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论文:全科医生教学考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采用无纸化的全科医生教学在线考试系统是改进考试方法、推进全科医学教育改革与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该文论述了基于B/S架构下的全科医生教学考试系统的设计,并实现了全科医生教学在线考试。 关键词:全科医生;考试系统;B/S 1 引言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更加注重,对医疗服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医生水平直接关系到了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因此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意义重大。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全科医生教学考试系统的设计能将全科医生的教学与考试结合,提高全科医生的知识水平,基于计算机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对传统的考试模式作出了重大改变,对全科医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能够作出非常客观的、公正的、准确的评估和分析,能够把全科医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评判,从而便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在线考试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考试效率,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起来,既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体现了考核的公平公正,把教学资源尽可能的利用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1]。 2 系统的工作流程 2.1 系统的主要设计 考试是检验全科医生学习理论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对学生的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给出一定的评价,把学生的学习创造力都给激发出来,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教师通过对全科医生的线上考试成绩能及时的掌握,根据考核结果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说,考核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评价方法。传统考试模式出题方式呆板,考试题目随机性不大;并且教师的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等缺点。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可以突破传统教学考试的局限性,各个科室的带教老师可以自行建立各自专业的考试题库,在生成试题时可以从各科的题库中抽取并自动组卷,高效率的建立考试环境,节约测试成本[2]。系统的主要组卷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2.2 试题库 试题库是将各科的考试试题进行归类,每个科室的试题可以有不同种类,如单选,多选,判断等,并且可以设定标准的答案,考生测试完后可以自动进行分数统计。 2.3 抽选试题 抽选试题是按照考试的要求,从各临床科别的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试卷的过程。试题的抽选可以让考官手动从试题库中抽选进行组织,也可以设定自动随机的抽取规则,如单选题从各科各抽一题组成,多样化的抽题方式可以使考试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也可以根据临床某些科别的权重从试题库中抽题,能够体现医生的真实水平和保证良好的考核效果。 2.4 分数组合 分数组合是根据抽选的试题设定每一题的答案和分值,可以对某些试题进行单独设定答案和分值,也可以按照题目的类型进行批量设定答案和分值,考生答题结束后可以获得最后的总分。 2.5 考试设置 考试设置是对考试的整体环境进行一个全局设定,主要包括参与考试的人员,开考时间,考试时长以及测试的类型(如考评、练习等)。在考评模式下,考试的成绩将会记录,并且提交到教师平台。在练习模式下,考生在考试结束后会纠正其错误的地方,使全科医生可以得到知识的强化。 2.6 在线考试 全科医生可以根据自身设定的账号,通过浏览器访问考试系统,进行在线的考试。在线考试页面如图1。 2.7 自动评分 系统根据考试的结束自动计算出最后的总分,并显示在考官系统中。 2.8 数据分析 根据考试的情况,系统可以分析单个医生的测试水平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根据试题考试的情况,获得对其答对率的比重,也可以进行全体的平均分已经考试中位数等的数据分析,能够对考试的情况以及历次考试的总体进行分析,根据考试结果,带教老师可以对全科医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3 系统的技术实现 3.1 系统架构 在系统架构上,我们采用B/S架构,基于院内网的 B/S架构支持更多的用户,可根据访问量动态配置服务器以保证服务质量,而且客户端只需安装标准的浏览器,不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这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从系统维护的角度分析,B/S架构只需维护服务器且升级容易。考虑到线上考试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内容,支持的用户数量大,且地域较为分散。所以选择择B/S架构便于系统的部署与维护,并且以HTML5为架构,可以在考试内容中方便插入除文字以外的多媒体内容,如图片等。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2 系统角色划分 在整体的系统中具有三种功能角色: (1)医生,进行考试的医生通过医生角色的账号进行登录,可以进行考试、查看历史、自身的分数统计,个人账户的修改等操作。 (2)教师,进行试题的录入,答案的设定以及考卷的建立,同时可以进行医生的考试定制,查看考试的情况以及分数的统计等操作。 (3)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用户可以进行整体设定(教师、医生及其它系统管理员),具有系统的最高权限。 系统的架构设置: (1)B/S架构中我们主要采用1台web服务器,为医生、教师和系统管理员提供系统服务。 (2)数据库服务器为用户信息、系统设置、试题库与考试信息以及成绩信息等提供数据存储服务。 (3)文件服务器主要是存放图片及多媒体数据,在试题库中,有些试题具有多媒体功能,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放,并且通过http协议的URL的方式访问。 (4)备份服务器是将数据库的数据与文件服务器的数据进行备份,防止系统崩溃而造成的数据丢失。 (5)ajax技术的支持,将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的时候解决页面刷新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动态的考试时间的问题上,由于考试时间需要和服务器进行比对,并且在每次回答问题后,都将医生回答的答案记录在数据库中,传统的javascript的表单的post提交都会造成页面的刷新问题,我们通过ajax技术进行解决,通过浏览器的ajax方法,实时的将浏览器端数据记录到数据库中,而不会造成有页面刷新的问题。 (6)开发工具选择Visual Studio 2012,采用C#语言和模式进行开发,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 r2的关系数据库,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8版本,采用IIS7.0。 4 结语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究苑⑷科医生教学考试信息系统,对于减轻全科医生带教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考的质量,使考试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激发全科医生的学习兴趣,让全科医生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课程。该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试题考试,教师所需的考前准备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并且完全实现了考试测评的无纸化,节约了考试成本。通过全科医生教学考试系统可以随时向医生反映其知识面的薄弱环节,促进了全科医生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加强了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提升了教学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全科医生论文:案例教学结合健康宣教在全科医生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案例教学结合健康宣教在全科医生妇产科临床教学的效果。 方法 对全科医学临床实习的学生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同时扩展妇产科常用的健康宣教内容。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学效果。 结果 86.1%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方式及扩展临床健康宣教内容满意。 结论 学生更容易接受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知识重点,对于增加的健康宣教内容更有助于尽快适应未来的临床工作。 [关键词] 案例教学;健康宣教;全科医生;妇产科学;教学 全科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的服务模式,其在基层医疗服务场所、服务内容宽泛,特点是学科知识体系综合广博、基本技能全面、岗位职能延伸等,其涉及预防、社会、行为、伦理、心理、循证医学和卫生经济学以及卫生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但我国的国情特点是,群众有病都要去综合医院检查、诊断和治疗。社区医生面临的患者人群大部分是慢性病、常见病患者的基本检查和治疗,同时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的今天,社区医生肩负起了健康宣教的重担。 妇产科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学科,它在临床教学中承担着大量本科生、“3+2”模式全科医生的基本教育。由于妇产科是研究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临床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患者疾病的隐私性、不愿配合、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生未来将面临的患者人群的特殊性(产后患者访视、孕期患者监测、避孕需求指导等)。所以选择学生能易于接受、适合远期工作需要的教学方式及适合临床工作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基于普遍调查问卷,对全科医生在妇产科学的教学上添加健康宣教内容同时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案例教学进行探索。 针对全科医师的专项培训,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案例教学法;同时结合临床加强健康宣教内容,能够在“3+2”模式的全科医生教学工作中,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工作后能最快适应临床工作,投入到社区工作中,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 1 结合临床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健康宣教内容 对于全科医生来说,大部分全科医生在结束实习回到社区开始工作后,能够接触到的妇产科患者极少。绝大部分妇科患者均到综合医院就诊治疗。而全科医生能够接触到的妇产科人群为访视产后(42 d内)患者、产后复查及计划生育患者(避孕需求咨询)以及少数急腹症患者。所以针对全科医生工作即将面临的群体及实际临床工作,教学中除了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外,结合实际临床添加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知识,如以下两方面。 1.1 孕期监管及产后访视 针对目前生育高峰,生育年龄偏小及高龄产妇增加,各种合并症孕产妇增加。高危孕产妇孕期监管、督促孕检等需要社区医生完成。临床教学中同时需要重点强调各种高危孕产妇的孕期及产后风险,使其进行访视时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监管、随诊及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健康状况监测,督促其按时按需孕检,产后康复指导等。对于年龄偏小a妇( 1.2 计划生育 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科学避孕知识以及避孕方式的选择(药物避孕、工具避孕等),以及优生优育、孕前检查等方面的知识。使全科医生在工作中能够对孕龄女性做好计划生育知识宣教,避免非意愿的妊娠及流产。加强孕前检查、优生优育宣教,增强农村、社区待孕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识。尤其是目前高龄待孕女性的增加,增强其孕前保健意识,提前发现合并症,早期诊治,避免或减少胎儿异常、孕妇孕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 转变教学模式――换位思考 妇产科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患者群体均为女性,心理较为敏感。这里的换位指两方面。 2.1培训医学生与患者换位思考,培训其医患沟通能力,体验和掌握沟通技巧 此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使用角色练习和角色互换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病例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典型案例,并在案例正文后面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轮换作为典型案例中的患者,演示患者就诊过程。此演示形式方便学生与拟定的“患者”进行沟通,询问病情,问病史、查体,也可用于教师演示妇科产科标准查体过程。既方便教学也使学生对妇产科疾病典型症状有真实感和对标准查体有立体感,同时学会换位思考,以及与患者的语言沟通技巧。 2.2学生与医生的角色换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灌输式,即带教老师讲授临床知识,操作示范。对于患者的诊疗过程,无论是问诊、诊断、检查还是治疗,医学生均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模仿、学习。“3+2”的模式是两年的临床实习,医学生实习结束后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接待患者,进行诊治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实习的过程中转换身份。即由旁观者的医学生转换为独立诊治患者的医生身份,而带教老师可以旁观,发现问题予以纠正。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引用传统的教学法LBL(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相结合。这种模式的改变使医学生提前进入医生的角色,有助于全科医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并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得到纠正。 3 转变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3.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3.1.1 更注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 案例教学运用典型的病例进行教学实践,更注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2],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学会查询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已有的概念和资料对病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3.1.2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 通过典型案例,学生设身于特定的情景中,面对提供的病例,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独立做出判断、分析,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5]。 3.1.3 案例教学过程中使用角色练习和角色互换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分组,每个小组内部通过沟通、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学会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增强他们聆听他人意见及说服他人的能力。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培训其医患沟通能力,体验和掌握沟通技巧。 3.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8,9,11] 3.2.1 选择案例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案例[12],并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轮换作为典型案例中的患者,演示患者就诊过程。此演示形式方便学生与拟定的“患者”进行沟通,询问病情,问病史、查体,也可用于教师演示妇科产科标准查体过程。既方便教学也使学生对妇产科疾病典型症状有真实感和对标准查体有立体感,同时学会与患者的语言沟通技巧。 3.2.2 汇报病史 学生分组,自己归纳整理病例。经过初步询问病史、查体及讨论后,每小组选一个学生,根据典型病例患者的主诉和症状以及查体辅助检查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向其他同学汇报病史。 3.2.3 教师指导 老师对同学汇报的病史进行补充,并对应该解决的问题给予引导。 3.2.4 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完善本小组对该病例分析的观点得出该病例诊断、鉴别诊断,若为急症,给出下一步紧急处置。另一方面,对本次案例学习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及待解决的问题做出归纳。 3.2.5 总结 在课堂讨论结束,任课教师就本次案例学习情况做出小结和点评。 3.2.6 健康宣教 结合临床实践过程,将健康宣教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做好宣教工作。 3.3 案例教学的评价 2015年1月~2016年9月于我科实习的42名学生,所有结束妇产科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满意度评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案例教学能否提高学习兴趣、对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否有帮助、对尽快适应工作是否有帮助、是否有利于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否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对增加的健康宣教的内容是否对工作有益、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对案例教学方式的评价等25项内容。每项内容分别使用四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分别记做“4分、3分、2分、1分”,其中4分代表非常满意,3分代表满意,2分代表一般,1分代表不满意。问卷调查共计100分, 90分为非常满意,81~90分为满意,61~80分为一般, 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对案例教学在妇产科的实践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临床思维,对增加健康宣教内容满意程度较高。 3.4 案例教学的效果 3.4.1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亲自进入角色(医生或患者),扮演患者时,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典型疾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扮演医生时,学生不再是站在老师身后的“观察者”,而成为真正需要去处理问题的执行者。增了妇产科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10]。 3.4.2 结合理论知识,对真实案例进行实践诊断、治疗,使妇产科教学更加符合“3+2”模式全科医生的特点(面向基层,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内容宽泛,知识结构复杂,基本技能全面等),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针对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的贯穿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以及保健相关知识讲授。 3.4.3 通过换位思考及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信心及与人的沟通技巧,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6,13-15]。 3.4.4 临床教学中根据可以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例如:针对全科医生,将来工作的重点是疾病的首先发现及远期保健。案例教学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的认识,以及疾病远期影响、健康保健等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余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向学生教授教学重点的同时,将针对全科医师需要的相关保健知识贯穿其中,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针对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面对当前的生育高峰,为适应目前医疗形式,进行的妇产科学教学内容扩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及病例本身的归纳总结程度以及通过典型案例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进行评价。发现案例教学使学生更有学习积极性,更容易接受相应的理论知识,使其思维方式更开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育方式[7]。案例式教学方法经过临床应用后,受到广大临床学生的认可。特别适合全科医生的妇产科临床教学上的广泛应用,通过妇产科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可以逐步推广至其他临床科室及其他领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工作后能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投入到社区工作中,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论文:从一例亚急性甲状腺炎谈全科医生应诊 关键词 亚急性甲状腺炎;全科医生;应诊任务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4岁,因咽痛伴发热2 d至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主诉:2 d前受凉后出现咽痛,伴发热,自测体温38℃,无咳嗽、咳痰,无气急、胸痛。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6年,近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8.3%,胃癌术后2年,化疗6次。体格检查:咽部充血,余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正常,当时考虑急性咽炎,予以双黄连口服液、酚氨咖敏口服,3 d后患者体温平稳,咽痛加重,疼痛延伸至耳后及头部皮肤,再次至本社区就诊,引起全科医生警惕,予以详细查体,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质中,触痛明显,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否认既往有甲状腺疾病及家族史。甲状腺多普勒超声显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非均匀性质改变伴左侧结节形成。患者血常规正常,血细胞沉降率为39 mm/1 h;甲状腺功能检查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浓度4.23 pmol/L(正常值3.50~7.00 pmol/ L),游离甲状腺素浓度19.05 pmol/L(正常值8.50~22.50 pmol/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1.65 ng/ml(正常值0.80~1.90 ng/ml),甲状腺素浓度139.37 nmol/L(正常值64.5~167.7 nmol/L),促甲状腺激素水平0.25 μU/ml(正常值0.35~5.20 U/ml),抗甲状腺球蛋水平167.29 U/ml(正常值0.00~110 U/ml),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水平3.06 U/ml(正常值0.00~40 U/ml)。全科医生初步考虑“亚急性甲状腺炎”,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内分泌科,经甲状腺摄碘率等相关检查,确诊患者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左侧甲状腺结节”。内分泌专科医生建议患者返回社区进行规范化治疗:泼尼松10 mg,每日3次,病情稳定1周后减量,随访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多普勒超声。全科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特点综合考虑,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首先调控患者血糖,在应用泼尼松同时,严密监测血糖,并对其进行相关健康宣教。1周后患者复诊时诉咽痛明显好转,空腹血糖浓度6.7 mmol/L,全科医师予以调整激素用量,复查相关项目,2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甲状腺多普勒超声示:左侧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血细胞沉降率、血常规均正常,糖化血红蛋白6.5%。电话随访患者发热、咽痛等症状无反复,并嘱其定期随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眼底、血脂、甲状腺功能等。 2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甲状腺炎,在疼痛性甲状腺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早期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因而又是临床容易误诊的疾病之一[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在应诊中如何及早及时发现并确诊病例,及如何对患者开展规范化的治疗、随访、健康宣教等一系列医疗活动来体现全科诊疗的优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2 . 1 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早期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重叠,大部分患者会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如果社区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极易引起临床误诊及漏诊[2]。该患者因发热、咽痛就诊,很容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如何避免误诊或漏诊,这要求全科医生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和疾病的辨识能力,利用全科医生诊疗的优势,持续性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该患者因咽痛没有缓解再次来社区门诊复诊,即刻引起全科医生的重视,考虑到可能的疾病鉴别,对其进行周详的体检和相关辅助检查后,怀疑罹患亚急性甲状腺炎,予以积极的转诊,为患者赢得了较好的诊疗时机,作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是全科医生在应诊中核心任务[3]。 2 . 2 管理连续性的问题 全科医生应诊中在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后,并未终止对患者的医疗服务,在患者回归社区后,全科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进行综合性考虑,根据专科医生的指导意见,适时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在发病时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全科医生对其首先是积极控制血糖,在用糖皮质激素的同r,严密监测血糖。该患者罹患糖尿病和胃癌,全科医生已将其纳入慢性病管理,为其建立健康档案,适时对其健康宣教,定期随访血糖、尿微量蛋白尿、眼底等相关指标,并定期访视等。患者此次发病引起甲状腺功能损害,虽然复查已恢复正常,在以后的随访工作中也应注意复查甲状腺功能指标,如果出现异常,其心血管的并发症风险也随之增高,全科医生应动态监测相关指标,为其揭示并告知某些疾病可能发生的风险。全科医生这种持续性的医疗照顾涵盖人生的各个时期、疾病的各个阶段及各种新或旧、急性或慢性的健康问题[3]。 2 . 3 适时提供预防性照顾 全科医生对于不同原因来就诊的患者,应主动评价其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并加以处置,将预防措施看作日常诊疗中应执行的程序,即所谓“预防性照顾”[3],本文患者因咽痛、发热就诊,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在处置现患疾病的同时,因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胃癌术后,故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和癌症复发的概率较高,相关项目定期的监测、健康宣教、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都是全科医生应诊中执行的项目,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预防照顾。不论患者本次就诊的目的如何,都应考虑还可能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可以预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 4 改善患者的就医遵医行为 全科医生在应诊中,教育、启发患者何时就医,寻求何种层次类型的医疗机构,如何加强自我管理也是全科医生的重要任务[3]。就医过度和就医匮乏都是不良的遵医行为,如何改善这种行为,首先全科医生和患者应建立健康联盟,信任是基础,良好的医患沟通,予以适时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周期性健康检查等,其次是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紧密联防,发现问题及时联系,积极转诊,专科医生予以指导和建议。本案例中,全科医生及时确诊了容易误诊的亚急性甲状腺炎,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从而医患之间对现患问题达成共识,能较好带动以后的一系列医疗行为,协调制定和实施计划,从患者转诊、回归社区到以后的随访等,患者都能与全科医生积极配合,造就了良好的遵医行为。全科医生的诊疗是从患者而不是仅从疾病角度着手,这样的诊疗方式提高了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信任度及对医嘱的依从性[3]。 从本案例可见,全科医生在应诊过程中始终以上述4个任务(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管理连续性问题,适时提供预防性照顾,改善患者的就医遵医行为)为目标为患者提供服务,以人为中心,为人们提供基本的、个体化的、持续的、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论文: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及发展建议探究 [摘要]全科医生作为“首诊制”的基础,具有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引导民众科学就医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复杂的国情和历史,我国的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疗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英国、美国等医疗体系极为先进的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文章基于对广东省Y市全科医生的调查,意在说明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全科医生;首诊制;全科医疗;发展建议 1文献综述 全科医生是首诊制的基础,也是双向转诊制度的重要保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居民的初级医疗需求均由“社区医生”或“家庭医生”满足,这类在较小范围内的全能型医疗服务提供者就是全科医生。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已反映在许多文献,特别是基层全科医疗工作者撰写的文献中。 对于目前全科医生和全科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常委兼人力资源学组组长郭清[1]指出:全科医学人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进一部发展的瓶颈,同时,大专院校对于全科医师的培养也跟不上基层医疗护理的需求。除培养机制外,与全科医生有关的其他机制的问题也在一些学者的文献中表现出来:陈天辉[2]等对这些机制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们认为,全科医生的准入机制、补偿机制、规范认定机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缺少规范化的准入标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长远的全科医学发展计划与配套政策、缺乏可操作的全科医生职称制度等。 另外,也有学者和全科医疗工作者从微观入手,具体分析全科医生发展某一具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线福华[3]等分析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中,缺乏统一标准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尤其是临床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卫生行政系统和高等医学院校两个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也存在考核、师资上的差异。杨政雄[4]也指出,碎片化的培养模式导致了全科医生“层次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职称也不一”的现状,以及真正能够履行全科医疗职责的全科医生极为匮乏。 2广东省Y市全科医生的现状 广东省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与卫生事业的建设较为完善的省份,对本地区全科医生的培养、配置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而作为一个县级市,Y市拥有与同级别县市相比更为优异的医疗资源,因此笔者选择Y市作为此次的调查地点。2015年7月,笔者对Y市的两大公立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以及若干社区医院的部分全科医生进行了采访,本文所描述的全科医生发展现状就建立在@些访谈的基础上。 21全科医生的配置与工作 Y市的全科医生在社区层次的配置较为完善,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数名全科医生,分别是:城北六名,城南三名,城西和城中六名至七名,其中城南还有全科护士七名。然而,全科医生在村镇卫生服务站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乡卫生站并没有配置全科医生,也没有开始进行全科医生的培训。 全科医生的职能较广,不仅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会诊工作、24小时候诊,还需开展对有需要的病人进行回访、上门护理,进行社区的诊断、干预、健康讲座等工作。然而,全科医生的实际待遇是与专科医生一致的,并没有因其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而有适当提高。从访谈结果来看,全科医生培训的名额过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只有一至两个接受全科医生培训的名额,这导致了全科医生的更新速度极为缓慢,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都很大,这就产生了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就会采取一些增加全科医生工作频次或直接提高工作量的做法,如在采访过程中,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护士长就反映当社区人手不够时,人民医院住院部就会调派全科医生来社区进行工作。 22全科医生的培养 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两千多人,这是因为全科医生的培养时间长、成本大。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在高等医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其后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工作与临床实践,根据时间的不同有5+3、5+2或3+2、2+3等模式;二是在职医生转为全科医生,这就需要专科医生经过专业的全科医生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全科医学的临床实践,其后再进行统一考考,通过后才拥有全科医生的资格。 2009年3月,我国开始培养第一批全科医生,Y市则从2010年开始落实这一政策。根据国家卫计委下发的文件,每个省要先培养一批拥有培训资格的全科医生骨干。广东省第一批全科医生的培养分为理论培养和临床培养两大块,理论培养是在网上进行资料的学习与考察。Y市城南社区和信善社区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各有一名医生参加了培训,这两名医生在取得全科医生资格与培训资质后返回Y市培训本市范围内的全科医生。Y市第一届全科医生进行了10个月的学习,从2009年一直持续到2010年,并在 2010年2月1日取得了资格证书。 总地来看,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窗口狭窄、培养软硬件缺乏是笔者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阻碍全科医生高效培养的主要因素。首先,基层行政区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常常无法满足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全科医生的培养。在Y市,只有城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申请了广东省社区示范基地,拥有培养全科医生的资格,因此从第二届开始,Y市的全科医生培训中理论课的学习就被安排到了Y市上一级的地级市Q市进行,Y市人民医院和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则仅作为实习基地。另外,基层医疗硬件条件的欠缺也从加剧全科医生培养碎片化的角度阻碍了全科医生的高效培养:“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基础设施只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仅有少数能完全满足需求[5]”,这种现象不但不利于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而且对全科医生真正发挥其作用,以及全科医生有效进行临床实践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次,培养条件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区全科医生的培养窗口十分狭窄。根据Y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位主任反映,近年来Y市给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全科医生培养名额只有一到两名,而城南、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已经两年没有培训名额。另外,基层群众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不断上升。据医护人员反映,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普遍希望能有更多的全科医生投入社区进行工作。然而,狭窄的培养窗口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区全科医生培养的速率远远落后于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使得基层全科医生只能在一种接近于萎缩的状态下运行,更谈不上平衡医疗资源、缓解医疗服务提供压力紧张的现状。 23全科医生的潜在供需市场 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并不高,但全科医生及全科医疗事业具有极高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这个判断主要是从对全科医学市场供需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中得出的。 从供给的情况来看,全科医生潜在人才储备库较为庞大,高等医学院的毕业生以及正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生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成为全科医生;另外,从对Y市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Y市两所中心医院的医生的访谈结果来看,大多数医生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愿意为社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另外,由于现有全科医生数量较少,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些的一全科医生为对象的鼓励性政策,这也从客观上提升了全科医生未来的发展潜力。 前文已有提及,目前我国社会尤其是基层对于全科医生的需求极为旺盛。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以及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下,基层越来越倾向于在本区域内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资源配给,而全科医生作为受政治的基础条件,其从一开始就以服务基层、满足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基层医疗需求为主要目标,因此全科医生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的主要对象。在不断增强的基层医疗服务需求之下,全科医生的受重视程度也将与之呈正相关增长。 3全科医生的发展建议 目前,阻碍全科医生和全科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大块:主体因素和客体(环境)因素。主体因素是指全科医生,以及与全科医生相关的管理、服务等机构方面软硬件条件的欠缺所产生的阻碍因素;客体(环境)因素是指目前我国整个医疗卫生制度、相关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环境所引发的阻碍因素。因此,为促进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良性发展,有关部门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改善全科医生的软硬件条件,促进全科医生的积极性。 31基于主体因素的建议 当前,制约我国全科医生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全科医生的入口狭窄、培养乏力,因此必须扩大全科医生的培养途径、缩短培养周期。从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途径来看,经由高等医学院毕业成为全科医生的比例较低,因此,应当重点扶持高等医学院和综合型大学医学院的全科医学专业,扩大全科医生的培养窗口、培养质量。另外,除考虑在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全科医学学科外,“在医学生课程中应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并在毕业后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中探索建立全科学专业学位[6]”。当然,在制定全科医生的培养规模、培养内容等具体培养政策时,应当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 是全科医生的待遇问题。根据激励理论,员工是否受到激励取决于“激励效价”与“可获得性”两个变量,员工受到的激励水平等于激励效价与可获得性的乘积,在激励效价一定的情况下,可获得性越高,员工受到的激励效果就越强。从目前来看,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于全科医生已经出台了一套较为具体、完备的优惠与晋升通道、职业发展方面的制度规范。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我国情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各地将这套制度规范落实到实践中去的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Y市虽然是卫计规划的全科医生及其待遇制度的试点地之一,但由于其经济较不发达、城市化水平不高等原因,Y市一直没有将其完全落实,这就使得Y市全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无法达到全科医生待遇制度的顶层设计阶段所预期达到的程度。鉴于这一点,我国应当在宏观上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保障全科医生的待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还应当继续保持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公共卫生投入,通过法律、经济的手段保证全科医疗事业的快速的发展。在具体的政策执行方面,如果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政策所规定的待遇进行落实,应当以规划的方式拟定一个时间区间,在此时间区间内逐步推进全科医生待遇的落实工作。 是全科医生的管理问题。全科医生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有治疗、康复、护理、宣传教育等,既包括了传统的医疗事业,又涉及新兴的护理等事业,因此卫生行政部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民政部门都有可能在全科医生进行工作时履行其管理职能,然而对于各公共部门对全科医生管理的权限、内容、方式等都缺少一个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全科医生在工作中可能面临多头管理的情况。为避免因此而导致的低效率,应当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全科医生队伍、为期提供必要服务的规章制度,更进一步则应该在有全科医生在职的医院都建立全科医学科室,由它统一管理本部门的全科医生。 32基于客体因素的建议 相τ谥魈逡蛩兀客体(环境)由于具有外延的广泛性与多元性,其复杂程度远甚于主体因素。因此,基于客体因素的建议只能通过一种宏观的、规划性的话语来表达。 全科医疗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部分,其政策、目标、规划必然要服从于整体,并在整体医疗环境的推动下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基本卫生服务范围、公立医疗体系规模等问题度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才能得到改善;另外,我国重视专科胜于重视全科,重视而不重视宏观,重视政策制定而不重视政策执行,这就导致我国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发展不仅晚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对于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局限性对全科医生、全科医学发展产生的阻碍,还需对症下药:一方面,应当“明确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定位、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7]”。另一方面,应当在整体的医疗卫生规划中将全科医疗事业列入发展重点,配给与目前我国全科医学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营造有利于全科医学发展的环境。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Y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这两所中心医院患者数量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的心态与意识。在采访中,许多患者在被问及为何不选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首诊医疗机构时,都将“不信任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患者宁可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获取前往中心医院就诊的机会,也不选择前往更为方便且实际上能够满足患者需求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显然,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患者选择的低效率,也会导致以社区为工作重点的全科医生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要改变这一现象,卫生行政部门、医疗系统、民政部门应当进行广泛的宣传,并配合一些政策手段,如出台优惠措施鼓励患者前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要求前往中心医院时应当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证明等,逐渐使患者建立起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信心,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 另外,通过立法的手段对全科医疗及全科医生进行管理、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以全科医生为对象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就使通过一种常就地作用于全科医生的指导性手段失去了参考依据,而在充分调查全科医生实际运行情况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有助于在当前全科医生及全科医学定位较为模糊的情况下对全科医学事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制。 4结论:市场化背景下的全科医生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医院划入“公益类”事业单位,包括“公共卫生”与“卫生服务站”,即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经费由政府全额或部分拨付。从外部性的角度来看,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政府应通过经济手段对其进行扶持;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也应当适当发挥市场的积极性,允许私人、社会团体设立医院和卫生服务站,形成公、私医疗事业平等共存、良性竞争的局面。对于全科医生来说,允许私营医院、卫生服务站培养并配置全科医生具有充分利用资源的作用:私营医院、卫生服务站的规模一般比公立医院小,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村镇等小型居民聚居区,而全科医生及全科医疗事业的初衷正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而设立的,这与私营医院、卫生服务站的运作情况契合。在各行各业都越来越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事业的部分市场化(培训、分配等)是有助于这一领域的发展的;当然,为了避免全科医生这一稀缺资源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而呈现集中的趋势,政府、公立医院应当进行必要的调解,保证全科医生在基层的分布。 然而总体来说,我国全科医生和全科医学事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具体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最终确定,政策框架也还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体系。Y市作为全科医生制度的试点地区,其显示出的全科医生的价值以及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当引起卫生行政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充分吸收Y市全科医生运行过程中的有益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扩大基层群众获得便捷医疗卫生服务的途径的因素,吸取由于资源与社会情况的限制而无法发挥最大效用的教训,制定全科医生发展的长效战略,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正全科医生的发展模式,从而为全科医生在我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全科医生论文:全科医生信箱 主持专家:崔玉涛 专家简介: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 卡介苗 宝宝接种卡介苗一个月后开始化脓,昨天晚上发现脓包里的脓液沾到衣服上,可能是被衣服磨破了,但是晚上帮他洗了澡,水沾到了化脓的地方请问要紧吗?会不会感染? 常说卡介苗为慢反应疫苗,就是说其反应过程会持续几个月。典型的反应过程:接种部位红点―局部红肿―化脓―破溃―结痂―局部留有小疤痕―终身留有痕迹。有些婴儿反应过程较轻。即使出现化脓、破溃,也无需特别治疗,只需用棉签蘸干局部,保持局部干爽,不需消毒,不需覆盖。 出牙早 我家宝宝三个半月就长牙了,这正常吗?我们是混合喂养,最近一个多月母乳喂得比较多。这种情况需要去医院看看么? 平时大家总说婴儿满六个月应该出第一颗牙,而且应该是下牙,多是成对出。这种说法并不错,但不适用于所有婴儿。有些婴儿出牙早些,有些婴儿出牙晚些,有些婴儿先出上牙或旁牙,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只要婴儿出牙就应开始给他刷牙,既可保护牙齿,又可从小养成接受刷牙的好习惯。 牛奶过敏 我家宝宝40天,喝奶粉立马就会吐,呈喷射状。刚出生的一个星期也是喝的奶粉,没有吐过,现母乳喂养,怎么会这样呢? 曾喝过配方粉,无明显不适,现喝,出现喷射性呕吐,正符合“致敏―过敏”的过程。致敏指体内对某种物质已出现免疫应答,但还无临床表现;过敏指的是出现临床表现。过敏过程就是先致敏再过敏。所以必须立刻停止喂养配方奶粉,改成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当然,要是能坚持纯母乳喂养最好。 大便带血 宝宝现在58天,母乳喂养,大便一直保持在每天十次左右,偶尔会带血丝,体重增长良好,这样的情况可以打脊灰疫苗吗? 母乳喂养儿若大便带血是因肛裂所致,多是肠胀气、排气费力引发的机械损伤。在缓解肠绞痛同时,用稀释后的黄连素水温湿敷肛门、局部涂抗生素软膏等方法辅助肛裂愈合。如果怀疑是肠道出血,也许与过敏有关,妈妈才需控制自己饮食种类。无论大便带血是何原因,可以接受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 母乳 用吸奶器挤出来的母乳放到冷冻室后和亲喂宝宝的母乳营养成分和活菌成分一样吗? 将母乳吸出置奶瓶喂孩子与婴儿直接吸吮乳房之间的最大差别不是母乳本身的营养成分,而是喂养过程。直接母乳喂养,孩子先吸吮妈妈乳头,可获得乳头、乳头周围皮肤和乳管内的细菌,易于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和巩固;而吸出母乳置奶瓶或储奶袋,其菌群种类和数量会与直接吸吮有明显的不同。 饮水量 宝宝5个月,配方粉喂养,每天喂多少水合适呢? 是否需给母乳、混合或配方粉喂养的婴儿喝水,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要根据婴儿体内水分状况决定。方法是通过排尿颜色进行观察。若不是药物因素,尿色偏黄说明体内水分有欠缺,应补水;当然,排尿无色,就无需刻意补水。如果配方粉喂养儿大便偏干,不能说明水摄入不足,而应添加益生菌和益生元。 二类疫苗 我想给宝宝接种B型流感疫苗,但我家里人觉得二类疫苗不太安全,担心孩子打了以后会产生不良反应,孩子到底该不该接种二类疫苗呢? 二类疫苗不是“安全”与“不安全”的标志,是需家长自己付费的疫苗,是预防一类疫苗不能预防的一些疾病。疫苗是抗原,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真的相应病菌进入体内可能产生的疾病。再有,疫苗都是针对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在保证一类疫苗接种的前提下,有条件应接种二类疫苗。 腿型 我家宝宝4个月,腿伸直后小腿还是弯的,有点像“O”型腿,是什么原因?有关系吗? “O”型腿指的是平卧放松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不在一条直线上,膝关节外移,致使双脚靠近时,膝关节间有距离,可超过3~6厘米,外形类似字母“O”;“X”型腿正相反。胎儿在妈妈子宫内蜷曲身体,双腿弯曲内收,致使很多婴儿出生后双小腿内弯,会随着长大逐渐变直。小腿弯曲不属于“O”型腿。 龋齿 宝宝8个月了,4个月开始长牙,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最近才开始用纱布擦牙齿,但已经发现有3颗牙齿变黑了。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呀? 婴儿萌出第一颗牙就要刷牙,而不是擦牙。从小开始刷牙,不仅利于牙齿清洁,也利于培养婴儿接受刷牙的习惯。吃奶、吃饭后用清水漱口不能代替刷牙。母乳中含有乳糖和低聚糖,不利于龋齿生成;而配方奶、米粉等食物都有蔗糖或淀粉,存留于口腔内被细菌败解产生酸,会腐蚀牙齿。所以刷牙很重要。 全科医生论文:口腔医院综合门诊教学对口腔全科医生培养的影响 【摘要】 在口腔医学生本科临床实习过程中,在原有的分科实习基础上,以医院的综合门诊为为口腔全科医生教学基地,打破口腔分科的壁垒。充分发挥口腔医院综合门诊的专业设置优势,组织口腔学科小讲课和“PBL”教学,健全全科病例分析与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学生通过在综合科的实习,掌握了口腔全科医疗的治疗模式,对口腔疾病有一个动态、系统、全面的认识,能更快的适应基层临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口腔全科; 综合门诊; 医学生培养 目前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以4年课堂和实验教学,1年的临床实习教学为主。1年期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去医学院的附属专业口腔医院进行分科实习。在此期间,学生主要对口腔医学的内科、外科、修复、正畸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从而对口腔的临床操作获得一个学习和掌握。但由于专业口腔医院的学科分类非常细,患有不同口腔疾患的患者往往在不同科室内完成治疗,学生在一个科室里面只能获得本科室的学习内容,内容专一而局限,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对患者疾病治疗进行整体方案制定的训练。 省属院校培养出的口腔本科毕业生,如果不考取研究生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更可能成为一名基层口腔综合科医生,或者选择口腔诊所开业。大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把每个学生都按照科学研究的模版进行培养,需要在学生本科临床实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独立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整体治疗方案的能力。 四川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对于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思考。笔者所在学校本科毕业生半数考取研究生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另有半数学生会进入基层医院成为业务骨干或者考虑开业。这些基层医院基本是未进行口腔分科的,同时由于基层口腔专业人才缺乏,学生毕业后就会直接参与到临床一线上去。如果在学校期间就能对学生进行口腔全科医生的严格训练,必然会减少其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是一家专业分科的三甲口腔医院,而医院成立的城北门诊是专业分科不强的口腔综合门诊。为了促进口腔全科医生的培养,笔者所在医院以此口腔综合门诊为口腔全科医生教学基地,进行医师培训的新尝试。 1 充分发挥口腔医院综合门诊的专业设置优势 利用口腔医院综合门诊的专业设置特点,对有志于进行口腔全科从业或者是开业的口腔医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口腔综合门诊内不设细的专业分科,患者往往会在一位医生处完成所有的治疗内容。这需要从业的医生具备较强口腔综合知识,同时也需要医生进行各学科间的综合学习。如主诉牙痛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牙周治疗、或者是患牙拔除的治疗,完成治疗后,可能还需要进行义齿修复等。综合门诊的带教医师需要兼顾口腔医学各个学科专业,指导实习生改变单病单治的思维方式。将患者的疾病和整个牙颌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制定治疗计划时从全局出发,综合应用牙体、牙周、口外、修复、正畸等相关知识,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指导临床工作。充分发挥口腔综合门诊的特点,训练口腔实习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口腔科全科医生[1]。 2 组织口腔综合学科小讲课教学,加强学习的系统性 口腔综合门诊内分科相对不明确,但临床医疗教师一般又有自身的专业方向(以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城北门诊为例,有牙体牙髓、牙周、黏膜、修复、颌面外科、正畸等各学科抽调的医师进行临床和带教。因此门诊每周有医师组织实习学生就典型病例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学习,每月安排医师进行本专业的小讲课,对擅长的专业领域进行系统讲解及其多学科联合治疗讲解;同时也将口腔各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介绍给口腔医学生,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口腔全科医师。同时,医师也会对学生进行口腔综合门诊开业和管理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卫生系统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毕业后开业提供支持[2]。 3 运用病案为中心“PBL”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双向沟通、教导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口腔综合科的实习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带教医师为主导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口腔内科、外科、修复科、正畸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加强病例分析,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全面地分析疾病的起因和演变。同时强调口腔系统全局和口腔全科的特点,周全地制定检查治疗计划,培养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前来有“镶牙”需要的患者,如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如何为患者制定治疗计划、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如何在把握卫生治疗原则的条件下,根据患者的时间、费用、功能美观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改变医学生理论脱离实践的无所适从状态,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其更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3-4]。 4 健全全科病例分析与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标准,逐步建立起临床基本技能和实习工作成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新模式。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内容的选择是以口腔全科医学生在实习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为考核重点。操作过程的评估采用教师现场评估的方式进行:每位学生出科前2周随机接诊新患者,完成考核范围内的接诊、检查、治疗方案制定、简单操作、病例书写等内容,由教师以学生在接诊期间的表现打分。实习工作成绩考核是在保证临床患者服务质量的同时,按照实纲要求分别制定在综合门诊实习期间口外、口内、修复科相关病种治疗工作量的考核标准,通过统计实习生在综合门诊完成的工作量,获得其工作成绩得分,最终的出科考核总成绩由临床基本技能和工作成绩考核综合评定[5-7]。 5 鼓励学生从事口腔全科相关的科研活动 临床医疗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前提,医学科学研究又反过来促进临床实践和医学教学,医教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口腔全科的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在科研指导老师的安排下从事口腔全科相关的科研活动。通过对毕业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们意识到口腔医学的科研过程不仅仅是对医疗实践的简单描述和总结,而且是对医疗本质、医疗规律的理论性提升,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疗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医教研促进作用[8-10]。 成立口腔综合门诊以来,实习学生通过对口腔全科的接触和学习,掌握了全科医疗的治疗模式,踏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基层临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广大基层需要大量受过专业全科口腔医疗培训的口腔医生,在口腔综合门诊进行实习的方法符合我国国情,可以满足社会对口腔全科医师的培养要求。5年制口腔本科的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口腔医学理论知识、较强的医学实践和医患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大部分学生的流向是二级和二级以下口腔专科医疗机构、牙科诊所等,其承担的工作是以临床治疗为主,口腔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口腔全科诊疗工作[11-12]。如果仅仅采用口腔综合医院分科实习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将口腔医学看成是各个亚科的简单相加,使学生在工作后的医疗过程中静止、孤立、片面地看待医学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对口腔全科医师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口腔临床实习中,在笔者所在学校原有的分科实习基础上,以医院的综合门诊为实习基地,打破口腔分科的壁垒,使学生对口腔疾病有一个动态、系统、全面的认识,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发展方向。 全科医生论文: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体系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借鉴国际较为成熟的全科医生制度及实践经验的途径,提出了促进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的具体建议。要在全科理念下,加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力度;参照“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切实提高基层中医师待遇;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搞好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强化中医特色,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关键词】 中西医并重;全科医生;制度构建;途径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完善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全科医学是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一门独特的综合性医学学科,是初级卫生健康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学科。经过全科医疗专业教育训练,并通过考试考核获得相应资质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生称为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本文通称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主要特点是强调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照顾,并对服务对象全程负责式的照顾。全科医疗与大中型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疗模式相比较,全科医疗具有首诊服务、一体化服务、连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等特点,解决人群健康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对疑难、危重病人开展专科会诊或双向转诊。 一、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 1、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及全科医生的概念虽然是舶来品,但全科医学并不排斥传统医学。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指出:“人类文明步入21世纪之际,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医学在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医学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回归自然,追求健康,日益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包括针灸在内的传统医学必将在未来的人类卫生保健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应当推广传统医药。中医不仅重视治病,更强调治未病,保健养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完全符合全科医学及健康管理的理念。中医药服务可参与、融入家庭健康服务的各个阶段,可服务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全部居民,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对此,必须坚定对中医的理论自信、能力自信。 2、降低人民群众医疗费用的客观要求 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负担是目前世界各国医疗保障体系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全科医学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得到快速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科学合理的健康及医疗服务模式可以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成本,如首诊负责制、一体化、连续性等。数千年来,中医以临床疗效确切,救治方法多样、简便,治疗费用低廉,在目前仍然拥有大量“粉丝”,中医及其他民族医学在城乡居民中仍然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以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认识论为基础,中医在健康维系方面,“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独树一帜。回顾“赤脚医生”的历史发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能够以占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且医疗、公共卫生覆盖率高达85%,乡村医生创造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真正坚持了中西医并重。 3、践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汇集中国智慧解决中国医改问题的中国式办法。建立和健全全科医生制度,恰好给中医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正如梁万年先生所说:“中医与全科医学,在服务理念上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大力推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医学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中医学在中国特色全科医学体系中不仅占有相应的地位,而且应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为推动世界全科医学发展作出贡献。政府工作报告已将“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列入2014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分级诊疗要求建立全科医生首诊制度,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力争大力培训中医全科医生,在数量上占优势,在质量上过硬,在待遇上倾斜。 二、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应充分借鉴国际较为成熟的全科医生制度及实践经验 1、构建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位一体的培训制度 在英国、加拿大等全科医学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医学类院校几乎都开设有全科医学系,使30-60%的医学生有机会参加全科医学知识及必备职业技能的学习或培训,而目前国家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系的,以全科医生为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还为数较少,招收规模不大。2010年起,国家已连续4年为农村订单式培养全科医学方向临床专业学生,累计招生近仅2.1万余名,数量远远不够。此外,毕业后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同质化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加强全科医生继续职业教育,完善医师终身学习的制度设计。 2、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疗模式 全科医疗是由全科医生所从事的医疗实践活动,它是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为社区居民提供的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可及性、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其最大优势在于为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就诊病人根据其病情科学合理有序地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并且其签约式、全程式的健康管理及医疗救治,有利于改变目前国内“点状就医”就医模式(医院视病人每次看病均为第一次,导致对病人的检复多次)带来的医疗资源浪费。 3、注重团队协作,发展社区义工 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例如,在泰国卫生人员配备一般是:1名接受过2―3年培训的医生(卫生员)、1名助产士、1名护士。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政府一起聘请大量的社区卫生志愿者,每个乡大约有20名左右,他们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时身着专门的制服,主要职责是配合社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提供院外服务,如健康促进、家庭保健、计划免疫及健康卡的审定和管理工作等。村卫生室只是在比较偏僻的农村才设立,服务人口500―1000人。村卫生站一般只配备一名社区卫生工作者,工资来自国家卫生部。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及疾病的简单处置等。同样在欧美国家,做义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个别国家的中学课程还包括一定的义工学分,学分不够是不能毕业的。在全科医疗团队中发展社区义工,不仅能减轻团队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减少财政投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义工本人还可以学到很多保健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4、政府要制定特殊的支持及鼓励政策 美国全科医生培养,从上大学算起,至少需要11年。正式执业后,每年还要对全科医生进行更深入的专科训练,以提高全科医生的能力。为了鼓励新医师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美国对全科医生的经济收入和福利逐年在提高。此外,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利用提高全科医生待遇等政策杠杆来鼓励优秀医师从事家庭诊疗。在英国,根据英国1948年形成的国民医疗保健体制,英国城市和乡村每一个社区都建立了全科诊所,再加上一些规模较大的地区性公立医院,构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医疗保健网。英国的全科医师制度较为成熟和完备,保险公司只负责经过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在加拿大,由于家庭医生数量不足,加拿大政府也采取了鼓励措施引导医生到偏远地区从业。如:免除8000加元的助学贷款(约4.9万元人民币);提供奖学金;在录取时提供优惠措施。 三、中医借助全科医疗模式将会促进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相互交流和繁荣 1、目前中医发展的困境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实践,体系完整,临床疗效明显,在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医承担了国人健康保障的重任,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名家层出不穷,中医理论系统完备,中医疗法丰富多样,中医方剂递进式增加,中医流派精彩纷呈,……中医代代相承,“上工治末病”及各种辩证思维和方法,无不深深打上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智慧的烙印,蕴涵着一个民族在疾病面前不屈服、不低头,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至今仍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居民健康及医疗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绝无仅有。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医曾一度受到冲击,尤其是近30多年来,医疗机构受现行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特别在当今医疗机构普遍市场化、产业化所带来的逐利性,把农业时代形成的以自然疗法为主的费用低廉的中医挤到了医疗这个诺大舞台的一个小小角落。中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的中医院,西化现象严重,中医发展面临被边缘化困境。 2、国际全科医学发展亟待突破 经过西方国家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适应战后疾病谱的变化及居民健康需求,全科医学逐步发展壮大,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全科医疗的工作模式,带给服务对象的是契约关系下的完整的医疗照顾,不仅更科学合理,而且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节约医疗费用,提高了健康管理成效。这也是全科医学发展不可阻挡的社会需求。然而,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虽然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已带来了诸多成效,但其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的空间有限,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医疗费用的再下降,则需要借鉴和引进更好的智慧来发展全科医学,这无疑给传统医学的引入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医作为传统医学优秀代表,强调生命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天人合一”),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上工治末病”),重视绿色、自然疗法(“天人合一”),具备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注重个体差异,坚持个性化治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等,中医这些特质,决定了其在社区卫生及居民基本健康保障中大有可为。中医与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结合,既是全科医学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求。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带给中医的将是广阔的服务空间和巨大的学科实践发展的机会,而中医带给全科医学将是服务能力的提升,资源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及学科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完善。 3、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结合的契机业已成熟,两者协同发展值得期待 全科医学传入中国20多年来,其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政府层面认识的发展,了解全科医学的趋势和必要性。标志是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第二阶段:2000年至2009年,为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政府对社区工作的加强,各地对全科医疗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表现为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如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设置全科医疗科,2005年开始,政府投资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进行岗位培训,2005-2010年,以河南为例,利用中央财政对1.2万名社区医生开展了以“全科医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大力推行和实施全科医疗服务模式阶段。出台十余个发展全科医学的制度性文件。如2010年国务院六部门出台《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对中长期全科医学发展及全科医生培养工作进行规划;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明确提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和举措、保障措施等。确定了在我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战略性选择。自2010年开始,加大培养和培训全科医生工作力度,中央财政投入为中西部地区订单式培养全科人才;大力开展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在岗医生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010-2013年,四年间,河南累计为农村订向招录及按全科方向培养2245名本科生,已安排培训周期为1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9730人,在部分城市试点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约600人。前两项全科医生培养项目,均有国家财政支持。相关配套的全科首诊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虽尚未明确出台,但在医改方案中已有明确指向。在这一系列政策背景下,中医学只有积极融入全科医疗模式,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日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解决医改问题的中国办法,无疑为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的结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协同发展,其“化学反映”不可限量。不仅有利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而且中医药学也必将为世界全科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接受中医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和机遇。 四、促进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的具体建议 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制度因国情而不尽相同,中国发展全科医学,做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政策选择,不可能照搬照抄国外现有的制度体系,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积极融入中医,方能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全科医学发展道路。 1、在全科理念下,加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力度 近年来,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导致本来招生量不足的西医专业的中医学生转行率升高,中医从业人员相对不足,素质偏低,后继乏人。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中西从业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果不抓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预计到2020年中医从业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将不足3%。目前,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执业方式的乡村医生不足乡村医生数量的1/3;而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执业方式的医师不足全部医师的1/6。且现有从业人员中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以中级以下为主体,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必然导致中医药特色难以发挥,服务面狭窄,质量难以提高,与健康需求相比明显不足。建议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农村全科医学生培养中增加中医临床专业招生比例。同时,应进一步加大中医学在西医临床专业全科方向定向医学生教学课程中的比例,注重在未来的全科医生中培训中医临床思维。这是发展中医全科医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在基层医师的培训中,也应进一步加大中医学教学内容。鼓励中、西医不同执业类别医师相互学习、交流。 2、参照“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切实提高基层中医师待遇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设中医全科医生特岗,切实提高基层中医师待遇。从政策设计上缓解中医人才不足的现状,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对中医人才待遇投入的增加,必然导致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增强,进而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才有可能用“中国办法”解决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世界性难题,增加医改成功的法码。 3、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应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首先,要在医疗资源配置中,提高中医药比重,逐步增加中医医疗资源总量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所占比例,使之达到或超过总量的1/2,方能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制订优待政策,鼓励大力开办中医类诊所,大力发展具有中医性质的健康产业,加大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发挥应有作用。其次,在人才培养、科研投入、产业开发等方面,与西医相比应给予同等待遇。 4、强化中医特色,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1)将中医药融入全科医生整体制度设计,研究制订将中医药与全科医学协同推进的战略发展规划。可根据居民对全科医疗服务的需求,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在全科制度体系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 (2)在全科医疗体系建设中加大中医保健及诊疗知识的普及推广。建议在全科医疗团队建设中要求至少有1名中医师,在社区或农村居民中的中医爱好者群体发展社区义工,保护和支持各类中医正能量发挥作用。营造中医发展的良好环境。 (3)在全科医疗服务中大力推行中医适宜技术。应系统评估、筛选出一批适合在全科医疗服务中推广的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并由政府主导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平台和渠道,促进成果转化,在全科医疗服务中造福居民,不断培育、巩固和扩大中医在全科医疗中的地位、影响力和作用。 全科医生论文:食物里的“全科医生”――苹果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吃过苹果,但未必了解它。就是这样一种果实,却默默无闻地成为了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水果。 全球最受欢迎的水果 如何评选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水果?美国一个叫“勇气鱼”的博主做了这样一项试验:在google中搜索目前所有能买到的水果,结果“苹果”以4.13亿条信息荣登榜首,紧随其后的有橙子、香蕉、草莓等。该博主在文章中也表示,本想输入“苹果”和“水果”,以避免搜索到苹果公司相关信息,但毕竟,“苹果对当代文化和制造业的影响也能反映这种水果受欢迎的程度。”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张文解释说:“可以说,苹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目前全球有超过80个国家种植苹果,中国是其中最大的生产国,富士则成为世界第一大栽培品种。全球每年苹果产量超过6000万吨,全世界每年要吃掉近4000亿个苹果,这其中有直接入口的,还有大量被做成了苹果酒、苹果汁、苹果酱,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小伟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让苹果成名的原因有很多:第一,苹果种植适应性强,适生区多,对环境要求不是很苛刻。第二,苹果耐储藏,可以经年储藏。“这个季节我们吃的苹果,除了部分早熟的嘎拉果,其他都是去年的。”张文补充说。第三,苹果便于加工,可以做成酒、果汁、果酱、果干等多种食品,进一步扩大了食用范围。第四,苹果口感香脆,营养丰富,适合全球人的口味。 研究还发现,苹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水果”。据英国《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大约6000万年前,一场让恐龙灭绝的灾难却成就了苹果树的诞生。除了作为食物,苹果也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曾有人总结出“影响世界的四个苹果”:亚当夏娃偷食的苹果成为人类起源的原点;帕里斯用一个金苹果赢得了维纳斯;掉落的青苹果引领牛顿破解了万有引力之谜;苏格拉底以蜡制苹果考验学生,慧眼发现了柏拉图…… 食物里的“全科医生” 在1866年2月出版的《备忘和查询》中这样描述了苹果:“睡前吃一个苹果,医生就会丢饭碗”,这个变化了的谚语一直被引用近150年。表述虽有夸张,但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也曾表示,苹果是一种“全方位的健康水果”,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多酚及黄酮类营养物质。而在一份《世界最健康食品》的榜单中,苹果排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之王”,因为它“营养密集”“天然美味”“容易购买”,并且“人人买得起”。 美国农业部有机食品专家芭芭拉・卡米称,苹果中“酸”和“甜”的来源也十分有益。苹果虽酸性高,但并不有害,其酸由90%的苹果酸和10%的柠檬酸组成;果实的甜味来自蔗糖和果糖,两者都是自然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吃。除此之外,成熟的苹果含有80%的水和零脂肪,非常适合减肥者食用;一个苹果相当于每日所需果蔬的1/4;苹果高钾低钠,可部分中和现代人的高盐饮食。除此之外,苹果还有牙刷作用,咀嚼它可以洁齿和杀灭口腔细菌。 美国《发现健康》网站最近还撰文报道,除了人们熟知的维生素C等营养,苹果中还含有三种特别的“明星成分”,对健康益处颇多。果胶:这种可溶纤维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糖,它还能帮助降低身体中的“坏胆固醇”水平,并像其他纤维素一样,帮助消化系统维持健康状态。硼:这种苹果中富含的营养素,可以壮骨和健脑。槲黄素:苹果中含有的一种类黄酮,这种营养素能降低包括肺癌和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风险,还能减轻自由基对身体的破坏,延缓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内的各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吃苹果的四大问题 苹果营养好,但在品种选择、食用方法上,人们还存在许多疑问。 问题一:吃苹果到底要不要削皮?张文说:“苹果皮里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但人们又担心会有农药残留。其实,目前正规种植的苹果,基本都符合元公害标准,并且在苹果‘小时候’就已经套袋,基本接触不到农药,可以用水洗净直接吃。一般来说,果形整齐、果面光滑、色泽较淡、不同果实之间差异较小的,往往是套袋生产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姜微波则提醒,在流动摊贩那里购买的廉价苹果,或是残次苹果产品中夹杂的落地果,受农药污染的几率较高,削皮后再食用更安全。 问题二:哪种苹果最有营养?从红富士、黄元帅到澳洲青苹,“虽然这些苹果外观差异很大,但只是糖分、有机酸等含量有异,营养几乎相同。”张文说,但从口感、口味来说,黄元帅软、富士硬、青苹酸、国光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问题三:每天到底吃多少苹果?天津营养学会理事长付金如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200~400克水果,基本上一个大的富士苹果就能满足。“但没有必要恪守‘每日一苹果’,每周吃3~4个即可,可以穿插吃些其他时令水果。”此外,由于苹果质地较硬,吃的时候最好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以免损伤肠胃。吃苹果最好的时候是在两餐之间。付金如说,苹果当做加餐可以提供身体、大脑所需的水分和营养,还可以带来饱腹感,减少正餐的饭量。 问题四:果汁果酱能代替苹果吗?付金如说,在苹果制品的加工过程中,果汁的营养损失最少。果酱由于需要加热,可能会损失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并会添加较多的糖。苹果干分为两种,冷冻干燥的营养保存较完好,油炸的营养损失多且热量高。其他的苹果制品还包括苹果酒,老人可以喝一点;苹果醋有减肥功效,但尽量别空腹喝。(据《生命时报》文/胡楚青) 全科医生论文:全科医生在“医养融合”中作用的分析与探索 摘 要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国家提出了“医养融合”概念,希望通过建立集照料、护理、医疗、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机构,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目前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无法开展或不能很好地完成新型养老机构中的服务项目与内容,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全科医生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其职责、功能和服务内容与新型养老机构的岗位要求有较大程度的重叠与延伸。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的沟通桥梁,全科医生可以在解决老年人医疗需求与养老机构医疗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中担当重要角色。 关键词 医养融合 老龄化 全科医生 养老机构 角色作用 1 “医养融合”基本情况 1.1 “医养融合”概念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医养融合”的概念[1]。所谓“医养融合”,实际上就是医疗卫生资源融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通过与养老资源的融合、促进,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养老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它反映了"持续照料"的理念[2],是医疗养老一体化基础上的老人个性化医养服务[3-4]。 1.2 目前“医”“养”主要矛盾 1.2.1 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急需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养老功能 随着失能老人数量和老年抚养系数的快速增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到2 0 1 5年,上海6 0岁及以上失能人口将占老年人口的14.6%,其中完全失能人口占失能人口的32.8%[5],这其中又有近一半老年人罹患慢性疾病[6],大量的老年人需要获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1.2.2 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就医需求目前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医疗室,也没有专业的医疗人员[7],只能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的生活照顾和部分医疗服务,无法进行全面的医疗服务,这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自理能力造成影响,也给其家属带来严重的负担[8-9]。 1.2.3 养护人员无法胜任新型养老机构工作要求 “医养融合”是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10],新型养老机构增加了医疗诊治、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大病康复及临终关怀等服务,这些项目是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但目前养老机构中的养护人员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没有能力开展或不能很好地完成新增服务项目与内容。 2 全科医生的能力及职责 2.1 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11] ①与疾病诊疗和照顾相关的各种医学知识与技能;②了解与患者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及与康复相关的人文社会因素的知识与技能,如考虑患者情境、遵医性、成本效益等;③与医疗体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医疗服务体系利用、医疗管理、团队合作等;④职业价值观形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诊疗的态度、价值观、职业责任感等;⑤与自身和团队业务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终生学习能力、参与科研和教学的能力、评估/质量保证、信息收集与批判性阅读的能力等。 2.2 全科医生应能胜任的工作[11] ①建立并使用家庭、个人健康档案(病历);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及适宜的会诊/转诊;③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诊;④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包括疾病预防筛查与咨询;⑤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系统管理;⑥根据需要提供家庭病床及其他家庭服务;⑦社区重点人群保健(包括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⑧人群与个人健康教育;⑨提供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初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⑩开展医疗与伤残的社区康复;⑾计划生育技术指导;⑿通过团队合作执行家庭护理、卫生防疫、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等。 2.3 全科医生的工作职责能够满足新型养老机构的要求 目前新型养老机构的工作实施者要求与全科医生的职责和服务内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叠与延伸,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具有多方面综合能力,他的职责和功能可以满足新型养老机构的岗位要求。 3 全科医生在“医养融合”中承担的角色作用 按照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方便老年人就医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建立和整理健康档案,开展饮食与健康指导、监测生命体征、培训操作技术、免费体检、建立家庭病床、与老年人沟通等服务[12-13]。全科医生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者,还需要承担健康管理者、协调者、执行者、指导者、收集者、观察者、传播者、促进者等多方面角色,在卫生服务系统及其服务内涵所提出的要求和标准的前提下,在养老机构工作中可以承担多种角色。 3.1 健康管理者 在新型养老机构中,能以简易门诊形式处理老年人的一般医疗需求,对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健康管理,并能对养老机构中老年患者出现的急症做出及时必要的处理。 3.2 双向转诊协调者 日常工作过程中,对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定期检测生命体征,对不能明确诊断病情、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者及时通知家属或立即安排转院诊治,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对于医院中病情稳定的患者需协调再次转回养老院进行后续随访及康复锻炼。 3.3 健康干预执行者 整个过程中,包括疾病治疗方案制订、执行及治疗后总结,慢性病管理和随访,全科医生应该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整个治疗过程的执行者。 3.4 生活习惯改善指导者 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高龄,理解及执行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全科医生在医疗行为中,比如如何服药、如何注射胰岛素等做出具体的指导。 3.5 医疗资料收集者 全科医生还要做好各种健康档案及慢性病资料的统计管理工作,及时整理归档机构中老年人的各种体检报告、检查单、化验单,存储于计算机内或病案室,并注意保护隐私,为评估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提供可靠依据。 3.6 医疗效果观察者 在老年人病情变化时,要根据受检者的各种检查结果综合进行判断,及时发现现存疾病及潜在的健康隐患,动态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及转归。 3.7 健康知识传播者 老年人对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更高的期望,但又不具备较多的医学常识,容易导致盲目保健、听信广告宣传等现象。全科医生应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向患者灌输健康理念,传播医学知识,如疾病的预防、一般用药常识等,使老年人掌握更多的医学常识。 3.8 心理健康促进者 养老院中老人的年龄通常比较大,而且其家属无法长时间在身边进行照护和陪伴,导致部分老年患者出现轻度、中度抑郁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健康管理的难度[14]。全科医生应加强与老人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协助,体贴、耐心、热情的工作能够缓解老年人的紧张和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 3.9 流行病监测者 养老院老人聚集,身体抵抗力差,应密切监测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如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在一个单位中具有聚集性与多发性,应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并做好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工作。 综上所述,全科医生可以作为联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枢纽桥梁,全科医生定时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送入养老机构,让养老机构的慢性病患者得到与社区居民相同水准的慢性病管理服务,延缓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并发症的产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区养老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社区养老机构通过全科医生提供的相关医疗服务,加强社区人力资源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双方定期的协商合作制度,交流养老、康复等医疗技术,以提高社区老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从而减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量,使合作进入良性循环。 4 新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制约与模式探索 当前,新型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制约,主要包括医护人员严重短缺且专业化水平低、没有相应法规细则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缺乏完善的风险规避与问责机制、养老机构医保覆盖率低、缺乏快速和便捷的转诊与会诊渠道等[15]。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各省市在加强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目前主要有3种模式,分别是合作模式(双向转诊模式)、内设模式和转化模式[15]。 5 全科医生发挥角色作用的探索分析 目前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不管是合作模式、内设模式,还是转化模式,都需要实现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良好衔接。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或者进行深入合作,关键在于加强社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覆盖率是其重要环节[16],完善全科医生在新型养老机构中角色作用的过程尚需不断的探索、研究。 5.1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探索 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团队服务模式,组建由医生、护士、生活护理员组成的诊疗团队,以团队固定驻扎或者轮班驻扎在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老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医疗护理服务的模式。一种是签约上门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签约,定期及有需要时为签约老人上门提供基础医疗服务[17]。何种服务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新型养老机构的需求,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需要进一步的实践 5.2 全科医生服务制度探索 为养老机构服务的全科医生团队制定专门的医疗护理制度、分级护理标准、安全管理制度[18],严格规定并执行医护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老年医护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教育培训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时间安排,调整和规范全科医生工作流程,将机构的日常工作制度化、流程化、清晰化,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和工作。 5.3 连续性医疗流程探索 上海将在下一阶段的医改中重点组建以区域为基础的医疗联合体,实现医疗体系内的多级双向转诊和居民相对有序的分级就医格局。养老机构对接区域医疗联合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首诊在社区,病情严重的则转诊进入更高级别的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进入老年护理院进行康复治疗,完全康复后回到家庭。通过这种全过程无缝连续性医疗,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疾病治疗的效率,减少重复检查,减轻其医疗消费负担。 5.4 全科医护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全科或老年医疗护理专业,培养能满足新型养老机构医护需求的人员队伍。建立职业发展体系,制定中、长期规划,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全科医生职业培训及资格认证体系,全面提高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19]。 5.5 全科医生的薪酬、激励考核机制探索 研究制定在新型养老机构服务的社区全科医生的薪酬支付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人员分级薪酬水平。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优惠政策制度、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及老年人客户测评体系,进一步激励医养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质量。 5.6 全科医生业务能力探索 “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中的全科医生要利用多渠道、多角度的方法与手段对自身基础理论、技能及操作水平进行有效加强,不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20],努力打造一支人员调度有序、服务质量优良、专业化程度高的多学科职业化全科医护队伍。 6 小结 “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机构是养老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21]。医养融合工作刚刚起步,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探索[22]。要鼓励多种形式养老模式的实践,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医养融合”服务提供借鉴。全科医生需对自身所承担的角色作用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提高开展工作和履行职责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全科医生在“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中的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要,促进医院与养老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全科医生论文:从教学管理者视角看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摘要:目的 阐述全科医生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方法 笔者作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全科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的教学负责人,所在基地先后接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实习生近80例,通过小组访谈,结合本人10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受辖区居民欢迎的全科医生,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应该有所侧重,如内科常见疾病诊治、常见心理疾患诊治、危急重识别与转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结论 只有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个性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成为深受辖区居民欢迎、信任的全科医生。 关键词:全科医生;知识;技能 1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 1.1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1]。全科医生是接触患者第一线的医生,是首诊医生。要求他们具备较为全面的的医学知识,包括全科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在以上学科中,应有所侧重,必须掌握内科,其次是急诊、外科、皮肤科、药理学知识点,其他学科做到熟悉、了解。 1.2人文社会科学 全科医学体现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全科医生必须熟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给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2全科医师应具备的的能力 2.1疾病(症状)的诊断处理能力 2.1.1快速识别、诊断危、急、重症,并给予初步处理 在社区,一些急症患者往往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全科医生;即使是在接诊、治疗一般患者时,也可能会出现病情突变,这就需要全科医生能正确判断病情,以便及时识别、初步处理。如在胸痛、腹痛患者中能识别出急性心梗、急腹症等情况。 2.1.2能诊断和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 对于慢性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种慢病,全科医生能够根据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病人家庭和社区环境,制订全面、连续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对方案定期评估。 2.1.3掌握临床常规辅助诊断方法 如三大常规、X线、心电图等。 2.1.4掌握心肺复苏,熟悉下胃管、导尿技术。 2.1.5正确把握会诊、转诊时机的能力 全科医生在对患者的急症初步处理后,就要考虑是否请专科医生会诊或转送医院住院治疗;对慢性患者,在治疗中遇到专科性问题,也需要专科医生帮助。如果转诊时机把握不佳,不必要的转诊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思想压力,而延误转诊可能会耽误患者的病情。 2.2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 了解从儿童到老年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价和处理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帮助就医对象调整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2.3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 家庭是个人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背景,可以通过遗传、环境、感情、支持、社会化等途径来影响个人的健康,个人的疾患也可以影响家庭的各方面功能[2]。帮助家庭处理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和家庭成员意外死亡、离婚、失业;能对有临终患者的家庭在医疗、情感、家庭生活等方面予以特别关心和照顾;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家庭的核心问题,全科医生要具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 2.4团队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3] 2.4.1全科医生应该与社区其他卫生和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患者服务;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同事保持融洽的工作关系;了解本地区卫生资源状况并参与管理工作;能组织和开展社区调查,协调政府部门落实各项卫生改革措施。 2.4.2熟悉社区卫生绩效考核、财务、信息化管理 2.4.3熟悉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如医师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2.5社区健康教育能力 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工作在社区,直接面对居民及其家庭,要具备开展不同层面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如对个体或对健康人群、患病人群、高危人群等群体,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协助居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限盐、戒烟、限酒等,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嗜咸吸烟、酗酒、药物成瘾等。 2.6科学态度、自我发展、继续医学教育能力 与其他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横向知识面更要广博,必须孜孜不倦的对待业务工作,抓紧任何继续医学教育的机会,能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批判性地评价新知识和信息,并将其结合于日常服务实践中。善于通过自学、质量保证活动,学习评价自身技能与行为等,不断获得自我发展[4]。 2.7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 全科医生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如英语,能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促进学科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个性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成为深受辖区居民欢迎、信任的全科医生,让有不同健康需求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诊疗格局! 全科医生论文:全科医生对乳腺癌病因预防的策略和展望 [摘要]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随着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乳腺癌的病因预防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全科医生在社区中的独特优势愈发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探讨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相对于专科医生的能力优势、角色优势、职责优势和关系优势,从全科医疗干预、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方面展望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策略,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关键词] 全科医生;乳腺癌;病因预防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过去20年其发病率呈持续增高趋势[1-2]。据2012年国家癌症中心和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数据显示[3],乳腺癌发病率在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至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这使全科医生再次受到重视,目前,“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已在北京多地区开展,全科医生以“医学服务者”和“健康管理者”的身份,以“医疗照顾”的工作模式,从社区走进家庭、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专科医生不能替代的作用。三级医院乳腺专科医师忙于乳腺癌治疗和科研工作,乳腺癌的筛查等预防工作多由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部门、健康医疗机构等进行,这些部门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专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系统培训。针对我国乳腺癌筛查检出率较低等问题[4],本文就全科医生对乳腺癌病因预防的策略进行探讨与展望。 1 中西医对乳腺癌病因的认识现状 乳腺癌病因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表明,乳腺癌危险因素有年龄、月经、生育、哺乳、性激素水平、癌基因、遗传、乳腺良性病变、肥胖、吸烟、饮酒及机体免疫状态等[5]。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研究发现心理-社会应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使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并影响其病程和转归[6]。 中医认为乳腺癌以脏腑亏虚、气血不足为发病之本,气郁、痰浊、淤血、热毒等为发病之标[7],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因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夹杂的过程,本虚而标实。戚益铭等[8]结合唐汉钧[9]、陆德铭[10]、林毅[11]专家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将其总结为正虚外感,邪毒瘀滞;肝郁气滞,肝脾两伤,痰瘀互结;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气滞血凝;饮食不节,痰湿内生。赵亚婷等[12]研究认为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酿痰生热,以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行,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滞于乳络则可变生乳岩。笔者认为,乳腺癌病因主要分为内因(正气亏虚,气郁、痰浊、淤血、热毒等病理因素相互为害)、外因(寒、暑、热、燥、风、湿等六淫外侵,邪毒留滞,久则煎熬气血津液而致瘀凝痰结,结聚于乳络而成乳岩)、饮食起居,其中情志因素为主要病因。 近20年来,我国在乳腺癌病因预防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有限、居民对筛查的认识不足等现状,进一步做好乳腺癌病因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而国家政策的重视和全科医生的独特优势能否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值得探讨。 2 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相对于专科医生的优势 2.1 能力优势 全科医生既掌握临床医学和预防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协助诊治、康复治疗、姑息治疗等能力,为开展乳腺癌病因预防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角色优势 对患者和家庭而言,全科医生既是医生,又是健康监护人、咨询者、教育者、卫生服务协调者。对社区或社会而言,全科医生既是社区健康组织者与监测者,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和服务团队的管理者。全科医生在社区的特殊角色,有利于开展资源的协调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和社会支持,有利于为居民提供乳腺癌病因预防。 2.3 职责优势 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综合性照顾、协调性照顾、家庭健康照顾、社区健康照顾、临床预防照顾等,都含有疾病各级预防照顾内容,这有利于开展乳腺癌的病因预防。 2.4 关系优势 全科医生长期工作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居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熟悉社区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给患者和家庭开展深入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3 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作用 乳腺癌病因预防的目标是针对化学、物理、生物和行为等因素采取多途径的干预措施,防止或减少乳腺癌的发生。笔者认为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全科医疗干预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理论应用于患者、家庭和社区的一种基础医疗保健的专业服务,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医疗形式。全科医生在日常诊疗、家庭健康、社区健康照顾中,针对患者所处生命周期、行为特点和身体状况等实施行为干预或其他医疗处置,以消除危险因素。方亚等[13]研究乳腺癌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为良性乳腺疾病、精神刺激、哺乳、肿瘤家族史、月经周期。21世纪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率显著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绝经后激素治疗的减少[14-17];此外,饮酒、吸烟也会使乳腺癌发病风险升高[18-19]。因此,全科医生可从降低乳腺良性疾病、避免生活精神刺激、提倡母乳喂养、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减少激素摄入、戒酒戒烟等方面实施全科医疗干预。 3.2 社区健康教育宣传 全科医生应当充分发挥相对于专科医生独有的既是医生,又是健康监护人、咨询者、宣传者的角色优势以及长期工作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居民保持密切联系的关系优势,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主办专栏、制作展板、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光盘以及电视、网络等形式在社区居民中普及乳腺癌预防知识。 全科医学采用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将系统论、整体论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结合,在进行医疗照顾过程中将医学、患者、健康问题等都看成一个整体,既关注生物学的人,又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对人的影响,这与中医整体观、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贯穿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各个方面;而《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是自古以来所倡导的。 精神心理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息息相关,长期的情绪压抑和心理紧张会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中医认为乳腺癌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发病。因此,在乳腺癌的预防中,全科医生可以从情志与心理等角度宣传乳腺癌预防知识,避免和减少精神刺激,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降低乳腺癌发病率有重要作用。 2010年WHO根据中国居民的饮食和生活特点向中国居民提出针对个体健康教育的防癌建议如严格控制体重;不吃霉变、熏制、腌制、烤制、油炸食物;不酗酒、不吸烟;不长期服用可致癌药物;不使用有毒塑料袋;日晒不宜过久;不要熬夜。上述建议对于全科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乳腺癌的病因预防有借鉴意义。 3.3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治疗技术,常见的有针灸、推拿、拔罐、药物外治、穴位注射、食疗药膳等,具备“简、便、验、廉”的特点。近年绿色医疗安全、方便、洁净、优美的医疗服务已成为时尚,中医适宜技术无害的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可给患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迎合了人们对抗生素担忧和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因此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 中医适宜技术对乳腺癌前病变有较好临床疗效。癌前病变是出现于恶性肿瘤之前、形态学上出现某些程度的非典型增生而本身尚不具备恶性特征性改变或某些较容易发展成为癌的病变[20],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一般多认为是非典型增生、慢性炎症等。“正常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非典型增生-原位癌-侵袭性癌”是由Wellings等[21-22]所提出的乳腺癌演变模型。研究发现,普通导管增生者发展为乳腺癌风险增加约2倍,小叶非典型增生和导管非典型性增生者乳腺癌风险增加约5倍[23-27],既往活检中发现这些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杜玉堂等[28-29]应用中药乳罩散贴敷在肝俞、乳根、阿是穴等穴位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周丽晶等[30]研究针刺治疗、穴位埋线治疗、乳房局部艾灸疗法、中药贴敷、刮痧、耳穴压豆等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吴雪卿等[31]研究金黄散、青黛散外敷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可明显改善患者乳房肿块、乳房红肿、疼痛、脓肿和瘘管各项临床症状。 上述中医适宜技术方法简捷、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适宜全科医生在社区开展,通过对乳腺增生、慢性乳腺炎等乳腺癌前病变进行干预,从而预防或减少癌变发生。全科医生在基层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 小结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全科医生相对于专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能力优势、角色优势、职责优势和关系优势,积极践行全科医疗干预、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中医适宜技术等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策略,确立“首诊在基层”的诊疗模式,对于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具有潜在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同样,通过以病定策略的尝试对于当前全科医生尚不成熟的培养模式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诊在基层,关键在于基层医生的水平,不要为了数量而忽视质量,因此可以提高全科医生门槛,加强培训,空降基层。 全科医生论文: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 【摘 要】 在我国,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就意味着建立起与现代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努力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性,做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方便群众,使广大群众花较少的费用得到较好的健康服务。社区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灵魂。因此,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自身经验,探讨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 【关键词】 社区卫生;全科医生 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开展社区医院首诊的试点工作,逐步实行双向转诊,要求百姓看病先进社区医院首诊,由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采取恰当合理且及时的处理,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门诊患者合理分流,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 1 显 著 我国正在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实行社区医生首诊是今后医改的一个方向[1],加强社区医疗健康服务,解决方便居民就近就医的实际问题,这点必将大受民众欢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正逐步形成并且深入人心。在这一新的医疗体系中,全科医生承担着“首诊负责制”的重要职责。要守好“首诊负责制、双向转诊制”的门,优秀合格的全科医生至关重要!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医疗技能才能让居民患者放心、安心,才能争取时间挽救生命,才能避免“该转诊的未转”,不该转的乱转,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人性化的全方位服务。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全科医生在当今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2 概 述 全科医生(General Doctor,family doctor)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全能医生”,主要通过门诊的形式来处理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及一般的急症。社区全科医生(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除具备全科医生的特点和职能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社区全科医生常常会通过家庭走访的形式对有特殊要求的患者进行上门服务,并且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建立其特有的病历档案,可依据具体情况将病床安排在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全科医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 3 探 讨 我是一名全科医生,近十几年,一直从事社区医院的门诊工作和家庭病床工作,和居民面对面的接触,有很多固定的患者,深感社区全科医生的重要性。我们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日常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合理科学的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知晓率很低,其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患了慢性病,不知如何治疗,不做定期体检,对慢性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不会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遇到急诊或者突发事件不知该如何处理,如何急救……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社区全科医生去帮助解决。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医德,有为患者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的责任心。有了这样的品德才能做到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真正让患者放心。 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是一名合格医生必须的素养。扎实的基本功不仅包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还应当包括临床实践中的诊治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能够一丝不苟地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选择最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检查,同时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各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一体化。 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全科医生应该涉足各个领域,了解掌握包括各科室的足够的医学知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分析的知识,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找到对于患者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能够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以保证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具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生的主要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因此,医生在应对患者时,应该有足够的同情心和爱心,爱护患者,急患者所急,一切为患者服务。 具备抢救技能。尽管全科医生大量诊治的是一些常见病、慢性病,但全科医生必须掌握急救技术。对一些社区中常见的急诊病,要善于冷静,勤于思考,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争取赢得转诊及其他救治工作的时间。 具备定期随访社区居民的意识。社区卫生工作是一个繁重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全科医生要细致、全面地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时定点深入社区为居民服务。 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医生处理医患关系。 综上所诉,社区基本医疗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低廉的、合理的、有效的、优质的服务系统。社区全科医生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和同事们共同奋斗,为建成一个更科学合理、经济有效、方便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健康系统作出贡献! 全科医生论文: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摘要]“5+3”培养模式是今后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生培养的方向。对于地方医学院校来说,要把握这一方向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坚持教学改革和注重医德教育,全方位构建和实践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可以为“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注入精神动力,为培养内容构建全新体系,为教学实践增添发展活力,还可以强化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生培养;“5+3”培养模式 2011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将把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对于地方医学院校来说,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相关要求,有效地推进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教育理念,为“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注入精神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地方医学院校要想真正推进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实施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注入精神动力。 一方面,地方医学院要认识到开展和实施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重要性。“5+3”培养模式是今后全科医生培养的方向,也是医学院校的办学方向。地方医学院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抓住发展机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找准专业定位,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紧跟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全科医学人才,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 另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具有开展和实施这一培养模式的紧迫感。广大教师是实施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基本力量,只有他们具有开展和实施“5+3”培养模式的意愿,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充实教学内容,为“5+3”培养模式的培养内容构建全新体系 首先,从5年的院校教育来看,这一阶段是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阶段,其主要内容在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全科医生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一方面,在这一阶段要完成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依据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构建和开展适合全科医生培养要求的、科学的、全新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基础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行为课程、人文社会科以及医学伦理课程、选修课程等。当然,地方医学院也可以依据自身教学实际,依据教学计划分别从入学到毕业有选择性、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以后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还要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将来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奠定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实验教学、预防医学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课外科研能力训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确保扎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从3年的规范化培养来看,这一阶段是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从而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成为优秀的全科医生。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培养方式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临床科室轮转培训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指定的时间内,通过轮岗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所有临床科室的培训。根据各科室的工作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轮岗培训计划,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所有的科室培训。二是基层实践培训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培训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完成,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如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全科医疗服务等各项技能训练。 三、坚持教学改革,为“5+3”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增添发展活力 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对于地方医学院校而言,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要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增添发展活力。 首先,要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要重视理论课程改革。理论课程改革要坚持知识系统性、实用性、趣味性、特色性的基本原则,结合地方医疗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地方医学院校可以与本地区大型医院建立沟通联系机制,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开设地方病课程教学,从而为区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要重视实验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是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医学形态机能、医学机能技能、医学分析与检测技术、临床基本技能等。 第二,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当前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创新了不少有益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实验教学法等。应该说,这些教学方法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探究,缺乏实践教学的尝试。因此,在全科医生“5+3”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从事教学方法的探究,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善于尝试和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如赣南医学院在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实践中,尝试运用PBL问题式教学法、CBL案例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临床模拟技能教学法、专题报告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四、注重医德教育,在“5+3”培养模式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对于地方医学院校而言,在全科医生“5+3”实践过程中,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确保能够培养出符合医生道德规范的全科医生。 在5年的院校教育阶段,地方医学院校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全科医生应该具备什么专业品质、人文道德情感等,确保学生能够及早养成关心病人、主动服务的良好品质。学校也可以依据实际,开展相关的选修课程,如美术欣赏、心理学、音乐鉴赏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把在校期间学习的人文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习中。如,建立医患关系实习中心,利用SP病人等,让学生通过模仿全科医生与患者的方式不断的训练和培养人文情感。在3年的规范化培养阶段,地方医学院校要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用扎扎实实的工作成绩来回报社会,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来体现他们的专业素养。 综上,对于地方医学院校来说,要有效地构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必须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医德教育四个方面下功夫,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和对策 随着电建市场的逐步放开,加强对电建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国家电监会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电力工程市场秩序整顿,国家电网公司加大了对电力工程市场不规范行为的管理,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目前电力工程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特别是合同法律体系不完善,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电力工程市场合同纠纷时有发生。项目管理者常常用苛刻的合同条款把风险转移给施工单位,造成风险承担上的不平衡。笔者认为,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只有重视合同管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工程施工的经营风险,增加企业利润。现就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预防和对策,结合多年从事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经验,谈一点自己粗浅认识。 一、电力工程承包合同中的主要风险 1、采用固定价格合同带来的风险 采用固定价格合同,就是双方在专用条款内约定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在约定风险范围内合同价款不再调整。这种合同形式,对电力工程施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最大,因为在工程施工中,不确定因素太多。但在目前电建工程中,特别在中小型电建工程施工项目中,项目管理者普遍喜欢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方式,因为采用这种合同形式的工程竣工结算方式较为简单,比较省事,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双方就价格的争议较少,但同时也标志着施工单位的索赔机会减少,施工单位承担的风险增大。首先是价格风险,包括报价计算错误、漏报项目。其次是工作量增大的风险,包括工作量计算的错误等。如果项目管理者用初步设计文件招标,让施工单位计算工作量报价,或尽管施工图设计己经完成,但做标期太短,施工单位无法详细核算,通常只有按经验或统计资料估算工作量。这时施工单位处于两难的境地,工作量算高了,报价没有竞争力,不易中标,算低了,自己要承担风险和亏损。 2、合同中工程款支付条款中的风险 工程款的支付按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预付款、工程进度款、最终付款和退还保修金。当前拖欠工程款己成为困扰施工企业的严重问题,垫资、带资施工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这些都给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工程款支付违约索赔条款约定不完整、不严密、不公平,给施工企业造成经济纠纷与经济损失。 3、合同文件前后不一致所带来的风险 工程洽商、变更等方面的书面协议和文件在合同文件中具有最高效力,且签署在后的协议和文件效力高于签署在先的。如果工程管理人员在整个合同执行过程中,签署文件时出现了与早期文件不一致而且不利于自己这一方的内容,就会带来额外的损失。 4、工程设计和工程量变更而增大的风险 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工程项目施工的长期性,合同执行过程中经常涉及工程变更问题。由于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很大,特别是中小型项目工程前期设计时一般不进行地质钻探,一旦出现问题,现场按设计往往无法施工,如果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再提出设计更改、材料设备换用等事宜,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上报设计变更或工程量增减签证,其批复手续是相当繁琐和复杂的,待批复后再施工,工程就无法延续,但如未经同意,擅自变更或未批复先施工,即使是合理的,施工单位也要对此承担风险,并且工期也得不到保障。在变更和工程量签证程序上的疏忽,更容易导致施工的复杂性和施工单位的经济损失。 二、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合同管理中进行风险分析的目的是研究如何降低风险程度或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损失。在预测到主要风险因素后,施工单位应根据不同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和防范对策。 1、充分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调研工作,完善专用条款 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在投标之前应就对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调研分析,在收到工程招标文件后要认真研究招标文件的内容,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在招标答疑时予以解决,即我们所说的标前评审,避免盲目投标,给中标后的合同谈判制造障碍。工程中标后在合同谈判时,要根据招标文件的投标书的内容用专用条款来明确风险范围。范围越明确越详尽,施工单位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所承担的意外风险就越小。 2、避免合同中前后的矛盾或含糊性解释 由于工程合同条款多,其中有前后矛盾和含糊性常常是难免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工程中,专用术语和特殊要求,常常会对同一条款产生不同理解。按照一般原则,施工单位对合同的理解负责,即由于自己理解错误造成报价、施工方案错误,由施工单位负责。因此,施工单位对合同中意义不清、标准不明确或前后矛盾之处在合同签订前应及时向项目管理者提出异议,要求项目管理者给予书面答复,施工单位在对其全部清楚后方可签订合同。 3、应积极采用合同担保,避免欠款风险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电力工程施工市场,许多项目管理者要求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或不付预付款或采取其他变相垫资的形式,这样就加大了施工企业的风险。为确保所垫付资金能够收回,施工单位应积极要求项目管理者提供担保。担保应采用书面形式,在合同中建立保证条款或抵押条款,明确担保期限、范围等,设立抵押的还应办理抵押登记。要求项目管理者出具支付保证,提供担保,保证项目管理者按合同支付工程款,避免欠款风险。在施工单位签订合同之前应就项目管理者提供的担保人资格和信誉进行认真调查。保证合同担保的效能,防止欠款现象的发生。 4、施工过程中全方位的合同管理 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合同管理,以合同为主线、以合同为核心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在施工合同签订前施工单位必须对合同文件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全面和条款是否完整,定义是否清楚、准确,合同内容是否公平、合理,风险是否合理分担等进行全面审查。检查合同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用标准的合同文本和结构对照该合同文本,及时发现它缺少或遗漏哪些必需的条款。分析评价每一合同条款执行的法律后果,其中隐含哪些风险,为合同谈判和签订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审查,发现和修证合同内容含糊、概念不清或自己未能完全埋解的条款,合同之间矛盾或不一致的条款,隐含较大风险的条款,过于苛刻、单方面约束性的条款等,对不确定的事件和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合同签定后,合同管 理部门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条款,规避对自己不利的条款。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施工,定期检查合同执行的情况,避免发生与合同条款相违背的行为,也是施工单位规避合同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三、施工企业的索赔管理 在充满风险的电力工程市场中,索赔是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项目管理者、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之间经常发生的而且普遍存在的,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合情合理的行为。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在有限的电力工程市场中分一杯羹,就必须改变“不懂索赔、不敢索赔、不会索赔”的现状。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头脑中树立索赔意识非常重要。在索赔管理中,施工单位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索赔的及时性 施工单位索赔应在索赔事件发生之时,及时出具正式函件通知项目管理者代表。合同对许多索赔时间都有时效期限。如监理工程师签发图纸或指令过迟而造成的工期延期,施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并报知项目管理者,出具工期索赔细节,防止逾期项目管理者有权拒绝索赔。 2、索赔资料的完整性 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申请应有确凿的索赔证据。在工程管理中,施工单位应注意所有原始资料保管、分类、汇总,以便在索赔事件发生时提供齐备的资料证明。如材料费索赔,在投标前就必须做大量的工作,进行材料询价,编制材料基本价表,并附上报价原始单据与标书一起投标。否则,会因索赔证据不足而失败。 3、索赔的技巧性 在工程承包活动中,施工单位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是由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的。在解决索赔问题中,由于双方利益和期望的差异性,在谈判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大的争执。如果施工单位度强硬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会造成双方关系紧张,失去长期合作的机会。因此,在索赔谈判中,施工单位避免和项目管理者生冲突,要善于利用双方的差异,寻找付出较小代价就能给项目管理者来很大利益的条款。此外,让步是解决争议的常用技巧。在具体操作中,施工单位提出较高的索赔期望时,应对在项目管理者关注之处作出让步,如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等方面,争取项目管理者作出相应的让步,从而实现索赔目标。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是电力工程施工单位管理的核心,是一项相当复杂、繁重的工作,施工单位必须将此项工作贯穿于全过程的管理中,合同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风险防范与规避,同时,它又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建设探究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所谓电力自动化技术,即是在电力工程中融合现代的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对于电力系统而言,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具体而言,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电力系统中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经济性,使其可以满足系统整体的技术要求;以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依据,辅助操作人员完成系统的控制与协调;其次,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最后,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相关数据及参数的搜集、整理及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实时掌握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系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二、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的建设 具体而言,在进行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备选型 在电力工程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与性能,选择技术成熟、设计完善且性能稳定的产品,保证自动化系统在硬件设计方面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基于系统整体的角度选择继电保护装置,遵循设计科学、配置合理的原则,实现继电保护、计量、测量、信号控制及远动等各项功能的科学配置,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二)安装调试 在建设综合性自动化变电站过程中,继电保护所涉及到的设备十分广泛,他们作用不同,性能各异,比如测量表计、后台监控、直流系统及远动等,所以在安装调试继电保护装置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继电保护与其它设备的责任界限,保证基础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详细性,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与其它设备之间的协调性。虽然比较传统的电磁型保护,微机保护具备更加先进的功能,但是其可靠性及安全系数与其先进性是不成正比的。因为微机装置无论是抗干扰能力还是防潮性能,均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雷击侵扰,安装过程中要严格选择其工作环境及电源电压。所以采用微机保护时要注意,二次回路及网络线均要设置避雷器,要在控制室中安装空调以起到调节环境温度的作用;设备的直流电源要进行滤波及稳压处理等。安装过程中,继电保护与相关自动化设备的背板与压板、端子排及插头的接线要牢固,采取措施防止光缆或网络线受到外力的破坏。针对中一些关键的质量点要加大控制力度,比如GPS系统的对时精度、伞站模拟量精度以及远动通道的质量等。在调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运行设备无法停电的情况,此时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安全保证,校验时可以采用模拟开关。 (三)工程的验收与投运 工程竣工后要对系统设备进行验收,要严格按照继电保护要求来进行,不仅要做常规的保护整组传动试验,而且还要进一步结合设备的具体特点验收设备的遥控、遥信、遥调及遥测操作功能,保证后续系统运行中的可靠性,并制定出科学的设备运行操作规程。比如在系统运行中,认真列出各个设备的管理要点,为后续的设备维护提供参考;此外,工程图纸、校验报告以及相关技术资料等,要及时上报对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备查,做好电力工程系数建设数据的备份,为后续系统的运行、维护、改造、扩展提供技术参考。 三、电力工程自动化配网系统的建设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包括主站系统、子站系统以及终端子系统: (一)主站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又包括配电SCADA主站系统、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功能、配电管理DMS等三个子系统。其中SCADA主站系统包括前置机服务器、SCADA服务器、MMI调度员工作站、报表工作站、DA服务器以及GIS服务器等几个部分。在整个主站系统中,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功能十分重要,其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投运后可以满足系统技术要求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对DA功能进行联调测试,联调测试前要具备以下条件:完成主站置库且检查无误;主站与子站及FTU之间要保持正常的通讯;FTU在进行DA测试时,要进行必要的遥测、遥控及遥信调试,以保证其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由于无故障区段恢复供电会影响到变电站出口断路器,所以也要对其做遥控测试;此外,DA测试过程中,可以利用继电保护测试仪模拟故障引起开关跳闸的方案启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DA功能。DMS的实现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借鉴输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成功经验,突出重点,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用性,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完善于配电管理系统性能。 (二)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 在配电网中存在多种监控设备,并且分布广泛,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SCADA系统的测控对象,包括开闭所与环网柜,这些设备容量较大,此外,柱上开关也是监测控制的范围,其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分散,因此将这些站端的监控设备全部直接连接到配电主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增设配电子站,用于柱上开关、开闭所以及配电站端监控设备的管理,并负责采集数据、监控馈线等,此外,通过自动化子站系统还可以向配电主站通信处理器传送实时数据等。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不仅可以节约主干通道,可以主站SCADA网络可以通过子站系统继承输电网自动化的成果。由此可见,配电子站系统的实质就是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其是一种集中与转发装置,其主要构成就是工业控制PC机及多路串行口扩展板,其与FTU柱上开关控制器均采用面向对象的问答规约,多台柱上开关控制器可以共用同一条通道,配电子站不仅要对各个柱上开关控制器所收集的现场信息进行查询,将其输入实时数据库中,而且还要反过来根据数据库中的值向配电SCADA系统上报信息。 (三)配网自动化终端 配电网自动化终端的主要作用是实时监控对应区域内的柱上开关、开闭所、环网柜以及配电变压器等,自动终端不仅要具备对FTU、TTU的三遥功能,而且还要能准确识别、控制故障,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动化终端系统是主站系统与子站系统的辅助系统,三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管理与监控,包括工况检测、网络重构、故障隔离以及恢复非故障线路的正常供电等。 电力工程论文:对电力工程建设风险述评 一、工程监理制 早在1991年,西北电力设计院就开始在阳逻工程中进行试点。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的研讨会,认真总结了推行工程监理制多年来的经验与问题,指出监理单位是经营型、现代化的股份制公司,是独立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它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帮助业主进行投资和建设的策划决策,控制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安全,管理合同和信息,协调合同各方的关系,起到工程卫士的作用。它是以服务为主的、高智能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管理型中介组织,有资本积累、有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多种所制并存。 二、经济合同制 电力项目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已上升为一门学系,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与技术十分广泛,内容包括综合、范围、进度、成本、质量、资源、信息、风险、采购与安全管理。一个电力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就应该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力争缩短建设工期。这个总目标应该作用于工程项目全部过程的各个阶段,作用于工程项目的一切要素的各个方面。工程项目这一目的机制,本质上即是工程项目的经济机制。因此,所谓对工程项目的经营,就是在国家和社会制约下,以价值为尺度,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合理组织工程项目的各个要素及各个方面,实现按工程项目系统的规律运营的过程。实行招标承包制,把经济机制、竞争机制、合同法律机制引入工程项目中,打破以往自营制下的自我封锁及行业保护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把企业投入激烈竞争的市场,使得工程项目各方均处于完全开放的环境之中,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产生了强大的内在动力。而自营制下采用的行政机制、目的机制转化为动力机制,不仅转化率低,而且所产生的动力强度也远不及采用招标承包制下竞争机制产生的动力强度大。工程项目是由资金、人力、设备、时间、空间、管理、技术诸要素组成。在实行招标承包合同制的条件下,采用何种运行机制才能使工程项目高效率、高效益地实现预期目标,就成为工程项目经营机制中的关键问题。国内外经验证明,只有遵循工程项目的自身规律,实行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才是正确的途径。工程施工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之一,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对工程进行发包管理,合同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建设方案及中间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程验收管理,废旧物资管理,工程决算管理,直到移交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建设单位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其管辖区域内的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的新建、改造、迁移、检修、业括报装等项目的管理。工程管理好坏,涉及到供电企业设备专置的经济、安全运行,因此搞好工程施工管理有利于加强设备管理、降低工程投资,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投资效益。为了加强对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严肃行政纪律,惩处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工程建设秩序,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公司纪委在工程建设全程跟踪监察。在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期间,依据国务院和国家电力公司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对下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各电力公司是否实行了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的责任是否层层落实;项目法人代表对工程质量负总责的措施是否落实。 (二)执行招投标制 项目法人是否对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采购等实行统一的招投标管理,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有无权力下放;有无指定产品、设备生产厂家或施工队伍,以及不具备资质的单位参加投标和拒绝有资质的单位投标的问题;有无弄虚作假、私相授受,串通投标,肢解工程发包等违法违纪行为。 (三)执行工程监理制 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是否实行了监理制;监理工作是否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项目法人和被监理单位的合法权益;是否遵守“监理回避”规定,与被监理的承包单位以及设备材料供应单位有无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有无转包或分包监理业务等问题。 (四)执行合同管理制 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等否实行了合同制管理;合同的签定和履行是否符合,和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规定,有无不认真履行合同造成损失的问题。 (五)加强资金管理 项目法人是否建立健全了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并有专人检查;有无专项帐户,是否专款专用和实行概、预算管理;是否按规定对建设资金进行审计,认真落实审计建议;有无截留、挪用、克扣、贪污工程款,弄虚作假,虚报投资完成额,骗取工程资金等问题。 (六)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项目法人代表是否承担起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并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报告、举报和终身负责制,并将工程质量责任层层分解到项目主管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行政领导和技术负责人;是否按《档案法》的规定建立了工程档案,并进行规范管理;是否严格按设计标准和规 范进行施工,并坚持“三级质量检验”制度;监理单位是否认真履行监理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质量及验收是否符合国家、行业以及国家电力公司的规定;有无工程质量问题,是否进行了整改。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执法监察领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重大事项的协调、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在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方式:1.经常性监督检查,有关领导到基层检查工作时,要把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作为一项重要检查内容;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财务和审计部门要对工程的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计划投资部门要对投资效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各业务部门在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执行办事程序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信访举报和投拆,负责查处在该项目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2.定期自查。各项目法人应加强工程项目自查,自查面不少于项目总数的30%,自查结果报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执法监察办公室,并抄公司有关业务主管部局。工程项目部经理及设备主人更加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能更好地保证工程项目图纸设计、会审、合同签订、货物招投标、中间验收、竣工验收及决算办理有序进行。使项目部能进一步规范计划上报及工程管理流程,加大工程管理流程及进度的监督力度,为督促决算办理进度,严把设计会审关,精选施工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力争做到零缺陷移交提供了条件。下一步对其它县级电力企业推广项目管理,主要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1.项目部对上报的项目前期做深做细,指导了项目实施的方向。2.计划上报及时,投资估算准确,方案较合理,投资得到控制。5.甲方驻工地代表经常下工地检查,工程质量明显提高。6.技术员对工程量的核对更加准确。7.旧项目得到及时的拆除。8.废旧擅自变卖物资得到控制。9.违纪、违规现象得到控制。10.项目管理人员得到了锻炼,充实了项目管理队伍,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论文:对控制电力工程造价研究 合理控制项目工程造价是指在项目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依靠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实际的工程计价,合理的确定投资、设计、施工、竣工和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电力项目工程的成本是指项目招投标、设计、决策、施工阶段,通过一些科学措施把电力项目工程建设造价控制在其批准的费用限额内,并及时纠正各种偏差,促进电力项目工 程能够在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保证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和投资效益,笔者将在下文分析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 1 电力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仅仅从设计技术造价的角度来考虑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必须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控制。 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首先,必须在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和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按照市场环境和安全的要求去做,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该项目有关信息和资料,然后把这个项目的几种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佳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所确定的最佳可行性研究方案不仅在技术上是合格的,而且能达到合理的经济效应,这样就可以满足投资方的资金按期回收需求,保证投资方的经济效应,同时使得企业的收益率也达到最大合理值。 1.2初设阶段 相关的工程实践证明,在项目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对电力项目工程成本的影响力的可能性在75%以上;施工图设计结束后,对项目工程成本的控制的可能性只有50%左右。作者认为,在电力项目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必须认真调查和收集工程的相关数据、信息等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研究、对比、分析,并且设计者必须和技术和经济的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把电力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成本范围以内。 1.3 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预算在电力工程承包合同的签订阶段、工程项目进度的资金的到位阶段、项目工程决算的经济核算阶段中,是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非常重要的部分。项目工程的设计人员到电力工程的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现场的各个重要方面,将电力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控制在合理而且尽量小的范围内,同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和技术经济人员保持更好的沟通,相互及时了解情况。 2 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控制施工阶段的造价,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工程的施工,合理的处理电力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之间相互的辩证关系,可以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综合的经济效应。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的重点是控制工程承包合同价,所以对电力工程的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对于项目支出都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吧电力工程施工的承包造价和实际的支出值进行对照比较,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预测和分析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成本。对于和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报价差距很大时,要认真研究出原因,严格的控制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目标。当然此外,电力工程施工造价必须与实际的现场情况相结合,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现场情况,允许调整某些项目的目标成本,确保目标完成是始终处于在最佳预测范围内。同时,在电力工程施工的现场中,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的原则,仔细的审查施工方案,提高电力施工合同的报价的准确性。再者要表明隐蔽工程的质量、施工工艺以及隐蔽工程的位置,并且在图纸上标出,这样就方便确定项目工程承包报价,控制了项目工程承包合同签订资金。 3 电力工程造价工程结算的控制 工程决算对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经济效应都很重要。从建设单位方面,必须对于建筑中方面都要精打细算,尽量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对建筑工程决算也是衡量甲方和乙方的技术能力,双方的经济和技术人员能力的优秀程度决定这施工质量好坏和造价的控制。同时,对于电力工程企业应该加强自己的财务管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在项目工程财务管理过程中,电力工程结算是对工程中的各种款项结算,这就要求财务部对工程决算尽享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控制,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决算的真实,有效地保护电力企业的根本利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一般比较巨大,对工程的造价控制影响因素很多,这样很多影响因素使得项目工程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做好控制电力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有效保证投资双方的经济相应。 电力工程论文:浅谈怎么对电力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 1、前言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许多惨痛的教训表明,电力施工的事故几乎均发生在施工项目中,并与项目部安全管理不力或疏忽大意有关。因此,加强和完善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的问题。 2、当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由于电力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尽管事故的发生存在不同的客观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现场的安全措施没有得到执行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对安全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做细做实,不是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而是为了做样子,做给上级领导看,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有的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必然是说一套、做一套。还有,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存在浮躁思想,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监督,没有掌握第一手的、真实的、全面的现场信息,对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不进行深入细致研究,而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忽略”与“疏乎大意”,却往往是导致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3、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建议 3.1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电力工程施工的最根本要求,也是电力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突出,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项目效益就无从谈起,可以说,安全是项目管理成功的基石,是项目效益的前提。因此,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中,都要正确处理好项目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据悉,2008年××厂职工一住宅楼工程,造价650多万元,工期182天。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该项目的安全投入预计要支出30多万元,才能确保做到安全投入一次性到位,各种安全设施齐全,各类人员配备和教育培训到位。然而,项目承包者却认为这笔开支减少了项目的利润,最后只投入不足10万元用于安全设施的配置,并由质检员兼职安全员。由于投入太少,许多安全设施无法按规定落实到位,2008年10月15日,该工程施工至三层楼面时,一名工人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下,造成重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项目三层脚手板没有满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所致。最后,项目部不仅被下令停工整顿,而且还要负担该工人的全部医疗费用,加上赔偿其由此带来的损失一共40多万元,远远超过了当初的安全投入预算。 3.2 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措施 (1)提高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项目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来提高。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规章制度而获得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重点学习《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企业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 (2)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员通过安全教育及技能教育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安全操作规程施工,不违章作业。对项目生产管理人员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自觉依法管理、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对危险源、环境因素能预先进行辨识并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实行安全标准化监督,按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改进三个环节的要求,完善各级安监人员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加大对生产流程的监督,严格执行“两票”作业,督促现场施工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在施工现场配置满足要求的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标志和警示牌,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隐患,不断完善和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4)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制定好到位标准。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与各单位和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管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要加强监督和考核,对管理失职的情况要按责任和协议要求追究违章、违约责任,从而促进各级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5)开展危险点分析与预控,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加强施工危险点分析,开展危险源调查,编制危险点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故发生。加大重大危险整改消除力度,对重点项目、重点部进行重点监控,做到隐患不消除、问题不解决决不放过。制定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反事故演习,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 3.3 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 (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因为对安全不重视、态度不正确、操作技能或技术素质差、健康或生理状态不佳等因素造成。因此,要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自觉按安全工作规程办事,逐步培养他们遵章作业的良好习惯,营造习惯性遵章的氛围。 (2)要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 在施工过程中要 加强对各类安全工器具、起重工器具的检查、维护、保养,并定期进行安全预防性试验,有效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3)加强现场安全监督,杜绝安全管理漏洞 现场施工人员及安全员要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善于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现行安全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价,查找安全薄弱环节,并及时补充完善,堵塞漏洞,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重点控制,务必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及对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技术手段会有新的发展,由于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采用更先进、更安全的设备、设施、工具和工艺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有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电力建设管理水平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比,差距还较大。在继承传统的有效管理方法的同时,电建施工现场的现代安全管理将是企业决策者和广大安全工作者面临的思考。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的管理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会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供电安全性、稳定性,因此,应高度重视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工作。针对当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让输电线路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水平。 1存在的问题 1.1人为破坏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经常遭到人为破坏,一些不法分子损坏、偷窃输电线路会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供电稳定性。但是,这种情况屡禁不止,它不仅会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还会浪费输电线路的材料。 1.2环境因素影响 雷雨电气会严重影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我国很多地区的电力工程输电线路需要穿过山地、丘陵,输电线路很容易被树木影响。很多电力工程输电线路设置不规范,施工管理不合理,树木与输电线路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在雷雨天气中,树木会受高压影响成为导电物体,从而影响输电线路的稳定性,引发雷电击事故。 1.3缺乏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 施工管理制度对顺利开展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淡薄,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不规范,都会影响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例如,某地区的电力工程输电线路发生闪络、电弧等问题,对输电线路的安全防护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 1.4施工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较低 施工管理人员不能全面了解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查、分析不准确就会使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不能严格管理和控制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导致输电线路施工设计方案不合理。另外,在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中,施工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施工管理效率较低。 2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措施 2.1做好地形地质实地勘测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单位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好地形地质实地勘测工作,为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复杂地形地质环境中的输电线路,应结合地形地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设计输电线路,做好相应的输电线路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提高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2加大对人为破坏的惩处力度 为了减少和控制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人为破坏,应加大对输电线路人为破坏的惩处力度,以保障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不法分子偷窃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问题,电力企业应加强与公安执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加大对输电线路的日常巡逻和监管,并制订严厉的惩罚制度,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从重惩罚不法分子,以警示社会其他人员。 2.3规范输电线路施工管理 电力企业应规范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针对当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科学、规范地组织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应借鉴国外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开发新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系统,全面强化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优化输电线路的运行,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水平。 2.4构建健全的施工管理机制 对于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应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的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单位应严格管理劳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效率,注重施工管理的实际效益。另外,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应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合理控制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经费,使用专业的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软件系统规范和完善施工管理。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部门应制订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方面或物质方面的奖励,对施工管理不当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施工管理责任意识,通过构建健全的施工管理机制保障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5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是开展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工作的主体。为了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水平,管理单位应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使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严格管制电力工程输电线路,加强对输电线路施工现场管理。另外,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积极融合国外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技术,努力解决地区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科学、规范的施工管理。 3结束语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输电线路施工管理措施,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和施工控制,不断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有效方法探究 目前,电力建设过度的竞争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施工单位的过度签证,导致了建设单位过分的压价,进而使合理的工程造价严重的失真。电力建设工程竣工的决算是电力施工企业根据招投标文件、中标结果、合同的规定内容完成的全部的承包工程,通过相关部门竣工验收,质量的合格,符合要求后,承包单位向发包单位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工程结算直接影响着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利益,结算编审过程中由于工程造价的编审人员的地位和目的有所差异,编审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差距是很正常的,如果差距太大,就会压制造价或高估预算。 一、工程造价结算失真原因 (一)、一些审核结算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进而导致的多报失真现状。 (二)、建设的单位在发包合同和现场签证时用词不谨慎,导致了结算和实际的预算有出入;施工单位对结算压的太紧,来提高结算的工程造价。 (三)、在电力工程量的计算方面,电力工程量计算是根据施工图、设计的变化关系和国家统一计的规则编制的,是结算编制的根本。 (四)、在材料价格方面上,根据电力工程所需的材料型号和材质不确定,也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五)、在费用的计算方面上,不按照合同要求设定金额,或者是因为合同上用词不严谨所导致高额定价都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二、工程施工中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尽早做好结算审核工作 在电力工程量的清单模式下,合同的执行过程就应该展开工程的结算工作。首先就是要对合同变更的审核,其次就是对工程清单项目的进行审核,因为电力工程量项目做出及时的核算,能很好的对工程的整体造价进行控制,及时的了解项目实际的投资状况。 (二)、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 电力工程量是工程费用的主要载体,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隐蔽性,确定电力工程师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审核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结算上报的工程和实际工程量有着较大的出入。 (三)、工程单价套用上的审核 套用单价的审核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套用定额单价审核,对电力建设项目内容和电力施工图是否一致进行审核;2、换算定额的单价,直接套用在单价的基础上,对换算的内容进行审核;3、对补充定额进行审核,是对人工与机械单价的合理性编制的依据与方法是否准确的进行。 三、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 (一)、偷工减料,项目减少但是价格却没有减少。在电力工程中,电力施工材料价格往往会出现在定额规定中,但是实际上要根据市场的价格进行调整,材料差也是电力企业工程造价审核结算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可能会采用一些手段规避材料差,例如在电力施工材料的使用上,以次充好,或者对取消的项目不上报,造成了电力工程造价上的虚增。 (二)、有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上不采取定额报价的方式,却采取议价,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电力工程虚价的存在。 (三)、利用各种手段抬高工程造价,例如有的建筑单位抓住了要赶工程进度这一情况,索要赶工费用,但是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化设计时,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索要变更设计的费用,对这些需要减少的变更并没有减少。 (四)、招标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电力建筑招标过程中到多采用实物工程量的清单进行招标,施工单位通过委托方的实物工程量的清单进行报价。 四、控制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一)、分组计算审查法 这种方法是把预算中的项目分为若干个组,把有一定联系的编为一组中,审核和计算在同一个组中的分项工程量,电力工程量中相同和相似的计算基础,判断同一个组中其它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二)、全面审核法 实际上是审核人员重新编制的电力施工设计图的一种预算。首先要根据电力施工设计图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进行的工程和审核对象进行比较,根据定额和单位的评估价格来核实对象的价格。 (三)、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和全面审核法差不多,和全面的审核相比就是审核的范围不同。这种方法主要侧重的是电力施工计算部分价格相对高和所占投资的比例的一种分项工程量的审核方法。 (四)、分析对比法 在总结和分析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基础上,找出同类的造价和电力施工中所用的工料消耗,根据用途、结构形式和地区的不同,将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指标整理出来。然后,将这些指标进行审核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工程进行重点审核,并分析其原因。 五、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注意的事项 (一)、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必须和施工方得合同相联系 施工合同是承包人作进行的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付款合同,电力施工合同具有一些属性,例如平等自愿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在审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电力施工合同的原则和具体意义,遇到问题时及时的解决,作出判断。 (二)、搜集资料,严把结算审查 电力工程竣工的资料包含:电力工程竣工图、设计的变更、主要材料合格证等,对工程不大的变更,可以在施工图上标明,不用重新制作图纸,对于电力工程量变化较大的要重新制作设计图。计划变更的通知必须由原有的设计单位下发,对一些工期较长的工程,价格的幅度很大,必须要分期对主要的建材建设单位进行价格的签证。 (三)、补充费用可否有依据 设计的变更部分,必须具有设计资格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才是合法有效的。变更原因造成的费用要相对减少。慎重对待电力工程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定价,就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建筑材 料的价格和品种。 (四)、熟悉专业知识,讲究职业道德 预算人员不仅要熟悉定额的计算,还要全面了解电力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很好的进行定额的计算。预算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电力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结 施工管理是企业的重要指标,在施工管理中,要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控制了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工作。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建设风险述评 一、工程监理制 早在1991年,西北电力设计院就开始在阳逻工程中进行试点。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的研讨会,认真总结了推行工程监理制多年来的经验与问题,指出监理单位是经营型、现代化的股份制公司,是独立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它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帮助业主进行投资和建设的策划决策,控制工程质量、造价、工期和安全,管理合同和信息,协调合同各方的关系,起到工程卫士的作用。它是以服务为主的、高智能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管理型中介组织,有资本积累、有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多种所制并存。 二、经济合同制 电力项目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已上升为一门学系,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与技术十分广泛,内容包括综合、范围、进度、成本、质量、资源、信息、风险、采购与安全管理。一个电力工程项目的总目标就应该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力争缩短建设工期。这个总目标应该作用于工程项目全部过程的各个阶段,作用于工程项目的一切要素的各个方面。工程项目这一目的机制,本质上即是工程项目的经济机制。因此,所谓对工程项目的经营,就是在国家和社会制约下,以价值为尺度,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合理组织工程项目的各个要素及各个方面,实现按工程项目系统的规律运营的过程。实行招标承包制,把经济机制、竞争机制、合同法律机制引入工程项目中,打破以往自营制下的自我封锁及行业保护的封闭式管理模式,把企业投入激烈竞争的市场,使得工程项目各方均处于完全开放的环境之中,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产生了强大的内在动力。而自营制下采用的行政机制、目的机制转化为动力机制,不仅转化率低,而且所产生的动力强度也远不及采用招标承包制下竞争机制产生的动力强度大。工程项目是由资金、人力、设备、时间、空间、管理、技术诸要素组成。在实行招标承包合同制的条件下,采用何种运行机制才能使工程项目高效率、高效益地实现预期目标,就成为工程项目经营机制中的关键问题。国内外经验证明,只有遵循工程项目的自身规律,实行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才是正确的途径。工程施工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重要阶段之一,施工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是对工程进行发包管理,合同管理,设备、材料管理,建设方案及中间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程验收管理,废旧物资管理,工程决算管理,直到移交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建设单位工程项目部主要负责其管辖区域内的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的新建、改造、迁移、检修、业括报装等项目的管理。工程管理好坏,涉及到供电企业设备专置的经济、安全运行,因此搞好工程施工管理有利于加强设备管理、降低工程投资,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投资效益。为了加强对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严肃行政纪律,惩处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工程建设秩序,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公司纪委在工程建设全程跟踪监察。在进行电网建设与改造期间,依据国务院和国家电力公司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对下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各电力公司是否实行了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的责任是否层层落实;项目法人代表对工程质量负总责的措施是否落实。 (二)执行招投标制 项目法人是否对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采购等实行统一的招投标管理,是否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有无权力下放;有无指定产品、设备生产厂家或施工队伍,以及不具备资质的单位参加投标和拒绝有资质的单位投标的问题;有无弄虚作假、私相授受,串通投标,肢解工程发包等违法违纪行为。 (三)执行工程监理制 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是否实行了监理制;监理工作是否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项目法人和被监理单位的合法权益;是否遵守“监理回避”规定,与被监理的承包单位以及设备材料供应单位有无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有无转包或分包监理业务等问题。 (四)执行合同管理制 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等否实行了合同制管理;合同的签定和履行是否符合,和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规定,有无不认真履行合同造成损失的问题。 (五)加强资金管理 项目法人是否建立健全了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制度并有专人检查;有无专项帐户,是否专款专用和实行概、预算管理;是否按规定对建设资金进行审计,认真落实审计建议;有无截留、挪用、克扣、贪污工程款,弄虚作假,虚报投资完成额,骗取工程资金等问题。 (六)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项目法人代表是否承担起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并认真执行工程质量报告、举报和终身负责制,并将工程质量责任层层分解到项目主管部门、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行政领导和技术负责人;是否按《档案法》的规定建立了工程档案,并进行规范管理;是否严格按设计标准和规 范进行施工,并坚持“三级质量检验”制度;监理单位是否认真履行监理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工程质量及验收是否符合国家、行业以及国家电力公司的规定;有无工程质量问题,是否进行了整改。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执法监察领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重大事项的协调、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在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方式:1.经常性监督检查,有关领导到基层检查工作时,要把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作为一项重要检查内容;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财务和审计部门要对工程的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计划投资部门要对投资效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各业务部门在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中执行办事程序和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受理信访举报和投拆,负责查处在该项目中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2.定期自查。各项目法人应加强工程项目自查,自查面不少于项目总数的30%,自查结果报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执法监察办公室,并抄公司有关业务主管部局。工程项目部经理及设备主人更加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能更好地保证工程项目图纸设计、会审、合同签订、货物招投标、中间验收、竣工验收及决算办理有序进行。使项目部能进一步规范计划上报及工程管理流程,加大工程管理流程及进度的监督力度,为督促决算办理进度,严把设计会审关,精选施工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力争做到零缺陷移交提供了条件。下一步对其它县级电力企业推广项目管理,主要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1.项目部对上报的项目前期做深做细,指导了项目实施的方向。2.计划上报及时,投资估算准确,方案较合理,投资得到控制。5.甲方驻工地代表经常下工地检查,工程质量明显提高。6.技术员对工程量的核对更加准确。7.旧项目得到及时的拆除。8.废旧擅自变卖物资得到控制。9.违纪、违规现象得到控制。10.项目管理人员得到了锻炼,充实了项目管理队伍,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工程论文:三维数字地形图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电力系统建设事业的建设发展速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程度。如何针对电力工程进行合理且高效的设计是关系到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当中,一种能够直接且简化表达各类数据、图像及信息的技术—三维技术开始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以三维数字地形图为研究对象,结合电力工程设计作业特殊性,从三维数字地形图基本概述分析、三维数字地形图支持下电力工程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分析以及卫片正射影像图质量及后续处理分析这四个方面入手,围绕三维数字地形图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三维数字地形图在实现三维设计过程与设计结果可视化,提高电力工程设计作业质量与效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三维数字地形图;电力工程;设计;技术路线;措施;卫片正射影像 众所周知,地形图一直以来都是工程设计的最基本平台。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作用之下,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地形图已无法充分满足新型三维设计的相关需求。如何以具有三维实感的立体模型为载体,在工程设计过程当中确保整个设计过程与设计结果的可视化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三维数字地形图基本概述分析 三维数字地形图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线划地形图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维数字地形图当中,地形地物均能够视作整个三维空间中的基本对象,以点、线、面或是体状符号表现在整个三维空间当中。与此同时,地物地貌的水平位置可以选取其在水平空间中的正形投影为参照,并在特征线作用之下精确反应地物地貌的实际高程。简单来说,所有表示与描述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与特征线均为三维属性,此种状态下的数字地形图即可视作三维数字地形图。 一般来说,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三维数字地形图选用大比例尺对小区域范围内的地理信息进行详细表述与说明。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三维数字地形图有着直观、精准、完整且真实等多个方面的应用优势。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受到三维数字地形图对测绘技术所提出要求的系统化影响,有关三维数字地形图数据的采集技术应当体现针对地理信息的完整理解与精确表达。 2 三维数字地形图支持下电力工程技术路线与技术措施分析 (一)卫星影像立体模型的构建分析。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包括tm、spot以及dem在内的各种卫星影像数据进行转换。特别注意收集而来的dem数据多为军队标准格式,应当结合dem军标格式特点对格式转化接口程序进行编制,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卫星影像立体模型的相关指标参数。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依照手工选定基本匹配点自动匹配后剔除粗差人工补充自动匹配后的同名点基于模型自动相对定向对模型外方位元素进行计算的步骤方式完成影响模型的匹配及相对/绝对定向作业。 (二)线路正射影像路径图的制作分析。首先,工作人员需要结合cyberland专业软件的应用内容对spot正射影像及tm影像进行数据准备。其中,spot原始数据由立体模型获取,tm原始数据由ps软件处理波段影像获取;其次,需要针对ps软件所处理3个波段的tm格式影像进行正射纠正作业,确保其能够与spot正射影像相吻合。进而依照此方式完成有关tm影像与spot影像的融合及拼接作业;最后,在photoshop专业软件作用之下完成路径图的制作及相应图像处理作业。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在对软件与图像关系不够了解的情况下,需啊哟针对路径图制作过程当中的各种参数以实验方式进行比对,优选最佳参数;②三维数字地形图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对于硬盘储存能力的高需求以及计算机硬软件程序开启影像文件反应时间的高需求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强化计算机程序的处理能力并提升硬件系统储存空间。 (三)三维模型的构建与线路漫游的实现方式分析。首先,从设备配置与软件选取角度上说,要想实现整个电力工程设计线路的无阻碍漫游,计算机硬件配置中央处理器主频需要在2g以上,内存在512m之上且具备能够支持3d功能的显卡装置;其次,从数据组织角度上来说,对于立体模型生成产品而言,线路测区的dem格式数据与正射影响拼接数据是最基本的;最后,从漫游场景的构建角度上来会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 借助dem格式数据、三维模型以及正射影像数据,以3dbrowser模块为载体,实现现实场景的恢复,从而完成线路漫游。 3 卫片正射影像图质量及后续处理分析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相关工作人员主要在cyberland专业软件支持下针对卫片正射影像图进行生成作业。与此同时,cyberland专业软件同样能够在半自动软件作用之下针对影像完成包括配准、融合以及纠正在内的一系列处理作业,在此基础之上,cyberland专业软件所生成的折射影像能够在virtuozo的复制之下进行拼接操作,进而完成整个专题图的生成作业。 笔者认为,专题图作为三维数字地形图中的一种影像式产物,其在视觉感官效果上较传统意义上的原始卫片应当具备更为显著的优势。要想实现其在视觉感官方面的优势,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针对所获的专题图进行相应的系统化处理。在这一过程当中所选用的专业软件包括envi、imagexuite以及photoshop这几种类型。在上述几类专业处理软件的作用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可以较为简便的完成有关专题图的匀光、边缘增强以及滤波处理,从而使整个专题图的影像质量与清晰度得到显著提升,此种状态下的专题图清晰程度甚至可以与航片相似。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经实践观测我们不难发现,在卫片环境作用之下,相关工作人员针对电力工程设计线路路径所作出的漫游显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定的失真问题。这直接导致电力工程设计线路路径的部分细节问题无法得到及时且精确的反应。造成这一原因的关键在于卫片漫游自身视点较高,在较低分解率作用之下无法确保路径细节反应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然而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卫片漫游具有较高的视点,整个电力工程设计线路的整体轮廓及结构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反应,这也是传统意义上其他反应方式所无法相比的。有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正是未来相关工作人员的研究重点与中心所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应用三维数字地形图对电力工程设计进行辅助,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基于三维数字地形图的电力工程选线作业有着区别于传统选线方式更为突出的优势。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对于电力工程设计而言,三维数字地形图所表现出的直观、及时、精确以及高效等诸多技术优势大大降低了线路设计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显著提升了电力工程所选取路径方案可靠性。 电力工程论文:论电力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 摘要: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阶段分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建议。 关键词:造价;电力工程;控制 1 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用电量的高速增长,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投资浪费和项目“三超”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这两年,拟建和在建的输变电建设项目很多,无论是在水电站、火电厂的配套工程还是电力系统的网络建设项目上,都存在着忽视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现象,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建设、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 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需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三个阶段做起。 (1)可研阶段。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对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一般来说,先进的技术方案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但是所需的投资较大,因此,要认真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的经济实力,确定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工艺技术方案。在电力建设项目中,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50%,在设备设计与选型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生产的设备,尽量立足国内。 (2)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应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行限额设计,控制概算不超过投资估算。主要是对工程中设备、材质的控制。为此,初步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工程量应以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设计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在初步设计限额中,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造价意识,严格按照限额设计所分解的投资额和控制工程量以及保证使用功能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力求将工程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内。为鼓励、促进设计人员做好设计方案选择,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设计中,实行设计招标,促进设计人员增强竞争意识,增加危机感和紧迫感,克服和杜绝方案比选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及经验主义。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工期、质量三者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4 工程结算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方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此外,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另外,造价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 5 结语 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投资控制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提高投资效益。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将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更加重要。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建设中招投标制度分析 摘要:招投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经过了漫长的两个世纪,由简单到复杂、由自由到规范、由国内到国际,对世界区域经济和整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招投标制度是为体现和维护招标、投标双方的一系列权利、责任和利益建立的管理制度,加强招投标制度的建设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论述了招标投标制的历史、特点、优点、程序,及其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招投标制度;电力工程建设;市场经济;招标;投标? 1招投标制度 电力工程中实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的必然性。一是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并进一步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投标办法》等法规做出详细规定。大部分110kv以上的电力工程的勘察、设计、监理实均属于法律规定必须招标的范畴。二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电力工程建设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在项目做出可行决策后,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勘察设计将项目设想完美地转化为可实施的蓝图,通过项目实施将设计蓝图转化为工程实体,并进行合理的项目投资控制。据统计,勘察设计费只占电力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而对于项目投资的影响却超过80%。通过实施专业化的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对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和建设工期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因此,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确定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勘察设计企业和监理企业,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 2招投标特点 (1)程序规范。在招标投标活动中,从招标、投标、评标、定标到签订合同,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则。这些程序和规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能随意改变。 (2)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人必须编制招标文件,投标人据此编制投标文件参加投标;招标人组织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从中选出中标人。因此,是否编制招标、投标文件,是区别招标与其他采购方式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3)公开性。招标投标的基本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将采购行为置于透明的环境中,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招标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均体现了这一原则:招标人首先要在指定的报刊或其他媒体上招标通告,邀请所有潜在的投标人参加投标;在招标文件中详细说明拟采购的工程、货物或服务的技术规格,评价和比较投标文件以及选定中标者的标准;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的同一时间公开开标。这样,招标投标活动完全被置于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可以防止不正当的交易行为。 (4)一次成交。在一般的交易活动中,买卖双方往往要经过多次谈判后才能成交。招标则不同,在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后到确定中标人之前,招标人不得与投标人就投标价格、投标方案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投标人只能一次报价,不能与招标人讨价还价,并以此报价作为签订合同的基础。以上四要素,是招标投标区别于其他采购方式最大的特点,它们基本反映了招标投标采购的本质,也是判断一项采购活动是否属于招标采购的标准和依据。 3招投标优点 (1)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工程建设项目通过竞争性招标投标,往往使工程成本显著降低,而这种成本降低,主要是靠施工单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强管理来获得的;至于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由于有合同文件的约束,业主和监理单位执行监督检查,并不因成本的降低而受影响。 (2)有利于实现项目法人的目标。在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中,项目法人(业主、发包人)处于主导地位,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都是由它聘请的咨询设计单位拟订,最后由它批准的。工程项目的建设目的、建设时间和质量标准,都明确写人上述文件。承包人通过竞争中标后,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合同要求,从而使工程项目快、好、省地建成,满足项目法人的要求。 (3)促使施工单位不断提高自己。采用招标投标制后,施工单位作为承包人,加人了竞争行列。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并求得发展,他将要不断地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视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努力,将不断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技术实力。只有这样,施工单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使工程建设纳入经济合同法的管理范畴。在实行招标投标制过程中,工程项目家经济合同法的指导和约束。工程建设中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有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件约束,从而使工程建设项目按经济合同法办事,减少了许多扯皮和纠纷。 4招投标程序 工程招投标程序如下: (1)招投标合同(如果请);(2)确定发包初步方案(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发包、直接发包等等);(3)制定招标公告;(4)招标办审核(项目登记、录入发包方案、审核公告并等);(5)投标人报名;(6)投标人递交资格预审材料;(7)资格预审(合格就入围、抽签入围、评分入围等);(8)招标文件(编制、招标人审核、招标办审批、投标人购买);(9)现场踏勘、提疑、答疑;(10)公布限价;(11)开标、评标、定标;(12)中标公示;(13)中标通知书;(14)签订合同;(15)招标备案、合同备案。 5招投标的目标 (1)按期完工。按期完工是按照招投标文件及施工合同规定的日期建成工程,并通过竣工验收。实践经验证明,工期在经营管理中常常具有主导的影响作用。许多承包商往往在施工初期抓得不紧,机械设备、材料和人员不能及时进场,而导致工程实际施工进度比合同计划进度缓慢;后期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总是难以避免地使费用大增,甚至造成亏损,并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控制工程的建设工期是经营承包项目的首要环节。为了控制工期,做到按期完工,必须有一个严密的施工进度计划,并坚持按此进度计划组织施工。施工进度计划由承包人在投标时制定,并报送项目法人,成为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随着对工地施工条件的进一步了解,以及施工设备、材料的具体供应情况,不可避免地要对原订的进度计划进行修改。这时,承包人应认真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报项目法人和监理工程师批准,在不影响竣工日期的前期下,周密组织施工。坚持执行施工进度计划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承包人三方密切配合,认真地完成本身职责。承包人的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深人工地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并坚持召开施工现场调度会。重大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应每天召开现场会。现场会应简练精干,只布置下一步的工作,调配人力和机械设备,以确保进度计划的实现,而不应讨论已完成的工作,以免陷人繁琐的议论甚至互相埋怨和扯皮;项目法人、监理工程师要加强监督检查,按时召开各种会议,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2)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是按合同文件中的施工技术条款进行施工,不发生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施工技术条款是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也是承包人施工时的工艺技术标准。承包人应严格按照技术条款中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 (3)不超概预算。不超概预算是指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成本没有超过概预算成本。这是项目法人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做到不超概预算,把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概预算成本)以内,项目法人和承包人要分别建立各项财务记账和成本对比分析,以确切掌握该项目在各个建设阶段的实际开支状况;此外,要建立财务支出和现金需用预报,即经常定期地分析剩余工程量的开支——包括单项工程的开支和总开支。项目法人方面可以适当压缩一些可以减掉的单项工程的工程量,争取最终支出不超过概预算成本。承包人方面,对于成本超过标书单价的项目,要采取措施使收支平衡。 (4)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在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如变电所安装工程、通讯工程、绿化工程等,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 (5)深人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审价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要经常深人施工现场,对照图定和控制工程造价,它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经济及法律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价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才能真正提高投资效益。 6评标方法 评标是依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投标文件进行审查、评审和比较,是确定中标人的必经程序。要组成一个由有关专家和人员参加的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人数规定5人以上单数,专家人数不少于成员总数的2/3,要求专家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年,具有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专家从国家专家名册或招标机构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执行评标委员会成员的回避制度,与投标人有厉害关系的人应当回避,不得进入评委。评委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评标过程不得受外界干预。《招标投标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评标委员会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进行规范运作,确保评标的公证性。 评标的方法是运用评标标准评审,比较投标人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三种:(1)最低评标价法。根据评标标准确定的每一投标不同方面的货币数额,然后,将那些数额与投标价格放在一起比较。估值后价格(评标价)最低的投标可作为中选投标。(2)打分法。根据评标标准确定的每一投标不同方面的得分,得分最高的投标即为最佳的投标,可作为中选投标。(3)合理最低投标价法。即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投标价格最低的投标即作为中选投标。 招标人根据评委的评标报告,在推荐的中标候选人(一般为1-3人)中最后确定中标人。在某种情况下,招标人也可直接授权评委根据专家的推荐排序直接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后,即应受合同的约束。中标人必须履行合同,不得部分履行、拒绝履行、履行迟延、虚假履行,不得撕毁合同,禁止转让合同。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能够对工程项目投资方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方的经济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推进,电力工程建设的项目量也在在不断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需要,因此,必须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探索,以此来推进管理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电力工程 管理模式 创新 应用 电力工程作为近些年来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内容,已经成为我国能源领域内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因此,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能够对工程项目投资方的经济效益、项目施工方的经济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电力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探析 工程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作为出现时间最早的承包工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项目的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的很好的借鉴。电力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主要由工程业主、工程设计单位、工程的总承包人以及工程的建设单位来协作完成电力项目的建设工作。通过这一模式使得项目的承包单位需要承担电力工程项目的施工责任,并需要接受来自于工程建造师的监督与管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能够做到职责与责任明确,保证了电力项目工程中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电力项目施工的不断完善,总承包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现代电力项目工程的施工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程的监督单位没有能够对项目形成合理深度的介入,导致其只是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对工程进行质量的管理监督,而在电力项目的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没有过多的涉及到,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对项目的决策和控制。所以。现代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优化管理模式,以此来推动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二、对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应用分析 (一)在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中融入创新理念 这里所讲的创新理念指的并不是对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创新,而是经由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和应用中的现状而进行一种优化处理。通过这种优化处理方式使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一种适用性和创新性,以此来推动电力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1)对电力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处理的重要性 基于目前电力项目的管理普遍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的现状,应该对总承包模式的不足进行重点的分析,并依据优化理论和创新理念对总承包模式进行完善,以此来推动电力项目管理模式的进步,并保障电力工程投资方与施工方的经济利益。 (2)对电力项目的总承包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内容分析 依据对电力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的探究,现代化电力企业应该吸收其它项目工程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和优点,重点优化总承包模式,促进在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中融入创新理念。首先,投资方应该加强工程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整体控制的职能,依靠监理单位的专业性来减少工程的投资方导致的决策问题。其次,电力项目的投资方应该使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的介入深度加大,使其从工程设计阶段就能发挥作用,有效地保证工程项目的规范性以及投资经济性。最后,通过工程的监理单位以及工程设计师在工程施工中所发挥的监理作用,推进工程施工对设计的有效优化,降低因设计的改变而引起的费用增加等情况。 (二)电力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应用分析 (1)把成本管理战略作为指导来推进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 以成本管理的战略来对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创新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电力项目的投资方及施工方都需要从自身出发来对成本问题进行考虑,以此来与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相适应,推动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施成本管理。它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中对于成本的控制具有长期性、竞争性以及全局性,并以此来推进实施低成本的领先战略。 (2)通过对组织机制的创新来推进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进行 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应该把机制创新作为一项基础,通过对组织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创新来推进实施管理工作。创新组织机制可以保证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拥有持续动力;整合优化组织结构可以推进电力项目的工作开展;创新组织机制可以推进 力项目创新管理模式,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针对目前现代电力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创新还需要在资金管理方面进行突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应加强对资金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电力项目的管理工作同资金管理工作进行紧密结合,推进实施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动态管理和资金运行,提升电力项目管理效果。 (三)形成全过程与全要素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电力项目特点,现代电力项目的管理模式必须在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应用,使用全过程与全要素的管理模式来推进项目管理更加与实际相适应,并以此来推动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形成全过程与全要素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当中,要重视打造优秀的项目团队,着重从个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来构建一支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并以此为基础来保证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结:对现代电力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要求已经非常迫切。创新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一方面是电力工程实际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现代电力项目中保障投资方与施工方经济利益的需要。创新电力项目管理模式需要由工程项目的投资方、施工方、工程设计单位与监理单位等多方协作完成,这是现代电力项目工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也是电力项目造价与质量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因此,现代电力项目的投资方应该注重提高自身意识,并以此为基础来推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以投资主体为引导进行电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为电力项目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电力工程论文:试析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西藏又掀起了新一轮电力工业发展狂潮。面对一大批重点电力建设项目,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成为了广受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来浅谈建设单位优化电力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一、西藏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程序复杂,其质量受到施工技术、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等诸多因素影响。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匀,给工程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且多民族聚居的现状,导致安全因素也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由于施工过程一般都在露天条件下,基本没有稳定的施工环境,使得工程质量的波动性较大;电力工程的施工具有连续性,上一工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解决容易被下一工序掩盖;电力工程往往规模较大,花费的时间较长,这也在质量上要求更高。但施工企业在工程质量上往往监管不力,导致电力工程质量存在波动性和隐蔽性,给电力设施的使用带来巨大隐患。近几年来,西藏电力工程设施质量事故不断,从建设单位角度出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一)明确各参建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分工 电力工程项目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理、物资供应以及项目管理等多家单位,故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统筹规划,使各部门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共创优质工程。 (二)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 首先,建设单位应从项目方案的设计上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其次,在施工时合理选择设备、材料,力争提高西藏电力工程设备质量;同时,施工现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最后,完善资料整理等移交工程的服务。 二、西藏电力工程工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藏地区地域辽阔,通常情况下一个标段的长度达到几十公里,施工人员、设备随作业点移动,使得施工具有覆盖面积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加之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略,给施工点的转移和项目的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导致建设单位难以及时了解施工的具体进程,施工人员不能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上下级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使得工程施工中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致使工期的延误。 (一)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的因素 参建单位(建设、设计、物资、运输单位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影响;施工条件的变化;技术失误;施工组织不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件等等。 (二)解决施工进度拖延的措施 建设单位发现进度拖延,应及时找到延误原因并进行消除,从源头上杜绝进度拖延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消除延误因素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影响,避免造成进一步延迟。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控制: 1、施工前进度管理 (1)确定进度管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控制方法与具体控制,进度目标实现风险分析,尚待解决的问题。 (2)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总进度计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所动用人力、施工设备是否满足完成计划工程量的需要;基本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实用;施工设备是否配套,规划与技术状态是否良好;如何规划运输通道;工人的工作能力是否满足工程需要;预留的时间是否足够清理现场;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计划是否到位;竣工、验收计划是否完善等。 2、施工中进度管理 (1)定期收集施工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实时监管施工进度。进度管理的周期应根据计划的内容和管理目的来确定,工期较紧的进度控制周期一般为一周。 (2)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设备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 3、施工后进度管理 指完成工程后的进度控制工作,包括组织工程验收,处理工程索赔,资料整理、归类、编目和建档等,实际工 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工程竣工,而竣工资料未同步完成。 三、西藏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项目的成功与否。工程项目最终管理目标是使项目达到质量高、工期短、耗费低、安全性高等等目标,而成本是这些目标经济效果的综合体现。西藏电力工程管理以往存在不重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结算不及时的问题,故应加大引入咨询单位参与工程结算的力度,确保保质保量的情况下以最低能耗完成工程。 四、西藏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西藏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与效益的矛盾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部分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致使安全管理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2、部分工程存在违法分包、以包代管 为满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求和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迅猛增加,西藏电力建设工程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由于进度紧、任务重,劳务分包工作中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3、安全措施不严密 大部分工程施工未事先制定施工方案;或者有方案,但个中内容只流于形式、无针对性;或者方案有内容,但不落实。所有这些,都是措施不严密的表现。而安全措施的不严密、不落实,却往往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二)工程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1、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这一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条件。故当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安全,要以正确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总揽工程项目的建设,应该也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2、正确处理激励机制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安全生产中使用激励机制,是一种管理方式,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当前,物质动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但是必须认识到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既要有物质激励,同时又要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激励。 3、安全技术交底是落实的最好手段 (1)交底方法:各级技术人员、施工负责人应将《施工方案》作为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之一,分级进行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了解并掌握相关部分,并付诸实施。 (2)交底主要内容:施工顺序和主要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工程进度、物资供应要求;保证施工安全的主要措施;其他注意事项等。 (3)必须明确各级安全责任:施工人员应按交底要求施工,不得擅自变更施工方法和降低安全要求,或违背安全措施。 4、主动服务,降低安全风险 由于施工单位大多是区外单位,对当地政策、电力系统情况及运作不太熟悉。因此,项目管理单位应在诸如青苗赔偿、办理工作票、施工遇阻等棘手问题上,主动协助、帮助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施工组织及施工安全问题上,同时通过《安全合同》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强化安全管理。 五、西藏电力工程员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职工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队伍庞大,施工点流动性强等不良因素的制约,使得建设单位对职工的管理培训工作难以开展。而多数基层施工人员为农民工等缺乏施工安全意识的职工,为建设单位的统筹管理带来了极大地难度。 (二)员工素质提高对策 为解决非熟练员工尽快提高作业水平,参与正常施工工作的问题,建设单位可要求将非熟练员工与作业熟练员工搭配安排作业,使其在工程实践中以及熟练工的实时指导下能尽快掌握作业技能。同时,可根据生、熟工的不同作业水平和特点,将工作进行进一步细化,合理的分配给各施工人员。根据各施工人员的作业水平以及工作量,划定工资及奖金的分配方式,一方面,充分权衡了作业熟练的员工工作量和作业水平;另一方面,使得技术非熟 练的员工看到了技术水平差距和报酬差距。这样不仅是对熟练工的肯定,更是对非熟练工在现实上的鞭策,推动其向着专业能力提高的方向发展。 电力工程论文:论中职学校 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培养模式 试论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宁夏水利电力工程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利弊关系并提出自己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优点 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半工半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于2006年发出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称[2006]4号)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国务院及教育部下发《决定》和《意见》之前,我校已开展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如:2005年寒假,我校组织300多名一年级、二年级学生赴上海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这次活动呈现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优点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已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趋势,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1.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更实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最新的技术,了解该行业产品生产最新型号和市场供求关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成长。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企业项岗实习所获得的报酬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困难,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重要的是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掌握了生存的本领,贫困学生自尊自立,非贫困学生也得到锻炼,更快地成长。 3.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定位高,深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企业也降低培养时间,使学生。 4.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在企业严格的制度管理中,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都得到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 5.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学校从企业哪里学得一些管理理念,改变育人模式,学校受益。企业获得了符合自己要求的技能人才,培养了员工,企业受益。学生增强了职业能力和就业本领,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学生受益。 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决定》和《意见》都是以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站在统揽全局的层面上制定的。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均衡性、南北地域的差异性、南北生活习惯的不协调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 1.南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差异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南方沿海地区,各大中型企业聚集在这里,而北方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首先,北方学生父母的思想传统,希望儿女在lh己的身边,不愿意他们远离家乡去工作。第二,北方学生不太适应南方的饮食习惯。北方饮食以酸、辣、咸为主,南方则以清淡、甜食为主,这样北方学生不适应南方的生活习惯。第三,北方多以干燥、炎热天气为主,南方多以高温、阴雨、潮湿天气为主。北方学生到南方会出现皮肤过敏、湿疹等综合性病症。如我校组织到上海半工半读的学生中,有90%以上的学生都出现了湿疹,而且10%的学生的病情非常严重。 2.路途遥远、代价大,影响“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从北方到南方坐车要三四天时间,再加上车费、路途上的花费等费用对于比较贫困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校企管理不对接,学生流失严重。一是学校的教育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差距,学校以教书育为主,而企业则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主。在学校迟到的学生多以批评教育为主,而在企业就会以制度管理,轻则罚款,重则辞退。二是有些学生在企业能够挣得令他满意的工资,他们在半工半读结束时,就会留在企业继续工作,放弃回校继续学习。三是部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散漫、能力差,被企业安排到劳动强度大、技术简单的岗位上,他们认为以后的工作就是这样简单、辛苦,自动放弃了回校继续学习。如,我校开展的半工半读活动中,就有5%以上的学生因为这些原因流失。 4.时间短,半工半读学生不会被安排到技能性强的岗位上顶岗实习。比如:在我校去上海实习的300多名学生中不到l/4的学生被安排到技能性高的岗位实习。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以赢利为自己的宗旨,可是半工半读的学生几乎所有人都是生手,这样未免会降低企业的产量,从而使企业降低创收,企业当然不会安排学生到技能性强的岗位上。还有,要训练一个熟练工是需要时间的,可半工半读学生多以三至六个月为一个周期,企业根本就不会花精力去培养工学结合的学生为熟练工,因为,经过企业辛苦培养的工人刚能独自工作时就被带回学校。 5.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使学生的安全和劳动报酬没有保障。如有的企业不给学生上综合保险,有的企业根据法律的框架给学生最低的工资报酬,而不是按学生所创造的价值给学生相应的报酬。 三、对办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今后职业教育重要模式之一,对如何做好做强这种培养模式,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这里所说的师资的建设不是让他们到高等学府去读研、读博,而是要让教师走下去,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习、调研、学习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调查了解生产一线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授课时,就会很有针对性。二是要把企业一线的高级技师请回来,因为他们是这个行业发展前沿的见证者,他们不但了解该产品的性能,而且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流的操作能手。 2.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建设。把校园文化、学校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二为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吃苦精神和适应能力。 3.多元化融资。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难得机遇,争取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要激励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投资职业教育的政策。同时,以建设校内实习工厂和后勤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强校企合作、合资办学、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校办产业。 4.多形式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训模式。一是要利用企业先进的实训设备、高技能人才的优势,让学生到企业项岗实习即进厂式培养模式。二是利用学校的实训设备、专业的教师队伍,把企业请进来,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即企业进校式培训模式。三是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提供实训设备、项岗实习指导、优先聘用毕业生等,学校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职工培训、人才培养服务等即校企合一式培养模式。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日益重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得到了很大重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要求上的作用显著,因此地位也更加突出,在农村小学亦是如此。面对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必须采取创新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用。本文立足农村小学实际,分析了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及管理的特点,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学相关硬件、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教学相关内容、教育评价六个维度,探究了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如学校高度重视、师生重点关注、家长提供支持等,以期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改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献计献策。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小学 对农村小学而言,国内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概念界定标准。我国在1986年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提出“农村学校,是地处农村的学校的统称。”国外对农村小学的界定比较固定,认为“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阶段的学校为农村小学,或是地域上分布在农村地区,学段为小学的学校”。由此可见,界定农村小学这一概念时,主要是从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和学校的地域分布两方面进行界定。从地域角度来说,农村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居住的地域,也就是俗称的“村庄”。一般来看,相比城市而言,农村的分布比较分散,不同于城市的数量多和高度密集。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将农村小学定义为:在地域上分布于城市之外,并且位于村庄周围的小学,其特点是比较分散。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概念,在现今的多学科教育中经常被提及,通俗地讲,实验教学就是学生口中的实验课。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实践,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实验教学是一个探究、实践、提升的过程,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寻求新理解,从新问题中获取新发现。故实验教学,是一种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另外,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通过一些特定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材料,经过人为控制与操作,让实验对象发生变化,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观察,测定和分析这些变化,以此获取新知识,在验证已学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能力。实验教学在基础课程和实验课程中广泛利用,其教学目的不仅是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二、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一)教师基本情况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由教师来实现,因此,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0~50岁、5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比较小,青年教师充满激情和活力,愿意并乐于探索实验教学的创新与优化。在这些青年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所学专业是理科类专业,与小学科学课程紧密相关;还有一部分教师所学专业是文科类专业,但是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都比较突出。此外,在部分农村小学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为兼职教师,虽然小学科学课程是这些教师兼任的学科,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是兼职就减少教授科学课程的热情,即使大部分任教科学课程的教师都来自语、数、英三门主科,但在师资水平方面还是有所保证的。 (二)教学相关硬件 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要一定的实验场地、实验器材、实验时间,且涉及的方面很多。这些实验有的可以在教室进行,有的要在实验室进行,有的要在户外进行,都离不开相应的实验仪器和器材。换言之,实验教学的开展与相关硬件的配备息息相关。在农村的小学科学课程上,国家投入的经费比较多,因此,很多农村小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科学实验室,在实验室的硬件配备上,固定的硬件、日常损耗器材的配备基本完善,尽管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已经能有效满足日常实验需求。在每次实验过后,学校能摒弃以往“做一次是一次”的旧观念,及时对玻璃制品和酒精蜡烛这些损耗数量比较大的用品进行补充,以保证多个小组同时进行相关实验,相较于以往存在较大进步。 (三)学生和教师的认知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十分喜欢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课,对科学实验的热情也很高。其原因包括:可以不用考试、气氛轻松、可以动手操作、可以帮助理解理论知识等,其中,“可以动手操作”是大部分学生的选项。可见学生已经能正确认识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程十分重要,能帮助学生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只是地位相较于语、数、英等传统科目尚有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语、数、英主课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师“分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对实践性为主的科学课程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有时甚至跳过学生实践环节自己操作,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就是背实验,写报告,为了记住原理进行考试,往往无法体会到科学实验中实践探究带来的乐趣。 (四)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当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是3~6年级,每周2个课时,每学期的实验课程大概在10课左右,其中大部分由科学教师自主安排。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开展情况良好,尽管偶尔会出现被占用、实验课变成理论课的情况,但是实验课的课时基本都有所保障,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能持续化、常态化、合理化地进行。虽然家长还是较为关注学生语、数、英等主课的学习情况,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心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实验,并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咨询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五)教学相关内容 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如今,很多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都较为丰富,教材上的相关实验基本都能开展,学校、教师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内容,这也说明从学校层面已经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同时,一些农村小学开设了形式多元的兴趣小组,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是对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不仅能契合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还能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的见识。教师逐渐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小学科学课程更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时,要注重将学生生活的实际背景、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更好地贴近生活。 (六)教育评价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确保科学课程高质量地实施,形成闭环的反馈机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深入发展,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目前,部分学校引进了全面考察评价的模式,相较于以往评价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成情况的传统方式,新模式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完成程度。基于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核心宗旨,教师通过教学可以让小学生知道与身边事物息息相关、浅显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与生活习惯,进而通过实践进一步探究,科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解答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反复进行上述过程后,最终形成勇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包括亲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动保护资源环境等,并通过实验教学实现小学课程总目标,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管理对策 (一)学校高度重视 学校作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对科学课程实验教学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增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由于农村小学较为分散、彼此沟通相对缺乏,且一个学校往往只有2~3名科学教师,因此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这就要求学校之间相互协调,增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交流,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优点,逐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强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硬件配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实验仪器是否充足、能否得到及时补充等,都会极大地影响一节实验课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硬件配备,资金不足的学校,可以号召广大师生利用身边资源制作实验器材,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师生重点关注 小学生是十分相信教师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加关注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一方面,科学教师可以与班主任合作,利用班会实践向小学生传递科学实验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告诉他们科学素养关乎他们一生的发展。科学教师则可以多利用课外活动、课下时间,用科学知识或实验解答学生关于身边事物、现象的各种疑惑,从而提高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将这门学科与语、数、英一样看待,通过做好课前准备、认真完成课程安排、积极邀请同校师生进行监督等方式,尽可能地提升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同时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三)家长提供支持 家长要及时转变对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认识,要能正确认识、看待它。家长要转变以成绩为评价的唯一依据的观念,要看到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对孩子动手能力、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并主动鼓励、夸奖孩子,提升其开展科学实验的信心与决心,促使其将这种信心、决心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同时,要加强监督,除了要监督和引导学生重视小学科学实验,家长在家中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也要监督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课时量、教学质量,从而保障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学科地位。 (四)创新教学内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教学内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也能更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框架。由于农村地理位置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农村小学在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硬件配备方面相对城市小学存在不足,但农村小学拥有城市小学没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村小学可以从周边有代表性的资源出发,开发有地域特点的科学实验教学内容。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开发实验教学内容时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满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开发实验内容;二是开发内容要具有鲜明的本地农村特点,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三是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 (五)完善评价机制 前文提到,一些农村小学已经采用全面评价考查模式,但对大部分农村小学而言,还是以纸笔考试为主。纸笔考试虽然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但评价方式比较片面,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小学课程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一要将实践操作和理论测验相结合,适时抽查学生所学的实验操作情况,从实验设计思路、仪器使用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查;二要将过程评价与期末检查相结合,每一次实验教学结束后,当堂对学生本堂课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记录,在单元实验课程结束后进行阶段性测试,接触高频率的过程性评价,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三要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每个班级中,选取学生对班级内其他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发现不足,进而巩固其所学知识。总之,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验证书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及管理能力,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师生重点关注、家长提供支持、创新教学内容、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真正将所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作者:张继伟 单位:山东省临沂金雀山小学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成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可从运用语言艺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几方面做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标的提出,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又一课题。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恰当运用语言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即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要做到: 1、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我在教学中主要把握如下两条:①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了解透彻。比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语言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②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严谨,即要求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冗长,简捷概括。如果教师的“口头禅”太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2、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只有通俗明白,学生才会听得有滋有味。为此应做到:①解释抽象概念的语言要形象化。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②对描述性的语言要精心锤炼。数学教学如果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定会不同凡响。 3、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①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②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同学心悦诚服。③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活动性。留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2、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3、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我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新课程下应采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进行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划记,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能把语言艺术、培养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综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如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等,面对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呢?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困生”转化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困生”不是绝对的,作为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使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尤其不能丢下一个“学困生”。事实证明,“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下面浅谈几点“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教师 转化 一.教师要有对学困生常抓不懈的思想准备,初中数学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基础都有待于纠正、指导、养成,而这些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时刻刻、日复一日随时随地关注指导才能纠正过来,得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二、展现“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索真理而带有的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对学生来说,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学生就能由被动变为主动,学得生动、活泼、有趣。从而减少“学困生”的产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内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讲得富有趣味,可以通过一些幽默的语言,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和解题方法,讲生动的实际例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的配合,用形象思维方式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既让学生学习了课外知识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数学学困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学习的好习惯 引导数学学困生通过培养好习惯做起,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判断、推理,逐步让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习得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并注重个别辅导,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逐渐形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投身学习,在困难面前表现顽强,并且具有比较强的独立性。与此相反,数学学困生往往缺乏自觉性,这就需要教师花费精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采用强化双基训练的方法,把弥补基础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得以提高。 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它决定着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久程度。学习是一个艰苦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数学学困生就会半途而废。教师应多多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逐步培养数学学困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和外部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的独立性。 四、创造和谐氛围,培养数学学困生自主进行数学学习的意识 初中阶段给数学学困生营造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逐步转化学生的戒备心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很管用的一招,就是引导数学学困生将其它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在数学学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数学之外的爱好或特长,如果能加以利用,使之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能很好地有意识的进行数学学习。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困生,大多数基础较差,教师需要降低要求,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实行逐渐递增、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手段。要多给数学学困生提供小的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意识。 有少数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靠高压政策手段力图压服学生,不但效果甚微,反而了造成学生畏惧、防卫等不正常心态,诱发了学生的反抗心态,数学学困生的反应更是强烈。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一是要坚决克服简单粗暴,二是要想方设法,逐步缓解或消除数学学困生的逆反心理。针对数学学困生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应是逐步引导数学学困生喜欢数学教师,喜欢数学,能自主进行数学学习。 要及时关注对数学学困生的作业、测试或课堂练习的反馈,要把课堂提问和板演的机会更多的让给数学学困生,要让数学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多多帮助数学学困生,让他们能尽可能的共同进步和成长起来。 “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工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做到有的放矢,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形成,我们全体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困生”的控制和转化,才能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才能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让素质教育的灿烂之花在数学教育教学园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论文 [摘 要]:新教法的基本要求是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教师转变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但在具体操作中每节课的效率是不同的,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根据自己的点滴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旧教材体系中,应试教育的优势、特点、缺点,其实是合而为一的,那就是训练。刻苦的、重复的、机械的、年复一年的训练,直到这种训练成为你的本能。整齐划一的训练虽然是痛苦的,但成品率极高。而在新教材体系中,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训练恰为所忌。它摒弃简单的模仿与机械的重复,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展开数学探究。基于这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分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标规定教材的基本目标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过去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课,学生听课,听多了难了学生容易厌烦疲劳,其效果也可想而知。所以教师绝不能满堂灌,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在实践中碰壁、探索,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新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有课堂驾驭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新教材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显而易见的简单的问题千万不可讨论,否则学生就会分心,开小差,因为问题对他毫无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较好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而这正是我们的一大弱点。我们应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另外我们千万不可轻视应试教育的严格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人人知晓的道理。“严格训练”不光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它生产了一种非常难得的附属产品,那就是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数学思想与方法固然异常重要,没有良好的运算技巧运算能力与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支持,它会是苍白无力而空洞的。我认为适度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总而言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正视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中学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 摘 要: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往往是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传统的初中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新课改的新理念促使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发生重大转变,改变了传统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导地位的学习模式,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的探索学习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实践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要求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上“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化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对于新课改的要求以及教学方法,有很多老师对它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一些误区。本文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课改教学下课堂实践的经验,来谈谈新课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实践。借此抛砖引玉,希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 1.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 一般情况下,数学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来说比较枯燥无味,这在无形中就给数学课堂的教学带来了困难。新课改下,要求数学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生处在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比较叛逆的时期,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技巧,让他们能够接受建议,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注重初中数学课程目标的转变 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不能死守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在课堂上强调数学的推理过程,即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以及从这个结论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学会正确思维的方法和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预习,然后把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给同学介绍下,把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述,以及勾股定理这一基本定理在以后几何学习中有哪些重要应用。最后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与勾股定理联系起来进行讲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生活中处处存在学习的道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调整数学课堂的教学结构 数学作为一门主学科,对以后的发展以及升学考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学老师要重视学生数学的学习,在课堂的教学中调整课堂的教学结构,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和讨论。在学习平面几何的过程中,一个题目往往有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对表现不足的小组进行鼓励和引导。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知识;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4.注重数学课程评价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往往以分数论,谁的分数高谁就代表优秀,打击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的目标下,要求数学老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分数。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唯分数论的评价系统显然不符合这一目标。因此,初中数学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学生的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健全的学生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上的误区 虽然新课改为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上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在新课改过程中,一些老师对新课改的目标理解不透彻,形成了一些教学上的误区。笔者就简单谈下这些误区,以便学生在新课改环境下取得更大的进步。 1.过多地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忽略了老师的引导 在新课改的课程中,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老师什么都不干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一个问题往往很多时间不能解决,久而久之就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老师的知识毕竟比学生的知识全面,因此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从新课改中得到全面发展。 2.片面地追求情境化教学 情境化教学的设置目的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置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只片面地追求情景化的教学方式,那学生可能会只顾沉浸在情境化的教学氛围里而忘记了数学本身的魅力。这样不仅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及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更有甚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3.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最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多用多媒体,殊不知,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宜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很多还是需要老师在黑板上进行勾画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论文摘要: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主要是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2)建立几何模型(或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方程和函数的问题。(3)与函数有关的代数、几何综合性问题。(4)以图象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数与形的契合点。如果能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一些看似无法入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知识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层次上的数学教育。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研究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指把代数的精确刻划与几何的形象直观相统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观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主要是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2)建立几何模型(或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方程和函数的问题。(3)与函数有关的代数、几何综合性问题。(4)以图象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数与形的契合点。如果能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一些看似无法入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的主动应用。 一、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养成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图形知识,如绳子和绳子上的结、刻度尺与它上面的刻度,温度计与其上面的温度,我们每天走过的路线可以看作是一条直线,教室里每个学生的坐位等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形与数相结合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与数轴,一对有序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很好机会。 如: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集合,实数包括正实数、零、负实数也有无数个,因为它们的这个共性所以用直线上无数个点来表示实数,这时就把一条直线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把这条直线就叫做数轴。建立了数与直线上的点的结合。即:数轴上的每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每个实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它的点,建立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由此让学生理解了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建立数轴后及时引导学生利用数轴来进行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常规定右边为正方向时,在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总大于左边的,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让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为下面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思想奠定基础。 结合探索规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反复渗透,强化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中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并能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时候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如是知形确定数还是知数确定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进行,从而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二、学习数形结合思想,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找准数与形的契合点,根据对象的属性,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数形结合的结合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 (1)用方程、不等式或函数解决有关几何量的问题; (2)用几何图形或函数图象解决有关方程或函数的问题; (3)解决一些与函数有关的代数、几何综合性问题; (4)以图象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往往能使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步骤非常的明了。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现有教材,教学中着意渗透并力求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结合其它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注意几种思想方法的综合使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信会使学生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极大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1实验设计 1.1教学内容的整合 对“牙齿深龋治疗”所涉及的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块,实现基础与临床、诊断与治疗、理论与技能的多重结合。教学团队中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教案设计。教案以临床病例的形式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地将下颌第一磨牙深龋病例所涉及的不同学科知识逐一展开。教学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医学部分和口腔临床医学部分,基础部分着重复习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口腔材料学中的相关内容;临床部分则包括口腔内科学中窝洞充填及口腔修复学中嵌体修复的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 1.2教学时序的安排 该教学模块共15学时,依据临床疾病的诊疗程序与教学便利整合为3个单元,每个单元5学时(为整个半天),间隔约周,以便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消化。第一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内科学为主,涉及下颌第一磨牙的牙体解剖特点,深龋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病理机制,深龋的充填治疗原则与方法,充填所用材料。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学生进行龋病的充填治疗实验操作3学时。第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口腔修复学为主,涉及嵌体的适应证、修复原则和制备方法,嵌体材料的选择。教师讲授及操作示教约2学时,其余3学时为学生嵌体洞型预备与蜡型制作的实验操作。第三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深龋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充填治疗及嵌体修复的临床并发证等。采用小组辩论模式,教师做引导,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讨论不预设答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目的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和小组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1.3教学方法的组合 教学设计中涉及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自学,理论授课,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网络教学等,可在不同阶段单独或组合应用。自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但需要教师提供指导。课前一周将该教学模块的大纲提要发给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及目标,并提供参考书目、教学幻灯片、相关文献等辅助资料,要求学生就相关内容进行自学,使其建立“深龋治疗”的初步知识框架。自学过程依托了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口腔修复学和口腔内科学精品课程教学网站这一教学平台,提高了自学效率。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可系统而快捷地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验操作能掌握基本技能,二者仍是本教学模块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可或缺。在前两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先用患龋的离体牙进行理论讲解,再利用仿真头模的情景化教学,进行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的实验操作,既节约了教学时数,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团队协作学习是第三教学单元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5名学生一组,合作分工,检索文献,分析综合,最后形成小组结论;辩论则是对立双方通过搜集的论据,以辩证的思维来论证己方的合理性与他方的缺陷,以此不断加深理解,并最终形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习惯。 1.4考核手段 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主要考查学生对各项技能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核在整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理论考核主要通过试卷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临床技能考核则是针对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则就该课程模式与传统课程模式的优劣对比进行调查。 2结果 实验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97分,临床技能考核(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平均成绩为87分;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88分,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为86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差异有显著性,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无显著性。问卷调查显示,85%的实验组学生喜欢模块化课程模式,认为该模式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性比较明确,教学形式比较活泼,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而大多数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的缺点是花费时间太多,干扰了技能操作训练的专注性,由于缺乏临床经历,所以无法进行深入的专业讨论。 3讨论 模块化口腔医学教学模式在遵循口腔医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3],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以下特点。 3.1符合口腔医学教学规律 该教学模式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步骤———探求原因、发现机制、确定解决方案及临床操作等,使知识点逐步展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原先独立而割裂的不同学科知识点组合到一起,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该专题建立了系统而直观的认识,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临床诊疗思维的养成规律。但该教学模式局限于临床问题,缺乏学科的整体框架。 3.2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创新能力,如知识更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而后者正是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该教学模式通过引导、激励和鞭策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相应的教学提纲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文献的收集整理、资料的综合归纳,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更新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小组内合作与小组间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通过考核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但是,该模式耗时较多,学生在对该学科尚无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对于专题的重点以及文献结论的可靠性等不易把握,因此教师在前期的教学设计及准备工作中应进一步细化自学提纲和进行专业指导。 3.3创新教学模块设计 课程模块的设计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有代表性的临床问题的选择,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整合,教学模块实施的细则等,均需要学院在学期开始前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规划。一般而言,对于临床常见病、重点个论,特别是合并有实验操作的具体章节,只要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就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例如本研究选取了深龋充填治疗和嵌体修复,既有相对独立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求,又有较强关联性的内容。创新之处就在于充分融合了基础与临床,涵盖了理论与技能。 3.4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该模式涉及基础与临床多个学科的教学,因此需要组建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核心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定期的教学会议和集体备课,针对不同教学模块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反馈。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通晓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学后的评估发现,教师的前期工作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法,包括案例选择、课程内容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在教学实施中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讨论的及时引导、结果的针对性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有过硬的教学能力,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是后期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该课程模式的优点在于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以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改革,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节约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的目的。 作者:胡建 章非敏 李谨 孙亚洲 顾卫平 马骏驰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教育中网络教学的意义 1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1.1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课程建设主要是将各种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师授课录像、课程标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习指导书、电子案历、各教学单元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学生通过网络联入到课程中心,选择课程进行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讨论。可以进行网上考试,自动出卷,自动评分。教师利用BBS论坛、QQ等进行作业布置与批改,回答学生问题,使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都通过网络进行。 1.2口腔I薹学网络实验室建设 口腔医学网络实验室主要配备口腔仿真模拟系统、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口腔仿真模拟系统是一套能够模拟真实临床,辅助进入临床前操作教学的口腔专业教学工具,其仿真设计缩小了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的差距。口腔仿真模拟系统中综合治疗机完全根据临床实际配置,其中快慢手机、光源、喷水冷却、吸唾系统、面板控制、椅位调节等也完全模拟临床,模型牙齿的材质与天然牙齿具有近似的硬度和密度,能给予学员操作时最大程度的逼真感;面罩装置模拟了人体口腔周围软组织环境,有助于学生掌握支点选择、口镜的使用要点。 多媒体演示交流系统主要由教学电脑、控制面板、口腔内窥镜等组成,教师通过教学电脑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口腔内窥镜抓拍口腔制备的牙体、洞型等近距离的图像,学生仿真头模旁配备的计算机,可接受教师教学电脑传送来的图像、信息,教师还能够直接监控学生的电脑屏幕。控制面板主要控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如图像发送、呼叫等,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交流。局域网络监控系统,通过教室上方安置的摄像头,教师可观察实验室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都能作为视频资料保存下来以供回顾,最后可以进行实践操作评价。 2网络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网络教学使口腔l薹学理论锞教学生动化 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使口腔理论课教学成为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教学In,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局部放大、动态模拟等方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变为具体,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口腔医学是重实践操作和形象化的学科,以往教师单纯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即板书、挂图、幻灯片等授课,学生由于理解力的限制,大部分感觉抽象难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口腔多媒体课件,能够观察大量的临床病例照片、录像、动画,弥补了目前临床见习课时少、罕见病例难以见到的不足,帮助学生将临床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网络教学使口腔医学实验课教学真实化 学生通过进入临床前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了口腔医疗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后,需要进一步强化训练类似临床实际的治疗工作。传统的实验课一般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看的示教模式,但由于口腔操作范围小,学生视线受到手及头的阻挡,观看视野有限,难以全面掌握实验操作的要点和难点。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口腔医学专业实训可借助仿真模拟系统配备的口腔内窥镜与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教师操作过程进行直播,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见教师在仿头模上的操作。如在牙体牙髓课程教学中通过内置摄像头将牙体根管预备的正确操作步骤传给学生观看。在口腔修复学课程教学中利用肩台制备评估系统掌握肩台预备操作要点。网络教学环境下还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软件,将牙体洞型制备等口腔操作过程通过三维重建、动画播放给学生观看。 2.3网络教学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医学院校普遍扩招,但投入的教育经费又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是每一位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下颌阻生牙的拔除手术是口腔医学生实训的一个重点,但30多名学生围在一个狭小的门诊病房中,既不符合口腔外科无菌的原则,也不能让学生看清楚,而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录像在互联网上反复播放手术的现况,给同学们展现最直接的手术场景,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而且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无校界和国界,从网上可以部分获取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利用充分化闭。网络教学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教学更开放。只要有网络,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2.4网络教学使教学方式互动化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疑难点,很少有机会向教师请教,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而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真正不见面的互动教学,学生在学完一个教学内容后,对一些没有搞懂的知识,可以通过BBS论坛、QQ即时和教师联系,增加了师生的教学交流,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室教学网络,在口腔仿真模拟系统的装置旁配备一台接人了因特网的电脑,教师的示范操作可以传送到所有学生的工作台上去;学生随时都可以通过呼叫按钮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呼叫按钮,实现教师与学生间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按“帮助”键和教师联系;教师通过摄像头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监控,及时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这样的网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13]。 3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网络信息技术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教育变得更加民主开放。网络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必将在未来的医学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但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i41。相反,网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角色,其重要作用无法替代。在使用网络教学中主要存在下面问题及不足。 3.1教师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实验室教学需要教师对实验室网络设备的熟练操作,现代化的设备和软件需要对教师进行整体培训。因此,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接受新观念,学习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技术,依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开发新技术,探讨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2人文素养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 网络教学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它的一些特点与优势也注定了它的不足,特别是在人文教育和性情陶冶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i51,学生和教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生更多的是知识的获得者,而得不到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必须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面授答疑、临床见习、案例讨论、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心理辅导等进行教学。 3.3教育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稳定的网络运行是整个网络实验室教学顺利进行的坚实保证,网络硬件建设应作为口腔网络实验室重点投资对象。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口腔网络实验室需要很大一笔投入;目前国内使用的口腔仿真模拟系统配套耗材、模型等依赖进口,而且许多模型属于一次性使用,教学成本较高,在发达国家口腔医学教育被普遍认同为精英教育,模拟实验教学多数需要学生额外付费,国内口腔医学教育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网络化的教学是每个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任务驱动教学在口腔医学技术的应用 [摘要]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构建“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明确课程目标,充实教学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理论及优势的基础上,阐述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进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在现代口腔医学不断进步的形势下,人们对牙齿美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口腔医学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义齿加工企业越来越多,致使口腔技师人才紧缺。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较多,动手操作较少,导致学生毕业上岗后无法满足实际要求。所以,必须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有效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也可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及优势 (一)基本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以参与、互动、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利用现有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感知与认识,让学生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发挥与创造空间,以此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分解与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是一种值得全面借鉴与推广的教学方法。 (二)优势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强调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能力,以此为义齿加工企业提供优秀的口腔修复技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更加侧重实际操作,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让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听讲,必然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或因想象不出实际操作情况而产生厌烦心理。而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这一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全口义齿工艺技术排牙方法的讲解中,教师可设定本节课任务,这样在学生学完有关理论知识与查阅有关资料后就不再单纯地被动学习,而会产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与激励下完成本节课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2.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在每节课前设计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此目标展开,这样,教师教学思路会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比如,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卡环弯制的讲解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为掌握常用卡环的弯制、铸造工艺技术,那么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突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定,可加强知识整合,以此完成设定的任务。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强的学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现阶段,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程设置和实际需求不相符的情况 。所以,一定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应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以“够用、必需”为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根据工作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非常适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确定教学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其核心主旨就是师生共同完成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各项任务中融入大纲知识点。同时,必须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通过任务达成,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主要内容及基本技能。此外,还要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为学生提供创造、创新的机会,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二)教学实施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探究式学习过程,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状态,每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理解任务,进而利用现有知识与经验进行解决。与此同时,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进取、独立精神。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任务驱动教学中,应先在技师协助下明确教学任务模块,并将其和教学任务、生产实习相结合。在执行任务时,学生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明确自身角色,并站在角色立场考虑问题,体验工作艰辛,以此挖掘个人潜能与创造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担任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即将与此项任务有关的理论知识依次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课后,教师可收集临床病例模型,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制作修复体,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 (三)教学成果考核 在传统教学中,考核方式主要为一次性期末考试,未重视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及实践技能学习的考核,导致多数学生只是考前突击复习,根本没有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此种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及成果为依据,以此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发现自身不足,吸取他人优势,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考核成绩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组成,从而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保证及注意事项 (一)实施保证 要想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序实施,就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双师”素质。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均毕业于口腔医学专业,而不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其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但操作经验与技能不足,而临床技师尽管具有操作经验与技能,但教学能力有限。所以,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达成校企人员双向互动,进而实现教师具有“双师”素质。 (二)注意事项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时候,应对以下几点内容予以注意:(1)注意课前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任务框架予以设计,对每个环节的实施效果了然于胸,进而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序进行。(2)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尽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口腔修复技师,更侧重实践操作,但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盲目进行实践操作,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口腔修复技师。(3)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以此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任务,而不要将教学任务设置得太过容易或者难度过大,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4)灵活运用。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尽管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效果良好,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可能对部分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综上所述,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衔接。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使其达到教学要求,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作者:胡洁 唐岳鹏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口腔修复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口腔医学专科生重点掌握;作为口腔医学中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其临床实践技能也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结合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口腔医学专业的资源设施和学生学情,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对《口腔修复学》进行课程改革,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改革初探 一、课程的定位 《口腔修复学》是高职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各专科口腔课程和从事临床口腔修复工作的基础,并且还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口腔修复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口腔修复理论知识和基本修复操作技能来诊断和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缺损和畸形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以基础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循证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材料学、工艺学、工程技术学以及美学等为基础的专门学科,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和修复体制作技能,才能对各类畸形和缺损做出诊断,合理的设计并精确的制作各种修复体,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复治疗。是口腔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行医的必要知识结构和技能。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体现为:一是素质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具备认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同时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互相合作关系,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二是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义齿、种植义齿和全口活动义齿修复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以及具体修复方法,熟悉各类修复体制作的技术工艺流程,了解颌面部缺损、牙周疾病、咬合病与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相关修复治疗选择;三是能力目标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分析病因,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一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口腔修复学主要学习牙体缺损的修复、牙列缺损的固定修复和可摘修复,要求掌握各种修复体的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牙体预备方法和修复体制作方法等,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基本能形成清晰思路,但是随着所学的修复体种类越来越多,虽然采用了对比学习法,但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混乱、方案选择不当的现象,折射了学生基本理论掌握不牢的现状;[2]二是,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目前的口腔修复学实训主要是临床操作性实训,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在有差异的项目中不能积极地动脑,对各种修复体制备方法缺乏主动对比差异,导致学生在临床上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3]因此,为加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口腔修复学这门课程真正发挥实用,现就口腔修复学课程改革作一探讨。[4] 三、改革的措施 综合考虑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学情、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及《口腔修复学》课程的特点:一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口腔修复学是与临床结合紧密且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应用于口腔修复学的理论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为:案例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效果。更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灵活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等,取得了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成效,学生普遍表示更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很关键,是否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科学性,是否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病例。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问题的设置着重于问题的综合分析、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具体实施步骤。设计问题的排列要有一定的次序,合乎逻辑,形成一个有序递进的导向过程。例如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损、不同缺损牙位、不同缺损范围和患者对修复体要求和修复后效果的多样性等的病例和相关问题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依次学习到嵌体、部分冠、贴面、全冠以及桩核冠等各种修复方法;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而是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侧重点。由知识“灌输”式教学向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转变。在教学中实现师生进行交流、对话、沟通来提高教学效果。由教师授业解惑教学向合作式教学转变。与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传统的闭卷考试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既要考查知识,又要考核能力;三是通过实训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手法的训练。开展以仿真头模操作为主的实训,通过在仿真头模上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尽快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性能认识熟悉,掌握各器械设备的正确的使用方法,在教师规范化示教及指导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克服学生畏难怕错不敢动手操作的心理;四是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结合的考评方法,实现临床应用能力的提升。过程考评主要包括考核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体现的的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实训课完成预备体的质量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综合各项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采用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重要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效果 通过对口腔修复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改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在临床进行口腔修复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人们还将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规格口腔医生进一步深化口腔修复学教学改革。 作者:黄珊 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探究:口腔医学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与实践 摘要:通过早接触临床让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尽早体会口腔医生角色,了解今后要从事职业的具体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本文重点探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期望通过改革临床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认可度,增强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 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口腔医学专业专科生大多在社区、乡镇卫生院、口腔诊所就业,不但要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强,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口腔疾病患者。口腔医学专业专科学制短,一般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专业基础理论,接触临床的机会非常少,学生普遍反映对将来要从事的口腔医生这个职业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大。另外,部分教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对临床案例介绍很少,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课程内容存在困难。为解决当前教学模式与学生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提出了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1,2]。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在医学生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就采用不同形式的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早接触临床是国际上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更加有效地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3,4]。近年来,我院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施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1.1加强专业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第一年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学习英语、计算机、“两课”、少量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如人体结构学、人体形态学),基本不接触口腔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概念,对当初报考口腔医学专业感到茫然,甚至产生悔意,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对于一个没有真实接触过的临床病例,学生很难通过枯燥而深奥的书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口腔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非常抽象,教师的反复灌输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中体会到角色的转变,进而产生职业神圣感、荣誉感,通过接触临床病例,学生体会到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只有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适应课堂,才能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如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拔牙过程,体会患者对拔牙的恐惧、医生的熟练操作,会迅速让学生对将来要学习的牙槽外科产生兴趣;还可以生活中常见的急性牙疼为例,适时介绍急性牙髓炎的基本特点,如夜间疼、自发疼;通过早接触牙齿根管治疗,让学生对以后的牙体牙髓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树立医者仁心理念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爱心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带教教师应借助早接触临床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和患者交朋友,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如让学生询问患者的患病经过,学会采集病史,患者对疾病的咨询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知识,从而作出正确的解答。早接触临床会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早接触临床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以前实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初次面对患者时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患者也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拒绝实习生的治疗,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下一次接诊患者时就会更加不自信,从而导致恶性循坏。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学生消除胆怯、恐惧心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从容自信地面对患者。 2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2.1“项目导向式”早接触临床 在安排早接触临床时,由于学生仅学过基础课程,对口腔疾病的了解很多来自电视、网络及周围朋友或自己的患病经历,如龋齿、牙疼、牙龈出血等。因此,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如拔牙、根管治疗、牙外伤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组成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专业教师带领,不同时间点安排不同的口腔治疗项目让学生接触临床,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见习。如见习拔牙项目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接诊时如何和患者沟通?为什么要拔除患牙?能不能不拔?是牙疼患者要求拔除还是其他原因?拔牙要准备哪些器械?术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接触临床,就会避免盲目见习,效果也会好很多。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始终以“项目导向式”安排学生见习,既可以集中安排,也鼓励学生在周末或寒暑假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接触临床。 2.2“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选拔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实习生作为教员,学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教学。学生之间共同语言较多,沟通较容易,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经验和体会对低年级学生有很好的帮助,能够避免或减少后者犯同样的错误。如上颌第一前磨牙在拔牙过程中非常容易断根,初学者不易掌握要点和技巧。高年级学生会把他们拔牙过程中的体会讲给低年级学生听,低年级学生在以后实习时就会更加注意;同时高年级学生自信而熟练地接诊患者会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教员带教更能活跃教学气氛,学生少了在教师面前的紧张感。“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2.3“教师示范式”早接触临床 早接触临床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很大的影响。带教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带教教师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方式、手术操作习惯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早接触临床的带教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师,某种程度上还是导师,因此,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带教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相反,一个不称职的带教教师将会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后者专业认可度以及职业热情,对其今后的从医之路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时,我们一般选择技术过硬、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早接触临床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而不是替代,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基础课程融入具体临床医疗实践中,适时提问,而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如见习拔牙过程时,教师提问:拔牙后患者经常问什么时间修复患牙,如果你是医生该怎么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拔牙创口的愈合过程等相关知识。 2.4“医患沟通式”早接触临床 在当今社会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部分患者拒绝示范治疗,甚至会拒绝实习生治疗,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使学生临床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国家卫计委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管理,保护医学生的合法实习权和患者的知情权,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实习医师必须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取得患者同意,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5]。医患沟通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医学生必须重视并掌握,当前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患者的病情,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6]。在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尊重患者、医患关系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在教学安排方面自学生入学时就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加强教育;带教教师尽量选择能配合的患者作为学习对象,事前向患者说明,取得患者同意,避免产生医患矛盾。如果患者不希望太多学生围观,带教教师可减少参与的学生数量,尽量避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负面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和患者交流沟通,初步培养其医疗实践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3结论 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认识,提高专业认可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早接触临床教学安排中,可以采取上述4种措施。另外,要特别重视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加强学生对医患矛盾现状的认识,让学生获得更多与患者交流的机会,提高自信心,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何伟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初中数学小论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论文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它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事实上,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必须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或特征随时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否则就无法通过观察来研究和确定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关系。可见,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想的触觉。离开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数学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直正实现。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初中数学是一门学习简易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关系知识及其初步应用技能的课程,以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于数学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同时,数学活动中的观察并不狭义地指直观的考察,需要眼、脑并用,而且观察的对象也并非都具有直观的形象。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不可否认,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端。究其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学生的观察能力滞后,缺乏观察的习惯和基本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个没有观察习惯、毫无观察能力的学生,怎么能够发现图形之间、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惟其如此,学生数学学习的低质量、数学教学的低效率也就不足为怪了。可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之一。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充分显示这一教学观,切实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以用促趣。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观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更能培养学生持久的观察兴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的教学中提出如下观察材料:已知1、2是方程2+(k+2)-1=0的两个根,且13-111=2,求k的值。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得出:1+2=-(k+2)①,12=-1②,13-111=2③,由此,根据与系数运用时含有的特性——对称性,要求学生进行如下观察:1、③式中的1与2的指数是否相等;2、能否用1的倒数表示2;3、通过②③两式形变等式,能否表示成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在观察中发现简洁、明了的变形,实施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 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加以指正。例如,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对观察材料:已知如图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f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观察结论后,可进行提问: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2、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3、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对于观察材料: a 如图,在abc中,ab=ac, 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 d pfac于f,cdab于d,求证cd=pe+pf。 e f b c p 教师应启发学生按面积之和与大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进行观察,以求得一题多解。再次,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1)2=2,②2-2+1=2,③2-2-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①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msoffice1]②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 2、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初中数学小论文:对初中数学学习材料有效性的思考 一、发现问题与思考 “新课程的课真难上啊!课堂难调控,教材难把握.”“明明觉得挺好的教学设计,怎么效果就是不好呢?”同事们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也深感其“惑”.记得在上“角形分类”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分类方法,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分类的积极性很高,可是课却上得很失败.问题出在哪里呢?课后,我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细细思之,原来问题就出在分类的材料上.由于操作材料过于丰富,导致了教学的失效.由此,引起了我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思考.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的接受、分析、选择和整合的过程.如果把人脑比作“加工厂”.那么,数学材料就是“原料”.学习的结果则是“产品”.而影响“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就是来自人脑外部的“原料”.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材料有效”主要是指课堂中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之后,能让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它有方面的特点:一,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二,能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论文. 二、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论文 1.材料要有思维含量.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只是简单通过大量的图形来归纳概念,再让所有学生去练习.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一节思维含量缺少的数学课,一节智力挑战缺乏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低效率课.学生的一句“今天的题目太简单,真不过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数学课除了教“数学知识”,还要干什么?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材料选择要关注材料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对“你给我多大空问,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而言,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不仅影响探索空间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影响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果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偏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他们就会失去探究的欲望:如果思维含量偏高,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跳起来还摘不到果子,缺少成功的体验,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一定要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把它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材料最具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 2.材料不要脱离现实起点.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积淀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教师只是分析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定会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从这熟悉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学习材料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逻辑起点.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习新课之前.许多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教学,当然难免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状况.所以,进行教学预设.不仅要关注逻辑起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套用奥苏泊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 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无间隙接触,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论文. 3.材料数量不适度.准确提供学习材料的数量由于开始呈现的材料数量太多,清晰度降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学生虽然说了很多结果,但是由于纷繁复杂的材料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影响了学习效果.所谓“量体裁衣”就是要量教材内容与教学对象之“体”,裁学习材料数最之“衣”,即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数量要适度.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形成表象的过程.过多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致使教师成为组织教学的管理者;过少则缺少探究价值,影响学生的发展.生活巾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材料,但好材料不等于材料有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数量是否适鼍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论文. 4.材料呈现适时.准确把握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有大量的材料呈现,这些材料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致,如果全部呈现给学生课堂上就会乱套.其原因就是其材料的呈现时机不对.发给学生的材料在教师导入新课后出现.材料吸引着学生的无意注意的“眼球”,玩一玩的心理欲望强烈,难怪材料一发秩序就乱了.面对此时此景.再组织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结果还会适得其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贴近现实背景、思维含量适度、数量也适度的学习材料,还要准确把握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否则.就是有再好的学习材料也会前功尽弃.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色彩鲜艳的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学习材料的呈现要“见机而 作”,即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时机呈现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出现“恰到好处,尤其是呈现操作材料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早了,学生会被这些材料吸引,迫不及待地摆弄这些材料,致使教学无法照常进行;晚了,一则学生失去操作的兴趣,二则失去操作的意义”.有效的材料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小论文: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做实 笔者最近观摩了几节初中数学课,总的感觉多少存在着“不实”的成分。部分课堂进程如走马观花,似蜻蜓点水,看似紧凑、活泼、热热闹闹的课堂其实无大效果,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过多占用学生自由支配的思考时间论文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认识上一些教师存在着不足,撇开教学对象而不顾,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多变,只讲形式,不求内容,致使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请看一例: 在七年级“图形的旋转”课上,教师为了讲清“图形旋转”这一概念,先用投影仪在屏幕上演示,紧接着又用自制的纸板模型在黑板上演示,纸板刚刚取下又用实物演示,实物刚刚拿走,又让学生拿出自带的学具演示??教学手段可谓是新奇多变,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令教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学者应接不暇,到最后小结时学生竟连图形旋转中的“旋转角”、“对应点”等基本要素都说不清,能作出简单旋转图的更是凤毛麟角论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内化、反思的时间,学生应有的时间被白白浪费在教学手段的频繁翻新和转换上。 课标要求教学手段多样化,何为多?只要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手段只有一个也是足够的。手段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不要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多变,否则,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不仅白白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使教学任务落空,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也会使学生养成只求外表、追求形式、做事马虎等不良作风。 二、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小组讨论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近年来被教师广泛应用到课堂上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笔者观摩的这几节课上都有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但是,一些课堂小组的讨论看似有模有样,但学生的合作实际并没有多大成效论文。 请看: 在七年级“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老师刚把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就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中包含的等量关系”。笔者就近观察了几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发现多数小组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只有少数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只是旁听者,也不做任何补充发言,还有个别同学把此时当作玩耍的好机会。在发言的同学里面,也是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互不相让,谁都听不清(或者不愿听)对方在说什么,而是争先恐后的表述各自的见解,更谈不上最后达成小组共识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前提。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之间存在一种辨证关系,一方面小组讨论应以独立思考为前提,没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讨论是空洞的,无实质内容的。本例中,老师刚一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成果,拿什么去讨论、去交流?因此多数同学被沦为听众,只能听少数学习水平高的同学的发言,这与课堂上听老师讲又有什么区别呢? 二是缺乏小组讨论的欲望。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辨证关系的另一方面是小组讨论为独立思考的必然,当独立思考遇到困难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时,此时与他人合作讨论的愿望才能产生———老师不能决定什么地方需要小组讨论,什么地方不需要讨论,而是由学生根据思考的需要来决定。三是缺乏合作共享的意识,当学生需要讨论时,小组成员应做到两点:一是奉献,愿意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分享。二是吸纳,愿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吸收别人的不同见解,讨论时会提问、会反驳、会辩论,尊重他人,组员之间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本例中,学生的讨论只有表述缺乏分享,别人的见解不被接纳吸收,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论文。 总之,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从学生的学习意愿出发,要落到实处,要培养学生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反驳、学会分享、学会尊重。 三、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如今的数学课堂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是教学思想的重大进步。但是,课堂上一些教师只重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所谓“自主学习”,“自主”有了,“学习” 目标却远没达到,学生在知识重点的学习上理解不透,掌握不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例:在七年级“由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先是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由学生小结。效果怎么样呢?学生在做资料练习时,六道练习题全班61名学生只有15人做全对,多数学生只做出两到三题,还有部分学生一题都没做对,显然,结果是不够理想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练习题太难吗?不是,六题练习有三题与例题类似,另外三题稍微难些,但包含的等量关系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是老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对路吗?也不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多年来被教师应用到课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课后我们收缴了部分学生的资料练习,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在设出未知数后,一是不会用代数式表达其它相关的量。二是不会(或者不知道)分析相等关系。这二者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接着我们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回顾,发现学生的自主性虽然有了,但对重点、难点的探讨深度不够,在关键的地方缺少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以至于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相等关系”的分析方法,不会用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笔者认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教师的指导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离开教师指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这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所限。反之,没有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指导就会变为老师单边的灌输,学生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把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引向深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扎实、牢固。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问,对于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该讲的还是要讲,该强调的还是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不要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上述案例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在课堂中发现类似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实质是教师没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实质,新的课程理念的实质是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如果只凭着对新课程理论的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不作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课堂上生拉硬套新课程理念,只讲形式,徒有虚表,就很难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也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健康的发展。 初中数学小论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形成 一、师生互动重在教师的引导 1.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针对数学这门逻辑性强的课程,因为每一部分与前面所学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连接,所以教师在开新课时最好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长期实施下去,一定会有明显的效果。而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也不要一味地依靠教师,要学会自主探究。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知识,才可以深层次地予以理解,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学生会自己得出结论。长期下去,学生会从得到的结论中不断获得成长。 3.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继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进度。因此,只有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才能实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4.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是交流互动的前提,学生想要正确认识问题,首先应学会观察。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继而才能生成基本观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形成互动。 二、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对于一般难度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教师应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数学课堂上,由于数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科目,只要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就会去短取长,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同时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学到的知识有限,知识面较为狭窄,因此就需要师生间进行相互讨论,从而实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 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双边结合 要想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双边结合,师生双方就应该都加入到教学中去。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将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结合在一起。这样做就不是单纯的单边教学了,也不是由教师来完全掌握,而成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只有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上面的措施,一段时间后,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由教师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带动学生,其次鼓励学生互相学习讨论,再次发挥教与学的双边作用,最后引导学生投身到学习中去,从而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 四、总结 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特别是数学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主体者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佳化。以上所谈到的几点只是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几点尝试,当然,就师生互动这一话题,要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更深一步地说,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摆在教师而前一个永恒的课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在这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让学生在学校中学好数学,在生活中用好数学。 初中数学小论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两个策略 个别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对所得到的这些知识与技能没有热爱之情,甚至十分厌恶,那应该是教学的失败;一个学生获得了某种知识,习得了某种“技能”,但最终他却不知道他这些知识的产生过程,这些技能的运用过程与价值,那也应该是教学的失败。因此,良好的学习结果,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下列两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 一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 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实践、观察、探索、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缺乏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为了解决如上所说的问题,我以为有两种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2.