是决策权及其配置。陈建安和胡蓓(2007)对此类文献曾进行过翔实的介绍。正如他们所指出的,这类文献的缺陷在于将决策权视为单维的概念,即将决策权视为沿着集权和分权连续带逐渐被授予不同的管理层级。但我们仍感疑惑的是:组织设计理论中的决策权及其配置与GHM传统的控制权及其配置之间是什么关系? 上述文献存在的问题促使我们寻求一种新的答案。本文拟作如下探索。第一部分描述企业组织化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管理科层及其基本性质,这构成我们的分析背景;第二部分对管理科层中的控制权进行解释,将控制权划分为非人力资产控制权和人力资产控制权;第三部分探讨管理科层中非人力资产控制权的配置及其性质;第四部分探讨管理科层中人力资产控制权的配置及其性质;最后是本文结论与经验意义。 一、企业组织化过程与管理科层 我们的分析始于如下经验事实:企业是一个分工合作组织,其使命在于创造和实现顾客价值,而价值的创造和实现需要企业作出一系列的活动。为了完成这些活动,企业家必须对这些活动进行自下到上和自上到下的组织,为这些活动配置相应的非人力资产,再为这些活动配置人力资产,这些人力资产构成企业成员,这些成员利用配置给他们的非人力资产进行劳动,共同完成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在管理学中,上述过程一般被称为组织化过程(Organizational Process)。 以企业家作为分析起点,以t表示管理层级,T表示管理层级总数量,最低层级为t=T,最高层级为t=0,管理幅度固定为s,则我们可将上述组织化过程更详细的描述如下。 首先,企业家将完成某个产品产量Q所需要的全部基层活动划分为Ⅳ个,再规定工作范围为s1则基层工作数量为LT=N/s1。所有这些工作,按照分工专业化的要求,固定为一系列横向相关的岗位。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每个岗位需要配置某个非人力资产AT,T为最低层级。同时,由于劳动总是由人来完成,因此还得为每个岗位配置一个人专业化负责。这样,完成所有的基层工作一共需要LT个人,所处层级为t=T,将该层级的所有人统称为工人。 接着,企业家引入管理工作和管理者。假设每s个基层工作需要设置一个管理工作,所处层级为t=T-1,数量为LT-1=LT/s。出于分工专业化的要求,这些管理工作也固定化一系列不仅横向相关(表现为管理工作之间的互动)而且纵向相关(表现为管理工作与基层工作的互动)的岗位。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每个岗位也得配置相应的非人力资产AT-1最后还得为每个岗位配置一个人专业化负责。这样,完成所有的基层工作一共需要LT-1个人,这些人通称为基层管理者,或T-1级管理者。 在LT-1个基层管理工作中,每s个工作又需要设置一个更高一级的管理工作,数量为Lt-2=LT-1/s,固定化为LT-2个岗位。每个岗位需要配置非人力资产AT-2,配置一个人专业化负责。这些人通称为t-2级管理者。……。依此类推,直到第1级,此时L1足够小,以至只需要一个管理工作、一个岗位、一个人即可。这个人即被称为企业家,或最高管理者。所处层级为t=0,L0=1。 我们将由基层工作和管理工作所构成的活动分工格局,称为管理结构(Managerial Structure),其变量维度包括基层活动数量Ⅳ、工作范围s1管理幅度s和管理层级数量T。很显然,经过上述组织化过程,管理结构将具有层级的性质,从而也被称为管理科层(Managerial Hierarchy)。企业家处于管理科层的最高层级,工人处于管理科层的最低层级,管理者则处于管理科层最高和最低层级之间。 组织化过程在导致管理结构的层级化的同时,也导致了企业目标的层级化。我们曾指出企业的使命在于创造和实现顾客价值,这可称为企业目标。为了获得分工专业化的利益,企业家将企业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活动。再让不同的个人来专业化承担这些活动。此时,企业目标被分解到了不同的成员身上,每个人的劳动都旨在完成某个子目标。而企业的所有成员,都通过致力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来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企业目标是企业所有成员的个人间接目标。在这点上,我们的认识与西蒙完全一致(西蒙,2004)。 对于只有最高层级和最低层级构成的单层管理结构,企业家直接将企业目标分解给工人。但对于具有中间管理层级的多层管理结构,企业家并不直接面对工人,而是面对所直接协调的管理者。企业家首先将 企业目标大致分解到各高层管理者,然后由高层管理者再往下层层分解到各个岗位,直到基层工人。假设管理结构是科学设计的,那么任何一个岗位都与特定的目标相对应,进入该岗位的企业成员的行为都受到这一特定目标的导向。这样,由于管理结构的层级性,企业目标的分解也具有层级性,形成西蒙所谓的目标层级:“某些目标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大的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事实导致目标的层级式结构,每一层相对于其下层都是目的,相对于其上层又是手段。通过目的的层级结构,行为得以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西蒙,2004)。 二、管理科层中的控制权的含义 上述管理科层以及内生的目标层级成为我们探讨控制权配置的背景。但鉴于目前的控制权理论多以企业家与资本家如何设计融资契约作为背景,这和我们上文的背景颇为不同,由此有必要解释一下管理科层中的控制权的含义。 给定上述管理科层,考察任何一个管理部门Mt-1,i,t为层级,i为第i个管理部门,对于隶属于部门Mt-1,i的任意处于t层级的第j个下属St,i,j,St,i,j的一般性的行为已经被他所处的岗位所规定:在St,i,j进入该岗位之前,企业家已经根据企业目标为该岗位规定了某个特定目标,该目标不因St,i,j的变动而变动,但只要St,i,j进入该岗位,则St,i,j的行为将首先受到该岗位所对应的目标的导向,St,i,j根据岗位目标采取行动。然而,正如西蒙(2004)所指出的,一般的讨论“都不太关注采取行动之前的抉择问题,也就是在实际执行之前决定要做什么事情。”但我们现在要问:如果St,i,j完成同一目标的行为有多种备选行动方案,他将如何选择某个具体的行动?这便涉及到西蒙意义上的决策问题。 按照西蒙(2004)理论,决策是这样一个过程:“任何时刻都存在大量可能的备选行动方案,特定个人都会采取其中某一种行动;通过某种过程逐渐缩小备选方案的范围,最终剩下一个实际采纳的方案”,西蒙认为完整的决策过程不仅包括决策制定(Decision Making),还应该包括决策的执行。在此基础上,Fama-Jensen(1983)进一步将决策过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决策建议(suggestion):指方案的提出;(2)决策审批(ratification):对提出的方案进行选择,确定执行的最终方案;(3)决策执行(implementation):对完成审批的方案进行执行;(4)决策监督(monitoring):对决策人的绩效进行度量并实行奖赏。在本文中,我们也将采用Fama-Jensen的划分。 假设St,i,j解决了决策问题,选择了某个具体的行动方案,那么他将进入决策执行阶段,即利用企业配置于其岗位的非人力资产At,i,j进行劳动,完成本职工作。 至此,我们首先将控制定义如下:控制是指对资产的支配行为。其中,资产既包括人力资产也包括非人力资产,对非人力资产的控制表现为对非人力资产的排他性的占有和使用,而对人力资产的控制则表现为对个人行为的支配。由于个人在行为之前总是先进行决策。根据决策选择行为方案,因此,对个人行为的支配等价于对个人决策过程的支配。 由于行为与权利总是一一对应,一种行为对应一种权利,因此,控制权(Risht of Contr01)可以定义如下:某人控制非人力资产的权利(此处为霍菲尔德意义上的狭义权利即要求权),称为非人力资产控制权,这种定义为Gmssman和Hart(1986)、Hart和Moore(1990,2005) (合称GHM)所采用;以及控制人力资产的权力(即霍菲尔德意义上的权力),称为人力资产控制权,该定义为Fama-Jensen(1983)、Jensen-Meckling(1992)所采用。这里,我们区分控制权中的“权”的两种含义。如果控制的对象是非人力资产,则“权”是指权利;如果控制的对象是人力资产,则“权”是指权力。原因在于,按照霍菲尔德的权利概念体系,权力是指改变现有契约关系的能力,但人对物的关系无需物承担责任,从而无所谓权力。 按照上述定义,对于非人力资产控制权,能够支配的非人力资产的数量和价值越大,则控制的权利越大;对于人力资产控制权,能够支配的下属(人力资产)的数量越大,或者对下属的决策过程的支配程度越高。则控制的权力越大。 我们的定义避免了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冲突。自GHM以来,控制权经常与所有权相混淆。然而,当我们在管理科层背景下讨论控制权时,所有权成为没有必要的概念。原因在于,对于公司制企业,大部分国家(包括我国)都赋予了公司以独立法人的地位,公司法人人格独立,类似于自然人。对于公司的所有非人力资产,只有公司可以主张所有权,任何自然人只能占有和使用,此时适用的概念正是我们所定义的非人力资产控制权。 我们的定义也避免了长期以来控制权与决策权的混淆不清。由于对人力资产的支配等价于对决策过程的支配,因此人力资产控制权等价于决策控制权。根据Fama-Jensen(1983)的决策过程,我们所定义的决策控制权将包括:对决策建议的控制权;对决策审批的控制权;对决策执行的控制权;对决策监督的控制权。四者可分别简称为决策的建议权、审批权、执行权、监督权,合称决策权。但Fama-Jensen(1983)将建议权和执行权合称决策管理权,将审批权和监督权通称为决策控制权。应该说这并不全面,因为在决策建议和决策执行问题上也存在控制问题。 由此,对于上述管理科层中的St,i,j他拥有何种控制权呢?根据我们的定义,他对于配置于其岗位的At,i,j拥有非人力资产控制权;对于其他人尤其是他的下属。他可能拥有决策控制权;至于他本身的决策,可能受到其他人尤其是他的上司的控制。 下面,我们将详细的探讨上述定义的控制权在管理科层中是如何配置的。 三、非人力资产控制权配置 先看非人力资产控制权。 我们在第二部分的阐述指出了如下事实:为了完成各个岗位的工作,必须为该岗位配置相应的非人力资产。由于各个岗位构成了层级制的企业管理结构。因此,这点意味着管理结构决定非人力资产的配置。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在斯密(1972)、西尼尔(1977)、萨伊(1982)、杰文斯(1984)均表达了如下意思:企业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内部配置。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生产工作和分工。马歇尔(1981) 也指出管理工作的数量决定了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数量。科斯(1999)则指出:“雇主在企业行使控制权是协调生产要素的行动。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要将要素引入管理结构中,包括将它的层级、它的规则和它的管制引人管理结构中。”OqAlchian和Woodward(1987,1988)的研究更明确的表明:企业团队内部所要进行的任务或经济活动,决定与之相适应的资产。威廉姆森(2002)具有与Alchian et.al的相似逻辑,只是他集中于交易活动以及资产的专用性。青木昌彦(2001)将企业的投入-产出过程转化为各种相互关联的活动,不同的活动被分解为不同的任务单元,将不同任务单元的信息加工活动的分工(即知识分工)称为管理结构,则由于不同的任务单元需要不同的资源(人力、物质和资金),管理结构也就决定了这些资产的配置。Antle-Eppen(1985)将所配置的非人力资产超过活动的最优需要的情形为组织闲置(organizational slack),将所配置的非人力资产少于活动的最优需要的情形称为资本配给(capital rationing)。㈣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企业非人力资产配置取决于管理结构的设计,非人力资产与管理结构之间具有耦合关系,配置过渡则意味着资本闲置,配置不足则制约组织的顺利运行。 非人力资产配置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其控制权的性质。由于非人力资产总是与相应的岗位相对应,其配置的目的在于完成该岗位所承担的工作,因此,任何企业成员例如St,i,j,必须拥有对配置于该岗位的非人力资产At,i,j以排他性的占有和使用的权利,否则他无法保证工作的完成。这意味着,St,i,j拥有对At,i,j的控制权。 对于稳定且规范运行的企业,非人力资产将被固定在管理结构的各个岗位上,而此时的非人力资产控制权也将被制度化,与该岗位捆绑在一起,不因St,i,j的变动而变动。或者说,对At,i,j的控制权被固化在该岗位上。这样,任何个人,只要占有该岗位,他将拥有该控制权,而一旦他离开,则失去该控制权。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2:非人力资产控制权依附于管理结构从而具有层级性,并且被捆绑于岗位从而相对独立于个人。 我们曾经在定义控制权时指出GHM通过非人力资产来定义控制权。但有意思的是GHM的逻辑和我们的恰恰相反。在我们看来,企业管理结构决定了非人力资产的配置和控制权;而在GHM看来,则是非人力资产的控制权决定了管理结构。尤其是,GHM的控制权配置强烈的受到个人特征的影响,而我们的控制权则与个人无关。只与所依附的管理结构有关。我们和GHM的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我们默认企业家事先已经设计好一个和企业目标相符合的最优的分工专业化结构即管理结构,非人力资产的配置只是为了实现该结构,企业家所招聘的成员只可接受不可改变该结构;而GHM不承认企业家的事先存在,他们允许无数的参与者采取讨价还价的方式来配置控制权,但这点显然忽略了企业内部的层级制,也忽视了自Coase(1937)以来所重视的企业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威作用。 在下文讨论人力资产控制权之后,我们还将给出非人力资产控制权的可传递性质。 四、人力资产控制权配置 根据我们对控制权的解释,人力资产控制权及其配置其实就是决策控制权及其配置,即决策建议权、审批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配置。如上所述,St,i,j所处的岗位本身对应某种一般目标和工作性质,其行为选择已然受到这种一般目标和工作性质的约束。现在,假设St,i,j要完成某个任务,他为此进行决策。我们分如下三种情形进行讨论。 情形1:如果St,i,j的上司Mt,i,j没有下达特定任务,那么St,i,j所完成的工作便属于由一般目标进行规定的,没有特殊性的“例行公事(Routine)”,此时,St,i,j的相关决策均属于自己的决策范围,在该范围之内,St,i,j拥有完整的决策建议权、审批权和执行权,所作的决策可称为“程序性决策”。St,i,j对决策的执行事实上是一个劳动过程,由此St,i,j必须利用配置于该岗位的非人力资产来完成任务并由此拥有上文所讨论的非人力资产控制权。但是,对St,i,j的决策监督权由Mt,i,j所有。 情形2:如果Mt,i,j下达一个特定任务,但并未规定St,i,j何做,即Mt,i,j实行“不问过程,只求结果”的管理策略,此时St,i,j不仅拥有选择何种行为以完成任务的权利,而且他的选择不需他人的批准,这样,St,i,j其实也同时拥有决策建议权、审批权和执行权,并且由于决策的执行而要求对配置该工作的非人力资产拥有控制权。但对St,i,j的决策监督权仍由Mt,i,j所有。在管理学中,这种决策权安排一般被称为“分权”。 情形3:如果Mt,i,j下达一个特定任务,并命令St,i,j只能选择某种具体的行动,那么此时的St,i,j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的选择权,从而没有决策建议权和审批权,只拥有决策执行权,同样,决策的执行要求St,i,j控制配置于该工作的非人力资产拥有控制权。与此相对应,St,i,j的决策建议权、决策审批权、决策监督权均由其上级管理者Mt,i,j所有,St,i,j的行为由此受到其上级管理者的严格控制。在管理学中,这种决策权安排一般被称为“集权”。 上述三种情形的决策过程适用于任何层级的企业成员。 若t=0,此时St,i,j为企业家,即决策始于企业家。企业家拥有最终决策权,他将向t=1层级的管理者分配任务并监督他们的决策。 若O<t<T,即St,i,j为t层级的管理者,则其决策不仅具有上述三种情形所描述的St,i,j的决策特点,即以下属的身份进行决策,并接受来自Mt-i,i的任务分配和决策监督;而且具有上述Mt-1,t的决策特点,此时他以Mt,i的身份对其下属St+1,i,j进行任务分配和决策监督。 若t=T,即St,i,j为工人,则其决策服从上述三种情形所描述的St,i,j的决策过程。 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企业的决策是否可以如同情形3一样,各层级的企业成员均精确的受到某一具体行动方案的指示?我们关注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如果情形3可能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决策过程设计得如同机器的运行一样,使其受到完全的控制,这样便只需企业家进行决策并发号施令,而t>0的任何层级的成员只需执行企业家的决策便可,无需获得决策建议和决策审批的权利。 但答案是否定的。无需证明的是,决策的前提是知识。但根据哈耶克(1989),知识在社会中的分布是分散的,关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知识分散的为处于不同职位的企业成员所掌握,并且环境总是不同程度的变化的,“如果我们可以同意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是适应具体时间和地点情况的变化问题,那么我们似乎就由此推断出,最终的决策必须要由那些熟悉这些具体情况并直接了解有关变化以及立即可以弄到应付这些变化的资源的人来作出。我们不能指望通过让此人首先把所有这些知识都传递给某一中央机构,然后该中央机构综合了全部知识再发出命令这样一种途径来解决问题,而只能以非集权化的方法来解决它”。因此,情形3不可能一直存在。这意味着,即使在最为集权的企业管理结构中,任何成员St,i,j也将有机会同时拥有决策建议权、审批权和执行权,这点与管理层级无关,即任何层级的决策都将允许分权的存在。 这点提示我们,决策权普遍的存在于企业的管理结构中,其配置并非如自GHM以来所一直认为的0-1配置,即要么拥有,要么不拥有,更有意义的问题是决策程序以及决策权的分割技术,这点曾为Jensen-Meckling(1992)所强调。从企业范围看,管理结构中的任何成员都面临决策问题并进行决策。而由于管理结构的层级性,各个成员的决策过程将构成西蒙所谓的决策层级系统(西蒙,2004)。 由此,我们可以谈论类似于GHM“待定控制权(Residual Control)”的问题。若St,i,j遇到待定状态及相应的待定控制权,他将如何作出反应呢?我们这里引入“规则不禁止即自由”的法经济学原则。由于待定状态事先没有规定,因此St,i,j拥有某种自由行动的权利,我们将其称为“管理自由裁量权(Managerial Discretion)”。由此,St,i,j将首先行使其自由裁量权,判断待定控制权是否属于自己的权限;若St,i,j认为该待定控制权不属于自己的权限,则要么报告给上级管理者Mt-i,i进行决策,要么下达给其下属进行决策(此时t<T)。但若认为该待定权利属于自己的权限,则St,i,j对于该待定状态拥有决策权。因此,待定控制权确实是一种状态依存控制权,其意义也确实如GHM所提出的:对在何种状态下谁拥有控制权至关重要,但是我们看到,更为重要的不是待定控制权的0-1配置,而是权限的设计与决策程序。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由于知识的分散性,决策控制权的配置必然是分散的,任何个人在拥有特定控制权的同时都将获得管理自由裁量权,即分权是必然存在的,这点与管理层级无关。 尽管我们默认企业成员的决策前提是知识,即知识与决策控制权相匹配。但我们并不能保证这种匹配能够顺利实现,例如如果已经进入岗位的St,i,j并没有相应的知识,此时便会出现知识与决策控制权的不当匹配。这一问题曾经为Jensen-Meckling(1992)所研究。他们认为,要实现知识与决策控制权的匹配,有二途径:途径Ⅰ,知识向决策控制权拥有者的传递;途径Ⅱ,决策控制权向知识拥有者的转让。由于知识的传递成本高于决策控制权的转让成本。因此他们认为经济的匹配途径只能是决策控制权向知识的转移。同时,他们意识到,在企业内部,决策权控制拥有者不能从转让中获取利益。因此途径Ⅱ并不可行。然而,在我们看来,他们忽略了管理科层的性质。管理科层中的决策控制权之所以缺乏流动性,并非源于决策权拥有者缺乏转让的激励。而是因为,在企业家设计完成企业管理科层之后,各个岗位已经相对确定了决策控制权的最优配置,出于企业的稳定和规范运行,这种控制权配置将在长期内保持相对不变,否则控制权的自由流动必将破坏任务的完成。 举例如下:设若岗位1要求决策控制权1和知识1,岗位2要求决策控制权2和知识2,并且决策控制权1被部分捆绑在岗位1上,决策控制权2被部分捆绑在岗位2上;为两个岗位配置的人力资产分别为St,i,1和St,i,2但是St,i,1拥有知识2,而St,i,2拥有知识1,此时知识与决策控制权出现不匹配。如果要求决策控制权向知识转移,则要求我们将控制权1转移给t,i,2控制权2转移给St,i,1,显然,这时,知识、权利和人力资产之间得到了匹配。但是,由于岗位和管理结构相对固定,此时控制权不再与岗位最优匹配。例如擅长做市场营销的员工被安排到会计部门,出于控制权与知识的匹配,该员工被授予市场推广控制权,然而控制权虽然与知识实现了匹配,但该员工所处于的会计岗位却与他的控制权格格不入。 事实上,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要简单得多,只要将St,i,1配置于职位2,将St,i,2配置于职位1,此时我们便实现了管理结构、岗位、决策控制权、知识的完全匹配。我们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4:给定企业的管理科层和非人力资产配置,让知识与决策控制权相匹配的最优途径是让知识(人力资产)向相应控制权位置移动,而不是让控制权向知识位置移动。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假设决策控制权被部分捆绑在岗位上。现在,我们来解释为什么这样。在上面给出的三种决策情形中,情形1是一种程序性决策,这种决策在稳定并规范运行的企业中,已经被制度化,此时确实与岗位捆绑在一起,任何进入该岗位的个人都将拥有这些例行决策权。但情形2和3则强烈的受到St,i,j的上司Mt-1,i的行为风格的影响。这点和非人力资产控制权不一样,后者被捆绑在岗位上并相对独立于个人,不管上司Mt-i,i行事如何专断也不能剥夺St,i,j,的这一岗位控制权。由此,有如下命题: 命题5:决策控制权的配置依附于管理结构从而具有层级性,程序性决策权被捆绑于岗位从而与个人相对独立,但非程序性决策权则受到个人的强烈影响。 由于决策控制权的层级性,我们将可获得决策控制权的传递性。考察t层级的任意管理者Mt,i,他能够直接影响其直接管辖的下级管理者Mt+1,i的决策;同样,Mt+1,i能够直接影响其直接管辖的下级管理者Mt+2,i的决策。经过这种传递关系,t层级的管理者Mt,i能够间接影响t+2层级的管理者的决策。一般的,我们有: 命题6(决策控制权的传递性命题):在企业管理科层中,t层级的任意管理者Mt,i可以间接控制隶属于同一纵向决策链的t+j层级的下属的决策,j>0,t+j≤T。 按照我们对决策控制权的解释,可控制的下属越多,决策控制权将越大。因此由命题6,我们可获得如下推论: 推论1:t层级的企业成员的决策控制权随着t的增加而递减。 将命题2与命题6相结合,我们可以获得决策控制权对非人力资产控制权的影响。考察t层级的任意管理者Mt,i他能够直接控制其直接管辖的下级管理者Mt+1,i的决策,并通过控制帆Mt+1,i的决策来间接控制由Mt+1,i直接控制的非人力资产AMt+1,i;同样,Mt+1,i能够直接控制其直接管辖的下级管理者Mt+2,i的决策,并通过控制Mt+2,i的决策来间接控制由Mt+2,i直接控制的非人力资产At+2,i经过这种传递关系,t层级的管理者Mt,i能够间接控制t+2层级的管理者的决策以及由Mt+2,i所直接控制的非人力资产At+2,i。一般的,我们有: 命题7(非人力资产控制权的传递性命题):在企业管理科层中,t层级的任意管理者Mt,i可以间接控制隶属于同一纵向决策链的t+j层级的下属的决策,进而控制由t+j层级的下属所直接控制的非人力资产,j>0,t+j≤T。 按照我们对非人力资产控制权的解释,可控制的非人力资产越多,控制权将越大。因此由命题7。我们也可获得如下推论: 推论2:t层级的企业成员的非人力资产(直接和间接)控制权随着t的增加而递减。 给定上述与管理科层相匹配的决策控制权层级,我们可以想象,任何个人只要进入企业管理科层,都将由于岗位之间的纵向控制关系而与他人存在控制关系。如果说管理层级的不平等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那么处于企业管理科层中的各成员之间其实是不平等的。耐人寻味的是,这种明显不平等的关系恰恰是经过一种貌似自由、平等的市场谈判过程来实现的。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考虑:层级与t+1层级的成员。我们假设:t层级的成员首先进入企业管理科层,然后根据工作需要招聘t+1层级的下属。在劳动契约的谈判过程中,t层级成员首先开出如下条件:提供t+1层级的成员以某个职位和非人力资产,以及相应的控制权和索取权,但t+1的成员必须完成分配的任务并接受t层级成员的控制;如果t+1层级的成员接受这一条件,则可以进入企业科层;否则,不能进入企业科层。在签约之前,应聘的成员作为自由人,拥有完整的人身权利,不受t层级成员的任何控制,而谈判过程也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可以选择退出。但一旦t+1层级的成员作出承诺,双方签订契约,则t层级的成员便根据契约拥有了对t+1层级的成员的控制,但这种控制并非因为t层级的成员的天生欲望,实是因为企业的管理科层出于分工专业化的考虑,要求t层级成员必须对t+1层级的成员进行控制,双方的谈判实力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这种控制,最多只会在其他权利安排上有所调整。当t=0时,上述契约是企业家与第一层级的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当t=T-1时,上述契约是基层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契约;当0<t<T-1时,上述契约是中层管理者之间的契约。经过这种层级谈判,企业家完成了人力资产的配置,并实现了实际的控制层级。 五、结论 本文以企业管理科层作为背景,探讨管理科层中控制权的配置。我们根据控制对象将控制权划分为非人力资产控制权和人力资产控制权,后者等价于决策控制权。我们的研究表明:企业非人力资产配置取决于管理结构的设计,非人力资产与管理结构之间具有耦合关系;非人力资产控制权依附于管理结构从而具有层级性,并且被捆绑于岗位从而相对独立于个人;由于知识的分散性,决策控制权的配置必然是分散的,任何个人在拥有特定控制权的同时都将获得管理自由裁量权,即分权是必然存在的,这点与管理层级无关;给定企业的管理科层和非人力资产配置,让知识与决策控制权相匹配的最优途径是让知识(人力资产)向相应控制权位置移动,而不是让控制权向知识位置移动;决策控制权的配置依附于管理结构从而具有层级性,程序性决策权被捆绑于岗位从而与个人相对独立,但非程序性决策权则受到个人的强烈影响;在企业管理科层中,控制权具有传递性,某层级的企业成员的控制权随着其层级的增加而递减。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一直假设企业“稳定且规范运行”。这使得上述结论更多的适用于分工明确、权责明确、制度健全、稳定发展的企业。尤其是等级森严的大企业。但对于创业企业。上述结论也具有启发作用。 责任编校:齐 民 管理科论文: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文章论述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发展概况,并结合当前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对协调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校这三项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高水平的学科衍生高起点的本科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区别于其他管理学科的特征,因此,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进而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很难实现融合,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即使有监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专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重视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学院(学科群)”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正激励,抑制负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教学环境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加强专业的特色化。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5.完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评价机制。自我评估是高校自我调整、自我建设学科和专业的“催化剂”,如果不进行自我评估,学校就不会发现学科的问题。对高校来说,随着知识的创新、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变化、人才队伍的老龄化、人才的流失、学科专业课程基础设施的老化,一个优势的学科专业、一门优秀的课程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弱势的学科专业课程,如果不及时发现,就得不到重点建设和投入,从而赶不上社会经济对学科专业建设的变化与要求,因此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使自我评估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天然的联系,两者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两者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大多数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更需要建立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协同的新模式,进而实现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 管理科论文:注重学科交叉创新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管理科学得到广泛应用,同许多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了种种管理学分支。今天,管理科学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形成了内容广泛、门类齐全的独立学科体系,管理科学已经成为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列的第三类科学。河海大学杜栋教授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和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较高学术水平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50多篇,其中CSSCI和中情所检索期刊论文40余篇。 杜栋,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负责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科方向(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兼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计算机模拟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理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负责人,他提出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中心”向“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中心”的学科战略转移观点,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从“技术导向”向“管理导向”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工程方法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已在国内信息管理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管理学教程》已经出了第3版,连续印刷12次。其带领的学术创新团队抓住“企业信息化工程”这一契机,发表了有关企业信息化工程的研究文章20余篇,几年前与合作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去年,他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企业信息化继ERP,CRM之后的第3股浪潮的《协同管理系统》,反映了其在此领域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作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他积极开展六西格玛管理与ISO,BPR、ERP、CRM等的关系与集成研究,这是其近年来开辟的创新研究领域,在《数理统计与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目的是努力使企业数据化管理与企业管理信息化融合,使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作为统计学学科带头人,他把统计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学科专业进行交叉,开展了统计学学科下的统计信息系统学科方向建设,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了全面反映中国国情下统计信息化工作的《统计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统计学学科研究从统计理论和方法向统计技术和手段迈进。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与控制问题打交道。然而,从人们对控制问题研究的成果看,迄今为止,对自然科学领域控制问题谈论的较多,而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控制问题则谈论较少,社会科学领域对宏观经济控制问题研究的较多,以至形成了“经济控制论”,而对微观管理控制问题则研究较少。所以,杜栋认为,应努力建立“管理控制学”。为了加快发展“管理控制学”这一交叉学科,他建议,我国管理科学家、企业管理家和控制论专家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以使控制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真正能结出丰硕果实。这是他目前最大的心愿,而他也正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经过多年各学科交叉的工作积累,和凡事“举一反三”的思考习惯,在已出版的《管理控制论》、《管理控制》基础上,他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关于管理控制的“第三部曲”――《管理控制学》,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材。 长期以来,杜栋教授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两手抓。他带领出了一支团结协作和拼搏奉献的学术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在青年教师指导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2007年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 除了本职工作,他还一直关注着地方经济发展,并且身为在常高校首批科技创新促进者,是常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专家。他积极参与常州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积极促进工业工程在常州的开展和应用,尽自己所能为地方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无悔之路! 管理科论文: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技能成为我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国内高校的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建设中的普遍问题,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的几点方案。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一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 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系不密切。 2.2 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 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 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管理科论文:学校管理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分析 摘要当前教师队伍中呈现出的专业化取向趋势已对传统的科层管理取向提出了挑战,因此如何平衡两种取向,探求一种融合性的管理范式,成为学校不可回避的难题。本文将通过对科层制在以效率为本的原则之下强化规章制度、注重分工与专业化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对比专业取向下以个体发展为原则导向、强调专业知识诉求的要求,对二者的相容性进行探讨,为创设一种兼具双重取向的学校管理新范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管理;科层取向;专业取向 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是当前学校两种不同的管理价值取向。科层取向以追求效率为原则,旨在促使成员为最大化完成目标做出努力;专业取向强调教师运用专业能力参与学校管理,更多的关注个体发展问题。这两种取向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又存在较大冲突,使当前学校管理陷入一定程度的困境。因此,通过分析两种取向的内涵特征,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促使学校良性发展。 一、学校管理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的内涵解读 科层制作为当代组织主要的管理制度,应用于学校有利于明确分工、提高效率、规范行为。但随着现代学校文化组织的特殊属性日益彰显,追求效率不应作为唯一的目标追求。以人为本,提高决策的专业化程度成为新的要求。单一的科层制取向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专业取向由此产生。1.科层取向的含义及特征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是马克思•韦伯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所提出的科层制理论在学校中的应用,即以科层体制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1]正如韦恩•k•霍伊所说的,包括学校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现代组织都具有明确的劳动分工,遵循等级制度等特征。我国当前学校“金字塔式”的分层等级结构,正是科层制在学校组织中的诠释与表现。(1)以效率为本的原则导向科层制旨在使管理效率最大化,效率观念自本世纪出现以来,是管理科学化的标志。直到现在,效率仍是包括教育管理在内的各种管理系统追求的理想。[2]学校是一个需要综合处理好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各机构良性运转的现代系统,以效率为指向,可以保证组织运行的统一性与稳定性。首先,科层制中组织成员只是决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这减少了形成完整决策方案的时间。其次,垂直式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保证了决策的高效率层级下达。(2)注重分工与专业化现代组织要求对成员进行科学分工,让不同的人从事与其专业相吻合的工作。在学校系统中表现为:在教育层级中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在教育内容上,包括文、理、工等不同的专业分类,同时管理系统中的科研、教学、德育等部门也各司其职。显然,分工与专业化作为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可使管理活动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下进行。(3)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科层体系是由不同规章制度组成的一个规则系统,它有助于等级体系中各种活动的协调。在学校中包括校规、教师管理条例等各个方面。它所具备的约束力,可以控制和维持决策,使组织成员行动保持一致,同时又可作为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的缓冲物。由于规则是针对职位而不是针对任何个人制定的,所以它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平等、公平的观念。[3](4)追求理性行为韦伯所强调的科层组织是一个以非人格因素指导各项事宜的组织,他认为排除个人因素越彻底,科层制越完善。这在学校组织中体现为教师只可在学校目标的指导之下做出行为选择,而不能以个人意识来做出自我价值判断。以理性要求来指导决策,从个体角度来看,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滥用职权。从整体角度来看,有利于在良好而公平的氛围中强化学校的秩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有效性。2.专业取向的含义及特征尽管科层制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组织理论,但它实际在文化、艺术、教育及其他社会服务性组织中的效率导向存在许多问题。[4]于学校而言,首先,盲目的追求效率,会使个体拘泥于做本职工作而忽视组织整体的目标,甚至会导致疲于应付、注重形式的弊病。其次,受制于上级的行政命令与指挥,忽视了教师自身的素养形成和文化积淀,不利于职业健康发展。最后,学校组织的分工始终无法涉及全部工作,因此带来成员责任推诿的现象;而机械的专业化使得员工丧失新鲜感,产生消极怠工的不良情绪。总之,科层制在学校组织中愈发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加之教师专业性增强,实现自治的愿望愈发强烈,使得专业取向应运而生。专业取向所反映的不仅是教师对于自身地位提高和拥有更多工作控制权的渴望,同时也是获得更多权威和权力的需要。专业取向以人的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重心,这对科层制提出了一定的挑战。(1)以个体发展为原则导向专业取向反对将高效率的完成目标作为组织最根本的追求,转而认为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正如马克•汉森所反复强调的:“将古典理论观点应用于学校会具有极大的价值。但是,当它应用于缺乏艺术的模式中时,就会给系统留下巨大的灾难。”科层制作为古典管理理论发挥了一定价值作用,但忽视学校育人这门艺术使其价值大打折扣。专业取向强调个人发展,将教育产品与一般劳动产品进行了区分,认为教育应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人,而不是统一标准化的劳动产品。因此,学校树立以个人发展为核心的原则,是符合发展的目标和现实需要的。(2)突出专业知识的自治作用新时期教师在职前阶段的专业知识储备带来的是职后更精准的教学水平和更高的综合素养,以及捍卫其专业权威的诉求彰显。教师群体在现代学校组织中已经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而是能基于专业技能或伦理做出判断并进行自我规约的专业人员。一个优秀教师需要从专业实践需求出发,表现出对专业理论和方法的自觉意识。专业取向正是要捍卫教师的这种专业型权威,遵从专业知识的自治。(3)强调专业人员参与管理专业取向除了强调教师自治之外,还主张教师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学校管理之中。科层制下,学校的管理决策是垂直式的“一个中心”,最高管理层就是决策层,即“金字塔”的顶峰,而其他层级是执行层。这导致决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分离,以制定者的意愿指导执行者的行为,会出现诸如管理者的方案缺乏实际意义、教师的民主意愿未能在决策中表达等问题。而专业取向认为,要解决一些科层制中的管理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实现管理的“多中心”。强调教师参与管理,既是《教师法》所赋予教师权利的题中之义;又受制于教师专业素养、职业责任感的驱使。 二、科层管理取向与专业管理取向对比分析 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在学校共存的现状说明二者都有合理性,因此我们不能断言哪种取向的价值更高,而是应从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管理手段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在学校管理中综合发挥两种取向的优势。1.管理目标的选择两种取向在管理目标上的分歧集中于“效率”和“人的发展”的选择。效率是一把双刃剑,利于目标快速落实的同时也会使人沦为工具。专业取向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对科层取向的补充。它所强调的人文关怀,并不是完全摒弃效率观,而是应当学会处理好品性德行、人的发展等文化属性与效率这一经济属性之间的关系。因此,学校的管理工作既要注重效率,也要注重人的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个性特征的多元化主体。2.管理理念的构建科层取向和专业取向在管理理念上主要是“组织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博弈。韦伯强调科层应以“客观、理性”的原则来指导管理活动。这里所说的理性仅指组织理性,而专业取向则侧重于个人理性的实现,即教师和学生个体目标的达成度。但在实际中,教师由于自身理性与组织理性的冲突,在完成自身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相互掣肘,最终影响自身与组织发展,故而解决此障碍离不开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努力,使管理理念多一些专业理性自治,少一些权威理性控制,让教师更富有进取精神。3.管理手段的权衡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在管理手段上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是通过刚性的规章约束成员的行为还是通过柔性的专业自治实现管理。这对矛盾的存在使组织成员的意愿被束缚在规章的桎梏中,影响了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和组织目标的执行力度。由于单一的科层规章过于死板,而专业自治又过于灵活,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无疑是以科层取向的规章制度作为强制约束力,同时又在专业范畴领域如教学活动、职业规划、自我发展等方面让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集权下的放权,统一下的自主。 三、从冲突到调和———科层权威与专业权威的和谐共存 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尽管存在矛盾冲突,但二者并非完全无法调和。笔者认为两种取向共存必然成为今后学校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因此就两种取向的和谐共存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双轨权力管理系统调和两种取向首先要求兼顾两种权力体系,只有二者的权威地位都得到满足,才能为学校工作的开展创设和谐安定的环境。在实行双重取向的学校,存在着两个权力体系,一是行政,二是专业。前者利于保证学校系统有序运行,后者利于满足教师自治。建立双规体系,一轨自上而下,实行行政分层管理;一轨自下而上,建立教师专业自治委员会,教师意愿可层层上传。同时,不同学科设立交流小组,涉及到教学、教师发展等问题,可由学科小组进行研讨,实现自我管理。这两种系统既是对科层制权威的维护,同时也可满足教师参与管理的需要,双轨系统协作,互为补充,共管共赢。2.增强规章制度的人文色彩当前学校规章引发的管理死板等问题,追溯根源是指导理念的偏差导致形式化色彩严重,缺乏对教师、学生的关注。在规章制度中增强人文色彩,可以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教书育人目标。贴近教师实际需要的规章能够增强教师的主动性。人性化的规章所体现出的复杂、灵活性,能有效避免教师“照章办事”,减少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事件发生。3.把握非个人取向的纯粹化程度在管理过程中,“正义、理性”原则的贯穿可使决策者无所偏袒,公正客观。故“纯粹的个人取向”应该在宏观上作为组织成员的价值导向和选择,而在具体事宜中,可适当加入个人积极情感。毕竟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师生知、情、意、行的互动,是各方情感交流与分享的过程。教师若以单纯的“非个人取向”来进行教学与管理,势必会产生冷漠、古板的班级文化,对学生性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只有当教师全情投入,把教学当做一件艺术品精心雕琢,而不是一件件按照条例去完成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育人育才。4.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管理技能双重取向产生冲突的另一原因是教学与管理的分离,突出表现为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而教师又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因而,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素养,在不破坏科层制行政体系的同时让管理决策者进入到课堂中,切实增强教学感悟,毕竟只有具备教学经验的领导才能理解教师的自治诉求,理解教师与管理者之间产生分歧的来源。此外,通过对教师的系统培训,可有效提高教师管理技能,使他们从宏观层面把握学校管理者做决策的出发点,增强对各项工作合理性的把握。因此,增强两种技能,既有利于行政管理和教师自治,也能促进双方的沟通与理解,为学校领导做出符合教师需要的决策以及教师为管理出谋献计创设条件。笔者认为,探求两种取向的和谐共存势必从理念入手,将两种取向放置在为管理服务的方式层面,建立学校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在此基础上综合二者的优势效力,才能促进学校管理机制的良性运转。 作者:徐宇 陈恩伦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管理科论文:试论内容分析方法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研究 论文摘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4种管理科学学科权威期刊1998-2007年间的3784篇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探析了国内学者在管理科学领域研究重点的发展变化,归纳了国内近10年管理科学研究的热.最领域,描述了管理科学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 内容分析法 文献计量 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经营和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综合性交叉科学。其学科体系十分庞杂,学科分类标准不一。有些学科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如经济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有些倾向于自然科学(如运筹学),有些侧重于工程技术科学(如系统工程学)。在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1949~1977年的仿苏初创阶段(计划管理),1978~1993年的重建发展阶段(科学管理),以及1994年至今的繁荣创新阶段(管理丛林)三个阶段。面对新世纪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复杂变化,研究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为学科管理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对海量文献的规律性研究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为了克服传统实证研究中采用单一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偏颇性与局限性,本文将内容分析方法应用于研究中,以探索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规律,期望能够为政府、组织和管理学者提供研究支持。 1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研究现状 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主要有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式。郭菊娥等(2004)在分析国内外管理科学研究热点领域及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给出了管理科学研究的应对策略。汪应洛等 (2005,2006)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程管理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指明了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成思危 (2000)指出了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研究发展重点。谭劲松(2006)认为国内管理科学研究存在经济学泛化与管理学弱化的现实,管理学者应坚持和世界接轨,从世界级顶尖期刊中看门道,跟着世界的发展行动。黄奇等(2000)指出国内信息管理学科研究中存在定位不明确、研究手段落后、研究视野狭窄等问题,并推荐了网络信息管理、intemet/intranet应用、社会信息化等研究方向。 关于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的实证性研究,主要是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张维等(2006)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工商管理学科代码为基础,以最近10年各领域发表文章的关键词检索统计为依据,对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就研究热点的形成、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张维等(2006)还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十一五”期间优先资助领域提出了建议。张玲玲等(2006)基于专家调查问卷,对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19个研究领域及相关方向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若干建议及具体措施。季绍波等hj(2006)通过分析1999-2003年间发表在18种中国代表性学术期刊上的信息系统(is)论文,指出了中国的is研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刘云忠等-1j(2003)对《管理工程学报)1998-2001年刊载的论文及其作者和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近年来我国管理工程的研究及进展。王亮亮等(2007)运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外管理科学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 综合而言,上述实证研究中的主要特点是.a.单独研究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多,系统全面研究管理科学整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少.b.研究得到的粗略结论多,得到的精确结论少;c.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的研究多,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的研究少;d.研究得出的热点问题并不一致;e.最近的研究也是针对2005年以前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的,研究结沦的时效性不高。因此,有必要对管理科学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展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研究方法与方案设计 2.1研究方法目前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两种。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将数学、统计学和文献学方法相结台,研究科学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一种定量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描述与分析方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情报分析方法。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都是以文献的量为研究对象,但二者的理论基础、侧重点有所不同。文献计量法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文献的可计量性,可以通过计量对文献对应的学科性质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文献汁量法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是篇章,它不分解文献内容,而只关注文献篇章之间的关联,这是造成文献计量法局限性的一个原因。内容分析法成立的必要条件是文献的内容特征通过符号群(symbolgroup)体现,可以通过研究符号群的性质和规律对文献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分圻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是符号群,内容分析法关注信息内容,而人类文化与知识主要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故以符号群作为信息处理单元应该说是合理的.综合而言,文献计量法是基于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的,而内容分析法是基于推理方法的;文献计量法体系发展成熟,但是分析粒度较粗,而内容分析方法则需要更多的人为介入,研究结果容易呈现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二者各有优缺点。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案中国教育部的管理学体系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5个学科组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管理学科体系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及宏观管理与政策3个学科领域组成.其中宏观管理与政策领域包括了教育部的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图书档案学3个领域。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项目分类代码指南.将管理科学分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3个大类;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为17个小类,工商管理分为l4个小类,宏观管理与政策分为l4个小类,共3大类45,~-tj,类构成了分析框架,见表l。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项目分类代码相比,本分类框架作了如下调整:a.将信息系统与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合并,列在第一大类;b.将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合并,列在第一大类;c.将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合并,列在第三大类。 考虑实际情况,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管理类期刊,对其刊载的全部学术论文作研究。期刊遴选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的重要期刊为主,要求期刊是综合性的,并且综合考虑cssci收录的管理类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挑选出4种期刊,即《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南开管理评论》。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对期刊进行全年检索,年代为1998~2007年,共检索管理学术性论文3784篇(不含会讯、消息、信息等非学术论文,增刊论文亦不计人)。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依据文章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和结论来推断论文的主题,判断论文所属类目,一篇文章只对应一个大类中的一个小类。 3数据分析与结论 3.1结果信度分析在对论文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首先由本文的两位作者分别、独立地阅读每一篇论文的摘要,并判断论文所属类目;然后将两位作者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对有分歧的地方,通过下载并阅读全文,由两位作者共同讨论确定;对少量仍有争议的论文.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后最终确定。为了验证主题内容分析的前后一致性,减少主观随意性影响,按2%的比率从文献中随机抽出75篇,按抽出文献的主题内容分析它们的所属学科,对比前面分析结果,有96.3%的匹配度,认为检索结果是可取的。 3.2论文分布与研究重点领域根据对4种期刊各年度各小类发表文章数的分类汇总统计,得到国内管理学科论文分布的大致情况如表2所示,它们是近10年来国内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此外,根据统计数据,在4种期刊中,有部分学科领域近10年的研究论文数量累计不超过10篇,它们是: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卫生管理与政策、财税管理与政策、非营利组织管理、区域发展管理、系统可靠性与管理,它们可以被认为是管理科学学科研究的冷点,值得引起政府、组织和学者们的进一步关注。 3.3学科发展趋势分析对学科类目进行发展趋势分析,需要类目中统计的次数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本文规定该类学科论文在10年间统计总数应超过50篇,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20个学科细类。把符合条件的20个学科类目分成从1998~2007年的10组数据,对它们作归一化处理(篇数除以各年度文章总篇数),然后利用excel的折线图作趋势分析,依据发展趋势可把它们分为平稳增长型、陡增长型、稳定型、波动衰退型、显著衰退型和凸对称型,典型趋势如图1~图6所示(横轴为年度,纵轴为发文数量比率)。 平稳增长型的学科表明是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而且近期被关注程度较高;陡增长型学科的近期发展比较迅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稳定型学科的发展比较稳定,是在研究年代以前就达到了成熟的;波动衰退型的学科表明其发展趋势是逐渐下降的,前期曾经是研究热点;显著衰退型的学科曾经是研究热点,但近期其发展趋势下降非常明显;凸对称型的学科表明它们在研究年代中的一段时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近期并非热点。20个学科细类的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见表3。 3.4研究结论根据本文的统计分析,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近10年来,国内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战略管理、管理系统工程、企业理论、对策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与管理、运筹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业工程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等学科领域。b.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战略管理、企业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这4个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发展比较稳定。c.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运筹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市场营销、知识管理、公司理财与财务管理、创新管理这7个学科的发展趋势良好,总体呈上升趋势。d.管理系统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与战略这2个学科的发展呈下降趋势。e.决策理论与方法、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工程项目管理这3个学科曾经得到过重点关注,但如今已不再是热点。f.研究重点并非一定是研究热点。尽管上述学科是研究重点,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与管理已显著衰退而不再是热点;工业工程与管理也经历了显著衰退期,不过从统计趋势图上看,近两年的研究又呈上升趋势;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对策理论与方法则是近期的研究热点。g.国内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国外存在显著差异,如:运筹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市场营销、公司理财与财务管理这些在国外已比较成熟的学科领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国外比较重视管理科学的基础研究,而国内在一般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论、管理科学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严重不足;国外的一些研究热点(如知识管理)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结束语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国内4种管理科学学科权威期刊近10年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探析了国内学者在管理科学领域研究重点的发展变化,归纳了国内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冷点,描述了管理科学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发展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运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时应明确以下方面的问题:a.由于国内期刊发表时问的滞后性较严重,因此本文的统计分析和结论并不能完全符合国内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真实状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b.本文对学术论文的分类方法是一篇论文只能对应一个大类中的一个小类,而更为合理的方法是允许一篇论文对应多个小类。c.由于内窑兮昕方法的丰观性较强,本文的研究结论必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更多的学者重复该项研究,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的可靠性。 管理科论文:关于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技能成为我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国内高校的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建设中的普遍问题,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的几点方案。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管理科论文:绿化管理科工作计划 环境绿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应长期坚持把单位的绿化美化工作当作企业的大事来抓,尽力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美化环境。弘扬绿色文明,倡导绿色企业文明。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精神,为了贯彻贾治邦在2015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我胜利油田绿化委员会根据2011年绿化工作优缺点总结,对2015年的绿化管理做了以下安排。 一、加强绿化意识宣传,统一认识“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绿化环境,美化人生”。 工业企业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绿意浓浓的厂区,景观围绕的环境不但会给职工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归属感,更可以减轻工业污染,有效促进员工们的身心健康。所以做好宣传是势在必行也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各种手段广泛宣传绿化的意义例如设立宣传牌,宣传窗,张贴绿化宣传标语,形成浓厚的氛围,调动各方力量,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单位绿化建设与维护绿化成果,鼓动大家主动的尽植树义务,广泛深入地宣传改善生态环境,弘扬绿色文明的意识,把广大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优化环境中去,打造绿色企业文化上来,使全体员工不断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理念,提倡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促进我单位企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提高。 二、提升新建绿地品质,落实资金用途。 企业的绿化建设作为企业的形象窗口和软实力,因而加强绿化管理,提升新建绿地品质是必要的。多学习其他单位绿化工作的先进经验,对绿化工作自查摸底,要按照高要求高品质设计,高质量高标准施工、高水平高责任养护管理,高效益投资,要紧紧围绕规定的绿地率指标要求,完善工程管理制度,使项目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确定每项工作的必要性,工作量以及投资前期控制,结合成本标准化管理,养护经费,绿地养护管理资金金额,将详细情况与财务部门进行协调沟通,确定了关于24个单位,财务投资了4000万元37个项目的计划早下达,早落实,保证了资金的投入。做好配套的绿地建设工作。及时落实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计划,加强项目设计方案管理,落实好项目负责制度,项目建立制度,跟踪审计管理等制度,规范竣工验收,专业审核和工程结算管理,提高项目质量。听从领导安排,积极做好计划制定前期工作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三、坚强对已建绿地的养护,维持绿地成效 “三分建,七分管”是对已建成绿地的养护原则,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重视和加强已建成率的养护管理,努力提高绿地养护质量。首先,确定已建成绿地类型,面积和有关定额标准,核定养护经费,根据此来建立相应的已建成绿地养护管理资金投入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绿地日常养护工作安排,检查和考核力度,及时做好已建成绿补植补栽工作,加强绿地灌溉,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绿地防火等各项养护措施,积极响应“贾治邦在2015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确保各项目及时到位。进一步规范植物的砍、移、伐和绿地占用管理,提高保护绿地的力度。切实提高专业队伍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强化自身专业队伍建设或委托专业队伍管理等方式,大力推行绿地养护工作专业化队伍的管理。同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方案,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防止责任,完善机械,大力推广,确保完成防治指标,降低危害,将美国白蛾有虫株率分别控制在0.3‰和1.0‰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95%以上,蛀干害虫有虫株率控制在4‰以内,提高有害生物治理水平。有效保障绿化资源和生态安全。 四、积极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绿色油田、生态油田 “同建绿色温馨家园共享清澈碧水蓝天”把绿化工作的开展与创建文明单位以及优秀基层队等密切的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注重实效,组织好创建园林城市以及国家,山东省和油田绿化先进单位。立足本单位绿化专业队伍建设实际,建立起有效激励机制,强化技能考核力度,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管理、知识,技术的行,主动性。开展好实施的《油田矿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程》和《油田矿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标准》宣传贯彻工作,组织做好《油田矿区园林植物配置技术规范》和《油田矿区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技术规范》制订工作,促进绿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与实际工作需要紧密结合,精心组织,广泛开展绿化管理和技术培训以及绿化技术比赛等活动,做好绿化基本技术和知识的普及,共同打造和培养出一个欣欣向荣的绿色油田,生态油田。为建设生态油田、绿色油田,持续改善职工群众生活环境和质量,推动油田科学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绿化队伍建设 立足队伍建设实际,结合岗位特点,津贴要求,坚持加强科学管理,坚持推进科技兴绿,开展多个渠道,多条突进的教育培训,积极组织对外积极组织对外管理经验和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开展绿化知识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专业队伍业务素质。强化先进实用型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科技人员进行科研攻关,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动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强化技能考核力度,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学管理、学知识、学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精心组织,广泛开展绿化管理和技术培训和绿化工技术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做好绿化基本技术和业务知识普及工作,提升基层绿化工作人员工作技能,提高绿化工作管理人员和绿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 六、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等 为了更好的做好绿化工作,各单位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要改进工作方法,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行之有效的定期工作安排、检查考核和奖惩制度,及时解决本单位绿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发挥好自身工作职能,促进绿化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不断推进绿化工作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各单位绿化委员会要切实承担起本单位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各组成部门和单位工作职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进一步加强本单位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建设,强化管理职能,以适应加加强绿化工作管理的需要。各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宣传工作,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力量和热情,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绿化积极性。要立足本单位实际,创新实现形式,积极组织开展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和绿地管护、认建、认养等活动,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和实际效果,促进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绿化美化是现一个企业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只有努力提高绿化养护管理的水平,才能使园林绿化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希望2015年,我们的环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有一个更美好的面貌。 管理科论文:组织管理科层制度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管理与激励;科层与激励制度化趋势及其批判;非制度化激励的存在及其意义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激励制度的设计乃是基于一种组织管理中的理性主义的考虑、激励的制度化为激励工作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减少了管理工作的不可预期性和无序性、激励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组织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求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高效地工作就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组织的发展,官僚制(科层化)的倾向开始渗透到组织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组织管理中的激励也往往表现出过度制度化的趋向,从而使激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庆幸的是,组织管理中常常存在着非制度化的激励,这种激励形式可以弥补过度制度化的激励之不足,因此组织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种形式激励的存在并在组织管理中灵活有效地加以运用,以达到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目的。 关键词:组织管理;激励;科层;制度化;非制度激励 一、管理与激励 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实质上是由个人组成的合作群体,个人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或完成一定的任务而聚在一起形成组织,而组织一旦形成便是一个存在的实体,它只为其目标而存在,因此如何促使组织中的成员积极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进而实现其个人的目标就成为组织管理的中心问题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管理就是有效地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激励成为组织管理的中心活动之一。在组织管理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激励,比如物质形式的激励手段、精神形式的激励手段等,但无论何种激励它的理论基础都是基于满足人的需要,从早期的需求层次理论、X理论和Y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到后期的ERG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等无不认为,“激励是去做某事的意愿,并以行为能力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因此,了解组织成员的需要进而采取有效的手段去满足他从而激发其努力工作的意愿就成为组织管理者的任务之一。组织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需要也表现出众彩纷呈的状态,因此激励的手段与形式也必须表现出因人而异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实践中就表现为多种激励制度的存在。 二、科层与激励制度化趋势及其批判 韦伯在讨论组织类型的时候,认为以正规形式的法律以及对于掌权地位的人依据法律所的命令的信任为基础的“合理化——法律化”的组织,是在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官僚制,这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合理的”制度,并且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官僚制是一“普遍化”的趋势。官僚制对组织的渗透,就是组织结构的科层化、职务分工的专门化、组织运作的公文化等。这对于组织管理中的激励的影响就是激励的制度化。所谓激励的制度化,是指激励的形式、手段、方法以及激励的条件、情境都以组织的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严格的规定,其表现就是出现纷繁复杂的有关激励的规章条文。这种制度化的激励给组织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规范性、稳定性和合理性,组织成员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可预期性,从而调整行为以符合组织的规则。然而当这种激励的制度化倾向过分严重时,其消极的一面就暴露无疑,表现为激励工作的机械化、僵硬化,缺乏灵活性,不能及时地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而且还容易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冷漠感,激励达不到管理者所期望的效果。RalphP.Hummel教授认为官僚制的特征是:(1)在社会层面,官僚制处理的是案例而不是人;(2)在文化层面,官僚制的目的在控制与效率,而不是正义、自由等;(3)在心理层面,官僚制是一新的人格形态,无头脑、无灵魂;(4)在语言方面,官僚制目的在于形塑和告知而不是沟通;(5)在认知层面,官僚制只用有逻辑的方式来思考,而不是依据逻辑和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6)在政治层面,官僚制是一控制机构渐渐地统治社会、政治和政府。因此他认为官僚制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它“以理性组织化的行动使每个人都遵循由上而下制定的目标和意义,取代了一般的社会互动,以及每个人经由彼此相互界定的意义而行动”。基于这些认识,可知官僚制对组织的渗透使得组织管理中的激励工作充满了理性化的色彩,片面地追求控制与效率,不注重沟通与上下级的互动,注重形式化与程序化。因此对制度化的激励的批判包括从其所具有的理性主义色彩、单向性和形式化与程序化等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激励制度的设计乃是基于一种组织管理中的理性主义的考虑,它把个人当作一种理性的动物,在管理中他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可计算性,个人的需要有着稳定性并能被管理者所掌握。因此在激励制度的设计中,组织成员只是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而存在,他的需要必须服从组织的要求,他的需求被解构成几个独立的存在物,人是由这几个独立的存在物所支撑起来的理性物体,只要给予一定的刺激,就能焕发出工作的积极性,以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使得制度化的激励仅仅考虑了人的理性的一面而没有顾及到非理性的一面,不可避免的会在实际工作中造成种种误差。其次,制度激励往往注重形式化,其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在组织中形成一系列关于激励的、用规范性语言文字所表述出来的规章、条款,于是关于激励的内容与手段变成了一堆的符号,构成了需要加以解读的文本,对这一文本的正确解读成为将制度化的激励付诸实施的关键。然而不同的管理者由于各种原因及条件的限制,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会产生偏差。同时文本的解读需要联系一定的语境,对于语境的正确把握也决定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而管理者很可能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文本,这样一个结果会导致文本与语境的脱节,管理者倾向于玩弄一些符号游戏,而顾及不到受激励者的真正需要,从而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再次,对于制度化激励注重程序化来说,激励手段的运用和激励行为的产生依赖于程序的运作,往往产生时滞性,不能及时满足受激励者的需要,而且过多的程序动作也会使激励产生偏差。同时,其追求效率与精确的结果是无法适应变化的环境以及人和事。最后,科层化组织的单向性特征使管理者与成员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管理者无法了解成员的实际需要,其激励行为也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一个方面对官僚制的批评是“……压抑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发展的现代工业社会组织表现为官僚制形态”。作为僵硬的制度化激励不能对组织中的创新活动给予支持与引导,往往扼杀组织中的创新活动,而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组织很难发展下去,这是需要组织管理者加以关注的一个重要事实。 三、非制度化激励的存在及其意义 激励的制度化为激励工作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减少了管理工作的不可预期性和无序性。同时制度化的激励有着种种的不足,这需要在管理中加以克服。对于制度或规范的设计来说,其内容越具有一般性、越具有普遍性,其适应的范围就越广泛,就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建立在个人的需要之上的激励,由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灵活的、适应多变情境的形式。因此,在复杂和变化着的组织管理中,作为一种激励制度的设计,不允许过于琐碎,过分细化,只能设计一些原则性、规范性的制度,以指导激励工作开展与进行。于是作为灵活多变的非制度性激励便在组织的管理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不过分依赖于某个规章条款,它没有固定的形式与内容,它完全由管理者视具体的情境和对象作出适当的反应,及时地满足受激励者的需要。它认识到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多变性,并努力地满足这些需要以激发组织成员的动力。与制度化激励注重形式相比,它更注重激励的内容和结果,一旦发现某种激励形式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它将灵活地更变为其他的形式,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关注于非制度激励的管理者必须挣脱官僚制的束缚,把管理的对象从案例扩大到人和案例并重,他必须注意到管理中所存在的非理性因素,他不仅要追求效率也要关注成员的心理感受。激励的有效性基于对人的需求的正确认识上,也取决于管理者对成员需求的恰当把握上。在整个管理科学的发展上,对人的全面认识有着一个过程,在泰罗的科学管理时期把人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机械的、只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因此往往采取控制、惩罚和威胁的“反激励”的手段。在行为科学时期,认识到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还在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人是一个“社会人”,因而从此以后对人的激励采取多种的形式,正激励与反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存。非制度激励注意到人是作为复杂的“社会人”而存在,它注意到决定个人动机的因素并不是唯一的,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等都会给人以压力或动力。因此非制度激励以其灵活而补制度化激励僵硬之不足,以其互动性而补制度化激励单向性之不足,以其注重激励的结果而补制度化激励注重形式和程序之不足,以其及时而补制度化激励迟滞之不足,以其对具体情境的重视而补制度化激励的标准化之不足。 总之,激励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事而改,并无一成不变的定则可循”,完全要管理者视具体的情境加以灵活的运用,方见奇效。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景观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景观园林建造也进入了高峰。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也经历了由粗糙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在园林规划和设计中要注重植物的生态性、观赏性、绿量、功能性因素,强调植物搭配的合理性。所以,在现阶段的园林绿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务实,创造出适宜的绿色景观。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布局;原则 城市中的园林可以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增添绿色文化景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城市景观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的满意程度,同时也影响到这个城市绿色文化吸引力的大小。 1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如今环境日益成为居民选择居住和生活的重要指标,植物作为绿化的主体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用植物景观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是环境景观设计的核心,植物景观搭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植物的习性,而且要对它们的功能和观赏效果有充足认识,最终要达到一个既注重植物自身色泽搭配,又注重群落之间和谐的生态系统。植物景观要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发挥出绿色植物景观的最佳作用,让城市更加宜居。 2植物景观布局遵循的原则 2.1生态习性适应性原则 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有着不同的设计特点,选择适地性植物做主干景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园林设计风格。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考虑植物在生长方面的需要,例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等因素。现在的城市由于工业化的大举扩张,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紧张,同时土地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高楼群集下的园林景观要作特殊考虑,对植物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有充分地估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挥塑造景观的功能和效果。在种植设计过程中,即要避免单一化和“西化”,也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不宜在大广场中只种植草皮,应适当搭配种植苗木,因此,在设计初始就应该因地制宜。 2.2观赏和功能兼顾的原则 在了解植物本身的自然习性后,对植物在形态、颜色、香味、花期等方面都应有所考虑,最终要使植物景观在功能和视觉上和谐。例如,植物的形态和原生长的地形要契合,山顶上的植物生长趋势大都笔直向上,比较细小呈现宝塔形。在丘陵的树木多是树冠面积较大,呈现横向发展趋势。在植物设计时要在视觉上做好点、线、面三者协调一致,构建完美的图画。另外,在植物的枝、叶、花、果上也要做文章,例如,树干的粗糙程度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效果,树冠的冠幅大小直接影响到1楼居民的采光效果。植物是否是单生、花的颜色和香味、果的形状都会给观赏效果带来影响。最后,还要注重不同植物群落的季相性变化,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3绿量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是给予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功能环境。空间内主要的景观是绿色植物,植物的绿量一定要满足改善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空气质量比较低的环境中。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光合作用良好的植物,它们可以为城市吸收有害气体和噪音,释放出氧气,不仅净化了空气,而且给人以好的心情。绿色植物的绿量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在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且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种植耐污染适应性强的植物,特别是枝繁叶茂的类型要大力推广,如夹竹桃、复羽叶栾树等,可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污染性气体和降低噪音。乔木和灌木也是增加绿量比较适应的植物类型,在后期护理时候尽量地向地面和构筑物开拓,营造乔、灌、草复合立体化景观效果。最终形成上、中、下相适应的绿量植物层次。在植物景观设计时要对植物多样性给予重点考虑,最大限度增加绿量,形成多品种组合,各种植物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创造生态群落稳定的宜居环境。 2.4规划和搭配相适宜的原则 园林植物景观的观赏空间来源于不同植物的搭配,如果在设计中不注重规划设计,就会造成景观结构比较杂乱。首先,通过不同植物的空间搭配,既要注重统一性,又要强调节奏变化。让人们在观赏时的视觉可以舒缓转移。其次,增加园林的趣味性,要在布局上有着疏密之分、高低之分和大小之分。再次,选取特征突出、观赏性较强、时效性较长的植物类型。一个适宜的园林植物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唤起人的情感,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总结 在园林植物景观布局中要遵循好以上原则,规划建成后,重点工作在于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做到四季有景、时移景异。另外,维护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品种的类型特征和特性,让园林植物景观可以长久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探讨 【摘 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总结了园林景观在建设、设计、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列举了当下园林在设计与保护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设计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在买房置业时,不仅会关注室内的研究设施,同时也开始重视室外环境的质量。这需要园林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聪明才智,将乡村景观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当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充分认识到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园林景观建设以及乡村景观的保护方面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在乡村景观设计方面,更加注重活力与生机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在建设、设计、规划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生态环境与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起来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布局与生态优生原则,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二)园林规划理念更加成熟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要求科学管理与创新发展相关结合,根据建设施工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发展现状等实际状况,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性强、合理、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二、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与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国内乡村景观建设的相关设计人员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设计规划方法落后、设计理念陈旧等方面,造成一部分城市乡村规划整体设计水平较低并且乡村规划缺乏科学性,一些工作态度不够负责的建设人员可能还存在着无视政府规章制度的问题,并且有关部门没有做好制约与监督方面的工作,这些是目前制约我国城市乡村建设质量提高的主要不处因素。 (二)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技术创新 缺乏创新几乎是我国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城市乡村景观设计领域来说,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方法、措施、手段、技术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制约了乡村景观建设中新方法、新工艺的开发。另外,建筑市场上一些先进的建设材料供应不足,间接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的质量无法进一步的提升。城市乡村建设既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人工的美化,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作难度很大。 (三)生态环境效用与城市景观建设缺乏统一性 由于国内许多施工企业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相关主以及经验的支持并且思维观念比较落后,只是将乡村景作为一项城市形象工程来进行,严重忽视了乡村景观内在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除了提高的城市部分区域观赏性之外,几乎没有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任何方面的改善。甚至在景观视觉效果上,由于没有充分兼顾到城市的整体格调,乡村景观的设计没有与城市整体风格相一致,造成外观上的突兀与不协调。 三、保护和延续乡村景观的基本措施 (一)创造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乡村景观设计作品 一些从整体的发展规划出发,结合发展需求以及当前现状,综合运用多种景观设计手法来发掘出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文化底蕴,建设并完善了现代化的乡村绿地系统,建设出了一整套环境优美、质量良好、指标先进的生态系统,结合先进的基础设施、游乐设施、景观雕塑以及相关的乡村绿化作品,突出了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在乡村系统绿地的建设上,创造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布局方式,比如混合式绿地、楔状绿地、带状绿地、块状绿地等,既彰显的风土人情,也改善的的生态环境。 (二)引进先进的乡村景观建设的施工工艺 由于目前我国地乡村景观建设在技术上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提升乡村景观建设水平,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施工工艺,综合运用多种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引进的施工工艺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与发展,将其他相关学科的思维理念引申进来,综合运用音乐喷泉、仿生学、霓虹灯、电子产品等设施,增加建设与乡村规划的现代气息。 (三)更加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乡村”是一种新的乡村景观的设计理念,国内许多施工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开始针对“节约园林”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也通常都潜移默化地将“节约”思维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比如当前许多园林景观都含有太阳能照明、RED、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污水回收等系统设施。乡村景观的原有特征也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内心表露,是普遍情感的再现。 就乡村景观的延续形式而言,要能够在有效摸索当地特有自然元素后,巧妙地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来。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乡村建筑物来点缀空间。设计人员在点缀过程中,看起来不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而且能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舒适自然的感受。 四、结语 要提高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水平,重点在于建设规划的技术创新,将生态环境效用与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对植物的品种以及园林修建的地址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杜绝以往园林建设规划中出现的轻管理、重建设的现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立足于长远,遵循艺术性、科学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与基础设施要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摘 要]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用了更多相关的科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学科,生态学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学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证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及营造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逐渐发展起来,在绿道建设中需要注意,应以城市的园林规划整体情况为基础进行完善,才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文探讨了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及其营造。 关键词: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营造 绿道的规划是一种多尺度、多目标、多学科的综合性规划,以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天津近年完成了绿道公园示范段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环城绿道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串联市内六区,辐射环城四区的绿色生态长廊。绿道建设将与城市公园、生态河道、社区绿地、郊野公园相互整合,打造出美丽天津的绿色生态系统。 1 绿道概述 绿道特指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道路建设,形成开放的绿色空间纽带,使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居民区等连接成完善的有机整体。绿道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慢行交通:即指包括人行道在内的非机动车道的规划。(2)园林节点:主要包括规划驿站、绿道广场、城市公园以及绿道的进出口。(3)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生态维护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以及商业设施在内的诸类服务设施。(4)绿廊植物:主要是绿道内及周边的园林景观植物,利用植物题材自身的形态巧妙地加以布置。 2 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2.1 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在土地紧缺和高强度开发的影响下,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通过绿道连接破碎严重的生态斑块,对环境的修复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绿道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这样的模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更为有利,进而促进了整个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完善。 2.2 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 ①在绿道两旁因地制宜地栽植园林植物,包括花草树木、草坪、攀援植物等,达到美化绿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的目的。②通过绿道对城市各重点区域间道路的连接,规范道路的作用,让人们出行选择方式更加多样,形成城市绿色慢行系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③把城市的特色融入到绿道建设中,选择乡土树种,突出地方特色,串联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2.3 有助于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通过建设城市的绿道,绿化美化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双剑合璧,使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人们或骑行或慢跑穿梭在林间小路,在广场上进行健身休闲活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营造 3.1 整合串联原有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 城市原有的园林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要以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基础规划绿道,将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城市河流,文化线路,道路系统等)进行更新与设计。在规划生态绿道,首先要考虑原有景观节点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机串联,使各个景观节点的生态效益、休闲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得到更好地发挥。 3.2 完善绿道建设管理体系 结合国内外国绿道营造的经验,不断更新完善独具本市特色的绿道管理制度,同时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纳入生态绿道规划这一内容,其规划的层次主要为:“社区――城市――区域”。除此之外,绿道规划还要结合附近居民与建设的需要,从点到面进而扩展到整个城市,最后发展为整个区域的有机连接,实现“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全方位建设体系的逐步确立。 3.3 整合城市资源 绿道系统概况来说是一个功能各异,有侧重点且又互相影响的整体。在建设绿道时,首先就要深度整合城市资源,加强与城市的互动交流。通过分析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土地、交通等,叠加各个权重因子,使绿道融入园林之中,扩大绿道的综合效益。 3.4 以人性化服务为主要理念 在绿道规划中要纳入人性化服务这一内容。在进行规划时,结合每个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设计,增加符合地区要求的生活功能。 3.5 加强绿道设施的完善 在绿道设计建设中,注重绿道设施的完善。充分结合当地的特点,规划设计出道路服务设施及园林景观服务的设施,同时还要规划包括信息系统、休息设施、照明设施、急救设施在内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因为生态绿道的主要作用,即为人们提供娱乐、散步、观光、骑行,所以,在绿道设计时,对交通设施进行合理规划,以保障人员通行的安全,尤其是地道、天桥等特殊路段,必须要加设一些安全保障设施。 4 结语 绿道建设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尊重原有园林生态系统,适当规划人的活动与其之间的关系,整合园林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才能建设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居的花园城市。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示范课堂是全面展现教师内功的舞台,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对示范课堂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分析,总结出在教学中要运用技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倡“互动合作”,融洽师生课堂关系;坚持反思,感悟教师教学人生;担当责任,奉献育人爱生精神。通过总结,期望予高职教师以借鉴,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示范课堂 教学策略 反思 一、引言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教师,课堂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舞台。示范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对现行教学课堂起“示范”作用的课堂,是教师“舞”跳得最好的课堂,是全面展现教师深厚教学功底的课堂,是具有风向标作用的课堂,是对教师“心境、师德、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大考查的课堂。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技术、风景园林设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实践课时居多的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校示范课堂评比、多重考查脱颖而出,被评为示范课堂。 二、示范课堂教学策略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示范课堂,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有“说、学、逗”的本领,将前瞻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完美融合,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师生形成良好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结合《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评比过程中的反思、研究与实践,总结出示范课堂教学策略。 1.运用技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示范课堂,教师单有讲授技巧远远不够,还需具备“说、学、逗”的本领。说,指吟语园林立意有关的诗词、解字意、解词意、园林设计中的短笑话、趣闻逸事;注重培养学生方案汇报能力和提高学生沟通交际能力,课堂中通过示范和模仿的方式,激励、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学”,指学习园林人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具体表现为将企业文化和企业事迹提炼成案例,丰富教学内容。“逗”,指的是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法,将在园林项目中故事编成小品穿插到教学内容中,使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在“逗乐”中学习,渐渐地对课程的学习有了“乐学”的心态,学习兴趣得以养成。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师根据学生喜欢感受真实场景、实践真实案例和聆听真实故事的学习特点,采用“从真实案例中来,到真实案例中去”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说、学、逗”的能力,结合大量的真实项目、案例,创设情境,分享故事进行教学、进行训练。有时,为了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将教学内容通过说故事、做案例的形式与学生互动,之后,学生经过吸收、分析和整理编成新的故事,使学生的作品能联系实际,符合实际,从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使课堂更具趣味性,而且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实现了师生互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得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参与。 3.提倡“合作”,融洽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合作的关系,师生合作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1],师生合作能促进师生的情感发展,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增强师生的信任感,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师生合作,即教师的角色就是当好甲方,起着制约作用,同时教师不能闲着,不能形式上巡视、督查,而要走下去,适当进行交流、提示与点拨,对学困生给予方法上的引导和思想上的开导,端正他们的自学态度,树立自学的信心,并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2]。学生的角色是当好设计师,为甲方服务,学生做得好就给予加分。这种合作是模拟真实的设计流程进行的,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体会到真实的甲乙方,同时加强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主动性,重视对学生个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强调合作精神,通过实践寻找问题,在教学中解决问题[3]。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4.坚持反思,感悟教学人生。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的重要性。作为示范课堂,教师要一直坚持反思,反思每堂课、每个学期的课,同时对课堂中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进行不断总结与感悟。 5.担当责任,奉献爱生精神。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是一种放眼未来,勇于献身的职业;是一种辛勤耕耘,乐在其中的职业;是一种精心雕刻,不断创新的职业;是一种为人师表,催人上进的职业[4],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人民教师。《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不仅仅教给学生的是专业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生存。作为教师,特别是示范课堂的教师,我们要有师爱与责任,给予关爱、指导、鼓励、赞美、帮助、欣赏和支持,认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体现出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只有我们心中有这样的信念和责任感,才能担起培养祖国人才的重任。 三、结语 “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展现教师个人特色、教学底蕴,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通过示范课堂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教学相长,形成新学风,让学生切实学到扎实的专业本领。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首先阐述了生态学体系与园林设计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可供园林规划设计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最后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 随着技术变革和人口膨胀,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的秩序也被破坏,生态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生态”一词随处可见,然而违背生态原则、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却仍时有发生,有的破坏甚至是打着“生态”的旗号。这种现象在园林界也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生态设计应该成为园林设计的核心。 1 生态学体系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大到风景区的规划,小到植物景观的营造,都涉及生态学的相关内容,生态园林也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综合国内外生态园林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建设生态园林的本质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协同自然设计规划和营建园林,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园林在生物多样性保育、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有机融合园林以传统观赏价值为主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从生态学体系来看,园林的生态性应该满足3个不同层面的标准:(1)对宏观尺度而言,它的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的使用,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2)对于中观尺度而言,它的环境建构符合生态原则,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具有自我演替发展的能力。(3)对于微观尺度而言,它的具体空间和实体形象,能充分考虑到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的互动关系,唤起人对于生态意象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 2 可供园林规划设计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2.1 自然优先 自然与园林规划密不可分,如果为了园林规划设计而破坏自然,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 2.2 整体优化 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具有生物结构的整体,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且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生态规划秉承整体第一的原则,只有整体达到最佳状态,才是真正的最佳状态。 2.3 生态关系协调性 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物与生物、人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间相协调,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3.1 园林规划设计将更具整体把握性 引入景观生态学使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更具整体把握性,持续性更强。在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日益加快,城市环境逐渐恶化,工业化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美化环境,相关部门提出了美化城市,兴建公园、风景大道、广场等,这就逐渐打破了城市的原有节奏,破坏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和社会网络,不注重天然的有机存在,而是机械的添加、破坏,只顾眼前利益,使自然与生态工程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城市规划中的这项失误需要正确的理论来引导,走出误区,需要从人类整体生态学的理论出发。景观生态学注重生物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是一种可持续的规划。与传统相比,它更注重保护自然和整体把握性以及自然协调性,这些无疑都是景观生态学所具有的优势,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把握性将解决一系列难题。 3.2 园林规划设计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引入景观生态学有助于园林规划设计更趋于理性化、科学化,传统的规划只注重外表美化,却忽视了内在需求,它们之所以会被忽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体系,以往的景观评价标准旨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强调人对风景的作用。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无法从生态角度评价景观,强调视觉意义上的重要性,缺乏理性标准,景观最重要的是其内部的生态效应,现在景观生态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景观要素的演化过程。因此,引入景观生态学提供了新的评判景观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化的标准,当前的景观建设中,自然科学的含量较低,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是环境的破坏,引入景观生态学后,景观规划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基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应用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借鉴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的要求,本文认为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要件。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艺术风格应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 [关键词]园林规划;林业;景观设计 一、引言 根据园林设计相关理论,园林设计中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性同时并重。近年来城市绿化提出了增加绿化树种、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于是许多城市一味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为求好心切引进新品种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忽视了苗木的适应性,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景观规划设计,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这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第一,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第二,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第三,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构建研究 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无论是公园还是园林、风景名胜区、居住区、城市广场和道路、工业企业和机构的规划设计和校园环境;或像世博园等大型园林规划设计。应根据其服务对象不同,明确功能和主题。 提高园林作品的艺术品味。高品味的园林工程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要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各种园林要素的艺术组合,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应有历史文化内涵。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园林造景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对园林绿化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三、园林规划设计的应用实践研究 (一)园林规划设计要体现艺术性 景观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创造一个实用的功能为目的的。在层出不穷的“纯艺术”,出现的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其他种类的艺术,从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艺术、自然景观的创造,创造艺术、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光效应等一系列的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转向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极大的启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二)园林规划设计体现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是以民族文化遗产的背景为基础的。对于山水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文化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上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我们也接受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创作,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快速形成,随着中国艺术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特点。 景观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在本世纪的最后半个世纪,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景观规划设计都发挥着先锋作用。因此,作为一个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必须把握相对稳定、不变的景观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思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园林设计应体现意境、人性与生态融合 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园林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关键所在。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新思路 摘要:本文从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出发,分析了当前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学;理念;执教能力;途径 2015年4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人才保障》重要讲话,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提升理念,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团队精神等方面,切实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1 当前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应紧跟时展。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团队精神不强;专业带头人影响力弱;没有形成紧跟学科前沿的氛围;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只懂传授书本知识,不会实际操作能力的传授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2 解决的途径 2.1 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转变的程度决定发展的进程。更新观念,是教师真正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理念在先,学习为径。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我们应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可以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建议提倡编写学后反思,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扎根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目的的指导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全面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2.2 更新教学方法 新形势新要求,今后需极力改变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模式,应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现代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其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要“以生为本”,让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 2.3培养教学团队精神 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密切相连,优质学校的建设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能量。教师是实施优质教育的生力军,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生存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颁布若干关于授予优秀课程教学团队称号的决定,以优促教,以优教促成优生;通过教研室活动、优质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办法,以老带新,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广泛搭建平台,运用多种方式培训教师。 2.4提高专业带头人影响力 花较长时间培养扩大专业带头人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要“请进来”和“走出去”,要把外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专业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积极参与行业搭建的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并尽量多在学科的主流报刊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学校和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5形成紧跟学科前沿的氛围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难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高职教育的根本是人才培养,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更高目标,以提高应用型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科技发展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新型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在科研中深化学习实效,努力实现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2.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现罕见大动作,用连续三期的篇幅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专家测算,从2014年至2020年的六年间,京、津、冀三地间的交通投资,预计将会达到1.5万亿元左右。目前形成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城建、现代服务、新兴农业等六大专业群,基本涵盖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又一大契机。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模式,“走出去”迫在眉睫,我们应及时开辟渠道、出台相关政策。有政策才能规范,有规范工作才好顺利开展。建议全面推行“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鼓励特色专业先行试点,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厂长、校长,既可以弥补实训场地的不足,也可以让我们的专业更好的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因为很多教师有这个能力!同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可以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共赢,真正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用人的零对接。完美的就业与社会服务能力势必促成我们良好的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势必带来源源不断的学生,源源不断的学生才是一个学校存在的根本。 2.7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磅出击,打造一支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一,建立培训机制。这需要学院开辟有针对性的培养渠道,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同时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新毕业大学生教师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企业锻炼再上岗;鼓励现有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教师培训;同时注重引进行业专家。还可以依托国培、省培等相关高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及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等教师进修网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将学校师资的学历培训与专业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训工作逐渐形成长效机制;第二,出台导师制等相关政策,通过以老带新、教学能手竞赛等形式,切实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第三,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如对已经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第四,提高实践教学课时费比例。严格要求教师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利用“好”现有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多渠道重磅出击,成功打造一支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双师型”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柳金英,硕士,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园林园艺。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 要:通过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重要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探讨,分析职业技能大赛与园林教学的相互关系。以技能大赛为引领,从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内容调整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有效的、可行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技能,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园林规划设计;现状;问题;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及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出众的实践技能[1]。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之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意识及能力,助力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发挥重要作用。不可否认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着人力、资金等浪费问题,但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推进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应地提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综合能力。 园林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对经济发展具有“依赖性”和“伴随性”。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的飞速正常,园林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对园林规划设计人才需求更是紧缺。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很难培养适应当代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各地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次组织园林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为此,笔者在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对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及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技能大赛下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意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推进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1 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1.1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完善教学实践内容 职业技能大赛显著特点是标准化,其次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革新,摒弃陈旧的教学知识内容。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通过大赛,利于转变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更接近实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2-3]。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要以讲授、演示、指导等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教师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补充适合现代高职教学的主流知识。在完善知识的同时,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互动探讨法等教学方法,完成专业课程的教学,整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 1.2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目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教学成效。职业技能大赛以任务和荣誉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大赛也为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证书,为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其次是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接近实战,为学生亲自动手提供机会;再者,通过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总之,职业技能大赛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3 职业技能大赛利于提升教师专业业务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职业技能大赛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相关专业教师知识衔接,在大赛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和技能短板不足,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知识的深度、精度和广度,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大赛更多体现的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企业等合作,这种环境利于教师对竞赛项目各环节进行研究、思索,捕捉教学完善的信息,并带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技能大赛也有助于校企间的合作。 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点 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景观设计、绿化施工与管理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集艺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强、跨学科性强、实用性强及综合性强等特点。该课程决定学生职业能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实施措施。通过该课程学习,承上启下《园林工程预算》、《园林树木学》、《工程测量》、《花卉学》、《CAD制图》以及《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把握植物与美学相关性的能力,并能把构思和内容正确表达并绘制。目前,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无法满足企业对园林设计一线人才要求的问题。 2.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2.2.1 目标定位模糊,知识更新缓慢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要求艺术与美的结合。教材从书写到出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导致知识更新赶不上需求,以致难于满足当前规划设计要求。此外,授课过于理论化,难免造成理论表观于实践显得空洞,缺乏张力和感染力,虽然多媒体教学丰富了理论课程,平面化的图片也难以把握设计的关键知识点,也不利于人才目标定位的实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要么定位过高要么定位过低,园林专业就业去向很多,要把握方向,找准人才目标培养,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行业很多,涵盖城市设计、园林绿化、建筑工程、公路铁路等,需要根据定位目标,有侧重点地讲解知识。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没有从真实环境中体会的实践课空洞而理想化,缺乏实用性,而与社会脱节。 2.2.2 教学模式传统,互动教学不足 “填塞式”教学方法依然占据我国高职教育的讲台。缺乏互动的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种缺乏互动融入的教学模式,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跟不上知识的步伐,不仅遏制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2.2.3 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尚缺 《园林规划设计》这门课程一般采取理论试卷考试或者是设计一幅图的形式作为考核,理论试卷考试重在理论,易于形成应付考试,学生不能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而设计图纸的交付缺乏能动机制,不利于提升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力,这也和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相符。如何综合评价《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效,尚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 3 职业技能大赛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 完善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行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难于通用。各高职院校通过到职业技能大赛与企业亲密交流,查找《园林规划设计》教材不足,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生产实际,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内容模式的束缚,有侧重地订购课程教材,并完善课程理论不足。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利于高职教师了解当前园林行业发展趋势,并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改进传统图片式的多媒体教学,引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以新颖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力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准[4]。此外,讲解行业的成功案例,将案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模式多样,还包括实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可以改进传统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学习的氛围,提升了教学成效[5]。 3.2 项目化教学,任务化驱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重在实践,核心是理论在实践上的灵活运用。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任务驱动教学的一种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危机感和成功欲,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滁州职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一项项任务引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把课程分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了解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作品由企业去评判,具体项目涵盖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及公园规划设计、居民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绿地规划设计及屋顶花园规划设计五项[6-8]。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模块化,采取个人或者小组形式,以专业竞赛、校内小组赛、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团队意识。 3.3 多渠道考核,改以考代评 改革以考代评的考核方式,强化高职院校技能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传统的作品设计考核易导致作品抄袭和雷同发生。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园林人才培养的实际,制定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聘请大学教授、企业专家对体系进行论证,避免考核体系的片面性[9-10]。笔者通过这些年教学,总结了一套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元化考核、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考评等特点,一是理论成绩25%,二是课堂提问、作业10%,三是技能竞赛15%,四是小组项目作品25%,五是与企业间项目化教学作品25%。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之一。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及园林专业的特点,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阐述“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详细叙述了“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来源、发展、优势,《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应用该模式的必要性等。另外,以课程任务“校园绿地规划设计”为例,说明了现阶段“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融合应用。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 校园绿地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行业需求相联系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企业岗位实际所需技能,满足人才市场需要,才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师教学需要不断促进的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受体,教师课堂讲授知识学生停课完成作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传统模式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Studio)”源于西方艺术的“作坊”,原本是艺术家们工作的基本场所。“工作室”教学模式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1919年首次引入该模式,创造了工作室教学和形式教学,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的结合,这一应用对世界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积极影响。园林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模拟现实企业工作方式,教师、学生组建工作团队,共同实施完成“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工作室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和学的方式,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合作的同等地位上,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淡化了教室概念,将教学场所扩大化延伸到图书馆、网络乃至生活环境中,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单个任务为周期,主动探索、分析和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东西而不再是被动接受既成结论和事实。同时,淡化教师高高在上的既定印象,以指导、合作的形式更好的融入学生群体中,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将教学过程转变为探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这种方式更加符合新一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主体地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运用顺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另外,基于实际情况的项目完成,加强了教学过程和社会市场的联系,拉近了学生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之间、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更加符合现代高职学院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宗旨。 我校园林工程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实践性强,加上在校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较差但自尊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在该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中,也不利于改善学生学习倦怠、积极性差的现状。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引入,通过完成实际任务为目标,提高学习成就感,对学生心理起到激励作用,加强学生教师间的沟通联系,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该模式使学生能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为今后在社会企业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园林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基础。该学科综合性强、注重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性强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实际设计项目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有自主意识的去掌握和运用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按照项目类别,大体可以分为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屋顶花园设计等8个教学项目。本文以单位附属绿地中的校园绿地设计为例,对“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做出详细说明。 (一)教学目标 学生在开始学习规划设计时,对园林景观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如何将现实环境用图纸的方式准确表达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最大难点之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一般讲授完园林绿地构成要素设计之后,把校园绿地设计作为完整设计的第一个项目。 该项目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校园绿地特点,熟练掌握大专院校校园绿地的设计方法和技巧,掌握完整总规图的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设计技巧,注重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的培养。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设计图纸种类要齐全,图例、文字标注符合制图规范。设计说明书要能体现设计意图,起到补充说明图纸的作用。 (二)任务 1.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园林中,校园绿地往往以学生的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常分为幼儿园绿地、中小学校园绿地、大专院校校园绿地。其中,大专院校的绿地面积最大,服务对象年龄较大,景观需求更高。采用合适的园林手段进行布局,可以将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园林系统,发挥校园绿地改善小气候、美化校园环境的功能。 在校园绿地设计中按照其功能不同进行分区设计,常分为校前区、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每个区各有功能重点,但在道路的串联下又形成有机的整体。应根据各区景观要求和景观特点,创造出完整且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 结合校园绿地特点,要达到最终的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要求:(1)校园绿地规划服从于校园的总规划;(2)在规划过程中,各经济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应定额要求;(3)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条件,结合当地历史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景观;(4)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丰富校园生态景观;(5)校园绿地的布局服从于校园的总体规划。 2.设计步骤。(1)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然后由老师结合教材阐述校园设计要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校园组织参观,使学生对不同学校绿地的景观布局,景观要素,以及文化传达的方式有感官上的了解。(2)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进行校园绿地的改造设计。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或5人进行调查、记载。对学校现有绿地的布局形式、植物种类、周边环境、景点设置等现状进行评价分析。(3)分组讨论,整理现场勘查资料,分组和老师讨论校园绿地的修改方案。(4)基于学校整体的景观,设置游览路线、划分功能区、布置景点。(5)完成初稿草图,和教师讨论初稿方案。(6)分组讨论修改初稿,确定方案。(7)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关平面、立面、剖面图纸。(8)根据各组实际情况,绘制若干效果图。(9)书写设计说明书。(10)提交成果。(11)讨论总结。 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全过程,在各组设计过程中不断提示、修改图纸,并结合各组实际情况提示设计方向,开拓设计思路。 3.实训材料及工具。测量仪器、绘图工具、现有的图纸及文字资料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1)设计图纸一套:a.总图:分析图――区位分析图、现状图、景观结构分析图、空间分析图、视线分析图;设计图――功能分区图、平面设计图、植物种植设计图、道路交通设计图、鸟瞰图、局部平立剖、效果图。b.意向图。 (2)设计说明书一份:项目概况――区位分析、周边环境分析、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分析;设计说明: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设计依据、设计思路。 (三)任务总结 在各组提交设计成果后,由教师批改评价,指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希望能在下次设计中避免。收集国内外优秀的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案例,结合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讲评。 三、结语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传统教学造成的死板、枯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发挥老师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在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最大化的吸收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因此,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改革模式。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的探讨 摘 要:分析了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对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开创绿色、优美、环保的城市环境,激发园林工程核心价值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 1 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当前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不难看出,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注重景观设计,却没能重视其生态效应。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地区由于欠缺园林设计规划工作经验,通常仅仅将规划看做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附属,无法细致周密地考量生态效益,更不重视园林工程在调节优化城市环境,提升人居质量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规划设计工作中无法很好地结合本土自然条件与土质状况。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片面追逐绿化规划大而广的形式,提升其视觉冲击,把握整体对称,却疏于对园林环境设计提出具体要求。导致一些城市建设园林规划工程看上去外观优美,具备了良好的观赏性以及浓厚的艺术韵味,然而植物种类却较少,通常均为单一外观优美的品种,没能把握园林植物群落搭配的科学原则。另外,一些城市居民住区或是公共绿地仅仅栽种少量树木,虽也可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却较易引发出生态布局的不协调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呈现出脆弱的一面。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区域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的热情高涨,却没有将日常工作全面落实到位,这令较多区域投入园林保养维护的费用有限,日常养护管理设备通常较为陈旧。应用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导致较多栽种植物成活水平不高,即便最终成活也生长缓慢。一般是应付上级单位检查或是举办大型活动之时,才突击做养护处理,使得园林绿化效果大打折扣。 生态学领域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在于物种多样性,生物品种丰富多样可确保整体生态群落的可靠稳定。为推动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工程向着协调平稳的方向发展,在城市园林设计规划过程中应考量配置多样化的树种。然而,当前一些城市区域在规划园林阶段中却呈现出了认识误区问题。即过高要求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甚至在同一园林区域栽种百余种树木,而部分城市则片面追求栽种名贵植物,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在于园林相关单位在规划设计工作中没有树立科学认识,包含较多误解现象。事实上,该做法仅仅是单纯地提升了树种的类别,却没能细化考量该类树种现实生长状况,较难构成可靠优质的植物生态环境,更对稳固园林生态系统结构极为不利,较难为现代城市的持续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 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对策 2.1 促进城市建设同园林规划的协同发展 不同城市区域现实的自然条件具备较大差别,因此,应依照各地区环境、温度、土壤状况、地理位置,规划设计出契合本土特征的园林工程建设方案,具体设计方案应凸显该城市区域文化历史特点。新城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可应用大面积规划种植方式。老城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可进行地块升级改造,就住区居民现实需要合理规划设计,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休闲活动场所。另外,应通过精心设计,将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出多重风格。园林项目中科学配置树种,尽可能选择体现高强适应性的种类。 2.2 开创优秀生态环境,激发园林工程生态效应 自然界之中无论何种生态系统均具备了新陈代谢以及能量循环的能力,最理想的生态系统即自然生态。因此,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阶段中,尽最大可能将园林工程规划设计成为与区域生态无限靠近的环境,植物栽种应合理选择一些具备可全面抵御本土之中常见病虫害现象的品种,而后再依照具体状况合理引进外来植物进行有效补充。该过程中促进灌木、草木种植的合理融合。例如,可选择常绿或是彩叶植物,创建四季静态构图,同四季的更替变化形成良好的适应性,确保不同季节均能看见绿色植物,进而营造出一种完善优美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 3 结语 总之,伴随大众日益重视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对园林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使之逐步变成大众日常生活阶段一项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国城市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没能构成成熟的生态系统与工程结构。再加上园林设计规划属于一类任务复杂的系统项目,工作难度较大,牵涉植物、林业、生态环境学科、建筑、城市规划设计、艺术美学等领域。为此,开展城市建设园林规划任务中,应积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全面做好城市环境设计、规划评估、美化与装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进而真正推动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探讨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 摘 要:就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后期施工;关系 1 景观园林规划施工的具体步骤 1.1 前期园林规划的勘探设计工作 任何一起工程建设都不是在想象和幻想下进行的,特别是景观园林建设,每一处风景都有自己独特的美,而有的是天然形成,有的却是人为修建。但不论是先天形成还是后期建造,不可否认的是,它们都是结合实际的地理环境而构建出来,因此,要想建筑风格符合当前实际,就应实地考察该处的景观园林。 1.2 加强景观园林的独特性设计 一般的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主要包括4大步骤:景观园林施工图纸设计、整体效果设计、初步规划施工方案设计以及总工程预算设计。对于专业的建筑工程师来说,他们在进行最初的景观园林施工图纸设计时,会将施工过程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材料的类型和数量等相关问题进行详细地统计,然后根据投资者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确定施工图纸。 1.3 进行规范的招标 景观园林的工程招标,与其它招标目的是相同的,都为了选择出具有高超的专业知识、施工团队的高信用与高效率三者兼备的承包工程建筑公司。然而在招标工程中不乏有些人为了一己之私,选择了不论规格、水平还是质量都不符合标准的工程建筑团队。因此,对于这些方面的工作人员该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严格把关投标选择过程,严厉批评打击不合法、不规范的投标行为,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对待任何一个投标队伍,给予他们相同的竞争机会。而在整个招标过程中,标底是投标结果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投资者需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上层负责人对申报材料要进行细致地审查。 2 后期景观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2.1 景观园林的土方工程 将自然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通过修饰的手段使其有机结合,将其改造成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风格的新景观就是当今景观园林工程的由来。景观园林工程由种植工程、土方工程、建筑工程所构成,而其中的土方工程是工程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供有力的施工依据,就需要利用高标图把重要地形地貌标注于设计图纸中。 2.2 植被造景 不论是古风版的传统景观园林,还是如今将自然与科技相结合的现代景观园林,植被造景都是突出其主题的重要方式,也是景观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构建元素。植被的合理性搭配对景观园林的整体效果与质量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景观园林的独特性,主要是通过植被不同的形态特征和气味来展现,致力于用最质朴的本体将自然四季之美表现地淋漓尽致,因此,这类工程的主体对象就是植被,为了展示出与众不同,设计师要熟练掌握各类植被的生活习性,而日常景观园林的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植被的生长状况,积极做好护理工作。 2.3 硬质景观 景观园林工程中硬质景观的运用非常普遍,如林间小道、广场、石梯等。科技的进步与审美需求的提高,使得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景观园林建筑中,据市场景观园林建筑材料的调查报告所示,天然鹅卵石等的石材运用需求量最大,很多景观园林之中都会使用硬质石材进行道路铺设,此举无疑提高了园林设计的档次及美观水平。然由于施工设计者片面追求景观园林的美观,忽略其鹅卵石之间的砂浆厚度,在经过日晒雨淋的洗礼后,鹅卵石小道的边缘部分经常出现鹅卵石脱落,砂浆伴着雨水冲走的情况。鉴于这样的情况,园林施工需要格外注意道路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伸缩缝深浅程度的合理铺设。 2.4 景观的照明设计 照明景观是景观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照明灯,如树影灯、室外场地照明灯、泳池灯等,最难的一点就是在夜晚里展现出特殊的景观园林照明效果,并且与周围自然景色合理搭配。所以,施工人员在操作时,要根据周围景观合理安排灯光的色温及色调调配,综合考虑灯光照明效果。另外,让夜晚与白天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完全不同的效果体验。 2.5 景观插曲 景观插曲的作用主要是让景观园林建设增添别样风趣,如观赏鱼塘、指示路标等都属于观赏的插曲,在自然景观里添加浮雕、石拱桥,体现古风感,与现代化建筑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性设计。注意细节性把握,像路牌与路线图的设置,一定程度上使得景观者对园林景观整体构造有所了解,所以,辅助性景观插曲设置地点的选择不可忽视,让它们能与周围环境的存在毫无违和感,进而增加现代化美感。 3 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与后期景观园林施工的关系密不可分,从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细节抓起,完善其缺陷,改善其不足,促进我国景观园林建筑行业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园林规划设计与植物配置 摘要: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其充分体现着城市文明的发展程度。要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与植物配置,在遵照美的规律同时,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紧密结合植物的质地、色彩及形态等多种因素,在园林规划的整体构图之中营造一个优美的园林景观。 关键词: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1季相色彩 四季气候的不同变化,影响树木花草发生的开花、落花与结实、果熟等变化,构成植物的季相。植物的种类不同,其季相也就不同。从叶色看,常绿树枝多叶茂、色泽较浓;落叶树色泽较淡,花色鲜艳而活泼。配置过程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构图。在深浅的配置上需要采用对比与衬托手法,以增加视野的深度感。同时,调配各种单色植物,或混合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富于色彩变化的同时可使整体处于统一的绿色基调之中,令人赏心悦目。草坪的色彩与质地十分独特,一般用作园林的底色,草坪的碧绿显得鲜艳而富有生气。从花色看,树木种类不同,花色及花期也就不同。为确保开花时的花木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不出现偏荣偏枯现象。 2质地方面 植物质地的自然外貌由树皮、茎、叶及芽决定。人越亲近植物,给人的质感就越细致。所以,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其观赏视距及质地,利用不同植物,其质地相同,进行配置时给人以单纯感。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体现即其选择与配置,配置树种必须考虑上述多个方面,同时做到因地制宜,对形态、色彩及姿态美观的树种进行选择;丛植依据绿地要求对树种进行选择,搭配应考虑到树木的大小、高矮及色彩,注意疏密相同,确保灵活自然,尽可能体现出一种艺术美感的效果。与此同时,依据树木耐阴程度、生长速度等因素对树木的株行距进行合理确定,树木的枝叶之间不可交叉和挤压,为树木冠幅的生长留足空间。在园林景观的建造过程中,园林规划设计及植物配置均必须确保科学与合理,同时遵照美的规律及技术准则,改善园林环境更加优美和优雅。 3配置植物的注意事项 3.1结合观时和观花植物 观赏花木中,存在着时色多变,且极其漂亮的一类植物,如槭树类秋季变红,银杏变黄,均十分漂亮,与观花植物相组合有利于观赏期的延长。观赏树可以作为园林主景,放在比较显要的位置上。而常绿树种具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如浅绿绯色的梧桐、淡绿色的柳树、暗绿色的云杉及常绿色的香樟等,对色度对比较大的植物进行选择,所搭配的效果更佳。 3.2层次配置 分层进行色彩搭配的配置,是十分重要的拼花艺术。叶色、花色及高度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其层次及色彩也就更加丰富。如高10m的枫树、高5m的松柏、高3m的红叶李由高到低分层次排列,构成红、绿等不同颜色、不同层次的多层树丛。选择花期不同的植物进行分层配置,园林的观赏期会有所延长。 3.3草本花卉的运用 樱花树下搭配万寿菊,木绣球前种植美人蕉,能够起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园林景观中,植物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其树冠形状、花型、色泽及寿命等,确保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协调。同时,每个组合内植物构成比例的设置应当合理,并对植物种植结构与游览路线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每个组合的搭配还要考虑草坪、地表及地面等多个组合间的关系。 3.4突出季节性 植物的配置应避免单调或雷同,应确保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充分突出春季的繁花似锦、冬季的银装素裹、秋季的叶色多变、夏季的绿树成荫,使观赏之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按季节的不同变化,进行植物的选择,可以考虑早春开花的迎春、丁香等;初夏开花的紫薇、木槿等;晚春开花的玫瑰棣棠等;冬季翠绿的龙柏;油松等;秋天观叶的三角枫、山里红等。整体的配置效果应保证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以“夏季浓苍翠不萧条、春意早临花争艳”为原则进行植物配置。配置林木时,常绿树种比例一般应为1/3~1/4,枝叶少的树木产生的效果远远不如枝叶茂密的树木,多样种植物效果好于纯林木种植,阔叶树效果好于针叶树。此外,也可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进行园林设计与配置,如种植果树或药用植物等,为游人创造一个花草繁茂、林木葱葱的园林环境,令游人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 4结语 园林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代公园及风景区的建设发展非常可观。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下景观设计的发展逐渐充实和完善着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规划。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对于园林产生的情感并没有古人那么丰富。但现代人的生活仍然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因此设计师应当善于洞察人的情感,创造优美的园林环境,体现哲理与文化的审美,从而使游人在美的体验中产生更多共鸣。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探讨 摘要:以人为本是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体现的设计原则,既要将所在地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同时又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根据小区特色规划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休闲、居住、娱乐活动的小区环境。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设计思路;城市住宅小区;特点;原则 1 现代化特点和需求在城市住宅小区中的体现 1.1 规模大且设备齐全 由数栋层次较多的楼体组成的建筑群构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住宅小区,小区内以居民居住的住宅楼为主,辅助的还有用于满足居民生活、休闲和娱乐需要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其中包括了社区医院、运动健身场所及市场等。 1.2 合理协调布局、综合统一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环境即市容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当前房地产事业也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要求,为现代化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协调且统一,建设小区时一定要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以建设环境怡人、资源配制合理的现代化小区。 1.3 提供强且广的综合光照 光照已成为当今人们选择居住环境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通过利用玻璃增加阳台和窗户的透光,选用明亮的装修色彩来增强综合光照,使得室内乃至阴面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2 对城市住宅小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考虑的基本原则 2.1 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渗透其中 为居民营造良好的住宿、娱乐及休闲场所和环境是建设住宅小区的目的。因此,在对住宅小区园林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应尽可能做到综合规划,满足各文化层次、各年龄阶段形色各异的需求。小区的景观规划要营造舒适怡人的环境为主,可采用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使得居民的心情放松,亲近自然。空间布局方面也要开合结合,为居民的休闲活动提供方便。 2.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建设时将所在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合理地利用起来,既能使小区的环境体现地方人文特色,又能减少资金投入,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2.3 提倡创新 与其他规划设计相同,小区园林的规划也应十分注重创新,只有设计新颖、独具特色才能更为全面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新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含义的劳动,对设计者有很高的要求,拥有丰富的知识是基础,还需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本着和谐自然的建构思路,将主题的风格和特色凸现出来。 3 用于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设计思路 3.1 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定位精准 定位是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项目定位准确,之后的设计才能力求完美。人是城市住宅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所以人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扮演者最主要的角色,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感受。在规划设计前深入服务对象中,深入全面地调查了解其行为特征和需求,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要求十分必要。以此为基础再加入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使得规划设计成果得到居民的认可。 3.2 植物在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配置与规划 就当前情况来看,专用绿地、宅旁绿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共同组成了我国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园林绿化的基础工作就是依据住宅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及管理情况种植各类绿色植物。基础的植物类型是在设计前期以小区的综合情况而确定的,确定之后再考虑美观、节能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园林的设计要想做到切实的因地制宜,就需深入挖掘各个不同场地的内涵,并充分考虑小区的人文特色及交通需求,只有这样,设计的园林景观才能凸显小区特色。 3.3 借助现代绿化技术,增加住宅小区绿化 如今我国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绿化面积有着相应的规定,由于利益的驱使开发商更不会增加绿化。基于此,要想扩大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绿化面积,积极借助现代绿化技术是一个行之有效办法。这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绿化技术,并积极应用于小区绿化建设,提高小区绿化面积,建设节能型的住宅小区推动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总之,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受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而被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体现现代化的居住特点和要求,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切实地融入其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将住宅小区与城市空间做好自然协调的规划,创造出居住环境更加自然和谐及生态和谐的家园。 园林规划设计论文:刍议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及相关对策 摘要:阐述了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结合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园林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加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生态为核心,园林规划设计与环境艺术相结合,充分地融入到当地的风俗中等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对策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塑造城市地方特色、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古典园林还是现代景观,其设计灵感的源泉大都来源于自然,而自然的景观,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季节的变换、草木的荣枯、河流的盈涸……往往使得自然景观最美的一刻稍纵即逝。古典园林对此基本上只能是“顺其自然”而已。现代景观设计则可利用众多的技术手段将之“定格”下来,以令“好景常在”。下面将阐述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及设计对策。 1城市景观园林建设的重要作用 1.1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景观园林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园林的内涵和形式往往由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来决定;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园林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极大地提高物质文明和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很多地区通过如火如荼的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改善城市原有面貌,为城市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总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步伐,而和谐生态的环境又促使经济和文化走向更加繁荣。 1.2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气体、汽车尾气等排放的加剧,空气污染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如何有效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成为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最迫切的任务。城市景观园林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一方面,通过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吸收环境中的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降低噪音等目的,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园林合理布局、精美建筑、有序运转、完善管理等,使置身于绿茵遍地、和谐生态环境城市中的人们,身体更加健康、精力充沛、创造力旺盛。由此可见,城市景观园林建设对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1.3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其创造元素往往取材于当地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人文建筑、特色景观等,这些元素通过提炼升华,以铺装、雕塑、假山、水景、园林建筑、小品等景观布局手法和形式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容易引起居民心理上的共鸣,增强居民的城市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从侧面也向外展示了城市特色文化,以城市名片形式对外传播,为提升城市形象打下基础。 2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 2.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研究不深 在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这一新兴学科专业尚处研究、教育、实践的萌芽初期。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松解,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3者在分争天下,现阶段还难以做到重组统一。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强项;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园林专业最为擅长;游憩娱乐学这一专业在中国名义上没有,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快速产生一个旅游游憩分支专业。不管是哪种,均涉及到研究怎样的环境为人们所接受,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 2.2观念目标陈旧僵化 当前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虽然引进、吸收、消化是促进发展的动力,但是个性鲜明、耐人回味的创新性作品很少,很多都在照搬模仿,其根本是忘记了中国元素的魅力所在。 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场地意识淡薄更是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3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针对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实际,要在实践中做到不断创新,就必须借助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 首先依据以人为本的游憩规划设计为要素,研究制定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和评价体系;其次要从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的活动项目空间,时间分布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元素组的构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规划建议 3.1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大城市景观空间的主体,任何的空间环境设计都应是围绕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并体现出对人们的关怀,根据人们的区别划分,来分析人们的各种行为心理特点,以此来满足其各自需要的不同空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以及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城市中的景观设计也应适应性地做出变化。 3.2以生态为核心,加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相互关联。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3.3园林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园林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地考虑园林规划设计。而园林规划设计也要配合城市的规划,与城市规划发展方向一致,促进城市的发展。例如我国自2015年起在全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已有16个城市进入试点范围,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中,融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3.4园林规划设计应与环境艺术相结合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逐步恶化,园林规划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园林规划设计与环境艺术相结合成为将来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园林规划与环境艺术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并且通过与艺术相结合,能够提升人们审美,增强对人们情操的陶冶。 3.5园林规划要充分融入当地风俗 一个优质的园林规划要充分地体现当地的特色与风俗风貌,人们通过园林规划就能体会出当地的风俗人情。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体现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融入地方特色。 4结语 正如大地艺术一样,现代景观设计,极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正是因为受到多种艺术的交叉影响,而使其呈现出口益复杂的多元风格。但景观艺术的表现,有一个基本的共同前提,是时代精神与人的不同需求。众多的艺术流派,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但其本身也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在园林与景观设计领域,既没有产生如建筑等设计领域初期的狂热,也没有激情之后坚定的背弃,而始终是一种暖和的参照。更高更新的技术,让景观艺术的表现深度,更加彻底和不受局限。
建筑学论文:试论风水学与建筑学 【摘 要】通俗的讲,“风水”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风水”就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风水学在建筑中广泛应用。建筑学与风水学有很多密切的关系。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建筑学是古今中外都有的科学观。将风水学与建筑学结合到一起是一门深刻而又意思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风水学;建筑学 风水学的本来面貌是科学而有根据的,一些江湖骗子们根本不懂风水学的情况下,利用看风水谋生,导致了风水学失去了其原有的样貌。那么风水学到底是指什么呢?风水学都包括什么呢?风水学与建筑学都有什么关系呢?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前进,旅游业兴旺起来起,从而引发了民俗、信仰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恢复,风水也因此渐渐地回归到了科学中,很多人开始了解、关注风水学,研究出版相关作品,风水与建筑的关系更加合理而紧密了,较多的应用于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在建筑设计中看风水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种潮流。 1 什么是风水学的核心内容 (一)人地和谐是其一 大地给了人们生命和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样,人类的发展也改变着大地上的万物。如果人们忽视大地的存在,那也就是将自己存在的介质遗忘,人地失衡,这将造成人与大地的共同灭亡。所以,人地和谐是人的行为的前提,是风水学的核心之一。 (二)尊重自然环境是其二 天地之间的变换往往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善待自然,自然就会回馈人类;反之,自然必定惩罚人类。风水的内容中就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善待与尊重,保证自然不会反作用于人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风水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风水一般与宝地连接着,这是因为风水影响着建筑,建筑也关系到风水。比如,风水宝地的标准就是是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令生人纳福纳财、富贵无比;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 新疆的特克斯县的八卦城就是一个风水宝地。传说八卦城是由南宋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设计的。他被成吉思汗邀请到了西域,在路途中看到了特克斯河谷,当时就被那种山川气势震撼到,于是灵感而发设计出了这座八卦城。这八卦城从形态上看一个放射状的圆形,而且它的街道设计的比较奇特,犹如一个迷宫,每条路都互相通着,每条街都相连着。八卦城体现了一种非同一般的民俗风情,成为被人们喜爱的风水宝地之一,这是离不开风水在建筑中的应用的。 2 建筑学与风水学的结合 (一)建筑风水分阴阳 阳宅,不仅包括建筑的朝向,也包括建筑的设计思想。简单地说,如果是面朝宽阔的湖水,背向高俊的大山,就属于是阳宅;反之,则是阴宅。 以北京故宫的风水建设为例:乾清宫整个建筑群位于中轴线上,由六座门和三大宫殿组成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乾清门、坤宁门,日精门、月华门、隆福门和景和门组成,这些建筑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俗称为“后宫”。整个建筑群在命名上就好似一个宇宙生成的过程,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隐含有“天地阴阳”的思想。 交泰殿在后三宫的布局中,乾清宫位于前即南,坤宁宫位于后即北,交泰殿处于二者之中,为天地交通之处,符合“天地交通”的原则。泰殿前面有乾清宫代表天(阳气),后面有坤宁宫代表地(阴气),交泰殿的含义则是“天地交而为泰”即指天(乾)地(坤)即阴阳二气在此交会,天地才能太平,这就是指“乾清”和“坤宁”二宫。交泰殿悬轩辕镜象征天地阴阳交会。 交泰殿隐含“交媾”之意,穴的主要宗旨是在于认识穴为阴阳交媾之地,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生气。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交媾,二是天地、山水交媾。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建交泰殿,交泰殿的功能,就是为皇帝和皇后提供交媾之处,负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它不仅象征天地阴阳在此交媾,也指男女即皇帝与皇后在此交媾,这种思想就是天地、阴阳、男女即宇宙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 (二)建筑中颜色应用与风水的关系 在建设工程中,材料的颜色选择必不可少。在选择材料的颜色的时候,一 是要看使用者的个人喜好,一个就是要注意颜色与风水的关系。颜色要选择相生,避免相克。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代表,红色表示喜庆、吉利,黄色表示表示温暖、光明、长寿。 (三)门窗是风水气场的开口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门窗的设计也很讲究风水。保证“气”能从窗口而入,也能从门口而出。在设计卧室的窗口的时候,要注意窗口与床的设计位置,不能让床在“风口”上,也不能让床走进“死角”。门和窗口的设计没有必要要有多么的华丽,重要的就是位置是否合适,气场是否到达最佳效果。 3 风水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一)风水学在建筑选址上的应用 建筑得再美,如果周边环境不美,都影响了建筑的最终效果。也就是说建筑的选址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风水学对进行合理选址呢?标准的符合风水学的选址是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水深土厚、贴近自然的地方。视野开阔的、鸟鸣花香等等,这是最佳的选址方案,给居住在里面的人清新的自然环境,舒适的欣赏范围,这是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二)风水学在建筑布局中的应用 点面和谐才能达到聚天地灵气为一体的境界。绿化环境的覆盖率要高,但不代表着某个花园或者某个凉亭远远大于应有的大小,造成环境的失调。建筑群中什么是重点,重点的应该放在哪个位置上,这都是布局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建筑的朝向与配套设施的位置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匹配。布局要尽量保证冬暖夏凉。 风水学要求建筑周围的环境与建筑的布局构成一个相对的封闭性格局,这是一种安全与保护隐私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是隐私的。 (三)风水学在建筑形态中的应用 建筑形态要贴近自然,风水学认为贴近自然的形态是最能与自然融合的建筑。这样体现的是对自然地尊重,而不是对自然的改造。就如同填海造陆集中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缺少了人与自然地和谐,最终的不良结果必然导致恢复海洋原有面貌。所以说,当人们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时候,要尽量的尊重自然,采用最贴近自然的形态改造。 具体形态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设计者的个人风格,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是设计诡异的建筑如果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即使再完美也是有着重要缺憾的。缺憾就是与自然的相悖,不符合风水学的要求。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仅看到了风水学已经不再是封建迷信的代表,它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科学理性层面。利用风水学的特点、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风格,在建筑构成中,有效地结合风水学的要求,不仅能保证居住者的称心如意,也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收获,那就是由于心情好而带来的好运气。今天的建筑已经与风水学密不可分,风水学的合理应用就是对自然的尊重,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建筑学论文:案例分析法在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文章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案例分析法的实用价值,并从案例挑选,案例实施,案例教学评价及案例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用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案例分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于先期未开设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规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等相关课程,因此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储备。同时上述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均压缩成一章或一节且未设置实践环节,进而导致学生理解一些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很有难度。再加之教材中理解性、文字性的内容较多,所列举的国内外案例又较陌生,学生很容易感觉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另外因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时少而内容庞杂,教师大多采用以讲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是让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讲授本门课时,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渐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它通过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事物,提高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互动,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并通过共同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缩短规划理论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挑选 案例的优劣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所以挑选案例一定要认真严谨。获取案例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结合本专业特点,案例也可以是自己亲自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由于是亲自经历,更易于做到去粗取精、把握重点。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熟悉 城市规划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所以应该选择学生所在的城市或熟悉的城市案例,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具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陌生城市的发展历史与现在不熟悉,因此不容易产生亲切感,进而会丧失注意力。 1.2 新近 案例是近期发生的,学生的关注就会很高,对于早期发生的范例,学生会感到很陌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3 趣味 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好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活跃课堂气氛。 1.4 典型 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概括相应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中。 1.5 创新 案例具有启发学生多视角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设立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和创新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实施 教师在按上述要求准备好案例后,在教学中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具体实施: 2.1 案例引出 案例引出——这是课堂实施的第一步。通过教师用精辟的语言组织来介绍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概况、基本的设计步骤与方法、设计的切入点以及为何从最初的方案走到现今的设计成果等,学生对比充满了好奇,非常感兴趣。 2.2 由例导理 通过案例来导出课堂知识点,并紧扣教材讲解基本理论、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任务书,布置课下作业。 2.3 课堂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考验教师综合把控能力的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调 研结果展开分组讨论并由学生代表发言,集体交流,也可以在案例分析后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交流与探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课程内容与案例的相关性,正确把握案例的特殊性与理论知识普遍性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分析案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组织者、主持人、导演的角色,把控全局,同时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如遇学生意见分歧大,讨论激烈时,要及时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反应平淡时,要抛出问题,引出争论,而学生没有反应时,要善于打破僵局,给予点拨,当学生讨论偏离正题时,要正确引导。对有些同学较幼稚或偏激的意见,不要立即做出批评,否则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也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要有耐心,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必要时可做简要记录。最初的发言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当大家讨论到一定程度,对意见比较等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进行重点讨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引申出来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忽视,这可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漏洞,应及时予以纠正和点拨。 2.4 总结评析 教师作总结归纳,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总结发言时,要从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思路出发,并不断提高深度,引导学生多层次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 案例教学实例 3.1 案例一:结合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校园规划建设,分析高校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目的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施工设计,也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衔接最为紧密的一个规划层次。而高校校园规划正是近几年全国大学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为了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围绕校园功能分区,校园建设空间规划、校园道路交通组织、校园环境及景观设计等内容进行调查与思考,一些同学通过分析、归纳老校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能分区不明确,建筑形式太单一,道路交通组织不完善,人车混行状况明显,人文环境气氛不足等,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些同学通过前期分析研究,认为大学校园规划必须首先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人性化尺度和空间,营造人文环境,并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为例,撰写“大学校园——我的梦”的优秀调研报告。 3.2 案例二:结合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居住区实际上是有四大物质要素来构成,即住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系统和绿地景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生活方便、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从而将上述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组织与布局。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贵州省山区,缺少一定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体验,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作为调查对象,组织学生对宿舍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住宅空间结合、公建配套、道路交通组织及绿地规划设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以访问形式收集一些老师对宿舍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学生以为宿舍区的住宅组合形式比较单一,可识别性不强,公建配套不足,车辆随意停放,绿地面积不够等。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三:结合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干户苗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析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未设置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本章基本理论后,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收集有关西江苗寨的资料。在案例分析课上,首先教师对西江苗寨保护规划的编制思路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并配合图纸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生动的理解案例内容,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①规划中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是什么?②苗寨历史建筑利用除了规划中提到的方式之外,你认为还有何途径?③规划中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法是否有合理,为什么?④试分析贵阳市的特色要素。由于学生曾在西江苗寨美术写生,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对以上问题的 析与讨论,学生对城市遗产的保护规划的方法和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4 案例教学考核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考核,它是反映学生学习进步和学习效果的手段。针对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将学生课前准备、实地调研、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讲,主要根据学生掌握案例内涵的程度,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事物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对案例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自己在其中的成长情况。 5 案例教学效果 笔者在通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现实性坚强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氛围,以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学论文:全球化与建筑学中的审美感觉演变研究 在城市建筑学的范围内,一般研究如下问题:第一,本土建筑规划设计的冲击和影响;第二,有利于保持城市建筑的地方主义特色的方法和措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观点似乎有了转变,但使我们困扰的问题却没有改变,那就是建筑学仍旧不能明确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 现代城市主义思想强烈的人们宣称:现代主义建筑可以结束十九世纪以来城市建筑风格上的不规范性,并再次给建筑师们一种明确的方向感[1]。但仅仅到了一九六零年代,这群现代主义思想强烈的人们失望的发现,一切又回到了以前。而一九六零年代末期也正是“全球化”概念的启蒙阶段,让人们不得不深思两者间难道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虽然人们对城市建筑一直都是各持己见没有相互一致的看法。但是大部分人只是将城市建筑看成是可以供人们居住的场所。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而审美性已经进入到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 现代城市审美主义的起源 如果想对当代城市建筑学审美进行深入探悉,那么就需要追溯到它的发源时期,首先针对整个现代城市社会审美主义理论情况开始研究。西方的研究学界已经在这个区域有了显著的成果。而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把建筑学的疑问带到社会学的区域来解答,最后再次转回到城市建筑学。所以,对社会学理论考察的重点一直都应该是:审美性产生的基础结构和根本原因,能够使现代人审美观点发生改变的因素。对这种疑问的讨论,古典社会理论学家总是从自己个体性的知识架构和设问进行探悉[2]。因此他们的结论也大不相同。自从基督教统治西方世界社会以来,基督教世界发展出一种制度化的抑制人感性欲求之正当性的生活形态。进化出一种道德论,对感性生存的正当性采取抑制和贬损的态度,这源于基督教对人自身的恐惧。审美性是一种可称之为心理主义或内在性的心性品质。他形象的把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比喻成一件艺术品,因为在这个艺术品中,一切实体性的事物都消融在个体心理的内心形式中。审美性的特点就在于人的心性和生活样式在审美体验中找到足够的生存理由与自我满足享受的感觉。综上所述,现代审美观已经从一开始就企图在社会形式中代替宗教和道德。 2 现代城市审美观转变的社会背景 社会理论学家认为这种现代审美观转变的基础是货币经济支配的都市生活。他们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感觉来确定现代经济体制与现代社会文化体制的心性品质的内在联系。社会理论学家认为理性化一直都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结构因素,但是针对个人心性来说,理性是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武器,更加引起注意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之结构性因素包括:个体与其个体之间的情感[3]。由于货币经济是大都市社会生活稳定的基础,当货币经济和都市生活把个体存在从以前的亲情关系中抽离出来,个体生命仅靠工具性的理性心理,不足以维系自身。所以,其心性品质趋势一定会返回内心世界。 不得承认的是,以上所探悉的审美现代性的蜕变过程,有更多的展现在现代人日常对社会活动中的感悟。这种审美性有时与艺术并不有关联,而是表现为一种审美的生活质态。这种审美观也是走向现代性进程的一个有力标志。 现代社会中审美感觉一直就应该是个体性的、属于自己的。所以更加的不可以让审美观点趋向单一性。现代审美感觉由于没有了依靠、终极价值以及礼法纲常的前设基础和约束,而转向身体在此世寻找依靠。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不再需要以前那种对于审美客体的整体性掌握,没必要去理解他的结构,更加没必要在审美过程中去找寻他所代表的某种价值意义。唯一要做的仅仅是观看并且用心去体验体验。在这一个方面来说,当今社会中的审美观已经没有了专属于哪一文化价值理念系统的必要。而转向对身体、情感、新奇性的追求。 3 现代社会城市建筑中审美特点 阅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可以从里面发现建筑大师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建筑可以对人讲述真理,可以以一种方式来开启人们的思想,用建筑来建设社会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属于人们自己家园。就拿柯布西耶的郎香教堂来举个例子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针对柯布西耶建筑中的审美性得出以下结论:一、建筑的整体感觉很和谐。大师们认为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让看到的人都必须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且使他们能感受到他们是建筑整体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二、结构规律清晰。在空间的营造上让人感觉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每个环节都有结构关系上的紧密性。三、统率人们的审美性让建筑“功能”突出起来。四、也是最突出的一点,审美要求有某种意义。从建筑物选择装饰的态度中就便可得出结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大部分认为:建筑艺术在其最高境界是能够赐予人们对建筑物的独特的思维洞察力;可以通过这个建筑物得到一种启示,不管无论这种启示是来自社会、文化还是你生活的现性社会。 4 现代社会城市建筑中审美之后的发展 现代社会城市建筑中审美之后的发展[4] ,就正如箭镞大师矶崎新所说“二十世纪上半时期是宣言的连续,城市建筑就是向同时代展现下一个时代的世界。从一九六零年代开始,时间发生了逆转。以前一直不停向前的线性时间模型突然发生了逆转,城市建筑在过去与未来中发生了交叉。其实现代建筑史一直都是多条线平行发展的。 就如以前对现代人心理结构转变的社会学分析中所感悟到的。现代城市建筑学审美观的转变也大致沿着这条路在发展。而这一转变的象征就是bilbao博物馆,它在一九九七年建成并且开放。主要建筑体量异常弯扭复杂。令人惊叹的是,建筑外表用100%钛合金板覆盖。由于建筑造型极端不规则,使得内部钢架中的构件没有两件的是等长的。bilbao博物馆自建立以来就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以至于一九九七年普利策奖得主评价说“这建筑太不可思议了”。说的也是,这座建筑从任意角度看来都更像是科幻影片中外星智慧的基地。以巨大的力量冲击了以往建筑审美常规。你不能用以往建筑审美的比例、尺度、均衡等原则去评价它的建筑美。它的存在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成功的建筑学审美突破,是人们只要看见了他就记住了他。这一切都会被单纯的思想与身体上的震撼迷醉、欢愉的情感所代替。你无需去想他代表的意义,只需要用心去感觉他。让他的存在在你心中变的永恒,这样变是最好的。 建筑学论文: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廖荣(1964-),女,兰州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研究,(e-mail)。 摘要:从课程的教学理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房屋建筑学是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等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该课程涉及内容较广,既有内容繁多的建筑设计规范,又有抽象的设计理念以及繁多的构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入手。近年来,受到学时减少、教材陈旧及生源质量欠佳的影响,教师教学压力增大,作为培养工程一线综合型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思考如何用新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1]。 一、确立适宜的教学理念 房屋建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多且面面俱到,无突出的重点和难点,对将来从事一线工作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房屋空间系统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工程应用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出发,以“必须”和“够用”为度,树立满足实际应用的教学理念,将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知识模块:即房屋建筑构造原理(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房屋建筑图识读,重点加强房屋构造原理的知识掌握;同时辅以专业教学实习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体现实用性和综合性。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建筑构造部分。例如:刚性基础、墙体中的墙体承重体系、门窗一章中的木窗等在实际生活中已不适应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形势,基本不再使用,但教材却占据大量篇幅。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而在教材中并未加涉及。例如:屋面材料中的沥青卷材,现早已被sbs、app改性沥青卷材或三元乙丙代替,而教材中沥青卷材却是重点,新材料被一笔代过;再如墙体保温,国家节能标准已实施多年,教材介绍较少,此类问题在此不一一例举。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此部分内容的课时,适当增加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规范的讲述,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二)构造内容要立足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构造教学的难点是建筑构造方式种类繁多,做法各异,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施工等学科的相关原理,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而不知在实际中的应用,因而在讲授构造内容时要向学生阐明不同的构造方式都基于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造的重点是向学生讲明构造与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自然环境、建筑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它们间的关系决定了不同构造做法中的材料的选择和结合方式。新材料、新技术虽然造就出新的构造形式,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会改变[2],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关键。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的开始阶段,首先从“建筑—凝固的艺术”作为切入口,从建筑的发展史开始讲述,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在课程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避免“满堂灌”。如在建筑构造概述章节,启发学生思考教学楼的组成,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此时教师只需将教学楼组成的六大部分及其它构配件进行条理化归纳即可[3]。 (二)开放式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感性认识对巩固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构造讲述时通过模型认识构造,从认识开始逐步深入,在交流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问“构造是如何组 成的,怎么做才能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提供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同时配合绘构造图作业,学生学习效果及积极性显著提升。 以建筑物进行直观教学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组织参观前,教师应就此次参观的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以减少盲目性。如参观单层工业厂房,首先提出观察单层工业厂房受力体系、纵横向受力构件及其它构配件与民用建筑的区别,在参观中教师对重点部位着重讲解,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避免参观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文字、绘图、挂图、图片演示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教学生动化。多媒体课件有集文字、声音、图片演示为一体的功效,且有知识密度大,素材多样、形象直观的特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讲述屋顶一章时,屋面细部构造中的泛水由于基层的不同做法也不同,此时用幻灯片就可清楚地了解砖墙和钢筋砼墙处构造的差别。但也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尽管生动活泼,但一味采用学生犹如“看热闹”,不利于消化掌握知识要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4]。 四、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堂教学。在房屋构造原理的学习时,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动手能力较差,真正到工程设计时,学生无从下手,因而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一)从识图、抄绘图入手,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看懂弄通建筑施工图纸是将来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可结合课堂讲授的知识,每章布置构造图的识读及绘制作业。如在讲述楼梯一章时,为解决楼梯口下作进出口净高不够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楼梯实物,了解双跑楼梯设计及楼梯剖面绘图,知晓在设计时如何实现,启发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二)建筑构造融入课程设计,加强综合训练 课程设计是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一次总结,通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应用于自己设计的建筑,而且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但在布置课程设计时通常对构造技术要求较少,造成学生以为建筑构造不是设计内容,在设计时经常抛开构造技术而单纯的追求形式和空间。因此,在下达任务书时,设计题目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而且内容要涵盖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部分,同时要提出学生应查阅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标准图集。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应选择相对简单的砖混结构住宅楼、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等,教师可给出若干平面方案,也可由学生自拟方案,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 课程设计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建筑构造设计对建筑形式、空间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能否实现,而不是在施工图设计时才想办法解决。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如在方案阶段:门窗的选择、卫生间的布局、楼梯数量及位置等,教师不宜详细回答,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应启发学生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程设计结束前,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评图,帮助学生分析图纸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给出成绩。评图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由设计者先介绍自己的图纸及设计体会,再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对优秀的作品积极肯定,对出现的问题指出不足及解决的措施,使课程设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虽然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程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 建筑学论文:试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成功素质;改革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建筑学论文:浅谈关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设计 引导 改进 论文摘 要:通过分析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思路:在题目设置上,变“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在内容要求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在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在日常训练中,注意多学科的融合;在设计手段上,处理好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关系;在毕业设计指导方面,采用和设计部门合作的“双师制”。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建筑设计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各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基本采用按照建筑类型进行训练的模式,题目由易到难,规模由小到大,渐次深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各种常见的建筑类型一一尝试,在对比之下,对于把握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重点非常有效。但是,随着现代生活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类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单纯依托类型的设计训练方法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如学生思维易受限制,设计手法灵活性、适应性差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设计的训练思路进行调整改进,取长补短,使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第一,在题目的设置上,变现行“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 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将空间设计作为课程设计训练的主线,具体建筑类型作为辅线。从单一空间、复合空间到组合空间,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与创造能力;建筑类型作为题目载体,起着辅助的作用。 同时,具体进行题目设置时,应真题、假题结合设置。 真题具有真实的基地环境,便于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找寻设计切入点,获得构思灵感。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把握空间尺度等也大有裨益。但实际项目往往条件限制较多,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假题的设置往往可根据训练目标“量身定做”,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但易失之于空泛。因此,应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第二,在内容要求和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 传统的设计课程的内容要求多是以最终成果要求的形式出现,基本上就是最终正图的版块内容,于是设计课程成绩就基本依据成图所传达的设计水平来进行判定。这直接导致学生重视设计结果,而忽视设计过程,往往设计周期内几番推倒重来,设计变成“撞运气”,运气好抓住灵感就发挥好,运气差没想法就一塌糊涂,非常不利于设计方法的掌握。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将设计过程掌控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方案。过程的控制需要具体体现在每一阶段的详细要求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各阶段应解决的问题、理解步步深入的重要性,并将各阶段的表现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设计过程,逐渐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达到“掌控全局”和“把握个体”的效果。 在大的方面,发挥群体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设计组、讨论组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将全班划分为若干设计或讨论小组,引导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发挥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发、激励作用,带动整个小组深化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专门的、开放的讨论空间,以满足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化方案的不同要求。指导教师聆听、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方向并作出评价,使讨论避开弯路、沿着可发展的方向进行。 在细节方面,教师要适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标准细化到个人。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在自身水平上获得提高并多加鼓励,更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设计内容和主题选择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映现实,引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鼓励其从点滴细节尝试解决之道,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一名合格的建筑师,不仅要有处理建筑功能与形体的能力,也要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设计指导中,好的设计离不开对现实中人的处境、行为的研究与关注。欧洲一个教授来国内游访,有感于天桥下露宿的打工者,遂于归国后拟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设计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轻便、易装拆的临时建筑。这启示我们,基于现实思考进行的设计训练才真正体现了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第三,需要加强快速构思能力的训练。 一个设计周期内,虽然有进度的控制与要求,但学生往往感觉“前松后紧”:入手慢,进度滞后,后期深化时间紧张、不够用,最后熬夜、拖图,又影响到下一个设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以训练快速构思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快速建筑设计(快题)不可或缺,是建筑设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贯穿在课程设计中。快题训练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便于快速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第四、融会各专业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所用。 如果说低年级阶段的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功能合理、形式美观,满足“适用、美观”的话,随着年级渐高,“坚固”也将成为设计要求的一部分,即,我们要将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纳入设计范围,关注到可操作的细节,使设计深度更进一步,为业务实践及就业铺平道路。 低碳、节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反映在建筑行业就是对节能建筑的倡导。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反映在建造过程中的节地、节材,更重要的是为使用过程中的低炭、节能提供支持、打下基础。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虽然不可能有很具体的体现,但却需要建立概念、综合考虑。这就需要很多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作支撑,甚至是一种从技术出发的全新的设计思路。 同时,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的施行,也为建筑学专业课程训练指引了方向。与建筑师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训练应该引入、贯穿到设计课程之中。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看似理论的课程,也要激发起学生们的思考,听闻历史,思之当下,由此及彼,探究不同历史文化下的建筑反映对于今时今日的建筑设计的启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也要有仰望星空、思虑文化的眼界与胸怀。 第五、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课程的影响。 身处数字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电脑和网络带来的便利,建筑设计领域也毫不例外。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绘制图纸、计算日照和节能等指标、建立三维模型等,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基本已取代传统的手绘、手算方式。 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运用,进行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这也是在为设计院实习和就业作准备工作。计算机绘图的准确、直观与高效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前期尤其是一草阶段的构思最好手绘表达,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手绘手段,灵活、方便,表达起来速度快,利于激发、捕捉灵感,适合于充满变数的前期构思阶段;计算机手段,严谨、准确、快捷、高效,适合于基本定稿的后期绘图阶段。学生往往易沉浸于计算机的各种便利,忽略手绘表达的必要性,这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手绘草图进行构思是掌握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绝不可忽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把双刃剑,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设计的不同阶段,区别对待,合理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六、毕业设计指导“双师制”。 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往往是紧随设计院业务实践之后的,为了增加实践机会,许多学生愿意选择一边在设计院继续实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局面下,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减少,毕业设计的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大部分学校持谨慎态度,造成“毕业设计”和“提前就业”之间的矛盾。学生出于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千方百计来应对,甚至“舍弃”毕业设计,即只求及格、顺利毕业,而选择“提前就业”。 为应对这种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与其“堵”,不如“导”。既然学生愿意选择设计院的环境来完成毕业设计,那就把实践部门的优势发挥出来,学校可以聘请设计院中具有一定职称或资历的建筑师(如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担任相应学生的第二指导老师,配合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学校通过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检查、毕业答辩等不同阶段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进度控制和成果检验。 这种双师制的模式非常适合于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建筑学专业。它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环境的优势,使毕业设计系统、规范、有序,同时立足现实可行性,深入、全面。 以上种种思考,都是基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特殊性而引发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希望能够对广大建筑学专业师生有所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促进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的更好发展。 建筑学论文: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研究初探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建筑学专业自身出现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建筑学专业良性发展,采取“产、学、研”的教学方式,服务于社会,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多元化 城市化 产学研 广义建筑学 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建筑本身呈多元化发展,建筑学专业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领域,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并且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感性创造力和动手的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1.现状 我国的建筑学专业起步较晚,基本采用统一的“美术一初步一小设计一分类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在建筑业发展初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无论是社会或是普通人都对于建筑赋予了更多的期望,建筑学教育本身也承载了更多的责任。 吴良镛对城市规划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作了阐述;顾朝林对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作了论述;李行则以《建筑学的现代化科学发展问题》的系列文章对建筑的艺术性、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的地方性、时间性做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认识专业本质,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国内很多建筑院校都在不断的实践和改善,寻求适应自身条件的专业教育模式,一些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教学中基于西北地区这一背景,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注重人文、承启历史、勇于创新的理念,体现出该校尊重人文精神,注重传承历史的教学特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这些新思想、观点和做法必将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2.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学专业应满足多元化发展趋势 建筑学多元化发展是建筑学发展的新方向,在满足居住这一基本需求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向多元化领域发展。这就要求建筑师本身应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融合,并非只沉浸在建筑学层面的专业知识领域中。作为建筑师,更应懂得如何设计出更符合人们心意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仅满足各种建筑规范的要求,而且更应满足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包括心理满足感、视觉美感、人文环境等需求。 2.2建筑专业与建筑发展行业不同步 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用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城市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各种新兴设计理念的出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促使建筑设计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建筑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学专业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一些教学材料也需要新的修编,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人才。 2.3建筑学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 建筑教育担负着培养及提高未来建筑师素质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新兴的建筑院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时也出现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专业模式。 国内知名的建筑院校,无论从师资、学生资源或是教学资源都远远领先于众多一般院校。但要促进中国建筑业基本力量的发展,应大力促进一般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2.4 建筑学专业教育地域特色缺失 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无疑成为一般建筑院校的学习典范,当然借鉴成熟的经验在专业建设的初始是可行的,但是从专业发展长远考虑,很多院校往往都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朝着优秀学校靠拢,结果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很多建筑院校忽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盲目的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难以与自身情况结合,处于发展的迷茫期。 3.对策 首先,满足建筑学专业教学成果,满足社会对建筑学专业的具体需求,培养在工作中能够不断自我提升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建筑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低年级到高年级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其次,促进建筑学专业老师拓宽知识面,抛弃“狭义建筑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应跟随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利用“广义建筑学”理论①,扩充教师建筑学以及相关的知识,并且能够言传身教于学生。 再者,应当改变目前重视图面效果,轻视其真实内涵的片面的教学方式,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广阔的视野以及专业的眼光去学习,这是建筑学专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 最后,注重利用院校区域优势,创建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方式,既利于当地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产、学、研”真正的结合⑦,达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目的。 4.结语 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它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紧密相关的。因此,审时度势,保持行业敏锐度,增强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既延续历史文脉,又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承前启后,服务于社会,这才是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宗旨。 建筑学论文:浅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建筑学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当今在建筑界国际项目合作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迅速发展,要求建筑学的专业外语教学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面向国际合作的建设项目,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本文从建筑学的专业特征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在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就目标、方式、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突破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限制,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成效。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加,特别是建筑界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建筑专业人才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对满足社会对培养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英语作为一种重要而便捷的语言媒介,将在学习和交流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高校教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对专业英语的“角色”再认识和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许多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下面将我在这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同行共享。 1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教材陈旧、教法单一 目前多数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材多为10多年前的教材。十几年时间,建筑行业的变化天翻地覆,而针对建筑行业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建筑专业英语却仍然使用早期的教材,与时代严重脱节。如:某学校曾经使用的《建筑类专业英语》教材,虽然内容较有系统性,但是其出版年代为1997年,至今仍在使用,已不能满足现在建筑专业的要求。 教学方式仍旧为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教师通常在课堂中将课本作为唯一的教学素材,而教学方式也停留在“翻译+阅读”的公共英语教学的模式,缺少与本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及知识的结合,较为僵化。同时,对于教材的选择也往往忽视专业特征与内容更新。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往往是建筑学的专业教师,而非英语专业教师,其教学过程往往无法将本学科知识与英语教学自如结合,单一采用教师课堂解释,学生课后阅读的形式,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合作的需求增长促使应用型专业人员的需求增长。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事务所正在与国内的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带来了新的技术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对于熟悉中国建筑行业规范且英语专业术语精通的设计人员需求大量增加。当前,国外建筑师和设计单位进入我国建筑建筑设计市场的身份都是咨询顾问,不能独立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必须依托国内的合作单位。因此,无论以具体项目合作的形式或者境外建筑师在国内开设咨询公司,都需要合作的公司方面具有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在甲方与外籍设计师以及中外设计师之间进行沟通和翻译工作,如果其专业英语知识储备不足或者个人能力欠佳,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影响项目进程及效果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发展。作为培养建筑人才的高校理应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 2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2.1教学理念转变 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更多的应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即形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完善素质”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及该课程的实用性。 在教学模式的定位上,应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处理日常和涉外的相关业务,直接与境外建筑师直接沟通,满足国际工程和建筑市场化需求,而不是仅仅只会做题填词,无法说话的哑巴英语。 2.2教学方式更新 (1)明确教学重点 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已经有多年基础英语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读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再进行英语语法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学习,而应注重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专业知识上,要重点体现词、句子和整段文章的翻译技巧。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学习阶段,形成系统的有条理性的知识结构,而同时又能反映整个建筑学科的基本内容,避免过分集中于某一领域而忽略整体性的现象。针对建筑学的知识结构对应可将专业英语的知识划分为三个阶段,建筑基本知识、建筑环境与文脉,建筑设计施工过程。 建筑学专业英语在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属于非重点的科目,在学分和课时的设置上通常都比其它专业课程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果能够针对专业英语应用性强的特点,将其基本教学内容与其它的课程联系起来,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有着积极的意义。a、与建筑设计课结合。让学生根据设计课的进展,每人4 min~5 min 从设计任务、场地调研与分析、设计概念、设计过程等各个方面进行口头表达。将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过程带入在建筑设计的阶段中,使学生更能融入环境,轻松面对枯燥的英语学习。b、与建筑历史课结合。外国建筑史的学习往往离不开英语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历史课的学生进展,要求学生整理相关著名建筑师,经典建筑案例以及一些文献资料,作为知识储备的同时锻炼英语文献阅读能力。c、与建筑文化类课程结合。在文化类的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课堂讨论不同文化的特征特色,丰富课堂内容。 (3)关注学习方法引导 教学方面,加强辅助及延伸部分的教学,即有目的的针对学生的基础程度和特点,精心编排教学进度。课堂部分在阅读和讲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英语知识内容的三阶段分类形成专题,突出鲜明的教学主线,令学生对于学习的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课堂之外的延伸部分,注重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建筑咨询及相关的文献,充实词汇量提高阅读技巧及速度,同时加强学生专题调研,小组合作等方面组织。如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每周的两个课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建筑的专题知识学习,内容多为在专题题目指引下的大量课外资料,第二个部分回归课本,学习基本的词汇与表达法,最后一个部分开展学生交流,让学生尽量开口练习。而在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关于某个建筑专题的调研与讨论,形成成果回到课堂以课件形式汇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直接的传授为相互学习。 (4)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 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图示表达,因此形象直观的图示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的展示,可以使抽象的讲解具体化,增加知识的亲切感,提高感性认识,对理解建筑专业英语由很大的帮助。而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抽出一部分课时,将学生带到户外,如典型建筑场地或建筑案例,施工现场,设计企业的办公地点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将抽象的词汇和具体的建筑构件,施工过程结合,形成深刻的记忆。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建筑学专业学习图示化的特点,列举曾经参与的与英方设计公司共同绘制的方案图纸,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令学生快速掌握图纸中专业英语的表达法及表达习惯,避免出现用词不当的低级错误。 (5)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在注重课本基础知识讲解同时,重视锻炼学生在课上课下进行英语表达,如自身设计作业图面的英语表达,跨国设计课程的英语交流,以及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等等。如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了解设计的全过程,从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说明、设计分析到设计方案、实施过程等,分阶段分类别学习表达法及表达规范。力求使学生在工作中能自如应对设计的各个阶段对专业英语的需求。 (6)积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工作中的英语应用与大学四、六级考试不同,要求学生能够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流畅的与外籍建筑师沟通设计观点,提高自信。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与集体合作的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和培养自信心与成就感。a在课程中,针对每次的设计专题,请学生进行3-4min演讲,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及相关调研,最后以课件为辅助进行英语口头汇报。b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多参加跨国的学术交流活动,如笔者所在学校连续两年与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svein教授进行工作坊活动,期间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提高建筑学专业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 目前全国开设建筑学课程的院校,基本上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都是学习建筑学或相关专业出身,其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丰富,教学能力良好,但是缺少英语教学的经验,往往在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法两者的结合上不够自如,因此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应积极学习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强化学科特点,形成富有鲜明特征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体系。 3 结语 总之,将语言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结合起来,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非穷尽所有的知识灌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更能够适应国内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建设项目的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建筑学论文: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 我校近年来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更加系统深入。同时,美术基础课的课时也相应增加,并规范了美术基础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出五年制建筑专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学理念。 一、设计素描与色彩基础课程训练 在五年制建筑专业美术课程中,我们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素描、色彩与速写的基础训练上,这里体现了对基础课素描、色彩与速写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专业素描教学与绘画实践中,要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发挥其优势,建筑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招,学生入学文化课考试分数高,他们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但相对来说学生缺少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以严谨较科学的设计素描为主全因素素描为辅。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形式。它是以建筑设计为教学目的进行各种素描写生和素描创作的实践活动。即以形的本质为结构,排除物象的明暗色调关系,集中对物象形体结构进行研究,将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与综合贯穿干作画的始终,利用线的粗细、曲直、强弱、疏密的表现,运用穿插、重叠等手段来体现物体的形体结构。学生在作画时可以大胆地发挥分析和想象的空间,不受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在大量的设计素描训练中发现其造型变化规律,并学到各种独特的表现技法,有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性与空间认识和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还要学习以面为主用明暗调子来表现的全因素素描。 在色彩课程训练时,讲授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变化规律,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筑专业的学生应重视学习与借鉴各种绘画流派的色彩表现技巧与用笔技法。教师要柱重培养学生对优秀色彩作品的学习与解读,可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绘画大师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与表现技法和创作热情。可从早期的提香、伦勃朗、荷尔拜因,到晚期的安格尔、德拉柯涪瓦、米勒,还有近实派怀斯、弗洛依德等画家,从构图、色彩的冷暖、色彩的笔触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去探求色彩发展演变的脉络,并使学生对凡·高的鲜明色彩、塞尚的结构意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高更的原始色彩风格有较深刻的认识,学生会将这所有的好奇与感受转化为新的艺术尝试与探索。”[1] 二、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在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速写课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强化训练的方法,它的执导思想体现了美术基础课程从技能灌输转向开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集中速写训练的授课中使学生强化学习,增强快速、准确地制作建筑设计方案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于建筑专业学生的速写练习,画面效果要体现高度的整体与概括精神,要自始至终以塑造形体为目的。例如画复杂多变的树冠,不应着眼于局部的、琐碎的形体,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观察与表现,在整体上要把树冠看成一个完整的球体,而这一球体是由不同形状的局部块面来构成的;又如在建筑中进行室内设计时房屋空间结构较复杂,把它可高度概括为一个大的形体空间,在其内部陈设的家具是由不同大小形状的体块构成的。我们视不同形体的家具为点、线、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这一整体的认识观念是有赖于美术基础课的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在绘画中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有助于对建筑形体结构与空间的正确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世界艺术大师的成功与他们坚持画速写是分不开的。世界著名画家的速写作品是一些风格化的线描,更加简练注重神韵,或凝重质朴、或空灵秀丽、或夸张变形具有装饰趣味。安格尔毕生注重并坚持速写训练,他的速写线条优美典雅,手法极度精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法国的罗丹、马约尔、布莱尔堪称现代雕塑三巨匠。罗丹留下了五千多幅速写和素描作品,其线条洗练飞动、造型生动精彩,有音乐般的节奏,有诗一般的韵律;马约尔则用粗实的笔触找到山野、大地、海洋、空气般的造型力度;布莱尔则有浪漫主义气质,其速写具有强烈的动感。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日本浮士绘与西方的凡·高和马蒂斯都有着强烈的装饰绘画风格,装饰画在用线上具有简洁质朴的特点,它们用线来界定画面的形象与结构,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艺术表现力。著名大师的作品使学生收益很大。 三、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赣悟现代设计理念 学生对美术基础课程的选修课热情高,此课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语言。广告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学习中,能体会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相似之处与内在的关系;而在pop平面广告设计作业中,共五张作业:(1)pop字体练习;(2)pop服装、食品广告设计;(3)pop书画展、博览会广告设计;(4)pop立体广告设计;(5)pop房地产广告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学生领悟到pop广告设计关键是简洁鲜明、造型优美、富有动人的感染力,在造型、构图、色彩安排、pop字体、艺术美术字体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产生了一批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广告设计作品获奖展览等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广告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对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开设中外美术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中外美术史课程使建筑专业学生得到了更广泛的美学和绘画知识,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史课程在建筑专业学生的大一开始学习,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素描与色彩和速写的训练,而中外美术史与基础课同步教学,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在基础课素描与色彩创作时学生所表现的能力和个性追求清晰在目。美术史教学是科学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和乏味。关键在于授课老师的引导,其课上生动活泼精彩有内容,学生就能喜欢而产生兴趣。例如在西方美术史的浩瀚海洋中,建筑有巨石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与洛克克的建筑风格,这些都会对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通过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美术基础教学对建筑专业有着特殊意义,也是我们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在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还要积累经验,认真探索,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建筑学论文:论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情景化教学模式 摘要:尝试在建筑学《专业英语》课程中,将教学的过程置于现实的专业技术工作(生活)背景中,除了提高学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外,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关键词:情景化 专业英语 建筑学 著名的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由此可见,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专业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课程,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会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教材因受篇幅、课时的影响,不能囊括生活及以后的专业技术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半径,改编教材,激活教材,超越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从生活工作的经验中补充素材,能使同学们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由此,我们认为,建筑学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关键任务之一是做好教学的“情景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工作背景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学校、社会的工作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 一、利用角色扮演,模拟今后的工作场景进行语言实践 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 “业主”和“设计方”,签订英文设计合同。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把学生带进实地去演练 例如,在讲授建构造时,把课堂搬到工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concrete mixer-truck(混凝土搅拌车),plumb line and plumb bob(铅垂线和垂球),latitudinal internal wall(内横墙)……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本知识,抽象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在这样的情景化课堂教学环境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三、利用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比如在讲授建筑装修(decorative works)时,我们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工人师傅进行家装的过程视频,然后配上英文解说,放给同学们看、听,再要求他们重复。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是人直接感知和面对的、是人正经历着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与人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各种现象间的关系,理解世界的本质,从而驾驭世界并运用理性逻辑过滤掉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和主观性,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另一方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 建筑学论文:以力学基本理论为根基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 建筑力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现场工程师[1]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轻视,或流于形式,导致学生重实践、轻理论,基础不牢,缺乏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大部分建筑学学生认为建筑学偏文科,对开设力学课程不在乎,学习自主性不强,欠缺主动思考、探究知识的意识。笔者针对目前建筑学学生培养现状,多方调研,提出了以力学基本理论为根基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掌握力学基本理论是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根基 建筑力学是一门工科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2-4],这与其从事建筑设计需要发散思维并不矛盾。就建筑学专业本身而言,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对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的逻辑思维,还要求学生对建筑作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备发散思维。首先,要灵活运用力学基本知识分析建筑作品的基本骨架、基本构件和基本功能。然后,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融入作品,形成完整的有机统一体。这不仅体现了逻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而且实现了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 建筑力学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通过开展对建筑力学学习主动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图1)。60%以上的学生缺少主动性,需要教师督促或引导。因此,有必要通过采取新的教育模式,因势利导,找出培养现场工程师人才新捷径。 首先,提炼建筑力学知识主线,让学生有章可循,消除畏惧感,做到心中有数。该主线以平衡方程为核心,以几何组成分析为手段,以结构内力的求解为目的,主要涵盖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具体知识主线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结构如图2。通过知识主线的提炼,有助于授课教师将建筑力学基本知识讲准确、讲具体、讲透彻,让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对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设计更加趋向于理性化和实用化。其次,讲授基本知识时,抓住主线,由易到难。先讲静定结构,然后延伸到超静定结构。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加以理论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优化,锻炼开放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经过1年的实践,从学生期末成绩看,学校2008、2009级建筑力学平均不及格率出现下降,由2008级的47.6%下降为2009级的40.9%。当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才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经典建筑作品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对事物发展本质有深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慢慢培养而成。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学生的创新应该在基本理论的支持下,使建筑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要,这必然又促使学生对力学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只有这样,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才能使新的思想得以实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作品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从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到当今倡导的绿色低碳,优秀的建筑作品无不体现出力学基本理论和创新之间的有机统一。因此,针对既有的优秀建筑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参观和讲座教学活动。一方面,联系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典型建筑作品,并现场临摹和讲解(图3)。引导学生在临摹过程中运用力学基本知识深入思考,如:思考经典建筑作品有无瑕疵;能否进一步改进;自己设计又将如何考虑,等等。通过这方式加深对力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刺激学生创新灵感。另一方面,聘请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师为学生开展建筑讲座(图4),主要从力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探讨既有建筑作品形式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针对建筑学学生,以力学基本理论为根基培养其创新能力是应用型高校教育的主要思想。 三、通过创新竞赛平台,展示创新成果 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逐渐具备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积极搭建创新竞赛平台,以新颖、实用和环保为主题,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可跨专业、跨领域联合设计。这不仅锻炼了团队意识,而且集思广益,更容易激发创新灵感,出现优秀建筑作品模型。图5为该校学生在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结构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作品。 四、结语 创新需要有坚实的力学基本理论做基础, 同时更需要具备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以力学基本理论为根基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经过2年的培养,建筑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较快,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基本达到了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要求。 建筑学论文:高层建筑设计建筑学探寻 摘要: 由于自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能源污染也成为世界关注的污染源头之一,所以世界各个国家提出了绿色能源的概念。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使城市化更加明显,而且城市高层建筑逐渐覆盖到乡村,这样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所以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体现环保、绿色的特点。 关键词: 生态建筑学;建筑设计;高层建筑 在时代变革的今天,人类对生存环境日益的破坏,居住区域日渐扩张,所以为了更好的提供人类良好的居住场所,高层建筑已经取代原来的建筑模式,解决了人口住房问题,但是事情总有双向性,这样就产生高层建筑繁多,造成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而现阶段提倡的生态建筑学逐渐融入到了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建筑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将人类住房要求提升一个等级。 1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1.1对生态环境、气候带来的影响 从宏观方面来看人类建筑的高层建筑间距较小,且布局较为密集,这就增加了建筑物之间的空气流动,形成一定的气流,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就是气流,气流产生的变化会对建筑周边的天气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遇到天气较差的情况,不仅会造成人们出行困难,还能加速建筑周边环境的改变。 1.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技逐渐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因素,然而高层建筑的构建中少不了机动装置的运用,而这些叠加在一起就会形成噪音,而且越狭小的空间噪音分贝越大。噪音污染直接影响着人类居住的舒适度,而且为了加强隔音效果,通常高层建筑会采用玻璃幕墙,在光的作用下,产生了大量的光污染,这样不仅带给人类视觉的刺激,还对人体的健康带来的隐患,而光的折射会让飞行动物直接撞击建筑物,对她们也是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1.3其他问题 房地产业的崛起,不仅可以解决人类住房问题,而且开发商还可以牟取暴利,所以现在社会中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而且楼层越高,这样的局面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满意结果,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压迫感,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各种问题。所以高层建筑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看,都给人类居住的环境到来了不小的影响。 2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和意义 2.1生态建筑学的概念 从宏观方面来看生态建筑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融合了生态学和建筑学的一门学科,从微观方面来看是以自然生态为根本,将人工生态构建融入到建筑物中。生态建筑是结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以生态学和建筑学为参照,并融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建筑物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分配,并能将环境和建筑物完美的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性。在当下使用生态学建筑的原理,不仅可以很好的调节室内的气候环境,还能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提高一个等级。而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的运用,不仅需要将人工构建融入建筑中,还需要将自然生态一起融入到建筑中,在这样的催化剂下,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存的良好状态,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物质来提升高层建筑的住房档次。 2.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进入新时代后,高层建筑逐渐进入了人类生活范围,然后高层建筑越多产生的建筑能耗就越高,由于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投入使用后,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电能、光能、水资源等,并且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和建筑垃圾。而运用生态建筑学进行设计,会将绿色节能为原则进行建筑设计,而这也是生态建筑学的魅力所在。生态建筑学通过对实际环境的评估和有效资源的利用,充分的发挥该学科的特点优势且运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为了保障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发展,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的充分利用,高层建筑在设计时需要以建筑技术为基础,并满足生态规律为原则进行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的设立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能源的损耗,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并对产生的有害物质进行无污染处理,以免造成对环境的二次破坏。