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作用: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研究 摘要:高中政治教学中对时事政治的进一步应用与讨论是促进学生对国家体制,国家经济发展了解的重要渠道,不仅为学生准备高考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高中政治课中相关时事政治的引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意义 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时事政治是对高中课本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促进高中学生对当前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也是学生将相关学习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成绩和培养良好政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是促进我国学生发展,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理论保障。其一,实施政治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是实现我国“人民的政府”[1]的基础途径。其二,我国教育改革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人才发展方向,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例如:十八大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将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管理,注重民生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生能够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二、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高中开展时事政治教学中的阻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内容流于表面,例如:对我党提出“三严三实”精神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三严三实”内容表面[2],对这种政治精神在我党建设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没有开展深入讨论,导致时事政治的课堂教学成果不明显。其次,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仅作为教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例,没有将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真正贯穿到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此外,教师在教学引用的教学内容往往带有相应的主观色彩,对学生理解时事政治理论具有“误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学习。 三、高中政治教学开展时事政治教学的“新”措施 (一)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教学对时事政治教学的进一步应用,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兴趣,形成“时事在身边”的思想意识。例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的落脚点[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保护环境,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周,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时事政治落实的影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关注时事政治,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主导关注时事政治的发展。 (二)讲时事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高中教师开展时事政治教学是应当将时事政治的相关教学内容与学生政治学习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同时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一方面教师教学时注重将时事政治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例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4]与政治理论教学中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运行协调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指人才创新和技术创新,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提个基础,这种将时事政治与学生自身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实施有计划地时事政治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时事政治关注程度 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对时事政治的深入讨论应当坚持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教师可以适当的在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时事政治相关管理论讨论,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学习的兴趣。例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讨论,学生从不同政治角度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程度,促进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深入开展。结论时事政治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的重要途径。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总体把握提供方向,促进我国人才向着创新型和实用型发展,为从促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作者:张永宁 单位: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 摘要:对于高中的政治课程,时事政治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时事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性,教师通过对时事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目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目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下的问题,并提出的相应的措施,促进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应用分析 想要使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就应该不断提升教师本身对时事的分析能力,并且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含量,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程度[2]。所以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对政治教学突破陈旧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1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1.1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深入不够:在很多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对时事政治都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充分利用时事政治进行教学,仅仅是简单的在课前和课后引入时事新闻,作为政治教学的补充,没有将时事政治自始至终的贯穿于政治课堂的全过程,严重的忽略了时事政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3]。学校还存在部分教师对时事关注度低的现象,既没有充分的发挥时事政治的热点效应,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讲座。教学过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说服力低,致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1.2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对时事缺乏客观性:教师对政治教学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导致在进行时事事件的分析时出现信息传达错误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对时事政治认识不够充分、不够深刻。另外教师在政治教学中没有整合热点,忽视了他们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借助他们之间的联系性进行政治教学。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日常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热点的关注,将教材内容作为讲课的重点,没有将时事政治贯穿于讲授的过程中,导致政治教学过于理论化,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2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2.1将时事政治贯穿于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2.1.1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若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枯燥的政治教学中若是能够将新鲜和新颖的事件引入课堂中,就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学生只是得到了信息,并不能准确的理解,也不能利用学到的知识有效的分析,所以学生存下的疑问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要及时的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学习如何获取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1.2使政治教学具有时效性:政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也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热点和焦点。现在政治和时代紧密联系,教师要巧妙的运用政治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中,不仅可以完善课本的内容,学生还可以借助学到的知识分析和理解时事政治,从而将时事政治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将时事政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延伸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补充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及时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中,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紧跟时代的步伐。 2.2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2.2.1提升教师自身的水平:教师提高自身的时事分析能力不仅能够推动政治课堂的发展,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的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形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3],知识体系不完整在教学过程就不能自如的讲解和交流。教师要借助书籍和网络,收集各种时事资料,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量,深度挖掘事件之间的深层联系和政治价值,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奠定良好的理论和资料知识基础。 2.2.2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事主要是一些国际和国内的重大事件,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借助教师创设的情景,会不自觉的产生共鸣,情不自禁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的搜集时事新闻,主动探索和分析时事热点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追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2]。 2.2.3创设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利用课前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收集到的素材,让学生在讨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个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每一次的时事新闻评论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提升学生政治学习的水平。教师也可以针对专门的重大事件设置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结束语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渗透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也培养学生用马克思观点分析社会焦点和热点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所以教师要加大时事政治在教学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提升政治学习的效率。 作者:张淑花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莘州中学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作用: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高中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时事政治具有时效性,内容多样繁杂,加之学生升学压力较大,导致主动涉猎时政的学生并不多。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补充时事政治,紧跟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作用;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高中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及时政热点不够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使其在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本文就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谈政治课堂融入时事政治的有效措施及积极意义。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政治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都有严格要求。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背景大都来自时政,来自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的背景材料就是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时事政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悉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在教学高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部分时,可以引入2016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讲述长征故事 弘扬长征精神”的内容。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另一方面拉近了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给课堂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活力。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还让学生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我们不屈服,不后退,咬牙坚持,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读社会热点的能力。如在高二“当代国际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的相关时政材料,让学生了解G20,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读时政材料,从而在时政的解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谓一箭双雕。又如在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国庆假日旅游消费等新闻素材,让学生了解目前中国部分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能比照自己及家人的消M行为,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时事政治为背景巧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解读问题,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更好地锤炼自己。如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时,教师可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考题。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但学生愿意去尝试,去挑战,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教学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入与时代相契合的知识点能扩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然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政治内容多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了突出时事政治教学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对实施时事政治的重视 为了课堂的生动性及课堂效率,教师备课时应考虑时政与教材的结合以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课前认真筛选时事政治,选择对课堂教学有最大价值的时政材料,以期通过时事政治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选择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材料等。 创新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时事政治在高中课堂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起、创办社团。社团活动多种多样,如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赛、时政知识竞赛、出版时政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寒暑假撰写时政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其把握时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众论天下大势,观看四海风云,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师把时事政治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自觉关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多媒体进入了高中政治教学课堂。教师在安排时事政治教学中应科学使用现代化设备,通过高科技手段播放一些与时事政治有关的视频、图片等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学高中政治教材“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海外华人喜迎新春”等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对中华儿女的影响及海外游子的爱国之情,丰富课堂内容,了解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扩展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时事政治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学引入时事政治的路径研究 摘 要:时事政治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改革、高中政治学科特点、高考以及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需要在政治课堂中引入时事政治教育。研究发现,学校政策的扶持、教师自身对时政动态的掌握、政治教学对时政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政能力的提升等构成了时政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时事政治;问题情境;时政意识 时事政治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有机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对时事政治概念的界定,本研究阐述了时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究时事政治引入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时事政治的内涵界定 《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对“时事”的定义为:“最近期间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时事侧重指各种大事情本身,适用于最近期间所发生的事。”“大事”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制和道德等。1993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对时事教育进行了较为狭义的规定,指出时事教育“主要是指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哲学常识,同时高中思想政治课属于人文学科,理所当然要凸显和张扬人文精神的学科特质。而时事政治因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具有丰富的人文与社科背景,在思想政治课堂实现积极有效的引入不仅可以开阔高中学生的知识视野,具体体现其趣味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还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指引下帮助学生了解时事表象背后的本质,满足高中生在青春期智力发育高段的认知渴求,培养高中生独到的观察力和问题意识,增强他们对时事现象和人文精神的深度理解与思考。在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穿插一些时事材料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使之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时事政治与高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1.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时事政治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形势教育、日常德育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2年确定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里规定形势政策教育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在全国得到普遍推行,高中《课程标准》序言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时与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将时事政治引入课堂教学是必然的趋势,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机结合 首先,思想政治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从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标取向看,改革中的政治课日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能力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内、国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其次,政治学科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政治学科具有的政治性特点要求学生对政治问题、政治事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教师时政素养的要求: 1.教师应自主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良好习惯 时事指的是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新奇性的特点,与社会联系广泛,与生活密切相连,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兴趣。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鲜的新闻资讯,教师须坚持每天收听广播电台的“新闻报纸摘要”,定期收看《新闻联播》,尽可能地从《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栏目捕捉最新的时事热点,从各种新闻资讯中攫取可以运用到政治课堂上的新闻热点。这样可以切实有效地做到新闻资讯与政治教材的有机统一。 2.将时事政治融入课堂教学各个方面 (1)丰富时事政治的表现方式 如可以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视频、实物演示、图片、音乐渲染、活动营造、文字或语言描述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想法,生成新的资源,在克服或弱化思维定势干扰的同时,解决来自学生的新问题。 (2)营造探究性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能力 政治教学可通过提供适当的时政背景,设计启发性、益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多元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时政现象;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在问题与探索的过程中引发时事政治与学生多种思维的碰撞。
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的内在关系,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选人、用人、育人过程中,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从而真正形成渗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 企业文化的开发与建设,是否能够充分挖掘员工的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企业和谐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把经营理念、价值指向、行为方式等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整合到员工日常工作中,这是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恰恰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协调的分配体系,全面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方向,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指企业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才用才理念,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反对“任人唯亲”,反对平均主义,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开发与运用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热情,着眼点在于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从而进一步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用人标准时,应与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统一起来,企业在考察被选用人的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求考察他的价值观,使之能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人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企业文化可以塑造员工的价值理念,激发员工的行为动向,改造员工的道德人格,强化员工的工作精神。 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人才岗位竞聘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支持。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素质,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员工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培训学习,为员工提供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员工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强化薪酬考核和激励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来核定其薪酬水平,谁做得多、对企业的贡献大,谁获得的报酬就丰厚,这远比单纯的喊口号、贴标语鼓励员工奉献要效率,也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员工就能自觉遵守公司企业文化,促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文化导向保持一致。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只有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富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处理技术性工作,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特有的竞争优势。 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不断创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充分依托建设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通过设计与企业文化高度契合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实现管理目的,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平稳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0前言 现代社会,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关键在管理,随着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扁平化,企业更需要优秀的管理者。《道德经》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勾划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高境界。所以积极借鉴《道德经》管理智慧,对成就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及作用 1.1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 工业革命改变了小作坊式的手工作业方式,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资源需要通过市场配置的程度提高,生产过程的管理科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管理的理论随之也逐步发展起来,主要经历了古典管理、近代管理到现代管理三个阶段的演变。 19世纪中后期,瑞典管理理论家泰罗(专著《科学管理原理》)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训“第一流”的工人、“标准化”;马克斯•韦伯(专著《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则捉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强调组织的高度结构化、正式化与非人格化,强调组织内明确的权力、职责与分工,强调制度实施与执行控制的一致性,“不可带有任何个人感情和偏好”。 20世纪20、30年代的近代管理则逐步重视对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研究。梅约(专著《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总结了他在霍桑试验中关于入际关系的研究成果,强调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纯粹意义的“经济人”,提出企业存在在非正式组织并“以感情逻辑为其行动标准”,“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等;而巴纳德在其“组织理论”中对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企业管理中‘人”的问题开始了有益探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最快、学派最多的时期,作为典型学派,马斯洛所著《激励与个人》和赫茨伯格所著《工作的推动力》推崇在人群关系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管理理念:西蒙则因其《管理决策新科学》提出的“决策理论”获得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组织文化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代表作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烁》)表明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 1.2企业文化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理论的融合 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在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管理意识,而管理又植根于文化、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种种制度中,因而管理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这个概念逐渐被企业家们所了解、接受和重视,并肯定其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显善特征是构建企业价值观,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形成以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的“软”管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具有的多种功能是:它起着分界线的作用,使不同的企业相互区别开来;它表达了企业成员对企业的一种认同感;它使企业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考虑企业利益;它是一种黏合剂,它通过为企业成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标准,而把整个企业聚合起来。因此,有人评论“制度是砖瓦,但再好也会有缝隙,文化是泥浆,见缝插针,无处不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企业管理中重视和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 2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思考 2.1以人为本的同质关系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人(包括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进而达到企业目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造力,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企业文化运用于企业管理,体现的主要是对人的尊重、对员工的关怀,并进而引导、调控和凝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基于对人的管理。把管理视角放在激发人的潜能与创造精神上,以此促进人与企业的发展,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采取的是具体制度、措施,是一种有形的“硬管理”;而企业文化则实施的是无形的“软管理”。因此,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问有着同质的联系――以人为本,员工是它们之间的联结点,以此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2.2企业文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向导”关系 任何管理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背景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外企进人中国要“入乡随俗”的原因――首先必须融入“大文化”,随后才能建立和改良“小文化”。事实上,管理的差异更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中,行业特征、发展历史、领导风格、人员素质等都是影响企业文化价值体系的变量,而企业文化又是全体员工认同和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它规定了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可以直接表现出来的,因此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或方法,在这一企业可以获得极大成效,在另一企业可能完全行不通,体现的就是文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的“向导”作用。“向导”作用要研究、利用好,就会导致管理的措施与方法不被员工接受,制度推行会大打折扣(甚至增加对抗),无法实现预期的管理效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在企业兼并时。曾经服务的一家企业是全市同类行业中业绩较为优秀的企业,因政府整合资源的需要,在2004年通过“拉郎配”兼并了另外两家企业。虽属同一行业并且另两家企业因效益不好,也希望通过整合能实现改观(有一定的自愿成分),但由于这两家企业已有7、8年的历史,已形成了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较为传统松散(主要以“人事”管理为主)。整合后这两家企业的员工因适应不了新企业规范严格、绩效与创新并重的文化要求,适应不了严格的培训、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仅员工的流失率较高,而且高层级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摩擦也很多,迫使兼并后的新企业不得不用大约1年半的时间调整已形成的企业文化、兼并前运作正常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服从于企业文化的软环境,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的“向导”作用提高管理效应,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2.3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完善企业文化 尽管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仍然可能因缺乏必要的制度与维护措施、必要的宣导、必要的物质化载体而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内无法得到落实,也不能达到通过有效激励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目的,文化成了“标语”。 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方法都是针对员工的,并且带有一定强制性,如果将抽象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原来不认同的员工就会逐渐做出反应,并不断地修正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进而逐渐融入,而原来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就会加强认同感。由此可见,建立和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文化推广与完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2.4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管理活动关系 从以上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一种可相互促进的管理活动关系: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价值观的塑造使员工与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人力资源管理则主要通过具体的措施与方法作用于员工,使员工的活动接近或符合这种价值标准。当这些措施方法符合员工基于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时,就会行之有效、易于执行,反之,便会受到员工对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样,当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融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与方法,就会促使员工自有的价值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从而巩固与加强原来的企业文化,完善企业文化,而一旦企业文化内化于员工身上,企业处于稳定环境时,人力资源管理就应以企业文化为向导。因此。两者都以员工为着力点,彼此促进。 3 坚持“人化”,发挥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吸引、保留、激励并开发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其本质是表达了一种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它更多强调的是满足人们安全及情感归属、成就与自我实现等精神层画的需求,它更要重视对人本身而不是人的身份的管理,通过营造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的氛围,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软性的内敛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充分依托建设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通过设计与企业文化高度契合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来提高管理放率、管理质量,实现管理目的,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平稳发展。希望今后能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试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摘要】文章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讨论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与条件,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建设;作用;联系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量的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导向作用,反过来人力资源管理也影响着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和员工的桥梁,能够使得员工更加努力的为企业作出贡献,因此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的愿景和员工的价值观相一致的企业文化,正是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建设的目的所在。 一、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所大量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循的一系列观念和行为形式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企业的所要达成的使命、价值观道德观、做事准则和传统习惯等。对于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关键。 人力资源是指,人体内部的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并且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者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劳务的人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优势。因此谁拥有最雄厚最强大的人力资源,就会在世界经济赛局中稳操胜券。人力资源是宏观上的一个概念,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人口总体的一部分。它对于决定经济增长是一个主要途径,因而现在很多人称其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或者是真正的资源。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指从事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人的一个总称,它强调的是人的质量,是劳动力资源中突出和较优秀的部分。