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主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识点,集体过关,而其中蕴涵 的难点,自然给尖子生以挑战。在集体研讨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欣赏。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 (1)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 (2)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 (3)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例1]化简 解:原式= 这道题若按常规解法:先分母有理化,会显得较繁,而上述解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抓住数学实质,综合地考虑分母与分子,找出隐蔽条件“ ”与完成平方公式的关系,通过运用公式,使问题得以巧妙的解决。 2.思维的灵活性 (1)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长于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 (3)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互译训练。 [例2]解方程 通常解法通过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再解,这种解法是一种基本解法。但如果采用如下解法,将原方程变形为: 。即:,这时运用“拆分”思想,学生会感到有新意,知识方法的运用变得灵活。 3.思维的敏捷性 (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2)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 (3)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块的积累,熟练地应用思维块是达到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3]求证方程没有实数根。 常规证法证明<0,学生应该牢固掌握。但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可以采用如下简便解法:将原方程整理配方得: 。而恒大于0,故原方程没有实数解。 4.思维的批判性 (1)强调数学语言的严密性,经常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细微差异进行分析,善于发现思维中的矛盾和漏洞,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 (2)通过典型错误的分析,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回顾和反思,自觉调控思维过程,通过解题思路或方法的自我评价,提高辨析正误的能力。 (3)通过发现反例的训练,进行数学严密性与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5.思维的独创性 (1)教学上应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萌芽,千万不可泼冷水,这是培养思维独创性的原则。 (2)鼓励学生自己编题,变更条件,考察结论的变化,通过定理的引伸、特殊化、一般化引出新定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通过归纳、类比提高发现问题作出猜想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否定,提高发现反例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肯定与论证,提高发现证明思路的能力。通过探索性、开放性作业,培养初步的独立探索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和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是我对初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粗陋之见,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不断加以完善、提高。 初中数学小论文: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比数学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有人把数学思想方法称之为数学教学中的一颗明珠,因为知识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方法的作用往往能够涉及整个数学领域. 正是因为其有着广泛的普遍适用性,有着超越知识层面,并且能够让人们在数学探究的征途上从未知到已知的可能性,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被赋予了相当的重要性. 事实上,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再一次将基本思想写入其中. 当然,令人注目的是我们初中数学还进一步提出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其与数学思想方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样就将传统上的“双基”扩展为了“四基”,使得初中数学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我们去重视呢? 其一是数学方法. 顾名思义,这一类的思想方法与数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离开了数学知识就谈不上这些方法的运用. 比如解方程中常常用到的配方法,其是通过将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其经典运用是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得出;再如换元法、消元法,前者是指把方程中的某个因式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另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后者是指通过加减、代入等方法,使得方程中的未知数变少的方法. 在复杂方程中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再如几何中的辅助线方法也是解决许多几何难题的灵丹妙药. 其二是普遍适用性的科学方法. 例如我们数学中常用的归纳法,就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数学上的很多规律其实最初都来自于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在探究类的知识发生过程中,都可以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进行一些规律的猜想. 再如类比、反证等方法,也是初中数学常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在初中数学中进行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美感.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学生在进行推理后如果能够成功地解决一个数学难题,其心情是十分喜悦的,而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一环套一环的推理,能够顺利地由已知抵达未知. 其三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思想. 我国当代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张奠宙等人特别注重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多次着文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思想与数学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数学家本身也是哲学家. 因此,学好数学思想可以有效地培养哲学意识,从而让学生变得更为聪明. 例如典型的建模思想,其是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将遇到的问题表达成数学表达式,于是就建成了一个数学模型,再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与计算得到相应的结果,并用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 一旦学生熟悉了这种数学思想并能熟练运用,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大成功. 再如化归思想,其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也是一种非常基础、非常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 它是指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思维的加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将问题变换、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即哲学中以简驭繁的道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 渗透方法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显性的教学方法,即向学生明确说明方法的名称,以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并在以后的相关知识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 这一思路一般运用在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另一个是隐性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只使用这种方法,但不向学生明确说明方法的名称,在后面知识的学习中有可能遇到,但总不以方法本身为目的,重点始终集中在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上. 在笔者看来,对于今天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更多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在于,十四、十五岁的初中生的智力发展落后于身体发育,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相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般并不容易从字面上给予理解,只能在运用中通过直觉思维建立一种类似于默会知识的能力. 那具体渗透又该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加强渗透意识,即在备课时就要考虑要教授的某一知识中有哪些思想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这种思路下,数学知识就会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载体,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方法的运用和思想的熏陶. 比如,在初一数学教学之时,我们可以向学生阐述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与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之后的数学教学中,一旦遇到有“数”又有“形”的知识点,就要让学生在“形”中寻找“数”,在“数”中构建“形”. 例如三角形知识中有三角之和为180°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在全等三角形中有等量的关系,在全等三角形证明的过程中有很多逻辑的关系等. 再如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所谓归纳,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以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为例,如何知道二次项前的系数是正还是负,那就需要通过配方等方法来解决.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用描点法在坐标上作出抛物线. 一个方程及对应的图往往并不能得出相关的规律,只有不同形式是同一个结果之后,我们才可以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抛物线的有关规律. 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画出下面四个方程的图象:y=x2;y=3x2-2;y=-x2;y=-2x2+1. 然后去归纳得出相应的规律,如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时开口向上,为负时开口向下等.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本不需要提出“归纳”的字眼,就是引领学生去分析、去归纳、去发现. 当学生熟悉了这种方法之后,在别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他们有可能说不出归纳这一词,但一定会运用这种方法. 渗透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技术,甚至是艺术,因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发现不说比说更难,但如果要说有时又会因为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而说不清. 因此,不说的能力更需要我们去着力培养.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 渗透的反思 数学思想方法之于数学知识而言,犹如灵魂与躯体的关系,前者不能脱离后者而存在,但只有后者没有前者的数学教学又是空洞且不完整的. 要让初中数学教学有意义,要让初中数学学习有意思,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必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而渗透到底该如何进行,即怎样的教学行为才算是渗透,又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尝试与反思. 笔者以上所述,只是基于个体教学实践的一点思考,其中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点,以使笔者和更多像笔者一样的普通数学教师能够有所受益. 初中数学小论文:初中数学教学反馈与矫正探究 一、反馈与矫正的一般原则反馈是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基本原理。它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然后把其作用的结果返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通过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一般说来,反馈与矫正有如下几条原则。 (一)适时反馈,及时矫正 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提前几天或几个星期备课,个别的教师甚至将纸张发黄的陈旧教案拿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蜒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有四个,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最快也只能在三天后见到,有时一个星期后才见到,甚至一个单元的测试卷半个月或一个月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反馈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矫正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及时。 (二)真实反馈,准确矫正 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对反馈与矫正的效果起关键性作用。如果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教师就发现不了问题或不能全面地了解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教学实践表明,要做到真实反馈,准确矫正,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独立思考的优良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都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这样学生提供的信息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师道尊严的作风,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取得学习进步的甜头。 再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教师在获取信息后,应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矫正方案。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题论题,就事论事,否则矫正就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三)主动反馈,自觉矫正 反馈与矫正有良性与恶性两类。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良性的反馈与矫正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反馈,自觉矫正。因为反馈来的信息往往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问题,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矫正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再说,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光有教师的主动性,而没有学生的自觉配合,其结果仍然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当然,如果教师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同样会是恶性的反馈与矫正。 (四)矫正反馈,反馈矫正 反馈与矫正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体系。矫正首先是 ! 对一个问题进行矫正之后,是否就真正解决了问题,还需进行再反溃在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常这样埋怨学生:“这种问题我已对你讲过多次了,怎么还不知道。”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或是当时的矫正走了过场,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是隔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再去矫正,使矫正效果消失了。因此,矫正后相应地要设计巩固提高的反馈方案,检测矫正效果,获取新的信息,在更高层次上施以反馈矫正。 二、反馈渠道与途径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一般来说,反馈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与思考,逐步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计教案。 初中数学小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的激趣教学 一巧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良好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身临其境,达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轻松快乐,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到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那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激发出无限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例如,讲圆的概念时,若问学生:“你的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圆形。”若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做成别的形状不行吗?比方说,做三角形、四边形等。”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又问:那就做成椭圆吧?这时学生们议论开了,这样的车子前进时,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教师进一步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呢?”让学生回想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讨论,最终找到答案:因为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样,以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显着提高。 二精设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某一数学知识的研究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往往也是学习主体激发出来的新想法或对该事物的疑点,是新知的生长点,是教学的起点。但教学中会把握不住问题,主要表现在:(1)不提问题,直接给出新知;(2)无效提问次数过多;(3)提问形式呆板,不够巧妙。这三种提问方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积极思考,这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立足于问题教学,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对旧知的深入研究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接受新知。我们知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对该事物的认知过程,学习主体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开拓进取、大胆质疑的创新思维品质。现在初中生所用的数学教科书,问题提出过程体现得不明确,不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备课时要以创新理念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及新知的产生、形成及发展过程,从而创造性地巧妙设计问题。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要针对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圆周角一课可采用“引申——演示”发现问题法;平行四边形一单元教学可采用“演化——实验——猜想”发问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采用“矛盾发现”提问法或“因果递进”提问法等。问题的提出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激发他们追求完美,渴求真理的学习热情,合理运用各种思维方法。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并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对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过程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结合近几年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教学要把“问题解决”与目标教学融为一体。目标问题化是目标教学的发展;问题目标化,使“问题解决”的教学思想更适合于数学教学。以问题形式展示(部分)教学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及方法。运用适当挑战性、激励性等语言,激励他们探索研究的勇气和信心,创设良好的问题目标情境,让学生从片面的关注学习目标,转变到运用科学方法寻求合理途径以达成目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问题引路、故布疑阵、设置悬念,让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点燃学生思维之火花,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例如,在讲授“乘方运算”内容时,我先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又对折,反复几次,然后问学生“如果这张纸厚0.02毫米,我们把它这样对折32次将有多厚?”学生马上激发出浓厚兴趣,分别猜测估计,有的说“有课桌那么高”、有的说“两米高”……好的同学能列出表达式说“有0.02×232毫米高。”当我把这个数算出来后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学生全都感到无比惊讶,此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因势诱导:我们学习乘方运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如此独特巧妙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井然有序。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最大动力。在新知识引入时,能否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巧设悬念、激发兴趣,那么我们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是这样设疑的。(1)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能爬上去量吗?(2)能把旗杆拆下来量吗?(3)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地量出旗杆的高度呢?学生有了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索的愿望,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三灵活设计教学实践 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法也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法,呆板、单调地呈现教材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参与,活动过程中发现探索获得知识,使其体会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划记,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各自用纸剪一个三角形。为了观察三个内角之和,将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然后按角的加法定义将三个角拼在一起,当然会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对于每种拼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不难得出三个内角之和是一个平角。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证明就显得很直观。 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我们要用宽广的胸怀去善待学生,教师应从“师道尊严”中走出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还学生更多的尊重。“人是生而自由、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天性。”每个学生都 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权利,并且只要有机会,人人都有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潜能,教师要视学生为祖国的花朵,为其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更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投入,把全体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热爱他们,让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产生信任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使他们从“学会”走向“会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小论文: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途径 数学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实际为指导,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当下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于是,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观念、开拓创新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的艰巨任务。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呢?以下四方面的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1 科学创设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笔者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3 设置悬念,留给学生适当空间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地思考,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如在课堂结尾时,留些问题,设置一些悬念,吊吊胃口,使其产生“欲知后事如何,急需课后解决”之感,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的欲望。又如在布置作业时,也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 善于引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5 加强心理沟通,促进学生发展 在目前的学习压力下,普遍的心理困扰有:学习竞争激烈,课业压力过重,各方面的期望过高,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等造成厌学情绪加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战胜困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怀以及和谐气氛下学习成长。 总之,要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应该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更应该重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然后再教给他们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这样以来,提高了学困生的成绩,全班的整体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不也就提高了吗? 初中数学小论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摘要: 通过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五种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这五种教学语言各自的优点及正确运用能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口头语言 体态语言 实验语言 板书语言 媒体语言 在新课标的推行及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无疑是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课堂教学的语言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一、口头语言 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口头语言相对其它语言来说最大的特点的是它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强,通过口头语言的,老师可以将知识和情感完整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引导和开发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的能力;缺点是时间的延续性差。所以,老师要充分掌握口头语言的特点,趋利避害,老师的口头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这在于 ⑴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口头语言和文字不同,时间延续性差,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最忌语言拖沓、冗长、繁琐复杂,否则学生就很难完整地记忆和理解。老师口头语言应该简短精练、富有层次,不拖泥带水、重复啰嗦。同时,口头语言的灵活性强,所以有些老师不免有些随便,但学生很难将整节课的老师所以有话都听完记住,如果学生刚好听到和记住“随便”的话而漏过正确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老师的口头语言应该强调严密准确和逻辑性。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如老师说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学生就会造成“a2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对于学生回答中的语言不严密的地方,老师也应该及时的予以纠正和指出,默移潜化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⑵风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和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0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如在上“口头语言有理数的分类”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请把下面的小朋友(数1,2,3,,0,-1,-2,1/2,22/7,-1/3,-5/8, 4.5,-1.5)分别带回各自的家(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负分数)”;接着,又提出问题"它们的家都在路边,现在由于公路改造,只能留两间房子,请你把长得像的小朋友安排在同一间房子里";最后,当“零”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屋外时,我有提出:怎么办,它站在外面会被大灰狼吃掉的”此时,学生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他们读书以来最爱的一节课. 由此可见,枯燥的书面语言,如果能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描述出来,还可收到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功效。 ⑶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教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在课堂中不单是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也是一个情感的传递过程。尤其在新课改中,这一点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改的课程要求教师走下千百年以来”师道尊严”的神坛,与一个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做一做,练一练,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那么,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不少的学生就是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然后才喜欢上该门学科的。课堂上老师亲切、和蔼的语言能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使学生热爱你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良好的效果。亲切和蔼的语言还可以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很难想象一位从来不苟言笑、语言生硬的老师能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质疑和回答。 二、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指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手脚等活动来表现个人情感的身体动作。教学如果能正确运用体态语言可以为老师控制和调节课堂气氛节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科学间的情感交流。 ⑴表情语言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面对面进行交谈时,所获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对方交谈时的表情获得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应恰当利用表情来帮助教学,会起到出神入化的作用。如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一个严肃的眼神使他迅速改正;学生回答对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或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使他得到莫大的鼓励。学生在认真听课时,一般都会盯住老师的脸,如果一位教师总是一种表情,就会使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于缺乏变化而容易分神。老师的在讲课中随着知识讲述而起伏变化的表情,还可以还是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人性本质,避免知识的机械性。如讲述一位科学家的成就时,一个崇仰、神往的表情胜过任何的语言陈述。 ⑵手势语言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凡是做老师这一行的人,说话时特别喜欢打手势,其实这是一个职业习惯。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都喜欢使用手势语言,因为手势动作和表情一样,都是老师个人情感的外在表现,能使满堂生辉,增强教学效果。手势有时还可起到口头语言无法取代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实验语言 实验在验证数学知识的权威性、有效性方面是其它的语言无法比拟的。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从课本和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学生经常不 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信服,通过实验语言却可以无声胜有声。 ⑴实验语言是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工具。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们将不单要求学生机械的记住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使用实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初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特别喜欢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实验就是吸引学生的一个好方法,如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等知识,若能运用好实验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由感知兴趣提高到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完知识发现、形成、拓展(质疑、假设、验证、结论、运用)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方法。而且数学的实验和科学典故、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通过实验语言我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平常生活经验的提炼,避免科学的给人哪种冷冰冰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本身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特点,从而产生科学情感和科学思想。 ⑵实验语言是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充分训练。要真正观察好一个实验,就要求学生充分集中精力,发挥动手、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观察中分清主次,把握住观察的重点,训练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对注意中心调整和运用能力。 ⑶实验语言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运用、创造知识能力的最好训练。新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又是以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我们运用好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和设计实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最好方式;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和寻找规律,更可使学生完成了从实践中提炼理论的更高层次。同时这种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所形成的知识要比课本和老师讲述要真实和牢固得多。 四、板书语言 板书不是讲授内容课本知识的重复,而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板书语言受空间限制较大,但时间延续性、对重点内容突出性强,老师的板书应做到计划性、启发性、规范性。 ⑴板书的计划性 要求老师事先要吃透教材,将学生最容易忘记、混淆的内容找出来,然后有针对性进行板书设计,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的要点。板书的先后顺序还能使学生看到知识形成、发生、发展的过程,从中看到思路和方法。而通过板书的位置设计还可以让学生看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不同,把握到知识的脉络框架。 ⑵板书的启发性 板书的空间限制性强,老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板书,所以对板书一定要强调其的启发性,利用几个简短句子甚至一个大的问号或文字所加几个点,将学生的心中的疑问和好奇心吊起来、引出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去探究发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⑶板书的规范性 板书的时间的延续性强,不象口头语言过了就过了,它会留在黑板上,所以板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的要求都更高。统一风格的规范性板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记忆的规律,形成良好记忆和思维习惯。一个规范、完整的板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美,还体现出老师个人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和表现,坚持下来可以薰陶、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使学生自觉地鉴别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五、媒体语言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电教媒体,不但可展示内容中的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宽间,利用多媒体教学,更能把具体和抽象结合。例如,在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可以用多媒体电脑演示直线和圆的相对运动,从而揭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又如,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研究中,利用电脑显示ABC和A’B’C’及直线L,再通过动画演示其折叠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轴对称的定义,并指出对称点、对称轴、对称线段等概念,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多媒体的动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的直观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因此,能促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结合,减少学生掌握抽象问题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五种语言也各有其优缺点,是相辅相成的,过度依重于一种语言,会使课堂变得呆板枯燥、缺乏变化,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使教学效率变低。各种教学语言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阐述能力也各有长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吃深吃透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自身和教学的规律,有针对性的设计、运用好教学语言,取长补短、趋利避害,让课堂摇曳生辉、新奇多变,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让课堂起伏松紧得度,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的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还会有更多的“语言”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但只要我们把握住各种“语言”的自身特点,灵活的运用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小论文: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和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悬念,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用生动的导语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用生动的导语创设教学情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教师走进课堂,不要直接板书课题,像放坝水一样照本宣科滔滔不绝,而应以富有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在讲“科学记数法”时,关于光年和纳米问题,1光年 = 9.46 × 1012千米,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的距离为4.22光年.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 人类所观测的宇宙深度已达到150亿光年. 而1毫米 = 10-6纳米,1纳米相当于1毫米的一百万分之一,当粒子的大小处在1~100纳米范围内,称为纳米粒子,利用纳米粒子可制备活性极高的催化剂,在火箭固体燃料中掺入铝的纳米微粒,可提高燃烧的效率,利用铁磁纳米材料可制成磁性的信用卡、磁性钥匙,以及高性能录像带,等等. 这是一个惊人的事情,学生会感到无比惊讶. 这时学生的内驱力得到启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用数学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点的本领,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为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数学事实、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讨某种数学事实而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倾向. 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趣味数学史话,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中,我们可以讲印度着名数学家提出的“荷花问题”. 又如,“与数学交朋友”可讲解数学家华罗庚和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的故事. 又如,“近似”与“精确”的认识难点,可讲解数学上的“龟兔赛跑”. 以上数学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出发创设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作轴对称图形”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提前自学本节内容,并利用平移和轴对称知识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把设计的图案带到课堂上来,一上课我先让一部分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创作,然后又让几名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画的,学生既说到了如何用平移作图,更讲出了如何用新知识轴对称来作图,以及作图时的要点,学生说的话更易于学生接受,课堂氛围很热列,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节课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的,有几名学生还体验了当小老师的感觉. 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四、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 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现实的,无疑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五、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 数学思维游戏由培养学生直接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一种对数学经久不衰的兴趣. 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限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笔者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牌是什么,然后笔者把那张扑克牌旋转180°放入. 因为那张扑克牌经旋转后与其他扑克牌的方向不一致,笔者自然顺利地找到了. 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经笔者边演示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 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的途径. 总之,创设情境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而且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情景,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知识的实际背景出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自然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小论文:初中数学“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的创新方式 构建主义者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项集体活动的过程,这其中既包含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过程,又包含了生生之间的合作探析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生生之间的合作,就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予以重视和培养,提供充足丰富的实践载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落实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任务之一。“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交流探讨等形式,进行知识内容教学、问题案例解析的活动过程。它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互动交流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简要论述新课改下“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略。 一、创设融洽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合作互动 初中数学新课程强调指出,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利用学科优势,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愿意参与师生互动,畏惧师生互动,“身在曹营心在汉”,效能低下。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教师“高高在上”,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意识薄弱,消极情感大于积极情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积极性不强。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保证“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有效开展,就必须将积极情感的培养作为其首要条件,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走进学生之中,通过交流、谈话、谈心等形式,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同时,要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度,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贴近情感“敏锐区”,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发自内心”。 如在“等腰梯形的性质”新知导入环节,为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互动意识,设置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出示等腰梯形形状的教学画面,通过画面,你能告诉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呀? 生:是一个梯形。 师:这个梯形的形状与我们见过的梯形具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它的两个腰分别相等。 师:揭示等腰梯形定义。 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从书本上找出梯形的性质? 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知活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设置生动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动参与合作探析、互动交流的“潜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能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到师生之间共同探知“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教学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互动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贴近学生情感“发展区”,贴合教学重难点,展现生动性、趣味性和融洽性。 二、奠定交流互动的教学技能,让学生能够参与合作互动 学习技能是学生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探析问题的“能力保障”和“方法保证”。部分初中生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效能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未能掌握进行合作互动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对新知内容的掌握和解题策略的运用。因此,在开展合作—互动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解题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的探索新知要点内涵,探析解决问题策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合作中掌握解题策略,锻炼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合作、协作意识和交流、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在“若直线y=-2x-4与直线y=4x+b的交点在第三象限,则b的取值范围是多少?”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让学生组成合作探析小组开展互动探析、解答问题活动。学生小组探析认为:“此题是一次函数图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性质的问题案例”,此时,教师进行解题策略指导,向学生指出:“此题设置的意图是要说明:两条直线相交问题,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点的特征,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进行问题解答活动。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得出解题规律:“联立y=-2x-4和y=4x+b,求解得交点坐标,x和y的值都用b来表示,再根据交点坐标在第三象限表明x、y都小于0,即可求得b的取值范围”。这一过程中,教师将“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渗透其中,使学生在交流研讨和实验验证结果的合作互动过程中,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团结协作能力、交流沟通得到有效锻炼。 三、利用双边互动的促进功效,让学生高效参与合作互动 教育学指出:“发展是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三个领域的发展,包括归纳总结、检测和迁移训练三个环节。”学生个体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双边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相互帮助,从而获得认识上的发展,技能上的提升,情态上的树立。在合作互动教学策略中,评价活动是其重要形式。因此,在合作互动式教学策略实施中,教师要利用评价活动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实施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个体在有效评价的合作互动中,学习愿望得到激发,学习习惯有效养成,知识迁移有效训练,为高效合作互动活动开展提供方法论。 初中数学小论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的好坏,对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每个教师应当使自己教的每节课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教学观念现代化,数学概念习题化,问题解决智能化,训练方法科学化。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使教学观念现代化,应做到以下三点: 1.要实现四个“转化”:(1)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不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巡视,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稳定教学秩序,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二是因材施教,帮差辅优,分类指导,全面提高;三是根据及时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与矫正错误,使全班学生都能当堂达标。(2)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相结合。“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由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4)由追求做题数量转化为提高做题质量。因此,要求 “教师游题海”,博览群书、资料,精选例题、习题,以一当十,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驾轻舟”,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安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出“两全、三动、一参与”。“两全”即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进行积极学习,二是通过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都能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概念习题化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根据教材的小步子、及时强化、变式和目标值的测定(反馈测试结果)等心理学原理,通过反映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式习题演练,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问题解决智能化 “问题解决”即善于解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它与知识、技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知识、技能的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而问题解决则是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 如何把“问题解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 1.把“问题解决”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解决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有把概念、法则和定理等知识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等问题,让学生彻底了解,才能把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使学生由“学会”提高到“会学”的层次。 3.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解题过程包括从审题开始的预测,直到一种解法完成的延续这样一个思维的全过程。 4.善于把问题进行转化。数学教育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教育,而数学问题的解答则是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够通过恒等或同解等方法,将问题转化,由繁到简,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四、训练方法科学化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课堂训练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训练效果。 3.习题的编排要体现出教育性原则,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内、外两方面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4.针对问题,精选习题。例如:为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5.注意评价激励,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发现错误,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及时改正。对学生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使学生在不断提高的学习成绩鼓舞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抓好教学上的每一个环节,能使优者更有奔头,中游赶有目标,差者也有成功的满足,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我对初中课堂教学的粗浅认识,不到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预处理论文:厌氧预处理对曝气耗氧量的削减作用和机理 摘要:厌氧预处理可削减曝气耗氧量的20%~30%。其机理既不是贮磷菌贮存过量的聚羟基丁酸盐(PHB)随污泥排出,也并非由于产生CH4、H2S的释放。而主要是兼性厌氧菌对糖类发酵作用产生H2、CO2的结果。 关键词:耗氧量 厌氧稳定 非贮磷菌 发酵 PHB 为控制水污染的日益加剧,目前国内正大举兴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这是一项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但也是一项只见投入,不见直接产出的公益行为。其不仅需要投入大笔的基建资金,而且还要付出可观的运转费用。一些地方大力筹资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却因难以承担运转费用而不能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因此,降低能耗,节约运转费用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常规城镇污水处理中,曝气供氧的能耗最大,约占全厂总能耗的50%。因此,降低曝气耗氧量是节约运转费用的首要环节。降低曝气耗氧量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前置预处理设施,削减进入曝气区的耗氧量;第二,优选运行条件和扩散装置,提高氧利用率。本文将就前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1 厌氧预处理对曝气耗氧量的削减作用 在A/O、A2/O系统中,厌氧区可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机物。过去,一直将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贮磷菌的吸收和贮存PHB的作用。因PHB是过渡产物,在好氧区将作为碳源而被氧化。故这一过程并不削减后续的曝气耗氧量。然而,近年来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厌氧区不仅具有吸收和贮存基质的功能,而且还产生脱氢氧化作用,并可大幅度削减继后的曝气耗氧量。 1.1 早先的发现和实践的证明 早在1983年,Lan等就发现在曝气区前设置一个厌氧区,可降低曝气区50%的耗氧量。继后,Randall等[1](1984~1987年)多次证实了这一发现,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厌氧稳定”。Bordacs等(1988年)在曝气区前加了一只厌氧选择器,平均降低了30%的曝气耗氧量。其降低幅度与F/M(BOD/MLVSS)有关:当F/M为0.2时,降低36%,当F/M为0.8时,降低20%。王凯军等[2](1988年)将初沉池改成厌氧池,厌氧反应1.67~2.5 h后,曝气耗氧量降低约50%。McClintock等[3](1993年)应用A2/O 工艺与常规活性污泥法进行对比研究,前者厌氧、缺氧反应各1h,在同等的除氮效果下,A2/O 工艺所需的曝气时间由3.2h缩短至1.7h,曝气耗氧量降低近1/2。 1.2 氧平衡计算的结果 所谓厌氧稳定是指在厌氧过程中,有机物完全氧化或还原成气态尾产物释放,既不是转化为菌体随污泥排出,也不是转化为潜在的耗氧物在系统内外继续耗氧,是一种脱氢氧化行为。在A/O、A2/O系统中,除厌氧稳定作用而外,还存在两项可削减曝气耗氧量的因素,即:反硝化和排泥。为排除这两项因素的干扰,Randall等[1]应用物料氧平衡法对三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估。在氧平衡计算时,用氧当量表示有机物,统一进行量化。从全系统去除的COD氧当量中,扣除反硝化增补的和排泥损失的氧当量,则可计算出厌氧稳定的氧当量,及由此而削减的曝气耗氧量。第一项研究应用A/O工艺,厌氧反应1.7h,曝气3.9h。通过投药法抑制硝化作用的发生,免除反硝化增氧的干扰。扣除排泥带走的氧当量,测算出厌氧稳定削减的曝气耗氧量占23%~48%。第二项研究应用A2/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反应的时间分别为1.3h、2.1h、6.9h,扣除反硝化增补的和排泥损失的氧当量,得出厌氧稳定削减的曝气耗氧量为23%~27%。第三项研究A2/O工艺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平行对比试验,A2/O系统的厌氧、缺氧、好氧反应时间分别为2h、2h、4h,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时间为8h。结果为:厌氧稳定削减了8%~27%的曝气耗氧量,A2/O工艺比普通活性污泥法降低23.2%~37.3%曝气耗氧量。 2 厌氧稳定削减曝气耗氧量的机理 厌氧预处理可削减曝气耗氧量的发现已得到国内外大量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的证明。但对其机理却众说纷纭,认识不一。占优势的说法是,贮磷菌细胞内贮存过量的PHB,未经氧化而以污泥形态排出系统;也有人将其归因于厌氧还原产生CH4和H2S的释放。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两种说法均科学依据不足。 2.1 贮磷菌贮存过量的PHB流失的可能性这方面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认为贮磷菌贮存PHB是厌氧反应的主导作用;第二,认为污泥中含有过量的PHB。在厌氧条件下,吸收并贮存PHB的主要是一类小型阴性短杆菌(Acinetobacter)也称除磷菌。这类菌在厌氧条件下仅能利用醇、酸等低分子有机物合成PHB,而不能直接利用糖类等复杂物。其对乙酸的亲合性特别强,只要水中有乙酸存在,无论在厌氧、缺氧或好氧条件下,也不管污泥处于循环周期的何种状态,贮磷菌就要释放磷而吸收乙酸。此外,必须指出,贮磷菌也是一类活性差、增殖慢、竞争力弱的菌属,其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选择性,在A/O、A2/O系统中,将与其他菌种发生竞存和筛选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厌氧条件下,除贮磷菌而外,还存在另一类能吸收并贮存有机物的非贮磷菌。两类菌既可共存又有竞争。Jakub等[4]曾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在葡萄糖和乙酸各50%的基质中,接种非贮磷菌。从0天~23天内,A/O系统的贮磷菌接近于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贮磷菌逐渐增加,而非贮磷菌相应减少,至131天后,两类菌数量相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管两类菌种的比例如何演变,厌氧区出水的可溶性COD均很低,且变幅甚小。结果表明,非贮磷菌同样具有吸收并贮存乙酸等有机物的能力。然而,非贮磷菌以何种形态吸收并贮存有机物,是PHB、PHA、糖类,还是其他物质,目前所知甚少。 基于上述,在厌氧区贮磷菌和非贮磷菌均能吸收并贮存大量有机物。为深究这些贮存物的演变和最终产物,一些学者进行了探索。刘延华等[5]在以乙酸为基质的试验中测出:厌氧终端污泥的PHB高达200mg/L,而在好氧结束时,降至20 mg/L;在以葡萄糖为基质时,污泥的PHB始终处于40 mg/L的低水平,变幅甚小。Randall等对三项研究排泥的氧当量测定值为:第二、第三项研究排泥的氧当量为1.42 mg/(mg MLVSS);第四项研究中,A2/O工艺排泥的氧当量为1.34mg/(mg MLVSS),普通活性污泥为1.30mg/(mg MLVSS)。这些测定值与标准值1.42mg/(mg MLVSS)相等或接近。据此推测,排泥中的PHB等细胞贮存物数量甚微,不足以对曝气耗氧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2.2 产生CH4、H2S所起的作用 在厌氧条件下,必然有甲烷菌存在并产生CH4。但一般的A/O、A2/O系统均在常温下运行,且MCRT较短(10天~20天)。这种环境条件不利于甲烷菌的增殖和代谢活动。虽然甲烷化能消耗一部分有机物,但不可能产生大幅度削减曝气耗氧量的结果。Wable(1992年)曾对一A2/O系统的尾气进行监测,未检出CH4,但该系统仍发生厌氧稳定作用。此外,在Randall等的第二、第四项研究中,虽发现一些还原硫化物,但数量甚微,这一过程消耗的有机物在氧平衡计算中所占比例甚小。 2.3 厌氧稳定的机理 如前所述,厌氧稳定既不能归因于细胞贮存过量的PHB等有机物的流失,也不是由于产生CH4和H2S的释放。其实这是由广泛存在,但被忽视的糖类发酵反应所引起。提起发酵反应,一般认为仅是将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发酵过程产生的氢以降解物或氧化物为受体,不排出系统。因此,发酵产物的COD与原基质相等,不导致削减COD的效果。这种认识只看到了发酵反应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方面。发酵反应是由多种微生物参与、反应途径多种多样的复杂过程。其中既有脱氢氧化作用,又有加氢还原作用。发酵产物既可能是甲、乙、丙、丁、乳酸,也可能是醇类。发酵途径和产物随着环境条件和优势菌种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A/O、A2/O系统中,有许多兼性厌氧菌能在降解糖类时释放出H2和CO2,从而削减了系统的COD总量。按经典的EM代谢途径,1 mol C6H12O6首先无氧酵解为2 mol的CH3COCOOH。 3 影响厌氧稳定的因素 影响厌氧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原水含糖比、原水有机物浓度、MCRT、F/M、MLVSS等。 3.1 原水含糖比 发酵反应的对象是糖类等复杂的有机物,原水含糖比对厌氧稳定的影响最大。Randall等在其第二项研究中,曾以乙酸取代葡萄糖为基质,结果引起厌氧稳定效果的急剧下降。在MCRT为3天时,削减的曝气耗氧量接近于零。 3.2 原水有机物浓度 Randall等[1]在研究中发现,原水有机物浓度也对厌氧稳定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应用相对较稀的腐化池出水作试验,当原水COD<190 mg/L时,厌氧稳定效果接近于零。但随着原水COD的提高而直线上升。 3.3 MCRT、F/M、MLVSS 这是三项互相关联的影响因素。Randall等[1]在第四项研究中,将MCRT由5天提高到15天时,厌氧稳定削减的曝气耗量由8%~18%上升至12%~27%,升幅达50%。而与此相应的是:MLVSS由1000mg/L上升至2000mg/L,F/M由0.2kgCOD/kg MLVSS降低至0.1mgCOD /kg MLVSS。结果提示,过低的MCRT将导致MLVSS下降、F/M上升,从而削弱厌氧稳定效果。 4 结束语 厌氧稳定是由一类非贮磷菌属的兼性厌氧菌发酵反应的结果,是一种脱氢氧化行为。厌氧稳定削减的曝气耗氧量可达20%~30%。厌氧稳定对含糖比大,有机物浓度高的污水较为合适。从削减曝气耗氧量的角度出发,厌氧稳定应是一个有利于产生并释放H2和CO2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促进NAD的再氧化并避免降解产物的还原。然而,迄今为止,有关厌氧稳定的理论知识仍相当贫乏,实践经验更是不足。如何优化筛选参与厌氧稳定的微生物,如何优化厌氧稳定的运行条件,如何将厌氧稳定与除氮、磷作用有机结合等一系列课题,都有待今后研究和探讨。 预处理论文:含毒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前的预处理 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又主要是有机废水的污染问题。因此,有机废水的治理是环保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面。 有机废水无害化处理的首选方法是生物处理。这是由生物处理所具有的处理的相对彻底性( 无二次污染或二次污染较小)以及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决定的。 根据有机废水处理方面的特性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3类:①废水中的有机物易于生物降解,同时废水中的毒物含量很少。这类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来自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废水等; ②废水中的有机物易于生物降解,同时废水中的毒物含量较多。这类废水主要来自印染、制革废水等;③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难于生物降解(生物降解速度极其缓慢),同时,废水中毒物可能较多、亦可能较少。这类废水主要来自造纸、制药废水等。 第①类废水可直接进行生物处理。第③类废水较为复杂,此处不作讨论。本文主要对第② 类废水中的毒物作用机制及应对措施加以讨论。 1、毒物及其作用机制 废水中凡是能延缓或完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统称为有毒有害物质,简称毒物。这些毒物,从化学性质上来分可划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从处理的角度又可划分为能被生物处理段去除、转化的物质(如H2S、苯酚等,或称非稳定性毒物)和不能被生物处理段去除、转化的物质(如NaCl、汞、铜等,或称稳定性毒物)两大类。 毒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方式: (1)损伤细胞结构成分和细胞外膜。如:70%浓度的乙醇能使蛋白凝固达到杀菌作用;酚、甲酚、表面活性剂作用于细胞外膜,破坏细胞膜的半透性。 (2)损伤酶和重要代谢过程。一些重金属(铜、银、汞等)对酶有潜在的毒害作用,甚至在非常低的浓度下也起作用。这些重金属的盐类和有机化合物能与酶的-SH基结合,并改变这些蛋白质的三级和四级结构。 (3)竞争性抑制作用。当废水中存在一种化学结构与代谢物质相类似的有机物时便会发生。因为二者都能在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相结合,它们的竞争将抑制中间产物的形成,使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降低。 (4)对细胞成分合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当某些化学物质的结构类似于细胞成分的结构时,它们便会被细胞吸收并同化,结果是合成无功能的辅酶或导致生长停止。这种作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磺胺酸。 (5)抗生素对核酸的抑制作用。不少抗生素能专一地抑制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如链霉素会抑制氨基酸正确结合于多肽上。 (6)抗生素对核酸的抑制作用。如丝裂霉系C会选择性地阻止DNA的合成,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7)对细胞壁合成的抑制作用。如青霉素便是通过干扰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效果。 2、菌种承受毒物的能力及菌种驯化法 需说明的是,微生物中存在不少能耐受常用代谢毒物的菌株,有的甚至能利用它们作为能源。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与其浓度有直接关系,并随微生物的驯化而发生变化,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对有毒物质的适应能力将逐步加强。微生物这种巨大的适应性(变异性)是由它们的小体积决定的。如一个微球细胞仅具有约100 000个蛋白质分子所能容纳的空间,如此小的体积决定了那些近期用不着的酶是不能储备的,许多分解代谢酶类只有当存在合适的基质时才会产生。在某些条件下这类可诱导的酶可占蛋白质总含量的10%.正是微生物的这种变异性,才使生物法处理含毒有机废水成为可能。但任何微生物承受毒物的能力都是有一定的极限的(此时的浓度叫极限允许浓度),正是这种极限又要求含毒物有机废水在生物处理前需要一定的预处理。 前已说过,微生物由于其体积的细小,而具有巨大的适应性(变异)。因此可以采用人工改变微生物生活环境的方法进行诱导变异,让微生物直接适应原水中毒物浓度或提高微生物对毒物的去除能力。这种方法对稳定性毒物及非稳定性毒物均适用,是处理含毒有机废水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中,当进水中酚的浓度突然增加到50 mg/L时,便会对生物处理系统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时,会导致全系统的崩溃。可是,某焦化厂采用适应性变异的方法对菌种进行驯化即菌种驯化法,使微生物内的酶逐步适应了这种毒物的大量存在,便将这种毒物当成其底物而加以分解吸收。实际运行表明,进水中酚的平均浓度为117.5 mg/L时,酚的去除率高达99.6%. 含酚废水处理是应对一种不稳定性毒物的例子,当毒物很稳定时,亦可采用这种驯化方法以提高微生物对毒物的承受能力。但须注意,这种毒物的浓度必须满足最终出水排放标准或另外采取其它措施加以控制。 3、预处理方法 前已说过,驯化是生物处理法中应对毒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但任何微生物承受毒物的能力都是有一定的极限的,毒物浓度超过极限允许浓度时就需要一定的预处理。目前,预处理法主要有稀释法、转化法和分离法。 3.1 稀释法 污水中的毒物之所以成为毒物,是与其浓度有关的。当其浓度超过某一极限允许浓度时,毒物就成为毒物;在极限允许浓度以下时,毒物就不表现出毒性甚至成为营养。当废水中毒物浓度超过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时,为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可采用简单的稀释法,将废水中毒物浓度降低到极限浓度以下。 根据废水中毒物的稳定或非稳定性质,结合实际情况,可采取3种不同的稀释法:污水稀释法,处理出水稀释法,清水稀释法。 (1)污水稀释法。不同的污水中所含的物质不同,将它们混合起来,彼此稀释,可将毒物浓度降低到极限允许浓度以下,这便是污水稀释法。它最简单、最经济,是首选方法,不论毒物的性质是稳定或非稳定均适用。少量的工业废水混入大量的城市污水中,几乎所有的毒物浓度都会被降低到极限允许浓度以下。但是,少量的工业废水彼此间混合后,毒物浓度仍有可能在极限允许浓度以上,仍需继续采取其它措施。 污水稀释法除了上面所说的不同单位所排废水之间的大稀释外,还有同一工厂不同车间所排废水之间的小稀释。比如,制革工厂中,脱毛工段所排的灰碱废水中S2-的浓度高达1 000 mg/L以上,但脱毛工段所排的灰碱废水只占全厂总排水量的5%左右,只要建一较大的调节池(停留时间HRT一般在12 h左右),不同工段所排废水在此搅拌混合后,总出水中S2-的浓度便可降低到100 mg/L以下。这对后续处理非常有利。 (2)处理出水稀释法。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废水中的毒物为非稳定这一单一情况。处理出水稀释法又有两种:①曝气池池型采用完全混合式;②处理出水回流稀释法。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方法①应是首选。 实例:制革废水中S2-的存在对生物处理具有极大的危害,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为30 mg/L.制革废水经调节池调节稀释后,进入曝气池时S2-仍然在50 mg/L 以上。以前,许多设计单位主张采用分隔处理,即先把灰碱废水单独进行脱S预处理,把进水中的S2-降低到30 mg/L以下,再进行综合处理。有经验表明,可采用处理出水稀释法来消除S2-对生物处理的影响,不需要进行分隔处理,而直接进行综合处理。东南大学设计的南京制革厂废水处理站,采用的处理流程为调节池初沉池生物处理,生物处理采用的是氧化沟,该氧化沟沟宽6 m,有效水深3 m,沟内水流平均流速0.4 m/s,做如下两个假定:①废水进入氧化沟后经过1周的循环,其中的S2-经曝气氧化后全被去除(被氧化成单体硫或硫代硫酸盐);②废水一进入氧化沟后,横向扩散很好,横断面上各点水质完全相同。按S2- 的极限允许浓度30 mg/L进行计算,理论上可得该氧化沟进水S2-的最大允许浓度为 7776 mg/L.从30 mg/L到7776 mg/L可以看出稀释法的巨大作用。当然,在实际运行中①,②两条假定不可能完全做到,故实际进水最大允许浓度远远不能达到7776 mg /L.根据该厂长达12年的稳定运行经验表明,在调节池出水S2-不超过100 mg/L 的情况下,S2-对氧化沟的稳定运行是完全没有影响的,而且氧化沟出水S2-始终在排放标准1 mg/L以下。这是稀释法成功应用的一个例子。 (3)清水稀释法。这种方法只有在废水中的毒物为稳定性毒物,不能采用处理出水稀释,工厂内部及其附近又没有其它废水可以用来稀释它,而且这种毒物又不能采用分离法或转化法去除时才能使用。这是由于①这种方法的不经济性。采用清水稀释本身就要花费大量的水费;原水采用大量的清水稀释后,处理投资和运行费都要增加。②随着环境管理的加强,已由浓度排放控制过渡到排放总量控制。 实例:南京某石化公司化工二厂废水处理站,进水COD为6 000 mg/L,但同时含有CaCl 250 000 mg/L,如此高的盐度将会极大地抑制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生物处理之前必须对盐加以适当处理。考虑到生物处理对CaCl2无去除或转化作用,其它的分离或转化方法又不经济,该厂地处郊区,附近无其它工厂或本厂的另类废水可利用来稀释,故设计单位与甲方商量后采用了清水稀释法,即将原水加清水稀释10倍,将CaCl2浓度降为5 000 mg/L后,再进行深井曝气法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2 转化法 化学物质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毒性,比如,硝基苯毒性较大,转化为苯胺后,毒性就大为降低。Cr6+的毒性很大,可是被还原为Cr3+后,毒性就大为降低。所以,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将有机废水中的毒物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低的物质,以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这种方法对稳定性毒物或非稳定性毒物均适用。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①转化后,稳定性毒物的浓度必须在生物处理极限允许浓度以下,非稳定性毒物的浓度必须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②最终出水中,毒物浓度也应满足排放标准。 实例:化工废水中的硝基苯是一种毒性较大,可生化性较差的物质。直接对它进行生物处理,由于毒物负荷的限制,使得生化曝气池的BOD负荷极低,效率不高。故绝大多数工程在废水进入曝气池之前进行预处理,用化学法(比如亚铁还原)将硝基苯转化为苯胺,苯胺与硝基苯相比,其毒性大为降低,而且可生化性大幅提高,使曝气池BOD负荷大大提高。 3.3 分离法 利用分离的手段,将废水中的毒物转移到气相或固相中去,以保证废水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转,这便是分离法的原理。此法对稳定性或非稳定性毒物均适用。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分离后,废水中稳定性毒物浓度必须在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之下,非稳定性毒物的浓度必须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②必须保证最终出水各项指项(包括毒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③转移到气相或固相的毒物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不允许出现二次污染。 实例:制革废水中S2-是一种毒物,我们可以向废水中投加Fe2+使之形成FeS沉淀去除,出水可以直接进行生物处理而不受S2-的影响,沉淀的FeS可以送去制砖或进行填埋处理;亦可以向废水中加酸,将废水中的S2-形成H2S吹脱到空气中去,用NaOH吸收后形成Na2S再回用于制革生产。 4、结语 为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可采用的消除毒物影响的措施是很多的,如何从繁多的方法措施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是一个全系统优化课题。优化的原则是:①废水中各项指标(包括毒物)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②必须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③在此基础上,应努力追求工艺流程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以及管理方便。 实例一:制革工厂中,灰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S2-.为消除S2-的影响,可采用的措施有如下几条:①采用分隔处理,向废水中投加MnSO4,曝气,将废水中的S2- 氧化成单体硫或硫代硫酸盐;②采用分隔处理,向废水中投加Fe2+,使之形成FeS沉淀而去除;③采用分隔处理,向废水中投加酸,使之形成H2S,再用NaOH吸收;④综合处理,向废水中投加MnSO4,曝气,将废水中的S2-氧化成单体硫或硫代硫酸盐;⑤综合处理,向废水中投加Fe2+,使之形成FeS沉淀而去除;⑥其它方法。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东南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总结出一条最佳工艺方案:不进行分隔处理,直接进行综合处理,调节池的HRT延长到12 h,搅拌混合后,可将废水中的S2-降低到100 mg/L以下,初沉后,曝气池采用完全混和型的氧化沟,可直接消除S2-的影响并将其去除。国内数十项此类工程的实际运行经验表明:这套综合措施是完全可行的。 实例二:南京某炼油厂某股废水中,COD为3000 mg/L,NH3-N 200 mg/L,S2-150 mg/L.S2-的浓度已经超过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故在进行生物处理之前必须先解决好S2-的问题。在确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这种方法就本段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但因该废水中HN3-N浓度较高,必须采用A/O法进行处理,被氧化过的S进入A/O段后,处理池中的厌氧环境又会将S还原为S2-,其毒性又恢复释放出来,必将破坏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故采用这种方法从全流程上来看是不行的。最终选定的方案是采用投加Fe盐沉淀去除的方法。 预处理论文:复合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预处理(亚低温下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亚低温预处理组(MHIP). 比较各组小肠组织湿干质量比、Ca2+Mg2+ATP酶含量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力、总抗氧化(TAX)能力的变化,并观察各组肠组织超微结构及Bcl2, Bax蛋白表达. 结果: 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增高,LDH, MDA含量明显上升(P 0.01),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明显增高(P 0.01);IP组与I/R组比较及MHIP组与IP组比较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减小,LDH,MDA含量明显下降,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增高,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降低(P 0.01, P 0.05),Bcl2/Bax吸光度(A)比值明显增高. 结论: 亚低温缺血预处理通过增加肠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与下调Bax基因的蛋白表达以抑制肠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等机制对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关键词】 小肠;再灌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基因表达 0引言 亚低温对脑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1,2],但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我们在缺血预处理和亚低温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动物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32只,体质量230~280 g. 由咸宁医学院动物室提供.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 ① 假手术对照组(Sham):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SMA)而不夹闭,共2 h结束实验后取材;② 缺血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I/R):夹闭SMA 60 min后松夹60 min再取材;③ 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夹闭SMA 5 min和松夹5 min作为预处理,余同I/R组;④ 亚低温预处理组(mild hypothermia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MHIP):在实施缺血预处理前在小肠周围充填碎冰造成小肠亚低温(33~35℃)[3],余同IP组. 1.1.2药品及试剂乳酸脱氢酶(LDH)、Ca2+Mg2+ATP酶含量、总抗氧化(TAX)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Bcl2, Bax免疫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结果测定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严格进行操作. 1.2方法 1.2.1模型制备100 mL・L-1水合氯醛(3.5 mL・kg-1, ip)麻醉后,仰卧固定,取腹部正中切口,暴露SMA,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其根部导致缺血,松夹即为再灌注,在各设定时相点经髂动脉取血并迅速放血致死,同时取中段小肠匀浆. 1.2.2指标测定① 取定量肠组织制备组织匀浆测定Ca2+Mg2+ATP酶活性,并留取肠组织观察组织湿干质量比值;经髂动脉取血分离血浆,测定LDH活性,SOD, MDA含量,TAX能力;②冰冻切片后,用免疫组化方法,通过DAB显色,观察bcl2 及 bax 蛋白表达,在显微镜下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吸光度(A)值(每组选10个视野分别测量,计算均值);③冰冻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并拍片,根据Chiu肠粘膜损伤进行分级,电镜标本严格制片,在日立H600透视电镜下观察并拍片.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 x±s表示,组与组之间采用t检验. 2结果 2.14组动物小肠组织湿干质量比Ca2+Mg2+ATP酶含量以及血浆TAX, LDH, SOD, MDA的变化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增高,LDH, MDA含量明显上升(P 0.01),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 0.01);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减小,LDH, MDA含量明显下降(P 0.01, P 0.05), 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 0.01, P 0.05, Tab1) . 表1大鼠肠组织湿干质量比、Ca2+Mg2+ATP酶含量、血浆TAX, LDH, SOD活性及MDA含量 (略) 2.24组动物小肠组织Bcl2, Bax和Bcl2/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的变化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明显增高,与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增高(P 0.01, P 0.05),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降低(P 0.01, P 0.05),Bcl2/Bax吸光度(A)比值明显增高 (Tab 2 ). 2.34组动物肠组织学改变光镜下,将各组肠粘膜损伤进行比较:假手术对照组肠粘膜基本正常,损伤均为0级;缺血再灌注组肠粘膜损伤(Ⅱ级2只,Ⅲ级3只,Ⅳ级3 只)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 0.01);缺血预处理组肠粘膜损伤(Ⅰ级2只,Ⅱ级4只,Ⅲ级2只)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0.01);亚低温预处理组肠粘膜损伤(0级1只,Ⅰ级3只,Ⅱ级4只)低于缺血预处理组(P 0.05). 电镜下,假手术对照组肠粘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各细胞器形态正常;I/R组肠粘膜上皮微绒毛稀疏、变短、脱落,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变性,内质网排列紊乱、肿胀;缺血预处理组肠粘膜上皮微绒毛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内质网轻度肿胀;而亚低温预处理组肠粘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线粒体内质网肿胀不明显. 表24组小肠组织Bcl2、 Bax和Bcl2/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的比较 (略) 3讨论 1986年Murry等[4]提出预处理(preconditioning, PC)这一概念,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脏经历多次短暂缺血后,紧接一个较长时程的心肌缺血,不仅没有“累积性损伤”,而且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产生更大的耐受力,这一现象称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近年来,IP对脑、肾、肝I/R损伤的保护作用已有大量报道,并从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膜受体信息传递及细胞代谢因素等方面探讨其保护机制. IP对组织的保护作用毕竟有限,目前有研究表明,亚低温对脑[5]、肝[3]I/R所致氧自由基损害有保护作用. 我们在大鼠小肠I/R损伤模型上观察亚低温对IP的增强效应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即复合预处理对小肠I/R损伤的保护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I/R组肠组织湿干质量比值、LDH, MDA含量明显上升,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表明肠I/R后,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作用于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造成组织细胞损害. IP组肠组织湿干质量比值、LDH, MDA含量明显低于I/R组,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高于I/R组. 表明IP能提高小肠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肠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I/R产生氧自由基所致的损伤. 但IP只能减轻不能避免这种损伤,限制了临床应用. 本实验在IP前对小肠实施亚低温处理,以期增强IP的保护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MHIP组与IP组比较,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减小,LDH, MDA含量明显下降,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明显上升,肠粘膜损伤程度及肠组织超微结构异常也明显减轻. 提示亚低温能增强IP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亚低温进一步抑制小肠因I/R所致的肠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小肠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氧自由基所致的损害,维护细胞的正常能量代谢及细胞器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 我们发现,肠I/R后,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吸光度值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MHIP组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吸光度值明显高于I/R组,Bax蛋白表达吸光度明显低于I/R组,Bcl2/Bax吸光度值比值也明显高于I/R组. Bcl2是一种细胞凋亡的抑制基因,Bax是一种细胞凋亡的促进基因,二者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凋亡[6,7]. 我们认为MHIP对抗I/R损伤的机制可能是诱导了Bcl2的表达,抑制了Bax的表达,从而抑制肠组织细胞凋亡的启动,减轻肠I/R损伤. 本实验结果的意义就是在基因水平上观察到复合预处理对肠移植的供体小肠血供复流时的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方法和理论依据. 预处理论文:选择性钠/氢离子交换抑制剂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选择性Na+/H+ 交换抑制剂HOE642(Cariporide)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0只健康新西兰幼兔(3~4周龄),利用Langendorff左室做功模型灌注其离体心脏,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KH液自主动脉逆行灌注心脏,向球囊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调整至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为10mmHg, 做功20 min,随机分为两组,组Ⅰ: 对照组,继续灌注15min;组Ⅱ:HOE642预处理组,用加入HOE642的KH液(浓度为5μmol/L)继续灌注15min。然后两组心脏均以St.Thomas停搏液诱导停跳,常温(37℃)缺血45min(保湿保温),再灌注60 min。记录冠脉流量(CAF),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功能指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心肌细胞内钙(Ca)含量,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含量,计算心肌含水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CAF、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微分(±dp/dtmax)恢复率,心肌组织内Ca 及心肌含水量,心肌超微结构变化,HOE642预处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HOE642预处理通过减少细胞内钙超载,模拟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果,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Na+/H+ 交换;预处理;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 随着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及围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先心病患儿在婴幼儿期、新生儿期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术后存活的关键,与未成熟心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有别于成熟心肌保护措施的寻求是小儿心脏外科关注的焦点[1]。这也为将来胎儿体外循环的心肌保护提供依据。 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肌保护的关键,药物预处理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近年,心肌细胞钠氢通道(Na+/H+ exchanger,NHE1) 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逐渐受到重视,有研究报道Na+/H+ 交换抑制剂对成熟心肌有保护作用[2] 。HOE642(cariporide)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NHE1拮抗剂,本实验探讨了HOE642预处理防治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HOE642(Cariporide)(德国Aventis Pham公司惠赠), Langendorff灌流装置,Powerlab多导生理记录仪(Bridge AD Instrument PTY Ltd, Australia ,Chart v5.0),P-300生理压力传感器(北京金三江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滚压泵(Stockert,德国),混合气(O2:CO2=95%,北京普莱克斯公司),超纯水(SZ-93自动双重纯净水蒸馏器,上海亚容生化仪器厂),Krebs-Henseleit重碳酸盐缓冲液(KH液)(mmol/L):NaCl 118.5、NaHCO3 25.0 、KH2PO4 1.2 、KCL 4.8 、 MgSO4・7H2O 1.2、 CaCl2・2H2O 1.8 、葡萄糖11.0 ,pH (7.4±0.5)。 1.2 建立实验模型 健康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3~4周龄,雌雄不限,体重300~350g(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以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经耳缘静脉肝素化(150IU/kg),由剑突剪开胸腔,迅速剪开壁层心包,快速摘取心脏并浸入4℃KH液中,主动脉修剪及轻挤心脏排尽心腔余血后立即将心脏悬挂于Langendorff灌流装置上,用恒温循环器预先恒温到37℃、95%O2+5%CO2混合气平衡20min的KH液,自主动脉根部逆行灌注心脏,冠脉流出液不参与循环,主动脉灌注压(CPP)为70 cmH2O,剪开肺动脉根部以利冠脉回流通畅。剪开左心耳,将与多道生理记录仪相连的小乳胶囊经左心耳放于左室,通过Powerlab压力换能器的换能作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能记录心脏左室功能参数: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微分(±dp/dtmax)。向球囊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调整至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为10mmHg,建立左室做功模型。 1.3 实验分组 37℃KH液平衡灌注心脏,做功20 min,将20枚幼兔心脏随机分为两组,组Ⅰ:对照组, 继续灌注15min; 组Ⅱ:HOE642预处理组,用加入HOE642的KH液(浓度为5μmol/L)继续灌注15min。两组心脏均以常温St.Thomas停搏液20ml诱导停跳(灌注压为80 cmH2O),常温(37℃)缺血45min(保湿保温),再灌注60 min,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 1.4 监测指标 心脏做功20 min时,记录冠脉(CAF)、 LVDP、±dp/dtmax作为基础值,再分别记录其再灌注10min、30min、60min测定值,计算其对基础值的恢复率。取再灌注5 min的冠脉流出液,以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磷酸肌酸激酶(CK)漏出量、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再灌注毕,快速取下心脏,滤纸吸尽心脏表面水分,取心尖部心肌置于戊二醛固定做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切取左室心肌,电子天平(精度1×10-5)称量心肌湿重,置于60烘箱烘烤24h后称量其干重,心肌含水量为(1-干重/湿重)×100%,以百分比表示。留取干标本,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心肌细胞内钙含量(Ca)。 1.5 数据表达和统计分析 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0.05为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基础值及恢复率 心脏做功20 min时,两组心功能的基础值和冠脉流量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再灌注后10 min、30min 、60min,组Ⅱ的LVDP、 ±dp/dtmax的恢复率较组Ⅰ显著性增高(P 0.05 或P 0.01)。见表1。表1 两组心功能缺血前基础值及再灌注10min、30min、60min恢复率(略)注:与同时点Ⅰ组比较 * P 0.05,* *P 0.01 2.2 心肌酶 再灌注5min后冠脉流出液中心肌酶值于组Ⅱ较组Ⅰ明显降低(P 0.05 或P 0.01),见图1。 2.3 心肌细胞钙含量 见图1。组Ⅱ细胞内含钙量(9.9±3.4μmol/g.dry wt)明显低于组Ⅰ(16.4±4.8μmol/g.dry wt)(P 0.01)。 2.4 心肌细胞内含水量 组Ⅰ、组Ⅱ心肌细胞内含水量分别为85.(41±6.1)%、(82.3±7.5)%,组Ⅱ明显低于组Ⅰ(P 0.01)。 2.5 心肌组织透射电镜 观察结果见图2,3。组Ⅰ(图2):肌节长短不一,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收缩不规则;心肌细胞灶性肌浆凝集、灶性肌丝溶解坏死,有大泡形成;多数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线粒体嵴断裂,嵴减少;肌浆网扩张、空泡化;细胞核染色质凝集;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内皮细胞肿胀明显。组Ⅱ(图3):肌细胞结构正常,肌节清晰,I带、A带、M线、Z线清晰,少数肌丝灶性溶解;线粒体无肿胀,嵴清晰;少数肌浆网扩张;糖原颗粒较组Ⅰ明显多。 3 讨论 预处理是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措施,可分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和药物预处理。IPC往往具有一定的致损性,临床应用是通过对IPC保护机制的理解,利用能激动IPC信号传导某一阶段的药物来模拟其作用。IPC对心肌保护机制可归纳为内源性保护物质的释放和离子及离子通道的变化,其中缺血/再灌注期间有害Ca2+内流的减少是一重要途径[3]。 Ca2+是调节心肌细胞收缩和舒张所必须的因素。心肌细胞浆内Ca2+浓度主要由肌浆网、线粒体、质膜上钙泵的调节来维持其动态平衡。在成熟心肌,胞浆中Ca2+浓度主要靠肌浆网的释放与隔离作用来调节。未成熟心肌细胞钙调节系统尚未成熟,肌浆网稀疏,钙泵活性低,但其质膜面积和细胞容积之比值较大,钙通道数量及敏感性较成熟心肌高,与成熟心肌相比,未成熟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维持和调节更依赖于质膜上钙通道数量及敏感性[1]。传统的钙通道阻断剂通过阻断质膜上慢钙通道使细胞外钙的内流减少,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对成熟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然而对未成熟心肌则会因为减少质膜上钙通道数量及降低其活性而引起心肌细胞内Ca2+降低,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固此,针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钙超载,有必要寻找传统钙通道阻断剂以外的能减轻钙超载药物。 哺乳动物钠氢通道[4](Na+/H+ exchanger,NHE)有7种亚型,分别称之为NHE1~7,而存在心肌细胞主要是NHE1,NHE1每排出一个H+就有一个Na+进入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NHE1 对调节心肌细胞内pH和细胞内Na+浓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心肌细胞缺血时,糖酵解增加,产生大量H+,细胞内酸度提高,NHE1被激活;再灌注时,细胞外液H+浓度迅速下降,造成细胞内外H+浓度梯度增大,这会再度激活NHE1。NHE1激活后,大量Na+流入细胞内,[pH]i 迅速恢复;与之伴随的是细胞内Na+浓度升高及细胞肿胀,Na+跨质膜梯度降低和[pH]i 的升高又迅速 使Na+/K+-ATP酶和Na+-Ca2+通道激活,以便更好地清出细胞内过高的Na+[4,5];由于心肌缺血时ATP合成减少,Na+/K+-ATP酶活性降低,无法通过正常的Na+/K+交换将过多的Na+排出细胞外,Na+-Ca2+交换便活跃起来[5]。Na+-Ca2+通道以3个Na+交换1个Ca2+的方式进行, 引起Ca2+内流增加,最终造成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 。 正常心肌细胞的钙稳态主要依靠质膜钙转移系统、内质网 /肌浆网钙转移系统、线粒体钙转移系统[5]。质膜上有两个钙通道:高亲和力低容量的Ca2+泵(Ca2+-Mg2+ATP酶)和低亲和力高容量的Na+-Ca2+通道,前者需要分解1分子ATP。未成熟心肌肌浆网稀疏,肌浆网钙摄取与释放功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1];而缺血再灌注期,ATP合成减少,Ca2+-Mg2+ ATP酶 活性受到抑制,故NHE1激活这一始动环节是激活Na+-Ca2+通道从而导致未成熟心肌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途径。鉴于未成熟心肌细胞糖原颗粒含量丰富和钙稳态调节的特点[1],特异性NHE1抑制剂抑制NHE1的激活,间接地抑制质膜上Na+/Ca2+交换,既能防治钙超载,又不影响质膜上未成熟心肌钙泵数量和活性,理论上是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理想的药物,但尚无研究深入证实这一点。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HE1拮抗剂HOE642预处理能模拟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明显。其主要机制是(1)降低缺血/再灌注后Ca2+内流,进而防止细胞内Ca2+过度增加引起细胞挛缩、坏死、心律失常,本实验HOE642预处理组细胞内钙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维持细胞内Na+平衡,减轻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组织水肿[6],本实验HOE642预处理组细胞内含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调节细胞内pH,调节心肌能量代谢,利于细胞内糖原储备,HOE642预处理组透射电镜显示,HOE642预处理组糖原颗粒含量明显较对照组多。 NHE1拮抗剂HOE642预处理是否可以激发未成熟心肌其它内源性保护物质如G蛋白、蛋白激酶C、KTAP离子通道、热休克蛋白等有待更进一步研究探讨。 预处理论文:高浓度粉丝废水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摘要:对高浓度粉丝废水的预处理方法作了实验研究。采用调节等电点酸沉的方法回收蛋白质,然后用聚合硫酸铁化学混凝处理上清液以降低COD的含量。实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并得出了最佳实验条件。 关键词:粉丝废水 蛋白回收 混凝剂 聚合硫酸铁 废水处理 粉丝厂排出的废水可分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泡豆、洗豆及粉丝洗涤废水两类。前者不仅COD含量很高,而且蛋白含量占原料质量的20%左右,若当作废水排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蛋白质。废水中的蛋白质含量大,也增加了后续废水处理的成本。国内蛋白回收有的用气浮法但此设备结构较复杂。采用酸沉法工艺简单,运行成本低。 化学法废水处理是选用混凝剂使废水的胶体破坏,使分散状态的有机物脱稳、凝聚,形成聚集状态的粗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降低废水中COD含量的目的。聚合硫酸铁因其高效、廉价已广泛用于水和废水处理中。即使同一混凝剂处理同一的废水,不同的条件下的混凝效果也不同,它受到水样的pH、温度、搅拌速度以及混凝剂投加量、废水的浓度、温度的影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化选择。 实验中所用聚合硫酸铁为液体型:碱化度B=0.4;pH=1.5;铁含量 0.5 mol/L。 实验中所用废水取自烟台粉丝厂。粉丝原料为豌豆。水质主要指标:浆黄色;pH 4.2;COD含量为7000~20000 mg/L。 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7200可见分光光度计;JJ-3型六联定时变速搅拌机;TG-32A型电光分析天平;PHS-2C精密酸度计及其他常规仪器;TL-1型COD测定仪;COD测定专用氧化剂、催化剂;Ferron试剂(AR,进口)及常规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流程图 2.2 粗蛋白的回收实验 2.2.1自然沉降 直接从现场取1 L高浓度粉丝废水置于大型透明玻璃容器中,间隔一定时间分别测量上清液高度和上清液中COD的含量。COD的测量采用重铬酸钾法在COD消解仪上进行。由于COD残余量的大小与蛋白回收率的大小成反比,实验中用COD残余量间接反映蛋白回收量(下同)。 2.2.2 酸 沉 实验发现自然沉降所得清液残余COD值仍较大,蛋白回收量必小。考虑到蛋白质的酸碱两重性,在其等电点附近溶解度最小提出酸沉的方法:通过调节水样pH来强化沉降,一方面可增加粗蛋白的回收量,另一方面可减轻后续水处理的负担。实验中分别取一定量的水样,调节其pH到指定值,静沉2 h,分别测定上清液COD值。对于最优pH,采用2.2.1的方法测定清液层高度和上清液的COD值。 由pH-COD曲线可得最优沉降所需的pH。 2.3 混凝实验 分别取500 mL水样,调节pH到指定值,控制水样温度恒温25℃,加入一定量的PFS,在六连搅拌机上快速搅拌1 min,转慢速5 min,静止沉降2 h。然后在液面下1 cm处取上清液在COD消解仪上测定COD。在该实验测定条件下,COD的标准曲线近似为COD=14700A mg/L (A为吸光度) 2.3.1最优混凝 pH的确定 分别取500 mL水样,调节pH分别为6.0、7.0、7.95、8.9、9.9,分别加入150 mg/L(以Fe计)PFS,做混凝试验。COD值最小时对应的pH应为最优pH。 2.3.2 最优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分别取500 mL水样,均调节pH为最佳絮凝pH,分别投加不同量的PFS,混凝后,测定上层清液的残余COD值。作COD-混凝剂用量曲线图,找出混凝剂最佳用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自然沉降与酸沉时清液中COD含量和清液层高度随沉降时间的变化 图 1 沉降清液层高度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沉降的时间在大于24 h后,清液高度不再变化。 图2 自然沉降与快速沉降时COD值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2可看出,在12 h左右,COD值变化已不明显。考虑到沉降后期主要是沉渣压紧的过程,清液高度在沉降后期变化很慢,因此可取12 h为pH=4.7条件下的沉降时间。 两种沉降曲线可以看出:当调节pH后,沉降所得清液的残余COD值更小,即蛋白回收量较大。 3.2 酸沉时清液中残余COD量随pH的变化 由图3可知,酸沉时的最优pH为4.7。从废水处理的角度看,COD值的减少量有限(由图1、2也可看出)。因此,蛋白回收后的清液仍需作进一步处理。 图3 酸沉时水样pH对残余COD值的影响 图4 水样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3 水样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由实验结果图4可知,聚合硫酸铁在粉丝废水中的最优pH为9.0。 3.4 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选择不同的聚合硫酸铁投加量,测定混凝后的COD残余量,结果见图5。 图5 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5可看出,最优投加量为3 mL,折合Fe为85 mg/L。 4 结 论 (1)酸沉优于自然沉降。酸沉时水样的pH为4.6,沉降时间为12 h。 (2)聚合硫酸铁(PFS)在粉丝废水中的最佳混凝条件为:pH=8.9,絮凝剂投加量为85 mg/L。 (3)经过以上方法的处理后废水指标:pH=7~8;COD含量为500~1000 mg/L。基本接近泡豆、粉丝洗涤废水的指标,与其他废水混合处理后,完全可用于车间洗刷等。 预处理论文:简论植物油脂废水预处理技术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植物油脂的年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五千多家不同规模的植物油脂加工厂,油脂的年产量也已经超过了四千万吨,其中精制油脂的比例占到五分之一,就按每一吨的油脂产量,排放的污水也为一吨计算,每年由于生产植物油脂而排放的废水数目也是非常的惊人。 关键词:植物油脂;油脂废水;预处理技术 植物油脂生产中所产生的油脂废水,其成分中含有乳化油、溶解性油、有磷脂、皂脚等物质,如果这些废水不经过任何处理就排放,将会给大自然的水资源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对于植物油脂废水的处理工艺有很多种,本文将对这些处理工艺做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对同行人士有所帮助。 1 植物油脂废水简介 植物油脂废水,主要是指植物油脂生产企业排放出来的蒸煮废水、水洗废水、冲地面废水、脱色、脱水、脱臭的真空蒸汽喷射装置冷凝器排出的含油含酸废水和废酸废碱水。有机物和乳化油等油脂的含量极高、金属和有毒物质含量低是植物油脂废水的特点,此特点使得油脂废水比较适合生化处理。我国目前存在的植物油脂企业大多为中小型,油脂废水的排放多为间歇排放,水质水量的波动较大,PH值也不稳定,给生化处理过程带来了一定难度。 2 油脂厂废水预处理技术 2.1 隔油 隔油池一般有三种型式:平流、平行板、倾斜板,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油脂废水中悬浮物与水的不同比重而对其分离,属于依靠比重自然浮上分离装置。隔油池主要去除废水中上浮分散油,可能除去的最小油滴粒径为100-150μm。通常进入隔油池的废水,油的含量比较高,油粒径越大,利用隔油池处理的效果就越好。虽然隔油池对分散油的去除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乳化油的处理效果就相对较差,所以要向油脂废水中投入破乳剂,将乳化油转变为分散油再进行处理,就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2.2 气浮 气浮与隔油的最大区别是,隔油是依靠自然上浮,而气浮则是利用微气泡,实行强制上浮。气泡所起到的作用是粘附在油滴上,由于气泡比重远远小于水的比重,所以有很大的浮力,使油滴迅速上浮,从而实现废水中油脂与水的分离。气浮也有三种型式:溶气气浮、电解气浮和机械碎气气浮。三种方式中电解气浮的设备最为简单,操作容易,在不需充气和加混凝剂的情况下,去除废水中乳化油和分散油的效率就可高达90%,但是电解气浮需耗用较大的电量,再加上电极材料等的原因,使得电解气浮多是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未能得到大的实际应用。机械碎气气浮在电能消耗上比另外两种方式都要低,并且设备投资资金也相对较低,但是目前在植物油脂废水处理中应用的很少。植物油脂厂中目前采用的废水预处理方式多为溶气气浮。植物油脂厂采用气浮技术进行油脂废水预处理,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选用合理气浮工艺;植物油废水气浮工艺一般选用处理后废水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气浮工艺较为合适;b.选取合理的PH值;进水PH值试验表明,PH=7时单位体积内微气泡个数最多,平均粒径最小,气浮效率最高,所以在废水进入气浮前要进行中和处理,使PH为7;c.选择合理的释放器类型;当植物油脂废水预处理选择气浮方式时,为了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要选用高效且不易被油粒和悬浮物堵塞的释放器;d.加入适当的破乳剂;油脂废水中的乳化油,自身带有负电荷,并且化学性能非常稳定,因此要在油脂废水中放入适当的破乳剂,将乳化油破解,以实现理想的气浮效果。 2.3 混凝破乳 混凝破乳常采用的工艺方法是盐析法,此法的作用原理为,将盐类电解质放入到植物油脂废水当中,使油滴与废水面的电层被压缩,从而实现预处理效果。常用的盐析剂有钙、镁、钠的氯化物及钙、镁硫酸盐。单靠使用盐析法对油脂废水预处理,常遇到的问题是需使用大量盐析剂,聚析以及沉降分离的时间都很长,设备占地面积大等,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很多植物油脂生产企业在研究尝试使用铝、铁盐混凝剂破乳,对铝、铁盐的使用出使得以上提到的问题被有效解决外,还可以使增宽最优PH值。 2.4 生物预处理 2.4.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处理油脂废水的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向油脂废水中连续的通入空气,使得大量好氧性微生物能够连续、循环生长,此类微生物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并且在生长中可降解油脂废水中的油粒和悬浮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成分,从而实现水油分离,达到废水预处理的效果。为提高溶解氧的浓度,常采用渐进曝气法、深井曝气法。 2.4.2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类似,都是一种好氧性生物预处理工艺。但是在型式上与活性污泥法还是有所区别,活性污泥法主要利用的是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进行废水预处理,而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实现废水预处理,其附着的固体介质被称作滤料或载体。生物膜法对油脂废水预处理的工作原理是,生物膜首先附着在载体上,由好氧微生物将其分解,之后进入到厌气层进行厌气分解,随着新生物膜的生长,老化的生物膜会被流动的水层冲掉,重复此过程就可以对油脂废水进行预处理。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点:(1)对水量、水质、水温的变化有极强的适应能力;(2)处理效果显著;(3)污泥量小且易于固液分离;(4)节省费用。 2.4.3 水解法 生物水解法是对油脂废水厌氧预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处理浓度较高的油脂废水。生物水解法能够去除油脂废水中的有机负荷,该工艺将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中的水解、酸化、酸性减退,甲烷化阶段始终控制在水解、酸化段,利用水解菌和产酸菌将废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对油脂废水预处理时,在水解池中加入以光合细菌为主的高效降解菌和产酸菌,将油脂废水中长链脂肪酸类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目前该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油脂废水的预处理。 结语 对植物油脂废水除了采用上述生化处理工艺外,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研究应用微生物选育技术和膜生物处理技术对油脂废水进行处理,此项研究工作,重点是朝着无污染的方向努力。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各种油脂废水处理工艺都会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不足,这些还需要莘莘学子的努力改造,以保护水资源环境不被油脂废水所污染。 预处理论文: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yclinD1和CyclinE表达的影响 作者:裴旭东,叶启发,肖建生,明英姿,牛 冰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肝CyclinD1和CyclinE表达的影响,以了解移植肝再生能力和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P组)、对照组(OLT组)和假手术组(SO组)3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检测肝功能;通过免疫组化S-P法来测定移植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中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较低,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不良;实验组经缺血预处理后血清中ALT、AST稍升高,幅度 对照组,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很高,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活跃。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够启动内源性保护移植肝的相应机制,可促进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合成,激发肝细胞的增殖和再生。 【关键词】 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缺血预处理;CyclinD1;CyclinE 缺血再灌注(IR)损伤普遍贯穿于肝移植始终,它是临床上肝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首要因素。Sasaki等证实IR损伤可使鼠移植肝细胞凋觯?],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肝脏再生能力的大小也是IR损伤后移植肝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缺血预处理(IP)是公认的对肝脏IR损伤有保护作用[2]。为研究移植肝IR损伤程度与肝细胞再生能力的关系,本实验以移植肝IR损伤后CyclinD1和CyclinE的表达作为细胞增殖指标,以检测IP对IR损伤后移植肝细胞增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功能不良的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纯系Wistar雄性大鼠90只,体重280~320mg,由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普通喂养,自由进食,术前12h禁食,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取样缺血预处理组(IP组):即在供肝冷转灌注前缺血处理10min,10min再灌注,循环2次,然后行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术。术后2h、6h、24h各时间点取肝脏标本和经下腔静脉采血4ml待测。各时间点分别取样6只。(2)对照组 (OLT组):即单纯行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术,术后2h、6h、24h各时间点取肝脏标本和经下腔静脉采血4ml待测。各时间点分别取样6只。(3)假手术组(SO组):即血流阻断与复流及原位肝移植外,其余处理同上。分别取样6只。 1.2 实验器械与试剂 肝功能检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800 Olympus)。免疫组化试剂CyclinD1单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yclinE单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购于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AB显色试剂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按照Kamada[3]和孙君泓[4]报道的术式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即不重建肝动脉的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术。 1.3.2 标本的制备和测定方法 取移植肝组织用4%的复合甲醛固定待制石蜡标本,行光镜学检查及行免疫组化S-P法检查,同时将所采静脉血2ml,11000r/min离心5min取血清置于-70℃深低温水箱保存检测转氨酶。 1.4 结果判断标准 由两位病理医生在光镜200倍视野下,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用HPIAS—1000型彩色图像分析仪系统测定CyclinD1和CyclinE表达情况,结果用阳性细胞率来表示:阳性细胞率(%)=视野中阳性细胞数/视野中总细胞数× 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以SAS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多个样本均数间比较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法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IP组与OLT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该部分供肝手术时间、血管袖准备时间和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30±3.30)min、(11±3.83)min和(31.5±3.20)min。其中无肝期为18~22min,平均(19.67±1.63)min,手术成功率94.1%。未处死的大鼠1周存活率达88%,最长存活72天。 2.2 各组血清ALT、AST含量 见表1。OLT组各时间点ALT、AST较SO组显著升高,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以移植肝再灌注2h升高最为明显,以后升高幅度降低。IP组各时间点ALT、AST升高幅度远低于OLT组,与之相比较,P 0.01。 2.3 移植肝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标记阳性细胞率 SO组CyclinD1、CyclinE均未发现阳性表达。IP组各时间点CyclinD1、CyclinE阳性细胞率均高于OLT组,尤以6~24h升高明显;而IR组6h细胞凋亡显著升高,增殖低下,24h仍维持很低水平。24h CyclinD1与CyclinE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47±0.23、0.44±0.21与OLT组0.21±011、0.20±0.08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7.57,P 0.01),见表2。笔者还发现CyclinD1表达时限等同于CyclinE的表达,阳性细胞表达率高于CyclinE的表达率。 表1 移植肝IR损伤后血清ALT、AST含量变化 (x±s,u/L) 注:同时间点IP组与OLT组相比较,P 0.01 表2 移植肝IR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阳性细胞率表达 (x±s) 注:IP组与OLT组相比较,P 0.05;IP组与OLT组相比较,*P 0.01 2.4 光镜下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与SO组肝脏组织相比较 OLT组(见图1、图2)中肝脏细胞广泛水肿,以中央静脉周围为主,肝组织结构混乱可见小滴样脂肪变性,肝窦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灌注后24h可见部分肝窦狭窄,并有红细胞残片,界板破坏。而IP组(见图3、图4)仅有轻度肝细胞水肿,肝窦内有少许中性粒细胞散在,小叶结构基本完整。 3 讨论 IR引起损伤已在多种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得到证实。Borghi[5]等观察16例临床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情况,发现IR后肝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导致转氨酶升高,酶泄漏的发生,线粒体功能受损,活性氧化剂的增多,由此认为肝细胞的凋亡与肝IR损伤有关。本实验血生化结果证实了这种变化,并观察到OLT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转氨酶(ALT、AST) 呈进行性升高。6h血清ALT、AST迅速升至最高,提示细胞严重受损,酶泄露严重;24h ALT、AST升高幅度开始回落,细胞修复能力加强;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明显变化,并随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说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细胞凋亡为一种动态过程,其原因可能是在不同阶段参与损伤的因素不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致。Schlossberg[6]等观察小鼠肝IR损伤后细胞凋亡和组织修复的相关指标时发现细胞凋亡在肝叶IR后6h达峰值,且持续升高到20h以上,并在IR损伤急性期(1~3h)和亚急性期(6~20h)由不同的受体途径介导。在实验中,OLT组中CyclinD1、CyclinE的表达达最低值。 IP减轻肝IR损伤后肝细胞凋亡和增强细胞再生能力,目前已广泛证实,但其机制十分复杂;它与腺苷、一氧化氮、热休克蛋白、蛋白激C酪氨酸激酶依赖性信号系统、K+ ATP通道的激活等诸多因素有关[7]。本实验发现IP可通过上调(肝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活性来下调Fas凋亡途径中Fas-mRNA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3的活性[8],使细胞内容物(如DNA)避免氧化损伤,促使细胞周期中G1/S的转化启动,从而完成细胞再生[9]。Kuo[10]观察临床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情况时发现肝细胞凋亡与IR造成的生化损伤及病理学损伤参数改变呈正相关。实验中IP组肝移植前给予10min缺血,10min再灌注2次,血清转氨酶幅度较OLT组明显降低(P 0.01),病理变化显示肝细胞轻度水肿,小叶结构完整,超微结构变化示细胞膜结构完整,酶泄露少。再灌注后24h作为细胞周期正性调节蛋白CyclinD1与CyclinE在IP组24h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OLT组,提示移植肝细胞凋亡机制受限,肝细胞增殖机制活动增强。 增殖性细胞周期分为DNA及蛋白质合成准备期G1期、DNA合成期S期、有丝分裂准备期G2期、有丝分裂期M期。凋亡细胞的细胞周期常阻滞于G1/S期和(或)G2/M期,尤其G1末期限制性调控点“R”点的阻滞[11]。IP能够增加bcl-2活性,并于IR损伤后6h达高峰[8],bcl-2能够保护细胞避免各种形式释放NO诱导的凋亡,下调P53基因,干扰caspase-3活性(caspase-3是细胞凋亡效应分子,是Fas凋亡途径下游操作底物酶解的关键酶,被称为“凋亡执行者”);增加细胞周期基因及生长因子的调控能力[12]。作为细胞周期正性调节蛋白CyclinD1是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G1期的显著标志,并随着细胞生长因子的增减而增减。CyclinD1能与CDK4和(或)CDK6(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与调节因子合称细胞周期引擎)特异性结合,形成CyclinD1-CDK4/CDK6复合物在G1中期激活,可使细胞周期中“R”限制点附近的抑制蛋白(如P503、Pb)磷酸化而失活,并释放转录因子E2F致使G1期缩短,同时加速G1/S的转换[13]。E2F又协同DP1启动G1/S转换相关基因的表达(如:CDK基因、CyclinE),在G1后期CyclinE与CDK2结合并激活CDK2形成CyclinE-CDK2复合物,使细胞通过“R”限制点,进入S期;同时减少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推进DNA复制和细胞的2倍增殖。由于细胞周期领带CyclinE的表达受转录因子E2F介导,而后者通过PRb被 CyclinD1依赖性激酶超磷酸化而激活,故CyclinE的表达依赖于CyclinD1依赖性激酶的活性,同时还受myc、Ras等基因调控。在本实验中笔者发现CyclinE的表达程度低于CyclinD1的表达,但表达时限基本相同[14]。据Meujoe[14]等报道,BACA/C大鼠肝IR损伤后12h CyclinD1RNA表达开始升高,在24~48h达最高峰,但术后2h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细胞周期启动因子INF-α、IL-6、EHGF等调控在IR损伤术后4~6h才开始启动有关[15]。 IR 损伤和IR后的肝细胞增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机制,从以上实验结果来看:IP作为移植肝IR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强bcl-2活性,抑制caspase-3及Fas-mRNA的表达,提高正性调节蛋白CyclinD1、CyclinE的调控能力,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再灌注早期肝细胞再生能力增强,从而使移植肝在灌注后肝脏功能迅速启动,为临床上预防肝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及功能不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但IP如何使细胞增殖顺利通过G2/M期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预处理论文:肺表面活性物质在缺血预处理肺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是否参与了肺缺血预处理(IPC)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 方法: 建立兔在体I/R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I/R组和IPC组. 通过阻断左肺门造成兔在体I/R损伤,检测各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采用Bartlett法、Mason法和Lowery法检测BALF中总磷脂(TPL)、胞和卵磷脂(SatPC)和总蛋白(TP)含量,PS活性以SatPC/TP和SatPC/TLP来表示. 结果: 肺I/R损伤后,PaO2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肺通透性指数及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亦明显升高(P 0.01);IPC组上述指标较I/R组均有显著改善(P 0.01). I/R损伤组SatPC/TP(ng/g)和SatPC/TLP(%)分别为124±23和36.5±4.9,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IPC组上述两指标分别为159±28和44.7±6.8,显著高于I/R组. 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维持PS的分泌和功能而对肺I/R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肺; 缺血/再灌注; 缺血预处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 0引言 肺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常见于肺动脉袖状切除、肺移植术,可致肺动脉高压、肺水肿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因此,对肺I/R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6年,Murry等[1]首次报道了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即短暂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心肌对随后出现更长时间的严重缺血产生耐受的状态. 此后在多种脏器均发现IPC现象,已有报道IPC对肺I/R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I/R损伤可导致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异常,而引起呼吸功能下降[2],IPC对PS活性有无影响鲜见报道. 我们在兔I/R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探讨IPC对肺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内源性PS活性的影响,为临床上肺I/R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新西兰大白兔36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陕动字08015号),体质量(2.0±0.2)kg,牛血清白蛋白购于美国Sigma公司. 1.2方法将大白兔在无特殊病原体(SPF)的条件下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Control),I/R组和IPC组. 1.2.1制作兔原位肺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前肌注阿托品0.1 mg,经耳缘苯巴比妥钠麻醉后(30 mg/kg, iv)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气管切开插管,接动物呼吸机,呼吸频率30次/min,潮气量10 mL/kg,吸入氧浓度1 L/L,股动脉插管监测动脉压. 胸骨正中切口,开胸后,肝素1 mg/kg iv. IPC组为阻断左肺门5 min,开放5 min,反复3次,然后阻断左肺门60 min,再灌注120 min. I/R组为直接阻断左肺门60 min,再灌注120 min. 对照组为开胸后仅游离肺门而不进行其他处理的假手术组. 1.2.2氧分压(PaO2)测定实验结束时,取半数动物用肝素化抗凝空针自主动脉取血2 mL, 保持密闭,测PaO2. 1.2.3肺通透指数测定实验结束后抽取半数动物肺动脉血制备血清;以Hanks液经左主支气管灌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Lowery法检测BALF上清及血清中蛋白浓度,BALF中蛋白浓度与血清蛋白浓度之比为肺通透性指数. 1.2.4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取BALF离心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光镜下计数BALF中的白细胞数量,并进行细胞分类. 1.2.5PS测定用生理盐水10 mL/kg对其余半数动物经左主支气管灌入左肺,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然后灌洗液流出,再注入与前次流出量相等的生理盐水,同法操作,共灌洗3次. 灌洗液经双层纱布过滤后计算回收量,然后于4℃下1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分装后保存于-70℃低温冰箱中. 采用Lowry法检测BALF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含量;Bartlett法测定BALF中总磷脂(total phospholipid,TPL);Mason法检测BALF中饱和卵磷脂(saturated phosphatidylcholine,SatPC)的含量. PS的活性以SatPC/TP和SatPC/TLP来表示.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 2结果 2.1PaO2肺I/R损伤后测PaO2为(11.65±2.34)kPa,较对照组(15.63±2.79)kPa显著降低(P 0.01);IPC组动脉血PaO2为(14.84±1.67)kPa,较I/R组明显增高(P 0.01). 2.2肺通透指数检测I/R组肺通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IPC组较I/R组显著降低(P 0.01, Tab 1).表1肺通透性指数和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略) 2.3BALF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I/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IPC组较I/R组均显著降低(P 0.01, Tab 1). 2.4PS磷脂含量I/R组SatPC/TP和SatPC/TL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IPC组上述两指标明显高于I/R组(P 0.01, Tab 2).表2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含量(略) 3讨论 IPC作为一种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制,其对I/R损伤的保护作用超过了目前已知的任何药物,现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我们建立了兔在体I/R损伤模型,由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是肺I/R损伤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血管内液渗出增多,有大量蛋白漏出,BALF与血清中蛋白浓度之比即肺通透性指数增高,因此,我们以肺通透性指数作为评价肺I/R损伤的指标. 我们在肺I/R损伤后检测到肺通透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反复3次5min的短暂缺血即IPC使肺通透指数显著下降,表明肺IPC可减轻I/R导致的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而起到肺保护作用. PS是磷脂和蛋白质的混和物,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 在肺泡腔内的液气界面提供磷脂形成单分子膜,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膨胀,对于维持肺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3]. 而PS中的磷脂含量是决定PS功能的关键因素,它能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及改善肺的顺应性[4]. 我们检测了肺I/R损伤时肺PS中磷脂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I/R时,内源性PS含量、成分和功能均有下降,使小气道和肺泡易于萎陷,肺顺应性下降,加重了通气障碍,I/R损伤时检测PaO2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导致组织缺氧. 而IPC可使PS含量较I/R组显著增高,磷脂含量明显增加,检测PaO2基本正常.以上结果表明,IPC可能通过影响PS的分泌而对肺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在肺损伤、肺泡修复和逆转肺纤维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具有合成、分泌PS,以及PS相关蛋白的作用[5]. I/R损伤时,中性粒细胞浸润、激活并附着于肺毛细血管内膜上,释放大量的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炎症介质, 使细胞膜损伤和细胞自融,损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致使PS 的合成和分泌减少. 我们检测了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在I/R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PC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I/R组均明显减低. 因而,IPC可能通过显著抑制I/R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激活,减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保护了其分泌PS的功能而发挥肺保护作用. IPC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有无直接的促增殖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IPC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机体内源性保护方法,开辟了组织器官保护的新领域,对肺IPC现象及机制的研究将加速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预处理论文:气管插管前地卡因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对术后咽喉疼痛的影响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摘要】 目的 评价气管插管前应用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声门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19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气管插管前后用1%地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对声门区及声门下进行表面喷雾麻醉,然后气管插管,对照组常规气管插管对照,术后24h随访,用纤维喉镜检查咽喉红肿情况并记录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为4.2%,对照组为20.2%,两组术后咽喉纤维喉镜检查水肿发生率,试验组3.1%,对照组17.1%。结论 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气管插管前声门表面麻醉可减轻气管插管后的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 关键词 地卡因 地塞米松 气管插管 疼痛 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全身麻醉和ICU治疗中目前大量使用气管插管技术,气管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声音嘶哑、喉痛,严重者可发生上呼道梗阻,因此对其并发症的防治受到普遍关注。地卡因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常用粘膜表面麻醉剂,较利多卡因起效快和作用持久,本文采用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进行声门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拔管后用纤维喉镜观察声门及咽喉部,了解喉头水肿发生情况,以探讨地卡因和地塞米松预防气管插管并发症的效果,为防止气管插管并发症提供临床研究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对象来自本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外科收治的190例全麻手术患者。纳入标准:术前全身情况附合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分级标准ASAⅠ~Ⅱ级,年龄18~45岁之间,全麻气管插管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排除标准:喉炎及慢性咽喉炎症,有小颌畸形、张口度 3cm及颈短粗影响顺利气管插管者。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96例,年龄(37.6±5.4)岁,男/女为65/31。对照组94例,年龄(36.2±4.5)岁,男/女为59/35。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试验组气管插管前用1%地卡因2ml混合地塞米松5mg对声门及声门下表面喷雾麻醉,然后将气管导管插入声门,对照组不用声门表面麻醉行常规气管插管。诱导均用维库溴铵和异丙酚,麻醉维持采用芬太尼和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导管均用德国产RUSH乳胶螺纹气管导管,导管选择按年龄进行计算,防止过粗和过细,术后清醒后拔除导管。两组气管插管均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操作以控制插管不熟练造成人为操作损伤。 1.3 测量指标 患者拔管后送入重症监护室监护24h,然后进行术后随访和纤维喉镜声门咽喉部检查,随访和检查均由重症监护病房医师担任以防止选择性偏倚,病房医师不知试验分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声门及咽喉部红肿、溃汤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成组t检验,P 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组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试验组为(4.5±1.5)h,对照组为(4.2±1.3)h,两组间比较t=1.34,P 0.05。(2)试验组术后声嘶、喉痛发生率为4.2%,对照组为20.2%,卡方检验显示两组声嘶、喉痛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 2 =9.72,P 0.01,见表1。证明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预处理组声嘶、喉痛和喉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纤维喉镜观察:对照组术后24h有16例患者咽部、会厌和喉腔有红肿,少数患者出现点、片状小溃疡,试验组仅3例出现咽喉腔红肿。两组患者术后喉镜检查咽喉腔水肿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24h声嘶、喉痛发生情况 略 表2 两组患者术后24h纤维喉镜检查喉头水肿情况 略 3 讨论 气管插管的主要并发症是喉头水肿,表现为术后声音嘶哑,吞咽时咽喉部疼痛及喉部有发紧不适,病理改变主要为咽喉、会厌下和声门区肿胀,术后24h是发作高峰。并发症主要与(1)插管过粗;(2)插管后麻醉不平稳,呛咳;(3)插管困难,反复试插或插管用力过猛;(4)长时间置管;(5)术中头过度后仰,过多扭动颈部。此类并发症发生率3%~40%不等 [1] ,主要治疗为术后雾化吸入激素和抗生素类药物,预防上未见有关报道。本研究采用气管插管前声门区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表面喷雾麻醉以预防术后喉水肿,临床发现使用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组声音嘶哑、喉痛和咽喉部红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机制可能是:(1)地卡因声门区表面麻醉后,声带松驰,可以减少声带对气管导管的磨擦而降低术后声带损伤;(2)地塞米松通过增高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致炎活性物质的产生和激活,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稳定溶酶体膜,抑制趋化因子和移动抑制因子对炎性细胞的作用,使机体对炎症的耐受性增加以及炎症的血管反应和细胞反应降低,如 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扩张、渗出、水肿、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 [2] ,从而缓解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引起的并发症。 Braughler等 [3] 认为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对组织有保护作用。其机理是:(1)抑制膜的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2)增加损伤区血流量;(3)稳定细胞膜的离子通道;(4)作用于特异性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磷脂酶A 2 ,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产生。 也有人认为地塞米松可减轻术后疼痛介导的精神心理反应 [4] 。术后镇痛作用与激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抗炎效果有关 [5] 。组织损伤可激活并释放炎性介质,地塞米松可抑制创伤部位的氧化酶活性和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其镇痛作用 [6] 。研究结果显示,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术后喉痛分别为6.9%和21.6%,试验组术后喉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由于地卡因毒性较大,临床上使用时应当注意用药量,在显露声门区后,对声门区喷雾3次即可,本研究中未见地卡因过量中毒现象。试验表明气管插管前应用1%地卡因和地塞米松声门区喷雾表面麻醉可预防因气管插管造成的术后喉头水肿。 预处理论文:垃圾渗滤液中NH4-N的吹脱预处理实验 摘要:为了降低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NH4-N对生物处理的影响,采用吹脱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NH4-N,对影响吹脱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pH=8.5,曝气强度为180m3/(m2h),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经24h吹脱NH4-N去除率可以达到55.6%,出水NH4-N不会对后续生物处理产生抑制。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吹脱 生物处理 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含有高浓度的氨氮和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其处理技术主要为生化法,但该废水中普遍存在的高浓度氨氮制约了生化法对其的处理应用和效果[1]。有研究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氨氮对微生物活性有抑制作用,会降低生化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从而导致处理出水难于达标排放[2]。因此在生物处理工艺之前,采用有效的方法预除去高浓度的氨氮尤为必要。工程中常见的的几种脱氮方法有:微生物法、氨吹脱法、折点加氯法、离子交换法、土地处理法等[3]。但对于高氨氮的垃圾渗滤液,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吹脱法。而且渗滤液经吹脱后,不仅脱掉了大量的游离氨,还去除了部分苯酚、氰化物、硫化物及其他难生化的,对生化处理有抑制作用且毒性大的挥发物质,对后续处理较为有利[4]。吹脱法又包括空气吹脱和蒸汽吹脱,其中蒸汽吹脱效率较高,但能耗大,设备复杂,应用前景不大。本次实验采用空气吹脱进行静态实验。 对影响吹脱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并得出最佳吹脱条件,为工程提供依据。 1 实验运行条件 1.1 渗滤液水质 渗滤液取自长春市某垃圾填埋场,其水温为18℃-23℃,pH为8.0-8.8 ,COD为2000-5000mg/L, BOD为600-1500mg/L,氨氮为1800-2300 mg/L。 1 --曝气头2 --吹脱池3 --空压机 图1 试验装置图 1.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为容积1L的吹脱池,这样可以保证气水在容器中的充分混合。曝气采用曝气效率为3L/min的曝气泵。曝气强度通过曝气头的个数来控制,每个曝气头的曝气强度为m3/m2.h, pH值用硫酸或氢氧化钠调节。在连续曝气的情况下,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对各个反应条件下的水样进行取样测试,测试内容主要是NH4-N。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pH值对吹脱效果的影响 为了研究渗滤液pH值对吹脱后NH4-N去除率的影响,采用NaOH 和H2SO4溶液调节渗滤液的pH值为7.0、8.5和10,采用一个曝气头曝气,对NH4-N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随着吹脱时间的增加,不同pH值条件下的去除率都不断增加,在同一吹脱时间下,pH=10的条件下去除率最高,其次是pH=8.5, pH=7时去除率最低。这说明NH4-N的去除率随原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pH 值越高越有利于渗滤液中的氨氮充分虽然转化为游离氨, 但是过高的pH 值不仅要求在调节时投入大量NaOH,而且在吹脱处理后,还要将过高的碱性用酸调节到接近中性,才能进入后续生化处理系统,这一系列的操作无疑会增加运行费用[5]。从图2可知,pH=10条件下NH4-N去除率高于pH=8.5条件下的去除率不是很多,由于该垃圾渗滤液中重碳酸盐碱度很高,对渗滤液的pH值有很强的缓冲作用,因此吹脱过程中,经酸碱调节过的渗滤液的PH值有向原始值接近的趋势,即在原渗滤液pH=8.0-8.8条件下,可以达到相对较高的去除率。如图pH=8.5时,吹脱时间24h,NH4-N的去除率为35.3%,吹脱后NH4-N为1195 mg/ L。所以本次实验pH值可以不经调节直接进行吹脱,吹脱后的pH值可以满足后续生物处理的中性范围要求,节省调节装置和运行费用,同样可以脱过延长吹脱时间可以进一步提高去除率。 2.2 曝气强度对吹脱效果的影响 为了研究曝气强度对吹脱效果的影响,分别在一个曝气头,两个曝气头和三个曝气头的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吹脱实验,实验的pH=8.5。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不同的曝气头条件下的去除率都不断增加,而在相同的曝气时间下,三个曝气头的曝气效果最好,曝气头的个数越多,曝气强度越大,曝气强度反映的是空气对渗滤液的扰动程度,随着强度的增加,游离氨从水中逸出到大气中速率增加,去除率也相应增加。根据实验结果,采用3个曝气头对渗滤液进行吹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吹脱时间为24h的条件下,NH4-N的去除率为55.6%,吹脱后NH4-N为820 mg/ L。 2.3 曝气时间对吹脱效果的影响 如图4所示,去除率随曝气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但当曝气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吹脱效率的增加不显著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即不同的时间段增加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24h以内增加的速度较快,而在24h以后,增加的速度明显降低。这说明去除率随时间不是呈线性变化,曝气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去除率的增加受到一定限制.这和NH4-N本身的浓度有关,在吹脱的初期去除率增加快是由于初期NH4-N浓度较高,有利于吹脱的进行,而吹脱达到一定时间后,渗滤液中NH4-N浓度降低,吹脱去除率增长缓慢。 2.4 最佳条件下的吹脱实验 经上述实验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pH=8.5,采用三个曝气头。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最佳条件下NH4-N去除率与吹脱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吹脱时间达24h,去除率可以达到55.6%,出水NH4-N值为820 mg/ L,根据后续生物处理的要求,可通过调节吹脱时间来改变吹脱后的NH4-N值,以达到后续生物处理能承受的限度。 3 结论 (1)试验的影响因素为渗滤液pH、曝气强度和曝气时间,其中是曝气时间易于调节,可用来控制出水NH4-N浓度,以适应后续生物处理的要求。 (2)最佳实验条件为pH=8.5,曝气强度为180m3/(m2h)(三个曝气头),在该条件下经24h吹脱,NH4-N去除率可以达到55.6%,出水NH4-N浓度不会对后续生物处理产生抑制。 预处理论文:CL多小波预处理方法在故障数据压缩中的应用 摘 要:在介绍CL(Chui-Lian)多小波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CL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及其对CL多小波原有滤波器响应的影响,分析后认为Haar和平衡预处理方法是CL多小波最有效的预处理方法。文章还做了将具有这两种预处理方法的CL4多小波应用于电力系统正弦信号和故障暂态信号数据压缩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Haar和平衡预处理方法的CL4多小波具有较GHM多小波和传统db4小波更好的数据压缩效果。 关键词:CL多小波;预处理方法;数据压缩;电力系统故障 1 引言 多小波分析是一种基于小波理论的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多小波可同时具有对称性、正交性、短支撑性、高阶消失矩等属性,而这些属性是传统实系数小波不能同时具有的[1]。多小波有许多构造方法,如Geronimo等人[2]应用分形插值方法构造了具有短支撑、正交性、对称性和二阶消失矩属性的GHM多小波,Chui等人[3]利用多小波的正交性、紧支撑性、对称性和插值性构造了CL(Chui-Lian)多小波,Jiang[4]利用时频分析中的窗函数性质构造了具有最优时频分辨率的Jiang系列多小波,Mariantonia Cotronei等人[5]利用Hurwitz块矩阵和Gram矩阵构造了半正交多小波。本文在介绍CL多小波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CL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电力系统正弦信号数据和故障暂态数据的压缩,还比较了GHM多小波与CL多小波的数据压缩效果。 2 CL多小波的基本理论 小波分析中的多分辨率即是将平方可积信号f∈L2(R) 的逐级逼近视为采用低通平滑函数φ(t) 对f(t) 作平滑滤波的结果,且逐级逼近时平滑函数φ(t)也作逐级伸缩。一个多分辨率分析由一个尺度 函数生成,且包含一个经平移与伸缩构成L2(R) 空 间基的小波函数。类似地,多小波分析中也存在多分辨率分析,一个多分辨率分析由多个尺度函数生成,且包含多个经平移与伸缩构成L2(R) 空间基的 小波函数,这些小波函数即称为多小波[6]。 多小波的多尺度函数φ(t)和多小波函数Ψ(t)满足以下二尺度矩阵方程[3] 式中 0≤k≤L ,Hk 和Gk 为r×r维系数矩阵;L为多小波滤波器长度;r为多小波维数。根据多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有如下快速多小波分解与重构公式[7] 式中 为多小波分解和重构的低频系数; 为多小波分解和重构的高频系数; 分别为Hk 和Gk 的复共轭矩阵。 位于区间[0,2]上的CL多小波的两个尺度函数φ1(t)、φ2(t)和两个小波函数Ψ1(t)、Ψ2(t)的支撑区间均为[0,2];位于区间[0,3]上的CL多小波的两个尺度函数φ1(t)、φ2(t)和两个小波函数Ψ1(t)、Ψ2(t)的支撑区间均为[0,3]。为方便起见,作者根据Daubechies系列小波的定义方式,将上述两种CL多小波暂称为CL3多小波和CL4多小波(即它们的滤波器长度分别为3和4),CL4多小波的滤波器系数矩阵[3]为 式中 H0 、H1 、H2 、H3 为低通滤波器系数矩阵;G0 、G1 、G2 、G3 为高通滤波器系数矩阵;下标0、1、2、3表示系数矩阵的次序,与传统小波的滤波器系数序列相同;S=diag[1,-1] 。 根据多小波的尺度矩阵方程绘出CL4多小波的尺度函数φ1(t)、φ2(t)和小波函数Ψ1(t)、Ψ2(t)的时域波形和频域响应波形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与传统小波相比,CL多小波具有更为优良的属性:CL多小波的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均具有紧支撑属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局域性;两个尺度函数分别与两个小波函数对称和反对称,保证其具有线性相位;CL多小波是正交的,使其变换后保持能量衡定;CL3多小波具有二阶逼近阶,CL4多小波具有三阶逼近阶,使其具有良好的逼近性能,GHM多小波与CL4多小波相似,滤波器长度均为4,但其逼近阶仅为二阶。 3 CL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 3.1 采用预处理方法的必要性 与传统小波相比,多小波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原始信号的预处理。预处理的关键问题是:①由于多小波的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是多维的,而需处理的信号一般是一维的,必须对所有多小波的原始信号进行预处理;②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多小波应用性能的影响非常大,怎样根据应用需要选择相应的最优预处理方法是多小波应用的关键问题。 如不采用预处理方法,简单的方法是将一维信号分解为其多相形式 式中 z=ejω 。CL4多小波的低通滤波器响应H1(ω)和H2(ω)分别为 同理可求出其相应的高通滤波器响应G1(ω)和G2(ω),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CL4多小波的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响应均表现出带通和带阻两种不相同的属性,其他多小波也有类似属性,这种现象易导致多小波的低通和高通频带相互混叠,不利于分解和重构信号,即如不采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多小波不能像传统小波那样对信号很好地进行去噪和压缩等处理。 目前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类:预滤波(prefilter)法[8]和采用平衡多小波(balanced multiwavelet)法[9]。 3.2 预滤波法 对于预滤波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GHM多小波的预滤波,本文将文[5]提出的odd/even、deriv.、Haar、mod.Haar预滤波法和文[10]提出的预滤波法应用于CL4多小波。经大量仿真分析后,作者认为采用Haar法可取得较好的滤波效果,图4为Haar预滤波方法对CL4多小波原有滤波器响应的影响。 由图4可见,Haar预滤波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CL4多小波两个低通滤波器和两个高通滤波器的响应。 3.3 平衡多小波法 多小波低通部分如有不同的频谱属性,会使通道不平衡和复杂化矢量化过程,矢量化过程的多相方法产生了混合粗细分辨系数,仅用粗分辨系数重构信号时将产生强烈的振荡,称为不平衡现象[9]。消除多小波不平衡现象的方法是构造平衡多小波,主要有两种构造方法:采用复Daubechies小波系列滤波器构造平衡多小波和平衡已有的不平衡多小波(简称平衡法)。 以下采用平衡方法来平衡CL4多小波,平衡算子为 ,平衡后CL4多小波的低通和高通滤波器分别为 CL4多小波的低通合成算子LT 和高通合成算子TT 满足等式 式中 u1=[...,1,1,1,1,...]T ,即矢量 在低通支路 保持不变,在高通支路被取消,这时CL4多小波即是平衡的多小波[9]。图5为平衡法对CL4多小波原有滤波器响应的影响。 由图5可见,对CL4多小波采用平衡法不仅可使两个低通滤波器和两个高通滤波器的响应分别重合,还可较好地改善系统本身的低通、高通滤波器的响应性能。 4 CL多小波的应用 本文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的CL4多小波、GHM多小波和db4小波来实现对数据的压缩, GHM多小波和db4小波与CL4多小波非常类似,且具有正交性和紧支撑性,滤波器长度均为4。关于传统小波在电力系统故障数据压缩中的应用可参见文[11]。 采用电力系统的正弦信号和500kV高压输电线路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相的电压信号(故障点距输电线首端的长度与输电线总长度的百分比分别为2.5%、12.5%、25%、37.5%、50%、75%、87.5%)作为原始信号,采样点为1024个,分解层数为6层。对CL4多小波采用Haar法和平衡法两种预处理方法;对GHM多小波采用GHM.init预处理方法(GHM.init是GHM多小波的所有已知预处理方法中综合效果最好的预处理方法之一);对db4传统小波采用直接处理采样点的方法。本文采用保留多小波分解后的若干最大系数的数据压缩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对原始信号进行小波尺度的扩展,保留绝对值最大的系数,这种情况下,可仅用全局阈值来压缩信号,以实现信号的压缩或相对均方差赋范信号的恢复,该方法可先确定数据的压缩比。定义信号重构后的赋范均方误差为 式中 f(n)、 分别为原始信号与恢复信号。 表1为采用该方法时,采用不同多小波对相应信号数据的压缩结果。 计算出其他故障点信号数据压缩的赋范误差、平均误差和均方差,得到压缩比为20:1时随不同故障地点变化的赋范误差曲线如图6所示。50%处故障的暂态信号随不同压缩比变化的赋范误差曲线如图7所示。 由表1、图6和图7中压缩效果参数可知: (1)GHM多小波及CL多小波对平稳信号(正弦信号)或暂态信号(故障信号)的数据压缩效果均比db4传统小波的好; (2)采用Haar和平衡法预处理方法的CL4多小波的压缩效果均明显比采用GHM.init预处理方法的GHM多小波的压缩效果好; (3)CL4多小波采用平衡预处理方法时,压缩效果总体上比Haar预处理方法的好一些。 5 结论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CL多小波及其不同的预处理方法,采用保留分解后若干最大系数的数据压缩方法,对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的CL多小波在故障数据压缩中的效果与GHM多小波及传统db4小波进行了比较。综合各种压缩性能指标后认为,基于Haar法和平衡法的CL4多小波比基于GHM.init法的GHM多小波压缩效果优越,更适用于对电力系统信号的数据压缩。 预处理论文: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由于富营养化水平的加剧,包括水源水库水在内的淡水水体经常发生蓝藻水华,蓝藻水华可导致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含量升高,而水中MC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危害。MC对人体重要调节酶(蛋白质磷酸酶1和2A)有潜在的抑制作用〔1〕,被证实可导致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死亡。许多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2〕建立了饮用水中MC-亮氨酸精氨酸(LR)限制标准,最高允许含量为1?0μg/L。我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3〕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4〕中都规定MC-LR最高浓度为1?0μg/L。MC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率较低。因此,在常规处理之前寻求有效去除MC的预处理方法,对于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去除水源水中藻毒素的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去除藻毒素的预氧化法 1?1 预加氯 自从20世纪,氯已被用来作为水处理试剂。20世纪初,美国就应用氯作消毒剂来代替砂滤。预加氯是应用最早和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氧化除藻方法,它常用于水源水的预处理工艺中以杀死藻类,使藻类及藻毒素易于在后续常规水处理工艺中去除。Tsuji等〔5〕的研究证实,MC的去除效果主要决定于水中自由氯含量, 观察了NaClO对MC-LR和MC-双精氨酸(RR)的去除效果,发现毒素易被降解且依赖于自由氯的剂量,用浓度为0?7mg/L的自由氯经60min处理后,水中仅有35%的MC被去除,当自由氯浓度增大到2?8mg/L时接触30min后,MC的去除率达99%。另外,MC的去除效果还依赖于pH值的大小,Nicholson等〔6〕发现,在高pH值条件下,NaClO和Ca(ClO)2的杀毒效果低。当pH值升高时,毒素的去除率大大降低,由pH值7时的79%降至pH值10时的0?4%。分析认为是由于氯溶于水中生成次氯酸,在pH值超过5后开始分解形成次氯酸根离子,pH值超过10后完全离解,而次氯酸是一种比次氯酸根离子更有效的氧化剂,因而随pH值增大,次氯酸浓度的降低影响了有效氯的氧化作用。氯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去除饮用水中MC的方法,它对MC的去除效果依赖于有效氯的投加量和足够的余氯。但有关氯化去除MC的机制和经氯化后MC的降解副产物的特征至今尚未清楚。 1?2 预加高锰酸钾 自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地区开始大规模的将高锰酸盐应用于水处理技术中。高锰酸钾作为一种强氧化剂能氧化大量有机化合物,其对有机物分子中多键功能团的破坏能力非常强,甚至可以分裂苯环。在与MC水溶液作用时,它可以破坏MC分子中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癸-4,6-二烯酸(ADDA)上的不饱和双键,因此,在消除MC毒性方面十分有效。有文献指出〔7〕,1mg/L的高锰酸钾30min内可去除浓度为200μg/L的溶液中95% MC-LR。对用氯和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浓度均为2mg/L)氧化MC-LR的实验〔7〕比较显示,2种氧化条件下毒素有相似的衰减曲线。但观察到高锰酸钾在去除MC上表现更迅速,且保持恒定的氧化还原电位。 1?3 预加臭氧(O3) 臭氧的氧化能力极强,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在酸性溶液中仅次于氟。1886年法国最早进行臭氧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臭氧开始用于原水预氧化,主要用途为改善感官指标、助凝、初步去除或转化污染物等,目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中。臭氧可以通过与有机物双键的迅速氧化反应生成羰基化合物。当臭氧作用于MC时,MC中ADDA的双键被氧化打开而使其毒性消失。早期的研究表明,1mg/L的O3对浓度为60μg/L的MC溶液的去除效果可达到100%。Rositano J〔8〕等研究发现,用0?05mg/L的O3处理15s后,99%的MC被去除掉。O3比Cl2、H2O2、高锰酸钾等能更有效地去除MC-LR,这与O3具有更高的氧化电位有关。研究证实,臭氧是一种去除饮用水中MC的有效方法。虽然关于臭氧分解MC的副产物的危害性方面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但臭氧氧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净水方法,仍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 粉末活性炭法 粉末活性炭(PAC)在水厂最初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水中的色、嗅、味等〔9〕。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水源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消毒副产物(DBP)的检出,研究人员发现PAC对饮用水源中的酚类、农药、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等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10〕。因此,PAC在水处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且有逐年递增趋势。Hoffmann等〔11〕应用PAC去除藻毒素的实验研究发现,PAC能去除蓝藻产生的MC,MC的去除效果依赖于PAC的投加量,要去除掉MC-RR和LR,PAC的投加量高达800mg/L(一般给水处理中PAC投加范围为5~30mg/L),Falconer等〔12〕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对活性炭去除MC-LR的研究中发现,影响活性炭吸附的主要因素是孔的体积而不是比表面积,对MC-LR吸附最好的是中孔体积(孔径1?2~2?6nm)的活性炭。另外,竞争吸附同样影响PAC对MC的去除效果,在对高纯水和原水中MC去除率的比较中发现,由于原水中有机物对活性炭吸附点的竞争导致了MC去除效率的下降,天然有机物(NOM)的浓度尤其影响MC的去除。大量文献证实,PAC可成功应用于MC的去除,但在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中其性能会降低,另外MC是否吸附到活性炭上也不明确,它有可能被活性炭表面的生物膜降解而表现出安全性,也有可能被再次释放到水体中对健康造成危害。 3 生物预处理法 目前采用生物预处理工艺净化受污染原水,主要考察对有机物、氨氮、藻类、亚硝酸盐氮、浊度、铁、锰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能,而关于生物法去除MC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吕锡武等〔13〕以人工配制的含微囊藻水为试验对象,在静态条件下考察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MC的去除效率,表明氧化工艺对MC的生物降解远比缺氧有效,氧化处理24h时3种MC去除率均超过90%,处理72h后水中已检测不到MC。关于生物法去除MC的机制被一致认为是生物降解作用,有学者〔14〕发现,MC-LR经生物降解后其ADDA侧链的共轭双键被破坏,从而证明ADDA侧链是生物降解的攻击靶位,正是由于其结构的变化才导致MC-LR毒性的降低或丧失。Harada等〔15〕分离一种菌种(Sphingomonas strain,B-9),它靠体内的3种水解酶(MlrA,MlrB,MlrC)来降解MC,首先环状MC在MlrA作用下转变为线型MC,MlrB进一步将其降解为四肽化合物,而水解酶MlrC又将这种化合物水解成更小的缩氨酸和氨基酸,从而使MC的毒性丧失。朱光灿等〔16〕采用三阶生物膜反应器预处理含MC的富营养化湖水,停留时间2h时,藻类的去除率 90%,细胞外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7%和81?7%以上,总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1?5%和80?5%以上。证明三阶生物膜工艺可作为水厂含MC富营养化原水高效、安全的生物预处理工艺。 4 结语 预氯化的高投加量和较长的接触时间限制了它在去除MC上的应用,而且还需考虑氯化后副产物的潜在危害;而关于高锰酸钾对MC破坏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因此,高锰酸钾预氧化去除MC效果需进一步研究。PAC去除MC不破坏其结构,因此,不需考虑副产物的生成,去除效果较好,但对截留或吸附后MC的处置应高度重视,它的应用必须采取安全严密的监控措施,以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预加臭氧是一种去除水源水中MC很有效的预处理方法,该方法运行简单,产生有害副产物的概率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95%以上,是一种经济上较为合理的净化技术。近年来,生物降解有毒蓝藻及其毒素的研究表明,生物预处理法也是去除水源水中MC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方法安全简便,无须特殊的设备,投资较少,且对MC有较高的去除率,有望在水源水的预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与工程行业的迅速进步,都对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民众,而这也是其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根由。而水利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运行造成不良影响,这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要点,应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 1概述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其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逐渐提上日程,受到民众的热切关注。一旦在建设过程中,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性能出现退化或受到损害,都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当前我国水利工程中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老化问题较为显著,引人深思。与此同时,随着工程行业的飞速发展,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十分可观,且被广大施工企业所推崇。水利工程也是如此,其建设过程中应用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等与自动化监控系统之间的差异及不匹配的问题,无法实现对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有效监控。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流程较为简单,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并不显著。最后就是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较多的配套清污设备,其效用有待商榷,且其清污效果不够理想,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清污,极易导致企业二次清污的施工成本。 2水利工程中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的风险隐患 (1)管理人员隐患。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管理具有综合性特征,其均是由不同的零件来构成,零件的设计、生产、检测都有各自的标准,机电技术管控的标准主要参照水利和电力行业标准,同时也会牵扯到冶金、化工、消防和电子等诸多行业,因此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其加强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管理人员缺乏对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的控制意识,对很多的技术知识缺乏了解。 (2)安全鉴定隐患。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安全评定鉴定缺乏明确的程序,还有很多水利单位机电设备的管理不到位,对重要的机电设备没有进行全面的监控,强制性条文所规定的强制标准还停留在某些具体零部件的工艺过程控制中,对机电设备的整体性鉴定缺乏完善的程序。 (3)质量控制隐患。目前我国水利机电行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在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尚存一段距离。而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的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的鉴定标准不够明确,极易受材料、生产、检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因评定标准不明确,而引发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隐患的问题。 (4)信息安全隐患。在水利工程机电设备质量管理中,机电设备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因此机电设备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水利单位对于机电设备的归档缺乏认识,这就导致机电设备在计提折旧和维修时出现问题,不能充分的了解设备的整体情况,降低了对设备的质量管理。 3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的优化途径 (1)强化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采购管理。现代企业的工程物资采购应从决策、采购、验收、支付、使用等5个环节入手,制定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物资管理制度,对物资采购的计划编制、采购方式与价格的确定、验收标准、货款支付以及保管使用等关键环节应遵循的原则、标准、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做到物资采购各关键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关键岗位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责任意识,提高物资采购过程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杜绝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 (2)强化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归档管理。不断完善相关的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将岗位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做好事故档案、设备档案、运行档案以及修理档案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节约成本为最终目的,制定出有关于维修保养、油料消耗、增收节支以及利润计划等方面的优化标准。通过建立施工设备技术固定资产、施工设备操作手证件以及设备折旧等方面的台帐,从而提升机电设备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应当制定出设备维修操作管理和相关的设备配件采购方面的管理措施。此外,还应当对点检制度起到足够的重视。在此项制度当中,点检员是设备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将设备的管理责任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点检员身上。点检员要负责整个过程的设备管理,并且要定期对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与看管方面的综合性考察。还要结合设备的具体施工状况,对运行和维护方面的办法与措施提出可行性的改进办法。另外,还应当制定设备的项目检修办法、质量标准、工时费用以及检修时间,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实施设备维修质量的可追溯性管理。保证设备维修质量是设备管理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这对设备的使用性能、使用周期以及经营效应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管理部门需要负责具体的设备维修,修理单位要负责设备的修理质量以及设备检验方面的工作。设备管理企业或者相关单位要及时验收设备的质量,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设备修理服务体系。制定设备修理的相关风险金制度,要对一定比例的设备维修质量设定风险金,要对设备维修质量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罚。在对设备修理进行有效的跟踪服务过程中,还应当不断完善设备维修档案,一定要跟踪记录下每一台设备管理的信息。 (3)加强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信息库构建。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性工作,随着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会涉及到更多种类、更频繁的优化改进,建立数据库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例如维修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库及时了解相关设备过去的维修记录,了解零件的更换情况、设备的使用情况等,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也可以在未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检修。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利用数据库详细记录设备的方式,可以提升设备的安全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总体而言,设备管理工作需要依据实践不断的创新,相关理论只是对于设备管理的一个指导和参考,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时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和摸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会涉及到删减结构、增加结构等,规定中的设备管理程序往往涉及许多过程,自下而上的逐级上报等繁琐程序,但当设备损坏时,如要按照此种程序可能会占用很长时间。为此,企业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删减,以保证生产工作的效率。 (4)加强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流程管理。为了尽可能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中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就应注重对其进行常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故障问题。以机电设备为例,其日常养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电动机部分。而故障检测工作的开展应基于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所处的实际运行环境、运维记录、使用年限以及运行状态等相关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实现对故障问题的准确诊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机电设备的故障检测还需要结合现场测试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找出故障问题的根本原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维护与修理。 (5)加强员工的业务能力培训与考核。加强建设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定期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考核。通过专项津贴等办法发掘专业人才,制定确实可行的激励制度来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利用奖惩结合的方法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惩罚制度可以鞭策工人努力工作,奖赏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对设备维修时,可以约定一个时间,如果超前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相反,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实行奖惩结合的工作制度,一方面可以调动维修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人消极怠工。虽然奖惩结合的工作制度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对维修工人进行有效管理。虽然维修工作不起眼,但是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作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控制要点,其质量问题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埋下安全隐患,影响其效用的发挥。因此,相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就应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将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划为工作重点,确保降低其质量隐患风险,确保建成后的水利工程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为国为民。
乡村民宿环境设计篇1 0引言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住宿行业的多元化。在快捷宾馆和商务酒店遍布市场的环境下,同为住宿服务类的民宿之所以能兴起,主要依赖民宿特有的“人情味”。对于民宿外部空间景观设计,学术成果较丰硕,但多倾向于设计师的角度,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由此,从游客视角探索乡村民宿景观建设,加强设计的合理性,促进民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方法及文献现状 1.1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源中,以“民宿景观”为主题及关键字进行检索,自1990年至今,共检索到相关期刊1252条中文文献。检索结果涉及“建筑设计”“乡村旅游”“室内设计”等,通过人工阅读文章主体内容进行进一步检索,最后共筛选得到相关性较高的中文文献69篇。使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在微信、APP和百度等网页中,以“民宿”为词条进行搜索,检索到“民宿推广宣传”“民宿设计分析”及“民宿体验反馈”3大板块内容,呈现方式涉及文章、图片及视频。3个板块的“民宿”描述来源于三方位角色的视角,综合多视角判断民宿设计,提高分析的合理性。 1.2检索结果分析 1.2.1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从文献发表年度趋势结果可知,2014年以前,有关乡村民宿的文献数量较为稀缺,自2015年起有明显涨幅。随着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乡村民宿相关研究的关注度持续上升。2019—2021年发表的文献量涨幅虽有所波动,但研究热度仍较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使乡村建设迈入新征程。乡村旅游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分支,如何打造民宿景观对乡村旅游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切实做好乡村民宿产业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旅游口碑。 1.2.2研究主题 中文文献以中国知网检索结果作为数据基础,得出主要主题年度交叉分析图和次要主题年度交叉分析图。目前对乡村民宿研究方向较广泛,其中包括民宿建筑、空间设计、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等,研究方向多偏向于从建设环境条件的角度思考或设计者从城市庭院建设中提取的经验思考。近几年,有学者开始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探讨民宿设计,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网络测评及案例分析等。其中,问卷及测评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乡村民宿与民宿景观 2.1乡村民宿 乡村民宿泛指利用当地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对特定建筑及场地进行改造设计,为乡村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和体验乡村生活的场所[1]。本土化设计将民宿转化为地域文化的输出口,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标志。非标准化的民宿设计与城市居住形成鲜明差异,让使用者从感官中亲临自然,达到深度体验的效果。 2.2民宿景观 民宿景观包含建筑室内景观和建筑外部空间景观,民宿的外部空间景观又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3个层次[2]。本文研究民宿景观主要指外部空间景观。不同层次景观的组合可丰富游客的视觉体验。远景既是民宿自身的基底环境,又是区域风貌的自然呈现。中景和近景是通过较大程度的“人为干预”后所呈现的景观,包括地形、建筑、植物及铺装等设施。乡村民宿的标签不仅有个性化,本土化也设计是民宿融入地域整体印象的重要一环,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景观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景观设施及景观元素所构成的空间还有使用功能。设计的出发点不能仅限于视觉的夺目,使用的适宜度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现实需求。“照骗式”景观或许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剧增,但不利于乡村长远的发展。 3国内研究关注点 3.1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应用 环境及文化的差异造就多元化的乡村景观。民宿作为乡村环境的组成部分,其景观风格的多元化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乡村民宿设计应立足于乡土特征的呈现,具体可从空间布局模式、景观材料选取及景观符号利用等方面进行考虑[3]。如今,受“网红潮流”的影响,一些乡村民宿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和文化原真性等问题,独特的“个性化设计”不能与在地文化相契合。如何在延续地域原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术和方法,是需要持续更新的内容。 3.2植物景观 作为造园四要素的植物,存在于民宿的远、中、近3个空间层次中,是“人造自然”的点睛之笔。乡土植物对于地域土壤的强适应性使其成为植物景观建设的优选树种,莫干山三秋美宿、清境原舍•依田民宿等成功的民宿案例,说明乡土植物造景的优势[4]。乡土植物在还原乡村风貌上极具自身优势,能够促进民宿空间融入整体环境。此外,不同类型、数量的植物能营造丰富的景观空间,植物的栽植方式还可引导游人视线。在“极近自然”的民宿设计中,植物景观占比较大,可深入研究植物主题及空间关系。 3.3庭院景观 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不断刺激民宿模式的开发,急切地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导致“轻环境”的设计现状[5]。庭院是游客从民宿建筑过渡到自然环境的桥梁,无论从建筑内部对外部景观的观赏,还是外部空间的功能使用,良好的庭院景观都有利于提升民宿品质。对于乡村民宿景观设计的探索,常常会忽略使用者的视角,使得民宿庭院景观存在较多问题,如空间硬化严重、布局混乱、风格不协调等[6]。因此,多视角探析乡村民宿景观设计有利于民宿景观的发展。 3.4生态理念的应用 民宿旅游综合体的打造和民宿景观规划都应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合理分布民宿空间、健全交通网络、构建生态文化特色是乡村民宿集约发展的重要内容[7]。采用环保材料还原传统工艺或景观风貌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措施,还可通过优化设计的方式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衔接、经济与环境的统一[8]。乡村建设非暂时性任务,每环节的设计都关乎乡村的未来,生态理念的应用是对民宿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5传统造园手法应用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丰富的造园手法和独立的传统文化特色,是造园家智慧的结晶和中华历史文化的沉淀。如何将古典造园手法运用到民宿景观设计中,成为民宿景观设计研究的新切入点。利用古典造园的理论和技术,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民宿景观,是更高层面的文化传承与发展[9-10]。对于传统造园手法的学习非单纯的搬运,设计师需结合设计场地风格及地域环境加以转化运用,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4环境行为学的应用研究 4.1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感知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11]。人们既能生活在环境中受其影响,又能破坏和改善自然环境。景观设计研究者可通过分析环境中人的行为心理特征,判断不同环境中人的“满意”程度,由此推断景观与人的“适配度”,并最终应用到景观设计及改造中。 4.2应用的必要性 环境行为学在景观方面的研究已涵盖街道、校园、居住区及城市公共空间等场地,研究对象侧重于城市景观。与城市建设相比,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对历史的传承。完全摒弃地域及历史文化的乡村则失去了灵魂,提取地域文化要素是乡村景观打造的重要一环。目前,已有学者在乡村设计与环境行为学之间进行初探研究。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可通过实验设备得出参数化结果,能更加直观地反馈建设问题。民宿景观的服务对象是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旅游人群,住客的体验反馈对民宿未来的发展及调整十分重要。通过环境行为学分析人在既定景观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是景观设计贴合使用者潜在行为心理意识的关键。 4.3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4.3.1眼动实验 眼动实验是通过眼动仪测试用户的行为参数,以可视化和量化的形式推测用户的“满意度”。国内的眼动实验已广泛运用于包装、服装、广告等多个领域。在景观设计领域,眼动实验对在苏州园林中的景框和景深所引起的“拟入”环境行为效应进行了初步验证。在西藏林芝的景观视觉感知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中,隐喻抽取技术及眼动实验研究方法也得到成功应用。视觉是游客获取外界景观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眼动仪研究消费者在民宿外部空间的行为心理,可作为外部空间景观设计的评估工具。将参数化的研究结果反馈于景观设计,提供适应性的理论依据。但该研究方法在研究基数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实验过程相对繁琐,实验难度较大。 4.3.2ZMET隐喻抽取技术 隐喻抽取技术是通过图片和深度访谈,抽取受访者潜在的构念,通过了解构念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访者对特定主题的心智地图,对研究对象的内心需求和感知进行探索和研究的方法。该技术在国内旅游业的研究应用较多,设计者可运用隐喻抽取技术识别、提取和分类旅游中的典型元素,进而挖掘消费者潜在的旅游期望值,深化旅游体验。借助视觉符号的隐喻能力,运用隐喻抽取技术研究使用人群对民宿外部空间景观的内心感受和认知,以指导乡村民宿景观设计,提高景观的适宜性设计。 4.3.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定量分析描述交流研究对象内容的分析方法,具有客观性和具体性。互联网时代给信息分享提供了极大便利,“商品”评价为购物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旅游景观APP、短视频等平台上分享旅游地的环境及自己的体验。此研究方法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广,面对人群基数大。故获得的评价结果更广泛,参考价值更加全面。以上3种研究方法分别借助仪器、图片及网络评价信息进行研究,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故综合3种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最终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及适宜性。 5结语 乡村建设区别于“标准化设计”的城市设计,实现乡村民宿外部空间景观特色化、地域化是民宿旅游发展的基本需求和主要动力。借助隐喻抽取技术提取地域景观典型元素指导乡村民宿设计,规避“一刀切”“同质化”“个人主义”等弊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注重乡村的永续发展,打造适宜性的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可持续的关键。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以游客体验感知和评价研究为突破口,通过眼动实验获得的参数化数据,结合内容分析法获得客观评价,共同探求公众景观感知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乡村民宿建设提供合理依据。 作者:王玉蓉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乡村民宿环境设计篇2 乡村民宿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迄今为止,我国乡村民宿设计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而目前具有区域和民间文化特色的乡村民宿还比较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环境下,将区域文化元素、民间文化元素与乡村民宿融合,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民宿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本研究对高港区白马镇陈家村的乡村民宿设计进行了探究。 一、乡村民宿相关理论概述 民宿主要是指与当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资源以及相关生产活动进行结合,并利用闲置房屋,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处所。乡村民宿是一种新型且非标准的住宿业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获得快速发展。乡村民宿作为民宿的核心产物,通常是指可用于游客接待并满足其身心放松的建筑类住所。乡村民宿具有费用低、规模小等特点。乡村民宿的类型主要包括回归型、自然融入型以及艺术体验型。在对乡村民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其地域文化的特征,而且应顺应地貌,借景自然。 二、目前我国乡村民宿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民宿缺乏主题特色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陈家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陈家村有“垛田”迷阵败金兵的历史,有“七十二垛”风水宝地,有“三根棒”木偶等。陈家村除具有上述优势外,还拥有众多河流、河塘及果树、花卉苗木等,因而陈家村拥有较为优美的环境。然而,陈家村在乡村民宿设计方面,却未能体现出主题特色。与此同时,陈家村目前的乡村民宿还缺乏本土文化元素的运用,进而导致其缺乏特色。近年来,陈家村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正在逐渐丢失,庙会文化以及生活文化等也逐渐丧失特色。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民宿为获得长远的发展,必然要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因此,乡村民宿在设计时,必然要结合陈家村的文化特色,并借助其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进行设计。 (二)乡村民宿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民宿的设计与周围的道路、房屋建筑质量等有密切的关系。目前,陈家村现有的道路亟待修复、新建,同时还缺乏生态公共停车场等,与此同时,亮化照明设施也比较欠缺。与此同时,在河渠建设方面还存在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泥较多等现象。而陈家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民宿的发展。陈家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资金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对陈家村乡村民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推动乡村民宿的发展。 (三)乡村民宿服务水平偏低 乡村民宿的发展,与其自身的服务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然而,陈家村乡村民宿普遍以家庭经营为主,因而在服务水平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乡村民宿服务水平偏低,与陈家村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陈家村尚未对进行乡村民宿的家庭进行服务方面的培训,同时也未组建专门的服务队伍等,这就导致陈家村乡村民宿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因此,在推动陈家村乡村民宿设计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乡村民宿缺乏建筑特色 目前,从陈家村乡村民宿的设计与后期建造中可以看出,其大多是以无规划状态进行的,是当地居民或社会力量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自主设计的,而非是由专业的建筑人员进行现场测量,根据当地建筑风格统一进行设计后建设而成的。这就导致乡村民宿建筑没有形成当地统一的特色风貌,不能从视觉上和文化上对游客造成冲击,难以吸引游客,从而影响其发展。我国乡村民宿普遍存在建筑特色不足且缺乏创意的问题,进而导致乡村中的大量可用资源难以被利用。因此,在对乡村民宿进行设计时,应依据当地气候环境、地理地貌、建筑风格、民风民俗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形成点片成景、线景相连的统一文化旅游特色建筑,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可以说,在前期对民宿建筑本身进行设计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乡村民宿的策略 (一)设计特色性的乡村民宿 乡村民宿设计是可居、可游的综合空间。乡村民宿应与陈家村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以及自然景观等进行结合,进而设计出具有主题特色的乡村民宿。例如,陈家村可以打造自然融入型的乡村民宿,也就是将自然风光与建筑本体融合,促使游客体验乡村野趣,在精神层面找到幸福感。在设计自然融入型乡村民宿时,可结合无公害特色蔬菜园或精品水果采摘园、景观苗木观光休闲园等设计具有主题特色的乡村民宿,进而促使乡村民宿可以与周围的环境融合,进而使游客更好地体验乡村生活。另外,乡村民宿可在政府的引领下,对乡村进行科学划分,以实现民宿“一区块、一特色”的布局。例如,与果园苗木园等距离较近的乡村民宿,可构建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民宿风格。除此之外,陈家村还可以将陈家村地域文化融入到乡村民宿中。陈家村的木偶戏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绝,因而可在民宿设计中增加这一元素,以促使游客能够领会陈家村独特的文化。总之,在对陈家村乡村民宿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设计出“一区块、一特色”的乡村民宿。 (二)完善乡村民宿的基础设施 为提升乡村民宿的质量,应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首先,可通过项目实现资金的引进或扩大融资范围,进而为乡村民宿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旅游项目,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如此,还可以将扶持资金应用到乡村主要元素打造中。另外,还可以吸纳社会资金,以为乡村民宿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其次,注重提升道路的通达水平和线路质量标准,如增加路宽为2米至3米的慢行游览道路,并增设信号灯、太阳灯路灯、景观灯等,进而为乡村民宿中的游客提供良好的通行和居住环境。最后,不断完善村庄污水管网,并建立污水处理站等,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从而为乡村民宿的发展和当地循环经济提供基础的服务和支持。 (三)提升乡村民宿的服务水平 乡村民宿的设计和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水平作为支撑。为提升乡村民宿的服务水平,应通过组建陈家村服务队的方式,整体提升乡村民宿的服务质量。在对服务队成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进行统一管理、培训与用工。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提供乡村民宿的家庭成员进行服务方面的培训,进而促使其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的提升。另外,还应对乡村民宿的服务制度进行统一的规范,对相关定价统一标准,并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止产生各种“天价”或不正当竞争引发的价格战,避免经营者盲目通过降低服务水准而节约运营成本,或以低价招揽游客、低标准服务激发游客负面情绪,对当地整个旅游状态造成影响,这些要通过奖惩制度等手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来实现。 (四)设计与乡村风气相符的民宿建筑 为设计出与乡村风气相符的民宿建筑,当地政府应积极参与进来,与相关社会力量联合组成专家团队,进行前期策划与规划,根据当地民俗、地域、特产等具体情况挖掘深层次文化,形成独特的风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建设过程中由相关部门对其建筑进行监督和规范。同时,政府通过对各乡村制定出切合其发展、促进经济文化进步的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力量加大投资与开发力度,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民宿设计与规划中,以促使乡村民宿建筑与陈家村的乡村风气相符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旅游中,乡村民宿是重要的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这一新型产业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乡村民宿的健康持续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体现,而乡村民宿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乡村民宿的设计。然而,目前乡村民宿在设计方面,普遍存在设计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了乡村民宿的发展。因此,为促进乡村民宿的健康发展,应设计具有主题特色的乡村民宿,完善乡村民宿的基础设施,还应提升乡村民宿的服务水平,更应对乡村民宿的建筑进行设计。总之,只有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乡村民宿进行设计,方能推动高港区白马镇陈家村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与实现。 作者:袁树香 马骏峰 陈曦 曹力 乡村民宿环境设计篇3 0引言 在政府的扶持下,乡村民宿作为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民宿在发展中应具有创新意识且符合共享发展理念,给旅游者带来更多惊喜,这是推动乡村发展和民宿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民宿是乡村旅游的一个载体,其不仅在建筑行业中展现了独特的一面,而且在旅游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乡村民宿能整合资源,把农村独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乡村在民宿建筑中占据独特的优势,优美环境是展现建筑文化特色的有利基础,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居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是乡村民宿在设计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提出乡村民宿设计策略,为以后乡村民宿快速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乡村民宿的内涵及特征 乡村民宿,顾名思义是利用周边乡村环境,实现房屋保护性开发。这种开发模式是民宿核心产物,一般指的是建筑类民宿可用来接待游客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民宿的类型逐渐增多,乡村民宿在我国快速发展,各地乡村民宿建设开始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目前,民宿已不仅仅是客栈类型的主体,它更多代表了当地的文化和建筑特色,展现给游客的是一种文化理念,这为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乡村民宿具有以下特点:①民宿与酒店相比,规模较小,但是符合大众居住习惯,费用较少;②乡村民宿从个人经营模式逐渐转化成集体经营模式,通过政府部门办理民宿营业执照,来实现安全经营管理;③乡村民宿让更多的游客能够感受到乡村环境的优美以及旅游目的地给他们带来的新鲜感;④乡村民宿的服务形式更加强调地域文化的彰显以及对“家”的温馨氛围的营造。 2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乡村民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始加大乡村旅游建设步伐,全国各地乡村百姓对民宿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随着民宿建设的不断发展,民宿产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我国各地民宿建设已经走出了新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但其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 2.1人才要素补位难 由于乡村民宿的经营者大部分是本地村民,经营者年龄较大,村中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因此,乡村民宿建设普遍缺乏管理人才,而本地的农村不具备管理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条件,严重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下乡村民宿的建设和发展。从事乡村民宿行业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管理水平各不相同,缺乏很好地发展富有“乡村性”民宿产业的能力。 2.2资金获取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满足生活物质需求后,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追求。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向往恬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因此,许多乡村成为都市居民周末度假的最佳选择,乡村民宿也因此拥有了庞大的市场。但是由于民宿建设缺乏一定的资金基础,导致民宿市场不够稳定,建筑行业在乡村发展并不理想。由于民宿产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和装修又耗时较长,导致资金回笼困难,成本回收风险升高。另外,各地乡村为了开展民宿建设,开始租赁大量土地,导致土地价格抬升,使一些想从事民宿发展但缺乏资金的农民望而却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充足的资金是建设优质民宿的发展前提。很多投资人又对乡村民宿情况不够了解,无法从事乡村民宿设计,大多只是当地的村民自行设计。 2.3区域间民宿产业发展不均衡 近三年来,我国民宿产业增长率已经达到20%,一些旅游热点地区的民宿增长率达到了50%以上。由于民宿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乡村附近的县城经济也得到发展。占据资金、信息、物流、交通条件、配套设施优势的区县,民宿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但是一些山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缺乏一定的资源基础,游客少,专业的建筑设计人员也很少参与这些地区的民宿设计,而村民的设计能力有限,经济基础差,使得民宿产业发展滞后。例如,位于绍兴上虞区的覆卮山居、Guerouelvillage法式民宿、越城区的大越小院、柯桥区的养心谷、新昌县的沃西人家等优质民宿,由于自然风光较好,拥有自身主题定位,很快实现良性经营运转,建立了完善的品牌路线。但在很多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佳、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打造特色优质民宿。 2.4缺乏一定建筑特色 乡村民宿设计需要由专业建筑设计人员设计。但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乡村民宿为自主设计,没有经过专业建筑设计。这种缺乏设计感的民宿很难吸引游客。在大理洱海附近,会看到很多具有创意的民宿建筑,人们来到这里旅游,总是喜欢居住在民宿里,不仅是由于民宿价格便宜,而且民宿建筑设计风格独具匠心。但是,国内大部分民宿设计由于欠缺创意,导致乡村即使拥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却依然无法吸引游客。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民宿的优化策略 3.1培养人才,吸引人才 乡村民宿的建设需要从创新做起,若要民宿吸引游客,需要拥有大批的建筑人才和管理人才作为民宿建设背后的主力军。由于很多乡村经济条件较差,高水平人才不愿意来到乡村就业。这就要求区域乡镇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民宿建设,由当地政府牵头,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中心,吸引大量人才回归。在政府号召下,可吸引乡贤群体归乡建设,通过组织当地所在高校、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公司的专业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既了解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同时又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2畅通民宿融资通道 乡村政府部门应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机制,扩大农房质押抵押范围和用途,农民可以将闲置的农房土地转变为经济资本。另外,政府应鼓励银行等相关合法机构在乡村开设“农宿贷”等多种专项贷款途径,用来解决民宿创业者的资金问题,减少民宿开发的资金障碍。该类贷款需考虑民宿改造、装修耗时较长的问题,适度延长贷款期限。在担保方式上,要采用灵活的多种担保方法,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确定贷款利率和贷款金额,保证借款人能够拿到资金。 3.3实现民宿“一区块,一特色”布局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实现了民宿与渔业共赢的局面。由于区域间民宿产业发展不均衡,当地政府应起到带头作用,对一些有资源的乡村进行科学划分,如一些沿海岸的乡村,应将民宿和渔业相结合,在民宿构建中建筑风格多以沿海度假风格为主;内地一些偏僻的山村,应该建立品牌发展路线,打造符合当地民风的民宿建筑,即使乡村地处偏远,把传统乡村道路变成旅游景观道,把乡村田园变成没有围栏的天然景区,吸引各地的游客。 3.4设计符合当地乡村风气的民宿建筑 在国内,很多乡村民宿建设比较混杂。比如在大理、丽江等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建筑为主,但是近几年却有一些不符合当地民俗特点的民宿建筑出现,这些民宿建筑都是个人设计,没有经过当地政府部门的允许,建筑特色不符合当地民风,严重影响了当地民宿产业的发展。对此,当地政府应加强监督,重视民宿建筑特点要和村风民俗相匹配,并对一些违反乡村风气的民宿建筑负责人给予处罚,规范民宿基本建设。 4结语 乡村民宿产业是目前乡村旅游中重要的经营主体,可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民宿产业在建设、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设计符合当地地域特征的建筑民宿是首要任务。同时,加大对乡村民宿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是目前民宿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因此,要切实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抓住这一乡村民宿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从自身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出发,消除发展瓶颈,充分利用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合理统筹、规划设计乡村民宿产业布局,推动乡村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波,朱吉尔.浅析乡村民宿景观的运用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9(7):264-265. [2]郝国安,张恒,李昭旭.乡村振兴视角下山区村庄产业空间一体化研究[J].城市住宅,2019,26(3):167-168. [3]杨春淮,张珊,李晓书.海南乡村民宿“共享众筹”模式探究[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26(3):27-36. [4]孔祥炎,王玮.乡村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以秦山村民宿改造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74-78. [5]林佳潞.乡村民宿适应性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作者:姜立婷 单位: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实践 [摘要] 基于对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多层次、多模块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最终实现实验项目多元化、层次化、开放化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工程素质;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成果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从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实验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单位、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中心在多年的建设中,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发展定位,依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及相关专业的实践体系设置,对比实践教育体系的实践领域、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分层次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同时,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逐步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基本型必修实验。通过基本参数的测定,验证相关的理论公式及结论,满足实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普通混凝土用砂石”、“钢筋”、“水泥”、“受弯构件正截面静力性能实验”、“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等。 2.创新型选修实验。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自定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实验,最后独立总结分析得出结论。该类型试验为在实验技术方面有特长又在实验研究方面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如“C30自密实镜面混凝土配制及酸雨环境下老化问题研究”、“体感技术和压力传感器在智能动力滑板上的应用研究”、“水雾淬火机械臂的研制”等。 3.综合设计型实验。该类型试验为实验教学大纲中列出的限选实验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项目开展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如“土体固结”、“高性能混凝土设计”、“水平框架的内力分布实验”、“建筑结构模型动力特性实验”、“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综合试验”、“传热性能实验”等。 4.工程应用型实验。结合工程实际和应用研究的实验项目,关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深化专业知识的工程应用。如“高强螺栓连接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测试”、“植筋拉拔用大量程位移传感器的设计”、“桥隧工程预应力钢束摩阻损失测试装置研制及试验研究”、“多功能倾角测量仪”等。目的在于为那些愿意进一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拓展知识范围、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5.科研型实验。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与实验相关的内容,精心设计实验项目,使学生在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实验,在为科研项目提供实验数据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开展的项目如“固化疏浚淤泥-磷石膏混合土膨胀机理研究”、“火灾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变形性能试验”、“火灾后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下强度变化与机理研究”、“应用数字全息干涉法测量物体表面三维变形场的研究”等。 二、搭建四个模块的学生学科竞赛与创新计划实验平台 1.学科竞赛模块平台。让学生自由组队(鼓励跨学科组队),并在实验中心进行实验、实训,然后参加省级、国家级的竞赛,如结构设计大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该平台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模块平台。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的项目如“承载支架结构优化设计”、“力学分析及应用研究”、“餐饮废水强化处理装置的研制”、“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刚度试验”、“以高压氮气水混合物为冷却介质的一种新型淬火装置研制及其效果的试验研究”等。 3.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模块平台。学校每年拨出专款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分析测试基金”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专业特点自由申报,中心遴选高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项目。开展的项目如“高温后改性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试验研究”、“共聚聚丙烯疲劳裂纹扩展研究”、“SMC冷拌沥青混凝土强度形成过程与车载破坏机理研究”、“以牛粪纤维制备泡沫灭火剂的实验研究”等。 4.教改项目实验模块平台。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中心不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并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或建设过程。项目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如“设计性、综合性力学实验的开发与实践”、“应用型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面向工程实践的校内土建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力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三、建立着眼于实验能力培养的资源设备共享机制和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1.资源设备共享机制。近年来,在学校的支持下,通过德贷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科研平台建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中心建设,实验仪器设备得到了较大充实。中心现有实验设备2500余台(套),价值约6000万元。拥有4m×4m地震模拟振动台、激光粒度仪、三维激光扫描仪、MTS材料试验系统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70余台套。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型设备共享机制,分析测试中心及其他学院的仪器设备均可共享,为学生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工程应用型实验和科研型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测试平台。学生在实验中不但可以学习不同的测试方法,还可了解先进的测试手段和测试技术。 2.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进行了专门阐述。中心结合省级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项目,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开发了“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将中心资源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中包含实验项目、设备功能与使用、实验教学(实验预约、报告提交与批阅、网上答疑等)、设备管理等模块。同时,为每个实验室均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对典型实验制作教学PPT、录像和部分实验虚拟仿真动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放在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实验系统较全面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结语 我校通过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近五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校教学成果9项;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4项;获得省级竞赛奖19项;完成国家及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8项、校开放性实验项目30项、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项目94项、力学创新实验项目51项,本科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费维水 王时越 李瑞勤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虚实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 分析了目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结合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平台,提出了“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及考评体系。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虚拟仿真;虚实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迫切需要。工程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践教学重要的环节的工程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土木建筑工程的特点(体量大、空间组合复杂、建造过程繁琐、内部构造多样、生产周期较长、建成后难以移动、建造成本较高、现场危险源多等),目前土建类专业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训以及综合创新技能培养时,很多实验及实践教学过程在真实条件下是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完成旧有体系的蜕变。 1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困难 在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生产实习及土工实验是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施工中,往往“一个构架拼装要1周,一个基坑施工要1年”;对于实验,传统的校内实验经常会受到设备与技术的制约,同时,通过观察也发现,学校实验形式单一、内容有限、知识分散,对建筑业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完全不能适应。这就迫使人们结合现代技术做出创新,与实践相互补充,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具体包括:(1)土木类专业实验具有综合性强、设备体量大、实验环境恶劣、资源消耗大、成本较高的特点,特别是危险性高、体量大、结构复杂但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的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让本科生直接深入参与。(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多,企业接待能力有限,面对规模如此大的实习队伍,对企业来说要安排集体生产实习难度是很大的。任何一家企业也没有这样的接待能力,即使以分班轮流的方式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周期叠加起来也会很长,对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也会有影响。(3)由于建筑自身组成及建造过程的影响,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只能看到建造某阶段建筑表露在外面的建筑形式,大大拉低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2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决定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鼓励高校深入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切实做到“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对教学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使实践训练与相关技术的发展相适应。虚拟仿真技术对于实践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应紧密结合土木类专业实验教学需求,使学生能够利用实验室对实验的相关参数利用虚拟仪器进行操作,搭建实验系统。如利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静载实验模拟系统,学生可以自行设置梁的截面尺寸、配筋、长度等几何参数以及混凝土、钢筋等材料参数,达成特定实验的特定实验场景配置,并在虚拟场景中通过学生亲自选择支座形式,布置分配梁、加载点等加载条件,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更加有效地增长学生的学科技能。(2)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工程设计的数字化和虚拟施工。通过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建设工程施工虚拟仿真平台,对土木工程关键施工过程进行动画模拟,基本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关键过程的虚拟再现;通过对校内外实验场地条件以及各种工程测量实验仪器设备参数的模拟完成工程测量虚拟仿真平台的搭建,再现现实条件下人机交互操作场景,将工程测量课程中主要实验环节的工作流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3)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网络化,协同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验室通过构建网络访问平台,满足用户通过平台进行教学信息交流,使老师能够通过平台教学任务、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接受教学信息、提交成果,方便教学的进行。 3“虚实结合”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面对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及大型实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进行虚拟仿真实习及实验,目前国内许多相关尝试和探索已经在很多高校内逐步开展。广西科技大学结合区外高校建设虚拟仿真中心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广西区内第一个土木建筑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为推进“虚实结合”实践教学需要进行的相关举措如下: 3.1“土木建筑工程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中心”建设研究开发LED微间距虚拟现实仿真沉浸式硬件环境以及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升学校基础设施技术水平。 3.2支持“虚拟实验+实物实验”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增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6项 在原有实物实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结合实验室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增设16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BIM技术的仿真建模及漫游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碰撞检测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施工进度虚拟仿真实验、基于BIM模型的施工现场三维场布虚拟仿真实验等),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题材。 3.3建设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所有网络教学资源局域网内7*24小时不间断访问 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语言与CG技术,确立虚拟仿真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数据库及Web,把虚拟仿真中心打造成开放的虚拟仿真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平台与学校原有管理平台的对接,让管理员,老师,学生时刻可以访问平台,完成平台管理及教学任务,使得原有低速的教学任务,在网络的支持下,变得顺畅、高效。 3.4在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活动开展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学院在实验室全面开放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兴趣,以学科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空闲之余,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5基于“BIM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 2013年以来,学院抓住“互联网+”机遇,在土木工程施工及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中添加当今建设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BIM技术,依托学院BIM研究所,创建“大学生BIM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当地企业全面开展合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参与到实体项目中去,现已完成的建筑项目有广西金融广场、广西凯业花园、百色干部学院以及柳州中医院东院等多个大型项目。通过这些实际项目,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4结论 总之,土木类专业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理念,完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积极跟进时代步伐,结合社会需要,不断把优秀毕业生投向社会,让学院成为科技进步的风向标,引领时代的进步。 作者:陈华 王鹏凯 赵军 钟壮林 杨东辉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 摘要: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当前一些施工企业施工技术不完善、施工技术落后,严重影响着工程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若干问题,阐述了土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新技术。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新技术 土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工程,随着我国土木工程的快速发展,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及时解决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另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推广应用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新材料,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1土木工程现场施工特点 1.1工程复杂性 土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要求,造成了不同类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不同的土木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再加上不同的地域环境,使得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1.2环境恶劣 大多数的工程建设是露天作业,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造成施工中断、改变施工技术,从而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在施工前,结合工地实际情况和当地气候状况,制定具有预见性和具备可行性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施工单位还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 1.3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低是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的具有人员流动性大、施工人员素质低等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现场操作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而且年龄偏大,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二、土木工程作业的地点都不固定,作业内容不明确,导致施工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现场施工作业是一项又苦又累的工作,现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去选择这种高强度的工作。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施工技术落后及技术理论不符合实际施工环境 我国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新技术成本相对较高,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使用落后的技术和工艺。施工技术的不全面和落后,直接影响着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忽视新技术对工程的影响,容易给整个工程埋下质量和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利用施工技术理论,导致施工技术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环境。在实际施工环境中施工技术不能系统得分析出施工所需的数据和内容,致使严重影响了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 2.2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不完善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施工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不到位,企业负责人、项目责任人、项目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情况不了解,管理和监管存在疏漏,使施工不能顺利进行。其次是施工单位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不够透彻,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无法满足工程施工要求等。 2.3施工操作不符合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不同的分项工程采用的施工技术不同。许多施工作业人员在不熟悉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还有一些施工人员怀着一些错误的想法认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简单,不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作业,这些行为同样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工期和质量。 3推广应用建筑业新技术 施工企业应在结合工程特点的基础上,积极使用施工新技术,解决工程建设和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新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更为企业创建品牌打下了基础。以下简单介绍几项建筑业的新技术。 3.1推广应用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作为建筑的基础材料,提高混凝土技术能大大促进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新型混凝土新技术的实施,在推进生态和节约混凝土的同时,促进我国混凝土更好、更快、更科学的发展。 3.2使用钢筋及预应力技术 通过使用高强钢筋及预应力筋材料、推广连接与锚固技术、实行钢筋工厂化加工与配送,在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人劳动效率的前提下,可显著减少钢筋用量、降低成本,在节能减排、节材降耗的同时,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的优势 新型模板的应用在加速模板周转、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混凝土构件外观及质量方面有重大的进步。新型钢管脚手架技术的应用,不仅在结构上更安全可靠,而且强化了使用功能。 3.4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的目标是“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引导性,具有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在应用时,应先因地制宜的选择适用的绿色施工技术,在示范工程中实现后,再结合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下面简单列举几项推广应用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即保证了基坑周边安全又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基坑施工降水和回收利用技术,对雨水、现场生产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有效的节约了施工用水;应用建筑外墙的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保温、隔热、遮阳等,节约了建筑物在使用时的能源,提高了使用的舒适度。 3.5推广使用先进的信息化应用技术 信息化技术包括:虚拟仿真施工技术和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答理技术、项目多方协同答理信息化技术等。其中虚拟仿真施工技术是虚拟现实、结构仿真等高端信息化技术,可展现并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经营竞争能力、提高施工生产效率、提升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等重要作用。而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对推进建设工程总承包的实施、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建设工程资源计划管理技术,既改变了传统的建筑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又提高企业工程管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并对推进科技进步水平具有重大作用。所以通过信息化技术领域的先进技术,对建筑业的信息化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方面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 4结束语 施工技术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土木工程施工特点,通过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优化和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土木工程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王君 单位:辽宁奥林体育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渤海分公司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当前,土木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发展着,如何科学的提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1前言 土木工程管理工作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损耗。但是,在现阶段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漏洞,例如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招标工作中存在漏洞以及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会对施工过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提出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2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的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推动工程施工的发展,土木工程管理已经成为重点工作对象。土木工程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将新兴理念融入到土木工程管理的实践工作当中,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人事管理,从而推动整个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但是,我国土木工程管理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整个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管理决策执行能力低下,企业对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2.1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土木工程施工工作中,工程质量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质量,建立相关的工程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者为了节约成本、最大的赚取利润往往购进价格便宜的原材料,以次充好,为工程的安全问题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其次,为了减少用人资金损失,企业管理者最大程度的缩减工作人员,造成整个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然而建立健全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监督约束企业,最大程度的减少豆腐渣工程的发生,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的发生以及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土木工程招标工作存在漏洞 土木工程招标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很容易造成贪污受贿的风气滋生以及可能为后续的工程项目带来质量问题。现阶段,招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先,部分地区仍存在地域保护的僵化思想,并没有真正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造成招标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工程招标工作的真正意图。其次,招标过程中,承包商之间进行恶性竞争,为了中标一再压低价格,势必会造成承包商在其他方面缩减成本弥补差价,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土木工程招标管理工作。 2.3工程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是知识水平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学过土木工程相关的知识,所以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问题,施工人员不能很好的解决,从而耽搁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甚至影响施工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为其自身的安全埋下隐患。其次,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施工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却忽略了土木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要求。 3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必不可少。质量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严控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合同的严谨性等方面。 3.1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施工人员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主体,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内容既要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又要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严控施工质量。施工人员作为工程质量的核心要素,培养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质量负责的责任感,对于避免质量事故,保障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2提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的质量 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最直接的因素,需要通过正规渠道并从合格的厂家购买,要确保所购买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性能等因素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数量上既要满足工程的进度、避免延误工程的事情发生,又要避免造成闲置和浪费。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严格控制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是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强有力保障。 3.3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强图纸审核 落后的技术会耽误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适时的采取新技术、购买新设备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施工水平对于整个施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完善的施工图纸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施工前要进行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合格的设计图纸既要在设计上没有错误,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能够直观的表现其意图和内容。合格的施工图纸有助于施工人员顺利开展工作,保障工程质量。 3.4完善施工合同,提高施工质量 合同作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凭证,施工方和委托方所签订的合同要满足以下内容:包括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明确双方各自承担责任的比例,必要的监督条款等等。另外,双方在签订前应就合同的内容仔细商讨,以保证合同条款的严谨性。合同涉及的内容越广泛,每条条款描述的越仔细,越有利于双方日后工作更好的协调配合,并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4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是一次性的、复杂性的,施工环境是露天的,因此存在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会影响施工质量。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多工种的交叉作业,如果不加以检测,很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性,为此,施工企业必须学习先进的质量管控方法,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5结束语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土木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学习科学的质量管控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知名度以及满足市场对土木工程的质量要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克华 单位:江苏宏大建设集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学生个性化实践 摘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文章首先分析了个性化培养的意义,并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最后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策略,具体包括:构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实习平台,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个性化培养;双导师;实习实践;毕业设计 当代大学生思想灵动、个性鲜明、不愿遵从于呆板的模式,因此不愿拘泥于常规教学,因材施教是教育培养面临的新课题和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设置的老牌专业,专业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各高校在培养思路、方法和模式上做法不一。通过在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从事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笔者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有一定的感触,现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法[1]。 一、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积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势。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其成为特点突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个性化发展就是指发展每个人的主体性,即个人特有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自由发展[2]。本科阶段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建立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机制,要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下,用灵活多变、创新的教育模式,保护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 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教委在1996年组建的专业,由原来的建筑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桥梁与隧道工程、公路与公路工程、岩土工程等合并而成的一个大的专业。培养目前由原来的单一培养模式转变为一专多能,即在主攻某一方向的同时,兼顾其他方向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由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而不至于太吃力。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铁路、公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工作和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实践环节的教学贯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始终,是学生领悟理论知识、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我国正处在工程建设的高潮中,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在实践教学中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新环境下实践教学在培养新型人才中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4]。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策略 (一)构建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实习平台 在本科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与省内业界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平台,实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所建立的人才培养体制是要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海西建设为目标。一方面,在为学生配备思政辅导员、生活辅导员的基础上,每班配备1~2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作为专业辅导员,即校内专业导师。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为学生指导当前学习任务的重点与难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未来拟选择的择业方向给予意见和建议。专业导师一般担任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课后需留有足够的课程答疑时间,这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拓展和加强专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生也可在此期间咨询专业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保证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保证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学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平台,使学生能够“走出去”,真正实现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已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工程质量检测、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招投标等多行业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企业校外导师。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问题的解答等多方面的帮助,学生可以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亲身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课程+专业素质培养+实践平台”的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使其有更加明确的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近几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宽广,综合竞争力增强,社会声誉良好。 (二)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综合训练[5],更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体现其个性化的最重要的形式。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不仅对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个人发展方向,以及个人的特长和想法,将理论运用在实践中,从而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个性化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毕业设计开始前统筹安排,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前一学期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择业需求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方向,利用寒假时间按各方向要求查找相关资料、熟悉相关文献、联系实习单位等,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其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设多个毕业设计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将毕业设计分为建筑结构设计、桥梁工程设计、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报价及毕业论文六个方向。其中工程招投标方向以工程实例为题目,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其他五个方向同样以工程实例为题目,由校内教师和校外高职称教师共同指导。这样既达到了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目标,又缩短了毕业生适应工作需求的时间。最后,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毕业设计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懈怠,这就要求加强教学管理,创新管理机制。在毕业设计前期明确进度安排,具体到周,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进度完成各阶段任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学生实施考勤制度,明确奖惩机制,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警告、扣分,情节严重者可取消毕业设计资格。毕业设计结束后,通过过程跟踪、成果评阅、组织答辩的方式,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完成的独立性、成果的质量、对理论的把握程度及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考核。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除实习实践、参与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外,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技创新大赛、结构设计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等也是一个良好的途径。福建江夏学院工程学院目前已组织各年级学生申报、参加多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和三等奖;获得福建省招投标大赛二等奖;在CAD软件大赛、竹签设计大赛,测量技能竞赛、工程造价软件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创新实践训练,保证了学生的素质拓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型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必须与专业结合,通过增强教师辅导、构建实践平台、完善毕业设计工作等方式,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实现个性化。 作者:巫生平 蒋国平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 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背景,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针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院校实际特点,基于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核心层面,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当代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供研究依据. 关键词: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大学的入学率已接近40%.伴随着高校扩招,一大批新升本科院校也开始开展本科教育.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短,其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结构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行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企业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力度.在新的形势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1-4].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发〔2014〕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5].这为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分析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构建,并提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6]. 1实践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7-8].平心而论,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时没有真实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标准的需求,与社会需要脱节.另外,实践环节内容的设置比较分散,几乎每学期都有,但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衔接性.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体系,不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1.2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资源不足,实验仪器过时落伍,不能反映当下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实验课程以围观教师演示为主,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且实验课程中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校外认识实习、施工实习也多以参观走访的方式,学生只能参与极少部分的工序,其余的大部分工序不得不采用放映施工视频的方式,缺少直观接触现场的机会. 1.3校内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高校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懂理论知识、缺实践经验,导致其在实践教学中照本宣科,不能逼真地讲授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内涵.另外,在目前的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顺畅的通道到高校传授实践知识. 1.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为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实践环节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往往依附于理论课程同时讲授,成绩评定过多地参照理论课程的成绩.学生的实习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成果通过抄袭的手段就能过关.此外,缺乏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分奖励机制,阻断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紧密联系社会,挖掘专业潜能,拓展实践平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是:围绕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实践环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实践环节教学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知识向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9]. 2.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2.1优化课程结构 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是对各个实践环节的简单排列,而应整合多门理论课程的实践内容,突出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及实用性.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首先,要精简理论课程的课时,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实践训练要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和学分比重,使得实践环节所占学分达到总学分的40%以上.再次,要将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地补充到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上,以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动态优化. 2.2.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行业用人单位对土建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构建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模块为核心的实践能力结构[10].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过程的纵向体系[11].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建筑五大员及CAD绘图员等资格认定,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环境 基于“实践环节分层组织、实践场地整合重组、设备资源利用共享、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人力资源优化组合、管理机制利于教学”的原则[12].构建“电脑仿真平台”“实验室平台”“工程实训基地平台”“校外产学研基地平台”四个硬件平台.(1)电脑仿真平台.主要承担工程CAD、工程概预算、PKPM软件、BIM软件学习及计算机技能训练等10余项实验任务和数学建模大赛、建筑结构大赛等竞赛任务.仿真平台采用计算机仿真和实物计算两种方式达到实训目的.例如工程造价采用计算机软件和手算相对比,还可以模拟建筑施工各个环境等.(2)实验室平台.包括建筑材料、力学、模型、土工、交通土建、工程测量及道路与桥梁等实验室,分别承担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工程测量与测绘、混凝土结构设计等相关课程的拉伸压缩、纯弯曲梁正应力测试、水泥试验、土壤密度测试等实验任务.(3)工程实训基地平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基地[1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成包括基坑开挖、地基处理、模板制作与拼装、钢筋加工与绑扎、混凝土浇筑、门窗安装及工程测量等实训项目.实训基地平台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例如工程测量实训基地,让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全过程进行训练.(4)校外产学研基地平台.建立教学与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让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育人共同体.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教师可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在利用自己的深厚理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工艺、施工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师队伍上,应用技术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行业企业选聘一批高职称、高学历,既懂理论又精于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二是鼓励实践教学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参与项目建设,服务生产一线,到生产现场熟悉实践技能,及时了解施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 2.2.5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信息监控、督导监控和管理监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信息监控主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秩序检查、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满意度,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调整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实践教学督导主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和管理制度进行督促和引导,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不断优化完善,实践教学督导监控是促进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监控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心,它主要任务是通过搜集、分析和整理实践动态,为实践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并保证实践教学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结束语 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对保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方案,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核心层面,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这对于提升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加速高校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新征 贾涵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研究 摘要: 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产学研的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提出了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须强化的内容及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政策保障的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强调,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与大学生招生就业问题捆绑在一起[1],其实,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个大课题,为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地方高校应全面推进九大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及时制订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效。创新创业评价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分析 1.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不足点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已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2];2)创新创业方面的核心课程欠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评价问题没有解决。 1.2创新创业评价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 1)大学本科的专业目录里未设置创新创业,学科目录里也未设置;2)目前,在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中,科研学术评价占主导地位,虽有创新创业教师评价,但两者之间无量化转换标准且没有提高到相应高度而形成反差,阻碍师资力量。 2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2.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不足点 1)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2)延续性[2]较差,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3)土木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 2.2创新创业评价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专业教育之间衔接不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2)针对创新创业课的教师培训与管理力度不够;3)创新创业的环境仍需完善,创业经验匮乏、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3]。 3延边大学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3.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阶段性、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与成果,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指导原则 衡量教学与办学水平、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已被纳入我校本科生专业教育教学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合作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教育数据公司,把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重点内容,公示于众,接受公众监督。 3.3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依据创新创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特点,确定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3.3.1总目标层(最终目标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试点,通过创新创业意识与投入、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防灾减灾GIS)、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制度设计、创新创业实施与实现以及管理与成果,形成以“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区域绿色建材与结构、创新创业实践与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3.3.2总则层(分析观点层) 1)创新创业意识与投入,其观测点包括:教师与大学生共同具有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的投入。2)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其观测点包括: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技能体系。3)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其观测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防灾减灾GIS等。4)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制度设计,其观测点包括: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制度的设计。5)创新创业实施与实现以及管理与成果,其观测点包括:创新创业实施能力、创新创业实现能力、创新创业管理能力、创新创业成果。 3.3.3指标层(评价准则层) 部分评价准则层,举例说明如下:1)通过专业师生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动机、欲望、意识以及肯吃苦、求知欲强、持之以恒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意识;2)通过学校人力与物力及财力的投入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投入;3)通过本科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新实践及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与结项、论文与专利以及创新创业大学生与教师、专利的激励措施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成果。 3.4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经梳理而最终设计出一级指标五项;二级指标十四项;评价观测点(三级分项指标)三十四项。选用AHP层次分析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由美国运筹学资深教授萨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3]。经层次权重汇总,首先剔除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权重值,其次对各层次的各类指标权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有效指标权重值的算术平均值,最终得到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所涵盖的三级指标下各项权重值,构建评价体系。 3.5实施创新创业评价的方案 评价等级分设为优、良、中、差,由评价组的专家集体识别判分、数理统计、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上,以式(1)进行最终评价。同时,编制评价等级A,B,C,D量化为分数的标准,再由该评价方程计算总得分,至于总分与优、良、中、差,对应关系由评价组专家讨论决定,建议采用模糊性综合评价方法。 4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4.1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应根据各自学校专业办学情况和定位的需要,可参照表1的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组成表进行横向比较,在同类地方高校中找准自身定位,找出不足,努力加强,因地制宜,遵循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4.2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须强化内容 4.2.1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评价 推进创新教学法、强化师资建设,使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应用大数据技术,倡导创新创业课教师把国际前沿的学术发展与动态、最新科研成果、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与潜力以及热情。同时探索创新创业idea、非标准答案(创新创业概念发挥)等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4.2.2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的评价 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且逐步加大权重的评价准则层指标之一是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建议在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中给予合理的科研学时费,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动力极限,增强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4.3加大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政策保障的建议 1)创新创业课程的经费支持。a.对创新创业课程,学校给予每门课程提供建设经费,分二期拨款,主要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各项支出。学院对立项课程给予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学院提供配套经费。b.对创新创业课程,开课第一年建议学校给予1倍~2倍教学工作量;开课第二年起核算工作量时增加0.1~0.2系数。2)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的数量和质量,将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纳入学院年终教学质量考核。3)实施弹性学制与选课制。a.建议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为3年~6年。b.正确导向大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选课且选择授课教师,并可试点实施保留学籍、适时调整学年课程而创新创业,也可探索休学创新创业方法等。4)实施学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制订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体系,如:通过大学生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或工程训练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竞赛,公开、发明与专利,获取证书与相应学分,并给予学校学业能力评价证书。5)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与奖学金。积极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引领与创造氛围。6)建立评价机制、合作机制、长效机制。建立基于产学研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合作机制、长效机制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力争在若干年内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并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使更多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大学生从中受益。 5结语 本文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构建了基于产学研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创业评价方案。同时,提出了制订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参考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评价、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的评价、加大与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的建议等。希望对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一步开展与规范设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及其完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方光秀 单位:延边大学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职业教育土木工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探讨职业型教育同学术型教育区别,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纽带,将施工课程理论学习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型本科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职业型教育;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1概述 职业教育型本科,是指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置于最突出位置,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回归职场,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企业单位紧密联系,能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其讲授的主要内容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及具体操作流程。随着科学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更新非常快。因此在职业教育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前提下,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师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2职业型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区别探讨 2.1学术型教育以培养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人才为目的,从学科出发划分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型教育以培养能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从技术岗位出发划分专业。 2.2学术型教育主要培养理论研究人才,致力于探索新规律,而职业型教育主要培养实践人才,致力于发明新工艺,解决现实问题。 2.3学术型教育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而职业型教育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更看重知识的针对性。 2.4学术型教育的教师队伍强调学术研究能力,而职业型教育的师资队伍强调“双师型”,教师除了有较强教学能力外,还要求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实践指导能力。 2.5学术型人才培养较为封闭,常通过实验室途径完成研究任务,职业型人才培养为开放型,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施工项目为纽带。 2.6学术型教育采用“理论+实验”教学方法,通过验证前人理论成果,掌握学习方法,获得研究能力,职业型教育采用“知识+项目”教学方法,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能力。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3.1学生实际工程锻炼不足,知识应用能力差,课堂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 目前土木工程施工以课堂教学为主,尽管大纲的学时安排中,有少量工程参观学习、现场教学内容,但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参与、融入至现场管理中去,其动手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并且在现场教学中,学生只见到工程阶段性施工,理论与实践教学仍存在脱节。并且实际教学中,施工单位出于现场安全及施工效率等各方面的顾虑,不会同意大量学生进入施工现在学习,而学校鉴于安全性及可行性也经常只安排课堂教学。 3.2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少工程管理经验,施工前沿知识不足 土木工程施工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但鉴于土木工程施工课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达到职业型教育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还必须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但对于许多年轻教师而言,其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了教师岗位,没有实际工程施工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其教学中常常照本宣科,很难从实际工程案例出发,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讲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施工现场的技术更新,对学生考核方式单一 随着现代建筑科技突飞猛进,新技术不断出现,而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相对滞后,造成《土木工程施工》教材内容过时[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建设部每年都会推广一些科技项目和十大新技术,但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很难在内容选取上做到同步升级。并且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基本以卷面考试为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查少,记忆性成分所占的比重过大,客观题比例大,主观分析论述题少,技能考核少,死记硬背多[2]。 4职业教育型本科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措施 4.1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施工项目为纽带,加强学生现场问题解决能力,丰富教师现场管理经验 目前江西科技学院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土木工程学院也与多家省内施工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可以同生产实习有效结合,灵活安排生产实习任务,施工课教师给实习小组同学布置任务,如收集实习过程中的新材料、新工艺及先进的管理措施,并做成多媒体课件,等实习结束提交任课教师。并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同步安排教师到施工企业锻炼学习,丰富其现场管理经验。 4.2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施工授课,课内及课外有效结合,课堂内采用多媒体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对于较为简单内容采用课外学生收集资料,课堂答疑讨论。若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切实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技能,学以致用,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3]。 4.3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方式,既是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是动力,为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4],按照理论考试、实习答辩、校外导师考核三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情况,待课程结束分析学生学习效果,针对理论教学及实习环节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 5结论 职业型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与社会、施工企业的联系,满足社会需求,以此为前提,本文探讨职业型教育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区别,基于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应课内、课外相结合,以施工项目为纽带,加强学生现场问题解决能力,丰富教师现场管理经验,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按照理论考试、实习答辩、校外导师考核三种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陈非 王强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探寻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也在逐渐加快,随之而来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也在大量的增加,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而对土木工程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对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有限的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措施方法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阐述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分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及方法,为土木工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项目工程中,明确了解土木工程的施工特点,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促进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 一、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各个工程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的管理,遵循资源最优化的原则,结合工程的特点,有效的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的要素,以求减少成本,消耗最少的能源,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1]。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需要明确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对其工程施工由全面的了解,才能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首先土木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土木工程的使用功能较多,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要求不同,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土木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次,土木工程施工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土木工程建设不会固定在某一个区域内,没有相对稳定的施工场所。另外,土木工程施工还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土木工程的体积大,施工具有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因而就形成了土木工程施工周期性长的特点。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施工单位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对施工质量不够重视,对施工质量管理的理解不够,工作人员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在施工设计时考虑不够全面,会直接导致施工质量的下降。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进行操作,容易引起一些违法或不安全的施工情况发生。例如,在施工单位没有经过系统的认证检查就开始施工,没有充分的计划和详细的施工方案,不能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最后,对施工质量管理的工作的认识不够,具体的工作开展不力。没有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开展相应的施工管理工作,不能全面把握整个施工过程。 (二)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综合素质差 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工程施工人员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的流程、工序以及细节上的东西缺乏了解,不能解决施工中出现的一些简单性技术问题。不能及时预见施工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施工的防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差,文化程度低是现阶段从事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对具体的施工认识不足,对施工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较差。 (三)施工质量较差 对招标的管理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缺乏具体的规范。在招标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价格的不合理以及不当的竞争等都容易造成施工单位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出现盲目施工,偷工减料的施工行为,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差。对钢筋的捆扎不合格,钢筋摆放的位置不准确,长度不够以及砖砌不合理等,都是其施工管理不当所导致的问题。除此之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例如监管人员的素质较低,具体的监管水平不高,缺少合理的监管机制。如果施工管理的工作没有较好的监督机构,整个工程的质量就会漂浮不定,随时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没有相应的人员进行监督,就会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损失。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提出预防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促使其更好的得到应用,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严格执行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是土木工程发展的关键内容。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完善的机构组织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及科学合理的安排,把对质量的管理过程分成有限的板块[2],制定科学的质量目标,安排好工程项目的建立工作,优化质量控制的网络信息,将工程建设工作落实并做好监管,做好各种施工信息的反馈工作等。 (二)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人员的队伍建设 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对施工人员的选择和管理是施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土木工程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严格选择施工队伍的人员,经过初试、复试、面试等环节层层选拔,对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有一个整体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施工的流程,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心中有数。 (三)创新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方法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第一,推行责任制为主的项目管理制度,按照合同的要求,决定施工管理的内容,简化生产关系,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施工的协调和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利用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施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项目的管理体系,明确项目的责任人,保证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第二,加大对施工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关心管理人员,培养新型人才,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开创施工管理的新局面。第三,应用新型的科学技术,从工程中标开始到工程竣工,建立网络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 结语 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对其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探究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能积极推动土木工程业的发展。 作者:张磊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城乡建设档案馆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信息集成管理研究 摘要: 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经营活动,参与者涉及众多专业和部门,工程建设项目的生命期包括了建筑物从勘测、设计、施工,到使用、管理、维护等阶段,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本文研究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信息流失问题,实现面向建设项目生命期的信息交换、共享和集成化管理,基于BIM信息集成平台,验证建筑工程信息集成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于提高建筑产业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信息集成;工程管理;BIM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朝着大型、多元、复杂的方向发展,该类项目的发展使得生产过程信息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各阶段、各责任主体在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信息通道不畅、信息滞后、信息管理混乱、责权难分成为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中日趋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适应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的要求,协调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多方、多目标的信息管理内容,必须有相适应的能覆盖项目的建设全寿命错过程的、并将各参与方的目标控制考虑在内,并使其各方协调一致对工程项目进行一体化管理的方法。大型复杂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协同参与单位多元化、目标难度大。在实际管理中组织结构复杂,指令传达与信息反馈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参与人员的构成变得更为复杂,这给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信息处理效率低,在项目管理的传统模式中常以单线书面呈递、处理、下达、备案,这就造成了管理环节上的信息决策反馈不及时、归类整理不精确等问题;信息交流不充分,单线处理与多头协作使的在实际工程问题处理和信息管理脱节;信息处理成本高,分工却无法很好的协作,分类查询消耗人力、物力,反复核对和返工是难以避免的管理问题。进一步使得工程管理和信息集成难度加大,成本提高;阶段信息割裂目标难保证,该类建筑长周期、技术复杂使得各阶段存在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信息无法良好的从本阶段的各关节流入到下阶段的相关技术人员手中,使得信息管理和利用效率降低,导致目标控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最终使得目标失控。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必须面向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现阶段应用系统均为基于几何数据模型,通过IGES、DWG、DXF等图形图像信息交换标准进行数据交流与处理。该类信息传递和共享只是几何数据,建设项目的相关勘察、结构设计、材料信息以及施工等工程信息仍无法知直接交流。要建立切实高效的信息集成,关键在构建新的信息模型理论和建模方法。在几何模型基础上建立面向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的工程数据模型,并基于国际标准实现工程信息的交换、共享和管理。而BIM便是信息有效管理的关键技术。通过BIM在工程建设生命周期内的应用有效的建设工程进行信息管理和使用增值。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三维模型的而建立有效的辅助建筑工程领域的各方的信息集成、交流与协作工作,实现建设工程生命期管理的技术关键。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一方面指政策、过程和技术的集成,从而建立一种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内的信息集成与技术管理方法。协同建筑设计和管理技术以及过程控制三方面的内容。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中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是对工程项目结构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该技术对分布式、异形结构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管理中多元、多阶段、多组织结构信息交互提供可交流的单一工程数据源,解决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一致性和全局共享性问题。 一、BI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a.工程数字模型的完备性。三维数字模型对工程项目进行了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同时还完整的包括了工程项目信息的描述,如工程对象的具体名称、结构类型、材料信息、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工程施工顺序、进度目标、成本管理、质量控制以及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施工信息;材料耐久性、安全性及相关维护信息;各项目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b.模型信息的关联性。三维模型中结构构件的各信息内容是相互关联的,系统通过对模型信息的统计和分析,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档。并在模型中某个信息或者构件发生变化地点同时实时更新相应内容,保证了模型的完整和准确性,为管理提供基础平台。c.模型信息的一致性。在建设工程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同一构件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能够自动演化信息模型,并可在模型的不同阶段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展,且不需要重新创建,进一步减少了信息的交互的滞后和不一致性的问题。以上几点特性使得BIM在建设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内为建设工程项目带来更好的效率和效益。如进在目标控制的前提下提高交付速度,从而加快工程进度节省时间。通过的集成的模型数据信息,更好的提高了各组织间的协同工作效率,减少错误发生、节约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并未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涉及到业主、咨询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众参与方,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特点使得所产生的BIM模型数据结构复杂、格式各异,不同管理组织单位对数据的使用需求不相同。而对于需要共享的数据模型,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内各方组织谁来创建BIM信息、如何创建使得项目能够满足各方使用是实现BIM应用的途径问题。而如何确保BIM数据的存储和分布异构数据的共享,是建立BIM的技术问题。 二、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在BIM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项目信息的创建、共享、管理几方面。 实现的过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a.建设项目的BIM信息创建需要专业的软件系统才得以实现。现阶段基于BIM的工程软件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使用,例如RevitBuilding、ArchiCAD等。其他工程阶仍缺少足够的专业软件支撑信息集成。b.实现BIM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BIM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基于IFC建立的中央数据存储,允许由分布式的、异构的应用系统访问和修改,从而实现数据集成,是目前BIM信息存储的主要方式。集中信息模型存储方案还不成熟。c.共享和集成建设项目BIM信息的方式还较少。目前主流使用的CAD厂商开发了BIM系列软件,例如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软件包括RevitBuilding、RevitStructure、RevitMEP。这些系统虽然对项目文件进行了数据的集成和共享,但却不能够支持面向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分布式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与共享。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着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使用不同阶段的应用出发,建立相应的模型数据提出以BIM子模型为核心的面向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和应用的创建方法。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是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和需要分阶段的创建各阶段的BIM信息。针对各阶段的不同应用建立BIM子模型数据,随着项目的进展从规划到勘察设计、施工、运营使用不同阶段分别建立各自的模型数据。各子模型数据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建立者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模型数据的提取、扩展、集成最终形成本阶段的信息模型,也可以针对具体的某项应用完成数据模型并生成子模型数据。在工程的进展过程中根据项目建设发展最终形成面向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完整的信息模型。项目的模型的建设从规划阶段到设计阶段,从施工阶段到运营阶段,工程项目模型信息随着项目建设逐步完成,最终形成完整描述建筑生命期的工程信息集合。每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模型系统根据自身的信息交换需求,定义该阶段和面向特定工程应用的信息交换子模型。应用系统通过提取上一阶段信息和集成子模型实现数据的集成与信息的共享。例如规划阶段主要产生各种文档数据,这些数据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设计阶段则根据规划阶段的信息进行设计并根据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产生大量的几何数据,且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建筑设计与给排水设计、建筑设计与暖通设计信息之间存在着数据协同访问的需求。这些需求通过不同的子信息模型与整体BIM模型进行交互与共享。施工阶段则可以根据需求提取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部分信息,供施工阶段的应用软件使用,例如4D施工管理、成本概算分析等。这些应用软件会产生新的信息并集成到整体BIM模型中。到运营维护阶段,BIM模型集成了之前个阶段的的工程信息,供运营维护应用系统调用。由于BIM的应用使得各阶段的工程信息得以集成和保存,从而解决信息流失和信息断层等问题。实现建设项目生命期各阶段的信息共享和充分利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化设计、合理制定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程,合理安排施工资源以及科学进行场地布置,对于提高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建筑行业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冯波 单位:西京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无论是在建设数量还是建筑技术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容易出现的部位进行概述,并且对裂缝出现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以便抑制工程中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发生,有效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 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成因;防治措施 0引言 当前混凝土是我国建筑行业中较为常用的施工材料,其裂缝问题也是混凝土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土木工程的楼板建设一般都会使用混凝土,经常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裂缝,为后续施工埋下了较大的质量安全隐患,影响建筑施工整体质量。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混凝土裂缝问题,保证混凝土建筑质量,从而提升整个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建筑企业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研究,对于整个工程以及建筑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混凝土楼板裂缝部位分析 目前,经过对土木工程施工情况的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比较容易出现在以下部位:与楼板板面呈45°的混凝土板面四个角周围;板底跨中并且与受力钢筋垂直的位置;混凝土板面对角线周围;楼板底容易出现不规则裂缝;混凝土板面容易出现规则状的龟裂裂缝;内隔墙周围的板底裂缝;靠近围墙的板面位置等都比较容易出现裂缝。 2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 2.1楼板设计存在问题 土木建筑施工都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的,如果图纸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平衡分布受力结构,楼板在建成后,会受到剪力作用,使楼板受力失衡,只能依靠楼板自身的结构,平衡自身的受力,从而产生裂缝;并且混凝土楼板在施工设计时,存在楼板厚度与高度比例不适宜的问题,使较大的力作用在楼板板面上,从而形成破坏剪力,造成楼板裂缝;同时,楼板建筑设计承重材料的选取存在问题,没有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而是直接借鉴类似的设计经验搭配强度。正是没有对建筑承重材料的科学选取,使建筑地层的钢筋受到较大的力,周边的硅结构也受到挤压,从而产生裂缝。 2.2混凝土施工材料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还需要自行调配水泥和粉煤灰的比例,调配比例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楼板的承载能力。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在配置混凝土时,降低了水泥材料所占的比例,配置而成的混凝土不符合国家标准,降低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无法可靠地支撑建筑结构。同时,一些施工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的过程中枉顾企业以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以次充好,购买的水泥强度无法达到建筑设计要求。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强度不够的水泥,会造成楼板伸缩,出现裂缝问题。还要注意购买的钢材截面积要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减低楼板的整体强度。 2.3混凝土楼板施工技术存在问题 施工工人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其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也是有重要影响的。当前,一些混凝土施工工人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施工方法、施工技术缺乏深刻的理解,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降低混凝土结构质量。例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使混凝土保持均匀,从而实现楼板质量要求。但是对混凝土的振捣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如果振捣过度会使混凝土中的骨料分离,导致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产生。 2.4混凝土楼板养护存在问题 根据施工规范要求,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对混凝土结构开展28天以上的养护工作,具体的养护方法以及养护时间应该根据混凝土施工材料以及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决定。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混凝土结构养护不到位的问题,使混凝土结构在固化的过程中出现干裂、受冻等问题,降低了混凝土楼板的建设质量。 3混凝土楼板裂缝治理措施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楼板的裂缝问题十分常见,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及时发现混凝土楼板中存在的裂缝问题,并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提高整个楼板的质量。下面将对楼板裂缝具体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楼板细微裂缝处理。在正式处理楼板上的细微裂缝时,必须先清洗裂缝,清掉裂缝表面的杂物等,然后再对细微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并且还要进行一定的养护。对楼板细微裂缝的处理主要是为了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从而威胁到整个建筑结构。二是对楼板大面积裂缝的处理。在修补这种裂缝时,必须采用挖槽填补方法,即沿着裂缝的方向,在混凝土楼板上开挖施工处理槽,并且清洗施工处理槽,之后再用新的水泥砂浆填补施工槽。填充完毕后,也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保证混凝土的强度;三是对于危害较大的裂缝处理措施。如果存在危害整个楼板结构的裂缝,首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楼板进行加固。可以在裂缝的位置敷设钢筋网,并且在钢筋网表面上浇筑混凝土,彻底固定楼板,提高楼板的安全性。 4混凝土楼板裂缝预防措施 从混凝土材料的特性出发,其本质上应该属于不均匀的脆性材料,抗拉能力较差,如果出现裂纹往往不只一种,而是多种裂纹并存。并且对于土木工程混凝土楼板而言,其裂缝产生的原因较为多样化,因此要想有效消除楼板的裂缝问题,必须采用综合性预防处理措施。 4.1完善施工前期工作,优化施工设计 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设计图纸都是工程建设开展的基础,也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开始之前,必须做好包含地质勘查在内的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勘察地基、地质情况,作为施工材料选取的主要依据。同时,设计单位也应该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地区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方面,再次确认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方案的可靠性,为保障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2加强施工材料监管,保证材料质量 材料问题是影响混凝土质量诸多问题中“最可控”、“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与施工材料相关的各个部门需要强化联系,共同努力,从材料采购开始,严控材料关。材料选购者应强化施工材料监管,在选购混凝土时,不单纯从利益角度出发,而是以混凝土的质量为本,选择工程实际所需规格的、符合国家标准、设计标准的混凝土,以高质量的材料杜绝问题工程的产生。 4.3强化项目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技术工艺 为了有效地降低混凝土楼板裂缝发生的概率,施工企业在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足够重视如下几方面:一是严格遵循国家规定与施工操作规范,尤其不能对设计图纸擅加改动,如遇到必须改动的地方,施工方必须积极联系设计方与相关的单位共同商议,制定出最佳的修改方案,再落实建筑修改工作;二是利用混凝土进行楼板浇筑时,需使水充分滋润模板,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对后浇带进行施工;三是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时候,不仅要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还要保证搅拌适可而止,切不可振捣过分,影响混凝土的性质;四是混凝土楼板现浇结束后,不仅需抹平其表面,还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用保温膜或是塑料薄膜覆盖于混凝土表面。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建筑工程而言,混凝土楼板是其必然选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整体性能。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裂缝问题一直影响着混凝土楼板的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的防治工作,不断完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提高混凝土楼板的稳定性、安全性,保证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安全性。 作者:王海平 单位: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现状与创新 摘要: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在对土木工程方面的施工也提出了新要求,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文章主要就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加以阐述,然后对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和创新技术应用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理论研究,有助于土木工程的整体质量提高。 关键词: 土木工程技术;现状;创新 引言 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就要能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整体施工质量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施工中还存在着问题,加强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对施工的问题解决就比较有利。 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1.1土木工程施工的特征分析 土木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已经形成了诸多鲜明特征,土木工程的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多是采取露天施工的方式,所以在环境方面就比较恶劣,并且在整个过程的施工中,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比较深。会由于受到恶劣的环境影响,而在整体的施工方案上进行变更。再有就是施工的流动性特征表现的比较突出,在施工的地点上是不固定的,在施工的专业技能方面也较为缺乏,一些施工人员多是来自农村,所以在具体的施工专业化程度上还相对比较缺乏[1]。除此之外,在土木工程施工的复杂性特征上表现的也比较突出,由于土木工程具体施工中的工种比较多,每个工种的施工有着很大差别,这就造成了施工的复杂性比较突出。 1.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就比较关键,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主题是相适应的。建筑行业要想得到创新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只有在施工技术层面得以有效创新,才能在具体施工质量上有效保证,才能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2]。创新土工工程施工技术,也能对建筑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以有效提高。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背景下,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充分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在竞争力上得以提高,才能有助于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 2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和创新技术应用 2.1土木工程施工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的情况来看,具体施工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施工的技术标准方面没有规范化。有的土木工程在技术标准上没有严格遵循,缺少技术标准等,这就必然会在施工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施工技术以及工艺比较的滞后,但一些施工企业为能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比较的滞后以及不合格,从而出现了施工质量问题。再者,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施工技术理论层面没有和具体的施工条件相符合。这就使得具体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很难良好呈现。土木工程的施工内容相对比较多,在对施工材料的性能以及控制层面的要求就比较高,这对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质量就有着很大影响[3]。加上施工中的管理机制层面没有完善呈现,在具体施工监管工作上没有做到位,监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现场的情况没有详细了解等,这就必然会带来施工问题。除此之外,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操作规范方面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由于土木工程的施工相对比较复杂化,在施工的程序上比较多,这就对整体的施工质量保障有着困难。由于在施工的技术操作规范方面没有得到加强,这就必然会影响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对于这些层面的施工问题,就要能从多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对问题要能针对性的解决。 2.2土木工程施工创新技术应用 第一,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理念的创新。加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应用,就要能从多方面考虑。要注重在施工技术的应用理念方面进行创新。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能充分重视自身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在技术层面的创新能为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对长期的经济效益获得就打下了基础。土木工程的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能在具体的工作中吸取经验,促进技术理念的创新应用。要在施工技术的机制创新层面进行加强,对施工技术体系的完整性能够得以有效保证,只有如此,才能为土木工程的施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土木工程新型预应力技术应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在对新型预应力的技术应用方面就要加强重视。新型预应力的技术应用,是把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的截面外,这一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和以往的构件布置相比,在技术水平上有着很大进步,对体外预应力的特种结构以及混凝土道桥施工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而粘结体外预应力作为体外预应力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技术,在管道结构外不会有太大的摩擦产生,并且能够在后期维护层面相对比较简单化。体外预应力的技术应用相对比较简单化,并且在经济效益上也比较高。第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过程中,对深基坑支挡技术的应用也比较重要。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就在具体施工要求上有着提高。通过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应用,将桩锚支挡体系加以科学应用,对深掘深度相对比较深的土木工程施工,相关施工人员就要能够对施工的地质条件加以明确化[4]。在发现施工的地质条件达不到施工要求,土质比较松软,以及在坑壁的密度不高的情况下,就要能够对灌注桩体系以及对预应力锚杆的技术加以应用,从而能够对施工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在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文土层的施工,就要充分注重将套管水冲法成锚的施工技术加以科学化的应用。第四,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生态化的发展要加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在土木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就要能注重施工技术的自动化以及生态化的呈现,自动化施工技术已经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应用,将自动化施工设备加以应用,就能有助于对密集型的人工操作加以替代,从而在整体的施工效率水平上能有效提高,对人工成本的开支可有效节约。在生态化的发展技术应用层面,就可将生态化的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加以应用,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作用也比较突出。土木工程施工中新型材料的应用中,对新型土木墙体无污染以及无甲醛等材料加以应用,就能对施工的整体造价得以降低。在水平孔混凝土墙体以及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材料的应用方面,有着抗压以及耐腐蚀的特和那个,对整体的施工质量就能有效提高。第五,注重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创新。土木工程技术施工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要能紧密的和具体施工情况相结合,在技术的管理层面加以创新应用,对管理的制度能加以完善化,只有制度上完善实施,才能真正有助于保障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的整体效果上才能良好呈现。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全面改革背景下,要充分注重土木工程技术的创新应用,只有从技术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土木工程的施工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土木工程技术优化创新的目标也将会实现,这就能从基础上为提高施工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钢桥课程设计实践 【摘要】 随着钢桥应用的推广,钢桥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钢桥课程设计是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目前钢桥课程设计参考较少,为了配合新版教材和规范的教学和应用,对钢桥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实践。实践过程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结合钢桥课程的特点,既考虑课程的共性,也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方案的设置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充分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方案设置;改进措施 0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大跨度桥梁大多以钢桥为主,中小跨进桥梁的钢桥应用也在逐步推广。随着钢桥应用推广和实际工程增多,钢桥的知识教育受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钢桥》是桥梁工程专业学生从事桥梁设计施工必须掌握的课程,是一门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与认识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工程类专业课。《钢桥》课程近几年在各大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历了无专门课程到设置为选修课的过程。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钢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并设置了《钢桥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同时也是实践教学和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2]。由于《钢桥》课程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钢桥》课程设计参考资料较少。河海大学《钢桥》课程已经开设多年(包括选修课阶段)。在选修课阶段,由于课时较少,学习要求较低,应用目前已有的相关教材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但自2012版教学大纲将其调整为必修课后,目前教材的适应性存在一些问题。而新钢桥规范的颁布,也必须对原有钢桥教材内容进行变更。为了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河海大学桥梁工程研究所编写了《钢桥》教材[3]。为了配合新教材的教学,设置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由于《钢桥》课程设计教学经验缺乏,在参考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实践,并基于实施情况,进行了一些反思,提出了改进思路。 1钢桥课程设计方案设置 1.1设计思路 在开展《钢桥》课程设计之前,对《钢桥》课程设计资料进行调研,发现《钢桥》课程设计主要以钢桁架铁路桥为主,个别采用钢箱梁的课程设计也是采用计算软件进行分析,对于尚未学习有限元软件的本科生来说较为困难。基于以上情况,尝试采用土木工程类基本软件可计算的连续梁钢箱梁桥的《钢桥》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采用三跨连续钢箱梁桥,重点设计为桥面系部分。由于课时限制,不关注基础与桥墩的计算,内容由其他课程设计进行。钢箱梁设定为单箱钢箱梁,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设计资料与截面拟定、主梁的内力计算、结构刚度验算、结构应力计算、桥面系计算、次要构件计算以及设计图和材料表绘制。计算内容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和钢结构课程设计存在交叉,并紧密衔接钢桥知识点。主要内容为桥面系的计算,重点突出钢桥相关计算,包括加劲肋的验算、横隔板的验算、刚度与应力验算。与最新出台的《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相结合,强化设计过程中的规范应用。 1.2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时长为8天,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查阅相关资料、基本资料设计、界面拟定到应力、刚度等验算内容,时间较为紧迫。对此,我们对《钢桥》课程设计方案进行了如下安排。因本次课程设计对象为本科生,学生所掌握的求解方法与应用软件较少。遇到的较大的问题有超静定结构的求解、加劲肋的验算与桥面系的内力计算三个方面。 1.3问题解决方案 1.3.1超静定结构求解 因采用三跨连续梁,故需要进行超静定计算。虽然学生在《桥梁工程》课程设计中有进行内力计算,但是大多数《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均采用简支梁桥,内力计算时为静定结构,学生手算即可。但是对于连续梁桥超静定结构,虽可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进行计算,但是计算内容过多且难度很大。因此,在此次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一种可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力学软件进行计算。学生只需将尺寸、荷载等数据输入进软件中,并且确认最不利荷载布置方法即可进行超静定计算。既完成了对连续梁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又让学生巩固了结构力学中影响线的概念。 1.3.2加劲肋验算 加劲肋是钢箱梁桥的一大特征,所以《钢桥》课程设计中必然涉及到加劲肋的验算。《公路钢桥设计规范》5.1.6中对加劲肋的验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对钢结构桥梁构造了解较少的本科生来说,对加劲肋进行验算时,大部分学生在设计中都难以做到综合考虑和“瞻前顾后",经常出现设计参数前后矛盾的现象[4],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调整尺寸构造上。所以,在进行加劲肋的计算前,笔者将几座类似桥型的构造参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加劲肋的构造参数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并提供参考。 1.3.3桥面系的内力计算 本次课程设计最大的难点在于桥面系的内力计算。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刚度在互相垂直的二个方向上有所不同[3],造成构造上的各向异性因为“加劲肋"钢箱梁这一特殊构造的存在,使得桥面系的计算变得极其复杂。对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求解通常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求解,采用了很多新的数值法,对于尚未学习有限元软件分析的本科生验算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桥面系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P.E(Pelikan-Esslinger)法与格子梁体系法。对于本科生来说,P.E法求解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较难理解且利用较多的高等数学的知识,当荷载分布较复杂时难度过大。格子梁法通常采用有效分布宽度的方法计算[5],仍需配合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笔者基于以上情况,提出了一种针对闭口加劲肋的简化箱梁方法,计算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简化为连续梁的荷载的计算。取两个横隔板间的加劲肋进行考虑,将桥面板进行简化,将闭口加劲肋与桥面板焊接部位简化成为一个刚性支座,在横隔板处简化为固定支座。当纵向加劲肋布置的间距较小时,简化后的连续梁刚性支座过多,作用在其上的弯矩和剪力都很小,所以当纵向加劲肋的间距较小时可不进行纵向加劲肋的验算,只需要考虑横向加劲肋的验算。第二步:将闭口加劲肋简化为箱梁。闭口加劲肋的形状与斜腹板箱梁的形状基本一致,故可以将闭口加劲肋看作是一个小的斜腹板钢箱梁,但是箱梁存在剪力滞效应,所以闭口加劲肋的翼缘需要根据《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进行计算得到翼缘有效宽度。第三步:荷载组合与修正计算。根据前两步骤的计算可以得到荷载与闭口加劲肋的界面特性。但是针对闭口加劲肋的简化箱梁方法存在一定误差,且需要考虑到汽车荷载的冲击作用,故需要将荷载进行组合和修正。通过该方法,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即可求解桥面系,加深了对剪力滞效应的理解,并熟悉了新版的《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 1.4效果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抄袭现象,在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分组设计和一人一题的方法[6]。本次课程设计分为综合设计计算书与答辩两个方面对学生课程设计效果进行考察。其中计算设计书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方案,大到桥梁整体布局,小到加劲肋的设计、变截面的尺寸变化。要求学生能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与材料表的计算。但是,仅仅依靠设计书对学生课程设计进行评价比较片面,学生可能存在懂得算法却不懂得原理的现象,因此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就要综合考虑各个影响课程设计效果的环节,比如可以借鉴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增设学生的课堂答辩[6],并要求学生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建议。 2实践问题总结 2.1实施效果 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对此次课程设计进行了评价。对于现在少有的钢箱梁连续梁桥课程设计,网上资料少、计算难度大都是这次课程设计的问题。为了解决超静定问题与钢箱梁的截面特性问题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试用了许多软件最终确定计算方法,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答辩中,加入了许多钢箱梁特性的问题,体现了本次课设的特色,例如剪力滞效应、桥面系简化算法的思路等。通过答辩发现学生们对剪力滞效应的概念十分清晰,达到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本次课程设计囊括了桥梁工程、钢结构、结构力学的知识。整个课程设计以桥梁工程知识为主线,主梁内力计算需要结构力学知识、加劲肋与顶板的焊缝验算也需要掌握钢结构的内容,本次课程设计达到了将知识进行整合利用的效果。课程结束后,学生评价良好,依托《钢桥》及其课程设计教学,笔者获得土木与交通学院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任课教师"第三名。 2.2存在的问题 (1)本次课程设计虽然每位同学的工况及参数都有所不同,但是计算过程方法相同,计算内容相似,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对于不同工况的部分学生为了计算方便采用相同的截面形式,存在雷同现象。绘制图纸时发现学生将已有做好的图纸进行修改,并没有从始至终地绘制一幅完整的设计图纸,没有达到让学生亲力亲为地设计一座桥梁的效果。(2)本次课程设计为了适应本科生所学知识采用了较多的简化算法,计算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大多采用简单易行、功能单一的软件计算,缺乏使用新技术新软件的的意识。(3)课程设计的探索过程主要由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待其确定计算方法后其余学生再开始计算,缺少了让每一同学探索、创新的过程。应加强不同层次需求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全面锻炼的训练[7]。 2.3改进方案 (1)在设计中安排多种工况。例如要求钢箱梁分为直腹板与斜腹板,对设计车道有所区分等。让每个学生既要独立思考,又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合作。(2)将迈达斯等计算软件课程提至钢桥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既能够准确计算又能够熟悉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3)改进反馈答辩机制,答辩时要考察学生理解整个课程设计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共同的学习成果全部吸收,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4)定期检查学生对资料文献的阅读情况,结合设计题目进行分析,选择与题目相适应的内容运用到设计中,培养学生“查-阅-析-用"的自主学习模式[4]。 3结语 本次《钢桥》课程设计不同于现有《钢桥》课程设计模板,提出了更适合于学习公路桥梁和知识储备量较少的本科生。让学生从提出方案到设计计算,全面体验设计一座桥梁的过程,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提出计算方法并进行验算,真正做到回归工程本质,平衡工程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内容,构建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优化了课程结构,以应对知识经济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 作者:傅中秋 吉伯海 姚悦 单位:河海大学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措施。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采取了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等举措,从而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土木工程;实践教学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永州,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在培养规格上,普通本科培养的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应用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从2009年秋季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总人数已经达到692人,近四年平均每年招收173名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虽然招生较晚,但发展较快,现在土木工程专业已是我校单个专业招收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近几年为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引进了很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院教师人数自2008年由刚成立时的8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45人。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大赛等,并多次获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学时不足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看,实践教学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5%比例。很多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程仅有理论学时没有实践学时,如:《土木工程地质》、《理论力学》、《混凝土结构》等课程;或者安排部分实践学时,但讲授理论教学的教师不愿意带学生去工地实践,感觉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困难,实践教学中还要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任务前前后后的工作量大且课时少,最后大都按照理论课去上了,仍然还是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仅仅是到企业走马观花参观认知,保证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1.2缺少必要的校内实习实训场地 由于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处城市发展水平较差,学校资金有限,一些必要的实习实训场地较少。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仅有基本满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教学的实验室,还缺少结构实验室、结构设计与施工仿真实验室和校内土木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测量实习就没有合适的场地进行开展,而这些实习是不能在实验室完成的。 1.3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较少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与永州市宏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鸿腾建设工程公司、永州市银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阳明投资置业集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等七家企业签署了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由于每个实习基地接纳的人数不超过10人,每届的土木工程专业约有170人,难以满足需要。 1.4土木工程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虽然有教师45人,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专业结构失衡,目前没有力学专业的教师,而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偏少,目前仅有两位高级工程师,大部分年轻教师基本上刚从高校毕业,就担任高校教师,这些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因为没有到建筑企业实际挂职锻炼,导致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因此难免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时,存在指导不到位,实践操作不理想。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2.1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重新制定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实验、实习、设计实践教学学时。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包含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岩土工程三个方向。 2.2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和行业的需要,建设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 2.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工程实训平台 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解决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经费紧张等问题。进一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平台。目前,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正与永州市电力设计院、永州市建筑设计院、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公司等洽谈建设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双方都有意向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建设一支具有较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相关计划,合理安排教师到建筑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丰富教师工程建设经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5建立特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多元化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计划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以工程实训、大学生研究课题、大学生专业竞赛、湖南科技学院创新节等创新形式进行专业课学习,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传授方式。改变以试卷加平时成绩评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建立多元化成绩评定方法:如试卷+平时成绩+大作业+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3结论 要实现上的实践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学校财政预算上向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上倾斜,建设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大楼、土木工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工程设计与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特色是高等学校立校、兴校关键,学校要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要有特色,需要学校、二级学院和系部共同深入研究讨论,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学校各专业发展必须凝练和培育自己的特色,主动融入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特色发展。 作者:靳鹏伟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术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分析 摘要: 从混凝土标号、施工时间、施工监管、后期维护四方面,分析了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及配比设计方法,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及耐久性。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配比设计,养护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大力发展,随着我国近年来的房地产行业的崛起,施工中对钢筋、混凝土、特种玻璃、木材等大量工程建筑用材料需求逐年增加,而建筑方面,对于混凝土的结构与施工要求都非常高,针对用途如此广泛的混凝土,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以及完备的施工设施,才能够发挥现代土木建筑中混凝土材料的优势,以防止由于质量及施工技术问题导致的工程返工、质量整体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发生。 1现今混凝土结构质量及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由于房地产方面的混凝土用料大幅度增加,间接地带动了混凝土市场的大热,使混凝土需求量大大提高,也造成了施工人员技术方面的问题与混凝土的各个厂家指标不统一等硬性问题的产生[1]。建筑在最后落成时的优劣大部分取决于房屋建造初期,若混凝土的质量指标不过关,会导致严重的建筑总体质量问题,因此施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混凝土使用标号不达标。施工后的混凝土强度取决于建造初期时工程人员所采用的标号。对于不同类型的施工要求会有各种不同的混凝土标号,混凝土的使用在建筑中有强度等级之分,是根据单位立方体的抗压程度来界定的,单位为C,其不同的强度也对应了不同的应用场合,如果使用了低于所需要的标号混凝土,会使建筑发生无法预计的质量后果。2)施工混凝土时间不准确。我国地大物博,在南北方进行土木施工的工期时间多多少少都有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一些地区的气候条件等不适合在同一时期内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及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但有些地区施工人员为了经济效益,会选择气候状况不适宜时进行施工,由于天气寒冷且重新配比成本问题等,施工方往往不进行寒冷时期的混凝土重新配比,而是直接利用常温配比法进行施工,不但施工困难加剧,养护工作也会由于外部条件而无法进行[2]。3)施工过程中监管不严格。由于我国对建筑外包以及监管内容不严谨,施工方与材料商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使得施工方给出的价格及竞标成本弹性大,极易造成因利益关系引起的成本提高、质量低下的问题,加之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工人工伤,工期延误等问题,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施工的监管才是整个施工过程的重中之重。4)混凝土后期维护不到位。混凝土作为一种需合理配比的建筑材料,和大多数配比类材料一样,在建成后需要大量的后续工作跟进,才能够保证混凝土建造结构的稳定。由于混凝土框架的特殊性,会使其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更改配比中添加的硅灰量和后期施工结束时的喷水养护等方面的后期作业,同时决定日后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后期混凝土维护不到位,会使混凝土结构提前出现裂缝、蜂窝、不规则麻面、墙体框体脱落等事故的发生。 2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要点及配比技术分析 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技术要点及材料的选择是整个建筑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过程中,工人的施工方法及水平参差不齐,混凝土的规格多种多样,因此,酌情配比,既达到目的又能够控制成本,这是混凝土选择的重要技巧。在楼梯框架的地基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深挖时的顺序,由于每个工程的地下情况都不相同,如果直接下料深挖有可能会造成地底水大量喷发和地底不可预知的线路及空间破坏。因此应遵照先浅后深的原则来进行挖掘打桩,在挖掘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地基中的积水程度,做好排水工作,为接下来大规模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营造良好施工环境[3]。在前期工作完善的情况下,混凝土施工方面的要求便随之而来,首先是标号方面,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当前施工样式,例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大体有12个等级,分别是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这些不同规格的强度等级标志了混凝土结构用途的不同。例如C15和C25标号混凝土普遍用于楼梯、房架等,C30以上便是高强度高承受负荷的特种结构,在日常的建筑施工中基本应用不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偷工减料选择低于要求标号的配比进行施工。一般情况下,建筑梁需要C25以上才能够符合要求,其用料配合要根据砂石的粗细、大小等来确定水泥的用量,施工用C25比大体约为水泥∶水∶砂∶碎石=0.44∶1∶1.42∶3.17,在此基础上适当掺入粉煤灰、缓凝剂、膨胀剂及纤维素等,提高混凝土强度。不仅如此,在设计时也应该参照施工图纸以及招标文件的要求合理增减强度,浇筑之前需要遵循国家标准要求,必须进行试验后才能进行大范围配比,如果在其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及时修改[4]。浇筑作业完成后,应开始保湿养护作业,待混凝土平展以后,开始洒水作业,然后采用塑料薄膜、草垫等物品进行覆盖,内部相对湿度应达到80%左右,混凝土的后期维护非常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干缩程度,提高质量。在入模具之前要根据当地施工的温度灵活调整混凝土的浇筑环境,例如,天气极为炎热时,要做好防晒工作,混凝土搅拌时需加入冰水降温,而对相对严寒的地区施工则要保证其配比浇筑作业时的温度适当提高,可采用热水调和温度,从而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更加稳定,为交工后的质量提高提供保障[5]。在结构设计方面,应尽量选择刚度匀称适中、外形稳定的结构形式。如果需要进行大范围一次性浇筑,应考虑在混凝土的配比过程中适当增加纤维材料和膨胀材料的用量,做好防裂措施。在施工时,长结构的框架需要多配钢筋,补偿长距离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并且要做好后期的温度起伏监控,适当养护,其余大体按照正常的施工流程进行即可,另外,一定要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3结语 混凝土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由于混凝土质量存在着差异,也让企业对混凝土的质量以及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合理、合法、合规的制作混凝土,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有效稳定。 作者:李冰冰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护理临床医学女生心理对比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于2004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潍坊医学院护理系和临床医学系2001~2004级女生各300名,最终各确定有效被试272名和290名。年龄19~22岁,平均(20.7±1.4)岁。 二、方法 ⒈工具:采用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测查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华东师范大学1989年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对被试进行人格测量。 ⒉实施:测量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主持,按系别、班级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各量表的测量一次性完成。 ⒊数据处理: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收集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一、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护理系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呈显着性。临床医学系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6个症状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着性。护理系女生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3个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有显着性。 二、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的人格特征比较 护理系女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人格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护理系女生在忧虑性人格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有显着性。在其他人格因子上,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异无显着性。从次元人格因素看,护理系女生在怯懦与果断型(X4)因子上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在其他次元人格因素上,两组女生无显着性差异。从应用性人格因素看,护理系女生在心理健康因素(Y1)和创造能力因素(Y3)的得分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并呈显着性差异。 三、影响护理系女生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比较 分别以两组被试在SCL-90上的总均分为因变量(总均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以人格的16个特质因子为自变量,在α=0.05水平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是情绪的高紧张性、低稳定性、高忧虑性、低聪慧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次是0.217、-0.216、0.216、-0.112);降低临床医学系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格因素按贡献率大小依次是高紧张性、高忧虑性、高怀疑性、低幻想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依次是0.259、0.244、0.165、-0.152)。 讨论 本研究表明,护理系女生和临床医学系女生在SCL-90众多症状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1],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2]。我们认为,造成医学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女生普遍比较看重学习成绩,不甘落后,更容易导致焦虑、紧张、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护理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方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护理系女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一是护理系女生群体性别构成单一,在日常学习、课余活动中与男生交往、接触机会比临床医学系女生少。我们认为,在学校生活中,缺乏与异性交往和“关注”的环境使正处于“亲密对孤独”期[3]的女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许多护理系女生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二是护理系女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异性的互补与平衡,女性特有的敏感、心胸较狭窄、多愁善感、虚荣心等人格特征,导致她们更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护理系女生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人格特征方面不及临床医学系女生,说明从整体上来说,护理系女生在独立性、幻想性、抽象思维、学习能力方面较临床医学系女生差,并且比临床医学系女生更容易顺从,缺乏积极进取精神。次元人格因素分析表明,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怯懦型个性因素高于临床医学系女生,说明较临床医学系女生,她们独立性较差、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表明,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低于临床医学系女生,预示护理系女生比临床医学系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一点在我们的研究中已得到验证。应用性人格因素分析,护理系女生人格中的创造能力个性因素不及临床医学系女生。我们认为,护理系女生存在的这些突出的消极人格特质与该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也有很大的关系:缺乏异性的单一的学习环境,使她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男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意志特征、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感染和启发,而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人格特质正是思维活跃、追求独立的男大学生在人格上优于女大学生的突出方面[4]。临床医学系女生在日常的学习、集体活动中能够受到来自男生的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她们在聪慧性、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以及创造力人格特质方面优于护理系女生。 护理医学论文:浅谈针刀医学护理 1.手术前护理 1.1严格掌握适应症 针刀手术也和其它手术一样有其严格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因此护士协助医生做好手术前检查,严格掌握适应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如常规化验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检查,以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器质性疾患或全身感染性疾患.拍X光片,必要时做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为手术提供了定位学诊断依据,另一方面可确诊占位或其它非针刀治疗适应症的疾患。 1.2做好术前皮肤准备 护士应根据手术部位做皮肤准备,如颈椎病针刀手术范围上至枕骨粗隆,下至第二胸椎,左右分别至耳根部.凡针刀达关节腔或骨髓的手术,如股骨头缺血坏死、骨性关节炎等,应按骨科手术要求,常规备皮,防止术后感染。 1.3做好心理护理 特别是畏惧针刀或是初次接受针刀治疗的病人,他们对针刀手术治疗还不甚了解,因此,应耐心细致的向病人介绍针刀手术的规则及注意事项,并安慰病人,消除其恐惧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4训练床上大小便 某些腰椎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手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对这类病人应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而导致便秘或尿储留。 2.手术护理 2.1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的部位摆好体位,如需做好牵引时,协助医生做好颈椎牵引或腰椎牵引,充分暴露手术野,并用甲紫软笔定进针刀点。 2.2手术野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2.3根据手术要求,递送相应型号的小针刀。 2.4手术完毕以创可贴敷盖刀口,并稍加按压片刻,防止出血。 2.5协助医生做手法整复,然后固定。 2.6整个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时询问针感,观察面色,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增快、头晕、恶心,应立即停止手术,取平卧位后或头低脚高位,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3.术后护理 3.1术后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 避免水和汗渍浸湿伤口,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或皮下血肿,如有应加压包扎。创可贴如有脱落应及时更换,并经常观察贴胶布处有无过敏现象等。 3.2体位 术后体位视病情而定.如:颈椎病术后,用适量的围领固定7~15天,去枕平卧,同时,枕瓶半小时,头部保持中立位,避免作前后左右旋转运动。腰推病术后卧硬板床3~6周,翻身时采用轴心整体翻身法,保持脊柱挺直,不得扭曲,防止脊推滑脱。 3.3做好基础护理 卧床的病人鼓励其定时深呼吸、咳嗽,并定时为病人按摩骨突受压部位,做好床头交接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用夹板或托板固定肢体者,要观察末稍的血运情况.腰椎术后病人有并发腹胀和尿储留的,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4.小结 针刀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闭合性手术疗法,较开放性手术简便,虽为闭合性手术,但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感染。尤其是协助医生严格选择适应症,做好手术前、中、后的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避免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护理医学论文:基础医学护理教学改革途径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 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4结语 通过基础医学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与提高为主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创建一个传授系统性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学院工作计划书 本学期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迎评工作的整改和建设,按照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将迎评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学院整体提升的有效抓手,推动学院本学期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 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学院将继续在保持已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教风的基础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严格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打造“上海护士”品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本学期将结合迎评促建这个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毕业典礼暨授帽宣誓仪式、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暨医德教育报告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护理医学论文:高年级护理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目的提高高年级本科护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法采用自编教材,要求英语教师学习护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场景实战练习,邀请护理专业教师、外教和留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结果30%的学生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72.3%的学生认为在场景实战中能够综合护理知识和语言技能,56.2%的学生在学习后表示有信心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岗位工作。结论课程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职业应用能力。 关键词:护理专业; 本科生; 医学英语; 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医患、护患交流的工具,是求医问药的最基本的要素。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多偏重于一、二年级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针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教学中问题分析 1.1 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仍然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和应用能力, 但基本没有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过自己的外语工具, 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往往出现“听不懂、说不了”的情况。专业英语学习因为缺乏需要沟通的语言环境多流于单纯的文献阅读和医学词汇学习。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的缺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1.2 教材选择单一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阅读材料和简单口语教材为主。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基本语法为线索,从abc 开始,涉及的内容多半只是医学科普知识, 各种医学文献文体风格的体现不足,医学词汇的涉及面不够广泛;另一种选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文章, 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阅读材料又嫌太难。以往高年级护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多采用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和市面上流行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材, 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 1.3 缺乏复合型教师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做法, 护理专业教师用英语授课常因英语功底不深,表达能力受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用中文重复甚至解释, 学生在接触双语教学初期适应性较差[ 2],往往对中文讲述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英文学习上。英语教师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3]。 2 教学改革尝试 2.1 与基础阶段教学相衔接高年级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巩固和发展学生基础英语技能的基础上, 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性的基础英语学习转入应用性技能培训, 熟悉医学术语,学习并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种医学文献的语言风格,为英语语言技能应用和获取专业知识铺平道路。 在教学当中, 学生普遍反映基础阶段听力和口语的应试训练多,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是与外籍病患沟通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基础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过渡,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基础英语水平设计教材和课堂授课方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阶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 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尽快将被动的内向型知识变成主动的输出型技能。 2.2 教材选择多样化备课时,同时参考若干本医学英语教程,根据医学英语语言特点,以疾病分类作为章节主题编写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关的阅读材料都来自欧美科技读物,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在词汇方面频繁应用医学英语的共核词,突出医学词汇外来词多、词形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总结医学词汇的构词及语音规律;在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应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各类医学文献语言风格、文体结构、含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习惯表达以及长句子、倒装结构、结构分隔现象等的文章, 并尽量采用原文。 每个阅读主题设计相应的场景练习, 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跟护理交流实战有关的书籍和有关口译技巧的文章, 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护理实景录像和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断, 并在他们的课堂情景演练中考察学生的应用情况 2.3 课堂设计模拟英语工作环境高年级的护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疑难问题分析、解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达及构词规律、文体结构等进行总结,要求学生重点练习、重点掌握,并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 根据护士需要与病人频繁交流的工作特点,在课前假设情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外籍病人看病情节,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演练。