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并权衡建筑和利益之间关系。 3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中的作用 (1)随着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且对高层建筑的舒适度、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针对该要求开发商必须相应消费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建筑的质量,如建筑材料的选用可采用环保型材料,避免有害材料渗透到居住环境中,扩大建筑之间的距离,减少噪音污染。 (2)生态建筑学可以将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和高层建筑相互结合,也可以让自然环境的影响带动高层建筑的健康发展,并给人类的居住场所带来了舒适和健康的环境。另一方面生态建筑学可以优化建筑设计中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并且避免没有必要的资源浪费,在生态建筑学中往往将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使用,因为该能源不仅是可再生资源,而且本身在使用时不会产生污染,对环境造成影响,另外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当合理利用太阳能和光能产生的巨大作用,减少其他能源的消耗。总而言之高层建筑设计拥有完整的循环周期,无论是决策还是设计,或者是建造、拆除,都不会对生态产生巨大的危害。 4结语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响应环保理念,我们只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位原则的情况下,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所以,如何将生态建筑学运用到高层设计中去,如何将高层建筑健康的发展下去,都成为当代社会人群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仁涛 胡凌映 单位: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学论文: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问题愈发的严重,从而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生活质量也有着更高的需求。为了解决人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高层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为了实现高层建筑所具有的节能效果,已经将生态建筑学不断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文章介绍生态建筑学以及设计目标,重点探讨生态建筑学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思路。 关键词: 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因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能够节省出大量的空间进行绿化,从而对城市环境进行改善,因此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今后的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然而高层建筑在建设中要对资源与材料进行大量的消耗,运营时也要耗费众多的能源并产生许多的废弃物,对此人们将生态建筑学不断的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主要是实现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从而使人、自然环境和建筑在良性循化之中。 1生态建筑学相关概述 1.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是基于生态学而发展起来的,是生态学和建筑学相融合的学科,其是将自然生态作为根本,从而对建筑物中的人工生态进行构建[1]。生态建筑便是依照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等原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建筑物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环境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拥有很好的气候调节性能以及室内气候环境,最终使人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适。将生态建筑学运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将人工构建的建筑物与自然生态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实现建筑物和自然生态进行相互作用,并对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影响等进行充分考虑。 1.2生态建筑具有的设计目标 建筑能耗不断的升高,建筑物建设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资源,而在其运营时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与废弃物。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便以节能进行设计,这是生态建筑设计最为关键的所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利用生态建筑学便是对环境与资源所能提供的基础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生态策略合理的运用在建筑设计当中,通过相关的建筑技术以及措施,建设出满足生态规律的新型建筑,最终实现全新的、富有生气以及健康的居住和办公建筑形式[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便是尽量降低能耗、极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降低有毒有害废弃物产生,并对其实现无害化处理,将其对环境以及建筑造成的污染降低;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防止生态出现破坏,保障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实现建筑生态与效益得到平衡。 2生态建筑学在设计方面的应用 2.1生态建筑学的所体现的设计理念 ①舒适化。在设计中,尽量选取对人体没有伤害的材料,避免挥发性有毒有机物的使用,抑制对人体有所危害的电磁波、气体以及辐射等。环境温湿度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充分的换气能力,建筑采用防噪声以及吸声材料等;②使用自然体系。对自然环境因素加以充分的利用,土壤、空气、水以及绿化等构成的外部环境与建筑构成的现实环境将会对建筑设计有着很多的可能性。不但创建出舒适健康居住环境,而且降低建筑设备所需的数量,最终对能源以及资金进行有效的节省。在进行设计时对太阳能等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但无污染而且降低了建筑费用[3];③自我调节。高层建筑从其决策过程一直到拆除过程,其与生命体所经历的生命周期有所类似,因此要设计时使建筑物拥有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净化等方面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的温度、采光、湿度以及通风等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降低自身污染物的产生等。 2.2生态型高层建筑多体现的设计思路 ①空间组合。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空间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空间组合、空间经济性、庭院空间利用以及工作场所布局。在空间分区要考虑节能以及舒适度。在设计中要通过生态建筑学对动静、功能、环境等分区以及缓冲加以考虑。在对平面空间位置进行设计时,尽可能采用南北朝向,保证平面空间位置可以最有效;②结构体系。高层建筑设计是在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使结构体实现生态化,采取和生态环境相负荷的结构将是最好的形式。根据设计区域内的土地、植被以及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生态与节能。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协调共生、持续再生、能源利用最优、循环再生以及废物生产最小等五个原则作为基础[4],来对节能环保型的绿色建筑进行设计。尽量对自然环境内存在的资源与要素以及附近的设施加以充分的利用,对新兴的材料以及技术进行潜力挖掘,从而对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以及节约能源有着最大的作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注意建筑通风,利用自然要素对环境进行改善。 3结束语 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以及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今后的社会将向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层建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加以节约,但是其在建筑过程中却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要将生态建筑学引进到高层建筑中。从长远来看,其是可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建筑设计方式,从而使人、自然环境以及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业发展有着很好的意义。 作者:杨伊琳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建筑学论文:建筑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随着大批本科院校被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适用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全面数字化设计输出的今天,合理调整适合于执行建筑师培养的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也是各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筑学专业的重要任务。怎样将传统软件以及新型软件结合,合理穿插到教学课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设计构思,并使之在毕业后很好地融入市场环境中,则成为课程体系调整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筑学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课程 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600余所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高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转型院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0%。由此各转型高校均在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各专业也在努力探索切合实际、符合定位的学科培养计划,从基本教学单元入手,重新编排课程调整教学侧重点。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实践应用,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讲,需要培养适用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建筑师。执行建筑师是指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建筑师,能够把主创建筑师的想法深入形成初步方案,并扎实地与各专业协调磨合。执行建筑师在整个团队项目设计中起工作运行牵头人的作用,是项目实现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目前单位设置的部门层级岗位中,他们不是最高层面的建筑师,但却是建筑设计业界不可或缺的一群人。[1]执行建筑师进入职场往往从事施工图绘制、合作方案设计的工作,在依赖于计算机进行设计输出的今天,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紧跟市场脚步,及时更替教学软件,准确地抓住市场定位便是执行建筑师教育培养的重点。 一、准确的抓准市场定位 协同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有两个技术分支,一是主要适合于大型公建,复杂结构的三维BIM协同,二是主要适合普通建筑及住宅的二维CAD协同。BIM(BuildingIdeling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模型信息。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建筑策划、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2003年BIM传入中国至今,已经经历了13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大量的应用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拔地而起,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昆明东部生态城、奥体中心等。在“十三五”计划中大力推进BIM在中国的推广,BIM技术设计逐渐从重大项目向中小项目延伸应用。[2]建筑教育方面,在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数字建筑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提出“BIM应当成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全国各建筑高校也加入BIM技术的研究大潮,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进行数字技术教学改革实验。美国最早开始了对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研究,BIM也是美国公司AUTODESK在2002年最先提出,并在美国大多数的项目中开始采用的,并陆续建立了BIM协会,制订了BIM标准。英国开始借助BIM使建设项目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2012年4月起,政府设计一套强制的BIM标准,希望到2016年有一个多方面充分协作的BIM。BIM作为多专业通用的模型信息软件系统,包括BIM协同设计中建筑学专业设计人员需重点精通的软件(即Revit,Navisworks),以及需要了解掌握的软件(即MEP)。因此,新旧软件的交替以及结合应用则成为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调整的重点。 二、欲速则不达——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偏重软件功能讲解 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顾名思义是辅助主导课程的系列课程,单独开设,目的是在专业理论课与主导设计课开设的同时,辅助学生进行高速有效的设计输出。但大多院校在进行数字课程讲解时主要注重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很少穿插专业设计的相关内容,对数字建筑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交待得不清楚,使学生更感兴趣于软件的使用方法而非设计本身。由于电子输出的强大趋势,吸引了很多学生在基本功没有扎实时过早接触设计软件,由于软件操作的局限性,使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草图设计的同学简化设计构思,比如草图大师中建立曲面很困难,在遇见曲面时会刻意回避,影响了建筑空间动势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教学或过程中偏重软件的功能,使学生刻意追求造型而偏离了建筑设计的初衷,例如犀牛软件善于创造曲面造型,学生在偏重软件的曲线功能后所做设计可能会追求异型而忽略功能以及空间布局。目前BIM数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各高校都建立了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要授课对象的BIM教学实验室,而作为先行专业的建筑学,在数字输出时为了考虑专业协调性当然也要渐渐以BIM软件来代替CAD等传统设计软件,因此,跨专业教学是目前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方向。 (二)新旧软件衔接不当 BIM大潮来袭后,很多院校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字设计的时候教授相关软件,而摒弃了原有更适合草图阶段设计辅助的软件草图大师。由于BIM软件为多专业共同使用协同软件,更适用于设计成型后的成图输入,不利于设计过程中的构思推敲,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过早介入只会局限学生的设计构思。并且BIM软件应用还需以高年级开设的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理论课为基础,所以过早地使用,学生也无法明确协同设计的真正意义。 三、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措施 (一)资源共享,整合建筑学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师已经不单单是考虑建筑的空间以及造型,减少建设行为以及建筑在运行期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成为当下建筑师以及工程人的使命。因此要搭建多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建筑从前期直到后期运营的整个过程,从建筑的结构、通风、采光、功能系统着手,不用精通,但要深入了解,在浅层意识里灌输节能概念,为持续发展助力。现国内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跨专业数字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无法与其他专业有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利用可视化信息模型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多地使用数字化教学软件来进行讲解。当然这里的重点不是软件使用方法,而是在实际应用中的展示。建立数据库,搭建各专业学习共享的平台,加深专业间协作,发挥计算机辅助课程的辅助作用。比如在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设备课程中,不单纯以二维的图片作为讲解的依据,运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结合其可视化的特点,运用数字模型软件来进行现场的展示,在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理解的同时灌输数字输出在实际应用的形态。再比如建筑施工课程,对于工程相关专业来讲都是尤为重要的课程,大家所做的设计到了工程施工阶段才是真正碰撞协调的过程。由于BIM系统已经在国内外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因此,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成功案例,结合讲解BIM在施工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手段所起的作用:一、能够提高业主对整个项目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投资控制的理解;二、建筑师利用Revit软件建模,并与机电顾问、结构顾问分享,加速了整个设计过程;三、工程师用BIM模型可直接将数据传送到软件中进行计算分析;四、通过三维模型展示,对工程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工程质量。 (二)通过数字化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建筑设计的过程可以被看作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过程。地形图、建筑照片、环境指标、植被分布、人的行为统计数据等底料都是现实场地、空间经过提取后的信息形式;设计方案施工图则是建筑师输出的新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建筑施工,将虚拟世界的数据转化为真实空间的存在,构成完整的建设过程。[3]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设计思维往往很局限、流线型很差,能用直线绝不用曲线,特别是在数字化输出普及以后,从想了画不出来到根本都不敢想。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数字化输出水平,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中不应只讲授软件基本的使用方法,应该讲授复杂模型的制作方法,难点在哪,可从大众熟知的复杂模型讲起,师生重新共建一遍,让学生产生挑战难题的信心,并提供技术支撑。 (三)合理调整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使新旧软件教学无缝衔接 找寻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协同设计中的重点学习软件以及需要了解掌握的软件,根据现阶段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将新的课程纳入到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当中,并与原有计算机辅助软件课程协调安排,结合相应的理论课程重新排序,在教学运行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设计竞赛以及学习情况的反馈做进一步调整,以最终建构合理的数字技术教学体系。首先查找现有建筑学专业院校数字技术教学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随后协同设计在建筑学专业数字技术教学中所运用的重点软件和辅助软件筛选,查找已经进行建筑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改革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后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方案重新制定教学体系方案,总结现有数字技术教学课程和新型软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顺序、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结果评价进行反思,进行相应调整、完善。 四、结语 教师不要笼统地讲计算机辅助课程,而是根据专业特点分清主次,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迎合市场需求,不摒弃原有的教学课程,新旧整合,合理排布,结合理论教学以及学生各阶段的接受能力、学习诉求,在不偏离设计本质的情况下重新排序,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与完善。 作者:徐慧敏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建筑学论文: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 厘清素描与建筑素描的概念与外延,并对其作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引发教学上的困惑与反思,以促进对当今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良。 关键词: 素描建筑素描;现状;反思 一.关于素描 “素描”一词是外来语,英文Drawing的音译。“素描(drawing)指的是在平面上‘拖’动某种工具画出的痕迹。”广义上的素描,是指单色画的总称;狭义上的素描,是指用一种颜色来表现物象的轮廓、体积、质感、量感、光线、空间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掌握造型规律与表现技巧的“手段”与“媒介”。素描源于西方,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才发展成熟。学院式的素描教育体系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20世纪30年代留学法国、日本的人士将素描教学引入到我国,50年代后曾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再后来,素描教学在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素描一直是作为造型基础课而存在。 二.关于建筑素描 建筑素描顾名思义侧重于素描与建筑学专业的相关性研究。建筑素描是建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内的建筑类高校把它归为建筑美术的范畴,“‘建筑美术’泛指建筑学专业所需要的美术造型基础,不应该专指绘画基础,更不能专指描绘建筑的画。”建筑美术实质上是对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总称,它涵盖了素描、色彩、素描写生、色彩写生、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近些年,由于各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与要求的不同,加之改革的需要以及国内学者对教学内容与模式的研究,素描教学的取向也在发生着改变,表现在教育的形式上主要有两种倾向:绘画性素描与设计性素描。绘画性素描中又分出油画素描、中国画素描、版画素描等。设计性素描中根据专业的不同也有所划分,比如建筑素描。绘画性素描侧重于对客观物象的描摹、塑造、表现等等;设计素描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就现代艺术教育而言,无论是绘画的素描教学,还是设计的素描教学都强调了对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之所以冠以绘画素描或设计素描,无非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目的是和专业对接,在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三.国内建筑素描教学现状困惑与反思 近些年国内许多建筑学专业的造型基础课都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着改革与实验,在某些方面引发了相关研究者的共同探讨,改善了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基础课教学的专业化进程。但是,总体来讲现在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建筑素描教学的现状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是延续传统素描教学的技能训练,还是在画,练就的是技术,和艺术院校的造型基础课教学并无本质区别;其二是部分高校主张建筑素描教学以创意思维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型教学方向;其三是个别高校尝试放弃造型基础课的技能训练,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效果表现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内的主流,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徒手制图,传统的绘画技能训练对于建筑设计作用不大。因此,基于以上的现状,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建筑素描教育还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实际,缺乏对建筑素描与专业的关系深度研究,理解匮乏并且对设计的本质认知不够。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的标准之中,沿袭着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完全不对接的尴尬窘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成为了就建筑而画建筑,导致的是看到的、画到的是建筑的表象,实质上还是在“描摹”,只是换了描摹的对象,也在呈现另一种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没有脱离传统的客观再现物象的教学目标。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针对思维训练的课程,所谓的强调创造性思维训练,实质上这样的一种训练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云山雾绕”,是一种片面的形式语言,空想配合技能训练,对于专业上的认知是有限的,属于实验性质,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程序过于粗浅,各个院校的教学模式也不够系统化,教学是一个相对不成熟和不够完善的教学,是否适用于建筑学专业还有待考证。 四.结语 素描“作为设计艺术教育的基础,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构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完整、健康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努力———其重要的不是模仿,而是体验;强调的不是模式,而是思路;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建筑学专业的“造型基础课”应该怎样上?内容应如何设置?值得反思,不是在称谓上有了改变就是与专业对接了,实质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才是根本,也是考量教学效果的关键。建筑学培养的是建筑师,艺术学院培养的是艺术家。建筑素描教学应注重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加强对艺术观念、思维想象、空间形象、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空间与艺术有一个广阔的了解和认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建筑设计的实质是功能与空间、材料及相适应的工艺之间的转换,至于形式乃至于美学是其之后的事。 作者:代锋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研究和应用 [摘要]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是移动通信应用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在保证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功率控制、切换控制、接纳控制、调度机制、负载控制等技术,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物联网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信息通信新技术,其特点在于对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等,可以在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实现多种类型的资源的动态采集和管理,这些特点非常符合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与移动业务应用的需要。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和应用推广问题,并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智能网络技术,被看作是信息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十分迅速,应用的范围领域越来越宽。 移动通信技术在民用领域已经发展多年,技术上比较成熟,已经由第二代(the 2nd Generation,2G)通信技术发展到第三代(3G)通信技术,甚至第四代(4G)通信标准也在许多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始试运行。 由于移动通信服务使用上的便捷性,使得移动通信的应用已经融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基于这一点,对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和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 1 物联网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了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概念。这个系统可以把所有有形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进行互联,从而达到实现系统内个体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的目的,这便是物联网概念的最初来源。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了题为《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报告,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特征、相关的应用技术、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物联网在市场推广中的机遇。ITU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信息交互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目标,已经从原来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目的,发展到为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一个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的时代即将到来。 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信息交互双方的“人”的属性的限制,将传统的信息通信网络延伸到了更为广泛的物理世界,将连接扩展到了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从而形成了一个物的联网的世界,即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感知的特性:物联网技术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来随时随地的对网络成员进行信息的采集。 (2)可靠传输的特性:通过将物直接接人信息网络,需要通过可用的多种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和共享,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3)智能处理的特性:通过使用多种智能计算技术,从而对采集到的海量的物体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作为移动网络通信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主要职能是对移动通信网络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并可以在网络负载和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整可用的网络资源,从而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可靠工作。 不同种类和技术基础的无线通信网络,其所采用的信号传输技术、多址接入方式会有所不同,相应的通信网络资源的管理机制也会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就其根本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既定的用户级目标,二是实现通信网络的系统级目标。通常,用户级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通信网络使用中的用户体验上;而系统级目标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达到最大化系统吞吐量或者频谱利用效率、提高移动网络的系统发射功率的效率等几方面,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率控制:其主要目标是,在维持通信链路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通信时的功率消耗,从而节约能源,延长移动通信终端电池的使用时间。 (2)切换控制:当移动通信的终端从一个基站的服务当中切换到另一个基站的服务当中时,需要尽量保证该用户的通信服务不被中断。 (3)接纳控制:在保证已经连接进移动通信服务网络的用户的正常业务使用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接纳更多用户,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最大化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指标。 (4)调度机制:使接入网络的各分组用户,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通信网络的资源,合理分配数据传输速率和分组长度。 (5)负载控制:在移动通信网络过载或即将过载时,需要即时进行网络资源调整,从而保证通信网络的稳定可靠运行。 3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即是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而网络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的前提,是对资源的属性、分布等信息的全面、有效、快速的掌握,并将这些分布与控制信息可靠地传输到网络资源管理节点,通过更高效合理的智能资源分配算法,来对有限的通信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安排,这些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需求,恰恰是物联网技术所反映出的基本特征,也即是说,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加恰当、高效地完成以上的资源管理任务。 4结论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是移动通信网络应用的核心问题,是无线网络通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功率控制、切换控制、接纳控制、调度机制、负载控制等技术,在保证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从而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并且物联网在信息采集层上的优势,可以更加全面、实时地采集移动通信用户的非隐私眭信息,从而提高移动通信应用的商业价值。因此,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是值得我们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通信网技术论文:数据通信网技术及其在电力通信网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交换方式及其适用范围、数据通信网络协议及解决方案的论述。重点对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采用IP over MSTP模式、自治域分配、MPLS VPN、网络拓扑结构等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展望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数据通信;构成原理;网络协议 引言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数据通信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连接起来,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近年来,山西电力在省级骨干光纤网和市级光纤传输网的基础上建设覆盖面广泛的数据通信网络,为电网安全公司提供营销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服务。 1数据通信交换方式及适用范围 通常数据通信有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指两台计算机或终端在相互通信时,使用同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通信中自始至终使用该链路进行信息传输,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享该电路。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可以提高中继线和电路的利用率。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用户发来的整份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定长的数据块(称为分组或打包),将这些分组以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 各种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 (1)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CSPDN)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 (2)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3)分组交换是在存储一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2数据网络解决方案 绝大多数的数据网络可以归为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 2.1局域网 由计算机、网络接口卡、传输介质、网络通信控制设备以及外围设备组成。局域网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共享文件或打印机。局域网把数据、通信、计算机和文件服务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局域网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运转;(2)允许多个用户同时接入高带宽物理介质;(3)提供本地服务的全时连接;(4)互连物理上相邻的设备。 2.2广域网 随着计算机的相互连接,计算机、打印机和其他设备可以跨越广域网进行相互通信、共享信息和资源,以及接入互连网。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广域网技术:(1)模拟调制解调器(2)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3)数据用户线路(DSL);(4)帧中继(FRAME RELAY);(5)异步传输模式(ATM);(6)T传输系列和E传输系列;(7)同步光纤网(SONET) 3 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应用及特点介绍 山西电力市级数据通信网在已经建成的山西电力骨干光纤网络和市级光纤传输网的基础上建设,形成覆盖地调-集控站、受控站、直属单位,市-县-营业站、供电所、35kV站的数据网络,为各类数字化业务提供高密度高带宽数据接入和电路组织。为山西省电力公司和市级供电公司的生产、信息化建设服务。 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负责市网下属各类站点单位的数据业务接入和汇聚;该市级数据通信网主要在地调与现有省级骨干数据通信网进行互联,实现全省MPLS-VPN组网的功能,为营销、财务、NGN等系统业务的全省大集中运行模式提供条件;同时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在县调与现有省级骨干数据通信网进行互联,在地调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提供市至县的故障时网络管理排错备用数据通道。 组网电路原则上采用IP over MSTP模式,利用传输设备提供以太网汇聚或透传通道实现数据通信网设备之间的连接。 3.1自治域分配方案 山西电力已经建成的省骨干以及即将建设的各地区市级数据网将使在网路由器设备达到近2000台,如果仍然运行在一个AS内,不利于网络管理的扁平化和整个数据网的稳定运行。所以山西电力数据网将划分为多个自治域(AS)。省骨干网络为一个单独的AS,各地市新建设市级网络为一个单独的AS,既方便了各地市独立部署本地业务,也实现了网络管理的扁平化,也大大减少了路由收敛时间,提高了地区内业务部署的灵活性。阳泉市级数据网ASN为65529。 3.2 MPLS VPN解决方案 由于山西省电力骨干数据网与阳泉市级电力数据网处于两个不同的AS域,因此必须考虑跨越的MPLS VPN解决方案。 省骨干网地市核心节点与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之间采用VRF-VRF方式实现MPLS VPN的跨域连接。省骨干网阳泉地区核心节点(7609-1,7609-2)与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之间采用静态路由;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向省骨干网阳泉地区核心节点(7609-1,7609-2)Loopback地址路由;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之间采用OSPF路由协议。 3.3网络拓扑 连接层次多少是由网络规模和网络中信息传输的流向和流量决定的,通常有三层: 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阳泉市级电力数据网采取三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采用三层方式结合合理的路由规划,可以实现网络的带宽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路由条数。 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网架层次结构如下: 地调为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的核心节点,设置2套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分别出GE口与地调现有省级网骨干路由器互联,出GE口与县调汇聚路由器设备互联,出FE口与集控站、操作队站、所有110kV站和分公司直属单位互联。 县调为汇聚节点,设置汇聚路由器设备1套。出GE口接入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出FE口与县调现有省级网接入路由器互联,各35kV站、供电所、县级营业站的接入路由器使用FE口采用点对点方式接入县调汇聚路由器。 各220/110/变电站和驻市单位设置1套市级网接入路由器设备,直接接入地调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 各县局所属35kV变电站、营业站、供电所设置1套市级网接入路由器设备,直接接入县调汇聚路由器设备。 4结束语 近年来,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应用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主干光传输网基础上建设的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电网营销、电能量采集办公OA、生产MIS、无人值班变电站视频监控等各类数据业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在“数据集中、管理分层”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任一个应用系统需要交互和传递的信息量均呈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是各种信息数据库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用,对网络带宽、设备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通信网技术应用为地区电网的信息化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便利,必将提高电网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的优质服务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对未来建设智能通信网络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信网技术论文:EPC物联网技术在通信网络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传统通信设备资源管理自动化水平有限的问题,将EPC物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资源管理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EPC物联网的通信设备资源信息管理模式。该方法实现了基于技术的三层结构的Web应用,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天线理论和EPCIS理论,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中间件技术,实现了通信设备的主动式管理、远程跟踪和实时监控功能。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EPC编码 射频识别 通信设备 1 引言 随着通信企业规模的发展与建设,通信设备和各种备品备件的采购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对通信网络设备和备件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通信设备管理只是简单的将设备信息档案化,却不能实现实时跟踪或位置定位,更不能及时进行设备信息的更新与维护,依然处于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信企业网络建设发展的需要。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物品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和信息交换。物联网一般由EPC编码体系、射频识别子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和信息系统(EPCIS,EPC Information Services)组成。其工作原理是读写器从EPC标签中得到标识物品的特定且唯一的代码,然后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系统得到设备的详细信息,从而实现了设备信息实时的跟踪、交流、共享与管理。 本文将EPC物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资源管理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EPC物联网的通信设备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和EPCIS理论,结合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实现了通信设备的主动式管理、远程跟踪和实时监控功能。 2 系统总体设计 本文系统平台的开发模式选用B/S(浏览器/服务器)。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系统软件运行于服务器而与客户端无关,它克服了C/S模式中由于客户端规模变大而导致扩展与维护困难的缺陷。本文设计采用B/S模型架构和基于.NET标准的开发模式,来满足系统功能和性能方面的需要。系统框架体系主要分为五层,如图1所示。 数据层位于最底层,采用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存放,数据库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本文采用SQL Server 2008来存储和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实现对系统需要的信息数据的创建和连接。应用层分为数据服务层和Web服务层两个子层。其中数据服务层是用来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即完成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数据库中数据的功能。通过数据库之间的访问来实现数据共享;Web服务层里包括了实现各种业务规则和逻辑的Web服务组件,并为表现层提供访问这些业务逻辑的接口。网络层是信息双向传输的中介,实现表现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传输与联系。最上层是表现层,通过电脑终端和Web浏览器以网页的形式访问系统。 该模型实现的流程是:电脑终端通过Web浏览器登录到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服务站点,先向Web服务器发出客户请求,然后Web服务器通过Web服务组件将请求转发给通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经过EPC信息服务器调用EPC数据库中的数据,并按照终端的操作需求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处理结果返回给电脑终端,从而完成整个过程。 在这种B/S体系结构下,本文客户端和应用层服务器采用来进行设计和实现,服务器端脚本选择微软公司针对.NET平台量身打造的C#语言,通过这种方法降低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频率,提高了程序运行效率,基本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可以快速、高效、灵活的实现系统功能。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备远程跟踪模块必须包括EPC查询模块、设备远程跟踪模块,这其中涉及到以下关键技术。 3.1 EPC编码结构 在EPC码查询中,每一个设备都被提供一个EPC码。EPC编码体系要遵循新一代的与GTIN兼容的编码标准,EPC编码结构采用一个比特串(如一个二进制表示),主要是由一个头字段加上另外三个字段数据组成,头字段是EPC的版本号,另外三个字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和序列号。 3.2 EPC中间件(Savant) 当EPC标签被加到每件设备上后,在设备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产品的电子编码数据流将会不断地被读写器采集到,读写器在获取电子标签的信息后,首先由EPC信息系统中的Savant中间件进行数据处理。Savant是连接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企业应用程序之间的纽带,它被置放于信息网络与读写器的之间,用于处理和加工读写器传送过来的信息流和数据流。Savant作为一种软件,擅长处理海量咨询、灵活过滤数据。 3.3 对象名解析服务(ONS) 对象名解析服务的添加,主要是为了配合Savant中间件根据设备的电子代码查找相关的信息的同时,实现寻址的功能。ONS是联系前台EPC中间件Savant和后台EPCIS服务器的网络枢纽。ONS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架构,主要由映射信息、ONS服务器和ONS缓冲存储器组成。在ONS服务解析过程中,目前只是将EPC标签的前三段,即标头、EPC管理者和对象分类号作为查询条件。 ONS工作原理与互联网中的DNS服务器在Internet中的工作非常相似,DNS是提供Web站点的域名解析的,而ONS是根据物品的EPC码来查询,返回的是EPC信息的URI,即为Savant指明了存储这个产品信息所在的服务器,从而获得EPCIS服务器上更多的设备相关信息(如设备名称、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用途等),并将关于这个产品的信息进行传递。 3.4 通信设备远程跟踪模块 设备跟踪主要依赖于EPC代码,当某个设备被EPC代码定义后,EPC代码将一直跟随在设备或设备的包装箱上,这样产品就进入了整个流通过程。EPC信息携带着设备名称、单位、数量等信息。在设备的每一个环节中,读写器也会不断的收集EPC代码并进行实时的分层式更新,并存入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在通信设备管理系统中做到对设备的实时跟踪和位置监控。当二级部门使用时,也要对设备信息进行信息录入。设备的跟踪主要依靠EPCIS信息系统中ONS解析、PML等关键技术。 3.5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所有信息资源的存放地,所有用户的信息以及系统重要资源都储存在数据库中,所以建立一个信息全面、组织有序的数据库对系统的高效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应用软件,建立系统所需的各种信息表组成本系统的数据库,比如有设备信息表,设备位置跟踪表、设备交接部门表等等,这样,通过SQL语言检索就可以实现对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查找、修改、更新等操作。在系统使用中,使用的SQL Server提供的程序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连接,利用提供的专门的组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存取,对于数据库之间进行的交互,可以通过利用对象模型中的DataSet对象和Connection对象来实现。 4 结语 基于EPC物联网通信设备信息跟踪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基于技术的三层结构的Web应用。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和EPCIS理论,是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EPC物联网在通信设备跟踪技术的初步探索,说明了建设基于EPC物联网通信设备实时共享思想的可行性,对于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见,建设EPC物联网通信设备管理系统是共享式物品管理的可行技术,更是一项先进技术,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通信网技术论文:OTN组网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 摘 要 分析了当前电力通信传输网承载业务的变化趋势,介绍OTN技术的特点。结合电力通信系统对光通信网络的新要求,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应用OTN技术建设新型的电力系统信息通信承载网。在骨干层,采用OTN解决大颗粒业务的传送需求。 关键词 OTN 电力通信网 组网 1 引言 许多国家都致力于现代化的电力网络的发展,它对于能源的有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转换,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以及建立持续稳定繁荣的经济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今电网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实体,它能够融合多种网络,多家发电公司,协调不同层面信息的交替,改变以往只有手动控制的操作。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电网调度系统实施更大范围更多调度点的资源调度、电网大规模全过程的实时监视、实时控制、实时保护及智能分析、计算、告警等逐步向动态、在线模式转变。作为电网一次系统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系统,通信网面向的业务用户、业务种类、业务流量及业务范围将发生巨大变化,电力通信网则必须满足电网在正常运行和应急状态下对各类电网信息的传输需求。 数据通信带宽业务发展迅猛,以GE/10Gb/S、GE/2.5Gb/S、POS/10Gb/s接口为代表的数据业务大量涌现,给电力通信网提出了更高要求:容量更大、成本更低、快速灵活部署和业务调度、扩展能力强、可靠性高及OAM功能完善[1]。业务种类及业务流量的增加,就需要为大颗粒的业务提供传输通道,目前的电力通信网大多基于传统的SDH、DWDM技术,只解决了传输容量,没有解决节点业务调度的问题,在网络扩展能力、业务保护能力、业务监控与维护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为了解决这些不足,新型光传送技术OTN(Optical Transmission Network)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技术特点 OTN是面向高速率的下一代传送网的重要传送层技术,综合了SDH及WDM的优点,可在光层及电层实现波长及子波长业务的交叉调度,并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恢复、管理及维护,形成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定义为由一系列OTN网元经光纤链路互联而成,能够按照ITU-T G.872的要求提供有关客户层的传送、复用、选路、管理、监控和生存性功能的网络。其节点设备的交叉颗粒基于ODUk(k =l、2、3),可以实现至少2.5 G带宽颗粒的交叉,业务更加透明,具有强兼容性[2-4]。 OTN系统以DWDM为基础平台,引入了OCH层,其核心技术则包括OTN交换技术和G.709的接口技术。标准定义的OTN体系结构包括光交叉、电交叉、G.709接口和控制平面等核心技术。OTN很好的结合了传统SDH/SONET和WDM的优势,对于各层网络都有相应的管理监控机制和网络生存性机制。在光域,OTN可以实现大颗粒的处理,提供对更大颗粒的2.5G、10G、40G业务的透明传送能力,具有WDM系统高速大容量传输的优势;在电层,OTN使用异步的映射和复用,把SDH/SONET的可运营可管理能力应用到WDM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调度的网络。OTN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是,将SONET/SDH等多种网络和服务无缝集成到一个共同的基础设施中,并且可以提供全新的以太网、存储和视频应用。OTN支持很好的结合了光域和电域的处理技术,相对于传统的DWDM和SDH网络来说,有诸多技术优势。 3 OTN组网的优势 虽然WDM 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送效率,能够支持大颗粒业务的传送, 但是受波分技术限制,波长以点对点形式进行配置,无法进行动态调整,资源利用率不高,业务调整灵活性不够,一旦业务的流向发生变化,调整起来非常复杂。WDM 业务间的调度主要依赖ODF 上的物理调度,网管只有对光层的性能进行监控,排查故障手段少,维护难度较高。OTN 以多波长传送、大颗粒调度为基础,综合了SDH 及WDM的优点,可在光层及电层实现波长及子波长业务的交叉调度,并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恢复、管理及维护,形成一个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 OTN在波分层面的功能相互兼容,同时具备ODU1、ODU2、ODU3级别的交叉能力和保护能力,可以承载40Gb/s、10Gb/s及2.5Gb/s速率的业务。承载GE速率业务具有优势,通过网管配置,能够实现灵活业务调度和提升端到端电路的可控性,但对于更细颗粒的性能监测和故障管理能力不足,所以OTN在城域网内可以替代波分承载GE以上的大颗粒业务。为了促进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有效提高网络业务疏通能力,建立传输业务直达通路,引入OTN技术,建设OTN网络,以满足数据网络扁平化的需求。引入OTN的策略主要是为了配置OTN的线路系统,与具有ODU1/OCh交叉连接功能的节点共同组建OTN和WDM,为IP网传输承载高速链路(GE、10GE)。如图1所示,网络核心层组成MESH网络结构,采用10G/40G通道混传方案,可承载10G、40G和GE等业务;汇聚层采用环形网络结构,所有环网下挂于核心层网络。跨环业务按照电交叉设计,做到全网无阻塞任意调度,为业务快速开通和灵活调整提供硬件基础。 4 OTN技术应用于电力通信网 4.1 组网模式的研究 光通道的管理能力不足,这是传统WDM设备无法克服的问题,波长级的交叉也显得颗粒过大,带宽利用率不高。而SDH设备因交叉颗粒较小而影响整体的交叉容量,级联监视能力弱、缺乏高速光接口和开销过大等缺陷,导致SDH设备不适合在大容量的骨干层应用。OTN电交叉设备的出现,在SDH和波分设备间起到桥梁作用,弥补了两种传统传送体制间的空白。ODUk级别的交叉颗粒比SDH的VC4颗粒要大,但比WDM的波长交叉灵活,可对整个传送路径进行完整高效的端到端管理。因此,OTN设备适合部署在汇聚层和骨干层,组网方式如图2所示。 骨干层的OTN设备提供以太网物理线路接口,承载分组业务,并映射到ODUk,以ODUk为调度颗粒进行交叉,主要应用在骨干层需要利用OTN体制大颗粒交叉调度的场合。接入层和汇聚层的分组业务经过本地的带宽管理和优先级调度后,以以太网或其他形式接口送往骨干层设备,骨干层将其封装到ODUk进行大颗粒的疏导和管理,简化网络配置和管理层次。 通信网技术论文:中兴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增长,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国的铁路现代化进程也相应的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铁路相应的事业对于通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铁路通信网提供的传统电话业务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所需要,尤其是随着它冲入市场,铁路通信已经不断的发展出了很多新的业务。 关键词:中兴接入网,技术,铁路通信网,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这也给铁路的通信网不断革新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发展空间。从1997年起,铁道部就决定在未来三年之内就要基本建好长途交换网、数字传输网和数据通信网三个基本的网络,不断的推进本地通信网络的有效建设,为铁路通信网本身各种业务的有效开展和冲入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中国的铁路信息化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突破。目前,铁路信息系统的有效建设正在不断的开展,这就相应的对通信方面的服务和业务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这样要求不光需要大量的电话业务,而且还大量的需要图像业务和数据业务。综合业务用户接入网目前是一个解决铁路通信现代化的有效手段。铁路接入网的有效启动已经成为了铁路通信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中兴通讯的铁路通信网建设方案 目前,我们根据铁路通信网自身的特点对中兴通讯积极参与制定相应的铁路本地网综合业务接入网方案,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7年10月,铁道部在广州的接入网演示会上,中兴通讯行业作为唯一一家接入网厂家展现出了自己创作的三网合一的中兴ZXA10综合接入网技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97年底到98年中旬,中兴通讯企业就先后已经和广州、沈阳、上海、柳州、哈尔滨、北京、兰州和郑州等地的铁路局鉴定了相应的中兴接入网合同,并且在相应地方的铁路本地网建设中都充分有效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铁路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兴通讯企业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具体情况如下: 1.对于铁路接入网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大多数的沿线小站都是以链形的方式进行开展的,在一些较大的通信站相应的设置光线路终端,接入当地交换机;对于一般的通信站则要设置有V5功能的光网络单元,剩下的中间小站就可以设置成为光网络单元。 2.传输系统则是采用内置式84mbit/s SPDH或者是采用内置式155mbit/s SDH的组网,由于后者的容量相对较大,机架的体积就会减少,这种内置式比较适合铁路小站中较小的机房空间使用。接入网和光传输维护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在四纤插分复用器处为全交叉。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环路方面的保护。 3.有效的利用具有V5功能的光网络单元,这样就能接入当地本地交换机,由于光网络单元具有很好的交叉功能,因此,光网络单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就不用通过光线路的终端就能进行了。 4.自动电话的交换功能是通过接入网到交换机完成的。在中间小站中,自动电话是就近的接入带有V5功能功能的光网络单元,接入当地本地的交换机的。 5.接入网设备必须要相应的提供调度系统的透明通道。 6.对于专用电话的实现方式来说,它和调度系统的实现方式是相同的。 7.对于区间通话来说,有两种方式:如果在光缆的某一个地方有所中断,那么就能通过光传输系统的公务电话来进行区间应急通讯的有效实现;通常情况下实现区间同化功能都是通过交换机的中兴功能来进行的。 8.数据通讯。在中兴ZXJ10交换机侧提供2B+D接口和X.25节点机相接,这样就能提供V.24或者是V.35接口;在每个光网络单元都是能够通过2B+D提供64bit/s的数据接口;通过对子速率复用器提供19.2kbit/s,9.6kbit/s的数据接口。 9.网管系统。中兴的ZXA10综合接入网是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目前,中兴可以提供Qc的接口,在有Q3接口的网管中心后,就能够升级过度到Q3接口;对于维护和管理接入网并进行统一的网管出了要对接入网进行相关工作,还要对内置式传输系统进行统一的网管。 10.无线接入。区间进行无线接入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隔站设置无线基站的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各个区间通讯处的电话通信。我们这里采用的是ZXDWLL和ZXWLL系统。如果采用数字化CDMA的ZXDWLL系统的方式,那么就能够满足将来数据和图像方便的传输。 11.内部协议的接入网。如果采用了本地的交换机,就可以实现同种机型的无缝组网,这样可以省掉OLT相关设备,中兴的ZXA10综合接入网承当的是柳州铁路局柳黎线的接入网工程,这就是所谓的内部协议方式。 组网实例 郑州的客票系统 我们采用传输内置式的155kbit/s的光传输系统,组成环形网和链形网。在光网络单元上提供的自动电话音频接口。售票终端则是通过接入网提供的票务中心和通道进行相连,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实现了客票的互联。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郑州客票系统 广铁集团焦柳线张怀段接入网 传输就是采用的是ZXSM-150M SDH,中兴ZXA10综合接入网就可以分别在湖南的张家界和怀化进行信令的相互转换,把转换设备接入本地交换机,剩下的小站则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域进行不同方式的接入。如果是隶属不同电务段的ZXONU之间业务要进行互联则是通过两地OLT和MFM之间的时隙交叉来完成和实现,双方都应当考虑可以采用中心功能来实现调度功能的试验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铁路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综合业务用户接入网目前是一个解决铁路通信现代化的有效手段。铁路接入网的有效启动已经成为了铁路通信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通信网技术论文:VoIP企业通信网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电话技术VoIP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针对VoIP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网络的不同构成情况,提出了两种基本的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最后对企业VoIP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VoIP;PSTN;LAN;PBX 0引言 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速,并逐渐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新技术也不断涌现,VoIP(VoiceoverInternetProtocal)就是其中之一。VoIP是一种数字电话技术,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过IP网络来传输语音信号。它集成了语音压缩/解压缩、数据存储与交换及路由分配等多项信息处理技术,因其能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语音服务,最近几年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传统PSTN的强劲对手。在网上迅速走红的Skype软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一轮企业通信革命。传统企业一般采用PSTN来进行语音交流,采用LAN来传送数据,这样不仅会产生大量的通信费用,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且会浪费巨大的网络资源。运用VoIP技术,通过技术整合,将传统企业PSTN语音业务与传统LAN数据业务合二为一,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通信成本,而且变革了企业内部的网络架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本文根据企业网络的不同构成情况,提出了两种基本的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 1基于VoIP的关键技术及体系结构 传统的电话网是以电路交换方式传输语音,一旦连接建立,这条电话将一直为这次通话服务,直到通话一方释放连接。而VoIP是以IP分组交换网络为传输平台,先把从终端取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语音压缩算法对语音数字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处理,然后把这些语音数据按TCP/IP标准进行打包,形成统一的IP数据包,经过网络把语音数据送至接收端,接收端把这些语音数据按照时间先后串起来,经过解码解压缩后恢复成原来的语音信号,从而达到通过互联网传送语音的目的。传输使用的是无连接的UDP协议[1],使用尽力而为的方式。其数据传送过程示意图如图1。 图1VoIP数据传送模型图 1.1VoIP关键技术分析 VoIP要实现的是通过网络来传输语音,通过分组交换来传送信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分组丢失、失序到达和抖动等情况,造成语音质量下降,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VoIP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编码技术、信令技术和QoS保障技术等。 1.1.1语音编码 在VoIP的通信过程中,语音压缩编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就是把用户语音的PCM(脉冲编码调制)抽样编码成少量比特的语音帧,从而大大地节省了网络的带宽,而且使得语音在链路产生误码、网络抖动和突发传输时具有很强的健壮性。 语音编码算法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编码比特率、语音质量和算法复杂度,但这些指标时互相影响的。比特率越低,线路利用率越高,但语音质量会受到影响;在同样比特率的情况下,算法设计越复杂,语音质量会有所提高,但延时会增加。实际的编码方案和算法就是在上述三个指标中取得折中。 目前应用于VoIP通信中的编码技术主要是由ITU-T建议的应用于低速率多媒体服务中语音信号的压缩算法,如G.723,G.729等。 1.1.2信令技术 信令控制技术是保证VoIP建立呼叫和传输数据等环节正常运行的基础。信令在通信网中实现认证、资源分配和计费等功能,信令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复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可扩展能力、互通能力和业务提供能力。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的协议为ITU-T公布的H.323协议。 H.323是有关“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系统协议簇,它涉及通信控制、网络接口和终端设备等,实际上是一个框架性的系列协议。在信令控制方面,主要是通过H.225.0和H.245实现的。H.225.0的作用是把要传输的音频、数据和控制流格式化成为消息输出到网络接口,同时还要从网络接口输入的消息中检索出音频、数据和控制流。而且,它还能实现适合于各媒体类型的逻辑成帧、序列编号等。H.245是多媒体控制协议,主要是用来传送终端到终端的控制消息,包括打开和关闭逻辑信道、模式参数请求等。 1.1.3QoS服务质量保障技术 在VoIP的通信流程中,模拟的语音信号需要被压缩编码、打包、IP网上传输和语音恢复等。这些过程都是有一定延迟时间的。所有的这些延迟加起来就构成了VoIP的总时延。为了保证通话质量,VoIP系统的总时延要求在400ms以下。相比较而言,语音编解码过程的时延较小,产生延迟的主要原因还是IP网络上的传输延迟。为了防止网络传输时延过大影响通话效果,目前常采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来减小时延。RSVP协议要求每台参与VoIP业务的机器都必须预留必要的资源来保障VoIP性能。 另一方面,语音包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的传输时间不同会引起通话时延抖动问题。这种时延抖动问题是由在接收端增加消抖动缓存器来解决的。在缓存器中延迟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时间太短,一些语音包没有到达,没有起到消除抖动的目的;时间太长,这将会增加VoIP语音传输总的时延。所以通常采用自适应延迟算法,它是根据RTP报文中的时戳和丢包率来判断当前网络的抖动情况,自动调节每一个包的延迟。 此外,IP网络总是存在着阻塞现象,基于UDP传输协议的RTP语音包不可避免会存在传输丢包现象。通常情况下,都是单个丢包现象为主,两个或两个以上包丢失的比率要比单包丢失的比率小得多,大量连续得丢包现象更是少见。对单包丢失情况可以采用前向纠错法(FEC)来解决丢包引起得通话质量问题,即在每次传输时,都多携带前面一个或几个的语音包的冗余信息,当接收端发现当前的包丢失时,就有可能利用后续到来的包携带的信息对当前包进行恢复[2]。 除了上述通过解决时延、抖动、丢包问题来保证VoIP服务质量外,,静音检测技术和回声消除技术也十分关键。静音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剔除静默信号,减少话音信号占用带宽。回声消除技术主要利用数字滤波技术来消除对通话质量影响很大的回声干扰问题,以保证通话质量。 1.2VoIP体系结构 一个典型的VoIP系统主要由终端、网守、网关等组成,简单的可实现VoIP模型不具有QoS控制机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下面分析一种QoS增强的VoIP体系结构如图2,并分析其具体实现。 终端设备可以是普通的电话机、电脑,也可以是集语音、数据和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业务终端。不同的终端产生的语音信号数据结构是不同的,而这些信号需要在同一个网络上按照同样的标准传输,这就需要由网关或者一个适配器来进行数据转换,形成统一的IP数据包。这种数据转换包括模数转换和压缩编码。VoIP电话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网关,它提供IP网络和电话网及其它网络之间的接口,例如H.323网关可连接H.323网络和非H.323网络,可以完成业务信道编码的转换及信令控制的转换、接续,确定被叫的接续位置,同时选择最佳路由,以减少时延。网守类似于PSTN的程控交换机,它能够为网络中的终端和网关提供地址解析、访问控制、安全检查、呼叫控制信令以及呼叫管理功能[3]。 QoS控制器是实现QoS控制的关键部件,连接准入控制,对终端的优先级配置,对语音分组的IP优先服务及对MAC帧的优先级控制都由它直接决定。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界面、协议交互、远程网络设备配置及网络性能测试等。当终端用户发起呼叫时,QoS控制器将从网守处得到呼叫请求,它首先会根据呼叫终端和被呼叫终端的IP地址获得网络通信路径,利用它所携带的带宽和时延等测试工具获得实时网络性能,同时根据通信要求的基本QoS指标设定网络可用性的QoS域值,与测得的实时网络参数进行比较,若要求能被满足,则返回连接准许消息,同时附带所测网络参数给终端用户以指示。这样可以避免进一步的网络拥塞,同时很容易扩展为资源预留模型,用户只需要把终端优先级设为最高优先级,QoS控制器就可以代替终端发起资源预留,根据两端的IP地址建立保留路径的消息,一旦路径符合要求,将最快将资源转给高优先级的终端。 2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使用两个网络,即PSTN和LAN。运用VoIP技术,通过技术整合,将传统企业PSTN语音业务与传统LAN数据业务合二为一,使之能 够在一个网络上实现低成本的IP语音和IP数据服务,这对于增强企业LAN网络非IP呼叫处理能力、扩展其使用功能、降低企业对外经营业务成本费用(大量长途电话、传真、视频会议、语音多媒体网络信息服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介绍几种企业内VoIP的实现方案。 2.1基于PBX的企业VoIP实现 大部分企业具有PBX(专用分组交换机)交换系统,具有PBX交换系统的企业相当于是作为市话局的一个用户端局接入了城市PSTN系统,使企业PBX交换系统占有PSTN市话系统独立的中继局向和若干中继号码资源,以将企业内部话务量按一定比例集中分配到与市话网连接的中继线上。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基于物理端口或电路交换形式的固定连接方式,它必须使PBX的每一部用户分机与交换机的某一物理端口相关联,在用户位置发生变化时,用户电缆的物理配置相应也要发生变化,这使网络的扩展性与系统配置的灵活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而企业希望能够通过VoIP网络整合技术来解决此问题。 在企业级VoIP系统中,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主要基于逻辑上的网络结构,一个基于电路连接的物理端口可以对应于若干个逻辑端口,逻辑端口数目可由关守定义,设备IP地址按逻辑信息进行标识,通过包交换形式,不仅同样可以从PBX的前向话音时隙交换中分离出话音信号和呼叫控制信号,达到在LAN数据网络上实现对语音信号的数字转换和传送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呼叫服务器对设备的IP地址进行管理(增加、删除和修改),因此在网络扩容或用户变更时,不需要对交换机物理端口进行配置,仅需对部分或个别逻辑端口重新定义或对IP地址进行修改即可[4]。 VoIP网关+模拟话机的方案能兼容企业传统的PSTN电话交换网络,实现传统电话网络向IP网络的逐步过渡。典型的VoIP网关+模拟话机系统由电话终端、网关、网守和多点接入控制单元等构成,基于H.323协议所定义的协议模型。其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图3基于PBX的企业VoIP语音系统构成 企业用户通过话机发出呼叫后通过PBX接到网关上,网关根据呼叫的接入码触发相应的业务流程,进而与用户进行交互,获得被叫号码信息;网关在获得被叫号码信息后,与网关上已经设置好的路由数据进行比较,如果被叫号码对应的号首已经有相应的路由数据,则网关直接核对端网关之间建立起IP通信,如果被叫号码对应的号首枚有相应的路由数据,则呼叫失败,网关可以提示用户不能接通,并允许用户重新拨打被叫号码;两个网关之间的呼叫建立起来后,被叫网关将向被叫用户所在的PSTN交换机或PBX发起呼叫建立请求,如果被叫号码存在且空闲,则被叫话机将振铃;被叫在振铃后摘机,主被叫用户通过IP电话网关和IP电话网络可以通话,其中语音从交换机传送到网关后,网关将对语音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语音包打成IP包的形式并通过互联网传送到对方网关,恢复成压缩后的语音包并进行解压,使其恢复成正常的语音包,并让用户能够通话。 2.2基于LAN的企业VoIP实现 目前,局域网的主要应用是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服务,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LAN资源来实现传统的PSTN语音服务,则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通信费用,甚至有可能替代原有的企业内部电话总机。VoIP技术在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关键技术和产品日渐成熟,系统设备的价格也越来越低,使得基于LAN的VoIP应用成为可能。 在原有LAN设备基础上增加LAN-PSTN网关(LPG)、LAN-WANExchange网关(LWEG)、系统管理服务器(SMS)和数字终端(DVT)即可构成LAN-VOIP电话系统。 DVT在此系统中相当于传统PSTN中的普通电话机,通常在LAN中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DVT,一种是软件方法,利用LAN中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如声卡、网卡等,并加上一定的软件来实现,称之为“软件模式”;另一种是“硬件模式”,使用专门的VoIP终端话机。它提供一个与传统话机一样的拨号界面,并且提供一个以太网接口,用来接入LAN的HUB或交换机,具有语音压缩与还原功能[5]。 基于LAN的IP电话系统中,SMS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如同PSTN中的PBX,它主要完成一下功能:呼叫连接管理、鉴权、语音信箱和系统功能维护。基于LAN的VoIP电话系统构成如图4。 图4基于LAN的企业VoIP语音系统构成 图中SMS服务器与LAN中的SwitchHUB相连,LPG的一端与外部的PSTN网连接,另一端与HUB相连,DVT直接与LAN各级SwitchHUB相连。 当企业用户通过DVT发出呼叫时,在DVT与SMS之间通过TCP协议交换控制信息,然后由SMS负责发起呼叫,LANSwitchHUB接到呼叫信息后,检查信息头部,选择合适路由,并发送信息。如果被叫用户是传统PSTN用户,则通过LPG,它负责LAN用户与传统PSTN网的连接。如果被叫用户是LAN用户,则通过LWEG,它能实现LAN用户与外部广域网用户之间的语音通信。 论文介绍的两种方案均是采用VoIP来实现语音通信,即语音数据均是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基于LAN的方式可以实现PC与PC和PC与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其中PC与PC之间利用IP地址进行呼叫,这种方式和公用电话通信有很大的差异,且限定在因特网内。PC与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是由网关来完成IP地址和电话号码的对应与翻译,以及话音编码与解包。基于PBX的方式只可以实现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因为普通电话终端只能设计成呼叫PSTN号码的形式,复杂的IP地址不能在上面进行呼叫。 以上两种方案主要是针对现在企业内部网络的情况提出的,实际上企业网实施VoIP技术,组网方案还会有多种灵活选择形式。重要的是在能够保证系统所需功能及服务质量QoS的前提下,企业要能够根据自身网络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按网络整合最低投资成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配套方案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以避免给实施VoIP技术带来盲目性。 3结束语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企业VoIP通信与众不同之处。随着ERP和电子商务等IT应用深化到企业管理和生产之中,企业对其内部以及外部的通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简化网络、降低管理成本和高效沟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VoIP会成为今天企业信息化的新宠。 但是现在企业信息化已不仅仅满足于提供单纯的话音服务,在未来的VoIP业务中,除了单纯语音业务外,一些增值业务的份额也将逐步增加,例如,数据传真、视频会议、远程监控等方面,其中视频会议将成为VoIP最具代表的优势体现。无线局域网络(Wi-Fi)与VoIP电话相结合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VoIP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多样化的阶段,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VoIP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通信概念。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是小区内综合信息服务、小区与外界广域网连接、小区智能物业管理的物理平台。本文给出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采用CEBUS技术设计家庭局部网络系统的方案。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以太网;CEBUS 住宅小区智能化是指利用现代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对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基础物业管理;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家庭智能化系统。 住宅小区通信网络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能化住宅的重要体现。本文介绍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我们设计了珠海市莲花小区局域以太网系统。在系统建设的同时,还为小区的多个住户设计了基于CEBUS技术的家庭局部网络系统,使这些住户实现了家庭保安、火灾和煤气泄漏实时报警以及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控制等。 1.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络,它采用基带传输,通过对绞线和传输设备,实现 10Mbps/100Mbps/1000Mbps的数据传输。由于以太网的帧格式特别适合于传输IP数据包,因此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以太网被广泛使用。总之,以太网是目前网络技术中先进成熟、实时性强、应用广泛、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通讯技术,是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骨干网的理想选择。 2. 系统的主要功能 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由Internet接入网、小区局域以太网、家庭局部网络组成。在这个通信网络平台上, 实现小区的智能控制、小区综合信息服务以及Internet的宽带接入,从而实现住宅小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3. 系统的主要特点 (1)所有信息点具有交换能力;(2)支持虚网划分;(3)支持多媒体应用;(4)能进行良好的网络管理;(5)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升级能力。 4.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的设计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共分三层:Internet的接入网、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和家庭局部网络。 4.1 Internet接入网 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可通过局域网专线、ADSL、ADSL+ATM/以太网、Cable Modem四种方式与Internet连接。本文只介绍莲花小区采用的DDN接入方式。 此方式需要配备高性能接入路由器设备,租用电信部门的专线并向CNNIC申请IP地址及注册域名。路由器可以通过DDN专线(最高可达2.048M带宽)、FrameRelay、X.25、ISDN拨号等方式与Internet相连,还可以按照需要灵活配置多种广域网端口模块,提供宽带、QoS保证的远程多媒体服务。局域网专线接入的优势是可以在社区内建设自己的Internet,为社区住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并具有技术标准成熟、设备稳定可靠、安全性高;接入速度快、扩展性好、性价比高;管理简便、易于使用与维护;可以方便与其他客户网络互联等特点。 4.2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的设计 小区局域以太网的总体结构如图所示: 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 4.2.1小区局域网系统 根据小区网络设计的要求,小区局域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在系统中心设一千兆以太网核心交换机,在各区域中心设置工作组交换机,各工作组交换机配置1000Mbps FX上联端口,通过光纤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构成智能化住宅小区千兆以太骨干网。每个区域内,在各楼栋设备间设置100/10Mbps交换式集线器,交换式集线器通过100Mbps TX上联端口经五类对绞线与工作组交换机连接,根据需要也可通过 100Mbps FX端口经光纤连接。在楼内,交换式集线器通过10Mbps TX端口经楼内5类综合布线连接用户计算机。小区管理控制中心是整个网络系统的中心,系统的主要通信设备集中于此。除网络核心交换机外,还包括与广域网连接的路由器、各类服务器以及管理工作站等。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可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灵活组合与配置。区域中心可以包括若干栋单元楼,也可以只管辖一栋高层住宅。小区内的集团用户、公共会所、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各应用子系统以适当的方式就近接入各自所在的区域中心网络,形成一体化的统一网络。 4.2.2住宅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化住宅布线系统按功能区域分为三大部分:住宅单元子系统、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以及设备间子系统,各系统布线都采用5类以上对绞线,如下图所示: 智能化住宅综合布线系统 (1)住宅单元子系统 在每一个住宅单元设置一个家庭布线系统接线箱,作为与户外布线系统连接的界面。接线箱可安装各种系统接线模块,包括数据和语音通信模块、家庭安防系统模块、可视对讲系统模块等等,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安装。户内数据通信布线采用5类以上UTP(非屏蔽对绞线),信息插座采用RJ45制式接口。 (2)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主干布线采用新型拓扑方法,由设备间主配线架敷设至各楼层管理间的干线电缆构成。系统采用五类以上4对UTP作为系统主干电缆。楼层管理间设置桥式模块板,通过不同跳线来实现水平线缆与垂直干线的连接。 (3)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内安置交换式集线器和主配线架,所有主干线缆都端接在主配线架上,通过跳线与交换式集线器连接。 4.3家庭局部网络系统的设计 家庭局部网络采用基于电力线载波扩频的CEBUS技术来实现通信。CEBUS(Consumer Electronics Bus、消费电子总线、家庭总线)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Electronics Industry Association)为消费电子产品制定的一种通讯和产品互操作性的标准, 定义了在家用电器之间通讯所使用的通讯介质和协议,使得遵循同样标准的家用电器设备可以即插即用,并能共同工作,实现家庭自动化。基于电力线载波扩频的CEBUS技术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实现家用电器设备的互连,不用做网络布线改造,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 家庭局部网络系统包含远程抄表子系统、家庭安全防范子系统和家庭自动化子系统,如下图所示。小区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随时读取四表的数据;发生火灾、煤气泄露、窗口的玻璃被打碎时会报警;主人可以通过Internet来远程控制家里的电器,比如进家门前打开空调、电灯等。住宅里各种信息传输的媒介是电力线,选用的核心芯片是Intellon的电力线扩频载波芯片SSC P300。该芯片具有发送和接收两种功能,采集器里有SSC P300和相关的A/D、D/A转换器、采集器和收发器A(或收发器B)通信,这种通信是两个方向的。通过收发器B和管理中心的计算机通信,通过收发器A用电话线和管理中心的计算机通信。收发器A里面有SSC P300芯片以及Modem,SSC P300负责和住宅里的各个采集器通信,Modem负责和管理室的计算机通信。收发器B里面有SSC P300芯片以及以太网通信的芯片,以太网通信的芯片负责和管理室的计算机通信。 家庭局部网络系统 5.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以太网技术,实时性强,性能稳定,价格低廉,适用范围广。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升级能力,便于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通信网络安全建设研究 摘 要: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构建了国内科学与健全的信息网络,并为现代互联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该系统被应用的范围及行业逐渐拓展,也逐渐凸显出了国内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系统建设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将有助于通信网络系统实现更加稳定的运行和发展。在本文中作者经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与总结,结合自身经验对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开展安全性规划研究。 关键词:通信网络;网络建设;安全性 一、引言 时至今日,国内居民与社会企业已经开始广泛的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网上消费、网上推广、网络聊天等功能,为现代居民生活习惯、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诸多环境得以完善,从而给当代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受到时代环境改变的影响,国内现有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提升,并在国内移动终端使用成本逐渐下降的背景下,不再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专享之物,而且成为了国内社会大众的日常重要沟通与交流途径。但是,尽管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范围,及其涉及内容的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现代互联网络中不稳定、不安全事件出现的几率,并且给该技术使用者的安全性、经济性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不断增强现代国内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增强该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将会为保障国内通信网络系统的功能优化和使用体验增强带来巨大支撑。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将结合时代背景针对该系统安全性的增强开展研究。 二、当前国内通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法律法规的规范性、系统性不足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国家对互联网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法律尚且停留在宏观整体层面,而缺乏对微观细致层面网络行为的违法行为的抑制和防范意识的引导。我国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所建立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使得网络黑客有机可乘。现阶段,一些规范网络系统安全的条文较为零散,只有在地方法规、零散的规定中可见各种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协调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都不强。然而,面对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让众多与新事物消费的侵权事件大大增加,而且让众多黑客开始使用新技术窃取网络信息,侵犯网络使用的安全。而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代法律的滞后,且无法m应如今的网络安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联系。 2.缺乏网络建设软硬件的安全防控 除了法律法规方面的安全性防控较为薄弱之外,由于该技术发展的水平依旧处于初期阶段,从而导致了该系统日常运维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性漏洞。例如:系统存在过期编制、过期老化、互串、过流、烧毁以及击穿等问题。因此,为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系统以及支撑系统,提高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完整的冷热备用体制以及替代体制了,要求系统维护人员采取人工操作或自动化操作方式,更新网络,替换有关部件,更新线缆,补充、扩展网络。在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未能够制定详细的计划,网络效率差,建设品质较低,维护管理力度不足,审批不严谨。这就要求人们对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维护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技术人员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以及操作水平,尽量排除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应当在软件层面增强安全性防控。例如:当前维护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缺乏维护管理能力,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有关技术规范,随意更改有关秘钥,密件明发,就会导致他人更改、盗取密码等问题出现。 三、提升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安全性的对策与建议 1.不断提升法律法规层面安全建设 我国政府应当不断针对当前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现状,积极调整对该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在此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立法,立法机关应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调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智库,强调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性之外,还应当积极修订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对于情节要严重的网络犯罪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在此过程当中,国家政府应当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从当前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出发,积极发掘问题的共性,并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强制性引导与协调。与此同时,还应当增强对互联网通信安全法规颁布后的宣传和教育,让互联网使用者能够增强法律意识、防范意识,从而起到增强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中安全性的总体增强。 2.不断提高对软硬件层面安全建设 除了在法律法规层面给予安全建设之外,还应当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过程中,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运用更加广泛,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网络建设,尽量降低网络分享。因此,要求对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组织加强管理,保障其不受到自然灾害以及认为的恶意破坏等,提高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网络服务,保障服务不会被随意中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够维护好网络系统的安全。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发预警紧急状况发生机制,对出现的火种进行有效地防控,防止火势蔓延,从而确保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利用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实现对软硬件层面的微观防控,以增强通信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其应用范围及领域已经涉及到了各行各业。然而,由于该项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尚且处于初始阶段,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安全性问题。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背景开展研究,并针对其中容易引发安全性问题的诱因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提升安全性的对策与建议。谨此希望能够利用本文研究为该领域研究做出贡献,并为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及推广程度的提升带来帮助。 通信网技术论文:试论宽带通信网之宽带接入网技术 摘 要: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造就了网络时代的今天,基于网络的Internet应用在当前社会已经不再是单一业务的发展,逐渐正在向综合性业务方向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窄带用户环路已经成为了其发展壮大的一个绊脚石,因此在通信网络技术中,引入宽带接入网的接入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实现其互通网络已经是至关重要的,对信息通信网络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宽带通信网中,宽带接入网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宽带通信网;入网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 面对着市场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电信设备厂商、网络营运商甚至房地产商都开始关注小区宽带网的接入问题,面对着不同的需求人们所需求的宽带网的标准也不同,供应者应该依据用户的需求来具体的设计和规划宽带网的接入,以便满足用户的需求。 1 宽带接入网技术概念 当前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发展的现在,最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有以下几种方式:接口技术,便是通常所说的V5接口纤接入方式,这种方式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了,现代社会中,光纤已经应用在各个主要网络中了,宽带接入网的一种最终端形式就是光纤接入,不过由于光纤费用较贵,在好多不发达地区不能大面积采用;混合接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混合了光纤、同轴(HFC)的一种接入方式,利用HFC这种方式接入网络的话,具有一个极大的优势便是可以利用已经存在的CATV网,网络成本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铜线接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当前的电话线,作为一种传输信息数据的媒介,不过由于铜线材质的原因,传送的宽带数据比较有限;无线接入的方式,该种方式主要是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宽带接入,主要是通过固定无线接入的方式,由于无线技术比较复杂,目前并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2 当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策略 虽然宽带接入呈现多样化,但是从总的方向来看,FTTH仍然是长期目标,它卞要解决带宽问题。与此同时,接入网传输的IP化以及基于同一平台的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也是接入网发展的目标,是宽带接入网满足未来更高业务要求的技术保障。但是,当前接入网建设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如何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启动光纤接入网,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并保证接入网能适应通信业务种类和规模剧增的需要,以及能够向未来宽带接入网顺利过渡。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看,基于FT-TX+各类宽带接入技术的方式是目前宽带技术的卞要方式,是逐步向FTTH演进的平滑过渡方式。而其中FTTX+xDSL和FTTX+LAN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也最为成功的宽带接入方式。 3 宽带接入网的关键技术 我国宽带接入网在近两年发展十分迅速,据初步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宽带用户为1.6亿,成为世界第一大宽带接人市场,其中主导技术是ADSL,大约占70%左右,其次是以太网技术。 3.1 ADSL技术 ADSL是需要借助电话线,但是这又是一种新型的新兴的宽带接入技术,在带宽上、速度上和安全性能上都比电话拨号要好得多,目前已经成为是局域网互联远程访问的理想选择之一。Adsl的使用方法有两种,在接入互联网的时候可以采取虚拟拨号和专线接入的方式。当使用虚拟拨号的时候,需要用户采用类似调制解调器和isdn的拨号程序。而专线接入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电脑,就可以使用互联网了。ADSL是一种较为新的数据资料和信息的传输方式。它因为上行和下行带宽不对称,因此称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DSL是一种传输技术,它采用的是使用铜质电话线作为传输的工具或者介质来传送各类信息。ADSL技术主要就是体现在信号传输速度和距离的不同以及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对称性的不同这两个方面。 3.2 OAN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所谓光纤接入网(OAN)就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泛指本地交换机或远端模块与用户之间采用光纤通信或部分采用光纤通信的系统。通常,OAN指采用基带数字传输技术并以传输双向交互式业务为目的的接入传输系统,可以将数字或模拟技术升级传输宽带广播式和交互式业务。根据接入网室外传输设施中是否含有源设备,OAN又可以划分为无源光网络(PON)和有源光网络(AON)。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新兴的能够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光纤技术,之所以这种技术能够使用至今,就是因为在光缆资源、带宽资源共享、机房投资降低、设备安全性提高、网络速度速建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EPON是一种基于以太网的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构建理论与以太网非常相似,其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10Gbit/sEPoN,而且很多EPON系统均是一个多业务平台,可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全面覆盖,是未来宽带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WiMAX系统在近些年内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与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若干千米范围城区的全面覆盖。 3.3 xDSL技术 数字用户环路技术(xDSL)是利用近年来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成果。可分为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和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等几种。HDSL系统分别在局端和用户端增加一个本地单元和一个远端单元,以对绞铜线连接。传输的信息是经过时分复用组成E1结构的信息流,借助回声消除技术使用2BIQ码,实现在对绞线上双向传输2.048Mbit/s信息的能力。目前HDSL的传输距离大约3-5km.ADSL系统结构类似于HDSL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一对双绞铜线上利用数字技术传送话音和视频信息。上行的传输速率一般为384kbit/s,而下行的传输速率6.144Mbit/s或更高。由于这类系统上行与下行的信息速率是不对称的,故称其为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其传送距离约为2~5km。在ADSL基础上开发VDSL技术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5~52Mbit/s,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4 TDD-LTE技术 TDD-LTE帧结构类型2是基于TD-SCDMA帧结构修改而成的,保存了FD-SCDMA帧结构中的三个特殊时隙:下行导频时隙(DwPTS)、保护间隔(GP)、上行导频时隙(DpPTS),同时采用了统一的1ms子帧长度。常规子帧结构包含了两个0.5ms的时隙[12],这点与FSl相同。该种帧结构适用于TDD模式。TDDDLTE双工方式频率配置灵活,使用FDD-LTE系统不宜使用的零散频段;可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转换点提高下行时隙比例,从而更好地支持非对称业务;上下行信道具有一致性,基站的接受和发送可共用部分射频单元,降低设备成本;接受数据时不需要收发隔离器(只需一个开关即可),降低设备的复杂度;上下行信道具有互惠性,可更好的采用传输与处理技术,如RAKE接收、联合传输、智能天线技术,从而降低移动终端的处理复杂度。 结束语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区宽带化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工作生活方式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许多城市正在建设宽带城域网,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居家购物等宽带业务。 通信网技术论文:宽带接入网技术在铁通公司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摘 要:结合铁通聊城分公司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其网络结构的参考模型及实际运用情况,如何针对不同用户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接入方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立可运营、可管理的IP城域网是使得网络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接入网;XDSL技术;IP城域网;以太网 1 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业务、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通信的需求日益旺盛。现在基于POS、GE技术的宽带IP网以及ATM网是宽带城域网的主要核心平台,宽带接入技术将成为城域网接入的主要手段。网络瓶颈已经从骨干网迁移到城域网,尤其是城域网的接入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重大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接入方式。因此研究宽带城域网的接入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铁通聊城分公司通信网络组图结构分析 铁通聊城分公司主要为聊城地区及其周围七个县市提供通信及宽带业务。目前已初步建起了自己城域网,并有了3万多户的固定电话用户。通过宽带接入服务器、Raduis服务器共同完成用户管理信息的分布处理、集中计费、统一网管,解决了宽带接入认证和计费的瓶颈问题,同时支持各种如ETH/XDSL/WLAN/HFC接入方式直接接入用户。强大的网管功能配合相应的AAA认证和防火墙系统,保障了网络的可管理、可运营、可盈利性。 2.1 光纤接入/以太网接入 党政部门、税务系统政府机关或高端住宅小区的联网需求较多,大用户和团体用户的联网,本公司均采用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大楼等方式,以局域网10Mbps或100Mbps的方式接入,对带宽要求较高的甚至可以采用1000Mbps接入。政府用户也可以选择基于IP VPN的多点对多点互联。 2.2 XDSL宽带接入 XDSL接入技充分利用电信网现有的铜缆资源,在同一铜线上分别传送数据和语音信号,数据信号并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减轻了电话交换机的负载,同时不影响用户的语音业务。对于普通住宅用户,我公司大多使用了IP上联的ADSL接入。 3 宽带接入设备介绍及技术指标分析 3.1 设备简介 我公司使用的局端宽带接入设备全部是烽火公司提供的AN2200型DSLAM,根据需要而选择01型或03型。其中01型满配时可以三个子框,每框16块用户板;03型就象一个小子框,满配时3块用户板。 3.2 设备工作原理 AN2200-01宽带数字用户接入集中器采用ADSL over ATM技术,对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流量进行统计复用,ATM终结于最终用户CPE,或一个ATM端系统,或WANE2盘。像IP等较高层协议被透明地传送,支持高速数据通信业务,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接入、视频和娱乐业务以及LAN互连。 AN2200-01节点支持以下两种接口: ・网络接口:ATM STM-1,100Base-T; ・用户接口:ADSL。 3.3 设备系统性能技术指标 核心交换容量:800MB/S; 背板交换容量:6.4GB/S; 系统支持最大PVC连接数:16K; 远程级联最大级数:8; 系统支持VLAN数:支持2048个VLAN,VLAN ID范围为1-4095; 系统倒换时间: 系统支持环境参数监测:设备温度、风扇状态; 系统信流管理:支持流量策略、拥塞控制、流量整形; 远程级联组网方式:星形、链形; 系统框支持ADSL用户:384; 上联接口:ATM 155M,FE,IMA E1; ATM 155光口分支数:64,即最多16块ATM分支盘; 供电及功耗:设备采用直流-48V额定电源供电,允许变动范围:-40V~-58V; 系统框最大功耗(含风扇单元):450W; 扩展框最大功耗(含风扇单元):405W。 4 结语 IP网络将向着电信网络演进,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话音、视频业务将逐步迁移到IP城域网来实现,这对IP城域网的运营、管理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VPN技术的逐渐成熟,大量的专线互联业务也将在IP网络的基础上实施。总体而言,用户、业务对IP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将促使IP城域网增加越来越多的电信级网络特征。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通信网络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无疑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智能交通与物联网的融合将是今后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车辆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门网络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路由协议是车辆通信网络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文章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通信网络的数据通信场景,使用OPNET Modeler软件进行建模和仿真,对车辆通信网络的总体性能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智能交通 物联网 车辆通信网络 V2V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急剧猛增,公路规划建设的不配套,加之交通管理手段的滞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无疑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物联网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将大量来自完全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综合到一起[1]。智能交通与物联网的融合将是今后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车辆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门网络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路由协议是车辆通信网络中关键的环节之一。 1 移动自组网中――Ad Hoc网络简介 1.1 Ad Hoc网络的基本特点 通过移动IP协议,用户可以在移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网络的连接,这种网络的运行要基于预先架设好的网络设施,在全球覆盖范围内采用外地价格昂贵,并且外地经常会有信号衰减和干扰而无法使用[2]。为了减少外地的数量而保持网络的覆盖范围,以及不能依赖预先架设的网络设施的场合仍然能实现临时快速自动组网,Ad Hoc网络(简称MANET)应运而生。 一个MANET网络由一组移动主机组成,这些主机不需要依赖已建立好的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控制就可以进行通信。一般利用天线就可以建立主机之间的无线链路从而完成通信。考虑到无线电波的能量限制和频道利用率等情况,一台移动主机不能只以单一跳数的形式直接和其他移动主机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多跳的通信方式[3]。MANET中的每一台移动主机就相当于一台路由器。 1.2 Ad Hoc网络的特点 由于使用无线通信技术,Ad Hoc网络具有无线通信系统的链路质量低、节点通信距离有限、带宽受限制等特点,所以也具有带宽优化、传输质量增强和能量控制等问题。Ad Hoc网络与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不同,是一种无中心的网络,要求其中的节点通过运行分布式算法来协调它们的行为,如信道接入、路由等。由于使用多跳的通信方式,Ad Hoc网络也面临新问题,如网络配置情况广播、发现和维护路由等[4]。 车辆通信网络是传统的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在交通道路上的应用,是一种特殊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车辆通信网络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能进行车与车之间(vehicle-to-vehicle,V2V)和车与路之间(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的信息交换,从而达到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路边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管理效率[5]。 2 车辆通信网络的路由技术 在单跳网络中不存在路由问题,当数据跨过几个节点传输数据时,必须使用路由协议功能[6]。路由是网络层的功能,它为分组传输指定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针对移动自组网已经开发出多种基于不同策略的路由协议,将移动自组网分为以下四种两两相对的类型:(1)预选型和随选型;(2)平面型和层次型;(3)GPS辅助型和非GPS辅助型;(4)单路径型和多路径型[7]。本文根据不同的路由策略主要讨论预选型和随选型路由协议。 2.1 预选型路由协议 预选型路由协议也称为主动型路由协议或前应式路由协议。预选型路由协议是表驱动的,需要在每一个节点维护一个或多个路由表。每个节点定期向网络广播拓扑信息,维护路由表的最新路由信息,采用不同数量和内容的路由表和不同的广播策略,形成不同的路由协议:DSDV、WRP、FSR和OLSR等。 2.2 随选型路由协议 随选型路由协议也称为反应式路由协议、按需路由协议、是专门针对移动自组网提出的。随选型路由协议并不事先生成路由,仅在源节点需要时才生成路由。分为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两个阶段。该路由协议有:AODV、DSR、TORA和SSA等。 (1)AODV(Ad 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是采用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一种路由协议,AODV中两个重要协议过程: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在自组网中当一个节点发送数据包给一个目的节点时,采用路由发现过程来动态决定这条路径。AODV的重要特点是每个节点都维持一个基于时间的每一个路由表项利用率的状态信息;AODV通过扩展环方法控制在路由发现规程中RREQ的泛洪式发送。 (2)DSR允许网络节点动态发现经过多条路径的路由,重要的特点是利用了源路由。DSR不使用周期性的路由广播消息,有效减少网络带宽的开销,该协议的所有操作都是按需的,与AODV相似,DSR协议也包含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两个重要协议过程。DSR的路由发现过程是一个寻找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源路由的过程。 3 车辆通信网络的建模与仿真 利用 OPNET Modeler 仿真平台,建立一个由 9个车辆节点组成的车间通信网络模型。车辆通信网络路由协议的仿真分析比较如下。 (1)图1显示的是两种协议的吞吐量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AODV协议的吞吐量高于DSR协议。因为AODV协议实现了DSR和DSDV协议的组合,因此与采用源路由的DSR协议相比,AODV协议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在吞吐量特性方面要优于DSR。 (2)图2显示DSR协议的负载明显小于AODV协议,这是由于DSR协议路由负载主要是RREP与RERR分组,用来建立多条到目的节点路由。DSR协议使用了缓存技术和混杂接受方式侦听路由请求分组,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路由负载。而AODV协议路由负载主要是RREQ分组。 (3)图3显示在丢包率方面,开始AODV比DSR的丢包率小,随着仿真时间的变化,AODV和DSR都是稳定维持在一个小的范围内,DSR协议的性能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而AODV则随着仿真时间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增大。 从以上仿真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车间通信V2V网络,AODV 路由协议在吞吐量、路由负载、丢包率等性能上都比DSR路由协议更适合实际网络的通信要求。 结语 文章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多跳场景V2V的无线数据通信场景,使用OPNET Modeler软件进行建模和仿真,对V2V场景的无线网络的总体性能进行了评估。但是,用OPNET Modeler软件来仿真车辆通信网络是理想状况,与实际车辆仿真还是有差距的,未来的研究应该向实地实验发展。 通信网技术论文: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铁路列车快速发展,列车速度越来越快,对于通信服务和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全面升级。本文分析了接入网技术和铁路通信网中接入网承载的业务,阐述了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 【关键词】 接入网技术 铁路通信网 运用 铁路通信网应满足高速列车通信要求,保障铁路列车的安全运营,随着可变视频、高速数据和语音等多媒体宽带业务不断增多,光纤化和数字化是铁路通信网的必然发展趋势。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通过多种接入网技术和点对多点、点对点的组网方式,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一、接入网技术 根据ITU访问网络框架协议,接入网由用户网络接口和业务节点接口组成,电信业务系统要求应提高信息传输的承载能力,实现Q3接口的管理和配置,接入网技术的接口是利用业务节点和SNI的连接,通过用户管理和UNI用户侧的Q3接口连接到TMN电信管理网。 二、铁路通信网中接入网承载的业务 铁路通信网中的接入网作为最底层部分,采用光纤接入,直接面向用户,主要包括铜缆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数字技术等。铁路通信网接入网承载的业务主要包括专用业务和公用业务两方面,铁路专用通信包括闭塞电话、站间电话、区间电话、专用电话和调度电话,专用数据业务涵盖铁路客票定和发售系统、调度集中、电力远程控制和监测等[1]。 三、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 3.1无线接入网的应用 无线接入网包括移动无线接入网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移动无线接入网主要利用时分多路存取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进行信息传输,铁路通信网中包含多为微波中心站,通过点对多点或者点对点的网络通信,满足网络管理中心、使用终端站和中继站的数据通信要求。根据铁路通信网的运行要求,采用CDMA和GSM-R技术接入互联网,可构建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基本的电话服务,其通过蜂窝通信、卫星、微波等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信息传输,可以在铁路列车的全部或者局部区域为用户终端提供无线传输服务。 3.2有线接入网的应用 有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较广泛,以光纤作为光接入系统和光接入复用系统的传输介质,在用户比较集中的区域,在用户和交换机之间构建专用的光纤主干馈线链路,形成铁路通信网的星型网络结构。并且,铁路通信网应用SDH技术,通过ATM交换机将视频、音频和其他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合理配置通信网传输带宽,可以为用户提供交互式数字视频业务。 3.3音频专线的接入网技术 在铁路通信网中的音频专线接入网,每块电压反馈板VFB提供8路四线端口或者16路二线端口,一块VFB同时包括四线和二线端口,两种端口可混合使用。VFB板支持1650欧姆和600欧姆的接口阻抗,由多台音频接口配置。接入网在改变铁路通信网接口阻抗时,相应改动VFB板的拨码开关,VFB板上有6个双路拨码开关,可同时控制16路接口阻抗,VFB板拨码开关的“OFF”态连接1650欧姆阻抗,“ON”态连接600欧姆阻抗[2]。同时,由于铁路列车的特殊要求,VFB板的发送、接收增益不用于模拟应护板,可调节范围明显增大。另外,VFB板和模拟用户板的槽位相互兼容,可插在ONU用户框中,实现点对点的音频专线。 3.4热线电话/闭塞电话 闭塞电话也称为铁路通信的站间行车电话,是铁路列车调度系统的重要业务,主要实现相邻行车站点对点之间的通信。铁路通信网利用接入网技术,下行站和上行站之间的集中机采用磁石盘通信方式,共分盘设置有振铃电路和玲流检测电路,在铁路通信网中需要成对使用共分盘和共总盘,共分盘通过接入网呼叫共总盘,铁路通信网接通通话电路,接入网形成直流通路,环路电流激发共总盘,响铃电路起动,工作人员听到铃响,接通通话。 3.5共线电话调度 铁路通信网共线电话调度系统主要由分机、传输通道和调度总机组成,其是一种多点共线系统,所有分机和总机并接在一条共用回路中,分机和总机之间可以通话,分机和分机之间不能通话,通常情况下,一组分机数约15~20个,共线电话约10~20个。铁路通信网中的电力调度、货运和列车有各自专用的传输回线,通过共线汇接网络,应用钢实线回路、载波回路或者实线通道,满足电话业务要求。为了提高铁路运营的安全性,铁路通信网的音频不能集中叠加在OLT点上,避免由于这个点出现运行故障导致整个通信网瘫痪。 四、结束语 铁路通信网是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应在满足铁路通信要求基础上,积极发展和应用多种接入网技术,特别是无线接入网,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通信网技术论文:探析智能电网中通信网技术的应用 【摘要】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智能电网内涵,深入的探析了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逐渐取代传统的电网,成为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智能电网中引进了传感、信息融合、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这样可以提高电能发电、传输、配电、用电等环节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促使发电厂、输电企业、配电企业以及用户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输。另外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构建数字化、信息化、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成为智能电网研究的技术基础,这也是智能电网研究的重点问题。和传统的电网不同,无线通信系统和网络需要布置用电方,并且需要他们相互的融合。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在于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这样就需要重视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通信技术可以获取电网数据、电网保护的数据、用户信息等,这样可以为智能电网的布网提供支撑。 1.智能电网内涵 智能电网通常是建立在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的,对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控制方法的应用。智能网可以连接在电子终端的用户之间,或者是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这样可以实现电力数据的双向传输,可以开发电力、电讯、智能家电控制等多种功能。智能电网的职能功能表现在下列的方面:一是安全可靠性。智能电网可以应对自然灾害、外力的破坏以及计算机的攻击,这样才能够确保电网的安全和正常的运行。二是经济高效。智能电网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传输容量和利用率。智能电网可以对于不同的区域进行调节,平衡电力系统供需缺口。智能电网可以支持电力市场的竞争,可以实行浮动电价制度,从而促进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自愈性。智能电网可以实时的掌握电网运行的状态,对于电网运行中的故障及时的检修。智能电网也可以实现快速的自我恢复,这样可以减少大面积的通电现象的发生。四是兼容,智能电网可以兼容各种类型的设备,例如,集中的大电源、可再生资源等,这样可以实现电力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五是和用户友好互动。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和用户的互动,这样可以满足供电的可靠性。市场交易可以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电网的管理中,提高电网系统的运行水平。智能电网和传统的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智能调度的功能,这样可以实现和环境的友好相处。智能电网通常是以需求为导向,采用智能化的动态的电价和精确计费的系统。 2.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信技术,原因在于通信技术成本低、拓展性强,是智能电网的理想通信方式。 2.1 IPv6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的地址已经被用完,而现在的互联网都是在IPv4的协议基础上运行的,这样空间地址的不足就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利用IPv6重新定义空间地址,传统的IPv4采用的是32位地址长度,这样仅有43亿个地址,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这样可以提供充足的空间地址。IPv6对IP报文头部的格式做了变动,IPv6采用灵活的IP报文头部格式,这样可以加快报文的处理速度。采用IPv6协议,而且需要身份的验证,这样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采用IPv6可以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这样能够适应技术的需要。IPv6是智能电网运行的很重要基石,它的广泛的应用可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智能电网可以促使各种设备相互连接,并且拥有自己的IP地址,用户可以利用网络访问设备。采用IPv6可以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无限的地址空间,这样可以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过程中的设备拥有自己的IP地址,这样可以把各种设备都纳入到电网的管理中,实现电网的双向通信。 2.2 Zigbee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Zigbee这种协议规定的是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组网通信技术。Zigbee的通信效率低于蓝牙,是由电池供电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Zigbee采用的是开放频段,这样可以使用多种通信技术。Zigbee具有成本低,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了无线感测网络的设置成本。Zigbee具有功耗低,Zigbee在休眠的状态下,耗电量比较低,仅有1,而且Zigbee芯片的尺寸比较小。Zigbee的网络容量比较大,Zigbee有主节点管理从节点,每个Zigbee可以支持6.5万个节点。Zigbee可以提供数据完整性的查询和鉴别的功能。Zigbee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得到普遍的应用,随着Zigbee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支持IP协议。具有Zigbee无线传输协议的设备可以组成数据测控网络,这种设备具有众多的优势,这样适应于在智能电网中普遍的应用。 2.3 光纤以太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光纤以太网通常是指在光纤上运行以太网LAN数据包接入SP网络。光纤以太网具有高的网络效率,而且网络的安全性比较好,操作性比较强,它可以解决宽带平行现象。因此该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我国智能电网中运用比较多的是双绞线为传输介质构建的以太网,而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还在发展中。光纤以太网逐渐成为公用的载体服务和廉价的互连方法。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光纤以太网的发展,从而可以很好的利用宽带。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对于光纤以太网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在具体的应用中,光纤以太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可以实现智能电气设备的组网。例如电子互感器、智能开关等,都可以利用智能变电站内的光纤以太网,把发出的信号传输到智能化的保护装置中,并且可以通过远动工作站传输到其他的设备上。 3.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方案要点分析 网络具有控制灵活、扩展方便、可靠性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控制中,通信技术可以简化控制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实现不同的设备的网络集成和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电力系统是实时的系统,这样就会造成控制设备的信息差异比较大,利用网络传输控制信息存在着路径的不确定、数据的不完整、信息因果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电力信息传输入手,探究通信技术对智能电网的影响。在智能电网中建立双向通信系统,可以实现智能电网的自我监控和校正,对于设备进行监测,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建立高效的双向通信系统可以促使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电力电子控制系统、保护系统等,实现网络化的通信,这样可以提高智能电网的服务水平。智能电网的集成通信系统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压等级的电力通信,这部分主要包括电网的调度控制中心、发电输电网络、管理平台等通信系统。这部分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宽带和传输路径可以实现相对可控,这样变电站可以实现多方向的互联,确保在N-M的通信环境下,利用通信技术来满足智能电网系统的可靠性。二是配电网和用户的侧通信,这部分系统包括用户电表和电器等通信设备,而且这部分系统采用多种多样的通信形式,例如光纤通信、无限电通信等。智能电网的管理中需要重视一些技术。例如开放的通信架构,它可以形成“即插即用”的环境,这样可以促进电网元件之间实现网络化的通信。又例如通信技术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可以实现传感器、应用系统、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进而可以实现设备和系统、系统之间相互操作的功能。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面临机遇和挑战,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需要重视通信技术,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让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构建集雨型海绵城市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提出的挑战策略 摘要:以水资源为出发点阐述雨水资源在城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美、德、澳、日、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对集雨型海绵城市的研究,总结我国城市绿地建设中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在未来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海绵城市;风景园林学 一、序言 水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持续性资源,是维系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园林绿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对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浪费、城市内涝、生态环境的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随着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加重,雨水景观利用问题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国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鼓励雨水自然、生态的处理方式。因此,如何将城市建设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并实现雨水利用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动态 (一)国外海绵城市 国外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变以往国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统资源收集、管理、循环利用上,并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利用系统协会,各个国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质的国家级地方政策法规,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的水资源匮乏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80年代末民间“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成立。90年代颁布“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把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1996年开始对地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补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了“对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统的建设和测量”,1989年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它以德联邦水法、建设法规和地方法规形式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提出要求,引导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费用(也称为管道使用费);技术上,德国城市雨水利用主要体现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三种形式。受美国BMPs影响,德国采用雨水系统的措施类型是“湿地过滤沟系统(MR)”。目前德国“第三代”雨水利用技术及标准已经实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将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德国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已经形成针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量调控。20世纪30年代,主要重点是控制洪、减灾和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水质改善。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重点是点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滨水区环境的保护和完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对非点源水体的污染控制和源头控制与研究,技术处理上强调工程和非工程、生态与自然措施结合的方法;第三个阶段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重点是控制非点源、雨水循环、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维度综合运用等。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环境资源署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与技术体系,它是弥补BMPs技术上的缺陷,在BMPs基础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LID是一种基于微观尺度控制的场地设计策略,其原理是通过渗透、过滤、蒸发、截留等方法模拟雨水的自然水文过程,将径流控制源头,减轻城市排水管负担,结合景观设计,创造出优美的空间环境。澳大利亚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2000年就政府与规划部门召开了“水敏性城市设计――城市区域的可持续排水系统”会议,它与BMPs相比,包含内容更为广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注重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把雨洪管理与城市给排水和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倡导多目标的发展方式,维持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英国1999年提出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该系统从宏观的角度优化集水区域,全面考虑雨水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和生态价值等因子,通过过滤式沉淀槽、洼沟等与BMPs技术措施结合,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和区域水生态系统。 (二)国内海绵城市 我国城市的雨水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结合国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统技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为试点,水利部于2001年颁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志着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联邦环保局开展相关技术交流与研究,签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编制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积极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建设“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光明新区,转变城市雨水系统从快排为主到“渗、滞、蓄、用、排”的建设理念,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14年2月出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工作。一是实施“城市排水(雨)综合规划纲要”并编制“全国城市排水规划的设施建设。二是围绕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进低冲击发展和建设模式,加快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化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强调以弹性、慢排缓释和控制源头分散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地表径流等给排水各个环节,以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绿地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绵体。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垫面,承担着城市雨水径流渗透、城市水循环的平衡、生态环境的修复等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其实就是构建一个低影响雨水系统,通过渗透、停滞、积蓄、净化、排水等其他技术手段,使水循环径流更加顺畅、自然。我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强调“大”字优先,违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则,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出现大尺度的硬质铺装广场、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三、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提出的挑战策略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作为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把构建生态安全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和水循环系统纳入教学中,并更新园林设计教学理念、技术实践研究和掌握风景园林行业规范标准等,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础学科研究,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展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从基于建筑学视觉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再到雨水处理、植被选择、后期维护管理、国家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实践需求去完善解决,缩小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理念 改变以往的教学体系课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学相关的课程,聘请一些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与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态生态环境、水文学方面有实战经验的教授授课。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加强对雨洪利用的研究,编写与之相关的教材,更新教学理念,开设相关课程设计。 (三)扩大学科交融 本学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学、生态学、农学、城市规划学、给排水、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风景园林学、管理学等专业门类的知识,交替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更好地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四)多渠道拓宽实践平台 国内一些较出名的园林设计公司、设计院和企业已经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交叉、新兴领域扩展,开拓水生态修复领域的市场,实现双赢。建立长期校外实习和就业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是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在国家新的政策下,国家确定16个城市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以海绵城市为目标,发挥利用雨水资源的优势,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正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新时期、新形势政策、新技术理念的指导下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拓宽眼界,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知识和技能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的制定与研究 摘要:根据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特点制定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提出了5种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PEDES培养模式,构建了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强化了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手段,优化了课程数量及开设时间顺序,并对毕业总学分、实践安全性、创新学分获取及专业能力评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本科;复合应用型;培养计划 一、制定背景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1-2],这不仅契合了当前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复合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化,另一方面指其将所学知识或原理直接用于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2]。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其知识体系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这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3]。在当前国家生态环境战略决策的背景下,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势较好,农林、建筑、艺术、师范等院校的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结合各地区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形成特色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4]。因此,风景园林复合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可追溯到1951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专业[5]。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学、景观设计等专业近250所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2015底统计)。2011年风景园林学获教育部新增一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6],这标志着该人专业教育培养事业凝聚了共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广西大学园林教育始于1994年园林专科,1999年升为当时广西区内唯一的园林本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建设试点 和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2015年风景园林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经过20余年的办学积淀,依靠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以林业为背景,园林植物资源及利用为优势,生态、工程、设计、管理并举的学科特点。 文章基于学校关于制定2015版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任务,依托学科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多年园林专业培养的基础上,参考《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了制定和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二、制定过程 (一)制定原则 学校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办学思想,并为2015版培养计划提出了准确定位、彰显特色、校企合作、全程互动的基本原则。从中不难看出,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是我校办学的核心,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不仅课程设置、教学和实践要走向社会,教师与学生也要面向社会;同时,企事业单位也需要走进专业,走入课堂。校际间、校企间、师生间、员工间呈现出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互动是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也是以获取学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课程体系向以获得技能为主的现代开放式课程体系转变,这必然要求相关课程设置做大量、全面的改革。 根据上述制定原则,学校对本次培养计划编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一是学时和学分上要求培养计划课内总学时数不超过2 700学时,每18学时(含理论教学和以学时计算的实验教学)计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每周1学分,劳动每周0.5学分;二是在课程体系上要求必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领域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三是理工农类本科专业实践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企业培养的学分(学时)数达到15%,选修课占课内学分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风景园林的综合性特点,需要开设的课程众多,总学时数的限定和相关学分比例的规定为本次课程计划安排带来不小难度,借鉴已有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就成了首选。 (二)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对于培养理念的明确和专业课程的设置至关重要。一方面,专业定位需要与市场结合。随着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受过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旺盛,而广西区内培养风景园林本科人才的高校仅有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艺术学院。因此,通过确定综合、全面的教育培养思路既区别于区内其它高校,也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定位还需有别于已有园林专业。在对国内高校同时开设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调研分析得出,风景园林专业更偏重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综上所述,本专业定位确定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系统掌握园林植物科学知识,具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服务于人居环境领域,具有工科性质且独立于其它工学门类,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经历入门认知、基础学习、专业掌握、技能创新几个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多层次和专业化的特点。这要求教育培养必须满足认知过程,在全程互动模式下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形成德育先行、技能主导,知行与践行相互联系与统一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理念,为培养掌握系统的风景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 三、制定结果 经过园林系多次讨论,学院审核最终确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为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代码082803,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要求需修完不少于188个学分(表1),包括通识必修课42.5学分、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7学分、学科基础选修课14学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实践必修(含专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6.5学分、实践选修2学分。 在学时与学分数统计上,培养计划总学时数为3412,其中必修课学时数为2674,选修课学时数为738,课内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和随课实验)数为2476,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学时数为252。另外,专业实践学分(包括课内实践、随课实验、独立实验教学和集中实践)77.5,占总学分的41.22%;企业培养学分32.5,占总学分的17.29%;选修课学分41,占课内学分的29.82%,均满足学校的相关规定,尤其强调了实践教学重要性,见表2。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保留园林专业一些传统特色课程之外,还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设置了一些新的课程,如生态规划、遗产地保护与规划、地景资源及规划、乡村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3S”技术等。另外,整合学院生态学优势学科,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主讲的生态与保护前沿双语课程。 四、制定总结 (一)专注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培养过程的设计、建构与管理,在工程教育中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为CDIO,代表了工程项目中“构思―设计―实验―运作”的四个层面,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IP-CDIO[7],即在上述四点上加入“道德”、“诚信”和“素质”。由于上述模式未能完全代表风景园林综合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提出5种技能的PEDES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运用(Plant):掌握园林植物学、风景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木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识别华南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并熟练运用于植物造景和栽培繁育的能力;(2)工程管理(Engineer):熟悉我国地景资源管理、“3S”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工程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3)规划设计(Design):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环境生态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高的手工和计算机图面表现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综合表达(Expression):掌握一门外语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科学研究(Science):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知识、信息处理,并能够运用科技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EDES英文译为“足”,PEDES模式可称为大足培养模式。风景园林是关于土地及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在景观营建的过程中需要脚踏实地的完成,因而形成足下之美和足下文化的大足培养模式与风景园林本质契合。PEDES培养模式一方面体现于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以强化。 (二)构建5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涵括理、工、农、艺术、管理5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根据课程性质,确定了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经济管理5大模块,进而形成相应的5类专业课程模块(图1)。模块构建有效减少了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有助于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特长深入对某一模块的选课学习,还有利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差异化择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三)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利于企业贮备人才和提高知名度,还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是一个校、企、生三赢的策略。通过与行业内数十家知名设计院所、企事业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聘请企业导师,从而把学生推向社会,让企业走到课堂,提升了专业活力。在制定企业培养计划中,按照风景园林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合作模式包括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承担校内课堂教学的企业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持续一个学期兼职授课存在困难,这要求对课程计划安排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学分,让企业走进课堂 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88学分,该学分是在园林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依照学校关于课内学时和实践学时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大学四年学习负担而确定。除去通识课和公共课之外,本专业共设88门专业课程(含集中实践课),共159个学分,平均1.81学分/课(图2)。除创新实验4学分和毕业论文13学分之外,所有课程均不超3学分,整体呈多门数、少学分的特点。小而多的课程体系满足生态多样性原则,顺应“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育变革[8],也能减少多学分课程的高权重属性,成绩汇总还能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涉及面广,导致多知识点、多学时、多学分的课程较多,如都在一个学期完成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不好,也会让教师整个学期束缚于教学而无法兼顾科研和学术交流,还让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难以真正走入课堂教学。因此,把部分课程分解为两到多门,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从而增加课程数量,减少每门课程学分数。这不仅丰富了学生视野,也为课程走精品、特色之路奠定基础。如规划设计类必修课程贯穿第2-6学期(表3),让学生获得较为持久的技能训练;独立设置的实验必修课程为企业导师在较短时间内参与教学提供便利。 (四)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符合认知过程 课程开设时间与顺序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调整过程,既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的先后衔接,还要考虑考试和考查课程门数的安排情况;既要满足每学期开设课程数与学分数均衡,还要考虑每学期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协调;既要考虑专业教师全年均有课程安排及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季节对课程安排的影响等。如设计类课程需要先完成制图类、美术类、植物类等课程的学习;风景园林树木学需安排在春季以便更好的识别观赏特征;选修课应分配到每个学期保证学生都有课可选,且不会出现低年级多选课到高年级少选课的不合理现象。 因第8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学分不够的补选阶段,无具体课程安排,所以根据1―7学期课程学分、门数等相关指标统计绘制图3。从总学分数(含全部选修课学分)来看,1―6学期所修学分在27~29之间,按20周/学期、最低40学时/周计算,理论上13周左右可以完成1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不是所有选修课都选,整个学期课程的时间安排游刃有余;从必、选修学分上看,必修学分呈先稳定再逐步下降,选修学分与之相反,二都互补;从课程门数上看,除第1和第7学期课程门数为13外,其它几个学期课程门数在16―18之间,相对均衡;从考试考查课门数上看,考试课程门数呈先增后降至第7学期为0,考查课程门数从第1学期的8门稳步增至第7学期的13门。这些不仅保证了某学期不会出现无课可上或课程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也符合学生对专业认知从兴趣到了解再到熟练应用的心理过程。另外,第7学期安排课程总学分仅为22.5,必修课程较少,且大部分为考查类选修课,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准备求职就业、各类考试和考研升学等。 五、讨论 (一)毕业总学分的优化与降低 我校9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在本轮培养计划制定的毕业学分最低为176、最高为192,风景园林专业的188学分排在42名,处中等偏上的位置。随着当前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9],有必要在实践和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适当降低毕业总学分数。 (二)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安全问题 实践教学在培养计划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实践无法在校园或者实验室内完成,且部分实践需分散进行,然而学生需走出校外参与实践,必然面临个人、财产、意外事故等诸多安全性问题。是否因为安全风险过大就放弃校外实践?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实践各环节怎么操作是安全的、安全规范措施应该怎么制定、合作企事业如何确定等都需要长期探索。 (三)创新实践课程的实施 我校统一确定了4学分的创新实践课,该课程由“科研学分”、“学科竞赛学分”、“技能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创业实践学分”5部分若干子项构成。学生只要完成5项中的某一方面就可获得课程学分,因此学生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就风景园林专业而言,学生拿到驾驶执照就可获得学分,然而获取这样的创新学分并不能达到专业创新的目的。因此,强化学术科研和设计竞赛,确定多项的综合考评,区别制定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显得格外重要。 (四)专业能力的评估 培养方案提出的5大专业课程模块,兼顾了课程学习、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通过对每个模块赋予权重值,模块内课程的量化考核可作为用人单位评估学生专业能力使用,也可为校际同专业培养的横向比较提供基础,但如何量化和权重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本次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组合,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完善,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事业尽一份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与专业实践 [摘要]风景园林学科因其综合性、交叉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艰巨性,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教育方法是每个风景园林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竞赛近年长足发展,可以很好地实现风景园林教学中的价值导入,通过优秀竞赛案例解读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希望有助于教育方法的完善,为其他院校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实践教学;小花园 一、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与专业实践 风景园林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应该包含价值观的建立、方法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1]。 园林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园林设计教学不仅是教授设计技能,更重要的是价值导入,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吸收历史经验、尊重自然、承担社会责任、表达文化、实现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学生只有建立正确的风景园林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模式,才能从被动的模仿设计转向自觉的探索与实践。园林工程是风景园林教学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设计是否可以落实是检验设计价值大小的一个标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中国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将书本和课堂所学的知识发挥和巩固,然而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 在设计与工程两方面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普遍困境和误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方案构思就是图纸上的平面构成或者形态表达,欠缺对场地现状的考量。二是认为自然生态理念就是“一些生态词语和一张种植平面图”。生态观念是园林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内容。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设计时将生态观念实践到园林基础之中,而不是把种植物当做体现生态设计的唯一方式。三是大多数学生的方案设计缺少“工程技术概念”[2],方案设计与工程建设脱节。拥有尺寸、尺度、构造、材料的实体感受与方案设计之间的转换意识和专业辨识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上述问题体现了当下风景园林教育中的两个缺失,一是未能给学生建立完善的园林价值观使设计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缺乏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在校阶段无法对施工形成完整正确的认知。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竞赛通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在这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实现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小花园”竞赛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自2007年开办以来作为一个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的项目而广受欢迎,成为学院传统的教学实践竞赛项目。活动多年的举办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与经验,为探讨园林实践与建造教学提供了可靠案例。笔者集中收集了近几年的小花园竞赛资料,为寻找近年来“小花园”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找寻其继承发展的关系,笔者整理了近四年的竞赛概况,列出表1: 从表1中可以归纳分析出以下几条信息: 1.历年竞赛主题所提出的“自然”、“花”等关键字表达生态的价值观,“诗意”、“东方”等体现学习历史、表达文化的价值观。通过主题表达的形式输出价值导向,学生们在解读主题、表达主题时自然就将价值观带入作品之中,例如图1、图2均为“花?径”主题下的作品,前者从自然角度考虑,将花与径巧妙结合,生动有趣;后者则从人生哲理角度理解,把径与花想象为人生道路与境遇; 2.今年的小花园竞赛从往年历来的秋季开赛改为春季开赛,结合主题分析,春季植物花材等更为丰富,有利于营建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小花园,增加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是对园林四季造景的积极探索; 3.历年竞赛场地大小均为南林大景园内面积仅4.5m2的矩形场地,设计及营建总人数4人以内,突出了小花园竞赛的“小”字,较小的场地考验学生对尺度的把握和对设计细节的考量。从施工考虑,小场地适合没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施工,不过更具挑战性,十分考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今年小花园营建施工的时长比往年缩短了一半多,施工难度大大增加,表现出竞赛经过多年发展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自信和不断挑战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工期的缩短使得学生必须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优化施工模式,鼓励学生在施工工艺中尝试创新; 5.历年的竞赛营建经费都不高,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可循环再利用的废弃材料,实践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实践平台随着行业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这种与时俱进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本竞赛活动的实践价值,也能始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共同创造最佳的实践效果。 三、“小花园”竞赛过程 (一)方案设计――价值导入 竞赛前期通过方案遴选来确定投入建造的设计方案,在方案层面综合考量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包括对主题理念的理解、场地尺度的把控、设计元素的使用、植物配置设计等。 1.主题的解读是整个作品设计思想表达的核心。主办方希望通过主题传递出的信息、价值观,参赛者接收到的越多则越能进行完整的表达。以2016年竞赛主题“花?径”为例,一等奖获奖作品《寻芳九曲》(图3)对主题的解读是:回归“径”的本意――狭长的道路,陡曲的山路,野径生花,寻芳九曲,唤起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鼓励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之趣。此方案将主题解读到位,将两种元素合理地结合,又体现自然生态寓意。 2.设计尺度的把握是较大的考验。尺度背后隐藏的是设计美学、人体科学、心理感受、社会习俗、现实逻辑等等许多方面。合宜的尺度把握是对正确价值观的反映,尺度感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小花园场地很小(仅2.5m*1.8m),对尺度的要求更集中于设计美学、现实逻辑等方面,即使如此,对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他们要使用精简的元素来表达完整的设计方案。2014年一等奖获奖作品《风雨声声》(图4)用几块青砖垒出别致错落的院墙和一口古井,墙与井的尺度大小、空间位置布置的十分和谐,虽在方寸之间,却在各元素的相互呼应之下使园林“以小见大”了。 3.设计元素的应用是设计者的巧思。地形、水系、道路、建筑、植物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素,在小场地中合理组织这些元素或做出必要的取舍是相比面对大场地时更突出的问题。2014年二等奖获奖作品《境心》(图5)在设计元素的应用上显得较为纯熟,作品借鉴枯山水的形式,在两处堆高的地形之间铺以白砂,白砂兼具了道路和水体两个元素。 4.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小花园的点睛之笔。以《风雨声声》为例,青砖堆筑的古井之中,栽植一株铜钱草,砖缝布置一些苔藓,经过这样看似简单的植物配置之后,井的生命力与意境立刻突显(图6)。 5.生态设计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生态、低碳、可持续等理念应始终贯穿设计至施工的方方面面,一座生态的园林是“活”的园林,能焕发生命活力。生态优先理念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整体可持续发展[3],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设计之中是每个园林设计师的义务和责任。实现生态园林的粗放式管理,对降低养护管理消耗也有重要意义。 (二)施工营建――专业实践 工程与技术涉及地形、水体、道路、种植、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方面,是风景园林实践的基础,也是风景园林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光从书本和课堂教学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的现场观察和营造的实践来积累。 1.实际营造园林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也是对图纸设计的重要反馈。《风雨声声》方案中流水的视觉流动性、水声与竹篱上的铃铛的听觉体验绝非通过纸上方案可以获得。2015年一等奖获奖作品《禅茶一味》方案留白营造的禅思冥想的空间、主体竹构内LED光源营造明月照竹林的意境也需要建造之后才得以体会。实践使得设计师有了重新审视设计的机会,在这些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园林的设计将愈发贴近生活,打动人心。 2.正如建筑模型的制作之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园林模型的建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设计所要表达的效果。《寻芳九曲》方案受垂直村落启发,考虑在土地面积稀缺的情况下,将道路立体化,并通过高差变化营造山路九曲的效果。三维空间中丰富的高度及位置变化通过营建轻松地表达出来,再选用不同高度不同生态位的植物配合立体道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景致丰富有趣。 3.施工的过程往往能使同学们对设计产生新的认知。施工中最先开展的是地形骨架的梳理,而其设计中对应的竖向设计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却容易被同学们忽视而不被优先考虑。这种认知必须在施工之后才能得到,设计与施工的的交错互动是图纸与土地的交流,对于学生今后的设计有积极的作用。 4.施工营建的过程也是考验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 2016年小花园的建造时间一反常规,由原本的半个月施工时间缩短为七天,虽说有往年经验的支撑,但对于同学们尤其是初次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参加营建的十四个小组最终都顺利完工,活动中新老参赛者表现出的传承互助精神也是小花园作为一个传统竞赛项目的宝贵财富。 值得高兴的是,小花园竞赛一直以来在价值导入和专业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笔者通过对2015年竞赛一等奖作品的分析来作为实际案例解读,如表2: 结语 小花园竞赛坚持年年开展的目的便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园林人才。201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第十届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顺利闭幕,经历了十年的不断开展,小花园竞赛已成为园林院一项引以为傲的传统活动,被打造成为一个教学品牌项目,不仅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更引来外界专家媒体等的关注报道。这个实践的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希望其能为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一份力量,为其他园林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参考,也期待活动自身能多加吸取各方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现状,探索了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风景园林专业“3+l”人才培养模式,从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将风景园林专业定为一级学科专业,这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由于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地域影响等因素不同,出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要。要进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目标来进行。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养出能为地方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合格毕业生,就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根据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扬专业优势,与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接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3年起进行“3+l”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13年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修订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习。 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目前,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在吉林省开设较晚,园林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园林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3+1”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园林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园林实践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 3.1.1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着重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1.2 优化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需要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3]。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设计性”的特点。因为“3+1”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课程讲授完毕,笔者结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与研究,科学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等与园林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删减下去,将其学时增加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又如:把《测量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设置,《测量学》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课程。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从而建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1 增加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比重 在构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增加了一些实验课的学时数。如《测量学》的实验课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测量学》、《园林树木学》教学实习周数由原来的一周分别增加为两周。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在实验考核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的项目,增强学生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2.2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 该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钰霖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前,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然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课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参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或园林工程实习两部分;再结合实习公司的用人岗位,分配学生去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如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绘图能力强就分配他们去以设计为主的园林公司;有的学生想去施工为主的园林公司,就分配他们去这样的园林公司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提高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实习鉴定,只有实习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加毕业实习。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被园林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3.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4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总结“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由于校内的实验、教学实习及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园林公司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员现场指导,使学生的园林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评价“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2013级的学生在刚刚参加3个月的毕业实习后,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4.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如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分别取得吉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级竞赛三等奖一项。 4.3 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长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的,缺乏园林生产实践经验。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安排青年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加园林公司生产与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把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青年教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对教材上生产实践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风景园林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青年教师通过在园林公司的实践,更加了解企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课程讲授中能够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讲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我校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园林企业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师在解决园林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探索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可直接把毕业生留下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园林人才市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升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来说也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探讨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1、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1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心理学理论知识薄弱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部分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专有名词,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风景园林本科生来说,不可能严格按照心理学和社会学体系去教学,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复杂的理论和名词容易混淆,掌握不好;同时,由于各种理论观点在特定的领域都有它们一定的道理,而彼此之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对立,让学生分辨起来难度很大,重点也就不容易把握,在学习中容易陷入迷茫。[2] 但环境心理学知识同时也具有易感性和易操作性。[3]本学科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观察和总结的,同学们通过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会发现枯燥的理论即是生活中实例的总结和凝练;由于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许多实例方便操作,容易验证。在讲授时,可以用小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能调动课堂氛围。 1.2缺乏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心理学研究 环境心理学,又常称为环境建筑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至今,其研究主要针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展开,而对风景园林的相关性理论研究甚少。各大环境心理学的教材中,针对理论的案例分析也主要是建筑或城市规划方面,风景园林的案例不多,因此可供学生学习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少,无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例场景中进行案例分析,不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2、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的方法总结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总结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于环境心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效果,使得学生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中紧密结合。 2.1凸显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针对风景园林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原则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依托于现有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形成更贴近、更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环境心理学教学体系,以指导学生完成风景园林课程设计。课堂上可通过大量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将环境心理学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紧密结合,如在旧城更新中,不重点以整个城市为着眼点,而是缩小尺度,以中山岐江公园和天津万科水晶城等为例,向同学们讲解更新中有选择性的保留场地上的设施对于居民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外部公共空间景观营造、植物配植、园林色彩、园林照明中的心理学应用规律等。 2.2设置“调研”环节,强化课程理论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调研,使得学生在逐渐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心理学相关理论,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设计问题,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维度。 学生可根据课堂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论作为调研的主题,如人的行为习性、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博物馆的展品寻址、参观模式、博物馆疲劳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老龄化社会的居住问题,社区中的人际交往问题等;针对主题,选择典型的场所、适宜的调研方式、合理的调研人群、适当的时间进行调研。可选择观察、提问、问卷、测验、模拟等方式,尽可能将过程作科学的设计。要求最后提交调研报告,包括问题的提出、调研方法的设定、过程简述、数据统计结果(附调查问卷、简图等原始资料)和必要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时制作PPT,进行汇报。 2.3授课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环境心理学理论陌生、枯燥,不易于理解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于此,环境心理学课程授课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旨在激发学生设计的兴趣和灵感。比如在讲构造论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少女与老妇系列图片进行对比展示,让同学们对枯燥的理论有非常形象的认知,从而记忆深刻;在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的环节,采取让同学们手绘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城阳区认知地图并制作评价地图,从而发现并讨论设计的利与弊;在学习人的行为习性,如左转弯习性、抄近路习性、距离保持等时,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上实地验证(如静立时人躲避方向的特点),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丰富课堂气氛,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分析学习之中,亦可带同学们走出课堂,进行实地的观察;课堂上根据调研的内容,让同学们进行PPT讲解,摆脱被动学习的模式,变成老师讲亦可以学生讲,学生调研汇报、老师提问、大家讨论的方式。经过几年的循环教学发现,早期学生的发现一般较为浅显,总结出的知识也不丰富,但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后期能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提高,理论知识也得到加强。 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往返交替,学生和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完善欠缺、教学相长,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将枯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更有趣味性、更易理解。 作者简介 梁红(1982-),哈尔滨人,青岛农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城市生态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海绵城市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2015〕7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的主要物质空间。作为人居环境三大学科之一,风景园林学科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海绵城市为契机推动学科与专业发展。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 “海绵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到要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海绵城市,让自然做功。 (一)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灾害”这三大水资源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并且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干旱、气候变化、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也同时出现,这些综合症状都是与水和水循环自然过程有关。海绵城市是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的中国表述,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水问题和水危机。 (二)那海绵建设概念的定义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其定义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意义就在于对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的综合整治,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解决包括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水资源补充、生物多样性保护、微气候调节等多个综合的水相关城市发展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与海绵城市建设 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其核心工作即城市的环境绿色生物工程系统。 (一)风景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机遇 绿地是海绵城市主要的物质空间构成,也是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的主要载体,是对传统观排水系统(灰色基础设施)的一种“减负”与补充;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设计正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实践领域和研究内容。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面临巨大的建设需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从专业外来说,雨洪管理传统上由市政、水务等专业负责,尽管海绵城市中明确了园林是系统构成中的一员,但我国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明显仍然是市政等与工程相关的专业或技术做法更受到重视,基于绿地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 实际上,目前的工程系统倾向于把水与土分离,把水与生物分离,把排水和给水分离,把防洪和抗旱分离,是一种“水适应人”的价值观和技术管理体系。有学者已经提出本专业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共同领导者”和多学科整合平台的重要依托,这亟待成为专业内外的共识。 2、海绵城市相关基础研究和数据平台构建不充分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很多规范和技术导则参考了很多美国的BMPs、LID的相关内容,但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一定要科学严谨地基于本地条件进行研究。海绵城市技术设计需要的气象、水文等基层资料一般分属不同机构管理,设计部门获取并不容易,这直接影响了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设计的决策依据。国外经验是建立共享的数据平台提供设计机构,帮助建设、设计方更科学合理的完成相关设计工作。 3、相关人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亟需相应更新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跨思维、跨尺度、跨学科的高度综合复杂城市生态建设,所谓跨思维是从“水适应人”的思维转变到“人适应水”的过程。跨尺度是指海绵城市不仅仅是雨水利用和管理问题、应用LID技术和场地措施,还应该包括宏观尺度、中观尺度的保护区域水文循环过程,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的承接与配合;跨学科是指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不仅需要风景园林学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与设计。 三、总结 在此背景之下,风景园林学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更是重新让公众正确认识专业定位的重要契机,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共识,共同努力从研究、教育和专业实践领域的积极探索,共同促进风景园林学科对中国海绵城市的贡献。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文明建设快速发展、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这就更加加剧了对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由于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以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切入点来进行探究,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字:风景园林 实践教学体系 问题 构建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国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它对于加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当合理配置和结合,在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教学可以起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而风景园林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不仅要具备扎实和广阔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我国一些高校近年来针对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并且也陆续都有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实践体系,但是,如何培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高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于已经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的各大院校的研究和分析得知,目前各高校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其课程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不健全,这极大制约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些存在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教学计划将关注点过多放在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上,往往就会出现实践环节内容和手段方面的单一性问题,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最终造成了学生实践时间少,不能与实际操作和应用紧密结合,更不要说在实践中创新。由此,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常常会采用较为传统的“灌输式”,没有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师生互动中,也没有积极调动起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可谓是“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直接影响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着网络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既需要传统教学资源,又需要新型的网络资源,尤其是后者,它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虽然各高校通过采用各种制度或是措施来积极鼓励和激发专业教师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对于开放式网络教学体系还是很缺乏的,无法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资源的缺乏不需要校园资料室及网络的大力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新期刊、资料及网络知识和信息中,以便更多去了解世界各国最新动态好信息。 第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践经费紧张的问题。想要大力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就必须要增加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实训基地以及相关配套的各项保障,这就使得人才培养成本得以增加。而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诸如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或是对于实践性教学硬件的投入都不足,这就极大影响了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对于存在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积极开展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和关键。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想要实现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从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入手,着重于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是完善与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不同的学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其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要业立足本学校和本专业,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并结合本校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来突出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以重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并结合实践人才的培养。为此,要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就有实际情况的多层次实践性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培养学生感性认知理性以及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公共实践和各类实习的结合、主干课程与毕业设计以及课外第二课堂的结合,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融合和共同发展,这将有助于推动和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还可以积极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具有主动参与性的互动性活动并进行产学研互动和实验创新模式的集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完整构建,共同为学生的发展而发挥作用。 第二,统筹与完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即:紧紧围绕学生的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实际应用的培养,统筹与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探索和创建实践教学环节的不同阶段的合理安排和设置,将实践环节内容扩大化,可以包括专业认知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践阶段、专业顶岗与毕业实习阶段,逐步构建与不断完善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为此,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可以在专业认知实践阶段环节设置有关园林认识和树木学实习、美术与测量实习、测量实习、生产与实践实习;而在专业综合实践阶段就可以专门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其从感观认知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与掌握,因此,在这个环节,可以进行有关理论课的课内实践环节的设置;到了专业顶岗与毕业实习阶段,就可以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应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设置《美术》、《园林设计初步》、《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并进行相应的实践设计或是顶岗实习设计等。此外,有关生产实习的活动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和其它相关单位,内容要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相关,企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相应地,教师可以将该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涉及生产实践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内容有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形式上可以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通过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训练,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探索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想要取得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还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它们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对以往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改革,改变这种单向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例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或是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师授课,更具有教学直观性和表现力;还可以进行诸如合作式教学方法和小组式教学方法来增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努力摸索并应用以“研究性与引导式学习”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来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性教学活动。风景园林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又要激发所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提问、启发式与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增加师生互动和沟通。注重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通过实践性活动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植物园、苗圃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对诸如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现场布置、地形测绘、土石方工程、园林等施工技术问题深入的了解和熟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行实际的各类型绿地的调查分析来体会不同类型绿地设计原则、方法的真正应用或是各类景点设施布局的全面了解,最终以提交相应的实习报告及测量图纸来衡量他们的实践性活动的成果。 第四,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开放式创新的训练平台。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开放式创新的训练平台是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即:(1)加强风景园林专业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建立风景园林专业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互学、互教”的多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实践条件。以校外合作的形式来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就可以使得学生的园林认识和树木学实习、生产实部分在这些实习基地得以完成和实践。当然,通过实施“项目”教学,进行实战训练,建立科学灵活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这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方式,并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室模式与“基地式合作”教育模式,极大延伸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课堂。(2)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活动的实验室建设工作,为此,就需要从加大实验室常规工作和实验教学的检查和监控入手,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使之成为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还可以在校内建立诸如建筑设计模型、植物学等实验室等来满足学生们的实践学习需求和实践实习需求。(3)积极开展有关风景园林的精品课程教学,同时建设和利用好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来共享这些精品课程教学,这样说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还可以积极指导大学生进行研究性与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和操作,构建“学生主体、创新导向和开放管理”的创新实验模式,从而推动的自主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4)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队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考核以及综合技能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实践性实习基地的作用,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与实习基地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坚持学生实践的严格考核,这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书,明确实习目的、实习要求、实习考核制度等。 总之,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不仅仅是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完善,还需要从诸如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目标。为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统筹与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践教学方法、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实践等是进行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一定要结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特点和特色来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性发展。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课外综合学习平台构建探讨 摘要:本文以专业第二课堂的创建实践作为分析材料,对风景园林专业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上与城建系学生工作、学生创业指导、党建工作的对接、整合方面进行探讨,积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延伸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活跃专业教育气氛,积极推进专业建设的一体化,扩宽专业培养面,显著改善学生专业学习的学风。 关键词:第二课堂;平台构建;专业学习;学风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需求的不断提高,风景园林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学科的快速发展对于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完善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第二课堂既是专业教育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面对为数众多的接收能力不同的大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统一传授,难以做到因人施教,特长潜能得不到发掘,专业能力也难以整体提高;另一方面,现今专业教育体系更多地注重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略专业“德”性教育,导致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团队专业学习气氛、专业教师便于实施专业辅导、专业训练的,能与第一课堂教学对接,并能通过专业活动培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形成,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课外综合学习平台,成为现今专业教育研究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 一、课外综合学习平台 课外综合学习平台应该是一座桥梁,一块阵地,不仅联系着每一位教师和同学,让教师间、师生间、同学间的课外学习交流得以保障。同时,也为师生课后学习生活,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并在学生构建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专业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应用型专业,第二课堂的构建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从认知到综合的学习过程,实现感悟力、判断力、想象力、规划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交流与协调能力5方面专业能力的提高[1]。总体来看,课外综合学习平台的职能应该包含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与“德”、“行”培养四个方面,互为补充又各有侧重。课外综合学习平台体系应该包含两个基础平台,既专业学习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 1.“知”、“行”合一的专业学习平台。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哪个学科,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般都会经历认知、理解、应用、综合4个学习阶段。从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来看,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学得到创新的形成过程[2]。当学生从普通教育转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就会受到课程因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评价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3]。在这个存在多变因素的过程中,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对于如何构建培养体系,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如何解决课程因素与资源因素分配及利用的平衡上,往往轻视管理因素和评价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各因素间关系失衡的情况,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行”某一方面有所缺失,产生“质”的不同。因此,如何协调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让它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相互促进、形成合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质和量成为了关键[4]。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习平台应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要求,提供自主性学习、兴趣化学习、拓展性学习和技能强化学习的相应职能。 2.“德”、“智”并重的实践创新平台。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除拥有扎实的专业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与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其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形成,这些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因此,构建实践创新平台时,应更多的考虑如何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在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情况下,将专业学习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用正确的工作导向,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学科整体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5]。从“德”、“智”并重的培养角度来看,社会实践平台的职能应包括党建思想工作、就业创业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综合服务等。 二、园林书苑课外综合学习平台的构建 园林书苑是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园林系、城建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起来的集课后专业学习、专业培训和党建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学习平台。书苑的建立既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加强巩固,又可以将课堂拓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激发同学的专业学习兴趣,活跃同学的专业学习气氛,强化同学的专业综合技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不同年级同学的相互帮助、关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我,形成了以书苑为中心的课后学习、交流及意见回馈的团队学习环境,不仅丰富了党支部的活动,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成为风景园林专业、园林专业老师与同学课后学习、交流及意见回馈的平台。 1.园林书苑概况。园林书苑创建于2005年,前身是园林系图书室。目前已经建设成为学校的党员活动示范点和社会实践示范团队,基本搭建起一个融合党建、专业学习、思想品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致力营造一个“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专业文化氛围,试图以第二课堂的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强化方面,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从而健全和完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块体系构建这一系统工程。园林书苑是由一个以俱乐部形式建立的读书会和日常管理的部门构成。管理部门根据专业需要,职能需求,从最初简单的3个部门,逐渐扩充到了今天的8个部门。各部门间分工明确,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①读书会员俱乐部:城建系、园林系全体教师和学生均是俱乐部成员,定期开展读书周活动,并根据情况举办学习沙龙,以一种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让同学从“被”看书逐渐发展成想看书、爱看书,尽量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充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②班长联合会:由城建系、园林系各班班长组成,是各班与书苑的连接桥梁,可以增进书苑和各班的联系,及时反馈各班意见,以便书苑更好地服务于院、系及同学。③专业学习兴趣小组:由书苑组织,活动涉及学科的各个领域,如规划设计、模型制作、植物养护、植物培养研究、花卉精深加工等,以便高年级同学带动低年级同学,使兴趣相投的同学在一起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④图书部:负责管理书苑所有的书籍、资料、图书室和微信平台、QQ群的正常运行及维护,利用现有设施条件,制作专业电子书籍文献等,提供一个专业书籍全面丰富的查阅地点。⑤采购部:为全系师生代购绘图工具、绘图耗材,订购书籍期刊和书苑其他机构活动必需品的采购等,同时兼具财务管理职能。⑥植物部:负责联系与安排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志愿者,以及植物方面其他实习活动的组织与人员安排,温室植物的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分类与识别,植物电子图库的制作等。⑦培训部:负责每期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培训班与考研辅导的课程安排及管理,配合各系开展好各种专业培训,专题讲座等。具有针对性地增强同学们的专业技能。⑧活动部:班级间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配合园林各支部的党建活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活动,如作品展、创业就业指导、专业文化走廊建设等。⑨宣传部:负责书苑平时的宣传,各类信息的收集和,展室、展板和宣传栏内容的编辑制作,配合其他部门活动宣传等。 2.园林书苑综合平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立。园林书苑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结合学科发展变化的进程,不断调整充实着自己的职能与模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静态的体系构成,动态的训练过程和有效的教学管理融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建设专业综合平台方面,书苑成功将自主性学习、兴趣化学习、拓展性学习和技能强化学习等学习模块融入到了体系中。读书会员俱乐部与图书部的设立,为各年级同学开展课余自主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保障了案例研究(case studies)、研讨会(seminar)、设计教学(design studio)和设计实习(design workshop)[6]等课堂活动形式的顺利开展;专业学习兴趣小组的设立,使兴趣化学习成为开发学生专业潜能、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培训部和活动部的设立,为拓展性学习、技能强化学习的顺利开展,拓宽了途径,搭建了平台。一方面,书苑多次联系设计院及校外相关公司,聘请多位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师为全院的同学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专业涉及面广,拓展性强,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书苑针对同学不同的需求,结合现有资源,通过培训部定期开办手绘能力提高班、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提高班等专业辅导班,并积极与外界合作,开办执业技能相关的辅导班等,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扩宽了学生的择业面,切实提高了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建设实践创新平台方面,书苑进行了模式的创新与尝试,秉着“志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追求“奉献爱心、服务大众、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心理教育、科技学术教育、实践创新教育一体化。自2010年“园林书苑”被我校列为党建工作示范点以来,党建思想工作融入到了书苑举办的各类活动中,从“抗旱义卖”活动到文化走廊建设,创先争优与专业特长、社会公益有机结合,不仅党员的先进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而且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学生创业指导需求的增加,如何发挥好书苑就业、创业指导的职能,合理构建创业教育的体系,一直都是书苑重点关注的问题。园林书苑根据学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对创业教育内容实行分阶段实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教育。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初步建立创业的基本意识和培养基础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同学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和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有效推动创业计划在学校期间的成形[7]。近几年,园林书苑共组织同学申报我校创业创新基金项目40余项,获得立项16项,同学的创新性得以激发,创业热情也空前高涨。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林书苑现在已成为我校风景园林、园林专业师生,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师生归属感的日益增加,书苑第二课堂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地发挥出来。园林书苑搭建起一个融合党建、专业学习、思想素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锻炼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学习平台,其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激发了同学专业学习的热情,而且推进了专业一体化建设,扩宽了专业培养面,显著改善学生专业学习的学风。园林专业的同学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同时,也构建出一个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的学习框架。目前园林书苑课外综合学习平台只较好地完成了人才培养运行体系的构建,由于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局限性带来的影响,使书苑这一新的模式难以做到“两个课堂”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学分管理和评价机制协同一致,因此,从专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健全完善测评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新培养模式与专业整体教育的契合,真正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教育的逐步发展与规范,以及国家基础建设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攀升,大量高等院校纷纷成立风景园林专业,各院校办学类型、定位不同,基础设施、师资组成不同,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各有侧重。本课题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依据 (一)风景园林专业学科特点 1.综合性。风景园林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学科,是融合了多元学科知识理论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在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体现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素质能力并举。 2.创新性。风景园林的行业现状决定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自然环境的规律,结合环境风貌与特征,通过自身的审美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体现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人才类型。强调三个“对应”:能力结构对应社会需求、知识技能对应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对应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对于高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加深,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各有侧重,本课题侧重于对本科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进行探讨。 (三)生源、师资、学科群 1.生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招生主要分为艺术生招生、工科招生两个渠道。不同背景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特点差异性很大,造成了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注重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个性”需求融入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共性”,评估本校生源特点因材施教,强化优势。 2.师资。大多数新办风景园林专业都存在着专业教师教学经验浅、教学团队职称组成不成熟、教师专业背景混杂、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科研、校企合作等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 3.学科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侧重构建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学科群体系,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专业基础课课程群、专业方向课课程群、专业选修课课程群、专业实践课课程群,保证了课程体系与专业知识结构对应的完整性和知识传授的连贯性。 (四)人才需求与就业 1.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需要结合社会岗位需求,培养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园林部门、市政工程类设计院、风景园林施工单位、房地产公司等部门从事风景园林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是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进行迁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作为教学成果是否应用型人才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入实训基地、企业岗位,以实践反哺教学、教学服务实践的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总体素质。 3.国家政策发展。随着“一路一带”战略构想、中西部发展建设、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政策的实施,使得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专项领域拓展,就业岗位由传统的地产行业为主导向市政建设为导向转化。 二、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总体目标与构建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侧重于训练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计划、课评价程体系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综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评价体系需注重兼顾社会和个人、环境的需求,平衡课程结构中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关系,综合考评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评价内容。通过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考研情况统计、学业分析表、考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科技竞赛获奖证书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反馈,体现学生自评、教师测评、专家督导、社会反馈的评价主体多元合一,进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评价。 (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1.社会评价。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评价方法可以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展开,结合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进行多层次多指标多数据的可视化客观评价方法。 2.综合能力评价。(1)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尊重、体现学生个性化特征,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心理优势和个性特长,强调学生参与自评的主体性,通过自我评价、导师测评、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专业能力评价。包括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具体可通过对于课程作业考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科技竞赛获奖、就业考研定位等具体内容为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评价的构建提供依据。 三、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结构 (一)专业课程总体构架 以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我专业建设以风景园林学科为先导,以建筑学、环境设计、测绘工程专业为依托,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表现技能,接受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具备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坚实的风景园林理论基础,依托我校建筑学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与支撑条件,体现风景园林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专业特色。 (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按照不同方向课程组的特点,让学生在相关可预见工作情景进行综合演练,促进专业与职业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以提高岗位熟练度来促进学生尽快完成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完善。 结语: 关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未来演进的思考:随着风景园林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除了“软硬件设施保障、师资建设”等传统因素,诸如“互联网+”、科技渗透等新时代特征、概念的融入,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拓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随着对该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应逐步探究和补充完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本文阐述了“数字地球”和3S技术的内涵,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专业建立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空间数据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获取数据的能力与空间分析方法,以及一定的数据库技能。本论文提出在教学内容上应围绕规划设计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各个模块应与相应的规划设计课程相组合,且自成一体。本论文最后提出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园林建筑构造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主要选修课程,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风景园林专业中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及建立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基本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的问题并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建筑构造;教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在关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将风景园林调整为一级学科。在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学对应的原目录学科包括了“建筑学”、“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由此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学科具有多样的学术背景及归属体系,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专业[1]。 园林建筑构造即是风景园林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建筑类选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建筑空间结构及构造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建筑空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为后续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一、园林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定位的问题 由于我院的园林建筑构造课程依托于原建筑学背景院校开设,原教学计划为36学时,一周2次,一次2节,无课程设计周,以理论讲述为主。讲述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设计原理、构造原理,其中以构造原理为主,设计原理为辅。包括:建筑基本知识、建筑构造设计(构件、节点)、建筑空间设计(单体、组合、总体)、建筑造型处理等。 课时的限制及知识内容广度太大导致教学深度不足,需要及时改变定位,确定风景园林专业需要重点了解掌握的建筑构造知识,精简授课内容。同时,由于缺乏构造模型设计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对建筑构造的了解依然处于片面和书本程度,对于一个在就业中注重实践的学科构造模型设计的缺乏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教材过时陈旧 在版本不多的建筑学相关专业建筑构造教材中,以四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合编的房屋建筑学教材最为权威,国内各个高校也普遍采用。该教材虽经几次修订,但都未做大的变动。一些当前业内已成熟的结构构造做法、新材料及新技术在该书中均体现不多,该书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及时适应现代园林建筑发展需求。目前,本书教材仍以砖混结构和混凝土建筑为主,木结构有所提及,对钢结构和其他组合结构鲜有涉及。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要求,房屋建筑学课程学时无法延长仍为36节,学分为2个,但可调整为1周1次,1次4节连堂,将理论讲述与设计绘图或者小型构造模型制作相结合,简单介绍设计原理部分,并增加对中国园林中古建及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知识课时,不再严格按照原教材设置的章节授课,将学分确定为理论1分和实践1分,共2分两个部分。同时,为适应选择设计方向同学的要求,可再另外开设建筑设计原理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各类建筑设计原理,拓a展视野。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在长期工程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功能和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在目前教材陈旧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建筑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与教材内容的衔接合理,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原教材的授课章节的顺序。 2.结合工程实际讲授课堂内容。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将专业名词和意义逐一用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还要从学生经常接触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讲起,如果周围有合适的工程正在施工,就要让学生课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去工地四周查看实际案例。 3.抓住重点和难点,倾向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多,但内容之间往往缺乏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建筑做法、建筑构造要求等,往往是一些规定性、规范性的东西,且带有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做法不同。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划清重点。如:对楼梯和墙体的构造做法在园林建筑设计概念中最为关键,要重点讲述并且能自行设计,而对门窗及雨篷建筑的细部详细构造做法等可适当简略或者取消。再比如:在对建筑结构形式部分的讲解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传统园林建筑木结构的做法及运用的知识内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1.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延长了每次上课的课时,因此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小型构造模型的制作和施工图的绘制,如楼梯模型、墙体大样标准施工图抄绘等,还可以加入1~2次与建筑设计原理相关的房间设计等。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增加空间想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 2.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房屋建筑学这种工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际展示的图片内容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的“粉笔+讲台”的讲课方式,这一点与理科和文科专业完全不同,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包括观看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纪录片,对学生的感官提供多种刺激,重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灵活,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是讲解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复杂空间,都可以发挥电子课件的优势,易懂易学。 3.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对园林建筑构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学习后,对教材中有关建筑设计原理的部分通过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进一步巩固和运用,使学生今后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建筑结构的概念,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全面。 综合上述教学改革计划,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进度设置如下,共9周,36个学时。 (四)考核制度的创新 本课程最终的考核模式定为:“理论课程考试+平时实践环节成果”平均分来确定,摒弃了单独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查结果的方式,避免出现只会机械记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占一半。 理论考试方式也实行创新。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理论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书面规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绘图准确及规范程度。 三、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3~2014学年上学期的教学中对园林建筑构造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完善了教学内容,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最后的理论考试成绩统计中发现,超过80%的学生对所讲的建筑构造知识的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反映良好,加深了其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解,更好地适应了未来的就业要求和环境。 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本导向[2]。要想真正做到还需要各位教师同行和学校一起继续努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雕塑教学与应用 1.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性强,研究能力弱 由于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市场需求,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去积极参与市场化项目实践,能够真正愿意投入大量精力,潜心研究的人比较少,重理念、轻科学,缺乏可持续的研究支撑。 1.2学术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研究方面的创新性人才缺乏,尤其缺乏领军性人才(如院士、973、863首席专家、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科技贡献率低,国家级项目、国家级基地、国家级大奖均较为缺乏。 1.3学科交叉缺乏 风景园林的本身决定了这是一个需要与很多其它专业交叉的专业。但现在国内在风景园林的研究和教学方面交叉不够,很多高校的建筑学院缺乏园林、植物、生态等方面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很多设置了园林、植物、生态等方面专业的学校、学院的园林、风景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1.4高端人才培养乏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博士生资源匮乏、质量低劣,特别是研究推动专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专业的学生培养没有科学的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没有建成。博士培养是研究型人才的主要来源,这便直接影响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研究水平。 2.风景园林与景观雕塑的理论教学与应用关系 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作用如下:(1)用以表现园林主题。很强的表现力和生动的形态语言是雕塑的特征,因此,园林表达主题往往是通过景观雕塑来表现。(2)组织园林景观。由于景观雕塑三维空间的艺术特性,可供人们全方位观赏,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景观设计手法之一。现代园林中,优美的环境被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艺术品注入人文因素,往往多数景观乃至全园的主景便是雕塑本身。环境的组织景观、美化环境、烘托气氛方面主要是靠这些雕塑来支撑的。(3)点缀装饰环境。一些具有幽默风趣、或夸张、或颜色鲜艳、或抽象的雕塑小品常在园林景观中用来点缀环境。(4)其它作用。园林中常设一些服务性设施,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不仅拥有优美的造型,同时也满足其使用功能。 景观雕塑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设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风景园林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具有审美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相结合的设计师。一个专业的设计师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而通过研习绘画、雕塑等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来提高一个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一个好途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宜人环境空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景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要素,又在城市景观中占有画龙点睛的地位,所以面向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开设景观雕塑设计课程,使学生了解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能够建立从雕塑本身的设计制作与雕塑外环境的设计2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设计意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作为年轻的、应用型专业的景观雕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景观雕塑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重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它们还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主要涉及绘画、雕塑、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环境艺术和景观雕塑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3.景观雕塑在风景园林的应用 3.1人文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在主题选择上,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定文化、信仰、精神、概念为主题的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不包含特定历史与地域因素,属于人文主题雕塑现代园林景观。 3.2历史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很多城市的象征代表,往往是这个地方曾经的伟人,以及一些历史事件,会以个体形式的主题雕塑来表现。景观雕塑现代园林的策划主旨带有纪念性、历史性,并由多件纪念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的雕塑艺术组成时,雕塑艺术现代园林就可以被称为历史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肖像雕塑艺术和抽象雕塑艺术是历史主题雕塑2种情况。根据现代园林的特色特征,通过良好的策划,在某种特殊的安排形式下,集中不具备相同主体性的抽象雕塑艺术可以在一个现代园林里表现出某种主题性的观念与意义。 3.3地域主题的雕塑园林景观 地域主题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是为了反映自然特色、地域文化。此类艺术现代园林内雕塑要求,是为了反映该地区的总体规划与旅游策划发展结合,为了能展示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的区域、大城市,其人口数量多、文化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所以当地雕塑艺术现代园林景观表现主题的要求与大自然和谐相融,而小的地区则需要准确地定位和更为鲜明地反映人文内涵。 4.结论 在雕塑艺术的影响下风景园林环境也不断地呈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面貌。风景园林和景观雕塑之间不同层面的融合、碰撞,使得新时代人文艺术背景下人类景观环境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 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特色 园林建筑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在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中均必须开设。建筑是园林构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及房屋结构的相关知识。[1] 一、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目标 根据我院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将学习建筑绘画、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工程制图和工程测量等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作准备。本课程一共64个学时,每周8个课时,教学时间共历时8周近两个月。其中包括了两周的园林建筑抄绘,两周的一次草图构思及设计模型构公开讨论,一周的两次草图定稿,两周的正式成果图绘制及一周的正式模型制作。 该课程重点研究处于园林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功能布局、环境整合及生态保护等内容,结合景观专业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不仅能满足对初学建筑设计的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初步涉及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体现园林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地域性、环境整体性,并适当借助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帮助,使课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掌握小型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工程实践知识,对后续景观设计、景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支持和前期指导,符合培养复合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园林建筑设计的课题选择及教学内容特色 选择郊外自然风景环境良好的独栋小别墅设计作为题目,拟定一地块内建独栋别墅,供一个家庭长期使用。本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0平方米,四周环境幽静,树木成林。地块北部有一小区内部道路经过;南面为一自然湖泊,湖岸平缓可亲近水面;东西两面为景观绿化;地块内部有一古树,需要设计者保留,并合理利用。 (一)面向自然场地环境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中特别提出了建筑面积可有10%的浮动,鼓励学生设计屋顶平台、屋顶花园、室内外花园及地段内场地环境。将建筑设计放到景观环境中进行设计,做到室内室外贯通融合,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塑造整体空间意识,将建筑设计与场地环境设计两条线同时进行,集中解决功能动线,综合处理空间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建筑设计 注重人文精神挖掘的含义即是让学生在设计初必须确立设计主题,并将其设计主题贯穿、统领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在人文地理学院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挖掘人文主题融合到设计思路中是学生的强项,场所精神的主题设置也是该建筑设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任务书对该住宅的居住人群没有进行特别的指定,要求学生自我设定居住人群。假定一个“主人”(即一特定家庭),合理分析、探究“主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特点,并把这些分析、探究作为设计的依据。再根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将使用空间、形体塑造、结构与材料工艺等有机地组合成一栋别墅住宅,为特定的“住宅主人”服务。 (三)强调材料与建构的建筑设计 由于我院对风景园林专业同时开设有园林建筑构造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设计前已对建筑构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该建筑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积极探究空间组织的变化和界面材料的应用;积极尝试有特点的结构与构造做法,并通过手工模型制作体会功能、技术、艺术、经济、环境等诸因素对建筑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鼓励生态技术运用的建筑设计 根据风景园林学科的前沿发展融入新的知识点,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技术水平加入部分3D技术、生态技术等工程技术实作理念,加强设计理念与技术实践的融合。鼓励学生运用生态技术和电脑技术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对所设计的建筑合理性进行有效论证,使得该课程设计全面面向工程实践,注重设计的真实性。 三、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相关专业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要求,教学第一周的内容通常安排为现场踏勘及对小型园林建筑进行测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工程的实践能力。学生首先将完成测绘图的绘制,对建筑设计的制图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园林建筑的任务书要求,对适合基地的建筑进行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感知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对设计理念的掌握。 (二)师生互动启发教学 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周两次的课堂看图讲评,或者学生上台自我汇报的方式,锻炼学生汇报方案的口才能力和胆量,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促使其对自己所做、所画、所讲的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作图也更加规范,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快速运用所学到的设计方法,更好地理解设计概念,理清设计逻辑,非常直观、适用。 针对部分与设计内容相关的技术难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发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引导并鼓励其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平时的积累,提出全新的设计方案或思路,学会自己做设计。 (三)多媒体教学及模型辅助设计 由于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需要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电子课件中不仅需要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还需要播放视频及动态解说等多种媒体,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现代园林建筑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配合直接板书的细节讲解,使学生清晰地看懂设计细节,了解设计概念。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手工的工作模型直观、真实地模拟环境空间、建筑造型,培养体会空间尺度感,帮助设计理念的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如Sketch Up建模软件)、图纸绘制(如CAD制图软件)和剖断面设计,必须建立起尺度标尺:环境要素(如街道、绿化、河流)的尺度、建筑尺度(建筑规模、体量大小)、内部空间尺度(家具、人体尺度的对应关系)等等。 (四)建立广泛的横向交流平台 设计需要沟通,需要交流,在课程中设置公开评图的环节有助于系内各个专业(如城市规划、人文地理、GIS)的同学进行相互学习,跨专业交流,避免培养模式单一、关注重点的局限,增强师生之间多层次和多环节的互动交流,营造全新的创新型教学环境。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果验收 本课程实施开放、启发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及开放式成果的考核机制。最终成果要求以图纸和手工模型呈现,手工模型按1:100比例制作,需简要表达周边环境,不再另行作理论考试。其图纸设计成果的具体要求为:总平面图(包括总体环境部分)比例1:300,建筑单体各层平面图1:100(重点注意:一层平面需包括室外平台及庭院环境布置,各层房间家具、洁具、厨具必须布置), 建筑主要立面图、剖面图1:100各2个,同时参考一些建筑图解相关的手绘分析图,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分配及环境布置的绘图思路,直观抽象地展示建筑的各种构成关系,运用所学的美术手绘技能完成建筑整体透视图,准确表达建筑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全貌。 文字说明部分字数不少于100字,简洁阐述设计者对设计基本要求的思路和做法,重点为自己的方案特点描述,语言应清晰、准确并与图纸相吻合。此外,必须有该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对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覆盖率、绿地率及车位数等)运用建筑工程测量知识进行详细测算和说明。 通过本次进行的教学改革的课程实践发现,这种与专业实践方向相符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引起广泛好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意义是,在园林建筑课程设计中对空间逻辑、功能逻辑、结构逻辑等的训练,对不同材料与建构关系的把握,在系统、科学的建筑设计引导下,均能指向外部环境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建筑教育就意味着人类明天的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筑设计教学,也必须向着学科发展的时代性、建筑教育拓展的自明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的普适性方向不断发展与深化。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初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更了解园林建筑,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本文通过分析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关键词 建筑初步 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学是关于土地和户外空间设计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建筑初步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关于建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授课目的就是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启蒙教学的课程,其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大体有三个方面:训练风景建筑表现技巧;训练风景建筑制图方法;训练风景建筑设计方法和原理。通过两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方向上存在一些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1内容庞杂 目前,课程的训练内容很多,既要有建筑知识的涵盖,又要有绘图的基本训练、模型的制作以及构图色彩方面的训练,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内容过于庞杂,之间又没有联系,结构也很松散,容易让学生把握不到课程的主要方向,疑问重重。 1.2课程之间协调差 建筑初步课程的安排都在一年级,课程内容广泛,与其他很多课程的内容重复,讲授深度较浅显,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讲授较为不合理。 1.3重基本功训练,忽视思维训练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建筑初步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训练绘图基本功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喜欢模仿资料范例,设计成果平淡无奇,过多地重视图面效果。 2改革的措施 2.1教学方法 对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的启蒙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以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2.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课本、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封闭的、单向的向学生传播知识,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形象和生动,比较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发展“讨论式的教学”,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应适当地安排讨论,组织师生交流与共享查阅的资料及调查的案例,讲述分析的过程及结果,促进大家共同进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在各个课题设计的最后阶段,应开展“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展示自己成果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他人的处理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得以延续。 2.3教学内容 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应对“建筑初步”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建筑初步课程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笔者认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建筑绘图基本功训练、形态构成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生,大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几乎为零,在绘图的基本功训练上都需要加强,特别是建筑的表现,需要更为严谨的绘图方式,为将来景观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课时较少,在作业上应选择综合性的训练项目,压缩作业周期,减少临摹抄袭,追求高效、全面的训练项目,使学生的思维融入到设计的作品中去。另外,在形态构成部分应和学生全面地讲解造型的塑造规律以及思维形式的转变,通过对建筑要素的提取、归纳和总结来对形体进行把握与塑造。由于前面的铺垫与学习,在最后的小型建筑设计课题部分,是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一次较为真实、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制作模型和绘制课程作业最直接最有效,在模型的制作和图纸的绘制过程中,可以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制作能力结合起来,使初学者更直观有效地体验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真正达到“做”、“想”、“画”的结合。 3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初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建筑初步的教学改革,要不断加强训练途径,提高办学条件和优化教学手段,形成课内课外的结合,理论专业知识与基础训练内容的结合,使建筑初步真正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启蒙课程。 风景园林专业论文:一级学科背景下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本校定位和新旧校区分段办学特点,突出农业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改革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的综合性与实践的重要性,依托本校优势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教育,提高园林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2011年,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在此背景下,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风景园林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并探讨农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内容极为必要。 1 普通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风景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设置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校日渐增多,逐步由农林类院校发展到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各高校对园林学科的概念理解有所不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具特色[1]。 长期以来我国学科划分将风景园林放在不同领域中,学科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的分离,造成了学术界和行业界的迷失、偏差。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使专业覆盖面更广、业内分工更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提高,面向产业、面向领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目前,全国设置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有180多所,分别分布在农业院校、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院校以及综合性院校里,如何在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基础条件,合理设置专业,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来说是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基础条件、学科特点不同,故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立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不同层次与行业细分的专业人才。 2 风景园林学学科设置研究状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不足,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时称“造园”专业,开创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事业的先河。而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01年成立了风景园林专业[2]。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这对我国未来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较多。刘滨谊认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当务之急需要二级学科的基本建设,他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目前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4];宋建军等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资源学与景观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工程技术等四个方向进行调整[5];林广思对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中职中专生各教育层面进行划分,设置园林专业[6]。周进建议加快学科建设,完善技术、专业资质标准等,通过园林植物与生态、规划设计两大核心技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7]。总之都是在风景园林学科群理念的统领下,整合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各种资源,全面推进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 3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改革目标与总体思路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和应用的结合,以培养个性发展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制定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时,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社会需要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另一方面要针对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设立自己的特色专业,才能使该专业的整体水平得到一个提升,培养有特色的相关人才,促进园林行业的更好发展。作为农林类院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出不同于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形成农林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是时展的趋势所然。 我校园林专业多年办学,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应充分利用学科与行业优势,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建立“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前一个“2”指学生利用白云新校区完善的基础实验条件,完成本科前两年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学习;后一个“2”指学生在海珠旧校区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及校企合作的园林公司等,与社会紧密接触,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模式,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走向社会。 3.2 制定出合理的“2+2”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1)分析农林类院校学科特点,突出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优势,研究风景园林课程与农科课程有机结合的方法和综合性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途径。风景园林多学科理论综合特点导致其培养过程中的多方面知识有机结合的问题复杂。 (2)按“2+2”模式完善和健全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合理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等。探索高效、优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林学、风景园林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体系。在此培养模式中,前一个“2”实现“厚基础”目标,即重点完成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学习;后一个“2”实现“宽口径”目标,即专业内涵的外延与扩展;并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实现“强实践”的目标。 (3)随着园林行业发展迅猛,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把握通与专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探索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在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 (4)围绕产业化现代园林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基础、实践创新和素质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制订突出现代园林产业和岭南园林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特色鲜明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3.3 注重实践环节,建立教学与生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地方区域园林产业,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构建与教学内容体系互动的学生课外科技体系和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规划、参与互动、进行试验、开展行动研究,并最终形成一个教学应用模式。 (1)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结合,将实践教学融于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克服理论(下转第52页)(上接第16页)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 (2)校企合作培养。以“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推广、合作发展”为宗旨,组建若干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加强学校与科研院所和园林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产学研各方在人才、技术、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让企业真正地全程参与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校企加强科研合作和新技术开发,以研促教,通过研发过程中结合创新项目、毕业设计、兴趣小组,科研小团队等相关工作,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 (3)进一步完善“四平台、四层次、三阶梯”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八期不断线,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循序渐进。大一、大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大三专业技能训练,大四产业技能与创新的能力训练。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实验、实习)改革,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设置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 (4)通过开展讲座、论坛、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公益活动、参观、竞赛、文体竞技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拓展素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基本方法、工具的掌握,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4 结语 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将创造性思维方法引进教学,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提高能力的原则,坚持以“基础厚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我校二区办学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建立注重职业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2+2”人才培养模式。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的水平在得到不断地提升,但是人们周围的环境却被工业给污染的面目全非。生活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一些列的生态问题,如沙尘暴、酸雨、雾霾等威胁人类健康的天气频频出现。面对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本文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对景观生态学的运用做了研究与分析,仅供相关人士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监管生态学;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与应用 景观生态学理论对与解决环境与发展上的难题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科学并合理的将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去,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与环境上的污染问题,也为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 景观上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一词首次出现在1937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特罗撰写的《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一文中。这个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空间的研究之旅中总结而来的。他在提出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补关系。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并迅速在中欧传播开来。 2 园林景观生态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2.1 地域自然条件原则 地域自然条件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的不同又会对当地的水文、生物条件、地形地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在不同地方生活的人,自然环境就会赋予不同风格的设计理念,于是地域园林风格设计的形成也会有不同方面的差异。在对城市的的规划进行设计时,要将当地的气候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对气象要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设计,比如,当地最显著地气候表象是什么类型的,依据不同的气象条件对设计进行构思与改变。 2.2 地貌保护原则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还要将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形成的各种设施考虑进去,在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必要时可以将原有的自然地形与废旧的设施进行利用,不仅可以营造环境的的和谐还可以对废物进行二次利用。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当地的人文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去,这样做的原因是让设计不仅美观还能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让建筑拥有的自己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好的设计说不定还可以给当地的经济起到创收的作用。 3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 树立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可以让城市的规划更具合理与科学性,水城市的景观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在进一步实现自然与文化,自然生命与规划生命的有机统一,这样的考虑不仅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做到了有机的统一,而不是为了使景观达到完美,就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其次,要对当前的生态环境与未来生态环境的使用功能进行平衡协调,不能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要将眼光放的更长远,以未来的生态功能的正常使用作为设计的重点要求。在对资源的使用中要在合理并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不能只是过分的进行索取,忘了自然资源不仅仅只属于我们生存的这一代,还属于我们未来的千秋万代。 3.2 注重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互结合 为了让自然生态的保持原有的面貌与系统的稳定性,在对城市的规划进行设计时要保护环境不受伤害或是尽量将伤害降到最小,尽量将场地的原貌与生态保持在原有的样子上,不做改动,原因是原有场地的生态环境是在漫长的时间沉下才形成的,一旦原有的生态环境下的系统遭到破坏,那么这样的伤害可能会是不可逆的,并且无法进行重建。再对景观进行设计时要对周围的环境做到充分的调查准备,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本着对环境生态上的保护原则对资源进行利用,并尽量对原有的自然环境保持原貌。将生态上原有的要素进行保留并在原有的模式下进行改造与组建。 3.4 对地方区域特色进行突出 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城市规划,城市中的无论建筑还是园林都会被赋予活力与艺术感染力,但是想要塑造出这种效果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要以当地的文化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精髓,充分的融入进设计中去,并以尊重敬畏的态度对待。注重城市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上的和谐融入,从根本上增强创作的生命力。第二点,利用场所原有的面貌特点进行建筑设计规划,将场所中原有的资源进行利用,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3.5 基于生物多样性理论的植物配置设计 首先应当充分做好植物材料的选取工作。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基于景观生态学理念对园林植物进行科学化选取,结合园林土壤条件以及地质环境等要素加以科学化分析,确保所选取植物的品种及特质与园林环境保持高度适宜,从而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切实改善城市规划设计效果。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上述条件仅仅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组合方式以及功能分区等多项要素,结合社会群体的年龄差异、职业类型以及个人爱好等多项因素,对植物材料进行合理化选取。与此同时,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理论上的植物材料的选取,应当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注重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及内涵,并通过乔灌木与草本花卉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植物材料选取及设计的最优化实现。为满足季节性观赏需求,应当将常绿树与落叶树进行合理搭配,从而保证植物配置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也就是说,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植物材料的选取,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特点以及绿地性质来确定植物种类,确保植物材料的选取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和观赏价值,并且能够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经济性需求,切实推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高效开展。 其次应当以生物多样性为设计重点。也就是说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不应当单纯重视片面的园林绿化效果,而是应当将生物多样性提上日程,组建生态健全且景观优良的城市园林,促进hi呢生物多样性以及植物种类多样性的顺利实现。也就是说,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基于生物多样性理念出发,促进结构合理且功能健全的复层结构的形成,营造优良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从而不断改善城市环境。 结束语 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创造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公共环境,这样的环境不仅利于人类的健康还对自然生态系统起到保护的作用。只有人类与自然的做到和谐相处,我们的世界才会有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这样的生态学理论也为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上的提升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论文: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的小城市绿地系统评价 摘要:小城市与大中城市的发展不同,其水平普遍偏低,对于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些标准和法规,在实际运用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这些工作为此后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和资料,作为以后实践活动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小城市;绿地系统 在近几年的城市建设中,有关景观生态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被大量应用,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元素,其交叉学科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以景观生态学为依据,对小城镇这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绿地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增加理性的、客观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出具有科学依据的评价,对于正在发展的绿地系统研究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曹县绿地系统概况 1.1曹县综合概况 曹县位于位于山东省与河南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为北纬34°33′~35°03′,东经115°08′~115°52′。东临单县和成武县;西接东明县、民权县和兰考县;南与商丘市和民权县交错;北接定陶县。曹县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和冬季的季风气候明显。 1.2曹县城市绿地现状 2景观生态学分析及评价 与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构成及指标分析不同,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布局和景观要素的生态属性为重,通过大量基础数据的运算,提高了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2.1绿地景观生态构成分析 2.1.1绿地斑块。在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领域中,由于不同的生态学家自身研究的对象或者研究内容都有所偏差。根据绿地的形态特征,将城市中呈片状的公园绿地和生产绿地作为绿地斑块。 2.1.2景观基质 在城市的景观元素中,基质是连通性最好的,同时也是斑块和廊道的基地。曹县由城西生态公园、八里湾风景区、城东生态公园、万亩荷塘风景区、太行堤四库、八里湾水库等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基质。 2.2斑块类型特征指数分析 虽然曹县附属绿地的面积较大,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的数量较为多。现状附属绿地尤其是单位附属绿地的统计测量工作比较困难,因此,附属绿地的斑块特征指数没有进行评价。 2.3景观生态格局指数分析 对曹县景观构成的分析主要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 曹县附属绿地数量最多,由于类型和尺度的差异性较大,所得出的多样性指数也是最高的。说明曹县绿地系统的多样性指数从整体上来说并不高,也就意味着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存在一定的弊端。 2.3.2景观均匀度指数分析。景观的均匀度指数反映了研究范围内各类景观要素分布的均匀程度,表示方法是通过多样性指数与其理论最大值的比值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如果均匀度指数E值越大,则说明景观越趋于均质,差异性较小;反之,如果E值偏小,则表明其中某种或少数几种景观类型在整个景观系统中占控制地位,差异化较大。 曹县绿地系统整体的均匀度指数为0.2816,曹县绿地整体分布不是太均匀。虽然在数值上,生产和防护绿地均占优势,这是由于这2种绿地的斑块数量偏低造成的。 2.3.3景观优势度指数分析。景观优势度反映的是在整个景观中,部分景观要素起到的控制程度,还有部分斑块的重要性。其计算公式为: D=Hmax-H (D为优势度指数,H为多样性指数,Hmax为在给定丰富度条件下最大可能的多样性指数)。 如果优势度指数较大,则表明部分斑块在景观中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如果优势度指数偏小,则说明各景观要素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是零,表明景观均质完全,各类景观要素所占的比例相等。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优势度与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曹县的绿地斑块优势度计算结果中,公园绿地优势度最高,这说明公园绿地在城市的绿地斑块中占主导,从一定程度上也与公园绿地整体板块数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3结语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生态性以及各方面的社会和经济等效应在城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通过这种尝试,将一些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手法运用到当前小城市的绿地系统分析评价中,弥补从人为角度的感性认识中带来的较大偏差。 景观生态学论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摘 要:随着当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中的享受质量,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下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以降低对我国环境压力为主要目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为当下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而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在设计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以实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与用途。本文主要以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为出发点,对设计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城市居住区 在我国的城市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居住区,城市住房的经济效益在房地产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下,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不断地扩大,其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在竞争激烈的房地产行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自己的优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有着增强企业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 1.1 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性 随着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对低碳生活的追求,人们在选购居住房的时候对居住区周围的环境也有非常重要的考量。因此,在建筑过程中,除了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要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设计也要非常重视。在居住区景观的设计中,要好好把握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保持与自然的协调性,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为人们带来最自然、最环保、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要突出生态理念。 1.2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城市居住环境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居住区景观系统也是相对于生态系统而存在的,较生态系统有极大的开发性。但是,在对居住区景观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居住区的建设和环境开发的过程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周围的绿色植物与生物等都会造成破坏。一旦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结构出现问题,其自身的修复活动无法还原,整个区域的生物结构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整个系统中的各项功能都能够正常工作,就必须要保证这个系统之内的组成部分保持正常,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保证整个景观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平衡,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 1.3 景观系统的丰富性 当下我国的居住区景观系统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景观设计的机构太过单一,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们无法享受到景观设计带来的真正利益。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真正功能无法实现。影响我国当下景观设计结构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就是设计面积使景观的结构无法复杂、深入,对景观设计造成一定的制约;其二就是在当下城市居住区中,大多数的土地面积都被建筑物所覆盖,房地产企业为了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来建筑住房,所以居住区中的景观基本上都是以建筑为主,也就造成了景观结构的单一性;其三就是当下居住区的环境多数被建筑与公路覆盖,景观设计受到一定的制约。 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整体的景观要与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及文化背景相协调、相融合,使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系统具有充分的适用性、文化传承性以及可欣赏性。 2.2 保持一定的生态效应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保持生态平衡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整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3 群落的多样性原则 人是群居动物,其自身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再加上土地资源的相对紧张,就需要实现土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保持群落功能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 3.1 居住区景观的布局 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居住周围的环境。在城市中,有许许多多的居住区,它们分布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各个区域,这些居住区就构成大大小小的板块,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板块――城市。因此,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这些板块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板块合理地布局,使整个板块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对板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某一个系统的板块要具备绿地、河流以及生态花园,运用设计手段将这些连接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对绿地以及建筑用地进行准确的考量,对设计规模进行严格的把控,使景观系统有可实施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要在居住区中的道路之间增加公共绿地,使之成为整个景观的核心。绿地系统也要有丰富的层次,对景观设计进行创新,突出景观的新颖性。 3.2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事情就是景观的构成要素,清楚了构成要素之后才能对景观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满足景观设计的需求。山川、河流、草地、森林等是最基本的自然要素,这些自然要素在景观系统中也是主要的构成。在对居住区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自然要素来改善和映衬居住环境,也需要配合人工要素。 3.3 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可以让人们有很好的视觉享受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景观内的构成要素进行合理、充分的设计。在对建筑物的边缘进行设计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边缘区,适当地增加边缘的长度。在选择栽种植物时,也要注意空间层次的表达,提高视觉效果。同时,居住区的水源设计也对整个景观系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对整个景观系统的格局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处理过的水源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语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以及现实经验相对来说还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都非常多。这对居住区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效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则和理念,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效益,还能够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实现景观设计功能的最大化。 作者简介:杨喜生(1977―),男,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景观规划。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与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土地整理工作是优化土地资源合理的配置,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生产能力的主要办法。当下国内的土地整理工作相对侧重耕地区域的增加,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和质量,却忽略了整理工作中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对于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 景观生态学 效应 规划 土地整理工作是系统化且复杂的工程,其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利益和因素,当下国内的土地管理工作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扩大耕地面积变换成以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为基本前提的现代化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工作。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整理思路上的应用 1景观生态学 所谓景观生态学指宏观生态学研究工作中的全新的领域。1939 年A・C・Troll第一次应用该理念,景观具体指同一区域不同的地域单位内自然生物的结合体,景观生态学就是针对同一区域内具体单元空间中不同生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该种关系不是单一性的,而是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共存。该概念中将景观划分为具有相似的形式居于整体中不断反复发生的,包含系列化的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构建的异质性区域。具体的单元内景观被当做是根据不同生态系统和景观构建的镶嵌体,基于此特点各个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所有的景观包含一定的共性,景观基本有基质、廊道、斑块这几个部分构成。景观生态学包含四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分别是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变化、空间异质性的管理、空间异质性对于非生物及生物过程产生的影响,空间异质性景观相互的交换以及作用。 所以景观生态学中包含的核心内容是生态空间的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综合性较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依据多种理论内容知识为基础,根据生态原理,依据规划的尺度针对相应资源合理的调整分配,经过景观格局对生态影响的深入研究,依据生态分析,和综合评估的条件下,拟定最合理科学的景观资源优化方法。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和完善景观内部的构造以及生态过程,维护生命的健康,提升自然生态协调的经济体现,合理调整资源开发、环境质量、经济生产能力、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增加其运营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维持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景观生态设计是控制在小区域内新建景观机构。景观生态是运用合理的结构空间安排确保整体的生态运行。合理的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构成了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2生态型土地整理及规划 景观生态土地整理是一种长远性的,客观性的动态环节,必须以将长久性生态平衡控制和自然景观维护作为目标,包含具体的生态景观及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手段和方法。维持土地资源的长久性持续生产,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一致的经济效益。景观生态学中所包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尺度、异质性、边缘、连接度、镶嵌度、均匀度、丰富度在实际的土地规划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其概括的景观功能作为土地整理中的重要目的之一。 景观整理规划将土地整理和景观生态合理的融合到一起,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标准,开展设计工作,维持生物的多元化,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的效率,同时提升耕地的质量,合理的使用水资源,维护生态自然环境为基本的规划方向。景观生态学为土地整理中资源的科学应用,准确规划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工作,提供了解决实际需要的办法,应用该体系中的分析手段和空间格局构造进行整理将保证设计工作的高效科学性。 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1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效应研究 土地整理可能导致外在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等都发生明显的改变,工作中基本通过景观格局的转换体现出生态效应。博伯杰等研究将景观格局数量的划分归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使用在模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景观模拟模型、使用在景观整体分析的景观格局分析模型、使用与景观组分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景观指数方法。其研究得出的指数数据资料可以准确的反应出该整理区域的总体变化趋势,其余两种手段还没有进行大量的使用。在使用该手段过程中必须注意,部分指数相关性非常的明显,进行指数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检验工作,最大化的减少由于指数显著导致的结果准确性降低,部分的数据体 现出的结果是相反的,实际考虑整体土地的条件,合理的分析原因,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2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 土地整理工作不仅仅是包括简单的土地合并、调整和改善,还需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制作成方向性的土地利用状态,反应出实际的生态保护状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后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工作,建立成流畅性的生态网络系统。针对划分好的整体区域,不同区域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设计工作,部分的研究学者根据功能分区的方向将整理区规划成水网功能区域、农田系统功能区域、人居住系统功能区;部分的研究人员依据景观的方向将整体区域划分为生态边界、堰塘景观、农田沟渠景观、道路景观、田块景观、和农村居民点;依据环境理论性的方向可以划分为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国内的土地整理工作已经逐渐的往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方向过度,尽可能的将景观工程设计融入到工作设计当中,对应的农田景观工程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国际先进的水平相比我国的设计工作仍处在低级的水平,科学工作者们仍旧需要不断的努力。 3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评价 土地整理过程中采用生物途径方法来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具体的利用方式,结构和覆被情况,这是采用人为的因素对于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一定程度上对于地表的结构也造成了影响,进一步让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能量流动过程、物资循环过程都产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对于区域内的景观环境必然造成深刻的改变。将景观生态的决策和评价体系运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是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发展趋势 当下可以采用的景观效应研究手法仍然不够完善,很多的外界因素会产生影响,多数条件下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决策分析出整理区的格局变化,反应出区域性的景观效应。如今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原理充分的使用到不同的行业当中,将该种先进的理论方法合理的应用到土地整理规划工作中,这是科学界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生态效应研究工作的重点部分。 土地整理对生态效应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该环节的实施不仅是改变了景观的格局,还改变了景观的功能;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发现,未来的景观生态学应用趋势包括以下几方面。 整理区景观分局动态的研究分析; 整理区景观的格局以及生态过程耦合作用的研究; 整理区景观生态效应的评价手段适应性、评价指标的应用、建立对应的体系、评价标准的确定; 景观生态评价对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分析; 国外景观生态学新技术手段在整理区的应用分析工作。 总而言之,经过科学的调查分析发现将景观生态学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土地整理和规划工作当中不仅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产生了重要的良性影响,该理论的应用为行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的关系 【摘 要】景观生态学是基于传统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多领域、交叉性科学。它是传统生态学的延伸,也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指导之一。本文简要阐述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分析和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推动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指导应用,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和自然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断关注以及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大力发展,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向,这也使得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成为业界人士不断争论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文章就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并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的促进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发展。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述 1、景观生态学的含义 景观生态学,即landscape ecology,是新兴起的一种交叉类学科。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C.特洛尔于1939年提出的,其主要含义是指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指导基础上,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方法等,将信息流、能量流、价值流以及物质流等通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作用,在地球表层进行交换和传输,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即: 1)从个体属性上来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地表形态、岩石河流、土壤结构以及植物群落等。 2)从直观景象上来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树木花卉、自然风景以及景观建筑等。 3)从复合生态系统上来讲,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为涉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切事物,包括生物、非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 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具体表现为: 1)对景观生态系统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研究; 2)对景观生态系统在规划和设计上的研究; 3)对景观生态系统在区域范围内预警和监测上的研究; 4)对景观生态系统在管理和保护上的研究。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概述 1、园林规划设计的含义 所谓园林规划设计,就是指设计人员以相关园林建设理论为指导,从地形、植物、建筑、文学以及美学等多个方面对自然环境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改造,从而更好的提高自然景观的美观度,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休息、游玩、放松的自然环境。 2、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前,现代园林景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具体表现为: 1)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即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其主体应该是植物造景,减少人工造景。 2)因地制宜、适地适景的原则。即园林植物在选择、设计以及布局时应该根据园林所在地的实际环境进行恰当的配置,避免出现不合时宜的突兀景观。 3)整体协调与地方特色想结合的原则,即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在确保整体景观协调性、统一性的同时,注重突出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如多使用当地特有的树种、花卉、植物等。 4)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即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景观效果,还要对园区内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和注重,避免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注重生态环境系统的长效发展。 5)文化建园与生态建园相结合的原则,即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加强对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的规划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必然性 景观生态学和园林规划设计的主体都是自然风景,这就使得两者在关联性上存在一种客观的必然性。园林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内容,使得其与景观生态学之间产生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园林规划设计在树木花卉的选择、种植、分布等方面也需要以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便规划设计方案更加符合自然规律,提高园林树木花卉在种植时的成活率。 2、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迫切性 目前,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工业、生活等对自然环境污染的加重,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调、濒危生物灭绝、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沙漠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环境问题有进一步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发展。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加入景观生态学,这也是目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这一社会大环境的迫切要求。例如,2008年时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三道绿色屏障”、“三大体系”等口号,这使得在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园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等生态规划建设高潮,而这也更加体现了景观生态学与园林规划设计之间的迫切性。 3、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指导提升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是进行自然植物的配置,强调垂直生态过程以及某一单元中的生态关系。而这就需要在自然生态学的指导下,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科学技术,对整个园林景观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和构建,在确保垂直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还要注重水平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更好的提高园林植物间的优化配置,增强园林景观中多个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互动配合,从而更好的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舒适性,达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4、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原则 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具体包括有: 1)整体性原则,即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保持园区内生态景观的统一规划。 2)生态安全性原则,即是指将水风流动、物种空间运动、城市扩张等景观过程作为能够克服的空间阻力,以此来实现景观的覆盖和控制。 3)干扰性原则,即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适当运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干扰性,以便于更好的提高园林景观的异质性。 4)可持续性原则,即是指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指导,实现景观在空间、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语: 以景观生态学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指导,是现代园林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时,要始终将景观生态学贯穿到设计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去,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建设原则,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自然性和可行性,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安详的园林景观环境,更好的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景观生态学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其理论基础体现了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在传统生态学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中,地理学思维的缺失是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与应用的重要因素。鉴于地理学的重要性,应在教学中避免由基础薄弱带来的负面效应,注重学生地理学思维的培养,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倡导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实现最优教学。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策略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1],在生态保护与环境规划治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许多高等院校中“景观生态学”已成为相关本科专业或者是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但在不同的高校专业设置中,“景观生态学”所处的学科地位不同,由于景观生态学学科交叉性和所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其可出现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园林设计、资源管理等专业。专业设置的不同体现了学生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差异,而教学中也往往出现由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新内容缺乏衔接,使目标课程设置呈现跳跃性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景观生态学”是河南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设置始于2013年秋季,以选修课形式被学生所接受,2015年以专业基础课的形式纳入到生态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但由于学生的专业认识局限于传统生态学中由生物个体到生态系统的研究,缺乏宏观的地理视角,在面对不同时空尺度景观原理及景观结构与过程研究时表现出一定理解难度。如何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减少或避免因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景观生态学”教学任务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的特点 景观生态学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两个科学概念的结合,一个为地理学上的景观,一个为传统生物学上的生态。一般认为,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发展到生态学领域,跨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2]。按照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找出景观生态学的四个主要理论来源,分别为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系统科学[3]。生态学的研究范围由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景观和区域, 其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反映出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由微观走向宏观的趋势,并最终用以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从其理论发展及学科价值上分析“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并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学科交叉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与地理学、土地管理学交叉;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交叉;与园林规划、城乡设计等交叉;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管理学、旅游学等交叉[4]。一言以概之,“景观生态学”在不同类型大专院校中的设置涵盖了与其基础理论有关的各个学科。同时其广泛性也暴露了在课程设置中的缺陷,如基于追求学科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并满足部分学生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的要求,机械性的将“景观生态学”课程加入到培养体系中,忽视了该学科与同专业其他学科尤其是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失平衡,导致学习热情降低,被动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地理学思维在“景观生态学”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学与生态学在研究内容上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而景观生态学是二者同一性的直接体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圈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该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关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在进行地表过程分析、人―地关系分析的同时,还注重各种生态过程的模拟评价。从系统论范畴讲,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圈中一个系统及其周围的生物的以及非生物的物质所组成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需要或产生的所有物质都属于地理圈的组成部分,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信息与技术系统也纳入到生物圈研究中,从而表现出生物圈与地理圈的融合。由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叠合、研究方法的类同、研究内容的近似以及互为补充的需要, 使这两门学科相互联系成为必然[5]。地理学是探讨人地关系的科学,从该角度讲生态学本身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当代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经囊括了分子、基因、个体直至整个生物圈,其中一些宏观领域的研究与地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景观生态学是将现代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高度融合,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持,研究大中尺度范畴问题的生态学,因此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景观生态学不同于传统的生态学,其区别表现为传统生态学是以生物为中心,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机制,景观生态学则强调以无机环境为基础, 以生物为中心, 以人类为主导, 正确处理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 并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与规划。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但它首先是一个由不同的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并依据研究尺度不同其组成内容和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景观生态学坚持了自然环境这一整体的概念,秉承系统论和等级理论的原则,使各个地理要素得以综合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联系,克服了分析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空间异质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无一不体现了地理学的广域性、地域性以及综合性特点。此外,景观的研究尺度由微观向宏观转变,尺度变化的同时生态学的格局和过程规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演替顶级理论中包括有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但如果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会发现单元顶级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6]。因此需要进行不同研究层次生态规律的尺度转换,即尺度推绎。尺度分析中涉及的粒度、幅度、范围等概念也无一不是地理学中所包含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生态学中没有体现。 不仅在学科基础层面,地理学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支撑,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与相辅相成还表现在地理学的新理论、技术方法的进步也同时制约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景观生态学从诞生到现在已逾70年,其研究内容从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计算、景观演变特征的追踪描述,逐渐深入到对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意义的探索,同时注重尺度效应的研究,并进一步向景观的生态服务延伸[7]。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城市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等。此时,新的统计分析模型与方法纷纷涌出,如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斑块顺坡连通度指数等。众多新方法的建立与验证离不开定量地理学的分析方法,而在不同时空尺度研究对象数据的连续获取以及区域格局的对比分析方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空间景观模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8],应用更加广泛,为景观自然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景观管理评价提供了研究依据。 因此,在以人类行为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地理学思维是理解和解决景观生态学中的科学问题的必备条件,具有一定地理学知识背景的人才会为景观评价及景观规划提供更宏观、更理性的视野。 三、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的障碍 在众多学科交叉类型中,景观生态学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十分普遍,在具体学科体系中表现为在传统生态学框架中机械性加入“景观生态学”课程。一定的分子、植物学、动物学知识积累有利于向生态学及不同分支学科逐渐深入,但离开地理学简单地讨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区域概念和大尺度的空间思维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景观生态学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 1.人类活动是导致景观变异与破碎化的根本因素。地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但传统生态学在认识不同生态过程关系中,忽视了人类行为的主导性,对人类行为引起的自然生态的变化缺乏客观的综合的评价。因此学生对景观进行分析时,忽略了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再塑造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性,对教材中的内容只进行机械性理解,缺少发散思维。 2.地理学强调生态系统格局对地域的依赖性。地球各圈层中生态系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内部的景观要素形态、景观空间结构、景观动态发展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景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是综合的,表现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效应理论。这一点在传统生态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表达,限制了学生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应用。 3.景观格局与过程是动态性。传统生态学只重视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忽视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从历史角度看文明发展和景观格局演替动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生态平衡中未曾重视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实现。景观的时间演变是环境变化与人类行为的双重作用结果,地理学中对区域历史过程的研究为景观生态过程的动态性拓宽了研究视角,并为景观的现状分析和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4.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是景观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结构、镶嵌性格局、景观变化动态模拟等过程,无一不是运用了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此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也应用到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分析模拟和预测评价等环节,该方面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理论的实践,影响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四、地理学视域下的“景观生态学”教学策略 鉴于地理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有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学科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各院校景观生态学设置及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师范大学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生态学下“景观生态学”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其主要目的为培养或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最终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全局的视角看待景观问题。 (一)深入了解学生地理学基础,增强地理学科认同 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限制了理工科本科生对地理学的认识,因此从意识上提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形成地理学思维的首要任务。综合探究式及引发式学习,克服惰性心理,从问题着手,激励学生主动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其形成地理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等认识,自发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参与到“景观生态学”的学习讨论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契合本科生的理解水平 面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9]。首先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接受范围的教材,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即结构、功能、动态和景观规划,选择教学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标识。其次,依据学生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分析教学的层次性,依次展开教学,对重难点辅以实践教学,避免由于基础知识缺陷影响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足,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内容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生态问题多尺度分析能力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内部及外部关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内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地理学基本原理,重视人―地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等,突出人文关怀,在景观动态研究及景观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人的作用和需求,不拘束于具体的规范和指标。外部设置地理学相关的选修课模块,如“自然地理学”,“植被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达到与专业课程的相辅相成。 (四)教学方法多元化,理论与实践并重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体现其特色。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增加实践部分的操作。如通过课堂PPT演示与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具体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亦可选择周围一定地域,通过实地测量与考察,对该空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规划设计等。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构架,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也是保证“景观生态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新技术的产生以及模型的建立拓宽了其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地理学、生态学等景观生态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参与具体景观生态问题研究,促进优良的教学队伍的形成。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田野调查研究 本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石河子市范围内玛纳斯河河道部分河段的植物种类,植物分布情况,工业分布以及河流水文资料,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资料分析,总结出玛纳斯河生态环境出现的部分问题,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知识提出应对策略,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 一、玛纳斯河流域开发现状研究 (一)自然条件 玛纳斯河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发源于天山永久性积雪冰川,北流注入玛纳斯湖,河道全长约420千米,流域面积5156平方千米,是准噶尔盆地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河流。流域属内陆干旱区,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降水量110-200毫米。 玛纳斯河流域以玛纳斯河为中心线,从南到北经过上游高山区、中游丘陵绿洲和下游平原荒漠区。依次分布着冰川,永久积雪,草甸草原,森林,荒漠草原,丘陵绿洲和戈壁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二)玛纳斯河开垦沿革 玛纳斯河流域是西北地区大型绿洲灌区之一,近几十年来人工绿洲的建设使得玛纳斯河流域经济发展,在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资料记载,清朝时流域内水资源得到初步开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解放军进驻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就开始了绿洲屯垦的新时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治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系统已经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供水体系。50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经历了半农半牧、以农为主和初步建成工业化三个阶段。 二、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问题研究 (一)绿洲化扩张过程 受人工绿洲建设进程影响强烈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也具有一定得负面性。表现为人工绿洲急剧扩大的同时,开垦造田,拦坝建库,扩充河道,修建水渠,占用草地和天然林为耕地,在戈壁上开辟新城,使得天然绿洲不断减少,原始景观生态环境破碎化加剧,形成边缘环境恶化现象。 (二)城镇化建设的人工绿洲景观 随着人工绿洲的建设形成和发展,流域内逐渐建起了一大批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城镇和工厂,拥有30万多常住人口的石河子市,是这些城镇中规模最大,基础设施建设最完善的一座新兴的人工绿洲城市,它是随着玛纳斯河水利水能资源开发,在一片密布芦苇、红柳的戈壁滩上逐渐建设崛起的新兴城市。它是人进沙退,干旱区人工绿洲城市建设的突出样本。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干旱区绿洲建设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年以来,玛纳斯河流域水利工程发展迅速,玛纳斯河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库11座,水库面积55平方千米总库容451亿立方米;建成水电站4座。总装机容量5.7万千瓦。目前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达到13亿立方米以上。玛纳斯河流域近60年的开发治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引水、蓄水、配水灌溉体系,水资源得到综合利用,成为新疆开发治理较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较高的典型灌区。 玛河流域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2.98×108m?,在引水蓄水相结合、分水渠水库相结合、梯级电站蓄水分水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调控水资源。石河子垦区根据兵、地水资源分配协定用水量为10.6亿立方米。 (四)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垦区植物景观资源 石河子垦区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芦苇、猪毛菜、骆驼刺、白刺拂子等。常见乔木有杨树、柳树、榆树、白蜡等,常见灌木主要有胡杨、红柳、沙枣、梭梭柴等。 但根据多次现场实地调研和当地居民访谈得知,在石河子段玛纳斯河沿岸周围能见到的植物只有少量的芦苇,猪毛菜和白刺拂子等草本植物,河岸周围除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交界公路附近有少量人工林带以外原生树木所剩无几;杨树、红柳、榆树等只在十户窑村河段有少量出现,其余河段在河道中有不足1米高的红柳或榆树细小的幼苗,更有甚者只有砂石和裸露的河床。每年6、7月份为夏汛洪水高峰期,,河道植物被洪水冲走,河岸被侵蚀严重,导致河道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自身修复能力弱,恢复周期极长,导致河道植被生态景观状况十分恶劣。 三、玛纳斯河流域景观生态问题研究 (一)玛纳斯河地境生态恢复设计理念与策略 选取玛纳斯河代表性河段进行概念性的生态恢复设计研究,提出――关注戈壁明珠绿洲廊道,让新疆石河子城市人居环境更美好的设计景观改造主题,提出三个策略。 1、生态恢复策略:减少人群对玛纳斯河生态干扰,建立自身生态恢复系统。 2、垂直交通策略:垂直立体式交通流线设计,恢复场地生态肌理。 3、乡土景观营造策略:优化河道生态空间格局,保持河岸的基本生态结构的前提下,营造动植物的生态涵养区,驳岸的阶梯层级生态种植区、生态景观观光区、岸滩节水农业种植涵养区。最小干预最优格局,保持河岸的基本生态结构。引入水生植被,重建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策略,以体现特色、示范引领、绿色生态为指导思想,营造良好的干旱区、半干旱区河道生态环境,为新疆区域内相似河流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示范。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运用 摘 要:近些年来,景观生态学已经在全国的环境治理方式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国内的各大城市当中,出现了很多在景观生态学理念之下的城市景观设计建筑物,不仅成为了人们的旅游休闲场所,也成为了现代城市当中的一种文化象征。但是在我国的很多工业城市中,存在很多露天的采矿工业,在此种背景之下的矿山地质环境,已经成为了很多工业城市环境治理当中的重中之重。文章首先对景观生态学和矿山地质环境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概述;而后对景观生态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当中的理念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做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工业也在不断的进行发展当中。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采矿对环境带来的破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由于矿产资源位置的不可选择性和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如果在一个地区当中进行采矿生产,对景观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会导致矿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必须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1 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即为土地和土地空间上所拥有的物体共同组成的综合体,就被称为景观,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地表现象。属于一种人类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工艺品。在带来财富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在现代的景观设计当中,更多的融入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必然联系,构成了景观生态学。在对整体建筑进行设计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从而使得建筑和自然环境形成相互协调的关系[1]。 2 矿区环境质量问题 在很多采矿工业区,出现了很多的地质环境质量问题。 首先,土地沉陷积水问题。在一个地区,进行采矿业发展的时候,大多属于多煤层开采的形式,煤层大多是中、厚煤层,在长期采矿的情况之下,就会形成大量的地表塌陷的现象。当雨季到来的时候,地表塌陷会引起农田生产的地表积水。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农田减产,对农村经济效益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采矿区必然会产生废矸石,而对于废矸石的排放一般会采取露天堆放的形式进行堆放。废矸石长期露天堆放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并且会产生很多的粉尘,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露天堆放的废矸石在雨季的时候,经过雨水的冲刷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有毒的金属物质,久而久之就会随着雨水的降落而流入到地表水当中,对地下水和水循环系统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2]。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当中的景观生态设计 3.1 地形的治理与利用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之前,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进行良好的治理改善,结合当地的边坡生态环境和废弃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综合治理。在对边坡地形进行治理的时候,不仅要使得边坡的生态环境得到稳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还要保证在对边坡实行美化绿化等生态工程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对于边坡的稳定治理,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的相关要求进行合理整改。与此同时,还要使得植被可以完全覆盖在边坡上方,保证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废弃地区,对于此种情况下的土地,也要进行合理的改善,但是要在尊重原有地貌地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理。对于路面和坡度相对较大的地段可以适当的改造。一般情况下,对于纵向坡度的整治一般都在10°到15°之间,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配置挡土墙和排水系统来进行配套设施的完善。 3.2 植被的选择和景观的绿化 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绿色植被的选择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来选择不同的绿色植被进行种植。矿山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一般会呈现出边坡岩石裸露、地形凹凸不平、石渣过多甚至成堆摆放以及土地肥力不够的特点。在这种地质条件下,一般需要采取耐寒、耐贫瘠的植被来进行种植,还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在对植被的种植过程中,采取的工艺有喷播、鱼鳞坑穴植、以及苗木补植等方式进行。在废弃的地区一般都会采取混播和混种的方式来进行植被的种植。除此之外,绿色植被的选择也是一项重要措施,选用绿色植被进行绿化,在进行土壤改良、环境修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3.3 场地特色景观的营造 一直以来,采矿都是人类古老的一项专业之一,展示着人类发展的进程。在采矿区,可以对工业历史和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可以在矿区进行场地特色景观的营造。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来进行景观改造,使得人们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其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对当地的地质遗址进行充分的挖掘。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在改善矿区地质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对当地的地质遗迹进行充分全面的挖掘并且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当地的营造内涵。另外,还可以对当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专项保护,矿山属于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矿业资源,可以在当地建立起矿山公园。通过矿山公园的建立,在保护矿业资源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绿色资源情况,对周边的居住环境进行行之有效的改善。 3.4 园林造景 在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改造治理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吸收传统的中国景观,将中国的古典园林思维进行充分的融合渗透,比如建筑小品、九曲回肠、花木配置、亭台楼阁以及塑像雕刻等,再赋予形象生动的内涵比喻以及象征。通过此种方式,不仅仅体现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的原则,还可以将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入,从整体上提升了矿山地区的内涵。比如,可以将地表凹陷的矿山地质区改造成一个景观湖或者人工湖,寓情于景;在边坡地区可以设置半悬空式的栈桥等[3]。 4 生态景观学在矿山地质改造中的社会价值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实现矿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以及环境都会产生相当显著的效益。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可以有效的改善矿山地质当中沉陷区的居住环境,为当地的居民建设出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经过矿山地质综合治理之后,可以使得原本的地质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使原本脏乱差的环境变得绿意盎然,在生态效益方面有着相当大的成效。与此同时,在经过整治之后的矿山地质区,可以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比如,通过治理之后,获得耕地315.6ha,鱼塘36.62ha,每年的鱼塘按照每年每亩可以收入2000元,耕地每年每亩可以收获600元,每年当地的居民可以收获394.06万元的收入,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不仅仅可以消除由于采矿带来的地质灾害,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大力改善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对生态景观来对周围的相关产业进行带动,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方面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在利用景观生态的理念对矿区地址环境进行建设营造的时候,还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积极吸收国内外的各种成功经验,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推动和谐社会的大力发展。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外出旅游,对于旅游的地方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比如对生态旅游的追求。生态旅游对于环境保护是一定的,通过对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规划是把地理自然和生态两者相结合。本文基于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规划的种种原则,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原则,并对此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引言 旅游是人类和环境进行自我感知和交流的的活动,而生态旅游规划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当地的特色,景观的质量得到提高,也使得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景观生态学是近些年兴起的地理学、生态学的新型交叉学科。在景观的结构上、功能上、还有演化上,都有着综合性和宏观性的区域特点。其主要功能就是为旅游开放,提供一个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栖息的地方。景观生态学中含有重要的三个部分,分别是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一种在空间观察描述得出的点状或者块状的结构,是与周围的环境略有不同,也是一种线性的区域。就目前来看,主要是旅游产品的附属物,如旅店、休息区、景点等。廊道则是一种景观单元,在旅游区域分别分为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水流流经的地方和游客走动的区域,都是旅游内部景观类型之间的通道体系。基质是斑块镶嵌的景观生态系统或者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一种旅游地理环境类型,比如自然风景和森林等,对基质的清晰认知可以加强对旅游生态斑、旅游的核心区进行指导布局,有利于确保和保护旅游地的整体生态系统特点。 三、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就是保护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好的生态旅游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游客在旅游时也要对环境和景观进行负责,不能破坏。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旅游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保护放在首位原则 想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可以持续的利用,就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能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破坏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环境这样会受到严重打击。那么开发和保护关系的总体原则是:保护要放在第一位,开发放在第二位,对保护旅游环境要树立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开发,使得资源得到最好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益也能极大增长。 (二)宏观微观结合原则 一个旅游区的规划是要与本区域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再与其周边的环境结合。旅游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系都考虑进来,是需要联合部署的,考虑到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有建设的条件等都是都需要纳入到规划中,旅游本来就是很多层次和要素之间结合相互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规划也是做到点、面、线三者结合,体现市场经济需求在规划中以市场为主,充分的发挥旅游机制在市场中的定位,带动经济水平。 四、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本就是一种不是比较独立的景观生态系统,在景观生态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充分的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对资源进行空间的配制,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是与旅游地区的景观相结合的特点,景观质量是需要得到确保的,以此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需要融合保护和开发结合的理念,对于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景观水平层次上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一种再规划,本质上包括了旅游、景观、生态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性考虑规划,核心的就是旅游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景观分类管理,然后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单元,其功能各不相同,再利用整体协调和优化方式,确定和悬着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也是可以用这几类的元素构成整体上的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就是要在微观上体现出来,对前面提到的要素斑、廊、基进行综合有效的设计。首先是对于斑的设计要考虑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是与天然景观共生度比较高,能充分实现生态化,并且很好的在自然和景观文化上保持一致的协调性。廊道的设计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合理性,相互交叉形成网络,同时要避免那么生态脆弱带,保护好景观。基质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 息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 五、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对生态学和地理学结合起来的产生物,其中有着两者的思想和原则,在考虑到时空上的特点,与现在的规划上的具体区域上保持一致,使得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为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构想和方法。两者之间的运用是体现出对环境景观的重视,对于提高区域整体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 就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现状来看,其在实施管理项目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要求管理人员要提高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且应通过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旅游管理中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最终达到高质量的生态旅游规范管理目的。本文从生态旅游含义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旨在能推动当代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形成健康稳定发展状态。 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要求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管理环境,并实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有机结合。以下就是对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旅游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且达到规范化管理目标。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实施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对策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景观生态学的稳定性及异质性展开深入研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析结果以结构上的动态变化展现出来,继而为相关工作人员生态旅游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此外,为取得良好的资源管理效果,要求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的方式构建长期的旅游监测系统,继而全面掌控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且采集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信息,达到最佳的资源管理目的。此外,在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中制定生态风险分析计划也非常重要,因而应将其落到实处。 三、结论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当代旅游管理者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关注度,且应通过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及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等途径来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并达到科学化管理目标。此外,为保障生态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要求当代旅游行业应将景观生态理论化为自身理论基础,最终达到高水平发展目的。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摘 要: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者应该注意城市建设的园林生态问题,让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对建设现代园林生态城市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1 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基础 1.1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 所谓景观多样行是指景观类型的不同,而景观的异质性是指景观自身的变异程度,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景观的复杂性,并包含了景观格局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后者决定了景观格局的多样化,它使得人们居住环境的生态系统更具有稳定性和柔韧性。 1.2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景观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的灭绝和迁入这2个过程决定了岛屿物种的丰富程度。通常岛屿的生态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岛上的物种数量越多,可能新迁入的物种数量就越少,而已经存在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对任一岛屿来说,随着岛屿中物种数量的增加,迁入率就越小,相反,灭绝率就越大;物种可能在不断变化,但是丰富程度相对保持不变,岛屿内的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相同,这就使得岛屿内的物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平衡。 2 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建设原则 2.1 园林生态城市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强调城市建设应用生态学、景观学和美学原理并通过利用系统工程、园林工程和社会工程等现代工程手段而建设的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效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优美的和居民满意的人类居住区。其具有城市功能协调、城市结构合理、高效益低消耗、城市生态平衡等特点,城市内的绿色空间会不断增多,灰色空间减少,绿地的覆盖面积也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与此同时,城市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2.2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立足现在,兼顾未来,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应将人的需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使其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努力给居民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城市环境。 坚持整体优化原则。建立一个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建议 3.1 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中每个景观单位的功能各不相同,不同的植物群落为增加城市的异质性,比如,城市建设者通过在某些景观区域放置特色观赏植物,在城市中建设特色园林景观,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视觉审美享受和精神享受。城市中的居民文化层次各不相同,对文化需求也各有差异,而只有确保城市生物的多样性,才能让城市中布满各种各样的景观群,减少拥挤的城市建筑给居民带来的心理上的压抑感,让城市居民能够在景观设置中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3.2 大力发展城市绿色经济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园林建设不仅要注意加强城市内部的绿色植物建设,而且要从城市发展角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减少城市污染,保护城市环境。绿色经济包含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行为。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经济的发展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此,在园林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者要注意发展绿色经济建设,减少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实现城市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 注重城郊生态建设,加强城市绿地系统体系建设 景观生态学将城市范围内分散的园林如苗圃、居民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等称为城市基质中的斑块,和“生境岛”类似。如果岛之间没有充足的连接度,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类物种的迁移,为此,在城市建设规划时,相关人员必须将城区内的各个生境岛都作为城市绿地规划的一部分,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将零散分布的景观连接在一起,进而形成网络体系化的园林生态城市,这不但能给生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场所,而且还有利于城内外植物与动物的互相迁移。比如,城市郊外大都会存在大片的过度地带,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要好于市中心,对此,城市建设者可以通过建设防护林带的方式,在城市外围形成绿色走廊,以丰富城郊结合部的生物多样性。 4 结 语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可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为此,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促进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论文: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为认识和解决复杂城市问题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文分析了景观生态学的内涵、将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寻求既满足人类生活发展又能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被破坏,人们对城市生存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它引起了对描述、解释和规划景观结构的传统方法的重新思考,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 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资源、环境和管理等问题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传统研究和科学交叉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景观规划理论原则上的指导,甚至为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方法论。 二、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发展 2.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也称生态城(Eco-Cit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类建城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使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2.2 生态城市的发展 从“易经”、“道德经”到康有为的“大同书”,从“太阳城”、“田园城市”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再到“生态城市”的提出,让人类对健康居住的生态城市学理论,从理论落实为实践。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体现为一种广义的生态观。景观生态学理论中对景观中一系列的生态元素进行整合规划的核心提出更为“生态城市”提供了规划设计上的理论指导。 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3.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最早由德国学者C.特罗尔(C.Troll)在1939 年提出。它是通过景观的生物组成成分与非生物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综合研究景观的内部功能、空间组织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在《Landscape Ecology》一书中认为:“景观生态学探讨生态紫铜――如林地、草地、灌丛、走廊和村庄――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作者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研究了景观研究的空间结构,景观动力学,景观的异质性原理。 总之,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将跨学科以及多学科的特征特别适用于集成生态的、地理的、经济的以及人文因素的各个方面,从而能够对复杂的情况给予一定的描述。 3.2 景观生态学的结构要素分析 景观生态学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自然和人工景观单元相互叠加而成的非常特殊的景观生态元,把整个“城市一区域“city-reglon”视为一个土地嵌合体(landmosaies).用基质(Matrix)、斑块(Patch )和廊道(Corridor)三种空间元素来描述在区域及景观尺度里空间模式的过程与变迁。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上的应用。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就对景观中一系列的生态进行整合规划,此种整合是在整体和生态设计观念基础上的创造,整合思想的核心是对现成结构的把握及改良,此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想不谋而合。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应用。 4.1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宏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充分强调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其本质上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空间配置。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对保持城市的景观特色、景观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规划设计在其开发范式中把生态保护思想融入开发理念中,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则是基于城市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之上的一种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相关原理,在景观水平层次上对城市的人文景观、环境景观等所进行的一种规划。通过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建构人文生态绿色网络结构,运用不同的功能单元,从景观绿色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城市群体空间优化。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组合方式,有利于实现城市群体空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多样性理论与稳定理论,使得在城市规划中为保证多种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的异质性景观格局形成不同功能的城市空间格局提供了可能。 同时,功能完善、运行健康的景观生态网络构建可保证景观生态流通畅、景观生态平衡和生态良性循环,从而使城市实体内部的绿化体系形成一个内外相连的绿色生态系统,营造出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可持续性区域略生态格局,实现生态城市运营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宏观的规划指导。 4.2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微观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的微观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景观结构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体设计应用上。 4.2.1建立城市绿色斑块系统,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在设置生态绿地的位置时要从景观整体格局出发,注意在关键性的局部和连接点即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绿地斑块,以保证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效应。 4.2.2城市景观绿色廊道系统的建立,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联结在一起。廊道是线性的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斑块内廊道的合理设计组合,其相互交叉的网络结构,形成适宜的绿色廊道景观,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4.2.3基质是斑块和廊道所在的环境背景,基质的作用在于以基质为背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异质性的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生态区划,以体现多样性决定稳定性的生态原理和城市建设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从而建构城市的可持续性结构性质。 运用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原理对城市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组合原有景观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新的城市景观格局,对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环境和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的差距还很大,甚至有时是与这一理念是相违背的。所以应用景观生态学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是时展所趋。运用景观生态学,使得城市空间环境合理组织,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营造生态良性循环,结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 景观生态学论文: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景观生态学相关的概念理论对于缓解目前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分析,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及其应用 摘要: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不同尺度异质性生态空间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的学科[1]。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对象 任务 景观生态学 森林资源 一、起源与发展 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全景观生态学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2] 二、研究对象 1. 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2. 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3. 景观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 三、任务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3] 2. 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 3. 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这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 4. 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 四、应用 1、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美国兴起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成为新的规划学派。结合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大范围的开放空间进行规划和研究。在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公园和社区游园已经实现邻里层次上的联系。国外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多着重于生态网络绿道与绿线方面的研究,并将其作为人与自然新的规划参数。在我国,俞孔坚(2000)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周志翔等(2001)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以道路绿带为骨架,成片防护林和观赏绿地为中心,将各分厂绿地连接成四大绿化区域的武钢厂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应重视厂区废弃地的开发和绿地系统建设。[4]陈文波等(2002)在综合前人对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景观镶嵌动态,尺度、格局、过程相关等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景观空间分析的框架,认为景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与空间构型分析,并对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及与一般空间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5]刘洪杰等(2003)提出了在城市的自然景观用地中,绿地和水域是两种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景观生态类型。 2、景观生态学在森林资源经营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的价值是指森林资源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功效、作用与影响。这里,森林资源的价值表现为支持人类的持续生存,支持其他生命的持续生存,从而实现森林资源本身的发展和演化。所以,实现各种使用价值再生产的前提是实现森林资源本身的再生产。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的整体性及空间异质性,不是去分别寻求景观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而是致力于发挥其综合价值。[6]由于森林资源功能价值与效益价值的矛盾,过去在森林资源经营过程中,采取过度强调经济效益的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森林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导致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提高公众的森林意识,应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评价森林资源的价值,便于森林功能与市场和公众决策过程相结合,使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受到同等重视。在森林资源评价中要重视对其文化、精神、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的评价,使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景观生态学论文: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摘要: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就是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概述了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要点。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一、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一)河道平面规划设计僵直,呆板 一些河道局部堤岸过于“渠化”,河道转弯僵硬,既使得河道缺乏美感,又使得河道水流不畅,对驳岸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片面强调河道排涝功能,将水与生态系统割开 在城市河道的建设中,建设者过于强调了它的防洪排涝功能,从而忽略了河道本身的生态系统。建设中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没有按自然水理念设计,将河道设计成了一个几乎无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 (三)城市河道驳岸设计硬质化严重 现代城市河道规划设计中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看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事情,但城市河道“硬质化”,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质上是影响和损害了河道驳岸土壤植被,直接破坏了河岸植物和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对河道生态环境健康循环发展不利。 (四)河道两岸景观设计少人性化,缺乏地域特色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然而一些河道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中缺少反映城市风貌的景点,景观设计缺少对地域特点的考虑。 (五)城市河道两侧绿带植物种植杂乱无序 城市河道的水带及其两岸的绿带共同组成了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一些河道存在种植缺乏特色,植物层次不明确,物种单一,缺少色彩变化等问题,不能很好的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提升河道两岸的景观品质。 二、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一)关于河道平面处理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一般以为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就能解决防洪问题。事实上是从流域范围看,与防洪补益不大,相反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这样才能实现多目标的统一具体来讲,首先在解除河道瓶颈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其次,尽可能地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而且对于景观和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尽可能使城市水系形成网络,有益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例如,合肥市环城公园系统利用古城墙护城河旧址,结合南ICE,河、董铺水库等城市水系,建立开放的城市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文物景点,岗阜起伏,水陆相间,河湖岛洲,亭桥楼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因势利导地处理平面及空间,既不矫揉造作,又不拘于原状,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驳岸的规划 对于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实”景与“虚”景。所谓实景就是通过一定的硬质景观建设,包括适当的园林建筑等,创造具有形态的环境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虚景即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创造岸边植物景观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这些景观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变化丰富,与其它景观形成对比。 河道景观在空间形式上不像游园、广场等相对集中,它的特点是窄长。因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要做到既变化多样,又协调统一。对于主要景观节点的驳岸注意处理近水与观水的空间,游览道路、绿地、沙滩的规划设计与其驳岸材质方面做到多样统一。根据不同的地势,使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结合。 (三)河道两岸景观规划 1、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 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组团与开敞空间绿地的设置,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合理搭配,做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要季相分明,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 例如临沂市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以景观植物为造景主要素材,并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态型的景观序列,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创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分为河面、河滩、河堤、堤外绿化带四部分,河面宽度1000-1200米,河滩宽度50-200米,河堤(滨河大道)24米、堤外绿化带宽度70米,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2、以多样化的生态景观代替传统意义上单一性的物理景观 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即充分利用现有树种资源,配以银杏、柿树、板栗、梨树、黑松等一些大规格苗木和景观石,充分发挥植物特有的功能,合理、科学的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特点进行配置。密林、疏林、草地,果林、生态林、林缘花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3、建设不同主题的广场及雕塑等,形成游人的视觉和活动中心 广场可以采用生态性公园化设计,设置健身区、休闲区、集会区、游乐区等许多功能区域,并设置不同的小品与雕塑。在广场环境设计中,尽其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硬化面,引入了树林,绿化,花卉,草坪,水等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休闲空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和自然的享受。 4、因地制宜,设置景点 滩面较窄处,游人沿河活动空间受到限制,适当布置生态湿地园,为水生动植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场地;滩面宽阔处,则在河滩内适当位置开辟浅河道,塑造更加宜人、易于接近的水体空间尺度。小河道两侧用水上栈道和各式小桥相连,使其分而不断,增加情趣;大桥两侧,设置迎宾园,以修剪性植物进行文字造景,烘托出迎宾的热烈氛围。 (四)深化水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滨水地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倡导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1、保存和恢复两岸遗留文化,重现历史风貌 保护重要的文物建筑,建立完善的管理修复制度。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桥梁等,应加以维修和保护,恢复原来的面貌与功能;对于建筑质量较好、外观典型的建筑,应予以保留,以留存河道的历史风貌;严格控制在重要历史建筑所在环境中进行建造活动。 2、谨防城市建设片面化,注重水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加强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止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渠道化”、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和“崇洋化”五个问题。 (五)天然无污染材料(木材、石料)的大量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河道的护坡形式主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可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反应并对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此外,由于土地被混凝土密封起来,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等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营造自然景观和行洪排涝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选用渗透性较好的扑状材料;为了缓解和淡化材料色僵硬的问题:重要的举措是将单件材料的外观形态种类丰富起来。总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
造价工程师论文:刍议造价工程师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摘 要 造价工程师的价值从来都是任何一个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如何建设真正的现代企业文化以适应市场竞争的残酷内涵?如何培育造价咨询公司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的基本措施?如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造价咨询公司的和谐文化?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精神要素 工程项目 造价咨询 一、造价咨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内涵和意义 1.基本的内涵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企业文化概念,后来由美国、日本将文化概念引入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以人为本管理理论。至今,这种科学管理理论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企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 2.造价咨询企业文化包含的主要要素。在习惯中人们通常把企业文化概括为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造价咨询公司文化来源于企业文化,当然也包括公司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内容包括公司的名称、标识、歌曲、文化传播网络等;精神文化包括整个公司的价值体系,如公司的远景、公司使命、公司的价值观念、公司精神、公司理念、公司经营策略、公司管理理念、公司人才观等;制度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建立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如:公司章程、人力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公司制度文化的内容是公司精神文化的体现,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如果把业务和质量比作驱动造价咨询公司前进的两个轮子,则文化无疑是连接两轮的链条。造价咨询公司是涵盖执业理念、管理哲学和行为模式的运行系统,必须把自身的特色,最大限度地把文化理念建构在业务发展的平台上,从而使公司的成员聚集在共同理念的旗帜下。 3.注重各类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我们知道,收入利润对造价咨询公司固然重要,收入利润上不去公司不可能发展,但公司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使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很容易演变成简单的交易关系。这是一个主要的矛盾方面。造价咨询公司的发展是渐进的,同时也充满波折。造价咨询公司如果缺少文化内涵和文化引导,员工很可能固步自封,成为井底之蛙。正是由于造价咨询公司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企业组织,所以特别需要源于持续地学习而产生的强大凝聚力,需要每个员工从专业知识、行业发展以及人生的参照系中汲取营养,以此赢取不断地成长。 二、培育造价咨询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的措施 造价咨询公司文化的建设不是一天就能筑成,它需要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形成,一般可包括筛选和梳理、发掘和设计、倡导和落实、完善和提升四个步骤。而搭建承载造价咨询公司文化的平台,是造价咨询公司文化建设的一项细致与繁重的日常工作。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晶。优秀的造价咨询公司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群体意识,不会自发产生,应坚持长期、整体的灌输教育,通过实践锤炼,充分发挥员工的智慧和才能,消除内耗,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优秀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培育造价咨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推进公司文化建设? 首要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美国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分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是注册造价工程师,有着强烈的被认同和追求自我实现精神需要。如果把一家公司比作一棵树,则公司文化就是根,人才就是绿叶,团体就是树干。勤勉尽责、乐业敬业的主体意识,人人不可或缺。新员工进所后,向其灌输“诚信合作,团队精神”的理念,如果一个人不喜欢注册造价工程师这个职业,把赚钱作为唯一和最终目的,就不可能激发起主体意识,也不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长计议,勤勉尽责都将会得到回报;谋求眼前利 益。则往往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造价咨询公司要树立“以人为本、以人为宝、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要建立一个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发挥才能、团结协作、不断进步的良好环境。 2.务必树立正确的团队合作意识。造价咨询公司由每一个具体的“人”组成的集合体,无“人”则止,这是造价咨询公司与一般企业的本质区别。其特点是公司消耗主要是人力成本。现金投资无需太大,主要靠执业资格、执业经验和智力等投入。因此,管理者应以人为本,时刻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建设人合文化,要求造价咨询公司的各级管理者,特别是公司级领导之间,在靠制度和机制保证公司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入情感管理的成份,充分尊重和容纳个人的兴趣、爱好、脾气、禀性,以及他们可能的发展方向。 3.时刻牢记永恒创新的信条。建设创新性的国家,对造价咨询公司企业也是非常重要,可以说创新是造价咨询公司发展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公司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创新包括对现行的束缚造价咨询公司发展的机制进行改革,包括改变造价咨询公司管理理念、经营策略、股东进入和退出机制、用人方式、人才培训、分配制度、拓宽服务领域、质量控制等许多方面。与时俱进,创新无止境,及时顺应市场变化是造价咨询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创新能力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成功的创新会为造价咨询公司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三、质量第一是任何一个现代企业防患风险的核心价值观 欲实现这一点需要注重诸多的要素,其中有两点不得不在本文强调。一是树立高度危机意识。市场竞争如大浪淘沙,今天,造价咨询公司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内造价咨询公司各显神通,都在尽力扩大市场份额,而国外的造价咨询公司巨头已经打人中国市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造价咨询公司及其员工切勿小进即安、小富即满,要始终有一种生存的危机感、发展的紧迫感,在忧患意识下,不断鞭策、激励自己顽强地生存,积极地发展。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造价咨询公司规模较小,非常有必要通过合并、重组、兼并等方式做大做强,做小品牌来,才能真正与国际性造价咨询公司竞争,当然这种合并、重组、兼并,文化必须先行,要建立在文化传承和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尤其是公司管理层文化理念要一致,要有共同的价值观。 二是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造价咨询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智力资本型行业。造价咨询公司要获得成功,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若木桶由高低不一的木板组合而成,那么,最低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整个木桶的容积。“木桶理论”说明了一个道理:造价咨询公司中素质最低的员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公司的水平。所以,我们要构建学习型的造价咨询公司文化,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改善薄弱环节,搞好后续教育,促进公司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公司的竞争 力,增强公司的生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后续教育,激发员工潜能,养成注册造价工程师争先恐后、永不满足的进取意识。 四、结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每一个造价工程师必须树立奋发向上、共同进步的意识。将造价咨询公司的企业文化作为绩效评估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全体员工进行考评与奖惩的重要依据。在具体实践中将公司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各种执业行为规范与标准,鼓励正能量或反对负能量,将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体现到行动上,从而达到倡导、巩固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通过公开、公平、公正考核和晋升制度,营造每一个造价工程师奋发向上、共同进步的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各类风险的防患力。 造价工程师论文:试论造价工程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 摘 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价格体系深化改革,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许多造价工程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淡漠了、遗忘了职业道德,表现出大量职业道德缺失、沦丧的现象。为此,本文就造价工程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作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关键词: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引 言:造价工程师是一种需要面对巨额财物的行业,其中很多工程又是国家拨款建设的项目,很难保证在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中,不会出现对巨额财产心怀不轨的人,如果造价工程师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警惕,很容易就会受到不法人员的怂恿,而出现虚报造价,从中受贿,与某些负责人同流合污的现象。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势必会对国家或单位等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且对工程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最终还会对人的生命安全等产生危害。可见,在当前我国新的发展时期,更应加强对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以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1 加强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1.1 和国际接轨的需要 我国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已经几年了,但是我国的造价人员素质却与国际上同行业的人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有:工程建设前期造价控制能力较差、招标投标过程中暗箱操作、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和造价控制能力差、索赔处理能力差、合同管理能力较差、相关财务事项处理能力差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方面、多渠道的获取方式,这也是造价人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1.2 造价人员加强自律的需要 目前在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部分新型材料价格失真,导致工程造价虚增;“三超现象”普遍存在:部分业主单位为了争取项目能顺利通过,采取“化整为零”,尽管压低概算造价,预留投资缺口,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追加投资,提高建设标准,结果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时又超过预算;为委托人服务时,失去自身应具有的公正立场,听命于委托人等等。其中有很多做法看起来不违法,但是有失公允。违背职业道德标准的要求而贪污受贿、弄虚作假、知情不报、谎报瞒报、做“人情”帐等。 2 造价工程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造价工程师为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而淡漠甚至遗忘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 2.1 在投资决策阶段为迎合建设单位要求,促进项目能顺利报批,有意高估或低估。投资估算书编制中存在不合理计算、重复计算、错算、漏算、少算,降低估算标准、降低市场的变动因素,简单对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论证,按照建设业主单位想法主观推荐设计方案。 2.2 在招投标与签订合同阶段,配合雇主采用非法的、不正当的、不道德的手段,如在招标文件编制中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某些投标人,招标人应承担的义务和风险无限扩大的转嫁跟投标人,投标人承担的合理风险范围(幅度)缺少约定;编制工程量清单中错项、漏项、工程量计算错误、质量低下。 2.3 在施工阶段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对现场变更、签证和索赔报告资料中,依据不全、内容不实, 签证办理程序不合理、重复签证、完整性和真实性有疑问等题视而不见。 3 提高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的具体措施 为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工程造价执业行为,保障国家与公众利益、维护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尝试建立一套重塑工程计价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 3.1 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普及和后续培训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在2002年颁布了《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其中制订了9条职业道德规素质要求,急需要“操作规范”、“职业道德裁决”,“职业道德考评”等实施性细则。?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习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推广职业道德行继续再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淡化利益驱动。组织职业道德培训,培养廉洁自律能力,能在利益面前不动摇,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原则,不为利所动,真正做到为全心全意地为雇主、委托人和公众服务。引导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良好道德情怀,把职业道德要求变成自律行为,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 3.2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和依法执业 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逐步颁布了《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使计价执业活动有法可依。在执业中要做到学法、知法、依法办事,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时,还要学习《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准则》及相关实施细则,提高执业职业道德水平。 3.3 加大惩处力度?,提升职业道德“价值” 加强职业道德监督检查力度,加大惩处力度,经济处罚、诚信降级、舆论曝光等惩处方式,增加违反职业道德综合成本,当违反职业道德的获利小于违反职业道德成本,自然没有违反职业道德现象发生了。宣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提升职业道德无形价值,如果提高行业声誉提高了和社会对本职业的尊重程度增加了,谁愿意放弃自尊,降低人格去追求虚无名利呢?遵守“诚信、公平、敬业、进取”的原则,以高质量的服务和优秀的业绩,赢得社会和客户对造价工程师职业的尊重,是每一位造价工程师应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 3.4 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 对违纪、违法或犯罪的行为,依法行使其民主权利,向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有关国家机关和组织检举;民事经济的按国家法定程序,依法办理;属于反腐倡廉工作的范围内的纪检监察机尽快进入,坚定不移地查处腐败案件、惩治腐败分子。采用不正当的、不道德、影响恶劣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加强舆论监督,批评、揭露错误及丑恶的道德行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平的竞争机制,合理的分配制度,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开展健康有益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道德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融会到职业道德实践中去。建立起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新型道德环境。 3.5 利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功信用档案制度 加强信用管理,建立企业和人员信用档案,在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发展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和平台,分别建立电子诚信档案和完善诚信评价系统,做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并将运作规范,对信誉良好的单位以及违法操作的单位纳入社会诚信用查询平台系统,以供社会公众查询。通过惩恶扬善,促进行业自律,着力推进行业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使诚信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 4 结束语 总之,由于造价工程师面对的往往是数额巨大的工程项目,因此,更应不断从职业道德上进行严加规范,坚持对工作极其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精神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升。从而,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造价工程师。 造价工程师论文: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工程建设监理的中心工作是对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进度、安全四方面的控制,使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和满足进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投资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和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监理效果。所以,必须在监理工作中配备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具有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造价工程师。 【关键词】工程监理;造价工程师;作用;投资控制 1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的作用 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是建设项目造价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负责人,具有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和工程造价审批权,对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利益,维护监理单位自身权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但在监理项目中,因为从成本考虑,配备专职造价工程师会增加较大的工资投入,所以很少能配置造价工程师。这对监理工作成效或多或少有一定影响。在全过程监理工作中,定期审核施工进度款,以及工程项目的变更工程款的审定,都是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完成,甚至直接由业主进行控制。 在我所在的某项目部,我公司配备了造价工程师一职,直接对总监负责,做好投资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防止多支付或超合同支付。虽然增加了监理的成本,但对整个项目的监理工作无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业主的高度好评。 所以我认为完成投资控制的监理目标,必须完善投资控制的组织措施,建立健全监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投资控制的责任。投资控制组应至少有下面二个管理层次: 1.1控制层 由造价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组成。具体负责监理规划中投资控制的实施,确定目标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制订控制措施。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工程计量确认签证,造价工程师负责审核。 1.2作业层 由具有资格证书的概预算专业人员和监理员组成。具体负责工程计量并签署原始凭证;监理日记中对人力投入、材料数量、质量、价格、不可抗力等关系到投资控制的情况应尽量详细记录,为控制层提供投资控制第一手材料。如何在监理工作中发挥造价工程师的重要作用和造价工程师应注意的工作重点,我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如下心得。 2 施工阶段的投资事前控制 造价工程师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认真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方法进行综合评审,加强投资控制。施工方法的不同,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如我所在的某项目,原施工组织设计挖出土方全部外运,回填土方再运回。经过造价工程师现场踏勘,发现施工现场相邻有已平整场地的旧址可利用。经业主联系,利用旧址堆回填土方,节约了来回运费。为业主节省了投资。 造价工程师还重点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各种不合理施工措施增加的费用,并防止各种索赔事件的诱因包含在其中,这种投资的事前控制,对今后监理工作的投资控制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3施工阶段的投资事中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施工阶段的投资事中控制,就是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和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保证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造价工程师应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证。只有按图施工,并通过监理人员质量检验合格,计量核实的工程项目进度款,造价工程师才审核支付。 造价工程师应严格核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在施工中,经常会碰到由于设计工作不细致,或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故及其他原因,进行工程变更的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由于目前的现场经费、间接费等都是以工料机直接费为基础,直接费金额多,间接费也多。这往往会使一些承包商为了追求利润而搞工程变更,如将一般抹灰变更为贴瓷砖,车库水泥砂浆地面变更为水磨石地面等。 造价工程师应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的角度协助业主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在保证变更目的的情况下,尽量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造价工程师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计算该项工程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 应防止承包商"先做事再讲价",因为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事后核量不准确。只有规范工程变更操作,实行事前把关,主动监控,工程变更的投资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造价工程师应正确处理和防范施工索赔。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索赔的原因很多,一些承包商会寻找索赔机会,希望索取到费用赔偿,更想得到利润和工期补偿。这就要求造价工程师应精通施工合同条款,熟悉工程项目的专业技术标准,公正地当好索赔事件"准仲裁员",维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发生索赔事件时,承包商一般会根据自己的记录提出工期或费用索赔报告。 造价工程师应认真研究合同条款,首先核查索赔报告是否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有效期间28d内提出,否则索赔不成立。进而对索赔要求进行辨别和分析。由于监理日记能逐日如实记载工程形象进度和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影响工程进度的内外、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包括台风、暴雨、现场停水、停电的起止时间。 所以,造价工程师应根据同期监理日记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由于业主或其它原因,致使承包商在施工中付出了额外费用且确有证据时,合同中有明确条款的,应按索赔程序及时、合理的给予承包商实际损失的补偿,保证工程正常施工,防止综合索赔的发生。索赔事件处理难度大,花时间精力,造价工程师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防止或尽量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 施工阶段涉及经济费用支出的停窝工签证,计日工签证,使用机械签证,材料代用和材料调价等的签证,均应由造价工程师审核,对非使用不可的投资进行有效控制。 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事后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事后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这是施工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最重要环节。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等进行编制。 要根据合同、图纸、定额及工程预算书等,对工程变更、工程量增减、材料替换、甲方供应材料设备逐项审核,不重不漏。有疑问时,查看当时的监理日记,并进行现场校核。造价工程师应及时掌握施工方法和材料价格对造价的影响,不偏不倚,正确审核竣工结算,使竣工结算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5结语 综上所述,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正确使用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工程造价审批权,主动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结算等每一环节的投资实施有效控制,发挥监理的高智能服务作用,实现质量、工期、投资三控目标,使监理事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监理的社会地位与效益真正得以提高。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以及项目五方主体终身责任制的实施,让监理的权力大了,责任也更大。迫切需要在所监理的项目中配备造价工程师,加强在监工程的投资控制。本文试图探讨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共同促进监理工作的发展。 造价工程师论文:论述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是建设工程中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和建设施工竣工决算各阶段。造价工程师的职责只有贯彻于具体的工作中,才有其地位和作用。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是各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投资者一个比较关注的问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社会中介机构,拥有专业性技术人才,造价工程师则是工程建设中造价控制的重要组织者和负责人具有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和工程造价审批权,对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利益,维护单位自身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项目立项决策到竣工投产全过程工作中,负责编制或审核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以及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防止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三超现象发生。如何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发挥造价工程师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从决策、设计和招投标(事前)、施工(事中)、竣工结算(事后)等三个阶段的投资控制来论述。 2事前投资控制 通常一个工程项目的投资主要是由项目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所决定,据有关资料分析,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为35~75%;施工阶段为5~35%;竣工阶段为0~5%。由此看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重点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在决策阶段,主要工作在于编制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内容有“市场研究”,“技术研究”,“效益研究”。造价工程师要参与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合理确定工程的静态投资,充分预测动态投资,保证建设项目决策打足资金,不留缺口。为实现各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可采取下列措施: 把限额设计作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手段,标准设计和价值工程原理的应用, 标准设计是批准的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运用标准设计可以节约设计费用,加快施工速度,保证工程质量,较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应大力推广标准设计。 加强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不仅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可采用价值工程(价值系数v=功能系数FI成本系数C)原理通过对功能和成本的分析将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设计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科学方法之一。造价工程师要熟练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所研究方案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认真审图,研究图纸中的开阳、远深、层高、结构、材料、设备等是否合理。做多种方案的功能和成本研究,选择最优方案,达到实现各阶段的投资控制。 充分利用工程造价信息系统,招投标阶段标书的制定和审查 3事中进度和投资支付控制 3.1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认真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方法进行综合评审,加强投资控制 3.2应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 3.3应严格核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 工程变更是使工程造价提高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理解:①由于设计变更或工程规模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变动;②由于设计变更而使得某些工程项目或内容被取消;③因设计变更或技术规范改变而导致的工程质量、性质或类型改变;④因设计变更或业主需要而导致工程任何部分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的改变;⑤为使工程顺利竣工而必需实施的任何类型的附加工作和必要工作;⑥因施工规范的变更而使得工程任何部分规定的施工顺序或者时间安排的改变;⑦不可预见因素而带来的施工难度增加或减少。为便于工程合同造价控制,针对上述变更情况,首先应寻求业主与承包商平等协商,签署变更协议或施工签认单,再由造价工程师核查认定。同时,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计算该项工程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应防止承包商事后讲价,因为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事后核量不准确。只有规范工程变更操作,实行事前把关,主动监控,工程变更的投资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4应准确掌握市场价格及工程的施工方法 当市场行情千变化,价格差异悬殊太大时,要求造价工程师对市场加强了解,掌握人材机的市场行情,协助业主通过市场调查,择优选择材料,还可采用招标采购等手段。 3.5造份工程师应正确处理和防范施工索赔 索赔事件处理难度大,要很大的花时间和精力。造价工程师只有积极极通过自己的工作防止或尽量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①应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在研究技术、进度或其它重大问题的会议记录中,要求与会者签字作为正式文裆资料。②应严格按工作程序开展工作,避免工作延误发生索赔事件。③应对设计修改和工程变更严格把关,仔细测算造价和分析可能带来的索赔问题。④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适应工作的需要。对于非承包商责任的工程延期,如雨季施工可能引起的增加费用的索赔,这就要求造价工程师能熟练计算网络计划的六个时间参数,分析工程延期是否对关键线路产生影响,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减少或防止雨季施工增加费用的索赔,为业主节约投资。⑤协助业主及时完成与工程进展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如按期提供合格施工现场、按质、按量、按期提供施工图纸和材料、设备等工作,避免因延误造成索赔。同时,造价工程师应协助业主做好反索赔工作,促使承包商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保证工程质量和按时竣工。 4事后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为了观察和论证建设工程投资的实际经济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做事后结算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编制出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部费用。这是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审核工程竣工结算及决算白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两条款、招投标文件,复查工程造价调整的依据和内容,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等进行编制。要根据合同、图纸、定额及工程预算书等,对工程变更、工程量增减、材料替换、甲方供应材料设备逐项审核,不偏不漏。有疑问时,查看当时施工日记,并进行现场校核。如施工中钢筋搭接经设计修改为电渣压力焊,结算书中计算电渣压力焊金额,但未减去搭接长度钢筋重量和减少搭接区加密箍筋重量,应予重新核算。 5结束语 造价工程师在参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领域中活动空间较大,是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济类专家队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责任性。但目前社会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理解和定位相对较低,造价咨询业务与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工程造价咨询应达到的层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改革思路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全过程的造价管理和控制还没有被社会接受。另外,由于工程建设体制不规范,市场无序等现象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造价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还处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资产仍占工程建设投资的主导地位,在这些项目中,业主少有推行全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而仅仅要求由造价工程师编制工程预结算。尽管工程造价咨询市场还存在以上诸多不完善,但随着社会对工程造价咨询服务需求的加大,无论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投资控制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事前控制,在我国刚刚起步就显示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实践的不断发展深入,投资控制这条路子会越走越宽,造价工程师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造价工程师论文: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从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出发,分析了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并阐述了工程造价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针对企业工程造价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关键词:造价工程师;造价控制;作用 引言 近年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并且系统性较强的项目,且涉及到了多个层面内容,所以对于广大建筑施工企业来讲,要想真正意义上增强建筑施工的水准和实际的效果,还应当重点的对建筑工程造价引起高度的重视。通常情况之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政策性、技术性较强,专业标准较高,难度较大。所以需要对实施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以更好的实现整个流程的科学管理。 一、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工艺的选择、设备选用、建设地点的选择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70%至80%。因此,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的重点是: 1、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搜集有关资料,如设备的技术参数,设备运行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2、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设标准,编写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争取项目早日立项。 3、科学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可能细致,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1]。 二、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1、项目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对策 据相关资料表明: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要占到75%,因此提高项目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是提高整个工程造价的关键:一是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监督。由于项目施工涉及的环节比较多,传统的设计与施工主体的脱离,导致项目施工成本的被提高,为有效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应该推行设计――建造工程总包方式。也就是实现项目的设计主体与工程施工主体的统一,从而保证在整体上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二是完善设计招标。完善的招投标制度是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筑工程企业在选择设计单位时不能只考虑设计费用,而是要强调对设计单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考虑。同时在技术设计与施工图纸设计阶段也要实施竞争机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融入更多地成本意识,实现设计技术方案的经济性;三是加强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价。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投资估算,在保证项目质量与功能的前提下,控制设计的总概算。限额设计是按上一阶段批准的投资控制下一阶段的设计。限额设计对克服“三超”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施限额设计时,应做好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两方面的工作。 2、项目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对策 ①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首先做好施工项目的经济核算工作。经济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算”对比、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分析。其次编制施工成本计划。在进行施工前一定要按照类似的先进施工经验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施工成本计划,将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细化到具体的岗位中。最后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降低人工成本偏差、材料成本偏差、机械成本偏差、施工管理偏差;②把好施工管理关。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强工程进度控制、加强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③把好材料价格关。基于建筑材料项目投资中的比重,项目建设企业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选择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及时掌握建筑市场中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情况,妥善处理原计划材料价格和实际材料价格的差值,按市场变化规律,对材料价格实行动态管理[2]。 3、造份工程师应正确处理和防范施工索赔 “工程索赔”在国际建设市场中较为流行。造价工程师只有积极极通过自己的工作防止或尽量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①应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在研究技术、进度或其它重大问题的会议记录中,要求与会者签字作为正式文裆资料。②应严格按工作程序开展工作,避免工作延误发生索赔事件。③应对设计修改和工程变更严格把关,仔细测算造价和分析可能带来的索赔问题。 三、工程造价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中,一是竣工资料及现场勘察。竣工资料是体现施工项目的重要凭证,其中一些关键性的竣工资料对实现项目工程企业的造价控制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对竣工图的审查必须要严格,保障审查签字与盖章都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对工程费用进行仔细的核算,并对弄虚作假者追究责任。二是争议问题。当双方产生争议的时候,建设方最好召集相关当事人员对现场实际做出说明,了解情况后甲方内部应召集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后与总包施工单位进行洽商。应注意定额疑问可以咨询相关主管部门,但对于合同原则问题应法院来裁决。 四、企业工程造价的发展趋势 1、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 只有健全的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才能为工程造价管理创造一个公平发展的环境。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加强有关工程价格管理方面的立法力度。通过对工程单位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现行的相关的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中不合理的规定进行及时的修改或者废除,才能保证法律法规可以跟上工程管理的发展。还要积极创新,不断的完善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我国的工程相关部门也要进行调研,学习其他国家的好的管理方案,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定要吸收过来,不断让我国的法律法规与国际进行接轨,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法律法规的规范性[3]。 2、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建筑企业需要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具体的表现,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的认识,让信息化建设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并且能够制定相应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战略方案。高效的运用企业信息化设备,保证企业的每一个信息化设备都能得到合理的运用,信息化设备是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序的基础。 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的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工程管理的发展。所以企业应该加大对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鼓励员工进行学习和深造。提高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需要建立严格的考试资格审核制度。制度的确立,就可以使大量的不学无术的人员不能进入造价管理人才的队伍当中,通过考试,可以建立健全的晋降考试制度,进而就会大大影响到造价管理人才队伍的质量。 结束语 在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健全的投资主管单位是核心,优秀的造价管理人员是后盾力量,进行合理的设计、建设和施工是实现造价合理管理和控制的必要保证。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才能极大的提高投资效益。各个单位均要认真实施,既不能突破工程造价的限制,又要节约资源,提高投资效率,切实维护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造价工程师论文:浅谈造价工程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管理 [摘 要] 本文分析造价控制在整个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充分阐述造价工程师应该如何运用最有效的方法、手段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造价控制管理,从而实现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最优合理目标。 [关键词] 建设工程项目 造价控制管理 方法手段 一、前言 控制工程造价是建设工程的三项重要控制目标之一,也是造价工程师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在工程施工阶段造价工程师应该如何控制工程造价,近年来各地各施工企业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现行工程的实际情况,针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问题,和大家探讨交流。 二、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 造价工程师要在施工阶段应加强对工程造价的预控,要求施工企业在正式开工前制定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并进行详细审查。这不仅是为了控制工程项目的进度,也是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项目的造价。主要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时审查实施的经济性,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一是在选择施工方法和安排施工流程时,方法是否可行,条件是否允许,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要求,是否符合现行国家颁发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有关规定。 二是严格控制措施项目的费用,在确保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的前提下,要求施工方法力求科学、先进,减少一些非必要的、可有可无的施工和技术措施。 三是审查施工进度计划时,要求施工企业在确保合同总工期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工程施工进度,实现作业的高效性,以尽量减少抢工期、赶进度而增加的各项措施费用。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人力、物力、技术、组织、空间等各个方面,做出一个全面合理的安排,对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和施工平面图三大重点,建立技术经济分析指标体系,灵活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和有针对性地应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各种施工方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综合对比评价,以确保工程进度、质量、造价三者均处于最佳状态,最后选定最优的方案,达到项目投资的最佳方案。 三、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经常会出现各种工程设计变更,从而引起工程数量和施工进度的变化,以及业主和承包商在执行合同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施工阶段,无论任何一方提出的工程设计变更,都应该进行严格控制。对必须变更的,要对设计变更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预先做好工程量和造价的增减分析,经业主同意,设计单位审查签证,并发出相应的图纸和说明后,方可出变更通知,并调整原合同所确定的工程造价。作为造价工程师,应该充分做好施工现场资料的记录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使以后的价款处理问题,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也为日后竣工结算审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四、参与市场调查对材料进行比价采购降低工程成本 建设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 7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头戏。所以,造价工程师应该对主要材料进行市场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在对材料进行质量性能分析的基础上, 力求用价格较低的材料,力求采购质优价廉的材料。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生产商价格都已放开。进行比价采购,对降低工程造价有很大的潜力。 五、严格准确核定工程数量执行工程计量制度 工程数量是控制工程项目造价的关键,造价工程师在进行计算工程数量时,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图纸、设备明细及施工变更的全面情况进行工程数量的计算和审核,并按照合同中所规定的计量方法进行,严格执行 “三不计量”的规定:即未完工程不计量;未经质量工程师验收合格的工程不计量;不符合施工合同规定的工程不计量。同时,造价工程师必须对隐蔽工程预先进行测算,并切实做好工程数量的计算与复核工作,为了避免与业主之间相互扯皮,核定结果要经业主、施工方、监理方三方共同签字认可。完成的工程数量是拨付工程价款的重要依据。所以,核定工程数量,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无疑是一个推动作用,也可达到控制工程造价控制的目的。 六、全面审核竣工结算最终控制工程造价 1、竣工结算的审核原则 审核工程竣工结算,应坚持 “公正、合法、协商”的原则。在审核过程中,造价工程师主要依据业主与施工企业签订的工程合同条款和预算定额的有关规定,对工程数量进行了认真的核定,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应本着协商解决的方法进行。由于坚持了上述原则,对于最终审核的结果,不仅业主满意,而且施工企业也必须遵守。 2、竣工结算审核的方法 以土建专业为主,相关专业配合,以核定工程量为重点,全面审核竣工结算中各子项目套用定额是否准确,材料的单价,定额含量的调整及各种取费是否准确、合理。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审完一项定一项,对于争议较大,而一时难以定论的问题可列出明细,然后由业主、施工企业和监理方等几方协商解决。 3、竣工结算审核的内容 工程数量是审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审核各子项目套用的清单编号是否准确,有无重套用、以小套大、以低套高的问题;审核材料计价,重点是审核单价确定是否合理,合价计算是否准确;审核措施费是否与施工方案及现场实际情况相符,各项取费的费率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业主与施工企业事前是否有约定等。 七、结束语 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应该不断强化和完善造价控制管理体制,以达到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本人做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设计工作的管理和审查,推行设计方案招标,使技术和经济有机结合。推行限额设计,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以及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2、严格现场签证程序,实行过程造价控制。现场签证漏洞多,管理难,人为因素多,结算难度大,因此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和审查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现场签证必须有业主代表两人以上和施工企业现场负责人的签字或盖章,签证应一式数份,及时报送有关造价咨询部门审查,对重大的隐蔽工程,应该有审核造价咨询部门的人员参加。审查现场签证的项目和内容要清楚,签证的数量、规格、单位和日期要准确。 3、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开展成本控制工作,严格控制工程材料采购成本。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业主单位与施工企业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以及工程合同中业主对各种材料的质量要求,因地制宜的选购质优价廉的工程材料,明确工程成本控制重点,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4、把好结算审计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是非常专业的工作,传统的单一竣工结算审核模式是一种事后控制和被动控制,已不适应当前投资与造价管理的需要。而全过程投资控制与造价管理则是一种事前、事中的控制,是主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管理。 造价工程师论文:试论造价工程师在新时期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作为一名造价工程师,如何顺应新时期的潮流,学习世界先进管理理念,转变观念,提高全面素质,投入到国内外工程建设的潮流中,对造价师是一个挑战。 关键词:造价师;新时期;挑战及对策 我国是现今世界上工程建设投资最大,工程项目建设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同时也有更多的外企登陆到中国市场。造价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更多。如何在新时期下发挥造价师的作用,文章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建筑业及国际市场合作的现状,对造价工程师的要求 我国造价管理多年来沿用用定额计价模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至今仍未摆脱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近年来大力推进清单报价模式,新出台的定额及费用调整也越来越接近市场,虽然在规费的记取还有政府控制的痕迹,与国际上清单报价的方法还有一定差异,但也逐步向国际接轨。造价师的工作重心也由套价向组清单转变。这就要求新时期的造价师,不但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还应积极熟悉施工工艺,了解施工方法,学会施工组织和管理,积累施工经验,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充分了解市场,扩大信息源,拓展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从项目全寿命周期出发,合理准确地确定和控制造价。目前,中国已有数千家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了国际工程,国外也有建筑企业走进国门。对大部分企业来讲,这些外国企业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设备先进,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因此,造价师转换理念,学习先进,提高水平,加强合作,是造价师的努力方向。 二、新时期下造价师的培养模式和目标 我国的造价人员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1、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包含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培养,定位在初中高级人才的培养。2、非学历培养模式,包含有岗位培训、研究、进修。这两种培训贯穿于造价师培训始终。参照国际惯例,我国造价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质,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即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职业原则、职业胜任、廉洁自律、爱岗敬业、保守秘密的原则。 三、新时期下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 在当今与国际接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造价师的执业准入及继续教育,提高了造价师的素质,职责从决策开始到项目后评价,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中发挥作用。建筑业具有高度动荡、迅速变化、非常复杂、极度竞争的环境特征。在一些发达国家,估算师或工料测量师的地位很高,所要求的素质是技能、经验和职业判断力。提倡交流和团队工作技巧,认为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造价师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合同法、招投标法、FIDIC、建筑法等是造价师的必修之课,近年来修订法律,司法解释,在继续教育中也不断更新学习。造价师在平时要做好这些资料的收集,多学习些法律争议的解决,这对防微杜渐很有意义。在国际承包活动中,熟悉国际法规,所在国的法律、政策甚至风俗习惯,对参与国际竞争都有重大意义。 2.造价师要加强经济素养。与过去的国家划拨不同,除了自筹资金外,私人投资、融资、联合投资等各类投资方法日益增多。在国际投保中,BOT项目也风靡。因此造价师必须具备投资金融、工程财务知识,才能在资金的筹集、分配、运用过程中对资金成本、费用进行分析,预测风险,争取获得最大的利润。 3.造价师要有充足的工程技术知识。新世纪是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工艺、新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以往技术要求简单的工程项目变的越来越高新尖,对施工技术的挑战多了。由原来的依靠廉价劳动力转变为依靠高科技和新工程技术的运用。作为造价师,要及时了解新材料、新工艺,了解最新的施工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的降低成本,获取利润,在建筑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 4.造价师要深入学习管理。单一的施工要求逐渐减少,对服务的全方面需求大大增加。EPC总承包、BOT模式广泛采用,造价师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作用地位日趋提高。项目投资是否合理,过程管理中造价是否经济有效,工程索赔的处理,协调工期、质量、安全、造价的配合,因此造价是要加强管理知识,以便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工程项目建设。5、造价师加强计算机及外语的学习。现在造价师广泛除了用造价软件外,工程进度、工程数据等都需要使用计算机,同时互联网的使用使天涯不再遥远,沟通信息,建立远程协作,我们有太多的工作需要计算机。随着国际间合作的加强,造价师加强外语学习势在必行。我们有专业人员不懂外语的教训。同时,翻译无法替代造价师的意图和思路。作为新时期的造价师,外语是我们攻坚的首要任务。 四、转变观念、提高素质、顺应时代要求 长久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绝大部分造价师从事单一的编审概预算工作,很少有全过程全方位的造价确定、控制。目前,还有一部分地区和行业是按照地区部门颁布的定额和材差记取造价。随着清单报价模式的广泛开展,使造价越来越与市场实际相向。不少造价师认识到,要在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在下苦工。造价师要深入市场、拓展知识,不断学习,锐意进取。原先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现状,造价师要转变观念,识图、懂法、晓技术、会经济,懂外语,为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造价工程师论文:造价工程师在造价管理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造价工程师在社会地方及经济地位上都有所提高,地位的提高也就意味着责任更加重大,在造价领域也应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在当前形势下造价工程师应该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帮助工程项目完成得更好更快。 关键字:造价工程师,造价管理 1.造价工程师与造价管理 所谓造价工程师,确切的讲就是指由国家授予资格并准许注册后执业,专门接受某个部门或单位的指定、委托、聘请,负责并协助其进行工程造价的计价、定价及管理业务,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工程经济专业人员。 所谓造价管理就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在统一目标、各负其责的原则下,为确保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有关各方面的经济权益而对建设工程造价及工程价格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符合政策和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 2.造价工程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造价工程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对造价工程师的权利、责任及义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那么造价工程师如何依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文章依次从工程的各阶段简述造价工程师在其中的作用。 2.1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造价工程师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指的是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手段论证一个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实用可靠,在财务上是否盈利,分析研究其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评价工程项目的抗风险能力等,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造价工程师在这一阶段应该对工程项目的投资指标、效益及回收期等进行科学可靠的分析预测,同时对工程项目进行各种费用的分析,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及敏感性的分析,以期能够提出工程项目的总体控制指标以及各种措施等。其中投资的估算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在编制和审查投资估算时,造价工程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编制依据应该具有时效性、准确性 (2)选用科学合适的估算方法 (3)内容应与工程项目的规划保持一致 (4)保证费用项目及金额的真实性 2.2工程项目设计阶段造价工程师的作用 对工程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工程项目就要进入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造价工程师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1)控制设计限额 在设计阶段,造价工程师要将投资限额按照投资的控制目标分解到各设计人员,让设计人员清楚地了解到设计的经济效益,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多方案中从优选择,这样既能够满足工程的质量及功能要求,又能保证投资不超额。 (2)运用标准设计和价值工程理论 标准设计是经批准的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运用标准设计能够节省设计费用,同时也能够保证工程的进度以及质量。因而造价工程师一般都会大力推广标准化设计。 价值工程理论是通过对功能和成本的分析,把技术、经济等综合起来研究。这种理论是设计阶段控制投资的方法之一。造价工程师应该熟练运用这一理论,认真研究,并结合施工建设单位的各种意见,对各种方案进行研究,选择最优方案。 (3)利用造价信息系统 工程项目造价信息系统会积累一些已经完工的工程造价数据信息,这一系统能够提供国内外经济变化的实时数据,保证建材、设备等有关造价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等。造价工程师应该及时地将有关数据提供给设计人员,最大限度的挖掘降低工程造价的潜力,以便他们按照要求进行设计。 2.3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造价工程师的作用 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造价工程师应该以现行的工程量清单为基础,根据现行规范、社会平均消耗量等认真编制或审核标底及投标报价。虽然现在对于工程标底淡化了许多,但是造价工程师也应该确定合理的工程成本,保证报价不低于成本,防止报价大大超出成本。过高的报价会使业主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而过低的报价又会使承包方不顾工程质量、延误工期等,最终使得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各类维修等费用大增,甚至还有可能发生各种危险事故,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4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造价工程师的作用 在施工阶段,造价工程师应该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的目标值,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分析实际投资与计划投资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投资加以控制,保证投资不超额。这一阶段造价工程师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控制投资。 (1)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经济技术性审核 施工方法的不同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大,因而,造价工程师应该及时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法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此外,造价工程师还应该对施工组织设计中各种因不合理的施工所造成的费用增加加以重点审查,防止各种索赔事件。尽量对这类事件进行事前控制,以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支付 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是控制投资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够有力保证工程的质量及进度等。只有那些按照图纸进行施工,通过了技术人员的质检等工程造价工程师才能审核支付,否则不予支付。同时,造价工程师也应该寻求一种相对较好的支付工程进度款的方法,以保证承包方的积极性以及工程如期按质地竣工投入使用。 (3)严格核查工程变更 在施工过程中,常会发生一些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而影响工程施工的问题,为了工程的继续进行,变革工程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的投资产生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了追求利润会故意对工程进行变更,虽然现在推广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但是工程的变更涉及到新的价格的确定。这时造价工程师就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在保证工程变更目的达成的情况下尽量将工程费用降低,以控制到投资目标内。造价工程师要依据工程变更的具体情况对变更的工程量进行有效的分析,规范工程变更的操作,最好做到事前把关,主动控制,保证工程投资得到有效的控制。 2.5工程竣工结算阶段造价工程师的作用 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造价工程师应该认真及时的对审核竣工结算,审核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等相关文件,是否按照投标报价和工程计量规则等编制结算。 (2)根据合同等相关文件对工程变更、工程量的增减、材料等的替换等情况进行具体的核算,做到不重复计算,不漏算。对存在疑虑的地方要及时查找相关记录,以保证结算的准确性。 造价工程师论文: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 工程建设监理的中心工作是对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进度三方面的控制,使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和满足进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投资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而投资控制方法是否合理,更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监理效果。所以,必须在监理工作中配备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具有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造价工程师。 关键词: 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 工程造价的特点 工程造价的特点由工程建设的特点所决定,工程造价有以下特点:1、工程造价的大额性2、工程造价的个别性、差异性3、工程造价的动态性4、工程造价的层次性5、工程造价的兼容性 第二节 工程造价的职能和作用 (一)工程造价的职能 工程造价的职能既是价格职能的反映,也是价格职能在这一领域的特殊表现。 工程造价的职能除一般商品价格职能以外,还有自 预测职能 2、控制职能、评价职能、调节职能等特殊的职能。 (二)工程造价的作用 1、建设工程造价是项目决策的依据 2、建设工程造价是制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依据 3、建设工程造价是筹集建设资金的依据 4、工程造价是评价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 5、建设工程造价是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 第三节 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体系不健全。国内工程造价相关的法制框架和政策措施不完善,实施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同时造价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 2.工程承包过程行为不规范。一是不履行建设程序。有的项目应实行招标,但项目未招标就让施工单位进场;有的项目已开工才委托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无法很好地行使工程造价的过程监督,加大了工程造价管理的难度;二是有的公开招标的项目变成邀标、变相议标和暗中指定,并且任意肢解工程及招标工程人为压级压价,也导致了工程造价失真。 3.造价工程师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对造价工程师职能作用的全面认识,错误的认为造价工程师的职责就是简单的算量、套定额即计算费用,造价工程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费用控制措施不力,是目前“三超”问题普遍存在的主要根源。 第四节、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措施b 1.抓好工程设计,是做好造价控制的基本前提。首先建设单位应通过调查了解和实地考察,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严格审核。对于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还应采取公开或邀请招标的方式择优选用总体实力雄厚、人才素质过硬、社会声誉良好、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其次要严格审核施工图纸,图纸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工程的使用功能、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而且直接决定着工程造价。把好施工图纸审核关,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利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进行多方比较,优中优选,力求做到适用、美观、坚固、经济。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施工图纸进行,尽量避免可能增加工程投资的设计变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2.尽快完善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健全配套法律法规,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市场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审批程序,积极发展工程造价咨询、招标等机构,由其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3.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招投标制度,通过合法有序的市场竞争达到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目的。一是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和招投标各方的严格自律下,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依法进行招投标工作;二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各类工程造价信息,指导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合理确定建设工程造价,并强化依法监督职能;三是各级施工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投标要量力而行,切勿盲目压价投标,谨慎择标。 第二章 造价工程师工程监理工作中的作用。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监理工作中是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者和负责人,具有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和工程造价审批权,对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业主和承包商利益,维护监理单位自身权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项目立项决策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监理工作中,主要负责编制或审核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以及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造价工程师作为投资控制组负责人,对总监负责,做好投资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第一节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为实现各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造价工程师可采取下列监理措施:造价工程师在各设计阶段进行投资控制时,要将投资限额按投资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专业设计人员,使设计人员清醒认识到设计应该从经济角度出发,进行多方案设计优选,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既满足工程质量和功能使用要求又不超投资限额。 第二节 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中,应根据现行规范、定额和取费标准、施工图纸、现场因素、工期等认真审核标底:(1)审核工程量。(2)审核单价。(3)审核经费及价差。(4)审核各种包干费用和主要材料指标。(5)审核标底造价是否合理。目的在于: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保证。高价承包使业主蒙受投资损失;低价承包会造成承包商不规范施工、安全没保障、延误工期、施工质量隐患重重。增加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后期维修费用,实属得不偿失。在评标阶段,为防止串通抬标,必须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造价工程师应使业主认识到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经济保证。 第三节 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建设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工期、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质量要求、项目投资等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项目投资和工程造价是诸因素的一个综合反映、也是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十分关心的问题,抓住工程造价这一环节,按照建设程序实行层层控制和管理,有可能把其它环节、诸多单位的工作带动起来,共同为提高投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努力。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包括项目决策阶段的投资控制数的控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中设计概算额的控制、施工阶段施工图预算额的控制、施工预算对施工企业内部资源消耗数量的控制、竣工结算控制和竣工决算控制。在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处理工程造价和工期、工程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四节 造价工程师应正确处理和防范施工索赔 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索赔的原因很多,索赔事件处理难度大,花时间精力,造价工程师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防止或尽量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1)应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在研究技术、进度或其它重大问题的会议记录中,要求与会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2)应严格按监理工作程序开展监理工作,避免工作延误发生索赔事件。(3)应对设计修改和工程变更严格把关,仔细测算造价和分析可能带来的索赔问题。 综上所述,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监理工作中正确使用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工程造价审批权,主动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结算等每一环节的投资实施有效控制,发挥监理的高智能服务作用,实现质量、工期、投资三控目标,使监理事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监理的社会地位与效益真正得以提高。 造价工程师论文: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是建设工程中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和建设施工竣工决算各阶段。造价工程师的职责只有贯彻于具体的工作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工程师;控制与作用 前言: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是各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投资者一个比较关注的问题。造价工程师则是工程建设中造价控制的重要组织者和负责人,在整个工程项目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项目立项决策到竣工投产全过程工作中,负责编制或审核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以及工程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各阶段的投资控制工作,简单地讲就是包括投资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防止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三超现象发生。如何在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发挥造价工程师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从决策、设计和招投标(事前)、施工(事中)、竣工结算(事后)等三个阶段的投资控制来论述。 1.事前投资控制 建设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工作内容多、建设周期长、内外部关系复杂等特点。从前期准备到竣工验收程序复杂,涉及部门众多,决策、计划、勘察设计、物资供应、财务管理、施工质量、建设工期等各个环节的疏漏,都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不同阶段造价控制的重点和效果是完全不相同的,建设工程事前投资控制就是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前期工作的各主要环节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通常一个工程项目的投资主要是由项目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所决定,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重点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在决策阶段,主要工作在于编制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内容有“市场研究”,“技术研究”,“效益研究”。造价工程师要参与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合理确定工程的静态投资,充分预测动态投资,保证建设项目决策打足资金,不留缺口。设计阶段,更要充分体现利用估算主动控制初步设计,提出限量设计,审查设计概预算,进行技术经济对比挖潜,降低工程造价。为实现各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可采取下列措施。 1.1把限额设计作为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手段 充分挖掘设计潜力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所在。首先,制定方案优选制度,通过设计招标或设计方案竞选方式优化设计方案,保证选用的设计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然后,对工程建设设计合同明确突破限额设计的责任。造价工程师在各设计阶段进行投资控制时,要将投资限额按投资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专业设计人员,使设计人员认识到设计应该从经济角度出发,进行多方案设计优选,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既满足工程质量和功能使用要求又不超投资限额。 1.2招投标阶段标书的制定和审查 造价工程师在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中,应根据现行规范、定额和取费标准、施工图纸、现场因素、工期等进行标底与投资估算对比,合同价的计算与调整,审查投标单位提出的工程量、材料、设备清单、单价、经费及价差、各种包干费和主要材料指标,审核标底造价是否合理等。 我国现行的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已逐渐与国际惯例的计价模式接轨,提供准确的工程量清单成为造价工程师的主要任务。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保证,造价工程师应该对投标的合理报价做出公正的分析。 2.事中投资控制 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造价工程师应全面地掌握和运用招投标文件、合同协议书及有关设计、施工文件。以合理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抓住计量支付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审核支付申请,使每笔资金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支付。造价工程师在施工阶段的投资支付控制,就是把设计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和目标值的偏差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保证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2.1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认真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方法进行综合评审,加强投资控制 施工方法的不同,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如某工程项目,原施工组织设计中土方开挖大量采用机械,考虑到地下水的影响,施工机械开挖占75%,人工开挖占25%,并有降水设施。在认真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发现开挖基础时间正值枯水期,机械和人工比例不合理,经计算调整,按机械挖土方占92%计,人工挖土占8%计,且减少降水费用,为业主节约了一笔投资。由此可见造价工程师还应重点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各种不合理施工措施增加的费用,并防止各种索赔事件的诱因包含在其中,这种投资的事前控制,对以后工作的投资控制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2.2应严格核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不被突破 在施工中,经常会碰到由于设计工作不细致,或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故及其他原因,进行工程变更的问题。而工程变更是使工程造价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为便于工程合同造价控制,针对变更,首先应签署变更协议或施工签认单,再由造价工程师核查认定。同时,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计算该项工程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因为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事后核量不准确。只有规范工程变更操作,实行事前把关,主动监控,工程变更的投资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2.3应准确掌握市场价格及工程的施工方法 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合同所约定的很多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为暂定价,而合同约定的这部分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随品牌、产地、型号等不同,价格的差别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装饰材料如花岗岩、涂料等,材料价格相差很大,对造价影响也较大。当市场行情千变化,价格差异悬殊太大时,要求造价工程师对市场加强了解,掌握人材机的市场行情,协助业主通过市场调查,择优选择材料,还可采用招标采购等手段。 2.4造价工程师应正确处理施工索赔 “工程索赔”在国际建设市场中是较为流行。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形成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索赔的原因有很多且论证难度大。造价工程应认真研究合同条款,首先核查索赔报告是否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有效期间内提出,否则索赔不成立。进而对索赔要求进行辨别和分析。由于施工日记能逐日如实记载工程形象进度和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影响工程进度的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包括台风、暴雨、现场停水、停电的起止时间。所以,造价工程师应按据同期施工日记对索赔事件的起园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索赔事件处理难度大,要很大的花时间和精力。造价工程师只有积极极通过自己的工作防止或尽量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 ①应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在研究技术、进度或其它重大问题的会议记录中,要求与会者签字作为正式文裆资料。 ②应严格按工作程序开展工作,避免工作延误发生索赔事件。 ③应对设计修改和工程变更严格把关,仔细测算造价和分析可能带来的索赔问题。 ④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适应工作的需要。 3.事后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为了观察和论证建设工程投资的实际经济效果和项目的经济效益,做事后结算造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造价工程师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控制中,应认真及时审核竣工结算,编制出工程建设项目的全部费用。这是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审核工程竣工结算及决算白审核的具体内容包括:竣工结算是否符合两条款、招投标文件,复查工程造价调整的依据和内容,结算是否按定额和工程计量规则、造价主管部门的调价规定等进行编制。要根据合同、图纸、定额及工程预算书等,对工程变更、工程量增减、材料替换、甲方供应材料设备逐项审核,不偏不漏。有疑问时,查看当时施工日记,并进行现场校核。如施工中钢筋搭接经设计修改为电渣压力焊,结算书中计算电渣压力焊金额,但未减去搭接长度钢筋重量和减少搭接区加密箍筋重量,应予重新核算。如地方政府为绿化山林,关闭部分采石场,导致碎石价格上浮,偏离定额价格,必须采用当地造价主管部门的地材价差系数进行修正。造价工程师应及时掌握施工方法和材料价格对造价的影响,不偏不倚,正确审核竣工结算,使竣工结算真实反映工程造价。可见,在工程竣工结算中,造价工程师对工程结算进行严格的审核也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结束语 造价工程师在参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领域中活动空间较大,是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济类专家队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责任性。但目前社会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理解和定位相对较低,造价咨询业务与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工程造价咨询应达到的层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改革思路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实施。但随着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实践的不断发展深入,投资控制这条路子会越走越宽,造价工程师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造价工程师论文:浅谈造价工程师在施工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造价工程师在动态的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工程的施工管理与企业的实际效益,越来越受到施工企业的重视。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并提出了造价工程师参与工程造价与控制几项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 造价工程师 管理 引言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造价编制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不仅需要有配套的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工程造价队伍。造价师是具备工程知识、经济和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能熟练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事投资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工程管理与造价管理。 造价工程师在动态的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工程的施工管理与企业的实际效益,越来越受到施工企业的重视。造价工程师在施工管理中如何发挥作用,也就成了业内的又一个研究课题。以下,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供参考。 工程造价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我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设计思想保守,使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工程造价师具有高品质的业务素养。 造价工程师的业务素质,其知识结构除工科本科所要求的基础课外,还必须至少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专业与专业基础课程。 1、工程技术类。主要包括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含结构力学)、路桥工程与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设计、工程建设定额与预算、安装工程技术等。 2、经济类。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学 、投资管理学、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建筑经济等 3、管理类。主要包括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等。 工程造价师参与施工造价管理的控制措施 提前介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业主和监理单位认为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仅对总投资约有10%的影响率,他们把投资控制工作看得很简单,认为仅仅是支付进度款、现场签证单确认、承认工程量等。因此放弃或不予重视,不需要有专业造价工程师跟踪服务。但工程实施阶段,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设计阶段未考虑周全的因素往往暴露出来,导致设计变更,造价也随之变化,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核计、科学审批,就会为后期的决算埋下隐患,极易造成成期揭皮、推诿,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造价工程师一定要提前介入,跟踪控管。 工程开始前,造价工程师首先要充分阅读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对合同中有“活口”的条款、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准备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其次要积极做好施工图纸交底会审工作,对施工单位提出问题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确定与控制,对各专业间图纸的矛盾尽早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以免出现返工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全过程跟踪。合同签订是造价控制的源头,签订合理可靠的施工承包合同能从根本上控制造价。造价工程师应该全面地掌握和运用招投标文件、合同协议书及有关设计、施工文件。签订合同时,造价工程师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明确合同范围、确定结算原则、价款调整方式及主要材料价格的确定方法。在合同签定后,造价工程师要把补充协议及工作联系单作为合同内容的一种延伸和解释,完整保存、登记入册。在施工过程中,造价工程师要以合理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抓住计量支付这个关键环节,认真审核支付申请,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使每笔资金都能得到合理控制和支付。造价工程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对所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及时掌握国家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法律法规,收集各种价格信息,了解价格动态,整理分析各种造价资料等。 以事实为依据应对现场签证。现场签证部分是合同外工程造价增减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施工具体环境的限制和工期要求不同,造价工程师不能以一概全套用以往经验办理签证,而应该及时查看工程实施情况,在现场实进行准确的测量、描述,然后办理签证手续,就能避免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签证单的发生。对有些隐蔽工程,切不可当时不办理,口头答应,事后靠追记,补办,这样可能导致现场发生的具体情况回忆不清,补写的签证单与实际不符,数据不准,在结算中扯皮。 参与现场设计变更。影响工程施工的隐性因素和潜在因素很多,不能在设计时全部预计到。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而且应尽量提前实施这类变更,减少损失。因为一旦完成或部分完成的工作内容还需拆除,势必造成更大损失。因此,造价工程师应随时掌握造价变化情况。有的是施工单位为了方便施工提出的变更,有的是为了增加造价,造价工程师都应坚持设计变更要经过甲方同意,光有设计院的变更单而无甲方签字的,结算时应不予认可。 结语 综上,只有切实有效的造价控制,才能较好地控制工程造价,有效的节约资金,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也为工程结算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获取大量的工程数据资料,不断提高造价控制的水平。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建立完备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升职业技能素养,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将造价控制工作做好。除此,作好施工管理的造价控制,还必须从组织、技术、经济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现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控制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造价工程师论文:造价工程师在建筑市场中的作用 【摘要】造价工程师熟悉建筑市场,能针对建筑市场现状,从完善法律体系、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我行为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建立规范化的建筑市场。本文就建筑市场存在的不规范造价管理问题及在规范建筑市场中怎样发挥造价工程师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建筑市场 造价工程师 作用 一、建筑市场造价管理的现状 1、造价工程师在建筑市场的法律地位较弱。造价工程师的任务是:提高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即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不断提高整个行业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实际上,造价工程师并没有完全介入工程造价管理,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是编制预算书的预算员。因为,其法律地位并没有象监理工程师那样有明确的界定。第279号国务院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了建设工程必须实行监理,所以监理工程师参加工程管理有法可依。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投资估算、概算、预算、工程标底和企业报价、工程结算、决算审核工作,预算员都可以担任,建筑市场各主体方没有造价工程师参与工程造价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造价工程师在建筑市场造价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工程造价轻易失控 (1)招标投标中的不合理竞争招标投标的本意,是通过公平竞争把工程项目交给有实际经验,业绩显著,资质符合工程项目条件,对工程造价有着实际的、较好的管理水平的优秀承包商去做。从而打破行业、地区的分割和垄断,消除惰性,激发活力和创造力,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地控制。但是,不能否认当前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竞争,关系户工程、人情工程、行业保护、地方保护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了这样的不良环境,承包商自然将工程造价控制置于脑后,什么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最重要的。这使得工程造价难以控制,也无法控制。 (2)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掩人耳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一些公共项目的投资也不再是国有一家,私有资本的介入能使我国经济建设资金更多,本来是件好事,但有那么一些投资人在招标投标过程中违规操作,采用掩人耳目的手法,使业主和承包商明里是合同主体,暗里是一家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招标投标的工程量清单中的项目和单价,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需求随意更改,使工程造价难以控制。还有一些人,自己既无技术,也无管理能力,利用关系挂靠到有建设资质的单位,以别人的名义投标。在合理低标的定义还不够确定的今天,凭借低报价中标。拿到工程后自己既无经验,又无能力,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更是无从谈起。然而凭有关系、有手段,使各方围着他的指挥棒转。这就给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这样的弊病亦使招标投标的公平、公正受到质疑,对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建设非常不利。 (3)随意修改原设计有些业主为了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在国家投资的工程项目上,趁机向国家多要投资,任意改变设计单位的文件。有的工程项目为了迎合长官意志随意修改原设计,增加、扩大工程项目,提高设计标准。有的工程项目为了轻易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采用上报工程项目规模小,投资少的不正常手法。一旦获得批准,又是修改设计,又是增加投资额。 还有的承包商在低价中标后,没有能力按照承诺的单价完成工程项目,只得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与业主、设计代表串通,通过修改原设计,增加新项目企求再捞实惠。 以上所述的设计修改都是非正常设计更改,都会使工程项目投资额增加,工程造价控制形同虚设,对建筑市场的正常运行破坏巨大。 (4)造价工程师没有实权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计量是在工程质量得到监理认可后,造价工程师审核工程数量是否符合施工实际,最终计量支付的决定权在总监理工程师手上。即使是工程结算,造价工程师亦只是一个算账的工具,结算数额的决定权在业主代表那儿,造价工程师无法左右施工期间的工程款的支付,亦无法左右结算款的支付。工程造价控制难以实施,这是造价工程师没有最终决定权的尴尬地位所致。 3、在招标投标过程中业主的标底没人能监督招标投标中有一种以业主标底评价投标人商务报价的评标方法。这时业主的标底就成了检验投标人报价是否正确的唯一的“真理”。但是这个“真理”编制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正确,是否有漏项,材料、人工、机械费用的选择应用是否恰当,无人监督,无法控制。事前监督,轻易泄漏标底。事后监督,生米做成了熟饭。 二、在规范建筑市场中造价工程师应发挥的作用以上是对建筑市场造价管理现状的一点浅显的看法,我们要规范建筑市场,就要改变这些不规范的做法,造价工程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政府宏观管理。为保障建筑市场的秩序和防范风险,政府只制定“游戏”规则。由行业协会制定准入制度,进行自律管理。凡是不符合准入制度的一律取缔,凡是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果断清理出场。由市场自行调节,将没有竞争能力的淘汰出局。政府主要靠政策引导,进行宏观管理。 2、完善法律体系。造价工程师法律责任的贯彻落实,不仅取决于造价工程师,还取决于各相关方面的条件,尤其是建筑市场法制的不断完善,使造价工程师不但有法可依,法律地位突出,造价管理和控制在法律上确定是以造价工程师为核心,使建筑市场造价管理不仅是造价工程师一方出力,而是各相关方面一起形成合力。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违反法律规定的企业和执业人员要严加处置。从而完善法律体系。 3、造价工程师应加强学习,提高水平。随着我国工程造价计价工作逐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这样的形式,对造价工程师的要求更高了,造价工程师必须是既懂技术又懂经济、既懂施工工艺又懂施工管理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要想成为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学习新的知识,把握新技能。通过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把自己逐步造就成为复合型、知识比较全面、能胜任新形势要求的人才。我国加入WTO以后,需要我们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学习。了解和把握国际市场的规则和国际惯例,研究国际市场的相关计价方式,对于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或是国内市场对外开放,都是十分重要的。总之造价工程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才能适应建筑市场的高速发展,才能与建筑市场规范化与时俱进。 推动工程造价管理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以造价工程师为主导的工程造价管理队伍,充分发挥造价工程师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规范市场计价行为,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以促进建筑市场的有序竞争。 李海彬、男、1976年1月、河南郑州人、 、助理工程师、工作于河南润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造价工程师论文: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造价工程师在设计各阶段应注重的工作要点,及针对不同投资主体的要求编制造价文件的侧重点,并就如何提高造价工程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造价工程师;造价控制;业务能力;设计过程 水利工程造价控制贯穿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而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尤为重要。在设计阶段,水利造价工程师主要承担的任务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的编制和方案比选投资分析,初步设计概算的编制,招标标底或施工预算的编制。针对不同的工程、不同的设计阶段、不同的投资主体要求,要想在设计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造价控制能贯穿于设计阶段,造价工程师应当做到: 1认真做好方案比选投资分析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决策设计的重要阶段。为使有关部门能准确决策,从项目建议书开始就要进行各方案论证。 水利工程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需对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多选择性方案进行方案比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618-2013)要求,在地质补勘条件下进一步比较。初步设计阶段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13)要求,须论证工程中已选定方案。 在进行方案的比较论证时,水利造价工程师要科学合理地分析工程分部项目的单价和费用组成,为项目业主和上级机关决策、审批提供可靠的依据。比如在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泵型选择比选时,应以单价和费用指标来反映不同布置和不同施工条件、施工难易程度的影响;在泵型比选较时要针对不同泵型所相应的土建、金属结构、电气设备的不同要求,分别做单价分析,以便合理地选择方案。 以淮河入海水道通济、陈涛、芦扬三项排灌工程变更设计为例,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可研报告和总体初设均已批复的情况下,通过对三工程的规划方案、设计功能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对多种设计方案的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和拆除成本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择优选定了最佳设计方案。优选方案分别为:通济灌溉工程,拆除重建通济地涵,取消通济灌溉泵站,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陈涛排灌工程,拆除重建陈涛地涵,取消陈涛排灌泵站及配套水闸,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和西排河口排水闸;芦扬排灌工程,拆除重建芦扬地涵,芦扬排灌泵站改为单排站,新建穿北堤引水涵洞。三项排灌工程设计变更方案较总体初设方案功能更合理,大大降低了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节省工程建设投资1028万元,节约全寿命周期运行成本约1.80亿元。 2不同设计阶段应有不同的工作要点 根据我国现行投资管理规定,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应按规定的深度做到一定的准确性,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的出入一般不大于10%,如果超过则需重新报批。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了解各设计阶段不同的内容要求,才能编制高质量的工程造价文件。 2.1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建议书主体工程设计审查要求较高,其设计深度基本要达到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水平。编制主体工程投资估算需有详细的项目划分,需对主要单价作分析,机电设备则只需列出主要设备项目。次要工程单价、其他建筑工程和其他临时工程采用指标法。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列出较为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国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编制要求已经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基础资料需有详细的计算和依据,工程项目需有单价分析。 2.2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需重新复核人工工资、主要材料以及风、电、水、砂石料和施工机械台班费等基础单价计算的原则和依据;说明主要设备原价、来源地及运输方式的确定原则与依据;为满足投资组成,按照规定必须出附件,附件编制要有依据,要求非常详细。 2.3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招标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一般情况下还需编写工程标底或预算。标底价不同于初步设计概算和投标人报价,初设概算是按定额计算单价再乘以工程量,定额是综合全国水利行业平均工效制定的;而标底价是考虑具体工程的工期要求、技术复杂程度、工程量大小、施工条件优劣、部分投标人的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标底编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建设工期、工程规模、市场因素、合同因素以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预算编制也应要各种因素考虑周到。 3要树立限额设计意识 在设计阶段的全过程中,造价工程师都要树立限额设计意识,以便通过每一个设计环节落实投资控制。在规划阶段确定的工程规模,如堤防等级、水闸或泵站设计流量等,项目业主一般都有个目标投资,实际是经济利益投资。如泵站工程按流量计算单位流量投资,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树立限额设计的意识,测算各分部工程投资额度。首先分析与单价组成密切相关的施工组织设计,从土方平衡增加利用土料或挖填结合来降低单价,另需分析基础价格降价的可能性,再挖掘可以节省投资的相关专业部分。多收集类似工程编制投资概估算数据,从工程量和费用指标类比,提供项目可参考数据,达到限额设计的目的。 4根据不同投资主体的要求调整工作的侧重点 4.1国家投资项目 完全利用或大部分利用国家建设资金的项目,其特点是审查环节多。从项目立项到实施前,要经 省水利厅初审、水利部淮委审查,水规总院审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审查、发改委评审,且各项审查特点和要点各有不同。因此,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要特别强调规范化和充分的依据性。由于国家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突破概算,因此对不得漏项和各专业提供的数据要求精度较高。此外供审查的造价文件是否落实上一级审查意见,也必须在后面的工程造价文件中得到反映。建设业主或管理单位根据需要提出的工程管理设施项目,造价工程师必须根据需要编列在有关政策范围内,如管理房屋的建筑规模,交通设施数量和价格等。 4.2地方投资项目 利用地方水利基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一般由省水利厅审查,投资概估算依据省水利厅的文件规定编制,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独立费形式编列的情况较多。城市防洪工程,工程造价一般由市发改委评审,基础价格多采用建委信息价格为主。地方评审为地方控制资金起到了很大作用,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存在为了压低投资,低定额套用现象,甚至以投标价格反审概算,使概算编制无所适从。规范审查市场,更有效地控制地方投资项目的造价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作为造价工程师还是需要切实进行市场调查,合理降低编制的单价,适当留有余地。 4.3集团投资、公司投资 集团投资、公司投资的水利项目,业主因是自筹资金,所以对经济利益、项目指标是否可行非常关心。从这点出发,为了降低造价,造价工程师要结合投标价格来编制造价文件,收集的基础资料要以实际调查、项目和公司签定的合同意向为主,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使招标带来降价的可能。造价编制要求接近实际单价.不但要从规定和施工组织设计考虑,更多地要考虑实际效益。要多与业主沟通,使得编制的造价文件能切实反映工程情况。如近年来我市沿海开发过程中,在入海口沿岸建设码头、驳岸、防洪堤及滩涂匡围。有些现有定额上没有的项目,根据现场施工方案、类似工程人工、材料消耗,来编制补充定额,力求符合实际情况。 5提高业务素质 5.1动态掌握政策法规,更新相关领域知识 工程造价文件编制政策性很强,水利工程造价尤显突出。环境和移民部分投资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移民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建设期贷款利息与银行贷款政策紧密相连;人工单价计算与国家和地方的工资政策相关等等。造价工程师需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造价文件编制需列明文件依据,并准备文件备审查之需。 5.2及时积累经验,总结数据,提高宏观造价指标把握水平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设计任务极其繁重,因设计周期短,工作忙,各骨干设计人员很少有时间总结,非常不利于对宏观造价指标的把握。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在日常工作中对已完工程进行数据归类整理统计。根据工程类别、地质条件、工程措施特点等,整理成各种经验数据和指标,以备各专业之需。 5.3加强工程设计相关专业理论学习 工程造价编制与各设计专业均有关联,水利造价工程师首先要熟悉工程的整个工程概况,再从工程造价编制的角度,给各专业反馈意见。主动向相关专业提出一些没有考虑到或需明确的问题,对工程的经济指标及时给予数据参考,减少设计弯路。因此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以减少数据错误。水利造价工程师要摆脱埋头编制的习惯,对相关专业提供的资料注意单位特征和表述说明、多类比,为最终的设计成果多把一道关。 5.4拓宽视野,积极进取,提高技术水平 水利造价工程师应多参与一些施工组织设计和建筑、市政、交通、水运等相关行业的工程造价编制,以扩大自己的专业面;要改变长期以来只完成设计概估算编制单一工作的状况.。扩大造价咨询范围,以求在工程造价设计及咨询领域的发展。 水利造价工程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多参与一些工程项目交流。通过走出去、再引进来,学习别人的长处,减少自己的不足。从而积累工程设计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水利造价工程师需摆脱针对工程量分析工程造价的局限性,提升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熟悉各工程设计特点和要求,做到能对工程成本、资金使用、经济效益等进行指导,与国际工料测量师、咨询师等接轨。 6结语 水利工程造价师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经济意识,在设计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过程中多方交流、积极主动掌握投资变动方向,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投资主体、不同工程特点编制高质量的工程造价文件,进一步发挥在设计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水利工程经济建设服务。 造价工程师论文:论造价工程师在工程招标投标环节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造价工程师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于确定项目造价及风险的分担及为重要,工程招投标需要专业技术和经验,招标文件中关于变更、价格调整、索赔、支付等商务性条款、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依据与基础,整个招标过程均离不开造价工程师的参与。 【关健词】工程 造价、招标投标结算 作为一名造价工程师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文件、招标文件的相关规定,具有解决工程建设项目招投实际问题和组织实施招标工作的能力,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事的基本原则。坚持认真负责、仔细全面、有理有据的工作态度。在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对建设项目核心价格的测算,从而选择和确定中标人,在编制招标文件过程中根据项目的资金情况和设计文件选择和确定采用的合同类型及计价方式等内容,只有合理的选择合同类型和计价方式,可以减少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纠纷,合理规避风险,在工程量清单报价模式下,造价工程师做好造价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商务性报价文件的内容只能由具有相应技能的造价专业人员来承担。 现结合招投标工作中遇到的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几方面问题做以下阐述: 1)从项目造价控制的角度对项目招标方案提供咨询建议,也包括建设项目招段划分、招标文件采用的合同类型与计价方式提供咨询意见。 2)造价工程师在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中,要确定合同价款的约定条款,包括计量与价款支付、索赔与现场签证、价款调整、竣工结算、计价争议处理等相关内容。 3)根据项目需要编制招标控制价。 4)编制投标报价分析报告供招标人和评标专家委员会决策确定中标人。 造价工程师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于确定项目造价及风险的分担及为重要,工程招投标需要专业技术和经验,招标文件中关于变更、价格调整、索赔、支付等商务性条款、是项目投资控制的依据与基础,整个招标过程均离不开造价工程师的参与。 (一)造价工程师在招标过程中标段划分的原则及方法 1)经理合理。从整个项目角度看,标段的划分应在综合考虑项目建设的各类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性分析,制订经济合理的标段。标段过多使午承包人管理机构相对增加,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密集,同时施工现场临时用地、临时生活设施等相应增加,同时,在主体工程施工中,多家施工单位同进进场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从而增加工程成本。 2)客观务实。造价工程师在拟定招标方案的标段划分问题上要充分考虑被划分项目的特殊性,包括潜在竞争对象的具体情况、建设方的财力和管理能力、上级主管单位的影响、政府相关部门的影响、资金到位及拨付情况、设计因素、施工单位的资质因素、发包人工程进度的要求等。 3)科学合理。标段划分应研究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考虑目前行业发展状况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因素,制订有条件实现各项目标段的建设目标。 4)系统完善。分析和制订各标段过程中,应从满足整体目标来系统划分各标段内容,通过自上而下的分解来或划分标段,避免出现标段间相互重复、遗漏和冲突等现象。 (二)造价工程师在招标过程中确定合同形式的原则及方法 项目组织成立与合同订立的最终目的是创建一个协调的系统,并通过适当的激励使承包人成就发承包双方的共同目标。因此选择合同形式是招标策划工作的根本。 1)总价合同是以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为依据,发包人支付给承包人用以完成合同约定工作或服务的款项是包干方式的合同形式。采用总价合同的必要条件是待实施的标的物的性质、要求、范围明确。在这种合同中,承包人要承担一切风险,很可能要为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付出代价。对于工期短预计施工过程中设计变动不大和工程项目内容要求十分明确的工程,宜采用这种合同形式。如果项目设计深度不够和可能工程变更的工程,采用总价合同时,工程量难以准确的计算,且过多的工程变更价格基础发生较大变化,导致变理计价和竣工结算的因难,如果采用单价合同方式则会减轻这些问题。 2)单价合同是由发包人承担标的物数量变化的风险,承包人承担单价估算、价款变化等风险的一种合同形式、在施工图不完整或当准备发包的工程项目内容、技术指标斩时尚不能明确予以规定时,通常采用单价合同形式。 3)成本加酬金合同适用于工程内容及其技术规范未确定,投标报价的依据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包人因工期要求紧迫、发承包双方之间高度信任,承包人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及经验的工程。 (三)造价工程师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技术要求 提高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以免给不平衡报价留有余地。造价工程师要重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消除把工程量清单作为参考,最终要按实际结算的依赖思想,要把工程量清单作为投标报价和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工程量的准确性是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核心、是限制不平衡报价的关健。 招标控制价应在招标工程要求的的施工图纸、招标文件规定的工程招标范围的基础上,根据施工现场踏勘情况、拟定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询价、造价管理部门的有关计价文件和价格信息等编制招标控制价。所涉及施工方案、计费标准的选用应按符合招标范围内的施工企业基本水平,不应考虑具体竞争及让利因素;施工图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经与招标人协调确定暂列金额。 1)技术标准和要求是招标文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招标项目技术和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是招标能否具有竞争性,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技术制约因素。 2)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应有利于客观合理的评审投标报价、避免哄指抬标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招标控制价超过批准概算时,招标人应将其所报的原概算报审部门审核,确保国有资金投资的投资控制 4)在招标文件中公布招标控制价不得上调或下浮。 5)招标文件提供了暂估价的材料,应按招标文件的暂估单价计入综合单价。 (四)造价工程师在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招标工程中需要另行单独分包的内容必须符合政府有关工程分包规定,且必须明确总包人对分包工程需要加以配合、协调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将总承包服务费的计算规则列入合同条款。 2)由招标人提供的材料及所做的工作内容必须在招标文件中载明,并将明确的结算规则入合同主要条款。 3)招标人应合理划分标段、确定工期,并在招标文件中加以说明。对工程技术上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单位工程不得分割标段。 4)招标文件应明确说明招标工程清单中各项目的价格性质及相关内容,并将其列入主要合同条款,还应说明工程遗漏项目的补充原则和方法以、工程量调整的原则和计算方法、材料价格调整的原则和方法、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等风险防范的内容、综合单价调整的原则和计价方法、措施费用调整的原则和范围、工期变化对综合单价影响的调整原则等。 (五)造价工程师在评标工作中工作要点及注意问题 1)在投标文件的初步评审中,检查投标文件中相关商务条款、商务报价与招标文件的相符性和完整性。 2)对投标报价进行校核和修正。 3)对投标报价中属废标的情况提出处理建议 4)对投标商务报价与施工技术措施的对应情况进行分析。 5)对投标文件的不合理报价及偏差进行分析。 6)对投标报价是否低于成本报价进行分析。 7)列出投标报价的需要澄清、说明、补正的问题 8)负责编制投标报价分析报告,以供招标人和评标专家委员会决策使用。 9)协助进行商务报价询标。 10)拟定商务报价评标办法。 11)依据评标办法、对商务报价进行评分记录。 12)协助招标人与中标人进行合同谈判。 (六)造价工程师在评标办法的编制和执行工作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对评标办法的选用提出合理建议。 2)依据评标办法进行评审的是投标人的评标价而非其投标报价 (七)报价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1)施工商务报价中措施项目清单费用应检查其与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的相符性。 2)每个暂列金额报价、暂估报价必须与招标文件其他项目清单规定的金额相一致, 3)总承承包服务费是否包括招标文件规定的每个项目,投标人是否承诺了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及其取费的合理性。 4)不能因为投标人的个别项目报价过低就认定其商务报价低于成本。 总结:造价工程师在投投标工作中应维护职业荣誉和尊严,保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和品行是首要条件,必须做到诚实、公平、全心全意地为委托人服务,严格执行工程造价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提高行业和自身声誉,积极采用相应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不断进步和社会进步。处理好与委托人及相关合作人的关系, 接受国家和行业自律性组织对其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督检查。 造价工程师论文:浅谈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工程建设监理的中心工作是对工程项目实施投资、质量、进度三方面的控制,使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和满足进度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实际投资不超过计划投资。投资控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而投资控制方法是否合理,更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监理效果。所以,必须在监理工作中配备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具有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造价工程师。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程监理 1.设计阶段的投资事前控制 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项目投资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为实现各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造价工程师可采取下列监理措施: 1.1工程项目可行性投资决策阶段 工程项目可行性投资决策阶段耗资约占总投资额的0.5%~3%(多为咨询和造价服务费),但能有效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项目的工程造价具有重大影响,据研究表明,工程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达到80%~90%。尤其是建设标准、选址、工艺和设备选用等,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而工程造价的高低、投资额的大小则决定项目的可行性。因此在这一阶段,投资方为选取最具经济效益的建设方案,在决策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之初,委托造价咨询单位的造价工程师对拟建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和投资测算、资金筹措、风险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偿还能力的分析,对决策项目的选定、各项经济指标的拟定提供多个方案,以便投资方优选出最佳的投资方案,在经济上对项目做出合理、准确的投资决策。这是进行项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对建设工程的造价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2运用标准设计和价值工程原理。(1)标准设计是经批准的整套标准技术文件图纸。运用标准设计可以节约设计费用,加快施工速度,保证工程质量,较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因此造价工程师应大力推广标准设计。(2)价值工程(价值系数V=功能系数F/成本系数C)原理通过对功能和成本的分析,将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设计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科学方法之一。造价工程师应能熟练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认真审图,研究图纸中的开间、进深、层高、结构、材料、设备等等是否合理。结合建设单位意见,做多种方案的功能和成本研究,选择价值系数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达到实现各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目标。 1.3利用监理信息系统。监理信息系统能积累已完工程的造价数据,掌握国内外经济变化的实时数据,保证建筑材料、设备、运输、汇率等等有关工程造价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造价工程师应及时将有关的工程造价数据提供给设计人员,挖掘降低造价潜力,为限额设计创造条件。 2.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招投标阶段的投资控制中,应根据现行规范、定额和取费标准、施工图纸、现场因素、工期等认真审核标底:(1)审核工程量。(2)审核单价。(3)审核经费及价差。(4)审核各种包干费用和主要材料指标。(5)审核标底造价是否合理。 这一阶段的造价控制中,投资方委托造价工程师协助业主提出设计要求,组织设计方案竞赛或设计招标,用技术经济方法组织评选设计方案;协助设计单位开展限额设计工作,编制本阶段资金使用计划,并进行付款控制;进行设计挖潜,用价值工程等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论证,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寻找节约投资的可能性;根据初步的设计规划,编制出初步的概算和资金流量估算表;审查设计概预算,尽量使概算不超估算,预算不超概算,避免投资方因资金筹措工作的不足而影响工程进度。 造价工程师应紧紧控制住标底造价是否合理,目的在于: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保证。高价承包使业主蒙受投资损失;低价承包会造成承包商不规范施工、安全没保障、延误工期、施工质量隐患重重。增加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后期维修费用,实属得不偿失。 在评标阶段,为防止串通抬标,必须对投资进行有效控制。造价工程师应使业主认识到合理的工程造价,是工程质量的经济保证。可建议业主采用三次算术平均值的评标方式进行评标:(1)在开启报价标书前1小时,评标委员会全体成员按工程复杂程度各自报出在标底±5%以内者为有效报价,可参与评标。将有效报价去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有效报价浮动率。(2)再取标底核准浮动率与有效报价浮动率的算术平均值得到中标浮动率。 3.施工阶段的投资事中控制 造价工程师在施工阶段的投资事中控制,就是把计划投资额作为投资控制的目标值。在施工中定期分析投资实际值和目标值之间的偏差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保证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3.1造价工程师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认真审核,采用经济技术比较方法进行综合评审,加强投资控制。施工方法的不同,对工程造价影响很大。 3.2造价工程师应对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支付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有力保证。只有按图施工,并通过监理人员质量检验合格,计量核实的工程项目进度款,造价工程师才审核支付。 3.3造价工程师应严格核查工程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在施工中,经常会碰到由于设计工作不细致,或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故及其他原因,进行工程变更的问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工程变更的控制成了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关键。 造价工程师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计算该项工程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应防止承包商"杀死猪再讲价",因为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事后核量不准确。只有规范工程变更操作,实行事前把关,主动监控,工程变更的投资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3.4造价工程师应正确处理和防范施工索赔。在施工过程中,引起索赔的原因很多,一些承包商会寻找索赔机会,希望索取到费用赔偿,更想得到利润和工期补偿。这就要求造价工程师应精通施工合同条款,熟悉工程项目的专业技术标准,公正地当好索赔事件"准仲裁员",维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发生索赔事件时,承包商一般会根据自己的记录提出工期或费用索赔报告。造价工程师应认真研究合同条款,首先核查索赔报告是否在索赔事件发生后的有效期间28天内提出,否则索赔不成立。进而对索赔要求进行辨别和分析。由于监理日记能逐日如实记载工程形象进度和完成的实物工程量,影响工程进度的内外、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包括台风、暴雨、现场停水、停电的起止时间。所以,造价工程师应根据同期监理日记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由于业主或其它原因,致使承包商在施工中付出了额外费用且确有证据时,合同中有明确条款的,应按索赔程序及时、合理的给予承包商实际损失的补偿,保证工程正常施工,防止综合索赔的发生。 造价工程师应协助业主做好反索赔工作,促使承包商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保证工程质量和按时竣工。 施工阶段涉及经济费用支出的停窝工签证,计日工签证,使用机械签证,材料代用和材料调价等的签证,均应由造价工程师审核,对非使用不可的投资进行有效控制。 4.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事后控制 综上所述,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正确使用工程计量审核权、支付工程进度款审核权、工程造价审批权,主动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结算等每一环节的投资实施有效控制,发挥监理的高智能服务作用,实现质量、工期、投资三控目标,使监理事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监理的社会地位与效益真正得以提高。 5.结束语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的实施,监理的权力大了,责任更大。迫切需要在监理单位中配备造价工程师,加强在监工程的投资控制。本文试图探讨造价工程师在监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监理工作的发展。