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应该更加务实的通过人力资源这个途径来贯彻企业文化,而人力资源开发者应该更加明确的体会到企业文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文化紧密相联,而战略和文化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出发点,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使得我们认真的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得失,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同样使得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与时俱进更加的得到人心,这样企业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优秀企业文化的创建是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优秀企业文化就会聪明的把员工的理想和企业的发展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样就会使得企业职工有了共同一致的价值观,于是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分歧就会减少,他们之间更多地是彼此信任,彼此交流,彼此沟通,因而也就使得企业的各项活动变得更加协调。 2.企业文化就类似于一根无形的纽带,可以把职工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职工都会产生主人翁意识,从而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不断的发掘职工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使职工心甘情愿的并且是相当积极的为企业出谋划策,以此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更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这种纽带作用就是一种强大的凝聚性,尤其是在企业困难之际或者是创业开辟时更加会显示出无比巨大的力量。 3.人的因素是企业文化注重考虑的因素,其强调要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以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标尺,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能动性,激发职工和创造性,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当树立起平等民主的良好形象,让员工在企业中找到温暖的感觉,从而一心致力于企业的发展。尊重和信任职工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主管领导要宽容大度,对职工要真诚相待,一定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避免和员工之间产生信任危机,这样才会更大限度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4.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把职工凝聚在一起,还可以对职工起到约束作用,企业文化无形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对职工实现自我约束和外界约束的统一。 三、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文化变革具有强化作用 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并不是从此以后就固定,就一成不变了,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所以,企业如果想在市场上获得有效的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绝对不能简单轻易地满足自己现有的文化,而是不断地去审视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一定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适时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但是企业文化的变革又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是艰难漫长的过程,因为其变革势必会对旧的过时的文化进行剔除,而融入进去新的文化,这样的渗透过程会碰到很多的矛盾和碰撞,因而在这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就在企业文化变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力资源开发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变革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招聘人才和员工培训的影响。企业招聘新员工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招聘程序录取与企业价值观相近的人,淘汰与企业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在培训员工方面,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培训,要求其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培养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而对于现有员工,就要定期对其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不断的强化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并且也可以听取员工的不同意见,适时地对企业的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补充和变革。 第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方面的影响。应该将员工是否遵守企业文化作为对员工进行考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并且在薪酬设计上还应该拉大表现不同的员工的薪酬差距,真正让工作表现好、遵守并且发扬企业文化,对企业贡献大的员工受到该有的奖励。这样才会更加激励员工,更加的完善和发扬企业文化。 四、总结 今天的市场经济是充满竞争的经济,而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竞争又是实力和水平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留住人才,求得更大发展,必须要依靠企业文化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尊重信任员工,把员工的理想和企业的发展统一在一起,构建合理的教育机制,企业员工的干劲和创新精神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动力,聪明的企业家绝对不会抹杀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而是会千方百计的发掘和激发员工的进取精神,开发员工的个人理想,这样员工才会为企业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企业一一定要消除掉一些员工头脑里存在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陈旧思想,一定要建立一种鼓励员工创新进取,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的精神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样的企业文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会得当,企业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企业要通过各种努力和建设把人才留住,通过企业文化更好的促进人力资源的优良管理。企业既需要强大的硬件,更加需要强大的软件,现在的每一个企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如果企业没有这个良好的强大的软件基础,在强悍的硬件也是枉费,也会使得企业缺乏生命力,从而被市场淘汰。 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企业文化重在建设,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文章通过分析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功能,以及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真正形成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分为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是表象,由一系列有形的文化因素组成,如企业标识、厂容厂貌、产品外型及包装、广告宣传及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行为层次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管理分格,员工的精神风貌等。而精神层次才是企业文化的实质,由各种无形理念因素构成,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目标等。 说到底,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 2.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指明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企业目标上来。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职工的注意力必然转向什么,企业文化越强有力,越用不着巨细无遗的详尽的规章制度。 (2)凝聚功能 被企业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周围,并吸引后者跟入,同时对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产生吸引力。 (3)提升功能 先进的文化理念可提高企业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 (4)激励功能 崇高的文化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力,让企业职工有盼头,有奔头,让企业外部的合作者产生合作的动力,对消费者激发其信心。 (5)自动控制约束功能 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对这些方面,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 (6)辐射功能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在本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各组织之间发挥辐射作用,而且还通过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对企业外部、对社会发生辐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职能 1.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不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它提倡的是以开发为主的人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选择、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它是将组织内所有的成员都作为一种可开发大的资源,通过科学的管理,以求得以下三方面的和谐:一是求得人与事的最佳配合,使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发挥团队力量,同进步,共发展;三是求得人人能胜任本职工作,发挥其潜力,做出最大的贡献。 2.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管理职能中的任用职能,也即企业员工的配置问题。根据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企业需要什么人,哪些人适合哪些岗,为每位员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和为每个岗位找到最适合的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2)有效开发人力资源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也体现在员工的发展上。如果企业没有人力资源开发,则企业的知识结构很容易老化,所以企业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组织需要不断地学习。要着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不断挖掘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得到最大效度的发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 (3)对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人力资源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通过努力使企业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提供有关企业外部机会和威胁,有关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成功地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参与以及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为改革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4)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的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建设对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因为正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创造和发展了企业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势。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本身就可能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 企业文化可以塑造员工的价值理念,激发员工的行为动向,改造员工的道德人格,凝聚员工的心智思想,强化员工的工作精神。它是通过心理管理来优化员工的心智模式,给员工创造和谐、宽松、富有激情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员工自发地形成和产生较高的期望目标和工作动力,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作行为,向自己的期望目标努力。 人力资源管理说到底,就是以人本管理为主要体现形式的管理手段。人是管理的资源,但这种资源是通过文化的积淀、显现、发挥、开发出来的,只有在突出企业文化背景下谈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开发更具有人文资源的特征。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一句话,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的是导向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对企业文化起到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如下: 1.用团队文化凝聚人才 企业文化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成员团结在企业的周围,产生凝聚力,形成强大的团队文化。优秀的企业无不倡导团队文化、团队精神。团队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友好协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其相互依赖和信赖的人际关系。通过企业团队文化建设,企业内的生产关系和人事关系得以理顺和规范。 2.用制度文化约束人才 俗话说“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企业精神文化的根本保证。企业精神所倡导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必须依靠制度去保证,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使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 3.用精神文化鼓舞人才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精神风貌等的集合体。通过精神文化来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企业树立的精神文化要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反映、表现员工的生产意识、竞争意识和道德意识,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管理 原则,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4.用创新文化开发人才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创新文化如同企业的品牌,是企业发展的象征。企业创新文化能力的高低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创新型人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立激发创新人才的企业创新文化氛围尤为重要。 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中塑造与传播企业文化,使员工了解、认同并遵循它,逐渐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有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最终也达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选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企业在选人时就要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联系起来,选好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要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制订招聘要求,在招聘过程中要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人员,对被聘者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这样选择的人员既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又可以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 2.结合企业文化进行育人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真正的职业资格。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培训不仅是包括使员工掌握基本的岗位、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传达给员工,也就是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要用企业文化去整合和占领员工的思想,让所有员工都必须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用这种企业文化在现实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纳入到企业目标的轨道,激励员工的责任感。 3.企业文化与用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的最大效能,绩效评估可作为衡量用人结果的标准。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使全体员工团结一致的凝聚作用,使员工产生“认同感”,积极参加企业的事务,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业绩。 4.将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中 如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要探讨的主题。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作为多元考核指标的一部分。改变以往在员工考核时,只注重业绩指标的现象。通过长期的量化考核,从而使员工明确企业鼓励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达到自我接受,自我规范的目的。 5.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留人 (1)要用价值观念感召人:价值观作为组织的经营理念和信仰,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在具有浓厚企业文化的公司中,特定的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用企业英雄示范人:一个公司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往往就是领头人的风格、精神,以及其经营理念的传播和贯彻。如果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这些价值观的化身和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企业中的英雄向人们传达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是,“我们这个企业提倡的是什么,应该像谁一样才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们企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标准。 (3)用文化活动凝聚人:一个优秀的企业往往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凝聚人。这些文化活动虽然很少像公司政策那样有成文的规定,但它们的作用是类似的。 (4)公司还可通过举行各种仪式庆祝取得的成就:例如年度新产品揭幕仪式、庆祝员工取得卓越成就的庆功大会,以及邀请富有鼓动性的演说家举行展望未来蓝图的演讲会。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表演、娱乐活动和竞赛项目,以增强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又为人力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开发环境。人是管理的资源,由于这种资源是通过文化积淀、显现、发挥、开发的,因此在突出企业文化背景下谈人力资源,其更具有人文资源的特征。只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理论进行管理,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浅析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是21世纪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和深刻的交互作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构建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利用企业文化通过有效途径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是企业加快发展的最经济的战略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恰恰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协调的分配体系,全面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方向,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指企业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才用才理念。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反对“任人唯亲”。反对平均主义,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建立一套科学衔接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彻底把传统的刚性管理转向柔性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先进理念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具备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定注重“以人为本”。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软法宝,有些的企业文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员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员工主动适应创新要求,不再抵触企业改革,而是积极地配合企业的改革,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几各项制度的顺利执行。 1.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创造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条件,无疑对增加员工积极性。保持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让员工了解企业大事,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要,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同时,管理层应团结上进,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加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员工感到在本组织中工作是愉快的。 2.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适应力,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为人力资源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中燃文化倡导创新,提倡挑战,鼓励员工树立一种“勇立潮头搏大浪”的闯劲,时刻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不断促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改革企业内部环境,培养员工主动适应和欢迎改革的观点,不惧怕改革,不阻挠改革,而是主动参与和支持改革,这样就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以及新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实行竞争上岗,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员流动机制;有利于以绩效为衡量标准的薪酬制度的实行,从而实现内部分配公平,避免优秀人才流失。 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并提高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优秀的企业文化容易被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由于大家的认同,员工就会自觉的用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规范和要求自己,由于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制度的交融,所以员工用企业文化来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就是在自觉遵守企业制度,有于发挥其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支撑,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执行的可靠保障。任何形式的企业文化都离不开制度的承载和支撑,如果没有制度的支撑,企业先进的理念就会悬在半空,将会难以贯彻实施。没有制度做支撑,企业文化的理念也只会成为一种摆设和“花瓶”。我们就应该与企业经营管理建设、市场服务建设、生产管理建设一样,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为企业文化的执行提供载体和可靠保障。 企业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才能将抽象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通过与具体的管理行为相结合,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同,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形成在企业内、外部获得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真正树立公司外部形象。 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首先,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第二,将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的教育培训之中。第三,将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第四,将企业文化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第五,将企业文化与沟通机制相结合。第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文化作用的媒体形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树立本企业的模范人物、典型人物,这也就是树立榜样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人物典型就会发挥鲜明生动的感召力。如果企业家身体力行,成为企业文化中的典型人物,那么就会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了。 企业文化要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考核手段。只有将抽象的企业文化核心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行为相结合,才能实现文化理念的落地生根,真正得到员工的认同,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形成企业内外部获得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真正树立企业外部形象。
0引言 在进行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施工质量与工程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路面质量与该公路安全性,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不仅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做好路面施工资源计划与控制的基础。为此,要想在节约施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就需要加大施工质量管理力度。 1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 进行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助于提高公路整体性能,保证公路质量与人们出行安全。在具体施工时若管理人员能够加强自身工作责任感,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则可以在尚未使用施工材料前发现施工材料问题、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操作不准确以及摊铺不平整、压实不彻底的问题,此时施工单位则可以进行及时完善与改正,在提高该公路各项性能指标的基础上,使得公路能够满足后期使用需求,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并保证公路的使用寿命。二是有助于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支出,由于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成本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与预算偏差过大的问题,此时公路质量与施工成本都会受到不良影响,但是当公路施工单位能够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时,则可以控制好施工因素,降低其对施工成本与施工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而使得施工单位能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2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管理策略 2.1基于公路使用需求,明确路面施工管理目标 为了做好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就需要获取更多与该公路工程有关的资料,进而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日后使用特点以及该公路周围土质、水文特点,明确路面施工管理目标。首先,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单位需要收集与该公路有关的资料,具体来说,主要包含公路日后使用方向、公路最高通车重量以及公路计划日通车数量,大体上确定公路使用需求,并做好施工方案与相关数据的核对工作,保证后期施工可以顺利进行;其次,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单位与业主单位所制定出的施工目标,制定出更加细致的施工管理目标,其中既需要包含到公路路面垫层施工管理目标、基层施工管理目标、面层施工管理目标,也需要详细包含到每一层次施工计划以及具体的施工管理方案,对管理人员的惩罚与奖励办法,促使施工管理人员能够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做好每一细节管理工作;最后,施工单位还需要明确质量管理人员管理范围与具体的管理责任,在明确权责范围的基础上,提高路面施工管理目标落实效果。 2.2严格控制施工材料,做好进场材料质检工作 在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是重要的施工元素,只有具有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沥青混凝土材料,施工质量与进度才能够得到保障。基于此,笔者建议施工单位在开展施工人员培训时,应引导他们掌握施工材料区分方法,保证在具体施工中施工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材料质量问题。除此以外,施工单位还应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保证进场材料质量。其一,施工单位应做好材料采购人员培训以及监督工作,从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两方面强化采购人员对材料质量的认识,在提高采购人员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对采购环节的监督力度。施工单位既需要监督采购人员是否按照公路工程施工标准以及具体施工目标选择施工材料,同时施工单位还需要在保证材料质量符合标准的基础上,加大对施工材料成本的分析,切实保证所引入的施工材料质量与价格都能够符合工程需求;其二,施工单位应做好材料进场前的检测工作。由于从水泥、沥青、砂石等材料表面上进行观察,无法了解该材料具体性能以及材料综合使用效果,为此,在采购人员完成材料采购后,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业的材料检测人员进行审核,此时施工单位需要避免出现采购人员与检测人员相同的不良情况。一旦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材料性能达不到标准,则需要在更换材料的同时探究原因,合理惩处材料采购人员。 2.3根据工程目标,控制沥青混合料拌和及运输质量 混合料拌和以及运输是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若在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施工单位所选用的温度、遵照的配合比错误,则会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质量,导致沥青混合料无法满足公路工程施工需求,此时会出现降低工程整体质量的不良情况,或会增加施工单位成本投入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做好沥青混合料拌和以及运输质量控制工作十分重要。在拌和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选择配备实验设备足够的拌和厂,保证其能够及时为施工单位提供试验资料,并参照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需求,制定出配比符合的沥青混合料。在完成沥青混合料试拌调试后,施工单位应做好混合料运输工作。此时需要选择自卸槽斗车辆作为混合料运输车辆,同时在该运输车辆中应安装干净的金属底板,在保证车槽内干净时将混合料放入车辆中开始运输工作。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后,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应处于摊铺机前方,卸载混合料时,为避免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现象,运输人员则需要在控制与摊铺机距离的前提下,每卸1斗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除此以外,在正常施工时,禁止出现运料车撞击摊铺机的不良情况。 2.4做好公路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碾压施工 进行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施工管理时,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加强对摊铺机运行速度的控制,若摊铺机出现运行速度过快的情况,则会影响摊铺平整程度,且在摊铺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需要保证摊铺机驾驶人应以匀速驾驶摊铺机,切实提升摊铺质量;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也需要加强对摊铺机距离之间的控制,通常会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摊铺机组成梯队联合进行摊铺,此时质量管理人员就需要保证前后摊铺机之间能够形成10~30m的距离,并尽可能保证前后摊铺机能够处于同一行驶速度。在整个摊铺过程中还需要做好摊铺厚度控制工作,切不可出现一处厚一处薄的质量问题。进行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碾压施工管理时,应做好碾压次数以及碾压速度的控制,在刚刚完成摊铺时,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应选择质量相对较轻的压实机进行压实操作,在这一阶段应将压实次数控制在3~5次;随着压实度的逐渐提高,施工单位应选择质量相对较重的压实机进行压实操作,在压实过程中应做好压实度测定工作,当发现压实度符合标准后,完成试验路段碾压速度与碾压次数的测定工作。以试验路段碾压速度与碾压次数为基础,完成整条公路混凝土路面施工。 3结语 总之,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沥青混凝土材料进行公路路面施工,做好该类路面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日趋重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议相关施工单位以及业主单位应从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入手,严格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质量,保证公路路面更加平整、稳定,为人们日后出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长远发展。
前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届时,企业将更加关注客户的体验价值,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把握客户需求,重构客户体验流程,同时建立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推进企业与其他组织机构间协作共生、共同发展,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还需要深化经营理念,变革商业模式,升级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但是目前,企业尚存在数字化人才短缺的挑战,如何把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特征,高效培养数字化的商业创新型人才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大数据时代,市场正在发生颠覆式改变,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有必要顺应时代形势,聚焦新技术、新趋势,积极打造数字化人才梯队,为数字化转型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一、大数据时代数字化人才的定位 数字化人才是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与补充技能为企业业务赋能的人才,它并不单指掌握ICT(信息通信技术)的技术人才,更多的是要求在掌握ICT基础上具备以下的能力:数字化战略。可以站在宏观角度统筹和规划全局,基于企业现状、结合市场动态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思维。擅长归纳总结,能够把握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路和路径,基于数据分析发现问题、掌握规律,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数字化执行。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可以在线远程协调与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在线远程交流合作达成目的;数字化创新。具有开放的眼界和胸怀,能够博采众长,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扩展个人知识领域,同时敢于突破模式,能够在工作中积极引进新观点和新方法,在变革中寻求突破。总体而言,这样的数字化人才是具有新技术理念和变革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跨界型人才。同时,企业从大局出发,还应当考虑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创造,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人才还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可以推进企业与社会共同成长和进步。 二、大数据时代培养数字化人才的迫切性 数字化时代,市场形势变化万千,企业商业环境与商业竞争的不可预见性增大。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背景下,许多行业被重新定义,而且时间轴大大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企业争夺用户的时间窗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企业而言,拥有高水平的数字化人才队伍,是帮助企业适应数字时代发展、促进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数字化人才十分紧缺,有文献报道我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仅有5万多人,但是人才需求缺口超过百万,供需比严重失衡。因此,对于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人样,除了要积极吸引数字化人才外,更要从内部重视培养数字化人才,提升现有员工的数字化技能。从目前来看,企业各层面对数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下:技术层面主要需求大数据开发工程师和大数据运维工程师,特别是前者,十分紧缺;业务层面则主要需求大数据项目经理和大数据产品经理;管理层面主要需求首席数字官,这是一个关乎企业未来的战略性职务,可以推动企业组织方式与运营模式的数字化转变。 三、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战略思考 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应当立足大数据时代背景,紧密围绕企业战略和发展目标,积极构建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企业数字化建设,重点培养高精尖的综合型数字化人才,同时全面提升员工数字化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而企业确立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战略,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人才培养理念 生产和销售是企业经营的两大重要环节,生产促使销售,销售带动生产,两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严抓生产技术,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做好产品销售。而为了实现两者有机结合,企业需要培养技术与业务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企业内部团队培养中,基于业务视角开展数字化培养十分必要。员工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术特长,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应当根据不同员工的业务模块,有针对性地培养员工的业务能力,可以帮助快速推进数字化项目,同时利于员工快速成长。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当开展业务与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发展项目,可以选拔具有潜力的年轻业务骨干,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他们的数字化能力,并注重业务与数字化能力的结合,让企业员工成为善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业务的人才,从而提升业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加强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 大数据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应当加大数字化项目建设,而数字化项目建设的成果有赖于丰富的经验以及部门和人员间高度的配合,这对于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具有重要助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数字化项目建设需要搭建技术平台,需要有灵活的组织构架,这是大规模团队协作的基础。而团队协同合作一旦建立起来,随着组织动态化发展,部门归属和层级界限逐渐弱化,员工之间协同性增加,企业内部凝聚意识增强,可以激发组织内部的相互信任。数字化人才的流行性较高,无论是企业引进的数字化人才还是内部培养出的数字化人才,都存在与其他员工的融合问题,数字化项目建设可以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能基于项目带动来共同学习,有利于企业员工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开展,综合提升企业人才数字化水平。 3.加大力度招募数字化员工 员工内部带动是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企业内部首先必须先拥有数字化人才,从而为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对此,企业应当更新招聘观念,加大力度招募数字化人才,不断扩大数字化团队成员。招募不仅要强调人才的技术和能力,更要注重是否与企业数字化发展相契合。不过,不同的企业生产规模与经济实力存在差异,有些企业聘用数字化员工的能力有限,无法通过高薪留住精英。对此,可以考虑灵活的用工模式,不拘一格降人才,视情况选择实习生、项目式兼职或返聘人员等。这之中,不乏具有创新精神的少年,积累了大量业务经验的实践者,既能帮助解决数字化人才短缺问题,亦可以为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助力。 四、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建构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企业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同时注重数字化人才培养,积极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为企业成功转型源源不断注入动力。 1.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 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涵盖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关键能力、行为要求等,可以为企业高效有序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依据和支持,这也是企业选拔人员将其培育成数字化人才,同时任用和管理数字化人才的重要基础。