甚至要求他们模仿《急诊室》、《仁心仁术》等欧美电影,设计自己的桥段,在课堂上表演。课堂教学中,适时讲授一些公共服务口译、联络口译的技巧,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实战演练。比如,在门诊教学部分,设计的情节是“说英语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初次门诊,由不会说英语的医生接诊,由会说英语的护士帮助医患沟通,并执行医嘱”。学生被分成护士组、医生组、病人组。各组之间不准提前沟通, 课堂上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出1 个人即兴表演。护士组的学生不得不在课前参考专业口译员的准备方法, 熟记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法。“演出”时邀请护理专业的教师,从护理操作、护理美学等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来充当“病人”,并请他们对“护士”的表现进行评判。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原本对外籍病人的“语言恐惧”减轻了,听力和口语也得到大大提高。 2.4 配备复合型英语教师医学英语课仍属语言课范畴, 在教学中往往要沿用普通英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一般医学专业课教学有所区别。英语教师熟悉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有的语言基础,分散学生的难点。但是,为护生设置这门课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将语言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病人,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因此,要求从事护生教学的英语教师了解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能力,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护士。 3 效果评价 3.1 成绩评价考试模拟真实就医或护理服务场景,邀请留学生或外教饰演患者,由英语教师、外教和护理专业教师分别从学生的语言运用、护理专业技能在英语环境中的表现和“患者”在场景中对学生“服务”的理解和满意程度打分和评价。2005 级100 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30%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够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这两类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涉外医疗岗位,省去长时间岗前语言培训的麻烦。 4 体会 通过场景教学和实战演练, 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 而且受到了专业的医疗英语口译培训, 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工作岗位, 无语言障碍地为外籍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 有一些甚至能够承担起较为专业的医疗口译服务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高年级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课还有几个方面亟待改进:(1)增加模拟实战的份量,尽可能邀请外国人参与实战练习,帮助学生自然融入涉外医疗的氛围, 树立起外语交流的信心;(2)主导医学英语课的外语老师应加强护理知识,特别是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要了解国外护理伦理常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3)尽快编写系统化的护理英语教材,选择主题、内容适合于高年级护生的材料, 将实战场景带入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主题的训练中;(4)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沟通的渠道,特别是学术交流渠道。 护理医学论文: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应用研究 【摘要】 为加强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icu常规护理,护理要求及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护理要求;护理安全 1 重症医学科概述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体位;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4.2 技术方面 各种新设备的引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正常预警或者是故障,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导致不能有效地处理,耽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药物方面,各种新药的不断更新,各种抗生素的滥用,药物的配伍不当,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以及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问题。 4.3 患者及家属方面 简而言之,就是不遵医嘱的行为影响了患者的自身安全。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精神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或icu综合征,术后表现为烦躁、极不配合护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护理医学论文:现代医学中的心身护理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中心也由过去的疾病护理转移到现代的心身整体护理。怎样不断提高这种心身兼护的质量,使护理与现代医学协调同步发展,是对每个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新问题。现就这个问题浅谈个人的看法。 1 充分认识新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旧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但三者在不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人类疾病是有机体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只有对人类疾病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重视环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主动地在护理实践中做好心身整体护理。 2 充分运用心理学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心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也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它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患者的疾病。其特点在于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 3 广泛运用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力量,对护理效果产生重大作用。临床护理既是一个"药治"过程又是一个"心治"过程。心理学是通过观察,研究患者的心态进行护理,而伦理学则是通过道德发挥作用,即通过护理人员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影响病人的心态,使病人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之中,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加强心身兼护提高护理质量 旧的医学模式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的躯体性病理表现,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作用和影响并不重视,追求的只是患者的躯体健康。反映到护理工作上,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这种护理模式,忽视了病人的精神健康。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把环境,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兼护。 心身兼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说它们对立,因为各自存在着既否定对方的健康因素,又包含着消除对方的疾病成分。说它们统一因为它们统一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之中。"心"与"身"这两种护理配合得越默契,运用得越自如,越能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医学论文:如何提高医学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能力 护理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当前,计算机以飞快的发展速度进入医学领域,在临床中,护理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文章强调计算机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努力为学生创造计算机学习的条件,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获得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研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做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医学发展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未来医学工作者的护理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使学生理解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的质量。以笔者从事医学专业计算机教学5年来的体会,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在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是一门普通的文化科。由于对计算机课不重视,在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时候出现玩游戏、上网甚至聊天的情况。也有部分学生把计算机课看成是一门传统的课程,把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完全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认为只要考试前复习复习就可以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教育,又是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教育。对当代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是衡量其素质的重要标志。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仅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受用终身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解决护理专业学生缺乏计算机知识的问题,无疑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使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合专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医学领域计算机课程教学应该怎样开展?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 丰富而新颖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教学就是老师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将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按图索骥地记住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教学内容不可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用途。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时,就谈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在医学实践过程中,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用相当广泛。如以计算机为手段辅助医生进行医学诊断工作,通常把各种征象或指标(如病人的病史、症状、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运行已编制好的各类有关程序作出各种可能的诊断。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会通过自己查阅一些资料,积极地了解医学职业中计算机带给工作的便利,学生学起来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课程时,常常觉得计算机课新奇而产生暂时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抽象的概念、定理、程序越来越多,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学习兴趣自然就渐渐淡薄了。怎样才能把学习的暂时兴趣转化成长久稳定的兴趣,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密切跟踪计算机在国内、国外医学界的发展现状,结合成功的临床病例展开讨论,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二、 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检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所以,应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word的文档编辑和图文混排的章节时,我们首先给同学看一些漂亮的海报,然后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学了此章内容后我们必须给自己做一张精美的名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比教会其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知该从何开始,这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把握好,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在每个章节或者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覆盖了本章或者每次课程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摸索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点。在问题驱动的方式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 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以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大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的医院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用计算机共有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其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这样,就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此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五、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智力因素中最高的因素,是其他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产物。而创造力的培养,要经过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性过程的锤炼才能获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己动手操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应提醒学生可能会引起差错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打分、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次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专业也在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文中所探讨的护理学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教学,理论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系列教学方式应用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学课程中,将医学护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调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护理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的最优化。为此,本文就行导向动教学法在医学护理专业教学应用做了一个简单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医学护理应用;多媒体;安全意识 行动导向教学自国外引入,在国内多个方面被广泛应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确定共同学习目标,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并通过多媒体等工具模拟实际情景,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考核,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医学护理专业知识。 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 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通过教学者不断探索与临床护理者的经验总结,发现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更符合当代社会教学需求。何为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呢?行动导向教学是在以自我为导向学习环境中应运而生,结合实践和理论,在教学内容上以职业实践模拟作为导向,在组织形式上以临床项目护理任务作为导向,通过多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构建综合性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护理理论知识,达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效果。传统模式医护教学过程偏向授课,听课,总结课后心得,学生的医护理论知识很强,却不会灵活运用。如:在护理过程中反复的询问病人问题或者不耐烦病人的描述,依照理论来理解病人的感受,并作出判断。然而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结合了理论与实际,使得课程立体和丰富。如:教学环境中教学团队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情景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模拟环境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设置评分体系。评分体系包含倾听病人的诉求环节、是否执行医嘱、配发药物是否准确、用药注意事项、输液等专业事项环节,医患关系环节进行打分,并纳入其学习成绩中,培养医学护理专业习惯。经过分组后的分组后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分别扮演护理人员、病人、家属,尽可能的还原现实,病人有条理或者无条理描述自己的感受,护理者在其描述中找到可用信息,给予病人认可或者不认可的解决方法以及安抚病人情绪,家属对于护理者专业素养的认可或者不认可等会出现的现实问题中学会灵活变通,处理三者间微妙的关系,不断丰富临床护理经验。 2利用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课程 医学护理教学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既要参照传统教学模式又要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方式,通过资源的共享和引导,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和教的统一。在理论课程上,因为学生各自学习背景和教学资源整合存在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理论课程,寻找最新和高学府护理教学视频,推荐学生观看或者在课堂中一起分享,共同讨论心得。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断的梳理和完善医学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将网络资源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完善医护理论知识体系。在哲学有一句: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可以看出,理论和实践互通有无,理论知识积累越丰富,知识体系越完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知识的不足,以达到快速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的目的。不少医护专业学校都会建立实训基地,设立实训课程,学生可通过实训课程设计的不同科目,例如:正确执行医嘱,友好的叫醒病人,输液时正确插管和拔管,以及如何让病人配合护理过程中的量体温,吃药等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教师在设计实训课程环节时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分数,设立考评制度。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丰富临床护理知识,灵活处理医患微妙关系,提升综合能力。在实训中通过角色的扮演,病房巡房,设计每天日常工作图等,设计岗前培训式的技能教学为主线,按照课程规划和步骤有效的学习,从中获取护理专业知识,巩固医护基础知识的基础,并培训学生的应变能力,积累临床护理经验,和谐处理医患关系,做到专业护理。 3加强教育疏导,提升专业素养 一支优秀的医护队伍不仅需要自身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更应该在工作中学会保护自己,才能更好的帮助病人。通过OSCE数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简单,工作经历存在不足,满怀着一腔热血和无畏参与临床护理,却很难预知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隐患,在护理过程中不懂变通,遭受到很大的打击,败在了医护关系中,使得自身也陷入麻烦中。在教学中根据设定的目标和专业标准,设计保护自身和法律意识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医患,例如:不信任,打人,病房无法安静等问题通过视频分享,通过设计情景环节,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自身遇到了视频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处理医患关系。通过实训课和环境的模拟,不断探索临床护理知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更好的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的沟通能力,提高医护专业素质。 4结语 行为导向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从中会发现效果也是显著的。因为针对于不同阅历的差异,教师利用行动导向教学规划中结合学生的医护学理论转而又知识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提高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专业能力帮助病人,做一个优秀的医护者。 作者:张芹 单位: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院校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分析近几年我院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显示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因素,均可对医学院校护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结果针对上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困境的思考,建议学校可采取激发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和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便提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结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寻在课程学时偏少、畏惧心理、等多种负面影响因素,对此,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兴趣和掌握程度。 [关键词] 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思考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1]。但显示情况是,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收到抑制,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降低。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对生物化学的一线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学时偏少 随着目前社会和护理行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护理教育不仅增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等多门新型课程,还加大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护理专业学生在生物化学方面的课时也越发紧张,导致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无法深入学习。董芳娟[2]的研究报告显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2.64%,有56.41%的护理专业学生能大部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而在2013年,生物化学占各全部总学时的比例为1.10%,而能大部分掌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学生比例仅为32.13%,两年的大部分掌握学生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报告指出学时的缩减程度与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学时缩减程度越多,学生对生物化学的掌握程度越低。 1.2学生的畏惧心理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且还具有知识架构庞大、复杂,知识点众多等特点。学生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将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降低[3]。 1.3教材混乱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尚未对护理部门统一规划教材,而是教师或学校自主选择教学教材[4]。这种情况下,学校一方面可能会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导致教材虽然贴合院校实际情况,但存在教学内容删减较多,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满足护理行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即使学校使用传统教材,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基础知识点经典等优点[5]。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知识点落后、教学知识结构庞大、理论性过强、理解难度较大等缺点。第三种情况是学校选择权威性外校编纂的教材,可能会出现与本校实际情况不符、教学专业偏差性较大等缺点。且教学教材混乱,也会导致教师对教材只有粗略的了解,上课时讲的内容还是原来教材或老师认为经典教材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6]。 1.4教学方法固定 中国绝大多数院校现行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缺乏新意,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对于此,有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或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但由于生物化学知识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较低等因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优点并未有明显的体现。一项关于生物化学影响因素的研究[7]指出的,有43.8%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内容难学,有53.1%的学生认为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感觉到学习吃力,这真实的反应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困难矛盾。 1.5师资不平衡 优秀的师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在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中,由于社会对护理的轻视和对医学的重视。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将优质教师投放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护理专业分配的教师多为年轻、教学质量不佳或偏向行政管理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2对策 2.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向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课期间认真听讲,课后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对此,建议:(1)在第一次上课前,首先向学生阐述生物化学对其日后工作和考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取例向学生讲述生物化学在日后工作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的重视。(2)教学最好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处进行导入,让学生自然而言的进入生物化学的教学中。(3)利用大家熟知或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三聚氰胺事件”引出蛋白质的相关内容,利用女生的减肥心理引出脂代谢的相关内容,以及利用“夜盲症”“败血病”引出维生素的相关内容[8]。 2.2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学生能熟练进行护理操作为主要目标。且对于生物化学的教学,也是以“实用”和“够用”为度。基于此,建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取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对相关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简略讲解。如此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第二,学校还可以打破教学上固定的教学顺序,现教学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等静态内容,在教学物质代谢过程与调节机制、能量代谢等动态内容,最后再进行肝脏的生化特点、肝功能的改变与临床之间的关系等具体到人体脏器功能的内容。调整授课进程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顺序,提高其学习效率[9-12]。 2.3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秀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因此,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对护理专业的生物教学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学校可引进多种适宜的新型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法采用问题导出讨论的教学模式,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选取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与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及疾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利用痛风症的致病机制讲解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利用其治病机制讲解核苷酸代谢的相关理论,利用“三高疾病”讲解营养代谢物相关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13]。除了教学模式的改变,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将生物化学内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利用动态图形直观的表现出现,简化学生的教学内容,利于其理解和记忆。 2.4归纳总结法 生物化学的知识点不仅多,还比较零散,但多个知识点之间又彼此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时很难将所有知识点完全串联起来,了解每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课程完成后,老师可借助知识点关系网图,将三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进行领悟,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其次,知识点关系网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绘制一次知识点关系网相当于将生物化学的知识再次复习一遍[14-16]。因此通过知识点关系网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知识点关系网图。 3小结 生物化学教学是医护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的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对其日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分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困境,并针对困境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对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显示,现在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存在课程学时偏少、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畏惧心理、教材混乱、教学方法固定、师资不平衡等多种教学困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建议学校通过利用多种措施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归纳总结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学质量。 作者:蔡洲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护理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上脑外科护理性安全问题浅谈 1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识别 1.1患者病理风险 脑外科收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颅脑创伤、颅内肿瘤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风险属性,主要体现在:(1)疾病变化性,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性强,一旦处置不当、不及时,便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脑卒中康复期亦不乏有再出血、颅内压升高、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这些变化往往是负面的,严重影响预后。(2)疾病病理损害,脑外科患者常合并有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影响患者行动,患者不自主行为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如部分脑卒中、脑外伤患者可能合并癫痫,癫痫发作时,患者往往有较大的肢体动作,可能造成意外损伤,跌倒、非计划拔管、误吸、误咽,患者在疾病发生、进展、转归过程中往往还存在许多潜在的病理改变,如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积坠性肺炎、褥疮等,疾病还影响患者代谢、内分泌、免疫,破坏正常的机体防御机制,增加感染风险。研究证实,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风险呈正相关,许多时候这些潜在的病理改变危害比疾病本身更甚。脑外科患者多死于各类并发症、器官功能障碍,而非脑部病变,脑卒中死亡患者多与肺炎有关,这些病理改变往往具有隐匿性,呈渐进性加重,可突然爆发,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3)疾病带来的并发症间接带来护理风险,如运动功能障碍、意识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走失、误吸误咽、继发性损伤高危风险因素。 1.2患者心理、行为风险 除病理层面风险因素外,患者心理、行为也可成为风险要素,主要体现在:(1)病耻感、卒中后抑郁、自杀与自伤倾向、抑郁与焦虑、情感障碍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进展为病理性心理问题,给护理埋下不安全隐患,如许多青年脑外伤患者,因病情突然、预后可能较差,常伴有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治疗信心不足,直接影响护理依从性,甚至产生抗拒,影响康复内容的落实,进而影响预后。(2)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性格马虎大意,或对医嘱重视程度不足,都可能埋下不安全隐患,临床上不乏不听从劝告擅自外出活动造成继发性损伤者,患者不依从也与当前医患关系较紧张有关,部分患者对护士缺乏信任感。 2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控制 2.1识别风险患者 风险患者与家属识别主要方法包括:(1)量表识别法,包括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压疮风险评估量表、意识障碍评分表、各类疾病认知水平量表等,其中部分为相关协会推荐、制定量表,一部分为医院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一般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作用。(2)经验法,护士据自身工作经验识别风险人群。 2.2风险控制内容与方法 (1)风险等级管理:识别风险患者与家属,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对于高风险人群,提高风险管理标准。通过加强巡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等方法控制风险。此外,部分医院建立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将风险发生率分为0~4级,将风险危害分为0~4级,风险评分则为风险发生率等级数×风险危害等级数。这种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发现高危、高发风险,还可动态评估风险分布情况,也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风险循证,寻找关键环节。如以颅内压升高为例,主要风险事件可分为基础性高血压、水肿形成、脱水药物剂量不足、体位变化等,医院可进行调查分析,调整护理策略,从而控制风险。(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主要内容为各类护理干预措施,围绕健康教育,进行饮食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管理水平。(3)落实护理技术准入制度,不同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护理准入制度是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方法,对于高风险患者安排综合护理能力更强的护士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危害,这与高风险患者抗风险能力较差有关。 2.3应急策略 许多风险为偶发事件,预防难度大,如误吸、跌倒、各类急性器官衰竭、严重医患冲突等,为降低风险危害。医院还常设立有各类事件应急处置策略,如医疗纠纷处置方案、误吸应急处置等。护士应熟知这些应急处置方案,熟练的掌握相关护理技术,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应急处置能力也是考验一个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3小结 脑外科临床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系统性工程,与临床医学有关的护理活动技术性强,潜在的技术风险也较高,管理应有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医师。医院脑外科风险特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风险管理策略。 作者:李哲 单位: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脑外科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教育思路 1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实现护士职业誓言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业的创始人。自南丁格尔创立之日起,就倡导“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多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战争年代,在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或是在平日,护士都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第一线。非典的发生,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在关键时刻,护士忠于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南丁格尔“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誓言。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这与她们在护校接受良好的护理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入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 5护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所以,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多半,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学生择业受思想观念、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现代人都有想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的就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从数量上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加大初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向,为教学和择业指导提供依据。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社区护理工作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大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转变就业观念。护生毕业后要大胆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不断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由医院内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基层、社区,为人群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开创护理工作新天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强化护生的护理理念、注重护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等途径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护士,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在保持我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灾难医学护理教育思考 1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1.1预警和叠测工作离不开护理人羹 为了及时发现灾难事件发生的苗头,在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有效控制危机局势。必须建立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的专门机构。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是目前完善灾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受灾人员,责无旁贷应做好灾难事件的早期报告和监测工作,在有关部门做出反应之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2护理人羹是开展灾难事件相关知识宣传赦1|的主力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和人民群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护理人员作为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应是卫生宣传教育的主要人力资源,开展从制定卫生宣传计划到实施宣传计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掌握个人防护的基本技能,了解预防控制灾难事件造成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灾难事件。 1.3护理人羹参与伤高曩的预枪分诊 灾难往往造成大批伤病员,无论是在灾难现场还是在医院,救治工作都非常紧迫,而救治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第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伤病员的预检分诊工作01。通过预检分诊区分出轻重缓急、救治的先后次序,从而使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当场得到紧急救治,较危重的伤病员得到优先救治,使一般伤病员得到妥善处理。预检分诊要求在几分钟内完成,因此。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承担此项工作,护士主要协助医生检伤,负责做好记录并指挥担架员运送伤病员进入临时指定的救治室或医院病区。 1.4实纯对伤病灵的护理救治 灾难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大量的伤病员病情一般明朗,急需进行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由于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污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操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尽量不直接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行动时穿救援服及高筒靴,防止毒虫、动物咬伤。 1.5组担伤病灵的转运、灾民的撤离 伤病员经过现场以及灾区医疗站的急救、治疗之后,大部分需要转送到后续医疗机构,实施更完善的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转运途中伤员的病情观察、保障伤员的安全、测量伤员的生命体征,为重伤员、生命体征异常的伤员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护理人员还要负责组织灾民从受灾地区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并做好撤离途中的环境卫生工作,降低危险,确保人员的健康、安全。 1.6开展灾后的心理护理 灾难涉及很多人,包括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受害者不仅需要立即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同时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随着人们对生理和心理康复需求的日益提高,灾难受害者的心理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需要更多的关注。护士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针对灾民出现的精神症状,除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主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受害者紧张和恐惧的程度,帮助他们精神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2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措施 2.1囊学形式 2.1.1对护生实施规范事件应对初期医护人员的应对不及、防治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局限性的反映,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内容尚不够完善。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救援整体水平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对医学生、护生实施规范化培训,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中设立与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作为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使护生了解灾难医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灾难救援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为将来开展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 2.1.2对在岗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因此,绝大多数在岗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对在岗护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对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即心肺复苏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统一评估,组织接受培训者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2.1.3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常规灾难事件卫生救援的模拟演练,根据紧急预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包括车辆调度、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自救互救技术等。在职护士每年参加23次模拟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应对灾难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使医护人员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高护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个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2.2主要囊学内容 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建立,由于灾难医学在现场救护方面与军事医学有相似之处,课程的开设可以借鉴军事医学课程。目前军队开设的军事医学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因此,从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来看,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灾难医学系统组织的基本原理;(2)各种灾难尤其是核、化、生灾难的处理原则;(3)各项急救的基本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解毒等急救技术;(4)伤员检伤分类,包括现场分类、收容分类、后送转院分类和医疗分类等;(5)伤员后送与转院,包括后送的时机和条件、后送的要求、后送的组织、后送的体制、后送的方式和转院到达后的交接等;(6)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包括各种灾难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等;(7)灾后的心理护理,包括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和护理的措施等;(8)灾难医学护理管理,包括医疗队的组织、灾区医疗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药材物资的保障等。从教学内容来看,其课程至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灾害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 2.3灾难医学护理囊1r量待解决的问置 2.3.1完善制度.规范护理行为在灾难事件中。护理人员身处特殊的环境,为了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按照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展开,确保护理安全和质量。当前,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部门应根据灾难卫生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消毒隔离实施细则等,并将其作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2.3.2适度开展灾难医学学术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应的灾难医学学术组织,更缺乏对灾难医学有所研究的人才。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灾难医学学术研究,推动灾难医学护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切实提高应对灾难事件的护理能力。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教育发展策略 1培养护生职业情感,实现护士职业誓言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业的创始人。自南丁格尔创立之日起,就倡导“关爱生命,维护健康,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多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战争年代,在突发事件、灾难面前,或是在平日,护士都是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护理技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战斗在第一线。非典的发生,对于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在关键时刻,护士忠于护理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南丁格尔“关爱生命、维护健康”的誓言。护士被人们誉为“白衣天使”,这与她们在护校接受良好的护理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人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 5护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的改革、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护理工作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护士工作范围及内容日趋扩大,护士任务和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护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挑战。所以,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一多半,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和学生择业受思想观念、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现代人都有想留在城市和大医院的就业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从数量上看,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加大初级护理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应该了解学生就业思想动向,为教学和择业指导提供依据。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社区护理工作意识,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大发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号召,转变就业观念。护生毕业后要大胆走向基层、走向社区,不断拓宽护理服务领域,由医院内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逐渐延伸到基层、社区,为人群提供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开创护理工作新天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护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加强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强化护生的护理理念、注重护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教育模式等途径培养护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作为一名护士,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在保持我国教育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临床护理和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培养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新世纪护理人才。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化学教学思路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才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现代护理专家提出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可见,现代护理要求护生了解护理的发展史、职业素质及行为规范、护理理论和护理程序,涉及人、环境、健康、护理等具体内容。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他们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护生必须具有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方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因此,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全面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化学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讲课一开始就向护生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告诉护生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对护士的心理需求首先是职业道德,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服务态度、仪表礼仪、修养、沟通等方面。若能以“5•12”国际护士节或成立南丁格尔护理服务支队为契机,组织护生参加优秀护士模范事迹报告会,讲述南丁格尔的典型事例,组织护生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等活动,将会对护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护风起到推动作用,也将会对护生学好化学课起到促进作用。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来讲,唤起护生责任感比单纯传授知识、方法更重要。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理念 护理是对人类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处理的过程【l】。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独立应用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合成的一门自然科学121。化学课只有淡化学科意识,才能突出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先预防保健,后疾病护理”“先健康人群,后患病个体”的观念。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化学教材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办学方向,以护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护理专业教学i-I-:~l和教学大纲为依据13],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5性要求,体现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特色。 3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关系 医学护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找出防病、治病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 3.1化学与人体生命的关系 人体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体各种组织都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物质组成。食物的消化、吸收都是化学变化过程阁。人体的一切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和体内的代谢作用有关,而代谢作用与人体内进行的一切化学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掌握生理和病理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生物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内进行的各种复杂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对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从本质上揭示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f4l。 3.2化学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要对患者的血、尿、胃液、粪便等进行化学检验,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正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法和步骤。例如,尿中葡萄糖、丙酮含量的测定,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临床上常用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成为诊断脑、肝、肾、肺等脏器病变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53I能确定甲状腺的功能状态;co放出的射线能深入组织,并对癌细胞有破坏作用。 3.3化学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临床上常用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用氢氧化铝、碳酸氢钠、乳酸钠来治疗某些胃病;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了正确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对各种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药物的合成制备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鉴定、提取等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3.4化学与疾病预防的关系 在预防医学中,使用化学方法对环境中的空气、食物、饮水等进行监测,从而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如配制注射使用的消毒剂、酒精、碘酒、注射液,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等都需要运用化学知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疾病、死亡等生命过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密切联系。所以,化学是护理专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4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4.1学会运用辩证法 学习化学与学习其他科目一样,要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例如,认识物质结构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影响,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2牢固掌握“三基” 要准确、牢固掌握好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对“三基”的理解和记忆,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把“三基”灵活贯穿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4.3注重镰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听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定期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使知识系统化;要及时复习,抓住结构—性质一用途这一主线来学习。另外,还要多看书,多练习,以求温故知新。 4.4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化学原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验学习。在教师演示实验和护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培养护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和书写实验报告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5让护生亲身体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体验是一种最能加强感性认识的方法。一些临床工作,如药物浓度的计算和药液的配制、消毒灭菌原理、给药途径、冰袋和石膏绷带的使用等,都可以让护生亲身体验。另外,如有机会,还可以带领护生到医院检验科通过观看验血、验尿的全过程对糖尿病、肝炎患者作出诊断,改变见病不见人和重操作轻患者的做法,使其树立服务于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观察医护人员的态度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这样不仅使护生学到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有关技能,而且可使护生逐步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综上所述,为适应现代医学护理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应围绕医护知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观,让护生明白学好化学可为学好医学护理学打下基础。 护理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能力强化措施 1对象与方法 通过提高护理专科生的综合技能、开拓视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医学临床实践能力。聘请国内一流的教授和临床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讲座,定期组织临床技能练习和测试,对临床护理操作方法进行剖析和探讨;发挥教师群的指导优势等方法,对2004级以后在校护理专科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常规带教组比较。实验组采取以下措施:(1)首先了解护理本科生在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2)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特别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整体优化。聘请国内具有高水平的教授和临床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讲座及辅导。(3)“新型的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利用校园资源,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使之相对独立自主地充分展开实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临床护理技能论坛和测试,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剖析具有创新性临床护理方法并加以学习和应用。(4)“新型的教”,教学活动跳出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教师仅仅给予引导和指导。同时要发挥同一学科“教师群”的优势,克服单一教师思维的局限,对学生操作规范给予集体指导。(5)对照组采取常规带教的教学模式。(6)统计处理:对护理专科学生在校期间临床操作技能测试及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 O.05认为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操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与临床衔接不好,不能形成系列研究;未能充分利用教师群的优势,发挥集体的力量。 2.2实验组操作通过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护理专科生在校期间临床实践通过率显著提高,实验组2004级以后,操作通过率逐年增多,2004级~2006级共有通过人数282人;其中优秀185人(18.7%),合格97人(29.6%);对照组共通过192人,其中优秀4JD人(13.7%),合格152人(23.4%)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尸 O.05,P O.O1);护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合格、优秀率明显增加。 3分析与讨论从2O世纪8O年代后期开始,为了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了适应临床护理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教育模式。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各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已成为共识。临床实践的创新性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增减,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革新和价值追求,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叫。从目前对临床实践能力研究的状况看,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实践能力的内涵包括智力,知识和操作。使之具有高素质、强大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三者是有机相联的一个整体,在培养和训练中不可或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本研究仅对提高临床护理专科生的操作能力作一初步探讨,相信对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有一定帮助。本研究发现,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聘请国内一流的教授和医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讲座,开拓了学生视野,避免盲目追求理论培养,与临床工作有效衔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备,立足实践;定期组织护专学生进行学术论坛,对操作技能进行探讨剖析;发挥导师群的指导优势。克服了单一导师思维的局限。使学生综合素质及操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自身比较,通过率及优秀率也不断提高。可以认为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性及能动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创新是一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不竭的动力。知识经济的基础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思维,在知识经济逐步来临的今天,我们应加大力度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改革来促进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而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教学和实践这两项医学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来实现的。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从而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临床实践操作,推进学科建设。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政策之下,主题意义阅读在学科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阅读能力对学生影响程度的逐渐加深,教师要在学科学习当中不断地变革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与主题意义和阅读能力的双重培养。在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忽视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作为初中阶段的教师更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提高学生英语主题的阅读学习效率,保持英语主题意义阅读的有效性,高度重视初中阶段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练习,教师要借助课内教材与课外主题意义阅读方法的有效融合,逐渐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保障学生对待阅读的学习兴趣,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真正地让学生感悟到阅读能力培养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初中英语;主题意义 阅读教学初中阶段正处于学习的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支持学生在高考当中发挥优秀取得出色的成绩。对于英语学科而言,主题意义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保持英语主题意义阅读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出阅读理解,让学生争取在英语考试当中发挥优势。随着英语主题意义阅读理解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教师更应当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进而让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当中得心应手,逐渐消除学生对待知识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更积极地应对英语考试。 一、提高初中英语主题意义 阅读有效性的意义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注重知识的创收和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提高英语成绩。教师通过对主题意义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知识能力,为后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坚实的动力,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有效性的保持,引导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当中能够更加注重感悟主题意义阅读,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帮助学生感悟英语主题意义阅读学习的乐趣,这能保持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进行英语主题意义阅读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取有效的信息,逐渐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准确地收集有用的信息,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学习效果,进而向学生展示英语阅读学习当中的文学性,提高学生的主题意义阅读审美,让学生感悟不一样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陶冶学生情操的最终目标。而且在知识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是在浩如烟海的阅读资料中获得自己所需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过程融合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重组和建构、内化和思辨,并最终形成独有的观点,达到对阅读文本的超越。 二、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的路径探讨 (一)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而主题意义阅读则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层级,根据不同的层级,分别设置不同的主题意义阅读材料,主题意义阅读材料也是参照了高考真题中的词汇,这种主题意义阅读教学具有特定的目标,即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以习题的方式来提高词汇量,从而提高其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为了提高英语主题意义阅读学习的效率,教师应在英语主题意义阅读学习过程当中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英语单词词汇量,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通过记忆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如果学生词汇量较差将无法进行主题意义阅读学习,将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能力和整体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对于常见的单词一定要熟练掌握,教师应为学生制订单词复习的计划,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对单词的敏感程度,激发学生的记忆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主题意义阅读学习当中的表现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单词的印象,引领学生找到适合单词记忆的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单词积累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划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这一类学生的特点进行单词的划分,制订有效的单词复习计划,帮助学生能够更激情地应对英语学习,让学生实现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有效性的学习。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上还没有广泛应用到主题意义阅读教学,因此,要实现主题意义阅读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依靠教师的鼓励以及学生们的主动配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推行教学,建立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划分,在自己的等级内完成主题意义阅读任务,并能充分理解和正确地使用词汇,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水平。师生间的默契合作可以使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成功实施下去。当前,初中英语学习的重点是英语主题意义阅读,它占据了高考英语的很大比重。当代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式非常单一,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初中英语教学任务繁重,而初中英语课堂涉及到的词汇内容又非常多,因此,在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之下,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普遍会采取背诵、默写训练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效果。在这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下,久而久之会使得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提高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从主题意义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不具备对英语词汇的积累能力,那么学生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素养就无法提高。由此可见,教师若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素养,就需要从英语词汇的教学角度入手,为学生打好基础、做好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的初中教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推进,但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新时期初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主题意义阅读教学,同时教师需要在主题意义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对词汇的积累能力。因此,在后续的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丰富学生英语词汇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在讲述单词的含义之后,后续进行词汇应用方面的教学,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对一个词汇进行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方面的能力,并且这种丰富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二)突出学生地位,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视为主体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这一点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样重要。但是就当前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由于很多学生的词汇掌握较少,因此,在实际主题意义阅读的过程中存在有各种问题。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主题意义阅读词汇量的重点培养与提高,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不断主题意义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汇量,以及在不断积累词汇量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主题意义阅读能力与主题意义阅读水平。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并未做到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只是单纯地带领学生进行英语词汇的背诵和默写,或者进行单纯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而未能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以至于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深度较为薄弱,同时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从本质上来看,这不利于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在此,教师需要基于新课程的要求,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路径与方法,在主题意义阅读教学中将词汇的学习融入到其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从而实现对学生主题意义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同时,还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一系列的词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自身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主观能动性得到良好发挥,让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地进行主题意义阅读、积累词汇。 (三)巧妙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主题意义阅读兴趣 目前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因此,在开展主题意义阅读的同时,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来创新课堂环境。只有在一个充满兴趣的环境里,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同时也能从上下文的语境中理解词汇的含义。所以,把英语主题意义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还可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借助新型教学工具作为支持,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之下,教师更应该巧妙地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主题意义阅读学习兴趣。在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支持下,英语知识学习变得活灵活现,能够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主题意义阅读“Robots”这一经典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自主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写出机器人的设计计划,进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演示机器人的运行状态,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更充分地了解,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主题意义阅读兴趣。同时转变传统书写模式让学生通过口语训练主题意义阅读的方式,说出对机器人的设计计划,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量也提高了主题意义阅读的有效性。 (四)创设情境,完成主题意义阅读练习 当前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能力,然而英语主题意义阅读给学生的感觉却很单调,原因在于,水平较差的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全面,词汇的运用不够准确,而水平较高的学生会“不满足”现有的英语测试,从而造成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水平不均衡的现象出现,使教师的教学也出现困难。然而,在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的,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水平分发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材料,以防止学生出现不能正确地选择所需主题意义阅读资料的情况。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状况学习更多的词汇,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通过对语境的理解,加深对词汇的记忆,从而提高英语的主题意义阅读水平。通过对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以及对学生英语词汇量积累状况的分析和探索了解到,在目前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进行词汇量的积累训练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需要教师从现实角度出发,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创设相应的主题意义阅读情境,鼓励学生对词汇进行表达与应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应用,同时要从英语词汇量积累的教学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培养。由此可见,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对学生词汇量的提高是非常有效果的,它会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深度。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词汇,并且在对应的语境中领悟初中英语词汇的意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水平。所以,在未来的初中英语主题意义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主题意义阅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还需要从词汇积累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作者:高敏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
浅谈公路施工工艺: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工艺探讨 【摘要】粉喷桩技术是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常用技术。本文结合实践项目,着重就其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中的施工进行了探究,以更好指导公路建设的开展。 【关键词】粉喷桩;公路;软土路基 1工程项目 富民尾矿库长度为105m,宽度为86m,面积为9030㎡,路基基底为湿软地基,边缘积水浸泡,沟壁两侧土体坍塌厚约16m的淤泥,为保证路基稳定及压实度,采用18m长粉喷桩处理湿软地基,粉喷桩直径为50cm,在平面上采用梅花形布置,桩间距为1.5m,共计4603根,桩顶填筑2m厚的砂砾1.8万m³,铺设2层土工格栅1.8万㎡,填筑土方11.1万m³。 2公路软基粉喷桩施工工艺 2.1施工准备工作 填筑施工平台是开展粉喷桩施工的第一环节,本次施工中施工平台由3m厚的土填筑形成。施工平台填筑采用合拢法填筑,即由路线纵向方向两头向中间填筑合拢,合拢后由50T震动压路机进行静压,形成施工平台,进行粉喷桩施工。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还包括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方案的制定工作。首先,针对施工材料而言,其需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硅酸盐水泥的型号,并要做好各种施工材料处理工作,避免水泥中含有塑料布和纸屑等杂质。其次,针对施工机械设备而言,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合理确定钻机、搅拌机、粉体压缩机以及其他动力设备型号,严禁杜绝自行改装或者非定型产品入场,从而全面确保入场机械设备均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且需要确保钻杆等原件使用的质量。 2.2施工过程分析 粉喷桩施工中的各个施工阶段都应落实好质量控制。(1)钻机定位施工。在粉喷桩施工之前,需要根据预先设计的施工图纸来在现场进行测量放样施工,尤其是要做好中线和边线的放线处理工作;接着要做好各个桩位的放样工作,以便逐次进行桩位的钻孔施工;然后即可进行钻机就位施工,确保钻机就位的质量,同时需要严格控制钻机的水平状态和垂直状态,具体的垂直度控制误差不可超过1.5%。(2)钻进施工。在钻机定位施工完成后,要接着进行钻井施工,具体需要依次按照电机启动、送气施工和依次钻进施工。在钻进施工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增加钻进的速度,但是必须要本着正转预搅下沉的原则来进行施工;一般要在保持Ⅳ档或者V档的速度来进行钻进施工;钻机的电压需要控制在360-390V范围内,电流需要控制在60-90A范围内;要将钻机的下钻速度控制在0.8-1.5m/min范围之内,相应的钻速控制在44-70r/min范围之内。(3)粉体计量控制施工。为了确保粉喷桩施工的质量,要确保喷粉的均匀性和水泥用量的合理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有关粉体的计量施工。而就粉体计量的具体施工方式而言,其主要包括钻机深度和电子计量秤相结合等方式,以全面确保喷粉量满足施工需求,避免因喷粉量不足或者喷粉中断等问题而影响喷粉的质量。(4)成桩施工。在钻机钻进达到设计深度后,要控制钻杆在原位保持1-2min后进行喷粉施工。如果相应施工所用的加固料喷射到孔洞的底部,那么就可以接着进行反转钻杆提升施工,并要同时进行喷灰和搅拌施工,具体反转的控制速率要维持在0.8-1.2m/min范围之内。由于加固料从料罐送到送灰口,那么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提升钻杆的时候需要停留2-3s时间,待加固料被送到送灰口之后方可进行喷粉提升施工。当将其提升到特定设计标高之后,需要进行喷粉提升施工,并且需要将搅拌的速度控制在慢速原地搅拌施工,相应的搅拌时间需要控制在1-2Min范围内。 2.3粉喷桩施工要点 其一,要在正式进行粉喷桩施工之前,进行成桩试验,以便借助相应的试验结果来更好地指导后续粉喷桩施工工作开展,并要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工作;其二,在钻机钻孔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管控钻机钻杆的孔位和垂直度,切实将其严格控制在1.5%范围内,存在的孔位偏差也不可超出5cm;其三,施工前应确定灰浆泵输浆量、灰浆经输浆管到达搅拌机喷浆口的时间和起吊设备提升速度等施工参数,并根据设计要求通过工艺性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其四,在各个工作班次进行正式施工之前,相应的施工人员需要认真检查各类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并要及时清理喷粉设备的对喷嘴和钻头的磨损情况。如果此时发现钻机的钻头出现比较严重的磨损问题,那么就必须要及时对其进行更换;其五,在钻孔施工中,要避免因钻杆内流入水分而堵塞送粉通道,所以必须要排除和清理干净汽水分离器当中所残存的积水。待真正出现喷粉不通畅问题的时候,此外,要及时清除喷口位置处存在的堵塞物,但是必须要避免这些粉体进入到施工人员的眼中或者口中,从而全面确保粉喷桩施工的整体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粉喷桩施工技术作为当前公路路基建设中一种常用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软土地基性能,提升其承载力,确保路基施工的质量,同时该施工技术具有施工效率高和造价低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浅谈公路施工工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摘要: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是公路施工中的重要部分,施工工艺的选取对于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就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工艺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探索,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高速公路是现代社会发展中连通经济区域的重要枢纽,因而加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提升路面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高速公路路面出现问题,会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严重情况下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相关施工单位需要对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工艺进行合理的选取,从而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1工程概况 本文以某市高速公路试验路面工程为例,对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仅供相关人员参考。该工程试验路段全长1900米,两头分别设置500米的变速过渡段。该工程试验路段的施工操作严格按照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相关施工细则进行。该工程试验路段的主体工程不长,其中存在填方和挖方段,路面结构类型复杂。从整体情况来看,该工程路面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施工难度较大。 2高速公路路面的施工及质量控制 2.1路基施工及质量控制。路基施工是高速公路路面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整治及压实效果对于高速公路路基强度以及公路整体稳定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是当前相关施工单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进行底基层铺筑之前,应当按照高速公路路基顶面的设计标高对土基进行妥善的处理,确保土基的宽度以及路拱尺寸满足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的实际要求。对填方段的外型尺寸进行适当处理从而提高路基外型尺寸的标准化。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不免会存在淤泥层,可能会影响高速公路局部挖方段的施工质量,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取挖开晾晒、换土等技术措施进行合理的处理,进而再进行分层填筑压实操作,从而对路基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对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后应当进行强度检测,采用轮测弯沉和承载板为主要的检测工具,对相关的回弹模量进行准确的计算,严格按照公路柔性路面设计相关规范进行施工操作,从而对路基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确保路基的实际强度满足高速公路路基施工的实际要求。 2.2底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就高速公路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底基层施工中大多采用路拌法进行施工操作,并对施工工序进行合理的掌握和控制,从而确保地基层的施工质量满足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的实际要求。那么在底基层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底基层施工中的石灰剂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并将石灰摊铺平整,从而促进下一步施工工序的顺利进行。在石灰摊铺平整后,采用专业的松土机进行粉碎和搅拌操作,并委派专门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各项施工操作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搅拌均匀程度以及深度进行有效的把握,一旦发现有素土夹层存在,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妥善处理,避免素土夹层的存在而影响公路路面的施工质量,最大程度上减少安全隐患。相关施工人员应当对石灰土最上层的填土高度和压实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在秉持宁高勿低原则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路面底基层施工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在施工完成后即西宁底基层的现场检测,确保石灰剂量、含水量以及压实度等满足施工质量标准,从而减少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的安全隐患。 2.3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在基层施工过程中,应当结合路面施工的实际特点,对二灰碎石以及水泥结碎石等施工材料的特性进行合理的把握,对混合料的拌和、摊铺以及碾压等工艺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基层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相关施工人员应当注意的是,应当采取适宜的拌和方式来对基层混合料进行拌制,实现拌制、运输以及摊铺碾压的连续性,从而确保混合料的实际性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对拌压时间进行控制是施工人员在高速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中的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结合本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当将混合料拌和的到碾压结束的时间控制在四小时以内,避免混合料失效而影响高速公路路面基层的施工质量。 2.4沥青面层。试验路沥青面层混合料为沥青碎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和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三种。控制拌和过程中各混合料的的油石比和级配;控制摊铺和碾压过程中混合料的温度、密实度和平整度成了施工重点。试验路沥青混合料全部用意大利进口间歇式沥青混凝土拌和机生产,沥青面层混合料摊铺全部采用进口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作业、由于基层材料大多为二灰碎石和水泥结碎石,平整度不易控制。因此,安放引导摊铺机走向控制基准的钢丝至关重要。沥青面层下层摊铺采用一端“走钢丝”,一端用拖式浮动梁控制高度和平整度。沥青面层的中上层采用拖式浮动梁控制。为消除半幅中间的纵缝,上层同时采用二台摊铺机前后相距20~30m平行作业。横坡由摊铺机自动调平系统按设汁要求控制,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和油石比采用沥青抽提仪检测。沥青面层的压实度则采用核子密度仪检测,现场实测结果表明。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级配控制较好,整个沥青面层的压实度基本达到了要求。 3影响路面平整度的施工因素 由于基层为二灰碎石和水泥结碎石,施工中部分采用了人工摊铺,致使基层面的不平度增加,而这些不平度将对面层的摊铺产生影响。当个别地段的基层不平度相差较大,沥青面层用机械摊铺时,该处松铺厚度也将产生较大的变化,使面层压实后将出现高低不平,导致沥青面层不平度的增加。摊铺作业时,摊铺机与送料车常因配合不协调,使沥青混合料撒落在走道上,有时来不及清理,使轮胎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走道上.导致摊铺机左右晃动使自动调平系统的工作角度发生变化,致使摊铺机熨平板两侧产生明显的横坡变化,严重时将出现波浪状的不平整沥青路面,甚至产生局部拥包。 4结论与建议 通过试验路的路面施工和质量控制实践,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 4.1各基层混合料的配合比,由室内试验和试验路检测结果表明是正确的。 4.2试验路检测结果证明试验路的主体工程施工质量是应予肯定的。 4.3施工实践证明,对基层二灰碎石和水泥稳定粒料采用机械摊铺作业对保证路面平整度是十分必要的。建议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应强调施工机械的配套,保证基层混合料必须用机城摊铺,确保施工质量。 4.4质量检测研究表明,必须重视检测仪器的现场标定。建议在高速公路的质量控制中,对关系施工关键质量的检测仪器必须进行现场标定。 作者:张宁 单位: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浅谈公路施工工艺:公路路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公路在修建的过程中,路基是整个路面修建的基础,也是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施工单位想要保证公路工程整体的质量,还需加强对公路路基的重视。在公路修建路基时,其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急需解决,为此,本文就将结合路基的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对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公路路基;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公路路基是基础工程,它是整个路线主体,承担着路面上往来车辆的荷载,因此,公路路基的质量对于整个公路工程而言重要。但是在公路路基实际修建的过程中,由于路基施工工艺出现问题,以及质量控制不够严格等,非常容易导致公路路基因强度不够而受到破坏,进而给整个公路的质量带来影响,给通行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所以,必须要加大对其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的研究力度,以确保公路的整体质量。 1公路路基施工工艺要求 1.1测量工作 公路路基施工能否正常进行,其关键在于能否进行精准的施工测量。因此在公路路基正式施工之前一定要对水准点、导线点以及纵横断面等进行多次的测试,直到达到符合标准的测量精度。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标志桩丢失情况,应当及时对该路段进行再次的复测。对于那些路线较为复杂,地表水、层间水较为丰富的路段,在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排水沟、截水沟以及并点降水等临时排水的相关设施,避免路基因受到水的侵蚀而降低了强度。 1.2填筑工作 公路路基在进行填筑时,一定要先培路槽,路堤填筑需要应用水平分层填筑法进行施工,也就是按照水平层次慢慢向上进行填筑。每层松铺的厚度是25~30cm里面之间,并且要将水分调控好,碾压的标准是做到压实,绝不可以采用倒推式的方法进行填土操作。 1.3碾压工作 碾压之前需要对含水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以往的实践可以看出,含水量高于标准的含水量,其碾压的效果就是最好,标准含水量为1%~2%左右。如果含水量非常高,那么就将会导致压实工作不易顺利进行,也就是难以压实,并且还会起“湿弹簧”;如果含水量非常低,也会出现问题,既不能压实,出现严重的松散现象,又称“干弹簧”。因此一般情况下,应当对回填土石料的含水量进行实时测定,以达到最好的碾压效果。但是在现场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不会总是利用仪器来对含水量进行测量。因此,一定要对标准含水量土质的手感与观感进行有效掌握,进而能够达到最好的碾压时机[1]。 1.4边坡压实工作 路基的边坡经常会遭受到雨水的冲击以及其它外力的作用,因此,要想要想确保边坡稳定,还需要增强它的压实度。具体的计算公式为:b=b0+b1=mh+b1。其中b代表加宽值;b0代表基本加宽值;b1代表附加加宽值;m代表边坡坡度:h代表设计坡脚。H代表路基提挖的高度;b代表路面宽度;B代表路基宽度;DH代表路基宽度;i1代表路基横坡;i0代表路基横坡;h代表坡脚填高于坡顶挖深。 2公路路基质量控制要求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为了避免公路的路基结构在车辆行驶、荷载以及自然条件的作用下,公路路基出现整体失稳的情况,进而出现严重的变形或者是损坏,一定要结合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相应的措施来确保公路路基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强度。为了确保公路路基在外部作用力的干扰下,不会出现严重的变形情况,需要公路路基要有一定的强度。最后,要具备较强的水温稳定性能。公路路基在地下水以及地面水的相互作用之下,路基的强度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甚至是强度直接下降。特别是到了由于季节转变而发生冰冻的部分地区,因为水温出现较大变化,导致公路路基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冻融,逐渐出现翻浆以及冻胀,进而导致公路路基强度出现急剧下降现象。所以需要确保其在水温突然下降的前提之下,强度不会出现明显的降低,这样的话需要公路路基具有较强的水温稳定性能。 3公路路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措施 3.1建立健全公路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体系,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首先是施工单位应当做好自检。其可每隔一段施工段,就配置一名相关的质检试验员进行质量把关,实验室工作人员也需要根据土质的不同提供最大干容重数据以及土的颗粒分析数据,在每一次填筑结束后就对中线进行一次相应恢复,防止中线出现偏位或者是对公路路基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部位进行标高。其次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把关。可建立起相应的通知单制度,通知单一般情况是通过地质检试验员来签发,当工段长接收到合格的通知单以后,其才会同意安排接下来施工工作,下层的施工需要先做好包边工作,在包边经眼压后,浮土清理干净后,才能进行填筑。 3.2确保公路路基施工阶段土基压实质量 为了可以有效反映出公路路基真实的压实情况,需要先对施工路段使用的土质进行划分,并对其分布情况做一个有效的分析,按照相应的施工路线设计土类分布状况图,然后再分段、分场进行取样,在室内做标准击实的实验。各段在具体施工时,都要按照实验得出的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来当做控制基数,如果发现土类出现变异,需要重新取样并对其进行实验,绝对不能滥竽充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基压实的质量[2]。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公路路基作为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其质量的好坏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公路交付之后的使用性,因此,需要对路基质量加强重视。而能够影响路基质量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施工工艺,另一方面是质量的控制,所以,在路基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施工标准进行,进而确保路基的质量,这对于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提升路面的品质等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楠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野战工程学院 浅谈公路施工工艺:公路养护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要点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公路建设也是越来越多,为了使公路延长使用年限,公路养护的问题就成了主要问题。对公路进行养护,促进能够延长公路的使用时间,同时也可以保证公路的安全性。文章就对公路养护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路养护;施工工艺;安全管理要点;公路建设;使用寿命 当今时代,我们国家的交通行业越来越方便,但与此同时,国家的公路交通压力在不断上升,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很多公路都可以看到地面出现裂痕或者坑洼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保证公路的质量才能尽可能的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性,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对公路进行相关的养护就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有助于交通行业的健康发展。 1公路养护施工 1.1公路养护施工的目的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公路使用寿命,使车辆能够安全行驶,公路能够正常通车,我们就需要提高我们的施工技术水平,在管理方面应该做到科学化管理。对于公路的破损应该先划分等级在进行维修,一般分为日常养护、小型维修、中型维修以及大型维修。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养护工作之前需要做准备工作,要提前了解清楚工作量的多少以及施工员的技术水平,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行,提高公路的使用年限。 1.2公路养护施工的特点 一般公路养护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公路的范围比较广且也比较分散,这就使工作的不确定性增强,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在施工的时候避免噪音太大,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1.3公路养护施工工艺分析 公路路面之所以会出现损坏的情况,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一年四级长期经受暴晒以及冷冻,公路自然而然会有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再有,抛开自然条件不说,在公路材料的选择上也有影响,公路每日承担的车辆过多,已经严重超出公路所能承受的重量,使公路路面发生破损,都与公路的质量问题相关,因此,在公路养护过程中也需格外注意公路的质量问题。公路养护方面的施工工艺分析如下: (1)乳化沥青技术是在公路养护工作中最常应用的一种技术,沥青技术在应用上比较简单方便,工作难度比较小,养护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因此施工员会优先选用这种技术。沥青技术有三种方法来施工:第一种方法是直接摊铺法,这种方法是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只需把定量的沥青乳液与骨料相组成,搅拌均匀之后进行反复碾压,初步定型之后直接铺贴上即可,由于不需要对材料进行烘干等步骤,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第二种方法洒布层铺法,这种方法的施工要求比较高,在喷洒时必须做到均匀喷洒,还要把握喷洒的范围以及宽度,极不容易操作;第三种是上拌下贯混合法,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有特殊厚度的公路,因此使用范围较小。 (2)检修路面坑槽。对于路面的坑槽情况有一定了解,要保证需要维修的路段与原路段的轮廓线是一致的。 (3)施工工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公路的养护施工过程中,有些裂缝的路段可能需要开槽处理,要把开槽的深度控制在4cm左右,不允许超过这个范围,随意开挖深度。 2公路养护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公路养护施工中,主要工作是对路面进行清理以及以及维修,还有部分的绿化工作,工作要求按时完成。现如今,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工作简单,在一些重点路段都没有摆放交通标志,工作问没有按照施工标准执行。所以这都给后续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 2.1缺乏对施工现场的管理 有些施工单位缺乏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为了方便施工,在一些必须摆放交通标志的路段没有摆放、或者摆放交通标志不合理、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没有佩戴安全帽随意走动,这些情况都是缺乏管理的表现。因为公路养护的工作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工作,我们在养护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安全隐患的事情发生,安全警戒的工作要做到位,不可马虎。比如说如果在晚间进行施工,光源一定要充足,施工现场也必须设置反光的标志,使过往的车辆不要靠近施工现场。只有施工现场的管理做到位,公路才能安全运行使用。 2.2订立施工安全合同 公路养护的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农村,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因此必须树立每个人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和建筑单位签订好施工合同以及施工安全合同后,应该办理施工许可证,待施工许可证下来后方可进行施工。施工安全是施工中最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术水平,进行安全教育的工作。 2.3日常养护工作 养护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以及工作方便,大多数都是聘用当地的农民,以分段包干的形式来进行高速公路的日常清理工作。由于当地的农民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经常会出现横穿高速公路去清理垃圾的情况,这种情况非常危险。还有在夏季时,由于室外温度较高,保洁人员都没有按照要求穿固定的保洁服来工作,这就导致驾驶员在驾驶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清洁人员,造成意外伤亡。日常巡查的工作分为好多种有特殊状况巡查、日常巡查以及晚间巡查等等。日常巡查的工作就很重要,要发现路面需要维修的路段以及检查安全设施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养护巡查会出现紧急刹车的情况,养护人员应注意自身的安全。针对以上这种情况的发生,养护单位可以采取奖惩的方式来管理,对于没有严格遵守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来警告他人,避免发生类似情况。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在施工的车辆的车尾部安装警示牌,提醒其他车辆减速慢性,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3结束语 上述措施,都是为了保证我们国家公路安全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车流量越来越大,公路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车会对公路路面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公路的养护工作就越来越重要,工作量也会有所增加。有的时候进行公路养护,会对过往车辆带来影响,这个时候就应该管理得当,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交通意外,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公路的日常养护需要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公路养护施工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保障道路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周军强 单位:陕西省延安公路管理局子长公路管理段 浅谈公路施工工艺:公路施工工艺应用 摘要:依据振动成型工法的工艺原理,结合工程实例,阐述该工法的施工流程、操作要点,以及与该工法相适应的质量控制、环境控制和环保控制措施。实践表明,振动成型工法能够提高工程质量,相对于传统的施工方法具有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路施工工艺;振动成型;施工控制 近年来,为适应重载车辆不断增加的趋势,减少高速公路修补和维护的工作量,基于振动成型的工法被提出。采用基于振动成型公路施工工艺能够通过振动压实来增加半刚性基层的强度,减少裂缝,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另外,在相同的设计强度要求下,该工法还可以减少水泥的使用量,施工过程更加环保。因此,该工法被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且工程实践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工法,基于振动成型的工法具有更好的综合效益。 1工程实例 某高速公路工程的B2合同,路面工程主线部分起点桩号为K62+880,与其他高速公路终点连接,终点为K73+864,另外还有第6合同段的互通F匝道连接线的路面工程。本合同主线部分路面全长10.984km,连接线路面全长8.35km,隧道全长3.212km。其中主线32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222279M2,20cm水泥稳定基层218026M2。按此工法施工底基层和基层。各项质量、降耗指标优于传统施工,社会效益明显。 2振动成型工法原理及工艺流程 振动成型工法的原理是通过振动压路机的高强度振动,使得按骨架密实型集料级配比的粗集料相互嵌齐稳定,提高基层压实度,从而提高基层的强度,减少裂缝。在不降低强度的条件下,振动成型工法可以通过减少水泥和<4.75mm以下集料的用量,从而符合提高半刚性基层稳定性与减少裂缝的目的。 3振动成型工法特点 (1)采用振动成型法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使室内标准与现场压实度的控制更具可对比性和合理性。 (2)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水泥剂量1%~1.5%,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3)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减少<4.75mm以下用量,尤其是减少粉料含量,有效地防止和降低了裂缝的产生。 (4)通过优化级配和施工工艺,提高压实机械效率,获得较大的密实度,提高了半刚性基层稳定性。 4振动成型工艺操作要点 4.1施工工程设备配备 为了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在开始施工之前,必配备相应的施工机械设备。振动成型法施工工艺操作过程中。完成施工后,需要对施工路段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测试验,也需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试验设备。 4.2配合比设计 施工混合料一般由集料、碎石和水泥3种原料组合,不同原料的规格与配比对工程质量具有重大作用,所以,对于每种原料应统一严格筛选。对于集料,需要严格控制含泥量和压碎值。为保证集料的颗粒形状与粉尘含量,可以使用有整形与吸尘装置设备加工。对于碎石,通过利用振动压实机试验对比分析,得出最大干密度与最合适含水量的配比设计。对于水泥的筛选,需要满足初凝时间大于4h,终凝时间大于6h,同时符合国家技术规范标准,也要符合设计强度目的。工程实践施工中,通过使用振动压实机制作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确保是否符合设计强度目的,约定水泥交货条件应有温度和凝结时间要求。 4.3路基检查与放样 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对路基的工作面进行检查,确保工作面平整、坚实,路床的高程、宽度、平整度等参数满足设计要求。在完成路基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中桩和边线位置进行放样。用石灰线划摊铺边缘线,按摊铺机宽度和传感器间距,在两侧按10m一个断面在中线和边线位置定好钢钎桩位置,钢钎应打在离铺设宽度以外30cm处。摊铺前测量钢钎位置底基层顶面标高,由该点的控制标高计算定架高度,钢丝要拉紧,不得随意调动钢丝高度。中间厚度控制采用可移动导梁的形式控制中间摊铺厚度。 4.4施工材料拌和 在进行拌和时,需要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混合料的含水量,使混合料在摊铺时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值,振动成型法拌合站的含水量宜控制在比最佳含水量高0.4%~0.8%。拌和料装车时,为避免混合料离析,分三次装料,先装车厢前部,再装车厢后部,再装车厢中间。对完成拌和的混合料进行取样检测,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 4.5混合料运输与铺摊 在混合料的运输和铺摊过程中,需要注意保证混合料中的含水量。为防止混合料中水分蒸发过快,在混合料的运输过程中需蓬布覆盖,确保运输车的运量比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略有富余。另外,需要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均匀补充洒水,保持下承层的湿润。在施工过程中,遵循拌和能力、运输能力与摊铺机能力相匹配原则,协调各机械的施工功率,杜绝机等料现象出现,运输车辆不能硬碰摊铺机,同时及时清除摊铺机履带下洒落的混合料,保证摊铺机平稳前进,摊铺的混合料未压实前,施工人员不得进入踩踏。 4.6振动成型碾压 公路碾压施工一般采用组合方式进行碾压,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根据层厚选择合适吨位的压路机,当层厚小于15cm时,选择吨位大于18t的压路机;当层厚大于15cm时,选择吨位大于20t的压路机。对于不同阶段的碾压,选择不同的压路机。压路机应以均匀的速度碾压,初压、复压和终压的碾压速度和次数的具体控制。 4.7接缝处理与养生 在碾压的的过程中,需要对接缝进行处理,接缝断面一般是竖向平面,要求垂直于路面车道中心线。接缝的具体处理方法是:首先在离接头断面3m左右的地方,以铺筑层与直尺接触处定出接缝位置,沿线划出一条直线,用人工切齐后铲除;其次,清除掉铲切时留下的残渣,再进行摊铺,摊铺前确保地面湿润,垫块厚实适合;最后从已铺基层跨缝逐渐移向新铺基层进行横向碾压,再沿纵向方向,从接缝位置开始向前进行碾压。在碾压完成后,需要及时使用土工布将路面覆盖,进行养生。养生时间一般要求大于7d,期间需要保持碎石层一直处于潮湿状态,且不允许除养生车辆以外的任何车辆在路面上通过。 5施工控制措施 有效的施工控制措施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同时还能使施工过程更加环保。针对本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分别针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和施工环保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5.1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为保证施工质量,使工程质量达到《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在施工的过程中,考虑采用以下控制措施:(1)实时监测级配与水泥剂量:每隔1h,在混合料输送带上取样检测混合料级配与水泥剂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实时监测压实度:每隔1h,在碾压完成后,立即进行压实度试验,根据压实度情况确定该段是否需要增加碾压遍数。压实度检测完成注意坑的回填,回填应分层压实。(3)现场取芯验证强度:每一作业段的龄期达到6d,随机钻取3个试件作为一组,将其加工成Φ150×L150mm,平面度满足《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要求。将试件保水1d,进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将其结果与试验室制作的试件强度、设计强度对比,评估施工质量。 5.2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1)各类筑路机械的操作人员应取得主管部门颁发的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方可独立操作; (2)施工现场有健全电气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严格的安全规程,电力线路和设备的选型需按国家标准限定安全载流量,所在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做到具备良好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所有的临时电源和移动电具安装有效的漏电保护装置,做到经常对现场的电气线路、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对电气绝缘、接电零电阻和漏电保护器是否完好,指定专人定期测试; (3)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告牌,专人疏导指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须戴好安全帽; (4)在施工区域和生活区域及道上设置照明系统,保证夜间照明和生活用电; (5)加强同气象部门的联系,注意气象预报,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搞好预防措施,避免下雨、低温影响基层施工质量。 5.3施工环保控制措施 (1)合理选择拌合站设置的位置,不得设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距离居民区等不宜小于300m,减少对环境敏感点的粉尘和噪声污染。 (2)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废气、尘土,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3)施工便道和施工作业面应随时进行洒水或采取其他抑尘措施,以减少扬尘污染。易于引起粉尘的细料或松散料要予以遮盖或适当洒水润湿,运输时用帆布等物覆盖。 (4)将弃土、弃渣于指定地点堆放,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其流入水体。施工物料如水泥、油料、化学品等严格堆放管理,防止在雨季或暴雨将物料随雨水径流排入地表及附近水域造成污染。 (5)使用机械设备的工艺操作,要尽量减少噪声、废气等的污染;在集镇、村庄附近施工时,噪声较大的机械避免在夜间施工;非施工的噪声都应避免,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将噪声控制到最低程度。 (6)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防止严重漏油,机械在运转或维修中产生的油污水经处理后才能排放。 (7)建立检查制度,对于随意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野蛮施工的班组和个人给予批评、罚款以至清退出场的处理。 6结语 本文所述施工工艺被应用于某高速公路工程和其他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多个路段的施工中,累计施工面积达220多万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程质量优良。虽然采用振动成型工艺需要投入较多的机械设备,相对于传统的施工方法增加了工程成本,但由于提高了工程质量,减少了运营维护的成本,延长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因此该施工工艺的综合经济效益更好。 作者:卜黎斌 单位:浙江华恒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制造工艺论文: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水力机械 制造工艺 虚拟现实技术 论文摘要: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水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真实的零件结构、零部件的装配过程和典型零件的数控加 工过程,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本文提出了今后在课程建设 中完善的方向。对其它同类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力机械及工程方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根据该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在流体机械及工程等部门从事开发、研究、设计、运行、现代管理 、科学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事实上,近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了较高水平,水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到专业对口部门的占到了 70% 以上,而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如果能在在校期间掌握好流体机械特别是水力机械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这将促进他们将理论知识 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增强他们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也相当广泛。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该门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完流体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工程基础、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结构及强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在学习该门理论课程的同时到水力机械制造厂参观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加工设备、加工零件、加工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条件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况且大中型的水轮机零部件尺寸较大、结构复杂,加工制造工艺涉及的问题较多,即使是到专业的水力机械生产厂的加工现场也很难对其结构和加工过程有全面深人的了解。因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书本上的插图对所学的对象,如零件、加工设备、检验设备等进行了解,学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 ,况且部分插图书中没有附上,结果制造工艺课程学完了,部分学生到了工厂还是会把车床误认为铣床,一些专业典型零件也看似很陌生,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不能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水力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中,将抽象的零件和加工过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零件结构,理清零部件的装配关系,进一步理解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的关系,并将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工装夹具、机床、刀具等素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教学课件中,从而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 ,在各个领域逐步得以开发应用。根据沉浸程度的不同,可将虚拟现实分为桌面式、大屏幕式、沉浸式和舱室仿真器四种类型…。其中桌面虚拟现实是一种初级的虚拟现实,它的沉浸度差,但最为简单,制作成本低,易于普及和实现。本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仿真系统就是采用 VRML (VirtuaI RealityModeling Language,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开发的桌面式虚拟现实仿真系统,以配有高性能的图形加速卡的 Pc机为开发平台,其性能能够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其特有的仿真特性,如沉浸感、时实交互性、想象力和三维图形等,它正在成为解决工程问题 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的重要 手段。 在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为了真实地再现水力机械典型零部件的结构,我们采用了功能强大的 CAD/cAM一体化软件 unigraphics 进行零件的三维建模,以 word的格式输出,再利用 VRML对各零件的显示颜色、材质、光照等进行渲染 ,这样就可以利用安装了 Cortona插件的 IE浏览器进行零件的浏览了,从而脱离了复杂的 UG软件环境。在浏览器里可以通过插件上的控件对三维模型进行旋转、平移、放大等操作,帮助学生全方位 的了解课程中所讨论的对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图 1、2分别为水轮机座环和水轮机顶盖的三维模型,在讲解到此类典型环形类零件的加工时,就可以通过旋转放大等操作全方位地浏览三维模型,比较它们结构上的异同,深入理解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认清关键加工部位,为拟订高效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案奠定基础。 水力机组装配与一般的机械产品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在制造厂仅能完成重要部件的预装配,而整台机组的装配是在水电站完成的。对于大型电站,安装周期较长,水轮机的许多零部件被安装在机坑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全面地看清楚其内部结构及各零部件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此,我们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开发了水轮发电机组检修仿真系统 ,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及零部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联接关系等 (如图 3所示),了解水力机组安装过程中零件的安装先后顺序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制定合理高效的装配方案,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 Java编程实现简单的人机交互功能。图 4为水轮机水导轴承动态仿真装配过程截取图,在进入装配场景后,点击启停按钮,动态装配过程即呈现在窗 口中,视图左边显示的是水导轴承安装步骤,这样学生不用到水电站或制造厂装配现场就能较直观地学习水轮发电机组各部件的装配工艺规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力机械的制造也沿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水力机械许多曲面类零件均采用数控方法加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专业的加工仿真软件 Vericut 逼真地再现了实际加工工件、加工机床和加工环境 ,对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加工制造过程有全面的认识。Vedcut 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显示及虚拟现实技术,对数控加工过程的模拟达到了极其逼真的程度。特别是在叶片类曲面加工过程中,如何确定合理的加工参数 (刀具形状与尺寸 、刀具相对加工表面的姿态、走刀路线、主轴速度、切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等)以适应加工过程中叶片曲面形状的变化对提高加工精度变得非常重要,这些都可以通过加工仿真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图5所示)。但是目前这部分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在课堂上做部分演示,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让学生自行建立零件 、机床的三维模型,模拟水力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 ,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 虚拟现实技术现已延伸到许多领域,它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相关软硬件的发展,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该技术为实际问题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教学中,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真实的零件结构、零部件的装配过程和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虚拟现实环境就能够从形象化的角度理解零件从设计、毛坯形式、安装定位、加工、装配、质量检查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从而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造工艺论文:模具工作表面的制造工艺过程分析 摘 要:凸模和凹模是冲裁模的主要工作零件,凸模和凹模有与制件轮廓一样形状的锋利刃口,凸模和凹模之间存在一些很小的间隙。因此,凸、凹模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模具的使用寿命和成型制件的加工质量。文章主要分析了模具工作表面的制造工艺过程。 关键词:模具;工作表面;制造工艺 模具由各种零件组成,其制造过程包括零件的加工、钳工装配以及模具的试冲和调整。毛坯经过车、铣、刨、磨、热处理和钳工等加工,改变其形状、尺寸和材料性能,使之变为符合图样要求的零件的过程,称为工艺过程,对干同一个零件。由毛坯制成零件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一个零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工艺过程。工艺过程不同,则生产率、成本以及加工精度往往也有显著的差别。为了保证零件质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在制订工艺过程时,应根据零件图样的要求和工厂的实际生产条件,制订出一种最合理的工艺过程。若将其内容以一定的格式写成文件,用于指导生产,则此文件称为该零件的工艺规程。 1 凸模的制造工艺过程 由于成型制件的形状各异、尺寸差别较大,因此凸模也是多种多样的,按凸模的断面形状,大致可分为圆形凸模和异形凸模两类。 1.1 圆形凸模的加工工艺过程 圆形凸模加工比较容易,毛坯一般采用棒料,在车床上对棒料进行粗加工和半精加工,留有磨削余量,热处理后在外圆磨床上进行精磨,凸模的工作部分经抛光、刃磨后即可,图1为圆形凸模。 1.2 异形凸模的加工工艺过程 由于异形凸模加工比较复杂,因此常采用压印锉修、刨削加工、线切割加工和成形磨削等主要工方法。 ①压印锉修。压印锉修是用凹模压印制造凸模的一种钳工制造方法。在缺少专用制模设备的情况下,此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凸模在凹模压印锉修前,根据异形凸模的形状和尺寸选用毛坯,在车床或刨床上预先加工出凸模毛坯的各面,在铣床上按照划线轮廓粗铣凸模的工作表面,并留有压印后的锉修余量(0.15~0.25),最后用凹模压印锉修而成。 压印时,在压力机上将未淬火的凸模压入已淬硬的成形凹模内,凸模上的多余金属由于压力的作用被凹模挤出,凸模上出现凹模压痕,再根据压痕将多余的金属锉去。经过反复多次,直到凸模刃口达到所要求的尺寸为止。压印结束后,再按照图样的要求间隙锉小凸模,并留有0.01~0.02mm(双面)的钳工研磨余量,热处理后,钳工研磨凸模工作表面,直到间隙合适。 在利用四模压印时,要注意凹模刃口的上下平面要磨平,并将压印凹模和凸模坏料进行退磁处理,避免其碎铁屑附在刃口上,造成刃口划伤,影响压印质量;为减少压印摩擦和提高凸模表面质量,压印凹模工作刀口表面质量要求较高,表面粗糙度值ra小于0.4 μm,在压印前凸模及凹模表面上应涂一层少量的硫酸铜。在进行压印的时候,要将凸模正确地放在凹模刃口内,使四周余垦分布均匀,压印凹模表而与凸模中主线垂直后方能进行挤压。压印最好选用手扳动压力机和油压机,越次压印压痕不宜过深,首次压印控制在0.2 mm内,以后可逐渐增加到0.5~1.5 mm,每次庄印后,可根据压印印痕进行锉修,锉修时不允许碰到已压光的表面。锉修后留下的余量要均匀,以免下次压印时产生不必要的偏斜。压印加工适于无间隙冲裁模的加工,它的主要问题是对人工操作水平要求较高,生产率低,模具精度受热处理影响。 ②刨削加工。刨削加工主要用于加工模具零件的外形平面和曲面,加工尺寸精度可达0.05 mm,表面粗糙度ra可达1.6~6.3 μm。刨削后需经热处理淬硬,一般都留有精加工余量。 刨削加工工艺过程如下: 第一,刨削前准备。按尺寸锻造成为毛坯,留合适的加工余量,并根据凸模所用的材料进行适当的退火、正火或调质处理。准备好所用的量具、刀具及样板,安装、调整好所用的夹具。 第二,刨削过程。用机用虎钳装夹,刨削坯料两平面,保证两平面的平行度,使厚度尺寸达到尺寸要求。留0.02mm的余量;刨削坯料两侧面及圆弧,保证圆弧与两平面圆滑过渡,并刨削两端面,使坯料宽度、高度达尺寸要求,留0.02 mm的单边余量。用专业夹具装夹,刨削两斜面,留0.02 mm余量,用圆弧刨刀刨削圆弧,保证与两平面圆滑过渡。 第三,热处理。按热 理工艺进行,淬火硬度58~62hrc,并进行低温回火。 第四,研磨。研磨凸模侧面及刃口,保证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达到设计要求。 第五,检验。测量各部分尺寸,检验圆弧r和硬度。 刨削加工过程中,凸模要牢固地夹紧在刨床的工作台或夹具中,不准松动。每次的进给量要适当,当快加工到所需要的尺寸时要格外小心,防止划伤已加工表面。在刨削的过程中,要用测量工具、样板等随时进行检验,并根据加工余量调整刀具,以保证刨削质量。 ③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特别是自动化编程软件的使用,不仅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在模具生产中广泛应用,数控加工编程使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还提高了模具生产质量。凸模若采用线切割加工,首先长度尺寸不应超过线切割机床的加工范围,形状应该设计成直通形式。使用线切割加工的生产过程是:准备工件,确定加工路线,装夹工件,穿丝等工作。 ④成形磨削。成形磨削的凸模尺寸精度高、质量好,磨削精度不受热处理的影响生产率高。所以是凸模加工的有效方法。 2 凹模的制造工艺过程 凹模作为模具中的另一个重要零件,由于凹模的结构不同于凸模,所以它的加工与凸模相比有所不同: ①孔系位置精度高。在多孔冲裁模或级进模中,凹模上有一系列孔,凹模孔系位置精度通常要求在±(0.01~0.02) mm以上,这给孔的加工带来困难。 ②孔与外形位置精度高。凹模在镗孔时,孔与外形有一定的位置精度要求,加工时,要求确定基准,并准确确定孔的中心位置,这给加工带来很大难度。 ③刃具的材料、精度要求高凹模内孔加工的尺寸往往直接取决于刃具的尺寸,因此,刃具的尺寸精度、刚性及磨损将直接影响内孔的加工精度。 ④加工条件影响大凹模加工时,切削区在工件内部,排屑、散热条件差,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不容易控制。 凹模分单个圆形型孔、系列圆形型孔和非圆形型孔的加工。 2.1 单个圆形型孔的加工 单个圆形型孔的加工比较容易。当凹模型孔直径小于5 mm时,应先钻孔,后铰孔,热处理后磨削顶面和底面,用砂布抛光型孔;当型孔直径大于5 mm时,利用钻孔、镗孔对型孔进行粗加工,经热处理淬火、回火后,利用磨床对型孔进行精加工,磨削后,孔表面粗糙度可达ra=0.2~0.8 μm,精度可达it5~it6。 2.2 系列圆形型孔的加工 加工多个型孔时,可利用立式铣床进行。加工时,直接利用工作台上的纵、横向位。凹模型孔为一系列圆孔时,由于对孔间的位置精度要求高,所以要比单个圆形型孔的加工困难许多。加工圆形孔系,用坐标镗床可加工有高精度位置要求的系列型孔。也可以在铣床、钻床用坐标法加工出位置精度较高的系列型孔。也可心在铣床、钻床用坐标法加工出位置精度较高的系列型孔。 2.3 非圆形型孔的加工 非圆形型孔的加工、精加上方法有锉削、压印锉修、线切割和电火花加工等形式。 3 结 语 凸模和凹模是冷冲模的主要零件,其技术要求较高。制造时应注意保证质量。由于凸模和凹模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各工厂的生产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列出适合于任何形状的凸模和凹模的工艺过程。 制造工艺论文:磁性液体及其制造工艺 摘 要:简单介绍了磁性液体的种类、性质、制作工艺及在当前的主要应用。 关键词:磁性液体;应用;制造;超声波 1 引 言 磁性液体最初是1965年美国宇航局为了解决太空服头盔转动密封的技术难题而率先研制成功的。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宇航服的一个关键部位--颈部,必须用液体磁性材料制作。颈部是宇航帽与宇航服连接之处,既要让宇航员的头部能够自由转动,又要密封度高。如果密封不够,宇航服里的氧气泄漏,宇航员生命受到威胁。这个连接部位,若用固体物质显然太硬,而一般液体物质密度不够,惟有液体的纳米磁性材料符合要求。 所谓磁性液体(magnetic liquids),并非是指液态的磁性材料(物质处于液态的温度都高于其居里温度,所以目前还没有液态的磁性材料),而是把用表面活性剂处理过的纳米级超细磁性微粒高度分散于基液中形成的一种均匀胶体溶液。该溶液在重力和磁场作用下也不会出现凝聚和沉淀现象,具有固体的磁性和液体的流动性,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在电子、仪表、机械、化工、环境、医疗等行业领域都具有独特而广泛的应用。根据用途不同,可以选用不同基液的产品。 2 磁性液体的分类 磁性液体按材料、超微粒的制作、分散方法等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铁氧体型磁性液体 主要以金属氧化物作为磁性微粒,以水、碳氢化合物、矿物油、精制油、二酯基液、透平油氟醚油等为基液。 (2)金属型磁性液体 以金属或合金作为微粒,按基液的不同分为非导体型和导体型。非导体型金属磁液一般以甲苯或煤油为基液,导体型则以非磁性金属膜(或合金膜)去覆盖磁性金属微粒。 (3)复合型磁性液体 他是以普通磁性液体和非磁性微粒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磁性液体。 3 磁性液体的性质 由于磁性液体同时具有磁性和流动性,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磁学、流体力学、光学和声学特性。 磁性液体表现为超顺磁性,本征矫顽力为0,没有剩磁;在外磁场下,磁性液体被磁化,满足修正的伯努利方程。与常规伯努利方程相比,添加了一项磁性能,使磁性液体具有其他流体所没有的、与磁性相关联的新性质:例如磁性液体的表观密度随外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当光通过稀释的磁性液体时,会产生光的双折射效应与双向色性现象。当磁性液体被磁化时,使相对于磁场方向具有光的各向异性,偏振光的电矢量平行于外磁场方向比垂直于外磁场方向吸收更多,具有更高的折射率。磁场有关,呈各向异性;磁性液体在交变场中具有磁导率频散、磁粘滞性等现象。 4 磁性液体的制作方法 (1)获得磁性液体的基本条件 ①颗粒尺寸应小于某一临界尺寸,该临界尺寸在10 nm以下。 ②颗粒在溶剂中应达到一定的表面活性化要求,从而即使在范德瓦尔斯等各种能量的作用下,也不发生凝聚。 (2)磁性液体的制作工艺 以磁性氧化物超微粒子的制作工艺为例 磁性氧化物化学稳定,容易制成粉末,用途广泛。 磁性液体用氧化物的粒径绝大多数应分布在10 nm以下。一般是以磁铁矿等铁氧体氧化物为主体,由金属盐类水溶液通过共沉淀法制成纳米级超微粒。以磁铁矿(fe2o3·2fe3o4)为例,就是在fe2+和fe3+的浓度比为1∶2的铁盐溶液中加入碱溶液,例如naoh溶液,使其析出fe2o3·2fe3o4。在反应过程中,通过调整溶液温度、铁盐浓度、碱的中和过剩量、反应时间等,可以对颗粒尺寸进行控制。 此外,下述方法也可获得氧化物超微颗粒: ①将固相反应得到的铁氧体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油中进行长时间的球磨。 ②使铁氧体构成金属的醇盐,并把他溶于乙醇等溶剂中,加水分解获得。 ③利用等离子体、弧光等使金属蒸发,在含有适量氧的稀薄气体中凝聚获得 5 磁性液体的应用 (1)磁性液体原被称为“磁流体”,也有称为“磁液”的。磁性液体应用最广泛的是磁性密封技术,尤其在要求真空、防尘、或封气体等特殊环境中的动态密封最为适用。在高保真扬声器、电机阻尼、磁性传感器等方面磁性液体均具有独特的应用。 磁性液体密封原理 磁性液体旋转轴动密封是一种非接触式密封(即动件和静件没有直接接触),其工作原理是:由环状永磁体,导磁极靴和导磁转轴构成闭合磁路,利用永磁体中的磁能,在转轴与极靴极齿顶端的齿形间隙中产生强弱相间的非均匀磁场,将磁性液体紧紧吸住,形成磁性液体“o”型密封环,把间隙堵死,从而达到密封的目的。如图1和图2所示。 主要特点: ①无磨损,因为磁性液体具有液体的性质,并且由于基液具有润滑性,所以还可起润滑作用。 ②密封度好,用于真空时可以达10~5 pa。 ③无泄漏。 (2)磁性液体真空密封连接器是一种能够在2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提供相互的可靠旋转连接的装置。全系列的设计使其在多种场合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单晶硅炉、各类镀膜设备、气相沉积、液晶再生、半导体刻蚀系统等超高真空系统和设备。如图3所示。磁性液体真空密封连接器组件根据各类常用真空设备使用的真空旋转轴连接器技术参数设计制造,可直接替代相应的真空密封连接器使用,基本不需对原设备进行改造。 (3)磁性微粉是各类磁性器件的主要原料,现代通讯,信息等的发展使诸如电感等磁性器件向超微化方向发展,因而对磁性微粉这类材料的需求更为严格。 fe3o4是目前使用极广泛的磁性材料,如图4所示,近年的研究对其在磁性纪录等方面应用取得了不少突破,其纳米化产品效能如吸波效应、催化作用等,人们也正在进行大量的试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主要技术指标: 平均粒径:10~30 nm 晶型:γ形 (4)磁性液体阻尼器,磁性液体的表观性质在磁场作用下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例如密度、粘滞性等,因为磁场的作用,磁性液体可以定位在一定区域内,磁性液体这些和磁性有关的独特性质,可以利用磁性液体制作高性能的阻尼器件。他是由一个非磁性的惯性块、一个安装了磁性体的轮圈以及一定量的磁性液体组成。其基本原理就是在轮圈与非磁性惯性块的间隙中注入磁性液体,利用磁性体的强力磁场作用,使磁性液体在非磁性惯性块和磁性体之间形成一层磁性液体层,从而使该非磁性惯性块悬浮在磁性液体层上。这样就使磁性液体既具有了液体滑动轴承的功效,又由于磁场的作用而无泄漏之忧。同时磁性液体的粘性作用又产生了最佳的阻尼效果。在实际应用时将轮圈与步进电机的转轴固定,当电机加速或减速时,由于非磁性惯性块的惯性作用使其稳定时间大幅度地缩短,同样也可抑制电机在其共振频域的振幅。当电机匀速转动时,由于轮圈和非磁性块是同时回转的,因此几乎没有能量损失。 (5)磁性液体轴承电机,现代硬盘技术的飞速发 展,硬盘转速的提高对电机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希捷等专业硬盘厂商已经在其主流产品使用了磁性液体轴承电机来满足硬盘驱动器高转速、高稳定、低噪音的要求。 磁性液体轴承是利用被磁场固定在电机转轴部位的磁性液体,旋转时形成的液体膜使电机转轴悬浮并自动定中,电机运转时,电机轴与电机其他部件没有直接接触,这样电机工作时的磨损小、噪音低,如使用了softsonictmfdb(流体轴承)的seagatebarracuda(r)ataiv,其声强仅为20 db,并且还是现在市场主流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最高的产品。 磁性液体轴承电机可以应用在多种需要高速稳定运转的场合,例如激光打印机,转速可以达到10 000~30 000 rpm,噪音仅35 db左右。 6 结 语 此外,磁性液体还广泛应用于电声器件、选矿、工业废液处理、热交换、磁回路传热器、生物磁等方面,随着对磁性液体理化性质的深入认识,以及对超微磁性粒子、稳定剂和载液的深入研究,稳定性更好、性能更高的实用化磁流体将不断出现,并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制造工艺论文: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王桃 严敬 赖喜德 刘小兵 论文 关键词:水力机械 制造工艺 虚拟现实技术 论文摘要: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水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真实的零件结构、零部件的装配过程和典型零件的数控加 工过程,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本文提出了今后在课程建设 中完善的方向。对其它同类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 参考 价值。 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水力机械及工程方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根据该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在流体机械及工程等部门从事开发、研究、设计、运行、 现代 管理 、 科学 研究、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事实上,近三年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了较高水平,水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到专业对口部门的占到了 70% 以上,而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水力机械的设计与制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如果能在在校期间掌握好流体机械特别是水力机械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这将促进他们将理论知识 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增强他们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也相当广泛。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该门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完流体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工程基础、流体机械原理、流体机械结构及强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在学习该门理论课程的同时到水力机械制造厂参观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加工设备、加工零件、加工环境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条件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况且大中型的水轮机零部件尺寸较大、结构复杂,加工制造工艺涉及的问题较多,即使是到专业的水力机械生产厂的加工现场也很难对其结构和加工过程有全面深人的了解。因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书本上的插图对所学的对象,如零件、加工设备、检验设备等进行了解,学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 ,况且部分插图书中没有附上,结果制造工艺课程学完了,部分学生到了工厂还是会把车床误认为铣床,一些专业典型零件也看似很陌生,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不能将课堂所学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为此,我们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水力机械制造工艺的教学中,将抽象的零件和加工过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零件结构,理清零部件的装配关系,进一步理解结构设计与加工工艺的关系,并将加工过程中所涉及工装夹具、机床、刀具等素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教学课件中,从而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 发展 起来的新兴技术 ,在各个领域逐步得以开发应用。根据沉浸程度的不同,可将虚拟现实分为桌面式、大屏幕式、沉浸式和舱室仿真器四种类型…。其中桌面虚拟现实是一种初级的虚拟现实,它的沉浸度差,但最为简单,制作成本低,易于普及和实现。本课程教学中使用的仿真系统就是采用 vrml (virtuai realitymodeling language,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开发的桌面式虚拟现实仿真系统,以配有高性能的图形加速卡的 pc机为开发平台,其性能能够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最近十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其特有的仿真特性,如沉浸感、时实交互性、想象力和三维图形等,它正在成为解决工程问题 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实现 计算 机辅助教学 的重要 手段。 在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为了真实地再现水力机械典型零部件的结构,我们采用了功能强大的 cad/cam一体化软件 unigraphics 进行零件的三维建模,以 word的格式输出,再利用 vrml对各零件的显示颜色、材质、光照等进行渲染 ,这样就可以利用安装了 cortona插件的 ie浏览器进行零件的浏览了,从而脱离了复杂的 ug软件环境。在浏览器里可以通过插件上的控件对三维模型进行旋转、平移、放大等操作,帮助学生全方位 的了解课程中所讨论的对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图 1、2分别为水轮机座环和水轮机顶盖的三维模型,在讲解到此类典型环形类零件的加工时,就可以通过旋转放大等操作全方位地浏览三维模型,比较它们结构上的异同,深入理解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认清关键加工部位,为拟订高效合理的加工工艺方案奠定基础。 水力机组装配与一般的机械产品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在制造厂仅能完成重要部件的预装配,而整台机组的装配是在水电站完成的。对于大型电站,安装周期较长,水轮机的许多零部件被安装在机坑里,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很难有机会全面地看清楚其内部结构及各零部件的空间位置关系。为此,我们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开发了水轮发电机组检修仿真系统 ,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各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及零部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联接关系等 (如图 3所示),了解水力机组安装过程中零件的安装先后顺序和相关的技术要求,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制定合理高效的装配方案,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 java编程实现简单的人机交互功能。图 4为水轮机水导轴承动态仿真装配过程截取图,在进入装配场景后,点击启停按钮,动态装配过程即呈现在窗 口中,视图左边显示的是水导轴承安装步骤,这样学生不用到水电站或制造厂装配现场就能较直观地学习水轮发电机组各部件的装配工艺规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 发展 ,水力机械的制造也沿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水力机械许多曲面类零件均采用数控方法加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专业的加工仿真软件 vericut 逼真地再现了实际加工工件、加工机床和加工环境 ,对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 ,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加工制造过程有全面的认识。vedcut 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显示及虚拟现实技术,对数控加工过程的模拟达到了极其逼真的程度。特别是在叶片类曲面加工过程中,如何确定合理的加工参数 (刀具形状与尺寸 、刀具相对加工表面的姿态、走刀路线、主轴速度、切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等)以适应加工过程中叶片曲面形状的变化对提高加工精度变得非常重要,这些都可以通过加工仿真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如图5所示)。但是目前这部分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在课堂上做部分演示,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让学生自行建立零件 、机床的三维模型,模拟水力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 ,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 虚拟现实技术现已延伸到许多领域,它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相关软硬件的发展,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该技术为实际问题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水力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的教学中,逼真生动地再现了真实的零件结构、零部件的装配过程和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虚拟现实环境就能够从形象化的角度理解零件从设计、毛坯形式、安装定位、加工、装配、质量检查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从而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造工艺论文: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研究 摘要: 在机械制造工艺中,对机械设计进行合理化处理是确保机械产品质量的关键,而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研究。从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入手,对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设计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的机械制造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从整体角度来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1制造程序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原材料直接制作成半成品,处理重点是对原材料的材质及材料的利用率进行规划。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就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原材料的利用方式,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 1.2零件定位 在零件定位中,可以运用多种定位方式,而技术人员采用何种定位方式也会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为了提升零件质量,技术人员要结合定位方式与零件的加工需求,按照标准开展零部件的加工工作,这也是增加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量的主要手段。 1.3技术程序 这一步骤是将制造工序中已经获得的半成品直接加工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技术程序的加工要求更精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高。 1.4加工精度控制 技术人员在对零部件进行粗加工后,还要对半成品状态下的零部件进行细加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工的精度要求在于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等因素,为了真正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误差控制措施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提升产品的精度。 1.5装夹 对零部件进行装夹是将零件直接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在零件的装夹操作中,技术人员要保证零件固定位置的准确性,在确定好位置后,技术人员还要利用相关设计对零件进行深层次的固定工作。 2机械制造设计工艺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 从本质层面来说,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属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二者本身所属类别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就产生了工作中的误差。基于此,技术人员要将综合性作为整个机械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总结传统机械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制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 2.2整体性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要先对机械设计的方案进行制定。在制定机械设计方案时,技术人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入手,在确保各个部件合理的基础上,制定多个机械设计方案,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机械制造的最终设计方案。 3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措施 3.1提高设计标准化 制造工艺的核心是机械设计标准化,也就是在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中,保证技术人员设计的机械零件结构、规格达到高度统一,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机械制造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质量,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设计,以提升机械零部件产品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性能,只有提升机械生产企业与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3.2运用绿色制造工艺 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不断尝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改进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真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机械设计与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人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绿色材料的使用方面,从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共同保证机械制造与设计的系统化发展。 3.3提升加工精度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客观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技术人员应尽量减少客观差异,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精准度为准则,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确定机械制造中存在的潜在因素,以降低差异,提高防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关键在于对夹具进行调整,技术人员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降低误差值,确定误差产生的原因。目前,机械零件产品出现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内部应力、热变形及系统应力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内部应力和热变形两大因素。提高加工精度的流程如图2所示。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关键在于要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这两方面的分析都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合理化要求有关,因此,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际需求,系统性地分析各制造工序的注意事项,改进设计方法,根据工艺水平合理选择机械技术,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面发展。 作者:夏彩来 黄水英 单位:南通振华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制造工艺论文:高职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分析 摘要: 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模具专业教学中最为繁琐的课程莫过于《模具制造工艺》,其主要表现为相关知识点与模具生产衔接紧密度不高,经常会衍生出和实际生产相互脱节的状况;再就是许多教师由于实力有限,未能做好实践指导工作,使得最终毕业生难以迎合相关企业竞争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决定在理清现代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以学徒制为背景、项目为载体的改革要点前提下,集合诸多实际状况论证日后具体的改革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借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模具制造工艺专业性人才。 关键词: 学徒制;项目载体;模具制造;课程改革 1引言 高职院校设置《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模具图纸设计与产品制造等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可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设置合理的实践引导环节,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最终教学实效自然不够理想。因此,今后作为现代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任课教师,有必要不断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和职业道德素养,争取在联系实际生产状况的前提下,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项目作为指导性载体,开展一系列科学化导向教学活动。至于规划思路和具体的处理手法,将具体介绍。 2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作为载体的课程改革要点 其主张在必要性课程教学单元布置拓展前期,进行相关行业实践项目引入,进一步营造出生动化的实践交流氛围,令学生能够在特定项目设计期间规划出合理应对战略,为日后模具制造工艺“做中学”和“学中做”等更高指标贯彻,积累合理的过渡适应条件。须知想要有效改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就必须预先组织他们进行相关项目实践,唯独如此,他们才能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的动态状况,自主且深入性学习更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如某区域拥有汽车基地等大规模企业,而一辆普通汽车当中的内饰件模具数量就已然达到200副,包括保险杠、仪表盘、油箱等大中型塑料模具。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教学工作,也应当结合这部分企业具体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高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和企业特定岗位之间的距离缩减。换句话说,就是在规划课程讲解模式期间,将模具制造工艺中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作为学生的主线训练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合理数量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之后,安排他们到相关企业或是校内外实训基地之中,依照师傅指导要点进行高水准的实践操作。 3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措施探究 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下以典型模具制造工艺作为主导线索,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和课程体系修缮,进一步凸显模具制造工艺强烈的实践和应用特性。如此一来,高职生才能愈加积极地投入到模具制造技术和安装调试等训练任务之中,从中造就出所需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首先,将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日常教学重点,进行以项目为载体的《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进一步凸显出其所需的职业和实践应用特性。就是说在确保熟练认证模具制造等岗位需求基础上,进行高职院校既有的课程内容重新构建,当中的主线内容则可顺势细化为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编制和代表性较强的模具零件加工;再就是将学生视为主体,职业技能培养和知识点灌输作为中心任务,加快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堂与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改造进程,为今后学生更加理想的适应相关岗位环境,提供保障。如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主张依照模具加工的基础性理论、模具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的加工要点、代表性模具制造和装配的工艺、模具的光整加工的流程等细节,进行完善的教学流程规划组织。需要注意的是,整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流程,有必要时刻秉承由简单到困难、点到面、知识递进的规则加以拓展,各类教学内容又要维持相互独立和紧密关联特性。长此以往,才可以确保高职生全方位掌握与模具制造工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将理论和实践技能作为考核工作延展的指导性线索基础上,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检验标准进行开放性和全过程的考核体系创建。其核心动机在于令学生在学徒制和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作用下,顺利激发出学习训练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中丰富的经验、问题总结任务。归结来讲,就是将个人综合表现、过程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等3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最终考核成绩。在个人综合表现成绩方面,则督促教学主体结合学生日常出勤和作业完成状况,职业道德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占据总体成绩的30%;过程性考核方面,即在模具制作工艺实践操作期间,结合不同小组具体表现为每个小组评定分数,其中教学人员评价80%、小组交互式评价20%,占据总体成绩的40%;期末考试则结合高职院校规范要求和学徒制规则进行有序组织,满分为100,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占据总体成绩的30%。再就是将塑料模和冷冲模导柱、导套、固定板、型芯等代表性部件,作为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的主线任务,令学生在学徒制指导作用下,自主和协作式学习。至于教学主体的核心任务,便是运用多元化引导模式拓宽学生思路,包括模具制造任务分析、资料收集整合、效果评价等。长此以往,加快模具制造工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的结合进程,最终顺利实现模拟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工作着实繁琐,而笔者在此阐述的意见必然存在局限性,日后仍需模具专业教师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予以完善。长此以往,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为汽车制造等行业可持续竞争发展,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作者:陆元三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制造工艺论文:合理化机械设计制造工艺 摘要: 经济在快速进步,这种趋势下的机械制造行业也日益拓展了规模。机械制造的流程包含了复杂的多步骤,若要在根本上提升机械制造的整体水准并且减小成本耗费,那么有必要采纳新阶段的工艺手段。初期在设计时,应当优选合理化的机械方案用来优化设计,这样做才能便于机械制造的展开。这是由于,机械制造的总体质量密切关系着方案设计。对于此,解析了机械制造领域内的常用工艺,结合实际设计出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及方式。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机械制造包含了各步骤的工艺流程,在制造过程中先要选取合适的原材,而后依照给出来的流程予以详细制作。机械设计应能力求合理化,在各类方案中筛选最合适的合理方案用来指导后续设计。若没能设置适当的机械制造方案,那么系列性的设计都将会很难落实。由此可见,初期设计的合理化是尤其必要的,合理化设计决定着后期展开的机械制造流程。 1机械制造工艺 从本质来看,机械制造包含了成品制作的流程及方式。在机械制造中,相关人员先要预备机械原材,经过加工得出某一机械产品[1]。在现今阶段内,制造业表现出日益显著的技术进步,与之相伴的配套工艺也在获得整体性的改进。机械制造若要收获最佳的实效,那么不可缺乏先期性的合理设计。机械设计需要衡量综合的要素,具体策划及后期设计的流程中都应力求完善。设计人员首先就要拟定合理且恰当的总体设计思路,不可忽视细微的设计要点。 2机械设计中的合理化 2.1符合设计标准 机械制造需要配备多步骤的工艺,为此初期在设计中就要符合给出来的设计指标。这样做,才能从整体入手来优化设计。具体动手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能实时调整设置的机械精度,确保符合精度需要。某些情况下,机械加工会表现出较大偏差,这种状态增加了额外的机械制造风险同时也损耗了更多资源。情况严重时,还很易带来突然性的故障[2]。由此可见,需要全方位控制并调整标准化的机械设计,这种基础上设置最适当的零件尺寸等。合理的设计应能符合标准,同时也不可忽视数值的精确性。通常在后期加工时,零件的真实尺寸都会与初期设计有所差异,这种差异被视作制造中的偏差。在设计环节内,就有必要防控这种过大的偏差,因此需要衡量全方位的综合设计要素。例如原材的破损或高温带来的机械变形,这些都被归入设计要素。设计人员要兼顾更多的要素,这种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设计手段及测量用具,经过改进得到优质的设计方式。 2.2确保加工的优质性 确保优质性的机械制造,要从全程入手来提升总体的零件制造质量。具体设计时,应能从严依照给出来的指标予以设计,优先选择最恰当的加工步骤。应当因地制宜,筛选合适的零件原材及型号规格,确保规格及型号的一致性。确保合理且适当的机械设计,在更大范围内减低总体的加工成本。各类机械零件都表现出差异的结构,与之相应的精确度也并不相等[3]。制造零件的流程中很难彻底杜绝隐含的偏差,然而过大的偏差将会干扰到零件的优质性。为此,先期就要详细予以运算,结合实情设置合理的用材总量并且提供全方位的零件检测。针对某些偏差过大的零件还需再次妥善处理,对于表层有必要适当切削以此来确保平整性,这样做就防控了潜在的精度偏差。 2.3采纳新式理念 机械制造相关的技术都在更新,有必要接纳新式的机械设计理念。从行业特性来看,机械制造附带的污染是较高的,因而应当优选可持续性的新式加工理念。设计人员要摒除不适当的认识,在具体设计时也要注重选取污染更小的新式设计思路。在日常设计中,可以提供绿色理念用来指引机械设计,融入节能且环保的新式绿色技术。与此同时,设计者也不应忽视附带性的资源损耗,应当优选最佳环保性的机械材质用来设计。针对报废后的机械零件,还可以有序予以回收。 3合理化机械设计的建议 机械设计构建于机械工艺的基础上,在详细设计过程中应能衡量综合的设计要点,例如零件的特性、尺寸以及精度。经过全面的衡量及考虑,才能妥善把握设计流程内的技术要点。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可以忽视消耗的机械设计成本,要在确保优质的前提下着力减低成本。如果条件允许,设计人员还可借助于巧妙构思来减小机械原材的总消耗量,用更低的成本投入来收获优良的设计实效[4]。设计人员在给出了某一制造方案后,需要经过调试的步骤才可以进入安装。因此,也应当注重设计后的安装调试。调试过程中通常可以测出隐含的设计偏差,各类零件表层也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粗糙度。调试的过程中,需要优选恰当的刀具以此来提供必备的保障,调试得出的机械制造方案才会真正符合现今的市场需要。 3.1全面更新加工程序 在机械制造领域内,工艺流程体现为更高的技术特性。经过详细的制作后,机械制造可以把某一原材转为可用的产品。具体在制作时,先要初步加工而后才可以获得某类成品或半成品。在某些情况下,还需针对于半成品予以再次加工,进而构成全方位的制造流程。 3.2调整为合适的加工精度 具体而言,精度控制包含了零部件的尺寸、加工的位置及形状、零件的表层质量。有序控制零件的精度,才能在总体上获得更优的零件加工实效。未来的探索中,需要深入完善自动形成法、固定标准下的刀具控制法以及试切法等。机械制造应能确保最佳的精确度,唯有如此才能落实后续的顺利加工。 3.3改进装夹工艺 从加工角度来看,装夹的工序可用来定位精确的零件位置。在制造零件前,先要安放于特定的模具或者机床上方,这个步骤即为装夹操作。经过装夹操作,零件可以被固定至机床。装夹的具体操作也关系到总体性的零件质量。可以选用特定的夹具用来装夹,也可依照实情来选用其他方式。若要加工得到精准的零配件,那么不可缺乏初期的装夹定位。设计机械产品时,通常可选多类的定位方式。相关人员应能结合实情来适当设置定位,这是因为恰当的定位更加便于后续施工。针对各异的情况,机械制造可选的定位方式也表现出多样性。 4结束语 技术进步的总体趋势下,机械制造也提升了综合的水准。具体在制造各类机械零件时,先要给出全方位的机械设计。合理的设计思路可用来提供明确的机械制造指导,服务于根本性的制造质量提升。机械设计中的合理化思路可以缩减消耗的总成本,同时也避免了冗余的设计流程。然而从目前看,机械设计并没能达到完善,仍有待长期改进。未来的实践中,有必要继续摸索合理化设计的珍贵经验,从全面入手来确保机械制造及设计的优质性。 作者:曾华 单位: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制造工艺论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且内容大多枯燥、难懂。这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无形之中给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国内教育专家在探讨这一个问题时提出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激励式教学法、引新式教学法、开发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如工程制图、机械零件和机加工工艺装备等。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传统的加工制造方法被许多先进工艺所取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苦练基本功,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加快实践教学的步伐,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动态。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应该说是一种挑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的建立为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了教学信息量,使教学效果更加直观。通过建立虚拟网络实验室,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和教师“静态”教学转变为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教师“动态”的教学。通过这种交流,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二、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比如考核成绩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35%创新思维及能力35%。同时,每个部分又由理论和实践组成,其中理论成绩占40%,实践成绩占60%。在平时成绩中,理论部分可以由课堂提问、作业、考勤等获得,实践部分可以由平时实训、实验的能力获得。期末成绩中,理论部分由基本理论考试获得,实践部分由技能实训操作获得。创新思维及能力成绩中,理论部分可以由专题讨论等形式获得,实践部分可以由生产实习报告、体会等形式获得。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指标是衡量教改成功的关键因素。考核指标的出发点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充分体现素质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的情况,考核的核心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要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素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实践是知识的源泉,实践性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加工方法。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本课程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产实际。例如:参观实验室、陈列室、工厂车间、开设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组织现场教学等等,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激发求知欲。如机床工件的装夹方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现场进行装夹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掌握不同形状工件的装夹方法。对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可组织去工厂现场参观齿轮加工,对插齿、仿形加工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对减速器的结构分析及装配,可使用生产实用减速器进行结构分析、拆装实验等。只有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丰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成为领头的创新者,才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培养出创新素质的人才。 四、总结 根据社会和企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应遵循“以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线,以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为内容”进行课程改革。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整合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机械产品的设计以及制造的要求;拓宽基础、注重实践为核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综合技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打破相关课程彼此封闭的学科界限,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讲授、实践操作、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教师要认真钻研业务,拓宽思路,吸收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吸收新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更好的为技工教育服务。 作者:赵升彦 单位:陕西省建材技工学校 制造工艺论文: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综述 1、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特点分析 机械设计的制造的发展是与各种学科的发展分不开的。不仅是机械专业,还要应用到哲学、心理学、思维和智能科学的研究成果,现代应用数学和化学、物理学等的研究成果,机械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技术、检测技术和自动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当代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现代设计技术的理论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具有以下特点。 1.1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过于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主观态度,对人员的技艺和判断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从而能够制定出更多更快速的方法。现代传统的机械设计更加注重的是新的方法和经验。 1.2传统机械设计制造比较单纯地侧重于机械自身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而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更加讲究各个要素的配合。具体说就是:机械设计制造理念与所处的环境和人的需求相适应,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物性和感官等因素,并且周密考虑机械生命循环的整个过程,充分计算好从设计、加工到使用、修理、报废等与人和环境的联系,从而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平衡了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3传统机械的设计制造更加注重力学的作用,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强调把握力学能力,而现代设计制造发展了这类效果,具有了更宽阔的设计的领域、更广的范围、更多样的手段。 1.4在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流程方面,在总的目标下,设计方案形成很多的层次,每一遍的方案经修改后进入下一轮,因此要消耗很多的时间和能源才可能完成一个设计,而选择的所谓的最好方案,也可能因为没有直观的感受而带有主观性。现代机械设计对于重复浪费的现象有了很好的避免措施,在计算机内直接输入数字和方案,从而得出立体图,设计人员通过内部数字的调整,就可以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2、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创新 机械创新制造设计主要是指,设计者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对现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加以利用,设计制造出新颖、实用、具有创造性的机械装置。机械创新设计制造技术与机械系统、优化、可靠性、计算机辅助、有限元等设计一起,构成现代设计方法学库,邻近学科的有利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随着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认识和思维科学、人脑研究的发展,人们益受重视机械的创新设计制造。原因有二:一是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认识和思维科学、设计方法学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二是研究和发展创新设计,有利于对于人类的创造思维机理进行解释,又能够推动一系列科学的发展。 创新设计制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生产生活中对现有机械产品的性能(技术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进行改善;二是为了满足新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创新设计制造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机械产品创新发明的机理、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索,程式化、定量化地看待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制造过程。受地域广、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的机械工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这难以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对机械工业的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足,致使重复建设同类型的机械产业,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下。因此,必须要改革机械工业发展模式,优先考虑机械工业质量的提高,坚持以集约型增长方式取代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多的时候,我国的机械工业走的是世界采购、国内组装的发展道路,不但本土技术严重缺乏,而且严重制约着发展的规模和产品的效益,更是制约国内机械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鉴于此,在“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应抓住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的有利契机,加强开发基础技术、工艺和产品,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主机与零部件行业相互配合和推进,实现二者的同步发展。坚持“绿色为先战略”,一是在机械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做到节能减排;二是在研发制造使用机械工业的产品的过程中,坚持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的目标,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家发展中机械设计制造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一项参考标准,它衡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但是在机设计制造领域,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作者:王秀凤 单位:内蒙古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制造工艺论文: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分析 试题库建设的原则 1.试题库包括的知识面要广、储存量要大课题组在收集课后习题以及该门课任课教师提供的试题后,经过总结和筛选编写了《机械制造工艺学习题集》。习题集中包括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分析题和计算题等各类试题,涵盖了大纲要求的全部内容。 2.要考虑到试题的难易度和区分度由于学生的基础、努力程度等各不相同,所以命题时要对区分度加以考虑,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有梯次,这样就可以把各学生的学习效果区分开来。 3.题目各自独立,各题间不互相关联和重复每道试题都要经过仔细地推敲和审核,避免某题的文字和答案的表述为其他试题提供线索;题目的语意表达要清楚、简明扼要,措词应该严谨。 4.试题库应该具有准确性、实用性应以“边使用,边完善”为原则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的开发,使用户能方便地管理和维护试题库。用户应该能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修改、编辑和删除,能够任意寻找、过滤试题库中的试题。这样,通过用户的主动干预和程序的智能组合,能快速地生成练习和试卷,实现教学工作的智能化。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建立的具体步骤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的开发过程,既需要专业课任课教师对题库的内容和整体功能进行设计,又需要专业编程人员对程序的实现,需要二者密切合作,其中任课教师还要负责题库的测试和维护管理等工作。编程人员主要采用的软件为: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7.0、SQL server2008、Microsoft officeword2003等。在试题库的编制过程中,坚持准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建设思想。 1.试题的准备收集首先是教材中课后练习的筛选,由相关人员将那些知识要点突出、方法典型、综合性强的试题全部录入,现已基本完成。再者是收集项目组成员自编试题以及部分市售试题,项目组的每个成员都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大量的具有其独特知识热点的试题,因此要求每个任课教师都需提供一定数量的自编试题,要求试题的知识点要全面,类型要丰富,要做到从不同角度测试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然后,认真填写每道试题的试题卡片,题卡中应该包括的内容为:试题所属章节、试题题型、试题测试涉及的知识点、难度、解题过程及答案等。试题卡片制作完成后,应该按章节、类型等进行综合归类,并且对其进行排序和编号,同时编制试题检索目录,以便于后期的选择和查找。 2.试题库参数的确定首先通过多方面查阅大量的试题库建设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选择试题类型、要求程度和试题难度共3个参数作为建库的参数。 (1)试题类型:主要包括两大类试题类型,即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观题包括填空、名词解释、分析和计算题。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分析和计算题的比例分别为10%、10%、15%、15%、20%和30%。 (2)要求程度:即试题内容应该能够反映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程度,即了解、熟悉和掌握3个层次。要求了解的内容占10%左右,熟悉的内容占35%左右,掌握的内容占55%左右。 (3)试题难度:将试题难易度分为4个等级,即容易、中等、较难和很难,其比例为20%、30%、30%和20%。 3.试题库的开发编程人员利用Delphi7.0、SQL server2008、Microsoft officeword2003等软件,开发具有“机械制造工艺学”自己特色的试题库。 4.软件的管理与维护试题库的管理与维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边建设、边使用、边管理、边完善题库系统。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的应用 1.应用对象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9 级 (1)班参加传统“机械制造工艺学”考试,其考卷由授课教师出题;拟选择该专业 (2)班参加试题库随机抽卷出题考试。 2.研究方法两个班级具有相同的任课教师、相同的考试时间、相同的试题类型和相同的题量。在考试结束后,客观题利用计算机进行判分,主观题则是由教师按照统一标准对其进行流水判卷。然后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看两个班级的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3.结果分析通过统计软件对两个班级的试卷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对试题的难度、试题的信度、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等进行多方面的试卷分析,并且分析考试结果是否理想及其原因。考试结束后还要对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他们对考试试题的满意度以及建议。 4.题库考试评价体系试卷分析是考试管理中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对考试的深化和提高。只有在考试后不断地进行总结评价,然后将分析结果反馈到试题库中去,摒弃那些不合适的试题,优化题库,才能真正提高试题库的质量。 结束语 “机械制造工艺学”试题库的应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使试题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试题库的应用有利于教师考核学生,还将有利于促使学生根据大纲内容仔细阅读课本,拓宽其知识面,深化其知识程度,锻炼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试题库的建立和应用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的过程。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将继续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检测与分析,不断调整试题参数,从而确保试题库的高质量。 本文作者:李宝玉 陈恒高 韩霞 戚增坤 李庆达 制造工艺论文:绿色制造理念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摘要: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水平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因此进步很快,但是工业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所以绿色制造这个理念也就应运而生了。绿色制造就是一种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考虑在内的一种现代化的制造模式,这也是未来制造业的必然趋势。该文先阐述了绿色制造这一概念然后对一些基本类型进行分析。 关键词:绿色制造;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绿色设计 在人类进入现代工业化社会以来,面对的3个主要问题就是环境、人口和资源,这3个问题都不容小觑,人类面临的危机已经与日俱增,其中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机械制造业在持续进步,与此同时,也要开始重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要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在资源上计算的效益都考虑在内,这样就形成了绿色制造的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贯彻,对实现资源无害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1绿色制造这一概念的含义 绿色制造是一个新兴概念,根据其所注重的理念,又有数个别的名称,比如清洁制造、环境意识制造和生态制造。绿色制造是指把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都综合考虑在内,来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从正式制造前的原料提炼、材料选择和设计,到生产环节中的生产和包装,还有之后的使用、维修和报废回收,把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都降到最低。这种模式就可以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兼顾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绿色制造理念下的制造工艺的基础仍然是传统工艺技术,首先同样是对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成本进行确保,然后把环境和资源这两个因素都纳入综合考虑之中,产品在进行生产的整个周期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资源的使用和能源的消耗也压到最低。 2绿色制造理念下,工艺技术的几种类型 2.1对能耗进行降低的工艺技术 首先可以在降低能耗方面对加工工艺进行改造。目前降低能耗的主要办法一般是减磨或者采用低能耗的工艺。在机械做功的过程中,总是要消耗大量能量的。这些能量一部分会转化为有用功,但是其余的部分就会被作为无用功消耗掉了。而这些消耗的能量一方面是不必要,另一方面是会造成有害的损失。损失掉的这部分能量带来的害处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因为摩擦损失掉一部分能量而造成精加工紧固带的下降;引起震动和噪音,进而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对工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带来破坏,在严重的时候对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也会产生威胁。 2.2对资源消耗进行降低的工艺技术 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对生产工艺系统的诸多组成要素进行简化,从而达到节约材料的效果。想要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设计方面和工艺方面。首先在设计上,可以通过例如对设计技术进行优化等途径来对原材料的利用率进行提高,优化设计,减轻零件重量,简化结构以减少零件的数量。在工艺方面,可以依靠高新科技,刀具和材料选用新型规格,增强刀具的使用周期;逐步减少切削液的使用直至取消,以求减少加工废物的排量,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且通过新的技术对毛坯制造技术进行改良优化,以求达到加工余量的减少,综合以上因素共同促成原材料消耗的降低。 2.3兼顾环境保护的工艺艺术 在具体的生产进行中,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来降低或者消除对环境和生产者有影响的物质,这种技术就是环境保护型工艺技术。通过输入,通过技术手段来获得输出,就是生产,在目标产品以外,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还会产生一些其他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是废气,可能是废液,也可能是废渣和噪声,这些物质对环境和生产者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从机械制造的设计阶段就开始进行全面管理,末端的治理技术也要重视起来,这样就能积极预防污染产生,可以有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绿色制造理念下,如何具体改造制造工艺 3.1以绿色设计理念为先导 在绿色使用技术进行研发时,研究人员需要进行注意的是要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掌握,原因是绿色理念上的设计使用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这是机械制造过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绿色设计在概念体现上,也会被归类为环保设计、生态设计等。这些技术的研发直接体现了环境的生态设计与使用,会在设计的过程中将产品的功能发挥与使用寿命进行体现,绿色设计,顾名思义是让产品的生产与设计细节上彰显出绿色理念,可以让产品的使用并行性与可回收性得到体现。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应该得到考虑的是让产品的结构与其他细节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规划,让产品的各个细节都可以对环保的属性进行体现。但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将各个环节的衔接进行重点考虑,防止出现的误差过大影响机械的使用。 3.2选择绿色原材料 选择绿色原材料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前提条件。绿色制造理念下的原材料不仅要具备较强的适用性能,而且还需符合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特性的要求,并与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因此,在选择机械制造原材料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事项。(1)尽量选择可再生的原材料,以便于及时回收,从而提高资源利率,实现绿色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2)尽量选择环境兼容性强的原材料,有毒、有害、辐射性强的材料尽可能不使用,以降低环境的污染性,减少产品毁弃物,提高材料回收率,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3)尽量选择原料丰富,成本低、污染小的原材料,少选用价格昂贵、污染大的材料,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3.3采用绿色工艺技术,例如少无切削加工技术 该技术目前被广泛运用于机械工业中。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迅猛发展,精密铸造、冷挤压、直接沉积等成型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逐渐成熟起来,并逐步从接近零件形状向精密成形、仿形方向深入发展。采用这种技术代替传统的切削加工技术,对于不需要机械加工的成形件可直接使用,这样既能够减少传统毛坯制造时的能耗、物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又能够缩短产品的制造周期,降低产品生产费用。 3.4建立有效合理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要形成立体的监督体系才能行之有效,系统外部之间的互相监督、系统内部进行自我监督、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和相关部门进行行政和法律层面的监督都很重要。其实立体的绿色监督机制又根据参与主体分为软硬两种,软监督一般强调以民众作为监督的主体,硬监督则是通过法律法规进行强制性监督。两种监督方式联合起来,几大监督角度组成立体监督网,才能更完善地实行绿色制造理念。 4结语 绿色制造这个理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机械制造业的模式也会脱离旧有的传统制造模式,而向新颖的绿色制造模式进行转变。但作为一个新鲜的理念,绿色制造仍然不够完善,在技术上还需要进步,还需要有效手段来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加强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求让机械制造这个行业更好地为社会进步起到自己的作用。 作者:郭昌鹏 单位:浙江省桐庐县桐君街道杭州技师学院机电系 制造工艺论文: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行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具体机械设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广泛的应用到诸多领域中。针对机械制造的解读,需要详细的展开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分析,旨在推动机械制造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精密加工技术;焊接;切削 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也加大了机械零件制造质量与精确度的提升,极大的推动了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然而,对机械制造工艺技术要求逐渐提升,使得传统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和零件精度不能满足机械制造的发展的需求,需要改进和优化。基于此,本文对机械制造工艺展开探讨,并详细的对精密加工技术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 1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特征分析 分析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特点,明确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精密加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制造工艺优化奠定基础。(1)关联性。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借助精密加工技术可完成对机械制造工艺的优化,进而推动机械零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规避质量隐患。二者的综合作用,可以推动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和进步。(2)系统性。机械制造工艺可以将诸多现代技术综合利用,有效的对工艺的各个流程进行优化,机械制造工艺中的精密加工技术应用,有助于推动机械制造成为一个完成的系统,继而推动机械制造的整体质量。(3)竞争性。经济一体化影响,使得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技术受到市场的影响较为明显,进而优化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先进的精密技术有助于的推动制造企业提升产质量、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推动机械制造企业市场份额提升。 2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复杂且逐渐借助信息技术,对提升工艺效率和工艺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且需对不断优化的机械制造工艺展开解读,具体的制造工艺如下。(1)气体保护焊接工艺。焊接工艺是机械制造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了避免焊接过程中,外界因素的影响,选择气体保护焊接工,可以起到熔池和促进电壶与空气的分离,进而保障焊接质量。通常情况下,考虑效益因素,可以选择CO2气体保护焊的方式,有效的完成对焊接物的保护,积极推动机械加工质量的提升。(2)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同样属于焊接工艺,且常用语大型生产线中,实现汽车、飞行器等的制造。且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得到的完善和改进,可以更为有效的应用到诸多领域中。目前,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具有材料消耗少,所需焊接温度较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电阻焊工艺。这类工艺的具体实施中,将两个目标焊接件置于电极之间,借助焊接电流,实现对两个目标焊接件的接触区域的加热,且达到熔点后,目标焊接件表面的金属原子分离,并形成金属键,再由金属键的相互作用,完成焊接的目的。这类焊接方式焊接过程简单、效果明显,焊接成本、低效率高。(4)埋弧焊工艺。焊剂层与电弧的综合作用,完成对零件的焊接。现阶段,主要选择自动埋弧焊的方式。这类焊接工艺具生产率高、焊接质量稳定的方式,且不会造成弧光与烟尘的特点。具体的机械制造工艺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焊接需求,完成对机械制造工艺的选择,从而保障机械制造工艺的有效应用,降低质量隐患。 3精密加工技术分析 精密加工技术是完成对一些精度为1~0.1μm、表面粗糙度为Ra0.1~0.01μm的技工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属于一种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有效的完成对各类精密零件的加工。(1)精密切削技术。所谓精密切削技术,是机械制造工艺中常用的精密技术类型。为了完成对精密切削技术精度的提升,需要先选择适宜的切削材料,且对诸多外界影响因素进行排除,从而保障精密切削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机床设备,需要保障机床具有较好的刚度,不会受到零件切削过程中温度影响,产生变形的现象。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机床主轴的转速。再结合精密定位技术和控制技术,推动精密切削的实现。(2)精密研磨技术。对于零件表面粗糙度在1~2mm范围的零件,传统抛光和磨削等技术不能满足研磨的需求。故此,选择精密研磨技术,可以有效的完成对这类零件的加工,从而使得零件的整体性能和精密度达到设计标准。(3)纳米技术。这类精密加工是机械加工制造中的重要技术类型,将物理和工程技术的有效结合。运用纳米技术可以有效的完成对硅片的加工,实现线条的布置。具体的精密加工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精度需求,完成适宜的精密加工技术,进而推动机械制造工艺的顺利完成,从而保障加工工件的整体质量。 4结束语 机械制造行业是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机械制造的相关产品,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针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分析,详细对的具体的焊接技术展开解读,并根据具体加工原材料情况,选择适宜的焊接工艺。对于精密加工技术,是完成对精度高零件加工,其中精密研磨技术、精密切削技术和纳米技术等均是精密加工技术的基本技术类型,对推动机械制造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焦亚男 刘雪 李洋 单位:山东五征集团 制造工艺论文: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工艺技术 摘要:目前我国制造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极大的促进了工业的进步与发展。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技术在制造行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开始应用于生产之中。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中金属与非金属材料成型加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同行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模具制造;工艺技术 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前,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这无疑为制造业、工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磨具制造领域来说,很多新技术、新工艺开始涌现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现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如果单纯依靠理论和实验来处理材料加工中的困难,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1]。因此,计算材料方法开始引入到材料加工领域中,成为当下解决材料加工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还应全面、系统的处理问题,完成理论与实验难以解决的工作。 1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概述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需要要就材料结构、材料性能及表面形状如何改变、加热过程中材料可能受到影响的工艺等,在综合材料到产品设计开发领域中,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在整个现代制造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需要对热加工改变材料宏观性能、微观结构、表面形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构、形状、性能改变过程中工艺因素对材料带来的影响,将成型设备、成型工艺开发及工艺优化的相关理论问题解决好,研究制造模具过程中的热处理、材料及加工方法等相关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工科院校都开设了材料形成与控制工程专业,同时该专业目前也是很多职业技术类学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材料成型加工、控制工程、模具设计指导等专业知识,为社会输送应用开发、科学研究及工艺设计方面的技术类人才与管理类人才[2]。 2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 目前制造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促进了工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其中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将目光聚焦在了该领域出现的新技术与新工艺上[3]。 2.1金属材料一次成型加工 (1)挤压成型:应用该项技术时,首先需要将待加工的坯料放到模具中,进行加压处理之后再压力的作用下,预先加入模具中的坯料会发生变形,从而获得产品。利用挤压成型技术获得的产品,其塑性比较好,同时还不容易发生变形。(2)拉拔成型:首先应在模具中放入坯料,进行拉拔处理,预先加入的坯料在拉力作用之下会发生变形,通过加压产品。利用这种技术制成的产品,其变形阻力非常小,但是要注意,要想达到预期的拉拔效果,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性能非常好的坯料才行。(3)扎制成型: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扎轮旋转力作用使坯料发生塑性形变,最后生产出产品。 2.2金属材料二次成型加工 (1)锻造成型:该技术可以通过自由锻造、模型锻造两种手段实现,其中,前者是指在压力机表面放置坯料,利用制作企业施加外界压力获得符合要求的产品。利用该项技术不需要模具即可完成;后者指在压力机表面放置坯料,利用模具的压力使坯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产品。应用该技术可以用来加工复杂形状的产品,因此目前已经将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之中[4]。(2)冲压成型:这项技术是指在压力机表面放置金属板材料,在压力作用之下金属板会发生塑性变形,将模具从金属板上分离开,最后得到形状、大小一致的产品。(3)旋压成型:利用旋压成型技术时,需要将板料放在芯模上,降板料压紧,板料在压力作用下随着芯模发生转动,进而出现一些塑性变形,最终获得形状、大小一致的产品,应用该项技术时所受的阻力非常小,产品的尺寸也相对较大,需要的模具也不是很复杂,但是该项技术的生产效率并不高。 3非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 非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制造技术主要可以从挤出成型、注射成型及压制成型三方面分析。 3.1挤出成型 挤出成型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产品生产的连续化可以得到实现,同时生产效率比较高,获得的产品其品质也比较高,可以将其应用于多个领域之中。挤出成型技术应用的装置都比较简单,需要的设备投入也比较少,短期之内即可收回成本,且不会由于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投入的人工成本也比较小,因此,可以将其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化生产领域之中。 3.2注射成型 注射成型技术的原理是在注射设备中放原材料,在注射设备中完成材料熔化处理过程,在相应模具中注射熔化以后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冷却处理,固化处理之后拆除模具后即可得到产品。注射成型技术可以应用于复杂结构产品生产领域中,提升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 3.3压制成型 压制成型技术是指在特定模具空腔中放材料,然后加压处理,最后获得产品。但是该技术需要较长的周期,整体产品生产效率也不是很高。 4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久的将来精确成型加工工艺必须会成为机械加工的主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工件要求较高的汽车生产领域中,精确成型必然会得到广泛应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我们不仅要依靠理论、实验来解决加工过程中中面临的困难,同时计算材料方法也会更多的应用于材料加工中,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达到理论、实验不能达到的效果。 5结语 总之,当前市场对产生效率、生产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机械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就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在现有技术层面上进行持续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这样才能更好的迎合市场的发展趋势,更好的促进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进步。 作者:余小员 单位:阳江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制造工艺论文: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分析 【摘要】基于当前机械制造工艺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对其问题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缺乏系统性认识和全局的把握、缺乏严格细致的评定标准以及缺乏可靠的评定方法。此外,提出了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对产品性能的工艺参数以及产品实用性方面的影响。旨在为机械制造行业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 可靠性研究 指标体系 工艺可靠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领域的建设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机械制造业更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柱型产业,其行业间的竞争情况也异常激烈。部分企业为了快速提高自身产品的上市周期,从而降低了研发的周期。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每况日下,究其原因是制造工艺不合格的问题。文章对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其目的是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只有将自身机械产品的质量提高上去,才是体现自身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1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 机械制造工艺经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后,不难发现其设备使用的耐用性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样的机械制造产品,工艺的可靠性越高其设备的使用年限就越长。通过研究可以明确机械制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弊端,进而进行改进以提升其设备的使用年限。事实证明,只要进行了可靠性研究的机械制造产品,其后期使用的维修次数和返厂周期就小,而且研究的时间越长其效果就越明显[1]。就目前来说,我国机械制造产品的可行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可靠性研究在其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在机械制造的市场环境里仅靠可行性研究就想把其发展的劣势转变过来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在产品制造过程方面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我国整体机械制造市场的前进步伐。针对这一问题,仍要从可靠性研究进行入手解决,但需要扩大可靠性研究的范围以实现改善整体市场环境的目标。这一过程需要相关工作者做大量的机械制造行业内的信息数据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可靠性研究的效果放到最大。除此之外,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机械制造的设计的阶段,还要对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工艺数据进行长期的分析。而机械制造工艺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生产阶段,而生产阶段又是占总制作机械产品费用的一半以上的阶段。因此,对这一过程进行可靠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对产品性能的具体影响 2.1工艺参数 机械制造工艺产品的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其能满足各种工艺参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工艺参数对产品性能是具有最直接的影响的。进行可靠性研究时,不仅要对机械制造产品的参数进行分析还要对其设计阶段、生产阶段进行全过程的评定分析。这对于产品性能工艺参数方面来说只是其研究过程中的一环,但是研究旨在整体进行控制了以后才能对其工艺参数进行有效影响。这是因为工艺参数与产品质量之间是存在着复杂的联系的,具体表现为产品的工艺参数直接决定了机械制造产品的性能质量。 2.2产品实用性 在工业生产中进行机械制造设备的生产,其目的是利用这些工器具来代替人为所做不到的事情。换句话说,工器具是用来解决人类日常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然而,在机械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因工艺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是工艺技术的低端使得产品的实用性得到了降低。在科技全面发展的现如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进行机械制造的工艺本身出现了问题。这一原因就是硬件的原因,那么无论原材料的质量再怎么提高、施工参数怎么修改也难以将产品的质量进行改善。可靠性研究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分析出工艺问题所在,而后再将原本的施工工艺缺陷进行替换和处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残留物没有及时的处理干净,从而导致产品的次品数量增加。可靠性研究针对这种情况,也是分析出原因所在,对原机械制造设备的漏洞进行处理[2]。对于那些对精度要求不高的产品则可以不用对原机械设备进行过多的处理,只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 3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研究的存在问题 3.1缺乏系统性认识和全局的把握 在进行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研究企业仅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缺乏一个系统上的认识。这就使得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更多偏向使用者的使用效能,而不是提升机械制造行业整体的生产水平。而且,可靠性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企业更多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这就意味着当前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存在缺乏对全局的把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现阶段我国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研究主要是在设计阶段。同样还是与上文提到的问题一样,其研究的过程存在片面性。没有对机械制造进行全面的可靠性研究,这就难以实现整个行业的综合性进步。设计阶段并不能决定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部过程,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同样会对机械制造工艺产品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就机械制造的生产阶段而言,其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规范以及生产机械设备的性能都是使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降低的影响原因。因此,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可靠性研究的过程是要从制造的全过程来进行考虑的[3]。 3.2缺乏严格细致的评定标准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可靠性研究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技术标准是由国家和行业制定的。现阶段,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的可靠性研究所依据的评定标准还是相当缺乏的。究其原因,一是相关研究者没有对研究进行系统化的认识;二是对可靠性研究所依据的系统指标存在缺乏问题。目前我国进行机械制造工艺的企业所采用的加工标准大都是稳定度指数。它的优势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某方面进行具体控制,其缺陷是缺乏对机械制造工艺全过程的整体考虑。所以,其很难做出系统的评定结果的。 3.3缺乏可靠的评定方法 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可靠性研究是需要大量的信息数据的,这一过程中只有根据具有可靠性的评定方法才能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准确的评估。对于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来说,并不是简单的获取过程而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信息数据进行一定过程的梳理和收纳,这一过程是可靠性研究人员进行透彻分析、准确评估的有效保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方是由于信息数据的采集时间要求过短,这就使得其过程中对样本核查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最终导致信息导致数据的采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情况。部分研究人员旨在研究程序上下功夫,真正对采集到的机械制造工艺数据进行分析的很有限,这些都是没有可靠的评定方法而导致的[4]。 4可靠性研究解决机械制造工艺问题的几个要点 4.1建立指标体系 建立机械制造工艺的指标体系,首先,要从统筹多方影响因素的角度入手。具体内容为: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售后,利用制度将这一所有过程进行可靠性运行保证。其次,企业制定的相关指标体系必须是科学的、健全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 4.2提高工艺可靠度 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度是行业内所有企业所追求的实际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因为工艺的可靠度保证机械制造过程中无论发生材料上的变化还是过程上的操作不当,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而如果其可靠度不够,其他因素再怎么调整也是难以达到实际的生产目标的[5]。 4.3控制故障发生率 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任何设备都会有出现故障的一天,使用方法以及维护手段仅能解决其中的过程问题。当机械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发生故障时是具有突发性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些故障是不能控制的,虽然不能对其进行杜绝但可以将突发性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就不会对企业、施工人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其进行控制时,需要利用到可靠性研究的方法。其研究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处理问题、预防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式极大的降低了机械制造生产故障对使用者以及经营者的损失程度[6]。 4.4控制机械生产稳定性 在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其工艺可靠性的最大体现就是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故障的发生多出现在设备内部的耗损问题上,其极大的影响了生产制造的安全性。对其进行可靠性研究有利于保证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避免一线操作者在机械生产中可能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7]。 4.5故障检修 根据上述内容说明,机械制造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影响主要来源于设备内部的稳定性。这一过程完全可以通过对其故障的检查和维修来提供保证,这项工作内容完成关键就是时间。可靠性研究可以提供设备的损坏周期,企业就可以在周期内对设备进行合理的检查[8]。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是预防故障出现的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法。如果等机械设备因故障而停止运作再对其进行解决,那么中断使用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这样一来企业就很难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这就充分说明了可靠性研究对于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重要程度。 5结语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悄无声息的进入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市场运行中。机械制造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建设领域,其生产建设质量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性发展。然而,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部分企业陷入恶性循环的生产状态。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在对其生产工艺的不重视,从而衍生出一系列产品质量的问题。文章对可靠性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靠性研究解决机械制造工艺问题的几个要点。具体包括:建立指标体系、提高工艺可靠度、控制故障发生率、控制机械生产稳定性以及故障检修。其目的是为提高机械制造行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 作者:王晓宏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制造工艺论文: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工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与发达与否的关键,而机械制造业在工业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机械制造自然离不开制造工艺,因此如何提高机械制造工艺水平也成为了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一些产业的转型也很为重要,在此过程中,一些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弊端也随之显露出来,要实现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就必须设法消除这些弊端,使之顺应发展的潮流。从机械制造工艺当前发展现状入手,解决当前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工艺有着综合性、统一性和全球性的特点,是对一个国家机械制造业的衡量标准,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也受到了国外产业的冲击,一些机械制造工艺的不足和缺陷也就展露无遗。提高机械制造工艺,促进其发展,不仅仅可以使得企业在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处于优势地位,更是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一个大的层面上来说,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1.1管理制度落后 管理机构就是一个企业的大脑,有着足够优秀和完善的管理机构才能促进企业包括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当下对比一些国外的企业,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管理制度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相比,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管理模式的运行也是漏洞百出,这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1]。而且一些企业在机械制造工艺的管理制度上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却视而不见,这也是导致我国机械制造工艺无法的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1.2设定方法落后 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当然也就包括对于机械制造工艺设定方法的影响。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新时代,运用计算机技术替代传统的图纸进行机械制造工艺方法的设定几乎成为了一个趋势,计算机设定方法有着简便易操作,而且也不用担心一旦发生错误的后果,而且用计算机进行运算可以极大地缩短时间,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然而纵观当下我国的一些机械制造工艺的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图纸方法进行工艺设计的仍然不是少数。因此如何让这些企业脱离图纸,而是使用更为高科技的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提高效率,这也是机械制造工艺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1.3制造技术落后 之前所说的管理制度和设定方法的问题说到底也只是一些侧面的问题,然而制造技术的落后则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无法跟上世界潮流的一个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不能实现制造技术的发展,纳闷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纸空谈,这也正是我国目前机械制造所要提起重视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重农轻商的理念就根深蒂固了,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对于制造技术的重视程度仍旧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我国制造业在以激光制造技术为代表一些轻加工微加工领域与西方的先进技术相比全面处于劣势,这也是我们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中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 1.4自动化技术运用欠佳 自动化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正确有效地运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地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些西方先进的国家,自动化技术在企业尤其是在机械制造业的企业中是非常普及的,但是我国的一些机械制作工艺的企业对于这种技术则是不以为然,无法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更别说将这一技术娴熟地运用到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来了,这也是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相较于西方先进的工艺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2机械制造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2.1集成化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工艺原先分散的制造模式已经渐渐被集成化的制造模式所取代。传统分散的制造模式无法统一的实现大规模加工,而且对于机械制造工艺也无法做到全面有效的控制;相比而言,集成化的设计、加工、生产等诸多步骤都只需一次性的完成,这正是机械制造工艺高度自动化的表现,而且集成化的制造模式规模更大,连续性更强,更加便于统一的管理和加工[2]。这种集成化的发展趋势正是对于当前机电一体化重视的结果,这也有利于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2.2微观化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制造业产品的要求也更加趋向于细节化。消费者在购买一些制造业商品时,对于商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要求机械制造工艺也要加大对细节重视程度,这也正是机械制造工艺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加工手段的提升以及材料的进步正是可以有效地使机械制造工艺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使得加工更加精密化,尤其是在一些精细加工的领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今非常流行的纳米技术进行加工,做到切实有效地提高加工工艺的精密程度,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微观发展。 2.3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准确率和加工效率,因此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中,自动化技术理应不该被遗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这种解放劳动力并不是指更多的人失业,相反,这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完成更少但是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可以进而大大地促进工作效率。而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人为疏忽所导致的失误,对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2.4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对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的。在制造过程中实现数字化能够保证生产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简化生产流程,确保机械制造地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水平;然而数字化不仅仅体现在制造过程中,在管理层面,可以有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及时地将一些机械制造的信息传送到管理者的手中,实现对机械制造实时有效的管理,防止一些管理疏漏情况的发生。可以说,实现数字化也是机械制造工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3结论 精细化和自动化是今后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因此要实现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进步,使得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紧跟世界潮流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企业提高对于新兴科技的重视程度,管理也要做到有序尽责,制造技术做到创新和高效,全面实现机械制造工艺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提高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机械制造企业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我国机械制造工艺一定会迈上一个全新的高度。 作者:刘庚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 制造工艺论文: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 1前言 随着社会对现代机械制造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也需要对具有现代性特点及技术水平的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水平相应提高并符合生产实际需要。在应用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通过进一步加强该技术的应用才能提高其发展水平。 2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 2.1现代机械制造工艺。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主要是从产品设计到应用服务全过程中综合应用制造、信息及现代技术,达到低耗质优及灵活清洁的生产目标,动态多变的市场提高竞争及适应力的制造技术。其工艺范围广泛,也具有较多种类。 (1)气体保护焊接工艺。气体保护焊接工艺主要是充分利用电弧介质应用气体对电弧和焊接区提供必要保护的一种电弧焊。在实际应用中最常采用二氧化碳作为气体介质,可有效降低成本,在实践中广泛应用。技术上具有迅速焊接、操作便捷、焊接过程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几乎不产生熔渣、不具有较大的光辐射等很多优点,但对于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也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 (2)电阻焊工艺。电阻焊工艺主要是在两电极间压紧被焊工件,形成在焊接电流通过的接触表面及附近区域的电阻热升温至塑性或熔化状态,金属键一般都是由分离两表面的金属原子构成,在结合面形成共同晶粒的量比较充足。电阻焊焊接操作便捷、只需较低焊接成本、不需要较长时间加热、易实现自动化机械化并具有较高效率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设备需要较高成本、无损检测方法不具备及难以维修等。 (3)埋弧焊工艺。埋弧焊工艺是在焊剂层下利用电弧燃烧而实现焊接的一种方法,通常有两种方式——自动和半自动焊接,但因半自动埋弧焊需将焊丝采用手动方法进行递送,目前已很少应用。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基稳定的焊接质量、本不产生弧光及较少烟尘等很多优点,使其成为制造管段、压力容器、箱型梁柱等钢结构的首选焊接方法。选择准确焊剂碱度是应用中最关键的,以达到焊材技术要求。 2.2精密加工技术。 精密加工技术主要是指0.1μm~1μm加工精度,0.01μm~0.1μm表面粗糙度的一种先进机械加工技术。砂带消磨、精密切削、研磨、抛光成型磨具等都是应用相对较为成熟的加工技术,纳米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应用的一种最新的精密加工技术。 (1)精密切削技术。精密切削技术在精密加工技术中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技术,也是在机械制造中最常用的一种切削技术。在应用中应减少使用刀具、机床及工件,使机床提高运转速度,才能提高制造的机械产品质量。 (2)精密研磨技术。在加工制造中,精密研磨技术对于电路板硅片集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随科技的不断发展,超精密研磨技术应用目前已逐渐成熟,在机械加工领域也日益表现出良好的发展空间。 (3)纳米技术。该技术是将不同技术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一种产物,结合现代先进工程技术和物理理论,经不断发展研究,已逐渐成熟,解决了硅片上刻字等传统技术难题,其应用发展明显提高了信息存储密度,在机械制造领域具有十分高的应用价值。 2.3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不只是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也逐渐拓展到冶金、电子等领域,但随着技术逐渐发展并呈现更新换代的形势,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也将发展的更快更好,而社会也逐渐增加对机械产品的需求并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将推动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也不断扩大应用需求,深入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促进技术快速发展,对于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社会进步发挥了十分积极地作用。 3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特点 3.1全过程关联性。 在制造过程中都应用现代机械制造工艺,自研发机械产品阶段就开始应用,并涉及设计产品、制造加工及应用销售等众多环节。内在的联系性在各个环节中的技术都有所体现,也正是存在如此的关联性,所以各环节产生技术问题,都会影响到下个环节甚至是整个技术应用过程。在制造过程中,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应全面掌握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以及精密加工技术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将这几种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整个机械制造过程。 3.2技术种类系统多样性。 上述几种技术之间在种类上存在计算机、信息、自动化以及系统化管理等技术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各种技术不能单独进行应用,大部分时间都应用的比较综合,在设计、制造、加工及销售机械产品等各个环节中贯穿这一多样性和系统性的应用。 3.3技术应用全球性。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在经济及技术领域都逐渐接近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为促进相应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但这也对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目前技术竞争比较激烈的显示情况下,应积极努力不断提高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水平,在制造机械技术方面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在机械制造业及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键在于深入应用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并扩大应用范围。而基于此更应提高对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重视程度,并不断改进创新该技术,使其为现代机械制造与加工行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 作者:王向宣 单位:哈尔滨高科技创业中心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策略:关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广泛使用,搞好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是当前通信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数字光纤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不同制式的出现,对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格与标准。因此,本文仅就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的特点、内容、方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与介绍。 【关键词】数字光纤;通信设备;设备维护 近年来,数字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显著,数字光纤通信已经开始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数字光纤通信技术以其容量大、干扰少、传输远、保密强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传统的通信技术,并占据着通信领域的主要市场,成为通信行业支柱性的技术类型。 一、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特点 1.科学性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与其系统紧密相连。所以首先要保证整个系统的运行正常,只有系统运行正常了,数字光纤通信设备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如果系统运行不够通畅,那么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则无法确定。 2.安全性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的运行,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种产品,数字光纤通信设备也会遇到一些故障。为应对相应故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以采取相应措施。目前主要参照的标准是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门制定的故障排除相应措施。一般情况下,故障排除措施主要包括告警指示。完善的告警指示有延时维护告警指示和即时维护告警指示两种。不同的告警指示管辖着不同设备,设备中任何地方出现问题,即使是不同的角落出现问题都会被交警指示反应。如此灵敏的告警系统,为维护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十分方便的保障。正是这种高速发展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已经成为密集度非常高,集成化程度非常高的产品。 3.专业性 目前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在生产方面主要采用的是表面安装工艺进行生产。这种生产对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工作性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维护人员来说,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产品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比原来的设备维护变得困难了,需要维护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完成。 二、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的技术要点 为了能够在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排除故障,这就要求维护人员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首先,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人员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维护的设备,包括设备所包含的配套的仪器仪表等。对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各种基本数据和波形等信息,要有较好的掌握,一旦发生故障,可以及时排除。充分了解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各种告警功能及其发出告警的原因,了解所要维护的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技术性能,对于发生故障的部位要能够及时作出判断,保证通信设备和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维护人员要配备相关的维护仪表。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需要专用仪器仪表,如光功率计、光时域反射仪等等。 三、数字光纤通讯设备的维护内容 维护内容主要以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及时将系统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是要及时的检测和巡查相应设备,将故障处置的预防阶段。 1.做好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技术检测 由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点。因此在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工作状态稳定以后是不需要对其进行测试的。这个免测试的时间要根据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工作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是在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范围内。这些免测试的指标主要是电接口的各项指标。但是光接口的指标则需要定期检测。阴性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光传输线路会根据不同的外界条件发生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维护人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光接口的各种参数设置和有关指标。一旦上述指标和参数发生变化,要及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排除故障,保证传输的正常运行。例如,要及时观察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变化情况。因为这一参数的变化能够直接反应光接收机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同时他还能反应某一个光传输线路中是否出现各种不适合运行的状况。再比如,为了了解激光器的工作寿命状态,需要及时的观察IB的变化情况。IB的变化情况还能够反应自动温度控制电路的工以及自动功率控制电路的工作情况。因此要随时观察光发送中激光器偏置电流IB的变化情况。 在测试过程中,首先要测试的就是电源。整个系统的工作是否能够正常进行,电源是最主要的一环。如果电源不能被检测,则会影响整个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运行。 2.做好数字光纤通信设备问题的技术处理 包括对前文中所提及的在设备维护中需要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等。这些检测方法和内容在设备的说明书中一般都会进行详细的说明,本文在这里不再赘述。本文主要介绍一些在系统维护中的故障处理方法。这就需要对于可能出现故障的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部位和可能出现故障得到原因进行准确的定位。只有进行准确定位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故障排除。为了准确查找故障部位,就需要利用各种仪器仪表以及设备中所设定的各种告警指示。有的设备故障可以根据告警设备比较容易的就能判定,而有些故障则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这就需要根据告警指示,综合各种仪器仪表的的指示,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确定故障位置和故障原因。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告警设备在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分段负责原则。就是指如果设备上游出现故障的话,那么其告警指示中就包含了下游的故障警告。反之,如果下游设备出现故障,那么其中也就包含了上游设备的故障告警。从这一原则中,我们可以用于设备故障的处理。如我们可以从设备上游开始着手处理设备出现的各种故障。这就大大减低了设备的维护时间,保证了通信畅通。 四、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管理 1.建立健全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管理服务机制 应该通过管理网络和服务系统的完善,实现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网络管理和实施监控,一旦发生问题,根据实现预定的方案和机制,及时、准确地进行排除和处理,此外,要做好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记录,也有利于整个通信行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2.细化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的工作流程 要将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的实际过程规范化、数字化,通过对管理工作的编号实现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工作的数字表达,这样有利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工作数字化控制,同时也方面各项工作的展开和相互支持。 3.加强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队伍的专业建设 要做到专业队伍,就必须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只有技术过硬,才能称得上是专业的的数字光纤通信管理队伍。专业的技术队伍能够做到高质量的为数字光纤通信服务,提高效率,达到科学的管理。 4.减少外界环境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影响 根据实践经验,外界环境会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带来各种不利影响,自然界的常见和不常见现象都会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屏蔽和控制,达到确保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状态安全和结构稳定的目的。 总而言之,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及其相关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中的高科技产品,只有通过加强维护,才能保证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多的价值。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策略:谈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摘 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对信息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数字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显著,数字光纤通信已经开始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对光纤数字通信设备的维护就成了当前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将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特点入手,重点谈一谈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关键词 光纤 通信 设备 维护 1光纤通信设备的特点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在通信技术的应用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光纤通信技术也是近年才被开发出来交付使用的,因此光纤通讯设备无疑都是高端的科技技术产品,这就决定了它拥有自身所特有的使用和功能特点。和其他的通信设备一样,数字光纤设备的通信设备并不能单独存在,而是要和整套数字光纤设备的通信系统进行紧密联系的,同时,设备本身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也主要是依靠对整套系统发送以及接受信息的畅通程度来判断的。因此,我们常说的光纤数字通信设备的维护其实就是指的对数字化的光纤通信系统进行保养以及维护。光纤通信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光纤通信设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可以确保信息的传递不被中断或者持续传递,也可以对信息的传递作出第一时间的反应。现在应用的光纤通信设备拥有完善的报警告示,几乎是对于整个光纤通信网络来说基本上就算是没有死角的完全覆盖。相对的,由于当前科技在光纤信号传送系统上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这也就促使着数字光纤通信方面的科技含量大大加强,大规模集成电路在进行维修和养护的时候所面临的难度也是大幅度提高,这也就对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考验。 2光纤数字通信设备的维护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光纤通信设备是与光纤通信系统配套使用,对于光纤设备的维护不单单是指光纤设备自身的单一维护,而是对光纤数字通信设备的维护就是对数字化的光纤通信系统的保养以及维护,然后使整套光纤通信系统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对光纤数字通信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来说一般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整个数字的光纤通信系统的周期性的监控,光纤通信设备的使用贯穿了光纤通信的全过程。想要很好的对光纤通信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维护就应该从全过程出发,建立通信系统全过程的监管网络,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针对通信设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对这些问题的原因和部位进行全面的判断,其中设备中的报警启示信息就非常的重要。二是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定期检测、检验和维护保养。为了保障通信的流畅性和安全性对于光纤通信设备的定期检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很好的维护设备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于光传输设备,熔接设备,数字转换设备的定期检验检测才能减小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才能更好保障通信的高速快捷。三是对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处理,及时快速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就能确保通信工作安全稳定的进行。 3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管理要点 3.1建立健全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管理服务机制 应该通过管理网络和服务系统的完善,实现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网络管理和实施监控,一旦发生问题,根据实现预定的方案和机制,及时、准确地进行排除和处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系统运行监控管理网络,并认真做好各项管理记录,为日后的研究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依据和数据参考。通过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及时地排查出运行系统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故障,为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进一步细化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工作流程 要将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的实际过程规范化、数字化,通过对管理工作的编号实现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工作的数字表达,这样有利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工作数字化控制,同时也方便各项工作的展开和相互支持。 3.3加强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队伍的专业建设 对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而言,作为一种高科技的通信产品,必须要有非常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团队进行维护与管理,方可保证其正常运行。从这一层面而言,加强专业维护与管理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率、专业化的维护与管理团队是数字光纤通信设备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点和基础保障。 3.4减少外界环境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影响 根据实践经验,外界环境会让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带来各种不利影响,空气潮湿、雷电、低温、高温、太阳黑子等自然界的常见和不常见现象都会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屏蔽和控制,达到确保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状态安全和结构稳定的目的。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是数字通信的基础性设备,必须加强维修和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字光纤通信设备为通信事业提供安全、稳定的设备基础,使通信行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策略:关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与管理的工作细节,首先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特征进行了研讨,说明了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与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与管理过程中相关的要点,希望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与管理工作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设备管理;通信容量;设备检测 近年来,数字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显著,数字光纤通信已经开始在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数字光纤通信技术以其容量大、干扰少、传输远、保密强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取代了传统的通信技术,并占据着通信领域的主要市场,成为通信行业支柱性的技术类型。数字光纤通信设备是实现数字光纤通信的物质基础,因数字光纤通信技术更新、设备安装、设备运行等原因,需要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经常进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为了确保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功能,应该加强对设备的认知,在增加维护和管理工作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形成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安全、稳定的体系和保障。 1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特点 1.1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科学性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作为当前通信领域最高科技产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科技产品,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 1.2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安全性 光纤通信设备通常具有非常高的保密安全性,它能保证信息数据传递过程中的不被中断、持续传递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在最短暂的时间内反应信息数据的传递情况。 1.3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专业性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及其技术表现出非常强的科技含量,因此它属于高科技产物,并且光纤技术的研发更是短暂,这就决定着数字光纤设备及其相关技术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性。 2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的技术要点 2.1 做好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技术检测 应该在传统设备检测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运作特点展开技术检测。数字光纤设备中的激光器偏置电流应当时刻观测。这样可以全面的掌握LD设备的工作状态。激光器中的电流变化是功率自动控制电流工作状态的真实反映,同时还可以反映出LD设备的实际工作状态。对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而言,加强对其工作过程中的电源测试是非常必要的,这关系着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及其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 2.2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问题的技术处理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主要故障偶光端机控制板上显示出故障和问题报警信号,比如电源故障、收亮光、PCM中断、LD寿命告警等;数字建用设备所显示的故障告警,如电源故障、支路系统的输入信号消失、电源变换器出现问题、群输入信号消失,接收对端告警以及帧失步等;PCM基群中的相关设备显示出现故障报警,比如电源出现故障、变换器出现问题、基群中的信号输入出现中断以及帧失步和误码率超限等。在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出现故障时,应该确保技术故障的及时被发现,并通过技术分析确定故障位置,列举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技术处理。 3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管理要点 3.1 建立健全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管理服务机制 应该通过管理网络和服务系统的完善,实现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网络管理和实施监控,一旦发生问题,根据实现预定的方案和机制,及时、准确地进行排除和处理,此外,要做好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记录,不但可以积累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服务的经验,更可以作为数据和参考对现运行的数字光纤通信设备问题和故障排除有所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整个通信行业管理能力的提升。 3.2 细化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的工作流程 要将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的实际过程规范化、数字化,通过对管理工作的编号实现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工作的数字表达,这样有利于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工作数字化控制,同时也方面各项工作的展开和相互支持。 3.3 加强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队伍的专业建设 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应该以专业化为主要方向,要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技术的专业队伍,以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工作服务于数字光纤通信,达到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科学管理。 3.4 减少外界环境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影响 根据实践经验,外界环境会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带来各种不利影响,空气潮湿、雷电、低温、高温、太阳黑子等自然界的常见和不常见现象都会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屏蔽和控制,达到确保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状态安全和结构稳定的目的。 综上所述,数字光纤通信设备是数字通信的基础性设备,除了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要加强技术规划和技术应用,更应该在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运行阶段加强维修和管理工作,要通过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修和管理的制度体系建立相应的机制,要以有代表性的故障排除为基础形成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修和管理的技术要点,总之,应该利用技术、管理等综合手段确保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字光纤通信设备为通信事业提供安全、稳定的设备基础,使通信行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策略: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应用与维护 摘要 数字光纤通信技术是近几年最新开发出来的高科技通信技术,比传统的电缆通信技术在传输数据量、传输距离、抗干扰性能上具有较强的优势。随着数字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它也开始在各行各业各领域中被采用和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有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和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本文主要对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应用和维护根据其特有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应用;维护 数字光纤通信是数字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光纤通信系统相互结合从而构成了光纤通信技术完成了生活工作上的通信功能。因此它在保证通信流畅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光纤通信设备的应用与维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并希望用它的发展来进一步加强通信技术,更好地为通信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1 光纤通信设备的应用及其主要的特点 1.1 光纤通信设备的应用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在通信技术的应用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贯穿整个通信过程的,从信息的开端到信息的转换再到信息的交付使用。由于光纤通信技术也是近几年才被开发出来交付使用的。因此数次光纤通讯设备无疑都是高端的科技技术产品,这就决定了它拥有自身所特有的使用和功能特点。 1.2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主要特点 要更好的使用数字光纤通信技术,就需要熟练的使用各种数字光纤通信设备;想要熟练地操作光纤通信设备,就需要对它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它的特点是我们了解它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就对它的一些主要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1.2.1 光纤通信设备的科学性 数字光纤通信设备是高科技的产物,是近几年才被开发研究出来并投入使用的。它无疑是人类伟大的科技产物之一,也正因为它开发的时间短,科技含量高决定了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1.2.2 光纤通信设备的高安全和高灵敏性。 光纤通信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流畅和快速传递信息是通信的基础。这就为光纤通信设备的研究方向和基本功能方面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就是光纤通信设备必须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来确保信息的传递不被中断或者持续传递,也必须对信息的传递作出第一时间的反应。 1.2.3 光纤通信设备的高专业性 光纤通信是科技含量非常高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功用的通信设备也是高科技研发的产物。而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也不过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光纤技术的开发时间更为短暂。这就决定了高度的专业性质。很多人是只闻其声,难解其意;甚至于欠发达国家和偏远地区根本还没有广泛的使用这项技术。 1.2.4 光纤通信设备的复杂多样性 光纤通信设备的使用贯穿着光纤通信的全过程,而不同行业的光纤通信对光纤通信的功能要求也不一致。这就对光纤通信设备的设计制造提出了复杂的问题。也是正因为如此,光纤通信设备也是多种多样的。 2 关于数字光纤通讯设备的维护 由于光纤通信设备是与光纤通信系统配套使用,相辅相成工作的。因此对于光纤设备的维护不单单是指光纤设备自身的单一维护,同时光纤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与否和工作稳定与否是需要通信系统的整体反应或者自身安全机制的监督系统的反应才能有所觉察。并根据这些反应作出进一步的处理和维修。 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的基本要求和通信维护的大体内容: 1)关于光纤通信设备维护的基本要求 根据上面我们对于光纤通信设备所作出的一些简单的分析以后,应当对光纤通信设备的特点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而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应当根据光纤的工作内容和功能特点作出基本的维护要求。主要的维护要求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设备维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工作人员应该对光纤通信设备的基本功能、工作原理有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对于设备的基本构成应该大致了解甚至能简单的维修;(2)对于维护管理部门的要求。维护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光纤通信设备的特点制定具体的设备维护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确切的实施。同时还应该设立有效的监督监管任务进行有效的监督。 2)关于通信设备所需要维护的大致内容 对于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1)整个光纤通信系统的网络全面监控。光纤通信设备的使用贯穿了光纤通信的全过程。想要很好的对光纤通信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维护就应该从全过程出发,建立通信系统全过程的监管网络;(2)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定期检测、检验和维护保养。为了保障通信的流畅性和安全性对于光纤通信设备的定期检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很好的维护设备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于光传输设备,熔接设备,数字转换设备的定期检验检测才能减小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才能更好保障通信的高速快捷;(3)数字光纤通信设备发生故障时的处理和设备维修。光纤通信设备也是人类生产的产品,也有自己的使用寿命,也会正常的发生这样那样的毛病和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快速的解决这些问题就能确保通信工作安全稳定的进行。对于光纤通信设备发生的故障我们所要进行的维护内容主要有:首先,全网络的监控所有通信设备,及时的查找出故障的设备位置。其次,对设备的故障所在、原因及时的进行分析、检测和研究。最后,对故障及时的进行排查、对设备进行维修。 3 关于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所作出的一些基本措施 3.1 对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和选择性购买设备 鉴于光纤通信设备在通信技术工作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我们应该认真的对待通信设备的维护工作。但是光纤通信设备的都是些高科技的产品,具有很强的通信技术上的专业性。目前,国内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而通信设备的应用却已经在国内大大大的推广开来。为了弥补这样的缺口问题。只有使用光纤通信技术的公司、企事业单位自行的去组织培养自己的通信设备维护工作人员。而在通信设备的购买上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的购买适合公司需求的通信设备。同时,在购买的设备上用该严把质量关。务必确保所购买的设备优质优量。应该选择专业的人才进行购买。否则,将会为以后的设备维护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和更多的问题。 3.2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维护方案 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过程。只有对维护工作进行有条理的梳理并将其进行细分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完成这样艰巨性的任务。所以制定有效的维护方案是更好的开展维护工作的强有力的保证。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一个全面监控的网络服务平台,对于光纤通信设备和光纤通信系统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观察纪律;以便于随时发现并解除故障。同时,建立这样的监控网络并做好记录也方便随时随地的检验中进行数据、参数等等相关数据的对比。然后通过分析数据也可以排查出潜在的问题,为更好的光纤通信设备的维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建立一个光纤通信设备的明细表及其工作流程。对公司内所使用的全部光纤光纤通信设备进行全部的统计,并予以编号。比如,光端机编号,数字复合设备编号等等。并根据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工作流程编制设备流程明确设备在整个环节中的应用和位置。通俗的来讲就是对通信设备进行有效的存档,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有条理的去开展维护工作。确保工作人员能在设备出故障的时候做出最快速的反应; 3)建立一个专业性较强、认真负责的维护工作团队及管理团队。没有专业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强的维护工作是无法有效开展的。没有高效的管理团队维护工作也不能合理、负责的长期开展。所以说建立一个高效率、高专业素质的维护工作团队和管理团队是保证通信设备的维护工作长期稳定开展的最强有力的支撑点; 4)实施有效的维护方法和方便有用科学的评测仪器。在实施维护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发生的问题往往会有质的区别、发生的故障也不是全部相同的、而发生的原因更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维护工作我们应该细分以下,实事求是的使用最为有效的维护方法。甚至于可以委托专门的设备维护公司进行协助。而专门的科学检验、检测仪器更是维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工具。它可以快速的检测出问题和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我们更明确的看出设备所存在问题的原因。但是我们在维护故障时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因就是,务必保障不能影响通信工作的正常开展; 5)对光纤通信系统的监控和维护。作为光纤通信技术的另以主要部分,光纤的通信系统与光纤通信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光纤通信系统的工作正常与否的监控,可以直接的判断出光纤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与否。光纤通信系统像是一张巨大的通信网而通信设备则是这些网上的连结点。是息息相关的。光纤通信系统通常能够反应的问题是直观的可以直接反应出是什么样甚至是那台设备工作出现了故障。比如说,没有了通信信号就说明光源设备或者是传输设备受到了干扰或自身出现了故障等等; 6)对于天气气候地理条件的监控和勘测。光纤通信是一个传输距离远跨越地理位置远经历的气候区域多的通信过程,因此外部的条件也是影响着光纤通信设备正常工作的直接因素。比如太阳黑子运动剧烈引起的电磁活动就会对通信的传输产生强烈的干扰。潮湿的环境就会让通信设备的工作寿命和工作效率大大地降低。此外,静电了,雷电等等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影响通信设备的因素。 4 结论 数字光纤通信技术作为高科技的通信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所运用,所产生的效率也是明显卓著的。因此,通信设备的维护工作也是需要配备开展的。况且,维护好通信设备在对于公司的长远利益发展,公司的运营成本上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说,数字光纤通信设备的应用与维护使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的问题所在。我们应该一直坚持不懈的致力于它的探讨和研究,为更好的通信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保驾护航。
财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 一、引言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目前高校财会专业(财会专业在本文中是指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十分重要。近年来,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究竟该保留还是取消的讨论不断升级,但是目前高校财会审专业主要采取的仍是通过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来获取毕业所需学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的财会专业即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作为本科毕业生毕业前的必修课程来开设的,并且近几年来日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学生、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来提升该环节的教学质量,以培养更优质的本科人才。尽管如此,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起始相对较晚;学生选题困难,甚至难免为了写作而写作;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写作训练,因此毕业生在写作时以及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均感到难度较大,有时甚至疲惫不堪;开题后学生的毕业实习往往没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据;互联网信息手段虽为写作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弄虚作假的成本变得很低。上述情形会影响到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予以充分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与提升。 二、课程地位及作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必备的一环,课程性质多设为必修课。该教学环节的设置无外乎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检验、巩固甚至升华学生本科四年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专业素养。第二,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作为毕业实习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总结。第四,训练学生学习撰写以毕业论文为载体的经济应用文,使其具备独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且论点鲜明、论据丰富、论证符合逻辑,理论结合实际的论文的能力,以符合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环节与流程――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现状 以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例,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指导学生选题并填写开题文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二是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三是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四是以系为单位组织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具体的时间安排见下页表1。 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如下页图所示,总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论点方面的问题,二是论据方面的问题,三是论证方面的问题。论点方面的问题即立论方面的问题,包括论文的选题、论文框架的搭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据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没能很好地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论据资料;论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逻辑论证方面不够清晰。 具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毕业论文选题依据欠充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过晚,选题缺乏依据,导致开题质量不高。原因有二:第一,开题时间安排欠合理。如表2所示,学生进行选题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约为2个月(10月16日至12月16日)。在此期间,学生需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选题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紧张,普遍存在学生选题困难、对所选题目研究领域没有经过实践调查、开题报告等三个文件的写作仓促完成等问题。第二,论文选题缺乏实践和思考。学生在仓促选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后,离开学校进行毕业实习。实习之后返校r须提交一篇调查报告。问题是,学生在实习单位调查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并不相符,或者说,在毕业实习中没能搜集到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对即将展开的写作有帮助的数据资料,导致学生在开始进入毕业论文初稿写作时“犯难”,难以开展下一步的写作。导致该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题依据欠充分,使后续写作难以“从一而终”,从而出现中途换题等现象。以笔者2016年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5名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即“奔赴”实习单位进行为期2―3个月的毕业实习,实习后返校时有4名学生都提出需要修改甚至更换论文题目,后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讨论之下,对原先的论文题目进行了适当修改之后,学生才开始进行论文的写作。 (二)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联系欠紧密。学生实践时缺乏目标,论文写作时缺乏论据。 (三)写作能力缺乏训练。写作能力不足导致了毕业生撰写自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终稿等一系列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件的困难。毕业论文开题需要撰写3个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撰写1个文件:调查报告;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需撰写毕业论文。 (四)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性不足。一是学生对于如何引用参考文献没有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因此常出现自己撰写的内容与他人撰写的内容“混成一片”,违背学术规范的情形时有发生。二是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不甚了解,导致格式方面易犯一些低级别的错误。三是学生对论文的撰写在严谨性方面不足,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和说服力。 五、毕业论文改革探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 完整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程序包括:准备、搜集资料、选题、撰写文件、毕业实习、进一步搜集资料、思考、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初稿、修改若干稿、定稿、答辩准备(幻灯片及演讲)、答辩、修改、打印留档。 (一)增强选题依据的充分性。 1.选题准备须提早。选题工作须前移,建议学生与指导教师早接触、早准备、早选题。这样,学生就不必在第七学期仅凭与指导教师接触的一两个月时间内仓促定题,显得毫o准备。建议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1―2个学期,比如可将选题工作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甚至在学生刚入学进行学前教育时即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便于及早设定目标。如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1―2个学期相对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的实践对所选题目的研究领域展开实践调查,以进一步确认所选的研究领域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资料作为支撑,进而对初选题目进行调整。因此,在开题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留给学生选题、实践、思考的时间以做好充分的开题准备,这样才有可能使“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可能。 2.文献阅读须充分。学生需要大量搜集与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充分的准备。阅读文献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3.选题来源多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一是可以由系里制定出相关的选题指南作参考;二是让学生在低年级寒暑假实习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三是让学生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四是通过组织一些研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思考选题;五是有些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从而确定选题方向;六是学生在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P项目)时发掘研究方向等。 (二)毕业论文撰写须紧密联系实习(践)活动。目前,撰写毕业论文在经管学院仍是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建立在实习(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应当带着论文研究的目标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带着问题去实践”给学生的实践活动赋予了“目标性”和“任务性”,从而使实习实践任务更为明确,从而更加充实;通过实习(践)活动充分搜集论文所需论据资料,如果在此期间发现无法对所选题目搜集到充分论据的话,则需要考虑重新进行选题,使之后的论文写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开设写作相关课程。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准备环节之一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在第二至第四学期期间开设写作课程,安排学生学习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开设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对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本准备。 (四)养成学术规范性。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需要重视学术规范性的养成。关于学术规范性的培养至少应该自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写作第一篇论文时起就进行要求与训练,到了写作毕业论文时应该已然是自然而然且必须遵守的常规。但是目前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为此费时费力。究其原因:一是缺设讲授专门的、系统的关于如何进行学术规范的写作课程;二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写作课程论文时,教师对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的要求与检查不够严格,常常是总体上要求了,但在论文上交后对于课程论文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检查与督促不足;三是学生们因“无知”而“无畏”,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学生们知晓写作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但由于并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因此对如何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对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严重后果也不是非常清楚,以至于到了大四写作毕业论文时往往问题很多。 关于学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与训练,首先,学校和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其实应该更早,从中学时起就该有相关教育)就着力开展关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教育。其次,尽早开设相关的写作课程进行训练和指导。再次,学校和教师应在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期间里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不断“敲打”学生,使其明白遵守学术规范性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更是对前辈探索知识的一种尊重,体现了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最后,建议重视对本科学生的论文进行“”,通过“”软件等对没有很好地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形进行识别,加强检查与监督。 六、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目前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这“最后一道”教学环节须予以重视。古语“文如其人”,放在当代依然很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学生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踏实地去一一面对并解决一个个难点,这样才能通过这门课程“锤炼”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完成一篇“代表作”。教师须在学生学习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教与学的规律,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俱佳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砥砺前行。 财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财会类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高职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分别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对目前高职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和就业形势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意在号召广大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正确认知自我,从而为能够顺利就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财会类;毕业生;就业 一、财会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人才竞争也愈趋激烈。市场对高职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财会类专业是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专业之一,其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二)供求关系不平衡 从当前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财会专业的就业市场已经严重出现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现象,明显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一方面各类院校财会类专业的普遍开设,导致该专业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普通的财会类毕业生求职也就变的相对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社会对高层次财会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加大,但是学校培养的财会类毕业生难以胜任这些岗位。这两点造成了财会行业“一头冷一头热”的行业现状。 (三)社会选材要求提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才会专业不断的进行扩招,使得高等院校在校才会专业的学生数量仍在不断的增加中,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以及日渐严峻的就业压力,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二、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内部因素 (一)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并没有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展现出来,对理论教学仍然比较侧重。虽然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在每个学期都相应的安排了实训周,但由于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和实训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校企合作也没有进行充分开发,就导致实训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形式。此外,很多实训仅在校园中模拟完成,根本达不到专业实践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教育定位及专业培养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教育,也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或“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即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层次。其侧重点应在“职业”二字,重在培养学生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在专业培养方面则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理实一体”的职业能力。而从当今高职院校财会教育的现状来看,财会人才的培养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学了三年的会计,好像什么都会了,但到了实践岗位又好像什么都不会,迟迟不能上手。而企业实在缺乏优秀的财会类人才,但又不知道到哪里去找,招聘来的学生,还需岗位培训,在企业打杂一年半载,才能上手。 (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缺乏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两方面。用人单位通常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仅业务能力非常强,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专业知识掌握得扎实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成绩较优秀),往往工作能力不强;而具备一定工作实践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又呈空白状态。 其实很多工作的基本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在学校的社团活动的锻炼中得到提高。但高职院校往往不重视对社团活动,对社团活动的支持经费非常有限,且没有设置专门的社团活动指导老师,便无法有效的开展社团活动。正因为缺乏有效的引导,一些学生自发的社会活动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等能力,使得学生在学校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机会甚少。 三、提高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就业观念必须主动符合客观形势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众多的阻碍,但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为实现充分就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主动符合客观形势,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有艰苦奋斗、立大志、干小事的思想准备,正确理解专业对口。此外,创业也是促进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方式。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性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便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创业大潮中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学校、社会、政府应当对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进行大力的营造,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随大流,若条件不成熟、本身不具备创业的能力就不要勉强自己创业。但是对那些适合创业、具备创业基本素质和条件的人来说,要敢于大胆创新、顺势而上。 (二)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科建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做到精准定位,定位越准确,培养出来的人才越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财会类专业尤其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一切的经济运行都需要大量合格的财会人员为之确认、记录、记量和报告,但许多实践中新的经济业务的核算,都没有及时更新到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如此的差距,怎不叫学生望“职”兴叹? 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坚持“新”、“实”、“广”的思想适时适度调整教学结构。“新”,指的是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适时更新,将财税处理中的新政策、新方法引入教材,引入课程,保持与企业实践同步。“实”是指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将我们的企业财税业务实务带入课堂,运用中国会计准则和税收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梳理,充实财务会计学等各主干课程中的实务性内容。“广”是指广泛关注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拓宽财会专业的广度,将多种行业、多种类型的财税处理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多储备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提升就业指导教师及辅导人员素质,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 总之,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学校切实做好教育改革,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都能拥有良好的就业环境。 财会毕业论文:对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选题过大、抄袭严重、结构混乱和不按进度完成等质量问题,这是由于学生态度不端正、学校要求不严格、财会专业特殊性和指导老师不积极造成的,只有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才能提升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财会专业 毕业论文 末位淘汰制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太大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论文要求与实践紧密结合,抓住具体行业、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要求题目大小适中。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命制或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选择了较大的论文题目,有的更大,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研究的范畴。 2.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毕业论文写作是可以适当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查阅、掌握资料以后进行写作,要对别人的成果进行吸收和运用。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下载一些论文,直接整段、整篇地复制粘贴,造成了大量的剽窃问题。 3.毕业论文结构混乱、逻辑较差 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缺乏逻辑,对问题的内涵、外延区分不清,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混乱。有的论文,指导老师给出了指导意见,学生没有修改或者不会修改,好像除了抄袭什么也做不了。 4.毕业论文没有按照进度撰写,最后集中提交 现在大部分学生选题后没有按照进度与指导老师沟通,等到距离答辩几天的时间才交上论文初稿,由于时间关系,指导老师给出修改意见也只能修改一次就参加答辩,论文不经过反复修改质量怎么能提高? 造成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 1.学生的态度不端正 我们学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在外面兼职、打工,赚钱补贴生活,这就造成了这些学生在认识上,对每门课程都是完成基本任务,即所谓的六十分万岁。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大部分学生是在外面实习或者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最后,大部分是复制粘贴,这种不积极、不端正的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导致他们没有花费多少精力、时间在毕业论文上,毕业论文的质量就不可能提高。 在财会专业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大学生”,这说明学校在对待学生毕业的问题上是很“宽”的,也就是说大学四年的学习,不会因为毕业论文导致学生不能毕业,这种体制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虽然学校也三令五申地强调毕业论文严格要求,但只有不到1%的学生没有拿到学位证,这种空喊口号的做法助长了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不正确态度。 3.财会专业的特殊性 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是社会科学,我们学校的财会专业完全是文科性质,大部分学生对模型构建、数据分析掌握不够,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以简单论述为主,即使有部分学生的论文有一些案例、调研,也是非常简单的介绍,很少对论文有系统分析。大部分学生以会计问题、财务活动等为研究对象,又没有创新和发现,出现了抄袭教材、列举例题的现象。 4.指导老师任务重、报酬低、态度不积极 我们学校财会专业每位指导老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任务繁重,有时候不能及时地指导所有学生,加上有的学生也不积极,这就造成了论文修改次数少、质量低的情况。学校对指导论文只计工作量、不计报酬的做法也对指导老师的激励不足,导致指导老师态度也不积极。学生、老师、学校各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最后就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低下。 提高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方法――末位淘汰制 1.末位淘汰制的实施过程 采用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要求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进度进行严格控制,尤其是对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严格控制。我们学院目前是这样操作的:在毕业论文定稿时,要求指导老师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他所指导的毕业论文,让这些学生失去第一次答辩的机会,继续修改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提交的毕业论文匿名交给其他老师进行评阅,评阅老师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他所评阅的毕业论文。经过两轮淘汰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委员会按照20%的淘汰率,淘汰该组最差的毕业论文。第一轮答辩完成,淘汰掉的毕业论文继续修改,二次答辩前再次匿名评审,淘汰20%,二次答辩淘汰20%,最后所有淘汰的论文参加第三次答辩,第三次答辩不通过,则不能顺利毕业。 2.末位淘汰制的作用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能够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论文是被淘汰的20%,而且经过几轮淘汰,最终严格执行毕业论文影响学位的政策,这样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就会改变。态度决定一切,在几届毕业生答辩中实行末位淘汰制,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威慑,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将慢慢提升。 3.末位淘汰制的实施保障 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学校对毕业论文的政策严格执行,在几届学生中形成惯例,必须对学生产生威慑。另外,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无疑会加大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学校应该给予适当补偿,提高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还应该购买毕业论文不端检查系统,对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不端检查,按照有关制度,重复率超过20%,直接淘汰没有学位证,这样也能减少或者杜绝剽窃现象。同时,学校要加大盲审力度,引入第三方评价,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 财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 人才评价体系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成长、薪资待遇、名誉地位等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选拔、定岗、调薪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文从以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作为人才评价对象,从人才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建构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 人才评价体系 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 职业能力 一、引言 作为国务院简政放权,废除准入门槛,搞活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2014年第27号),取消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其中就包括财会人员比较熟悉的“注册税务师”,这预示着未来没有法律依据,只有政策依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将被逐步取消。 国务院27号文的第二天,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针对取消注册税务师资格许可事项发文强调注册税务师行业立法工作正在进行,将“注册税务师”从职业准入类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以财会职业为例,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法律规定的从事财会职业的职业准入类资格证书,是合法从事财会职业的必要条件,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证则是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证书,是评价财会职业能力水平的依据之一。 上述两则新闻之所以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于身在职场的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体系的关注。人才评价体系关系到劳动者个人的职业规划、职业成长、薪资待遇、名誉地位等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选拔、定岗、调薪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也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主题。 学者萧铭政(2009)认为,人才评价体系包括人才评价对象,人才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人才评价制度。笔者基本认同以这五方面作为构建人才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高职财会教育的教师,着重从上述五方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尝试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二、严格限定的人才评价对象,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前提 “人才”概念涵盖的范围和维度很广,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级别、不同岗位所对应的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机构、评价方法等既有共性,也有较大的差异。同时,人才评价是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应适用不同的评价要素内涵。本文将评价对象定位于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评价的时间跨度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入学至毕业阶段。 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群体有自身的特点。第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较明确,就是就业,专升本的比例不大;第二,财会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高,且普遍选择长期从事本专业范围或专业关联度较高范围内的工作;第三,中小型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主要的需求方;第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长期从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同时也长期反映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普遍受到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困扰,只能通过试用期或者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考察,才能对毕业生们有较全面的认识,但也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和成本,如果毕业生不合适应聘的岗位,还需要进行调岗甚至辞退,前期付出的成本更是回报无期。因此,将人才评价对象限定于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对提升所构建的人才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破解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困局都将起到积极的、现实的作用。 三、多元并行的人才评价机构,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 在现行应届毕业生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几乎是唯一的人才评价机构。高职院校任课教师通过课程考核,辅导员通过日常观察,最终形成的毕业成绩单和综合评价几乎构成了人才评价的全部内容。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评价机构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它们为了毕业生能有较好的求职砝码,在人才评价时有一定的正导向性,因此毕业成绩单和综合评价不一定能代表毕业生的真实水平。 随着高职院校双证制的推行,毕业生在毕业时除了要求拥有毕业证,还要求拥有至少一本职业资格证书,例如财会专业要求毕业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从而政府也被纳入到人才评价机构的行列。全国性标准化考试能一定程度上公开公正地评价毕业生的部分能力,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但是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和政府都不是人才的需求方,而人才的需求方――用人单位竟然在毕业生的评价机构中无一席之地。笔者认为人才评价机构所提供的评价结论应该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能在允许范围内供社会参考。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员工时通过笔试、面试、试用期考察等方法参与到毕业生的评价中来,但评价的结果仅供招聘单位内部使用,如果毕业生被录用,评价结果对用人单位未来规划和安排毕业生的工作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毕业生未被录用,评价结果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份应聘记录沉淀到招聘单位的历史文档中,对人才市场上其他单位以及毕业生无法产生任何作用,辛苦的评价换得接近于零的使用价值。 因此,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应该在人才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的与潜在员工接触和了解的机会,评价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例如提供给学校,帮助学校了解和分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学的改革;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和差距,促进学生的成长。更进一步的是,一部分优质的用人单位凭借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建立了社会公认的人才评价标准,无形中介入到人才评价市场,例如微软认证工程师、思科认证工程师;另一部分用人单位则通过与政府的合作建立了受到政府和行业认可的人才评价标准,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 近年来,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机构也纷纷参与到人才测评中来。它们既面向普通求职者,包括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性格测评,也为用人单位、学校定制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具备专业的人才评价团队、精心设计的人才评价模型、丰富的人才评价经验,可以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降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双方的匹配度和满意度,也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国内知名的人才评价专业机构――北京北森测评技术有限公司就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基层员工校园招聘人才测评方案”,帮助用人单位快速、精准挑选优秀毕业生,节约了成本和时间,提升了面试准确率。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的财会教学软件供应商,凭借其多年来对财会教育的深入研究,也投身人才测评领域,研发出“财会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填补了国内岗位能力测评领域的空白。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行发展必将促进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全面,促进人才、用人单位和学校更高效地实现合作共赢。本文引言中提到的两则新闻也可看出,政府在人才评价领域的导向是将人才评价的主导权更多地交给行业、用人单位来行使。只有社会化的、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才符合国家人才整体开发的战略目标。 四、恰当明确的人才评价标准,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目标 人才评价标准不是千人一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者周媛认为“人才,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那些具有良好素质,并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和某一岗位竭尽全力,为人类进步或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从中笔者归纳以下几点人才评价的标准。第一,“在一定条件下”说明了人才的时代、地点、行业、岗位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不一定相同,曾经,愚公移山的精神备受推崇,如今,创新精神价值凸显,但勤奋好学的品质则历久弥新。第二,“具备良好素质”是成为人才的核心评价标准。承接第一点的限定条件,不同行业、岗位的良好素质不同。本文是以高职毕业生作为评价对象进行探讨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有自身的特点。高职毕业生与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更强调应用性。参照学者周宏等笔者提出的会计能力要素框架,笔者认为高职财会类毕业生的会计能力要素的应用性特点分别在知识、技能、价值观三方面体现,详见表1。 五、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路径 人才评价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需要寻找可执行的路径,也就是评价方法和程序,而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的实施现状尚不科学规范。 首先,人才评价方法存在重标准化评价和静态评价,轻非标准化评价和动态评价的问题。 学者严权认为教育评价方法分为诊断性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三种。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时点性评价,主要用于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例如前述能力要素中的知识方面,评价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证书考试,企业或中立的社会人才评价专业机构组织的毕业生职业能力综合测试。形成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非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例如前述能力要素中的技能和价值观方面,评价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技能和价值观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学校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实习单位指导教师通过观察、沟通、合作、面试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编写评价报告形成理性认识。 标准化评价方法是人才评价市场的主流方法,学生将时间精力都花在追逐具备标准化答案的考试分数和各类证书上,用人单位却经常评价毕业生高分低能。非标准化职业能力的过程性评价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方法。财会专业的应用性要求较高,要求毕业生的实操能力较强,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形成的评价标准还是重定量的标准化评价,评价结果都是分数或等级,即使有部分定性的非标准化评价,评价结果也往往是学习勤奋刻苦、团结同学等较空泛的表述。 同时,当前的人才评价方法普遍采用静态评价的方法,评价结果只能代表学生过去一段时间学习实践的成果,而且可能具有偶然性。期末考试是最明显的例子,学生考试结束后一段时间就几乎忘记了考试前复习的内容。证书考试也只能证明过往一段时间学习的成果,不能代表日后职业能力是增长了还是减弱了。 其次,人才评价程序存在学校评价、政府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各行其道、相互脱节的问题,也存在重评价、轻反馈和持续跟踪的问题。 以财会专业毕业生的评价过程为例。学校评价是按照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也是较成体系的规范的评价程序。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是政府评价,考试内容分散于财会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不同课程中,课程分散于不同学期,课程教学大纲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为了迎考,经常需要参加额外的培训。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评价也都另起炉灶,执行各自的程序。评价内容有一定重复率,评价程序互相独立,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 现行的人才评价程序几乎都是一条有起点和终点的线段,评价结果就是终点,被评价人无从知晓形成评价结果的原因,有时甚至不知晓评价结果,之后的持续跟踪改进更无从谈起了。财会专业学生在校参加各门课程的考试,得到的评价结果就是成绩,至于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永远无法得知。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功能的学校尚且如此,政府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更无法保障反馈和持续跟踪等机制了。 因此笔者建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从评价方法和程序上寻找突破口。 首先,人才评价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要求财会专业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开放式、偏重实务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训练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和操作知识分析实务案例的能力,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建议性的评价,而非结论性的评价。财会专业也应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为学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用人单位指导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件件具体工作、带领学生参与一个个真实项目,观察学生、及时指点学生,最后形成建议性和结论性相结合的评价报告,反馈给学校和学生。动态性评价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有效便捷地实现。例如,财会专业的实训软件是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线上实训考试一般都是基于一定的题库资源的,学生每次考试的内容都不会完全一样,同时是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次申请参加线上实训考试,既可以检验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成绩,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网中网公司开发的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则更进一步,学生的职业能力越强,在测试系统中就能走得更远,能更深入挖掘自身的潜力,否则测试过程很快就结束。由于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是供财会专业学生免费无限次使用,学生可以自行根据学习和实践的计划,经常性检验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成果。 其次,人才评价要形成“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反馈――持续跟踪――再评价”的良性循环。网中网公司开发的会计职业能力测试平台能为被评价人提供详尽的评价报告,学生可以根据报告规划学习方案,即使毕业后仍可以有目的地接受再教育,然后再参加测评,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也为下一阶段学习指明方向。学校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平台,更需要形成良性循环的评价程序。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课时安排紧凑,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考试的反馈和跟踪,几乎无法实现,因而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例如财会专业筛选出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同一教学团队持续三年共同实施教学,评价、反馈、持续跟踪都在有计划、有书面轨迹的情况下开展,当然这需要资源配置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现阶段,较可行的改革方案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在原有的财会实训软件和配套题库的基础上增加分析功能和自学导引,将自觉性测试和阶段性强制性测试相结合,将根据测评分析自主学习和基于学生总体测评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开展的针对性、分层次短期面授相结合,弥补师资、学生学习时间等资源不足的缺陷。 六、统筹兼顾的人才评价制度,是构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保障 人才评价的长期健康发展,要求建立具有开放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评价体系,需要有人才评价制度加以规范和保障。人才评价制度需要把前述的人才评价对象、人才评价机构、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方法和程序固化,并推动其有效执行。人才评价制度也要求政府、学校、用人单位都强制性地参与到毕业生的人才评价中来,中立的人才评价机构通过竞争也可以在人才评价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制度的建立是系统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各个人才评价机构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先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评价个体制度,才能期待未来形成贯穿全社会的人才评价总体制度。 绝大多数高职财会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时的目标就是就业,但他们同时却对自己是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表现得较为迷茫,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评价体系,供用人单位精准选才、知人善任,供毕业生们较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寻找工作时扬长避短,也能成为自己后续能力提升的依据。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也需要全社会将人才评价作为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步骤地系统推进。 财会毕业论文:新疆高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逐步成为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的调研对象以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近三年,共三届毕业生为样本,专业涵盖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针对其就业状况和变化展开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财会 毕业生 就业状况 就业乃民生之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逐步成为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工作不仅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更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 本文的调研对象以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近三年,共三届即: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为样本,毕业生专业涵盖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针对其就业状况和变化展开。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近三年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率 本项目的调研对象以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近三年,共三届即:2010届、2011届、2012届毕业生为样本,毕业生专业涵盖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 1.2010届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率。2010届会计学院共有十个毕业班,毕业生总数474人,其中,男生163人,女生311人。毕业生专业分布、民族构成和就业情况如表1: 资料来源: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工办就业统计数据。 2010届毕业生中,乌鲁木齐生源地学生76人,占比16%;疆内各地州生源地学生364人,占比76.8%;内地省市生源地学生34人,占比7.2%。中共党员94人。 2.2011届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率。2011届会计学院共有七个毕业班,毕业生447人,男生128人,女生329人。毕业生专业分布、民族构成和就业情况如表2: 资料来源: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工办就业统计数据。 2011届毕业生中,乌鲁木齐生源地学生83人,占比18.6%;疆内各地州生源地学生335人,占比74.9%;内地省市生源地学生29人,占比6.5%。党员73人。 3.2012届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率。2012届会计学院共有毕业班七个,毕业生466人,男生140人,女生326人。毕业生专业分布、民族构成和就业情况如表3: 资料来源: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工办就业统计数据。 2012届毕业生中,乌鲁木齐生源地学生68人,占比14.6%;疆内各地州生源地学生369人,占比79.2%;内地省市生源地学生21人,占比4.5%。党员68人。 从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率不断提高,从2010年的85.2%提高到2012届的97%,年均提高5.9个百分点,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10年的79.9%提高到2012年的96.7%。新办的会计专业(注册会计方向)的就业率在三个专业中最高,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只有2个和1个毕业生生未就业,见表4。 资料来源: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工办就业统计数据。 (二)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1.2010届会计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去向。2010届会计学院毕业生474人,其中会计学专业305人,财务管理专业169人。根据当年就业率统计,会计学专业当年就业269人,就业率88.2%;财务管理专业就业135人,就业率79.9%。学院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如图1、图2所示。 综合来看,会计学院2010届毕业生中有60.3%的学生在企业就业,其中,国企16.9%,非国企31.6%,金融部门11.8%;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有20.5%,在准政府部门(村官和选调生)就业的为3.4%;深造和当兵的为1%;当年未就业的有14.8%。 2.2011届会计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去向。2011届会计学院毕业生447人,其中会计学专业208人,会计学(注册会计方向)60人,财务管理专业179人。根据当年就业率统计,会计学专业当年就业194人,就业率93.3%;会计学(注册会计方向)就业58人,就业率96.7%;财务管理专业就业170人,就业率95%。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如图3、图4、图5所示。 综合来看,会计学院2011届毕业生中有2/3的学生在企业就业,其中,国企17.2%,非国企38.2%,金融部门11.2%;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有20.4%,在准政府部门(西部计划和选调生)就业的为3.3%;深造和当兵的为4%;当年未就业的有5.6%。 3.2012届会计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去向。2012届会计学院毕业生466人,其中会计学专业224人,会计学(注册会计方向)62人,财务管理专业180人。根据当年就业率统计,截至10月末,会计学专业当年就业128人,就业率57.1%;会计学(注册会计方向)就业37人,就业率59.7%;财务管理专业就业167人,就业率92.8%。就业去向分布如图6、图7、图8所示: 综合来看,会计学院2012届毕业生中有73.8%的学生在企业就业。其中,国企14.6%,非国企41.4%,金融部门17.8%;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有11.8%,在准政府部门(西部计划、村官和选调生)就业的为9.2%;深造和当兵的为2.1%;当年未就业的有3%。 二、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现状 1.坚持推行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学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历年都会成立当年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学院领导全面部署,有专职辅导员配备就业工作,将各毕业班班主任、各教研室主任、专业导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就业工作。学院的就业工作每年都以全力以赴的状态面对,工作氛围良好。 2.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一方面,认真积累经验,正确引导学生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就业指导课;另一方面,邀请就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就业指导专家、民族企业家、知名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历届优秀毕业生等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为学生正确择业指引方向。 3.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就业指导。每年,会计学院都会根据学校安排,制定学院就业工作计划。在日常指导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如对大一学生,主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就业指导课,以“我的理想”、“毕业时你准备好了吗”等就业主题召开班会和团日活动,增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让学生自我职业定位,帮助他们科学制订大学四年的规划;对大二的学生,介绍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择业观。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企业宣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多方面地让学生了解就业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引导其全面发展。 4.以学生为本,悉心为学生就业全程服务。在就业准备阶段,主要建立、完善毕业生联系方式,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沟通网络,方便与毕业生联系。目前,会计学院主要采用联系方式,如QQ群、飞信群,留下家人的常用联系方式。在毕业生择业阶段,及时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认真推荐学生。对择业存在疑惑学生开展“一对一”指导。指导学生办理离校手续。并且在寒暑假期间,就业服务不断线,安排值班老师,方便毕业生办理相关事宜。在学生毕业后,开展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了解学生现状,将毕业生的心得体会转达给下一届毕业生。 5.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和老师,坚持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及相关比赛、经验交流活动。探索新形势下的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6.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为学生寻找就业出路。重视学校推荐的就业岗位,挖掘招聘会上有效就业信息,与用人单位做好沟通,方便选材用材,鼓励学生到基层中去。 三、调查结果分析 总的来讲,通过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毕业生无论在专业素养还是综合素养方面都是很优秀的,未来他们仍旧会将该院培养的学生作为主要招聘对象。如能踏实完成本职工作,并熟悉本单位财务流程,能独立胜任工作,单位会给予职务或级别上的提拔。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用人单位希望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能更早、更多的进行实习,开展实务操作,通过实习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望学生在工作中要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勤动脑,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以便从事国际业务;希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及财务软件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用人单位还希望学院加强学生在校学习时对税法和经济法等相关知识的培养。 1.会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总体态势。根据问卷统计,近三年会计学院两大主流财会专业就业率均值较高,不仅在本校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力拔头筹,与全疆其他高校同专业就业率相比也位居前列。此项数据表明,财会类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市场竞争下,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到社会实践和实际岗位中,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为学校的招生和总体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会计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特点。综合以上分析,会计学院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以银行、农信社、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私企为主的各类企业,少部分学生考研、参加西部计划、选调生、村官项目,极少数学生选择服兵役。大体可以判断,学生愿意有稳定工作,在规模较大的国企、央企工作的学生多,愿意下基层、偏远地区的少。而且从三年的变化看,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企业就业的比重明显增加。从2010年的60.3%提高到2012年的73.8%,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内部就业分布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国企比重下降,由28%下降到20%,而非国企比重和金融部门比重增加,分别由52%和20%提高到54%和24%。 二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准政府部门的就业比重下降。由2010年的24.7%下降到2012年的21.5%,其中,公务员比重基本不变,事业单位的就业比重下降显著,由13.5%下降到4.7%,而准政府部门(村官、选调生、西部计划)就业比重明显增加,由3.4%提高到9.2%。 三是未就业比重下降显著。未就业毕业生比重从2010年的14.8%下降到2012年的3%,大体可以推断,新增加的就业人员基本被非国有企业和准政府部门所吸收。 四、针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新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比较,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本来就比较低,加上新疆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中心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人才吸引力强,就业岗位竞争激烈,有限的新增岗位与数量众多的求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由于发展条件有限,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对人才实际需求规模较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及农村基层很难吸引高校毕业生,这就造成了人才的区域结构性失衡。如何尽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可忽略的问题。因此,对国家和政府而言,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就业市场,消除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尽快减少区域发展差距,尤其是基本公共品供给的公平,避免就业过度集中于大中型城市中,形成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分布。 大学毕业生作为众多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虽然经过大学教育的培养,取得了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在个人素养和适应岗位等方面都需要长期的历练和学习。一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用却近乎完美的标准要求毕业生:如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工作中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团结合作;甚至一些单位还要求毕业生最好具备一定的特殊才艺,比如主持、唱歌、体育或其他,在单位的各项文化活动中也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过于完美的用人标准势必对毕业生形成较大壁垒。 总的来说,毕业生质量的提高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对国家和政府而言,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就业市场,消除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建立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机制与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适时调控大学的规模与结构;完善就业中介机构和信息制度,减少学生就业的搜寻成本,提高一次性就业率;设立大学生工资最低线与规定岗位学历等措施,创立大学生就业政府政策保障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高校而言,应树立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理念;建立灵活调节培养计划的实施机制;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创新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对用人单位而言,应在合理招聘的基础上进行有预见性的“人才储备”。对大学生自身而言,政府、高校、用人单位都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外在因素,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才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只有内外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因此,大学生自身首先要明确社会及单位的用人标准,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其次要加强专业学习,巩固就业根本;最后要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自己,做好求职准备。不管是大学生的能力因素、心理因素、求职行为因素、高校本身的因素,还是大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我们认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财会毕业论文:浅谈中职财会毕业生教学与实习的衔接问题 【摘要】 中职财会专业毕业生教学与实习的衔接问题一直困扰着中职财会教学。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有多种,会计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宝贵实习时间,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实习作为就业前“实战演习”的平台,将教学与实习进行有效的衔接。 【关键词】 会计教学 实习 为了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这就要求不断创新办学模式。近年来提出的“订单式”培养、“半工半读”等,都是为了加强中职学校要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的需要。许多中职学校学制都变为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年到企业实习。目前摆在中职学样会计专业面前的难题是第三年会计教学与实习如何衔接?本文针对这一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甚至还来不及改革课程体系,用两年时间匆忙把几门专业课上完后,急忙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习,第三年的教学内容完全停止,把学生托付给企业或放任自流。对于会计专业,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素质差,两年校内教学时间紧,许多学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因此,第三年的实习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会计老师理应抓紧机会,加强校企合作,而不是单纯把学生推给企业,让学生自生自灭,浪费了宝贵的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能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合格的初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就要将第三年的会计教学与顶岗实习衔接起来,并付诸实践。笔者认为,学校不应在第三年把学生完全托给企业,此时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不明确的,学习内容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针对会计专业,笔者设计了一套项目补缺实习方案。即让学生带着项目到企业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实习资源,专门针对在校内无法接触的实际问题进行逐个击破。 一、学习任务的布置 在会计专业实习中,学生有一年时间充分熟悉业务,教师要结合实际开列如下一些分任务。 1. 熟悉企业各项业务流程。首先要了解整个业务处理的过程和业务之间的联系,再对业务的发生及取得的原始凭证进行分析,完成账务处理。在校内的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只是孤立地给出一笔笔经济业务或一张张原始凭证,要求学生编制会计分录。学生对于业务流程及单据的传递了解甚少,严重影响到他们毕业后是否具备独立进行会计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顶岗实习中熟悉各项会计业务流程是首要问题。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根据所在企业实际情况,编制各项业务流程图,对货币资金业务流程、材料物资购进业务流程、销售业务流程等进行设计。 2. 纳税申报。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在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纳税申报这一环节往往被省略。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积极参与企业的纳税工作。通过纳税申报实践工作,了解纳税申报的方式,纳税申报的程序等,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 会计报表及其附表的编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习企业当年6月份的会计核算资料,编制会计报表。要求学生了解编制报表的过程及报表中各项数据的来源,了解编表前会计人员必须完成三项基本工作。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 1. 小组讨论。基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在顶岗实习中不适宜在同一企业一次安排太多的实习人员,但尽量安排三至五人,组成一个实习小组。实习任务由组内成员共同完成,遇到难题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共同解决。 2. 请教在职会计人员。实习企业中的在职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本专业的行家。但他们不是教师,不具备对实习人员很难做到系统的辅导。而实习学生带着项目及学习任务实习,实习目的明确,遇到问题可随时请教身边的在职会计人员,充分利用了实习资源,将会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 三、会计教学缺失弥补 在校内的会计内容的教学中,即使具备完全仿真的模拟实习,许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会计课堂上仍无法完全解决,造成了会计教学的缺失。如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会计人际关系协调等,这些问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有所体会、感受,从而试行解决。指导教师也应在实习中有意识地提高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弥补会计教学内容的缺失。 1.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2006年2月15日我国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正式,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对于财务会计人员来说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中职学校在平时的会计教学中忽略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2. 与银行、税务、投资者、政府等之间和外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感受会计人员与银行、税务等之间的外部人际关系。教师要引导实习学生培养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自控能力。 3. 会计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会计人员要处理好与领导、部门、上级主管等内部人际关系,取得领导和各部门的信任和理解,主动与领导沟通,使他们掌握会计法,让他们增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法律责任感。 综上所述,会计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宝贵的一年顶岗实习的时间,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把顶岗实习作为就业前“实战演练”的平台。让第三年的会计教学与顶岗实习真正衔接,才能保证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财会人员。 财会毕业论文:浅谈财会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 [摘 要]毕业论文是财会专业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接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本文针对现有本科毕业生或者走上工作岗位,或者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等不同的目的,分别浅谈了选题和指导方法。 [关键词]财会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影响着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它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创新性的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教学方式的逐渐改变,现有的毕业论文选题及其指导方法存在针对性不强、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从现有毕业生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有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和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当前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针对性不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本科生中继续读研的比例越来越高,原有的仅以流程训练为主的毕业论文选题,已经不能适应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需求。除此之外,一部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其后续的专业知识需求也与所学专业有较大出入。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 2.选题与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 虽然现在部分院系对毕业论文已经进行了分类,允许一些研究型的论文题目,但这些题目中不乏有些重复性、强理论性,以及虚拟性题目。从事这些题目的研究,对于学校来讲是一种资源浪费,对于本科生来讲也很难达到有效的训练效果。 3.教师指导不到位 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指导不到位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学校扩招和承担科研项目,使教师指导每个学生的有效时间降低,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下降。除此之外,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题目理论性太强等也会导致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4.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要求不严格 临近毕业,择业、补考以及其它事情使得学生从事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迟到、早退甚至不到场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学生甚至数周不与指导老师联系,以致部分学生不能按照论文进度要求完成论文任务,出现抄袭现象。这与指导教师的要求关系很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现有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和教师指导方面出现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一些建议供以讨论。 1.合理选择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毕业论文关键的第一步。选题必须兼顾毕业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计划,同时还需要结合一定的研究性题目,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选择还必须注重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特别是与科研项目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解决实际问题与提高学生能力的统一、科研与教学的统一,做到学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加强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是学生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最有利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指导,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加强指导: (1)强相关性论文题目。可以采用集体指导方法,制定详细、明确的授课内容进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有效提高指导效率。 (2)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通过多参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问题讨论和解决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对研究和进行创新的兴趣。 (3)加强时间管理。建立比较严格工作时间制度,让学生熟悉在日后工作岗位上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保障了进行毕业论文的时间。 3.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和监督 需要做到毕业论文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及监督,根据毕业论文进程进行阶段性检查,实施质量控制,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论文)考核办法是非常必要的。毕业论文过程需要落实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检查,主要是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本文针对现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总之,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素质训练。 总之,毕业论文教学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之事,而应该是落实和贯彻在整个本科教育期间的全程性论文写作教学,要彻底改变毕业论文教学与平时的专业课教学脱节的局面。不能只将毕业论文写作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要看作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毕业论文的价值,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素质训练。我们应抓住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通过转变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毕业论文教学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新形势下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建立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真正使财会专业的学生成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创造型人才。 财会毕业论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摘要: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近年来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我校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现状;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的最终考核,各高校对这一最后的教学环节也制定了繁多的规范条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每况愈下却令人高度担忧。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近年来本科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我校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以我校财会专业(包括财务管理、会计专业)近几年的毕业论文为例,问题主要集中在选题和论文写作两个领域:(1)选题领域不均,缺乏应用研究。选题较集中在以理论分析为主的财务领域,如独立董事问题、预算管理问题、内部控制问题,即使是以新会计准则为主题的会计类选择,也多存在选题重复、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较少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创新设计。(2)写作缺乏学术论文应有的严谨和规范。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层次较低的学位论文,其性质依然是学位论文,依然要求选题新颖;数据处理恰当、分析论证合乎逻辑;对所分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独到行和自己的见解;在论文书写方面要求表达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及图表准确清晰无误、格式符合要求;外文摘要要求语句通顺、能正确表达文章观点、语法正确。然而,学生所写论文原创性不高、抄袭现象严重;基本理论及概念的阐释不清晰;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显;文字表述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对论文的基本格式标准如文献的引用、图表的说明、字体行间距的标准不熟悉;对英语掌握程度的再检验的英文摘要多存在由电脑软件在线翻译生成。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多重成因:(1)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的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下学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研压力,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论文的选题工作,学校在就业率的压力下,很少以毕业论文质量来度量学生毕业的标准,指导教师在缺乏相应考核机制的氛围下,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很少严格把关,答辩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视同形式,即使进入二答的学生也知道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而影响到毕业。如此,强烈的负面效应产生了,学生很难对毕业论文的写作重视起来。(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流于形式。虽然学校制定了从选题、文献综述、论文的质量、英文摘要等系列的规范条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论文的质量监控缺乏严格执行的控制点。如开题这个环节直接涉及到选题是否合适,论文的写作是否有意义,一方面,严格的开题形式有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多位教师的审核判定也有助于论文写作的下一步开展,但实际执行中往往是指导教师同意即可开题,失去了这个环节应有的硬性约束。形式上的质量监控控制点,如论文格式的规范、任务书及开题报告的一致等,并不能替代对真正影响论文质量的内容的实质性审核。(3)学生方面的因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重视,一方面是基于上述的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主观上的不努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学期间增强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的缺乏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对学科前沿动态的不了解导致其选题缺乏应有的新颖性,即使选定了题目,文章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分析缺乏严谨性,文章的篇章结构层次不分明,研究重点不突出,论文的写作没有深度。而且,由于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文章的文字表述不流畅,口语化严重,甚至缺乏基本的写作格式。 二、财会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改进建议 1.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新定位。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初级的学术研究行为,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该环节,一方面是达到对学生科学研究进行初步训练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发掘实际问题并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论文的写作过程由选题、收集资料文献综述、资料数据分析、文字写作、答辩等密切联系的各环节组成,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的侧重点考核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所考核的内容是学生在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结果。因而,单独由本科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及有论文指导教师一人来承担这个考核任务,显然是不合理的。可以考虑在应用型财会专业要求建立“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专业培养模式下,加强专业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目前财会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不同阶段具体的科研训练项目所形成的实践训练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具体来说,是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群的建设,在专业导论课程、计算机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假期社会实践等环节加入科研训练入门、网络使用训练、初步科研训练、财务专题训练、科研综合训练等具体训练项目的内容。 2.强化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系统训练。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单凭一个学期、一位指导教师在短期内想达到一蹴而就的效果是不可行的,可以考虑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以笔者讲授的《高级财务管理》为例,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核心宗旨,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我们提出的“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过相关案例引出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应掌握的知识点后,根据各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同时,将“任务”的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科研方法的训练与指导,结合财务专业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选题技巧、技术路线制定和资料收集等事项。在教学方式方面围绕着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力求多样性。首先,坚持理论导读。在课程授课外指定学生阅读每个专题的经典理论文献,深化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其次,突出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案例,通过案例的介绍、集体研讨等形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理解更为深刻;再次,突出实训教学。根据课内实验安排的相关材料,在现实中跟踪某些上市公司的现实状况,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课内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内容突出了技术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现了在财务管理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的设计理念。 3.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目前毕业论文时间设置与学生求职冲突,可考虑提前做论文,让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准备论文,促进师生充分交流,在引起学生对论文重视的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因人而异。对于考研、保研的学生,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兴趣和文字能力,鼓励其对具有研究价值的理论命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尽可能地用统计软件进行大样本验证,以为后续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教师的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学生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同时,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缺乏应有的物质奖励,使得正向的引导作用缺失。因此,一方面,应强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的认定,包括每学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或一定科研经费的获取,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包括优秀论文、进入二答论文的指导情况,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财会毕业论文:构建以“创新”为核心控制点的财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摘要]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的重要环节。文章尝试从财会本科生毕业论文“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入手,分析影响毕业论文“创新”控制点与保证“创新”控制点质量的各因素及其内在关系,设计一套以“创新”为关键控制点的财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关键词]财会本科生 毕业论文 创新 质量控制点 监控体系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本科毕业论文创新的必要性分析。(1)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础在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本科生。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本科生的培养处于基础地位和关键环节。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基本教学形式。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创新能力和深度,不仅是对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检验。(2)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尤其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创新教育统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提升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本科毕业论文创新的可行性分析。(1)大学本科阶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飞跃提升时期。