护理综述论文:胸腔镜手术室护理体会综述 随着外科胸腔镜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腔镜由于其无创、美观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胸腔镜手术过程中,由于需要多种器械以及护理服务相互配合,常会导致患者对手术室及其室内环境产生紧张、陌生和恐惧等心理情绪,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对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1]。本文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护理经验,旨在为今后胸腔镜手术的护理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为(53.5±10.8)岁,原有疾病包括肺大泡10例、肺结核8例、胸膜病变5例、纵膈肿瘤3例、周围型肺肿瘤1例、肺癌1例。所有患者均在胸腔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治疗。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术前第一天巡回护士深入病房,与责任护士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情况,仔细查阅病历资料;同时向患者详细接受手术室内环境、麻醉情况、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术前30min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启层流净化装置,并调节温度和湿度,以便维持温度在25℃和湿度为50%,安排专门人员准备手术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和器械,除常规设备和器械外,需准备胸腔镜、专用剪刀、分离钳、电凝钩和持针器以及各种型号的电凝线,器械均应在2%戊二醛溶液中浸泡10h后方可使用,并对其所有设备和器械进行仔细检查,确保设备和器械均能正常运行。1.2.2术中护理手术室护理人员需在门口热情迎接患者,消除患者对室内环境的恐惧和陌生感,协助护工将患者移动至手术病床上,患者取90°侧卧位,患者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在其腋窝下放置一软垫,在胸部两边则各垫上长型纱袋,两腿间放置一软枕头,患侧腿弯曲90°并固定,健侧腿则伸直,保证患者体位舒适,协助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核对患者信息,并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情况;同时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帮助手术医师摆放体位,并准备和连接各种设备和器械,护理人员将需要使用的器械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待用,安装胸腔镜等仪器设备;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手术结束后,卸下胸腔镜镜头,并进行清洗和擦拭,仔细查阅有无损伤,并将其放置专门储存的盒子内,同时核对手术物品及器械的数目,详细做好记录,护送患者至病房与责任护士进行交接班。1.2.3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尿量、切口疼痛和康复情况,查看是否出现手术并发症,指导正确排痰,病情条件允许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训练;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为患者列举相关康复病例,消除焦虑、悲观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其治愈疾病的勇气和信心;针对具体病情情况和心理情绪,提供个体化的健康知识宣教;指导培养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嘱咐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患者适当探视,充分满足其精神、心理和社会等层面的要求。 2结果 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平稳,无皮损、压疮和其它意外发生,经过有效护理患者均康复出院,且无皮下水肿、肺气肿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患者对手术医师及护理人员服务满意度为100%。 3讨论 胸腔镜直视下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服务要求不相同,由于患者对胸腔镜手术的治疗存在着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情绪,因此加强胸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护理服务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康复十分关键[2]。整体护理主要是以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原则,以患者为中心,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生理、精神、社会等层次方面的护理,加强护理服务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3]。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以及护理方式的转变,整体护理方式不仅仅存在于临床护理工作,且逐渐的被应用于手术室的护理服务中,将手术室护理服务逐步延伸至病房,满足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本文对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强调术前心理指导和健康知识教育,消除一系列负面心理,术中重视人性化护理,同时术后给予患者随访和康复训练指导。结果显示,2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平稳,无皮损、压疮和其它意外发生,均康复出院;患者对手术医师及护理人员服务满意度为100%。综上所述,加强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整体护理,提高护理人员技术和管理水平是确保手术成功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孙华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综述 1实施科学护理管理 一是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⑴完善组织构架。2015年把大科护士长纳入护理部行政管理,分设临床保健护理、质量控制、毕业后教育三个专业质控组,逐步实现精细化护理管理,强管理保安全。⑵明确各级护理管理岗位职责。建立护士长行政管理考核机制,持续提高我院护理管理水平。二是推进护理人力资源科学管理。(1)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全院调配。成立应急机动护士库,全面实施N2级以上(包括N2级)临床护士轮岗转科强化培训,在提高护士个人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满足院内紧急情况下的护士调配需求,提升个人职业价值。实行新进护理人员先在院内各护理单元轮转,一年后确定科室制度。(2)深入贯彻落实《卫计委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相关规定。(3)完善并实施护士定期考核制度。包括护士的工作业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和业务水平测评。护士的个人收入以护理服务质量、数量、技术风险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依据,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并向夜班、工作量大、技术性难度高的临床护理岗位倾斜,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激发每一位护士护理服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三是着力护理安全管理。(1)认真落实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做到发现一例、报告一例、处理一例、整改一例,人人得警示受教育。(2)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和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物、薄弱时间段的管理。(3)完善护理查房、会诊、病案讨论制度并作为今年每月护士长管理重点检查项目。四是优化培训。(1)加强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年内完成所有科室护士长省级管理岗位培训,以提高他们业务能力。(2)加强专科护理、急诊急救技能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年内拟组织精神科、老年科、急诊、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新生儿监护理专科技术等护理人员参加省级专科护士培训。(3)加强新护士、在岗护士培训。护理部年组织对新上岗护士和在岗护理进行实岗前培训、岗位规范化、三基三严培训。(4)不断更新护理新知识,了解行业新进展,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参加省级专题学习和参观学习。 2多举措持续改善临床服务 一是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1)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人性化主动服务的理念。以单位为家,视病人如亲人,让患者及家属切身感受到、享受到与其他医院不一样的、一流的温馨的家的服务。(2)加强优质护理内涵建设。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逐步完善护理人员分级管理机制,明确分层设岗以护士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参考护士的工作年限与学历、技术水平,使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有潜质的护士脱颖而出,使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3)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临床护理服务充分突出专科特点,各护理单元执行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护理技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功能恢复,提高专科护理服务水平。(4)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延伸护理服务和有保健特色护理服务。A、优化门诊导医服务,将有一定急诊、急救识别、处理能力、熟悉院内科室设置、诊疗、检查、出入院等流程的护理人员调整到门诊医导岗位,对医导护士进行相关培训;护理部将医导质量纳入管理。B、实施由病区科主任及护士长随访出院患者及家属,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邀请患者家属参加“优护明星”选举。C、通过网络平台,为服务象提供更多、快速、直接医疗保健护理服务。D依托我院健康体检专科特色优势,开展“家庭式护理服务”不断提升我院知名度。二是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1)落实《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2014年版》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科标准2个部分共36项标准要求,指导和规范今后一段时期内院护理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质量标准、考核标准、考核办法、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对其执行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分析、反馈、评价,不断改进工作,切实保证护理质量。(2)改进质控方式。实行护理三级管理、三方评价和临床护理质量控制手册管理。《标准》中36个质控项目,每月按自查、讲评、总结、改进的流程进行科内质控,护理部进行终末质控,督促科室自查整改,按PDCA程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3)落实医疗保健机构优质护理评价细则要求。实现优质护理全覆盖。继续开展优护先进科室、优护明星等评选活动。⑷改进护理部工作作风。认真执行主任联系科室蹲点制度,深入科室,指导督导工作,帮助科室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各项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作者:蒋琼华 陶姝君 单位: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的风险管理综述 1方法 首先分析评估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回顾本院近年发生的护理缺陷案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吸取教训,针对每位患者可能出现自杀、自伤、暴力、跌倒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所得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提出并实施相应护理风险对策。 2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及防范对策 2.1护理风险因素2.1.1患者及家属因素:①精神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随时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逃跑等行为;②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医院实行封闭式管理的缺陷,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逐步减退而引发各种躯体疾患;③由于精神疾病特点,部分患者出现躯体疾病时不知主诉或不能正确表达不适感受;④康复期患者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进而引起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思家心切,想念亲人,又怕家人社会不接受,从而产生自卑、绝望心理,经常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些不良目的而设法获得工作人员的信任,使工作人员放松警惕;⑤患者及家属精神卫生知识缺乏,对医护人员告知不配合,趁探视私自带打火机、指甲剪等危险品给患者,对患者过分溺爱迁就,降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或嫌弃、畏惧、放任不管,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⑥患者之间相互嬉戏、打闹而致打伤或跌倒受伤。2.1.2护理人员因素:①法律风险意识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有调查[3]显示,在形成的护理缺陷原因中,未执行护理制度居前位。例如把钥匙交给患者;让患者掏自己口袋拿东西顺便带走钥匙;带患者外出时使其离开视线;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导致配、发错药,输错液;交接不清楚;未及时巡视;观察病情不仔细;长期面对康复期患者思想松懈、麻痹大意;②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预见性,缺乏处理精神科应急事件的技巧和方法,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就惊慌失措,无法应对;③与患者家属沟通不良,未能得到家属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进而引发医疗纠纷或增加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④态度不端正,对患者嫌弃厌恶,态度凶狠粗暴,对患者乱发脾气,使患者产生报复心理。某些护士认为待遇较差,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工作时消极怠工。2.1.3管理方面因素:①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大,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而疏于防范;②对新护士、低年资护士、护工等未进行严格的培训、带教和有效管理;③对病房护理工作安排不妥,未能认真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岗位工作落实情况,特别是夜间、中午、节假日等人员较少时段,一些重要环节如洗澡、开饭、外出检查未能加强管理和增派人手。2.1.4环境设施因素:病房环境设施不符合精神科的要求,窗台、墙壁、桌面有棱角;门、窗、锁损坏,未及时检修;厕所、浴室、走道地面太滑、未保持清洁干燥;病房患者拥挤、密度高,容易引起碰撞、摩擦和纠纷;未做好危险物品的管理,使患者能够轻易获得。2.2护理风险防范对策2.2.1护理部风险管理体系:①本院实行分管院长领导下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3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成立5个质控小组,由资深护士长担任组长,每个病区由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采取病区内个人自查、互查横向检查和护理部、科纵向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病房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风险监测,病区护士长对质控结果及时反馈并改进;②护理部积极争取增加护理人员编制,由于本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护理人员还是显得相对缺编,在现有条件下,护理部根据急性病区和康复病区需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护士老中青进行搭配,尽量保证满足各科护理人员的需求;③护理部制定自缢、噎食、跌倒、烫伤等应急预案,并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④护理部、护士长定期召开休养员座谈会,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2.2.2强化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注重人文关怀: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倡慎独精神,加强安全管理,实践以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理念[4]。要求护理人员对新患者、“五防”患者、年老体弱患者、有躯体并发症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将其安置在监护病房,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钥匙等危险物品的管理。每周对患者的床铺、物品、门窗等进行安全大检查,每日小检查,开饭、洗澡、发药重点环节确保人员到位、分工明确,保证每个患者药服下肚,对于年老体弱、易噎食患者,撕碎馒头、去除骨刺、专人看护,患者餐座相对固定。重病患者洗澡时专人协助,发药处置时严格三查七对。每周召开安全管理会议,对病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让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和教训。同时,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注意调节其不良情绪,关心其工作生活,注意公平、公正原则。善于挖掘每位护士的长处和优点,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使其主动、积极为患者服务。2.2.3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新护士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前培训,考核达标后到病区由高年资护士带教,1年后单独值班。在职护士根据工作年限分层次进行三基、精神科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考核达标。护士应学习精神症状特点、如何接触患者、沟通技巧、保护约束患者的技巧和方法、如何预防患者自杀、伤人以及工作人员自我保护、职业防护、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各种精神科应急预案操作流程、护理文件规范书写方法等,提高其正确识别和有效抵御护理风险的能力。另一值得重视的是护工问题,由于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来去频繁,在病房工作中时有差错事故的发生,因为应加强对护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和业务培训非常重要。为此,本院护理部多次组织对护工进行岗位责职、规章制度、业务知识、相关操作技能的培训,在临床工作中,护士长和护士加强对其进行带教、督促和管理,加强了护工的风险意识和工作能力,降低了护理风险系数。2.2.4规范履行告知义务,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5]:中国目前的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映[6]。护理人员应知晓加强护患沟通、为患者做好健康宣教、履行风险告知是自身义务,因此对患者要热情、周到、耐心、细致,主动向新入院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及护士,履行保护约束等强制治疗的知情同意,签订可能存在风险的住院协议书,告知探视制度,嘱危险品、贵重物品勿交给患者。治疗护理中介绍相关疾病知识、药物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各种特殊检查与治疗存在的风险、出院后复诊时间、相关注意事项等,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建立起护患双方抵御风险的共同体[7]。2.2.5改善病房硬件及环境设施:根据专科医院的特点,本院对精神科大楼重新装修,门窗重新更换,所有管道内置,墙角、窗台、桌角采用弧形设计,厕所、浴室、洗漱间增加了防滑垫,为重病患者准备了坐便器、适当降低了床的高度,对病房大门、厕所、饭堂、走道、重病患者房间等高危地点安装闭路监控系统,方便护理人员对整个病区动态监控。医院还安排护士长充实到总务后勤管理岗位,每周进行护理部和总务后勤部门联合查房,对病房门、窗、锁、环境等安全隐患及时检修,以保证安全。2.2.6根据患者疾病各期特点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急性期着重注意患者的症状护理、各种治疗检查的配合,满足机体营养的需要,促进患者病情好转,保证患者的安全。恢复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排好患者的休养生活,在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训练的同时,组织形式多样的娱乐体育活动,根据患者自身爱好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激发患者的兴趣和爱好。 3结果 2009年、2010年护理缺陷事件发生情况见表1,结果显示2组护理缺陷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讨论 风险管理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8]。风险管理在研究风险发生规律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来控制风险,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9],同时还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识别和防御能力,有效降低了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从结果可以看出,2009年、2010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这都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成效。此外,从数据中也看出,骨折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原因可能是本院是江苏省民政厅优抚单位,有200张左右床位,收治全省复退军人,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长期住院,再加上社会上的患者,本院长期住院床位达350张左右,这些患者年龄逐渐加大,加上封闭式管理、患者人数多、病房拥挤、饮食搭配欠合理,均可导致患者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对此,在加强患者营养、增加外出活动时间、多晒太阳、适当锻炼的同时,本院正积极准备扩建,以改善康复病区优抚对象的休养环境,同时缓解急性病区的压力,预计此情况将来会有所好转。加强护理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10]。无论是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教育还是各项规章制度、岗位工作的检查落实情况、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落实和改进,都要求护理管理人员先知先觉,敢抓善管,尤其要充分发挥基层管理者护士长在病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本院经常安排护理管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护理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这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前提。 作者:葛网平 单位: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综述 1专业技术缺乏 有些护士专业技能、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观察病情不仔细,对疾病变化发现不及时或缺乏预见性;对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抢救设备和仪器使用的不够熟练,耽误治疗时间和抢救时间;技术水平低或不熟练、操作失误或操作错误等均可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 2用药因素 消化内科的患者用药种类比较多,用药的比较复杂,有些药物需要餐前服用如:硫糖铝片、吗丁啉等,枸橘酸铋钾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因为此药只对酸性环境中才会起作用[3];有些药物需要餐后服用如:氢氧化铝凝胶,而且避免与酸性饮料同时服用。又由于老年患者大多会伴有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所以用药则就会更加的复杂,如果不了解每种药物的作用及其服用时间和方法,造成服药无规律、乱吃药,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3护理对策 (1)加强护士对护理安全的认识,护理人员是从事护理工作最直接的执行者,提高护士的个人修养和素质,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的精神至关重要。认真做好护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不可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无论在哪一项护理操作中都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提高护士的急救水平,减少急救风险,确保抢救药品完善和抢救设备完好。积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并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的培训,有计划性地进行专科理论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2)加强护患沟通:在对患者进行各种操作前、各种医疗检查前与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及告知,必要时给予签字;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加强病情观察、提高安全预见性评估能力,对存在安全隐患病人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告知义务及责任并书面签字。对存在的疑问给予耐心的解释,以提高患者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3)认真书写各种护理记录单: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4)熟练掌握本科室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联合用药的禁忌,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作用和副反应。指导患者或家属正确用药,将所有的药作用于副作用想患者交代清楚,必要时将饭前、饭后的药分开放置,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时,告诉患者服药的先后顺序及间隔时间,避免发生多服和漏服的现象。 4结语 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综合分析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预见性评估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王春梅 冯文鲜 张红艳 单位: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药学中心的做法和意义综述 1质量控制 对于各项新增药物,应在各科室开始应用前至少24h配送药物相关说明;每周至少进行1次临床科室用药检测,且应涉及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全方位,每次所抽查的科室、护理人员以及患者不应低于总数的30%;在每个月的月末,均应组织召开药学会,同时应确保会议内容具有针对性,以全面指导和督促临床用药工作,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用药问题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上述质检内容均应由各科室的护士长直接向护理部反馈,并由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各科室进行不定期抽查,将抽查结果在药学会上公布出来,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形成一个循环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提高临床用药质量。 2组建护理药学中心的必要性和意义 2.1组建护理药学中心的必要性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约有20%的医疗差错与药物治疗错误相关,提示护理人员药学知识的掌握度直接关系着用药安全性[2-3]。近年来,医源性非故意伤害以及死亡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因药物原因所致事故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护理人员缺乏药学基础知识有关[4]。护理人员作为医嘱直接执行人员以及合理用药最后也是最关节环节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大意义。要提高药物疗效,全面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就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明确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方法、途径、剂量、可能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临床用药种类日益增多,且药物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组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虽然药物配置中心能够对药品进行统一的配置和管理,大大提高了配药和用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但临床用药仍然需要由各科室护理人员完成。因此,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组建护理药学中心非常必要。 2.2组建护理药学中心的意义 2.2.1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护理人员不直接接触配药过程,对于药物来源不明确,其对于药学知识的了解往往来源于临床经验、文献报道等。组建护理药学中心,专业组编、装订和配送药物说明,不仅包含了药物相关药理知识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等,还可囊括药剂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总结、经文献资料中关于新药用药方法及可能不良反应等的总结等,能够使护理人员更直观、快速、全面地了解专业、实用、准确的药物知识,不仅节约了护理人员的时间,使护理人员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操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还可使患者最终受益,提高用药安全性以及有效性,降低用药差错率和医疗纠纷[5]。2.2.2提高临床药物宣教的准确性由药学中心发送详细的药物说明,可便于各科室根据科室具体情况编制适合本科的药物宣教手册,再由医疗护士负责按照手册内容及规程针对患者的实情合理进行用药宣教或者更改药物宣教,使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说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和遵医嘱用药。且在更改用药时,使其能够及时地了解更改药物的名称、原因以及目的等,有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用药的目的及获益,并将用药反应及时地向医护人员反馈,可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医患纠纷的发生。2.2.3促进配置中心的良性运行药物配置中心护理人员通常不直接接触药瓶的审方及配置过程,主要工作内容为药液的摆放、加药以及遵医嘱处理等,每日的工作较为单一重复,且不接触患者,容易产生倦怠、厌烦等情绪。组建护理药学中心,增加配置中心护理人员与各科室之间的互动质控工作,有利于增强配置中心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以及工作责任心,并提高其工作含金量,体现护理核心价值。同时,组建护理药学中心能够更好地了解临床需求,提高配置中心的工作预见性及目的性,促进配置中心的良性运行[3-5]。2.2.4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通过组建护理药学中心,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掌握度,能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医生的用药合理地提出建议,并更好地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宣传和指导,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进展,并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2.5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药物的集中配置以及护理药学中心的药学知识完善,可实现护理人员药学知识的集中优化,并将各个病区的药物配置操作集中在一起,并由护理药学中心集中配送相关的药学手册及说明书,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可使护理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对于患者的整体护理之中,并加强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可使患者的获益更多,对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小结 护理人员不仅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合理用药以及用药后监护环节的关键,在用药全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直接关系着用药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可有效降低医源性非故意损伤以及死亡率,降低医疗纠纷。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组建护理药学中心,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指导、协助并监督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院药物管理质量,值得深入开展。 作者:王小英 李彩霞 曾谦 蒲香君 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精神科安全护理管理趋向综述 1护理安全对策 1.1打破传统,创新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更新。积极将人性化服务、开放管理等理念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是现代护理发展需要。人性化管理模式是现代管理模式的升华,它将现代管理与人的情感进行了有机整合,对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效率与工作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11]。在精神科护理领域,有多项报到[12、13]得出:人文管理能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对精神病患者加强人文关怀,能改善患者焦虑等情绪,密切护患关系,避免因沟通不良引发的护理纠纷。朱士皊[14]等报导,精神科封闭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降低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张海林[15]的“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的做法与体会”一文中得出:护理安全管理中引入循证思维能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显著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但是,在推行新的护理方法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安全问题,因此,护理工作中,不断探索适合护患双方需要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对减少安全问题,促进护理工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2针对患者需要,优化管理制度 制度是质量的保证,精神科安全管理同样离不开科学的制度约束。好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无疑是质量的生命线。古人云,动则变,变则精。不断改革管理制度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对于已经背离现实需要的制度要改革,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如,对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执行多年后有研究发现,上报不良事件要受处罚的规定使基层出现瞒报现象,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于安全质量提升不利。徐亚金[16]等研究探索对不良事件上报实行无惩罚制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发现无惩罚上报制度比较有惩罚上报制度更具优势,能规范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统计和应对策略,提升护理安全管理水平。此项研究表明,在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应针对新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优化管理制度。 2加强护理安全教育与培训 吴晓静[17]等调查发现,护士对其所在病房和医院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不够理想,而这与护士所受的教育体系和医院管理体系有关。陈刘莺[18]等的调查也提示护理老师、护生、在职护理人员,这三大群体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如何有效培训新护士的安全意识与行为,是每位护理管理者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抓好护理安全工作必须从源头做起,从在校学生接受护理安全理论教育做起。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护理学校并没有开设护理安全相关课程,学生的护理理论知识体系存在缺陷,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需求脱节。呼吁各大专院校尽快设置护理安全课程,编写或选用权威教材,预先在学校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学校需要与医院联手,邀请临床护理管理者定期到学校授课或专题讲座,讲解临床医疗护理安全现状,早期培养学生的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19]。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因此,通过教育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对护理安全质量至关重要。医院护理安全教育要注重三个方面:临床老师的胜任能力培养、不同层次教育和新护士教育。根据医院护士队伍的文化结构,划分不同层次人员,制定相应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方式。 3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文化的构建有助于增强护士的安全意识,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只有将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依靠安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和影响护士对护理安全的意识和态度,以促使护理安全行为的养成,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20]。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运用到护理管理中,可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21]。培养护士安全意识,主动识别并规避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是维护医院形象、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患者安全、确保临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的根本保障[22]。 4护理安全展望 比较国外系统化、专业化安全管理体系和防范风险的新方法、新理念。我国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在人们维权意识加强、法律逐步完善的前提下,有必要建立权威的护理安全组织,大力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完善制度体系,研究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确立医院内部影响护理安全的各级因素,体现系统管理的安全理念,优化护理安全管理模式,为建立患者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可操作的管理工具,也为今后构建“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医院护理质量评审标准提供内容依据和量化标准[23];研究制定护理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确保护理安全管理程序化科学化;研究建立护理安全教育体系,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知识水平。总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转变护理安全管理理念。护理安全管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持续进行质量改进,不断完善护理流程。将护理安全管理机制纳入医院工作计划;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方案,将安全危机干预工作同日常护理安全工作相结合;加强护理安全评估和监督管理,利用患者、行业和政府部门的协助,推动护理安全工作的提高。 作者:梁可美 护理综述论文:妊娠期胆管结石术中护理综述 1临床资料 妊娠20~36周,平均(29.2±4.6)周,手术时间19~21min,平均(20.0±0.8)min,术后住院2~6d,平均(3.5±1.7)d。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施行ERCP术。手术体位采取左侧卧位,在无X线辅助下,进行选择性胆管插管,回抽时为胆汁则确认胆道内,保留导丝,网篮取石或循导丝置入一体式塑料支架,见胆汁引流通畅。 2护理方法 患者准备体位时,告知患者无X线ERCP可避免ERCP术中对胎儿的暴露问题,而且操作是由非常熟练的ERCP医生进行,手术全程进行吸氧、心电监测、胎动监测以及产科的协助,解除其思想顾虑,快速完成手术[3-4]。进镜时可在患者的肩部、腰背部垫软枕减轻患者的不适。术者与患者不断沟通,讲解手术进度、配合要领以取得患者配合同时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痛苦。如患者轻度疼痛可伸1根手指表示、如若疼痛较重可用2~3根手指表示,如若忍受不了可伸4根手指表示,护士在操作中注意观察。防止发生严重的恶心及疼痛反应,以免刺激孕妇,引起早产、流产等不良事件。取石结束或置入支架后快速撤镜。操作过程中,护士送入导丝时注意速度及进导丝的深度,如果导丝进入过深,同样会导致患者疼痛,可嘱患者采取伸手指的方法表示。 3结果 本组4例患者中,2例行支架置入,2例取石,术后复查肝功与B超,均恢复良好;2例支架置入患者生产后取出支架行X线辅助下ERCP术。术后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 4讨论 在妊娠期合并疾病会增加孕妇的心理负担。在妊娠的前3个月,因并发症而要求采取干预措施时导致的早产率可达20.0%,低出生体重率达21.4%,足月产率只有73.3%,而妊娠第4~6个月最安全[3-4]。所以ERCP选在妊娠的第4~6个月最安全[1]。也有研究证明妊娠的前9个月行ERCP是比较安全的,不会给孕妇及胎儿带来致命的影响[4]。无X线ERCP操作难度大,对术者技术要求高,加之妊娠患者的特殊身份,术前保大人保胎儿的矛盾心理,对术者及配合护士提出了孕妇及胎儿均需安全的要求。操作中护士应准备好切开刀,将切开刀递于术者,注意勿使导管打折,待导管送出内镜先端,术者在11点方向将导管插入胰胆管后,快速回抽,抽出物为胆汁,确认导管在胆管内时,使用取石网篮取石或借助导丝置入支架。插入支架时,切勿将侧翼方向放反,不要把支撑管全部放入胆道内。因此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术中保障患者及胎儿的安全,准确快速地配合手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创伤完成手术。 作者:惠娜 岳金萍 加雪梅 李靖 卢敏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食管癌术后口肠内营养护理综述 1规范肠内营养输注护理 1.1肠内营养液输注速度及量的调节 (1)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匀速输注。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能克服因患者体位改变或输注管扭曲导致的输注速度的改变,提高输注质量,减少肠内营养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营养液的耐受性。同时也有利于血糖控制[2]。(2)小剂量、慢速过渡到全量、快速输注。一般第一日以20~40mL/h速度开始输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500mL,或营养液总量的1/4,第2天增至总需要量的1/2,第3天或第4天加至全量。滴速为每24小时增加20~30mL/h,但不能超过100~150mL/h。 1.2肠内营养液输注温度的控制 为确保输入患者体内的肠内营养液的温度适宜、安全,我们采用输液加温器控制肠内营养输注温度在37℃~40℃,温度过低,可造成肠黏膜微血管收缩,肠蠕动增强而引起腹痛、腹泻。温度过高可烫伤肠黏膜,甚至引起黏膜溃疡[3]。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的加温效果会受以下三因素的影响,一是恒温器夹持在输注管上的位置,二是EN液的输注速度,三是环境温度和营养液温度。因此,我们在操作中根据输注的速度而定时更换恒温器夹持在输注管上的位置,而不是固定不变在某个具体位置。具体为:当输注速度为25mL/h时恒温器夹持在距输注管末端7cm处;当输注速度为100mL/h时夹持在输注管末端(0距离);当输注速度为50mL/h时夹持在距输注管末端10cm;当速度为75mL/h时夹持在距输注管末端5cm,温度可保持在37℃左右。 1.3肠内营养喂养管道的护理 (1)防止管道输注错误:错位输注EN所造成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实质上是严重的违规操作的结果[4]。在临床操作中我们采用专用的肠内营养输注管(紫色),导管标识醒目、清晰、准确[5],且肠内营养泵与静脉输液泵不混用,输液架放在两边或头尾,做好静脉用和肠内营养用的标识,并且严格按照标识悬挂相应的液体,杜绝了管道输注错误的发生。(2)防止堵管: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前后均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道,连续输注时,每4~6小时冲管1次。有研究显示脉冲式冲管优于直冲式冲管[6]。冲管时我们借鉴PICC导管冲管方法,采用脉冲式方法冲管,即用注射器接营养管轻轻注入少量,确认通畅后冲一下停一下,如此反复冲洗形成涡流,至注射器内的生理盐水冲完,能使管壁冲洗得更干净,防止营养液或药物微粒沉积在管壁。肠内营养输注管每24小时更换1次。本组患者中未发生堵管。 1.4腹部空肠造口部位护理 空肠造口术后,营养管固定于腹壁处,应避免牵拉、折叠、滑脱,在固定盘片与腹壁之间衬以薄的开口纱布,再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术后第1周内,每天更换敷料,观察置管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分泌物及消化液外渗等情况,防止感染。1周后视具体情况更换敷料。记录造口管置管长度及局部有无渗液情况,同时造口管上粘贴有红框的高危标签,每班做好交接工作,本组患者未发生空肠造口部位感染。 2关注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及时处理 肠内营养耐受性差是影响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关键,依据肠内营养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将耐受性分为3个等级:(1)完全耐受:没有任何不耐受症状出现;(2)中等耐受:出现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任一症状,经过改变速度或配方等仍能坚持肠内营养者;(3)不耐受:出现上述症状经过相关处理症状仍严重而停止肠内营养者。我们采用叶向红等[7]设计的经空肠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进行临床观察处理。该评分表从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腹高压、误吸、肠鸣音等方面进行评分。(1)≤4分:继续肠内营养,可增加量;(2)5~7分:继续肠内营养,维持原速度,对症治疗;(3)8~12分:继续肠内营养,减慢速度,2h后复评;(4)≥13分:停止肠内营养,症状改善后复评(注:任意两项以内相加≥9分,立即停止肠内营养)。本组66例中耐受性良好患者50例,耐受性中等患者16例,不耐受患者0例。16例(24%)至少出现1次胃肠道反应,合计26例次。其中腹泻13例次,腹胀10例次、腹痛3例次。由于所有患者在空肠喂养的同时采用胃肠减压,因此没有患者出现呕吐、误吸等并发症。通过调整输注速度后,大部分患者缓解,其中1例患者由于白蛋白低,导致腹泻,补充白蛋白后,患者好转。全组患者胃肠道反应随喂养时间延长逐渐恢复。 3动态监测患者血糖,随时调节 食管癌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精神紧张、麻醉等因素,常出现应激性血糖升高,导致体内糖代谢紊乱。肠内营养期间,由于吸收不均衡,易造成患者血糖水平波动,因此,在肠内营养初期应采取积极措施监测和控制血糖。初始阶段监测血糖每2小时1次,控制血糖范围6.1~10.0mmol/L,待营养方案和血糖稳定后每6小时1次监测。若患者连续2次血糖>11.2mmol/L,遵医嘱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50U胰岛素加入50mL生理盐水,以4U/h速度输注,胰岛素的剂量根据监测的血糖值调整。同时,在减慢或暂停肠内营养输注时,及时调整或暂停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有研究显示消化道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滴速为110mL/h或以下时对血糖影响较小,即使出现血糖增高,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亦较小[8]。因此,本组内5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肠内营养输注速度控制在70~110mL/h,同时动态监测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泵入水平,患者未发生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相关并发症,血糖水平控制稳定。 4小结 食管癌术后早期经空肠造口肠内营养患者,通过规范肠内营养操作,关注肠内营养耐受性,调整输注速度,动态监测血糖水平并随时调节,给予针对性处理,可确保患者肠内营养顺利安全输注。 作者:管金梅 刘春丽 符卜乐 孟爱凤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综述 一、人力资源的人才开发 1.护理人力资源的招聘。招聘是人才选取的重要手段,招聘的人才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力资源的发展,应该对空缺的护理职位进行新的人才招聘。招聘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制度,防止弄虚作假的发生,保障招聘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顺利进行。 2.护理人员的选拔。人力资源中的人才选拔,为了发现人才、利用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在选用护理人员的时候采用的是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通过笔试和面试,建立综合的人才提拔评价考核体系。最大限度发挥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成高质量的护理队伍。 3.护理人员的编排。要想做到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就要合理地安排人员的职务,按照实际情况的需求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通过对不同资历的护理人员安排相应的岗位,在选拔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每个人员的优势,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采用激励措施,落实责任制,激发起潜能,对护理人员要进行人员在职培养教育。护理人员是医疗卫生强有力的保卫军,是我们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好护理人员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4.护理人员的人才优化。通过精心的合理选人,选出和企业战略相关所需的专业人才,在成本最优化的前提下进行选择,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管理。对人员进行精心的培训和教育,要做到不因人设岗,要进行因事设岗,人岗相符。发放任务是要和人员的能力相符,才能让员工充满自信,从而让人员不断地进步和完成任务。随着企业的业务变动,要进行人员合理的调动,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发挥其才能。通过公开透明的量化标准进行绩效考核,让人员努力争取,做到人尽其用。 5.多方面留住人才。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留住员工必须从多方面出发,可以在薪酬和福利待遇上建立待遇和能力相适应的报酬制度。人是情感的的动物,可以在情感方面给予员工精神上的帮助。在事业上和员工共成长,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共同努力。同时领导作为企业的领头羊,在很多时候员工的离开与领导有关系,领导要给员工一个好的印象,首要要自己管理好自己,走进员工,凝聚员工各方面的力量。对于公司的环境氛围也很重要,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有归属感,更具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 1.分层管理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分配,在缺乏护理人员的今天,如果进行整体护理,一定会造成人员浪费,造成人员严重不足,为此应该招聘更多的护理人员或聘用临时护理人员,对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进行技术职务上岗,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可利用性。 2.护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护理成本和其他成本原理是相一致的,是指提供护理服务中所消耗的护理资源,意思是指人们在提供护理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消耗货币价值。在这过程中要重视成本的管理和计算,把成本理念融入到护理人员的平常管理和培养工作中去,防止护理过程中造成没必要的花费和超量损耗,实现高效、低损耗,提高护理管理的效力与水平;制定护理管理体制,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尽量节约社会成本,降低或者杜绝没必要的物件消耗和浪费,把物体尽量用到实处;加大对护理工作中的设备的监管力度和维护管理,防止设备的破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做好护理工作中的相关财务管理,防止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同时利用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患者的护理费用进行及时的了解,对护理工作的成本进行适当的预算,为了防止患者护理费的漏费和逃费,应该对护理收费进行合理化。 三、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保障制度 1.保障制度的作用。制度的建立是方案执行的一个强制性手段,为了确保方案和决策的顺利实行提高了基础保障。21世纪的今天,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乃至全世界,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发言权,就会赢得机会。所以如何留下人才,也是当今管理者的一大难题。要想把握好人才,就要拥有优越的保障制度。要想充分发挥人员的积极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制定出一套能抓住、留住人员的保障制度。 2.实质性奖罚和保障制度。人类参与社会劳动就是为了交换生活资源,实质性的奖罚才能吸引留住人才。实质性的保障制度主要有薪酬保障制度、工作奖罚制度。第一,薪酬保障制度。薪酬是人才参与护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好薪酬制度,保证护理人员的劳动付出与薪酬收获的合理化。第二,工作奖罚制度。奖罚制度也是对护理人员工作的一个促进制度,在一定时间段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后,对工作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奖励,对表现散漫或者不能完成任务的护理人员进行规定的处罚,严重者直接淘汰。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和国民对医疗卫生越来越重视,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护理作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疗事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护理人员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服务质量。因此,合理进行护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势在必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秦芳 肖瑶瑶 屈小金 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一科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人文教育问题与措施综述 1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 1.1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士既要护理病人的疾病,又要兼顾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真正从身体、心理等方面对病人进行高质量的护理。 1.2加强护理人文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工作的繁重和病人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的。加强护士人文素养培养,有助于护士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护士沟通能力,从而改善医患关系,进一步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2目前护理人文教育的误区 2.1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人文知识学习 各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少,开设形式不合理,课程设计不齐全[1]。首先是因为校方原因,护理人文课程设置的科目少,大部分是选修课,学时安排不足,人文课程教师缺乏,有的人文课程由于没有师资根本无法开设;其次是因为学生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及其家长认为护理就是纯粹的技能操作,因此,只满足于学好专业课,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培养。 2.2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不能很好地融合 人文课程教师缺乏医学知识,只是单纯地传授人文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人文知识,却没有人文精神。专业教师人文修养不够,无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专业课程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情感、态度、道德、合作能力等的培养。 2.3人文教育的方法不够有说服力 许多人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多学点文、史、哲、艺术,请几个专家作讲座。其实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就是学校教师、实习带教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学校、实习医院的人文氛围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3加强护理人文教育的措施 3.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改进考试方式 不能把所有人文课程都设为选修课,因为学生对选修课不够重视。此外,还要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人文课程考核不能只采用笔试形式,还要采用口试、面试、讨论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并且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增加人文知识的分量。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合 通过讲座、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促进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人文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多引用与医学相关的例子,以增加人文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专业课程教师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达成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还要注重情感目标、态度目标的实现。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将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相融合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比如,学习妇产科护理学“正常分娩”章节后,许多学生会问:“分娩那么痛苦,为什么还要孩子?”这时,笔者就会和学生一起分享著名作家张晓凤的文章《初雪》,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还从更深层面理解了生命的珍贵,母爱的伟大。 3.3加强学校、实习医院人文环境建设 学校、实习医院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其创造一个优美、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实习医院环境布置要注意体现时代气息,突出人文思想。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理念[2],全面营造人文教育氛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者:韩瑞兰 姜春华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青州荣军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远程急诊护理模式构建与实施综述 一、方法 (一)基于移动通信短信业务的远程急诊护理模式的构建 1远程急诊护理系统组成 远程急诊护理的技术方案主要由急诊护理专家指导数据库、通信技术和信息学技术组成。急诊护理专家数据库,是专门为提供高质量护理方法提供的技术储备。通信技术是利用现在广泛使用的移动通信网络的短信业务,有条件还可使用3G网络提供可视化视频服务。信息技术采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及硬件完成信息处理、转换及发送。 1.1急诊护理专家指导数据库建设 创建急诊护理指导数据库,为急诊护理做储备。由医院院领导专人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各科室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护理专业人员,分配任务,专人专项负责。主要包括儿科急诊急救护理、心脑血管急诊急救护理、急性创伤急救护理、物理化学性损伤急救护理、产科急症急救护理、急危症急救护理、各种危象急救护理、中毒急救护理等,如急救护理专家指导数据库模式见样表1。 1.2远程急诊护理指导短信生成与发送 1.2.1系统构建 系统由计算机、手机模块和专用AT指令下的编码软件组成。当接到120求救信号时,由值班人员询问清楚患者情况,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急诊护理指导内容,计算机自动生成符合手机模块要求的编码信息,传送给手机模块发射出去。系统自成体系,和手机一样使用,只需SIM卡就可联网,简单实用。 1.2.2AT指令 AT指令是计算机和手机模块通信的专用指令,通过AT指令即可完成计算机和手机模块的相关操作,如短消息指令、GPRS指令等。AT指令集属于第3层的手机通信协议,其功能十分健全,通过PC机串口各类支持串口通信软件与手机模块通信,下达指令或上传信息,即可完成短消息的发送与接收。 1.2.3短消息编码 短消息编码是以PDU模式工作的。PDU模式表面上是一串ASCII码,由数字和字母组成。PDU串不仅包含可显示的消息本身,还包含很多其他信息,如SMS服务中心号码、目标号码、回复号码、编码方式和服务时间等。短消息编码由专用软件GSMMODEM测试软件VER1.0自动生成。 1.2.4短消息生成与发送 打开GSMMODEM测试软件VER1.0,软件初始界面见图1。如要发送短消息为“护理指导”,就可以在软件栏中输入电话号码和“护理指导”信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AT格式下的编码信息,传送给手机模块发射出去。中文短信发送界面见图2。 (二)基于短信远程急诊护理的实施 定位室接到120急救电话,值班人员除及时安排出诊外,耐心询问报警人员关于患者的现场情况,并快速录入相关信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关急诊护理指导方法,并通过相关软件以手机短信方式发给报警人员,告诉报警人员,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照短信提示进行处理,同时,积极与现场人员保持联系,了解护理情况和患者情况,不断修正和指导,争取更好效果,为医护人员到来做好诊前护理和辅助工作,积极争取时间,拯救生命。 二、效果 我院急诊科近几年的急诊远程护理指导的开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深受广大民众赞誉,取得了很好效果。典型案例如下。 (一)案例1 16岁学生溺水,同伴打120求救,离城20km。护理指导短信:①立即清理呼吸道,上提患者双足,按压腹部,排除体内水分;②双乳头连线中点做胸外按压;③保暖;④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20min急救车赶到,立即展开有效抢救,患者生还。 (二)案例2 山村一38岁农妇因夫妻吵架,喝农药乐果自杀,家属及时发现后求救,患者神志尚清楚。护理指导短信:①让其喝大量清水后催吐,以减少体内毒素;②清洗全身皮肤,更换衣物,防止毒素经皮肤吸收;③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由于及时按照护理指导短信采取了催吐等急救护理,患者喝的农药大部分吐出,有效减少毒素吸收,缩短疗程。 (三)案例3 一工人从楼顶坠落,自诉腰部疼痛难忍,打120求救。护理指导短信:①慢慢躺平,不可随意搬动;②硬板物体固定身体。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用铲式担架搬至救护车上,转运途中选择平坦的道路,减少颠簸。结果:患者系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因规范搬运有效降低脊髓再次受伤,减少了并发症,后期疗效良好。 (四)案例4 偏远农村一老人煤气中毒,家属发现时已呈浅昏迷状,打120求救,离城30km。护理指导短信:①立即将患者移至户外或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②保暖;③开窗通风以免家人中毒。结果:因现场处理及时,有效争取了抢救时机,患者疗程缩短,恢复快。3讨论急诊护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等特点,简单依靠现有护理人员的技术指导,有时会产生失误;当远程指导为非专业人员时更容易产生指导不确切、抓不住要点等错误[1]。因此,建立一套专家护理数据库系统,由计算机根据现场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病情情况,自动生成急诊护理自救处理,对争取时间,拯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远程护理是指应用远程通信技术、信息学技术和医学护理技术,通过传输数据、文字、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形式,为远程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指导等服务。远程护理拓展了医疗救治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域造成的时空障碍所带来的诸多弊端[2-3]。远程急救护理更重视急救的及时性。基于短信的远程护理的及时性,解决了急救工作因地域偏远而丧失救治良机的难题,手机短信业务的广泛普及,也是这一技术应用的良好基础。通过我院几年实施,得到了很好佐证。这一方法真正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许多实例表明,由于采取了及时有效的短信护理指导,积极的诊前自救护理,为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保住了生命。此方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深受广大民众赞誉。在大力普及120急救服务宣传的同时,积极宣传护理常识,介绍我院开展的各种服务内容,对后续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患者经常主动联系120,获取健康指导。使用此管理后为很多路途遥远的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机,也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了许多医疗健康信息。 作者:胡小娟 刘虹燕 熊国庆 单位:勉县医院急诊科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职工医院 陕西理工学院 护理综述论文:循证护理对外科患者影响综述 1观察指标 根据NRS疼痛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疼痛严重的程度,0级:患者没有疼痛的症状;I级:患者有轻微的疼痛症状,但能够忍受;Ⅱ级:患者虽然能够忍受疼痛,却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Ⅲ级:患者的疼痛逐渐强烈甚至剧烈难忍。观察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心理状态及患者的满意度[5]。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均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3两组住院时间和心理状态和患者满意度比较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4讨论 循证医学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也就是说,医生在做出诊断、开具处方、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护士在实施护理保健措施时,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都应当采用系统研究的证据,并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患者的价值与愿望相结合,作出决策[6]。循证决策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系统评价的外部研究证据,决策者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患者的价值观和知情选择,三者缺一不可。证据获取的情景分析包括对象的特征、代表性,干预措施的方案,结局评价的指标,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面对的患者的情况是否与证据研究的情景相符,切忌盲目地、不加选择地应用。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遵循五个基本步骤:根据对患者医护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把它转化成为一个清晰的、通过研究可以回答的临床问题;针对该问题检索相关的文献,获取临床研究文章;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可用性;有机、灵活地使用临床证据;对使用证据后的医疗护理的质量,即患者的结局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7]。以循证护理为基础,加强个体化护理外科患者病情轻重不一、症状复杂,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需要根据不同病情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8]。而普通护理忽略了个体化护理,干扰了患者的独立性。循证护理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可得到的最好证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患者的需求和意愿以及护士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护理方案[9]。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个体化治疗的难题。虽然目前的实际情况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循证护理方法学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距离这样的目标将越来越近[10]。作者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者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取针对疼痛的护理措施确实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普外科开腹手术组术后并发症较多,主要表现在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方面,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患者并发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样随之减少,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循证护理能够显著减少普外科开腹手术患者的并发症,降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是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立凤 李子英 刘新新 单位:枣庄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 护理综述论文:精神分裂症的护理进展综述 1术前护理 在为患者进行手术前,护理人员要认真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详细地把定向手术的疗效、方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客观实际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从而使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思想准备工作,一起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减少各种意外的发生,保证治疗的效果。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手术前1天为患者备皮,在手术前的8h内不要让患者进食任何食物,术前的4h内不要饮水,术前的半小时为患者通过肌内注射方式给予应用阿托品0.smg,手术进行前,为患者取下随身佩戴的各种金属物,如皮带、手表、假牙以及项链等。若患者不配合术前准备工作,应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以保证完成术前准备工作,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2术中护理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容易受到妄想以及幻觉的支配,其自身不能很好地控制身体,再加上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切皮、钻孔以及切开脑膜等,患者也会因为疼痛而产生躁动,从而对患者的定位和头颅的固定产生影响,此时,如有必要可为患者给予适量地西泽等镇静剂。由于穿刺、射频毁损以及脑室造影等操作会使患者呼吸的幅度、节律以及频率等产生改变,所以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患者术中的血压和呼吸变化情况,准备好抢救物品。由于定向手术持续的时间较长,故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可为患者改变体位以尽量使患者舒适,从而使患者愿意配合手术的进行。在手术结束后,将头架取下,并用0.5%碘伏为患者的钉眼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无菌纱布对钉眼按压一会儿,待没有出血后,再为患者进行包扎,最后将患者送至病房。 3术后护理 术后一般护理:a.生命体征的监测:术后嘱患者取平卧位,并认真观察患者术后的体温、血压、呼吸、意识、瞳孔以及脉搏的变化情况,做好观察的记录。在术后24h内,要每小时监测和记录1次,24hJ琶,若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可改为2hl次,稚hJ琶,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可停止监测。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向医生报告并进行处理,从而防止患者发生颅内血肿等术后并发症l4]。b.心理的护理:手术结束后,一些患者容易产生迟钝、懒散、主动性下降以及嗜睡等表现,此时护理人员要积极调动患者周围的气氛,运用娴熟的沟通技能与患者取得良好的关系,运用各种方法积极调动患者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主动性,从而促进患者社交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劳动技能l5]。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多关心、体贴和同情患者,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现实,指导患者做好恢复的准备,使其能够具有平稳的心态和心境。。安全的护理:在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时,应严格区别患者出现的变化是由患者病情的变化而导致,还是由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因为术后患者会有多种异常表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缓慢搓被角或床单,这种情况的出现多是由于手术对其杏仁核产生了刺激而引起,一般会在患者水肿消退后消失。因此,应保证患者周围时刻有人陪伴,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若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可适当约束其四肢,从而避免患者因为抓挠而造成其伤口的感染,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增加临床护理难度。dt体温的护理: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手术反应热,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为患者进行特殊的治疗和护理,但若其体温达到38.5℃,可使用冰袋或温水浴为患者物理降温,若体温达到39.8℃,必须为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如可为患者进行酒精擦浴或用阿斯匹林+冰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并通过肌内注射的方式为患者应用安痛定ZmL。。.饮食的观察与护理:手术结束1天后,可为患者适量进食食物,一般需要每4至6h为患者喂水和喂饭1次,并多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植物纤维、营养丰富的饮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增加机体抵抗力。喂饭时患者取半坐卧位,以防止呛咳引发吸人性肺炎,尤其注意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时用力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出现脑血管意外l6]。f皮肤的护理:加强皮肤护理,每Zh翻身1次,并给予按摩。每天对患者皮肤的颜色及弹性进行认真地观察,经常为患者换洗衣服和床单,保持床单干净、整洁。若患者嗜睡,应为患者应用防褥疮气垫,避免患者产生压疮。②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应用射频对颅内核团进行毁损时,毁损程度与强迫症状改善密切相关,由于毁损后局部脑水肿的出现,在术后2d出现一些暂时性的并发症,恰当的处理是患者术后平稳恢复的关键。常见的手术反应与并发症如下:at脑水肿的护理:部分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容易产生颅内压升高症状,如恶心、烦躁、眼底视乳头水肿以及头痛等,据曹伟新l7]研究表明,患者出现此症状的原因可能是在手术过程中反复穿刺射频电极和微电极套管造成的。一旦患者出现此种并发症,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并尽量使患者安静卧床,将其头部抬高,快速为其静脉滴注甘油果糖或甘露醇等脱水剂,从而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脑水肿症状,避免颅内压过高。若患者出现烦躁症状,可为患者给予应用适量的镇静剂。bt颅内出血颅内血肿:在手术结束后的24礴sh内,患者容易出现颅内出血症状ls]。该症状的出现,多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进行穿刺时对其血管造成损伤的缘故,或者是射频电极尖端与患者脑组织发生粘连所致,也可能是患者具有动脉硬化、高血压以及便秘等疾病l9]。由于出现损毁的部位位于脑深部,比较接近脑部重要功能,故当患者即使出现5一10mL的出血量,也可导致患者出现偏瘫、烦躁以及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在为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求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7d,并于患者麻醉清醒后,将其床头抬高30。左右,从而促进患者颅内静脉血管的回流,保证每半小时左右对患者巡视1次,每次巡视时应认真观察患者血压、瞳孔、呼吸、意识以及脉搏的变化情况。另在患者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防止不良情绪对其血压的稳定产生影响。另外,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为术后患者应用激素药物、脱水药物及止血药物,若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24h内发生肢体障碍或瞳孔及意识障碍,要立即报告医生,并为患者重做头颅CT,及早将其颅内血肿清除!l0]。。.感染: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3一sd,容易产生脑膜炎或切口感染症状,其临床表现是:患者术后外科热消退后,会再次发生高热症状,并同时具有呕吐、头痛以及意识障碍等,严重中可出现抽搐和澹妄。预防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方法是:护理人员要认真检查患者伤口是否有渗液、渗血以及敷料脱落情况,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应立即为患者更换敷料。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后,可按照医嘱为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加强患者病室内的消毒工作,每天用2%“84”消毒液为患者的病房地板进行消毒,用0.5%“84”消毒液为患者的病房内的柜子或床头及其他物品进行擦洗消毒,并严格限制陪护患者的亲朋好友,经常测量患者的体温,每天至少为患者测量4次体温lll]。dt脑脊液外漏:让患者取半卧位,使用无菌枕巾为其作枕垫,及时为患者浸湿的无菌枕巾和敷料进行更换,尽量不要进行连续咳嗽或打喷嚏,经常保持大便通畅,并不要在排便时用力过大,防止颅内压急剧增加,引起感染或外伤性气颅。认真监测患者的体温,每天至少测量4次,直至患者脑脊液外漏症状消除。 4小结 虽然脑立体定向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术后仍有2%左右的患者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或死亡!‘2]。因此,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提高思想认识,杜绝麻痹思想,认真观察患者,了解其心理特点,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异常情况可能导致的结果,积极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准备好抢救工作所需的物品,防止延误患者疾病的治疗时机。 作者:郝风华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护理医学教师临床实践综述 1有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专职教师如果不走出校门,与临床接触少,就不能很好地发现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科研项目。医学基础课教师只有通过临床实际的观察和调查,与临床医护人员加强沟通,才能够发现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科研课题的立项提供素材和思路;教师也可以带着任务、带着科研课题进行临床实践,征求临床医护人员对课题提出的建议,加强学校和临床领域的信息双向交流,使研究方向不断开阔,临床实践内涵不断拓展。 2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各地的护理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医学基础课教师不要盲目地去参加临床实践,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实践模式。为了建立合理的实践模式,对于参加临床实践的领域、临床实践的时间、参加实践的教师、选择实践的科室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1实践领域 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教师参加临床护理实践就应该从事护士的工作,而没有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医学基础课教师参加实践的目的。临床护士多以重复性、体力消耗较大的护理工作为主,相对忽略了对疾病的认识思考,缺乏评判性思维。所以教师到临床,就不能只熟练各种护理操作,更应该注重参与查房、病案讨论等,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所见结合起来分析,不但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可从专业的角度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自己的见解,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进一步丰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2参加临床实践的时间 多数学校过于强调实践的连续性,每年集中几个月时间安排教师参加临床实践。这种安排虽有利于医院的管理,也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但缺少灵活性。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随时到临床上去收集最新的信息。因此临床实践应该贯穿于教学工作当中,学院应多为教师提供自由安排临床实践的机会。 2.3参加临床实践的教师 授课教师都应积极参加临床实践,不同层次的教师应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和目标。对于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的不仅是临床经验,更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提高理论授课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应该以更新临床知识,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 2.4实践科室的选择 由于医学基础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大,不同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对口科室参加临床实践。比如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学科特点,教师除了参与临床各科室的护理实践外,也可以到检验科室(如免疫检验、细菌室等)、供应室及防疫站等相关科室参与临床实践,以收集到更全面的临床信息。 3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数医学基础课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临床实践的必要性,但目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与医院协调不够,自我定位不清楚,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自己的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缺少有效地评价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政策。多数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缺少临床实践时间等。综上,医学基础课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实践模式,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个体化需求,制定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合理安排实践时间,提高医学基础课教师从事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需要护理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作者:蒋莉莉 杨华山 单位:郑州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综述论文:急诊科护理管理流程综述 1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系统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差异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均数均用(x±s)表示。见表1。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接诊时间为(1.2±0.6)分钟,无护理差错、医患纠纷,311份护理记录完整,319例患者满意。未实行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接诊时间为(4.1±1.2)分钟;3例出现护理差错(其中1例因医护人员经验不够,造成输液错误;2例因为基本操作不够熟练);2例发生医患纠纷,均是医护人员因为紧张、服务态度不好;182份护理记录完整,178例患者满意。 2讨论 医院在实施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之前,先开展了接诊人员培训工作。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向全院招收接诊学员,进行统一培训,最后进行实例模拟考试。依据能者居上的原则,选取可以快速正确评估患者病灶、病情,并且面对意外可以从容镇静处理的医护人员。医院内接诊救护人员应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及时联系,询问患者病情、症状以及将要到达的时间,可以在患者运送到达医院之前就做好患者所需药品、仪器的准备,减少患者进行交接时所需时间[3],也减少医护人员在进行交接中出现慌乱的情况。开设了绿色通道,当危重患者运送到医院后,医院等待的医护人员将患者从绿色通道送入抢救室,节省患者进入抢救室的时间,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本资料中的接诊时间,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关键环节管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抢救效率。在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中,医院会制定统一的表格[4],医护人员按照表格项目填写患者情况,交接时如实记录并签字,使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以往病情的了解与关注,也避免医护人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本资料中,观察组医患纠纷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完整记录份数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医护人员交接时记录及签字的流程模式具有良好效果。本资料中观察组护理差错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推测可能与护理记录表的运用有关。患者入院后,接收双方的医护人员根据护理记录可以快速评估诊断患者病灶与病情,准确用药,减少了错误的发生率。签名制度会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避免了医患纠纷。护理关键环节管理的流程模式的顺利进行与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密不可分的,[5]资料中采用的流程模式是经过本院资深急诊科医护人员总结自身丰富经验与抢救护理知识编制而成,其实用性非常高。能够参与流程模式研究的医护人员均为本院优秀的医护人员,参加培训教学以后,又经实例模拟考试合格后才进入此次研究,所有医护人员对急诊护理质量流程已经非常熟悉,应变能力均较强。此次研究能够顺利进行与医护人员自身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明急诊科护理与医护人员的培训与选拔也有一定关系。 3结语 本资料中320例患者经急救后均脱离危险,在患者有自主意识并可以自主填写意见时,采用匿名方式收集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表,结果观察组满意度高达99.69%,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及时就诊率,有利于患者早日脱离危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效减少医患纷争,值得临床推广施行。 作者:陈丽 陈薇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 护理综述论文:分娩心理护理运用综述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1]。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分娩疼痛有着密切关系,疼痛程度往往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妊娠期妇女复杂的心理变化中,紧张、焦虑最常见,尤以孕晚期发生率较高。在产程中,孕妇过度紧张、焦虑,与某些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护理人员对入院孕妇只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而对有过度紧张、焦虑倾向的孕妇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导致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儿窘迫、难产、产后出血、剖宫产等发生率增高[2]。为此,通过心理护理的鼓励方法,帮助分娩,调查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4~10月收治通过检查,以头位能够分娩的初产妇40例,实施心理护理鼓励方法,帮助分娩。方法:在分娩过程中为产妇营造温馨而轻松的分娩环境,运用语言安慰、精神鼓励等方法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为其消除思想顾虑和紧张、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操作,顺利完成分娩过程。①创造温馨而轻松的待产环境,实施人性化护理,不限制产妇自由活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用药和检查,指导产妇适当活动。②在产妇分娩的全过程中都由一位富有爱心、态度和蔼、善解人意、精通妇产科知识的医护人员陪伴在产妇身边,充当导乐。这位医护人员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心理及感情上的支持,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向产妇介绍分娩知识,回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讲解分娩的生理过程,为产妇进行心理疏导,让产妇树立信心,消除顾虑及恐惧,降低疼痛的感觉,帮助产妇度过生产难关。③可让丈夫陪伴,指导其丈夫给予帮助,如进行肌肤接触,抚摸额头,轻握双手,按摩腰骶部,说鼓励性语言,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减少心理负担。④劝导产妇少量多次进高热量、易消化饮食,给予充足的能量供应,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⑤产程中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随着宫缩的加强,如排便样向会阴部屏气,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充分休息,下一次宫缩时再采取同样的方法。 2.结果 40例产妇中,顺产34例,剖宫产6例。通过对40例产妇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其焦虑、抑郁及选择剖宫产率均低于常态值,对自然分娩自信心提高。证明通过对初产妇实施心理护理及分娩教育,可以减轻孕妇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其对自然分娩的自信心,促进孕产妇身心健康,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顺产分娩率,提高产科质量。 3.讨论 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实施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妇产时疼痛。产妇在临产前的疼痛、焦虑及压力,会引起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因而降低子宫血流量及子宫收缩的效能,致使产程延长。因阵痛、焦虑会产生呼吸急促,造成过度换气,使母亲体内的二氧化碳减低,造成子宫血管收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若给产妇适当的心理安慰,可使疼痛减轻,对母亲及胎儿都有好处。 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产妇顺产率,不良情绪可使产妇体内氨茶碱的分泌增加,使宫缩不协调,阻碍产程进展,增加难产机会,使剖宫率增加,因此,助产士应该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使整个产程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 心理护理还可缓解产妇心理焦虑,分娩顺利与否与产力、产道、胎儿、精神等因素有关,实施产前心理护理,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持续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使焦虑、紧张因素减少,产妇的疼痛感相对下降,有助于产程顺利进行。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要点分析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空前繁荣,并且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项目。本文对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行能够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技术 1岩土勘察工程技术分析 勘探:钻探是岩土勘察工程中常用的勘探技术之一,常见提钻探方式是采用振动个别探、冲击钻探、冲洗钻探和回转钻探四种。在这种四钻探方式中,回转钻探是最常见的。使用钻探时,一般孔深应在目标层的下方3~5米处,且精度不少于5厘米;孔径大小要根据抽样及抽水的技术要求来确定。 虽然钻探是常用的勘探方式,但当遇到隧道、大坝、地下洞群或故障时,钻探就失去了优势,不能准确的识别地下的真实情况,所以这时就需要用到洞探、井探及槽探。 地探既是一种勘探方式,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地探可以测定电阻率、辐射参数、核定动态剪切以及弹性模量,更可以对岩石的波速进行测定,对土壤是否会腐蚀金属与可以准确的进行判断。 在岩土勘察工程开展前的准备阶断,对目标的进行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观察目标地的地质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推断出地下的情况,为岩土勘察工程的开展打下基础。在对目标地的调查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地质测绘,将地质调查的成果图件进行编制所涉及的所有工作,都被统称为测绘。 目前进行岩土勘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钻探、物探和坑探三种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勘探的目的都是对地质条件及可利用勘探工程进行监控及原位测试。 在三种勘探方式中,钻探应用最广泛,但如果钻探无法达到勘探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坑探的方式进行勘探,但这种方式需要使用较多的电力及机械设备,工期长、费时费力,还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如非必要,可尽量避免选择坑探这种勘探方式。 2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要点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发展十分繁荣,但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考虑到经济因素,岩土勘察单在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时,愿意使用目前领先的岩土勘察工程技术,提高岩土勘察工程的工作效率,降低勘察成本。为了更好的达到岩土勘察工程的技术成果,应详细了解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要点,以便保证岩土勘察工程的顺利施工。目前使的岩土勘察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点: 首先,地质形态问题。在进行岩土勘察时,对地下孔及地下物质体的分情况探查是否准确,还有确定埋藏地点及深度,都是岩土勘察工程的技术要点。 其次,划分地质的界面。划分岩石风化程度以及土壤种类是开展岩土勘察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地质结构,根据地质结构来区分优质和不良的地质界面,这是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在岩土勘察工程设计中,重要参数的确定较为困难,是一项技术难题。 最后,勘察技术人员的素质对勘察结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素养不高,导致在现场勘察中,调查不明确,对原始数据也不能有效的运用,遇到较为复杂的勘察难题,也无法有效的解决。 3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解决的具体路径 要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就要解决当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遇到的难题。经过分析和研究,想要解决目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虽然目前的勘探手段越来越鑫样化,能够较为精准的反应出目标地现场的地质情况,如界面、形态、力学特征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准度。但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单一的技术难以满足所有的勘察要求,所以将多种技术结合起来,按实际要求进行组合应用,能够更好的解决在岩土勘察工程中遇到的大部分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岩土勘察工程中对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不足。 其次,勘察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急待提高,因此对勘察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对勘察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进行考核,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勘察技术人员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高。技术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是顺利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 第三,积极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原位测试新技术,对施工中的检测、实验和监测方法也要不断的加强和更新。通过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才能解决岩土勘察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第四,对土壤、岩石的采样、测试和研究调查,是保证岩土勘察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更是岩土勘察的前掉和基础,所以在这些方而也要不断提高和加强。 4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淼纳缁岱⒄构程中,建筑行业始终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发展建筑行业,离不开土木建筑工程,而岩土勘察工程正是土木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内容,岩土勘察工程的顺利这施,直接关系着土木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完工。因此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中的技术难的解决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改革和更新提供帮助,为促进建筑行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略尽绵力。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析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势在必行。据此,本文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 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对于土木工程的风险管理都会事先设计和制定一套完善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制定一整套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员面临风险时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过,无论什么行业,也不管是何种事物,计划永远都是无法赶上变化。土木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将工程划分为不同的项目,所有的项目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总体风险管理指定的制度和原则,只能作为一个方向,而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可见,在土木建筑工程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以建筑工程总体风险管理原则作为指导,紧密结合各个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有效地对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在工程项目开始前,制定出风险管理计划,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开展风险控制,在工程项目收尾阶段,也不能放松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具体来说,建筑企业需要对整个工程分阶段进行风险防范,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比如设计不合理风险,投标舞弊风险,施工安全风险,竣工延期风险等。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不足 (一)风险管理信息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尚未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的信息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对投标对象评估不足、对投标可靠性评估不足,增加无目的性投标等问题逐渐凸显,导致中标的概率大大降低。另外,因为对土木建筑施工的分析缺乏科学性和深入性,使用了部分错误性数据,缺乏完整的风险警示和处置机制。在发生突发状况时,难以及时找出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管理质量。 (二)土木建筑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大部分土木建筑企业的运营人员和高层,在土木建筑施工时,缺乏对施工技术的重视,再加上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过于重视绩效考核,从而导致土木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造成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很多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没有及时设置专业的风险管理岗位,对风险管理的定性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依旧存在部分土木建筑施工企业混淆施工安全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控制放在同等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 三、土木建筑工程监督风险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中,监督管理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土木建筑工程中制定的监督管理目标科学、合理,监督管理各部门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严格依据监督管理规范标准从事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为风险管理各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实际的监督风险管理过程中,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对材料的监督管理、对进度的监督管理、对技术的监督管理,对质量的监督管理,对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对设备操作的监督管理等等。 (一)加强对监督机构重要作用的重视 在法治社会,一切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因此,要确保工程质量,必须采用相应的制度。为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质量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应结合当地土木建筑工程标准及国家标准规范,积极开展有效的监督活动,避免土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违规情况的出现。同时,作为监督的主体,监督机构要根据土木建筑工程各个项目容易出现的风险和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而且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对土木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工程质量进行有效、严格的检测。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技能进行准确判断,以及时发现土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二)强化对施工的监督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正式实施之前,应进行充分且科学的论证,依据相关规范标准对项目图纸及投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尤其应注重从工艺、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明确可行性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方案,为土木建筑工程后期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工程社会及经济效益。 四、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施工人员控制 因为施工人员是工程的主要执行人员,其中很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作弊意识,或者知识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所以,加强施工人员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合理控制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和专业素质。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须对自身的作业行为负责,必须具备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并获取了专业技能资格,才能够上岗作业。其二,通过采取奖惩制度和现场监督加以控制。促使每位施工人员对自身的操作行为有一定的认知,明晰行为的后果。 (二)施工材料控制 施工材料是工程主体,加强施工材料控制,直接关系着工程能否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对施工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对施工材料的控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加强材料采购控制,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规章制度,采取采购权与财务权相分离的方式,避免采购人员从中谋取私利,购置不合格材料,对施工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其二,严格防止质量不合格产品用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免为施工留下安全和质量隐患。 (三)施工设备控制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使用最为频繁。其中,在选择机械设备时,需要对其性能、可靠性、可控性以及技术性等进行综合考虑。机械维修的及时性、操作的规范性,对于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或操作缺乏规范性,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维修检测工作。 (四)施工工艺控制 加强施工工艺控制即使对施工组织方式设计的控制,施工组织设计应该以国家建筑标准为约束作为前提条件,切实根据土木建筑工程的特点,严格按照技术、编制、审批的程序进行。施工工艺引发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不符合土木建筑相P标准和要求,与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相脱离等。所以,加强施工工艺控制,防范风险损失,必须严格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环境控制 施工环境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施工周边环境,其二,施工环境。其中,施工周边环境主要包括居民情况,道路交通情况等,而施工环境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等的存储情况。施工周边环境处理不恰当,就很容易导致居民投诉,交通管制等。而施工环境的布置缺乏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影响施工效率和水平。所以,施工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施工周边环境和施工环境,以此有效防范风险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切实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其中有可能引发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并熟练掌握应用风险控制策略,以此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大大降低风险,从而确保土木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使得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进行了论述分析,旨在提高土木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重要性;施工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土木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工程质量,在其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进行施工全过程的策划、管理和实施。随着土木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有效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一定要结合建筑的实际特点,严格规范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分析。基层施工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关键部分,关系到后续建设的稳定性。在施工前要对基层土壤情况做出全面调查,了解其松软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加固处理,可采用灌浆、回填等技术,若基层由沙土组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承载重力时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通常针对沙土基层以及垃圾较多的混合基层土壤采用换土回填的方式进行处理,简单的松软型不稳定基层经过夯实、灌注便可完成加固任务。基层施工要注意水平准度的测量与控制,局部出现凹凸可进行填充处理。 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以及一些外加剂经过振捣制作而成,材料强度可通过改变比例来控制。该类混合材料在搅拌过程中要对水分与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浇筑后需要在其表面铺设一层防护膜,帮助在养生阶段减少表层水分的蒸发,避免外部出现细小裂缝。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常作为承重部分出现,造价成本相对低廉且施工过程简单,但有害裂缝一直是困扰施工的首要因素。为避免这一危害情况的发生,在浇筑前要对温度进行检测,避免结构内外部产生明显的温差。拆模再次测量温度与湿度时,施工现场环境适中时可开展拆模工作。发现细微的裂缝要及时填补,避免湿气侵入后造成内部钢筋材料氧化。 3、钢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筋材料经过预制环节后可应用在承重结构中,以增强结构内部应力。钢结构施工前要对材料的规格进行核查,其长度与横截面积关系到承重性能,并根据结构需求对其弯度做出调整。裸露在外部的钢筋结构在施工前对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并保障堆放环境清洁无污染。 4、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深基坑由于深度较大,挖掘过程中周边的土壤受到震动出现松动,很容易出现坍塌。支护结构的搭建是为了保护基坑周边不出现掉落,这种基层加固方式在多层以及高层建筑中最为常见。深基坑支护施工前首先要处理好地下水层的问题,避免发生回渗,影响结构稳定性,处理标准为基坑底部的1m以下。若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多台设备同时作业,则要将各机械设备之间的间隔控制在10m范围之外,避免相互造成影响。支护结构要具有挡土功能,可在基坑中埋设预制桩来实现支护目的。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边缘土壤的变化情况,挖掘出的废土堆放位置要尽量远离基坑,避免再次掉落。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要做到对称,以中心点为轴心,横向纵向进行测量,深度与宽度要做出一致。支护结构的修筑材料通常选用钢板与钢筋,地下层需要使用混凝土浆料浇筑加固,浇筑时间与量由技术人员进行掌控。 三、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1、严格规范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查,不合格的不使用,钢筋、水泥、电焊条都要有出厂合格证、检验单与技术检定合格说明,没有接到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经验证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发放和使用。材料使用前必须经过复验检验的物资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复验,未经复验或复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投入使用。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先进设备是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辅助和评定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施工队伍的生存之本,先进的施工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减低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节省了施工生产成本,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 2、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是土木工程中的重点工作,需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班组的安全职责。各类专业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时所搭设的支架及平台必须牢固可靠,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建立的安全网、护栏等必须安全有效,并且不得擅自拆除或移动。 3、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作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主体的施工人员对土木施工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要定期的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由此保证建筑企业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就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强化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基础管理,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三是要采取措施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安全施工教育,逐渐地消除土木施工中潜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建筑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增长,当前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的先机,就需要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强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使得土木建筑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决定着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对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必要性;内容;质量控制 一、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可以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品牌效益;有序的施工管理可以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质量,并且高效科学的施工管理可以使施工井然有序,如材料堆放有序、道路畅通、施工清洁美观等,同时有利于保障消防安全。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设备的管理。(1)施工材料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所需费用占到了整个土木建筑工程造价的六成左右,施工材料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因此在施工前应对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做好采购计划,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及数量,并做好查验工作,如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 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 ,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在采购时应提前了解市场行情,尽量找到质优价廉的货源,并核实材料数量、规格、品牌等等、避免出现失误影响施工进度;在材料的分发管理方面,应安排专人发放,专人管理,根据施工组织计划及实际施工进度情况,编制合理的需求计划,适时安排材料的到货退场。(2)施工设备管理。机械设备是土木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建设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管人员会同监理公司共同督促施工单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管理要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抓起,通过设备的保养与维护,保障施工设备能够稳定的运行,以此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同时注重施工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降低违规操作造成的设备损伤与事故的发生率。 2、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对火灾隐患、高空作业、乱搭按电线、脚手架搭设等方面进行管理。首先需要施工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都是一道安全屏障,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其次要制定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条例,本着“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原则,真正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最后就是要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加强巡检人员的责任心,及时查处隐患并处理,深刻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量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术管理工作,比如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时,要注意垫足垫块并固定好,保证厚度,钢筋绑扎密集时,要适当选择合适大小的骨料,在给混凝土振捣时,不能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等,明确“质量是干出来的,不是查出来的”并且技术责任人应经常和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避免出现差错;并且要加强施工质量的检验力度,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 4、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人是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为了严格执行施工管理规定,有效进行施工人员管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督促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体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工程组织机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等方式为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进行人员管理过程中,主要针对工程施工操作、安全规程执行等进行管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执行施工安全措施,按规定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使用防护用品等。 三、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1、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表现在:(1)检验基坑土质,确保基坑的实际土质与勘察的结果一致。(2)验证制定的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具有安全合理性,必须考虑到边坡处和挡墙处有车辆行走时深层基坑的安全支护保障方法。(3)检查基坑排水能力。对于深基坑要按时定期检查支护结构设施的位移状态,确保支护设施稳定不发生偏移,还要时刻主意基坑的排水状态,当实施混凝土浇灌时,务必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等。 2、梁板柱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梁板柱工程施工前需要认真检查每层的模板轴线位置、标高大小、梁板和柱断面的尺寸,确保实际施工情况与建筑设计方案一致。对于模板的拼接严密性、支顶与支底的稳定性、模板的维修防护措施等方面都应当着重检查。而且在混凝土浇筑使用的模板必须经过仔细的清理,对末班的拆除要实现确定好方案,防止结构被破坏。同时对于施工中使用的钢筋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检测,保证所使用的钢筋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实际使用要求。当钢筋绑扎完成后,务必要认真检查钢筋的数目、规格尺寸、绑扎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情况,以保证梁板柱工程的施工质量。 3、砌体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通常土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多采用硅酸盐加气混凝土轻质墙体或者灰砂砖。这种砌块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体散热程度良好充足,但是为了缩短施工时间,尽快完成工程进度,砌块的存放时间往往不能满足技术要求,容易使得施工完成后墙体出现裂缝,防水效果很差。因此在砌筑砌块之前必须按照规定要求,保证砌块已被浇水浸透,散热收缩完全;砌筑时要调整好砂浆的饱满程度,并认真定期检查砌块排放情况,以保证砌筑的墙面具有良好的垂直度和平整性。 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使得建筑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作为土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其进行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简议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其以高强度及良好工作性能的特点,使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被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人们对混凝土的深入研究,使得混凝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对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影响因素;施工技术;施工准备;施工要点 一、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有:(1)混凝土自缩的因素。混凝土是靠两成的水分来硬化的,其余的都被外界蒸发掉了。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本质上应该蒸发的水分,就会引起混凝土收缩。除此之外,混凝土材料中夹杂了很多的添加剂和矿渣等,也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此外,水灰比、骨料的含量及其种类也对混凝土的自缩值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将混凝土裂缝以及自缩原因考虑到其中。(2)较强约束力的因素。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都是厚重的整体浇筑物体,从而导致了地基对其的约束力。这种来自外部的约束力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痕,有时还会出现内部的约束力。(3)温度的因素。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浇筑的温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界的气温升高时,都会减少混凝土内、外部位的温差,形成温度应力。温差越大,温度的应力越大,产生的裂痕也就越大。(4)水泥水化热产生的因素。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热量。由于混凝土结构比较厚,表面系数低,混凝土散发的热量不能及时的疏散,导致了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引起了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由于土木工程对基础施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对施工整体性的要求,并且经常需要一次连续浇筑完毕,因此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混凝土间断施工易形成施工缝等问题,但是由于施工基础体积较大,浇筑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量,易产生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应力,易破坏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实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避免裂缝产生,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2.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施工性能,摩擦力小;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科学试验混凝土不同配比的性能和强度,并结合施工实际,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确保施工的强度和性能。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大小和性能都有严格要求,并适当掺加减水剂等外添加剂,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粘聚性。 三、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准备要点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准备主要包括:(1)施工材料准备要点分析。第一、水:应该尽量采用可饮用的水进行混凝土的拌合,对于不可饮用的水,在拌合之前应该先进行化验和抗腐蚀检验。第二、水泥:应该根据工程的强度要求以及不同型号的水泥性能来选择,保证其强度不低于设计的规范,对于有特殊承重要求的部位应该在选用之前进行测试,结合报告进行选择。第三、骨料: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骨料的优劣对混凝土最终强度有直接的影响。(2)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需要对钢筋、控制模板、保护层等设备的规格尺寸进行检查,使其偏差值符合国家验收评定的标准。还应该对模版接缝处是否密合完好以及其支撑是否稳定进行检查,还要对钢筋和模版进行预检,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开始浇筑。(3)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应该先做好对施工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要详细说明,强调梁柱、梁板与剪力墙的混凝土标号的控制,以及振捣时间、间距等等事项。(4)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应该对该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掌握,根据工程的需要,把浇筑工程中所必涞姆烙攴朗钗镒适孪茸急负茫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四、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要点分析 1.拌合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材料确定后,需要避免采用经验配比的方法,杜绝少配、错配、漏配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事件发生。然后应该对适配完成的混凝土进行性能的检测,然后才能进行大量的混凝土的拌合。在施工中应该经常对骨料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和调整。在向搅拌机具中投料时应控制在机具的额定容量之下,拌合中应该随时对拌料坍落度和离析现象进行监测。 2.运输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运输需要结合工程实际选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如垂直运输一般采用提升架、起重机等运输,现场搅拌的时候采用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进行运输,在楼面上多用手推车进行运输等。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以免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或者发生产生离析、砂浆流失、沁水等现象,为了保证最短的运输时间,使其在初凝之前就浇筑完毕,应该尽量减少其运输的周转次数。 3.浇筑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要求对钢筋和模版进行检查,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条件,同时还需确定浇筑方法的合理性。应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3m,如果采用的是分层分块浇筑方法的话,应该结合钢筋的密集程度和结构的特点来决定每一层的高度。在分层高度的控制上,一般为插入式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如果振捣采用的是平板振捣器,则应该控制分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浇筑的过程应该尽量连续,如果必须出现间隔,则要尽量的缩短间隔的时间,以保证在前层的混凝土初凝前可以恢复施工。较注重应该经常观察和整改钢筋、模版等设备的变位现象。较大的梁体可以进行单独的浇筑,对连续浇筑无法实现的部位,应该在剪力较小的地方预留好施工缝。 4.振捣施工要点丰富逆袭。混凝土工程振捣是使混凝土能充满模版的每个角落,使其获得最大的均匀和密实度。振捣分为机械和人工振捣两种,一般只有工程量小、或者采用的是塑性混凝土的时候才会使用人工振捣的方法。振捣过程应该快插慢拔,均匀的选择插点的位置,以防出现漏振的情况。在插入振捣棒的时候应该使其进入下层混凝土中,以免在两层混凝土中间出现缝隙。在一个插点应该持续振捣20-20S,以表面无下沉、无气泡,泛浆或者水平为宜。如果使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则应该保证其能够对已经振实部分的边缘进行覆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土木工程日益增多,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 【摘 要】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其次,深入探讨了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其中包括: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加现场施工安全防护、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而建筑工程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做好土木工程的施工。众所周知,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涉及面较大、环节众多,且十分繁琐、复杂,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意义重大。因此,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是广大施工人员直接从事施工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施工成本的高低、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进度的快慢等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施工企业若能够重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那么就可有效提高其施工技g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并且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存在着较多的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只有有效地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才可大幅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 2.1 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力度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第一,施工方企业可实行逐级签订责任书,对新进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能上岗;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加强安全教育意识,确保全体员工能熟练操作消防器材。 第二,围绕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常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教育广大施工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相关特性,同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安全事故案例,以案释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提醒大家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永不松懈、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永不马虎,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避免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安全业绩,确保土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第三,还要加强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的安全教育。施工企业要采取悬挂横幅、分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宣传油品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2.2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指导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与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性质特征等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施工方案若能够得以科学编制,那么必将能够合理利用施工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在土木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务必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召集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项目部经理、监理单位等共同来斟酌、优化、论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且要备案归档。一旦确定了施工方案,那么就务必要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中严格贯彻实施。 2.3 加强现场施工安全防护 2.3.1注重施工环境的安全防护 施工环境的安全对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防护影响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务必要严格管理施工现场,合理、科学布置,并且努力提升施工现场的防火水平。与此同时,基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需求来科学划分现场施工区域的作业区、材料堆放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各个区域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此外,在现场施工区域的危险场所,可设立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不要靠近。 2.3.2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防护标准 在当前形式下,施工企业务必要与时俱进,与国外同类企业发展同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管理标准, 通过一系列法律化、体系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措施来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水平。 2.4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离不开科学有序的现场材料管理。务必要将施工材料按照确定好的施工平面布置图来进行堆放。在施工材料进场之前,应该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对其进行质量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材料才可进入施工现场;若检验结果不合格,那么是不能签收的。对于到场的材料,材料管理人员应该要认真登记,并且统计材料的种类与数量;为了防止出现材料浪费或者材料丢失的现象,务必要基于各个施工班组的施工进度来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方法的实际运用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筑用地的限制,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土木建筑工程中,裂缝和渗透是建筑质量的主要问题,而注浆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和扩大,达到加固建筑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注浆施工技术的本身优点和适用范围,结合施工方法探讨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土木建筑,注浆施工技术,应用方法 注浆施工方法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对于施工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的质量把关过程中,注浆技术的施工效果更是考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其对于建筑结构的支撑力和寿命年限等方面都影响巨大,施工人员和建筑开发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技术的应用情况。而在建筑的维护和保养过程中,注浆施工技术也能为建筑的裂缝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而实际施工中,注浆技术的施工方法和应用范围的结合考虑和适应条件也需要随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注浆施工技术概述 1.1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砼建筑是目前的主要建筑方式,而砼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裂缝,主要是由材料本身的性质、结构的需求特性以及人为的施工不当或保养不当引起的。而这些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效果,而且会伴随出现渗水现象,同时渗水又会对砼结构本身造成更大的损害,裂缝也会越来越严重,对于建筑的安全性产生巨大威胁。注浆技术对于这种裂缝是最好的医生,通过填充浆液的流动、渗入、凝结、固化能够有效填补砼建筑的裂缝,并对裂缝进行粘结固化,重新赋予砼一体的坚固优势。而在其他比适于砼建筑的情况下,注浆施工技术又可以使用浆液的灌注而达到加强建筑材料本身的结构强度的效果,在一些以土质较软的情况下,尤其是地基等建筑结构中应用十分广泛。 1.2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中的特性优势 注浆施工技术的特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二是施工效果。从施工过程来看,注浆施工技术的施工条件要求不高,设备小,所需空间小,可在小范围内施工进行,并且针对性强,可局部操作,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小,灵活度高,操作简便,适应于各种施工环境。从施工效果来看,注浆施工从砼内部结构入手,对于裂缝和老化的建筑Y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采用的填充浆液多采用加强型材料,不仅对于裂缝起到填充目的,更能粘结砼自身结构,提升建筑结构质量,有效延长建筑物寿命,且材料的使用浪费极少,不会污染环境,加固以后的建筑也更加符合环保节能理念。 2、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的方法 2.1注浆材料的选择 在开展注浆施工前应对注浆液的配置材料进行选择,其主体材料为水泥,并在其中添加了各种有机高分子辅料.在材料当中以水泥为主,其稳定性较强,并且能够在搅拌过程中形成胶状体,在凝固之后形成胶结体.而有机高分子辅料本身质量也要严格的要求,其必须为水泥提供耐磨性、耐老化性,同时还需要增加水泥凝固后的强度.另外,注浆液的材料在凝固前必须拥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进入水泥裂缝之间,但在凝固之后其渗透性必须大幅度降低. 2.2注浆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当中混凝土墙体发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利用注浆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对这一问题进行修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先将选择好的注浆液材料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水化反应,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搅拌,增加各材料间的接触面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材料在添加过程中不能一次添加过多,这样会使得注浆液内部的密度不均匀,影响凝固效果,增加裂缝的发生率.在配置好注浆液之后可利用浇灌设备注入到土层或混凝土裂缝当中,时其与混凝土紧密结合,然后对注浆后的表面进行平整,保证混凝土墙面的平整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劈裂式和高压灌注方式,其中高压灌注方式主要是利用高压水枪将浆液直接关注到缝隙当中,这种方法能够降低注浆液在灌注过程中发生的凝固情况,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率.而劈裂式则需要专用的设备进行施工,其主要是提高注浆液的自由流动情况,进而增加灌注后墙体的稳定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裂缝较小,并且仅出现渗水的情况,则可以采用涂抹的方式进行前期修复,并做好后期维护和保养工作. 3、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3.1注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结构中的应用 土木建筑中,地下室的结构对于整个建筑的支撑起到地基的作用,其结构质量要求更高,而地下室一般又较为潮湿,对于其建筑结构的考验更是严峻。因此灌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中的应用十分常见。在其施工过程中,主要需考虑注浆前的清理和注浆的完整度,必须保证确定一个孔洞完成灌注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孔洞的灌注,注浆完成后,也需要进行较为长期的监测,必要时进行二次补注,确保注浆的加固效果。 3.2注浆施工技术在墙体结构中的应用 承重和主墙体的裂缝主要是由建筑时的施工不规范埋下隐患引起的,随着温度的变化,墙体产生一定的热胀冷缩造成裂缝,而墙体中的潮湿也极有可能引起裂缝中虫蚁的埋伏。因此在这样条件下的注浆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拉伸力。 3.3注浆施工技术在室内及厨卫结构中的应用 厨房和卫生间等室内建筑区域的用水量大,水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就比较严重,而渗水情况的避免也最为必要,一旦建筑出现裂缝,在大量的水的流动作用下,裂缝会迅速扩大恶化,对整体建筑结构质量造成重大安全问题。而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又由于室内的管道以及电路线路的复杂情况的影响,使注浆施工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为多变。因此在对于室内厨卫建筑的注浆施工中,对于环境的考察和检测,对施工前的综合规划很重要。而实际施工中一般采用嵌槽施工方式,不会破坏室内整体结构和美观度,也可以在最小施工范围内达到加固的目的。 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在建筑中实际施工上的应用也是十分灵活的,既包括室内,也包括室外,既包括承重部分,也包括防水部分,注浆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的加固和修护效果都十分显著。在实际施工中,注浆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施工过程的严谨和认真,注浆需彻底、完整,这也要求施工人员不仅要重视注浆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注重注浆技术施工的质量。而在未来的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技术的使用也必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作用,正式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专业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重视土木建设工程专业的发展了,因为要技术,就要有专业人员,而要专业人员,就要看这一专业,因而我们要深入了解该专业。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知识技能;就业方向及前景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 一、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简介 所谓的土木建筑工程,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曾经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归类入此类,但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不少原来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从狭义定义上来说,土木建筑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也就是民用工程,即建筑工程。蛄河胨淼拦こ獭⒀彝凉こ獭⒐路与城市道路等这个小范围。 二、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特点 该专业以培养优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着力为国内外名校的更高层次教育和国家的基本建设输送优秀毕业生。该专业现有: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工、工程测量等4个专业实验室,具有结构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在专业培养中,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国家的建设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部分学生已成长为设计院院长,企业总工程师,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 三、土木工程专业要求的知识技能 (一)空间想象力。建筑本身功能决定它立体的东西,通过平面的点线能想象到它在实际空间的实际形态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二)力学学习、应用能力。没有良好的力学基础是不可能学好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 (三)认真、细致的作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严谨的,土木工程也一样。无论将来做设计、施工还是监理,你的“作品”(建筑物)都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认真、细致。 (四)较强的动手能力。这里的动手能力是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就是实践,它重在落实与操作,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这就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处理、解决问题。 (五)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辛苦的代名词,从事这个行业就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 (一)工程技术方向 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 代表行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等。 就业前景:就像我们看到身边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向四面八方不断延伸一样,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2004年进入各个人才市场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共涉及到100多个行业,其中在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跃居第一位。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只要人才市场上没有出现过度饱合的状况,可以说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 (二)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 代表职位:项目设计师、结构审核、城市规划师、预算员、预算工程师等。 代表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或市政工程类**机关职能部门、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 就业前景:各种勘察设计院对工程设计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需要更多的现代化设计规划人才。随着咨询业的兴起,建筑行业的咨询服务人员也成为土建业内新的就业增长点。 (三)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 代表职位:监理工程师 代表行业:建筑、路桥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监督部门。 就业前景:工程监理是新兴的一个职业,随着我国对建筑、路桥施工质量监管的日益规范,监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国家工程监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工程检修方向 代表职位:轨道交通及铁路工务部门工程师,一般是建设单位内部的工程技术人员。 代表行业:轨道交通,铁路工务段(处)。 就业前景:十一五规划全国路网10万公里,许多大中城市兴起修建地铁交通,这些轨道建筑都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来检测和维修。 (五)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 代表职位:公务员、教师 代表行业:交通、市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及设计单位。 就业前景:公务员制度改革为普通大学毕业生打开了进入机关工作的大门,路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需要使得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的需求随之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的竞争一般较为激烈,需要求职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 五、小结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国家对城市建设加大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使得城市建设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自然带动了土木建筑工程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土木工程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及现代化施工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要求,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注重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素养的提高,以此促进施工技术质量更好地满足日趋提升的建筑土木工程质量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土木建筑专业的发展及演变,只有从根本上抓起,从学生时代提高其从业者的素养,才能促进这一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城市化,从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添砖添瓦。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所占比例日趋增加。由于建筑物在厚度、体积及高度等方面的逐渐增加,建筑物自身基础承受的负载也越来越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被广泛应用。为了促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得以保证,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当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具有的技术要点及施工设计进行深入探析,以此促使土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方面得以保证。 0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当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施工工程的增加,对于施工材料的性能则给与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相应性能检测方面予以重视,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通过较长时间的工程检测工作发现,由于混凝土出现自干燥现象的增多,其所导致的自缩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这些也是相关工程人员需要对其给与积极控制的问题所在。 1 混凝土自缩现象的原因分析 1.1 水泥因素 水泥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泥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各种水泥在净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缩能力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自缩值偏大的水泥主要有早强水泥及铝酸盐水泥,而自缩值较小的水泥有低热及中热水泥,在使用后期时,矿渣水泥在自缩值方面会不断增大,此外,水泥的细度对于其自缩值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出现水泥过细的状况,其在早期使用当中其自缩速度就会加快。 1.2 外加剂因素 利用高效减水剂能够实现流动度增大的效果,而高效减水剂对于自缩值具有显著降低的效果,而高效减水剂在类型即量上的差异,对于自缩作用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对于干缩减少剂来讲,其对自缩值能够降低50,主要是由于干缩减少剂对于毛细水表面张力具有降低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膨胀剂表现出来的对自缩作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氧化钙型的膨胀剂对自缩具有降低的作用,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膨胀剂尽管在早期会出现相应的膨胀状况,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进行收缩,且不同类型膨胀剂收缩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1.3 矿物掺合料因素 在对混凝土进行配制时,通常情况下均在水泥当中加入比表面积400m/kg以上的矿渣,但是对于120d的自缩值而言,它会随着矿渣掺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变大,若在水泥当中掺入矿渣量比表面积是337m/kg时,针对120d的自缩值来讲,其在矿渣的掺量变化的影响方面就会比较小。如若在水泥当中掺入硅灰,则会造成混凝土自缩值出现增大的状况,而如果将硅灰的掺入量增大,那么其相应的水泥浆自缩值也会随之出现增加的状况。针对3d龄期后来讲,其在粉煤灰掺加后自缩增长速度与空白混凝土相比,要明显性大于后者。如果在水泥当中掺入的粉煤灰大于20,那么其在自缩的作用方面就会湿度减小。若在水泥中添加偏高岭土,当其含量为10时,则水泥浆在自缩值方面会达到最大值。 2 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 2.1 机理设计 对于基本材料的选择来讲,可在水泥当中掺入存在ZY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可当带取代后浇带巩固后,对混凝土结构实施连续浇筑。就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予以参考,将广场底板实施相应的分块操作;对于后浇带,可将底板实施4块划分,并以此实施相应4个浇筑单元建立,并且在块中无相应膨胀加强带设置,然后将其再实施5块划分,整个底板最终则给与16块划分。当对底板实施分块予以确定后,在顶板及墙板与底板相应位置处,给与一个后浇带及加强带设计,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巩固。膨胀加强2m带宽,对于边缘,每侧均予以密孔铁丝网设置,且用钢筋对其实施加固,避免在加强带外的混凝土出现流入内部的状况。膨胀现象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具有减弱作用,所以,对于膨胀加强带的混凝土来讲,应对其强度等级给与不断提高,而在搭配材料方面,包保持其材料组成的合理性,最终促进结构功能得以优化目标的实现。 2.2 补偿收缩混凝土 以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作为施工的基本标准,对于补偿收缩混凝土来讲,其所形成的自应力混凝土主要于0.2~0.7MPa以下。要想对限制膨胀率进行准确测量,应在实验室就ZY试件的限制膨胀率试验给与完成,通过实现可知,在水泥当中掺入ZY,能够将微膨胀性予以得出,而掺量大小状况与膨胀率之间呈现正比。 2.3 配合比的设计 ①水泥:砼材料:选用常规硅酸盐水泥(42.5MPa)。②砂:选用长江中砂,其相应细度模数为M×2.5~2.7,表面密度为2.63g/cm,宽松密度为1405kg/m,紧密密度为1500kg/m,含泥量应≤4。③石:采用湖州石子:粒径区间为6~31mm,连续级配,压碎指标区间为7~9.6,含泥量应≤4。④膨胀剂:采用ZY膨胀剂。⑤掺合料:Ⅱ级粉煤灰。 3 具体方案分析 某医疗楼地上12层,地下3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97000m2,建筑总高度为48.85m。地上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程基础底板厚度为1500mm,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为C40P 8,基坑底板的标高是-15.47m,混凝土浇筑方案为斜面分层法浇筑,由防水保护层往上一次性浇筑1.5m,直至基础底板上标高,每层厚度约为500mm。基础底板属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具体施工技术如下。 3.1 后掺少量减水剂的控制 在正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应先清楚掌握现场的施工环境,尤其是温度因素。在7~8月份时,混凝土浇筑则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的状况,且在稳定性方面受到一定影响。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必须停留一些时间,如此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到混凝土的入模时间,甚至影响到整个混凝土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混凝土难以满足施工的需求。在配合比当中,其FDN2I减水剂量数值为0.7,通常情况下,此种减水剂相应的掺量最高应为1,而在后续掺入减水剂时,其考虑值0.3以内。对于后掺法来讲,其与先掺法或同掺法相比,在减水作用上会出现不断增强的状况,这样就可以起到对补偿坍落度的损失给与弥补的目的。对于相关工程单位对混凝土运输车的安排来讲,其在搅拌时间上应控制在32转或者是1分钟以上,并且还要安排相应技术人员对材料配制进行控制。 3.2 地下室顶板浇注的控制 本工程混凝土浇筑方案为斜面分层法浇筑,针对其地下室长无缝混凝土结构的具体状况,对其应制定规范、严格的施工安排,促使实际运用状况与相应的工程方案相符,针对地下室顶板的浇筑来讲,当对地下一层的墙板到地下室顶板梁下口浇筑完成后,将地下室顶板的浇筑予以完成。在对顶板实施浇筑时,应对早期可能出现的裂缝状况给与事先把握。从缓凝土在收缩状况下,所产生的秩序状况来看,裂缝通常情况下在初凝到终凝容易产生。施工人员应对施工方案按照自身经验进行调整,将顶板实施二次或者三次抹平及搓平操作,特别是在初凝时实施抹平操作,特别是初始凝结使的抹压,以此做出可以控制在初期的裂缝的措施,这样才能最好的掌握裂缝控制。 3.3 地下室墙体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应对墙板混凝土在配合比方面给与更为严格的设计,经过对其验证证实后,决定对其采用减少水和灰的具体方案,对于底板及墙板来讲,其同为C30及P12,底板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7,墙板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1,坍落度指标底板应控制在20cm,控制墙板坍落度指标应设计为15cm。上述方案的实施,对于用水量的减少及混凝土的收缩的控制,均具有很好的效果。 3.4 地下室混凝土的养护 按照养护制度,在混凝土抹压后,能上人时,即铺上麻袋片或草席,用水浇湿保养,混凝土硬化3~4小时后,底板与顶板均筑堰蓄水3-5cm进行养护,墙板采取不问断淋水保温,采用这些养护方法不得少于14天,墙板侧模的拆除也不少于7天。以上养护措施的实施对地下室应用超长无缝结构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相关的性能检测给与足够重视,还要对相关的质量要点进行严格的把控,最终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的延长目的,对工程费用进行节省,实现工程质量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主要应用 摘 要:钢结构是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的应用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其自身在多方面特点,也使其在应用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尤其在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中更为适用。为加深大家的了解,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主要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钢结构;主要应用 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各类新型建筑工艺的运用,现代土木建筑工程在规模和外形上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建筑的高度更高,且在建筑外形上也更趋向于复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充分保障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与稳定性,保障建筑施工及使用的安全就显得愈加重要。钢结构作为一种主要适用于超高层、大跨度或不规则外形建筑的结构形式,加强对其应用的研究有着很大必要性。 一、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优势 1、自重轻,抗震性能好 钢结构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同,其主体选材以结构强度较高的优质钢材为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量,这也就有效的降低了结构的自身重量,以塔楼为例,利用该结构形式建设其在整体自重上可以较传统结构形式减轻约30%,这种情况下建筑所受到的地震作用相对得到了更好的控制,经试验分析得出,钢结构形式的合理应用能够减少超过10%的地震影响作用,这也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2、施工便利,质量稳定 在施工方面,钢结构的施工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天气、温度等条件的影响,且所选用的施工工艺简单,更容易实现施工的规模化,同时,钢构件施工与混凝土构件施工之间并没有太大冲突,容易实现交叉作业,而且内部施工也可以与外部装修同步推进,这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以及保障施工进度都具有着良好的作用。此外,钢结构在材料的延展性、抗压性及韧性等方面也要优于传统混凝土结构,这也就更好的保障了其结构质量及整体稳定性。 3、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相较于混凝土材料而言,钢材本身便具有着更好的可塑性,在一些相对跨度较大,且支撑结构设置受限的建筑工程中,钢结构显然更为适用,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也能够增加建筑内部空间,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而从结构造型的角度来看,混凝土结构造型往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钢结构良好的可塑性以及焊接施工的方式,都使得其能够根据设计需要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并且不会造成成本的过度消耗。 4、环保节能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据测算一般混合结构中混凝土的使用量约为0.45m3/m2,而应用钢结构能将混凝土的使用量减少到0.2m3/m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也有效地节约了工程建设中资源消耗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在能耗上也相对更低。另外,由于钢结构施工中减少混凝土拌制以及浇筑机械的作业量,且不需要过多消耗砂石等自然资源,所造成的扬尘等空气污染也相对较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小,加之施工所产生的钢材废料能够有效的回收再利用,这也体现出了钢结构在环保方面的优势。 二、土木建筑中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 1、箱型柱安装 箱型柱的安装要遵循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即材料采购、加工、运输、吊装、连接的顺序。在安装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防锈处理方面,应先去掉钢结构表面原有的铁锈、油污,再进行防锈油漆的涂刷。其次是吊装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吊装,通常为先由中心开始吊装,之后再向四周拓展,并要充分保证安装的对称与稳固性。最后是连接方面,为确保连接的质量与施工的效率,一般会先采取临时连接的方式,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单元框架,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与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达到最佳位置后,再进行焊接,并要做好焊接后的质量检测,确保箱型柱安装的质量。 2、钢柱的制作与安装 钢柱的制作与安装必须要以土木工程实际的层高及总高设计作为基础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受力的特点,合理确定钢柱的设计长度。在钢柱制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要准确控制好制作的误差,即使微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建筑整体结构受力性能发生变化,并且要严格规定每一钢柱制作和安装的位置,严禁互换使用,可以通过编号的促使明确进行区分,以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 3、钢梁安装 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梁主要包括主梁、次梁、外挑梁三种类型,其在安装方面也各自有着自身的要点。主梁的安装施工一般是采取捆绑串吊的方式,具体吊装数量要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进行确定。次梁及外挑梁安装一般可采取单根吊装方式进行。 4、框架梁的设计与安装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层或超高层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框架梁使用的都是H型钢,在框架梁的设计与施工中要重点注意框架梁与钢柱结构的连接质量,一般连接方式以钢性连接为主。一般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柱都为贯通型,在框架梁的上下翼缘处,在钢柱内应设置横向加劲肋框架梁,并严格按照设计编号正确就位。对于梁柱连接的节点位置也要加强重视,应确保其延性良好,并且连接质量满足工程要求,一般会在制造时,与框架梁所在位置设置悬臂梁。在翻样下料和焊接施工中严格控制好施工的精度,主要对下料长度的准确把握,避免其超出设计长度,并要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变形考虑在内,可通过实验测算出其变形量与变形规律,保证下料长度控制的有效性。框架梁上下翼缘的连接,可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焊接连接的方式,多是选用带衬板的全熔透焊技术进行施工。 三、土木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1、钢结构施工技术交底 为确保钢结构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在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主管领导应组织所有施工参与人员,将施工条件、工程概况、施工范围、图纸设计思路、施工重点、技术要点、质量控制要求、进度要求、验收标准、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注意事项等细致全面的交代下去,确保每一位参与施工的人员充分了解工程建设施工各方面的细节与要求,并最大限度的控制施工安全隐患的发生,保障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 2、建筑钢结构的连接 钢结构建筑所要应用到的钢构件相对较多,在保证构件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还必须要保证钢结构构件的高质量连接,使其装配成工程需要的结构整体,因此,如何保证构件连接的质量与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钢结构构件的连接会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即铆接、焊接、螺栓连接,其中铆接在早期施工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由于其连接后节点处会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影响,这也就容易导致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不足;相对而言焊接方法在保障结构稳定性方面则有更好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焊接连接的构件在受力的连续性上相对更好,但这一方法对施工作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应用上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螺栓连接法,利用高强度螺栓能够达到相对较好的连接效果,并且也能够保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与强度。 结论:本文首先对钢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阐述,之后从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以及钢结构施工技术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在现代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加强对钢结构应用的研究也显现出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市场。但是伴随着城市建筑行业逐步的兴起,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也越发的紧张,引发了人口居住问题以及交通问题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高层建筑的逐步建造则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局面,高层建筑的建造离不开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因此需要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引言 高层建筑在我国城市建筑中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但是由于高层建筑对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开展的技术应用以及操作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全面完善土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使我国的高层建筑工作更好的开展。 1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的建设步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迅速。随着高层建筑工程的不断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也逐步的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城市建筑工程当中[1]。因为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如果长期处于空气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就会出现裂缝现象,这便严重的影响了高层建筑的质量性和安全性,也为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在城市开展建筑工程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良好的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进程中,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城市稳定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2]。 2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目的分析 由于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温度感应的特性,因此在较高温度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裂缝的现象,裂缝的出现会破坏建筑的整体的受力结构状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承载性和抗压性,进而严重的降低了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裂缝的出现,也会导致一些具有侵蚀性的物质深入到建筑的内部构成中,例如建筑中的钢材结构会因雨水的侵害而生锈,木材也会因为潮湿的环境而变形甚至是腐烂,严重的降低了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对于建筑的危害是多个方面的。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减轻以及消除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确保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使城市建筑工程的开展更加的具有高效性和高质量性[3]。 3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体应用分析 3.1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可以良好的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将沥青或者是砂层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和地基结构之间,可以有效的降低地基结构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力,进而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的有效减轻。沥青层或者是砂层在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中的应用原理为:降低温度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凝聚效果,从而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度差较小,进而有效的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或者是变形现象的可能性。 3.2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预先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预留水管,进而只需要将冷水注入到预留的水管中,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的降低。同时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也应当尽可能的降低水泥的应用量,选择其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新型建筑材料进行代替。例如热水泥材料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材料等都有较好的散热性,这些材料的应用也可以有效的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或者是变形现象[4]。 3.3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也是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 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需要建筑施工工作人员不仅要严格的参照流程逐步的搅拌混凝土,还需要根据工程的需要,增加配筋的含量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员在搅拌的材料中加入适量的添加剂,限制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热胀冷缩性,也可以有效的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抗裂性的提升。 4 结束语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首先应当明确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的重要性。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城市稳定发展。进而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目的分析。减轻以及消除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最后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体应用分析。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和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以及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全面完善土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促使城市建筑行业更加高效、稳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的城市居住环境。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座高楼的好坏,取决于它起时的根基是否稳,土木建筑工程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象征。我们去旅游时,总会记住某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建筑业的发展不仅仅象征时代的进步,也在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建筑施工水平,改善建筑环境是每个建筑人的责任,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要克服困难,保证施工有质有量的进行,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建筑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1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想提高土木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就必须首先从建筑施工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找出与之问题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1.1 土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涉及的很多环节、很多部门,程序也很复杂,所以找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合同是土木施工的重点,如果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临时需要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工程监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低下、定位不明确、监理面狭、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使监理市场混乱,限制了监理作用的发挥。建筑施工需要专职的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员,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减少人员节省开支,一人两职相兼,实质是主管施工质量,或存在施工安全员业务素质较差的现象。 1.2 建筑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的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施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愈加的突出,土木建筑施工过程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施工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有害气体、噪音、地震、等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污染,是现在土木建筑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创造。 1.3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无论是任何行业,安全生产是核心内容,土木建筑的安全问题是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它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场地设备,施工人员和技术安全等内容。建筑施工露天高空作业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影响安全操作的因素较多,危险性较大,事故的主要是由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管理层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施工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发生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其中高空坠物、硬物撞击、坍塌以及漏电等是多发事故。我们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工人的安全问题,我们看新闻的时候,总能看到,哪个施工场地又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故,重视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的首要问题。我们在施工时,我们要对现场社备,施工人员先进行安全管理,施工场地干净与否,工人是否带有安全帽,高空作业的装置是否安全,施工技术是不是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安全管理是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保证建筑施工能顺利的进行。 1.4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 “垃圾工程”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居住的建筑是否真正的安全,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都取决于施工方。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美观和适用等各方面要求。现在的科学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仍有些单位和个人的素质没有提高。虽然现在的建筑质量在不断改善,可是仍有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这是因为某些单位和个人不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规范,盲目追求利益,才出现了那么多“垃圾工程”。常见的几种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有:施工单位事先编制的施工进度控制表不符合实际情况,监理单位未制定合理的监理实施方案,在拐角和节点部位粗糙施工,对于防水隔热结构设置不合理致使暖通和厨卫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个别检测单位责任心差,检查验收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建再多的高楼大厦都是浪费国家资源。 2 解决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这些问题,是直接产生筑施工事故的原因,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从源头抓起,要保质保量的去施工。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加大建筑施工质量监察力度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提高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只有建立起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其次,把好原材料质量关。采购的钢材、木材、砂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质检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 逐个逐项检查。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例如:脚手架的杆件需要经过计算确定,连接件可靠稳定,安装拆卸时注意安全保障。对于进行高空露天作业的工作人员要有专门的安全保护装置,而且必须在天气适宜、无大风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要包围严实,防护网设置完善,有必要的警示标志。对于危险系数高,事故后果严重的部位应进行专项整治,相关部门在施工要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同时加大平时的安全检查监督力度。 2.2 提高环保施工水平,保护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看电视总看到的广告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发展纲领,我们要把它运用到土木建筑施工中,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等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先进高效的施工技术,减少灰尘、固液废弃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噪音,避免打扰周围人的生活,使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选用环保优质的结构材料,减少反光,保证工程质量。 2.3 施工现场机电设备问题措施 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其机械、电全性能、安全防护装置必须符合有关安准要求,并对其颁发准用证。新购置的设备,必须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行验收,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经企业技责人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机电设备的应做到“定人、定机、定设备”,严禁不具资格的人员操作机电设备。小型电动使用前,应对使用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很多自身隐患,无论从施工过程,还是从施工的部位角度考虑,很多实际问题都要解决,现场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环境管理,设备安装等问题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建筑业施工者首要的任务。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如何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工程,它具有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还无法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需求,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管理质量 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中各种施工要素的综合运用体现。土木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签定项目合同的规定,对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施工管理,以此来达到规范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提升土木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此外,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还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生产企业形象,为土木工程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近些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项目工程建设的范围得到了拓展。而土木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土木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展。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是要运用好现代土木工程向曼谷施工管理理念,努力实现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代化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土木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管理都存在施工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手段运用过多、工程建设单位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不重视、企业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此外,我国还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理论建设也比较缺乏,不少土木施工企业完全是凭自身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进行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这种相对滞后的施工管理不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是定性作出判断而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必然要被社会所淘汰。 二.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措施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了土木工程施工前后各个环节的内容,通过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来使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代社会,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1.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 设计图纸是土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现实依据。在进入施工阶段之前,必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的图纸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确定了工程施工设计图纸方案后,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要与图纸设计人员一起对设计图纸方案的可行性、细节内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图纸方案的精确性,进而保证工程建筑施工效益的最大化。在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的设计意图进行充分领会后将需要设计的项目内容融合在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请专业的工程设计单位对工程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工程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图纸方案中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工程设计的建议,从而将设计图纸存在的问题在工程施工之前就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对工程图纸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之后,要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方进行及时的通报,保证实际施工与图纸内容相匹配。 2.加强项目工程的现场管理 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此外,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具体来说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2.1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完善 质量是项目工程施工的核心和重点,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予以重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水平得到保证,也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加强功臣施工的质量管理,还必须将工程质量观念落实到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细节之中,以此来维持项目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确立比较完善的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体系,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来推动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 2.2加强对各种工程施工资源的正确运用 工程施工资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建筑材料、设备等内容,这些施工资源都会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施工人员是项目工程施工的直接操作和控制者。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人作为施工管理和控制的核心,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带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位工程施工人员都能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观念。其次,施工机械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工具,很多高难度的作业都必须要通过机械设备完成。当前,很多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都具有跨度大、范围广、领域多、种类全等特点,机械设备使用不当不仅能导致企业资产的浪费,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作业效率。企业内部需针对设备监理健全的机械设备的档案,日常工作中保护好机械设备性能,这样才能使得机械设备长期处在最佳状态。鉴于机械设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的重大影响,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必须谨慎对待。 3.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建设 项目工程的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主要应该从这几方面来加强: 3.1加强工程设计安全 项目的设计安全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后期工程施工的作业情况。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工程施工在设计阶段的严谨、科学。 3.2加强安全、合理的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制度建设,也是保证项目工程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措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工序进行有效的规范,使得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还要将“安全”作为核心理念融入到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规范。 3.3加强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也是加强项目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工程人员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升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方式来让工程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在接受安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责任意识的提升,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混凝土施工材料是由诸多不同材质的原料组成,很容易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裂缝问题。另外,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会导致其发生裂纹问题,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危害。本文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并对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一、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 混凝土施工材料是由诸多不同材质的原料组成,很容易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裂缝问题。另外,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会导致其发生裂纹问题,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危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基 地基在混凝土整体结构施工完成后,会发生不均匀的位移,对其内部产生应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 (二)施工工艺 由于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不严谨,致使工程在后期使用时发生裂缝。 (三)钢筋锈蚀 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没能做到对钢筋的全方面保护或者是保护措施的不规范,使钢筋后期发生锈蚀,导致混凝土产生涨裂。 (四)温度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整体结构完工后,由于受到外部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其发生变形、裂缝。 二、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问题,除了要进行严谨、规范的施工以外,还应该加强对其外部温度因素及其自身热胀冷缩性能的进一步完善,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性能。 (一)增强抗裂性能的技术应用 1、控制混凝土材料配比。在进行对混凝土材料配比的过程中,杜绝存在任意性,必须要按照相关的配比要求及技术方式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在进入正式土木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必须要对混凝土材料的配比验证及试验流程予以确定,通过多次的配比试验,对其结果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较为合理的配比。通过此种方式,使配比之后的混凝土材料符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障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另外,在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时,必须要确保各种材料能够充分的融合、搅拌,避免发生离析现象。 2、适当加入配筋。如若在混凝土中适当的加入配筋,可以起到有效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的作用,如果能将具有较小间距、较小直径的配筋适量加入到混凝土中,就会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效果。因为在大体积混凝土应用到土木工程中去的时候,所产生的结构配筋是很少的,所以将配筋适当的添加到中间部位,才能实现对混凝土结构薄弱部分的管控。 3、添加剂的使用。由于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此想要对此予以有效控制,就必须使用相应的对策实现对混凝土自身收缩特性予以控制,确保混凝土的自缩特性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浮动。这样就需要依据混凝土的外加剂来实现对相关规范措施的控制。比如说通过开展限制膨胀率的实验来得到膨胀率数据,使用较先进的技术方式控制膨胀率,以此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二)控制温度应力的技术应用 1、控制浇筑温度。由于外界气温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浇筑温度带来一定影响,浇筑温度的提高对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会带来极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必须要避免在炎热夏季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如果说一旦避免不了的将施工时间安排在了正午,必须要辅以材料的降温措施,通过冷却控制浇筑温度。 2、控制水泥用量。在土木工程施工实际中,出现水泥水化现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于此,必须通过减少水泥用量来予以控制;同时,减少了水泥量,也就必须要通过添加其他材料的含量,以此来达到相互平衡的作用,符合施工的强度标准。比如说可以通过添加减水剂或者是混合材料代替水泥;或者采取搅拌技术来加以控制,不仅可以促进混凝土内部热含量的散发,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良好的搅拌效果。另外,低热水泥也是当前市场中新型的一种材料,比如说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等材料都能够起到改善混凝土温度的作用。 3、强制性降温处理。当遇到较特殊的情况时,对于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就必须要通过强制性对策来实现,比如说使用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的方法,促使冷水排入管中,以此来起到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作用。 (三)混凝土的浇筑和捣注 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整体浇筑和分段浇筑方式进行选择。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将分区定点、循序渐进以及一个坡度的原则给贯彻下来,结合混凝土泵的坡度,将两道振捣点分别设置于上层和下层。在混凝土的卸点设置第一道,促使上部振实问题得到解决;在混凝土的坡脚设置第二道,这样下部混凝土密实度就可以得到保证。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个部位进行选择,标高符合设计要求之后,然后将连续浇筑模式应用到坡面。完成了混凝土的分段浇筑工序之后,可以将二次振捣或者表面挤压工序应用到混凝土的初凝阶段,将表面积水给排除掉,并且利用木拍来反复挤压,避免有表面裂缝问题出现,促使大体积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得到全面提高。通常情况下,选择在夜间来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这样新旧混凝土之间的温度差距就可以得到有效减少。 (四)对钢筋的位置适当调整 通过对钢筋的配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的传递分布筋进行增加,以便及时传递内部的热量,避免增高内部热量。一般情况下来讲,在钢筋配置设计过程中,通常将配筋率不改变以及上下皮配筋差异的方案给应用过来,也就是将不同的钢筋分别应用到没有柱板带的地方和有柱板带的地方;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在1m左右,为了更快的散热,可以将25钢筋设置于底皮钢筋和顶皮钢筋之间,在温度分布筋方面,保证每平方米一根,在上下连接中,利用的是搭接焊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分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小钢筋的直径以及钢筋之间的间距,这样混凝土的收缩程度就得到了减少,采用上下搭接的方式,还可以迅速散发中间的热量,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五)减少约束力 首先是对内部约束力进行减少,因为温度应力是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约束的主要来源,那么为了减少内部约束,就需要对温度应力进行降低。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一些措施来减少温度应力。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保温方法给应用过来,如暖棚法、覆盖法、蓄水法等等。这些保温方法都经过了大量的实践,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促使其与外部温度之间的差异得到减少。其次是对外部约束力进行减少,为了减少外部约束力,主要是对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约束力进行减少。通过研究发现,如今通常是对滑动层进行设置,以便促使地基对混凝土约束力进行减少。具体来讲,滑动层指的是将沥青油毡层或者砂垫层设置于大体积混凝土和地基之间。通过设置滑动层,可以促使地基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约束得到有效减少,混凝土地块的自由变形不受影响,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六)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养护工序也非常重要。通过养护,可以促使混凝土的温度与湿度符合相关要求,对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正常发展混凝土强度,避免有裂缝问题产生。在养护大体积混凝土的过程中,在保湿保温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降温速度维持在一个较为缓慢的水平。另外,在夏季施工的过程中,通常将蓄水保护或者流水保护的方式给应用过来,冬季施工过程中,则需要利用麻袋进行覆盖,并且将碘钨灯应用到侧面进行养护。蓄水法指的是将双层麻袋覆盖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并且浇水湿润。在不同情况下,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的是硅酸盐水泥或者矿渣硅酸盐水泥,那么就需要保持在一周以上;如果混凝土具备了抗渗要求,或者将缓凝型外加剂掺加了过来,那么就需要保证在两周以上。 三、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想要确保其施工质量就必须要严格依据施工方案,做好周密安排;同时,由于混凝土质量直接决定了施工技术的水平高低,因而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处理,对整个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践中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着重探讨和研究了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介绍了提高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一些控制因素和控制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土木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前言 现代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高度、体积、厚度的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其承载负荷也相应增加。这一要求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高质量的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支持,降低的水灰比也进一步改善了建筑材料出现断裂的情况。但从现实来看,仍存在着一些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现象的产生。这一现实情况下,对出于裂缝产生考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来有地规避裂缝现象的产生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长足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 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严密监察,其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工作的监察尤为必要和重要,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要做好监督与控制工作,作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高度注意的是原材料的使用,为了确保混凝土的经久耐用,要严格遵守规范标准,搅拌工作也要细致地按比例进行。由于原材料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基础性因素,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是否会出现裂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材料分配比例的影响,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对原材料利用的精准性。 (2)、配制大体积混凝土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项是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为什么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呢?原因就是尽可能地缩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配制时需要以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二、混凝土的搅拌施工技术 首先,在搅拌时应当实现规定好搅拌制度,针对一次性投料量、投料的顺序及搅拌的时间都要事先确定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制作出优质均匀的混凝土。同时还要选取合适的搅拌机器;投料时,一次投入量不应当过多;搅拌的最短时间必须满足相关施工规定,这些都是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此外,在第一次进行搅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砂浆流失情况,针对已经搅拌完的混凝土应当卸载干净,而在卸除完所有混凝土以前,禁止再次投入原料进行拌料。同时,要严格依照配合比进行,以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施工标准与要求。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在土建施工建设中,核心以及关键的环节就是混凝土浇筑,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浇筑的持续性以及层次性。在进行浇筑时,要分层次以及分阶段的进行,依据钢筋稀疏的程度以及土建结构将高度进行确定。除此之外,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保障持续的进行浇筑,不能存在间断。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前,要将模板标高、尺寸、位置、刚度以及强度等进行详细检查,如果在地基或者是土基进行浇筑的工作,要将淤泥以及杂物进行及时清理,将防水以及排水工作进行落实。 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还存在捣实以及施工缝等技术。如果不能够持续的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浇筑过程中存在间断,就要使用施工缝这项技术,在对施工缝进行位置的确定时,要依据施工的方案以及设计在浇筑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确定。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都会将施工缝进行预留,因为在施工间断的地方,旧混凝土与新混凝土在结合方面具备的能力相对较差,在整体的结构中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在施工方便而且剪力相对较小的位置预留施工缝。在浇筑工作后期,会运用到养护的技术以及捣实的技术,使工程能够得到完善。 因此,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控制,使混凝土能够顺利的进行浇筑,对施工缝要进行预留。保障混凝土施工质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 四、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泌水与表面处理工作 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的时候,所产生的泌水会顺着混凝土的坡面流到坑底,然后让这些泌水从侧模底部的开孔排出基坑。在混凝土坡面的坡角与顶端模板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混凝土浇筑方向的改变,而出现集水坑的现象,这时需要使用水泵及时的把所产生的泌水排出,以解决泌水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同时,因为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两到八小时,需要按照标高要求进行刮平处理,在刮平处理以后,使用模板进行反复的碾压,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度,然后再使用铁面板进行收面处理,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强度是不均的,使得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往往从强度低的地方开始。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的质量,那么会因为离差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裂缝。所以,需要不断加大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避免混凝土裂缝给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 五、合理掌握拆模时间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浇筑完成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即可拆模。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混凝土拆模过早,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拆模时间应视水泥类别、结构形状、荷载情况及环境温度等不同而不同,在施工中应注意掌握。 六、控制温度应力的技术 首先,作强制降温处理。在情况较为特殊时,就需要采用强制性对策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如采用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的方式,将冷水排入观众,就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其次,减少水泥用量。水泥水花现象的出现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不良现象,因此,需要合理减少水泥用量。相应的,减少了水泥用量,就需要添加一些其他材料,以此来形成互为辅助的施工标准强度。如可适量条件减水剂和混合材料,这里搅拌技术是一个适宜的选择,不但维持了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也有着良好的搅拌效果。就当前的来看,地热水泥是市场的主流,如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均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温度;最后,有效控制浇筑温度。气温变化对于混凝土浇筑温度是有着一定的制约性的,提升浇筑温度,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是不利的。因此,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时,应当避开炎热夏天,如施工时间必须定在正午时,适当的材料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合理冷却方式的应用,来有效降低浇筑的温度。 七、混凝土后期养护施工技术 混凝土养护时间如果不足的话,则会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中,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工作,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对此,在浇筑完混凝土以后,要及时采取洒水措施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的表面湿润,避免受到风吹、暴晒、干燥及寒冷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混凝土裂缝和非常规的收缩等问题产生,从而确保水泥可以充分进行水化。 八、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具有系统性较强、涉及面较广、复杂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裂纹的出现,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房屋的坍塌。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各个阶段的各方面进行控制,还需要考虑各种错综复杂的特殊情况对施工的影响。在必要的施工方案下,注意配合好必要的工作和材料,做好浇筑工作的养护和搅拌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铁路安全论文:铁路车站施工安全风险及预防措施 【摘 要】 朔黄铁路近年来陆续进行大规模站场改造施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影响正常营业线运输,给企业安全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办法,找出站场改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因素,从设备情况、外部环境变化、人为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站改施工 危险性因素 预防措施 朔黄铁路为国家西煤东运第二条通道,年运输煤炭能力超过2亿吨。为提高运输能力,近年来陆续对管内车站进行3.5亿吨扩能改造。站场大型改造施工时间长、工程量大、涉及单位多,对正常运输干扰大,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查找影响施工的各类不安全因素,及时制定相关预防措施,实现运输与施工同步进展,是保证朔黄铁路运输大动脉畅通无阻的关键。 1 理论研究 预先危险性分析主要用于新系统设计、已有系统方案改造前的设计、选址阶段,在人们还没有掌握系统的详细资料的时候用来分析,辨识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尽可能在付诸实施之前找出预防、改正、补救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 站场大型改造施工属于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适用于预先危险性分析的条件。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找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对运输生产造成的各类隐患或不安全因素,通过经验、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制定相关预防措施,达到施工安全目标。 2 站改施工过程危险因素分析 2.1 预先危险性分析资料准备阶段 相关资料:工务部门应提供设备变化里程数、曲线半径、桥涵状况、钢轨类型、道岔号数、站内及区间坡度等;电务部门提供信号机号码、信号机类型、道岔类型、侵限绝缘、联锁设备类型等电务数据;供电部门应提供接触网导高、挂网区段及长度、分相绝缘位置、隔离开关等供电数据。 2.2 分析可能造成危险性的因素 根据设备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施工方案、施工计划、安全协议等资料,依据《技规》、《行规》、《铁路营业线施工办法》及相关施工安全管理规定,从设备、环境、人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设备因素:①未按施工工艺及施工验收标准施工,造成行车事故。②施工封锁点毕,不能开通需延点作业,影响正常运输。③施工开通后,线路维护不到位,造成晃车,造成行车事故。④新道岔使用后不稳定,操纵不到位现象多,影响正常运输。 (2)环境因素:①车站行车室控制台站场示意图与室外实际不一致,股道、线路、信号机、有效长、坡度均发生变化;②车站值班员操作方式发生较大变化,施工过渡期间,部分车站采用6502电气集中联锁设备,部分车站改造为微机联锁设备,部分车站两套设备同时使用。③部分道岔未纳入联锁关系,需人工现场钉固、加锁、检查、确认,增加了非正常行车,存在安全隐患。 (3)人为因素:①施工命令错交、漏交,耽误施工或造成列车超速通过施工地段,造成行车事故。②各施工单位防护人员不按规定防护,造成耽误施工或人身伤害事件。③运统46登销记不规范,超范围施工或施工项目与登记项目不一致。④施工车辆放行未执行先准备进路,后填记凭证规定,造成施工车辆冒进信号或挤坏道岔后果,造成行车事故。⑤各项培训滞后,造成值班人员对设备操纵不熟练,错误操纵按钮,造成行车事故。 3 制定预控安全风险的措施 3.1 成立站改施工领导小组 开工前,由站长牵头,成立行车部门、设备部门、施工单位、监理等单位参加的施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施工计划、阶段施工方案、过渡期间行车组织办法、施工安全卡控措施,明确各单位在站改施工期间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协调并解决营业线施工期间存在的施工、运输、安全问题,作到运输、施工统筹兼顾。 3.2 预防安全风险的措施 (1)各施工单位必须按规定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进行施工,质量达标。(2)各施工单位严格调度命令给点时间进行作业,不得提前进入施工地段进行施工,原则上不得推迟延点(如需延点时,提前30分钟通知车站值班员)。(3)新站场启用后,施工单位与设备部门应共同制定线路维护保养制度,实行列车通过后趟检制,消灭晃车。车站值班员接到司机晃车通知后,应立即通知设备单位和施工单位,封锁线路,改用其它股道接发列车。(4)加强道岔的保养和调试。需使用道岔反位接发列车时,车站值班员应提前通知 务部门,提前操纵道岔,排除故障。(5)过渡期间,设备发生变化时,车站值班员应在原控制台(显示器)揭挂相关表示。(6)插铺未纳入联锁道岔(俗称“黑道岔”)时,严格按照规定对道岔实行钉固、加锁。分动外锁闭道岔进行三板九钉钉固,使用3个勾锁器加锁,非外锁闭道岔时进行三板九钉钉固,使用1个勾锁器加锁。“黑道岔”现场指派专人看守,列车通过后实行趟检制,查看道岔密贴状态。(7)当信号机停用(包括进站、出站信号机、区间通过信号机)且需不间断接发列车时,车站值班员应严格按照调度员阶段计划办理接发列车,严格按照《行规》第99条施工特定行车办法不间断的接发列车,具体作业要求按照调度命令执行。(8)加强人员盯控。站改施工期间,由站长总负责安排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盯控,实行关键作业双确认制度。(9)加强非正常行车盯控,确保特殊作业人员到位。施工过渡期间,车站配备足够加岗人员,如设备发生变化需进行非正常接发列车时,按非正常接发列车办法执行。(10)加强人身安全教育,减少人身伤害。站场改造期间,涉及的单位多、人员多,各单位应各负其责,做好本单位人身安全再教育,严格落实防护员制度,及时向现场通报列车运行情况。公安部门应加强巡视,杜绝路外人员进入铁路。(11)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熟练操纵各种设备,掌握过渡期间行车组织办法。站改施工期间,车站应对微机联锁操纵进行专人专项培训,熟练掌握操纵办法。严格落实培训考核制度,各项培训必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防止出现带病上岗情况。 4 结语 抓好站改施工安全工作,责任重大。我们要通过健全机制,明确责任,提高素质、严格考核等手段不断提升站改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施工作业与安全运输的双赢。 铁路安全论文:关于包神铁路钢轨探伤与行车安全关系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包神铁路随着c80的进线和货运量的不断加大,原有线路铺设的50kg/m钢轨已严重疲劳。钢轨超期服役与运输生产、乃至行车安全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摆在包神铁路人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在只能采取50kg/m钢轨逐步更换为60kg/m无缝钢轨的情况下,包神铁路上下一边加强人工巡查,同时在钢轨探伤方面,通过调整探伤周期、配备具有一定素质的探伤执机人员和先进的探伤设备后,基本上较好地保证了行车安全。 关键词:钢轨 探伤 行车 安全 关系 0 引言 包神铁路是神华集团现有四条铁路线中最早开通运营的铁路,至今已二十余年。由于当初建设等级较低,正线线路为50kg/m的普通有缝线路。近年来,随着c80的进线和货运量的不断加大,线路钢轨已严重疲劳。尽管正线大部分已更换为60kg/m无缝钢轨,但种种因素导致正线还有接近40km、50kg/m的钢轨在超期服役,给行车安全带来了较大地挑战。 1 如何解决钢轨超期服役与运输生产、乃至行车安全之间的矛盾,其中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对钢轨进行定期的探伤检查。并分别依据年通过总重、轨型等条件确定各类线路的探伤周期。 1.1 正线60g/m钢轨线路的探伤周期 按照《钢轨探伤管理规则》中关于钢轨探伤周期的规定,结合包神线的运量和线路状况,对改造后的正线60g/m无缝钢轨和有缝钢轨采取一个月的探伤周期。根据几年来上述地段伤损出现的类型和数量情况,说明这样的探伤周期基本可以满足之前的行车安全。 1.2 正线50kg/m钢轨的探伤周期 针对正线超期服役的50kg/m钢轨,经探伤班组建议,工务段领导果断决策,采取缩短探伤周期的办法、将两遍间隔时间调整为二十天。实践证明,周期缩短收效显著。仅以2009年度为例,在该种地段探伤检查发现各类重伤钢轨89根,为行车安全排除了隐患、保证了包神铁路维持正常的运输生产。 1.3 站线(含到发线)的探伤周期 站线(含到发线)的作用是停放会让列车、供列车到站或者发车使用。因而车速相对较慢,对钢轨的冲击力小,钢轨伤损也相对较少。基于此,站线(含到发线)的周期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包神线管内的实际,确定为每年八遍。 1.4 专用线的探伤周期 包神铁路管内专用线大多数运量较小,再加上行车速度相对较低,将多数专用线的探伤周期定为每年两遍;但考虑到管内补连塔、上湾、布尔台等三条专用线的运量很大,年运量都在一千万吨以上,补连塔专用线甚至已超过三千万吨;为此,将上述三条专用线走行线的探伤周期确定为一个月,尽量避免发生突发性断轨。 2 执机人员和先进设备的配置 当明确了探伤周期后,还要配备具有一定素质的探伤执机人员和先进的探伤设备,才能最大限度检出钢轨伤损、保证行车安全。 2.1 执机人员的配置 工务段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探伤人员在原有一个班组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班组。在班组人员配置的过程中,工务段挑选线路养护工区内责任心强、相对年轻、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业务素质过硬的职工充实到探伤队伍中来,力求这些转岗人员尽快掌握探伤理论知识、熟悉探伤仪器操作,及时进入角色。事实上,这些探伤工只经过两、三年之后,都相继考取了钢轨探伤ⅱ级资格证书,可以独立完成探伤、定伤任务。 2.2 先进探伤设备的配置 同时,工务段领导根据自身掌握的数字化在各种设备中应用的相关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向公司申请尽快购置数字化探伤仪器,投入到现场探伤检测中。经过反复比选,购入由邢台市先锋超声电子研究所制造的gct-8型钢轨超声波探伤仪。该仪器具有多通道、a/b两种检测模式、gps定位系 统、大屏幕el显示器、理想的补偿曲线、探头自检功能与自动增益控制、伤波定位计算、环境适应性好等八大特点。其中a/b两种检测模式下都可用于探伤作业、且都具有存储/回放功能。探伤检查回放在探伤仪或电脑上均可以进行,主要反映探伤作业时仪器探头状态、作业参数、仪器设置、gps数值等内容,实现对探伤工作状态的监控和伤损记录数据的分析,是再一次探伤,是对探伤现场检测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也是加强探伤管理的一种手段,对提高钢轨探伤的准确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自从采用数字化探伤仪器后,钢轨伤损漏检的几率明显下降,探伤作业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综述 总之,采取合理的探伤周期,配置具有较高素质的探伤执机人员,再加上采用先进的探伤设备后,突发性断轨明显减少,为线路畅通无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2006-2009年的四年间为例,工务段探伤发现各类重伤(含焊缝)钢轨495根,重伤漏检率不到2%,确保了列车安全运行,强有力地支持了包神铁路的货运量连续七年来保持每年能以千万吨级递增,为包神铁路运营二十周年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轨探伤对于行车安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为铁路线路畅通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使列车得以安全、不间断地运行。 铁路安全论文:关于防止脱轨与增强铁路行车安全的建议 列车脱轨是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的严重事故。据统计,1988年10年间,我国全路重大、大事故中,列车脱轨约占总事故的70%,其比例之高,在国际上罕见,国内前所末有。为此, 3.重视对已有货车运行状态的安全监测管理工作 我国货车在曲线圆缓点区、反向曲线夹直线段的脱轨事故一直不断发生;近年来,又接连多次发生空货车在状态良好的直线段脱轨的事故。因此,除应研制新型货车转向架外,还应积极 研究 推广识别车辆性能不良、有潜在脱轨倾向的办法和仪器,积极推广监测货车超偏载、扁疤、严重周期性减载等地面的安全监测系统。 4.大力加强列车/轨道相互作用系统安全性方面的系列研究 世界各国在车轮脱轨原因、防治措施以及安全监测管理技术、安全规程、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是建立在列车/轨道动力学和轮轨相互作用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铁路 科学 研究、管理层对脱轨机理的认识,提高我国列车/轨道系统的安全性,必须重视加强列车/轨道相互作用等专业基础方面的研究。其重点有: 车辆、轨道状态和构造参数,列车装载、编组、操纵等对脱轨安全性的 影响 ,以及相应的监测管理技术和设备。 减少脱轨事故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途径和技术措施。 建立、修改、完善列车脱轨系统安全监控管理方面的规程规范。 对脱轨机理、安全性评定指标和评定 方法 的试验研究。 5.组建铁路安全技术研究和监测中心 为确保和强化安全,铁路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和监测中心,特别是在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单位)推向市场,实行 企业 化管理后,铁路就没有专门的单位来从事安全研究,以及对新旧设备在运用前和运用中的监视和测试工作。要临时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只能解决一时性的 问题 ,不可能系统地解决问题。 回顾发生的各种重大事故,不少都是预防不力,缺乏系统与必要的监测和监控,因此,成立全路性的专门从事铁路安全研究和监测中心是铁路长治久安的需要。 铁路安全论文:谈铁路监护道口安全保障义务及司法认定 摘要:铁路监护道口长期以来被定位为无人看守道口,客观上造成道口安全保障义务偏低,缺乏实质合理性。立足于司法实践,法院在解决铁路监护道通事故纠纷中应选择适用法律,正确认定证据,以确保民事责任的合理承担。 关键词:铁路监护道口 交通事故 安全保障义务 所谓铁路监护道口是指在无人看守道口处,设专人对通过道口的车辆和行人实施监督和防护,以保障道口畅通。在这种道口管理模式下的道口监护安全保障义务偏低,明显缺乏实质合理性,法院在解决此类道通事故纠纷中,应如何确保民事责任的合理承担呢?对此,笔者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已判案例,作以粗浅分析,就教于同行。 一、何为铁路监护道口 根据经交[1986]161号《铁路道口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一)项规定:“道口:系指铁路上铺面宽度在二点五米以上,直接与道路贯通的平面交叉。按看守情况分为有人看守道口和无看守道口。”据此,铁路道口在很长时期内,按是否有人看守进行分类,并没有所谓无人看守的铁路监护道口的情况存在。这里的铁路有人看守道口即经铁路与地方有关单位协商设立建有道口半遮断栏杆、道口房、两侧护桩、警告标志、报警器并配有专职铁路职工24小时看守,过往车辆、行人应听从看守人员指挥通行;铁路无人看守道口即经铁路与地方有关单位协商设立建有两侧护桩、警告标志,不硬性要求设置其他安全设备,要求车辆、行人通过没有道口信号机的无人看守道口时,必须停车或止步了望,确认两端均无列车开来时,方准通行。两类道口对比而言,无人看守道口无人监控,过多依赖车辆、行人安全意识,危险系数偏高,事实上在多年来道口事故中占8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无人看守道口处。 无人看守铁路道口形成“虎口”,高发的事故引起社会和政府各方高度重视。1993年辽宁、吉林两省率先在全国开始了道口有偿专人监护工作,把主要繁忙和危险的无人看守道口全部实施有偿派人监护,监护经费在货运运费中按比例抽取。两省在各地还成立了道口办进行统一管理,收到极好的效果。1994年,国务院在全国推广辽吉两省经验,并出台国办发[1994]65号文件《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至此,铁路监护道口作为一种新型道口管理模式正式确立 。各地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原经贸委牵头,会同铁路和地方有关部门联合组成道口管理机构,负责选聘道口监护人员,制定有关办法等各项工作。根据《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对铁路无人看守道口实行全面监护,是现阶段解决无人看守道口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可见,这类监护管理模式是缓解无人看守道口安全严重问题而实施的对策性制度。 《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明确,通过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的车辆、行人必须听从监护人员的指挥,严格执行铁路道口通行规定,严禁在道口处抢行或停留。从外观形式上看,铁路监护道口和铁路有人看守道口是没有差别的。如果联系上文仔细分析,却至少有三点内在区别。其一是主管单位不同。监护道口的主管部门是各地建立的道口办,而铁路有人看守道口的主管部门是各所在铁路局(原系归铁路分局,分局于2005年已统一撤销)。其二是人员情况和经费来源不同。监护道口的监护人员是由道口办招聘,有很多是兼职人员,其经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铁路等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情况解决,形成专款专用,而有人看守道口的看守人员是铁路企业所属工务段的道口员担任,专职配备,各种道口管理及维修费计入铁路运输成本。其三是根据《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铁路无人看守道口实行监护后,其性质仍为无人看守道口。……”,监护道口仍属无人看守道口类型,不能与有人看守道口相混淆。 二、铁路监护道口安全保障义务偏低之矛盾 既然监护道口性质仍被定位为无人看守道口,那么“发生道口事故,铁路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事故调查处理的规定办理。”按照《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暂行规定》第三条、《铁路道口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一)项规定,无人看守道口不要求必须安装道口信号机及警报器,因此,对其的安全保障义务要求则是按照规定护桩、警告标志齐备,清晰醒目,机车乘务员做到认真了望、鸣笛示警。这就意味着人员监护是否到位,在定性为无人看守道口后不是安全保障的法定义务。将“有人监护”直接规定为“无人看守”,必然导出上述逻辑结论。 然而,这种对监护道口安全保障义务的低标准要求缺乏实质合理性。 第一、《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中把监护道口规定为“无人看守道口”,导致有人监护道口的安全保障义务要求降低,使监护道口的监护方与通过监护道口车辆、行人间的权利义务不对等,不符合民法公平原则。 第二、由于道口已实行监护由无人变为事实上有人,特别易使道口周边的行人与车辆产生事实依赖,笔者称之为存在监护人员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外观。这样会不自觉地以监护人员是否监护为标准来穿越道口,行人或车辆的注意重点将有所偏移,事故风险增加。 第三、虽然道口监护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用《铁路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的话讲,是一项利在社会,为民造福的重要措施,但是,这种公益色彩在许多经营性行为中也广泛存在,况且监护工作是铁路运输企业按期按比例在运费中抽取,支付给监护部门专款专用的,监护人员有偿工作,承担必要职责。在道口监护人员失职造成交通事故时,监护单位承担责任符合一般民事法理。 这种缺乏实质合理性的安全保障义务标准,必然使通过道口的行人或车辆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在责任认定上处于不利地位。 三、已有案例的几点启示 处理监护道通事故人身伤亡案件,在审判过程中,法官针对上文提到的矛盾,做出依法公正裁决,积累了不少符合法理的实践做法,可资研究。 原哈尔滨分局管内003号道口案。原告王某某驾驶农用三轮车,载其妻徐某某行至哈尔滨铁路分局所辖003号道口处,与通过该道口的旅客列车相撞,造成两人一死一伤。事发时003号道口的两名监护人员均不在岗,两侧栏杆未按规定放下,报警器没有鸣响。王某某在诉讼中要求哈尔滨铁路分局赔偿各种损失16万元。哈铁分局以“监护”道口性质为“无人看守道口”为由,认为全部责任应由王自行承担。 在该案中,法院认为该道口是设有防护栏杆的道口,如果监护人员没有履行职责适时放杆,造成交通事故人身伤亡的,应认定是监护方的责任。当栏杆处于开启状态且报警器也未报警,一般人均认为可以安全通过道口。受害人只要不是故意或因自身原因造成人身伤害的,就不应当承担责任。 同时,考虑到七部委联合的466号文件即《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中的监护道口的监护方与通过监护道口的车辆、行人间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违背民法通则规定的公平原则,在审判实践中不应遵循,而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参照国务院转发的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关于《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暂行规定》和国务院《道路交通处理办法》及《黑龙江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执行标准》的规定,由哈尔滨铁路分局承担赔偿责任。 从上述案例法官意见,笔者受到启发,并认为以下三个问题有必要分析讨论。 一是基于《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中某些条款不符合民法通则的公平原则,而在案件审理判决中不予以遵循,是否有审查行政规章之嫌呢?这方面作为我国现有司法权范围,法官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裁决,其职能限于法律之下的适用地位。同时,根据我国立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一方面行政规章是属于法律之下阶等级的法源,其法律效力远远低于且不能违背法律的效力;另一方面行政规章只在法院适用的参考之列,因为是参照执行,自然法官可以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和案件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是否执行。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性条款在适用上当然可以排除对监护管理规定的参照,如果说这种适用法律上的判断带有某种审查色彩,那么这种“审查”无疑是审判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法官运用法理维护司法公正的手段。 二是在具体案件中,按照《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暂行规定》组建的事故处理委员会作出的事故处理决定,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提出异议,我们如何理解这份决定的效力?笔者认为,这就涉及到这类事故处理决定的性质问题。根据《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暂行规定》,一般路外伤亡事故,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由铁路车站(段)主持,铁路公安和有关铁路业务单位以及伤亡者所属单位的代表参加组成;多人伤亡重大事故,由铁路分局主持,铁路公安和有关铁路业务单位以及伤亡者所属单位的代表参加组成。遇有火车与汽车、拖拉机相撞时,当地交通监理部门必须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的任务是:查明事故原因,分析确定事故责任,吸取教训,研究防止事故措施,按本规定做出处理决定,交有关方面监督执行。据此,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是由国家行政法规授权的临时性的行政主体,而在其运行过程中所作的处理决定系行政处理决定。但是,这个出台20余年从未修改并仍在执行的《暂行规定》,却并未规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时如何处理,即使规定处理决定交有关方面监督执行,而对在何时,交何部门,如何监督执行没有明确规定。 同时,受害方和肇事方都是委员会成员,其形成的处理决定颇有些调解协议的成分,所以当处理决定无法兑现或者一方拒不履行的情况下,则这类处理决定在效力上讲,既无确定性,又无强制执行力。只能作为诉讼的一般参考资料对待。 此外,在实践中,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在处理决定文本后常会附事故责任认定书,这类责任认定书多是由铁路基层派出所出具的。对这类接近于鉴定结论的证据认定,笔者认为,从证据的合法性上看,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交通事故的认定机构只能是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铁路基层公安机构出具事故认定书是逾越职权范围的行为,该行为违法,因此,认定机关的主体不适格,该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如果事故调查处理委员会确实邀请公安交警部门参加其中,并由其依据《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的主旨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那么,在现有交通事故认定书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特性却不可诉,且尚缺乏有关复议程序规定的情况下, 笔者认为,法官处理具体案件时,固然要将其作为认定当事人承担责任或者确定受害人一方也有过失的重要证据材料,但是不宜强化其行政确认的终局性,而应允许双方对原有的事故认定加以质疑,并可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予以推翻,特别是事实并无太大争议,在认定书判断责任的法律依据不够公正的情况下,则可直接适用上位法律条款,在审判权限内重新明确事故责任和赔偿事宜。 三是监护道口既然不宜直接遵循《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做无人看守道口处理,是否就意味着以有人看守道口对待?监护道口无论如何是有人监护的,道口管理有报酬、有考核、机构健全,《无人看守道口监护管理规定》将其拟制为无人看守道口显然有减轻监护方责任的偏袒之嫌。从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角度讲,这种拟制确应取消。特别是现在监护道口广泛安装报警器和道口信号机,并设有横杆专人负责,再以无人看守为标准来划分责任,断无道理可讲。但是,在各部门还客观上将监护道口与有人看守道口予以区分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法院审理此类案件,可以对监护方安全保障义务标准基本按有人看守道口来把握,但要区分监护道口配备设备及其他情况进行具体考量。如果通过道口的车辆、行人履行注意义务存在明显的瑕疵,则在适用过失相抵规则方面应较有人看守道口有所放松。 铁路安全论文:铁路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 摘 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后开发了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等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提高铁路运输管理水平,为铁路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如何防范铁路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免受病毒和黑客的干扰和破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铁路信息系统主要面临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两大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铁路;信息系统;安全隐患;对策 1、铁路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全路信息技术人员总数已达5500多人,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1600余台,微型计算机近10万台,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3大通信基础网,先后开发了以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信息系统,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rainopera-tiondispatchingcommandsystem,tdcs)是一个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调度方式,建立集通信、信号、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多媒体为一体的3级4层(即铁道部、铁路局、原铁路分局3级再加上基层信息采集层)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tdcs按照计划调度台编制的日、班行车计划,生成和下达阶段计划,并实时自动采集列车运行信息及现场信号设备状态信息,自动调整滚动阶段计划,实现对列车运行的实时追踪、实时调整和集中透明指挥。经过10多年的建设,哈尔滨、呼和浩特、柳州、成都、兰州、乌鲁木齐、青藏公司7个铁路局(公司)全面完成tdcs的建设,郑州、济南、上海、武汉、昆明铁路局主要干线实现了计算机自动绘制列车运行图。 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ticketreservationsys-tem,trs)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trs由铁道部客票中心、地区客票中心和车站客票系统3级构成,车站售票系统主要负责售票的实时交易服务,地区客票中心主要负责以座席为核心的调度控制和客运业务管理,铁道部客票中心主要负责全路客运的协调管理、营销分析,并保障全路的联网售票。目前全路已建成铁道部客票中心1个、地区客票中心22个、计算机售票车站2183个,联网车站1385个,通过联网售票系统发售的客票约占全路客运发送量的90%以上、客票收入的95%以上。 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ransport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tmis)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众多、实时性强的网络型计算机应用系统。1994年开始实施,2004年底tmis各子系统全面建成。整个信息系统在tmis网络平台上主要架构货票制票、列车预确报、车站综合管理、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集装箱管理、大节点追踪、运输调度7大系统,基本覆盖了铁路货运生产的全过程。1)货票制票系统。货票制票系统是在全路日均装卸超过60车的大、中、小型货运站和所有车务段范围内实现微机编制货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上报给铁路局软件的系统。目前全路2674个车站实现了微机制票,制票率达99.27%,路局货票信息入库率近100%。货票制票工程不仅实现了货票信息的实时处理,满足了铁路管理的需要,同时还为财务、收入、运输统计等部门提供了所需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2)列车预确报系统。列车预确报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车站发报,路局、铁道部按照既定原则转报的自动处理过程。路局、铁道部建立预确报信息库,为相关部门提供一系列统计、分析和查询功能,可供其它信息系统共享。目前全路开通预确报系统的车站已达912个,覆盖了全路所有的编组站,大、中、小型区段站和主要中间站以及所有的路局调度所。列车预确报系统的投入运行,为运输调度、车辆追踪奠定了良好基础。3)车站综合管理系统。车站综合管理系统是将货运管理、现车管理、集装箱管理、货运制票、营销计划、货运安全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目前已在全路1230个大、中、小型车站建成并投入运用。其功能涵盖车站作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用现代管理取代了经验管理,对车站压缩列车中途停时,加速车辆周转,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铁路货车及货物原始信息的收集和共享。4)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货运营销与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货运计划和技术计划两大系统。货运计划系统在全路1487个货运站全面投产,完成货主提报的货运计划的受理,并通过网络将受理的货运计划原提实时上报铁路局、铁道部,各级按规定的权限对提报的货运计划原提进行审批并将审批信息自动下达。所有原提和批准信息在铁道部集中建库,为货源原始信息的统计分析和货运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技术计划系统利用已批准的货运计划信息,编制车辆运用计划,通过合理安排各区段车辆,提高车辆运用效率和铁路运输能力,压缩铁路运输成本。5)集装箱管理系统。集装箱管理系统在全路600多个集装箱办理站投产使用,通过网络实时采集集装箱装车清单、卸车清单、空箱回送清单和集装箱运输日况表等信息,在铁道部按箱号建立集装箱动态库,通过与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信息相结合来掌握集装箱运行位置。6)大节点追踪系统。根据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时采集的机车、车辆的车号、车次、属性和位置等信息,结合预确报、货票、集装箱等系统提供的信息,实现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和货物的追踪。使运输调度指挥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列车运行状态、车辆分布和使用情况,更有效地组织运输生产、进行车辆的调度和管理。同时可面向社会,为货主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货车追踪系统已在全路投入运用,并在铁道部、铁路局分别建立车辆、列车、机车、集装箱的动态库、轨迹库和历史库,提供各种统计和分析,为铁路各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7)运输调度信息系统。铁路调度在管理上体制上由铁道部、铁路局和站段3级构成,在业务分工上,分为计划调度、列车调度、机车调度、货运调度、客运调度和统计分析等。 2、铁路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 铁路信息系统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面临一些安全隐患,主要是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 2.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在计算机运行中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产生破坏作用的程序。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寄生于其他程序之中,隐蔽性很强,只要带病毒的电脑在运行过程中满足设计者所预定的条件,病毒便突然发作,破坏系统资料;计算机病毒的侵入在严重的情况下,会使网络系统瘫痪,重要数据无法访问甚至丢失。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传播速度快,制毒周期短。1995年全世界平均每星期有10多种新病毒,至1999年平均每天出现6种新病毒。目前,全世界平均每隔20分钟产生一个新病毒,制毒周期明显缩短;二是扩散范围广,感染途径多。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不仅可由磁盘和光碟的读、写操作感染计算机,进而蔓延扩散,而且还可借助网络广为传播;其传播新途径有网络中的磁盘共享、网络中的共享文件夹、网络服务器访问、电子邮件等;三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计算机病毒种类以几何数增长,其活体病毒达14000种,病毒机理和变种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简单引导型、文件型或混合型发展成多形性、欺骗性、非文件型病毒;四是破坏严重,损失巨大。以cihv1 2病毒为例,在每年4月26日被触发后,对被感染计算机的bios芯片和硬盘驱动器发起攻击,将硬盘上最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用垃圾代码覆盖,同时,试图改写bios。一旦bios被破坏,系统将由于无法启动而不能使用,造成系统崩溃,甚至损坏硬件,构成对计算机毁灭性的打击。如果铁路信息系统感染了破坏力巨大的病毒,可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2.2黑客攻击 黑客是网络中的一个复杂群体,其对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发现和攻击网络操作系统的漏洞和缺陷,利用网络安全的脆弱性进行非法活动,如修改网页、非法进入主机破坏程序,窃取网上信息,进行电子邮件骚扰,阻塞网络和窃取网络用户口令等。其主要特点:一是手段多样,作案隐蔽;黑客采用穷举法,借助电脑和简单程序,在较短时间内逐个查验;启动破译和监听程序等,以盗窃口令和密码,修改、增删、破坏系统功能,甚至在远端控制整个系统使用权,从而制造不安和混乱;二是预谋作案,造成的经济损失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所有与互联网连结的计算机都可能遭受黑客的攻击。如果铁路信息系统遭到黑客攻击,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铁路信息系统安全。 3、保护铁路信息系统安全的建议 3.1反计算机病毒措施 对计算机病毒运用“预防为主,防杀结合”的战略,以预防、检测、清除等防治手段综合治理。首先查找病毒来源,堵塞传播渠道,把病毒拒于千里之外。例如,将所有exe和com文件赋予“r”只读属性;接收远程文件输入时,勿将文件直接写入本地硬盘;;严禁随意下载软件和非法拷贝文件;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盘、u盘,不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及其附件。其次,利用杀毒软件对付已侵入的病毒,例如,kv300系列、瑞星杀毒软件等,将其封杀在最小范围,不致危害整个铁路信息系统。注意对杀毒软件的升级工作,提高消毒能力;还可采用手工杀毒方法。再次,安装具有实时监控、报警功能的防杀毒软件,合理设置硬盘分区,对重要文件备份等。 3.2 安装防火墙,防止黑客攻击铁路信息系统 对于黑客而言,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窃取数据和非法修改系统,其手段之一是窃取合法用户的口令,在合法身份的掩护下进行非法操作;其手段之二是利用网络操作系统的某些非法但不为系统管理员和合法用户所知的操作指令。目前,安装防火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止黑客攻击的手段。防火墙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访问控制技术。它在要求保护的内部网络与开放系统之间建立安全站点,阻止对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和外部不可预料的潜在破坏,也可防止内部网络重要信息向外泄露,在内外网间发挥隔离、检查、有选择有限度的沟通作用,实现网络安全策略。一般来说,铁路信息系统内部网络相连的各台计算机上,应该安装防火墙,以防止公司内部数据的外泄。 3.3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力度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目前,已有许多成熟的安全技术、安全产品,但能否让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规划、组织及配置,这些都是和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分不开的,因此,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根据信息安全的特殊性和各种不同人才需求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为确保铁路信息安全,培养一支实力强劲的专业队伍。 铁路安全论文:浅谈加强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探索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基层站段 网络信息安全 防火墙 预警机制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是铁路“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化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就是一个应当引起我们关注和积极研究应对措施的课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铁路层站段的运输十产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及络技术的运用了,尤其是近几年,tmis系统、货运计量监控系统、列车追踪系统等已经深人到我们层站段的各个业务作业领域,信息系统的安伞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生产的安伞。 铁路要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提高集约化管的水平,信息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路企联叫,开动了铁路企、了地方业信息交流的直通车;互联网技术的也用,不仅能够宣传企业提升企业的形象,同时也开肩企业与市场的一扇窗口;无纸化办公的实现,更使我们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铁路荩层站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是我们自身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铁路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是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与信息源点,是中用铁路“十一五”规划,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从而保障吲民经济高速有序发展的保障,因此,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信息安伞是指为建立信息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以实现电子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换工。 然而,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瓦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再加上本身存在的技术弱点和人为的疏忽,致使网络易受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侵害:网络信息安全分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层面:网络安全包括系统安全,即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运行服务安全,即保征服务的连续性、高效率。信息发全则主要是指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加密、备份、程序等。具体对铁路基层站段而言,大致存存以下几方面问题: 1.1计算机使用环境相对较差 基层站段很多都是铁路沿线,自然环境比较复杂,供电配套不完善,防雷、防尘、防害等不到位,这些势必影响到一算机设备的使用和络的稳定。 1.2维护和操作技能参差不齐 基层站段虽然设有专门的计算机管理维护部门,但人员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现场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此,管理维护奉身的技术能力不足;近年来,陆续补充了一些大中专生,但其中有相当部分也计算仉专业,加之基层对专业技术的培训没有形成常态有效的机制,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基本处于自学成才的状况。一线现场的操作人员更是缺乏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教育培圳不够系统,基础的知识都跳过了,很多都是针对某个岗位的某个具体业务的操作培圳,缺乏层次和循序渐进,一旦遇到问题应变能力较差,易于疏忽。 1.3信息安全意识较差 计算饥及网络应用不仅在企业,还深入了家庭和百姓的生活:但是,信息安全的意识却并木真正深入人心,甚至于很多人走人误区:在层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中病毒很正常”,认为移动介质可随便带,配备的笔记本电脑是信息交换的便利工具,互联上获取的资料堂而皇之的可以立刻传到内网;一些机关科搴的人员,系统出故障了,自己安装系统、软件共至一些来路不明的游戏软件等;更有一些人员,擅自对联网环境进行更改,随意设置联网参数种种现象都反映,不少人对网络病毒黑客知识的认不足,根子还在于,对于络信息安伞的意识严重缺失,对于业信息管理和规范管理的认识严重缺失。 1.4缺乏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 基层站段一般都设有计算机室,负责本单位的信息系统管理,但目前普遍处于一种昕谓救火队员式的管理模式,即“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在以前,基层计算机运用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还能适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络运用,系统趋于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致使网络易受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侵害的饥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被动应急的管理手段越来越不适应高速发糕的需要。技术管理势必要被我们计算机专业管理人员提到桌面。如阿利用好现有的技术条件以及如何创造和改进现有的条件,提升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课题。 1.5结合部管理存在漏洞 中国铁路目前由原来的铁道部一铁路局一铁路分局一站段四级管理体制,改为铁道部一铁路局一站段三级管理模式,这是纵向管理的模式,这其中还存在横向的一层,就是主业与辅业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在基层站段的附近,还有很多相关铁路单如多经公司、合资公司、公安、军代处等,这单位与铁路的经营和生产密不可分,很多资源包括网络信息资源都是共享的,但是,在管理机制上,他们又是自成一体的,设备、管理都有独立的体系。这就存在一个结合部,这些单位的信息安全该怎么管,在使用上,他们是依托站段的资源,在管理上却又不属于站段的信息管理部fj管理。开放的网络与分立的管理势必产生信息安全的漏洞。 2加强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安全的对策 上述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设备环境、知识技能、思想意识、技术管理、机制管理等五个方面,那么我们的对策也就应从解决上述五大问题着手。 2.1强化基础建设 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地更新改善基层站段的计算机运行环境,硬件设施的建设必不可少。计算机设备也是具有一定使用寿命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更新机制是必要的,基层站段要利用好现有的设备大修更新改造机制,利用好现有的零小项同计划机制,将信息装备也纳入其中,有的放矢、有步骤、有计划的提出必要的建议和措施,同时,还要注重环境建设,对于保障设备运行的措施比如配电、防雷、防尘也要作为一项基础程来抓:要深刻认识到,环境建设不仅能够延长设备使用的寿命,更主要的是保障设备、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常态的检查监测制度,做好系统的巡查保养,做到早发现、早计划、早解决。 2.2加强教育培训 教育始终是发展的前提,教育要从基础人手,教育要注重层次,教育要常态化。信息技术的教育要纳入基层站段的业务培训体系,基层教育培训部¨有责任有义务与信息管理部门配合,做好这项工作。 2.3牢固树立起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安全意识同样要从教育人手,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要加强教育培训,之所以单独提出,是突显思想意识问题在当前的重要性。在提高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在安全防范意识上深化,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网络技术的特点和存在的隐患、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企业运输生产安全紧密相关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常常说,在企业里面,“不是说会不会做的问题,而是可不可以做的问题”。我们职工的层次结构在不断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专毕业生不断补充到基层单位,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也在增强,然而,动手能力与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是成正比的,尤其是新人路的大中专学生,在如何自觉维护企信息安全上还是空白,我们的教育部门对于这部分人的教育,就要从规范、有序、自我约束上着手,同样,对于其他人,也要通过宣传教育,来不断强化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要将信息安全纳入企业运输生产安全的体系里。毫不夸张地讲,铁路基层站段的信息安全和运输生产安全同等重要,企业信息安全的作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夯实基础,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存在好或更好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可靠的信息系统。 2.4技术管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 技术管理从来就是和技术条件和技术能力相对应的,铁路基层站段相对于上级单位和路外单位来说在信息技术装备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设备,提升管理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4.1硬件防火墙技术 就网络安全防护而言,防火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技术,目前,基层站段的主要网络节点都配有铁道部统一的硬件防火墙设备,利用该设备,可以实时观察所辖网络的流量与访问连接,建立起监控机制,定期观察防火墙的日志,做到预先知晓,防患于未然;建立h志服务器,记录防火墙的历史日志,以供事后分析处理;设置防火墙安全策略,做到主动防御。 2.4.2软件病毒防火墙技术 安装统一的病毒防火墙软件,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另一种手段。需要强调的是,病毒库的升级以及预警机制。所谓病毒库的升级很好理解,目前,在铁路企业,这个问题也是得到了解决。然而,病毒防护毕竟也是属于后知后防,对于来源我们往往忽略了,再加上联网的计算机终端位置分散,要一台台去查看历史记录也不现实:因此,建立起病毒防护记录的转发汇总是很必要的。目前,我们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技术改进,充分利用了软件病毒防火墙里的消息通知机制和邮件报警机制,建立内部的邮件系统,将每台受到病毒攻击计算机的病毒日志记录,自动转发记录存档,计算机管理部门可以集中查看,对于网络蠕虫攻击、移动介质病毒的防治效果明显。 2.4.3终端远程监控技术 终端远程监控可分为软、硬件两种方式,软件技术主要是利用统一安装远程监控软件,实现对联网终端的实时监控和维护响应,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方式,其中须把握好关踺涉密岗位的界定;其次就是利用硬件设备,借助电话线路实现远程环境参数的监控和远程复位充启。 2.5突破传统观念,实现信息系统管理的统一 结合部的管理的难点在于开放的网络资源管理如何分立的企业管理机制统一。在这方面,需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约束,树立信息系统管理一盘棋的观念,在这一点上,铁道部明确制定,“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这也为我们在结合部的管理确立了方向,即基层站段的结合部管理须统一管理标准和机制,以基层站段为中心,不仅在技术层突小地区网络汇聚点的中心作用,在管理层面同佯要突显规范统一的制度管卵理念:只要是联设备,不管是哪个单位的,都要由其昕依托的络汇聚点的站段一并负责管理。 3结束语 要使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我们以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态度,经过不断努力、不断优化才能实现。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不断适应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不断学习新技术,适时调整、灵活应对。 铁路安全论文:铁路施工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逐渐加大了对交通事业的建设力度,其中,铁路作为我国基础交通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其施工安全与质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相关单位应重视对铁路施工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保障人们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下文就将对当前铁路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实现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目标。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问题;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与经济流通等对交通环境与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逐渐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而铁路一向承担着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职能,其运输安全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列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铁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当前在进行铁路项目的建设时,需要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稳定与安全的原则来进行铁路施工,以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 1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1.1安全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列车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对铁路施工要求也有了新的提高,不仅要求作业人员能够使用更好的施工工艺,还要求确保施工安全。因此,相关单位在对铁路施工进行安全管理时,就需要根据铁路施工各环节的特点,对不同施工阶段与不同施工项目等采取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铁路施工的安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 1.2检查要求较为严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铁路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铁路施工安全要求的相关指标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为了确保铁路施工安全与质量,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重视安检与质检,严格遵照相关标准,对铁路施工进行严格的管理。 2铁路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2.1施工准备不足 铁路施工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了多种具体项目,且单次施工时间较短,施工也都是在野外,环境较为恶劣,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在铁路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但是,当前的铁路施工中普遍存在施工准备不足的问题,或是没有做好安全卡控措施,或是没有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或是对施工机械设备、材料等的准备不充分,或是没有做好安全技术交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准备工作造成的,而施工准备工作不足,势必会对铁路施工的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铁路施工安全。 2.2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 同时,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也是导致铁路施工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且这种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由于很多施工人员执行相关作业标准不到位,对安全卡控措施要求等不重视而导致的。或者是盲目赶工,只重视施工速度,忽视了规范操作的要求等。部分施工人员没有佩带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部分施工单位没有按照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盲目施工,都对铁路施工安全造成了一定阻碍。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在于,施工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树立施工安全意识,对自己的岗位责任没有明确的认知,不了解不规范操作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而这种不规范的操作,大大增加了铁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3施工指挥人员素质不高 施工指挥人员的素质不高也是导致我国铁路施工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铁路施工逐渐向现代化转变,各铁路局也逐渐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力度。但是,施工指挥人员素质严重影响了铁路施工的现代化。部分施工指挥人员不能利用科技化的手段来对施工进行有效监控,对机械化施工以等不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往往只能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对铁路施工进行安全管理,不能适应当前铁路施工安全的要求。 2.4监管职责不到位 此外,监管职责的不到位也是影响铁路施工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铁路施工过程中,现场监管往往是监理单位来对铁路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等进行监督与管理。因此,监理单位相关人员都要对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负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监理人员业务素质偏弱、责任心不强、履职不到位等,不能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规范、制度等规定进行安全监管,任由施工单位不规范施工。而这些都是监理管理不到位导致的,为铁路施工埋下安全隐患。 3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关建议 3.1加强施工安全意识的灌输 首先,铁路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安全意识的灌输,这是由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施工意识的培训。因为在安全事故调查数据中显示,施工人员本身由于安全意识淡薄才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原因。施工人员作为铁路施工的主体,只有具有较好的安全施工意识,才能确保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效果。对一些素质不高,安全意识又较为淡薄的施工人员,施工单位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系统而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及施工安全知识培训,一定不能为了节省培训成本而对施工安全问题轻轻带过,否则势必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影响铁路施工的顺利进行。 3.2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其次,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组织管理工作。这是由于完善的施工组织才能有效的保障铁路施工安全。因此,施工单位应重视对施工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应制定完善规范的施工组织方案与安全卡控措施,以便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性要求,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遵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施工,尽量避免因人为因素对施工安全造成威胁。施工单位应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确保施工进度的情况下,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此外,施工单位还应重在夜间的铁路施工,还应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铁路施工能够不受突发事件的影响,最大限度的保障铁路施工的顺利开展。3.3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再次,铁路施工单位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自己的安全管理水平。由于铁路施工具有涉及人员较多、作业范围较广的特点,都增加了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个难度,因此,施工单位应重视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便确保能够对铁路施工进行较为全面的动态管理。施工单位可以利用手持终端、视频监控、北斗卫星定位等监控技术来对铁路施工现场进行实施监督,以便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有效的解决。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有效的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施工单位应正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意义,在源头上对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控制。 3.4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度 最后,施工单位还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目标责任制度。这是由于,完善的安全目标责任制度能够保证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效果。当前,铁路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大多是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而导致的,而通过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度,能够将安全管理工作用明确的标准进行展示,极大的方便的了工作人员对铁路施工进行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在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度时,应主要侧重于安全考核标准与控制标准的建立,以便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与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考核。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铁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铁路施工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保证铁路施工安全是施工单位的首要任务。只有做好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确保铁路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流通需要。这就要求铁路施工单位应针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为铁路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均清 单位:金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铁路安全论文:铁路安全管理分析 摘要: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在铁路运输上呈现跨越式的发展,高铁的比重占铁路运输工作的比重越来越大,线路越来越多,运输路途越来越远,包括高原等环境恶劣的地方也加快了铁路的建设,在铁路线路的建设过程中,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就铁路施工的安全管理特点入手,揭示我国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确保铁路建设运行安全,促进铁路事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的发展也有显著的成效,并且铁路运输承担着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职能,所以铁路运输的安全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列车技术不断升级,对铁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的铁路项目建设都以高速、稳定、安全为基础,这就要求我国铁路施工技术水平也要随之不短提高,尤其是铁路提速,就对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铁路施工安全,需要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特点 1.1管理任务繁重随着我国列车技术水平的不短提高,新的铁路施工建设比传统铁路建设更加复杂,技术要求更高,安全要求更加严格,所以要对铁路施工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为了保证铁路安全进啊摄,要求铁路施工管理工作需要在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才能更细致的对铁路施工进行管理。由于我国交通更加便利,所以在铁路施工是要考虑的施工安全影响因素更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1.2安检、质检要求严格随着列车技术和铁路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各项安全质量指标也越来越高,为了保证铁路施工安全和质量达到标准,在安检、质检方面都有了更加严格的管理监督和考核标准,并且项目繁多、次数频繁,所以更加要求铁路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施工安全,因此必然要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 2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如日中天,但是威胁铁路安全的问题一直存在,总结当前我国铁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安全意识淡薄 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是铁路工程管理的重点组成部分,并且需要在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引起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既是对铁路工程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责,由于铁路施工安全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所以铁路工程的建设往往投资大、工期长、施工人员分散,所以施工企业必须有极强的安全管理意识,针对铁路施工特点将安全管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勤于管理。 2.2管理环节薄弱 随着国家对铁路运输部门越来越重视,同时加大了投入力度,提高了铁路部门管理要求,尽管如此,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的管理环节仍然较为薄弱,主要还是新型铁路建设发展时间短,各种体系制度不够全面和成熟,缺乏实践经验,管理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而且往往是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管理理论知识匮乏,缺乏充分的应对安全事故的准备工作。 2.3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铁路工程施工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所以需要管理部门配合勘探部门、施工部门等各个部门协同合作,整个施工队伍的人员素质高度关乎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尽管铁路施工企业已经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开展了各种素质、安全、技术培训,但是成效一般,在铁路施工工作中,主要还是缺乏高素质人才,尤其缺乏精通技术、管理、法律知识等综合性人才,在我国铁路工程工程量大、施工任务多、施工工期紧这样的现状下,很多施工企业只能招募到大量的民工,他们大多数缺乏系统性的安全管理与施工技术,所以导致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2.4施工质量不达标 当今铁路建设发展速度愈渐加快,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追求高利益,只追求施工速度而忽略了施工质量,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虽然施工都经过管理人员的自检,但是质量控制并不达标,由于施工人员施工技术水平村次不齐,整体素质偏低,质量管理也很难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这样出现问题也不容易被发现,不能及时解决。同时施工企业的违章施工问题也很严重,违规施工是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最首要的原因。而且由于施工现场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种类数量繁多,所以很难对这些施工材料全面控制,就容易导致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检测出现漏洞。再者,施工现场管理力度不够,有些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粗心大意,很难发现施工问题,这样就很容易埋下很多安全隐患。 3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实施全面施工安全管理 针对我国当前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全面的、符合施工安全要求的施工方案,才有可能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才能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满足多元化的铁路施工安全要求,达到各项安检、质检标准。实施全面的施工安全管理,完善铁路施工方案是前提,具体来说,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施工任务和施工现场情况,充分考虑到施工项目设计标准要求和施工中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等多方面的情况来制定施工计划,科学的运动风险评估手段对铁路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体现预测,并且七千制定出去鞍山的风险应对方案,这样才能充分的保障铁路施工安全。另外,要提高铁路施工安全检测的技术水平,运用信息化设备对施工安全进行全程监测,保证任何细微的安全隐患都能及时被察觉。 3.2全面提高施工安全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管理问题,必须提高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循原有的施工计划,提高施工安全监管力度,在出安全问题时能够及时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达到施工安全的目标。 3.3建立安全目标责任制度 铁路施工各种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愿意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或者不能有力度的严格执行,所以有必要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度来满足施工安全管理的需要,划分出安全管理考核标准,使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参与其中,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来提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消除安全隐患。 作者:何柏良 单位:四川铁投瑞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铁路安全论文:高速铁路电务人员上道作业及劳动安全风险点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哈大高铁为前提,分析电务人员上道作业分类、时间,针对高速铁路在施工、维修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安全风险,在作业过程、防护用品配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判安全风险点,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控措施,旨在强化劳动安全风险管理,确保人身安全风险有序可控。 关键词:高速铁路;电务人员上道作业;劳动安全 高速铁路是指新建设即开行250km/h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行速度不小于200km/h的客运专线铁路。哈大高铁是中国目前在最北端的严寒地区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于2012年12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全长921公里,为双线电气化铁路。相比较哈齐客专和牡绥客专来讲,哈大高铁是一条成熟的线路,是后续两条客运专线开通的基础和技术包证。 1高铁电务人员上道作业的基本情况 1.1临时生产任务申请的临时天窗 上道作业在不影响行车的前提条件下,如果有临时的生产任务,如轨道电路分路不良测试、道岔调整等情况,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文件要求进行,因特殊原因需临时增加维修作业时,在不与其他施工及维修作业产生冲突的前提下,由设备管理单位报主管业务处室审核同意后,报铁路局调度所由负责高铁值班副主任按照会签计划内容组织实施。 1.2道岔除雪天窗 上道作业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多雪的季节特点,为提升应对风雪天气处理能力,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及运输组织畅通。由调度所牵头,根据运行图计划安排各单位、各部门统一上道除雪,即利用行车间隙给定固定时间段的除雪窗。除雪窗根据调图情况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1.3综合维修、施工天窗 上道作业各专业系统使用路用工程列车进行施工(维修)作业或运送人员、路料时,原则上按专业系统固定日期,每逢2、5、8日为电务系统作业日期。哈尔滨西动车运用所内段管施工天窗时间,由车辆段根据列车运行图对动车组出入库时间及检修作业规定实际调移的需求确定天窗时间,经与设备管理单位协商同意后,向有关单位公布,天窗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80分钟。 1.4配合维修、施工 上道作业在综合维修天窗以及施工天窗时间内,经常会有配合其他单位及部门的施工及维修作业,配合作业要与主体作业区分开,并且要同等重视起来。在哈西东场、双城北的240分钟天窗以及哈西动车所240分钟天窗时间内,经常性会遇到如配合工务、供电、通信、房产等单位的配合作业。1.5设备发生故障后处理故障上道作业按照《哈尔滨铁路局高速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哈铁总〔2013〕37号文件第46条的规定,危及行车安全需立即抢修时,设备管理单位按规定采取措施,在《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内登记,经调度所高铁值班副主任批准,调度命令进行抢修,设备管理单位同时通知配合单位和铁路局主管业务处室。 2高速铁路劳动安全风险研判 2.1制定规章制度存在管理漏洞 在哈大高铁试运营期间,我段出台的高速铁路劳动安全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上道作业必须设置现场防护人员条款,在文件研讨时,专业主管部门认为,高铁日常检修、养护作业全部在天窗内进行,没有列车运行,因此不用设置现场防护员,同时又可以增强作业人员力量,解决人员紧张问题,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形成了潜在的管理风险。 2.2驻所与驻站联络员联系不彻底 随着哈大高铁的日渐成熟,哈齐和牡绥客专的稳步引入,有存在盲目乐观的情绪存在,施工、天窗修过程中存在麻痹思想,认为高铁天窗点内无列车运行,驻所与驻站联络员降低了对安全防护的要求,降低了联系标准,对安全防护警惕性不高,不严格执行3-5分钟联络基本制度等。 2.3天窗作业计划提报不细致 提报的天窗计划中施工地点不详细、作业项目包含广、影响范围是整个咽喉,往往是计划多而实际干的少,存在上道后随意作业的倾向,天窗计划提报的不科学、不严谨、不实际。天窗计划提报要大而全,防止出现超范围作业的问题,这样就导致驻站联络员不能完全掌握尤其是室外作业内容、地点,人身安全防护处于不完全失控状态,作业过程中一旦出现供电、工务轨道车平行作业等突发情况,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人身安全有效防护。 2.4驻站联络员与驻所联络员、室内外通讯联络存在盲区 2.4.1现场驻站联络员的手持终端有时会被无意识的放在无信号的地方,导致个别情况下调度所有临时施工或者天窗修时间情况变更,以及故障发生时,均无法及时联系上现场驻站联络员,从而导致施工、天窗修时间延时,故障不能及时通知现场等危险情况发生。 2.4.2高速铁路各站区间距离长,施工及天窗作业时对讲电台通讯距离受限,无法进行有效、准确通讯联络,室内与室外联络由于室内对讲电台通讯信号受到屏蔽影响,通讯质量受到严重干扰,室内外联络语音听不清晰,直接威胁到行车和人身安全。 