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的构建,应当立足于以下两点,一是数字化人才的定位,而是企业实际数字工作任务情况。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的内容,应当涵盖“业务基础知识、数字化理论知识、数字化专业技能、数字工作绩效、核心价值观”等维度。另外,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还应将企业员工根据有无数字经验及经验水平划分不同层级,如由低到高划分为无数字业务经验者、有数字业务经验者、数字骨干、数字专家,为个体化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以及充分发挥数字专家和数字骨干在数字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提高数字化人才培养效率。 2.布局数字化学科体系 基于建立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经营目标及未来发展战略,布局建立层级的数字化学科体系。该体系应当涵盖信息化、智能化、多媒体等方向,涉及企业运营各个环节,包括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物流转运、产品销售以及相关财务、服务等工作。以此掌握关键知识与实践经验,凝练共性化数字技术,掌握核心,加强管理。在此基础上,基于企业数字化发展战略与工作目标,结合企业未来远期的人才培养规划以及现有大量人才评价数据,利用人才盘点会议,测评和盘点数字化人才。据此绘制内容涵盖数字化战略目标、关键岗位梯队计划、高潜人才发展计划等在内的数字化人才地图,创立企业内部数字化人才库,建立系统化、流程化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程序。 3.系统策划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具有前瞻性,需要立足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业务需要,系统、全面、整体的谋划数字化人才培养规划。而企业对于数字化人才培养能力的预测,应当基于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人才的数字化能力是否符合企业自身数字化战略的价值理念;二是人才的数字化能力是否为现阶段前沿的先进信息技术;三是人才的数字化能力是否符合自身专业业务需求,有无优化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企业还需要对自身内部优劣势以及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企业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最后将多方因素结合,系统策划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并绘制具体分解图表,作为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行方案。 五、大数据时代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 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为了提高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提高人才培养效能,应当根据企业经营及人才实际情况,针对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定位自身价值链,然后借助数字技术高端转型。数字化人才培养也需要围绕这一思想,有序开展培养体系的建设。 1.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 企业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多种教育培训模式大力培养数字化人才,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让企业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可以有足够的数字化人力资源为生存发展提供保障。推动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也是如此,这也是推动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和支撑,能够为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战略层面为企业培育数字化的领导力,同时贯穿于企业人员各个层级,打造坚实的数字化队伍,微观层面则是推进数字化管理逐步代替传统的人事管理,积极打造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人才培养要与企业数字化战略经营结合 无论是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还是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企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这就要求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自身数字化转型方案高度契合,这也是确保数字化人才培养能够为企业提供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两者存在偏偏差,必将降低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效能,同时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的融合,这会给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变革,数字化人才培养一定要紧紧抓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目标,据此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 3.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 关于数字化人才培养,目前以后不少企业展开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后续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是经实践证实的提高人才数字化能力可行办法。企业可以根据测评和盘点的数字化人才培养结果,预先选出想要培养的目标人才,将他们聚拢在构建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内统一培养。此法可以利用规模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培训效率,在保证培训效果的同时,缩短培训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员工的数字化技能,更要注重输出数字文化理念,增强他们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同感。另外,为了实现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稳定经营,企业应当将其上升到核心战略层面,这样可以向员工传递出企业的态度和决心,对坚定员工接受数字化培训的信念具有积极作用。 4.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企业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过程中可以参考以往先进经验,但必须立足企业自身实际,会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与不足。对此,可以将质量优化经典模型—PDCA循环引入到数字化人才培养管理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解决问题,促进人才培训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企业可以支持员工参与到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中,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前提下,鼓励他们用双眼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实现员工价值增值。在此基础上,将考评与激励机制引入到数字化人才培养中,将员工数字化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参考员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调整数字化人才培养策略,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5.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首先,遵循数字化知识管理原则,从业务数字化和数字业务化两个维度出发,基于数字化素养、数字化技能、数字化业务等层面,构建数字化培训课程体系。其次,加强与一流高校和数字化服务机构的战略合作,整合企业内外部数字化培训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库。特别注重与数字标杆组织的合作,尽量为员工提供现场观摩、随岗培训等数字化培训机会。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托数字化企业平台,开展场景化模式培训。通过模拟真实的数字商业环境,对员工进行数字化场景模拟训练,切实提升员工数字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强化员工的数字化素养和职业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数字化人才需求迫切,积极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企业而言,培养数字化人才任重而道远,企业应当树立正确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布局数字化学科体系,系统策划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同时,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积极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数字化战略经营结合,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高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数字化人才,更好地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者:梁逸秋 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
民办教育论文:关于河南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0000而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弱势群体,近些年,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国家要富强,必须通过教育来强国;而教育体系的强大就需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的一个省,我省民办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和难题,需要学者们根据具体省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使我省的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使我省从教育弱省变为人才强省,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和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河南;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对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很多学者或者从事民办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在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制约因素、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发展前景等形成了各自的看法。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民办教育是一股独特而又有活力的力量群体,很多西方国家都注重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状B仍处于低迷状态。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的经济和教育相对西方国家不发达,这就导致了我国在教育方面的资源拖投入比较欠缺,从而产生相应的连带效应,那就是我国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低。国家提出“中原崛起”口号后,河南省的地位越来越高,河南省将会遇到更多的机遇,做一些关于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深入细致的研究符合我省省情的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深层次问题。 二、内容研究思路 民办教育包括很多种,比如中小学、中等职业、高校教育等,本研究主要从我省民办高校现状出发,研究我省民办高校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在教育和经济欠缺的情况下实现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的重难点在于对我省民办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提出我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总结部分民办教育机构成功经验,对我省民办教育的现状作出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从而提出实现我省民办教育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研究主要思路拟从研究我省民办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省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理论、应用价值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在我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有些学者往往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本研究所提出的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区别;以及利用知名民办教育机构作为研究对象,把他们的成功经验直接总结并分析,利用其中对大众民办教育有力的因素,做积极推广使用,这对于我省整体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果效果很好,还能为我省乃至我国制定民办教育相关政策建言献策。无论是其理论价值,还是实际应用价值,都非常重要。 四、研究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为了能够使研究的结果效率最大化。主要有: 查阅文献法:不仅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是独特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比较论证法:主要是通过与公办教育相应部分的对比,能够直接发现问题; 案例分析法:直接到知名民办教育机构进行访问分析的方法; 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总结。 五、研究内容概述 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同事间的了解,在查阅大量资料和了解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目前我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观念问题。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认识问题。民办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到底存在什么样的价值。二是人们对民办教育的偏见认识问题。三是社会对民办学校学生认识问题。特别是企业对民办学校学生存在误解,甚至有严重的偏见和歧视。 其次是民办教育同样也需要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发展从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相应的制约;民办院校教师身份受到歧视,导致民办院校教师稳定性下降,使办学成本上升。 再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始终困扰民办院校发展的大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我省多所民办院校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比较大,有的受利益驱动,有的只是临时兼职,思想不进取。教学管理理念传统,科学研究成果少,创新不足,教师结构长时间不更新,老龄化比较严重。 最后是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一是国家对民办院校的管理不到位,无法可依,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管理效果极差。二是大多民办院校存在严重的家族式管理。 通过研究,我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系列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不切实际,盲目求发展。只有社会发展需求,民办教育才能有办学基础。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其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是能够满足社会市场的各种需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如何满足教育的多样化,民办教育就是一种恰当的方式。 2.办学资金来源不足,来源单一 民办教育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社会资金是民办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社会资金由学费和办学者投资两方面组成。众所周知,民办投资受投资者的经营状况的影响,而投资者的经营状况又是受制于市场经济中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投资商的资金稳定难很大。 3.教师待遇不高,缺乏归属感,造成严重流失 目前民办教育的教师大致分三类:一是公办院校退休的教师,二是民办教育聘请的年轻教师,三是校外兼职教师。据相关报道,民办高校专职教师近年来增长迅速2013年比2011年增长了2.1倍左右,但专职教师比例只占30%左右,明显偏低。 4.教育教学质量偏低 教育教学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其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它收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生源、专业设置及教学设备等。资料统计,除少数民办高校办学有特色、资源较充裕、毕业生就业率高以外,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不及公办高校。 7、总结 针对我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初步总结出了部分结论和建议,比如准确定位,树立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办学资金;转变职能,优化制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运行机制;提高教师待遇,防止流失等。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还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仅仅是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对于我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等的研究仍然不足,需要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并需要大量收集资料,尽量多的总结出我省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民办教育论文:浅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民办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动 (哈尔滨石油学院,哈尔滨 150028)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院校生存之道,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民办高校应将稳量增质作为其不断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灵活机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学术研究投入,致力于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水平。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土木工程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办学特色较为鲜明、办学质量较高的民办院校,其较好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成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认可。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着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应该具有面向行业、区域济社会发展,能够做到上手快、有后劲、具有真正创新精神。 二、内涵式发展 在逻辑学的范畴,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而言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明确了我国今后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坚持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践行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各高校认真研究仔细制定的首要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民办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三、民办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刘明浚于1993年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首次提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一定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样式”。教育部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民办教育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突破传统的教育局限,紧密结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特色之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型教育模式,民办教育具有自身特点,不能草率照搬公办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不能迷失自身的定位。同样,民办教育也不能向高职院校看齐,自降底线,失了自己的本科身份,必将不被社会、家长和学生接受。今天,民办高校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但仍然存在劣势,在未来发展中,民办高校将面临生源数量与质量等客观约束,特殊的身份地位决定了民办高校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走一条符合自己的特色之路。因此,创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民办本科高校积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和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 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首先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科学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石油化工行业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突出特色,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构成 为满足市场需要,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认真研讨,构建了“一主两翼三层次”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个体系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三体系有机结合,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一主两翼三层次”即以高等数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学为主干,以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为两翼,以专业基本技能、专项能力、工程技术综合能力为三个层次。其中,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工程图阅读、CAD绘图、测量技能、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土工试验等,专项能力包括生产实习、各种单项课程设计、各种综合实习,工程技术综合能力包括施工管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1.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课程由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素质教育课程构成。新方案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整合更新教学内容,降低传统本科教育中的基础理论和学科性课程比例。调整理论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以有限的课程来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保证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知识,促进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实行将高数、外语等公共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内容上弱化理论推导过程而注重应用结论,多讲范例;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讲解基本理论之后强化实践操作,最大程度地联系工程实际,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编写应用型本科教材《测量学》、《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上、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CAD》等。 2.实践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工程技术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系列训练组成,实践教学时间累计超过四十周。基本技能训练增加工程图阅读、工程结构创新环节,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图纸,进一步培养了创新精神;专项能力训练将独立的设计环节穿线,体现整体概念;工程技术综合能力训练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训练基础之上进行,三个层次系列训练打破传统,实行集中训练,营造良好的工程环境,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真正达到工作后上手快的目的,并且学生在参加国家及省、市专业技能大赛多次获得高级奖项。此外,结合工程实际工期特点,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假期相连,外延了实习时间,为培养学生综合技术能力,毕业后参加实际工程建设工作上手快提供了更好的锻炼。 实践表明,通过增加学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最后学生掌握本专业和工程技术能力,完成工程师基本训练。 3.素质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本身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两课”学习;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校内外科技文化活动;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社会素质。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 五、结束语 现阶段,民办院校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取得更大的飞跃,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同时,须在规范化办学、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和科研工作等方面下功夫。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曾指出,中国的民办高校应该分层分批从“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的角色转向“公立高校的重要竞争对手”的定位。哈尔滨石油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也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审视自己,奋力前行。 民办教育论文:如何鼓励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内容摘要:民办教育体系是我国整体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的要求,必须进行民办教育发展策略的鼓励及引导,实现民办教育发展模块的准确性、清晰性定位,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展开民办教学,推动民办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适应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实现我国整体教育结构的调整。该文就民办教育事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展开分析,旨在解决民办教育过程中的政策问题、社会支持力问题等,实现我国民办教育工作的健康稳定运作。 关键词:民办教育 政策目标 民间资金 平等性 规范管理 一.民办教育事业的必要性 民办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事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运行。通过对民办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弥补我国财政投入的不足,民办教育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民办教育举办者及学生家长。通过对民办学校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学位不足的问题,实现教育投入模块的多元化,缓解了我国本科大学上学难的问题。通过对民办教学的开展,实现了我国教育投入模块的多元化,实现了教育投资主体结构的整合及分化,有利于实现全社会办学资源的整合,实现我国教育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 二.民办教育方案 1.加强重视。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民办教育政策方针,目的是解决当前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歧视问题,提升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正确性认识。整体来看,教育部应该继续出台支持民办教育的政策文件,不能简简单单的开展民办教育,需要建立健全民办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民办教育,满足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将民办教育放在突出地位,进行强有力支持措施的制定,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资的教育投入机制。 2.国家扶持策略。我国“22条”政策方针对民办教育作出了明确性的定位,这体现了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日益重视,这几年来,随着公立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有些人质疑民办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需求,“22条“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国的民办教育并不是对公办教育的补充,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及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仅仅开展公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民办教育无论在教师待遇环节、办学招生环节、学生权益维护环节等都实现与公办学校的同等政策待遇、同等设置标准。”22条“有效落实了民办教育的各个教学发展细节,为落实民办学校招生、民办学校教学、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体现了我国对民办教育的充分重视。随着社会对民办教育接纳程度的不断提升,民办教育的同城待遇问题必然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 3.强化管理及参与环节。为了满足现阶段民办教学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民办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进行民办学校理事会成员构成模块的优化,进行学校举办者代表比例的限定,针对学校的关键性管理岗位进行亲属回避机制的应用,进行民办学校董事会议事规则的完善,实现不同运行程序的协调。在董事会召开学校重大事项会议时,必须做好会议的及时记录工作,需要请全体董事会成员进行签字,并且存档备查。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健全校长及领导班底的筛选机制,进行校长任期制的应用,确保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权利、行政管理权利等的依法行使。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体系的健全,进行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实现民办高校督导专员机制的健全,进行民办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为了满足现阶段民办教育的发展要求,进行校园安全管理及保卫机制的健全是必要的,现保卫力量的配备,实现安全防控机制的完善,实现校园整体安全稳定性的提升。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健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及资产管理制度,落实好学校法人财产权,在法律规定期限内,任何人不能侵占学校的法人财产。 在管理环节中,民办高校举办者需要做好办学积累资产、投入资产等的分类登记建账工作,将一系列的公共性资金存入到学校银行的专款账户中,主管机构要做好学校公共性资金银行账户的监管工作,避免出现办学经费被挪用的状况,实现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实现财务监督环节及资产监管环节的协调,实现民办学校财务的公开化。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模块,需要进行财务审计结果的社会公布。为了实现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学校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进行民办学校规范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为了达到上述工作要求,需要进行政府参与环节的强化,各地区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需要考虑民办教育的作用,做好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工作,健全相关的督导及评估机制。 三.结语 为了满足现代化教育工作的要求,进行民办教育系统的完善是必要的,从而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促进我国整体教育进程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 民办教育论文:河南民办教育机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河南民办教育机构的不断兴起,民办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成为各高校之间相互竞争的核心,乃至成为民办教育机构生存的主力军。然而由于条件所限,民办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的职称以及学历较公办高校相对薄弱,因此,兼职教师队伍就成了民办教育机构师资力量的重要一部分。兼职教师对民办教育机构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建设、以及办学成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民办教育机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在河南省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下,民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规模,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河南民办高校中还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因此,分析影响河南民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务之急。同时也为河南民办高校顺利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文在选取了河南一所有典型代表性的民办高校进行了实际的调研,并结合访谈等形式,对河南民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做法较好的一些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为借鉴,提出了适合河南省民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生师比例达不到本科教育评估要求 全省民办高校生师比例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部的评估要求,原因是兼职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如果加上兼职教师的数量,生师比例即可接近教育部的要求。据悉,河南民办高校为了迎接教育部的本科评估工作,目前也都在扩大专职教师的招聘工作,增加专任教师的数量,缩小兼职教师数量,从而重新达到一个新的比例状态。 2.兼职教师质量有待提高 河南民办高校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其他各公办高校教师,很少来自于企业、或者科学研究单位等。这就与现实中的转型发展不相符合,之所以提倡各高校进行转型发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于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但首先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本身应该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很难切合实际。因此,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应该放在企业,可见,我省目前的兼职教师在来源上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兼职教师质量还有待提高。 3.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民办高校目前在高等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有自己的不足,比如建校时间短,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还在探索中。所以,对兼职教师这一块的教学能力也处在不断的探索阶段。另外,从民办高校兼职教师这一重要角色来看,除需要具有一定的行业、专业的丰富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具备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当务之急。 4.兼职教师聘任困难 民办高校目前在聘任兼职教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聘任兼职教师的来源不是太广,主要局限于普通高校,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少从企业里找到合适的兼职教师,这样就阻碍了实践课程转型的发展;其次是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不好聘用兼职教师,由于在普通高校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方面教师也是同样缺乏,所以,这方面的兼职即便是降低聘任条件也是存在一定的聘任困难;最后是民办高校在兼职教师聘任方面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说要么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要么有中级以上职称并且同时还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才可以聘任等,那么,这就为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一般企业里的青年骨干即便是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经验,但其学历或职称是他们的短板。 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全方位提高对兼职教师的认识 对兼职教师这一队伍认识不到位,是导致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滞后,兼职教师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提高社会各界对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以及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目前仍有社会各界对兼职教师这一队伍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简单认为民办高校聘请兼职教师只是为了弥补师资缺乏,暂时缓解教师不够的压力,进而减少开支。社会各界应该呼吁大家提高对兼职教师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兼职教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次,提高兼职教师对本身的认识。在民办高校中,兼职教师对本身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高低,当兼职教师充分认识到其自身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才能真正使其在民办高校教育中发挥应有的力量,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尽其所能的做好本质工作,积极配合民办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兼职教师日常监控 由于校外兼职教师的特殊性,为能够准确、及时掌握其是否按时到校上课、是否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等,民办高校应加强兼职教师的日常监控,从多方面、多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其动态。对兼职教师的日常监控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是学院教务管理部门,从教务处对任课教师的上课率进行监控,比如有的任课教师因公或因私进行了调课,那么,教务处就要安排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补课监控,包括补课是否按时,补课的地点有没有变化等。同时,教务处可以成立督导组,对兼职教师进行深入课堂听课,随时掌握上课动态以及上课效果和讲授方式方法等。 其次是院系相关部门,作为聘请兼职教师的直接联系人,院系要随时随地与兼职教师保持联系,一旦出现紧急或突发事件,要能够及时进行处理,采取相应紧急措施来进一步减少其影响面。同时,院系可以组成一定规模的听课小组,从院系主任到有经验的专任教师,可以不定期地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和教务处督导组形成一定的互补,全面监控其教学效果。 最后是学院的学务部门,即管理学生的相关部门,学务部门虽然不能深入到课堂进行听课,但可以从考勤学生上课的角度去了解兼职教师是否按时到校上课,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兼职教师上课情况的评价来进行掌握其实际情况,学生是兼职教师直接的授课对象,授课效果如何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综合评价来进行反应,虽然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但这样就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评价和监控兼职教师。 3.做好兼职教师各项服务工作 为彻底从根本上留住兼职教师,不但要提高其课时费及其他福利待遇,在管理上要以人为本,做好兼职教师的各项服务工作,比如在排课表的时候要优先排兼职教师的时间,根据他们在本校的上课情况,他们能到校外兼职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再加上其他原因,兼职教师提供的兼职上课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所以,就要优先排他们的时间,这是在时间上让兼职教师深刻体会到优越感;再者,比如民办学院发班车接送兼职教师到校上课,如遇到特殊天气或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到校上课时,要按因公处理,课时费正常发放等,这些都让兼职教师感觉到人文关怀,进而做好本职工作,奉献他们的教师精神是心甘情愿的。 民办高校在校内树立起兼职教师就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把他们当作专职教师对待,不但要有场地备课,课间有地方休息,有地方为学生答疑,还能像专职教师那样享受图书阅览、资源共享及借阅的各种权限等。这样就为兼职教师的各项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是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民办教育论文:关于民办教育非营利性的思考 摘 要:根据各国经验与理论来说,民办教育一般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形式,民办教育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也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多数民办教育都对非营利性教育与营利性教育的概念不清楚,只有分清民办教育的性能才能有效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根据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特点,需要明确我国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区分其性质。 关键词:民办教育;非营利性教育;民办学校;思考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根据法典第三条“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规定可看出其教育性质,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民办教育却违背了这一法典,有许多民办院校打着非营利的幌子在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引发了社会的质疑与不满。尽管法律已出台,但实践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本文主要针对民办教育非营利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一定建议。 