大学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品质全面完整地发展起来,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们被要求针对专业领域的某一问题、某一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力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正好具备研究型、实践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实现学习方式从传统的单纯理论向新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模式的转变。(2)大学本科阶段是大学生思维发展最活跃时期。大学时期,刚好是大学生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新性思维也在发展。大学前三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其思维活动基本上属于常规性思维;大学四年级则是大学生在掌握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毕业论文载体实现其早已萌芽了的创新欲望的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已有的知识,更强烈地表现出改造社会、创新社会的愿望,而毕业论文环节就刚好契合了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二、本科毕业论文“创新”质量控制点的内涵 1.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论文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毕业论文的创作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严令禁止抄袭别人的文章。大学生在就业实习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撰写论文时常常出现组合改编他人的论文的现象。鼓励和指导学生探索新方法,打破传统封闭式思维模式,积极提倡新思维。 2.科研创新。毕业论文是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实际,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要写作出优秀的毕业论文,不仅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鼓励和激发学生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论证充分。 3.技能创新。毕业论文的创作,不仅要求在理论上创新,而且要求在实践上创新。这种实践创新,主要表现在用新方法或数据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难题。由于财会专业属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更需要在技能上创新。仅就论文写作而言,对研究的课题要用财务数据来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经验论证,揭示事物的规律或本质。 三、构建以“创新”为核心控制点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的原则 1.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本科生限于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会有所欠缺,但是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即关注理论和现实社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创新的第一步。提出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定能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结果”为目标的原则。从结果来看,毕业论文是本科四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涉及教和学的双方,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的设计,不仅要对学生和学生写作论文过程的控制,还要对老师教学和老师指导论文过程的控制,只有在全程、全方位控制的基础上,才能制造出合格的产品——优质的毕业论文。在整个体系的设计中,要以“创新”为核心,以“毕业论文的创新”带动教学过程的“创新”和“优化”,形成完整的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 3.以“方法、素材”为保障的原则。毕业论文的创新,不仅表现在选题、观点要新颖,还表现在结论要独特,要想保证两点,其中间环节的论证必然要创新,因此,论证的材料要创新,论证的方法要创新。所用的材料要新鲜,要把新的事实、新的思想观念作为素材使用;把已经存在,但未被发现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事物作为材料使用;从新的角度使用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材料,把材料所蕴涵的新意揭示出来,做出新的解释,使陈旧的材料成为有新意的材料。所用的论证方法要创新,进行前人尚未做过的实证性研究工作,对某一问题进行首次综合性表述,将某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应用不同的方法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等。 四、设计以“创新”为核心控制点的本科毕业论文指标评价体系 1.体现“创新”质量控制点的指标。根据本科生的创新层次和能力,设计能够体现创新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对于本科生来说,选题的创新相对可行,赋予了18%的权重,而观点的创新对于本科生来说相对较难,赋予的权重相对较低,为5%。(1)论文选题的创新。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性环节,选题合适,有利于论文写作的顺利完成,可以说好的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一般来说,财经类论文的选题,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专业为本原则。学生要充分考虑财经专业的特点,将专业和个人兴趣相结合,选择与财经专业密切相关的论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二是小题大做原则。题目的选择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尽量小一点、实一点。三是创新原则。论文应该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即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对实践活动的研究要有新认识,反映时代的要求。根据这三项原则,在“选题”指标下细化三项指标:专业培养目标、工作量与难度、理论结合实践,并分别赋予5%、5%和8%的权重。本科生要通过学术研究,解决理论上、学术上某个重要问题,有所创新、突破,是比较困难的。而结合实际选题,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应用性较强,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开展自主创业模拟实验等项目研究,则针对性强,材料丰富,也容易写出水平和特色,因此,在这一指标上赋予了较高的权重。(2)论文观点的创新。撰写毕业论文,要有自己对题目的独到见解和看法,而不能人云亦云,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说法。对与选题相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要有较深刻的认识,有新的见解,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如果在选题时真正做到了真题真做,深入社会、企业,掌握第一手素材,就极有可能找到所研究的实体存在的现实问题,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措施、新观点。 2.保证“创新”质量控制点的指标。保证“创新”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论证等。(1)论文论点“创新”保证指标——文献综述15%。文献综述可以保证学生在借鉴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熟悉该题目的研究前沿动态,为选题、论点的创新打下基础。一篇全面客观的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的创新就保证实现了一半,因此这一指标赋予了15%的权重。(2)论文本身“创新”保证指标——论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需要严格的论证过程才能够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在论证方法及论证材料上要有所创新。论证方法的创新,即选择研究实体的样本数据,运用所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将某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应用不同的方法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论证材料的创新,即毕业论文的创新,不但选题、观点要新颖独特,所用的材料也要能给读者以新鲜感。采取恰当的论证方法,借助新颖的论证材料,是论文论点创新的强有力佐证,应当赋予无法比拟的高权重17%和15%。(3)论文形式“创新”保证指标——逻辑结构、学术规范与写作水平。论文的形式是指论文的逻辑结构和语言格式。在逻辑结构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没有围绕选题安排论文结构,写作重点不明确或有误;二是思路混乱,结构松散,特别是写作切入点不明确,各个部分联系不紧密,层次不清晰。这样会严重制约论证的有力开展,论点的创新难以显现。在学术规范与写作水平上,保证学生能够形成基本的学术道德,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标注引用的参考文献。行文表述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图表等的运用和引用均符合各国家标准规定。论文的形式是论文内容的外在表现,笔者给这两项均设计了10%的权重。 财会毕业论文:关于提高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 要: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通过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作者分析本院财会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财会专业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改进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毕业设计(论文)是否达到了上述相应的要求呢?本文从分析我院财会专业(包括会计、财务管理两个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出发,分析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教育部曾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通知中规定,通过本科毕业论文,要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但是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存在着诸多问题,以我院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2006级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选题领域严重不均。一是财务管理方向选题比例偏大。在调查的81篇毕业论文中,财务管理方向的论题58篇(占71.6%),会计选题共11篇(占13.6%),其中会计舞弊1篇、会计政策选择4篇、会计信息化6篇,财务管理领域的论题多是因为这方面的论题很难联系案例进行创新设计,基本以理论分析为主,因此造成本科生较少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进行研究。二是部分学生的选题过于陈旧,如“刍议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监事会状况探究”、“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等论题还出现在本届毕业论文选题中。 (二)论题过大。尽管该问题一直被作为论文选题中的重点控制项目,但在所调查的81篇论文中,仍有多篇论题过大,超出了本科生能力范围,如“股票价格变动影响因素与公众投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相关性研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超额收益率实证研究”等。此外,学生选题重复性偏高,如有2篇关于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对策分析,2篇关于企业负债融资的探讨,5篇关于内部控制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三)论文原创性不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研究方案合理、可行,在某些方面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数据准确、可靠,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密切联系专业理论及应用工作实际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深度;对设计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问题,表述概念清楚无错误。但在调查中发现论文抄袭现象很普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出原创性的学士论文的学生寥寥无几。 (四)语言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结构严谨,逻辑缜密,论述层次清晰,文字流畅,但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达到这一要求,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语句前后不通顺、句子冗长、不使用专业化语言等。 (五)格式不规范。尽管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一直强调格式规范,但调查情况仍不乐观,有多篇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格式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的说明、字体与大小、行间距与缩进、中英文标点等。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平时训练不够,不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标准,外语及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差。 (六)英文摘要不规范。对英文摘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英语掌握程度的再检验。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一篇论文的英文摘要都存在问题,很多论文的英文摘要是通过电脑翻译软件在线翻译的,语法结构、遣词造句甚至于标点都不规范,不符合专业用语。 二、财会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虽然学校制定了从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论文的质量、论文文本的质量等系列的规范条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尤其是论文答辩、论文质量监控都流于形式,学生只要写出毕业论文,经指导老师同意参加答辩,就能够顺利拿到学位。由于缺少完整的、严格的论文指导、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的硬性制度约束,本科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能否顺利拿到学位失去了最基本的约束力,其应有的考核功能得不到真正发挥。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严格的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仅在形式上检查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开题报告与任务书是否符合要求、相关表格是否齐全、答辩程序是否规范等,而对真正影响论文质量的内容缺乏实质性的审核。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教师方面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主要在于责任心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有些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不主动与学生联系,对论文质量不关注,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只与学生见一两次面,其他的指导方式依靠电话或网络,这样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当然难以保证。也有部分教师本身业务素质不够,平时很少写学术论文,实践经验也较少,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根本无法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三)学生方面的因素。学生方面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思想不重视。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在最后一学期,此时的大学生忙于应聘就业,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设计),对毕业论文(设计)往往抱着应付的态度。第二,专业写作能力差。由于平时缺乏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导致学生一方面对学科前沿动态不了解,不能很好地选论题,即使在导师的帮助下选好论题也不知如何下笔,不会组织文章的结构,论点提出后不知如何论证与分析。另一方面,论文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重复别人的结论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内容缺乏新意,并且由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造成论文没有深度。由于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较差,甚至连基本写作格式都不清楚。 财会毕业论文:高职财会专业群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研究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我院会计专业2008、2009和2010届毕业生和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听取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我院会计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深化我院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 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我院会计专业从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四年的建设,现已成为我院重点建设的专业。由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量也比较大。从2008年至今,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都达到96%以上。 1.1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从不同角度了解各行业对财会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我院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偏差,为我院进一步深化财会专业群的专业建设和改进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二是了解我院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为学院进一步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和提高就业率提供依据。 1.2 调查特点 (1)调查数据准确。 为了保障顺利开展本次跟踪调查工作,会计教研室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并分配任务,全体教师利用暑假两个月时间完成,通过网络、邮寄、走访等多种方式,共发放问卷一(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二(即《用人单位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综合评价调查表》)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82份,跟踪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准确数据。 (2)内容全面,目的明确。 本次跟踪调查我们分别设计了针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的两份问卷(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综合评价调查表》),问卷内容设计紧扣此次调查目的,既全面又具代表性。为了突显本次调查的“跟踪性”,我们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入的个人访谈,以获取深层次信息。在内容设计上也涉及了学生毕业后进一步学习的情况以及知识储备应对新形势要求等调查内容。 2 调查分析与研究 2.1 毕业生问卷结果分析 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情况。 (1)就业行业性质:制造业45.16%,流通业9.68%,服务业16.13%,金融业9.68%,事业单位1.6%,政府部门4.4%,其他(建筑业、农业、房地产)12.9%。 (2)就业企业规模:大型企业20.97%,中小企业79.3%。 (3)就业企业性质:国有8.06%,民营90.32%,中外合资1.6%。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发现,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领域比较宽。民营中小型企业越来越成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占被调查毕业生人数的90.32%,这表明大学生的求职预期在转变,当然也跟浙江省比较发达的民营经济密不可分。 2.2 毕业生就业收入状况分析 据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收入多集中在“1500-2000元”、“2000-3000元”和“3000以上”三个数据段。1500元以下收入的人数三年连续降低,但仍然占就业人数的8.7%;1500-2000元的人数比例趋于均衡,约占12.9%;2000-3000元的收入人数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约占5806%;3000元的收入人数约占14.52%,有些较早毕业的学生在其岗位上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这个收入人群会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3 工作流动性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我院63.7%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59.7%的毕业生更换过1-3个单位,更换过4个单位的也占了2.4%,甚至有1.6%的毕业生更换过4个以上单位。正常的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过于频繁的人才流动也会给正常的经济发展带来阻碍,并且会给企业以本院学生忠诚度不高的印象。 4 毕业生求职感受调查分析 根据对样本问卷进行分析,在“你认为自己求职困难吗?”这一问题中,32.05%的人回答不困难,33.3%的人回答困难,34.65%的人认为有一定难度。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求职困难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专业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此外,“心理素质差”也被列为原因之一。认为“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占38.46%,认为“专业能力较差”的占15.38%,认为“心理素质较差”的占10.26%,认为“缺乏应聘技巧”的占19.23%,认为对工作待遇等“期望过高”的占7.69%,对自己“外表不满意”的占5.13%,其他占3.85%。 5 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我院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对口者占84%,基本相近者占41.8%,两者之和为84%;而有16%的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对口。我院会计专业就业对口率远远高出本校52%的平均专业对口率,也高出浙江省59%的平均水平,这也符合了我院要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的要求。当然还有16%的学生专业是不对口的,这部分原因是用人单位招会计人员往往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并且对会计工作经验有要求。 对《用人单位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综合评价调查表》汇总调查结果如下表: 通过上表发现,我院毕业生在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纪律、学习态度潜力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认可。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以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力得到所在单位的认可,而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等素质方面相对较差,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表现为一般的分别占了51.9%和35.87%。这一方面说明我院毕业生工作时间不长,从事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少或经验不足,同时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从上面可看出,我院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优秀率”不高,表明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理想还有距离,当然“较好率”较好也说明了我院学生的可塑性还是比较强的。 6 调查启示与思考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质量还是比较好的,也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业质量较好。从本次调查发现,我院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注意,特别是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要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 继续进行财会专业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立足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要避免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的脱节。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考虑到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饱和,应向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变。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可见我院会计专业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自学能力不强,教师还要在学习方法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则是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方法,重视现场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事实证明,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心态,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以及缩短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方面,我们将尝试 “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如一些专业课,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单位的财务经理作为指导教师,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学习。会计专业还应该大力加强学校学校条件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建立和社会及行业有关部门的联系,不断更新教学用辅助财务软件,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尽可能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并建立完整的实习保障制度,确保学生实践学习的质量。 (3)营造职业氛围,为学生成材创造良好的环境。 本次调查,部分毕业生反应学校的专业学习氛围不佳,这是符合实际的。我院会计专业建立时间较短,专业实训设施还不完善,职业氛围营造方面有差距。我们拟通过举办诸如专业讲座、技能大赛、课题研讨等专业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条件和环境,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另外,我们将聘请著名企业家和行业精英来院作报告,介绍行业发展的特点及人才需求变化,以利于学生了解行业、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尽早融入会计行业。 (4)拓宽渠道、正确定位,扩大毕业生就业领域。 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毕业生而言,第一份工作从事一线岗位是符合实际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我院近几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基层,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因此,要教育毕业生端正就业的态度,不好高骛远,不挑肥拣瘦,把初次就业的立足点放在基层,到一线去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财会类工作人员,应当掌握新的财会法规、新的财务、会计、审计技术手段,以及与行业、企业相关的各类知识与机能和各类财务软件。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延展,多采用案例教学,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用信息技术改变现有课程的表现形式和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过程中,创设适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此外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一方面是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与需求,提高核算的质量和及时性,满足企业信息化对基础信息的需求以及管理与会计的结合。另外,培养利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的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及时进行分析决策,参与企业日常管理。 (6)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毕业生是学校重要资源,温州人才市场的特征和我院生源结构与就业流向特点,决定了我院毕业生就业的流动量和频率。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信息组织架构,已不能满足跟踪调查的需要。每年应该利用安排实习、联系就业、学生社会实践等时机,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收集和掌握毕业生就业动向,并认真统计调查资料,撰写调研报告,为以后专业建设改革的重要依据。另外,已毕业的学生在若干年后可能会成为企业的骨干,他们对母校充满了感情,我院教学改革和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财会毕业论文:“订单式”中职财会毕业生的培养 摘 要:本文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对江宁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进、企业中财会人员的学历结构情况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中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岗位的结构情况,从而对会计专业课程改造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职高财会;“订单式”人才;培养研究 一、“订单式”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 江宁自2001年撤县设区以来,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南京市人口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双双排名第一的区(县),对各类各层次人才需求量大,而会计人员更是每个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江宁地区会计从业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占55%,本科以上仅占12%,说明在企业基层从事会计工作的仍然是中专以下学历人员为主。 中职财会类毕业生的求职定位。中职类会计毕业生受学历层次和工作资历等综合素质的制约,初次求职较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会计或出纳岗位或大企业初级会计助理岗位,而这类企业占到区域经济体相当的数量,应该说合格的中职类会计毕业生就业前景是乐观的,在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环境的当地就业,一方面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 但是,当前的一个现象是,一些企业在为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员而苦恼,而一些毕业生也正面临着找工作四处碰壁的压力,这一现象值得反思,作为中职财会学生的教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在需求有较大空缺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不能被市场接受,他们和市场需求的差距在哪里?如果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订单式培养中职毕业生,这一供需矛盾是否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二、“订单式”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 订单式培养就是了解市场对产品的具体要求,再根据要求生产合适的产品。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适者生存,即适应市场需求就会被接受,就会受欢迎,不适应的产品就会被拒绝,被淘汰。学校实际也是一个工厂,是一个特殊的人才工厂,其产品即毕业生输入人才市场也要接受这一规律的考验,培养出受市场欢迎的优质的产品是学校尤其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职业学校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不能仅专注于埋头按照常规的教材大纲施教,闭门造车,更需要不断地关注市场的变化,关注市场的需求,打造中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订单。 三、“订单式”财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职业教育学校应提高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意识,依据区域经济环境、职教特点建立新的职教模式。为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缓解供需矛盾,才能完善“订单式”的中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 1.积极和需用人单位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江宁地区是经济、文化、交通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已发展为主导产业,尤其是研究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产生较大影响。根据市场的需要对现有会计课程体系进行大的改革,按照职业岗位的相关性重构核心课程。 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中职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中小企业以及大企业的基层岗位,课程内容要真正从学科型转变为横向实用型。因此,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第一,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如珠算、点钞、计算机操作、汉字、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规范等;第二,增强学生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意识,认真学习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贯穿到实践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三,指导学生识别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查找差错,熟悉主要行业的业务流程,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权限等;第四,训练学生熟练地运用几种主要财务软件,熟练电算化操作。 3.加强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中,经济业务都是通过文字描述呈现并编制会计分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都是通过票据等原始凭证呈现,会计分录的编制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完成的,这样,在理论和现实中就产生了差距。为了能更好地与实际接轨,锻炼学生处理账务的能力,我们最好找一些案例,且案例要真实,资料需仿真,步骤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这样通过模拟实际的方法,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4.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要建好实习基地,必须坚持内外结合的方针。“内”指校内,在校内要建立财会模拟实习室,既要有软件又要有硬件;既要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办公桌或成套的办公用品,又要具备各种仿真的原始凭证样张;既有手工操作的一套物品资料,又要有安装计算机、配备财务软件,以满足财会电算化模拟实习。“外”是指校外,要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企实际,确定好实习的目标企业;与目标单位签约,以明确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使学生实习不流于形式。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塑造教师的教学魅力。第一,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以良好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端庄的仪表、和蔼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做好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学生和老师的良好感情。第二,增加学生对财会课程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财会课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兴趣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引入教材,增加教材的新鲜性。 总之,中专的财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要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整体推进财会专业课程改革。面对服务区域经济“订单式”中职财会毕业生培养问题,我们必须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才能适应新世纪财会人才培养的要求。 财会毕业论文: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摘 要]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三岗”系统工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进而提升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财会类 岗位需求 就业 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找工作就是如此。在现阶段,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不断提高职院校财会类毕业生质量,关键在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三岗”系统工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以此提高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明确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 1.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发展,各个行业的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财会类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对口就业岗位也越来越细,比如会计岗位目前就大致分为了以下具体岗位;(1)总会计师岗位;(2)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岗位;(3)稽核岗位;(4)资本、基金核算岗位;(5)资本、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岗位;(6)工资、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岗位;(7)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8)总账岗位;(9)出纳岗位;(10)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岗位;(11)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岗位等。不同的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岗位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应该围绕具体岗位要求的能力结构设置教学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2.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前提 专业是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接口”,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重要环节。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因此,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前提。 3.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具有现实性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在对多届财会类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分析得知:往届毕业生普遍认为岗位能力是他们安身立命、找到理想就业岗位地根本,只有具备了做好某一具体岗位的能力,才能很好的做好本职工作;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竞争力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岗位能力是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用人单位在招聘财会类人才时也都普遍认为具备岗位能力是其选择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笔者认为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特点具有现实性。 二、实施“三岗”系统工程,提高财会类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财会类毕业生岗位需求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手实施“三岗”系统工程,即岗位课程开发工程、岗位课程教学工程和岗位就业实习工程,大力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实施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工程 (1)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原有的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谈不上“深入理解”、“举一反三”。而到进入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阶段,学生虽较感兴趣,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局限于模仿性操作训练,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势在必行。 (2)岗位课程开发的设想 ①岗位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学相互分开、单独制定教材、各自授课的传统方式,按财会类具体岗位任务要求分解、整合教学内容,重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具体岗位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②岗位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具体设想:岗位调研――确立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构建岗位系列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单元、能力单元、实训单元)――开发岗位系列课程。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确立并为岗位能力培养服务。单元目标:岗位系列课程体系中每一个单元均应达到具体的培养目标。基础单元:是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知识体系的根基;能力单元:本单元知识技能体系构建应直接为实现岗位能力需求服务;实训单元;本单元岗位系列知识技能体系的综合应用,其单元目标应尽量与岗位系列课程培养目标接近。 (2)岗位课程教学工程 岗位课程在教学过程必须强调岗位任务要求,形成岗位知识和技能体系,须明确每门课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等项目内容。课间内容有联系但一般不重复。岗位系列课程教学次序为:职业课――技能课――实训课。 ①职业课。职业课主要传授岗位(群)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大类专业平台课之一。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边讲边练方式进行,强调职业基本知识讲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过程。 ②技能课。技能课主要进行岗位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岗位专门技能训练,是岗位系列课程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或多门整合课程。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项目组及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强调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③实训课。实训课主要进行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岗位系列课程的岗位综合实践课程,是职业平台课与岗位技能课的综合和提升。教学方法一般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可采用项目组及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强调岗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训项目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岗位就业实习工程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岗位就业的适应能力,实现毕业生上岗就业的“零过度”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岗位就业实习制度,取代以前教学计划中传统的毕业实习。通过用人单位招聘,学院有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以准员工或正式员工身份进入企业岗位,既实习,又工作,而且都有一部分工资收入,这样既促进学生迅速进入岗位就业实习,同时又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财会类高职人才的急需。在岗位就业实习期间,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角色转变,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独立履行岗位职责。一方面,学生面对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由于带薪上岗,增强了学生岗位就业实习工作责任感,迅速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实践活动,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迅速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使毕业生的岗位就业实习成为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结合部”,成为学校与社会对接的最有效、最紧密、最宽广、最直接的“平台”。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岗位需求调研,依据岗位所需的能力构建岗位系列课程,并通过工学结合方式或其他产学结合方式实施的“三岗”系统工程,迎合了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增强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必将大大增强财会类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财会毕业论文: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培养路径探讨 【摘要】当前,财会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相当困难,针对此现状,笔者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就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的财会人才尤其是低层次财会人才已经是“人满为患”。根据有关报道,在南京的求职者中,财会、出纳等职位的供求比例竟然达到了46:1;在成都人才市场的人才库中,会计专业是存量最大的一个专业,以至于每5名求职者中至少有一名是学会计的,并且大多数不是近几年毕业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会计人员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用人单位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会人才,而会计行业中初级会计人员居多;二是各类院校盲目增设会计专业,造成供应过量,近十年来,从普通高校到中专、技校等很多综合类、理工类的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会计专业。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一个学校的会计专业要想在激烈的招生、就业之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使他们能顺利对口就业,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的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学校要紧紧抓住会计专业的特点,围绕综合素质教学中心,不断优化实施性教学计划,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构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就此问题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专业设置要规范,划分不必太细 以本科为例进行说明。除设置比较规范的会计学、理财学、审计学等三个专业外,部分高校还设置了一些很不规范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交通会计、金融会计等。过细的专业设置不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建议学生入学时可不分专业,到大三或大四后再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划分专业方向。 (二)结合实际设置课程 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应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知识及技能的相关课程,还应掌握与会计学科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等课程,以拓宽理论知识面。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零距离”上岗,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状况,知道企业真正需要哪些知识模块,直接建立与会计岗位对接的有效课程;并与企业的有关专家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讨,而不应采用闭门造车的形式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生动形象 虽然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拟试验、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作到互动教学,但目前高校学生增多,教师面对百十来个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展。高校特有的学习环境,也使习惯于在压力下被动学习的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复习,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而考试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就忘了一大半。学生对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兴趣,更不善于去积极思考。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解题过程来应付考试,经常是学了后面忘前面,没有真正弄清知识点的含义,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全书内容的很少。目前,多数学校鼓励并推广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的现代化授课方式。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局限在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上,有些只是把它当作教案和板书来使用,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如能制作教学光盘,把教学软件引入课堂,把经济活动用动画或情节展现出来,将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可理解性。例如,从交易的开始到结束、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到过账、结账一系列的过程通过影片演示出来,在教学软件中再加入有关审计的内容,介绍会计造假案件等内容,使会计教学具有立体感,将使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选用教材要新 学校应使用根据最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等编写的教材,而不应使用过时的教材,为学生掌握新的会计知识、考取会计证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可能多地取得证书 实践证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有着直接关系。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珠算证书、普通话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以外,还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再拿到《助理会计师》证书;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再拿到《会计师》证书;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拿到《会计师》证书,甚至要拿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这给会计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增加了一块敲门砖,同时,也是财会专业毕业生高素质的体现。同学们如何取得这样的证书,报名就是一关,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公示,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但目前的报名条件还是有限制,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参加会计师考试,希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处理,使这些学生实现他们的夙愿。 二、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实现其应用价值。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标准是,毕业即可上岗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全过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狠抓实际操作,打造过硬的专业技能,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到编制会计报表,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计算机操作,学生都能系统地完成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目前,许多学校在模拟实训方面还有待加强。模拟实训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现代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应全面掌握,这主要通过《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但是,在我国高校的校内模拟实训中大多只进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即企业日常经济活动部分的实训,很少能涉及《高级财务会计》内容。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更是少得可怜,能进行日常经济业务模拟已是不错,有的只进行分项会计模拟实训,不进行综合的真账实训。实训内容的单一和过于强调基础,致使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先天不足。 为此,建议学校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建立高素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指导教师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笔者所说的“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双职称”、“双证书”或“会计师+讲师”的教师,而应是在此基础上既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至少一年以上),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目前,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学校相当多取得“双证书”的教师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不足一年,更何况没有“双证书”的老师?为此,学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首先,对那些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扎实,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实践经验或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的已取得“双证书”的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校院,走出书斋,走进企业,使他们在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为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中高级财会人才对学校教师有计划的进行实践培训,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 (二)调整教学计划,加大会计实践课课时 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建立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主干课的实践教学为主线,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和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为辅助协调进行的基本框架,制定检验实践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大会计实践经费投入 在校内,加强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仿真性强,能够全方位模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会计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在完成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把相应的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会计和计算机的结合,这就要求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会计教学紧跟经济形势和会计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校外,学校应积极寻求合作企业,本着“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原则,建立大批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有较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缩短了校内实习和正式上岗的差距,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良好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会计核算涉及到诸多关系人的利益,加上经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很大程度上要靠自身价值观来做出判断。但由于我国以前并未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看待,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会计诚信严重缺失,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将会造成重大破坏,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相关教育的活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其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法制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他们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把遵纪守法纳入整个教学环节和工作过程之中,使之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从入学教育着手,始终围绕“不做假账”的原则,开设《思想品德》、《会计法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等科目,不断进行专业精神教育,使同学们明白,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灌输财会领域先进人物的事迹和闪光的思想,激励和启迪学生,让学生牢记“不做假账”的会计精神,具有“诚信意识”,真正理解“诚信”不仅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会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学校应把道德教育深入每一个将要从事会计工作的同学内心,使其能深刻体会到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增强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热爱会计、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性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的会计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大量信息以及前人的经验,知道上岗后应该怎样做。这样的教育目标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新形势下会计的变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独挡一面,有所创新。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成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手段,衍生的信息技术工具将丰富和完善会计教学方法。就教学手段来讲,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就教学方法来讲,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以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做到会计教师由教学中的说教者、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示范者、会计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航员,以启发学生积极、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一个财会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就应称其为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遭“寒冬”的现象在他们身上将不会出现。良好的就业事实为母校会计专业的招生作了最好的宣传,同时,也为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财会毕业论文:做好财会专业毕业前综合模拟实验的思考 【摘要】当前财会专业毕业生实习难,而用人单位纷纷需要有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为此,各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在其毕业前安排了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本文对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的内容、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会计学是一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应用性学科。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战型人才更受社会的欢迎。会计工作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企业管理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核算技术和实践技能。因此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会计实务水平已刻不容缓,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必须重视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工作。 一、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的内容 (一)手工操作 即学生手工完成从编写记账凭证到填制报表的实验过程。 (二)手工加电算化操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实验具有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表现为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结合。会计电算实验只是会计手工实验在核算手段上的进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职能和基本技能没有改变,因此,会计手工实验和电算实验可以同时分阶段结合进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比实验更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千万不可重电算轻手工。 (三)手工+电算化+辅教片操作 在手工和电算化实验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实务工作的认识,选择某单位的财会部门拍摄会计人员实际工作情况作为教学辅助片。主要内容包括(1)账簿、会计凭证;(2)会计核算:包括货币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销售收入、财务成果、税金的核算以及会计报表编制,实验人员以此为例向学生讲授会计实践流程。 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融合四年所学的会计知识 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验是在把握和分析会计实际工作,以及大二、大三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进行综合复习、拾遗补缺。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验既是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节,又是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不懂的问题、疑难问题、重点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力争讲清、讲透,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益,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 (二)有利于体会手工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的不同 现在很多大学的会计综合实习教学安排在大三上学期,笔者认为为时过早。虽然此时会计的主干课程都已学完,但有些学校此时会计电算化课程还未开设,在这个实验中无法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验及两者结果的验证,不能更好地体会两者的优劣。在毕业前安排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有利于体会手工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的不同。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应聘工作的自信心 在毕业前夕安排综合模拟实验,有利于学生应对招聘主管对于业务的考核。 三、会计综合模拟实验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选好会计模拟资料 1.会计模拟资料必须是典型的经济业务 会计模拟资料是以被模拟主体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内容,因而,它来源于实践,必须具备真实性。但是由于当前实际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规范性,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求其具有假设性。所以,一方面必须考虑模拟资料所包含的经济业务种类,业务种类要尽量齐全,因为模拟资料越丰富,模拟越生动;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各种具体模拟资料之间的关系,使整套资料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是决定资料质量的两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对会计主体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予以把握。 2.必须合理安排业务资料容量的大小 资料数量过多,影响会计模拟及时完成,造成重复劳动,影响整体模拟效果;数量太少,使模拟实验缺少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达不到模拟的真正目的。笔者认为全部内容应控制在2000笔左右,并放置在六周内,最好是跨年度的本年12月和下年1月份,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实习到日常核算,也可以实习到年终决算和年终结转。学生实习时间,手工模拟掌握在四周,会计电算化实习掌握在两周。 3.内容应兼顾手工会计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两方面的需要 例如:原始凭证最好以手写体方式印刷,使凭证更加真实,并且能使学生了解规范的凭证填写方法;编写初始资料时要设计会计科目编码方案,增加会计电算化实验的有关资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真切体会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会计电算化能及时和准确地处理会计信息、减少计算错误及烦琐的计算过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预测和分析判断功能;而手工做账的最大好处是明了会计线索的来龙去脉,更好的理解会计原理。 (二)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质量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不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而且应具有超强的业务能力。毕业综合实验指导不同于理论课教学。由于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实验的速度有快有慢,遇到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可以说有多少同学就有多少个问题,有时一个问题要回答多遍,一个老师指导一个班,一个上午下来感到口干舌燥。因此老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实践教学领域需要一大批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甘愿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精通会计不精通计算机;二是擅长会计理论教学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大部分高校教师从本科到高校,从未从事过实际工作。针对这两个问题,一是制定制度化的教师定期培训计划,辅导教师轮番外出实习,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最新会计制度;二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增强会计感性认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三是教师在辅导学生操作的同时,自己也亲自动手操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操作中少走弯路;四是提高会计兼职教师占会计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聘请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验,以增加模拟实验现场的真实感。 (三)加强对学生的会计素质教育 1.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不同利益群体以及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关系的总和。它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会计工作中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它要求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熟悉法规、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地处理各种会计事务。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会计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是因为会计人员是会计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的职业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无论是国内的银广厦,还是震惊全球的安然事件等会计丑闻,都说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首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2.会计业务素质教育 会计业务素质是指高等学校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所传授的会计专业技术相关知识内化所形成的素质。它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业务问题,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做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准则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制度、准则及法规等,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及审计查账能力等。此外,置身于信息时代和会计改革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相关会计准则、制度的颁布和修订频繁,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据专家预测,一个受过高等院校教育的人,通过学历教育所获取需用的知识只占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因此,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独立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不断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四)抓好实验的考核环节 实验考核要注重实验过程考核,注重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以技能考核为主。要将考核评分与考核评语结合,建立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主体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即对学生完成的综合模拟实验进行评估、考核、打分,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公开、公平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社会考证评价。应事先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考评内容、评价指标、权数、综合计算等方面加以规定,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对模拟实验的考核应当独立进行,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总评成绩,可从以下几方面考核:(1)实验过程(即操作方法、输入数据)和实验结果,占实验成绩的70%;(2)实验小组成员的工作态度和合作精神,占实验成绩的20%;该项以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从以下方面考核:态度、贡献、出勤情况、成员间合作、工作数量与质量、创造性、对目标的贯彻;(3)学生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10%。 财会毕业论文:提高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方法研究 【摘要】 文章从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发, 提出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树立科学择业观及合理寻找与创造就业机会3个方面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有效就业率的思路。 【关键词】 本科生;就业;人才培养 毕业生就业率问题一直都是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财会类本科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由于教育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使得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的主要培养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造成很大竞争威胁。本课题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地方高校财会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并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现状 据统计2007年湖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0%,相对于2006年的86.3%,这一数据是令人鼓舞的,但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以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例,2007年会计人才被列为十大急需人才之一,很多部属高校的财会类毕业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就业,工作环境和薪酬也较理想,但各个地方高校内部统计数据显示其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正在缓慢下降,2005年就业率几乎是100%,2006年为92.6%,2007年为83.4%。这反映出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总体上升,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为此,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地方高校财会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研究。 二、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的“夹心层”地位 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是处于一种“夹心层”的位置,有好的工作职位,他们处于劣势,竞争不过部属院校的高才生和研究生,一般的职位他们又比不过一些高职生,这样一来他们的就业机会少,就业面也窄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部属院校软件硬件的条件相对于地方高校要好许多,学生受到各种锻炼的机会比较多。知名院校经常会与企业开展一些交流活动,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联系,借此可以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工作的内涵、职责分工,这样在学习中也就有的放矢,同时也因为是名校,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容易被企业所认可,相同的岗位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是竞争不过部属院校高才生的;二是和一些高职生相比,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又显得有些不足,高职院校是以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教学核心,其教学过程中安排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突出,学生往往一毕业就可以上岗,而且对薪酬的要求也不高,较受中小企业钟意青睐。地方高校的培养模式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相对薄弱,动手能力不够熟练,也就变成了大家常说的“既不能文也不能武”的状况,这样在应聘中就显得非常被动和尴尬。 三、提高就业率方法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提升有效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这种需求包括专业需求和人数需求,学校应积极按市场需求来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逐步趋于一致。 1.加强财务决策类课程设置 企业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期望不再是简单的会做账就可以了,还要有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财务决策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建立在对账务流程全面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进行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就要在原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投资理财类的专业课程,如投资分析、投资理财实务、税收实务等,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这些课程通常安排在三、四年级,在学生学完了会计类的基础专业课以后开展。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维持一定的弹性,不应该是许多年固定不变僵化的,它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而有所调整。 2.专业不宜过分细化,保持大专业方向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都是严格按专业来制定的,为了区分各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也就有所不同,如会计专业就会开设银行会计、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设计等专业课程,而财务专业开设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理财等专业课程。笔者通过对同一年级两个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如果从就业的角度来讲,学生们更希望能将专业打通,课程设置上不要区分的过细。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可以考虑采取大专业小方向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本科的一至三年级两个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保持一致,这样学生就能对两个专业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掌握,在四年级学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完成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毕业后的就业意向对财务与会计专业区别对待,从选修课上区分专业特点。 3.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往往都要求应聘者有实际工作经验,如果应聘对象是应届生,他们更多的倾向于招录高职生,因为高职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是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本科教育对动手能力的培养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四年的教学环节中只有一个毕业实习环节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单位参加实际锻炼,时间很短,往往只有一个月,而且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恰好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月,其效果不是很理想。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增加动手能力培养环节的课时量,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增设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模拟实验等环节。以财会类学生为例,通过实践环节,既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账,也要学会查账、审账、通过报表分析能做出合理的预测,让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比高职生更胜一筹;第二,指导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来进行实习,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会主动地利用寒暑假来打工,但多数选择的都是一些促销类的工作,虽然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对感知社会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于专业能力的提高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业联系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最好是能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让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际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有超前意识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果在内容上能有所超前,也许可以避免大学四年时间而造成的部分知识体系的落后。以财会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会计的核算将逐步与国际要求接轨,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只涉及我国的会计准则还应增设国际会计准则、核算等内容的讲解,这样学科体系才能逐步更新并与时展保持一致。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是成功就业的一半。为避免出现盲目求职,低效率求职的现象,在学生开始参加各种招聘会之前,学校相关机构非常有必要开展相关的应聘辅导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地评估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需求,突出竞争力优势,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内涵,帮助学生确定方向。在学生求职期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校方应既当“导师”和“红娘”又做助理和参谋,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对未来失去信心。 (三)从学生入学起就帮助其确立就业方向并不断调整 就业是毕业生人生角色的一个重大转变,学生转变为工作者也是不一样的。要求校方从学生进校时就开始设计,并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许多学生在进校之初都希望自己毕业以后能成为一名会计,这是他们对会计专业的最初认识,但是在学习了会计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以后,逐步认识到会计工作是非常繁琐和辛苦的,而且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也了解到基层会计人员的收入并不是很高,许多都是一些职校毕业生在岗。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比较迷茫,既不愿意和一些职校生竞争一般会计岗位,高级别岗位又竞争不过研究生,不知道以后的定位应该在哪里。 因此在学生进校之初,学校就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介绍,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对以后的就业有个初步的设想。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辅导员应该积极主动地多找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比如财会类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估价师之类的课程,也可以鼓励他们学习第二学位,这样他们毕业后就可以选择层次更高的职位。 (四)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让地方高校的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在应聘中跳出“夹心层”的不利状况,在学生的培养中可以进行有特色的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现在市场上房地产、营销、环保、咨询等行业比较热门,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经济业务的特点,比如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所涉及的经营周期会比较长,往往超过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时间,存货的计量不能只是按计划成本来核算更应该按市价来估算,其应收款项金额会比较大等。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地方高校的财会类学生既有会计专业知识又能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身处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计录经济业务,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 结束语: 提高地方高校财会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水平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核心,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学校内部来说可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从社会环境来说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毕业生多种方式就业。 财会毕业论文:地方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现阶段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对就业率评价指标体系、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及失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新颖视角,并基于对毕业生群体差异、主动失业和供求结构矛盾的调查结果,提出可以从完善社会保障、加强高校后期培训力度、改善政府引导等方面促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 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夹心层 一、引言 2010年对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一方面是621万高校毕业生即将流向社会,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对我国出口业和制造业产生的巨大外部影响,并造成许多企业裁员或准备裁员,这对于即将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让他们就好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及焦点问题,课题组经过对某市地方高校财务与会计两个专业2008―2009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研,发现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一)对高校专业建设不足的分析 很多专家和学者在谈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办学,对于就业率很低的专业要少办甚至停办,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评估时也参考了就业率指标。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能片面地依据就业率指标来指导专业建设。例如,十年前的亚洲经济危机使得制造业非常萧条,加上国内经济形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有企业的大面积改革,生产工人大量下岗,造成很多机械专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进而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就读机械类专业,许多学校的相关专业也不是很好办,造成2007年以来,机械类人才出现大量的短缺,深圳沿海许多生产性企业是出高薪也招不到会开数控机床的人才,这应该 是社会给高校教育的一个深刻教训。再如,对于学科建设要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现阶段由于经济危机,出口量比往年减少了许多,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是很理想,不能因此就对这些专业停办。从长远发展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对这类人才还是会有大量需求的,所以要做到长远规划,弹性调整。 (二)对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分析 1.失业存在的必然性。失业在每个社会每个国家都会存在,而由于高校毕业生是受过高校教育的,因此他们也成为失业人群中特殊的一个群体――“知识失业”。让所有的高校毕业生百分之百就业这是大学精英教育阶段的目标。现阶段大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更多人受到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不可能再做到百分之百就业。而一定程度的失业率也有其必然性,第一,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是肯定的,这是对人才自身的检验,高等教育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要淘汰不合格人才,公平就业就是要让优秀人才找到好工作而不合格的毕业生要接受再培养才能上岗。第二,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很多失业是人生成长成熟或经济波动发展所造成的必然现象,这并不恐怖,应该理性对待。 2.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夹心层”现象。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非常关注,特别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企业增加招聘人数的意愿减少,这对2009年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就业难并不是对所有的高校毕业生都一样,高校分为几类,部属211工程学校、省属高校、地方高校及职业院校,各类学校由于享受政府配套资金不等、师资力量不同、实验条件不同等原因培养的人才也各不相同,其就业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说就业最难的应该是地方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就业中处于“夹心层”地位,有好的工作职位,他们竞争不过部属院校的高才生和研究生,强调应用技能的职位他们又比不过一些高职生,这样一来他们的总体就业机会少,就业面也窄了。所以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就要针对特殊矛盾出台帮扶政策。 3.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失业。伴随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在不断提高,其中对于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的期望与高校精英时代相比是翻了几倍。对某重点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55%的学生认为月薪低于2 500元的工作是不能接受的,58%的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是未来发展的基础,一定要是世界500强企业,这有利于以后跳槽、换更好的工作,72%的学生认为企业的福利待遇及培训是他们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调查统计显示,在找工作过程中,有时并不是没有工作的机会,而是由于学生的期望太高,没有能让他们满意的工作岗位,他们宁可放弃工作继续等待也不愿降低要求。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造成部分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他们的要求提高了,并不是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三)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分析 对于部分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象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些学生不能顺利通过试用期,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结构与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存在脱节,不相适应。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不会实际操作不能帮企业解决现实问题,企业自然不雇用。以某地方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有许多学生学习很用功,经常获得学校的奖学金,甚至取得了相关会计证书,毕业时也能获得聘任,但工作不到两周就自己辞退了,因为最基本的会计书写、扎张等工作不会,对一些账户的相关性无法做到关联性审核,很难长期待在企业里。其实这也反映出许多高校教学方式和目标的缺陷,本科教育还是应该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虽然不能和职业院校一样全部教学是以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但还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四)社会扶持针对性不足 自2004年以来,各级市政府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门设立了创业基金,以武汉市为例每年有200万元的专项优惠贷款来帮助高校毕业生创业,但为了获得支柱基金,申请者必须符合许多条件,而很多毕业生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如愿以偿。2009年毕业生国琛恩想创办绿色垃圾回收企业,却因不是武汉市户口,申请贷款半年未获批准。普遍来看,全国各大城市都存在大学生创业难获贷款难的情况。从南京市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了解到,三年仅发放了两笔贷款。江西南昌2008年仅成功办理50多名大学生小额贷款。可以说政府在政策上是努力优化创业环境,而希望申请大学生小额贷款的大学生也是相当踊跃,但由于办理贷款的高门槛,造成了闲置的资源和踊跃的创业大学生的矛盾。 三、对策研究 (一)高校后期培训机构的建设 为了缩短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后期培训机构。高校的后期培训机构就如同企业有售后服务部一样,其对象主要是已经毕业了的学生,针对其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而开展的特色培训。就如企业卖出产品后还有售后服务一样,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不能说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就此结束了,如果学生在工作中由于能力不行而被解雇,从某种层面上讲是学校培养不合格,需要进行返修,要进行再培训。高校开展后期培训的好处在于,第一,学校对学生有本科四年的教育,相互之间是熟悉的,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及其知识结构有非常好的了解,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培训计划,学生也知道老师的研究专长,可以有目的性地请教,有利于他们顺利通过试用期,而且学校的资源相对于社会培训机构来说还是要丰富得多;第二,通过这种培训,也可以让学校和教师了解社会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有助于他们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校培养高质量的社会需要人才,有利于“产―学―研”的统一。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 经济的发展带动需求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日提高,这反映到学校就应该是教师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的提高。但在大学里有这样两种怪现象,一种是大学里的不少教授科研水平是非常高的,科研成果也很丰富,但不愿意从事本科教育,因为太基础了,出不了成果,体现不了自身价值。另一种是对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以会计教学为例,新会计准则在2006年就颁布了,而且是于2007年开始在所有的上市公司实施,但许多老师并没有主动深入地学习这套准则,造成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滞后于社会需求。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技能是最有效途径之一,学校有责任让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学到更先进的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参加各种会议交流,特别是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加强教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让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 (三)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 统计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由于过多地考虑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而产生很多主动失业,为了减少毕业生在择业时的不满意程度,可以从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入手。要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就要解决几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第一,区域因素,由于毕业生工作的流动性很大,经常会因为个人发展或其他因素而变换工作地点,因此合理的保障机制应该能够全国联网,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能促进和带动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二,企业属性因素,现阶段由于企业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不一样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比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主等他们受保障的程度不一样,要降低毕业生在就业时由于工作单位性质不同受保障程度不同而产生的不满意程度,就要建立公平的保障机制,要缩小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 (四)政府对毕业生创业的有效引导 政府在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鼓励大学生创业,也相继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但从过去两三年的实际结果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是很高。为此建议政府调整做法,由过去的鼓励创业转为有效引导创业。例如政府每年出台大学生创业指导书,指导书应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知识群体及社会资源分配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步伐指出适合创业的领域,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创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政府出台创业指导书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充分了解;第二,学生按创业指导书创办企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产销对路问题;第三,政府在对创业大学生进行资金支助时,可以避免盲目审批,提高审核效率。 (五)创业基金的多途径筹集 由于高校毕业生没有资本的积累,创业资本往往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政府为此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建立了相应的创业基金,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其实资金来源应摆脱过去单一依靠政府出资的思路,改由三部分构成,即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企业各出一部分,以低于市场贷款利率的形式借贷给毕业生用于创业,通过资金的循环积累基金,服务更多的创业计划。 总之,合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发展,要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发展的方向,有效地指导学生就好业。
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但是也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带来了挑战。网络经济时代当中,市场范围以及支付交易手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企业也应积极顺应时代的转变,制定出更为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1网络经济时代营销环境特征分析 首先是市场范围日益拓宽。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中,人们不再受交易时间和交易地点的限制,这种新型的网络营销环境对消费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是产品交易手段较以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交易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如信用卡、网银、电子现金等。这种交易方式更加方便也更加快捷,且其在交易的过程中安全可靠,因此也成为当今交易支付的主要方式。再次,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十分盛行,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电子商务也成为了当前主流的营销模式。最后市场竞争呈白热化,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且该竞争主要展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方面,并转变了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交易方式,故而需要对市场营销策略做出战略性调整。 2网络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 面对营销环境的变化,在市场营销工作中,我们也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转变市场营销策略。 2.1营销观念的变化 内部管理控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对企业部门工作的有效协调,企业营销业绩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理念必须要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网络经济时展中,市场经济条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基于此,营销方式也应随之做出适当的调整。而若要真正地改变市场营销方式,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营销理念,使营销人员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的转变。在这一趋势下,只有探索与时展和市场运行相适应的营销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2.2营销手段的变化 网络经济具有传统经济模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在市场营销的方式、方法上也应积极寻求转变,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利用多种不同的市场营销模式,从而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只有不断丰富市场营销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只有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或创新,消费会带动市场营销的变化与发展。另外,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应将消费者的需求与产品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对企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再者,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可以利用快速制造系统,从而保证需求与生产的协调性;或者还要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其能够参与到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产品定价上,消费者在挑选所需商品时比较关注商品的价格,所以在市场营销工作中科学、合理地定价,选择合适的定价策略,让更多消费者能够接受产品是很重要的问题。产品价格是消费者判断商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想使企业推销的商品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就必须做好商品价格的测试工作,在定价中应结合制作的成本、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因素,制定出相对合理的商品价格。 2.3拓展网络营销渠道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选购商品时,网购已经成为了一种最为流行的方式。网上引擎搜索营销方式也成为了人们常用的营销方式,我们会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产品。目前的网络搜索主要是关键词搜索,输入关键词后,网络上会出现大量的信息,但信息的真伪无法识别,且我们也无法分别商品质量的好坏。很多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微博营销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营销方式。微博有巨大的受众群体,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微博成为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微博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网络社群,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市场。微博在信息传播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其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传播的范围较大,因此微博在市场营销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微博上有热门话题、热门搜索和点击率等内容,而且一个微博热门话题会有众多参与讨论的网友,具备了其他网络社群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微博营销能够有效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企业在微博上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互动,这也是保持高用户黏性的有效途径。 3结语 高科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对企业市场营销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若能利用好网络环境,则企业市场营销的水平会得到显著提升;若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或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则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将会受到较大的打击。因此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并采取多种手段创新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式,最终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化学与生活论文: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摘 要: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时候更要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的内涵,同时,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初中开设化学的课程,是学生接触的新课程之一,通过教师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实际;联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了现实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并不陌生,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生活中找到解决化学习题的方法,又能够利用化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和学习潜能。 一、联系实际生活引入课题 初中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保护生存环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改善大气质量、爱护水资源、垃圾资源化的实际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进入主题,讲解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就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懂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分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是学生接触的新课程,为了使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开展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会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实验,将含盐类的晶体放进水中,让学生观察其溶解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化学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太少,远远达不到自己的需求,增强了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教师将实际生活与课程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并更好地在生活中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教学与生活教育 摘 要: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化学教育;生活经验 一、加强化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的教育教学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在介绍与社会生活内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应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下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 又如大家听说过鸡蛋、牛奶与豆浆对中毒的病人可以用作急救药,这是什么道理? 鸡蛋、牛奶与豆浆的营养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蛋白质有个特点,碰到重金属离子,例如汞、铝等金属离子会发生变性。重金属离子进入人体时会使构成人体的器官和血液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作用,造成中毒。这时,给病人服牛奶、生鸡蛋白与豆浆后,食物中丰富蛋白质会和重金属离子作用,于是就减轻了中毒的毒性。同时,这些食物还给中毒虚弱的病人提供营养,有助于病人康复。 这些化学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激发他们去观察生活去思考调查化学现象,从而更好的去生活、学习。 二、加强化学与自然环境联系的教育教学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虽然中学生尚不能全面理解臭氧空洞的变大会有什么危害,长江三峡建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也无法真正懂得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但是我们通过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化学现象,善于利用化学知识。 如在讲到化肥知识时,可以问为什么农田不能多依赖无机肥、土壤改良的措施;在硫酸及硝酸工业教学中可以问他们问何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从而进一步阐述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为什么尾气处理。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此类问题更丰富,与生活更贴近,如白色污染问题、问题、无铅汽油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现的英国的疯牛病问题,比利时的二恶英问题等。这就有助对学生环保教育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社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教育教学 生活中会遇到有许多废旧无用的东西:旧书报、牙膏皮、旧电池、废钢铁、碎玻璃、骨头……其实,这些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通过化学手段的改造,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废钢铁制品可以回炉炼钢,十吨废钢铁可以炼出九吨好钢。有趣的是,炼优质钢还必须在原料里掺一点废钢铁呢!纸上写满了字,撕碎了,纸里的植物纤维仍然存在。送进造纸厂,打成纸浆,经过化学漂白,雪白的、平展的纸又出现在你的面前。各种碎玻璃投入玻璃熔融池熔化后,可以重新吹制成各式各样的玻璃制品。塑料凉鞋老化后,变硬,开裂,不能再穿了。可是,塑料并没有消失。把各种废塑料按照化学成分分门别类以后,只要是热塑性的塑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加些增塑剂、抗氧化剂和颜料,再熔化均匀,崭新的塑料制品又生产出来了。有的废品站还上门为工厂、商店从废液、废渣里回收贵重金属。照相馆、电影制片厂排放的废定影液里,含有宝贵的银。怎样才能拿到它呢?加进硫化钠饱和溶液,废水里的银离子变成黑色的硫化银粉未,沉淀下来成为“银泥”。这黑漆漆的银泥经过灼烧,加硝酸溶解,得到硝酸银溶液,再在电解池里还原为银。 四、加强化学与时代科技发展联系的教育教学 化学与其他理工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社会却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时代气息,能结合时代要求教授知识。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接触到一些新产品和新材料,我们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产品或材料的组成部分、合成、制造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副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代最初生产出来时,以它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们的青睐,而目前其降解难的问题却深深困扰着人们,多鼓励学生去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社会发展与化学有关问题,如资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合成、新药物的研制等,都要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知道其他相关科学如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是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化学与科技的关系。 五、加强化学与卫生健康相互联系的教育教学 现代人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问题,日常生活中许多健康知识都和化学知识有着联系。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时,可以介绍二氧化硫在日常用途中的利弊。为什么可以用硫磺熏蒸食品?因为在硫磺的熏蒸过程中会与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硫,不法商贩利用其来漂白或增白食品;同时二氧化硫又有杀菌作用,可被用来防止食物腐败,延长保质期。可是二氧化硫遇水后会变成亚硫酸进入食品,不仅会破坏食品中的维生素B1,还能使钙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游离的亚硫酸对人的胃肠还有刺激作用。如果熏蒸食品使用的是工业用硫,人食用后还会发生更严重的中毒。因此在食用这些用硫磺熏蒸过的食品前要用清水多次浸泡,这样可以降低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残留量。 化学学科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本身有其抽象性、逻辑性,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发化学学科的趣味性、实用性,结合社会生活的事例进行教育教学,多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更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丰富、社会责任的加强,具有重大的意义。 化学与生活论文:信息技术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苏教版高二化学《化学与生活》中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教育特色,在该文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该册教学中,并提出相关运用策略。新课标下,《生活与化学》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该课中可多处应用计算机软件,相关网络,尝试性地引导学生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通过信息媒体获得不断更新知识的渠道。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生活 化学 获取 知识 正文: 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现代化技术教育的主要手段,即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化学学科教学.,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上,会使生活中化学教学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牢固性,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整合的通常有几种模式:交互式网络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以局域网为依据,以多媒体信息为传输媒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给出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研究和发现隐藏在问题和学习材料中规律,获得新知识、方法及情感体验;以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型”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整合授课模式,授课容量大,媒体信息直观、生动、形象、丰富、被公认为是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认识以及实施的具体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手段,如依靠教师自身的高素质,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爱,通过教师富有启发式的讲解、恰当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清晰的板书、规范的实验操作等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化学课堂教学既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又要重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化学课堂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获得和呈现化学教学所需的丰富资源和素材,通过教师的剪辑、重整、创造和合理呈现,通过学生对其自身作品和成果的展示,均可使化学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尤其应用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上,更能体现两者结合的优势。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的核心是―优势互补。整合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为提高我国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从化学学科的主要特征看:第一,化学是一门从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具有微观性和动态特征;第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有毒、有污染、有危险的实验,常规操作难反应或操作困难的实验;第三,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一些概念、原理、反应过程等很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第四,化学更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能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而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多媒体的呈现,使信息量大、质量高,网络化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其突出的功能和主要表现是:①可以动态模拟展示微观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的运动状态、形成过程,将摸不到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②可以通过录像将有毒、有严重污染的和难以操作的实验播放给学生,也可模拟组装那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③通过图片,摄像直观生动地反应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及化学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④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对话、合作和讨论。形成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的态势,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的大潮中,我校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改进,总结出以下有效且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整合” 这种课型容量大,其丰富生动的直观媒体信息,被公认为是实施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有些有毒、有危险的药品与实验以及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某些不易观察或用普通方法不易操作和实现的化学实验,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学生又必须知道的一些化学内容,现代化工设备与工艺流水线等,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常规实验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可通过网络教学来弥补。化学概念与原理抽象度较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用其他方法或手段效果不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内容,如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网络教学可大显身手。 此类型的整合课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素材库、计算机、大投影等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需要先由教师启发精讲,然后运用媒体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完成意义建构。这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教育界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模式一)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设疑激趣―启发精讲―媒体辅助(创设情景、提供资源)―分析讨论―对比归纳―练习强化―总结”六个环节。 2.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整合”课 此类整合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这类整合课的一般思路是,一、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以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二、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应自主的决定学习方式(登陆注册或上网查询)尝试性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三、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开展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四、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予以关注 。 此类型的课按照学习内容又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学习。通过局域网的开放式网络环境教学,学生可以再互联网上寻找学习资源。一般是围绕课题,课下寻找资料,完成课题,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可以研究课题,《城市垃圾》、《饮水与健康》、《吸烟的危害》、《室内装修对空气的污染》等。学生通过申请,可以把自己选择的课题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这样,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摘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编写的理念之一,本文从新课导入、讲授新课、突破难点、课后小结、课外活动五方面阐述了如何联系生活,进行化学教学,使化学教学在生活“活”起来,让化学教学充满生活的味道,让生活味时时围绕在化学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学;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课程的关键,许多教学方法,如视频演示、分组实验以及演示实验等手段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如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能够始终坚持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现象,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学就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初中化学学习应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实际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1.在日常现象中教学生学习化学 从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现象出发,引发出课堂所要解决的化学问题。例如:在学习气体的溶解度时,可以通过讲解为什么一些重要的档案文件必须用碳素笔来书写的问题,进而引入碳的性质;生活中打开啤酒瓶和易拉罐时饮料会涌出的现象,来引入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的问题;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净化水的多种方法逐渐引入水的净化等化学知识。这样做以后,不仅仅把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和生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能力。针对农村中学教学的特点,可以把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农村的实际生产劳动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常见的化肥和农药的性能、使用方法和保管方法,市场上出售的农药和化肥的配制浓度以及配制方法。把化学肥料的化学式和计算常用的氮、磷、钾化肥有效成分的百分比含量等这些课本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学习,使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和乏味,同时也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使学生们更加的热爱化学。 2.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 将实际生活因素融入到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就会使学生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他们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是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在讲解酸碱度时,很多教师是分组让学生测试硫酸溶液、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这时学生就可能会感到化学毫无意思,相反,如果在实验中让学生测试唾液、学生收集的工厂废水、果汁、洁厕灵等生活常见的材料,学生很可能会兴趣浓厚,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课本上根本没有提到,测出来的结果完全是学生们自己的功劳,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在讲解“酸和碱”这一章节时,可以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 3.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充分认识化学问题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将学生手脚束缚,只是“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绝对是不科学的。在学习中,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实践,才可能使学生真正的明白其所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如:在讲解氢氧化钙的时候,找雪饼中的干燥剂小包让学生亲手展开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则会非常的高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不但认识了氧化钙,同时还感到氢氧化钙离自己很近,并从中感觉到学习化学并不是枯燥乏味,而是十分有意义的。 4.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服务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让它服务于生活。在课外生活中,我们应当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实验并解释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如:生活中利用燃烧法鉴别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自制酸碱指示剂,并对花卉土壤的酸碱性进行检测;对某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成分进行分析并了解它们对自然界污染情况,以及如何进行防治;自制冰箱去味剂;建筑与合成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的了解;对不同种类的钢铁制品进行防锈防蚀处理。通过这些实验与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逐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能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是一门生活的科学,在人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因此,化学的教学要贴近生活,找化学并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使学生热爱学化学和会学化学的目的。 5.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的意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化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与问题各种各样。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并让其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与用途,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激发其热爱化学的情感与努力学习动机。例如:为什么发面做面包需要用小苏打?为什么衣物上的油渍能够用汽油洗掉?还可以在课堂上联系教学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不能用工业酒精做饮料酒的原因,这样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化学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化学教学充满生活的味道,让生活味时时围绕在化学课堂中。这样的教学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真正掌握有价值的化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化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化学与生活论文:注重初中化学实验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摘要】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重视实验教学已成为共识。家庭小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必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 一、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家庭小实验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而家庭小实验以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特殊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受学生的欢迎。例如,平日学生对蜡烛的燃烧、铁生锈、石灰池中的变化等现象视而不见,通过家庭小实验,学生懂得了蜡烛燃烧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火焰的层次等知识,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及防止锈蚀的方法,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庭小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受客观条件和课时任务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动手的机会较少,这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而家庭小实验却可以很好地消除这一不足。例如:学习了水的净化知识后,可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查阅教材和其他资料的方式自己动手设计完成,从而使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家庭实验,在实验题目的选定、药品和仪器的代用以及实验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上的探究过程。家庭小实验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替代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并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例如,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后,很多同学在家中尝试着用食醋和鸡蛋壳或水垢做反应物,用汽水瓶和饮料管做反应装置,实验非常成功。学生在这样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便逐步养成了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新课程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一些在化学学习上有浓厚兴趣或天赋的学生,家庭小实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5.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许多化学知识的教学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如“测定酸雨的PH值”、“化学肥料的使用注意事项”等教学内容,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结果,课堂讲授也只能作为一般性的描述,因此学生听后印象不深、掌握不牢。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辅之以家庭小实验,既可以克服时间限制,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如何开展家庭小实验 广大教师要认真学纲,深入理解教材,做到提前布置、精心安排,并做好家庭小实验的指导工作。 1.指导学生自制仪器和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化学药品。初中化学中有许多知识点可以在家庭实验中获取及验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家中方便的材料自制一些常见仪器,“土洋结合”。例如:水杯、饮料瓶、吸管、注射器分别代替烧杯、集气瓶、导管、量筒;注射器既可以代替胶头滴管,也可以用做量筒;输液用的瓶子及输液管是最好的气体发生装置,且气密性良好;还有蒜臼子或碗做研钵、羹匙做药匙、瓷盆做水槽、电热炉代替酒精灯等 2.精心选择合适的家庭小实验。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进度,从教材中精心选择一些实验,力求器材简单易得、操作简便安全、现象明显。例如学习了常见的金属后,布置用小瓶子、铁钉、凉开水、植物油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还可以选择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小实验。例如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后,知道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可启发学生自制指示剂,同时记录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 3.认真做好方法指导。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之前,要对下列问题作出指导:(1)实验用品的选择;(2)反应的原理;(3)实验操作中的要点;(4)安全注意事项;(5)观察的重点等等。同时要求学生记录实验中发现的各种现象,自己推导出结论。每过一段时间,经历一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实验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三、开展家庭小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调动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生活离不开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学习妙趣横生,使生活更加美好。但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对实验的态度也不同。对于那些不愿动手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不可把家庭小实验当作硬性的学习任务强加给学生。可以先让这些学生和比较自觉的学生结成对,并分担一定的任务,逐步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对于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在行动上支持他们、感化他们,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去探索,培养学生“我要学、我乐学、我会学”的意识,使学生从兴趣的培养转化为稳定、持久的学习化学的热情。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开展家庭小实验时,要根据教师所讲的要求、步骤开展实验,记录好现象,填写好实验报告,先由家长签字,再交给任课教师评定。每次实验后,学生要将实验过程中见到的异常现象作好记录,告知老师;教师也应及时安排时间答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共同分析,耐心解答,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3.教师及时验收评价。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所完成的实验,教师及时进行验收评价,能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每次家庭小实验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认真做好记录,适时鼓励做得好的同学,特别是有进步的同学,让学生相互交流过程和方法,拓展他们的思路,培养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总之,化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亲身去经历,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更懂得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这样产生的影响往往要比学校中相对纯粹的教学作用要大得多。 化学与生活论文:新课程实验教材《化学与生活》(鲁科版)分析 摘 要: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对《化学与生活》(鲁科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就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知识的构建给出教学方法或教学实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与生活;教材分析 《化学与生活》(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简称鲁科版)作为高中化学选修教材,涉及化学与社会、环境、生活等STS方面教育内容,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验化学学科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改变生活。 一、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简单易懂并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如,防腐剂、保健品、抑酸剂的概念等。简单原理在必修1和2中基本上都已经出现,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因此,目标的落实要以化学原理或者基本概念作为重点,又要以此作为基础和方式,实施体验过程,完成另外两个维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特征以及后文中所阐释的该教材在内容、结构、功能栏目设置等方面的特点,落实此维度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图示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既能使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到构建,又能使学生充分享受体验化学学科价值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除主题1和3中含有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发展的思想外,贯穿教材始终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此目标的实现应当是以前两个维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情景(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从中自我感受、体会,最终落实此维度目标。如,在完成《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时利用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1)牙膏:净含量120克装的“高露洁”全效含氟牙膏,其纸盒重14.9克,牙膏皮重16克,若每户一月用1支,300万户人家一年丢弃1112.4吨废纸和牙膏皮;(2)肥皂:净含量125克“舒肤佳”肥皂,其纸盒重7.4克,若300万户每月用1块,一年就丢弃266.4吨的纸盒……“用废旧包装纸可以生产笔记本、卫生纸、稿纸等,据统计,德国目前利用旧包装纸生产的新闻纸比例达50%~60%。”从这些数据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生活中一些不被我们注意而随手丢弃的小东西,实际上都会成为垃圾的来源,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从而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内容结构及特点 1.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化学与健康、化学与能源材料和化学与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包括5个主题、18个课题。内容编写各自具有侧重点,却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化学与环境保护中的《获取安全的饮用水》指出的“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涉及化学与健康的内容;化学与能源材料中的《如何选择家居装修材料》中讲到的室内空气污染物联系了化学与环境中的内容;化学与能源材料中的《选用适宜的化妆品》中的牙膏、防晒霜等和化学、健康的内容息息相关。 2.内容特点 (1)功能栏目的特点 教材涉及的常用术语达到167个(如,空气污染指数、膨松剂、SPF值等),化学物质122个(如,甘油、山梨酸、乙酰水杨酸等),如何使这么大量的、新增添的内容可以被学生以最简单的形式、最高效的方式接受和内化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设置了12个功能栏目(见下表),以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解决此问题。 《化学与生活》的功能栏目表 这些栏目形式多样,功能性强(见上表),如,“交流研讨”栏目,通过对此栏目所提出问题的交流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又可以通过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从而导入新课内容或衔接转换内容。这些功能栏目的功能及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认识、应用规律,为教学组织方式的灵活多样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功能栏目的设置和内容选取上以贴近生活为原则,如“动手空间”和“活动探究”栏目,相对于其他模块中的相同栏目,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目的性,还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因为实验或学生活动所需的材料均为家庭或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的,并以定性实验为主,简便的操作使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将自身的兴趣转化为实践,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如,《关于衣料的学问》的“活动探究”――衣服的洗涤和熨烫、《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的“动手空间”――制作馒头,都是家庭中完成的学生活动,由于其目的性会使原本被学生认为枯燥的家庭活动变得充满挑战,而其操作的简便性又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理论联系实践。 (2)课题内容编排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包含53个框题),主要以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18个课题有13个以“联想质疑”栏目联想生活中的实例作为问题主线展开内容;以各功能栏目为内容衔接方式和知识呈现方式;以化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为内容主线,内容涵盖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以大量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图片为直观形式,共出现标志、实物、厂矿设备、原理示意图、流程图等各类插图多达214幅,这些图片作为文字内容的补充形式,更加直接而生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密切关注并设法解决生活问题为目的,12个“生活指南”栏目提供了有使用价值的生活小窍门,如,保持空气清新、饮食的学问、气体燃料的安全使用等,18个“学以致用”栏目提供了49个贴近生活或生活实际问题给学生用以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此教材直面生活、贴近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展现与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从化学走回生活,体现与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和生活知识,有利于学生利用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化学及化学制品与人类的吃、穿、住、用、行、医疗、工业、农业等诸多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化学及化学制品在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对人类耐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 【关键词】化学;化学制品;人类生活;环境;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边的环境和生活必需品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使天变得更蓝?谁变得更清?草比把得更绿?物品变得更丰富?怎样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与病魔斗争的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怎样才能变废为宝,让那些废旧塑料变成燃料,缓解能源紧缺问题?甚至还有人想用特殊材质制成一件衣服,可以调节温度还可以随着人的心情改变颜色……我们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不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物质,各种物质还在不断地变化着。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3000万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一、化学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衣服可以用来遮丑、防寒。在物质紧缺的60年代,所用的衣料都是自己纺织的粗布,耐磨性差,颜色灰暗。到了今天,人们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款式新颖了,衣料柔软,色泽也更鲜艳了。用合成纤维制成的衣服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腐蚀,但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很差。用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虽然柔软,但容易变形,耐磨性差。因此,合成纤维常常与棉麻纤维或羊毛纤维混和纺织,织成的布料会集各种材料的优点于一体。用这样的布料制作的衣服,及耐用又舒适漂亮。 当你买衣服时,怎样知道衣服面料的种类呢?你可以看服装上的标签。标签一般包括衣服的号码,面料的种类及含量,洗涤熨烫说明等内容。下面我介绍几种面料的鉴别方法:锦纶(尼纶),易燃,燃烧时有臭味,有火焰,余烬为白灰色;涤纶,近火时先融化,后燃烧,燃烧后余烬呈黑色块状;腈纶,近火时先收缩,后燃烧,冒黑烟,有臭味,余烬呈黑色圆球状;棉布,易燃烧,燃烧时无异味余烬呈灰色白球状;羊毛燃烧时发泡,有火焰,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余烬缩成团可压碎;丝绸燃烧缓慢,有臭味,余烬为深色小球容易压岁。 “民以食为天”。尤其在中国,人们对饮食是特别讲究的。那么怎样才能吃得尽兴、吃得健康呢?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在饮食中各种营养素要合理搭配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 蛋白质能提供能量,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血红蛋白在机体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作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肉类、乳及乳制品类、蛋类、豆类、鱼类。儿童正处于生长高峰期,饮食中应多补充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糖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人体所需的热量60%至70%来自糖类,它主要存在于稻米、小麦、马铃薯和蔗糖中。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少摄入糖类。油脂能提供能量,单位质量提供的能量最多,约为糖的两倍。饮食中我们要少摄入油脂高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和换营养过剩症(肥胖)青少年。维生素具有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中。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的坏血病。无机盐是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缺钙时幼儿和青少年会的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人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缺硒会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会引起呆小症。缺氟会引起龋齿。缺钠和钾时会出现肌肉痉挛,心律不齐,疲乏,头晕,呕吐等症状。 在炒菜时放点醋,不但能调味,而且可保持维生素C不被破坏。煮鱼时放点醋,可使鱼的肉嫩骨酥。因为醋能同鱼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发生作用,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钙。如同时再加点酒(乙醇),酸与醇相互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乙酸乙酯,使鱼肉格外鲜美可口。酒、醋还可以除去造成鱼腥的三甲胺。有的人为了使食物容易煮烂,喜欢随意加一点碱,这是不好的,因为维生素遇到碱就会被破坏。 再谈谈我们住的房子所用的建筑材料:石灰,水泥,钢筋,铝合金的门窗,窗子上的玻璃,玻璃墙等材料,那件不是化学制品?装修房子用的各种材料,交通工具的制作材料以及所用的汽油、柴油、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也都是化学制品。再如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品。 二、化学的迅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问题 1.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化石燃料燃烧后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这些急剧增加的氧化碳远远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可以使全球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碳的同时,还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就会形成酸雨。酸雨对植物、金属制品、名胜古迹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2.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合理使用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化肥中的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形成的土壤污染,另一方面化肥中的一些营养元素随雨水、地下水进入江、河、湖、海,水体富营养化,水中的藻类迅速生长使水质变坏,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农药本身就是有毒物质,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施用农药时,要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并按照规定的使用量,深度,次数合理混用农药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便充分发挥不同农药的特性,以最少量的农药获得最高的防治效果,同时又延缓或防止抗药性的产生,从而减轻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化学与生活论文:让化学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摘 要:知识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知识不存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新课改特别强调,初中化学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初中化学教师,要带着课本走进生活中,用学生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用生活进行教学不仅是一种适用于新课改的教育方法,更是社会对于初中化学教师的要求。如何让化学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成为了初中化学教师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化学;学以致用 一、新课改下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新课改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展开。初中化学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本基础上,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初中化学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有关的教育资源。教育部严格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进行生活化教育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初中化学教师通过课堂教育生活化,帮助学生提高个人整体素质。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其教育目标都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力,增强学生对生活规律的认识。教师教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导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带入到生活中去。二是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新课改要求初中化学教师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主要教育材料源自学生的生活中,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学生可以借助对生活的观察来完成课堂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在进行生活化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养成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是新课改对于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于化学的需要。随着地球工业化的加剧,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各种化学污染等待解决,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对于现在化学的需要。初中化学生活化是对初中生教育方式的一种改革,也是对初中生人生观的一种培养。 二、通过营造教学情景来进行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带领学生在课堂内建立一种良好的、幽默风趣的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情景营造时,一定要注意从生活出发。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在对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观察、实验、联想等收集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学科,化学反应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同样,化学知识处处可见生活现象。教师要将这些知识搬到课堂上。比如,教师在讲氧化物这一章时,就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铁在存放的过程中会变色?教师在进行燃烧的条件讲解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炒菜过程中,锅内着火时,盖上锅盖就能把火扑灭?化学教师只要提出这种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点,就可以在学生的脑海里播下思考的种子。 三、让学生用化学去看待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内容,是在对生活的研究中得到的,但化学和生活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时,要着重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选材过程中,注意生活化教学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还没有成熟,初中化学教师要注意把生活化教育的选材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不要超过初中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水平。二是,初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生活化,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课堂上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然后再用知识去进入生活,完成化学生活化的教学。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讲台上,要把学生带入生活中进行教学。新课改之后,教育者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实践教学是适用于现在社会的几种教学方法之一。初中化学教师碰到一些课堂不能充分表达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时,可以尝试一下把课堂带入生活中去。实践课堂可以更好地、直观地将知识点展现给学生。讲台上教师口述结合生活的教育方式,虽然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是效果要比实践课堂差很多。实践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实践课堂的学习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把课堂学习当成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养成把生活作为人生讲堂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种学习习惯下,能够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将化学知识渗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生活化学习的趋势下,会主动去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是否与化学有关,这种过程可以不断地强化学生学与思的能力。 结束语: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是有效开展化学教育,使化学基础知识更加贴近生活的创新式教学,也是新课改对于初中化学老师的教学要求。生活化初中化学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力,进一步帮助学生走进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化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慢慢地走进社会,参与到社会的变化中,符合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使用生活化教育理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备课、课堂教导、课下引导等方面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走出课本,养成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与生活 摘 要:化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所以,学习化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提高自己及家人甚至社会的生活质量。当你真正喜欢化学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运用化学思维,会发现化学在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魅力。 关键词:化学;食疗;生活 一、用化学的思维去观察和看待生活 比如,看到一种饮料想的是有哪些元素。再如,看到“镜子”,想到镜子是由银镜反应制得的。“钻石”无论多昂贵都只是碳,C原子作有规律的排列而组成的晶体而已。化学更关心的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和结构,以及组成和性质的关系。化学的思维是一个发展的和联系的过程。因此,在化学的引导下你会深入到眼睛看不到、手模不到的微观世界去认识自然的奥秘。 二、化学在食疗和药疗的应用 如,醋的作用:在烹调蔬菜时,放醋不但味道鲜美,而且有保护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在鱼类不新鲜的情况下,加醋烹饪不仅可以解除腥味,而且可以杀灭细菌;在煮排骨、鸡、鱼时,如果加一点醋,可以使骨中的钙质和磷质被大量溶解在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钙、磷的吸收率。患有胃酸分泌过少的人,如果经常用少量的醋作调味品,可增进食欲,又可使疾病得到治疗;醋可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将室内门窗关严,将醋倒在锅里慢火煮沸至干,便可以起到消灭病菌的作用。 三、运用化学知识提高审美和生活质量 喷泉、五颜六色的烟花,还有鸡尾酒的五彩斑斓都是化学物质的优雅体现。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的一切,你会发现原来化学是这么的美,这么的有用。好多养生之道也是从化学角度去分析和运用的。例如:由于胃酸过多的胃病,当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但是药三分毒,所以通过食疗是最好的,所谓的养胃就是这个意思了。如,常吃一些碱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杨桃和柠檬都是碱性水果。有胃溃疡的胃病者就不能吃小苏打成分的胃药。 生活上很多东西都跟化学紧密联系,只是我们缺少观察和分析。如,魔术师拿着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瓶无色的溶液后,只要靠近不需要接触就会看到冒白烟,看来很神奇甚至很邪乎,原来那两种溶液就是浓盐酸和浓氨水挥发出来的两种气体结合得到白色固体氯化铵的结果(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气体中形成烟)。若是我们能从化学的角度去看事物,我想生活会更加精彩。 化学在给人类带来美和精彩的同时,由化学引起的环境污染,也给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命带来威胁。如,淡水资源受到威胁,空气污染严重,以上这些大多与化学工业的发展有关。此外,还有化石燃料带来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天气异常;酸雨的危害;汽车产生的废气造成大城市光化学烟雾事件;赤潮、白色污染等。所以说,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威胁人类的环境祸患。装修房屋的器材中挥发的甲醛及苯的同系物都是有毒的物质,这就是为什么新装修的房屋要通风一段时间才能入住,否则,会毒害我们的身体。 总之,化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只要你运用得当就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美感和乐趣,应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甚至危害。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看事物,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相信化学会成为你生活的快乐伙伴。 化学与生活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化学联系初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化工产品,身边随处可见化学现象,如肥皂、洗衣粉的使用,铁钉生锈,药品的使用等,化学已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中的化学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来共同探讨一下。 现如今的高中化学教学,使用的是新版本的化学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上,加大了实验教学的力度。将原来高中化学教材三册课本上的部分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但对学生要求不高,难度不大。而且,新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实物、实况彩图,让学生首先从视觉感官上乐于接受。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将教材上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中经常遇见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生活环境中认识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上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介绍的几种常见金属和非金属等,均是取材于实际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让学生易于理解,并能够解释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化学现象,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优越感。因而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阶段,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有效地将课堂教学融入社会生活实践中,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化学联系起来。比如说,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的腐蚀与防护,菠菜的营养价值,如何安全地获取饮用水,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各种橡胶制品,在饮食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家居装修房屋过程中如何合理、安全地选用各种装修装饰材料,以及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可以提神,海带中富含碘可以有效防治甲状腺肿大,等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涉及化学知识,运用到化学知识,都与化学密不可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互相融合,化学实验教学与生活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听水厂工作人员介绍自来水的净化设备及其净化处理过程,让学生积极感受身边的化学。带学生参观化工厂,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化工产品的原料取用、生产过程以及使用途径等。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理解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满足感、成就感。 现代高中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若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大实验力度。若实验减少,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实验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随堂进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动手制作安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生活中产生的许多废旧品,加以改良,均可制成自制教具,运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如日常生活中废弃的饮料瓶、矿泉水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管、气球、废旧电池、吸管等,均可用于化学实验教学。如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电解水实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实验等,都可用自制教具完成,且效果良好。让学生自己收集矿泉水瓶作反应装置,用气球作收集气体的装置,一次性注射器可以随时补充反应溶液,用输液管充当导气管,还可以观察有色气体的流动状态。自己收集、制作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态度更加认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与生活的相互关联,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乱丢废弃物,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以及产生的生活垃圾到周围环境,处处联系、运用到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 摘 要: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因此,学好化学非常重要。 关键词:化学 教学 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否落实课标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化学,教师则起到很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学好化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一、 教学内容与生活 化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通过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课本知识鲜活起来,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常识,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一)化学实验与生活 化学学科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任何化学理论的提出和理解都要经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化学的地位不容忽视,除依据教材给定的探究实验等进行指导实验,还应紧紧围绕生活中常见的涉及化学变化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模拟实验,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懂得合作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化学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能力。这也正符合课程改革对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紧扣新课标。 例如,在取用固体和液体药品中,做好课本操作的基础上,补充把生活中的白醋、酱油等液体倒入塑料瓶或把精盐、味精等固体放入塑料瓶中。学习水的净化后,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自制简易净水器;学习了酸碱性质后,采用白醋做酸的性质实验等。这些生活用品,使得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也使得课堂更贴近生活,增加了课堂的生活性和生动性。 (二)学习情境与生活 新课程认为情境对理解和学习都非常重要,只有在与知识相关的、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学生才能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道知识在何时、何地、如何应用。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家中烧水的水壶为什么会出现水垢,做皮蛋豆腐为什么放些白醋味道会更鲜美呢?设置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环节与生活 (一)课堂“导入”与生活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准备导入素材,不可哗众取宠。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应充分发掘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入手导入新课;讲到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以从家中的铁锅放置久了会不会生锈呢?怎么防止铁制品生锈呢?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能帮助我们的教学简化、解决很多问题,所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探索”与生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真是“体验”的奇妙之所在吧!这启迪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元素,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三)课堂“训练”与生活 课堂训练应生活化,化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化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化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自己的身旁,从自己的身边情境中可以看到化学问题,运用化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化学更感兴趣。例如,对“溶液”这个知识点做了这样的练习(1)冬天水缸里的水结冰了,而咸菜缸里的水没结冰?(2)下雪的时候路面为什么要撒盐?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课堂教学环境与生活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环境,致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孩子们从僵硬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对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构建有利于学生开展外部身体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达成学习的目的。譬如创设一个整洁、幽静、宽敞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真正的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天堂”和“乐园”。学生学习的需要能够从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再如让教室的布置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人文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 一路斩荆棘 三年磨一剑”等,这对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民主、求知、勤奋的学习气氛很重要;教师要做一个优化课堂环境,做环境育人的有心人。给孩子怎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怎么样的生活。化学课堂应该是多彩的,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课堂环境应该是充满人性关怀的。 将化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化学课堂活了,“课堂使学生“活”了。学生变得爱学习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产生学习兴趣。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课堂使教师“活”了。让教师接受这样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愿意在教学中付诸实现,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学习,注意搜集各种新知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各科知识的普遍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化学学科的殿堂。 化学与生活论文: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摘 要】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表现在化学与社会的发展、人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科学技术、人的身体健康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着紧密联系。 【关键词】化学 生活 息息相关 生活处处皆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一、化学与社会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化学的需求,生产力的提高有助于人们对化学的认识与探讨,推动化学学科不断地发展;化学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 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规律的自然学科,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二、化学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化肥使农业增产增收,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产量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他们的生命将面临危机;农药能有效的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入侵,没有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可能使粮食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人类的生存就面临着威胁。食品的储藏、运输及加工也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都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化学制品。 在衣着方面,不再依赖于天然传统的棉、麻、丝等面料,各种化学纤维及功能材料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穿戴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不仅是为了遮体、保暖,而且为了具有某些特定功能(如:宇航员穿的宇航服)甚至是智能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 “安居乐业”这句成语道出了居住方面的重要性,要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建造现代化节能型智能家居,离不开建筑材料,无论是水泥、钢铁等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还是现在的各种新型节能材料及传统建筑材料的替代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都离不开化学。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这就是“生活处处皆化学”的最好体现。 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化学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飞机也无法在天空中翱翔,化学能是它们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新能源汽车(如:我国的比亚迪及美国的特斯拉)的问世,新型高效能化学电池功不可没。它的推广使用不但降低人类对传统能源石油的依赖,而且将大大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同时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及飞机等)上的许多零部件都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加工而成的,还有机体所使用的各种金属材料也是化学制品,所以说:化学是现代交通工具的生命,对人们的出行起着重大作用。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21世纪的生活对化学的要求和利用会日益加大,与化学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化学在工、农业生产及国防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农业方面农药和化肥用来防止病虫使农业增产增收,除草剂的使用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效低污染的新农药、长效复合肥料和各种生长激素,以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工业方面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及印刷就是化学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金属冶炼的原理就是利用化学反应将矿石中的金属还原出来,在机械制造业中还可以用电解加工的方法代替车床的切削,既方便又有准确,当今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各种新型成型材料的问世;国防的现代化更是与化学紧密相关,无论是常规武器还是现代核武器的制造都需要化学知识。导弹的生产、人造卫星的发射,需要更多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产品,如高能燃料及耐高温、耐辐射的特殊材料。 四、人的生命和健康也与化学息息相关 人体的健康与否与体内各种化学元素之间是否达到平衡有关,人体的生理过程实质上是体内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当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血液中Na+过高时,会引起高血压病症的发生,所以每个人都应注意饮食结构的多元化,有利于身体健康。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各种类型的传染疾病,利用基因疗法、干细胞技术战胜癌症、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战胜老年性痴呆、心脏病与中风等影响健康长寿的顽疾,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功能食品就是通过其所含特殊成分能充分显示人体的防御功能。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五、环境与化学已成为当下时代重要的话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化学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些有害的影响。当前社会存在着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1)食品安全问题,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及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法治宣传和监管外,更要加强对食品的化学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2)工业污染,如工业“三废”及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使大气中固体悬浮物超标而产生雾霾天气、土壤酸化及重金属对水土的污染等,使人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及人体的健康受到了威胁。环境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浮出水面,人们利用化学开始对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不断加强化工、冶金等大的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走发展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之路,开发“全消化”生产工艺,使工业废物的排放减少到最低程度;其次是加强工业废物处理和监督,开发废物再利用的新技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充分发挥化学的能动作用,用化学的方法处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总之,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新的化学制品,如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生物质洁净能源、纳米材料等。 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我们应该努力学好化学知识,利用化学反应的规律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的化学制品,以丰富人们生活的内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化学与生活论文:浅谈化学与生活 摘要: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形色色,丰富多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活,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也日趋密切。可以说,人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属于物质范畴;而化学,作为一门物质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的化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联系生活,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人类生活坏境中的物质,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比如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有的是由天然物质改造而成的,如我们吃的酱油、喝的酒,是由粮食加工和经过化学处理得到的。更多的物质不是天生成的,而是用化学方法由人工合成的,如化肥、农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它们形形色色、无所不在,使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放眼四顾,我们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五光十色的化学现象。可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处处显化学。生活中的化学常识: 1、 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铝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无毒元素,因而铝制饮具、含铝蓬松剂发酵粉、净水剂等被大量使用。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铝可扰乱人体的代谢作用,长期缓慢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其引起的毒性缓慢且不易觉察,然而,一旦发生代谢紊乱的毒性反应则后果严重。防铝中毒,生活中应注意:(1)减少铝的入口途径,如少吃油条,治疗胃的药物尽量避免氢氧化铝的药剂。(2)少食铝制品包装的食品。(3)有节制使用铝制品,避免食物或饮用水与铝制品之间的长时间接触。 2、食物的酸碱性。研究发现,多吃碱性食物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性物质减少,并能防止其在血管壁上沉积,因而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称碱性食物为血液和血管的清洁剂。一般地说,大米、面粉、肉类、鱼类、蛋类等食物几乎都是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牛奶、山芋、土豆、豆制品及水产品等则都是碱性食物。注意科学饮食,改进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血管硬化可望得到延缓和逆转。人体体液的酸碱度与智商水平有密切关系。在体液酸碱度允许的范围内,酸性偏高者智商较低,碱性偏高则智商较高。科学家测试了数十名6至13岁的男孩,结果表明,大脑皮层中的体液PH值大于7.0的孩子,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某些学习成绩欠佳、智力发育水平较低的孩子,往往多属酸性体质。 3、食品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无机化学防腐剂中很重要的一位成员。二氧化硫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最早的记载是在罗马时代用做酒器的消毒。后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中,如制造果干、果脯时的熏硫;制成二氧化硫缓释剂,用于葡萄等水果的保鲜贮藏等。二氧化硫在食品中可显示多种技术效果,一般称它为漂白剂,因为二氧化硫可与有色物质作用对食品进行漂白。另一方面二氧化硫具有还原作用,可以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酶性褐变。总之,由于二氧化硫的应用可使果干、果脯等具有美好的外观,所以有人称它为化妆品性的添加剂。二氧化硫在发挥化妆性作用的同时,还具有许多非化妆作用,如防腐、抗氧化等,这对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质量都是很必要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二氧化硫对人体是无害的。 4、水垢的形成水中溶解有碳酸氢钙,一点也看不出来。但当把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放到锅中烧时,碳酸氢钙在受热后,逐淅分解,又转变为原来的二氧化碳、水以及碳酸钙。这些含有碳酸钙的开水到在茶壶或者热水瓶内,碳酸钙就逐渐深入瓶底或附结在内壁上,时间一长,碳酸钙结起,就成了茶垢那么,为什么盐酸能除掉碳酸钙呢?这又是一个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叫做氯化钙的新物质。氯化钙能够溶解在水中,所以只要用水一洗就没有了。这样一来,茶垢就除掉了。用盐酸除茶垢。可得注意:首先,不要直接用手去抹,最好用根铜丝缠着布条来擦洗,其次,盐酸要配得稀一点,不能太浓,而且还不能太多,因为盐酸有腐蚀性。除掉茶垢后,要用水认认真真地冲洗几遍,才能把盐酸除去;或者在茶壶里盛些水,放上几只铁钉,过几天,那些残存的盐酸就没有了;亦或者,我们可以改用食醋――以醋酸这种弱酸为主要成分,降低腐蚀性且为厨房必备品,取料方便。 5、使运动员很快消除疼痛的医药在观看足球赛时,有时会看到绿茵场上,正在拼抢中的足球运动员,由于受伤突然摔倒,有时还抱着大腿痛得翻滚。为了让他能继续拚搏,医生跑过去,拿着一个小喷壶,向受伤部位喷射一种药,再用药棉不断地揉搓、按摩,稍待片刻,受伤的运动员重新站立起来,又投入了比赛。 医生用什么药使运动员很快消除疼痛呢?原来喷壶里装的是氯乙烷,这是一种没有颜色、极易挥发(沸点13.l ℃)的液体。当把它喷到受伤部位时,立即挥发。在挥发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皮肤表面温度骤然降低,使感觉变得迟钝,因而起到了镇痛和局部麻醉的作用。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冷冻麻醉疗法”。 6、绘制装饰图案用的“金粉”、“银粉”。绘制装饰图案用的“金粉”、“银粉”是用什么做的?“金粉”是用黄铜(铜锌合金)制成的。将黄铜片和少量润滑剂经过碾碎和抛光就制成“金粉”,“金粉”广泛用于油漆和油墨中。银粉”是用价格便宜且和银一样有银白色光泽的铝制成的,铝粉质量轻,在空气中很稳定,反射光能力强。制铝粉有两种方法:一种将纯铝薄片同少量润滑剂混合后用机械碾碎;另一种是将纯铝加热熔融成液体,后喷雾成微细的铝粉。 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为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卫生管理论文:谈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公共卫生管理是组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一直特别强调经济与科学技术共同进步[1]。与此同时,促使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现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2003年的SARS使得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基础薄弱的缺陷充分地暴漏出来,时至今日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仍存在一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由于政府投入的财政不足使得公共卫生管理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2]。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国2003至今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状态进行整理总结,作为本次探讨的主要材料。 1.2方法 调查研究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包括财政投入、城乡差异、应急预警系统、执法人员素质、食品安全问题几个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目前国家卫生管理现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财政投入不足 与其他公共消费性支出相比,我国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比例较低,,与国际行情相比,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匹配。以2012年为例,公共卫生管理支出所占比率7.16%与国防支出的、行政管理的21.3%、18.45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公共卫生支出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目前我国城市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高于农村,同时在资源配置上城市也是明显的由于农村,另外,除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也是差异显着。 2.3缺乏常规的应急和预警系统 在不建立常规预警系统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危机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并且应对危机的人力、财力、物资储蓄不充沛,支援准备明显欠缺。 2.4执法人员的素质较低 目前,虽然相关的法律体会日趋完善,但是国内卫生监督队伍中存在一部分执法人员在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法律素养等方面水平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恰当有力的执行,严重影响了卫生管理的水平。 2.5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鸡蛋中汗三聚氰胺、砒霜门、橡胶门等等一些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更加使得广大人民群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低,担忧和恐慌增加。 3讨论 公共卫生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公众健康情况明显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主要的影响途径包括影响家庭以及个人的收入情况、对不同人群的收入情况造成影响、对卫生保健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资源的投入造成影响[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对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使得公共卫生情况手打了较大的冲击。一方面体系体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国内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艾滋病、性病、吸毒等流入国内,使得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措施①加强财政支持,公共卫生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为了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这也是回避旧体制的弊端建立新体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4]。②减小城乡差异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人无法根据需要就医治疗。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真正解决老百姓就业难、看病难的问题。③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④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立严格的内部工作制度,严禁出现管理人员假公济私的现象。另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管理人员能够真正发挥监督的水平和作用。⑤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改善和解决。首先要从根源入手,在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对无卫生许可证、无卫生加工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严格的整治;健全食品安全评估和评价的体系;完善食品的相关标准和认证;对进口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查等[5]。 虽然目前来看,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高效合理的解决方案,相信这些弊端和不足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会日趋完善,造福百姓。 卫生管理论文: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塑料食品包装的卫生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食品的包装材料进行分析和管理,使之能够更加安全,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从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卫生管理机构、程序、法律法规等方面看,我国较之于国外发达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塑料食品 包装材料 卫生管理 问题 目前全国的食品进行包装的材料大多数都是塑料,各种塑料自身的特性能够有效保存食品,同时能够防止食品中毒。但是塑料进行食品包装本身就会导致食品污染,塑料包装用完之后成为废弃品,也会污染我们的生活。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自身在使用和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添加剂,同时由于化学反应会使塑料上残留一些物质污染食品。本文就塑料食品包装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1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物质 目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主要的污染物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酞酸醋类的污染物质,它主要是一种由各种醇和酞酸组合形成的醋,根据醇的种类不同,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毒性各不相同。目前各国都开始对酞酸醋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哪种塑料材料适合用于做食品的包装材料。一般而言,测试食品包装中的塑料酞酸醋类材料的方法是利用气液层析分离法进行提取溶剂的定量分析,进而分析出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只要是含量超过1%,就能够检测出其中的有毒物质。但是若是检测塑料材料是否是污染物,则需要对提取溶剂的浓度进行检测,若是只是单纯地使用气象色谱进行测试,则可能会错误将一些化合物检测成酞酸醋。所以在检测塑料材料是否是酞酸醋类物质,需要使用质谱仪和气液色谱同时进行检测,这样能够保证检测的溶液数值符合酞酸醋类物质的分子量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还未能够对塑料包装材料中酞酸醋类物质的允许标准进行规定。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另一种污染物质是氯乙烯单体,这种物质是残留在聚氯乙烯中,若从口进入人体内,有致癌的可能性,因此在美国的食品包装中已经不允许使用含氯乙烯单体的塑料材料进行食品包装,在日本中酒类的盛放容器中也禁止使用聚氯乙烯制成的材料,并且明文规定使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容器含有的氯乙烯单体不能超过0.05ppm。 2 检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方式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在进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控制中有许多方式,我国虽然在检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却是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食品生产厂家、消费者以及包装供应商都十分重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检测控制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强度测试,它能够综合进行塑料包装材料的检测,检测材料的抗断强度、抗拉强度、膜的复合强度、物理指标、封口的热封强度以及变形率,通过细化强度测试的指标,加强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另一种检测方式是阻隔性测试,主要是测试塑料包装材料对液体以及气体等相关渗透物的阻隔效果,以此来检测食品是否受到磨损以及保质期等问题。两种测试中阻隔性测试是检测食品包装材料的重要手段。 3 不同国家关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分析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人们比较重视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用塑料材料进行食品包装要保证其包装的材料和方式能够使食品不受到外界的污染,保证食品自身的成分、质量以及水分等不发生化学变化;其次塑料包装材料的化学组成成分不能向食品迁移而导致食品出现卫生问题。目前全世界食品包装的形式和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包装产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因此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进行卫生以及安全检查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食品塑料包装材料进行卫生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首先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严格的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限定,保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是符合食品安全检验的,进而进行透明、高效、公开的食品包装材料管理和评价审核;其次是塑料包装材料进行大量的材料自身结构、特性、安全性、危险性评估、化学成分迁移等因素测试,保证塑料化学材料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最后是积极借助社会技术以及包装材料生产厂家的力量,生产者自身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保证各类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我国在进行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时,主要是出台了包装材料、食品容器、加工添加剂等的卫生标准以及管理方案,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法规,保证食品包装材料是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生产,并能够进行公正的评价,进而投入到市场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存在标龄较长的问题,一些标准的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相关单位的发展,导致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以及加工的添加剂等无人进行管理,也没有较完善的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4 总结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虽然有比较基础的法律条文体系进行支撑,但是由于政府职能分工以及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限制,我国的食品包装材料的法律标准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这样就导致许多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和使用需要通过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要求进行引导,对于新的塑料包装材料的相关安全测评资料,我国并没有完全掌握,这样就导致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管理和生产中受到国外安全测评技术的指导,这样就会使我国在评价新的塑料材料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中的问题,首先我国应该要完善和健全对新的塑料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和评价机制,保证制定的法律标准和体系贯彻执行,并能够有效地更新和修订原有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标准;同时还要加强建设技术支撑机构的监测评价机制,各个食品安全机构和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进而提高我国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的卫生管理,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卫生管理论文:利用信息系统提高对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探究 前言:许多不明原因的疾病经常会引发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使更多人患病,利用相关信息系统能够做到比疾病预防机构更早更确切观测疾病的先兆,从而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对应对突发事件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1信息系统在医院中应用所需的材料和方法 1.1信息系统需要的材料:在信息系统管中,因数据是其进行管理的材料,故而数据的采集是必不可少的。医院中,遍布各处的门诊、医技和住院登记等各岗位之上,都需要安排联网计算机工作站和中心服务器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医院的信息系统使用到的数据库系统和服务器操作系统都能够为信息的存储和运算带来很大的便利。 1.2构建信息系统的方法:在信息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会应用到c/s架构,而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就选择使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这是能够将公共信息用到的数据库集成于医院信息管理所需的大型的数据库。前台开发使用的软件是powerbuilder。 设计过程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来使用报卡的方式报告公共信息。严格按照报卡格式和内容逻辑的要求来填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想好填报的质量和效率等问题。尽量手工采集病号的信息,尽量少的使用选择方式录入,从而使采集规范。采集好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管理处,信息管理处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公共卫生软件集成了医院的信息管理的门诊、医技工作站点和住院工作站等。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当医护人员发现了需要报告的案例,就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使用相关模块来进行报告和数据的传输。在相应的部门当中,适当安装数据分析及监控软件,来完成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及将数据按规定上报等任务。 2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应用中的成效 2.1利用信息系统,做好预防宣传:在门诊和住院工作站等地方集成的传染病相关报告软件以及在医院防保科处运行的传染病预警类软件,共同组成了传染病的报告和预警部分。 传染病的情况由相关软件进行采集和整理,并完成传染病的报卡提醒,保证准确、完整以及无重复。预警软件需要提前设定好一定的预警参数,然后负责审核、统计、整理上报来的病例,并把病例的数据和提前设定好的参数进行比较,从而进行监控和预警。 遇到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充分利用网络对其进行分析和相应应对措施,并进行宣传和教育,从而遏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盛行。一些相关疫情适当在网络上进行公布,不仅能够使得群众了解到当前疫情的并进行相应反应,也有助于各地医务人员进行异地高效交流,尽量减少疫情的发生并更好应对疫情。 报告和预警模块的应用能够提高医院相关疫情报告的质量和速度,同时有助于察觉到新病情的传播和流传,从而提前做好有效的防御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2.2信息数据的采集和传送:当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时候,通过利用网络能够更好地切断感染源,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也防止疾病的传播。充分利用网络能够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在传染性疾病盛行的时候尤其能够显示出其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工作站点进行合理的配置,既能够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还能有效地减少交叉感染。对于特殊高传染性疾病,就要适当增设微机工作站点,在清洁区及污杂区增设专门站点,这能够方便医护人员在在清洁区和污杂区内工作。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在污杂区内的工作时间,通过网上信息系统来进行病号的挂号、登记、检验和相关报告等工作,这就不需要面对面采集数据及情况,也避免了纸张传递等促进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医生在网上进行病历的调阅,吩咐医嘱以及写出相应的报告等,都能够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利用信息系统来进行医院的一些管理,医院在实行了微机管理之后,影像的检查和病人的检验等报告都能够经过网络上传达到共享的目的,辅诊管理将病人的各种检验和检查类的报告在网络上进行传递,既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投递到医生手中,又能够避免因纸质报告的投递而产生感染。 2.3远程会诊,促进疾病治疗: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充分利用网络能够为医疗带来很多的便利。比如远程网络的使用,实现了远程教学和医疗会诊,实现了零距离的诊断和教学,这在实践中被较好的使用。 一些传染性疾病都具有发病急、传染性强的特点,因此利用远程会诊的方式,来和相关专家来进行交流,探讨应对措施。进行网上会诊,远程了解病者的相关情况,网络传输病例和检验报告等,精心诊断并详细解答疫情中的问题。这使得远程会诊变得简单和高效。 3信息系统在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些临床医生,对于感染和传染等疾病的报告不是非常重视,因此使得漏报错报等情况发生的比较多。填写门诊日志的时候字迹不清晰或者是项目不完全,这些都会造成发生卫生事件的时候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患者。所以在使用信息系统的时候,要认真核对患者信息,清晰明了记录患者病情,通过实现快捷卡来方便相关病情填报从而一定程度上提到工作效率。信息的采集要经过相关校对和提醒审核,使得填报质量能够相应提高并避免了漏报,实现方便快捷、准确地采集卫生数据。 在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做到及时和准确。通过建立灵敏高效的突发事件监测体系来提前捕捉到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信息。并通过建设相应模块来实现及时并准确地采集传染源、发热门诊和职业中毒等突发事件并进行相应预警。得到预警之后,指导机构对此事件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尽早地做出有效对策。 结语:合理地使用信息系统,不仅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节省了人力,同时也符合了人们对精确度的要求。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医院的管理工作会更便捷而高效。 卫生管理论文:浅析卫生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 卫生管理专业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为了研究卫生管理专业教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移出现的热点问题及医学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就培养目标、模式、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09年结合齐齐哈尔医学院 “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办学定位,围绕高等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培养合格人才,结合同类院校的培养模式,启动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系构建”立项,就如何引导学生将最新知识应用于实践和就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探索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大力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随着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创新和创业战略的实施,着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教育部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建设工程,尤其是其中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导目标和建设平台。高校必须提升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内涵,花大力气建设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开放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 创新是当今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实践教学应该成为高水平大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建设的主要内容、创新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高校实践环节普遍弱化的实际状况,以新的理念改革、构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认识,对教学环节、实践能力平台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改革,建立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和应用性人才的作用,对于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两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卫生管理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当前需要通过设置新型实践课程、改革原有实践课程、增加新型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机制等方式,建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通过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构建从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基础型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推进内容整合,形成多层次、具有弹性结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并使之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逐次分,最终落实在课程和教学环节设计上。 其次,整合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匹配进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管理专业重点课程为依托,引进先进设备和教学仪器,提高实验室的科技含量,让学生通过实验能真正了解到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实习基地建设坚持严格规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习效果,促进优势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中心。 再次,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在《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教学平台建设、管理、利用中要防止分散配置、分散管理、局部使用、低水平重复的低效益建设,实现开放、共建、共享。(1)开放实践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可自主地选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实行网上预约实验;(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实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3)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合作原则,与其他部门联合建立实验室。 最后,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所占的权重。 但由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各不相同,国内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繁多,没有较明晰和标准的理论构架;实践教学的研究,数量众多,“千文千面”,各具特色,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容易被这些方案策略的具体实施方式吸引而忽视相互之间的潜在联系,使得难以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实践教学的建设方法,容易出现认识的盲点,从而影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制约其功能的全面发挥。一些学校在建设综合化、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硬件、轻内涵。教师表现:缺乏实践经历,而且限制在、申报项目的小圈子中。 培养创新型人才,地方医学院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调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如何形成一套合理的培养制度,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如何在全社会营造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卫生管理论文:论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创建社区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就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利用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创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来出现的情况,为今后进一步推进伦教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发展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对伦教医院新型社区卫生管理服务综合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开创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形成以居民为中心、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现代社区卫生服务。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新模式 1实行社区卫生管理服务新模式背景 1.1伦教位于佛山市顺德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8万人,流动人口约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中的65岁以上人群约占20%。我院1995年开始对镇、村医疗机构实行集约化建设,对镇内各村卫生站和卫生院属下卫生所进行合并,从而优化了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改善了农村医疗、预防、保健条件,方便了村民就医[1]。 1.22000年我院在集约化办医的基础上,再次对全镇的卫生服务网点进行了规划、建设、改造,并通过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服务、健康促进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收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镇、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当初的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独立于医院his系统外,导致居民平时的诊疗信息无法和居民健康档案融为一体,存在信息采集不完整、查找不方便、数据难更新、信息难共享等诸多缺点。无法开展针对性的治疗,不能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全面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建立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1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了《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相继出台。从2009年10月份起,我院和广东灏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直至2011年3月份已经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8万多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基于icare中间件的c/s/s多层架构设计,系统开放性好,系统扩展性强;支持hl7、snomed、dicom、icd10/9、xml等国际卫生信息标准搭建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与应用平台。本项目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和医院管理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emr系统等无缝连接。采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和 oracle并行服务器(ops)技术;采用eai技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采用olap技术实现在线事务的及时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辅助决策支持;采用先进的无线网络技术,基于ieee802.11b/g国际标准协议的无线局域网和gprs/cdma无线广域网技术开发无线网络平台;采用vpn技术实现医院与其他医院互连并安全传输和交换数据;采用mpi技术实现对居民的统一识别,在不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与数据的有效交换。 2.2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新型社区卫生信息管理涵盖居民诊疗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妇女健康保健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残疾人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健康体检、康复计划、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疾病控制、疾病跟踪管理、社区保健服务、家庭病床等功能的全方位管理系统,实现卫生主管部门有效管理区域内电子健康档案,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实现统一完整记录,居民在本辖区各医疗机构的健康记录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与主管区域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中心的及时信息传输与基于hl7标准的cda(hl7临床文档结构)进行标准化的数据交换。 3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3.1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成立社区卫生管理服务领导组,下设社区卫生管理服务综合办公室。制定工作计划和建立内部运行机制,接受并布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控、监督和妇幼保健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社区责任医生工作职责,收集、分析、上报各类数据资料,督查考核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等服务质量。 3.2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考核制度,实行网格化综合服务。建立、健全社区医生责任制,明确社区责任医生的职、权、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村医生制,加强中心与站之间的业务联系和指导。 3.3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统一的绩效考核规范,着重建立卫生人才资源培养、使用、流动、激励等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素质的提高。 3.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保健服务环境。至2010年投入300多万元对下属六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舒适、方便、温馨的服务环境。 3.5新型社区卫生管理服务以居民个人为基本单位,根据社区(村委)所辖范围、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情况,合理配置各种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伦教全辖区划分为6个社区卫生管理服务区域,共配备40名责任医生、40名责任护士,并以总院的人力资源、先进技术和设备、服务理念、管理经验等优势为依托,真正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效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的“空白地带”,实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由社区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基本医疗团队,落实基本诊疗、护理、家庭病床、慢性病管治、老年人管理、保健康复等服务;妇保、儿保、防保、精防、计生等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团队,重点开展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精神病防治、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 3.6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进一步落实各项惠民措施,65周岁以上免费体检范围,35周岁居民首诊量血压等活动使更多的百姓得益。此外,我院积极推行药品零差率,群众就医得实惠,实行500多种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 4新型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模式存在问题与改进意见 4.1存在问题: 4.1.1社区卫生服务前期改革尚涉及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因此一些相关政策在落实上不尽如人意,如补偿机制不到位、卫生资源配置失当、价格体系不规范等。 “以药补医、以医养防”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种对政府补偿不足的补充[2]。 4.1.2人员配置不足社区医务人员的配备数仍按照户籍人口来配置,卫生事业编制数仍然维持在10年前的标准。 4.1.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要求社区医务人员从以医疗为主,转变为“搞防病、看小病、转大病”,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 4.2改进意见: 4.2.1要充分认识社区卫生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的重要交汇点,在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基本药品目录、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2.2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4.2.3继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稳定和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和考核办法,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全面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4.2.4加强以全科医师、全科护士为重点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和规划,调整人才结构,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 4.2.5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4.2.6加强医疗单位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和医疗信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信息化网络,统一规划、增加投入、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等。 卫生管理论文:卫生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开展卫生管理者继续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继续“工程教育”的运作。 [关键词]管理干部 继续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今,人事行政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化,为了加快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们要“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大力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的教育,建设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这是卫生事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推动卫生事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 卫生管理干部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完成的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学历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成为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美国称之为“工程教育”,是提高卫生管理干部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开展卫生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意义 1.适应知识更新的要求。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属于交叉学科,涵盖在软科学内。在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管理科学同样处于知识爆炸之中,管理科学门类的不断拓展,管理科学知识的不断泛进,迫使管理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游泳,掌握新技能。这种知识的更新,手段的长进,技能的增强,更需赖于继续“工程教育”。 2.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群体,属于物化性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产力是“智力的物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智慧是物质形成的具体表现。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靠的就是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继续“工程教育”,承担着管理者教育职能,促进生产力的正向发展。 3.适应卫生事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社会经济建设总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素质的双向职能。卫生管理者,在卫生事业中居于关键部位。国外通常所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论,刚好道出管理的重要。国家、企业如此,卫生事业更不例外。根据金州区2009年卫生系统统计,现有的卫生管理干部中,通过系统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干部,还不到管理干部总数的一半。这样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现状,是不能承担现代化卫生管理工作重任的,因此,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需要。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卫生管理人才,具有自己的特性,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抵充的。它是因其管理岗位——职责范围——知识——结构——人才型所决定的。卫生管理人才,又分为行政、事业两大类。事业又分为医疗、防疫、妇幼卫生、中医中药、医学科技与医学教育的不同岗位,应配备专业对口的不同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又因能级不同,层次而异来区分。高层次管理者,离不开继续“工程教育”。高水平的科学卫生管理者,就必须经过继续“工程教育”。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为此,在卫生管理者当中,施以继续“工程教育”,便成了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继续“工程教育”的运作 继续“工程教育”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1.教育对象应当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保持一致。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要面向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管理者。在现阶段,我国宜从国家整体与卫生管理队伍的个体出发,按照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学会的要求,可因系统而异。如科技系统,为中级职称以上的,其它系统层次可向下延伸,但不能低于“士”级职称。现有卫生管理队伍大体上由学过卫生管理的,学过医学专业知识和未学过卫生管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三部分人组成。而系统学过卫生管理知识的是极少数。因此,现阶段的继续“工程教育”对象宜从在岗干部的全员中展开,在受教育面和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标后,再分层次。 2.继续“工程教育”计划。这是对卫生管理干部实施继续“工程教育”的保证。计划制订,包括教育目标、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政策与措施保证。要分做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中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分解,要保持统一性与连续性。注重内在联系,计划制订要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并起到约束作用。 3.继续“工程教育”的内容。卫生管理队伍现状的复杂性,决定了继续“工程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就总体而言,应归结为三大类。一类是管理者的共性知识。包括国家公务员的共性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理论。卫生管理方面的共性知识,如卫生管理学、医学基础知识等等。二类是卫生管理者的相关知识。包括卫生公共关系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理论学、医学美学、社会大卫生、卫生服务研究软科学与论文写作等等。三类是卫生管理者岗位的个性知识。如医院管理、中医药管理、预防管理、妇幼管理、药政管理、科技管理、医学教育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初级卫生保健与情报信息管理等等。四类是专业技能。如论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综合与分解、科研设计与运作、演讲与口才、调查研究能力等等。 4.继续“工程教育”手段。可以分为知识传授、实践中培养两个方面。 ⑴知识传授。现阶段可按照在岗卫生管理的不同人才,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什么用什么的原则,因材实施。通过学校系统学习,短期培训及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电化教育等手段完成。 ⑵实践培养。对已具备中级职称以上的卫生管理者,则按照各学科在实践中培养,可通过传、帮、带、调查研究、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挂职锻炼等形式展开。 在我国,卫生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虽然至今没纳入日程,但它却是迟早要开展的工作,而且势在必行。大力开展卫生管理继续教育,建立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还需要政策配套,如培养、使用、选拔、任免、奖惩、职称、工资待遇等。这些政策获得的基础,又无不与继续“工程教育”有关。因此按照卫生部提出的到2015年卫生人才建设长远规划:“逐步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的卫生管理人才队伍”目标,卫生管理干部的继续再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卫生管理论文:施工垃圾卫生管理 摘要: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最大的一座填埋场,其一期工程于199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及环境保护观念较为落后,经验不足,造成周边环境的不断污染,为此,我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补救,阿苏卫一期改造中的其中一项是渗沥液的侧防渗处理,其处理工艺为止水帷幕施工工艺,该工艺技术简单,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成本较低。 关键词:止水帷幕;施工工艺;高压旋喷;塑性混凝土 1问题的提出 某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其一期工程于1994年建成并投产使用,由于原工程设计施工未涉及垃圾渗沥液的深度处理问题,一期设计仅在填埋南区底板4.8m处用少量膨润土铺盖,或以天然土层防渗,在底层设置了渗沥液收集管收集并排放下渗渗滤液,然后填埋垃圾。目前填埋一区已填埋垃圾约20m高,根据东南侧观测井的测量数据显示正在使用的一期填埋区已出现污水渗漏污染。 根据2006年前检测井水质监测结果,一些污染指标如高锰酸盐、氨氮等不断增加,已严重超标,总硬度、挥发酚、氟化物、总大肠菌群数四项指标均超标。可以推断出填埋场可能出现侧渗或侧渗有将加剧趋势,为防止污水外渗,使该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填埋区基坑侧渗得到解决,必须采取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四种防渗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投资估算: 方案1:将一期填埋区垃圾全部清除干净,底板、侧面重新做防渗层,铺设2mm厚HDPE土工膜,并对渗沥液处理系统重新进行导排,估算现有垃圾约400万m3,清除并再次回填约60元/m3,只倒运垃圾一项就为2.4亿元,虽然处理效果很好,但费用数额巨大。 方案2:填埋区四周先用成槽器开沟,再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做防渗处理。此方案缺点是下膜浅,不易达到处理深度,达不到处理效果,费用在1800万元左右。 方案3:填埋区四周及底部全部作防渗处理。底部铺防渗膜,四周做止水帷幕。此方案防渗效果十分稳妥,但底部做防渗施工难度极大,很难实现,费用极高,估计也将超过2亿元。 方案4:四周作止水帷幕,底层不做处理。通过详细的水文地质勘察及底层地质分析,兼顾工期及费用,此方案技术可行、费用适当、防渗方案稳妥可靠,总投资费用约1850万元左右。 可行性研究最后确定采用第4种方案,即侧面做止水帷幕方案。 2方案的实施 2.1方案确定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2007年1月我公司又聘请中冶地公司于2007年2月-3月进行了现场先导孔的施工。由于1992年的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仅用于一期填埋区的设计,间距较大,钻探深度不够,没有连续的渗透系数﹤10-7CM/S的粘土层而且绝大部分孔位在填埋区内,不能为本次施工提供足够的水文地质资料。此次水文地质勘察完成勘察孔150个,总进尺3946.45m。其中取土试样钻孔32个,标准贯入试验孔33个,取土标贯孔9个,鉴别孔76个。 本次先导孔测定地下水属于孔隙潜水类型,地下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径流,从地质剖面图可以看出,在29.80m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均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根据剖面图及地层统计表综合确定止水帷幕底板层为第8-2及第9层粘土层,其厚度满足要求,渗透系数达10-8CM/S,从而更深一步完善和补充了92年的水文地质资料,找到了连续的10-7CM/S粘土层。为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为了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先进行施工现场防渗墙的试验,以确定可靠的检测方法及止水帷幕的实际效果,试验完结后经建设方、设计方、承包方及监理采用开挖检查、探地雷达检测的相关数据和图谱,墙体连续性好,渗透系数小于10-7CM/S,能达到设计要求。 防渗墙施工采用射水造墙灌注塑性混凝土施工,局部有地下管线地段和塑性混凝土拐弯接头部位采用单管高压旋喷方法进行。射水造墙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应用中,设计防渗墙渗透系数均达到了K=10-7cm/s。 2.2塑性混凝土射水造墙防渗墙施工工艺(见图1) 2.2.1防渗轴线布置安排:东、南、西三边的防渗轴线沿各边的雨水边沟和马路之间布置,北边防渗轴线靠近二期填埋场布置,以利于二期填埋场防渗膜与防渗墙搭接,各边防渗墙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止水帷幕防渗体。 2.2.2钻机对位:对位误差在1cm以内,先施工Ⅰ序槽,48小时后再施工Ⅱ序槽,施工Ⅱ序槽时在成槽器两侧安装钢丝刷,钢丝刷长度5cm,并打开侧喷嘴冲刷已施工的Ⅰ序槽防渗墙两侧。为了防止Ⅰ序槽与Ⅱ序槽的搭接满足不了设计要求,笔者与监理、施工单位多次探讨,决定采用将成槽器搭接部位加厚的办法进行施工,效果较好。 2.2.3射水冲击成槽:开启正循环泵、提升成槽器冲击成槽,平稳冲击开孔。 2.2.4清孔:开启反循环泵,抽出孔底沉渣。 2.2.5槽孔垂直度检测:清孔完毕灌注混凝土前对槽孔孔斜进行检测,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槽孔进行重新修孔。此项检测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控制点,关系到防渗效果的优劣。经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多次商讨,决定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检测:槽孔垂直度检测前,将钻机调至水平,选择钻机上两点作为参考点,深度每隔5m测量一次钢丝绳前后、左右至参考点的距离,然后计算槽孔垂直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孔斜率B/(H-h)=A(L-H)/L(H-h)≤0.6% 2.2.6塑性混凝土灌注 塑性混凝土配比:(见表1) 塑性混凝土拌和和灌注所用设备均设置在轨道上,为保证混凝土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不小于2分钟,灌注过程中必须保证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不超过40分钟。开始浇注混凝土前,先在导管内注入适量的水泥砂浆,并准备好足够数量的混凝土。以便导管底口的隔离球被挤出后,能将导管底端埋入混凝土内。浇注开始时,导管底口现孔底距离不大于25cm,并不大于1.5倍隔离球直径。当孔底高差大于25cm时,导管中心放在该导管控制范围内的最底处。灌注前,导管口均下入可浮出水面的隔离球。混凝土连续灌注,槽孔内混凝土上升不小于2M/H,并连续上升至施工地面。导管埋入混凝土内的深度保持在2-6m之间,以免泥浆进入导管内。槽孔内混凝土面应均匀上升,每30分钟测量一次混凝土面,每2小时测定一次导管内混凝土面,在开浇和结尾时适当增加测量次数。灌注混凝土时,孔口设置盖板,防止混凝土散落槽孔内,槽孔底部高低不平时,从低处灌注。混凝土灌注时,在槽口入口处随机取样,检验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和渗透系数。 3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3.1对位控制:对位误差控制在1cm以内,施工前将钻机调至水平,且钻机塔架与水平面垂直;Ⅱ序槽孔的施工时,钢丝刷安装必须合格。 3.2孔斜控制:对孔深不超过20m的槽孔,施工时孔斜率按0.4%控制,当Ⅱ序槽与相邻槽段墙体搭接能满足设计要求不小于18cm,孔斜率不大于0.6%时仍为合格;孔深超过20m的槽孔,根据机械现状,Ⅰ序孔孔斜率不大于0.8%,Ⅱ序孔必须保证与相邻槽段搭接不小于18cm。 3.3清孔控制:清孔后泥浆比重不大于1.25g/cm3,孔底沉渣不大于10cm,孔深不小于设计深度,含砂率不大于10%,泥浆粘度小于30S。 3.4塑性混凝土浇注控制:严格按配合比搅拌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小于2分钟,控制塌落度为18-24cm,扩散度为34-40cm,导管在浇注过程中出现漏水情况时,用钻机清孔至设计深度后,重新浇注。 3.5Ⅱ序槽成槽过程中对Ⅰ序防渗墙侧壁的刷洗控制:清孔完毕后,保证钢丝刷上不带泥,钢丝刷损坏时重新安装后再次对槽壁进行冲刷。 3.6防渗轴线拐弯位置的搭接控制:拐弯部位的槽孔施工前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采取加长成槽器的方法,保证后施工的槽段与先施工的槽段搭接可靠。并在拐弯部位内侧采用高喷补强处理。 3.7本次施工为保证防渗墙有效搭接,每个成槽器端部内外两侧均已加厚至35cm,保证了相邻槽段搭接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8本次施工在成槽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的孔斜控制,当发现孔斜超标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边成槽边修孔,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提高了施工效率。 4结果与讨论 2007年10月23日完成止水帷幕工程施工。止水帷幕工程完成工程量为塑性混凝土射水造墙964个槽段,防渗墙36877.08m2,高压旋喷防渗墙及高压旋喷补强面积980.29m2,施工防渗墙轴线总长度为2133.265m。总投资费用1850万元。 止水帷幕工程通过试块取样检测,浅部开挖直接观测,静水头试验,钻孔取芯及物探等各种检测方法,最终确定墙体同向轴连续、平直、墙体完整,连续性好、质量可靠,满足设计要求。 卫生管理论文:生活垃圾卫生管理 摘要: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不仅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划、规范、标准等要求,而且还要紧密结合所选场址各方面特征因素,全面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本文阐述了选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问题 1前言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相对滞后,据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仅52%,而无害化处理率仅约35%。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未得到规范处置,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围城、围镇、围村现象日益突出,生活垃圾污染引起群众不满和政府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提高。近年来,为解决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优惠政策、技术规范、标准等,指导、支持、鼓励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步伐,各级政府在推行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或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率正逐步得到提高。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选择不仅要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而且要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农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以人为本,深入开展选址及环评公众参与工作,广泛征询场址周边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环境权益以获得群众认可和支持。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既是环保设施,同时也是一个潜在污染源,伴随着填埋场建设和使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风险隐患可能随之产生,加上人们对垃圾普遍厌恶的情绪,填埋场选址时周边居民反映十分强烈,阻力较大。然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是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如何权衡利弊,兼顾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成为选址成败关键因素。 2关于选址的规定条文 由于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地质等一系列自然条件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及运输费用等影响,还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因此选址时不仅应由建设、规划、环保、环卫、设计、国土资源、水利、卫生防疫、地质勘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还应高度重视公众参与。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填埋场选址应执行下列强制性条文,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⑴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⑵洪泛区和泄洪道; ⑶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 ⑷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⑸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⑹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地区; ⑺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⑻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⑼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同时垃圾场场址选择还应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其它相关标准的规定,主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与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要求一致; ⑵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要求一致; ⑶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 ⑷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低于8年; ⑸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⑹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较低; ⑺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 3影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特殊因素 卫生填埋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区社会经济因素及生态环境状况特征是选址中不容回避问题,除了上述规范和标准规定的强制性条文和一些重要因子的要求之外,还有许多规范和标准规定之外的很特殊因素,主要是:⑴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大量生活垃圾集中,将彻底改变场址及其周边地区农村及农业生态环境,可能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水、恶臭污染、滋生蚊蝇、生物入侵、火灾、疫病传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居住环境质量;⑵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垃圾厌恶情绪,垃圾填埋场址的周边地区群众通常难以接受大量垃圾集中到祖祖辈辈赖以生产、生活的环境。因此,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时,场址周边(包括卫生防护距离之外和垃圾运输途经地)群众的反映非常强烈,抵触情绪较大,这也成为是项目选址中的难点之一;⑶农村地区风俗习惯、宗族势力及封建意识对选址影响也较突出。笔者就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这些特殊因素归纳如下: ⑴卫生填埋场滋生蚊、蝇等昆虫可能对场址及周边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果园、茶园、蔬菜基地种植环境及农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如蚊、蝇叮咬水果及其排泄物影响农产品品质及质量; ⑵垃圾卫生填埋场中垃圾夹带外来入侵物种及弃用带疫病的蔬菜、水果可能危及当地农业生态安全,例如垃圾中夹带福寿螺,由于其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强,入侵并破坏场址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可能性极大。 ⑶场址若处于以针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因森林火灾诱发填埋场火灾甚至爆炸以及填埋场自燃引发森林火灾危险性并存;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灾难; ⑷卫生填埋场与场址及其周边地区存在重要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跨越的高压输变电线路及穿越主要交通干线)之间环境风险隐患可能较大; ⑸场址虽不跨越行政辖区但可能存在跨行政辖区环境影响问题; ⑹场址及周边群众因对垃圾厌恶情绪而滋生的对填埋场选址建设抵触情绪,可能发生群体性环境信访问题; ⑺场址及其周边地区群众涉及所谓“精神意识”场所(如祖坟、祖厝、公祭及宗教等场所)等问题,可能对选址及建设产生严重干扰问题。 4选址特殊因素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的选址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社会敏感度高。如前所述,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以及《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场址选择已作出明确确定,尤其是《规范》中九点强制性条文,在选址工作中均能逐条套对分析,因此强制性条文要求一般是不会违反的。但是,仍会有一些项目因未能全面地分析可能涉及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包括一些看似简单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而造成选址建设及营运挫折及至失败。 通过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项目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学习,结合该类项目的工作实践,总结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收集充分的项目背景资料、场地及周边环境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应对照强制性条文逐条分析拟选场址是否有违背,并得出是否满足强制性条文的结论。 其次,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夏季主导风向、土地资源、道路交通等情况分析场址是否满足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布局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及节约资源及投资等要求。 第三,分析场址的特征因素,着重分析可能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影响、场地内及周边市政和水利等设施(如高压线路、引水渠道、道路、油气管道或储存库等)的影响、对农业生态及农业生产的影响、涉及民众“精神意识”的建(构)筑物的影响。 第四,由于填埋场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因此选址应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和农民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贯彻“以人为本”,紧密配合建设业主,广泛深入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因为科学合理的选址决策不仅在专业技术层面要正确,还必须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让利害关系人有充分知情权,能充分阐述意见有参与权及有必要监督权,环评要结合业主与群众的协调意见,总结分析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尽力使选址决策能取得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卫生管理论文:卫生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思考 1卫生管理类专业迫切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1.1新医改对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出新期望 卫生管理类专业是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完善、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长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专业,卫生管理类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使其明显区别于其他医学类专业。作为促进和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专业和学科,卫生管理类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等涉及卫生管理及其管理队伍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和要求。这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新时期的医药卫生改革呼唤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管理专门人才。也为卫生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 1.2新形势对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出新挑战 在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7月的《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情况分析报告》中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位于本省布点过多、连续两年(2012、2013年)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之中,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卫生管理类专业亦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同时,结合卫生管理专业招生实际,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同学中有部分是因为志愿服从等原因调剂进来,专业思想较不稳定;卫生管理类专业同学就业期望较高,就业率近年出现下滑的趋势,这些均对卫生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2对卫生管理类本科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2.1注重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内涵研究 高等教学质量观是一定阶段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观念,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面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这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确立、新医改对卫生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这些均使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理念和内涵产生了新的含义。因此,需要从理论上对新时期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内涵进行阐述和界定。卫生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其本科教学在培养人才的特质上应具有“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质量内涵;教学质量不能仅仅体现在“教”的“过程”中,更应反映出“教与学”相结合、“投入—过程—效果”相结合的质量内涵,逐步形成系统化的质量观、强调专业特色的质量观和发展的质量观。 2.2开展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教”一直占居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疏于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参与程度低,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缺少互动,应试倾向的学习策略表现突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缺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也直接导致处理卫生管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差。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知识蓄积型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与时俱进的卫生管理类专业新型教学方法。因此,应不断探索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也要求卫生管理专业教师注重能力和角色的转换,变单一理论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型师资。 2.3构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标准是进行评价和管理的必要条件。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也是多样的,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由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卫生管理类专业应坚持在遵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标准与合格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尊重共性、注重个性,既要反映教学的共同规律,又要反映卫生管理类教学的个性特色,建立多样化的、有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标准的规范性上看,标准的内容和形态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制定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广泛吸收卫生管理教育教学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听取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从而从程度上和内容上保证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规范性。 2.4完善卫生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对于教学进行宏观调控和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同的教育评价理论蕴涵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对教学质量评价涵义有不同的理解,加之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及不同类型专业和课程的教学呈现多样性特征,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及重点等方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操作规范。因此,需要结合卫生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内涵和质量标准,并从质量评价的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建立一套切合专业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要切实应用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克服“为评价而评价”的弊端,从而真正起到激励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促进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目的。 2.5加强卫生管理类专业教学师资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师资。优秀的师资不仅仅体现在选择优秀的人才担任教师,更应该重视人才成为教师以后的后续职业发展,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教学能力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摸索,从而得到优化与提升。应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作用,借助团队的力量和老教师的传帮带,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卫生管理类教师的培养还应注重加强专业实践的积累,教学管理部门应为专业教师创造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鼓励专业教师到卫生管理的一线实践部门去锻炼,提高卫生管理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积累,丰富卫生管理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案例,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作者:陈任 丁宏 马颖 秦侠 胡志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卫生管理论文: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问题分析 摘要: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问题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员工身体健康,是一项长期和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概括,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为提升卫生管理水平提供建议。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化工企业生产产品不断被用到各项事业中,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然而,化工企业生产产品具有特殊性,对员工产生一定职业危害,处理不当将危及员工生命健康。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释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在粉尘、噪音及辐射等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影响下,企业如果不做好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将对化工企业员工身体健康乃至整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严重危害。因此,为保证企业的发展效益和员工身体健康,需要通过调研活动发现职业卫生问题所在,做好各项生产的安全防护措施。 1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问题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发展观念影响下,化工企业对职业卫生管理重视程度降低,由此对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由此给企业形象形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现象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1.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随着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化工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取消或分离了员工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员工在企业内无法得到职业防护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保障。现阶段,较少企业中存在保证职工医疗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然而,具备医疗卫生机构的企业中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导致化工企业员工未能得到很好的卫生管理体验,对危害自身身体健康的环境知晓率较低,对维护自身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造成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水平较低,容易对职工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1.2职业卫生准则和制度未起实质性作用 职业卫生准则及制度是对职工的卫生管理水平起到保障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企业和职工履行双方承诺及义务,自觉遵守职业卫生制度及准则。执行职业卫生准则及制度的目的是减少化工企业对员工形成的危害,降低职业对员工的危险因素,在执行过程中形成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共赢体系。然而,一些化工企业虽然建立了保护职工,维护生产秩序的职业卫生准则和制度,在落实上却未能为员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不能明确提供管理流程及要求。在制定措施过程中,化工企业趋向于制定形式上的规章,对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方面未明确提出管理规定,将制度及措施作为摆设,成为形式。 1.3健康防护措施未落到实处 化工企业职工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危险性要求化工企业定期为职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作为健康防护措施的重要依据,但是,许多化工企业将普通体检作为职工身体健康的衡量标准,未针对自身行业特点进行专门体检工作,这对化工企业职工的健康防护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化工企业运行过程中,其对职工的安全防护存在较大漏洞,具体表现为有害物质的检测未与职工的健康指数挂钩,在实施过程中物质检测与健康体检未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各项指标和数据未能充分分析和利用,造成化工中剂量反应关系和剂量效益关系被忽略,导致对化工有害物质及员工的健康未能建立实质性分析关系。 1.4忽视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受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影响,化工企业为追求更大经济效益,在职工身体健康和职业卫生管理方面重视程度第,各项防护措施未能做到位。在设置安全防护措施方面,对有害物质的处理及过滤设施较为简陋,职工长期置身其中,影响身体健康;在职业卫生教育方面,企业对职工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形式单一,未能起到影响职工思想,提高职工卫生安全意识的作用,不利于员工身体健康及企业的长期发展。 2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对策思考 2.1明确责任,发挥主体责任 为提高员工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需要化工企业明确责任,发挥主体责任作用。化工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督导,在卫生管理机构内配备专业人员,建立健全主体责任制。加强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各项职责明确,各项基本任务能够落实到个人,明确实施流程,建立长期有效的服务机制,实行激励措施,调动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各种职业病。 2.2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和规则 针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规则形同虚设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须明确主体责任,编制操作手册,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在实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及培训工作,要求其遵守各项工作章程,提升自身职业卫生意识。 2.3有效投入职业卫生设施 为促进保障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安全基础设施上需要加大有效投入,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具体做法是,对需要经过特殊处理的物质,选择合适位置安装处理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及设备;及时淘汰老旧设备,定期建设和维护设备,对发现问题的设备及时维修;逐渐消除危险物质、气体及噪音对企业职工造成的危害;对照国家标准检查自身设备,如有不符,及时更换。 2.4坚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针对企业职工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所受到的危害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健康体检项目。摒弃普通体检的做法,化工企业在实施安全防护措施过程中,注重将安全防护监测和职工的体检结合起来,进行关联性分析,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险物质对员工造成的伤害,进一步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提升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3结论 化工企业工作特殊性要求企业注重对职工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卫生管理水平才能获得长期稳定发展。坚持以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企业发展为原则,设置专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准则,提升职工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做好对职工的安全防护工作,加大职业卫生投入。 作者:宋勇 单位:沈阳万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卫生管理论文: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的定位 摘要: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不断调整变化的系统性工作,加强临床传染病患者的救治,防控大规模疫情出现及聚集性疫情爆发是传染病预防工作的重点,而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及干预进行分析总结,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传染病预防;干预 引言 近几年,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存在漏洞、对传染病预防的重视度不够、难以发挥公共卫生管理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工作中的应有的作用[1]。如今,在各种传染病肆虐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现将多年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出适合我院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干预方案。 1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 以甲型流感为例,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蔓延性广等特点,已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力度,现已得到有效控制。然后,某些传染病仍然暴露在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较薄弱的环节,如县级及县级以下的疾控中心,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部分县级医院对甲流感重症患者的治疗不及时,从预防到治疗的程序没有真正理顺,使我们开始思考公共卫生管理的定位问题。在以往卫生改革过程中,我国就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对公共卫生及预防保健全面负责,加强其建设,给予必要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保证足够资金”[2]。医疗机构还要做好社会群众的预防保健工作,说明公共卫生的定位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其内容包括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食品药品以及公共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包括以上内容的宣传,免疫接种等工作。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公共卫生管理的宏观调控和积极指导作痛,深化医疗改革,总体把握社会及经济效益,各司其职,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各种干预手段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 2.1行政管理的干预 行政管理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方面,一方面是政府通过财政的扶持、法制规范、卫生宣传等手段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市场实施宏观调控[3]。另一方面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的协调支持下,做好传染病防控技术指导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宣传、疫情监测、疫点处置、信息报送和疫苗接种等工作。以上干预措施应随着传染病预防的进展以及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不断完善,干预尺度应由点到面逐步扩展。 2.2法律法规的干预 法律法规的干预是确保公共卫生管理实施的主要手段,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能够帮助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在面对突发疫情时有法律依据,促使各卫生部门依法实施干预和防控。同时,还能更好地保障医疗卫生救援时所用的药品、医疗设备及器械,对特殊药品的生产及研发,进口及审批等工作。 2.3媒体应对干预 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媒体和舆论的导向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媒体干预的核心是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性,即便发生疫情,也要对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传染病可能造成的影响,对群众进行正确引导,不能轻易宣布进入疫情紧急状态的信息,引起社会动荡[4]。媒体报道者应准确报道疫情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确保信息通畅,防止留言扩散。 2.4病原携带者干预 以麻疹为例,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5],按照传染病处理规程,疾病防控中心根据麻疹的不同时期及发病情况作出针对性干预手段。在感染初期,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需要首先做好公共环境卫生,实时监控疫情,将染病患者隔离,切断感染源,防止染病患者与易感人群接触。同时针对季节性传染病,重点放在疾病的预防上,同时要加强重症患者的治疗。一般来说,城市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比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更到位,国家应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及各地区交流,调整资源利用度,做到资源共享,各级政府应当对乡镇公共卫生部门提供财力支持,才能全面有效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 2.5制定突发疫情应急方案 当遇到突发疫情时,各卫生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及疫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包括在预防和救援时所用的药品、器械、医疗设备等,各有关单位做到各司其职,有效开展防御工作,及时控制疫情。 2.6建设强有力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应当完善信息来源的整合,建立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便于和反馈有关信息。全国使用统一规格的标准,根据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网络系统的要求,上报信息,建立突发卫生事件档案。加强各部门协作,特别是国境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如铁路、机场、港口,一旦发现有人畜共患传染病时,确保各地区、各相关机构快速联动,确保信息共享,及时获得相关传染病的最新消息,尽快消除疫情。 2.7完善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传染病防控力度 目前,我国的传染病防控系统仍有不足之处,一是部分地区存在多个疾控机构,一旦发生传染病,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疫情难以及时有效的控制。二是加强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疾控机构基础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按照国家标准配备实验室仪器,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各地政府应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配备,增加人才编制,切实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四是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健康教育宣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加大社会舆论规范和多部门协调工作,强化社会群众对于传染病的自我防范意识,为公共卫生管理在预防传染病时奠定基础。 3总结 传染病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能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在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体系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认真贯彻实施各种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有效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格局。加强健康教育,教育民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媒体沟通和舆论引导,及时公布疫情,使媒体多发挥正面舆论宣传作用;加强医疗救助和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完善医疗服务[6]。加强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各项措施顺利实施,确保群众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作者:魏茂高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莒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卫生管理论文:公共卫生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最近几年,频繁发生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对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保障公众安全、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文章从公共卫生管理的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几点加强和改进公共卫生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引言 公共卫生管理是我国全民性的事业,对于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卫生管理问题更加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以及全民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几年,频繁发生各类公共卫生事件,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所以,有效发展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1公共卫生管理的概况 公共卫生管理即公共的卫生方面的管理,是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保护、增进人们健康以及防护疾病的管理活动[1]。公共卫生管理包括许多方面,比如流感传播、洪涝灾害以及地震灾害等这些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及生命安全问题的管理。公共卫生管理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这些灾害提前做好预测及卫生方面的工作,有效减少疾病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已经造成危害的病毒或疾病以最短的时间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事件的危害程度。公共卫生管理不是个人的,是关乎广大民众的,所以需要广大民众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2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第一,不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很多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落后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农村人口占有我国人口的70%,然而其医疗只有不到20%[2];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农村地区出现就医难、医药少的不利现象,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不健全的严重问题;第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其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道德素质水平比较高,而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城市或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道德水平比较低,使得整体上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展;第三,财政资金的投入不够,在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政府由于财政资金的缺乏,使得其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所以每当一些地区出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当地的人民群众只能以被动的方式等待救助,相应的主动措施很是缺乏,很难全面保证人民的基本健康和生命安全。 3加强及改进公共卫生管理的应对措施 3.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完善比较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医疗卫生的保障体系和全国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做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将大大有利于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所以,在现在公共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同时要有效改革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现状,逐渐消灭我国广大农村的卫生防疫盲区,规范化的建设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有效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安全健康保障。 3.2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 制约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人力资源及其专业素质的缺乏,所必要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及道德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第一,在面试、聘用的环节要严格把控,关注的重点放在人才的道德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水平,保证聘用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第二,对工作人员做定期的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条件优秀的人员可将其送去专业的机构进修,有效保障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及水平[3]。 3.3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有效完善,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所以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只有积极发展起来了,财政的总收入才会有所增加,进而才能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社会有条件的人士加入公共卫生管理的事业当中,给予这些社会资源相关的优惠政策,从多方面筹集资金,有效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建设。 4结束语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同时也不是依靠少部分的人就能实现,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共同完成,它是全民性的事业,关乎国民健康,所以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有效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就要对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有效防止疾病,保障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促进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壮大,维护我国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作者:冯喜辉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预防保健中心 卫生管理论文: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建设策略 摘要:化工企业在实现自身转型与升级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重视,文章围绕这一点,从化工企业、工作人员以及政府部门三方面,分析了该管理体系建设,对于化工企业发展体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职业病是诸多疾病中隐藏属性与时间最长的一种,现如今经济发展实现了飞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除了化工企业外,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也放松了职业病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使得职业卫生管理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主要问题。考虑到职业病能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与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于化工企业而言,所以在企业中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十分必要。 1化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原因 在化工企业进行生产与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较多,并且这些化学品需要技术与工艺进行处理,因此难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解决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并且为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支持。因为化工企业相关工作主要是以高温高压环境为主,长此以往便会使得空气中充斥毒害气体,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尽管相关企业也已经建立了卫生管理部门,然而工作人员并没有十分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在效果上存在欠缺[1]。另外,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对健康与安全问题的重视,使安全防护设备得不到安全保证,以上问题都是出现职业病的重要诱因。因此,在这一环境背景下,化工企业建立职业建设卫生管理体系十分重要。现如今,我国的职业卫生管理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这一体系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方面。我国以化工企业居多,但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却有待提升,一些从业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会诱发何种职业病,所以也没有安排定期身体检查,导致缺乏对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视,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2.1化工企业方面 2.1.1完善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度化工企业中一旦出现职业事故,那么损失最大的便是企业自身,针对这一问题,为了减少经济等方面的损失,化工企业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专业且完善的卫生组织管理部门,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合理、可行的保护与防护措施控制危险因素的出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需要执行职业卫生责任制度,并划分具体的责任范围,要求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使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成为化工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2.1.2加大防护措施器材与资金投入为了实现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生产时需要运用无毒或是毒性较低的原料,并对企业的生产环境进行改善,为职工提供一个健康的生产环境。另外,也要加大企业防护器材与资金的投入,将原来设备更改为防护性能的防护设备。通过以上几种举措控制工作人员职业病发生的几率,使其能够确保自身安全,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1.3搞好职工培训工作在化工企业这个大集体中,安全问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并且需要所有工作人员参与和监督。为了使工作人员加强对职业卫生健康的重视程度,企业需要组织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培训,重点对安全知识、职业卫生知识以及职业病防治在内的多种要求与内容进行培训[2],使工作人员能够深入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及时告知工作人员,使工作人员能够全面加强自身的安全观念,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观念。 2.2工作人员方面 企业中工作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解,特别是化工行业,掌握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此制定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工作人员自身需要具备安全观念,除了企业组织组织身体检查之外,自己也要及时检查。因为化工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系数,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提升安全观念,以此才能预防意外的出现。 2.3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需要将化工企业职业卫生健康管理放置于首位,以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为前提,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加大对化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监督力度,按照化工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与实际发展情况,全面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并约束化工企业生产行为,监督化工企业生产等各个部门[3]。在监督与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合格之处,便要进行整改,以免问题影响范围扩大,并起到防范于未然的效果。此外,有关部门在监督的同时,也要定期更换并更新相关生产设备,以此减小化工设备对人体的危害。 3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化工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危害,并且会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合理避免这一问题,除了化工企业要加大重视以外,工作人员自己和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关注,以此合理控制职业病的产生,并推动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侯美华 单位:浙江泰鸽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论文:关于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措施探讨 摘 要:本文综述了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电气领域中应用现状,介绍了在设计及施工管理阶段如何做好节能工作。 关键词:节能;电气;管理 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过分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满足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就急剧增加,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因此,在中央节能减排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提出了节能的要求,节约二次能源——电能,也就成为民用建筑电气的焦点。民用建筑节能的设计原则可分为以下三点。 (1)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2)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这里谈到灯具不妨多说两句,现在高效光源及高效灯具在市场上已经广泛被使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可提高效率50%-80%。并且对能利用自然光部分的灯具或可变照度的照明采用成组分片的自动控制开停方式,可达到照明节能的效果。我们平常所熟悉的声、光控就是其中一个简单例子。又如在电力系统中,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所以在设计及施工该系统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变、配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缩短低压供电线路的长度。 (2)由两路进线供电的系统,宜采用两路电源同时运行的方案,以减少正常运行时的线路损耗。 (3)单台用电功率大于350kw的电动机宜采用中压电机。 (4)应采用低损耗、高效率的变压器。 (5)配电设计时应使三相负荷达到平衡,必要时可采用移相平衡法或容抗平衡法来改善系统的平衡性。 (6)以电力为主要能源的冷冻机组、锅炉等大负荷设备应设专用电能计量装置。 (7)当成组用电设备的无功补偿容量大于100kvar且离变电所较远时,应采用就地补偿方式。 (8)负荷波动较大的设备应采用变频控制或磁力耦合器控制。 (9)电力干线的最大工作压降应不大于2%,分支线路的最大工作压降应不大于3%。 因此在设计阶段,节能措施也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建筑电气的节能工作,在施工阶段,就是优化并充分利用资源,其经济效益,就要从施工现场的成本控制做起,而成本的控制包括材料使用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使用和管理三个方面。 材料的使用和管理: 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55%~65%。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必须改变以往材料采购管理权归物资部门所有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但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低成本投入,应由单一由物资部门管理向多部门 转变。 完善采购制度,严格采购申请程序,由各部门参与材料的采购过程。生产部门提出用料申请,先让技术部门提出技术要求,对所用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技术要求进行确认,再由经营部门对用料的数量、部位进行核准。最后无误,交由物资部门进行采购。项目经理可以在全过程随时进行参与,确保材料采购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人力资源管理: 成本控制中,人工成本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工支出占施工总成本的18%~23%。近年来还略有增长。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施工工序承包法:在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施工工序定工期、定质量、定人工量,由民工分段承包施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施工管理中的许多麻烦。同样达到了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也可在施工开始前与民工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及承包书等,明确责任和承包范围,杜绝属于承包范围的工作再另外出现签证工日。这样也可 达到避免生产时紧时松、窝工、停工等问题,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施工工序承包法”。 项目部内部人员也应该合理配置、加强管理。在不影响施工进度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除特殊岗位必须有专人负责外,其他岗位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采用一人多岗。项目部内可引进竞争机制,各岗位负责人定期写工作总结上交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根据工作表现,从月底工地人员奖金总额中抽出部分奖金奖励表现较好的人员。 机械使用和管理: 施工机械费占施工总成本的10%左右,对于施工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也是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窝工与浪费。确定机械手的岗位职责,每天记录所有机械及外租机械使用情况。机械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维修、保养机械,也应该确实地溶入到工地中,了解工程进度。 所以不管是从设计的角度,还是施工的过程控制,民用建筑的节能潜力很大。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从技术、经济上进行比较。再选定节能设备,合理安装,以达到真正减少浪费节约能源的目的。 建筑电气论文: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建筑的功能和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电气设计的消防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建筑电气消防设计不仅关系着后期工程的可实施性和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决定着居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性,所以,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必须依据相关规范,进行严谨的设计,满足相关工艺要求。本文首先阐明了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然后对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 电气设计 消防设计 1引言 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建筑功能性要求的日益提高,出现了如民用建筑、办公楼、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也越老越高。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可以说是建筑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现代的建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系统的设计要根据居住型建筑、办公型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不同建筑类型的消防系统的实用情况、安全要求、重要性和可能出现消防事故的几率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并且要因地制宜,无论是对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还是施工工艺都要严格要求,全面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消防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主要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消防配电的设计,电气消防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是否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设计是消防设计是否合格的重要检验标准。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是否合理和完善直接决定着建筑发生消防事故时能否及时、有效、有序的进行解决,能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相关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等,因此在对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进行探讨时,不仅要明确消防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的重要性,而且要深入挖掘其中的问题,严格要求设计和施工过程,确保建筑消防系统的有效性和运作能力。 2为何要强化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消防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是最为显著的,但是,随着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建筑的用地需求却越来越大,所以,大部分建筑群如居住型建筑、办公型建筑以及公用建筑等都向着更高、更密集的形式发展。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注重建筑的装修。在人们的生活中家用电器逐渐增多,其中也不乏贵重电器如电脑、冰箱、空调以及一些空调及室外设备等,再加上建筑安装的广告牌、玻璃幕墙、相关的信号灯以及节日时悬挂的彩灯等,在加重建筑群用电负荷的同时由于这些装修材料以及装修方式的复杂多样性,致使建筑物的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有火灾发生,火势难以被立刻控制,只是建筑高层的居民无法安全快速的疏散,不仅加大了消防人员援救的难度,而且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是在火势严重,情况紧急时,消防人员难以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援救工作,不止会耽误救援的最佳时机,导致人们生民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因为消防工作的延误和低效而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和谐。所以,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作为构成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建筑电气的消防系统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建筑物电气设计的消防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施工的准确性。还要建筑消防设计人员加强自身的消防设计的法律法规意识,明确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消防设计之于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的要点与工艺要求 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主要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消防配电的设计,电气消防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定规范主要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 3.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 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要严格按照《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等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筑电气的消防设计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源的设计与施工要严格根据一级供电负荷以及二级供电负荷的 工艺要求,安装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电源来供电,保证消防控制室可与其进行自动切换。一般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以 ups 电源作为其crt 显示器与消防通讯设备的电源,同时还要安装直流电源作为备用电源。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要在欠压和超压时有报警功能,并保证电源的标准性和规范性。 3.2消防配电系统的设计 建筑消防过程中要是可避免出现电源停止供电的现象,但是,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保证启动相关的配电系统,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令消防设备恢复正常的工作。通常情况下消防配电系统中应急发电装置的功率做大能达到供电负荷的一半,为保证电机组的持续正常工作,及时为消防系统供电,一般要采用分批启动消防设备的方式。与此同时,在建筑电气消防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在对不属于消防系统电源的断开时要使用低压断路器的分励脱扣器,然而,因为低压断路器的型号各异,同时其分励线圈在进行分励脱扣时所需提供的电流和框架电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通过在配电室的主配电箱上或是低压出线开关上实施消防系统电源的断开,如此一来,既能保证联动系统操作方便和电源的选择性断开,又保证了消防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确定建筑的供电负荷 设计建筑消防系统的前提就是先确定建筑的供电负荷等级。建筑供电负荷等级的确定要严格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等级确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负荷的电源使用情况,对于一级供电负荷要有最少两个供电电源,如果其中一个电源出现供电故障,要保证另一个电源的供电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对于二级供电负荷主要是要保证供电的持续不断,当电力变压器发生故障或是供电线路出现故障时要使供电及时恢复。 4总结 总而言之,消防设计在建筑电气设计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工作,需要严格的设计规范和很高的工艺要求,还要相关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具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全面的消防知识。建筑的消防设计直接关系着建筑的功能性的体现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建筑电气设计中消防设计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领域。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安装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安装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严重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本文将对建筑工程中的电气安装技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质量控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装;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研究 建筑电气安装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近年来随着在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投资不断增加,电气安装工程技术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对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电气安装技术 1、施工前的准备 建筑电气安装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当对建筑安装设计提出一定的技术要求;电气安装人员再会同技术人员对安装、施工图纸进行会审,防止出现遗漏或发生错误,尤其是具体作业人员应当能够看懂施工图纸的内容和要求。建筑电气安装之前,应当详细认知电气安装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进度计划,特别是粱柱、地面以及屋面的施工要求和连接方式,并校对自己所要采用的安装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在实际安装之前,应当与土建工程项目施工有效配合,认真做好管线和孔洞的预埋预留工作,同时还要注意防雷接地焊接等事项。土建结构和底板施工时,电气安装工程一定要配合土建工程进行预留预埋工作,即桥架穿越板、线槽、剪力墙孔洞等位置的预埋预留,同时还包括动力、智能电气管线以及照明线路的预埋和防雷接地焊接。 2、线路的敷设施工 线路敷设过程中,专业监理人员应当严格的把关,对于管材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施工。尤其是导线的敷设方式、穿焊接钢管敷设、部位代号、桥架敷设、地板内暗敷、顶板内暗敷、墙内敷设、吊顶内敷设、钢线槽敷设、顶板面敷设等,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与规范的要求进行下料和配管。在配管加工过程中,应当认真把握好的是配管若有一个九十度的弯,则其弯曲半径应当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四倍;若有2至3个九十度的弯,则其弯曲半径应当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六倍,:暗配管弯曲的半径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六倍:同时,埋入地下与混凝土之中的管子弯曲半径应当大于管外径的十倍。薄壁钢管与镀锌管的内径不大于二十五毫米的,可以选用规格不同的手动弯管器;内径应当大于或等于32毫米的钢管,可用液压弯管器。其中,p vc管可根据内径的大小选用规格不同的弹簧弯管,而且内径应当大于32毫米的管子煨弯。当对大量的专制弯管进行加热时,在管子弯曲之后,管皮不至于皱裂或变质。当p vc管子对接时,笔者建议可采用整料套管的方式进行对接,并对其粘接。薄壁钢管与镀锌管严禁使用割管器来切割钢管,钢锯的锯口不能倾斜,管口可用圆锉将毛刺打净。一般而言,直径不小于40毫米的厚壁管进行对接过程中,可采用焊接的方式,绝不允许管口对焊;直径不大于32毫米的管子应当套丝连接或者用套管螺钉进行连接,不可采用熔焊的方式进行连接,其中连接处与中间放接的线盒应当选用专用的接地卡进行跨接。 3、开关插座安装施工 在对建筑电气系统中的插座、开关以及吊扇钩盒进行预埋处理时,应当符合相关的安装要求,尤其是在施工定位过程中,更应当严格按照施工的基本要求进行。左右和前后的盒位所允许的偏差不能大于50毫米,而且同一室的成排位置灯具与吊扇的中心只能允许的偏差不超过5毫米,其中开关盒距离门框的距离一般在150至200毫米之间。在各项电气设备预埋和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现浇板厚度的具体要求。设置吊扇钩时,可用圆钢先弯成一个内径为35至40毫米的圆圈,将圆圈和钢筋慢慢的折成九十度的角,同时还要插入接线盒的底部中间位置,再根据板的厚度将剩余的钢筋头折成九十度的角,然后只需合理搭于板筋之上焊牢即完成安装施工。 二、建筑电气安装质量控制 1、电线管的敷设质量控制 存在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人员对规范不太了解,或者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因此技术不过硬。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认真的负责,一味的求工程车进度,再加上监督不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问题的发生:薄壁管取代了厚壁管、黑铁管取代了镀锌管、pvc管取代了金属管;穿线管的弯曲半径一般都比较的小,同时也会出现弯皱和弯瘪的现象,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死弯问题,管子的转弯不按照规定的设计要求;金属管的管口毛刺处理不干净 ,就对口进行焊接,或者丝扣的连接位置与通过中间的接线盒没有焊跨接钢筋;焊接的长度不够,或者点焊与焊穿管子的现象非常严重;镀锌管与薄壁钢管之间没有进行丝接,只是简单的使用焊接;钢管存在着不接地或者接地不牢的现象:管子的埋墙与埋地深度可能不够,尤其是预制板上的敷设管子交叉点太多,严重影响了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解决策略:首先应当严格按照设计与规范的要求进行下料和配管,在此过程中监理专业人员应当严格的进行把关,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管材不准其施工;配管加工过程中,明配管一般只有一个九十度的弯时,其弯曲的半径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四倍;有2至3个九十度的弯时,其弯曲的半径应当小于管外径的6倍:暗配管弯曲半径应当大于管外径的六倍;埋入地下与混凝土之中的管子,其弯曲的半径不能小于管外径的十倍;镀锌管与薄壁钢管之中的内径大于25毫米的,可选用规格不同的手动式弯管器,一般其内径不能小于32毫米。pvc管子依据内径的大小,可选用规格不同的弹簧弯管,其内径不能小于32毫米。这也是当前我国建筑电气安装技术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解决电线管敷设问题的重要策略。 2、电气调试质量管理 当建筑电气安装系统施工完毕以后,应当对该电气系统进行细致的调试,从而可以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实际调试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一千mω表对盘柜绝缘电阻及电机电阻实施测试,同时还要求绝缘电阻的数值不能小于0.5mω:第二,要对电力电缆的两端相位进行检查,核查其是否相同,而且还要求电网的相序一定要相符,其两端可用标牌作为标记,绝缘电阻的测试值一定不能小于1mω:第三,要对电缆接线施工进行控制,接线一定要搞清楚,同时还要利用校线器作一次校线;所配导线和电缆的芯线端部均要作对应的回路编号;在相关电气设备运行之前,应当严格检查电机的外壳接地情况,看是否具有的一定的良好属性,同时还要电机运转的灵活性与旋转力、不能存在碰卡问题。第四,应当对电机单台进行送电试验,而且送电之前还要充分的调整好过载电流,并且还要将电气设备脱开进行空载试车。用温度计对电机的外壳及轴承温度进行检查,看其是否与相关的要求一致;一般而言,空载试验运行的时间以2个小时为宜,同时还要对试验结果做好记录;联锁系统的调试应当与机械的各项运行配合进行,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设备损害与事故的发生。 结语:总而言之,建筑电气安装技术水平的高低与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及使用安全性,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建筑电气论文:浅析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是依赖于建筑物而存在和使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等关系密切,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发生的电气火灾居各类火灾之首,人身触电事故、电气设备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妥善地进行处理,防止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质量问题 措施 一、建筑电气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1、触电危险。触电危险是指由于工程人员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上的疏忽,以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疏于维护或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或线路等出现的过热、绝缘失效以及pe线断线等故障,从而对用户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 2、电气火灾或爆炸。电气火灾危险是指由于设计过程或运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操作造成供电系统中出现的运行短路、过载、铁芯短路、发热等故障,导致局部系统过热,从而带来的火灾或爆炸隐患。 3、静电危害。静电维护由于系统缺乏必要的检修及维护,或接地、跨接装置的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静电防护不合格等造成的静电或静电火花危害。 4、雷电危害。雷电危害是指由于电气系统中缺乏必要的防雷措施,或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存在缺陷等因素,导致建筑在雷电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5、电磁维护。电磁维护是指由于高频设备参数调整不当,屏蔽设备缺陷,或外界环境因素导致人体长期处于电磁场照射下,给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 1、塑料管线敷设常见问题 接口不严密,有漏水、渗水现象。恨弯处出现扁,凹,裂等缺陷。 1.1预防措施 购置pvc管时,需购置相应的接头、螺接等附件,以及适应不同管径的冷弯弹簧,以备很弯时使用。管与管连接一定要用接头并涂粘结剂。偎弯时使用与管径匹配的冷弯弹簧,必要时可将垠弯处局部均匀加热,均匀用力,弯成所需弧度,减少出现扁、凹、裂现象。pvc管连接形式有两种:可采用同径管插人法连接,将一头加热胀出承插口,插人深度易为管外径的1.1一1名倍;套接法连接,套管长度易为管外径的1.5一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两种连接方法在连接处均应涂专用胶合剂。管子连接禁止用异径管相连接,如需变径可通过接线盒、箱解决。 2、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问题 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2.1预防措施 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2根,中间需加平垫片;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采购人员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 pe线)的作用与色标。 3、箱与盒安装常见问题 箱、盒安装标高不一致;箱盒开孔不整齐;铁箱变形;现浇板内箱、盒移位;安装电气后,箱、盒内赃物未清楚干净。 3.1预防措施 (l)严格按照室内地面标高确定箱、盒标高; (2)铁箱、盒开孔严禁使用电气焊,应用专用工具打孔,以防箱盒变形; (3)现浇板内箱盒应先放稳,用带丝固定好,以防浇注混凝土时箱、盒移位; (4)穿线前,先将箱盒内灰渣清除,以保证箱盒内干净。 4、灯具、吊扇安装问题 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目光灯链条不平行,引下的导线未编叉;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钟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落,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4.1预防措施 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施工,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拉线定位,使灯具在纵向、横向、斜向均为一直线: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中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吊钩加工成型应一致,且刷防锈漆,吊扇的钟罩能够吸顶且将吊钩和接线盒遮住,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小于等于5mm;日光灯的吊链应相互平直,不得出现八字型,导线引下应与吊链编叉在一起。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i 0.5mm,油漆表面均匀平滑,能很好地起到防锈的作用。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除要求平直,整齐和均等外,开孔的大小要符合筒灯的规格,不得太大,以保证筒灯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 5、配电箱的安装、配线 箱体与墙体有缝隙,箱体不平直;箱体内的杂物未清理干净;箱壳的开孔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用电焊或气焊开孔,严重破坏箱体的油漆保护层和箱体的美观;落地的动力箱接地不明显,重复接地导线截面不够;箱体内线头裸露,布线不整齐,导线不留余量。 5.1预防措施 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使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相匹配,如不匹配,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厂家重新加工;动力箱的箱体接地点和导线必须明确显露出来,不能在箱底下焊接或接线,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cm~15cm的余量。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安全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一方面既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联,又与建筑工程的统一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在建筑的初期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气安全的综合措施,既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要保障各技术措施的有效施行,确保建筑产品的电气安全。 建筑电气论文:浅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专业,它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现代智能建筑的建设问题,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化的智能建筑飞速增长,而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各高校中建设这门专业对于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关键词: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 楼宇自动化 电气照明 1 增设新专业的必要性论证 1.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 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电气论文:浅论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建筑电气安装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影响因子较复杂的工程,在安装过程中的多种问题都影响其安装质量和进度。只有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保证供电系统的安全性、正确性和质量的可靠性。 关键词:建筑电气 安装 问题 措施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建筑电气安装也逐渐向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在追求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对建筑电气的安装也提出高质量、高效率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电气系统的技术和产品也不断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但是随之而引发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这其中有设计图纸方面的原因,也有选购材料和安装过程中的问题,当然电气施工人员在安装各阶段中专业知识的缺少和责任心的欠缺也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详细的分析这类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且找到可行的方案来处理这些问题,才能达到保证施工质量和保障用户用电安全的目的。 1建筑电气安装常见问题 总结当前现代建筑电气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电缆、母线安装不符合规定;电线管预埋和敷设不符合规定;导线接、连线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规定;配电箱的配线、安装不符合规定;开关、插座盒和面板方面的问题;灯具、吊扇安装、位置不符合要求;电缆、母线安装不符合要求;电话、电视系统的敷线、面板接线不符合规定等等。出现这类问题也主要由以下一个方面的原因。 2.设计图纸表意不明问题和相应措施 在整个的建筑工程中,每一步都会根据设计师的图纸一步一步进行,图纸是施工、安装阶段的前提和依据,电气安装也毫无例外。电气工程系统设备先进、管线繁锁,图纸设计者在设计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亦或是漏洞,这些错误在电气安装过程中都会被放大,更多的时候,设计者不够专业或是对现场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都会造成这种问题。再者就是图纸设计者在图纸的表述中的偏差,现场的安装工作人员不能通过其简略描述而正确安装,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对于电气安装人员,必须详细消化图纸,对工程中的系统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现场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3 材料质量问题和相应措施 材料是建筑电气安装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影响安装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高品质的安装材料既可以节省资源和能源,又可以保证舒适、安全。例如,导线电阻率大、熔点低、性能差、绝缘差、温度系数较大;电缆耐压、耐温偏低、绝缘和抗腐蚀性差;开关、插座导电值与铭牌值有出入;塑料产品硬度和强度低、耐温、耐压低、安全性能差;导电金属片弹性不够强,接触不好,易磨损等等,都属于常见的材料问题。但是,由于材料设备的采购受多方面的限制,比如工程造价、材料属性、施工难度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在选择的过程中需各方面权衡,达到质量和效益的最优。 4 电线管预埋和敷设出现问题和措施 工程中电线管道错综复杂,所涉及的管道数目也有成千上万根,在电线管敷设工序上,施工企业对线路安装质量不够重视,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常“重主体、轻安装”,忽视安装环节。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电气质检员,管理失控,并且施工人员缺少专业技术训练,甚至无证上岗,对规范、标准不熟悉,就盲目施工,以上这些问题很容易引发故障。这种故障一旦出现解决就很麻烦,通常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电线管预埋和敷设过程中要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规范行事。不能出现电线死结、凹痕、多层重叠等现象;在电线管和配电装置相连接时应考虑管口和箱体的固定,管线不应露出太长,不能出现管口不平、管线长短层次不齐等现象;预埋电线管时不应因为方便而仅用钳夹打结弯管口,而是用正规的塞头处理管口薄壁管不应代替厚壁管,黑铁管不应代替镀锌管。电线管预埋和敷设中的问题大都为细节问题,但往往可以从这些细节上看到工程的质量,细节上的漏洞和疏忽很可能就会为以后的安全埋下隐患,所以应足够重视这个方面的问题。 5接线盒、配电箱的安装问题和措施 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是电气安装中的三个重点设备,配电箱作为电气安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电气部分的质量。配电箱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配电箱体没有垂直,导致面板边缘没有和壁面紧贴,故影响其性能发挥;镶嵌在柱子里的盒体、箱体以及混泥土墙面歪斜不正,很影响整体感观。在配电箱预埋的时候,需算好尺寸和位置,不应出现因配电箱坐标、标高不准确而导致其凹入墙面或移位、变形等问题,其次,回路尽量做到编号完整、布线整齐等效果,要根据一次施工到位的要求执行,要达到牢固稳定、美观的效果。并且在安装完成后,要仔细的检查绝缘是否完好,零线、地线是否有交接,检查完毕再送电。最后,配电箱内的杂物应及时清洁,并及时的采取防腐措施。 6防雷、接地的安装问题和措施 现代建筑在安装过程中都会采取防雷措施,避雷带的采用可以有效的阻止建筑物遭受雷电侵害。但在避雷带的安装中也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避雷带定位不合理,采用的材料不合理;引下线和避雷带截面处理不合理;焊接质量差;屋外高金属体和防雷装置的连接不可靠;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变形缝无补偿装置,接地电阻大等。在安装避雷装置的过程中,应按照避雷带的设计要求进行,不能以小换大,以次充好,这样只会为安全埋下隐患;避雷角的定位应合理,应按照规范安装;焊缝的处理应达到平整、无气泡、无杂质等要求;避雷带在跨越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处,必须设置补偿器等装置。 电气安装施工质量涉及多方多面,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于安装施工的全过程。为了杜绝近几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频发事故,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必须从各方面严把质量关,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电能。 建筑电气论文:论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 [摘要]对于一项建筑电气工程而言,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确保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提出了几条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 质量 防治 目前高楼大厦遍地矗立,十分现代化,建筑电气增添了不少的新内容,可是在内部有些设备都运转不起来,就是运转起来也不如人意,由于建筑电气是现今新兴的一种技术,他还不完善,在建设施工中还有很多问题、在质量上还有很多通病。下面就针对它的工程质量进行分析,已求得防治措施。 1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1.1原因分析 ①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焊接技术不熟练,他们多数人是电工班里的多面手焊工,对立焊的操作技能差。②现场施工管理员对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接地装置》有关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1.2预防措施 ①加强对焊工的技能培训,要求做到搭接焊处焊缝饱满、平整均匀,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难度较高的焊接进行培训。②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及时补焊不合格的焊缝,并及时敲掉焊渣,刷防锈漆。③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土建如是对头碰焊的,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 2 室外进户管预理不符合要求 2.1原因分析 ①材料采购员采购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施工管理员不严格或者对承包者的故意违规行为不敢持反对意见,不坚决执行规范和标准;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出现漏洞。②与土建和其他专业队伍协调不够。③没有弯管机或不会使用弯管机,责任心不强,贪图方便用电焊烧弯。④预埋进户管的工人不懂防水技术,又不请防水专业人员帮忙。 2.2预防措施 ①进户预埋管必须使用厚壁铜管或符合要求的pvc管。②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确保预埋管埋深不少于0.7米。③加强对承包队伍领导和材料采购员有关法规的教育,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需检验这一规定,堵住漏洞。④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弯曲,不允许焊接和烧焊弯曲。钢管在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著的凹痕现象,其弯扁程序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⑤做好防水处理,请防水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或由防水专业队做防水处理。 3 电线管(钢管、pvc管)敷设不符合要求 3.1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对有关规范不熟悉,工作态度马虎,贪图方便,不按规定执行。施工管理员管理不到位。②建筑设计布置和电气专业配合不够,造成多条线管通过同一狭窄的平面。 3.2预防措施 ①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要熟悉有关规范,从严管理。②电线管多层重叠一般出现在高层建筑的公共通道中。当塔楼的住宅每层有6套以上时,建议土建最好采用公共走廊天花吊顶的紧饰方式,这样电专业的大部分进户线可以通过在吊顶之上敷设的线槽直接进入住户。也可以采用加厚公共走道楼板的方式,使众多的电线管得以隐蔽。电气专业施工人员布管时应尽量减少同一点处线管的重叠层数。③电线层不能并排紧贴,如施工中很难明显分开,可用小水泥块将其隔开。④电线管埋入砖墙内,离其表面的距离不应小子15mm,管道敷设要“横平竖直”。⑤电线管的弯曲半径(暗埋)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0倍,管子弯曲要用弯管机或拗捧使弯曲处平整光滑,不出现扁折、凹痕等现象。⑥电线管进入配电箱要平整,露出长度为3-5mm,管口要用护套并锁紧箱壳。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管,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面50-80mm。⑦预埋pvc电线管时,禁止用钳将管口夹扁、拗弯,应用符合管径的pvc塞头封盖管口,并用胶布绑扎牢固。 4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4.1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②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4.2预防措施 ①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②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尽量不要做"羊眼圈"状,如做,则应均匀搪锡。③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④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⑤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⑥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p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5 配电箱的安装、配线不符合要求 原因分析 ①安装箱体时与土建配合不够,土建补缝不饱满,箱体安装时没有用水准权校水平。②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③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不匹配时,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生产厂家要求重新加工,或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④加强检查督促,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⑤接地的导线按规范当装置的相线截面s≤16mm2时,接地线最小截面为s;当16〈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16mm2;当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s/2。⑥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5cm的余量。 6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6.1 原因分析 ①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②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③存在不合理的节省材料思想。 6.2预防措施 ①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牢靠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时要横平竖直,应用水平仪调校水平,保证安装高度的统一。另外,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②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③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项紧、拧紧。④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要坚决杜绝不合理的省料贪头。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的重要一环,把控电气工程的质量关,首先要做到专人专管、监理方、施工方等协调一致,做足岗前培训,对于常出现的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应及时调整,严格控制,保障整个建筑项目的优质、安全运行,保障人们的安居乐业。 【关键词】电气工程;建筑工程;施工 随着近几年地产经济的火热,带动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房地产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提升新建住宅小区的品质,智能化建设成为众多地产商提升小区品质的关键点,而电气工程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小区内电气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项目的质量与安全,电气工程,如电气设备、线路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功能是否完善,能否满足日常生活都直接影响住宅小区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电气工程中应重点加强对施工环节的全面把关,如防雷接地、盘柜安装、配管穿线、灯具安装等都需严格按照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经监理与建设方严格检查、验收,合格后按时报送交工资料和决算书,只有对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安装质量等进行全面控制,才能保证整个建筑项目的优质安全运行,保障使用者正常工作、居住等。 1.电气工程质量通病 1.1线路敷设 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厚壁钢管对焊连接产生内部结瘤,使穿线缆时损坏绝缘层;而薄壁钢管在焊接时会产生烧穿,埋入混凝土时会渗入浆水,导致导管堵塞等问题。这些都会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厚壁钢管需加套管焊接,并要求焊缝饱满密实;薄壁钢管则要求接口封堵,以防止潮气渗入管内使管理电线绝缘层老化。高层建筑电线管多层重叠最好采用公共走廊天花吊顶的方式,使进户线可通过吊顶上敷设的线槽直接进入住户家中,也可采用加厚公共走道楼板的方式,隐蔽电线管,在布管时应注意减少线管的重叠层数。 1.2配电箱安装 部分铁制配电箱体用电、气焊割大孔;配线管插入箱内长短不一,不顺直;入箱导管入箱位置随意布置,盘后接线混乱;箱体零线、保护地线未从汇流排接出。配电箱应开圆孔,应使用开孔器开孔或钻扩孔后再用锉刀去毛刺,防止穿线时损伤电气绝缘层;电线管导入配电箱时应平整,管口用护套锁紧,防止倾斜;引入引出线应有适当余量,以便检修,应成束放置,尤其是多回路导线不能有交叉现象;同一端孔上导线不可多于2根,须保证防松垫圈等零件齐全。对于很难明显分开的电线层可用小水泥块将其隔开。 1.3照明工具 部分建筑照明工具安装偏位;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等问题。这些现象是由预埋灯盒时位置出现问题,有偏差,安装时又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因此在安装照明工具前,应找准中心点,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按照施工规范严格控制,施工时可拉线定位,确定照明工具的纵向、横向、斜向为一条直线。 另外,特殊地区的照明工具型号、规格、安装位置与高度应符合标准,如卫生间、厨房内设计应为防水灯,高于地面2.4米时,其金属外壳应做保护接地,并有专用接地螺栓,具有标识。采用螺口灯头时,如相线未接于螺口灯头中间的端子上,而是将零线接在该端子上,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1.4防雷接地 部分操作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或焊接技术不熟练,焊接操作技术差。为防止此类现象出现,应加强操作人员责任心,提高焊接技术,不允许出现焊缝,不允许随意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 1.5室外进户管预理 原材料采购人员由于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或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不使用烧弯机烧弯,使进户管预埋不符合要求。因此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检验关,使用厚壁钢管或符合标准的pvc管,对采购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必须掌握使用材料标准;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不得使用焊接,钢管弯制后不应有裂缝,或凹痕现象。 预埋pvc 电线管时,不得使用钳子夹扁或拗弯管口,应用符合管径的塞头封盖并用胶布绑扎。 2.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防治策略 2.1积极进行一线作业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是施工人员的考察选用,任何好的材料、好的设计,都需要人去完成,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责任心更是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及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那就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意识,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装置工程任务。可对电气质量管理、监督、检测等方面工作人员进行执业人员资格考核,考核通过后执证上岗。可成立专门的培训工作小组,对施工人员按学历、工作年限、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实现专人专管,负责为施工人员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这种岗位与级别培训相结合的机制,可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求。 同时要提高质量思想认识,树立服务意识。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从各方面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控制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各环节问题,坚持严把质量关。把质量管理工作贯彻到整个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加强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如对一线人员的质量教育、质量责任制及质量汇报工作、检验测试手段和方法等,使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应建立电气工程质量管理监督管理工作小组,实现专人专管,充分发挥其质量监督管理的作用。 2.2严把质量关,做好施工前会审工作 电气工程开工前,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及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三方应认真做好图纸的会审工作,审核设计图纸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或有关技术质量标准优化,列出哪些部分有交叉施工,根据施工计划,对有关的基础性工作、支吊架预埋和线路管预埋等做出交叉施工计划,确定准确配合的时间,以防遗漏或发生差错,对于工程当中使用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应尽量在会审阶段解决。做好对图纸设计、会审工作技术交底关,明确图纸设计的意图,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变更与返工。 施工中心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相关的工程法规、条例等,审批后方可进行施工,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做出处理方案,不允许施工方未经同意擅自变更设计。严格按照规范化操作程序,且每道工序必须经相关人员验收签字,否则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同时做好工作日志。 总之,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由多个分项目工程组成,电气工程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电气工程应把质量与安全放在首位,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认真做好每项工程的验收过程,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质量监督专人专管,且与施工人员要有密切的配合,协调一致,同心协力,才能做好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建筑电气论文:浅析谐波治理措施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程的实践经验,对谐波存在于智能建筑中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应用的谐波治理措施作了比较与分析,谨供大家作 参考 之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设计;谐波治理措施;危害 1 谐波对智能建筑的危害 智能建筑中谐波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大量非线性负荷形成的谐波源,例如 计算 机系统、开关电源、 电子 式荧光整流器等导致配电系统的电压、电流发生畸变,产生谐波;二是公用电网本身具有一定的谐波含量和配电变压器作为谐波源产生的谐波,由公用电网侧传输至配电系统。 恶劣的谐波环境将会对智能建筑中用电设备和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设备自身产生的接地电流在设备和真实地之间产生一个电压降,因此,容易使电脑死机;高次谐波会在中性线上叠加,中性线电流能够在建筑物金属结构上任意流动,从而产生不受控制的磁场,即引发计算机屏幕的频闪现象;由于开关、短路以及负载变化而引起的短时间电压变化将会引起灯光频闪,过度的频闪将会使人体不舒服;严重的谐波畸变会引起在一个正弦周波内的额外过零点,影响测试设备,干扰程序控制装置的同步性,导致控制装置死机。 ②智能建筑中线缆密布,系统设备繁多,微电子装备复杂,且防护能力弱,高次谐波将会使智能化系统设备产生误码、错码、误动作,使信号系统受到污染、产生噪声,甚至连通话质量都不能保证。随着低电压信号在it设备中使用的增加,比特错误率也随之提高,甚至可以高到使整个 网络 瘫痪。 ③在谐波电压作用下,电容器会产生额外的功率损耗,加快绝缘介质的老化。更为严重的是,大量谐波电流很可能引发电容器和系统其他元件之间的并联谐振或串联谐振,造成电容器超载而损坏;使与电容器连接的配电回路中所有线路、设备因电压闪变、超压、过负荷而损坏。 ④配电回路的谐波电流含量高会使断路器遮断能力降低。这是因为畸变电流过零点时,电弧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要比工频正弦电流大,电弧电压的恢复要迅速得多,使电弧容易重燃,导致误跳闸或在该跳闸的时候根本不跳。剩余电流可能会达到使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动作的设定值。事实表明,空气电磁断路器不能遮断其分断能力范围内波形畸变率超过50%的故障电流,而且还会导致断路器损坏。 ⑤电压谐波会导致感应电动机的额外损耗。高次谐波导致的扭矩脉动在联轴器和轴承处会产生磨损和裂纹。由于电机速度是固定的,谐波中储藏的能量就以额外的热量形式散发了,导致设备过早老化。 ⑥对于电力电缆和配电线路,谐波电流频率增高会引起明显的集肤效应,导线电阻增大,线损加大,发热增加,绝缘过早老化,容易发生接地短路故障,形成潜在的火灾隐患。在智能建筑中大量集中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大面积采用电子节能气体光源照明的场合,中性线电流甚至达到相线电流的2倍,致使中性线过热、烧毁,甚至导致火灾。 2 谐波治理的主要措施 ①采用无源滤波器。采用无源滤波器是传统的抑制谐波的方法。无源滤波器包括一组以串联方式连接的电抗器与电容器。此电路的阻抗在某一频率下,被设计成比电网中的其他电路低的多。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容易过载,在过载时会被烧损。另外,可能造成功率因数过补偿,同时无源滤波器不能受控。因此,随着时间的改变以及配件老化或电网负载的变动,会改变谐波振频率,使滤波效果下降。更重要的是,无源滤波器只可以过滤一种谐波成分。如果过滤不同的频率,则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滤波器,如有的滤波器只能滤除三次谐波。 ②采用有源滤波器。并联型有源滤波器实质上是一个受控的、快速反应的谐波电流源,与非线性负荷并联,自动检测非线性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dsp产生的控制信号控制igbt高速开关器件,经过输出电抗器,输出与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谐波电流,起到补偿谐波的作用,其结果是系统只向负荷提供基波电流。 在设计有源滤波器治理位置时,需要根据剧场配电系统和负荷情况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安装位置。有源滤波器的安装与谐波源越近,滤波效果越好,这是减小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畸变的最好办法。但在一些非线性负荷分布负载的场合,可以采取变压器总补偿或二级配电补偿的方案,而且不同方案可以配合使用。由于有源电力滤波器安装位置灵活,可以完全实现根据设计需要达到最完美的谐波治理效果。 ③采用混合型滤波器。可将有源电力滤波器与无源电力滤波器混合使用。其中,无源滤波器由3、5、7、9次单调谐滤波器支路及高通滤波器支路组成。有源滤波器由8个igbt、直流电容及滤波电感构成。直流电容可为有源滤波器提供一个稳定的直流电压;滤波电感可减小有源滤波器产生的高频开关频率谐波。有源滤波器和无源滤波器串联后并人电网。由于有源滤波器不是直接对谐波电流进行消除,它所产生的补偿电压中只含有谐波电压,故其功率容量很小,具有良好的 经济 性,从而可降低系统成本。 ④采用谐波保护器。采用磁性方法治理谐波比有源滤波器成本更低。谐波保护器从任何一种谐波对电路系统带来危害的本质上着手解决问题,即采用磁场吸收谐波能量的方法,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此类产品如谐波保护器(hpd),采用了超微晶合金材料与创新科技的特别电路,能吸收各种频率各种能量的谐波干扰,将谐波消除在发生源,自动消除对用电设备产生的随机高次谐波和高频噪声、脉冲尖峰、电涌等干扰。hpd并联在电路中使用,本身并不耗电。 3 结语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谐波具有多发性、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导致智能建筑中的各种电气设备性能下降、无法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保证 现代 智能建筑中各种不同类型设备和 计算 机及精密 电子 装置正常、可靠、高效地运行,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从以上分析可知,笔者觉得采取混合滤波器能快速、有效地跟踪谐波变化,抑制谐波,是最有成效的一种措施。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措施浅析 摘要:建筑电气火灾防范任重道远。主要可以从建筑电气线路火灾防范、建筑电气照明火灾防范、建筑电气系统辅助设备火灾防范、建筑电气监督管理的强化和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新技术的运用五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火灾 建筑电气 线路 防范 0 引言 自国家“七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 发展 ,满足了因 经济 发展而带来的用电量大幅度增加的需要,然而,建筑电气火灾发生的频率也随之日益提高,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不断寻找相对有效的建筑电气防火安全措施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常抓不放。 1 强调建筑电气线路的火灾防范 据统计,建筑电气火灾中,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占电气火灾的60%以上。而其中最为常见电气线路火灾又属短路故障引发的火灾和线路长期过载引发的火灾。 1.1 短路故障火灾防范 短路,俗称连电,是指电气线路中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之间短接起来的现象。发生短路时,线路中的电流增加为正常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产生的热量又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使得温度急剧上升,大大超过允许范围。如果温度达到可燃物的引燃温度,即引起燃烧,从而导致火灾。 引起建筑电气短路的原因多样。当电气设备的绝缘老化变质或受到高温、潮湿或腐蚀的作用而失去绝缘能力,即可能引起短路事故。绝缘导线直接缠绕、勾挂在铁钉或铁丝上时,由于摩擦或铁锈腐蚀,很容易使绝缘破坏而形成短路。由于设备安装不当或工作疏忽,可能使电气设备的绝缘受到机械损伤而形成短路。由于所选用设备的额定电压太低,不能满足工作电压的要求,可能击穿而短路。由于维护不及时,导电粉尘或纤维进入电气设备,也可能引起短路事故。由于管理不严,小动物或生长的植物也可能引起短路事故。在安装和检修工作中,由于接线和操作错误也可能造成短路事故。此外,雷电放电电流极大,有类似短路电流且比短路电流更强的热效应,也可能引起火灾。 防止建筑电气线路短路的措施主要有:第一,严格按照《电气设计规程》的规定,设计、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电气线路。第二,防止电气线路绝缘老化,除考虑环境条件的影响外,还应定期对线路的绝缘情况进行检查。第三,不同的工作环境,电气线路中导线和电缆的选择和敷设,应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进行。第四,加强电气线路的安全管理,防止人为操作事故和未经允许情况下乱拉乱接线路。 1.2 线路长期过载火灾防范 过载,也称过负荷运行,是指超过电气线路和设备允许负荷运行的现象。负荷是指电气设备和线路中通过的功率或电流。线路发生过载的主要原因是导线截面积选用过小,实际负荷远远超出了导线的安全载流量,或在线路中加入过多或功率过大的设备等原因所造成的。 防止建筑电气线路长期过载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要做好导线材料的选择。由于国家“以铝代铜”的政策影响,许多地方一般采用铝芯导线,但对于电路要求较高的建筑,为提高截面载流能力,便于敷设,应多采用铜芯线。同时进行精确的负荷 计算 ,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第二,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功能确定导线的敷设方式。一般吊顶内的电线应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管配线,如pvc管,也可以用金属管配线,或带金属保护的绝缘线,用来避免导线短路时引燃可燃物。消防用电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金属管,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第三,高温表面灯具附近的导线应采用耐热绝缘导线(如玻璃、石棉、瓷珠等护套的导线)而不应采用具有延燃性绝缘导线。 随着 工业 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热设备从工业到家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电炉子、电烤箱、电暖气、电熨斗等,而这些设备都容易使线路过载。这些电热设备是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的设备,具有功率大、加热温度高、控温时间长的特点。据统计,许多电热设备火灾都是违反操作规程,将电热器放到易燃材料上长时间烘烤未拔掉插头等烤燃周围可燃物而引起的。根据电热设备的火灾危险性,应采取的防火措施,一是电热设备功率比较大,应防止线路过载,最好采用单独的配线供电。二是电热器具,如电烤箱、电熨斗、电烙铁等,一般通电时,人员不能离开,应养成人走断电的好习惯。为了确保家用电器的使用安全、防止火灾,必须严格遵守电器安装、使用的有关规定。 2 重视建筑电气照明的火灾防范 建筑电气照明已经成为建筑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不善和使用不当也会发生火灾。建筑电气照明是把电能转化成为光能而发光的一种光源。照明灯具在工作过程,往往要产生大量的热,致使其玻璃灯泡、灯管、灯座等表面温渡较高。其火灾危险性十分显著。电器照明设备,品种数量多,线路复杂,如果设计、安装、使用不慎,极易引起火灾。 防止建筑电气照明火灾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要根据灯具的使用场所、环境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灯具。第二,照明灯具在把电能转换成光能的过程中,都伴随有能量损耗,致使灯具表面温度较高。所以要根据环境场所的火灾危险性来选择照明灯具,而且照明装置应与可燃物,可燃结构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严禁用纸、布或其他可燃物遮挡灯具。第三,灯具应安装在不燃的基座上,尽可能安装表面温度较低的灯具,采用埋入式安装在吊顶里面的灯具,与吊顶之间应作隔热处理。照明光源尽可能采用冷光源,没有条件的应保证灯具与可燃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或采取隔热措施。第四,镇流器与灯管的电压和容量应相匹配,镇流器安装时应注意通风散热,不能让镇流器直接固定在可燃物上。第五,安装有表面温度较高的灯具时,应对灯具正面和散热孔加装铅丝防护网或不燃材料制作的挡板,以减轻灯具爆裂时玻璃碎片和炽热的灯丝飞溅造成危害。第六,采用霓虹灯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一般霓虹灯的工作电压高,火灾危险性大,安装霓虹灯的灯柄、底板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或对可燃材料进行阴燃处理。当霓虹灯变压器安装在人员能接触到的部位时应设防护措施。第七,要避免在灯光装置区域悬挂旗帜或发射彩带等空中移动物体,以防这些物品与高温灯具直接接触并发生缠绕或碰撞而引发火灾。 3 抓好建筑电气系统辅助设备的火灾防范 建筑电气系统中配有许多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接插件,由于在安装、使用及维护方面的原因电气接插件容易产生电弧、发热现象,其火灾危险性很大。有的建筑为了测试的需要,还安装有临时电源插座。有的建筑电气把几十个用电器同时开启且持续时间长,火灾危险极大。 防止建筑电气系统辅助设备火灾的措施主要有:第一,认真按照规定选型并按规定正确安装,不应安装在易燃易爆、受震、潮湿、高温或多尘的场所,应安装在干燥明亮、便于进行维修及保证施工安全、操作方便的地方。第二,避免安装临时插座,有实际需要的应充分考虑到电源线路的负荷承载能力,选择适当型号的电插座,在承载力范围内联接用电器,并要注意它的运行状态。第三,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接插件应慎重选择,要选择优质合格产品。 4 加强建筑电气的监督管理 国家对建筑电气各项工作都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中往往执行不到位,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各方的意识,按照规范建立完善的责任问责制度,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尽可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建筑电气监督管理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制定建筑电气设备使用的安全技术条件 第一,对裸露于地面和人身容易触及的带电设备,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第二,设备的带电部分与地面及其他带电部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第三,易产生过电压的电力系统,采用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等过程电压保护装置。第四,低压电力系统有接地、接零保护装置。第五,对各种高压用电设备采取装设高压熔断器和断路器等不同类型的保护措施;对低压用电设备采用相应的低电器保护措施进行保护。第六,在电气设备的安装地点设安全标志。 4.2 完善建筑电气设备作业人员要求 第一,无证不能上岗操作;如果发现非电工人员从事电气操作,应及时制止,并报告领导。第二,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法规、规程和制度,不违章作业。第三,对管辖区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安全负责。第四,认真做好巡视、检查和消除隐患的工作,及时、准确地填写工作记录和规定的表格。第五,架设临时线路和进行其他危险作业时,完备审批手续,否则应拒绝施工。第六,积极宣传电气安全知识,制止违章作业和拒绝违章指挥。 4.3 熟悉建筑电气设备起火时操作要点 当发现电气设备或线路起火后,首先要设法尽快切断电源。切断电源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起火后,由于受潮或烟熏,开关设备绝缘能力降低,因此,拉闸时最好用绝缘工具操作。第二,高压应先操作断路器而不应先操作隔离开关切断电源;低压应先操作磁力启动器,而不是先操作闸刀开关切断电源,以免引起弧光短路。第三,切断电源的地点要选择适当,防止切断电源后影响灭火工作。第四,剪断电线时,不同相电位应在不同部位剪断,以免造成短路;剪断空中电线时,剪断位置应选择在电源方向的支持物附近,防电线切断后断落下来造成接地短路和触电事故。 5 运用建筑电气火灾防范新技术 5.1 电弧故障断路器 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包括它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实现方法。其通过电流互感器感应ac(交流)电流的大小和di/dt,然后用op(运放)进行处理后,将信号再输入mcu (微控制器单元)进行a/d (模数转换)处理,mcu将采样数值进行分析,如果符合故障电孤的特性,mcu将发出断珞器脱扣信号,使断路器断开。 传统的断路器只对过流、短路起保护作用,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是在传统的断路器的基础上添加了崭新的功能——对电弧故障起保护作用,以防范电弧引发的火灾。而电弧故障断路器(apci)是将传统的过流、短路和漏电保护功能集成,再增加一个电流互感器。电弧断路器(afci)硬件原理见下图: 5.2 自动探测定位的水炮灭火系统 自动探测定位的水炮灭火系统如图2所示。该灭火系统可以对大空间的火灾位置做出高精度的自动定位,并自动瞄准火灾位置喷水灭火,适用于大面积、大范围的 体育 场馆、火车站,大的批发市场、商城,大型影剧院的自动定位灭火。 5.2.1 通过红外线探测装置探测火灾,并自动定位火灾的位置-红外线探测装置是由红外线火灾探测器2和图像处理盘3构成,进行高精度的火灾判断,并自动定位火灾的位置。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的监视范围为水平方向200°,垂直方向90°,最远距离200m。 5.2.2 灭火水炮瞄准火源位置喷射水柱,进行有效灭火。灭火水炮可以自动瞄准被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所定位的火灾探测位置,进行喷水灭火。通过操作控制盘可以分别控制灭火水炮的俯仰角度、喷雾角度以及喷水压力;并可根据火灾位置的距离,自动选择最适当的喷水途径。而且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自动喷水方式和手动喷水方式的切换。 5.2.3 通过中央操作台15对系统进行集中监视。中央操作台15是进行系统集中 监视以及进行总控制的装置。在显示信息的crt装置上,实时显示系统状态,并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显示,可准确掌握火灾发生时的状况以及喷水情况。另外,在中央操作台15的操作部分可以远离操作水炮和itv监视器。 5.2.4 通过itv监视器确认火灾情况。itv监视器(摄像机)能够瞄准红外线火灾探测装置所定位的火灾位置,并且把火灾状况显示在中央操作台15的彩色显示器上。因此,itv监视器发挥着灭火活动中的支持作用。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浅析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大,提高了建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标准,这就使得建筑电气专业在建设工程中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对电气系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投资效益的体现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项建筑电气工程而言,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对确保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提出了几条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 质量 防治 0 引言 目前高楼大厦遍地矗立,十分 现代 化,建筑电气增添了不少的新内容,可是在内部有些设备都运转不起来,就是运转起来也不如人意,由于建筑电气是现今新兴的一种技术,他还不完善,在建设施工中还有很多问题、在质量上还有很多通病。下面就针对它的工程质量进行分析,已求得防治措施。 1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1.1 原因分析 ①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焊接技术不熟练,他们多数人是电工班里的多面手焊工,对立焊的操作技能差。 ②现场施工管理员对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接地装置》有关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1.2 预防措施①加强对焊工的技能培训,要求做到搭接焊处焊缝饱满、平整均匀,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难度较高的焊接进行培训。②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及时补焊不合格的焊缝,并及时敲掉焊渣,刷防锈漆。③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土建如是对头碰焊的,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 2 室外进户管预理不符合要求 2.1 原因分析 ①材料采购员采购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施工管理员不严格或者对承包者的故意违规行为不敢持反对意见,不坚决执行规范和标准;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出现漏洞。 ②与土建和其他专业队伍协调不够。 ③没有弯管机或不会使用弯管机,责任心不强,贪图方便用电焊烧弯。 ④预埋进户管的工人不懂防水技术,又不请防水专业人员帮忙。 2.2 预防措施①进户预埋管必须使用厚壁铜管或符合要求的pvc管。②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确保预埋管埋深不少于0.7米。③加强对承包队伍领导和材料采购员有关法规的 教育 ,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需检验这一规定,堵住漏洞。④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弯曲,不允许焊接和烧焊弯曲。钢管在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著的凹痕现象,其弯扁程序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⑤做好防水处理,请防水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或由防水专业队做防水处理。 3 电线管(钢管、pvc管)敷设不符合要求 3.1 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对有关规范不熟悉,工作态度马虎,贪图方便,不按规定执行。施工管理员管理不到位。 ②建筑设计布置和电气专业配合不够,造成多条线管通过同一狭窄的平面。 3.2 预防措施①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对工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要熟悉有关规范,从严管理。②电线管多层重叠一般出现在高层建筑的公共通道中。当塔楼的住宅每层有6套以上时,建议土建最好采用公共走廊天花吊顶的紧饰方式,这样电专业的大部分进户线可以通过在吊顶之上敷设的线槽直接进入住户。也可以采用加厚公共走道楼板的方式,使众多的电线管得以隐蔽。电气专业施工人员布管时应尽量减少同一点处线管的重叠层数。③电线层不能并排紧贴,如施工中很难明显分开,可用小水泥块将其隔开。④电线管埋入砖墙内,离其表面的距离不应小子15mm,管道敷设要“横平竖直”。⑤电线管的弯曲半径(暗埋)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0倍,管子弯曲要用弯管机或拗捧使弯曲处平整光滑,不出现扁折、凹痕等现象。