3改进措施及建议 3.1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作业的管理办法。确保高铁作业电务人员按照调度命令要求,认真做好上道、作业和下道组织工作,并经作业负责人核对人数和工具、材料后,方可离开。在故障发生后尽快做出反应,或者通过协调克服双城北站上道难的问题。 3.2做好综合维修、施工天窗前的人员安排工作,指定专人负责配合施工维修。为防止驻站(所)联络员不清楚配合施工进度盲目在配合施工上签字,在配合作业完成后要及时与驻站联络员联系,告知配合施工、维修进度和完成情况。 3.3科学合理提报施工(天窗)计划,当日干什么活,就提什么计划,杜绝大而全现象。特别是认真组织召开作业前的安全预想、风险提示会议,并进行录音留存备查,要让作业人员、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都明确知道作业任务、作业分组、作业地点。 3.4施工作业过程中,驻站、所联络员、现场防护员与施工作业负责人必须按规定落实3~5分钟安全通话制度,现场作业单元较多时,要适当增加驻站联络员或在现场增加中间联络员,保持通讯畅通。作业过程中通讯中断时,现场防护员、施工作业负责人要采取紧急措施,立即组织施工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到安全地点避车。结束语高速铁路的规章制度正在日趋成熟和健全,强化高铁劳动安全风险管理要实现常态化,切实提高全员的劳动安全风险意识是当下的主要课题,也是我们持之以恒不能改变和放松的永恒课题。只有将规章制度以及标准化作业的理念扎根在心里,才能让高速铁路运行的安全、畅通。 作者:王静雪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电务段 铁路安全论文: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担负着大量旅客及货物的运输,因此铁路运输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安全是铁路运输最重要的保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包括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职工作业不规范、事故信息价值难以利用等。本文对此进行一些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铁路运输;管理方法;措施 铁路运输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并且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铁路职工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环节,对职工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前提,而抓好调车作业安全则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 1.调车作业安全难以控制 调车工作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证列车正常周转、运行,顺利完成运输任务,因此调车作业安全是铁路安全中的重难点。影响调车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人为因素,包括职工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安全意识。②现场作业操作卡控,即职工现场作业是由管理者加强作业标准执行力度;③现场条件,包括作业地形、天气、时间。调车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调车作业多工种协同完成,中间衔接问题大。②位于中间站,技术设备受到限制。③时间紧张,作业量较大,作业对象复杂,强度大,存在的困难较大[1]。 2.安全管理中,对个体职工的安全行为与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纵观大多数安全事故发生原因都是由于个体职工不规范行为造成的,职工安全意识的薄弱直接导致不规范作业。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体安全意识,在铁路运输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因此在处理群体安全意识和个体安全意识上偏重于前者。 3.安全管理的动力机制弱化 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弱化了企业的经济性和积极性。政府强调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企业的经济行为与目的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企业被动开展安全工作,收效甚微。 4.安全管理理念陈旧呆板 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侧重于事后管理,淡化了预防为主,事先排除安全隐患的原则;“只要不出事就是安全”的理念根深蒂固;注重硬件设施的配备,而相应的操作技术、安全意识更新缓慢[2]。 5.安全管理手段方法落后 铁路运输依然采取突击式检查,指派工作组、检查组到基层检查的工作方式,而在市场经济中,铁路改革、运输设备、组织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管理手段显然跟不上安全需求。 6.不良的工作作风 部分干部工作不踏实,作风漂浮,责任心不强。事故前懈怠工作,事故后互相推诿责任。 7.安全的保障综合体系尚未建成 部门之间管理责任界定不清,职责交接不清。监督检查不规范,检查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部门岗位之间衔接不完善,影响安全以及工作效率。事故后整改效果较差,事故原因分析停留表面,部门之间互相推诿。 8.难以预测的自然情况或自然灾害 铁路运输属于全天候、开放性的作业,安全因素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天气、地形、河流以及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3]。 二、具体防范措施 1.注重员工个人培养机制 从教育着手,强化职工遵章守纪自觉性。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安全意识培训。提高操作能力及安全意识。重视员工的个体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绪管理能力等,将安全工作与兴趣结合起来。提升员工个人素质,从思想到行动上,纠正工作作风。 2.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对遵守安全规范的操作职工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将各个岗位职工的考核结果与其收入、升迁相关联。 3.更新安全管理理念 不断向各行各业学习可取之处,从企业管理水平高度和整体素质来认识安全问题。预防为主,重视安全隐患。充分利用安全事故的价值,做到防患于未然[4]。 4.推出安全风险管理,实现过程控制、超前控制 超前预测隐患或者自然灾害,制定出应急方案。最大程度减少不可控因素带来的损失。 5.健全和完善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推行各层次安全负责制,理清部门职责,避免职能交叉和管理漏洞。建立事故追究到底责任制度,对隐瞒事故不报者进行相应惩处。完善预测机制,检测评价铁路运输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作业行为、应急方案、预控对策。 6.完善安全管理手段 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思想手段相结合的模式。经济手段是在职工的个人思想觉悟与个人素质无法达到标准要求时,采用利益分配模式,以外在激励达到铁路运输安全目的。行政手段是依靠领导机关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干预职工行为,带有权威性、强制性,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制度。思想手段是管理运输安全中最常用的工作手段,善于针对新的问题考虑新的对策,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工作,教育职工将本职工作与铁路运输安全结合起来,提升铁路运输安全性。 三、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关键 1.设备对安全的影响 铁路设备包括运输基础设备和运输安全技术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设备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一方面加大了管理难度,因此要求我们不断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升操能力;另一方面,设备的科学性增加,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增加了其安全性。 2.制度对安全的影响 安全管理制度会影响到铁路运输安全,完善的制度有利于减少安全隐患。激励机制、监督机制、预测机制的完善会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度,及时惩处和纠正违规操作行为;制度上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矫正诱发事故发生的因素,保证铁路运输秩序以及运输安全。 3.人员对安全的影响 目前铁路技术设备稳定性不高,时有故障发生,某些情况下需要人工操作,如果职工疏忽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一线铁路职工必须是高文化、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一线铁路职工总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存在着违规操作、习惯性作业、业务技能差、侥幸心理等,对铁路安全运输产生不利影响。设备、制度、人员这三者的协调与稳定衔接是铁路安全运输的基本保证。设备是前提,制度是保证,人员是环节。 四、人身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要求 1.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要求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理解和尊重职工,尤其是一线铁路职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工作条件,多一些人情味,充分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充分挖掘职工潜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倾听职工的建议和意见。人性化管理并不等同于人情化管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人情化管理会滋生懒惰、违规操作等不良后果,人性化管理则会提升职工积极性、增加职工的凝聚力。 2.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要求对每个岗位做出明确的职责规定,按照职位权力的大小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因事设人,管理者拥有执行自己职能的权力,但其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制度化管理具有指导性、约束性、鞭策性、激励性,更为重要的是其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为铁路安全运输提供了重要保证。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并不是非此即彼。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铁路运输安全性。 3.加强职工培训,减少“三违”现象 “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从思想上杜绝侥幸心理和省能心理,全方位监督监测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强化职工技能,避免不熟悉操作、经验型操作,提高业务熟悉度和安全生产技能,可有效减少“三违”现象。 五、结束语 铁路运输安全作为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铁路运输安全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对社会经济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铁路事故往往是人、机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铁路安全管理应当全面系统,注重事前管理预防,而不是事后救援。在铁路安全管理中,应综合多学科知识,不断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安全管理是一个无止境的不断探讨的课题,只有坚持预防隐患、安全第一的原则,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培养出一批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包括管理者和基层工作人员),铁路运输才会安全高效。由于铁路运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也一直处于变化状态,所以对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办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只有这样,铁路运输安全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忠民 单位:沈阳铁路局吉林车务段 铁路安全论文:铁路运输安全预警理论分析 摘要:作为我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铁路运输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安全预警理论的建立对风险等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可靠性;铁路运输;安全预警理论 可靠性与安全性是铁路运输必须要保证的两个问题,为使上述两个目的能够被有效地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预警理论应运而生。理论的建立为铁路运输安全性与可靠性的保证提供了基础,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使我国制定出更加适合我国铁路运输具体特点的安全预警策略,这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得到有关人员足够的重视。 一、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现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领域的支持,铁路一直被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可见铁路运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铁路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安全性与可靠性便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问题,一旦上述两方面出现问题,不仅会对铁路部门造成损失,同时还会对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因此,做好安全预警工作,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十分重要。 二、可靠性的铁路运输安全预警理论 总的来说,影响铁路运输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环境以及设备都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因素。通过对大量的铁路安全事故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人这一影响因素而产生的安全事故占总事故比重居多,因此,建立可靠性的铁路运输安全预警系统开始变得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对可靠性的铁路运输安全预警理论的分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风险等级的要求 对风险等级的确定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严肃性,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将各角度的分析结果结合起来才能对其进行确定。首先,事故的严重程度会对风险等级产生影响,两者呈正比,事故的严重程度越高,风险等级也就越高。其次,作业环境也会对风险等级产生影响,作业环境越恶劣,风险等级也就越高,具体风险等级需要按照不同的情况来确定。最后,车务系统的作业标准情况也会对风险等级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不同的作业行为对于风险等级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2.对风险等级的管理 风险等级主要被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不同的严重程度,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代表风险等级的颜色主要包括红色、橙色以及黄色三种。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我国铁路运输系统建立了相应的安全风险因子库。在三种颜色中。以红色为例,红色代表的是旅客死亡旅客列车事故以及旅客列车B类以上的安全事故,从业人员死亡A类及以上事故、货物列车A类及以上事故。对于每一种颜色所代表的事故类型,工作人员必须熟记,要保证其能够被灵活应用。 3.对风险权重的确定 在安全预警理论当中,对风险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根据上述文章的说明,由人的因素所造成的风险有很多,具体的风险权重过程需要按照不同的岗位需求以及运行环境等对其进行确定。存在一部分风险能够通过设备对其进行控制,这一部分风险权重较低,而对于无法利用设备控制风险的工作,通常需要工作人员主动的、人为地去对其进行控制,这一部分工作风险权重较高。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后者而言,共组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实践水平也会对具体权重产生影响,专业素质较高,且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工作人员,风险权重也会相应的降低,反之则否。 三、提高铁路运输安全预警可靠性的策略 为了提高铁路运输安全预警的可靠性,提出并实施相应的策略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安全预警模型的方式去保证其安全性,同时还要加强对相应技术的应用、保证系统的运行状况,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安全预警的可靠性。以下文章主要从上述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1.建立安全预警模型 对安全预警模型的建立是保证提高运输安全预警可靠性的基础。具体模型的建立过程需要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以及风险权重进行确定。除此之外,还要对种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安全预警模型中所包含的参数也应有所不同。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综合考虑,可以建立一个最终的计算公式,通过对这一公式的应用便可以有效的计算出风险的数值。 2.对新技术进行应用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铁路运输领域同样需要将新技术应用其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其可靠性与安全性。计算机技术是新技术的代表,铁路运输领域需要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安全预警系统当中,要提高预警工作的智能化,将跟踪器以及感应器应用其中,这对于保证安全预警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 3.保证系统的运行状况 对安全预警模型的建立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均能够为安全预警工作可靠性的提高提供保证,除此之外,确保系统的顺利运行也十分重要。首先,要定期地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要在固定的时间组织有关人员去对系统及有关设备进行检修,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其次,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有关部门要指派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去对信息进行收集,要对风险产生的周期进行计算,总结其规律,这样才能制定出更加有利的防范措施。最后,要做好风险预测工作,要在风险来临之前便预测到其会对铁路产生的影响,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 作者:西若 单位:青藏铁路公司拉萨车务段 铁路安全论文: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性和可靠性探析 【摘要】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其行业竞争也越发激烈,保障铁路运输速度和平稳性,满足人们日益多层次的出行需求,提高铁路运输综合竞争力,成为了相关部门和企业注重研究的方向。接触网作为高速铁路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火车正常运行,本文以高速铁路接触网概念为基础,重点分析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性;可靠性;安全装置 高铁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出行方式,它不仅安全舒适且速度较快,能为人们节省很多时间。其中,接触网作为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核心部位,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影响着铁路整体运输,但接触网安装位置一般在露天环境,且没有备用装置,因此,必须保障接触网能稳定输送电源,尽量避免故障,为高铁在线路中运行提供良好基础。 一.概述高速铁路接触网 高速铁路接触网为高铁列车运行提供必要的电能输送,主要包含四个基础部分:定位设备、支持设备、支柱和基础、接触悬挂[1],一般架设在铁路沿线上空。如果接触网停电,或者接触网与高铁列车电弓接触不良,将会给列车整体供电带来较大不良影响。与普通铁路装置相比,高速铁路接触网存在一定特殊性,表现在制作工艺、整体结构和结社技术等方面。从制作工艺角度分析,高铁铁路接触网采用锚段关节,增强了接触网整体强度和抗腐蚀性;从整体结构角度分析,目前运用得较广泛的是轻型结构,主要材质是铝合金,具备硬点少、产生火花少等优点[2],能较好地提高高铁运行安全性;从结社技术角度分析,接触网增加了线路悬挂点,并且要求整体吊弦一次安装到位,确保高铁稳定运行并降低养护难度。 二.加强高速铁路接触网可靠性和安全性具体措施 无论在何种气候条件或地质条件下,都要求接触网能够稳定、持续的为列车提供电能,保障列车顺利运行。提高高速铁路接触网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的重视,并结合高速铁路沿线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主要可以从接触网零部件、防雷措施等方面进行: (一)加大巡查力度,避免接触网零部件松动 高铁具有安全性高、价格较飞机便宜、速度快等方面的优点,成为了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速铁路的运输压力,增加了对接触网的使用频率,再加上接触网一般安装在露天环境,很容易引发接触网零部件螺丝松动,造成弓网故障,使得列车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必须加大对接触网的监督力度,采取科学的零部件防止松动措施。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通过机械固定的方式,在接触网零部件处加止动垫片[3],确保弹簧垫圈在运行过程中不容易松动,此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整体吊弦、接触网定位和腕臂等基础装置中,具有操作容易、防松性能较好等优势,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六角面和接触网止动肢密合情况;通过非金属的嵌件,把接触网螺母和螺帽锁紧,它增大了接触网整体摩擦力,目前高速铁路中运用得较广泛的嵌件是尼龙圈,内径比接触网螺帽小,能较好地锁紧零部件;通过化学方式,在螺帽上方均匀涂上螺纹锁式固胶,它是指在化学作用的条件下,隔绝零部件上方氧气,并立刻凝固,在螺帽周围形成一种坚硬固体,确保运行过程中无法损害到零部件,这种方式能较好地保障接触网长期稳定;通过双螺母形式,但受到接触网振动强烈、载荷形式复杂等方面的限制,此类方式应用范围较窄。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很多防松安装专业工具出现,应充分利用起来,代替人工安装,减少防松过程中的认为失误。 (二)引进先进防雷技术,做好防雷措施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质条件较复杂,同时,接触网的架设高度不一且没有备用装置,很容易受到雷击,因此,加强对高速铁路接触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视力度,必须安装相应的防雷措施,确保接触网能平稳输送电能。目前,防雷措施主要有:一是改变接触网安装形式,将PW线放置于AF线上方[4],确保接触网装置安全;二是利用合成式绝缘子材料,提高线路抗烧蚀能力,降低雷击概率;三是通过接地防雷措施,综合考虑线路接地系统,尽量让支柱与地线连接,这种方式是目前应用得最广泛,具有系统性、经济性等优点,能有效将接触网整体协调起来,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实时检测接地电阻,适当降低接地电阻,确保提高接触网线路防雷水平。但是,还没有完全能够防止雷击的措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我国防雷具体指标,切实做好防雷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线路的巡查力度,注意恶劣天气下接触网运行情况,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确保列车电能输送安全。 三.安装高速铁路安全巡检装置 高速铁路安全巡检装置(简称CCVM),它以微处理技术为基础,通过视屏采集等方式,将接触网设备联合起来,并能实时调节观察距离,对接触网整体线路运行情况做出综合、科学评价,能有效预防接触网可能出现的故障,铁路部门必须加大对安全巡检装置的重视力度,不断促进接触网检测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必须加大对其的重视和监督力度,提高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促进铁路运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设置高速铁路接触网时,必须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切实做好相关防雷措施,加强对铁路沿线巡查力度,避免接触网零部件松动的情况,不断创新接触网新技术,安装高速铁路安全装置,确保铁路电能稳定、可靠输送,为人们安全出行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张文学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铁路安全论文:系统论方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铁路作为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把握着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不仅仅保障着铁路自身安全及发展,而且对于国民经济的保障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铁路部门对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投入了大量工作。本文运用系统论方法,旨在从此角度来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系统论方法;安全风险管理;危险处理;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已大踏步迈入“十三五”规划,是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铁路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大枢纽,对保障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路旨在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交通出行方式。铁路的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乘客出行,也是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铁路部门重要的责任,使铁路部门审时度势,站在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度,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1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1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的预判、量化及评估等程序来分析生产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并针对其风险进行一系列预防性规划、控制及监督等工作,已达到降低不安全问题发生率、顺利并安全地完成生产活动的目的。风险管理不仅涉及面广,且管理的对象众多,管理措施及方法纷繁复杂。因此铁路安全风险管理需要更加全面化及系统化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切实保证铁路的正常工作及运行。[1] 1.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与传统安全管理。 传统安全管理及铁路安全风险管理都具有安全为第一性、综合性的特点,它们从管理的目标、内容以及理念层面都对铁路安全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但铁路传统安全管理相较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前者的预防性较后者存在明显的不足。 2系统论方法概述 系统论方法在各个行业,尤其是公共行业当中运用普遍广泛。运用系统论方法可以解决各类棘手的问题,因此该方法又被称为“解决当代复杂问题的钥匙”。广义系统论原理包括整理性原理、开放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分解协调性原理、自组织原理、稳定性原理及突变性原理[2]。系统论方法有四条基本原则,即整体性、相关性、最优化及动态性原则。运用系统论方法,可以解决铁路安全的各项问题,更加系统、全面化地构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系统性构建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1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系统论。 铁路风险管理的预判、量化及评估等程序纷繁复杂、涉及面广,如果没有系统论理念的支持,则难以保证对铁路相关安全问题的全面把握与控制。相对传统安全管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预防性强的特点。为了保证这一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系统论方法的四项原则来规划、控制及监督铁路安全问题。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控铁路安全问题,才能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具有实际的管理意义[3]。 3.2构建系统性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结合铁路安全的实际工作,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进行合理且系统地识别、预判、规避、把控及监管,以达到预防及消除风险的目的。 3.2.1树立系统化管理意识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前提。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生产生活,全面系统地宣传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是保障铁路工作安全的前提。针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上可能遇到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及整理,对铁路相关的每位工作者全面宣传和教育,使每位员工清楚地意识到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以及进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着重培养全员安全文化,使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形成自我安全行为规范,从工作源头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4]。 3.2.2确立系统化风险辨别方法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基础。 对铁路工作安全风险的预判和辨别,是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全面系统地把握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需要铁路各个部门的综合配合。在铁路系统网中,组织各个部门对部门内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设备故障、安全薄弱环节、环境外在风险、安全保护等等问题进行研究、整理及汇总,使管理者、技术员及现场职工从不同角度分析安全问题,系统化的预判及规避安全问题,并建立相关化、动态化、整体化地安全风险问题库,以备今后工作参考借鉴。 3.2.3务实系统化风险监控是保障铁路安全的重点。 系统化的安全风险监控,可以实时、有效地发现、规避及处理实际工作中新出现的安全问题。只有系统化的实时监控,才能在问题出现前及时发现,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出现时及时处理、在问题出现后及时修正更改。系统化的风险监控不仅仅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而且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3.2.4完善系统化考核是保障铁路安全的后盾。 防范及减少铁路安全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对员工工作的考核就是其中一项有效手段。全面而系统的考核,对强化员工工作安全意识、规范工作行为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工作奖惩制度,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热情。优质、高效的工作,从正面维持和保护铁路安全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系统论方法是一把利剑,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日渐扩大地规模化生产及日益更新的技术发展,铁路的快速发展是必然趋势。在严峻的形势下,庞大的铁路系统管理需要系统论的支持。系统化的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更好的适应高速发展的铁路工作,保证其为国为民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铁路服务,确保铁路安全长治久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系统论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论与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结合发挥其作用。 作者:陈猛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机务段 铁路安全论文:高速铁路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文章主要就高速铁路施工当中的安全质量问题,展开了相关分析与探究,首先就新建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与控制提出做好安全预防、落实管理制度、加强检查整改、开展“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活动以及全员安全质量教育培训工作等相关建议等措施,就新建高速铁路质量管理与控制提出了要加强组织落实、思想落实、制度落实、管理落实,以及推行质量标准化管理等具体的建议措施。最终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与研究,能够为我国相关的高速铁路施工建设提供一些加强安全质量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速铁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控制 安全与质量是任何一项工程项目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在实际的高速铁路实际施工过程当中,质量存在漏洞缺陷能够引发安全事故的产生,而安全措施不达标同样也会引发质量事故,因而在高速铁路的施工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对于安全与质量的重视,将此两者放置于日常工作的重心之上,持续性的改进与完善相关的质量安全标准,将各项安全生产制度落实到具体的施工细节当中,将质量监管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的每一死角位置,确保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不断的促进与提升工程的质量标准,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共赢局面。文章主要就加强高速铁路施工的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展开具体的论述,并详细的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 1新建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与控制 1.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高速铁路的施工与监管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最新的《安全生产法》,以及铁路部门的相关的安全制度标准,要时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要想实现高速铁路施工工程的高效、快速、保质、保量等施工目标,必须要确保在安全施工的前提之下开展相关的高速铁路工程施工作业。要在确保新建高速铁路顺利通车的同时,还要提高对于施工现场当中安全施工的监督管理力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的施工作业,以期能够持续性的促进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施工意识,确保施工现场的秩序井然。 1.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基础 在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开始之后,相应的工程项目指挥部便应当建立起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依据相关的施工细节问题,持续性的改进与完善相关的安全生产责任监管,以及相关制度措施的落实状况,建立其逐级监管的管理体系,通过层级监管来落实施工安全责任,从而促使每一名施工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安全生产的过程当中,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1.3安全生产,检查整改是关键 在实际的具体施工环节当中,增加对于安全设施项目的资金与人力投入,落实好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高速铁路日常施工当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要能够及时予以排除。项目部不但要加强并落实好月末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同时还要安排专业的安全监管人员不定期不定时地深入到工程施工作业的一线环境当中,去开展相关的安全检查,对所存在的各类问题要能够及时的予以消除,并依据相关的标准要求在施工现场加装各类防护装置,以及危险源告示牌、安全警示等内容。 1.4大力开展“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活动 对于新建高速铁路而言,要加强对工程施工项目的安全标准化建设,深层次的落实好高速铁路日常施工的标准化监管工作,给予具体的施工作业以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促使高速铁路日常施工作业当中的各项工作内容能够达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 1.5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安全生产 在新建高速铁路开展安全生产的过程当中,项目部要将桥梁跨既有铁路、公路施工、高处作业施工等重点施工方面,严抓落实,从而避免出现相关的安全生产事故,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施工思想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施工作业当中,积极的指导各个施工作业人员开展安全施工,及时纠正“三违”施工行为,以期能够确保高速铁路施工作业的安全性。 1.6提高参建者素质,积极开展全员安全质量教育培训工作 项目部在实际的施工作业当中,应当实施各种形式的安全宣教活动。首先要做好对于所有参与新建高速铁路施工作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使其能够牢固的树立起安全施工的思想意识;其次要加强在施工前的安全宣教活动,向施工人员详细的讲解施工当中的危险环节,及其相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是要提高对于技术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标准,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要能够对于施工一线当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排查与清除,对于所存在的施工技术困难要能够及时的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2新建高速铁路质量管理与控制 2.1组织落实,层层实行责任制 在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进驻到高速铁路的施工现场之后,项目部就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施工质量监管小组,确立相关质量监督与管理实行体系。项目经理应当亲自参与到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力度,确保相应的施工质量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形成责任追查机制,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可靠性。 2.2思想落实,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项目部要严格贯彻落实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各方面的安全监管体系标准,促使质量监管体系能够切实有效的运行下去,在质量监管的过程当中要牢牢把握质量监管目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施工细节当中,在思想层面不断强化落实施工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 2.3制度落实,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 项目部应当定期开展关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座谈会,通过不断的改进与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落实各项质量监管制度,从而在组织制度上能够实现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使广大的领导干部人员能够具备充足的质量监管意识。 2.4管理落实,质量工作重在过程控制 高速铁路工程项目部要推行并逐步落实质量监督与巡查管理制度,通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质量监督检查措施,来加强各方面的质量监管工作,促进全体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意识。推行互相检查、落实质量责任,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可通过不同的部门进行互相检查来强化检查的力度,并且对于每一处施工项目都要将施工质量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从而能够实现质量的有效控制。 2.5强力推行质量标准化管理,稳步提升施工能力 对于新建高速铁路的施工过程而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质量标准化监管措施,促进对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监管力度,对施工过程要实行严格的标准化控制,持续的提升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3结束语 在高速铁路的施工过程当中,安全质量的管理与控制至关重要,其决定着高速铁路施工建设能否顺利完工,并是否能够达到实际的铁路运行标准。因而文章主要就加强高速铁路的安全与管理提出了做好安全预防、落实管理制度、加强检查整改、开展“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活动以及全员安全质量教育培训工作等相关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在组织、思想、制度以及管理等方面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安全质量施工细则,最终达到加强高速铁路施工的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的。 作者:龙卫东 单位:中铁一局 铁路安全论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要点分析 1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提高铁路行业运行水平及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铁路运营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安全隐患,从而总结出解决的方法。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以及风险控制等,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辨识,了解风险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这可以有效的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性,可以减少安全运营事故出现的次数。在经济市场中,存的风险比较多,企业为了更好的运营,必须制定出风险管理的方案。本文对铁路运输行业运营中存在风险的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提高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 2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 2.1安全风险管理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铁路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客运高速与货运重载,由于运输形势更加复杂,而且有着较大的安全威胁,对铁路行业的生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铁路安全事故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生产运输环节中,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铁路运输各个环节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铁路行业在制定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时,需要与铁路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做好管理技术的创新工作。铁路企业应制定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为四位一体的防控机制,形成“纵深防御”的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在风险管理时,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对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制定出管理的方法,铁路安全风险管理还要立足于全局角度,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做好细节优化工作,保证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更好的展开,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效果的最大发挥。 2.2加强科学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 在铁路行业,还要做好安全文化的宣传工作,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这可以调动人员发现安全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全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这对铁路行业运营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的方案。在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安全宣传工作,这有利于强化铁路职工的安全意识。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这为安全风险管理奠定的基础,在安全文化建设时,首先要设置安全文化的导向,编订安全文化手册,加强宣传,还要制定安全管理的措施,从而保证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更快达成。安全文化建设还要与铁路行业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保证安全理念与铁路部门工作理念相融合,这可以对铁路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结合以往工作的经验,最好与专业的咨询机构合作,这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2.3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层级及机制 在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出有效的工作机制,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铁路企业的管理者还要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岗位资质管理机制,保证工作人员可以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操作。铁路部门目前正处于管理转型期,为了保证其长远的发展下去,管理者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制定出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包括分级管理、动态检查、过程控制以及评价考核等,管理人员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各级管理人员应落实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充分的发挥职能,从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机制。 2.4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不长,将其应用在铁路行业管理制度中,有效提高了管理的水平,还降低了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在应用与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完善工作,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管理方法,保证其效用价值最大化发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铁路行业应用的管理技术越来越先进,一些监管的设备性能也比较高,这可以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在现代化的铁路部门中,管理人员应做好设备更新工作,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高运输的安全性。设备都有限定的寿命,铁路部门的技术人员在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设备安全评估工作。还要促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配套升级和全面整合,使信息可以被综合利用并产生放大的效能。另外,可以运用科学的生产组织手段,把握生产的客观规律,强化计划和统筹,实现均衡生产保安全。四是开展技术创新,引入如气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分析手段,提高科技保安抗灾能力,实现“人防”、“机防”与“技防”综合治理。 2.5建立持续开放的内、外部评估体系 安全评估作为确保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铁路运输生产、项目建设、设备验收等方面得到了长期应用并发挥了突出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手段促进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改进,仍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制度化、专业化的内部评估制度和主动开放地接受外部评估,包括由政府法律法规强制的安全评估、行业组织的安全评估和积极自主引入的第三方或同行安全评估,综合利用这些评估手段,可以使安全风险管理各环节不断完善。 3结语 本文对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进行了介绍,还对安全风险管理的要点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铁路部门的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管理人员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这也有利于安全文化建设。在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后,对工作人员也有一定约束作用,是提高铁路部门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怀营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调度所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户外人性化景观设计 摘要:一个人性化的场所更容易吸引人的驻足并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人们的邻里交往。从实地考察、资料调研和图像分析入手,通过对当前城市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究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挖掘其文化设计本质,归纳分析出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应用,提出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改善和提高居民户外生活质量。 关键词:居住区;户外景观;人性化;设计 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也提高了,邻里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户外交往空间是人们交往活动的场所,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就要求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人的交往需求,创造出安全、舒适、宜人的户外交往空间。下面来对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进行初步的探讨。 1.居住区户外景观的现状分析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不得不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以及可持续性。现代居住区户外景观设计的误区很多,如:(1)小区景观的设计过于生搬硬造;(2)设计抄袭雷同化严重;(3)居住区户外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但施工后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4)树种及水环境使用不当,居住绿地不能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2];(5)景观过于分散,缺乏户外活动场地,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感等等。 2.居住小区户外景观设计现存的问题 在现今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广泛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即使人们意识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高举人性的旗帜,却大张旗鼓地建设出一批批违背人文、忽略人性的景观环境;单纯重视景观的视觉艺术性,而忽略其功能性与人的使用性;盲目照抄照搬、失去自身特色忽视人的归属感;过分追求现代高档材料、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等。在进行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时往往片面追求空间环境形式化,地域特色缺失,缺乏对人的交往需求的分析研究,导致居住区的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缺少归属感。社区的漠然、交流的缺乏,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解人的需求和人的交往心理。 3.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的要素构成 景观生活是人们在提高生活品质后所产生的对于生活方式选择的一种需求。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从原来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发展到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对生态安全的要求、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居住区户外景观构成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构成,即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载体,以水体为脉络,以绿化为表征,以小品为装饰,来组成点、线、面、体,及其质感、色彩等;一种是精神文化构成,即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 人――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人要有衣食住行、工作交往、情感交流的需要,而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上的要求。 建筑――建筑在景观设计中不只是某一个具体房屋,而是指用物质设计的手法对环境的多次限定。例如广场、台地、阶梯、堤岸、天井、庭院、亭廊等分割而成的建筑环境,在此之上完成景观营造。 道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以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为基本功能,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住宅之间人行道。不仅供人们行走,而且是人们锻炼身体、欣赏风景、休闲养性、交谈融情的场景。 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 绿化――绿化是自然景观的引入和再造,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是景观设计最常用的要素。它的基本形式有:草坪、绿篱、树丛、花坛、藤架等。绿化还有净化空气、防止污染、调节气温、减少噪声等生态平衡的功能。 水体――景观设计中通常以水体作为展开点,以活跃而又亲和的景观要素增加了它的动感与魅力,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球生命的命脉,不仅承载着水质涵养、供养植物生长的功能,而且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降噪、有效调节居住生态环境。 小品――小品一般以体积不大,功能单纯,在景观中起点缀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它主要有装饰雕塑小品、休闲景观小品、设施小品等。 行为心理――以满足人们视、听、味、嗅、触觉等感官为尺度,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合理化造景。 总而言之,营造居住区户外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原则 4.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景观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安全性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人的安全性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以管理粗放,冠大荫浓,无污物、无飞絮、无毒、无刺等为宜,同时,有座椅的地方要尽可能的设置一些有靠背或者背后有可以遮挡的乔灌木。这样人们的庇护心理才会得到满足。 4.2生态性原则。生态原则就是要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在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精神渴望的同时,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从而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4.3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充分尊重所在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地方文化,而不应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主题设计,忽视了其景观设计的本土性、自然化。从人性化角度上考虑,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之初要对居住小区所在区域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要求进行深刻的领悟,从而在景观设计中对这种文化底蕴进行诊释,使居住者在居住小区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4.4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表现为从居民的身心健康及审美要求出发,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赋予公众参与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契合、更和谐。 4.5关怀性原则。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因为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这样会使居住区的环境更体现人性化。 5.结语: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渗入到小区景观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部,居住环境将充满了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关怀。与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有关的资料还是比较多的,本文旨在进行探讨性的分析,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大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使人们对居住小区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作为小区内部的建设,成为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对于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建设美观,还要对其环保实用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本文主要讲述了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以及其各个方面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景观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小区环境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的建设单位要对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更加进一步的研究。 一、居住社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一)人性化的原则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效益,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户外行为活动规律,才能使设计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居住区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核心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居住环境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老人、儿童、成人、残疾人士等,他们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合理设置和安排各种休息、文化、体育锻炼、儿童游戏及人际交往的场地和设施,同时采用无障碍设计,是诸多空间既有区别又能恰当的融合在一起,便于人们的使用。这样,人们在户外也可以进行逗留、观望、交流和锻炼等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具有积极向上的极具人气的居住氛围。 (二) 生态、低碳的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利用社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首先对社区及四周进行分析,做出最适合这个社区的景观、植物本土化、依山就势、步移景异、合理借景和对景等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设计低碳的经济景观,营造和谐的自然景观环境。 (三)经济性原则 现代住宅社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及生态保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造价,因为园林景观设计并不意味着材料越高越好,就地取材同样能够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景观。并且,进行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建设环境景观的费用,也要考虑到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成本。 二、居住社区植物的景观设计 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炎热,尤其在 7、8两个月酷热难熬,而良好的绿化有利于改善小气候,形成荫浓花繁的生活环境。冠大荫浓、枝叶茂密的乔木可使居住区具有大面积遮荫,在遮阳降温的同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形成微风。北方居住社区常有杨树、柳树、枫树、梧桐;南方居住区常有香樟、雪松、广玉兰等常绿乔木,其中广玉兰在 5~8 月陆续盛开白色、芳香的荷花状花朵。它们在夏季生长旺盛而形成浓荫,冬季也不遮挡阳光而温暖社区。尤其夏季开花的乔木更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如树形优美、叶形秀丽的楝树,在初夏时盛开淡紫色花朵,既美又香;树冠宽广、生性强健的槐树在 7~8 月间开浅黄绿色花,香溢居家;树姿优美、冠如伞盖的合欢在盛夏时节绒花满树,有色有香;开花时满树金黄的栾树在居住区呈现了诱人的夏季景色。 居住区种植花灌木不但要讲究植物品种的多样性,还要注重不同的种植方式,以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夏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期,许多花灌木竞相开花争艳,如紫薇、红千层、金丝桃、八仙花、锦带花、夹竹桃、女贞、木槿等。将一些色彩鲜艳的植物列植作花篱,形成丰富的植物季相,如金丝桃;将一些耐阴的植物配植在树下,如八仙花、锦带花;还可孤植成景,如紫薇、盘槐;或数株丛植,形成热烈的景观,如石榴、红千层等。灌木、红叶李、红枫等与常绿乔木雪松、广玉兰等配植成景,两者相得益章。香花植物含笑、米兰、栀子、白兰花等竞相盛开,不但改善了居住区空气状况,也促进了居民健康,还增添了不少乐趣,令人倍感温馨。利用攀援植物进行绿化,可弥补绿地空间不足,既美化环境又增加绿化面积,能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如今,棚架绿化成了居民们纳凉避暑、休息娱乐的好去处,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常见的攀援植物有木香、紫藤、葡萄等;而夏季盛花的凌霄、藤本月季、金银花等在花架、拱门、栅栏等处构成了繁花似锦的景观,既可赏花,又提供了纳凉场所。对居住区建筑用爬山虎等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增添了绿意,有效地遮挡了夏季阳光辐射,降低了建筑物表面温度,使居住区处处生机勃勃。 三、居住社区水景的设计 国内城市应用水景是十分广泛的,在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小花园、公园都会有水景存在。住宅社区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应用,依水而居的水景住宅便成了都市人的生活追求。居住区的喷泉、瀑布、小溪、流水等水景,能给高温的夏季带来阵阵清凉。在这些水景中适当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可美化居住区环境、增添园林景观,更重要的是可充分发挥生态作用,净化水质。当居住区的水景中盛开朵朵荷花、睡莲时,更令人在酷暑炎热的夏季耳目一新、倍感清凉。因此现代的居住区在建设中就十分注意水的应用,且中国古代便有“风水”之说其中水的意义十分重要。很多人选居住地并不只看环境,也看其所在地“风水”。另外水景在居住区也满足人的审美要求。水是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也通常被认为是景观层次高低的标志,也有“无水不成景”之说,显然在认知水的核心价值中人的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在居住区域绿地景观设计中利用地势或土建结构仿照天然水景而成,如溪流、瀑布、人工湖、鱼池、泉涌、跌水等,籍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取向。水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不同的人对水的动静心理要求也是不同的,就想很多闲适自得的古人他们对水的要求是静态的他们的心境也是如水一般,所以他们对静态的水很有亲近感,同样流动水就体现了它的活跃,在闹市区城市的中心广场,喷泉这种动态的水不仅有自然清新的感觉更有青春活跃的感觉。 水在景观设计的应用不当会破坏景观的效果,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水体要“小”或“曲”,居住区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造过大的水景,造小水景以通过设计者匠心独具表达,而不是无趣味的造作。宜曲不宜直指水体最好设计成曲的。古典园林营造中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是在设计中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都是蜿蜒曲折的,这样更有变幻的效果,尤其在居住区中应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在小的环境下尽量不设计大的喷泉,不仅不自然且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要用尽量少的耗费造出尽可能多的美景。 四、对于生态型的园林景观设计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和生态型的小区规划设计不尽相同,其将小区外部景观与内部景观联系在一起进行组合设计,有利于城市整天景观的协调; 通过建立统计图标与模型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从而可以得到科学的结论; 用动态的眼光来对待人的需求和植物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小区整天环境的和谐; 以景观环境建设的造价与收益为依据,采用经济性评价方法来实行园林景观的效益最大化。因此,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通过生态调查,全方位地考查小区的位置、土质、气候、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找出景观环境设计的关键因素,采用符合生态环境需求的景观环境设计方法,在注重绿色覆盖率的同时,合理的配置植物种类和层次,并对完成的设计进行科学的测评,提出控制景观生态系统变化的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小区中的园林将官建设不仅是现代城市中住宅小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突出景观效果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在对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其整体性以及多样性的建设,还要考虑对其美观性,生态性以及经济性的建设。为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保障。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居住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与自然共存、人类与自然对话、谋求环境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建设生态化园林城市已成为园林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居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的重要的生活境域,居住区环境景观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塑造直接影响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建立。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区的性质规模、构成,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原则、理念、内容和手法。 1. 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1绿化。绿化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过往,居住区的绿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满足于“披上绿化不见黄土”的低层次阶段,没有多大特色和艺术性。现代居住区的园艺绿化呈现几种趋势: 1.1.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马尼拉、火凤凰等草类地被植物塑造了绿茵盎然的植物背景,点缀具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如香樟、玉兰、棕榈、银杏等,以及丛栽的球状灌木和颜色鲜艳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1.1.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根据绿化位置不同,垂直绿化可分为围墙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悬挂绿化、攀爬绿化等。 1.1.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1.2道路。中国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按使用功能划分,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按铺装材质划分,居住区道路又可分为混凝土路、沥青路以及各种石材仿石材铺装路等等。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区内干路可能较为顺直,由混凝土、沥青等耐压材料铺装;而宅间路则富于变化,由石板、装饰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而成。 1.3驳岸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河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如苏州“世纪花园”河道卵石加块石河堤边竖立一尊青铜雕“饮水母子马”,景象和谐而静谧。 1.4铺地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目前在居住区中铺地材料有几种,如:广场砖、石材、混凝土砌块、装饰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如某小区中的装饰混凝土广场中嵌入孩童脚印,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园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较新的铺装手法。 1.5小品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 1.5.1雕塑小品。雕塑小品又可分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使用的材料有石雕、钢雕、铜雕、木雕、玻璃钢雕。雕塑设计要同基地环境和居住区风格主题相协调,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苏州“名都花园”活动广场中设计的三块屏风钢板,上面镂刻着百家姓,太阳光影的作用在地面映射出黑白字迹,宛如一幅书法作品,孩童在大人带领下寻找自己的姓氏,雕塑小品发挥了良好的景观效果。又如苏州安居工程“新升新苑”入口“年年有余”抽象雕塑,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心愿,贴切“安居乐业”的主题。 1.5.2园艺小品。园艺小品是构成绿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州古典园林中,芭蕉、太湖石、花窗、石桌椅、楹联、曲径小桥等,是古典园艺的构成元素。当今的居住区园艺绿化中,园艺小品则更趋向多样化,一堵景墙、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处花架、一堆块石、一个花盆、一张充满现代韵味的座椅,都可成为现代园艺中绝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观赏的装饰品,有的则是供休闲使用的“小区家具”。 1.5.3设施小品。在居住区中有许多方便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如路灯、指示牌、信报箱、垃圾桶、公告栏、单元牌、电话亭、自行车棚等等。比如居住区灯具就有路灯、广场灯、草坪灯、门灯、泛射灯、建筑轮廓灯、广告霓虹灯等,仅路灯又有主干道灯和庭院灯之分。这些灯具的造型日趋美观精致,还可和悬挂花篮以及旗帜结合成为居住区精美的点缀品。上述小品如经过精心设计也能成为居住区环境中的闪光点,体现出“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设计。 2.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2.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居住区景观规划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泼、富有创意,结合生态园林要求,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效果,创造自然、清新、舒适、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绿化环境。 2.1.1小游园的设计原则。小游园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儿童,主要活动方式有观赏、休息、游玩、体育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间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紧凑,又要避免相互干扰。 2.1.1.1场地: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儿童游戏场不需要很大,但活动场地应铺草皮或选用持水性较小的砂质土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 2.1.1.2园路:园路的宽度和绿地的规模与所处的位置、功能有关。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上,主路宽3~4m ,可兼做成人活动场所;绿地面积在0. 5hm2 以下,主路宽约2m ,次路1. 2m 左右,通常最小宽度为1. 2m ,以两人可对行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铺砌园路。 2.1.1.3小广场:按形式可分为规则式或不规则式。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的标高相同。 2.1.1.4园林建筑与设施:由于小游园面积不大,所以园林建筑与设施应小巧玲珑、各具特色,摆放在适当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坛、花架、园灯、宣传栏等。 2.1.2组团绿地的设计原则。绿地组团是结合居民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公共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组团绿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也就千变万化。要求服务半径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区域中间以绿化或小路隔离,互不干扰,各得其所,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憩环境和社会交往场所。 2.1.3住宅庭院的设计原则。 2.1.3.1庭院处于住宅群环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阴暗部分较多,所以选择和配置耐荫树种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环境安静,也是庭院绿化的一个主要任务,如以植篱分隔庭院,可降低噪声。植篱以高2m 左右、宽1m 左右效果较好。 2.1.3.2庭院的空间尺度、树种的大小、高低要与庭院的大小、建筑层次相称,应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居室外种植乔木与住宅墙面的距离,一般应在5~8m ,避开铺设地下管线的地方。通常以落叶树为好,常绿树要避免直对窗口。 2.1.3.3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丛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经常出入之处,以便近赏,充分提高花木的观赏效果。 2.1.3.4室内外和院内外的绿化相结合,要考虑将自然环境和住宅环境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2.1.4居住区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种植行列式乔木遮荫,根据道路的宽窄,可选择种植中、小乔木,如香樟、广玉兰、女贞、银杏等植物。 2.1.5居住区绿地的树种选择。 2.1.5.1选择生长健壮、便于管理的乡土树种。 2.1.5.2选择树冠大、枝叶茂密、落叶阔叶乔木。在夏天,居住区有大面积的遮荫,冬季又不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使空气新鲜。 2.1.5.3选择有季相变化的常绿树和开花灌木。 2.1.5.4选择耐荫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阴暗部分,选择耐荫植物,如垂丝海棠、梅花、罗汉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络石等。 2.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2.2.1设计原则。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2.2.2植物配置。 (1)不同地带一定面积的小区内木本植物种类应达到一定数量;在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类型的植物配置上应有一定的搭配组合,尽可能做到立体群落种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植物配置上,应体现出季相的变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种类上应有一定的新优植物的应用。 (2)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 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居住区绿地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开放空间。居住区绿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应是在城市环境中,模拟自然而营造的合适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结构配置合理,层次丰富,物种关系协调,景观自然和谐的园林植物群落。少种植那些过于娇贵的植物,通过植物自然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会给后期的养护带来负担。居住区绿地应是为人服务的地方,应集中体现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在植物种类上应达到一定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城市种类,因气候土壤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 面积10hm2左右的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数应能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区环境绿化除了应有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的种植,还应有植物种类型和组成层次的多样性做基础,特别应在植物配置上运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来体现季相的变化。在住宅的各个角落,应多种植一些芳香类的植物,如白兰、黄兰、含笑、桂花、散尾棕、夜来香等,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 3. 结语 总之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于开发商而言,景观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区有着更好的市场前景;于消费者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好的住宅,这在成都市房地产开发市场上已得到了验证:营造好环境已经是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也是市场销售不可缺少的卖点。另一方面,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景观生态模式,将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提高到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现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也是未来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演化进程的必然。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衡水市幸福里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摘要:分析了幸福里居住小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主要服务人群,遵循生态性原则、舒适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对居住区外环境进行了功能分区,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居住区外环境进行了景观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入口区景观设计、水景设计、地形设计、植物配置设计、铺装设计、道路系统设计、小品设计等,充分运用了园林对景、障景等造景手法,形成良好的景观,使居民能乐在其中、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幸福的含义。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生态化;人性化 1居住小区概述 从城市规划角度,居住区可分为四个层次,居住地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社会结构与物质流通形式的多样性,使目前一些达不到居住小区的规模的组团也冠以了小区的名称。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是一个居住区质量好坏的重要表现。近几年,房地产也迅猛发展,对居住小区外部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小区的景观朝着“生态化”“人文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2项目概况 衡水市幸福里居住区位于衡水市和平西路与前进大街西北角,附近商店、饭店、银行等服务设施齐全。幸福里居住区建筑楼群采用artdeco的建筑风格,通过经典的立面效果搭配欧式线条,来营造项目在衡水当地地标性建筑的效果。 衡水市幸福里居住区景观主要服务于该居住区的居民。其设计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休闲锻炼,观赏娱乐的场所,方便居民。主要的活动是晨炼、夏季乘凉、健身及儿童娱乐等,所以,设计首先要满足居民这些方面的基本需求,这也是设计最基本的宗旨。景观设计还要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并且与自社会、生态环境相和谐。 3 衡水市幸福里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 3.1生态性原则 在景观规划设计之前,充分考察了幸福里居住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所在位置的阳光、土壤、水源、生态环境等条件,以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使居住区的植物融入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系统。幸福里居住区地处衡水市,是大陆季风气候,为温暖半干旱型。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冷暖干湿差异较大。夏季受太平洋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影响,潮温闷热,降水集中,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气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增温快,秋季多秋高气爽天气,有时有连阴雨天气发生。根据衡水市的气候特点,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选择了白蜡、国槐、雪松、刺槐、毛白杨、法桐、合欢、垂柳、侧柏、圆柏、五针松、五角枫、银杏、苦楝、黄连木等乔木,选择月季、大叶黄杨、紫荆、紫薇、十六、迎春、连翘、龙柏等灌木,选择野花组合、二月兰、萱草类、鸢尾、紫花地丁、玉簪等地被植物,选择葡萄、扶芳藤、紫藤、凌霄等藤本植物。在幸福里居住区中,乔灌草藤相结合,层次丰富,相互协调,使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水分等资源,达到生态上的和谐。 3.2舒适性原则 在道路系统、小品设计等方面,设身处地的为居民的舒适性考虑,使居住区真正为居民提供方便。道路分级明确,汽车开进小区后进入地下车库,景观内道路有适合散步的较宽道路,有曲径通幽的羊肠小路,充分考虑人们的道路需求,方便居民同行。小品的设计充分展现居住区的文化内涵,有些小品还具有使用功能,例如花钵坐凳,方便居民的同时还增添了趣味。 3.3以人为本原则 在幸福里居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原则,从细节做起,注重以人为本。例如考虑为了居民出行方便,不盲目的用绿篱将绿地围和。为了居民能在景观中享受安静的环境,机动车进入地下停车场。景观中设置了较多的座椅,方便居民休息,考虑到座椅的舒适度,选择木质材质。湖的深度以及跌水下面的水池也在安全深度范围内。专门为老年人和小孩提供的适合他们的娱乐场所。景观中的步道,呈环形闭合,围绕景观一圈,方便早晚散步的居民。考虑共享性,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使残疾人能够享受整个居住区的景观,受到与正常人同等的权利,我认为这对于残疾人的内心是很重要的。为了方便居民之间进行沟通,居住区内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场所。 4主要设计内容 4.1空间组织 从居住区主入口进入,映入眼帘的就是水景、岗亭和树池景观,接下来就是小品和植物搭配的景观,这些景观使进入小区的人有景可观。往北继续走,就是我们主要的观赏游览区,包括亭子、跌水、花钵、湖、流水假山等等优美的景观。考虑到人们的亲水性,在湖边设计了一大一小两个木平台。站在木平台上,可以观赏湖里面的鱼,可以望着流水假山,静静的思索。儿童游乐区和老年人活动区 设于小区东部,儿童游乐区是一个类似葫芦的形状,活泼的形式更富有童趣。老年人主要活动有下棋、弹唱等,在老年人活动区中,多配备一些座椅、茶桌、书法桌和棋盘桌等设备,让老年人生活更加丰富。儿童游乐园和老年人活动区的东面是一些花架亭子组成的安静休息区,与儿童乐园之间用植物隔离开来,不会很吵闹。湖的西面,紧挨着的景观亭,在植物景观的包围中,环境也是比较静谧的。景观亭的北面是一个健身活动区,活动区里配备了各种健身设施,使居民在休息日里,或早晚健身的时候不必要去健身房。 4.2植物设计 绿化布置形式基本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自然式的绿化布置不 追求对称,一般顺应自然的地形。道路自然曲折,树木有疏有密,不成行列式,以反映植物群落的自然之美。混合式布局将规则式与自由式两者的特点相结合,应用于同一布局中。 幸福里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植物布置采用混合式,体现居住 区景观的人工美与自然美。从主入口进入居住区,两列规则排列的乔木树池在道路两边,像站岗的哨兵一样,给人安全感。接下来的小品旁边,乔木灌木和草皮结合,自然的组合,给人以放松的心情。跌水上放置花钵,动静结合;湖边的柳树,倒影在湖水里,随风飘动,引人无限遐想。儿童乐园与老人活动区之间,用植物分隔开来,既能分隔空间,又能让两个区互不影响。楼前的绿地上,为避免遮挡居室内的阳光,种植了草皮和灌木,丰富植物层次。其他的植物景观,按照植物配置的原则,使植物组合成景观,供居民欣赏。在树种的选择上,考虑衡水的气候条件,多采用衡水乡土树种,注重四季的不同景色,做到了居住区三季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 4.3 园路设计 小区的步道主要用于居民散步及日常出行,设计时应以使用者的舒适度为重要指标,当曲则曲,当窄则窄,不可以一味地追求构图。幸福里居住区园路设计中,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曲多于直,窄多于宽。使居住区园路有收有放,树影相荫,因坡而隐,遇水而现。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充分考察了衡水居住区中道路存在的不足的地方,避免在我的设计中出现。好多小区中道路过于稀少,或者道路过于弯曲,是居民感觉按照居住区设计的道路来走绕远,使居民在草地中走出了道路,破坏了景观。因此在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坚持让居民走更短的道路通向目的地的原则。道路分级明确,主要的人行道路比较宽,曲径通幽的小道比较窄,汽车通行的道路宽。并且汽车通行的道路与景观步道分隔开来,道路自然的连结着各个景观节点 4.4 水景设计 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居住区中的水景可以调解微气候,湿润空气,净化环境,在景观中也往往起着点睛的作用。集中的大型水面,既起到美化作用,又有生态功能。幸福里居住区的水景设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又点缀了整个居住区的景观,影响着居住区的环境。入口处的水景,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更加愿意接近,愿意进入居住区,水景依入口处道路的走向呈竖向,与外围的竖向树池坐凳相互依托,水景交融。主景区的跌水,规则的落水景观,具有形式之美和工艺之美,其规则整齐的整齐的形态与现代的园林景观搭配,与规则的休闲座椅相称,与自然的湖泊和自然的植物景观相互衬托。紧邻的自然形式的湖,湖面较大,湖里放养观赏鱼,供居民观赏,湖边的流水假山,流水与湖面动静结合,湖面上,柳树的倒影随风飘动,给居民诗一般的意境。 5结语 人们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视,对景观设计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设计出更加出色的居住区景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不断完善居住区环境的功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是我们的任务所在。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小区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更注重追求一种人性化的生态、环保、健康、优美的生存环境。园林化环境已成为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尽快提高认识,及时调整居民区景观设计定位,更新设计理念。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1、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1 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差悬殊。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我们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居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等。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更好的实现地势的合理利用、水系的科学改造、树木的适当保留等目标,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 1.2 体现功能性原则 居住区户外环境是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在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的实用性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合理的进行布局和设计。同时,居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应兼顾“动”和“静”两大功能。“动”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等场地。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的时候,“动”与“静”的区域要合理安排,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 1.3 协调性设计原则 由于居住区与城市其它地区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安静、祥和。因此,在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其设计与周围小区的环境意向相协调。同时,我们要尽量保证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实现设计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使得小区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居住区的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二者风格与特色的相互渗透,才会使居住区整体景观更加宜人。 1.4 层次化设计原则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层次化设计原则。经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经验证实,层次化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我们要根据居住区的实际环境情况,进行植物的层次化设计,合理的把一些新型植物融入进去,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前提下,实现景观设计的协调性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生态化的因素,我们不能用新型植物完全代替原有地域植物,最好采用层次化设计的方法。层次感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有时也需要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 1.5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逐渐成为设计的趋势。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居民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此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实用性,使其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和休息的良好场所。 2、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2.1景观设计介入的时间滞后 小区的总体规划缺少与小区园林景观的交流沟通,影响绿地三大功能地发挥。景观设计是一个交叉学科,既是建筑领域的事,又涉及到园林绿化领域。两者应相互协调,以期带来建筑与景观设计上的和谐。但在目前居住区地建设中,景观设计往往是在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完成后才开始,大部分的建筑群已经完成,供园林设计师的发挥空间有限,不能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甚至会造成风格地冲突。 2.2软、硬质量景观比例不当 只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没有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和造景设计。小区绿地景观的开发与设计必须考虑城市绿色空间具有的多样化功能,与自然特性相吻合,并在此基础上按自然的本来面貌加以升华改造。过分注重景观视觉效果,导致硬质景观比例过大,挤压有限的绿地面积,不利于生态效益地发挥。在景观设计中水体面积也有过大的趋势,通常将水体用硬 质材料与自然环境隔开,没有形成良好的有机结合,且水资源消耗大。 2.3设计上缺乏文化氛围 设计上缺少对本国本土文化的挖掘。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绿化面积都是按照国家规定面积进行规划,作为绿地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包括树种配置的地方特色、小品设计的地方化和生活方式的地方风情,缺少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创新,搬抄现象严重。 3、加强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 3.1加强小区内园林景观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现如今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在小区内可供景观设计的面积也非常有限。故在小区建设之初,应该加强总体规划和设计,尽可能在有效空间内营造出更加丰富合理的园林空间。 3.2运用多种艺术法则和造景手法表现更加深邃的园林意境 意境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心中产生的景象。塑造园林意境的法则和手法有很多。如 艺术法则有:造园之始,意在笔先;相地合宜,构图得体;因地制宜,随势生机等等;造景手法有:借景、障景、虚景等等。充分运用这些手法,将使小区内的园林景观设计更上一层楼。 3.3注意四季气候植物变化 春夏秋冬,风雪雨晴,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给以不同的感受。古语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句话充分说明,四季气候植物皆不同,人们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不同植物的搭配:长绿与落叶,绿叶与彩叶,阔叶与针叶等等,努力做到四季皆有景可赏 。 4、结语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面对私家小汽车进入居住区日益迅猛的发展趋势,设计出更加适宜的庭院居住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世纪课题,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关于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探讨 摘 要: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质,因此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使小区景观设计作品拥有一个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呢?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一个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而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才能营造一个有品味的现代居住环境。 关键词:园林景观功能绿色人性化设计理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 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他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居住小区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 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衡量居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一、住区景观通常由三个功能层面构成: (一)使用功能层面。主要满足住区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如晨练、散步、游戏、乘凉、谈天等,儿童与老人是这类人群的主要构成者; (二)审美功能层面。它是人们高于物质层面的精神需求,住区景观是一种人们审美的特定场所。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或立足点欣赏周边环境,并形成各自的意义,这种意义需要通过设计采用一定的形式去表达。 (三)生态功能层面。景观离不开自然界的土壤、空气、阳光、水、植物、动物等,它与住地的微气候和生态圈的形成休戚相关。住区景观离不开对可持续性发展的把握,对低耗、节能、高效的把握和对居住健康与舒适性的把握。 二、以下从几个方面分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 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设计发展更高阶段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因此,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同时也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人活动的特点,所以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2 国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我国住宅环境设计则从上世纪 70年代末引进组团绿化概念。80年代末,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90年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业蓬勃兴起,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购房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住宅小区景观环境的丰富、和谐和活力。 3 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作用体现 (1)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功能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建筑刚刚兴起时,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就特别强调居住区里除居住的功能外,还应特别重视满足居民运动和休闲的需要。在其得意作品马塞公寓中,就曾经在屋顶平台上设计了一条长长的环形跑道,以作为楼内居民运动的场所。同时运用粗壮的鸡腿柱将整个楼架空,将楼底的空地全部设计为绿地,这样就将底层的土地争取为居民悠闲运动的场所。如此煞费心机的考虑,无非都是为了满足居民运动的需要。因为,现代建筑所带来的高层住宅,使人类的居住远离了大地,所以,必须在居住区的高楼中间,为居民留出足够的运动场地和建造小区园林满足其需要。所谓景观人性化就是指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多考虑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在休闲广场中,设计散步的林荫道、人造的小园林、休憩的池塘,健身运动设施等等。 (2)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空间作用。 现在的小区居住空间不是很大所以更重视空间环境设计的实用性,各类空间有不同的功能。活动空间是供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场地,静止空间是供居民室外休息、交往、观赏用的空间,常与各级绿地结合设置,有的可在院落绿化或组团绿地中,进行人工的园林绿化建造,形成居民交往活动、观赏、消闲的中心地带。园林绿化重视室外空间层次的划分和空间序列的完整性,更要注意环境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小区的空间序列更为完整,也使得人性化设计能够贯穿始终。 (3)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协调作用。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 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些绿色居住区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景观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 总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惟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探讨欧式元素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欧式元素在现今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被广泛使用,其中的特色地域性文化因子被转移提炼运用于景观之中,本文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说明在住区景观中运用欧式元素进行表现。 近年来在居住区景观建设中,欧式风格异军突起成为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风格之一。对于现代欧式景观风格的本土化过程中如何提取欧式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景观设计的功能与形式,成为景观设计师的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之一。 欧式景观元素的分类、特点 欧洲园林体系在现今的住区景观中应用最广泛的风格样式包括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欧式景观园林风格。其中主要概括为传统欧式与现代欧式两类主要风格。 1.传统欧式风格特点 (1)风格特征:主要特点是基本传承传统欧陆建筑中的皇家贵族气派,以厚重、圆润、贵气为主要特点,从十年前开始流行,到今天大部分的高端楼盘里依然是被采用最多的一种风格。因为其必须传承传统元素的缘故,基本都是在原有的框框里打转,鲜有创新的作品,所以这也是一种最保守的风格。(2)一般元素:廊柱、复杂的雕刻、整形绿篱、雕塑、花坛、喷泉水景、欧式单体建筑。 2.现代欧式风格特点 (1)风格特征:一种既要追求欧陆风格中的贵族气质,又要享受现代化生活的两面派风格,在面对高收入中青年人群的房地产楼盘中使用最多。其特点是继续保留传统欧陆风格中那种厚重、贵气的特点,同时又把那些繁复的线条适当简化,融入一些现代简约美的气息,设计特点是保留为主、创新为辅,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年轻人群的欣赏品味。(2)一般元素:那些最能体现皇家气派的传统人物雕塑就基本去掉,取代他们的是一些线条简洁、造型唯美的现代雕塑,特别厚重的花瓶栏杆也基本会换上铁艺栏杆或者图案更简单的木栏杆。 欧式住区景观的设计原则 (1)运用花坛、雕塑、水景等创造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并体现主题文化内涵,进而促进社区人际交往,引导使用者在空间中的行为与活动。(2)具体景观主题元素的选择应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现状,结合地方实情,同时注重节能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3)在具体的景观实施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住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4)具体景观元素选择应满足视觉审美要求,并力求反映出自身特色,避免盲从俗套。(5)注重将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结合地域特色加以创新,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将欧式元素合理运用于住区景观设计过程之中。 沈阳万恒伯爵源筑住区景观设计方案案例分析 1.设计目标 通过提取欧式中的德国元素,以景观形象的提升,助推销售,在景观效果达成的前提下,保证景观成本可控。 2.设计理念 以欧洲古典主义文化为依托,结合现代景观元素的表现手法,运用德国国花――矢车菊所蕴含的清丽色彩、美丽花形、芬芳气息、顽强的生命力作为欧式元素文脉的切入点,将矢车菊的形象加以转化,并融合德国民间关于矢车菊花环(图2)的美好传说,组织景观空间的基本功能关系框架,将花环的环形构成作为空间交通与功能节点的基本组成方式。把花环中每一朵花对应一处景观节点,各个景观节点环绕形成连续的空间序列,进而围合形成中央水系景观象征莱茵河。 3.打造亮点、树立标杆 在标志性的重点区域,包括出入口、围墙、中央大绿地、主要景观节点等打造欧风细节,以确立欧式为主的景观形象。在售楼处北侧构建独具特色的德式啤酒花园,运用典型欧式空间布局方式,融合曲线模纹花坛展现欧洲传统造园的精髓。 4.景观空间序列化 空间序列逐级深入,从主入口广场到中央大绿地,引轴至中央水景,构成中轴对称的欧陆风情景观主轴,再转入宅间花园与欧式建筑呼应,层层递进,主次分明,既有利于形成亲人的居家气氛,又便于量体裁衣控制造价。 5.花园细胞模块化 在较为次级的宅间组团中形成阮静为主的系列花园,将其功能配置标准化,结合工程造价的同时,保证宅间景观效果。 6.文化主题点睛 结合建筑风格打造贵族气质,展现德国特有地域人文精神,画龙点睛。 (作者单位:大连风云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区的景观居住环境,这对我国的居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人性设计;生态 一、居住小区园林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居住环境也变得拥挤起来,居住区大量涌现,而且规模无节制扩大,给城市人口造成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面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各种困扰,人们变得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内外的环境质量。对于早期的园林设计,人人往往理解为居住环境的绿化,对景观的布置等问题没有加以重视,致使景观规划设计经常沦为居住小区建筑设计的附属,环境效果差强人意。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大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高了起来,居住小区的园林设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房地产开发商和早期居民的重视。 二、潮流元素在造园中的应用 1、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在居住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小品主要包括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其中园艺小品更趋多样化。一堵景墙、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处花架、一堆块石、一个花盆、一张充满现代韵味的座椅,都可成为现代园艺中绝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观赏的装饰品,有的则是供休闲使用的“小区家具”。 2、色彩设计 现代风格的色彩设计受现代绘画流派思潮影响很大。通过强调原色之间的对比协调来追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艺术主题。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劳动中会显示出各种各样的效果。黑色、灰色能展现出现代风格的明快,最能表现现代简约风格的简单,但过多采取灰黑,则会令人产生颓废、忧郁、压抑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在小区居住的心情。园区的色彩应尽量考虑照顾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喜好特点,如小孩一般会喜欢些明快、鲜艳的色彩;青年人喜欢活泼、热烈的色彩;中老年人则热衷于沉稳、深厚的色调。色调方面,年轻人喜欢暖色;中年人爱中性色;而老年人则偏爱冷色等。如果能均衡考虑以上在园林中加人适宜的色彩,与周围建筑协调,将会使景观变得更“光鲜”、“醒目”、变得更有“生气”。 3、铺地广场 在设计中,通过广场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如某小区中的装饰混凝土广场中嵌人孩童脚一印,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用石英砂、鹅卵石、块石等营造类似溪水的形象,颇具写意韵味,是一种较新的铺装手法。 4、绿化 在绿化方面,可在某一区域大量种植同一品种植物,强化该植物的效果,形成一个“区”或“园”,通过这些富有特色的园林场景,成为该区的象征。如在规则对称的园路所围合的绿地种植玫瑰,中间的方形草地安置西式喷水雕塑,做成西式玫瑰园的感觉,营造浪漫、温馨的场景。如在小区人口斜坡大面积种植毛杜鹃,以后每年2~3月份花开的季节,整个山坡春意盎然,呈现山花烂漫的景色。此外,很多小区都有种植大树、名木的习惯,在适当位置种植大树、名木,既可为园区景观“画龙点睛”,也可快速让业主提前享受成熟的园林环境。所以设计师有必要在设计前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熟悉本地的园林状况、人们对园林的要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5、道路 居住小区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宅间人行道。其中宅间路往往和路牙、路边的块石、休闲坐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居住小区道路设计时,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赋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区内干路可能较为顺直,由较普通的耐压材料铺装;而宅间路则富于变化,由石板、卵石、烧结砖等自然和类自然材料铺装而成。 三、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几个关键点分析 1、要高度重视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无论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还是从居住者角度出发,小区内园林景观设计都已经在现在小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等条件下,居住者更愿意选择小区园林规划较好的小区居住。同时,居住者对小区园林景观的欣赏能力逐渐提高,简单的植树种草早已满足不了居住者对生活的要求。所以,建设者在今后的小区开发中必须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上加大力度。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打破传统空间布局,在园林景观设计上有创意性的发挥,增加居住者与地面植被,水流的亲密接触。 2、加强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就是环保为主的绿色建设,主要宗旨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健康自然的居住环境。生态建设可以节约原材料,大量使用再生资源,无用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乱丢弃。这样,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降低环境污染,不会对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造成巨大破坏。当今,评价一个居住区是够适合人居住,不仅仅是房屋结构合理与否,楼层建设是否华丽美观,居住者更多地考虑到居住环境是不是清新,环保,活动空间是不是够宽阔等等。所以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实际上已经成为能否吸引居住者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 3、居住区园林建设加强人文关怀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就服务于小区内的居住者,那园林设计就应该以居住者为主,在设计理念上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一切设计是为了满足居住者的要求,设计是否“亲人”就是设计的最终理念。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不能违背。这就要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协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合理分配共享,在设计规划上尽可能利用现有自然环境,让所有居住者都能感受到优美的景观,另一方面,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安全,安静,功能明确,营造良好的归属感,从而建设出温馨祥和的居住环境。 4、历史文化融入景观 有文化的建筑环境才是有灵魂的,才能为历史所接受,才能作为文化精品流传后世。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居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居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 5、做好居住区安全设计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其中在景观设计中就涉及多处,如华丽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磨光花岗岩等铺装材料,美观又大方,但如果设计使用不当,在雨雪天或表面稍徽有点水的情况下,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在选择植物时应注意无毒,无刺,花果无强烈气味和过敏,无衣物污染,特别在人体易触及的活动场地周边.如千手白花淡雅,其叶尖尖锐有毒;无花果汁液易污染衣物;冬青常绿却易招引苍蝇等;其次是儿童活动区的安全设计,儿童接触较多的游戏器械和砂坑,据调查,多数居住区都采用水泥界石或者用纺木木墩围和,边角未做任何处理,因此,对儿童平时在居住区的活动造成跟大的隐患。建议设计最好避免发生游戏器械的边角面避免突兀、尖锐砂坑注意边沿软质或回滑处理。 结束语 由于居住小区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各地的小区景观设计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全社会对该课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我相信现代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一定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改善人们居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随着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小区的景观居住环境,这对我国的居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设计人员,更应注重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追求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并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园林;创意性;生态建设 一、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在整个小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居住者来说,小区是他们的生活场所,也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居住者需要的是好环境,怎样才算好环境,那就是满足了居住者视觉感官,心理状态以及精神需求的环境,一个休闲,安逸的社区。并不是一个放眼望去只有楼和车的小区。居住小区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给居住者一个良好的生活休息环境,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将自然环境和小区建筑有机结合。从经济效益上看,也只有具备良好园林景观设计的小区才能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能吸引居住者投资。同等条件下,居住者更青睐于一个园林景观设计良好的居住区。 二、居住小区中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居住小区园林绿化问题 绿化面积少是如今房地产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首要的疑问。不少住宅小区绿化达不到国家的规则规范。绿化设计中疏忽功能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住宅小区在设计过程中疏忽了园林景观与生活环境的联系,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有的楼盘用绿洲做隔离带,却无视了大家的通行便利;有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动考虑到;有的住宅小区没有为老人和儿童开辟专用活动场所等等。还有,园林小品与环境不协调,观赏性差;地方特色不突出,盲目跟风,不得要领。疏忽了因地制宜原则。没有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没有做到削减人力物力资金的作用。挑选树种、花卉不妥,没有思考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没有做到适地适树。 2、园林景观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目前的园林小区普遍存在着公共空间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景观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小区的环境表现得很优美,有花、有树。可惜,其景观布置没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同时兼顾不同人群的欣赏,有些花儿老年人喜欢,就大面积种植,可是青少年却喜欢另一种类型的花儿,这就导致了园林中不同人群的奚落。另外,园林中供大家休息的场所很少,往往只有一排板凳,人们在园林中走的时间长了往往没有合适的地点来休息,没有考虑到人们对于舒适度的要求。其次,植物和水景设计片面注重观赏效果,却忽视其遮荫、防护等功能效应,仅仅为了存在而存在。最重要的是“人性化”的设计思路没有被工程师们采纳,施工者往往是考虑建筑材料的优劣,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展,却没有抓住园林景观设计的中心思想,既给人们营造一个舒缓压力的环境,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自己、感受自然美好的境界。 3、小区植被种类单一 在很多小区里,我们只能看到一种或两三种植被,在整个小区或者园林景观设计中显得非常单一,毫无新意。有些小区只有树木,有些小区只有草坪,或者再好一点的绿化是树木和草坪结合,依然没有创意新鲜感。走到每一个地方都不会引起人的注意。这样的小区景观怎么会让居住着流连忘返,陶醉其中,更别说带来视觉,身心和精神的满足了。 4、风格相近,缺乏创新 这些年,在不断建造的新楼盘中,很少能有与城市景观相和谐,并经得住时刻历练的建筑,相对比例的新楼盘没过几年就已“色衰形旧”,更有一些因为规划粗糙、色彩凌乱,沦为城市鸡肋和视觉“垃圾”。不只外来元素加得别扭,连自个的传统特征也丢掉了 三、居住小区中的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1、坚持以绿为主 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用地约占住宅小区总面积的50%,绿化率的标准不能低于35%。在具体施行中,要重视以下几个准则:一是主要靠花草树木的栽培与配置来完成。在思考标志性建筑的同时,合理运用园林小品,使得绿化面积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可捉住自然地势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刻画)、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刻画立体效果。运用复式的栽培窍门添加绿色的面积,平面设计中要重视颜色的搭配,加强欣赏作用。二是园林绿化不只要体现平面化,并且要提倡“林荫性”的立体化形式。如通过墙面栽培攀缘植物来弱化建筑形体僵硬的几何线条。在设计风格上,绿地内部应和谐一致,也要尽可能与城市绿化规划和谐一致。并且应根据住宅小区的规划,选用集中与涣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并适当保留和规划改造范围内已有的树木和绿地。 2、功能价值的改进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作为一个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对内容加以重视,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是为了帮助大家得到更好的休息,而不是作为一个摆设来赚取上司的夸奖。因此,在设计之前,需要对居民的意见进行合理归纳,摒弃不好的部分,留下实用的部分,以达到满足群众要求的目的。除此之外,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地理特色等因素,人口的多少尤其重要,这将会成为园林设计的主要参考因素,因为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园林面积的大小,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会对人的感觉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园林中增设桌椅、休闲娱乐场所会使园林的功能更加完善,也会增加园林的吸引力,当我们在整体上把握了园林设计的原则、功能效果的时候经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只有正确处理好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避免相互干扰以及空间的滞涩等问题,景观的设计才能得到提升。 3、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在居住区内不透水的有部分(路途、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各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一定要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掩盖一切能够掩盖的黄土,努力加强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栽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绿化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加强绿视率。 4、居住区园林建设加强人文关怀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就服务于小区内的居住者,那园林设计就应该以居住者为主,在设计理念上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一切设计是为了满足居住者的要求,设计是否“亲人”就是设计的最终理念。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不能违背。这就要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协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合理分配共享,在设计规划上尽可能利用现有自然环境,让所有居住者都能感受到优美的景观,另一方面,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安全,安静,功能明确,营造良好的归属感,从而建设出温馨祥和的居住环境。 5、合理的搭配和种植密度的分布 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园林也有一个视觉焦点,即园林的主景。挑选的标准是要能与环境相和谐,能被小区居民所认同。在树木配置上要兼顾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以及树木,花卉,草坪,地被的搭配,通常常用速生树与长生树和长寿树相配植的方法处理远近期过度的问题。 6、重视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很多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所构成的,而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契合自然规律和面貌的园林建造,一定要注重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注重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仿和创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程。假如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匮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 结束语 随着人类发展节奏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层出不穷,人们对居所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优先的园林景观设计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环境,更是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低成本景观设计 1 整体布局与空间布局 1.1 “钱要花在刀刃上”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把较大投入放在小区入口、体验区景观上,在组团景观和架空层景观、道路景观上可以适当降低资金投入,避免造成整个小区的景观高成本。 1.2 控制软硬比 对一些成熟居住区项目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般高层居住区的景观软硬比应不小于7:3。硬质景观的单方造价远远高于软质景观单方造价,而软质景观性价比远远高于硬质景观。景观设计时若硬景所占面积过大,成本必然居高,在有限的成本控制下软景就无法达到即时效果,若在有限的面积内追加软景投入,导致成本更高。在有限的景观成本条件下,就更应该控制好软硬比。 1.3 重视竖向设计 在空间设计上,应尽可能地利用原始地形来造景,尽量减少地形整治,结合地势通过植物的高低落差和前后遮挡形成视线上的变化,既达到良好的空间观赏性,又解决竖向景观不丰富问题。还需要严格把控土方回填量,通过合理降低硬质场地标高来达到控制景观成本的目的。 2 硬质景观 2.1 铺装材料选择 在铺装中,多选用本地材料,在重要节点处铺装选用石材。为了避免边角料的浪费,在设计时,石材尽量选用市场上常用规格尺寸模数,铺装形式尽量以规整铺装为主,减少碎拼等不规则铺装,减少人工费。若一定要选择碎拼,应要求直径小于250~300mm,价格比规则花岗岩价格低,且可以选用废料、边角料等。若直径较大,拿整块贴,材料浪费大。同时,设计师要根据材料的属性,对材料厚度进行把控。除了小区一些特殊部位的饰面和功能要求外,一般情况下,不要使用厚度超过4cm或是自然面、荔枝面的石材。 2.2 围墙与栏杆 居住区围墙与栏杆构造做法虽不复杂,但工程量很大,所占造价比例也较大,直接影响景观工程成本。控制围墙高度在2.5~3m同时,可以通过简化铁艺形式,用涂料代替石材贴面方式来降低景观成本。 2.3 挡土墙 挡土墙通常是在需要消化高差的地方设计使用,单方造价较高。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避免设计挡土墙,多结合地形采用一级或多级放坡的形式来消化高差,若必须设置时,也要尽量降低挡土墙的数量和高度。 2.4 水景 因水景的工程成本较高,所以居住区应该提倡少用水景,水景设计也应以自然水景为主,人工水景为辅。严格控制水景的数量和面积,特别是人工水景数量和面积。若项目景观需要,可设置小面积溪流或在关键部位设置点状水景。若需要集中布置适当规模水景,可根据水面大小和形态决定驳岸及池底构造做法,大面积的水池,且无地下空间设计时,应尽量采用柔性水池做法,创造水体自身循环系统净化水质的同时,也减小了工程成本。 2.5 控制景观小品的使用 景观小品虽然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小区内的景观小品不能追求多,多了则乱,更不能追求体量大,应以小巧精致为主。同时,景观小品的摆放应合理,要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起到点缀的效果。 3植物配置 3.1 运用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采购及养护成本较低,在植物配置时,宜采用乡土树种作为小区骨架树。同时,可以在一些重要节点采用当地形态较好的高大树种作为观赏性树木,保留景观生态性的同时,降低了植物成本。 3.2 合理控制植物栽植密度 植物是个生长的空间元素,在设计之初,有经验的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植物随着年限越发茂密的情况,合理把控好植物的栽植密度,控制好植物现有效果和若干年后的效果,减少前期植物成本的投入。 3.3 合理使用大乔木 要想控制好植物成本,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控制大乔木的数量。控制住了大乔木的数量和规格,从很大程度上就控制住了植物成本。设计时,可在关键位置,如点景观、对景处用大规格乔木起到点睛作用,次要和普通区域则少用或不用大乔木,合理控制绿化成本。或者当单株大树价格较高时,可用多株蓬径相对较小的植物代替,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取到了同样的景观效果。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条件尤为关注,优美适宜的居住环境更是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住宅小区; 景观设计; 理念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理念 在现行交通系统的基础上,适当分离了车流与人流在各景点的处理上,也注重认识人性阅读自然体验生活聆听故事,创造合理的场所和诗意人性的活动空间。注重了环境布置的均好性。室外空间达到“动与静,开与合、内与外”的和谐统一。 1. 1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尽量将现代元素构图与古典园林有机结合,运用现代园林设计艺术和施工技术,体现江南园林的意趣精髓而非刻板地套用江南园林,照搬照抄某个私家园林 因为当代小区的服务对象和管理展示方式有所不同,并非全部隐藏曲折,为少数人服务,而应当考虑大众的使用和观赏,加强大众的交流,关注健身、亲子、休憩游览及人与人的交流。 1.2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由于受气候条件以及其它诸多因素的限制,完全以江南园林风格做景观很难实施,而且造价太高,设计时主入口、景观轴线、中心景观区和围墙做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景观;宅前屋后以种植草坪、树木为主,组团院落绿地可通过命名或适当点缀具有江南韵味的小品来体现江南园林文化气息,形成自然宽敞的园林景观,开窗即可见景这样既在整体上突出了水韵明珠江南小镇特色,又使整个园区内景观主次分明,各有侧重,达到神似而非形似的效果。 2.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境小品等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生态设计原则 生态观念的融入,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使居住区景观设计走出了狭义的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使其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基于生态的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 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尊重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同样,就小区规划设计来讲,小区所在的区位决定了规划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规划师在具体设计方案时,必须从小区所在的地理区位条件出发,充分处理好这两者 (实体因素、精神性因素 )的关系,使小区既能满足居民居住、工作、生活、学习等物质性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居民的舒适、亲切、具有认同感、地域感的心理情结。 3.住宅小区景观意境创造与设计手法 在住宅区绿地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设计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意境的产生应该与住宅区的命名有联系 每个住宅区都有自己的命名,住宅区一个好的命名给我们设计住宅区绿地的意境提供了设计主题等元素,而住宅区绿地意境的体现又为住宅区命名扩大了影响。 3.2意境的体现应该是既含蓄又具体, 但又不是虚幻的 住宅区绿地中创作的意境,应该是从居民小憩、游览的过程中领悟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植物、山石、建筑、道路、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加以表现。 3.3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 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芬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大至每一棵乔木,小至每一株小草,都形态各异。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特质去进行意境创作。 4.结束语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满足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创造环境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这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一设计思想的体现和保持,还得借助于合理精心的施工、长期良好的养护。如何使设计思想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准确地体现出来,如何使设计思想能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总之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住宅区环境的质量。建造一流的绿色居住环境, 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城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软硬景观营造探讨 摘要:优美的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居住小区的基本要素,而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主要体现在硬质景观(简称“硬景”)设计和软质景观(简称“软景”)设计两方面。本文总结了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的定义,着重讲述居住小区中园林硬景与软景合理营造,两者设计应相互融合、注重细节,以期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环境景观;景观设计;软硬景观 1、概述 人们通常把景观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两大类。一般来说,硬质景观是指用人工材料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其构成元素可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面的元素主要是广场造型及铺地的变化。线的元素则主要有道路的造型、起伏及铺地的变化,围栏的造型、组合及装饰的变化。点的元素则更多地体现在景观家具,包含亭、廊、喷泉、雕塑等设施。软质景观通常指非人工材料或主要以非人工材料创造的景观效果,常以植物景观与水景观为主。 1.1.软质景观 软质景观的主要材料园林植物是全球众多植物种类中的一小部分,它能在园林及建筑环境中起观赏、组景、分隔空间、庇荫、防止水土流失,美化地面的作用。主要分为园林树木及园林花卉和草坪等几类,其中有乔木类、灌木类、藤本类、露地花卉、温室花卉、草坪与地被植物。常用的园林植物有千余种,若将形态各异,花色繁多的植物应用好,则需深入研究与不断实践总结。同时,水景也是软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通常被认为景观档次高低的标志。对水景而言,存在四个层面构成的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的价值体现,具体包括:人们对水景的直观印象(水的“形、势、声、色”);水景价值体现的重要环节,即水的功能性;水岸的景观表现价值,即水体的延伸空间;与建筑物的方位关系,既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 1.2.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是英国人M.盖奇和M.凡登堡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的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广义上说,除了城市绿化、水体以外的有形物,都可认为是硬质景观。其内容包括步行环境(含地面铺装、踏步、坡道、挡土墙、围栏、栏杆、墙及屏障)景观设施(含照明、座椅、垃圾箱、雕塑小品、电话亭、信息标志、护柱、种植容器、自行车停车场)活动场所(游乐场、休闲厂场、运动场)园林建筑(亭、台、楼、阁等)车辆环境四大部分。 2.城市居住小屋景观设计中硬景、软景运用 2.1城市居住建筑物和绿色植物的合理搭配 在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主要借鉴了古代著名的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对建筑物、绿色植物、水池等的合理搭配营造出空间的对比和融合感,创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味道。例如:上海的九间堂采用全院式的空间设计,围合的墙体采用中国传统手法,搭配组合成一个空间,从居住小区的功能上看丰富了建筑群体,运用植物、建筑栏杆、景观小品以及居住空间上的排列,带给住户很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营造出了层次多样的居住空间。中国园林的纵深空间多元素组合运用了空间对比、分割、虚实等,一步一步引入,直到把全部景色呈现在欣赏者面前,这种完美和谐的空间设计,给人强烈的韵律美和层次、节奏感。在现代居住小区建筑物和绿色植物的合理搭配方面就借鉴了这一点[1]。 2.2居住小区硬景石头的应用 在现代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借鉴和运用了古代园林的高超手法,让景观空间更具幽深感和层次感。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运用简单、大方的景墙窗框,把建筑物远处广阔的水景和对面的建筑通过巧妙选择摄入画框中,通过景窗可以饱览到窗外优美的风景,偶尔有漂流的小舟经过,让景色更加迷人。“树配石而坚,石配树而华”、“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现代居住小区灵活运用石头建桥、固岸,围池作栏,指石为坐。居住小区景石造型中,品石不仅能当做点缀小区环境的陪衬小品,而且还能成为居住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 2.3居住小区竹子的妙用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时,不再是以前盲目的拼凑和挪用。根据小区景观的现实条件,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山水等软景进行恰当的改造利用,丰富小区景观的层次感。根据特殊的环境景观特征,巧妙处理山水的位置。例如:中山清华坊的瀑布、假山等都是很好的景观小品。在小区整体的空间环境中起到锦上添花的妙用。软景不仅对小区环境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也让小区的景观效果别有风味。通过软景的设计,赋予花草树木以情趣,让居民更加贴近自然、走进自然。例如: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采用竹子为配景,就能很好地营造一种幽静、高雅的氛围。“竹子为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悠远绵长的中国文化吸收了竹子精神,也为居住小区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3]。 3.现代居住小区景观元素的设计艺术 3.1居住小区围墙 围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小区周围的分隔围墙,另一种是小区内部划分空间、组构景色的围墙。在设计小区的围墙时要按照下述要求: ①围墙要设置在绿地之中,成为园景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围墙转化成景墙,把空间的隔离和景色渗透统一起来。 ②在设置围墙位置,选择低凹处,透亮处,尽量做到隔而不分,利用高低不平的地面、水体的两侧、把绿篱树丛当作围墙。不需要设围墙的地方尽量不设。使小区居民离自然更近、离工业、科技更远。在以前,居住小区的墙体大多采用砖砌或者是石墙,虽然很有古韵,但是已经和现代居住小区的整体布局不协调。随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围墙的种类也不断增多。例如:隔音墙、玻璃墙等,对营造时尚、现代的景观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围墙的要求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享受[4]。 3.2居住小区道路 现代居住小区的铺装宽度都是根据小区地形地貌和建筑形态决定的,它的尺度和分布密度客观反映了小区内人流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小区道路采用直线型为主,另外一种不规则的线型为辅。道路可以利用铺装的色彩、质地等来划分不同空间。 3.3居住小区小品、亭园 小区居住景观和园林一样,可以增设一些小品建筑。例如:坐凳、健身器材、雕塑等。其中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可以布置在视野好、安全和防护性好的小区位置。在设计时注意也要提供辅助座位,例如:花池、低矮墙、矮台阶等。此外,在小区中可以设置精致而又灵动的小巧建筑物――亭园,一种可以供小区居民休息观赏;一种服务小区人民的、现实生活例如:售票或者售货[5]。 3.4居住小区的绿色植物及水体 在对居住小区进行植物造景时利用乔木、灌木、草本类等多种类植物来造景。充分发挥景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各种天然的美感,形成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供小区人民欣赏。小区的水体有动态美和静态美之分。动态水有喷泉、瀑布、潺潺小溪,静态水有池塘、水潭等。把人工造水的动态美和自然景观的静态美有机结合,利用不同水体的光、形、声、色等产生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精神享受,让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呼吸一缕自然的芬芳气息。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居住小区景观元素的细节设计也很重要。一个良好景观设计成功与否不仅仅要关注外在的结构,还要看内部的细节设计,从内部台阶的尺寸、雨水通道的处理、铺装建筑图案的方式都非常重要,影响着居住小区的整体风格和艺术效果[6]。 4.总结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应该按照现代生态、绿化居住的要求,满足小区现实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在对小区景观的设计中加深对自然界万物的深刻理解,顺应自然规律,包括自然界植物之间的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景观的科学合理相接。借助硬景建筑、道路、小品以及软景山水、植物、石头等来营造和谐、清新、自然的意境。 总之,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将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各方面知识,设计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新型居住区,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居住区的需求。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新理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洞穴环境正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面对繁华的城市,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等问题接踵而来,人们急需一个能够缓解压力、庇护心灵的居住环境,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因此而得到大家的重视。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问题 引言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小区景观设计,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小区环境。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是一个集建筑形态、总体规划、竖向设计、空间层次、花木配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并不只是在空地上种植绿色植物,而成为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必然手法是整体化的设计。 二、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 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最终目的都是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失去人与景观之间的交流价值。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生活亦然。 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环保是这一时代的热点议题。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建设不再是单一的一个点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环境的角度来讲是从人工绿化转为自然绿色的一个过程。基于生态环保的思想,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应当更多的栽种部落群的生态植物,形成生态圈,较高效率低利用植物的生态环保作用。 3、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项目会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停留更多的地方,因此,要追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的生活情趣,不仅有相应的文化品位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4、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感官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5、构造主题思想 每一个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都有自我的一个主题。或是田园,或是商务;或是小资,或是奢华;或是典雅,或是潮流;或是山水,或是人文;这种以某种主题为设计核心的景观环境设计有利于营造社区文化,赋予景观环境浓烈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氛围,为追求此种主题生活的消费者提供一个追求生活情趣的场所,所得景观环境的功能多元化。 6、兼备观赏性和功能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四、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景观设计缺乏和谐性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应与周围环境、人文特色相吻合,同时还应该遵循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设计理念,通过这些整体性的设计方法促进人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现在很多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了整体景观的和谐,往往过于强调单一景物或设施的完善,缺乏居住区与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的协调性。在具体设计上,往往注重居住区域内的绿化工程设施,但未考虑到周边地区的环境、地形要求:注重绿化布局的数量与层次,但未考虑到与周边建筑物风格相互衬托;注重植被面积与方向,但未考虑到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在进行居住小区生态中的更深层次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等,这些在当前景观设计中均有不足之处。 2、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化 目前,在大中城市,很多已存在或正在开发的居住区把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而非用心将园林景观设计融入到小区建筑当中。建设者一味地追求土地利用率,大大减少居住区景观园林的投入。造成现在很多居住区的楼房很高,很密集,所谓园林设计也就是楼地下的草坪和几棵树而已。并没有花心思将园林设计与楼盘开发结合,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居住者的整体利益。 3、设计富于形式,无视功能 居住景观设计是为小区的业主而服务的,主体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应该只追求形式的美观。比如,单纯为了美观,设计了过多的观赏性的花灌木,或者是过量的大面积的铺装,造成居民活动空间的限制,这就是对人的心理考虑不周,缺乏亲和力。再比如,盲目地追求绿化面积,而减少了停车的空间,使得车辆乱停乱放现象随处可见,反而造成了小区的不美观。 五、园林景观设计的改进 1、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在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人固然是主体,可也不能无限制的追求享受而忽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用再生原料,尽量使用当地原料,减少运输成本,施工废物进行最大限度的可利用处理。 2、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必须得到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呼应,软质景观如绿化等和硬质景观之间要相互协调。景观配置效果应该根据居住区设计风格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现代景观造园手法适用于现代风格的住宅,具备历史舞台和地方特色的造园手法和思路适用于拥有地方风格的住宅。当然,园林设计和城市设计具有的一般规律如对轴线、景、路径、节点、空间的开合以及视觉走廊等都是通用的。此外,人性化景观设计还要对空间的私密性和开放度加以充分考虑,在此基础上组织空间。 3、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园林景观 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近年来的住宅园林规划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不仅具有解决绿地、提高绿化面积的作用,同时也是景观打造的良好平台。在进行立体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提高立体绿化的持续性,避免一年景观情况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立体绿化不能影响附近住宅室内采光的原则。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立体绿化主要集中在栅栏、凉亭、围墙、建筑物外墙、灯柱、绿棚等处。根据园林景观整体规划风格,选用适宜的爬墙植物,能够降低墙体温度达到节能效果,冬季落叶后不影响墙面的太阳辐射热吸收,附着在墙面上的枝茎还起到保温层的作用。同时墙面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噪音,并吸附大量浮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说立体绿化已经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绿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构建节能型住宅小区园林规划的关键。 4、居住区园林建设加强人文关怀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就服务于小区内的居住者,那园林设计就应该以居住者为主,在设计理念上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一切设计是为了满足居住者的要求,设计是否“亲人”就是设计的最终理念。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不能违背。这就要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协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合理分配共享,在设计规划上尽可能利用现有自然环境,让所有居住者都能感受到优美的景观,另一方面,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安全,安静,功能明确,营造良好的归属感,从而建设出温馨祥和的居住环境。 结束语 通过提高现代小区景观建设水平,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今天,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繁杂都市的居民获得重归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亦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几个关键点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档次与质量,他们对户外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居住小区绿化是建立居住小区众多因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在此从设计的角度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做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生态 前言 随着人类发展节奏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层出不穷,人们对居所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优先的园林景观设计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环境,更是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 1 居住区园林设计风格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主要以东方与西方之分,各国的传统风俗别具特色。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提高到深层性祟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 2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2.1 因地制宜,适合当地风物,与引种植物合理搭配 因地制宜设计,结合当地审美特色,周围环境、景观用途,综合考虑。如当地是平原,可设有小山,当地是山区,可设有流水。互补综合。有儒、有雅,有艳、有丽,区别对待。条件许可下,有水较好,有灵气。当然要综合考虑日后的维护保养。要根据本地条件以及植物材料的自身特点和对环境要求来安排,使各种植物都能生长并生长得好。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除此以外,还可以广泛栽植一些色叶和色花植物。要充分利用植物的景观面貌,因地制宜,合理搭配。 2.2 重视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所组成的,而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 3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几个关键点分析 3.1 坚持以绿为主 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用地约占住宅小区总面积的50%,绿化率的标准不能低于35%。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主要靠花草树木的种植与配置来实现。在考虑标志性建筑的同时,合理运用园林小品,使得绿化面积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可抓住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体效果。运用复式的种植技巧增加绿色的面积,平面设计中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增加观赏效果。二是园林绿化不仅要表现平面化,而且要提倡“林荫性”的立体化模式。如通过墙壁种植攀缘植物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在设计风格上,绿地内部应协调统一,也要尽可能与城市绿化规划协调统一。同时应根据住宅小区的规划,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并适当保留和规划改造范围内已有的树木和绿地。 3.2 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居住区的各类绿地有各自的功能要求,但主要功能是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乡土植物、当地的特色树种,这样居住区的园林绿化才显得更有个性、有特色,对于开发商来说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达到了绿化效果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枝千苍劲”的不同景象,近似自然的风光,使居民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从植、片植、散植、点植等种植方式,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但如果常绿树种多了,一味追求绿量,冬天就显得阴凉。反之落叶树种多了,冬天就显得萧条,没有生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模似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究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印的四季景观。 3.3 重视人性化设计 园林绿化设计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达到园林绿化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目的。园林小品与环境要协调发展。通过合理地设置园林小品,能起到点缀、烘托氛围、体现功能的作用。要合理设置健身器材、人工浅水池、儿童游玩设施等,满足人们日常的文化生活、休闲娱乐的需求。园林绿化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人们能够与绿化环境更加的贴近,充分享受园林绿化所带来的生活乐趣和游玩情趣,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3.4 做好居住区安全设计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其中在景观设计中就涉及多处,如华丽光滑的大理石、瓷砖、磨光花岗岩等铺装材料,美观又大方,但如果设计使用不当,在雨雪天或表面稍徽有点水的情况下,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在选择植物时应注意无毒,无刺,花果无强烈气味和过敏,无衣物污染,特别在人体易触及的活动场地周边.如千手白花淡雅,其叶尖尖锐有毒;无花果汁液易污染衣物;冬青常绿却易招引苍蝇等;其次是儿童活动区的安全设计,儿童接触较多的游戏器械和砂坑,据调查,多数居住区都采用水泥界石或者用纺木木墩围和,边角未做任何处理,因此,对儿童平时在居住区的活动造成跟大的隐患。建议设计最好避免发生游戏器械的边角面避免突兀、尖锐砂坑注意边沿软质或回滑处理。 3.5 加强可持续发展、节能型园林景观设计,维护生态固有平衡 3.5.1 充分利用乡土树种 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选择树冠水平伸展较大的乔木,为道路硬质地面提供遮荫。根据绿地的不同功能分区考虑相应植被配置。 3.5.2 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每100平方米绿地上需种植不少于3株乔木、20株灌木和70平方米的草本及地被 3.5.3 树种产地与运输 范围宜在500km范围内,避免选用从其他地区移植过来的大树 3.5.4 能源利用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园林景观提供水体循环的动力及景观照明 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渗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加强水体自净能力,丰富物种多样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设计要做到更接近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创新的基础上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园林景观,我们只有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才能偶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一个人性化的场所更容易吸引人流并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人们的邻里交往。本文通过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现存的问题入手,探讨分析了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中人的交往需求和交往心理以及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原则。从对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人性化景观设计做初步探讨,以期对今后的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有所帮助。 关键词: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人性化景观设计 0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也提高了,邻里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户外交往空间是人们交往活动的场所,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就要求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同时,要满足人的交往需求和交往心理,创造出安全、舒适、宜人的户外交往空间。下面来对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进行初步的探讨。 1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现存的问题 在现今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广泛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即使人们意识到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高举人性的旗帜,却大张旗鼓地建设出一批批违背人文、忽略人性的景观环境;单纯重视景观的视觉艺术性,而忽略其功能性与人的使用性;盲目照抄照搬、失去自身特色忽视人的归属感;过分追求现代高档材料、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等。在进行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时往往片面追求空间环境形式化,地域特色缺失,缺乏对人的交往需求的分析研究,导致居住区的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缺少归属感。社区的漠然、交流的缺乏,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是否真正认识、了解人的需求和人们的交往心理。 2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中人的交往需求 (1)交往需求是人的生理需求。交往需求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的发展,也是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如果一个人长期独处,不与人来往,就会倍感孤独、寂寞,因而导致失望、消沉、脾气暴躁等,长期下去,将给身心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邻里间正常的交往活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的体现,利用这些交往活动来调节心情、缓解压力,形成良好的生理状况。 (2)交往需求是居民的心理需求。交往需求是人们心理需求的一种外在表现,人们的心理需求包括归属的需求、爱的需求、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不同交往空间给人们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居民的交往活动多是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它们与居住区室外空间质量密切相关。当户外空间场地和环境布局给人一种亲切、舒适、宜人的心理感受时,人们就会在此驻足、小憩、玩耍等,居民的各种大量自发性的活动与社会性的活动就会随之发生。 (3)交往需求是居民的社会需求。人的需要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由社会不断创造出来的需要。交往需求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又要通过交往来实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人的交往行为必然要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以及团体与团体之间进行,这种交往行为必然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的形成又要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中产生。 3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中人的交往心理 了解了住区交往需求也并不意味着住区外环境所提供的活动空间就一定会被居民积极的接受。人们在使用空间时带有某种心理倾向,并不是随遇而安的,不符合这种心理倾向的空间也不会产生吸引力。因此了解人在交往的时候具有哪些心理才能更好地设计出有利于交往的空间环境。 (1)中心恐惧心理。处于一个均质性极强的纯粹圆的中心,人的方向感消失,不知该朝那一方向,周身暴露在众人面前,无所依从,没有安全感,不是迫不得已,很少有人光顾这一位置,这就形成“中心恐惧感”。这正是人们在平时交往中很少居中而停的主要原因。在进行交往空间设计时应按这一规律,把座位更多地布置在边角地带,或围合成空心形状。 (2)独处心理。人们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喜欢热闹,有时也希望一个人呆一会儿。个人独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设计者可以通过设计多层次的空间,在开放空间周围通过遮挡、转折等手段,形成一个个便于隐藏自己又与外界有充分视线交流的空间“安全点”,适合一些人个人独处的需要。 (3)从众心理。“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所谓“从众心理”是指被一些人的交往活动吸引,停留下来进行观看或进一步参与的交往心理。只要有人存在,人及其活动总是会吸引着一些人,在居住区也不例外,人们被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并寻找最靠近的位置进行“看与被看”的行为活动,根据活动的需要参与其中,形成新的活动,产生深层次的交往行为,这就是人在交往时的从众心理的表现。 4居住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景观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安全性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人的安全性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以管理粗放,冠大荫浓,无污物、无飞絮、无毒、无刺等为宜,同时,有座椅的地方要尽可能的设置一些有靠背或者背后有可以遮挡的乔灌木。这样人们的庇护心理才会得到满足。 (2)生态性原则。生态原则就是要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在满足人类回归自然精神渴望的同时,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从而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3)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充分尊重所在地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地方文化,而不应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主题设计,忽视了其景观设计的本土性、,自然化。从人性化角度上考虑,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之初要对居住小区所在区域人们对于景观的理解、要求进行深刻的领悟,从而在景观设计中对这种文化底蕴进行诊释,使居住者在居住小区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4)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表现为从居民的身心健康及审美要求出发,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绿色环境,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赋予公众参与的结果必然大大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契合、更和谐。 (5)关怀性原则。在居住区的公共环境中无障碍是必不可少的设施,其对人的关怀应设计应体现到细部的处理上,因为身体障碍者更需要享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和舒适使用的环境空间,这样会使居住区的环境更体现人性化。 5结语 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渗入到小区景观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部,居住环境将充满了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关怀。与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有关的资料还是比较多的,本文旨在进行探讨性的分析,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风险相关性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急剧上升。为了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美国在2003年颁布了SOX法案,我国在2008年由五部委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些规章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本文将以青岛啤酒、五粮液、洋河股份三家酒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础上,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企业财务风险的相关性。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陈汉文等(2008)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认为内部控制有效性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Krishnan(2005)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程度越强,具备专业背景的专业委员人数越多,公司出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概率越低。Ge等(2005)发现,企业规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正相关。Doyle(2006)认为拥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公司其存在实质性漏洞的可能越小。Franklin(2007)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呈负相关。国内学者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吴益兵等(2009)认为控股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等指标会影响内部控制质量水平。张颖等(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发展阶段、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管理的集权化程度、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重要因素。李颖琦等(2012)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实际控制人为国有时,引入非国有制衡股东能达到较优的内部控制状态。刘启亮等(2012)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产权性质与地区制度环境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发现与中央政府控制的公司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差;而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就越高。 (二)财务风险及其判别 企业财务风险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有学者认为,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上的不确定性(向德伟,1994)。而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周春生,2006)。这种定义也被称作是狭义的财务风险。本文对财务风险的定义采用狭义。在探讨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的概念之后,需要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企业财务风险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Ohlson(1980)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变现能力显著影响公司破产概率。很多学者发现,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业绩之间存在相关性(Murphy,1985;Coughlan and Schmidt,1985;Jin,2002;Kaplan,2004)。Stein(2003)认为企业增长速度与破产风险有密切关系。Srinivasan(2005)认为如果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将会降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国内的学者章之旺等(2006)研究发现公司财务特征、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等是企业财务困境的影响因素。崔学刚等(2007)研究发现企业超速增长显著地增大了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施平(2010)通过研究却发现,企业增长率与财务风险之间是负相关。于富生等(2008)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高雷等(2011)通过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规模下,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有所差别,小型企业管理层薪酬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要比规模较大的企业影响大。除了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学者们还重点研究了究竟该如何来评判或者说测度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陈静(1999)和张玲(2000)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提出了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向德伟(2002)则运用Z记分法,选取沪、深8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Z记分法对中国上市公司仍然适用。而考虑到Z计分模型一方面没有考虑现金流情况,一方面样本量较小,周首华、杨济华、王平(1996)在Z计分数模型基础上进行大量样本采集,建立了F分数模型,弥补了Z计分数模型的不足。李秉成等(2005)则提出把“A记分”法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建立了“A记分法”分析模型。吴世农等(2001)则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Logistic 预测模型的准确度最高。胡锦明等(2009)以 2003年~200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神经网络模型在模型判别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其他模型。而任惠光等(2007)以2002~200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从各模型的拟合优度来看,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好于类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优度。 (三)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风险 目前,研究二者关系特别是通过实证或者案例的方式研究的文献非常有限。Ashbaugh—Skaife(2008)通过研究发现,在对其他的风险因素进行控制的前提下,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的特有风险非常高。李万福等(2010)研究发现,内控信息披露能减少企业因过度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梅丹等(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公司财务舞弊的发生负相关。袁晓波(2010)通过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的相关性。Michael K等(2011)通过对保险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传统风险管理(TRM)能力的提升与企业价值之间有正向关系。但是那些获得较高地全面风险管理(ERM)评级的企业,其价值并没有获得额外的增加。 二、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 (1)青岛啤酒: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啤酒制造、酒技术研发等,目前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其实际控制人为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而青岛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2)五粮液: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有限公司独家发起,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主营酒类及相关辅助产品的生产销售。其控股股东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五粮液品牌价值在200强中名列第二。(3)洋河股份: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系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洋河集团作为主要发起人,以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洋河系列白酒的生产、加工、销售。公司是全国酿酒行业百名先进企业。江苏洋河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而宿迁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是江苏洋河集团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 本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采用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指数》。同时参考李颖琦等(2012)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见表1)。 2011年根据内控指数得分,青岛啤酒、五粮液和洋河股份的内控指数分别为957.94、895.24、718.75。根据有关具体事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青岛啤酒无论是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还是从重大关联交易和重大诉讼看,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确实最好。其按时了经过审计的内控报告,并且获得了标准无保留意见。且公司不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也不存在重大的诉讼违规处罚事项。同时,也没有进行内部控制整改。而五粮液公司去年没有经过审计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虽然其公司规模和业绩都很好,但是内控指数得分与同行业、同规模的茅台公司相比差距较大(茅台公司内控指数得分963)。而洋河股份在去年的内部控制自查中发现了问题,并针对发现问题制定了整改计划。洋河股份表示以后将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使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提高。 (三)其他变量控制 在进行案例对比分析时,为了使得结果比较相对合理、可比,需要控制一些因素的影响。本文考察的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而财务风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中有些因素又会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需要重点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为了达到控制其他变量的目的,本文首先选择的是同行业的公司,增加了可比性。虽然三家公司的资产规模有所差异,但不是特别重大,资产规模因素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通过分析发现,三家公司在企业文化、公司治理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在股权结构上都是国有控制,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一致。 (四)财务风险程度——基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解释 为了测度企业财务状况并便于比较,在对三家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测度的时候采用的是经过改进而更加符合我国上市公司情况的Z计分模型(张玲,2000)。模型如下: 其中:Xl为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2为营运资金占总资产比率 (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3为总资产净利润率 (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X4为留存收益占资产总额比率(留存收益/资产总额);Z值为正指标,一般认为Z值大于0.9就是财务安全公司,越大财务状况越好。而Z值小于0.5的公司被判为财务危机公司。在0.5~0.9之间为非财务危机公司 在内控指数上的得分青岛啤酒和五粮液高于洋河股份,而在进行Z值测试时得出的结论却相反——洋河股份的得分最高,五粮液次之,青岛啤酒最差。本文所采用的案例公司其Z值得分都在0.9以上,即这些公司本身财务状况稳定,属于财务安全公司。研究发现,对这些本身不存在财务危机、财务状况很稳定的公司而言,内部控制的持续完善并没有改善其财务状况。也即在该种情形下,内部控制有效程度高的公司,其财务状况并没相应的最佳。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虽然内部控制的缺陷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当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达到某个水平后,继续完善内部控制——例如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并不会再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即内控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只是在某个阶段起作用。如果超过特定阶段,企业想继续改善财务状况、降低财务风险,就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而不再是内部控制的问题。Michael K等(2011)的实证研究也支撑了这一点。他们发现,传统风险管理(TRM)能力的提升与企业价值之间有正向关系。但是企业在传统风险管理之后继续完善风险管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ERM),企业的价值并没有获得额外的增加。结合已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以用一个图示来表明这个问题,如图1所示。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更换了测度企业财务状况的模型,即采用考虑了现金流情况的F模型(周首华等1996)进行测度。F模型如下: 其中:X1为营运资金比总资产比率(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为留存收益比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负债;X4权益市价比债务账面价值;X5=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 该模型的其临界点为0.0274,若 F 分数低于 0.0274,则将被预测为破产公司;若 F 分数高于 0.0274,则公司将被预测为继续生存公司。此数值上下0.0775 内为不确定区域。 经过更换财务状况的测度模型进行测试可以发现,青岛啤酒的得分仍然最低,而洋河股份得分仍然最高。检验结果与Z值模型一致,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三、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对本身不存在财务危机、财务状况很稳定的公司而言,内部控制的持续完善并没有改善其财务状况。对于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本文经过分析认为,内控控制的有效性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只是在某个阶段起作用。如果超过特定阶段,企业想继续改善财务状况,降低财务风险就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而不再是内部控制的问题。本文只是基于某个特定行业的三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参考性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尚未知。随着我国内部控制指数的公布以及指数数据的不断完善,未来将逐步有条件对该问题进行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本文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石油行业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适应国家经济管理政策的强制性规范导向,分析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让石油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解析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梳理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促进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石油企业;内部控制;原则目标;内容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石油在现代生活中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能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石油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也越加凸显。在石油企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渐受到企业领导者的重视。建立健全适合石油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石油企业提升内部管理和实现可持续有效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1 内部控制对石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 20世纪末期,由于美国接连发生的一系列的财务造假的案件,使得美国乃至整个全球各个国家的证劵市场遭到了极大的打击,据美国的相关报告显示,仅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财务造假的金额就使得美国当年的经济损了将尽400亿元,导致投资者的信心备受打击,美国为了打击财务造假进行证劵敲诈等犯罪行为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在我国从事种植、养殖业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电网自动控制领域的东方电子等企业都被发现了财务造假的行为。2001年我国颁布了证劵领域的第一个内部法规《证劵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加大了我国在证劵领域的监控力度,但这一法规仍不完善。2003年为了完善和进一步加大对证劵市场的监控,证监会又重新修改并颁布了《证劵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于上市公司发生的各种造假行为,为了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保护到投资者的权益,2006年上海证劵交易所颁布了《上海证劵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指引》。为了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保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2009年我国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才能算的上是内部控制研究中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其因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亏掉了5.5亿的巨款,成为新加坡第二大企业丑闻。这一丑闻的发生让存在高风险的石油企业深刻的认识到,风险防范与控制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石油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形成需要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但是石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使得石油企业的长期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把内部控制作为促进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加强企业经济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经济组织的内部契约性更加紧密;二是石油企业的资源是典型的有一点少一点,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合理开采石油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处理好石油价格波动风险,其次要提高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不做偷逃税款等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合理的防范风险可以使石油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2 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 2.1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经营风险将伴随石油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日趋增长,特别是扩展海外业务令管理的幅度更加宽泛。趋于目前这种情况,石油企业必须进一步推进业务流程的统筹协调,使其面向企业各个层次,令内控体系总体建设平稳运行,优化调整过程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做到夯实基础再发展,着力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就要加强业务流程的管理,为了确保企业运转规范、约束和标准化企业的管理行为,就要建立一个严谨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制定符合实情的岗位规范,以实现科学发展。石油企业新时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实现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涵盖公司管理经营的各个领域,逐渐完善运行相关控制体系,确保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安全性、有效性,与财务报告有关的信息完整、真实,提高整体经营效率,确保公司长久战略发展。 2.2 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 新时期石油企业相关原则是:制定制度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应针对企业实情制定制度,根据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点,落实制度的各个环节;同时制度要确保公司合理的设置使机构、岗位的责权分工明确,分离不相容职务,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坚决不能让任何部门或者个人有超越内部控制的这一可能;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平衡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同时消耗最少的成本。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业务流程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流程架构和管理标准。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以实现关键控制和重要风险的规范设计,如财务报中的风险控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到业务流程中,同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相结合,以实现管理内部的要求;为了使开展流程设计相对容易,可先选取管理相对成熟的加油站、炼油厂业务,利于强化管理界面;为保证流程管理工作能有序进行,要建立管理信息的业务流程系统,并应用于ERP等一系列系统的流程、控制的设计,做到流程设计、控制测试的信息化。 3 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3.1 优化内部环境 石油企业一定要立足做到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和治理结构,使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合理,令各机构职责权限明确,坚决避免划分不当而带来的权责过于集中、职能交叉或缺失,逐渐完善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机能体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合理的培养开发人力资源,将企业与员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有效的发挥员工创造性和潜能。增强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管理,维护员工合法的权益,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令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加强引导员工自发的实践企业文化理念,使员工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付出行动。 3.2 做好合理的风险评估 在确保财务报告、资产的安全及管理的规范、防止内部投机取巧的同时,还要对在一般石油企业业务流程如石油的勘探到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合理的预防和筛查。针对各项业务的运行风险、法律法规约束风险、财务报告风险、资金安全风险,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建立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体系,促使发展持续进行。 3.3 提升内部控制系数 为使内部控制逐渐与日常管理结合,按照石油企业业务分类,进一步修订内控步骤、控制方案,实施步骤、控制点岗位分开,各司其职,并监督责任人定期检测,及时调整,做好内控职责。同时还要彻底分析ERP系统权限应用状态,强化对ERP系统的应用控制,制定标准来进行ERP权限管理,将内控要求固化到系统之中,开发并定期运行检测权限检查工具,使系统权限配置能经常处于受控状态得到保障。 3.4 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 为改善工作效果和效率,由信息系统管理部来负责加以控制和维护所有信息系统,并以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办法,从应用控制、一般控制及整体层面等方面来规范已经进入使用状态的信息网络。此外,对财务报告的沟通机制要清楚,对所有涉及财务报告的责任应进行明确划分,确保财务部与公司各分支机构的财务部门、首席财务官与所有部门交流通畅;企业管理层与外部及部门之间、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部门与公司各分支机构之间交流通畅。 3.5 做好企业的内部监督工作 为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石油企业应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来作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决定机构,由董事长和首席财务官来领导,作为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日常管理部门和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机构运转情况则由行使监督职能的内控部门和审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公司各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日常管理工作均由其设立的相应机构承担。 4 结语 石油行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支柱产业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克服各方面的阻力,使石油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下去。争取早日在成为我国支柱企业的同时,也能引导其他行业同时纵向飞速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繁荣我国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制度不完善以及认识不足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仅以中小企业在采购、销售两方面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给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以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采购 销售 一、企业内部控制简略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防范和应对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而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的一系列的体系,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执行的、旨在完成控制目标的过程。 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适应性、制衡性和成本效益五个原则。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采购是中小企业的基础,是运营中最重要而控制又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导致采购成本高、采购质量差、采购舞弊等问题严重,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销售是中小企业的命脉,销售计划或策略不当、客户管理不足、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或欺诈、未经授权发货或发货不符合合同约定,往往会给中小企业带来颠覆性的风险。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上述二个方面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采购业务管理不严格 一是采购成本高。中小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资金有限,通常进行的是小批量分散采购,在和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缺乏大企业大批量集中采购的优势,采购价格压低的空间小,致使采购成本较高。二是采购流程不合理。中小企业管理层次较少,有些企业采购工作是由销售人员兼任,企业往往根据顾客订单进行产品设计,组织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受企业规模、销售额、资金的限制,企业采购较为谨慎,采购方式比较原始、零散,无法获得规模采购带来的效益。三是采购流程中没有设置验收步骤,使得采购与库存之间存在舞弊可能。验货时无验收单,会计只根据厂家提供的供货单进行记录,这样无法检查供货、验货与入库商品是否一致;四是会计对应付账款的重视不够,使得应付账款的管理混乱,无法提供应付账款时间管理,应付账款的拖付,又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商业信誉,为日后的赊销设下了障碍。 (二)销售业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销售计划定制不合理、销售手段不成熟、市场把握不准确,没有将销售目标放在优化企业资源、准确把握市场机会上,而是靠拉关系、拍脑袋。如某供应铁路机车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小,要获得大客户的订单很难,为维系和中国南车一家公司的合作,在没有签订正式合同的情况下,按照该公司的口头承诺囤积了大量存货,由于国家政策调整等原因,该客户的生产计划没有实施,导致该中小企业积压了大量的库存,资金周转不灵,面临经营困难。二是客户信用管理不严谨、付款方式选择不当、账款无法有效回收,使得企业面临销售款项不能收回或欺诈的损失。2011年,某提供油气回收设备的中小企业,与南方一家客户签订了年度框架合同,约定货到票到30天后付款,该企业按照客户的订单要求,把所需设备都发到了客户指定地点,并开具了销售发票,总额高达800万元,然后等着客户付款。但过了30天,客户没有任何付款的迹象,企业派销售人员跟对方沟通后,才付了200万元,截止2012年底仍有600万货款未收回。三是合同内容严密或有欺诈嫌疑,未经授权对外订立销售合同,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按照企业销售政策制定收款期限、销售价格等,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四是未经授权发货或发货不按照合同规定,导致货物损失或客户与企业的销售争议,阻碍销售款项的顺利收回。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对策与措施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有效控制风险,提升公司管理水平,规范企业运营,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建议在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使用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控制程序,梳理采购业务、销售业务流程,找准关键控制点,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采购业务方面 建立健全的采购业务制度,明确规定采购业务的流程,对采购计划做出统一安排,明确审批权限,定期检查和评价,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经营需要。 一是建立采购申请制度,根据采购物品或接受劳务的种类,授予相应的采购申请权利,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采购业务要遵循集中处理原则,避免多次、多头和分散采购,以实现低成本、高效采购,提高管理效率。企业要对采购部门人员实行定期岗位轮换。针对技术性比较强、比较重要的采购业务,应组织采购论证会议,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除零散小额物资和服务外,企业不能将采购业务全过程交由同一机构处理。 二是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明确规定不同物资使用的检验方式,建立专门的验收机构,委派专业的验收人员进行验收,如果验收过程中发现不正常情况,验收负责机构或人员要及时如实上报,追查异常原因,做出合理处理。 三是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明确规定采购不同物资的不同付款流程,委派专门的付款审核人对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进行严格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及时进行付款操作。要注意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的真伪、是否合法和有效。如果出现发票虚假的情况,要在查明原因后,及时上报并处理。企业要对付款的整个过程实行跟踪和控制,如有异常情况,采取拒付款项的做法维护企业资金和信用。 (二)销售业务方面 一是定制合理的销售计划。在明确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当前市场形势进行客观分析,制定出明确的销售目标、回款目标、和其他定性、定量目标;根据目标编制预算和预算分配方案;落实具体执行人员、职责和时间。企业管理层要给销售部门定制客观合理的年度、季度甚至月度销售指标,采用绩效和奖励挂钩的方式,激发整个销售部门的积极性。销售经理要严格执行下达的销售指标,将销售任务合理分配给销售部门的各个员工,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动态、全过程监督,保证销售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是定制合理的销售价格。企业管理层和销售部门经理要综合企业产品特点、所处市场环境、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合理制定报价和组织研发等生产活动,定制出促进产品发展、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产品价格。 三是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建立客户信用动态档案并进行实时更新,对客户整个付款过程实行动态、持续监控,作出划分、调整客户信用等级计划。依据企业信用政策和不同的客户信用情况,拟定客户赊销限额和时限。企业要明确应收款项管理条例,将责任与考核奖惩相结合并落实到位。应收款性催收时,销售部门要将催收(包括往来函电)等记录归档;资金结算时,财会部门要对款项收回进行严格的监督。如遇长久拖欠账款的问题,要采取合适的法律手段保护企业利益。 四是订立销售合同。第一,订立销售合同前,要委派专门人员对客户信用状况作出调查评估,可以采用和客户进行谈判、磋商或业务洽谈的方式,对销售定价、结算方式、权利与义务条款等进行关注。如果有重大的销售业务,在谈判时,企业还要委派法律、财会等专业参与,并对整个谈判过程进行相近的记录。第二,企业要明确规定销售合同订立及审批过程。销售合同中应该对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详细规定,合同审批人员要严格审核合同草案。重要的销售合同,要组织企业的业务、财会、技术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共同评审。第三,审核通过销售合同草案后,通过企业的正式授权的人员才能与客户正式签订合同。 内部管控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运营的效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在制度建设、权责划分、流程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特别是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要统一思想,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重视内部管控,合理设计,在规避风险与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立适合本行业或业务特点的、不影响效率的、简单易行的内控模式。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 摘要: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延伸到企业内部控制领域,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治理问题和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理性选择,应從投资人、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五个维度的内部控制链提出构建方向。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机制构建 资本市场造假黑幕问题的严峻f生和普遍性说明现行的以委托理论为基础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存在一定缺陷。公司治理中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公司治理机制改革的方向。而以委托理论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牺牲其他相关者利益为代价的“股东至上”的模式不断遭到质疑。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构建一种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相适应的新型内部控制机制,是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一、相关理论及研究假设 1 关于内部控制研究状况的评述。近几年来,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但学者们更多是從审计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基于审计程序和方法的改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审计成本的节约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方面考虑。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内部控制结构中的核心构件是会计控制,控制目标是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以满足外部利害关系人的信息需求。在内部控制研究中,有些学者发现传统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缺陷,于是便将公司管理、公司治理等相关要素嵌入到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中进行研究。学者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虽然有多个视角与切入点,但是很多理论问题仍没有解决。笔者认为它存在以下主要疑问:第一,企业财务造假等违规违纪问题是归属于内部控制问题还是公司治理问题呢?第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空间范围是否应扩大到其主要利益相关者呢?第三,在不同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特征的前提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如何构建呢?我们认为有必要厘清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重新界定内部控制的空间范围,切实将其空间范围扩大到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突出内部控制的关键领域,從而切实提高其控制效率和控制质量。 2 关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关系的分析。從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看,公司治理的本质就是为了使企业缔结契约的各方一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获得有效保护,并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制度安排,是约束和管理经营者行为,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划分的企业基本制度。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经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起点,是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会对内部控制产生不同影响;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处于内部管理监控的位置,服從和服务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文试图提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命题设想,并围绕其进行规范论证。在研究过程中假设:(1)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企业各类利益相关者等均符合其定义要求;(2)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治理问题和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目标;(3)企业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投资者、经营者、员工、债权人、政府等,各类利益相关者不是均等重要,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力、风险和行为特征各不相同,并依次分别设计出内部控制链;(4)各利益相关者均为理性经济人,效用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理性选择 1 從企业契约理论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应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合约的联结,Jensen和Meckling提出企业是不同个人之间一组复杂的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构成的法律实体。这种契约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个人之间的契约,而且包括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在企业这个契约交汇实体中,利益相关者与企业都签订了契约,包括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按照交易费用理论,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重视这些相关者利益,便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纵向一体化关系,降低交易频度,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减少交易摩擦,從而节约交易费用,增强价格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重视其利益相关者,与其保持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心灵契约,形成长期的信任关系,從而节省企业交易成本。其交易成本的节约足以支付承担合理的利益相关者成本,從而给企业带来持久和潜在的利益。 2 從新产权理论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应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传统产权理论即新古典产权理论认为企业是股东投入的物质资本构成的,因而企业产权全部归股东所有,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新产权理论即利益相关者产权理论认为企业产权并不能归股东唯一所有,不能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财产是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债权人借贷形成的资产、雇员劳动创造的财产增值等共同组成的公司法人财产。公司是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的,并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公司经营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只是拥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的一类,他们只拥有企业的部分资产所有权,而不是全部资产所有权。 3 從人力资本理论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应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资源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财富创造的核心动力,在企业财富创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真正的控制者、所有者”这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公理,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当然有权参与公司治理。随着企业物质资本价值重要性的下降,知识资源等人力资本价值的上升,企业各契约方的实力发生了明显变化,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地位开始削弱,拥有人力资本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力量在增强。 4 從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应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该理论认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道德、慈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认真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开展对利益相关者负社会责任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必要的相关投资和捐助项目。只有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担负社会责任的经济组织,获得可持续发展。 5 從企业伦理价值观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应选择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企业伦理是指任何企业以合法手段经营时应遵循的伦理规则,是企业在处理内部雇员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等方面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CAUX圆桌会议企业商务原则》指出了商业伦理的基本准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应基于以“共生”和“人的尊严”为基点的伦理观念中。持有企业伦理价值观的学者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每一种权利对企业的决策和行动都有可能产生支持或抵制、积极或消极的不同影响,这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承担起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开展伦理管理,要做到以德治企,以“双赢”策略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对内赢得雇员的忠诚,建立良好的雇员关系,对外赢得公众支持、顾客满意、投资者青睐和供应商信任。 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构建 根据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程度不同,下文着重介绍投资人、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五个维度的内部控制链的具体构建。 (一)所有者(股东)维度的内部控制点分析及其控制链的构建 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目标利益不一致”、“信息控制不对称”、“责任风险不对称”的所谓“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二者“目标利益不一致”,导致“效用函数不一致”。委托人和人双方其中一方要求实现效用最大化目标,会损害另一方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二者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状态。委托人和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单一的,就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多元的,既追求个人收入,也追求权力、地位及在职消费等。当两者利益发生冲突时,人有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自身的利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一般而言,由于股东“外部人”不直接從事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经营业绩可能被企业“内部人”行为控制,股东利益可能受损害,所以股东对约束企业“内部人”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有较强烈的需求。 股东为了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事项进行监督性控制,但其一般只局限于企业宏观面或重大事项的控制。股东作为投资人,掌握着企业资产所有权的权益势力,他们位于企业内部控制链的源头。股东为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必然要设定内部控制的方向,其主要控制方向有:资本增值的控制方向、资本保值的控制方向、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方向。 股东要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必须构建内部控制链。包括:确定公司发展战略、确定公司运营的基本政策、聘用独立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确定业绩评价办法与薪酬制度。 (二)经营者维度的内部控制点分析及其控制链的构建 经营者是企业内部控制链中的关键控制者,经理层可分为最高管理层和职能管理层。他们多数是作为纯粹的职业经理人履行职责,但也存在拥有部分股权的经营者参与管理过程。经营者是企业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提供者,他们投入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技能和服务,一般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物质资本投资者一样,经营者是企业契约最初缔结者之一,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经营者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他们需要在个人事业的发展、工作上的肯定和晋升、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社会地位的提升、较高的薪酬回报、良好的工作环境、掌握控制权等方面得到满足,同时,经营者投入的管理劳动难以计量,表现在其所提供服务的贡献率不易计量,而且其职位越高,计量难度越大。经营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须确保其管理地位的稳固。因此,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和经营绩效等方面应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肯定,尤其应得到核心利益相关者——股东和员工的认可。经营者主要是为投资者负责,如果经营者的最终经营成果达不到股东的期望值,则可能被股东解雇,從而其潜在风险变为现实风险;企业员工就其职位而言低于经营者,受经营者的管理和领导,但员工是企业的“内部人”,他们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十分了解,如果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得不到员工的支持和认可,那么其管理地位的稳固也就难以保证。 经营者作为经营管理团队,它所要控制的企业人员主要是普通员工,所要控制的事项是企业的全部事项。经营者为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应设定内部控制方向。其主要控制方向有:确保员工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员工不做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确保员工所提供的经营信息和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经营者要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控制,必须构建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链:将相互牵制原则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全过程;规范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确定绩效评价办法和奖惩措施;实施工作轮换制。 (三)员工层维度的内部控制点分析及其控制链的构建 企业员工包括普通员工和知识型员工,他们投入企业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使得企业员工在不同程度上抵押给了企业,承担着一定的资本投入风险,主要风险有:自身体能的不断损耗、其他学习机会的不断放弃、很难通过人力资本市场流动来规避因企业经营不善所带来的个人风险。员工是为经营者负责,如果其工作能力和劳动绩效达不到经营者的要求,就可能被经营者解雇,员工的潜在风险就可能变为现实。员工为了降低自己被解雇的风险,必然积极要求参与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员工通过投入人力资本成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力资本的竞争,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决定了公司在竞争中的地位。但企业员工处于企业的最基层,所能控制的人员和事项十分有限。企业员工可以控制的人员主要是那些可能损害企业利益或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人员,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员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获取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替代的,员工对股东和经营者具有反向监督优势和作用。企业员工所能控制的事项主要是工作岗位职责内的业务活动。企业员工为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应设定内部控制方向,其主要控制方向是保护企业财产安全,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真实及时上报企业经营情况。 企业员工要实现对人员和事项的有效控制,必须构建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链,包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参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建立有效沟通交流机制,确保员工诉求渠道畅通。 (四)债权人维度的内部控制点分析及其控制链的构建 债权人是企业物质资本提供者之一。债权人向企业投入了债权资本,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息。從表面上看,债权人的还本付息事项已在借款契约中明确规定,其风险与股东相比较小,但投资人可通过组合投资方式降低风险,也可退出投资,契约的不完备和公司的“有限责任”也可能将投资者的风险转嫁给债权人,因此,债权人的风险可能比股东更大。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股东会收获很多利益,债权人的贷款会得到偿还;如果冒险失败,公司不能偿债的风险会增加,而股东会得益于有限责任制,不会失去比他们购买公司股份时付出的资金更多的东西。为了规避风险,债权人必须参与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以对股东和经营者的行为实施影响。债权人对企业财务方面的控制有明确的动机,吸收债权人进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已成为各国公司立法的发展趋势。债权人要实现对股东和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必须构建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链,包括债权人(银行)董事制度、债权人(银行)监事制度、债权人(银行)应构建企业诚信档案和评审机制。 (五)政府维度的内部控制点分析及其控制链的构建 政府对企业的投入主要是赋予企业依法经营的权利以及提供各种公共设施。政府主要关注的是财政税收、社会秩序和吸纳就业能力等。在各类企业利益相关者中,政府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首先,政府要实现经济职能必须依赖财政收入,而企业各项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其次,政府的社会职能要求其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提供就业机会,而企业是社会秩序稳定和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再次,政府为了施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必然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和治理企业生产运营带来的环境问题。另外,政府还可能以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运营,即在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同时还作为资产投资者,享有企业税后利润,取得投资收益。 政府要实现对股东和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必须构建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链,包括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公司实施监管,设立公共政策委员会。 (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内部控制框架 为了约束现代企业管理当局的行为选择,减少舞弊和欺诈、建立安全的经营秩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遵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内部控制框架。(1)企业要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即在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2)企业要统筹构建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即构建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3)企业要树立“全员控制”理念,即由企业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等具体实施的、旨在实现企业控制目标的一种全员控制的理念。股东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最主要推力,股东参与内部控制一般只能对经营者和员工实施控制。股东为了确保自己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宏观面或重大事项进行控制。经营者是企业所有者的人,是企业内部控制链中的关键控制者,经营者通过其经营团队对员工实施直接控制。员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通过投入人力资本成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参与者。债权人是企业物质资本提供者之一,债权人对股东和经营者实施直接控制,其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向是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公允。政府对股东和经营者实施直接控制,其控制的重点方向是确保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 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影响和启示:(1)通过对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发现传统内部控制机制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要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质量,必须重新界定内部控制的范围,突出内部控制的关键领域;(2)通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分析,揭示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两者之间关联性,明确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和微观基础;(3)通过对企业嵌入利益相关者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分析论证,明确指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理性选择;(4)通过对利益相关者治理背景下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具体构建研究,明确提出其重点构建方向为:投资人、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五个维度的内部控制链,并对五个维度内部控制点进行具体分析,明确了其控制目标、控制客体、控制方向和控制措施等内部控制链构建要领。目前少有文献從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诸多问题展开研究,本文为补充和完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内部控制理论做出有益探索,同时对企业有效开展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构建提供了现实指导。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蔓延,公司倒闭事件、经济诈骗案件的陆续发生,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内部控制是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审计也随之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等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内部控制审计概念及内部控制审计与其他审计关联性入手,深入探讨其本质特征和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好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审; 内部审计; 整合审计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论 (一)内部控制审计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①。 内部控制审计主要以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作为主要审计对象,具体内容如下: 1.控制环境。要把握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特别关注财务主管的管理思路及管理态度;财务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人力资源政策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等。 2.控制活动。在良好的控制环境下,控制活动是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关键性要素,重点审查财务活动是否有充分的授权审批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审批程序;财务不相容职务的设置与执行是否合理健全;账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等。 3.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重点审查相关财务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技术效果。 4.风险管理。重点审查被审单位抗风险的能力,重要管理岗位、资金流通环节、实物资产保管环节等,被审单位抗风险的能力,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防范并提出合理建议。 5.监督。重点审查企业内部财务报告相关资料的审核制度的合理性及是否有效执行;审计与会计执行分离;审计的及时性及有效性;审计人员在不同审计环节的层次性等。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安然等一系列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的发生,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而且在预防经济危机、财务报表舞弊等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抵御作用。因此,各国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审计也日趋重要。 1.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需求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在分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揭露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各环节、各领域和各层次的弊端和问题,重点深入研究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问题,识别其严重程度,与管理层及时进行沟通,并提出改进和调整办法,以促进企业各项内部控制活动的健康运行,最终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保障企业各种资产和各项财产的安全完整,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2.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机关、社会公众等,他们主要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执行有效性,良好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和规避财务报告风险,依据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及执行的有效性等,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的可信赖程度,进而正确评估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从而为正确行使权力和各项决策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对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监督和鉴证的内部控制行为尤其重要。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审的联系与区别 1.与内部控制评价异同点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自我评价,目的在于发现并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都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但两者在范围、目的、性质等方面不同。在范围方面,内部控制审计仅以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为主,而内部控制评价围绕五大控制要素对企业所有的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在目标方面,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内部控制评价是为了发现企业问题而进行的自我评价;在性质方面,内部控制审计是企业外部进行的独立鉴证业务,而内部控制评价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全面评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服务业务。 2.与内部控制评审异同点 内部控制评审通常存在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为了能够准确定位审计重点、判断审计抽样规模,从而编制合理的审计计划而进行的内部控制初步评审,以及风险评估阶段对内部控制进行的深度评价。评审结果直接影响到审计总体计划的安排及实施阶段进一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性质。 二者的评审对象都围绕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都采用检查书面文件和记录、询问有关人员、穿行测试等相似的审计方法,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资源,两者可以开展“整合审计”。尽管如此,两者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独立的鉴证业务,而内部控制评审只是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过于依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规定,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企业既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要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外部审计。而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对象一致,范围相同,只不过是内容各有侧重点。所以,为了减少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当首先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成果,以判定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是否可以利用及利用的程度。因此,导致很多内部控制审计主体基于现实的选择、成本效益的考虑,尚未充分判断企业内部审计的可利用程度,未能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审计信息反馈滞后,审计领导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现场审计动态,更多地依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导致可能疏忽掉企业内部审计也没有发现的问题。 (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和工作程序仍不够规范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拟测试的控制,确定测试所需收集的证据。根据调研结果,虽然一部分事务所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事务所是采用随机抽样和外部监管要求的审计方法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这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本质要求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 当前阶段,绝大部分事务所进行的都是“整合审计”,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尚属理论探讨阶段,导致更多的审计工作重心偏向财务报表审计,而内部控制审计也主要为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评估及控制测试提供依据,所以内部控制审计往往偏离方向,未能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如不编制审计计划、审计归档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混论、审计报告不复核等,很难保证审计质量。 (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及执行内部控制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建设不均匀,尤其是控制环境较差,管理层认识不到位。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采用“鼓励”政策,陆续有选择性地在境内外上市公司施行,推行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审计。截至目前,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且只有一部分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审计,大部分企业尚未把内部控制审计提上议程。 (四)内部控制审计运行监管环境较弱 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审计法律法规较国外体系落后,仅仅限于在规章层次上有所引导和约束,但这些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等相关文件的权威性较差,违规成本较低,导致内部控制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 (五)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欠缺 随着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承揽内部控制审计新型业务,由于业务类型有别于会计师事务所以往的法定或非法定业务,导致许多会计师事务所还没有针对内部控制审计制定专门的质量控制体系,其审计结果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质量失控,从而极大增加审计风险。 三、对我国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建议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深层次法制化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管理规定正在逐渐规范,从2008年至今,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陆续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可以说,《配套指引》连同《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但是,配套指引仍仅限于指引,而非法制化,会驱使企业选择性执行,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执行要求、审计方法、整合审计等进一步法制化,以规范内部控制审计业务。 (二)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方法和程序 虽然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方法和程序有了适当的指导,但据不完全统计,注册会计师依据配套指引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不同的事务所或不同的项目组执行程序仍然大有区别,可见指引不足够规范,需进一步详细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这样才会大大减少内部控制审计的可操控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三)多角度控制内部控制审计成本 为了能够促使内部控制审计及时有效地全面开展,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大前提下,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要尽可能地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首先,与财务报表审计进行整合审计,互相利用审计成果。当然,“整合审计”不能相互过度依赖,需要对两类审计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巧妙整合,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内部审计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与外部内部控制审计有重合之处,如果能够借助内部审计的的工作成果,会大大减少审计工作量,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信赖为基础。 (四)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运行监管环境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监管部门应该完善监管体系建设,包括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监督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披露、监管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监管事务所质量控制设置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考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质量评级机制,并通过建设合理的监督公告制度,发挥监督效用,促进内部控制审计合理运行。 (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体系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质量,规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体系是大势所趋。质量体系主要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两方面着手建设。会计师事务所从整体层面健全事务所组织结构、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审计业务质量控制、审计制度质量控制,在业务层面规范内部控制审计承接业务程序、审计方法及取证程序、明确审计范围等,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业务质量控制。注册会计师的质量控制核心在于加强事务所执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多渠道、多角度培育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执业能力。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部控制实质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关系的体现。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是维护企业资产安全、确保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果、促进企业实现战略性发展。 从内部控制的实际功效来看,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就是企业风险,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控制关键风险点来实现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具有更高层次和综合意义的控制活动。如果离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则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就无法做到及时发现、有效防控。如此,则所谓的风险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自2004 年年底以来,“中航油事件”5.54 亿美元的亏损、中储棉10 亿元的亏损等国有资产接连不断的巨亏噩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探究这些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运行出现了问题,或者没有完善建立、或者缺失有效运行。 因此,在企业经营行为日益呈现多元化、全球化特征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家更需要潜心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致力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有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组织机构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模式——政企合一的原则来设立,这种机构设置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而忽视了部门间的相互牵制与制衡。这种组织机构长期运行就导致企业一方面滋生了存在的风险无法发现、发现的风险无法应对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企业运行过程中会存在若干空白风险点,无形中形成了腐败的高发区。 (二)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很多是靠政府发文、行政命令组建起来的。这样的话,一方面,很多企业领导人思想上只是简单的把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当作一个应景之作,不重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行为上,没有把自身的职务行为置身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与防控之下,有意无意的游离于企业内部审计体系之外。另一方面,在企业领导人的负面示范作用下,整个企业内部也不能真正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忽视甚至抵制内部审计的事情自然也就层出不穷。 (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监督。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特殊形式。内部审计部门要监督检查企业内控制度执行的情况,评价内控执行的有效性,提出完善内控和纠正错弊的建议。企业的内部审计执行良好,能够为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提供保障;反之,就会阻碍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迸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其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企业各种违法违规的现象不能做到很好的监控。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够。首先,内审部门无法对企业领导人进行有效监督,事实上使企业领导人成为各种规章、制度无法约束的“自由人”。然后,内审部门对于同级管理部门也不能发挥很好的监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无法在地位上实现超然独立,其工作范围自然大大受限,工作职能大大削弱。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全员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企业领导人习惯于一把手、一言堂、一支笔的决策方式,在这种思维与行动惯性的驱使下,企业内部很难形成一个规划完善、行之有效的内部监控系统。因此,要完善内部控制,首先要从企业领导人的思想上抓起。坚决改变过去那种企业领导人只占其位、只行其权、不负其责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尤其普遍。因此,要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企业领导个人的升迁、薪酬等等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企业领导人才会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切而重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 (二)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依据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制定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企业在梳理各业务流程时,首先要对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分析识别,将企业历年累积的管理问题挖掘出来,并通过风险清单的方式进行明示;其次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评估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及风险的特性等;最后要对症下药,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流程。确保做到不留风险空白点、内部控制全覆盖。 (三)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现代企业制度架构中,内部审计部门是保证企业合法运行、合规运行、经济运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及其职能的发挥。首先,企业内部从决策层到一般员工,必须对内部审计部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足够的尊重。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必须把自我的日常工作置于内部审计的监控范围之内,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其次,必须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提高其业务素质,采取在岗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要求其在熟练并正确掌握会计准则与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运营特点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另一方面,注意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控,必须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能够看到企业经营行为缺陷的同时,敢于纠正缺陷、善于纠正缺陷。企业内部人员相互之间都是熟人,在遇到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违反企业规程的人员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不徇私性、照章办事,这都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最后,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实际上是企业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与防洪堤。因此,对于内部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设计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加以优化;对于内部审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问题,必须明确责任、严肃处理、绝不手软。如此,则内部控制体系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功效。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动态管理工作,随着企业经营形势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的重点也要随之发生不断的变化。因此,企业领导人必须时刻注意内部控制体系的流程再造与优化,确保内部控制职能的有效发挥。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建筑行业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将于2009年7月1日起实施。本文从建筑行业入手,对基本规范的适用性、建筑行业实施的必要性、行业风险及内控重点以及内部审计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基本规范 建筑行业 风险 内部审计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这是我国内控标准体系建设的可贵创新与重大突破。基本规范在立足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中国企业经营风险的“防火墙”,标志着我国企业用以规范发展、规避风险的内部控制指南已初步建立。目前,基本规范即将实施,特定行业实施时应关注哪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实施的效果如何等将是下一步深入贯彻基本规范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仅从建筑行业入手探讨实施基本规范的相关问题。 一、基本规范的适用性 基本规范在立足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以下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统筹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框架。这些内部控制要素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各种行业的企业。其中,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要素基本是具备通用性的,任何企业建立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控制活动要素的具体内容需要根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基本规范只能给出普遍性、概括性的指南。 同时,基本规范确立了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五项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指出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并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因此,基本规范的实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根据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 综上,基本规范为企业建立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但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认真分析行业特征、企业实际情况、外部环境等因素,将基本规范具体化、本地化,制定适合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这样才能达到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建筑行业实施基本规范的必要性 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涉及面较广,因此建筑行业有别于其他制造行业,其特性有以下几点: (一)政策敏感性 建筑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高度相关性。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经营环境以及运行机制明显的受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国家关于建筑业的政策调整、变化较多,政策波动性较大,因此,建筑业应该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变化与调整,以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 (二)高风险性 由于建筑产品交易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建筑业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建筑市场交易属于期货交易,即建筑产品的交易过程在生产之前开始。这种生产和交易的分离,决定了建筑市场中的交易一出现就应该是一种信用交易方式,而信用交易方式必然面临着信用风险。 (三)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最为复杂的产品生产过程,建造成本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改变而变化,因此造成其成本难以控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当前国内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施工项目微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风险进一步增大和复杂化。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是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通过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来有效防范风险,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提高经济效益。 但由于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链条较长、基层人员素质较低、建筑项目情况各异等因素影响,建筑行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具有较大难度,目前行业内各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别。实施基本规范有利于规范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要素,统一内部控制流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三、建筑行业的风险分析及内部控制关键环节 建筑行业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建筑行业战略风险主要有以下四项: (l)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风险。由于对国家投资政策分析不准确,对政府和民间投资宏观未能合理预计,对未来影响企业的有关因素分析和判断把握不够充分,从而带来企业的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 (2) 产业战略选择和调整的主要风险。包括:产业拓展风险,如从房建领域向基础设施领域进行跨专业拓展;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风险,如向建材生产和房地产开发拓展,以及建筑业向制造业或服务业方向实现多元化战略调整。 (3)企业并购所带来的管理风险。如合并、收购同行业企业,或收购、并购其他行业企业的行为;进行重大的经营区域调整等等。 (4)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和改制等行为带来的风险。公司组织结构变革、公司的预算调研、测算、分解、执行和考核、重大事项的决策等等,这些带有方向性或给公司带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具有很大风险。 (二)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影响具体目标实现的风险。建筑企业经营风险主要包括营销风险及项目管理风险。 (l)营销风险:市场调研与分析、项目信息跟踪、项目投标许可与入围、投标报价、合同谈判、工程结算等环节的风险。 市场调研分析包括调查工程项目所在地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自然环境、税收等法律及政策规定,还应了解劳动力、设备、材料的市场价格和变化规律,分析市场的潜力与前景。 合同谈判主要是通过签约前谈判明确双方的责任及风险分担,以争取合理的合同条件减轻风险。 投标报价需要根据自身因素、业主因素、竞争对手情况和项目情况综合考虑后报出投标价。如在此过程中对某一环节未充分考虑,企业可能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2)项目管理风险: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施工过程管理、安全控制、质量控制、工程结算管理等方面的风险。 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效益的源头,是企业风险最为集中的地方。由于工程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工序繁多等固有特点,各种不可预见因素多,风险相应增加,并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 鉴于建筑工程材料消耗和设备购置占总造价的比重很大,所以工程能否获利的关键点之一是采购环节。因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很大,因而不能只看目前的报价,要尽可能对过去和未来的材料价格趋势作出判断,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材格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管理,现金流量,相关资产管理,投、融资管理,相关债务和净资产管理,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等方面的风险。一般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应从资本结构着眼,通过对营运过程和投资等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加以确定,必须着重突出对高风险项目、重要管理部位和资金流通等环节进行重点关注和管理。就建筑企业而言,采购、工程款收付、应收账款的处理和投资活动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较为常见的风险有甲方未按期支付工程进度款,造成资金紧张;甲方拖延结算,使应收工程款迟迟不能回收等。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印鉴、合同、诉讼事务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建筑工程时间跨度普遍较长,从签约到完工再到结算付清款项,历经十年八载也并非方夜谭。甲方拖欠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拖欠分包或材料款,容易造成多角债务关系。此外长期欠款还牵涉到法律诉讼时效的问题,如果在此期间经办人调离岗位,继任人不清晰,又没有一套严谨的制度约束,则欠款有可能无法追回。 针对上述风险,建筑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于完善以下控制活动:重大投资决策、工程投标与合同建立、项目策划与成本预算、项目履约管理、资金链管理、安全与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与费用控制、印章保管与使用等。 公司治理机制也是内部控制重点。其重点是建立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切实完善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经理层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规范企业并购、重大投资、产业战略调整、经营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流程。 四、内部审计如何协助企业实施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规定:“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委员会成为必设机构,权力得到扩大。要求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并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计会计账目,更重要的是检查、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报告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从而保证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职能协助企业实施基本规范: 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再控制。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经常和定期的审计活动,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达到消除隐患、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以消除影响内部控制的各种因素,它是落实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保证。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要有内部审计来监督执行,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修订并完善制度。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发挥咨询职能,为企业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构建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确立企业的高风险领域,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建议,供管理层参考,从而起到协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得科学的经营管理对任何单位来讲都更加重要。内部拉制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本文研究了几点控制方法。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加强内部控制是当前我国经营管理工作重点内容之一,新《会计法》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各项制度的执行,得力的就是内部控制。总结而言,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以及控制程序共同构成企业内部控制。 (一)控制环境 影响某项政策机制制定和实施的各种要素称之为控制环境,同一企业控制人员在不同的控制环境下对内部控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认识、态度以及行动。控制环境可分为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对于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从政府方面抓好。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环境控制从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文化下手。 (二)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企业应在经营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实行全面控制的同时,对资金活动应实行重点控制,明确筹资、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与分工。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企业一旦内控失效,资金链断裂,将面临破产的风险。雷曼兄弟的破产就值得深思,由于过高的经理人激励制度,管理层为实现短期利益,无视审慎性要求,盲目创新业务,大量操作高风险业务,加之把杠杆机制用到极致,从而当外部环境不稳定时,资产结构调节难度加大,在无法承受时,只能宣布破产。 (三)控制程序 企业管理者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相继制定一系列控制程序与方针,即为控制程序。现行企业控制程序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保证企业各项业务和活动记载的准确性;二是全面落实各企业职员的职责,最大限度上规避舞弊行为;三是明确企业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四是建立完善的保护措施,切实保障财产和相关记录的安全性。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组织规划控制 企业组织规划控制应着手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现行企业岗位之间具有诸多不相容的职务,一旦将这些职务融合在一起势必造成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行为,因此,应打破这一现状,对联系密切的职务进行分离,如: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另一方面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为保障各部门和机构工作高效性,企业应使各部门之间相互控制与制约。 (二)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对于我国现行企业而言,其在实施预算控制时应将其贯穿到经营活动全过程,一方面,确立预算经营管理目标,明确预算管理职责;另一方面,依据预算管理目标,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各项机制,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企业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通过实施全面预算,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 (三)成本控制 现行企业成本控制包括粗放型成本控制和集约型成本控制,这两种成本控制方法对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壮大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粗放型成本控制 粗放型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生产技术、产品工艺保持不变的环境之下,企业通过降低材料的使用量,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所节省的成本。企业开展粗放型成本控制,一方面要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企业在保障材料质量合格的情况下,尽可能选取价格低廉的材料供应商进行采购;另一方面要材料使用的成本控制。企业在实施生产时,应事先对所用材料数量做一个标准规划,切实不断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2、集约型成本控制 集约型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手段降低成本。一是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二是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生产工艺程序,缩短工艺流程,以此,起到降低成本的成本控制作用。 (四)风险控制 风险广泛存在于企业各个生产经营过程中,若企业不加以对风险的管理和制约,势必将给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企业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1、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不确定性因素,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针对于经营风险: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生产经营方式,以避免产品滞销、积压、短缺等有形风险:重大经营决策应坚持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处理好社会公共关系,文明经商.遵守社会商业道德和国家政策法规,避免由于消费者、交易商、社会各界及政府方面带来的人为风险;以有利条件进行财产保险。 2、财务风险 我国现行大多数中小企业为满足自身资金的需求,均存在着借贷现象,一旦企业生产经营不良,导致企业无法按期偿还本息,产生偿债风险。因此,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确保企业能够按期偿还贷款。因此应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根本上防范各项财务风险,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统合和控制企业整体的有力工具。我们要重视内部控制,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探析 [提要]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选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中的普遍问题,并深入挖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改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政策建议 近年来,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体现了国家作为出资人与管理者对企业能否正常运行的高度重视,已经从宏观调控的角度上试图改善企业运行的整体内部控制机制与环境。从2007年开始,深交所对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也做出了强制性要求进行披露内部控制报告。本文在外部监管环境与业务需求均对内部控制提出显著性要求的背景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的研究与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主要依“规模”而定,是指与同一行业中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具体还可细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规定的通知》,颁布了关于中小企业判定的最新标准,具体标准结合行业特点,根据企业的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来划分。 (二)内部控制。国内外学者针对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的研究较多,但是缺乏对内部控制具体定义与概念的界定。我国虽然也开始了一股对内部控制研究的热潮,然而我们目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稍显杂乱无章,往往因为研究目标与定位的差异而将内部控制赋予不同的含义。