一、什么是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性组织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非营利性组织的英语名称是Non-Profit Organization,它作为一部门的界定是不确定的,每个国家对非营利性组织的理解都不同,其用法也不一样,当前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是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所归纳出的五特征界定:其一是组织性,主要指有正式组织机构,有成文的制度和章程以及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等。其二是非政府性,非政府性是指其机构不属于政府单位,不受政府的支配,被称为民间性。其三是非营利性,非营利性主要是指其机构不进行利润的分配以及分红,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活动方式。其四是自治性,主要指它能够对自我进行管理,能独立决策,独立行使。其五是志愿性,志愿性是指所有参与的成员都是自觉的,是非强制的。组织性为所有属性的基本前提,非营利性与非政府性有着一致的认识与核心。 二、我国民办教育存在形式 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对民办学校做出具体明确的界定,在整个法律中,这是一大疏漏。与民办福利机构以及民办医院的分类管理相比,我国民办学校进行登记时只可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登记,其原因是1995年出台的《教育法》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就导致所有公益性的教育被封闭为非营利行业。近些年来,我国人们在教育上的消费成为当前消费的热点。对于大多数有孩子的家庭而言,在教育上的消费往往占整个消费的一半,而众多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以及中外合办学校的出现,使得我国教育的资金来源已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教育非营利性的规定是无法适应当代教育管理要求的。我国教育法规要求无论是私营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必须遵循非营利性的原则。所以,从原则上来讲,凡是经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院校都可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及营业税,这就表明我国私营教育也拥有国家投入的成分。而这些教育机构不可对赢利分红,必须将其赢利投资在教育中。如果校方终止办学,校方则需要将其投资后剩余的资产返还给国家。但是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部门的监控和管理缺失,有些教育投资者将利润转移进行分红,有些教育者甚至还会以教育为掩护经营教育以外的项目。 三、如何规范我国民办教育出现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民办教育在法律上的地位。在我国,民办教育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但是教育促进法却将其全部列入非营利组织的行列中,这一规定会将公益性民办教育与民办教育融为一列,这样就会导致法律在调整民办教育时表现出不明确的特性,这会使得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教育无法得到法律的规范。其次,国家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应当有与公办教育一样的发展环境与地位。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问题上更为公民扩大了选择空间,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利。与此同时,国家要保证义务教育的完整性,在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完整性后,方可加大对我国民办教育的投入力度。 为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对当前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尤其对于我国民办教育,非营利性的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业的一大重点问题,针对民办教育非营利性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察觉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民办教育论文:民办教育机构会计制度的选择 摘 要:民办教育机构逐年增长,扩大了教育的总量,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资源,但其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对民办教育机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选择合适的会计制度开展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教育机构 会计制度 选择 对策建议 民办教育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时间,民办教育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万多所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在校学生1000多万的规模。30年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民办教育机构也缓解了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扩大了教育的总量、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需求提供了帮助,其作用值得肯定。 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民办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广大人民群众还对民办教育认识处于表面现象,一些民办教育政策出台滞后,而已出台的政策部分学校落实不一定到位,就民办教育机构本身而言,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及风险。 针对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全国人民代表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12月28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下简称促进法),从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学校的组织与活动、教师与受教育者、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管理与监督等方面进行详实的规定。 在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法规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民办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等等。 这些规定对民办教育机构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具有宏观性指导作用,但对具体的学校或机构而言,各地、各校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大相径庭,有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等等,虽说采用哪种会计制度都接受了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除上海市在进行民办中小学会计制度试点改革,统一使用《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其他省市暂无统一的规定。就云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种会计制度并存,相互间的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与国家同类学校间更无法进行比较,其提供的会计资料及相关信息应该有统一的规定,这样才能为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地财务依据。 为此,笔者根据促进法的相关规定,结合云南省民办教育机构的实际情况,谈谈民办教育机构对会计制度的选择。 一般,任何单位选择什么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由单位的性质决定。通常情况下,由财政和主管部门来指定,但对民办教育机构,还得结合其成立方式综合考虑。按促进法的规定,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及个人,应当具有法人资格;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等。从这些规定中来看,“法人资格、法人条件、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是关键的字段,举办者资产来源和方式,民办教育机构的组成形式是其选择会计制度的重要依据,在云南省的民办教育机构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独立法人自发成立 独立法人一般指自然法人或独立的单位按照促进法的规定成立民办教育机构,其出资方式有两种。 (一)独立法人拥有办学必备的基础设施,投入注册及开办资金 这种出资方式举办的民办教育机构,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可根据办学规模的大小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之中进行选择执行,若规模较大,选用“企业会计制度”,反之,选用“小企业会计制度”。 这两种会计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企业单位,前者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后者反之,而民办教育机构属非企业单位,表面上不适合使用企业会计制度,但从举办者的目的来看,其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才是其最终目的。企业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确认基础,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经济事项为依据,客观、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支累积结果;2.按照经济事项的实质进行会计核算;3.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相关使用者的需要;4.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5.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的原则,把影响企业当期及未来的经济事项按影响重大与否区分并恰当性处理;这些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出其侧重对资产、收入、成本的核算,通过资产负债、利润、利润分配及现金流量表,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单位在报告期的经营情况及资金运动的累积结果,让投资者清晰了解其经济效益。 学校若承担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按国家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相关规定,学校不能向学生收取杂费,但当地财政给予对等补助,学校可用于弥补办公费、业务费,但不能用于人员经费的相关支出,并按专款年专用的原则,年终须向属地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呈报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为核算及会计报表填报的需求,可在收入类中“非营业收入”科目下设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收到属地主管教育机构拨入的杂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期末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在成本与费用类中费用类科目下设置“杂费”科目,其明细科目参照“中小学会计制度”的事业支出下的“商品与劳务支出”中的明细科目设置,用财政拨入的杂费列支时,借记相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期末结转后无余额。同时参照相关规定,设置基本数字、收入支出、支出明细、资产负债表,以便向财政、主管部门填列呈报。 (二)独立法人租用办学必备的设施,投入注册及开办资金 这种出资方式成立的学校,其资金来源、应用单一。收入主要有:1.按政策规定收取的学费;2.按政策规定收取的住宿费;3.其他收入(自己投入的开办经费);4.捐赠收入。支出主要有:1.教职工工资;2.教职工各种津贴补贴;3.办公费;4.业务费;5.房屋等租赁费;6.其他支出。 举办者关心的是收入与支出的总量,以及资金的安排使用方向,年终结余的多少等。采用同类别政府举办的学校所选用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基本能满足各方会计信息的需求,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议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其他阶段的选用“中小学会计制度”,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侧重加强年度收支预算的编制,力争科学、合理、可行,在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严格监督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减少不必要地开支事项,节约成本,实现收支结余最大化。 二、合作法人联合成立 指两人或两个单位以上联合成立的民办教育机构,其合作方式以股份制居多,各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多数采取投资与教学相分离的方式,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出资方式多样化。 (一)自有资金,非国有资产 合作一方或多方用拥有的自有资金和非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流动资金存入双方指定银行,聘请专业验资进行验资并提供验资证明;非国有资产聘请具备验资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定价,做出价值评估报告,报经双方认可。双方按出资额的多数确定股份,所投入教育机构的资金作实收资本入账。 这种出资方式联合成立的民办教育机构,其出资金额能以货币计量,成立方式完全符合股份制企业的基本模式,其会计制度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使用哪一种会计制度,视办学规模的大小而定。 (二)自有资金,国有资产 与第一种出资方式相比,自有资金的验资处理相同。但在资产评估定价方面,必须区分处理,因其拥有的是国有资产,投入前必须报经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批明采用什么方式投入,一种是以使用权转移、另一种是所有权及使用权同时转移。 只是使用权转移方式投入,与租用性质相同,其所占股份由合作方协商确定,并报其所有权单位及主管部门批准,股份无法以货币计量,仅能作为在组建教育机构中权利及义务的计算基数。若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各方投入的资源无法进行货币计量,选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最为恰当。 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同时转移的投入方式,则可对投入资产进行评估定价,经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定价,报请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以评估价计入实收资本及相关科目,并办理资产的转移手续,此时,采用第一种出资方式的核算办法,使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都能满足出资各方的会计信息需求。 (三)自有教育资源和上两种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分两种情况判断选择。 1.自有教育资源与自有资金及非国有资产。若拥有的自有教育资源能进行评估定价,则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若拥有的自有教育资源不能进行评估定价,则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任何一种制度的选择还须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层次进行。 2.自有教育资源与自有资金及国有资产。依据自有教育资源和国有资产能否进行评估定价、所有权能否专业来区分对待,若自有教育资源和国有资产能评估定价,且所有权能转移,则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反之,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任何一种制度的选择还须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层次进行。 民办教育机构使用那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须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确定后必须报经成立批准机关、主管部门、税务部门等备案。 从民办教育机构的长远发展来看,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遵循国家对其实行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机制创新上作出积极、大胆的尝试,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全国性统一制度,以便加强和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 民办教育论文:我国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及发展中的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各方面都在不断提高。尤其表现在教育行业,民办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是阶层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桥梁,孩子通过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可以实现上向流动,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民办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国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完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民办教育;生存空间;局限性;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上的满足使得个人及其家人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表现之一就是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是阶层之间沟通的渠道和桥梁,孩子通过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可以实现上向流动,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此外,教育的迅速发展当然离不开国家的号召,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在西部地区还是在东部地区,人们普遍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把孩子的学校教育放在了成长的首位,哪怕有一丝可能,也会让孩子坚持求学之路。虽然我国一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的投入上做到仍然不够好,教育支出仅占国民总支出的4%左右。就教育的类型来看,仍然是公办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与之相对应的民办教育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夹缝中生存的民办教育却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目前,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主张把孩子送到公办教育机构,而不是民办教育机构,但是许多民办教育机构仍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一、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契机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民办教育开始兴起,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以一些补习班、自考助学、职业培训和文化辅导班为主,一直到90年代,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此后,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地方政府也把民办教育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随后掀起了各式各样的民办技能培训班的浪潮,民办教育也逐渐进入基础国民教育行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也为民办教育提供了契机。民办教育者纷纷利用这个发展的机遇,转变发展类型,逐渐地占据市场,扩大自身生存空间。可以说,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进。 民办教育的兴起,虽然对公办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更多的是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一些不足和空白领域。它不仅减轻了政府办学压力,同时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需求,有利于促进下岗老师的再就业。在基础教育领域,民办教育相比于公办教育来说,无疑是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这艰难的处境,民办教育者另辟蹊径,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和放假时间,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辅导班,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二、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的原因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对知识日益渴求,而攫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接受教育,而在我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让孩子上公办学校可以说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思想一直并到现在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民办教育这一市场的主体之一开始崭露头角。 民办教育作为一种新生教育资源,要想在公办教育一统天下的中国获得很好的发展,无疑是件很难的事情。改革伊始,由于法律法规的缺乏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市场上存在着不少坑蒙拐骗、投机倒把的现象,社会整体诚信度下降,从杀生到杀熟,从官员腐败到食品安全,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降低了社会整体信任度,使得人们对于一些个人经营的主体缺乏信心,害怕上当受骗,再加上民办教育行业自身缺乏一定的规范,因此,当时,民办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一个学校如果招生困难,那就离倒闭不远了。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并支持私人办学,民办教育获得了发展的机遇。有机遇但能不能把握住就要看自身的能力了。改变家长的传统思想很难,因此,不少教育家另辟蹊径,针对孩子的课余时间和假期时间,成立了辅导班,这样不仅能让家长放心,同时也避免了与公办教育的直接冲突。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一个家庭只允许要一个孩子,这使得家长都把这唯一一个孩子当成宝来培养,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培养,家长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各式各样辅导班。民办教育正是这种机遇下,充分抓住了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渴望心理,通过成立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的形式,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三、 民办教育发展的局限性 (一)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民办教育的老师多是退休老师和兼职在职老师。一些公办教育机构为了确保招生数量,不少公办学校已经禁止在职教师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办辅导班或者担任兼职教育。一经发现,有的学校甚至以开除作为惩罚。因此,现在民办教育机构的一些老师多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兼职老师,教学质量相当较差。而对于那些退休教师来说,由于民办教育机构存在招生不稳定的现象,有时候学生数量多,而老师较少,只能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退休教师或经验不太丰富的兼职教师增加授课时间。这也是导致民办教育机构的老师反映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机构名声太差 民办教育毕竟是由私人开办的,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本质上还是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逐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些民办教育机构甚至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再加上有些骗子假借民办教育机构的名义招生,收到钱之后就卷钱走人,这种现象的屡次发生,不仅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民办教育机构的形象。正是由于民办教育机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行业发展的秩序。 (三)科研力量薄弱 民办教育机构涉足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行业,而在大学等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较慢。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民办教育机构的老师的时间多是用在为学生备课,很少能腾出时间来搞科研,科研能力与公办教育机构相差较大;另一方面,现在多数民办教育机构注重的是投资少,收益快,因此它们在教学设备、图书等学术基础教学设施方面的投资较少,而中小学教育行业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民办教育在这一领域发展较快。如果在涉足大学等高等教育的话,不仅成本大大增加,同时获得的收益也相对较慢。 四、 民办教育的规范与发展预测 日本和韩国作为亚洲的仅有的几个发达国家之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其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除了依靠科技,也离不开教育的推动作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该充分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教育发展模式,在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合理的区分教育类型,适当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 (一)从法律上确立与公办教育的平等地位 针对公办教育的建立的法律法规对民办教育来说可以提供很大的参考,这有利于促进民办教育机构的规范运行,同时也可以提升民办教育的办学质量。但是不应全盘接受,民办教育机构作为民营教育机构,理应有自身的经营自主权,法律法规不应规定的像公办教育机构那样苛刻,而应作为一种监督的力量来规范和保障其正常运行,以便让市场参与其中,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与民办教育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用以保障民办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民办教育也应该做好自身定位,在获取收益的同时,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教育法》第25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虽然之后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取消了这一规定,但是仍然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然而在现实情况中,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之所以投资办学,无非就是为了获利,如果这都不允许的话,势必会大大降低个人对民办教育投资的积极性,这将对民办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反之,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来保证教育的公益性,那么民办教育的投资者很可能一味营利,从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这也是造成民办教育声誉低下的原因之一。 (二)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投资力度 民办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来自于学生和家长,而政府和社会捐赠则相对较少。因此,政府在放宽政策限制的同时,还应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投资力度。而民办教育机构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以便吸引更好的老师来任教,进而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当他们功成名就的时候,反过来就会以各种捐款的方式回馈母校。另一方面,民办教育机构应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回馈社会,从而逐渐改变人们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偏见,赢得一定的口碑。在此基础上,民办教育机构积极开展与各类社会组织的合作,吸纳社会资金,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督 任何机构与组织的正常运行与发展都离不开有效地监督,民办教育机构当然也不例外。民办教育机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机构如果不节制的攫取利益势必会损害学生和老师们的利益,如何权衡二者之间的利益的平衡,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来发挥杠杆作用。 可能有人会认为建立一个监督机构会限制民办教育的发展,事实恰恰相反,有了监督机构的掣肘,民办教育机构的成员才能不至于肆无忌惮,才能更好的履行职责,把社会效益和机构利益两手抓,在保证机构正常运行的同时,还应注重更多更好的培养社会人才,以便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只有这样才能为机构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办教育论文:浅谈民办教育机构会计制度的选择 摘 要:民办教育机构会计制度的选择,由其机构的主体性质决定,机构的性质由具体的组成方式而确定,如何选择并使用会计制度,须结合组成方式来确定。 关键词:民办教育 成立方式 会计制度 选择 民办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80年代初兴起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时间,民办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拥有7万多所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在校学生1000多万的规模。30年间,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人才,同时民办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扩大了教育的总量、有效地利用了教育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帮助,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民办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上还存在对民办教育认识不到位甚至歧视的现象,一些民办教育政策得不到落实,从民办教育的内部来说,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质量都有待提高,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及风险。 针对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2年12月28日发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下简称促进法),从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学校的组织与活动、教师与受教育者、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管理与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规定。 在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法规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民办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等等。 这些规定对民办教育机构开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具有宏观性指导作用,但对具体的学校或机构而言,各地、各校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大相径庭,有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等等,虽说采用哪种会计制度都接受了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除上海市在进行民办中小学会计制度试点改革,统一使用《上海市民办中小学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其他省市暂无统一的规定。就云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种会计制度并存,相互间的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与国家同类学校间更无法进行比较,其提供的会计资料及相关信息应该有统一的规定,这样才能为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地财务依据。 一般来讲,任何单位选择何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由单位的性质决定。通常情况下,由财政和主管部门来指定,但对民办教育机构,还得结合其成立方式综合考虑。按促进法的规定,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举办民办学校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民办学校应当具备法人条件;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执行等。从这些规定中来看,“法人资格、法人条件、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是关键的字段,举办者资产来源和方式,民办教育机构的组成形式是其选择会计制度的重要依据,在某省的民办教育机构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独立法人自发成立 独立法人一般指自然法人或独立的单位按照促进法的规定成立民办教育机构,其出资方式有两种。 (一)独立法人拥有办学必备的基础设施,投入注册及开办资金 这种出资方式举办的民办教育机构,在会计制度的选择上,可根据办学规模的大小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之中进行选择执行,若规模较大,选用“企业会计制度”,反之,选用“小企业会计制度”。 两种制度是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企业单位,前者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后者反之,而民办教育机构属非企业单位,表面上不适合使用企业会计制度,但从举办者的目的来看,其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才是其最终目的。企业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确认基础,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4.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5.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6.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这些基本原则充分体现出其侧重对资产、收入、成本的核算,通过资产负债、利润、利润分配及现金流量表,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单位在报告期的经营情况及资金运动的累积结果,让投资者清晰了解其经济效益。 学校若承担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按国家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相关规定,学校不能向学生收取杂费,但当地财政给予对等补助,学校可用于弥补办公费、业务费,但不能用于人员经费的相关支出,年终须向属地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呈报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为核算及会计报表填报的需求,可在收入类中“非营业收入”科目下设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收到属地主管教育机构拨入的杂费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期末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在成本与费用类中费用类科目下设置“杂费”科目,其明细科目参照“中小学会计制度”的事业支出下的“商品与劳务支出”中的明细科目设置,用财政拨入的杂费列支时,借记相关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期末结转后无余额。同时参照相关规定,设置基本数字、收入支出、支出明细、资产负债表,以便向财政、主管部门填列呈报。 (二)独立法人租用办学必备的设施,投入注册及开办资金; 这种出资方式成立的学校,其资金来源、应用单一。收入主要有: 1.按政策规定收取的学费。 2.按政策规定收取的住宿费。 3.其他收入(自己投入的开办经费)。 4.捐赠收入。支出主要有:(1)教职工工资;(2)教职工各种津贴补贴;(3)办公费;(4)业务费;(5)房屋等租赁费;(6)其他支出。 举办者关心的是收入与支出的总量,以及资金的安排使用方向,年终结余的多少等。采用同类别政府举办的学校所选用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基本能满足各方会计信息的需求,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议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其他阶段的选用“中小学会计制度”,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侧重加强年度收支预算的编制,力争科学、合理、可行,在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严格监督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减少不必要地开支事项,节约成本,实现收支结余最大化。 二、合作法人联合成立 指两人或两个单位以上联合成立的民办教育机构,其合作方式以股份制居多,各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多数采取投资与教学相分离的方式,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出资方式多样化。 (一)自有资金、非国有资产 合作一方或多方用拥有的自有资金和非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流动资金存入双方指定银行,聘请专业验资进行验资并提供验资证明;非国有资产聘请具备验资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定价,做出价值评估报告,报经双方认可。双方按出资额的多数确定股份,所投入教育机构的资金作实收资本入账。 这种出资方式联合成立的民办教育机构,其出资金额能以货币计量,成立方式完全符合股份制企业的基本模式,其会计制度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具体使用哪一种会计制度,视办学规模的大小而定。 (二)自有资金、国有资产 与第一种出资方式相比,自有资金的验资处理相同。但在资产评估定价方面,必须区分处理,因其拥有的是国有资产,投入前必须报经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批明采用什么方式投入,一种是以使用权转移、另一种是所有权及使用权同时转移。 只是使用权转移方式投入,与租用性质相同,其所占股份由合作方协商确定,并报其所有权单位及主管部门批准,股份无法以货币计量,仅能作为在组建教育机构中权利及义务的计算基数。若采用企业会计制度,各方投入的资源无法进行货币计量,选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最为恰当。 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同时转移的投入方式,则可对投入资产进行评估定价,经专业评估机构评估定价,报请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以评估价计入实收资本及相关科目,并办理资产的转移手续,此时,采用第一种出资方式的核算办法,使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都能满足出资各方的会计信息需求。 (三)自有教育资源和以上两种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分两种情况判断选择。 1.自有教育资源与自有资金及非国有资产。若拥有的自有教育资源能进行评估定价,则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若拥有的自有教育资源不能进行评估定价,则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任何一种制度的选择还须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层次进行。 2.自有教育资源与自有资金及国有资产。依据自有教育资源和国有资产能否进行评估定价、所有权能否专业来区分对待,若自有教育资源和国有资产能评估定价,且所有权能转移,则选用“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反之,选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或“中小学会计制度”。任何一种制度的选择还须结合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层次进行。 民办教育机构使用哪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须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确定后必须报经成立批准机关、主管部门、税务部门等备案。 从民办教育机构的长远发展来看,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遵循国家对其实行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民办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机制创新上作出积极、大胆的尝试,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全国性统一制度,以便加强和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 民办教育论文:民办教育创新性办学思想研究 摘要: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要创办高水平民办大学,就不能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办学,而是要学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创新办学。创新办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创新办学思想;第二创新办学实践。秦和作为我国早期的民办高校的创建者,她在总结国内外的民办教育思想,借鉴国内外民办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和吉林省的民办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规的办学思维模式,改进和提出了新的办学思路,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关键词:民办教育;创新;办学思想;办学实践 民办教育在我国不算是新事物,因为民办教育在我国解放以前就存在过。那么民办教育创新在何处呢?应该更多体现在特定的环境中,为满足社会需求而采用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路径。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仅有35年,与国外私立大学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差距很大。时间就是优势,历史就是沉淀,国外私立大学日臻成熟,刚刚恢复发展的我国民办教育,在当前新环境下,有自己的现实性,不可能照搬国外私立大学模式。从性质上看,民办教育是国家机构以外的个人或者组织,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从组织法律性讲,民办教育具有社会性和自主性特点,而公办高校是由国家政府出资兴办的,完全属于政府行为。所以民办高校不可能完全参照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 一、秦和创新性办学思想 秦和,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华桥”)创办者、院长,教育学博士、教授。她在国外亚行工作期间,目睹了国内很多官员要么懂外语不懂专业,要么懂专业不懂外语的尴尬场面,由此便萌生了创办一所外国语大学的梦想。因此,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国创办了“华桥”。在她创建、发展“华桥”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生存环境、发展条件的特殊性,认识到我国民办教育只能坚持走“民、特、新”发展之路。秦和曾说:“一不照搬国际、二不效仿公立,走自己的特色之路:我创立‘华桥’的初衷,不仅仅是留给社会一所学校,而是要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留下一套完整的办学思想、理念以及公益性办学模式。” 秦和办学思想的创新性是指她在总结国内和国外的民办教育思想,借鉴国内外民办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和吉林省的民办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规的办学思维模式,改进和提出了新的办学思路,创办了“华桥”的探索性特征。我们这里所用的“创新”主要是对秦和办学思想中新实践、新观点、新理论的概括。 秦和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创新。她说:“我们学校的发展,还得益于‘新’,我们本来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向前列,不能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办学。我想说一句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跟上,有一些学校还在走着计划经济的路子:书没有改革,教材没有改革,教学方法没有改革,教育思想没有改革。所以,出现了很多老大难问题。” 秦和在办学过程中的创新是对旧有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方法的改进和替代,是利用自己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探索一条新的民办学校之路的实践行为。她的办学思想的创新性就是根据我国民办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途径。 秦和办学思想的创新性是“华桥”办学活动的灵魂,是“华桥”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华桥”永葆生机的源泉。