⑥电线管进入配电箱要平整,露出长度为3-5mm,管口要用护套并锁紧箱壳。进入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管,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面50-80mm。⑦预埋pvc电线管时,禁止用钳将管口夹扁、拗弯,应用符合管径的pvc塞头封盖管口,并用胶布绑扎牢固。 4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4.1 原因分析 ①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 ②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4.2 预防措施①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②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尽量不要做"羊眼圈"状,如做,则应均匀搪锡。③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④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⑤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⑥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p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5 配电箱的安装、配线不符合要求 原因分析 ①安装箱体时与土建配合不够,土建补缝不饱满,箱体安装时没有用水准权校水平。 ②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 ③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不匹配时,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生产厂家要求重新加工,或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 ④加强检查督促,增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 ⑤接地的导线按规范当装置的相线截面s≤16mm2时,接地线最小截面为s;当16〈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16mm2;当s〉35mm2时,接地线的最小截面为s/2。 ⑥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5cm的余量。 6 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不符合要求 6.1 原因分析 ①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 ②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电器的使用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贪图方便。 ③存在不合理的节省材料思想。 6.2 预防措施①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牢靠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时要横平竖直,应用水平仪调校水平,保证安装高度的统一。另外,安装面板后要饱满补缝,不允许留有缝隙,做好面板的清洁保护。②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③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同时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项紧、拧紧。④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以100-150mm为宜;要坚决杜绝不合理的省料贪头。 建筑电气论文:论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电气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工程质量标准、工程材料、器件和设备的质量、质量文件等方面,论述了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提出了只有质量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和提高电气工程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质量 质量控制 近些年来,随着建筑物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大,提高了建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标准,这就使得建筑电气专业在建设工程中的复杂程度越来越大,对电气系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竣工后运行的安全可靠程度、投资效益的体现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一项建筑电气工程而言,从开工到竣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关于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谈一些体会。 建筑电气工程,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施工验收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从各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坚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重点抓质量控制。电气质量管理要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好质量、数量和成本的关系。把质量管理工作贯彻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实行全面管理,把电气工程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转移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加强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如质量 教育 、质量责任制、质量情报工作、检验测试手段和方法等,使质量管理检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建立电气质量管理小组,充分发挥其质量监督作用。 要保证和提高电气工程的质量,人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对电气管理及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教育、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主人翁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安装工程任务。有些电气质量管理人员的选择配合不严格,有的质量管理人员资质不符合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使质量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对电气质量管理、监督、检测人员应实行执业人员资格考核制度,按学历、职称、从事专业和质量管理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并经过培训考核级。岗位工作要与其级别相结合,形成一种激进机制,这样会促进质量管理、检测人员继续学习深造,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成立培训中心,负责对电气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把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管理带服务,以服务促进管理,推动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尽管当前我国建筑市场还不规范,但工程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保证,这关系到竣工后的安全运行问题。一个高质量的工程完全可以体现出建筑电气专业管理人员在施工工作中,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要求、切实把关、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工人班组是直接从事一线施工的基层组织,要根据电工专业的性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人岗位责任制,要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心中有数,这个环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正确贯彻和执行国家关于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制定质量管理的计划,组织电气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查,经常开展工程质量的动态分析,针对关键性的部位以及当前存在的质量通病,采取有效措施。各级电气质量管理人员应制定质量责任制,各行其事,各负其责,为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条件。 针对在电气安装施工中比较常见的质量事故,应事先采取对策并加以控制,起到预防作用,这就要求必须对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加以充分的研究,影响电气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如由于工程设计的缺陷而造成的质量问题,电气工程在开工前,应通过参加设计方案制定,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等形式,检查设计质量,发现设计问题及时提出并共同分析处理,防止由于设计不合理或图纸上的差错影响工程质量。由于材料和设备不合质量标准或存在问题而造成质量问题,电气设备和材料是工程实体的构成部份,其种类、型号、规格多种多样,性能和标准也有所不同,材料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因此必须对设备、材料严格按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进行订货、采购、运输和保管,这其中某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将会影响工程质量。这就要求对进厂的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外观检查、电气性能检查和必要的解体检查。同时还要核实材料和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装配图和试验报告等有关资料。做到不合格的设备和材料不采购、不验收、不使用。对进场的合格材料和设备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发霉、损坏。由于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违反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而造成质量问题的,电气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是指导施工的依据,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因此开工前必须对施工组织设计所采用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各项技术措施进行审查核实,看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满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要求等。同时还要求向班组做好各项技术交底工作。由于对工程项目的检验方法错误或不精确,不能对电气安装工程作出正确的质量评定而造成质量问题等。施工过程是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必须坚持按图施工,经过会审的施工图纸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不得任意修改施工图纸,电气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是施工的准则,在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都必须按照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和检验,发现质量问题必须立即补救,不留隐患,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是正确判断电气施工质量的前提,必须保证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并使检测工具、仪器、仪表和检验设计达到要求的精度且处于完好状态。多数情况下,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往往是互相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电气施工过程中必须以预防为主,从施工准备到交工验收,分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 工程材料、器件和设备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先天因素,电气质量管理人员对进场的合格材料和设备要及时填写“工程材料报验单”并附加材料清单、材质证明(检验报告) ,经核验,认定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使用实行强制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符合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设计要点 【摘要】电气设计者对电气进行设计之时,不但需要考虑到用电负荷逐渐增长的需求,而且要满足供电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要求。通过某种意义上说,建筑电气也对建筑现代化程度有决定作用。本文是对当代建筑电气设计的一些领悟体会。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分析 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与安装质量的把控,属于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同样是确保整体建筑项目质量以及进程的关键条件之一。对住宅建筑电气进行安装设计的过程之中,有关电气的安装部门一定要严格依据国家有关的操作规范以及技术规程,秉持遵循确保安全、能源节约之类有关要求,综合考虑经济、适用、安全和四周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还有将来改造工作进行的可能性多种因素。如何从现实出发,来因地制宜地采用有关的方法以及对策处理相关问题。 1当代建筑电气设计基础性内容 1.1最大程度使线路耗损降低 建筑当中的配电线路都有电阻存在,而电阻存在一定会有消耗功率的现象,而且若是线路越长则电阻就越大。想要使线损就一定要尽可能使线路电阻减少。所以,在建筑电气设计当中,首先得问题是必须对线路的路径进行合理选择:线路尽量要为直线,使回头线路减少。另外,电气功能用房的具体位置必须明确:变压器尽可能与负荷中心接近,使供电半径减小;增加导线截面积,采取季节性的负荷线路。 1.2合理选择电气照明装置 电气照明装置必须消耗很多电能,属于现代建筑最主要的节能关键点之一。所以,在电气设计当中一定要注重对于电气照明装置的合理科学选用。对照明装置进行选择时,有关的设计人员一定要综合装置运行的能源损耗、使用年限、发光的功率还有产品的价格之类的多种因素,经过认真分析之后选择出住宅建筑上最适合的照明装置。与此同时,除了要确保电气照明装置以外,还必须重视建筑的整体成效以及视觉的美观度。 1.3科学选用电气负荷以及供电的范围和方式 ①如果住宅建筑的电气整体负荷比200kV•A要小的时候,其供电的范围在200m之内,就能够利用周围的现成线路(低压为380V/220V)进行供电。②如果住宅建筑的电气负荷比300kV•A大的时候,为了使线路的耗损减少、电失降低,需要采取高压供电来完成高压深入到负荷中心中的供电方法。③如果住宅建筑的电气负荷比8MV•A小的时候,能够采取10kV电压进行供电,于住宅建筑的适当位置架设10kV/0.4kV/0.23kV的变电所;这里要尤其重视设置,必须要考虑的两方面的因素:a.变电所的系统容量限制到低于3.2MV;b.变电所控制的供电半径通常控制到250m的范围之内。建筑规划的用电负荷需要照顾到未来的发展,对于变电所需要留存余量,为将来的发展需求未雨绸缪,住宅建筑的规划争取能够一次到位。 1.4各种建筑单位面积的用电指标 1.5电气控制系统的合理规划 较大规模的住宅建筑需要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电气控制系统。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选用之时,必须合理利用无负压生活水泵、变频水泵、变频调速风机以及电动机之类装置,便于能够发挥出更显著以及更好的效果。 2住宅建筑中的电气设计要点 2.1供电系统的合理可靠性设计 住宅电气的设计必须首先确保用电上的可靠性,由于其涉及到的是人们的生活安全,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下面两方面展开:①在新建造的住宅楼中规划建造配套配电房。有关配电房的构成是配电装置以及变压器,这就属于住宅区的低压以及高压进出的重要枢纽。在这里布线需要采取专用的电缆保护管又或是电缆沟承担线路进出任务。具体的装置能够采取预装型的变电房,来使稳定性以及安全性提升。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供电。能够采取10kV高压双侧的电源进线模式,此种方法能够利用分段的开关又或是箱型变四工位的开关对网络进行控制,通过开关柜和变压器连接;在低压一侧能够采取单母线的分段方式完成运行任务。也能够采取10kV高压侧的单电源入线方式,在低压侧的单母线可以分段也可以不分。以上第一种方法可靠性能很高,然而投资比较大,适合在高等级的住宅当中采取;而另一种可靠性不会比前面高,然而其优势在于投资很小,通过日常生活供电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言,也能够达到日常生活的用电要求。此外,在采取第二种方法进行供电之时,还需要对发展需求进行考虑,在配电室设计当中需要对高压进线柜位置进行预留,其是为了之后的增容提前准备。与前面两点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到,建筑电气设计当中供电的设计以及方案建立需要满足小区中的具体供电需求,对配电房又或箱型变进行配套设置;同时于10kV的电源进线出要有增容扩展空间的预留,如此便能够确保建筑住宅供电端口处的灵活以及安全。 2.2变压器选用以及确定台数 在电气系统设计当中还必须明确系统变压器的数量以及容量,来确保建筑供电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并且在选用的过程当中还必须对以后负荷增长可能性进行充分考虑,通常采取的计算方式是:①集合单位的住户负荷推算方法,依据我国目前的人们用电负荷平均值对其估算,此数值是每户为4kW,而远期预估是8kW。②单位面积的估算方法,依照资料统计的结果,在我国现今的住宅电气设计居民的单位面积用电负荷是每平米35W,远期的估算是70W。依照上面两种估算方式就能够获得住宅建筑中的用电状况,且能够依照其对变压器进行选择。详细计算思路为:不思考住宅内部人们的作息时间有着不同,取一个同时系数,与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功率相加,取值采取最佳的负荷功率,如此便能够分别计算远期以及近期变压器的容量需求。那么便能够在设计当中利用近期的容量当做是建筑住宅的变压器容量,并且设计对一些远期容量进行预留,这样就能够确保此建筑住宅基本的用电需求。 2.3建筑住宅进户的线路以及室内的线路规划 为了确保人们用电安全,建筑住宅应当采取TN~C~S、TN~S,住宅进户线路一定要采取三线制。而每套建筑电气线路的分支数量至少是5条;对于空调电源一定单独进行预留,而且与照明电源和插座电源的设计进行独立分路;卫生间与厨房的电源插座同样需要有独立回路设计;空调电源回路的导线面积应当适当提高,不能够比4mm小,别的要高于2.5mm。对于室内电气设计还需要确保每个房间最少安装一个墙壁插座,想要更加方便的话客厅能够适当进行增加。总的来说,建筑住宅的室内电气设计需要具备前瞻性,应为了人们的使用便捷,尽可能一次到位,这样就能够防止后期导线以及插座的增加与更换等造成的隐患麻烦,并且统一的施工以及设计还能够使得电气系统安全性大幅度提升。 2.4室内配电系统的设计 当前人们的生活与电气使用是分不开的,而家用电气更新速度很快,新型电气带给居民问题也会增多。厨房不断的电气化,使得厨房变成电气聚集的区域。因此不仅在厨房有很多插座的设计,还需要针对供电回路适当进行增容,能够选用BV•3×4mm。所以,室内的配电系统设计当中,对于较高规格的建筑需要依据面积对其适当进行扩容,依据家电最大的累计容量对配电系统进行设计,如此的设计常常会高于一定的标准,一般要比10kW高。对于一些单身公寓来说尽管面积较小,但是电气非常齐全,通常用电量是3~4kW。因此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现在,提升用电可靠性就必须从细节出发,对于不同用途的建筑有针对性的进行考虑,把室内配电系统设计的安全以及合理,不仅不需要为了不必要的扩容使成本增加,也不用顾及眼前的利益而使安全性降低。 2.5消防报警以及自动灭火机制设计 伴随科技不断进步发展,建筑于火灾自动灭火报警机制上也逐渐一致起来,现今主要包含着五个部分:气体的自动喷射、自动洒水灭火设备、分区的消防中心以及火灾探测设备,来确保灭火报警自动化系统。这个具体过程当中,依靠探测器对火灾信号进行探测,且将其自动转化成电信号,而电信号进入到分区报警设备与消防中心当中,转变成声光的报警信号。整个的消防监控指挥依靠消防中心实现。因为建筑中的消防用电设计包含着多学科,且控制范围、功能以及规模都较为复杂,所以设计复杂性也正在逐渐增高。 3总结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建筑也会得到更好发展,建筑设计过程之中必须对电气设计工作重视起来,才可以在设计过程之中降低浪费能源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可以使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为人们带来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建筑电气论文: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技术浅析 摘要: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采用防雷接地技术,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防雷接地在电气工程内起到保护的作用,属于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内容。高层建筑楼层多,电气系统复杂,应该合理规划防雷接地技术,确保防雷接地在电气系统中的规范性。本文主要以高层建筑的电气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防雷接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技术 我国建筑行业中,高层建筑成为主要的建设项目。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中,采用防雷接地技术,预防雷击事故。雷击对电气系统的破坏性强,再加上高层建筑垂直高度的影响,增加了电气工程中的雷击发生机率。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内,积极落实防雷接地技术,保护电气系统,以此来提高电气工程在高层建筑中的安全水平。 1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现状 我国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接地中,建筑工程的桩基、承台属于防雷接地施工中的重点,实际很多建筑工程中,桩基和承载缺少接地的条件,导致防雷接地系统的埋深不够,增大了接地电阻的数值,进而降低了防雷接地的效果,严重干预到防雷时的泄流效果[1]。高层建筑中,电气系统复杂,对防雷接地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现阶段,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接地中,仍旧存在几点缺陷,如:电阻值不够、泄流不当、避雷网不全面等,防雷接地中的问题,直接会影响到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效果,无法实现高效、全面的防雷,必须规范好高层建筑电气工程的防雷接地技术,才能保护高层建筑的电气工程,确保电气工程具有防雷的条件,完善电气系统。 2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的防雷接地技术 2.1引下线与接地网 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技术中的引下线施工,参考建筑工程图纸,设计引下线的施工内容,确保引下线施工的规范性。引下线在防雷接地技术中,容易出现误差,必须以工程图纸为依据,才能准确的标记好引下线的位置[2]。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施工中,标记出引下线和建筑主钢筋的焊接点,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执行,期间不可随意更改引下线的连接位置。高层建筑的基础大底板,主钢筋与引下线焊接,连接构成10m×10m以内的网格区域,主钢筋直径不能低于16mm。引下线焊接时,如果结构柱和主钢筋有不匹配的地方,就要采用跨接焊接的方法,焊接主钢筋与结构柱,构成电气通路,提升引下线的防雷水平。高层建筑防雷接地,利用引下线,围绕电气工程设计成接地网,接地网之间采用焊接的方法,焊缝饱满,尽量不要出现虚焊、气孔等问题,接地网焊接后,检查焊接点是否稳定,表层涂抹防腐沥青,保护接地网的防雷效果及安全性。 2.2接闪器施工 接闪器在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吸收雷电波,并且通过引下线安全导入大地中[3]。防雷接地中,常见的接闪器有:避雷带、避雷针,降低雷电波对电气工程的破坏。例如:某商业高层建筑结构中,由主塔楼和裙房构成,案例的防雷接地施工中,主塔楼屋面的金属结构,连接了避雷针,构成接闪器系统,裙房上的接闪器设计,沿着女儿墙,敷设金属钢结构,金属钢上连接避雷器,围绕裙房形成避雷带。 2.3安装避雷网 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中,安装避雷网,避雷网是一类常用的防雷接地技术,防雷效果明显。高层建筑根据电气工程的防雷需求,墙体上标记避雷网的安装点,打孔并安装避雷支架,避雷支架上敷设镀锌圆钢,采用焊接的方法,连接镀锌圆钢,焊接牢固后,连接引下线,提高电气系统的防雷水平。避雷网中的金属结构上,涂刷防锈、防腐的涂料,保护避雷网。高层建筑中突出的金属制结构,需要连接到避雷网内,保障防雷接地的整体性,高层建筑的变形缝位置,也要实行防雷接地,防止发生雷击跨越的问题。 2.4防雷接地系统 防雷接地系统是主要的构成部分,当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遭遇雷击时,防雷接地系统可以把雷电导入到大地中,提高雷电流泄的水平。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应该合理选择接地装置,保障防雷接地的规范性。电气工程中的照明、监控、供配电、消防等系统,都要进行接地设计,检查接地系统的施工效果,防雷接地系统中的接地电阻,不能超过0.5Ω,保障防雷接地系统的专业性。电气工程中,可以设计人工接地极,确保防雷接地系统的整体性,以便发挥防雷接地的保护作用。 3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高层建筑中的钢筋结构,要具备承受雷电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防雷接地技术的有效性。电气工程防雷接地施工中,既要注重防雷效果,又要确保高层建筑的美观性,严格遵循《建筑防雷设计规范》中的技术要求,完善防雷接地的施工过程。然后注意高层建筑连接体和避雷网的连接,保障防雷接地在电气工程中,具有防雷屏蔽、导流的作用。建筑工程的电气工程上,避雷带、引下线和接地体,联接后构成避雷网,注意避雷网的整体防雷效果,做好连接点的施工工作,保障连接点的稳定性,测试连接点位的电阻,以免影响电气系统的防雷效果。最后是注意接地材体材料的选择,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接地中的材料,对导线性能、使用年限和稳定性,有着明显的要求,由此应该选用导线性能稳定的接地体材料,如:石墨、铝等,满足防雷接地的需求。 4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电气工程复杂、繁琐,系统线路非常多,经常会受到雷击干扰,发生直击雷、感应雷,破坏了电气系统。高层建筑电气工程项目内,全面实行防雷接地技术,保护好电气系统,进而维护高层建筑的运行。防雷接地技术要符合电气工程的需求,由此表明防雷接地在电气工程中的重要性。 建筑电气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对策 摘要:现如今,在城镇化建设中,建筑工程项目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满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人们的住房需求,也能实现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建筑工程体系中,电气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提供电气服务,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目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通病,制约着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为缓解此类问题,文章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电气工程是建筑物结构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建筑物应用年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加强对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变得异常重要。电气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到人为、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引发系列质量通病,从而会滋生电气工程质量问题。从长远角度考虑,应做好电气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控,增强相关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从而实现对建筑物整体质量的管控。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 1.1等电位联结问题 开展电气工程施工时,由于施工者对等电位联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为电气管道是可以开展自然接地的,然而,电气管道外层设有防腐层与保温层,掩埋时,土质不同,埋层深度也存在差异,从而产生大地电位差。若等电位联结不良,无法确保裸露在外部环境中的导体始终处在零电位状态,也无法降低接触电压[1],不能降低因为保护作用而使得设备运行不良的风险,无法将故障电压予以消除,同时,也无法将干扰消除掉。 1.2管线敷设问题 在建筑室内,做好管线敷设极其关键,这与企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敷设管线时,应充分按照施工图纸的具体要求、技术规范等进行计算,做好预算,以保证管线敷设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然而在敷设管线时,时常会出现各类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接口对焊问题。接口对焊主要涉及到金属管道对熔焊接与厚壁钢管接口对焊连接,若焊接人员素质不高,实践操作不够规范,极易发生接口对焊问题[2];②管线敷设深度不够明确。若配线管道敷设的深度过深,会对墙体质量构成威胁;若配线管道敷设深度过浅,极易导致建筑物表面滋生裂纹。 1.3防雷接地处理问题 在电气工程施工中,对建筑物实施接地与防雷设计施一项重要的工作,防雷接地处理效果与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然而,施工方往往会予以忽视,这成为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此类问题祝好表现为接地装置与避雷带搭线长度严重不足,选择搭接钢筋时,使用的为螺纹钢搭接钢筋却不是圆钢搭接钢筋[3],最终会导致防雷接地处理不当的问题。 2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策略 当前,纵观电气工程实施现状,了解到其在施工中还存在着诸多的质量风险,为保证建筑工程的高效运行,就必须消除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这成为时下的一项重要使命。 2.1等电位联结问题的防治 开展电气工程中等电位连接工作时,施工者应在实际施工中,加强对等电位联结的重视,在开展具体的等电位联结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及时确定好哪些区域需要开展等电位联结操作。完成等电位联结工作后,施工者应具备足够的专业素质与责任感,应及时对等电位联结情况实施导通性测试,以确保等电位联结情况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2管线敷设问题的防治 关于电气工程中管线敷设问题的防治,必须要做到以下方面:(1)为保证管线敷设规范性,提高管线敷设质量,施工者应结合具体的施工要求与图纸来开展施工,严格遵循一定设计参数与设计标准来开展施工[4]。(2)关于厚壁钢管部分,使用时,应加设套管,并实施焊接操作,镀锌钢应确保螺纹连接,严格控制好焊缝的密实度与饱满度,连接位置的两段应利用专属接地线。对于薄壁钢管而言,要在接口位置设置封堵操作。(3)在暗配导管内,保护层厚度要大于15.0mm,在口槽位置应利用水泥砂浆面来达到保护的目的。(4)电源线和插座、电视线和插座间的水平距离都要大于500.0mm。(5)施工者应全面了解接地保护线、相线与零线等具体的作用,还要掌握一定的色标区分,运用颜色相同的绝缘层。 2.3防雷接地问题的防治 开展施工操作时,由于施工者焊接技术不规范、不熟练后责任心不足,会导致在防雷接地处理时,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于防雷接地问题的防治,具体的防治办法表现如下:(1)重视对施工者综合素质的培训,要求施工者要具备专业的焊接技术,对施工者进行技能培训,做好日常的演练与演习,让施工者要具备熟练的焊接技术与足够的职业素养,这样在防雷接地问题防治上的效果十分理想。(2)为保证电气工程的运行质量,需要对防雷接地工程的具体施工状况开展细致性的分析与检查,一旦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问题,如焊缝,应及时开展补焊操作,若在焊口位置上残留着一定的焊渣,应及时将焊渣清理掉。(3)电气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具体施工中,不可利用螺纹钢来搭接钢筋,要利用符合电气工程质量与应用标准的圆钢,为电气工程建设提供条件,利于达到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为促进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应及时考虑人们的生活质量、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这和国家的国计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开展施工时,应做好质量安全管控,要求从业者给予高度关注。对于建筑工程而言,电气工程属于基础组成元素,再加之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电气化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愈发重要。面对电气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应采取系列措施来予以防治,分别从等电位联结、管线敷设、防雷接地等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对症下药,以求从根本上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电气工程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初中力学论文:初中科学力学部分有效教学方法 摘 要: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力学属于一项非常基础的知识,同时其也属于进行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我国全面推行新课改之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科学力学部分的教学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初中科学力学部分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力学部分的教学有效性。基于此,笔者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简单地分析了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的若干教学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力学部分;有效教学方法 物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物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地尊重,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使每一个学生都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并且在教师的教学中充分地参与进来,从而全面地提升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 对课题进行灵活导入,实施诱导启发策略 课题引入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阶段,通过灵活的导入方式除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还可以更好地铺垫新课程知识。 首先,问题引入法:教师在正式讲授新课之前可以以本节课的相关知识为根据将相应的问题提出来,在课堂中让学生展开思考,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对初中科学中《压强》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为什么在雪地中行走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雪中,而在雪地上的很宽的滑板则能够自由的滑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圆珠笔的两端分别采用大拇指和中指夹住,然后让给学生回答两个手指具有怎样的不同的感受?通过上述的两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对生活中关于压强的现象具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1]。 其次,故事启发法:比如在对初中科学中《水的浮力》这一章节的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在洗澡的时候阿基米德思考出的检测王冠是不是纯金的方法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通过这个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对关于浮力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地对浮力的知识进行讲解,并且在知识中呈现这个故事中体现的原理。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就会了解阿基米德是如何想到这一方法的,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多媒体诱导法:比如在对初中科学中《力的存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采用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示生活中与力学有关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物理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思考,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导入课堂中要学习的各种知识。 2 以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教学实验设计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除了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考虑之外,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特点予以关注,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教学实验设计,从而取得良好的力学教学效果。 首先,通过力学演示实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演示实验在初中力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力学属于一种抽象的存在,因此只有利用实验的方式才能够将力学的实际作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好的演示实验能够让学生对力学知识产生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的认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到关于力学的知识,因此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对水的浮力这一课程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事先准备好这样一个实验,在水中丢入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思考如何才可以使橡皮泥在水上浮起来。这时候有一些学生可能会在木板上放着橡皮泥,然后再放置到水面上,还有一些学生会将橡皮泥制作成小船的样子。通过这种实验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运用浮力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培养[2]。 其次,对各种现代教学媒体进行合理利用:在表现各种客观事物的时候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其能够将物理力学的抽象的特点转化成具体的画面,实现化微观为宏观,化模糊为清晰,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对物理力学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揭示,而且还可以通过媒体的方式将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展示出来[3]。比如教师在对压强进行讲授的时候需要采用托里拆利实验的方式进行讲解,但是该实验方式中需要应用有毒的水银,因此在课堂中演示这个实验显得非常不合适,这时候教师就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整个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 3 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充分运用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将力学的知识体现出来,同时物理中的力学知识还将其他领域中的很多的知识融入了进来,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往往很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知识。基于此,在具体的力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融入生活中的很多素材,从而使学生对力学知识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比如教师在对重力运动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投掷粉笔的方式来做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又比如在开展磁学教学的时候,由于磁力本身属于一种抽象的摸不到、看不见的物质,因此初中生在电磁场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感到非常困难,这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对磁学知识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指南针这样一个道具,使学生通过指南针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地球这个大磁场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随后教师再与磁铁等小磁场相结合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从而全面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结语 在初中科学中力学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力学教学。在具体的力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并且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有效地优化力学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认真的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思想,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培养。 初中力学论文:关于初中英语听力学习的障碍与技巧的研究思考 【摘 要】 在针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英语听力障碍,这将会限制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本文通过对听力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全面分析,针对其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进行了系统探讨,并针对克服障碍的方式进行了系统论述,并阐述了系统提升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 初中教育 听力教学 学习障碍 听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初中阶段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形成,在英语教学中作为重点教学项目存在着。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英语学习还属于初级阶段,因此强化英语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强化学生听力能力,这能够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对英语的系统理解。听力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衡量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重要标杆,同时针对英语听力进行专项训练和学习,将会促进英语能力的综合性提升。 1.学习听力过程中的具体障碍 在全新课程标准在初中教学推进的过程中,英语听力教学已经得到了阶段性建设【1】。尽管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学生依旧在听力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突破不了的障碍。 1.1辨音障碍 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对英语进行准确地辨音,在很多发音细节上学生的认知始终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在单词发音过程中,也不能通过规范的方式进行具体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拥有丰富的词汇积累,也很难在听力过程中对相关单词进行准确识别,因此严重影响到学生听力理解。 1.2背景知识障碍 不同语言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在文化特点以及语言习惯上有着很大差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进行具体交往过程中,会通过不同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语言习惯甚至完全不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欠缺了解,不能对英美等英语国家进行详细了解,很多风土人情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讲十分陌生,这就会限制学生对相关听力内容的系统理解。 1.3母语障碍 语言学习受到语言环境很大影响,初中阶段学生整体处于汉语环境中[2]。在母语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思维会受到一定限制,在理解过程中常常会按照汉语的语言逻辑进行理解。所以很多情况下学生在听到英语的第一反应,是进行汉语翻译,并不会用英语逻辑进行理解。 2.克服障碍的具体方法 2.1强化辨音训练 在强化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针对辨音环节进行专项强化,使学生可以对二十六个字母的发音进行准确掌握,并将因素进行详细教学,使学生对四十八项因素做到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在针对性听力训练过程中有迹可循,对相关内容进行预览,然后通过听力进行理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听力难度,逐渐形成辨音能力。 2.2拓展学生背景知识了解 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文化以及相应的生活习惯都会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如果学生不能对具体的风土人情进行详尽了解,在听力过程中,学生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在信息判断过程中出现失误,最终影响到听力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拓展学生课外知识理解,使学生丰富对风土人情等方面内容的认识,可以做到对文化背景的差异了如指掌,这样会极大促进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2.3改变语言思维逻辑 在针对听力进行专项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听力习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在量不断积累叠加的过程中,最终会发生质的飞跃。用学习母语的方式,来强化英语听力练习,这样会逐渐摆脱母语思维逻辑的限制,逐渐与英语形成一致,不再通过英译汉的方式进行英语理解。整个过程需要进行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3.强化英语听力能力的技巧 3.1营造语言环境 语言学习受到外在语言环境很大影响,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感受英语的存在,持续受到英语语境的刺激,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如果学生可以在英语环境中很好的学习英语,将可以训练出良好的听力能力,这样即使学生出现在异国他乡,同样可以与人形成沟通交流,不会存在沟通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产生空前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进行课堂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相配套的磁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听力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学习到标准的发音技巧,并且可以对语调进行规范的认知,在参照教材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出过硬的听力专项能力。 3.2强化听力技巧训练 在听力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可以在听力进行过程中对心理进行技巧性调节,这样才可以保证良好的心态,不至于影响发挥。同时还需要在测试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解,明确选项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在听力过程中,抓住重点内容,并做出正确选择。在听力进行过程中,需要明确重点内容,并作出相应标记,做到有的放矢,无需面面俱到,这样才能选择出最终的正确答案。在针对具体人名以及数字等内容时,需要做好详细记录,强化学生瞬间记忆的能力,使学生可以针对听力内容进行记忆。这样学生才可以逐渐建立起过硬听力能力,并形成综合英语能力。 初中力学论文: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力学作为物理基础性分支学科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对于有效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教学的效率,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断研究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方法;教学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深层次物理知识的基础。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从课程的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断的通过问题引导,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析。 一、从新课的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源泉,什么事只有对它感兴趣了才有可能把它做成功。对于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来说,既是学生新接触的知识,也使学生进一步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因此,在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应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此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好力学知识提供动力保障。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方式方法有许多许多,但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要开好头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上课一开始时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的。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极其的注重课程导入,积极的运用如故事引入法、质疑引入发、实验引入法、讨论引入法等等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一开始时就饱含热情的投入教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采用 故事引入法。对于力学的故事,其中经典的莫过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教师可以从“为什么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往下落而不是往上落”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引出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力”的好奇,同时,也要通过故事鼓励培养学生要像牛顿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样,通过故事的引导,使得学生全身心的都入到了学习中,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的调动,教学效率得到极大限度的提高。 二、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基本的理论、公式、概念,是学生进行物理力学知识系统学习的重要前提,他将陪伴学生一生,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后继学习。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是教学的目标所在,现如今的很多初中生,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物理知识,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都是夹杂着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或者事件对物理知识总结的概念,这些概念都是没有经过科学验证而得来,或者仅凭直觉,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而得来。一学到新知识,学生就会混淆,无法做到高效的把握。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让学生与现实沟通,注重传授学生相关的概念和定义,使之能有效的和现实世界沟通,促使学生正确掌握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义等,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我们就要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形成的,在实际生活中浮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解决哪些问题时要运用到浮力等等。这样,只有理解了原理,基础牢固了,才能有效的进一步加深学习,促使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注重课堂设计,引发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前提因素,是积极诱导学生吸收知识,探究新知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通过新颖的课堂提问设计,积极地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结合课堂教学情况,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积极的去设计课堂,为学生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程中,老师可以设计这一个实验,把一块橡皮泥丢入水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怎样才能让橡皮不下沉。这时,同学们都会积极的思考和动手,有些同学会把橡皮泥放在木板上,有的学生会把橡皮泥捏成片状或者豌豆状让它不下沉。这样,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其实就是把浮力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运用,教师在加以点拨,学生就能有效、全面的掌握。 四、充分结合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力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它即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学好力学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当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贴近,应当符合初中生当前的认知特点以及个性特征,在传授学生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将有限的初中物理知识应用到无限发展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是学以致用的体现,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将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与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上的“死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更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可应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达到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不断的去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策略有很多种,但是作为老师,不应死板的教,而应从实际教学为出发点,不断探究创新,设计出和自己学生特点相适宜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初中力学论文:团体动力学在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 【摘要】在小班化教学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学习者中心”和以心理团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的初中英语结构化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小班化 学习者中心 心理团体动力学 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出生数量的减少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小班化教学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潮流和趋势。根据本地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探索生态高效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构化教学设计的理论模式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根据团体动力的发展规律,结合小班化教学和英语教学的特点,参考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四阶段”理论,将一堂40-45分钟的英语课堂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二、结构化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1.研究目的。本文欲通过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的教学实践,对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心理团体动力学为指导的结构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是否存在影响,并尝试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 2.研究样本。本次研究的样本为笔者所任教的东营区第二中学八年级9班和10班。9班为对照班,共36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18人;10班为实验班,共34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16人。两个班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任课教师配备、升级英语成绩和学习氛围等几乎没有差别,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研究过程。本研究在学生八年级开学后进行。在实验开始前运用自制的“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对选定的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从英语学习消极兴趣、英语学习积极兴趣、主动学习参与程度、自主与探究学习、对英语的关注和对英语的认识六个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进行解释。 在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策略一致的情况下,在授课时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实验班采用以团体动力学为指导的四段式教学设计,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讲授、讨论、背诵、训练的教学设计方式。经过一学年的实验之后,收集两个班学生两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英语成绩的比较对象,并对两个班的学生再次运用自制的“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上述六个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进行比较。 4.数据分析方法。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的T检验进行差异性统计分析。 5.实验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1)期末考试成绩的数据分析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英语成绩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两次考试成绩的显著值均(Sig.)均大于0.05。 (2)《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的数据统计结果 此量表共有42个小题,分为英语学习消极兴趣、英语学习积极兴趣、主动学习参与程度、自主与探究学习、对英语的关注和对英语的认识六个维度。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如下: 从t检验的差异统计分析结果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英语学习的积极兴趣、消极兴趣、主动英语学习参与程度和英语自主与探究学习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值(Sig.)分别为0.006、0.004、0.032和0.004,都小于0.05,从各自的均值可以看到,实验班在这四个维度上都高于对照班。 三、结束语 团体动力学就是探索团体发展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及其他团体的关系的学科。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小班化英语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运用学习小组去进行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的兴趣和信心,从而真正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交际性。 初中力学论文: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现代科技推动的今天,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高效学习”,课堂教学有无效率开始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中小学义务教育中,有效性的物理力学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起到铺垫作用,因此,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初中物理力学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使我国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的方向发展,成了每一个物理力学教学工作者探究的热点话题。简单介绍了目前影响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性的因素,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具体对策 初中物理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有两个:(1)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2)让学生学会独立性思考,对物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从而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来为科技发展服务。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要求有了很大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探究精神,来防止物理力学学习中出现“机械化”这一问题。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出现了诸多影响物理力学教学的因素,比如,教材使用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以及教师自身素质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想,认真备课 现在全国范围内都进行课改,这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大大提高,教书育人,不再是简单的教书,现在,课本仅仅被当做一个工具,也可以说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而教师就是那个引路人,教师要在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牢牢地把握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观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二、注重教学各个方面 为了使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更加有效,还要注重其具体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全面、是否可以灵活多变;(2)制订教学内容时,要考虑是否具有启蒙作用,是否联系生活,是否均衡;(3)教学实施时,要有计划性和灵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逐步调整物理力学教学,同时还应多组织以实验操作为形式的教学活动;(4)教学评价时,要更全面,同时还应多吸取学生的意见。 三、教师方面 鉴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有效性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提升初中物理力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听讲有关物理力学教学的讲座,吸取先进的经验,使自己的物理力学教学更加有效;(2)进行有关物理力学教学的实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3)教师应多对自己的物理力学教学进行总结反思。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其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认真备课,注重教学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初中力学论文:浅析初中英语听力学习的现状及策略 听、说、读、写是外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听力是首要的,它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交流的基础,只有在听懂对方所说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考试及中考中分值所占比例不少于20%,是一项主要的考试内容。因此,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一、初中学生英语听力困难的成因 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表现为语音障碍,如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掌握正确的发音,长此以往,不能辨认一些易混淆的音素,特别是发音比较相近的词。 语速障碍。现行英语教材所配套的课文领读卡带(或碟片)的领读速度较慢,老师上课时的语速也偏慢,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这种语速,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不能适应。此外,英美语音存有差异,某些相同的词,英美语除在词形上有差异外,其读音上也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因不熟悉这种差异而产生听力障碍。 母语干扰的障碍。许多学生在听英语录音时,常受母语的干扰,习惯用汉语逐词逐句心译,不能直接用英语思维,反应速度及记忆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汉语句子结构和语序与英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依赖汉语来理解英语,不仅速度慢,不能做到听音会意,且听的时候精力集中于心译,无暇顾及联系上下文,对一些较长的与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不仅心译速度较慢,也容易出现理解错误。 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英语听力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涉及欧美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不能对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很有可能出现选择偏差。 二、解决初中学生听力困难的对策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学生总希望自己的听力水平在短时期内得以提高,否则,就产生忧虑、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提高听力的正确途径,树立自信心。 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平时教师应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并给学生创造听英语、讲英语的机会,利用实物、简笔画、挂图、投影仪、表演等直观手段,创造条件,练习听力。在进行听力测试时一定要让学生调整好心态,专心致志地听。 人人过好语音关。语音听力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我们训练听力的方法是,听写结合,及时纠正。把改写的课文片断作为听写的材料,尽量不在听力材料中出现生词。朗读时采用正常的语速,对词的重读、轻读、连读等完全按口语的读法,并要求学生第一遍只听不写,了解大意;第二遍边听边写,并复述所听到的内容;第三遍检查和纠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听说结合,互相促进。要想识别和理解这种声音,一方面要多听这种声音,使自己的耳朵习惯于这种声音。另一方面就要通过自己的嘴亲自发出这种声音,亲自创造和体验这种声音的每一个细节,练就对这种声音的熟悉程度和熟悉能力,这样才能反过来学会识别这种声音。因此,要想彻底听懂语言,非亲口能说出这种语言不可。要想提高听力,就不能丢下发音,要听力、发音一起练。 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打好听的基础。语言知识是听力的基础和关键,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要依靠大量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教师一要认真教好音标,严格把好音标关。二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和培养。三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 拓宽知识面,了解英美文化。听力材料涉及的文化知识很多,应该让学生多掌握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增进对所听材料的了解,进而更准确地理解所听内容。 总之,只要抓住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教会学生自觉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就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提高英语总体成绩。 初中力学论文: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探究 摘 要:力学作为一项基础的学科,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力学教学中,无论是遇到力学变化量的问题,还是综合性的力学计算题目,都遵循着固定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思想。准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归纳与总结各类力学出现的问题与解题思路,才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突破初中物理的重点、难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 一、基于教材基础,构建完善的理论轮廓 在力学知识的教学中,要充分掌握并把控各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概念简化、联系对比、举例分析、归纳总结、类比等思想使学生对教材知识深刻理解,熟练于心,构建完整的力学知识网。例如,在讲述“功”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它的两个构成要素是力和距离,而这里的距离是指“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又如,在对经典力学牛顿运动定律的讲解中,可以归纳牛顿三大定律的特点和性质:第一、二定律重在研究单个物体及其运动状态,第三定律重在研究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一、二定律间存在推导关系,而第三定律则进一步完善了力的概念。它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又统一的。 二、强化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力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亲自领略物理世界的无限风景,打开力学知识的大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积极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重点章节知识的学习,要“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正确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对于当前力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帮助,更能让学生在将来的物理学习中受益无穷。 三、就地选材,将力学教学融入生活情景 力学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大到世界宇宙,小到分子微尘,力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力学知识的取材无处不在。物理教师可以从就地取材,从日常生活随手可见的物品着手,对身边的事物和情景举例分析,让学生在真实的物理环境中领略力学的魅力所在,构建起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无论是有限的实验演示,还是简陋的设备仪器,重要的不是传授机械的力学知识,而是传播一种物理的思维方式。从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开始,到解题思路中的每一个步骤,教师都可以指导学生动手体验,让其亲自参与到课堂题目的讲解中,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随意发挥,寓学于乐。 初中力学论文:初中力学定势障碍分析 【摘 要】许多初中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日常经验、课本知识点固化等影响,容易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产生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有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解决熟悉的问题,可是当遇到一些较为新颖的题目时,思维定势会误导学生思维产生偏差,不能全面的分析问题,容易忽视一些思路的拓展,造成定式障碍,在做题过程中产生失误。 【关键词】思维定势;定势障碍;初中力学 一、由日常生活经验造成的定势障碍 这类思维定势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对某些生活现象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积累形成的错误认识,当题目中要求解释这类的现象时,他们往往会绕过科学的客观规律而按照自己的经验误区去分析问题,得出错误的答案。 [例1]初一年级的学生和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初二年级的最后获胜了,下列哪种判断是正确的: A.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初二年级的学生的作用力大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对初一年级的作用力;B. 初二年级的学生对初一年级的作用力大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初二年级的学生的作用力;C.两个年级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样大;D.无法判断 [失误解析]很多学生都以日常生活经验的误区来判断此题的选项,认为初二年级的学生的力气大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果断选择B,没有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认真分析,导致错误。 [正确思路]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初二年级的学生给初一年级的学生多大的力,同时初一年级的学生就给初二年级的学生多大的力,这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因此两个力的大小相等,答案选C。 二、实验现象造成的定势障碍 这类惯性思维方式,是由于课堂演示或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以及老师在介绍实验过程时学生的思维集中在看到的实验现象上,对实验没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缺乏本质理论上的理解,当条件产生变化时,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思维改变,仍然用已有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错误答案。 [例2]如图1所示,测定大气压时,测得汞柱高为75cm,当管子绕着O点倾斜放置时,(设定此时外界为标准大气压且管子足够长)管内汞柱高将(温度保持不变) A.等于75cm B.小于75cm C.介于75cm和76cm之间 D.大于76cm [失误解析]由于在课堂上学生们一直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无论管子如何旋转,大气压强恒定,管内的汞柱高度也不会变化,所以选择A。然而这个结论只适合于管子是密闭的,然而此题并没有强度管子的密闭性。此时学生们依然采用在课堂上获得的规律判断此题,没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造成了定势障碍。 [正确思路]当外界为标准大气压时,测得的汞柱高度只有75cm,这表明实验过程中,管子并没有密闭,因此管顶封闭空气中有一定的压强(PA=10mmHg).当管子绕O点倾斜时,管中水银柱长度增大,空气柱长度被压缩,因此PA增大,从而使P水银减小,因此汞柱高度降低,答案选B. 三、由公式模式化造成的定势障碍 这类的思维定势是由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重视公式的适用范围,没有真正掌握公式中各个物理量所真正代表的意义,同时忽视一些细节条件的分析,而只把思维定势在套用公式模式上,因此而做出错误答案。 [例3]如图2所示,表面光滑的直角三角形物体,其中AB为4m,BC为3cm,AC为5cm,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在把10N重的轮子从A点推到C点,那么需要多大的推力F? [失误分析]学生由于受到斜面计算题的影响,将此题与斜面计算题归为一类,迅速套入公式flAC=GhBC,F= 6N.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题时没用认真审题,用思维定势的习惯直接套入公式,导致错误。 [正确思路]虽然轮子是从C点推到A点,但由于推力是水平,因此推力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并不是AC而是AB,从而代入公式得到:F・lAB=G・hBC,F==7.5N。 四、其他定势障碍 除了上述列举的定势障碍,在学生做题过程中还出现其他一些常见的定势障碍,例如由模糊概念形成的定势障碍,由于学生对一些概念、定律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吃透,当出现了其他新的知识干扰的情况下,将思维方向集中在原有的概念回忆上,致使思路发生偏移产生错误[2]。数学概念片面理解形成的定势障碍,这类思维定势障碍主要是学生受数学概念的影响,单纯的将思维方向集中在数学的角度上,没有结合物理知识中物理意义和概念,导致了错误,很多同学在学习密度公式时,认为当质量m一定的时候,密度?籽只受体积v 的大小的影响,反而忽略了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并不是由体积决定的。 五、结论 思维最大的敌人是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背景以及知识背景都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从而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在形成学生的定势思维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诚如开篇所说,有的定势思维是有益于学生解答物理题目的,通过惯性的思维可以使学生们建立一种思维方式,更容易总结做题的经验,在遇到相同的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应有的反应。然而一些定势思维也会造成学生以偏概全的解题思路,将思维只集中在某个点,而忽略了题目中的实际情况,这会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些误区,导致一些知识点的模糊记忆。 初中力学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部分的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体制也不断发生着改变,教学方法也越发丰富。初中物理教学一样跟随着课改的要求不断变化,传统的教育观念、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力学为出发点探究新的教育模式。首先对初中物理力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紧接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以期促进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 物理 力学 教学 一、初中的物理力学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教育部门提出了新课改要求,过去老式传统的教育理念得到改进,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新的教育思想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身思维的培养,而不是过去的理论教育灌输;让学生更多的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一改过去的学习态度。物理教师也更加注意教学的重点是学而非课堂上不停地教,最终使得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活跃,课堂气氛也得到显著的变化。除了在学习效果上产生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因为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变得频繁,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工作,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尽管如此,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在教学上,虽然教师不断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空间。但是,毕竟实行该措施的时间不够长久,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究其本质而言,大多数学生的心智、思维正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而且,部分初中物理教师仍然受到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初中的力学的课堂之中很多的物理现象以及问题都能够用人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解决,而不是用物理的理论知识予以解释,致使学生对于力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和准确。此外,力学知识是需要很多实验来进行论证。只有经过试验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了解和学习到力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物理课堂中省略了部分实验内容,仅仅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最为重要的是初中物理力学的课程设置过于基础,同高中进行衔接的时候有较大难度,使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 二、改进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措施 (一)重视学生,明确教育的重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学生才是中心的新型教育思想。初中物理这一课程的学习本身就教其他课程困难,因此学生对其积极性也不够高,加之初中物理当中力学部分更是枯燥难懂,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肯定会感到吃力。但是应当明白的是,力学在整个初中物理阶段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甚至在高中的课程当中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要以学生作为中心,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态度、思想,从自身出发寻求更好的教学途径来激发学生对于力学的兴趣。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向学生播放与力学相关的视频或者是设置关于力学的小游戏,号召学生积极参与。也可以多增加一些课堂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这些举措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巧妙设置互动环节 力学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是比较重要的章节,因此教师应当在上课之前做好课堂的设计工作和备案工作。在备案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进行,一定要本着激发学生的目标来进行设计。其次,教师要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沟通环节,只有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才能够了解学生在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有听不懂的地方或者对于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满意。最后,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如果过于复杂的话,教师可以将其分散为几个小问题进行阐述,要求学生依次回答或者举手回答。例如在讲到浮力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诸如“铁球投入水中后为什么会往下沉,而船则可以在大海上航行”“为什么人在浅水的过程中耳膜会感觉到疼痛?”“亲亲用手拍旁边同学,他是否会感觉到疼痛,你又如何”等。 (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降低理论性 力学的诞生与日常生活中发现而不断积累予以研究具有重要联系。所以,如果想要更好向学生传授力学的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仅仅依靠单一的理论教学,对于学生来讲将会非常的枯燥难懂的。理论的知识对于正处于初中阶段年龄层的学生来说是,引起兴趣的地方少之又少。相反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很好的结合实际生活的话那将会是另一个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现实生活中对于物理力学的一个思维意识,号召学生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力学的身影,并且将其存放在脑海当中。如果在脑海中出现的生活景象越来越多,学生的整个思维想法才会更加的丰富且活跃。当然随之而来的便是创造能力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升,解决物理力学问题能力的提升。 (四)重视实验教学方式 物理同化学一样,都是非常重视实验的课程,现有的很多理论都是经过反复的试验才能够得出的。如果教师单纯进行讲课,不能够给学生解决该项理论为什么而来,来的途径又如何的话,学生记住的也只是结果,对于过程完全不了解。当然,在解题的时候便会出现问题,随之物理力学的成绩也就一般。因此,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是动手动脑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能够很好的进行思考,不仅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牢固的掌握,还能够将进行思考的模式逐步成型,最后形成自身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日后力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也会更加的容易。例如“摩擦力”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准备丝滑的木板、粗糙的木板、正常木板,让三个不同木板呈45°角,从上面抛物向下,学生便能观察到“摩擦力”会受到材料的影响。 结语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之林中占据一席之位就必须发展教育。教育思想的传统守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不够深入和彻底。初中物理力学教育一定要重视实验课程,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在不久的未来,中学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的篇章。 初中力学论文:浅谈初中物理力学的教法 中学物理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级层次.严格地讲,它的科学性、系统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本文就力学部分的教学法谈点看法. 一、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2.物理思维方式。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 二、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 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 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改变由教师“一讲到底”的状况,避免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调,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总之,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所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第一中学) 初中力学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解力学题思路的探究 摘 要:物理是初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其知识点抽象、理解难度大等特点,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尤其在解答力学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解力学的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初中生解答力学问题能力及整体物理教学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思路;探究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深层次物理知识的基础。因此,物理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解答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解答物理力学问题的综合技能,为其今后物理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力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物理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熟练掌握力学基础知识,为更好地解答力学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该怎么实施教学呢? 首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调查发现,不少初中物理教师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本来有趣的物理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致使学生感觉力学知识的学习难度非常之大,逐渐失去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物理教师应转变观念,在力学知识的讲解上不应追求多,而应追求精。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将自己迷惑的地方说出来,让学生彻底搞清楚、弄明白每道力学题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获得解答力学问题的成就感。其次,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力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难度比较大。为此,物理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力学问题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尤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视频动画,将抽象的力学分析直观化、形象化,降低力学问题解答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最后,物理教师应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在解答力学问题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其鼓励和引导,逐渐实现解答力学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力学知识无处不在,且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初中生比较常见的生活场景,讲解有关解答力学问题的思路,一方面消除学生对物理力学知识的陌生感,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常见场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彻底掌握力学问题的内涵,以提高学生解答力学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实验加深理解 初中物理力学题型多种多样,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类型的力学问题,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解答各种力学问题,是初中物理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考虑到物理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物理教师在讲解力学问题时应注重结合实验内容。 例如,为使学生对压强有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物理教师可在课堂上讲解下列例题:将完全相同的小球放置在盛放有不同液体的甲、乙、丙容器中,小球的状态如上图所示,问哪个容器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压强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分析,不知道怎样回答。针对这一情况,物理教师可在课堂上做相关实验。做实验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毕竟不可能在解答任何一道力学题时都能通过实验解决,之所以用实验讲解力学问题,可为学生提供解答力学问题的思路。通过实验学生可得知,小球下沉得越严重,对应容器中液体的密度越小。另外,因放入小球后容器中液体高度一致,因此根据压强公式P=ρgh不难得出丙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最大。 初中物理力学内容不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物理教师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一方面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兴趣,使其掌握扎实的力学知识。另一方面善于创设生活化情景以及利用物理实验讲解力学问题,为学生解答力学问题提供参考的思路,从而灵活应对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力学问题。 初中力学论文:重视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法助力学生成才 摘 要:为了适应现代的教学体制改革,初中体育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革新,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因材施教和因需指导。基于此,教师对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分层教学法;有效应用 在初中体育分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不同之处,充分认识每个环节所具备的独特之处,不能忽视每个环节的差异。为了让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氛围中,教师必须依照每位学生的差异,制定合适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助力学生成才。 一、依据学生体质差异,做出合理的分层 每位学生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实行分层教学法很有必要。而分层教学是向全体初中生开放,以达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体育技能水平上有大的突破的目的。针对他们各自体质差异,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如在当前的体育教学特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甲层的学生所具备的身体素质都较高,而这一层的学生本身就对体育有着很大的兴趣爱好,所以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比一般的学生高一些,注重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乙层的学生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就不及甲层的学生了,所以应制定相对甲层学生低点的教学目标,最好能与大纲标准同步,着力充实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处于丙层的学生在身体素质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体育本身就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说在制定丙层学生的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在体育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层次,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应达到的学习目的,这样就能激起每一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爱和激情,自信心倍增,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依据学生技能差异,进行分层施教 在体育教学采用的分层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分层次施教,每一位教师在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要切实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分层次施教具体到实际中大概就是这样:因为甲层的学生具有较稳固的体育技能,所以对于甲层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由于乙层的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不如甲层,但乙层的学生对有关体育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善于采用相互讨论的方式和相互提示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而根据丙层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通过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有关体育基础知识,把教学内容分为多部分来进行学习,达到让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三、通过分层施教体现现代初中体育教学的趣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初中生的需求,而现代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在此问题上就胜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可以将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爱好巧妙地结合到一起,而且还是一种学生占主导地位的分层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很多选择的空间,同时他们也可以把自己选择的体育教学方式与自己的想法融合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师生之间开展一种互动的模式,打造出不同的学习平台。分层教学的重点在于分层式的制订各种学习策略,创建不同层次的学习场景、不同层次的教学理念,然后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合适的教学方法,时刻把握好“分层”的内涵,以便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现现代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趣味性。 四、通过分层施教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不仅有很大的趣味性,而且在有效实施后,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倍增,这与分层式教学方式所具备的诸如注重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和因需指导等特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分层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然后依据每个层次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并留给学生充分吸收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实质性上就是一种差异性的教学模式,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可以较大程度地赢得学生们的喜爱,大大提高学生们的体育专业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第三,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教学很多的优势存在,但它的优势发挥还必须依靠各位教师来完成。所以,教师必须时刻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将会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分层教学的最有利的补充。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的有效应用必须以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根本出发点,确定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的相关教学模式,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专业技能水平,最终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成才。 (辽宁省凌源市三道河子初中) 初中力学论文:农村地区初中生听力学习困难与对策研究 摘要:英语学习中,听是获取信息和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但同时,听力也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难掌握的。农村地区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使得农村初中生在听力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通过调查剖析了初中生听力学习的困难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优化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听力困难;学习策略 一、引言 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技能发展和提高的基础。希腊哲学家伊比克底特斯比较形象地说道:“我们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因此,我们所听是我们所说的两倍。”(Helgesen,2008)保罗・兰金(Paul Rankin,1928;Rivers and Temperley 1978;Oxford 1993;Celec-Murcia 1995,cited in Hedge 2000:228)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在清醒时有70%的时间从事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在交际中,听占交际时间的比例高达41.9%到45%。由此可见,听的能力在语言活动中的重要性。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听力学习的本质认识也在变化,即从一种被动技能(passive skill)到主动技能(active skill)(Helgesen,2008)。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获得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构建会话意义的综合过程。它涉及语言、文化、认知、心理、语用、神经、百科等各方面。在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英语课堂教学普遍非常强调读和写的技能的训练,对英语听和说能力培养意识薄弱且方法匮乏。基于此,虽有学生可以在考试评价中得高分,但听和说的交际能力却极其低下。可以说,听力教学是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最薄弱环节,是制约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进而,听力学习困难的调查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 二、研究设计 基于优化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本研究侧重于对学生听力学习困难中的可控因素进行分析。由此,我们设计、制定了调查问卷,拟定了访谈提纲,对听力学习困难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浙江省一农村初中初二某班53名学生。其中,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53名学生,访谈对象为其中随机抽选的8名学生。 (二)研究问题 1.农村地区初中生听力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问卷共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听力学习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将听力学习困难划分为语言与非语言维度,以“是否”式问题形式调查学生在这两个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对每个维度进行具体调查分析,调查内容涵盖每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并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四级记分制:4=完全符合;3=基本符合;2=不太符合;1=很不符合。共发放问卷53份,收回有效问卷53份,问卷回收效率达100%。访谈则是对8名对象进行团体访谈,重点分析他们各自在听力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 三、初中生听力学习困难因素剖析 通过对学生访谈结果的分析和问卷中每个维度及具体项目进行的百分比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初中生英语听力学习中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听力策略和心理因素四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1.语言知识薄弱。听力理解是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过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语言基础知识缺陷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首先是语音障碍,包括:不熟悉国际音标,感觉语速过快,不了解连读、重读、弱读等变音规则,不知道语调的不同用法。其次是词汇障碍,包括:词汇量偏低,辨识力差,习惯用语储备不足。再次是语法障碍,主要包括:听不懂长句和复杂句,不会利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句型分析。 2.文化背景匮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国家文化的吸收与融会贯通。胡文仲(1999)指出,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某一语言现象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未给予文化背景知识足够的重视。听力材料中涉及很多英美国家历史、风俗、生活等话题,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历史知识、生活方式及习惯等缺乏了解,直接导致他们理解困难。 3.听力策略缺失。听力学习策略在听力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帮助听者控制整个听音过程。然而,调查发现仅三名学生表示熟悉常见听力学习策略并能主动应用。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听前不能制定计划,听中不能灵活运用预测、推理、总结、联想、判断、做笔记等策略,听后也不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听力策略的缺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听力学习的困难。 4.心理情感障碍。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主动配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如态度、动机、目的等)直接影响学习效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听力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信心、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易焦虑等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情感因素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阻碍听力理解。 四、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对策 调查发现学生听力学习困难存在于语言及非语言两个维度,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本节针对学生听力中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夯实语言基础知识。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标准英语发音,克服基本语音障碍;提供不同口音、语调及语速的听力材料,让学生习惯不同的语言韵律,增强语感。其次,教授词汇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正确记忆,增加词汇积累。再次,引导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形成自己的语法知识库,巩固语法基础。 2.积累文化背景知识。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文化讲解及导入,将文化背景知识渗入所讲知识点,寓教于乐。其次,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通过大量输入扩大知识面,积累相关背景知识。再次,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日常习惯等,掌握相关图式知识。 3.教授听力学习策略。首先,教师应辅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听力学习计划。其次,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听前明确目标,激活图式;听中提供不同类型听力材料和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推测、总结、讨论、联想等多种策略,对这些策略进行总结归纳并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听后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复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4.克服心理情感障碍。首先,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听力学习目的和必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听力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其次,通过创设积极的语言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听力材料等激发学生听力学习兴趣;再次,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焦虑心理,提高学习信心。 五、结语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也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更是听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构建会话意义的综合过程。它涉及语言、文化、语用、认知、心理等多方面。诸多因素共同决定听力水平的提高不能速成,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注重非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提高。 初中力学论文: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反思 摘 要:中学物理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级层次.严格地讲,它的科学性、系统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而以力学、电学为重点.本文就力学部分的教学法谈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力学教学法 近几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对力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来谈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要以生为本初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较难的部分。 近几年中考中,物理力学分值也占据较多,同时它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力学的铺垫和基础,也是学习一些专业技术知识的必备知识。然而现在初中学校学生在学习这部知识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在进入物理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学习畏难情绪、茫然、学习兴趣下降;学生没有学到应掌握的物理力学知识或学生没有有效地学好相关的物理力学知识学,教师教得辛苦而成为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初中物理新的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要求。分析初中物理力学新教材编写体例,其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强调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变化的观点,与原教材相比,都十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因此,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力学教学应当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出发点与根本的要求。 二、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以生为本的理性思考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和人文由分野走向整合的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恰如人类文化的双翼,科学精神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条件和动力,人文精神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法宝,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一是要切实重视演示实验, 从“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要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四是要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教师要从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以生为本的实践探索 1、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现在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没有时间安排时间阅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三方面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要要求学生整章节的阅读,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教师可通过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要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书,还要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的内容: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如上《摩擦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①什么叫做摩擦力?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擦力?②在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由弹簧秤读出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了解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 3.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静态变为动态生成,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把备课意图,即静态设置,通过教学手段动态生成为现实的每一堂课,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于学生中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这是提高物理“力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4.教师教学可采用“双激励反馈式程序教学”。“双激励反馈式程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经常用“双激励因子”,即稳定有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使之始终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地接受和加工教学信息,并通过积极的思维使之内化;二要及时从高效运转的反馈网络中获取学生学习反应中的反馈信息,依次调整教学信息输出的强度和方式,使教学作为一种信息传输系统,始终稳定于高效的运转态,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5.教师要让学生在物理力学活动中学习。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基本上由学生听、教师讲的格局和程式,代之以由教师精心设计,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多种教学活动。这里说的“活动”,就是由教师精心设计,有预定目的,有点拨功能,又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它按照预定方案要求学生不断地听、看、想、讲、做、练,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 总之,以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框架,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力学体系的清晰图象,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攻克学习难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电子电气论文:谈电力电子技术中电气控制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力电力技术也实现了较快发展,并在电气控制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有效提升电气设备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更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探究了其在电气控制领域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 电力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便利的同时,也得到了电气控制领域的高度关注。作为电气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能有效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应用其中,对于提高整个电力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电力电子技术的概念以发展历程 1.1概念 所谓的电力电子技术,就是指应用于电力领域的技术手段,其主要功能就是对电力系统中的原件配件实施有效的控制,以此来实现提升整个系统工作效率的目标。现阶段,电力电子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器件研制技术以及变流技术。在电气控制领域,电力电子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通过结合电子学、电工学以及控制技术三大专业学科,对处于运行状态的电气设备实施有效地控制,同时也可实现对系统内部线路的信息监测、数据记录以及故障警报等功能,并对不同性质的电气设备实施实时监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电力电子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其中包括有操作的便捷性以及强大的适应性,不仅能够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更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工作环境,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1.2发展历程 电力电子技术这一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一般认为1957年美国所研发的第一个晶闸管为第一个电力电子器件。1974年,美国学者将其描述为由电力学、电子学以及控制学三门学科所组成的全新科学领域。70年代后期相继出现了以GTO、BJT以及Power-MOSFET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80年代后期又研发了以IGBT为代表的复合型器件。现阶段,为了减小电力电子设备的体积,将控制、功率、驱动以及保护电路等器件一体化形成了PIC,虽然目前PIC应用效果较差,但这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此外,在这一领域,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中。 2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控制中的应用探究 2.1PWM控制技术的应用 PulseWidthModulation技术,即PWM控制技术,指的是通过调整对脉冲宽度的设置,以获取相对应波形的技术手段。这一控制技术的应用理论基础就是面积等效原理,简单来说就是,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窄脉冲作用于拥有惯性的环节之上时能保证所导出的响应波保持一致性。现阶段,随着MOSFET以及IGBT技术的发展,PW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变流电路之中,其中逆变电路在PWM技术应用上效果最佳,目前,除了特大功率的逆变设备之外,基本上所有的逆变电路都应用了PWM技术。 2.2软开关控制装置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倾向于小型化和便捷化,因此,其对于电力系统的电磁兼容度和运作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电力系统之中,往往应用开关控制来压缩变压器、滤波电感以及电容器配件的所占空间,但应用这种方式会造成极大的设备损耗,进而影响电路的正常运作,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额外的电磁干扰现象,而通过应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软开关控制装置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设备损耗以及电磁干扰等情况的出现。当开关频率大于1Mhz时,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软开关控制装置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能将系统内的各类简单电路进行并联,以形成工作质量和效率更佳的组合电路,进而进一步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性能。现阶段,软开关控制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如下:(1)这一技术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IT行业,拓扑数量将不断增大;(2)谐振电路在开关频率大于1Mhz的工作环境中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其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3)将更多地应用各种电路组合方式,如串联、并联等,以此来满足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 2.3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应用 在电力电子电力运行过程中,若出现故障便会引发过电流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传统的解决方式往往是及时中断熔断器、电流继电器以及直流快速断路器等设备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维护电力电子系统中的重要电路。但目前,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小型化,再加上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往的电路保护装置已难以适应当下的保护需求。因此,驱动控制信号去除自动化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实现,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安装专门的过电流保护装置,对过电流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对电路进行调整和驱动。例如,桥臂互锁保护法。当出现信号反复或开关延时过长等问题时,桥式逆变短路就会产生桥臂短路现象,通过应用桥臂互锁保护法,使其能在故障发生使迅速进行驱动信号的切除处理,应用联锁手段,通过连接桥臂上的部件来避免短路现象的出现。 2.4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 社会经济的腾飞,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电网功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电网中的运作功率出现较为频繁的变动或内部遭受部分负荷的强烈冲击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也会使得电网线路难以实现对低频振荡的有效控制。而基于电力电力技术的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则可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承载力以及相关性能,同时也能规避电力系统中的功率损耗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电力系统性能的稳定性,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电量的需求。 2.5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 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分析和检测电力系统补偿元件的运行状态,进而从中获取相对应的等分量谱波电流,其后利用补偿装置生成与谱波电流的相反等分量电流,从而实现谱波电流与生成电流的相互抵消作用。通过应用该种方法,可以在根本上规避电网系统中谱波电流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基波电流。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应答速度快、抗干扰性强等诸多优势,这一设备主要由补偿装置以及具有指令功能的运算电流电路两部分构成。通过应用有源电力滤波器,可以及时对电力系统中的补偿电流进行检测和分析,进而实时获取电网系统中的谱波电流以及无功电流的数量,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6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发电厂所传输的基本上都是交流电压,但在交流电压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能源的大量损耗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难以有效把控所消耗的能源,并且管控消耗能源所要投入的资金成本也较高。针对该种情况,目前已有众多发电厂开始改用直流电输电方式,通过应用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能够有效完成交流电与直流电的转换工作。一般情况下,直流输电方式应用于电压容量较大且所隔距离较远的输电装置之上,利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交流电压无损耗地转变为直流电压,其后在经过直流电逆变过程转变为直流电,以此来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用电服务。 3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持续进步,其在电气控制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发重要。为了更好地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相关科研人员必须基于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应用需求,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地研究,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调整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效果。 作者:卫昱含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技术下电气工程的应用初探 摘要: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科技、经济都在飞速的发展着,电气工程行业也得到了良好而快速的发展。为了促进行业的大发展,电气工程需要进行不断地自我提升,使用先进的电气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电子产品的质量等等。在电气工程行业引入电子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率与整体质量,为电气行业的发展注入无尽的动力。文章将会对电子技术的特点进行介绍,再将电子技术与电气行业现状结合起来探讨两者的互补优势。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应用现状 1电子技术所具备的优点 1.1可以进行全面的监控 任何一项工程的功能都是十分完备的,其结构通常也是十分复杂的,电子电气系统虽然是最基础的结构,但是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电气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问题,仪器设备若是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解决,就会延误工期,严重时还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有必要对运行着的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的监督。为了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使用电子技术,从电气工程开工至工程竣工,它都可以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及时进行报警,工作人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解决,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而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 1.2对指令的输送进行控制 在电气工程中使用电子技术,可以对指令的输送进行严格的把控,避免出现指令输送错误的现象,避免对工程带来不良的影响。系统在发送指令的时候,会经过一遍验证,在指令确认无误以后,才可以将指令传送出去[2]。在工程正式开始之前,设计人员要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要点要突出智能化与电子化。 1.3拥有智能化的操控系统 旧式的电气工程操作系统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控制,要是工作人员离开一会儿,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使用电子技术,无需专人对操作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运行,定时检测系统是否存在异常,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发出警报,确保系统能够在正常的环境下工作。 1.4拥有强大的操作性能 电子技术的操作性能极其强大,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几分钟的学习就可以掌握其基本的操作要领,且系统的仪器表盘简单明了,不同的操作键控制不同的部件,分工明确。电子技术的使用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减轻工作压力,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会自动检测故障原因,工作人员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是哪一部分部件出现了故障,缩短检验的时间,省时省力。 2电气工程中电子技术的使用现状 2.1电子技术在变电站的使用现状 电子技术在变电站有着广泛的应用。自从变电站使用了电子技术之后,工人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工人的工作量也在逐步减少。人工作业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子技术的使用可以代替部分人工作业,有效地降低这类安全隐患,以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3]。由于电子技术自身的种种优点,可以对变电站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把控,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降低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2.2电子技术在发电厂的使用现状 电子技术在发电厂有着广泛的应用。发电厂使用电子技术,可以对发电厂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安全。旧式的监控系统由人工进行24h不间断的操作,有时监管不到位还是会发生问题,而且工人的工作压力较大,得不到足够的休息,进而无法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使用电子技术就能够实现系统的自动监控,无死角、不间断,有效地的帮助工作人员减轻工作负担,有效地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发电厂的各类工作能够顺利、正常的进行。 2.3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使用现状 目前,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主要发挥着监控与管理的作用,代替人工操作,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作状态,并且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减少问题的发生概率,进而提升工作的整体质量。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还没有达到普及的状态,不过随着电子技术自身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过不了多久就会在配电系统中拥有较高的普及率。 结束语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现如今电子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市场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电气行业,电子技术的使用能够加快电气行业整体的发展步伐,为电气工程带来一定的安全保障,为工程的质量与工程的效率带来巨大的提升。在发电厂、变电站,电子技术是重要的一项技术,它能够为两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保障,降低事故的发生频率。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专业人员要充分考虑电气工程的发展现状,让不断发展着的电子技术能够更好的为其提供服务与帮助,为电气行业的稳步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王胜佳 单位:吉林化纤集团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前言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科学技术也得以进一步发展,电子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较多,极大的促进了电气工程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电力电子技术,将其作用发展得更好,以便为人们带来更多方便,获得人民的满意度与认可度。 1电力电子技术概述 所谓的电力电子技术就是将电子器件与技术应用其中,以此控制电能变化情况,在这一技术中涵盖了电力、电子以及控制等三个领域的内容,通过三者的结合有效实现了通过弱电子完成了对强电力的控制能力,同时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国防等。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发电机中,明显提高了电能生产,强化了电能利用,尤其是对能源节约与生产效率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当电力电子技术应用语(于)电气工程以后,电力系统操作更加灵活,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 2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的意义 2.1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随着人们用电量需求的增加,传统电力系统在应用中存在较多弊病,导致电力系统运行容易出现故障。为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应做好技术管理工作,将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得知,电力电子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简化操作步骤,便于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因此,需要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 2.2电力电子技术自身性能相对较好 电力电子技术更具优越性,技术构造也更带有科学性,性能也十分良好,因其具有这些优点在电子技术被应用以后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电气工程中享有盛誉。现阶段,社会发展较为迅速,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更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电气工程发展。 2.3强化电子技术系统适应能力 电力电子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便于操作,并不像传统电气技术一样操作困难、适应范围狭小,影响工作人员工作进程。当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以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人员压力显著减少,很少出现电气运行故障,也为电力企业获得了良好口碑。 3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3.1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变电站中,不仅提高了变电站的工作效率,还大大减少了人工数量,更有效避免了工作失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工作。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变电站工作人员开展监管工作,及早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将问题解决,确保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电力电子技术也得以完善,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帮助变电站实现了科学化管理[1]。所以,变电站应注重电力电力技术的应用,并进行创新与完善,减少变电站安全事故的发展,将电力电子技术作用全部发挥出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静止无功补偿装置也被应用到变电站中,显著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无功率补偿可以提升电力系统与负载的功率因数,降低功率损耗,确保电压安全稳定运行,这样也就提高了供电质量。一般来讲,静止无功补偿装置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于晶匣管控制电控器来说主要有两部分构成:a.反并联晶匣管;b.电抗器。它们之间是串联关系,只要改变晶匣管的延迟角就可以控制电抗器电流,这样就可以不断调节电抗器基波。②对于晶匣管投切电容器来说,它属于一种单相结构,存在于结构中的小电感主要是抑制电容器在投网时发生的冲击电流,这种装置鲜有磨损发生,能够快速响应,实现平滑投切,同时可以实现综合补偿。③对于静止同步补偿器来说,主要是利用电力半导体桥式变流器完成补偿,但这种无功补偿以动态补偿为主,它具有快速调节、适用于多种范畴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静止同步补偿器还具有多重性,并拥有PWM技术,也正是由于其具有该技术使其能够将电流中存在的谐波消除,减少其对装置的损害。静止同步补偿器基本原理是在并联的作用下,将自换相桥式电流与电网连接在一起,以便完成电压调节等共走,实现无功补偿目标。④对于可控串联补偿装置来说,主要控制者是晶匣管,将电容器和电控门器并联在一起,而晶匣管主要是引导与改变电抗器电流,进而完成补偿装置的等效电抗变化。通过研究发现,这种装置可以实现参数补偿,并通过阻尼控制环境,以此来改善阻尼实际情况,这样也可以减少低频振荡的情况,确保系统在运行上更具安全性与稳定性。 3.2电力电子技术在发电厂中的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还具有全面监控的能力,将其应用到发电厂中可以保障发电厂工作顺利进行。电力电力技术能够构成完整的网络系统,实现全面监测,在确保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的同时,也便于其操作,这样就可以提升电气工程工作效率。发电厂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就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这样既可以保证发电厂安全运行,还可以使供电工作更加安全[2]。如在发电厂中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就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典型代表。高压直流输电是将发电厂输送出来的交流电在换流器的帮助下转化为直流电,然后将直流电在输电线路的作用下送至受电终端,经过受电终端后将直流电会逆变成交流电,然后再将这部分电能送到用电用户手中,供其使用。对于高压直流输电来说,其传输功率相对较大,在电能传输中所用到的线路造价也很低,十分便于控制,它是现阶段最常用的输电方法。同时,直流输电的架空线路具有成本小,损耗小的特点,将直流输电方法应用其中可以保证输电更加安全稳定。 3.3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现阶段,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配电系统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未实现普及目标,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配电系统中得以广泛使用。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到配电系统中,主要用于监控与管理,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操作情况,使配电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实现高效率与高质量工作。通过监控管理者就能了解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也能发现在工作中是否有不正确操作的存在,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当即指出与纠正,因此,需要应大力推行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实现普及目标。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下,电力电子技术也将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使配电系统呈现智能化,为用电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4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并成为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不仅可以提高电气工程工作效率,还能提高电气工程工作质量,推动电力工程进一步向前发展,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在变电站、发电厂中的应用更是为其发展增添了动力,尽管现阶段电力电子技术还未在配电系统中普及,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配电系统中所应用的电力电子技术将更为智能化与人性化,为电气工程发展增添新型动力。因此,应注重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作者:李敏 单位:国网江西石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一、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1],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后续课程包含《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现代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以及《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的考核等方面详细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依据 (一)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设计理念上,我们遵循这样一条主线: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开发出基于电子产品装配为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计依据 通过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分析来看,其主要有三大类就业岗位群[2],分别是港口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保,港口电气设备维修与故障排除,港口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结合上述三大类就业岗位群,将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港口装卸机械为主的港口电气设备管、用、养、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下面将从职业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分别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知识要求。对于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基本的职业知识上要求掌握港口供配电及港口机械控制和维保知识、机械与液压相关知识、PLC与变频器相关知识以及专业英语等,同时对于模拟、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在职业能力上,作为该专业学生应该能够排除常见的电气故障,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维保,能够巡检港口设备和线路,同时能够规范记录总结各项技术文件。对于电工工具的规范使用,安全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以及元器件的选型,装配和测试等相关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培养。职业素质要求。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上应能够适应港口一线脏、苦、累、险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安全用电意识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具有在完成设备维修和安装调试等工作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能够自主学习港口电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完成项目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给定的电路原理图完成典型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故障检修。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电子技术》课程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分别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装配、焊接、测试以及故障排除的方法,能选择并正确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表完成基本电量的测量以及良好的安全用电和自我防范意识,能够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查阅和整理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等[3]。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学内容。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特点,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分析《电子技术》课程所培养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行业和企业对应的职业标准来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着重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对于与实际工作联系并不密切同时理论知识较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淡化,在安全作业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体系重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项目。我们同企业共同编写了项目教材,在课程内容上对电子技术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续化,形成六个以真实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六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实例、晶体管放大器制作实例、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实例、三人表决器制作实例、智力竞赛抢答器制作实例和数字钟制作实例[4]。在这六个学习项目中,既涵盖了以往传统课程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项目下学习,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模式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在教中做,在做中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结合实物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计算机仿真法、实操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在实物演示法中,我们通过在课前事先用面包板搭建好成品电路进行演示,通过现象观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最终实现的效果。在实操法中,我们将班级的同学分成4人一组,设组长一名,课前领取面包板、元器件和导线以及工作任务单,学生通过任务单明确任务,识读电路原理图,由组长进行分工,个行其责,通过仪器仪表正确地对发放的元器件进行质量检测与判别,利用面包板进行电路搭建,通电前的交叉检查,通电测试,如果电路出现故障能通过资料的查阅,利用仪表进行故障排查,最后进行成品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阅,教师总结点评。在计算机仿真法中,对于较难理解同时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我们通过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仿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6]。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此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论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通过机房、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电气协会、电器“雷锋班”、创新设计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师生进行义务电器维修。总之,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拘一格,丰富教学手段。 六、教学条件 为了满足《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一支从年龄、学历、职称上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培养,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国家、省级的骨干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之中,共同参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配备了电子仿真实训室、焊接实训室、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室等实验实训室,满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需求。 七、课程考核 《电子技术》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六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即为课程成绩,每个项目都由知识考核、能力考核、素质表现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构成。即每个学生每个项目的成绩由笔试成绩、实操成绩、项目制作过程中的素质表现成绩的个人成绩和最终小组的项目成果展示成绩组成,最后再将每个项目进行加权形成整个课程的最终成绩。课程的考核是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关于职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充分体现。 八、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与完善,加强项目化教学研究,推陈出新,开发更多与专业相关的教学项目,通过加强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水平,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不断创新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作者:张斌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1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 电气工程训练是当下电气工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而通过相关教学,增强的主要是每个学生对于专业技能、装备以及实验用具的运用能力,同时强化对于设备的维修能力。所以电气工程训练课程的重要性也由此体现,特别重点突出了实践应用的关键性。对于相关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需要通过专业介绍强化学生对于专业认知度,其次了解实践学习的内容,即用电安全须知、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内容以及实践动手内容等。然后进行多阶段训练:①基础阶段,初步了解电路基础知识与电子器件特性。②拓展阶段,强化相关知识的进阶,同时进行相应的创新,创新训练可以在学生了解完成基础阶段后就开展;最后需要对训练课程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和理论的整合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重实践、轻理论,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不够,甚至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对此,教师主要需要将电工电子技术进行拓展,从而保证与学生能够通过理论配合实践学习。教材选择上适宜较为基础的,应用较强的以及较为先进的教材,其中基础主要是指教材包含课程的基础理念、规则以及思想等等讲解;应用则是指所学知识能够与实际相联系,同时运用到实践操作中;而先进则是教材设计的知识要与目前时代以及主流技术相联系,保证知识理念的与时俱进。对于目前电气工程训练方面,大部分设置80个学时,划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是对基本电气控制手段进行教学,同时完成一些基础的操作教学;其二则是学会照明电路的安装以及调整,同时能够了解一般的电工技术知识。 2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缺陷 对于目前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而言,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教学设计方面的欠缺科学性,也让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具体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教学配置欠缺科学性。很多学生课程安排往往不规律,特别是整个课程趋于前松后紧的趋势,也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出现脱节的问题。例如传统的电工训练,一般课程设置都是一周,而每次训练周计划项目主要集中在前三日,主要运用的是一般理论以及实践操作。其余两日主要是以创新为主,但是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出现问题,即前三日由于学习内容过多,导致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到了后期突然的放松,会导致学习出现懈怠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的行为受到影响,最终引发学习效率问题;其二,实践操作意义不大,特别是对于实际工作而言,所训练的项目的技术性和专业水平都比较低,例如电气工程训练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学习交流电动机控制线路,照明电路的配置等等,虽然表面看来具有较强的实用效果,但是教学内容所运用的电路已经落后于时代,缺乏与时俱进,急需要更新。 3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措施 (1)教材方面的改革。对于教材来说,主要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即一方面,主要是对于目前训练实践的教材进行调整,即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教学阶段以及六大模块,首先四个阶段,含理论阶段、实践阶段、创新阶段以及制作阶段,此外,六大模块,可以包含初步认识、仪表运用、电路分析、线路板定制、组成以及配置、修理。而对于实践教材而言,四个教学阶段以及六大模块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教材的科学性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教材知识的难度以及实践计划的变动,而变动过程尤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机契合,即两者互相参考,在理论教学中,着重于安全用电须知、元器件介绍、检查维修知识普及入手,同时提出与实践关联不大的内容,并且通过理论的巩固了解,让学生后期实践能够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指导;第二个原则,主要是推行因材施教,例如一些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因为差异导致学习存在困难,则需要进行教材内容相应的调整,另外,即便是一些同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阶段的差异,也需要进行分类教学,同时选择正常的教学侧重点。 (2)教学方面的改革。对于教学方面的改革主要在于趣味性,即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传统的理论知识得以趣味化,生动化,最后通过最简单的方法向学生展示,从而有效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念能力。例如:理论方面的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模型教学对传统的“一粉笔一节课”教学进行取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开展演示以及启示进阶教学,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实践动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示范教学,即手把手进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持续对学生进行鼓舞和引导,强化他们的思想,从而让他们能够养成自我思考与自我拓展的习惯,同时保证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形成。此外,教学方面还需要遵循层次感,即可以将教学流程分为基础教学、进阶教学以及巩固教学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教学,即通过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质变,让学生通过技能的运用让他们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知识方面的缺陷,同时了解理论学习的方向;其次是进阶学习,进阶学习的主要是以实践为主,特别是社会实践,例如进入企业定岗实习、校内实习基地实践等等;最后是巩固教学,巩固教学主要是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的拓展,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内部的小组合作完成教学,即属于开放性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的关注焦点也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实训课程,还可以是校外的一些科研计划,从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作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指导作用和价值。 (3)考核方面的改革。对于考核评估方面,同样需要遵循多样性,同时还根据学生能力和专业的差异,进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实践的目的以及方法进行调整,即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安排不同的评估标准,从而让学生在许可范围之内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满足与自身相匹配的目标需求,然后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累计成就感,同时教师不断提升他们的目标标准,从而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同时具备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综合人才。 (4)激励方面的改革。对于教师来说,要提升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的变动和奖励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激励,特别是在实践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的多样性,配合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配合,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具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奖励激励,而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活动中加入激励措施,例如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多样化的实践竞赛中了解相关的奖励方案,同时通过多角度进行落实,对于奖励的内容也进行丰富化,即包含证书奖励、奖品奖励以及奖金奖励等等,同时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优点,落实“人人有奖励”的思想,从而保证学生的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意识都能在此刻形成,最终有效促进他们未来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4结语 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而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和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四个改革”入手,即教材方面的改革、教学方面的改革、考核方面的改革,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教学中获得足够的能力和素质,以利于未来的发展。 作者:程小卫 单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改革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电气与电子课程设计内容,应该从简至难,由浅入深慢慢推进,训练的内容可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设计的基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可以了解并掌握多种元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后期进行设计、调试和测量电路的基础知识。因此,课程设计必须要涵盖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在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可以安排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实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各芯片的工作原理以及信号间的时序关系,还能够掌握测试仪的使用方法。2)综合技能。不同的专业对电子设计的需求各不相同,致使传统的电子设计不具备较高的针对性。对于电子与电气综合设计,可以开设在三年级。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课程已经结课,最需要的是如果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使自己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学生在三年期间已经具备了实践操作的基本能力,比如一些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等等,已经能够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搭建电路、排除故障等方面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电子与电气设计还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工作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进行选择岗,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于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有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予以延伸,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为走上岗位打好夯实的基础。3)专业技能。强电是电气工程的专业特征,强化弱电是电气专业的发展方向。电气与电子综合课程设计要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因此在这个设计阶段,要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内容。为了能够避免与前两个阶段的内容有重复,可以选择大规模集成器件,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块,通过积木式、模块化结构,让学生进一步提升操作能力,所设计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如参数检测、传输处理、计算机控制等等。 二、课程设计方法 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展示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整个课题设计中,方案选择、电路分析、参数计算等方面必须要以理论设计为基础,之后选择正确的的测试方法,元件采用以及搭建电路。根据这个原则,可以选择多种实现方法。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电子产品陆续推陈出新,缩短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随之增长的是新元件、器件的出现,它们也不断带来新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在电子与电气综合课程设计中,要摒弃落后的知识和技术,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成套的开发装置。实验在保留必要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做到与实际发展趋势相适应,结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设具有灵活性的设计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让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科技的不断进步致使信息时候扑面而来,电子信息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并掌握到与时俱进的知识与技术,在巩固理论知道的同时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王蕊 单位:开滦高级技工学校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理论教学和时间教学。现在高校中,工科院系的教学方式中实践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电子电气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本文主要是结合现如今有关电气电子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电子电气;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实验 在进行高校学生电子电气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运用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相关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对于高校来讲如何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现如今的关键 一、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科技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但是现在高校有关电子电气教学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的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重视理论性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的教学,在进行有关电子电气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根据理论的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对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进行验证。实验课中,实验步骤以及内容都是根据老师来决定,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往往是“复制”老师的动作,按部就班来进行实验来得到所谓的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的环节,缺乏创新的环节,整个过程会让学生感觉到无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讲是起不到作用的。 (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高校老师在进行电子电气试验的授课过程中,跟每个学生所布置的实验内容是相同的,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一些实验内容不能够充分调动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讲实验的完成时十分困难的,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很多的高校实验内容来讲,整个的实验内容是陈旧单一的,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实验的性质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对于一些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实验比较少,有关的实验要求以及实验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过脱节。 (三)实验教师力量比较薄弱 在很多高校的教学力量分配中,理论课老师以及实验老师是分开的。理论老师一般很少进实验室,实验课主要由实验老师来教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并且在实验课老师中,年轻的教师占据的比例比较多,经验不足。 二、电气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基于现如今高校有关教学的现状以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发展情况而言,对于电子电气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电子电气专业在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中,必须要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具体的改革内容包括将实验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由不同的模块构成。在进行课内实验的时候,课内实验主要是包括基础性的实验,创新性的实验以及综合性的实验;课外的实验包括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以及科研项目两种。在整个的实验内容中,必须要涵盖电力,电子,仿真以及控制等相关的技术,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需要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的寻求实验课题,不仅给学生相对自由的实验环境,还要鼓励学生有相对自由的实验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难度逐渐增加,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 1、授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实验进行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分析方法。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根据老师讲解的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来进行,学生按照实验内容自主进行连线,调试知道能够自主账务整个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分析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老师来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基础的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及本地实验技能。2、引导式教学。现如今,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互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下达实验任务,然后引导式的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框架的搭建,积极鼓励学生小组之间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寻找最合适的实验方法。在这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不断去尝试不一样的想法,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在高校中,有很多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奥赛的机会,这些大赛的实行是为了不断的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基本能力。参加这些大赛,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这些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技能和创造性的精神。 (四)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技能 高素质的教学力量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整个教学质量的挂件,打破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的界限,理论教师可以与实验教师一起来进行学生实验的教学。相关的实验老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了解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现如今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就现如今高校对于电气电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做简要介绍,以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希望读者对其有简单的了解。 作者:汪科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引与动力学 电子电气论文:资源管理下的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研究 【摘要】随着初期的殖民掠夺与工业革命浪潮在后发国家的发展,世界资源能源遭到了极大、极快速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各个国家面对这种生存危机与困局正在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也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发明了诸多关于废旧资源的加收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以下就针对日益增多的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管理及回收处理等问题展开具体讨论。 【关键词】资源管理;电子电气;设备处理;探析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力发展电子电气技术以来,因其研发速度与产品转化率越来越高,在更新换代的模式驱动之下,产生了数量庞大的WEEE-废弃电子电气设备,通常也称为电子垃圾,它是自城市化、工业产业发展以来,除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之后的最大污染源,既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也因其毒害作用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威胁。因此,近来来基于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提出了关于资源管理的新思维,希望借助这种回收利用方法实现对它的有效管理与处理。 一、电子电气设备特征 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电子电气设备的基本特征,需要抓住其中的“废旧”属性,然后,按照种类、数量进行分析。以我国的环保局相关规定电子电气设备可以分为十大类。比如,在家电方面,就包括大型、小型两种;而在设备方面,则包括远程通讯设备、用户设备、电子信息技术设备、休闲运动设备;工具层面的电子电气工具、监视或控制工具工具玩具,医用设备装置以及电子玩具等。大类下设的小类也因其产品型号、体积、结构、功能、材料、元器件等不同而存有诸多差别。因此,从这种基本的分类分析,要实现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有相应的困难。从其主要特征分析,资源性、污染性并存。比如,以电脑、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废弃物材料组成为例,其中既包括金属、塑料橡胶,也含有玻璃、气体,加上配套安装应用还涉及到纸类、布类、砂土以及其它材料等。而且目前运用罗多的电路板、显示器、灯管、电池等也因其存在诸多危害性金属因素,如铅、汞、砷、铬等会引起多样化污染。 二、处理现状 以当前的处理为现状观察,发达国家优于发展中国家。比如,在德国就根据小型工业、大中型工业设置了诸多加收处理公司,针对线路板、电池、显示器、机壳、电线等废旧电子电气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自动识别、拆分、熔炼等,由此也产生了以废旧垃圾处理为经济收益的相关产业。再如,日本在这个方面就以其《家用电器收回法》令其在电子电气方面针对废旧设备的处理率达到了80%到90%;从其采用的方法分析,包括对制造商进行勒令回收,对消费者进行废物投放管理,同时开发了针对WEEE的处理技术及工艺,有效的在投资后获得了收益。与此类电子电气工业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在WEEE的资源管理方面相对较弱,其原因既有管理方面的不足、不重视,也存在技术瓶颈与环保问题较为严重的事实。现行的处理方法中基本上以个体有偿回收为主;其中包括人工拆解、低水平处理这种初级实践。而且,既使居住者能够提前做好分类,一旦投入到垃圾回收站,也会产生进一步的混合,从而造成分类的无效性。从主要的回收利用材料分析,以金属类回收较多,如铜、铁、铝、塑料等;但在毒害大、价值低的WEEE类型中,往往以丢弃、焚烧、酸浸处理居多。但是经过多年的初级发展,当前的中国在沿海一些国家,如广东、浙江等大省出现了一些大型WEEE回收处理中心,分布也越来越趋于合理化,而且聚烯烃的热解油化技术目前已经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因此从未来的发展与公共卫生管理分析,其从回收处理到获得经济效益依然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 三、关键技术 公民在环保方面的意识提升与自主性的环保分类与习惯养成属于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完善;但由于中国发展速度快、使用电子电气设备数量大,产生的垃圾较多;因此当务之急是面对WEEE在关键技术方面做一些努力。比如,在拆卸技术方面,首先要考虑到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基本特征,并依此为据进行拆卸手段的选择;如根据连接方式、拆卸手段、拆卸对象就可以针对性的解决主要部件的拆卸问题。具体如在焊接连接方式中,就可以采用机械力切割手段,针对金属外壳、密封件等实施拆卸;而在粘接连接方式中,就可以借助化学方法或机械力对不同类型的标签、涂层加以处理;若是铅锡焊接宜通过机械力、加热,实现电子元件、电线之类材料的拆卸处理;至于焊接或插头、铆接等,则可以运用相适用的加热、剪割、机械力、切割等手段,完成设备外壳、电子元件及电线之类的拆卸等。再如,针对塑料材料、有毒金属则应该从回收处理、分离技术层面进行实践。以塑料材料回收为例,可以在拆卸的基础上,对其中占据30%左右的塑料材料进行种类细分,然后再利用填埋、焚烧、简单物再生等回收利用技术加以处理。但对于含有卤素阻燃剂、溴系阻燃剂依然缺少较有效的技术处理方法,因而建议这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至于有害、有毒金属的分离处理要求做到无害化;由于常规的利益取向往往很难达到目标,建议借鉴德国ACCUREC集团的真空熔炼技术处理方法,并加强热化学处理方面的研究,以此提高分离回收率与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能源匮乏,以及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类有有义务为其自身发展所产生的恶果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联合国在几届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报告可以了解到电子电气设备作为一种废弃垃圾产生了极大的生态破坏,因而面对当前的处境,既需要对这类垃圾的特点进行分析,也需要根据其中的材料组成、污染程度、危害等级等制定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处理方法,如拆分、分类、分离、回收利用、深度掩埋处理等。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废弃电子电气设备处理需要采取综合方法,从管理、垃圾分类、技术处理多个方面开展。因此建议制定一项符合公共卫生章程的综合型资源管理方案。 作者:吴浩湧 蒋其跃 陈冯进 单位:深圳远征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论文: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无害化技术分析 摘要:电子电气设备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世界信息化的进步,而且现在生活中处处是电子产品的身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电子电气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许多弊端,反过来给社会及人民带来不利的影响。经过电子电气设备长时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电子电气设备回收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为了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侵害,各国开始了废旧电子设备的回收和重新利用的技术研究。本文通过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现状,介绍几种处理技术,希望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资源化及无害化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电子电气设备;现状;技术 随着电子电气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所以随之产生了电子设备的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而且大多数废旧电子电气设备中都含有很多危害严重的物质,给环境及社会生活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所以,为了使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能够更加资源化与无害化,各国已加大对废旧电子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本文通过提出一些废旧电子设备资源化及无害化技术,希望为改变其不利影响出一份力。 1我国现阶段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现状 由于电子电气产品更新速度太快,加上其使用寿命一般都不长,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电子电气设备被淘汰,而且处理起来非常麻烦,所以造成了现在我国电子电气设备的处理现状。首先,电子产品的焚烧和填埋。因为现在电子电气设备都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很多时候就通过焚烧和填埋的方式来减少废旧电器占用的空间。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会使电子设备中所含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排放出来,这样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比如电子设备中的有害物质污染地表土壤和水源等等都是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安全和健康。同时电子设备的焚烧会产生很多含有有毒物质的烟尘,给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是国家对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现行的相关法律条例及国家政策对电子设备处理的管理并不专业,无法达到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处理标准。加上现在使用的处理方法和技术并不规范,所以还是减少不了对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不利危害。 2废旧电子电气设备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技术 2.1废旧设备的集中拆卸分类技术 大多数的电子产品都是按照产品种类型号进行批量生产的,所以拆卸起来并不麻烦。电子电气设备的拆卸和分类对其以后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尤为重要,为随后的处理阶段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电子电气产品更新速度过快,所以其种类众多,而且有的产品结构在设计时并没有留下拆卸的余地。所以就需要将各地产生的废旧电子设备集中统一起来。通过使用通用多用途的工具对废旧电子产品进行拆卸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中间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灵活的使用不同种类电子废品的拆卸方法,提高废旧电子电气设备的规模化和资源化的拆卸分类效率。 2.2废旧设备回收再利用技术 在电子电气设备生产中,塑料的使用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电子产品的外壳、屏幕,装饰等等都是使用的塑料材料构成的。所以现在的热解反应技术应运而生,既避免了通过填埋和焚烧等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大大提高了热解反应之后材料的利用价值。真空热解技术现已在废旧的轮胎等橡胶类产品中应用起来。真空热解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减少一些有害物质的产生而且在真空状态下操作不会收到外界气体的干扰,所以使其处理起来更加容易。在真空热解技术下的塑料回收物品可以分解生成高利用价值的材料,整个过程操作简单,产物清洁,极大的改善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再利用过程中也产生污染的缺陷。 2.3废旧设备中有毒成分的剥离技术 在电子电气设备的内部材料使用中,通常采用的是各种金属材料。比如一些电路板、二极管和电池等等,都是使用了对环境危害极大的金属材料。而在这些材料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很难将其中的有毒物质剥离出来,而且一般的冶炼方法很容易使有毒物质的外泄对环境造成更严重的污染。所以采用真空熔炼技术来处理这些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真空条件下,根据不同的温度可以剥离不用的金属有害物质,还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3结论 在面对当今电子电气设备更新换代频繁,废旧电子设备数量剧增的形势下,通过利用行之有效的处理技术对废旧电子设备的回收再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严峻的形势下,更要加快技术创新的节奏以减少废旧电子设备给环境和人民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然而这并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同时还需要多方的支持。国家需要根据具体的废旧资源再利用的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来保证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处理的顺利进行。另外电子生产企业放缓更新换代频率,广大消费者改变和控制自己的消费观念,减少电子废弃物的产生。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电子电气设备的资源化和无害化进程,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生活。 作者:刘彬 电子电气论文: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的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民用航空电子设备架中,设备的安装和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对电子信息系统和电气设备进行糅合设计,同时,还要提升设备安装的精密度。这样做,就能全方位提高电子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简要分析了设备安装在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的设计,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备安装;民用航空;电气设备架;冷却系统 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的科学设计十分关键,它关系到航机的出行安全。在现在的电气设备架中,通常会采用多功能的设计方式完善其电气设备。同时,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上,要保证其实用性和可靠性。而设备安装设计能够优化其性能,所以,在设备安装设计中,全面分析电子电气设备架是十分关键的。 1设备安装的主要技术要求 1.1维护可达性在早期的机载电子设备的设计阶段,要考虑设备维护初期的可达性。在安装了设备后,更容易更换,且容易接近。在安装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标识,保证设备的外形尺寸、电气连接等各种相似的连接器不会轻易发生错误。对于设备架的各种设计,需要考虑为维修中可能用到的东西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维护人员能够更换设备。因为在与设备相连接的各线束的连接点都有可能会发生故障,比如分里面上的转接插头和设备后部安装的插头。对于设备的安装设计,要想在排除故障时方便各连接点之间的相互接近,就要充分考虑电气各连接部分的内容,以实现可达性。1.2设备的电气连接设备中插头和线束的安装都被包含在设备的电气连接中。设备的安装、拆卸和插入的感应能力、连接器、接触器、电缆的连接关系和设备附件的安装要求等都是设备安装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插头的安装位置,在安装线束时,需要考虑电缆的可维护性、设备的各项搭接的要求、维护工具的相关的使用标准等。1.3设备的冷却要求电子设备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超过所规定的极限时会完全失效。所以,对于电子的安装问题,要考虑到电子设备的冷却要求。对于电子设备来说,强迫风冷是比较常用的冷却方式,通过气流将设备中的热量由下而上的转移至周围环境中,最后由周围的环境将热量吸走。一般情况下,单独冷却每个设备比在一个规定的环境中为所有的设备设计冷却系统要难得多。1.4振动和冲击考虑当机载电子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在设备或架子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安装托架、设备层架、设备架等能够抵御各种冲击和振动。飞机与设备在连接中的冲击和振动位于设备的后部与底部以及设备连接处的前端紧固装置上。当设备加速运行时,会受到一个对于设备的反作用力,这样才能保持设备的平衡。一般情况下,设备架不是作为一个机身结构的放大器存在的,而是一个传递振动荷载的衰减装置。 2航空电子中电气设备架的设计 安装设备时使用的设备架用于将某些机械电子设备安装在飞机的相应特定位置上。一般情况下,装配设备的平台可用于设备架的设计,对于设备和设备中相关的机上线束,飞机上其他设备的连接平台和设备的冷却系统都可在这一平台上操作。设备架所占空间可以直接影响设备架的设计,设备的结构设计与相关的安装要求也可作为影响因素。设备架应设计为易接近、开放式的结构,使航空公司能比较方便地维修、维护架子上的设备,比如环境控制装置、机械部件、电连接器、线束和电缆等。在设计架子时,也要考虑维修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各种工具,进而为设备后部电连接器的维护、拆卸留有足够的空间。2.1设备架层架设计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可在所有设备中安装可容纳的基本构型,增加设备架的层架空间设备。通常情况下,应预留20%~30%的空间。因此,在设计各个夹层时,要按照设备架的超负荷状态来设计。当各类承受件的强度达到设备的全负荷状态时,将设备舱调至最大的向下加速度加载,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架层中最远处的最大弯曲度不会干涉安装设备的下层。安装在设备质量之上的20%预留空间的状态是全负荷状态。同样,设备中的各类电连接器的安装空间位置都应该被考虑到。根据电连接器的形态来判定线束的长度,估算线束的直径和弯曲半径等,线束所需的安装空间位置。一般情况下,电连接器中会有2种不同的安装办法,即架子后部的安装支撑板配合安装的方法、托架安装的导轨和方法。设备中冷却空气的装置系统为层架,冷却系统中管路数的设置位置也应在设计时被考虑进去。在各个层架中将孔打开,可以调节各个架层上设备的气流。一般情况下,各个托架上的设备都有相似的开孔。对于所有的开孔,一般情况下,都需用盖子将其盖住,在需要使用时将盖子去掉,调节设备的气流即可。2.2设备架的电搭接设计空调管路的电搭接要求与安装位置、设备架的设计有关。设备、设备架的结构之间都可在电搭接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导电性措施,保证飞机系统结构的电气湿度,避免发生电击、静电释放、雷击等危害。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电磁干扰,并提供适当的回路给电源系统。另外,在设计电搭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飞行安全,通常会采用静电安装方式来设计。而且其电压也会采用安全电压,从而有效保障乘客的安全。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明确规划电路的走向和集成方式,从而实现相应的搭接设计效果。2.3设备的线束安装在安装飞机的机载电子设备系统时,线束的连接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安装设备时,可从设备前部安装线束,也可从设备背部安装。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而从设备前部安装线束时,可能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①正面安装时,插头会承载设备在震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负载,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②虽然机场人员可以很方便地维护插头和电缆,但是,插头和电缆很容易被损坏,给同轴电缆的维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③电缆安装在设备的前部,不利于电缆的固定和绑扎。 3结束语 设备安装设计在民用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的分析十分关键,它能够使航机的运行更加可靠。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设备的特性,让设备的安装技术更加成熟。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架层设计和电搭接设计。最后,要科学、合理地安装线束,让航空电子电气设备架中设备安装设计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作者:姚尧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子技术对电气工程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全面进入到了信息化的时代,这样使得了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出现在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电气工程来说,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电气工程更好的发展。因此,对其应用进行相应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应用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确保电气工程的施工以及运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电气工程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只有这好了这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建筑工程具有更高的质量保证。而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1电子技术的应用优势 1.1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 对于比较大型的建筑工程来说,它虽然建筑功能非常的丰富,但是其内部结构也非常的复杂,作为其组成部分的电气系统,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程度还在不断增加,从而就促使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造成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对故障问题进行排除,进而造成管理质量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运用电子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因为这一技术的运用能够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监控,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也可以将控制机下达的指令传输到子系统中,以保证电气工程更好的运行。 1.2能及时有效控制输出指令 电子技术的运用,还能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输出指令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防出现指令输出错误的现象出现,进而有效的保证电气工程更加高效的运行。不过在开始设计建筑的时候,要对整体性功能进行充分考虑,并且尽量将智能化理念与设计相结合。 1.3能实现无人化操控 以前在对电气工程进行控制的时候,需要经过人工操作来进行,这样往往会因为人为方面的因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而电子技术的运用,能够对电气工程实行无人化的控制,并且能够对影响电气工程运行质量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准确度的控制,进而确保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 2电子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2.1自动化控制 电子技术的应用,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因此将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中,就一定要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对电气工程中的各种设备进行精准的定位,目前的电子技术中一般都是采用GPS技术来进行定位的。之后,需要将这些定位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对应的控制计算机,从而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更好的分享,一般所采用的传递方法是通过利用传感技术来实现的。最后,当控制计算机接收到相应的信息之后,会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同时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将分析的结果与工程开始设置的系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将运行的实际数据进行自动化控制。 2.2诊断机器设备故障 电气设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应用电子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故障诊断准确率。但是,当电气自动化运行时,电气设备会有一定的故障产生,如处理不当,也会引发其他故障,由此,不应该只依靠电子技术支持设备运行,还应该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便在机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进行检查维修,保证电气自动化的正常运行。例如,借助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分析变压器渗漏气体,并及时找到变压器故障位置的大致范围,再利用智能化技术做好详细检测,将检查的范围缩至最小,加快故障诊断。此外,在对电动机以及发电机故障检修时,利用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故障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3实现无功补偿 (1)要想更好的实现无功补偿,需要在选择相应的设备时,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无功补偿设备。例如,在进行无功补偿的时候,如果是运用电容器设备来完成,不仅首先需要弄清楚电网中的电压容量,同时还需要清楚地知道其实际的负荷,这样才能确保所选择出来的电容器的电容量最佳(2)在进行无功补偿的时候,一般有两种补偿方式以供选择:第一种补偿方式是进行动态的补偿,这种补偿方式主要是针对电网负荷较大的情况来实现补偿的。还有一种补偿方式叫做静态补偿,这种补偿方式是针对电网负荷较小的情况来实施补偿的。具体选择哪种补偿方式,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3)要想使无功补偿的补偿效果更好,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切方法。经过相应的研究表明,最为合适的投切方法就是模糊投切法,这种方法不仅安装非常的方便,而且补偿效果也非常的好。 2.4电气设备优化设计 为了使建筑电气工程能够更好地运行,往往还需要对相应的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运用智能化技术,能够使得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工作做得更好,其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电子技术的第一个应用优势就是智能化算法,不仅能够使得相应的计算工作更加便捷,同时还能有效的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这是计算方法主要通过总结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原理来实现的。在实际的应用和计算中,可以运用该规律进行搜索,并且对这种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2)电子技术专家系统能够检测出电气设备中存在的隐患和缺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论证分析,尽可能的保证该系统能正常稳定的运行。运用电子技术,能够将电子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将两种方法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从而促使电气设备能够得到很好的优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气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对电子技术进行合理地利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想使电子技术永远保持相应的先进性,需要相关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对其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建筑电气工程运行服务,推动我国电气行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翟玉明 电子电气论文:机械电子设备中电气干扰的措施 1电气干扰产生原因及其传播途径 1.1电源干扰和电磁干扰 机械电子设备在应用过程中,受到的干扰主要有电源和电磁干扰两种。电源干扰的种类有很多,变化性也较强。电源干扰从干扰原理上进行区分,可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两种。共模干扰是指由于干扰电压在信号线和信号地线上的幅度相同,导致干扰电流在导线与参考物体中构成的回路中流动,给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干扰。差模干扰则是指干扰电压存在与信号线及信号地线之间,并形成干扰电流回路,对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干扰。电源干扰会导致机械电子设备产生较大的运行波动,影响机械电子设备的精度和运行稳定性。电磁干扰是指由于电磁辐射干扰电缆信号,并降低信号完好性的电子噪音干扰。电磁干扰是机械电子设备应用中面临的常见干扰源。电磁干扰会以传导和辐射两种形式对电子设备产生影响,而在这两种干扰形式中,辐射又是最为常见的干扰模式。在进行机械电子设备的设计和安装使用中,必须要对电磁干扰进行预防,避免电磁干扰给设备运营带来影响[1]。 1.2干扰的传播途径 电源干扰是由于电压产生电流干扰机械设备的运行,因此其传播是需要通过导线进行的。由于电源干扰发电压较小,因此电源干扰会随着导线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但是,电源干扰发生过程中由于电流具有波动性,由于电磁感应原理,会对周围的空间产生一定的波动性电磁干扰,这种电磁干扰也会影响机械电子设备的稳定性。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导线传播与空间场传播两种。在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中,经常会处于电磁干扰场中。干扰信号会以波的形式在设备空间内传播,因此空间场传播是电磁干扰的主要传播途径。 2排除电气干扰的措施 2.1滤波器抗干扰 在受电源干扰严重的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中,一般会在电源端安装滤波器,减弱电源干扰对机械电子设备运行稳定性的影响。滤波器是一种由电容、电感和电阻组成的滤波电路,使用滤波器可以有效的滤除电源线中的某频率的干扰信号,从而保证电源信号的稳定性,降低电源对机械电子设备的电气干扰。 2.2电气隔离抗干扰 导线是电源和电磁干扰的主要传播途径,在以电源线、信号线、控制线对机械电子设备的干扰影响了机械电子设备的平稳运营时,可以采用电气隔离的方式,将电子设备的导线与设备进行隔离,避免电气干扰对机械电子设备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一般在应用电气隔离抗干扰时用到的主要设备有脉冲变压器或光电器件,对于模拟输入信号干扰的隔离则可使用隔离放大器对主、回路信号进行处理。 2.3屏蔽抗干扰 屏蔽抗干扰是抗电磁干扰的重要方法,屏蔽抗干扰就是在机械电子设备周围设计一个全封闭壳体,限制设备的电磁能力对周围设备的干扰,同时防止外界的干扰对壳体内部的机电设备运行稳定性影响。由于电子设备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目前屏蔽抗干扰已经成为对抗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随着不同干扰环境对屏蔽抗干扰的需要,这种抗干扰的方法还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抗干扰措施。例如静电屏蔽、双层屏蔽、编制屏蔽、金属隔网屏蔽等。屏蔽抗干扰能够有效的排除各种电磁干扰,对低频磁场干扰的排除效果尤为显著。为了能够将干扰信号控制在磁阻相当小的屏蔽体内,可以使用高导磁材料对干扰信号进行屏蔽。在抗干扰工程中,高导磁材料通常会被用来制作复合屏蔽电缆,这种复合屏蔽电缆通常包含3层:最里层是铜质电磁屏蔽层,内层是磁导率高的铁磁材料,最外层则是高饱和低磁导率的铁磁材料。这样一来,干扰信号就会被一层一层地消耗掉,最终能够传输到设备的干扰磁场就十分微弱了[2]。 2.4接地抗干扰 有效的接地是保证机械电子设备工作稳定性和设备安全的重要因素,接地抗干扰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电源干扰给机械电子设备带来的影响,还能够避免偶发电压冲击给机电设备带来的冲击危害。接地抗干扰系统包含系统第、屏蔽地、交流地和保护地等,如果接地系统比较混乱,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威胁到机械电子设备的安全。机械电子设备的地线一般应包含3条不同种类,其中一条用于连接机壳,它应该与交流电源的地线相连接;一条用于与电动机及继电器等设备相连,它又叫做噪声地线;第三条用于与信号设备和数字接收器相连接,它也被叫做信号地线。在机械电子设备使用交流电源为供电电源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由于公共地线电位不均而产生干扰源,应该将保护地线与电源地线进行连接。 3结语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机械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普遍。为了保证机械电子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在使用机械电子设备时,一定选择合理有效的措施排除机械电子设备受电气干扰的影响。在选择机械电子设备抗干扰措施时,要根据现场机械电子设备受到干扰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并采用多种抗干扰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将机械电子设备所受到的干扰降到最低,保证机械电子设备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铭宇 单位:成都七中2013级5班 电子电气论文: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实践教学 1现有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应试性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到位 尽管目前大多数航海类高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船舶电子电气员船上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明显增加一些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但是很多实践课程是虚设的。在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很多院校存在着侧重理论知识、实践内容的训练方面薄弱,侧重固定的评估考试题卡、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故障、排除故障能力的系统规划。加之马尼拉修正案要求船舶上强制增设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很多航海类院校需要根据公约对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培养的要求改变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被进一步被动改变,很多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无法做到和船上实际情况相符。这些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海事局评估实训要求脱节,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分析解决实际故障能力不强[2]。 1.2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 目前国内的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普遍的做法是,在实训授课中,教师首先会把与实训题卡相关的理论知识讲给大家,以此来做铺垫,然后授课教师会将题卡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再给大家实际操作进行演示,最后把完成题卡需要注意的问题、评估考点,甚至包括每一评估题卡评估考官可能提问的问题都讲授给学生。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完全是在教师指定的情况下,机械地完成题卡内容,学生缺少或者说根本不需要主动积极的思考。然而评估考试时一旦考官提出与题卡相关但教师上课并没有涉及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其结果只能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性被日渐消蚀,动手能力较差。 1.3主管机关对电子电气员评估体系建设不完善,教学难度大 从海事局电子电气员评估体系来看,很多评估项目不注重营造实训创新的环境,没有制定新的针对性强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而航海类院校现在采用的评估体系,是一种以评估成绩合格认定为满足岗位适任要求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2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借鉴电子电气员IMO示范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中的薄弱环节 IMO示范课程实训部分更侧重电气控制、电子技术的应用与修理,对通信导航技术在实训中对设备的维护修理提了要求,而实训大纲中对通信导航系统的要求偏高偏多。IMO的规定与实际船公司对电子电气员的要求更贴近一些。传统实训方式下电子电气员所掌握的实际解决故障能力已经难以满足航运企业对电子电气员的要求,因此了解当前航运企业对电子电气员的具体技能要求并针对要求更改实训内容是电子电气员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适当修改实训大纲,加强电子电气、电力电子、船舶电站、甲板电控设备的实训、船舶计算机及其网络等的教学和培训,适当减少通信导航设备的课程。加强中压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修理,适当调整通讯导航的原理实训,使之更侧重维修与保养操作。 2.2合理规划认识性实习,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总体把握 认识实习是实践教学计划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并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拓展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认识性实习应主要了解船舶总体结构、各主要电气设备和系统及相互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安排学生到实船上进行认识实习,所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保证认识实习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认识性实习前应该根据实纲编制实习任务书,使学生了解需要重点进行的一些基本电气设备维修和设备操作技能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认识实习兴趣,并布置学生每天写实习日记,最后完成认识实习报告,通过实操训练了解作为一个电子电气员在船上大致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高指明方向[3]。 2.3划分实操训练功能模块,采取项目化模拟情景教学 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和船舶轮机模拟器及驾驶台模拟器的组成特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与主干专业课程相关的功能模块,如主机工作站、辅机工作站、船舶电站、架机联系与集中报警工作站、通讯导航工作站等训练模块。学生通过对每个模块的训练,对比模块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提高对该模块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训授课过程中,将实训题卡进行“项目化”教学,进行情景模拟,使实训更真实。如在船舶电站模块的实训中,通过设置“自动电站的手动操作”和“常规电站发电柴油机机械故障导致全船失电的应急处理”等具体项目现实工作情境的模拟训练。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每个“项目”是由小组通过分工协作来共同实现,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的养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 总之,船舶电气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既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船舶电子电气员岗位能力的要求,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这不仅要重视硬件的实训室仪器设备的建设,还要兼顾到实训教学体系完善、实训教学方法更新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等工作。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是综合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与理论教学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航运应用型人才。 作者:刘洋 王波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 一、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的特点 现在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系统不仅能够满足零件的标准化,同时也满足一些配置的特殊化功能的需求。但是现在,这些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已经对汽车总装方面的方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首先应该将电控单元硬件标准化,再者就是可以按照订单上的一些要求来进行现场软件植入,在这些软件植入之后,可以对电控单元之中的参数进行设置,以此来让每一辆车在配置上达到提样的标准。 二、对工艺设计模式上的开发 首先就是设备型的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与一些其他工业设备派和起来使用的,它是由工艺设计人员在工艺编程系统当中来完成的。这个设备是工业设备系统的一个辅助设备,它是一个接收主机信息,进而反应信息的一个设备。还有一个就是进化型工艺设计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在这个模式中,工艺人员需要采取上面所说的辅助设备,来获取车辆的信息的,然后进行操作的。还有就是最后一个返修性工艺设计模式。这个模式针对的是电子电气返修工艺上,对电子电气故障的返修处理。 三、工艺流程上的设计开发 1、在整个车辆叫进行装配完成后,在电气系统第一次通电之后,要对车载系统电子电气进行初始化操作,只有在完成了初始化操作之后才能对车进行首次启动。在进行初始化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到几个方面,就是要注意一些对电控单元的一个激活,还有就是对防盗安全系统在进行初始化之后,要检查一下防盗安全系统是否处于一个激活状态,是否有效。 2、四轮定位仪和前束调整台,四轮定位仪是用来对汽车方向性检测调整的一种设备,如果车辆在高速行驶的时候,会减少轮胎的磨损,对车辆有一定的操控性。这个主要是检测前后车轮的一个前束和外倾,校正方向盘。前速调整台是对汽车前轮侧滑检测的一个保障,它是动态检测调整车辆前束的。对于有些车型上是配备了车胜电子稳定系统的。这要利用车辆的前束调整台在完成前束调整时的一个标准的几何领围状态。然后记录下这个零位值,以此来保证电子电气系统的稳定,在车载系统电子电气初始化操作没有完成前,因为这个系统还没有正常的运行,所一中间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也会被记录下来。对于这些错误的信息,为了以后的检测的准确性,这些错误是要删除的。 3、电检是对车辆进行电子电气故障检查的一个重要工序,这道工序做得好坏,对车辆的质量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对生产装好要出场的的车辆都要进行电检,不能遗漏任何一辆。在对硬件和电控单元检验室要保持其统一性,再者就是还要对点检结果进行一个总体上的分析,方便以后工作上的进一步改进。接下来的这一步就是车辆的入库了。因为车辆一旦入库之后,可能会长时间不用,这样就必须把车辆调到省电模式,对于这些比较简单的操作,采用的是简化型的工艺设计模式的方案。 4、最后一个就是电子电气的返修。车辆在生产中出现一些故障是很正常的,对于各个故障都要进行返修。返修是要利用一些诊断工具来进行故障处理的。在完成最后的装配工作之后,一定要对一些工序在电子电气上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检查。如果有什么故障,立即进行返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的开发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对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包括:汽车总装电子电气的特点,对工艺设计模式上的开发,工艺流程上的设计开发。笔者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望能够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能够开发出更好的汽车总装电子电气工艺设计模式和流程,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作者:卢从娟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电子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电子技术的应用 1我国电气工程实训的现状和目标 电气工程训练的开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管理能力等。高等院校开展电气工程训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环境,让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电气工程过程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过程。安全用电常识,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实际操作技能是电气工程训练的基本内容。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生,应该拥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具备电气应用的实际技能与加工工艺。学院应该重视对学生电子电气方面的训练,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需要的技能。 2电工电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在生活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作为实用性很强的一门科目,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践也是学院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的,保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使思维,观察,学习,探索能力等得到提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具有以下特性基础性,先进性,应用性等,这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开展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为电子电工类的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打下基础,二是,电工电子技术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要与实际相结合,适应时代的发展。 3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践方式和内容 3.1电工电子技术实践的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电路基础知识与分析方式,主要是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等的分析,二是电机和控制部分,主要是电磁学基础知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等,三是电子技术部分,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是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样重要。 3.2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三个层次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主要又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对基础实训内容重要性的强调。基础实训是培养学生个性能力的重要条件。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实践具体化,通过实践课程的锻炼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二是加强对工程应用与设计的实践。技能的掌握是具有长期性,学生需要自主创新,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能力想结合。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三是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倡共同合作,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参与到电工电子实践中。 4电工电子技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的明确,实训的目的是实用性,使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了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学习的开始应该让学生了解并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2)观念转变,课程体系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不够完善的,这种教学体系主要是依据教材的理论知识框架开展的,虽然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但是却不能突出重点,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必要的,要转变观念,构建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课程体系。 5电子电气工程的实践方法 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设计性实验、分析检测实验、综合实验、工艺操作性实践。其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项目化,对每个项目的产品都要求具有通用和简单的特点,还应该具有直观性,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可以很好的了解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6电子电气工程实践的原则 (1)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在进行课程安排时,主要应该包括现代电气电子工程技术的方方面面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2)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具有时代性,其内容,结构、功能都应该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要与工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才能保证电子电气工程得到很好的开展。(3)电子工艺、电气装配实习等是训练的项目,实践项目的重点主要包括检测,控制、设计、制作、调试等,通过对这些综合性内容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4)电子电气工程实践应该建设成为一种学生可以参加科技活动的平台,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技能竞赛的开展提供条件。 7结语 目前的社会竞争压力非常大,综合性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在这里笔者对电气工程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推广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出满足国家电气电工类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闫曼 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及其实际应用: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稳定安全的生活。这就要求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力产业要保证其输设备的安全性。所以,对电力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分析了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电力设备;状态检修;问题;对策 0、引言 电力生产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电能是无法实现大量储存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之间的过渡过程很快,瞬间产生的电力必须要和瞬间使用的电能相等,所以电力生产的发电、输电和配送电到用户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此开展供电设备的检修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检修时要尽可能的缩短停电的时间,降低维护成本,逐步开展工作。 1、进行状态检修的必要性 1.1传统检修的不足 1.1.1定期检修:如今我国的变电站越来越多,如果仍然采用原来定期检查的模式,就会造成很大的财力、人力的浪费。过多的人力将会对公司人员的管理秩序造成影响,最终会出现职工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电力安全也无法保证。此外,如果增加人力,就需要相应增加职工的工资和补贴,财务支出将会随之增加。过多的财务支出会影响公司的总利润。另外,定期检修的检修率很低。作为一种投入多,收获小的检修方法,没有很大的存在价值。1.1.2检修太平凡:不断的检修需要多次进行设备的拆卸工作,在拆卸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成本不存在的损坏。另外如果拆卸过程过于复杂,就算设备最后被修好了,其性能也会大大不如以前。 1.1.3计划检修。计划检修的周期已经不符合现在设备的寿命规律。中外的很多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内进行统一的周期检修不科学、也不符合设备的实际情况。1.1.4进行事后检修:事后检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工作模式。检修的职工常常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故障使得电力系统能够尽快恢复,而且十分紧张,行动匆忙,因此可能平常很简单的操作程序在此时也会出现错误,甚至会还可能因为操作失误而造成其他设备故障,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1.2.状态检修的优越性 1.2.1状态检修就是指通过对电力设备的具体运行状况、实验结果和结构特点等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设备是不是需要进行检测和修理。并且会根据检测结果对需要检测的设备进行严格的进一步分析测试和修理。针对性很强,而且可以避免检修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的现象。 1.2.2在状态检修时,对于那些性能状态相对比较好的设备会恰当的延长检修的周期,大大减少人力、无力、财力的浪费。 1.2.3状态检修可以克服定期检修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电力的输送得到安全可靠的保证。1.2.4.通过分析已发生的事故状态,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有效的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降低同类事故发生的频率。 2.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中的问题 2.1标准化的状态检修无法满足多变的工作要求 目前,伴随着计划检修体制向状态检修体制过渡,各级电网部位的准备工作都显得很仓促,所以仅仅依靠明文规定进行操作实施,其实质仍是定期的计划检修,因此状态检修体系的建设也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其状态检修工作的进行仍然无法满足变化的工作要求。此外,目前也没有全面规定相关工作的状态评价标准,这是因为状态检修对电网建设工作来说仍然比较先进,对其进行的探索研究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下级部门不重视这一点,常常是根据自己的状态设备进行规划,这从整体上来看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因素,这也给整个电网的有效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2.2实时监测技术落实不到位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是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电力公司运用的监测技术包括离线监测技术和实时监测技术两个部分。实时监测技术即在线监测技术。但是,离线监测技术有着工作效率不高、反应时间很长、人为因素占很大比重等等缺点。然而,实时监测技术因为其效率比较高、时效性等等优势使其能够实现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准确的分析并且能够准确判断线路的检修时间,因此,要加大实施实时监测,才能进一步提高状态维修的效率。 2.3状态检修工作实施阻力很大 虽然状态检修可以实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修工作,实现节约时间,减少费用支出,使检修工作更科学,更系统化的目的。然而,目前状态检修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阻力;有一些管理部门在检查工作中只注意强调对规程的执行,而没有对电力设备按照检修期实施检修工作,也没有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考核;有一些管理者态度很认真,按部就班的执行规章规定,却没有很好的进行状态检修。 2.4人员素质不强 因为任何状态检修下,检修人员的业务能力都会影响监测的决策,,其对状态检修各级管理人员,相关的技术人员,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的责任心等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还要求相关人员要有独力的判断力和较强的事故处理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做到零失误、零损失的情况却非常少。 3.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中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3.1首先各区域的电网公司要清楚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核心,要进一步进行工作体制改革。当然,这就需要各个部门转变思想,尽快适应新型状态检修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对于检修的范围,也需要从传统的变压路、断路器等等扩大到整个电网区域中,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的优化处理,此外更需要对设备状态的具体监测项目进行全面的调整,这样可以防止出现重要项目疏漏的现象。当然,状态检修体制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部门要在稳定中求发展,逐步实现电力设备检修体系的革新,并实现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整个电网检修的工作体系,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稳定高效的发展。 3.2加强状态监测 供电设备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对监测电务设备状态检修,例如运用红外线测量温、油色谱分析等等都是相对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手段。可以实现为系统提供精确的设备运行星系,给诊断设备状态提供根据,这些数据与整个系统的运行安全直接相关。因此,要做好状态监测工作,确保设备状态信息的可靠。另外要运用恰当的设备进行供电设备的状态监测,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3.3要加强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对于状态检修工作的人员分配,要选择一些工作能力比较强的专职人员,并且要进行长期的考察看看其是否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保证状态检修工作配有良好的人员基础。另外在设备管理方面,首先要确保新设备的质量符合标准,为检修工作设定一个良好的工作起点,而且因为新设备在安装、运输等过程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所以在运输到指定点后要进行合理的周期检修,实时掌握其整体状态。与此同时,对于一些老旧的设备,就需要缩短检修的周期,防止因设备出现故障而引起电网停运,全面确保各个方面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 3.4检修工作先试点后逐步推广 因为状态检修工作比较复杂,我国在这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虽然状态检修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仍然要做长远的考虑。假如在试点成功后在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这样状态检修就更容易为人们检修,而且能够在试点经验的启发下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4、结束语 总之,我国电力设备状态检修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发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电力部门要明确目前的工作要点,要加快推进状态检修工作,并且要不断引进新技术,而且还要进行技术创新,以先进的工作理念带动状态检修全面的发展,从而实现电网安全和稳定的发展。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及其实际应用:电力设备检修技术改革及管理模式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能源。经济稳定的发展也离不开电能的供给,而电力设备作为电能安全生产的主要载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力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电力设备检修技术改革及管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对电力设备检修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做了大概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电力设备的检修技术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力设备;检修;技术;改革;管理 电力设备使电力企业在生产电能和供电时所需的设备,也是电能正常运转的有效保障,从而为人们的生活用电带来便利。因此,电力设备的检修和维护至关重要,要加强对电力设备检修工作上的重视,提高电力设备检修技术水平,对检修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不断完善点是电力设备管理体系,采取相关有效的技术措施来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从而确保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电力设备故障的产生,促进电力企业在经济市场中长期稳定的发展。 1.电力设备检修的简述 1.1电力设备检修的发展阶段 就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对电力设备检修的现状而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被动检修阶段。通常当电力设备发生问题或故障以后,才会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属于一种事后的检修方式,使电力设备检修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 (2)计划检修阶段。这种检修方式比较有盲目性,相关技术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对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和情况进行判断其检修和维护的实践,无法对维修前后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估测,这种检修方式一般是在电力设备正常运行时进行的,从而大大浪费了电能、人力和检修成本的浪费。 (3)状态检修阶段。这种检修方式是当今比较先进的一种检修技术,在电力设备检修工作上应用的比较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检修方式可以及时对电力设备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发现电力设备正常运行时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并可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对电力设备进行维修,从而避免电力危险事故的发生。 尽管这几种检修方式具有很好的科学发展性,但是,我国部分电力企业仍旧只是按照合同来对电力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从而使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 1.2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概念 在对电力设备的养护和维修过程中,根据电力设备当前的实际状况,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评估和识别对引发电力设备事故的隐患进行定位和判断,在最佳时机进行设备维修是一项比较实用、科学和新颖的电力设备检修技术。 1.3状态检修技术的优点 状态检修技术是采用多种先进的高科技技术的电力设备检检修技术,可以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正常运转,不仅提高了保障了电力设备的工作质量,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状态检修可以在电力设备正常运行进行相关的检测事宜,属于事前检修的方式,能够对电力设备中出现的问题或故障隐患做出有效的判断,并且能够快速有效的排除,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时时的监控,从而避免了电力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电力设备能够正常工作。而且,这种检修方式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修成本的浪费,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 2.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2.1电力设备检修周期设置不科学 根据相关规程,电力设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检修和维护,但是在实际的基层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中对设备的检修存在着任意性和不规范的缺点,一些电力设备处临时性修理外长期没有大修,也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规定时间的检修。 2.2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中试验质量不高 一部分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项目在实际工作中被人为删掉,必须进行的检测试验项目,许多单位执行不彻底,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的程序没有按工艺导则要求执行。 2.3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第一,编制电力设备检修计划时不切合实际,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导致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第二,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检修前对器具准备不充分,器材准备不足。第三,备品备件和材料准备不充分,质量不保证。第四,对检修人员的技术培训重视不够。 2.4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记录不详 在检修工作中对部分设备的检修过程没有进行记录,从而使检修工作没有实际的数据可依据,不仅影响检修的质量同时也为以后进行检修带来很大的不便。 2.5电力设备的检修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电力设备检修体系并不完善,也没有制定明确的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从而导致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电力设备检修时,无法按照正确的规程进行操作,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 3.提高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质量的要点 3.1按规定要求的间隔和周期开展设备检修维护工作 电力设备应按规定的检修周期及实际状态进行检修,电力企业应该搞好定期检修维护工作,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 3.2全面系统地做好检修维护基础管理工作 首先,建立和健全有关设备检修的各种规章制度;其次,加强设备技术档案的管理;再次,加强对检修起重工器具和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其四,建立技术监督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各项技术监督工作;其五,加强检修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检修人员的素质;最后,实行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的承包责任制。 3.3做好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的准备工作 电力设备检修工作之前,需要做好检修工作计划,确定检修的项目和内容,做好检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淮备好检修维护工作的场地,并做好各项检修工作,从而保证检修工作的顺利进行。 3.4做好电力设备检修和维护的各项管理工作 做好电力设备的管理工作是提高电力设备检修与维护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重视设备开盖和解体后修前的检查工作;其次,检修工作必须严格按检修程序进行;再次,严格贯彻检修维护责任制;其四,强化对检修质量的监督最后重视检修记录工作。 3.5合理运用电力设备的可靠性技术 可靠性技术是一门在40年代开始于美国的专业技术,其后苏联提出了可靠性与维修性理论和统计方法。所谓可靠性,一般认为是:机械设备和元件等在规定的条件下和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在很多文献中均有介绍,一般把可修系统归为马尔科夫模型和非马尔科夫模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电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电力企业要高度重视电力设备检修工作,不断提高和完善电力设备检修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的电力设备检修管理体系,使电力设备能够正常生产和运行,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采取相关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电力设备的稳定性,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到来便利,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及其实际应用:浅析电力设备检修的问题 【摘 要】根据目前检修模式存在的问题,叙述变电设备的概况、检修管理状况、人员状况,提出在当前情况下开展状态检修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些建议,并指出状态检修的核心在于准确掌握设备的状态,加强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和分析,以科学手段掌握设备状态,逐步实现状态检修。 【关键词】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模式 0 前言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经营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定期检修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希望能实现对电力设备检修管理由“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的方针向“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观念转变,对电气设备实施状态检修。 1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随着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功能、多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将得到发展。智能状态监测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将会解决常规数据处理中遇到的困难,状态监测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网和集成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研究。高度信息化管理模式将是设备维护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远程设备诊断信息中心在其中将发挥卞要作用。结合最优成本评估的高可靠性的状态检修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 状态检修基本原则 2.1 状态检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原则,以提高设备可靠性和管理水平为目的,通过对设备状态的掌握和跟踪,及时发现设备缺陷,合理安排检修计划和项目,提高检修效率和运行可靠性。 2.2 推行状态检修必须坚持体系建设先行。状态检修是一项创新工程,是对原有设备检修方式的重大变革。为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执行体系,全面规范状态检修工作,工作过程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3 设备状态检修以评价为基础,通过全面评价,掌握设备真实健康水平。以国家、行业现行技术标准为依据,结合科技进步,制订评价标准。 3 当前开展状态检修工作的基本情况 3.1 电气设备检修状况分析和开展状态检修的迫切需求 设备检修工作是生产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定期检修模式有自身科学依据和合理性,多年实践中有效减少设备突发事故,保证设备良好运行。但这种“一刀切”式的检修模式,没有考虑设备实际状况,存在“小病大治,无病也治,更为严重的是病倒才治”的盲目现象。随着电网企业化和管理模式转变,经济效益成为衡量电网企业优劣主要指标,如何节约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也是电网企业考虑的主要问题。近年来电网规模迅速发展,电网设备数量急剧增加,定期检修工作量剧增,人力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电气设备制造质量大幅提升,集成式、少维护、免维护设备得到大量采用,早期制定的设备检修周期已不能适应设备诊断和管理水平的进步。 3.2 开展状态检修探索工作的主要收获及存在问题 3.2.1 过去采用计划检修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如临时性维修频繁、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剩、盲目维修等,使设备维修方面耗资巨大。如何合理安排电力设备检修,节省检修费用、降低检修成本同时保证系统有较高可靠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3.2.2 部分检修人员对状态检修存在着片面的看法,认为减少停电次数,拉长检修周期不仅可以少干活,也能保证安全。对状态检修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及其蕴藏巨大潜力缺乏足够认识,缺乏对其理论学习及深入研究,处于一个浮浅状态。 3.2.3 状态检修需要科学管理,传统基础管理工作距开展状态检修工作要求还存在差距,缺乏与状态检修相适应的管理平台,不能提供完整的设备档案记录及运行、检修、试验记录或运行检修记录不详、不衔接、资料丢失等。历史记录没有很好利用,只能提供十分有限的信息。 3.2.4 设备状态的判定标准不完善。虽然颁布了输变电设备评价标准,但在准确掌握设备实际状态上仍有差距,尤其针对设备状态判断有一定难度。 4 开展状态检修的技术要求 4.1 带电测试手段、在线监测技术和离线信息采集相互结合,丰富设备状态量的信息源。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变压器油气像色谱测试技术在日常生产中对设备进行测试。对设备运行状态表现特征如电流、电压、功率、温度、绝缘、机械性能等状态的物理量都实时监测。注意做好设备原始记录、图纸及设备的运行、检修、试验数据资料的加工整理工作,在线监测技术与离线信息采集相结合,使状态信息采集上没有盲点,为状态评估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4.2 改革现有的生产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涉及到变电设备运行与检修、试验、继电保护、调度和安全监察等环节,它包括了送电设备运行和检修管理、变电运行管理、变电设备管理和保护装置的检修计划制定、各类操作票和工作票管理、设备耐压试验管理、设备缺陷管理等。做好各种信息整合工作,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状态检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3 建立完善的状态检修信息管理评估系统,逐步实现状态检修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的要求。做到实时分析每台设备的状态情况,并进行状态变化趋势的分析,利用先进的数据库和分析技术减小数据分析统计的工作量。通过建立科学的计算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严格的量化的设备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系统所具有的分析和统计功能判断设备的健康状况,为设备的状态提供比较高效的分析结果,并作为延长或者缩短检修周期的依据。 5 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应用 5.1 断路器 断路器常见的故障有:断路器拒动、断路器误动、断路器出现异常声响和严重过热、断路器分合闸中间态、断路器着火和断路器爆炸等。直流电压过低、过高,合闸保险及合闸回路元件接触不良或断线,合闸接触器线圈极性接反或低电压不合格,合闸线圈层次短路,二次接线错误,操作不当,远动回路故障及蓄电池容量不足等因素,都能造成断路器拒动。 5.2 GIS GIS没有向外部露出的带电部分,其可靠性已显著提高,为检修和维护方便,需要开发不拆卸设备而用确切的简易办法诊断内部状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测: 5.2.1 气体的监测。SF6气体的监测集中在气体压力、泄漏、湿度、色谱分析等方面,由于SF6在局部放电和火花作用下会产生分解物,所以通过比较SF6的离子迁移率频谱与纯SF6气体的参考频谱变化就能检查SF6的特性。 5.2.2 SF6断路器电寿命的监测。开断电流加权值监测,测量断路器的主电流波形、触头每次开断电流值和时间,经过数据处理计算开断电流加权值,可间接监测断路器的电寿命。 5.2.3 断路器机械特性的监测。通过在线监测开关合、分闸线圈电流波形与正常电流波形比较,可监视断路器机械异常情况。 6 结语 实施状态检修制度是设备管理的一场重大变革。它不仅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降低检修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还可使广大基层的设备管理者从过去指令性计划的单纯执行跃升为自主决策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状态检修制度不仅是电力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形势发展的需要。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及其实际应用:关于电力设备运维检修的探讨 摘要: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当前电力行业发展所要注重的关键性问题,这就需要对变电设备进行运维和检修,以此来保障变电设备输送电的可靠性,减少检修与变电交叉、重叠的工作,以此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障变电设备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电力设备 运维检修 探讨 1电力设备运维检修观念的演变 电力设备运维检修观念的演变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事后检修(BM,break maintenance),也称故障检修(CM.corective maintenance),是最早的检修方式。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在设备发生故障且无法继续运转时才进行维修。显然,这种应急维修需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维修费用,严重威胁着设备或人身安全。这个阶段,是一种被动的检修阶段;第二阶段是预防性维修(PM.prevention maintenance),即是计划检修阶段,在这个阶段,对电力设备的检修都是依靠经验来进行的,凭借着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对电力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判断,根据判断来对设备的检修作出时间安排,这个发展阶段的设备检修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够正确判断检修前后的故障,而且对设备的检修往往是在正常运行状态时进行的,会造成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浪费;第三阶段是状态检修阶段(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或预知性维修阶段(PDM,predictiVe diagnostic maintenance),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检修技术,主要是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通过对监控得到的数据及参数的分析发现设备中存在的隐患,在最佳的时间内及时排除故障。 2实现电力设备运维检修的意义 电力设备运维检修,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信息,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采用合理的运维检修策略。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做到及时维护检修,以避免重大设备故障,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维修工作,并不断优化维修计划,务必做到花最少的经费做最好的运维检修。运维检修后的报告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预防类似事故,提高对设备状态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了停电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 电力设备的运维检修,还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运维检修需要大量的数据资料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保证运维检修工作的良好开展。这就需要检修工作人员不得不随时关注电力设备的工作状态并进行定期定时的记录,并且凭借自身的从业知识以及以往的维修经验对电力设备的具体工作状态进行谨慎的判断。 2 现阶段运维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运维检修的组织机构没有调整到位 “三集五大”实施后,在“大检修”体系中,没有明确设立运维检修评价班组。只是在现有的机构上增加各相关人员运维检修评价的工作,由少数人员进行实质性的运维检修评价。当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事先在运维检修方面,没有事先培养一批技能能手。老的运维检修方式在转变的过程要一定时间。另外,安全监督体系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2.2电力设备的运维检修制度太过于僵硬 在预防性的计划检修制度下,定期定点的进行检修工作。技术工作人员习惯了到期就按部就班的来开展检修工作,以至于在日常工作中过分依赖大检修,缺乏日常工作中的监督与检修,甚至连思想上也没有了检修的意识。从而导致了大检修的过程往往也是应付公事或者是走走过场。 2.3运维检修加速了电力设备的消耗,缩短了设备正常的使用寿命 而计划性的检修制度,一切按制度办事,往往造成不顾及实际的情况。在电力设备的检修中,有问题的大修、没有问题的也大修。即使刚投入使用没有多长时间的新机器也要大修。大修小修都是拆了装、装了拆,在检修工作效率低下的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拆装磨损,从而减少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给企业带来了无形的资产损失。 2.4设备的运维检修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了大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由于检修的过程中缺乏对机器设备工作状态的了解,致使在检修过程中盲目检修。往往将大部分的检修时间浪费在工作状态良好的机器设备上,此外对机器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更是大大浪费了检修人力物力资源。计划性检修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检修工作效率低下和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违背了现代化的企业经管理理念。 2.5设备运维检修的局限性 目前设备的运维检修主要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上, 所以有必要建立全面、系统的电力设备运维检修监测数据。大多数故障不会在瞬间发生, 而是逐渐累积和发展的, 因此要详细掌握电力设备运行的实时数据和历次、历年的试验、运行、检修等技术参数的变化, 形成设备诊断的系统数据,以使设备的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序化。 3 对电力设备运维检修的建议 3.1转变安全体系管理的理念 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企业要我安全”到“我自已懂安全,我自已要安全”的转变。现场一线人员能明确的知晓危险点,出于人性的本能自然就会保安全。作为企业要提高一线员工的技能与知识水平,放开手,大胆而全面的推进运维检修工作。切实实现运维人员从工作现场堪察、开工作票、停电倒闸操作、工作票许可终结、验收送电一条龙一个班组完成,全面提高检修效率。 3.2 运维检修方式逐步转变 企业在运维方式上逐步实现运行维一体化。制定运维一体化相关标准制度,将评价和考核的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使工作的开展有依据。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和绩效考察方式进行明确。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年底的时候再根据考核的结果将其进行量化,对每个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顺序排列,奖励成绩优秀的班组,严格的考核工作不认真的班组,做到真正的奖罚分明。其中最重的环节是明确了A、B、C、D四类检修的组织机构,其中A类检修以专业的工厂化检修为主,B、C类检修以停电检修为主,D类检修侧明确由运维班组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实现。其实要实现真正义意上的运维一体化的目标,B、C类检修也必须由运维班组直接执行。这样除了专业化的工厂检修外,就是各电网企业的自行运维检修。 3.3定期定点式的全面检修 目前各发电厂在施行发电机组的检修工作时主要按照国家电力部门制定的《发电厂检修规程》实施检修工作。具体的规定有:1每四到六年进行一次大修,检修的期限为五十到八十天;2 每两年进行一次小修,小修的期限为十到十二天;3 检修的范围是所有电力设备的全面检修。因此,目前的电力设备检修多按照具体的规定每一次检修都是定时定点的全面开展,不管是设备坏与不坏也不管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如何。 3.4电力设备的事故维修 在现行的电力设备检修规定下,除了进行定期定点的全面检修以外,还会在电力设备发生事故时进行突发性的事故抢修,以确保电力供应的正常运转。这种维修是非计划性的,是短期内保证机组正常运转的检修方式。这也是对定期检修作出的一种补充措施,使得两者相辅相成,为我国的电力供应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3.5加强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在电力设备运维检修中的应用 电力设备的运维检修离不开对电力设备和电力输送网络的全面监控,使用现代化的监控系统来进行操作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现代化检测设备的使用更能提高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4结语 总之,电力设备的运行和维护作为电网生产管理的支撑体系,在智能电网的发展中不容忽视。笔者从电力设备运维检修观念的演变出发,简单分析了电力设备中运维检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运维检修的建议,希望可以达到有效促进和加强电力设备检修工作的目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员参与到电力设备检修的研究工作中来,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必要的贡献。 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策略及其实际应用:电力设备运行发热故障的诊断及检修 【摘 要】随着电力设备电压等级的提高、容量的增大,多年来形成的、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制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力系统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强烈意识到,电力设备的维修制度由传统的预防维修发展为状态维修已势在必行。对于规模和容量越来越大、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的庞大的电力系统来说,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显然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电力设备;发热故障;诊断及检修 1.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的目的 设备故障诊断的目的:(1)保证设备安全,防止突发事故;(2)保证设备精度,提高产品质量;(3)实施状态维修,节约维修费用;(4)避免设备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5)提高企业设备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2.检修前的调查研究 对于电气设备经过一段过程与时间运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故障,电导致设备停止运行影响生产,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身、设备事故。其故障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具有外特征直观性的故障,如电动机、电气明显发热,冒烟,散发焦臭往往是电动机,电气绕组过载,线圈绝缘下降或击穿损坏,机械阻力过大或机械卡死,短路或接地所致。(2)没有外特征的隐性故障。这类故障时检修的难点,也是主要故障,其主要问题在电气线路或电气元件本身。如电气元件调整不当、损坏或电气元件与机械操作杆配合不当(如磨损)、松动错位,电气元件机械部分动作失灵,触点及压接线头接粗不良或松脱,导线绝缘磨破,元件参数设置不当或元件选择不当等原因所致。 调查研究是设备检修的前奏,是故障分析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正确、全面、对检修工作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问、闻、看、听、摸、拽。 (1)问。询问设备使用者故障发生前的情形、异常现象、以往病史情况、故障前有否操作失当或某操作杆、按钮失灵或误动作等。如果是初次检修该设备,还应向使用者了解各操作机构的功能、控制关系、操作顺序等为分析电气故障,迅速查找故障点提供依据。(2)闻,是否有绝缘漆、塑料、橡胶等过热、烧焦的刺鼻气味。(3)看,察看熔断器的熔体是否熔断,触点是否烧熔或烧灼。如果再现故障(注意不能扩大故障),看接点间有无火花。(4)听。电动机、继电器、控制变压器、电池阀等电器的机械动作机构在运行或动作中是否有异常声音。(5)摸,切断电源,用手背(如果温度过高烫手,人可本能地迅速缩回,避免烫伤)触摸电动机外壳、电器线圈等,判断其是否有明显的温升与局部过热现象。(6)拽,切断电源,轻拽电线是否松动。通过调查研究,一般来说,具有外特征直观性一类故障可找出;对较熟悉的电气设备的电力还可大致确定故障范围。 3.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从故障现象的确定来分析、检测和判断,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确的分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要遇到故障,拿起表就测,拿起工具就拆,要养成良好的分析、判断习惯,要做到每次测量均有明确的目的,即要知道测量的结果能说明什么。 (2)一般情况下,以设备的动作顺序为排除故障时分析、检测的次序,以此为前提先检测电源,再检查线路和负载,先检查公共回路,再检查各分支回路;先检查控制回路,再检查主电路;先检查容易测量的部分(如电气箱内),再检查不容易检测的部分(如设备上的器件)。例如B2012A型龙门刨床出现刨台不能“前进”,也不能“步进”。分析: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电机扩大机、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及励磁机构,均是正常的。电机组工作正常,交流控制电源正常,刨台自动循环回路中交流回路、直流回路的公共部分正常,刨台“步进”、“步退”,直流回路的公共部分正常。故障范围应在:交流回路、“刨台步进、前进控制”回路和直流回路的刨台步进和前进两条支路。 确定故障范围后,根据工作原理,直流回路的工作靠中间继电器触头控制,而中间继电器的线圈在交流回路,所以应先检查交流回路。检查交流回路时应先观察继电器的动作情况,若按下步进按钮和前进按钮,继电器线圈均不得电,可用电压法或电阻法先检查前进继电器线圈、后退继电器联锁点、后退按钮常闭触头、前进换向行程开关常闭触头即导线的连接等公共部分的线路,后检查步进按钮、前进按钮、自动循环继电器常开触头及它们的连线。确定交流回路正常后,对直流回路进行检修,先观察中间继电器得电后,给定电源供电的时间继电器线圈是否得电,以判定中间继电器这个触头及连线是否良好。测量时间继电器触头后级的直流电压是否正常,以判定时间继电器的触头是否良好。这些部位正常后,若故障现象仍存在的话,可用电阻法和电压法分别测量直流回路中“步进”、“前进”两条支路,并处理故障点。 (3)测量某一支路时,可从电源向负载方向逐步测量检查。比较熟练后,可以直接从线路中间某些位置进行检测,可较迅速地缩小故障范围,直至找出故障点。 (4)进一步缩小故障范围,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故障。 对故障点的处理要合理、可靠,要根除故障。如对热继电器动作,不但要使热继电器触头复位,而且要查出过载的原因并处理;对熔体熔断,不但要跟换新的熔体,而且要查明熔体熔断的原因并处理,应向有关人员说明应该注意的问题。 4.一些特殊电磁量及诊断方法 (1)轴电压:运行时转轴两端的电位差。设计和正常运行的电机设备其值很小。当电机设计、调整存在问题,电机出现故障的情况时,电机往往会出现较高的轴电压,轴电压产生的原因通常有:磁通脉动,通常由磁路不对称或磁场畸变引起;单极效应;电容电流等因素。轴电压含有交流分量、直流分量和高频分量,必须进行频谱分析。 (2)负序不对称电流 :出现可能原因有:①三相负荷不对称;②发生不对称故障。 (3)电气试验测量结果: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与判断能发现可能存在的电气故障隐患。 (4)感应电势的微分探测。 采用微分探测线圈,安装在定转子间气隙或固定于定子槽内,由于探测线圈的感应电势正比于转子各槽漏磁密波的微分,从感应电势波形图可以判断对应各槽有无匝间短路。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气设备故障与检修,不可忽视机械对电气控制的影响。许多电气设备的电气元件的动作是由机械、液体压力来推动的,因此,在电气故障检修之前,应注意检查调整和排除机械、液压部分的故障,这对电气检修是很有帮助的。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工厂电气设备的故障及维护 [摘 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迅速发展,工厂企业电气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设备随之不断的改进、更新,与此同时对运行维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没做到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加强对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正确果断处理设备的异常现象,是每一个电气技术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电气设备;维护;故障诊断 1、电气设备维护的一般方法 (1)观察 通过眼睛的观察可以发现设备的异常现象有:破裂、断线;变形;松动;漏油、漏水、漏气;污秽;腐蚀;磨损;变色;冒烟(产生火花);有杂质异物;不正常的动作等等。 (2)听闻 设备由于交流电的作用而产生振动并发出特有的声音,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果仔细倾听这些声音,并熟练掌握声音变化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它的高低节奏,音色的变化,音量的强弱,是否伴有杂音等,来判断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因过热而产生的特有的焦糊气味,大多数的人都能嗅到,并能准确地辨别。 (3)触摸 运行人员可用手触摸被检查的设备,对设备的温度、发热、震动等情况来判断设备的缺陷和异常。应该强调的是,用手触试带电的高压设备是绝对禁止的。 (4 )了解运行状况 设备检修人员向运行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发生故障时的具体现象,产生故常的环境条件,以往发生类似故障的记录及解决的办法等。通过这些“问”,可以较快地掌握设备运行的最基本的情况,便于检修人员快速完整地处理事故,避免事故查找工作进入误区而延长停电时间,扩大事故范围。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检测工具来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如用热成像仪来检查电柜母排,电缆、电机等的发热情况,用轴承听诊器和频谱分析仪来判断电机轴承的磨损情况等。通过这些先进工具可以更好的发现设备运行问题,有助于提早做好检修计划,从而达到消除故障隐患的目的。 2、工业生产中常见故障分析 (1)电动机故障分析 起动故障;当电器接通电源后,电动机不工作,并且电动机无任何声响。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与电动机相配的起动电器出现故障,此时需要检查如星三角转换装置、变频器、软起动器或相关电气连锁等状态是否正常。另一种情况是电动机内部绕组短路,局部绕组烧毁,导致电动机停止工作。当一旦怀疑电动机自身故障时,最简单的检测方法是用万用表电阻档测各绕组阻值。 (2)电动机的维护 1)使用环境应经常保持干燥,电动机表面应保持清洁,进风口不应受尘、纤维等阻碍。 2)当电动机的热保护连续发生动作时,应查明故障来自电动机还是超负荷或保护装置整定值太低,消除故障后,方可投入运行。 3)应保证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良好的润滑, 一般的电动机运行5000h左右,即应补充或更换滑脂,运行中发现轴承过热或润滑变质时,应及时换润滑油。 4)当轴承的寿命终了时, 电动机运行时的振动及噪声将明显增大,检查轴承的径向游隙一定数值时,即更换轴承。 5)拆卸电动机时,从轴伸端或非轴伸端取出转子都可以,如果没有必要卸下风扇,还是从非轴承伸端取出转子较为便利,从定子中轴出转子时,应防止损坏定子绕组或绝缘。 (3)变频器故障分析与维护 目前变频器广泛应用在工业控制等领域,变频器本身具有各种保护和报警警告功能变频器长期可靠地运行,与日常的维护保养是分不开的,再好的变频器得不到正确合理的维护,其寿命将大为缩短,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电机电缆发热,易出现过载过流问题,电流大,负载重,需要优化参数,尽可能提高输出电压,适当提高载频,优化转矩提升,使用DTC矢量控制(定期对电机参数自整定);加电抗器,尤其输出电抗器,直流电抗器;换专用电机;降低负载或上限频率。 2)干扰问题的预防,做好预防措施,将EMC影响减少,做符合EMC安装规范的布线;良好的接地;控制电缆单端接地,动力电缆双端接地。 3)干扰问题的解决,调整参数,调低载频;干扰路径做隔离。 4)应定期对变频器进行清灰除尘。由于变频器内部器件紧凑,内部积灰很难用风机或吸尘器清除干净,这就需要对变频器解体,将变频器控制板、主板拆下,用毛刷、吸尘器清扫变频器线路板及内部IGBT模块、输入输出电抗器等部位。利用每年的停热期,将检点放在变频器日常运行时无法巡视到的内部:检查变频器内部导线绝缘是否有腐蚀过热的痕迹及变色或破损等,如发现应及时进行处理或更换;检查变频器螺丝等紧固部件是否松动,应将所有螺丝全部紧固一遍;检查输入输出电抗器、变压器等是否过热,变色烧焦或有异味等。 3、负载匹配问题 生产机械的种类繁多,性能和工艺要求各异,其转矩特性是复杂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恒转矩负载、风机泵类负载和恒功率负载。针对不同的负载类型,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变频器。 (1)恒转矩负载 恒转矩负载是指负载转矩与转速无关,任何转速下,转矩均保持恒定。恒转矩负载又分为摩擦类负载和位能式负载。摩擦类负载的起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 50%左右, 制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00%左右, 所以变频器应选择那些具有恒定转矩特性,并且起动和制动转矩都比较大,过载时间长和过载能力大的变频器。 (2)风机泵类负载 风机泵类负载是目前工业现场应用最多的设备,虽然泵和风机的特性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以离心泵和离心风机应用为主,通用变频器在这类负载上的应用最多。风机泵类负载是一种平方转矩负载,这类负载对变频器的性能要求不高,只要求经济性和可靠性,所以选择具有U/f-const控制模式的变频器即可。如西门子的MicroMaster430系列变频器。风机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转动惯量比较大,所以变频器的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变频器具体设计时,在变频器起动时不发生过流跳闸和变频器减速时不发生过电压跳闸的情况下,选择最短时间。 (3)恒功率负载 恒功率负载是指转矩大体与转速成反比的负载,如卷取机、开卷机等。利用变频器驱动恒功率负载时,应该是就一定的速度变化范围而言的,通常考虑在某个转速点以下采用恒转矩调速方式,而在高于该转速点时才采用恒功率调速方式。我们通常将该转速点称为基频,该点对应的电压为变频器输出额定电压。 结语:提高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保证电气设备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是电气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到维修,更要做到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能及时的发现并处理,使工业生产正常进行,尽可能减少损失。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也为学生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做准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中等复杂程度控制电路安装、调试、维护和设计,并能获得电气控制国家职业技能中级证书,并为后续课《电气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专业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能力 一、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交直流电机拖动、低压电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但传统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以讲授工厂电气控制相关各种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偏少,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电气控制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很欠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与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相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当对《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立足于工学结合。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特色 根据电气工程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项目为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电气控制设备和机床类电气设备的设计、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项目为载体,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行动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的过程进行发动、监督、帮助、控制和评估。教学放在实验室中进行,介绍各种典型控制电路工作原理,各种工业控制低压电器的性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并配合现场动手操作,帮组学生理解所讲内容,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是针对性的讲授、示范、引导,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整个教学中,要安排三分之二的左右的学时让学生自己连接控制电路。实行“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 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中、高级)相关应知、应会内容,教学内容选取要考虑岗位职业要求,注重岗位化能力培养,按由简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本控制线路为主线,学习从低压电器的认识、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基本控制线路的分析和设计、典型工厂控制线路的分析、调试和设计、评价全过程。每一学习情境均以工作任务承载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来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 三、本项目预期的主要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基本原理、技术参数,能够根据需要正确选择;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完成低压电器元件的安装; 3)熟练掌握低压电器元件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具备识读电路图能力; 4)能够根据给定电气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 5)能熟练使用万用表进行低压电气控制电路故障排查; 6)能实施常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 7)可以根据给定的控制要求,完成简单控制电路的规划与实施; 8)了解PL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PLC基本指令、功能指令和编程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该课程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电机及控制方法的认识和深刻领会,以及教学实训过程中创新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基本的思考与设计的方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在技能训练中,注意培养爱护工具和设备、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四、课程的总体安排及考核方案 1.课时的分配及进度:授课12周,每周4学时,总学时48。理论授课16学时,实验实习32学时。 2.考核方案:《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理论考核以够用、实用为基本原则,降低了理论考核的要求。重点突出考核学生在电气控制方面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强调实践效果。 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理论考核+技能鉴定。课程考核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电气控制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并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学生《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占40%)。其中理论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考察学生对电气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的了解。考试成绩的20%记入期末总成绩。实践考核在电气实训实验室进行,每一位学生随机抽取任务工单,含有设计和安装调试接线,成绩的40%记入期末总成绩。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教学的几点体会 【内容摘要】《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自制力差等原因,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满堂灌”现象。本文结合中职生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容易接受,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师细化技能目标、利用微视频教学等教学方法来上好第一次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工厂电气 技能目标 微视频教学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典型的教学项目的学习,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教材,按照“浙江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有关精神编写而成。本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在职业教育特色,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过程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维修核心技能。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一线中职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巧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一、上好第一次课,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只有对专业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好专业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精心设计第一次课的教学过程。比如,我们学校有个加工中心,我就带学生去参观各种机床的工作过程,并介绍这种机床就要有良好的电气控制系统才能正常运行,然后对一台事先准备好模拟机床进行排故演示,让学生明确本学科要学习的目标是安装电气控制系统和检修系统,这样他们会树立更大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细化技能目标,分阶段实施技能实训 技能目标是实训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技能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因此,在备课前,应该首先确立技能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对于学生,我要求他们尽可能掌握的专业技能目标主要是:①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②电气控制设备的测量与识别;③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安装及测试等核心技能;④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其职业能力。 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把整个技能目标分阶段实现(详见下表)。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既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又分解技能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能有的放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运用微视频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大家都知道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相对比较抽象,而且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在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个老师要负责30人左右的学生,一般要分6个学习小组,当老师讲解重难点时,分别对6个小组进行讲解,所以要求老师至少要讲6遍,既浪费时间有费力。如果运用微视频教学,恰如其分地解决了这样教学上的困惑。例如,在讲到空气式阻尼时间继电器的通电型与断电型互换时,老师可以先录制时间继电器互换过程的视频,然后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清清楚楚看明白。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还可以重复或暂停播放微课,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整个课堂翻转,将课堂时间大部分花在交流讨论和实际操作上,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技能,整体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每次操作课时,利用相机拍摄记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规范的和不规范的动作,制作成微视频,在下次课前加以比对播放,这样可以让学生规范操作要领。 总之,《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电气运行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还要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寻找一种适合中职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工厂电气论文:化工厂电气与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技术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被广泛使用于化工工厂生产中。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得到改善,系统发展超多功能和大型化方向迈进。然而,由于化工自动控制系统机房、信号线以及化工仪表等等受到雷击问题较为严重,导自动控制系统无法运行。文章分析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防雷措施。 【关键词】化工厂电气 自动控制系统 防雷研究 1 前言 随着电气设备和电子设备大量出现,设备被广泛应用。逐渐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自动化发展水平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电气设备抗干扰能力比较低,时常受到雷电影响,严重阻碍工业经济发展。一般而言,在设备运行中,一旦电压过低,就特别容易出现雷电危害。 2 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造成的危害 2.1 直击雷的危害 众所周知,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的出现会带来经济破坏和生命安全,后果非常严重。雷电对化工厂控制系统危害非常大,产生的电磁脉冲干扰影响也很大。如果化工厂遭到雷击,不但是建筑受到了损害,会使得电子系统和DCS无法运行,从而导致设备损坏加重,影响化工厂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直击雷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它直接作用于自动化仪表和化工控制设备上,雷电一旦产生,会形成大量的电流,使得设备遭受破坏。最明显的危害是,连接装置中会形成较强的电流,会影响到电阻压降,从而使得电位逐渐升高,这直接破坏了系统。 2.2 电磁脉冲干扰 电磁脉冲干扰主要是在打雷瞬间形成的,当强大的雷闪电电流产生之后,脉冲电磁场会特别强,会有超强的电磁脉冲出现。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这也被称为感应雷。这种雷击对化工厂设备产生巨大影响,会使得设备和导线出现破坏,从而埋下巨大安全隐患。 3 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雷电防护 3.1 合理接地 该方式实践证明,自动化控制和化工厂电气使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之后,对雷电防护有重要作用。合理接地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根据接地电阻大小来确定,接地电阻数值较小,雷电流泄放的能力会非常强。对雷击物高电位保持能力会非常低,导致的危害特别大。在化工雷电防护进程中,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合理的接地防水主要有建筑物接地、强电系统接地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接地这几种。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项特殊的电气系统,系统接地电阻使用标准较低,需要进行重新设置。举个例子:计算机系统直流工作电阻应该小于2欧,系统运行工作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安全保护地电阻应该小于4欧姆。在化工厂计算机系统遭受到,雷击之后,计算机系统同地网系统会形成较高的电位。因此,在进行设置进程中,需要使用计算机和地网控制系统,在保持距离10以上执行安全防护。当需要引入接地线时,电网和接地线理当保持一段距离。因此,需要选择屏蔽或者是绝缘措施进行应对。 3.2 电磁屏蔽 在化工厂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引入或者引出的电缆线需要设置在电缆槽盒内,并且在不同的阶段的电缆槽盒之间应该采用金属进行联接,从而保证整个电缆槽盒内的电路畅通。就不会形成新的电子脉冲,当槽盒被雷击之后,槽盒内的电缆线不会出现被破坏现象,因此也不会出现危害或者干扰。设计过程中,为了保障槽盒雷电电压满足自动化控制需求,需要将电缆引入控制内,进行设置时,激昂电位相连接在一起。并且对其他的管线也理当执行电位相连接,避免雷电危害出现。在化工厂防雷设置时,借助自动化控制室和电气控制室,在墙面、门窗以及钢筋位置进行连接安装,从而形成一个有效地避雷网。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因为雷电形成的电磁脉冲影响,保障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气安全运行。针对于一些特殊的仪器仪表,电缆没有进行完好设置,电缆槽盒进行雷电设计,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实现电缆线设置。保障屏蔽层和化工厂控制系统实现相互电位连接。 3.3 使用SPD 可以合理使用SPD,化工厂电气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使用了SPD,最重要的作用是,当电感应直接流入信号传输线中时,电力线瞬间会受到电压限制。保障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不会受到电压穿极影响。使用SPD还可以将自动化设备和电气电压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较好发挥出防雷作用。在化工厂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都会选择电位连接方式,为了避免电磁场干扰现象。控制系统的启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避雷网,防止不必要的电流进入。因此,在控制系统中,线路的安装一般都会采用SPD系统。而且在配电系统和仪表设备之间,现场仪表以及PLC控制设备之间都需要有SPD系统保障。能使得整个化工厂系统都被保护起来,这能有效地防止雷电危害出现。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雷电危害主要有电磁脉冲和雷电危害两个重要干扰。因此,雷电防护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接地安装,使用电磁屏蔽方法对化工厂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防雷设置,这对于化工厂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当有效地保障了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运行,有效提高化工生产经济效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防雷技术,这将有效地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水平和化工厂运营效率。 工厂电气论文: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中常用的方法探究 【摘 要】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运用电气设备的频率越来越高,电气设备的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电气设备越来越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电气设备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对电气进行维修的时候也必须掌握很多的知识,对电气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的维修不仅仅要掌握电气本身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方面的知识。本文通过分析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分析电气故障解除的相关经验,,从而能够及时地排除电气故障,提高维修的效率。 【关键词】磷肥化工厂 电气维修 方法 探究 当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要尽快地查出故障的原因,一般都会采用一些诊断仪器,但是这类仪器的价格高,所以,在电气维修过程中,为了能够节约经费,在电气维修中,坚持采用几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1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采用先“静”后“动”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维修人员首先不能慌张,先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对电气的操作人员了解电气的使用情况,电气故障的特点,在面对电气故障时要通过听、观察、闻电气是否出现了烧焦的味道,然后通过分析电气使用人员在故障发生时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分析电气出现故障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再进行修理。因此,在磷肥化工厂电气出现故障时,应该采取先静后动的方法,找准磷肥化工厂出现故障的原因后,再进行维修,可以提高维修的效率。 2磷肥化工厂电气维修要采用先“外”后“内”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时,应该遵循先外后内的原则,因为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一般都是出现在外部的元件上,内部的系统几乎不会出现故障。例如,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显示屏不能显示的时候,设备就会停止运转,这时,通过对电器柜中的元件进行查看,发现系统上的报警灯亮着,然后再查看电气的维修手册,可以发现当报警灯亮起时,说明要将电气的电源拔掉,然后对电气的电压进行测量,发现电气的电压是正常。在通过测量磷肥化工厂电气的电阻,发现接地的电阻几乎不显示数值,从而分析是电气的主板出现了问题,但是,通过对电气维修经验来分析,电气系统的主板出现故障的几率很小,从而可以分析出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于是对磷肥化工厂电气的外围设备进行故障分析,端子代表的输出和输入信号的电压是正常的,为了进一步分析是否是电气的主板出现的了问题,将端子处的线路切断,然后重新启动磷肥化工厂电气,结果发现信号灯亮着,而且电源的报警信号没有再显示,从而说明磷肥化工厂的电气主板是没有问题的。进一步分析电气外部线路是否出现短路问题,将电气外部的线路逐一进行实验,从而分析出电气的短路问题。可以分析,如果当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发生时,不采取由外到内的故障检查,直接将电气的主板换掉,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电气主板的更换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由此不利于磷肥化工厂的生产。 3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应该运用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 在对磷肥化工厂的电气进行故障维修的时候,应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再分析复杂的问题,很多故障都是由一些小的问题引申的,如果不注意,就会引发大的问题,所以,先将小的故障排除,可以提高电气维修的效率。 在对磷肥化工厂电气进行维修时,电气出现了滚丝筒不送丝的问题,通过维修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首先先从简单的故障进行分析,分析电气的热保护是否出现了故障,再分析电气的开关是否出现了问题,显示的结果都是正常的,然后,再分析滚丝筒是否出现了问题,让电气操作人员先摇晃下滚丝筒,经过反复地摇晃,滚丝筒就自动地运转起来。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磷肥化工厂电气不是出现了大的故障,而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问题,如果在开始故障判断阶段没有遵循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直接对滚丝筒进行更换,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4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要运用先公用后专用的方法 当磷肥化工厂的电气出现故障的时候,首先应该检查公用线路是否出现了问题,如果公用线路是正常的,则要逐一检查专用的线路,这样能够从复杂的故障中逐渐缩小故障的范围,能够及时地排除故障。 例如磷肥化工厂中的电气运行分为X轴和Y轴两个方向,当X轴方向的运行正常时,Y轴的运行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在进行故障排除的时候,可以采取替换法,将X轴和Y轴的电机交换,从而分析是否是两条运行线路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采用由外向内的方法,判断磷肥化工厂电气的故障是否是出现在驱动设备上。 5结语 文章中所论述的以上四种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方法能够有效地排除电气的故障,节省时间,节省资金,能够使磷肥化工厂电气的故障迎刃而解。在磷肥化工厂电气故障维修时应该运用先“静”后“动”的方法、先“外”后“内”的方法、先简单后复杂的方法、先公用后专用的方法,将复杂的故障变得简单。磷肥化工厂的电气故障一般都是出现在外部的元件上,内部的系统几乎不会出现故障,因此,要先检查外部元件是否出现了故障,外部元件的故障是极好解决的,内部元件的故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排除。当磷肥化工厂电气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要先分析故障的原因,不能慌张,也不能盲目进行维修。 工厂电气论文: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能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凸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社会中还存在着十分要种的电能浪费现象。在工业生产领域当中,工厂的电气系统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一定的电能浪费情况。因此,为了在确保工厂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电能消耗,就应当在工厂电气系统中,应用节能技术,从而得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节能技术;工厂电气系统;应用 前言 在工厂当中,电气系统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系统之一,为工厂其它机械设备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电气系统在运行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因此,在工厂电气系统中应用结能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电能消耗,在维持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原则 1.1 实用性 在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当中,应当充分结合工厂存在的实际目标,尽量提高经济效益。在实际的节能改造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材料、设备等方面的节能管理。以工厂的实际节能需求为基础,才能实现更为良好的节能效果,得到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2 适应性 对于工厂的电气系统来说,并不是节能量越高越好,而应当综合考虑工厂电气系统的运行目的和电能需求,应当以工厂电气系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最为恰当的节能设计方案,从而在确保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实现节能效果[1]。 1.3 节能性 节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工厂电气系统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节能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能够直接影响电气系统的节能效果。因此,在工厂电气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当中,除了提高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注重系统的节能性。如图1所示,在运行管理、供电系统、用电设备等方面,都应当建立有效的节能措施,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提升工厂的长期效益。 图1 电气系统节能设计 图2 节能启动控制生产电机 2 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降低线能损耗 在电气系统当中,由于各条线路都具有电阻,因此,在电流流经的过程中,将会损耗一定的有功功率。对于线能损耗的降低,可以通过优化输电线路的设计,将导线的长度缩短,让负荷中心尽量靠近变压器。同时,如果条件允许,要尽量采用直线的方式来敷设线路,从而使导线长度缩短。此外,还可以适当的将导线横截面积增大,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经济电流密度为基础,合理的确定导线横截面积[2]。 2.2 节能启动控制生产电机 电机控制是工厂电气系统中电能消耗较大的部分,因此,有效对生产电机进行节能启动和控制,能够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在传统的改造方式中,只是对电机接线方式进行改造,通过降低电机启动瞬间的电流冲击,来减小对电机部件的冲击力,从而实现软启动电机。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起到保护电机内部元件的作用,对电能消耗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而节能技术的应用,结合定子电压、启动电流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定子电压的降低,限制启动电流,从而实现降压启动[3]。在启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冲击电流,如果某些环节难以承受,就可采取这种方式。 在节能启动过程中,主要包括采用软启动、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延边三角启动、定子串电阻降压启动等方式。在负载当中,如果限制了电动机的启动电流,或是没有过高要求电机启动力矩,就可以通过降压启动的方式启动运行。在启动过程中,对电机进行星形接线,在启动之后,再转变为三角接线。此时,只需要全电压启动电流的三分之一,就能够实现电机的启动,使得电能消耗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2.3 控制变压器负载 在工厂电气系统当中,变压器也是电能消耗极大的设备,而在变压器的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控制变压器的负载。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将其最大负载下的负载率进行提升。在工厂的工业生产当中,应当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变压器的容量与数量进行确定,同时结合节能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还可以利用“削峰填谷”的节能措施,其具体指的是对用电侧和发电侧进行调度,将一部分负荷由尖峰负荷时段调整到低谷负荷时段,从而使电气系统整体的负荷率得到提升[4]。发电厂的供电是全天候进行的,用电高峰通常在白天,而用电低谷一般是在晚上。而发电厂在白天和晚上并不会对电力供应进行改变,因此,会出现白天电量不足,晚上电量剩余的情况。对此,工厂可以将电气系统高峰时段的负荷适当的转移到晚上进行,从而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2.4 制定电机设备检修计划 在工厂的日常运行管理当中,通常是根据相关数据来管理电气系统。利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优化调度工厂中的电气设备,从而达到电气系统的节能要求。对电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其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输出转矩等输出特性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相应的传感器,来采集和监测这些参数,同时在反馈环节进行应用,从而完成闭环控制电机,提高电机的运行特性和运行效益。另外,随着运行和工作时间的延长,其中的部件、性能等也会发生老化的现象,从而导致电机消耗的不断升高。因此,对于电机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应当制定出有效的计划和方案。在传统的检修维护当中,主要的方法都是事后维修,不但维修效率低、效果差,同时也会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工厂的经济效益。而且,电机经常出现故障,将会导致电机的老化和损坏速度加快,从而进一步增大能耗。因此,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结合节能技术的应用,应当采取状态维修的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定期全面检查电机的运行状态,以相应的体检参数作为标准,来确定和分析电机的运行状态。此外,可以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结合科学、系统的数据资料,对电机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判,提高电机设备检修的准确性,从而实现电机能耗的降低。 3 结束语 电能是我国当前社会中最为主要的能源之一。旦由于近年来我国电能消耗量不断增长,供电压力不断增大,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此,应当从各个方面实现节能。在工厂的电气系统中,能耗十分巨大,因此,应当采取相应的节能技术,在其中进行充分的应用,从而实现工厂电气系统的节能。 工厂电气论文:探析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维护方法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厂企业中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也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随着大量电气设备的更新与改进,我们对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掌握各种电气设备的维护知识,通过对电气设备的不断维护工作,来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杜绝事故的发生,继而促进工厂企业的不断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现代工厂企业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方法 (1)观察法。通过仔细的对设备进行观察,查看是否有异常现象,例如不正常转动、有杂质异物、冒烟、变色、磨损、腐蚀、漏气、漏水、漏点、松动、变形、断线以及破裂等现象。 (2)倾听法。 由于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转的时候会由于震动而发出一种有规律性的、独特地声音。如果我们在电气设备正常工作的时候可以仔细倾听,熟悉这些声音,到时仅通过声音是否有杂音、声音的强弱、音色以及高低节奏的变化来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 (3)嗅觉法。当电气设备由于连续长时间处于过热状态就会导致绝缘材料的焦化现象,发出独特地非常刺鼻的味道,绝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嗅觉来准确识别发生部位。 (4)触摸法。我们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带着防烫伤手套来对电气设备表面的温度、振动等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的异常现象,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万万不可触摸带电的高压设备。 (5)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我们维护人员一定要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发生那类故障时的具体表现情况,以及解决这种故障的办法等,这就需要和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通过这类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更快捷、有效地掌握设备的各种性能以及基本状况,对我们快速处理电气设备的故障非常有帮助,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除了上述五种常用的维护方法,我们也有一些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但是也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用先进的检测工作来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测,比如:使用频谱分析仪以及轴承听诊器来分析轴承的磨损情况,用热成像仪来观察电机、电缆以及电柜母排等的运行温度情况。通过先进的技术虽然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电气设备的故障,提前解决,但是由于其应用的局限性,所以一直的不到普及。 三、工厂企业生产中主要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 (1)电力线路的维护。首先要进行的是巡线的工作,在日常的工作里,巡线人员若发现导线和电缆断落在地面上或者是悬挂在空中时,要及时报告相关管理人员,做好相关措施,设法让行人避开断线点。其次,巡视人员要对所巡视的设备的结构和接线非常熟悉,且不能越过围栏和遮拦。再次,还要注意检查电线是否被老鼠等动物咬坏,设置好挡鼠板。最后,要制定点检表,对线路进行检点,如电力线路是否靠近热源,是否是阳光直射,是否存在机械的损伤、绝缘的状况是否良好,螺丝头的松紧程度等等。 (2)变压器的维护。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对于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变压器出现故障,电气设备就很容易停止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变压器进行维护主要包括检查变压器的防鼠设施是否完好;保证变压器周围没有积水和杂物;及时清理积尘;检查紧固螺栓的松紧程度,若有松动就及时紧固,防止漏油;检测油的温度和油位,监视电压、负载电流。另外,还要注意变压器工作的运行声音,若有异常要及时解决。 (3)发电机的维护。发电机在日常工作中的维护,首先要检查燃油箱里的存油量,以避免在使用发电机时,出现油不够的情况,而且还要对油底壳内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查,清洁发电机的附属设备,重点的清洁对象为散热器,油过滤器,其次,要检查冷却水的水位及传动皮带是否能正常使用;最后,还要检查机组水的预热系统是否能正常工作,检查起动的电池的电解液的浮充状况和液位。 (4)断路器的维护。断路器指能够承载、关合与开断在正常回路里的电流,能够关合规定时间里的承载与开断异常的回路条件里的电流开关装置,也包括短路。而且当它们严重过载或短路、欠压时,还能自动地切断电路。对于断路器的维护主要从检查并及时更换橡胶件、检查和更换主要的部件、保持空气干燥和管道的洁净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检查和更换主要部件中,其主要部件分为灭弧室、非线性电阻、主阀、传动风缸、通风塞门等,对这些部件进行更换是为了保证断路器能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5)PLC的维护。PLC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编程控制系统”,现阶段,这种系统被广泛运用在工厂的生产中。PLC 系统是一种高精密的设备,它的运行时间比较长,对配套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它进行维护与对其他设备进行维护有很大的不同。(1)首先要确保PLC 电气设备的运行环境符合该设备的要求,如,防尘、防水、防火、防雷击和高温等等。在对它进行维护的时候,必须要熟悉PLC 设备维护的工作流程和它内部各个模块的相关资料,对现场的布局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检查检测工具是否完好;(2)PLC 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其CPU 的电池电压应该是3V,所以,在对它进行检查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电压的检测,避免出现因检测遗漏而造成的巨大损失;(3)在日常的维护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系统停机的时间,对PLC 的控制柜进行降温和除尘,此外,还要对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的缩写,是指不间断电源,它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进行维护,以保证PLC 系统在电路断电时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一段时间;(4)检查接地电阻的接线螺丝是否松动,观察外观上是否存在异常的变化以及接线的接触是否良好,及时进行程序的人工的备份。以上这几种检查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灵活性,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章和相应制度。对于发生故障的设备和系统要查明故障原因,然后再进行维护和更换;在进行电压的测量时应考虑到导线的压降;不能违反设备电器控制的原则,在测试的时候,手不得离开电源开关,并且保险应使用等量或略小于额定电流;注重测量仪器的档位的选择。 四、结论 总之,在对工厂电气设备的维护过程中,我们要以该电器设备正常运行的相关规定作为标准进行维护,而且还要注意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如对于一些小零件的检查较为简单,没有经过认真的考量,有些小零件已经失效不能发挥其作用,但是却没有及时更换从而导致电气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还有一些情况是,电气设备的磨损情况较为严重,但是操作人员为了给企业节省开支,就没有及时地更换零件,而且发现了异常的声音也没有及时对机器进行全面检查,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都是在日常维护中容易被忽略的一些细节,但是它们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维护。只有在日常的维护中将问题及时的发现,解决,才可以杜绝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因此,我们一定要将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当成我们当前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气设备的维护工作得到全面的进步,并且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向前发展。 工厂电气论文:工厂电气安装工程的缺陷及质量提升策略 电气安装环节作为工厂建设中的一项关键性的环节,对电气安装整体工程的质量实施及时、完整、有序的控制是不容忽视的.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中电气安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工厂对电气安装工程的需求,加强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已经成为了企业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只有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才能够确保工厂电气设备的有效运行. 1. 工厂电气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 设备材料的质量问题是目前工厂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所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材料的质量达不到施工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安装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所有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与验收.就我国目前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现状来看,设备材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许多产品没有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技术说明书以及检测试验报告等文件资料.此外,由于在电气安装工程中涉及许多电压试验,这些试验都需要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用,设备的质量达不到工程标准,势必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 1.2 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电气安装施工人员普遍存在着素质偏低的情况,施工人员所掌握的都是单一的电气知识,而不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虽然施工队伍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但是却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导致施工人员不能对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进行充分了解,现场施工也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进行,从而导致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下电气工程的施工需要. 1.3 电气安装路线铺设存在问题 路线铺设是电气安装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电气安装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然而,从我国目前电气安装路线铺设的现状来看,却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管路暗敷处出现规则裂缝;金属管没有做好跨接接地线或者不根据具体的材质,一律焊接跨接接地线;管字通过结构伸缩缝及沉降缝的时候,没有设置必要的过路箱,从而留下不安全的隐患.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电气安装工程质量带来影响.除此之外,镀锌管直接采用套管熔焊连接,套管连接不牢以及明、暗管进箱进盒不顺直,挤成一捆,露头长度不合适等也是电气安装路线铺设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2. 工厂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都会对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带来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能够在电气安装施工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控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在对工厂电气安装的管理上,管理人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 2.1 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设备材料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单位领导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设备材料的采购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设备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从而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坚决杜绝不合格的设备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为了确保设备材料质量,采购人员可以经过查询,去一些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的厂家进行直接进货.此外,电气设备和材料运到施工场地之后,监理人员应该对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检查,其主要包括设备的型号、规格参数,确保其与设计相同.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材料,应当有质量证明书或者出厂合格书. 2.2 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筑电气在施工安装工程中,各相关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充分做好电气工程质量的控制。电气安装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但目前有些施工人员无资质证书,作业人员无上岗证,大多数作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很多,使施工水平达不到规范要求,安装工程质量达不到规定指标的要求。因此,作为电气工程师首先需要熟悉操作规范,把好质量关,切不可疏忽大意。电气施工质量的规范条文繁多,这就不得不要求控制人员通过积累,把规范条例牢记于心。在实际控制工作中,要结合实践,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专心认真,吃苦耐劳,肯钻研,有责任心;深入现场把行动落实到实处,把质量管理严格抓起。材料的质量、性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所在,要始终把控制材料设备的质量,贯穿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加强采购人员素质,把好材料质量关。可通过市场考查的方法,直接到有一定生产规模、信誉好、产品质量过硬的厂家进货,减少中间环节。只有严禁伪劣产品用于工程,才能保证电气施工工程的安全。在电气工程质量控制中,确定电气施工中的重点关键环节,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控制,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必须在控制好重点环节后,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一定要加强工人队伍素质的培训,树立长期思想,培养一批懂管理、技术水平好的管理人员,打造一支施工水平好的工人队伍。现场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三检制度,管材不符合要求不准施工,达到施工规范要求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各个相关人员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土建工人与电气工人要密切配合,现场施工人员要服从管理人员。 2.3 在安装和铺设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检查 在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对于安装和铺设工作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检查,需要分段检查和整体检查相结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预埋、穿线、安装各个工序阶段进行分段检查,尤其要重视对预埋和穿线工序脱节的问题以及和电气专业的配合问题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质量通报,对砸圈梁、楼板剔槽不规范,开关插座安装不到位置等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限期整改,并对完工的电气安装工程从原材料、安装部位、安全用电、使用功能各个方而进行整体检查,以此来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效应. 2.4 提高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 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施工队伍的施工质量进行不断提高与完善,对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由施工引起的质量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从而将一些隐患彻底消除,确保工程的质量. 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还应该做好建筑电气施工的设计工作.整体施工设计工作应该做到全面、科学、合理,设计人员要依据设计和国家施工规范技术标准,来完成建筑工程的电气安装工程设计,并且要确保施工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规范施工.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电气安装工程作为工厂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其施工质量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因此,相关部门如果想要将电气安装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就必须针对目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针对其产生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来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工厂电气论文: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引进电气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以可靠、节能、智能、信息化为特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设备不断创新,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使用已经成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本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监控方式和应用,阐述了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阐述了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与应用,并且分析了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LNG液化工厂 电气自动化 设计 1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设计 1.1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原则 电气自动化应该满足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的要求;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基础上,电气自动化的设计方案应该简单、经济、安全、可靠;对于生产装置与电气自动化的关系,应该从生产成本、工艺要求、工艺复杂性、管理维护等方面进行妥善处理,很多生产装置都是通过机电结合控制方式实现控制要求;科学合理地选用生产中所需要的电器元件。 1.2 电气自动化的设计理念 (1)现场总线监控。现场总线、以太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运行经验非常丰富,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另外,自动化设备的功能是独立的,组态相当灵活,不会导致系统的瘫痪,使整个系统具有可靠性。 (2)集中监控。集中监控有利于系统管理和维护,而且系统设计简单,控制站的防护要求不高。但是集中控制将整个系统的功能全部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因此处理器的任务非常繁重,会影响到处理器的处理速度。 (3)远程监控。远程监控能够节约大量电缆、节约安装费用、节约安装材料,而且远程监控的可靠性非常高、组态非常灵活。但是LNG液化工厂的电气部分通讯量很大,而远程监控现场总线的通讯速度比较低,因此远程监控适合于小系统监控,不适合LNG液化工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 2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应用 2.1 先进控制 (1)先进控制的特点。在LNG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很难建立数学模型。当对自动化过程实施控制的时间,如果常规控制的效果不理想,那么久可以实施先进控制。同传统的控制技术相比,先进控制能够对模型进行预测和推断,并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另外,先进控制能够进行对变量耦合、大时滞等,对复杂的对变量进行处理和控制。 (2)先进控制的应用。在LNG生产过程中,通过辨别技术,可以确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动态的数学模型,能够表示实际装置生产过程,控制和约束输入变量的关系;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现场噪音的干扰,因此当采集和处理数据时,对采集的变量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保证它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于不可测量的变量数值一定要进行实时计算;通过软测量技术,获取指标数值。 先进控制的应用不仅包括传统的比值、串级和前馈控制等过程,还包括先进的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内容。智能控制系统可以诊断自动化生产的故障,监控自动化生产的过程。神经网络能够对复杂多变的模式及联想预测和记忆进行控制和处理。 2.2 现场总线 (1)现场总线的特点。现场总线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连接自动化系统和智能现场设备。现场总线将仪器仪表设备和现场连接起来,并进行了有机整合。现场总线对于LNG生产工艺技术控制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场总线基于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技术,使系统的单回路调节器、现场变送器、现场执行器、可编程序控制器、数据记录仪等生产设备实现数字信息化、双向串行以及对变量。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通现有的DCS、PLC等相比,能够进行多点通信、控制现场设备状态、还具有开放性和互可操作性的特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是目前LNG生产行业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因为网络冗余性的问题,FCS的功能没有DCS完善,可靠性也没有DCS强,市场上的应用也没有DCS广泛。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能够在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过程中,节约生产成本费用、生产装置的安装费用和投资费用。但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室内设备非常少,总线结构简单,一对双绞线就可以连接很多的设备和仪表,所以硬件投资额度比DCS系统低,能够减少电缆和槽盒的使用量和安装费用,减少前期基础性投资,减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安装程序,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简化工作流程。 运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还能够节约自动化生产的后期投资。当生产现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生产后期需要增加一定的控制设备,那么不需要重新添置新电缆,只需要在原先的旧电缆的基础上就近连接,就能够扩大规模,从而节约后期电缆投资费用和用于敷设电缆的费用。另外,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还有利于操作管理人员准确快速地了解和查询自动化生产情况,实时掌握和控制生产现场以及自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总线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有效性。 3 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小到开关设计,大到宇航飞机,都有着电气自动化的身影。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处理技术、试验技术、市场研制和开发等技术领域。通过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我们可以加快现代工业的发展,节约有限资源,降低成本费用,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电气自动化使用水平和质量,大大缩短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天然气利用的差距,实现自主研发,促进国民经济发发展,实现电气自动化的规模化生产,规范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的标准。 现代分布式、开放式、信息化是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布式的机构能够在网络中建立独立的网络,分散系统的危险,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开放化能够实现各方网络连接,将系统与外界联系起来,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信息化能够将设备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自动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 4 结语 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应该引进国外LNG液化工厂电气自动化的先进经验和工艺流程,实现自主开发。同时,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思想,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且寻找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使电气自动化逐步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全球化。 工厂电气论文:自动化控制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实际发展中,由于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智能化手段的实际推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逐渐走上科学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同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会使得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行业的发展得到推动,实现技术更新速度的提升。现代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应该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保证设备运行高效性以及可靠性,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厂 电气自动化 控制技术 正文: 一、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就是对电气自动化进行研究开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应用的电气自动化当中,从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行业当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际状况 近年来,人们也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到了电子自动化技术当中,这不仅有利于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业务信息数据的管理,还可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的实际动态进行监控,从而实现生产数据的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并且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电气自动化当中,也可以充分的发挥出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效果,这也有利于人们对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和检修工作的开展。此外,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将人员工作和计算机运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的过程中更加便利。 1.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改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环境,从而进一步的强化了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力,使其工作效率得到全面的增长。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优势 1)实现了设备与系统全工作流程内的高效监控。现代建筑电气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传统运行方式常留下管理盲区,导致故障的发生。而现代自动化技术通过“采集―处理―反馈”模块,对系统进行实时的数字化监控,能及时将控制中心的指令传达到系统,并将反馈信息同时传递到控制中心,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高效控制。 2)联动性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将建筑中照明、配电、消防、空调等系统连接为一体,提高了其联动效果,解决了电梯系统依照各层用户流量实现其速度的自动调节,以及紧急情况下系统的自动识别、判断,及时实现预设的应急处理方案,实现子系统间的配置与互动。 3)安全性强。因电气系统固有的危险性,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都可能造成系统产生安全风险,而自动化控制有利于系统对异常情况做出及时反应,并可通过遥控模式降低故障对维修管理人员产生直接伤害的风险。 4)数据完备、计算精确。自动化系统可综合其操作流程、故障处理等数据建立准确清晰的数据库,为后期优化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实际研究,主要根据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特征、技术作用、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实际研究,明确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基本作用 1.1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 整个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方式进行实际控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选用分散式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实现系统的集中控制。当整个设备无法实际运行时,控制系统会检测故障问题,进行自动切断运行电源,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提升。这就需要一整套技术进行实际操作与控制,实现控制过程完整性,提升生产效率性[2]。 1.2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保护作用 电气设备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存在相应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如电路实际运行电流超过电路最大限制,会导致系统运行出现问题,致使故障发生。这就需要安全措施进行保护,实现具体问题应对策略制定,实现自动化控制技术对设备运行问题进行解决。同时需要针对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进行实际调整或者更换,保证电气系统运行安全[3]。 1.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监督功能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内部电流无法用肉眼观察。并且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内部是否有电流通过,也需要进行实际信号以及指示灯的设定。在整个监督系统下,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下指示灯的设计,能够实现故障问题及时预警。同时,应该严格管理与控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备安全性,控制故障发生。这样系统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发生频率,利用电气设备维护质量问题实现效率的提升。 1.4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测量功能 保证企业生产质量以及实现高效生产,需要对于设备整个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设备运行安全性,随时对设备进行实际观察,检查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使用,能够及时通过相应数据测量参数分析具体故障原因,并制定良好的控制方式,实现设备运行稳定性的提升[4]。 2.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设计理念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体设计方式分为三种,分别为集中控制、远程控制以及现场总线控制方式。 2.1集中控制 集中控制是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的重要方式,其在实际控制过程中,主要优点:处理过程中由中央处理机进行集中处理,实际设计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具体保护措施设定过程中要求较低,设备运行以及维护过程相对便捷;主要弊端:由于所有信息处理过程由中央控制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器工作量巨大,导致处理器运行压力增加,导致处理速度缓慢,生产投资加大。同时,在进行长距离电缆干扰也会影响系统安全性,错误操作机率提升。 2.2 远程控制 远程控制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当中有所应用,优点:远程控制实际组态灵活,并且节省电缆,节约成本,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材料靠抗性较高等特点。弊端:由于远程控制电气设备实际通讯量较大,使得现场总线实际使用过程中处理速度缓慢。远程控制系统在设定过程中只能够满足电气设备系统需求,不能够在大型电气自动化系统当中进行实际应用,导致应用范围降低。 2.3 现场总线控制 以太网技术以及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对于电气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智能化电气自动化设备可持续发展。现场总线控制方式能够针对电气设备当中具体问题进行实际分析,实现现场总线设备有效控制,其在实际应用当中具备以上控制方式的所有优点。并且节省变速器、隔离设备以及I/O卡件等等。并且智能设备在实际安装当中具有较好效果,实现安装与维护工作量成本较低。由于整个系统各项功能装置具备安全性,不会出现设备运行与信息处理过程中设备瘫痪状态出现,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发展。 四、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水平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自动化控制也成为了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Windows平台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可以很好的将网络技术与其电气技术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良好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得越来越广,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已经成了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外,实现IT平台与自动化相结合也是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从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现状来看,自动化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多个领域中。此外,相关科研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不断的改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还要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结束语: 由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就要采用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来确保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已经广泛的被人们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这虽然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但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 [摘 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科技发展和电气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备受关注。本文阐述了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该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变换器 自动化控制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变革,突飞猛进。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企业、生产线等各个层面上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和电气管理水平。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人类研究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电气控制技术,同时也对电气管理的观念、方法、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工厂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改善对策,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中的应用情况和发展特征,提出有利于改善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策略和方法。 二、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简而言之,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指由软件、机械和电子等共同构成的一个能够大大提高工厂生产速度和效率的控制系统,它主要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和微电子等技术的支撑,目的在于精确保障工厂的生产效益过程。我国引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主要将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PLC、变频器和工控机等少数领域。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和开发,大大地推动了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理论上看,所谓电气自动化,指的就是把电气设备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拖动、电机学等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专业。电气自动化以其操作性强、设备简单、应用领域广等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工厂中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有利于提高工厂效率,减少劳动费用支出,解放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工厂效益,促进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可以提高生产的柔性,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和库存,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足感,增加用户满意度等。简言之,电气自动化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生产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用不够广泛,在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不够规范,不利于电气自动化应用能力的有效发挥,不能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对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加以系统化的介绍和普及,使得各类工厂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促进工厂效益的提高。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 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几乎处处可见,任何一个现代化工厂都离不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支撑。笔者总结,自动化控制在工厂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火力发电站主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发电机组的各项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能量平衡,同时要不断消除运行过程中内外干扰信号,以满足电网对于机组负荷的需求,确保机组稳定运行在火电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调频和调峰,接受电网负荷调度,控制汽机锅炉之间能量传输平衡,协调锅炉内燃料、引风、送风以及给水等各个子系统的控制。 第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变换器电路的控制管理。 在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中,变电器电路逐渐呈现出由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PWM变换器能够更好的适应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各项性能,在优化设备参数的同时,还能减少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帮助我们解决低频区的电动机转矩脉动问题。因此,这种方式应该更好地在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过程中广泛应用。 第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于监控管理。 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最为普及和常见的应用在于监控管理,比如:现场总线的监控,集中监控和远程监控等。现场总线监控工作的应用基础是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它在对监控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间隔对其功能的利用、分析进行,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大量的模拟量变送器和隔离设备,有利于减少成本支出,缩短工作周期,促进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更好发展;集中监控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不论是维护工作和是运行工作以及系统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比而言,远程监控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只对较小的系统起到良好的监控效果,不适合全场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但远程监控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电缆的使用量,从而减少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靠性也比较高。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监控方式更加集中化,大量信息能够被中央控制器集中采集和分析、控制,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降低运行费用,使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装置相对独立。 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问题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气自动化控制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要求,对电气自动化企业来说,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人工的劳动强度和企业成本,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为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进一步的技术保障体系,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目前,电气自动化控制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发电厂中的升压站隔离开关的操作仍然使用传统的按钮操作模式,这种方式在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时容易在开关节点处出现异常,最终导致无法正常操作等问题。目前市场上按钮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备品备件更换后使用寿命短,而且对运行设备进行按钮的更换风险大,使用成本高而且经济效益低,工厂内部使用的公用系统操作存在着使用不方便的问题。第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监控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监视系统无法实现对工厂内微机机电保护装置及电气自动装置的故障报告等信息的监视,操作人员无法直接查看到相关报告信息,对这些装置的运行状况无法准确掌握,无法及时采取相关信息。目前,这些报告信息的整理和保存均需要人工整理、存储和传输,且大多数工厂对电气自动化设备信息的监视仍然采用传统的中央信号光字牌,因此传统设备存在寿命短、成本高、耗能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等问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上述问题或弊端是难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排除障碍:随着电气化的不断发展,电气设备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设计与安装时,往往忽略对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因此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安装过程中,应随时让维护和操作该设备人员了解安装过程,这有助于操作人员对新系统产生感性认识。通过专业培训,操作人员能更好理解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合理地应付突然出现故障及恶劣运行环境下维修,有利于设备的稳定顺行。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和网络化的逐步普及,自动化控制涉及的产业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同时促进了相关科学技术的更新,使得控制系统更加完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工厂电气论文:关于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探析 摘 要: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企业的健康 发展也得到了有效性提升与创新,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更是在工厂实际生产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这对于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开始成为工厂发展与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且过去的传统型人工生产与操作技术已逐渐转变成现代的先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本文简要叙述了当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状况与发展,详细分析了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各个重要功能,以期为工厂的日常生产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工厂 在工厂中采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可以说一直以来的效果和运行情况都非常的好,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其可靠性非常的高, 稳定性方面也比较好,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操作方法也非常的方便,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和提高, 很多设备在应用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对其完善和创新。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很大程度上来说,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随着智能化控制的不断发展,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断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上世纪50 年代,人们是从电气设备的出现中得到启发,开始关注电气自动化技术,继电器和接触器开始投入电气运行,使得机器能够依据人的意愿以及事先设定的目标来进行工作;60年代开始,出现了现代控制理论,生产的过程控制及管理得到有效优化,进一步推进了自动化进程,电气自动化也得到了质的飞跃;70 年代,通信及微电子技术以迅猛的发展速度闯入人们的视野,电气自动化面临更为复杂的控制系统,仅仅借助以前的现代控制理论的技术难以应对,由此开始出现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大大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直到80 年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电气自动化中,首先,从管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不断简化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处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动态监控,确保数据的全面和完整;其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更新上,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微电子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一些设备的界线由过去的定义明确向模糊化转变 。 2.在检修和维护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系统更加简单和易操作 电气自动化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具有很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相应的控制系统灵活,并且易于集成,Windows 操作平台的使用使得维护和检修更加直观和简单。 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影响因素 1.设备元器件质量问题 由于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元器件的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高低不同。一般,生产设备元器件的厂家规模较小,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其元器件质量难以合格;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元器件厂家之间的恶性竞争会使部门厂家重价格而轻质量,造成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偏低的现象,对设备的正常控制和安全工作产生影响。 2.工作环境多样,操作维护不当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工作环境,有些工作环境甚至是非常恶劣的。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工作环境,以应对环境因素对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不利影响。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机械作用力因素和电磁干扰因素等。 三、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重要功能 在工业企业中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生产,其对于工业企业的持久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一定要在工业企业中全面发挥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效用,并不断更新与完善其功能,只有这样工业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下面本文就工厂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保护功能、测量功能、自动控制功能和监控功能展开讨论。 1.保护功能。电气线路与设备实行自动化控制时,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故障,如果电路电流高于设备电路规定的实际使用限度与范围,那么系统就会及时终止运行,而实现这一过程就要合理的制定出一套健全且完善的排除故障与检测体系,依照不同情况自动更换与调整系统设备的相应电流与线路,将保护设备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2.测量功能。电气设备运行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观察与测定工作,其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日常运行活动中找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和改进,以达到提高电气设备生产效率与使用效率的目的。若想要全面了解与掌握工厂中电气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就要合理选用测量线路的相应参数设备和仪表测试器,通过有效性措施做好观察与控制工作,最后利用已掌握和控制好的有关信息来完善与创新电气设备的运行及操作。 四、工厂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各种电气设备生产工艺也得到了相应改进、完善与创新,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运用方面更为突出,从传统型发展转变成智能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尽管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仍是把微计算机作为主要核心的网络化自动控制体系,但在不同程度上均已表明电气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同,所以在此前提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前景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定会十分光明,最终迈向科学化与智能化的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过去的实际运行工作发现,工厂实施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能够获得显著成效,还可以得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工厂电气设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与可靠性,使操作程序更为简单快捷,大大减缓了工人劳动强度以及缩短了工人劳动时间。但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逐步壮大,许多电气设备的运用也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合理调整与改进,以便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为工厂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最终使工厂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工厂电气论文: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技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技能工厂管理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厂用电节能设计、节能设备应用、厂用电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降低厂用电量,达到节能的预期目标。 节能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对于工厂而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因此,在控制企业用电成本这块我们尝试过很多办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变频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比如说无功补偿装置在客户端的大量投入,尤其是用电大户端,再比如说节能设备的大量使用,如节能变压器、低阻电缆等,另外在用电管理方面也制定了很多措施,小到企业的照明管理等。下面就阐述一下节能技术在工厂电气技术中的应用。 1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 供配电系统节能的重点应该在设计、优化阶段,而这块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很多时候电厂配电系统以及部分设备并不是完全由工厂自己决定,另外考虑到初投资的问题,因此对于使用节能型供配电系统并没有得到完全认可。 1.1合理的供电电压 供电电压的选择应根据用电容量和供电距离并考虑当地电网现状、用户的用电负荷性质及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而定。一般而言,如果是6~10kV的配电电压,由于10kV技术经济指标较好,如供电系统能耗和有色金属耗量均较小,因而高压配电电压应首选10kV;当用户6kV设备居多、且容量较大、在技术经济上合理时,考虑采用6kV;当用户有少量3kV电动机时,可用10(6)/3kV专用变压器供电。 1.2节能型变压器 变压器是输变电行业中的耗能大户,据估计,我国变压器的总损耗占系统总发电量的10%左右,如损耗每降低1%,每年可节约上百亿度电,推广节能变压器事在必行。推荐使用干式变压器,如果是已经有旧的油浸变压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改造,油浸变压器维护的工作量和费用相对也比较大,这也是油浸变压器的明显的不足之一。 1.3无功补偿装置 功率因数的高低对工厂企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设法提高工厂供电各相关部分的功率因数,以充分利用变、配、用电设备的容量,增加其输电能力,减少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以达到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目的。在客户端设置无功补偿装置是有必要的,尤其对大客户,特别是有大型电机居多,感性设备居多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无功补偿装置,提高供电品质。 2选择节能设备 目前,节能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中尤以变频器最为引人瞩目,而且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节能效果,另外节能灯具、Y型高效电机等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推广使用变频器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工矿企业中可能有大量的风机、水泵等大动力设备一直在工频状态下运行,这样就需要利用闸阀控制风量、流量,结果就是损失了大量的电能。而改为变频调节后,通过改变电机的转速(也就是改变了电机的输出功率)来调节风量、流量,我们知道,功率和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大大减少了损耗,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 2.32 使用节能型照明电器 节能型照明电器优点很多,高效低耗,节能环保,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照明设计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照明设计的理论,还要了解国内外有关照明技术的新动态。采用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电器产品(电光源、灯用电器附件、灯具、配线器材,以及调光控制器和控光器件),改善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条件和质量,从而创造一个高效、舒适、安全、经济、有益的环境,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照明。 2.3使用低阻电缆,合理选择导线截面 我们都知道,输电线路的损耗和电阻有着平方的关系,线路的阻值越大,那么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因此散发出来的热量也越大。为了减小电缆上的电能损失,建议使用低阻值的电缆,这样可以减少输电线路损失,同样电缆散热量较小,在高负荷、高温度的夏季也减少了事故的可能性。另外合理选择导线的截面积也是必须的,设计电缆的时候,在充分考虑负荷容量和扩建可能性以及必须的安全裕度下尽量选择小截面的电缆,减少投资。 3加强工厂用电管理,合理使用峰谷电力资源 峰谷用电:电力行业中峰谷的含义是用山峰和山谷来形象比喻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值。通常白天8:00至22:00的用电为高峰用电,深夜22:00至次日8:00的用电为低谷用电。“峰谷电价”意义在于,鼓励居民利用低谷电价的优惠条件大量消费低谷电力,比如电热水器、空调和其他电器设备。同时,对电力部门来说,将高峰用电转移到低谷时段,既缓解了高峰电力供需缺口,又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削峰填谷”的双赢策。对于工厂而言充分利用低谷电量进行生产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有条件的企业鼓励低谷期间用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用电成本,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工厂白天期间线路负荷很小,夜间线路负荷很大,这样就大大节省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经济的杠杆作用明显。 4加强工厂电力计量管理 企业需要加强对电力计量的管理,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加强管理可以避免因为计量问题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隐患,对运行的重要电能计量装置施行质量跟踪、状态监测、抽样检定、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对在用计量装置测试数据分析,避免计量装置失准运行,提高在用电能计量装置准确性;其二就是根据电能计量的结果制定相关长效机制,比如说同样的办公室或者车间用电量的比较,比如说空调、照明电量的比较等等,通过这些电量可以看出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关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耗或者使用,降低企业产品的成本。 5结语 企业降低成本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节能技术在电气方面的应用就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用电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厂电气论文:对于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摘要:电气接地措施包含的原理和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化工厂电气行业一员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预防化工厂的电气事故的发生,消除电气安全事故的隐患,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车间的正常运转,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 关键词:化工厂 ;电气接地 在化工厂中,电气接地具有多种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了安全的因素而进行的保护接地。其次是为了防止发生静电而进行的接地。第三个方面是电子设备的接地。 一、对于接地原理的探讨 接地是一种为方便电流流入大地而提供的低电阻或是低阻抗途径。它的实际意义就是在线路或者是电气设备发生某些接地故障的时候为故障电流流回电源提供的一条低电阻或是低阻抗路径。所以,总的来讲,接地就是将电气系统、电路及设备等与大地进行很好的互相连接,或者是和范围广泛且能用来代替大地的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连接,以便于传导电流在大地或具有同等效果的金属导体之间互相来往。电气接地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得输电线路与变配电设备以及用电设备绝缘不会遭到一定的损坏,全力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和避免出现人身触电伤亡的现象,预防发生不确定的火灾事故、防止静电放电产生的一系列危害,防止和避免设备受到雷击的损坏等等。而接地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接地极把故障电流或雷电流以最快的速度导入到大地当中,保护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安全的目的。 二、电气接地的类型 1 基于安全原因的保护接地 基于安全原因的保护接地是要为了防止化工厂内的电力设施或电子电气设备绝缘受到损坏而危及到正常的生产活动和人身安全,此种接地方式可以消除化工厂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及积累的静电,能够进行电磁感应而对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或屏蔽线外皮进行有效的屏蔽接地。 2 防静电接地 在化工厂内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静电产生的危害会在多方面影响着化工厂的正常工作运行。例如:静电会导致化工厂内的生产系统、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过程及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等等发生不定程度的故障危害,静电会产生一定的高电压而可能造成人身触电,威胁人身安全,产生的静电严重时更有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害的火灾及爆炸事故。接地是消除静电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措施,所以要对化工厂内可能会产生静电的所有设备都实施防静电接地,以保护化工厂内的生产活动正常稳定的进行。要根据化工厂内物体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静电接地方式,静电导体要采用金属导体方式直接的进行静电接地,移动式设备及人体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者是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的静电接地。 3 电子设备的接地 化工厂中的电子设备的接地主要是为了保证和提高电子设备工作的准确,以便于化工厂更好的进行工作运行。化工厂内的高频电压本身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即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的外壳没有进行接地,而与大地保持绝缘状态的时候,电子设备的外壳与大地形成电容,伴随着频率不断的增高,而形成的电容电抗值将会相对的减少,当频率的数值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就相当于是在进行接地。 三、接地的两种方式 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与接地装置进行电气连接。接地分为与大地相连接、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两种方式。 1、与大地相连接 一般情况下人体离不开地球,因此人们使用的各种电气系统都以大地的电位为参考电位。取得大地电位的前提是与大地连接,为此需连接地极用作与大地连接的接线端子,通过接地线的传导取的地电位,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接地。 2、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 电气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对接地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也是接地,比如汽车的轮胎属于绝缘物质,所以汽车上各类电气系统的接地其实是接代替大地的金属车身。在许多用电过程中,过大的电位差是引发电击、电气火灾等电气事故的重要因素。例如如飞机上采取的主要的电气安全措施是用机身代替大地来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以与代替大地的导体相连接而实现接地的实质是与导体间进行低阻抗的等电位连接。同样,连接地极的接大地就是与大地进行等电位联结,只是接地极的接地电阻以Ω计,其值非常大, 引起的电位差较大,效果不是很好。 四、化工厂电气接地技术应用的探讨 1.化工厂接地的因素 化工厂内的易燃液体、气体的设备、储气罐、干燥器、过滤器等等加工存储物品和设备都属于引燃物品,极易引发大量的危险事故,一旦发生爆炸和火灾事故,将会使化工厂内的电子设备和人身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必须要采取相对严格的对应接地方法措施,以控制事故的发生及危害,避免造成换工厂的生产损失及人身危害。化工厂内的所有易燃性的液体、气体的设备、干燥器、储气罐、过滤器等都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接地保护措施。化工厂内的所有可能会产生静电的部位要连接成一个连续的导电体,并进行相对应的可靠性接地保护。 2.化工厂防直击雷技术措施 一般情况下的化工厂内的车间、仓库都是单层框架结构的金属屋面厂房,较为适宜选用避雷带沿屋檐敷设,还应在厂房的各檐角安装上避雷短针以防止和避免雷击。因为化工厂车间、仓库内有许多易燃物品,因而铁板的厚度不能小于4mm,且不可以有绝缘被覆层。在屋面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要根据相应的实际情况装设上接闪器,还要与屋面防雷装置进行良好的互相连接。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都一定要小于等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适合与防雷电感应接地及化工厂电气设备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3.化工厂静电防范接地措施 静电在化工厂内的生产过程中具有多种多样的危害。静电现象会导致生产系统、设备、工艺过程、产品等发生故障,静电产生的高电压会引起人身触电,静电严重时可能会引起火花放电,甚至会造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对所有会产生静电的设备都应保护可靠接地,化工厂内的静电防范接地措施为:进行静电接地,固定设备与接地线或连接线采用螺栓连接以固定设备外壳;当设备较大时,其接地点至少应是两处,接地点应沿设备外围均匀布置;皮带传动的机组及其防护罩,都要进行接地;储藏、生产化工物品的房间及场所应设置防静电端子板,所有设备的外壳及防静电地板均应与其连接;应在干燥季节的储藏、生产化工物品房间设置加湿装置,以保证场所的湿润。应根据需要进行静电接地的物体类型而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静电接地方式,可以采用金属导体直接进行静电接地、人体和移动式设备需要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静电接地;静电非导体除应间接静电接地外,尚应配合其它的防静电措施。 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加油站、油库付货台、铁路油槽车及液化气装卸等易燃易爆场所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防爆静电接地报警器可以将化工厂易燃易爆化工原料及产品储罐或输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导入大地,连续自动监测,确保生产和作业的安全。 工厂电气论文:浅谈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 摘要:伴随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安全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化工厂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因而使得其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重要性尤其是当前化工企业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需要指出地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必须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以及做好科学合理防范措施的基础之上。 前言 化工厂是一个放置有许多具有爆炸性或是有毒的物质的地方,如果没有安全的保护措施,尤其是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这一类能引起爆炸或是火灾的系统的保护,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事故发生,爆炸事故是常常发生的。为此,必须要对化工厂中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以及危险介质的级别进行严格细致地划分,同时还要保证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符合经济性及合理性的要求,另外还要加强对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工作,以便使得化工企业的生产及工程建设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1.