关于内部控制较为权威的定义,来自于COSO委员会1992年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在这个报告中,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佳 1、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虽然说资产设备等硬件设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股东与高层管理人员利益未分离,可以说高管人员的决策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然而,中小企业高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而只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管理企业,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企业陷入家长式管理,企业的权力不受牵制,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 2、诚信原则和职业道德。从古至今,守信不仅是判断个人道德的标准之一,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虽说经济学中理性个体的特性表现为自私自利,可是企业领导者或员工的自私自利心理很有可能会诱导他们发生错误或舞弊行为,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实施。可见,企业所有员工的诚信道德观是有效制定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前提。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不够长远,目光短浅,往往关注眼前的利益,有些经营者甚至为了获得现实利益而背信弃义。另外,企业也不重视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教育,自然而然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建立和实施。 (二)风险评估缺乏 1、缺乏风险意识。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出于自身的多年经验作决策,没有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风险事前控制机制的建立,都是直到企业遭遇某风险时管理层才意识到要想办法解决,这样很容易让企业陷入危险的困境,情况严重者很有可能遭遇破产。另外,中小企业本身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面对外部环境中的威胁和压力,中小企业的抵抗力很薄弱。可以想象,假如中小企业管理层不考虑风险因素,那么企业的生存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2、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如果中小企业管理层没有风险意识,不重视风险管理,自然也不会制定控制风险的相关措施。而且,我国大型上市公司尚未制定并实施有效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因素,风险评估是抽象的概念,即使是制定了具体的评估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会让管理层认为风险评估也不一定管用,自然就不会花大量成本进行风险评估建设,从而削弱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不完善 1、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层次低。内部控制体系是用于监督管理高层管理人员经营业绩的系统工程,其目标的定位体现了内部控制的职能范围。我国内部控制体系最初的目标仅仅立足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建立了以相互协调制约为核心思想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从我国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可以看出,我国的内部控制目标定位层次仍然比较低。 2、内部控制立足点的局限性。国内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缺陷。根据现存的研究文献可知,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主要立足于会计与审计的角度,源于内部控制的基本功能——审计和管理,可以说,一旦涉及到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会首先提到财务会计控制研究,把内部控制的范围局限于针对财务会计人员工作范围的控制(李心合,2010)。 (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法规建设不健全 1、内部控制法规不全面,未构成完整体系。与国外颁布的《SOX》相比,我国于2008年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的法律法规只强调了不同机构的利益,不具有全面性,也未对实施过程有具体的规定。另外,《指引》中的18项或20项仅仅涉及到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的四部分,未包括风险评估这一重要因素,而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环节,是确保企业持续经营不可缺少的部分。 2、内部控制的推行方式为国家强制执行,且执行力度不够。我国虽然也借鉴国外经验采取征求意见稿方式,但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国家强制执行式而不是民主投票式,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规定企业必须制定内部控制体系,这与我国国情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经济市场不同于西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会参与其中,进行宏观调控,会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非官方制定形式,我国内部控制法规制定机制不够专业化,缺乏一种自我管理和规范,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作为企业受托者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然而就我国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很多隐性问题,妨碍了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本文对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行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要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不仅要具备产品竞争力和相关市场,而且需要具备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能力和管理制度,这种管理能力和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来实现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完善与否直接体现了一个企业管理的能力,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将有利于更好的实施企业发展战略,提高经济效益,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一、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良 控制环境在企业内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根基。目前我国企业控制环境整体较差具体表现如下: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监事会缺乏独立性,实际监督不到位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董事会制度形式化与“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严重,董事会的内部董事比例过大。 2、人力资源政策不科学。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企业内控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合理的人员配置能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发展平台,以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执行。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经营管理水平停滞不前,奖惩制度缺乏效率,严重阻碍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 (二)风险意识淡薄,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应当重视经营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风险意识淡薄,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中没有经营风险的概念,在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时,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缺乏和风险评估程序,看待风险不能达到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注重短期利益,无视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信息收集和传递不畅,缺少良好的反馈机制 信息与沟通系统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生命线,通过信息与沟通系统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使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主要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提供的信息无法量化。目前,我国企业在信息沟通的信息反馈机制起不到制的作用,存在着不健全或者缺乏灵敏性;企业的沟通进程和决策效率受信息传递缓慢的影响严重;管理者很难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信息双向交流不畅,由下级向上级少,由上级向下级多,被动接受汇报的沟通多; 信息交流渠道单一或不完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管理者不能根据准确了解详细情况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控制活动执行不力 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等相关的活动。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预算执行缺少约束,越权、不合理授权现象严重。当前,越权和授权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内部。越权和不合理授权都将导致预算无法按照下达计划执行。 2、企业的某些经营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制度没有执行,很容易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使企业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3、企业可能由于麻痹大意,疏于管理,没有建立企业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针对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的防范措施。 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就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企业的经营权,通过董事会可以约束经理层日常行为,发挥监督作用和潜能,真正保护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通过设立董事的决策与监管的支持机构,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发挥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保证独立董事独立行使监督机制,就要防止控股股东通过董事会操纵独立董事的任免,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同时建立报酬激励机制和有效约束机制,使独立董事责权利相对称。通过对监事会制度的改革,重新定位监事会成员在内部审计方面的行权能力,将监事会的责任范围具体化。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首先是对新进员工进行系统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培训,使员工具有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建立良好文化氛围。其次通过科学的绩效考评对员工实施晋升和奖励,为优秀员工提供理想的报酬,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性和创造性,同时为保证人员的流动性,对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实施淘汰。三是保证岗位的可持续性和连续性,实施关键岗位员工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富有活力的人力资源政策,有利于降低内部控制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1、充分进行风险事项识别 风险识别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一步,要对风险采取相应的应付措施,只有先识别出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违背的潜在风险事项。企业应当全面考虑相关的内外部因素来识别潜在事项是机会还是风险,并运用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来识别潜在事项。通过应用各种事项识别技术或方法,引导管理者制定战略和相关目标,以便采取行动;而对于识出的风险潜在事项,管理者就要对之进行评估并做出反应。 2、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对于目标相关的各项风险,企业在识别出后必须对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这样才能为后续程序提供基础和保证。首先,根据识别结果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分析的角度和项目,将这些风险转换成企业的综合风险,确定风险概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定量的分析风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为下一步消减风险做准备。再次,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最后,推荐风险消减对策,也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 (三)提高控制活动的质量 1、实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一般而言,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要想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在经营中每个环节都由要有相对独立的人员分别实施或执行。这就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从而实现职务间相互制约,保证经济业务活动按照既定程序运行。 2、严格做好授权批准控制。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以职务分工控制的基础,规定有关业务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与责任,使业务经办人员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有关经济业务,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强化预算约束。预算编制应遵循谨慎性原则,把将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结合使用实施互动来完成。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预算编制”的运行循环来实现全面预算控制的职能。预算执行应将预算目标的活动都纳入到企业各种管理活动中,通过各种管理活动实现预算总体目标。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反馈预算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最后通过综合效绩考核来实现预算的考核。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及时沟通,提高信息质量 信息和沟通是内部控制中两个内容,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企业的各个层次都需要利用信息来确认、评估和对风险。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与沟通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的及时沟通,提高信息质量。信息与沟通是企业按照战略管理目标收集有效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首先,企业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信息系统,筛选、整理和加工所采集信息,为企业生成可信赖的高质量信息。其次,企业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最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同时,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只有安全有效的信息系统才能为企业决策层收集到服务。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国有企业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机制转换,市场竞争意识逐渐增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才能与之相适应。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发展变化具有自身历史性和特殊性,因此,更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国有企业如何强化内部控制管理。 关键词: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 问题 2012年5月7日,国资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国有企业加快构建内部控制体系。《通知》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经营压力和风险加大,迫切要求企业强基固本,实现规范、稳健、高效发展。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在2008年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导下,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不少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立了内部控制体制,但是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评价制度、监督机制、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从而导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 岗位职责混乱,财务造假,信息失真,贪污舞弊等现象。 (二)对内部控制管理认识错误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高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认识存在的误区主要有:内部控制管理不重要。当前很多管理者都只重视生产,忽视管理,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内部控制管理越紧越好。部分企业高层过于集权,试图将企业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僵化,缺乏效率,不能面对外部竞争;忽视内部控制管理的积极作用。部分领导者认为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会使企业的成本加大,给企业造成浪费,不能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所起的积极作用;加强企业控制管理会削弱自己的权力。部分领导认为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会使自己的权力被削减,不能控制企业,不能正确领会内部控制管理为企业目标服务的本质。 (三)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组织机构都是在计划经济模式发展起来的呈多层次的宝塔形,组织机构较庞大。过多的管理层次,会导致管理机构的臃肿,反应的迟钝,从而不利于内部控制管理职能的发挥。不仅使企业管理成本增加,而且运行效率低下。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一)防范风险的要求 对于企业而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能够有效预防企业风险。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业务比较广泛,企业面临的各种内外部风险正在不断加剧。而采取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够使企业有效的应对各种风险,使企业能够很好地控制经营薄弱和财务管理薄弱环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从而较好地规避企业风险。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要求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建立了全面预算、内部审计、成本收益控制、资金集中使用等控制管理模式,但缺乏一套全面的、系统的、完善的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相适应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只有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全过程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促使企业逐渐消减管理短板、突破管理瓶颈,应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矗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来整合各类资源,统一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思想,完善企业的内部各项管理,提升企业的判断及决策能力。从而促进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型,构建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促使顺利实现企业目标。 三、国有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提升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管理认识 国有企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管理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企业高层过于集权,中低层管理者要以经营管理目标为出发点,积极配合高管的工作,主动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针对内部控制方面认识的错误,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意义,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培训体系,针对性地对职工加强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参与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只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强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才能使他们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影响下积极的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保证在最大范围实施内部控制管理。 (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的评价制度、监督机制和全面的预算管理等制度。部分企业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常常忽视事后控制。所以,我国国有企业有必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全过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事前控制以便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 目标切实可行;完善事中控制以便使企业活动能够按照决策方向和目标运行;完善事后控制以便企业分析经营管理活动缺陷的原因,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兑现考核结果,找出企业运行过程存在的不足,有效地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对于不合理部分进行调整、完善,最终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的未来目标服务。 (三)强化内部监督和评审 监督和评审是指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对其内部控制活动进行监督与评价,有效的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要使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得到较好的执行,就必须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进行严厉的全过程监督,并进行合理的考评,以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四)强化企业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强化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的重点工作。国有企业更需要强化财务控制,加强财务监督和考核。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检查和考核,以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浪费、挪用和贪污企业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的检查考核体系是保障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有效的执行,使企业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进而使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五)建立和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企业管理不再只满足传统的确保资产安全和查错纠弊,而是追求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能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成为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指出: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所以,企业应该强化内部预算控制, 建立和完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达到协调、计划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目的。 四、结语 为了确保企业各种资源的完整及安全和经济信息的真实可靠、协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我国国有企业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设,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不断开展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经济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保证国有企业实现规范、稳健、高效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讨 自从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这一理念以来,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使企业遵循现行法规,达到财务报告能够提供合理保证的目的。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制定与实施内部控制,体现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重要思想:企业是相互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连接体,通过合同或者合约等显性契约和事实利益关系内含的隐性契约共同规范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义务,为利益相关的个人、组织和团体创造财富。 一、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论依据弗里曼(Freeman,1984)在管理战略著作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认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命运联系深厚。因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前途均与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利益相关者也能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其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必要的。具体原因在于:(1)企业以外部利益相关者作为投入资源的输入端,经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经营、运作后,又作为产出的输出端,处于利益链的两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参与甚少。只有通过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激励和约束内部控制者的行为,使得企业在运营和决策行动时,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因此,在企业的价值链中,为使得这些与企业意义重大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2)利益相关者可以为企业带来非凡的经营成果。企业的经营很大部分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开展的经济活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效益有着直接的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时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会减少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预测的能力,有利于企业经营活动更为有秩序的开展,提高对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效率、资产与信息的信任度,帮助企业取得非凡经营成果。 (二)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可行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展的活动。于而立、刘冬荣(2008)认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内部控制目标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均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的内在动力。在公司的筹资、生产、投资、利润分配等一系列营运过程中,虽然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目标存在差异,分工也不同,在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中作用存在很大差异,但都是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能做出相应的贡献。内部利益相关者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客体,离开内部利益相关者谈内部控制活动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的必须考虑的宏观环境,离开外部利益相关者谈内部控制就会失去目标与支持。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使企业经营活动遵循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对企业的经营自行进行检查、制约和调整。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保证了企业的生产、管理等经营活动有序开展,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与效益,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另一方面,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了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就得到了保护,并使得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取的信息更加可靠,有利于正确决策,增加获利;再次,有效的内部控制也能保证企业对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的得到切实遵守,保证行业内、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三)利益相关者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作用机理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活动同时受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影响。从信号传递机制看,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如果出现内部控制问题,就会出现一些诸如内部管理混乱、经营业绩差和会计报表失真等征兆,企业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从不同视角看到这些信号。从公司治理层面看,内部利益相关者直接向管理层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权力机构汇报发现的问题,综合两类信息,股东大会、董事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公司加强经营管理。从外部监管层面看,外部利益相关者也有机会如审计活动等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把相关信息传递给企业的管理当局,同时和企业的监管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有效运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外两种途径,一方面接受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建议、监督,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来自内部管理层、监督部门、普通员工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内部控制的功能发挥。这是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成分发挥反馈机制的作用,既加快内部控制的修订、完善,也促进内部控制的执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企业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相互呼应,共同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内部控制的有序、有效开展也可以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内部控制 刘洋(2010)在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时,把公司治理放在突出的位置。从公司治理结构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是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机构,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批准、内部控制运行的监督方面担负重要职责。但是,由于我国的企业改造存在特殊历史原因,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没有很好履行相关职责,表现在:首先,股东大会没有真正代表全体股东的权益。一股独大现象普遍,中小股东搭便车或没有机会几乎不参加决策,这样中小股东的利益易受侵害。其次,董事会构成不科学,董事兼任经理,独立董事流于形式。如在董事会的选举中内外部董事的数量和配比问题上,企业不重视,董事会中高级管理人员比例过大,外部董事的参与程度低,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人员结构设置原则不符,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效果。在许多企业中,公司高层人员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分兼要职,使监事会这个高层次的监督机构出现监督不得力甚至空壳化的现象,发挥不了应有的监控职能。最后,董事会与监事会行使内部控制权利不到位,对经理人员经营活动的监督不到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真正建立。 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普通员工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群利益相关者。但是,他们却是内部控制的第一线执行者。如果员工将自己完全置身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之外,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职责工作,对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也会影响自身利益的获得。 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每个阶段后,普通员工很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活动开展的效果进行反馈,也是导致内部控制不到位、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失去了事后控制立刻调整的良机。 (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与实际情况看,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 例如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大环境趋势是实行“控制自我评估”, 目的在于促使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 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进行立法是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立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深化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已陆续出台一批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标准,但我国内部控制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在内部控制实施监督上,审计与税务是两个重要的代表部门。目前,相关的监督体系虽然庞大,但监督效果却令人不满意,根本原因在于财政、税务、审计等机构的监控分工不明确,工作标准不统一。在共同执业过程中,这些政府监督部门均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执法,既存在监督形式化问题,也存在监管查处力度不足问题。 在我国,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诸如顾客、竞争者、媒体等很少能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尽管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不满意,企业的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也不会从自己代表的利益群体出发,给予企业一定的建议和压力,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三、共同治理机制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对策 (一)建立以内部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的董事会对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有着决定权,对于业务活动中产生的内部控制问题,董事会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内部监管机构,统一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三个层次,对企业的管理业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征兆加以监控,一旦其影响或者潜在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则及时汇报给企业经营管理层,再由此部门协同董事会、管理者共同制定措施,解决问题。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重复建设的角度看,从公司整体利益角度按任务分工和权力制衡原则进行公司治理结构设置,确保董事会对管理人员监管,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监督的有效性。为使董事会真正起到监管作用,对董事会成员的来源进行控制,注意内外董事的比例合理搭配,在董事会内部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取决于管理层的意识与态度,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对此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管理者积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环境。首先,企业管理者的内控意识要强,着眼于积极预防,特别是针对管理和财务控制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预防措施。避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出现口头化、无效化局面。企业管理者的素质、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员工,对员工的道德行为、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均会产生深远影响,管理者也具控制和被控制的两面,遵守相关的控制制度,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到“从我做起”,起到对员工遵守纪律、忠实执行的表率作用;(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者的素养是事关企业成败,是内部控制成功运行的关键。企业在选择管理者时,既要注意管理者的知识背景、经验,还要注意考察管理者培养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能力。只有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从战略高度树立长远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风格,带动全体员工重视内部控制,认真执行内部控制;(3)加强企业内部文化环境的构建。企业文化本身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有着显著推动作用。管理层应致力于文化环境的构建,让企业成员理解企业的目标,理解企业对自己行为的期望,自觉执行;(4)管理者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监管。在内部控制运行中,管理者处了在岗位设计、职能考核与监督方面加大力度,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恪尽职守,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带头遵守相关规定,确保内部控制运行不走调,一贯到底。管理者还应该对员工明确内控活动中的一切细节,包括主体、客体、控制活动的过程等,采取规章制度形式来公示,让员工成为内部控制执行主体,自觉遵守内部控制活动,在每个环节和控制要点、控制标准严格执行,使内部控制活动目标顺利实现。 站在员工角度,管理层可以考虑在让企业各个层次的员工都参与进来,增强主人翁意识,形成一个矩阵型的内部独立监督结构,让每个代表对解决问题的措施有更多发言权。对具有差异性的成员,在内部控制实施中,对内部控制运行效果进行及时考评,通过信息反馈与行为强化,完善、加快企业内控建设。 (二)以外部利益相关者为辅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政府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在政府的倡导下,一方面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方面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践。随着市场中新问题、新挑战的不断出现,现有的内部控制法规、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在规范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颁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新的要求和标准,作为内控措施制定的依据。当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不够时,可以向外部监管机构寻求帮助,给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增加一层保障。财政、税收和审计等组织应该就企业财务及经济活动中出现的疑点双向沟通,在有些领域的业务合作方面积极配合,加大对经济信息的联合查处力度,保障外部监督体系的完整。 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应给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以适当的压力与动力,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予以更多关注。对于企业的违规操作和提供的虚假信息,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联合监管机构对其进行公开的揭露,纳入外部舆论监督,给企业管理者施以恰当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自觉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结构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相关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就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方面的相关问题,从提高认识、完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对策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管理层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主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检查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检查企业是否有效执行了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堵塞漏洞,改善管理,确保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 一、强化内部审计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意义 1.保证内部审计人员配备及工作的独立性 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要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需要领导的足够重视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行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由于当前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的原因,将一些不懂审计业务的关系人员安排在审计队伍中,使审计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隐瞒一些经营行为,审计人员不能得到可靠的信息。对有领导授权、批准的一些经营行为违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不能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作出的审计结论不能客观、公正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管理层得到的信息与事实存在着偏差。 2.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保证资产安全 通过对企业资产管理方面的审计,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由于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得比例最大,需要严格按照资产管理制度管理各项资产。比如,对存货可以从验收入库、仓储保管、出库、盘点和处置等环节进行审核,审计实物资产动态变化有无审批,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是否相互分离与制约,核实实物资产毁损、流失情况,是否定期盘点、盘盈盘亏报批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按会计准则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3.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审计,确保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来讲,控制企业会计核算、经营管理因手续不全、凭证不足、各个环节控制不严而造成的会计资料失真,个人舞弊,给企业造成损失等,由于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能保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因此对企业发展目标过程无法控制。如果内部审计部门在监督机制中具有权威性,内部控制能够得到领导者的足够认识和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是可以有效实施的。针对企业内部审计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企业领导者及时给出反馈意见,这样才能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强化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成果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遵守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是对审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懂财务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的知识,有些企业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项目审计的能力,因此审计人员应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提高缜密的职业判断能力,做一个复合型的审计人员,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提高认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规范》中突出了内部审计独立于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地位和作用,《基本规范》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汇报。企业领导要牢固树立内部审计监督就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机制保障的理念、是服务于企业的理念,要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是改进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应重视、关心、支持内部审计监督过程及结果。要注重选拔专业能力强、具有协调能力的优秀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 3.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 在以前的工作中,审计人员常常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检查及对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责就是查错纠弊。随着现代审计的发展,审计的主要职能已经由传统的查错纠弊转移到根据审计结果,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过去,审计的主要对象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凭证及其他相关资料,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随着现代审计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应从检查和监督职能转变为对内控制度有效性作出评价和提出整改计划,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重视信息系统在内控中的作用 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而信息系统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企业应根据内控制度的要求,结合业务范围、技术能力等因素,制定信息系统整体规划,结合内控制度的要求,包括授权控制、不相容职权的划分、标准化程序控制等。加大投入力度,优化管理流程,防范经营风险,全面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总之,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它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及时防止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各种漏洞,以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使企业经济健康地向前发展。
企业研究论文:在探索中前进----我国企业双轨制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我国当前企业法律制度系对企业的双轨规制,这种双轨规制不仅在法律制度的体系内容上存在重大瑕疵,而且在旧轨向新轨的转换过程中亦出现了矛盾冲突。所有企业按所有制划分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是,企业完全公司化亦是值得探讨。现今时代我国企业法律体系的首要任务是重新整合,按照一般企业法与特别企业法之立法思路构建和谐统一权威的企业法体系。 关键字: 企业,企业形态,双轨制,企业法 一、 现阶段企业双轨立法评析 (一)“双轨制”是学理称谓。目前我国的企业法律形态,一方面按所有制形态不同分为国有企业(全民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另一方面,从企业组织形式和责任形式上划分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以及颇具特色的股份合作企业。两类并存的企业形态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为企业双轨制。两种企业分类被不同的企业法律体系所确认和规范,而这样两套并行的企业立法被称为双轨制立法。双轨制立法具体表现在:一轨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1988年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1992年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1年颁布《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0年颁布《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1996年颁布《乡镇企业法》、1988年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86年颁布《外资企业法》、1988年颁布《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79年颁布1990年修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94年颁布《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另一轨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1993年颁布1999年修改《公司法》、1997年颁布《合伙企业法》、1999年颁布《个人独资企业法》以及1997年国家体改委制定《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制的指导意见》。在两轨企业法的调整下两类企业亦有很多不同,如以国有企业与公司为例:在治理结构上前者为厂长负责制而后者则董事会决策,前者内部组织主要是“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代会)后者则是“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在资产性质方面前者称为注册资金而后者则为注册资本等等。老的企业法未废止,新的企业法已陆续生效,如此之企业法体系何以担当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任。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二)静态双轨立法制度缺陷分析。由于在立法上采取双重标准,必然会导致现行企业法律制度中存在大量的混乱乃至冲突之处。 首先,矛盾立法问题。一如《合伙企业法》颁布之前,我国的合伙或合伙企业已有数种:其一为《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的私营合伙企业,其二为《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中的中外合作的合伙企业,其三为《民法通则》规定的法人之间的联营,而新的《合伙企业法》仅肯认了自然人之间的合伙企业。法外之意前三种不属于合伙企业类型,《合伙企业法》为何如此狭隘与其他法律不相兼容呢?前述三法律法规及《合伙企业法》与《民法通则》并不是新法废除旧法的简单关系,这就造成如法人合伙、自然人合伙等成为另外无法可依的合伙形态。也降低了《合伙企业法》的规范功能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增加了未来法律制定、实施、解释的复杂性。还有,实践中曾有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控股公司,其政府主管部门依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十八条(企业合并或分立,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决定该公司与另一国有企业合并,而该公司依照《公司法》第38条、103条(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等事项股东会、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而拒绝该决定。两法之间产生了矛盾。 其次,两类立法的交错重叠问题。我国现有八种企业形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划分标准不一致使立法上企业法律形态外延的交叉重叠。一如,独资企业就表现为个人独资企业、国有独资企业、集体独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四种形态。他们却由五不同的法律调整:个人独资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集体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又如私营企业与有限责任公司有交叉。《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私营企业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而《公司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说“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类型之一,而又由两个法律调整。再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形式均为有限责任公司,但不受《公司法》调整,却分别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公司法的完善,此种特殊立法实无必要。 (三)动态转轨过程制度缺陷分析。1992年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了举国上下尽人皆知的企业建设目标。老的“企业制”向“公司制”转轨,新旧体制的交替为理论与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首先,国有企业历经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租赁、转换经营机制到股份制改制2几大变革但是困境依旧。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法律制度研究而言,一个深层次问题是企业法律制度与公司法律制度的并存与融合问题。矛盾主要集中在:一方面,公司制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但是我国现有公司法内在缺陷已日益显露;另一方面,旧的企业法体系虽然难以与市场经济规则吻合,但是基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政治背景及我国商事公司传统的缺乏而使其暂难退出历史舞台。具体解释如下。公司的人格独立、财产独立、责任独立、内部权利机构制衡等特征使得公司在市场经济中成为典型的市场主体,也适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自由公平竞争。但是我国《公司法》的制定背景决定了她只是比当时(1993年)的实践高一点点,而随着实践的发展暴露出很多须完善的地方。1993年《公司法》出台有两个背景,一是应全民致富中出现的公 司热,要对形形色色的公司进行规范,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到了要对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权关系上做文章的地步方方面面都感觉到需要用法律来规范调整公司,当时在公司还很模糊的情况下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因此,现在的《公司法》中存在的偏爱国有独资公司、漠视股东权益3等问题实属正常。同时,旧轨企业法所确认的企业形态并不具备如同公司那种市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出现了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决策不独立等问题。更因为按所有制性质的划分而造成的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如国有企业的税收信贷优惠、“三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等。(上述问题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详细论述)可是,公有制企业仍是中国企业主要形态,在大企业中仍以国有企业为多。4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等再法律上得以确认,现有公司法无法将旧的企业法代替。因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现有的企业法与公司法整合后,新的企业法与公司法之并存形态来解决矛盾。 其次,《公司法》中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规定与其说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倒不如说是双轨妥协的产物。在《公司法》制定过程中就存在着当时的单一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国有企业是否应纳入到公司法调整范围的问题。既要维持公司的社团性质又要承担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而且,一人公司(个人投资)的历史中断,意识、机制尚不成熟。只好确认国家投资的独资公司而否认非国有的一人公司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国有独资公司引发的制度缺陷自然很明显。5尽管国有独资公司在《公司法》中有专章规范,但其基本游离于公司法治之外。给公司法理论上以巨大责难及造成实际操作上困难。其一,在《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情况下,并无任何针对滥用公司人格而侵害权人利益情况制度保障;按第66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决策无法独立,不仅无股东会而且决策机构是被 “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授权公司董事会行使部分股东会的职能,同时公司的重大事项亦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决定。由此可见,国有独资公司没有半点独立人格。其内部权利制衡机制趋于无。仅在《公司法》第67条规监事会由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机构、部门委派人员参加,并有职工代表参加。从监事会组成来看实际上是外部监督,并且在实践中哪个职工代表敢监督董事会呢?因此,国有独资公司无法体现现代公司制度的优越性,只是形式上承担了“有限责任”、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其二,具体适用上问题多多:对一人公司的变更设立未明确置以可否,对全资子公司的规定未明确置以可否,按公司法的精神, 公司成立时两人以上设立,应不承认非国有一人公司,但是外商独资企业可以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对外商独资公司设立矛盾。如此之模糊的立法如何操作得! 再次,前文已谈到双轨立法多有重叠,除此之外,许多市场呼唤的企业形态却无法可依。虽然这不是“双轨制”的必然结果,就立法盲区而言,现有企业法体系难辞其咎。其一,一人公司问题。公司法立法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企业形态一元化,商事公司被挤出了我国经济生活,商事公司传统已无从谈起,对商事公司的本质 及其对内对外关系缺乏足够的了解,法人人格与股东人格难以真正分离。一人公司也就没有合法身份了。国内也有学者站在西方国家公司立法的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应设立相应规范。6其二,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呼唤有限合伙与两合公司。当初之所以未规定法人合伙人,主要是因为法人的有限还是无限责任问题7.实际上有限无限是相对的,法人与自然人一样均以自己的所有财产承担责任。从逻辑上讲应当允许法人在合伙中承担出资额内之责任,也即允许有限合伙与两合公司的存在。同时,像高科技创业投资这种高风险低流动的领域也应允许普通合伙人(创业投资家较少投资)与有限合伙人(主要投资者较多投资)共同投资。8其四,无论我国企业法还是公司法均以单一企业为调整对象,而并没有对关联企业全面调整的规定。我国涉及企业集团的单项立法主要是国务院制定的一些行政法规及其部委局制定的一些部门规章,且内容多涉及企业集团的组建与管理。这使得企业集团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强烈的行政管理法性质,是原有经济体制在立法上的反映。事实上,从单一到关联是企业(公司)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子公司,孙公司从属公司,控股与被控股公司等企业形式(尤其是国企转制后)大量存在,问题也很多。法律制度上理应作出相应应反映。 二、 两种“单轨”企业法分析。 (一)我国过去延续下来的按所有制性质分类的企业法和企业制度,适应传统集中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适应某种传统意识形态的要求,但却不适应市场经济。这一结论性的看法,在此仅作简要说明。 首先,国有企业相对于自然人股东其固有缺陷是明显的。既缺乏利益化人格化的所有权主体,又缺少较合理的监督。9国有企业的一切财产属于国家,企业所有权主体为国家,可现实中国家所有权的分级所有却导致了国有财产所有权行使的国家缺位政府越位,而理论上的所有权主体即全民从未行使过所有者权利,也无法行使。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转机条例》的规定,国有企业几乎拥有了所有者的一切权能。面对企业经营权的扩大,相应的监督机制并为出现,各类国有产权代表、所有者行使所有者职能时,既没有所有者用好其控制权的充分激励和责任,又不受所有者用好其控制权使用方式的有效监督和制约10.我国现行体制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对国企经营者进行监督,这样的外部监督由于没有投资等利益关系,必然其积极性公正性无法保障。 其次,集体企业法的规定也存在类似上述问题。我国的集体企业主要分为乡村和城镇集体企业,具体又有:农村供销社、信用社、合作社发展的所谓大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办的集体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主要为解决就业社会问题而出资开办的集体企业、个人投资合伙投资而办的挂靠式集体企业等。他们有着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同管理的特征,同时也共同地产权不清,实践中企业所有者与企业共同地分离。我们知道,如今相当部分的集体企业是由最初的投资者设立,经过多年的共同劳动积累而成的。在经营过程中如企业的职工的离岗加入、企业的解散倒闭等一些问题,冲击了集体企业不可分割的公共积累的企业财产制度。我国宪法把集体经济当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供销社和信用社曾一度被国有化,无异于是对入股者投资财产权的剥夺。不仅如此,在税收方面的优惠与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要求不符。 再次,“三资企业法”的缺陷也很多。其一,三资企业法赋予了外商投资的企业超国民待遇。《中外合资企业法》中的外资企业投资者既可以是外国的公司、企业也可以是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而受《公司法》的限制却排除了除国家外的其它主体独资设立公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商可以 合同先行抽回投资,可以设立契约式的企业,可以办成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办成合伙企业。我国国内连法人合伙都未得到法律确认,等等。其二,外国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十分模糊11.如在外经贸部1995年制定的《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一条,在设立时中国个人不可设立,且不能认购外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但可以购买已发行的股票,不知原因何在。其三,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及财政优惠更是数不胜数,可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八条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六十一条、六十二条等等。 (三)上述企业全部公司化并非无懈可击。国有企业改革问题首当其冲。在93年《公司法》颁布以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工作全面铺开。国企改组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似乎在国家所有权转化为国家股权后,就能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相互制衡而又统一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似乎国企从此走出困境了。事实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让我们开始了对国有企业的全面股份制改造的反思。国家授权的部门或机构相对自然人股东与人之间无利益驱动使得国有股缺乏人格化的股权代表,而且国有股的三层运营模式(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机构、营运的企业)导致委托成本过高,还有国有股在证券市场上的流通问题也是一大障碍12.亦有学者将国企目前效益不好机制不顺的原因归于:政府和传媒对公司法的宣传力度不够,经营者和政府的公司法的意识较薄弱,未贯彻好《公司法》。13实则不然,大量的国有企业因为经营性质、经营目标不同而属于特殊行业,不宜改组为公司形式。这样企业至少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由于其在国内不存在竞争,由垄断带来的利益较之竞争的利益更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第二类是属于公益性的国有企业,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像铁路、邮电、煤气、自来水、电力等行业。第三类是由于产业政策的需要,暂时需要由政府控制经营方向和经营规模的产业,如烟草、电信、银行、航空、保险、汽车、等行业。 另外也有学者根据产权学派的产品分类理论,认为凡属于公共产品、自然垄断产品、以及长期性资源配置的经济部门,其投资都应该由政府提供,因而这些行业或部门应属于非竞争性的。这样的“公司”正如前文所述只能是给理论和操作徒增困难。 集体企业全面股份化也值得探讨。集体企业在所有主体上类似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而更多的存在交叉重合,甚至由于多年来的变迁而无法确定某些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即使能够确定所有者的,如乡镇企业属于特定社区参与投资的全体农民所有,城镇集体所有企业属于本企业职工所有,由于不少股权凭证消失或社区内人口增加或减少而导致股民不清乃至职工的上岗下岗造成企业产权问题的集体企业的股份化改造非常艰难。 同时,谁又能否认股份合制企业不是公司制度的一种修正呢?股份合作企业既不是完全股份制的公司,也不是合伙企业亦不是合作企业。这样一种劳合与资合相结合的企业形态,按照《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企业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仍然以企业全部资产承担责任。它是我国企业形态的一个创作,由多个股东合作投资并共同经营的企业。在投资方式上与股份制相似,而从经营管理上它又与合作制企业相似。介乎于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而又兼有二者优点。股份合作制企业较长时期内注定要以一种独立的企业形态与其他企业形态平起平坐了。 三、 新时期我国企业法何去何从16 据上文所述,原有的双轨立法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两种单轨也难堪重担。鉴于此,只有将企业法与公司法重新整合,共同规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以公司法作为一般企业法,根据企业的性质特别立法。可将其称为“新双轨立法”。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并非唯一出路。一部分国企以非公司的国有企业形式参与经济活动更合适。可以也必需由国家收回所有权,并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在此国有企业的界定应该明确。国家对企业的出资以由过去的“所有”演变为全资、控股、和参股等多种形式。因此,国有企业应该强调绝对资本联系和依特别法取得企业控制全的方式。国外界定国企大致有三种:一是国家绝对所有即全资或资本超过百分之五十;二是相对所有即资本比例不足百分之五十但已有资本联系可以直接控制的;三是即强调资本联系又强调国家依特别法直接取得企业的控制权。17如日本的国有企业包括直营事业、特殊法人、第三部门(受私法或民商法调整的公私合营企业)及具有类似国有企业地位的民营企业(如红十字会、政府授权经营公用事业的私营企业)四种。其中,直营事业、特殊法人又按中央地方划分为两类。直营事业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经营管理的企业,中央经营的领域为邮电、造币、印刷、国有林业、酒类专卖等“五现业”。而地方政府直接经营的企业又称公营事业,经营领域并不受限制,其中自来水、工业用铁路运输、汽车运输、地方铁路、电力、煤气等7项为法定事业。特殊法人是指依专门法律设立的国有企业法人,在日本包括公社、公团、事业团、公库、金库、特殊银行、营团、特殊公司和其他特殊法人。第三部门是指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民间企业共同投资设立的企业,政府在其中的投资超过25%.其领域涉及观光娱乐、流通、交通辅助设施、土地开发等。另外,日本有两种非公共企业一是认可法人,系由民间倡议设立,经国家特别批准 成立的法人。另一种是国家授权私人经营的电力、煤气、地方铁路、公路运输、航空等企业,他们在价格、经营方式和经营领域等方面要受政府的控制。18 通过以上论述简要总结出,国家对企业的控制模式分为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四种形式。其中国有企业单独立法即《国有企业法》,而其他三种公司均由《公司法》来调整。同时,集团公司等关联企业必须纳入《公司法》调整范围之中。这样我国便形成了以《公司法》为核心企业法,以《国有企业法》《股份合作企业法》《集体企业过渡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为两翼的企业法体系。不难看出新的企业法体系划分兼承了组织法的要旨。以企业的责任承担、组织形式作为统一的分类标准,企业形态与企业法律形态也趋于统一。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研究 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干部在任时的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的审计,一般分为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目前我国正处于廉政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也加大了对企业领导干部的审计力度。但是当下这一制度的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我国的审计工作整体效果不佳。 1 当下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对于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着很多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审计的整体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及资金不足。对于企业干部的经济审计,需要对干部在任时的部门或、单位的财务进行审计,这是一项较为繁重的工作,目前被审计对象偏多,而审计人员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当下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而企业领导的调任、离职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审计部门难以对审计需要的资金及人员进行年前计划,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2)审计效率不高,经济责任不明。在目前企业内部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总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审计拖延,影响了审计的效率。一般原因主要有:领 ! (3)审计的结果不公开。这是目前审计工作中较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审计的结果如何,往往不进行公开,人们难以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政府、对执政党的信任。 2 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策略 面对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在审计中要保证对每个企业的关键人物进行审计,避免领导干部利用自身权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造成破坏。目前国家较为重视审计工作,但是还应该加大对企业领导干部的审计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力度。同时要遵循审计内容及其对象的相关规定,具体如表1所示。 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明确经济责任,提高审计效率。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分清现任领导与前任领导的责任,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在调查中考虑到可能影响审计工作开展的各项问题并进行解决,最大限度的防止审计的拖延。 除此之外,还应当控制审计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审计过程的公正公开,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在工作开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背景进行了解,将需要审计的内容列出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然后再根据方案进行审计工作;在工作中,要对领导人员进行谈话,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对企业的财务资料进行检查,留存相关的证据,并做好对整个审计过程的记录工作;审计工作完成后,需要得出审计结果,制作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必须要根据审计工作得出,并要有相关证据予以支持。同时为了保证审计得到相应的监督,并且也能够为后面的领导人员提供参考,必要时需要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开。 当然,在不侵犯个人隐私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公开审计结果本身是有必要的。此处的公开,不限于在必要的情况下公开,而是对社会大众公开,充分利用人民大众及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也对现任的部分领导人员予以威慑,以改变当下企业中的不良风气。 除了公开审计结果,还需要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力度。对企业领导人员的审计本身就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的工作,因此要尽可能的使审计工作发挥最大的价值。而将审计结果加以运用,便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对企业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只是为了监督领导人员,惩罚一些作风不好的领导干部,而是应当将审计作为一种选人用人的手段,选取作风良好的人员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对领导人员的审计实现廉政建设,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3 结 语 总之,对于企业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是目前廉政建设中的工作重点。当下这一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廉政建设,改变企业内部领导阶层贪污腐败的现状,需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遵循审计内容及其对象的相关规定,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力度,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审计过程的公正公开,明确经济责任,提高审计效率,公开审计结果,并且加强对审计结果的应用力度。这样才能真正加强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促进社会廉政风气的形成。 企业研究论文: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研究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 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 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员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摘要] 科学评价员工的能力对于有效配置员工,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进而不断的提高组织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能力模型共生关系整体能力潜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理念就是做到“能岗匹配”,但是我们如何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能力评价并且帮助其能力的成长方向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呢 ?目前在很多企业中对员工的能力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在此,我们探讨一下如何更加客观有效的对员工能力进行评价。 一、能力模型的建立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浙江大学王勇(2003)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企业员工能力的划分的观点,将员工个人能力元素分为五类:(1)价值,品质与特质能力元素。这类能力元素主要是与个人价值观、个人品性等相关的能力元素的集合。如:正直诚心,责任心等;(2)情感能力元素。指调整和控制个人感情和心绪,以满足工作和需要的能力。如:抗压能力、自我控制力、毅力等。(3)行为能力因素。这类元素大多属于情绪能力的范畴。如:团队合作、成就动机、人际交往等能力因素。(4)知识技能能力元素。这类能力元素包括同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等。(5)元能力。这类元素不仅是具有高度通用性的能力,而且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使得整体能力呈现非线性增长的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对组织变革来说,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现有能力的大小,而是在于提高能力的难易程度。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决定能力的各种要素,以及改变这些要素的难易程度。我们将影响能力的因素构成能力成长模型。 不同性质的工作在五个维度上的能力具体要求不同,且每一能力维度在工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不同能力维度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也就是说某一维度上能力的不足是不能用另一维度上超常的能力予以弥补的。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是各维度在特定结构关系下平衡后表现出的结果。我们将能力维度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共生关系。现实中个体所具有的能力结构不一定恰好同工作要求的能力结构完全吻合,所以个体相对工作而言的综合有效能力,是由个人能力中最弱的能力维度决定的,类似于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可以推断,在个体能力中,较强能力维度中的能力元素,由于受维度能力元素的制约,存在部分富余,富余能力是作为潜能力存在的,对现实工作业绩没有增量影响。这部分能力也不能弥补其他维度能力的不足。因此,我们提出以下观点:如果某一能力维度水平低于工作对其的要求,那么该能力维将抑制其它维度的能力的发挥,企业在评价企业员工的能力时,不能只考虑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应该从以上五个维度对员工进行科学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为其选择合适的岗位和合适的培养机制,以帮助员工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适应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基于能力维度间共生性质的整体能力水平评价法 现在我们讨论基于各能力维为共生关系的能力水平评价法。 我们用β1,β2,β3,β4,β5分别表示具体工作所要求的任职者在五个能力维度上的能力结构系数,且,对n位任职者的各项能力维度的考评结果为Xij,Xij表示对第j位任职者的i能力维度的考评结果。据此求出第j位有效的综合工作能力步骤如下: 1.将任职者的各维度能力评价分值归一化,求出各任职者的实际能力结构。 2.计算任职能力结构同任职要求结构之间的偏离度找出偏离最大的能力维度。 偏离度θij=βi-βij,选取最大的偏离度。 3.根据任职者在最大偏离度θ*ij对应的能力维度i上的实际得分Xij和任职要求能力结构系数对任职者各维度的原始评价值进行修正,计算出各维度的有效能力分值;假设第j位任职者最大结构偏离的能力维度对应的认职要求结构系数为β’,。任职者在该能力维度的实际得分为Xij,可以计算出修正后的各能力维度的分值X*ij: 4.根据各能力维度的修正分值,以及能力结构系数,综合得出最终整体分值,即:效能水平评价值。 该方法能够反映能力维度之间的这种复杂的有机关系,相对传统的简单加权法,该评价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使得最终能力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任职者的效能水平。 (2)很好的反映了不同能力维度之间的互补共协作用。(3)对任职者能力的发展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小结 组织的首要目标就是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绩效,即不断的提高组织的能力,而组织的能力是以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为基础的,因此,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应作为组织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应在对员工能力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发现制约员工能力发展的瓶颈所在,并为其提供培训或者其他的学习机会,发展导致其综合能力下降的某一维度的能力,以提高其工作的整体能力。这对不断提高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企业研究论文:谈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首先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分析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最后提出了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的对策,希望能够达到银行与企业共赢。 关键词:银行 中小企业 贷款 风险研究 一、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 (一)贷款额度小。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融资需求额度一般都在几百万左右,其中以100万元以下居多。 (二)时效性要求高。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稳定的市场,一旦发现商机即向银行申请融资,而且需要银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妥。 (三)期限短,频率高。中小企业贷款一般为短期,主要用于流动资金的周转,且受市场变化影响大,贷款的频率明显高于大企业。 (四)贷款价格敏感度低。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快,资金运用效率高,一般能接受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 (五)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小企业对银行的产品需求包括存贷款、资金结算、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出口议付和银行卡等,其中贷款涉及到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私营企业主个人财产抵押贷款等,有进口业务的企业还对打包贷款、保理、福费庭等贸易融资业务提出了需求。 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一)道德风险。部分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素质较差,信用观念淡薄,他们往往会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银行套取贷款,进而设法逃废银行债务。 (二)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严重,征信困难,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难以对其实际经营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做出准确判断。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缺乏规范的会计制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大。 (三)制度风险。从历史背景看,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来源于五种渠道: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一些机关和企业开办的三产企业。四是私营和个体企业。五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从企业属性上看,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而且民营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流于形式,许多中小企业成分复杂、产权不清、因此银行贷款给这些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 (四)经营风险。许多中小企业设备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研发能力弱,产业层次偏低,竞争力较弱,对市场波动承受较差,经营状况不稳定。 (五)管理风险。众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管理层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生产经营偶然性、随意性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现象,如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财务不实,报表失真,成本居高不下;人心涣散、员工流动性过大等等。这些对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不能有效改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则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六)市场风险。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这使银行等外部债权人承担着过多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中小企业原有的竞争条件发生变化,一大批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将进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整体素质的阶段。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后活力大大增强,外资经济非常活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中小企业资本金少、资产规模小,更易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中小企业这样一来存续的变数进一步增大。 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 (一)设立单独部门,财务独立核算。为适应小企业金融服务独特的需求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建议商业银行设立单独的中小企业业务部门,专职负责中小企业业务,专门负责开发潜在的客户。同时对小企业金融业务进行财务的独立核算,以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小企业金融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内部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二)建立集中管理式、流程化的作业程序和高科技的管理系统。借鉴国外银行有效的管理及作业模式,在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销售管理、业务审批和贷后管理等方面采用集中管理式的、流程化的作业程序,以提高业务运营效率和降低业务操作成本。 (三)变商业性担保为政策性担保。当中小企业符合政策扶持要求,但融资担保品(额)不足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以保障中小企业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如果在信贷期间产生风险,由类似于中小企业基金之类的担保机构为其履行清偿职能,清偿商业银行部分本金,并承担追讨欠款的相应职责,这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四)小企业贷款与企业管理人员挂钩。许多中小企业从账面上看,并没有足够的抵押物,然而其法人代表和高管人员个人却有着充足的抵押物,这样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其法人代表或高管个人财产也必须作抵押,承担无限责任,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主的还款意愿增强,达到锁定信贷风险的目的。 (五)提供财务顾问服务。银行用自己的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项目的决策和分析,信贷资金的使用和结算,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等,充当中小企业的财务顾问,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一方面,可以扩大银行的盈利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银行融资风险,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六)控制融资额度,降低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作为决定贷款额度的惟一依据,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量来估算其还贷能力,并确定贷款额度: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只要融资总量没有超过自 有资金的总量,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就没有承担主要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就可以相对放松。 企业研究论文:我国企业财务舞弊的识别和防范研究 一、绪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直客观存在,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从2008年ST宏盛到2009年立立电子,2010年胜景山河2011年紫鑫药业,再到令人震惊的绿大地案,这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件不仅严重动摇了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信心,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解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并于2002年与经济贸易委员会共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6年2月15日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48项《独立审计准则》,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会计准则,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文件,但是效果仍不明显。财务舞弊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使我们蒙受了巨大损失,已成为会计领域的突出问题,严重干预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因此,为了保障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研究和解决财务舞弊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企业财务舞弊的产生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使 上市公司通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并因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单位负责人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为局部利益做假账,获取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为了自身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按企业负责人的授意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同时,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困境下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不得不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合作,出具虚假报告,甚至主动配合上市公司造假。 (二)会计准则、制度的漏洞与执行存在伸缩性 法律环境的缺陷是财务舞弊得以产生的关键性因素。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会计法规的制定建立在会计实践的基础上,不能与之相脱节,如果会计法规本身存在着缺陷,这就给相关人员进行财务舞弊留有余地。另外,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财务舞弊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会计准则不可能面面俱到,涵盖所有经济事项,这就为财务舞弊的产生创造了一个存在空间,而且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的会计政策。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多数股权高度集中,股东大会一般由大股东说了算,形成一股独大,这样就给大股东造假留有机会。同时,董事会成员构成也不尽合理,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往往互相兼任,董事会不但不能监督约束经理层的行为,反而还常常与经理层共同操纵上市公司,并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肆无忌惮地造假。另外,由于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难以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 三、财务舞弊的识别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在曝光之前,往往有一些征兆出现,分析舞弊者运用何种手法进行财务舞弊、如何识别财务舞弊的行为,对广大相关利益群体能起到一定风险和保障自身权益的作用。下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识别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 (一)关注所属行业经营环境的突然变化 企业所处行业的经营环境如果发生剧烈变动,像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涨等,都会使企业难以适应突然变化的经营环境,导致经营业绩下降。如果在如此恶劣经营环境下仍能经营领先,利益相关者就应慎重看待其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分析其背后是否有财务舞弊。因为当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时,企业为了能够规避风险,并且使自己在此次风险中脱颖而出,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财务舞弊。 (二)判断管理层是否存在“独裁”管理现象 近年来曝光不少财务舞弊案例后,总有些是由于企业管理层的独裁所导致的,即在某些企业存在管理层核心人员我说了算的情况,他们一般是企业的创始人、CEO或是核心人物,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面临一帆风顺时,通常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在企业面临不顺时,这些管理者会通过财务舞弊来保护自身利益和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分析财务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 通常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均衡关系,但是如果像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以及它们之间出现异常变动,则表明企业有存在舞弊的可能。例如,公司销售收入大幅增加但销售费用却没有相应上升,或应收账款增长率远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则可能预示着企业有财务舞弊的行为存在。 (四)甄别经营业绩的真假 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公司的主要生产设备是否严重闲置、生产车间是否停产、存货数量是否大量增加等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单独或同时存在,报告期经营业绩却没有相应下降,则有业绩作假的可能性。应通过检查可疑的账簿记录、记账凭证、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来查明已入账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已开具发票并发货。关注资产负债日后有无大额或连续的退货,并查明这些退货是否为年末集中“销售”部分,从而识别公司是否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1] (五)关注关联交易事项 关联交易往往是企业掩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基本上都体现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财务费用”等具体项目中。其识别方法为:第一,计算各项目中关联交易产生的盈利分别占项目总额的百分比和这些项目占企业利润总额的百分比,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对关联方企业的依赖程度。第二,分析这些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公正性。[2]例如,交易价格是否以市场的公平交易为基础,交易的市场价格是否存在非公允的方面,控制方对被控制方强制的内部销售价格等。同时,还应向公司的主管工商部门了解上市公司包括验资报告、股权转让备案登记资料等在内的相关材料,并应特别查询控股股东的工商登记资料,了解公司控制权的归属,以有效识别利用隐性关联交易粉饰报表的行为。 (六)慎析资产减值准备 分析报表时,尤应慎析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一般而言,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而处于盈亏临界和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有时会巨额计提。因此,对这类业绩指标脆弱的上市公司,首先宜将其计提政策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进行横向对比,判断是否有异常,再分析其财务报告中是否对估计基础和依据进行详细披露。 (七)关注虚拟资产项目 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虚拟资产项目应密切关注,若虚拟资产与正常资产相比比例较大,或虚拟资产增长速度(或相对变化速度)波动较大,则可能存在通过虚拟资产虚增利润。其特点是虚拟资产多记少摊。应重点检查各类虚拟资产项目的明细账,注意会计报表附注中虚拟资产确认和摊销的会计政策,要特别注意本年度增加较大和未予正常摊销的项目。[3] (八)借助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通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的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意味着与高于现金净流量的净利润对应的那部分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公司很可能存在报表粉饰情况。 四、我国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ST冠福:2011年涉嫌财务舞弊 (一)背景资料 冠福家用因2010年、2011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净利润均为负值而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更名为*ST冠福,其财务内控质量极差,早于2008年就曾因业绩快报与最终经审计数据存在重大差异而被深交所通报披露。公司董事会想尽快脱下*ST的帽子,用尽一切办法来挽救其财务状况,但是在2011年的财务报告中出现了财务舞弊现象,让本来就深处风险的冠福家用更加雪上加霜。 (二)分析 (1)虚增应收账款余额,虚增利润。根据*ST冠福2011年年报披露的合并口径下应收账款年末前五名单位情况来看,从第二名到第五名均为非关联方,涉及金额在数百万元不等,但账龄则均为“一年以内”(见表1)。 单一客户年末“一年以内”应收账款余额不应当大于该客户当年的采购总额再加上对应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即一年内应收账款余额 (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 根据该公司年报披露的合并口径下2011年前五名客户营业收入情况很难与应收账款前五名单位信息相对应(见表2)。 表1中名称为“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的客户在2011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590.72万元,且均为“一年以内”应收账款,假设*ST冠福向该客户实现的销售金额在年末时均没能收回来,全部形成了应收账款,考虑到17%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影响后,2011年中*ST冠福向该客户销售金额也不应当低于504.89万元,然而在对照着合并口径下的前五名营业收入情况表,可发现,504.89万元已远大于披露的第三大客户“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应的396.51万元销售金额,但事实上“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却未能进入当年营业收入前五名客户名单当中,所以我们猜想该公司有虚构应收账款嫌疑。 理论上讲如果*ST冠福在2011年中曾有过对外收购、并将收购对象纳入期末合并范围的话,有可能导致营业收入合并期限不是一整年,进而导致前述数据差异。但事实上这并不适用于*ST冠福,因为在其2011年年报财务报告附注“本年新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部分披露到“2011年度出资设立14家法人独资,公司拥有对其实际控制权,故自上述公司成立之日起,将上述14家公司纳入合并范围”,从中我们得知*ST冠福合并范围新增部分全部都是新设子公司,也即在被纳入合并范围之前都不会有营业数据,也就自然不会影响到营业收入与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之间的财务逻辑关系。 *ST冠福在年报中通过虚增应收账款余额,进而导致虚增资产、虚增净资产。通常债权人比较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期还本付息直接决定着债权人的信贷决策。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和企业的营运资金状况、资本结构状况等密切相关的。对于连续两年亏损的*ST冠福来说,*ST的大帽子压得他们很难翻身,所以他们可能会假想客户单位,虚开销售发票,编造销售合同,虚列应收账款,最后将虚列的应收账款和其他舞弊的企业对冲销账,以此来调高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夸大经营成果。 (2)谎报应收账款账龄,少计坏账准备,虚增利润。而对于*ST冠福,从上述表一中应收账款第三大客户“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末*ST冠福对其“一年以内”应收账款余额426.85万元,所以其2011年对该客户的销售金额不可能少于364.83万元,也已经超过了当年营业收入前五名客户中第四名“华润万家(万佳)有限公司”对应的347.53万元采购金额,从而可以看出这家客户截至年末金额高达426.85万元的“一年以内”应收账款应该有一部分是一年以上的。 所以根据这个现象猜测*ST冠福谎报了应收账款账龄,针对“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的426.85万元应收账款,不全是“一年以内”账龄,*ST冠福通过把应收账款都记到一年以内,进而导致*ST冠福少计坏账准备、虚增2011年利润。 (3)财务数据变动诡异,财务信息不真实。根据*ST冠福2011年财务报表,计算其财务指标,发现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指标存在异常变动情况,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详见表3)。 根据表3营业利润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下降了967.19%,说明公司营业业绩急剧下降,然而在2012年9月至2012年年底,营业利润又急剧上升,在短短的半年内,公司不仅使得营业利润为正,还在2011年中报营业利润的基础上翻了大概四倍。2012年年末主营业务收入695,950,000.00元,2012年9月30日主营业务收入505,396,000.00元仅仅增加了37.70%,对于营业利润的变化是微乎其微。对比利润表半年之内的变化,2012年年末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98,349,000.00元,投资收益4,264,230.00元,这应该是营业利润剧增的主要原因。 *ST冠福在2012年变更会计估计,投资性 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由原来的成本法变为公允价值计量,这一会计估计的变更也仅仅使*ST冠福增加了401万的利润,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仅使人产生怀疑,可猜想*ST冠福虚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进而虚增利润。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在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上升30.92%,然而筹资现金流量净额却下降87.15%,唯一的原因就是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增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为偿还到期债务和支付现金股利。债务的偿还意味着企业财务风险会变小,但一个较短时期内,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占总现金流出比重过大,也可能引起资金周转的困难。股利的支付要考虑企业的支付能力,它可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增强筹资能力,但必须确保在股利支付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保留足够的现金来维持未来的正常运营,以实现未来的现金流量。对于*ST冠福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应收账款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所以推断*ST冠福支付了大量的现金股利(如下表4)。 但是根据表中数据,虽然股利支付是增加了,但是增加的幅度远不是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变动的幅度,这一点变动也有所疑问,可能存在舞弊行为。 (4)*ST冠福2011年度业绩预告及其修正违规披露。2011年12月21日,*ST冠福业绩预告,称:“公司在第三季报对2011年度经营业绩的预计‘与上年同期相比扭亏为盈450万元至500万元’仍保持不变。”其中对参股公司上海海客瑞斯酒店用品有限公司的股权以公允价值计量增加投资收益3450万元,全资子公司“一伍一拾”连锁店预计增加亏损1400万元,控股子公司“五天”销售公司家用品业务预计增加亏损2000万元。 在12月份的业绩预告,可信度应该很高,公司一年来的经营状况在这时已经成形,变化应该不大。但是,2012年1月31日,*ST冠福的一则2011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却骤然大变,预计业绩为亏损7500万元至8000万元,这意味着至2011年底,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公司股票交易将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4月25日,公司2011年年报,实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2亿元,再超预期。 从市场来看,*ST冠福股价自去年11月份起一路下跌。从后来披露的公司2011年年报看,定增解禁股股东丁志刚、江苏瑞华投资、任为民等都从股东榜上消失,也显示出股东对公司的预期早已不乐观。 *ST冠福由于会计核算不规范等方面的原因,对外披露的2011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与经审计的结果存在重大差异,且未能向投资者及时披露2011年将大幅亏损的实际情况,未能及时提示公司股票交易存在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五、根据*ST冠福财务舞弊案例,提出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 (一)针对应收账款舞弊,应采取的措施 (1)严格应收账款审计程序,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对于应收账款舞弊,审计人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销售额、销售成本及销售毛利率进行分析比较,或者到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实地查看,对生产流程进行了解,更全面地对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情况进行审查,有针对性的审查是否有虚假销售和片面销售的舞弊情况。[4]查看金额较大应收账款余额的组成及发生,确定余额是否正确。其次抽查具体入账依据,审计人员一定要对购销合同进行认真的分析检查,对于不合常规或违规的交易,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5]应收账款函证是直接发函给被审计单位的债务人,以此来核实被审计应收账款的数额和发生业务是否真实正确,同时也是用来证明应收账款账面记录与客户记录是否相符。应收账款函证是为了证实应收账款余额的正确性和真实性,防止被审计单位及单位人员是否在销售业务中发生弄虚作假、营私舞弊。 (2)建立健全公司应收账款治理结构,形成各个方面的相互制约。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领导者追求企业产值和利润最大化,但是忽略了实际管理和营运的状况。*ST冠福只确立了每年的产值、利润、产量这些目标,没有明确的提出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公司片面追求利润,而忽略了应收账款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应收账款流程:应收账款资信调查控制应收账款签订合同控制应收账款核准控制应收账款记账控制应收账款清理控制。[6] 在签订应收账款合同之前,企业向社会信用咨询机构查询购货方信用情况。建立动态的客户管理系统,负责客户的信用调查、组织信用评估。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确定货款的结算方式,决定是否赊销及赊销的金额等。然后与购货方订立详细的购销合同,应收账款购销合同经过公证部门鉴证后,将合同副本(或复印件)送交会计和仓库部门,据以检查核对,办理结算和发货业务。再次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准,应收账款以核准的销售发票和发运账单等为依据进行记录。 同时应建立监管机制,形成各个方面的相互制约。赊销商品经过单位负责人或授权核准人员的核准才能签订销货合同;对于单位接受客户的票据,要经过会计主管人员的审批,需要贴现应收票据时应经过主管人员的审批,应收票据的背书转让也应经过必要的审批手续等。应收账款总账和明细账账户要由不同人员根据汇总的记账凭证和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分别登记;由独立于记录应收账款的其他人员定期检查核对应收账款总账和明细账的余额;指定专人对应收账款账龄较长的客户进行催收,索取货款,保证企业债权得到回收;应收账款的各种贷项调整(包括坏账冲销、折扣或折让等)要经过会计负责人员的批准。 (二)针对虚假财务数据,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惩处机制。*ST冠福相关财务报表数据的不真实,相关会计人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计人员在相关领导人员的指导下,出具虚假财务报告,所以应该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当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必须忠实履行岗位职责,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将国家和公众利益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和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罚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除了给予企业及主要责任人以罚款、通报批评和警告等行政处罚外,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管理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会计造假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2)完善会计岗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外部监督机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 限,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使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实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及时纠正和防止经营决策失误与经济舞弊,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强财政、审计和税务等外部部门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与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签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严厉的处罚制度。 (三)针对违规披露,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公司高管的诚信观与道德观。*ST冠福董事长林文昌、总经理林文智及财务总监张荣华未能恪尽职守、履行诚信勤勉义务,披露虚假财务信息,隐瞒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风险。内部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诚信和道德观,而*ST冠福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肯定是相关主管负责人一手操控,高管间达成一致共识对外隐瞒,在财务报告中做手脚,对报表使用者提供了误导性的财务信息,可以说这是一种恶意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也是高层管理者诚信缺失和道德沦丧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公司管理中,高管的诚信与道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ST冠福公司在对高管的任用时应重点考核其道德品质,保证高管的德才兼备。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强化公司管理,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质量,遏制财务舞弊。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等现象为违规行为开启了方便之门,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如果再不加速改进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将面临很大困难。因此,要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应从源头抓起,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抓起。第一,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第二,加强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上市公司内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内部,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司健康长足的发展需要公司具有长期竞争意识,上市公司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加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建设;加快资本市场的法制化建设,提高证券监管效率,加大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增加舞弊公司的舞弊成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舞弊行为的发生。 (3)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在*ST冠福财务舞弊案中,相关出具的年度财务报告应该是经过外部审计单位的审查后出具的,但是在出具的报告中,我们仍能明显的发现其财务上的舞弊行为,我们则推断,相关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形成勾稽关系,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为对方包庇,或是审计师的疏忽,出具财务信息有误的报告。 在政府监管之外,注册会计师更需要行业自律,进行自我监督。改善注册会计师协会人员结构,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协会,真正实现行业自律;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塑造“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 六、结论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原因,表明主要是由于存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上的诱惑,以及公司治理的不完善造成了财务舞弊;结合*ST冠福财务舞弊案,列举了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最后根据不同舞弊方式,提出不同治理舞弊的措施。 企业研究论文:体育用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市场对策研究 [摘要] 面对体育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国内体育用品市场,以及日益全球化的国际体育用品市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还难以适应。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创名牌产品,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体育用品企业 品牌经营 市场定位 产品对策 价格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市场。我国体育用品业作为体育产业中最具产业规模的基础产业,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迄今为止,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达307万家,加之上游零配件配套供应商和下游产品经销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共约408万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体育品牌在我国都有加工。“中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大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依靠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主要靠来料加工,或承担国际间的生产任务,赚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加工费,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采取低价竞争,大量的贴牌加工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国际上受人民币升值、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内受原材料、电力、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和地缘优势正在逐步弱化。这种品牌危机的存在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如果不尽快培育出自己的产品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很可能会在这场“抢滩赛”中无立足之地。 一、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现状与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现状 (1)品牌众多且竞争力不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仅福建一个省就有超过1000个体育用品的相关品牌,但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的评估,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的品牌价值也仅及世界顶级体育用品品牌价值的7%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普察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0家,企业规模大都只拥有100~500名劳动力,工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不明显,并且各自为政,品牌竞争力不强。 (2)缺少名品。我国体育企业的品牌与国外体育用品企业相比,品牌价值和形象相差悬殊。从产品出口看,虽然我国有些体育用品企业产品占有世界市场的很多份额,但极少是以自主品牌进入市场的。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常见的方式是低价销售,贴牌生产,很少创建自主品牌,培育的国际名牌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中国是体育用品生产大国,却称不上体育用品品牌大国。 2.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差异化特征不明显。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差异化特征不明显。以福建运动鞋制造业为例,近年来虽然出现了“安踏”、“特步”、“匹克”、“别克”等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但90%的品牌以“运动休闲鞋”作为主打产品。品牌差异化的欠缺将使这些企业集中于同一市场中进行竞争,最终只能通过原始的价格战进行市场竞争,造成整体产业巨大的资源浪费。 (2)品牌文化竞争力弱。品牌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是品牌产生巨大附加值的强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然而,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文化竞争力比较弱,大多数品牌尚未建立起被广泛接受的品牌文化。即使有一些已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所谓企业的品牌文化,也不一定与企业的行为一致。 (3)品牌的设计技术薄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或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或自己在意大利和法国设立设计室,但仍以翻版、仿制为主,原创性的设计明显不够,各公司大多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师。 (4)缺乏品牌经营发展战略。目前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许多企业属于体育用品的加工厂,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市场。表现为许多体育用品企业对体育用品市场的开发缺乏长远战略的规划。 二、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经营的市场对策研究 1.商标对策 品牌就是商标,是附着在商品上的企业标记。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创造和使用商标的过程中,要坚持“注册在先”的原则。企业在选好商标后,要迅速及时的注册登记,取得专利权。这样企业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有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充分运用各种法律手段,防止商标被抢先注册、盗用和假冒,扞卫和保护自己的商标。 2.市场定位对策 市场定位是企业品牌经营的先决条件。目前,在我国体育用品市场上来自发达国家的品牌产品充斥着每个角落,国外体育用品企业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已由最初产品、技术输出,发展成为资本和品牌的输出。目前的市场呈现出有效需求不足,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处于供应饱和状态。由于企业资源有限性,使企业不可能为所有的细分市场服务。每一个细分市场的规模,需求竞争状况不同,并不是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适合企业进入。因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依据自身资源的特点 开展调研,选择能发挥资源优势且规模适宜、前景看好的细分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3.产品对策 依据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市场定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目前在产品开发上应该主要面对中低收入者,应设计、制作符合我国和发展中国家消费水平的体育用品。国内体育用品企业要及时地应用体育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研制和推出“新颖、优质、价廉、环保”的体育用品。此外,开发新产品有利于充分利用体育用品企业的资源和生产能力,及时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换代产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开发产品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多品种、系列化开发体育用品的原则;(2)坚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的原则;(3)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原则;(4)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把制造无缺陷产品作为生产的目标,严把质量关,有缺陷的产品决不出厂。 4.价格对策 价格是市场竞争的利器,更是赢得顾客,树立品牌形象的手段。价格直接影响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价格对策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价格最容易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反应。企业要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都离不开恰当的价格策略。价格对策的选择正确是品牌赢得市场的关键。 5.服务对策 服务更能关心消费者,影响消费者,是企业接近消费者最直接途径,对于提高品牌知名度作用很大。企业品牌经营必须要与“优质服务”相配套,因为向企业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对于企业创品牌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优质服务可以促进产品的销售,从而扩大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其次优质完善的售后服务能减少消费者的错误购买、使用不当,能对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因而可以减少顾客的风险和损失,具有维护企业和品牌美誉的作用。第三优质服务可以增加顾客的利益,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 6.广告对策 品牌的知名度并非是与身俱来的,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高占有率离不开广告宣传,广告宣传已成为“创造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必要手段。广告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大多数知名企业都是依赖成功的广告对策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体育用品的广告宣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体育赛事、博览会、互联网、体育赛事或运动队冠名、体育明星等手段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研究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经营对策是主动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有效途径。并且有利于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优化我国体育用品业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企业研究论文:中小企业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生性 融资 担保 【论文摘要】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企业必须选择外部融资。在信息不对称下,如何有效地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所选方式能否取得资金等都是必须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小企业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并加以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Stiglitz(1981)认为,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S—W 模型)。这样,即使银行可贷资金有剩余,也不愿意按高利率放贷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即在配给中得不到贷款的企业,即使愿意出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 Whette(1983)修改了“S—W模型”关于借款人为风险厌恶者这一假设条件,并认为,在借款人风险中性的条件下,银行的抵押品要求同利率一样可以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从而减少银行的期望收益。 Bester(1985,1987)的论文进一步讨论了抵押品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Bester认为,抵押品可以和利率同时充当银行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即银行可以通过企业对抵押品数量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来分离高风险和低风险的贷款项目。 (二)国内研究 王霄、张捷(2003)在上述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抵押机制和企业规模因素,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从而使均衡信贷配给理论更加贴近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贷款可得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客观现实。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的影响,将借款企业(项目)的风险类型、资产规模与能够(愿意)提供的抵押品价值量相联系,从而使抵押品和企业规模成为了均衡信贷配给中的内生决策变量。 张杰(2000)从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经济的情况出发,认为民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到金融支持。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只有内生性金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才不致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同时,他还认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确保其内源融资机制的前提下,可发育内生性的横向信用联系。因此,鼓励民营经济自身出资组建金融中介机构势在必行。 林毅夫、孙希芳(2005)从中小企业在融资中依赖“软信息”的客观现实出发,得出结论:只有便于获取并处理“软信息”的金融交易主体才能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他们认为,非正规金融部门通过各种人缘、地缘关系较易获得临近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因此,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具有信息优势,而正规金融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贷决策机制使得正规金融部门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处于信息劣势。 二、我国传统担保模式简述 目前,我国担保机构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主要面向符合政府产业导向、政府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二是行业协会性质的互助担保机构,主要服务于协会内部的企业;三是私人建立的商业性担保,服务的企业类型广泛。前两种担保机构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具有产业导向性强、进入的门槛较高、企业获得担保的门槛也较高等特点;第三种担保形式虽然不具有上述特点,但其担保很难得到银行的信用。 从传统的担保来看,担保机构自身经营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由于银行的优先权,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其可直接采取信用、抵押、质押等措施向企业放贷,而真正寻求担保的,往往是那些经营状况不尽理想、资信程度低的企业,这就决定了担保机构承担着比银行更大的风险。二是担保筛选机制和担保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理想的担保机构应该是由大批专业人士组成,可以实现信息完全对称,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管是政府性质的担保机构还是商业性担保机构,都不是纯粹的信用担保,而必须设立严格的反担保措施。但担保机构对风险的调查能力有限,并且不具有银行所具有的天然优势。所以,他们为了控制自身的风险,只有通过要求企业提供足额的抵押品等措施来补偿担保的风险,且抵押标的一般是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而这些恰好是大量中小企业的软肋。因此,这种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担保机构存在的本来价值。 三、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研究 (一)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概述 中小企业之间内生性的互助联保融资模式,是由需要向银行贷款融资的企业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并结成联盟,集体向银行贷款的一种行为。在模式中,任何一家企业都由联盟内其他企业共同为其担保,如到期无法归还贷款,则需他们共同为其还款。相关主体关系如图1所示(虚线箭头表示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融资,实线箭头表示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承担连带责任)。 (二)内生性互助联保模式运作机制 如前所述,大量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品或者规模较小等原因,被排除在了传统的担保贷款范围之外。但是,这些企业往往掌握有核心技术,或者具有独特的商业模式等等。因此,在内生性互助模式下,这些小企业会互相寻找合作伙伴,争取互助联保融资。在多重博弈后,会形成大量优质中小企业的“强强联合”。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风险巨大的劣质中小企业“弱弱联合”,企图集体取得银行贷款然后联合违约的情况。这就需要进一步筛选,也就是银行的甄别。 经过前期企业之间的初步筛选,已经形成了“强强联合”或者“弱弱联合”。因此,银行的筛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企业是否满足基本的互助联保融资门槛,如企业前期经营状况、是否有重大违约记录等;二是组合的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均是独立经营法人,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互相参股等情况;三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考察。由于前期企业的自由组合,经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博弈,组合的企业大多经营实力、风险大小相近,这就是互助企业彼此组合博弈的信息发现功能,为银行的审查带来了规模效应,节约了部分审查成本。通过银行的审查,“弱弱联合”组合被剔除。 组合一旦通过银行审查,顺利得到贷款融资,组合内部的企业之间就会进行互相之间的监督,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会对经营有困难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以减少其经营失败违约的可能。这样,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不仅共同联合争取到了贷款,更是将这种联合带到了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助于彼此的发展壮大。 (三)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中交易成本分析 对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交易成本,从企业和银行两方面来分析。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筛选和监督合作伙伴的成本,由于都是中小企业的合作,如前所述,他们彼此的筛选比银行或第三方担保机构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真实地了解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前景等重要信息;二是申请银行贷款审查的时间成本,企业之间前期的彼此筛选,节约了银行审查的工作量,由于没有经过第三方担保,缩短了业务链条,有助于审查时间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三是银行的贷款利息,由于没有通过第三方担保,企业不必缴纳额外的担保费用,这直接节约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即使银行会对这样的贷款方式作一定的利率上浮, 只要还在企业的预期融资成本范围内,这样的融资方式也为企业打开融资渠道带来了便利。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的贷款审查成本,相对于通过第三方担保贷款而言,在企业互助联保贷款模式下,银行的审查任务相对增加,但是收益也会随着所承担风险的增加而增长;二是贷款后的监督成本,由于企业之间利益的联动促使他们在贷款后有足够的动力互相监督和扶持,并且他们相互之间密切的业务往来也使他们有最佳优势做好彼此的监督工作。 四、互助联保模式实证检验 在我国,中小企业互助联保模式有初步的尝试。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要数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和阿里巴巴公司合作推出的网络互助联保。只要满足:工商注册时间满18个月或企业主本人从事本行业5年以上;上年经营无亏损;3家或3家以上的企业组成一个联合体并承诺互相为联合体内其他企业担保,都可以申请贷款,贷款额度从3万元到200万元不等,如果一家企业到期无法归还贷款,则需要另外两家共同替第一家还款付息。 此业务一推出,得到了大批急需贷款融资而又苦于无法获得担保机构担保的中小企业的热烈响应。不到一年,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通过阿里巴巴已经为两百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了5.7亿元的无抵押、无第三方担保贷款。 同时,他们设置了严密的违约处罚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旦企业出现违约,无法归还贷款,阿里巴巴会在网上封杀该企业;二是一种和搜索引擎相联系的惩罚方式。一旦某家企业违约,公众只要搜索和该企业有关的关键词,搜索结果页面的最下方会有个温馨提醒,披露企业的违约信息。 通过这样的机制设计,使贷款企业违约的成本远远高于贷款本身。这对于正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视自身信誉为生命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很好地防范了道德风险。 上述只是违约后的惩罚机制,但是建设银行和阿里巴巴共同关注的是在贷前、贷中、贷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将风险最大可能地降低,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为此,阿里巴巴根据客户在网上的记录设计了一套筛选流程。同时,还在研究一套测伪系统,通过与工商税务、水电、专业互联网等平台对接,经模型测算,对客户信息的真伪作出初步判断。 企业研究论文: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研究 摘要:企业的投资异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的企业中,这种异化会给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带来损失。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近年来,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研究企业投资异化问题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逐步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型,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就该领域主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过度并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损毁等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关键词:过度自信;企业投资异化;过度投资;投资不足;并购 很多企业的投资呈现出异化现象,如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投资短视行为、盲目并购等,这已经为众多研究所证实。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的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投资异化现象,为此,人们开始从有限理性假设出发构筑新的理论。其中,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所进行的研究是近年来刚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侧重于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投资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损毁问题,从新的角度诠释了企业投资异化,为理论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实务界提供了新的决策依据。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试图对国内外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以资借鉴。 一、过度自信的特征及其在企业管理者中的表现 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 al,1973;Langer,1975)。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是心理学家们首先发现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例如,Weinstein(1980)的实验研究发现,受试者们普遍认为自己在将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能活过80岁等积极的方面的可能性要超过别人,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在将来会经历离婚、得癌症等不好的事情。Sevenson(1981)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份研究中发现,82%的受试者认为他们的汽车驾驶水平在前30%以内。这种“优于平均水平”(better-than-average)的心理特征被其他许多研究证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Alicke,1985;Taylor,etal,1988)。 在管理学领域,许多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众。Cooper等(1988)对美国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创业企业家们认为别人的企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9%,而自己成功的概率则高达81%。其中,只有11%的人认为别人成功的概率为100%,而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为100%的高达33%。这说明创业企业家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心理。但后续研究却发现,这些被调查企业中有66%以失败告终。Landier等(2009)对法国企业家的调查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在成熟企业,这种过度自信特征也很普遍。Merrow等(1981)考察了美国能源行业设备投资情况,他们发现,企业管理者们往往非常乐观地低估设备投资成本,而实际成本往往是他们所预计成本的两倍以上。Statman等(1985)调查了其他一些行业,发现管理者们在成本和销售预测方面普遍存在过度乐观。 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这些研究发现为本文所要回顾的研究主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们才有可能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投资及其他财务问题的影响。 二、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理论研究 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这方面的研究首先是从理论研究开始的,早在1986年,Roll在他开创性的论文里就首次提出了管理者“自以为是”(Hubris)假说①,分析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但在随后的十几年内,该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在逐步开始认识到该文的重要性。 Roll(1986)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并购收益,而且相信并购能带来协同效应,从而会使得本身不具有价值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他进而根据该理论作出了一些预测:(1)当一个未预期的并购被宣布时,目标企业的股价将上涨;如果并购最终未能成功,股价又会跌回原来的水平。(2)如果并购是未预期的,而且未包含并购方的任何额外的信息,当并购被宣布时,并购方的股价会下跌;如果并购最终未能成功,并购方的股价又会上涨;如果并购最终实现,股价又会下跌。(3)并购完成时,被并购企业价值的增加额会被并购企业价值的减少额所抵消,即并购并不会带来财富的增加,并购所发生的费用构成最终的净损失。Roll没有直接去验证他的理论,而是通过回顾其他人所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间接地证明这些预测是正确的。 Heaton(2002)是继Roll之后的第二篇经典性论文,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投资异化模型,该模型将管理者过度自信、自由现金流变量结合起来,推导出在不同的自由现金流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分别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具体结论如下:(1)一方面,乐观心理会使得管理者认为有效的市场低估了企业的风险证券,因而他们会偏爱企业内部资金。当企业依赖于外部资金时,管理者有时宁愿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也不愿意从外部融资,因为他们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这样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现金流能充当“拯救者”的角色,纠正这种投资不足。(2)另一方面,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从而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可能会被他们误认为具有正的净现值。在自由现金流匮乏的情况下,乐观的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 Gervais等(2003)发展了一个资本预算模型,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政策的影响以及股票期权计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们的结论如下:(1)理性的管理者是风险规避型的,在没有获得关于一个投资项目确切、完备的信息之前,他们不会实施该项目,即使这些项目会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价值,从而造成股东的价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股票期权能缓解这一问题。(2)管理者适度自信对股东来说是好事,因为一方面他们是忠诚于股东的,不存在问题,从而不需要额外的激励;另一方面,他们是一定程度的风险偏好者,能投资那些具有正的NPV的项目,为股东创造价值。(3)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来说,股票期权计划不仅不能缓解因管 理者过度自信所导致的过度投资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 Xia等(2006)基于实物期权框架,提出了一个管理者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动态并购模型。他们通过该模型证明:(1)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并购所带来的市场回报通常是正的;(2)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很严重,并购企业的市场回报是负的;(3)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或产品竞争程度较低,并购企业的市场回报状况依赖于该企业的规模;(4)竞争会降低并购企业的回报,但会增加目标企业的市场回报。 从这些理论模型来看,它们的结论简单明了,便于进行验证。事实上,这些结论基本上都被后来的实证研究所证明,这一点可以从下文的分析中看出。 三、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实证研究 自Roll(1986)正式开创管理者过度自信条件下的企业投资研究以后,一直没有直接的实证研究对其进行验证,其原因可能是该理论在当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变量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首先回顾相关研究中所提出的用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变量。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类研究中一般将管理者定义为CEO,但也有个别研究将其定义为CFO。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的构建 1 CEO持股状况。这类变量首先由Malmendier等(2005,2008)提出,具体又分为三个变量:(1)当CEO持有一份5年期的期权时,如果在这5年内至少有两次机会通过转让可以获得67%以上的收益。但CEO未转让,则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2)如果CEO将期权持有到期而不转让,则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3)如果在样本期间内CEO所持有的本企业的股票数净增加,则也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7)的研究都采用了上述三种变量中的第三种。 2 相关的主流媒体对CEO的评价。这种方法可能是目前在西方的相关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首先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们搜集了《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对样本公司的CEO的各种评价,然后将这些评价分为六类,依次是:完全正面的、主要是正面的但有一点负面的、中性的、主要是负面的但有一点正面的、完全负面的、没有评价。他们分别赋予上述六类评价3、2、1、-1、-2、0的分值,然后将每个CEO的所有分值相加得到最后的分值,并以此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分值越高说明越过度自信。Malmendier等(2008)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修正,他们将主流媒体的评价分为五类:(a)自信;(b)乐观;(c)不自信;(d)不乐观;(e)可靠、稳健、务实。然后以此为基础设置了一个哑变量,如果a+b c+d+e,则取值为l,说明管理者是过度自信的,否则为O。Brown等(2007)则采取比例的形式来衡量,他们将主流媒体的评价分为三类:(a)自信;(b)乐观;(c)可靠、稳健、务实、不自信。然后用(a+b)/c来衡量CEO的过度自信,比例越大,说明越自信。Hribar等(2006)、Jin等(2005)等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衡量方法。 3 企业盈利预测偏差。该方法首先由Lin等(2005)提出,他们认为,过度自信的CEO在做盈利预测时一般会有偏高的倾向,因此可以用盈利预测是否偏高来衡量过度自信。具体做法是:如果“预测值一实际值”大于0,则说明预测值偏高,反之则说明偏低,如果在样本期内偏高次数多于偏低的次数,则说明CEO是过度自信的。余明桂等(2006)、王霞等(2007)的研究借鉴了这一方法。 4 CEO实施并购的频率。该方法由Doukas等(2007)提出,他们认为,CEO越自信,他发起的并购次数就越多,有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Malmendier,et al,2008)。因此,他们将样本期内发起的并购次数多于5起的CEO确定为是过度自信的。 5 CEO的相对报酬。该方法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们认为,CEO相对于公司内其他管理者的报酬越高,说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易过度自信。他们用CEO的现金报酬除以现金报酬居第二位的管理者的报酬来表示。 6 并购企业的当前业绩。该方法也由Hayward等(1997)提出,用“(并购前12个月内股票价格的增加值+股利)/期初股票价格”表示。这一方法根源于一个研究结论:企业的历史业绩越好,管理者越容易过度自信(Cooper,et al,1988)。 7 企业景气指数。该方法由余明桂等(2006)提出,他们以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为基础,如果景气指数大于100,则说明企业家是过度自信的,景气指数小于100,则说明企业家是悲观的。他们以4个季度的行业景气指数的平均数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 从上述几种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可以看出,这些衡量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噪音较大,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在以中国证券市场为基础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难度更大。以第1种方法为例,国内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才刚刚起步,不具备研究所需要的条件,虽然其中第(3)个变量在国内勉强可以应用,但《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持股票只能在离职或退休六个月后才能出售,这显然会影响该变量的有效性。相对而言,第3种方法可能比较可行,因为中国证券市场也有盈利预测制度,会存在相应的盈利误差。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前已述及,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为了研究的方便,本部分将这两个方面分开进行分析。 1 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 Malmendier等(2005)对Heaton(2002)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首先开创性地用前述第1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越高,说明在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造成过度投资;而在现金流缺乏的情况下,又会造成投资不足。此外,他们还发现,对于权益依赖型企业来说,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现金流之间敏感性的影响程度更大。 Lin等(2005)采用类似的方法用台湾的数据进行了检验。他们用前述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在内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比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投资更多;(2)当融资约束程度更大的时候,上述两者的投资差距更大。 在本文所回顾的文献中,几乎所有实证研究都将管理者定义为CEO,而Ben等(2007)则是例外,他们将管理者定义为CFO,考察他们的过度自信所带来的财务政策的变化。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确定CFO是否过度自信,发现过度自信的CFO会进行大量的投资,并且大量通过负债融资的方式筹措投资所需的资金,同时,为了保留更多的内部现金流用于投资,他们也很少支付股利。 中国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郝颖等(2005)用第1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内部人控制因素对投资与经营现金流的敏感性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过度自信因素。 王霞等(2007)则采用第1和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董事长)过度自信,他们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过度投资程度越大,但管理者过度自信并不影响 投资和自由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而是影响投资和融资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敏感程度越大。姜付秀等(2009)采用第3和第5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偏好内部投资,而且越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2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1997年,有两篇论文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对Roll(1986)的“自以为是”假说进行检验,但因为方法上的问题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几乎没有形成什么影响。 其一是Boehmer等(1997)。他们没有直接用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而是采取了间接的办法,研究企业并购和内部交易(Inside Trading)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那些没有成为并购目标或最终成为善意并购目标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内部交易中能获得显着的非正常收益,而那些最终成为敌意并购目标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则基本上没有获得收益。据此,他们推断:管理人员之所以会拒绝并购要求是因为他们很自信,认为公司在自己手里要比在别人手里更有发展前景。显然,他们的这一推断有些武断。 其二是Hayward等(1997)。这一研究要强于前者,他们直接检验了并购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他们用第2、5、6类变量以及根据这三类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新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他们所实施的并购的溢价程度就越大。并购会为股东带来财富的损失,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越强,这种损失程度也越大。这一研究立意很好,但总的来说做得比较粗糙,这也许是它未产生什么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是Malmendier等(2008)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在该研究中,他们采用第1和第2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易发起并购,而且绝大多数是多元化并购;(2)对于权益依赖程度越低的企业,过度自信的程度与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性越显着,也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偏好通过现金或债务融资的方式发起并购,而很少用股票的方式,除非他们企业的价值被市场高估;(3)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发起的并购会引起市场更强烈的负反应。这些结论表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确实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造成大量损毁价值(value-destroying)的并购行为发生,为企业带来损失(Malmendier,et al,2008)。Ben等(2007)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发起的并购会带来负的市场回报。 Doukas等(2007)采用第4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会为股东带来正的市场回报,但程度要低于非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从长期业绩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表现很糟糕,这一结论不同于其他类似的研究;(2)高频率的并购比低频率的并购业绩要差,说明管理者倾向于将以前的成功归功于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过度自信,进而在过度自信心理的支配下发起更高频率的并购。 Brown等(2007)则提出,不仅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dominance or power)也能对企业的并购行为产生影响。所谓管理者的控制力,是指管理者将他们的计划或想法付诸实施的能力。在该项研究中,他们用第2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同时用管理者的报酬额除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衡量管理者的控制力。他们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管理者的上述两种特征程度越大,并购的可能性越大,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越强,越易实施多元化并购。 四、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将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问题的特点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 (1)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理论认为投资异化源于管理者或股东等参与者的自利心理,但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现实中往往会表现出“利他”等倾向。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忠于股东并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换言之,他们和股东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传统的激励机制就不能解决这种投资异化问题,相反,按传统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加重这种异化行为。例如,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收益而低估损失,他们所选择的投资项目很多是损毁价值的。如果我们根据传统的激励理论提高管理者的薪酬(货币性质或期权性质),他们会更积极地为股东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造成企业投资于更多的损毁价值的项目,加重投资异化的程度。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为改进激励机制提供了依据。 (2)从现有文献来看,虽然这一主题才刚刚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几乎是一致的,这在财务学研究领域还是不多见的。几乎所有的研究结论都显示,一般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特征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包括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过度并购、通过并购造成股东财富的损失等。这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确实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换一种角度来看,结论大一致也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只有更多的争辩才能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我们不能排除这类研究中有些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云亦云,这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 (3)国内的相关研究还较少,而且大多是关于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与归纳,缺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的研究,特别是用中国的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才刚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例如,在这一研究领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从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度量方法来看,在中国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度量指标。 最后,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将这一研究拓展到更广的领域。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方面,实际上,企业不同的财务问题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现有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过度投资,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方式和策略以及企业的分配政策等问题。Ben等(2007)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值得我们借鉴。近年来出现了几篇有价值的文献,如Hribar等(2006)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利预测的影响以及由此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Jin等(2005)研究了过度自信和税负对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影响;余明桂等(2006)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激进负债问题。这些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2)从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特有的行为或心理特征的角度进行研究。西方已经发现的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过度悲观等心理特征可能也存在于中国企业管理者中,但目前尚没有研究证实,因此,研究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并研究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因为文化与制度各方面的差异,中国管理者的心理可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现了这些特征就等于找到了解决中国企业投资异化问题的钥匙。 (3)研究管理者背景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国外许多研究表明,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成员特性的影响,管理者的教育背景、从业背景等对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特点都有着显着的影响(Hambrick,et al,1984;Wiersema,et al,1992)。Malmendier等(2005)的研究发现,管理者的背景确实和投资的异化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性。 (4)其他一些研究领域。例如: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状况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对中国来说,国有企业和民营 企业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由此可能造成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和表现存在较大差异。此外,还可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行为的具体影响途径等 企业研究论文:企业欠税情况分析及清理措施研究 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 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 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期以来,企业欠税一直是税收工作的一大难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小型国有、集体、私人企业因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一旦造成欠税,往往转变为陈欠,死欠,使税款流失,难以追缴。影响了税法的严肃性,造成税 务行政执法操作难,不利于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 企业欠税的特点和原因主要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企业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陈旧,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品技改,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自有资金相对减少,难以及时缴纳税款。企业资金的匮乏是产生欠税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的欠税转移。企业倒闭、破产、兼并、联营等经营行为极不规范,造成欠税责任不明。 3、一些纳税人税法观念淡薄,纳税意识较差,有意拖欠税款。一些企业误认为欠税不同偷税、抗税、骗税,不属违法行为,在概念上将欠税等同一般债务。 4、税收法规执行不到位,征管不力、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欠税的治理。 清理和控制欠税的方法和建议 1、认真学习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欠税的清缴措施,是税务机关在欠税管理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进一步严格控制缓缴税款的审批权限,确定税款优先原则,还建立欠税清缴制度。清理欠税措施和欠税管理制度,不仅要严格执行《征管法》,同时还涉及《破产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 2、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管理目标责任制。欠税顽症需要标本兼治,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新时期治税思想,“法治”是首位,依法治税是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客观需要。种种欠税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计划把欠税列入任务、对欠税实行“以票管税”、税务内部欠税率考核、有转移逃避嫌疑可冻结帐户、扣押变卖货物,能从根本上杜绝欠税现象的发生。 3、明确征收、管理、稽查的职责,正确实施新《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权力。税务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权,实施行政措施时享有优先权,在职务上有优先处置权,可以依法对欠税人进行处理,还可以获得社会协助权。强化滞纳金制度,对于纳税人新欠、旧欠、死欠,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实施行政预防、行政制止、行政执行“三位一体”体制,建立全天候预警系统。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欠税公告机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舆论工具,通过互联网,创建税收网站网页,对欠税人的情况公开曝光;一方面有利于公开曝光和各种欠税违法现象,宣传税法,弘扬纳税光荣正气;另一方面有利于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忠于职守,廉洁高效,提高工作效率。《征管法》对欠税实行定期公告制度,既是税务机关的职权,又是税务机关职责,采取定期公告制度,是税务机关对欠税的纳税人采取法律措施的前提。通过定期公告,税务机关拓宽与工商、公安、银行、司法机关等部门的信息情况交流渠道,为共同制定护税协税措施和办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5、建立健全内部目标责任制,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设置专门管理欠税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办理延缓税款、清理欠税工作。对欠税管理,长期是税务机关征管中最薄弱环节,由于受税收任务型的影响,在缓缴审批和欠税清缴上,管理不严,措施不力,责任不明。应以新《征管法》为契机,建立健全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对欠税管理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的规范程序和方法,实行个人过错追究。如在缓缴申请审批中,是否对缓缴后的纳税人应税能力的预测、调查;是否对不符合条件予以上报审批;年度欠税率过高是否管理造成;清欠措施不当或侵权,造成侵权赔偿是否是行政管理不善造成;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也应当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6、实行综合治理、饱和式监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与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不仅要取得政府支持,还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参与下,制定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相关办法措施,使欠税清缴工作有根本性的改观,如用人、用地、资金信贷、商务考查、投资环境优惠上,从严把关,督促纳税人清缴税款,同时税务征、管、查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及时掌握欠税动态,全方位的对欠税采取“票上管、网上查、下户摸、上门催”的态势,使欠税人意识到欠税对企业带来不是政策的优惠,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企业研究论文:对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影响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其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因而,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的流失率高达30%,而过高的人才流失率必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可能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甚 至可以使企业最终走向衰亡。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上,造成经营成本的上升,如老员工离职后的生产损失成本及新员工的失误和浪费带来的成本等。同时,企业要重新招聘、培训新的员工,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也必然上升。人才流失会造成企业的技术和经验流失。当一些关键人才离开企业时,他们很可能会带走企业的商业与技术秘密,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巨大影响,并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得一些关键步骤无法正常运行。员工在一个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越多,也就越了解该企业的顾客的需要,越熟悉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和业务工作特点,因而也就更能为企业的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当这些员工离开该企业后,可能会导致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并影响到顾客对企业提供的服务的满意程度,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也很可能会随之破裂,甚至可能随流失的员工一起流入竞争对手企业,进一步削弱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才能招徕新的顾客。大量的人才流失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因而当大量的员工流出企业时,企业的各项工作的衔接性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同时,同一工作由于人员的更替,新任员工对工作必然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从而也会影响到同一工作的连续性。人才流失会使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提高。人才流失大多会在本行业内发生,他们或是自己创业、自立门户,或是流向竞争对手企业。无论何种情况都有可能增强本企业竞争对手的实力,使得强“敌”弱我,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反差。 二、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性别、年龄、报酬、工作预期、企业文化等,但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类,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亦即人才流失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首先,许多中小企业的建立往往是家族、亲朋好友一起合作的结果。家族型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权力顶端是封闭的,家庭成员对最高权力的垄断阻碍了高素质的人才走向最高决策层的通路,限制了非家族成员的发展空间。其次,工资收入的高低是衡量人才价值的尺度,但是在现在中小企业当中由于自身发展本身也在起步阶段,所以对企业职工发放的薪酬待遇也普遍不高,严重的影响到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小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价中目的不清、原则不明、方法不当,考核和评估标准较单一,不能根据不同的部门制定不同的业绩考核体系,不能将企业的人才分类,不能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用不同的考核及奖惩办法等。这种考核制度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至人才的流失。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只重视文凭而轻视能力,重视资历而轻视道德,重视引进缺乏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招聘过程中不能按照岗位匹配人才,往往喜欢搞人才高消费,而不管这样的人才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人才难以在企业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员工缺乏继续工作的动力。 三、中小企业避免人才流失的对策 中小企业人才的高频流失成了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短板,面对不断上升的人才流失率,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就需要适时采取一套动态的管理对策。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制度上避免“老板独断专横”、“家族化”等不利企业发展的因素,提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企业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一是应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合理的组织设计,科学分工,职责分明,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管理。二是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为员工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社会资源有效的结合。根据公司和行业现状,根据薪酬的制定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建立了在同行中有竞争性的薪酬制度;辅以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在选择薪酬政策时,一方面考虑了国家经济运行情况,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同类企业的薪酬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等,还考虑到本企业的经营发展和薪酬管理状况以及福利制度。制定了有效的考核激励体系,改变全部按量计酬的方式,将产量和质量双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新人进入岗位前将接受内容丰富的“入模子”培训课程。二是技术培训。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是发展生产力的唯一途径。企业部门内部将定期组织业务能力的培训、交流会,公司应不定期邀请业内资深的技术顾问、同行进行讲课和交流,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水平。三是综合管理素质训练。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将是训练内容之一。 中小企业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年轻员工的培养。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一种福利,一个不能提高人才的技能和观念,没有人才发展机会的企业是很难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它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和发展。 结束语:员工素质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新的原动力,培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先出人才、后出效益。企业上下各层都要把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大责任,明确“员工素质低不是领导的过错,但是不能提高员工的素质是领导的责任”的思想,应倡导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我要学习、我爱学习的氛围和机制,推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员工培训可以锻造高绩效的团队,培训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生产服务。
机电论文:跨国地铁协调管理机电工程论文 1新加坡大士西项目及机电工程简介 1.1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简介 中铁十一局新加坡大士西项目部担负新加坡轨道交通大士西延长线(TWE)C1686项目和C1687项目两个标段的施工。项目位于新加坡西海岸PIONEERRD和TUASWESTRD、TUASWESTDRIVE附近,工程涵盖铁路和公路高架桥、铁路车站、交通道改、公路修复、建筑物拆迁及大型临时设施等主要内容。项目主要采用英国标准,工艺和设计严格按照LTA设计标准及材料和工艺规范(M&W)。 1.2新加坡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主要工作内容 机电工程(E&M,ElectricalandMechanical)所涉及的工作是为建筑物达到实用和能够投入使用的目的,同时为项目的运行增值奠定基础。机电工程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新加坡项目机电工程涵盖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车旅信息系统等多达18个系统。其中给排水系统、接地网系统、接地电压保护系统由总包方负责设计、施工、测试,由总包方的机电部负责执行,其他专业由业主的13个不同分包商也即系统集成商(SWC,SystemWideContractor)分别负责设计、采购、安装、测试和试运行。除了三个专业的设计施工测试任务外,机电部还负责机电施工图设计及竣工图、与业主及各SWC协调接口事宜、主导协调各个SWC和建筑与机电施工的安装计划(CIP,CoordinatedInstallationProgramme、监督检查现场工作、提交各类报告等。可按不同阶段细分如下:设计阶段最主要工作内容是绘制综合服务图(CSD,CombinedSer-viceDrawing)和机电结构图(SEM,StructuralElectrical&MechanicalDrawing)。CSD反映各专业的设备设施布置、电缆及管道路由,SEM反映结构上的预留孔洞、预埋管件。设计方提供的结构图、建筑图、CSD/SEM以及其他各类图纸,需要机电部负责仔细审核设计图纸,重新优化绘制CSD/SEM。施工阶段按里程碑时间BSC(BasicStruc-turalCompletion)分为BSC前和BSC后两阶段(车站的BSC与铁路高架的BSC有所不同,机电安装主要集中在车站,本文以车站的机电安装为例)。BSC前机电部主要工作是制作安装各类预留孔预埋件,土壤电阻、管道漏水测试、拉通测试等,并邀请各SWC和业主进行现场检查,SWC和业主签字认可后才可进行下一道浇筑或装饰作业。施工照片和检查签字表等资料需保管好。此外,为保证各个SWC和总包方的建筑、机电部门在BSC之后施工任务有序开展,顺利进行,需在BSC三个月之前协调好CIP。BSC之后各SWC可以进场正式施工,此时机电部的工作重心转向监督现场SWC的施工,同时组织所属范围的专业工程施工,记录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的差异,为竣工图做准备。动用前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提交各类测试报告,提交CSD/SEM竣工图及所属专业竣工图。 2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 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的大部分机电任务分包给各SWC来实施,由总承包方负责总体协调。因此总承包方的协调任务相当艰巨,在协调中占主导地位。 2.1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难点 (1)各类报批程序严谨。 发达国家对工程的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新加坡也是如此。大士西项目需要向业主报批大量的施工图纸、方案、材料样品、风险评估等,并且每一次报批需要多个部门来协商决策。大多数情况下,业主会给出很多修改意见,往往需要提交3次以上才可能获得批复认可,从报批到批复周期漫长。很多图纸方案等还需要向其他政府部门或机构提交,如车站最后一个检查井连接至污水管网人孔部分陶土管施工需将由专业工程师签章的图纸方案提交至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批准。 (2)各类交叉接口众多。 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包含18个不同专业的系统,有的系统还细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各SWC不同专业之间,SWC与机电部设施之间以及SWC与建筑部设施之间的接口协调任务相当繁杂。如安装在SERVICEBOOM(悬挂式管线槽道)里的灯具、监视器、控制箱、喇叭等需要和建筑部协调好安装位置,开孔尺寸,荷载重量等,还要考虑美观、散热、可维护性等,这些协调需LTA、各SWC、CR11建筑部及机电部参与,各方达成一致后方可出正式图纸。 (3)施工顺序协调困难。 在协调CIP时,各个SWC进场施工顺序需考虑以下因素:电缆或管道的位置及标高、主设备到场的时间、建筑装修计划、各类机房节点工期等。此外,LTA有关规范要求,同一机房内最多允许三个不同SWC同时施工。而各SWC工期紧,任务重,加上现场作业空间有限,导致CIP协调相当困难。 (4)人员变动相当频繁。 从开工至今3年来,大量的人员离职造成协调不畅。包括总包方、业主、各SWC、设计方都存在人员跳槽、调离等情况。业主的机电协调人员或辞职或调离,主管人员和协调人员至今已换了3回,甚至有段时间无人管理。各个SWC的协调员、总包方的协调员也有大半都换人了。两个设计单位的原主要协调员也换了。这些人员变动严重影响到机电协调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如前期协商好的某个问题,后来的人不知道又需要解释一遍。 2.2跨国地铁机电工程协调管理主要问题 通过三年的实践,大士西项目机电工程施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内部协调而言,内部协调问题主要反映在初期项目各单位、部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较慢,造成彼此脱节,影响工程进展。如施工部曾经未通知机电部现场检查就浇筑混凝土,漏掉预埋管件;机电污水管与建筑雨水管在交越处施工未协商而冲突。就外部协调而言,外部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业主和SWC等外单位的协调,二是与分包商的协调。第一类协调问题包括各SWC设计图纸更新不及时、差错多、太保守,SWC在CIP计划安排时施工持续时间冗长,SWC承诺的事项不能按时兑现,业主对我方上报的图纸、方案、设计问题咨询函(RFI)回复慢、评论不合理等。第二类协调问题包括少数分包商与我方对合同内容理解不一致,个别分包商不服从现场工程师指令,不能及时为分包商提供施工作业条件等。 3原因分析 造成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个层面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 3.1人员与组织因素 新加坡大士西项目部组织机构经历过多次调整,有关规章制度建立较晚。从2011年底开工,直到2013年初,项目组织机构才基本稳定下来。组织机构稳定后才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动荡导致人心不稳,各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内外协调困难重重,也严重影响了现场施工进度。此外,有关管理制度不健全,职能分工不明确等也对项目造成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烦。项目初期招聘人员时把关不严,少数能力不足工作不积极的人员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些部门负责人缺乏中长期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是常态,越往后问题越多任务越重,进展缓慢。而机电协调需要其他部门互相配合,如果其他部门的步伐跟不上机电部的节奏,协调工作开展无疑寸步难行。此外,部分协调员工程师绘图员跳槽,也不利于协调工作的进展。 3.2设计因素 国内的图纸都是经过批准的施工图设计,基本可以直接用于施工,而新加坡大士西项目的设计方所出的图纸只相当于国内的初步设计甚至仅相当于概念设计,有大量问题存在。总承包商必须对设计方的图纸进行优化细化再重新提交报业主审批,还要报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审批,程序严谨而复杂,周期较长。此外,业主或SWC多次变更设计,新的要求也层出不穷。而CSD/SEM是与结构图建筑图紧密相关,往往结构图建筑图一处小小的变化会引起导致CSD/SEM整体或局部都需要重新协调。 3.3环境因素 新加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国内相比差别巨大。新加坡大士西项目是中铁十一局在发达国家承建的第一个地铁项目,国内人员对新加坡的水文地质、气候、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文化习俗等都不熟悉,需要一个逐步了解和适应的过程。在了解适应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甚至差错。 4几点建议 跨国建设项目的协调管理较国内建设项目更为复杂,本文结合具体的跨国建设项目进行了剖析,探究了跨国地铁机电工程的特点、难点以及问题,认为跨国地铁机电工程的协调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提高: 4.1加强组织建设与人员管理 组织是项目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项目上级机构应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建设,组建一个精简高效的团队。组织机构确立后,应立即做好管理职能分工和工作任务分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员工守则等。协调工作要靠每一个具体的人来完成,项目人员的素质对项目的协调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应对招聘人员严格。招聘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好、经验足、能力强、思维灵活的人员,确保能胜任给定的工作。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与责任机制,对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员工予以嘉奖,对那些工作懒散不积极的、想混资历跳槽的、能力有限的应尽早辞退。此外,还要做好员工培训。国外的很多安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管理与国内差别很大,很多岗位必须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4.2加强内外沟通联系 对于内部沟通,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每周至少召集一次内部协调会,讨论各部门的计划、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协商解决办法,指定执行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在一定期限内处理。对于外部沟通,应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SWC协调会、建筑协调会、技术讨论会、CIP协调会等,邀请业主、设计方、SWC等参加。不同类型的会议侧重点不同,会前需准备好相关资料,并将会议日程和上次的会议纪要发送给参会各方。此外,对分包商要加强管控,确保分包商服从指令,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完成施工任务。 4.3加强图纸协同设计 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图纸都是息息相关,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需加强图纸的协同设计,尽量避免和减少冲突。在报批图之前,各部门都要全面地审核图纸,要考虑其他部门的设施,要考虑后序施工和将来维护检修的便利。只有协同设计做得好,业主才会认可,施工过程才会顺利。 5典型工作流程 经过实践检验,新加坡大士西项目较为有效的机电与建筑、结构的工作流程。6 6结语 轨道交通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加,跨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而保障地铁建设项目的保质保期完成,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协作。地铁机电工程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必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工作。 作者:邵亮 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机电论文: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特点与运行现状 1.实验室规模日益扩大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不断加大对实验实训的投入,建立了具有服务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等功能的各类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技能训练场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PLC、单片机、电力电子等实验设备装置。机电一体化布局日趋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有所提高。实验室技能培训容量从过去的数十人到上百人,投入资金从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机电实验室投入和规模的增加,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2.建设模式多元化 目前,机电实验室通常采用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所谓分散型模式,是指基于课程设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如机械测试实验室,实验设备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配合课堂教学和验证课堂理论而提出。而集中型模式是基于学科层次提出的实验要求,通过组合多种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或者为满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求而建立。集中型模式可满足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同时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要求。机电实验室作为综合实验室,除了完成机电传动课程的实训外,还可以进行机电结合的实训。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是基于多个实验室的功能组合,通常情况下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前提下按照分散型模式建设,但各实验室在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下,又可集中相关的功能块,提供集中型模式的训练要求。该模式灵活机动,增加了实验实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3.多种管理模式并存 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经历了过去的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基础上,逐步转变为院、系(部)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调整,对于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节省投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仍然延续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种补充,但也带来了实验设备重复购置、管理人员增加、大型设备使用率的矛盾。 4.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突出 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从过去的迎合、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迈进,如新型加工技术的革新,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零部件加工,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彰显。基于实践教学设计的各种部件、模型等实训作品,表明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参与的各种课题试验及研发,使机电实验室技术特点越来越明显。 二、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模式,即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并依附于教研室管理。尽管教育部在实验室评估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实验室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但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仍然按三级管理模式运行。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统筹协调管理,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由于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实际上仍然隶属于教研室。各实验室为了满足课程需要,追求“配置到位、自成体系”的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仪器和加工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同时,实验实训需要的一些大型加工设备无法添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各实验室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大大降低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 2.实验室多元化开放程度偏低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生命力的源泉。这里指的开放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两个层面。良好的开放环境对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开发项目、增强学生实验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多元化开放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实验教师或能够操作固定仪器设备的教师数量匮乏,缺少教师现场指导,难以满足开放的需求;二是实验室容量有限,在应付实验教学需求外,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或空间;三是没有建立实验室开放的激励机制,教师缺乏积极性。 3.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加强。要提高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离不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机电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是实验室管理优化的重要保障。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度、实验教学资料、实验设备资料、实验教学资源与安排以及仪器使用和维护等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教师、学生可以动态了解或申请实验项目,学校管理人员也便于管理、监督和控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试行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上。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报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仍由实验教学教师个人掌握,延续传统的封闭型管理模式。 4.安全培训措施不力。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小而全”的建设布局,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利因素。机电实验室安全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财产安全;二是学生人身安全。动力线布置不合理、用电负荷的增加、大型复杂仪器设备维护不规范、操作使用不当、防范措施不配套等都会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造成财产损失。学生操作不当、防护面具和防护服穿戴不正确、事故处置培训不到位等,往往成为人身安全的隐患。加强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亟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思路。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系部管理职能 尽管高职院校逐步放弃了三级管理模式,但教研室本位主义及部分教师依赖实验室独自开展课题的原因,使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因此,强化系部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的当务之急。系部实验室建设要从长远规划和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统筹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改善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投资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条件的系部可建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系内设备,协调实验人员的交流,统筹实验耗材,整合实验内容,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采用信息技术管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是规范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学生网上查询实验室、申请实验、预习实验、提交实验结果等,仪器设备、实验室人员、教学档案、安全等均实行标准化管理,以信息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模式。 3.加强多元开放,提供实验室运行效率 传统机电实验室采用固定时间、固定设备、固定对象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和毕业设计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降低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多元开放是提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可采取的开放方式有:(1)基于学生开放,可在课程实验、各类大赛以及毕业设计时,实行完全开放,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基于专业教师的开放,在教师课题、综合实验设计、兴趣小组以及“青蓝”工程等方面及时开放,满足专业教师的业务需求,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3)基于管理人员的开放,实验室定期向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督导开放,不断加强管理交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尽管诸多机电实验室配备了安全设施,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安全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以下方面值得深入关注:一是设备运行与维护台账的建立,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设备状况;二是设备的增加应考虑线路的承载能力;三是设备的布局对设备之间、对学生操作有无干扰;四是学生实训前有无充分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五是极端条件下安全措施的预备方案;等等。总体来讲,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机电实验室最重要的职责。 作者:朱燕祥 单位: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论文:煤矿安全生产机电设备管理论文 1煤矿安全生产中机电设备管理的意义 1.1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大多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都出现了陈旧老化的情况,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机电设备部分型号的维修和养护都存在技术问题。我国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比例中有50%左右都是煤矿开采设备与设施,其是煤矿企业经营运作产生经济效益的关•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键因素,因此无法妥善的管理机电设备无疑会给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无形中加大生产投入成本。因此机电设备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保证开采安全 近几年频繁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给国家和群众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在煤矿生产中安全是第一要素,当前煤矿发生瓦斯爆炸等安全事故有40%以上都是由于设备出现电火花造成,并且矿井下出现重大火灾的原因80%以上都是由于机电设备缺乏科学管理而造成的。由此可见,煤矿开采过程中规范管理机电设备的重大意义。 1.3提高生产效率 机电设备管理是煤矿生产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机电设备管理的工作范围甚广,涉及多种设备种类和专业技术,因此为了保证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应该建立专业的机电设备管理小组,派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异样要及时进行排查处理,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效率 2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设备管理观念薄弱 当前多种煤矿企业的设备管理观念还十分薄弱,仅仅处于凭借经验进行管理阶段,也不具备科学设备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而且在设备管理中也存在众多干扰因素。相关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层安全意识落后,管理制度欠缺,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敷衍。为了追求高效益设备长期运行得不到维护修养,十分容易引发设备安全事故。 2.2设备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煤矿企业生产运营中管理层大多数只关注煤炭的产量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完全忽视了煤炭开采中机电设备的工作管理状况,这也是导致设备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根本原因。机电管理部门是企业的重要安全部门,其主要工作责任就是对设备进行使用维护和管理。但是目前大多数机电管理部门往往形同虚设,只是将工作核心放置于生产任务,没有对机电设备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和管理。另外,煤矿企业内部没有设立机电设备专业化管理队伍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检查,长此以往设备的异常情况得不到解决,容易引发大范围的设备故障,导致开采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2.3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煤矿企业的从业环境艰苦,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因此难以留下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当前在煤矿从事一线开采的工作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设备使用技能和专业知识极其缺乏,而且安全意识低下。缺乏经验的从业人员往往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人才流失严重,设备使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煤矿生产顺利运行。 3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管理的措施 3.1提高机电设备管理观念 煤矿企业管理层要意识到煤矿开采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从设备使用的环节入手进行严格的控制监督。(1)关注机电设备的安全环节,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这是保证机电设备正常投入运行的基本前提;(2)选择适合矿井的机电设备是保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的关键,不能一味地追求设备的低成本,无视矿井的实际情况;(3)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机电设备管理部门要进行定期的跟踪监督,当设备出现异常时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处理;(4)通过信息化技术掌握设备运行的各项数据,设计好的维修计划,制定完善的检测维修流程,并且详细的记录相应数据;(5)对于原先使用不合理的机电设备要进行淘汰和改造,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及时维修处理,提高设备使用的按去哪性能。 3.2完善机电设备管理体制 完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的体制,建立机电设备的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规范员工使用设备的安全行为。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设备的操作、维护、检修等进行详细的制度规范,让机电设备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转换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将煤矿开采的工作重心向安全生产转移,赋予其适当的安全管理权力,建立绩效激烈制度,提高设备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激情。由于机电设备每天都会完成高负荷的工作运转,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故障诊断。机电设备的检修不单单是未来降低机电设备的故障率,更为重要的是要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降低煤矿开采的投入成本,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3提高设备使用人员素质 煤矿开采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煤矿开采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煤矿企业应该定期组织一线员工进行机电设备管理和操作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在适当的实际组织安全事故演练,加强员工的实战反映能力和处理能力。另外,加大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训,开展思想教育座谈会,让员工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4结束语 煤矿生产中的机电设备管理对于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进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完善机电设备管理现状必须从小事做起,定期检测设备的使用状态,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维护,以便最大程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提高机电设备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设备管理维护制度,提高设备使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组织企业安全意识讲座和设备使用技能讲座,全面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全方位的对煤矿生产中的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保证煤矿开采的安全进行。 作者:王世锋 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晋南煤业公司 机电论文:计算机电子书包小学教育论文 一、教学生趣味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教学生使用计算机,最重要的是学会使用。当我们面对外表华丽但不会使用的计算机时,那样只能是空架子。面对计算机,我们首先要了解计算机的原理构造以及元件。计算机的使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有我们去了解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界面,懂得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所服务。计算机最终的目标就是和人产生交互,为人类解决那些繁杂的程序。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前景,就是为我们服务。我们生活在计算机的时代当中,了解学会计算机才是最重要的。计算机是可以连接网络的计算机,且能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信息处理。计算机是真正为我们服务的。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做很多的事情,如能让计算机为我们产生出财富。计算机的时代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把握计算机,如何去用计算机创造出财富来。计算机的IPV6将不断推出,计算机的科技时代已然到来。现在都已经云计算了,我们关键是要推动计算机的运行。计算机关键是运行的速度,不是看计算机的外表,而是为人们所服务的。只有真正懂得计算机,才能更好地与计算机交流。计算机让我们的工作更好地出现在屏幕上。如计算机可以做出数据图表来。在我们充分掌握计算机的时候,想过计算机以后的发展的方向吗?我们应该不仅要懂得计算机,而且要更好地用计算机处理庞大的信息数据库。 二、信息技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要有“术”,要有技巧,有针对性。小学生年幼,尤其是低年级,有的活泼好动,难以久坐,有的胆怯害羞,讷于言语,有的东张西望,心神不定,有的甚至气躁心浮,难以管束,不一而足。所以,教师要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和学生匹配。一般而言,学生缺乏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使用良好的教学手段,让教育有声有色、趣味浓浓,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学到新的知识,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校。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引领得体,才能使学生轻松做到安静快乐的学习,并做到“好学、会学、想学和学会”。我们要知道,不要说学习新的知识,就是再好玩的游戏,时间一长,学生可能也感觉枯燥无味,因为他们玩腻了。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应细致观察,知机识变,及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即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新知。此外,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使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不是在学校上课,接受教育,而是和在家里看动画片一样快乐。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认识到知识的美妙,学习起来就会欢声笑语你追我赶,乐此不疲,积极性高涨,并非常快地学会知识。而且,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发展电子书包 (一)电子书包是大势所趋 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教育。教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前进。从口耳相传到私塾讲学,从班级授课制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随着技术更新,电子书包应运而生,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电子书包具有全新的功能,并非简单地把书装到电脑里。它不仅仅把学生肩上的重负卸掉,而且作为现代化的学习,电子书包一改灌输式教学,给学生解脱和自由,让学生学习的灵性得以舒展,让学生的悟性得以增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无比。当然,反对与质疑同时存在着。有人提出,电子书包有损视力;有人说,电子书包内容纷繁,影响学生上课不专心;有人说,电子书包让学生玩游戏有了工具……一切事物,利弊相生,有积极的一面,就存在不利的一面。要想使新生事物得到发展,就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二)电子书包定位 电子书包不等于教学资源化、电脑化,其内涵丰富,包括教学平台、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电子书包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有效整合了丰富教学资源,通过五颜六色的图片、精彩纷呈的视频、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生动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实现了授课高效化、学习趣味化和作业个性化,将信息化产品的应用效率提升,使教育质量改善,真正让师生之间实现了高效互动。电子书包是集学习、练习、评论、交流、拓展、安全与游戏于一体的电子课堂,它具有移动性,便于携带。电字书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也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平台。我们要一起努力,让电子书包成为教育理念的创新产品,让电子书包成为学习方法的变革终端。电子书包随着改革的春风,以轻盈的身姿走进课堂,来到广大师生面前,融入“学与教”,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这才是电子书包正确定位的基点。 (三)电子书包的优势不可取代 电子书包充满人性化的特点,携带方便,容量巨大,使用简单,优势多多。下面略作举例。 1.电子书包的重量轻,不会造成学生的疲劳。 且轻便环保,一般在一公斤以内,可以达到减少纸张甚至无纸学习的标准,对环境有着非常好的保护。 2.内容博大。 电子书包功能齐全,声色俱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尽在其中,教学形象,学习生动,教材、教辅、工具书等应有尽有。反馈学习也非常及时,教师指导方便快捷,且便于随身携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教育来临,教育者要知机识变,不能墨守成规,而要用新的教育方式做好教育工作,培育好新一代。 作者:朱小亮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沙河驿镇沙河驿完全小学 机电论文:现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论文 一、现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通信系统的技术概要 1干线光纤数字同步传输技术 (1)功能。该系统主要可用于构建SDH的传输设备的网络平台。通常情况下,该系统可以连接省中心与各路段的分中心。主要可以用于为高速公路的电话网络提供相应的中继通道,还可以针对监控系统、收费系统提供相应的数字通道,同时也可以为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提供所需的图像与控制信号传输的通道。(2)干线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拓扑结构:根据传输数据的容量与干线传输自上向下会发生容量递减的特性,靠近中心的地方通道的需求量较大。干线传输网络可以延伸到每一路段的分中心的所在地。光纤类型与波长:光纤类型应该符合ITU-TG.652标准的单模光纤;短距离的工作波长应该使用1310mm的工作波长;长距离的工作波长可以选用1550mm的工作波长。干线网络的配置:该系统主要由单模光纤、分插复用设备、终端复用设备、光再生中继器与对应的维护设备构成。 2数字程控交换技术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是一个专用的、较为先进的进行语音交换的平台。(1)电话交换系统的主要结构通常,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的电话交换系统可以分为两个级别,一级交换中心设立在省级通信中心,主要负责本局的终端话务连接与省内的路段连接工作。二级交换中心被设立在路段通信的分中心,二级交换中心主要可以用于实现本局所辖范围内终端话务的交换与市话交换的业务。(2)基本功能指令电话系统指的是为分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可以在紧急的情况下进行指挥与调度的一种通信手段。该系统主要使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热线、会议功能或者中继连接方式实现针对指令进行快速沟通的调度功能。 3支撑网系统 支撑网系统主要用于保证业务网的正常运行、网络功能的增强、网络服务质量的提高等作用。通常,支撑网包含数字同步网、网管网与NO.7信令网。其中,数字同步网主要具备相互同步方式与主从同步方式两种。网管网主要由网管管理系统、网元管理系统与对应的本地操作维护终端构成。 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般情况下,现代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统包含以下7个组成部分:光纤数字传输系统、语音业务系统、数据或图像传输通路、室外光缆、楼内电缆、通信电源和接地、通信管道工程。采用主从同步方式,以达到各个节点跟踪省中心时钟基准取得同步的效果。 1语音业务系统 采用光纤综合业务接入网的方式,语音业务由光纤终端V5.2链路接口与干线传输信道进行传输。对讲电话系统使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热线或者会议电话功能与软件进行功能实现。 2数据传输通路 监控数据传输通路分为以下4级:第一级是监控外场设备到近无人通信站;第二级从各个无人通信站到有人通信站;第三级提供以太网针对数据进行传输;第四级使用以太网实现数据传输。 3存储系统 分中心的数字视频光纤传输平台使用IPSAN录像的方式,图像数据使用统一存储,有利于进行数据检索及分析。 4网络浏览功能 分中心的数字视频光纤传输平台可以监控IP数字视频流,通过交换机实现局域网的视频浏览控制。 5光缆铺设 使用24芯光缆进行室外光缆的铺设。使用HYA型的市话电缆进行市话电缆的铺设,以达到保障综合通信网的音频数据传输的目的。 三、结束语 通信系统在现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保障了通信系统的畅通与容量,才可以实现信息的同步传输。因此,本文针对现代高速公路中的通信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本文在分析现代高速公路中通信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现代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中通信系统的构成与技术需要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分析。 作者:孙玺婷 单位:西安公路研究院 机电论文:物业管理与机电工程论文 1物业管理中机电工程管理节能的基本概述 在物业管理节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设施进行不同的节能手段。一,对宾馆、商场、酒楼等服务行业的建筑,最主要的节能手段就是淘汰、减少耗电量大的设备,使用耗电量相对比较低的设备,对于比较高档的地方,可以利用中央空调的余热回收技术进行一定的节能,对于电价存在峰谷的地方,可以采用冰或水的蓄冷技术进行节能;二,对于工业、企业等的用电管理,需要安排完善的生产工艺、生产技能,进行合理的安排调控,在用电高峰时段,企业可以暂时停止设备的使用与生产,在不是用电高峰的时候,进行连续的辅助生产,两者相结合,对用电的负荷采取最合理的控制,增加电的使用率;三,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可以采用物业的节能管理,宣传节能灯等节能设备的使用,并且选购节能型的家电设施,减少设备的大耗电量,提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在用电的高峰期尽量避免使用大功率的设备,从而提高电能的节约。 2物业管理中机电工程管理节能的意义 2.1实现物业管理节能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作为我国近年来新型的行业,其发展还是比较快速的,在房地产行业的壮大下,物业管理也在不断地日益壮大,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事业中都存在着物业部门,物业管理也在城市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有些政府的职能也由物业来承担。物业管理对其电、水、气等管理的水平关系着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物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业主提供服务,其服务的方式是以耗能的形式体现的,我国在高层建筑方面的耗能是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因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所以在物业管理中实现电能源的节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方式。 2.2建立正确的节能意识 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资源的节约,就需要我们建立良好的节约能源的意识,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提高使用者的节能意识,形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在物业节能的过程中,业主是节能的主要人员,直接关系着节能的效率。所以,在物业管理的工作中,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正确的把节能的理念宣传给业主,也是物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例如:可以在过道上设置公益广告,使业主建立节能意识;第二,加强物业管理人员的节能意识,强化节能的管理。在进行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物业人员必须遵循合理的科学规则,提高管理的力度,尽可能的减少管理漏洞和资源的浪费,在对业主没有伤害的前提下,实现物业的效益最大化。物业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一定的制度,让物业管理工作者在合理的规章制度下,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提高节能的意识。 3物业管理中机电工程管理节电的措施 3.1供水系统方面的节电措施 高层建筑的供水一般都是采用变频恒压、高位水池的方式。但是不论选用哪种供水方式,对电能的使用量都是比较大的。那么,对供水泵合理的选择与安装,是保证供水系统节电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主要措施还有选用节能效率高的设备、淘汰传统陈旧的电动机,并且对供水系统进行一定的改造,采用逐级加减泵的方法来替代功率大的变频技术,注意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与维护,避免因设备老化而造成电能的大量损耗。 3.2照明系统方面的节电措施 在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照明系统主要是指高层建筑的公共照明系统,其系统可以分为电梯的照明、地下车库的照明、路灯的照明以及楼梯的照明,对此我们一般采取的节能措施有:大力的选用绿色环保节能的照明灯具,把原来大功率的照明灯具换成节能的电子灯具;把照明路灯从人为控制的模式变为电子控制的模式,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时间的调整,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楼梯间、电梯间以及地下停车库,安装电子的声控装置,以便达到人走灯灭,人来灯就亮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经常需要照明的通道上,用一路照明的方式来满足照明的需求,并且合理的安装备用的灯具与照明线路,以便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段发展,电能已经成为了世界三大能源之一,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电的使用也在逐渐的加大,但是由于建筑本身的设备数量多,并且也复杂,所以对能源的需求也比较大。我国在节能产品的使用上还不是比较完善,对电能的损耗就更加大了。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节能意识的宣传,增加对设备的节能设备的管理工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有力的贡献。 作者:张溢 单位:深圳市广视后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机电论文:水电站机电工程论文 1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 1.1对产品质量的管理 水电站机电工程建设并非单纯地组合安装机械,也并非只要求符合外形标准,最主要的是对水电站机电工程的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为了确保水电站机电安装的科学规范,要求相关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同时还要从建设材料、生产设备、操作程序、施工技术、劳动者素质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察提高施工质量的有利因素,并全面监控施工现场中的潜在风险,切实保障水电站机电设备满足产品质量安全并达到技术要求。 1.2对施工进度的管理 由于水电站机电的安装作业在整个水电工程施工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确保机电设备安装的科学性与管理的实时性,将整体的安装大型作业分割细化成一段段具体的短时工期进行阶段性操作,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控制好水电站机电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工作。然而,对施工进度的管理并非片面注重对施工速率的提升,最根本的还是要在保持高效率快速度的前提下,强调对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安全与使用效应的进一步优化。 2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2.1管理生产成本的有效措施 首先,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成本管理机构,从购进生产材料、更新施工器材以及竣工后可能发生的索赔事件等几个主要方面出发,严格将生产成本控制在项目部策划的范围之内,以保证盈利大于支出;其次,要将总体的成本控制目标分割成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根据水电站机电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将项目部最初做出的成本策划案进行分解与细化,使其落实到具体的施工阶段。同时,还要对已经竣工的上一阶段的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核查检验,分析复核结果以发掘利润上升空间,从而优化调整成本管理计划;第三,要求项目总部制定好整体的成本管理方案,并将其下达至各个部门,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使企业上下都明确自身职责,加大执行力度。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执行结果,对效果不理性者给予及时改进。第四,要根据施工现场提供的实际生产建设费用做好统计,将统计结果与项目部给出的成本管理目标进行核对,如有超支的发展趋势,应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改进成本控制方案;最后,在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开工之前,要预先做好成本管理策划,在建设材料、施工器材、工作人员等生产成本方面全面考察所有可能要支出的费用,通过计算与分析,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以免出现施工资金不足的状况。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更要注意对现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杜绝浪费。 2.2管理施工安全的有效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施工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将安全知识贯彻落实到实际施工作业中去。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监管人员进行定期检测,排查安全隐患。第二,科学制定机电工程安全施工策略,对于那些风险系数较大的特殊施工项目要给出专项的安全防护措施;第三,对参与施工的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技能培训,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施工的意识。 2.3管理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 首先,培养一批工作热情与专业技能并存的优秀劳动力,加强技工队伍建设,要求施工人员不仅具备优良的职业操守和高度的工作积极性,将质量管理工作视为己任,切实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要具备高水平的施工能力和作业技巧,能够快速适应更新换代的施工设备,全面掌握各项施工工序,灵活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将质量管理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其次,要在开工之前仔细审查施工图纸。通过反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协商与沟通,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设计图纸。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修改,以便更好地保障施工质量安全。最后,在安装机电设备之前,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要进行一次技术交底,并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案,为机电的安装质量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2.4管理施工进度的有效措施 第一,要从整体出发,编制出一套施工进度总计划。第二,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将总计划切分细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施工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不同的施工小组,并对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控。第三,要分阶段进行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施工任务与现场施工状况,安排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金,以确保各阶段都能顺利竣工。第四,当施工进度有悖于制定好的总计划时,要求及时分析出现该偏差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要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适当调整施工进度,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结束语 根据以上提到的四大基本内容及其管理办法,可知我国的水电站机电工程虽存在着一些建设难题,但只要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律,结合施工进度与现场实际状况,灵活调整施工策略,尤为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谨记施工安全准则,将产品质量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我国的水电站机电工程项目还是能取得较大成就的。为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需要我们付出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曾琼生 单位:南雄市宝江水库工程管理所 机电论文:机电安装项目管理论文 1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的特点 1.1技术要求高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程建设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来说,对此方面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逐渐有更多新型技术与工艺被应用到工程建设中,但是相应的施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为满足项目施工精准度的需求,需要更进一步地做好安装项目管理,提高工程安装技术水平。 1.2质量验收严 机电设备安装内容多,涉及的专业也比较多,这样在施工时就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另外,因为工种相对复杂,并且各项资源呈现多样性,如果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并且机电设备安装是工程建设的关键,其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际质量,这就决定了工程质量验收的严格性。机电设备质量评估是工程质量验收的重要内容,确定设备安装是否规范,是否符合项目建设需求。 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难点分析 2.1进度管理 机电设备安装内容众多,涉及到的环节也比较多,整个安装施工的过程相对复杂,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工程建设造成影响。因此,在对机电安装工程进行项目管理时,应做好进度管理工作,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故而影响项目进度,保证项目可以按照要求顺利施工。通过对项目进度总目标的分析,来对项目管理以及进度管理来进行控制,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将机电设备安装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等相结合,合理控制工程项目进度。 2.2质量管理 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施工工序、技术以及工艺选择等,施工时一般在工序确定后不会再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贯彻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阶段,包括工程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等,并且涵盖的内容要全面,包括施工技术、工艺、资源、人员以及环境等方面,通过对各方面的管理控制,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3成本管理 机电设备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影响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合理地控制施工成本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要意义。对于机电设备成本管理来说,管理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其他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应加大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为其他项目管理工作打好基础。针对成本管理工作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成本计划,对成本项目内容进行详细分解,寻找降低成本的措施,制定完善的成本计划与控制方案,并将其落实到位,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调整。另外,应做好项目所有收支费用的详细记录,定期进行结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保证成本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2.4安全管理 随着工程建设要求的日益严格,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机电设备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因为机电设备安装过程复杂,涉及内容与资源众多,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针对此为保证机电设备安装人员安全,需要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制定安全管理体系,做好安装人员安全意识与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施工落实到位。另外,还应全面展开安全施工责任课程,不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护水平,提高其紧急处理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预知危险并做好处理工作,为其提供安全保障。 2.5财务管理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一个动态管理过程,需要通过较高的管理水平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贯彻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并与成本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工作联系起来,尤其是在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时,财务管理工作会由建设单位来负责编制竣工结算报告,对项目筹建、施工、竣工以及交付等阶段所用建筑费用以及财务状况进行总结,对所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总结,完成工程竣工财务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6技术管理 安装技术的选择是影响设备安装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新技术与新工艺的研究管理,选择合适的技术应用到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不断提高工程安装的技术水平。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应用,想要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功能,需要提高安装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技术的要领以及操作方法,建立完善技术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3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难点建议及方法 3.1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一方面,应结合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制定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全员参与动态性管理机制,将责任管理机制贯彻到底,明确每位员工所要负责的内容,通过增加其压力的方式来鞭策其不断前进,保证安装工程质量。同时也可以执行岗位持续性轮换原则,使得不同责任主体能够在不同岗位之间获得最大的锻炼,有利于企业培养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做好机电设备安装项目管理要点普及,提高管理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机电设备安装的效果。而对于普通施工人员来说,应保证其能够全面掌握项目管理程序,促进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 3.2加强项目施工管理 对于机电安装施工管理的要点在于接地工作,需要确定安装接地的种类与目的,并且要明确安装可能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例如机电设备金属元件可以分为带电金属部分与非带电金属部分,这样发生触电的原因就可以分为接触带电导体直接接触事故与接触因漏电而带电非带电金属部分之间接触事故,事故原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就不同,在进行施工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结语 机电设备安装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其施工效果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项目管理工作,确定管理的要点,从多个方面入手,结合机电设备安装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取不断提高工程安装的效果。 作者:彭旭芳 单位: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机电论文:民爆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论文 1立足本职岗位,强化机电现场管理水平 加强民爆机电设备现场管理水平,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民爆生产行业安全质量生产的行业标准。只有机电设备安全质量标准化达到并保持一定的标准,才能使该厂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才能够适应和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民爆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机电工作完成情况 2.1从2002年以来,笔者先后多次主持、参加了铵梯炸药生产线、雷管生产线的机电设备设计、改造工作,对铵梯炸药生产线的混合上料系统、装药上料系统,雷管生产线的装填工序、卡口工序等进行了全面扩能改造。先后对乳化炸药生产线、锅炉、水源井、变电所等进行了建设改造。尤其近年来对全厂的生产许可取证、安全评价检查、安标取证等以及四项技术通过改造达标,使该厂各生产线的工作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产规模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同时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四项技术等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22008年任命为机电车间副主任(分管车间生产安全、动力科工作),2013年任命为机电车间主任(负责机电车间、动力科全面行政工作兼设备管理和机电专项工程的具体业务)。该厂动力科的业务主要包括机电设备、锅炉、环保、供电、供水、设备大中小修、专项机电工程改造、生产线改造等。首先从车间安全生产上,通过狠抓基础管理和现场管理,保证了车间多年来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行。作为生产一线的后勤保障部门,针对加工的机电配件,该厂从严要求,坚决杜绝不合格配件进入库房,流失到生产车间。从生产供汽方面,笔者作为车间主任要求司炉工、锅炉维护工严格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检察条例、锅炉运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保证了生产车间正常用汽供给,为该厂的安全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3机电设备方面:作为主抓动力科业务的负责人,笔者紧紧围绕全厂各车间各项安全、生产、经营指标。首先对全厂机电设备做到了如指掌,对关键设备、大型设备的运行状况、运行周期、设备性能、关键零部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编制修订了该厂机电设备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设备的管理机构和业务范围、计划更新大修、采购管理、基础管理、库房管理、统计管理、奖罚与责任追究等。每年和财务部门两次对全厂机电设备进行盘库核对。每年及时编制一五三厂机电设备大、中、小修周期检修计划,并严格按照周期性检修计划安排实施并每季度末进行验收。 2.4外围配件方面:严格按照设备的检修周期,核定设备配件的采购计划,对外围配件的采购坚决执行局里的物质采购三级审批手续,做到了采购回的配件100%合格,做到了账、卡、物品三相符。 2.5由于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该厂于2007年、2008年先后对乳化炸药生产线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造,使乳化炸药生产线达到了民爆行业规范要求,实现了自动化、远距离视频监控。2007年完成了两台10吨锅炉的安装工作,保证了该厂安全生产正常进行。2012年水源井的建设和两座6kV变电所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该厂多年来用水紧缺和用电不安全的现象,保证了该厂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主持全厂机电设备大修工程、专项资金工程,通过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保质保量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任务,为该厂的生产、经营任务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3机电设备大修完成情况 针对全厂机电设备使用情况按轻重缓急和设备定期检修计划,有序的进行设备大修。先后对生产线上的乳化装药机、全自动包装线、水相灌、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乳化器、浸冷机以及锅炉、平爬坡矿链、提煤机等分批次有计划、有目标组织了大修,从而保证了该厂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经济运行。1994年和2003年笔者深入现场,两次对锅炉房至84#车间、85#车间投运35年来的主供气管道进行了大修,共计更换直径108管道1800米、直径133管道1200米,杜绝供汽管道跑、冒、滴、漏现象,保证了车间生产正常用汽,节约了能源的消耗。 4大型设备改造工作完成情况 4.12001年至2003年该厂投资65万元,并安排笔者作为甲方工地负责人,完成了85#车间DDNP生产废水改造工程,杜绝了生产废水不合格外排,保证周边环境不被污染。 4.22005年4月份笔者负责测量尺寸、绘制图纸、编制改造方案、编制施工预算等,组织车间工人对纸筒生产线进行了全面扩能搬迁改造,达到了国家民爆行业主管部门对危险生产工房定员的规定。 4.32005年7月份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厂安排笔者为现场机电安装负责人,完成了投资100多万对85#车间雷管生产线的装填工序、卡口工序、雷管编码工序等机电设备、供电、供水、供汽等进行了扩能改造。从而使该厂雷管产量由70年建厂时设计的1500万发/年,上升到了2500万发/年。 4.42006年至2007年该厂投资600万元,并安排笔者作为甲方现场负责人,对机电锅炉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淘汰了耗能高、产汽量小的3台蒸发量为4吨/小时锅炉,更新为2台蒸发量为10吨/小时锅炉,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该厂生产需求。 4.52007年、2008年该厂先后两次投资700万元对乳化炸药生产线制药设备、供电线路、供水管道、供汽管道等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扩能改造,使生产能力由原来的6000吨/年,提高到了12000吨/年。同时生产线实现了远距离在线监控,人员得到了有效控制。 4.62011年6月份至2012年8月份该厂安排笔者作为甲方现场负责人,投资500万元完成了深度823米水源井1座,400立方米蓄水池1座,安装140kW深水泵1台、配电柜5台、软启动柜1台、315KVA变压器1台、37kW二次加压水泵2台以及地面配套并网管道370米。彻底解决了困扰该厂40年来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现象。 4.72011年11月份至1012年5月份,由笔者负责完成了该厂中央变电所及84#车间变电所更新改造工程。该项工作共计安装高压配电柜11台、低压配电柜10台、后台保护装置1套、630变压器2台、直流屏2台、电容柜1台以及6kV高压供电线路1900米。解决了该厂多年来供电系统严重不足的现象。新变电所的投入运行,满足了该厂安全、生产、居民生活要求。 5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回顾机电工作中的经验,从中可以看出做出了一些成绩,同时看到自身的不足,自我反省,要成为一名真正机电技术管理人员还有诸多要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强化业务水平,虚心求教,以实际行动搞好本职工作,为机电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翟胜利 单位:铜川矿务局一五三厂 机电论文:计算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论文 1计算机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内涵分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网络营销指的是贸易型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对产品进行宣传、销售、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营销行为,该行为是一种在传统销售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营销模式。 1.1计算机网络营销是一种区别与传统销售模式的新型营销模式 计算机网络营销与传统对策营销模式不同,这种营销模式不但速度快、效率高,而且也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虚拟传播,同时它的传播地域要比传统销售模式更为广泛。在本质上讲,这种营销模式是一种利用媒体技术实现营销目的的综合手段,这种营销模式的广告宣传和公关业务都是使用网络技术,这是一种崭新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的销售策略、销售理念及技术手段是基于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的新突破。 1.2计算机网络营销的销售理念离不开传统的销售理论形式 计算机网络营销只是一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这种销售模式体现了企业信息和用户信息互动的一种手段,它只是一种销售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变,但是要想达到销售的目的,它还离不开传统销售理论的支持,离开了传统的销售理论仅仅依靠技术手段也很难实现营销的目的。这种营销模式也应该符合一些传统营销理论的支持,比如:这种销售模式也是以客户为核心,同时它也要求对市场进行细分,计算机网络营销作为企业总体销售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传统的销售理念而独立存在。 1.3计算机网络营销和网上贸易的不同之处 计算机网络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务行为的彻底网络化,但是这种想法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网络营销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的同时展示产品的型号和性能以及商品的价格和品质等,进行企业的宣传和售后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来实现,但是实现产品的贸易不一定通过网络来实现,这种营销模式能够达到与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的目的。 2计算机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优势非常明显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计算机网络营销占有许多的优势,毕竟这种营销模式是在原有的各种营销模式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营销活动的效率较高 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较快,这是计算机网络营销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十分的快,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快速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更改。同时贸易单位产品的各种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上快速显示出来,这些信息包括:产品生产企业的相关信息、产品的内容和销售价格、产品的优惠活动和售后服务等等,同时这些信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这样就增加了企业对产品市场咨询的更改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这样就提高了企业捕捉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以及反馈信息的效率和能力。这些及时的处置和应对措施能够拓展企业的市场,这就体现了在电子商务中,计算机网络营销的高效之处。 2.2计算机网络营销使用的费用较低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的传播比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所使用的费用较低,过去利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信息的及传播需要利用较多的人工、纸质广告以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些推广模式比较单一,同时成本较高,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广告宣传能够降低广告的和印刷以及邮寄的费用,这样就减少了企业产品宣传所要花费的成本。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信息具有互动性,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及时地了解用户的反馈意见以及个人需求,这样企业就能够根据市场信息有的放矢地对产品进行生产,并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浪费,为企业进行库存和降低备货打好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企业既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又能够降低因为销售而占用的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费用和企业利润。 2.3计算机网络营销能够帮助企业开拓产品销售市场 计算机网络能够帮助企业打破过去的销售地域限制,在极短的时间内企业能够通过网络把产品信息传播到网络所覆盖的全部区域。这样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能够增加用户的消费市场范围以及拓展企业营销网络。和传统的营销模式比较起来,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受众十分广泛,因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可以不受一些传统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人文风俗、种族及年龄的制约,同时也能够使企业摆脱国际销售和贸易的各种壁垒的制约,这样就为企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好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计算机网络营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企业产品进行宣传不但能够增强企业的影响力,而且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样在无形中就提高了企业的软实力。网络营销不同于以往的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能够通过网络使得企业和用户能够互动交流,使得企业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用户的实际需求。这就是说,企业既能够在效能时间内掌握用户的基本信息,还能够掌握自身在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方面的存在问题,这样可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进行产品设计的优化和创新工作,使得企业能够对产品质量及自身的营销策略等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企业在下一步发展和市场掌控能够有的放矢,所以计算机网络营销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3计算机网络营销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机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因此计算机在进行网络营销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通过网上竞价、博客、论坛、电子邮件等展开各种营销方式,同时还依靠网站增加企业用户的点击率和参与程度,同时要提高计算机网络营销的质量和效果,从而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营销的作用。 3.1计算机网络营销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计算机网络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掌握市场的供求以及变化规律,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市场的各种信息,这样企业就能掌握市场供求的主动权,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企业长久的发展目标,这样企业就能够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准确的定位,从而根据市场的供需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细分市场,优化产品和优化设计,为确定企业的最终发展战略目标和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 3.2计算机网络营销要提高企业的调研决策水平 计算机网络营销具有较强的网络互动性,因此企业就能够根据与客户之间的各种互动信息来建立企业的样本调查框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完善其互动和反馈形式,这样就使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各种信息,并在这些信息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针对调研结果制定新的决策,从而采用一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以及符合市场变化规律的决策来。 3.3计算机网络营销应该加快技术的创新与产品的更新 计算机网络营销的交互性较强,这样就能够缩短用户和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得企业具备能够直接与客户对话的条件和能力。这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营销的特点,对客户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爱好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对客户的要求规律和变化情况有充足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客户的需求对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对自身的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设计和调整,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3.4计算机网络销售的功效应该得到增强 计算机网络营销不但能为客户提供各种良好的产品,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在线预订情况、下订单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企业还可以进行库存查询和送货跟进等电子交易方面的服务,这样企业还能够增强网络销售的数量以提高企业的销量。企业在销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营销简单、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通过降低产品的价格提升产品的质量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在计算机网络营销中的控制能力。 4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网络营销来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不仅为市场产品生产、推广等相关工作提供了便捷服务,而且推进了电子商务在市场中的进一步运用,提升了市场产品的市场的竞争力和控制能力,为电子商务市场化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尹雪婷 程强 柴红萍 单位: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机电论文:电力提灌工程机电设备管理论文 1机电设备的功能管理 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在提水过程中,各类设备所发挥出其本身效能就是它的基本功能。如变压器能改变电压,电动机能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水泵能将机械能转换为水的压力能等。基本功能反映的是机电设备的使用价值,如果丧失了基本功能,它也就不存在使用价值了,设备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那么如何对机电设备的功能进行管理呢?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它的功能指标进行测试。例如按照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泵站现场测试规程》,对功率、转速、扬程、流量等进行定期测量,判断是否达到额定指标,如果低于额定指标则认为功能已经下降,就要通过维修手段来弥补,如果功能下降严重,各种维修手段都无法弥补,并且耗资太大时,则考虑更换问题。但必须注意的是许多设备在设计制造过程中都有安全裕度,并遵循标准化,系列化技术政策中尺寸选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使设备的功能有冗裕,即设备可能实现的最大功能大于铭牌额定功能,这是考虑设备可靠性而增加的,事实上所测定的指标已经有所下降的功能。 2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管理 2.1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机械设备的可靠性首先决定于组成元件和零部件的尺寸精度变化,也就是决定于构件和零部件在运转过程中的有形磨损(在机械学中,零件构成构件、构件构成机构,机构构成机器),磨损使它们的点、线、面等几何形态发生改变,从而破坏了传递运载的品质;其次,由于零部件和构件在工作中过度变形、断裂、表面锈蚀和内部机械物理性质变化等导致的失效;最后,零部件材质低劣,安装、检修时误差影响,运转时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变化,影响零部件、构件本身的可靠性。例如:(1)水泵轴承受传递载荷,在轴瓦内磨擦,要保持在规定时间内发挥正常功能。第一要求基本的质量指标全部合格,第二要求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即良好的润滑、平稳的启动运行、限制倒转等;(2)水泵叶轮承受气蚀和冲刷,本身的材质和运行时间决定它的可靠性。 2.2电气设备的可靠性 (1)电气设备的绝缘: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电气设备长期处在正常工作电压——额定电压下。但由于系统中某些参数的突然变化,有可能出现超过绝缘能力的电压使设备的绝缘击穿。又由于绝缘物受潮湿、污物、粉尘等侵害,使设备的绝缘强度下降;(2)导体的发热:电气设备的主导电回路长期通过额定工作电流,这时由于导体本身存在电阻和导体接头处的接触电阻,使导体发热,这些热量使导体绝缘老化,破坏电器性能;(3)电力系统的故障: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发生各种各样的故障,其中短路故障是最严重的一种,由于发热及动力等效应,可能使电气设备遭严重破坏。根据类似特征,我们在对电气设备的可靠性管理时,首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对绝缘问题,按水利电力部颁布的《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标准》每年春检进行扎实细致的试验,发现薄弱环节立即消除。同时下功夫改善电气设备的工作条件和使用环境;对发热问题,在电气设备使用前把导体的接头加强技术管理,通过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接触精度和光洁度,增大接触压力等技术手段来保证接触质量,在运行中加强通风冷却,将导体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对电力系统的故障,针对经常性发生的问题设法在预防性检修中加以消除;对于短路故障,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杜绝发生的一切隐患,另一方面要校验维护好自动保护装置,一旦短路发生,就要快速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出去。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管理就是在预计期限内不允许设备发生任何故障。可靠性管理的中心就是预防故障的发生,无故障设备就肯定可靠。所以平时加强保养维护,加强设备状态检查,在事故尚未出现之前就安排定期检修,以便消除隐患,并且通过试验测试仪器按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对各类设备进行试验和测试,然后将检查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再通过空载试验来验证,从而得出具有置信度的可靠性结果。 3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 机电设备的维修是设备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技术任务。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适时进行设备维修,是设备使用期间管理的首要大事。维修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唯一途径。设备在运行中由于磨擦、冲击、振动、疲劳、锈蚀、断裂、变形、变质、潮湿、发热、老化等影响,都会使它的功能降低或丧失。维修它的目的就是完善设备系统,提高或恢复设备的功能。修理的本质就是在物质形态给予补偿的同时,也补偿了它的使用价值。维修的核心就是根据设备损坏情况,结合提水灌溉任务和作物生长的特点,对具体的设备选择正确的维修期限、维修方式和维修层次,安排维修计划并付诸实施。同时对维修技术、维修组织、物资材料供应等方面进行合理布局。返修、更换和改装是设备维修的三种形式,针对损坏的程度对症使用。根据修理的内容、范围、工作量可把维修分为大修、中修、小修、项修(专项维修)和改造等几种层次。大修是对设备进行全部或大部分解体,重点在于修复或更换基础大件。通过大修使其功能基本达到出厂水平;中修是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小修是更换或修复即将失效的零部件或元器件;项修是专门针对发生故障或将发生故障的零部件,电气元件进行事先或事后修复的层次;设备改造是用新技术,新材料在原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布局改进,以提高其功能和可靠性的层次。电力提灌工程机电设备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运行时昼夜连续,不容间断,维修内容广泛,技术复杂、项目繁杂、环节众多、工序临乱、工种较多,因而吃透所有设备的状况,编制切实可行的维修计划、规定适宜的修理期限、选择合理的维修方式、制定正确的维修方案和维修人员专责制的组织形式,工具器材的合理运用,修后质量的验收标准,通过维修所达到的目标等都要形成严格的制度。用制度来约束设备的维修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一切维修工作都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在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上进行质量把关。树立人人重视维修质量,全员管理维修质量的良好风尚。在设备使用阶段,维修管理工作有两个基本职能,第一个基本职能是对维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以保证不间断地、最经济地按预定计划和要求进行维修工作,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总之,在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时,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拥有的资料进行预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以质量控制为关键,制定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为核心。 4机电设备的故障管理 故障是设备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丧失规定功能的状况。故障是设备在使用中必然发生的现象,它的危害使设备暂时或永久地丧失功能。由于设备自身的原因,工作条件、环境影响等因素,设备的损坏是难免的。加上操作的偶然失误,都会造成设备的病态,所以故障管理就成为机电设备管理的一个部分。高扬程提灌工程的设备故障,有下面四个类型: 4.1突发性的破坏故障 如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击穿、放电、起弧、烧毁设备本身的现象。 4.2磨损性的危险故障 如大型电动机的轴瓦磨松后会发生扫膛的危险故障。 4.3间断性的临时故障 它多半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如人工误操作,气温升高、载荷超量、小动物的危害等。消除这些外部干扰后,设备仍能正常运行。 4.4固有薄弱性故障 在制造和维修时使用的材料质量偏低,造成的先天不足,导致运行时所发生的故障。机电设备的故障管理,就是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检查、巡视、诊断、分析和评价。努力增大对故障的预防性,以便利用相应的手段。另外,在对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修理中,尽量寻找减少和延缓故障的办法。 5结语 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机电设备管理的本质,就是以功能保障为前提、合理使用为宗旨、精心维修为手段、杜绝事故为目的,从而保证和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否则不管机电设备的功能有多完善、技术性能有多先进,如不加强管理就会使其功能丧失,使用设备的人员如不具备相应的技术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造成人为损坏设备。如果设备在规定时间内不能保证工作,就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如果不加强故障的预防就无法完成提水灌溉任务。如果不及时对设备维修,就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如果不加强故障的预防就无法保证安全运行。所以忽视了哪个方面都无法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工程效益将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机电行业的工作人员要足够地认识到机电设备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人材等方面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文生垚 单位:白银市兴堡川电灌工程管理局 机电论文:机电类课程教学成人教育论文 一、知识讲授环节要有侧重,注重基础理论,简化复杂理论 在成人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长期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所以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对技术理论的认识相对模糊,在实际工作中,当涉及理论论证和科学计算时便显得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在授课时必须加强基础理论、基本计算的讲解,使学员在充分理解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础原理和科学计算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发现科学计算和经验估算的差别。同时,经过不断的实践,最终达到将基本原理、科学计算、工作经验三者互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专业理论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从思维方式和知识运用方面全面提高学员自身水平,从而达到成人教育的根本目标,彰显成人教育的意义。对于一些课程涉及的复杂理论,既不应该长篇累牍地冗长赘述,更不该草草略述,一带而过。道理很简单,一些复杂理论往往是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其原理所在,只有理解这些理论才能进一步推导出这些技术的实际操作方式。但这些理论的推导过程是十分繁复的,往往涉及复杂的数学过程并和其它学科的知识产生交叉,所以一般难以理解和记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注重理解,简单应用”的方法。也就是说授课教师必须将理论的原理讲解清楚,但不必让学员一定记住复杂的推导过程,可以有选择地跳过部分推导过程,将理论总结为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的方法和公式,使学员在遇到相关问题时,首先明白问题解决方式的理论归属,然后直接通过简单的方法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传统知识与新知识并重 谈到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从成人教育机电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演变过程就可一见端倪。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几十年来还停留在早期水平,所以在成人机电类课程授课内容中传统知识占主导地位,而一些新知识只是作为介绍或展望,这是与当时国情相吻合的。但近些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有了飞跃发展,由于新的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中,社会发展对新知识、新技术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所以机电类专业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等。由于总学制的限制,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压缩,授课过程中,传统知识部分的内容受到一定程度的删减。所以在不同时期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印记。比如老学员对传统设备和工艺津津乐道,但如果使用需编程的数控设备就一筹莫展了;而新学员可以按图示尺寸、形位公差等技术要求编订完整的数控机床加工程序。但同样的加工任务,需编制适于传统设备的工艺流程,新学员往往也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传统知识与新知识哪个更重要?在现实的科研和生产中,哪种知识会发挥最大的作用,更有现实意义?关于这个问题,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中不乏经典的实例。作为全新知识和全新技术的典范,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SR-71黑鸟侦察机试飞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达到的“双3(飞行高度3万米,速度3马赫)”飞机。为了达到这一惊人的性能,飞机从材料到设计都采用了最新技术,如钛合金、机体涂料、混合喷气发动机等等;而作为前苏联航空工业的杰作MIG-25高空高速截击机同样达到了“双3”,但由于技术方面与美国的差距,飞机的设计与制造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尤其是机体主材既没有用钛合金,也没有用铝合金,而是采用最常见的不锈钢焊接工艺,但所有工艺配合都达到了极佳的水准,正所谓把传统技术和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再进行天才的组合,最终达到惊人的效果;而我国生产的歼-7战斗机项目堪称传统知识、技术与当代最新知识、技术不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典范。这款战斗机的原型机是上世纪自前苏联引进的米格-21飞机,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升级,在传统技术上加入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使这款40余年机型老而弥坚,服役至今,不但仍然是我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战斗机之一,而且产生大量的派生新型号,出口很多国家。从本质上讲最新的歼-7改进型号已经是和原型机大相径庭的全新机种了。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新技术,还是传统技术,或是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益结合都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如何平衡传统知识和新知识的关系,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好传统知识,这是基础。然后,在新知识教学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必须付出和传统知识教学等同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新知识是传统知识的延续,是连接当代科技水平与未来更新的科学技术的桥梁。作为授课目的,必须让学员了解传统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最终目的是使学员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正确选择和应用传统知识和新知识,将新老技术有效融合,形成在某个时间段或某个具体任务中的最佳效果。 三、实践课要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练习 机电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部分属于应用科学,因此实践环节必不可少,这对所有学员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会有很大帮助。除了一些基础课程所规定的实践课程外,所有学员还要进行若干综合实践,比如阶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课,传统的方式是所有学员都做一个或几个课题,对于普通高校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学体系,这样做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因为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职业方向待定,这样的实践方式会使他们在就业后较快融入工作当中。而对于成人教育而言,这种实践课显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性。因为大部分接受成人教育的学员都是有了固定的职业方向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经验。课程规定的一些实践内容可能对一些相关专业学员来说显得过于普通,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员来说,离他们本职工作又相去甚远。如果是这种情况,实践环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对于综合实践环节,可以进行另一种尝试,即根据学员专业构成情况设计综合型的实践课题,完成此课题可能涉及到的机械设计、结构设计、机加工、热处理、自动化方案设计、数控等等诸多门类的知识和技术,所有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负责整个课题的某个部分、某个工艺环节或某个阶段。学员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同组学员一起做出所负责的方案。整个实践课题各个部分的方案完成之后,各组之间再寻找各自技术接口,进行方案对接。当方案的对接完成之后,全体学员再进行集体讨论,对整个方案进行整改或优化,最终在全体学员通力合作下,提出最佳方案,完成课题。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学员得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同时又可以了解其他专业的技术特点及与其他专业人员之间的配合经验,从而使所有学员在实践环节受益。 四、将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引入实践环节 如上所述,成人教育中的学员大部分是在职人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内容也大多和所学课程相关。在工作中他们一定会有这样那样、或大或小无法解决或不够确定的问题。在实践环节中,我们完全可以将一部分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比较典型、且与实践课程要求目的相近的问题引入到实践环节中,作为实践课题,这样不但可以使学员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以借助学校教学科研的优势条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同时达到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科学技术被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当中,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工业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学科技术交叉的出现,使机电类专业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实用人才的技能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可以较为熟练地进行一般机电专业操作,同时要求这些人对新技术、新设备,乃至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都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作为培养企业所需技术人才重要渠道之一的成人教育系统应该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风向标,加强对教学方向、教学要点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改进机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宫志欣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机电论文: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论文 1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1.1安全管理、执行和职责落实不到位 在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中,存在安全管理控制职责不明确的问题,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对机电设备的质量检测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执行,给煤矿生产过程埋下巨大安全隐患。与此同时,电力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操作,安全管理执行较差,大大增加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难度。 1.2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中,存在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致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同时,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安全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没有对煤矿生产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生产工作人员无法意识到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安全管理出现很多漏洞,造成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1.3生产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水平整体较低 由于煤矿生产环境比较复杂,在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中,生产工作人员的素质修养水平不同、专业技术水平整体比较低等情况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与此同时,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专业管控人才避免缺乏,比较多的专业人员都不愿意进行煤矿企业,致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 1.4安全使用标准不完善,安全管理监督不到位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安全使用标准,才能避免机电设备方面的安全事故,从而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注重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导致机电设备故障检测仪器和设备出现老化现象,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威胁生产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部分单位为了提高企业利润,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监督不重视,使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排查,导致各种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2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2.1提高全体安全意识,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通过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认识,确保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真正落实到煤矿生产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技术,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以不断提升整体安全意识,从而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 2.2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生产现场管控 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明确各部门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职责,对生产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机电设备安全使用考核,不断加强煤矿生产现场的管控,才能保证全体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例如: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生产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穿防电鞋等,严禁闲杂人员进入生产场所,避免意外安全事故发生。 2.3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管理监督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注重生产工作人员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培训,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促进企业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注重专业技能提升和机电设备使用技术水平提升,吸收和引进先进技术人员,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不断增强生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修养水平,从而快速、准确的完成机电设备的调试、检测、维修和保养等。 2.4完善安全使用标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现代化建设中,煤矿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完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相关检测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标准,对原有设备仪器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不断加强煤矿生产过程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控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严格把控相关机电设备的检测情况,避免机电设备过度使用和耗损严重情况出现,才能促进煤矿企业综合效应不断增长。在实践过程中,适当加大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投入,加强煤矿开采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注重机电设备的动态信息管理,才能促进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过程中,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需要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不断完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才能提高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作者:白云翔 单位:宁夏王洼煤业有限公司银洞沟煤矿 机电论文:我国机电设备工程造价论文 1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特征分析 1.1涉及多种材料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设计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着不同的品牌、种类与规格,其价格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是采用同一种材料,产地不同厂家不同价格也存在差异,虽然在使用起来没有大的区别,但是种类过多就会给造价控制带来影响。 1.2有多种不确定因素 在安装机电设备时,为了保障设备的美观性,往往需要将以往设计方案改变,采用暗敷与暗装的安装形式,这不仅导致施工工作与设计方案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而采用了暗敷与暗装的方式后,这一部位是很难进行检验的,如果出现偷工减料问题,也无法及时地检出。 1.3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 在社会的发展下,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与新方法更新速度也很快,新的材料、工艺以及施工方法层出不穷,价格变动也十分频繁,这就给造价控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1.4安装变更多 设计图纸是很难充分反映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情况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安装工作有着特殊的施工特点,需要与装饰工程、土建工程等进行配合,为了保障美观性,就需要根据其他工程施工情况的变化进行适度的变更。 1.5安装定额工作更新快 在施工机械水平的提升之下,各种新技术与新材料开始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得到了应用,这就导致现阶段的安装定额工作与实际施工情况会产生误差,难以适应实际施工工作的需求。 2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因素分析 2.1设计因素 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设计因素,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材料费用,材料的选择不仅与工程质量息息相关,还会影响整体的造价。设计工作与设计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设计人员综合水平较差,设计方案繁琐,就会导致施工中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材料,提高工程整体造价。如果设计人员为了谋求一己私利与材料商相互勾结,也会导致工程造价虚高。 2.2设计修改因素 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设计变更与更改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导致工程造价偏高。 2.3施工单位的水平 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谋求私欲就采取相关的方式让合同置于规范之外,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钻空子,在该种因素的影响下,施工造价必然会超过工程预算;同时,部分施工单位故意曲解计算规则,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没有按照规范进行收费,大量使用高价低质材料,虚报工程细节,这就会严重损害到业主的利益。 3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举措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因素的质量是多种多样的,导致造价失控的阶段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与施工阶段,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为因素,为了做好机电设备工程造价控制工作,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3.1制定出完善的造价控制目标 在进行开工之前,需要对招标文件、施工图纸与施工合同进行全面的审查,找出影响造价的各种内部与外部因素,分析造价控制的关键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防范措施。如果发现图纸与施工出现了矛盾,则要在第一时间与设计单位联系修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2选择好分包单位 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中,有很多特殊工种需要承包给其他的施工单位,这些工作往往具有垄断性特征,其设备都是一口价。为了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就需要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有实力的供货商参与到报价工作中,这对于降低工程造价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3.3灵活应用询价体系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材料与设备,其价格对于机电工程的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降低造价,就必须要控制好材料与设备的价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造价负责人员在施工阶段可以使用邀请招标的模式,从技术安全性、报价准确性、付款优惠性等方面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此外,还要考察生产商与供货商的资质,将材料与设备价格控制在最优范围内。 3.4做好安装工程变更签证工作 在施工时,工程管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在保障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在施工过程与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将施工图纸最为标准,把控好施工阶段的精度,根据材料供应方式来执行进度结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其他的部门需要做好把关作用,这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利措施。 3.5做好造价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关于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方法与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这些法律在约束造价管理人员的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未来阶段下,还需要促进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造价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道德水平,为造价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好基础。作为施工企业,也需要加强对内部施工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造价控制方式,将造价控制与薪酬制度挂钩,对于表现优异的施工人员可以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玩忽职守出现浪费的施工人员则要严惩不贷,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够有效降低机电设备安装的工程造价。 3.6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设计预算、施工预算与竣工预算是工程造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竣工预算也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开展预算工作时,建设单位需要严格根据施工图纸与合同对工程进行全面的复查,先评定工期与工程质量,再合适定额单价、工程数量,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造价。 4结语 总而言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人为因素是能够控制的,为了降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需要把好设计关、施工关以及竣工结算关,防患于未然,将每一个环节都控制在分项目标范围内,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降低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 作者:王素玲 王荣敏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鹤煤公司设计处 机电论文:网络信息资源中煤矿机电管理论文 1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及意义 在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日益重要,煤矿开采、经济繁荣与科学技术进步、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紧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近现代产业革命的进程,都充分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的科技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根本出路;同时,也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契机。机电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分布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生产数据集中管理和可视化调度指挥,提高了机电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实时监测监控各个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状况,避免和减少机电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炭企业实现安全、文明、科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网络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是煤炭企业机电管理在网络信息资源应用的方向和重点,能够很好的处理机电管理信息的集成处理与、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与集成,建立一个企业机电管理自动化体系。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能使机电大型设备得到集中控制,为煤矿企业的煤矿采掘、供电、排水、提升、运输等一系列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煤矿企业机电管理在实时数据流、信息流等各个领域的良好集成和共享。 3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自动化系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梧桐庄矿煤矿企业建立的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是以千兆环网为基础,以自动化控制中心为核心,集成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主运系统、副提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原煤运输系统、水文及雨量监测系统、通防监测系统、主通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子系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3.1借助网络的集成,实现了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和控制平台 在梧桐庄矿煤矿企业自动化系统煤矿机电管理中,敷设了3万余米主光缆,安装了9台主交换机,地面4台环网千兆交换机,其中,部署2台千兆核心交换机在自动化控制中心,为每台交换机配置UPS不间断电源,支持2小时延迟,井下5台千兆隔爆交换机,为井下每台交换机配置矿用隔爆不间断电源,支持2小时延迟。这样,就实现了一个从地面到井下的环形网络,能够进行矿井各种监控,并且能够监测信息的共享、集成、融合和信息综合利用,提供生产、安全层面的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决策支持,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指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3.2为自动化控制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供电电源 在煤矿机电管理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从而导致出现断电再通电的电流冲击,为此,该系统为拼接单元设计了电源保护,为自动化控制室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供电电源,为机电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与此同时,在配电柜中接入了防雷装置,使机电设备在遭受雷击等一些恶劣事件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 3.3实现了实时监控 自动化控制中心可以对子系统的工况及环境参数进行实时、准确的采集。软件集成和网络传输共同构成了自动化控制中心系统平台,可实现实时监控。同时,该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充分考虑了硬件和软件冗余,当某子系统的通讯或元器件出现故障时,整个网络传输性都不会受到影响。 4总结 本文主要研究了网络信息资源在煤矿机电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仍然需要下一步的继续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的重视。 作者:赵国清 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梧桐庄矿