民办教育要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性,这是“华桥”在办学历程中通过自身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华桥”所取得的成果,主要得益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得益于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应用于教育实践形成先进的教育模式,得益于“华桥”师生员工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可以这样说,“华桥”的办学活动从无到有、从传统办学模式到建设现代民办大学制度、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民办学校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个民办学校创新能力的不同。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从创建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在走创新之路,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二、秦和创新办学实践 秦和思想的创新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可以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大类。根据创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原始性创新、借鉴性创新和继发性创新等。根据教育活动的类别不同,可以分为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制度创新、办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学校管理创新等。我们依据秦和在“华桥”办学过程中的比较具体的新思想、新举措,把她的创新性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立公益性办学理念 “华桥”是一所新兴民办高校,从创办之初,秦和就在思考如何立足国情、省情,走特色发展道路,建设一所高水平非营利性大学。围绕这一目标,“华桥”始终立足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结合学校条件和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凝练办学方向。确立了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遵循民办教育发展规律,不照抄照搬国际,不简单效仿公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强化内涵建设,注重办学效益,千方百计办高水平、有特色百年大学的办学思路,10年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民办外国语大学。30年建设成国内同类高校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外国语大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达到了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 2.坚持非营利性办学 如何办好一所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这是“华桥”一直思考并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秦和认识到,区分营利还是非营利性办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是否以营利为目的的追求上,是为获取个人利益办学,还是为公共利益办学,最终表现在对待个人资产的态度上。其中的要害是学校资产归谁所有。这是验证一所学校是营利还是非营利的试金石。这是把民办教育作为事业来办,还是把民办教育作为赚钱的工具来办的分水岭。 为了表明非营利办学的决心,秦和在2006年进行了学校财产处置公证,以财产处置公证作为核心,落实了非营利办学思想。她在公证会上公开承诺:“作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创办人、举办者和法人代表,我郑重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声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偿还债务后的所有财产,在我身后,全部留给社会,继续用于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这在全国民办教育界是首创。非营利办学,全部资产归学校法人所有有了法律的监督与保障。 3.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 在目前的国情下,完全排斥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存在,是不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会阻止一部分投资性的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所以必须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如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是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关键问题,秦和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界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学校的关键在于:是否把扣除成本之后的净收入分给机构成员。分配了,就是营利性质的;没有分配,就是非营利性质的。在此基础上,对非营利性质民办高校的界定,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法人产权独立完整;第二,举办者不享有办学结余资产的所有权;第三,不分配办学结余给个人或组织;第四,办学终止时,归还举办者投入后的剩余资产用于发展教育。依据上述的界定标准,目前举办者既不要产权,也不要回报的捐资型和举办者可以不要回报,但不愿放弃产权出资型均属于非营利性。而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的投资型学校属于营利性学校。 4.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 秦和认为,在民办学校的办学实践中,不可否认,还存在名义上打着非营利办学的旗号,但实际上却是少数人私分办学盈利的情况。虽然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民办学校可以获得回报,可是具体办法还不清晰,这造成了民办学校的营利和非营利管理的混乱。为此,国家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落实。 为了保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能够名副其实,健全合理的财务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秦和在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积极探索和实行了适用于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了“二次加工”,一方面调整了一些不适合民办高校的会计科目,另一方面保证办学经费全部用于学校建设与发展。其次,制定了一系列财管管理制度。最后,建立财务委员会,加强财务监督和资产监管,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 5.完善现代民办大学制度 秦和认为,办高水平大学,顶层设计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相关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民办高校而言,体制机制建设是绕不开的重大问题。办好“华桥”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但“华桥”能否走好百年之路,根本靠自身制度建设。基于这一信念,“华桥”在办学实践中,结合国情、省情、教情、校情,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民办大学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构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坚持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理事会决策、院务委员会执行、监事会监督与党委政治保障的领导体制。二是不断完善科学、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20多个议事或决策机构,保证民主管理的有效实现,做到行政和学术相对分离,行政权和学术权相互协调。三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学校事务。不断完善了《学校章程》《理事会章程》《监事会章程》等各类章程和人事、财务、教务、学生管理、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推进学校的制度化、程序化管理,杜绝出现人治、权治、钱治。四是精简机构,高效管理。 秦和认为,民办高校经费紧张,不容出现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病。因此,秦和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倡导“天下大事必从细而作”和“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的工作作风,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6.坚持教学为中心不动摇 秦和说:“我们独立着和纯洁着,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就是想大大方方、踏踏实实地把教育干好,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自己的良心负责……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要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为什么而办学的问题,我们要为国家培养人才办学、为社会办学,这个端正的思想非常重要。” 秦和认为,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办学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为中心不动摇,突出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重视推进教学改革。“华桥”不办培训班、不办专科、不办专升本,就是为了集全校的实力,全心全意打造优质的本科教学质量。2010年,在“华桥”举办本科教育的第七个年头,主动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合格评估。 三、总结 秦和办学思想的创新性体现在“华桥”办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列举出无数的事例。我们从中选择了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可以看出,秦和办学思想的创新性是贯穿在办学过程始终的。教育的创新性是一种精神,它体现在人们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以外在的制度等物化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创新性的外在表象。这种外在表象具有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是由当时的客观环境决定的。当客观环境变化了,原来具有鲜明创新性的表象,就有可能变得不明显了。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原因之一,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原来创新性的表象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曾经的新事物就变成了旧事物。原因之二,由于具有创新性的表象具有先进性,所以会被很多人模仿、借鉴,使之变得非常普遍。人们对这种创新性的感觉也就变得迟钝。原因之三,一些标榜为创新性的表象,在当时看来确实很新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它并不符合客观发展的趋势,因此就被摒弃了。对秦和办学思想创新性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一些表象上,而应该放在她的创新精神上。“华桥”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创新精神的支撑,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创新表象上就高枕无忧了。客观形势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创新。 民办教育论文:关于民办教育政策的研究 【摘要】民办教育是相对于公办教育而言的,一般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具体又细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本文将针对目前民办教育的现状对我国民办教育政策提出一系列探讨,特别是其中的财政问题。 【关键词】教育;民办;学历;财政问题 民办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像早期的书院和私塾,就是典型的民办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办教育的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办教育才有了新的发展。 一、什么是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也称私立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举办民办教育的社会组织,应具有法人资格,举办民办学校的个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同时,民办教育还应该有符合同级同类公办学校设立标准的占地面积、教育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并且有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经费来源。最主要的,民办教育一定要符合我国法律、法规,不可逾越法律。 从培养目的来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共同构成了民办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又细分为高等教育和初级教育。高等教育中的专科院校由省人民政府审批,本科院校由国家教育部审批。换言之,看高等教育是否合法,关键看其在相关教育部门是否有备案,本科院校要看其是否发放由国家教育部审批的学历学位证书。初级教育中的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以及特殊教育学校一般由区、市教育部门初查,省教育部门备案,中小学则由县教育部门审批,市教育部门备案。以上各项是为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一般指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一般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比如现在广泛存在的艺术培训学校和技校,便是典型的非学历教育。 二、我国的民办教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严格来说,我国的民办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在2000年之后繁荣。1984年,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填补了民办教育的空白。2003,随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我国的民办教育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也开始了繁荣期。 在高等教育方面,2000年之后我国的民办大学由几百所激增到100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由企业出资,依托大学平台成立的二级学院,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许多二级学院成立之后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学费普遍较高,北京某学院一年的学费甚至高达39800元。几乎所有的民办院校办学经济来源都来自于学校的学费,对于投资方而言,投资教育如同投资股票、投资房地产一样,本质上只是一种生意上的投资,因此,很多民办院校极易形成“家族式管理”。比如吉林某院校,学校的财务及相关主要领导部门都由校长的直系亲属担任,甚至学校的澡堂、学校宿舍区的超市都由校长的姐姐或者弟弟负责,这种“家族式管理”弊病很大,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此外,在盈利性学校与非营利性学校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政策上,二者享有同样的权利,而“营利性的民办学校”获得了大量利润。但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应该承担的义务来约束“营利性的民办学校”,却又会制约“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发展。这一系列矛盾都是由于政策不够明确导致的。政策不明确直接导致民办院校的财政危机,民办院校若断了资金链,没有了持续的资金支持,其发展必然会出现问题,而由此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对民办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政府态度问题 政府对于民办教育的态度问题可以表现在主流媒体对于民办教育的评价上,也可以表现在政策的支持上。目前,我国对于民办教育用地是有相关政策支持的,但在经济投入以及教师待遇方面还有待完善。比如,教师评职称时公办院校的教师要比民办教师容易,但二者对于教学的付出差距不大,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解决的。这个问题和编制问题类似,要让民办院校的教师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所回报的,其工作才会有动力。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其本质还是一个社会人,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满足日常的生活。 其次,政府对待学校的资金支持会标明一种支持的态度,这对于学校的办学及社会声誉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了解到,烟台市莱山区政府为支持民办培训学校的发展,每年会给予其五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五万元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微不足道,但这代表了政府的态度,使得家长认为学校是被政府所支持的,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改变“家族式”管理机制 “家族式”会使一所学校渐渐走向衰败,甚至出现一言堂的局面。国外的董事会制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校的方针政策由董事会作出决定,而懂事会主席不能由投资方担任,这样会保持董事会决策的民主性。在西方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职业校长,这些校长大多拥有高学历和实践教育经验,懂得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最为关键的是,职业校长不会为投资方所摆布,彼此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各司其职,校长的职责便是让学校更好的发展,以教育为本,不会将学校当成赚钱的机器,这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基金会制度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资金不能仅仅依靠学费。目前我国的民办院校从中学到大学大多学费高昂,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资金大多来自于学生的学费。而事实上,高昂的学费会使家长和社会用有色眼镜看待学校,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确实做出了成绩,那么负面影响会较少,但如果成绩平平,高昂的学费一定会为社会及家长所诟病。 而西方的基金会制度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通过基金会的理财与投资,会达到一种“钱生钱”的效果,单纯的靠学费来完成学校的发展与建设是最原始的模式,通过基金会的理财,最终达到学研产一体化,是当前最为成熟的模式。同时,还应健全奖学金制度,至少民办院校的奖学金数额要与公办院校持平,这样才能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吸引力,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并对母校产生归属感。这种母校情节会形成学生事业有成后回馈母校的良性循环,使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民办教育论文: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对当代民办教育的启示 【摘 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育从19世纪末最初成型起至20世纪50年代被撤消,在70多年的教会大学发展史上,由于其成功办学经验,克服了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提高了教育水平,给教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其成功实践为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近代教会大学;民办高校;启示 1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的背景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于19世纪末。上海圣约翰书院是我国第一所教会大学。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在华传教势力以沉重打击,他们吸取教训,开始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一是力求与儒家文化相协调;二是推行天主教的“中国化”;三是利用庚子赔款大力办教育。1900年以后,教会和教会学校迅猛发展,学习西方新的教育制度一时成为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维新派力主废科举,兴学堂,在华的各派教会也顺应这一潮流,客观却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虽然教会学校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批评和冲击,但是,它的规模仍然呈上升趋势。前期教会学校重点是中小学教育,从20世纪初开始兴办高等教育。1914年,基督教教会学校共有12000余所,学生总数为250000名。至1952年,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被公认为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教会大学有近20所。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乃至社会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后世的深思和借鉴。 2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 2.1 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和系统化 1877年,有126名传教士聚聚上海,举行了第一届传教士大会。会议主要议题是教会教育的专业化问。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会上发表《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第二届传教士大会则把重心移到了提高教会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发展教会高等教育成为一个新的引人注目的话题。 2.2 管理体制严密、高效化 教会大学设立之初,就注意借鉴和移植西方大学中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管理体制。教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系统学制,从育婴堂、幼稚园、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教育。从学校性质划分,包括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函授教育和女子教育。教会大学的入学手续、修业年限、管理手段、层次结构都具有特色。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学院制,此两项措施在近期我国高校才开展。 2.3 重视教学质量,严格考试制度和学位授予制度 教会学校课程设置门类齐全,适应性较强。教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既包括“圣经”这类的宗教课,又包括植物、数学之类的自然科学科目。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科目,而且增加了大量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同时还设有诗歌、体操和钢琴课,德、智、体、美均所兼顾。这是中国学校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始,在教育史上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教会大学从建立之初,就考虑学位授予问题,并对学生获得学位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审核考试程序,且设有专门监督机构。学位制度在中国教会大学的努力下不断走向成熟,对现代大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 重视实践,注重科研与推广工作相结合 很多教会大学都要求学生有主系和辅系,主副可以跨院。文学院学生也要选修两门社会科学和一门自然科学,同时要求学生掌握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外国语,还有一门全校共同必修课―――生理卫生。教会大学还十分强调学生自治,注意培养学生群体意识,组织学生自治会和各级社团。教会大学普遍重视教学、研究、推广三者相结合,并将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而具有了培养人才、发展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在教育职能上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2.5 加强校际间的联合办学,提升学校价值 在第二届传教士大会上,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扩大为“中国教育会”,确立“促进在华的教育兴趣,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间亲密的合作” 的宗旨。“中国教育会”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很广,不仅是编辑教科书,还是为更多地体现对整个中国的基督教教育事业,发挥协调、组织和推动的作用。“中国教育会”还吸引一些中国学术界名流到校任教,鼓励学生赴英美留学,这些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了大量科学知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现代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新事物,与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及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3.1 建构科学的管理制度 3.1.1 建立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当前国际民办教育机构普遍采用的管理制度,也是民办高校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的核心。由学校主要股东代表与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学校董事会,对学校工作实行宏观调控,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种制度能有效地利用专家治校,避免外行管内行。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学校股东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 3.1.2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首先要突出教师是民办高校教育的核心力量,只有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高校提供广大的智力资源,民办教育的发展才有希望。“以人为本”其次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模拟练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2 拓宽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较多的办学经费及其来源的多渠道。可靠而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民办高校得以健康发展的经济保障。同时要倡导经费来源的多样化,拓宽资金的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经费保障机制,以此来满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 3.3 实行合作与联合办学 地域接近、办学方向类似的、规模小、师生比低的民办高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或者合并达到资源共享、生师比提高、办学实力增加和规模有效增长的目标。通过校际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经验的交流和传播。 3.4 将教学、研究、推广三者相结合 教会大学普遍重视教学、研究、推广三者相结合,并将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而有了培养人才、发展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在教育职能上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民办教育机制灵活,除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研究外,还可以发动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研究。科研也不光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社科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应注重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设立了推广机构进行具体实施。 3.5 加强人文精神的建设 教会大学思想上相对自由、文化上相对开放,师生关系较为平等,注意营造“大家庭”气氛,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教会大学启示我们,民办高等教育要有真正的发展,必须具有人文精神的内涵。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包含一脉相承的“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风气与社会个人观念,还有大学社团活动、卓越教授的个人魅力、社团活动等,还有大学的自然环境与学术氛围等。只有把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大学的品位,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和动力。 民办教育论文:基于民办教育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价值在于对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技能的真正培养,新时期,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必将成为重要的趋势和方向,应该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中更为有效地开展,使其成为创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新保障。本研究分析了民办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提供了以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新体系、强化校企合作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师能力建设等方法,希望能够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做好准备。 关键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能力 1前言 校企合作教学是当前高职教育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过程,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途径,是建设和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达到对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为民办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和发现高层次人才起到保障性作用。 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 2.1明确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的创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对教育教学的目标加以突出,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这对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实现和中心环节突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实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有序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促进手段和途径。 2.2规范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的模式可以将人才发展和培养方案得到先期的检验和确定,这有利于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定向培养和有规划提高,在培养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技能的全面发展,形成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独特的竞争能力,在扩大其就业面的基础上,形成对学生长远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有利支持。 2.3提高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速度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可以密切学校和企业的关系,让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了解市场和行业,为进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找到方向和途径,并且将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变革与目标培养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在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提高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速度。 3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3.1加速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方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针对校企合作的特点进行合作阶段教材的编写,确保校企合作阶段教材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效结合,避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进行教材编写,防止闭门造车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核心课程的开发力度,要形成以企业发展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为主线的课程开发体系,明确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特点,在组成新型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发。 3.2优化民办高等职业专业的教育体系 一方面,要调整与优化民办高等职业校企合作过程中专业的结构,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加速专业素质的建设,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提升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创建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专业群,以专业群的建设推进群内各专业的共同建设。 3.3提高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方面要加速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创建,通过识岗、习岗和顶岗实习等过程实现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以更为有效的教学实现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实现“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技能、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渗透民办高等职业校企合作之中,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高技能,更具有高素质。 3.4提高民办高等职业教师队伍的水平 首先,要集中精力做到现有教师教学能力和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其次,要加速引进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继续的高技能人才,使民办高等职业的专业发展整体上符合教育的发展的需要,通过做到对社会需求的顺应。再次,建立校企人员互兼、互派、互聘的机制,这是确保校企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扩大教师队伍和增长教师专业能力的必要措施。最后,还应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访问工程师的培训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在丰富自身能力和发展教师素质的同时,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教师方面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变革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拓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也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新探索,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价值,以更为开放的胸襟去看待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创新,这样才能使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内部促进学习、在外部加快交流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加速提高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质量,进而实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目标。 民办教育论文:民办教育发展困境及解困思路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规模增长迅速,并在我国的国民教育版图中占据重要一极。但民办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又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地位上的不平等,资金来源上的困难等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民办教育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我国民办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入手,初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之策,以期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思想理论。 关键词 民办教育 困境 政策扶持 教育公平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大门向社会投资者的敞开。我国民办教育规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并发展为国民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8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已发展到接近8万余所,在校生达1769万人,占全国各级学历教育总规模的5%以上。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民办教育在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危机。例如,全国的民办教育机构总量虽大,但是上规模的却很少;全国每年申请开办的新民办教育机构数量很多,但每天在消亡的民办教育机构也不在少数。这些现象的存在也正说明,虽然从外表上看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似乎欣欣向荣,但实质上民办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种种现实困境。 一、我国民办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地位上的不平等 公办教育机构与民办教育机构所面临地位上的差异似乎一目了然。在社会公众眼里,公办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民办学校却被打上了“赚钱”的标签,得不到社会民众的支持。而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税收待遇上的不平等。由于民办教育机构被贴上“私有化”的标签,因此他们必须缴纳一些公办教育机构不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这就造成了民办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次,教师待遇上的不平等。众所周知,公办学校的教师拥有事业单位编制,享受全额财政拨款,并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工资福利待遇体系。而民办学校教师则是老板的“打工仔”,属于体制外的人员。再次,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拨付不平等。在我国很多地区,民办教育机构承担了很大部分提供义务教育的职责,但却不能跟公办学校一样获得国家的生均财政拨款,这种教育经费拨付上的不平等也极大地限制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民办教育机构缺乏应有的自主权 由于受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影响,民办教育机构还不能根据效率原则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也不能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源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种现象也可称之为缺乏办学自主权。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招生自主权缺失。虽然国家法律赋予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权,但各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却出台各种政策对其进行限制。如限制招生范围、招生片区、招生分数等等。其次,课程设置自主权缺失。民办教育机构虽然是私人投资办学,但在办学的内容上却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限制。如教材的选择,课程及课时的安排等等,这些限制导致民办教育机构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使得它们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不稳 由于政府部门对民办教育的支持欠缺,造成大部分民办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不稳定。如大多数民办学校租赁民房或企业、学校的旧房子,有的学校由于经常迁移校址而被戏称为“流动学校”。这既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定,也给政府部门的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很多民办学校的图书资料,设备仪器,场地设施等方面达不到国家的最低要求。教师的工资低,待遇差,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学校工作缺乏稳定性。学校对教师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这既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传统,创出自己的特色。 二、民办教育如何突破其发展瓶颈 (一)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教育经费对民办教育的扶植 我们一谈到教育问题,就是讲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过低。而我本人认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并不在这里,而在于目前的教育经费投资方向上。努力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这几万亿元的投入。首先,教育经费的使用一定要透明,而不是让广大民众雾中看花。这就是说,教育经费的投入一定要均衡,既然都是义务教育阶段,为何公办学校能得到国家的教育经费拨款,而民办学校却得不到。其次,教育经费的投入要雪中送炭,而不能老是搞锦上添花。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在艰难的发展中,先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在北京,投在大城市兴办大学和支持重点高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到了今天,还不改变这种做法,依旧重城轻乡,重大轻小,重公轻私,只能造成教育资源的畸形发展。 (二)给民办教育机构松绑,让其在自由中驰骋 现在的民办学校不仅不能自由驰骋,而且在很多方面不能与公办学校平等。以办学的土地为例,很多公办学校用土地一路绿灯,有的根本不要钱,由政府划拨。而民办学校即便交钱也找不到土地。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也与待遇不公直接相关,公办学校教师不仅可以享受高工资,而且退休养老有保证。而民办学校教师却没有相应的待遇。既然都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为什么国家不可以给从事民办教育的教师一些补偿?诸如此类,在民办教育发展中还有很多,如对民办学校的考核问题、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招生数量问题、专业设置问题、自办分校问题、都应该松绑和放开。 (三)民办教育投资者应加强社会意识,而不是一味追求盈利 不可否认,民办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投资者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政府政策也支持民办教育投资者通过其办学活动取得回报。但这一政策并不能成为民办教育机构投资者借此赤裸裸赚钱盈利的挡箭牌。首先,民办教育机构投资者应明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摆正心态,才能在机构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利润与公益的平衡,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机构走的更远。其次,民办教育机构的投资者应把目光放长远,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时当下,更不能杀鸡取卵。