保护化工厂电力设备及供电系统的重要性 化工厂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营直接决定了电气设备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够减少设备损坏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能够促进化工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保护要遵循正确的检测操作,利用比较精密的检测仪器进行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各项安全指标的正常检测。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有效预防设备遭到损坏,就需要对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进行严格的保护,并将设备诊断作为基础,建立与之相应的设备故障维护措施。同时还要确保在对化工厂的电气设备以及电力系统的各项运行指标进行检查及测量的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准确无误,选用的检测设备质量精度符合标准要求。此外,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对化工厂电气设备及供电运行的情况加以充分掌握,从而使得化工厂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证,以便能进一步提高化工厂的生产效率。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的供电制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国家统一供电改成如今的企业自给自足的供电,因此为了给化工厂的正常运转带来保障,就要对化工厂内电气设备及供电系统的具体的详细情况有所了解和掌握,以便在故障发生的时候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出环境内是哪部分出现了问题。 2.化工厂电气设备的有效管理 (1)采用巡检的方法来维护电气设备的安全。为了确保对化工厂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测维护得到切实落实,从而使得化工厂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必须在事故发生之前,及时找到并以最快速度消除事故的火苗等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电气设备事故的发生包括三个阶段,即设备正常、出现隐患以及事故产生等。因而需要及时地对化工厂中的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以便在事故出现质变之前,及时地将处在量变中的安全隐患给彻底消除。这就需要操作人员在管理化工厂的电气设备时,要具备极强的责任心,并且端正自己的态度,对设备进行详细细致的观察,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思维分析能力,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对电气设备的结构、性能及运行参数做出深入的了解,学会对系统中细微的变化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并能将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找出来,从而有效预防安全隐患的进一步扩大。此外,还要保证电气设备的管理及操作人员在工作时要严格依照相关的规程及规范进行,以便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系统所产生的隐患。 (2)对电气设备进行巡查的具体项目。在油浸式变压器中起着冷却及绝缘作用的油,其油位会伴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并且通常情况下,变压器油为浅黄色,油中透明而不存在任何杂质,而一旦见到油中出现了由电弧燃烧引起的黑色碳化物,就必须要对分接开关、桩头引出线、线圈等进行详细检查,以确定黑色碳化物的来源。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油位在变压器上均有刻度,通常情况下,油位要保持在某个刻度值以上,而一旦发现油位过低,便需及时对变压器的温度进行测量,还要仔细观察是否变压器出现了漏油情况。对于密闭式变压器,则要将放气阀提起来,同时检查其中是否出现假油位的现象。对于起着绝缘作用的瓷套管,要确保其表面的清洁,同时还要仔细检查其是否出现裂纹、破损以及放电等现象。此外,还需实时地检查转换开关、断路器以及指示灯的显示状态,保证各绝缘子、传感器以及断路器表面的清洁、干燥以及无破损、无放电等。 3.化工厂供电系统的有效维护 3.1、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 当前,由于部分化工厂没有足够重视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维护,因而通常会导致供电系统的个别部分产生电气事故。为此,作为化工企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化工厂供电系统的安全检查及运行维护工作。对电力线路的安全检查包括:(1)对化工厂的电线杆子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其是否出现倾倒、变形、腐蚀、损毁以及下沉等安全隐患;(2)对沿线路的地面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其上是否堆放有一些腐蚀性极强或者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3)对沿线周围进行仔细查看,检查其周围是否存在某些隐藏的危险性建筑;(4)在雷雨及大风季节,要做好对电力线路的防护工作,以保证电力运行的稳定;(5)及时将悬挂在线路上的树枝、风筝等杂物进行祛除,使得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得到有效保障。 3.2、对电缆线路的安全检查及维护 通常情况下,要每个季度都对电缆线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检查电缆终端是否出现破损的现象以及瓷套管是否产生放电的痕迹;检查电缆表皮是够出现腐蚀及损伤的现象,以及其沿线挂钩是否出现脱落;检查埋地电缆沿线的覆盖物是否出现挖掘过的痕迹,以及路线标的完整性等。 3.3、对车间配电线路进行安全检查 通常情况下,要每星期都对车间配电线路做一次详细的安全检查,对导线的发热状况、线路的负荷状况、配电箱、开关、熔断器、传感器、断路器等进行仔细的检查和维护,充分确保车间配电线路的运行安全。 3.4、化工厂内的配电线路的检查 化工厂内的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尤其重要,因为车间内是易燃易爆物和有毒物质集中的地方,对于配电线路走线状况、所用导线的型号、配电箱和配电箱的开关放置问题等等,都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每周对于化工厂厂房内部进行1至2次配电线路的例行检查,对于导线周围环境的潮湿度要进行频繁的检测,直到达到标准值为止,对于易燃易爆物品要和线路进行绝对的隔离,还要进行绝缘监测,严禁导电、漏电情况的发生。 结束语 化工工厂由于其危险物品和有毒害物质放置的特殊性,必须要有非常专业和安全的防范措施,尤其是对于能够引发严重后果的,容易引发爆炸和火灾的电气设备及其供电系统更加要注意保护不仅毁坏建筑物、土壤,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由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用专业的知识对化工厂根据危险等级进行场地划分;确保厂内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各项保护措施实施和完善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化工厂的正常运转在安全模式下进行,减少甚至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玻璃制造论文:通用飞机风挡玻璃制造技术研究 摘 要:文章介绍了国内通用飞机的发展趋势,以及通用飞机风挡玻璃的国内市场需求及制造技术现状。详述了通用飞机风挡玻璃低成本制造技术研究。 关键词:通用飞机;风挡玻璃;低成本制作 引言 随着中国低空空域不断放开的政策引导下,使得中国通用飞机市场成为全世界通用航空业者最垂涎的“蛋糕”。庞巴迪、湾流、塞斯纳、豪客比奇等世界知名通用飞机制造商纷纷展开在国内合作项目。在国家及地方政策大力扶持下,各地正新建数十个航空产业地基。中国通航产业市场正在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未来几年中,国内通用飞机持有量即制造数量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风挡玻璃作为通用飞机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关键零件,因其独特的加工工艺技术及零件薄、尺寸大、外形复杂、批产量大、低制造成本的产品特点,使国内通用飞机风挡玻璃制造技术及制造产业相对空白。面对国内通用飞机市场巨大的需求,加速完善国内通用飞机产业链条,抢占市场先机。有必要大力发展飞机风挡玻璃低成本制作技术。 1 通用飞机风挡玻璃产品介绍 小型通用飞机风挡普遍采用单块铸造丙稀酸脂有机玻璃,其设计尺寸大,无中央隔框,平面投影面积约2m×1m,厚度约3-5mm。在保证飞机气动性能的同时,给内部乘员提供良好的视界,还能使飞机外观时尚美观。 2 风挡玻璃材料选择 座舱盖透明件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透光度应在90%以上,能为飞行员提供清晰的视界,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综合力学性能,可以承受一定载荷作用。目前用于座舱盖透明件的材料有两大类,一类为丙稀酸脂材料,另一类为聚碳酸脂材料。 聚碳酸脂材料优点是韧性好,疲劳强度和抗冲击强度高,缺点是硬度低,使用中易磨损和划伤,需要在表面涂一层耐磨油脂,另外透光度(88-91%)比丙稀酸脂材料(91%)略低。但由于透光度难以达到要求,聚碳酸脂材料使用并不普遍。 丙稀酸脂材料优点是透光度高,具有一定的硬度,缺点是比较脆。目前飞机座舱盖透明件普遍采用丙稀酸脂材料。丙稀酸脂又分为拉伸丙稀酸脂(也称定向有机玻璃)和铸造丙稀酸脂(也称非定向有机玻璃)两种,拉伸丙稀酸脂与铸造丙稀酸脂相比,韧性好、疲劳强度和抗冲击强度高,由于拉伸丙稀酸脂需要吹塑成形,其成形技术难度高、制造成本高。对于通用飞机风挡外形太复杂、制造成本低的原因,只能选用铸造丙稀酸脂材料。 3 某型飞机风挡加工过程介绍 3.1 典型工艺流程图(见图1) 3.2 典型工艺流程 (1)原材料储存 原材料尺寸36"×72",室温下储存,湿度不高于70%,环境无大量灰尘。 (2)原材料检验 去除保护纸并检验材料厚度及表面质量,是否存在划伤、气泡、杂质、裂痕等质量缺陷。 (3)成型前的准备 检查成型工装胎面是否洁净,成型工装胎面须在成型4-6架份后,在胎面上重新均匀撒婴儿爽身粉(中性)。成型工装胎面每两年更换毡布。然后将材料悬挂至滑轨上,使用中性肥皂水对玻璃两面进行清洗。 (4)材料加热 将材料悬挂至烘箱滑轨,并送至烘箱内加热。升温至160±5℃,并保温14min。 (5)零件成型 零件出炉时,工人应迅速、动作协调一致,将零件取下。材料需在5秒钟内放到工装胎面上。两名工人端起风挡材料应同时置于工装胎面上,不允许将零件离开胎面重新调整,并且材料两端余量应相当。 然后迅速将成型工装上盖板扣下,并进行人工压紧。在材料冷却10分钟后,对材料表面按零件边缘线进行标记,最后取下。 如果零件成型后出现折皱等质量缺陷,可将玻璃回炉重新加热成型。经验表明重新成型次数不能超过3次。 (6)光学检验 成型后的零件在暗室中对着光栅检验零件的光学性能。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打磨返修或者回炉返工。 (7)零件回火 零件在70±5℃的封闭洁净空间内,回火12-20小时。以便消除零件成型时产生的内部应力。 (8)喷涂胶衣 为防止在储存、周转、装配的过程中零件表面受到划伤,对零件表面喷涂保护胶衣。 (9)切割零件 将零件放至铣切工装上,按铣切工装托架边缘铣切零件外形,并去除锐边及毛刺。铣切工具选择转速为20000转/分钟的高速手持铣枪。切割时应注意铣刀与零件表面尽量成垂直状态,避免铣到零件边缘线内。 (10)终检打包 对零件进行最终检验,并贴零件标示后进行包装周转。 4 设备配备 4.1 烘箱 设备工作温度160℃,炉温均匀性±5℃。采用热风循环加热方式,循环方式采用上下流动形式,加热空气有过滤装置,保证加热空气相对洁净。烘箱带有上挂式滑道。有温度自动记录系统及报警系统。烘箱内腔尺寸不小于2.5m(长)×1.2m(宽)×2m(高),有效加热面积不小于2m(长)×1.5m(高)。 4.2 回火加热设备 可将40m2封闭区域加热至70℃,炉温均匀性±5℃。采用热风循环加热方式,加热空气有过滤装置,保证加热空气相对洁净。有温度自动记录系统及报警系统。 4.3 工具 4.4 工装 5 常见的质量问题 (1)雾气:透过玻璃观察,存在雾气般的模糊。 产生原因:使用不当的清洁剂(如酒精等)。 解决措施:可通过对玻璃表面进行抛光消除。 (2)细纹:玻璃内部有裂痕,出现银纹现象。 产生原因:玻璃在成型、回火、切割工序中由于内部应力释放不均产生的。 解决措施:无 (3)划伤:玻璃表面不同程度的凹陷。 产生原因:玻璃表面保护不当,在制造、周转等工序中对零件表面产生的划伤。 解决措施:测量划伤深度及面积。对于一定程度的划伤可通过打磨和抛光进行消除。 (4)畸变:玻璃的光学性能发生变形。 产生原因:由于对玻璃表面进行打磨、抛光不均匀,产生的视觉差异。 解决措施:通过光栅检验,划定畸变区域,进行进一步的打磨、抛光,直至完全消除。 6 结束语 通用飞机风挡玻璃成型工艺及工艺参数经过试验应证,不仅效率高,而且合格率高。实践证明上述成型工艺技术可行,而且满足产量大、低成本制造的要求。 玻璃制造论文:浅谈夹层玻璃的制造工艺及其生产和能源效率 [摘 要]夹层玻璃的制造工艺,主要是在两片或者是多片玻璃之间,夹持一层及多层聚合特,从而形成了“夹层”结构,并且经过热压以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玻璃。但是它的主要的制作技术,还局限于传统的高压釜层压工艺中。这种加工技术能源效率低,消耗大,有待改善。 [关键词]夹层玻璃 制造工艺 能源效率 一.前言 随着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了适应玻璃中间层的不断变化,追求更高的能源效率,夹层玻璃的生产工艺也发展起来,真空层压和快速熔合射频层压等制造技术也不断涌现出来。 二.夹层玻璃发展简述 夹层玻璃的主要组成,是通过高压釜、间歇式或者是连续式真空层压,及现场浇注以及快速熔合射频层压技术加工完成的。夹层玻璃一改传统玻璃又脆又硬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车上风挡玻璃、透明窗口、营业厅等的隔离间断。夹层玻璃避免了传统玻璃在破碎的情况下出现的扎伤人、割伤事件上的发生。这种玻璃中间的夹层,可以使玻璃在损坏的情况下聚合玻璃碎片,从而减少玻璃碎片对人体的伤害。这种夹层玻璃还可以做为抵御冲击物与穿透物的攻击。从而具有安全性、隔音性以及太阳能量控制性等特性。所以还有绿色产品的特性。 夹层玻璃在早期,主要使用硝酸纤维素及醋酸纤维素做为夹层物。自1938年夹层玻璃被DUPONT公司用于汽车风挡玻璃以后,才大量的应用起来,也开启了夹层玻璃工业的序幕。自发明以来,发展至2009年时,我国的夹层玻璃产量已经高达4200万平方米。 三.夹层玻璃的制造工艺 PVB 在夹层玻璃中的使用范围较广,这是最早应用于工业玻璃中夹层的树脂。玻璃夹层制造工艺,高压釜层压工作,就是对这一层进行制造的工艺,这也是夹层玻璃制造工艺中的关键部位。这种材料的应用,直至今天在行业当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夹层玻璃制造工艺流程主要有:PVB 胶片的选用、保存 ,合片室的环境、玻璃片清洁度、合片方式、预热预压、高压釜内玻璃的操作技术等。 在这些制作工艺流程中,夹层玻璃的流程中,合片工艺、玻璃预热预压工艺、玻璃在高压釜内的操作这几种制作工艺,是制作流程中较有难度的工艺流程,对这几个环节的分析与研究,是保证夹层玻璃质量关键环节。所以对这部分的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的探讨。 1.合片操作工艺 对玻璃进行合片操作时,首先要选择适合玻璃宽度的PVB胶片,并且要保持胶片的清洁,避免用手直接接角胶片和玻璃,将PVB胶片自然展平,不要拉伸,对齐玻璃的内外片,不能有参差不齐感,要查看预留的标志是否重合,而后切除多余的胶片,在进行切割操作时,要使刀片保持倾斜,在合片边缘留出0.5mm ~2mm胶片,为了避免胶片收缩引起缩膜现象。合好胶片与玻璃合片以后,套真空橡皮圈,并查看密封条,在玻璃四周受到的拉力要均匀,然后对玻璃进行冷抽使合片中间的空气排除干净,且冷抽时间应不低于5min 2.玻璃预热预压工艺 玻璃夹合好PVB胶片,抽空空气以后,对合好的玻璃进行预热预压操作。进行预热预压操作的设备有三种,一种是预热预压箱,由于其设备简单且投资小、能耗低,所以被多家生产厂家所青睐。但是预热预压箱的缺点是效率低,无法适应产业化生产;传动型立式与卧式的预热预压机,这二种机械在生产上效率较高,适合规模化生产。二者区别是,在放置玻璃完成预热预压工作时,玻璃的放置方式,一个是立放,一个是平放。立式预热预压机对玻璃进行空气抽空操作时,对玻璃的弧度影响小。而卧式预热热压机对玻璃进行空气抽空操作时,由于玻璃平放,在自身的重力与抽真空压力的影响下,对玻璃的弧度产生影响。所以卧式预热预压机在对大规格玻璃的制作上更为适宜。 3.玻璃在高压釜内的操作工艺 高压釜内的制作工艺,是夹层玻璃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经过预热预压处理的玻璃,为了使PVB胶片与玻璃合片更好的粘结在一起,还要经过恒温高压处理,才能够使用。恒温高压处理要在高压釜内操作,首先将粘合在一起的夹层玻璃的半成品,每片之间进行隔离,放入高压釜专用台架上,并使其牢固,然后紧闭釜门,对釜内加压充气,当釜内气压达到0.75MPa左右时,停止对釜内充气。这是由于夹层玻璃边缘未粘合牢固,为了使玻璃夹层中间的空间在压力的作用下溢出,而不致于空气从边缘处进入夹层内。釜内温度达到130℃左右时,立即停止加热,并保持这个温度。此时夹层玻璃已经能够粘合,对釜内进行二次加压,由于玻璃已经达到粘合温度,故这次加压不会使空气进入夹层中,待压力达到1.2MPa时,停止加压并保持压力平衡,持续经过1h~1.5h以后,降低釜内的温度到50℃时,开始对釜内进行排气降压,直至空气完全排出,开启釜门推出玻璃。夹层玻璃制作至此,还有收尾工作,即是对玻璃进行逐片检查,针对合格产品,进行修剪。割除周围多余胶片;对含有气泡和脱胶的玻璃进行挑选修补,重新进釜加压加温。 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大多数高压釜都具有自动控制的功能,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夹层玻璃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加工。 四.合片后玻璃常出现的质量问题 由于夹层玻璃是针对玻璃片进行多层真空热压完成制作工艺的,故玻璃合片以后,会出现炸裂的现象,还有的玻璃出现弧度较差的情况,也有边缘夹杂气泡、卷缩或者是掺夹杂物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夹层玻璃的质量。这些炸裂现象形成的原因主有这样几种: 1.玻璃成型以后,夹层玻璃的中间粘结层,由于内应力的作用下,导致玻璃自爆; 2.玻璃中间粘结层的内应力,主要是由于外片玻璃与内片玻璃在合片时,弧度的放置不吻合,致使二片玻璃在合片过程中产生夹层问题从而引起自爆; 3.玻璃在热弯过程中,如果降温速度过快,也会使玻璃出现梯度引起新的应力产生,造成自曝; 4.如果高压釜降温过快也会引起玻璃的炸裂现象; 5.玻璃经过热弯成型,这时为了促使玻璃成形而加大外力,玻璃应力不均时也会使玻璃产生炸裂; , 6.在玻璃装入高压釜时,如果玻璃片直接接触金属,或者是边部夹子力度过大,都容易使玻璃炸裂。 7.合片后的玻璃炸裂的现象,在安装时的外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例如玻璃的弧度同安装位置的弧度不符,从而使安装时玻璃受到外力的作用较大,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也会发生炸裂现象。 五.预防夹层玻璃自曝措施与能源效率分析 为了有效预防夹层玻璃的自曝现象,并从能源效率的观点出发,以预防夹层玻璃自曝现象为主,并要及时对存有气泡与空气的玻璃进行重新回收利用,即可以节约资源,又减少成本支出,使能源效率最大化。在对夹层玻璃自曝现象的预防,要从这样几方面进行改善: 1.弧度不吻合: 建议外片玻璃在出炉以后用记号笔在内片与外片相对应的部位进行明显的标记,避免二片玻璃的标记不同,要完全重合。在对玻璃合片的过程中要参照此标记进行合片,避免玻璃出现问题引起自爆的现象。 2.边缘脱胶现象: 在对玻璃进行包装与运输过程中,要用塑料布包覆,使用专用夹层玻璃封边防止胶胶病变现象,这对预防脱胶引起的曝裂效果较好。 3.胶合层气泡现象: 首先对夹层胶片要注意保管,对于开封的胶片,要24小时控制温度与湿度,温度在18℃-25℃内保存,温度保持在20%-30%左右为宜。 六.结语 夹层玻璃的生产工艺,主要是通过压力将PVB胶片夹到玻璃中间,起到避免玻璃碎片伤人、加固与防止攻击等作用。这种夹层玻璃最初使用于汽车的风档中,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其制作工艺也在不断的提高。预压预热机的发展,使夹层玻璃的预热预压工艺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产业化的道路不断的发展起来。这为夹层玻璃的应用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夹层玻璃能源消耗大的特点,所以在生产中,在精益求精,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自曝现象,要严格控制,并对产生气泡或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实行回收利用,以利于资源节约,使能源效率达到最大化。 玻璃制造论文:玻璃钢加工制造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玻璃钢又叫树脂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目前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石油化工、建筑造船、体育器械、机器电器、卫生洁具等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型工业部门。文章在玻璃钢的加工制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玻璃钢;制造管理;问题;对策 玻璃钢又叫树脂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简称FRP,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1958年引入中国,我国的玻璃钢加工工业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玻璃钢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石油化工、机器电器、厨卫洁具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玻璃钢生产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型工业部门,哈尔滨乐普实业发展中心德州分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在玻璃钢生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1 玻璃钢加工制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玻璃钢就是玻璃纤维、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的结合物,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利用一定的工艺将这三种原料进行融合,最终形成的产品。目前在玻璃钢加工制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1.1 在玻璃钢加工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玻璃钢的加工制造包括对新工艺的使用的熟练程度、原材料的使用情况等。具体的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工人对玻璃钢加工制造的新工艺不能熟练的掌握。在众多的玻璃钢制造工艺中,哈尔滨乐普实业发展中心德州分公司已经引入了一些新型的制造工艺,比如缠绕工艺技术、固化工艺技术、加工与磨抛工艺技术、涂装工艺技术等,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玻璃钢加工生产的效率。但是由于技术工人不能对这些新兴的技术工艺完全掌握,导致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误产生问题,造成原料的浪费,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第二,在加工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浪费。在玻璃钢加工制造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技术工人没有很好的节约意识,公司也没有明确的节约制度;另一方面因为技术工人对新型技术的掌握程度不是很高,导致在加工的过程中因为技术失误造成原料的浪费。 第三,在加工制造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人员的保护措施。玻璃钢生产制造过程中有些原料会散发出有害气体,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在玻璃钢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没有做好防范措施,导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 1.2 在玻璃钢加工制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玻璃钢的加工制造管理分为人员的管理和材料的管理以及玻璃钢成品的管理。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第一,工作人员时间意识不强。工作人员的时间意识分为上下班的时间意识和在工作中的时间意识。一方面工人上班的时间意识不强,经常出现迟到、旷工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融化时间和玻璃钢的成型时间都应该严格把控,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时间意识不强,导致加工过程中的时间没有把控好,影响玻璃钢的生产质量。 第二,对原料的管理不完善。玻璃钢原材料类型不多,但是数量很大,在原材料的管理方面没有做好原材料的防水、防火、防潮措施,导致原材料的质量严重受损。另一方面没有及时的将原材料的数量和类型做好记录,有时会导致原材料的数量莫名的减少。 第三,对玻璃钢成品的管理不完善。玻璃钢成品的管理保存需要一个清洁的环境,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保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制造管理中,一方面玻璃钢有可能露天放置,经受日晒雨淋,对玻璃钢的质量造成严重的损坏。另一方面,没有加强对玻璃钢成品的监管,很可能导致玻璃钢成品无故丢失的现象发生,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2 玻璃钢加工制造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玻璃钢加工制造管理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解决措施: 2.1 玻璃钢加工制造环节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加强对工人进行先进工艺的教育。新型的生产工艺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玻璃钢的加工制造也是如此。目前玻璃钢加工制造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工艺,要及时的把这些新工艺的技术要点和操作方法教给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的方式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教授,根据加工过程的不同环节,将工作人员分为不同的小组,选取小组负责人首先进行新工艺的学习,然后由小组负责人在实际的生产中将这个新工艺的操作方法教授给其他的成员。这样不仅能加强新工艺的掌握程度,还能加强工作人员的纪律。 第二,严格控制原材料的使用。在玻璃钢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使用。首先要建立原材料浪费的惩戒机制,制定详细的惩罚措施,保证原材料的合理使用。其次,在熟练掌握新工艺的基础上,对原料的使用过程严格把控,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打翻等意外操作造成的原料浪费。 第三,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在玻璃钢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所以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保护工作。在生产过程中佩戴口罩,有规律的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体检,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2 玻璃钢加工制造管理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加强工作人员的纪律意识。企业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定和考核,并加强监管体系,严格监督生产过程,保证上下班时间的准确性,保证生产过程中对时间的准确把控。 第二,完善原材料和玻璃钢成品的管理制度。在原材料和玻璃钢成品的管理方面要完善管理制度,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在入库之前要做好记录,出库的时候要凭借领导批示的有效凭证才能领取。做好原材料的防水、防潮工作,做好成品的防雨、防日晒工作,保证原材料和玻璃钢成品的数量和质量。 3 结语 目前,玻璃钢生产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型的工业部门,在生产领域应用广泛。在玻璃钢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制造或者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制度和人员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做好玻璃钢加工制造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对玻璃钢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玻璃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玻璃制造论文:玻璃钢贮罐的成型工艺研究与制造 摘要:文章主要是设计制造一个玻璃钢贮罐,贮存质量分数为28%的磷酸,使用温度为65℃。阐述了玻璃钢贮罐的工艺设计和整个制造工艺过程,包括玻璃钢贮罐原材料的选择、贮罐的工艺设计、缠绕成型过程。 关键词:玻璃钢;贮罐;喷射成型;缠绕工艺 随着缠绕技术的提高、工艺的改进,大型贮罐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中。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制造了直径21m,容积6000立方的大型玻璃钢盐酸贮罐,是目前全国乃至全球容积最大的玻璃钢贮罐。大型贮罐具有容量大,占地面积少,成本低等优点。玻璃钢贮罐根据所用贮存或运输的介质不同选用不同树脂体系作为粘结剂,通过改变树脂系统或采用不同的纤维增强材料调整玻璃钢贮罐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通过贮罐结构层厚度、缠绕角和壁厚的设计制造出不同压力的纤维缠绕复合材料贮罐。本文主要论述了贮存质量分数为28%的磷酸,使用温度为65℃的玻璃钢贮罐的工艺设计和制造工艺过程。 一、玻璃钢贮罐的防腐结构 玻璃钢贮罐的耐腐蚀性可根据使用条件设计,因此能满足耐腐蚀介质的使用要求,其防腐结构主要包括四层。 1.内衬层。内表层的功能是抵抗介质腐蚀,是防腐蚀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制造方法是用玻璃纤维表面毡、有机纤维表面毡或其他增强材料增强的富树脂层,要求含胶量达到90%,其厚度为0.25mm~0.5mm。 2.过渡层。过渡层的含胶量比内表层低,约70%-80%。采用短切纤维做成的短切毡铺成;其主要功能是防止介质渗漏。过渡层通常含有1200g/的短切原丝毡。 3.结构层。结构层是贮罐的主要结构,用来承受外载荷,由连续纤维缠绕成型,含胶量35%-55%。 4.外表层。外表层是贮罐结构层的外保护层,主要功能是保护结构层免受外界机械损伤和外界环境引起的老化,同时也是对贮罐外表面的装饰,其含胶量为60%~70%。 二、原材料的选用 根据制品的使用条件,贮罐中贮存质量分数为28%的磷酸,使用温度65℃,树脂材料选用间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耐酸,具有高热变形温度,此外还要有一定的力学承载能力。增强材料根据贮罐的使用要求及经济效益综合考虑选择中碱玻璃纤维,中碱玻璃纤维耐酸性好,成本低。根据贮罐的成型工艺,还选择辅助材料包括固化剂(引发剂)、促进剂、催化剂、阻聚剂、触变剂、防静电添加剂、填充剂等。胶液配置过程:首先抽样检验各种原材料是否合格,然后按照合理的配方向树脂基体中加入溶剂、固化剂、促进剂或其他辅助材料,充分搅拌,搅拌时间不低于2小时。配制不饱和聚脂树脂体系前配料应严格按照制定配方进行,配料容器应保持干燥、清洁、无渍物,不饱和聚聚树脂的固化剂和促进剂不能直接混合,以免发生危险。一般一次配制的胶液量不能过多避免浪费。 三、贮罐制造工艺设计 贮罐采用筒体和封头分开制造,筒体和封头的拐角处理对贮罐设计极为重要。在筒体和封头的结合拐角处设计成一定的圆弧过渡区,并进行有效补强,加强逐层递减,避免截面上突变产生应力集中。 1.贮罐封头成型。贮罐封头结构主要包括内衬层和结构层。贮罐封头内衬层成型。①根据工作的环境条件、温度制定合适的的树脂配方,配置内衬层的树脂,要求含胶量达到90%以上,一次配料量要根据制造进度和用量而定。胶液的配置需根据现场的工作条件及时调整配置。②内衬层制作采用喷射成型工艺,模具采用钢制模具,钢制模具应平整并保持干燥,表面均匀涂刷脱模剂。采用进口喷枪喷射玻璃纤维纱,根据铺层设计要求进行内衬层喷射成型。③检验。内衬层树脂含量高,具有很好的防腐防渗作用。如果发现缺陷,应采取补救措施。④内衬深度固化,脱模。贮罐封头结构层成型。封头结构层采用喷枪喷射纱与玻璃布铺设交替进行。 2.贮罐筒体成型。贮罐筒体结构主要包括内衬层、过渡层和结构层。贮罐筒体内衬层和过渡层主要起防腐防渗作用。筒体内衬成型与封头内衬成型工艺及原材料相同,采用喷枪喷射成型,铺设完毕后检验、深度固化。内衬层树脂含量要求达到90%以上。贮罐筒体过渡层也采用喷枪喷射成型,但含胶量要求比内衬层低,达到70%即可。贮罐筒体结构层。贮罐筒体结构层采用连续纤维缠绕成型,通过设计合理的缠绕工艺和缠绕线型采用计算机控制缠绕成型设备缠绕成型。 3.贮罐整体加强。贮罐整体加强采用喷射纱、环向与交叉缠绕交替进行,在缠绕过程中不断调整缠绕设备及缠绕参数,通过调整内衬转速及纤维张力,达到贮罐壁的树脂含量要求。纤维缠绕成型工艺是将浸过树脂胶液的连续纤维(或布带、预浸纱)按一定规律缠绕到指定的芯模上,然后经固化、脱模,获得制品。将组装好的贮罐筒体和封头接入计算机控制缠绕成型设备,缠绕成型设备选择计算机控制缠绕成型设备,在使用设备前需完成一些准备工作包括缠绕设备的检验、调试和线型相关程序的输入。认真检查缠绕成型设备运转及工作部位是否正常,特别细心检查浸胶系统是否有堵塞现象,确保缠绕过程的运行稳定和工作精度。缠绕成型。①调节纤维的张力,用张力器测量纤维张力,并调节张力控制机构。②将预先配好的胶液倒入胶槽中,进行纤维的浸胶和挤压过程,将浸胶后的纤维分组,通过分纱装置后集束,引入绕丝嘴。③按设计要求进行设定线型的缠绕,缠绕时通过调节浸胶装置控制纤维含胶量。注意观察纤维的排纱状况,避免出现纱片滑移、重叠或出现缝隙等情况,缠绕过程中还需将贮罐产品表面多余的胶液刮掉。在缠绕封底与筒体拐角应力集中区时,需用短切纤维毡局部加强,注意调整缠绕角及封头包角,减少应力集中。④生产过程中保持整个生产现场清洁卫生。缠绕中应不断调节张力,及时添加新胶液,清除胶辊上的纱毛和滴落在缠绕设备上的胶液。⑤当缠绕贮罐的厚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厚度时停止缠绕,卸下产品,准备固化。产品的固化。采用远红外线烤板加热固化,因为加热固化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缩短固化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本设计选用1℃,既可以提高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又不至于影响玻璃钢制品的质量。保温时间由树脂发生聚合反应所需的时间和传热时间决定,冷却阶段降温速度要恒定,防止使制品产生内应力,并且要尽量缩短生产周期。 4.外保护层制作。外保护层作为贮罐防止外界环境侵蚀及抗老化作用的关键层,严格使用设计树脂配方,保证树脂含量及设计厚度,不允许有气泡、干斑等直观缺陷;本次设计外表层用树脂腻子修补后进行喷漆处理。外表层制作完成后,严格按照设计尺寸对整个玻璃钢贮罐进行修整、后处理,然后再常温固化。 玻璃钢贮罐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抗老化、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用于储存各种腐蚀性介质可以耐多种酸、碱、盐和有机溶剂,主要应用于石油、化工、制药、运输等行业。采用缠绕成型工艺制作玻璃钢贮罐具有可设计性,设计灵活性大,结合先进的施工工艺可使玻璃钢贮罐罐壁结构性能优异,而且玻璃钢贮罐的检修费用低。 玻璃制造论文:探究玻璃钢模具的制造工艺 【摘要】本文主要对玻璃钢模具的制造过程以及技术进行阐述,从制造玻璃钢模具的技术条件、制造工艺准则、材料、模具胶衣的喷涂和模具铺层理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提高玻璃钢模具的制造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玻璃钢 模具 制造 工艺 玻璃钢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复合材料,其具有耐腐蚀、耐老化、导热系数极低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建筑工程行业等,如被用作汽车的外壳材料、家用设备、环保材料等。可见。玻璃钢在材料市场的份额必将会进一步增大。 对于玻璃钢的制造来说,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是玻璃钢整个制造过程的核心部分,若要提高玻璃钢的质量特性,就需要从玻璃钢模具的设计制造方面进行必要的研究,本文将着重论述玻璃钢模具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的技术条件。 一、玻璃钢模具制造的技术条件 玻璃钢模具的制造玻璃钢模具应满足下面几点要求:①收缩和变形要与原设计精度保持一致;②要有良好的表面光洁度;③能反复多次地承受固化时的放热、收缩,脱模时的冲击,模具使用寿命要长。以下为玻璃钢模具在进行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条件: 玻璃钢模具制造对于温度以及湿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如在制造阴模以及阳模的过程中,均需要保证一定的操作温度,温度应该保持在25℃左右,不得低于22℃,不得高于28℃。湿度会对模具的合模、胶衣以及的固化均有一定的影响,玻璃钢模具制造的理想湿度为40~60℃。 对于玻璃钢模具的制造工序以及相关的技术条件应该严格控制。玻璃钢模具制造的环境需要进行严格的净化控制,如制模车间的洁净度应该较高,同时在模具制造过程中需要提供高品质的洁净度较高的空气源。此外,安排适宜的制模时间表是制造好模具的因素之一。不管是采用传统的铺层方法还是选用新的低收缩系统,所需求的时间均由这些原辅材料的化学特性决定的,企图走捷径或加速工艺,都将对模具的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玻璃钢模具的材料选择 一般来说,玻璃钢模具的质量与材料的选择有较大的关系,无论是使用性能还是玻璃钢制品的寿命均与模具树脂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一)模具用胶衣树脂 脱衣层的耐久性影响着玻璃钢模具的的寿命。制品的光泽度脱衣树脂的质量有着一定的联系。 模具所使用的脱衣树脂的选择原则为:①固化时的放热和收缩要小;②胶衣层具有优异的耐断裂、耐冲击性能;③胶衣层要有优良的耐热性、光泽度和硬度;④要有良好的涂刷性;⑤要与制品胶衣的色调相反。 (二)增强层树脂 增强层树脂主要用于玻璃钢模具的铺层工序,对于玻璃钢模具的耐久性以及变形性具有一定的联系,对于精度要求以及尺寸要求较高的模具,应该科学的选择增强层树脂。增强层树脂的选择原则是:固化收缩要小;韧性好;有易操作的黏度;耐热性好。模具的变形取决于树脂的固化收缩率,选择固化收缩率小的树脂,并使其缓慢而完全的固化,是制得优质玻璃钢模的关键。 二、模具胶衣的喷涂 玻璃钢模具的制作需要经过较多的工艺过程,其中包括喷涂模具胶衣、模具的铺层、脱模等工艺。模具胶衣的喷涂是模具制造中的关键工序,模具的胶衣相当于模具的“内脏”,后期的结构骨架以及铺层操作都是为胶衣的喷涂服务的。模具胶衣比一般产品胶衣需要更高的使用和固化条件。高质量的模具表面要求十分精密的模具胶衣操作及混合过程。 模具胶衣喷涂的具体工序内容为,在已精加工的木模表面上涂刷脱模剂或脱蜡剂机进行清洁、抛光处理,需要使用毛巾进行擦拭直到无胶衣模具具有镜面效果为止。待模具干燥后便可开始涂刷或喷涂胶衣。胶衣层厚度一般是0.4~O.6 mm,树脂用量为500~600 g/m2。涂刷后在室温(20~25℃)下放置至凝胶,凝胶后在40℃~50℃下加温固化1~3 h。第5次操作放置6 h以上。防滑面、形状复杂的地方上完脱模蜡之后,建议涂一遍多次脱模剂,如用硅烷脱模剂涂刷一次,到连续使用40~60次为止,正确对模具进行脱模操作可以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 三、模具铺层 在玻璃钢模制造过程中,我们多选用热变形温度较高、热收缩率较低的材料作为喷涂材料,如常选用的材料为苯树脂、乙烯基树脂、玻纤增强材料等。模具积层是从糊制首层开始的首层的质量要求是非常高的要避免一切模具完成后的再修理或对胶衣造成破坏的可能性。根据模具形状的复杂程度,糊制首层时纤维选用表面毡、的短切毡,积层时必须用铁滚仔细滚压铺层,确保所有气泡已赶净,并保证合理的树脂与纤维比例。当首层固化后,要对铺层做认真全面的检查,包括所有的拐角、曲面以及其他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如发现气泡等缺陷,必须小心的将气泡去掉,并重新修补好创面。当积层的巴氏硬度达到完全固化硬度的80-90%时,就可以进行下一铺层。 四、总结 综上,对于高品质玻璃钢的制造需要严格控制每一个工艺规程,特别对于一些关键工序来说,需要按照相关的技术条件进行工序操作,从而能够从本质上提高玻璃钢模具制品的质量。 玻璃制造论文:环氧玻璃钢管高效制造技术的研究 摘要:本文是以环氧树脂系统固化的特点与内加热固化优势,讨论快速高效的玻璃钢制造技术。 关键词:环氧玻璃钢管,内加热固化,树脂迁移运动,催化型固化剂 1前言 纤维缠绕环氧玻璃钢制品,上至高精尖如火箭发动机壳体, 下至民用的工业产品如气瓶、化工和油田管道,大都采用酸酐固化剂环氧树脂基体。因为这类配方工艺性能较好,制品也具有良好的机械和物理、化学性能。成型时产品要加热固化,通常是置入固化炉中进行。这种制品进炉固化的方式被称为“外加热固化方式”,或简称为“外固化”。外固化的特点显而易见是初始温度场为外高内低,即传热方向由外部空间指向制品的中心轴线。 与外固化方式对应的即是“内加热固化方式”简称为“内热式”固化,它是通过先加热制品内部的芯模来实现的。这些都为纤维缠绕工艺的“内热式”技术提供了可借鉴的类比模式。对于玻璃钢管这类形体仅为简单柱状体的制品,较为容易实现芯模的内加热固化;前提是只要再配以适宜的、能快速固化的树脂配方,就能够实现环氧玻璃钢管道快速、高效的工业化制造过程。 此外内加热模具可获的所希望的胶液流动分布状态及胶液含量,改善纤维持续浸渍,并有利于微气泡的散出,从而提高制品质量,同时节约能源。 2内加热式固化 内加热固化是通过模腔中的较小热阻的金属管壁直接传给欲固化的玻璃纤维层。这种快捷的方式会很快使制品升温,可以恰到好处的引发环氧树脂的凝胶和固化反应。如果工艺条件设置得当时,可以在数分钟内完成树脂固化的全过程。 2.1内加热固化系统 内加热式芯模可以按照供热介质的不同,分为电、油、水和蒸汽几种内型。本文主要讨论电加热。 内加热传热介质向模具钢管壁输送热量,使其温度快速上升,通过传导又将热量传附在模具上的缠绕层。当温度升限达到一定温度时缠绕层所含的树脂就会逐步出现升温、粘度下降、流动迁移,进而凝胶、粘度上升、凝胶结束、进一步交链成为三维网状结构;即完全固化和后固化的过程。反应完成后,再输送冷却介质使芯模迅速冷却,将出现制品与模具因“热胀冷缩”滞后产生的空隙,以便顺利脱模。 2.2内加热与树脂迁移运动 环氧树脂在使用酸酐类固化剂时,必须添加叔胺或季胺等促进剂,以使产品性能优良。缠绕结束后便开始固化,内热式芯模将热量传给制品,树脂受热后粘度下降,使纤维能更好地继续浸渍,并有利于微气泡逸出。在这一阶段还发生了树脂分子的迁移运动,分子受热后增加了运动的能量,有了迁移运动的可能。而内热式芯模使得模上的温度场是内高外低,这个温度差便函是凝胶以前树脂分子迁移运动的动力。迁移运动的主方向由外向内,这是因为内层树脂温度高、粘度低,使得内层阻力减小,外层树脂向内迁移。这一物理过程伴随着环氧基开环加成聚合反应历程而受限制,直至树脂分子反应到凝胶为止。树脂迁移运动的结果 是在玻璃钢管道内壁形成了一层富树脂层。这一因热动力自动生成的富树脂层具有优良的力学与化学性能,正是此类管道得天独厚之处。 比较外热式与内热式,二者树脂迁移运动方向恰好相反。外热式由内向外,一般在固化炉中固化的环氧树脂管道内腔表层的树脂不够丰满,甚至有“缺胶”痕迹,用肉眼就可辩别。其物理原因正是由于凝胶前树脂分子迁移运动所致。 2.3热膨胀与加压固化 纤维缠绕成型的特点是经过杆系磨擦带着较大张力的纱束,紧紧地包裹住钢质芯模。缠绕完毕后,钢模壁便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如果工艺不严格,纤维张力会散逸。 内热式固化给纤维缠绕层带来益处。炽热的加热介质使模体迅速膨胀,而紧裹模体的纤维缠绕层反成为模体膨胀的约束,于是,在树脂系统凝胶固化时玻璃钢层是在内加压状态下进行。这不但使松弛的纤维重新张紧,而且使用权内表层结构更加密实。 3促进剂的作用 众所周知,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一般分为胺与酸酐二大类。其实凡能打开环氧树脂环进行加成聚合反应的物质皆可称为固化剂。对于加成聚全反应,固化剂本身已加入其中成为网状组份之一。若其使用量过少,则尚有未能反应的环氧基,故反应不彻底。因此就有一个恰当加入量问题。 以阳离子或阴离子方式使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开环进行加成聚合,而其本身并不加入到网状结构中去的物质,就是所谓“催化型固化剂”即通常所谓的“促进剂”它不存在等当量反应的适宜量,其增加量仅使用权反应速度加快而已。 要与内热式固化相适应使树脂快速固化,须选用全程的促进剂,较合适的为叔胺或季胺类物质。 3.1潜伏性固化剂 潜伏性固化剂种类繁多,对纤维缠绕玻璃钢来说应用较多的是“热溶解型”,如双氰胺、咪唑化合物以及多胺盐类等。 其它的多胺盐也有类似特性。利用多胺盐在指定的温度下进行固化反应,而在此之前充分利用其潜伏期对胶液粘度增长较小的特性进行缠绕成型,这正是快速高效制管物理机制的妙用。 3.2凝胶曲线与固化温度 作出环氧树脂系统的凝胶曲线对制定合理的固化温度十分重要。通常通过实验测出不同温度下的凝胶时间并作图,见图1用以指导工艺实践。 4实验 NOL环试样制作与原材料 胶液配置比例: 胶液配制程序:根据试样需用量,按比例称好各种材料。依次将环氧树脂、液态酸酐、增韧剂放入容器,搅拌均匀。添加二甲基苄胺,充分搅拌。失效时间为6小时。胶液温度为30℃—40℃。 内模加热固化温度为180℃,时间30—40分钟,在烘箱中80℃固化一小时。取样加工至规定尺寸,加工的试样表面平整、光洁、无裂纹,颜色为浅黄色,没有局部发白、缩孔、气泡、起层及缝隙。 单向NOL环力学性能 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内模加热NOL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且该树脂任性好、与玻璃纤维界面粘结强度高、耐疲劳性能好。 4 结论 通过实验 证明内加热式芯模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纤维缠绕环氧玻璃钢制品的制造问题,解决了环氧玻璃钢不能快速高效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症结,为玻璃钢的高效制造提供了技术保障。 玻璃制造论文:浅谈无碱玻璃纤维制造过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摘要:通过分析无碱玻璃纤维的生产过程,识别无碱玻璃纤维制造过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职业病危害的防护措施,以更好的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 关键词:玻璃纤维 职业病危害 1、概述 玻璃纤维是采用玻璃球或废旧玻璃经过一系列加工而成的玻纤半成品,其细度为0.003mm-0.006mm,细如丝,软如棉、抗拉力强,颜色银白、无毒无味、耐酸、耐碱、耐碱、耐腐蚀、耐高温、绝缘性能好,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能源、建筑、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国防等行业。 玻璃纤维大致分为:中碱纤维、无碱纤维、高碱纤维。中碱纤维主要用于玻璃钢、防腐、防尘、墙体、装饰等;无碱纤维主要用于电子、信息等方面;高碱纤维在我国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下面将着重分析无碱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无碱玻璃纤维的生产过程 2.1玻璃成分及原料成分 (1)玻璃成份 (2)原辅料成分 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使用的原辅料主要有:叶腊石、石灰石、硼钙石、石英砂、萤石、芒硝、纯碱等。 2.2生产设备 无碱玻璃纤维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主要设备有:螺旋给料机、气力混合输送装置、配料仓、单元窑、拉丝机、浸润剂配制釜、烘干炉、无捻粗纱络纱机、短切机组、短切毡机组等。 2.3生产工艺 按玻璃配方选择矿物原料,各种矿物原料以合格粉料进厂,由配料车间配料并通过气力输送分配阀输送至窑头料仓,供投料机使用。配合料在单元窑内熔融、澄清、均化后,流入H型成型通路。熔化良好的优质玻璃液由设在通路底部的多排多孔拉丝漏板流出形成纤维,经涂敷专用浸润剂后,大部分被高速旋转的拉丝机拉制卷绕成原丝饼,或一部份在线短切成短切原丝;拉丝机拉制成的原丝饼经烘干后,供下道工序专用设备加工制成无捻粗纱、短切原丝、短切原丝毡等玻璃纤维制品。 (1)配合料制备 池窑拉丝用“E”玻璃原料大部分为干燥的微粉原料,极易产生粉尘,所以系统采用密闭的气力输送和气力混合方式。配合料经上料输送系统、电子称量系统、气力混合和输送系统送至玻璃熔制工段。 (2)玻璃熔制 玻璃熔制系统主要由单元窑、成型通路、燃烧装置、鼓泡系统及自控系统等部分组成。 (3)玻璃纤维成型 玻璃液从铂铑合金多排多孔漏板流出后,被冷却器强制冷却和拉丝机高速牵伸成型为纤维,成型后的单丝经涂油器涂敷浸润剂并集束或分束后,大部分通过拉丝机的排线装置有序地卷绕在拉丝机上,形成原丝饼;一部分短切为短切原丝。 (4)浸润剂的制备 浸润剂原料主要为各类树脂和化学溶剂,在配置车间按玻璃纤维的种类要求在配置釜釜内混合后经管道输送至玻纤成型工段。 (5)玻璃纤维制品加工 将单股玻璃纤维经络纱机合成多股纤维或者将长纤维丝且为短丝,最后经成品检查并包装入库。 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通过对无碱玻璃纤维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料及工艺过程的调查、分析,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 化学有害因素》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 物理因素》,识别分析该生产过程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甲苯、氟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丙酮、乙酸、甲醛、碳酸钠、矽尘、玻璃纤维尘、石灰石尘、萤石混合性粉尘、其他粉尘、噪声和高温。 4、防护措施 结合无碱玻璃纤维的生产工艺,针对该过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提出以下防护措施: 4.1防尘毒 配合料制备过程采用密闭的气力输送和气力混合方式,防止粉尘逸散至作业环境。 在络纱、短切等玻纤成品加工设整体和局部的通风除尘系统。 在浸润剂配制场所设置通风排毒系统。 玻璃纤维生产过程尽可能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程度,避免作业人员直接接触有害因素。 4.2防噪声 选用低噪声设备,尽量采用自动化操作,使操作工位于密闭隔音的操作室内。 4.3防高温 窑炉和拉丝工段的烘房采用高厂房,屋顶开天窗,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排出余热;窑体和烘房采用保温措施,减少热量散发;在车间办公室、休息室等设置空调系统;为作业人员提供含盐清凉饮料。 5、个人防护 依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和《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的相关要求,为接触粉尘的人员定期发放符合要求的防尘口罩;为接触尘毒的操作人员发放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为噪声作业人员配发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耳塞。 6、综述 玻璃纤维生产过程中存在苯、甲苯、氟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丙酮、乙酸、甲醛、碳酸钠、矽尘、玻璃纤维尘、石灰石尘、萤石混合性粉尘、其他粉尘、噪声和高温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建议从事该行业生产的企业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设置防护设施,同时为从业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加强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玻璃制造论文:精密模压技术于光学玻璃的制造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精密型料成形技术,非球面透镜的压型制程,详细介绍了低熔点玻璃精密模压制造技术的工艺特点以及适用性。 关键词: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精密模压 一、前言 玻璃精密模压制造技术特别适用于批量生产各种具有特殊结构的高精度中小口径透镜,尤其是那些用传统加工手段难以实现的光学玻璃元件,如小口径薄型透镜、高次非球面镜片、微透镜阵列、衍射光学元件和自由曲面光学元件等由于精密模压技术能够大批量直接模压成型精密的非球面或自由曲面光学零件,使得非球面玻璃光学零件被广泛使用成为可能。因而给光学系统设计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不仅简化光学系统结构、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节省材料、减少了光学零件镀膜和工件装配的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而且还改善了光学系统的性能,提高了光学成像的质量。这项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是光学行业在光学玻璃零件加工方面的重大革命。 二、精密模压制造技术的工艺特点以及与传统工艺的比较 作为成本相对较高的精密模压技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批量制造非球面透镜。非球面透镜的主要应用有光纤耦合,DVD读取头,手机镜头,数码相机镜头等。在很多情况下,光学设计采用非球面,能够得到球面光学零件难以达到的光学性能,如提高系统的相对孔径,增大视场角,改进像质,改善光照度均匀性,缩短工作距离,减少镜片数量等,从而简化光学系统结构,减轻重量。因此,非球面常常应用于大视场,大孔径,像差要求高,结构要求简单的光学系统中。非球面光学零件因其优良的光学性能而日益成为一类非常重要的光学元件。 非球面零件可分为回转对称非球面,非回转对称非球面,无对称中心非球面,阵列表面四类。其中最常用的回转对称非球面。它是一条二次曲线或高次曲线,绕曲线自己的对称轴旋转所形成的回转曲面。 设一条直线z为回转轴,z轴也是光轴,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距离为r,非球面定点在z=0处,则回转对称非球面方程为: 式中,第一项是这个非球面的基面,它表达了一个二次去面;后面各项是这个非球面的高此项,它是偏离二次去面的表面特征,既非球面是在二次去面的基础上作一些微小的表面变形,可以达到校正相差的目的,由于一个非球面可以有多个量可以选择,和球面仅有一个c两选择相比,非球面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有一个非球面产生几个球面结构的作用。 玻璃精密模压制造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部分: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热压成形工艺和模压玻璃。其中模压玻璃包括预型片设计与制造以及模压后玻璃光学性能的变化两部分。模压透镜的光学精度与这3个部分紧密相关。不同于材料去除型加工方式,精密模压制造技术首先在无氧环境中将置于高精度模具内的玻璃预型片加热到适合模压的温度,经由模芯表面施压转移面形,继而保压退火去除压力分模,最终只需一道工序即可得到模压透镜,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效率高。由于在制造过程中,不需要对镜片进行装夹固定以及局部接触施加压力铣磨抛光,因此不会产生传统加工方法中难以避免的薄型镜片因机械应力而变形的问题。只要模压条件正确设置,工艺稳定,模压镜片的面形和结构将具有良好的精度和一致性。 采用玻璃精密模压方法进行透镜加工,与传统的加工工艺相比具有如下优点(见图2.1, 图2.2) : (1)一般只需一道模压工序即可得到最终的光学元件,不需要传统的粗磨、精磨、抛光等工序,即可使光学元件达到较高的尺寸精度、面形精度和表面光洁度。 (2)能够节省大量的生产设备、工装辅料、厂房面积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使一个小型车间就可具备很高的生产力。 (3)可很容易经济的实现精密非球面光学零件的批量生产。 (4)只要精确地控制模压成型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等工艺参数,就能保证模压成型光学零件的尺寸精度和重复精度。 (5)可以模压小型非球面透镜阵列。 (6)光学零件和安装基准件可以制成一个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7)因为不使用研磨液和抛光粉等颗粒材料,且玻璃预制片不会产生加工去除废料,是一种环保技术。 目前批量生产的模压成型非球面光学零件的直径为2~35mm,直径公差为±0.01mm ;厚度为0.4~25mm,厚度公差为±0.01mm;曲率半径可达5mm;面形精度为1.5λ,表面粗糙度符合美国军标为60/40。 三、精密型料成形技术与模压技术介绍 玻璃光学零件模压成型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需要设计专用的模压机器,采用高质量的模具和选用合理的工艺参数。成型的方法,玻璃的种类和型料,模具材料与模具制作,都是玻璃模压成型中的关键技术。 精密型料成形技术早已成熟,各光学玻璃厂已用于批量制造。Matsushita电器公司和Sumita光学玻璃公司1994年的专利叙述了一种制造精密型料的方法 。基本原理示于图3.1。玻璃配合料在铂坩埚1中熔化、澄清、均化后从流料管9流Ltl。流料管温度由加热器8控制。模具10置于轨道12上,由传动机构带动在各工序之间移动。加热器11用于模具10的加热。流料管流出的玻璃置于模具10上,达到设定的质量时,模具10快速下降,玻璃料滴与流料管分离,形成类似于火焰抛光的自由表面,表面张力保持玻璃表面光洁。玻璃冷却到一定温度后,由加压机构2、模具6加压成所需的尺寸。设计不同形状的模具以得到不同规格的型料。加压后的玻璃由取出机构3、5取出。整套装置密闭,可通AtB氧化性保护气体以保护模具表面。 成型方法:由于热压成形工艺特别是退火速率对玻璃材料的折射率和色散系数有较大影响,因此,对玻璃光学性能有较高要求的模压透镜.需要在设计之前初步确定热压成形工艺.通过预估或试验来获得玻璃折射率和色散系数的变化量,优化光学设计,从而保证模压后透镜材料特性的实际值满足设计公差要求。然后根据最终的透镜设计完成精密模具和玻璃预型片的设计与制作。 玻璃之所以能够精密模压成型,主要是因为使用了与高温软化的玻璃不发生粘连的模具材料。原来的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法,是将熔融状态的光学玻璃液倒入高于玻璃转化点50℃以上的低温模具中加压成形。这种方法不仅容易发生玻璃粘连在模具上,而且产品还容易产生气孔和冷模痕迹(皱纹),不易获得理想的形状和面形精度。后来,采用特殊材料精密加工成的压型模具,在无氧气氛中,将玻璃和模具一起加热升温至玻璃的软化点附近,利用模具对玻璃施压(见图3.2)。接下来,在保持压力的状态下,一边冷却模具,使其温度降至玻璃的转化点以下(玻璃的软化点时的玻璃粘度约为107.6泊,玻璃的转化点时的玻璃粘度约为1013.4泊)。这种将玻璃与模具一起实施等温加压的办法叫等温加压法,是一种比较容易将模具形状表面精密复制的方法。这种方法缺点是:加热升温、冷却降温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生产速度很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对此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进,即在一个模具装置中使用数个模具,以提高生产效率(见图3.3)。然而非球面模具的造价很高,采用多个模具势必造成成本过高。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研究开发出与原来的透镜毛坯成型条件比较相近一点的非等温加压法,借以提高每一个模具的生产速度和模具的使用寿命。另外,还有人正在研究开发把由熔融炉中流出来的玻璃直接精密成型的方法。 现在最有代表性的模具材料是:以超硬合金做基体,表面镀有贵金属合金和氮化钛等薄膜;以碳化硅和超硬合金做基体,表面镀有硬质碳、金刚石状碳等碳系薄膜;以及Cr2O-ZrO2-TiO2系新型陶瓷。模具材料需要具备如下特征:(1)表面无疵病,能够研磨成无气孔、光滑的光学镜面;(2)在高温环境条件下具有很高的耐氧化性能,而且结构等不发生变化,表面质量稳定,面形精度和光洁度保持不变;(3)不与玻璃起反应、发生粘连现象,脱模性能好;(4)在高温条件下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强度等。 四、光学非球面透镜应用 目前光学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技术,已经用来批量生产精密的非球面透镜。归纳起来,使用非球面透镜可以取得的效果, 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提高成像质量等光学性能;第二可以实现大口径等高规格镜头;第三可以减少构成镜头的镜片数;第四可以减少镜头全长,利于镜头的小型化。 其应用主要用于制造军用和民用光学仪器中使用的球面和非球面光学零件,如各透镜、棱镜、以及滤光片等;在光通信方面如光纤耦合器中的应用;在光盘机、光纤耦合装置以及条形码扫描器 等一些产业规模很大的光电仪器中的应用;制造照相机取景器非球面透镜、电影放映机和照相机镜头的非球面透镜等。 五、结论 非球面玻璃透镜模压在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经用于大规模批量生产。目前我国在玻璃透镜模压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低熔点玻璃的开发通过与日本玻璃生产厂商的合作近几年发展很快,不断有新的牌号填充空白领域,但在非球面透镜精密模压大规模生产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压型设备及模具还受制于进口。国内少数几家公司已经开始探索批量生产模压非球面透镜,但由于模具需要整套进口,所以成本较高, 而且生产的透镜良率较低。鉴于这项技术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因此我国深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玻璃制造论文:玻璃钢面板的制造工艺研究论文 摘要:玻璃钢属于一种复合型材料,其既具有玻璃的耐高温、耐腐蚀、透明性等特点,也具有钢铁的硬度和不易碎属性,其很好地结合了钢铁和玻璃的属性优势,目前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重要的施工材料。文章针对玻璃钢面板的制造工艺进行研究,分析了玻璃面板的优越性、制造工艺相关问题,并对玻璃钢面板的发展做出新的展望。 关键词:玻璃钢面板;制造工艺;复合型材料;建筑行业;优越性;先进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升,材料工程技术日益成熟,玻璃钢面板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玻璃钢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领域,例如玻璃钢面板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家电制造、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零件以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方面。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金属消耗管理和控制,很多材料消耗考虑到节约问题,发明新型节能材料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玻璃钢面板制造工艺进行研究,比较性地分析了玻璃钢面板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探讨了玻璃钢面板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1玻璃钢面板工艺简介 玻璃钢(FRP)即通常所说的纤维强化塑料,指的是环氧树脂、增强不饱和聚酯、酚醛树脂基体。玻璃钢主要以玻璃纤维或者制品作为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玻璃钢具有质轻、坚硬、不导电、机械性能较高、耐腐蚀等特性,其能够替代钢材制造机械零件。近年来,玻璃钢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作为塑料基的增强材料,玻璃纤维已经扩大到了很多方面。各种类型的纤维材料制成增强塑料,导致了增强塑料的类型逐渐增多,而玻璃钢材料逐渐成为了新型增强塑料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于环境卫生要求越来越高,新型材料的安全性、环保性、节能性等均被很多制造企业所看重,而玻璃钢面板很好地满足了这些条件。 2玻璃钢面板的优越性比较研究概述 玻璃钢面板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而且其优越性比较突出,下面将针对电器市场上的玻璃钢面板和不锈钢面板的燃气灶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出玻璃面板的优越性。 2.1材质比较 不锈钢属于耐空气、水以及蒸汽等弱腐蚀介质和酸碱盐侵蚀的化学腐蚀钢材。不锈钢经过多年使用之后还可能保持原来的模样,其耐用程度很高,但是钢材的消耗相当大,不锈钢的燃气灶所有器件均需要金属,甚至螺丝钉都需要钢材。玻璃钢面板属于一种预应力玻璃,为了提升玻璃钢的强度,通常会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来挤压玻璃,玻璃承受外力之前要抵消表层应力,进而提升玻璃钢的承载能力。玻璃钢面板的材质主要是由硅元素构成的,其元素储量在地球上非常庞大,因此材料易取、方便生产。 2.2安全性比较 不锈钢的燃气灶在工作的时候,其灶头温度相当高,而且燃气灶不锈钢面板的隔热问题经过特殊处理得以解决。因此即使燃气灶工作时间相当长,面板的温度也仍然如常温一样。玻璃钢面的燃气灶出现过爆炸事件,因此很多用户非常担心玻璃钢面板的安全性。玻璃钢面板本身不具备爆炸条件,但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则很容易引起爆炸。值得注意的是,玻璃钢燃气灶必须定期清理灶圈杂质,避免出现火孔堵塞问题,平日做好玻璃钢面板的清理和养护工作,如此便可有效预防玻璃钢燃气灶爆炸。 2.3清洁性能比较 不锈钢面板清洁上可以使用抹布和清洁剂进行清洗便可直接去除油污,但是抹布擦拭之后不锈钢面板很可能留下水渍,影响不锈钢面板的美观程度。玻璃钢面板的清洁和不锈钢的清洁方法一样,但是即使清理过程中遗留水渍也不会影响面板的美观度,而且玻璃钢面板在清洁上较之不锈钢面板的清洁更加容易简单且不影响美观。综上所述,不锈钢面板和玻璃钢面板在燃气灶中的应用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材质。玻璃钢面板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其优越性体现在很多方面,而且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应用不一样,本次仅针对燃气灶应用优越性方面进行二者比较,由于篇幅关系其他领域应用不做赘述。 3玻璃钢面板制造工艺流程以及技术 玻璃钢面板制造生产的时候,具有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模具清理玻璃纤维制品裁剪抛光涂刷脱模剂配料涂刷胶衣层铺层检查检验以及测试。其中模具清理作为玻璃钢面板制作的工艺准备阶段,尺寸检查和表面加工必须在该阶段完成。尺寸检验的时候应将误差控制在5%之内,模具的结构形成形状必须要符合图纸要求;表面加工主要是针对模具平面加工,确保成品玻璃钢面板经过模具糊制完成之后表面能够光洁、平整。玻璃纤维制品裁剪时,需要开展裁剪前检查,确保玻璃纤维制品必须要无褶皱、无缺陷、无潮湿、无变霉等情况,裁剪必须要按照规定的布纹方向进行,且裁剪的尺寸要与设计保障一致。抛光涂刷脱模剂操作在玻璃钢面板制作的时候必不可少,通过抛光可以使得表面变得光洁,而涂刷脱模剂则为后期工件脱模打基础。配料要求玻璃钢面板制作时必须按照手糊工艺操作规程,应使用厂家提供的原料进行配比,配料过程中应注意配料的温度适中,配方配料要满足要求。胶衣层涂刷过程中应限制涂刷的厚度,涂刷必须要保障涂料均匀,胶衣层的厚度为250~500g/m2。铺层操作时,要求玻璃纤维不能够出现变霉、弯曲变形、褶皱、潮湿等缺陷,否则不能够进行转序;铺层操作时要严格控制树脂用量,确保涂敷均匀。检验检查以及测试作为玻璃钢面板制作的最后流程,那么在进行检查的时候必须要开展固化情况检查、糊制作业完成之后检查,并完成成品检验以及热性能测试等操作。 4玻璃钢面板制造新技术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技术在工业生产中迎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我国面板厂商的生产能力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其生产量、销售量也在逐渐增加。虽然玻璃钢面板行业也呈现出增长态势,但是和世界其他玻璃钢面板生产企业来比,还仍然属于初级起步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玻璃钢板面在电器行业、汽车行业、建筑行业以及手机行业的应用比较广泛。玻璃钢面板在电器行业中的应用分为彩晶玻璃面板和钢化玻璃面板两种形式,彩晶玻璃面板是最近几年出来的新型材料,其在家电配件行业应用率还较低,很多还是应用的白板玻璃面板,而钢化玻璃则更多被应用于黑白家电玻璃配件。钢化玻璃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也相当广泛,20世纪50年代将玻璃钢应用于企业制造,其主要作为车用的潜在材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玻璃钢汽车零部件的批量制造和研制,其已经成为了车用材料之一,涵盖了GMT、SMC、手糊等工艺,这些工艺选择较为灵活且投资少、工艺门槛低,被国内汽车生产商逐步掌握。 5结语 随着玻璃钢面板制造工艺日益成熟,其在国内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玻璃钢面板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符合环保和节能要求,因此玻璃钢面板的发展潜力巨大。本文针对玻璃钢面板制造工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基础认识到工艺施工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玻璃钢面板制造与发展相关研究交流。 作者:马伟 单位: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关于直觉思维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法 直觉思维 学生 培养 论文摘要: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数学分析思维的基础。本文就中学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数学知识具有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人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数学分析思维的基础。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入手谈谈中学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直觉思维的内容及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人的思维过程包括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由于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现代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主要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可见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直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作用 数学思维实质上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而中学数学的思维是直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途径。我们现阶段的整个数学体系以知识的逻辑展开为线索,在理论课中力求逻辑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联系,也最大程度地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显得太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得学生学习数学失去动力,这使得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重视学生的逻辑能力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比较迅速、直接的综合性的认识和敏锐的选择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一种突发性、飞跃式的直接理解。直觉思维不是那么严密、条理清晰、因果分明,它在某种启示以及由此直觉得出的结论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甚至说不出任何缘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培养主要立足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直觉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出问题、独辟蹊径”。数学中的直觉思维是直观与灵感的统一、猜想与推理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它是实用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问题解决也离不开直觉。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它需要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恰当的类比、合理的延拓及标新立异的勇气和胆识。所以说在中学数学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 首先,要打好基础,形成合理认知结构是产生直觉的源泉。只有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会聚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网络思维,从而获得直觉的判断和联想。 其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要善于通过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多种假设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把有待探索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理论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内容,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用猜想、跳跃的方法直接而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学生寻求“一题多解”,归纳“多题一解”,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教师质疑,挑战各种问题。 第三,在解题训练中要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在解题训练中更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教师应采取积极鼓励的策略让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方法来解题,明确地提出把直觉思维直接运用在解题训练中,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掌握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 最后,在复习中要把握直觉思维的整体性,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复习中做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练习,对培养直觉思维很有效。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上,数学中的直接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全方位入手。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总之,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觉思维是一种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加强直觉思维的培养,充分和谐地发挥左、右脑的思维能力,培养既科学严谨又勇于创新的人才。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 职业中学 数学教学 教学实效性 论文摘要: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在职业中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中学内容(量)基本相同的两册书“上”完了,但学生掌握的内容很少。诚然,职业中学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我们不应只是埋怨学生,更不应放弃这些学生,而应针对职中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一切教学活动、措施和方法等都应围绕学生来开展,在中职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如果不考虑学生实际进行全面的教材教学,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听不懂,结果步入恶性循环,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直至不学的局面。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他们掌握必须的数学知识,具备基本的数学素养,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材结构,采用“基础教学模块+专业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其中“基础教学模块”的内容涵盖了中职各专业都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必须的、足够的“基础性数学知识”,即数学科学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专业教学模块”则根据不同专业选用,其内容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对学有余力、有一定数学潜力或对数学有兴趣的少数学生增加“拓展模块”,主要以第二课堂、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的形式进行。这样既使大部分学生达到中职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须的、足够的“基础性数学知识”,以及学习专业课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基本的数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满足少数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 二、改善职中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数学学习。实践表明,非智力因素是影响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1.用关爱和期望帮助学生重新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本尼斯用了一句话概括了教师期望的价值:“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很大的期望,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学生的智力提高二十五分。”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因此,教师要构建对每个学生的期望,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考虑学生原有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通过适当的渠道向他们传达这种积极的期望。这一点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被老师“忽视”甚至“放弃”,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有不少在职业中学的数学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期望使他们没有继续放弃数学学习”,“以前老师根本不管我们这些成绩差的同学,在这里老师这么看重我们,让我们又有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当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当他们有进步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和鼓励,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职中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既要实事求是,不能用高标准来衡量他们,又不能没有标准、一味迁就,而应建立一种科学的激励性的评价方法。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监督和辅导,这样学生有一个可望又可及的目标,他们的学习不再盲目,同时有“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作准绳,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意志。 在动机、情感的激励下,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后,还要克服各种困难,能动地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去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职中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没有较高的自觉性,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是不能学好数学的。很多职中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和干扰,缺乏恒心和毅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的意识和能力。 (1)培养数学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价值。就职业中学数学而言,它是学习其它一些课程的工具和基础,也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这正体现了“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巨大作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符号、无意义的数字;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升学与就业,从内心产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培养数学学习的坚韧性。 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职中生,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没有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用一些名人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如林肯自幼失学,凭借拼搏进取的意志,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民尊敬的总统之一;居里夫人不畏艰难,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镭元素,体现了她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 三、适合职中生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参与。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应切实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性原则,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有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生生间的交流合作,还可运用“学生提问,学生解答”等方式,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既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自然的方式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认真听就能听懂”的情况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平时的单元检测可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可以看书,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可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紧张情绪,抑制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因素,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哪怕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解决出一个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如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得好,常能引发学生对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这部分内容的第一节课上,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篮球比赛,提出问题:按规则(如采取单循环制),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开始一个一个排着数。这时教师报出答案,并告诉他们,学了这一章后,像这样的计数问题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一系列可操作的、能体现数学内涵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丰富的情境中、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去认识、理解、建构数学知识。如在“余弦定理”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个“探究、发现”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猜想、证明,“发现”余弦定理,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职中生,这样的活动比单纯的推理证明更能促进他们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尊重学生差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成功教育的理论认为,学生一旦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就可以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投入进一步的学习。大部分职中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成功的体验,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在成功的体验和驱使下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 (1)把握教学节奏,逐步弥补知识缺陷。 近几年职业中学的生源主要是中考的失败者,数学基础较差,知识缺漏多是导致大部分职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节奏,难点内容放慢速度或适当降低难度,多设置一些阶梯性问题来减缓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能听懂、掌握。对数学基础较差的职中生来说,能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解题方法,甚至能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弥补知识缺陷是提高教学效果、消除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关键,在教学中,一方面及时补上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如在讲“二次函数”时,首先从函数、一次函数讲起;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先复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另一方面设法系统地补上前面知识的缺漏。 (2)关注“两头”,带动“中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关注“两头”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中下层的学生,教学中要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如对他们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等,让他们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从而在成功的体验和驱使下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上教师也要创设供他们施展的舞台,如让他们解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小组合作时担任组长,课后布置一些选做题,等等。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针对职中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和措施,提高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中职数学教育的功能。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背景、教学方法、农村中学、兴趣、学习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己在山区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 sup2;+(a-b+7) sup2;=0,求 (a sup2;-b sup2;)+(a+b) sup2;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 sup2;+(a-b+7) sup2;=0,②(a sup2;-b sup2;)+(a+b) sup2;,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 sup2;-b sup2;)+(a+b) sup2;=(a+b)(a-b)+(a+b) sup2;,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 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数学 教学方法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中学数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设置多样化,正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设计一个扇形统计图,并涂上彩色作为作业上交。学生们确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出的扇形统计图也美丽自然。比如调查学校或班级同学姓氏、同学年龄、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欢的电影或歌曲类型、喜欢的明星类型、喜欢的科目或书籍类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饮料或水果、近视情况、家庭人口数量、长短发、爱好的体育活动或球类、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三、多关注和赞赏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学生王某,初中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该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已经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对那些爱动脑筋,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力培养其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不断超越自我。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途径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 网络平台 数学教学 整合 论文摘要: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正在加速,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装备也在不断地改善,多媒体、校园网、互联网等正成为普通高中的基本设施,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收集、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视觉显示、改善学习手段等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应是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笔者将结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课前准备阶段,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平台,给班级的多媒体终端或学校的微机房网络学案。 备课组合作高效完成分析教材,查找资源,制作课件,撰写教案,编写网络学案,通过平台将网络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自学和完成课前检测。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系统中对网络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和课前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上课教案,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例如:在学习“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之前,可以如下一个网络学案: (一)复习回顾:1、零点的存在性定理;2、方程的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 (二)游戏与讨论:甲同学写出1-100之间的任意一个整数,让乙同学猜。对于乙同学的每次猜测,甲同学都会提示“对了”,“大了”或“小了”,猜出正确结果时的猜测次数最少者获胜。交流一下你们的猜测方案。 想一想:上述猜数过程中,“提示”有何作用?没得到结果之前的每一次猜测对于猜出结果起到什么作用? (三)回顾所学与反思讨论:1、我们会求哪些一元方程的解?2、方程 有解吗?你能获得方程 的解的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知道的?3、能缩小方程 的解所在的范围吗?想想议议,前面的游戏会帮助你。 通过以上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思考方程 的解的问题,为新课探究作好思考铺垫,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二、课中实施阶段。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如通过观察飞机和汽车的三视图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三视图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对三视图有了初步认识。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2.1、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三视图的形成原理以及三视图的画法和三视图中“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特点通过如下一个幻灯片动画演示可以非常清晰具体的得以体现。 2.2、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 ,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 中每一个参数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从而获取函数图像平移的一般性知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还如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自己动手演示柱锥台体的形成过程,并辨别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形成对柱锥台体具体形象全面的认识。 2.3、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实施“讨论交流”组织课堂讨论,课堂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目前每一个学校都有微机房,条件好点的都有校园网通到每一个教室,这都为课堂网络化教学提供了硬件条件。可以让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全部联网),每人一个麦克风(便于交流)。课堂上老师一个或若干个主题,每一个学生或单独或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将自己的解决方案及时在“讨论交流”区内发表,让其他学生和老师都能看到你的“初步成果”,然后大家再共同讨论和检验,得到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如算法一节课中,我的主题是“设计一个程序,求1-1000以内的素数”。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Visual Basic 6.0程序调试,得出的答案有5种之多,其中大家评出的最佳方案是以下两个: 既简洁又漂亮还充满智慧!他们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这种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为学生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 三、课后巩固、提高阶段。 根据课堂上的教学情况,编制网络复习学案并到教室或机房终端,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平台上作业题,对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编制提示信息,引导学生跨越障碍。组织学生讨论,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讨论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对个别的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共同提高。同时老师也要据此进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此外,在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探究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过时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教育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营造创新的土壤、氛国,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发芽、生长、结果。教法上融入创新内容。使其具有科学化、理论化、个性化,让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当前,创新教育的浪潮席卷全国,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主题,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以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实施创新教育,基础教育首当其冲,而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创新的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教师要从那几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1.兴趣是创新的灵魂 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它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动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1.1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师要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对数学欣赏中收到积极情感体验。一般可以在提出问题时,揭露它的新颖、奇异,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和逻辑美,促使他们自觉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单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而且品尝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例如,复数概念的引入,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方程x+2=0在小学为什么解不出来?(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负数),方程x2-2=0在初一时为什么解不出来?(当时没有学过无理数),当我们把数从正数扩展到有理数,又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后,数的运算律有没有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又面临同样的问题:方程x2+1=0,x2+2=o,一般方程ax2+bx+c=0(a≠o,=b2-4ac 0),我们还是不会解?能参照过去的方法引进一种数……当然这种规定可能简单……使上述方程均有解?在这种规定下,数的运算律还成立吗?上面引用朴实无华,没有用到高深的数学理论,却使学生能自觉按照美的创新规律进行创新思维,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和谐统一的美学创新规律。 1.2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在数学教学中也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例如:"今天以后的2003天是星期几"的问题,必须激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 1.3应用多媒体,优化学生的情感环境、认识环境和应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数学教育中应用cai,凭借其生动的视听效果,逼真的动态演示,便捷的人机交互,打破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势,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为他们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做好了充分的情感准备和内因铺垫。 2.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行为,就会取得创新的成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化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的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创新技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氛围,创造一种心灵轻松,自主学习氛围,诱发他们创新欲望,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3.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创新条件 3.1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知识,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其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的艺术性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的原由上,沟通知识的联 ,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识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球的体积推导,教师可按如下方式进行:球的体积究竟等于什么?由于球具有对称性,教师可先探讨半球的体积等于什么?对于旋转体,由于我们只会求圆柱、圆锥的体积,自然会先考察半球和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会有何大小关系?如此来看,请你猜想v半球=?(大多数学生都猜出v半球的等值)。通过实验证明了猜想后,教师又可作如下的推导:猜想不等于证明,如何证明呢?根据祖恒原理我们可以构造另一个可求出体积的参照体,当然这个参照体还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球等高,二是它与球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时,截面积相等,就我们现有的知识而言,这个参照体必与圆柱、圆锥有关,你能构造出这个参照体,从而证明v半球等于什么?由此可见,将"观察——猜想——化归——证明"的创新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学习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新思想、新方法。 3.2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因而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也常常有自己新的看法,或试图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的精神。在数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新思维,举一反三,才能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渊博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只有学生把创新思维做为主动的行为,“教”与“学”便会形成珠联璧合,水到渠成之势,我们所收的数学教学效果也将是无与伦比的。 1自由是创新的前提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的自由空间,因为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必须要解决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合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自由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然的放松而显得更加活泼,这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应运用师生的情感效应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学生情趣盎然地进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才能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数学本身有高度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兴趣便是这种享受的必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可以触发情感的环境,是教师们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应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应转变“以教为主”的观念,避免一问一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主动参与是创新的开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为主动参与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兴趣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时,他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与,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种负担。有时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充足自信心是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自信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成功的体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桥梁。成功的体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3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寻有效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扩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层次清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教师的创造人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积极专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树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掌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使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在不断地研究与不懈地实践中提高自己。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反复的实践中诞生的,“纸上谈兵”只会功亏一篑。教师应本着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引进新知、学习新知和巩固新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质量,关系到祖国命运的问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境来培养,持之以恒,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我们要把“应用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根本,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要尽量把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但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中,知识教育或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中心,对于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也对落实素质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因此,重新认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1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国家教委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上强调:在教学方面,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而诸如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却有很大的差别,且这些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和获取某种事物并与积极、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在心态上表现出具有自觉追求未知事物的强烈动势,以及由于有所发现,而产生惊喜与再追求,并进一步产生欲穷其林的渴望。兴趣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动机,兴趣是思维训练的一种“内驱力”,人们一切积极、主动的活动,都是由于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开始的。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学科的教学由于其学科的原因,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会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从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2情感教育现状及改进方法 目前,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相当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数学环境: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的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态度等目的。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情感思想目标,借鉴布卢姆情感目标分层原理(接受——反映——价值——组织——性格化),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对应的情感教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保持——内化。一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二是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教学活动使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这一阶段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优化学生的心灵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爱美之心,尤其强烈。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数学美育的深刻内涵,但他们有朦胧的数学美感。数学美存在于数学教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数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美育和智育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作用的、互相补充的。教学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人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担负了相对独立的任务,即使在目前应试制度存在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应对情感教育在数学中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教学中,以鼓励、引领、肯定等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以人文关怀,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适时生境。教师设计的“常态课”会“落入俗套”,学生每天面对“常态课”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精神涣散的状态。这时,教师在适当时候“浪费”一些时间,给课堂适度加点“佐料”,如开个玩笑,讲个笑话等,让课堂教学生成一道别致的景观,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学习的轨道上来。 唤醒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是永恒的追求。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探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摘要:情感是否融洽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从情感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教育 一、教学与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认知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源泉,以恰当的途径,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知识探究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巧妙利用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显著。可以看出情感是数学教学的润滑剂、催化剂。 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的好坏受到学习价值观的影响,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价值和对个人意义的看法。学习的价值越大,对个人的意义越大,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就越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保持和谐多样的情感表现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议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借助多媒体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以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使学生从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联系生活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教“黄金分割点”时,可以告诉学生,女士穿高跟鞋其实是把下半身增长,使上半身和下半身长度刚好形成黄金分割比,产生美感,所以不是所有的女士穿高跟鞋都漂亮。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有趣。 通过教师自身渗透情感教育。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可以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每一位学生。 (三)进行及时恰当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的规划(“我应该怎样”)。学生的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于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以及学习过程的认知体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对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及时评价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及时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强化自我概念。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方式有许多,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学生自评、作业评语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真实、及时、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结束语 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怕学。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中学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众多数学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应该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观、兴趣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联系的客观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爱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 学习观 兴趣 情境 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更加迅猛的时代,现代数学将以技术化的方式更迅速地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数学学习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是不够的,重要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中学数学学习的特点是:知识的再发现,需要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来掌握,对数学领悟靠思维来体现。然而多数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怕学。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中学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众多数学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中学学生的大致情况 通过近年的教学发现,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慢等特点.上课时,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听课,又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拟、识记,导致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形成不想听课,不想学习的倾向。此外,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把握不是太好,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性,造成解题思路的“乱”,“烦”和“怪”。加上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不懂的地方不敢去请教老师和同学,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对学习数学存在越来越多的困难甚至讨厌。因此在教学教育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即使懂了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目还是不会。而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 二、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己在山区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新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明显。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不习惯阅读教材,只是按教师的要求看教材,完成作业,对自己阅读教材总是深入不进去,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看不懂例题的解题过程等,一些学生对“读”这个字眼理解不够,对于教材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要精读、要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经过动脑细思,即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读完某一节后,要提炼一下重点内容,归纳出知识点,加以整理,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要进行必要的记忆,使读书成为由厚到薄、以精代多的过程。 3、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有信心是学好数学的预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假如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数学的切身感受,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还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是可以学好数学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应给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数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习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第一是要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第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首先是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其次是要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注意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数学教师,能够利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一样可以在不好的条件下,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成为优秀的人才。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对比实验,探索科学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地应用数学cai能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还就如何有效开展数学cai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育技术;数学cai;改革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依据 (一)背景与目的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世界各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这种形势,陈至立部长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吕福源副部长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索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学媒体,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课题实验旨在探索科学地应用数学cai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二)实验依据 1、传播学理论。按照传播学理论,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切用于教学的传播媒介,都必须从传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领会。传播学的有效性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内容的数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另一个人,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使本理论的实施成为可能。 3、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cai以其到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 4、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能应对21世纪的挑战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应当是具有更多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二、实验方法、原则与内容 (一)实验方法 1、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福州屏东中学初二(3)班为实验班,初二(6)班为对比班,两班人数分别为53人和54人,其数学前测成绩见附表1~3。 2、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媒体教学。 3、实验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2)因变量:学期末两班学生接受同一份测验的成绩。(3)干扰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在参加实验。 4、数据分析处理: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的教学工作原则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实验要求,在实验中我们坚持以下三大教学原则:一是效率原则。cai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低效问题。因此,必须在教学时间、精力,费用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与传统教学媒体优势互补原则。计算机具有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有的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很好解决,就不必采用计算机处理,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实现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 (三)实验内容 在教学中以《几何画板》为基本软件,并教会学生使用,教师讲课时可采用现有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为辅助软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实验的目的,我们构建了数学cai的课堂教学结构,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是: 1、创设情景: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其方法和途径是:(1)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提出对一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学习新课题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2)围绕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3)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 2、引导探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进而领悟数学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cai为学生的数学活动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数学cai课上,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演示或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从动态中观察、探索、归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组织交流:数学学习需要交流,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需要听,而且更需要自己做和说,有机会探究观察,交流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过程和答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而取得对知识本质共识的课。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知识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方式而获得。 4、变式训练: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获得的初步概念与技能,只有通过深化和熟练,才能切实掌握和应用,变式训练就是使之深化、熟练的基本环节。通过变式训练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质特性的干扰、容易混淆情况的干扰和复杂图形背景的干扰,同时还可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二是扩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应用的范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摆脱了"示范--模仿--练习"的习题训练单一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5、归纳小结:本环节是对已经得到的新知识或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即通过必要的讲解或设问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适时归纳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使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或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6、反馈调节: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反馈调节可以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课堂巡视、课内练习等途径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二是学生通过网络教室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偏差,弥补知识缺陷,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验结果 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附表1~7直观地反映了本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班在前测成绩相近的情况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优秀率比对比班提高了23.2个百分点,表6表示两班后测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两班的平均分数相差7.73分,计算z=3.14,p 0.01,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在测验的平均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从表中还可以看到实验班的标准差明显小于对比班,这说明实验班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成绩分布相对集中,处于较好的稳定状态。而对比班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属于不均衡发展。表3和表7是实验班与对比班前、后测标准分比较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与对比班相比有显著提高,而且与年级平均成绩相比也有显著提高。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班学生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第四届科技文化节中,我组织班级同学利用"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软件,自选课题制作课件并展示。陆娜等同学的"用运动的观点,特殊化的手段,复习四边形",以新的视角,创造性地对四边形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潘仲贤等同学的"菱形的画法",综合应用"几何画板"及几何的有关知识总结出菱形的六种画法,陈耀斌同学的"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得到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四种证法,这些课件均获得了听课老师好评。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学媒体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讨论与思考 (一)cai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原因分析 c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cai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从外在形式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图象、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从内在结构上看,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顺序性很强,学生一般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多媒体教材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动画、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 其次,cai技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cai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 第三,cai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cai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 (二)开展数学cai应避免的误区 首先,应用数学cai要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优点,改变了教师作图、板书费时,课堂节奏缓慢的状态,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这种快节奏、高效率,把整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存储在电脑中,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学生整堂课面对着屏幕,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效的"机灌",笔者曾听过一节多媒体公开课《椭圆》,从定义的引入到标准方程的推导,整节课老师没写过一个字的板书,所有内容全部由屏幕显示,教学速度之快连听课的教师都来不及记听课笔记,很难想象学生的思路能跟得上,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数学cai教学应注意留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 第二,应用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cai有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交互性强、图文并茂、实时计算、运算绘图迅速准确等特点和动画、图形变换等功能,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不顾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过多过滥地使用计算机,,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笔者曾见过一个辅助教学软件演示椭圆的画法及定义,软件利用计算机绘图的功能,动态地把椭圆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给出椭圆的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老师在数学课上带上一根绳两个图钉,就能非常直观地画出椭圆,并由此很方便地导出椭圆的定义;又如立几中柱、锥、台概念的教学,用立几模型也比用cai更直观,效果更好。因此,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应用数学cai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cai可通过动画、过程演示等手段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被更好地展现出来,变得易于理解,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使学生轻易得到答案,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发现、探索,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四,应用数学cai切忌盲目追求"多媒体"功能。开展数学cai切忌立足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来设计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视听新异刺激。如有的cai课,整节课几乎充满了影视画面或动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就出现鼓掌声或来一段欢快的音乐,并出现一个笑嘻嘻的孩子的画面,当学生答错了,出现砸碎玻璃杯声或一串怪叫声并出现一个哭泣的孩子的画面。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喧宾夺主,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数学cai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目前数学cai中,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大多数课件都起着帮助教师讲解演示的作用。然而,把计算机引入教学仅仅是用大屏幕显示出来是不够的,还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 "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 [内容摘要]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关键词] 电教手段、数形结合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既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将迎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 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此的竞争态势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现代教育技术在迎接这场挑战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我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电教手段)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应用电教手段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一方面它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人机对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影响数学学习的心理素质主要有:求知欲望、意志力、动机和兴趣、自信心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1、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解析几何是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即利用方程的性质来研究相应的几何图形的特点,使几何图形及其研究实现了"代数法"。反之,如果给代数问题以几何解释,那么可以理解代数问题的直观意义,解析几何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把曲线(包括直线)看作是按一定的几何条件运动的集合,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它的性质,所以具有数形结合的思想,运动变化的辨证观点是学好解析几何的关键。 电教手段应用于解几教学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辨证关系,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上述思想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基于此,应主动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特点,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即能够迅速改变变数,同步达到屏幕图形的变化,或屏幕图形的渐变;窗口同步显示变数的变化,并且演示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演示速度可任意调整;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教师根据呈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出的各种变数来观察、验证、对比、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使学生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敏锐地抓住变化特征,真正地将现代科技应用于辅助教学。 比如线段的定比分点概念的教学,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定比分点的概念的成因是为了有效地确定线段的唯一分点p的位置,和引入λ值的意义,即在直线、线段上唯一分点p使得有向线段的比值λ与实数对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而理解定比分点的实质是通过线段的比"代数化"来确定p点的位置。可让学生积极寻找、分析、修正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思路:在屏幕上显示有向直线l,在l上设置两固定点p1、p2和一个动点p,开设变化值λ窗口,对于特殊点的位置,如p1、p2点,预先设置λ对应值(0及不存在)。动点p可用鼠标拖动,动态显示时,窗口同步显示相应λ数值。拖动的速度可自由控制,可快可慢,可停留于某个点。学生可亲手动手演示操作,使直线l时间各种特殊点:p1点、p2点、p1p2中点、p1p2的各种内分点、外分点等的位置与λ值关系显露出来。这样分点变化引起线段的比的变化特征,确实是直观、明显、连续、完整、精确,充分地揭示"形"(线段)与"数"(线段比)的一一对应关系。 2、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这种精巧的构思辅助教学的方式既是进行验证、探索的极好工具,又是创设"情景"的好帮手。它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 比如在上抛物线的定义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认真研究了三个问题:①教材是怎样引进概念的,怎样扩展内容的 ;②怎样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③怎样有效组织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因此,对此课件的设计着力于展示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本质属性。对此概念的学习主要要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抛物线的概念的成因,即其是由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组成的集合。其设计思路大致如下:先设置一定点及与该定点有一定距离的定直线,然后截取一段段长度不等的线段,作为"距离"d,作出以该定点为圆心,以该距离d为半径的圆,此即到该定点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再作出与该定直线平行,且到定直线距离也为d的两条直线,此即到该定直线距离为d的点的轨迹上的一点;不断变换线段的长度,即改变d的大小,就可得到不同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为符合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这一条件的点就是这条曲线。可以通过动画显示得出该轨迹的形状的过程,由此可引出抛物线的轨迹图形。 3、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题的教学设计着力于萌发解题灵感,启迪良好的思维策略。且有助于让学生领略数学美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就能够动态地显示给定的几何关系。 例如:例题: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pa面abcd,则图中七个平面中,有几对平面互相垂直? 设计思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找到部分互相垂直的平面,但是要把所有互相垂直的平面都找出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根据立体几何中判断两平面互相垂直的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先依次显示图示中能与已知平面垂直的线段:pa、ab、ad,再显示cd、ab,最后显示bc、bd,边显示这些线段,边分析该线段所在的平面和其分别垂直于哪些平面,将这些平面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动态显示出来,就可清晰的判断出哪几个平面互相垂直了。最后,再排除掉重复的,就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样,形象地应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较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对知识的讲述上又可贯穿启发式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多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主动、愉快地学习,并能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更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领悟"的欢乐。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的应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体现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电教手段的应用,可以节约传统的板书、画图等的时间,从时间上使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变长"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5、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在"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可以说是对电教手段进行教学的最佳写照。的确,电脑技术的加速发展,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表达、沟通方式,乃至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思考与教育 摘要: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思考 教育 理解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数学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教学中可这样渗透辩证的观点: 1.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系的扩充,代数与几何的结合,某些定理的推广,数学中发展的观点由此得到体现。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数学中,线、面可以看成点线运动的轨迹,旋转体也是平面图形运动的产物,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在教学中作这些强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辩证法中运动的观点。 3.在数学中,正数与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这些概念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加与减的转化,乘与除的统一,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在教学中强调这些规律,学生便能从中接受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 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事实上,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被揭示的过程等等都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征,适当地选配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渗透,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数学思想方法。 注意挖掘隐藏于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初中数学教材内容是按照逻辑系统和认知理论相结合的思想来安排知识的顺序,并用演泽结构的方法把知识串联起来。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和定理等知识点以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隐藏于知识中数学思想方法,并象数学知识一样纳入教学目的和教材分析之中,在备课中,既备知识,又备思想方法,弄清每一章节包含了哪些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具体的问题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阐明其作用,引起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和兴趣。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本文仅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就教于广大教师,以便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探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摘要:情感是否融洽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文从情感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情感教学;情感教育 一、教学与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认知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教学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源泉,以恰当的途径,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知识探究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巧妙利用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显著。可以看出情感是数学教学的润滑剂、催化剂。 二、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的积极、肯定的或者消极、否定的反映倾向。它也是个人对学习所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的好坏受到学习价值观的影响,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的价值和对个人意义的看法。学习的价值越大,对个人的意义越大,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就越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保持和谐多样的情感表现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景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议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借助多媒体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以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使学生从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 联系生活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教“黄金分割点”时,可以告诉学生,女士穿高跟鞋其实是把下半身增长,使上半身和下半身长度刚好形成黄金分割比,产生美感,所以不是所有的女士穿高跟鞋都漂亮。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有趣。 通过教师自身渗透情感教育。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可以把自己对数学的热爱传递每一位学生。 (三)进行及时恰当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是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体,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自我概念包括当事人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我是谁”)、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我能做什么”)以及对自己的理想或要求的规划(“我应该怎样”)。学生的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于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认识以及学习过程的认知体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多种鼓励,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对学生的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独到的见解,一回勇敢的尝试,一次进步的努力,都应及时评价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也应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及时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强化自我概念。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方式有许多,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学生自评、作业评语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真实、及时、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结束语 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几点方法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己在山区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²+(a-b+7)²=0,求(a²-b²)+(a+b)²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²+(a-b+7)²=0,②(a²-b²)+(a+b)²,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²-b²)+(a+b)²=(a+b)(a-b)+(a+b)²,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山区的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本地区的学生都打过篮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社会医学论文:西方社会医学管理对卫生事业的启发 美国是在19世纪后期才建立起注册医师制度,而推动这项改革的最大动力是以抗菌术和麻醉术的发明、细菌学的建立、免疫反应的发现和X光技术应用为代表的医疗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具有坚实而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才能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服务。这一时期,一批从欧洲归国的医学生将系统的临床课程、学校与医院的协作、医生职业的专门化等新观念带回美国,领导了按照欧洲标准改造美国医学职业的运动,如成立于1877年的伊利诺伊州健康协会就率先倡导提升医学教育水准。1883-1889年间,该协会发表了5篇报告,对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教育水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医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已获得过高等学校的学位;医学生医学课程的设置至少应包括两门解剖课以及医学导论在内的10门学科;医学生医学课程的学习至少3年,还须通过由外部进行的考试才能毕业。同一时期,成立于1876年的美国医学院校协会提出了类似的标准。伊利诺伊健康协会的倡议被各州纷纷响应,1891年,一个由各州考试和颁证委员会组成的全国联盟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医学课程的规范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0世纪初,美国医学会也加入到提升职业标准的运动中来,1905年,美国医学会成立了一个医学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和美国医学院校协会创立一套关于教育和注册的标准,这个标准后来成了评价全国医学院校的综合指标[3]。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兴起,民众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福利,保障公共卫生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成立工会的运动风起云涌,也催生了各种医学团体的形成。这两种因素也构成了美国医学职业社会化进程的大背景[4]。 西方社会医学职业化除了与大学教育相联系的注册制度外,随着科学的进步,其职业的分化也逐步推进,最先开始的是内外科的分离。如16世纪的英国,医学行业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圈层结构,其核心和最高层是少数具有大学学位的内科医生和人数更少的且通过某个大学考试后获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他们可以在英国任何地方行医;而处于外圈和较低层次的大部分医学从业者是理发师-外科医生,他们属于不同的行会,行会法只允许他们在本地行医;而在这个行业的更外围是大量没有行医资格的江湖郎中,如一些充当助产士或儿科医生的妇女,一些杂货商-药剂师———他们除了配药外有时也行医。1518年,亨利Ⅷ世国王的御医,毕业于牛津大学并拥有帕多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ThomasLinacre创办了内科医生法人团体(coporation),该团体获得国王授权,拥有在全英国举办考试和颁发执照的权力,并对伦敦周围7英里范围的行医活动和药事活动拥有监督和控制的权力,该团体于1551年成为伦敦皇家内科医师学院。同年,外科医生也效仿内科医生成立自己的团体。亨利Ⅷ世的外科医生ThomasVicary,Maidstone联合英格兰所有的外科医生行会,组成一个法人社团,并于1540年获得国王的授权可以在伦敦地区对无照行医者进行处罚,并且每年可以接受4名死刑犯人的尸体用作解剖研究。外科医生与理发师职业正式分离是在200年后才完成的,但从1540年起,外科医生就不再从事理发师工作,而理发师也被规定除了进行牙科手术外不得进行外科手术。早期的药事活动是由杂货店主兼营的,那些从事药事工作的杂货店主们除了配药以外,也为患者提供部分医疗服务,如为患者诊断、开处方。17世纪,药剂师职业与杂货店主职业逐渐分离。1606年,药剂师们组建了一个与杂货店主行会有所不同的组织———药剂师协会(SocietyofApothecaries),11年后,在国王詹姆斯Ⅰ世的授权下,这个组织与杂货店主行会完全分离,但药剂师从事医疗服务的行为却受到内科医生的强力抵制。18世纪以前,内科医生的教育是学院式和等级制的,他们往往在行医之前就已获得了大学学位,而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则是学徒制的。随着外科医师与理发师行业、药剂师与杂货店主的分离,学校教育逐渐面向药剂师和外科医生,并成为获得相应从业资格的必备条件。1763年,WilliamHunter创办了包括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解剖学校,以提供高水平的化学、外科和内科课程。 19世纪早期,很多杰出的医学家就是在这所学校接受的医学教育。另一方面,牛津、剑桥等大学医学院虽然授予文凭并颁发执照,但是这些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不堪,脱离实际,以至于每一个有志从事医疗职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要到爱丁堡大学再学习其它课程并在伦敦的医院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得更新的知识和能力。18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革命的推进,西方社会对医学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许多未经过学校教育的外科医生和药剂师进入到医疗市场。另一方面,富人对医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造成医学行业中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之间矛盾丛丛,尤其是1789年,一场严重的伤寒流行造成医学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曼彻斯特的医疗管理当局试图招募药剂师和外科医生,以增加医生的数量,这一举动激怒了内科医生。1794年,Percival撰写名为“医学伦理学”的小册子,呼吁对医疗行业进行改革并强调医疗服务的规范性。1815年,药剂师推动了药剂师法案的立法,该法案规定了药剂师对内科医生的从属地位,但该法案增强了药剂师协会的权利。该法案规定所有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药剂师必须经过5年的学徒学习并通过药剂师协会组织的解剖和生理两门基础课程和两门医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考试,以及在协会承认的医院里经过至少6个月的见习后,才能取得执照和行医。法案还授权协会对违反者进行处罚[2]。该法案的设立提高了药剂师地位,也赋予药剂师全科医生的身份以从事医疗服务,而那些没有取得药剂师协会颁发的执照,即使有医学学士学位的人也不能从事药剂师职业[5]。1800年,旧的外科医生公会(Companyofsur-geons)改组成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拿破仑战争使军队对外科医生的需求大增,而外科医生也在这场战争中受到更好的理论和实践训练,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医学等级结构中处于较低的地位,要求至少与药剂师的地位相当。他们与药剂师协会达成私下协议,按照药剂师规则提升他们的执照和地位。1823年,皇家外科学院设立了外科医师国家考试,以获得皇家外科学院会员资格(MRCS)。许多年青人不仅希望成为皇家外科学院的成员,还争取获得药剂师协会的执照(LSA)。这样,“内外科医生”或全科医生就应运而生了,后来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也颁发内科医师的执业执照(LRCP),其级别高于LSA[5]。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英国在初级保健服务和医院专科服务之间划定了明确的界线,前者由全科医生提供,后者由专科医生提供。1911年,英国通过“国家卫生保险法案”,创立医疗保险系统,以保证全科医生的存留[5]。 西方社会药剂师的执照一直是最通用的资格证书,药剂师的规则也一直被“内外科医生”遵守,但随着19世纪科学的进步以及大学教育的改革,师傅带徒弟式的学习方法已然过时,学徒制渐渐让位于医学院教育。受过教育的新一代医生比那些传统方法培养的行医者有着更全面的知识和更强的竞争力,他们希望清除那些无资质行医者以提升医学职业的声誉。因此,他们要求由一个权威的颁证机构来认证医学资质,让持证者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从事医学工作,并将没有资质者排除在行业之外。于是,追求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富裕阶层、在爱丁堡受过教育的年青内科医师、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感受到无照行医者带来威胁的外科医师和药剂师,成为推动医学改革的三股势力。19世纪中期的霍乱大流行,促进了医学教育的改革。1858年,英国通过了新的医学法案,成立一个颁证机构———医学教育和注册委员会(GeneralCouncilofMedicalEducationandRegistration),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大学和各种医师、药剂师的组织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个强有力的机构现在被称为全科医疗委员会(GeneralMedicalCouncil),其成员均来自各机构和大学,隶属于枢密院,其职能是确保申请者只有在经过适当的课程学习和临床训练之后,才能获得注册资格。1858年所制定的法案初衷是保护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保证医生的利益,但它最终将医学从一门谋生技艺转变成一项受人尊敬的职业,让医生也从该法案中受益[2]。医学专业知识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医学职业的分化,到19世纪80年代,伦敦至少有6个专业协会,包括外科、眼科、皮肤、妇产科、神经科和耳鼻喉科协会,而在纽约,也成立了皮肤、产科、法医等协会[5]。 医学职业的分化和各种医学团体的成立,对于协调医患关系、医医关系、医技关系、医学行业与社会其它行业的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对这些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探索,则逐渐演变成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20世纪上半叶,“科学医学”成为一种现代职业。高门槛、必修课、严格的执业资格、高品质生活、强有力的社会建制以及良好的公众形象成为这一职业的特征。现代医学的发展、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公民社会的形成,导致大量资本涌入医疗保健市场。新的诊所、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医学校建造起来。另一方面,与医学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相适应的社会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医学的建制化趋于成熟。这不仅极大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也增进了社会对医学职业的普遍尊重。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则极大的促进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行业在努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面临着严格自律,维护职业声誉,提升职业形象的艰巨任务。西方社会医学职业社会化的进程,为我国执业医师制度的建立和医学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 作者:左汉宾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医学论文:社会医学对护理学科建设的启示 1977年恩格尔(Engel•GL)率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edicine),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其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质疑临床医生过于狭窄地将疾病作为医学对象,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但并不否认生物医学研究对主流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恩格尔的思想不仅是对科学的建议,也作为一个基本的意识形态,试图扭转非人化的医学和无助感的病人。“医学模式”自此问世,之后医学模式开始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关于医学模式,其实是回顾性认识。医学模式的萌芽始于20世纪上半叶,甚至是19世纪末。在其被正式提出之前已经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孕育,成为新模式的先驱。恩格尔以一个概念的形式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在科学研究及医学实践中通常是以一种理论来处理和应用。在过去的40年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大多数研究是解读该模式的基本理论、阐述这种模式的指导意义或临床实践应用等。但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有理论构成的研究,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也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梁渊等根据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关于理论的一般构成方法,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包括10个基本概念、3层逻辑关系和6个命题。现从医学的发展史出发,综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背景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以期为护理模式的理论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 早期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为经验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强调医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不否认生物医学研究对主流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同时,强调病人的经验以及不同时代或文化对身体和疾病认知的差异。 1.1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一元论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既考虑到疾病的生物学因素,也要考虑到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将所有这些因素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1.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类的病因谱、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在发达国家主要的健康问题是急性疾病。急性疾病经常由环境中的疾病因素引起,起病快、病程发展快或迅速导致死亡,这些致病因素可以对所有个体进行攻击而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社会地位;全体人口的各个部分本质上都面临同等风险。在现代工业社会这些疾病已经明显减少,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它们仍然构成了主要的健康威胁。到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的急性病发病率下降,慢性病和功能退化逐渐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这一转变得益于居住条件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上述改善导致的人口“老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慢性病的主导模式。 1.1.2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逐渐深入一些医疗效果的不足并不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技术干预措施,而是因为观念上的思考不够。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20世纪开始,医学的主要模式是疾病的医疗模式。二战前人们相信这种医疗模式会使各种造成大部分死亡的流行病被消除。但由于急性疾病的重要性衰减,与生活方式、遗传甚至心理状态有关的慢性疾病和退化性疾病越来越重要,上述医学模式逐渐失去意义。健康与疾病之间以及身体完好与生病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确、明晰,因为他们还混杂有文化、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考虑。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了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这一概念体现了医学转换的基本精神。 1.2医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完成了从经验到技术到科学的转型医学最早阶段带有明显的巫术的性质,被归属于巫术;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它与哲学水乳交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医学被视为自然哲学;17世纪、18世纪,医学被认为一种“妙手回春”的技术;在生物医学模式主导时期,医学被自然而然看作是自然科学。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形成和应用于医学,它逐步完成了从技术到科学的转型。 1.2.1自然科学的理论成就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古代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哲学思辨,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相关。近代以来,物理、化学的发展不仅是推动工业社会发展的杠杆,这些领域的理论成就应用于医学直接推动生理、生化、病理的研究,特别是从生物角度深入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从细胞到分子到基因,人类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本质。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使得基础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临床医学形成独立的专业体系、为临床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2技术革命的成就推动医学技术的进步历次技术革命的成就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日益复杂化的医学实验技术和实验设备,日益发达的临床检测技术,日益精密的治疗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影像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直至器官移植等高难度医学技术。实践证明,医学越是要发展越要更深入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越是需要技术的支持。 1.2.3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了医学方法变革医学成为一门科学得益于科学方法论的应用,医学方法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移植其他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方法并改造和发展。数学方法成为医学的常规方法;生理、病理的各种定量测量大多是以物理学、化学为基础发展;医学的实验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得力于自然科学;20世纪社会学在医学领域的强力渗透,社会科学兴起了颇为瞩目的研究方法。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的新方法以日益增快的速度向医学渗透,改变着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治的面貌。 1.3哲学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医学模式是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中诞生,医学观是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对医学深入研究并与其结合。纵观医学发展史,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如希波克拉底古代哲学、笛卡尔推理、演绎方法,培根经验主义、归纳法,以及波普尔和皮尔士抽象主义、反绎思考的方法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医学的每次飞跃与历史上几次文艺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1.3.1现代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医学的发展系统理论提供了概念性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提出的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概念,也用于研究作为相互关联进程的疾病和医学护理。由于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所有水平都在层次结构关系上相互联系,以至于一个的改变就会影响其他的变化,采用它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以减轻整体-还原二分法和改善跨科学学科的联系。更整体和全面的健康和疾病概念的主要方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方法和精神分析,以及阿道夫•迈耶的反应-生活-应激途径和心理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心身医学术语本身是一个二元论的痕迹,它成为一个媒介,借此生物和社会心理这两个平行但独立的医学体系之间的间隔被连结。 1.3.2历史上的文艺运动与医学的发展①文艺复兴运动。中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欧洲。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尊重知识、主张研究、认识自然和人体自身,将被禁锢了千余年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下解放出来。1543年比利时学者维萨里解剖学名著《人体之构造》出版,对近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医学科学发现不断涌现,呈现出医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繁荣局面。病因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医学进入多学科发展阶段。②科学主义思潮。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之后,科学和理性继续在科学技术昌明、现代工业崛起的时代潮流中出演主角。19世纪中叶,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揭示生命的本质。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革命和电力应用及内燃机的使用为主的技术形态的动力革命,科学主义思潮风起云涌。推崇自然科学,主张哲学应当效仿科学,哲学由此成为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③科学人文主义思潮运动。20世纪以来,生物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还原论,基本方法是还原方法。医学呈现技术主义倾向发展的势头,学术界批评蜂起,但收效甚微。由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强权意志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潮有力地冲击着思想界。人本主义思潮以人和社会问题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本质等,关注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等社会问题。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升温,人们开始对医学科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对峙进行反思,医学仅仅关注生物人的局面正在为对病人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整体关怀所替代。 2启示 恩格尔提出:“为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达到合理治疗和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也应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由社会决定去对付疾病的破坏性效应的补充系统,那就是,医生的作用和健康护理系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及发展为护理模式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护理曾经是临床医学学科群的子成员,在我国目前已成为一级学科,不仅需要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更需要体现自身学科的特色。借鉴医学发展之路,护理学科从哲学指导思想到具体研究方法,都应该在更宽阔的领域中学习、领会、吸收、融合,最后形成护理学独特的研究模式和路径。 2.1下设二级学科,注重基础护理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在将护理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后还需要设置若干培养方向明确、研究方法成熟、社会需求量大的二级学科。护理学二级学科的设立有利于护理专科化发展及各领域专家的培养,形成护理学学科体系;有利于在特定领域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提高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的肥沃土壤里开出了人文之花。基础医学的深入研究为临床实践创造了科学可行的条件。护理学学科建设也要注重基础护理深入、细化的研究,保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为临床护理在技术、生理层面保驾护航。 2.2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医学本身是理论要素、经验要素、技术要素综合而成的体系。护理学同医学一样属于“异质综合体”,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难免产生众多分歧,需要把握多重属性才能逐渐逼近其本来面目。医学发展是综合各时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自然科学先进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方法是医学得以发展并走上科学之路的基石。护理学要注重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形成立体网络结构,吸取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先进成果发展自我理论和实践。 2.3加强护理理论建设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成就证明它一方面需要正确的哲学思想作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哲学作出科学的概括,哲学的作用可见一斑。20世纪80年代西方护理理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生了大量著名的护理理论,保持了护理学的独立性,极大推动了美国的护理学发展。我国目前尚无原创的护理理论,多借鉴国外,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认为,护理理论可在既有理论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在护理实践和护理教育中应用。中国护理应借鉴西方护理理论构建的思路和方法,寻求东西方都未解决的共同问题,作出思考,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确定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发展不同类型的理论,并加强国际合作。 作者:陈琳 韩世范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社会医学论文:人文社会医学的兴起及历史任务 一、一种新的文艺复兴思潮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包括医学在内的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一种人文主义思潮,出现了一种要求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自然科学经历了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摆脱了神与宗教的桎梏,亦同时走出了古典自然哲学的深宫。作为一支独立社会实践力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决定力量。科学已融入社会,融入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之中。科学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类生活。当然,社会、整个人类生活也离不开科学。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且作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获得了毋庸置疑的肯定意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无论是从其自身发展,从其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的需要看,都要求注入新的人文精神。在科学界,在学术领域,一种类似14世纪开始的寻求人文精神、回归人类的思潮正在兴起。对于这种我称之为新的文艺复兴思潮,一些关注科学发展的思想家早就察觉到了。例如,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W•C丹皮尔在其1929年出版的《科学史》中就这样写到:“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力学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 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自16世纪以来科学与哲学、科学与人文学的分离。科学家们认为,科学就是为认识而认识的纯科学。科学只能沿着实证的方法,只能沿着排除哲学,沿着排除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但是,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实践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就科学的自身存在发展而言,“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重新去研究希腊文,不但是为了语言和文学的缘故,而且也是因为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关于自然界的最好不过的知识。”这种最好不过的知识,显然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提出的“理论地掌握这些材料”,就是对辩证思维的需求。其实,现代科学的起源是双向的。它既起源于巫师、僧侣或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辩,也起源于工匠的实践。没有实践,没有经验,科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科学如果没有哲学思辩,没有人文社会精神的孕育,经验永远只能是经验,而不能成为科学。今天科学尽管已突飞猛进,但仍离不开这两个源头。 赋与当代科学以更多的发展是十分需要的。科学必须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经验的。“只有当理性思维应用于我们称之为经验的目的—即对于我们的几种感官,或对于以科学仪器的形式加以改进发展的感官来说,是可以达到的客体时,科学才存在。”当代科学领域人文主义的复兴有更深刻的原因。当今的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同时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源泉。由于我们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种种条件和机会,科学对社会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社会能够接纳愈来愈强大的科学吗?科学之于社会与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科学在何种范围内才是有益于人类社会而不是祸害人类社会呢?诸如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遗传工程,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干预…在何种界限内才能造福于人类呢?这就要求科学从最初源于人类利益的需要兴起而最终回到人类利益这一基点上来。英国著名的科学家J•D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曾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的社会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要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以往更仔细地分析两者的交互作用”。 另一位科学史作家萨尔顿也曾发出呼吁,要求科学人道化。他说:“要想使科学研究劳动人道化,唯一的办法是向它灌注一点历史精神,即崇敬过去的精神—崇敬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思的见证人的精神。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质上都是同人道精神有关的。”“每当我们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理解,我们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并不存在同人文科学截然相反的自然科学,科学和学术的每一门类都是既同自然有关,又同人道有关。如果你指出科学对于人道的深刻意义,科学研究就变成了人们所能创造的最好的人道主义工具;如果你排除了这种意义,单单为了传授知识和提供专业训练而教授科学知识,那么学习科学,就失去了一切教育的价值了,无论从纯科学技术观点看其价值有多大。 如果不结合历史,科学知识就危及文化。”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如此紧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如此巨大,这就要求科学始终不背离人道,不背离社会公众的利益,和人文社会相伴相依,就成为势所必然的了。如果说,14、15世纪文艺复兴思潮的要点在于使科学从宗教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科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今天我们面临新的文艺复兴思潮的特点,在于要求科学在其发展中克服单纯技术主义的倾向,实现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使科学更好地造福于人与社会。当然,当代科学要求人文思想的复归,应当是区分那种旧的、几乎与宗教混为一体的人文主义。从历史上看,一些人文主义者从传统的旧观念出发反对科学创新的事例也不罕见,如历史上曾发生的反对尸体解剖,反对堕胎,反对人体实验等,都曾使医学进步严重受阻。今天科学要求人文的复归,是基于限制科学负面影响的人文复归。在当今科学领域,也的确存在着旧人文主义对科学进步的干扰。诸如无条件的动物保护主义,视任何科学发现为灾难……,无疑对科学、对社会都是无积极意义可言的。科学应当摆脱那种旧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干扰,寻求与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从而为科学自身,为人类社会创造美好的明天。 二、人文社会医学兴起的背景 医学和整个自然科学一样,自文艺复兴以来,也走过了依赖实验、排斥哲学与人文学的影响、坚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漫长路程。但是,尽管如此,早在19世纪20年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1821—1902)就曾说过:“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的观点。自那时以来,关于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关于社会对医学的影响与控制,人们的认识愈来愈明确和坚定了。例如,曾经影响和指导过医学发展一百余年的“特异性病因说”,在新的形势下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与麻烦。在许多研究课题面前,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能找到某种特异病因吗?由巴斯德、科赫创立的微生物学,为特异性病因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曾创造过医学的辉煌,但这种“特异性病因说”在寻求疾病控制时,却忽视了地理环境的、社会的、心理等方面对疾病的影响。 “它掩盖了医学上至关紧要的左右手:肉体紊乱或社会剥夺的术语解释疾病与健康的恶化”,因而“特异性病因说继续在引向我们走向错误。”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教授GL•恩格尔于70年代末提出需要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指出当代占统治地位的生物医学模型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来解释,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疾病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因而是不完全的,需要修正和补充。对医学所持这种观点的批判性认识,我国一些著名的医学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一些极为深刻的见解。早期任中国医科院院长的黄家驷教授就曾说过:“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受着物质环境的支配,也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精神状态等影响。 因此,医学又是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在一次会议上曾对医学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对于临床,可否理解为世界上许许多多自然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自然过程,临床当然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的自然过程。就是说,这个过程离开了社会就会不存在。而且,临床是两重意义的自然过程,它与开矿不同,开矿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但矿体是自然的。对临床来说,不仅疾病一般都有社会的原因,有社会性,医学的治疗行为,包括所用的方法、手段,也是有社会性的。所以,临床是两重的社会自然过程。因此,我认为医学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本身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学科。”当然,医学之所以区别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仍在于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服务于人类健康,问题在于人是社会的人,疾病与健康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因而医学在使用技术为健康和治疗疾病时又不能不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的作用,并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不能不主要依赖于社会及心理因素的调控,这就给人文社会医学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阵地。医学不仅是智力上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有着深刻而明显的文化标记;医学不仅是一门依靠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知识,而且总是不断吸收其它科学成就,总是以某种哲学、方法论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知识与技术、技艺结合的综合体系;医学不仅是一种知识和科学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以庞大专业队伍为骨架的社会职业组织。医学的这些本质特征,奠定了它的人文社会学的基础。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医学加速了其人文社会学的复归,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人文社会医学学科,是由以下一些背景因素相互促进的。 第一,医学已成为一种庞大的社会建制,对社会注入了愈来愈大的影响。医学早已不是古代单个医生面对病人的最初组织形态,也不是中世纪以后逐步形成的早期治疗所、安息所和教会医院。现代医疗保健服务,已注入到工厂、学校、研究所和每一个社区,医疗保健支出已成为各国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对社会和国民经济发生重要影响,因而加强了医学的社会性,其人文社会色彩更加突出了。 第二,由于医疗高技术的应用及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引发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广泛。当代医学的新成就,使医疗技术的应用大大超过了传统医学单纯治疗的范围,且不断扩大新的领域,因而提出了医学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哪些是有益哪些是有害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从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考虑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单纯的医学视野的考虑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当代生殖技术可以完全改变多少世纪延续下来的传统生殖方式。当代的生殖技术,可以控制性别,可以人工授精,可以由别人代生,可用试管培育受精卵,可以男性怀胎,可以改变性别。如此等等的取舍,都必须从各国社会情况、道德是非、文化传统多方面考虑。再如器官移植,死亡标准、安乐死等,也因社会道德文化的差异引起各国公众长久不息的争论与焦虑不安。在这些方面,医学简直成了人文社会医学了。 第三,由于人口结构、疾病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环境、生活行为方式致病作用的增长,必然导致医学对人文社会因素的关注和人文社会因素在对健康疾病作用比重的增长。人们要求回答:社会、人文、环境、心理、乃至宗教、信仰是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在何种程度、何种范围内构成人类健康的潜在因素。人文社会医学的出现与成熟,实际上开辟了人们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的新途径,是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目标。 第四,由于大量科学技术物质手段渗入医学,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引起了医学界和社会的关注,要求医学回归人、恢复“医乃仁术”的呼声日益增高。医学是为人民服务的,以关心人为最高宗旨。希腊医学的先驱者希波克拉底早就说过:关心病人比关心病更重要。但是,自拉美利特把人看成机器以来,这种思想发展到了空前的地步。在现代医学面前,人是肉体的物质,人是CT图像,人是基因……,因而医学日益失去了昔日对人的温暖而变得冷漠了。只要回想起一个病人走进医院在医生冷冰冰面孔前不断奔波于各种检测科室时,人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日益失去人性的图景。但是,人是有喜怒哀乐的,他的情绪、心理对健康的影响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应当说,医学发展面临的背景因素,和整个当代自主科学面临的背景一样,只不过因为医学与人文社会因素的血肉关系而使这个问题更为引人注目。 三、关于人文社会医学的任务 人文社会医学的任务与历史责任,就要反映医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医学理论和技术所包含的主客观因素的文化的交流沉积的思想史与“外部史”,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化的交流与互补,从而丰富与完善医学,丰富与充实文化,形成医学的文化定位,哺育医学和医学科学工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克服医学中的技术主义影响,复归“医乃仁术”的本来面目,使医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社会。具体地说,人文社会医学的任务与责任,就是要提醒医学始终坚持正确的目的,使医学永远服务于人,造福于人类健康。自15、16世纪以来,医学和整个自然科学一样,始终存在一种纯自然科学与技术主义的思想。他们为科学存在而辩护的理由就是:科学本身就是目的,科学就是为了发现与发明。这种观点在医学中的反映,就是只承认技术,就是只重视技术,把寻求技术发现和发明当作医学的最高目标。因而忽视了人,忽视了医学技术必须紧紧盯注人类健康这一根本目标。 这一点,在当代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更为突出和重要。人文社会医学的首要职责,就是要使医学回归人类,回归人道主义的基点。其次,人文社会医学应当为完善医学、建立一门完满的医学而发挥其自身的潜能。迄今为止,现代医学所做的一切,主要仍是生物因素方面,而对社会、心理、行为、环境等因素之于疾病与健康的作用方面,知之甚少。例如,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究竟如何影响人的机体健康?社会、心理、环境与生物因素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是什么?如何通过社会、心理方面去促进健康?如此等等,尽管有过一些调查与观察,但总的说来,仍处于盲目和知之甚少的状况。以文化与疾病、健康的关系为例,人们大致观察到文化环境、不同文化习俗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但理论地说明它,以及实际运用文化手段去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更是摸不着头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生物因素致病作用的日益突出,使得发展人文社会医学的意义就更加突出了。最能说明当代医学的不完满性至少有如下两方面的事实:一是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的医学家为了制服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费尽了心机,消耗了大量资源,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在全世界的发病仍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患者往往处于住院—出院—再住院—直至死亡的循环之中,原因安在?就在于我们用对待生物因素致病的办法对付主要由于社会、心理、环境因素致病的疾病。 另一是误诊率高居不下的事实。尽管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检测设备,但临床误诊率并未因此回落。据刘振华、陈晓红主编的《误诊学》提供的资料,生前误诊率迄今为止仍在30%左右。李甘地统计华西医科大学1952-1987年6665例尸体解剖资料,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合者占31%。最低者50年代为28•7%,60年代为29•1%,70年代为36•7%,80年代为32•5%。为什么会发生检测手段愈来愈先进而误诊率并不因此下降的矛盾?原因要归结为生物医学观点的缺陷。据杜治政对我国四种医学期刊报道的776例误诊个案报告的统计分析,主要由于病史采集不当致误诊的116例(占15%),主要由于思想方法不当致误诊的282例(占36%),主要由于责任心不强致误诊的127例(占16%),业务知识与经验不足致误诊的251例(占33%)。其中思想方法不当表现为主观臆断,迷信仪器,思路狭窄等十个方面。可见,加强人文社会医学研究以完善当代医学的重要性。第三,人文社会医学应当充担从总体上研究医学,探索医学发展规律,评价医学进展的角色。医学自诞生以来,几经形态变换,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展示了自身的特有规律。但是,长期以来,医学只顾前进与开辟,而缺乏对自身的回顾与思索。当医学以各种不同专科前进的时候,企图对总体进行评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时至今日,当医学发展相互交错,且愈来愈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时,医学应当走向何处?应当如何引导医学发展?医学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如此等等,不仅为医学科学工作者关心,也为社会广大公众关注。谁来回答这些问题?人文社会医学应当担起这副重担。医学在其万箭齐发的今天,展示了一幅辉煌的灿烂图景。显然,在如此庞杂的探索中,并不都是需要的和能够成功的,也不可能都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也不都是值得耗费资源的。这就需要批评和评论。医学的评论与批评,和文艺批评一样,将成为医学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贝尔纳曾正确指出:要“支持科学评论家的职业活动,赋与他们以类似文艺评论家的职责,使其负起发掘根本因素和进行评论分析的创造性责任。” “科学也要研究它自己本身。”谁来承担医学评论的责任?当然要落在人文社会医学的肩上。而这种评论,对当今的医学发展而言,是重要而又迫切的。一个科研选题的立项,一项成果的推广与运用,一种新疗法的扩散,都应当评论。第四,人文社会医学应当成为探索医学功能的哨兵。谈到医学的社会功能,使我们想起贝尔纳关于科学社会功能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科学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我们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为我们提供满足我们物质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们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除此之外,科学还能提供一些并不那么具体,然而却同样重要的东西,它使我们对未经探索的未来的可能性抱有合理的希望,它给我们一种鼓舞力量。这种力量正慢慢地但却稳稳当当地变成左右现代思想和活动的主要动力。贝尔纳对科学社会功能的论述,使我们想到在探索医学的社会功能上,有许多事情要做。当然,医学最早的社会功能,是防疾治病,解除人们的痛苦。直到现在,医学的这一功能仍如始初那样受到人们的关心;其次,医学还应当致力于人类健康,为健康提供指导与服务。医学不仅围绕着病人转,也应当把广大社会公众的健康牢记心头。为此,医学需要介入社会,介入人们的行为,介入环境的培育与改造。这是医学社会功能的一次飞跃。医学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吗?在何种程度和范围内发挥这种作用?再次,医学作用于社会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人,医学能否构成社会生产要素?如何认识社会生产力与医学的关系?还有,医学作为一种科学文化,它如何构造社会的文明?人类如何享受,利用医学所创造的科学文明?医学如何与社会文明融为一体?再有,关于生活医学化的问题,也是医学社会功能有待探索的课题。所有这些,都是研究医学的社会功能应当考虑的。 最后,人文社会医学应当研究医学作为一种实践,如何表现自身的力量,如何更好地构造与自身及社会相吻合的社会建制,以发挥潜在的力量和功能。正如任何事物都有自身恰当的表现形式一样,医学在其不断变化和充实的情况下,也应当寻求适合于自身存在的形式。例如,在以疾病与病人为主攻目标的漫长时期,医学选择了以医院集结自身和发挥作用的形式,并且形成从下到上的防治网络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科研体制。这种体制把医学人才和设备集中到医院里,把病人吸引到医院。通过医学实现其治病的功能。但是,当医学的功能转向人人享有保健的目标时,原有的建制能够适应新的需要吗?特别当今天的医学已与社会保险接轨,成为国家为社会公众提供某种公益服务,成为社会保险的一部分时,医学如何构造自己的建制,如何协调与整个社会建制的关系,这都是必须认真加以思考的。人文社会医学的历史责任,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社会医学论文:小组讨论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设计 摘要:探讨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应用小组讨论法的目的及设计要点。通过基于小组分析、讨论的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有效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组讨论法;社会医学;教学设计 社会医学是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所弘扬的现代医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健康观,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运用各种学习形式与方法进行学习,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效果良好。 1小组讨论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目的 社会医学主要研究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及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与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小组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有利于其自学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2]。课堂教学中针对具体案例,模拟情景设定小组专项任务,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医学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学习被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小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热情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课堂气氛活跃,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促进作用[3]。 1.2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促进课堂知识内化 小组讨论法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比如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撰写学习笔记,讨论过程及结果的形象生动性都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随着讨论的进行,教材上的知识悄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技能,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1.3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小组讨论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情绪控制和抗压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缩小个体差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大有裨益。 2小组讨论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设计要点 2.1合理设置讨论小组 小组讨论法要求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尽可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小组规模应适当,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分组。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了解时,可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参照从前的成绩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后,再重新分组[5]。 2.2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 虽然小组讨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应根据社会医学各章节教学目标,选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当前社会医学热点问题实施小组讨论法。教师应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实中挖掘新事物、捕捉新现象,让学生去讨论[6]。讨论主题要明确、具体,教师要指明讨论方向,并使学生认识到讨论的核心、价值所在。对一些容易理解或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则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安排讨论。例如在讲解健康危险因素时,选择案例“惠特妮•休斯顿之死”作为主题来讨论,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得出长期的心理问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吸毒、酗酒等)、家庭暴力等健康危险因素导致了惠特妮的悲剧。通过讨论,学生对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危害有了进一步认识。又如,在调查问卷设计一节,教师预先给各组一份调查问卷,由各组学生对问卷的规范性、信度、效度进行讨论,从而有效提高其问卷设计、评价能力。 2.3设置明确的讨论目标 每场小组讨论都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好的小组讨论目标应该能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团队协作[7]。讨论目标应提前告知学生,以便其做好充分准备。如在慢性病防治一节,可选择糖尿病防治这个讨论主题,设置讨论目标,安排分组讨论:(1)糖尿病患者有哪些健康危险因素?(2)糖尿病有哪些社会危害?(3)糖尿病患者应如何做好自我管理?(4)分别制定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措施。学生根据这些具体讨论目标做好课前准备,如查阅糖尿病危险因素、三级预防等方面的资料。 2.4认真做好总结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成员对本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总结,并以书面形式汇报或在课堂上作公开发言。教师应对讨论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小组成员互评打分,与教师对小组的评分相结合来评价小组讨论效果。 3小结 在社会医学教学中,通过基于小组分析、讨论的小组讨论法的应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内化,锻炼了创造性思维。教师通过课后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有利于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李志毅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社会医学论文:E-learning平台在社会医学教学的使用 摘要:作为社会医学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辅助手段,E-learning平台目前已经成为学生社会医学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不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尽管E-learning平台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许多不足。本研究对南京医科大学在校学生中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使用情况及可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每周登录平台3次及以上的学生仅占13.8%;每周在平台花费2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8.8%;学生登录平台主要访问的是“常用资源”和“视频材料”板块;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平台的导航设计清晰性、操作简便性、布局合理性等可用性项目的评价均较高,相比较而言,平台内容的丰富性尚有进一步完善提高的空间。针对上述问题,尚需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促进平台的不断完善及有效实施。 关键词:E-learning平台;社会医学;使用情况;可用性 近年来,随着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平台在各大高校网络教学实践中的大力推行,其辅助教师自主教学、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日益体现[1]。不同形式的E-learning平台自身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对于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4]。但同时也有部分E-learning平台因其自身功能缺陷,无法发挥辅助传统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因此,对E-learning平台的使用情况及可用性进行评价,考察平台是否实用、易用,关系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有效实施。可用性评价是指从用户角度出发,评价软件或产品是否易用、好用、令用户满意[5]。E-learning平台的主要用户为学生,对其可用性的评价主要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可用性因素。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针对E-learning平台的使用情况及可用性评价的定量研究尚不多见[6-7],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可用性,旨在为该平台的不断完善及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正在学习社会医学课程并且使用E-learning平台的2011级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法学)专业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全部学生进行基于平台的网络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76份,其中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学生9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80名;男生140名(37.2%),女生236名(62.8%);年龄最小18岁,最大24岁,平均年龄21岁。 (二)方法 参考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表,经预调查修改后由调查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76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使用情况及可用性评价。资料录入采取EpiData3.1双盲平行录入,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Office2010、SPSS18.0等统计分析软件。 二、结果 (一)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57.4%的学生每周登录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次数为1次及以下,28.7%的学生每周登录2次,每周登录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仅占13.8%;56.1%的学生每周花费在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时间为1小时及以下,34.8%的学生每周花费1~2小时,仅有8.8%的学生每周在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花费2小时以上;学生在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最常访问的版块为常用资源(包括课程相关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材料、统计软件使用、国内外相关公开课程等内容),其次为视频材料版块(包括医学与社会问题、趣味医学、影视作品中的医学问题等视频资料)。 (二)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可用性评价 对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可用性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平台的导航设计清晰性、操作便利性、布局合理性、内容丰富性均达到非常好或较好的程度。其中,对平台的导航设计认可度最高,认为非常清晰和比较清晰的学生占88.9%,对平台内容丰富性的认可度最低,认为非常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学生占76.6%,对操作性和布局合理性的认可度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三、讨论与建议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E-learning平台作为日益普及的网络环境下辅助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学习途径,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开放学习、协同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但同时也要注意到,E-learning平台的整体性能、功能支持以及资源情况是平台优势得以体现的前提和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其所构建的学习环境中顺利学习[3]。本研究结果对于我们了解具体的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整体建设情况以及使用情况,进而不断改进平台设计,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进一步增强其辅助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使用情况 1.学生对平台的关注和利用不够充分E-learning平台作为一种辅助学习工具,需要学生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才能起到相应效果。然而本研究发现,每周登录平台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学生仅占13.8%;每周在平台花费2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8.8%。E-learning平台所构建的网络教学环境应该可以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但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关注和利用并不充分,最大的原因很可能在于我国长期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学习为主的模式,长期依赖于课堂教师的面授,教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欠缺,难以适应E-learning平台的教学模式。此外,医学院校课程任务多、学习负担重,这也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去关注和利用E-learning平台,平台较低的使用率对于丰富的平台网络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未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学生对E-learning平台的认识,可通过转移部分课堂内容到E-learning平台,多利用E-learning平台布置作业或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同时鼓励学生使用E-learning平台以充分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2.平台的版块建设要有所侧重研究发现,学生在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最常访问的版块为常用资源(包括课程相关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材料、统计软件使用、国内外相关公开课程等内容),其次为视频材料版块(包括医学与社会问题、趣味医学、影视作品中的医学问题等视频资料)。因此平台以后的版块建设上可更加侧重丰富课程相关拓展资源,可以引进或开发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训网络资源,将理论同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要进一步丰富教学材料,辅以视频、音频等生动形象、更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和开发相应的教学多媒体资料库,从而使E-learning平台发挥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二)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可用性 1.学生对平台可用性的评价整体较高研究结果证实,大多数学生认为平台的导航设计清晰性、操作便利性、布局合理性、内容丰富性均达到非常好或较好的程度。其中,对平台的导航设计认可度最高,认为非常清晰和比较清晰的学生占88.9%。导航设计、操作简便性、布局合理性、内容丰富性都是与可用性评价密切相关的评价项目。作为辅助教学平台,要求导航清晰、操作简便、方便使用,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不必浪费时间在具体操作方面;同时布局和内容应尽可能合理,便于学习者分类查找相关知识点,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可及时获取尽可能丰富的平台资源,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便于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进行知识建构。2.平台的内容建设和开发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虽然均建设了不同形式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共享了一些网络学习资源,但是缺少对资源的深度加工,没有发挥网络学习资源应有的作用。此外,大多数E-learning教学平台缺乏智能性,平台内容单一,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导致较差的用户体验。本研究也发现,认为平台内容非常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学生占76.6%,提示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内容建设和开发尚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首先,可以根据社会医学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及特点,收集与各教学主题相对应的丰富资源,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需求,建设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的学习平台,以满足当前学生不同学习目的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利用平台的效率和兴趣,将学生由知识内容的被灌输者逐渐转变为E-learning平台下的主动学习者,从而最终发挥E-learning教学平台的优势。 总之,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的发展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不足,提高医学生对社会医学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医学E-learning平台在线学习,改善信息获取环境、改进信息获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社会医学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作者:樊 宏 王建明 吴 睿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社会医学论文:医学院校社会医学教学论文 1少数民族医学院校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师队伍结构方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学科带头人。并未形成有梯度的教学团队,对于不同章节有不同的教师带教授课的方式还未能实现,使得本课程的广度深度难以继续深入。其次,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而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主要以理论灌输方式为主,没有与之相辅的实习手段,较少使用案例模拟、分组谈论的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较少,教师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第三,只局限于开设课程以及对理论的讲授,缺乏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社会需求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只能是勉强维持,学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医学院校对于社会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尚未明确,致使社会医学这门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该学科的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教育体系不健全,进而发展迟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学习社会医学课程的目的认识不清,尤其是以选修课为主的一些学生,多数只重视专业必修课,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并且这门课程难度不大,学生只注重期末考试,不关注平时的学习过程。在社会医学的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核心大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重复的部分,如: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以及卫生经济学等,如何与这些学科之间进行衔接则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难题。绝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没有突出社会医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缺乏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造就了一些只懂得理论却深入不到实际中的“人才”。 2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2.1改变教学模式,转变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由于我校大部分专业的社会医学课程为选修课,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建议正确处理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的关系,可以考虑取消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的区别,以学分制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需要选课,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进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统一,在期末分数上要与平时回答问题及参与的讨论相结合,使考试成绩能够客观综合的反映学生理论掌握和综合运用情况。社会医学实践教学具有较强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医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校的社会医学课程停留在理论讲授的阶段,并未设立实践教学的环节,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应该增加社会医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项目作为专题进行讲授,丰富和充实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2.2强化社会医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更新观念,将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中,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一是覆盖多专业,我校仅在预防、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社会医学作为专业课程开始,虽然临床医学专业中也开设社会医学课程,但是只是作为考查课程,建议在其他专业,如中医、药学等专业也应相应的开设社会医学课程;二是覆盖多学科层次,硕士、本科、专科等都应该涉及社会医学的内容;三是专业学科应以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为主干课程,并且扩展成系列课程。要通过社会医学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3重视师资培养,组建梯队的教学团队 目前我校设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有3名教师承担着本科的专业课程和考查课程的教学任务,建议积极扩充教师队伍,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的进修和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先进兄弟院校的教学方法及经验。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研究,加快学科能力的发展。通过积极投身于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工作,参与相关卫生课题研究,才能获取新鲜知识,研究成果为国家卫生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4加强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医学是社会学领域同医学领域相结合并具有交叉性的学科,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方面。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医学理念的教育,是培养医疗工作者关爱生命的必修课程,同时是全面掌握现代医学模式、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缺陷与不足的迫切需要。我校应重视加强人文社会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规划与经费投入,并重点扶持社会医学的学科建设。 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我校的社会医学的建设。也可针对我校的薄弱学科———社会医学,邀请有专长的专家来我校讲学或者外派我校的教师到社会医学发展较好的兄弟院校进修。同时与相关的院校、组织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者积极参加由关院校或其他单位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班,开展社会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 作者:萨如拉傅海虹毅和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社会医学论文:日本卫生情况及社会医学 日本在1980年各种原因的粗死亡率为6.2汤,年龄标化死亡率(以1935年的人口构成做标准)为3.6筋,年龄调整死亡率比荷兰(3.9汤)和瑞典(3.9汤)稍低,比加拿大(4.5汤)和美国(4.6汤)低得多。1920年日本年龄调整死亡率为25.2汤,1935年为16.8汤,1950年进一步下降到10.8筋。换句话说,控制了人口构成的变异后,死亡率在过去的60年里下降了85肠。日本总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因为1950年以来,其它国家的死亡率下降速度戏剧性地变慢了,而日本的死亡率却持续迅速下降。这篇文章将探讨日本死亡率的变化模型,讨论引起死亡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因素及其有关的社会医学问题。 日本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变化模型 期望寿命是一个衡量各年龄组死亡率水平的综合性指标。1921一1925年,日本男性期望寿命为42.1岁,女性为43.2岁,1935一1936年,男性增加到46.9岁,女性增加到49.6岁。到了1980年,平均期望寿命男性已经达到74.2岁,女性几乎达到80岁,比大多数欧洲国家和其它发达国家的期望寿命都高。预计到2000年,日本的平均期望寿命男性将达到77.5年,女性将达到82.9岁。日本的年龄调整死亡率从1947年的15.1汤下降到了1981年的3.4汤,下降幅度非常之大。在主要死因中,曾经多年作为日本主要卫生问题的结核病的死亡率已经从1935年的190.5八o万下降到了1980年的3.0八。万,大约下降了98肠。在这期间,其它疾病的死亡率也显著下降,如肺炎和支气管炎从161.9700下降到了1.7筋,肾炎和肾病变从80.9汤下降到了4.8汤,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从16.3筋下降到了2.5汤。脑血管病在1951年至1977年是主要死因。1950年至1965年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保持稳定,但在最近15年也显著下降了。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在过去30年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意外事故死亡率从1970年的38.8八0万下降到了1950年的20.5八。万。1950年,日本的前三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年龄调整死亡率为52.7/10万)、脑血管病(69.7/10万)、和心脏病(54.6/10万)。由此可见,总死亡率的下降在1950年至1965年主要是由于结核病和其它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和腹泻等死亡率下降所引起的,其次是脑血管病的逐渐下降以及近年来意外事故死亡的减少。1935年至198。年各年龄组的死亡率都下降了,但不同年龄组下降的幅度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5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年龄组之间,后者要比前者的下降速度缓慢得多。有趣的是,50岁以下的各年龄组的死亡率下降速度是大致相同的,50岁以上的各年龄组也是如此。1950年以前,20一24岁年龄组的死亡率较30一34岁年龄组高,这主要是结核病的死亡率在年青人群中较高的缘故。毫无疑问,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幅度最大。1920年至1943年婴儿死亡率约下降了50肠。1947年,婴儿死亡率约为75汤,而到1950年下降到了7.5汤,在全世界是最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的主要死因发生了很大变化。1950年,婴儿死亡约一半是由于感染性疾病如肝炎、支气管炎和其它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麻疹等)引起的,而到1980年,婴儿死亡的70肠与生产过程,如产伤、窒息、缺氧和其它呼吸道疾病以及先天性缺陷有关。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的发病率也下降很快。]975年,传染性疾病如麻风病、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和日本脑炎的发病率不到o一/10万。1950年,白喉的发病率为0.1/10万,伤寒的发病率为0.2/10万,痢疾的发病率为0.8/10万,猩红热的发病率为2.4/l0万。1980年麻疹和百日咳的发病率估计分别为6.1/10万和2.1八。万。麻疹发病率的下降具有周期性,而百日咳的发病率近儿年呈不规则变化。由于发生了2例因接种百日咳疫苗而死亡的意外事故,1975年停止了接种百日咳疫苗,因此发病率出现了回升。后来恢复了预防接种计划,发病率又降下来了。这个特殊变化说明百日咳杆菌在日本仍然存在,疫苗接种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 日本死亡率下降的决定因素 死亡率的变化总的来说与社会文化、经济和生物医学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要说明各种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是很困难的。日本总死亡率的迅速大幅度下降,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疑是扩大全国的医疗服务、新药的引进、新医疗技术的发展、抗菌素的应用以及疫苗的改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集中讨论四个因素的作用(1)计划接种和新药;(2)环境卫生;(3)教育和营养;(4)医疗服务设施及有关的因素. 计划接种和新药 二次世界大哉以后,传染性疾病仍然是日本的主要死因,其中以结核病为主。控制结核病曾被作为首要任务,采用了各种措施,如结核菌素试验,在学校、工厂、居民区进行群体普查以发现病例、结核病疗养院的治疗和护理、接种卡介苗等。这些措施曾被保健中心和其它组织严格实行了多年,并且得到1919年颁布的结核病预防法的支持。1936年在全国开展了预防结核病的运动,从1942年起对所有小学生接种卡介苗,从1947年起对结核病人进行登记,从1948年起对所有30岁以下的居民进行卡介苗接种,1952年以后,抗结核药(如链霉素)得到广泛应用,从1951年起对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和护理,1955年进行了全国结核病普查,从1957年起对结核病检查实行免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其它传染性疾病在日本也十分严重,如痢疾、伤寒、胃肠炎、肺炎和支气管炎,儿童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猩红热和脊髓灰质炎。大部分传染病的危害在实施疫苗、环境卫生和新药治疗的联合计划后都迅速下降。日本1946年开始生产青霉素,1950年初开始广泛使用。抗菌素的产量在1960年至1980年间儿乎增加了50倍,其它药物的产量也逐年迅速增加,其中包括治疗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以及抗肿瘤药。 环境卫生 良好的卫生环境是减少传染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如痢疾、伤寒和其它腹泻性疾病)的先决条件。1887年,横滨市修建了日本最早的管道供水系统。1890年颁布了管道供水系统法则,1900年实行了污水处理法。但是,管道供水系统当时还仅仅限制在东京、大板、神户、长崎、涵馆和广岛这样的大城市.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中小城市及乡镇也修建了管道供水系统。1955年,管道供水系统的人口复盖率为32.艺肠,195。年增力11到91.5%,在4个主要城市为96.9肠,在乡村为87.2肠。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污水处理系统也逐渐普及。1963年开始的第一个5年全国安装计划加速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第五个5年计划正在取得进展。但是,日本现在的污水处理系统人口复盖率仅为30肠,仍然比其它发达国家低得多。处理废物和排除垃圾的服务设施也逐渐开始完善起来。环境卫生的逐渐改善是降低胃肠道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和患病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和营养 1872年,日本教育部的组建促进了日本学校教育的兴起。880年实行了四年义务制教育,1908年扩大为六年义务制教育,1947年又改为九年,其中包括对13一15岁儿童实行的三年中学义务教育。1927年就已经有99.5肠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现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为”.9肠,而且接受高中教育的JL童比例从1950年的42.5肠上升到1980年的94.2肠。中学生升大学的比例也迅速上升,男生2954年为15.3肠,1953年日本新雇的职员中只有6肠仅仅完成义务教育,55%的人有高中文凭,39肠的人受过大学教育。义务制教育的极度普及和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可能是日本居民死亡率下降的间接原因。因为卫生教育是正规课程的一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学校教育使学生懂得了改善环境和营养的重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预防接种以及搞好个人卫生。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学校午餐制的实行。1954年颁布了学校午餐法。午餐法规定免费提供每个小学生一份完整的午餐,包括牛奶、面包和其它食品。中学生中有一半人享受完整的午餐,其它人只有牛奶。由于牛奶计划的实施,学生午餐在1963年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推广,特别是在中学生中。全国中小学午餐制的实行,特别是从1963年起午餐质量得到改善以后,对提高儿童身体素质起到了极其重耍的作用。日本人的传统食物中含有很高的碳水化合物,含脂肪和动物蛋白很少。但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的迅速发展,食品逐渐西方化。碳水化合物每日人平摄入量从]950年的418克下降到了1980年的313克,同时,脂肪的摄入量从18克增加到了52克,总蛋白质从68克增加到了78克,动物蛋白从17克增加到39克。在这期间,植物蛋白从51克减少到了39克。从1950年到1980年日本人总热能摄入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1950年每日人平总热能摄入量为2,098千卡,1960年为2,096千卡,1970年上升为2,210千卡,1980年又下降到2,054千卡。同时,脂肪在总热能摄入量中所占的比例从1950年的7.7%增加到1950年的22.60肠,碳水化合物从79.3肠下降到62.4肠。多年来,日本人的食物中缺乏脂肪和动物蛋白。脂肪和动物蛋白的锤渐增加对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过量的食盐摄入与高血压和胃癌的发生有关,日本人均日食盐摄入量从1972年的14.5克稳步下降到1982年的12.3克。人均日食盐摄入量的减少降低了高血压的发病率,从而也降低了脑血管意外的死亡率。 医疗服务设施及其有关因素 1950年,日本共有5,119个医院,51,349个诊所和24,773个牙科诊所。1980年有医院9,055个,诊所77,611个以及牙科诊所38,834个。1950年平均每10万人有医院5.7个,诊所57.5个和牙科诊所27.7个,到1980年这些数字预计分别增加到了7.7、66.4和33.2。平均每10万人的医院床位数和诊所床位数也从一950年的574.3和127.6提高到1950年的1128.5和246.2。除助产士外,所有其它卫生专业人员的数目都增加了。其中,营养师从1950年的每10万人2一个增加到1950年的每10万人290个,医生从1950年的95,000名增加到1950年的一56,000名,在这期间牙科医生从3r,000名增加到54,000名,药剂师从52,00。名增加到116,000名,公共卫生护士从12,000名增加到一s,000名,护士从130,000名增加到457,000名,营养师从一s,000名增加到335,000名,助产士从55,000名下降到26,000名。卫生服务设施和卫生专业人员的增加逐渐改善了卫生服务质量,提高了健康水平。这是死亡率下降的先决条件。国家卫生政策,如1961年开始的国家健康保险制度的实行,1973年对老年人,结核病人及精神病人实行的免费医疗等,也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二次世界大哉以后,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促进了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 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社会医学问题 近几年来,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社会人口的重大变化。预计2000年,日本的期望寿命男性将达到77.5岁,女性将达到83岁。这必然造成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疾病结构的变化。因此,日本的卫生政策也不得不做相应的改变。下面将对由于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重要社会医学问题进行讨论。1920年,日本的老年化指数为1准.4肠,1950年稍有下降(为13.9肠)。然而到197。年,老年化指数迅速上升到29.4肠,1980年进一步上升到38.7肠。到2000年和2020年,预计老年化指数将分别达到88.6肠和130.5肠.换句话说,1950年,老年人口仅为儿童人口的14肠,1980年约为40肠,到本世纪末,劳动人口将要负担几乎两倍的老人和儿童。衡量老化的一个更常用的指标是65岁及以上的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即老年人口比例。这个指标1920年为5.3肠,1950年为4.9肠,1960年为5.7肠,1970年为7.1肠,到1980年已经上升到9.1肠。预计2000年将达到15.6肠,2020年将达到21.8%。这个指标从8肠上升到14肠在日本要花25年时间(1975一2000年),而英格兰需要46年,瑞典需要80年,法国需要125年。虽然老年人口增加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老年人口比例的超速上升在日本表现得特别突出。由于老年夫妻或单身老人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显然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医学问题,如住房困难、工作机会减少,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 老年人口的增加 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已经造成了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加。日本的老年人口指数1920年为9.0肠,1965年略有升高,为9.2肠,然而到1980年,猛增到了13.5%,预计2000年和202。年将分别达到23.3肠和35.5肠。老年人口数与儿童人数之比为老年化指数,是一个衡量老化的指标。 卫生和社会服务费用 日本卫生福利部的费用占总预算的比例1960年为10.5%,1980年上升到了19.1肠.卫生福利部的经‘济预算,1960年40肠用于社会保险,27肠用于救济穷人,16肠用于公共卫生活动。费用的分配情况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老年人福利事业的费用大约增加了10倍。近年来,政府用于社会保险、养老金和国家健康保险的经费约占卫生福利部总预算的60%。这些变化与老年人口的增加是相联系的。当然,比老年人口问题出现更早的疾病谱的变化也导致了对不同问题的讨论,如成年人疾病和精神紊乱等.近三十年来,日本县一级的公共卫生活动(除传染病的预防外)的经费增加了。地方政府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开支一半以上用来建立公共卫生设施,如管道供水系统和污水排泄系统以及废物处理设施等。1955年与198。年相比,日本每户的月消费从26,786日元增加到了252,263日元(1950年约为1950年的10.5倍)。同时,每户的医疗费也从506日元增加到5,771日元(1980年约为195。年的11.4倍)。但医疗费用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1955年为1.9肠,1965年为2.2帕,1975年为2.1呱,1980的为2.0%。医疗费用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的稳定,说明个人从社会和健康保险计划中得到的津贴增加了。因为在这期间,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用于医疗卫生的费用大量增加了。 国家卫生政策和疾病控制计划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日本卫生计划和政策的方向已经从传染病转化到慢性病,从对单个疾病的控制转化到对多个疾病的控制,从治疗转化到预防,近几年甚至从预防疾病进一步转化到增进健康.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疾病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传染病。通过普查发现病例,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护理以及预防接种是控制结核病的三大法宝。有效的疫苗和预防接种措施用来对付儿童传染病。改善环境卫生对降低发病率和减少消化道传染病的死亡也是非常有效的。一些严重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牛痘、斑疹伤寒和狂犬病在日本已经被彻底消灭.其它传染病,如副伤寒、痢疾、日本脑炎、脊髓灰质炎、疟疾、破伤风、炭疽、白喉、流行性腹泻和蛔虫、烧虫、钩虫或绦虫、丝虫等寄生虫病的发病率现在都在0.1/10万以下。控制传染病的计划曾经用来指导在某一时期内消灭某种传染病。慢性病和退化性疾病,如中风、高血压、心脏病和癌症的出现不仅迫切需要治疗和护理计划,而且也需要采取研究和预防行动。为了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日本在2955年、1960年、1963年和1979年对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在1961一1962年和197一1972年,以及1950年对循环系统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1965年,日本制定了癌症控制计划,并且实施了五项措施:(l)加强教育和情报交流;(2)群体普查;(3)建立肿瘤中心;(4)培训肿瘤专家;(5)加强对肿瘤的研究。1969年,日本开始实施中风预防计划,包括通过群体普查发现高血压病人,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以及卫生宣教等措施。随着这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行,卫生福利部从196三年起将一部分预算专门用于癌症的控制,从1973年起对预防中风也拨了专款。卫生福利部为癌症控制计划1965年拨款13亿3千万日元,1970年33亿6千7百万日元,1975年l百亿零4千万日元,1950年147亿8千8百万日元,1982年182亿2千7百万日元。1965年91肠的费用用于建立医疗机构,但1980年用于建立医疗机构的费用只占77肠,而在这期间用于癌症研究的费用则从9.0肠增加到了10.6肠,用于预防性群体普查的费用则从O肠增加到7.2%。卫生福利部也为中风预防计划拨了专款,1973为]7亿9千8百万日元,1975年为29亿4千6百万日元,1950年为126亿4千7百万日元,2982年为一30亿l千8百万日元。1952年,中风预防计划的费用83肠用于建立医疗机构,15%用于预防性的群体普查,2肠用于研究。这些计划的成功可以通过复盖人群的迅速增加和死亡率的相应下降得到证明。965年,对567,000人进行了胃癌普查,1970年普查2,165,000人,1950年普查3,830,000人。1965年对95,000人进行了官颈癌普查,1970年普查了748,000人,1950年普查了2,444,000人。胃癌的调整死亡率1965年与]980年相比,男性从46.3/10万下降到31.4/10万,女性从25.5八。万下降到x9.2/10万,子宫癌的年龄调整死亡率1965年与1980年相比,从11.0八0万下降到了5.5/10万。同样,通过测量血压筛选高血压病人的人群复盖面积也逐渐增加,1965年为1,488,000人,1970年为2,57一,000人,1950年为7,160,000人。心电图检查的人数也迅速增加,1965年仅为255,000人,1970年为e23,000人,一950年为1,6es,000人。同时,中风的年龄调整死亡率1973年与1980年相比,男性从111.2/10万下降到72.9/20万,女性从95.4/10万下降到67.2/10万。除胃癌和宫颈癌外,癌症控制计划还包括其它部位的癌症。在中风预防计划中,不仅包括中风,而且也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肝病和糖尿病。因此,这些控制计划是多向性的,并且主要集中在二级预防。1982年,中风和癌症控制计划在新的法规下互相结合起来了。这些法则制定了6个主要活动:(l)健康记录簿(”healthnoteb0Ok,’)的分类;(2)卫生宣教;(3)健康咨询;(4)医学检查;(5)康复;(6)对卧床病人的家访。对所有40岁及以上的人提供这些服务(宫颈癌普查的对象为30岁以上的妇女)。这些服务现在已经在日本全国推广。根据1983年的全国健康调查,全国随机抽取了16,000个家庭。年龄在20岁以上的53,000个调查对象中68.2%的人在1982年进行过一次或多次医学检查,进行过检查的人中54肠的人有血压记录,46,3%的人有尿化验记录,23.0肠的人进行过胃的X线检查,49.6肠的人进行过胸部X线检查,13.8肠的妇女进行过宫颈癌检查。从这些医学检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人具有高度的卫生知识,在对成年人疾病预防和增进健康中,他们能很好地与医学工作者合作。 展望 日本现在经济繁荣,总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较低。但是也面临老年人口增加带来的严重社会医学问题。由于传染病得到了控制,现在慢性病患者相应增多了。同时,医疗卫生费用、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费用也迅速增加。日本已经建立了对付这些问题的官方机构。随着这些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行,在不远的将来,将对机构的效果从社会医学的角度进行评价。对付其它基本卫生问题的国家卫生政策应该保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益,保证医疗技术、公共卫生和福利以及细致的促进健康活动(包括初级预防和加强专题研究)之间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协调。在医疗卫生保健促进政策中,国家政策保险制度的作用如何?这需要对国家健康保险制度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果必要的话,可以对国家健康保险制度进行部分或全部改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使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制度在日本协调合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目前社会医学状况的认识是合理调整卫生政策的关键,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促进派。在社会医学现状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问题的情报及研究成果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医学论文:江西省“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体会与实践 摘要: 如何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谈了五点有关学科建设的实践体会,其中凝炼发展方向,建立“学科特区”,加强队伍建设是核心。 关键词: 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实践体会 0引言 学科(disciplinary)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而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是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构建发展规划、凝炼发展方向、组织创新团队、重组技术力量、合理分配资源,规范学术行为,加强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等诸多推进学科发展的行为。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于2006年江西省政府学位建设办公室批准为省级“十一五”重点学科,该重点学科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学科,属管理学学科门类中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120402),依托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建设与管理。该重点学科建设5年来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全体学术骨干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近5年已招收硕士研究24名。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课题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级课题和省级课题8项,厅级课题15项,完成“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研究课题和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课题共11项。主编论著、教材6部、副主编3部、参编5部,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研究成果曾在《江西日报》、《中国医药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网站等2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我作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现将对该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体会汇报如下: 1要明确学科概念,理清建设思路 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学科带头人来说,首先是要明确本学科的概念或定义,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能,结合本单位或本部门的技术力量和学术优势,勾划出本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本学科的建设思路。“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是由“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两个学科组合而成,两个学科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交融。社会医学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特征及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社会卫生有关问题,探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制定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措施,促进和提高人群身心健康、社会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医疗卫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研究卫生事业现状、发展规律、科学管理和评价理论及方法,保证卫生安全,预防控制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包括卫生法规、卫生政策、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资源、卫生计划、卫生评价、卫生服务、卫生人力、卫生组织中的卫生服务研究与评价,区域卫生规划理论和操作性研究,医院管理的研究与评价;工业卫生管理、乡镇企业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卫生监督执法等。 如何勾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发展框架,理清其建设思路是学科带头人的首要工作。我根据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术特色和技术力量,挖掘全校与本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学术力量,结合学科建设“金三角”(高水平的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学位建设),构建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的建设思路见下图。 2要认清建设意义,明确建设任务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切建设工作的灵魂,因为它涵盖了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主题,不仅是统辖我学的中心工作、龙头工作,而且也是助推各院(部)的基础工作、核心工作。其任务包括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机构、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氛围、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是为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服务,为预防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对特殊人群心理减压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指导,为政府在卫生领域方面作出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江西建设这样一个重点学科,对研究江西4400多万人民的卫生管理问题、社会因素与人群健康问题,对促进江西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提高江西人群的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要组织创新团队,凝炼发展方向 我校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在普通本科院校中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部)而言,我认为要建设好一个重点学科首先是要建立学术或学科团队,因为学术团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术团队为依托。如何建立“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团队,这是我与学科建设依托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先考虑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把所学专业相近、研究方向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础的学术骨干教师,组成不同的学术组织即创新团队,根据其研究方向和前期成果特色,凝炼成若干个研究发展方向,争取逐步发展成为二级学科、以达到完成一级学科的建设目的。凝炼研究方向要瞄准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卫生管理的需求,将科学研究与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需求联系起来,主动为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政府部门服务,帮助政府部门解决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当地政府或行政部门的支持,这样研究方向才能落到实处,得到可持续发展。本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一年已凝炼出三个研究发展方向,即卫生管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王素珍教授)、卫生经济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袁杰教授)、医学心理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余琳教授)。经过4年研究与学科建设后,现已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逼近,已凝炼出4个研究发展方向,即药事管理、卫生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医学教育管理,目前已在这四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4要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年度计划 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制定好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总目标为:突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特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卫生事业管理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卫生管理人才;以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政策研究为中心,突出医药卫生经济和药事管理研究为特色,使重点学科建设成果能更好地服务卫生事业,为实现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作出贡献。5年来本学科建设紧扣这一总体目标,为要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不仅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5年发展规划,而且还要制订好了为实现发展规划的历年年度工作计划。学科发展规划只有付诸实施,才能产生实效。学科发展规划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规划本身的合理性,更取决于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对学科建设规划目标进行分解,每年应完成的任务,认真落实年度计划的可行性。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着手付诸实施,把年度计划工作落到实处,逐年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学科建设的5年规划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才能达到。 5建立“学科特区”,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如何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平台,以学位点发展为舞台,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培养学术梯队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5年的学科建设能否形成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负有重要的责任。为了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利用学校给重点学科建设资助的有限资金,选送老师参加与学科建设有关的学术会议,请专家进门作学术报告,平时尽可能多开展学科建设活动,组织老师参加社会调研活动,推进老师学术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培养学术梯队,要做到学科带头人和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后继有人,选好苗子,建立“学科特区”,有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他们创造条件,在学科带头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学术上进行引导,在选题立项和科学研究方面多指导,在学科建设经费上多支持其参加学术交流,在外出进行社会调研方面多提供机会,在培养硕士研究生方面,让其有更多机会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实践机会。现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后继有人,有中年学术骨干主持研究国家项目,有青年学术骨干主持研究教育部和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 总之,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要有清晰的思路,制定好科学的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凝炼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建设好一支队伍,培养一批骨干,建立“学科特区”,铸造学术梯队,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别人奉献,尽心尽力,成果共享,只建内涵,不追光环,这就是做一个学科带头人的体会。 社会医学论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教育途径探索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崭新的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下的现代医学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必须涵盖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直面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同时,以《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方案为例,为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生物医学模式,是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崭新的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提倡健康与疾病的划分标准应综合评估生物、社会、心理三种因素,相较于人的生物生存状态,医生更应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心理健全状态[1],重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这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医学教育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一、医学人文教育途径探索的意义 (一)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必然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发[1999]9号)明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工程。2008年颁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严格规定:医学课程计划中必须包含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必须包含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知识内容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二)实现医学发展最终目标的现实需要 从医学所服务的对象――病人而言,在身心遭受创伤和挫折时,医生的功能与权威不断膨胀,成为脆弱时的救命稻草,因此,病人对医生产生了更高的期待:身体的疾病需要被医治、心理的需求需要被满足、心灵的安慰需要被给予。从医学教育所培养的对象――医务工作者而言,单纯医治病人的身体疾病,忽视病人的心理需求,治疗效果是短暂和有限的,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触因之一。 (三)促使医学生树立人文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高等院校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促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树立人文主义世界观、价值观,避免唯医学论、唯技术论。医学在人文科学的道德框架内,健康有序高效运行,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合理对待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二者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才能迎来风清气正的良好医风。 二、以《医学发展史》课程为例,直面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当前,重技术轻人文成为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医学发展史》作为人文教育课程之一,极具代表性。 (一)课程地位弱化 医学教育的主要教学计划未涵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这是课程地位边缘化、弱化的主要体现。以《医学发展史》为例,众多人文教育课程仅仅作为专业限选课、任选课而非必修课。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医学教育思想滞后于现行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仍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限制。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指导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所涉及的领域成为医学生的核心课程。五年时间要求医学生掌握如此繁多的知识和技能,其压力之大,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倘若再开设若干门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这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为应对这一难题,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理所当然”地被划入了边缘行列。 (二)课程学时有限 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遭遇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学时有限。以《医学发展史》为例,该课程总学时16个课时,受内容和学时限制,全部采取理论教学模式。就学时而言,相较于国外高等院校,我国只能望其项背。如美国和德国,医学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的总比重高达20%-25%,英国和日本也已达10%-15%,而我国不仅开设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偏少,而且课程学时比重极低,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其中意识形态课程以86%的比重,高居人文社科课程榜首[2]。 (三)师资力量短缺。 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不能满足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求。教师无论在数量还是业务素质上都存在严重缺陷,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居多,其中又以文科和医科专业为主,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较少,通晓心理学、社会学、史学、哲学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以《医学发展史》为例,本课程专兼职老师共四名,具有医学背景的教师三名,史学背景的教师一名,而兼具医学与史学背景的教师空无一人。 (四)教学内容空洞。 目前开设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内容沉旧落后、空洞乏味,多偏重于向学生灌输概念、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人文教育内容与医学技能实践相背离、相脱节,从而导致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在医学生中不受理解、不受重视。同时,临床专业学习前期所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居多,且不能一以贯之,因此,教育效果不佳。以《医学发展史》为例,该课程在大二一期开设,内容包含医学伦理知识、中国医学史、西方医学史三部分,授课重点以要求学生掌握人物事迹、代表著作、学术思想等为主。 三、以《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内容为例,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改革路径 (一)《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目标 1.思想转变 改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重技术轻人文的医学教育现状,介绍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倡导医务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力争实现医学教育的改革。 2.观念指引 通过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转变、完善,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践行“大医精诚”的从医业医真谛,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民族美德,从根源上铲除医患关系紧张的症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行动落实 医学人文课程确实存在不受重视、课时不足的现实情况,但也存在现有学时没有有效利用的主观原因。积极推动医学人文课程改革,加强人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学生课程考核体系,用一点一滴的行动使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品质追求。 4.环境影响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第二课堂的功效,人文教育教师在无力改变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下,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发挥其载体作用,就成为其不二选择。 (二)《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内容 1.教学手段的改进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料的丰富为《医学发展史》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契机[3]。多种教学演示软件的引入,克服了传统板书教学呆板、抽象的弊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医学发展史》内容所涉及到的典型人物、代表著作等都可以通过图片、影像等形式直观展示,从而既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知识内容。通过教学手段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医学发展史》课程是按照历史演进顺序进行授课的,医史知识、医学理论虽散布于历朝历代,但彼此之间并非毫无关联,反而存在着积淀、利用与发展的密切关系。揭示蕴含在医史中的医学发展规律正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3.教育平台的拓展 通过课内采用多样的方法传授知识,课外采用丰富的活动验证知识的方式,拓宽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医学人文教育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社区见习、暑期三下乡活动、雷锋月、四进社区等实践活动,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平台、充实医学人文教育内涵、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载体作用。为此,我们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并纳入到考核成绩中去。要求学生本学期聆听医学人文教育的讲座不少于两次,本学期所参与的课外医学人文活动凭证明给予相应加分。同时,举办两次课外活动――《燃中国梦、铸医学魂》演讲比赛和《医德、医术,孰轻熟重》辩论赛,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及获奖学生给予相应加分。 4.考核方式的改进 以往闭卷测试的指导思想是考核学生对人物、事件、书名、学术思想等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学生由于对识记性知识缺乏理解、难于运用,不能准确完整记忆的情况常有出现,导致本门课程通过率不高。因而,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即将考核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最后总分源于四种评分标准。第一阶段为闭卷测试,采用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种题型,测试时间不定, 缺考者以0 分计算,这一阶段得分占最后总分的20%,。第二阶段为专题讨论,对学生专题讨论中PPT制作、讲授内容、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这一阶段得分占最后总分的20%。第三阶段为课外活动,通过举办相关学术讲座、演讲比赛等活动,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情况、获奖情况统计得分,这一阶段得分也占最后总分的20%。第四阶段为开卷考试,以撰写论文替代传统的答题方式,这一阶段得分占最后总分的40%。 5.教学反馈机制的建立 以往的经验证明,评价一套教改方案的优劣得失,最有发言权的点评者就是接受改革的学生,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因此,我们紧紧围绕学生满意课堂、学生满意教师、学生满意课程的目标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在每一届接受改革方案的学生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开展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对《医学发展史》教改效果开展调查。对于学生反映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采纳和使用,真正使教改成果惠泽于学生。 (三)《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心得 《医学发展史》课程教改立足于四项创新机制,即教师的重点讲解、学生的专题讨论、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四种考核方式的调整,探索在各种不利因素下,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功效。 1.课堂教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改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多媒体技术成为了传授知识的载体。课堂教改扭转了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局面,学生的每一次参与、每一项付出、每一点收获都会通过分数的形式得以肯定。专题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归纳、提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提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极大得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教改增强了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紧迫性 课堂教改使教师的授课时间大幅缩减,这就要求教师精减上课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还要兼顾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传统的教条式、填鸭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巩固专业思想,正确理解继承和发扬之间的关系,将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会贯通,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专题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专题讨论环节,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课堂上的自由讨论,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促使了新思路、新观点的诞生。 4. 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营造了人文教育氛围的浓厚性 以讲座、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校园文化平台,营造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人文教育氛围。学生在组织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解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避免了师长强制要求所导致的抵触情绪[4]。 5. 考核方式的调整改变了投机取巧应试方法的偶然性 四个阶段的考核过程、四种来源的评分标准,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有效避免了学生平时无所事事、考前临阵磨枪、考后全部忘光的应试方法。 四、结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虽提出已近半个世纪,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根深蒂固。高校医学人文课程不受重视,学生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医学人文教育教师队伍在数量和业务素质上都存在不足,这与高校强调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背离,也对高校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转变医学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观念是医学人文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医学发展史》教改探索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社会医学论文:社会医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通过教改课程的实践,探讨开放式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认为,开放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惰性和旧模式的“惯性”制约着开放式教学的效果。教学组织过程中也发现前置课程设计不足、教师主导权受限等影响开放式教学实施的桎梏。 【关键词】开放式 教学模式 社会医学 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社会医学是社会学和医学相交叉的学科,它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以及如何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措施。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地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疾病和健康的规律及特点。为了提高社会医学教学效果,达到社会医学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尝试了在公共管理专业进行社会医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期对该课程教学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 具体做法 1.构建教学环境 开放式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其认知结构相适应的环境,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提供互动的教学平台。抽签分派教学主题,每组一个主题。 2.开放教学内容 以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为中心,以相关知识为辅,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医学》课堂的主人,角色变换,不再停留在“听”和“问”的学习状态,而更多的是课前的“查”和“议”以及课堂中的“讲”和“辩”,尽可能地扩大汲取社会医学理论知识的范围。 3.开放教学组织 以问题为中心、以社会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开展社会调查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针对性、应用性增强,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开放式教学提倡多元化教学,理论研讨、社会调查、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由“学生组”为单位组织专题讲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和“学”中。 4.开放教学评价 教学是渐进的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实施教学评价。开放式教学中,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将基础能力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与创新能力评价(学生灵活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结合,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最终个人成绩核算方式按照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主持讨论主题占20%,其中学生互评占50%,教师评分占50%;实践占10%,由教师评价)。 二 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自学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开放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成功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因为开放式教学在课堂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加以调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是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作为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如何激发学生对社会医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高级的跨世纪管理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传播方法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三 实践总结 1.开放式教学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理论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健康问题和社会现象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自由发言,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主持发言和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社会医学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对于浅显易懂的章节内容,在教学中设置为课外自学,学生可以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写出自学心得或小论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本中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医学研究和评价方法重在实践,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热点主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调查问卷,找寻问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问卷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通过实践调研也丰富、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存在的问题 开放式教学的成效是肯定的,值得进一步推广,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1)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在团队学习中消极懈怠。(2)学生在长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中形成的惰性和惯性思维,难以很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尤其是在过渡期,甚至对开放式教学模式存在抵触。(3)教学计划管理过于死板,教师协调权受限,教学实践开展不足,很难开展实践课程,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4)医学模式的变化和积极健康观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管理类学生开设社会医学,其他医学生并未开设该课程。(5)前置关联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脱节,知识衔接不够。 4.建议 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知识,了解社会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未来的医学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初步建立起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因此,建议在各医药卫生类专业均开设该课程。 改变僵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赋予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权限,创新教学机制。加强实践教学,通过调查设计、调查实践、调查总结、参与具体的社会医学服务过程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和学科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合理设置医学类前置相关课程,做好知识的衔接。合理设置文献检索相关课程,增加网络信息查询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 针对部分学生的消极懈怠以及长期形成的惰性和惯性,教改之初宜放慢进度,让学生逐渐适应,并辅之以必要的心理疏导。也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适时改进教学方式,更应坚持正确的方向,毕竟新生事物是在阵痛中分娩的。 总之,教学活动作为一项多部门协同的活动,需要教学相关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否则任何改革都难以成功。为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标,社会医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样需要教育管理决策者和职能部门以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社会医学论文:PBL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探讨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动机和兴趣,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校社会医学学科在实践课中实施PBL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并且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开展PBL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PBL教学;社会医学;教育改革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以问题为向导式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授课式教学相比,PBL教学法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设计理念、实施方式及评估体系更加先进和科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目前,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有许多医学院校正在逐渐尝试这种教学方式。本文详细阐述PBL教学在我校社会医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PBL教学法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枯燥乏味的教育模式容易使教师失去教学的激情,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尤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往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1969年,在加拿大德麦克马斯特大学,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把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提问和参与讨论的机会,在医学生中开设了一种可促使学生自主讨论问题、学习问题的教学模式,即PBL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使学习者自主地构建起宽厚且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社会医学需要实施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因此,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培养人才质量显得尤为紧迫。然而,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是关键。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将学生看作为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将探讨科学知识的过程看作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创新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社会医学是一门医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但是,因其理论性过强,采用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直线型“满堂灌”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很容易停留于表面,不能从学习中汲取深刻的认识。在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医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创新能力是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创造力可以通过接受教育、培养训练和环境熏陶等方式得到提高与挖掘。PBL教学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不再是“知识容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而是教学的主体。新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及能力。 三、社会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和实施方法 PBL是一种模式课程,它有自己独特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一种综合的课堂形式。它透过驱动问题强调解决方式而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然而,解决问题又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一个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必要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自学、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这才是PBL的根本目标。PBL是一套学习情境设计完整的方法,它有以下五大特征。 1.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这个问题被称为驱动问题(driving question)。 2.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学生可以在探讨的过程中学习该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学科思想。 3.教师、学生以及社区成员为团队成员,他们共同参加协作性的活动,通过分享自己学习的知识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平台,促使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提升自学的能力。 5.学生通过协同可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可行产品,可称为制品,是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成果,可公开分享。 在我校,社会医学教学中PBL的具体实施方法为:实践课为16学时,每次4学时。因此,教师设置了4个主题,每个主题中设计5~6个题目,题目以描述某个知识领域内能引人注意的发现或者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的医学现象为设计基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并自由结组,尽量保证每组学生数量的均衡。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与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自己分析问题,并尝试分辨出问题所隐含的相关真相,从而把这个问题再现出来。学习小组完成一个学习周期后,总结本组题目的内容,以PPT的形式在实践课中呈现出来,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学习和讨论。这在4个不同主题的陈述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以保证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后,相互合作协商,提出最初解决方案。导师根据学生们解决方案中的不足再设定学习目标,大家再讨论修正解决方案并设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通过不断重复学习的周期,学生可以获得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自学技巧等。 四、PBL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自主选题,激发学习动机。明确一门学科的学习目的是形成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由学习目的启发学生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对学习动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PBL教学法在社会医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而兴趣是维持学生持久学习热情的决定因素。同时,自主选题也会使学生产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而且,教师的肯定、鼓励和适当的竞赛等手段也对激发学习动机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 2.参与其中,培养自学能力。学生选择题目后,自行查阅相关文献,主动探索相关知识,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有较强的参与感。同时,通过小组内知识的分享和讨论,这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兴趣。 3.知识分享,促进教学相长。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获得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这个过程也是知识分享的过程。每位同学均可借此扩大自己的知识圈。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帮助导师扩充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PBL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仍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最初实施PBL教学的时候,学生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仍被动地等待导师布置任务。他们自主查阅资料不积极,表现得无从下手。在PPT汇报时,他们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上台汇报表现得不自信、不知所措。针对此情况,导师需经常鼓励和指导,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自主性。 2.问题设计需更加严谨。驱动问题的设计是PBL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着PBL的实施效果。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真实案例,同时又要求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让学生有深入挖掘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往往受限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识和能力,培养其成为能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领路人。 3.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一般情况下,学习小组由6~8名同学组成,每组应配一名指导教师全程为学生答疑解问,以便提高其学习效率。但是,因为师资力量的限制,学校往往不能做到每组都配有专职教师为学生指导,只能由一名教师指导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因此,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延误学习的进程,甚至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转变这种情况,需要加大力量培养专职教师,使更多的教师拥有更多的知识领域,有能力指导学生适应PBL教学模式,使其能够在这种新的模式下掌握自学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PBL教学法有很多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扩充了师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新型教学法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让师生能够尽早接受并适应PBL教学法,我们仍需做很多工作,如加大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等。 社会医学论文:当今社会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精神反思与重建 摘要:就目前暴露的各种医患关系、医德沦丧等社会问题来看,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加强人文教育,以及保证产出具备高素质和高尚品格的“人类健康的工程师”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本文从当前医学类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以及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角色进行分析,得出加强人文教育对其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重塑当代医学类硕士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 教育应该从人本性的角度出发,把人文教育置于教育的关键层面。如今的高校不断的扩招,研究生人数攀升,与之对应的医学类硕士研究生比例也不断增多。作为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担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对于医学的人文教育而言,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德,医德是医学教育的基石,是临床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研究生素质教育的课程安排时间还远不能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医德教育。作为高层次医学专业的人才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对于加强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一、关于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从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看人文教育现状。人文教育主要是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这时期正是学习高深专业知识的黄金期。由于读研期间,他们更多地重视科研而轻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对于加强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很重要的。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课程基本上由医学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等三大类组成,其中美国在硕士课堂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要做好人文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这也恰恰是人们重科研轻人文导致当前社会各界呼吁应加强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建设的原因。究其主要原因,在现阶段看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医学类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人文精神培养课程有限,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医学伦理学以及医学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又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效衔接和渗透,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由此看来,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导致当前人文精神匮乏的直接原因。 2.从硕士研究生受教育过程看人文素质现状。医学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主要来源于理科生,在现行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理科生注重科学性培养,忽视人文素质,这是不争事实。高等教育本科阶段,人文精神教育缺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仅仅依靠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公共课程,效果可想而知。同时,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导致我国医学院校重视医学专业课程建设,往往注重医学生科学性精神培养,从而造成轻视人文知识、精神、实践等现象。加之,当下社会功利行为盛行,医患关系物化现象严重,导致医方与患方矛盾突出。根据一项专业调查表明,医学生口语表达、实际动手、心理干预、协调沟通等能力层面相较于综合性学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到医疗中,出现只见病情不见人、不能有效胜任工作需要和要求的现象。另外,思想修养方面,医学生存在个人主义,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心理干预能力差,很难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压力,工作满意度较低。他们留给患者的印象就是情感比较冷漠。 二、优化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就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加强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是十分迫切的。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对于卫生更高层面的需求,这决定了医学类研究生将面临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社会的发展对医学类硕士研究而言,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的技能的同时,又能担任独当一面的带头人或骨干角色,并且要求他们综合素质要很强,人文素养也要非常好。现代社会需要能够对社会和行业负责,并且具备高尚情操以及非常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大幅度的扩招情况的凸显,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可忽视的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各种不良的思想,特别是一些功利主义思潮也在社会上不断的蔓延,影响其实非常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往良性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会引起广大人民和整个社会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怀疑。改变目前的这种情况,缓解医患关系矛盾,营造健康的良性的医疗行业内风气已势在必行。对处在医学高等教育塔尖的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是首先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 就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看,优化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病患不仅仅是生物属性的人,同时还是具有完整的主观意识和社会属性的人,更加注重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健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具有医学知识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医学人才。这要求他们不仅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同时重视人文关怀修养,自觉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然而,当前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却不令人满意。衡量一个医生是否合格,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忽略了人文精神是可怕的。优化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已刻不容缓。 三、重塑当代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精神 1.在课程教学与学术交流中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众所周知,研究生的导师在对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的主导作用,是其他群体无法替代的。所以,导师在对整个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的精神和教育,特别是在学术指导过程、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导师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的个性修养,指导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都能成功,取得双丰收,达成双赢的结果。从事人文学科教学的广大老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必须充分了解医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文学科的教授,在教授过程中要结合医学和人文的很多方面,在人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设备,提高广大硕士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将人文与医学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将人文精神合理地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使专业课显得形象而生动,医学研究生学习起来就有比较好的效果。据我了解,在大部分的医科院校中,目前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是以“两课”为中心。这不利于医学类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育。人文学科都具有大众性和社会性,我们应该将它与医学的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否则情况效果不能让我们满意。医学院校应该开设一些诸如医学心理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等与他们将来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临床科研遇到的伦理和人性等密切相关的一些专题,让人文精神和学科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2.通过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项目来提升人文的修行。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素质中要将实践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努力提升自我的人文精神修养。作为培养单位的学校或是研究机构,它们都应该给研究生更多服务大众的实践机会。例如,医科类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广大的研究生下到基层送医送药,定期到欠发达的地区和农村地带参与一些医疗救助的项目和活动,进而让学生不断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时弥补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不足,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明确社会角色,提升救死扶伤的人文情怀。 3.以高尚的医德作为人文教育的最高目标。要作为一名杏林高手,医学生就要在自己心中有一个高尚的理念。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在实际的临床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化解矛盾,处理好医患关系。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学生,只有心存病人,回报社会,才能真正做好医生。很多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做得很不到位,对待病人爱理不理,遇到矛盾也不主动化解,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所以社会上针对此的负面报道和评论特别多。实际上,在医患关系中,我们应教育医学生要用爱来点亮病人的心灯,让医学类硕士研究生要明确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教育他们开展人性化的诊疗,鼓励他们义无反顾地把爱心、温暖更多地献给病人,让他们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提供全方面服务。我们还要教育他们积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建立强烈的归属意识,以医患和谐为荣、以救死扶伤为荣,自觉去弘扬高尚的医风和医德,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未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综合类医学的精英人才是整个行业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和促进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的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的培育,促进他们全方面的成长和成才,使其既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又有人文情怀,能体恤患者、尊重他人,并且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把人文教育切实可行地推进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当中,使其为我国未来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社会医学论文: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本文探究如何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旨在构建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社会医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非预防医学类专业 社会医学 教学改革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人文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开始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扩展成为所有医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无专任教师,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实习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 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 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忙于讲,学生疲于记,学生无暇思考,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应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案例讨论小结。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写出分析报告,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分小组,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自己讲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微课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为此,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说,学生听,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等优势,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 (2)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多人系统,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 4.建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总之,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社会医学论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摘 要: 为了强化社会医学教学效果,在社会医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本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特点,优化课程模块;引入小班教学;开展视频案例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践证明,社会医学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医学 小班教学 视频案例 社会医学是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学生从事卫生管理工作提供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素质和技能。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所出现的基于增强知识传播而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与社会医学相关的开放课程不断涌现。面对知识资源爆炸式的增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断革新,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社会医学教学进行探讨,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使学生既能达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长期的社会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帮助医学生建立社会医学思维方式和树立整体医学观、社会大卫生观放在首位,以现代医学模式为导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考试命题等教学环节上,积极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按照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模块 我校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开设了社会医学,但教学时数不多,教学学时从48减少为32学时,这与庞大的社会医学学科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因其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的部分,授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将两门课程相重叠的知识教学内容梳理出来,通过合理分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社会医学的重点与精髓。我们不断探索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既有学科内在联系,又体现学科重点的四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为基本理论,涵盖了社会医学的概论、基本理论与观点、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掌握学科概念、内涵、性质及医学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等基本问题,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与疾病观、大卫生观。第二模块为人群健康与影响因素,涵盖了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政策、社会病防治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树立起社会防治的观念,熟悉当前健康教育与促进的政策措施,重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养成。第三模块为社会医学方法技术,涵盖了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人群健康状况评价、国内外生命质量评价、国内外促进健康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等;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研究与评价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特定人群的健康问题和促进健康的社会卫生策略。第四模块为社会医学热点与前沿问题探讨,包括卫生服务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等新兴领域或热点问题,如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以新医改为契机,糅合前面三大板块知识,要求学生关注、认识和了解社会,做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把握学科研究内容和学科基本知识,让学生逐步体会社会医学作为应用科学,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 2.引入小班教学法,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在我校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四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实习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专业问题,希望通过社会医学的教学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为小班教学法在该门课程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土壤。通过毕业实结座谈,发现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将类似的问题集合成社会医学教学大案例,每个案例精心设计3―5个简要案例并提出6―8个问题,其中设计1―2个各组共同准备的问题,然后每组分配2―3个问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与QQ课程教学讨论群在课前5―7天到网上,给学生预习。①学生课前准备:学生以自愿的方式结为学习小组,每组3人,根据教师在教学平台的案例思考题,首先需要自学社会医学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寻找答案,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文献数据库查阅参考书及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思考,各自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且将查阅的资料整理成报告,当课后作业上交,计入平时成绩考核的内容之一。②课堂教学:每次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由学习小组成员之一自主担任主持人,组织学习小组其他成员讨论发言。再次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可以提出提3―5个课堂讨论中发现的新(学生事先不知道)问题,以此考察学生的自学情况。特别是针对案例的思考题,按教学内容顺序依次发言,发言的过程中采取小组成员自愿发言与主持人随机指定发言相结合方式,主持人的随机指定发言可以有效避免各学习小组学生间轮流进行课前分工准备,而其他学生不准备的问题。其中共同准备的讨论题组织大家积极发言。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和提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③课后辅导:学生课后通过学校的“天空教室”教学平台与课程教学讨论QQ群、微信群,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向教师交流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教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利用在线题库,检测和巩固所学知识。课程结束后登陆成绩网络查询系统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④评价指标: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学习体会报告和期末考核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情况与课堂表现、平时作业、QQ讨论群聊天记录与网络留言等。每位学生每次课堂表现按5分制记分,最后计算平均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学习体会报告是学生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前每人所写的关于个人体会、对小班教学方式的感受、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占总成绩的20%。面对学生要求改革考核方式的呼声,期末考核改变过去闭卷笔试考核方式,采取自主汇报的形式加以考核。每位学生可自选感兴趣的课程内容相关话题,准备15分钟以内的幻灯片的内容进行汇报。评委由教师和每个小组的组长共5人组成,根据汇报内容准备情况,有无新意,观点是否正确等,各自打分,最后取平均成绩,占总成绩40%。 3.引入视频案例,教学手段多样化 视频案例是以视频为手段,以主题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教学情景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编辑而成的作品集[1]。视频案例教学就是用超媒体(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网页等多媒体)的形式捕捉和描述围绕教学问题的典型事件完成教学活动。在社会医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外,还引入了视频案例教学手段,与文字案例相比,视频案例提供的材料非常丰富,包含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具有空间的、动态(活动)的特点,能够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2]。 在视频案例选择过程中,首先遵循权威性,权威性是视频案例的来源必须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机构,如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和国家计生委等;其次,视频案例应当反映现实,说它反映现实,首先是说它具有真实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实践、卫生实践,案例真实可信,是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如国际医疗保障制度教学中,选择纪录片《神经病人》,该影片通过制片人走访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四国,以普通人的视角探讨不同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对国民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英国国家医疗保险模式与加拿大国家医疗保险模式、法国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模式之间的优缺点;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世界上是否有最好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对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使社会医学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纸上谈兵”。选择视频教学案例重点是根据章内容、节内容和课时内容选择视频案例。针对章内容可以选择导入型案例,针对节内容可以选择讨论型案例,针对课时内容选择单纯型案例(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3]。如在医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先按照传统教学,讲授医学模式的概念,演变史,再选择BBC制作纪录片《发现者》之《医学的百大发现与发明》作为40分钟的视频案例教学,该视频生动展示了西方医学百年来在解剖学、药学、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了解到生物医学模式对人们健康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随着最后艾滋病病毒的发现,以及艾滋病在世界各国的流行现状,让学生思考艾滋病既作为一种传染病,又作为一种社会病,该如何有效进行预防与控制,让学生明白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是医学、科学、社会进步的综合作用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如何面对疾病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如何正确与患者交流沟通,诊疗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 4.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社会医学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学习自觉性较高,求知欲望较强,能够充分认识课程内容在专业知识链条中的地位及与日后从事职业的关系,期望值较高。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了“重视基础,及时扩展”的方法。重视基础就是在授课过程中,突出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与观点、基本研究内容、学科研究方法等重要性,通过讲深讲透学科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学科基本知识。例如,医学模式演变及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社会卫生状况及卫生政策等专题上,分别用2―4个学时进行深入讲解,同时以学科相关的著名学者的学术论文为例,对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抽象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及时拓展是指在教学中对具有争议性的学术问题进行广泛涉猎探讨,通过较宽视野的知识介绍,较尖锐问题的探讨分析,带动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当前卫生改革中与社会医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应用卫生管理学、心理行为学、卫生经济学、社区医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锻炼其初步的分析研究能力,又注重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糅合贯通,加强其对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 社会医学是一门从社会学与医学交叉融合而成的学科,它连接了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两大领域,高度关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政策措施、策略和方法,并以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方式实现其最终目标。所以,社会医学同时具备着研究内容丰富、研究结论政策性强、研究结果时效性强的三大学科特点。社会医学的这种学科特点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实过硬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更要具备关注现实生活、捕捉学科研究动态、掌握卫生政策变化、探究学科前沿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就是要抓好备课环节,及时收集资料,广泛查阅相关文献,掌握改革动态,把握发展趋势,做到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关注的问题鲜活生动。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始终遵循这一原则,在课前准备上下工夫:一是做到所有的课堂教学数据、资料来源准确实用。二是做到及时更新、适时有效,如在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公示后,及时调整、充实原有教学内容,增加数十组数据,并与前四次调查结果作相关对比分析。三是把握国家有关卫生政策的动态,及时捕捉主流媒体的相关资讯,如每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中有关医疗卫生问题的报道,与会代表关注的医疗卫生热点问题等。2014年度,我们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追踪调查,及时了解并介绍了全国及浙江省的情况及发展趋势,等等。准备这些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也增强了教师的职业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教师自我提高、自我更新的能力。 5.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任何一门课程,尤其是像社会医学这样一门涉及卫生改革,政策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要跟上形势的发展[4],未来应该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突破单一教学模式的桎梏,打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立或者过分依赖的关系,创造更积极、平等、活跃、开放的教学氛围[5],适时把握学科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强化教学效果。 社会医学论文:团队项目教学法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团队项目教学法有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团队成员间建立起信任和责任感、提高人际间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提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社会医学的学科特点,运用团队项目教学法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团队项目教学法;社会医学;教学改革 社会医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医学领域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交叉的产物。其主要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1]。社会医学已成为医学院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社会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来看,学好社会医学,除了要掌握医学的相关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理论知识放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加以使用。也就是说,社会医学更应该是一种实践重于理论的教学课程。因此,单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课堂效果欠佳,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团队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高等学校“质量工程”也积极倡导“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2]。与此相一致,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团队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会计和机械设计等很多专业和课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探索[3]。 团队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课程项目为驱动,强调对学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三维培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综合实践能力。它通过组建团队、制定规则、项目制订、项目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比等步骤进行教学,强调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4]。 这里所指的团队是一群学生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所组成的小组。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小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工作,他们水平相当,彼此信任和尊重。 团队项目的目标包括以下四点:促进专业知识学习;为了共同的目标,团队成员间建立起信任和责任感;提高个人和人际间的交往能力,具备不同的视野和与不同的人一起有效工作的能力;获得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技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案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使用案例有助于提高诸如“书面表达、有效倾听、成员间的理解和有效协作、在陌生环境下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应对压力、解决冲突”等软技能。 二、团队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1.制定项目。采用团队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确保分派的任务既能促进知识的学习,又能提高团队的技能。因此,教师应找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重点问题,以确保案例既要用理论知识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又要强调成员间的互动和做出决策。根据社会医学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选取合适的内容作为团队项目,并细化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标准。本次社会医学教学改革设计了三个团队项目任务,分别是“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管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社会病现状及防治策略分析”。 2.组建团队。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信息表进行分组,内容包括学习能力、文化差异、性别、学习成绩、是否有实践经验以及计算机使用能力等因素,每个团队由6~8人组成,根据项目需要,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自行设定并扮演各种角色,要求每个团队根据自身定位,制订凸显团队精神与特色的名称、宗旨、口号及队标等。 同时,要求学生制定一个项目计划和团队合约。项目计划有助于团队在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团队合约有助于培养团队成员间的责任感。 3.制定规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团队都要完成预先设定的三个项目。由每个团队推举2名代表与教师一起组成评分团,对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团队的合作性与协调性、成果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以5分优秀、4分良好、3分及格为标准,最后以总得分排序,予以相应的成绩和奖惩。 4.项目探究。教师于课前两周布置项目,各团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商议、制订学习方案,分工协作,开展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个人访谈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收集资料后,再共同制作形成PPT、视频、图片、文档等多媒体学习成果,并于课前一天将成果上交给教师。同时,各团队可根据项目内容需要,以文字、图片、道具等方法来创设相应的模拟情境。 5.成果展示。项目任务完成后,每个学习团队可利用项目内容的特征,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把形成的成果向全体同学以多媒体汇报或团队场景表现等不同形式展示。汇报人由各团队成员推荐,要求讲解项目的完成过程、创新与特色,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团队其他成员补充发言。 6.总结评比。各团队成果展示完成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同时根据事先制定体现团队特征的评分表进行检查评比,指定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给出成绩。 三、项目实施效果 团队项目教学法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促进专业知识学习,使课程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一开始不太注重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认为这门课期末自己看看书、背背相关知识点就能过关。通过团队项目学习,逐渐认识到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关注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考相关问题,逐步树立大卫生观和健康观,更好地实现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 2.提升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是每个学生应培养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止一个,通过团队成员的讨论、资源的整合,最终找到能为大家所接受的最佳方案,这一过程让学生收获了很多。 3.提高了人际间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到讲台上发言,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书面报告和总结,提高了写作能力;在完成团队任务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要高效完成任务,必须具备与不同视野和性格各异的人一起工作的能力。 4.团队成员建立起了信任和责任感。通过在一起完成团队任务,增进了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培养了责任意识,特别是完成的任务得到教师和同学认可时,成员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5.丰富了课程的考核方式。团队项目约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这不仅让课程考核的方式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 1.课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项目的选择既要考虑其典型性、实用性与可行性,还要兼顾难度、成果的具体化及学生参与度。好的项目不仅为团队学习制定了目标和方向,还能对学习内容起到启发、扩展、延伸的作用,使学习过程更加富有成效。 教师通过预先熟悉学习成果,分析其探究过程,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发现每个团队的特色与不足,为成果展示环节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监控过程。教师应指导团队项目的整个过程,定期与学生见面,教师还应与学生讨论项目的进展情况,解决团队可能出现的缺乏信任、害怕冲突、缺乏责任感、不注重结果等功能紊乱问题。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冲突。团队成员的风格不同,出现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建议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了解冲突的成因,获得缓和及解决团队冲突的技能。团队成员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有分歧,可采用小组讨论、投票表决等发式来达成统一意见。 对团队中消极或过分积极的学生加以引导。针对项目中搭便车、无兴趣参加、参加活动无准备等消极的学生,教师应与他单独谈话,了解其不作为的真正原因,如果谈话不起作用,则应扣减其期末成绩。相反,对于那些在团队活动中独霸发言、过分活跃的学生,教师也应帮助他们学会多给别人一些机会。 3.课后总结。教师要在每一个项目教学完成后对项目设置、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和教学资料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做好书面记录,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团队项目教学法是社会医学教育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由于课时与师资的限制,在团队的内涵建设、教学控制与反馈、激励与约束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尚存不足,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另外,在实施团队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如何在大的教学班级有效地采用此教学法、如何量化团队教学法取得的效果等,都有待进行后续的思考和实证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团队项目教学法,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的需要。 社会医学论文:社会医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思考 摘 要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社会医学,实践教学对于完成专业建设目标和社会医学的课程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对社会医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讨。 关键词 社会医学;实践教学;医学院校 社会医学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预防专业的重要课程,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桥梁课程,为学生提供从事卫生管理和预防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技能和素质。对社会医学实践教学进行探讨和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使学生既能达到公共事业管理和预防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根据社会医学实践教学的特点,不断探究并尝试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1 课程设计 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医学课程所依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类专业[1],学制4年。生源主要来自于山东省内,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院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部门和机构工作的复合型、实用性高级人才。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根据专业的定位,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医学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医学的教学要求,同步推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并达到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化的目标要求;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知识结构和梯队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和教学效果好的一流教师队伍;确立一套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和完备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2000年,社会医学课程被确定为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学科;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潍坊医学院精品课程;2010年,又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2 课堂实践教学模块 社会医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课90学时,重点介绍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的相互作用的规律,让学生学会社会医学诊断,开出社会医学处方,促进学生的医学模式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吸收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中和教材中,如增加生活方式与健康、社区卫生服务等内容,进一步强化将“社会搬上课堂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视频案例教学和经典案例教学改革,具体掌握好几个环节:编写案例版教材;集体讨论视频案例和经典案例的选择与制作。如将基金课题“山东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的社会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的部分成果,作为一个教学案例放到第三章心理行为与健康中进行介绍,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本教研室教师自己录制视频案例,有的让学生自己表演,分角色,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验案例。由于分工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他们团队合作能力。课堂控制视频的放映时间,选择讨论的问题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教师总结与点评:突出主题,画龙点睛。学生针对新案例,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3 实验教学模块 围绕社会医学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强化实验课教学,在学校的支持下,实验班实验课比例由原来的6.6%提高到13.3%,除了原来的加强问卷调查设计外,增加社区综合诊断、生命质量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等内容。学校投入2000万元用于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其中建立了管理学院管理实验平台,里面包括社会医学实验,通过优化整合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共享。理顺社会医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开放管理等方面的关系;调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等。社会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体现“加强基础,强调综合,发展个性”的原则,使各实验课程内容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三层次”,是指按三个层次开展实验教学,即基础实验―中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含研究型、开放型及本科生科研立项课题)。“多形式”,是指采取计划内学时实验与计划外开放实验相结合,必做实验与选做实验相结合,命题实验与自选实验相结合的开放式、自学式、讲授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验教学。这种实验课构成了由基础训练到综合提高、创新研究的层级系统;这种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加强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力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4 课外实践教学模块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辟第二课堂。1)成立三个社会医学兴趣小组,涵盖整个实验班,实施导师制。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包括项目讨论、现场调查、资料的微机输入、总结分析,全程参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2)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福利院都是开辟第二课堂的地方,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践,让学生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对社区综合进行诊断,写出小论文,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寒暑假期间布置现场调查任务,让学生带任务回家乡进行调研。还将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去,有的学生说:“听了社会医学的课后,查阅了老师们在这方面发表的所有论文,通过看这些论文,我学会了如何写论文。” 5 实习教学模块 建立高水平、优质、稳固的实践实习基地。优化结构和布局,坚持基地建设规范化,建设有校级挂牌实习基地200余个。坚持“高标准”、贯彻“三结合”的原则,建有一批省卫生厅、卫生局和疾病控制中心、各大医院等事业单位等实习基地。坚持基地质量高、指导学生得力、能深度合作的高标准,深化实习基地与优质生源基地、就业区域、学校建设的国家教师教育创新改革与综合服务区三结合。强化与实习基地单位建立深度互动、长期协作、互利双赢的实践教学关系,充分利用学校专家智力、图书、实验室、人才培训等优势资源。为实习基地单位开展各种培训服务,转变单纯的“麻烦别人”为为对方提供优质服务或科研、培训等合作,使实习基地成为与社会交融和协作的一个平台。 新的实习方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建立教师与实习生定期联系制度,通过E-mail进行沟通;2)建立专业教师现场指导制度,对每个实习队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到现场指导毕业实习2次,可以根据实习现场的情况调整毕业设计,指导收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水平。 社会医学论文: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文章针对本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社会医学课程兴趣不足、内容陈旧等教学问题,进行了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通过社区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社区 近几十年来,经济和科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医学的社会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由多元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学角度综合观察和处理医学问题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预防医学面向社会、面向人群,在新的医学模式里,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预防医学自身也要发展、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的教学改革就是很重要的一环。社会医学是从预防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是在适应疾病谱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预防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医学侧重于社会预防,重点研究社会环境、卫生服务、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制定综合性的社会预防策略和措施[1]。社会医学就是完整体现医学模式从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型的转变的一座桥梁。目前,《社会医学》这门课程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学习。本课程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李鲁主编教材,全部为理论课教学,共32学时,理论课由教师按教材和大纲进行课堂讲授。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医学教学的改革就变得迫在眉捷。 一、教学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较旧。本课程教材已改编了4版,总体上来说,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均有所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扩充了一些新的知识。但是,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往往较长,每次改编的教材对新的专业发展动向仍不能及时反映,一些新的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式”授课为主,学生听课时要做的就是记笔记,考试也主要是考记录的重点内容,这只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作一种考查。由于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被动的途径获得的,印象不深,考试结束后大部分很快又忘记了。虽然有一些内容也采取讨论式教学,但由于学时上的限制尤显不足。这种纯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其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他们提出问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也欠缺。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当今社会更注重能力、素质教育,一个人有良好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比单纯掌握某方面知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培养应从知识型教育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型教育转变[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即建立社会医学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经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是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的日常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掌握初级卫生保健和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及其基本对策,使学生能建立社会大卫生观念。 1.具体方法。社区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根据社区机构的工作安排,辅助参与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每2~3人组成1个小组,设组长1人,以辖区所有居民为主要对象,以面对面访谈方式为主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问卷内容主要是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现存主要健康问题、既往病史、主要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腰围、臀围、身高、体重测量,血压测量,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等,以及血糖及血、尿常规的检测,并在调查中进一步对居民感兴趣的保健问题进行适时的解答。要求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和带教老师沟通,并将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一起和老师、同学们讨论。参与社区教学的老师平均2~3天即召开学生讨论会,把同学们在实践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汇总起来进行讨论,各组同学互相交流各自情况,帮助大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使调查可以顺利完成。 社区现场实践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在现场,边学边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社区实践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素质[3]。 2.教学效果。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社区现场实践完成后,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成绩分析以及社区实践基地评价等,对社会医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明显提高。通过与学生交流及现场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较支持这种教学方式改革,认为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是给了他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牢固。成绩考核也显示,学生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实行教改前的学生,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 (2)着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掌握独立开展群防群治的基本技能。社区现场实践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知识上收获比较大,也比较扎实。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3.不足与期待。现阶段,我校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师资的问题:规范地建立社区教学基地需要一定的师资力量,我校就是由于师资的原因迟迟未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基地建设;经费问题:学生参与社区实践缺乏资金的支持,只能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试行,而大批学习社会医学课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未能获益;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何构建适合我校的社会医学教学模式更值得我们探索。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摘要: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深受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视。有利于护生进行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目标、设计合理的成才之路,帮助护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正确处理当前学习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最为突出并亟待的问题。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了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谋取职业并逐步取得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等的储备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待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引起重视。 一、高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经被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日程,尤其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许多学生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拿着求职材料不知往哪家单位投是好,参加就业招聘会好像是在“赶集”。多数护生没有“生涯”概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我国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成功者是多么重要,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护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护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漠。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对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学习而已,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缺少基本认知。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都布置的要求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敷衍应付,不少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交差了事,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潜意识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学校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仅仅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可谓是一次性的教和学,没有后续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教育指导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人才,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性指导。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参与各种竞赛获奖的优秀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相关理论、类型、步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能够参与的学生很少。课堂教学或作品展示,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缺少了个性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为规划而规划。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一)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质量。教学安排方面:将就业指导课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第一学期安排“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业规划指导;第二学期安排“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树立创业意识;第四学期安排“求职过程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与笔试技巧、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程序与就业市场、就业权益保护和诚信教育等内容”。 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二)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三)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提升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要安排责任心强、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且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事就业服务工作,注意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有利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有利于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四)丰富授课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对学生集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建设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第一途径是学校创建就业信息网,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到就业信息网上,让学生能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第二途径是各班级建立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将与本班学生相关的就业信息及时地到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以提高毕业生使用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率。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成为高职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主要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分析卫生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提出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以期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到学校足够重视,扎扎实实抓出成效。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了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谋取职业并逐步取得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等的储备活动。随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相继展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逐渐得到了高校、职业学校的重视,纳入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卫生类职业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待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引起重视,真正将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作为实现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护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层面 1.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不足 高职(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入学时年龄14~16岁不等,基本还是离不开父母呵护的娇娇女,她们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和价值观、职业能力等还处于懵懂状态。她们虽然就读了护理专业,但是仅有很少的学生是出于了解和喜欢自主选择了该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意愿抑或是上不了高中的无奈选择,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今后要从事的护理职业更是一头雾水。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不足,必将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和空洞,个性化不足。 2.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漠 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对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学习而已,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缺少基本认知。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都布置的要求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敷衍应付,不少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交差了事,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潜意识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学校层面 1.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仅仅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可谓是一次性的教和学,没有后续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教育指导体系。 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人才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任务由德育课老师承担,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而德育课教师欠缺规范、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受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的局限,在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时难免力不从心。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也仅限于在学生毕业时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信息,每年举办一次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洽谈会,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参考意见的几乎没有。陪伴护生学习生涯五年的年龄稍长的班主任,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门外汉(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很多人没有真正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因为被要求督促检查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例行布置给学生必须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不得已去学习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根本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性指导。 3.个性化辅导不足 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参与各种竞赛获奖的优秀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相关理论、类型、步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能够参与的学生很少。课堂教学或作品展示,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缺少了个性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为规划而规划。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 对专业认同才能为职业生涯设计比较实际和清晰的职业目标。针对大多数学生无奈、被动选择护理专业的情况,学校要在学生入学初,利用入学教育对学生作初步的专业介绍,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前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产生认同感。学生认同了专业,就能激发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学校应转变育人理念,统一思想认识,给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专业培养目标,更需要加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为确保工作的常规、长效性进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机构,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和培训,倡导师生更多地关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团队建设 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指导团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学校要引进具有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专职专门开展对学生集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还需要有一支稳定的包括德育课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优秀校友等成员在内的兼职指导人员队伍。学校应加大投入,制订并切实落实培训计划,为兼职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提高兼职指导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素养和指导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 摘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是进入医疗机构就职。但是,医疗事业的发展,促使着医疗机构提高了对于护理人才的要求,所以,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困难。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同时,发展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本文主要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出发,以期可以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关系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则更大。尤其是护理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更大,但是要求同样也很高[1]。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产生压抑、烦躁、忧郁等负面情绪,学生的就业心理急需得到有效的指导[2]。经过调查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的心理具有较强的联系性。本文的写作主旨在于,通过研究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一些帮助。 1 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 当前,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令人担忧,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持无所谓的态度。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某所学校护理专业的近千名学生进行调查,并且分项目进行分析[3]。据调查显示,60%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清况;仅有18%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过明确的、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3%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一点也不重要[4]。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在学校进行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是,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严重欠缺;有的学校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但是学生对此根本不了解,造成选此课程的人数及其稀少的情况发生,这些。都是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欠缺所导致[5]。 2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残酷事实与学生的就业期望向违背的时候,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压抑、焦躁等不利的心理情绪,进而影响学生正常发挥,严重时更加影响学生的就业。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如果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工作、未来能有一个很好的、清晰的、明确的规划[6]。那么,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份职业生涯规划,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技能,从而使自己在找工作过程中,能有一个适当的求职方法、技巧;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位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自己的工作选择占有主动权;而且当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去竞争,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使自己具备一个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总之,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份就业依据,使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有效地减轻,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 3 如何指导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过程中,首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进而使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训练;其次,为学生提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使学生有效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就业模拟演练,模拟真实的择业、就业过程,以提高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进行就业心理压力的缓解,以及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 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在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重点关注。尤其是相关教师与研究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还要以积极的态度缓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以促进护理专业的学生能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来面对就业中的各种问题,保证护理专业的学生能打开眼界,开拓就业市场。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浅谈 【摘要】对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提出了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研究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和建立期的关键阶段,通过职业生涯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护理本科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尽可能地规划未来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职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订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1 前言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由职业生涯辅导(career guidance)演变而来,职业生涯辅导起源于职业导(vocational guidance)。1908年,美国工程师Parsons[1]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指导局,第一次提出了职业辅导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Super[2]将“职业生涯(career)”的概念引入职业辅导。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职业生涯辅导”逐渐取代“职业辅导”,从过去静态、单纯的就业指导,演变为动态、涉及到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衍生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2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计划自己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定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引申、一种扩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护理管理领域,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促进护士素质的提高和职业发展,对降低护士从业失败的可能性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医院广泛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加强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已成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护士个人的自我概念、尊严和满意感[3]。