经济类本科论文: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浅析 一、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 1、选题范围宽且时效性强。经济类毕业论文选题宽泛,涉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有需要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有许多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热点问题。并且,由于经济形势时常变化,热点也在随时切换,因此,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很强的时效性。宽泛的选题范围给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选题带来了一定困难,一是形成了本科学生知识面有限与选题所需要解决问题宽泛而多样的矛盾,学生所选择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很难解决的;二是热点问题都是涉及面广的问题,如选题较大则本科毕业论文解决不了,如选题较小则由于所掌握的知识深度不够而深入不下去。三是选题时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平时对经济信息有所跟踪。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最后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第一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3、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操作规范和奖惩措施。学校管理层应出台具体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措施和操作规范,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使指导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去。对于优秀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奖励,而对于质量欠佳的毕业论文撰写者的指导老师给予适度惩罚。奖惩措施同样适用于学生。特别是对于抄袭问题而言,应制定相关的规定,对于检测出来的抄袭论文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学生不敢轻易抄袭。如同当前我国治理酒驾一样,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驾驶员不敢以身试法。 4、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过程管理。指导老师应将过程管理思想用于毕业论文指导中,对学生论文创作进行全程指导与管理,努力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保证论文的质量达到要求。鉴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惯例,论文指导分为选题、拟定提纲、论文初稿修改、论文终稿修改几个步骤。指导老师应在每个环节进行管理和指导,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集成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毕业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图见图1。 作者:何锋 涂圣华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类本科论文: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个案研究 摘要: 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工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化社会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实践教学本身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难点。本文以广州电大经济类本科10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为例,重点研究经济类本科的实践教学方法,旨在为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启示 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工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化社会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难点。由于历史原因,在电大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模式比较薄弱,在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也大大滞后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中央电大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大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意见》中指出:“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实践教学模式是各类教育,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素质教育手段,也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应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教育目标的改革要求从知识型培养向能力型培养的转变。 一、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实践教学需解决的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何落到实处,很多的学者,很多的高校都做出了不同的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他们不约而同地碰到一些共同的问题。 1.实践教学重计划而轻具体实施。 相对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我国的经济类本科专业教学却明显落后,虽然许多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有实践教学的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未能全面实施。这主要表现在学校没有专门的经费保证,也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教学难以计划实施。其次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空间;教师不愿意花精力指导学生实践都会减少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机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手段落后。 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当突出。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是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轻案例教学重理论灌输。国内适合实践运用的教材和光盘都很少,采用的案例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对于管理人才非智力因素(如意志信心、胆略、风险意识等)的培养更是不够重视,造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3.实践教学中综合能力和专业特色都不突出。 在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的协作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培养却一直缺乏。目前的有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都集中在讨论如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基本上没有看到培养学生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的研究。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些,但缺少特色,对自身的期望值又过高,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 4.缺少长期的实践基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大大限制了教学的发展,各高校经费的相对短缺使得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一直滞后于总体发展水平,难以完全独立地建设实践基地。另外,虽然学生在经过正规的课程训练后,对所要从事的工作已有初步的认识,可以帮助企业处理一些日常业务,并在企业员工的指导下完成部分工作。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其一,学生学的课程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但企业工作中从事的是某一项具体工作,而且主要是基层的工作。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相关的企业大量需要的只是业务员,所以,许多学生实习回来发现书上的知识都用不上。其二,学生的人数很多,可企业需要的人不多,供实习的部门场地有限,没有了解业务熟悉业务的机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 二、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实践教学个案实录 面对上述这些困难和盲区,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下面以广州电大为例进行说明。 广州电大从1999年有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包括会计、工商管理、金融三个专业,10年来,形成了有电大特色的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的教育思路和实践经验。 1.工商、会计本科从课程设计出发,以CAI课件为主题、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手段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资产评估”课程为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兼并、重组、收购等层出不穷,市场呼吁科学的资产评估。广州电大会计学本科、工商管理本科为了让学员更透彻地掌握资产评估,从课程设计开始,配合文字教材,CAI课件、多媒体互相配合,体现实践要求。 (1)课程设计。将教学目的定为: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并能通过案例分析,将资产评估理论应用于实践,集合专业要求,掌握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报表的披露要求。 (2)文字教材。突出4大特点:理论联系实际,教材以大量的举例和案例分析说明资产评估的选择和运用,为帮助学员理解,每个案例均有“评估思路”;与专业紧密结合,对于多数案例分析结合会计账务处理;引入前沿问题。如人力资产评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但该项目资产的价值难以确认,而教材提出了评估思路;方便学员自学,教材附有名词解释索引、参考文献、有关法规。每章后面都附有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 (3)CAI课件。该课件最大的特点是寓教于乐,以东明注册资产评估事务所派出项目小组对科达机械加工厂进行评估为主线,以评估小组对各资产评估分析方法的取舍展开情节。课件共分8个块:资产评估业务受理、流动资产评估、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其他长期资产评估、企业整体价值评估、资产评估报告、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账务处理。通过这8个模块的实习,学生加深了对资产评估基本理论的认识,掌握了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懂得了资产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并且每个学生都对其资产进行了评估,撰写了评估报告。 (4)IP课件。网络的发展,为教学的内容增添了新的含义,使教学活动中所有参与者的作用和地位都发生了变化。资产评估IP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形式,包括各章教学要求、重点、难点解答析疑等内容。由于电大的学员都是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原因缺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将课件挂网,解决了这些问题,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2.会计学本科利用“会计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版”进行实习活动。 会计学本科学生应用“会计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版”就可以在计算机完成会计核算: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帐簿,最后根据帐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和金融本科设有“财会模拟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模拟证券交易所”。 与传统教学的实验室定时定刻开放使用不同的是,广州电大的经济类本科的实验室是开放循环式,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提供实验室,并且可以多次使用,直到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为止。 (1)财会模拟实验室。配有电脑、算盘(计算器)、科目章、印泥、海绵台、财务会计实习资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帐簿、科目汇总表、会计报表等),按照“制证”、“复核”、“稽核”、“综合”、“登帐”、“出纳”这几个工作岗位摆设。学生可以根据某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有关经济业务独立完成全套财务会计实习过程,也可以以分组形式,每人担任一定职务,分工合作――财务科长,负责审核业务,进行财务分析;出纳,办理货币资金的收付业务,编制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材料结算,编制材料采购、入库、领用等业务的记账凭证,计算及摊分材料成本差异,登记材料核算的有关明细帐,编制有关债权债务结算的记账凭证;成本核算,编制费用发生、分配、成本结转等业务的记账凭证,填列各种费用分配表和产品成本计算表,登记有关费用、成本明细账、编制工资结算及分配,计提福利费及各项基金等业务的记账凭证;销售及利润结算,编制结算、计提税金、结算损益及利润分配等业务的记账凭证,登记有关明细账,填制各项税金纳税申报表,登记总账、编制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 (2)金融模拟实验室。配有银行的硬件、软件,并按储蓄、会计、出纳、信贷、结算这几个岗位摆设,学生在这模拟银行里便可以进行金融业务的实习。 (3)模拟证券交易所。设有咨询、开户、买入、卖出、清算交割等几个窗口,学生可以模拟股票的买卖。模拟证券交易所配置有“水晶球”股票接受系统,对股市行情资料进行积累、分析。 4.与有关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建立各专业实习基地。 目前,金融学本科在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建立教学实验基地,另外,还与“联合证券广州营业部”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与“广州万宝集团”、“广州百货大楼”等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会计学本科与“新中南会计师事务所”、“正业注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 5.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适应开发教育的需要。 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所以,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以疑难答疑卡、电子邮件、电话答疑、双向视频、网上讨论、直播课堂和语音信箱等多种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为教学服务。同样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小组,定期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教师负责教学答疑、批改作业、组织学习。组织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活动,并与中央电大共建通畅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 6.结合素质教育建立综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考试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引起、控制、调整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考试和素质教育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目标下构成统一。经济类本科的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期末考试一般占总成绩80%,形成性考核一般占总成绩的20%,形成性成绩一般由学生平时的作业、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成绩构成。另外,部分课程采取无纸化考试,无纸化题库的建立给学员提供了自主选择考试时间的可能。 三、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类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个案带来的启示 10年来,广州电大经济类本科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探索,包括分校的推广应用,由于课程知识的实践性较强,学员自主学习服务比较充分,各种教学资源相互补充,形成有机整体,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1.确立具有“开放性”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目标。 远程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主导地位为出发点。在学生入学时按照专业特点、学习需求及培养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同时鼓励学生把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转换为教学教学目标引入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这也真正在践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开放性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目标设定模式,使学生成为只是技能的主动探询者。 2.制定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 相应地在平时作业、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定和探索。 (1)平时作业。远程开放教育在课程作业的布置上,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文字材料手册或定期统一在互联网、教育电视、IP数据广播等现代教学媒体上向学生。作业应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来设计和布置,要选准知识点,有针对性,做到题量适中、覆盖面广、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2)课程实践。以网络、多媒体和交互式等为主要特征的远程教育条件下进行课程实践教学,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仿真实验、双向视频教学系统演示实验、卫星电视系统播放实验效果等。 (3)专业实践。由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的专业实践,其中课程设计一般是在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从事课程设计的时间和地点应相对集中。而在进行社会调查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化学习的特点,即内容要有针对性,且符合专业特点,形式要注重灵活性。实习则是在专业第一线参与实际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应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现场参观、实际操作、观看录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 3.选择体现“交互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 通过示范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创意教学、自由学习等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面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交互性”特征,群体性学习、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多样化学习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充分融合并由学生自主选择。 4.建设多样化实践教学媒体资源。 印刷媒体、道具媒体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也是通用的、基本的教学媒体,在实践教学模式中仍有其稳固的地位。网络媒体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所特有的、被频繁使用、最有发展前景的教学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视听媒体本来也是从远程教育发展出来并被大量使用的教学媒体,但现在也已变成通用的教学媒体。现场实践作为无媒体的特例,可算是一种非媒体的媒体,它是实践教学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形式,也是通用形式和主流形式。综合媒体则是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应用,反映了多种媒体一体化教学的新观念,是现代教学媒体的主流形式和终极趋向。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通过多样化的媒体资源来呈现和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 5.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 (1)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为了使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过程控制,一方面使正在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按既定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执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利用良好的反馈机制,对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通过修订实践教学计划,适时推陈出新,使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要坚持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严肃性,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践性环节教学细则和实施方案,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教学进程,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并进行统一布置,使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真正得到落实。 (2)加强形成性考核工作。形成性考核是常规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性考核的落实和完成是实施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3)健全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进行过程控制,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相应的职责要求,做到过程有实质、环节有保障、考核有标准,尤其要寻求和建立一种更为有效、更为严格的考核办法。 (4)抓好实践教学环节诸要素的合理调配。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开展涉及人员、场地、时间、计划等一系列教学要素,同时,还涉及与课堂教学的协调并进等问题。在目前硬件还不是十分充裕的情况下,要合理调配有限的教学资源,协调好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及其他环节的关系,避免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互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资源的效能,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其他诸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 经济类本科论文:探究式教学应用于经济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的实践 摘要: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它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了经济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经济类专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的大学经济专业的本科教学,重视知识的来源,强调对教师与书本的权威的无条件服从,降低了大学生自身努力的需要,这不符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不平等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讲授与学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的合作关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分开讲就是“探”和“究”。“探”是指探求知识,探求真理和探索未知;“究”是指研究问题,追根溯源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1.掌握探究的钥匙,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本质:一是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手段和禁锢学生思想,束缚学生手脚的教学方法;二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提供最大的空间;三是以经济学教材讲述的基本经济理论为基础,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不断地探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让学生们经常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确立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想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首先要尽可能地缩减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探究;其次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言、讨论的同时,满足自主发展的需要;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他们的潜能,产生更多的互动,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方法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思路让学生自主去打开,规律让学生自主去总结,问题让学生自主去解决。 3.破除教师的“以我为主”,促进教师的“自我改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到目前在高校本科课堂上看到还是有很多的教师们在讲台上忘我地侃侃而谈,学生们在底下死气沉沉地听,做什么的都有?存在这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老师“以我为主”的思想顽固性。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现象,最重要的是教师自我观念的改变,即不要再顽固地认为把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毫不保留地都灌输给学生就是好老师,而是要学会从不断地实践探究中去改变观念。因为实践探究给老师提供了学习别人和对比自己的机会,既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也学习了别人的经验;实践探究也给老师提供了重新认识自己和重新认识学生的机会,包括向学生学习。高校教师们能在实践探究中学习,就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改变“以我为主”,实现“自我改变”。 二、探究教师怎么“教” 大学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最关键的两大问题是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既要探讨和研究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怎么“教”才能达到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也要探讨和研究大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应该怎么“学”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两个方面的探究,基本上概括了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改革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教师怎么“教”,必须明确突破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探究的首要任务。第一,打破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得好累,学生学得好苦的局面,深入探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地“教知识”转换成现代教学中教师多元的“教方法”、“教理念”、“教观点”、“教特色”和“教创新”等,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第二,要着重探究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高校教育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启发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习明纳尔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都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卓有成效的方法,探究式课堂教学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第三,要教会学生用书本上的经济理论解决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高校经济类专业课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讲授国民经济的热点问题时,组织学生探究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我首先自己进行了对该问题的探究:国家为什么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它的背景和条件是什么?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出现了哪些问题?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是什么?在探究讨论前,把学生分成了六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学生在课后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研,在课堂讨论和发言中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六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是选出代表进行核心发言,其他成员进行必要的补充;有的小组是每个成员都进行主题发言,小组之间的观点不一致时,自然展开了辩论。第三小组还创作了一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版的《真心英雄》歌曲,歌唱得荡气回肠,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而且引导学生真正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学过的经济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热点问题。 三、探究学生怎么“学” 经济类大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条件,确立探究的目标,寻找探究的方法,打开探究的思路,思考探究的问题,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探究大学生们怎么“学”,必须明确其前提是高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探究什么?学生可能探究的经济领域的问题非常多,非常广泛,探究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只要老师给学生们探究的权利和机会,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并不像科学家探究那样要发明创造些什么,它只是在老师的引导、激励、启发之下,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探究他们目前还未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总之就是学生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在获得新的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创新”这个主题时,给出了中国传统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让同学们探究“三个和尚怎么解决吃水问题”,结果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特别活跃,给出了十几种创新方案:有三个人采取接力方式的协作方法;有谁挑得水多,晚上吃饭时加道菜的激励办法;有把山上竹子砍下来连在一起当作管道的技术创新方法;还有三个和尚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的管理组织创新的方法等等。我和同学们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共同有了很大的收获。学生们真是潜能无限,等待着老师改变原有枯燥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去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潜能。 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探究式课堂教学受到了经济类专业同学的欢迎和好评。学生们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其多年应试教育训练的定式很难消除,他们会经历从不习惯与不适应到积极地进行参与这一过程。在平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提高。他们积极参加辽宁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真正能力。 从2010年以来,我指导的学生创业小组多次入选校级项目和省级项目,还有两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其中“帝摩尔(Demul)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创业团队的学生们全力以赴,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注重创新,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他们的出色表现征服了评委,获得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和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帝摩尔(Demul)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小组他们采用一位大学老师的专利技术,然后把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在新产品的营销策略上,师生们设计的“OCH营销模式”非常有创新,是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经济类本科课堂教学的成功典范。 “高效O(Outstanding)营销”:一是以高校的雄厚的研发能力为依托背景,发挥知名教授和学者的“软广告”实力效应,打造“高”科技品牌形象;二是突出LD破乳剂的“高”脱水性、“高”普适性和“高”环保性的产品属性,努力为客户创造低成本、“高”利润空间的产品优势。 “同盟C(Coordinate)营销”:一是同盟营销,二是合作人策略。同盟营销(也称联属网络营销)是公司为了快速地打开产品市场并有效地降低销售成本,将采用当今时尚的低成本、零风险的快速营销方式;合作人生产与销售是指公司在创业初期要寻找合作人,将生产和销售委托行业内的实力企业,借助合作人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使LD破乳剂借力打力,进入市场。 “环保H(Health)营销”:公司要借助政府对本类企业在资金上的鼓励和政策上的倾斜来提高公司知名度,通过媒体为其环保属性造势,树立绿色品牌形象,营销“绿色化工”概念,增加企业无形资产,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 经济类本科论文:中英经济类本科专业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摘要:经济类专业大学教学效果提高一直是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学一直以来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结合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英国胡弗汉顿大学为例,尝试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中英;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 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应该因材施教,照本宣科,重复的内容不同课程都讲。二是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查办法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济类课程在经管学院大都是以最为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为基本的。因此都是成绩再加上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估的,一般卷面成绩比例都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认真背书。有些学生甚至能够一字不差地将经济类课程中的考试内容背下来,有些学生图一时省事采用作弊的办法来应付考试,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类学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的具体应用全然不知,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而非应用。结果导致了学科考试的高成绩而实际应用中的无知者。国内高校也鼓励教师们采用论文(或实践)形式考核,然而学生可能拖很久也不上交论文(或实践报告),不能按时完成考核。如果学生逾期不交,给不及格,学生会诬告老师说教师扔掉了他的论文;而且学生可能敷衍了事,随便网上下载粘贴点东西就交了,如果大面积的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不能按时找到工作,而学生的就业率影响学校未来招生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所以,教师们几乎是求学生按时交论文、求他们修改完善论文,久而久之,教师们就宁可选择卷面考试了,因为卷面考试容易控制学生作答和完成考核的时间。三是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运用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任教师课们进行了不断探索,将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但这些方法并非与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完全锲合,其适用性和实效性有待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浓厚兴趣,还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切合实际的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而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把握住这一特点,很少有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到好处地纳入进去,即使应用案例教学的办法,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很难理解,结果学习一般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真正地学会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胡弗汉顿大学教学理念与特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胡校)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八大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2010年先后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地实地调研。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胡校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无论是课件内容还是案例选择方面都非常注重实践性。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融合了企业家潜能、技能方面以及创造力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个教学模块中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如何培养自己的企业家技能,并要求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胡校教师广泛查阅了英、美、欧洲的教材,认为没有最理想的教材,因而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个教学模块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避免了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校商学院一年制的无文凭,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研究生一年制,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各学年教学模块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团队管理实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校大学生没有我们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胡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量资料,特别跨学科的拓展知识技能的学习资料;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要求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一个教学模块由一个教学团队而不是一位教师任教。通常一个教学模块是一位领导教师(Module Leader)领导制作课件,其他教师参与教学。首先,以讲座(Lectures)方式讲述相关理论一个课时,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通常班容量较大,达到近45人,教师会跟据班容量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调整讲授的速度。其次,由三位辅导教师(Tutor)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辅导(Tutorials)。一般通过网络由学生自由选择辅导教师(Tutor)分成10~15人的小班进行,辅导内容可以是统计学(Analytical Skills for Business)的计算练习、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的案例讨论等。第三是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有实践活动,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个教学模块,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第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前所述,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胡校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胡校课程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考勤、听试、案例研究、医科临床实践、卷面考试、小组工作、口试、实习、工作计划、组合、实践、口头报告(演讲)、职业行为、项目、建议、报告、研究、随堂测试、口试(Attendance、Aural、Case Study、Clinical Practice、Coursework、Examination、Groupwork、Oral、Placement、Workplan、Portfolio、Practical、Presentation、Professional Conduct、Project、Proposal、Report、Research、In-class test、Viva Voce)等。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为主,如商学院的课程多以案例研究、报告、研究、口头报告(演讲)、小组工作、实习、实践等这样一些开放性的方式进行。考察知识记忆的封闭式考核(如卷面考试、随堂测试)较少。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如Learning for Business Success这个教学模块就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5.教务管理先进科学。胡校的每个教学模块的考核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考核要求、考核提交方式、提交结束时间、考核评分标准、学术不端的界定和处罚等,都非常清楚、完整、规范,都和课件一起挂到校园网上了。胡校为杜绝学生拖延考核的情形,规定学生的考核论文、作业、实践报告等不能直接提交给教师,都要交到教务管理办公室,由教学秘书开具收据,学生以收据证明自己有按时交,如果学生逾期去交,教学秘书将不接受学生的考核材料。而上文提到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或者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如学生未按期提交,逾期想提交时,网络已经关闭,就无法提交了。教师可以给未按时交考核的学生不及格,如果学生论文做的不合格,那教师就给学生不及格,即使全体学生都不及格教师也没有责任,只要教师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的。如果学生论文涉嫌抄袭,胡校有先进的软件可以复率,而且有严格的处罚机制,绝不姑息。正是有了这样先进科学的教务管理手段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胡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得以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才得以保证,从而又保证了胡校的声誉。 三、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了解了胡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胡校,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经济类本科论文: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类本科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定位偏误、教学手段单一和缺乏实践、案例教学等问题,然后分别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问题;思考 一、引言 自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Frich仿照“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提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3年《Econometrics》杂志创刊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以来,计量经济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实际经济生活中,成为经济学家验证经济理论、经济政策评价,各国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拟订经济发展计划等的重要工具。同时,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得到了极大重视――著名计量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Klein:“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在中国,计量经济学的一经引入即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7月,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邱东,李子奈,肖红叶(2007)的调查表明,设置有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分别有98%和60%的学校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说,这么多年来,国内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笔者在执教中发现,不少学生,特别是文理兼收的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甚至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且在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尽管都学习过《计量经济学》,但只有不到20%的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应用于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由此,对如何做好经济学类各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能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研究问题进行探索,显然具有非常意义。本文将立足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从分析现行经济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别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思考。 二、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为依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实际经济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手段,定量分析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证实/证伪和发展经济理论,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为微宏观经济管理奠定依据。因此,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应用”的学科。然而,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该课程的方法性和工具性特征,造成“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文理兼收,部分学生在本课程的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中,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再加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导向性的偏误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畏难、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果较差等后果。总结而言,在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定位偏误,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应用”问题 尽管《计量经济学》具有理论课和实践课并重的双重性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囿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更多地将该课程视为了理论课,因此,教学中将大量的课时都用于介绍理论方法――偏重介绍参数估计和各种计量检验的原理与方法,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并重视数理推导,而将以案例教学为手段、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计量模型应用的实践教学的授课时数尽量压缩,由此导致学生在需要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处理数据、如何将模型运用于所研究的问题、如何解释计算结果等。课程教学的这种导向性偏误,最终导致《计量经济学》丧失了其对于经济问题分析、管理的工具性作用,使之成为一门理论课和数学课。 2.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 有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五大问题之一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的灌输性、填鸭式特点突出,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交流、讨论不够。此外,对于期末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公式、方法和理论的掌握,而较少考核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应用的掌握。 3.缺乏实践和案例教学 尽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安排了实验、作业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结合不够,二者之间往往是分离的,且时间衔接上往往脱节,导致二者独立而非协调一致的两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立足于实际经济问题的适宜案例较少,且受学时限制,案例分析的过程过于被简化和压缩,导致学生在应用模型分析问题时,计量模型建立、数据搜集和处理、模型计算和诊断等每一个建模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由此,难以实现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 4.计量软件操作训练薄弱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实践课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包含相关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如Eviews、SAS、SPSS等。对于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的训练,包含在上机实验环节,而实验学时的安排往往较少,如大多数高校,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时安排为64学时左右,而其中实验学时只有6-8个,时间安排上的先天性不足,难以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计量软件操作技能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难以运用计量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 5.教学内容安排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 在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偏重介绍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包括最小二乘估计、经典假设被违背时的检验和修正等,几乎不涉及现代计量经济学中分支之一即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而言,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是微观和宏观经济问题分析,所依据的是时间序列数据,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与否除了可能导致对经典假设的违背,更对于实证结论的可靠性具有决定作用。但在现今的教学中,基本不涉及该内容的学习,其他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等时间序列计量模型的内容更加不被涉及,由此导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欠缺前沿性和时代性。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对于学习者的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统计学等偏数学的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具有较高要求,而经济类的本科生数学功底往往不够扎实,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畏难情绪,再加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偏向性错误等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类本科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要搞好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界定清晰。具体地,对于经济类本科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定为为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操作一门计量经济学软件,并基于软件操作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思考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妥当,并适当向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拓展 经济类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安排,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为主,重点在违背经典假设的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等的检验及修正,同时,要增加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中关于数据序列平稳性及其检验的内容,以避免学生在运用计量模型时由于所采用数据序列不平稳造成“伪回归”问题,还可以增加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内容。此外,对于这些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的介绍,其目标定位应该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必“知其然”,即要使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计量方法和指标来解释、分析计算结果,而不必必须明了相关计量指标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量简化和减少数学推导,而对于数学功底较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鼓励其了解相关数学公式的推导,且在考核中不要求学生对于数学推导的掌握。 2.重视应用,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 理论和方法是应用的基础,应用是对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对于《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讲,教学中必须重视如何运用相关计量模型来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往往也脱离不了微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经济学课程的范畴,这些课程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因此,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和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必须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加强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的联系,加强经济思维的传输和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3.增加案例,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 在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模型去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具体地,所选择的案例一方面要能够被相关经济理论所解释,即具有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是经济社会的热点,这样可以便利地引导学生思考计量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统计替代指标如何选择,并最终加强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 4.加强计量软件操作训练 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便利,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对计量软件如Eviews的操作示范,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课程作业环节,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熟练计量软件的操作。此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计量软件操作的训练。 5.完善考核方式 对于课程的考核,以往重点考核学生对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方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多采用测验考试的考核方式,从而不利于学生应用计量模型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模型应用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改变和完善以往的考核方式,改为“作业+测验+课程论文”,并赋予三个环节不同的权重,如作业20%,测验和课程论文分别占40%。测验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作业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力,而课程论文部分则可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经济类本科论文:构建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和研究数据支持平台的研究 摘 要:以计量经济学等为核心课程的经济类本科生培养机制下,量化研究在经济类研究中越来越普遍,但量化研究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为实现本科生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需要开设经济类专业院校构建教学用数据支持平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量化研究;数据支持平台 当前经济类学生的培养体系中,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以数量研究为特征的学科成为了核心课程。经济类本科生不仅需具备良好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量化研究能力。而在量化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确实地使用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建立为经济类专业的数据动脚平台就成为必然之选。 一、数据支持平台概念 所谓的数据支持平台是指为学生提供可获得教学和研究的相关经济数据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具体可设计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等。数据支持平台是一个集成平台,可作为整个经济类专业开设学院的基础平台。 二、数据支持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数据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这一点对经济学科尤其重要。 首先,由于科研基础的薄弱和信息获得的滞后性,公开的二手数据目前科研工作价值逐渐降低。收集获得第一手数据值得重视,基于自身一手数据的论文有绝对的竞争力。数据支持平台可以提升整个经济类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其次,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收集数据,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同时在问卷中,与受访者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交沟通能力,不但使重要的社会实践,而且增强学生就业和就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再次,可作为经济学院的对外合作的一个窗口。 三、数据支持平台内容设计 1、定位 数据支持平台应当作为经济类相关专业通用的数据平台,成为特色实践和特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应当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数据支持。 2、服务对象 数据支持平台的对象包括了服务主体的服务内容。其中服务主体主要是为校内外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了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的科研以及社会实践、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相衔接的实验和实践、此外还可以考虑对校内开放,有偿接受其他文科学院学生科研,为其他学院教师科研有偿服务;接受学校委托进行师德学风、学校建设、大学生生活、就业等等调查;向社会开放,接受企事业、地方政府、咨询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等委托为其调查。 3、调查功能 数据支持平台的调查功能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而言: (1)市场调查:主要针对产品品牌知名度、市场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居民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生活形态,媒体覆盖率接触率和广告到达率等。主要委托对象是工商企业、媒体单位和研究机构。 (2)社情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居民对市政建设、环境治理、治安情况以及就业、教育、住房现状的评价。此类调查主要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委托。 (3)行业行风调查:包括政策透明度、办事程序和办事效率以及办事人员工作态度等。主要服务对象为党政纠风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如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电信等。 (4)社会热点问题、分配问题、公共服务评价调查等 (5)网络调查。这是这个数据支持平台发展的方向之一。从前瞻性角度来说,随因特网发展和电脑普及,网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最大的受众媒体,网络调查将是统计调查未来发展方向。私密性、敏感的、设计人文生活的热点话题、包括政治统计都会在网络进行。因此个数据支持平台必须能开展网络调查。 四、数据支持平台技术模块设想 数据支持平台可包括: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 1、数据采集实验室 数据采集方式可包括包括传统的问卷调查和电脑辅助调查两种。具体而言,传统的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是电脑辅助调查的基础,因此应与保留,作为辅助调查手段。电脑辅助调查模块要集成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和计算机辅助人员访问CAPI(Computer 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具有高智能的问卷评价体系,以及可以与通行数据库对接。CAT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访员坐在计算机前,面对屏幕上的问卷,向通话另一端的被访者读出问题,并将被访者回答的结果通过鼠标或键盘记录到计算机中去;督导在另一台计算机前借助局域网和电话交换机的辅助对整个访问工作进行现场监控。CAPI系统通常的工作形式是:问卷由计算机管理与呈现,被访者回答的结果被访问员(或被访者)通过鼠标、键盘、手写笔或触摸屏等直接记录入计算机内。访问结束,数据通过互联网、邮寄或无线网等方式传送到中央服务器。汇总后的数据无需做太多整理便可直接用于统计分析。 CATI和CAPI都有现成的技术和成套软件。CAPI是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这个模块选择集成CATI功能的CAPI系统,因此需要新购置电脑中有一部分是移动电脑,承载面访功能。 2、数据库(数据建设实验室) 对于一些收据如就业、教育、住房等需要定期、长期、连续调查收集,这样经过很多届学生、多年的积累,可以汇集成自有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可以对外出售、租用、转让,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3、数据分析实验室 数据分析实验室主要包括了建立可考虑有已有的计量分析平台、由学院前期购进SPSS完成。 综上所述,为提高经济类本科教学的质量,提升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特别是培养经济类本科生的量化研究能力,构建数据支持平台是具有必要性的。通过数据采集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和数据库三方面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全面提供了教学和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并且还可为学校内外的其他教学和研究单位提供服务。因此建立数据支持平台具有现实的意义。 经济类本科论文:中英经济类本科教学内容比较研究 【摘 要】如何培养和提升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思维和能力一直是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结合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中英两国经济类本科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差异,并尝试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教学内容改革。 【关键词】中英 经济类专业 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外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差异,本文拟在我们以往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开发等几个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并借鉴胡弗汉顿大学的长处,改进本校的教学内容,找出适合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类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从而不仅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好的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和操作能力。 一 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教学内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八大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人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年、2010年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实地调研。 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胡弗汉顿大学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查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行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同时避免各模块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英国的大学,经济类专业几乎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统一的课本。胡弗汉顿大学的教师在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避免了片面依赖某一本教材导致的内容落后或各科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每年都会有所更新,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就业率最好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无疑,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更易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二,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一年制是无文凭的,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一年制研究生,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设置层次分明,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各学年课程也会根据形势每年不断翻新。 第三,教学内容和时数远低于我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个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弗汉顿大学的大学生没有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 第四,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经济学方法论课程,学生一开始便进入经济学研究的角色。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鼓励本科生为主的俱乐部,他们在这里可以与教授和校友进行交流,并可参加由俱乐部组织的其他实践活动。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查方式也是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第五,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手段配套,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讲述相关理论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课堂辅导课时较多,辅导内容多是帮助学生锻炼思维、掌握实际计算、实践操作等能力,重视实践性教学,有的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胡弗汉顿大学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第六,注重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弹性大。胡弗汉顿大学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展知识技能,胡弗汉顿大学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大量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七,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和网络技术的培训与支持。胡弗汉顿大学定期举办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研讨和专家讲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网上报名预订。如果想学习胡弗汉顿大学的校园网和教务管理系统如何使用等,教师可预约IT部门,IT部门会专门安排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二 目前国内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经济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有效培养不仅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更具备较好的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和操作能力的经济类本科毕业生方面,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开发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学生上课任务太重,自主学习不足。在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公共课占有很大比重,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还有英语、数学等课程,此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也有很多。在大学一二年级,马史哲平均每学期3个学时,英语平均每周4个学时、数学平均每周4个学时,导致学生一周五天、每天近6~8节课时都在听课。三、四年级虽没有公共课,但学生的课程也能达到6~7门之多,也是一周五天、每天近6~8节课时都在听课。学生每周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填鸭式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经济类专业各科课程教师教学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开发、更新不足。我国经济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般四年一调整,经济类专业各科课程教学由主讲教师负责,由于对教师没有提供持续的师资培训,教师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提升都依赖自身的自学和摸索,因而很多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片面依赖教材,不能自主开发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第三,经济类专业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照本宣科,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因材施教。 第四,经济类专业一到四年级课程设置没有把握好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不同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应考虑课程的难易、课程间在知识上的联系,如应先学完高等数学、统计学,再学计量经济学,而且应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刚刚学完高等数学、统计学之后的学期,否则学生在开课前就已经遗忘了相关的准备知识了。 第五,教师教学时在教学内容、案例选择等方面重视理论的传授,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通常是先把经济理论讲给学生听,然后选择相关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记忆理论,这样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传授的效率较高,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而国外高校是先让学生分析相关案例,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相关理论。显然,由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相关理论,学生会理解、记忆该理论更深刻,而且锻炼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 三 开发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的思考 了解了胡弗汉顿大学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应切实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选择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创业、就业需求,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二,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方面采取有效的辅助措施,强化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对理论知识记忆的考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应在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学生考查方法等几个方面创新,系统地研究针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培养方法。 经济类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 摘 要: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是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生力军。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多种学科交叉与新型学生不同要求下的双重挑战,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构建和完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完善以现代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打造观念与专业双重过硬的高校师资队伍、充分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经验是解决此类困境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经济类 处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核心层级的本科院校教学,承担着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主要任务,本科教学的质量保障与未来发展远景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处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与社会进一步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需要大批高素养、多学科、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深谙经济发展规律、具有扎实经济类专业的高级人才,因此,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便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本科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本科院校每年为所在地区输送了大批经济类专业人才,他们构成当地经济建设影响力的重要一极,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经济一体化下经济类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是国家发展与人才培养不可规避的问题。经济一体化包括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层面,其中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指通过降低各方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实现要素、产品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1]在此背景下,经济类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性日趋明显,同时,传统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课程体系重构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将世界各国拖入一个不可分割的球形体里,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不再是封闭发展的个体,体现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上,高等院校必须以宽阔、长远和高效的发展眼光进行专业开发与课程设置,其中多学科性是专业培育中的最突出特征。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一员,我国必须遵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遵守相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同时也要运用这些法规和惯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学知识;信息技术的更迭换代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地球村,经济类专业依靠信息网络改善自身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效率;数字是经济类专业人才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特别是一些以数理模型为基础才能开展的微观金融学、金融工程学,数字应用能力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除经济学知识与法学、信息技术、法学等知识进行交叉教学外,经济类的专业课程还要整合人文学科等众多知识,不仅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更要将其培养成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二)新学生特征要求下的教学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学生基本处在“90”后,他们具有鲜明的思维特点和认知特征。在思维方面,他们思想前卫、观念超前,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具有超前的成熟和缜密;在认知方面,他们智商高、创造力强、具有较强的认知和运用新事物的能力。[2] 同时,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具有很强的叛逆意识和功利思想,需要高等院校与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有着以往世代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质,这决定高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转换教学方式。传统单一的、僵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越来越无法满足和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是包括本科院校在内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思考的重要问题。现代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高校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校园,经济类专业教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增强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知识也是本科教学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经济类专业是与社会相伴相生的专业,具有明确的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基本功能。我们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经济类实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目前,由于国家在政策上、制度上、经费上投入的不足,使众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缺少优质的师资培训机会,加上教师队伍在学历、资历以及专业水平方面的限制,导致教学观念陈旧,不能在教学内容上加以改革和创新,缺少主动将课程开发与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进行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处在知识快速更替的时代,高校教学内容应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然而事实往往事与愿违,一些学生在高校中学习到的知识,当走入社会往往成为无用的陈旧品,面对新工作往往要重新学起。从我国目前经济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来看,尽管比以前具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但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经济类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的份额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专业设置的呆板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使得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发展缺少活力,不仅不能和国际高校同等专业相比,甚至被国内重点大学的相关专业抛在后面。 (二)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倡导的重要思想,如果说在基础教育中取得良好效果的话,那么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上却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类人才市场出现严重的供需脱节现象。一方面,众多本科院校的经济类人才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却又相当缺乏。究其原因,包括经济类专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仍未摆脱过去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不能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实际调研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教师机械式的填鸭教学严重损伤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现代教学应是教学相长理念的充分贯彻,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关键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彰显,教师教学经验往往未能得到预期性地增长。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来说,在生存与发展空间日益狭小的情况下,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经济类人才增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因此,从根本上改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是增强地方本科院校社会贡献力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定位模糊,地方服务功能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学生培养方案,自从专业开设后,基本没变过,教学计划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灵活性。[3]其中课程定位模糊是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经济类专业上,众多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定位上前瞻性不强和专业性不足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两大因素。前瞻性不强主要表现在高校不能依据国际或国家经济发展态势、行业信息来进行课程设置和定位,往往造成课程跟着行业跑的被动局面;专业型不足主要是指高校经济类课程包含内容过多,重视专业通识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专业性。地方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发展基础,特别是对于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类专业。加强与高校所在地区的互动,促进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交流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严重缺乏。由于地方高校没有诸如省部级高校严格的评估体系,教师仅仅满足于教学与科研工作,而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较少,获得行业发展信息的路径也较为狭窄,仅依靠原有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维持教学现状。教师知识与技术的老化,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种与地方发展、行业发展等完全割裂的教育教学行为,不仅使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无从体现,也影响到经济类后备优质人才的培养。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出路与思考 经济类专业是一门致用学科,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要务的本科院校,应不断规避现有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地区实际、高校情况与专业特色,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框架下,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观念新、能力强、素养高的国际化经济类专业型人才。 (一)构建和完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 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主要是指由公认机构制定和批准的,关于本科教学活动或活动结果并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的指标和参数的规范性文件。[4]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不仅能对高校教育教学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也能起到重要的评价和管理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出台一套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因此,构建和完善该套体系应成为我国未来本科院校建设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应遵循质量标准应与高校自身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原则,即国家相关质量标准的出台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高校差异与专业差异,在标准体系不失原则性的情况下,增强其弹性机制。同时,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统一教学标准应正确合理。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期望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减少教学质量固有误差的关键。[5]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衡量地方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时,既要使其满足一般的学术标准,也要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期望,并根据社会与行业的不断变化来调整这种标准与期望。专业统一教学标准的构建是规范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的基础环节,只有在该标准体系下进行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才能对我国本科层次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良好的制度性保障。 (二)完善以现代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经济发展需求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地方经济类人才输出机构的生力军,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逐渐祛除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符的各项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加强本科院校教师驾驭观念提升基础上,彻底转变我国经济学科以传统经济学为主的教学思路,在不断创新经济分支学科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经济学教学观。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实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二,学术型与应用型课程同时并举。高等教育具有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三项基本功能。诸如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理论性课程应保证其学术性特质,注重理论宽度与深度。而如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第三,注重经济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制度基础就是法律。[6]因此,进行建设符合现代教育与现代经济双重标准的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必须融合以法学、数学、统计学等多门类、多学科知识。 (三)积极打造观念与专业双重过硬的高校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各类本科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如研讨会、学术报告、实地调研、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打破教师原有的工作和生活范畴,增强教师的社会性和复合型特质。在专业水平提高方面,各类本科院校应积极鼓励通过学历提升、校际访学、在岗培训、科研合作等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由于经济类专业特有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工作,如参与社会兼职、承接社会项目等方式,使教师的发展真正融入到本地区的社会发展中。在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贯彻“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培育策略,在鼓励高校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同时,积极引进海外杰出人才或留学人员,将国际先进的经济理念注入到高校整体发展中来。在师资培育的同时,各类本科院校应完善自身的教师奖惩制度和制定防止优秀教师流失策略。通过实施奖惩制度,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等多种手段保证教师队伍的长效稳定。 (四)充分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的经验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教学的有益经验,是促进我国相关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学科体系、灵活的培养模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教育与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在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专业特色,将国外有益办学经验整合到高校整体建设架构中。例如,澳大利亚高校会计专业在学位种类方面,具有单一方向和双方向两种,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设计或理想选择不同的学位课程进行学习,以满足社会或企业中不同职业的实际要求。[7]诸如此类的国外高等院校办学模式为我国经济类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板,各类本科院校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各取所需”。在借鉴国外本科院校经济类专业建设经验的同时,要重点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必须以充分了解本国、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避免外国经验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第二,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必须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将有益经验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拿来主义。 经济类本科论文:当代大学本科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以分析经济人才的培养现状为起点,进而阐述了大学经济类专业“2+4”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经济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战略。 【关键词】大学;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经济人才培养现状 1.教师队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的发展,经济类专职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经济学、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专职教师数占全部专职教师数的比例不到9%,但需要承担培养15%本科学生的任务。大学本类专业教师在实践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市场经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从事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所占比例最大,为17.6%;其次是工商管理,为14.2%;最少的是财政学,为3.3%。 2.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质量因素。经济类专职教师认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是最值得重视的五个质量因素。大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 二、大学经济类专业“2+4”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2”主体的生长环境 经济人才培养的“2”主体,就是大学教育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双轨层面的有效沟通、结合并发挥协同效能作用。当代大学应为经济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实践环境,一方面注重学科、教改、科研,开好经济类专业课程,一方面注重师生的成长发展,抓好创业精神的培养。 (1)专业课程。应与其他课程同步发展,主干(核心)专业课程应从第一学年起开设,做到大学专业不断线,一学年比一学年深化,确保专业课程在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中协调、双向、共生发展,有效生长,然后再在专业公选课程、跨学科公选课程中得到深化、拓展、发展。 (2)创业精神,一要以学生为本,确立以学习为主体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体现“加强基础、拓宽领域、更新内容、优化素质、培养能力、注重实践”的课程建设思路,如形成必修、选修、讲座(跨学科公共选修)、实践等多样化的长、中、短课程体系类型和内容形式,注重方法多样性和学习个性化发展;二要开辟建设校内外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展示平台。如实习基地、活动园地、产学研创场所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创业计划赛、职业规划或生涯设计赛等,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三要“走出去,引进来”,开辟创业成功人士讲座、报告会等,或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络等提升创业精神意识,广泛利用学校内外一切社会资源和人际互动关系力量,有效引导大学生走创业成才之路。四要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宽松的制度保证,以及设立创业基金、成立联谊会等,使学生成为创业乐园中的主要成员,以形成人们工作实践的共识或对社会现实与社会环境认同。创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成就自己未来事业的路径之一。 (二)人才“4”要素培养内涵 1.综合性。一是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在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中,大学经济专业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专业设置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完善,诸如理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的适当比例并有机结合,既不“过分专业化”,又结合学生课外指导性学习计划和社会市场经济实践,进一步完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使之具备较为科学合理的经济专业或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二是素能结构的综合性。三是综合生存能力。四是系统思维能力。 2.学习型。所谓学习型,就是要在大学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等生存智慧和终身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熟练掌握科学学习和自学的方法,锻炼自学的意志,养成自学的习惯,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大学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课程改革趋势和课程的设置等,通过大学教育和各种多样化实践性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一般包括创造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指导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3.开放式。由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的全面开放,这要求大学本科院校必须完善教学、学术管理体系,加快培养大学生的开放思想意识、开放观念心态、开放知识结构、开放能力体系,通过大学办学理念开放、教育内容开放、教学方式开放等多种内容形式,建立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大学教学方法体系,探索培养学生开放意识与开放能力、合作精神的新途径、新方式,这是开放式人才培养的目标。 4.国际化。从创新模式看,国际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拥有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化人才,即在具有高精尖的业务水平前提下,其具体素养表现为:(1)从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看,国际化人才一要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二要有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和世界市场经济观念,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略。其知识结构应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专业为主干,实践能力为核心,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操作技术能力。(2)从创新意识和能力上看,国际化人才要有良好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其能力结构应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3)从跨科学技术上看,要熟悉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能运用全球网络及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并做出正确恰度的选择、处理、利用。(4)从生存智慧(心态)看,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与人合作沟通的交流能力。 三、经济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战略 1.模式实践选择。建模是通过模式分析过程确定目标和现实,而模式实践选择则是目标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即在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多个可行性模式,并从中选择一个能应对环境变化、经济发展机遇和挑战,与科技发展、人才培养需求协调一致的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在模式实践选择过程中,必须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整体综合把握,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地区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培养模式等因素。 2.培养措施策略。培养措施是培养的具体化,是保证培养在一定目标年度内实现的对策方案。培养措施的确定既要进行纵向的研究,也要进行横向的比较。纵向的研究主要是了解以往的经济人才模式对经济人才的培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横向的比较主要是总结其他大学本科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 3.完善经济人才政策体系,形成经济人才发展机制。(1)经济人才选拔的政策。培养与引进结合。大学在经济人才选拔方面的政策,诸如大学生到企业和社会相关的领域发挥才能,通过政府资助、引进项目以及学术研究成果评价体系鼓励经济人才在经济建设有所成就。(2)经济人才培养政策。一是培养政策,实行“双轨制”。一方面通过大学正规教育来培养经济人才,一方面是经济人才的继续教育和项目研究或市场经济实践中开发人才资源。(3)经济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政策,内外激励结合,从单一到双管齐下。大学本科经济人才培养激励政策的侧重点在于物质资助。对有突出成绩的人才予以重奖,鼓励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如凡获学术研究奖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应该制定多样化的、可选择的、立体型的激励措施机制,增加激励措施的有效性、长期性和体系性。 经济类本科论文:讨论式教学法在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讨论式教学法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并且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互动式学习和思维,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提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列举了讨论式教学法的两种分类,总结了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国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概念及社会背景 最早的大学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当时并没有专门的人进行授课,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所以,大学从本质上属于一个研究机构。那么,怎样在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是现代大学本科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现在我们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原苏联教育理论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不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现有的知识与结论,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上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用辩论和对话的方法发现真理,将其称之为“精神助产术”。因此,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其实,我国春秋时期的先贤孔子,其“述而不作”、“诲人不倦”的作风无疑是讨论式教学法的一个鲜活的例证。一部《论语》,并无长篇大论的理论体系,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位智者与弟子们就各个问题展开的讨论和对话。 现代讨论式教学法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并且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的互动式学习和思维,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提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经济类本科教育中现在已经比较充分的发掘了课堂教学潜能,能够借助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讲述经济类专业的相关知识。通过案例教学法,促进理论教学,使学生明晰理论原理的运用条件、场合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法根据经济学本科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虽然使学生建立起了关于经济类专业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但是其缺陷亦十分明显:一是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使学生整堂课都不得不服从于教师思维的转动,没有时间去思考,学习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二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和提高。而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该教学法组织教学;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忍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经济类专业知识点的内涵。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分类 (一)分组讨论式教学法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作用。换句话说,这个作用不一定是仅仅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处理方法,既可以是组织活动,也可以是归纳总结,或是发表评论。只要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就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相应的学习体验。所以,教师在分组前应考虑学生的特长和能力,按照不同的讨论类型,不同的讨论主题,既可以把能力类型相类似的学生分为一个讨论组,也可以在同一小组间进行能力上的搭配与协调。总之,在分组讨论式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学生能力理念,尊重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 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团队合作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传统的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分组讨论式教学活动不但要分数,更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分组讨论式教学的对象,不是学生个体,而是讨论小组。在小组中,学生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互相倾听,集思广益,形成整个团队的合力,得出讨论结果。所以,分组讨论式教学中要注重贯彻团队合作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启发讨论式”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讲述法”,它的基本做法是:环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过程。 对于经济类专业来说,可以引进一些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从这些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出知识点。比如可以根据当天的经济新闻或广播展开分析,或者根据以前自己接触过的经济现象引出主题。 “启发讨论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共同活动,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到这样上课很有劲,收获大。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复习课和习题课。因为在这种时候,学生对许多知识已经有了了解,但可能有些地方还是似懂非懂,或是理解不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再进行系统讲述,一则讲不胜讲,时间不允许,二则学生会感到重复无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按章节把有关的基础知识,容易弄错的概念和需要综合提高的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感到这些问题“乍看并不难,但要回答好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书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对学习和讨论很有兴趣,复习也就容易收到效果。在相当一部分新课的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笔者认为,无论复习旧课还是讲授新课,共同的一点是,都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讨论式”教学,以其生动而具体的问题,吸引了广大同学,调动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的思考,这对他们吸取新知识是十分有益的。 三、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国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模式下的应用 在本科经济类专业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 织和引导讨论。讨论式教学大致包括如下环节。 (一)课前准备 1.选题设计。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起点行为,精心设计命题,选择案例。案例是经济类专业本科讨论式教学中最重要的素材。选择案例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典型性。教学案例应当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凝练出具有代表性的,以便于学生通过案例理解知识点。第二,疑难性。教师选择的题目应当是理论难点、社会经济热点和学生困惑点。题目有一定难度,对学生而言更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第三,真实性。教师所选题目尽量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只有在鲜活的原生态经济案件中去探寻不确定的答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 2.资料准备。课前教师要深入把握讨论的问题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观点或问题有所预见,避免出现现场问题不能及时做解答的尴尬情况。教师准备好讨论的问题及其背景资料,最好提前告诉学生,给学生以充分查阅资料的时间。 (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课前指导。教师要在讨论式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在正式讨论开始前,教师在简短的时间内宣布课堂纪律和讨论规则,并向学生概括介绍所讨论问题,从多个侧面打开思路,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积极发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精到的指引不仅使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进入角色,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启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2.组织协调。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是课堂讨论激烈、有序进行的关键。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认真倾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和欣赏者。这种态度既要表明尊重学生,又可以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想火花和认识盲点,进行归纳概括。(2)控制讨论的节奏和方向。在学生陈述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敏锐地捕捉新问题,形成新的兴奋点,不断的把讨论引向深入。如果在讨论中发生中断,气氛沉闷,众口一词,不能形成真正的辩论,教师要另辟蹊径,打破僵局,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问题。(3)评价激励。讨论时,教师应当记录学生陈述和问答作为平时考核成绩,并针对学生发言与讨论主题的相关性、回答的深度等,随时进行必要的点评和鼓励。 3.评述总结。讨论结束时,进入总结评述环节。教师对讨论的过程予以归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解答,并且分析各方面意见的利弊,梳理清晰思路,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对那些尚未定论的前沿性问题,要在研究方向上加以指引,激发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拓展性的思考。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是任何教学内容。任何课型都能用该法组织教学的。形式主义的讨论只会浪费时间,甚至还会带来许多问题,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至于讨论式教学法如何更好地在课堂上运用以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初探: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资金市场的几个问题——对科大卫先生文的商榷和补充 摘 要: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组织,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既要重视与之相关的“资本流通”暨资金市场等制度性因素的探讨,也要从生产方式角度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没有经历特许设立的历史阶段,故而中国的赢利性商业社团(合伙乃至公司)虽在古代有了区别于股东个人的团体性,某些类型的合伙也有了一些类似于法人的因素。但法人的正式形成还要到清末《公司律》公布之后。中国15——18世纪的资金市场(金融信用)相对于同时期西欧一些国家,表现出了票据化、社会化进展迟滞的特点,新的信用工具有的缺乏、有的进展缓慢,但它毕竟还是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资本流通,法人,合伙 科大卫先生最近发表的大作[1]对中国经济史上的关键问题之一——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笔者由此所得教益极多,因近年一直从事典当业、高利贷资本、合伙制方面的研究,与大作内容联系颇为密切,一些问题我也进行了长期的思考,观点虽稍有不同,却似有所补充。本文意欲就以下几个问题略述拙见如下,以就教于科大卫先生及其他学界大雅。这些问题包括:第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主题问题;第二,合伙组织与法人问题;第三,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1]发育程度的估计问题。 (一)“作坊资本主义”、“期货市场的资本主义” :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主题有关的几个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科大卫先生在文中将中国学术界所研究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实体称之为“作坊资本主义”,认为手工作坊既非资本主义的制度,亦不构成引致资本主义原因,所以“作坊中雇佣关系的性质,只不过是一个侧面的问题”。“那么有关资本流通的制度,在中国是否已经充分发展,是否足以提供大规模使用新技术的必需的投资”,才是“资本主义萌芽”讨论的核心部分。既然如此,他主张改弦易辙,到“祀产的发展和交易过程证券的应用中寻找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1](p59.61.67)那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究竟是“作坊资本主义”呢?还是明代以后的“祀产发展和交易过程证券的应用”即“期货市场的资本主义”:呢?也就是说,我们是应该从资本生产即生产方式的角度还是资本流通的角度来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P67.P64)呢?这涉及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实体及研究的主题问题,值得我们首先为之置辩。 在开始本文的讨论时,亦欲仿科大卫先生文之顺序,先对“资本主义”这个名词予以适当的认识和界定。 应该说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组织。马克思的定义是“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2]( P358)这一起点的外在组织形式便是工场手工业,它存在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 [2]( P373)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形成的,而“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发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 [2]( P402)这一定义20世初的法国经济史专家保尔·芒图是基本同意的、他首先指出:“所谓大工业,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他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某些篇幅中,完成了历史学家的工作。[4](P9.P20)重视精神因素的W·桑巴特(1863-1942)、马克斯·韦伯(1864——1920)也是如此。桑巴特虽然认为“那由企业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心情称为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了资本主义。”但他同时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交通经济的组织,在此项组织中通常有两个不同的人口集团对峙着:即生产手段的所有人和无产的纯粹工人。……他们经过市场,互相结合,共同活动,此项组织并且受营利原则与经济的合理主义的支配。” [5](P215.205)韦伯同样认为:资本主义的西方近代形态是一种“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或者说是一种“个人创办的、具有固定资本和确定核算的理性企业。”[6](P11) 在《世界经济通史》第22章中他还指出:这种“理性的工业组织”须具有六个先决条件方能成立,即企业家占有生产手段、市场的自由、合理的技术、合理的法律、自由劳动、经济生活的商业化。[7]而其中最核心的因素则是自由劳动,因为合理的核算也好、合理的法律也好,“只有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6](P12)最近的罗伯特·杜普莱西斯“则将资本主义视作物质财富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方式。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个人和群众以货币、信用、土地、生产性设备和原材料库存等形式拥有资产。他们用这些资源雇佣工资劳动者,依靠他们的劳动生产出农业和工业产品(商品),然后将他们在市场上销售,以实现利润。”而这种制度的核心,即“使资本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经济制度的是企业主和工人之间形成的关系”。[8](P5)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首先是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产制度”、“交通经济的组织”、一种“理性的工业组织”、“物质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方式”。而“自由劳动”或者说“企业主和工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则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其他的因素都只有在自由雇佣劳动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诚如恩格斯所言:在雇佣劳动中“包含着全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9](p296)既然如此,以雇佣劳动为核心,探讨明清手工业、农业、矿治、航运等行业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及发展应该说是基本正确的了。 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如何研究资本主义的呢?是否如科大卫先生所言“整部《资本论》都在讨论资本流通过程”呢?[1](P57)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或者说《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变换形式再回到原有形式的整个的循环运动。以图示则大体如下: 资本循环总过程 第一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以货币购买劳动力、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资本家监督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创造出大于预付资本价值的商品,生产资本变为商品资本。 第三阶段:资本家出卖商品,商品的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收回预付资本并实现剩余价值。 其中第一、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其次,马克思一生学术研究的目的,也是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及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剩余价值的生产,如果只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的,因为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不创造剩余价值的。此外马克思还指出,只有在重商主义时期——对现代生产方式进行最早理论探讨的时期——因为商业资本是资本本身的最早的自由存在方式,并且曾产生过压倒一切的影响,经济学才从流通过程出发。马克思认为这只抓住了假象。因为这实际上这是从流通过程独立化为商业资本时所呈现的表面现象出发,而真正的现代经济学是从理论研究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的。[3](P376)既然这样,马克思怎么会在《资本论》中通篇都去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呢? 那么,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与资本流通的制度的关系又如何呢?我觉得必须重视资本流通制度即资金市场的研究并将它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结合起来。但是否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必须完全转向资本流通制度的研究,是否在研究后者的同时必须否定前者,是否必须到资本流通制度的发展中去寻找资本主义,而不理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则还须进一步商榷。也就是说对于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流通暨资金市场(金融信用)的关系还必须重新加以探讨。才能确定生产方式变革与资本流通两个因素孰轻孰重。[2] 从中外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起源研究的整体状况看,除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外,较早的有以马克斯·韦伯及W·桑巴特为代表的定性学派,本世纪2、30年代以著名经济史专家H·皮雷纳为代表的商业学派等[10],比较近期的研究则有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陶蒲(Maurice Dabb)[11](P89)、罗伯特·杜普莱西斯等。 这些作者时代不同,观点各异,从其所提出的资本主义起源的核心因素看,如马克思主义史学侧重生产方式的变革,关注新经济因素在封建社会经济内部的成长;如W·桑巴特与马克斯·韦伯注重某种精神因素的作用;H·皮雷纳注重商业的作用;[10]布罗代尔注重高层商业及信用制度的作用,即集市、交易所、长途贩运贸易及其相适应的金融信用。[12](P87-93)黄仁宇总结意大利、尼德兰、英国的经验,概括出信用、专业经理、及经商技能三个因素,并指出重点是信用及法律对信用的支持[11](P57.P70.P95-96)等等。 由以上所引各家之说看,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因素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研究,也十分重视信用因素,马克思认为,中世纪小生产者的资本积累是非常微小的,因为手工业、小农业等“只容许有少量剩余产品,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要被消费掉。”[15](P509注1)但是从流通领域中,很早便积累起了货币财富,这便是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高利贷资本是同小生产,尤其是小农占优势的情况相适应的,它主要对小生产者放贷,也对那些显贵主要是地主放贷,这是高利贷资本的“具有特征的形式”[3](P672)。但是高利贷资本也有其他的“从属的形式”,如商人借贷货币作为资本去牟取利润的形式[3](P671)。至12世纪以后,作为高利贷资本的对立因素,信用制度发展起来了,在12和14世纪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由于海外贸易及建立在这贸易基础之上的批发商业及国家摆脱旧式高利贷和货币经营者的需要,设立起了“信用组合”,在17世纪的荷兰,虽然阿姆斯特丹银行(1609)与后来的汉堡银行(1619)一样,并不标志着现代信用制度发展中的一个时代,它纯粹是一个存款银行,但商业信用和货币经营业已随着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使高利贷资本开始从属于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旧式高利贷的垄断自然地被推翻了。在17世纪后30年及18世纪初,整个英国都有一种反对高利贷、使工商业和国家摆脱高利贷的要求,在英格兰银行创立之前(1694以前),1683年即有设立国家信用银行的计划,而且不久确实设立起来了。现代银行制度,一方面把一切闲置的货币准备金集中起来,投入货币市场,另一方面建立信用货币,限制贵金属的流通[3](P680-683)。这样银行制度便造成了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的分配形式,从私人高利贷者手中夺取了资本分配的权力,从而将社会上可用的、可能的资本交给产业、商业资本家分配,这使资本扬弃了它的私人性质。 综合以上所述来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在反对高利贷资本的过程中,银行及其他信用组合发展起来了,高利贷资本开始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随着中央银行的建立,信用货币发行,贵金属流通受到限制,银行制度便夺取高利贷资本掌握的分配社会资本的权力。总而言之,信用这一因素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生及走向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但是信用因素在资本主义萌生阶段的作用不能随意夸大。 14、15世纪欧洲呢绒工业纷纷从行会控制的城市迁往乡村,“外包工制”受到商业资本的控制,[12](P18)资本主义生产开始萌芽。然这种初兴的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很小,主要是利用现有的家庭纺织工人和他的工具,诚如布罗代尔所言“除了个别例外,资本家并不关心大生产系统,满足于通过家庭劳动控制手工业生产,以便更好地保证生产的商业化。由于手工业方式的家庭劳动的存在,制造厂直到19世纪还只占生产中的小部分。” [12](P92)故而资本主义生产初起时显然不需要那么大的资本或那么复杂的资本制度。即使后来英国工业革命初期还是如此,例如“英国的棉纺业革命是在普通生活的土壤中萌芽的,多数发明由工匠做出,工业家往往出身低下。投资最初数额较小,也容易借到。” [12](P115-116)不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其他各国“大多数企业的开业资本是以很不正式的方式筹自个人及其家庭、朋友、邻居……厂房通常是租的,而且往往由原来别的用途——如寺院等——改建而成。需要量大的是周转资本,而这往往是通过赊帐买进、现金卖出挤出来的。”[14](P264-265)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并不是中世纪从流通领域积累起来的资本,事先购买了原料、材料、工具等,以之与雇佣劳动工人结合进行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只不过是把它找到的大批人手和大量工具结合起来。资本只是把它们聚集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这便是资本的真正的积累过程。[15](P511) 总而言之,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生产并不需要太大规模的资金,因而对金融信用暨资金市场的要求也不是那么高的。故而对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金融信用因素作用的估价似不宜过度。 当然这里也绝对不是否定工业革命与金融信用(资金市场)的关系。而只是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5-18世纪)与工业革命发生之后即近代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对金融信用暨资金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区别稍加强调而已。到了19世纪以后,随着近代机器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它与资金市场(金融信用)的关系便发生了本质的关系。依约翰·希克斯所论,由于商业贸易的推动,欧洲18世纪手工业得到发展,在科学尤其自然科学的推动下,机器工具及动力发明,引起投资扩张及形式变化,机器的应用使手工业企业中固定资金开始代替流动资金取得中心地位,固定资本货物种类增加。以机器为中心的固定资本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价值只能逐渐释放,这样就对取得流动资金的取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主要适应海上及陆上长途贩运贸易、批发贸易之需求而成长起来的西方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在十八世纪得到发展,各种债券很容易地在市场上出售,流动资金比较容易取得,[16](p130-136)再加上十八世纪的欧洲利率水平已经下降, [17]P413)于是乎工业革命便得资金市场(金融信用)之助而更快地向前推进。 就中国16-19世纪上半叶的情况看,以高利贷、商业信用、各种形式合伙制为代表的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较大的发展,高利贷中生产性、资本性放贷比例增加,且在一些地区、行业中与经济运行形成稳定的资金供求关系,利率表现出稳定和下降;钱铺、钱庄在进行货币兑换的同时,开始发行信用货币,清代以后帐局、票号兴起,在进行京债放贷及货币汇兑业务的同时,也多对商人放贷。再加上自古以来便已存在的当铺资本性放贷加强,各种形式合伙走向普遍化,一些合伙尤其是长途贩运贸易中的合伙资本规模大为扩展。各种金融机构、经营信誉较好的商业店铺乃至富豪殷商都接受私人款项存储,一些金融机构因此大大加强了作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功能。商人尤其是铺店零售商人还通过“赊”的手段获得信用。所有这些使工商业者能够较快地筹集资本或获得流动资金,从而较好地适应了16世纪以后长途贩运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农业手工业的地区分工、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经营发展的需要。亦基本上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这种关系在以下将详细论之。至于19世纪后半期及二十世纪初工商业企业与资金市场关系问题,不属本文范围,此不具论。可参见洪葭管[18]、李一翔[19]等人的大作。 最后还须指出的是,为了否认所谓的“作坊资本主义”,科大卫先生极力否认工厂制度与作坊的关系,认为“手工作坊既非资本主义的制度,亦不构成资本主义的原因;工厂是资本主义的制度,但是它并非由手工作坊演变而来,而是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包涵了如同在作坊中使用的雇佣劳动,还把会计的方法用于生产的管理。”[1](P59)这一观点指出了二者的区别,是有道理的,但是完全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则又有不妥。理由是:第一、工厂制度既是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产物,同时也是手工业生产方式,尤其是手工作坊乃至与之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关系长期演变的一个结果。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或“制度”)绝对不是在19世纪上半叶一僦而就的,从西方经济史看,至少经历了独立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这样的演变过程。中国虽未经历独立的手工工场阶段,但后世大机器工厂与手工作坊及手工工场生产关系的继承性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这种继承,不仅表现在“包涵了雇佣劳动”,而且表现在包涵了与工厂制度有关的另一极即有关资本的一系列制度,如资本组织方式、企业经营方式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在手工作坊及手工工场阶段积累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即使发生类似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工厂制度的产生恐怕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工厂制度既建立在大机器工业的技术基础之上,也建立于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以来不断积累的生产关系(或曰制度)基础之上。就中国的情况看,近代工业虽由国外移植,但不少工厂即建立于手工工场的基础之上,而且不少传统的工场手工业转化成了近代化工厂[25](P 77-78)第二、生产关系确实是适应于与特定技术相适应的生产力的变化的,但生产关系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自己的独立性和连续性,否认这种独立性、完全割断这种连续性是不准确的。 总而言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货币、借贷、合伙、典当等与资本流通有关的制度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这一研究扩展了我们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认识,促使我们对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因素的作用作出新的评价,但既然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其主题仍只能是对生产方式变革的研究,资金市场即资本流通方式只是与之相适应的环境问题、条件问题。 (二)合伙组织与法人问题 科大卫先生谈到宗族财产的合股占有时指出:“祀产可以比生意的合伙关系维持更长的时间……因此有名义拥有财产的祖先或神明,就具有了法人的特性……也许可以说,祀产是传统中国对没有皇帝特许的情况下,如何合股问题的一个答案……祖先和神明成为唯一有可能维持永恒不变的组织。在这种情形之下,不能期待会有长期存在的以个人名义拥有的资本性组织。如果说明清时期有长期存在的资本主义的组织,那么它们就是尝产和庙产。”“许多祀产都表现了企业性的目标。”商人贸易是用号的名义做的,而却用堂的名义拥有房地产。“这些生意和财产,或者其中的股份,就会成为以堂名义设立的尝产,传给子孙,而子孙不能将其瓜分掉。相反,合伙和其他名目的生意维持的时间要短暂得多”。[1](P62-63) 故而,科大卫先生认为:以合股形式占有的尝产和庙产,虽无皇帝特许,但却是一种长期存在的资本组织,“具有了法人的特性”;相反“合伙和其他名目的生意维持的时间要短暂得多。”因而不具有法人特性。那么“合伙和其他名目的生意”究竟是否法人?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具有法人特性呢?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庙产、祀产具有法人特性的问题呢? 应该说,完整意义上的、近代的法人制度首先是从西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首先必须从西方中世纪及近代早期经济、法律发展的历史来考察这一问题。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发现在西方中世纪及近代早期存在多种多样的商业社团组织,如行会、合伙等,而这些社团是在从自由设立到特许设立的过程中转变为法人,而后又由特许设立转变为自由注册设立并进一步向大众开放的。方流芳以西方行会的转变为例,认为:“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动力是对行政性垄断的追求。”“正是求助于国家权力的加入,以形成私人力量难以单独实现的行业垄断。”而国家之所以确认商业社团的法人地位,“正是将商业社团改造成推行公共政策的工具。”因此法人初始形态的最本质的特征即是“政企合一”,“法人社团被视为是国家权力的延伸。” [21](P157) 从西方法人制度发展的一般进程看,它经历了从特许设立到准则设立的发展过程。早在13至15世纪的英国,大部分行会通过受领皇家特许状或经国会法令特准成为法人社团。16世纪以后,由于海外贸易的扩大,此类特许公司普遍起来,此后,历经三个世纪的发展,直至19世纪中叶,伴随着特许制向准则设立的过渡,特许公司才逐渐消退。 [21](P158)、 [22](P55-56)早期特许公司主要是一种管理性质的公司,资合不是必要条件,随着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的发展,从16世纪开始,从特许公司衍生出一种叫做合股公司的海外贸易组织。(joint stock company),这是一种行政垄断权与资本相结合的公司形式,或又称特许合股公司(chartered joint-stock company),随着特许合股公司的形成,独立法人人格的特征也就完全成型。与此同时,在特许公司出现很久以前便已出现的各类合伙企业,即非特许企业也在不断申请而成为特许公司;特许公司最初只不过是行会即基尔特组织的海外贸易延伸而已,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它才向国内各行业延伸。 随着特许合股公司的成立及壮大,在原有合伙股份已经大量被转让的基础上,向社会募集股份资本及合股股份的转让随之兴旺,17世纪末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已经有较固定的股票交易场所。但股份交易引发社会投机,发行可转让股票成了一种无本取利的特权,大量商人假冒特许公司参与股票的投机,引起股票泡沫化,为了打击投机,扭转这种股票泡沫化趋势,以1719年英国泡沫法案为代表,各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但这一法案亦严重伤害了股票投资者,至1825年,英国泡沫法案废除,1844年英国合股公司法出台,规定废除特许法人,人们可以通过自由注册的方式,获得组建企业的法人资格,无论是特许法人还是自由注册的法人,其股份均可自由地转让。从此法人失去了受领垄断权及分担国家职能的特殊地位,这样政企分开、政府职能在私法领域受到极大限制。[22](P59.P62) 、[21](P162-163) 综合以上所述可见:第一、无论特许设立还是依法自由注册设立,法人资格都是国家给予的。[23](P31)第二、法人的出现是国家对营利性商业社团追求行政性垄断的结果,一方面国家力图通过这种手段推行它的某些公共政策,而另一方面,这些接受法人地位的社团则力图通过公法权力的干预,达到取得垄断某些行业经营权的目的。既然如此,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角度看看中国古代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历史过程? 据笔者所见,目前学术界谈到合伙与法人问题最早的当推日本学者今堀诚二先生,他将中国古代合伙分为三种形态,认为即使是均等出资、平均分配的古典合伙,合伙也可以对抗合伙的出资者,“具备了作为第三者的团体性”;[24](P622)而合伙分化第一类型的合伙,“带有对抗于无机能资本家的独立性”及“独立于机能资本家的团体性”,这种团体性是一种“具备了相当接近于法人资格的团体性。” [24]( P718)而对铺东型合伙却认为“合伙的独立性并不十分充分,未达到所谓法人格的地步”。 [24]( P758.) [1]可见今堀先生是从团体性角度探讨法人问题的。吴承明先生论及明代晋商资本合伙制时认为,明代徽商中的合伙,“可能还不是组成一个法人”。 [25]彭久松、陈然认为四川自贡盐场的契约股份制极类似于近代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种“由不同的财产主体按一定章程组建的以营利为目的并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联合体”。[26]曹树基认为:清代台湾垦号是股份制企业,“类似于现代的法人,它拥有独立的资产,具有法人资格,承担民事责任。”“具备了类似现代企业法人的基本功能。”[27]《中国民法史》则认为:中国古代的各种民事权利主体包括合伙并不是法人,因为“中国法人组织是从清末开始的”,即在清末第一次民法草案颁布之后才存在法人制度。[28](589) 应该说,就中国古代的整体情况看,手工业、矿冶业、商业中的合伙制店铺、作坊、工场或一次性的合伙贩卖的结成,均是依事实设立,而不是依法设立。除了要遵守官府维持政治社会秩序的一般法律之外,其成立及经营并不依据特定的法律规范,不但国家成文法中没有相关内容,封建地方政府及有关城市对工商业的一般政策中也缺乏相关规定。但是如上所述,官府处理与合伙组织有关的问题时又确实是将它作为团体来处理的,以区别于参加合伙的各股东个人。这一事实表明合伙作为一种营利性社团已经成为当时的民事法律主体之一,其财产的占有及经营活动的开展,是以团体的名义进行的,也就是说,其权利义务与合伙各股东个人的权利义务是有区别的。总而言之,合伙即使不象有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企业是不是具有法律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国家颁行的有关法律条文,如公司法所赋予的,即是国家法律给定的,”[23](P31)也就是说必须有明确的公司法,依此成立的合伙组织或公司组织等营利性社团才是法人,因为如上所述,在公司特许设立阶段是谈不上公司法的。但是像以上几位学者那样从合伙的团体性、合伙组织的内部特征、设立及存在的时间长短等法人的非本质特征来确定合伙是不是一个法人团体,似乎也是不准确的。这样看来,将庙产、祀产看成具有法人特性也就不怎么正确了。 那么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考察中国法人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或者说从什么角度来考察中国营利性商业社团(合伙、公司)是怎样被赋予法人地位的呢? 与西方中世纪经济史类似,中国历史上也存在着“行”的组织,唐宋时代“行”的组织,除了同行业集会、平常经营聚集在一起以外,主要功能是官府向工商业者进行征敛。宋人记载言:“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29](卷13《团行》)明中叶以后,会馆出现;清代中期之后,公所、公会出现,这些类似于西方基尔特的组织才具有了管理垄断工商业的某些功能。 但是因为中国古代历史与西方古代中世纪史发展的差异,“行”也好、“会馆”也好、“公所”也好,不但中国封建国家没有明确地以某种形式赋予它以法人的资格,而且最终“行”、“会馆”、“公所”等组织也未演变成实际上的营利性社团组织。 与西方特许设立形式上有些类似的事件是明清时代牙行的凭帖设立。明清牙行均需由朝廷批准,给予官帖,才能设立。从官帖所登记的内容看,大致相当于营业许可证。由官府查选地方殷实可靠的人户充当。雍正十一年以后,整理牙帖,规定各省牙帖定数,从此以后,牙行设立不许随意增加。而牙行的主要职能,一是替商人服务,即在商品交易中发挥居间、中介的作用;二是替官府执行某种市场管理的职能,如平准物价、监督度量衡、维护地方治安等 [30](P1311-1332)。这样看来,雍正十一年以后牙行虽不是被特许经营,但确实具有一定程度的行业垄断的意义,因为牙帖数量有限,故在一定地段市场中,一家或几家牙行是有一定垄断专利的意义的。而且政府也通过牙行执行了部分公共功能。所以牙行的凭帖设立及所具有的功能确与西方公司的特许设立有某些相似的外部特征,但是因为两项本质特征的区别,使我们还不能断定二者之间就是完全相同的,第一、凭帖对牙行是否专享其特定名称、统一印章,其成员是否可以利用其名称发起诉讼或应诉等即关于牙行主体特征缺乏规定。第二、对于牙行的机构、合股原则、成员责任、牙行担任的政府职能等也无明确的规定。因而牙行虽凭帖设立,但也很难说他已经具有了法人的特征。 前引方流芳的论文还提到一个有趣的历史事实,那就是,中国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设立了专司对外贸易的行商(洋行、十三行),而与洋行打交道的主要外商,即是由英王特许设立、垄断远东海外贸易和殖民事业的东印度公司。方流芳认为,二者颇为相似:(1)同是权力当局特许设立;(2)同样分担政府职能,行使公共权力;(3)同样从政府处获得垄断特权。作为分担公共职能的补偿;(4)同是若干商人的集合体,且与官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洋行是否就是某种与东印度公司类似的特许法人社团呢?方流芳认为是肯定的,因为,“在这种历史的巧合背后隐含着法人社团的共同源头——公共权利与私法权利的混合。”[21](P164-165)但是这种观点理由似乎也不充足,虽然洋行特许专营的色彩比之一般牙行更浓一些,但与以上所述牙行的一般特征一样,同样缺少法人特许设立所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故而也不能说清代洋行己经是一个类似于东印度公司的法人社团。 综上所述可见,法人制度的确立暨合伙、公司等营利性社团组织被赋予法人资格,在中国已经错过了特许设立的阶段,而直接要到清末《公司律》等法律的制订,他们才真正取得这一资格,[2]当然,诚如方流芳所论,西方近代商业公司(非行政垄断性的营利性社团法人)制度虽然引入中国似乎毫无障碍。但是中国境内实际存在的公司真正转变成近代商业公司却步履维艰。从推行的过程看:中国近代公司制度的首先是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外资企业中推行,华人投资多于此附股,然后是由中国自己创办的所谓“官督商办”的工矿企业,最后才是民间资本成立的一些家族企业。[23](P103-173)还值得注意的是:1949年以后大陆公司企业之被赋予法人地位,大体也遵循了这样一个发展的轨迹:即先是因外国独资及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而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1980)、《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88年),然后在《民法通则》公布(1986年)以后,国内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也与外资、中外合资企业一样获得了法人地位。至1988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颁布,规定私人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形态为法人。[31]中国的法人制度才算是大体建立起来了,当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关于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发育程度的估计 对于这一问题,科大卫先生在中西对比的背景下,指出:“在15-18世纪的欧洲,从高层的金融界(high finance)到零售业的运作,发生过一场商业革命,接踵而来的,包括保险业、银行、有限公司、股票交易、商业融资(business financing)、债券(interest-bearing instruments)等一系列制度被创造出来。现在,西方的历史学家把这些制度视为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建筑构件,在工业融资的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的情况在中国没有出现,那么,为什么会这样?”。[1](P64)那么,此时的中国资金市场(金融信用)究竟发展到一个什么水平了呢?应该说,确实有些近代工业革命必需的金融信用制度在中国没有形成,如保险业、股票交易所等。但整体上估计,适应15-18世纪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国资金市场发育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随着专业性地区集团商人活动的加强,资本的流动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像所谓银行、商业融资等在当时已经形成,并且成为当时工商业运行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股份公司、股票交易、债券等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萌芽。以下便逐一对有关事实稍加申述。 关于近代银行制度的起源,是中国经济史界的一个老问题。日本学者加藤繁、日野?三郎曾对唐宋时期专营存款的机构——柜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论述,认为是中国早期金融业者,中国早期银行制度即源于此,但因材料缺乏,以下两点尚不能完全证实:一是柜坊的存款是否有息?二是柜坊是否利用商人、居民的存款进行放贷等经营?故而柜坊是否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这一点也不能完全确定。实际上循着这一思路,我觉得宋元以后的质库、典当铺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了早期银行机构的特色,这不但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固定的经营机构、地点、资本核算等,更重要的它具有了信用中介的功能,因为宋元以后它既进行固有的动产抵押放贷,而且还经营了有息存款,清代以后的当铺还根据本铺资本及信用状况,发行钱票,这样它作为近代金融机构的特色就更浓厚了。如果专论15-18世纪,则除了当铺之外,钱铺及帐局也具有了早期银行机构的性质。至少从16世纪开始,钱铺在进行钱银兑换业务的同时,也进行各种放款;早期的帐局以放京债为主,逐渐也对商人放款,并接受商人、官僚、地主、农民等城乡居民家庭及店铺存款。 至于商业融资,如果是指对商人的经营性资本放贷的话,那么中国15至18世纪这种资本性放贷是相当普遍的。除典当、钱铺、银号、帐局等银行业机构对工商业者进行经常性资金放贷外,一般商铺如布铺、绸锻铺、杂货铺、盐铺等及一般商人、地主、贵族、官僚家庭也常以闲置资金及家财对商人放贷。这种放贷包括开办资本及流动资金放贷。在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主要是同城的金融机构、店铺及私人放贷者与商人之间结成了比较稳定的资金供求关系。 以上所述似乎都是一种直接的货币存贷,实际上,除此之外工商业者还常得到其他多种形式的信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合伙。商人除借贷外,还常通过与人合伙获得足够的资本。15-18世纪的合伙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资本与资本合伙;第二种类型是资本与劳动合伙;第三种类型是介于二者之间,即以劳动参加合伙者除以经营劳动及能力参加利润分配外,自己还出一部分货币或实物资本。除了这种以资本或劳动临时组成的合伙组织外,合会、宗族财产共有等社会固有的组织形式也常向合伙组织形式转化。这一时期合伙的股份化已经非常普遍,股份转让也已比较常见。 二是商业信用。这里且不论政府与商人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只将民间商人与商人之间发生的商业信用关系做一个简要的概括。从这一角度看,15-18世纪商业信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是赊,如贩商通过牙行对铺店商人乃至直接对手工作坊和个体手工业者提供商业信用,这种商业信用从牙商角度看也是贩商给予自已的信用。第二,汇兑,货币从一个地方汇到另一个地方。既可以是一次性地由会票所记目的地的家庭或商号兑现,也可在有人愿意最终承兑的情况下零星支用,不过在零星支用时,须每次填写支票存照,[33]、[34]、 [35]( P 7-13)如果延期或改变承兑人,则须另外背书承兑之人。汇兑之事多由商铺、金融性店铺如银号乃至殷实之家兼营,清代中期以后,又有专营汇兑的票号。在所汇货币兑现之前,等于是承兑之家(及后来的票号)为出票之人及其他开具支票零星支用之人提供了延期的信用。第三“期票”、“兑票”等。这与借贷、合伙或其他经济行为(如雇佣等)尤其是借贷有关。商人A欠了商人B的钱,不能按原有惯例或约定及时偿还,这时商人A便可以开出一纸票据,承诺将在未来某个地点、时间里偿还所欠金额;这种票据便被称之为“期票”。这种期票等于是延长了原有的直接货币借贷信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提供了某种新的信用;所谓“兑票”,不是指上面汇兑的票据。为说明其含义,假定有商人A、商人B、商人C三人,如果商人B因商品交易等欠了商人A银钱,至期偿还货价,称之为兑还。如果商人B一时资金紧张,则由与商人B关系密切的商人C开具票据给商人A,承诺在某个约定的时刻兑还该欠商人A的银子;或个人承诺某个时间之后予以清偿,这种票据清人称之为兑票。显然这种票据是商人C延长了商人A与商人B的信用关系,扩大了金融信用规模。 关于股份公司的起源问题。一般认为,中国近代股份公司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古代合伙组织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至15-18世纪时,已经具备诸多近代股份公司制度的因素:如有限责任制度的萌芽、经营权和资本所有权分离等,已经接近于两合公司,并向股份公司的萌芽期迈进。 关于股票交易起源问题。在15至18世纪时期,合伙制的股份化已经相当普遍,尤其资本规模扩大的一些企业。股份的买卖、转让也还比较常见。当然尚未见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也就是说,正规的股票交易所尚未形成。 关于债券起源问题。明清时期的存款、委托生息、领本经营、合伙之间有时并无明确界限,从存款与委托生息看,如果从存款者和委托者角度而言,二者目的都是使资金生出一定的利息,区别可能在于,存款可以小额、零星进行,委托生息则较大额地、一次性进行;而领本经营与合伙则是领取他人资本、外出经营,以后或按固定息率向资本主纳利,或与资本主依一定比率分取所得利润,前者为领本经营,后者为合伙。其中委托生息即带有一定意义上的企业债券的意义,然尚未能向社会公开发行,局限于亲朋好友等人的关系之中。 综合以上所述可见,15至18世纪的中国,作为早期银行机构的典当铺、钱铺、银号、帐局已经形成并对工商业的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的商业融资在这一时期也比较普遍和常见,不仅上述金融店铺对工商业者进行各种资本性放贷、一般商业铺店及地主、商人及其他富豪之家也对商人放贷,同城商人经营资金常形成某种固定的供求关系。除了这种直接的货币供应以外,商人还通过种种形式获得商业信用,从而有效地扩展信用圈子、扩大资本规模。 但是相对于同时期的西欧先进各国,中国古代资金市场在十七世纪后在走向近代化方面显得有些滞后,如当时钱铺虽然也发行钱票,但限于个别钱庄个别使用;银行业仍然还是其初创形态——当铺、帐局、钱铺等,未创立类似近代银行的全国性的金融机构;虽然也有类似北京、苏州这样的金融中心,但缺少冲帐、拆借等业务;合伙虽然也有了长期的发展,但相对英、荷等国却显得落后,如缺乏股东大会等固定的权力机关和经营机关;股票虽也有转让、买卖,但缺乏集中统一的、社会化的、价格可预测的股票交易场所;财政仍是依靠直接的实物、货币、劳役征收,信用化的趋势仍不明显。 究其原因,我觉得其中之一可能与中国特定的比较成熟的资金市场结构有关系。一方面这一时期新的生产方式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手工业、农业结合的小生产方式为主;相应地商品市场方面虽然日常用品(粮、棉、布)的长途贩运为标志的全国性市场得到发展,但仍以地方性小市场、区域性市场及城市市场为主。与这种特定的生产方式或商品市场相适应,中国古代资金市场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整合,到15至18世纪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一种灵活的、以直接的金属货币存贷为主、高中低层配套的、能满足各种各样的社会金融需求的资金市场。[40]这一资金市场被整合得非常好,徽商、晋商等的放贷资本规模较大、所跨地域较广、资本自由流动程度较大、供求相对稳定、与经营者和生产者(主要是商人、手工业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满足了大部分资本性、经营性资金的需求,这可以说是一种“高层的金融”;除此之外还有满足小农、小手工业者乃至小商小贩的那种数额较小、主要在本地农村或集市、市镇上便能满足的资金放贷,或各种因日常生活、侯选求学、丧葬嫁娶、溺佛求神及其他一般人情来往而引起的生活性借贷。这些大概都可以说是一种低层金融了。另一方面,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的伦理宗教对有息借贷是不加谴责和禁止的,政府不但不加禁止,有时自身还经营多种有息放贷。因此商人、地主个人或组织和团体一方面可毫无障碍进行直接的有息放贷而不必担心被禁止,也就没有必要采取与人合伙或将借贷隐藏于汇兑之中的办法以躲避政府或教会的禁制。从而减缓了走向票据化的压力。 此外封建国家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封建政府在经济方面最重要的控制干预之一便是将货币的铸造、供应的大权紧紧地抓在自己手里,直至宋元明初等钱与楮币并用的时代还是如此。当国内银铜产量不足,白银自美洲传入中国、这种控制有所减轻时,政府仍有较强的控制干预力量。整体上说,这种控制干预表现在:打击假劣货币、盗铸等;通过购买实物收回货币或投入货币增加市场货币供应;或作好金银、铜钱等实物货币的储备以稳定纸币之价;或收回旧纸币,换回新纸币等。国家至少从秦开始便建当了庞大而完备的文官系统和常备军队,尽管政府为财政需要常滥发货币,尤其是滥发纸币。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国家毕竟较好地供应了货币;通过这个完备的文官系统及相应的吏役系统征敛到了足够的货币、实物及人力;通过对流通过程的垄断控制,获取禁榷专利收入;建立起属于国家及皇帝本人的产业,直接获得地租、利润、利息收入;利用商人完成了国家所不能完成、或作起来成本太高的、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的一些事务,如军粮、官物的购买、运输等,这样封建国家财政便无需走国债信用化的途径。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环境允许直接的有息货币放贷,封建国家又有较好的供应货币、维持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通过庞大的文官系统又征敛到了足够的实物或货币,以直接的货币借贷为主的资金市场己经比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而缺乏使这种直接的货币借贷走向票据化的动力。而这种以直接的货币存贷为主体的资金市场(金融信用)容易被狭隘的人的关系所束缚,因而是不利于走向社会化、近代化的。 结语 综合本文所述可见: (1)完全否认或贬低从生产方式角度探讨资本主萌芽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既要探讨“资本流通”等与资本主义萌芽相关的种种制度性因素,也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角度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不能将这一重大课题单纯地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2)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没有经历特许设立的历史阶段,故而中国的赢利性商业社团(合伙乃至公司)虽在古代有了区别于自然个人的团体性,某些类型合伙也有了某些类似法人的因素。但法人的正式形成还是要到清末《公司律》颁布之后。 (3)15-18世纪中国金融信用发展相对于同时期西方一些先进国家,表现出了发展迟滞的特点,新的信用工具有的缺乏、有的进展缓慢,但仍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初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探究 摘要: 如果必须直面的近代史论,回答“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是否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问题,如同评述清末新政一样,如果不是暴力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对历史的假设往往就是这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由于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任何说法都可以存在,甚至可以说,假设的历史往往比文学世界还要精彩。本文试图通过将这一问题予以消解,未尝不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著名论断。这里包含着一个对历史的“假设”,即假设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将遵循马克思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至于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后话。历史学人却有一个共识:历史容不得假设。但是,另一个共识却是,每每提到“容不得假设”,随后便开始在假设的基础上开始评说。本文或许也摆脱不了“假设”之窠臼,但希望更多地在假设之外,得出对历史的认知。 一、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是一种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评价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人物、事件的历史观。如果用历史学科的专业要求来衡量这位非历史学家的史论,虽然有苛求之嫌,但是有利于还原更加贴近真实的历史认识。首先有必要提及一下的近代史论的特征,郭世佑教授将其概括为三:概略性,政治性,多变性。简而言之,的史论既无专著,又乏专论,以应时应势的政治报告和政策文献为主要载体;并且谈论的许多问题对自己而言是时事政治问题,而非历史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他会随着现实革命斗争需要有所调整、予以变化。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来看,既然存在这些问题,基于革命史观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与学科建设问题,自然需要专业的历史学者加以解决。在建国之前,已有许多学者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来撰述近代中国的历史,例如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到了1949年以后,随着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巩固,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论著成为争相引用的学术权威,此后的诸多近代史著述、教材大都受其示范与影响。当然,在革命史观逐渐成为主导观点的过程中,范文澜、胡绳等人的历史认知与对近代中国的认识,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共同催生了革命史观。可以说,学术与政治、历史学者与政治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极其微妙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即使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有接近或倾向于革命史观的,例如著名清史学者萧一山,革命史观在当时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并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政治局势。今天,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淡化革命因素,是从和平年代的视角、需要出发看待历史学科的,这并不是要否定革命史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意义,只是它与当下“建设”、“发展”的主题不相适应了。同样,对的近代史论的讨论,也无法完全站在革命的立场,我们的讨论更注重它的当下意义。 二、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一语,处于第一章第三节,但是可以这么认为,不论是谁写的,文中的观点是赞同的。明显地,文章正是以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为重要基础,进而探讨中国社会问题。首先,必须注意到,这篇文章虽然有专业的历史学者参与,但是对文章观点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政治宣传、革命教育的需要;其次,共产党人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遍性,而可以适用于中国的特殊性,则是值得商榷的;再次,这篇文章的观点确立之后,更多的学者做的工作是以此为论点找论据,而鲜有敢于寻求突破的。最后,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史学研究开始回归学术本身,有些学者剥离政治因素后重新思考这一问题,涌现出了许多学术成果,使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认识更加清晰。 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它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一个环节,重要性可见一斑。例如,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洋洋几十万言,全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诸位作者,主要在于完成政治任务而非单纯的学术研究。何晓明所著《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梳理,从学术方法论层面进行了深入反思。何晓明认为, (1)关于名与实。按照唯物史观,“资本主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统一体,而我国的研究实践长期注重的是生产关系层面;另外,“萌芽”二字近乎文学描绘的用语,其本质是非精确、非学术的。 (2)关于史与论。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学者受权力的引导,先有了不可质疑的“论”,然后整理史料、充实结论,违背了历史学的认识规律。 (3)关于一般与特殊。马克思自己尚且认为他的理论不一定与其他地区的特殊情况相适应,所以把“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作为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学术起点,值得怀疑。但是,作者还说了一段十分中肯的话:“回顾近60年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史,可以说其最重要的成就是对于相关领域基本历史资料、历史过程的清理、爬梳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虽然在许多时候也发生过‘削足适履’式的错误做法,将中国史实硬套进西欧(英国)模式里去,但是,在‘削’之前,我们毕竟对‘足’做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对它的生命机理和运动状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把握。而这一切,都是中国学人坚持本土立场、凸显本土特色的结果。我们应该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钦佩和敬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完全否定、横加指责。” 作者:宋花乐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初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 摘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由此可见,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资金;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2年审查通过必修本)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时,容易出现一种误解,即认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没有准确理解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中国近代资本主义间的关系和区别。 资本主义萌芽与民族资本主义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以商品经济活跃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萌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但民族资本主义并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二者不能混淆。以下是它们的区别: 一、从概念上看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指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是为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和生产关系。而民族资本主义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及民族工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土生土长的资本主义,是相对于官僚资本主义而言的。 二、从背景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处于封建社会内部,由于社会分工扩大,使各自的生产品成为商品,而扩大着交换的范围。民营手工业作坊增多,市场比较繁荣,白银流通和货币关系也得到发展。这些都说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是在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三、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以后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成长起来,仍是封建经济的附庸。鸦片战争前缓慢发展着。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差距不大,但发展的结果却明显不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自产生后发展迅速,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尼德兰革命成功后出现了荷兰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发展十分缓慢,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清朝前期,经历了两个世纪,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还处于萌芽状态。为何发展结果如此不同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君主的权力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天主教会和教皇对王权的制约、封建贵族领主对王权的制约、一些封建自治城市对王权的制约等,因此,欧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较,专制力量相对薄弱,资本主义萌芽有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历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的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政策上看,西欧主要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增强国力,对内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工商业对外拓展海外贸易,实行殖民扩张,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 特别是明清统治者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如,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等,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严重摧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资金上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如,英国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圈地运动等方式,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而中国的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多用来买房置地,很少把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主要表现在: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 从市场看,在欧洲,政府对内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建立和拓展国内市场,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对外通过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因此,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所需要的国内外市场十分广阔。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这使得国内市场非常狭窄。封建地租沉重造成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鸦片战争爆发时,这种萌芽就被侵略者扼杀了。正如同志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产生,经历了一个初步展、黄金时期、遭受挫折、日益萎缩、被改造的曲折历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两个方面:不利因素:先天不足。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落后、规模小,市场狭小等;后天畸形。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有主要是纺织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沿海大城市,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三座大山的压榨。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动荡的政局。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因素: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冲击了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高涨,使实业救国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四、从特点来看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行业(个别部门)如:纺织业、制瓷业等,一般规模小,采用手工操作,其主要特征就是雇佣关系。手工工场的管理者是富裕起来的手工作坊主,即“出资”的机户。劳动者是丧失了任何生产资料,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别无生活保障,他们与作坊主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即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出卖劳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一般规模稍大,其主要特征是采用大机器生产。企业的管理者是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的劳动者是工业无产阶级,即来自破产的农民。 五、从影响来看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和具体体现之一;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是资本主义萌芽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产生,是对雇佣关系的一定发展,在整个商品生产中不起决定作用,在整个城市经济中也无足轻重,而相对于大海般的封建经济,它仅是沧海一粟,对整个社会的进程未发挥什么作用。民族资本主义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战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出现了新成分,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得到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促使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在近代工业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西方的是科学知识也随之引入。在此基础上,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派,他们的主张为以后的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 536017)
力学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思考 摘要:理论力学是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后续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的基础,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分析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课程的内容组织、教案设计和兴趣培养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分析,以期提高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 理论力学课程是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1]。通过学习理论力学,学生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力学与生活和工程实践紧密相关,学生本应兴趣很高,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理论力学课程学习,普遍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尤其在独立学院,形势更为严峻。若教师处理不好,最终会造成教师教不好、学生学不懂的尴尬局面。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中国高校改革与国际接轨,办学理念出现了很大的调整[2]。对于独立学院,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向应用技术型的本科院校转型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独立学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内容与工程接轨,教学与实践结合。面对如此形势,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学时受限 在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教学面临“学时少,内容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教师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压缩有效授课课时,部分知识点无法展开甚至难以涉及,课堂上PPT完全取代板书的推导,节奏过快;另一方面,由于课堂信息量过大,讲解过快,且缺乏相应的习题课辅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够,难以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生源受限 独立学院本身的生源质量与一本和二本院校相比就存在差距,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较为薄弱。此外,学生在学习上也不够积极,很难真正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3]。对于相关难题的解决基本上都靠任课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缺乏自主的思考,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导致听课效率低,教学质量不高。 (三)作业受限 为了保证和检验教学效果,对于理论力学课程,教师在每节课后都会布置习题,但习题的数量和难度都有所限制。一方面,由于是大班上课,人数较多,如作业量较多的话,教师和学生的任务都较重;另一方面,由于生源质量的限制,习题若难度过大,学生基本上都不做,或相互抄袭作业,以致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和领会解题方法和技巧,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和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以上问题,造成了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长期居高不下,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途径 面对严峻的教学形势,笔者结合自身对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三点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处理好与交叉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 从现行的教材中不难看出,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基础和专题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包含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专题部分包含分析力学基础、碰撞、机械振动等内容[4-5]。目前,对于大部分的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只涉及基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与大学物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课程内容都有交叉的部分,在实际教学内容组织中要处理好相互间的衔接问题。静力学部分,围绕三个核心内容进行讨论,即力矩与力偶、主矢与主矩、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6]。其中,前面两个内容重点强调力(滑移矢量)的概念,与中学物理中的相关概念要区分开,让学生建立起矢量的意识,同时还应重点讲解刚体、力偶、主矢、主矩等中学物理中没有涉及到的概念[7]。对于平衡问题,重点讲解平衡的条件和平衡方程的应用;对于静定桁架部分,在课时少的情况下可以不涉及,因为后续的结构力学课程对静定和非静定桁架内容会作详细讲解。运动学部分,应围绕点的合成运动和刚体的平面运动两个核心内容进行讲解。运动学内容与相关课程交叉较少,但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动力学部分,可以说是理论力学中最难学习的部分,而这部分内容与大学物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内容均有交叉。对与大学物理课程交叉较多的三大普通定理部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重点应放在系统化的推进和综合运用上,且应与生活、工程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达朗贝尔原理和虚位移原理的教学课时,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内容的重复,同时给学生分析动力学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新方法;另一方面,这两个原理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力学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根据授课对象实际合理进行教案设计 现在部分教师一味追求PPT多媒体教学,抛弃了传统的教案设计和板书书写的环节,或者将教案当成PPT的打印版和教材内容的摘抄,这是不对的。教案是教师不断思考如何将书本知识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和载体,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认真进行教案设计,一个优秀的教案对教师上好一门课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理论力学课程性质和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严谨而生动理论力学本身具有较为严谨的理论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语言的严谨性,特别是针对特定的概念。不严谨和不准确的表述会造成学生对理论理解的错误或偏差,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准确表述如果初期得不到纠正,会逐渐成为“习惯”,教师自己却很难发觉[8]。此外,教案的语言要生动,换句话说,要口语化、接地气。如果在教案设计中一味追求理论性和概念性较强的书面语言,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严谨的背后,教师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解、感受、经历和生活积累,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生动鲜活的口语化内容,维持课堂的活力。2.内容取舍要得当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切忌堆砌教材内容,应突出重点和难点,并将难点和重点区分开来,时间安排上对重点进行倾斜,严格执行大纲的教学安排,不能不分主次地将所有内容都作讲解或只简略讲解。在例题的选择上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反映课程的重点。同时例题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逐步深入,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和可讨论性,以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3.板书适当且适量现在大部分独立学院课程都要求多媒体教学。对理论力学课程而言,由于电子课件的使用,大部分信息直接显示在PPT投影上,信息量大,切换快,学生缺乏相应的理解时间,甚至感到记笔记的时间都不够。因此,在教案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板书,放缓课堂教学节奏,给学生一定的接受时间和空间。但板书也应适量,不宜过多过杂,避免直接摘抄PPT上的内容,最好可以做到与其相辅相成。 (三)课程教学应环环相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一篇好的文章,开头要像“虎头”一样炫丽精彩,才能引发读者看下去的冲动;文章的主体内容要像“猪肚”一样饱满充实,读者才会觉得有血有肉,不会感到空寡无味;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剪短有力、耐人寻味,才会让读者觉得意味深长。同样,一门理想的课程教学,教师也应做到“虎头、猪肚、豹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1.“虎头”———绪论要精彩,印象要深刻 课程的“虎头”便是绪论,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交流和了解的第一课,它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教师应充分准备,力求精彩生动。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对绪论重视不够,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只讲纪律要求,有的甚至跳过直奔主题,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欲望和兴趣。对理论力学课程的绪论部分,可以先共鸣,然后看发展,紧接着回到现实,最后按课程顺序推进教学,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共鸣指先从高中所学的牛顿三定律引出,让学生知道课程的理论基础,舒缓学生的畏难情绪;然后,从宏观上讲解漫长的力学发展历程,让学生知道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等力学巨匠们如何探索发现力学真理,感受力学的魅力;接下来,回到现实,介绍当前发生的与力学相关的一些重大科技事件中涉及的关键力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力学发展到今天,不管是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仍然在深化和拓展中;最后,回到课程,论述理论力学就是将工程问题简化为力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对工程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2.“猪肚”———生活、工程实践伴课行 理论力学课程的“猪肚”就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果只讲定理和公式,这样只能使课程学习更加无味。应主要结合生活和工程实践,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展课程的实用性。为此,在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平时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一些古今中外与理论力学有关的趣话和事例,对生活和工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提炼,适时适量地运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出发,剖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工程观,提升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和对自我的认同感[9]。例如,在讲解静力学的基本定理———二力平衡定理时,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的轮盘抽奖为什么可以保证公平性的原因;在讲解合成运动时,可以引入生活中看到雨点垂直落地而在车上看到的却是雨点迎面而来的现象;在讲解动量矩守恒定理时,可以播放跳水运动员比赛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空中翻转时要抱膝,而入水时却要伸展身体。 3.“豹尾”———铿锵有力搭桥梁 在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的“豹尾”往往是达朗贝尔原理和虚位移原理。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本应是“豹尾”的内容,却往往变成了“蛇尾”。一方面,教师为了应对期末考试,对相应的课时进行压缩,以预留较多的考试答疑时间;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中会讲解,理论力学课程就没有必要过多过深地涉及。事实上,理论力学课程是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课程的基础,应该发挥其“启后”的作用,为学生搭建通向这两门课程的桥梁。如若只是草草了事,不仅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理论力学的魅力,也会导致理论力学课程在力学课程群建设中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结语 独立学院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难度很大,本文总结探讨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摸索和改革,更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姜毅 陈蓓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泰州科技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课程教学 1注重工程实例的应用 工程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使难懂的抽象的原理概念形象化,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让教学内容生动起来,解释的易于理解。工程实例应用在下面教学节点时,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土力学绪论的讲解时,利用工程实例来加以解释土力学是一门工程实用科学,如果土力学的强度问题、渗透问题、变形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导致严重的工程事故。在这里,每个问题举出一些典型的工程实例来讲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对土力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有深刻的认识。2)在讲授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前,都用与本章理论知识相关的工程实例导入本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即了解到本章要讲什么知识,学习它可以解决的工程问题,学习目标清楚明了。3)在讲到某一些难懂的概念和原理时,可以用合适的工程实例来加以解释,促进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深刻理解。当然工程实例的应用,如何能做到上课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并且具有新意,离不开教师平时的积累。所以,教师平时应多阅读国内外各种新出版的土力学教材,以博采众长,另外还要不断关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各种工程网站,注重工程实例的收集。 2注重土力学公式的示范推导 土力学原理的得来和公式的推导不同程度上是建立在力学的基础上,又加进了适合土这种特殊材料性质的一些假设。所以多数土力学公式和原理是可以进行推导的,在这些地方就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力学知识,区别对待是否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对于学生已具备了数学和力学知识的公式,强烈建议教师要对这些公式做示范推导,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公式的推导。这样,既复习了以前所学的力学知识,也让学生对土力学这门学科的严密性有了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材中的公式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不需死记硬背,在使用公式时也不易出错。例如: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讲解土抗剪强度的极限平衡条件时,用莫尔圆推导土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的基本表达式,教材中提供了三种不同表达式,但如果我们掌握了公式得来的过程,画出莫尔圆和抗剪强度包线,自己即可很容易地导出这些公式。同时也给讲解朗肯主动土压力强度和被动土压力强度的公式推导做了很好的铺垫,朗肯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强度公式是基于极限平衡条件而建立的,教师只需让学生分清哪个力是大主应力,哪个力是小主应力,就可导出土压力强度公式,然后再根据强度分布图,计算面积即可得出土压力。学生掌握了这些公式的关系,既不需记很多公式,也不会用错公式。例如部分学生在算土压力时,经常会直接用某些教材中的土压力的式子,这往往会因为搞不清公式的适用条件导致出错。如果学生知道公式的由来,先计算土压力强度,再绘制分布图,最后求土压力则不容易出错。当然在土力学中,三相比例指标的变换关系推导,基底附加应力计算时,运用材料力学压弯组合公式时的公式推导等等地方也都应该要求学生掌握。 3注重易混淆概念的对比 在土力学中,经常有些名称相似但内涵不同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在讲解时,应该把它们放在一起做对比解释,给学生解释清楚它们的不同,避免混淆。例如在讲解附加应力、自重应力、有效应力和孔隙水压力时,要讲清楚前两个概念是从力的产生原因上对力的分类定义,由外荷载产生的即为附加应力,由土体自重产生的即为自重应力;而后两个概念是从对力的分担上进行分类定义的,由土骨架承担的荷载即为有效应力,由孔隙水承担的荷载即为孔隙水压力。类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还有:土的天然重度、土粒重度、浮重度、饱和重度、干重度之间;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之间;变形模量、压缩模量和弹性模量之间;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之间等等,在这些地方,采用对比讲解学生理解的会更透彻。 4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可以包括试验和现场参观。土力学试验是土力学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它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土力学理论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土力学课程中的试验很多,可根据试验的特点通过学生不同的参与方式来完成。一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试验,例如土的含水量、密度、液塑限试验,压缩试验、击实试验和直剪试验;另一种试验是教师演示试验,例如三轴试验等;还有一种试验可通过视频来让学生观看学习。现场参观是教师带学生深入到施工现场,让学生现场认识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和基础施工方法,在施工现场学习有关土力学的理论知识,感受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场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从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充实理论知识,积累工程经验的过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早日适应工作环境打好了基础。除了以上四点外,还有几点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重视的。例如:土力学中重要的专业术语和词汇要给出英文翻译,让学生早接触,早熟悉,为将来能更快地适应国际工程合作做好准备;一些重要的岩土工程软件可简单地介绍给学生,为感兴趣、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学习提供方向;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综合习题或设计题让学生去做,从而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体会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总之,土力学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教师必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积累专业知识,摸索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掌握与学生课堂的互动技巧,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土力学课程。以上是作者从事土力学教学以来得到的一些教学心得体会,现总结出来供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 作者:王宇辉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改研究 1概述 《工程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要求学生掌握静力学的基础知识并能熟练运用静力学基础知识求解工程实际问题。而《材料力学》部分内容则要求学生掌握五种基本变形———杆件的拉伸、压缩、剪切、扭转、弯曲;还要求学生掌握杆系结构的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学生通过以上专业知识的学习后,能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程结构设计提供必备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为今后从事工程施工奠定必备的力学基础知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而言则是毕业后能在勘察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勘察设计工作,在施工单位从事相关的施工管理工作,在监理单位从事相关的建筑监理工作,在机关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经过一定时间的工程锻炼,能取得结构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执业资格证书,成为该行业的专门人才。江西科技学院为适应高等教育转型需要,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了《工程力学》课程改革的三大目标: 1)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 2)培养学生对力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力学知识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力学基础; 3)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基本实现了以上教学改革目标。 2《工程力学》课程传统教学中的弊端 1)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对工程应用有所忽视。土木工程传统的力学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这些力学课程注重系统理论的教学,这个优点在教学改革中应继续发扬。力学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的总结,在工程中又可以运用力学知识服务于工程,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力学原理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传统的力学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根据工程问题简化得到力学模型。b.对力学模型进行相关的分析。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后者比较注重,前一个问题很少涉及或几乎不涉及,割断了相关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2)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试验内容,当前很多高校提出人才培养目标要“厚基础,宽口径”,理论课时压缩严重。《材料力学》部分有较多的实验内容,如测量应力和应变、圆轴的扭转等。当前应用型本科的力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a.由于实验设备和教师师资的限制,一些力学实验表现在以理论授课为主。b.局限于一些条件,力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些实验是对理论知识的一个补充。c.由于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原因,一些学生对实验教学态度不端正。d.一些老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3)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采取“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如今,计算机和多媒体发展技术日新月异,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显然不适应这种发展。应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同时对于一些计算量较大的例题或是习题可以采用编程计算,也可以将一些力学软件引入到教学中,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 3《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结合江西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教改实验。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方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兴趣教学法。上第一堂课时,我们要求参加实验的老师采用兴趣教学法,先不要太快讲力学知识,而是先把土木工程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设计、施工、监理等逐一向学生讲解,然后向学生介绍力学知识在这些行业中的应用。通过土木工程中的一些实例来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例如为什么钢筋和混凝土能很好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力学性能。这是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力学问题。如果直接给学生讲一些力学概念、力学理论,学生无法提起兴趣,但例子一来,学生兴趣就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些实际工作的力学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力的概念,开展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力是力学课程中最重要的概念,很多看来和力毫无关联的概念,都可以借助力的概念来加深理解。例如在讲授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时,一个单链杆相当于一个约束、一个单铰相当于两个约束、一个固定端相当于三个约束。若能结合支座反力的概念,如图1所示A处链杆可以提供一个约束反力,因此相当于一个约束;B处铰结点可以提供两个约束反力,因此相当于两个约束;C处固定端可以提供三个约束反力,因此相当于三个约束。将约束反力的概念和约束个数等效起来,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自由度和约束等概念的理解。此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工程力学》与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有机的设计了一些实验。例如结合课程性质,我们将《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有机结合,设计了一个综合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材料实验,了解主要土木工程材料,如混凝土、钢筋、水泥、石子、砂子的性质,通过综合实验验证其力学性能;还可以通过《材料力学》实验验证钢筋、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的相关力学性能;最后还巩固了混凝土的配合比知识,通过配合比计算,制作实验试块,通过养护检测混凝土不同龄期的强度比例。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实验设计,凸显力学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地位。这些做法在教学中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学效果。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以传统的教师授课为主,辅助部分实验实践学时。在理论教学时,如果部分内容能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该课程若能结合一些力学求解器等软件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求解器验证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的多媒体环境中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为此,我们专门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购买了《理论力学求解器》《材料力学求解器》等教学软件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例如结构动力计算的频率分析具有较大的难度。如图2所示的两个自由度结构,在判断ωa和ωb的大小关系时,结合教学软件中的模态分析,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图2中所示两自由度结构频率的大小关系。 4)加强该课程和实际工程的结合。力学知识是伴随工程发展而诞生的一门学科,力学知识起源于工程的总结,但需要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才能发挥其生命力。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将工程实际模型化,简化成杆件或杆系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工程结构简化成符合要求的力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将梁简化成为杆件结构,如何将杆件之间的结点简化为铰结点、刚结点等连接方式,如何将梁与支座的结点简化为固定端支座、固定铰支座。这些都需要我们将简化的来龙去脉详细向学生讲解。此外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中的一些力学原理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力偶是一个较难理解的力学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司机开车两手握方向盘,实际上就是一个力偶。让学生通过一些常见现象既掌握了力偶的原理,对力偶的力学效果也加深了理解。 5)完善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教学研究、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工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需要不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具备“双师型”能力和资历的老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能把握好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较好地结合专业和工程实践,针对性较强,在课题教学中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知识。作为一名力学老师,应利用好寒暑假和平时休息时间参加工程实践,成为工程师或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 4结语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对部分教学改革措施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另外还要不断加强该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随着力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对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难题,《工程力学》的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新的情况,这也是我们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教学改革无止境,相信今后《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朱街禄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木工程专业力学教学机制 1非力学类课程的结构体系 1.1钢结构设计原理 钢结构设计原理在第5学期开设,包括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钢结构连接、受弯构件的设计、组合变形构件的设计、无盖和网架结构设计等。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以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为理论基础,从力学模型的简化,计算理论的应用,计算公式的推导都是相同或相似的。 1.2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 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在第5学期开设,内容包括轴心受压构件计算、受弯构件计算、受扭构件计算、偏心构件计算、预应力构件计算等。混凝土梁、板、柱构件的受力模型基本属于弯曲和压缩,在截面积设计、配筋计算时所用的理论方法基本和材料力学相似。 1.3基础工程 该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包括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桩基础与深基础的设计、软弱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等。不管是独立基础还是筏板基础,其基底均受土压力,力学模型根据土力学知识进行简化,但最基础的计算依据还是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外力内力理论。桩基涉及到摩擦力和压力相关理论。 1.4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是第6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内容包括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验算、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各种类型房屋抗震设计等。结构力学是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材料力学的强度条件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依据。 2知识体系的建立 由以上分析可知,理论力学的静力学、摩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是后续大部分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不在同一时间,相隔较长,且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力学缺乏钻研和独立思考精神,没有真正掌握有关理论,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早就将有关力学方法理论忘记,这直接导致专业课学习比较困难。如果能建立起一个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在前期力学课程的学习中穿插讲解后续课程的部分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提前介入专业课,这对学生学习和课群建设是有很大帮助的。 2.1知识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首先需要固定教材,规范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知识的延续性,前后呼应是特点。固定了教材就可以充分满足延续性,规范了教学内容,可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还可以避免重复讲授。其次是稳定授课教师。各课程的讲授是由不同教师承担的,教师是知识体系建立之后的实施者和检验者,知识体系的延续性需要教师的延续性,稳定的教师是知识体系延续性的重要保障。第三,需建立各任课教师的备课制度,将知识体系的概念和设想介绍给相关教师,使教师的授课过程主动在知识体系的框架内进行。 2.2将后续课程部分关联内容提前介入教学 静力学是理论力学中最初学到的内容,所以将后续的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求解支座约束反力的例子放到静力学中去讲解是很好的选择。材料力学主要求解构件的内力,特别有必要讲解桁架内力计算、刚架内力计算和弯曲梁内力计算,叠加原理也需要重点介绍,这些都是结构力学所学内容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下面通过几个例题用来说明如何将后续课程部分关联内容提前介入教学。 3结语 力学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对各课程知识点不断进行梳理和提炼,各教师之间需要坚持不懈的交流和沟通,授课方法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而授课效果也需要一个时间段来检验。力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成功实践,对其他以力学为支撑的有关专业的教学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唐红春 王璐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建筑学专业力学教程探新 一、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工程知识和工程结构概念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力学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往工程方向发展,因此,建筑力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能力、学科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建筑力学教学现状及问题:首先,教材选择较为局限,大多数教材都以三大力学部分内容为主,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课时不够内容取舍难;教材内容与实际工程存在一定差距,结合工程实践的例子少,教与学脱节。其次,建筑力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及相关专业术语还不甚了解,导致上课没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最后,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有诸多计算问题,如微积分应用等,这对部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有难度;课时量的压缩使课程学习进度加快,学生在课外需花大量时间加以巩固。为此,探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建筑力学十分必要。 二、如何学习建筑力学 (一)调整教学内容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选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力学》(周国瑾等编著)作为教材,该教材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等专业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内容加以综合、归类编写而成。教材内容以掌握概念为基础,突出了建筑物设计、施工安全方面的考虑,如雨篷、塔吊、烟囱等的受力分析,强化力学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的展开以解析分析和计算为手段,从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对建筑力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建筑力学教学重心转移到为后续建筑结构选型和相关建筑模型制作作准备和铺垫。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工程与理论知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建筑力学的理论教学重点内容。考虑建筑力学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行为,重新确定建筑力学理论的知识学习领域,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和合理性。课程内容调整思路如下:(1)在绪论部分介绍与建筑结构有关的术语及荷载的传递等,强化结构计算,特别是支座、杆件的简化,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初对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以及与工程实际构件计算的关系,正确认识课程重要性。(2)将空间力系的计算与平面力系结合,作为平面力系的延伸,不单独讲解,并将物体的重心相关内容合并到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进行学习。(3)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压缩定理和公理的推导课时,增加受力图分析和相关计算课学时,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4)将结构力学中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放入静力学部分约束与约束反力的计算中,通过了解静定结构的组成规则,理解约束的种类和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习计算约束反力,便于分析结构支座平衡问题,从而可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静定结构支座反力计算和杆系结构体系的计算讲解更为深入和透彻。(5)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由单跨到多跨,再到刚架,逐层深入,由易到难。把梁的变形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放在一起,可以将挠曲线方程计算位移和用图乘法计算结构的位移联系在一起,前后衔接,精简内容。 (二)改变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习激情,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目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头脑风暴法,模块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施工现场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等。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翻阅与教材有关的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教学道具,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如何引出要讲解的知识点,如何与前面所学内容相关联,让学生掌握什么,如何应用。这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讲空间一力对坐标轴之矩时,用开窗户或开门来举例,就能很好地说明力矩的计算。对于平面图形的几何特性中惯性矩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工程中柱的截面惯性矩,对于矩形截面,对x轴和y轴的惯性矩分别为Ix和Iy,让学生判断对于矩形柱截面,在柱网中如何摆放柱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轴的截面惯性矩的认识,并用惯性矩的概念去解释一些结构构件受力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建筑力学中的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杆件的轴向拉伸和压缩时,内力分布及单元体的受力比较抽象,通过动画演示,抽象的内容简单化,针对性和趣味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必要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有力学的概念,能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处理基本的构件受力问题,避免给后续的结构设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有的概念较抽象,要调动学生对实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力偶矩的概念,让学生联想手持方向盘的感觉,以此解释、分析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力偶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公式和基本定律的推导要注意讲解分析思路,提出其内在规律。各章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并展开横向、纵向比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达到正确应用公式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体系更系统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讲完拉压杆的轴力和轴力图后,让学生思考在相同受力条件下,杆件截面在有缺口和无缺口两种情况下的破坏情况,从而引出应力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三、结语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教学的预期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一致的。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找到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真正掌握力学知识,为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韩风霞单位: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力学专业论文:电力学院专业教师个人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一、政治思想表现 1.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刻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脉相乘,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新时期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本职工作,也就是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树立教学管理,服务第一思想观念,强化教学管理服务意思;学习科学发展观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为学院教师服务的思想意思,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工作学习中努力起模范带头作用,对同志热心帮助和爱护,对工作认真负责踏实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良好教师职业道德。 2.认真学习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认真学习学校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深刻理解各项管理制度的深度和宽度,政策执行准确,管理全面到位;深刻理解学校“两严”治校方针,在执行“从严治校,从严执教“方针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做事原则,树立人文关怀、亲和管理思想观念,在具体执行政策时即要做到宽严结合,又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维护电力学院师生合法权利和利益。 3.执行党员干部廉政自律情况 认真学习党中央及学校关于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和内含,按照文件要求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严以律己,作风正派,做到拒腐蚀永不粘。在项目招投标中积极维护学校利益,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在工作中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公正廉明,不打击报复。自从事电力学院管理工作以来没发生行贿受贿问题。 二、电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 1.专业建设工作 目前电力学院共有四个专业,分别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其中热能与动力工程分为两个培养方向,即火力发电方向和水力发电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院**年申办新专业。一年来我们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评为省级品牌专业,水力发电被列入国家资助重点建设实验室。教学计划改革稳步推进,专业培养计划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基础,只有制定科学合理专业培养计划,才能完成培养学生所需要知识水平和技能。现有培养计划大部分是**年教改时制定的,虽然当时制定考虑很全面,经过几年执行实践表明现行的培养计划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本学期我们认真研究现有培养计划,走访几个专业,并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讨论和分析,主要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专业基础课按分配计划学时完成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很困难;二是有些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培养特本文出自公务员之家/色;三是有些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合理,学时分配不合理;四是相关课程开课顺序不衔接;五是有些课程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六是选修课程安排多开出的少,学生选择余地不大;七是有些课程当时制定教学计划时没有实验设备,现在有了实验设备需要修改课程授课学时。真对存在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进行专门讨论研究,力争使我们培养计划科学合理,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 2.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工作 依据“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基本思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手段,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一是严把考试试卷质量关,即对各科考试试卷难易程度、试题覆盖全面性、试卷题量大小、试卷板面质量、分数设置合理性等进行了严格把关;二是对考试成绩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主要课程成绩进行了抽查,绝大部分教师成绩评定符合要求;三是进行两次学生评教活动;四是积极与校督导团沟通和联系,及时对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进行反馈和沟通;五是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建立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座谈会上学生对电力学院教师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电力学院拥有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教学态度端正、师生关系融洽高素质教师队伍;六是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学院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比赛,各个教研室分别进行预赛,这项措施有力促进了我院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职队伍建设 电力学院能否快速发展,教学质量能否快速提高,关键看教师队伍,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职队伍,已经成为电力学院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我们学院现有教师队伍基本满足教学工作开展,但师职伍结构还不尽合理。一是高级职称人员及高学历人员偏少,目前只有教授4人,博士5人,分别占教师总数6和7,这与我校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相差甚远(教授20,博士40);二是老中青年龄结构不合理,电力学院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电力学院教师队伍65,并且承担了75以上本科教学工作量,他们刻苦专研业务,工作积极努力,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一年来没发生一起教学事故,已成为电力学院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三到五年内他们将成为电力学院骨干力量。因此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如举办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多媒体教学比赛、邀请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进行课堂观摩教学等。在引进人才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甚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人才引进困难情况下,走自己培养的道路,今年争取到6个在职读博士名额,在全校各院系中是比较多的,力争三年内使在职读博士人数达到20人,争取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显著,以高传昌教授为主水电工程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 4.学生选课工作 选课是学生修读课程的基础,学生应根据自己学习能力合理选择所修课程,选课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学生选课活动是教学管理过程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之一,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选不上课,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选不上课主要原因是选课态度不认真,为此我们九月分别在龙子湖校区和花园校区召开选课培训指导会,对学生选课进行了严格要求,十二中旬又专门召开各年级导师会议布置本文出自公务员之家/选课工作,进一步强调选课严肃性,要求学生一定认真对待选课,同时对上学期没有选上课学生给予了通报批评。 5.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教学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重要环节之一。强化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重意义。一是要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二是认真审查实习计划和实结,课程设计题目和课程设计总结,并提出性指导建议和意见;三是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监督,认真抽查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辅导时间及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等;四是要求大课程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分组,统筹安排,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和实验效率,实验教师不惜牺牲大量业余时间,保证了实验教学任务完成。 6.教学管理日常工作 教学管理日常工作覆盖面广,任务重。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进程的制定和教学任务的安排,教学进程制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能否顺利落实。电力学院在师资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合理制定教学进程,充分调动全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证了20**年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二是学生考试及学籍管理工作,主要有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和监考工作,计算机等级证考试报名和监考工作,组织学生参加课程的补考及申请课程的重补修工作,指导转专业、转校生进行课程的补退选工作;三是学生学籍管理,按时完成学生成绩的登录及上报工作;四是教师课表、教学任务书的下达、教师授课计划的审核、教师评学工作的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考试试卷的管理、教学检查工作、教材征订统计、教学工作量统计审核、导师和教研室主任的考核。五是协助其他院系完成夸院系教学任务安排,以保证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 三、本人教学科研工作 20**年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教学和两门研究生课程教学,总教学工作量360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掌握重点与难点;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关心学生,重视学生信息反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做好课后辅导,及时批改作业;积极参加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本年度共指导研究生五名,毕业研究生两名,另有两名研究生完成开题及期中检查工作,认真审查修改研究生论文。科研工作共完成两项纵向项目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篇,其中核心两篇,ei收录一篇;科研项目到帐金额11万。 四、其他工作 积极参与东区公寓楼建设工作,受校领导委托被聘为公寓楼电气安装质量监督员。主要参与了东区中心配电设备选型及考查工作,与基建处、工会等相关人员一道共考查六家开关柜生产公司,提交了考查报告;参与了龙湖变电站到中心配电房10kv高压电缆地埋方案论证工作,考查了五家建筑安装公司,提交了考查报告;与基建处、工会等相关人员一道考查了五家电梯公司,完成考查报告;参与公寓楼弱电系统配置方案论证及设备的选型工作。 五、工作存在不足 教学管理工作头绪多事务烦杂,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教学工作无小事,稍有疏忽大意就有可能给教师和学院带来很大的损失,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事无巨细,工作任务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本学期教学秘书只有徐燕老师一人,她任劳任怨做好本职工作,不惜牺牲大量休息时间来安排各项教学任务,为电力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付出艰辛劳动。虽然我们教学管理做了大量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我们工作方法和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二是对教师人文关怀不够全面,如果因本文出自公务员之家/为我们工作疏忽给你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在此深表歉意。希望广大教师多提宝贵意见,以利于我们今后改进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力学专业论文: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理论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点及理论力学课程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教学要求,为满足工程教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以临沂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为例,从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使其适用于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理论力学 一、引言 近年来,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对工科特别是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将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需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国家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制定工科学生的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1],成为了新时代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临沂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之一,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专业培养改革方案。理论力学作为机械专业核心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必然面临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改革的重大挑战。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思维模式,抛弃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二、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理论力学是一门经典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内容体系成熟的力学课程[2]。多年来,理论力学的结构体系、理论框架、基础知识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理论力学的授课课时已从96学时逐步削减为64或48学时,课时量被极大压缩,短时间内讲授完理论力学中的全部内容(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不能保证学生完全接受和消化,更不要说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是采用PPT与板书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对PPT的依赖性很大,PPT使得每堂课的信息量较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么多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难度,并且学生课外活动较多,课下复习投入的时间少。所以,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消化课堂上的内容,总会留下部分知识空白,时间长了,未能掌握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和学习的兴趣,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 我校机械类专业理论力学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半学期进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但也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投入学习的时间较少。这为理论力学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 三、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理论力学的课程内容比较成熟,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大部分的内容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3]。为了与工程教育实践相结合,针对我校应用型机械类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理念,对理论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化改革与调整,将理论力学的课程定位为“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理论力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轻理论推导,重分析方法与实践应用。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比较清晰准确,学生需要课前自学就能明白,不需要在课堂上再进行讲授;理论力学的部分内容与普通物理的内容重复,如点的运动学、刚体的简单运动等,这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课下自学;对一些比较复杂推导过程的定理,如点的速度合成定理,不需要给学生详细介绍速度合成定理的数学推导,只要重点强调怎样使用定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合理安排习题课的数量和质量,精心选择题目,尽量使习题来源于生活实践,增加习题的趣味性和综合性,通过对习题的分析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总之,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和时代环境的变化,根据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合理分配教学课时,删繁就简,注重突出知识点在实际工程分析中的应用。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革新,理论力学的教学模式也需进行更新和发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传输渠道,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知识高效快速地传输给学生。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传统的PPT+板书讲授方法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研讨的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课上忙听讲、课下忙作业的学习现状。