教育的投资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过程,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周期中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传统,也而才能创出自己的教育品牌。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民办教育论文: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非均衡问题及解决路径 [摘要]当前,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处于制度非均衡的状态,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供给过剩,不利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政府需要通过消除延迟性和主动性制度供给过剩,通过“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来增加制度供给,推动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办教育 制度 非均衡 解决路径 制度均衡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满意或满足,从而处于无意和无力改变的状态。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①制度非均衡常常成为制度变迁的诱因,换句话说,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民办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办教育的制度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但同时在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供给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起与制度需求不相对称的制度非均衡现象,进而阻碍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分析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非均衡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推动民办教育制度的变革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非均衡分析 从制度供需的角度来看,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非均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供给不足,即制度的供给无法满足制度需求,从而造成现行低效制度无法改变;二是制度供给过剩,即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多余或无效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 (一)制度供给不足 1.制度供给的数量不足。现有的民办教育制度主要是基于捐资办学的前提假设而制定的,忽视了我国民办教育的主体是投资办学的基本特征,导致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制度供给不足现象。 第一,产权制度缺失。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学校享有法人财产权,但对举办者原始投入资产、办学积累资产的归属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尤其是民办学校终止时,清偿完受教育者、教职工的费用和其他债务后的剩余资产如何处理等,都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之后颁布的《实施条例》对这一问题也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导致民办学校产权归属成为立法的空白地带,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第二,分类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当前我国民办教育以投资办学为主,出资人大多期望获得一定的回报。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类标准以及营利性学校的运行方式等都缺少必要和明确的法律规定。于是,我国投资办学的民办学校就处于一种“无制度可依”的状况,不得不在捐资办学的制度体系下通过各种途径求得“生存”。这不仅挫伤了举办者持续出资办学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潜在社会资金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 第三,合理回报的制度安排并未真正建立。《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允许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获取一定的合理回报。但是,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却遭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障碍,至今未能真正兑现,这主要表现为:有关合理回报的程序规定过于烦琐,无法实际操作,而且现有规定未体现鼓励与扶持的本意;针对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迟迟没有出台;举办者可以依靠拥有的民办学校控制权获得一定的回报,实际上架空了“合理回报”的法律规定。 2.制度供给的质量(有效性)不足。民办教育在制度设计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导致制度供给的有效性不足,无法满足民办教育的发展需要。 第一,民办教育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还存在诸多不协调、不衔接之处。《民办教育促进法》虽已颁布多年,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政府规范性文件存在某些与该法基本精神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导致该法操作性不强。例如,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但是《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和《税法》却把民办学校归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明显的冲突造成民办学校定性的错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扶持与奖励制度落实不力。《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所规定的扶持奖励措施,有关部门及不少地区至今未能完全贯彻。首先,据调查了解,目前只有少部分省份建立了民办教育财政资助制度,而且经费额度非常有限。其次,《公益事业捐赠法》提出,捐赠企业将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自然人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对境外捐赠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但是,相关规定的扶持和优惠力度不强,而且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导致社会公众缺乏捐资办学的热情。再次,以“资金来源或资金管理方式”作为征收学校企业所得税的标准,并不符合民办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税务与教育部门在对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的认定上存在偏差,导致许多并不营利的民办学校被视为营利性机构。 第三,办学自主权的制度保障力度不足。《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但实际上政府的限制仍然过多,民办学校自主权有限,具体表现在:一是不能自主设置专业与课程,民办学校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氛围的诱导,许多民办中小学也在走公办学校的老路,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设置高度雷同,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手段极为单一。二是招生计划受到严格管制。由于不少地方在招生指标分配上存在优先保重点、保公办的现象,导致民办学校的生源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三是学历教育收费仍然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政府多年前制定的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已经远远低于公办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随着办学成本的逐年提高,民办学校往往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制度供给过剩 1.延迟性制度供给过剩。延迟性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由于制度变迁的时滞性等原因,一些阻碍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长期延续下来而未能及时清除或变革的现象。具体来讲,延迟性制度供给过剩主要是指歧视性制度的大量存在,主要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与市场预测 摘要: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事业发展较快,同世界发展潮流相符合,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这同我国的汽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以及做好市场预测。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前景;市场预测 引言 随着世界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对石油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为了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各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在节能环保的时代主题下,国家出台了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与鼓励政策,因此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1、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和特点 像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这些新能源汽车除了使用汽油、柴油发动机、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及新型能源,从我国车辆的动力装置和驱动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正在开发创新的新型能源汽车概括的来说有以下六大类:气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二甲醚汽车、氢汽汽车、燃气汽车、醇类汽车以及以拿生物质能作为燃料的车类等。氢燃烧热值高,且燃烧产物是无污染的水,这不仅有利于燃料开发。然而推广氢能汽车就必须解决廉价氢气问题、氢气的研制高效性、便宜氢气供给发动机等问题。 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2.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家“863”计划的开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来,经过多年研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由弱变强,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实现了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已经形成的产业联盟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区域内联盟,一类是国家组织成立的联盟,另一类是国内外企业合资成立的国际联盟。国内很多汽车企业也都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来,并形成了产业化基地,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2.1.1、管理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 新能源汽车系统庞杂,涉及能源、工信、科技、交通、地方政府、市政部门、电网、汽车制造、电池制造、商住物业等众多领域和部门,且各环节都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最终推广效果。国家已出台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发展目标制定、财政补贴及研发投入上,政策信号明确,但并未有效整合全部利益相关方。目前,个别城市为实现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批量购入新能源汽车,但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而闲置;部分城市在郊区兴建大型充换电站却因当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而不能充分利用;一些城市有明确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标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方案,但消费者在实际使用电动汽车时仍受到来自市政、物业、消防等部门阻力。 2.1.2、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就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的标准来看,侧重于性能和安全领域的比较多,而有关技术方面的标准还不完善,比如相关技术的考核、评定标准迟迟未出现。缺乏统一的标准也会制约技术的进一步研发,技术研发滞后直接导致的就是企业资金的投入,产业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也就难以运作发展,最终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阻,根本问题还在技术标准的完善。 2.2、相关建议措施 2.2.1、建立新能源汽车相关部门间协调机制 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仍处在局部示范阶段,示范城市应整合国内外资源,加强政府各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设立新能源汽车领导小组,并设立日常工作协调机构和机制,研究和推进新能源汽车重大规划、重大投资、技术攻关、示范项目、市场推广等重要事项,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2.2.2、寻求技术创新,搭建技术研发平台 增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实力是产业发展的首选行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自身技术能力,可以从选择合作伙伴入手,利用开放的组织形式发展自身,寻求技术创新。就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来说,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既激进技术和增量技术的创新。把握好两者的区别,既要重视激进技术的突破,又要重视增量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选择适合产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路线。 2.3、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 技术标准我国早在2007年就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过相关的管理规则,但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一些政策和财政支持状况来看,这一规则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原因何在?这要归结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的缺失。没有出台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市场秩序就会很难掌控,企业生产也无从下手,因此明确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3、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 专家们预测可能到2020年,我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LNG汽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用于乘用车辆可达到10%~20%。因此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其他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是不可估量的。 3.1、混合动力汽车行业情况 目前市场上的多家汽车厂商都在进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与生产,中国混合动力汽车的知名企业主要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但相对来说生产规模都不大,竞争并不激烈。 我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以2012年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区域结构上三个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了全国的65.1%,特别是华东地区的混合动力汽车占到全国的27.3%,其中安徽、浙江、福建省政府纷纷出台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政策,促进了华东地区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华中和华南地区混合动力汽车别占到了22.9%和14.9%,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在此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在西部地区也将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油电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车是比亚迪公司研发的新型能源汽车。DM双模式混合动力系统不言而喻就应用到F3DM和6DM双模式混合动力车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具备的优点就是用户可以通过按键自由切换。其开发的e6纯电动汽车和同平台生产的F6,电池充电在15min左右可达电池容量80%,当其车e6和F6续驶里程都在60km等速的时候达到400km,e6可谓是世界上目前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轿车。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在2010年3月已被在我国深圳进行试运行。e6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铁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动力能源转化率高达9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动力强劲,最大功率为90kW,最大扭矩为450N.m。百公里能耗仅19.5度电,费用仅为燃油车1/4。铁电池使用寿命长,循环充电4000次后,仍有80%容量。汽车的混合度和动力系统结构是近年来国外混合动车技术展现出的一大亮点。电池的研发技术不断成熟,混合力已经不断的向着电气化转变。前期是混合动力为主,发动机和电机集成,后期偏向纯电力动力,传动系和电机集成为主。最终向纯电动化转型。 3.2、液化天然气汽车 储供系统气压力大大低于CNG,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发动机怠速稳定,具有良好的起步、加速和爬坡性能,与原柴油机相当;100%替代了柴油,经济效益明显;发动机噪音低,尾气排放可达到欧环保标准以上;气瓶自重轻,在同等装载能力下,重量只有CNG气瓶的1/4。 液化天然气汽车的缺点是1.LNG汽车安全性相对低;2.我国目前天然气发动机的研究主要以汽、柴油机为原机进行改造,改造后效果不尽理想;3.LNG的加注方式和LNG加气站的设备技术也需完善;LNG在气化时产生大量的冷能(860―883kJ/kg); LNG需要在低温下(-162℃)储存,气化后进入发动机燃烧(发动机与CNG发动机一样);滚腾现象会严重损害车体;目前关于LNG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缺少,需要完善;我国在LNG的生产方面发展比较晚,但这几年石油天然气部门正在给予规划。 3.3、整车续航里程改进 电池包数量层面,华骐LDev1开发之初,为从安全角度考虑,将电池包布局在整车底部。由于空间有限,所放电池包数量相对较少,致使整车一次性最大行驶里程欠佳。未来,在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重新考虑整车电池布局结构,尽可能的提升电池包数量短板。电池性能层面,因锂电池最佳工作温度是25度左右,电池包在快充或者持续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电池温度会上升,当温度达到50度以上后,BMS会进行限功率保护,从而影响电池包性能。未来,为保证电池包使用性能的一致性,公司会要求供应商开发电池包降温技术,在电池包内部设计风道,进行风冷,或者水道进行水冷。 4、结语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过去主要还是以公交车为主,但近年来私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量逐渐增多,将刺激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入快车道。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汽车防盗装置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偷车现象也随之出现,如今一些地区偷车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对付不断升级的盗车手段,人们研制开发了不同方式结构的防盗装置。 关键字:汽车;防盗;现状;电子 汽车防盗系统实质上是一种安装在车上,用来增加盗车难度,延长盗车时间,防止车辆被盗的装置。防盗系统按结构分可分为四类:机械式、电子式、芯片式、电子跟踪定位式(网络式)。 机械式防盗装置包括转向盘锁、变速手柄锁、轮胎锁、踏板锁等。这些装置都是利用专用锁具分别将转向盘、变速器手柄、汽车的一只轮胎锁住,以达到使汽车不能正常运转而防盗的目的。 现代汽车广泛采用的是电子式防盗系统。电子式防盗系统一般由车身防盗报警装置和发动机防起动装置两部分组成,具有声音和灯光报警功能以及锁定发动机控制电脑或起动系统电路的功能,通常装备有电控中央门锁、超声波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监控装置。当盗贼企图非法开锁或强行进入车内时,车身防盗报警装置将发出刺耳的声音和闪光,恐吓盗贼,同时也提醒路人和车主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当盗贼企图非法起动车辆时,防盗系统使发动机或起动机电脑控制系统处于锁止状态,使其无法起动车辆,延长其盗车时间。 芯片式数码防盗器是现在汽车防盗器发展的重点。大多数轿车均采用这种防盗方式作为原配防盗器。芯片式防盗的基本原理是锁住汽车的发动机,电路和油路,在没有芯片钥匙的情况下无法启动车辆。目前进口的很多高档轿车,国产的大众,广州本田和派力奥等车型已装有原厂的芯片防盗系统。目前,芯片式防盗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最新面世的第四代电子防盗芯片具有特殊的诊断功能,即已获授权者在读取钥匙保密信息时,能够得到该防盗系统的历史信息,系统中经授权的备用钥匙数目,时间印记以及其他背景信息,成为收发器安全性的组成部分。。 电子跟踪定位式防盗系统是在公用有线、无线寻呼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以及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科技电子通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它包括网络中心和车载装置两部分,网络中心监控联网中的各车辆并且管理整个网络,车载装置担任车辆的防范工作并且和网络中心保持联系。在网络区域内,入网的车辆与网络中心之间保持着联系,车辆若发生被盗、被抢等警情时,网络中心会通过跟踪、定位功能,能够使被盗、被抢车辆得到及时救援并对车辆实施追堵。电子跟踪定位式防盗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防盗系统,但由于联网系统普及应用的历史还不长,价格也相对较高,且其防盗抢的效果受经营网络厂商的实力、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的制约,该系统在市场上的应用还不多。 从我国目前的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市场状况来看,车辆防盗报警系统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1.机械式防盗装置虽然成本较低,但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且安全性可靠性较差,也不能报警,现在已经很少单独使用,主要和电子式、芯片式联合使用。 2.电子式的防盗报警系统误报率较高,特别是大车经过、鞭炮响起后者雷雨天气时,刺耳的报警声会影响居民休息,而起报警声很容易被切掉,将车停到地下车库或停车距离较远时还听不到反馈信号。目前已有法规禁止此类产品。 3.车载防盗报警设备接口制约着联网车辆防盗系统的发展。目前,车辆上已有车辆防盗报警系统的因不愿伤车、车辆保修期限和价格方面的因素,一般不希望拆掉换成联网系统中的车载防盗报警设备;车辆上已有原系统又不能通过标准的接口成为联网系统中的车载防盗报警设备。并且,网络式防盗系统本身还存在着价格较高,需要经常支付服务费,系统运行的功率较大,用户隐私性会受侵扰,车停在树下、地下、大厦旁时系统不起作用等诸多问题。已建网的车辆防盗反劫报警系统发展困难。 4.对市场上销售的汽车防盗报警产品监控仍然不足。从市售汽车防盗报警产品的统计分析来看,未经检测、认证的汽车防盗报警产品超过总量的半数,该类产品的上市,远未得到有效的监控。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的有限检查结果来看,即使经过质检部门监控的产品,其防盗报警的各项指标性能良莠不齐。 目前各国的汽车制造商都在生产及研究各种各样的防盗装置。汽车防盗系统正在向多功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和便捷化发展。最新开发出的有数码防盗装置、通讯防盗装置和影像防盗装置。比如P.A.T.S微晶辨识密码防盗系统,其独特的电子密码高达500多亿种,当装有密码发射器的汽车钥匙插入之后,钥匙孔内的受讯模组将密码传至控制模组进行判读,若吻合即可启动汽车发动机。还有数码防盗钥匙。通讯防盗装置主要有全球通信网络汽车防盗系统、电话控制系统和GPS车用卫星导航系统。影像防盗主要是利用微型间谍相机、秘密报像机拍摄闯入汽车盗贼的照片及动向,以便警方采取措施。 随着电子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防盗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采用电子及网络技术,可以预见指纹识别、声控识别等生物特征电子锁,防盗触发影像传递,防盗触发电话报警及防盗触发GPS定位跟踪这些先进的技术在不远的未来将会普遍运用到中高档车上。未来汽车防盗系统将向多功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和便捷化发展。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论电动汽车电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 要:电动汽车电池的不断发展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电力工业和汽车行业能否快速有效的结合。文章在简要阐述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对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有所益处。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池 发展历程 应用现状 应用前景 电动汽车电池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起着关键作用,其发展程度和发展前景对当前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发展电动汽车是对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巨大的现实选择。 1 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历程 电动汽车行业是全球新兴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其无污染、节约能源的特性使其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重点,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的电动汽车电池,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对于整个电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来说都非常关键,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最早启动电动汽车电池纳入国家计划的是德国,其在2009年鼓励德国汽车和能源行业加入汽车用锂电池的开发计划,希望在三年后实现德国电动汽车生产的系列化和批量化,并打响电动汽车商业化生产的枪声。美国也紧跟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步伐,提出在2012年实现投入运营的电动汽车要达到一百万辆,美国密歇根州政府拨付近十亿美元用于推动电动汽车市场化发展。 世界上首辆以电池为动力的汽车是1837年由于阿伯丁制造的,当时掀起了用电池作为驱动能源的热潮。但是由于当时电池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加之合适的电池材料发展缓慢,随着内燃机的推广使用,电动汽车电池被迫退出行业舞台。近代第一台电池电动汽车是1996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制造的EV1,该汽车以铅酸电池为动力,紧接着1999年通用公司开发了以镍氢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汽车二代。与此同时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利用镍氢电池技术制造了将内燃机和电动机相结合的第3代电动汽车,即混合动力车,但是由于竞争力非常低下均快速退出市场。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电池研究理论和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加之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代表的电动汽车电池逐渐受到关注,其安全性方面的大幅提高,逐渐成为镍氢电池强劲的竞争者。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油价攀升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下,各国对发展电动汽车达成共识,推动了电动汽车电池的快速发展。 2 电动汽车电池的研究应用现状 当前,电动汽车电池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三个方面。 首先,铅酸蓄电池的正极板材料是氧化铅,负极板材料是海绵铅,电解液是硫酸水溶液。其电能释放过程是通过正负极板上的物质和点解液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当前,电动汽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铅酸蓄电池,是汽车内燃机电器和电子设备的电源剂,生产成本较低,技术较成熟,价格较低廉。在新电动电池不断发过程中,铅酸蓄电池仍在短途公交、旅游观光车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铅酸电池长期充放电致使两极板活性化学物质脱落,缩短电池使用寿命。铅酸电池要获得长远发展,急需解决比能量低的问题和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时寿命严重缩短的问题。 其次,镍氢电池由镍基和碱性溶液电解液构成,具有比能量较高并对环境无污染的特点,在电动汽车运用方面竞争力较大。镍氢电池的阳极材料为氢氧化镍,阴极材料为钒、锰、镍等合金。其性能指标相对铅酸电池来说,比能体积和密度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比功率方面提高了十倍。镍氢电池的运行电压更高、比能量和比功率较好,过度充放电时的耐受性较好。但是镍氢电池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是电池的使用受限和电池原材料价格昂贵而导致广泛运用受阻。另外电池储存的能量绝大部分没有被实际使用,但由于电动电池技术发展较慢,当前镍氢电池仍是将来电动车使用电池的重要选择。 最后,锂离子电池主要由阳极为石墨(主要为碳)、阴极为锂离子金属氧化物与电解液构成,具有轻巧结实、比能量大的有点。经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比镍氢电池的工作电压和比能量都更大,而锂离子电池体小质轻、使用寿命长,电量损耗率地,对环境无污染等多项优点使其使用范围应更为广泛。当然,锂离子电池广泛运用于电动汽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电池的安全性、电池的循环寿命、电池原材料的成本、电池工作温度和材料大规模供应等等。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锂离子电池容量较小、功率较低,大容量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批量生产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前景 3.1 锂离子电池 由于锂离子电池体小质轻、使用寿命长,电量损耗率地,对环境无污染等多项优点使其成为当今各国能量存储技术研究的热点。在在各国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下,锂离子电池发展较快,产业化生产和经营速度较快。当然锂离子电池正式作为纯电动汽车独立驱动电源,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提高。比如说比能量、电池性能、寿命和安全性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世界各主要车制造商,如丰田、现代、福特等汽车制造公司都致力于开发以锂离子蓄电池为电源的电动汽车,诸多汽车制造公司竞相宣布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将投放市场。其中尤以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此方面的研究最为显著,如采用新神户电机生产的高能锂离子蓄电池驱动的Altra纯电动汽车时速可达50 km/h;FTO纯电动汽车上使用的日本蓄电池公司生产的高能锂离子蓄电池完成了2000 km/24 h的考核。当然,锂离子蓄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上海必须完善性能指标、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3.2 超级电池 所谓超级电池,就是利用超级电容器为负极,具有组合型电极的新型设计电源,在铅酸蓄电池充放电性能上予以改善,在镍氢电池的基础上提高负极充电效率,大幅延长电池循环寿命,适用于混合动力车等环保机动车。超级电池的符合电动车辆在加速与制动时能量快速吸收和提供的要求,其使用寿命长,大幅提高电动汽车动力源更换周期;其动力强劲,电流放电非常大,充电时间较短,同时超级电池还具有不需要并联额外超级电容器的特征,其未来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实质上来说,超级电池是传统铅酸蓄电池领域的新型复合能源,使得铅酸电池在小微型电动车和增程式电动车仍有发展余地。 3.3 新电池技术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各新电池能源被发现,如德国公司研制的KOLIBR电池是一种锂聚合物电池,其在先进的膜技术技术基础上,结合阿尔法聚合物技术,大幅度提高电池性能。另外新电池技术中具有发展的还有锂硫电池,其由单质硫、金属锂和有机电解液组成,具有成本低、环境污染小、比能量高的特点,美国Sion Power公司正在实验室研发阶段的锂空气电池就具有环境污染小、比能量高的特点。 4 结语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对资源的高效利用。电动汽车电池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具有现实且重要的意义。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 摘要: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汽车的技术性能,为汽车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技术保障,增加了汽车驾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为驾驶员提供更加舒适的驾驶环境。本文对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 发展前景 一、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概念 1、所谓电子信息类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主要是指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车载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的车载计算机系统,具有信息处理、语言识别、通讯、导航、防盗、图像显示和娱乐等功能。 2、所谓汽车本身功能性电子控制技术主要是指由传感器、电控单元和执行器组成的,完成汽车自身需要的一定功能的自动化闭环控制系统,它与汽车本身性能密切相关。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悬架、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 二、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1、电子控制装置 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主要指的是 “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其中包括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电子点火系统、安全气囊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和电控自动变速器等装置。 1)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在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中,可以利用空气流量计来检测进气量,也可以利用曲轴位置传感器来检测曲轴在转弯的时候需要的速度和角度,并将所测量到的结果转换为电子信号传输到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中的电控单元中。电控单元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确定和修正汽车的实际喷油量,还可以根据汽车实际需要来使用不同的模式来控制喷油量,减少燃油消耗,并提高汽车发电机的整体性能。 2)电子点火系统 电子点火系统可以根据发电机转动的速度、在运作时的负荷、水温和进气温度来决定最佳的点火时刻,这样可以减少燃油消耗,而且也可以保护环境。 3)安全气囊系统 安全气囊系统是一种被动安全装置,将电子技术加入到安全气囊的设计中去。这样就可以在汽车出现事故时,可以立即引爆气囊中的渗氮物,使其立即通过燃烧产生氢气来充满气囊,避免驾驶员因为碰撞而受伤。 4)防抱死制动系统 防抱死制动系统是汽车在驾驶过程中,通过对车轮的制动力的调节,来确保车轮与地面形成了最佳的滑动率,让汽车不会出现抱死脱滑的状况,也不会让汽车的方向盘失灵。而且在防抱死制动系统中还包括驱动防滑系统和牵引力控制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在汽车启动和突然加速度的时候,增强汽车的安全性。 5)电控自动变速器 电控自动变速器在选择最好的档位和最佳的换挡时间时,需要应用电子技术,来确定发电机的在工作时所产生的载荷、车速、转速、制动机的所有数据,以及驾驶员在驾驶时所控制的所有参数,再将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的详细计算才得出来的。电控自动变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加速性能也非常的好,不仅可以准确的反映出汽车行驶的负荷值,还可以反映出正在行驶的道路的路面情况,让驾驶员可以更加安全的驾驶。 2、车载汽车电子装置 车载汽车电子装置与汽车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人们为了在车上更加舒适,更加便利才加上去的一些装置,其中包括汽车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 1)汽车导航系统 汽车导航系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GPS,驾驶员通过汽车导航系统可以观察到交通路线和现在的交通状况。只要你将你要到达的地址输入到电脑中,电脑就为你规划出最好的行车路线,让你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而且如果你的汽车出现故障时,汽车导航系统就会发出警报,让你能够及时处理。 2)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系统 在汽车上安装控制器局域网络通信系统,可以实现汽车之间进行通信,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共享。 3)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 就是在车上安装音响和电视等娱乐系统,让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可以享受影音娱乐,放松自己,让自己更加愉快的驾驶。 三、电子技术与汽车技术的相互融合 1、电子技术与汽车发动机技术的融合。汽车发动机技术是核心技术,发动机是整个汽车的心脏,如何保证其高效稳定的运转是我们的控制目标。汽车发动机内部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内部划分为多个小的控制系统,对其实施优化控制有一定难度。应用了电子技术之后,由于电子技术有着小型化、快速化、智能化的优点,使得对发动机系统的优化控制成为了现实。 2、电子技术与汽车底盘技术的融合。汽车底盘控制系统是在电子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底盘技术就是电子稳定系统,简称ESP。电子技术为底盘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实现了底盘功能的拓展,为汽车的整体安全性提供了保证。目前电子技术与底盘技术融合之后,孕育出了包含防抱死系统、自适应悬挂系统、电子转向助力系统等的综合底盘控制系统,提升了整车的技术含量。 3、电子技术与汽车安全系统的融合。目前汽车的安全系统主要是由电子技术支持的,电子技术为汽车提供了安全气囊控制技术、车灯照明控制系统、胎压监测系统、座椅调节系统以及碰撞预警系统等。这些电子系统的出现,为汽车的整个安全性提供了保障。这是电子技术与汽车安全系统融合后给我们带来的最直接的体会。 4、电子技术与汽车通讯系统的融合。目前汽车技术的发展融入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电子技术,为用户提供了诸如卫星定位导航、车载电脑、智能语音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极大的丰富了汽车产品的内涵,使汽车这一商品更富有人性化。 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 1、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智能化上的巨大推动 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将环境感知、辅助驾驶和规划决策进行综合,获得一个全新的高度智能化汽车系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智能汽车系统中,其关键技术为雷达技术、导航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等。目前,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并向着实时性和实用性的方向发展。该项技术能够运用到道路识别与跟踪技术中来,其信息量上存在优势。EMS-Vision视觉系统在模拟人类眼睛上比较好,其可根据速度的变化来对摄像机的焦距进行自动调整。因此,该系统能够从容应对路况较差的行使环境,并对较大范围的物体感知较好,立体效果突出。雷达技术的运用则能够有效解决驾驶员视觉盲点的问题,获得高深度的信息,精确发现车辆周围障碍物等,其与视觉融合技术的结合比较受关注。 1)智能感知和预警系统 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获取相应的汽车车身信息、行使环境状况信息以及驾驶员状态信息等,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信号,及时作出预警。该系统主要包括驾驶人员状态检测系统和碰撞预警系统,前者包括车道偏离警示、换道警示以及前后方障碍物碰撞警示等;后者能够对驾驶员精神状态、驾驶位置作出判断,及时发出告警。该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汽车的安全运行效果,保障驾驶人员和行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汽车辅助驾驶系统与自动驾驶系统 辅助驾驶系统是通过智能感知系统,对驾驶操作进行规划,为驾驶人员提供建议,或者代为行使部分驾驶操作,其囊括了巡航控制、跟踪控制、泊车控制等。自动驾驶系统是一种高度智能技术,通过车载微机进行车辆操控的全自动化。当然,该项技术比较适合交通状况较为拥挤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提高拥挤空间下的汽车行驶效率。 2、电子信息控制技术助力汽车自动调速和自动化高速公路建设 汽车自动调速是通过汽车内和公路周边的电脑设施对运行中的汽车的速度进行有效调控,减少因为对驾驶环境判断有误带来的风险。该系统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情况,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例如,当有汽车存在超车行为时,我方车辆将会对汽车速度进行调节,避免两车距离过近。 3、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为汽车移动化办公提供基础 随着未来生活的节奏加快,车内时间也变得更加珍贵,而驾乘人员在车内的时间利用效率较低。虽然,车内有车载电话和广播等,但是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时间进行高效利用的诉求。一方面,要借助于电子控制技术,对驾乘人员进行解放,保障其安全;另一方面,在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完善汽车的智能功能,能够实现驾乘人员车内办公的需求。 4、多通道传输技术的运用 目前,多通道传输技术正在进入实用化。该技术能够帮助汽车传感器与执行机构间通过新式接口形成一个体系化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数据的传输与处理速度。还可以通过将相关信号传输至汽车中心计算机,实现远程调控。 结束语:汽车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必备的家庭工具,而为了让汽车的销量增加,为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我们必须加强汽车的电子化,将更多更好的电子技术应用在汽车制造中去,实现汽车的安全化、环保化、信息化,并努力研发汽车的传感器技术,让汽车更加的实用和美观。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汽车机械电子工业发展前景探究 [摘 要]汽车机械电子工业是一门融技术性和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新兴行业,汽车机械电子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汽车机械电子工业发展情况的探究,从而总结出我国汽车机械电子化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一简单解析与预测。 [关键词]汽车机械;电子工业;发展前景;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量和购买能力不断增加。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已成为了许多家庭的必备品,由此带动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于是,汽车生产企业也因此不断增加,致使市场竞争加剧。那么,如何提高汽车的产量和质量,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成了每个汽车生产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这严峻形势的逼迫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制造企业已采取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使得汽车生产日益信息化、智能化,汽车机械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一、汽车机械电子化的概念 汽车产生于上世纪末期,刚开始发明出来的时候,都是以蒸汽作为动力来源的,运行速度非常的慢。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这一百多年来无数发明设计者的探索,汽车工业的发展已获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汽车工业也日益信息化、电子化。现在的汽车设计和制造过程早已实现了电子化。所以,汽车机械电子化的概念一方面是指在汽车和汽车零件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使得设计更为新颖、使用更为方便、生产更为高效,另一方面是指整个汽车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比如现在很多汽车都带有自动导航系统和自动定位系统,这些都是汽车机械电子化的标志。 