同时,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能随时在医院内部找到符合新增职位所需条件的人才,有利于医院的目标实现与发展[4]。如果护理管理者能最大限度地协助护士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给护士指明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目标及实现途径,可以增强护士对工作压力的适应,减少离职率。 1.3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有关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多,欧美国家已经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之中,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帮助学生尽早设定专业目标,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以正确的态度从事护理工作,降低其适应困难,促进专业成长。有学者在有关生涯规划及其对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中指出,进行过生涯规划的人在薪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都较高[5]。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工具,有学者开发了生涯决定困难相关因素问卷(CDDQ),包括缺乏准备,缺乏职业相关信息,内心世界与外界矛盾的冲突等3大类因素[6]。 1.3.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护士职业生涯规划鲜有报道。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前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对在职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辅导尚待研究。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目前人们对自己职业的满意率较低,仅有3%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状况很满意,,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比较满意,40%的人觉得自己的职业一般,26%的人对职业不满意,而对自己的职业很不满意的则占了7%,总体的满意度仅为26.81%[7]。王群研究表明,护士对工作的评价处于不满意的水平,工作中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是护士对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护士认为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8]。在我国专门针对执业护士的生涯规划问卷目前尚处空白。 2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2.1 自我评估:性格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兴趣是工作的动力;自我评估是对自己做出全面分析,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潜能。自我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主要有3种:橱窗分析法、自我测试法、计算机测试法。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适合某项职业,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 2.2 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有些护理专业学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护理职业并不了解或是了解甚少、了解得比较片面,他们的选择主要是遵从父母、亲戚、朋友的意愿或是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全面正确地认识护理职业,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要和寻求职业发展。职业信息的获取是认识职业的前提条件,职业信息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如图书资料、网络媒体、咨询职业从业人员以及学校教育等。对职业的分析要客观,不仅要认识到职业发展的状况、优势、前景,还要考虑到职业压力、职业存在的问题、职业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氛围等。只有充分了解职业和职业影响因素,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才能使个人职业规划得以发展和实现。 2.3 确立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职业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通过对自我的评估、职业的认识、社会环境的分析,找出自己适应的职业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确定职业和职业发展的目标。目标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微型目标。长期目标为最终追求的结果,职业生涯目标就归为此类;中期目标一般需要1个月到1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短期目标一般需要数天到1个月的时间实现;微型目标就是在1天或某天的一段时间里所完成的目标。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实际、要和自己的具体情况、职业发展相适应。 2.4 行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确立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为了争取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行动方案的制订主要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实践计划。行动方案的实施:大学一年级,认识自我,为自己建立档案,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收集职业信息,认识护理职业,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利用见习、社会实践的机会多角度的了解护理职业;大学二年级,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设定专业发展目标,除了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掌握护理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学三年级,除巩固提高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须掌握求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大学四年级,实践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护理职业者的转换。 2.5 护理职业生涯的评估与反馈: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经常发现、诊断问题,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评估职业生涯规划,修正对自己的认识,纠正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保证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之有效。同时不断地评估和修正还可以增强个人实现职业目标的信心。 3 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对自我的兴趣、能力、气质、爱好、优势与特长、缺点与不足等自我认识上,约有1/3的学生认为已经很了解,但半数以上的学生仍表示不确定,对此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正确的定位。具体表现在:不确定自己的能力特长是什么,对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很茫然,对自己是否希望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也不能清楚地回答。 3.2 职业环境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缺乏整体认识,对职业环境缺乏了解,缺乏对学业和各方面素质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调查发现,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就业范围仍然处于模糊的状态,不能全面而明确的描述护理专业今后从事的工作领域范围。 3.3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虽然大多数护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基本没有接受过学校或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服务。仅有不到10%的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设计书,大部分学生认为离毕业还远,不用太早规划或不知道怎样做规划。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不大,在现实情境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这说明了当前我校护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理性认识和思考,对职业生涯缺乏基本认识,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对自己职业选择考虑较少,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3.4 职业目标脱离实际:调查发现,由于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短,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不具备切实体验,职业目标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很多学生以薪水高低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许多护理专业学生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依托大量理论而缺乏联系实际,生涯规划缺乏操作性,不注重规划的整体性与现实性,生涯规划大同小异,缺乏独立性。 3.5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3.5.1 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3.5.2 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丰富授课形式: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可以在学校内部选拔合适人选,也可以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心理学专家,营销学专家以及聘请各医院护理部主任、社会知名人士、人力资源专家参与。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5.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要强化生涯辅导意识,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将生涯辅导课程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从新生入校之日起就开始对其进行持续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4 结语 长期以来,护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往往注重传授护理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少引导学生认真考虑和分析自己的内心需要,计划自己的未来。欧美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已经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中,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帮助学生尽早设定专业目标,有利于学生今后以正确的态度从事护理工作,降低其适应困难,促进专业成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各院校均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但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自我的方法,在分析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及不足,了解环境对自我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正确定位,扬长避短,既不要好高鹜远,又不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若护理学生能尽早确立专业发展的目标,必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专业成长以及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 418000 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150名,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比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情况。结果:对比发现教育后显著优于教育前,差异具有显著性。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势也呈现多元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求其具备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规划、设计、完善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校大学生150名,男性18名,女性132名,年龄范围为19~23岁,平均年龄为21.3±1.5岁。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比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情况。 1.2方法 1.2.1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习惯了在“格子化的环境下”学习、生活,造成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对未来走上社会的职业类别、职业环境状况和职业要求几乎是一无所知。学生将“读书”看成了自己的唯一职业,将“考上大学”看成了自己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学生职业观”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即使有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设计,也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更多的是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职业理想。对职业认识的先天不足,使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正确理解,对职业的认识往往浅尝辄止,直到毕业时才忙于了解、关注职业,这样难免处处碰壁。 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2.2应对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教师应具备全过程理念,以确保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按照设计路径来实施,将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有效完成预定任务,并引导大学生理解、树立全过程理念;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会运用职业规划知识和方法认识自我、规划学业,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并有意识、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 构建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紧紧围绕其目标体系来进行,遵循护理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以满足普遍学生需求为主线,兼顾个性化需求,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为主要内容,以专业教学为重要保障。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教学体系应涵盖4学年,每一学年的教学内容按照阶段目标进行设计,包括自我认知教育、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等内容。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尽可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能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通识课、专业课等专业教学课程也要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进行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主要承担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工具等基础性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认清自我、规划自我等。大学生学业、职业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全方位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保障,并且该课程体系必须紧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突出阶段性、系统性的特点。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的实施由多个主体构成。这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手段多样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授课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主体,同时要注重就业主管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等主体的联动。课题组开展了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组织同学围绕“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辅导讲座等活动。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问卷,上述学生教育前后自我认知(满分五分)以及就业规划(满分五分)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教育前自我认知平均得分为2.3±1.1,就业规划平均得分为1.5±0.9;教育后自我认知平均得分为3.9±0.8,就业规划平均得分为4.1±1.2。对比发现教育后显著优于教育前,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了解自己的人格、个性、兴趣特征,考虑社会需求等制约因素,选择今后职业生涯目标与道路,并制订科学的大学学习目标,不断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决定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现阶段,我国就业问题还未得以改善,使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学生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必须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并根据其所制定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朝着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 一、电气施工阶段的管理 只有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达标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质量。因此,对于工程建设的整个施工过程都要做好日常的检查工作,而建筑电气是整个施工中的关键部位,一定要紧跟结构施工的进度中的预留以及预埋作业,主要有: 1.1接地工程:根据设计图纸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检查基础底板钢筋的贯通情况、柱与底板主筋的焊接防腐工作以及测试接地阻值等。此外,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接地极来减小接地的电阻值。 1.2防雷引下线:如果引下线采用立柱主筋时,必须将主筋自上而下都做标记;当采用专用引下线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贯通成一体,同时要做好焊接和防腐工作。 1.3配管以及箱盒的预埋、预留以及位置标高等符合要求,外壁按规定做除锈和防腐处理等。当施工完成主体结构工程后,建筑电气工程将随着装饰、装修工程的开始进入安装期,其关键工序有:①根据要求将管内穿线按色标分色,已达到区分零、地、相线的目的。②定位、接地以及接线相序是做好电器设备安装工作的重点。③安装电缆桥架和金属线槽时,除了做到横平竖直以外,支点之间的间距也一定要符合相关规定,并且连成的整体应当做好接地。④对于吊顶配管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跨接地线的焊接和防腐工作。此外,对于消防报警系统以及通讯电话系统等所用的电线管种类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⑤屋顶避雷网应与接地引下线焊接可靠,上下应当形成一个贯通的接地体。在竣工阶段:第一,电气管理人员根据规范要求检查系统测试结果以及试运行情况,必须服从指定专人的指挥并且一切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认真执行。第二,收集和整理竣工资料。竣工资料是体现工程质量的文件,为了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应当统一管理电气工程的施工技术资料,经过收集、审查以及整理的施工中的各种技术文件应当作为工程日后运行以及改建和扩建的依据。此外,为了有效的保证施工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数据的真实准确,必须随着施工进度及时整理施工资料,并且要求签证齐全。 1.4建筑电气分部观感质量标准。工程所有材料必须选用优质产品,并作到品种、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质量合格,出厂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施工安装符合设计要求,在线路敷设、配电箱、开关插座、照明灯具及防雷接地等分项上,外观质量必须达到优良标准。 二、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 调试工作是对前述大量工作的一次检查。为了明确控制的对象,一定要用标签对配电箱柜进行标识。一定要按照产品的说明书以及设计图纸的要求逐渐检查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如:温度控制范围、安全保护以及空调机制冷等,尤其是与安全相关的各种控制以及操作设备等进行反复的试验,使其达到设计的要求。由于调试工作是对本工程进行的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除了调试单位进行意外,还要电气专业人员以及各专业管理人员和使用单位的相关人员密切配合。这样做,除了能够有效的监督检查设备的内在质量和安装质量外,还可以为以后设备的使用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调试完毕后,经过实效考验稳定可靠后,方可交付使用单位。 三、结语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电气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将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总而言之,作为电气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对施工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精细化管理。同时电气工程师还必须不断地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不断地汲取新知识,给自己充电,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王志斌 单位:中冶集团铜锌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筑业不断发展,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施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建筑质量和工人安全。因此,建筑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讲述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简述其原因,找出其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建筑电气工程是项庞大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若不及时深入分析并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及时找出应对措施,便会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下面我们来分析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尽可能提高其施工质量。但是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包括了地暖工程,通风管道等多个方面,而且还要对建筑内各种基础系统进行控制调节。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诸多细节难以控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大不相同,导致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问题接二连三出现,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1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管道铺设问题电气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管线穿过沉降缝时未设置路箱,电线管厚度不达标,选择原材料出现问题,电线管未达到预埋深度,在外裸露过多,施工工人技术层面质量不高等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这就对施工工人的要求大大提高。要确保施工工人的综合素质及其专业水平,工人在工程作业中要严谨认真,不能有半点马虎。但是实际问题是,施工工人综合素质低,专业水平低,对工程整体要求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1.2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变压器制造安装问题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新的追求,电力系统随之不断发展,变压器也得以升级,这就对变压器的安全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变压器制造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成熟,导致其内部金属表面存在很多毛刺,会导致其顶端放电,使得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再者,就是变压器安装维护过程中,存在温度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变压器的寿命缩短。1.3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防雷接地问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防雷问题。若雷雨天气被雷击中,会对建筑电气工程产生很大的损害,大大增加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解决这个严肃的问题,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首先,严格挑选施工材料,绝不因为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而掉链子。其次要注意防雷设备末端要达到预埋深度。 2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施工过程中电气设施设备日常管理出现问题为了使建筑电气工程顺利进行并保证其质量,施工工人应定期对工程中使用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有些电气设备的定期保养,对施工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若施工人员偷懒不进行专业保养或者施工企业贪图便宜,自行保养,都会对电气设备造成极大的损害,进而影响施工工程的质量。2.2电气施工过程管理制度出现问题一项工程要想顺利完整,必须在施工过程开始前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从而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完善,以确保施工工程质量。一项严谨的施工管理制度,能够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将工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责任负责人,形成有梯度的分工,这样能够使施工人员更有责任感,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难度较大,有些小组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所以就不能及时传递施工设备,这就会导致工程延期,不能按时完成工程计划。我们都知道,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漫长,而工作量很大,每延期一天,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2.3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出现问题很多施工单位为了在竞选时中标,极大地拉低了报价,然而这么低的价格并不能获取利润,这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使用质量很差的原材料。这会导致很严重的安全问题,若施工工程中出现塌方,施工人员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更有施工企业以低价把工程分包或者外包到其他企业。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3施工过程中问题解决措施 以上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各项细节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让大家明白了施工难度。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工程顺利完成,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上述问题。3.1实行有效的质量监管和安全管理任何一项建筑工程中,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管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施工成本控制和施工流程控制,这样才能使工程不出差错。3.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考核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精细繁琐,对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施工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以及严谨的态度。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的施工质量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作为整个建筑业施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流程,理应受到重视。施工者一定要端正态度,努力更新专业技能,提高创新意识,为建筑电气工程这一工程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作者:孙承坤 单位:北京兴电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分析 1.建筑电气工程的特性及表现 (1)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些大型公司企业等公用建筑的需要也应运而生了许多奢华装饰物品、高性能安全装置、自动智能化系统设备,而这些东西都和建筑电气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建筑电气对于国家经济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筑电气工程实际上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很多时候人们不可避免的需要了解它,并接受它产生的作用。因此,因此,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由其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这种工程的施工质量已经对人民群众的人生财产安全产生了直接明显的影响。 (3)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建筑土建施工与建筑电气工程之间是一种在运转程序上交替执行的关系,同时它们更是一种对彼此产生推动和帮助作用的关系。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标准、应用的器具材料和施工工艺、具体实施方法会根据建筑装修本身的档次高低和建筑结构的不同而变化,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 2.新形势下建筑电气施工工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质量问题:施工过程是质量管理的关键部分,而有些建筑工作者欠缺规范施工的意识,或者抱着侥幸的态度,更有甚者,缺乏全面科学的知识储备,造成对工程项目的检验方法不准确以及出现误区,进而没有就电气安装工程得出准确的测评结果而引起质量隐患。其次,一些电气设备和材料在订购、运送、保管过程中如果任意一个环节审查不当都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作用。另外,开工前没有确认施工组织设计所采用的施工程序、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没有核查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没有做好各方面的技术交接都会对施工水平形成影响。最后,事先没有进行完备的方案讨论、确定,会议审查等一系列准备程序,没有及时发现设计的不足并着手克服等这些不充分的准备都有可能造成施工误差。 (2)解决方法:首先,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日检制度,让建筑工作者真正具备质量意识。再者,要着力提高施工设计组织者和执行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对电气施工人员进行全方面的技术整合培训,同时,建筑电气各方面工作人员自身也必须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要仔细把握好电气设备和材料在订购、配置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确保装备的质量。值得注意的一点,一定要在开工之前,进行周密、详实的关于设计概念,整体效果的讨论与欠缺之处的及时修改,,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方面的技术工作交接和审议工作,确保竣工后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的现状及施工技术 (1)配电盒的处理 配电盒使整个工程中电力的关键,对于各个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安装时要采取严谨的防护措施。然而,现在却有某些建筑行业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配置,导致一系列的隐患产生。在依据施工技术要求,在安装配电箱时要认真看好图纸说明,每一步都要慎重连接,确认好是正确的位置后再进行安置,达到紧密连接的要求,保证箱内线路的牢固持久。 (2)避雷装置的安装 一些建筑公司觉得避雷装置可有可无,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故不再安装电气工程避雷装置时进行规范有效的处理,使得避雷装置存在很多问题,其实这已经为建筑电气工程的不安全性种下了祸根。避雷针的线路连接及配置数量都是有一定规范的,只有正确安装才能真正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3)线路管道的建设 现在的管道建设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管道太过弯曲,连接方式错误,重要管路标志模糊等,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对应措施予以解决;把管道弯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导管选择相应的连接方式,在道路铺设过程中,及时有效做好检查修复工作,进行完备的技术交底。管路铺设技术有效地纠正了吊顶层不规范配置,也克服了各路管道施工中的技术和人工难题。当然,它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方能充分利用。 虽然这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在不断前进,但是还可以看到,我国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对建筑物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逐年提高,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建筑电气工程正在不断地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建筑电气工程的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建筑电气工程工作者也要不怕困难,着力攻克在施工中遇到的难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工程完成后的质量,不断完善和改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作者:李洋 李泽 单位:河北中创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细节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依据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的方面,也对电气工程质量通病和施工陋习进行了讨论,希望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电气工程;建筑;细节管理 1电气施工前期的准备 电气工程渗透到施工的各个程序,主要包括立项、方案论证、施工图纸的设计和施工,也包括竣工后的验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另外施工期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主要包括了技术准备、现场准备、材料准备和人员准备,要做好这些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准备好必须的资料。 1.1做好电气设计委托书 在对电气设计委托书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详细的表达对将要建设项目的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的要求,只有有详细的委托书相关的设计单位才能够具体的展开工作,做出符合要求的施工图。另外,有一些参数也会影响到设备的性能,所以这些参数一定要在委托书中表现出来。比如,对可燃气体进行报警的设备是有很多种类的,一定要明白可燃气体的种类才能选出合适的报警设备,精确的找到报警设备的安装高度。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内容,完善电气设计委托书的内容,保证拟建工程的质量。 1.2把好审图关在审图工作 方面,首先,审图重点就是总体性和方案型的重大原则问题,这个阶段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被忽视的,如果对这阶段的工作重视不够就会导致后期的工作要一边进行建设一边进行修改,会带来很多的麻烦,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其次,做好技术交底和开工准备,在这项工作中一定要向施工单位全面的说明图纸内容,主要涉及到设备位置、管线布局和走向、施工大样和做法、设备型号及施工图说明这些方面。 1.3做好设备选型在设备的选择和保障 系统的提供方面都是使用单位做前者,建设单位做后者。根据设备的质量选择供货单位,只有那些质量很好的设备才能保证电气工程的整体质量。设备的选择时在采购、运输和保管材料和设备方面都要下很大的功夫,对于这些方面都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另外也要对材料和设备的外观和性能做严格的检查,也要对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和试验报告进行仔细的核实。一定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够使用没有经过认定的产品,也要派一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对那些重要的和关键性的工程材料和设备进行选择,进行实地考察以后再最终选择设备的供货地点。 2电气施工阶段的管理 整个项目的质量的好坏是由施工各个阶段的分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的,因此,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定期的对每一个分项工程进行检查。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建筑电气这个关键部位,其预留及预埋作业要紧跟施工的进度,其工程主要有以下方面: (1)接地工程。接地工程主要的工作就是按照设计好的图纸运用相关的技术规范对底板钢筋的贯通情况、测试接地阻值以及底板主筋的焊接防腐工作进行检查,电阻值的减小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接地极来进行。 (2)防雷引下线。假如使用立柱主筋来进行引下线工作时,一定要对主筋从上到下都要做上标记。如果使用的是专用引下线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上下的贯通是否一体,焊接和防腐的工作也要及时进行。 (3)在整个施工的主体结构完成以后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期,其主要有以下工序:①为了区分零相、地线,要把管内的穿线进行分色;②在对电气设备进行安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定位、接地和接线相序这些重点工作;③在对电缆桥架和金属线槽进行安装时,要使得支点之间的间距符合要求,做到横平竖直,连成的整体也要做好接地;④做好跨接地线的焊接和防腐是吊顶配管的主体工作,另外也要注意也要使用符合要求的电线管、消防报警和电话设备;⑤首先,注意是否形成贯通的接地体,屋顶避雷网和接地引下线是否可靠的标准;其次,在竣工阶段首先应注意的问题就是在对系统测试结果和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的要求,选择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认真的执行;最后,要注意及时的对竣工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整理竣工资料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 (4)建筑电气分部质量标准。务必确保所有的材料必须选用优质的产品,并且要符合品种、型号、规格的具体设计要求,质量合格响应市场要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质规则的要求具备齐全的出场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安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对企业的约束和要求,在一些比如配电箱、开关插座、和防雷接地的环节中,一定要注意其外观质量,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些方面要达到要求。 3建筑电气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是完成收尾工作、竣工验收资料的准备、竣工验收的预验收和竣工验收。在实施这个阶段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生的问题是相关资料的完善和收集归类。因为电气工程的相关设备的供货和分包的单位多,所以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及时收集资料来说会有点困难。另外因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资料没有随着工程的进度编制,往往会制约竣工验收。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工程资料的收集加以高度重视和监督,并且要随着工程的进度及时编制,在经过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后对其进行归类存档,从而保证竣工验收能够及时的进行。根据当地城建局的要求,解决要做什么资料,怎么做资料这一系列的问题。当然不同省份的组卷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未来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另外当今时代的人们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说建筑智能化在未来将会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负起自己相应的责任,不断地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动态精细化地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同时电气工程师还应该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地汲取新知识,给自己充电,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作者:赵华健 单位:天津普利达房地产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1人员水平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施工工作人员的实际专业水平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方面。施工工作人员的相关性专业水平和技能等是否能够符合标准对于施工工作人员来说是其能否顺利展开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的施工工作人员如果不能针对电气安装的工序以及相关的技术等具备牢靠的知识,施工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人员热情出现不够高昂的情况,就可能会导致电气安装工程出现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发展。 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2.1提升操作人员的规法意识在实际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操作各种人员在技术和理念等方面都不能达到要求是影响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改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能够规法自身的操作意识以及安全意识,规范实际的操作流程。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很多我国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事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的节能水平造成的重要影响,施工工作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因此,有效强化操作人员的实际安全意识是重要的改善措施。建筑电气安装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电气安装的施工方进行全面性事前检查,并且保证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资质,还能够子啊施工之前就针对电气安装过程中的相关利益进行联系,以免后期如果出现问题难题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另外,电气安装的操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安装操作要求严格执行,降低事故发生率。除此之外,相关的施工单位需要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巧,这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善工程质量的发展。 2.2科学规划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属于一个较大范围的动态性系统,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在事前进行科学规划,施工图纸是其中的重要载体。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的变化发展,将相关的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调整,任何一个成功的工程都和整个工程的施工人员的严格要求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主要的设计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建筑电气安装项目设计进行有效地完善,发现任何不足之处需要及时进行纠正。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项目当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工程设计和工程进度等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尽职尽责。最后,管理人员还需要考虑到一些人员的实际流动性,进行弹性调整,进而保证工程的计划进度发展,实现灵活性管理。 2.3科学调试调试过程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是重要的部分,其涉及到电路和防雷区等调试内容。首先,电路调试重要之的是故障人员需要做好对于配电箱以及线盒内压线等的相关性调试工作,特别是针对一些不同线路之间进行的连接以及转化的过程需要进行一些分类性的检查和测试。其次,金属防雷区域的调试。针对一些外墙的金属门窗以及看栏杆防护等都需要进行规范性调试,防止出现遗漏的现象。再次,运行设备调试。运行设备调试主要指的是对于电气安装过程中的一些可调性元件进行调试。最后,发电机自启动和市电切换以及双电源末端的切换调试。在整个调试的过程中,即便调试的方式较为简单,然而许多工作人员因为其简单的操作就出现忽视的心态,造成后期操作过程中出现协调问题,导致这样简单的调试操作也容易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整个建筑电气安装施工工程的质量发展,进而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运行和发展。因此,工作人员需要正式任何一个调试项目,科学展开调试过程,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电气安装工程的相关设计图纸以及施工方面,都需要具备足够规范的要求,需要针对工程安装施工的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主要目的是能够保障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发展。电气安装工程的主要标准是能够根据电气安装行业的实际规范和要求,使用专业技术和手段进行有效施工和操作,进而加强监督和管理,达到施工目标。笔者主要分析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希望能够为改善电气安装工程的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林成雄 单位:中山市通大房地产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问题及措施 1施工阶段 1.1施工设备的监理 建筑中的电气工程的复杂性专业性,决定了它需要对电气设备、材料质量等有高要求,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及电气工程质量。监理方在进场时对于主要设备和材料都要进行质量检验,避免那些被淘汰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进场。主要有以下设备:(1)配电柜、控制柜。配电室是电气工程的核心,绝对不容忽视,因为一旦出现问题,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建筑工程的进度,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监理工程师应对配电柜、控制柜的合格证、附带的技术文件、生产许可证、安全认证标志、等查看核实,决不允许不合格的设备进场。在施工监控过程中,核对图纸,严格按照图纸规范施工,消除隐患。(2)电力配电器。这也是电气工程中重要的设备之一,主要作用是分配和控制各支路电能,包括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测量仪表的安装等,质量监理方需检验电气设备是否按照有关专业功能进行修改、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器配合是否符合要求,认真细致核对配电箱设计修改通知单,及时纠正开关容量偏差,回路数不够等错误。(3)建筑弱电系统设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也日新月异,建筑弱电系统设备也与日俱增,质量差异大,有些甚至无法保障质量。因此,监理工作尤为重要,要严格审核材料、设备的报验手续,认真检验“三证”,对建筑弱电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调试。(4)电缆工程设备。电缆的质量涉及到通电后的散热功能,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分类别、以次充好的进行电缆敷设,容易造成电缆散热不畅,将有可能造成火灾等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因此,监理人员要仔细检查电缆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且在电缆敷设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杜绝铠装压扁、护层断裂、表面严重划伤等现象发生。 1.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理 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的质量,施工过程还关系到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安全规定有条理地进行施工活动,监理单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测试。在实际电气工程中,第一,须及时对已完成的接地体或接地网(极)进行接地电阻测试,检测结果若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设计要求应立即采取措施,不要等到工程项目大部分都已完成时再打接地极,不仅会破坏路面和埋地管道,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第二,管内穿线和电缆穿放完成后,对电线、电缆的绝缘电阻测试也要跟紧,以检测电缆、电线在穿放过程中绝缘层和芯线是否划伤。第三,在工程后期,对灯具及开关、插座安装前对可能受损的线路进行绝缘电阻测试。监理工程师对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测试应全程进行质量监控并记录测试值。(2)空调安装工程。在安装前,监理方应该与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人员交流,共同研究确定管线的平面位置及空间标高等,监理人员应要求电气和空调专业的施工单位给出钢结构支架的安装方案,然后双方进行协调沟通,最后确定安装方案并征得设计方的同意再进行施工。(3)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建筑物的建设中防雷接地系统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高层建筑,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中若要求利用结构内主筋焊接做均压环,则钢筋间的搭接焊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六倍,且一般采用双面接,若施工现场有难度也可采用单面焊,但搭接长度应为钢筋直径的十二倍,如果搭接的钢筋直径不一样,则以直径大的为准。若设计中建筑物利柱内主筋做防雷引下线且要求柱内主筋采用直螺纹连接时,直螺纹应采用10镀锌圆钢跨接直螺纹连接处。若设计要求做接地的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物金属门窗时,在结构施工时应预留接地端子且采用10镀锌圆钢与均压环或接地干线相连。电气监理方应督促防雷接地系统规范施工,有时电气施工图可能对防雷接地系统的施工没有明确,监理人员也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要求施工单位对屋面设备及金属管道采取防雷接地措施。(4)网架内照明灯具及管线的安装问题。监理人员在校对灯具位置时要注意是否与空调风管位置相同,若相同,应该进行相应调整。(5)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防患于未然,在对火灾探测器的安装工作中,监理单位要督促施工方按照相关国家规范施工,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还应从美观角度细致考虑,为了吊顶的布局美观,火灾探测器等吊顶设施,其安装位置与墙壁的距离应大于0.5米,距送风口的距离应大于1.5米。 2施工验收阶段 对于一项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应该“重两头,保中间”,注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可见,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验收阶段也很重要,监理工程师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验收。对漏做的一定要补做;加强电气线路、设备、器具运行的观察和测试;检查设备器具的安装、接线及配电管线的敷设配置是否符合规范、整齐;检查容易引起火灾的地方的温度变化是否正常及火灾探测器,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等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工程师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还有较强的责任感,在质量监理工作中踏实认真负责,不弄虚作假。还要注意各个环节的相关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对监理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处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监理应该跟上建筑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使整个建筑工程更加优质。 作者:胡树平单位:哈尔滨汽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探究 摘要:建筑工程的重要分项工程,保证建筑电气施工安全对整个建筑生命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分析安全管控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希望为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安全管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应用 近几年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因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屡屡发生,导致施工人员伤亡、家庭崩塌。不仅给建筑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建筑电气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筑电气工程现场安全管控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顺利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证工程安全施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保护施工现场人员生命安全,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安全管控的重要性 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施工企业安全意识淡薄、现场安全管控不足造成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危害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给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安全是保证建筑生命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有助于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有助于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减少事故损失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对建筑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环境的安全管控 提供良好施工环境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消除不安全因素,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临时设施、现场办公、设备及仓储、卫生等进行合理布置。编制有效的安全施工方案,制定满足安全施工条件的安全措施。对于一些大型、复杂的工程,如大型电气设备安装、复杂电缆线路敷设安装,需要起吊作业、搬运、大型电线电缆牵引敷设以及电气设备高压试验等特殊作业,在施工前需要做好相应的安全设施,如在施工区域装设安全警示标志,在起吊作业前先进行试吊保证安全后方可正式起吊,电气试验前保持通讯通畅、相互呼应,对带电设备采用隔离措施确保人员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安全距离,电气试验结束后对被试设备进行充分放电,避免试验设备剩余电荷放电伤人。在狭小密闭空间内作业时,需提前进行排水、通风,在室内施工时要有充足的照明,保证作业环境安全。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 3.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客观环境安全管控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就需要施工管理人员认真、负责、全面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教育。在每天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应根据当天工作任务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并组织所有施工人员召开班前会,重点交代当天工作内容、工作范围、现场存在的危险点及安全防范措施等,让每个员工都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工作结束后工作负责人组织召开班后会,总结对当天的生产工作,同时总结当天安全工作,发现不足应及时整改。施工现场配备专职安全员,检查安全工器具的配备及施工人员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检查纠正不安全行为,对项目部施工现场和安全卫生责任区内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环境卫生、成品保护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整改,消除不安定因素。 3.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管控 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人员素质都参差不齐,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对参加本工程的全部施工人员,在开工前必须进行公司级、项目部级、施工队级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工地工作。建筑电气工程涉及特种作业较多,如高处作业、起重吊装、高低压电工作业等。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特种人员的管理,涉及特种作业时必须由具备特种作业资质的人员担任并要求持证上岗。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通过安全教育、培训进行人的行为控制,让现场施工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理念,减少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 3.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机具设备安全管控 随着社会不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机械被用到建筑施工现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对施工机械机具控制不好将危及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损害企业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应派专人对施工机械机具管理,定期对施工机械机具进行检查、保养、维修,对机械机具状态进行标识。施工机械机具发放前,必须由库管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使用前必须由施工现场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严禁使用变形、破损、有故障等不合格的机械和工器具。机械和工器具的检查结果应形成记录。机械和工器具应由了解其性能并熟悉使用知识的人员操作。机械和机具应按出厂说明书和铭牌的规定使用,固定式机械设备应随机设安全操作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必须配备足够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由施工负责人、专职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施工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建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屏障。 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配合协作管理 4.1、外部沟通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都离不开与业主、监理、设计和供电部门等单位的沟通协调。与业主、监理的沟通接受指令明确工作任务,对工程施工作整体部署,进而达到预期目标。与设计沟通是确保工程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与供电部门沟通是确保顺利办理用电业务,满足安全、质量、进度要求,达到电气设备安全投运目标。加强沟通协调,收集各单位的施工指令和将本项目安全生产信息发送出去,以便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得到各单位的支持配合。而建筑电气工程同时涉及土建、给排水、消防、建筑智能化等多个专业项目的相互配合,加强对各专业施工队伍的协调有助于提高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效率,促进项目的安全施工。建筑电气施工企业通过在现场业主、监理、设计、供电部门以及各专业分包商之间沟通,加强各单位的配合与协调,使施工现场发生的技术问题、洽商变更、质量问题以及施工报验等能够及时快捷地解决。 4.2、内部协作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企业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凝聚“人心”齐抓安全生产工作。在保证物资供应的同时,通过技术、安全部门的检查、监督,在施工班组的规范作业,加强企业内部协作,使企业管理指令得到正确执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确保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加强员工之间的协作,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关心,提高员工安全责任感。只要在生产各个岗位的员工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对待安全生产,我想建筑电气施工环境会出现更好的情景。 5、结语 注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控,是每个建筑电气施工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从企业管理人员提高自身专业安全生产素质,企业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大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投入,职能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上报整改。采用安全教育培训、事故应急演练、员工间相互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从客观和人为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为建筑电气工程安全稳定的运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壮大和社会安定和谐提供保障。 作者:杨贵平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研究 摘要:较之于普通工程项目,电气工程施工建设工序更加复杂,同时对施工单位以及具体作业人员的素质与技术要求更高。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因此施工难度也会增大,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对电气工程施工安装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施工安装;工程项目;用电安全 从实践来看,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及其性能稳定性,与用户用电安全关系密切。若电气工程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则会影响其适用性、安全性,严重时会威胁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装问题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电力工程整体施工建设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安装作业及其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1.1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图纸与意图理解之间存在着偏差 在各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图反映的是其整体布局,尤其是对建筑外形、内置、构造、建材以及装修和施工要求等进行全面说明,并以此作为电气工程施工定位放线、装饰装修的重要参考标准。需要强调的是,建筑电气系统中需要设计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工程量也非常的大,在图纸设计时难免会出现疏漏和错误,以致电气施工安装质量与进度难以保障。同时因部分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或者没有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情况,所以难以有效实现设计意图;设计人员的图纸表述不清晰,也会导致电气施工安装人员误解,进而导致电气设备安装与设计意图存在偏差。 1.2建材选用质量问题 建筑电气材料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确保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质量及其应用安全可靠性,选材质量要求一定要高。由于当前建筑规模不断增大,因此电气材料使用量也非常的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电气工程的成本和造价。从实践来看,高品质电气施工安装材料,不仅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和资源,而且还有利于确保用户使用安全可靠性。当前存在的建材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导线的电阻率相对较大,而且熔点低,严重影响了其绝缘性和使用功能;电缆的耐压性差、耐温偏低,抗腐蚀性和绝缘性比较差;插座、开关导电值、铭牌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电气装置塑料产品强度低、硬度小一级安全性差;此外,电气设备导电金属片弹性差、容易受到磨损,而且接触不良等,均属于建材质量问题。对于建材选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治,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3电气工程施工安装管理乏力 第一,施工失误。电力工程中的管道非常复杂,而且工程量非常的大,实践中部分施工方在敷设电线时对线路安装质量把关不严,尤其是没有做好质检工作,加之某些施工方无证施工,一味的赶工期,难以确保施工安装质量。对于部分专业分项工程而言,存在着多次转包的现象,加之施工队伍资质不够,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以致内部监管乏力。第二,监理失误。电气工程施工监理、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不严,监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无法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第三,业主失误。在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缺乏相关知识和认知,咨询和设计单位过分关注主体方案以及工程建设造价等,严重忽略了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加强建筑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安装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电气施工安装质量,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2.1做好前期准备 第一,电气施工安装方案设计。建筑电气施工安装之前,应当根据建筑结构、业主需求以及性能要求等,结合工程施工标准和各项规定,对电气施工过程进行完整性设计,并以此作为后续施工作业的参考和指导。在电气工程施工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线路连接、设施配置、电源布设、系统总负荷以及各电气设备的负荷等,以确保建筑电气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第二,图纸严格会审。建筑电气施工图纸是对设计意图的阐述,施工设计单位应当根据设计要求绘制图纸,并对图纸严格审核。同时根据需要、各项规定,严格会审图纸。通过会审,设计、施工单位需对图纸进行深入的沟通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在此过程中,设计方需对施工单位就图纸内容以及细节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讲解。 2.2电气施工技术要点及其质量控制 第一,接地设备布设。对于接地设备而言,可减少不合理电气设备使用对居民人身和财产造成的影响,因此需对接地设备进行合理布设。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接地设备所布设的位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应该严格控制,这有利于实现电气设备接地效果;其次,在距建筑物出入口位置大约5米处,需布设人工接地体;最后,筏形基础的地面位置,需布设承台梁,而且后者的布设应当根据桩基类型设置到具体的位置上。第二,防雷接地安装。防雷接地是为了防止雷击以及静电危害,其主要是由雷电接受设备、接地线、引下线、接地体、接地网以及接地装置和接地电阻等部分构成。在安装防雷接地装置时,应当注意接地体在距地面大约0.4~0.7米的位置布设。深沟的开挖宽度和高度分别为0.5米、1.5米,然后将接地体放入其中,其上端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以0.3米为宜。同时还要对防雷接地设备的各部分牢固性进行严格检查,以免出现断裂等问题;填土施工作业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清洁度,避免因杂质倒入其中而减少电流阻碍。第三,配电箱施工安装。建筑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箱施工安装,主要是为了能够便于停电和送电,对于电路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通常情况下,配电箱采取配电柜、开关箱以及分配电箱三级配电保护方式,在安装配电箱时应当注意如下几点。电箱底部位置距地面至少2米,以免对居民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导线安装时,坚决避免导线受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导线问题而造成的电路故障。在导线施工安装完以后,用压头固定好导线,而且还要布设压线段子,这样有利于使线路变得更加的清晰。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需对导线顶丝压接,这有利于避免后续脱离,进而影响整个配电箱和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应当做好电闸、配电箱支线之间的有效连接,而且在各电闸上各电路控制名称,便于日后运维管理。第四,插座与开关施工安装。插座、开关作为居民电气设备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部件,实践中应当确保对其正确的施工安装操作。在施工安装之前,应当选取质量比较好,规格和型号适当的插座与开关设备,这有利于确保其正常应用。在插座与开关安装时,应当取出塑料台中的导线,并且根据各种颜色明确底线与相线,固定好导线以后将导线引入金属孔,利用螺丝固定好导线;将开关盖板和插座盖以后,用螺丝固定住,避免盖板出现倾斜现象。在整个施工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导线预留切忌过长,容易造成电路损坏。第五,电线管敷设。配管下料之前,监管部门应当对管材严格审查,若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则一律不得施工作业。配管加工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操作。比如,明配管仅有九十度弯,则弯半径就应当以管外半径4倍为宜;若有至少两个弯时,则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半径6倍。同时,暗配管弯曲半径至少要为管外半径6倍,而且埋入混凝土以及地下管道的弯曲半径需大于管外半径10倍。在弯管器选择过程中,应当根据薄壁钢管、镀锌管径(内径)具体确定。若壁钢管、镀锌管内径超过32毫米,则可利用液压弯管器;若内径不超过25毫米,则采用规格不同的手动弯管器进行操作;若需大量煨弯32毫米内径的钢管,则可使用专门的弯管制作烘箱对其加热处理。当管子弯曲以后,应当对管皮有无开裂、变皱或者变质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接管子时,应当仔细检查管间粘接是否牢靠。电线管敷设过程中,切忌利用割管器对钢管进行切割,而是应当用钢锯进行切割,并且要保证锯口位置的平整度,不能出现倾斜现象;切割完成后,利用圆锉处理管口位置的毛刺。在连接管子时,若直径不超过32毫米,则建议不要选用熔焊方式进行连接,并且利用套丝以及套管等紧定螺钉进行连接;对于那些内径超过40毫米的管子,建议对其进行焊接。在暗管和明管接地时,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操作,配电箱内的薄壁管、镀锌管等,应当采用专业的接地线卡以及至少2.5毫米的BV导线(双色),牢固连接箱体。对于直径超过40毫米的管子而言,进入配电箱即可采用点焊方法将其牢固在箱体之上,并注意做好防腐处理。管子埋入墙内或者地面,其外表面以及地面、墙面距离至少20毫米,以确保管子免受外地压破。值得一提的是,现浇楼板内的管子敷设时,为了能够有效减小底板结构受到的影响,应当将其分开成排,然后间隔放置。当管子经沉降缝、伸缩缝时,应当平放过渡箱,并对其进行牢固,依设计标准施工作业;明管与暗管在进盒以及进箱时,需确保其顺直进入其中。如果箱的孔眼比管径小时,则必须对其进行钻孔,扩大箱子的孔径;钻孔操作时,切忌采用气割以及电焊等方式进行开孔。如果管子数量较多,则进箱时应当成排布设,而且应当保持适当的间隙。进箱管的长度一般在3~5毫米,并且要确保其排列有序;明配管在进入配电箱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操作。 3结语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实践中应当加强重视,对电气施工安装全过程加强控制,尤其要做好细节方面的施工安装和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及其运行安全可靠性。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施工技术要求和标准,从技术、人员以及材料和制度落实等方面加强管理,这有利于确保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作者:郭东辉 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企业争相林立,促使建筑市场竞争变得十分激烈,这就需要建筑企业强化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筑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在工程整体中占据重要作用,其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影响十分深远。此外,安全作为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加强电气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尤为必要的。由此,本文主要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 1前言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电气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在实际施工活动开展中,其中所涉及到的给排水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以及通风系统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影响施工质量。通过建筑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进一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应用,引入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是必然选择。由此看来,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施工前期质量控制要点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工作十分重要,但是被很多施工单位所忽视,影响到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事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事项,无论是设计图质量、施工方案质量,还是施工机械设备准备情况和施工材料质量情况,都包括在内,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企业,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合同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条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要加强对施工方案的审核,质量控制要点在于建筑电气工程人力资源配置、施工材料配置、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以及施工方法选择等多个方面[1]。其二,在充分熟悉图纸相关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电气工程图纸的会审工作,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促使设计图更加科学合理。其三,将最终确定的施工方案合格设计图纸进行充分的技术交底工作,确保建筑电气工程各方能够对工程施工活动达成统一共识,确保后续施工活动有序开展。 2.2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主要是以施工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内容为主,质量控制占比较大,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质量控制人员应该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设备和材料检查工作,确保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都能符合实际工作质量标准,对于施工期间发现的劣质材料予以淘汰,加强材料进场质量控制工作。其二,配合土建部门,做好工程管道线路的预埋工作,这点尤为重要,主要是由于施工中会安装大量的管道和线路,预埋和预留就是前期猪呢比工作[2]。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埋设楼板内部的线路和管道而言,埋设深度大概在15mm以上,并且位置选择在面筋和底筋之间;对于一些硬塑料材质的管道线路,应该确保接口处的严密性,在完成各项工作后由相关监理单位和业主方验收。其三,对于施工期间的电气基础和电缆竖井施工等环节需要严格遵循相应标准进行,做好检查和评估工作,还需要充分考量工程后续的扫尾工作是否会影响到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及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2.3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后期,主要是针对后期电气设备运行中各项技术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提升设备性能和安全,及时有效的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 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3.1选择合适绝缘导线 绝缘导线可以说是电气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电气工程自身特性,施工现场所使用的设备电力负荷不一,所选择的绝缘导线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在电气设备运行负荷进行准确测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绝缘导线。故此,对于绝缘导线的选择尤为关键,如果忽视这一问题,很可能造成绝缘导线社区原有作用,造成触电事故出现,危害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3]。 3.2安装安全防护设备 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较之其他工程而言电气设备较多,这些设备在安装时应该严格遵循相应施工方案,安装配套的漏电保护器装置,防止漏电事故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还需要做好配电箱的接地设施,防止触电和短路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建筑功能使用。 3.3其他安全事故防御 建筑电气工程由于自身特性,很多电气设备需要高空作业安装,这就对设备安装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期间,设备安装人员需要穿戴好安全帽、手套和专门服装,尽可能的降低安装危险系数,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4]。此外,施工人员还需要强化自身安全意识,能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严格遵循施工规范进行,对于老化的安全防护设备及时更换,将安全事故发生几率降低到最小。 4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年来大量电气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致使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工程各方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通过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施工期间和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选择更为合理的电气施工材料和设备,要求施工人员按照工程规范作业,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作者:徐太红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探讨 摘要:国民经济建设进程中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推动经济进步的首要条件。为凸显建筑项目实用性,应有效加强电气工程施工建设。本文就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展开进一步分析,对有效预防不规范现象,提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 1.1做好前期准备 电气工程施工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强勘测.在安装施工前期,工作人员应深入现场细化考核分析,就施工现场环境条件以及具体特征做整体把控,明确施工区域当前的属性。如建筑工程规模、具体楼层、电气工程分布范围与建筑应用功能等。建筑图纸就好比建筑工程的缩影,为此施工人员应做好图纸分析,明确其有否同现实场地相契合,认真细致的掌握图纸的各项细节,特别是区分好强电以及弱电施工环节,避免图纸错识的问题。承包方在要求时间段之中做完扫管处理后需要同建筑团队进行交接。为合理预防施工任务叠加问题,杜绝交接以及防线处理同步开展,应快速顺畅进行交接,提升工作效率,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穿线工作为建筑电气工程核心基础,其整体水平关系到电气施工后续质量,为此实施穿线阶段中应配备必要的监督管理员工,依照穿线工作现实装配实时完成补管。另外,依照电气工程具体需要,应组建补管工作小组,实施单独处置,进而全面提升补管处理效率,合理预防遗漏问题的发生。由于土建施工以及电气施工同步开展,因而两方应积极配合才能全面提升项目质量,预防工期拖延的问题,有效缩减成本,提升工程建设整体效益水平。由于两方承担任务量、专业技术方向并不相同,因此会存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角度不同的现象,为此在遇到需要两方配合方能处理的问题时,应主动交流探讨,结合两方建议。而在单独施工之时,则可为对方提出更加专业化的建议。 1.2加强安装施工 建筑工程安装施工为主体环节,需要把握好处理流程。在防雷接地处理过程中,应将柱钢筋作为电极,做好干线处理、安装支架系统以及防雷系统,辐射防雷引线。辐射钢管过程则包含随墙配管以及墙体配管两类,前一类是将赫兹与短管相接,利用焊接完成固定处理,各个管口以及盒子、箱口应位于相同水平线。第二类则是不包含介入短管,而是直接完成盒子同箱子的焊接处理。辐射电缆过程也包含人力处理或是机械处理两类。水平状况下通常利用人力完成拉因处理。而在垂直状态下,则应通过机械设备完成牵引处理,借助卷扬机可将电缆移动到合理的方位。配线施工过程中则可通过边拆除、边清扫的方法完成扫管,如此一来不但可预防堵管问题,还可及时快速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做好后续穿线工作。安装变压器过程中可直接通过吊车移动变压器至变压室,或是通过轨道连接吊链方法将变压器装置牵拉至合理方位。在安装配电箱过程中,应依照设计标准,同土建施工合理配合。利用穿线使配电线路以及箱体开关移动到合适方位。 1.3建筑电气工程设备安装工序 为保证电气工程设备安装环节严格依照流程实施,应做好综合管控,根据设计标准与我国行业要求标准完成安装处理。对于线路的总体长度、横截面积尺寸、管道体积、设备系统整体质量均应加强管控,确保设备系统运行应用可靠性,有效降低引发安全问题的机率。后期工作中应加强监督管控,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各项流程做全面核查检验,做好漏洞环节的分析与整改。尤其应针对穿线施工以及配管施工加强控制,注重接线预留是否合理,安装防雷系统有否契合接地标准,安装设备有否可靠安全,质量水平是否合乎标准,这些均是重点防控的环节。针对检测分析查出的问题应快速进行处理,预防漏洞环节导致更大的影响与破坏。针对较易引发安全隐患的方位应不断核查,保证整体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质量水平。 2有效预防建筑电气施工工序不规范问题 为有效预防建筑电气施工工序不规范问题,应全面提升作业人员专业水平。在电气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中,经常会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包括:承包方以及开发方采购应用的原材料为劣质产品,这样可使自身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也与工序不规范现象密切相关,如果员工安全生产工作意识淡薄,便会导致标准合格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系统被更换甚至丢失。应对该类问题的做法是,针对一线生产员工做专业技能与知识培训,加强建筑电气工程安全意识教育,以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感,端正安全负责态度。同时,还应提升管控力度,奖励规范、惩处不规范行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建筑电气工程的可靠安全运行同有效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密不可分,通过制度管理可全面预防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违规违法行为。倘若监管制度不完善、包含漏洞,便会令一些非法分子为赢取更大的利益而作奸犯科、铤而走险,最终将对建筑电气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为此,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机制建设。同时,应加强安装技术人才培训,特别是安装配电箱、进行穿线处理环节需要配备高精专人才,以确保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序更加可靠规范,提升整体实用性。 3结语 总之,为全面提升建筑项目施工建设质量与整体实用性,我们只有加强施工工序管理,针对每一项细节严加管控,遵循施工建设规范,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安装施工管理,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方能真正建设出优质、良好的精品建筑工程,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作者:高美群 单位:哈尔滨市达阳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漏电保护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在建筑行业方面的飞速发展,有关电气方面的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当中实际的应用越加广泛。对于建筑电气工程的相关施工过程当中,时常会出现触电事故,给所有的电气施工人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应用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对于电气工程系统当中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可以极大的减少施工人员发生触电的几率。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漏电保护;技术 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在我国有着多年的应用,对于技术使用等相关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工程实际的施工当中,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技术应用还比较欠缺。漏电故障对于施工人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再加上当今阶段我国整个建筑行业正处在飞速进步的新时期,强化漏电保护的有关技术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相关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1漏电保护相关技术具体的工作原理 1.1建筑电气漏电的有关原因 在施工现场对于相关的电气设备准备接线时,对于熔断电阻丝应用的不合理,有关承载通过的具体电流超过了相关电路用电设备的实际负载,进行超负荷工作时,无法起到阻断的有关作用,电流持续通过导线,使热量堆积升高,在其热量升到外部绝缘层相关的融化点时,导线就会直接暴露到外面,导致漏电事故的发生;电气设备在应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定期对其做出检查,某些电子元件或者是导线被氧化的非常严重,而橡胶绝缘层也会逐渐的失去弹性,一旦将其移动或者是弯折机会产生裂痕,当再次有电流通过导线时就会出现电弧。而稳压器损坏会导致整条电路之中通过的电流不够稳定,在设备使用的过程当中通过导体的相关瞬间电流过大,导致零件被烧毁,进而造成用电系统极易发生漏电事故。 1.2漏电保护器具体的工作原理 当电气设备出现漏电情况或者是有某些工作人员意外触碰到电源时,就会触发漏电开关,进而阻断电流继续通过,呈断路的有关状态。对于这种保护器来说,能够有效的应对漏电事故以及反应触电等相关的突发情况。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在电源上的输出端接入相关的漏电保护器,同时也就是相关用电设备上的输入端,在其内部有一个能够感应具体通过电流的相关变压器,将其接入到通过交流电的有关导线所组成的线圈,在线圈的另外一端接上相关的断电器,其中互感线圈之内是由簧片以及弹簧组成,在通路的有关状态下,簧片会受到磁场的有关作用被吸附到电流通过的地方。 2电气施工之中的不安全因素 对于建筑电气的相关施工来说,可以威胁电气工程安全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其主要都有:在有关穿线工程当中,相关的导管细以及导线繁多致使管内空间拥挤,散热不足,同时再加上某些相关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素质比较低,不能按图进行施工。这种情况导致了导线绝缘层具体的老化速度加快,减少了工程实际的使用寿命。没有把腐蚀剂处理干净,在开关方面的处理没有切断有关的相线,甚至是把相线接在了灯头螺口的相关线柱上。对于插座的安装把相线以及零线位置进行互换,使得相线在上而零线在下的有关规程接线问题等,对于接线工作来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安全问题。 3现代建筑有关电气漏电方面的保护对策 3.1等电位联结的具体实施 等电位联结就是将保护接零总线与建筑物之中的暖通道、总水管以及总煤气管等相关金属管道或者是装置,利用导线实施联结的一种有关方法,从而实现均衡建筑物之内相关电位的目的,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一些易燃易爆的有关场所。就单相220V的有关线路来说,漏电保护器仅仅只能实现间接接触保护的有关作用,并且还存在着因为机件磨损或者是质量不稳定等相关因素引发的基础不良以及寿命较短等影响,从而产生动作失灵等相关的隐患,不能单独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必须要实施等电位联结,才可以彻底消除低电位的相关金属零件和漏电设备或者是电气线路中产生的电弧、电火花等现象,合理高效的避免出现火灾等相关的安全事故。在进行漏电保护的有关过程中,需要单独敷设相关的保护零线;对于保护零线来说,不能再进行独立开关的设置或者是熔断器。特别是外电线路以及施工用电使用相同的供电系统时,相关的电气设备一定要符合当地供电的具体要求,应用接零保护或者是接地保护等有关措施。对于同一个母线、变压器亦或是发电机的具体供电电力网当中,不可以同时应用接零保护以及接地保护。除此之外,假如电气设备的相关厂家已经规定了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规范,那么就应该严格的执行。 3.2在接零线有关的保护原则 在有关建筑电气施工方面的正常运行过程当中,对于一些电气设备在外部的不带电部位同时也需要实施接电保护,其具体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对于配电屏以及控制频金属相关的框架部分必须实施接零保护;第二,在电气设备当中的传动设施一定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三,发电机、变压器、电动工具以及照明工具等具有的金属外壳同时也需要实施接零保护;第四,对于线路线杆上的开关金属外壳、金属支架、电容器上的金属外壳等也一定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五,在线路当中的钢索、金属保护套以及操作平台等实施接零保护;第六,在建筑施工现场方面的电气室当中设备外部的金属外壳、栏杆以及带电部分的相关金属门等也要实施接零保护;第七,对一些实际运行环境比较差的有关场所,电气设备通常应用接零保护的相关方式。在实际进行漏电保护的有关过程当中,应该单独对保护零线进行敷设。 3.3漏电保护装着的相关实验 为了检验相关装置实际进行漏电故障检测方面的准确性,应用10kV高压通过水电阻进行单项接地的有关方法进行人工接地实验。对高压开关上的负荷端任意取一项实施接地实验。凭借一段高压电缆具体接在V型铁板上,将电流表其中一端接在相关的接地极上,将准备工作全部做好之后进行送电实验。在多次实验之后,能确定其是否准确。从而解决在漏电保护方面的不适应中性点有关经消弧线圈相关接地系统问题。对于两种中性点有关接地方式共同存在的煤矿,特别是两种中性点实际运行方式交替的有关阶段,这种保护实用价值更高。 建筑电气工程相关的施工过程当中,一定要和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想要在根本上解决用电事故的出现,除了应用规范的有关施工方法之外,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力普及有关用电安全方面的知识,强化人们对于用电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材料被应用在漏电保护的相关装置当中,有关漏电保护方面的技术将不断改善、不断进步,进而促进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进步发展。 作者:陈俊林 汤月生 单位:衡阳湘美园林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 1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当要遵循的原则 1.1积极采用标准技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施工也要按照建筑电气标准的设计要求,进行全面的推广与使用。同时还要实行先进的改造方案,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更新老旧设备,并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整顿。只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才能积极促进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设备上的创新与发展。 1.2控制好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 加强对建筑电气材料的检测工作,并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施工材料,真正实现质量与施工的共同进步。同时对于建筑方案来说,也要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在实际施工中积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 1.3要坚持合理化开发 在对建筑电气工程进行施工或是改造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做到施工与规章制度的统一,还有利于做好发展与建设,真正实现合理化的开发。 2做好施工前的计划工作 在建筑工程中,电气安装工程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就必须要做好施工前的计划工作。且对于施工图纸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实际施工以前,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计划与调整。在建筑工程中想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必须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师来说,在对图纸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问题,就要立刻进行改正。同时还要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来编制好具体的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案中,还应当要保证所制定的方案不仅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与要求,还要保证做好各个环节的安排工作。真正实现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在管有人在做,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进程与灵活的调配。 3真正做到防范为主 在对建筑工程开始施工以前,要明确建筑的质量目标,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要进行严格规范与要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求施工人员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与责任心,同时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其次对于电气工程的控制人员来说,应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再次在电气工程安装过程中,要杜绝使用假冒伪劣产,真正从源头上做好把关工作。且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安装材料是否合格直接影响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所以就必须严格控制好工程的材料,保证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于规范要求。最后,要规划好施工的进度,如建立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等,这样也就实现了从整体上将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纳入到整个建筑系统工程中,并进行了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管理。 4增强电气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相关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常见的安全事故中,大多数并不是因为电气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存在问题,而是因为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而造成的。因此可以说,增强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中,要求电气安装工程项目组要及时对电气安装施工企业进行审查,保证安装人员具备一定的电气安全意识。因此在项目开展以前,必须严格要求安装人员要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这样在后续的安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追究事故责任人。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让安装人员认识到安装责任与自身经济利益挂钩,在此种情况的影响下,也就增强了安装人员的责任心。另外,安装人员的实际操作中,要配带好绝缘设备,对线路检查完以后,在保证设备没有其他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正常的投入到使用中去。如在阴天下雨季节中使用手持式电动工具,就要求安装人员必须要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不能有接头。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先检查有无破损处,使用前还要先进行检测,只有在保证没有问题以后才能使用。其次在工程中想要提高质量意识,就必须要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并坚持保质保量的完成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任务,控制好各个环节。而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则应当要坚持到岗到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经理也要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检查,在检查后要对检查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出解决措施。其次是要成立一个技术培训组,加强对安装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保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安装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将管理与服务提升到同一阶段。这样也有助于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向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对于电气安装人员来说,则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保持严谨的作风,在安装中也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5把握重点环节,做好控制工作 一般来说,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所进行的施工都必须要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图纸与文件进施工。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要严格把好电气材料,并填报审批,只有在监理部门同意以后,才可以运入到施工现场中。第二,要控制好施工环节,如直接影响建筑安全的避雷带与均压环等,避免发生遗漏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焊接长度与质量要符合设计的要求。在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施工工作,才能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同时还能避免后期出现问题。 6做好调试工作 针对建筑工程来说,调试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须要保证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一要做好线路的调试工作。如做好接地线与配电箱的调试,尤其是针对一些不同的线路转换与连接来说,必须要做好测试工作。第二,要做好金属防雷的调试工作。对于建筑外墙中的金属门窗等来说,必需要进行调试与防范工作,避免出现遗漏的现象。第三,要做好设备之间的调试工作。在电气安装工程中,对于一些可调元件来说,则要遵循先空载后负荷与先单体后联动的原则,保证设备具有稳定的使用性能。第四,要调试好发动机与双电源末端的调试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这一工序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常常因为安装人员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就出现了协调不好的现象。 7做好质量检查工作 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由于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因此必须控制好工程的质量,更要加强对工程质量进行事后的检验。如可以培养出第三方进行监理工作,这样也就实现了从客观与公正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建筑电气工程进行监督。其次从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的整体质量上来讲,尤其要控制好薄弱环节,加强管理,保证每一项环节指标都能达到标准要求。最后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因此在工程作业面宽、时间紧等的情况下,要分轻重缓急,避免出现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浪费。此外在监控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与做到因地制宜,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分析现场的实际情况,找准电气工程的关键点,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如针对配电装置来说,在电气工程中,配电装置属于核心工程之一,若是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安装人员与施工设备的进行,从而降低供电的可靠性。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要求安装人员要严格控制好配电装置,从设备的进货到后续的安装与调试工作都要严格进行检验,规范施工图纸。 8建筑电气工程安装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 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电气安装施工以前,安装人员与土建施工人员要针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核,尤其是对图纸中所预留的洞口部位进行反复核对,以避免发生错误的现象。另外,在实际施工以前,还要检查好土建工程中的预埋件以及管道的位置等,只有在验收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如基础施工阶段在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要求,提前做好进户电缆预埋管等工序。同时还要在保证预埋精准度的基础上,施工人员要先掌握好各项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9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建筑电气工程的不断发展,电气安装工程在建筑中的地位也突显了出来。因此在实际是施工中,就必须要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目标。真正推进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做好动态控制工作,保证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最优化。 作者:李繁生 单位: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处理措施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工艺问题。有效的控制电气安装过程实际上是为正常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建筑电气工程的过程控制受施工工艺的影响较大,这就对核心施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受施工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一系列偏差都应该考虑到,以便能够真正做到对设备安装情况的实时控制。 (二)管线标高和定位不准确。虽然在安装过程中,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和施工方案进行安装,但由于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开工前对施工图纸审核不严格,对电气设备,比如明敷的电气配管、电缆桥架等,规划布局不合理,施工工序不正确,尺寸安装不规范,都会导致设计与施工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引起了管线在同一标高和其他专业管线及设备交叉的现象,这样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而且影响了施工进度和观感质量。另外,如果施工安装单位急功近利,没有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安装,就会扰乱整体的施工工序,给其他专业施工带来诸多不便,从而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质量和总体进度,甚至因为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增加施工成本。 (三)安装人员水平限制。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把安装技术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建立相应的技术管理制度,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定期对安装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和施工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错误行为,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应用到电气安装行业,只有加强安装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才能使其在建筑电气工程实施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四)施工企业的施工管理工作准备不足。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中,难免会产生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就对施工管理工作产生疏忽与怠慢,他们在生产工作中不认真遵循着科学的施工管理流程,不择手段的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发展空间就大大降低了工程的质量,使得施工管理工作无法正常有序的开展,对工程的监督与监察力度也逐渐减弱。这样长久以来,施工质量的降低会导致施工方的投资成本进一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浪费施工材料,无法实现促环保与高效益的生产目标,更重要的是对于生产安全质量也大打折扣,施工方的监管责任也会随之加重。 (五)施工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如果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管理工作中与施工现场断开了联系并没有积极实施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工作的话,施工单位就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施工现场的状况,也就无法开展科学合理的施工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会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造成施工项目的监管问题产生。因此,在进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项目的开展中,不仅仅要通过电话文件等形式传播有关施工现状的信息,还要在第一时间内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掌握施工的动态,这会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使得施工管理工作得以有效的展开,从而促进施工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问题处理措施 (一)优化施工方案和工作流程。项目的工作重点是对工程项目工作流程的优化、工程方案的改进,把人力资源科学合理的分配运用,这样能够减少和降低投入成本。当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劳动力的报酬增加、成本增加时,需要及时的制定对应的处理措施。在电气设备安装之前,要全面掌握安装过程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对项目实施的流程、工作内容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对项目的进度管理和监督需要成立专业的工作小组。当监督小组发现项目进程与计划有偏差时需要提出补救措施和方案,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工期目标。 (二)协调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的关系。施工单位应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一支结构设置合理、人员素质较高和从业经验丰富的项目部。项目部应该严格执行“质量零缺陷、管理新起点”的目标和要求,对所有的电气设备安装实施科学化管理。项目部人员需要以项目合同作为依据,组织监督管理小组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费用等实时监督管理,确保标准化和精确化管理。 (三)优化设备节能评价体系。在运行管理方面,应该大力提倡采用节能的运行方式,要加强运行管理机制,使得在电气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节能运行方案。根据以上各项指标,将建筑地区的特点相结合,构建建筑电气系统节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还有一些评价指标,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测试数据,而无法列入评价体系,例如,水泵、风机的有效功率比、电机功率比、总效率等。 作者:范绪光 单位:大连港口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可能的施工管理方面 1施工设计图纸和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过程 采用合理的建筑电气施工材料,降低电气工程的设备生产管理,保证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材料分配控制过程,加深整体建筑电气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安全问题,防止因为材料或机械设备的老化,影响整体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对电气工程中相关的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化的检修和处理,从而加强设备电源插口和开关的各种标准值控制过程,保证金属的导电板的合理化接触控制过程,防止发热多强,造成整体的规定值出现问题。改善电气设备材料的整体染值点,从而逐步降低相关的安全性能,防止电气因为燃点过低,绝缘程度差造成综合性的燃点问题。 2加强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培养过程 根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人员的相关水平进行合理化的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加强整体施工人员的有效化系统培训,建立良好的技术分析过程控制,制定合理化的资质培训和管理,保证良好的电气技术水平规范控制管理,逐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实现合理化的综合性培训管理,从而在人力资源规划上,提高短期技术培训教育管理过程,保证良好的综合性技术稳定控制,防止电气工程产生各种质量问题。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相关质量控制过程 1加强建筑施工前的相关质量管理 在建筑施工管理前,需要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确保合理化的建筑施工设计过程,从而加强施工注意事项的注意过程,保证施工重点和相关施工位置的有效化确定。根据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施工计划,制定合理化的工程施工时间、预埋位置、通道和漏气过程安排位置,改善相关的设备检修过程,从而加强整体施工质量问题的合理把控,提高整体施工过程的相关设备检查分析过程,做好相关的抗氧化处理过程,从而加强施工设备的使用时间,改善施工材料的相关施工准备工作。提高施工前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管理,保证施工人员在思想和技术上可以都具有良好的施工素质,从而保证施工的准确性。加强电气施工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性,提高施工技术实施前的相关责任技术分析,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完成国家要求的相关工程生产许可质量标准控制过程,从而保证后期施工过程中可以按规定完成施工任务。 2加强建筑施工中的相关质量控制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设计的相关图纸要求,制定合理化的施工质量标准控制过程,对施工过程中法相的相关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完善施工中的各类施工措施的处理过程,针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相关施工设计不足问题,经过施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综合性审核后,可以报设计单位进行重新勘察,确定设计方案后,进行设计修正,保证良好的设计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提高综合性的监理人员施工监督控制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施工建设人员、设计人员、监理和管理人员的相关沟通过程,保证施工建筑的正常预埋位置,确保整体地下电缆的各项结构的合理性,防止因为房墙影响产生渗漏问题。明确认识电气工程施工质量中的相关重点问题,从而逐步改善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保证电气工程的施工预控管理和施工监控,确保施工电气设备的相关土建混凝土的正常安装质量,改善电气设备的安全安装过程,在合理化的技术分析过程中,完善各项电气设备的安全质量控制管理。在合理化的土建施工过程中,提高综合性的电气施工专业控制管理过程,在浇筑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监管,提高施工设备的相关技术监管,防止出现一系列的相关损坏问题。 三、施工中的相关安全化管理过程 采用合理化的用电制度控制,完善相关的施工规划控制过程,确定施工的各项基础性原则,保证合理的安全管理规划下,相关的施工安全用电控制,提高综合性的程序审核控制过程,逐步完善相关的施工安全技术监管。制定合理化的施工建设技术交底制度,加强综合性的系统电气工程设计控制管理,保证电气施工中各项资料的有效化责任监管,提高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逐步完成施工签字和盖章过程,建筑电气的施工质量控制管理。采用合理化的安全教育管理和培训过程,对施工中的相关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安全管理,采用持证上岗的制度,制定合理化的维修管理制度控制,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检查控制过程,对电气的相关施工内容进行检查和控制,完善电气工程设备的相关准确安装,确保设备的相关内容符合正规的检查分析和管理,防止因为安全隐患造成各类问题的产生,对相关的接线进行合理化的连接,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化验收,制定合理化的工程问题控制管理。 作者:牛泰臣 单位:明达建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论文: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行业也有了相应的快速的进步和发展。就目前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建筑物的服务性功能不断在提高,当前建筑中对于电气化和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标准逐年在增加。这样一来,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的发咋程度就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和安全等方面关注的增加,建筑电气施工质量也被更多的人群所关注。这是由于电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关乎着整个建筑的使用和安全程度。 二、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建筑电气工程一般都是在隐蔽的地方进行。举个例子来说吧,就像是线盒内的电气工程,在这项工序当中,其施工个周期非常长,各种工序又十分繁多,要不停的进行埋线和穿线的处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电气施工中某一项环节出现了具体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整个工程就要重新返工。同时,在线盒内电气工程施工中的子工程项目繁多,各子系统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和复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气工程施工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在这三个特点中其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在整个工程施工中完善必要的施工管理体系和施工管理方法。关于影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高质量的种种要素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 三、影响新时期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要素分析 (一)关于施工的环境与气候要素的影响。在理论上,电气工程与其他建筑中的工程相比,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条件要求是最高的。这是由于,电气工程隐蔽性和复杂性的要求,还有就是每个环节的系统对气候的要求都不仅相同。所以说,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主义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的系统的分析,一定要选择有利于电气工程施工的环境和气候。 (二)关于电气装置自身质量的影响。众所周知,电气装置属于消耗品,一般都有自己的保质期,再加上这些电气装置在经过长途的运输和保管之后再次进行使用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想象不到的质量问题,这对于电气工程施工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首先厂家出产设备存在一定概率上的质量问题;其次是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或者是其他因素可能会不利于这些电气装置的保存,继而出现损坏的现象;再者一些人为因素可能也会对电气装置产生影响。 (三)关于施工人员对于电气工程施工的影响。在整个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当中,施工人员是影响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这点不难理解,再完美的电气装置和施工环境最后还是要人进行操作进行施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不具备相应施工素质和技术的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必要会出现对电器装置安装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操作失误。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电气工程施工中故意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工程施工的问题,以至于必须返工。所以说,我们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一定要重视人的因素,积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交流,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以确保整个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新时期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管理体系分析 (一)关于施工之前的管理问题。有句古语说的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中也是如此。要知道,施工之前的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全方位,无遗漏式的对今后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不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前做好防范和应对策略。不仅如此,相关管理人员还要在其他建筑部门的配合下对设计部门完成的图纸进行深刻的分析,整体把握整个项目工程的施工预案。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对一些结构复杂和施工难度大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剖析,必要时要召集各方面专家共同研究相关的可行性施工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工前我们要做好相关的施工图纸复核工作,要确定整个设计和施工方案都准确没有相应的错漏并以此做好相关施工安排和施工进度表。 (二)关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问题。电气工程在做好施工之前的管理的相关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则进入施工过程当中的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当中的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管理的核心,因此一定要做好这个阶段的管理的相关工作。施工过程当中的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电气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操作,必须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直到合格为止;第二,施工单位还要做好施工所需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以及进场验收方面的工作。材料在进场之前,所需配备的进场资料一定要齐全,还要通知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只有验收通过之后,才能够将材料运用到施工的过程当中。第三,施工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与其他工种作业相互影响的问题,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的与分包单位以及建设单位进行协调,确保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解决到阻碍施工的问题。 (三)关于隐蔽工程施工的管理问题。建筑电气系统中,有很多的电缆及电缆保护管、接地线等需要从墙体或隔墙内部穿过,这些施工项目都属于隐蔽工程,其出现质量问题时不易察觉,即使发现整改起来也较困难。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管理建筑电气施工质量。 (四)关于竣工后管理问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验收。后期的验收工作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当整个电气施工完毕后,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的调试,确保各种电气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对于电气工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应及时返工,并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总而言之,随着人民生活的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人们对相应的居住环境的条件有了更高标准的追求。建筑电气施工是关系到整个建筑功能性的完善程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其的施工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已经开展了一段历史时期,也取得了一些傲人的成就,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是笔者多年工作研究经验下的一点心得体会,现将其写于本文,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的作用。 作者:曾强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科技论文:利用教育科技改善体育课教学 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比较敏感,乐于接受,而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手段之一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等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多媒教学软件是促进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优化体育课教学呢?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扩知识领域,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论述如下: 1、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而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以往的体育课教学由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已经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就截然不同,学生面对的是一台电脑,在这里边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教学课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教师的讲解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会精神百倍,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可见,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一般教学手段很难比拟的。 2、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一点,便是如何将教材重点、难点突破,以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动作的目的。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着重指出,一堂体育课中要重复多次。遇到复杂、迅速的动作,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仔细了解每一个动作细节。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学生初学时,年龄比较小,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对动作的了解多数依赖于观察,但是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容易让学生看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形成分解做动作的习惯,忽视了迅速连贯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授课,就会避免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学时教师的动作讲解、示范,直接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会的同学可以进行练习,不会的同学可使用控制按钮重复播放动作的讲解、示范。并且教学的重点难点的体现也十分明显,用特定的声音、图标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反复演示,结合教师的行间指导,形象地解决重点难点,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提高教学实效。 可见,多媒体教学软件在体育课中的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思维、观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 总之,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发、应用软件到教学之中,也已成为当今发展主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应用必须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重视软件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试验,只有这样,才能开发了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面的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科技论文: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策略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取得明显的进步。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开始注重发展体育科技的发展。随着体育发展具有国际性和现代性,而科技又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因此体育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水平基本可以体现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文明程度。该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和推动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我国体育事业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而21世纪属于科技的时代,因此科技能够有效推动体育的发展。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能够壮大,应该加强研究我国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从而发现体育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体育科技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举办国际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方法及结果 1.1研究对象该文对我国15个省市的150为教练员、运动员及研究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15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表145份,有效率96%。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该文课题进行研究。 1.2研究结果通过对145份有效调查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平均分数为57.26,标准差为13.52,总体评价水平尚可。 2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1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现状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主要发展模式是“举国体制”,即利用完全的训练体制、全运会死啊之及国家队长训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我国经济体育管理理念为一致对外,并实行训练一贯制的方针。在相应的管理措施下,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去得了金牌第一的成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去得如此好的成绩。为了促进体育科技的管理与“举国体制”相辉映,国家体委要求各地区建立科技工作管理机构,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管理的发展。各省市相应体位的号召,纷纷建立了体育科技相关部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体育科技事业非常重视,如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信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建立,此外我国还有多所体育高等院校,为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体育科学学会及其他地方学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和课题研究。目前我国学会主要有体制研究、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等,而且学会群众表现非常活跃。 2.2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现状虽然我国人口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我国人才也相应增多,人们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都有明显的进步。通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体育系统人才已经超过12万人,教练员已经超过3万人、优秀运动人员也超过2万人,而且我国体育专业技术人员也有3万人左右,绝大部分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2.3竞技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现状竞技体育领域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开展奥运科研项目研究,通过研究能够方便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到爱运会科技服务中心,还可以提高我国体育科学化训练能力,从而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在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时,要结合我国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并由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我国为了提高竞技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的发展,加强国家队科研团队的组间,以期为奥运会的科技工作作出贡献。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队科研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总局组间了体能训练、运动影响、医务监督等多个学科综合的国家队科研团队,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为了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国家体委还专门建设了重点实验室,如运动心理、运动医学、体能恢复等。为了适应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重点实验室由原本的6个,逐渐发展到34个。目前我国还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相应的平台对运动员的基本信息、身体机能、心理检测以及战术分析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促进体育科研的发展。 2.4群众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现状我国早在1979年就开始注重学生体质监测,通过对监测内容和数据的分析,为国家制定各种锻炼标准提供了依据,从而促进我国群体体育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进入全民健身时代,将科技融入到全民健身中是我国目前的发展目标。为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领域体育科技的发展,我国较为注重全民体质监测,如2000年我国急性了第一次全民体质监测,2005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全民体质监测,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民体质监测。通过对全民体质监测,能够为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全民健身更加科学正规化。 3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采用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举国体制”逐渐不适应我国的发展。该种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体育科技资源存在不流通,且结构科学的情况,如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建设出现重复的问题,相应的科研资料也不能良好流通,同时很多科技装备、文献及数据没有实现共享,从而导致体育科技不能良好发展。(2)体育科技制度建设存在问题,如今我国体育科技制度存在科学水平低,且没有良好的保障。通过研究可以发展,我国体育科技经费使用、奖惩等制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3)对于不同机构的划分不够明确,如行政机构与科研事业机构,它们还存在职能划分不清楚的情况。 3.2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通过调查可以发展,我国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及科研人员非常少,无法起到促进体育科技发展的作用。另外我国科研人员的学历大多数是在本科及以下,研究生、硕士、博士等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同时我国体育科技还严重缺乏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因此,目前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应该注重对高素质综合性科研人才的培养。 3.3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速,但在体育科技的投入中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我国在2001年国家投入1236万元人民币。如美国在1996年成立“体育建设科学研究基金会”,有很多企业会改基金会提供经费,美国在1997年奥运会发展计划投入中高达12.42亿美元,即超过90亿人民币。德国在1993年国家投入4948万马克,即超过2亿人民币。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在体育科技发展中经费的投入非常少。 3.4体育科技发展失衡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在体育科技发展中,更加注重竞技体育的发展,将大部分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的研究中,而且对于体育科技的奖励,也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中。而群众体育往往被忽视,不仅投入资金少,还得不到相应的奖励。这种发展失衡的情况会影响我国体育的发展。 3.5体育科技产业水平低我国相关体育部门对体育科技成果的宣传存在问题,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的推广不够重视,从而导致科技成果无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科研人员思想过于保守,习惯性保密。相关部门对科技成果推广的经费不足,致使无法完善起到推广作用。 4我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4.1深化我国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应该注重将科研与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从而促使体育科技能够有效解决实际训练的问题。目前对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还不够清晰,应该从职能定位、经费划拨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促使体育科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该注重以科研机构为主体,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建立适应我国国情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要具有民主型和公开性,加强人才、资金的流动,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科研提高能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在体育科技管理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全的体系,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完善配套措施,通过考评和监督的方式,促使我国体育科技管理制度完善。 4.2加大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体育科技人才培养时,我国应该通过提高体育科技人才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的方式,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我国还应该通过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培养组织,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发挥我国体育科研场所培养人才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教育和资源的整合。除了国内人才的培养之外,我国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激烈措施加强对国外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引进,从而提高我国体育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4.3提高我国体育科技经费的投入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所需要的经费也越来越多。如需要建立科研场所、完善服务体系、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经费,然而我国经费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支持,这种单一的经费投入方式限制了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通过加强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展资金来源,从而提高我国体育竞技经费的投入,促进体育科技的发展。 4.4促进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政府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性,并通过协调、引导和制定优惠政策的方式,促进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我国应该通过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以及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如促进重点实验室与相关企业的联合,从而促进研发出使用市场的成果。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信息推广平台的方式,促进企业或其他组织进行交流,从而研发出企业需要的成果。 5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却受到管理体制、资金不足等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过不断深化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创建多种方式资金投入渠道、注重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等能够有效存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从而提高体育科技的创新实力。 体育科技论文:体育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研究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已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科技创新成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驱动力。近年两会上,多次深谈科技创新,而今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更是成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科技与体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2014年10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指出,要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科技创新,而促进体育产业与科技的融合离不开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在体育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以体育与科技融合为驱动力,促进体育产业不断蓬勃发展。 1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内涵 体育产业与科技融合就是为了满足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主导,利用高新技术与体育产业中的各个业态环节进行交叉融合。具体来说,认知科学、系统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一系列前沿性交叉科学,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空间技术、图像传输技术、数字转换技术、监测技术、仿真技术、防护技术等一系列开发前景广阔的应用技术[1],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用品、体育建筑等领域,正越来越发挥出巨大作用。这种交叉融合使得体育产业从创意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产品销售以及产品消费的演化周期不断缩短,不断改变体育产品的交互形态,不断改变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需求引致的。体育需求通过市场信息反馈到体育企业,对体育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品种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对科技提出现实需求。在此背景下,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成果的运用可能提高现有体育产品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会创造新的体育产品,甚至导致一些旧的体育产品消亡,这就可能打破原有体育产业内的分工体系,引起体育产业结构的扩展与复杂化,刺激和带动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成长。而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又会对科技提出新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创新。体育产业发展程度越高、产业转型升级越快,产业结构越趋于合理,对科技需求就越强烈,在此过程中,体育产业和科技不断融合,推动体育产业不断发展(见图1)。 2财政政策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必要性和作用机理 2.1财政政策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必要性首先,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外部性影响。对于体育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大多数创新者很难排除他人对创新成果的使用,这样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并为其带来利益,出现外部性问题。在外部收益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研发者的创新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制定财政政策等政策法规来矫正这种外部性,从而有效激励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完成并推动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其次,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无论是体育产业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到研发结果等都是很难预测和控制的。面对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很多实力有限的体育企业可能望而却步。融资成为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过程中,许多制度、机制还未建立或健全,短期内难以形成广泛的风险投资理念,这就决定了近期内我国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财政政策的重要性,需要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或风险补偿等财政政策加以干预,引导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进入。 2.2财政政策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作用机理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激励政策和税收政策。财政激励政策又分事前激励和事后激励政策。事前财政激励政策主要有财政补贴、政府财政设立的各项投资基金、以及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各项财政政策(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等)。事后财政激励政策主要是政府采购政策[2]。税收政策又包括税基式、税额式和税率式优惠三种。税基式优惠主要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财政补贴等事前激励财政政策会促进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投资增加。当出现外部性影响时,财政补贴通过提高边际收益促进投资增加,投资增加后,通过投资乘数使高新技术体育产业产出的增加大于投资增加的数额。政府采购是促进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购买,对科技创新的产品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刺激和创造,直接拉动高新技术体育产品的消费增长。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通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的投资增加,另外使高新技术体育产品成本降低和价格下降,促进高新技术体育产品的消费需求(见图2)。 3我国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我国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取得的成效 3.1.1科技驱动下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的相互促进与融合已逐渐发展成为新趋势,并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创新发展。首先,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体育产品的表现力。例如,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配合导演组创造了奥运会开幕式数字影像时间最长、屏幕尺寸最大、数据量最大、3D及数字特效运用最多等多个世界纪录[3];通过运用数字图像技术和视觉系统集成技术等高新技术制作的数字版《伦敦奥运会吉祥物宣传片》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另外,科技创新为传统体育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创造了颠覆式的体育消费模式。例如,联想自主开发的跑步软件“乐疯跑”,加入了社交功能,用户通过微博登陆后,就可以看到周边同样使用“乐疯跑”的跑者,点击跑者头像后即可即时交流,用户之间若距离较近也可以一起约跑健身[4]。 3.1.2体育科技示范园建设初见成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全国首家体育科技示范园于2009年11月29日在上海体育学院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1月,经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审批,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获得“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称号,更名为“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5]。这也是我国体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政府的政策扶持,依托杨浦区知识创新区的环境优势,实现科技与体育的深度对接,推动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导入和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演进,逐步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为体育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体育服务业示范园区[6]。截至目前,科技园拥有3个基地,可自主支配面积26792平方米。园区共有企业226家,注册资金3亿多元。已经形成了以健康管理、体育赛事推广、健身器材、运动康复、体育信息、运动健身、场馆管理等企业为主的体育产业集群效应[7]。 3.1.3相关政策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国家陆续下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等相关文件。《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突出强调“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更是多处提到科技创新,如“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鼓励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挖掘品牌价值。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加强创业孵化,研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完善体育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 3.2我国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存在的问题 3.2.1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体育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发展机制首先,体育产业既缺乏内部重视,又缺乏有效的外部运行机制。长期以来,体育主管部门工作重心放在竞技体育,缺乏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视,没有将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纳入体育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而体育产业又是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各级政府没有将体育产业创新的科技引擎驱动纳入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加上缺乏有效的外部运行机制,在产业发展中很难与众多关联产业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另外,我国体育和科技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功能接口和协调机制,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和科技的有机融合与互动发展。特别是在体育科技融合的新兴领域,存在许多大家都不管的“真空”地带,“科技对接体育发展需求”仅仅停留于口号,严重阻碍了体育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3.2.2市场主体科技含量低,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载体建设乏力一是体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以传统产业为主,体育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国产化率偏低,关键技术装备还主要依赖进口,体育产业的高端环节仍然被发达国家控制。以占我国体育产业总量一半以上的体育用品业为例,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增加值达到2418亿元,同比增长15.8%,但体育用品行业中众多体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严重依赖模仿,缺乏品牌企业,特别是渗透科技元素的体育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很少,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目前各类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应用不广,体育产业支撑技术研发薄弱,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转化和应用上的速度相对缓慢,进而影响到科技创新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蒋志学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了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每年我国有很多项体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和专利成果,确实为一些决策部门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受到资金、平台等诸多现实因素的束缚,真正进行转化的体育科技成果所占比重却很低,大部分成果并未真正得到转化和应用。三是体育产业科技融合创新平台有待进一步发展。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业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实现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其他产业相比,明显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科技融合创新平台还很少,亟需进一步发展。 3.2.3投入少效率低,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资金保障不足近年来国家对体育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科技部每年在体育方面的投入达到2000多万[8]。但长期以来,体育科研项目立项偏重于体育事业,客观上难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明确应用目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9]。另外,体育科技投入效率低,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以中央财政的科技资金和近百项科技计划为例,分40多个部门管理,客观上的分散造成了重复、封闭,多头申请、跑项目的负担特别重[10]。这种科技资源分散的现状再加上投入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科技投入的效率较低,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最后,体育产业科技投入来源单一,仍然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而财政投入方式也比较单一。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大多缺乏“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导致无法通过财政资金产生杠杆效应从而有效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据统计,目前全国仅有北京、江苏、福建和安徽4个省市设立了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府财政引导力度还非常弱小[11]。 3.2.4缺乏细化落实,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政策环境尚需优化从现行体育产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来看,比较零散,临时性税收优惠政策居多,且扶持激励力度不大。虽然国务院46号文明确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截至目前,有关文件中的一些宏观意见还未出台任何具体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是宏观的,其实施还需要许多配套政策的支撑,才能真正落实。另外,部分政策很难落实。如46号文强调“充分考虑体育产业特点,将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是当前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体育企业虽然可以申报,但由于其门槛主要是针对科技企业来设定的,对于体育企业来说门槛太高、覆盖面有限。 3.2.5复合人才匮乏,缺乏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人才支撑一方面,体育工作者普遍缺乏高新技术知识,大多没经过现代科技系统完整的培训,面对体育装备不断升级和体育技术不断提高,缺乏主动应对和有效驾驭的综合素质与操作能力,科技对体育支撑以及承接之间存在严重不相匹配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大多没有深厚完备的体育背景,能够驾驭体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复合型高端人才凤毛麟角,严重制约了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进程,并弱化了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现行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文理分科,复合型人才存在先天性流失问题,无限的知识分化与技术分工,很难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产业科技融合人才队伍。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各级政府也缺乏强有力的相关政策,难以实现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强力吸附,现有体育产业人才环境,尚不足以吸引大批高科技复合型人才进入体育产业创新高地。 4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建议 4.1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取向 4.1.1采取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财政政策根据2015年1月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4万亿,比上年增长8.6%,增幅相比2012年和2013年,分别回落4.2和1.5个百分点。多年来,财政收入增长首次跌至个位数,而此前的十年间,财政收入有七年增幅接近甚至超过20%。最近,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经济放缓、收入增速下降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背景下,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必须也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持续大规模的直接财政投入增长显然不现实,一定要有的放矢,保证重点投入,要更多依靠改变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 4.1.2明确企业是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与以往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有了明显区别。意味着凡是能由市场完成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同时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明确企业是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而政府只是为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利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优化政府财政科技资源配置,增进产学研协作,协同创新,使有限的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财政政策直接扶持的对象是处于体育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企业和个人;而财政政策间接扶持的对象,应该是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科研机构、平台、孵化器、科技中介机构、创投公司、担保公司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采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发放政策性无息或低息贷款等多元化方式来克服创新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市场失灵,不断激励体育产业科技创新。 4.1.3针对创新不同阶段实行差异化财政政策针对体育产业科技创新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财政政策。首先,在研究开发阶段,风险很高、资金瓶颈突出,需要财政投入直接支持企业研发,对于体育科技中小企业,财政还应提供信用担保等金融引导政策。其次,成果转化阶段,通过投资建立体育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投入企业,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政策,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最后,规模生产阶段,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还需要体育风险投资基金来继续鼓励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另外,在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中,还需要税收政策来降低企业成本、调动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必须指出的是,当前财政政策倾斜重点应该放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从上述存在问题不难看出,这两个阶段困难最大,而且从美、英等国的实践来看,也都选择把鼓励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2近期促进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的财政政策着力点 4.2.1充分运用现有政策和扶持基金形成合力首先,充分运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总规模达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助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对于这一重大利好政策,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重点支持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体育产业创新型企业,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融合对接,孵化和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另外,2015年1月7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还联合制定《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要把目前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扶持政策和基金资金整合到一个平台,并将相关信息向全社会开放。借此机会,整合所有体育产业科技投入资源,充分运用现有政策和扶持基金形成合力,提升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4.2.2加大体育产业科技融合平台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体育产业科技融合平台财政投入力度,推动体育产业和科技融合载体建设,着力形成体育产业科技融合战略优势。首先,整合现有各类体育科技资源,加大财政投入继续推进体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体育产业基地等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鼓励集群创新和技术共享,加快各类体育创新要素集聚融合,优化体育和科技融合发展环境,促进体育产业与科技相结合的重大项目落地。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培育体育技术创新平台,健全体育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科研中心在体育产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5年1月16日由江苏省体育局与苏州大学共建的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在苏州大学揭牌,在协同创新和发展体育产业方面在全国最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最后,加大财政投入扶持成立区域体育产业科技合作协会或企业协会,以便相互合作交流,协同科技创新。 4.2.3鼓励银行加大对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融资力度首先,加大财政对银行融资机构的激励力度。鼓励银行对于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给予信贷支持,对于银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体育企业的贷款,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补贴或奖励;允许适当提高银行对体育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的比例,然后由财政对高新技术体育企业的科技贷款进行贴息;以补贴或奖励的方式鼓励银行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担保形式,解决体育科技企业的融资需要。其次,积极促使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以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惠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对体育科技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4.2.4设立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财政担保资金尝试在中央或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财政担保资金。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财政担保资金应依托体育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在综合评估基础上设定。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财政担保资金支持对象应该选择处于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阶段的体育科技企业,特别是体育科技中小企业的贷款,以及体育产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项目贷款的担保。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财政担保资金的运作方式应主要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担保机构,对该担保机构开展的体育科技企业担保业务进行补助,对再担保费进行补贴,引导担保机构为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提供广泛有效的担保服务。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对再担保费补贴和担保业务补助的总额原则上不应超过担保公司体育产业科技创新项目担保总额的1%。 4.2.5建立完善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政府采购制度首先,建立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政府首购制度。对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需要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体育产业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实行首购政策。在确定的采购项目预算审批过程中,要优先安排采购这类自主创新产品的预算,由各级财政批准后再由相应级次的政府采购部门实施采购。另外,加快编制完善政府采购体育自主创新产品目录。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曾联合制定《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009年也启动了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科技部负责相关认定工作的开展,而财政部则负责产品目录。但截至目前,并没有看到国家版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目录,只有少数地方政府出台了自己的相关目录,而这些目录中显然体育产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加快编制完善政府采购体育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迫在眉睫。 4.2.6积极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首先,切实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46号文件明确指出“落实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财税部门要加强宣传、上门辅导,切实帮助体育科技企业用好、用足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和上级部门沟通,尝试对体育企业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使更多的体育企业能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其次,实现税收优惠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加速折旧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做到税基减免、税额减免与优惠税率方式相互协调配合,使税收优惠遍及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开发、设备更新、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等各个环节。最后,加强对体育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税收扶持。创新关键在人,通过税收政策保障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比如对来自企业的技术创新奖励,减征个人所得税;鼓励企业采用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延迟纳税;对于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建议设免征期限等。 作者:王家宏 邵伟钰 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体育科技论文:科技网络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坚定的信念和理想 网络时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频繁的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已经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网络游戏也成为部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使他们逐渐与外界逐渐脱离,学习目标和理想也逐渐被网络所侵蚀,甚至对学生的将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网络时代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脱离网络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水平,通过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提高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起学生坚定的信念,坚定理想,为将来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 2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2.1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拒绝户外锻炼网络时代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拒绝一切户外活动,甚至逃课,学习状况越来越差,长时间在室内不能够呼吸新鲜空气,不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发生的任何事,逐步与学校、同学、社会脱离,最终导致找不到工作,身体素质也一差到底的惨状。 2.2使学校在大学生体育健康发展和网络应用之间进退两难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成为目前大学生身体健康逐步下降,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制止大学生之间网络游戏的传播成为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游戏的世界,帮助他们参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但是学校也不得不考虑到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如果一次性切断大学生的网络资源可能会造成大学生反感,或者造成大学生与社会脱离。因此,网络时代的发展将学校推到了进退两难的窘境,学校应该认真研究出一套更加切实可行的反感来帮助大学生。 2.3人际关系冷漠,体育意识淡化网络时代的到了为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了解对方的装状态,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生活更加的便捷。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让人际关系逐渐变得冷漠,虚拟世界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重要工具,这也造成了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僵化现象,应有的一些团结协作体育精神不复存在,体育意识不断淡化,人际关系也岌岌可危。 3网络时代培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途径 3.1开设专门的体育价值观培养课程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就业等都有非常长远的影响,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很多学校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大的支持力度,并不能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严峻情况和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性,也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忽视,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对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不甚了解等。因此,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课程,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重点学科建设,选择更加优秀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体育价值观,它的意义和培养方法的等等,并逐步提高体育课程在整个教学阶段的地位,只有大学生重视、了解了才能积极去完成。 3.2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也应该让大学生走出去,参加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体育户外活动的乐趣,感受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并学会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组织并鼓励大学生参加大规模的马拉松户外长跑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运动会或者体育测验活动,甚至鼓励学生参加体育之外的户外活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户外活动对身体带来的舒适感,帮助学生不断认识社会,不断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3.3正确利用网络培养和激发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正确地利用网络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技能,也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信息,培养体育兴趣,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才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互动,培养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对学生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对教学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常需求,只有学生存在需求才能产生动机,激发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培养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首要要求。 3.4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特点,内容也是良莠不齐,低俗、暴力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性,网络游戏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了极大地危害作用,网络游戏成为阻碍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制度对网络游戏加以严格审查,对暴力、低俗内容进行整治、处罚;其次,游戏开发人员应该担起社会发展,大学生成长的责任,为了利益而开发大量游戏的行为就是对社会、大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网络相关开发人员都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网络社会将会越来越积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将会不断延长,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越来越容易。 4结语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对其将来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对大学生体育价值的形成了一定障碍,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吃苦耐劳、有责任、有信念的正确体育价值观,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和创新的途径。 作者:叶平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体育科技论文:信息科技在体育中的运用 1信息科技在学习体育中的作用 1.1促进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体育训练十分讲求训练方法是否科学。现代信息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方便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因此结合其他相关知识,根据学生或运动员的个体信息制定合适的运动数学模型与选材标准,从而有利于使学生或运动员取得更好的学习与训练成效。 1.2促进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既往的体育教学管理,需要通过严格按照上交、定期审查与临时抽查等手段以使各项教学计划能按时完成,这导致体育管理者负担较重且管理效果不佳。而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采取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不仅大大地降低了管理者的负担,还提高了体育管理的效率。同时,通过开发相应的计算机管理软件与校园网络,既能提高对体育场地、经费与器材管理的规范性与高效性,又能将学校体育管理方面的经费置于监督之下,促进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现代化,使之趋向严谨、透明化。通过应用信息科技于体育管理中,使各项辅助管理得以规范、合理而高效的进行,在整体上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性。 2信息科技在学校体育中的实际应用 2.1在体育教学上的应用由于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表现特点,教师通过将教学资料在多媒体上的呈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视野。如播放一些运动比赛视频,并配合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互动,对一些运动上的需要注意的细节与难点进行仔细讲解分析,在学生对课堂产生极高热情的情况下,教学效果自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各种学科相互渗透。而体育理论本身就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在相关的学科知识迅速更新时,体育理论知识也随之更新,因此学校一线体育教师、教练、体育科研者必须不断更新与学习知识,并自觉接受再教育。然而,由于工作任务的沉重,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系统中参与进修,然而在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下,建立体育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就非常容易了。比如在学校体育网站中开发相应程序建立网络学习室,师生交流平台、教学媒体库与试题数据库,从而使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研究。 2.2在体育管理上的应用统计学校体育成绩和规划学校体育工作时,常常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这种情况下使用计算机和通过开发的相关系统进处理就能够非常精准快捷地完成。比如使用成绩管理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学生成绩并加以统计;而教师只需要在系统中输入学生学号与项目测试时的原始成绩,系统便可以完成自动评分查分、汇总、平均分计算、确定成绩等级等,这样一种自动化的计算机处理方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各级教练与体育管理者的工作强度,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一般情况下,学校的体育场馆在校园内分布情况较为分散,其管理模式也多为分散式的,这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不便。学校体育管理要求在遵循体育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最佳的方式计划、施行、评定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目前高校体育管理着重于体育教学管理、网络信息管理、体育资料管理等几个方面。在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中,有时会需要处理数量计算量很大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开发相应的数据库软件以使数据处理准确快捷的完成;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相关功能,对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处理的资料分类、整理、排列顺序、加工、存档,以提高日常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有序性。 2.3在体育运动训练上的运用一般体育项目的运动训练有以下几个环节:初始计划、确立训练目标、制定相关训练计划、按计划施行训练和完成训练、实现训练目标。这些环节也存在于传统的学校体育训练中,但由于许多细节上存在不合理的原因使得运动员训练成绩难以提高、训练目标实现情况不理想。而一旦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些细节上的问题,并且在整体上亦能提高训练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得运动员的训练成绩能得到明显提高。例如通过开发相关数据库系统,对运动员日常的训练计划、施行情况、心理状况等数据进行记录保存,根据这些数据再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且符合运动员个体情况的训练计划、训练目标与训练方法。 2.4在综合方面的应用如今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就是生产力,获取信息几乎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网络技术的变革上,网络具备了传统媒体的全部功能,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新快的特点。在学校体育方面,通过网络收集相关信息为教学、训练和管理提供新思想、新观念与新方法。一些体育网站许多这方面的信息,实时报道相关项目的最新成果,及许多专业人士对某方面的专业评论也透过网站得到传播,以及相关运动设施、场馆的变化情况也能在网上得以查询出,这对教学与训练来说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3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科技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离不开信息科技。在学校体育中,信息科技并不仅仅局限于管理方法、教学与训练手段的变革,更关键的是观念与思想上深层次的改变,体现的是现代化的精神。如今,学校体育也已经离不开信息科技,信息科技的应用不仅能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还将很大程度上保证学校体育的不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单单意识到现代信息科技对学校体育的重大意义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并接受信息化变革所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学校一线体育教师、各级体育教练、体育科研部门工作人员和学校体育管理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信息科技在学校体育中的学习与研究,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作者:刘业飞张洁单位:榆林学院 体育科技论文:当代体育与科技发展的融合 体育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要的物质保证 体育是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体育影响的不是生产过程,而是劳动者本身,即通过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的工作能力,减少因疾病损失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来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物质生产的经济效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劳动者本身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从制造工具、改进工具、掌握和使用生产资料来讲,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和能动因素,使劳动者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熟练的劳动技能和健壮的体魄是发展社会生产的主要条件.据有关资料报道,以适当的科技方式积极从事体育活动可使劳动者工作能力提高10~14%.如果劳动者工作能力提高10%,则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0.5%.由此看来,尽管体育活动不是直接参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但确为提高生产指标创造了一定的前提.劳动者体魄的健壮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它是提高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体育科技与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科技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使我国的体育社会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必须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体育经济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体育和发展经济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体育并不是单纯的消费现象.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体育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应当作出新的估价.众所周知,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活动,包括比赛、体育场馆及各种体育设施的开放使用等等,虽不能提供物质产品,却可以向人们提供精神产品,提供劳务,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运动员及有关人员的付出同样创造了价值,增加了社会财富及国家的收入,这些成果将是国民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正以较快速度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是体育发展的契机,同时要求加快体育工作方式的变革和相应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比重将逐步上升,消费需要向多样化、多层次发展. 因此,体育科技的发展对稳定市场,调节供求关系也有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重视加强体育工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当改变那种把用于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看成是一种支出与消费的观念,体育事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科技的应用研究必然将带来经济的腾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将更重视和加强对体育改革与发展中提出的各种重要问题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超越传统,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经济是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繁荣的经济可以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为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就业的机会.尤其是体育用品的发展,出现了多行业生产、多渠道销售,使我国体育产业得到了深层次的变革.体育场地、器材、科研及体育产品业已相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黄金时期.同时由于大型体育活动的举办及利用运动会采用的现代化技术和设施等可促进科学技术、交通、旅游、工商、服装、电讯和新闻出版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收入,使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又给我国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现代体育与经济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为现代体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现代体育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生活方式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水平,可以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来推动科技与经济和现代体育的发展. 作者:高岐冯庆德崔明单位: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兰州榆中恩玲中学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科技论文:高科技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及发展探讨 摘 要 在众多的竞技体育当中人们的潜能已经开发到接近极限,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胜败的竞争愈发依赖于科学技术上的比拼,为了保证体育运动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正确认识科技与体育的关系。本文对体育中高科技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其中高科技的作用及发展。 关键词 高科技 体育竞技 发展探讨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带来全新的发展局面,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竞技中高科技的应用 2000年的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中提出了知识体育的理念,这也是在体育竞技中应用高科技技术的开始,据统计,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就是有超过六十项的新兴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其中。在体育器械、服装装备和训练的体系和方式中都包含着数量不小的科技技术,其科学技术含量较高,这将高科技在体育竞技中的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与此同时,体育竞技场除了是各国进行体育比赛的场所,也成为了世界各国进行科技竞争与较量的关键场合。在众多的竞技体育比赛现场我们都能看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从篮球场地中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的篮架和精密准确的计时计分系统,到运动员们能够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和动力的运动鞋和运动服,从游泳池中能够充分净水与给排水的系统到运动员能够将水中阻力降低到最小的泳衣,甚至是羽毛球拍贴合人体手形结构的握柄,这些蕴含着丰富科技含量的体育用品和场地在竞技体育的比赛中随处可见。 二、体育竞技中高科技带来的作用及发展 (一)体育竞技中高科技带来的作用 影响体育意识:在发展和突破的过程中,科技和体育有着相似之处,这也促使科技和体育两者在进行发展的同时也互相产生着影响和促进作用,体育科技在进行发展时受到了高科技的促进作用,使得人们认识经济体育的层面逐渐发生了改变,让体育竞技在民众的受欢迎程度再次提高。 推广大众体育: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大众体育也进行着科学方向的引导,民众在进行日常锻炼时不仅使自身的体质素质得到了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加强,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现代科技使得体育活动的观赏性得到了提高,吸引了更多的大众投入体育比赛的观看,高科技对体育活动产了巨大的影响力。 发展竞技水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也促使了体育竞技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刷新着各种记录,也不断突破着人类的极限。竞技体育本身就是动态的发展系统,因此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再次进行发展,在体育系统进行发展的同时,体育运动的各种成绩也在进行刷新,运动技术和训练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改良和优化。 革新客观事物:在高科技的发展背景下,体育运动是器械和装备都得到了个性化的发展和革命性的创新,更多的运动员在科技发展的驱动之下,开始进行寻找和开发更加适合自身体质和特点的运动装备。在这种背景下,各运动品牌也加大了产品的研发力度,不论是运动的训练服和比赛服装,还是使用的球拍和球类等都是将体育运动和现代科技进行完美结合的产物。 创新体育设施和场所:我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环保、艺术的思想融入到了多个体育场馆当中,对其中的功能也进行了着重的开发,并实现了绿色环保的能源循环体系,在场馆的建设上采用了先进的纳米材料,将实用性和美观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进行比赛时,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传媒技术,将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精准的捕捉和准确的分析,不仅能够为一些存在争议的环节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也能够据此对运动员的动作要领进行微调,提高成绩。 (二)体育竞技中高科技的发展 统一竞技精神与科学技术:不仅科技的发展成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依托,同时竞技的精神也在对科学技术起着推动的作用。然而,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竞技的精神都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将科学技术作为解决体育运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的动力和手段,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服务宗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带动人类的机体和精神都向着更快、更高和更强的趋势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产生对科技的过分依赖,要通过大众的监督和完善规章对体育的公平公正性进行维护,创造一个健康、绿色发展的体育发展空间,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 服务于体育竞技:要充分运用计算机的科学技术和生物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将其有机结合到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活动当中,促进体育领域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中,要分析和保存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将最好的保护带给运动员,将运动员在运动中受到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科学技术和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能够将积极的作用带到大众社会当中,使运动更具亲民性和趣味性,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结语 体育运动员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体育的价值和意义,不然极易出现对体育竞技中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社会和大众应当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的环境,让体育在科学技术的背景下能够进行更加优质的发展,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体育科技论文:谈科技创新在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中应用 [摘 要]科技创新与体育的融合有利于推进体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就科技创新对体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明,并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从体育训练、体育设施、体育竞赛管理与评判这几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在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中应用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应用 一、科技创新对体育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竞技体育为例,在国际化竞技体育赛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赛选手之间的竞争代表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竞技体育比赛某些项目中冠、亚军之间时间差往往表现出一微秒、一毫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必须科学利用科技的力量,在日常训练方法上进行创新、在训练辅助工具上创新。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与体育的融合有利于推进体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在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中应用――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 青岛滨海学院是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共开设33个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管、经、艺、医、教育等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17000余人。青岛滨海学院对本校体育的发展非常重视,每年参加、开展的多项体育比赛,如省田径锦标赛、市大学生运动会、市运会、羽毛球比赛、健美操比赛、乒乓球比赛、龙舟赛等等,与此同时一再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仅先后引进了一批体育专业人才,而且在体育实施上不断完善,并鼓励广大师生在体育教育与竞赛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下面,就青岛滨海学院体育教学及体育竞赛中科技创新的应用具体说明。 (一)科技创新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青岛滨海学院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训练的方式与技术技巧,并充分应用科技创新优化体育教学当中的体育训练方式,在锻炼了学生身体的同时,帮助学生降低了体育技巧学习的难度,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快速发展。以学生竞技体育水平提升训练为例,想要在水平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其关键因素就是运动技术与运动方法的创新。 竞技体育运动技术的创新是体育科举创新的一部分。三级跳远中的“跑跳式”将有效水平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因此取代了“高跳型”技术;长跑运动中身体匀速直线性更好的“梅花鹿”式跑取代了大起大落的“袋鼠式”跑和快慢不均的“驼鸟式”跑;铅球投掷中加长做功距离的背向滑步技术取代垫步技术;体操和跳水动作中对身体转动惯量的精确把握,带来了花样百出的空翻和旋转;跳台滑雪运动中两只滑雪板呈V字形排开能在空气中获得更好的升阻比,因此取代了滑雪板的平行姿势。 体育技术创新在青岛滨海学院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从青岛滨海学院多年来竞技体育类教学经验来看,这一技术上的创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心理畏惧感。 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众多科技创新不断被运用到体育训练教学当中,青岛滨海学院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上升,同时也激励了校内师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将科技创新更好的应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总而言之,我们应当以“科学观”看到体育的创新,不断突破传统体育观念、训练方法以及训练技巧,同时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 (二)科技创新在体育设施当中的应用 体育当中科技创新的体现除了体育训练方法、运动技巧意外,在体育设施当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从近几年的国际竞技体育项目的比赛中来看,参赛选手的比赛成绩不断刷新,破纪录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人类在体育上的极限一再被打破。而体育上的极限突破离不开运动装备中科技创新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材料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材料在体育上的运用促进了体育的快速发展,各项体育记录被不断刷新。 2000年悉尼运会上,澳大利亚选手弗里曼穿着被称为“第二层皮肤”的连体运动衣夺得400米跑金牌。号称“鱼雷”的泳坛名将索普身穿仿生技术的“鲨鱼皮”游泳衣在400米自由泳中一路领先,泳装表面微型棘齿产生的细小涡流能有效减少前进中的“压差阻力”。至于篮球明星乔丹脚下的“气垫鞋”,短跑名将约翰逊的“金缕鞋”,琼斯的“水晶鞋”,刘翔的“红色魔鞋”,都为公众津津乐道和耳熟能详。现代体育防护用具则从头到脚,一直“武装到了牙齿”。高科技新型材料和人体工程学、运动力学的结合,共同打造了体育健儿的披挂、战靴和征衣。 科技创新对原本落后的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进行了彻底改造,使得体育器材更加贴合人体特点,体育设施的设计更加科学,这些新型科技在体育竞赛与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科学,而且为更优异的体育成绩的创造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进一步促进了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滨海学院在体育设施上,自己研发了一套自动短跑训练、测试系统,由指纹识别,红外线感应计时和计算机系统组成,解决了无教练情况下大学生的短跑训练和短跑测试工作。 (三)科技创新在体育竞赛中的应用 体育竞赛由于其自身的竞赛性特点,自然要在比赛结果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行,这也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上使用的手动马表,百米赛的计时误差达0.2至0.5秒,这相当于2米到5米的距离。今天终点线上的摄像仪能通过每秒2000次的缝隙扫描,将计时精度提高到千分之一秒。起跑线上抢跑百分之一秒就会被“捉拿归案”,游泳池终点触摸屏则“一触即发”并精确到毫秒。测量投掷、跳远距离的皮尺、钢卷尺早已送进了历史博物馆,激光测距仪能够瞬时判读出比赛成绩;灵敏的超声风速仪早已取代了机械风速仪;在网球、羽毛球赛场上,雷达测速仪当场显示运动员击球的速度;而明察秋毫的“鹰眼”则能随时回放网球、足球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轨迹和准确落点。各种新颖别致的光电仪器在赛场上层出迭见,使运动数据的粗放式测量变得日益快捷、精准和可靠。 青岛滨海学院体育竞赛中的各种信息都要经过记录员和裁判员的处理和评判,而往往有些情况是人的肉眼无法掌控的,比如像网球比赛是网球恰好打在边界附近而无法评定究竟是否出界等问题。另一方面,以往的青岛滨海学院体育竞赛往往因为科学技术运用的少,在信息处理上就显得效率低下,引进电子计分仪和终点录像仪后,不但减少了记录员的压力,也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 三、小结 进入2l世纪后,新科技革命发展势头迅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立足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体育领域,我们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尽可能以更为超前的意识和科学方法、手段去更有力的推动我国体育科技水平的进步。 体育科技论文:体育场上的高科技神器 体育比赛不再仅是原始“人力”的竞争与展现,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高科技产品,于是,体育比赛又成为科技力量的竞争与展现…… 智能足球――给裁判一双慧眼 喜欢足球的人,大都知道让人纠结的“门线悬案”。 2011年4月英超联赛,切尔西队迎战热刺队。球员兰帕德一脚劲射,足球直奔球门,对方门将戈麦斯侧身把球“捞住”。这时,边裁却吹响哨子,示意足球越过门线,于是兰帕德进球得分。但是许多观众却发现当时足球似乎并没有完全进入球门线,因此引发争议。足球到底是进了球门还是没进?有时候凭借肉眼无法做出精确的判断,导致双方意见不一,此类事件被称为足球场上的“门线悬案”。 “门线悬案”不但有碍比赛公平,还影响足球比赛的观赏价值,更容易引发各种足球冲突。有些球迷往往因倾向于自己支持的球队,对“门线悬案”做出有利于自己球队的判断,双方互不相让,引发互殴的球场骚乱。更严重的是,“门线悬案”还可能引发命案:在足球场上因“门线悬案”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裁判,常常会收到一些极端球迷的死亡威胁。 英国是足球的发源地,所以英国凭借对足球运动强大的“责任感”研制出一种可解“门线悬案”的智能足球。这种智能足球看起来和普通足球没有什么两样,但其内部配置和制作的材料带有鲜明的高科技特征。 先看智能足球的内部。普通足球内部空空如也,智能足球内部加装了一套微电脑系统。这种微电脑系统非常结实耐用,粘在足球内部,踢不碎摔不坏,最主要的功能是利用GPS系统对足球进行毫米级的精确定位。借助GPS定位功能,智能足球在球场上的空间位置可以得到非常准确的实时标记。当足球完全进入门线时,定位系统立即向裁判传递“射门成功”的信号,裁判依此结果可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 再看智能足球的制造材料。普通足球是用普通橡胶制成的,而智能足球是用一种特别的可以变色的高科技橡胶制成的,这种橡胶里添加了一种硅质材科,可以在电信号的刺激下变色。当足球在门线以外时,足球的颜色是绿色的,而当足球进入门线以后,足球内的微电脑会向足球的硅质材料发出“变色”的指令,让足球由绿色变成红色。这种智能变色功能,可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足球是进了球门,还是没有进球门。如果足球在守门员的阻挡下,产生了似进非进的状态,足球表面就变化成以门线为界的红绿两种颜色,裁判员只需要根据红色区域和绿色区域的大小,就可以判断这次射门是进球有效还是无效。当然,心存疑问的球员和观众也可以凭足球表面变换出的两种颜色当场验证是不是进球有效。 智能变色足球让进球变得不再模糊难断,裁判结果将变得公平透明,因“门线悬案”造成的足球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科学探索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这套系统始于1958年美国的一个军事项目,起初主要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到1994年,GPS依靠24颗通信卫星协同工作,将地球表面覆盖到98%的面积,此时GPS的应用也由军方拓展到了民用领域,开始为工程施工、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等服务。目前,GPS的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关键性技术要素已经变得相当成熟,有人戏称利用GPS系统可以跟踪一只蚊子的飞行轨迹,意思是指GPS可以让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再无秘密可言。 趣味链接 在警匪片中,常有警察与嫌犯飙车的镜头。为了避免与匪徒飙车带来的间接伤害,如今已经有警察使用一种名为“追击星”的子弹,只要向匪车射击,子弹就会紧紧附着在匪车上,不论匪车逃到何方,“追击星”内置的GPS定位系统都会向警察发回精确位置信息,让匪车无处可逃。 (摘自《第二课堂》2014年第9期,有删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体育科技论文: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体育课教学现状满意度调查研究 摘 要:文章使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摸底,了解清楚影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意见,从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体育选项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现状 满意度 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大学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摸底,了解清楚影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并提H{针对性的对策意见,从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体育选项课的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体育选项课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大一、大二体育选项课学生,共280人。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需要研究的内容,还有研究的目的,通过对中同知网“中同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检索,以“满意度”、“体育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50多篇,查阅其中的30多篇,对体育选项课满意度的现状进行了解,为本课题的分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访谈法 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以了解体育课现状以及相关问题。 2.3调查问卷法 根据对部分文献的归纳概括以及网上相关资源的搜索,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了四个方面,即学生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对选项课场地、器材、对选项课设置和对选项课成绩评定的满意度。对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80份,回收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6分。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和94%。 2.4实地考察法 实地观看体育选项课上课情况,了解上课场地以及器材状况。 2.5数理统计法 对获得的相关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教师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满意度 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师是采用身体语言使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并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的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运动的兴趣。而教师的个人魅力包括了其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面对学生时的教学态度和为人处世的相处之道等。 从表1中分析看出,学生对于体育选项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还是比较满意的,可见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体育课教师的个人能力以及教学素质比较高,能够得到学生们的信任以及青睐。从表1中可以看出选项课教师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态度良好,教学手段能够创新,满意度分别为6.22、6.15、6.14。但是不足的是选项课教师在课上的师范动作以及肢体语言可能比较欠缺,课上与学生缺少沟通互动,师生间关系还是有一点欠缺,满意度只有5.36,绩差达到了1.45。 3.2学生对选项课场地、器材满意度 如今各高校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体育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却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且综合性体育馆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日常锻炼的需要以及教师上课的需要。在体育选项课中,体育场地和器材是保障体育课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学校教学规模与质量的重要评判依据。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体育选项课场地、器材的总体满意度较差,绩差接近于1.5。其中只有对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数量满意度是比较一般的。而体育器材的质量,绩差已经达到了1.45,说明学校体育器材的质量比较差,可能是因为学校发展重点放在了学生数量以及教学素质上面,而忽略了体育器材的更新和维修。体育器材的问题,影响着学生们的上课质量以及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满意度。 3.3学生对选项课设置的满意度 体育选项课制度的逐渐完善,加上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选课,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兴趣爱好等,选择符合自己时间段的课程。网上选课系统的建立,不仅方便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上课效率,也方便了教师。 从表3中可以看出,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们对于大学二年级选课的方式比较满意,基本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也希望大学人校后就可以采用这样的选课模式。学校网上选课系统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既方便了学生,也方便了教师,教师能够更好地统计选项课学生的数量。学校场地数量充足所以体育选项课开始种类也比较多,为学生开设了健美操、篮球、足球、瑜伽等选项课,学生们对于选项课的种类表示比较满意,满意度为5.95,绩差为0.47。而对于自己所选到的课程,虽然总体来看还算满意,绩差为0.64,但还是有一些同学表示不满意,因为有时学生每年会随大流,比如同宿舍男生,如果两个人选了篮球,另外两个也会去选篮球,而不是去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也是影响积极性的一个人重要因素。 3.4对体育选项课成绩评定的满意度 “考试重技术、轻能力,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评定,主要是期末的体育考试,考试形式虽有多种,但都只是在形式上的变化,还没有摆脱常规的一个标准”。成绩的评定,是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的验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下学期的发展方向,以及自己需要选项课。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校在评分公正性以及考试形式与方法这两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让学生们感到满意,绩差也比较小,只有0.43、0.44。说明体育选项课教师能够公平的对待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对于考试的评分标准,学生们不是很满意,满意度只有5.13。可能是因为教师在考试评分时,要求成绩要求过高导致的。每个选项课教师都有自己的评分标准,随意在选项课评分标准统一性上面,满意度就比较差,只有5.14。因为选项课种类多,内容不同,所以每个选项课教师都会自己指定评分标准,以及考核内容,各个选项课很难做到评分标准的统一,因此导致评分的不合理以及学生们的不满。 4 建议 (1)扩展选项课开展的门类,例如瑜伽、游泳等运动项目,并且扶持热门项目的开展,如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等选项课程,对于热门项目进行长远的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愉悦学生的身心。 (2)保持住优势因素,即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师生方面加强沟通,共同参与到考评当中,教师积极参考学生的意见,在不触犯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下,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同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注意体育器材的保护以及维修,器材数量不够时需要及时的采购,保证器材与场地能够合理使用,让学生不再因为器材的问题而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选项课,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上做的比较好,所以要保持住。教师在示范时,动作以可以做得更规范点、语言更到位点,方便学生们的模仿和学习。在教师与学生们的沟通这点上,教师应该经常找学生们沟通,学生在不懂的时候也应该去请教老师,这样可以使教学环境更加融洽、和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课程,制定不同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能力。 体育科技论文:关于农村小学科技体育活动“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的解读 摘 要:科技体育活动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在小学开展落实科技体育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开展普及教育,并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科技体育;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科技体育活动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在小学开展落实科技体育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面向全体”开展普及教育,并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较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呢? 一、关注学生差异,分层制订目标 设定目标,提出活动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常规训练中享受科技体育活动乐趣。 二、分层指导预习 在科技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情境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地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看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科技体育学习,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设计图的方式画出来,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就会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分层实施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科技体育活动没有单一的全班教学,要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四、分层实施评价 活动中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最终环节,往往是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只有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的评价教学。不一刀切,不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效果比较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只要我们做好科技体育的宣传工作,激发各类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就能推动学生科技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松江镇中心小学校) 体育科技论文: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机制之研究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军体部 浙江・杭州 310018) 摘 要 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分层抽样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质现状变化;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置与需求;学校体育工作现状等存在的问题,提出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改革建议。 关键词 现状 体质 健康 机制 一、前言 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管理中心报告结果显示:近20年进行的5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心肺功能、运动能力素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指导文件,如:“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但是,实际实施浮于表面开展引导性工作,学校体育工作缺乏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来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持续提高。本研究力求有效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引起校级领导、二级学院领导的关注与支持。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受试对象为2011级学生2248名无疾病在校生,受试者男生987名、女生1215名。 (二)调查方法 1.数据采集 本调研采集的数据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和要求进行,主要选取身体形态指标(BMI)、灵敏力量指标、心肺功能指标等方面数据。 2.调查问卷 本问卷围绕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设计,包含五方面内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频率、影响体育锻炼客观因素、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的服务支持现状、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认知等。本次调查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1986份,有效问卷1772份,有效率88.6%,调查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 3.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EXCEL2007版电子表格软件,采纳百分比数值比对、平均数值变化比对一般分析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分析 表1 BMI入学三年期间百分比变化 从表1反应出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身体形态方面偏瘦和超重两级现象加剧,并且女生加剧程度高于男生。 表2 灵敏素质、耐力素质入学三年期间 从表2反应出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耐力素质方面下降显著,力量灵敏素质呈现逐年下降态势而且男生高于女生。 (二)问卷情况分析,体育设施、场馆、器材配置――需求分析 表3 我校学生对提供体育器材满意度分析(单选) 分析统计表3数据表明我校体育器材使用供应方面,存在体育器材种类配置量分布不合理现象,难以满足学生日常体育活动需求。 表4 我校学生对开放运动场地时间满意度分析(单选) 分析统计表4数据,表明体育场馆日常管理及开放时间存在缺位,较为严重。 学生在校不同学习阶段日常体育锻炼现状 表5 在校学生各个阶段每周参与课外活动次数统计(单选题) 分析统计表5数据,表明大一阶段有体育课程必须完成学分,参与体育课余锻炼正常;大二阶段无体育课程,学生缺乏动力参与课余体育锻炼,50%以上学生难以提高或保持体质健康水平;大三阶段临近毕业,学生课业及就业压力的影响,60%以上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回避体育锻炼。并且我校女生比例占近60%,且运动意识相对薄弱,参与日常体育锻炼的频率更低。 表6 统计学生认为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策划、裁判等指导与培训情况(单选题) 分析统计表6数据,表明学校对学生课余开展的体育活动或体育文化生活组织的技术指导和相关技能、知识的指导,缺乏常态化寻求路径机制。 四、综述分析 (一)通过分析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在校三年期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结果:身体形态指数、体质机能状况(耐力素质、灵巧类素质)等比对,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非生理自然现象下降,难以满足职业人所需的健康体质要求;(二)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配置与学生日常体育锻炼或体育文化生活所需不匹配;(三)学校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在组织技术上、运动技术上、运动技巧上等服务性指导缺乏常态化及有效性支持,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有需求却难觅路径,缺乏服务性指导机制。 五、结论与建议 (一)校体委这一级管理机构的常态化,而非临时机构,并且需要合理配置组织机构,明确各个岗位管理职能和职责分工,是校体育工作计划研制及有效执行的保障机制。 (二)校内场馆、器材、设备配置,每三年在课程需求、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取向做一合理规划统计,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在有效运行方面,最大限度的开放场馆运行时间,同时配置相应人力财力资源,纳入学校管理体系以保障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的正常化运行机制。 (三)健康意识形态宣传机制: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特别是针对“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之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之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等相关文件指示,及体育锻炼方式方法、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及测试方法、体育技术技能解析、竞技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宣传,以强化“健康第一”的意识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建立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推进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文化生活中来。 (四)考评机制建设:国家学生体质测评成绩,纳入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评价形成性考核体系制度;该制度涵盖时间跨度为两年四个学期,对于体侧成绩不及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以推动学生在体育课程考核制度内自觉或不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五)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常态化指导机制:1.学生各个体育社团学期初,需提供服务指导和场馆支持的,实行本学期社团活动计划报备机制,提交到体军部以备安排具体工作;2.学校职能部门对体军部提交具体实施工作计划配置相应资源支持,并且纳入到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 体育科技论文:浅谈科技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引领作用 【摘 要】随着科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推动比赛场地器材和服装的不断改进、为运动员提高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促进了运动训练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竞技体育;引领 技术最开始与体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早起的竞技体育比赛中的科技仅仅是其他领域科技的借用与迁移,科技在体育中的地位辅助性的,是用来协助人们完成各种比赛,两者缺少深度融合,如运用建筑技术修建体育场所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各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比赛,现代科技在体育中的地位逐渐加重,以至于到了几乎主导竞技体育的程度,它以加速度的状态全方位的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竞技体育对科学技术呈现出一种依赖的状态,科技涉足体育的每一个细胞,脱离了科技,竞技体育仿佛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科技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一、科学技术推动比赛场地器材和服装的不断改进 如今,竞技运动各项目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要想刷新成绩,并非易事。要使运动员竞技水平有所突破,创造新的纪录,竞技运动的技术条件就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而在现有竞技运动的技术条件下,运动员的成绩是相对固定的,难以有所突破,要想不断超越,就须不断地发掘、利用新的技术条件。这些技术条件主要表现在比赛的场地器材和服装的改进。“27届悉尼奥运会花费了巨额经费修建了世界上最新型的游泳馆,游泳馆水池特别深,这样可以减少影响运动员前进速度的因素,并且水池的边缘缓慢地向上倾斜,以防波浪返回打在外道运动员的身上。游泳选手穿的是一种名为‘鲨鱼皮’的泳装,这种泳装是根据鲨鱼皮的原理设计制作的,研究表明这种泳装对于减少水阻力、提高成绩有一定作用。美国自行车运动员骑的自行车是根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设计的,把车把装在非常靠前的位置,这样能够减少风的阻力,而服装的缝合处,是根据气流特点设计的,可以降低摩擦。” 二、科学技术为运动员提高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 营养是运动员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保障,科学合理的营养体系对运动员来说不可或缺。但这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医学、营养学的知识,改进膳食结构上的不合理之处,对膳食结构进行系统科学的规整,制定出符合运动项目及运动员个体特性的膳食食谱,进而实现合理配置营养的目的。在现代竞技比赛中,不少项目不仅可以通过对运动员特殊的训练达到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的营养来辅助训练。这些科学合理的营养食材的研发,与现代科技密不可分。“在健美运动中,运动员在保持肌肉增长的同时也要控制脂肪的增长,“脂肪燃烧弹”的苑⒖梢晕竞技运动员节省很多的体力。在竞技运动训练后,高强度的训练对机体的消耗很大,运动员可以通过补充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肌纤维的营养物质来加快恢复体能。为了使短跑运动员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有快速的增长,提高瞬间的爆发力,我们可以利用肌酸对机体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在训练后,机体产生的身体疲劳难以消退,我们通过使用适量的谷氨酰胺来驱除体内乳酸堆积,达到消除疲劳、加快体能恢复的效果。” 三、科学技术促进了运动训练的发展 竞技体育的本质就是在于发掘人体的潜能,而这种发掘必须是建立在对人体生命基本规律科学的认知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升能力。经历百年奥运,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大部分赛事的竞技水平已经非常高,竞争对手之间的水平也相当接近,胜负往往取决于毫厘之差,因此,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战胜对手、脱颖而出,就必须注重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必须从每一个训练动作做起,这种训练须做到以科学为依据,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规律,找到适合运动员自身特点的有个性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传统的竞技运动训练主要依靠人力,即人的主观感觉,往往是教练员或运动员的直觉与经验,缺乏科学依据,因而往往不具有精准度、普遍性,也没有稳定性。更重要的是,运动员个体差异很大,必须有符合个性的训练方法,经验往往不可能面面俱到,适应每一个运动员,在一刀切的经验的指导下会给运动员的训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更科学、更个性化的训练方法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运动成绩普遍提高,一个运动员通过改善运动技术已经很难再获得成功了,此时加大运动训练量成为首选,陆续出现了超量训练、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肌肉对抗练习法、循环训练法等,但是最有特色的训练方法是‘高原训练法’。自1968年第奥运会赛址设在海拔高度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后,高原训练法引起世界体育界的重视。一些国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训练基地,并把高原训练作为大赛前的重要训练手段,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我国的游泳项目近些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就是得益于先进的训练方法。我国的皮划艇项目在近几届奥运会上异军突起,也是依靠科技力量,“2004 年雅典奥运会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皮划艇组合孟关良和杨文军获得了男子500 米双人划艇的冠军,其教练指出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是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贯穿到他们训练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在他们从训练到结束过程中,随从的科研人员要为进行血常规测验,用以检测他们的身体疲劳程度及机能状况,从而,教练员根据测验结果所反映的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皮划艇是一项以体能主导类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因此运动员机体疲劳程度的检测和把握显得非常重要。”
计算机管理论文:高中体育生计算机管理应用 本文作者:张建兵 单位:江苏省淮海中学 计算机技术在训练计划制定过程中的运用 在高中体育生训练中,系统的训练计划包括全年训练计划、季度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日训练计划。在制定训练计划中重要的是周训练计划,它可以包含日训练计划。在系统训练计划中年度、季度、月训练计划都是框架性的计划,在其框架性计划的前提下制定好周训练计划是主要的。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根据学校的训练硬件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先在计算机中录入本校实际可用的一些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根据系统训练计划中的各阶段计划的要求,根据周训练计划中的每日训练目标和训练强度来组合训练方法,这样能提高了计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减少了训练的单一性和枯燥性。 计算机技术在训练过程的视觉运用 视觉感观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运用计算机把所教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动为静、变快为慢,有利于体育生理解比较难的技术动作。在训练过程中,把教练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如专项中的武术套路、健美操套路等,运用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还能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给体育生看,这样就帮助他们看清了每个动作细节,更快、更全面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训练中技术动作的教学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率。在很多中学没有室内的训练场馆,有的学校有体育馆也不是为体育训练而设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雨天或冰雪天气,体育生的训练就存在问题,如果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就能让他们学习素质练习中的理论知识、专业训练中的难点知识,让他们通过视觉感受加深对所学习的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计算机技术在训练成绩的统计与分析中的应用 在高中体育生训练中要经常进行学生体能测试,并作记录。如果每次只是用人工记录、归纳、总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容易进行多次效果比对。如果把这些工作都用计算机来完成,只要在学生测试成绩记录后用Excel录入计算机,再用计算机中Excel技术进行统计与分析、以及对比等工作就会很方便,效果也会更好。创建一个测试记录表后可以重复打印使用或微调后打印使用既方便又省时、省力,测试后把测试数据录入Excel表格后,可以按条件公式计算出每个人的总分,可以用排序的方法分析单次测试的总体情况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也可以进行多次成绩的汇总后按条件排序进行比对与分析,还可以生成各种图表或数据透视图,更直观地看出整体成绩情况。个人成绩的对比情况直观、方便,这些数据进行打印、备份也有利于长期保存数据。 计算机技术在训练质量反馈与训练管理中的应用 体育生训练成绩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对以后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的调整,通过测试成绩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在哪些素质上还比较薄弱,通过个人成绩比对与分析后反馈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能使学生在下一阶段训练中把握重点,改进自己的薄弱项目或环节,对于整体也能发现集体的弱项。如从整体看各项素质中大多数体育生的实心球成绩在几项素质成绩中最差,这就说明整体力量素质较弱,那么在下一阶段的训练中要加大力量素质的训练。在训练管理中分小组训练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以每次测试后素质成绩相近的同学分组、分层训练,在训练中、训练后作适当的训练记录,这也就实现了因材施训的训练效果。在训练管理中的分组、点名、训练记录、测试等的各种表格、信息都可以用计算机制作并打印出来,这样在训练与管理中会起到明显辅助作用,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率与训练成绩。 小结 计算机技术在体育生体育训练中的辅助作用是显著的。运用在体育生选材,训练过程,训练后的成绩统计与分析,训练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能对各项工作起到高效、省力作用。在这些工作中也要求教练对计算机技术中办公自动化软件运用熟练才能使效率更高。 计算机管理论文:数字化档案计算机管理研究 【摘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人类的沟通和交流由传统书信的传递到现代互联网的数字化得信息传递,这一革命性的举措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改变,数字化时代也为档案计算机的管理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档案计算机的管理进行了相关研究,希望这些研究能够为未来人们对于在数字化得时代下计算机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管理;档案管理 在数字化的时代下,人们的信息的处理和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档案计算机的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在档案计算机的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的档案计算机的管理的方式,为档案计算机的管理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同时也改变了单位办公的主要的方式,现在多是实行了无纸化的办公模式,计算机办公可以让传统的档案的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同时又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笔者接下来为数字化时代下档案计算机的管理进行主要的分析。 1数字化档案计算机管理带来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数字化档案管理,是将档案以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归档,这种归档的方式便于对档案的查找保存时间长,同时能够使信息快速地传递,又能快速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的档案管理具有很多的优越性。数字化时代下的档案计算机的管理与传统的通过手写的归档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档案计算机管理可以做到对于文件级别的管理,其中具体的操作的流程有:档案部门对档案文件进行归纳整理之后,会根据一定的文件的编号和相应的文件的整理的标准,对文件进行唯一的命名,然后根据文件的特殊性和保密性进行相关的文件的保密的处理,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标引。在平时如果需要对相关的文件进行查阅时,可以电子档案的系统的输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相关档案的调阅,这种调阅的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纸质版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又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半自动化转变成全自动化。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电子档案全文,其中店址档案全文可以从网上下载或者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进行关键词的查找。其中档案的数据库包括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其中全文数据库是一个比较大的文件其中包含很多的文档,这些文档没有具体的大小的限制,可长可短,其中也可以包括声音、视频文件。全文数据库中包含声音、视频等文件时就是多媒体数据库。其中档案数据库会面对很多的对象,其中只是用来存储文件的数据库是关系型的数据库,对于数据的处理要用另外的程序进行。 2数字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未来的发展 数字化需要一定的网络来实现,其中在数字化网络的环境下,计算机将要实现网络化的管理。数字档案网络的计算机的管理对于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依赖于一定的办公的软件。在档案的二次信息的管理时,一般都是采用专门的针对处理档案计算机的软件来进行处理,这种软件一般都是单机版的,同时功能简单、易于维护和操作。由于网络的出现,网络运行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网络自动化改变了以前的单一的档案处理的模式。可以将文件从形成到归档到系统的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涵盖在其中,但是这种办公自动化得文档的管理比以前的计算机的档案管理系统要复杂。在未来档案计算机管理会实现文档管理的一体化,在网络的环境下,文件中生成到归档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文件在生成文档之后的电子档案,这种电子档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这种特性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系统维护和整理,以确保电子档案在保存的过程中的安全性,电子档案能在长时间处在可读性的状态中。其中在对电子档案的维护中的管理的工作可以在计算机的软件的平台上,查找电子档案的位置和信息,但是查找的前提下要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网络载体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定期检查,检测,同时定期进行转存和对电子档案的维护的工作。电子档案的保存的过程需要依靠一定的计算机的硬件,而且不同的电子档案的保存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会产生对于电子档案的可读性的问题,因此可以将不同的文件转化成标准的格式进行保存。 作者:朱浩然 耿智星 梅开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院自动化系 计算机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管理与维护 摘要: 目的使计算机更好地在医院发挥作用,以提高满意度。方法主要分析目前计算机在医院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阐述了医院对计算机的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结果希望通过本文研究降低计算机报修率及损坏率,以减少因计算机故障引起的纠纷。结论为医院科研、医疗护理人员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最终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管理与维护;措施 0引言 随着“LIS系统”、“HIS系统”、“医院办公软件”等在医院的广泛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每个医院重要的基础设施,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更彰显其重要性,但由于计算机管理与维护不到位或存在的漏洞,常使计算机在某些时候成为“挡手”的工具,阻碍工作的正常进行,延缓工作进度,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本文就医院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进行研究探讨,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便于计算机更好地服务于医院,有利于医院各项业务顺利开展,使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1计算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对计算机档案管理不重视,无统一的身份证登记在册,具体使用年限不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运行的电脑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登记在册或者后台登记与前台硬件无法对应,造成电脑管理混乱[2]。1.2计算机设备维护管理存在问题,对于门诊、临床检验科等科室使用频率高的计算机未做好日常维护,到期更换,造成计算机寿命缩减,工作被动,影响工作,常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扰乱正常医疗秩序[3]。1.3对计算机操作者未做过基本的常识培训,加之医院工作的特殊性,繁忙的医务人员不间断地接诊患者、收费、报化验结果、书写病历、处理医嘱……常使得计算机连续24小时运行,也有一些医务人员有坏习惯,如:运行中的计算机突然关机等,频繁开关机(正常开关机间隔时间不少于15秒)、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计算机,病房计算机主机周围往往塞满病例影像资料片等,影响CPU散热,最后导致因为操作不当引起计算机元器件受损,工作停滞[4]。1.4对计算机维护工程师未做到新程序及时培训及医学知识的普及,以至于对HIS系统漏洞出现的问题及HIS系统升级后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及处理。1.5对计算机频繁出现的问题无统一解决方法,片区计算机工程师各管一摊,无资源共享。1.6对计算机使用地点未做过评估及质量控制检查。通常计算机使用地点应为清洁通风、温度为18-30℃、湿度为40%-70%,过于干燥和湿润易引起静电和元器件受潮。 2医院计算机设备管理内容及对策 2.1设立专门计算机维护及质控中心 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维护中心,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统一的维护更新,做到规范管理,除培训使用人员做好日常维护外,定期对各个片区的计算机尤其是门诊、临床检验科等这些使用频率高的计算机进行维护清理,到期更换,并做好质控[5]。 2.2安装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 安装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最大化地从后台识别客户端电脑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及时解决,使临床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开展工作,并且可以操控客户端电脑进行系统更新,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浪费[6]。为每台计算机建立档案,录入详细的基本信息,电脑出现问题时,可以做到迅速定位并能掌握电脑的基本情况与现状。将MAC地址与IP地址绑定,这样有利于网络地址管理,避免由于失误操作而造成的地址冲突断网。 2.3根据使用性能划分片区,并配备专业工程师负责 医院计算机数量庞大,计算机所完成的功能任务也不尽相同,应根据使用性能对计算机进行片区划分,并配备专业的工程师进行管理,使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7]。见图1。 2.4做好培训工作 随着临床工作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系统在不断地完善,各个系统间的关联也更加紧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工程人员要不断学习进步,并相互配合做到资源共享,以迅速解决问题。做好工程师的培训工作,定期培训新知识,全方面掌握医院系统的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对计算机进行管理,为临床工作人员服务。定期考核片区工程师,如:所管片区计算机使用情况、运行状态、系统使用情况、常出现问题等,督促工作不断完善。同时,应做好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使其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方法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避免由于小问题的出现而导致不必要的工作暂停。 2.5高度重视医院信息部门人力资源的建设,重视培养医疗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招收具有医疗和计算机双学科技术人员或从临床医护人员中选拔出临床业务和计算机运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专业的数据源的存储和查询以及更实际地解决“电子病历”、“一卡通”、“网上预约挂号”、“远程医疗”、“健康教育”等的运行维护[8]。 2.6规范科室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信息化相关规范和标准 设立科室周会,将信息资源共享,定期工程师轮转片区,以便熟悉全院情况。同时根据工程师的职能范围规范各个片区工程师的权限分配,既不能因为权限太少影响工作,也不能因为权限太多而导致后台管理混乱,造成数据错误或丢失。 3结束语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在医院的应用普及,医院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医院的计算机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调研,找出漏洞提出解决方案,更高效地做好计算机管理与维护,提升医院医疗及科研的整体水平,方便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武栋荣 单位:山西省儿童医院计算机室 计算机管理论文:谈计算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1计算机管理常见问题 1.1计算机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就当前国内计算机管理现状来看,重应用、轻管理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在计算机管理过程中,没有设置专人对计算机进行管理。通常情况下,总是在计算机出现故障问题时,才临时性的聘请一些维修人员处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计算机管理工作,容易出现问题。 1.2计算机安全系统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通常会因严重忽视保护性能,引发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故障问题。比如,随着计算机作业范围的不断扩大,黑客、病毒的入侵等,使得计算机安全系统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影响,甚至会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内存数据信息被篡改,大量的重要信息数据被泄露出去。 1.3计算机网络系统漏洞问题 实践中可以看到,如果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则必然会成为不安全影响因素。据调查显示,当前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来源于操作系统,这种系统性的漏洞,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很可能会给黑客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可扩充性与稳定性方面。网络硬件配置不合理,不协调。比如,文件服务器,其自身构成网络中枢,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功能性等,都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网络系统运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网卡应用过程中,因选配不当而可能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不稳定性。 2计算机管理常见问题的处理对策 2.1强化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 2.1.1优化软件的运行环境为了保证计算机能够在安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避免一些外界因素造成的软件运行故障,例如不要在严重化学污染、磁场强、噪音等环境中运行计算机,更不应该在强光直射下使用计算机,避免由于不能及时散热引起的计算机软件故障或系统崩溃。同时在室内也应注意防雷防静电等问题。2.1.2做好各类相关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1)显示器的保养。用专业的除尘工具进行清洁,不要用湿抹布进行擦拭,使用过程中做好通风散热的工作,以免机器高温而死机。(2)键盘鼠标的保养。计算机使用当中键盘鼠标是最常用的,每天使用后应进行擦拭,日常使用中要防止灰尘、水进入键盘,如果不慎水进入键盘,应抬起键盘,使水析出并擦干。(3)硬盘保养。在计算机运行当中应保证机器的静止,不能随意搬动或大幅度抖动造成硬盘磁道受损或数据丢失,定期对风扇除尘清灰,做好保养工作。 2.2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2.2.1开启防火墙和各类杀毒软件进行实时防御 所谓的防火墙,并不是一道真实存在的墙体,而是一道维护网络安全的屏障。电脑之中的防火墙一般都存有危险检测功能,当用户进行资料下载或者网页访问时,防火墙会对当前网络的安全进行检测,并提示用户是否存在使用风险。防火墙是利用计算机方面技术搭建而成的,其可以有效帮助用户进行网络风险防御。防火墙在使用期间,必须要有效使用服务器搭建安全平台,从源头开始进行电脑之中数据的分析以及扫描等工作,进而在该基础上能够有效解决和掌握现有恶意攻击,网络问题或者是将整体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进行解决,可以采用具有优质效果的方式,对内部服务,对内部硬件或是大力气进行阻断,使病毒传播失去道路和渠道,最大可能避免病毒对整体计算网络出现的危害和攻击。电脑系统高速运行时,起到过滤作用的防火墙需要服务器进行技术支持,以此来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及过滤,进而来进行网络方面的安全维护。现阶段,用户在使用电脑和网络时,可以使用例如金山毒霸、360卫士、卡巴斯基等杀毒软件,以此来提升用户用网安全系数。同时用户在安装杀毒软件时一定要选择官方正版的软件,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有效规避网络风险。 2.2.2加密技术 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就是用户利用计算机相应软件,将数据转变为一种不可读的程序代码,这样即使数据被盗取,也避免不了不法分子直接利用数据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当前互联网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众多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是众多协议中所具有的,为此要想保证整体互联网安全运转,必须要对数据加密等工作进行高质量开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是一种基础性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用户日常进行文件保存和使用时应该养成数据加密的习惯。加密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例如当前常见的完美加密、程序加密等软件等。由此可见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增强网络具有的安全系数。 2.2.3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 使用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控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动态,监测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可疑文件,一旦发现可疑目标监测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计算机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网络威胁因素。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可以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性,能够防范和控制住计算机网络之中的非法入侵痕迹,有效的维护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是计算机管理者能够自主进行防御的关键技术之一。 2.2.4加强漏洞扫描技术的研究 漏洞扫描技术可以查找网络系统的安全脆弱点,提醒计算机管理者进行安全升级。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在本地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工作,还可以远程遥控检测计算机网络安全,利用漏洞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代码进行截取、破译、检测、分析,明确指出网路安全脆弱点,是指导用户实现安全防护的有效技术。 3结语 综上,计算机管理人员需要在日常的维护管理中,及时、有效地发现计算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地维护管理措施,为计算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路文平 单位:宁夏消防总队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维护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是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转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十分发达的形势下,做好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至关重要,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必须会影响计算机运行的科学化和安全性,因而必须重视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因此,首先分析了当前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的基本现状,特别是对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模式 1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现状 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要想使其取得成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但当前一些企事业单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个别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管理维护缺乏足够重视,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小单位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很多都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维护体系,甚至一些单位对计算机管理维护根本不重视,平时也不进行管理和维护,只是在计算机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找专业机构处理,而对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来说,由于计算机的数量较大,普遍都建立了“内网”和“外网”,由于维护不到位,极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个别企事业单位在开展计算机管理维护方面缺乏“风险意识”,尽管也开展管理维护工作,但在管理维护的过程中,没有将防范“安全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内容比较单一,因而经常会出现系统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对计算机的有效应用极大影响。 2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的优化对策 加强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是有效利用计算机的重要举措。在开展计算机管理维护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管理维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维护工作。2.1提高管理维护重视程度抓好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首先企事业单位要给予重视,要将管理维护作为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以及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在具体的管理维护过程中,领导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相应的管理规定,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管理维护机构,配强配齐管理维护人员,为更好的开展管理维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大对维护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对于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都要配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2.2完善管理维护运行体系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的开展,除了要有良好的组织、人才和软硬件基础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完善管理维护运行体系。这就需要企事业单位在开展管理维护的过程中,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整个管理当中,使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参与到管理维护当中,形成工作合力。比如可以建立“计算机管理维护协调机制”,各部门负责人为协调机制参与人员,广大员工要负责自己的计算机设备日常管理维护等等,这样就会使管理维护更具有系统性。2.3建立管理维护工作制度要发挥制度对计算机管理维护的规范作用,建立科学的管理维护制度体系。对于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当中能够以制度固定下来的,要制定专门的制度,并且要下发到员工手员,使他们能够遵照执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产生的各方面原因,并且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开展管理维护工作将更加规范、更具有科学性。制度的执行也很重要,企事业单位还要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2.4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计算机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至关重要,对此企事业单位在开展计算机管理维护的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开放性”越来越强的形势下,更要重视安全风险防范。比如要建立“多层”防火墙,这样能够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再比如对于登录要进行科学的管理,特别是对于一些对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计算机数据、信息以及程序,一定要设备登录权限,这样能够确保在登录环节保证计算机安全。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操作安全风险的管理,要经常对计算机系统查杀病毒,同时在传输文件的过程中,要做好物理隔离,也要教育广大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重要的资料拷贝要采取专门化的管理模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油田企业计算机运行来说,加强管理维护工作至关重要。只有加强管理维护工作,才能使计算机更好的运行,但当前一些企事业单位在管理维护方面还存在不足,因而应当进行改进,特别要在重视管理维护工作、完善管理维护体系、建立管理维护制度、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四个方面下功夫,使管理维护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作者:侯伟超 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七采油厂信息中心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中网络对拷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使计算机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工作当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设置了计算机课程,机房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中。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普及,综合机房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专业应用软件比较多,在使用中对软件频繁的安装卸载,还必须要保证这些软件在同一个机房中运行,更多的时候还会感染病毒,迫使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些问题在计算机机房中体现最为明显,如何高效的利用计算机机房成为当前首要的问题。本文就以网络对拷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提高机房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网络;对拷技术;管理 1网络对拷技术的介绍及计算机机房管理现状 首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网络对拷技术。网络对拷技术是指利用一台计算机作为发送机,把所需要传递的信息、数据等快速克隆到其它多台计算机上,即接收机,使其得到资源的一种技术。目前计算机机房管理现况分析,现在计算机机房所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十分复杂,操作系统所用的硬盘容量庞大,为维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机房计算机数量多,极易沾染上病毒。传统的对拷技术存在诸多缺陷,很多机房的计算机都有独立的硬盘,如果应用硬盘对拷模式,一但软件有所更新或是重新安装系统,那么一次不只能拷贝一张硬盘,而且都得对每台机器的折机进行连接母盘,非常不便利,目前的网络对拷技术现状来看,有工作效率低、机房管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必须引入一对多拷贝技术,来进行对机房计算机高效管理。 2制作、实施网络对拷启动盘的程序和方法 我们以U盘为例进行对拷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的应用分析,讲解如何制作对拷启动盘。首先,制作USB启动盘,先下载U盘启动器的软件,然后将U盘插入进去,启动制作U盘启动器的软件,选择U盘并选择USB_ZIP格式,点击开始,再次选择你的U盘,单击安全删除U盘,重新插入U盘,点击开始,如果显示U盘制作成功,那么启动U盘就制作好了。其次,制作网络对拷的U盘,从网上下载安全的对拷程序并解压该程序,把全部文件拷入刚刚制作好的启动U盘中,将目录中的全部文件和文件夹拷入刚制作好的启动U盘中,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重命名,那么直接选择替换,这样就完成了网络对拷盘的制作。 3网络对拷软件的缺点 网络对拷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更新和改进。传统的网络对拷软件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操作不简单。过去网络对拷的单一、功能性不好。而且在操作上经是必须通过服务器来进行对拷的,缺乏灵活性,为了提高网络对拷在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应用性,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网络对拷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完善网络对拷技术功能实现计算机机房管理多元化。保证改进后的网络对拷技术基于技校计算机机房的网卡型号,增加另一种网卡型号。使其改善后的网络对拷技术,可以实现操作上自动化、智能化。 4实施网络对拷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及修复方法 网络对拷技术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用网络对拷技术中还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4.1注重网络对拷的环境 在实施网络对拷时,如果接收机器不能正常接收文件。那么接下来首先先查看一下网络是否正常,发送机和接收机的硬盘容量是否一致、型号是否一致,有时还需要重新安装网络对拷盘,注意在BIOS的版本是否都变成一致,最后查看连接编号有没有冲突,按F4重新开始连接。 4.2传送文件过程中出现速度不稳定情况 如果在传送的过程中速度不稳定,首先,断开外网,检查是否影响文件的传送速度;其次,硬盘的转速也是影响传送速度的稳定性,同时可能出现速度特别慢的一台或是几台接收机,可以先关掉,否则会影响所有接收机速度的稳定性;最后可以查看一下接收机是不是在复制克隆的模式上。 4.3安装后提示要重启设置、重新装置 检查一下发送机与接收机的硬盘、接主板型号、芯片组等是否一致,网卡、网络设置是否有问题,接收机与发送机硬件设备是否一致,接口处是否对应,最后查看一下网络对拷盘内的文件有没有缺失或是有误等。 5计算机机房中常出现的问题及维修方法 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既要重视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还要应对突发状况的发生,如死机、黑屏、鼠标,网络等问题的出现,仅要依靠网络对拷业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网络对拷技术与其它计算机维护技术相结合,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如黑屏问题可以从几个方向考虑:一是显示屏电源松动,将其插好;二是如果开机时,机箱出现“嘀嘀”声,那么黑屏是因为机箱中的显卡未连好主机板,这种情况直接拆开主机箱后连接就可以。如果出现死机状况,则有可能是打开界面太多,导致程序之间发生冲突,直接重启就可以。另外也有可能是系统不能继续运行,则需要重启后按f8运行安全模式下的系统。至于网络问题,就需要时常检查其插头,定期检查连接问题,随时进行处理,以防对拷产生影响。至于文件不能打开或无故缺失,需要检查电脑是否出现病毒,如有及时清理。另外,当计算机显示IP地址异常时,可以点击“网上邻居”,查看其属性一栏,再将IP地址改为无人使用的地址,完成后再次重新启动计算机。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人员也要对机房的电脑进行定期的病毒检查和清理,及时解决机房出现的潜在问题。了解基本计算机管理,对机房管理和维护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促进计算机机房管理层次化。 6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机房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繁杂的,从软件安装、修复系统等都作为计算机机房管理的重点。本文对网络对拷技术进行探讨,希望网络对拷技术对计算机机房管理起到更多的帮助,但在有利基础条件下,也存在很多隐患问题,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先进的修复设备、先进的网络是网络对拷技术最基本的,准确的掌握对拷技术推动计算机机房管理。通过专业技术、先进的网络设备,促进网络对拷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发挥强大功能. 作者:王焱 单位:山西省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档案要点探讨 【摘要】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节省人力,而且又能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率。本文主要分析了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相关负责人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档案;问题;措施 引言 现如今,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已经成为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但是,从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还不成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数字档案的准确性受到挑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缺乏、档案管理系统统一标准缺乏等。因此,相关的档案管理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推进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从而推动计算机档案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存在的问题 1.1数字档案的准确性受到挑战 我们都知道,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档案资源的上传、下载、共享等,由此可见,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就必须要以数字档案作为基础,但是,从目前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对于数字档案管理很难进行有效把握,在档案进行录入、存储、处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影响,从而给档案原貌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进行录入、存储、处理、输出等顺序,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档案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同时,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对数字档案文件“保存”和“归档”意识,没有认识到数字档案文件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数字档案文件缺乏完整性。除此之外,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为了节省自身的时间,认为只要有原始纸质档案,就不用对数字档案文件进行管理。1.3档案管理系统统一标准缺乏目前,我国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种类繁多,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意见,从而影响了计算机档案管理的进程。同时,由于计算机档案管理有在线检索、数据交换、资源共享等功能,但是档案管理软件没有实行“国家标准”,从而影响了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功能发挥。 2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有效措施 计算机技术是档案现代化管理先进技术手段的核心,因此,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重要性,认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2.1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档案管理中,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手段,不断使用数字档案管理方法。除此之外,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把所有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档案,全面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从而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推进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推进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也属于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档案资源管理力度,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不断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建设多层次共享平台,坚持公开原则,创新服务机制,从而保证档案信息的共享性。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长效发展机制,从而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统一标准,根据数字档案管理的共享要求,不断规范档案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最终推动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2.3完善计算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在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完善计算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完善了计算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保证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那些涉及到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档案信息应该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统一管理,并妥善存放档案中的重要信息、密码、资料、文档等。同时,还要禁止闲杂人等进入档案管理室,要保证档案管理信息、文档、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重要性,不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妥善存放档案中的重要信息、密码、资料、文档等,从而保证计算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者:滕腾,郗颖 单位:青岛市市南区社区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与控制自动化的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质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技术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转换。然而,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应关注与其随之出现的安全问题。本文将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安全管理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控制自动化;安全管理 0前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无处不在,不仅革新了生产方式,显著提高了工作有效性,且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方便,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事物两面性决定了计算机技术应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受到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引发了计算机安全问题,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如何实现对计算机与控制自动化的安全管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物理安全问题,是指计算机在使用中,计算机的硬件、网络设施及线路等受到外界的影响,对计算机构成了危害,最终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转,影响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第二,计算机自身漏洞,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如果受到黑客、病毒等恶意攻击,导致计算机内部信息泄露,数据被删改,被不法分子利用,威胁到用户的合法权益。第三,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合理等,给安全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第四,人为因素,针对有意识破坏来说,主要是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制造麻烦,对系统进行恶意破坏,导致信息丢失,造成计算机不能够有序运转[1]。对于无意识而言,主要是用户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等原因所致。第五,病毒,作为最为常见的安全为题,计算机运行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病毒的威胁,如木马病毒等,具有破坏性强等特点,如果在运行中一旦感染病毒,后果不堪设想。一般来说,当计算机遭遇病毒时,病毒会隐藏着一些合法程序当中,当程序被用户接受时,其就会进入计算机中,并迅速发展并扩散,破坏计算机系统,降低计算机运行速度,甚至导致死机,而这意味着计算机数据的丢失,或者主板的损坏。 2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安全管理措施 2.1引进先进技术 目前,针对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隐患,已经有很多防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用户信息和隐私的安全。因此我们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如网络加密技术,主要是指控制自动化安全管理技术的重要安全技术,能够确保文件、控制信息等内容的安全。在实践中,将重要的数据信息转变为乱码,输送到指定服务器,然后将数据信息还原到原来的状态即可。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算法与密钥。算法能够将数据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即使黑客窃取信息,仍然无法读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机操作。数字水印技术,能够将需要隐藏的信息通过特定的算法与多媒体融合到一起,且不会影响原有内容的利用价值,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特点。嵌入的水印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序列号,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避免非法盗取用户信息的行为,实现对计算机的安全保护。防火墙技术作为常用的安全管理技术,在计算机与外部环境之间构建一道保护屏障,且能够存在于不同的网络当中,实现对每个进出网络连接的检查,规避外界的干扰。值得注意的是防火墙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契合实际情况,以便促使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 2.2提高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作为计算机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人员素质。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安全性,我们应重视对人员的培训,侧重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还应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和鼓励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防范风险,从而促使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更多问题,提高工作有效性。 2.3完善管理机制 现阶段,针对当前技术发展现状来说,我们仍然无法保障计算机处于绝对安全状态当中,但是通过完善管理机制,能够为计算机操作提供制度依据,规避风险。因此在完善管理机制中,我们应将工作标准、人员职责等全面纳入其中,形成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针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格惩罚。特别是前者,应对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制定针对性应急方案,通过对风险发生时的及时反应和化解风险,以此来确保计算机运行安全性。 2.4制定针对制度 为了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计算机犯罪,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法律制度,营造良好计算机运行环境,引导全社会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操作计算机,从而促进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如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信息安全法等,笔者认为目前重点关注应集中在互联网、电视网络等方面,逐渐构建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为我国铁路、银行等多个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内容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计算机安全问题。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兼顾对外部环境与人为双重风险的有效控制,将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初发生状态,降低并规避对用户构成的危害。 3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计算机技术发展及推广趋势势不可挡,未来计算机将会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但是计算机安全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关注。因此在日常应用过程中,用户自身要树立安全意识,按照规范和制度开展进行操作,同时政府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为计算机管理提供支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构建和谐的计算机使用环境,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加强对新型防范技术的研究,促使技术风险防范功能的发挥,不断提高计算机安全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作者:李燕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准确的计算能力、最低的投入成本、更加稳定的管理系统等,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从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普及还是计算计管理技术交流平台的构建中,很多企业还不能够将计算机管理技术充分的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尤其一些微小企业。基于此,针对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微小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微小企业管理;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且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企业意识到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微小企业中应用过程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缺少专业性的人才,管理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小,并且计算机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为了能够使计算机管理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微小企业管理当中,就必须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作用,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微小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现状 1.1缺少专业性人才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发展越来越好,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特别微小企业缺少专业性的人才,并且现有很多计算机工作人员所掌握专业能力相对比较少,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不利于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技术的良好应用。 1.2应用范围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着应用范围小的现象。特别在一些微小企业中,工作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缺少专业性的人才,不能将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 1.3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计算机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相对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时间还比较短,并且缺少专业性的管理技术人才,因此,当前小微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低,还有待提高。无法发挥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巨大作用,因此,提升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二、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相关措施 2.1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 企业可以定期的组织计算机管理技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和了解更多先进的技术知识,充分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企业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将企业在计算机管理技术方面的人才要求告诉高校,然后可以提供高校学生实习的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学生能够顺利毕业以后,企业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另外,可以建立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为各企业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和提升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目的。 2.2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企业管理当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快速实现其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应该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局域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办公室统一的办公和管理系统等,以此来扩大在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促使计算机管理技术能够全方位覆盖企业管理当中,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2.3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 企业想要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的鼓励政策设置相关的研究奖项,充分调动各企业内部各工作岗位工作人员深入研究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提升计算机管理技术研究的资金,企业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资金,企业只有加强技术投资力度才能够保障研究工作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技术研究工作当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并且具有很多特殊的优势。因此,企业应该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推动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杨堃 单位:临沂一中高二五班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及应对措施 摘要:步入新时代之后,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全方位普及沿用,更面临着严峻的网络系统安全挑战困境,不得不引起不同等级层次用户和技术人员关注。产生该类消极隐患,可以说和网络信息传输量的持续增长、机构数据破坏抵御能力骤降等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正因如此,相关黑客才能肆意地窃取网络信息和口令、篡改数据库,甚至是释放计算机病毒。所以说,尽快处理好网络安全和可靠性隐患,是保证网站长期正常运行的前提,否则企事业单位将难以获得理想的信息咨询、检索和存取等服务。由此,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层次安全问题,以及日后协调应对措施,加以全面地论证解析。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应对举措 0引言 信息系统本身属于一类繁琐的等级结构单元,所以对应的安全挑战困境也是分层次的。透过信息安全作用层角度观察,大多数状况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可顺势划分为物理、运行和数据三个安全层面。其中前者存在意义就是保障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运行方可靠性;运行安全层则偏重于维持操作、程序、数据库等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状态;而数据安全,即强调系统加工存储和网络数据传递过程中的泄露、仿冒、篡改等安全性隐患,更是现阶段技术人员关注度最为低微的环节。1应对上述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1.1计算机物理安全控制措施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性支持媒介,便是计算机所处的运行环境和硬件设备资源可靠性。因此,维持该类结构单元安全性的措施,核心点始终在于掌控计算机运行环境,包括计算机放置位置点与设施结构、空气调节系统、机房防火手段、电源和供电质量等,唯独确保这方面内部安全方案规划妥当之后,才能进一步地探讨怎样应对外部信息安全的侵蚀问题,所以说规划好计算机运行环境安全,便是第一要务。而后续的计算机硬件保护工作则可以细化为两类,一是计算机硬件体系中的CPU、内存、输入和输出通道上的安全措施,二是利用硬件设备添加而换取的信息安全保密手段,如虚拟存储器保护装置、防拷贝卡,以及其余专业化信息保护卡的额外添加工作。不过将希望完全寄托于软件保密手段始终是不现实的,必然会衍生软件破译等危机,所以说,硬件方面的保护工作,还是信息安全应对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性要素。 1.2数据加密防护手段 信息系统安全性保障的另一类重要技术便是数据加密,即数据安全地传输和转移,目前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是预先将须存储或是传输的数据,依照敏感特性加以妥善分类,成功地认证何类数据需要得到加密处理,之后针对应该加密的数据,并将一切原始数据和存储介质加以销毁,确保在未经授权状况下,任何人员都无法透过系统读取这部分数据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数据加密工作期间,必须要沿用富有针对性的加密技术和操作方式,这样不单单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同时更是为多元化数据应用提供便利支持性条件。 1.3信息系统损害恢复手段 损害恢复强调的是一旦信息系统遭遇到任何自然或是人为性地破坏行为,就会令系统内部各类关键性数据出现大规模的丢失和损坏,所以说必须事先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证及时地予以恢复和弥补处理。在此类背景下,有关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针对自身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做风险评估,挖掘一切潜在威胁并预计有关后果,透过预先完善的计划和处理措施,使得有关经济损失得以降低。市场竞争趋势愈演愈烈,想要保证企业内部数据不被外界更改,就必须想方设法维持数据的完整性。而破坏该类数据完整性的罪魁祸首便是病毒和个人恶意破坏行为,以及硬件故障和程序执行中偏差迹象,所以安装健全样式的备份系统并重视有关安全性事故,显得尤为必要。归根结底,制定实施数据损害恢复方案,核心点在于预知哪些工作中存在更为重要的设施,一旦该类设施发生损害问题时,需要经历多久的恢复时间。 2完善我国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能的具体建议 2.1设置智能身份卡认证程序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安全和身份认证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模式就是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形式,不过已然会遭受字典猜测、网络窃听和重放,以及盗用用户数据等多元化攻击问题。相比之下,经过智能身份卡认证程序成功设置之后,便可以有效强化各类用户认证工序流程的安全特性。这就要求用户在初步登录系统前期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1)将个人当下访问请求完整提出,并且依照预设规则进行PIN输入并且等待系统核对,如若出现任何误差迹象,便在当下认定访问主体为非法用户;否则即核对成功,便自动调整智能卡的安全状态,允许访问主体临时使用卡内的私有密钥。(2)系统透过智能卡成功读取用户已有的数字证书之后,便利用公开密钥验证数字证书的合法性。(3)系统会自然地衍生出一类随机系数r1,结合智能卡中的用户私有密钥key1完成对应随机数的加密控制任务,将获取的d1信息交给系统校验反馈。(4)系统沿用公开密钥key2和前期衍生出的随机数r1,针对系统提供的反馈结果加以验证,主要是看key2(r1)和d1结果是否相同,如若相同则判定操作主体为合法用户。 2.2进行MD5加密认证 透过客观角度观察认证,任何用户密码都必然存在强度限制问题,如若在网络空间中直接进行明码传输,则必然会遗留一定的安全漏洞。而MD5加密技术在融入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方案之后,明显发挥出愈加强劲的保障效用,具体实施细节将表现为:(1)利用MD5方式将用户输入的准确密码PW进行加密处理,并且获取结果STRL=MD5(PW)。(2)透过客户端获取服务器当下传输过来的一个随机数RANDL之后,随即组合STRL与RANDL形成一个字符串,即STR=MD5(STRL)+RANDL,之后返回服务器界面。(3)服务器在确保获取STR反馈结果之后,便会将数据库内部存储的已经利用MD5加密过的用户密码YHPW,和服务器前期衍生的随机数RANDL组合,并获取结果STR0=MD5(PW+RANDL)。(4)将STR和STR0进行综合校验对比,如若相同,则判定访问主体为合法用户,此时系统才算真正完成登录者身份验证任务。 2.3科学人性化地控制系统权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可以说是系统安全认证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更是当前比较重要的系统资源访问和控制应用手段,其核心动机在于愈加理想地保护和应用系统内部丰富的资源,顺势提升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保证用户可以顺利地访问所需的不同类型信息资源。具体来讲,就是结合不同工作人员承担职能和所处岗位特征,进行对应的角色划分,并且赋予单位角色独特的系统权限,依照权限动态生成功能菜单,进一步限制和控制人员访问、应用系统资源的行为。此类权限管理模式同样存在缺陷,即只可以进行系统中用户对应的操作功能控制,至于用户对一类具体公司文件的访问则无法顺利实现,所以控制粒度较粗,目前尚且不能贯彻落实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目标。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不断整合丰富的实践经验,配合思维创新加以改进调试。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直接决定企业今后可持续竞争和发展前景。有关技术人员需要企事业单位提前结合各类实际状况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这样才能尽快构筑起完善样式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维持企业各类数据存储和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杨清茹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机动车检测站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机动车检测站检测水平关系到机动车车况和安全系数的确定,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运用则可以有效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提升检测的实际效率。本文针对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机动车监测站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动车监测站;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 1引言 由于我国当前车辆数量的攀升,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情况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采取检测的手段进行合理控制。机动车检测站旨在对机动车车况进行详细的检查与评价,从而提供安全行驶、技术管理等重要保障。而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进一步为机动车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对检测流程的高度自动化与高效率。 2机动车检测站计算机管理系统 2.1内涵 对于机动车的检测,需要利用计算机的管理系统,把计算机技术、仪表技术、网络电子技术以及检测设备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按照相应的通讯协议,即可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将管理和控制工作融为一体。该项技术具有便捷、科学的特点,可以满足机动车管理工作对于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研究要求,因而广泛运用于机动车检测环节中。 2.2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类型分析 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如果按照数据采集方式来划分,可分成以下两种:①单片机方式,即下工位数据通常是由具备独立CPU的单片机,来控制并处理,然后经由串行接口来传输数据至主控计算机,典型的代表包括检测线的测功机;②工控机方式,该方式是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经由数据采集卡,采集管理下工位数据,典型代表包括检测线等联网设备,而对于灯光仪、悬架台的检测,则需要通过自身独立工控机,来处理数据,最后才经各自所属工位机进行控制。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如果按照控制模式差异,可分为分布式与集中式,而其中的分布式主要是指,将检测任务按照工位布局来划分成模块,然后将其分发给处于各个工位的控制计算机,让它们分散完成,而各个工位控制计算机能够独立、而同步地开展工作。分布式检测系统,其核心的过程控制系统是流程过程控制。该检测系统能够通过对于软硬件的合理设置,物理划分工位,上位机的主要功能在于集中监视管理,而下位机则主要用于实现分布式控制功能,例如对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或输入输出开关信号的过程控制、引导指示等。而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则主要是利用串口通讯,或者网络互联的方式,以实现信息传递。 2.3可实现的功能 计算机联网络检测系统,则主要是按照事先制定的通信规则,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和各个检测设备之间的连接,以完成各个工位数据的采集、传输、控制、管理与存储,并在处理结束后生成检测报告,作为数据查询、分析及统计的依据。其中,针对车辆检测的联网系统,其功能则在于按照GB7258-2004、GA468-2004等相关标准、规定来落实。而按照实际的检测流程,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通常要求具备以下方面的功能:信息登录功能、调度功能、线外检验结果录入功能、项目测控功能、路试结果录入功能、主控功能、数据分析及管理功能、故障自诊断功能、设备标定功能、现场监控功能(可选)等。 3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构成 一般来说,可以将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分成三种,即数据接口系统、行业管理系统以及检测管理系统。而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检测站也积极引入了该技术,将其融入检测管理系统,其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监测信息的传输、检测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上传、统计等。 3.1检测站检测管理系统 检测站检测管理系统平台为:MicrosoftWindows2000profes-sional与Windows2000Server。其中MicrosoftSQLServer2000为标准系统数据库,运用TCP协议构建网络通讯平台,满足拓扑QS结构网络构架,运用VisualC++6.0开发系统为检测系统,Delphi为数据库统计的开发语言,最后严格遵循规范,在控制管理中对机动车检测单元与检测过程加以管理。①中心管理子系统,该系统的主要职能在于进行数据的管理,即对用户、系统参数配置等进行管控,并监视网络的运行情况;②业务处理子系统,该系统所涉及的主要是车辆登陆相关信息,即检测信息、车型构造信息等,此外,还具有的功能包括录入外观检查数据、终检(车辆功能选择区、信息区、信息查询区)等基本业务;③检测调度子系统,目前的检测站大多以流水作业为工作主体,车辆检测需要根据次序、方式等内容,实现在线经济调度;④检测监控子系统,该系统则是以登录内容、检测项目以及数据处理作为主要职责,随时保存相关的数据和评价信息,在检测完成后,数据不可更改,并由此做出曲线数据,通过曲线图像来反应具体情况;⑤站务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则负责备份车辆的相关信息,一般可保存2年的时间;⑥维护子系统,该系统的职责在于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对人员操作权限进行控制,维护单位代码、车辆参数、外检项目等的安全。 3.2数据接口管理系统 ①仪器设备的接口管理子系统,用于查询检测数据、传送相关命令等,从而进行实时记录;②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子系统,该系统通常存在两种工作方式:上传和下发。上传指的是将数据上传给上级部门,而下发则是将数据下发至检测站。 3.3机动车检测站检测监控系统 机动车检测站检测监控系统,网络方案选择MPLSVPN。由于MPLSVPN业务,有效地为用户实现了将不同地区检测站主管部门的网络进行无缝互联,构建起安全、使用方便、管理灵活的私有专用网络。其功能如下:①及时上传检测数据。机动车会在下线的过程中,将车辆的最终检测数据反馈给检测站,例如:上下线时间、判定结果等;②设备状态监控,是利用检测设备运行状况、历史自检记录等,为检测站的实时监控提供方便;③上传内部管理信息,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检测站点的实际运行状态,可通过查询内部管理信息,对员工、设备以及系统的维护等信息,实施内部管理;④现场视频监控,是主管部门针对检测现场,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并采用定时、手动、自动的方式使用录像记录下来。 4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机动车检测中的应用 4.1在机动车管理检测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即可对检测站所检测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及时了解上路机动车的实际车况,并通过在线监控,第一时间向管理部门传输采集的信息和分析统计结果。对于检测站的在线监控,不仅有效保障了二级车辆的维修合格率,还监督了其经营的规范化。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该管理系统采用的是分级星型网络结构,将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互通的网络,实现对各个不同检测站点与各个运输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互通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满足了相关部门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建设要求。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流水式的检测方法,实行办理车辆检测、二级维护签章等管理办法,使该系统的优势得以发挥。 4.2在机动车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将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于机动车故障检测中,远程检测技术能够实现的功能如下:对位于不同地区的机动车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虚拟集合,从而确保相互之间的协作,构建具备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交流的平台,有效解决机动车的相关问题,同时达到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目的;让驾驶者也能够实时监测自己的车况,以便反馈车辆故障。利用该系统检测机动车故障时,应当积极推动各个维修企业、零配件的供应商等,录入零配件的类别、数量等信息,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以有效避免维修企业的机动车零配件短缺问题。 4.3机动车监控应用 4.3.1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 该系统具备的功能,主要是利用对信息的记录、传输,以达到监控机动车的目的,对其实行准确定位。此外,当驾驶员遭遇突发事故时,也可以通过触发按钮来报警。该系统在运行中,可以通过车载终端模块,持续接收GPS卫星信号,然后再经过系统平台反馈定位信息,从而提供车辆的具体方位。车载记忆模块所保存的车辆相关信息一般长达两个月,持续为监控中心采取维修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只要车辆位于GSM网络所覆盖的范围之内,车管部门实现实时数据流通的作用,进而确保监控工作的效率。 4.3.2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 以TCP/IP服务协议为基础建立的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和车载端控制系统互联,其功能在于科学预处理机动车数据,同时对驾驶员报警情况实时监控,具体如下:①数据预处理,指的是监控端将所接收的车辆数据,进行最初验证、日志处理,然后将信息群按照各监控端实际处理情况来分配;②追踪数据,则是以列表的形式,显示所监控车辆的准确位置;③报警,主要是以预报警、实际报警、报警解除,对警报进行三级分类,避免误报。 4.4污染物排放检测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增多,尾气排放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导致环境污染。对于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可以利用废气仪、烟度计等来检测,控制污染物的扩散。另外,还可以利用非分光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通过吸收独特波长的原理,收集机动车废气,,对其中的CO和HC浓度进行测定。 4.5车速表指示误差检测 对于车速表指示误差的检测,通常可以采用车速表指示误差检验仪设备,在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上来实施检测。检验流程如下:让车辆正直行驶至检验台,注意需要将驱动轮停在测速滚筒上,然后降落举升器,于非驱动轮的前部,设置止动块。启动机动车,使其车速达到40km/h,同时即可测量其实际车速,获得最终的比较结果。 5结束语 当前,机动车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机动车检测站的机动车检测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机动车检测站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运用,针对车辆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保证了机动车的行驶安全,提高了车辆的管理水平。 作者:林文辉 单位: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干部人事档案计算机管理必要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干部人事调动比较频繁,档案信息变化快,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其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为此,非常有必要认真落实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从而加快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计算机技术就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将其应用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有利于提高管档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为干部工作以及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本文重点探讨了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计算机管理;必要性 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干部的姓名、年龄、性别、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奖惩情况等资料和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干部评价、任免、考察、晋升以及调动等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以及质量,有效地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同时又有利于纸质档案的保管,是现代档案管理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一、国家信息化和现代组织人事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调动越来越频繁,人事信息量不断增加,档案内容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手工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需要,现实的工作情况迫切地需要改革。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加快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不断成熟,并且普及到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为干部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对于促进干部人事档案的现代化改革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组织人事工作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手工管理干部档案的过程中,低效率、缺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人们档案意识的不断加强,档案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传统手工管理的繁、慢、乱等现象已经跟不上时展的快节奏。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处理档案的接收、分类、整理、归档、利用等繁重的工作,而手工管理这些繁琐的事情容易使得工作出现无序化,最终演变成慢、乱的现象。现代组织人事工作需要数字化技术来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设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必然要求,从而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势在必行。 二、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客观需要 (一)有利于干部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有利于实现规范化地管理,可以及时、方便地记录干部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的保存、检索功能,可以更加直观、方便地查看干部的基本信息。如需要查找某人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查询其编号或姓名就能直接快速地将个人基本信息逐条清楚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有利于干部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 实现数字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全面地展现出干部本人的具体情况和过往经历,这样就有利于干部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给领导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让领导充分了解干部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等,实现任人唯贤。干部人事档案实行数字信息化管理,除了能够快速、全面地提供干部的信息以外,其实用价值也很大。近年来,由于纸质人事档案容易涂改造假的弊端,全国多地出现干部人事档案涂改造假现象:2013年,山西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原秘书长王红英,请人为其改写档案,将其出生时间改小两岁;梅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钟立篡改档案中的工作履历,违规获取公务员身份……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以后,可以直接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库,建立干部个人电子档案系统,做到纸质和数字档案分离管理,这就能够有效地保证干部个人档案材料的真实性,使得出生时间、简历、学历等涂改造假情况变成不可能,从而保证了干部人事档案的可靠性,维护了干部人事档案的严肃性。而且纸质和数字档案分离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档案材料无故遗失或者损坏等情况,有效保护好原始档案,从而有利于保护干部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干部人事档案实行数字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组织人事管理工作中,每年都有大量的考核考察、工资审批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涉及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查阅问题,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查阅会耗费大量工作精力和时间,而通过实行计算机管理,实行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就可以去繁化简,通过电脑就能够查阅到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有效地提高了管档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干部人事档案的作用,应当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全面提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作者:杨璐 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计算机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应用进行分和研究。方法选取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前(2013年)、后(2014年)各1年内的各工作质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工作环节都有所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资发放工作出现差错的次数、器械丢失次数、院内感染例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消毒供应室引进计算管理之后,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降低物资发放工作出现的差错率以及器械丢失率,优化医院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医院消毒供应室;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当前,计算机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并逐渐受到使用和认可[1]。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管理工作当中,传统的工作主要依靠人来执行,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消毒管理质量低下,原本是治病救人的医院反倒成了病菌的传染源,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基于这一情况,医院逐步引进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次研究特选取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前后各1年内的各工作质量指标进行观察,旨在提高医院消毒工作的相关管理水平,降低院内感染,为医院工作人员以及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就将有关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消毒工作进行管理,计算机系统主要由物资申请等级系统、物品消毒单、科室报损单、科室一次性物品回收单等部分组成。 1.2方法 现将计算机在消毒供应室应用的主要功能做一介绍。医院在引进计算机管理之前,仍旧按照原有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引进计算机管理之后,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计算机已与病区计算机联网,每天上午9:00之前由各科室每天必须将所需要的物品、药品规格、数量等列好清单,然后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输录[2]。同时,针对各科室所需要的消毒物品,严格执行相关操作,供应室管理人员按各科室消毒物品需求录入消毒物品名称、数量,确认后程序自动记录日期并入库[3]。对于科室的报损情况、一次性物品回收情况等,均需将其录入计算机系统。另外,针对医院的所使用的器械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可以对器械编制二维码,以便消毒供应室对器械消毒完毕后,能够对其进行全程式跟踪。最后,各科室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 1.3观察指标 记录医院消毒供应室引进计算机前后各1年内的各工作质量指标进行观察,同时针对各指标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之后,其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工作环节都有所减少,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资发放工作出现差错的次数、器械丢失次数、院内感染例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医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医、教、研、护理工作使用的器械、物品、管路装置等在回收、清洗、消毒、打包、灭菌、储存、发放各个环节,若出现纰漏,则很容易感染,后果不堪设想[3]。因此,必须做到规范操作,严格灭菌与监测,防止交叉感染。否则将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造成医院内感染,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医院的消毒供应室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也是医院管理方法改进的一大体现。对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质量实行全程质控管理,使其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实现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及医疗安全,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4]。将计算机运用到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工作当中有利于物品发放与下收下送的工作。无菌物品的下收下送一直是既往消毒供应室的难题,以往针对无菌物品的处理工作容易出现估计不准确等现象,使剩余的无菌物品带回供应室再处理[5]。借助计算机系统,将人工从以往复杂的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工作人员只需要面对电脑输入相关物品,需要的时间较短,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此外,计算机系统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减轻了工作量,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灭菌物品剩余返还的现象[6]。最重要的是,当计算机系统得到运用之后,所有的信息均能够在医院的管理系统中查询,知晓消毒供应室的灭菌工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医院引进计算机系统前后各1年内的各工作质量指标进行观察,不难看出,计算机系统引进之后,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数量有所减少,物资发放工作出现差错的次数减少,器械丢失率有所降低,且院内感染例次数明显减少,计算机管理前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消毒供应室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仅适用于对复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流程的管理,也适用于对一次性物品的管理,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7]。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医院消毒供应室引进计算管理之后,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降低物资发放工作出现的差错率以及器械丢失率,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优化医院环境,节省医院开支,减轻患者痛苦等[8],具有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当中,计算机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现代高科通讯工具的作用,是现代医院消毒供应室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设施,今后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尹丹萍 陈庆莹 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医院档案中计算机管理的运用 摘要:近几年相关电子文档的发展,例如电子病历、影像资料等,对医院档案管理提出了更加新颖的标准需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定位医院档案计算机管理,目前应逐渐发展成为医院档案工作过程中非常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医院档案部门计算机管理技术 一、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1.对应用计算机管理存在明显的认识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并没有设置相关的、明确的目标。一部分医疗单位根本就不清楚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需要满足什么标准以及实现什么目的,同时不清楚其的有效实验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际使用效果,根本没有意识到传统管理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改革,导致计算机管理档案管理能力受到抑制。 2.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医院档案部门开展有效的计算机管理,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学习,从根本上掌握相应计算机的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的队伍一般是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兼职人员,他们并不能熟练的使用微机,有的人员是学过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掌握明显缺乏,需要从根本上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3.医院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存在非常大的难度。 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需要接受很多技术难题的考验。计算机管理档案跟纸质文件存在本质上的不一致,例如:计算机管理档案需要归档的范围为磁带、软磁盘、光盘,这是按照载体材料类别来进行划分的。计算机管理档案文件种类包括:字处理文件、表格文件、数据库文件、图像、声像文件等。所以,计算机管理难度非常的大,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协调的、正确的管理措施,导致计算机管理档案的进一步广泛使用受到影响。 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几点措施 1.逐渐树立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 在档案整理以及保管的过程中,如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没有更新自己的思想,还是停留在档案的收、管、藏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满足不丢不损状态,那么就会导致难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要。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促使档案管理理念进一步更新,同时从根本上更新管理措施,逐渐按照实际需要梳理新时期标志性的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理念,学习新知识,重点关注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实验,明白其对医院档案的未来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2.构建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 构建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是实现医院档案计算机管理有效性的基本保障。需要管理工作人员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具备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效的结合传统的档案管理知识跟新时期的计算硬软件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重点关注以及重视计算机管理档案长期保存的作用,在上述的基础上采取必要技术措施,促使电子档案实现有效的管理以及保存。从根本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有效的管理以及保管档案的基本前提。所以需要促使档案管理人员积极进取,促使其自身学习能力实现进一步强化,从根本上掌握现代化相关知识,促使其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3.为医院计算机管理档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院档案信息管理配备计算机是目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基本的硬件基础,不仅如此,还要严格按照工作的实际情况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大相关资金以及人力的投入。促使计算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同时完成档案软件制作的有效性,促使上述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满足档案工作的实际发展需求,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的开发以及使用档案信息资源,同时可以实现真正意义方面的档案管理计算机化趋势。 4.促使档案业务规范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 需要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做好基础标准工作以及标准配套工作的有效实施,促使档案---立卷---归档等工作实现“有序可循”、“有效管理”,在上述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标准化工作顺利完成提供基本保障。档案如果缺乏足够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就会导致计算机管理档案水平提升受到抑制。所以,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工作积极组织,重点关注实施标准的有效性,同时开展实时有效的监督工作,为档案基础工作标准化提供基础。 三、结语 总之,针对目前医院档案管理现状,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根本。构建一队专业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队伍是行动的保证。为医院计算机管理档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实施计算机管理的基础条件。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档案业务规范建设力度,这是医院档案部门中计算机管理运用的基本需要。做好上述工作,可以促使医院档案部门中计算机管理的实际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作者:段思杰 单位:承德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用药警告方法 摘要:目的改进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在输液标签上自动生成静脉药物安全应用警告信息,保障患者静脉用药安全、合理。方法应用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内电子信息模板,在每种静脉药物后录入安全用药警告信息,实现由计算机语言自动生成转换成标签文字语言。结果改进后,在计算机打印的输液标签右上角信息栏已有自动生成的个性化单袋输液标签药品安全应用警告信息。结论改进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进行药物警告信息项目维护,可实现在单袋输液标签上自动生成个性化静脉药物安全应用警告信息,以保障患者静脉用药安全、合理。 关键词:计算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系统;改进 改进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可使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更加优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HH)连续20年被评为世界第一医院,创新在JHH最受尊重,由于创新永远是第1位,JHH才能成为世界医者心中的殿堂[1]。笔者在使用北京天健科技集团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过程中,与计算机专家多次合作、共同努力,努力达到目标需要的最佳效果,现将工作实践与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3日,笔者在使用北京天健科技集团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V3.5版本)打印输液标签时,希望实现在输液标签右上角自动生成个性化单袋输液静脉药物安全应用警告信息,以确保患者静脉用药安全。使用北京天健科技集团提供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V3.5版本)电子信息模板,录入静脉药物安全合理用药警告信息,由计算机系统专家将录入的计算机语言自动转换成标签文字语言。 2结果 2.1静脉滴注药品信息 避光静脉滴注药品:指静脉滴注全程需避光的药品,含此类药品的输液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信息板可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有“避光静滴”。我院此类药品有吡柔比星、硝普钠。在含硫辛酸的输液标签上有“建议避光静滴”。甲钴胺静脉注射可不需避光,部分医师采用静脉滴注甲钴胺时,输液标签上有“静滴建议避光”。药品避光静滴信息来源于药品说明书。缓慢静脉滴注药品:指静脉滴注全程需缓慢,含此类药品的输液标签右上角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有“慢滴”,我院此类药品有阿米卡星注射液、依替米星注射液、注射用磷霉素钠、注射用阿奇霉素、注射用奥硝唑、三磷酸腺苷氯化镁等。此类药品缓慢静脉滴注的依据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药品说明书;部分药品的依据来源于临床护士多年的经验积累,如快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易发生胃肠道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2.2避光贮存及冷贮药品信息 避光贮存药品:指药品贮存全过程需避光,静脉滴注短暂过程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即可。含此类药品的输液标签右上角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有“避光贮”,可提示护士避免将此类输液成品放置在太阳光、紫外光下照射,同时可提示全体药师注意此类药品在贮存全程是否已避光。我院此类药品有维生素K1注射液、利福平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硫辛酸注射液、注射用甲钴铵、注射用阿糖胞苷等。以上避光贮存药品的避光信息来源于CFDA批准的药品说明书。冷贮药品:指药品贮存全过程的温度需在2~8℃,但静脉滴注过程应避免成品被太阳光照射等。含此类药品的输液标签右上角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有“冷贮”,可提示护士避免将此类药物放置在太阳光下照射,或避免将输液成品放置在有暖气等的温暖环境,同时可提示药师注意此类药品在贮存全过程需在2~8℃温度条件下。我院此类药品有注射用头孢硫脒、注射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用阿糖胞苷、多西他赛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胸腺五肽注射液等。以上冷贮药品的信息来源于CFDA批准的药品说明书。 2.3药品应用及配伍警告信息 由于此部分内容多,仅举例说明。如含多烯磷脂酰胆碱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冷贮,只能用不含电解质[2]的葡萄糖输液稀释;含维生素K1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避光贮,24h内总量不宜超过40mg;含10%氯化钾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10%氯化钾忌不稀释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含氨茶碱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慢滴,极量1次0.5g,1日极量1g;含依达拉奉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孕妇或有妊娠可能、哺乳妇禁用,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剂;含维生素C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维生素C1日不宜超过5g。 2.4 1种药品具有2~3种警告信息如20mg及40mg多西他赛注射液属避光贮存、冷贮药品,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打印的输液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信息显示为“避光贮、冷贮”;在自动生成打印的注射用阿糖胞苷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信息为“避光贮、冷贮”;在自动生成打印的10μg前列地尔注射液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信息为“冷贮、妊娠或可能妊娠妇女禁用”。1种药品具有2~3种警告信息的,警告信息全部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析和按序全部排列在输液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警告信息栏内。 2.5改进效果 我院2012年轻微药品不良反应(ADR)漏报较多,2013年和2014年ADR报告比较真实。从2013年1月3日在输液标签右上角增加输液用药安全警告信息后,药师加强向护士宣传。2014年1月至7月问卷调查我院50名护士的结果显示,47名护士知晓标签上有安全用药警告信息,均回答按标签上“慢滴”执行对减少ADR效果明显。本研究显示,3年来中重度ADR占比显著下降。 3讨论 数字化医院是由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业务软件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3]。数字化医院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在医院的超饱和应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使服务质量最好,故障率最少,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最高。美国St.Vincent和PrincetonBaptistMedicalSystem医院,Birmingham医院、UABWestHospital均设有静脉输液配置机构,由药师审核处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4]。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BWH医院里,用制度与管理的细致和人性化体现对生命安全的保障和尊重[5]。笔者对我院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可在输液标签右上角自动打印出安全用药警告信息,就是受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BWH医院的启发。美国LarryEBoh[6]主编的《美国实用临床药学实践工作手册》主要强调药师应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方案,强化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用药监护,优化管理系统流程,强化患者的安全用药监护。本研究结果显示,笔者改进PIVAS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效果已实现,但学术研究永无止境,诚望能对国内医院PIVAS管理系统的改进和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段利生 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PIVAS中心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探究的路径和方法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是否愿意采用个性化教学思路来进行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个和谐、自由和开放的课堂氛围,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做到多元化教学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演绎,具有开阔的教学思路才能充分拓展教学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如教师在阅读课本范文时,丰盈的感情表达和自然而然的表情流露相得益彰,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章本身具有的美感,因此而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 (二)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不单是指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其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发展规律都有待挖掘,这就需要教师把个性化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上,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学习当中找到乐趣,并愿意在课外时间里对语文知识做大量补进,从而使学生能够热爱语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 (三)促进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个性化还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也使得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四)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语文个性化教学才算是开展成功。 二、高中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必然途径 高中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集中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和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学个性化必须由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个性来体现,所以教师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势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内容较单一,而教材既然被选用,其中的个性特点需待挖掘,而不是片面性地将其忽略,每篇课文的风格自然有作者创作的初衷和隐含在文章里更为深层次的个性涵义,所以教师要学会如何利用教材,在教材的学习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诸方面才能。 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其一是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其二就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造性教学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上有所创新,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上因材施教。 三、个性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习内容丰富且目标逐渐上升至生命价值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最初的语文学习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掌握扎实,其次是认知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最后则是对语文目标崇高的定位,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培养,审美观念,品德修养的培育,只有将语文教学崇高的目标坚持到底,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还偏向单一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料和素材,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以利用,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拓展了语文的教学空间。 (三)教学方法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范围扩大。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同样也需辅助以多媒体的运用。比如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赏析中,许多小说类的文章,学生只是在看故事情节,并未能真正体会其中所传达出来的韵味,这就需要一些影像放映,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让学生们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深入其境的感受文章传达的内容。这样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使得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优化了语文的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 语文知识的学习其实是一项主动性极强的学习,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去领会语文素养能带来自我修养的提升,以及对语文涵养的需求愿望,这样在学习当中,学生处于愿意去学,愿意增益的自主性地位,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思考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越是需要更多的知识来补充,以此形成一个学习的良好循环,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四、结束语 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高尚的语文老师,必是知识素养丰富的人。语文教学中需要多方面能力素养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而语文教学中对这些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努力和前进的目标。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探索 研究是指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建立新型的师生双边关系 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教师主宰一切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曾经有过且现在正被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几何级递增、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这些模式日益显露其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古训在今天显得尤为灵验。因此,在教学中探索以大纲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堂三分钟演讲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 教和学,本来无所谓苦乐。只是现在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教者与学者长时间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不免身心疲惫,终致厌倦。其实,教和学完全可以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寓教于乐是千百年来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在社会各界提出质疑、语文教学出现危机的今天,我们着实有必要在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方面探索一番。 (三)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求异求新的欲望,而年青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及至把这一模式推及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高中生这一心理特点。 二、操作要点 (一)演讲顺序按学号进行,男女生轮流出场(每班学号均为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即使偶有几个水平较差的学生连续演讲,用一位学生的话来说也算是一种调节,让同学们看到了不足,为下一轮精彩的演讲铺垫蓄势。 (二)演讲内容不限,但要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 演讲内容不限,能使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内容不限也并不排除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偶尔来一次命题演讲或即兴演讲,这样可以调节气氛,使演讲更加丰富多彩,引人人胜。有人担心内容不限会不会导致观点偏颇甚至错误以至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于前一种情况,我认为这正是求之不得的教育机缘。通过师生间的评论总结,孰得孰非,一目了然。对于后一种情况,润物无声般的良好氛围,会保证演讲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 (三)演讲要脱稿,讲评不可少 严格要求学生演讲时要脱稿,以求对所写内容的消化吸收。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只能助长演讲走向形式主义。至于演讲的形式等,则不作过多限制,以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演讲后的评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画龙点睛、给演讲者以鼓励等作用。 (四)灵活掌握时间 一般来说,演讲只需三到五分钟,用时过多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但在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问题上,应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把问题弄懂弄透。演讲后的评论,甚至渐渐发展成的争论,则将演讲推向高潮。语文教学不仅要立足于课内,更要延伸到课外,“学作文,先学做人”,这种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的争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提高。 (五)讲评重在鼓励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讲评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疑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一张从饭店借来的招贴画、一件自制的小道具、配乐演讲、双人合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六)创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各显其能 在演讲的内容、形式以及其后的评论方面,教师都要极力创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允许出错,鼓励发表不同见解。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点评,然后请两位学生点评,使学生不再有拘束的感觉。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探索,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有98%的学生认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有趣味,其中68%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课前演讲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很有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当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写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稿,演讲者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做一些卡片,有的还请教同学、老师、家长,甚至有关方面的专家。一个学生为了做关于中东问题的演讲,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十几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竞争中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演讲实践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得到强化,能力不断提高。演讲前的相互切磋是合作,而演讲效果孰优孰劣则是竞争。双人相声式的演讲是合作,而演讲后的唇枪舌剑又是竞争。大家都仿佛在比赛,看谁新颖,看谁成功,都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韧劲儿。 (三)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从标题拟定、题材翻新、主题升华,到一段小魔术、一个精心缝制的小道具、一段音乐伴奏,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体裁从议论文逐渐发展到相声、小说、科幻故事等。为了吸引听 众注意,各种各样的小花招更是层出不穷,魔术、杂耍、“惊堂木”、配乐,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四)提高了评价、分析能力 科学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准确判断、评价,是高中生必备的素质。但由于目前的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高气傲,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致使他们看问题常常偏激,每每以偏概全,顾此失彼。针对这一弱点,我在演讲活动中加强了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作文切题率有较明显的提高。在高三作文提高班选拔考试中,一道材料作文题难倒了很多学生,命题立意完全切合要求的仅占20%左右,而我任教的两个班达35%以上。平均每班选拔3位学生,我任教的两个班被选中10位。 (五)锻炼了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魄 在回答“演讲对你各种能力的影响,请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问卷题中,绝大部分学生把这一条放在前列。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有一位女学生,第一次演讲时慌乱异常,声音小得几乎无人能听得清。当同学评价她的演讲不知所云时,她几乎是哭着说:“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她在随笔中写道:“尽管我花了近三个星期去背那篇稿子,但在演讲时仍大段大段地忘记了,最后只得读稿。”而就是这样一位女同学,后来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主动要求演讲,且口齿伶俐,潇洒从容。 (六)培养了完善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极具魅力的人文学科,语文的特点决定了演讲训练必须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演讲过程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演讲时间虽短,但多样化的题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烈碰撞,一场场不露声色的人格教育课在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爱、恨、怒、骂之后,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 四、由演讲引发的思考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语文教学改革搞了几十年,劲费了不少,成效总不大,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是观念没有彻底更新。语文课堂讲风太盛,很多老师还是热衷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一架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毫无自主性、创造性,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引自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搞“填鸭式”还是让学生吃“自助餐”?是以课本为中心还是以生活为中心?是要师道尊严还是要民主平等?是要高分低能还是要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前演讲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反观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已不多见。原因何在?关键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生动活泼的演讲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建立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的评价机制 当前的语文教学,依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重结果而不重过程。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重”的新视角,从而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置于一种动态背景下予以全面完整的科学关照。新大纲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则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调整,将有助于引导语文教育去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进而促进他们摒除维持性和复制性学习,张扬个体最可宝贵的创造力,使其审美情趣、文化晶位、道德素养和思维品格都得到和谐、健康、全面的升华,形成一种无愧于承担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使命的人格体系。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践证明,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学生,更加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高中语文论文: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课改面临的功利性问题 论文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功利性 论文摘 要: 高中实施新课改,对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丧失人文精神、忽略阅读本质、忽视个性发展、精神吸引缺失等诸多顽疾,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语文阅读教学的功利性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着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人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为此,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我在日常调查与分析中发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课改面临严重的功利性问题。 一、以丧失人文精神为代价获得短期“效益” 语文教师缺乏的不是教学方法、技巧,也不是各种各样的理论,而是最起码的语文素养和必要的人文精神,从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功利主义行为。 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课堂表现,课堂设计更多考虑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标新立异,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课堂设计流于表面,华而不实。另有部分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乏味单调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泯灭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极端模式探索弱化了文本内容挖掘。 语文教学的极端探索造成了诸多顽疾,它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向了阅读教学外部条件的构建与改进,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能够解决问题: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形成名目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并试图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非阅读”(非人文)问题;借助多媒体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演绎教学内容,意图解决过去教学手段单调乏味的问题;着力于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纯粹接受知识的泥沼中走出来,进而经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考验,等等。种种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传统与单一,而且显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预期效果,仿佛给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然而,透过好看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却是有些糟糕的真实:它追求形式胜过内容,它追求统一胜过个性,它追求“技巧”胜过艺术。这样的表里不一让我们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语文阅读教学。 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导向牵引。 课堂上一些教师一味迎合新课程标准,追求合作探究这一时髦的学习方式,但合作探究的目的、时机和过程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愿独立思考(可能已经习惯了),讨论只是泛泛交流,并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几乎所有学生都把希望寄托在教师的说教上。这种有名无实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3.情感目标小结有虚假作秀之嫌。 我在很多公开课调研中都有这样的发现,老师为了凸显自己设定的三维目标,在课堂小结中将情感目标像知识目标一样罗列出来,给人虚假的感觉。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既不能通过生硬的讲授来实现,又不能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语文阅读教学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并不是对每一节课都牵强附会地加上一个环节,只有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 4.耍弄“技巧”驾驭了饱含内里的语文课程。 教师上课耍弄“技巧”,学生在语文课上也基本是学“技巧”,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内心却激发不起半点情感波澜。难怪有人慨叹:“语文教育正有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培训和手艺磨炼的可能。”“这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在向现代中国语文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最深刻、最惊心、最骇人的核变。”技巧是绝对重要的,但我们绝不可把语文异变为一门单纯学习答题技巧并基本用技巧来驾驭的课程。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对人文精神的重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性格的重建都是最佳场所。语文阅读教学到底应着重于语言技术的应用,还是应着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 语文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没有语言就几乎没有人的精神(或说只有极为简单、肤浅的精神)。没有语言,我们根本无法用“人的感觉”来感受这个世界。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触、懂得诸如“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的感时忧国和骨肉分离的苦痛;“沧海明月”“蓝田日暖”(李商隐,《锦瑟》)的执着怅惘;“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的挥之不去的思夫凄苦,等等。这诸种感觉与知识是“语言”给予我们的。或者说,我们学得了语言,才懂得了或感触到了这些。很显然,语文教育在外在效能上是语言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能力就是训练精神。 在明确语文教育就是精神(不等于思想)教育的“课程的定性”的同时,我们要紧抓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基。 二、太多的“统一”制约了师生全面获益 阅读教学选文标准的一致性从“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证明当今秩序的合理性”的角度显示出语文教育受历史遗留思想钳制的悲哀,而学生个性发展也因此大打折扣。 由于我们被太多的“统一”(高考的需要)束缚着手脚,语文阅读教学几乎不允许广大师生对文本作出独立的自由见解,诸如《祝福》批判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 伦理道德,《雷雨》揭露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这些统一的解读使得阅读教学的“精神空间”极为狭隘,缺乏应有的个体精神的见仁见智。教法也是如此。一位教师的教法成功了,于是在本地区甚至更大范围争相模仿效法、推广,不顾教师个性,而试题思路和考试模式更是如出一辙。于是,学生牺牲了在这个年龄阶段本应有的奇思和幻想,他们过早地成熟和老成,过早地包裹起了真实自由的自我和个性。 成型的教学模式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尤其是学生全面获益,因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终极定型。在模式运用过程中,思维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对接受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绎,因为无数次的演练已形成固定的图谱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导致的思维定势,不仅导致学生养成了思维惰性,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了学生非逻辑性思维的发展。而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学习,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对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艺术性又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压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完整人格的形成与确立。 语文阅读教学是塑造学生精神世界的教学,它追求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我,通过语言学习塑造灵魂,强化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敢于培养叛逆者,不断创造民主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认识、探索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一种乐趣,使其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他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 三、忽略文本对话淡化了学生的阅读认识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灵魂的问答和心灵的碰撞。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反观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学生除了课堂上跟随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并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阅读少之又少,即使阅读了,也是随性而为,除非任务所迫。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等。存在这种现状,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高考制度是导致应试化倾向的幕后推手。 高考制度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应试化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题和特点”的固定模式,对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作了标准化、唯一化解读,显然在不知不觉中压制了学生充溢思想的灵性。更有甚者,把教材当做考试阅读进行指导并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应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这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难怪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可是后来最讨厌上的课也是语文课。 2.教师“精讲”取代了学生“慢读”。 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训练题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甚至还上各种辅导班,最后所剩无几的一点时间只能“身体调节”,哪有精力看书?而课堂上只有可怜的几分钟阅读,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据着。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就是一句空话。 3.远离生活实际丧失了生命力。 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孔子有言:“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因此,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4.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和心理世界的差异性。 传统教学观念把知识看成是定论,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同时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及其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表现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倾向。