临沂大学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留下3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在15分钟内,借助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动画、图像等对复杂的力学模型或机构进行演示,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在研讨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讨论,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选择一些工程实例作为讨论的题目,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答疑。讨论结束后,在下一次上课之前,每个小组要选出一人将本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分析思路和结果用PPT或WORD进行展示。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做出详细解答,将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录制成微课程,发送到网络学习平台或者直接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手机或网络进行深入学习。微课程内容的重点明确突出,时间短,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特别轻松,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引进近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使学生能观察到理论力学在实际工程领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力学考试方式多为闭卷考试,理论知识较多,考试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试题来源于各种题库,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有些学生平时不参与讨论学习,只靠考前突击复习,也能考试及格,但是考完后就全部忘掉了,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这种纯理论性的考试存在很大的弊端。为此,在考核方式改革中,用学业成绩代表理论力学课程的最终成绩,学业成绩的构成方式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学业成绩的30%,而平时成绩占学业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参与成绩、研讨成绩和研讨过程表现成绩三部分组成,课堂参与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研讨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研讨过程表现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研讨成绩占比重较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敷衍了事;过程表现成绩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平时成绩的评定比较灵活,教师在平时讨论过程中需仔细考核,严格执行。从考核模式的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计算,更加注重了平时学习过程的监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学习积极性。 四、结 理论力学课程在机械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科院校,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本课程来说,要求学生会用理论力学中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培养更多的具有工程素养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力学专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 流体力学是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两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方式、加强课堂管理与沟通、注重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以期探索出一种更好的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流体力学 教研改革 教学模式 0引言 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培养适应工程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流体力学作为其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结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所以,掌握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应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然而,由于流体力学知识晦涩难懂,学生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将其掌握,熟练应用就更是勉为其难了。因此,在少学时的前提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值得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根本动力。流体力学课程知识结构复杂、概念抽象、数学公式繁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之学生对其在工程建设中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上不够重视,造成学习积极性差。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设计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主体教学,从而启迪他们的自主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这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量选择适于翻转教学的知识点,比如流体静压强分布这部分内容,首先它易于理解,其次可以通过学识基础进行逻辑分析得到,第三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较强的响应,所以非常适合让学生自主操刀讲授。(2)根据学校特色,优选教学内容, 贴近实际应用。比如,针对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偏重房屋建筑的特点,流体的相对平衡、桥梁孔径的计算方法及气体动力学等内容可安排为自学内容,多讲水工建筑物地基的抗渗稳定处理、水流对输送管道的冲击力等等。(3)在教学过程中省略繁杂公式的推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现象转化为清晰的动画描述,以应用为目标,遵循“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工程应用”的路线,注重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讲授,重视工程技术问题的引入,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如何提取主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描述,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说这也是对授课教师的挑战,改变以往只面对抽象理论的现状,深入到工程当中去,与工人打成一片,了解实际问题,熟悉工程技术。 2优选习题,注重引导 掌握基本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前提,教师可对习题分类整理,从考察基本概念的基础部分逐步过渡到代表性的、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应用部分,注重引导学生从解题过程学会对流体力学知识的应用,并会举一反三。教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适量的思考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另外,作业是学好流体力学的必需环节。通过适量的习题,不仅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还可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批改作业过程中认真记录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得上、不掉队。 3小班授课,加强管理 由于师资紧张,防灾科技学院流体力学课程中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突出,一个老师常需对七八十个学生一起授课,管理150左右学生的课程学习。所谓“强将难敌重兵”,即便是精力再充沛的老师面对人数如此众多的学生也难免出现管理不善,况且,伴随手机电脑的普遍而衍生出来的诸多问题都难以解决。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讲授知识,然而大班管理难度的增加势必会影响授课质量。因此,建议在流体力学课堂中采用三十人左右的小班授课,一方面方便教师管理课堂纪律提高授课质量,另一方面方便教师设置课堂互动和讨论,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一对一指导。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面对刚结束高中繁重学业、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大学生如何做到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严苛的要求肯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疏松的管理势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沟通在此时一定是一个绝佳的方法,放低教师姿态,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课上时间不够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利用课下时间在线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只有深入的熟悉,才能找到问题所在,从而进行引导。这显然是大班授课难以做到的。 4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流体力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集中时间内完成的演示性实验教学不能实现人人操作,且以实验报告为考核手段也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为此,可以利用周末适当拉长实验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参与操作,并且放手让他们去做,将之前教师个人难以实现的实验细化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例如雷诺实验,不同管径的拆装、不同流体的转换、不同流速的控制,都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提高爱护公共设备的责任心。当然,这一方面势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对实验设备的维护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对实验报告的相互抄袭敷衍了事,考核时不能只计较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要全面综合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可以设置加分环节,给出题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能激励他们对知识的创新利用。 5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考察方式是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旨在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考试的检测和导向作用。流体力学的考核长期以来都是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的,虽然这种形式简单、高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学生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花费大量时间,导致学习压力增大,并且考察的内容不够全面。中共中央国务院《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全面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可以采取半开卷考试形式,即学生参加考试可以携带一张写上课程相关内容的A4纸进场,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且使命题更加科学,将重点放在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此外,改革以往“一卷定成绩”的现象,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一方面降低考勤在平时成绩所占分量,将课堂互动和讨论情况、翻转课堂的自学及讲解计入其中,另一方面提高实验教学考核比重。 6结语 任何一门课的教学都是以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为目标的,流体力学也不例外,这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更需要具有渊博专业知识和精湛专业技能的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讲授如果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势必会使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本文根据防灾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流体力学课程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期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积累、凝练、升华,寻觅更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能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力学专业论文:针对未来建筑需求的建筑学专业力学结构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建筑业飞速发展,未来建筑对建筑师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技术化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具体需求及现状,目前《力学结构》课程分为《力学结构》(1)和《力学结构》(2)两部分授课,论述了不同课程阶段重点培养的能力和知识点,最后针对未来建筑需求,提出了建筑学专业力学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思路,建议针对国际化、信息化和技术化需求加强专业英语、计算机技术、多专业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建筑学,力学结构,未来建筑需求,教学方法 建筑W专业属于建筑行业中的牵头专业,是建筑从概念到实现接力赛的第一棒,因此,建筑学专业的同学除了具有良好的建筑空间与形式设计专业素养外,更要培养统领全局的能力,了解涵盖整个建筑行业的知识。各学科中,以建筑与结构的关系最为紧密,掌握《力学结构》课程内容对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结构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未来建筑对建筑学学生的新需求 1.国际化。大型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开展国际招投标,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公司进驻中国,中国的建设公司也逐渐走出国门,不同国家合作完成项目的实例越来越多,国际联合办学模式也飞速发展,包括国际联合教学、国际短期设计、国际联合培养、国际短期交换等模式[1],这些都要求建筑学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英语过硬,了解国外的规范规定,加强与国际专业人员合作的能力。 2.信息化。BIM带给建筑行业一场技术革命,BIM技术将主宰未来建筑的全寿命阶段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各大设计院、施工单位都成立了BIM研究中心[2]。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应具备较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设计软件,并熟悉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对接,应大概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软件知识,适应未来建筑信息化的发展。 3.技术化。目前的建筑学教学与建筑艺术结合较为密切,但是人们对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绿色建筑的发展,使建筑技术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绿色建筑思潮的影响对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模块建筑、可变形建筑等需求各异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要求建筑师必须会应用各种绿色建筑技术、模块化连接与设计技术、变形结构的建筑设计技术等。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建筑业发展,建筑学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进行适当调整,在注重美学培养和传统建筑设计技术之外,应注重各种技术类知识的培养,了解新型结构技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能够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了解建筑和结构类型前沿、提高专业英语培养等。 二、目前授课中注重培养的能力 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力学结构》目的不同,需要先明白建筑学院学生学习《力学结构》的目的,需要从这门课程获得的能力,对教学非常重要。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基本力学素养,理解建筑形式与结构骨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4]。《力学结构》(1)是以讲授结构力学为主的课程,《力学结构》(2)是以混凝土、钢结构、地基基础和抗震等学科的基本知识。 1.通过《力学结构》(1)的学习应掌握的能力。通过《力学结构》(1)课程的学习,建筑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获得一个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并不是仅仅会做简单的弯矩图就可以,而是应该了解力流的走向、传递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为建筑的概念设计提供一定的力学功底。因此在教学中的重点并不是仅仅是讲解每一种梁和刚架的内力图、内力算法和位移算法等,还应该讲解不同结构类型可以简化为哪种简化模型、结构计算简图中力流的分布和传递路径、为什么要计算内力图、计算各种内力和位移,利用结构设计实例讲《力学结构1》的各章串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整体的设计流程图。 2.通过《力学结构》(2)的学习应掌握的能力。通过《力学结构》(2)的学习,应该了解结构学科的种类,如结构类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砌体结构等,通过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特点、构造要求和简单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建筑设计奠定基础,了解什么类型的建筑应该采用什么材料的结构,了解每种结构的构件尺度是多少。此外,根据结构的不同设计阶段,力学结构课程还包括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基本知识等章节,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应让学生理解实体结构的设计包含了结构模型的建立、结构模型的静力分析、结构模型的抗震分析、地基反力的计算、杆件应力比的计算和位移参数的计算等,这些流程都是与课程章节一一对应,形成一个整体的流程图,将这一部分串成整体。 3.通过前沿工程技术赏析应获得的能力。除了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应了解一些结构的前沿知识点,比如大空间建筑和高层的结构类型、传统和新型结构形式、案例分析,新型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点,国内外代表性建筑的视频讲解、设计流程等。因此在课程中,除了讲述基本知识点,应通过大型工程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结构的理解,拓展建筑设计的思路,在思考建筑设计的同时,能够更多的思考结构与建筑的结合,体现出结构美。 三、基于未来建筑对建筑师需求的教学方法提升 1.工程实例结合课本知识点,同时紧密联系建筑设计。目前的授课已将工程设计实例和课程知识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将课程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但是对于建筑学同学来说,将所有知识点反映到建筑设计中更为重要,学生应该了解所有的结构知识将会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点在建筑设计中的反映。 2.开展建筑、结构和环境设计联合小组。建筑学是一个综合大学科的龙头学科,应该尽早培养技术和沟通能力,可在课程末结合土木系和环境学院课程,组成联合设计小组,完成一套简单的建筑、结构和环境设计,结束后开展项目展示并由不同专业老师给出分数,综合成绩作为最后成绩。通过与结构和环境专业同学的配合和沟通,不仅可以将力学结构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还可以锻炼协同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学习相关的结构技术和环境设计技术。 3.增加课程中实践环节。增加2周的结构设计大赛,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结构力学的知识提出一种桥梁、大跨或者高层建筑模型,进行受力计算、模型设计和制作,考察模型的建筑方案、结构受力和模型制作三部分成绩,得出最终成绩。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借助简单的结构力学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分析。也可鼓励学生进行新型结构形式模型探讨,尝试变形建筑、模块建筑等新型形式,拓展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4.增加国外工程实例介绍。播放国外著名建筑的工程实例视频、国外著名高校公开课视频和各大建筑公司宣传视频资料,了解国外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结构技术等前沿技术,了解国外建筑设计情况,同时可增强专业英语的培养。 力学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模块化建设 摘要:基于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力学课程群的建设将有利于精简课时的同时适应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建设思路。实践表明: 力学课程群的建设,可以有效压缩教学学时,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木专业;力学课程群;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0 引言 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工程教育为主要内容[1],其人才培养不同于研究型高校,亦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主要突出地方特色以地方市场为导向并主要服务地方经济[3]。其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工程项目现场的施工和管理。而现场工程师的工作是解决一个个实际的现场问题,实际问题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以及知识的联合应用。但课程的学习常常是独立的,相互封闭的,一方面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型练习较少。因此,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需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整体联系,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联合应用。 1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改革发展趋势,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4]。课程群建设立足于课程群的系统性,在对课程群内容重组时,删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不强求单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5-6]。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理论力W、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三门有各自特性又密切联系的课程,从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来看,减少学时和精简内容是大势所趋,它促使人们对新内容体系的建立这一更深层次上的改革进行认真的思考、探索与实践[7]。将理力、材力、结力三大力学进行有机的内容划分与整合,组成土木专业力学课程群,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而言,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子,也可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理论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力学课程群的建设,将有利于课时的合理分配,将精简所得的课时用于分析性的力学教学,用于力学课程的实验或者课外实践对切实地方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教学现状 2.1 力学课程间内容衔接松散 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是理力、材力和结力作为单门课程进行讲授。三门课程安排在三个学期,每门课程有各自的体系。从目前的教学反馈可以看出,在讲授材料力学内容的时候用到理论力学的知识,结构力学又是材料力学的后续课程,但学习后续课程时学生对前面课程的掌握非常影响新课程的继续。因此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在对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衔接上考虑得不够充分,在追求各课程自身完整的同时造成课时的不合理使用,显著影响了教学效果。 2.2 实践教学涉及较少 土木工程力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涉及相对较少,几乎是纯理论性质,材料力学涉及的几个实验均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实验过程相对简单,学生只需按实验教师的演示操作和实验指导书即可完成实验报告。且由于力学实验课是作为课内试验,并非单独成课,实验课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在学业总成绩中整体所占比例很少,学生对此也并不重视。此外,作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并不高,滥竽充数者不少,这有违实验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群建设探索与实践 3.1 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建立力学课程群,又必须实际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一致,就必须先从教学大纲的修订着手。具体而言,不同力学课程有不同的整合方式。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再一味追求单门力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和评价上都要做出巨大改革,为力学课程群建设的顺利实践提供依据。 3.2 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3.2.1 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的授课特点,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主要是将原有课程的内容在精简的同时,进行合理的重新洗牌。精简要求删减与土木工程专业联系相对较弱的章节内容,重新洗牌是将原来课程中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得实际内容前后联系更紧密,学生更好接受,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3.2.2 合理实现课程群模块化 在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过程中,由于不再追求单门课程的完整性,因此可将原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洗牌,构建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注重课程间相关内容前后衔接,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时增加软件教学的知识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项目组拟将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删除了与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培养目标联系较少的内容以及不必要的交叉重复性章节,弱化了应用性不强脱离实际的内容,增加与需求相适应的内容,初步确定设置力学模块12个。 3.2.3 制作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的多媒体课件 制作与模块化教学内容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充分搜集各种素材,将工程实际与科技发展中的力学问题引入课堂,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本较低地实现理论与实验结合、问题与工程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起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目的[8]。 3.3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力学课程常常被认为理论性太强而与实际脱轨,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会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加强理解。 3.3.1 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的需求,同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差异,拟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实验内容从基础性课内实验向综合性课外实践延伸,实验性质也由验证性向综合性和探索性转变。基础实验是传统经典的实验教学内容,需要改进的是分组数量要尽可能多,争取大部分学生可以有独立操作动手的可能。综合实验是一门课程多个知识点或多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体现课程内容的交叉与融合,可以由学生自主建立团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实施,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开辟丰富多样的实践途径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场工程师,在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增加多样化的实践环节。通过举办各类力学竞赛,比如“内力图绘制大赛“”创新型实验设计大赛”等;鼓励、指导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力学竞赛以及与力学相关的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教师带队的工程认知实习,切实参与在建项目,开辟第二课堂;邀请企业专家进学堂等作为实践途径,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力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4 结语 力学课程群的建设,涉及课程内容的重新调整与优化,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推进,更需要各力学课程教师的齐心协作。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模块本身知识点一气呵成,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便于课程的安排;实践教学的改革能最大限度地学以致用;两方面教学改革后的力学课程群建设,将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力学专业论文:采矿工程专业《岩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岩体力学》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理论实践并重、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等为一体的优化改革方案,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采矿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 一、《岩体力学》教学现状 《岩体力学》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岩石工程(井工开采、隧道、地下空间工程等)中一些力学现象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接受矿山开采和岩层控制基本理论和试验技能的初步训练,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从事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岩体力学》一般在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完成后开设,在学生学习本课程时,不仅可对先修课程进行系统回顾,又可有效运用前期基础课程相关分析与计算方法分析宏观工程问题;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可为《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岩体力学所涉及研究范围及方法日趋复杂,这也要求高校教师对岩体力学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传统教学过程中,有关《岩体力学》的教学多以课堂原理的讲授,已不再适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及行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因此,结合现有条件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适应工科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岩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力学基础相对较弱,即使之前已对相关基础课程进行了学习,但由于前期多为应试型学习,且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多为“碎片式”,无法有效形成知识网络,导致学生学习《岩体力学》时非常吃力。此时,若依然按照传统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式讲授方法,则事倍功半。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易形成被动接受方式。《岩体力学》是对前期相关力学课程的延伸学习,若前期基础力学知识及运算方法掌握不牢,将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停顿感,由于课程逻辑性较强,一个知识点产生卡顿,学生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将产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习效率低下。 2.教师课堂讲授方法单一,不易于接受。资料显示,目前非力学专业教师采用的《岩体力学》课件大同小异,均是对课本一些原理及方法的罗列,讲授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枯燥乏味,缺乏与专业特点的联系,学生不易参与其中,知识点也难以接受。 3.教学方法机械性较强,难以融会贯通。《岩体力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岩石力学实验,对于实验部分,一般由实验老师授课,学生容易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独立开来,因此,实验作为揭示岩体力学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无法让学生理解其独特含义。 4.传统理论讲授过多,新型技术所占比例少。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涌现了大批岩体力学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借助于力学原理,在分析工程问题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高校教师分析岩体力学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新型技术,将问题分析方法多元化,辅助学生学习力学,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岩土工程大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工程类学生,掌握岩体力学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及科学研究铺垫良好的基石至关重要。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岩体力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效果。讲授内容时应充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例,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讲授平面应变问题下巷道弹塑性分析时,可以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切入,首先对弹性力学中平面问题进行回顾,进而对问题进行假设简化,最后引入弹塑性力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同时应用于解决现场工程问题中去,事半功倍。 2.注重基础,构建知识框架。采矿专业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相对薄弱,甚至对一些专业术语掌握都不够准确,给课程后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需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讲岩体力学中复杂的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成果浓缩在有限的课时内。同时,注重课本知识的统筹规划,强调基础的同时,合理规划授课内容,突出重点,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利于融会贯通。 3.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学习感知。《岩体力学》具有理论复杂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复杂体现在不确定性上,实践性强则因与工程实践密不可分。岩石力学实验则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因此,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实验的教学,同时,实验应在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参与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W生应用创新能力。 4.做好通识教育,触类旁通。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受外界条件及自身结构影响极大,不同行业接触的岩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对讲授内容突出侧重点,例如,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地下工程所涉及岩体力学问题求解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非专业知识课简单讲授原理,专业知识则重点讲授,做到触类旁通。 5.创新教学方法,未雨绸缪。在《岩体力学》教学过程,可适当引入一些新型分析软件和方法,如有限元、离散元及有限差分等软件,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辅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原理,学生对于一些数值分析软件的理解可为工作及深造后岩体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做到分析问题针对性强、操作应用快,理解容易,易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结合工科采矿类本科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岩体力学》课堂讲授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面,让采矿专业学生掌握岩体力学问题中涉及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找到突破口,提高授课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期工作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具体方案,经过教学实践,授课效果得到良好改善。 力学专业论文: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机械工程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机械工程学更为实用,人们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机械工程学能够利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可以说,机械工程学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工程学在当前社会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机械、电气、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使用范围最为广泛,最有实用价值的为力学。因此,本文将简单论述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应用,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力学;械工程 【引言】: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力学虽然属于机械工程学,但是力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中,已经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中在力学这门学科中,有一项工程力学所涉及的范围实用性最大,工程力学具有现代多重工程建设以及理论相结合的特点,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和实践范围都非常广,也更加具有灵活性,对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将立足于机械工程中的力学分支,简要论述力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并对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1、力学概念以及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发展过程 1.1力学的概念:力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很多的专业和学科中都有力学的存在,都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力学的基础概念和技能进行实际的操作,力学是有关力、运动和介质(固w、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宏、细、微观力学性质的学科,研究以机械运动为主,及其同物理、化学、生物运动耦合的现象。虽然力学在根本上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在很多专业和技术上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学科也都用得上力学,但是力学所被应用最广泛的专业还是机械工程专业,根据机械工程的特点,力学发挥了其最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力学也是一门技术学科,力学所涉及和所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在力学所涉及的众多力学学科领域中,工程力学相对来说是最为实用的一种,实用性非常强,这类基础性很强的实用学科,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下文也会对工程力学的重要作用作出简单论述。 1.2力学的发展。力学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力学的起源最早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人们通过观察和研究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最早在建筑以及农耕方面使用,比如杠杆、汲水器等。最初在古希腊时期,力学附属于自然哲学,后来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大分支。开始人们只能根据力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应用,力与运动的结合实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才正式开始了对力学的研究。十七世纪后期,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标志着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此后,资本主义从诞生到发展,在18世纪末,以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特征的经典力学日益完善。19世纪,力学通过大机器的生产促进其在工程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结构力学、弹性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等主要分支的建立。19世纪末,力学已是一门相当发展并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2、不同种类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因为力在机械工程中有着非常基础的作用,是机械工程专业发展的基础。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其中力学也有较多分支,不同作用和特性的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范围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机械工程专业中弹性力学的重要应用。 众所周知,弹性力学也就是弹性理论,主要通过研究弹性体在非内力或者温度变化等不稳定的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压力和物理移动。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人员知道,在机械运动当中,较多的机械在运行和运转过程中,速度相对较快,且承载的压力等都非常大,机械的弹性变化更是变化莫测,不可预知,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掌握机械的运行状态,就会导致机械的运行出现失误从而变形,因此在机械的系统运行状态之前都必须将机械系统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分析。由此可见,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应用广泛。 2.2力学分支中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断裂力学,顾名思义,主要研究含裂纹构件的强度与寿命,是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固体力学的一门新分支。断裂力学虽然属于力学分支,但是断裂力学下面也有更精细的分支: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弹塑性断裂力学两大类,(1)线弹性断裂力学适用于机械在裂纹尖端附近小范围屈服的情况;(2)弹塑性断裂力学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大范围屈服的情况。断裂力学相对于其他的力学分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更为细致,能够更好的应用到机械工程中细小的零部件中,可以有效提高机械的性能与功效,更能防止工程设备发生灾难性的断裂事故,以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与良好运行。 2.3工程力学在机械工程专业中修理系列的实际应用。 这类力学可以说是最为实用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项,它能够很好的处理机械工程行业中所出现的大量实际故障及相关机械部件的破损问题。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机械,机械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机械出现故障时,只要是物理方面的故障,大都需要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才能更好的明确机械产生故障的缘由。 总结 综上所述,能够清楚的发现,力学尽管是力与运动的科学,但是它的研究对象除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之外,更包括微观方面机械专业工程中的电气、控制技术等。力学既是一门机械工程专业中的基础科学,更是一门在实际的经济科技中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此外,力学与天文学和微积分学几乎同时诞生,不仅在机械专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典物理的发展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力学专业论文:中职院校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给水利水电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当前水利水电相关的专业人才较少,这就要求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力较强且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需要稳抓教学工作,完成好水利水电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本文以土力学为例,对这一课程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土力学教学对策 土力学是一门涉及到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多方面内容的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多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理论知识繁多、实践性强且应用具体的特点,课程内部的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差,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老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因为土力学中涉及到过多的理论知识和公式,且内容缺乏连贯性,老师如果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会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枯燥,学生更不愿意学习。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老师需要根据课程特点转变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老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准确的把握好内容的脉络,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问题,课堂中需要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老师要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掌握好要点,要通过基本原理的工程应用或者是工程实例,启发学生,使其能够进行更深层的分析和思考。 二、借助网络技术优势丰富教学手段 土力学中涉及到的理论较多,单纯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很快就会厌烦,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寻找相关的土力学资源和信息。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为教学课件开展教学活动。后者是将重点难点剖析、实例讲解以及专题讲座等各种板块制作成为播放软件,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就能够自主下载进行学习。 老师可以通过在课上播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视频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或者是收集整理相应的工程图片及资料融入到理论知识的讲解当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者是将实验制作成为录像,这样既能够方便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反复学习,增强认知度。 教学时,老师还需要结合土力学的特点,并从中职学生学习的要求和特点出发,将课程内容按照土工技术的要求进行优化整合,以更好的符合中职院校教学的需求,更加实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土力学内容繁杂,在学完一节内容之后,老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复习,将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整理,分门别类形成系统,这样便于记忆。同时,老师需要借助习题或者是通过测验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随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课后习题,并增加土力学单元测试,或者是例举和工程实际相关的习题,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对于每一个问题看看是否有不同的方式提出,或者是否有不同的解答思路,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题目,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可以分成小组进行互助学习。为了能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可以对其进行强化性的训练,这样将会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进行实验教学 在土力学教学过程当中,实验教学方法必不可少,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跟学校进行沟通建立起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并逐步的完善实验设施,实验仪器设备的配置要符合教学要求。开放性的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自由的进行上课,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能够重复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够自主探究新实验。老师则主要负责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协助他们进行实验的O计,并完成实验内容,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这样在今后投入工作中后也能够得心应手。 五、结束语 土力学是水利水电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紧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创新,找到最佳的教学对策。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中职院校水利水电专业土力学教学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型的人才。 力学专业论文: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两大力学支撑之一,在整个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出台,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对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 结构力学 课程改革 《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两大力学支撑之一,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它既是对前期学习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为后续的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钢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等课程打好基础,因此在整个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出台,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按照新要求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修订了本科教学大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培养适应未来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技术人才。下面我就结合《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就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合理搭配专业教材,突出船舶与海洋特点 目前,工科结构力W的教材主要是针对土建、水利、道桥、力学等专业编写的,教材中对通用的理论知识讲解非常透彻,但是例题和延伸知识中却缺乏和船体结构相关的内容,因此本课程在教材选取上,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龙驭球教授、包世华教授主编的《结构力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铁云教授、陈伯真教授主编的《船舶结构力学》两本书组合的形式。这样既包含了结构力学传统的基础知识,又增加了针对船舶与海洋专业特点内容的拓展,保证了教学内容上的丰富多彩。 2.适当结合工程背景,突出专业知识应用性 部分学生到了毕业设计或是工作阶段会感觉学习的专业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主要是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背景脱节造成的。因此,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就予以重视。在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将力学知识的讲解和具体工程背景下的力学模型结合起来,在进行计算分析时应多给学生介绍船体结构中板材、骨架的结构形式,使学生对工程实际中各种构件、支座的简化形式、载荷传递的简化方法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通过简化计算模型同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实际结构联系起来,突出结构力学知识的应用性。 3.增加软件培训教学,贴近工程应用实际 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内容,主要是采用手算方法对比较简单的结构形式进行计算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对工程结构进行校核分析的基本方法。而目前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领域,已经有很多成熟的计算软件,使用专业软件对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已经是行业内对毕业生基本的技能要求。因此,在结构力学的教学工作中,在打牢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必要培养学生使用软件建模、计算分析以及编程二次开发的能力,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术视野,为其后续的学习研究以及参加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方法改革 1.合理搭配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 结构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坚持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口头讲解配合板书的教学方法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在教学速度上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特别是在公式推导和理论计算时,板书教学法对过程的分析更加细致,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板书教学。 其次,应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结构力学是一门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的应用性学科,一些工程实例特别是复杂的结构形式无法通过语言和板书给学生进行描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将实际结构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有助于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简化模型同生动的工程结构实物联系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2.充分发掘实习环节的教学作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安排了大量的现场实习教学工作,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船舶设计和生产的原理、流程和工艺等实践知识,还可以发挥对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作用。例如对结构力学课程中涉及的船体结构计算分析,就可以在实习工作中进行现场教学,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在实习过程中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收集与结构力学专业课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以及拍摄视频和图像资料,用以后续课程中作为补充内容进行授课,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将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三、考核方式改革 1.考核成绩计入参加相关竞赛的成绩 参加结构力学专业相关的各级竞赛活动,不仅能巩固结构力学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引导和支持。例如对于参加校级结构设计大赛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可以在课程考核中合理设置加分,通过加分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竞赛,通过竞赛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有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能够激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的创新潜质,推动教学工作和竞赛活动的互相促进。 2.考核成绩计入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的成绩 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要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可以从鼓励科研入手。本科学习阶段,部分成绩优异且对科研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了科研工作的起步,而通过考核成绩中计入参加相关科研工作的方式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好办法。例如本校的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SRDP)吸引了大量本科生的参与,对于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而言,可以通过在最终考核成绩中计入相关专业SRDP项目成绩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在达到结构力学课程本科要求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为后续的研究和工作提前打好基础。 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本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培养适应未来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技术人才,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持续推进,而只有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教学、科研、竞赛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力学专业论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结构力学作为土木专业传统的基础力学课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中起到基石作用,随着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土木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探讨了结构力学课程的改革,为今后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结构力学;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其实质就是要求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基本功扎实,上手快,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中自始自终贯穿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重点培养。而结构力学作为土木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目标,要从传统的“会解题”,转变为会“解决问题”,要从传统的力学知识的掌握,提升为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真正提高学生力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对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 (1)教学内容及讲授例题与工程实践紧密贴合。传统结构力学教学通过学习力学理论、讲解例题来达到知识的掌握,对例题的选择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学会了解题,却很难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结合土木工程各类典型结构合理选择各章例题,力求最大程度贴近工程实际,将工程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例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如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工程事故、对工程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等等。由注重单一解题能力的培养向提高力学素养转变,同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奠定了更有利的基础。 (2)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化研究。以前的结构力学授课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整个课堂由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好。而真正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只由老师来唱“独角戏”,也要由学生来“唱一唱”。知识听懂了,还转化不成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经过思考、总结和提高,才能一步步转化为能力。因此,需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能力。比如,在结构的内力计算相关章节,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减小杆件的弯矩,如何调整连续梁的内力,如何减小超静定结构的温度应力等等。既激发了学生对力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还可以采取学生讲课、学生做分析报告等形式。 (3)结合工程实际合理确定各章节课后作业。作业是课堂授课的必要补充,只有切实认真地完成课后作业,才能真正将力学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选择非常重要。课后作业应贴近工程实践,更重要的是,要由单一注重定量计算向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对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改革。传统的力学作业注重解题能力,题解出来了,问题就结束了,只解决了“会解题”的问题,而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会活学活用。比如学生学习了位移的计算,课后作业可根据工程实践进行结构的位移计算,并要求分析哪些因素可影响位移值,若位移值不满足要求,可采取哪些办法等等。引导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比会解题更重要,只有经过思考经过总结,知识才能更快地转化为能力,这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 2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尝试选择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老师担任结构力学课程的授课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力学老师,很难将力学知识与工程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而土木工程的专业课老师一般均具有较高的力学素养,不仅能够胜任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同时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及工程实践经验,很容易将专业知识融入于力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3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改革 习题做的再多也是纸上谈兵,因此,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接触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国家、省市及院系组织了很多力学竞赛及结构设计大赛,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这些竞赛。实践证明,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很少,而结构设计大赛、力学竞赛等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结构力学的教学中增加这类实践环节,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更能在动手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传统的手算到手算与算结合的改革研究 手算对学生培养清晰的力学思维有很大帮助,然而对于较复杂的力学问题,手算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容易出现错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实践中多采用电算,为很好地与工程实践接轨,在大学教育中应注意手算与电算相结合。手算有助于对解题方法和步骤的理解,在力学的学习中不可或缺。然而大量而繁琐的计算大可采用电算,且可运用电算来进行结构的对比分析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我们真正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结构力学的教学和实践中,及时考察改革效果并不断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作品能够将声音、音乐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完美的视听方案来全方位地打动观众,这就意味着音乐节奏必须与画面动作正好合拍,音乐风格也必须与画面风格完美匹配。音乐还能够决定媒体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揭示主题和背景,参与叙事,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情绪与烘托气氛等,以其自身的魅力增强大众传媒的可看性和感染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音乐和音效的设计与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且符合数字媒体作品的特点和要求,这就使得音乐成为该专业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艺术类型。学生在专业中会涉及到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的制作、音效设计、多媒体作品的配音、数字音频的编辑、人声润色和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些除了要学习数字音频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音乐素质。 学生音乐素质的现状 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美术及绘画能力或其他艺术类特长,因此他们对于专业学习中的图像、视频的设计往往都比较重视,一般能够制作出较理想的数字图像或画面。但对他们来说,进行声音方面的设计与制作就没那么容易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声音是数字媒体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对影视作品中声音的了解却只局限于一些歌曲本身,对作品中其他音乐元素、音响效果及声音类型特点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不甚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效果应配合何种风格的多媒体作品也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他们并不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时代、地域等因素来考虑声音效果在媒体中的表现特点。可见,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确不容乐观。 同时注意到,一部分学生也具有音乐特长(如唱歌、器乐等),他们能够流畅地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完整地演唱歌曲,却依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音画关系,将主题音乐、配乐、插曲等音乐形象同画面完美结合到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了器乐的一些演奏方法,而对于音乐的内涵、旋律的创作、和声的构成、音响的特点、配器的风格等方面知识还是了解较少,因此他们进行声音设计与制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基础。目前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方面,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有美术基础、色彩基础、动画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艺术、摄影及影像技术、界面设计等,这些课程确实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美学素养,但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开设任何课程。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教育中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资源培养和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开设音乐类素质课程 加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的途径。例如对新生开设综合性艺术知识和修养的必修课,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修养课,我院就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使学生对音乐及艺术能够有概括性的了解。另外,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开设形式多样的音乐类素质选修课,如计算机音效设计、音乐配器基础、经典音乐赏析、动画和游戏音乐赏析、中外器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进入专业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方向进行相关的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 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了解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能看懂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乐谱是音乐的语言,通过这门语言才能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其次还要掌握音色、节奏、旋律等基本的音乐要素。如果要能够熟练制作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进行音效设计,还需具体学习一些和声、曲式、调式、配器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可能像音乐学专业的教学那样系统化学习,但应该重点了解和掌握其基础部分。如果要达到媒体音乐创作的水平,则还需要学习器乐知识,同时良好的音乐感觉、丰富的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层次所要求的音乐素养就更高了。 3发挥专业特色,成立音乐工作室 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建立计算机音乐工作室、数字录音室或相关兴趣小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工作室内强大的多媒体处理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动画的配音、录音、音频编辑、音效制作、声音合成等工作,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由创造,将自己的想法、创意有机地融入到作品中去,这样能激发更多的学习兴趣与思维,真正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结语 根据我院的实际教学经验,本文所探讨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然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方案,才能培养出兼具软件技术和艺术素质的现代专业人才。(本文作者:金鑫、张艳、刘宇、刘春花 单位:云南大学软件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技术性的变革。现今,基于数字技术发展中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新闻传播进入了全新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也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重点研究了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影响 一、引言 新闻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经历了纸质、广播、电视媒体后,近年来,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新闻的传播方式逐渐趋向数字化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媒体以其独有的性质为新闻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新闻传播具有重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闻传播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基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形成了集文字、图形、视频、音频等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如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普遍性、互动性等信息化发展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新闻传播带来了变革。据《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指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微信公众号类型的25.4%和29.1%。”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新闻机构通过开设专属的微博、微信平台,以及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收集、反馈和传播,许多媒体机构通过对数字技术的革新应用,进一步实现了新闻传播的跨越性发展,提升了传播的效果。通过分析与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发现有以下几种:第一,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应用。据调查显示,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新闻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传播与浏览,如“人大新闻群,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这条微信新闻在推出之期,其浏览量达到500万之多。第二,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中可视化新闻的应用。“两微一端”利用数字技术将文本可视化,实现了新闻内容可视化的应用,从而带动了新闻的传播与发展。第三,数字媒体技术的直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直播技术是《人民日报》中“中央厨房”最先推出的新闻传播形式,它将新闻内容与多种媒介综合后在微信上进行传播。据调查显示,这种新闻传播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新闻的浏览量和阅读量,实现了新闻内容的有效传播。第四,VR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摄影设备科技化的发展,全景摄像机已应用到新闻采集与传播中,实现了新闻信息可观化与清晰化。与此同时,VR数字媒体通过手机VR专题应用,使受众观看到全景式的新闻报道,实现了新闻的“再现”。 三、数字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丰富了传播内容,也优化了新闻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等,同时也加剧了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的透明性和自媒体的考验。(一)使传播效率更高数字媒体中的微信、微博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广泛性、更新快速性,实现了新闻的快速传播。微博、微信简化了新闻工作者在纸质新闻、广播新闻中撰写、修改、报道的过程和内容,新闻工作者用精简的话语将新闻内涵表现出来,尤其是面对突发性新闻时,有利于其实效性、及时性的传播,也有利于新闻工作者的跟踪报道,从而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二)使传播内容更广泛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同类新闻或是同一条报道的不同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向。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以及新闻机构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了同一条新闻的多样性报道。与此同时,由于不同新闻机构对新闻主体报道的侧重点不同,进而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个性化的特征。例如,在大数据背景下,一些新闻客户端通过新闻资源的整合报道,使受众在浏览新闻时(如新浪新闻客户端的浏览),当输入关键词或是某一主题时,会出现不同的新闻报道,可以使受众更全面地了解新闻,同时也给予了受众更多的选择。(三)优化了传播媒介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新闻传播媒介。针对传统的纸质媒介,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印刷技术,并建立了数字媒体采编业务网,从而提高了新闻采编的速度,缩短了纸质新闻报道的周期,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介而言,数字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实现了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了人们的视听率。(四)舆论监督透明化在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及其普遍应用的环境下,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闻与娱乐、广告、言论之间的“阻隔”,从而使新闻报道日渐趋向娱乐化和趣味性,进而改变了新闻报道的评判原则。与此同时,由于受众的话语权不断得到满足,人们通过数字媒体在微信、微博上针对所传播的新闻给予了有效的回馈,从而对新闻报道作出了规划与调整。此外,媒体机构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开展专题评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受众可以利用自身的数字工具,有效地对新闻进行评选与监督,从而实现新闻舆论监督透明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五)来自自媒体的考验数字媒体技术虽然为新闻传播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革新,但也面临着一定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自媒体。所谓的自媒体,就是指受众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数字媒体对新闻或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受众成了“媒体工作者”,受众的微信、微博成了“传播媒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作用和以往掌握独家新闻资源的优势。目前,“自媒体”已成为媒体行业关注的重点。 四、结语 数字媒体是依附于数字技术而产生与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以其强烈的互动性、广泛性、传播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对现今的新闻传播而言,数字媒体技术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新闻传播已成为相关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作者:董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对展示设计的运用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我们逐步步入了非物质文明时代,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展示活动日益丰富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颖的展示方式跳出传统展示的固定展板展台模式,拓宽了媒介载体,丰富了展示形式,使得展示的效果得以加强。数字化展示将会更加生活化,方便人们参与。 关键词:数字媒体;展示设计;交互技术 现代的展示活动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以艺术设计的手段对展品进行展示介绍,使参观者容易接受设计者要表达出的展品信息,充分了解展品内容。展示活动是特殊的广告形式,也是最常见,规模最大的宣传手段。它是信息交流的窗口,我们可以在观赏中思考,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如今,展示活动受到信息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向数字化媒体展示趋势发展。它是将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来将展品展现给观赏者,更加增强视觉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不一样的观感体验。交互性是数字化展示的突出特点与优势。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的交互性,用技术高度模拟人类的沟通方式,可以实现展品与观众的良好互动。在整个过程中,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占有主导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主动去获取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所有繁杂的信息,提高了观众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缩短了观展时间,有利于有用信息地高效获取。学习研究交互性数字媒体展示也是环境保护、构建绿色生态的需要。数字化展示平台拓宽到网络,观众可以通过电脑、电视、手机接收展示信息,与传统的展柜展示相比,节省了贵重物品和大型物件的运输成本,减小了历史文物的破损风险,展示形式轻松便捷,节约资源,符合我国提倡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交互”一词语出《京氏易传•震》:“震分阴阳,交互用事。”词典中解释为互相、彼此。 本文研究的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交互”即观赏者通过展示空间的交流平台,与计算机产生的交流互动,双方共同参与其中,平等自由。观众从展示的信息中获得灵感或想法,再通过交流系统反馈给电脑,商家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商品市场,进行再生产的导向,使商品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期望。人与机器交互的纽带是人机界面,即用户界面。人们是通过这个窗口来与计算机进行对话的。计算机语言转换成人类语言被识别,界面在将观众的反馈翻译成计算机语言传入系统。观众既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也可以控制机器来把握信息的种类,读取的速度等,人机界面的功能直接影响了观众接受信息的效果。数字媒体展示中的人机界面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显示窗口,已经随着新技术的革新拓宽了显示方式。日本早在六年前bother公司就研发了“视网膜成像显示技术”,不用任何的幕布,直接在人类的视网膜上投影,这一发明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很有可能会改变我们感知信息的方式。由于技术的安全性遭到观众质疑,这项技术并未得到普及。2012年全世界出现了最薄屏幕,是在肥皂泡上进行放映,称之为“泡沫幕布”。可以展现二维,甚至三维的效果,泡沫在空中飘浮时,图案的纹理还会改变。创意十足。不仅显示方式变得多样,显示的领域也不只是视觉,多感官感受开始成为展示的内容。因为人机交互不只是用眼睛看,还有多重的五官感受及行为互动等。5D电影院就可以跟随电影中的情节来刺激观众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的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互动。计算机的显示输出是人的输入,而人的输出则是计算机的输入。 计算机显示的内容及方式发展的同时,我们与电脑的互动也早已不止是控制人机界面的按钮。如今,电脑可以识别我们的语音,表情,手势。200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了可穿戴式手势界面控制系统,我们可以将硬件穿在身上,投影仪和摄像头随身携带,可以投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作为界面,用自己的手指就可以实现缩放地图,拍照,打电话等功能。上海世博会中各国展厅也大量运用了手势识别,声音交互,灯光脚步交互等。不同的交互形式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不同,交互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多角度地刺激观赏者的感官,使观众更好地接受信息。近年来,我国大型展会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博物馆科技馆领域。数字媒体交互展示成为展示形式的主流,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2010年中国测绘科技馆中数字地球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大的三维沙盘,准确地展现出我国最新的地貌景观,观众可以从二楼向下俯瞰,目光所及我国的每一寸土地,效果极具震慑力。数字地球厅内观众可以通过使用触摸球选择荧幕上所播放的天文资料的范围。2011数字美术馆“三媒合一“是一项对当代媒介变革有巨大影响的伟大发明,三媒合一是指把平面媒体、移动媒体、网络媒体三种不同媒介相结合,观众可以同时阅读阅读、欣赏视频和浏览网页,开创了一种新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利用VR技术的360度环幕立体投影,使现场观众有一种强烈的临场感。2015年武汉园博园长江文明馆中“梦幻长江”是数字媒体展示的典范,采用了无轨三自由度骑乘车技术,是全世界第一次运用此技术的展项。让游客以第一视角,切身感受长江干流最经典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但是我国数字化展示仍处在一个发展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数字化展示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也受到限制。 我国很多公司缺乏创新人才,展示项目没有新意,大多雷同。然而我国展示行业市场需求大,数字化互动展示设计前景光明。人在交互过程中占主导作用,也是交互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展示设计应该最大化的吸引人的注意力,把数字化展品的设计参数调到人体接受的最佳值。比如人的视网膜中央视野比外围视野清晰,所以展示设计时要把主要交互信息放到屏幕中央。再如,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刺激可以提高人的信息接收效果,展品可以把声光色多种媒介结合多感官展示。以人为中心是展示设计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重视数字技术的革新。如今,人机交互技术向智能化交互迈进。展示中心的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展示公司的历史文化,服务品质,工程业绩等,优化企业形象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交流,反馈客户信息的平台。企业要不断对展示中心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增强现实技术(即AR系统)就是在真实的物体上投影,叠加一个投影来加强现实物体的效果,是现实和虚拟的融合。要想把增强现实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公共空间展示中去,就要相应的升级输出显示设备,比如微型投影镜头,可穿戴显示器等。注册技术是AR系统的核心技术,使虚拟影像找到对应的真实物品。注册分为动态注册和静态注册,而动态展示是未来发展趋势,更可以提高观众的观赏欲,展示设计不断更新技术去适应时代的步伐。 作者:张艳 付绪捷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是科技信息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交叉学科,它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显现出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已全面渗透到工业产品设计的整个制作过程,它使工业产品设计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1数字媒体技术与工业产品设计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逐年增加,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设计师才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更加符合消费者满意的产品。现阶段产品设计在渐已成熟的软件技术帮助下,产品的表现力、造型的真实度、视觉效果等方面,与传统工业设计相比,都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工业产品设计需要,也促使数字媒体技术不断满足产品设计的需要[2]。 2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在工业产品设计前期阶段的应用 工业产品设计前期,必要的准备工作,将为工业产品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数字媒体技术介入使工业设计师节约了前期准备时间,提高了准备效率。与以往早期的传统动画电影不同的是,在进行动画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进行必要的策划、纸上绘图创作之外,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支撑,可以通过Ps、Sai等二维图形绘画软件进行绘制,便于进行二次调整和修改,避免了纸质手稿的局限性,提高工作效率。 2.2在工业产品设计中期制作阶段的具体应用 工业产品中期制作阶段是整个产品制作的中心环节。数字媒体技术中三维制作软件具有真实性、精确性和无限可操作性的特点。在工业产品设计中期,我们可以将之前的创意图利用数字媒体三维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制作出立体效果,使产品设计更加直观、更加生动逼真。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工业产品设计的表现形式,更适合工业设计产品的定型和后续改进。 2.3在工业产品设计后期制作阶段的具体应用 在工业设计后期的处理阶段,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显现出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数字媒体技术通过三维建模、贴膜、灯光及渲染,使产品效果更具有生动的表现力,避免了单纯手绘中难以实现的真实效果;设计师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给产品附加动画效果,使产品更具有表现力,真正使得数字媒体技术服务于工业产品设计[3]。 3数字媒体技术在未来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3.1工业产品设计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未来的工业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全面。它将深刻地影响着工业设计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为工业产品设计的情感的表达、感情的抒发及影片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设计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消费者体验设计产品,做到身临其境,与产品的内容进行情感互动,实现“所及即所得”。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大大加强了电影的创作空间,使工业产品设计不再受限于技术的制约,工业产品将会产生新的变革。 3.2制作平台更加便捷 以犀牛、3D等为代表的三维产品制作软件将会推动工业产品设计不断前进;大量的跨平台交互设计软件的推出和更新,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到全方位,全时段的沉浸式设备的应用,都将促使工业产品更具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5];设计师和工程师之间将不断加强交流与沟通,简化操作程序,设计出更加便捷、迅速、人性化的数字软件,简洁的操作及制作将在大众面前得以推广,甚至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要。 4结束语 以数字媒体技术特别是三维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应用,已经使工业产品设计的创作发生了质的飞跃。数字媒体技术赋予了工业产品设计越来越多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从而触发了工业产品创作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创作空间及其表现空间。 作者:张慧 秦志远 魏莉 单位:贵州大学 现代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动画设计 1动画的起源与发展 动画是动画和漫画的总称,是中国大陆地区创建特有的名词.该词最早出现在1993年创立的动漫出版同业协进会和1998年开始发现的动漫讯息刊物《动漫时代(AnimeComicTime)》,因其特有的概括性被大陆地区开始被广泛使用开来.有些人把动画认为动漫,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动画包括了动画和漫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动画已经从简单的漫画(cartoon)、动画(comic)发展到了动画电影、动画广告、游戏制作、影视视觉效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动漫教学等各方面,渐渐被人们所熟知[1].我国最早的手工动画片是于1926年由上海的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随后我国又发行了多部长片动画,如《黑猫警长》、《葫芦娃》、《魔方大厦》等,在国际上收到了认可和欣赏,其中多位代表的人物形象也在2015年的上北京举办的“致青春———中国经典动漫90周年纪念展”上被重现.手工动画虽然将画面绘画的栩栩如生或者精巧美观,但是制作过程过于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繁琐的任务.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产生将动漫的制作变得更为简单与科技化,其工作原理来源与手工动画,只是运用了一种叫做关键帧的技巧[1].这样只要在制作的过程中对关键帧进行操作就能把后续工作交付给计算机制作,这样将大大减短制作动画的时间,计算机制作动画的技术就很快的被使用在各个领域中. 2动画设计相关理论与技术 通过上段的阐述,我们发觉动画与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Flash等软件创造的动漫不是同一种类型的动画.下面我们将进行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画,尤其是在电影和电脑上出现的动画,是将许多静止的图案制成的.这些图案会按照制作人安排好的顺序,以不同的速度呈现,让观众看见运动发生的轨迹变化的情景.这些情景只受时间的先后顺序控制,所以大众将这种类型的动画称之为“时序动画”.在现有的几何算数教学中,大部分几何教学动画都是时序性的[2].时序动画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在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上出现了新要求,因为数学问题在运算中的过程往往是不能预知的,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情况下,提出了动画设计.动画设计诞生于动态几何图形,它是将几个点的位置变化来改变画面的变化的动画,为了强调在同一个画面中不同目标所有的关联.点的位置能决定坐标的参数,也可以说动画设计的画面是由参数进行决定的.时序动画的创造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绘制,过渡和衔接,主要是将画面的转动变得更为流畅自然,这种工作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生成[3].而动画设计的创造的问题则是在一个画面上不同目标之间的联系,目标的位置不单单是由时间控制,更是由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所控制的.动画设计平台的制作功能不同于时序动画制作平台. 3动画设计中的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中的动画设计是在时序动画制作的基础上,对于时序动画制作是经常运用的基础动画技术和高级动画基础,以及时间线的基础上创造的.动画设计的画面驱动是将同一画面上不同目标之间的联系改变加以实现的,和一般的时序动画不同.下面是几种动画设计的变化原理:(1)在曲线上随便选一个点为自动点,记录自动点相应的目标,设置该目标的速度、范围和类型让其运动,活动到接收了中止的命令,这是曲线上半自由点运动.(2)点与点之间互相具有几何约束关系,一些点的改变会引起被约束的点的改变,应用这个方法也可以让多个点带动一副动画,这是受约束几何对象运动.(3)自由点是画面上可以随意改变的点,改变自由点的适合,与自由点有几何关联的对象也会产生变化.自由点是为了将彼此独立的目标作为坐标而形成的,改变一个自由点就会让两个目标发生变化,从而是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几何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叫做拖动自由点引发的相关运动.(4)最本质的就是目标的变化对图形产生的变化,这是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5)一个固定的目标,在经过几何关系的变换下获得一个新目标的联系,在这种几何关系的变化下,新目标就能动了.这种方式叫做几何变换创建运动对象.动画设计是运用同一画面上不同目标的变换而进行控制的动画,接近于多项式逼近任意连续函数,运用动画设计的原理达到对任何策划的某类动作片段的效果.但这种运动的作用不光是由时间控制的,它可能是上面变换原理的一种,也有可能是几种运作一起的方式.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器,作用是制造、编写动画和游戏;另一个是播放器,是将动画和游戏画面播放出来.在结尾后,将形成两个能单独运作的文件,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制造器和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播放器.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制造器在创造是参考了制造时序动画的工具Flash的思维,将图层分成了普通图层、引导图层和遮罩图层三种.引导图层中又将分为普通引导图层和运动引导图层.普通图层在与引导图层产生联系后,就将成为被引导图层.在以时间控制的时序动画中可以将画面的变化作为主要工作.在画面变化中的目标变化在与确定位置的驱动中,相干的联系目标坐标位置固定了,按时间顺序播放便成了动画.将制作图案中的物体理解为不同的目标,这个目标的位置和大小形状能够当做是目标的属性.而要求在于如何让这个目标产生运动,这里是参考Flash中的关键帧.一个动画设计数字媒体中文件可能拥有一种或者多种画面,其中以一个画面为主画面.在播放中参考文件内的时间轴,将不同画面的用于记录各图层中的相关图层的引导播放.一个画面中可能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场景,一个场景放一帧.而帧中可以放入图案、动漫、音乐或者游戏等不同内容,一个画面包含着多种场景,而场景中又加入包含不同内容的帧,将画面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制作完成的动画作品要有数字媒体中中专门的播放器来放映.逻辑数字媒体中播放器用于完成编辑好之后打包的动漫或者游戏画面.播放器类(Player)包含了播放器框架类(Playerfrm)、播放器文档类(PlayerDoc)、播放对象类(PprojectClass)、播放器视图类(PlayerView)这几大类[4].在参考了Flash软件制作动画的设计思维,数字媒体技术的功能主要是补间动画、遮罩动画和引导层动画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关键帧的技术来完成的,关键帧技术是指将运动目标插值完成对动画的变化控制,象目标的大小、位置、形状等的变化,也可以对多个目标参数做组合插值.为了更好的完成插补帧,一般是运用线性插补法[5].补间动画是动画设计技术中最基础的,FLASH中的补间动画主要分为形状补间和运动补间.形状补间动画是指目标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又被叫做变形动画,运用FLASH在创造过程中只要将关键帧上不同模样的目标设置了变形动画,就能完成过程中的变形;引导层动画原理是指一个引导层动画需要至少一个引导层和一个被引导层,且引导层在前,被引导层在后.如果有多个被引导层,就称之为多层引导动画.在引导层上设置命令之后,就能让被引导层上的目标按照指令运动;对象动作类(Action)将预先设计的动作分类用图像展现在对话框中,选择目标对象(selectCurObj),除了选择已经制作好的目标之外,还需要设置应用程序对象(Application).在选择好目标对象之后必须设置事件(AddEvent),比如像鼠标操作、键盘操作、场景反映等.双击鼠标左键即可修改其属性. 4数字媒体技术对动画设计的发展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的制作工艺是利用计算机程序二进制式编程进行对各种事件信息进行存储记录,其中包括事物时间、感应知觉和逻辑关系等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中的狭义数字媒体就是利用感应知觉的应用使得情感得以在设计中获得解放的,常见的狭义数字表现形式有虚拟化影像和动画等形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媒体技术上有着特殊的辅助功能,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过程中常常会使用计算机软件编程作为表现工具且将其作品安置在计算机媒体播放器中,这就是常见的计算机媒体设备,它的应用范围包括平面媒体设计、字体参数标准以及整体结构布局等.现今大部分动画设计研究所已经开始应用计算机程序编程现实动画制作状态.由此可见的是,数字媒体技术制作中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交互性特征,其特征是通过各类计算机编程、计算机软件以及制作者设计参与其中给予数字媒体技术生命力和活力,通过提高数字媒体技术的内涵,减少数字媒体技术的错误应用,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相关领域创作研究进行相互探讨研究.数字媒体技术表现手法决定了作品完成后的感官效果,能够为影视作品和动画起着包装的作用.在数字媒体技术创作过程中,作品需要放弃个人感官特征,所有制作效果都需要根据作品的主题需求、声音效果需求服务,不能按照个人、总体风格进行数字媒体技术制作.所以,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中,作品的色彩结构、界面设计都体现了创作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准,这样也使得数字媒体技术的动画设计作品都拥有相应的特殊应用方式,有利于动画设计的想象空间和丰富动画设计的技术表现形式.将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影视业和媒体传播方面的应用情况非常好,市场对其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动画设计也开始对动画模式与动画质量提出严格的标准,而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互相竞争能够提高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的动画设计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制作水平得以提升[6].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带领下,能够让动画在设计方面的理念都得以实现,能够让动画作品能够更加的灵动、富有内涵;能够为动画设计带来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为中国带来更多的优秀动画作品.数字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创新表现方式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方法体现出来,目前我国多数动画制作者已经掌握了数字媒体技术的使用、制作方法,通过将动画作品由计算机编辑程序进行处理,并按照个人想象与作品主体进行特殊的数字技术处理,例如数字化声音、3D影像效果等.传统动画设计作品的技术表现形式会由于制作环境与思维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生产出令人称赞的作品,但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动画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得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现.例如在一部电影作品中想要表现一种太空中的影像,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无法做到,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编程进行特效处理,让太空中的场景能够在电影作品中为观众呈现. 5结束语 数字技术和媒体技术的统一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的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求知欲,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技术相比较而言,有着其独特的技术价值,在很多行业中都有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且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动画设计中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对于数字媒体而言是其典型的应用,且能够对动画设计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能够为动画制作业创造更好的作品.数字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水平提升的产物,同时满足人们对信息量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加强了动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与特技效果.传统的动画设计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动画设计是时展的趋势,动画设计应当掌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作者:殷琳琳 单位:黄山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影视艺术论文 (1)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在创作方面,主要是指在以影视作品制作方面的应用。如今,新媒体技术逐渐展现出与传统的媒体不一样的特点。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写作,而不是用传统的手写方式。[2]通过利用WPS这种写作软件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将写作内容进行完整的保存,避免了内容的被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利用MMS(剧本写作软件)能够设计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创作,可以针对剧本的主人公、对话、故事情节等方面提问,并得到答案,以此为剧作者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在财务方面,由于很多大作品其投资金额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风险,利用数字化软件,能够对所有的影视制作成本和资金进行预算,并及时记录所有的花销和支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避免了人工计算和记录的误差,并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资金记录和预算质量,降低了风险。例如,WPS中的表格软件,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记载,又如Producer其能够将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使得影视制造过程中的所有财务数据清晰明了地展现出来。 (2)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传播中的应用 在传播方面,这种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能够将作品表达得更加具有生命力,让观众更准确和深入地领悟影视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在音频和影视方面,数字信号有着更加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音质和影视传播的质量,让音质和图像显示更加清晰,防止出现信号混乱的问题。[3]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够传播更多的影视信息,较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能够利用光纤进行信息的发送,增加了电视频道,将观众的喜好和口味细分,深受人们的喜爱。例如,湖南媒体,其有ETV湖南经视、ETV都市、湖南娱乐等等,每一个频道所传播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需求。如今,很多数字化传播载体相继出现,如现在非常流行的DTV(数字电视),其对节目信号的所有接受和处理过程都是通过数字技术完成的,这种电视的分辨率较高,且信息传播效果好,人们可以通过数字电视观看不同的频道,还可以上网,为生活提供了便捷。 (3)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影视艺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创作和营销组成了影视艺术产业,其通过数字化技术得以更好地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并出现了“三网融合”的现象。其将广播、通信、互联网相互融合,推动了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这一现象减少了产业开支,丰富了影视形式,防止出现独自生产发展的问题,拓宽了信息传送渠道。据调查显示,如今,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较高,已经有一半左右的媒介广告收入比例超过了87%,而三网融合改变了这一现象,带动了新环节的收入成长。同时,很多影视媒体利用这种数字化技术进行营销,将其影视作品通过大荧幕、互联网等载体进行展示,带动了票房的迅速生长。例如,《人在囧途》等疯狂地在互联网上下载播放,提高了知名度,赢得了良好的收入。 (4)结论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影视艺术对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愈加重视和普及。数字化技术作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其能够对影视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数字化的应用,为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了便捷,并加快了电视、广播等信息的传播效率,提高了传播质量,很多数字化影视媒体产品相继出现,带动了整个影视艺术产业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新的体验和乐趣。 作者:邹现辉 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下专业技术论文 1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领域中的应用 生活中,传统的大众广告载体如:公交车车体、LED灯看板、广告牌等,所传播的信息都是静止的单向传播,无法实现主动吸引人们注意的广告需求,对消费者的信息传递很有限,只有使用数字媒体技术让原本静态形式的广告内容动起来,塑造最佳的视觉效果,才能主动获取消费者的注意,进而加深人们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产品信息的印象,而且信息时代下,只有多样性、动态性以及艺术性的影视广告才能真正的满足大众的需求。影视广告的剪辑、制作和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例如:在影视广告中应用数码技术使广告制作更加高效,高清技术的应用使广告传播的视觉效果更佳,因此,可以认为数字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影视广告的发展,使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不仅增加了影视广告的创新性,同时也提高了影视广告的表现张力和整体时效性。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脑白金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技术运用探究文/刘崇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和交叉学科也迅速发展起来,逐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认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占据了普通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讨职业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的运用对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摘要系列的宣传广告,该广告中的男女主角以一种卡通形式出现在画面中,语言与动作充满诙谐,同时引入一盒跳动的产品,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观众随着广告的节奏一步步加深对该产品的印象和认知,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该产品在市场上长久不衰,这也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中的巨大的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另一大应用则是与电子商务的结合。电子商务的产业化发展是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购物的愿望,如果现在的网站通过使用媒体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购物商场,将网店中的产品以三维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全方位的浏览和仿真使用,一定能够迅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例如:现在的B2B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就是受阿里巴巴的影响,形成了当前的网站风格和布局,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则是受淘宝网的影响,这些网站的机械模仿毫无创新可言,极易使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而苹果博览—3D商业街网站的建设风格与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系统有很大不同,更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电子商务领域并没有运用三维展示的形式,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为消费者提供的图片和网上银行的协调已经足以说明该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巨大潜在价值。例如,建筑漫游技术就如同3D游戏一样,运用三维展示的方式,可以让人进入虚拟的展示空间,切实地感受建筑群内漫步的体会。21世纪是信息时代,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电子商务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充分结合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深刻的变革。 3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对各阶段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多媒体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逐步向全球化发展,并将教学工作改变为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教学个性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等,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对一辅导模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更容易全面投入到课堂氛围中,产生强烈的主动求知欲望,为当前教学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数字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 信息时代下,最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方式要数休闲游戏,而数字媒体技术在群众休息娱乐领域的应用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如:视频、聊天、微信、QQ等,这些交流平台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使远程交流和沟通成为现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些交流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部分人开始出现自我屏蔽,人们的沟通能力逐渐下降,加大了融入社会大家庭的难度,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应用需要把握平衡度,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影响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 5数字媒体专业的展望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专业思想也不够成熟,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时,应破除一些不适合当前教学发展的模式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寻符合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需要兼具文科艺术和理科素养,与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工科的基础,与纯工科专业的学生相比更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因此数字媒体专业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两种学科同时发展,不可偏重,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长久、良好发展的教学体系。 6结束语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当中,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很大力量,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更加灵活、高效,职业院校在建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时,要紧密文理科的知识融合,不断深化和改革教学体系,使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作者:刘崇健 单位:湖南省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影响动画设计论文 我国信息化技术不断延伸到各个产业领域内部,数字媒体开创出多元服务架构形态,包括书籍、动漫与摄影艺术等都产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高度结合换取了稳固的文化产业基础,并且在人们逐渐熟悉且广泛应用背景衬托之下,中国动画设计工作也势必焕然一新,相信会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科学布置,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宣传到世界各地,绽放更高水准的中国艺术青睐业绩。 1数字媒体技术特征论 述数字媒体主要利用二进制形式进行各类信息记录,其中可应用的载体包括事物、感觉与逻辑因素等。其中狭义数字媒体就是透过感觉突破口获得解放的,表现形式包括数字化声音与动画等。计算机在数字媒体过渡发展历史上贯彻着独特的支持功效,经常会把计算机软件程序作为展示工具并科学放置于其余媒体框架之中,就是所谓的多媒体设备。包括平面广告、字体定制以及插图布局等。目前大多数设计学院已经开始借助计算机接口研究虚拟现实环境。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媒体保留一定程度的交互性特征,透过各类硬件、软件以及用户参与进行媒体生命力赋予,提升艺术创作内涵同时挣脱纯数字技术炫耀弊端,需要相关艺术创作主体多加关注。数字媒体技术表现直接决定后期作品视觉效果,是一种切实的包装手段。在数字媒体创作空间中,艺术摒弃独立观赏特性,一切功能都为贯彻主题视觉、音效效应服务,杜绝个人、总体风格混乱状况。因此,包括色彩、界面非线性设计都彰显着开发人员独特的认知水准,这也决定着参与数字媒体动画设计活动的个体都必须保留一定技术应用潜质,这样才有助于尽量发挥想象空间并丰富艺术表现手法。 2中国动画设计事业发展现状研究 动画产业作为特有文化产品构造与宣传模式,已经在我国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效果,大部分青少年群体纷纷投入关注力度并换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动画作品颁布与宣传能够激发少年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丰富社会大众精神文化层次,适当缓解长期工作带来的疲倦效应。而后经过与国外动漫生产厂家经验交流,加上数字生产技术的大量引进,使得具备中国特色的动画制作体制产生多元形式改变迹象,包括一专多能动漫人才亦获得健康成长。动漫企业理所当然地迈进市场前沿并注重产品样式丰富工作,维持着电影电视、服装设计行业的同步带动效应。以上裙带关系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科学应用产生以下启示:首先,数字媒体技术若想过渡成为完整的价值链系统,就必须主动完善创造、供应、流通传播机制。其与传统价值链形态相比,更加注重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存在意义,希望带动观众参与,使得既有价值链更加多元。其次,涉及各个链接结构实际上保留相互联系特征,组合模式特同步维持动态效应。最后,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历程不具备顺序特征,主要是围绕核心价值系统进行专业化品牌改进,确保在市场竞争中保留宣传优势。 3数字技术与数字媒体对于动画设计工作的影响细节解析 自从我国动画透过电视过渡到数字媒体领域之后,市场需求量一再扩张,各类受众人群也开始对体裁模式与情境质量产生严格要求,而各类媒体之间的多元竞争现象更加会提升优秀内容价值牵引功效,令国产动画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渠道上更加兴旺。在数字媒体技术视角下,包括一切外在物质表象束缚都得到挣脱,而纯粹化自由心灵领域之门终于大开。这一切现象都赋予着艺术创作空前的自由空间,相应地会全方位引发艺术形成的当代重构格局。 3.1动画创作形态的有力丰富此类功效 具体透过创新材料与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呈现,大部分艺术家已经开始学会将固定作品传输到计算机程序内部,并依照个人想象与情感基调进行特殊效果赋予,包括3D立体效果等。 3.2内容表现空间的拓展 传统动画艺术表现形式经常会受到材料与空间各类限制因素影响,但目前随着计算机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影响,艺术表现便可以透过宏观、微观层面进行细致展现。例如在大部分电影作品中表现远古时代场景,单纯利用物资搭配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成本资金,而数字媒体便可以在操作者天马行空想象之下进行合理配置,令一切如梦幻般的场景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 3.3提升动画作品设计效率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作人员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操作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作品的、宣传的渠道也更加广泛畅通。这对于作品核心理念有效地传达给观众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对于创作者来说,运用便捷的工具进行大批量的艺术品生产,把艺术创作这种带有神圣灵感的人类活动,变为理性机械的生产活动,将艺术生产这种特殊的创新活动,与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相混淆,对艺术创作的发展也非常不利。长此以往,必将使艺术作品更加商业化、模式化。流水线式的商业运作,也必然会消减艺术性,减少作品中人性化的创作成分。数字媒体全面强化人员文化交流效率同时改善既定生活质量,目前传统视觉设计成果已经难以满足观众多元欣赏需求,而数字化技术恰巧顺利迎合历史过渡趋势。作为创新时代下的设计主体,必须积极联合外国先进经验与技术成果进行多媒体产业环境改造,促使我国数字动画艺术能够快速成熟起来。 作者:韩杏雨 单位:四川省商业服务学校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 摘要:数字媒体作为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群众、企业与政府了解沟通的主要信息渠道。它也是作为高中生的我日常生活与他人通信的基本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媒体已经从最开始的文字、图片传输到视频音频的传输,所需要的流量不断的加大,对于信息宽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高中生的我,必须要尽快学习的。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分析 数字媒体指的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产生、记录、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主要出现的形式有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数字媒体是拥有数字化特点的延伸产品。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一些相关的IT技术,结合数字媒体的特点,构建数字媒体储存管理、、互动平台,满足用户对于数字媒体交流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充分的挖掘数字媒体隐藏的价值,它在社会中,广泛的被运用在政府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等领域[1]。 1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教育的应用中,数字媒体的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三部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模拟教育知识现象,还可以模拟推导过程。完全符合我对于知识认识的规律,并且丰富了教学手段,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再有无聊的想法。比如在学习一些科学实验课程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普遍像我一样的高中生先从计算机上模拟学习。然后在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让我们减少因为不清楚实验详细步骤而损坏实验器材的几率,还能节约我们实验的时间。从这个层面想,我希望今后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广泛的在学习的生活中运用,这样和我一样的高中生,一定也会更加愿意学习[2]。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在各个行业的融合,让信息的获取以及数字媒体的传播成为各种行业不能缺少的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就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环境给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技术媒体已经不再局限在区域网中。现在的用户已经可以随意的选择网络中运用需要的系统,并且进行交流应用平台。数字媒体的传播基于这种形式下,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交互式的应用方式开始推广了。这样使得数字媒体不再已广播性质传播,用户以网络作为基础可以享受综合性的服务。比如,我是一个高中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的教学中,我对一个知识很好奇,想广泛的了解。那么我可以自己选择想要浏览的页面,不再是只能被动的从其他人口中知道这个知识。这样多渠道的服务,让我可以更好地学习,开拓我的思维与眼界。 2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因为融合了数字媒体技术而得到快速的发展。数字媒体的产生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进程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中国的数字媒体进入快速增长的时间段,一些相关的产业不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现在结合了更多创意与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3]。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我认为未来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弘扬中国创新文化的优秀精神。现在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紧密,两者之间以文化为主体,科技为辅助,相互之间结合发展。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产业的时候,以文化为承载的核心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是我国独特之处,而文化产业则是我国战略性的产业。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就会有越来越高的追求。也许以前我会认为有一个可以和他人聊天的软件就可以了,但是渐渐地我会想要一个可以看视频的软件,最后发展到可以与他人视频聊天的工具。媒体传播方式正在被数字文化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断推动改良着,人们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与数字媒体的网络快速的发展为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电视为例,从最早的老式大面积方块电视,到有线电视,一直到如今的数字化电视。其中数字媒体解决方案的运用有很大的贡献力量,因此,我认为国家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相关产业要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创新的能力。可以多培养一些数字媒体的专业人才,在现在的教育学院中多设置关于数字媒体的学科。确保有这方面想法的高中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学习,如今很多高中的学生早就已经定下向数字媒体方面发展的目标,这些同学在计划好自己目标以后,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不如在早一些时间让有这方面志向的同学学习数字媒体方面的知识。这样既节省了他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够尽快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为以后中国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行业多添加几个人才。 3结语 以上的文章,是我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一些个人的理论分析,可能其中会有一些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成熟的想法。但是我会在以后深入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之后改正,然后继续深入分析。 作者:刘力铭 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数字媒体技术当前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挖掘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的优势。并以澳门“水舞间”为例,解析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上的具体应用实践。由此得出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中,技术与创意两部分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字媒体;创意设计;可持续;产业革命 一、国内数字媒体技术现状 1.1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多样化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最自由、最具创新力和想象力的视觉表现手段,已成为电视电影、大众传播媒介、环境设计、建筑等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例如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视频游戏,或虚拟现实为特点的人机互动。 1.2数字媒体技术与相关产业结合更紧密 随着动态嵌入式虚拟环境等更新的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技术专家、研究院和艺术家以及设计师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数字媒体技术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产业,更多地与艺术、视觉、文化内容相结合,甚至将许多商业价值链基础颠覆。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已使国内众多产业,尤其是内容产业产生变革。 1.3数字媒体技术存在发展瓶颈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群众对高质量的视觉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目前还处于模仿跟踪阶段。在技术专利和技术命名上很少形成技术跨域或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影响力。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未能充分挖掘,挖掘并行性和可扩展性较为困难。因此,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瓶颈,在前瞻性技术、平台管理、产业融合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数字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 内容载体一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达方式也随着内容载体的变迁不断更新。而技术革命带来的内容载体变革也影响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改变了艺术展现的具体表现方法。传统展示设计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社会的途径之一,虽然表现力充分,但受到材料、空间、时间、加工工艺和环境因素的限制,不能充分展现需要传递和表达的信息,相对被动。并且缺乏技术亮点和吸引力,大部分以实物为主辅以图片或模型。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展示设计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为展示空间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互动体验,大大提升了展示设计的传播效果。 2.1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展示设计变化特征 2.1.1以虚拟替代实物 数字图像和显示技术大量替代了以实物为核心的展品模式。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弥补展示中无法复原的具体实物或实物难以表达呈现等问题。例如博物馆中,利用技术将各类文物以虚拟形式展现或在房地产行业中,用技术手段实现楼盘效果等。在节约材料、资源空间的同事,也能将在有限的空间中呈现更多元丰富的内容 2.1.2以动态替代静态 利用数字媒体的3D技术,可以将某一产品进行360°动态展示,并将产品制作过程完整呈现。例如将汽车从零件到整车拆卸与拼装的全过程以及创意、设计到成品的思路用虚拟空间技术表现出来,使受众更真实直观地体验,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展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1.3以双向交互替代单向传达 传统的展示设计,只能让参观者在进行单向的视觉观赏,无法将观赏体验或情绪传达出来。有了人机交互等数字媒体技术,参观者不再是被动地接收展览信息,而是有更多的互动体验,使参观过程变成一种体验。如利用投影互动,当观众参观画展时,经过某一幅画画中的人物可以与参观者打招呼互动甚至还能对话。 2.2具体案例分析 澳门新濠天地曾邀请了世界盛名的灵感创作大师佛朗哥量身制作了水剧院,前后筹划五年,对外推广名为“水舞间”。演出中,融合声光电等元素,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造“雾幕”“纱募”“水幕”等数字媒体技术,,将剧中的人物情绪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渲染了整体的环境,带给人震撼的视觉享受。这当中,由数字媒体技术支撑的空间特效和视觉感受增加了观众的互动体验,高科技的“水幕”“纱幕”运用随着剧情跌宕起伏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观众的代入感更强烈,震撼人心。 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展示设计的总结思考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展示设计上,将带来更高质量的视觉体验和互动效果。但要达到二者完美融合,除了数字媒体技术外,内容的设计也不可缺乏。正如“水舞间”,不仅要有酷炫的技术效果呈现,内容编排的艺术也不可缺少。总结来看,运用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3.1技术和内容要相得益彰 功的展示设计离不开艺术创作。技术是手段,而内容是核心。要为参观者创造具有情景的空间设计和脚本,使观众在参观时能沉浸其中,使其更加回味无穷。在技术表现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绘画、动画、摄影等图像艺术将内容完美展现出来。因为图像是面对观众的第一界面。创意的脚本和具有画面冲击性的技术设计相得益彰,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2空间氛围的营造 空间设计上,要巧妙安排各展项和展位,结合科学和艺术的手法,使技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出来,营造出于意料的效果。脱离空间氛围营造的媒体技术都是虚谈,空间与内容、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展示设计的大关键要素。 3.3注意媒体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数字媒体技术带来了科技的变化,但也使展示设计更加复杂,集成度更好。对展示中出现的高科技设备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系统结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外力因素导致的设备耗损。在软件设计上,应当合理设计程序回路,避免程序崩溃,并建立完备的保养维护体系,确保展项使用中的安全性。 四、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无论是软件开发、数字建构、空间设计,除了硬件上的技术需要满足外,还需要对展示内容作深度挖掘,配合专业化的创意策划与实施团队。因此,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中既是重要的一环,也离不开创意和艺术的指导。结合好的设计创意与合理的技术支持从而更好的体现展示主题,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是展示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社会现象。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二维空间概念,使教学方式及手段逐步走向多元化。本文主要从数字媒体技术的含义及特点入手,提出了数字媒体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新要求,以求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的不断自我更新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 一、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技术 1.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做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军事等领域,是一门艺术与科学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1]。它集成了计算机软硬件、通信、广播等技术技术,同时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数字媒体版权、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电子等领域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如: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影像和动画等,它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主要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如果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必将对高校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数字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来达到对数字媒体信息的表达、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等目的,变抽象信息为可感知、可交互和可管理的一种软硬件综合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内容非常宽泛,如与处理、传播、存储、输出等环节相关理沦都有所交叉。因此可以说,数字媒体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 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 1.静态数字图型符号 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为二维,即在二维介质上通过相关设计规律呈现出静态的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以此来传达准确的信息数据,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视觉体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所表现的结果都是在静态的纸媒介上,受众极容易产生视觉审美疲劳,另外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已无法准确、完整、全面地表达设计师们的意愿,人们开始对传统静态视觉信息传播形式表现出疲劳状态,因此人们非常渴望着一种全新的图文符号表现形式诞生。数字信息符号具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技术特征,同时也能诠释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特点,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对其思考和理解,就会发现视觉信息传播数字化的优势十分明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并且十分重要的视觉传播手段,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数字信息的有效传播已经变得十分重要。数字信息符号已经迅速成为交流的语言和信息传播媒介,充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数字信息符号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信息可视化的主要形式。数字信息符号的准确、醒目、简洁等特征,让受众在与信息交互时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同时能够让受众更加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数字信息符号的交互性和娱乐性还能够大大提高受众的积极性。 2.动态数字图型符号 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已经对传统的图型符号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视觉设计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设计作品大都以静态形态进行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参与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则是向多维多向传达信息,数字图型符号具有动态可视化,听觉化、感知化等特点,同时作品大都是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示,并且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沉浸性,实时性。计算机可以将传统图型符号设计所传达的信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信息,传统复杂繁琐的图型符号设计已经无法阻碍信息的有效传播。动态图型符号表现形式是由艺术、技术和传播多个学科交叉影响发展而来的。其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表现形式能够带来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交流,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附加情感和观念。辅助设计工具和媒介的更新速度给传统的图型符号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传统图型符号从静态的展示方式逐渐转变为动态的展示方式,传播和表现方式也由单向过渡到多向多维交互方式。这些改变,可以让大众有目的性地、有选择性地去接受信。 三、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新要求 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新的要求:一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数字媒体技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让二者能够有效的融合;二是通过这种科学和艺术融合的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新的技术发展下,在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媒介下,能够快速的适应,并且能够很好的完成相关视觉传达设计的任务,进而提高视觉传达设计质量;三是在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各种因素的交互结合,从教材的基础要求出发,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 1.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实,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育宁可拨乱他们固有的思想,而能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数字化时代,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念上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媒介特征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理念和手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设计教育如果只注重专业的学习非常容易陷入孤立的教学模式,使学科领域变得专门化。因此,必须要打破“专业至上”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设计教育理念应该在整个教学的进程中体现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术氛围渗透,更多地体现出数字时代设计教育其交叉性与边缘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艺术的理性与感性的体验和认识。 2.丰富教学手段 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广泛共享,使课堂教学模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与设计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国内大多高校网站都提供了相关学科精品课程的教案和名师视频教学及课件。在这种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应该把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和消化知识作为首要教学目的,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让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转变为以探索、创新为主的实验教学。通过先进的辅助设计软件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效果。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数字手段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以便能及时了解设计及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能够利用数字化手段根据最真实的现实需要来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设计水平。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 3.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更新,年年重复而缺乏探索性、实验性。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法与内容应该紧跟数字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特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将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延伸展开,从数字时代实际特点出发,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随着数字时代三维视觉表现的普及,数字化时代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保证学生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在侧重于传统的二维视觉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三维视觉课程内容,如3dsMax、AfterEffects、Cimema4D等三维软件课程,使以二维平面为主体的设计内容体系逐渐转变为增加动态视觉元素及听觉元素的具有三维交互功能的综合设计体系,将三维数字技术教学内容与传统二维设计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能对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辅助设计工具、设计发法以及新的表现方式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五、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思考 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能通过数字技术表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设想。多元化的表达和交互形式提升了设计者的创新能力,一种想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设计理念,能够更加具体和生动的诠释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教学中应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有一个三维的、立体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度的依赖数字技术,不能让学生产生掌握了数字技术就能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想法,这种错误的观点往往促使一些学生注重技术却忽视艺术内涵,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创新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不断的探索,充分的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手段,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作者:李闯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背景下影视多媒体技术论文 一、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4.打造实践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影视多媒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构建“梯进式”四级实践体系。将课内实践课程与课外竞赛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课内实践培养基本技能、课外比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项目(或专题)实践培养项目开发与设计能力、企业实战全面提高职业能力。通过“梯进式”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呈阶梯式上升。 作者:唐喜亮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播与设计系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技术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技术逐渐成为当前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经济产业。这时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虽然我国在对于数字媒体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也都开设了数字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但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游戏市场中的应用,更需要下大力度去开拓和研究,建立以游戏引擎为方向和目标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培养出更多的游戏开发型人才。 关键词: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网络多媒体技术中游戏产业更是迅速的崛起,它作为老少皆宜的一种娱乐项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而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也就成为各大院校的一门必修专业,其课程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们的就业。本文从游戏引擎的角度出发,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等各个模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开发一款具有娱乐性、知识性和刺激性的游戏项目来满足大家工作之余的生活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方向,而游戏的创意、画面、故事以及3D效果的呈现,则需要后台技术的支持,而这个强大的后台支持技术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游戏开发核心技术即游戏引擎。因此,在具体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专业老师需要加强游戏引擎技术中3D效果、人机交互以及模型处理等等方面的技术内容,让学生们通过掌握游戏引擎的结构形式来达到对游戏引擎设计模式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体系的构成分析 要想使游戏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符合大众的口味,在对于教学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要保证其全面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据结构、C语言等等专业理论,而且还要学习计算机图形学,诸如程序设计等等。为了增加游戏画面的3D效果,还有必要开设3DMAX,让学生们去学习场景的设计。如果把游戏引擎作为软件的技术部分的话,学习OpenGL渲染管线将会更有助于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吸引,更能为其后序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使学生们对程序设计的思想认识变得更加成熟。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因为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形势下,游戏引擎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更是越来越多,更因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及课程的安排毕竟十分的有限,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组合和选择,才能让大家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且在数字媒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一些仿真技术,用虚拟现实的情景来进行案例教学。(一)对游戏引擎的选择。要想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编程技能,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引擎选择重要性的体现。因为不论什么样的游戏都需要若干能够起到控制作用的代码。当今的游戏引擎已经在不断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精炼,它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可以说不论是从建模动画直到光影技术、粒子物效,还是从碰撞检测到网络特性,都由十分专业的编辑工具或者插件来完成。另外,引擎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游戏世界环境的营造。因此,只有选择适合的游戏引擎才能为数字媒体技术行业做好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架构理解为基础、算法讲解为辅助,并且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游戏引擎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每一款游戏都会有自己的主体思想,而引擎也是一样,每一款引擎也必然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意图,只有让学生们明白了教学内容的架构,才能使课程的讲解变得更具有易懂性。在进行具体模块的讲解时,老师一定要引入例程,可以以例程为引子来绘制场景关系图,达到对各个对象关系及各类之间关系等等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数字媒体的新技能。其次,只有不断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在游戏引擎学习及运用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计算机图形学的算法,比如说:环境纹理映射、四元数理论等等,这些算法非常的复杂,可以用来开发更为高级的程序。老师在具体的算法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源代码的剖析,实现与封装接口的设计,为实现底层图形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的环节也就是最近来可好的实践环节,因为游戏引擎本身就属于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而学生也只有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也才能将游戏引擎技术与基础知识相结合,并达到进一步的升华。而具体的实践环节不但包括最基础的实践,要针对游戏引擎的各个模块去进行设计和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核心代码去实现各种具体的渲染效果。而且还必须要进行实训项目的实践,只有进行了真正的实训,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从项目的调研及开发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够运用他们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自主开发、自主探究的过程总结与分析之后,更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对游戏引擎设计的认识,达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质的飞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游戏引擎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就必须要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将实践性环节渗透其中,并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综合性高端人才。 作者:王麒瑞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分形艺术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 摘要:该文从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分形艺术的特色出发,研究了分形艺术图的生成规律,总结了分形艺术在图像传播、图像压缩、艺术延展性等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将分形艺术融入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探讨分形的基础理论与分形的图像与动画技术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能够带来的革新与多样化的创作空间。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分形图像技术;分形动画;人才培养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媒体的受众对于数字媒体的艺术性与表现性的期待越来越高。这些环境的变化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与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数字媒体的形式更为多样,传播更加快捷,内容更加炫酷与震撼眼球。分形理论强调整体对部分的依赖性,它超越了传统构成学,揭示了艺术形态新的构成规律[1]。分形艺术图形不仅丰富了传统的图形样式,更是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引导着图形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该把握这一良机,将分形几何的理论,分形艺术的设计工具,分形动画的制作等引入到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多维的艺术设计工具与理念。 1分形艺术的特性 与传统的数字媒体设计相比,基于分形的数字媒体设计具有如下特性。(1)数字分形艺术节省了存储空间,各种美丽复杂的分形图形不再由像素组成,而是有数学分形算法的不同参数计算渲染生成。存储图形只需要存储几个简单的参数以及迭代吸引子即可,一张分形图片渲染后的结果可能几M,但是参数与算法的存储却只要几K,存储空间的压缩比达到上千。(2)降低了美学的门槛,曾几何时,艺术作品的生成至少需要十几年的艺术积淀,数字分形艺术可以让算法生成艺术作品,这样没有绘画功底也可以通过各种分形软件调整参数生成符合自己需要的分形仿真作品,如闪电,地毯,山脉,迷宫等,这对游戏与动画领域是一个福音。(3)分形算法可以节省运算时间,分形作品具有自相似性,局部与整理具有相似的特性,因此对于分形图像而言,可以渲染局部,然后扩展复制到整体,可以较好地优化空间。(4)性能配置灵活,比如在三维游戏贴图中,传统的方式需要准备三种不同画质和加载效率的图,往往低效图看起来画质很差,而在数字分形图像用于贴图时,针对不同的运行环境,可以根据需要调高或者调低画质,只需要修改分形的维度参数,生成的分形艺术图都照样清晰。因此,将分形理论与分形艺术引入数字媒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分形艺术图形的冲击可以带动传统艺术在空间形态上的延展与数字化转变,激发学生的创意与灵感,使其在数字化的图形与二维三维的动画创作中采用更广阔的表达与更创意的思维。 2基于分形艺术的专业教学改革 2.1分形数字化转型的教学改革 分形图形是以整体与局部的自相似性为特点的,当一个复杂、精美的图形以多次重复迭代的方式拼贴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冲击力的图像。这种不规则的图形是由数学公式生成,且多个不同的数学公式可以进行拼贴,为图形的外观赋予更多的、更复杂的变换[2]。将这些数学公式按照不同的取值赋予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生成色彩炫丽的分形艺术图。分形艺术图是形象艺术与数学相融合的产物,是以数字化的方程作为基本的作图元,拼贴组合成具有无数变化可能的带有分形特质的艺术图。用分形的方式作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字化想象力,也可以将复杂的图形用简单的数学公式符号进行存储,极大地节省了存储空间,也实现了传统图形向数字化艺术创作的转型。 2.2打破维度的分形空间应用 传统的艺术图形总是以二维或者三维的形式出现,而分形的物体打破的传统整数维的理论。分形的空间在不断的迭代重复过程中,可以对空间进行无限的分割,从而生成非整数的多维效果[3]。电影《奇异博士》中对于分形的空间维度理论有着很好的应用,奇异博士对空间的折叠、时间的操控等都呈现了炫酷的分形效果。 2.3基于分形动画的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的图像与动画生成正逐渐向动态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元化表现方式发展。传统的媒体正在数字化,而艺术的传播形式正逐渐轻量级地数字化。对传统的动画而言,是存储的实实在在的图像信息,图像信息随着时间的变换形成了动画效果,一部动画成品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关键帧的创作与绘制,耗时耗钱耗人力。而利用分形软件制作的分形动画艺术感强,且动画的生成是通过数学公式的参数调整完成的,存储容量小而且动画效果炫酷。由于分形可以对大自然的具有自相似的分形图形进行仿真和模拟,因此对于植物、山峰、火焰等场景的生成也可以使用分形进行模拟,同时将过程通过参数调节做成动画[4],产生的分形效果视觉冲击力强。如电影《奇异博士》中大部分的特效都应用了分形技术与分形的空间维度理论。分形的理论与技术近年来已被大量地应用于影视特效、舞台美术、影像装置等多个动态视频领域。由于分形图像的生成是通过数学公式迭代拼贴而成,因此要想改变图像的外观只要改变公式的参数即可[5]。而分形动画的生成就可以在关键帧中改变参数,存储的数据量也即使数学公式及其对应的参数取值,数据量非常小,还可以保证图片的精美画质,数据传输快,数据视觉效果好,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实时性与高效性。 3分形仿真引领教学改革 图像与动画、视频是数字媒体专业进行新媒体创新的主要载体,要培养面向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打破传统媒体的创作方式,不局限于绘制图像、建模图像的传统方式,将媒体的创作与设计向数字化、动态化、交互化转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分形艺术以数学公式引领艺术的潮流,既可以对大自然的实物进行仿真,又可以创新地设计具有分形美与混沌美的图像与动画视频,拓展了数字化媒体的创新形式。数字分形研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力争发挥科技的魅力,为艺术注入新的思潮与途径,为数字艺术带来了许多优势,也为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革新带来了新思路。 4结语 该文针对数字媒体时代对多维、动态的数字化作品的需求,提出了应用数字分形解决当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数字分形研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力争发挥科技的魅力,为艺术注入新的思潮与途径,为数字艺术带来了许多优势,为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革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陶雪娇 张晓颖 单位:重庆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论文: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艺术研究 摘要:认识数字绘画,最重要的是了解新媒体技术下的艺术进步和时代进展,准确抓住如今数学艺术的发展新方向和传统艺术的塑造方式。如今数学艺术开始在时代科技上下功夫,努力创造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作品和栩栩如生的角色。在艺术领域和新媒体技术发展上赋予了一种新型的结合思路,从而向世人展现新世纪发展下的艺术在不同领域的跨越和逐渐完善,这样的转型更具有艺术意义。本文针对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绘画艺术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数字绘画艺术;探究 艺术加入了新媒体这样一个新角色无疑是艺术创作上一个崭新的起点,如今21世纪网络技术的新发展衍生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拓展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方案,而且很多艺术家都开始从事新媒体渠道下的艺术交流工作,在艺术领域上创造出令人遐想,令人敬佩的时代艺术产物。 一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的特征 (一)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是一个庞大的电子传媒方式。主要是借助线上传播和科技设备的推动力量发展,以互联网信息传输渠道在网络这样一个多样化平台抓住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核心推动艺术的推广和进步。新媒体技术为未来的艺术转型创造了非常大的空间。作为一个新型思想的存在,新媒体技术如同一个具有互动型的模型连接着艺术和技术的研发。技术的支撑辅助让新媒体艺术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梯,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体,摆脱了传统的思想。 (二)数字绘画艺术 数字绘画艺术作为数学图像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形态的变动可以分为静态数字图形和动态数字图形。前者是数字绘画艺术的领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操作,这也是新时代艺术家对艺术追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绘画过程中不单单只是依靠传统的设计思想支撑,而是在传统构思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流行标志创造具有标志性的独特产品。艺术和审美是相通的,艺术将数字媒体转换为自己的一个艺术馆将美带给所有观赏者,数字绘画艺术能够得到一定的赞赏和认可,不仅改变了传统只能实体展示的形式,数字绘画艺术拓宽了艺术展示的渠道,让艺术展示多样化。 二数字绘画艺术的特点 (一)数字绘画的创新性 数字绘画的创新性体现在手法、存储方式以及推广途径的不同。首先,要使数字绘画呈现具有代表性和互动性的形象,独特的工具载体以及转换自如的绘画手法具有突破性。绘画时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是电脑及其附属设备,包括扫描仪、数位板等,再安装好配套的制图软件即可。由此,电脑显示屏代替了画纸,成为图形制作的界面。这种新型的绘制方式不但节约成本,相对与传统的绘画方法更是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仅从物理角度看,不再需要材料、质地等实物,一切绘制工作都借助电子软件完成。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在显示屏上任意地勾勒自己的创意和想向,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在软件的辅助下,模拟现实场景使各种艺术效果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次是存储方式不同,包括数字绘画艺术,其中需要将天气,温度,湿度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很多绘画成品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要求的保养程度不同。但是无论是沉淀了多少年的作品,也就是保存的完好无损的作品对着时间的沉淀都会被人们所遗忘。主要是保存在线上数据库内的成品不存在一系列由于环境变化产生的颜色褪落,颜料脱落等现象,虚拟代码信息形成的图像换句话说是永不更变的。最后是推广的途径有很大的改变,传统是人工传播,主要体现在买卖,售卖等手段,在创作上有文房四宝,纸张采用帆布作为底布,以颜料加以润色,框架都是用实木雕刻而成的。当下,在数字化条件下,运用计算机和配套的软件,可以辅助作者开展无所不能的绘画创意,让作者的创作思想在显示屏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变了过去必须身临其境去进行绘画创作的模式,节约了作者的路途花费和宝贵时间,只需要在电脑上轻松阅览就能体会到艺术特色和风采,感知数字绘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如今是传统时代的拓展和进步,创新点就在于很多方面都运用到了数字媒体。现今即使是传统绘画的传播,也有依赖数字媒介。 (二)数字绘画的技术性 对于传统绘画技术,更加强调“技艺”的修养和水平,注重创作的艺术色彩,作者的绘画技能、修养对创造效果至关重要;同时,传统绘画载体如纸张、笔墨等质量情况对创作结果也产生重要影响。数字绘画则与此大不相同,其需要艺术家不但要具备高超的创作艺术,还要有高超的电子信息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软件程序进行数字绘制,达到随心所欲的操作水平。因此,新媒体艺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否则便没有了存在的基础。正如分型艺术的发展源于数学的研究,该艺术类别创新于上个世纪,历经发展,源源不息。其制作的基础是数据计算,通过计算机对数据的综合处理,形成无限图像,然后经过放大处理、色彩充填,形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图像,充分展示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分型艺术从全新的创作视角给人们展示了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而且绘制更加细致、精巧,相对于传统艺术风格,更加具有均衡、对称之美。 (三)数字绘画易于普及推广、大众性强 一是画种限制的消失。数字艺术改变了艺术创造生态和创作形式,打破了艺术创作的门类界限,创作发展趋向于融合。传统绘画根据创作手法不同门类繁多,有水彩、水墨、版画等多个种类,每个艺术品种的创作方法也千差万别,需要认真的钻研和长期训练、模仿,才能达到一定的创作水平。但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借助软件系统,创作者可以模仿各个类别的创作风格,根据自己的创作意愿进行随心所欲地绘制、修改和存储,能够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主题创作提供方便。二没有创作门槛限制。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绘画爱好者,如果能够熟练地使用绘图软件,拥有艺术素养,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艺术创作,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这为绘画艺术的普及推广提供了方便条件,更多的大众可以参与绘画创作,扩大了创作群体和欣赏人群,使艺术创作更加大众化、趣味化。 三信息技术时代数字绘画价值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各种绘图软件的研究使用,打开了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空间。这一技术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参与人群,也使人们对传统艺术创造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拓展渠道。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绘画艺术创造,创作者的思想和感知通过数字艺术创作得以实现,清晰地展示在现实面前,丰富了创作内容和方式,颠覆着传统的审美观念。数字媒介取、墨、纸、砚等传统绘画媒介,实现了手工制作向借助电子设备和软件系统绘制的转变,可以如此理解:一是媒介方式的转变属于技术发展的结果,价值超过了绘画本身的意义;二是绘画艺术与传统创作方法一样,都是作者创意、情景展现的过程,都是作者真实构思的结果。站在发展的角度看,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有个关键的发展期。而技术的突破,是实现艺术突破的基础,也就是说,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形态提供支持。现代数字绘画技术经历了审美怀疑、成品表现后,开启了数字技术,实现了媒介方式的转变,人的创作思想通过计算机得到了延伸。计算机技术与绘画创作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相比传统绘画,数字化绘画的发展空间更加宽广,成本更加低廉,方式更加灵活,商业价值更加巨大,已经由单纯的艺术追求向追求商业价值的转变。 四数字绘画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我国的数字绘画艺术发展相对较晚,还赶不上发展国家的水平,但是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当前我国的数字化绘画艺术还处于发展初期,很少有国家级的展览。达到艺术家级别的数字绘画人才还不多,以勇于接受新事物的年青创作者为主。因为数字绘画介入时间不长,素质参差不齐,艺术思想不成熟,少有突破性的建树,大多数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现在主流的艺术领域,数字绘画没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似乎难登大雅之堂。老一辈艺术家们在传统绘画领域已经被市场认可和接受,他们不擅长研究新生事物,而对现代新兴的数字绘画了解很少,精力上也力不从心,意识上有比较大的断层。再加上,大众所熟悉的传统绘画大部分悬挂于展厅或是公共场所,一些名家作品多出现于拍卖场或博物馆。有些人认为:当前,数字绘画可以随意复制使得数字绘画作品几乎一文不值,尤其是在金钱衡量价值上,数字绘画很难企及传统绘画。虽然传统的绘画作品在个体价值上令人咂舌,但数字绘画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那便是数字绘画与新媒体技术群的高度相容性。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绘画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它与其他新媒体艺术结合后的衍生价值。数字绘画能比传统绘画更广泛的应用于商业广告、影视传媒、动漫产业、游戏开发等多项专业领域,创造出的是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伴随着数字信息的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新的艺术创新形式,数字绘画艺术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能带来更多艺术内容的创新,数字绘画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艺术的门槛有所降低。强大的媒介的传播能让数字艺术产生更多的可能。数字艺术的内容也是画家需要不断努力的方面,结合传统的绘画艺术的文化特征,使用数字艺术的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不断的在内容上努力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多精彩、优秀的作品。 作者:沈剑祥 单位: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谈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通过改革教学方二法和考试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们在我院机电系、经济系和文法系多个专业开设了这门课,并对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学生普遍认为符合市场需求,受到用人单位重视。用人单位反馈,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对于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解决了单位的一大难题。 相对来说,《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是一门新课。笔者认为不论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都是有必要的。但课程内容设置是否恰当,课时分配是否合适,如何更好地安排实训课程,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进一步探讨。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论计算机系统与企业管理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系统 数据流 企业管理 组织结构 集成管理 论文摘要: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应当体现出较高的企业管理思想,而随着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发展与深入,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根据计算机数据流的要求,只有整合企业资源,塑造未来管理模式,重建组织结构,实现现代化的集成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1 前言 我们知道,未来的世界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界,谁掌握高科技,谁的信息多,更新快,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战略,从而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当今,信息科技不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即代替手工作业,而是正在塑造未来的企业运作的模式,它真正的力量在于重建扩展业务与组织的关系,以增强组织能力。为了实现企业竞争力和企业的整体效益,走企业全面信息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当然,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管理模式的变革。 2 传统管理与计算机数据流的关系 2.1 传统管理模式与数据流的矛盾 进入九十年代 ,国际国内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用户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使产品生产呈现多品种、小批量的趋势。白热化的竞争迫使企业必须追求卓越,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变化已成为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变化普遍且连续不断,其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是按职能展开的,其组织结构是机械性结构,纵向分层次,横向分部门,是一个受限由上而下的信息网络,也就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每个层次是一个权利等级,每个职能部门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这种组织结构使企业的内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成为分散的、重复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而软件的系统设计中强调,数据流要连贯性、一致性和闭环性,尽量避免人为数据和落地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科学性。 2.2 顺应数据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以青岛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青钢)开发的“销售管理系统”为例。软件的设计实际需要一种较高的管理思想贯穿其中,如果没有,那么只不过是简单的手工替代而已。青钢销售处的业务不是单纯存在的,站在较高角度上看,一件钢材产品的销售实现涉及到众多部门,有财务处、计控处、质检处等。根据青钢的物流特点。 当财务处接到预收帐款后,下发到款通知单,然后销售处据此签合同,下足够量的秤单,客户持此秤单到仓库提货,之后,质检处根据计算机开据的出库单品种打印质保书,财务处同时开据销售发票,冲减预收帐款。由图1看出,该系统比较完整,数据在整个系统中基本上无落地点,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整个销售系统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如果客户发生什么问题,可以很容易找到责任出在哪里,同时,还可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这个系统中,财务处、销售处、质检处、计控处等都不是独立作业的,需要相互合作,互相沟通、协调,而且需要进行必要的跨部门的集成,这种信息网络清楚而且自由流通,从而有较高的决策参与度,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高效的、合理的模式。也正是因为管理流程的需要,青钢才大胆的进行了变革,成立了由销售、财务、质检、计控、储运等部门组成的“青钢销售联合服务中心”,实现了销售服务一条龙。而在以往的业务流程中,各部门自成体系,自扫门前雪,如:储运对一个秤单执行出库后,秤单上包括产品炉批号等内容,而质检处还要将秤单上的产品炉批号等内容再填写到质保书中,象这种数据管理方法,不利于数据的检索、统计及部门间数据的核对,且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差异不易发现,不能共享,重复计算等;再如:没有把预收帐款管理纳入销售管理系统中,使得销售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客户的资金状况,从而无法细分客户的等级,细化市场,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脱钩,会造成企业资金不必要的损失甚至于流失,同时也会丢失销售市场和份额。由此不难看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显得僵化。 3 管理软件成功运行的先决条件? 市场变化呼唤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到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不可避免的对企业的社会方面(劳动分工、生产组织方式、人员等)产生冲击。例如,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人工进行生产经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但数据的采集工作更加严格、任务更加繁重,因而迫切需要对劳动分工的再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软件成功运行的先决条件是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运行模式,这一点往往没有被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从而导致相当多的管理信息系统半途而废。 4 “集成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手段? 由于有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支撑,实现现代化“集成管理”已经成为可能。目前企业所需的管理模式要求追求企业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提高,缩短生产前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整体柔性、减少库存。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为:(1)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2)企业组织应以作业而非职能部门为中心;(3)所需信息完整的一次性获取,企业管理建立在集约信息系统之上;(4)企业各部门活动并行化,而非顺序式运作;(5)扩大与供应商和顾客的接触,以顾客的需求来引导企业的经营方向;(6)使用团队方式进行管理。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集成管理的必要手段。为了实现现代化集成管理和成功 运行管理信息系统,说明必须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重新调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拓展自己,才能把握住市场的脉搏,重新焕发出企业强有力的生命力。 计算机系统论文: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系统设计 摘要:旅游集群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设计是将财务管理方法、预警决策和计算机工具相结合,建立各种分析、预测、决策模型,对集群财务分析、流动资金管理和控制、投资决策分析、筹资决策分析、销售和利润的预测和管理、成本计算和控制、财务预算等模型组成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以便对集群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管理者在计算机环境中及时、准确地采用财务分析所需的数据,生成财务报表,提高集群财务管理效率。 关键词:产业集群;成本分析;财务预警系统;计算机设计模块 一、旅游产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设计 1.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涵义及功能 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预警理论在财务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是从微观的角度以运营商信息为基础,对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运营商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集群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可以预知财务风险的征兆,即当可能危害集群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运营商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其次,可以预防财务风险发生和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即能及时寻找运营商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便于知其所以然以制定有效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进而避免严重的财务风险真正发生;再次可以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系统可详细记录风险发生的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弥补集群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 2.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素 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实质是根据旅游项目运营商经营情况波动的原因和特点,通过对集群财务状况、财务成果、经营绩效的综合分析,以获得集群经营运行可能出现的波动、乃至动荡的信息,并进行超前预测的体系。因此,对经营情况的综合分析是财务风险预警的基础。旅游产业集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包括如下子系统。 (1)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是保证风险管理者获得高质量信息、充分识别和正确分析财务风险的保证和前提条件。该子系统由信息搜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显示、利用等环节构成,各种原始数据经过环节链接,最终形成有效的财务风险决策信息。影响财务风险决策信息的因素主要有:原始数掘、信息设备、财会人员、财务信息处理方法。为了获得准确、完整、及时、有效的信息,正确识别和判断财务风险,运营商应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管理和控制。 (2)财务风险指标计算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根据建立起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供综合评价和预测子系统使用。 (3)财务风险综合评价和预测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是根据已计算出的各种风险指标的值,利用系统提供综合评价模型和预测模型,对集群目前的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和对集群未来的风险进行预测。 (4)财务风险报警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是根据已计算出的反映集群财务风险的风险指标值、综合评价值以及预测值,按照一定的报警模式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3.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架 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财务预警模型的结构由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模块构成。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集群财务评价的两大基本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了集群的经营管理水平,集群的发展潜力需要注重的是,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考虑到各指标间既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集群运营状况,故每个预警模块各取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共八个评价指标。其评价模型包括: (1)获利能力,包括总资本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两个评价指标。 (2)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两个评价指标。 (3)经济效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产销平衡率两个评价指标。 (4)发展潜力,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评价指标。 4.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目标群 (1)最终目标。依据系统论观点,集群生存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系统的输入、转换和输出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这种状态能满足集群各利益相关者对其最低限度的要求。集群能否持续发展的的衡量标准,可通过集群在技术、管理、资本、人才等集群资源的配置与运用的科学合理程度来反映。从理财角度看,集群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受集群价值(资金)运动的效益性目标和持续性目标制约,即终极目标的实现受中间目标的制约。 (2)中间目标。增强集群价值(资金)运动的效益性和持续性。价值(资金)运动的效益性是指集群资金在按照“资金—成本—收入—利润—资金”运动循环中的价值增值特性,可通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集群盈利性财务指标来衡量。价值(资金)运动的持续性指资金运动循环过程的不间断及资金净流量和流速的不断增大的特性,可通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反映集群资产周转能力的财务指标来衡量。集群价值(资金)运动的效益性目标和持续性目标的实现,受集群抑制财务风险产生和扩散目标、及集群财务风险状态转移目标的制约,即中间目标受直接目标的制约。 (3)直接目标。抑制财务风险产生和扩散,实现集群财务风险状态的转移受减轻或消除风险因素影响、改善集群财务风险机制、提高风险防范/控制水平和效果制约水平。 (4)手段目标。识别风险致险因素、要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减轻或消除其影响,改善集群财务风险机制将其升华成集群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的提升,并产生良好成效。 二、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系统设计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无疑需要计算机支持,尤其是软件支持,软件系统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程式化实现(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内核还是风险预警分析思想)。设计的思想是: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是确定待开发软件的功能、性能、数据、界面等要求。明确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思想:根据集群外部环境与实际情况,进行风险因素分析,设立修正预警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值,同时设立修正风险阀值,进而比较指标值与风险阀值,进行加工转换,然后将集群财务风险值反馈给决策制定者,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评价与反馈。根据该基本思想,本系统需要提供如下功能: (1)数据管理。为用户数据输入模式,使用户可以准确方便的输入集群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指标原始数据值,可进行浏览、修改、增加、删除等操作。 (2)数据处理。通过模型运算,获取相关指标数据。 (3)带智能的人机交互。在系统开发和运行过程中,提供用户跟踪检验主客观认识是否一致的接口,可按需改动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 (4)监测预警和警报。通过计算、预测提供给用户管理对象的风险状态,并判断是否报警和报警方式。 (5)图形管理。为用户提供各种原始数据及处理后的一系列单个指标和综合指标数据,图形显示丰富多彩,用户可以浏览、打印。 (6)系统维护。对数据文件备份与恢复、预测模型代码进行维护、操作权限与密码维护。 2.系统的模块与构成 按照高内聚、低耦合、信息隐蔽等软件设计原则,力求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和可扩展性将系统分解成如下几个模块: (1)数据文件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对数据进行管理,它处理集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数据、及外部环境数据,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将集群各部门数据汇集存储。本模块又可分为,数据文件建立用于建立新文件,然后录入数据(包括手工输入和文件复制)。数据采集主要完成数据收集、录入工作及转换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数据操作主要有查询、修改、删除等。打印完成各种数据报表输出。 (2)模型数据处理模块。模型数据处理模块用来对采集到的各种数据调用相应模型进行处理,剔除非主要因素与随机因素等的影响,找出集群运行机制。 (3)分析评价模块。确定本系统的指标体系,作分类排序、合成、转换等加工。 (4)监测预警模块。本模块主要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监测并分类表示。 (5)警报模块。该模块可以划分为两个小模块来实现,一是警级确认小模块,通过预测的结果将经济运行的态势定出警级,并且提供给决策者。由决策者决定当前的警级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则通过人机接口修改警级,系统在数据和模型上将作出相应的改动。二是警报小模块,经过决策者确认警级后向有关部门发出声光警报,并根据情况提供对策。 (6)图形显示模块。该模块集中显示所有数据集,通过图形对结果进行形象、直观的分析与展现。 (7)系统维护模块。本模块主要是对数据文件、预警模型进行维护,按照维护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数据文件、程序模型、系统安全维护及文件删除。 3.系统支持结构 系统采用c/s架构,服务器配置win2000server, 客户端配置win98(以上)。前台用sas8.1作为软件开发平台,用oracle8.0作为后台数据库。 4.系统运行流程 各功能模块、系统的工作流程图和结构设置。采集原始数据——数据处理模块——预警检测模块——警报模块——客户端,在过程中要贯穿评价指标模块。 三、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功效。 1.整合功效 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管理业务再造要求跨越旅游产业运营商原有组织结构壁垒和原有文化的界限,同时,财务风险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后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原有组织和文化的制约,集群原有的职能型的组织阻碍了信息在银行内部的顺畅流转,表现在收集信息的价值标准部门化,信息存储与传递的渠道分割,以及分工过细的组织体制导致的运营商之间的沟通效率低下。财务风险预警的计算机系统设计流程再造的目标就是建立集权与分权并存的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以减少财务管理宽度,增加了财务管理的深度,提高财务信息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速度和准确度,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 2.再造功效 业务流程再造离不开组织结构建设及组织结构再造。而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建构是实施集群业务流程再造的保障。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流程决定组织,业务流程再造必然带来组织结构的更新,从趋势上看,一方面将更多地表现为基于业务链的延长、链合、一体化和集成化,一方面则被赋予集群更多的灵活性、柔性及动态内涵,使之加速走向网络化和升级化。 3.集约化功效 陕西旅游产业集群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设计体现了管理流程中集约化经营的本质。即把原来由人干的工作,代以机器辅助实现手工模拟,对整个操作程序没有相应的改变。只是对业务流程信息的录用,使某些环节处理速度加快,提高了业务处理量和准确性。经过数据图表处理,借鉴信息技术处理方式的逻辑特点以改进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的作业程序。并根据整体流程全局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产业集群传统业务流程中的本位主义、利益分散主义和部门最大化思想,缩短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整个业务处理时间,提高了顾客满意度和集群竞争力,降低了整个财务管理的流程成本,并优化了集群财务管理的路径。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谈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通过改革教学方二法和考试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们在我院机电系、经济系和文法系多个专业开设了这门课,并对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学生普遍认为符合市场需求,受到用人单位重视。用人单位反馈,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对于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解决了单位的一大难题。 相对来说,《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是一门新课。笔者认为不论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都是有必要的。但课程内容设置是否恰当,课时分配是否合适,如何更好地安排实训课程,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进一步探讨。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谈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系统 工程施工 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是建筑、电子科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等等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要有一个科学和合理安排,在时间上、空间上、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综合利用,以保证项目的成功建设。 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的项目管理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与文明管理、成品保护、系统测试与验收等多个方面。本文从施工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系统的测试验收方面加以论述。 一、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它的协调和组织的作用,也包含其他专业的管理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施工的组织管理 分析项目概况,制定施工部署及施工方案。根据工程情况,结合人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施工方法等制定具体施工方案。这种管理需要与施工进度管理密切结合,分阶段组织强有力的施工队伍,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这个阶段的施工任务。 (二)施工的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采用计划的形式,使工期、成本、资源等得到合理利用。使工序有序地进行,避免和其他施工单位的碰撞施工,达到既定目标。 (三)施工界面管理 施工界面管理的中心内容是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和装修工程施工在其工程施工内容界面上的划分和协调,一般通过各子系统工程负责人开调度会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建立文件报告制度,一切以书面方式进行记录、修改、协调措施等。 (四)施工现场安全的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安全员负责的结构,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和项目隐患的检查。 二、技术管理 工程技术管理贯穿整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执行和贯彻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计算机系统集成设计的要求。在提供设备、线材规格、安装要求、隐蔽验收记录、调试结果、验收标准等一系列方面进行技术监督和统一的管理。 (一)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 进行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管理,是进行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中所涉及的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和规范很多。因此,需要在系统设计、设备提供和安装等环节上认真检查,对照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使整个项目按照规范实施。 (二)施工图的深化设计 由于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复杂性,设计院出的图纸往往达不到直接施工的深度,或者是节点选用不符合施工单位的习惯、工艺,需要施工单位进行二次设计。需要包含以下内容:1.图纸目录;2.设计说明;3.设备材料表;4.系统图;5.平面管线图;6.室外管线图;7.弱电井、控制室布置图;8.安装大样图等。 (三)技术文件管理 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中,技术文件需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为了能够及时地向工程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的、正确的技术文件,必须建立技术文件收发、复制、修改、审批归档、保管、借用和保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 (四)安装工艺管理 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整个工程的技术管理,主要是抓各个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和安装工艺的技术要求。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和设计文件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为最后的系统整体调试和开通,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三、质量管理 计算机系统集成施工质量包括上述各个子系统的布管、线槽、穿线等内容,施工质量除了总承方加强施工管理外,一般还需甲方报监和找一个合适的监理,以保证质量控制流程的严格实施。当然,施工质量的最后确认是通过各个子系统的测试来进行,每个子系统根据各自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均有一套完整的测试验收方案。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从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前期的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期的项目施工成本控制、项目的进度控制和后期的项目质量检查验收等。 四、结语 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的项目管理关键是:在整个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始终环绕着质量、工期、成本、安全来开展工作,并在各个阶段实施动态的管理,对管理对象,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各施工阶段的节点进行优化控制。 计算机系统论文:论计算机系统漏洞及对策 摘要:从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方面分析了计算机漏洞产生的原因,讨论了漏洞对互联网安全产生了多方面严重危害,提出了计算机用户面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和防范系统漏洞。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漏洞;程序逻辑结构设计;第三方软件 在科技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作为高科技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控制高科技航天器的运行到个人日常办公事务处理,从国家安全机密信息管理到金融电子商务办理,计算机系统都在担任主要角色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是我们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 目前来看,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威胁最大的就是本身的漏洞。只要漏洞存在,黑客才有机会入侵我们的计算机系统,据统计证明。99%的黑客攻击事件都是利用计算机未修补的系统漏洞与错误的系统设定而引起的,当黑客探测到系统漏洞后,随之而来的是病毒传播,信息泄露,速度缓慢,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崩溃,那么到底什么是漏洞呢? 1 什么是漏洞 漏洞也叫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计算机系统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漏洞一旦被发现,就可使用这个漏洞获得计算机系统的额外权限,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从而导致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 从概念上理解计算机系统漏洞只是文字意义,现在举个现实中的实例让你更能透彻理解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系统漏洞。 如今用电子商务支付是非常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很多人都开通了网上银行坐在家里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各项业务的办理。如果一个人在使用网上银行交易的过程中,如果计算机本身安全系统不健全,这时黑客就可以通过您的计算机系统漏洞把病毒植入计算机中窃取您银行卡的账号和密码,那么存款在瞬间就会被黑客转走,您的存款无形中已被窃走。发生的这一切都是黑客通过网络系统远程在操作。有了系统漏洞无疑计算机系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2 漏洞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 从计算机系统软件编写完成开始运行的那刻起,计算机系统漏洞也就伴随着就产生了。计算机系统软件分为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因此相对应也就有系统软件漏洞和应用系统软件漏洞。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漏洞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进行。首先分析一下系统软件漏洞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对windows操作系统常见的若干漏洞分析。 (1)upnp服务漏洞。此漏洞允许攻击者执行任意指令。windows操作系统默认启动的upnp服务存在严重漏洞。upnp(universal plug and play)体系面向无线设备、pc机和智能应用,提供普遍的对等网络连接,在家用信息设备、办公用间提供tcp/ip连接和web访问功能,该服务可用于检测和集成upnp硬件。upnp存在漏洞,使攻击者可非法获取任何xp的系统级访问、进行攻击,还可通过控制多台xp机器发起分布式的攻击。 (2)帮助和支持中心漏洞。此漏洞可以删除用户系统的文件。帮助和支持中心提供集成工具,用户通过该工具获取针对各种主题的帮助和支持。在目前版本的windows xp帮助和支持中心存在漏洞,该漏洞使攻击者可跳过特殊的网页(在打开该网页时,调用错误的函数,并将存在的文件或文件夹的名字作为参数传送)来使上传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失败,随后该网页可在网站上公布,以攻击访问该网站的用户或被作为邮件传播来攻击。该漏洞除使攻击者可删除文件外,不会赋予其他权利,攻击者既无法获取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也无法读取或修改文件。 (3)rdp信息泄露并拒绝服务漏洞。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rdp(remote data protocol)为客户端提供远程终端会话。rdp将终端会话的相关硬件信息传送至远程客户端,其漏洞如下所述:①与某些rdp版本的会话加密实现有关的漏洞。所有rdp实现均允许对rdp会话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然而在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版本中,纯文本会话数据的校验在发送前并未经过加密,窃听并记录rdp会话的攻击者可对该校验密码分析攻击并覆盖该会话传输。②与windwos xp中的rdp实现对某些不正确的数据包处理方法有关的漏洞。当接收这些数据包时,远程桌面服务将会失效,同时也会导致操作系统失效。攻击者只需向一个已受影响的系统发送这类数据包时,并不需经过系统验证。 (4)vm漏洞。此漏洞可能造成信息泄露,并执行攻击者的代码。攻击者可通过向jdbc类传送无效的参数使宿主应用程序崩溃,攻击者需在网站上拥有恶意的applet并引诱用户访问该站点。恶意用户可在用户机器上安装任意dll,并执行任意的本机代码,潜在地破坏或读取内存数据。 (5)帐号快速切换漏洞。windows操作系统快速帐号切换功能存在问题,可被造成帐号锁定,使所有非管理员帐号均无法登录。windows操作系统设计了帐号快速切换功能,使用户可快速地在不同的帐号间切换,但其设计存在问题,可被用于造成帐号锁定,使所有非管理员帐号均无法登录。配合帐号锁定功能,用户可利用帐号快速切换功能,快速重试登录另一个用户名,系统则会认为判别为暴力破解,从而导致非管理员帐号锁定。 其次分析应用软件漏洞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除了操作系统软件外所有运行在计算机上的软件都是应用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 word,excel办公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adobe flash,acrobat,瑞星和金山杀毒软件等等,这些软件上也存在软件漏洞。 ①windows word智能标签无效长度处理内存破坏漏洞。word没有正确地处理文档中的无效智能标签长度值,如果用户打开了带有畸形记录值的特制word文件,就可能触发内存破坏。成功利用此漏洞的攻击者可以完全控制受影响的系统。攻击者可随后安装程序;查看、更改或删除数据i或者创建拥有完全用户权限的新帐户。 ②windows messenger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默认捆绑的即时聊天工具。在安装windows xp的时候会自动安装旧版本的msn messenger,这个版本打开msn api运行activex控件messenger。uiautomation。1并标记为safe。对这个控件执行脚本操作可能导致以登录用户的环境泄露信息。攻击者可以在登录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更改状态、获取联系人信息以及启动音频和视频聊天会话,还可以捕获用户的登录id并以该用户的身份远程登录用户的mes-senger客户端。 ③microsoft excel country记录内存破坏漏洞。 excel是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套件中的电子表格工具。excel没有正确地处理biff文件格式,在处理文件中的畸形country(ox8c)记录时可能会触发内存破坏,导致以当前登录用户的权限执行任意指令。 ④windows media player漏洞。此漏洞可能导致用户信息的泄漏;脚本调用;缓存路径泄漏。windows media player漏洞主要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泄漏漏洞,它给攻击者提供了一种可在用户系统上运行代码的方法,微软对其定义的严重级别为“严重”。二是脚本执行漏洞,当用户选择播放一个特殊的媒体文件,接着又浏览一个特殊建造的网页后。攻击者就可利用该漏洞运行脚本。由于该漏洞有特别的时序要求,因此利用该漏洞进行攻击相对就比较困难,它的严重级别也就比较低。 ⑤安全软件也有漏洞。我们不要认为杀毒软件是最安全的应用软件,它在防护计算机系统免遭病毒侵害的同时,由于软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同样也会它自身也有漏洞存在。当杀毒软件被病毒控制后,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是最大的危害。 3 漏洞如何产生的 计算机系统漏洞的产生大致有三个原因,具体如下所述: (1)程序逻辑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严谨。编程人员在设计程序时程序,对程序逻辑结构设计不合理,不严谨,因此产生一处或多处漏洞,这些漏洞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人口。次漏洞最典型的要数微软的windows 2000用户登录的中文输入法漏洞。非授权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界面的输入法的帮助文件绕过windows的用户名和密码验证而取的计算机的最高权限。还有winrar的自解压功能,程序设计者的本意是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使得没有安装winrar的用户也可以解压经过这种方式压缩的文件。但是这种功能被黑客用到了不正当的用途上。 (2)除了程序逻辑结构设计漏洞之外,程序设计错误漏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受编程人员的能力、经验和当时安全技术所限,在程序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轻则影响程序效率,重则导致非授权用户的权限提升。这种类型的漏洞最典型的是缓冲区溢出漏洞,它也是被黑客利用得最多的一种类型的漏洞。缓冲区是内存中存放数据的地方。在程序试图将数据放到及其内存中的某一个未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就会发生缓冲区溢出。缓冲区溢出可以分为人为溢出和非人为溢出。人为的溢出是有一定企图的,攻击者写一个超过缓冲区长度的字符串,植入到缓冲区这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过长的字符串覆盖了相邻的存储单元,引起程序运行失败,严重的可导致系统崩溃;另一个结果就是利用这种漏洞可以执行任意指令,甚至可以取得系统root特级权限。 (3)由于目前硬件无法解决特定的问题,使编程人员只得通过软件设计来表现出硬件功能而产生的漏洞。 4 如何解决漏洞问题 一种系统从到用户的使用,系统中的设计缺陷会逐渐浮现出来软件开发者为了让计算机系统运行更稳定、更安全,必须及时的对计算机系统的漏洞做出补救措施。 一旦发现新的系统漏洞,一些系统官方网站会及时新的补丁程序,但是有的补丁程序要求正版认证(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让许多非版权用户很是苦恼,这时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所谓第三方软件,通俗讲既非系统本身自带的软件(含操作系统本身和自带的应用程序),其他包含应用类软件均可称为第三方软件)如:系统优化大师(windows优化大师),360度安全卫士,瑞星杀毒软件,金山杀毒软件,迅雷软件助手等软件扫描系统漏洞并自动安装补丁程序。 5 结论 总之,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年代,每一台运行的计算机背后总有计算机系统漏洞时时刻刻在威胁着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作为一名网络用户,当在你浏览网页,观看视频、图片及传送文件资料的同时一定要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因素提前考虑:安装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系统漏洞扫描,及时安装补丁软件等等,查漏补缺,防患未然。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通过对本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入手,以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目的。同时改变过去学生和老师都不太重视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和教学的不良倾向。 关键词:计算机 系统维护 实验教学 改革 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学术界有许多改革建议,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我校教学实际出发,摸索一条改善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掌握本门课的学习技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本门课程的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针对传统模式下本门课程的不足,探索了三种较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兴趣和增强其动手能力的方法,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及不足 《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多做实验。因此《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校,《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且课时十分有限,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不足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 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系统维护》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较少,而在这较少的课时中,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却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还多,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这种严重失调的教学比例,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的教学都是从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讲起,讲授计算机的主要配件的性能和基本原理。然后对计算机主要部件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进而告诉学生如何排除故障。接着讲授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一方面使用传统教材和知识更新都比较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削弱,使一门原本非常生动活泼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三)忽视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学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计划的指针通常是偏向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对于这类基础的选修课程,往往是任学生自由发展,学校不作硬性要求。事实上,学好了这门课程,对学生毕业就业和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故不能忽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改革的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指导思想的重视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总结,归纳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一) 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视和对教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对于学校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教学等问题已经有许多教师加以研究过了,在此我们无需赘述[2],只着重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教师的教学能否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学校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学校首先应当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重视专业选修课程的实践课程观点。在教学计划上,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的课时相冲突时,应重实践。而且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上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上该门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而且必须要精通,否则难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方法 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所在,具体可归纳为三种方法: 方法之一:加强对硬件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新标准)的讲授 教师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市场上最新硬件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对计算机硬件维护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学好、用好计算机,维护好计算机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感受新的计算机硬件的特性,感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局限于实验项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中眼、手、脑并用,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实验,教师掌控全局,最后由老师集中分析讲解学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学到新东西,在紧张有序的实验课中完成实验项目所要求的任务,切实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获,有所得。 方法之二:借鉴项目教学法 受许建豪先生“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教学改革探索”[1]一文的启发,试用其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1、课程教学开始前,拟定项目教学计划时的工作。2、将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板块, 采用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机房计算机系统维护; (a)利用计算机网络调查当前计算机主要配件的品牌、价格、性能等,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时需根据自己的调查,为实验室配置一台满足计算机教学需要、价格在4000元左右的电脑。 (b)独立对计算机整机进行拆装; (c)利用fdisk与pq进行硬盘分区; (d)bios的设置; (e)操作系统安装及优化; (f)装机必备工具软件的使用; (g)网线制作与网络连接以及局域网设置。 (2)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a硬盘数据的恢复; (b)恢复恶意代码对注册表的损坏;注册表备份及还原。 (c)操作系统的备份及还原; (d)机房大量电脑操作系统的还原; (e)计算机维护及监测软件使用; (f)主板故障处理(利用检测卡分析、排除主板故障)。 (3)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a)打印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b)刻录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c)扫描仪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d)数码设备(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应用。 方法之三:搭建虚拟计算机实验平台进行计算机软件类实验 虚拟机是一个想象(逻辑)的计算机,是利用软件方法在实体(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与物理计算机功能完全一样的逻辑计算机。由于虚拟机的功能与物理机功能完全一致,在虚拟机上做《计算机系统维护》的软件类实验是完全可行的,并且不会破坏原物理机的系统环境[3]。 1、 虚拟机的安装程序 课题组使用的虚拟机软件版本为vmware 4.5.2,该软件是vmware公司为x86平台计算机开发的。 (1) 虚拟机软件安装进入win2000(xp)界面后,打开虚拟机的文件夹,点击安装图标后,开始安装,安装过程中,通过提示点击相应按钮,完成虚拟机软件的安装。 (2) 虚拟机创建点击桌面vmware(虚拟机)快捷方式后,选择新建虚拟机(new virtual machine),点击“下一步”,进入新建虚拟机向导,在创建向导的提示下,完成虚拟机的创建。 2、 学生实验程序 学生做实验时,根据实验项目首先创建相应的操作系统虚拟机,如做硬盘分区、高级格式化实验,首先创建dos操作系统或者windows 98操作系统虚拟机后再进行实验。 三、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收获 本课题组在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过程中,有如下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用虚拟机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软件类实验项目优势明显 首先, 经济实惠,节约教学成本 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共享“软件实验室”的硬件资源,这就大大地减少了“维护维修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因为要在“维护维修实验室完成”这些实验,则“维护维修实验室”要配置约30oo一5000元/台的物理计算机2o台及相应的配套设备~hhub等才能达到实验要求,其经费投入大约在8—12万元人民币之间。而采用虚拟机方式,则节约了这部分经费的开支[4]。 其次,实用性强,易维护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验过程顺利及效率高。由于虚拟机实验平台是建立在高性能物理计算机上,实验过程中极少出现硬件类故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此外,由于物理机的性能佳,使实验进程加快,学生能在一次实验中对相应实验进行多次验证而提高熟练程度。二是减少了硬件的维护维修。由于共享了其他实验室的硬件资源,“维护维修实验室”就仅存在微机组装及硬件维护维修两项实验,这两项实验对硬件要求不高,也不存在过多的维护维修。若出现了故障,上实验课的教师就能带领学生予以排除,而不必设置专职岗位。对于软件实验室,由于虚拟机是软件方式,因此也不会增大该实验室的硬件维修工作量。 再次,是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的体现 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指导学生,还可以为各类计算机公司提供相关咨询,体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建立若干教学实践的基地,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二)项目教学法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带着项目问题进行市场调查,使学生能对当今计算机的发展状况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更好地做到课堂理论教学与计算机市场实际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教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效果较好。此外,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兼顾和结合训练了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等多种职业能力。 其次,实验室实验项目的科学化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好奇心,而迫不急待地进入实验环节的学习。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有限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加强,同时为其掌握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技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三)改进《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兴趣指导下,主动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为其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5]。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成员经过近两年认真负责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终于在理论课程《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实验教学环节找到了适合本校学生学习和本校教师教学的新方法,那就是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要新颖化,教学理念要具有前瞻性,教学态度要端正,掌握过硬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但最终是要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来教育学生[6]。而学生则更多是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力争在短暂的学校课程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维修的实践经验,为自己毕业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探析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系统集成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进行分析,得出传统的计算机系统集成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探寻新的计算机系统集成的趋势,本文对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探讨探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也都是现代化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单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由于不同的单位有自己独特的行业特性。因此,需要的计算机系统的万千变化。从政府系统的医疗单位的管理系统,从工厂的生产管理系统,证券市场证券管理系统。不同系统之间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系统集成应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综合技术手段,是指导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逐步实现的一种方法和策略。系统集成是一种思想,概念,哲学,它不仅包括技术集成,更不能缺少艺术构件集成。 1、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特点 1.1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相关认识 系统集成通过对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结构化,将独立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集成到相互之间有关一定的联性,而且在协调统一的新系统中,能够充分共享资源,以期实现高效、集中、便利的管理策略。 系统集成是一个需要多个供应商,多协议的各种应用系统的结构,因此,实现系统集成的关键是解决不同系统连接的互操作性问题,专门解决各种分离设备,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程序,和系统,组织和管理,建筑环境,建筑人员,所有需要的一体化问题。系统集成的本质就在于系统的优化设计,为一个大型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包括一对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的集成,以及制造商的产品选择和搭配的集成,集成系统可以实现整体优化目标。 1.2计算机系统集成的特点 (1)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计算机系统集成不像其他的产品那样,用户都希望拥有最好的。 (2)独创性:由于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是根据用户各自的特点和需求而量身定做的,因此每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工程都是不同的,具有独创性。 (3)高科技:计算机系统集成不单是提供一个设备,更多的是对设备的设计、开发和调试,需要很多高科技技术法能完成的。 系统集成具有最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有机组合、完整性、灵活性和性能,对其复杂性进行简化,有着为用户提供全面、切实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2、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分类 依据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相关特点,可以把计算机系统集成分为计算机硬件系统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服务、计算机硬件设备集成与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技术与服务三大类。以下对这三种项目的管理实施进行简要的定义分类解析。 2.1总体设计与工程管理 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也可称为整体设计和项目管理,这主要是买方将正确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集成项目。一般情况下,购买者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结构设计以及性能指标,粒度分布有一定的认识。这类项目的实施要求相关服务提供商设计计算机系统在各种领域,它可以覆盖大部分的电脑系统,同时,相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很高。 2.2设备的集成安装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也可以称为一体的设备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的集成和安装是一种最常见的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但大多数消费者比较常用的计算机硬件系统项目建设模式。在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硬件设备建设,集成和安装要求买方应进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系统集成框架和设备性能管理等定性选择论点。简单来说,相关设备的供应商,只要依据合同标准实施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设备供应商,采购和安装即可。 2.3技术服务 计算机硬件技术和服务也可以称为工程技术服务。鉴于这种类型的项目,其主要是由它的技术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系统集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建设项目。设备技术服务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服务指标和技术要求为主要目的的。这使得买方设备问题的技术和硬件的疑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培训支持。这类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结合有效的论证。 3、计算机系统集成目前存在的问题 3.1微机系统及工具软件的管理问题 因为目前的电脑系统和软件工具比较大,如果一台设备的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通常需要系统工作了一天。作为一个结果,上网计算机数量巨大,导致系统维护人员疲于奔命,也是很难保证服务质量。 3.2用户管理的问题 用户被限定在固定的机器上,同时,用户的数据和文件也只能保留在该机器上。若要使用其它机器,必须在每台机器上创建该用户帐号,并将用户的文件和数据复制到新机器上。当用户固定使用的机器发生故障时,容易造成用户数据的丢失。 3.3landmark等专业应用软件方面 在计算机系统集成前,需在每台解释工作站上安装专业应用软件,并创建用户,用户在指定的机器上加载数据,以便开展工作。如此一来,用户和数据与机器捆绑在一起。有些时候,结果有的机器满负荷工作,有的机器却相对闲置。 3.4外设的共享问题 由于彩色绘图仪、彩色激光打印机、磁带机等大型外设价格贵,数量有限,不可能配置到每台机器上,用户只能登录到固定的几台机器使用。 4、计算机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 广泛集成分布式网络环境与市场竞争的全球性激烈,每个企业集成中心也延伸到了企业的整合,使企业应用在分布式网络环境的大型integrated.web为基础的用户界面统一,使部门和地区不同的人,组织,所有用户实现方便,实时获取信息,因此,该网站的用户界面的统一是必然趋势,计算机系统集成。 专业化与多元化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系统整合模式不再是简单的结构,功能单一,但基于网络结构的复杂和多功能转型。因此,专业化与多元化系统集成技术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系统集成。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使企业供应链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和资源充分共享,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电子商务可以说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已经成为一个必然。 结语 采用现今先进的域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对开发研究工作的主要计算机软、硬件平台进行了系统集成,建立了域控制器、远程安装服务器、文件服务器、软件分发服务器、ni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磁带机服务器等十余套应用服务器,实现了操作系统远程安装、应用软件自动分发、用户数据跟随用户网上漫游、用户数据,应用软件集中管理、磁带库系统、远程自动数据备份等。系统集成尽管提高了系统管理工作的技术难度,但却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工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系统论文:浅谈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的问题总结与分析 论文关键词:系统集成 项目管理 问题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传统管理的落后,不适应系统集成项目发展的需要,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在系统集成行业变得愈加需要,当务之急是要引入项目管理成为系统集成公司。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系统集成项目中常见问题及总结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中,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制度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it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只有搞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才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管理科学化。 一、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是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实施,使各项目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实施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过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 具体执行要包含以下三要素:首先是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费用和资源的限制条件下保证质量完成目标;其次是必须确保计划得以执行,并监督项目进展,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计划;最后是项目管理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 这里拿本人参与的项目“浙江玉环人民医院机房改造及防雷接地项目”为例说明一下这三要素:因为医院早已投入使用,不能随便断电和断网络,故造成机房内部施工实施时间非常有限,只能利用晚上医院下班后的时间进行施工,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质量完成目标,制定一个周全可行的计划是最关键的环节。当时我们制定的项目实施计划是每天两组进行施工,白天a施工队进行外部防雷接地挖坑埋接地装置,夜里b施工队进行内部机房新设备安装接线,避免浪费时间。该项目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合理分工,因为在医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施工一是不能破坏现有设施,影响医院的日常运行;二是要求安静,不能影响到病人和医生;三是机房接地和防雷接地要做成综合接地,对地电阻要求很高;四是这个医院的房子是老房子了,和新式建筑有区别,没有现成的钢柱做引下线,要重新做接地井,而且机房地板都是水泥,对铺设机房接地网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从这个项目我们就不能看出,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必须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一味的按书本上的理论制定计划,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指定计划、合理选用和安排人员施工,才能使项目按时保质的完成。 二、项目管理问题略析 (一)问题的出现 在这个项目上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是从项目招投标开始接收组织项目进展的,当时接到项目任务后,随后立即召集了商务部、售前技术部、销售部、客服部和质量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项目内部启动说明会,并把各自的分工和进度计划进行了部署。 然而,在投标前三天进行投标文件评审时,发现技术方案中所配置的设备在以前项目使用中是有问题的,必须更换。我和方案编制人员经过加班加点,终于修改完成。到了正式评标会上,又遇到了一点麻烦,原来授权代表声明和投标方案中写的不一致,影响了评标分数。不过还好,项目最终拿了下来,并和用户确定了合同。根据公司流程,我把项目移交给了售后实施部门,由他们具体负责项目的执行和验收。 实施部门接手项目后,另外一个工程人员被任命为实施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实施和验收工作。他由于项目前期自己没有尽早介入,许多项目前期的事情都不很清楚,而导致后续跟进速度较慢,影响项目的进度。同时,设计方案时,售前工程师没有很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也没有书面的需求分析调研报告。在接手项目后,必须重新开始了解用户需求,编制实施方案,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实施难度和实施成本。 等到这一切理出了头绪,在商务下单订货过程中,又发现由于商务人员的工作失误,导致少采购了几台设备,并且设备模块配置功能错误而不能符合要求。 而在我们公司中,由于售后和售前是两个独立的部门,在项目执行中,特别是项目执行完毕后,没有一套明确而完善的项目总结和闭环的问题分析和关闭流程,导致许多项目中重复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错误或失误,进而导致投标失败、项目成本较高、项目执行中困难重重、用户满意度较低等诸多风险。 (二)项目总结 经过这个项目完整结束后,我认识到了做好项目总结工作是其中的关键之处。与项目成员沟通后,我发现要做好项目总结的工作,首先就应该在项目启动时将其加以明确规定,比如项目评价的标准、总结的方式以及参加人员(如项目办公室、商务部、售前部、市场部、储运部等)等。 事实上,项目总结工作应作为现有项目或将来项目持续改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作为对项目合同、设计方案内容与目标的确认和验证。项目总结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犯同样的错误、评估项目团队、为绩效考核积累数据以及考察是否达到阶段性目标等。总结项目经验和教训,也会对其他项目和公司的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和项目文化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完善的项目汇报和总结体系对项目的延续性是很重要的,例如项目完成后项目的售后维护、设备保修等。特别是项目收尾时的项目总结,项目管理机构应在项目结束前对项目进行正式评审,其重点是确保能够为其它项目提供可利用的经验,另外还有可能引申出用户新的需求而进一步拓展市场。 (三)项目总结的内容及分析 总结项目经验所需的信息应来自哪些方面呢?以前项目中的总结信息很零散,每个部门只从本部门出发,总结自己的问题,而没有其他部门或人员的参加。而实际上,它应该来自项目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来自项目组、客户及其它项目干系人的反馈及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同时,使用这些信息以前,应确保收集这些信息的系统、组织和流程能够正常运行,并且应建立项目信息的收集、、存贮、更新及检索系统,确保有效地利用项目中的各种信息资源。 从管理的观点来说,项目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或者称之为里程碑,都应该进行评估总结,以确定是否实现了此阶段的目标,项目是否可以正式开展下一个阶段工作。总之,项目的不同阶段都应该有完善的项目总结,只不过总结的形式、内容、编写者和阅读对象等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编写项目总结报告时,应该首先明确编写的目的,同时也应简述项目概况、项目背景和项目进展情况。因为既然叫项目,就有其独有性、时间性。这样,项目总结的内容才能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持续改进的意义。 1.项目进度。 按照项目整体计划或项目滚动计划编写的计划工期与实际工期之间差距和原因分析。其间有哪些变化?对工作量的估计如何?以便为项目经验库提供相应数据,提高下次计划的准确性。 2.项目质量。 项目的最终交付物与客户实际需求的符合度。需要注意的是“客户”,他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外部客户,也可以指内部的客户。项目质量管理不但包括对项目本身的质量管理,也包括对项目生产的产品进行的质量管理。具体可以从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入手,以保证项目质量的持续改进。具体可以采用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加上完善的质量管理工具、图表等辅助工具加以统计分析,得出改进建议。 3.项目成本。 就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对比成本构成明细的差距和原因分析及建议,也包括项目合同款执行情况的分析总结。it项目经理一般可控制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费,对于未建立项目级核算的组织,可以用加权人天数表示,对不同级别的人员(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一般工程师)赋予不同的权重。 4.项目风险。 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包括项目中事先识别的风险和没有预料到而发生的风险等风险的应对措施的分析和总结。也可以包括项目中发生的变更和项目中发生问题的分析统计的总结。 5.项目资源。 项目资源不但包括人力资源情况,而且还包括设备、材料等其它资源的合理使用、开发情况。特别是项目成员的绩效统计分析和评价,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通常,可以采用直观的图表形式来反映项目的资源情况。 6.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包括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其中,产品范围定义了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特性和功能;项目范围定义了为交付具有规定特性和功能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完成的工作。合同中所规定的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以及用户确认的计划等都属于项目中要控制的范畴,另外还包括实际执行情况的差距和原因分析。 7.项目沟通。 沟通是人员、技术、信息之间的关键纽带,是项目成功所必须的。在国内,不少项目经理对沟通不够重视,或者不知如何做好项目中的沟通工作,这都需要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对其加以重视。在项目总结时,可以就项目过程中的内部、外部沟通交流是否充分,以及因为沟通而对项目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8.项目采购。 国内it项目的项目经理一般对项目采购接触不多或接触不到,多由商务和财务部门负责。如果是项目级的核算,采购管理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可能因采购过程中的成本、风险、进度、技术和资源等方面引起很多问题。 9.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是对项目交付物的生产率,产品质量,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项目特点等的总结。另外还应该包括项目客户满意度收集统计和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内容不但包括项目管理或流程层面,也应包括技术层面。同时,有必要说明本项目与以往项目相比的特别之处。例如:特殊的需求、特殊的环境、资源供应、新技术新工艺等,总之是具有挑战性的、独特的事件以及关键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过程。 10.遗留亟待解决问题。 说明项目有无遗留亟待解决问题。如果有,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责任,提出解决方案。 11.经验教训及建议。 不断将实施过的项目中的技术经验、管理经验以及教训等进行总结,积累起来就可以成为公司的财富。 需要强调的是,项目总结非常重要,不能只报业绩,不报失败,对于失败的项目,总结会不能变为批斗会,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这样项目总结才能够顺利开展,并对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工程软件设计论文 1计算机系统工程方法的内容 1.1系统工程方法的概述 系统工程方法作为现代科学决策方法,主要将相关问题及情况分门别类,确定边界,侧重各门类之间内在联系,确保处理方法的完整性,采用全面和运动的观点、方法分析主要问题及整个过程。其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利用系统工程理论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主要使用工程化概念、原理、技术及方法开展软件开发、维护的工作。当前,软件开发方式主要存在三种方式: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基本要素为对象、类、继承等的面向对象方法;简单的形式化方法。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是用系统的原理、方法研究系统的对象,立足整体系统,制作出科学的工作计划及流程,有效地完成任务。 1.2系统工程方法的基本内容 系统工程方法依从系统全局观点,从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出发研究相关对象,实现最佳处理问题的目标。其基本内容有:全面调查研究有关资料和数据,提取有效信息,系统了解相关问题信息,进一步确定完成任务所需条件;提出相关方案,展开定性和定量的理论分析,进而进行实验研究,客观评价系统技术性能、经济指标,注重社会效果,为最终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做铺垫;经由系统分析与综合,比较和鉴别出最优系统设计方案进行实施;依据系统设计方案,制定有效计划,将开发研究出的系统投入使用,并对系统的性能、工作状态及社会反应作出相关评价和检验。 2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2.1提出任务 计算机软件开发交办单位针对软件开发系统向开发人员提出要求,布置相关开发软件任务。在提出任务阶段,交办单位下达任务书,并与开发人员签订合同,同时,对项目有直接管理权限。开发人员需对任务书认真研究、分析其内容。 2.2论证和批准 开发人员对需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提出有效方案,后由专家学者做评审工作,并通过主管部门的批准,再进行系统的开发工作。这是软件系统开发的首要前提,需开发人员经过精心搜索有用信息做储备资源,调查市场行情,综合考虑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以及法律可行性等问题。 2.3需求分析 可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用户在软件系统方面的期望,从而对开发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运作速度、设计限制等进行总体分析,制作出严谨的规格说明书,以支持后续软件的开发进程。 2.4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软件的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是软件开发的重中之重。软件概要设计依据上述准备工作,建立起目标系统软件的整体架构及总体结构与模块间的互相联系,设计完整的数据结构,从而定义各接口和控制接口。同时需要对相关部分进行审核。而软件的详细设计则是对概要设试,以便用户使用手册的编写及完善。 2.5成果鉴定与推广应用 最后,开发人员需将开发设计出的系统软件,在用户实际使用环境中试安装,并在责任时间里运行,在通过正式鉴定后交付用户,并提供指导用户使用与在用维护服务。同时,在用户使用阶段,开发人员需关注软件运行进程,并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系统工程方法在计算机软件设计方面应用较广,同时起着重要作用。结合系统工程方法的特点,在计算机软件设计阶段可规范其流程,促使计算机软件设计进程加快,同时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软件系统研发速度的提高打下基础。 作者:王应邦 孔春丽 单位: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网络管理论文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应用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也就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导致漏洞的大规模出现,由此计算机网络也越来越受到严重的威胁。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网络安全,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在同一个网络终端中,将数据的保密工作做好,同时还要保证数据的完备性。在如今的发展格局下,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指物理安全及其逻辑安全等。物理安全就是指网络设备及相关设施要受到物理方面的保护,这样可以避免数据遭到破坏或者丢失的情形出现;逻辑安全就是指信息的完备性和保密性。(1)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会辐射出其自身产生的信号和谐波,这样就会产生电磁辐射现象,但是,如果可以将这些电磁信号进行接收,并经过进一步的处理,这样就可以方便的将原有的信息进行恢复。但是如果发现有人利用系统的电磁辐射获取信息,一般来说可以更及时、快速的隐蔽起来。 (2)在计算机的存储媒介中通常会储存许多信息,因此,在计算机存储媒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受到盗取、篡改的情形。此外,因为计算机媒介中存在着许多信息,并且这些信息比较容易复制,这样泄漏信息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计算机存储媒介泄漏情况:由于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对计算机的运行程序进行改变,保密的信息就容易在介质传输的过程中被篡改,泄露与窃取;其次是在人工交换的过程中被窃取,这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是由于相关人员在交换的过程中导致的;再次为U盘、系统硬盘等信息容易被复制;一旦计算机运行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计算机在修理的过程中信息外泄;介质失窃,一旦保存信息的的硬盘或者磁盘被盗,这样就会造成信息外泄的情况发生,由此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算的。 (3)由于使用计算机网络而引起的信息外泄也会造成非常大的问题。在计算机网络结构的特殊性,其自身的数据属于共享性质的,这样主机同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就会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联系,就可能发生秘密泄露的情况发生。如果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后,其传输线路大多由载波线路和微波线路共同构成的,这就让计算机在使用网络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泄密范围增大了许多。由于计算机的网络覆盖率很高,线路分支也就越多,这样输送信息的区域也就越来越广泛。因此,被截取信号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截取信息的方法越来越简便。盗窃信息者只要在网络中截取一条分支信道就可以完成信息的截取工作,最终造成网络机密信息的泄露。 (4)管理不善也会造成信息的泄露与丢失。很多信息的泄露,都是由于相关主管人员不懂技术造成的,很多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了解程度不够,有可能由于自身的疏忽,进而导致信息的泄漏。还有可能管理人员对计算机采取的保护措施力度不够,这样泄漏信息的情形会增加。很多人在泄密的过程中,是存在主观故意的,明知道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还是泄漏了计算机信息。在所有的数据泄密中,故意泄密的后果是最为严重的,在通常情况下,很多利益团体会因为想要获得对方的机密信息,而去笼络竞争方的工作人员,最终获得对方的秘密数据。因为硬件的损坏而丢失数据对于网络管理人员而言是最为棘手的。在很多地方,很多未经授权的人员能够随意通过网络阅览其他部门的文件与数据,从而获得秘密的数据。除此以外,即便是网络管理,也会遇到硬件介质遭到破坏而丢失信息与数据的事情发生(如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在很多的信息与数据参数对环境的要求标准是非常高的,因此,要注意环境对信息的影响,做好防火、防水措施等,这样才能使上述问题得到缓解。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1)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方面,一定要加以重视。因为计算机在连接网络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账号和密码进行设置,并且不要将设置的账户名和密码告诉其他人;在身份验证时,尽量使用普通用户的身份进行身份验证,这样可以减少身份信息泄露的危险程度;在设置密码时,使用的密码最好结合数字和字母,这样可以增加密码的保密性。相关的网络管理人员要做好日常的病毒防护工作,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病毒入侵计算机。 (2)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相关的负责人要对相应的系统进行维护,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主要是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处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问题,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更改。对于数据的维护工作,需要由专门技术人员来完成的,数据维护人员要对网络的安全性负责,从而让数据生成字典文件与其他数据的管理文件。如果计算机的硬件中没有检查出问题,要让恢复数据库的工作能力,如果用户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就应该对代码进行适当的变更工作。 (3)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实现文档的维护。在进行系统、数据及其他设备的维护时,要根据实际的维护情况,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并根据相应的文档进行修改,这样可以保证系统的统一性,方便以后维护工作的进行。 (4)还要对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工作。硬件的维护工作也需要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完成。除此之外,专业的维护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在日常工作中,要设立设备故障的登记表与设备检修的登记表,这样可以更加方便日后的设备维护工作。设备检查人员还要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保证设备可以随时处于最佳状态。 3结语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系统受到攻击的几率也在上升,因此,网络管理人员要制定出相关的对策防范相应的攻击。相关的信息管理人员要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如此才能实现网络管理的目的。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网络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网络的可靠性与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 作者:吴丽虹 单位:浙江省木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南浔检测所 计算机系统论文: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论文 1网络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在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技术问题宽带短缺和IP地址资源缺乏都是网络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严重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全球就有接近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互联网络,网络技术发展至今,主机和网络连人的数量都在稳步上升,用户数量也在翻倍增长。网络就好比一条绳索,重物越来越多,绳索就有随时断裂的危险。宽带就好比绳索上的安全拉环,拉环的数量有限,因此,宽带存在严重的短缺问题。每一个节点的接人都需要有一个独一无二的IP地址作为标识,显然,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多,IP地址资源已经供不应求。因此,网络技术的IP地址资源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第二、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网络技术面临的另一难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受到的侵犯和干扰也越来越多,网络人侵、计算机病毒、数据拦截等都是计算机网络所遭遇的严重问题。 2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的现状 对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现状进行分析,笔者将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计算机的工作模式、网络计算机的系统模式以及计算机系统的优点这几个方面着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深人分析。2.1NC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三层架构系统得到了优化,Java语言的出现,使Intemet、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使用性能得到极大改善。以JAVA为基础的计算结构成为网络计算机的核心应用模式。2.2网络计算机的工作模式相比以往的计算机工作模式,新型的网络计算机系统拥有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终端模式以及本地模式这三种模式。B/S模式:B/S模式指的是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一般情况下,计算机上的一切应用程序都依靠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进行,用户可以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源。终端模式:很多时候,网络计算机都在扮演着终端的角色,应用程序在计算机上直接运行,能大大增强用户的感受性,让用户感觉程序在本地运行。本地模式:用户可以在本地进行程序的加载和运行等各种操作,同时,还可进行远程操作,这种模式下的自由软件几乎不受其他软件的限制和干扰,而且成本也较低。2.3系统配置网络计算机的系统配置由服务器配置和客户端配置两部分组成。这两种配置都由网卡、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构成,但两个系统对配置的要求不尽相同,下表(表一)展示了计算机系统配置的各要素。2.4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的优势条件相比传统的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4.1操作简便、效率高网络技术的革新,使得计算机系统所需设备的性能越来越优、数量也越来越少。操作系统的全面升级,使用户的操作更加简便,工作效率也得到极大提高。2.4.2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网络技术发展到目前这一阶段,用户可以将所有信息放到服务器上进行加密存储,保证信息安全,这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4.3成本低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各种应用软件,不需要对其进行下载和安装操作,也不必对其参数进行设置。因此,就算软件运行出现故障,用户也不必进行技术维护。软件维护费用的减少使得设备的总成本大大降低。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系统也处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之中,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系统呈现出门户化、移动化、平台化以及业务化的发展趋势。3.1门户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门户化主要体现在办公门户和内外部门户两个方面,集团—公司—部门三级办公门户是我国主要的职级门户,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撑下,各门户间可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实现了内部门户和外部门户的调整与联合。3.2移动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移动终端设备也越来越多,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大规模使用使得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移动化趋势日益显著。3.3平台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搭建个性化的模块,并在功能模块的搭建中实现数据、信息、权限的整合。3.4业务化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浓,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仅仅应用于行政办公,多数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业务管理相融合,扮演着任务管理的重要角色。 4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是人类技术发明与创造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十九世纪末至今,计算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不断更新换代中得到优化和完善。当今时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在网络技术支撑下的计算机系统由呈现出一些崭新的特点,功能性和安全性的显著增强,使计算机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一定会更加完备,计算机网络一定能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益处。 作者:郭耀辉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计算机系统论文:飞行流量管理中计算机系统应用 1分析航线的疏密度 在笔者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空中交通的拥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航线密集造成的,而空中的航线总是分布不均,在多次的优化后,依旧有很多地方航线十分密集,比如北京和上海地区的航线就尤为密集,而很多地方航线稀疏,甚至像西藏等偏远地带缺乏航线的设置。这就需要计算机做出这种疏密度的分析,为飞行流量管理中航线优化的方面提供参照。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功能是远远强于人脑的,而在飞行流量的管理中,分析的环节必不可少,所以我们在人工分析的同时,必须利用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作为分析的支持,为分析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为飞行流量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2注重计算机系统的监测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完全可以为飞行流量的优化做出多方面的改善,但这种书面上的改善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还是需要我们进行监测的,也许一个流量管理优化计划已经在理论上成熟,甚至在评估中获得高分,但实践才是唯一的检测标准,方案能否真正适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实。但是飞行方面的监测工作是不能通过纯人工进行的,所以在监测方面,我们更依赖于计算机系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注重计算机检测中的以下方面: 2.1监测飞机飞行状况空中流量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飞机的管理,所以飞机的飞行状况是需要监测的首要方面,其中飞行偏差是一个重要监测对象,我们要利用计算机对飞机飞行的偏差做出准确的监测,以为航线的优化提供参考。 2.2监测航线的适用情况笔者调查发现,现在的地球环境很不稳定,而飞机飞行的空间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对航线适用情况的监测是必要的。比如,大气气压、气温等都会对飞机的飞行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航线的整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保证航线的合理性和飞行的安全性。 2.3监测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我们也许已经对飞行管理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制订了相应的方案,但这些方案的实施情况如何,是需要监测的,我们对方案合理性的了解,也是需要通过监测得到的,所以,注重计算机系统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测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监测数据是飞行流量管理中所必须的,因而做好这一监测也是检测中的重要一环。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监测,但对于飞行方面的监测,我们当前还只能依赖于计算机系统,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这一功能,让它真正能有效的作用于飞行流量的管理,飞行流量管理中,需要计算机监测的方面必然不止这些,但笔者认为,这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也希望抛砖引玉,得到读者们的更多更好的建议和补充,为计算机系统监测功能的充分发挥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语 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航空运输已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运输方式,空中交通的拥堵问题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眼界,因此飞行流量的管理压力越来越大,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系统能有效的为飞行流量的管理提供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计算机系统对飞行流量管理的作用。本文中,笔者已经从个多个方面介绍和分析了计算机系统的作用和运用方式,希望能引起飞行流量管理者的注意希,以期为我国飞行流量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谢玥 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