二、汽车机械电子化过程中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符合技术先进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先进的技术不仅能够大大提高汽车的生产效率,而且能够使生产的汽车更加节能环保、运行速度更高、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因此无论是汽车零件的设计还是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我们都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汽车机械设计制造的电子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研究、探讨与分析,从而找出比较合理可行的方案。例如,现代许多汽车上已安装有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汽车提供最方便的行车路线和交通地图;汽车雷达系统可以预测远距离的障碍,并提前告诉驾驶员,从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环保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也是如今进行汽车机械设计时应考虑的原则。所谓的环保性原则即指在汽车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以节约燃料、保护环境为目标。因为汽车使用数量多,能源使用量大,尾气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巨大,因此汽车机械设计既要考虑节能效益,又要考虑环保效益,使环保与节能达到双赢。 3.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进行汽车机械设计时也应考虑的原则。因为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民的消费水平还很有限,所以他们在消费的时候考虑最多的还是能否负担得起的问题。因而在汽车机械电子化过程中必须考虑我国目前的国情及经济效益,不能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设计和制造费用。 4.适用性原则 汽车机械设计的目的是满足购买者的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考虑其他目标,如果汽车机械的设计人员只是一味地追求使用先进的技术,但这些技术对用户来说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而变成一种形式,那么这样的设计只会是增加汽车的制造成本,不会产生什么实际的效益。因此,在进行汽车机械设计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汽车机械的设计方案即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又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使汽车机械电子化设计的适用性更为普遍。 三、汽车机械电子工业发展前景 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生产企业不断增加。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占领未来的汽车机械制造市场,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使得汽车机械电子工业已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许多人员纷纷投入了汽车机械电子工业。图1所示为近年来我国汽车机械电子业与西方国家汽车机械电子业的发展速度折线对比图: 上面的表格清楚的显示出,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汽车机械电子化发展起步速度较慢,但由于西方国家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时间较早,所以后面的发展速度提升空间较小,而我国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起步晚、速度慢,因而空间巨大,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汽车机械电子化的发展速度已基本上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汽车机械电子化的发展如何呢?经笔者调查发现,我国汽车机械电子业的发展在未来将仍然呈上升趋势,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机械电子化研究机构的经费投入增加。 要设计出更为新颖、先进、环保的汽车,那么汽车和汽车所需相关零件的设计就十分重要。而与此相关的科研机构是则是设计的关键,能否使设计更独特先进,与该研究机构的资金投入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资金投入越多,其研究成果也就越多,电子化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发展速度则越慢。我国汽车研究机构经费的增加正说明其研究成果的增加。 2.汽车机械电子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增加。 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量也增加了,因此,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的汽车购买量也出现了骤增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纷纷加入汽车机械电子产品制造业。 3.从事汽车机械电子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技术人员越来越多。 近年来,从事汽车机械电子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技术人员不断增加。汽车机械电子制造业已成为许多高校里面的热门专业和毕业生就业的热门专业,这一方面是因为其较高的薪资,另一方面与其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也有一定的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汽车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汽车机械电子化工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产业,在汽车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成为影响未来我国汽车产业赶超西方国家的主要因素,而且它的发展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而我国汽车机械制造电子化工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相关部分和企业应予以充分的挖掘。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论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发展前景 摘要:文章通过对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办学优势和劣势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为专业办学、专业规划、专业建设、专业宣传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冷热不均 优势 困难 发展前景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是最近几年新设立的一个专业方向,目前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很少,只有十几所的样子,社会的认知度较低,每年的招生工作都非常的艰难。但与之相对应的,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却是异常火爆,而且学生就业后工资高,工作环境好,晋升空间广阔。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冷热不均的局面,主要还是由于社会对汽车定损专业的不熟悉。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对事故车辆进行维修费用估算的估价人员,这些人员一般就职于大型汽车修理企业、汽车4S店的售后维修部门,或是直接接受评估机构和车险公司的委托从事车险赔偿费用的核算工作。 前者由于事故损伤车辆一般毁损较为严重,维修费用高,历来是汽车修理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报价人员不仅需要快速的制定维修方案,列出更换零件清单,估算出维修费用和维修时间,还需要向客户详细解说维修方案的合理性,需要帮助客户向车险公司协调保险赔款,是个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职位。 后者由于现在国家规定车辆不办保险不准上路行驶,而城市道路拥挤,大量新增的车辆驾驶人员由于技术生疏,造成交通事故高发。每个事故都需要向车险公司索赔,具体金额需要由专业的的汽车定损评估人员核算,定损人员核算金额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事故车主的满意度和车险公司的利润率。 不管就职于什么机构,汽车定损评估人员从事的都是非常关键的岗位,直接影响到所在企业的实际收入和业务开展,因此企业往往会给出很好的待遇来鼓励他们努力工作。以目前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和交通事故发生率,汽车定损评估人员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1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优势分析 通过多年的统计和分析,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有着许多其它专业毕业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1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每年的就业又快又好 由于市场需求量大,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少,所以全国各个高校的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基本上每年都是第一批完成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专业。各个开办有这个专业的学院,从放暑假企业招收实习人员开始,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当年所有学生的安置工作,而且基本都是与专业高度相关的岗位。 1.2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就业满意度高 由于汽车定损估价人员对用人企业的业务收入和成本支出影响比较大,所以企业在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对从业人员都会予以照顾。根据统计,这个专业在就业后对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满意度是非常高的,具有很强的职业自豪感。 1.3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毕业后的平均收入高 由于汽车定损行业的人员缺口比较大,为了避免员工的过度流动,行业内相关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都定得比较高,一般都是远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并且同一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较小。所以,在每年的毕业生的收入水平统计中,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毕业生对收入都是比较满意的。 1.4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毕业后收入非常稳定 由于汽车定损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性工作,从业人员只需要按时完成企业指派的估价任务就可以了,没有其它的额外要求,所以收入非常稳定,工作压力较小。后期收入的增加,也主要依靠不同技术难度的岗位变化,和行政职位的晋升来实现。 1.5 汽车定损与评估毕业后工作环境好 由于工作需要和企业形象等方面的考虑,企业一般会给汽车定损估价人员提供比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设备,以事故车辆现场损失鉴定为例,在毕业生工作的初期,企业就会给每个人配备专用的轿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平板电脑或大屏幕手机,报销汽油费和电话费,并在公司内部的办公区为每个人提供办公桌、专用办公台式电脑等常规办公设备。 1.6 毕业后最能体现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 汽车定损评估属于独立性工作,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掌握比较娴熟的汽车结构知识,汽车维修技术知识,有良好的汽车驾驶技术,准确清晰的语言、文字表达,娴熟的电脑操作,能够和事故车主、维修服务人员、车险赔款审核人员进行友好的沟通。所有对当代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汽车定损评估工作中都可以得到具体地体现。 1.7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毕业后的晋升空间大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业于一些中、高端的合资汽车品牌连锁4S店,或是一些全国性的汽车评估机构和车险公司。这些企业规模庞大,分支机构众多,其从业经历、内部的考核认证,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中都予以承认。大型企业集团管理规范,机构健全,职位众多,毕业生进入这些企业后,调动、晋升都有很大的空间,这对于个人在行业里的持续性发展非常有利。 1.8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有利于个人创业 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大都以汽车修理厂、汽车美容改装、汽车配件产品销售为主,在这些行业里创业,除了汽车专业知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了解、合理精准的报价、同业之间的友好协作,而这些都是汽车定损评估人员最擅长的。他们大量接触事故车,与车主、汽车修理企业、交通管理部门和车险赔偿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比较熟悉,一旦开始个人创业,这些日常工作中接触的人群,会给他带来稳定的业务,这对创业初期的经营会有莫大的帮助。 2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面临的困难 汽车定损与评估作为一个刚开始起步发展的专业,在拥有多种专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 2.1 社会认知度低,招生困难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是一个刚发起设立不久的专业,专业性又强,不为人们所熟悉。而高考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下意识的避开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毕竟这会影响今后几十年的个人发展,贸然选择一个不熟悉的专业,会带来许多莫名的风险。这种普遍存在的心态,造成了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招生非常的困难,与火爆的就业形式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2.2 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较高,师资培养困难 汽车定损评估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与其它汽车相关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相同的课程,侧重点也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因此这个专业课的教师需要重新培养,培训周期较长,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专业特色的显现也比较缓慢。 2.3 工作中需要面对客户的各种刁难,部分学生无法适应 汽车定损评估相关岗位大都涉及到修理费用和车险赔款的计算和办理,需要给客户进行细致地解释,每天所遇到的各种刁难和纠纷会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许多学生在这方面缺乏信心,并因此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了困惑。 3 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依然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目前各个品牌的汽车4S店越开越多,各家汽车保险公司也纷纷在中小城市开设新的分支机构,这些企业对汽车定损评估人员的巨大需求,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随着社会对这个专业的逐渐了解和认同,在良好的就业形式、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推动下,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也一定会逐步进入高速发展的春天。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快速,电子技术也随之引起了汽车领域的技术改造与变化。在汽车领域中,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渗透,使得使汽车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简单的阐述了汽车电子技术目前的状况,进而分析和研讨了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技术 汽车 现状 应用 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汽车行业也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汽车的电子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汽车的性能,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预测显示,在未来的10年内,汽车上的电子设备成本将会占到整个汽车成本的30%以上。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汽车已经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开始向更高层次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汽车整车与电子技术的整合将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进入新世纪,汽车行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是:安全、环保、节能。这也是未来汽车设计主要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汽车电子技术主要有ABS、4WS、VDC、TPMS、TVS、CAN通信、X-BY-Wire等新兴技术,这些技术大都应用在汽车的电子控制程序上。并且还有为了提高汽车驾驶舒适性的电控液汽悬挂系统,以及自动防止碰撞系统、车载电子导航系统等等。 1 目前,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情况 1.1 CAN通讯 CAN通讯是指(controller area network),通俗来讲,就是控制器控制下的局域性网络。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汽车总线就是CAN技术。在发展的初期,CAN技术往往都是被用来作为汽车微控系统中的微控制器,主要用来通讯,在各种车载电子装置之间进行信息的交互。例如发动机管理体系、变速箱控制器、电子主干等等,这些装置内部都有内嵌的CAN控制器。在CAN的设计之初,就设置了CAN的总线是一种多主方式的总线,并且主要是采用串行通讯的方式。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位速率,并且能有较高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能够迅速有效的检测出错误,及时的给与信息的反馈。及时是距离较远的传输距离,例如传输距离大于10公里,CAN系统也能够给予较好的数据传输速率。因为CAN系统具有如此多的优势,所以在汽车行业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CAN系统具有的这些优势,其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诸多的工业自动化控制体系当中。凭借着其较好的技术、良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及更加完善的功能,在制造业当中受到了很好地欢迎。自然,汽车行业当中,CAN技术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1.2 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的汽车控制系统都是有电子装置组成的,控制系统的优化系统也包括一部分电子产品,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汽车的控制系统更加灵活和自动化,使得驾驶者能够更加安全地对整个汽车系统进行控制。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电子控制技术需要对汽车的发动系统进行控制,找出最佳点火提前角,同时还必须对发动机的工作情况进行控制,并且与一些报警系统相互配合;第二,电子控制技术需要严格掌控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比例,才能保证发动机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相同的行驶距离时,更加节省燃油,使得汽油燃烧更加充分,减少尾气的排放量等等。 1.3 电子感应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 汽车整体来讲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系统,有着很多小型的系统组成,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次驾驶任务。汽车中往往配备了很多感应系统,这些感应系统也体现了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例如:温度感应系统,汽车的空调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温度感应系统,汽车在密闭的状态下,温度感应系 统可以根据汽车内的温度,以及驾驶人员设置的温度,从而选择对空调系统的打开或者关闭操作;第二,一系列的安全感应系统,安全感应系统的使用范围比较广,例如:汽车的防盗系统在汽车未解锁的情况下,任何对汽车的触碰都会引起报警系统的启动;还有,如果驾驶人员或者乘车人员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汽车的感应系统也会给出一定的提示。 2 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我国现阶段的状况,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2.1 目前的汽车企业之间竞争压力比较大,各大汽车公司都在争相研发新的技术运用到汽车中,从而希望在未来的汽车行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网络技术的应有是汽车企业看重的一个竞争热点,这是因为:首先,网络技术可以说是目前汽车行业比较看重的一个应用;其次,很多其他的汽车应有的开发或者优化都可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而进行。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有着很好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网络技术在未来能够满足乘坐人员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在漫长的驾驶或者坐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网络上的娱乐活动,例如:在线游戏、视频、音频等等,还可以满足一些商务人士的办公需求,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网络技术可以被应用到汽车的实时路况介绍等方面中去,能够使得驾驶人员更加实时地、及时地完成驾驶任务。 2.2 众所周知,电子控制技术是汽车中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未来的电子控制技术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控制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即汽车上的电子控制系统能够自动采集一些需求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和整合,并根据驾驶者的设置和喜好,进而做出一系列操作,从而减少汽车对于人的束缚;第二,控制方式多样化,例如: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需要有自己的一些默认设置,在人为不干预的条件下进行自动选择,如果在人为干预时能够依照驾驶者的意愿进行控制。 2.3 电子感应系统也属于汽车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现代的一些高端汽车中,感应系统的各项参数都在普遍提高,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电子感应系统在汽车中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新的感应系统的开发,在传统感应系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变感应系统的材料、感应原理、新的感应方法等开发新的感应系统,使得新系统能够更加有效地感应汽车的变化;第二,扩大感应系统的应用范围,感应系统不仅仅应有在一些温度、安全驾驶等情景中,还可以感觉其他的一些内容,扩大感应器的范围;第三,智能感应系统,所谓感应系统的智能化, 可以利用微机技术相互配合而成,充分组合电子硬件和系统软件,开发更有应用前景的智能感应系统。 3 结语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不仅是自然探索和国防涉及,甚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而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总而言之,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研究、探索,为研判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有效信息,使之能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而尽一份力。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 要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能源和污染问题形式严峻,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切入点。文章主要对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问题;前景展望 1 新能源汽车的概述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多年快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在导致严重的交通拥堵外,同时也产生巨大交通能耗及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人、车、自然之间的矛盾更加突显。要想使汽车行业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节能减排。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切入点。 2 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问题 2.1 配套设施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是必须依靠电才能完成它的整个运作,而此运作在应用体系和供应链的依托下完成配套工作的。作为电动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属于最热门的。在能源供应方面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最大障碍则首属电池/电池组、电控等技术瓶颈,电池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还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的要求;在应用体系这一方面,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挑战当属充电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所以说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性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顺利发展。 2.2 环保问题 电动车的电车回收成为环保最关心的问题。当电池达到使用年限后,电池怎样处理的问题就成为摆在眼前的最大困难,众所周知,电池的污染会持续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它的持续性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对我们将来生存的环境会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需要研制出高能可回收的绿色电池。 2.3 锂离子二次电池技术瓶颈 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它的特性为高电压、高能量密度。它的电化学和物理性能在国防应用和民用的应用领域很广泛。它具有:1)储能大;2)重量轻;3)无污染;4)使用寿命长;5)无记忆效应五大特性。同时它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电池,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是目前最佳的能应用到电动车上的电池。但大量使用锂电池有它自身的技术瓶颈。第一锂电池价格贵。 锂算是稀有金属,价格降不下来,也就没法大量普及。第二电池性能问题。锂电池在各方面性能都很好,电容量大,充电接受率高,支持快速充电(普通锂电池最大支持2C,动力锂电池就更高了)但是有个致命弱点,就是过充过放性能不好,锂电一次过充过放就能永久降低性能,一次严重的过充过放就能报废,这就是为什么要开发磷酸铁锂,磷酸铁锂比锂离子电池要耐过充过放,但是很明显电池容量降低,动力磷酸铁锂电池就比容量锂电池容量小的多,打个比方,18650容量锂电一般是2400mAH左右,最高见到过2800mAH,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一般是1300mAH,最大也才1500mAH,容量差距快一半了。第三电池组管理落后,因为锂电池过充过放性能垃圾,而电池组放电有个特点就是,不均衡,有些电池放电完了,而有的还没放完,继续放电就会造成某些电池过放,甚至反极,降低容量,容量降低,那么在下一次放电这种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所以电池在出厂的时候要配组,尽量把容量一致的放在一起,但是使用环境还是有细微差距,比如温度,位置,电压,电池性能等等都会造成差距变大,最后是个别电池失效导致整组报废。现在关键的是要管理电池组放电,比如各种均衡器,来拉平单个电池,但是这种均衡是很复杂的,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不惜成本也许可以做到,但是仅限于实验室。电池组均衡是世界级的难题。 第四充电问题。锂电池支持快速充电,尤其是动力锂电池,但是没有快速电源,用普通的220 V充电的话,电流大的惊人,以亚迪E6纯电动汽车为例,电池类型为磷酸铁钴锂电池,配置电池容量200Ah,标称电压316.8 V(相当于96只充电电压3.3 V左右的磷酸铁钴锂电池单体串联电压)。正常的1C速度,用220V电压时高压侧的电流就是287 A,想快速充电比如2C,3C,电流还要翻倍,3C就是861 A,什么线可以承受?如果做慢速0.1C充电就是28.7 A的电流,那就得把车停在自己车库,插上充电器慢充,10小时满,电流也还有近30 A,你家电线需要改造,小区内多几个电动车,就要整体改造了,所以需要专用充电站,使用高压进行快速充电,比如1 kV,这时电流就能降低到63 A,3C速率是189 A,加上是专用的充电站所以无影响,但是成本极高,需要专业人员来给你插头,这可不是家用220 V想插就插,高电压大电流,需要经过培训的人员才能接线,高压对汽车本身和充电器都是一种考验等。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对获得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包括进口)的纯电动以及符合条件的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目前新能源车辆购置税率约为8.5%,如果免征该税收,将有效降低购车成本,有助于新能源车推广提速,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来说,是重大利好国务院近期有望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综合性配套政策,预计今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快速发展。有关部门也在抓紧制订公布车型目录。让更多人选择绿色出行,为可持续发展增添能量。 2014年5月24日,在上海考察时明确作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的表态;5月28日,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做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报装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到,对于个人自建充电桩,需要满足个人有固定车位、小区物业同意等条件,自建充电桩享受5毛钱一度居民电价。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汽协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20692辆,销售20477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3倍和2.2倍,产销量已超过上年全年数量。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85辆和1177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507辆和8700辆。政府正在逐步从政策扶持、打破地方保护等方面,为新能源汽车推广营造积极的市场环境。因此宽松的政策环境给我国新能源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可横向行进与原地旋转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 摘要:电动汽车主要包括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等,目前能源危机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汽车技术正经历着燃料多元化、动力电气化等重大技术变革。具有高效节能、低排放或零排放优势的电动汽车重新获得了生机,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是国际节能环保汽车发展的主攻方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开发电动汽车。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状况,对可横向行进与原地旋转电动汽车的技术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动汽车;泊车难;横向行进;原地旋转 一、我国电动汽车的市场分析 我国生产的电动汽车都在做常规车,没有新理念与新技术,更没有突破性的电动汽车新功能,这就给我们有特殊功能的电动汽车创造出了一个绝佳的商机,因本技术是全新技术(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在功能上优于其它常规汽车,即可以车轮旋转90度横向泊车,又可以车身为圆心360度原地旋转,还可以以车头为圆心,车身为半径的旋转,这种汽车是个以亿为单位的高附加值的浩大绿色产业,如谁能先占领市场,谁先拥有此技术,前景不可估量,中国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中国动力汽车产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实现了规模示范;纯电动汽车实现批量出口,但具有实用或人性功能的特殊车型,没有真正发挥到市场中为许多需求者服务。 纯电动汽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零排放的机动车。由于环保的要求,加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进人了发展高潮。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能源角度看,未来电动汽车都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其发展将关系到众多工业的兴衰,可能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电动汽车更有着独特的市场,大都市都普遍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问题。作为一种小型、中速和短途的日常交通工具,电动汽车是十分理想的,其在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市场背景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目前是黄金时期,国际能源价格飞涨,原油期货每桶最高接近150美元大关,这充分的说明能源的储量在一天天减少,资源的无度利用使得地球有限的石油存储额度濒临枯竭,但石油的消耗机器---汽车在无节制的生产(全球十几亿辆)使得大气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大量增加,从而地球的环境以及温度都向快速恶化的程度转变,这就给国际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再生能源和新兴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加快了世界各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和重视,开发新动力新能源的形势非常迫切并且势在必行,所以在汽车领域的能源动力更新换代也是大势所趋,因为各种汽车目前所使用的动力来源全部依赖于石油这单一品种能源来支撑,国家的GDP的增长每上涨十个百分点就消耗石油、煤炭占2―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现在全球各大汽车厂商在极力开发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动力汽车,如: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太阳能动力汽车等。目前纯电动汽车的技术较容易实现,并且成本较低廉,现各种电动汽车设计生产还围绕着常规的设计模式和常规的运行理念,如在常规电动汽车的基础上增加具有“横向行进或泊车、车身可原地旋转”的功能,这对新动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求及替代起到了刺激和功能增强的作用,使汽车更加操作方便和人性化。 三、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市场现状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使用成本更为敏感,更愿接受电动车每天充电的使用方式。中国每年有1千万辆的电动自行车销量,而其完整的产业链有望延伸到电动汽车领域。传统的燃油汽车终将被淘汰。石油是有限的,人类迟早要面临无油可用的一天。而价格震荡不定的油价,一再爆发的石油危机,也让有车一族忧心。燃油汽车还伴随着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环境。电动汽车可以解除这些尴尬,具有低排放、能源结构优化、驾驶操作方便等优点。 近年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急剧增长,达到了用井喷来形容的程度,如今中国石油短缺,相当程度上依靠进口。可进口价格高涨不说,来源还没有保障。进口石油成了中国战略家必须考虑的军事问题。从长远看中国的四轮车必须要寻找非石油替代动力.对燃油车来说电动汽车就是一个最可能的替代。电动汽车没有污染,发展各种类型的城市用客车、中短途微型车和各种短途出租轿车等乘用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 中央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还提出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4项政策措施:一是启动国家新能源节能和示范型汽车工程;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规划,优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机场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三是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加速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的建设;四是在政府采购中对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 汽车工业由传统内燃机汽车向电动汽车转型,这不仅为我国汽车工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突破,而且会带动我国电子机械、精密加工、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实现一次飞跃和大发展,市场潜力巨大。《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后,与电力汽车相关的产业链近期在A股市场上也刮起了一股上涨旋风。 四、可横向行进与原地旋转电动汽车技术特点及优势: 专利设计了电动汽车功能除能正常行驶和转弯外,具有颠覆汽车性能的特点,增加了“左行进”“右行进”“左旋转”“右旋转”四项功能;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10套《旋转飞车》在2011年10月30日至2012年9月多次播出了此车。 (一)技术特点 1.汽车在泊位空间只有一个车,而且前后距离有限在常规汽车难泊车的情况下(不能以常规泊车方式进入泊位),此车能把汽车轮子旋转90°横着停入泊位,,轻松泊车。 2.当塞车的路况下想调头但又不能移着出来,把车轮旋转一定角度,使汽车车身延原地可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车头调转自己所要面向的方向,而且还不占用另一条上行或下行线,在本道路上就可原地完成,还有在前后没有调头距离的情况下更为突显优势,然后再把车轮回归到正常位置,就可驶向目的地。 (二)优势 电动汽车无内燃机产生的噪声,噪声也较内燃机小,特别是在城市运行,汽车走走停停,行驶速度不高,电动汽车更加适宜。电动汽车停止时不消耗电量,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可将有限的石油用于更重要的方面。向蓄电池充电的电力可以由煤炭、天然气、水力、核能、太阳能、风力、潮汐等能源转化。除此之外,如果夜间向蓄电池充电,还可以避开用电高峰,有利于电网均衡负荷,减少费用。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电动汽车较内燃机汽车结构简单,运转、传动部件少,维修保养工作量小,当采用交流感应电动机时,电机无需保养维护,更重要的是电动汽车易操纵,驾驶方便灵活低成本 电动汽车全智能化,能灵活的穿梭在马路之间,停车便捷。 五、可横向行进与原地旋转电动汽车的目标市场 此车的客户群体是便于城内交通的上班族、汽车初学者、老年群体,妇女群体等等,这个市场是庞大的,且对燃油汽车是个未来替代的竞争车种,成本使用上比燃油车大大降低,对于环境保护上是国家极力倡导和大力推广的新动力车型;在使用上操作简单方便。 结束语 电动汽车在将来的汽车行业发展中,肯定是汽车市场的主力车型,有特殊功能的电动汽车更是炙手可热的黄金产业,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已为时不远,并且前景广阔的让人难以置信。只要企业能够把握机遇,拥有绝对性的技术资源,企业的发展与产值是几何倍数的增长。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论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原理及发展前景 摘要: 混合动力汽车,是目前最具有使用价值并且已经被广泛推广的一种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而制造的汽车。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断提高,各国不断的对汽车的能源使用方面进行呼吁,要求从替换能源的角度对汽车进行改革,混合动力汽车因此而生,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汽车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关键词】混合动力 结构 原理 发展前景 引言 传统汽车的能源主要是燃油和柴油,这两种能源具有明显的不可再生性,是世界较为紧缺的能源,电力汽车等使用新兴能源的汽车也并未普及,其需要的技术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市场还不能广泛的接受。 而动力汽车的技术明显更加成熟,并且已经投入到了大规模生产当中,在市场的反响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环境恶化的遏制,使之成为当下热门的汽车技术之一,本文因此为线索,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原理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试论,希望能够给广大的汽车厂商以及消费者带来一些正确的认识。 1.混合动力汽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1.1什么是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又称之为符合动力汽车,以最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指拥有至少两种动力源,使用其中一种或多种动力源提供部分或者全部动力的汽车。 以上是混合动气汽车被提出时所产生的概念,但由于目前汽车动力技术和工业技术的限制,在市场上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多半是采用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混合使用热能和电力两套系统为汽车提供动力。 1.2混合动力汽车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私家车已经被极大的普及到了各个家庭中,更加上各种大型工业的开设,使得能源变成了更加稀缺的资源,特别是针对于石油资源。 汽车作为一种对石油资源主要的消耗产品,自然而然的受到了世界的重视,加上石油燃烧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要求汽车工业在能源的替代上做出改革。 混合动气汽车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其目的是逐步的替代传统的单纯以燃油为能源的汽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和汽车对大气环境造成剧烈污染的现状。 2.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根据结构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三类,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串联式混合动气车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其采用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组成,并且这三种装置是按照串联的方式组成的驱动系统,故称为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石油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其中发电机又被普遍分为电动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这两种驱动装置则采用并联的方式组成驱动系统。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是之前两种混合动力汽车的近一步发展,其结合了上述两种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结构特点,由发动机、驱动电动机和电动发电机三大装置组成,并且采用混联的方式进行安装。 3.混合动力汽车的原理 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的是两种以上的动力源对汽车进行驱动,其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在根据驱动装置的调节,在不同的能源动力上进行自我调节,在此主要针对串联式的混合动力汽车做出讲解。 以当前主流的混合动力汽车装置为例,其基本采用电力和燃油两种能源,在汽车行驶之初,其速度较慢并且蓄电池电量充足,此时混合动力汽车依靠电力进行行驶已经能够满足车辆需求。 随着蓄电池的电量降低,在低于一定程度后,混合动力汽车的辅助动力系统自动启动,在这里通常指的就是燃油系统,此时的汽车则主要依靠燃油进行驱动。 当汽车能量需求较大,例如车速较快或者上坡行驶时,混合动力汽车自身所带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动力装置将一起为汽车提供充足的动力。 当汽车行驶平缓对于能量需求不大时,汽车自身的辅助动力系统在对汽车提供动力的同时,能够对蓄电池进行充电。 混合动力汽车工作的基本原理就是运用多种动力系统间的转换,以蓄电池为核心,最大程度的节约其他能源,在保证汽车能够正常工作的同时节省能量。 4.混合动气车的发展前景 4.1降低成本更加大众化 目前来看,混合动力汽车虽然已经进入到了商业化量产阶段,但其本身的价格属于偏高,特别是在我国,人们对于汽车的选择更加偏向于经济型,混合动力汽车在同等级的汽车中价格较高,随意,大多数的民众还是选择传统的燃油动力汽车。 