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因此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 在理想语文学习理念下,学生精神的愉悦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愉悦的精神吸引状态中,学生才有认知接受的可能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优化教学过程的“精神吸引”,实现师生合作探究的最佳效果,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追求。 语文学习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具有“赚分”的“显性功利”,还有超越“赚分”这一“显性功利”的更高级和更重要的关于人的素养的“隐性功利”。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白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赚分”这样单一的“显性功利”上,而应该把目光放到关乎人一生的“隐性功利”。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极力彰显语文学科魅力,彰显其承载人类文明与发展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思考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这一最具有深刻意义的“隐性功利”的重要价值,这样,语文学习才能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春天才会到来。为此我们尚需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人格优化的最佳途径。 高中语文论文:强调素质教育 高考语文重在记忆和思考 我们都熟悉一句话,这就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因为语文的这个特点涉及面多而广,考察时,综合性又比较强,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不少同学感到无从着手。其实,和任何学科一样,虽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母语博大精深,出题千变万化,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基础扎实,自能以不变应变。一般来说,语文学习可以归纳为两点: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而无论是“得法”或“受益”,都离不开记忆与思考。 语文是最依赖基础与积累的学科。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把知识和能力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在考察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考察能力”,这是对“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新解释。个别同学认为,文化文学知识浩如烟海,考背诵默写的就那么几分,我不要就是了。这真是一种糊涂的认识。我们知道,缺少基本的文化积累,我们的理解分析、推理判断、想象联想都会受到限制。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介绍蔺相如时,说他“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如果对“宦者令”,“舍人”这两个词不了解,就无法明白蔺相如的身份,对文中后来廉颇所说的“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也难以理解到位。不仅文言文,语文阅读常常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如果我们对本文的背景风物、时代风尚、人物性格有所了解,对我们整体把握本文,无疑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再说,文化沉淀丰富了,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及想象能力也会增强,对世间万物的感应会更敏锐更深刻,写作时,无疑也会更容易进入状态,更容易得到有效、有益的作文材料,心中想的笔下写的,也自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无论何种考试,本质上都是考察你记住理解多少知识,能消化运用多少知识,而要运用知识,首先就要学会思考。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学问”,意在强调学习需边学边问。“问”其实就是思考的一种方式。比如《鸿门宴》中,项羽“留沛公饮”当时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从字面看,意思不难,只是写了几个人坐的位置。但如果问一下为什么这样安排,就会发现这里大有讲究。从古代的礼仪知识中我们得知,一般宾主之间相对而坐时,宾东向,主西向。宴席中,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西向更次。从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的细节上,我们看到项羽依仗兵多将强,不把刘邦看在眼里。仅此一个细节,多问一个为什么,项羽那高傲的性格就凸现了出来。“思考”不仅是“多问”,还指“比较”与“打通”。据说钱钟书小时候读书,常常想一些“可笑”的问题。看了《说唐》后,他会想《三国演义》里的关公如果进入《说唐》,他的青龙偃月刀只有80斤重,怎能打过李元霸那对800斤重的锤子?可李元霸那对锤子到了《西游记》里,又怎能比得上孙行者那1.3万斤的金箍棒……这些虽只是一个孩童幼稚的想法,但这种好问思考的习惯和兴趣,实在是做学问的萌芽。 一个人如果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那么,他一定不会忽视语文学习,因为语文与生活本是一体,它不仅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就生活在言语之中,人是言语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际的,又是哲学的。而且,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与人的文化素质、人文情怀、见识眼界、审美情趣、阅读感悟、语言表达等息息相关。而学好语文,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记忆与思考。 高中语文论文:对边疆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探索 新疆从2008年秋季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如今已进入到第五个年头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各中学有序地开展新课程实验,并在2011年经历完第一轮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的实践探索。在新课程实验中,选修课是新课程设计的一个 论文亮点,同时也是实施中的一个难点。笔者到喀什疏附县援疆支教一年多,经历了作为边疆地区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本文拟就边疆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探索性的意见。 一、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认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下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着研读。”“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高中的选修课程包括国家一级的选修课程(也称选修I)和地方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也称选修Ⅱ),结合语文课标对选修课程的阐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包括选修I和选修Ⅱ两个部分。 至于选修课程的教学,《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由此,我们认为,从新课程设计的理想层面来看,选修课程是学生“选”而后“修”的课程,它是学生跑班形式的授课,或者通俗地讲,像病人到医院看病那样,学生先选择课程(也选老师)而后才去修习这课程的。这是理想层面的选修课教学,实践层面的选修课教学是要视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去实施的。那么,现实中的语文选修课程是怎样实施的?边疆地区的语文选修课教学受哪些因素制约?它是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而逐步推进的? 二、边疆地区教育资源状况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按《课标》要求实施教学,同时也要依赖当地的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脱离了当地实际,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课标》指出,“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不要简单照搬外校的课程。课程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注意开发潜在的资源,如聘请校外行家兼课,选派教师递修,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和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等条件,建设选修课程。”它告诉我们开展选修课教学要充分考虑该学校、该地区的资源状况,要因地域特点而制定相宜的选修课教学方式,这正是新课程的亮点,它有较明显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实施时可允许一定弹性的存在,可依具体情况逐步探索施行。 以笔者的观察和粗略感知,如疏附县在内的边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相对不足,大致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场室配备有限,大多只是满足学生上课用的课室而已,功能场室等设施设备要么配备不足,要么根本没有;二是学校图书资料缺乏,要么藏书严重不足,要么书目陈旧;三是可资利用的人文资源甚少,以汉族师生为主的中学所占比例极少,校与校之间的距离动辄上百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可依托指导教研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部门也显不足或难以持续支持;四是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五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对新事物、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地区。边疆地区的这些现实因素,给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选修课的教学必然形成阻碍。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即便在沿海城市或课改成熟地区也会与理想层面的课程设计有某些出入,那么边疆地区的情况就会稍为落后一些,或带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在实施中,我们如果能认真研究课标,以课标精神为统领,立足现实条件,因地制宜,相信同样可以迈出选修课教学可喜的一步。 三、边疆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探索 《课标》对选修课程的教学做出了宏观的指导,并对五个系列选修课程的教学给出了不同的指导意见。在实际操作中,边疆地区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怎样开展的?下面以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的教学为例,谈谈这期间的探索之路。 1.用好选修教材,合理取舍教材 选修课程实施的难点在于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基于上述对边疆地区教育资源状况的简要分析,语文选修I宜立足用好选修教材;有条件开设选修Ⅱ的学校,则可以视学生需要和特点开设若干补充性或拓展性课程,供学生自选, 论文再通过学生跑班的形式实施授课,但选修Ⅱ的实施会受很多因素制约,目前基本处于尝试阶段,能迈出第一步就算不错了。所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一般侧重于选修I。按照选修课程五个系列的设计,目前选修课程的设置如下表。 按照《课标》“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的精神,学校一般都从上表的带“”课程中选择4门课程作为学生继续修习的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中,边疆地区适宜用好现成的教材,并结合当地学生和资源情况合理取舍教材。原因有三:一是教材的开发首先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忌随意和不成熟,人教社组织编写的这些选修课程“既有总体规划,又从不同侧面‘盘活’语文教学资源,以课堂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渠道,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 语文学习空间”,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必舍近求远。二是这些教材在编写时都注意到与现行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相衔接,如《中国小说欣赏》,编者在“前言”中有这样的表述:“本书不是‘中国小说简史’,选文及论述时,有古今,有雅俗,也有长短,目的是让你了解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若通过这门课程的修习,你真的能对所选的优秀的中国小说有所了解,这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三是教材在编写时往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前言”就明确:“在具体步骤的安排上,是从学习过程着眼,每章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歌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第三项‘自主赏析’是围绕这一章的学习内容,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第四项‘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外阅读之用。”这种富于梯度的操作设置,就是说这些所选的篇目是有指导意义、示例意义和推荐意义之别的。我们教师在使用这些选修教材时,一定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要用好选修教材,也要合理取舍教材,对指导性的内容宜重点教授,对示例性的内容宜有所侧重地教习,对推荐性的内容应大胆交由学生课外选读,教师大可作舍弃处理。当然对不同内容的要求,教师是可以根据学习角度、学习目标的不同提出一定的阅读要求,以检查学生自觉阅读的落实情况与效果。边疆地区由于各种资源不是很充足,教师的专业修养和视野都不能完全与发达地区相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空间也有限,因而用好选修教材并合理取舍,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准方法,寻求与选修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虽同为选修课,但“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课标这段关于选修课程教学的建议,告诉我们对不同的选修课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选修的目的。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标对这一课程的要求是“精选重点,鉴赏研读”。教材编写时侧重以“鉴赏”为目标,诗歌和散文都分别从三方面入手,“从大处抓住跟这两种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之用。”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我援疆支教的亲身实践和了解,边疆地区的学生虽然也经历了初中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但对古诗文的学习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对古诗文内容不容易理解。 论文要知道,理解是鉴赏的前提,因而教师要在授课中适当增加“诵读——理解”这两个环节。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课堂开口读,熟读可以帮助理解,也让校园充满琅琅书声,这是很有必要的;从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到诗意、文意理解,只有“读懂”了,才能进一步“鉴赏”;“鉴赏”是落脚点,按教材编排,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循序开展“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在教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们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加以考虑。方法选择,这是就单元教学而言的,以“赏析指导”为理论依据,对单元学习作整体感知;以“赏析示例”为引领,起提示借鉴作用;以“自主赏析”为重点,创设课堂活动的平台,这是学生修习课程的主渠道;以“推荐作品”为拓展,这是单元学习的补充和延续。环节设置,这是就具体某一篇目的教学而言的,可以按“诵读——理解——鉴赏”的思路进行设计。如果能从方法选择和环节设置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相信学生在学习古诗文这一选修内容时会更有实在感和更有收获。 再如《中国小说欣赏》,课标对这一系列课程的教学要求是“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教材编写按中国小说的话题分类,共设九个单元,每个单元重点讨论两部作品。教学时可以把目标确定为:阅读理解,例说话题;交流分享,开阔视野。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单元教学可以话题为纲,以课文为例子,以学生的阅读为抓手,增强学生对小说话题的探究意识;具体操作时,宜放手让学生阅读,要舍得投入阅读的时间,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引领,以学生交流为平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等;对学生特别熟悉或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采用写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的形式进行授课,以达到“阅读——交流——分享”的目的。教师切忌“满堂灌”,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用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 又如《语言文字应用》,课标的建议是“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前面两门课程比较,这门课程显然是注重实践和应用的,因而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我们就要根据这一课程特点选用教学方法。对于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和理论知识可以略讲,让学生略知即可;而对于其应用方面,如同义词、熟语等的运用则应正确辨析和掌握,既要让学生懂得其意义,更要教会学生懂得正确运用;对课文中“引子”部分,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环节,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也可以置换为相关内容,甚至不用;“课堂活动”是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具体展开,可以用其中的例子,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搜索类似的事例,这样更能联系生活的实际,更容易增强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工具箱”是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某些知识点,使学生学会初步建立语言文字的知识体系;“小试身手”是课后的练习和语言文字的应用,可视具体需要布置学生完成。总的来说,《语言文字应用》较上述两门课程要稍为简单,学生易学易懂,但难点在于正确运用,教师在教学时可多重实践,不拘形式。 总而言之,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视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定,不拘一格。同时,由于选修教材的编写往往基于某一类属来考虑编排,教师在授课时则要有“化个体为类属”的教学思想,使个别例子(课文)的教学能围绕整体(单元)目标展开,使选修课教学达到点面结合、窥一斑而知全体,甚至触类旁通的目的。 3.创设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形式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教学的呈现形式,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当然也要面对这一问题。边疆地区的教学,普遍来说,还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层面,“灌输型”的味道较重,这里当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如果必修课的教学基于学生的共同基础而不得不“灌输”,那么选修课的教学就要变“讲堂”为“学堂”了。如前所述,选修课重在学生个体的阅读、鉴赏、感悟和实践运用,这些不是老师多么努力地“讲”就能代替的,它是需要学生个体的参与和投入的,所以,我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课标》)所以,我们提倡的课堂模式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教师起着主导、引导作用,学生起着主体、主动作用。教师的“导”表现为课堂的组织、调控,内容的指导、知识的梳理,问题的诱导、方法的引导等;学生的“自主”表现为积极参与、自觉体验(阅读、实践)、学会分享和尝试探究。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绝知此事要躬行”,选修课的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躬行”。立足学生,方能实现选修课程的价值。 4.链接高考,为学生高三升学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性质,也就是说,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 课,都肩负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的任务,因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要做好链接高考,为学生高三升学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选修课的开设时 论文段一般从高中的第六学段至第九学段,即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后半阶段即进入选修课的学习,并延续至高三上学期的前半段时间,这时恰恰是学生高三复习备考前的一段黄金时间,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的需要。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可适当链接高考的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可适当链接高考的语言知识与运用,《中国小说欣赏》可适当链接高考选考题中的文学作品阅读等等。当然,高考绝不是选修课教学的终极目标,但选修课的教学理应担负起学生继续升学和日后发展的任务,教师在教授选修课时宜有这方面的考虑。 四、探索中的思考 从2004年9月开始,全国目前共有20个省份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新疆(包括兵团)2008年9月作为第五批进入课改的省份,至今已进入课改的第五年。在新疆喀什下辖的边疆地区,语文选修课也以其“摸着石头过河”的姿态走来,其间的探索有令人振奋的足音,也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笔者来自首批进入课改的广东省,从2004年9月课改开始到2010年,经历了广东的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2011年笔者来到新疆喀什,与当地老师一起备战新课程下的第一次新高考,之后投入新课程的选修课教学实践。比照广东和新疆,笔者觉得这里的语文选修课教学还要在以下四方面作进一步的思考。 1.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课标》)这里的“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也包括选修课程。学生在高中阶段用1.25学年就完成了必修课程的学习,其语文基础有多厚实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要立足于学生的“双基”,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和语文素养是无从谈起的。 2.要立足现实条件,不怨天尤人 新课程带给中学教师机遇和挑战,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更是这样。因教材编写、单元设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都与必修课有较大的区别,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也会因人而异,教师自身对不同选修课程的理解、熟悉情况都会有所不同。选修课的教学是有其难度,但我们要立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现实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依据课标和教材,尊重选修课程的特点,不怨天不尤人,逐步推进选修课程的实施。 3.要改变观念,适当增加学生的活动量 教师要“更新观念……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不要总是担心,唯恐少讲一句,漏讲一点,学生就不懂,于是“满堂灌”,孰不知这种“包办代替”的思想是最要不得的,边疆地区的教学更要注意克服这种思想。课堂上要适当增加学生的活动量,让学生阅读、思考、交流、碰撞,老师起必要的点拨和指导作用;课外要留足时间给学生回顾、消化以至于吸收,对学生修习中遇到的困难要做好跟踪和讲评。 4.要加强校本教研,通过群体力量促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 实施新课程,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引,教师要学会“借力”,才能完善自身的教学。在边疆地区,专家引领式的教研毕竟条件有限,所以开展校本教研,以同伴互引的形式开展研究是最切实际的。学校内,经过了这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大多数教师都接触过选修课的教学,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师资源优势,以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甚至专门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专题研究,借助教师的群体力量促进课程实施的高效。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平分语文课程的秋色,在未来的路上,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我们,也会有更多的荆棘等着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探索的道路上是最有发言权的,让我们一起携手,亦学亦教,边走边回头,共同探索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真谛,做到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高中语文论文: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感悟 论文关键词:对联;启示;新课改;感悟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问:《子夜》、《春蚕》写了什么内容?你还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个人物?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厌倦,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越来越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真令人惊喜、欣慰。 整堂课的高潮还在第三个环节上,学生当堂对对联。开始我只要求每组写两句上联,相邻组对下联。一会儿,情况就失控了,上联一出,学生就争着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有好几个下联,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围着讲台,思考着,评论着,争抢着,没有了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课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展现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联,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便骤然响起。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对联,如 中国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弯弯曲曲,曲曲折折。 平顶山顶平;青草地草青。 东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残阳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组擂台热火朝天;鹰城二高运动盛会硝烟四起。 ……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还围着讲台讨论着…… 课下交流,业务校长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买来红纸与毛笔,当时让学生来写对联,岂不是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怎么完成?怎样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回忆一下参观所见,资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课改的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做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形形色色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二、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个体的见解与感悟,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和强化,因此,需要拓展课堂的容量。只有让个体去表达切身的体会、独到的见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字、词、句的积累贯穿到课堂的每一部分,学生才有真正的收获,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 乘胜追击,拓展容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开放课堂,自主探讨,不仅学生收获很大,教师也会学到很多,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大纲。 四、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学生既然能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对对联,如果能够拿来毛笔与红纸,不就更能培养学生对这种文化形式的兴趣与爱好?说不定,一节课会成就一位未来的书法家,如果真是那样,更是功德无量,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 高中语文论文:高中语文边缘化因素研究及措施思索 曾经,语文课程和语文课堂教学,魅力无限。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生动的形象、精巧的构思、连珠的妙语,课堂上活跃的教学气氛、精彩的师生对话、甚至激烈的争论都给师生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然而,在今日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条分缕析,而学生却提不起兴趣甚至无所适从。高中语文受重视程度不断下降,与其他学科相比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最具人文色彩的语文学科何以会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本文试从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来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高中语文学科边缘化的原因分析 1.学生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现在高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存在两个问题:(1)目标不明确。由初中到高中,学生对于语文的浅层需要已大为降低,而又不明白自己的深层需要是什么,在不清楚初高中语文区别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因缺少内在需求而失去学习兴趣。(2)教考分离。就考试与教学的密切程度而言,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教学情况下,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几乎对考试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在功利性或短时效应方面远不如其他科目,以致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2.教材因素。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物质载体,是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在语文教学的师生沟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有两个基本特点:(1)经典为主。阅读经典美文可以使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其品位,丰富其内涵,因而经典文章倍受编者青睐。但经典往往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鲁迅为什么要骂梁实秋,而至尊的贾宝玉为什么娶不到心仪的林妹妹。而经典的作用并非强制阅读与支离破碎的浅层分析所能奏效的,也非功利阅读和快餐阅读所能奏效的。因而一般学生很难体会到经典之美,而无美感的阅读只会让人感觉枯燥,失去兴趣。(2)数量偏多。以苏教版教材为例,高中三年,必修5本,选修4-7本,还有高三整体复习的压力等。语文教师大多感到时间紧、任务重,课堂教学课文的时间进一步缩减,更没有时间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感受与挖掘,语文之美被淹没其中。 3.教师因素。在教学关系中,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在知识方面可以触类旁通,而且常常能在教学的舞台上游刃有余,不经意间闪现教学智慧,巧妙地引导学生走向语文广阔的天地。而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自身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学养不够。新课程的实施让很多语文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严峻挑战,其自身学识局限成为很多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的桎梏。(2)观念陈旧。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对教师作用认识上。传统的教师“知识权威”在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信息渠道多样化的背景下收到很大的冲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新课改背景下已转变为“平等对话的首席”。如何理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理解的程度如何对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更好履行教师的职能起着重要作用。(3)手段有限。传统的一枝粉笔一张嘴的语文教学已不能适应时展和学生需要。(4)评价偏颇。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以分数定高下,单一而单调,这既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学科边缘化的对策思考 1.学生方面。有兴趣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如何有效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兴趣问题?首先学习目标要明确。从语文课程性质看,高中语文应该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通过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了解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明确提出不同于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从课程作用看,教师应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基础性,了解高中语文对于学好高中其他学科和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考学结合。回避考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是不现实的。而考试与语文学习也并非是矛盾的双方,语文教师应把高考的考纲要求融入到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去。要从学生切实的需要出发,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自主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2.教材方面。解决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1)教材编写上,编写者应一方面从学生的时间实际出发,控减数量,留出时间让师生涵咏体验挖掘美感;另一方面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经典与现实相融合,编写出时代性、人文性强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教材。(2)教材使用上,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读教材,整合单元,大胆取舍、深入挖掘、适当延展。一些脱离实际的学生难以体会或领悟的文章应不讲或少讲;一些内涵丰富的文章可精讲、深讲。(3)教材开发上,教师一方面可以内外联系,结合学生的人生体验,依照单元主题去选取一些鲜活的文章或材料来补充拓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研究开发的力度,多多引来“源头活水”,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灵动之气。 3.教师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魅力的大小决定了一节语文课吸引力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语文课的成败。所以在教师自身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1)加强自身理论和业务学习。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语文知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跟上时展;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加强新课标的学习,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再次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力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2)转变观念。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应该主动由“知识权威”向“对话伙伴”的角色转变,积极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师作用上,教师应该由奉献型向服务型转变,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学习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评价方式上,努力从过去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向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多元评价模式转变,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把明确性与模糊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难看出,教师良好的个人形象、创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精深的业务素质将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有更多的责任去努力践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教材的建设,关注自身的发展。我们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创造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高中语文论文: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的创新机制 在高中课程中,语文对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及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鉴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新课改的逐步推行,要求学校注重审美教育。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语文中开展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就成了当前教师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下四个方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诗歌题目通常都会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对学习者鉴赏诗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实甫的《长亭送别·碧云天》是送别诗;王昌龄的《出塞》属于边塞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怀古诗等。上述诗歌的题目中,都较明显地蕴透露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其中,《送友人》从题目便可容易得知诗歌主要是讲述与友人分别,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通过缅怀古迹,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赞扬等。因此,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题目入手,通过解析诗题,初步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倾向,为下一步的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古语有云“知人论世”,主要是强调作者与作品的关联性,要求读者能够在这种联系中对诗歌进行鉴赏。诗歌是诗人的情感体现,所以诗人的生平、所处背景、思想及创作风格都与其诗歌创作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鉴赏诗歌前,应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创作风格等信息,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着名诗人、词人的文学流派、生平与思想、创作风格等信息,为诗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学生根据流派对诗人进行分类整理,并注意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如辛弃疾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但始终不得重用,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及壮志未酬的惆怅。李煜是南唐后主,从君主沦为阶下囚,故在《虞美人》中既表达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又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一生忧国忧民,创作的诗歌主要描写真实的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疾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也有所差别。在杜甫晚年,生活颠沛流离,故在《登高》中由自然的秋写到了人生之秋,饱含了人生苦况。诗歌往往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掌握作者的背景、生平等重要信息,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产生审美共鸣。 三、找诗眼,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古人创作诗词讲究“炼字”。因此,在诗词中最传神的字或词,被称为诗眼。它往往是全诗或词的主旨体现,故找准诗眼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而言,找诗眼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①抓住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怎一个愁字了得”;②抓住描写形象生动及准确的字词,比如“银烛吐清烟”中的“吐”;③词类活用的字或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④抓住诗中的巧妙修辞,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⑤抓虚词,比如“亲朋无一字”中的“无”、“只是朱颜改”中的“只”等。 比如,在赏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时,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的“隐”“没”便是诗眼。其中,“隐”主要写高树遮住了明月,“没”主要写银河被淹没在曙光中,主题即为:时光催人离别,它不会为了友人而暂停片刻,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感。 四、注意归纳常见意象,正确理解象征义 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为意象,主要是指诗歌中既包含了人物形象、又包含了所写景物及作者情思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多种多样,可以是景或物,可以是人;可单一,也可多个。根据物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其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归纳与总结,比如“月亮”多表达的是思乡、思念之情;“浮云”多指漂泊的游子;“鸿雁”多指思乡之情或羁旅伤感之情;“梅、竹”多指高雅、品节高尚之士;“蝉”比喻高洁等。 比如杜甫的《登高》诗中出现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等景物,并用了“急、高、哀、清、白”等词语修饰,渲染了一种忧郁的秋意,奠定了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又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出现了“杨柳、残月、晓风”等意象,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伤别情怀,感情基调是忧郁的;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出现了“山、雨、明月、清泉、石、莲”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图,寄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及对美好山林生活的向往。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总之,诗歌鉴赏对培养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把握诗题解读要领和诗歌鉴赏技巧,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论文: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答问十题 一、这次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启动的?为什么要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材编写和修订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准确地说,这次教材改革,不是对现行教材的修订,而是新编,是完全不同的一套教材。因为尽管新教材仍然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篇目,但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到编排体系等,都与现行教材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这些课文在教材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这次教材改革,如果从调研算起。可以说从1993年就开始了。1995年与原国家教委制订新大纲同步,我们就开始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新教材的编写方案,并组织编写。新教材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试验,第一轮试验将于今年上半年结束。编写新教材,主要是因为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显得陈旧了,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需要更新换代。具体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现行教材不可避免地还留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某些痕迹。比如,片面强调选文的政治性等等。二是过去片面强调课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对文章本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注意不够,这样就导致个别选文缺乏美感,或艺术价值不高,难以吸引今天的高中生;三是20年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学、语言学、文学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已有定评的研究成果,理应吸收进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本身的研究成果,也需要教材来体现。我们很清楚,现行教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不满,特别是对其中明显带有“左”的痕迹的内容。应该说,作为教材的编写者,我们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要求更新教材的愿望甚至更为迫切。 教材编写和修订的一般程序是:首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或修订课程计划,再根据课程计划制定或修订各科的教学大纲。其次,教材编写部门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订出全套教材的编写 或修订方案。方案初定后,还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高校、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第一线的教师和各级教研部门的意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编写方案。再次是选文,有的选文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确定。这些工作完成后,才开始具体的编写工作。编写时,一般每一册教材要有几位甚至十几位编者参加,每位编者只编写其中的一部分。写出初稿后,要开统稿会,编写组讨论,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有时还吸收有关专家参加讨论,集思广益。编者综合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编写的部分进行修改,修改定稿后,进入审稿阶段。我们实行的是三审制,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主管社领导三审。当然,复审、三审也可以委托其他同志代审。另外,在审稿阶段,除社内三审制外,我们还有特约审稿制度,就是约请有关语言学、文学和语文教育学的专家审稿。教材正式出版后,还有社内社外两种审读制度,即社内审读室的同志和社外有关的专家分别审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一般文字差错,在第二年重印时挖改;大的改动要等修订时再改。 二、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仍很盛行,忽视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失去了语文课独特的魅力。新教材有意淡化技术操作层面的训练,改变了某些纯工具性的做法。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确定的目的任务,到课文的选取、内容的编排,都注重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同时,还要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 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固然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还是不同于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基本任务。因此,新教材的选文,注意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把钱钟书、朱自清、朱光潜、王力、 吕叔湘、梁思成、杨振宁、宗白华、汪曾棋等著名作家学者的文章选进了教材。在具体的编写上,强调对语言文学素养的积累、感悟和熏陶。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不会自学,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基于这一认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培养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 后的继续自学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上。现行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这些课文分析的“惟一”或”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教学实际中的创造性。 三、新大纲有什么变化?新大纲与新教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是教育部组织制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指导、教学评估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所以,教 材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我们叫“以纲为纲”。新大纲是1996年正式颁布实施的,1999年又作了修订,2000年将正式颁布实施。与过去的大纲相比,新大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二是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作用;三是对古诗文有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是对写作和口语交际有了新的要求。这些在新教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四、现行教材是怎么统排的?共有多少文章?必修篇目是多少?选修篇目是多少?新教材共有多少文章?《语文读本》有多少篇文章? 新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怎样的? 答:现行教材基本上是以文体为中心编排的,每册课文数量不等,大致每册20多篇,全套教材130篇左右。那时还没有选修课教材,也没有单独的课外读本,只有一个《补充教材》,是根据原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 教育纲要》(试用)编写的。《补充教材》每学年一册,每册10多篇文章。共40来篇。新教材一般每册24篇课文,全套教材共140来篇文章。《语文读本》每册约70篇文章,全套读本共选有400多篇文章。 新教材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点。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条线索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比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质疑解难等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进行编排。文学鉴赏能力,则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则主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三是编写了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五、现行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是多少?新教材中文学作品占多大的比例?为什么要增加文学作品的比例?实验课本共有多少篇文章?为什么文言文要占这么大的比例? 答:这恐怕要从我国语文教育走过的弯路谈起。50年来,中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历经坎坷。50年代学习苏联的经验,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文学教育曾被提到很重要的地位。60年代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中学文学教育逐渐成为禁区。直到80年代,文学教育才又被重新提起。新教材所依据的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材也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我社1984年开始编写的另一套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分《文言读本》《文学读本》《文化读本》,也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课文的总量比两省一市试验本还要多,要求也高些,当时是给重点高中编写的。这套教材已经实验过三轮,效果也很好,目前正在修订送审。 至于在中学要不要学文言文,过去也有过多次反复。有一种观点认为,文言文选多了,会削弱教材的时代性。我们认为,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就要尽可能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新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1%。尽管如此,我们对文言文的要求,还只是诵读、理解、背诵和重点掌握一些文言词、句式。我国台湾省的中学语文,不仅要求学生会读文言文.还要能用文言文写作,要求显然比我们高。 六、现行教材中哪些文章被删去了?改动的幅度有多大?象《雨中登泰山》《长江三日》 这样的名篇为什么要去掉? 60年代新闻报道的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了的嘱托》为什么要去掉?领袖人物的文章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比例是多少?以前占有多大的比例?在删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有过什么样的争论? 答:先说改动的幅度。与现行教材相比,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例,大约各占50%。为什么新教材要保留50%的传统课文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传统课文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又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不错,我们没有理由去掉;二是考虑教师教学的实际。如果新课文太多,将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上的混乱。 至于选文,主要是看文章本身是不是符合选文标准。我们选文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思想内容健康,二是语言文字规范,三是适合教学。这三条缺一不可,是充分且必要条件。新教材的选文,应该说力图坚持这三条标准。但不能反过来说,凡没有选进教材的文章,都不符合这三条标准。事实上,符合这三条标准的文章很多,而教材的容量有限,不可能都编进教材。教材选文不是评文学奖,总要考虑教学实际的需要,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文章都选进教材。当然,也可能由于我们见闻不广,难免遗珠。我们热诚欢迎社会各界给我们推荐优秀作品。曾经选进教材而这次没有选的课文,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明显带有过去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的文章,今天看来稍显陈旧,如《为了 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土地》,还有初中教材曾经选过的《海市》等。二是有的课文中的部分内容与现行政策法规相抵触,如《猎户》,不符合珍稀动物保护法。三是新教材有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学要求,因此像《雨中登泰山》等这次没有选进去。这并不是文章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不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领袖人物的文章也是这样。领袖人物的文章无疑都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这次没有选进去,并不涉及文章本身的内容。至于把60年代新闻报道的名篇换掉,主要是考虑有些陈旧,社会上有些意见,再说这两篇报道也不如夏衍的《包身工》那样感人,这次就只保留了《包身工》,并不是我们对新闻界有什么看法。再说这次没选上的,不见得将来永远不选了。反之,这次选上的,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如果不适合教学,将来也有可能被换掉。 七、鲁迅作品在现行教材中的比例有多大? 在新教材中的比例有多大?哪些文章被换掉了? 增加了哪些文章?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有过哪些争论? 答:可以说,对于鲁迅作品,我们在选文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过什么争论,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我们选文的时候,只是考虑文章本身是不是符合选文标准,是不是符合教学要求,并没有考虑鲁迅的文章一定要选多少。只是编好以后,回头一看才发现,原来鲁迅的作品还有七八篇。这次换掉的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等,新选了《灯下漫笔》等, 《阿Q正传》以前是节选,现在用了全文。 八、新教材增加了哪些方面的文章?为什么?增加科技文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答: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作为课文,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 《读》《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鱼化石》、王力的《辣椒》、 余光中的《乡愁》、牛汉的《华南虎》、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老舍的《断魂枪》、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外国文章或文学作品,也突破了过去选文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 ·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阿瑟· 密勒的《推销员之死》,还有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等等。 古代作品这次编选时,也比较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 感情因素、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比 如,诗歌迷了《氓》《无衣》《静女》《白马篇》 《将进酒》《兵车行》等,古文选了《祭十二郎 文》《赤壁赋》《虎丘记》,小说选了《杜十娘怒 沉百宝箱》《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香菱学诗》等。另外,大纲最近又作了修订,其中规定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如《逍遥游》《报任安书》《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腾王阁序》和一些古代诗词等。其中有些诗文过去我们编入了课外用的《语文读本》,没有编进教科书,这次修订时将编/!/进来。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教材增加了科技文,也有一个导向作用。科技文选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还有爱因斯坦和梁思成的文章。现在看还不够,修订时可能还会增加。 九、新教材的编定过程是怎样的?都有哪些人参加了编写?请了哪些人做顾问?新教材在试用期间有什么反映? 答:刚才在谈教材编写的程序时说过,编写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过各方面的意见。其中包括语言学界、文学界、语文教育界的专家的意见。当然,这些专家,因为他们本身的工作都很忙,参与的程度各有不同,语言学界有刘坚、王宁、徐枢、柳士镇、齐冲天等,文学界有袁行霈、冯其庸、钱理群、林非、谢冕、王继志、董衡巽、叶廷芳等,语文教育界有刘国正、冯钟芸、于漪、章熊、顾黄初、钱梦龙、张鸿苓、欧阳代娜、张传宗、朱燚等。编写人员除我们编辑室的同志外,还有一些第一线的中学特级、高级教师。至于征求过意见的教师和教研员,更是不计其数了。 新教材在两省一市试验以来,受到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认为新教材紧扣新大纲,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是建国以来编写得最成功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当然,并不是说这套教材就很好了,恰恰相反,这套教材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有待改进的地方。目前我们正在根据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新教材进行修订,以便精益求精,进一步完善提高。 十、现行教材什么时候停止使用?新教材的发行是什么样的原则?“多纲多本”如何实现? 教材多样化的方针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未来教材的改编有什么样的规划? 答: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新教材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具体步骤是逐册替换,也就是说,2000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使用新教材,二年级、三年级仍使用现行教材。明年春季用新教材的第二册,这样依次类推,直到2002年全套教材替换完毕。 我国教材建设上的“一纲多本”早已经成为现实。目前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审查通过的初中语文教材已有13套,正在实验的也有若干套。“多纲多本”也已实现,只是目前还仅限于上海和浙江。上海、浙江,尤其是上海,作为教育改革试点地区,经教育部同意,从制订课程计划、编制大纲、编写教材到高考命题,都是单独搞的。 有一种观点,好像一说“一纲多本”就对人教社有什么不利,我个人不这么看。这与新教材的发行也有关系。我认为,教材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总是一件好事,至少利大于弊。站在人教社的角度,如果从长远看教材建设事业,也应该是这样。因为有竟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活力。依我看,现在教材品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全国这么大, 高中语文教材才有那么几套,不利于提高编写质量。当然,教材品种多了,形成了竞争,还有个怎样引导的问题。真正的竞争应该是在编写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竟争,这才是公平竞争,不能像有些地方靠地方保护主义,靠人情关系和回扣搞竞争,那是一种无序竞争。 一旦公平竞争的机制真正建立起来,我对人教社的中学语文教材充满信心。 至于未来教材的改编,现在还谈不到有什么规划。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编写教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想变就变。教师也不希望教材老是变来变去。如果变化太多太快,将给实际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教材总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高中语文论文: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的路径创新 美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教授的并非是加减乘除这种可以明确说明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不可言喻只能意会的感性陶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对当代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育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课文都是经典文学的节选,课文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和美育价值。然而现在很多老师没有正确的认识到美育教育的真正内涵,只是认为所谓美育教育就是让学生们认真的阅读课文,没有认识到高中生受到人生经历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还无法真正地体会到课文当中的内容,老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这个文章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受到美的教育。另外,还有老师认为只需要让学生学习课本里的知识就足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课文中的美只是一部分,受到课文容量的限制,编者只能节选其中的一部分,或者从各种类型的文章当中挑选出合适的内容纳入到教材当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并未被纳入其中,所以老师应当鼓励学生打开视野,增加阅读量,从而从更多文学作品中吸取更多的美。 一、古典诗词——高中语文美育极具潜质的切入点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求实施美育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推进,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标当中对古典诗词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即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自从我国语文课本将古典诗词纳入教学范围之后,其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且在高考中古诗词鉴赏的考试范围和考试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想能够在考试当中在这一部分拿到相对的高分,学生必须对古诗词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二)古典诗词中的美是美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的古典诗词作品十分丰富,且成就非常高,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汉代的乐府还是唐诗宋词,都对前代诗词具有一定的传承,并在前代文章精华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发展,经过千百年的反复锤炼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在我国的古典诗歌当中,既能看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能看到作者对梦想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民族的兴衰感慨成为无数诗歌当中的主题,另外诗歌所具有的深远意境和整齐的韵律也带给了读者别样的感受,这些都为美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成为语文美育教学中绕不开的一部分。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受到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很多学生还无法真正地理解古典诗歌当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时老师的引导便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的时候,就要向学生们说明这几首诗的背景,以及杜甫的生平,当仕途不顺的杜甫来到三峡一带,看到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此留下的古迹,想起他们的事迹,不由得赞颂了他们的学问和品行,并通过他们的壮志未酬联想到自身的颠沛流离,抒发了杜甫生不逢时的感慨和悲哀。当学生们了解到这些背景之后,便可以更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这些古诗词的魅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诗词美的感悟,以及作者所描述的人生感悟对自身的影响,从而形成真正的美的教育。 (二)用现代技术丰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老师在传承以往语文教学当中精华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引进现代教学技术来丰富古典诗词教学。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感受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很多老师无法很好地表现出诗词的精髓,这时便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网络上搜索到专业朗读人员所诵读的诗词,从而播放给学生们听,尤其是带有配乐的诵读音频,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们的感情,为学生们创设出优美的意境,帮助学生领悟诗词的主题,把握诗词美的精髓。 (三)用生动的教学活动丰富古典诗词美育教学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当有教学需要的时候,老师们可以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活动来加强美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例如,经过长期的流传,很多诗词被配上了美妙的音乐,从而使诗词成为了歌曲,较为成熟的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音乐是一种生动的语言,也是美的事物的一种,所以将这些诗词配上配乐,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对作品中美的理解。另外,对于诗词当中的一些叙事诗,学生们可以将其排成小话剧进行表演,学生们在排练过程中可以反复揣摩诗中的故事,加深他们对诗词中美的理解。 三、结语 通过高中古典诗词来进行美育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学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要重视诗词更要重视其中的美育教学,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自身对诗词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种先进设备辅助教学,另外也可以将各种活动加入日常教学当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美。 高中语文论文: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多年来如骨鲠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议。这个建议(如题),也许会让语文教育界以至整个教育界大感意外。 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文以载道”的工具,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在学校要学,而且要终生学习不辍。然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内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阔斧的调整——减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没有错。我们的现代文教学也遵循着这一条古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左提右挈,东拉西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字词分析、结构提纲;从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到归纳小结、练习题解。老师的讲解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细微之致。然而,细则细矣,学生恐怕并不领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不讲,同学们都看得懂。 实际上,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已把课文的精髓告诉了学生;而课文下面的“注解”,又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细读全篇,包括“阅读提示”、“注解”,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文章,还要你讲什么呢?要象老师讲的那样全面详尽地把握课文,除非是做学问,写读后感。否则,基本掌握就不错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都全面详尽地掌握。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细讲呢?对小学生,你必须细讲。小学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师指示学习的门径。对初中生,你就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对高中生,你就不必讲。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磨砺,对现代文的学习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谙其道。从字词解释到主题思想,还不是老一套? 说实话,语文老师讲课,离不开《语文教学参考书》。即使是老教师,也不敢离开“教参”乱讲一通。“语文教参”既是教师的拐杖,又是教师的指挥棒。假如我们把“教参”的内容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去,把“教参”这根拐杖兼指挥棒交给学生,现代文的教学还用得着老师喋喋不休吗? 有一件往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12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叫刘兰的亲戚到我家来串门,她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刘兰原是某单位的办事员,因为聪明能干,加上勤奋好学,很得领导赏识。机会凑巧,单位有一个上中专的名额,领导就选中了她(她是初中毕业生)。刘兰在中专读书很是勤奋。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天南海北,引经据典,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同学们个个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听讲。对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下课铃响,语文老师匆匆离开教室。刘兰在擦黑板时,发现讲台上有一本书。一看,原来是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她便很好奇地翻阅。读着读着,她惊呆了。刚才老师所讲,居然和“教参”上写的一模一样。原来如此!语文老师刚才的“精彩表现”,原来是在给同学们背书!她一下子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她有点悻悻然了……她把“教参”放进讲台抽屉里,而没有去还给老师,因为她不愿意造成面对老师时的尴尬局面。 讲完这个故事后,她很郑重地对我说:“我也能当语文老师。”我说:“未必。你连近、现代分期也搞不清,你连唐宋八大家也说不出,你连借喻、借代都分不清,你连翘舌音、后鼻音都读不准,你怎么当语文老师?”我给她浇了一大盆冷水。她虽哑然,但仍心有不甘地说:“我去买一本《语文教参》,就可不去听课了。” 语文课上,老师讲得很辛苦,究竟效果怎样呢?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被你这个“庖丁”(你是“良庖”“族庖”姑且不论)分解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你讲得很累,同学们听得也累。其实,从语文的人文性功能来看,原汁原味的文章是最好的。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个馍,你把它嚼得稀烂后喂人,除了婴儿,恐怕谁都会倒胃口。正因为这样,许多高中生说:“上到语文课讲现代文,听到老师烦琐累赘的唠叨,就感到烦!烦!烦!” 多讲少读的结果,就是学生普遍的营养不良。前几年一则报闻:南方某大学搞了一次大学生文学修养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许多大学生竟然回答不出一些极平常的文学常识问题,说不出莎士比亚的作品,说不清四大名著的作者。这,难道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败笔吗? 可以十分肯定的地说,现在的中学生读书少,既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也没有读过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更没有读过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海明威、雨果……要说读过,最多在语文教材中片鳞半爪、蜻蜓点水地接触过一些短篇或节选,离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文学殿堂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是学生们不想读吗?非也。不是不想,而是没时间读。试想,一篇短短的《故都的秋》都要占用学生两三个课时甚至更多时间——课后又是书面作业,又是熟读背诵。加上其他科目,占尽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还有余暇去畅游书籍的海洋吗?即使有些空闲,看“闲书”会被那些正统的老师指责为不务“正业”。鲁迅先生“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的主张,许多老师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教学质量”。 扯远了些,收回来,言归正传。 一篇现代文,化三个课时讲完。说到底,三个课时只学了一篇文章。这三个课时就在一篇文章的土地上耕耘,无论怎么精耕细作,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若让同学们用这三个课时看多篇相类似的文章,收获恐怕要比只读一篇文章大得多。 譬如,学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第七、八章,何不让学生再看《阿Q正传》全篇、再看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譬如,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何不让学生再看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学郭沫若的《炉中煤》,何不让学生再看看《女神》、《凤凰涅盘》、《匪徒颂》、等等;学 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何不让学生再看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新一轮课改把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大量积累摆上了重要位置。这个大方向应该是不错的。 毋庸讳言,本文的基本宗旨是提倡语文教学应少讲多读。多少有识之士也持同样的观点。许多报刊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刊载文章,批评老师“讲风盛行”而学生“读风不起”的现象,并提出种种建议,如:“读要贯穿语文教育的全过程”;“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要以情导读”;“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要既让学生‘读出’(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等等等等。这些建议有不少是真知灼见,是经验之谈。然而,让学生读来读去,读入读出的对象,仅仅是一篇短短的课文,那个读的效果恐怕不妙。请问,谁愿意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十遍八遍地诵读同一篇文章?对现代文,让学生读一遍可以,读两遍尚有热情,读三遍就很勉强,读第四遍就反感了。一味地读、读、读,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腻味,进而生出逆反心理来。 综上所述,高中现代文多讲不是,多读也难,何不把它从高中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另外,编一本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教材”(量相对大些,再大些);并加大学校图书室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再开辟班级书架。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在书山学海中恣意驰骋。 假如真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话,还怕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不能提高,还愁学生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 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 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 本文所提“把现代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的观点,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有失偏颇,也许甚至是一种偏激。自以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 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 作 者:李克东通讯地址:江苏省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启东市启秀北路536号)邮政编码:226200 电话:0513-3313786 高中语文论文: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论述 1.自主阅读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个人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是阅读行为的主体,无论课堂还是课下都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第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阅读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带着思考阅读,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挖掘其内涵和外延。第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语文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自主阅读是基础,课外自主阅读是补充、是延伸。第五,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2.新课程标准下的自主阅读实践探索 2.1努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要高中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必须要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首先,通过课内讲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思考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抽象思维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因此在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就是使学生养成见到读物能主动读的习惯;此外还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既有阅读习惯又具欣赏水平,再加上读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容易产生。 2.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认真选择阅读材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前提下,笔者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力求循序渐进。其次,科学规划阅读任务。给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阅读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后,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再次,注重日积月累。阅读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过程,把读物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必须注重积累。最后,精心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阅读、会学习,使他们受益终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粗精结合的阅读方法,学会鉴赏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2.3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学习目标,给予阅读导向。在学生充分预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事先制定并下发自主阅读的提纲,对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提示,自主阅读练习题。第二,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这个环节的重点在阅读导语设计上,导语设计要“激情”、“激趣”、“设悬”、“巧妙”。第三,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学要根据内容巧妙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四,收集资料、整合内容。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3.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素养,不断探索提高自主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论文:谈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意见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 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 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 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按照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组成能体现这些“基本”和“关系”的系统教学内容。初步设想,从初一到高三,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作出有序的安排。初一着重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字、词、句、段、篇),初二着重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初三着重学习比较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初中三个年级,从学文字、学文章到学文学,也就是从语言的打好基础、语言的广泛应用到语言的初步提高。与这些语言内容相配合,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逻辑和修辞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一些文言词语。高一着重训练语感、思维和语言表达,高二着重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汉语知识,高三着重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学作品)的语言。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线索在各个年级里还要把不同内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带动起来,并组织系统的应用训练和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语文读写听说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第五,研究语文测试理论,改进命题工作,制订作文评分标准,并建立科学的题库。 当前语文水平测试工作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明确指导思想。主要之点是,应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多测试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语文知识在语言文字表达中的运用,多重视学生在测试中所表现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命题工作应做较多的改革。例如,不出偏、难、怪题,包括似是而非、与学生为难的选择题;适当增设一些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开放式试题,鼓励学生发表创见;简化试卷结构,压缩试题数量,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作文题不设置审题障碍,让学生一目了然,有话可说。此外,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审题制度。中考和会考的试题,应由主管领导会同命题人员和专家经过逐题讨论或者论证后审定。研究和制订出作文从写通到写好可以量化的评分标准,平时作文以写通为及格标准,升学考试可以侧重于写好。最后,建议由省、市有关单位筹建语文科学题库,用较长时间、积累经过测试和论证的各类合格试题,陆续输入电脑,为命题时选择题型和研究题材提供可靠的依据。 高中语文论文:关于高中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生活是万花筒和百科全书,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对生活的学习,我们的写作也应是社会生活的的再现。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元素,让学生感悟生活,再现生活,写出内容真实可感,生活与时代气息浓郁的作文;让作文教学理性回归。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探讨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应也是生活的过程。我们让个性思想和道德观点已经初步的高中生写作,就应该让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现和映照生活。因此,推进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写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质精准呈现。 一、转换视角,让写作成为生活需要 我们学生一般都不喜欢写作,总感觉自己写不好。一让写作就搜肠刮肚,真真原因是他们没有东西可写;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带着功利的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分。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对生活有感而发的的写作不可能写出优美篇章的;而没有兴趣、没有热情的作文是没有什么艺术与思想的。 我们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苏教版高中语文很多优秀的篇章都是生活呈现的典范之作。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作者笔下地坛的景致,说说自己的校园、家园的风景,谈谈自己对身边环境的看法。如此,我们能在“绿色生活”“忧与爱”,甚至2013年的“探险者与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内容可写。历年高考的高分、满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写自己身边的环境环保的作文。因而,留心生活,从经典作品的感受生活,对写作业帮助莫大。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老师总是用自己角度去审看和批阅学生的作文。因此,学生只要写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负面的事件或感受,我们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学生写写朦胧的男女生的情感,写写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极看法,我们老师总要提醒他们思想要健康,要积极向上。其实,生活就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大杂烩,是可以多面观的棱镜。只要是学生能够客观而真挚抒写的情感,我们都应该冷静而公允的看待,没有必要扼杀他们的生活感受与体验。 二、注重引导,让生活成为写作源泉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学需要与生活接轨,倡导学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写我口”的写作。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写的指导,而应该让学生向生活去探究写作的源泉;写出个性的有灵性的作文。 1.培养学生走进生活能力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生往往三点一线的学习,忽视或漠视了生活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触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让他们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与地坛》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史铁生给他母亲出的难题,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和父母总是和平相处的吗?我们有没有让父母感到痛苦与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龄人会给自己的父母出怎样的难题呢?于是,亲情这一永恒的话题就能激起学生生活体验与感悟的抒发,能够以小见大的写出成长的烦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能够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从影视、报刊等媒介获取生活的信息。这样,我们的写作的生活体验就会更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轮回,自然景象的变化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景物的观察和描写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憧憬生活,就会有所发现、惊喜与陶醉。 2.提高学生体悟生活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蕴含的哲理确是不平凡的,能够发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们可以从《可以预约的雪》学到生活的无常,我们怎样去看到这样的无常。如陈光标先生做慈善事业重视花样跌出,因而,有的人批评有的人赞许。如他曾经在贵州毕节举办个人慈善演唱会,只要农民听完全场可领猪羊的活动,是他故弄玄虚的炒作自己呢?还是有什么其他意图呢?怎样看待观众反映的“陈光标所捐赠猪羊纷纷感冒,已经死亡20多头”?如何看待民众讽太难听“我都比他强”的说法呢?如此,我们可以就此事,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因此,提高学生的体验生活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引导他们能够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看待所见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与理解。如此,能够想的更深,新颖而别致;只要重视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学生的生活化写作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强。 3.提高学生再现生活能力 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还需要能够将触动我们心灵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再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写日记、写周记的目的,让他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和写作技巧的掌握中获得心灵净化、情操陶冶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当然,学生再现生活,也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实录,应该是注重细节,突出主题的浓缩与凝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注重从背景、立意、选材、情节、细节和个性表现与表达。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激发他们去关注生活、重视体验生活。那么,他们语文思维能力,诸如具体形象思维,能准确描写和表现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发展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新时期的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需要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和指导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获得真情写作的能力。只要我们激发学生主动写作的热情和兴趣,那么,他们就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个性体验的优秀作文。 高中语文论文:试论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自主学习 高中 写作教学 生活体验 [论文摘要]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及高中语文学习实践的特点,在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提出的。语文写作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策略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传统文化为基础,从命题、构思、互评阶段引导实施。 一、自主学习和语文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语文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宏观教学目标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素养和认知经验为基础,根据自身的需要及预订目标对语文学习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自主选择、自我调控、自我修正直至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教学策略应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改变传统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依赖式学习方式,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途径。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结合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将自主等同于放羊,或者换汤不换药都是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应该坚决摒弃的。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身份是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发展。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与交流的实践性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为达到上述目的,笔者以写作的流程:命题、指导、批改阶段,结合师生的传统文化背景及现实生活体验构建自主学习策略。 1.命题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成长体验和心路历程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精神世界与人生境界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因此,愿意写、有话可写是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情感态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与写作呢?自主学习理论启示我们,积极营造现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真切体验教学内容,并根据实际需要取材与把握要点。即是写作命题以生活体验为基础。 体验是指在生活中亲身经历、体验认知生活与事物,借助经验与直觉,感触外物带来的心灵震撼,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写作建立在品味人生与生活、感受时代与关注社会的基础上。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好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负载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作者用心用情用血在诉说,承载者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因此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写作,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将话题引向学生的生活。 如话题作文:请结合生活体验以“飞翔”为话题。飞翔原指鸟儿扇动翅膀翱翔,本是动物世界的正常活动,但文章要求结合生活体验,这就启发我们需要由实到虚,积极拓展思维,飞翔常让我们联想到摆脱束缚、自由自在,还能让我们联想到超越、奋斗、开拓进取,如果换位思考还可以联想到飞翔的条件等等,可以说可写的内容很多很多。可是看似空灵广阔的话题,但是学生真正下手写时却常常无处动笔。那么在自主学习策略下,教师该如何将此话题联系到学生的生活中呢? 可以做这样的尝试:让学生以学号为序,站起来大声讲三句话,内容不限。这三句话可以是自己的梦想,可以是自己的苦恼,可以评价某人某事等等,但要求真实、健康、积极、简明。教师这么做是基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的学生学习任务重、思想压力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我们看不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若是能给他们机会,给他们倾诉的机会,他们肯定会敞开心扉。活动布置以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不要诉诸笔端,直接大声的说出来。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以此次活动为素材,写作“飞翔”话题作文,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都有内容可以写,而且几乎是信心满怀地写作,因为人物、事件都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后,学生们置身事中,都是自己不吐不快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写起来自然顺畅,有情可感,从源头上解决了“米”的问题。 2.构思 写作中学生常常是有话可写,可是难在“千言万语,无处下笔”,此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导情、导理、导法。导情是指教师需要创设生活情境或者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体验,将体验变成表象记忆,使学生学会积极投入生活、丰富写作素材,解决“无话写”的问题;导理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将表象记忆内化升华为“心中之物”,教师教给学生方法,做好示范,揭示内在规律,解决“不会写”的问题;导法即指当学生的生活素材比较丰富,而且已经学会归纳抽象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优化思维,陶冶情操,锤炼语言,解决“写不好”的问题。 3.评改 高中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此阶段就是要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作文评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相互竞争与自我完善意识,达到以改评促写作的目的。 传统的作文评改是教师对作文进行的技能技巧、得失优劣的点评,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有限。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实际上是一个自主学习与自主构建的过程,学生在互批互改中,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体系,体验、揣摩、修改、评价他人的文章,对同伴给自己文章所作的评价也会辩证思索,进行深层次的修改并对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再次构建。顺利的完成这一过程,毫无疑问会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组织互评互改,教师颇费心血,尤其是起始阶段,教师需要范文引路、提示点拨、答疑解难、指导修正、表扬激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学生才能真正领略互评互改的意义,并在互评互改中得到提高。 高中语文论文:浅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感悟 论文关键词:对联;启示;新课改;感悟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胡适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问:《子夜》、《春蚕》写了什么内容?你还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个人物?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厌倦,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越来越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真令人惊喜、欣慰。 整堂课的高潮还在第三个环节上,学生当堂对对联。开始我只要求每组写两句上联,相邻组对下联。一会儿,情况就失控了,上联一出,学生就争着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有好几个下联,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围着讲台,思考着,评论着,争抢着,没有了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课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展现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联,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便骤然响起。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对联,如 中国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弯弯曲曲,曲曲折折。 平顶山顶平;青草地草青。 东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残阳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组擂台热火朝天;鹰城二高运动盛会硝烟四起。 ……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还围着讲台讨论着…… 课下交流,业务校长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买来红纸与毛笔,当时让学生来写对联,岂不是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怎么完成?怎样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回忆一下参观所见,资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课改的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做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形形色色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二、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个体的见解与感悟,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和强化,因此,需要拓展课堂的容量。只有让个体去表达切身的体会、独到的见解,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字、词、句的积累贯穿到课堂的每一部分,学生才有真正的收获,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乘胜追击,拓展容量,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开放课堂,自主探讨,不仅学生收获很大,教师也会学到很多,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大纲。 四、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学生既然能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对对联,如果能够拿来毛笔与红纸,不就更能培养学生对这种文化形式的兴趣与爱好?说不定,一节课会成就一位未来的书法家,如果真是那样,更是功德无量,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初探: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公立医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内部审计定义和作用进行了概述,并针对医院内部审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公立医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在新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改善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系统的“保健医生”,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内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定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02年赋予内部审计新定义,即内部审计是为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经营而进行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治理的有效性、从而帮助组织实现自身的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则定义内部审计为“指导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由些可见,内部审计的定义国内外差异不大,其目的都是为了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强调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其职能上略有不同,国内内审采纳了其监督评价职能,未采纳咨询职能。修订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定义为“卫生系统内部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及所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独立监督审核的行为”。 (二)内部审计作用 医院内部审计有助于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改善医院风险管理、完善医院治理结构,促进医院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审计,是医院内部相对独立的一种评价活动。通过常规审计,对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强化医院领导和职工的法制观念,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医院合法进行医疗业务活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测试,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对促进医院完善内部控制,形成内部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健康机制,提高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国家对医院内部审计的规定,只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定包涵了医院内部审计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的执行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让内审人员工作感觉无章可循,开展工作没有统一业务质量衡量标准,只凭主观经验,难以得到领导的重视,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配合,出具的审计报告更缺乏权威性和约束性。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是本质特征。目前,公立医院只有部分设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相当一部分未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设立独立审计机构往往归属于财务科或医院纪检部门。医院内审工作内容之一是财务审计,归属于财务科的内审机构独立性太差,可谓先天不足,难以保证审计质量。纪检部门的工作任务职能和内部审计有天攘之别,其工作对象更侧重于人,归属于纪检部门的内部审计也较难开展工作。另外还有些医院没有名义上独立的内审机构,只设了专职审计员,内部审计小组,所谓专职也只是挂名,实际还兼职财务工作。内审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保证检查不失分。内审工作缺失独立性,权威性更无从谈起,不能实现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 (三)内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随着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日趋重要,对内审人员的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内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能力、过人的沟通能力和撰稿能力。目前大多数医院未引进审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内审人员均从财务岗位改行而来,这些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后,往往审计视野较窄,思维模式未脱离财务模式,缺乏从广度上深度上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内审人员总体年纪偏大,对日益信息电子化的审计行业显得力不从心。沟通能力也较弱,内部审计工作的很多工作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它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保证。大多数审计人员撰稿能力也弱,审计过程尚可,但撰稿能力差,审计报告质量不能保证,也使审计成果大打折扣。 (四)审计内容太过单一 从审计定义中理解,内部审计内容应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专项审计等。而目前医院开展的只是部分财务审计。每年的内审工作计划往往是对几个分支机构的财务审计,如医院内部的食堂、基建等二级科室账进行年度审计,专项审计往往配合财政的小金库检查先行开展内审工作,对经营审计这块大多没有涉及。内审人员将大部份精力用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与监督上,对审计项目的合理性、有效性没有深入分析。大多数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对预决算的执行、领导任期经济责任、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方面的审计几乎都不太涉及,这种现象产生归因于医院内部审计的定位较低、组织关系未理顺、授权不够等原因。 (五)内审工作成果未及时巩固 笔者常听内审工作人员抱怨:内审工作年年做,有谁看,有谁改啊!这句话道出了当今医院内审工作的尴尬境地。审出问题了,也提出改进措施了,但有人改吗?日趋复杂化的审计流程中,假设审计人员有责任心,也很有能力,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改进措施,也写进了审计报告。但明年再审计,发现还是存在老问题。内审工作成果未及时巩固。笔者认为这是关键问题,也是内部审计工作价值所在。 三、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审法规 目前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可依据的法规有《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完善的制度建设对内审工作至关重要。希望卫生主管部门能出台定位较高的规章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条例和实施细则,这样医院内审工作才能有法可依,进入规范化轨道。首先健全医院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贯穿医院经济网络的免疫系统,内审人员需全方面审视,审视不相容岗位是否分离,授权是否恰当,牵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其次规范审计人员工作,对其工作质量定期考核,与经济利益挂钩,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多管齐下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二)理顺内审组织关系 目前医院内审组织关系是最不清晰的,没有独立性的审计组织,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建议内审机构要真正的独立,至少列为职能科室,对医院院长直接负责,或主管局委派到医院,对主管局负责。这样的审计机构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真正的行使内审机构的职能。 (三)提高内审人员职业素质 不同素质的内审人员,内审工作质量也会有很大区别。因工作的面较大,内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是较高的。首先人品好,内部审计牵涉到经济网络的方方面面,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需注意信息的保密。内审人员知识面要广,学习能力强,不仅要懂财务、懂工程、更要懂管理。还有情商高,沟通能力强,和人打交道,通过有效沟通,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医院引进审计专业优秀本科生,并加强内审工作人员继续教育,年年考核,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引导内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的考试,通过考试,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职业素质。 (四)丰富内审工作内容 目前医院内审工作内容往往局限于财务审计部分,对经营审计和专项审计大部分没有涉及。从医院经济网络运行情况看,开展经营内部审计和专项内部审计非常必要。经营内部审计也是组织效率审计,全面审计组织运行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及时发现组织处于不佳状态的节点或需完善的流程,提出审计意见并提出改进方案,提供有价值审计信息给医院管理者。专项审计是针对某个项目的审计,对组织认为较重要的部门或事项进行的审计。笔者认为专项审计不是补漏洞,而是突出重点的审计,它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巩固内审成果,把工作落到实处 所谓审计成果,笔者理解为:审计过程发现了问题,分析了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均体现在审计报告中,审计成果是到底改了多少?目前内审工作大多务虚不务实,导致审计成果大打折扣。相信健全了内审工作组织关系,理顺了内审工作组织关系,内审的独立性权威性大幅提高,内审成果也能体现其价值感。建议把内审改进执行情况纳入医院各科室绩效考核体系,定性定量评价,辅以激励政策,巩固内部审计成果,把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医院内审工作的确还存在着种种问题,随着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内部审计这位“保健医生”,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内审工作会步入规范化轨道,日益完善,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初探: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思考 摘要: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社会资本办医放开,医院竞争加剧,通过建立与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效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提升公立医院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公立医院 内部审计 思考 当前,医改新政策陆续出台,公立医院改革力度持续加大,社会办医逐步放开。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公立医院从转变经营理念入手,加强内部管理,细化完善措施,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新形势下其职能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账务收支和查错防弊审计,而应积极向医院管理领域渗透拓展,坚持并实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控评价为核心、以提升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内部审计新模式。 1.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相关概念阐述 1.1内部审计的定义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 2009年1月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可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由此可见,现代内部审计已经从监督职能向监督、评价、控制、服务职能转变,已经从传统事后查错的稽查型审计向全过程动态管理的增值型审计转变。 根据审计署2003年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将医院内部审计概述为: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对医院内部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独立监督审核的行为,为医院经营效率和整体利益服务,维护医院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1.2明确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有助于强化医院内部控制、对医院进行风险管理、改善医院治理结构,促进医院目标实现。医院内部审计主要具有审计监督、控制评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 一是审计监督作用。主要对医院日常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对重点部门、重大收支项目等进行监督,对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医院运行全过程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内部控制。旨在通过审计监督,加强事前、事中控制。 二是控制评价作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医院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查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鉴别评价,做出审计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为医院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意见,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三是风险管理作用。随着医院经营管理风险的不断增加,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内部审计通过对医院医疗安全、诊疗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风险管理过程有效性的评估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实现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再控制。 2.突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当前形势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应紧紧围绕医院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为主,以绩效评析和风险管理审计为发展方向,促进实现效益与监管双赢。 2.1加强内部控制评审,完善医院内部管理 在全面了解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审查内控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结果,审查内控制度中的授权批准、职责分工、实物控制等环节是否全面科学,测试控制环节是否健全,各控制点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各个方面的审计评价,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同时,要对医院的财务收支、投资、预算决算、基建项目、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审计,使内部审计向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实现内部审计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2.2加强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审计,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在医药购销过程中,药品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对采购人员财物回扣、医务人员开方回扣及开单提成等乱象,导致了药价虚高严重,医院医疗成本增加,同时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更加剧了医患矛盾。因此,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医院药品、器材采购和医疗服务的审计监督,对采购过程和重点环节的疏漏早发现、早介入,全程监督,降低医药采购成本,切实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从根本上缓解“看病贵”问题。 2.3开展临床科室绩效审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公立医院改革取消医院 “以药补医”模式后,通过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增加纯医务性收入和加大财政投入等渠道进行弥补。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有重点地选取部分临床科室开展绩效审计,采用全成本核算法,对部分医疗项目和单病种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在综合考虑医疗服务特殊性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通过对门急诊次均费用水平、住院次均费用水平、病床周转率、设备检查阳性率等若干指标的评价分析,客观衡量科室的绩效水平,并针对科室医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把临床科室经济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事后算账转移到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上来,从微观上促进医院增值增效,更好地让利服务于患者。 2.4加强后续跟踪审计,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后续跟踪审计是巩固审计成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审计、财政和纪检监察等部门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要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限期反馈落实结果,并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审计监督的目的不仅是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促进整改提升,并将其转化为规范医院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益的实际行动。为此,医院内部审计部门要加强后续跟踪审计,促进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力求“审计一个项目、规范一类工作”,以更好地保障内审作用的发挥,促进医院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推动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3.强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保障措施 3.1要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认为,“本准则所称的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对于医院来说,审计计划往往与单位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联系在一起,因此,医院管理层要坚持风险导向,及早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做好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控制,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确保其审计计划与医院经营目标相一致。 3.2要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现代审计是融合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综合审计。首先,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并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专职内审人员,并保证其开展工作的独立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其次,应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制定便于操作的内审制度,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第三,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评价治理的分析师、管理者,要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以胜任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 3.3要不断拓展内部审计职能范围和工作领域 根据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内部审计对所审查的活动向组织内成员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随着医院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审必须扩大自身的审计范围,履行对医院经济工作的综合监督职能,逐步向效益管理延伸。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找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把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具体环节;开展内部控制度审计,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帮助医院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度;开展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加大对基建工程全过程的控制,节约建设资金,促进医院加强基建管理;开展投资决策审计,防范医院投资决策风险;开展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设备使用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开展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逐步树立内部审计的地位和威信,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3.4借力信息化手段,有效发挥审计职能 信息化建设是利用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借助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在线实时审计。目前,随着医院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HIS、LIS、会计电算化等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审计人员通过借助计算机审计技术开展在线审计,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资料,缩短审计时间,节约审计成本,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促进审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审计独立性得到有效保障。 实践中我体会到,审计不仅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和监督,更重要的是通过审计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保驾护航。医院内部审计机构要充分发挥防范风险、加强管理和监督评价的职能,更好地为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服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初探: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施与深入,公立医院在新时期不仅要充分体现出其公益性的一面,还必须迅速的融入市场竞争中,在保持正常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必须加强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与自身管理。本文将就目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找出具体的有效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现状;策略 一、引言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肩头的重任更加艰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医院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保证医院的各项业务正常开展、防范医疗风险、促进和谐医患关系建立、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发展潜力提升的最佳途径。在医院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会存在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例如:财政拨付资金的违规使用、医院自筹资金不能如期归还、医院的重大基建项目签订的合同不合规等。无论是什么问题都会对医院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严重的还将使医院的财务管理陷入危机。内部审计的完善与执行将大大降低医院经济活动中风险发生的几率。再例如:有的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环境差,一般而言,公立医院的领导都是由上级部门进行行政任命与委派的,这样的后果就很容易出现院长手中集中了医院的大部分权力,而各部门的分管领导的权利过小,这并不利于医院的协调与管理。特别是在应对风险时,院长手中过于集中的权利将加大决策的风险,而一旦出现错误后果一定十分严重。另外,权利的过分集中也为营私舞弊创造了条件。有的医院的领导权力过大,在对采购问题上经常论证不足,并未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自作主张购进医疗设备。对于医院的财务人员而言,很多已经意识到领导权力过大带来的风险,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常顺从领导的安排,按照领导的意图办事、弄虚作假、逃税漏税、非法转移资产、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等。 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的、完善的、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的主管部门在政策与制度的指导方面存在着空白,并没有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完善指明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方向。因此,卫生医疗主管部门应遵照本地的特点指导当地公立医院建立起内部审计制度,并对公立医院的机构设置、职业规范、经费保障、奖励、处罚、内部审计职责与任务等进行明确的规范。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在医院中具有权威性、独立性特征。因此,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医院内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警示讲座,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保证医院内部审计信息的沟通顺畅 医院应根据实际建立医院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对医院的各类财务信息进行确认、收集、整理,并将这些信息在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让信息的使用者们积极参与到物资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的签订管理中来,在降低医院成本的同时保证医院工作效率的提升。例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医院的重大财务事项召开座谈会,共同进行商讨、决议,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共享。 (三)加强风险识别能力,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与公立医院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经营权与所有权逐渐分离,医院的发展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中,因此,各公立医院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公立医院风险防范体系,内部审计作为公立医院内部一项重要的约束机制与手段,已经成为公立医院风险防范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日趋复杂化的医疗运行环境,使得公立医院所面临的运行风险不断增加。公立医院的盈余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任何细微的失误或错误的经济决策必将导致医院出现破产、兼并、重组等危机的发生。因此,有效的规避医院运行中的风险是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医院应加强对其内部经济活动控制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并及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例如:医院可以组织专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活动进行评估;对医院的日常经营中经济活动带来的风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实际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发生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注重绩效考核与评估,将内部审计与之挂钩 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估不仅体现在人事部门的效益分配上,更体现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效益审计上。所谓效益审计主要是针对某一项目资金的效益性、经济性进行综合性的评级,并通过审计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的支出结构,从而实现提高医院支出效益的目的。目前,公立医院中对绩效审计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还比较少,但是,绩效审计对于医院的经济活动而言有十分重要,它将是考核、评价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并为医院的经济活动提供最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直接性的手段和工具。 总之,医院的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它将始终贯穿于医院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财务内部审计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更能够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使医院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坚信,医院的内审工作将逐渐实现与国际的对接,并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奉化市卫生局)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初探:析风险导向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摘 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经营活动或者说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且复杂化。由此公立医院在经费核算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关乎公立医院的长远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公立医院目前内部审计问题为核心,试图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风险导向 公立医院 审计 内部审计作为公立医院内部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愈来愈引起公众及管理者的重视。总的来说,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控制和服务四种主要职能。现实需要公立医院管理者不仅理清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还需面对风险导向下公立医院将会遇到的审计方面的问题并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法。 一、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问题的现状 1、 公立医院管理者缺乏认识,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够 公立医院作为寻常百姓治病求方的医疗机构,承担着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责,其内部审计尤为重要。在我国虽然医疗技术有着迅猛的发展,但支撑公立医院运转的内部审计却有诸多弊端。从管理者的层面来看,可归结为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涉及多方面利益的特殊重要工作,需要组织高层的领导以及下层员工的倾力合作。其中须强调的是在现实的执行情况中没有突出上行下效的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实现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来开展审计工作。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负责人领导意识、责任意识的缺失,没有认清内部审计对公立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公立医院对内部审计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器械落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各司其职,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但要真正实现各司其职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首先,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它需要配备适当的人员数以便完成相应的工作。其次,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是一项复杂化的工作,这就对在内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部审计所依靠的硬件设施愈来愈高端,这需要公立医院甚至是国家的拨款或者资金资助等。同时,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中工作人员存在工作能力、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的现象,这里并不是要否认这些工作人员,而是针对审计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所提出。这种层次不齐的水平无疑会成为影响内部审计效能的一大因素。在硬件设施方面,公立医院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需要依靠科技革命的产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凭借物似乎鲜有更新换代。有公立医院出于节约成本,吝惜在这方面做投资和保险。 3、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约束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作为事业单位的黄金岗位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竞聘,很多人一旦入职就本着随心所欲的心态过着安逸的生活。在这一机构中甚至还存在着专兼职的内审人员,其中部分人的职业态度不得不令人怀疑且担忧。此外还存在内部审计机构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或者等级医院考核临时抱佛脚的窘境。 公立医院作为紧系百姓安危的庇护所,其审计部门不容有失。面对这些困境,无论是公立医院管理者还是在岗的审计工作人员都应当战战兢兢,为顺利有效完成相应的工作而尽职尽责。 二、风险导向下内部审计问题解决的策略 开展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科学做法。它以假定的风险为前提和基础,对内部审计的对象、目标、职能等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内部审计正常运作,规避风险。内部审计还有一个重要担当就是要实现公立医院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系统是实现公立医院正常运作的保障。 1、以风险为导向,提升公立医院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内部审计已然关乎公立医院发展大计,公立医院管理者要尽力将工作集中在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等方面,以便重新树立起理顺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为提升公立医院管理者或者内部审计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有必要开展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 2、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引进先进器械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正常高效进行 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要求公立医院为其配备合理人数的工作人员,这是出于公立医院经营规模的宏大、经营业务的复杂以及内部审计业务内容的多样化等。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应当局限于把自己当做会计,而应涉猎多方面,如工程、器械、计算机、法律等专业。既要熟悉本职工作的内容,还要熟悉该机构和单位财务制度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甚至还要掌握单位的各种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对本单位的资金运转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监督,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内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这一神圣职业需要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当加强学习,要重视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等,以便跟上时代对这一行业人才的要求。 3、 确立监督、评价机制,发挥公立医院全员监督、评价职能 消解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捧着金饭碗工作的落后思想,确立监督及评价机制。平等社会中透明的制度是百姓所希望的,内部审计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人人可看可知。但就作为公立医院的并行的其他部门当是有资格的,这些部门可进行绩效评比,相互监督相互评价。此外在内部审计这一机构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相互评价、相互监督,由此在工作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态势。总之,内部审计的职责应当是为医院决策、经济管理服务、促进医院健康有序发展。 审计工作的纷繁复杂使其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内审人员若能建立起风险导向下内审问题及其策略的方案,势必能省时省力。实践证明,风险导向下的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能为医院增加价值,更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还能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初探: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优化探析 [摘 要] 在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厘清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制约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完善和优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优化 1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 公立医院是由国家投资举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医院。原卫生部颁布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明确要求二级乙等以上医院应设置独立的与本单位财务机构相同级别的内部审计机构。2006年修订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年收入3 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在当前新医改积极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宏观环境下,很多公立医院采取集团化运作,出现跨医院间的科研项目、医疗项目、医院管理的合作等新模式,这对公立医院自身内部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公立医院必须不断完善其管理系统,才能有效控制资源,持续良好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公立医院自身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医院内部管理与运行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不断进行适合医院特点、文化的内部审计模式的探索。 2 制约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因素 2.1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在公立医院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医院的内部审计所属管辖级别越高,独立性越高。现行公立医院审计科已经实现独立部门设置,但是在管辖上,审计科一般归属总会计师或者分管副院长管理,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又直接受上级领导控制,由于上级领导人为授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职能作为审计事项的指导于一身,导致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和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现象。由于被审计科室是内部审计人员所在医院的组成部分,客观上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为医院利益服务的依附性,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独立。 2.2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内部审计的职责主要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医院的规章制度,监督和检查医院的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目前内部审计依据的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指导措施。内审人员处理日益复杂的具体业务时,没有操作性和指导性都实用的依据,不仅造成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也缺少法律的强制性,实施力度不高,最终的结果就是审计风险加大,审计质量不高。此外,部分公立医院执行内部审计时,其他部门积极性不够,内部审计机构可有可无的片面看法还大量存在,导致内部审计组织不稳定,没有团队的质量保证,影响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2.3 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普及和深入,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信息化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是有效满足现代化内部审计需求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当前很多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还是以事后查账为主,所使用的审计手段多数还停留在手工查账阶段,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过于落后,不能有效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使用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强调对所有账项和业务逐笔检查或抽查,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大部分公立医院没有采用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以及统计抽样审计、没有完全普及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的技术等。 2.4 内部审计的领域过于单一 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领域很单一,主要关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复杂性的提高,公立医院经营风险也逐步增加。很多公立医院忽视了事前和事中监督,并没有内部审计职能上升到风险管理层面,对于内部审计的要求仅仅是单纯监督,控制财务领域的内部审计发挥事后监督作用,没有抓住主要审计控制点,向风险性控制转变。大部分公立医院虽然已经逐步实现电算化发展,但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业务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缺乏审计业务等方面的技能,又对医院的其他工作内容了解甚少,难以适应医院内部审计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 完善和优化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措施 3.1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直接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同时也关系到建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审计监督力度的大小。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部门成员应当不参与医院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只参与内部审计的评价和建议。在实际的操作中,尽可能避免内部审计人员被临时抽调担任一些非审计工作任务,以管理人员的身份参与执行管理工作,或出现临时调入、调出内部审计人员情况。此外,长期负责对一个部门的审计工作有可能会使审计双方产生私人感情,或者由于过于熟悉业务而产生疏忽和懈怠,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审计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执行审计任务。因此,还应避免委派人员参与审查自己曾负责的经营管理活动,以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并且定期轮换审计人员岗位,作为制度予以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计人员保持其精神、行为上的相对独立。 3.2 完善优化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 公立医院应明确内部审计的相关规范制度的独立性,根据自身情况对内部审计制度加以完善,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和部门内部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使内部审计走向制度化,用制度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只有不断建设和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内部审计部门才能有法可依,才能发挥其在医院经济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监督评价职能。 3.3 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 公立医院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应当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不断推进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模式,使内部审计从强调控制逐渐向关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人员以前普遍采用的是内部控制导向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容易使内部审计人员将审计重点偏向于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收支情况,而忽视了审计的目标。因此,内部审计应当采取风险导向理念衡量医院价值,树立风险理念和意识,构建完善的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体系,从审计目标的角度来评价和应对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决策者提供服务,从而推动内部审计向管理方面深层次发展。 3.4 广泛使用现代审计工具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应当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运用网络动态跟踪审计会计凭证及其他信息,实现远程动态审计,创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的新模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全部内部审计人员运用现代审计手段,全面地获得准确、规范的原始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从而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3.5 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是一项高度复杂的业务,需要掌握经济、会计、管理、审计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要熟悉医院财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业务,这样才能对医院的运行情况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因此要加强公立医院审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做好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公立医院应坚持将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作为基础工作,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和审计业务专项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新业务,更新知识结构,建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中厚板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技术升级 [摘 要]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轧机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是技术升级后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过程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等主要功能。完成后,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对该二级系统厚度控制模型、温度模型及轧制力模型等均进行了参数优化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模型预测数据准确性,保证轧机轧制模式稳定运行。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模型计算 1 前言 中厚板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中厚板材生产控制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进行了技术升级,二级过程控制是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功能。其中二级模型计算功能在中厚板生产中可以提高尺寸控制精度、成材率、轧制节奏及减轻操作强度,保证设备安全进行,有利于故障分析和质量分析。通过此次技术升级,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成效明显。 2 工艺布置 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轧机区主要设备及检测仪表布置如图1,主要包括两座加热炉、一个四辊轧机、轧机前后推床、高压水箱、7个高温计、1个测厚仪。二级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是从高压水箱输送辊道到矫直机前输送辊道。 3 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如图2所示,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四个功能模块。 3.1 数据通讯 数据通讯模块每一个周期从基础自动化系统接收一批数据,譬如高温计等检测仪表的实测数据和各种实际的控制信号。然后二级过程控制系统保存、处理这些数据,对模型计算需要各种实测数据提供依据。并且与人机界面(HMI)系统进行数据通讯,读取WINCC的数据,实现人机界面的各种按钮功能,并在数据变化时随时更新,以至于最新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地在人机界面上显示出来。 3.2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将数据写进数据库操作和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操作。写数据操作是将炉内坯料的数据情况存入数据库中,从坯料的入炉时刻到出炉时刻,直到坯料轧制结束,将整个轧制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模型自学习系数均写入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库操作是指对出炉的坯料进行确认,将所查询得到的数据赋值到过程跟踪模块中,将轧件数据在内存中存储用于后面的模型计算。 3.3 过程跟踪 轧机二级系统根据三级发送的报文信息进行物料跟踪和数据指标的计算等,然后向一级发送轧钢控制指令。从加热炉装炉开始一直到轧机,对轧线上的每一块钢坯位置、状态等信息都进行准确详细的跟踪,保证数据完整无误,以提高二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并且过程跟踪模块根据轧件实际生产数据判断坯料最佳出炉时刻,在避免前后轧件碰撞的前提下,缩短轧机的间歇时间,提高轧制节奏。 3.4 模型计算 中板线技术升级后主要体现在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而与厚度精度密切相关的模型有两个:轧机弹跳模型和轧制力计算模型。 7 结论 1)邯钢中板厂二级过程控制系统自技术后一直运行稳定,能够很好完成现场的实际需要,轧制节奏也相应提高; 2)本系统能够提高设备的自动控制水平及控制精度,减轻了操作强度,保证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3)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后厚度控制得到明显改善。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PCS7在中间二氧化钛生产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PCS7在中间二氧化钛(TiO2)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讨论了该控制系统中的硬件配置,控制网络和软件编程等内容。通过这几年的使用,该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模拟仪表无法完成的复杂算法及管理功能,而且其性价比远高于模拟系统,特别适合化工工艺过程控制。 【关键词】中间二氧化钛(TiO2);PCS7 冗余控制Profibus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钛白粉行业发展迅猛,国内对高档钛白粉的需求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对钛白粉生产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中间二氧化钛是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过程中间产品,是生产不同用途钛白粉产品的基础原料。 因此本文采用西门子过程控制系统PCS7,使得中间二氧化钛(TiO2)生产过程控制平稳,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 工艺简介 四氯化钛预热后,通过三氯化铝发生器进入氧化炉。同时,氧气经过预热后进入到氧化炉。在氧化炉里氧气与四氯化钛反应,生成中间二氧化钛(TiO2)和尾气。中间二氧化钛(TiO2)经过产品冷却器冷却进入袋滤器进行气固分离后,进入打浆脱氯罐,尾气返回氯化工序循环利用。打浆脱氯后的中间二氧化钛(TiO2)浆料进入后处理工序。 2 硬件配置 鉴于氧化系统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系统安全可靠性,采用以S7-400H为主控制器构成的PCS7冗余控制方案,中央处理器采用CPU414-4H,I/O处理单元采用ET200M。为了保证系统可靠性,电源和通信采用冗余配置方案,Profibus-DP总线采用PROFIBUS电缆,保证了系统安全等级需求。采用双控制器,双电源模块。双通信模块,对于系统中的重要监视点,采用了冗余AMT硬件。系统有无扰动切换功能。容错型和安全型可满足供电中断和故障保护等特殊要求。 3 上位机系统 本系统的上位机系统使用WinCC控制,上位机系统和控制系统通过100Mbps的工业以太网络连接。上位机由操作站和工程站等主要设备组成。 工控机采有西门子工业计算机,型号为西门子RACK PC IL 43,配置主流硬件,在稳定性,安全性上有很好的保障。 4 模件配置 每个ET200M分布式I/O站的有源背板总线上插有2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分别通过2条独立的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AS-400中央控制器进行实时通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其中某一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发生故障时,系统能自动地切换至另一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并可带电热插拔更换有故障的通信接口模块,不会影响到系统正常运行。 Profibus提供强大的系统级故障诊断能力,从总线系统的任意一点可通过Profibus-DP进行诊断、编程和控制,可以实时精确定位故障发生点和在线监控通讯负荷,并可通过人机界面实时显示。 现场的仪表所采集的信号中模拟量输入信号大多为4~20mADC的二线制和四线制信号,输出为4~20mADC信号,部分模拟量信号通过安全栅引入。数字量为干触点或有源信号。数字量的输出信号由带状态指示灯和外带保护二极管的继电器送至现场仪表。 5 控制系统 S7-400H按照“热备份”模式(无冲击、出现故障自动切换)的活动冗余原理运行。只要没有故障,两个子单元都是活动的。如果发生故障,起作用的控制器全面接管过程控制。为了确保无冲击切换和快速可靠地交换资料,需要使用中央控制器连接。 冗余自动化控制站(AS414-4H)用于实现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数据采集及处理、自动闭环回路控制、电气设备开关控制等系统控制功能。 SIMATIC PCS7系统具有高度扩展能力、强大的综合通信能力、扩展的集成系统功能和易于执行的中央和分散结构。AS414-4H更采用了最新的冗余技术,两个CPU之间通过高速光纤同步专线相连,它可像标准PCS7系统那样进行处理、编程和设计。 6 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将由24VDC的直流电源构成冗余的24VDC供电系统,直流电源都将具有足够的容量和适当的电压,能满足设备负载的要求。任一路电源故障,将会自动切换,以保证任何一路电源的故障均不会导致系统的任一部分失电。 直流电源系统由西门子SITOP电源构成冗余的供电系统。 7 网络配置 在本系统中采用交换式工业以太网作为连接操作员站和自动化系统站的系统总线。通过CP-443-1通信处理模块,将S7-400H连接至工业以太网的通讯处理器。由于自身具有处理器,从而解除了CPU的通讯任务并减轻CPU的通信负载,还有助于另加连接 快速交换式工业以太网在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协议基础上,将通信速率提高到了100Mbps。由于采用了全双工并行通信模式,允许站点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通信速率可提高一倍。 8 软件设计 系统的组态软件为SIMATIC Manager,所有的组态工作均在工程师站上完成。系统采用集中的、从上到下的组态方式,其中包含上位机的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配置、下位机的CPU设置、对应的I/O通道建立以及与他们想连接的网络配置,具有集中的、友好的人机界面。过程控制与监视采用图形化组态,方便易用。人机接口部分的组态软件是WinCC。 9 WinCC组态 SIMENS PCS7系统采用了 Microsoft的SQL2000作为WinCC数据库管理系统。 9.1 CFC控制 CFC是一种简洁的图形组态工具,主要用于连续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的组态,采用IEC-1131的标准。用CFC运行组态是以功能块为基础的,系统配置了很多预编程的功能块。因此,采用CFC可以完成很复杂的大型控制任务。 9.2 顺序控制 SFC也是一种图形组态工具,它也采用了IEC-1131的标准。组态时首先画出顺序图,图中可选择顺序、并行分支、交替分支和回路等局部结构,用大小两种方块分别表示步骤(Step)和转移条件(Transition)。因此,可把CFC中的信号引入SFC中。CFC与SFC的交替使用,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复杂的顺控任务。 10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0.1 系统接地 每个PLC柜的屏蔽条和系统地通过电源电线汇总到一起后接地。PCS7系统的每一个主要部件,如输入输出卡件、卡件安装机架、现场接线端子板等均设有接地端子。接地电阻要求小于4欧姆。 10.2 ET200M分布式I/O站 现场控制站的ET200M分布式I/O站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AS-400中央控制器实现通信,主要功能是采集现场I/O信号,通过ET200M的I/O信号接口将现场数字量或模拟量信号传送至中央控制器(CPU414-4H),同时将中央控制器发送来的控制信号送至现场。 11 结束语 由于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高且安全可靠的PCS7控制系统,使得中间二氧化钛(TiO2)的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包括本控制系统在内的氯化法集成技术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的自动控制技术积累成熟的工业生产经验。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八钢中厚板过程控制系统 【摘 要】针对八钢4200mm/3500mm中厚板轧机,由宝信开发的二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这套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中包括了数据通讯、过程跟踪、模型计算、相关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统计处理、生产实绩收集、处理等主要功能。 【关键词】中厚板轧机;计算机过程控制;数据通讯;模型计算;过程跟踪 0 引言 将计算机应用到轧制过程,并以其为核心,由它按预定的程序来处理和加工与过程有关的信息,对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管理,所有这些就叫做计算机轧制过程控制。为了使轧制过程稳定,并生产出厚度在公差范围内且有良好的板形和表面质量的产品,必须根据具体的轧制条件正确的调整辊缝和速度,以及对过程进行实时的调节。产品的质量、产量等直接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计算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采用计算机进行工艺的过程控制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 八钢中厚板生产线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按功能层次可以分一下四个等级,如图1所示。 1 硬件配置 L2过程机系统由一台轧线计算机(惠普服务器)、精整线计算机(惠普服务器),每台计算机都有备用计算机。系统采用冷备方案,备用机兼做开发机。 2 系统软件分层说明 最底层: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构成系统软件的基础。 第二层:ORACLE数据库,专门用于过程数据的存储;SOCKET通讯:采用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双紧凑的、面向连接协议的Client/Server方案。 第三层:为宝信中间软件iPlature以及XCOM-PCS,iPlature主要功能有画面、报表、通讯、ALARM管理系统等组成,为应用软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COM-PCS 目前主要完成了采用Tcp/ip通信的电文的处理。 第四层:公用子程序及应用软件。直接进行iPlature调用。 3 L2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 L2系统不但接收生产管理系统MES下发的计划(即图中的原始数据PDI)同时也向生产管理系统MES发送各环节的生产实绩。 L2负责与L1通讯,L2调整所有的设定值并发送给L1,L1将必要的测量值,跟踪信息等实时信息直接发送给L2。L2除了和L1通讯外,还包括了L2和标志机等一体品设备的系统的通讯。 所有系统之间都是通过TCP/IP协议通讯。 4 功能描述 4.1 道次计划计算 道次计划计算是整个轧线L2系统的核心任务,该功能是L2存在的根本原因。道次计划计算通过相应的模型公式计算道次压下分配规程,在轧机的作用下实现将板坯变成钢板的任务,并且保证最终产品达到尺寸、性能、板形等要求。 道次计划计算包括预计算和再计算、后计算以及自适应。板坯抽出时,根据板坯原始尺寸、出炉温度以及成品尺寸和终轧温度就可以计算一个完整的道次计划规程,轧机根据此规程基本可以将板坯轧制成为符合要求的钢板。为了得到高质量的产品,道次计划会根据轧制过程的实绩反馈,修正计算后续道次,并再设定给轧机执行,此为再计算。 4.2 温度计算与监控 板坯的温度计算对于轧制过程的力能参数计算极为重要,温度是计算轧制力、待温时间、冷却时间等的基础。 在道次计划计算时,根据给定的初始温度,以及相关参数,温度计算可以预测板坯进入轧机前以及各个道次的温度。 待温轧制是中厚板轧制的特点,因此温度监控的目的就是为了周期性计算处于轧线上待温阶段的板坯的温度,通过周期计算板坯的温度,可以提示操作人员板坯的待温情况。并可以激励板坯道次再计算,对后续道次规程进行修正。 4.3 轧线材料跟踪 材料跟踪是跟踪材料,根据材料的位置来协调调度过程控制的所有程序,材料轧线材料范围是从加热炉炉内开始到矫直机入口,在这段过程中材料跟踪对材料处理进行跟踪。材料跟踪在这个区域中的任务可以划分以下几个部分: 按照辊道分区,记录生产线的材料映象,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所有材料的物理位置。 当材料到达或离开轧机某个位置时,材料跟踪必须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数据(包含PDI数据,加热炉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同时激励其他相关软件。当吊销材料时删去相关材料数据。 当跟踪映像和实物映像不一致,或跟踪异常时,操作工可以进行跟踪修正,确保跟踪映像与实物位置的一致性。 4.4 轧制计划管理 轧制计划管理接收部分加热炉系统已经存在的PDI数据,接收的数据按板号存储于数据库中,有画面对完整的轧制计划数据进行生成和调整等管理。人工可以通过该画面进行计划的输入,删除,修改等功能。 每个原始数据都包含板坯,轧制的板,母板和合同板的数据,此外还有板号,板坯号,板坯尺寸,产品尺寸数据,轧制指示(控温轧制,多块轧制,转钢),化学成份,合金补偿系数,最终温度,ACC入口温度,ACC冷却速率,出口温度等。 当该材料生产结束,计划数据将要记录保存。 4.5 设定功能 基于精确的材料跟踪,当材料到达指定的位置时,过程计算机给L1和特殊仪表进行设定,对轧机的设定工艺参数来源于道次计划计算,在设定时要对设定的参数进行最后的校验,防止出现引起设备超过极限能力的情况出现。 在跟踪不正确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可以从操作画面上对跟踪进行修正,在修正后把正确的设定数据发送给L1。操作人员可以对设定的数据进行修正。 4.6 实绩值收集处理 过程机接收来自PLC和特殊仪表的数据,由于来自于传感器的裸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反馈控制,测量值必须要进行过滤和统计处理。测量值处理数据同时能够为工艺和自动化技术人员提供轧制生产信息以及用于产品质量分析。 L2的数据采集轧机的实际数据有水平辊的轧制压力,力矩,辊缝,速度,温度和计算的厚度,轧制信号等。 4.7 数据通信 利用宝信软件产品XCOM-PCS,实现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具体电文格式参见基本设计规格书通信接口篇。轧线计算机加热炉计算机,精整线计算机,轧线L1,ACC计算机和仪表通信。其中轧线计算机与精整计算机之间运用了iPlature的相关功能,主机之间无需采用电文方式通信。 4.8 报表 报表程序负责工程记录的报表打印。这些报表反映了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有如下的报表: 工程报表:包括的数据是轧制设定计算所涉及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材料相关的数据、来自轧制策略的数据、道次计划计算值、材料和轧机操作相关的重要数据。 班报:记录当班生产的产量,质量和停机情况。关于报表,具体格式可与用户商量讨论后确定。 5 结束语 中厚板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八钢信息化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其采用先进的工艺模型和控制技术,使厚板质量得到极大进步、生产治理更方便,增强了八钢产品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也会在以后的生产当中越发的凸显。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过程控制系统是指在生产企业的制造自动控制系统中管理生产制造过程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需要将生产制造过程中各个设备的设定值进行计算,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以及产品质量数据、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体,并完成生产计划数据、生产原料数据以及生产成品数据的统计,对物料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监视,并对不同的设备之间的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的调节。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设备数据管理;日志系统 1.过程控制概述 过程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指通过各种的协调方法与协调措施,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设备的数据以及产品制造数据等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产计划脱离与目标偏差,并对已经出现生产计划脱离与生产制造目标偏差等问题进行处理,最终保证生产制造活动的顺利完成,保证生产进行控制、在制品控制、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系统一般是指由被控对象、测量变送、计算机和执行机构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其中控制器的设计用到经典的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并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相关操作与实现。计算机控制的建立在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之上的。其中,自动控制理论是计算机控制的理论基础。而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过程控制的范围与阶段极大的得到了扩张。目前,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的实现方法逐渐趋于成熟。 过程控制系统所涉及的数学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由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大部分物力参数通常通过模拟信号来进行表示,而计算机采用的信号通常是数字信号,为了保证信号传递的通畅无阻需要进行数模转化,从而实现两种不同信号的转换。过程控制系统通常起到的作用体现在连接生产管理系统与基础自动化系统的连接作用上。除了这些工作,过程控制系统还要对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控制系统中需要进行信号的采样、信号的保持以及信号的变化。要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分为输入与输出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两种类型。输入输出模型主要是为了描述过程在输入函数的作用下的输出特性,它只刻画过程的外部特征。而状态空间模型则对过程的内容进行描述,通常揭示了过程内部的运动状态。 现代过程控制理论为过程控制系统提供来了理论技术。通过利用现代过程控制理论,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简单控制的问题,而且可以设计复杂的控制系统。特别是多输入与多输出系统,非线性响应系统,时变系统以及随机系统等等。现代控制技术涉及到过程控制的很多方面,比如系统状态的最优估计、最有控制、过程识别以及自适应控制等等。 2. 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技术要求 过程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与生产管理计算机进行通讯的功能;能够接收并管理生产计划数据的功能;原料数据与生产要求数据的功能;工作人员交接班数据的功能;向生产管理系统发送生产计划申请的能力;原料数据申请的能力等等。 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模式。通常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整个产品的生产需求计划,并根据产品各个部件的零部件特征分发至各个加工车间,制定不同零部件的加工计划。为了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顺利完成,需要根据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生产进度控制;为了实现产品制造过程中消耗资源与费用的降低,需要进行通过过程控制系统成本控制;为了经常保持科学的原材料、在制品的数量,需要进行高效的库存控制。这一系列工作于过程控制系统密不可分。 3. 现代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信息系统组成层次 现代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包含了过程控制层、制造试行层以及企业资源规划层。其中由于过程控制直接面向企业生产过程,因此对过程控制系统要求具有极高的实时性、可靠性、数据完整性与可用性。过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为过程控制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基础。现场总线是过程控制系统实现的重要基础。它与Internet等信息网络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现场总线是在标准网络协议的基础上实现的,并进行了一定的简化。现场总线一般只包括IOS/OSI七层模型中的三层。也就是现场总线只具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应用层。过程控制系统利用现场总线,将企业生产自动化系统中最低层的现场控制器与现场职能仪表设备互联形成实时控制的通信网络,也被称为工程的底层网络。 过程控制因素是生产过程建模的参数,一般而言它是由不同模式下的生产特征与生产过程控制决策所共同决定的。在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将在制品的库存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级别。即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又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物流的连续性,从而尽量建设企业库存量,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在制品的控制主要取决与车间生产类型与生产组织的形式。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在制品的通过加工路线单与工票凭证,来保证在制品数量的稳定。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生产中的应用,不同的过程控制系统应运而生。这些过程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实现了在制品物流信息的追踪与监督,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提供了动态的数据。因此,利用过程控制系统提供的在制品生产信息,可以实现对制造过程中产品控制的最终目的。 过程控制系统能够将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各种质量问题与加工失误率降至最低。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建设整个制造过程中产品的质量状况,通过对原材料与不同零部件的检验,使产品在各个生产阶段的不合格率尽可能的降低。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八钢第一炼钢厂连铸过程控制系统的概述 摘 要:在钢铁行业微利的时代,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过程控制系统作为钢铁企业信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在如何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介绍八钢第一炼钢厂的连铸过程控制系统,并分析该系统的应用功能。 关键词:连铸 过程控制系统 系统结构 功能描述 1 前言 八钢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大型企业,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从最初的20T转炉炼钢生产线到现代化的150T大型转炉炼钢,使八钢跻身成为一流钢铁生产企业。150T转炉从建设初期,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炼钢过程控制系统全线覆盖,而连铸过程控制系统作为炼钢系统中后的一道控制工序,在生产过程监控,提高钢坯质量和控制成本等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2 连铸的工艺生产流程介绍 连铸即为连续铸钢的简称。在钢铁厂生产各类钢铁产品过程中,使用钢水凝固成型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模铸法和连续铸钢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连铸技术具有大幅提高金属收得率和铸坯质量,节约能源等显著优势。连铸的生产工艺流程:将装有精炼好钢水的钢包运至回转台,回转台转动到浇注位置后,将钢水注入中间包,中间包再由水口将钢水分配到各个结晶器中去。结晶器是连铸机的核心设备之一,它使铸件成形并迅速凝固结晶。拉矫机与结晶振动装置共同作用,将结晶器内的铸件拉出,经冷却、电磁搅拌后,切割成一定长度的板坯。 3 硬件软件组成结构 3.1 硬件系统结构 主要由1台IBM xSeries 3650微机服务器,3台HP客户机,1台HP LaserJet 1505n打印机,1台CISCO2960/ 24换机,1台CISCO208/8换机和若干个网络连接设备组成。连铸过程控制服务器在L2机房服务器室,客户机一台位于连铸主控室,供连铸操作人员监控生产过程状态,另一台客户机位于连铸切割室,主要根据采集的生产数据通过切割优化模型计算出最佳切割定尺提供给生产操作人员做参考。还有一台客户机在L2机房,供维护人员使用。 3.2 软件系统结构 主要由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标准版,数据库软件Oracle Standard 11G,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0专业版,与基础自动化通讯软件Kepware,客户机操作系统Windows 7,办公软件Office 2010等软件组成。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是基于微软的.NET 3.5 框架下使用C#编程语言开发。系统架构图如图1。 4 功能描述 连铸二级控制系统主要是跟踪收集连铸的生产实绩以及通过模型计算二冷水的动态配水量进行动态配水、通过跟踪数据和计算模型指导铸坯的切割和优化,以达到最佳钢水利用率。主要流程是接收三级系统的生产计划以及前工序的钢水信息,跟踪采集连铸生产过程中实绩数据,同时对二冷水动态配水计算下发设定、当铸坯到达切割位置时根据跟踪数据和模型设定,下发铸坯的坯号以及切割长度。当生产完成后将连铸生产实绩上传给三级系统。基于以上流程,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应包括以下功能: 4.1 与上级系统的通讯 连铸二级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Ethernet)总线,通过TCP/IP协议与上级系统通讯。 上级生产管理系统(3级)计算机向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发送数据如下: (1)接收炼钢3级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数据。(2)接收炼钢3级系统下发的生产标准数据。 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向上级计算机发送数据如下:(1)发送连铸炉次生产实绩数据。(2)发送连铸炉次生产状态。(3)发送连铸铸坯报告。 4.2 与基础自动化的通讯 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和基础自动化系统通讯,网络连接介质用工业以太网,通讯协议采用面向连接的TCP/IP协议,通过第三方软件Kepware读写基础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项。 4.3 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是三级系统下发的与每炉钢水对应的生产计划数据。当三级系统无法运行时,该计划可由操作工录入。系统提供异常情况下对计划数据的修正和状态数据的补发功能。 当钢包到达连铸浇铸平台时,在没有传输钢包数据的时候由操作人员在一级画面上点击钢包到达的信息。当该炉次生产完成(该炉次跟踪完毕)后,系统自动把该炉次计划对应的生产实绩发送给上级计算机系统(三级系统)。 4.4 钢包管理 连铸各前工序在给连铸L2发送工序实绩的时候,会发送该炉次的钢水包信息,包括:钢包号、炉次号、重量、温度等。当连铸L2的接口程序收到这些包含炉次钢包信息的实绩后,会自动插入本系统的数据库表中。当需要查看这些钢水包信息时,通过界面程序提供查询。 4.5 前工序状态 连铸作为炼钢工艺的最后一个工序,需要了解前面各工序的状态和钢水数据信息。通过与其他工序的二级计算机系统数据通讯,并存贮在连铸二级数据库,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客户端程序的画面可以查询各前工序的炉次状态以及炉次实绩。 4.6 二冷水动态配水 二冷控制关系到连铸坯中裂纹和其它缺陷的产生。为确保生产出优质的连铸坯,必须根据钢种、浇注温度、拉坯速度、铸坯尺寸和铸机尺寸等参数来制定对应的冷却强度。该系统采用动态凝固控制模型计算各冷却段的设定值,其核心是计算沿铸流方向的表面温度分布和铸流凝固长度,并控制二次冷却系统各回路的水流量,从而达到规定的凝固长度,使板坯获得要求的表面温度。二冷水动态配水模块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模块,嵌入到连铸L2的系统里。 4.7 生产过程监控 生产过程监控功能负责为生产操作人员提供连铸工序处理信息。监控对象包括炉次计划信息(制造命令号、炉序、计划号等);钢包信息(钢水重量、温度等);中间罐信息(钢水重量、温度等);各铸流生产信息(浇铸长度、拉速等);各流结晶器信息(水流量、温差、液面高度、振动频率等);各流二冷水信息(控制方式、设定和实际水量等)。通过读取跟踪程序的写入的实际信息,生产操作人员在HMI画面上可以直观的监视连铸浇次内每个炉次的生产过程数据。 4.8 检化验数据管理 系统接收检化验系统发送的检验数据,保存在数据库,可以在客户端界面方便操作人员查看。 4.9 过程数据跟踪收集统计(炉次跟踪和主流铸坯跟踪) 跟踪、数据收集统计是管理相关的生产过程数据,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整理成炉次和方坯的生产实绩。实际生产数据由基础自动化系统通过数据通信的方式传给连铸过程控制系统。该过程收集大包、中间包的重量等信息,以及大包、中包的水口开启/关闭事件、大包到达、大包臂旋转等事件;各铸流的工作状态和实时数据,包括拉速、浇铸长度、设定定尺长度等,以及各流的铸坯切割事件。在跟踪程序里完成炉次的生产过程跟踪以及对应铸流的生产过程跟踪,并依据厂方物流规则和物料条件,给出各切割坯的实绩信息(包括铸坯长度、重量、以及材质等)完成铸坯跟踪。 4.10 报表 在每一个大包炉次连铸生产完成后,自动生成该炉次的生产实绩数据记录。该生产实绩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操作人员可以在HMI上查看,也可以导出Excel报表。最后生成的生产实绩数据会发送给三级系统以及后续工序。 5 结束语 目前,国家信息部已提出了建设信息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信息化企业已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连铸过程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八钢信息化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其采用先进的工艺模型和控制技术,使铸坯质量得到极大进步、生产治理更方便,增强了八钢产品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也会在以后的生产当中越发的凸显。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轧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作为计算机技术在冶金行业的最成功应用案例,包钢新体系热轧2250产线完整的采用了日本TMEIC公司的过程控制系统,系统控制范围覆盖整条产线的动作,包括除鳞,定宽,粗轧,精轧,层冷和卷取等工序,实现了高效,精确的板带轧制,从而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2250热轧;轧机;过程控制系统;PASolution 通常在冶金生产过程的分层结构中,按照功能大体可以分为4级,即传动级,基础自动化级,过程控制级和生产控制级。过程控制在结构中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利用高速网络实现控制的实时性,数学模型和模型自学习实现控制的准确性。 1 系统简介 包钢新体系2250热轧生产线采用的日本TMEIC公司的过程控制系统,整个系统主要包括非控和模型两个部分。非控部分主要包括了对轧线现场各种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提供准确的模型计算时刻,及时地把模型计算结果传送给轧线设备。控制部分主要是根据基础自动化级发送的现场数据和来自加热炉的PDI数据。在规定的时刻进行模型计算,并进行自学习。 2 PASlution平台介绍 PASolution是美国GE公司开发的中间件平台,TMEIC公司为适应现代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而开发的中间件。开发人员利用它可以完成过程控制系统的通信、数据采集、物料跟踪、进程管理、报警及日志等所有功能开发,为系统开发提供了便利的组态化开发平台,为系统维护提供了人性化的维护环境。PASolution在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连轧机过程控制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为TMEIC轧机二级控制系统提供强大的支撑平台。 2.1 IO_service,功能是为系统中的各个进程之间提供信息通讯机制,通讯的内容包括事件和数据,其特点在于可以跨计算机跨系统平台无缝连接各进程,使各进程高效准确的进行协作工作。功能类似西门子的CORBA通讯中间件subsys实现的进程间通信。IO_service还是PASolution各组件之间联系的手段,是PASolution的基础组件,可以说是实现PASolution所有功能的基础。 2.2 Director是PASolution系统中的一个多用途的驱动引擎,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进程的类,在PASolution中,用户可以用Drector生成不同的进程,通过修改Drector的配置文件来实现各种的功能,如物料跟踪,数据收集和数据接口。例如,TRK_JOB就是典型的Director例子。在Director的配置过程中,还可以配置来调用其他PASolution的组件。例如,在TRK_JOB的ioserv.cfg配置文件中,定义了对IO_SERVICE的接口,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用组件。PASlution利用这个组件生成各种对象,通过继承和重载实现各种功能,完全的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3 非控部分 轧机过程控制系统中的进程,通过PASolution的组件之一SSAM可以看到SCC服务器上的各个job程序,这些进程根据功能基本可以分为控制和非控制两大部分。以下几点讲述了非控制部分的主要几个job和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 1)TRK_JOB,作为系统中最重要的job,它的作用主要是跟踪和调度,由于整个轧机过程控制系统是以事件驱动,所以物料的跟踪尤为重要。系统以钢板的跟踪位置为事件触发的条件之一(CHANGE DETECTOR对信号的监视实现),对其他JOB通过IOSERVICE的方式进行调用和通讯。例如在TRK_JOB会根据钢板的跟踪信息,在不同的位置触发MDL_JOB进行模型计算,通过定时器的使用,对MDL_JOB的工作进行监控。 2)MDL_JOB是模型的JOB,包括是SSP,RM,FM,CTC和DC的数学模型的计算,也包括模型中的前馈后馈算法以及模型自学习。 3)SET_JOB,是轧机过程控制系统向L1发送设定数据的JOB,在TRK_JOB得到MDL_JOB计算成功的信号以后,SET_JOB会从内存中提取L1所需的设定数据通过EGD网络下发给L1。 4)GAT_JOB是轧机过程控制系统用来数据收集的JOB,这些数据主要是为模型自学习和产品质量控制进行支持。数据收集后存放在POND内存中,为其他JOB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4 控制部分 4.1 RSU,粗轧计算模型,包括以下两个子模块 4.1.1 RSUC:粗轧设定计算 根据上位机下发的PDI数据,由外界机械极限值和操作员对模型的设定参数,计算出钢坯在粗轧机区域的设定数据,下发到定宽机,粗轧1以及粗轧2,设定数据主要包括轧制道次计划,每道次的压下量,扭矩,轧制力,轧制速度以及开轧制温度等等。 4.1.2 RMLC:粗轧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到RSUC的设定计算中,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RMLC主要有以下3种学习方式:BTB,指在中间坯之间的学习。LTL,指在各个分组之间的学习,决定分组的因素有钢种,宽度和厚度等。PTP,指在各个道次之间的学习。 4.2 FSU:精轧计算模型,包括以下两个子模块 4.2.1 FSUC:精轧设定计算 在接收到RSU的中间坯数据和HTT的温度数据后,FSUC会对连轧机的设定进行计算,设定内容相比RSU增加了对张力的计算。 4.2.2 FMLC:精轧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轧机出口的测宽,测厚,平直度,凸度数据,通过FMLC对FSUC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 4.3 HTT:传输辊道设定模型 4.3.1 HTT Setup,传输辊道设定计算 根据RSU提供的板坯温度信息以及FSU所要求的开轧温度,HTT Setup会计算出TVD设定曲线,该曲线内容主要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钢板速度的设定。通过不断的计算和下发设定对辊道的速度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对钢板温度的控制。 4.3.2 HTT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辊道上的温度实测数据,反馈到HTT Setup的设定计算中,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 4.4 CTC:卷取温度控制模型,包括以下子模块 4.4.1 CTSU:层冷设定计算,通过对层冷区的辊道速度和喷水量的控制,实现对钢板温度的控制。 4.4.2 CTLC:层冷模型自学习,通过采集精轧出口,层冷中间和卷取前高温计的温度,然后对比CTC的设定,对CTC模型设定值进行修正。 4.5 FDTC,终轧温度控制,包括以下子模块 4.5.1 FDTC Setup,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精轧7座机架的速度和喷淋水量进行计算,结合带钢温度模型,对带钢的温降进行计算,最终达到控制终轧温度的目的。 4.5.2 FDTC Learning,利用FDT(精轧出口高温计)的实测数据对FDTC进行修正,对下一块钢板的计算产生影响。 5 结束语 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轧产线采用过程控制系统,运行稳定,生产效率和精确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和稳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摘 要】《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是高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和实验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0 引言 《过程控制系统》是控制理论、生产工艺、计算机技术和仪器仪表知识等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本课程的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理论算法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了解、熟悉、掌握流程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工艺要求,应用控制系统中的基本理论、现代控制技术方法,分析、设计与整定过程控制系统。同时,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工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传感检测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控制技术这一自动化领域内的重要分支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国际上的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并成功运用于电力、冶金、轻工等连续型生产过程系统[2]。然而过程控制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内容较广、实践性较强,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任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必须要求《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随着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出现而进行改革,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实践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本文重点分析了《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目前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过程控制系统》教学现状与任务 目前在《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常先介绍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的组成部分,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介绍多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最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再介绍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3]。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只能片面地理解系统局部的设计信息,很难让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精髓,更不用说能让他们做到灵活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过程控制系统》既是控制理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技术课程,又是过程控制的理论课程,它强调工程观点、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技术也不断地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课程授课学时却在减少。因此,基于上述的考虑,《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应该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把握能力为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针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方面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合理增加先进性控制理论及设计验证实验,着重对传统实验设备替换和补充,开发出新型的实验教学设备,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过程控制课程内容包括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建模及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等等。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有所取舍,同时应积极跟踪过程控制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提炼实际工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做一些普及性的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内容安排在过程建模和常规控制系统工程设计, 并补充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扩充先进控制理论应用的成果,介绍一些先进的智能控制控制技术。另外,可以详细介绍了一些典型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另一方面,从应用的层面上展开介绍,而不是一味的重复知识点。最后在教学课时充裕的情况下,可开设一些讲座为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正在应用和开发的最新过程控制技术成果,如复杂系统的多变量解耦控制、工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这些新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这些理论能够做到有所了解。 3 实验环节的改革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环节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过程控制中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在实验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基于Matlab技术的计算机控制、先进控制、控制系统仿真等内容,从而达到为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4]。在后期的实验中,任课教师应提出实验内容和目的,而实验的方案步骤、实验过程所需要的仪器仪表、仪表的连接、控制的策略方法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验教师的监督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最后写出总结报告,并组织课堂交流、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设一套过程控制实验平台,该平台是一套集自动化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设备。整个应系统包括流量、温度、液位、压力等热工参数,可实现系统参数辨识,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前馈-反馈控制,滞后控制、比值控制,解耦控制等多种控制形式。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应用功能实现 摘 要:随着梅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及工艺装备升级技术改造要求,炼钢厂新建二期项目。在二期炼钢厂内建设1座双工位LF钢包精炼炉及相应的公辅设施。本论文介绍了新上线的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着重从系统环境、系统功能、体系结构、通讯设计、关键模型技术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精炼;过程控制;系统;模型 1 引言 随着公司产能的提升,二期炼钢项目的建成及投产,新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也随之上线运行,此次系统以炼钢一期两座精炼炉的过程控制系统作为设计依据,同时结合老系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系统上线后进行的功能完善情况,在系统设计时将部分系统功能进行了调整。同时结合Linux操作系统,使用C++语言对精炼炉模型程序进行了重新编写。 2 系统环境 该系统采用了ftServer 6210双路双模块冗余机架式服务器,服务器配备3个双口1000Base-T以太网卡。并使用以高效性和灵活性著称的Linux操作系统,同时使用IBM的DB2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结构其构建基础使用的是开放性好,可扩充能力强,应用开发功能完备的iPlature平台。 3 系统功能介绍 3.1 应用功能总体说明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的范围是从前工序的钢包到达精炼炉的钢包台车开始,经钢包车到达处理位,炉盖下降、通电处理、测温采样、合金投入、喂丝、炉盖上升、钢包引出,到达吊点吊离为结束。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从炼钢生产管理系统(L3)获取生产计划、制造标准、钢种变更、炉次确定等信息,接收分析计算机的成份数据,及其他相关计算机系统的运转状况及生产实绩信息。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接收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L1)的过程实绩数据,对现场的状态和生产过程进行跟踪控制、收集LF 生产的炉次实绩及生产过程关键事件数据。同时将精炼炉的运转状况及作业实绩数据发送给炼钢生产管理系统及相关区域过程控制系统。 3.2 工程数据管理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的工程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接收L3系统下发的制造标准,并可以在L2系统中进行查询;接收L3系统下发的制造命令,并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对制造命令进行变更、删除以及炉次确定;根据与L3的出钢计划接收约定,接收、处理和管理L3下发的出钢计划;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接收L3下发的钢种变更命令;接收炼钢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并存入数据库,并显示在L2画面上;接收L1系统来的运转状况后,发送给炼钢L3及相关L2系统;当一个炉次结束吊离后,将本炉次的生产实绩发送给L3及相关L2系统。 3.3 过程控制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是跟踪和收集从钢包到达精炼炉到钢包吊离的整个过程中设备管理信息、作业时间信息、通电信息、合金投入信息、测温采样信息、喂丝信息、能介信息以及定周期信息。除此之外,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在线使用的设备进行登记及统计设备的使用次数,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绩值,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控制流程如图: 4 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集基础自动化的现场实际数据等信息,在进行相关处理后,显示在过程控制系统画面上,用以指导现场生产和执行相应的操作,同时将现场的事件信息及实绩数据发送给生产管理系统,结构图如下: 5 系统通讯设计 5.1 L2系统与L1系统和L3系统的通讯方式 精炼炉服务器通过TCP/IP Socket的方式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炼钢企业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通讯。服务器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炼钢企业管理系统建立通讯回线(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使用的是静态回线,与炼钢企业管理系统通讯采用的是动态回线)。数据通过TCP/IP的方式完成发送或接收。TCP/IP Socket通讯的方式,所占用的资源少,参与通讯的L3系统以及各L2区域服务器无须开放本系统的数据库资源给对方,是L2与L3之间通讯的最优方式。 5.2 通讯中间软件 在系统通讯过程中使用了宝信开发的iXComPCS软件,它是一款面向开发人员的外部通信中间件平台,通过它可以实现网络上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作为通信中间件,对上层的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编程接口。 其主要组成为: 后台进程管理服务通过通信核心服务,为应用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以及远程管理服务为分布式操作提供了实现途径;后台控制工具,控制通信核心服务中的各回线的启停;前台控制工具,可以在异地对平台进行控制;这里的应用泛指所有和平台打交道的外部服务,包括应用开发人员编写的应用服务和类似iPlature等中间件平台等。 6 关键模型技术实现 6.1 精炼炉加热模型 精炼炉加热模型从精炼炉加热及冶金学基本原理出发,对需要进行温度升高和成分微调的钢种进行处理,分为预报模块和推定模块。预报模块的目的是根据每一炉次开始获得的钢液状态、成分信息、首次测温、目标温度等信息,在精炼处理初期即给操作人员提供为达到一定钢水温度所必须的处理时间和通电操作等综合信息指导;推定模块的目的是在得到钢水基本信息和操作量信息,如合金投入量等信息以后,推算加热过程中钢水温度的趋势,及加热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通电操作信息。两个模块的综合使用能够逐渐优化精炼炉加热工艺,使操作人员更好的控制处理过程,从而达到满足生产节奏需要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6.2 精炼炉合金模型 精炼炉合金模型的功能是根据钢液初始成分和目标成分的要求,以及各成分最小、最大值等各种限制条件,计算最优的各合金投入量与合金投入组合。计算完成后,把各个合金投入量的结果下发给L1的投料系统,以便使冶炼的钢水达到钢种要求的目标成分。 合金最小成本模型根据钢水初始成分和目标成分的要求,确定使合金投入总成本最小的合金投入组合、投入量。 7 结束语 本论文对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着梅钢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精炼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及相关模型上线以来一直稳定运行,系统采集到的实际生产数据为掌握精炼炉实际生产情况提供数据依据,而模型计算数据也给现场提供生产数据参考,为公司的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创新模式探讨 摘 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把实验课程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强化实验内容的知识结构设计,理论教学链和实践教学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 实验 创新模式 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涉及控制系统模型建立、系统控制方案确定、控制策略研究、控制器参数调整、系统元器件和执行装置结构选择、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等内容,并且课程内容和实际系统联系非常密切,如何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完成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达到深化和拓宽学生知识体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热情是课题重点研究内容。 1 强化知识结构,构筑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理论教学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遵循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原则。高等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传授,而知识传授中课堂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导致专业课学时难以满足理论教学,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设计适当的知识载体来进行知识传授以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目的,为此提出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理论教学。过程控制系统的检测变送和执行器知识点(涉及传感器、电动调节器、机械调节阀等),以往限于课时所限课堂上教师仅仅简单说明,学生也只有轮廓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常不利,就业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本着知识的掌握在于实际应用的原则,课堂上我们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置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锅炉水位控制系统(系统技术指标要求动态指标、静态指标、安全性等)。为了达到要求从控制角度提出构成最基本的控制系统类型,大部分学生提出采用检测水位高度和设定值比较的闭环控制系统,抽象绘出系统框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装置是什么?装置特性和工作原理如何?基于问题教师恰当地引出新知识点—调节阀,调节阀的类型、特点、使用场合等—电动调节阀、气动调节阀、液动调节阀,直观通过实际模型和实际应用例子使问题的解答构成一个探究式的知识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带着实际问题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应用价值,使每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实际的训练系统,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答再上升到理论,使学生从行业工程师的角度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从实际应用中掌握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从卓越工程师高度培养学生适合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2 创新实践环境,构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过程控制系统涉及石油、化工、电力等多种行业,为此,2012年以校精品课程过程控制系统建设为契机,从培养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卓越人才出发探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将本课程与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有机结合,探寻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构建创新型实践课程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环境。 2.1 甄选实验内容,衔接多方位知识点 实验是学生检验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往过程控制系统实验中,教师指定实验内容,给出实验要求和实验过程,学生盲目地按实验步骤来做。由于实验条件受限(目前仅有5套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别人做,抄抄数据,照猫画虎撰写实验报告,对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样性意义不大,特别是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无法激发。为此,我们从多方位知识点的连贯和衔接出发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单回路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多的一类,特别是锅炉控制系统,它是石油、化工、发电厂等工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力设备,该控制系统涉及电路、控制理论、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等多方面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周边锅炉(供热锅炉、水房锅炉)需要控制的量(液位、温度、燃烧等)考虑,指出锅炉控制系统包括锅炉本体水位控制、燃烧系统、给水系统等,而要完成控制任务,需要构成被控变量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控制器参数的确定又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控制理论所讲的解析法建模需要明确各个环节机理,这在实际系统中比较困难,如何采用实验方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安排锅炉对象的实验建模内容?在实验中学生带着问题(正向飞升响应曲线和反向飞升响应曲线)设计实验方案,并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需在系统平稳后突加输入信号,正向和反向信号对模型建立是否有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实验完成后实验报告的撰写要针对问题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这样实验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多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无法做到一人一台,且实验的动态过程时间比较长,锅炉温度下降10 ℃需要十多分钟。锅炉单回路系统控制器PID参数整定过程,特别是研究参数变化(PID3个参数有无穷多组合)对系统动静态特性影响,即使仅研究三四种参数变化,在实验台上大约需要1.5小时,学生只能等待,影响实验进程。为此,我们大胆尝试新的实验模式,将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引入过程控制系统,虚拟模型构建实物装置实验,以实测实验对象模型建立仿真原型,按照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构建Simulink仿真模型,计算机上重点研究各个参数变化对系统动静态特性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将仿真结果和理论知识点有机结合,以实验提升课堂知识的掌握。如控制器类型的不同仿真解决方案,要掌握控制系统无精差必须采用积分控制,而纯积分控制又易导致系统结构不稳定,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等,快速、多种、图形化仿真实验为优选确定本次实验的最佳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支持。仿真实验又回到实际系统,将仿真实验得到的最佳控制参数作为现场实验参数的初值,观测实验中所得响应曲线,并将仿真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结合针对实际情况向正确方向微调控制器参数,快速的仿真实验过程和高效的实际实验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又可利用软件提高实验效率与教学效果,大大拓展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理论分析、研究、参数确定、优化控制策略确定的能力。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扩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3 针对过程控制系统特点,安排系列实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实际化工、电力等系统,如何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以后应对不同的过程控制系统是本次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厂和民用锅炉水位控制、化工原料液位高度控制等均涉及液位控制,液位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的典型控制系统。在理论教学上我们把实际系统加以抽象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要求的不同和系统存在的干扰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单回路控制方案和串级控制方案,并且对这两种方案的优劣及适应场合进行理论分析,同时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以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围绕液位控制开设了系列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1)使用实验装置现场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装置中传感器的类型和校验的必要性、系统的平衡状态、实际环境中的干扰信号、电动调节阀等。 (2)实验过程中带着问题(系统数学模型测试为什么要等系统平衡后突加阶跃信号?为什么要用正向和反向信号作用进行参数测试?)完成实验,被控对象建模理论知识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和实验教师讨论后自己动手搭接实验系统。 (3)根据多组测试实验数据结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包括模型的类型和参数),实验过程中教师抽查上述问题的解答。 (4)为完成系统的基本要求,构成单回路控制方案,在线整定控制器参数,分析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和干扰作用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如何降低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如何提升控制系统的精度等)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合理控制方案。 (5)串级控制系统设计,包括主控制器、副控制器类型和参数整定,系统在一次、二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相应和动静态指标研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串级控制系统为什么对主扰动具有很强的抗扰能力?为保证系统静态无误差主控制器为什么必须采用PI或PID?),教师不急于简单解答,而是激发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得到结论,这种理论循序渐进到实践再升华回到理论的模式,改变了学生为实验而做实验的机械动作,从实验来加深理论知识,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系列实验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3 实验教学拓展大学生创新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独立完成课题、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等工作,创新项目意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独立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等逐步形成,为了使有潜力的学生尽早接受系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摄取学科前沿知识,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对有坚实理论知识和深厚知识底蕴的学生指导申报国家、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09年确立国家级“仿生机器鱼”和2012年校级“智能机器鱼氯气监控系统”项目。项目的前期研究涉及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确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多方面解决问题,实验的创新能力不知不觉就应用到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利用扎实的基础及时摄取新知识,实验技能又推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4 多学科知识融合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人才 过程控制系统的知识点和其他课程呈现立体交叉,多学科知识又融合于实验过程,为此,课题组在自动化系列课程实验过程中采用逐步递进的原则安排一些基础实验,为后续课程做必要的铺垫。例如,基本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研究在控制理论课程中已做了多方位研究,过程控制系统前馈控制为什么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影响,前馈加反馈的复合控制为什么既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它是如何解决稳定性和稳态精度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要求学生先思考,教师辅助给出提示,从自动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概念、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差与系统结构参数的关 系,融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所得结果,最后合理正确地给出答案,使学生对实验研究得到全面和立体的概念,使实验升华到科学研究的探索实验,学生自身的知识无形中得到增加,巩固了以前其他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进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结束语 专业课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工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探讨过程控制系统实践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连续5年的实践,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的基础上,把课程实验有机、科学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多方位设计实验内容、多学科融合实验过程和带着问题做实验等均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理论教学链和实践教学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方面出发,探讨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授课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关键词】过程控制;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必修课之一,是以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自动化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内容涵盖了系统建模方法,工业过程特性控制理论和算法,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不仅研究简单的单回路系统,也涉及复杂系统控制,先进控制系统等。由于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涉及面广且深,对学生理论基础有较高要求,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降低学习机进行,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从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方面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做了简单探讨,寻找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调整和仿真软件的运用 以往的“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公式和推导过程,理论性太强,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学习重点从原来对理论知识的大量复杂的推导过程,转移到从工业生产实例引出理论知识上来。同时应用Matlab仿真软件来验证过程控制的理论,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掌握过程控制的核心知识,并加深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体现课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在教学当中引入与实际相关的控制方法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具有更大的知识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更新快速,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除了必须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过程控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信息,让学生更加了解所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地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 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应用为过程控制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仿真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直观地展示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控制效果等。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多变,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而Matlab仿真软件丰富的工具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相似的概念和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带来的影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用法,一举两得。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网络技术现在飞速发展,通过网络架构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加强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网络平台,将详细的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程序和使用说明,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学问卷,以及测试复习题等内容上载,供学生下载使用。采用网络平台,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答疑,学生间互相讨论和交流等。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帮助。 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多听学生的体会和意见,了解他们所需的知识量,为学生制定更好地教学内容。另外作为老师,除了关心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之外,还应该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出建议和指导,尽量帮助学生的成长,尽量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五、结束语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与生产过程关系密切,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与仿真软件相结合,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引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例,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重点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过程控制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冷轧厂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包括顺控,主令,跟踪,急停和HMI;着重叙述了过程控制的实现方法。 关键字:硬件,顺控,主令,跟踪,急停,HMI 系统概述 该冷卷准备机组为连续生产机组,用于取向硅钢(含SGO)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冷轧后的钢卷处理,最大速度400m/min,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一条机组。整个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钢卷从入口运输,自动上卷及开卷,入口定位剪切,焊接,圆盘剪切边,定位剪切,卷取机卷取及卸卷,称重打捆整个过程。所有功能均可全自动或半自动完成。被控设备以入开卷机、张力辊、卷取机为核心, 辅之以入口钢卷小车、入口转向夹送辊、入口剪、纠偏辊、分切剪、出口转向夹送辊、卸卷小车、钢卷称等设备。 控制系统硬件及网络组成 控制系统的硬件分布于计算机室、操作室、电气室和现场,如图1所示。基础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备组成: SIMATIC S7-400可编程控制器(CPU416-2DP):2块 高速技术模块(FM450-1):1块 DP通讯模块(CP443-5):1块 以太网通讯模块(CP443-1):1块 全数字交流传动调速装置(6SE70):多台 专用急停控制控制器(CPU315F-2DP):1套 及远程I/O站、PDA、工程师站、服务器、操作员站等组成。 通过快速以太网、PROFIBUS网络实现各自动化单元以及与上位机的通信,构成典型三层通讯网络的三级控制系统。 通讯网络的第一层:人机接口与PLC之间及PLC彼此之间的以太网,实现全线生产参数的设定和各设备的状态、电气参数及故障,生产工艺过程在人机接口HMI的显示; 通讯网络的第二层:PLC与远程I/O站之间及PLC与传动系统之间的PROFIBUS-DP网,实现PLC对系统控制指令的传送和系统状态及参数的收集; 通讯网络的第三层:PLC彼此之间实现控制信息及数据传送的MPI网。 图1. 自动化系统配置图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功能主要由以下几部分。 3.1顺续控制和跟踪 钢卷运输,换辊,液压等一类单体设备动作的控制可归为顺序控制。顺序控制一般负责单体设备如液压传动设备、恒速电机等的控制。顺序控制还包括自动步,即将一系列动作为一个运动组来处理,实现系列动作序列的自动完成,如钢卷自动运输,自动上卷等。采用图形化的顺序功能图表“SFC”编辑生成。由于所有联锁是在执行机构控制级上完成的,因此这一级完整地保留下来以组织成适当的顺序控制。在程序中所有转移条件彼此独立,不用考虑彼此的联锁关系,通过简单易懂的与/或逻辑即可进行修改。每个顺序都可单独进行手动或自动选择。 物料跟踪包括带钢跟踪(SEGA)功能和物料(数据)(MAVE)跟踪功能。SEGA是基本的跟踪功能。它将整个生产线按一定原则划分成若干个区,每个区再划分成若干个段,跟踪就是基于这些段进行的。每条带钢焊缝经过线上区间,基于区间的段 利用内部记数器计算出(利用编码器给出的焊缝行程和区段的长度)整条线上的带钢镜像,用标志位标识(每个区间段数之和=整条线段数)。MAVE功能基于SEGA功能,MAVE用线上带钢的镜像(标志位)去跟踪带钢和整条线上的数据,MAVE能触发动作和在适当的时间和其他的自动功能就设定点/参考值进行通讯,尽管MAVE是基于线上的带钢镜像(标志位),但是动作仅仅在焊缝从一段跨越另一段时触发,可在这样的段边界中定义多个动作,动作点也可以使用来自其他系统的数据。 3.2 主令控制 主令程序负责全线带钢传输控制,也是整个基础自动化的中心,可以分为两部分,主速度发生器和线速度协调控制器,两者是主从关系,线速度控制器起主要作用。 线速度协调控制器负责整个生产线运行,协调带钢的处理过程,传输、启动相应的设定、定位、控制、剪切等程序。线速度协调控制器的功能包括操作模式的处理(运行/爬行,停止,保持,穿带/甩尾,快停,快停,紧急停车,联合点动,单独点动等)断带检测, 主速度发生器完成线速度协调控制器的控制值送到传动系统,包括传输带钢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启动、加减速,带钢定位控制,张力控制,开卷机控制,卷取机控制,速度设定值。 带钢定位控制是闭环,利用装在张力辊或夹送辊上的编码器对带钢定点定位控制,包括带钢头部定位,带钢尾部定位,自动减速功能。 张力控制。张力控制策略为:当机组启动时,张力值平滑上升到正常运行张力值。在机组临时停车时,张力值保持运行张力值不变;超过临时停车时间,张力切换到停机张力。如果机组停车时间过长,机组张力自动切断。 在运行中,某个区域的实际张力突然快速下降,这个信号将反应在张力控制的传动装置的实际转矩上,或某个张力计的实际检测值,断带检测程序发出断带信号,并对相应区域发出快停指令。 3.3 急停系统 急停系统负责全线的紧急停车。全线分为4个区域,线上区域1个,即从开卷机到卷取机的整个区域。线外有3个区,液压站,入口钢卷运输区,出口钢卷运输区。 急停控制的电气设备类型主要包括,MCC恒速电机,变频调速电机,液压驱动设备等。主要控制过程为:操作台上急停按钮触发急停,急停PLC收到信号,计算处理后发急停信号至急停继电器,后者将急停信号分发至MCC柜、变频传动柜,远程I/O站等。实现停车。急停事故回复后,必须在HMI上进行急停确认。 3.4 HMI系统 HMI (Human-Machine Interface) 人机界面系统是通过WINCC软件实现的。WINCC软件包括,组态界面,操作界面,报警系统,归档系统,报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在本项目中HMI系统,主要包括八个部分。 工艺过程跟踪:包括全线机组总览,重要设备的数据显示,修改; 液压和润滑系统:包括液压站,开卷机和卷取机的润滑站,全线的CPC和EPC的液压站。包含电机的启停控制和状态监视画面。 诊断画面:包括全线传感器的状态画面和DP网络通讯状态画面。 传动分合闸:控制全线传动设备控制装置的分断和合闸。 趋势:全线重要数据的趋势图。 自动步:用于监视所有的自动步及动作条件。 画面中符号解释画面:包括颜色说明,设备符号说明和介质系统符号说明。 HMI系统包括2台HMI服务器,2台HMI客户机。其中HMI的服务器放置在电气室,两台服务器之间为冗余系统配置。 HMI系统服务器之间以及HMI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均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服务器会保存过程值和配方数据;客户机只访问服务器,显示服务器提供的过程画面和过程值,并可接受操作员的输入 传给服务器,本身并不保存数据。 总结 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的配置先进,控制精度高,其自动化程度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实现全机组4人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自投运以来,机组设备和整个生产线均运行良好,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基于ProfiBus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态 摘 要: ProfiBus现场总线具备传输快、结构简单、抗干扰等优良性能,已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分散I/O之间的高速通信。首先介绍了ProfiBus现场总线的特点,然后基于ProfiBus?DP和PA、Siemens PLC 300和Wincc组态软件,详细阐述了过程控制系统的结构,硬件、通信协议、监控页面的组态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ProfiBus; PLC; WinCC; 组态 引 言 伴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发展,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控制水平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场总线技术也应运而生,用于实现自动化系统最底层的现场控制器和智能仪表设备的互联和实时通信。它是一种开放的、具互操作性的、彻底分散的分布式控制系统[1]。本文将以ProfiBus现场总线为基础,介绍以Siemens PLC 300和Wincc组态软件为主体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态过程。 1 ProfiBus现场总线 ProfiBus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工厂自动化车间级监控和现场设备层数据通信与控制的现场总线技术[2?3],可实现现场级到车间级监控的分散式数字控制和现场通信网络,从而为实现工厂综合自动化和现场设备智能化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4]。ProfiBus系列由ProfiBus?DP/FMS/PA三个兼容部分组成。其中ProfiBus?DP和PA的特点如下[1,5]: ProfiBus?DP适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分散I/O之间的高速通信;可取代24 V或4~20 mA的串联式信号传输;使用RS 485传输技术或光纤媒体。 ProfiBus?PA专为过程自动化设计;可将变送器和执行器连接到一根公共总线,可用于本质安全领域;数据传输采用扩展的ProfiBus?DP协议,还具有PA行规。 本文将采用ProfiBus?DP和ProfiBus?PA通信协议来构建过程控制系统。 2 系统架构 本过程控制系统用于模拟对工业现场液位、温度等信息的采集、处理,PID控制和控制工艺流程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ProfiBus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采用MPI通信方式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和远程控制,从而使整个控制系统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包含上位监控机、CPU、以太网通信模块、DP链路、分布式I/O和变频器DP从站、温度和压力变送器、阀门定位器、电磁流量计等。CPU采用Siemens的S7300 315?2 DP,既具有多点通信功能的MPI接口,又具有ProfiBus?DP通信功能 [6]。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在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为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在提高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火力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和电力企业对热控技术人员的要求,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热工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对发电行业,学生主要在火力和核电等发电行业就业。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及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立足电力行业,突出电力特色。“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主要讲授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单回路、串级、前馈、比值、解耦等典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参数整定方法,以及火力发电厂汽包锅炉蒸汽温度、汽包锅炉给水、锅炉燃烧过程、单元机组协调等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和系统分析。该课程作为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该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院系的高度重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过程控制原理,结合火力发电过程对象,从事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与开发研究工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火力发电厂锅炉各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课程组对该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教学改革,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更新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经过课程组多次讨论,结合最新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思路拟定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及其课程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 2.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进行教学工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该课程在教学中使用过两种正式出版教材,总体来看,所用课程教材内容比较全面。但是,由于热工过程控制技术和火力发电机组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中有些内容就显得较陈旧,为此根据最新拟定的教学大纲,并参考国内有关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过程控制相关教材,结合课程组近几年形成的教学经验,编写并出版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新教材。[1] 3.更新教学内容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内容几乎涉及到本专业先修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上,根据最新出版的教材,每学期课程组依据收集的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在火力发电机组上的最新应用,在学期末课程组开会集体研究、整理,提炼出必要的内容充实到下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同时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将检测技术、控制仪表、集散控制系统、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智能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等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2] 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上,制作签到点名表格,学生上课时自己在签到表格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学号。通过学生签到点名方法,既节省了全班学生姓名点名所花的时间,同时,也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加强了对课堂的管理。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签到表,可以很方便对应地找到讲话、睡觉、玩手机、戴耳机等学生姓名,可通过点名或点名回答问题等方式提醒学生;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积极跟教师互动、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根据情况记录,在平时成绩上加分。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运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尽量讲解得生动形象易懂;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讲解后,采取提问或课堂讨论等互动手段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重要的理论知识及时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2]比如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对控制质量的影响,若是只将三个参数对控制质量影响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但是通过Simulink仿真就能生动地将PID控制器的比例带、积分时间、微分时间三个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曲线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3] 5.实验教学改革 本课程的所有实验都放在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这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并出版了该实验课程的教材,由实验室老师讲授,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针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内容,开设了六个实验,包括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试、双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试、单回路定值控制系统、水箱液位与流量串级控制系统、双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和上下水箱液位前馈-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对象动态特性的测量方法,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等控制系统原理及其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是热工自动化专业继“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之后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完成书本知识到实际运用能力转变的关键步骤,其学时为两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从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的团队化、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4] 1.改革目标 按照热工自动化专业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要求,结合“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过程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该课程设计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选题优化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火力发电厂锅炉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给出了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汽包锅炉给水控制系统设计、磨煤机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设计与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等5个子课题,4~6名学生一组,每组对应一个子课题,要求必须完成该组课题的方案设计、系统构建、参数整定、结果分析和答辩等任务,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指导教师的团队化探索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是关键。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有相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积累。加强“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学校附近电厂的热工骨干技术员担任辅助指导教师。整合理论课授课教师、实验课指导教师、课程设计指导老师、运行实习指导教师及电厂技术员五者优势资源,探索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模式。 4.强化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关联性 我校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和“电厂运行实习”都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进一步分析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时间安排,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对学生的电厂运行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安排,强化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关联性,使得课程设计和电厂运行实习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近几年来的教学中,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以及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都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这门课程理论教学及其课程设计的教学,使学生在面对火力发电厂时,加深了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参数整定、仿真研究等理论知识的整体认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基于网络监控的供水过程控制系统 摘 要:针对目前水厂管网供水过程控制需求,设计供水过程综合控制系统,用网络将三套水厂控制系统连接监控,每套系统对水位、压力和流量检测,可对三套系统进行多种综合控制;并嵌入视频监控,监视水质和设备安全等;还引入labview信号处理模块,为现场调试和信号分析提供有力条件,最后探讨了Internet引入远程监控的可行性。 关键词:网络控制,视频监控,稳压供水,WinCC,变频器 1 前言 本供水系统从能源的最佳配置及安全角度出发,针对水厂多台中等距离水泵联网供水系统,综合现代网络控制技术,设计一个以工业现场实际生产控制的综合性、多功能网络供水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远程web监控、复杂的关联控制、生动的组态监控界面、对输入输出信号采集分析等功能。通过对工业供水、流体控制、城市供水、虚拟仪器应用、SCADA软件应用的研究和综合,结合实际资源和条件本文提出了这个网络供水模型控制系统。并探讨了远程web监控的可行性。该系统采用采用WinCC监控组态软件作为上位机,下位机西门子S7-300PLC进行控制,现场采用MPI总线网络,对水面以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远程以因特网连接,利用虚拟仪器软件优化控制参数,使控制达到最优。从而可实现对复杂的供水网络进行联网调度控制。 2 系统功能 控制系统分别由A、B、C三套独立中距离的设备组成,由一台PC机作为上位机进行监控和数据处理,并与Internet连接。下位机具有多种监测和控制功能,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流量、压力、液位等过程量的检测,从而实现精确的流量、压力、液位控制;方便的数据记录和管理;(2)通过视频对危险或紧急事件进行监控报警;(3)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和相应硬件采集处理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使控制得到最优化;(4)现场总线网络实现远程设备间的关联控制,实现对分散设备的集中操作和管理;能基于因特网或者局域网实现基于Internet的操作和监视。 系统模型如图1,现场中单个系统的各个传感器采集到信号后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处理(AD转换)后把数字信号传到 PLC(CPU),然后CPU根据此信号进行相应的动作;适配器是连接PLC与PC机的桥梁。水质监控的模拟中采用的总线类型是目前较热门的USB,当然用户也可根据所提供的硬件选择不同的总线类型,只需解决相应的通信协议问题就行了。各个系统之间的PLC通信可通过与CPU配套的外接口进行MPI通信,而各PC机之间则通过Internet进行相互的连接。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硬件结构是系统功能实现的载体,有上下位机组成。上位机采用可靠性较高的西门子工控机,通过MPI网络与现场控制的下位机PLC连接。下位机控制系统需要对输入输出模块、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及其等关键硬件进行选型。本系统选用模块化的西门子中型300系列的S7-312C的CPU;远程压力传感器的模拟信号通过多通道输入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到控制处理器;利用控制处理器中的数据处理和控制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输出模块332控制信号控制电动阀、变频器等执行器来控制流量、水位和供水压力等;安装有6个压力传感器,可对管道的多个监测点和池子的压力进行,还装有两个流量传感器,这可分别测量管道多点的水流量大小。本系统的执行器是一台有变频器控制调速的电机水泵及一台恒速水泵,可以方便根据需要进行调节。采用性能优良的摄像头和视频采集卡与工控机相连接,可得到水池和需要监测的生产现场的视频信号,然后用OLE技术可以把视频界面嵌入到工控机的人机界面,还可以进一步对该视频信号进行处理,以实现特定的事件处理,如自动的环境安全监视、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测等等。 4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PLC、WinCC等软件的设计,及相互之间的通讯。上位机软件是创建变量、界面数据输入与实时显示、数据采集管理、故障诊断、上下位机通信及视频处理等,其过程大致这样:建立与PLC的连接和创建变量,建立通信连接后便可以设置用于通信对话的变量。利用图形编辑器,进行组态、参数输入界面。如图2所示体现整个控制系统的大概控制流程:启动程序后进行初始化,清除寄存器里残留的数据信息,同时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传经AD模块后传到CPU,处理程序再根据这些信号相应的处理;其间可进行手动和自动操作。每个控制函数都独立分配一个数据块,这样方便数据信息的管理和防止数据出错。针对每个系统,单独建立参数输入界面。选择手动/自动、控制压力或流量对象、设定值与PID参数、函数控制、关联控制对象、标量转换参数输入等。在对各个部分的信号进行及时的最优化分析处理上,本系统引入LabVIEW,然后把这个信号及时反馈给控制程序,从而提高控制信号的精度。 对流量或者压力控制时,可以直接采用完全PID算法,能够直观输入和调整各PID参数,实际运算时则采用增量算法更加方便,计算工作量较少,运算速度较快,其增量式算法如下: 其中Δu(k)为k次控制的增量,A、B、C等分别为合并计算的常数。实现PID的控制程序由STEP7自带函数库的SFB 41函数实现,既可设定PID参数,还可设定上下限位及调用时间等多种参数。 5 网络化及视频监控 三套设备间不仅进行联网数据监测,并进行联网控制,对水网供水调度。工业上的供水是一个牵涉到多方面领域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多方面的协调性与能耗等问题。这里主要讨论Web方式实行远程监控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如图3所示。 供水系统的网络大而复杂,这里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可以解决目前由于传感器的限制而难以实现的监控系统。由于本系统融入了丰富的控制、监控、虚拟仪器等现代先进的测控技术,可用于控制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用于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而视频嵌入牵扯到多方面的知识,如视频信息的采集、采用什么算法进行处理,视频调用的过程步骤等等都需要考虑。视频调用的步骤如下:(1)用C++编号一个exe的文件,并把此文件放在所建的Wincc项目文件夹里,相应的图像分析处理在这里可以进行功能扩展。(2)在WinCC 面板中调出个button ;(3)右击button 弹出一列菜单,选择“属性”,(4)选择属性里的“事件”,再接着是事件里的“鼠标”,“C动作”;(5)鼠标放在编程框图里需添加动作的位置处;接着点击编辑动作窗口的左树,把他们展开,然后调用windows中的program Execute),并把program_name改为调用的路径名即可。(6)调用的路径里把所有的“\”改为“/”。 6 结论 该网络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一台主机监控,实现现场总线的网络检测与控制。可以分为三组,每套有自己独立的操作界面,可以单独进行实验,实时采集数据;实验时可以大范围改变参数,并且在屏幕上可以直接观测到输出量与检测量的对应曲线。每套系统嵌入视频监控和图像处理,将水厂的过程控制可以与视频监控完美结合;三台设备的联网性实验可以很好的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供水网络,而且本系统具有试验切换容易,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等优点。控制软件和监控界面的运作在实验装置上调试通过,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系统的关联控制是通过建立数据块的映射实现的,所以只要把数据块循环刷新便可实现关联控制,而不依赖于通讯网络的结构。视频监控模块可以方便地嵌入过程控制实验系统中,这也是结合了当前工厂实际技术发展的需求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效率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更注重农业生产效率,传统的人工生产模式效率低,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生产强度。 1注重农机推广体系的完善对农业机械发展尤为重要 农机推广体系的完善是保证农机领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情景,是农业机械经营销售的基本途径。目前农机推广工作已经成为各大小农机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采取科学、有效的推广技术,以推广新技术、新机具,让广大用户充分了解农机产品的性能与功能为主要工作目标,促进用户对农业机械的了解,认识到农机技术创新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进而得到基层的支持,促进农机制造也可持续发展。推广工作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工作意义:一是推广农业机械的大众化、公益性的生产目标,对农机实施科学计划生产、宣传、推广、销售;二是推广农业机械制造服务性价值的存在,保证农业机械投入使用后可得到一定的维修保障,做到使用安全、放心。农机推广工作中,相关技术人员对农机新技术试验、测试的过程与结果全面了解,对农机的功能、作用等方面完全了解,在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与性能等方面合格的基本条件下,采用科学的推广手段将农机新技术推广于大众。 2现阶段农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农机推广结构的建立缺少独立性。很多的县级、乡级推广部门都被撤销或者是合并,使其成为了一个真正用处不大的综合部门,综合部门履行的职责一多,使得农机的推广能力逐渐被减弱。 2)农机推广工作缺少政府的支持。现阶段各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针对农机方面的非常少,而且存在的政策和法规其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强,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农机推广机构形同虚设,农机推广工作根本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3)推广工作经费不足。由于财政部门对农机的拨款不足,使得经营性服务只是去注重经营,而忽视了对农机的推广,再加上资金问题,使得推广的经费短缺,一些推广所必须的仪器和设备都没有办法准备全面,这也是农机推广的一大难题。 4)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机推广工作的核心内容都是以内部管理部门所制定为主,而管理部门对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并不高,对其工作内容要缺少实际市场运行状况的调查,对市场发展需求不够了解,在制定推广内容时只是按照往年的经验照旧进行,与现代市场发展成脱轨状态,进而推广工作与市场需要差距越来越明显。且在农机新技术方面的检测和研究工作较少,无法第一时间来对农机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等进行评价,从而出现可能无法达到市场实际需求的情况,最终影响农机的推广和使用。 3创新农机推广运行体制 1)提高政府对农业机械业的重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的公益性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起到政府、农机推广部门以及农户和农机企业之间的桥梁。在整个农机体系当中,国家所负责的部分是全国的农机推广规划,而省市级推广部门则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当地的农机推广发展规划,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可以说是农机推广工作实施的重要部门,所以真正的发挥公益性服务的应该是县级的农机推广部门,像对农机新机具的引进,对农机科学性的评价等等,这些都是县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向广大农户推荐的。 2)建立完善的农机站运行机制。完善乡级农机站运行机制,可以说乡级农机站是整个农机体系的末端,它是直接参与农户服务的,所以说乡级农机站工作运行的好坏会直接的影响到广大农户的经济利益以及对新农机新技术的积极性。近几年来,各个乡级农机推广部门遭受的冲击应该说是最大的,从整个农机的推广工作来看,乡级站多数都是有名无实,其内部的工作人员全部都被调走,调过来的工作人员很多其实都是不了解农机工作的,导致很多的农机推广工作都不能及时地进行,这也削弱了农机推广体系的整体能力。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只有不断奶的改革乡级农机部门的工作,成功的与市场相接轨才是最终的发展轨迹。 3)加强对农机管理模式的转型。充分重视农机专业技术协会、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更好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农村中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在向着城市进行转移,这就导致农村中大量的土地闲置,而且劳动力的紧缺也为农机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自从我国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之后,为我国的土地进行资本经营的方式就创造了极大的有利条件,而且也为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农业的生产逐渐地从自耕作的模式转向了农场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农机合作组织也将在这场变革中得到极大的发展。 4)改进推广方法。农机推广部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突破传统推广模式,变被动推广为主动推广,主动将农机推向市场。例如,推广人员开展农村农机展览活动,在农村中展示农机,并在活动中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掌握市场方向。除此之外,农机推广部门与农机生产企业联合进行推广,农机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和收款,企业提供农机,为农机后期维修提供保障,从而获得农民的信任,进而达到推广的目的。 4结束语 农机的推广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农机的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建筑水电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摘要:建筑行业施工中,水电安装施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水电安装直接对建筑的使用效果产生着影响。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水电安装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当前竞争的不断激烈,很多水电安装工作都采取的是承包的形式,这其中良好的水电安装技术和管理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下文就重点展开对水电安装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期望可以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建筑水电;安装问题;预防措施 一、建筑水电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线路安装中出现的问题。目前的线路安装普遍使用钢管,但是钢管的管壁一般都比较薄,天花板的导线缺少穿管的保护,导致导线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支架接地和金属线槽都不够紧固,进盒部分不够垂直,在某些不注重建筑水电安装的建筑中,工程的管线配置只是到分户箱,这对用户的电器线路安排和使用的安全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管路连接时,使用胶粘剂连接紧密、牢固;配管及其支架、吊架应平直、牢固、排列整齐;管子弯曲处,无明显的折皱、凹扁现象。过变形缝的线槽应断开底板,并在变形缝的两端加以固定,保护地线和导线留有补偿余量。 2、建筑中排水安装的质量问题。一部分的工程承包商在安装水管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较薄的管壁,且使用的镀锌管的锌层也是比较薄的。同时,在水管的衔接处与铸铁管的外壁上都存有不规范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部分裂缝的质量较差。在进行管道安装时,施工人员没有对管道口里面的堆积物及时进行清理,使得管道安装好后,很难通畅;再者,当管道安装好后,对排水口的密封不严实导致其他杂物容易进入管道里面。同时,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合理安排好排水管的坡度,容易引起堵塞等情况的发生。开关阀门对水管排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是整个水管管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开关阀门的型号、规格及密封性不过关等,导致一些阀门的公称压力与系统的试验压力相对较小,对整个开关、阻力的调节功能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影响整个管道的正常运行。再者,在清扫口、地漏和检查口进行安装质量检查的问题。地漏的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因为排水管的检查口本身的质量问题造成设置位置的不合理问题,以及地漏忘记设置水封和装饰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地漏安装没有堤位的现象,清扫口和墙面的距离也要符合一定的规范。除此之外,卫生间的卫生器具安装出现的问题卫生器具的安装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卫生器具安装不符合规范、配件的安装问题和质量问题等,以及卫生器具管道堵塞产生的排水问题、卫生间漏水现象等口 3、开关及照明电器的安装不符合规定。照明电器的设置不合理,例如,没有设置挂线盒,灯头线的长度不够,及在灯座上使用的螺栓不合规定等。同时,在配电箱及开关的安装上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例如,在安装配电箱时,施工人员不能将面板与墙面的距离控制到合适的范围内,缝隙较大,安装的电线也没有捆绑起来、有些被剪断的电线也被放在配电箱里,较为凌乱。同时由于配电箱内的电线较多,颜色很难区分开来。并且,总配电箱内也没有设置接地用的接线柱等东西及开关的位置不正确,也容易导致插座接线出错。 二、有效预防建筑水电安装中问题的措施 1、做好水电安装工作准备。在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进行考查的同时,还要对在施工中所用到的材料、提供构造原件及半成品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与审核,以避免在施工中出现问题。为确保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的安全机制的有效实施。建筑水电安装施工项目的相关工作单位与管理部门也应及时对施工图纸及施工人员的技术进行检查与审核,为水电施工项目的有效实施做好把关工作。在进行建筑水电安装工作前,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步骤与材料质量问题的汇报工作,并以书面形式呈递于上级管理部门,以确保水电安装工作的安全有效运行。 2、建立完善的水电安装控制体系。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体制,对每一个技术人员、施工单位、项目承包商及技术施工人员都要进行详细的工作分配任务。要对整个建筑水电安装质量的控制问题实行公开化、透明化的原则,让更多的人对水电安装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督。同时,水电安装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靠施工人员就可以完成的,这一质量控制问题更多的是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与管理。水电安装部门在进行安装工作时要将水电安装的质量控制问题放于首位。对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决不能放任自流,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安装的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将建筑水电安装的质量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同时,由于各个施工的性能不同,因此,在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时,还应根据各个项目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它们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此外,更应对以往安装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并利用这一分析结果做好对下一项水电安装工程的保障工作。并对安装中较为严重的、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以此来加强对建筑水电安装质量的控制。 3、电气管线安装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电气的配管工程在建筑的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就应该进行配管安装和钢筋绑扎的同步施工,配管工作必须经过一定的隐蔽性检验才可以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工序,在砌体施工的过程当中要配合建筑的进度进行预埋线路和设备的配置和安装,其中各种设备的安装应该控制在一定的偏差之内,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在钢管连接的时候,焊接的部位应该按照规范对两管的对接进行严密的检查和使用,对套管的两段或者接头不允许采用黑胶布进行缠绕。电气配线的工程质量控制中,要提高对零线和相线接线、螺口灯头以及插座等关键位置的重视,相线和零线一定要正确接驳,注意地线一定要进行好接地工作,线路接口要确保放在接线盒内,线管中不允许有接头,导线的连接部位也要用绝缘的压接帽进行压实的处理,确保线路的可靠连接。 4、供排水管道施工问题的处理。供排水管道的施工控制重点在于对管道渗漏和管道堵塞的预防。在管道堵塞方面,需要对问题的源头即管道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管材的质量和管道内在安装前的仔细清理都是必要的,在安装管道的时候,应该注重坡度合理符合相应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规范和设计图纸,对排水管口采取水泥或者砂浆进行封口的措施。管道渗漏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举例来说,对于非直埋管道和直埋管道,需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进行区别对待,对非直埋管道来说,管道因为温度而产生的变形应当引起重视,要尽量利用管道的折角自由臂来补偿管道的变形,或者采用其它的某些措施避免管道因为温度的变形对管道的正常使用权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对管道铺设人员的设计规划能力和管道方面的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还要注意管道的安装位置要尽量不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同时做好管道安全使用的宣传。 结束语 加强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与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施工人员能严格按照标准安装质量的要求进行安装,也使得安装效率得以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它对水电安装质量也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水电安装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促进人民自身利益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创新策略解析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类型更趋于多样化、专业化、复杂化,因此所要求的建筑工程技术也亟待提高,以此来满足人们能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审美需求。因此,建筑水电安装作为建筑设备施工的一部分,其技术要求也不能停滞不前,对比分析国内外的建筑设备安装技术,借鉴其经验来调整和发展自身的技术要求,以适应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的建筑设计,能实现居民与建筑自身的和谐。 关键词:建筑水电;安装技术;问题;策略 前言:现如今,建筑水电的安装已经成为人们买房前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达到居民的要求,建筑水电安装要保证一定质量上的安全,能让居民拥有舒适的住房环境,不会有任何威胁居民生活的安全隐患。所以,每个居民都会想要拥有一个可以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提高自己生活品质的建筑,而智能创新型的水电安装技术为其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技术支持。 1建筑水电安装现存的各种问题 1.1管道安装技术 作为水电安装的重点,管道安装技术最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工人在安装防水套和防水翼时粗枝滥造,对于埋管水平程度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二是阀门、朝向以及启闭、主干的活动接合部位在安装的时候没有严格按实际情况进行规范的选择安装;三是因排水横管安装不到位,致使严重倒坡。 1.2卫生器具安装技术 无论是家用还是公用的卫生器具,在安装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由于技术标准问题而造成的质量问题,进而影响卫生器具的使用寿命及其它问题。例如,在对马桶进行安装时,没有按工程技术规范标准施工,造成堵塞管道,下水道水溢出,给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同样对各个器具的电位连接时,没有注意各个部位的等电位连接,造成器具之间的电位差,加之靠近钢管铺设,形成电路回流,造成安全问题。 1.3开关插座安装技术 家用电器的线路布置是现在建筑设备安装中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主要表现在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按照标准去布置电线管道,易造成强弱电线距离较近,严重影响弱电信号通过。在开关和插座的接线处,错接、乱接现象也经常出现,忽视了电路连接的基本规则,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轻则短路,重则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4防雷安装技术 防雷安装在水电安装中起电气保护作用,有效保证居民的人身安全。在安装过程中,最易出现焊接问题,比如焊接技术差导致的焊接破漏,焊渣存留多。还有就是补偿器与预埋度的控制问题。 1.5消防安装技术 消防安装分为两个部分,生活泵部分和消防泵部分。生活泵包括自动喷淋和排烟送风系统;消防泵包括自动火灾报警和室内外消火栓系统。消防安装的常见问题是水泵的压力设置不合理不智能,致使无法及时补水灭火。排烟送风系统中的排烟风机由于安装不到位、漏风及管道井阻力较大的问题致使其无法运行。 1.6安全防护安装技术 现在,居民越来越重视建筑的安全性能,大多数人选择使用智能化的安全防护系统,安装可以识别业主身份的门磁开关传感器,使其能够及时防盗报警。但在安装此系统时通常会遇到信号处理系统不敏感或是节点设计不系统等技术问题,致使机器无法识别业主信息,无法发出求救报警信号,居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1.7空调安装技术 居民在装修住房时,空调是必不可少的家电,但是如何使空调的运行达到用户的要求是个很困难的问题,因为根据住房的大小需要选择合适功率的空调,还要符合用户提出的舒适温度要求,这就对技术人员产生了难以控制的标准,既要保持空间的合理利用,又要温湿适宜符合客户要求。而房屋本身的条件又会对空调产品产生不可预知的破坏,达不到正常运转的标准。 2 建筑水电安装技术提出的创新策略 2.1管道安装技术方面 工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对管道进行安装,必须要在经过处理过后的松土下安装预埋管,适当增大管道坡度以及控制排水横管坡度。严格控制预埋干管的压力是管道工作的1.5倍,还要保证建筑通水前,水必须经过24小时的游离氯消毒水消毒。 2.2卫生器具安装技术方面 在安装卫生器具的时候,为了防止水泥渣、木屑等落入浴缸、地漏、马桶等卫生器具的排水口堵塞排水口,应该在管道毛坯完成后,在管道的开口处,用专业的橡胶做的橡皮塞塞住洞口。卫生器具一般安装在卫生间里,所以卫生间的坡度也需要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测,用管道直径3/4左右的皮球进行管道试验,如果皮球能够顺利通过管道没有任何阻塞渗漏,就算合格了。电位联结和漏电保护器是最重要的两个防电安全保护系统,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其中,电位联结更是要做到等电位联结,防止触电,引发危险事故。 2.3开关插座安装技术方面 在进行水电的设备施工时,要提前确定家用电器的具体高度,以及进行加固时距离墙面的宽度,若是多层电器,固定时先确定各层中心轴线的位置,误差不超过50毫米,然后进行安装施工。插座及开关,按同一个房间内的高度相差不超过15毫米。施工埋线时,严格按照标准安装,将开关和插座的接线并联,严禁出现交叉和串联的现象。区分好强电电线和弱电电线,并以间距300~500毫米进行埋设,以减少两电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需要注意的是,开关按照统一的标准向下开启,门后不得布置任何形式的开关和插座。 2.4防雷安装技术方面 在建筑的屋顶设置避雷针,形成避雷带,再通过大于D16的柱内混凝土电焊主筋再辅以镀锌导入地下的钢筋混凝土接地体。还可以通过均压环和引下主筋的焊接,防止电磁脉冲干扰,完善防雷安装技术,保障居民的用电安全。 2.5消防安装技术方面 对居住建筑进行供水管道的安装时,需要在近户端安装用于查看和监督的压力表,并测试确保压力表的正常工作。在距离建筑外墙5至40米距离内装设消防栓,消防栓距离道路外边缘不超过2米,以便消防车进行取水。对于居民楼中安装自动消防双速风机设备系统的,需要设置两种方式启动:自动和手动,假若出现未知火情,自动消防系统可以采用低速风机预警和位置锁定,高速风机进行烟雾的排出,来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威胁,安装完成后要检验其都能正常工作。 2.6安全防护安装技术方面 安全防护程序推荐采用NeuronC语言软件编写,阶段调试可以采用NobeBuilder来创建节点来进行各个阶段的安全系统调试,并通过LonWorks集成总线来对智能防护系统进行方便高效的创建。报警系统需要通过信号探测、信息传递、系统分析来完成。所以,探测器可采用高灵敏度的菲涅尔透镜作为红外辐射的采集器来确定出发点的位置和动态监测。 2.7空调安装技术方面 为改善空调安装技术,我们可以把自动识别季节转换器安装在温度湿度调节器上,使其冷热源联合试运转8小时以上,即可让空调根据季节变化自动转换室内温度湿度,达到更加智能化的效果。 3总结 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人们的居住环境提供良好的设备施工,实现居民与建筑自身的和谐,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建筑水电安装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创新水电安装技术,才能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稳定、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浅析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 【摘 要】文章针对高层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易产生的质量问题,提出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水电安装;质量 水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后期建筑的使用有重要影响,与使用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直接挂钩。一旦建筑工程中的水电安装出现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随着我国经济的猛迅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有所提高,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也被越来越多的施工单位重视。因此,对于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 一、高层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易产生的质量问题 (一)安装工程各自为政,技术素质低下 由于安装单位多为挂靠,有的没有电工特种工种操作证,有的雇用临时工参加电气安装,他们对设计图纸领会不深刻,甚至看不懂图纸,根本不具备承担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能力;还有的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就由土建施工员代管,结果往往成了代而不管,达不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分包的体制下的部分单位责任感不强,施工把关不严,随意性大,马虎从事,不按安装的质量标准操作,导致排水管的堵、漏及电路漏电等问题。 (二)排水系统的质量问题 ①为降低成本,给排水安装工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材料、设备及制品,缺少符合国家或部颁现行标准的技术质量鉴定文件或产品合格证造成工程竣工后使用时开始暴露出工程质量不合格现象,留下了事故隐患,造成不能按期交付使用,从而造成工期拖延,人工和物资投入增加。②卫生间给水管不到位,仅安装至水表位置。室内给水管安装由用户自理,用户安装不专业。③排水横管坡度控制不好,甚至出现倒坡现象。④铸铁排水管承插接用水泥砂浆抹,镀锌管丝扣连接外露螺纹或多或少,法兰连接螺杆露出螺母长短不一。⑤管道支架规格普遍偏小,安装位置不正确。⑥阀门选型不正确,安装启闭不灵,朝向不合理,主干管阀门无设置活接或活接设置位置不规范。 (三)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问题 ①配电箱板不紧贴墙面。无回路编号,布线不整齐,线无绑扎。多股线无搪锡或压接,有的甚至被剪断,管进箱无利用敲落孔,及箱内零线、地线绞接,总配电箱内无安装接地端子。②相同的灯具在同一场所高度不一致,成排灯具不直,吊顶灯具下垂、歪斜;吊顶、吸顶灯脱落。用木塞作固定吊点,木塞干燥后松落,吊灯、吸顶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脱落,或半边脱离顶面;灯架固定不牢固、不水平。不锈钢、铝合金灯架下垂或吊顶不平行、不水平;高度低于2.4m的灯具,其金属外壳未做保护接地;当采用螺口灯头时,相线未接于螺口灯头中间的端子上,而将零线接在该端子上,极易造成人身安全事故。③开关安装和插座安装的主要问题通常有开关不能切断相线,安装位置不正确。插座接线错误,插座地线串接。④防雷、接地工作,直接的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如果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在打雷下雨的时候,就会威胁到整个建筑。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待加强,具体的问题体现在避雷带用非镀锌元钢,引下线截面小于避雷带截面焊缝质量差,高出屋面的构筑物或金属物体无防雷装置。 二、高层建筑水电安装的质量控制 (一)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1)做好图纸会审工作,要把在熟悉图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尽可能地消灭在工程开工前,因此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减少施工图中的差错,完善设计对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 (2)制定详尽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基础要。它主要是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要求对施工中的主要工序和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法、工序配合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布置。 (3)进行一线作业人员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意识,施工人员的素质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质保量地完成水电装置工程任务。可对质量管理、监督、检测等方面工作人员进行执业人员资格考核,考核通过后执证上岗。 (4)要严把材料关。无论是总承包方采购的产品,还是分承包方自行采购的材料,在进入安装现场之前都必须验证其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并按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抽检,不合格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对于未检查的须有紧急放行报告及标识,安装后补做检查,重要的大型设备分承包方应编制专门的安装方案且须经居民代表签署确认。对在施工过程中,而对于安装水的钢管、管件、焊接材料以及电类材料,应当认真审查材料。一定要严格按图纸施工,不要片面追求节省而任意改变主材料和设备的规格型号。1-5做好技术交底。施工前,要依据施工方案,对施工班组和上岗作业的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并要做好记录。 (二)施工中质量控制 (1)管道的安装。管道的安装要注意的是管道毛坯安装之后,要用专用橡皮塞或麻绳大楔堵严管道开口,对坐便器、浴缸、地漏等预留排水口用同样方法堵塞,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垃圾等等落入排水管之内。安装管道、卫生器具时,应先清理管内、预留排水口内垃圾杂物,保证畅通。管道按标准坡度施工,坡度应均匀,不准倒坡。做好室内排水管道通球试验。通球前必须由上至下先进行通水试验,达到不渗漏不堵塞合格后再做通球试验,通球试验所用皮(木)球的直径应为排水管道的3/4,通球试验时,皮球应从排水立管顶端投入,并注入一定水量于管内,使球顺利排出为合格。如遇堵塞,应查明位置进行疏通,疏通无效的应返工处理。通球试验完毕,应做好试验记录,并归入质量保证资料以各核查。 (2)电气配线工程质量控制。在水电施工中的电气配线工程中,还应该重视插座、螺口灯头、零线与相线接线。尤其注意左零右火和上零下火上接地,相线一定不能和零线接反线路的接口应设在接线盒内,导线连接应采用绝缘压接帽新工艺,接头要用绝缘线缠绕。不可虚接,也不能只用黑胶带缠绕了事。 (3)开关插座的安装。在进行水电安装工程中开关、插座安装的时候,必须严格的控制好电器的装置标高、位置以及固定件的离墙、固定间距、固定高度等等尺寸。上下层同一轴线的坐标误差不得大于50mm。同室的开关、插座标高必须保持一致,允许的偏差在15mm之内,而且开关或者是插座都不能够安装在门后。另外,在同一单位工程中的开关方向应该保持统一,绝对不能够出现两种以上的不同型号,在一般情况下,开关都应该以向下为开启。 (三)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①加强系统调试组织和计划工作,为工程顺利竣工提供保障。②全面详细的做好工程竣工资料。③认真细致的做好质量检查。④定期做工程回访,对在保修期内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要及时做处理。 水电安装是建筑安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装质量的好坏对建筑工程总体质量有长期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水电安装过程工中,我们必须要从图纸审核、施工组织、物资采购及水电安装各分部工程质量等各方面加强质量控制,树立安全意识和质量观念,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为住户打造精品的放心工程。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技术的要点分析 【摘要】水电安装是建筑工程使用功能和实用性的最为直观和主要的体现,它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全质量和使用性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水平和质量。但实际应用中建筑工程水电安装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安装不当,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水电安装中给排水系统安装、采暖系统安装、消防系统安装及电气安装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提高建筑质量,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技术;给排水系统安装;采暖系统安装;消防系统安装;电气安装 一、给、排水系统安装技术要点 ? 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在严格遵循建筑施工设计图纸的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的给排水工程进行合理、科学的安装施工。 (1)给水系统安装。高层建筑的给水系统在要求供水能力的同时,还要求隐蔽性和美观性。因此要将管道进行预制化加工,并将位置设置在建筑的样板层、标准层等地方。管道的材料一般采用PP―R管或者塑钢管。施工单位要利用水泵房的变频给水设备对水源加压达到供水目的。在安装前,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规格等进行详尽仔细的检查,对管材内外部的杂物和污垢要及时的清理干净。管道安装时,要对管线路径进行实地的再审核和确定,并严格的按照有关的安装技术规定和要求进行施工作业。热水管道在穿墙处要设置固定支架和套管,控制好人工与机械的配合作业,及时的调整好管道的坡度和位置。在安装完毕后,要进行专业的全面的试压测试,合格通过后进行管道的通水冲洗,一般水流道在2m/s以上,并对生活用管进行消毒处理。 (2)排水、雨水系统安装。施工单位要按照安装设计的坐标要求,设置管径大于2号的预埋套管,其高度要大于地面lOOmm。根据设计图纸,结合管段的长度进行坡度的调整,并设置固定卡架,之后要将各预留口进行封闭处理。在排水的安装施工前,同样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规格等进行检查,对管材内外部的杂物和污垢进行及时的清理干净。在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管道的插口与承口处的胶水涂抹是否均匀饱满,并要等到胶水凝固后方可进行管道的移动和搬运。 二、采暖系统安装的技术要点 ??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采暖系统普遍采用地暖技术,一般包括电地暖和水地暖两种。与传统取暖系统相比,地暖具有节能、环保、舒适、安全等特点。它的安装包括地暖盘管、保温层、分集水器、混凝土匝填、集中供热这五部分的工序。施工单位在地暖的施工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对成品管件的保护,禁止敲打、乱砸等作业行为。 三、消防系统安装技术要点 ??目前,高层建筑的消防管道一般采用的是热镀锌钢管,其安装的顺序是自下而上按照楼层进行的。在安装管道前,施工单位要及时的清理干净管道内部的杂物;在安装水平管道时的坡度要设置0.003的坡向泄水管,并设置吊架和防晃支架;消防立管之间每隔30m要设置一个柔性接头。完成安装后必须要进行管道的水压试验,以确保管道线路的无泄漏。全部完成后要进行管道的冲洗。 四、电气设备安装技术要点 电气设备、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保管员、材料员、质检员协同监理工程师,首先检查货物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核对设备、材料的型号、规格、性能参数是否与设计一致,清点说明书、合格证、零配件并进行外观检查,做好开箱记录并妥善保管。 金属线槽内导线总截面(包括保护层)不应超过线槽内截面的20%(控制、信号等小于50%),线槽垂直、倾斜敷设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导线移动。金属管端应加护口,导线接头处应设在箱、盒处,PE线应采用黄绿相间导线,多芯线应搪锡,线鼻子应与线径配套。电缆、封闭式母线及金属线槽等穿过防火墙、竖井楼板等处时应采用防火隔板及防火材料隔离。镀锌电缆桥架必须有不少于两个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普通电缆终端可采用绑扎处理,主要电缆除绑扎外,应加电缆头套。 在照明期间的安装过程中,应该注意照明器具的螺口灯头相线应该接在中心触点的端子上,零线则接在螺纹的端子上,而灯头的绝缘外壳不能够有任何的破损或者是漏电现象。另外,当吊灯灯具的重量大于3kg的时侯,就应该采用预埋吊钩或者是螺栓进行固定,而当软线吊灯灯具重量大于1kg的时侯,则应该增设吊链。 安装开关、插座时,必须严格的控制好电器的装置标高、位置以及固定件的离墙、固定间距、固定高度等等尺寸。上下层同一轴线的坐标误差不得大于50mm。同室的开关、插座标高必须保持一致,允许的偏差在15mm之内,而且开关或者是插座都不能够安装在门后。另外,在同一单位工程中的开关方向应该保持统一,绝对不能够出现两种以上的不同型号,在一般情况下,开关都应该以向下为开启。开关、插座、灯具接线时应在箱盒内,方木、圆木内各留10~15cm长的余量。各种开关、插座内的接地线、相线、零线都必须严禁申联连接,包括了组合式开关箱或者是组合式插座箱,而且接地线应该进行单独的敷设,不准利用塑料护套线中的一根芯作接地线,接地线的颜色则应该为绿、黄两种颜色,不能够与相线、零线混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工程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而这其中的水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物使用性能最为直观的体现,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着力提高水电系统的安装技术,在实践中总结、创新安装操作的技术策略,完善和改革好水电安装工程的技术流程,以便促进和提高高层建筑的综合实用性,推动我国高层建筑行业的快速、健康、良性发展。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建筑水电安装的施工原则和技术管理 [摘要]本文就建筑水电安装过程中的施工原则以及技术更新做出详细阐述,以期对建筑行业的水电安全安装和技术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施工原则;技术管理;更新 水电安装作为影响建筑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技术性环节之一,一旦出现问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其安装的具体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但就行业整体来说,缺乏有力的安全监管制度和统一的施工原则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导致建筑事故多发,住宅区漏水、火灾事故频发,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建筑水电安装的一般性原则 (1)建筑水电安装部门在水电安装过程中,未经物业部门的允许不得将配电箱随意移动位置;且对于分户的配电箱漏电保护设备必须是经过安全检查符合行业标准的保护器,对于短路以及漏电现象可以进行有效的保护;室内的电线应采用单股的铜芯导线,管内导线的横截面积应保持在铜管的2/5以下,而且导线不得有交叉和结节,从而保持电流快速有效通过。 (2)对于电灯、插座等开关的安装应遵循安全高度的原则,尤其是对于有儿童的住户来说,安全高度显得尤其重要。一般来说,开关的安装最适高度应为1.3m左右,且与门框应保持一定距离,大约在150~200mm,安全距离,为了防止在推拉门的过程中对开关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不同功能房间的开关应选用不同的样式,比如,在厨房和卫生间应该选用防漏电和防水的开关,开关的安装也应该比其他房间高100mm左右。 (3)在水电设施安装过程中,应该确保开关接地线安全可靠,导线与导线以及导线与地面之间的电阻应该大于安全电阻500Ω。具有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以及配电设备应该采取接地保护。安装在吊顶内的电气配管应该按照要求固定位置,接线盒的位置应该以便于检修为原则,安装位置不宜过高,且各个导线不能露出吊顶,以防漏电现象产生。 (4)在水电设施安装过程中,电线的绝缘外壳应该按功能性质的不同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火线的颜色一般比零线鲜艳,接地线一般用双色线便于区分。安装过程一定要注意火线与零线不得交叉,且接地线必须按照要求安装接地,防止危险事故发生。 (5)在固定灯具时,应按照其大小和重量进行区别安装,对于一般大小的家用灯具来说,固定螺栓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大型豪华灯具不得安装在吊顶之上,防止固定不到位掉落的现象发生。在吊扇安装过程中,挂钩一般要选用铁质品,本着坚硬不易折断扭曲的原则,其直径不应小于8mm。 (6)在水电设施安装全部完成之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测试,首先测试开关的性能是否良好,插座的功能是否完善;其次,对于配电器和其他日用电器的规格应进行确定和检测,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2技术革新和安全管理 (1)严格进行施工图纸的审核,对于安全事故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合理的施工图纸不仅是保障工期的有力武器,也是保障安全的必要因素。在建筑施工技术的革新中,必须保障设计图纸符合上述的技术规格要求以及其他相关的国家技术规定。在实际施工之前必须仔细检查图纸中的施工管道和水电线路是否符合楼层、小区的实际情况;检查设计图纸上的文字、规格以及注释是否明确;检查各个房间的开关、灯具等的安装是否符合要求。应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审核小组,对所有的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审核,确认无误之后才能开始施工。 (2)施工部门应该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详细审核。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部门必须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材料,且材料必须具有生产合格证明、安全合格证明以及国家相关要求的具体规格说明书等。对于工期较长的建筑施工工程,施工部门应该对已采购的材料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止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材料污染等,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施工设备也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防止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的损坏造成工期延迟。 (3)施工部门应加强水电安装工程与楼盘建设开发以及物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对于建设过程中的不合理布局进行协商调整,尽量使建筑施工与水电安装协调并进,避免在施工质量、具体方法以及整体布局等方面产生矛盾。在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应联系相关行政部门,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协调,但必须尽快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妨碍工期顺利进行。 (4)质量和安全监管部门应完善质量验收标准,制定相应的验收体系,确保水电安装施工后期有严格的安全监督和质量监管。不仅如此,在水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在交接时,也应该完善相应监督机制,上一环节必须确保合格之后才能转入下道工序,防止误差的累积进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这就要求施工部门在每一道工序完成之后,先行派遣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测试和检查。对于施工后期的实验过程,相关部门应该确保仔细无误。 3总结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水电安装与楼盘建设开发以及物业等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协调,防止不必要的麻烦产生;施工时,加强安全监督与工程验收机制,保障工程的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工程水平,使我国建筑水电安装的质量水平更上一步。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论民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摘要】房屋在我国人民的传统观念里代表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因此,房屋质量对人民的生活舒适产生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水电作为人们居住的必需品,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近年来,很多民用建筑的水电工程都会出现漏、堵、开关不良等质量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本研究将对我国民用建筑中的水电安装工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及讨论。 【关键词】民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 前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都得到了飞快的进步,因此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得我国人民对目前的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楼房作为居住环境的场所,其水电工程等施工的质量与人民的居住环境舒适度密切相关,一旦出现水电安装工程的渗、漏、堵、开关不灵、漏电等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问题,就会对居民的生活产生诸多的不良影响,对这些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可知,一般都是由于施工方法及技术不合适、材料质量不合格或设计不合理原因造成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研究将对我国目前民用建筑所出现的几点常见的水电工程质量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一定的预防措施。 1、民用建筑水电工程出现的几种质量问题的分析 1.1给排水管道出现漏水、渗水 对于一户居民来说,室内的给排水管道工程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对自身房屋造成伤害,也容易对周围的邻居的房屋造成伤害;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房屋业主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也会对业主的精神造成一定的损失。而对于室内排水管道工程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出现渗水、漏水的情况。一般来说,这类情况除了业主自身疏忽导致之外,也有可能是由于房屋地基不均匀下沉而导致水管出现断裂或者渗漏的情况;或者是由于房屋在进行建设时采用的管件自身存在问题,也会出现这些问题;也可能是在施工时,相关是工人的安装质量不高,马虎了事而造成水管接口处不密实,从而导致渗水漏水的情况发生。 1.2室内管道堵塞 对于民用建筑的排水管道来说,除了容易出现漏水、渗水的情况之外,管道堵塞也是民用建筑排水管道的一个严重问题。而对于管道堵塞来说,经常见的情况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处理的不得当而导致的水管堵塞,但是这类情况一旦发生,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下就可以解决。但是有些房屋的排水管道即使很注意也会出现堵塞现象,这就是很严重的问题。而这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由于在施工人员对管道将进行安装时,工作不细致,将部分管道内的垃圾没有清理,从而导致管道使用时出现堵塞的情况;第二是由于管道在施工时的施工技术出现问题,而导致管道倒坡,这就使得排出的污水很难流尽;第三就是在施工结束后,开发商及施工人员急于交差,而没有对排水管道做通球实验,从而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1.3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在民用建筑中,除了排水管道对居民的生活条件有很重要的影响之外,民用建筑内的电气工程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电气工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说,最重要也最需要被注意的问题就是民用建筑的防雷接地问题。这类问题不仅与居民的居住舒适程度密切相关,也与居民的自身安全密切相关,因此一定要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而对于民用建筑的防雷接地工程来说,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工作接地体或接地线的连接与标准不符,或者焊接的长度不达标准、焊接质量差。一般来说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相关施工人员在对民用建筑进行施工时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施工,从而导致建成的建筑不达标;或者是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施工,但是为了节省经费或其他原因而请专业性不强或者非专业的人员来对这类工作进行焊工操作,从而导致焊接质量不达标,出现问题。 2、民用建筑水电工程出现的问题的预防措施分析 2.1给排水管道出现漏水、渗水的预防措施 对于民用建筑出现的漏水渗水情况来说,其预防措施就是在进行建筑的建设时,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并在建造完成后认真的对房屋的管道工程进行监察。在对建筑进行建设之前[1],施工单位不要根据图纸盲目施工,应该对图纸内容进行分析,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与设计者沟通,避免出现问题,即做好优化设计工作;当优化方案确定后,施工单位就需要按照标准严格施工,并且在施工材料上做好检查,避免出现劣质产品,从而出现问题;保证材料的可靠性后,施工人员需要对安装的管道和器具的安装进行牢固和矫正位置,比如在接口处的四周采用麻丝进行填充,再用石棉水泥进行打口等处理;在做好上述工序后,施工人员就需要对管道进行测试,从而保证管道的质量,避免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相关人员也需要在进行管道测试时做好记录,防止其中出现错误。 2.2室内管道堵塞的预防措施 对于民用建筑出现的管道堵塞情况来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而一旦出现管道堵塞,不仅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会出现反味、细菌滋生等情况,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在施工时一定要对管道施工多加注意。而对于管道堵塞的预防措施来说,首先施工人员在完成施工之后,应该对管道的开口处进行密封,比如采用专用的橡皮塞或者麻绳、麻布等将坐便器、浴缸、地漏等预留的排水口堵塞,从而避免进行其他施工时将垃圾掉入;其次,在业主搬入建筑对其进行安装卫生器具时也需要重新对管道进行清理,避免里面存在垃圾;再次,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也要对照图纸进行重新检查,避免出现已安装管道坡度不均匀或者倒坡的情况;最后,在施工完成时不要急于交差,而应该对其做通球实验,从而保证管道内部不存在垃圾。坡度均匀,没有倒坡等,才可以交验收或交付使用,并且在进行通球实验时,相关人员要做好记录,并将记录备案。 2.3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预防措施 对于一座民用建筑来说,水电工程都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并且也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十分重要的。而对于民用建筑的防雷接地等工程来说,更是对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与这类问题来说,其预防措施主要有几点。第一,相关施工人员在对防雷接地、工作接地体的搭接时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搭接,不能将其接成“T”型[2],并且应该对进行焊接工作的焊接人员进行严格的把关,从而保证焊接的表面是平整、光滑、无咬肉、无爽渣、无焊瘤等,使得质量得到保证;第二,对于屋面避雷带的安装也应该按照标准安装,一般来说,避雷带的间距一般大于一米,允许的偏差为20毫米;第三,在对建筑的电气工程安装完毕后,施工单位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绝缘电阻测试,对于绝缘不达标的线路做禁止送电的处理,并且将测试的数据进行记录。 3、结 语 随着我国的发展,我国居民对生活的舒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本研究通过对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工程中所出现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且也给出了一定的预防措施,以供参考。对于建筑施工来说,只要相关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可以认真细致,并且使用正确的施工方式,就可以使问题出现的机率大大降低,从而为我国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论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使得高层民用建筑不断涌现,因而人们对工程施工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施工图纸审核、雨水及排水系统安装、电气安装三个方面具体分体探讨了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 【关键词】水电安装;高层民用建筑;施工技术 众所周知,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其是一项集综合性及复杂性于一体的高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但我国高层民用建筑的水电安装施工中,仍存在很多诸如断路、渗漏及堵塞等的问题,以严重影响着建筑的正常运作,并减少了其使用寿命,进而导致资源浪费。 1 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施工前的施工图纸审核 高层民用建筑施工中,相关设计图纸是主要的施工依据。设计好施工图纸后,一定要在工程施工前,由相关人员进行严格审核,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图纸中的相关问题,进而防止出现误工或返工的情况,从而为建筑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审核施工图纸时,一定要全面检查其完整性和合理性,并确保其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此外,还应认真核查防火防烟分区、电负荷、主干电缆的线径、发电机的容量、主干管道的管径、排水量、变压器及用水量等数据,同时,还应查看水电安装及其相关施工图纸和专业结构、建筑施工图纸的一致性,从而防止冲突的发生。 2 高层民用建筑雨水及排水系统的安装施工技术 高层民用建筑施工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设计标准和坐标要求进行,针对高于2号套管的预埋工作,应确保套管与地面的距离高于100mm。安装管道时,应根据实际的管段长度,不断调整坡度,以保证坡度和设计高度一致,然后对卡架进行固定,最后对各个预留洞口进行封堵。但管道安装前,要彻底清除管道内壁杂物及外壁污垢。并采取45°的斜四通或斜三通连接横支管或立管与横干管。安装管道时,一定要注意:连接PVC管道时,应保证涂抹在管道插口或承口处的胶水饱满、均匀,且保证胶水完全凝固后方可移动或搬运管道;安装伸缩节时,需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标准和要求进行,且其伸缩量在夏季应控制在5mm-10mm之间,冬季应控制在5mm-15mm之间,连接管道和伸缩节时,杜绝使用胶水。未安装厨房器具前,应及时、有效的封堵排水道甩口,且隐蔽排水管道安装前,应重复进行灌水试验,以确保预埋管道灌水高度比底层地面高度或底层卫生器具上缘高,若满水15min后,水面不断下降,需再灌满,并持续观察5min,若液面不降,且接口或管道无渗漏现象,则认为管道合格;为室内雨水管道实施灌水试验,并保证灌水高度达到各个立管雨水斗,若1h之后无渗漏现象,则判定管道合格。此外,安装好室内排水系统后,还应根据实际的管道布置,分区段、分层的进行通水试验,同时仔细检查接口处的渗漏和排水点的畅通情况,一旦发现堵塞或水流不畅等情况,应及时疏通;而对于排水的水平干管及主立管管道,应实施通球试验,并保证通球球径比排水管道管径要大,而通球率应为100%,同时确保通球试验符合相关规范规定,若存在排水管道堵塞等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疏通。 3 高层民用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技术 3.1 预埋阶段的施工质量控制 第一,基础接地施工。应将桩基础当作自然接地体,进而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此外,还应根据相关设计要求,确定桩基轴数的精确位置,并确保每组桩基最少为2根Φ12mm。若桩基圆钢的使用中低于Φ12mm,那么可利用2根桩基钢筋为1组的形式进行焊接,同时将其和地梁承台钢筋进行焊接。就接地体而言,各建筑物应通用同一接地体,若相邻建筑物存在通信电缆和电力连接的情况时,其接地网也应相互连接。焊接接地装置时,相关辅助件不能低于Φ10mm圆钢,进而形成大于90°的弧弯形状。第二,配管施工。为底层钢筋增设导管,且其位置应在上下层钢筋之间,并与钢筋倾斜交错;若导管位于三层以上的钢筋中,则应避免交错,对于无法避免的交错情况,一定要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如设置钢筋网等措施。如果墙体和梁偏离,那么预埋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查阅相关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并以图纸位置作为标准,以防止错误的预埋位置造成的返工浪费情况。竖向穿梁敷设导管时,应确保导管两端的外露长度不低于200mm,同时保证相邻两根导管的接头处于不同的断面上。 3.2 施工安全和接地保护 高层民用建筑的电气安装过程中,其低压配电系统通常采用TN-S接地型系统,且防雷接地和电气设备的相关接地保护应共用一个接地极,同时接地极应保持1Ω以下的电阻。若接地电阻在实际使用中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那么应为接地极进行补打,还可选用合理、有效的增添降阻剂等措施。此外,高层民用建筑的接地保护施工过程中,通常选择总体等电位的接地连接方式,进而将相关的保护干线、设计进线总管和金属构件进行连接,此外,还可科学运用各种类型的等电位卡子或热镀锌扁钢将其连接起来。 3.3 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施工技术 高层民用建筑建设过程中,相关防雷接地系统可安置于建筑物顶上面,并利用避雷网进行保护,同时焊接不低于D16的两根柱内混凝土以形成主筋,进而将其当作防雷接地系统的相关引下线,而接地体可用基础桩、钢筋混凝土承台或者地下室底板来充当。针对钢筋部位未被连接的情况,可将两根主筋通过镀锌扁钢进行连接,并保证整个接地装置形成闭合且良好的电气回路,同样应保持1Ω以下的接地电阻。另外,为有效防止建筑物遭到雷击,可利用两根主筋在建筑物中每间隔三层的位置设立均压环。不仅如此,为了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电磁脉冲的严重影响,还应科学合理的在高层金属管道的入口位置实施接地处理措施,同时还要适当地在系统配电回路、配电房及配电间中进行浪涌保护。 3.4 动力及照明系统的安装施工技术 一般来讲,高层民用建筑的供配电系统通常源自城市电网,并为其设置地下变配电房,其中的干线电缆往往敷设在桥架上,进而延伸至各个高层用户的配电箱中,因而要牢稳固定桥架和电缆,而照明线路和支线插座通过铜芯导线穿管的方式暗敷于楼板或墙体内。安装好电缆和桥架后,还应在建筑物中严格封闭各相邻三层之间的竖井孔洞,其分隔封闭物通常使用钢板,而处在电缆梯架周围的导线,可使用石棉绳将其紧密缠绕,也可利用矿棉板将其封闭,然后使用混凝土进行固定。此外,安装高层民用建筑的配电箱时,应保证其高度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1.5m,其底边也应如此;安装照明系统时,其开关的安装通常选择暗装的方式,且其安装高度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1.3m左右,与门框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0.15~0.3m,若成排开关,其安装高度应保持一致,应控制在2mm以内的高低差,以便有效控制灯具或电器的相线。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意义重大,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因此,高层民用建筑水电安装施工中,相关施工单位应高度关注并不断总结水电安装中的不足及缺陷,进而制定合理、有效的安装施工措施,以充分发挥水电系统的作用,最终实现提高高层民用建筑实用性的目标。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建筑水电安装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探讨 摘要:现代人们对建筑施工初期的水电安装的施工质量尤其重视,作为前期的最基础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各个工程施工质量,工程量虽少,但绝不容忽视。本文结合了亲身经历剖析水电安装过程中的几个常见的问题,探讨控制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建筑;水电安装;施工质量 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在现实生活中,建筑工程水电安装因各种因素而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加强建筑工程水电安装质量及有效控制水电安装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绘制合理的施工图纸,设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建筑施工的基本指导者就是施工设计图。建筑施工的大小项目,均在施工设计图上有详细说明,因此绘制合理的施工设计图的是相当重要的,在图纸设计初步完成后,通常开始进行招投标工作,以及相关预算工作,在施工企业中标之后,应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的核对与检查,因为设计图纸与现实工程多少有一些出入,因此应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予以纠正。避免出现事后返工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施工企业更应加强对图纸的核对,并加强与设计师或有关部门的沟通,如出现问题及时与设计师或有关部门进行分析,进行技术交底。设计图纸的检查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应对设计图纸进行大致检查,看设计图纸是否存在缺失,应避免在施工后才检查出设计图纸出现缺失的情况;其次,应对设计图纸是否遵循相关技术标准及规范进行设计的。并注意设计图纸中的预留部分,避免出现在施工后,发现在施工处,设计图纸上并未存在相关预留部分。否则将需要对已完工的工程进行修改,进而增加了建筑成本,导致经济损失;再次,企业审核人员应对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工作认真负责,避免出现设计图纸本身质量较差,进而可以及时的更换图纸,质量差的图纸若出现在工程上,必定会将使设计疏漏带到实际施工上,进而加大了施工难度,延长工期。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对于其他工程来说存在两点特性:关联性与系统性,且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相互交错,进而对技术要求较高。 2、加强材料和设备的质量控制 设备材料质量是保证上程质量的先决条件,因为设备自身存在的缺陷是无法通过安装施工的过程来纠正或弥补的。因此,设备材料的选型和采购足把好安装工程质量的第一关口。管材进场时,施工人员应配合工程监理或建设单位做好抽样检验,其产品性能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技术标准。对进场管材应认真进行验收、复试,不合格产品不准进场,不得使用。 3、电气系统安装质量问题的控制措施 第一,对于配电箱安装时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当线路采用丝扣连接的时候,配管需要跨接,并且地线的长度一定要在5mm以上。每个插座接地线需接在电表箱接地的接头上,禁止与金属箱外壳直接连接。当管子直径在50mm以下时明配的钢管一般采用丝扣的连接方法,并且不可以将其放在角钢上,钢管的横切面毛刺要进行打磨处理,保证管口平整光滑。进入箱内要选用螺母进行固定;当管子直径在63mm上下时,可以进行焊接固定(点焊)。浇注应该在检验配管安装定位无误之后,并配合土建钢筋绑扎同时进行。砌体施工过程中,做好暗配管和预埋盒、箱的安装。在允许偏差范围内进行开关盒、插座盒的安装,保持盒口与墙面的平齐和平整。在细节方面也要十分注意,如套管两端或管口接头处不允许使用黑胶布缠绕等。明配的管子要排列整齐,横竖要分明,塑料管子不可以直接连接,要使用套管元件粘合,以确保不会因为挤压而导致变形破裂。第二,照明灯具安装时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旋拧式灯头零线要正确的连接在螺纹的端子上,相线保证连接在中心的触点区域,查看灯头的外壳有无破损现象。吊灯的重量比较大时,要使用膨胀螺栓固定,确保安全,其导线不能连接在外壳或有接触。 4、给排水管道的安装质量控制 (1)、针对于管道渗水 给排水管道渗水贯穿于整个给排水管道安装的施工过程中,要避免管道渗水问题的出现,应从管道安装的每个环节入手,切实的控制好管道安装的施工质量。第一,仔细核对施工设计图纸上信息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即确保给排水管道坡度与建筑物最大沉降量的相符性,如不相符合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更改,同时还应最大程度的确保给排水管道坡度的缓和性、平稳性;第二,充分重视给排水管道铺设的基层问题,即不得将管道或支座铺设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软土上,如此有利于管道的稳定性;第三,对于建筑内某些地方的给排水管道,应尽量减少交口,并用套管进行保护,例如穿越建筑物基础、墙壁及楼板处的管道;第四,施工单位应根据建筑给排水终端的具体使用,布置好管道走向,同时做好与卫生器具的连接工作。除上述四点外,给排水的塑料排水管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要求装设伸缩节,在无具体要求时根据施工具体情况设定,通常是离地面1m,并且伸缩节间距控制在4m以内,而后设置检查口、安装检查门。 (2)、针对于管道不稳定 建筑给排水多输管道的固定是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固定的,如果给排水管道出现不稳定现象,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补救和控制:a、在需要之家进行安装施工时,应对支架的坡度、标高及坡向等相关数据进行核查,在确保其满足安装施工设计相关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施工;b、建筑给排水管道终端器具与地面的间距、部件与墙面的距离、高度都应该予以严格的管理和控制;c、管卡的安装,对于200毫米以上的短管,应该在水龙头、水表或转角100毫米位置处安装管卡,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另外对于建筑消防水管在进入消防箱处应积极遵循“横平竖直”的原则,杜绝倾斜进入现象。 (3)、针对于管道堵塞 建筑给排水管道堵塞是常发性问题之一,针对于管道的堵塞问题,要彻底解决,首先应在管道安装后,应使用专用的橡皮塞子等塞住管道的朝天口,同时对地漏、坐便和浴缸等设施的预留排水口也进行相应的封闭,如此可有效避免垃圾、杂物等大体积异物堵塞管道;其次,在进行管道安装前应对管道进行清洗,以及铜球试验等相关检测,以确保管道的通畅性;最后给排水管道的安装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并及时做好记录。 (4)做好预埋质量控制 建筑安装工程预留、预埋阶段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及时、完整、有序地抓好对预留、预埋阶段的质量管理,是保证安装工程质量的基础。要做好如下检查工作:第一图纸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建筑、结构与设备、管线有无矛盾,设备层尺寸及管井、竖井尺寸、楼板厚度是否满足安装要求。第二图纸上尺寸、坐标、标高及管线交叉点是否相符。器具安装、设备安装基础、空间是否合适。设备层管线进户做法是否合理。第三墙、板预留洞、套管是否缺少,尺寸标高位置是否正确。各专业之间有无错、碰、漏等问题。第四采用了哪些新材料,其品种、规格是否满足要求,是否缺少专业图纸。 结论 给排水和电气安装是建筑安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装质量的好坏对建筑工程总体质量有长期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酿成事故。现阶段中国水电安装行业中还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应齐心协力,在施工图设计、组织方案设计、材料设备采购、施工过程控制、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归档和结算等方面下大力气,坚决杜绝伪劣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水电工程技术;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渐实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已经得到满足,因此,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中,住宅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的关注,而建筑水电工程作为目前人们使用最多的能源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的逐渐发展,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却越来越差,于是,如何解决建筑工程项目中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已经成为目前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1、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排水管道质量问题 目前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大量的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共同导致了我国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整体的质量问题。首先,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最为常见的质量问题就是排水管本身的质量的问题。我国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水电安装工程中所使用的排水管必须是镀锌管,而且对于镀锌层的厚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只有镀锌层足够厚的镀锌管才能够承受住水流长期的腐蚀,而且不容易导电,制造的工艺也较为先进,不会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但是在真正的水电安装工程的施工中使用的排水管道大都不是镀锌管,而是冷镀管或者是铸铁管,即使有的水电安装工程中使用了镀锌管,那些镀锌管的镀锌层的厚度也不能符合国家的标准,只有薄薄的一层,根本不能够起到多少作用,而且这些管道由于制造时所使用的材料不足,制作工艺也不成熟,以至于管道的外壁都比较粗糙,而且管径不足,管材、管件色泽不一致。还有就是管壁污染严重,除污致使管壁严重磨损,伸缩节设置位置不正确,管道穿楼板处多有渗漏,从而影响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1]。 1.2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排水管道坡度质量问题 其次,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的另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就是在排水管道安装时的坡度的掌握问题。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施工之前,设计者都需要根据整个建筑的整体需求、位置和环境等因素对建筑进行设计,包括建筑的外形以及水电管道线路的设计,在对排水管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确定当排水管道保持多大坡度时能够顺利将水流送到指定的地点,而不会出现渗漏和淤积的现象,但是,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排水管道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质量问题,施工人员没有办法准确的掌握排水管道的坡度,并将各个管道连接在一起,经常会出现倒坡的现象,对建筑水电安装的质量产生影响[2]。 1.3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排水管道连接质量问题 最后,许多建筑水电安装过程的承包商为了在施工中获得更多的利润,降低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成本而在施工中采用商铸铁排水管进行水管安装,并且在承插接口只是单纯的用水泥砂浆抹口,并使用镀锌管丝扣与外游螺纹相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或多或少会稍微提高一些排水管道的连接质量,但是,与镀锌管相连接的外有螺纹露出螺母长短不一,使得连接处并不稳固。这些措施原本就可以避免质量问题,可是,对于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而言简直就是一种“挑战”,因为这样简陋的连接方式的坚固程度远远落后于标准的连接方式,使得排水管道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1.4建筑内部设施安装的细节性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往往细节决定事情的成败,因此,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内部设施安装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往往更加重要。在建筑中需要用水最多的地方除了厨房就是卫生间,而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最为常见的细节问题就是卫生器具安装问题。卫生器具安装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技术性要求,但是,如果在安装时不注重细节问题就会跟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还有就是线路的预留问题,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中,水电管道线路的施工人员和最后房间装修的施工人员大都不是一个施工单位,因此,在施工中每一个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只注重自己的施工方便,而不会考虑其它的步骤的施工问题,以至于在水电管道线路安装时根本不会考虑管道的宽度以及线路的长度和位置对于以后的房间装饰施工会不会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在安装坐式排便器时的管道位置不正确,卫生器具的尺寸大小不符合管道的大小,以及在安装照明设备时出现预留线路的长度不够,预留线路的位置不正确等问题,往往在装饰工程施工时都要对细节重新施工,使得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下降。 2、应对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问题的技术措施 2.1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最常出现的质量问题就是施工材料的质量问题,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建筑工程项目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在施工中使用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施工材料,这些施工材料虽然在价格上比较低廉,但是却在质量上落后于符合国家要求的施工材料很多,而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施工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至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与不顾,而且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监管力度较低,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人员不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及时纠正在施工中的问题,因此,想要解决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问题,就要加强对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监管力度,设立专门的监督单位,对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所使用的施工材料进行检查,保证在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都能够符合国家的标准,提高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 2.2管道渗水、漏水预防措施 排水管道渗水、漏水是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的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而引起排水管道渗水、漏水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人员对排水管道的坡度不能够很好的掌握,使得排水管道在连接时不牢固,存在裂缝,从而导致水流从裂缝中流出,因此,想要解决管道渗水、漏水的问题首先就要核对图纸上规定的管道坡度与建筑物的最大沉降量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矛盾就需要让设计人员重新进行修改,如果没有存在问题就需要对先前的管道施工进行检查,避免存在管道接口没有焊接牢固的问题,从而导致倒坡现象发生,确保管道和器具的位置正确,且连接紧密牢固,才能够有效的避免管道渗水、漏水的现象发生。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的逐渐加快,我国人民对房子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加大,而随着人民对建筑的需求量的增加,人民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的增加,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彻底解决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关于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问题的相关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取得很大的突破;作为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筑给排水、电气安装是建筑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管道的跑、漏、堵、开关不灵敏、漏电等问题均影响功能的正常使用。轻则给人们带来一些小的不便与烦恼,重则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水电安装的方法,进一步改进建筑水电工程的质量。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探讨了几点关于水电安装的施工技术问题。供业内人士参考。关键词:建筑工程;水电;安装;施工技术 一、建筑工程水电安装技术的现状 水电安装技术作为建筑工程的一部分,目前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比如在建筑中,由于违反了水电设计的相关规定造成的安全问题和可信度低的问题:因为技术偏低,导致了在实施安装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影响施工的进度。此外,一些工作人员在水电安装的过程中,偷工减料,不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安装,这些都会给建筑项目工程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关于工程水电安装技术的原则 在建筑工程水电安装技术中,要遵循经济适用性和实际需求性两个原则。所谓的经济适用性,即建筑工程的水电安装技术是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实际需求性就是要发挥好水电的使用功能。如在一个住宅区中,建筑水电安装要满足住宅小区中居民的要求,如要保证小区水管道的畅通无阻,满足电灯、电视等电力设施的用电量;保证小区中路灯的照明度等。 三、水电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 1.给排水安装工程常见问题 1.1管道的渗漏及阻塞 (1)地基不均匀沉降容易造成下水管断裂、从而出现渗漏;排水横管坡度控制不合理,也会造成倒坡现象的出现,引起渗漏。 (2)工程中使用的管件有砂眼、或者裂缝,或者管壁厚薄不均匀,也会造成管道的渗漏;铸铁排水管的承插接口如果用水泥砂浆抹口,或者镀锌管丝扣连接处外游螺纹不合格,连接螺杆处露出螺母长短不一也会导致管道的渗漏。 (3)如果建筑给排水管材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管壁厚度不合格,镀锌管锌层太薄会造成渗漏;铸铁管的外壁粗糙,其管径不足,承口变短或者PVC―U管质量存在问题(本身没有合格证书、缺乏标志、管材、管件色泽不一致)均会产生渗漏;另外如果管件安装质量差,特别是承插接口处不密实,有缝隙,这些也会造成管道的渗漏。 (4)屋面水箱预埋防水套管或者防水翼环制作的不够标准,预埋管水平控制不好:如果U―PVC管的管壁严重污染,在除污时不注意会致使管壁严重磨损,伸缩节设置不正确,管道穿楼板处多有渗漏。 1.2卫生器具常见问题 (1)卫生器具及其配件的安装尺寸不符合标准图要求;卫生器具或者给排水配件材质差;初装饰工程中坐式大便器排出口预留位置不正确等。 (2)铸铁排水管检查口质量较差,设置位置不合理;清扫口离墙净距不符合要求;地漏没有进行水封,初装饰工程地漏安装太多的无堤位等。 2.电气安装工程中常见问题 2.1使用设备与材质不符合要求 (1)原材料来源渠道多,有的缺少质保书,在使用前质量验收不严格。 (2)材料及配件使用场所不合适或用法不当。 2.2 配电箱安装不合格 (1)配电箱面板没有紧贴墙面,没有回路编号,或者布线不整齐,导线无绑扎。 (2)多股线无搪锡、压接,有的甚至被剪断,管进箱没有敲落孔、箱内零线、地线绞接,或者总配电箱内无安装接地端子。 2.3 电路敷设不合格 (1)配管工程普遍存在钢管壁厚不足,PVC电管黏接不牢,进箱时不顺赢;吊顶上导线无穿管保护,及金属线槽及支架接地不可靠。 (2)部分初装饰住宅工程配管仅至分户箱,违背了建设部《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规定,对电气线路的安全使用带来不良影响。 2.4 照明器具及避雷设施存在问题 (1)螺口灯头接线不正确,软线吊灯灯头线长度不足,日光灯无设置挂线盒。 (2)开关不能切断相线,安装位置不正确;插座接线错误,插座地线串接。 (3)避雷针采用非镀锌圆钢,引下线截面小于避雷带截面,焊缝质量差;高出屋面的构筑物或金属物体无防雷装置。 四、 施工中常见问题的预防措施 1.管道渗漏水预防措施 (1)核对图纸上规定的管道坡度与建筑物的沉降量是否有矛盾,如发现问题立即提请设计单位解决。 (2)管道坡度应均匀,不准倒坡,房屋出口处管道坡度要适当增大;埋地管道及支座时严禁铺设在未经处理的松土上。 (3)管件、卫生器具及配件等均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并且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加工、采购,质量必须合格;使用前用观察、灌水等方法逐根检查铸铁管有无裂缝、砂眼,若有不合格的铸铁管禁止使用。 (4)管道焊接连接应根据钢管的壁厚在对口处留一定的间隙,并按规范规定处理坡口,不得有未焊透现象;镀锌钢管严禁焊接,配件不可以用非镀锌管件代替。 (5)排水管道、卫生器具与排水管承插口的打口必须密实;打口的质量要求环缝间隙均匀,灰口密实饱满,平整光滑;填充料凹入承口边缘不大于5 mm,并做好湿养护,24h内不准碰动。 2.管道堵塞预防措施 (1)管道毛坯安装后,要用专用橡皮塞严管道开口处,对坐便器、浴缸、地漏等预留排水口用同样方法进行成品保护,防止建筑垃圾等物落入排水管内。 (2)在安装管道、卫生器具时,应先清理管内、预留排水口内的垃圾杂物,以保证畅通;管道按标准坡度施工,坡度应均匀,不准倒坡。 (3)做好室内排水管道的通球试验,通球之前必须由上至下进行通水试验,达到 不渗漏、不堵塞,合格后再做通球试验;通球试验时,皮球应从排水立管顶端投入,并注入一定水量在管内,能使球顺利排出为合格。 3.配电箱不合格预防措施 (1)配管采用丝扣连接的需要做跨接,其钢跨接接地线的直径不得小于5 mm,焊接长度不得小于圆钢直径的5倍,焊接应牢固、平整,不得有咬肉、焊瘤、钢管焊穿等现象。 (2)插座的接地线必须直接在电表箱的接地排,不可接在金属箱的外壳。明配钢管应采用丝扣连接,不得采用套管连接,严格直接对口焊接, 得将钢管直接焊在各种型钢和支架上。 (3)严禁用电焊切割,管口切口处如有毛刺,要用锉刀平整、光滑;钢管进入箱必须用锁紧螺母固定,露出螺母丝口为3~5扣。直径63以上的管径垒进入箱可点焊固定,管口露出箱盒应小于5mm;箱、盒、柜应机械开孔,严禁电焊扩孔或气焊割孔。 五、 照明器具问题预防措施 (1)所用设备及材料必须有产品说明书和出厂合格证,使用前需要对产品型号、规格、外观进行检查及按规范、规定项目的试验记录,符合要求后才可使用。 (2)螺口灯头相线应接在中心触点的端子上,零线接在螺纹的端子上,灯头的绝缘外壳不应有破损和漏电;当吊灯灯具重量大于3.5kg时,应采用预埋吊钩或螺栓固定,当软线吊灯灯具重量大于lkg 时,可增设吊链。 (3)半硬塑料管及波纹软管一般适用于民用多层住宅的照明工程中,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符合施工规范规定,波纹软管必须使用相应的塑料配件;使用的PVC硬塑料管应经通过主管部门检测,氧指数在45以上,并具有耐酸耐碱性能,可以用在吊平顶或护墙板内,敷设要求同钢管。 (4)塑料护套线不准直接敷设住室外露火场所;不准直接觳设在吊平顶内:不准直接敷设在护墙板或抹灰板条墙内;不准直接埋入抹灰层内暗敷;金属软管不得作接地线,也不得利用薄壁钢管作接地十线。 六、开关插座问题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电器装置标高、位置及固定件的离墙、固定高度等尺、 上下层同一轴线的坐标误差不得大50mm 。 (2)同室的开关、插座标高应一致,偏差应在15mm 之内,开关或插座不宜装于门后;在同一单位工程中开关方向统一 ,不得出现两种以上的不同型号,开关一般应向下为开启。 (3)开关、插座、灯具接线时,应在箱盒内,方木、圆木内各留10~15cm 长的余量:单相三眼插座接线时,面对插座的右极应接相线,左极接零线,上面接地线。 (4)各种开关、插座内的接地线、相线、零线都严禁串联连接,接地线应单独敷设,不准利用塑料护套线中的一根芯作接地线。接地线颜色应为绿黄双色,不得与相线零线混同。 七、 结束语 我们必须在经济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之上,采取一些技术措施,积极引导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建筑工程项目包含着各种专业的知识,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要从各个相关环节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水电安装技术问题。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探究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要点 摘要:房屋建设无小事,特别是对于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人们,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不可缺少的像水利系统、电力系统等几个方面的施工和建设意义非常。下面就主要对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措施 引言 高层建筑的水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高低十分重要,它将能能反映出整个高层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好坏。同时对也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舒心程度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对于水电安装的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已迫不及待。 一、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的原则 1、适应原则 适用原则即经济适用性,就是要求水电安装必须做到经济实用,既要充分发挥水电装置的使用功能,保证水电装置的适用性,如保证供排水管道畅通无阻,保证用电正常,满足电灯、电视等用电设施的用电量,保证路灯照明度等。同时,又要强调经济原则,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水电系统的配置和安装工作,降低施工成本。 2、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的原则,同时,也是水电安装施工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水电安装过程中,首先要使用有质量保证的水电材料和器具。其次,要做好设计和规划工作,严格按标准安装,确保使用安全。 3、节能原则 水电装置的安装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达到节能的目的。在配电系统上,首先要选择抗冲击性强、适用效率高的变压器。其次要选用电导率小、长度短、不需要使用回头线的导线,尽量降低线路的损耗。在照明系统中,可采用声控等方式,减少照明设备的使用时间。屋内的墙壁、天顶的表面要光滑,色彩要浅,可提高光源利用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二、给排水施工技术 1、给水设备安装 设备安装前应对其有关资料和合格证文件进行核对检查。设备不应有缺件、损坏和锈蚀,而转动部分应灵活无阻滞、卡住现象和异常声音。对设备机组的安装是根据已经确定的水泵机组型号、机组的台数和机组的长度尺寸,在满足设计管道流程基础上合理地规划其在水泵房中的安装位置和纵横排列形式。机组布置应使管线最短,弯头最少,管路便于连接和留有一定的走道和空间,以便于管理、操作和维修。 2、管道布置 室内给水管道的敷设有明装或暗装两种形式。明装时,管道沿墙、梁柱、天花板、地板等处平行敷设。暗装时,给水管道敷设于吊顶、技术层、管沟和竖井内。卫生设备支管可敷设在墙内,安装时应考虑管道及附件的安装、检修可能性,如吊顶留活动检修口,竖井留检修门,管道暗装时还要考虑尽量避免水平敷设而采用竖向敷设,防止对墙体的剪力破坏。 3、管道安装 给排水管道如果施工质量不好,会出现管道渗漏水、管道固定不牢固、管道堵塞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许多用户投诉的重点问题。 3.1防制管道渗漏措施 (1)管道安装之前要认真核对图纸上的管道坡度与建筑物的最大沉降是否有矛盾,发现问题及时向设计提出。 (2)管道坡度应均匀,不得出现倒坡。 (3)对于入户埋地的管道以及支座严禁铺设在未经处理的软土上。 (4)穿过楼板、墙壁、基础、屋面的管道,均应加装套管进行保护,在套管内不得有管道接口。 (5)穿过屋面的管道应有防水层(或土建泛水)和防水帽,管道和套管之间的间隙宜用不燃材料填塞。 (6)管道连接时,不得用强力对口,也不得用加热管子及加偏垫等方法来消除接口端面的空隙偏差、错口或偏心等缺陷。 3.2管道固定控制措施 (1)管道需复测管道地沟,支架是否符合管道安装的标高、坡度和坡向。支架间距是否符合图纸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2)严格控制卫生器具、给排水管道配件的安装标高以及固定件与墙体的距离、固定间距、固定高度等尺寸。 (3)管卡安装,同室的多根立管管卡标高应一致,短管的长度大于200cm以及在转角、水表、水龙头管道末端的l00mm处必须设管卡固定,管卡应安装牢固,不得用木楔塞填,也不得用砂浆补洞。 (4)消防水管进入消防水箱应“横平竖直”,不得倾斜进入,进箱的短管长度大于500mm或双管进入的应有支架固定。 3.3管道防堵塞控制措施 (1)管道毛坯安装完毕后,应用专用的橡皮塞子或木楔堵严管道的朝天口,对坐便器、浴缸、地漏等预留排水口也应用同样的方法堵塞,防止建筑垃圾等杂物进入排水设施。 (2)排水管道应严格按照标准施工,不等出现倒坡。 (3)安装管道、卫生器具时,应先清理管道内、预留口内杂物,保证畅通。 4、卫生器具安装技术新策略 在管道毛坯安装完成后,用建筑专用的橡皮塞严堵管道的开口处,对卫生器具如坐便器、浴缸、地漏等同时进行排水口的堵塞,避免建筑施工的垃圾落入其中,而致污染发生。在进行卫生器具的安装时以标准坡度进行施工,同时进行管道通球试验,试验所用皮球或木球的直径应为管道直径的3/4左右,只有在用皮球(木球)试验时管道未堵塞或渗漏才能判定为合格,使卫生器具的安装技术得以更加完善。在对卫生器具进行电位连接时,要明确等电位联结与漏电保护器是两种不同的安全保护措施,不能相互代替,套管与管道间填充物虽不存在导电现象,但由于套管与底板钢筋会直接接触,人脚碰到后易形成电位差,因此,应对其做好等电位联结。 三、高层建筑电气安装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线管安装 目前高层建筑所涉及到的管线安装主要有两类,即明装线管和暗装线管。高层建筑明线安装应在墙身粉刷完后进行,如果预留的开关盒过大,采用膨胀胶塞进行施工,如果管线过长或者有弯头,应根据相关规范增设相应的过渡盒。在暗装线管楼板预埋敷设过程中,线管应敷设在底筋上面,其弯曲半径应保持在10D以上,弯头位置弯扁度保持在0.1D以下。进行墙面配管中,需要预先埋好接线盒,用水泥浆填塞间隙,等接线盒固定牢固后进行配管。暗埋线管进入开关箱、照明盒,管径和箱盒的敲落孔必须相互匹配,做到一孔一管。 2、管内穿线与连接 在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安装施工中,穿线前需要清理干净线管内的杂物和积水等。在穿线过程中需要在管口设置护套和管帽螺,以防造成绝缘层的损伤。如果管路过长或者导线较多,为减少摩擦力,便于后期拉线,可以在穿线过程中向管内吹入适量的滑石粉。一般情况下,同一回路的导线应穿在同一管子中,避免导线出现接头和扭结现象。采用不同颜色导线在线头绝缘层上做好标记,这样能大大提高接线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接线盒位置线头需要预留出适当长度余量,以保证接线的方便性和正确性。待绝缘层测试合格后,才能安装后续开关、插座面板以及灯具等。 3、配电箱安装 配电箱作为高层建筑电气工程安装施工重要的内容,其安装位置必须根据设计图纸进行。为最大程度缩短电源箱与用户箱的线路,往往配电箱安装要尽可能接近电源进出口,通常情况下配电箱底部与地面的距离应控制在1.5m以内。配电箱内N线中性线和PE线保护接地线需要分别接入各自汇流排,不能绞接在一起。箱内布线整齐有序,应在各回路线端处做好编号标记,且每个接线端上接线数量不能超过2根。 4、接地与安全 在高层建筑配电接地系统中,比较常用的是TN-S接地型系统。在该系统中,将电气设备接地保护端和防雷接地保护端共同接地极,且接地电阻值应控制在1Ω内。在实际接地设置中,如果电阻值不能达到要求,那么需要接地极进行补打,或者向其中适当的增添降阻剂。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应尽可能使用总体等电位连接手段进行建筑物中各种设备进出线、保护主干线、金属构件等联结,也可以采用热镀锌扁钢或者等电位卡子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应采用焊接方法在金属管道处进行连接。 结束语 总之,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有效地解决其出现的问题的同时只有不断地革新完善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才能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证,提供给居民一个更舒适、更温馨的生活环境。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建筑水电安装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水电安装是建筑工程主要的构成环节,虽然其工程量较少,但是安装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后期建筑的交付使用,对业主生活、工作等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水电工程安装技术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水电安装质量控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旨在为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水电安装;质量控制 0引言 水电安装是建筑安装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是否控制到位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尽管相关部门对水电安装的质量控制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在现实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施工情况,导致安装工程出现诸多问题。因此,以水电工程安装技术为基础,探讨水电安装质量控制方法,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水电工程安装技术 1.1 水电安装技术的重要性 水电工程安装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建筑工程质量一方面要确保房屋安全稳固,另一方面,要保证业主便捷、安全地使用水电。而水电安装技术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质量,还会关乎交付使用后的安全性。因此,水电安装技术投入使用时,必须确保其工程质量合格,并在安全要求上达到相关验收规范标准,这也是整个工程质量验收通过的基础。 1.2 水电安装技术的具体内容 1.2.1 线路设计和总体规划 线路设计和总体规划是水电安装技术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水电线路设计需符合建筑的总体规划,满足建筑内部构造,同时,设计时还应遵循简约、实用的原则。简约原则是指在设计线路时,宜采用最方便节约的路线,理清主次线路,从而保证线路在物理构图能够达到最优化,防止线路施工上出现环绕、繁杂情况;实用原则则是指水电线路设计在满足建筑功能基础上,应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水电线路设计与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二者在目标上相互协调。 1.2.2 与各专业工程的配合 建筑水电安装过程中,为控制安装技术质量水平,还应与其他相关专业工程做好配合。①节能工程设计时注明的建筑主体电气安装工程检测数据等,例如照明照度值、功率密度值等,均应该满足和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及相关图纸要求;②公共建筑以及商场外墙如果采用钢挂板材结构或者玻璃幕墙时,则在安装避雷带时不适合安装在屋面女儿墙上,因此,技术图纸会审及交底时,应对存在的问题向设计单位,要求电气设计人员根据图纸明确注明施工的方法及流程;③高层建筑幕墙门窗防护侧击雷的施工方法;④隐蔽工程施工先后顺序,在施工之前均应该与土建或其他专业施工单位沟通协调,并统一服从总包单位管理。 1.2.3资料收集整理 水电安装过程中,应规范管理相关资料,以备后续竣工验收之用。总体来说,相关资料包括如下文件:材料和产品出厂合格证或检验证明;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设计变更、核定、洽商材料;安装及试运行记录;质检报告;竣工图,竣工验收表等。 2 建筑水电安装质量控制策略 建筑水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应对安装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通病的防治方法提出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同时做好水电安装前期及施工过程管理,从而确保水电安装施工质量符合技术要求。 2.1材料与设备质量管理 材料与设备质量的好坏程度直接关系着水电安装施工进度及质量水平。因此,为确保水电安装质量,必须保证材料与设备质量过关,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安装的质量。首先,采购材料与设备时,应根据施工要求选用适合的材料和设备,以确保采购的设备和材料各项指标满足安装施工的要求;其次,材料与设备进场时,应该要求供货方出具材料的合格证书、质量证明材料等,以此保证安装施工不因材料和设备原因耽误工期。如发现不合格产品进场,一概不用,防止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应用到项目施工安装中。 2.2电气配管工程质量控制 砌体施工时,应密切配合土建施工,以顺利协调安装暗配管、预埋箱、预埋盒。安装开关盒、插座时,其安装高度应严格按照设计标高,并保证偏差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还应保证盒口和墙面平齐。施工时,应严格控制钢导管套管熔焊镀锌壁厚,不大于2mm。连接钢管时,焊接部位必须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加以控制。 2.3电气配线工程质量控制 电气配线工程施工时,应重点监督插座、零线与相线连接、螺口灯头等,尤其是要关注零火线是否连接错误,接地是否连接等,以防止零线、相线接错等情况。设置线路接口时,宜设置于接线盒里,连接时可采用绝缘压接帽工艺,接头为绝缘线缠绕,从而可以避免虚接或者黑胶带缠绕等情况。 2.4 配电箱安装质量控制 配电箱安装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施工验收规范标准,保证配电箱金属框架已经接地处理。装有电器的可开启门、框架的接地端子间均采用裸编织铜线进行连接,并配有标识。在配电箱中设置可靠的电击保护,内部保护导体上设有连接外部保护导体的端子,并且在内壁上设有不低于M8的接地螺栓,确保配电箱安装符合验收标准。在配电箱焊接中,必须做到平整、饱满、牢固,避免发生钢管焊穿、焊瘤、夹渣等情况,在完成焊接施工之后,一定要及时清理焊渣,并且进行防锈漆的涂刷。 2.5 水卫管道安装质量控制 根据《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规定,在加工管螺纹的时候,必须保证精度要求,并且在管螺纹根部留有外露螺纹,连接的时候,通过缠麻抹铅油措施的实施,避免渗漏现象的发生,在完成连接之后,清理多余的麻线与线头毛刺。在安装直径超过100mm 的镀锌钢管的时候,可以用法兰或者卡箍式专用管件予以操作,保证法兰和管道中心的垂直,压紧密封垫片。在安装管道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执行,对倒坡、气阻、水阻等问题予以有效解决。在完成地下管道埋设之后,根据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展开水压试验,在试验合格之后才可以展开夯实施工。除此之外,在安装伸缩器、固定支架、冲洗管、座便器等设备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执行,这样才可以保证设备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水电安装施工的使用功能。 2.6 管道安装质量控制 安装管道前,应清除干净管道内的杂物,以防止安装完成后管道内仍然存在杂物未清理的情况。与此同时,封堵设备的甩口、敞口等。待管道安装完成后,放水冲洗干净之后进行有效连接,最后通水试验,以此保证管道能够使用正常。通水试验时,监理工程师必须在场监督,通水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交付使用。给水管道器具安装时,应详细检查镀锌管的镀锌情况,同时对水箱作防锈处理,保证给水安全。另外,为确保卫生间的使用清洁与便利,还可在座便器洗水箱安装虹吸给水配件,防止水质遭受污染。 3结束语 建筑水电安装施工前,应该重视安装施工前期管理工作的落实程度,为正式安装施工提供可靠保障。安装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强化电气配管与配线安装、配电箱安装、水卫管道安装、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从而有效控制水电安装施工的整体质量,使建筑水电工程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建筑水电安装技术分析 摘 要:水电安装作为建筑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居住的方便,也关系到居民居住的安全问题。因此,对建筑水电安装绝不能疏忽。本文主要讨论建筑水电安装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水电安装;技术应用 0 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居住环境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水电建筑作为居民建筑工程重要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目前的建筑水电安装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诸如排水系统经常性的堵塞,漏电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水电资源的浪费,对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和威胁。以下具体讨论建筑水电安装技术的具体应用。 1 制定合理的水电安装方案 水电安装的技术应用的基本环节是在施工前对建筑的水电安装做出合理的设计,制定出合理的水电安装方案。通过对建筑自身的特点,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水电安装方案。方案包括施工的重点、难点、施工中用到的才考和设备的具体数据和规格、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的技术沟通、和土建之间的协调性和详细的质量验收标准。 2 建筑水力安装技术的应用 2.1 给水系统安装技术应用 现在建筑工程多为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中最主要的是生活用水的供给。一般采用低位水泵加压供水的方式,为卫生间、厨房分区供水,在给水系统安装中需要注意的是管材的应用,管材的选用要符合设计规格。安装时要注意及时清理管材内外部的异物,安装时入户管保持2/1000的坡度。热水管在穿墙时为了保护墙体,要对穿墙管材进行特殊处理,例如,采用固定支架和套管的方式对热水管进行隔热处理。给水管道低点的泄水装置和高点的放风口都应该加以注意。管道铺设完毕,提前对埋在地下的管道进行通水试验,试验时试验压强应高于实际工作时的压强。试验完毕,回填埋土之前,要对管道进行最后检查,检查无误方可进行填埋。给水系统管道在通水前,要注意清洗,对于饮用水管道还应进行全面的消毒。 2.2 排水系统安装技术应用 排水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排水和平时的生活污水排放,在安装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安装。在管道安装时要有一定的坡度,立管和横管安装时采用有角度倾斜的三通或四通。管道安装前要对管道污垢进行清理,伸缩节安装涂胶时要注意管接处的均匀,安装完成后要等胶水完全凝固才能搬运或移动。排水管道铺设完成后要对其进行防漏试验,排水试验通常采用在排水管道中灌入一定量的水,观察管道中液面是否下降,液面不下降才算合格。 2.3 供暖系统安装技术应用 现在的建筑工程采暖系统一般都是水暖,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追求,水地暖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如供热、分水集水、保温层的铺设等,水地暖一般采用塑料材质的采暖管材,虽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部件易损坏的缺点,所以在安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管材的保护。 3 建筑电力安装技术的应用 3.1 动力用电和照明用电系统 建筑工程的电力系统一般由城市电网来配给,电气和照明系统由置于地下的变配电房输送到建筑工程中。而建筑工程中电力系统的安装除了动力系统和照明系统电路的铺设。还包括建筑内应急照明线路和电气竖井的安装和线路铺设。 动力系统和照明系统的配电安装在专门的配电间中,在安装时注意动力系统采用明装,并高出地面1.5米配电箱中的断路器要整齐装备,各个回路应该正确标示;而照明系统采用安装的方式。应急照明线路铺设要沿着母线进行,应急设备开关上要有电源指示灯,安装高度一般为距离地面1.3米左右。 3.2 防雷接地系统 防雷接地系统对整个建筑的安全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统由屋顶避雷设施、引下线和接地极三个部分组成。屋顶避雷设施除了能够避雷还会考虑到美观问题,而引下线可以采用两根直径大于16的电焊一体钢筋,铺设在混凝土柱中,接地极的选择更多,可以采用基础庄柱、也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承台,也可以采用地下室底板。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接地系统在安装完成后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闭合电气回路,接地电阻控制在一欧姆以下。初次之外,为了防止雷电侧击带来的危害,可以将建筑的金属水管、门窗等导管和引下线进行焊接。 4 对工序的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水电系统安装能够符合相应的要求,在水电系统安装过程中,要根据设计时的质量检验和验收标准全程对工序质量进行控制。 水电管道铺设与钢筋绑扎同步进行,在进行浇筑工作之前,要对水电管材进行检查,在浇筑工作过程中要检查水电配管与建筑中的暗配管和预埋盒、预埋箱是否配合妥当,开关和插座盒的安装位置高度是否符合规范。 水电安装过程电气配电的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插座照明灯口接线零线与相线的顺序是否正确,检查线路接口是否符合标准。 检查配电箱外金属架的接地和漏电保护工作是否做好,如配电箱外金属架是否与接地,配电箱内保护导体是否有裸露的连接外部保护导体的端子,接地保护线的规格是否符合标准等。 其次,要检查在管道铺设前是否对管道进行了清理,在管道安装完成后,是否做好了闭口和甩口的封口工作。 5建筑水电安装需遵循的技术原则 5. 1、安全性。指基于施工与使用安全考量,如水管若在电管之上,漏水将造成危险。 5.2、机能性。指该设备管道提供的机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如排水管若忽视排水坡度与排放通道,将造成污废水排放功能不佳。消防设备与管道因为与消防法规及消防送审图例有关,若工序排在后面,造成原定空间被其他系统所占用,而无法按图施工,将影响日后消防检查与使用执照的取得。 5.3、与土建配合性。指工程进行中必须配合土建工程先行预埋水平管及垂直套管,防潮、防水、隔震需先行施工的混凝土基座也必须配合水电套管及土建工程现行施工。 5. 4、施工性。指各设备施工难易的程度,也即设备空间冲突、管道空间冲突、管径尺寸过大或管子材质可挠度不佳、施工作业空间拥挤、管道排设过分拥挤、上层管道应现行施工等因素造成施工排序受影响。 5.5、经济性。指若未经有效整合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如:管道绕道引起的管道长度与材料增加,从而导致施工成本增加。 5. 6、效益性。指若未经先予有效整合而施工时必须弯曲管道,造成压降与能量损耗,而影响水电系统基本功能的有效呈现。因此,水电设备安装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弯曲而以直管配置,若条件所限而必须选择弯曲管道时,则应检查该系统效能是否受影响。 6结语 综上所述,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的,除了设计,还在于施工时对技术的应用和质量的控制。在把握好宏观的技术基础标准之上,严格把控水电系统安装的各项细节。精品工程的诞生,需要在设计、施工、验收环节的各项工作都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建筑工程的服务功能。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浅谈建筑水电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措施 【摘要】水电安装是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内容,其工程造价的管理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应用质量。然而水电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多,这对其工程造价的控制带来一定难度。本文将分析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存在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水平以及水电安装施工材料问题,旨在使建筑工程的建设者们对水电安装施工的造价问题重视起来。 【关键词】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控制措施 近几年,我国建筑行业在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水电安装的施工更是因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而备受关注。然而水电安装施工有技术含量高、涉及的管理要点众多的特点,这就为水电安装的工程造价控制带来了难题。笔者针对这一情况具体分析了其工程造价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各个阶段中水电安装施工造价的控制措施。以期使建筑企业早日实现对水电安装工程造价进行建筑全过程的控制。 一、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存在问题 (一)工程设计问题 设计费用只占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一小部分,而其所产生的影响则决定了一半以上的工程建设。从这可以看出,建筑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然而,现阶段建筑工程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只侧重于对施工技术的控制,对于工程的造价问题则考虑的不多。这样施工单位在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水电安装施工时,往往会使用一些高性能的材料和设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但却大大增加了水电安装施工过程的复杂性。而且这并不利于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 (二)施工管理的水平问题 现阶段建筑单位的施工人员素质较低,建筑单位对于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又跟不上去。这就使得更多的工程建设人员将工作精力转移到获取个人利益竞争中去,对于建筑单位的整体经济利益考虑的少之又少。更有甚者还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施工方式来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造价。例如,不按照合同规定的报价方式,以重复的计算结果和不实的施工工作量来提高工程造价[1]。对于工程建设的报价过程没有一个审核标准,使得设计文件没有经过核对的情况下就对施工标准进行更改。这让实际的建筑工程水电安装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设计变更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建筑单位的监督管理体质不完善的原因。 (三)水电安装施工材料的问题 建筑市场上水电安装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五花八门,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建筑材料使用性能、设备价格都不尽相同。例如,阀门是建筑水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利用的最多的材料。它的规格差异并不大,但是价格却因规格的不同而相距甚远。即使是同类规格的阀门也会因材质的不同而加价。这就为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选择带来一定困难,使建筑工程的造价问题得不到控制。这是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材料的市场问题。 (四)监管工作人员的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中负责监理的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把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管起来,以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造价。从而使建筑工程的预算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中间工程设计的变更应进行严格核查和论证,确定无误后才可以更改设计内容。然而当前建筑工程负责监理工作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低下,更有甚者会被建筑企业收买。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中并未认识到自身的重要职责,设计方案的变更也不经查证就同意。导致建筑工程造价得不到合理的控制[2]。 二、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造价问题的控制措施 建筑水电安装的施工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每个阶段。控制水电安装的工程造价是一项从工程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工作。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的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在合理的变动范围内。 (一)水电安装工程造价决策阶段的控制措施 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确定,应考虑到整个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这是因为决策阶段任何一项水电安装施工的造价工作,都会对日后施工的方式方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标准确定、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地点的确定、设备的选用等都是其工程造价决策所影响的因素[3]。事实证明,决策阶段是影响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此阶段,建筑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要认真确定合理的可行性方案。并把确定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经济评估,选择符合经济条件的建设方案。进而估算出建筑工程各个阶段准确性较高的工程造价。 (二)水电安装工程造价设计阶段的控制措施 设计是对水电安装施工技术和经济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这一过程可实现每个施工阶段水电安装的工程造价控制,也是水电工程施工设计人员对其进行合理规划的重要过程。具体的规划内容是做好水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计划、制定关键的时间节点,以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有效进行。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制定对建筑工程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措施,能更好的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的效率,进而达到工程建设的设计目标。而对于设计阶段的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要注重设计方案的选择。因为同一项目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就会出现不同的工程造价结果。所以,要在设计阶段多做几种方案,让建设单位进行技术、经济以及效益等多方面的比较。使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更能满足工程造价的需求。 (三)水电安装工程造价施工预审阶段的控制措施 对于施工预审阶段的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先要加强建设单位对项目决策阶段的水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通过可行性的水电安装工程造价施工预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准确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施工预审这一决策内容发挥出控制建筑工程总体造价的作用。然后就是要认识到施工预审阶段的水电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设计内容还要动态的优化设计内容、影响设计方向。从而使其可以控制水电安装施工的造价,并把握好建筑工程资金的流向。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控制措施,还要对水电安装造价的确定流程进行监控。具体流程有:投入资金的估算、设计的概算、施工的预算、承包合同的价格以及交工以后结算价,都要归到施工预审阶段的控制范围里[4]。 (四)水电安装工程造价实际施工阶段的控制措施 在对水电安装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突发状况使施工工期延长。突发状况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一种是业主会对水电安装工程提出修改要求。设计人员就要根据业主的修改要求而改变施工环境和施工方法。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施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就会引起经济纠纷,从而损害业主和承包商的双方利益。因此,水电安装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工程造价问题不会影响业主和承包商的切身利益。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复杂而又贯穿与工程始终的工作。而建筑水电安装施工也是贯穿于建筑工程始末的施工项目。把这两项工作结合到一起,实现建筑水电安装的工程造价控制,能大大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水电安装过程中常见的各种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控制工程造价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建筑工程的建设者们注重决策、设计、施工预审以及施工阶段的控制,从而提高了监理人员、工程操作人员对工程造价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对水电安装工程造价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水电安装论文: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创新策略探索 摘 要:现如今,我国各方面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水平的提升也成为必然。在建筑施工中,水电安装施工至关重要,然而其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并不成熟,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使得用户的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与便捷性都得不到保障。本文对此该方面进行了探讨,就其水电工程现存问题展开研究,同时针对此提出了有关新型安装技术,从而促进了水电安装工程建设的提升,以期能够更加方便人们生活。 关键词:建筑工程;水电安装;工程技术;技术创新;管道安装 在建筑工程中,其水电安装内容极为重要,人们的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水电安装技术所用方法的科学与否。一旦水电安装方式处理失误,轻则不能保障建筑安全,重则还会使人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受到侵犯。鉴于此,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中,为了提高工程质量,有效促进居民生活水平上升,就要切实推动其智能性,创新性发展。 1 建筑工程水电安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管道的安装技术问题 在如今水电安装过程中,管道安装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防水套环以及防水翼的制作工作与相关标准不相符,导致预埋管的水平程度不到位。其次,阀门的类型并未选择,阀门朝向存在问题,主干活接位置并未遵循规章,以及启闭安装灵活性差等问题。最后,排水横管方面,其坡度控制不到位,倒坡问题极为严重。 1.2 卫生器具的安装技术问题 排水配件的质量是卫生器具安装中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安装尺寸不符合规定的问题也在卫生器具与其他配件安装中普遍存在,而坐式大便器的排水口也并未按照规定进行安装。除此,电位联结卫生器具过程中,只是安装了PE接地线,而局部等电位联结并不完善,穿钢管敷设电位联结现象屡屡出现,电位联结在卫生间管道、穿楼板金属套管、管道金属支架等方面也并未体现。 1.3 开关插座的安装技术问题 在安装开关、插座等部件时,其位置选定并没有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并且其相关路线连接工作中,接错、误接等问题也屡见不鲜,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引起短路以及串联的问题出现,不但会埋下安全隐患,还会对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威胁。同时,安装强弱电平行布线时,其间隔距离与设计图不相符,300mm~500mm的终端间距无法保障,就使得弱点信号会被强电信号所干扰。 1.4 消防安装技术的问题 在消防安装方面,自动喷淋、自动火灾报警、室内外消火栓、排烟送风这四部分是其主要系统,综合起来可以分为生活泵以及消防泵两种消防安装。其中,生活水泵在压力指示表设计施工中的智能程度达不到要求,导致其不能第一时间进行灭火与补水等工作。除此,风管漏风则是安装排烟风机过程中关键的问题,这就会导致管道井的阻力加强,进而使得排烟管失去作用,致使消防安装不健全。 1.5 安全防护安装的技术问题 普及安全防护系统正在展开,一般情况下,业主的身份可以通过防盗报警的信号采集以及门磁开关传感器来进行确认,从而使得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提升安全水平。而在其安装时,求助报警信号往往由于其相关安全节点程序设计系统性不高、信号采集技术欠佳、信号处理系统敏高度不到位等问题而无法进行传达,也就丧失了及时报警的作用,无法达到保护人们人身财产安全的目的。 2 建筑水电安装工程技术的新策略 2.1 管道安装技术新策略 在核对建筑管道坡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强化,可以通过相应加大建筑出口管道坡度的方式确保其坡度的更加均匀,同时,安装预埋地管道时,不能采用未经处理的松土,并且全面预检和常规管道试压工作必不可少,管道的1.5倍是其压力的大小。同时为了有效确保建筑给水质量水平,24h的游离氯消毒水滞留就要在建筑给水前进行。 2.2 卫生器具安装技术新策略 为了防止建筑工程垃圾进入到各个排水口中而造成污染,就要在管道毛坯安装竣工后将各个管道开口处运用专用建筑橡皮塞进行封堵,并且保障坐便器、浴缸、地漏等卫生器具的排水口处已被封堵。同时,为了确保更加完善健全的卫生器具安装技术,在安装卫生器具与坡度施工过程中,管道通球试验也必不可少,管道直径的3/4是其实验中木球或皮球的直径大小,其试验要在木球或皮球通过管道且并未堵塞渗漏时才能停止。除此以外,电位联结卫生器具时,安全保护措施中,漏电保护器和电位联结是有所差异的,万万不可代替使用,并且,因为套管直接接触底板钢筋,所以即使其与管道间填充物都没有导电性,但是一旦人脚接触后,会使得电位差形成,鉴于此,电位联结工作亟待完善。 2.3 开关插座安装技术新策略 有效掌控家电的标高、固定件的固定间距、墙距、高度等方面都是建筑水电安装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其中,不但要保障上下两层统一轴线误差的范围在50mm,同时,若是开关与插座处于同一居室内,就要控制器标高偏差在15mm以内,也要确保门后位置没有安装开关以及插座等部件。与此同时,水电安装开关的方向要统一,其标准是向下是开启,并且要保障箱盒内方木数量大于等于10cm时在进行开关、插座接线。 2.4 消防安装技术新策略 为了有效监督水压以及子系统保压的工作,确保试水工作顺利进行,在建筑靠近户内管道的地方安装压力表必不可少。同时,消防栓和外墙的距离是安装消防栓时至关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确保其距离在5m~40m之间,并要求其与路边距离在2m之内。除此,根据双速风机控制理念,将自动与手动开关按键设置于控制箱上,地启、停高、低速的排风挡也要相应设计健全,从而使得火灾信号可以在其低速运转时能够被准确捕捉,促使高速排烟挡运转,并且为了使得消防安装更加有效,施工中的直流开关试验不可或缺 。 2.5 安全防护安装技术新策略 将安全防护的节点程序采用Neuron C语言编写,并运用NobeBuil der节点工具进行安全防护调试,LonWorks总线技术对智能建筑安全防护系统进行有效的设计。远程计算机监控工作的多路报警信号检测设置便可以由特定路由器开展。 结语 众所周知,在建筑工程中,其水电安装尤为重要,为了能够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但要对其相关问题进行处理,还要使得其水电安装技术不断完善,有所突破。也只有如此,人们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加舒适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