这是因为当前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还未达到一定的程度,其生产成本和技术成本都还较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成本必定会降低,带来混合动力汽车的价格降低,才能够实现其大众化,真正的在市场当中普及。 4.2提高技术 目前的混合动力汽车,大多数是以蓄电池为核心动力系统,电力的清洁高效和可再生性,是其最大的优势和特点,但困扰当前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的主要因素也存在于蓄电池组上。 蓄电池组的技术不够成熟,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使得混合动力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对于其他能源的依赖性较大,虽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燃油类能源的消耗,但其比例依旧不低。 这就需要汽车工业不断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技术,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蓄电池技术,从其产生的能量强度和存储量等方面入手,真正的做到以电力为核心的混合动力汽车。 4.3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 未来的能源供应将会更加的紧张,这就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混合动力汽车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各国政府必定会加强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扶持力度,以此来推动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从而降低能源的供给紧张。 以我国的现状来看,政府主要针对于对混合动力汽车购买的补贴,但其力度并不大,以同等的汽车来看,即使减去政府的补贴其价格依旧过高,消费者很难做到以两倍的价格购买相同规格的混合动力汽车,从经济方面考虑,传统的燃油汽车依旧是首选,即使在能源方面上会节省也依旧无法弥补其间的差价。 所以,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必定会加大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扶持力度,使更多的人愿意购买混合动力汽车,从而缓解能源的问题。 5.结束语 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相对先进的汽车,比之传统的燃油类汽车从能源和清洁的角度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价格的高昂成为了目前对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并且提高人民的有关意识,站在能源供应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做出贡献。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浅谈我国汽车后市场平台服务系统的发展前景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汽车后市场平台概念的阐述,对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汽车后市场;汽保行业;国际竞争;人力资源 汽车行业从总体可以分为工程技术、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和销售服务四大产业链,销售服务即汽车后市场平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汽车制造已进入微利时代,汽车行业总利润的70%来源于汽车贸易的后平台市场。因此,分析汽车后市场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后市场的概念 按照美国汽车售后协会的定义,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在出售之后维修和保养服务及其所需汽车零配件、汽车用品和材料的交易市场。”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七大行业:汽保行业,汽车金融行业,汽车IT行业,汽车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又称汽车养护行业,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汽车文化及汽车运动行业,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 二、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现状 总体来讲,我国汽车后市场起步较晚。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中国没有所谓的汽车市场,汽车是作为国家计划来调拨的。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开始了轿车的合资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后,私家车开始放开政策,渐渐的,一些外资或合资品牌的汽车生产商出现,随之也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市场营销模式。至此,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才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今,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2012年仅售后维修市场就创利1900亿元,在亚洲的排名仅次于日本。同时,原有以维修服务为主要构成的机构也在不断变化,新型服务方式不断出现。显示出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汽车后市场平台服务系统还具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发展不均衡。从经营渠道的角度划分,我国汽车后市场平台主要分为4S店,大型维修厂,小型汽修厂,汽车美容连锁店等。4S店和大型维修厂信誉度较高,所以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垄断某些厂家的授权,导致价格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竞争的发展。而其他几类中小型的售后服务店近年来也不断兴起,但存在着信誉度及满意度不尽人意的情况,经营存在机会主义,缺乏有效的监管。 (2)行业基础薄弱。由于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较晚,目前行业基础较为薄弱,服务品种有限。目前的服务仍然以维修和汽车用品的销售为主,专业细分非常不明显。一方面,由于长期受政府行政干预,加之监督力度有限,行业的总体服务水平不高。尽管大多数企业讲求信誉,手法经营,但也有坑蒙拐骗,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很多服务品种还是萌芽阶段,如汽车文化领域的开发,泊车服务的提升都还有较大的空间。 (3)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薄弱。“一块抹布一桶水,三个伙计一个店”几乎是汽车美容行业的真实写照。由于汽车销售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汽车后市场服务系统没有紧随其后,在一段时间内,汽车后市场出现了巨大的空缺,造就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大量小规模企业营运而生,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为薄弱,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都较为欠缺。即使厂商授权的4S店,也存在各部门沟通不畅,投诉较多的情况。 三、我国汽车后市场平台服务系统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巨大的市场商机也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和国内的高水平后市场服务行业参与到这场竞争中来,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后市场平台服务系统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与国际的接轨的服务模式。总结下来有以下发展前景。 (1)竞争的加剧将导致市场分布的变化。中国的汽车后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在经济利润的驱使下,外资和国内企业将评分秋色。因此,目前以低价格为主的竞争方式,将逐渐被依靠自身生产力,依靠先进设备和管理的市场竞争模式所替代。原有依靠低价格取胜的小企业,将由于低价格导致的低利润,而是产品和服务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缺乏对客户的吸引力。而相反,具有先进设备及管理经验的企业,将逐步在经营中抓住客户,形成自己的品牌。因此,未来的品牌战将代替价格战,市场的分布也会由现在小规模企业居多转变为规范的、有较高服务能力和品牌的企业居多。 (2)行业细分不断加强,市场职能不断完善。随着汽车用户的增加,客户对于服务的需求种类将日趋增加,也更趋于个性化。随着汽车后市场服务系统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也将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细分服务种类。市场将由现在的以维修为主,汽车用品销售和汽车美容为辅的市场转化为涉及汽保行业,汽车金融行业,汽车IT行业,汽车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又称汽车养护行业,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汽车文化及汽车运动行业,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等七大行业各种不同职能的市场模式。 (3)监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将不断加强。目前,政府在不断地改革以提高其行政职能,来自国际、国内的服务竞争也日趋激烈,国内外合作的机会也将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要求,面对这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发展机会,国家将在监管水平有着巨大的进步。同时,企业也会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总结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规模将不断扩大,尽管目前我国的汽车后市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在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后市场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液化天然气汽车发展前景的思考 摘 要:本文主要就液化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前景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 汽车 发展前景 1 燃气汽车的发展 汽车的诞生,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日益加剧。汽车尾气污染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不断加大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力度,相继研发了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氢气汽车、乙醇汽车、甲醇汽车、CNG汽车、LPG汽车等。由于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兼具资源丰富、安全清洁、生产成本低、易于推广等优点,则成为首选的清洁汽车燃料,同时LPG汽车、CNG汽车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全世界已有600多万辆。 但由于CNG、LPG作为汽车燃料及燃气汽车技术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燃气汽车近年来的增长速度较慢。象CNG汽车存在着加气站不能脱离天然气管网建设,难以网络化布点,没有天然气资源的地区无法推广这一技术;车用钢瓶自重大,一次携带燃料少,汽车续驶里程只能达到150~300 km,仅能适用于城市内行驶或短途车辆;CNG加气站占地面积大(2000~3000 m2),噪音大,安全距离要求高,城市内建站选址困难;加气站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象LPG汽车存着车用LPG气质要求高,国内供应的LPG基本上都达不到车辆用气标准;汽车尾气排放难以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LPG价格高且波动大,经济性较差。那么,能否开发一种兼顾LPG、CNG共同优点且克服各自缺点的新型清洁燃料呢?这就是新一代绿色燃料――液化天然气(简称LNG)。 2 液化天然气的开发及生产 2.1 国际上LNG发展现状 液化天然气发展始于60年代,主要是采取净化后低温制冷工艺,在常压低温条件下将天然气转化为液态,使天然气更方便于存储、远距离输送和使用。目前,世界各国已投产的大型LNG生产装置超过160套,年生产液化天然气能力超过10000万吨,且贸易量和生产量每年以20%的速度持续增长,其生产和消费的70%左右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2.2 国内LNG发展现状 自1995年以来,我国四川绵阳、吉林油田等单位先后进行了LNG的研究和开发,但均处于试验研究阶段。1996年,上海市为了满足城市天然气调峰的需求,全套从法国等国家引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建成了国内第一座LNG调峰站,其液化能力为10万标方/日(天然气)。1998年,中原油田中原绿能高科有限责任公司依靠油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进行了建设LNG项目的调研和论证,2000年7月开工建设,2001年9月建成并投产了国内第一家商业化LNG生产装置,其处理天然气能力为30万标方/日,液化能力为15万标方/日,现已向山东等地的用户供气。2001年10月,由国家规划的东南沿海进口LNG工程已进行招标,其中福建省LNG工程已在2010年建成,同时国内一些油田和企业也正在抓紧发展自己的LNG项目。可以预见,我国LNG的生产和应用将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 2.3 LNG的物理特性 LNG是低压低温下的液体,其主要成份为甲烷,含量高达90%~99%。其主要特性参数及与其它气体燃料性能指表比较见(表1)。 2.4 LNG作为汽车燃料的优势 (1)LNG加气站建设摆脱了天然气管网的束缚和限制,增强了天然气的辐射力、延伸力和市场占有率。 (2)能量密度大。LNG能量密度是20 MPa CNG能量密度的2.5倍。 (3)续驶里程长。每次加气行程可以达到400~600 km,解决了CNG汽车续程短的问题。 (4)LNG加气站占地面积小,站内无大型动力设备,噪音低,适合于在大中城市内建设。 (5)便于储运。一辆35 m3的槽车每次可以装运天然气2.1×104 nm3,能满足700辆轿车或40000户居民一天的用气量。 (6)经济效益高。LNG作为汽车燃料,可比汽油、柴油节省费用30%~40%,延长发动机寿命,减少维修费用。 (7)充装气方便快捷,车辆驾驶操作与使用燃油无区别。 (8)组份更纯,环保性能更优。LNG在生产中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过滤和净化,脱除了深冷过程中可能固化的物质,如水、CO2、H2S、C3、C4及C5以上的重烃类和苯,净化要求和程度远远高于CNG,加之LNG中甲烷含量高达90%~99%,组份更纯,因而其环保性能更优越。象中原油田生产的LNG中甲烷含量高达97.8%,其组份详见(表3)。 (9)LNG可直接汽化为CNG,实现对CNG汽车的加气。 3 液化天然气汽车应用技术 中原油田中原绿能高科有限责任公司从1998年开始,对LNG汽车技术即LNG汽车加气站技术和LNG汽车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已成立了“北京首科中原清洁燃料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进行LNG汽车的开发和推广,也是我国首家开发和推广LNG汽车的公司。 3.1 LNG汽车加气站 LNG汽车加气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对LNG汽车加气的单一站,另一种是可对LNG汽车、CNG汽车加气的混合站(L-CNG站)。 LNG加气站的主要设备有LNG专用储罐、LNG低温泵、LNG售气机和控制系统,流程类似于普通的加油站。L-CNG加气站是在上述LNG加气站基础上增设了一套汽化系统,主要包括:高压LNG泵、高压汽化器、CNG瓶组、CNG售气机。高压LNG泵将罐内的LNG增压后注入汽化器,LNG吸收外界热量而汽化,汽化后的高压气体存于CNG气瓶组内,通过售气机对CNG汽车加气。汽化过程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 无论单一的LNG加气站,还是L-CNG混合站,其占地面积均不大,数百平方米即可,并且可以和加油站合建,以减少运行成本。 3.2 LNG汽车技术 LNG汽车一般分三种形式:即完全以LNG为燃料的纯LNG汽车、以LNG与柴油混合使用的双燃料LNG汽车、以LNG与汽油替换使用的两用燃料汽车。这三种LNG汽车的燃料系统基本相同,都是将LNG储存在车用LNG储罐内,通过汽化装置汽化为气体供给发动机,由此均可在相应的CNG汽车基础上,通过更换LNG燃料系统和相应的控制系统而实现。LNG汽车燃料系统一般由车用LNG储罐、汽化器、减压阀、混合器组成(见图1)。 3.3 LNG汽车应用技术中的安全问题 LNG汽车应用技术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低温问题。 (1)要求与LNG接触的设备、零部件,诸如储气瓶、加气设施、气化器及管线、阀门、金属软管、零配件等必须具有良好的低温特性,对材质要求较高,通常选用不锈钢、铝合金或紫铜制造。 (2)储气瓶、管线等要进行保冷处理。 (3)由于LNG吸热后会发生体积膨胀,必须防止因阀门隔离开的各液体管段或低温蒸气管段出现超压现象,在各管段上需要安装热胀式安全阀。 对于上述问题,在LNG汽车技术应用推广中,从各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到设备安装调试、车辆运行、安全监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措施,确保LNG加气站和LNG汽车的安全运行。 4 LNG汽车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4.1 LNG生产成本分析 目前,国外流行的天然气液化工艺是将天然气压缩至50个大气压,通过净化、复合制冷,一次性将天然气液化90%~95%,其能量消耗为0.3~0.5 kWh/nm3;若用天然气作为动力燃料,成本较低,液化成本为0.20~0.40 元/nm3(原料气价格为0.30~0.40元/nm3)。 中原油田LNG工厂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气田自身压力作动力,采用分级制冷、部分液化(液化率为50%)的工艺,能耗较低。目前,液化天然气耗电为0.15 kWh/nm3,成本为0.3~0.32元/nm3(原料气价格为0.9 元/nm3)。 4.2 运输成本分析 LNG需要专用的储槽车运输,成本受车辆运行费用、维修费用、员工工资等因素影响。依据用户与产品供应地的实际距离,LNG的运输距离可分为近距离(200 km以内)、中距离(200~500 km)、远距离(500~800 km)。例如,从中原油田至山东省淄博市约400公里,如果以国产35 nm3柴油动力槽车运输,LNG与标准状况下天然气能量密度按625∶1计算,1 nm3天然气的运费仅为0.15元,即LNG运输成本为每百公里0.04元/nm3。 4.3 应用成本分析 LNG汽车直接用LNG作燃料,不需要做汽化处理,其应用成本为0.10~0.15元/nm3。 如果对CNG汽车加气,需将LNG用高压泵增压后自然汽化,转化为CNG,天然气的平均充装成本低于0.15 元/nm3,仅为CNG应用成本的1/3。 由此可以看出,LNG从生产、运输到使用,其成本受工艺、运输车辆、不同用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三个方面的合计成本约为0.44~0.51 元/nm3。如果加上0.90 元/nm3的原料气成本,LNG用于汽车燃料时的综合成本为1.34~1.41 元/nm3。 4.4 LNG加气站建设投资及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北京首科中原清洁燃料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当前市场开发情况来看,以建设一座加气规模为10000 nm3/日的综合式L-CNG加气站为例,如果主要设备诸如LNG泵、高压汽化器等从国外进口,其余设备采用国产设备,总投资约320万元(单一LNG站约250万元,LNG加气站、L-CNG加气站总投资远远低于CNG加气站的投资),动力不超过15 kW,需员工10人(与加油站合建时员工可以不增加)。以年售天然气300×104 nm3计算,年总经营成本约为60万元。当LNG进价与零售价差保持在0.4 元/nm3时,年利润约80万元,4年可收回投资。 4.5 LNG汽车的经济效益 如果1 nm3天然气的行驶里程仍等效于1.2 L汽油,90#汽油零售价按2.5~2.9元/L计算,液化天然气从产地分别运输到近距离、中远距离、远距离的零售价分别按2.2 元/nm3、2.4 元/nm3、2.6 元/nm3计算时,使用LNG作为汽车燃料比燃油分别便宜26.7%~36.8%、20%~31%、13.3%~25.3%。如一辆桑塔纳出租车每年行驶10万公里,可分别节省燃料费5300~8460元、3920~7120元、2580~5780元。 如果我国费改税的政策实施后,燃用汽油、柴油约需加征1.00 元/L的税,LNG汽车的经济效益将更加显著,使用LNG作为汽车燃料将比燃油节省费用达53%~38%(90#汽车销售价按3.5~3.9 元/L计算,液化天然气销售价按2.2 元/nm3~2.6 元/nm3计算)。 5 液化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前景 LNG作为汽车燃料,将以独特的优越性,进一步提高天然气汽车的环保性、动力性、节能性和经济效益,可以使燃气汽车续程得到大幅度提高,有效地解决了大中城市内天然气管网稀缺、CNG加气站建设投资大、压缩机噪音大、征地难等问题,与CNG形成优势互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进,LNG汽车将会在我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分析 摘 要: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看重,这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时代的产物。目前,在研的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有新型燃油汽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煤制醇醚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产后发展主要集中在纯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上。因这两种汽车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较高可行性,有望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届时世界汽车将摆脱依靠石油能源的时代,进入单一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前景分析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1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等诸多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看重,这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时代的产物。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石油资源短缺,汽车是油耗大户,且目前内燃机的热效率较低,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大约只有35%―40%用于实际汽车行驶,节节攀升的汽车保有量加剧了这一矛盾;另一方面,汽车的大量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城市大气中CO的82%、NOx的48%、HC的58%和微粒的8%来自汽车尾气,此外,汽车排放的大量CO2加剧了温室效应,汽车噪声是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能源问题得到重视,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等众多社会问题,紧逼汽车产业向节约能源的绿色汽车业转型。据资料显示,我国已有16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之中,而机动车污染排放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然是汽车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用于汽车能源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在几十年后必然会出现枯竭,要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石油。届时世界石油资源也会出现匮乏,各国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石油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日益上升。所以节制使用石油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将会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控制城市污染的需要。燃油汽车的尾气排放已给环境带来了破坏,世界各国都己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制定了相关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以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寻求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绿色汽车”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缩短我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汽车工业的差距。 3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究概况 目前,在研的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有新型燃油汽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煤制醇醚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各种新能源汽车的综合性能对比见表中所示。 4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产后发展主要集中在纯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上。因这两种汽车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较高可行性,有望成为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届时世界汽车将摆脱依靠石油能源的时代,进入单一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中国汽车的发展前景 摘 要:文章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借鉴国外汽车后市场发展经验,分析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不足,展望了中国汽车后市场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思路。 关键词:汽车销售市场;汽车工业;发展前景 一百多年来,电动汽车在汽车发展史中经历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发生在一百余年前。19世纪末期到1920年是电动车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当时电池和电机的发展较内燃机成熟,而且石油的运用还没有普及,使电动汽车在早期的汽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 Davidsson)制作了世界上最初的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比汽油发动机汽车早了10年以上。此后三四十年间,电动汽车在当时的汽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据统计,到1890年在全世界4200辆汽车中,有38%为电动汽车,40%为蒸汽车,22%为内燃机汽车。到了1911年,就已经有电动出租汽车在巴黎和伦敦的街头上运营,到了1912年在美国更有至少3.4万辆电动汽车运行。 20世纪70年代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促使发达国家启动电动汽车研发,日美德英政府规划并资助电动汽车研发,当时出现了少量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政府组织这些电动车在区域试运行。到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多国政府推出电动汽车推广计划,消费方面,税费减免等鼓励措施出现,欧洲部分城市加快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多数世界级汽车企业启动新能源汽车项目,具有实用价值的二代产品出现。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发展汽车行业是必要的。一方面这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的话好处多多啊:解决就业问题;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带动汽车产业链的全面发展;GDP增长等等。但是具体说到这个行业到底怎么发展这个问题就很复杂了。从产业链来讲,要早出好的汽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很高的投入,同时还有要大批高端人才的出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汽车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汽车销售市场除传统的汽车贸易市场外,出现了:超市式大卖场、汽车一条街、特许经销商、专卖店等多种形式。目前国内各大汽车厂商均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特许经销商(或专卖店)。各厂商均对获受权的特许经销商(或专卖店)以4S店的建设标准、投资规模、开业时间等提出要求。眼下,随着新车型的出台,4S店还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增长。 1 4S店的含义 所谓4S是指:整车销售(sale),备件供销(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又将这四项功能集于一体(简称为四位一体)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 2 “四位一体”与4S店概念的形成 国内市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汽车厂商在汽车销售市场上经过若干年的激战与磨练,并吸取国外汽车厂商的成熟经验,纷纷提出了可行的销售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如一汽轿车的“管家式服务”,认为用户是“主人”,厂方、销售服务人员是“管家”,“管家”处处事事要替“主人”想在前面,做在前面;上海大众多年来实施了“用户满意工程”,提出“卖品更卖服务”的口号等;一汽大众提出了“一个中心,六个支撑”的理念,即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领先的技术、国际水平的质量、有竞争力的成本、最佳的营销服务网络和最佳的合作与交流力;东风雪铁龙提出坚持一个服务理念:“麻烦自己,方便用户”。要求力争做到三个“百分之百”:服务及时100%,服务彻底100%,收费合理100%。从上述宗旨和理念不难理解,要树立良好的品牌,除对产品技术和质量的要求外,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应对挑战的今天,“用户至上”将被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按4S的模式,实现四位一体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对进一步贴近用户,全面服务好用户,不失为一项重要举措;4S店的优势在于:厂家与经销商的利益是一致的,减少了中间环节与责任冲突,易于实行策略互补,对于营销的推展、售后服务维修、配件实现少品种专业化管理极为有利。 尽管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上上下下的共识,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然步履蹒跚,与国外的差距正在拉大。2012年下半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着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正式。这是三方自2008年以来第五次联合推出中国汽车产业研究性年度报告,而此次报告的主题是备受关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当下,能源的紧缺,引导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保。电动汽车虽然备受看好,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也面临“配套跟不上、技术标准不统一”这一最大掣肘因素。电动汽车推出多年以来,不但推广难度大,商业前景也依然模糊,各大企业均处于摸索状态。终于,在2012年4月,旨在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普及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推出,确定了纯电驱动战略,重点支持29个任务方向,着力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的攻关与完善、深化与升级。 事实上,早在2009年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专门针对纯电动车首次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提出电动车到2015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近期目标。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汽车发展前景论文: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浅析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传统能源汽车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本文从从环境保护和能源技术的角度,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环境保护; 新能源 1汽车与环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0年公布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统计,中国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5至6年。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2009年初中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在所有出台的政策中,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最大,2009年该类车型销售为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增长贡献度70%。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在大大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 2.汽车新能源的发展优势 2.1技术支持――国标立项中汽研目前正在研制单独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先进行正碰标准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侧碰和后碰等相关研究,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预计将在2年内完成。电动汽车存在高能量动力电池的潜在危险,电压、大电流的回路对乘员的潜在危害和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危险状况,而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安全标准的具体条款过于简单、宏观,可操作性差,且仅局限于正面碰撞的要求。据了解,国内正在做单独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工作,现已经完成了国标立项,并完成了对几十辆电动汽车的碰撞试验。碰撞试验将为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提供更多数据支持,目前,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正在修订,尤其针对电池技术方面增加了很多内容。 2.2政策支持――新能源补贴 据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去年汽车行业分化明显。乘用车方面,长城、吉利等汽车公司受益于出口市场的增长,利润增长明显,而一汽轿车、长安汽车等国有企业集团仍然未显现市场活力。商用车市场,大中型客车表现较稳定,校车、新能源车等受政策利好,市场进一步增长;而重卡行业虽然降幅收窄,但是回暖迹象并不明显。进入2013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新兴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客车企业将在校车、新能源公交车及公路客车等细分领域迎来较大幅度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在混合动力公交车领域示范推广范围的扩大,新能源客车有望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进一步被市场接受。一份来自电动车领域的 《2012年中国新能源客车消费报告》显示,受益于政策影响2012年新能源客车销量超过4800辆,其中包括宇通、中通客车等客车企业,都从快速爆发的市场中抢得不少红利。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客车示范推广范围的扩大,新能源客车有望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进一步被市场接受。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含混合动力)客车在技术上已经渐趋成熟,而在市场保有量上也开始出现规模化效应,国家的政策导向性越明确,政府采购的新能源客车项目会越多,推广起来也会越来越容易。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3.1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应该以政府的政策为先导企业、环保、公安、城建协调。在行动上应该从建站投资开始,只有从建站开始才能推动改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政府要尽快制定清洁燃料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配套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改车、建站、加快清洁燃料汽车的推广。发展清洁燃料汽车,既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于清洁燃料汽车的产业发展,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让其按照市经济的规律运作。由政府颁布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投资贷款、税收、排污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改车、建站,同时政府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3.2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引进国外产品和独立开发相结合,不能仅仅把燃气装置作为一种简单的改装产品和简单的商业行为,要将市场改装和汽车制造厂开发相结合,并逐渐由市场改装转向生产厂定型生产。 3.3加强技术监督,制订有关标准。特别是对燃料要有严格的监督检验措施和标准,应指定有关部门实行定期检验制度确保清洁燃料的质量。制订改装标准,特别是随着电喷车的改装需修订和补充原改装标准,对改装车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3.4改车、建站设备要尽快落实,在可能条件下,逐步实现国产化,在用车的乞讨造将影响到整车的动力和安全性能,应尽量在整车生产厂指导下完成,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和监管体系。 4.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人民对石油的依赖,有利于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对于其他非燃料油的价格也有较好的干预,使其价格下降。从而使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有利于国家发展;我们国家因为汽车工业起步晚,实力、技术等等方面没有外国企业的实力,所以一直处于竞争劣势。而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投放市场,可以使中国汽车工业以另一种方式向世界一流发展,这样发展更快,也是一种趋势,因为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已经临近枯竭,发展新能源是全世界的共识,而且也不只是在汽车工业。大力扶持新能源的开发,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国家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像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功的国家一样,实现快速现代化,为实现伟大目标迈进坚实的一步。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建设探究 一、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所谓电力自动化技术,即是在电力工程中融合现代的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对于电力系统而言,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具体而言,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证电力系统中相关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经济性,使其可以满足系统整体的技术要求;以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依据,辅助操作人员完成系统的控制与协调;其次,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最后,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相关数据及参数的搜集、整理及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实时掌握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系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二、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的建设 具体而言,在进行电力工程自动化安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备选型 在电力工程运行过程中,继电保护装置对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与性能,选择技术成熟、设计完善且性能稳定的产品,保证自动化系统在硬件设计方面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基于系统整体的角度选择继电保护装置,遵循设计科学、配置合理的原则,实现继电保护、计量、测量、信号控制及远动等各项功能的科学配置,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二)安装调试 在建设综合性自动化变电站过程中,继电保护所涉及到的设备十分广泛,他们作用不同,性能各异,比如测量表计、后台监控、直流系统及远动等,所以在安装调试继电保护装置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继电保护与其它设备的责任界限,保证基础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详细性,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与其它设备之间的协调性。虽然比较传统的电磁型保护,微机保护具备更加先进的功能,但是其可靠性及安全系数与其先进性是不成正比的。因为微机装置无论是抗干扰能力还是防潮性能,均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雷击侵扰,安装过程中要严格选择其工作环境及电源电压。所以采用微机保护时要注意,二次回路及网络线均要设置避雷器,要在控制室中安装空调以起到调节环境温度的作用;设备的直流电源要进行滤波及稳压处理等。安装过程中,继电保护与相关自动化设备的背板与压板、端子排及插头的接线要牢固,采取措施防止光缆或网络线受到外力的破坏。针对中一些关键的质量点要加大控制力度,比如gps系统的对时精度、伞站模拟量精度以及远动通道的质量等。在调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运行设备无法停电的情况,此时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加强安全保证,校验时可以采用模拟开关。 (三)工程的验收与投运 工程竣工后要对系统设备进行验收,要严格按照继电保护要求来进行,不仅要做常规的保护整组传动试验,而且还要进一步结合设备的具体特点验收设备的遥控、遥信、遥调及遥测操作功能,保证后续系统运行中的可靠性,并制定出科学的设备运行操作规程。比如在系统运行中,认真列出各个设备的管理要点,为后续的设备维护提供参考;此外,工程图纸、校验报告以及相关技术资料等,要及时上报对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备查,做好电力工程系数建设数据的备份,为后续系统的运行、维护、改造、扩展提供技术参考。 三、电力工程自动化配网系统的建设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包括主站系统、子站系统以及终端子系统: (一)主站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主站系统又包括配电scada主站系统、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功能、配电管理dms等三个子系统。其中scada主站系统包括前置机服务器、scada服务器、mmi调度员工作站、报表工作站、da服务器以及gis服务器等几个部分。在整个主站系统中,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功能十分重要,其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投运后可以满足系统技术要求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对da功能进行联调测试,联调测试前要具备以下条件:完成主站置库且检查无误;主站与子站及ftu之间要保持正常的通讯;ftu在进行da测试时,要进行必要的遥测、遥控及遥信调试,以保证其功能处于正常状态;由于无故障区段恢复供电会影响到变电站出口断路器,所以也要对其做遥控测试;此外,da测试过程中,可以利用继电保护测试仪模拟故障引起开关跳闸的方案启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da功能。dms的实现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借鉴输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成功经验,突出重点,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用性,提升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完善于配电管理系统性能。 (二)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 在配电网中存在多种监控设备,并且分布广泛,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scada系统的测控对象,包括开闭所与环网柜,这些设备容量较大,此外,柱上开关也是监测控制的范围,其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分散,因此将这些站端的监控设备全部直接连接到配电主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增设配电子站,用于柱上开关、开闭所以及配电站端监控设备的管理,并负责采集数据、监控馈线等,此外,通过自动化子站系统还可以向配电主站通信处理器传送实时数据等。配网自动化子站系统不仅可以节约主干通道,可以主站scada网络可以通过子站系统继承输电网自动化的成果。由此可见,配电子站系统的实质就是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其是一种集中与转发装置,其主要构成就是工业控制pc机及多路串行口扩展板,其与ftu柱上开关控制器均采用面向对象的问答规约,多台柱上开关控制器可以共用同一条通道,配电子站不仅要对各个柱上开关控制器所收集的现场信息进行查询,将其输入实时数据库中,而且还要反过来根据数据库中的值向配电scada系统上报信息。 (三)配网自动化终端 配电网自动化终端的主要作用是实时监控对应区域内的柱上开关、开闭所、环网柜以及配电变压器等,自动终端不仅要具备对ftu、ttu的三遥功能,而且还要能准确识别、控制故障,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动化终端系统是主站系统与子站系统的辅助系统,三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管理与监控,包括工况检测、网络重构、故障隔离以及恢复非故障线路的正常供电等。 电力自动化论文:简析无人值守变电站发展与电力自动化应用 在变电站的日常运行中,无人值守是指没有特定的工作人员对其操纵建设,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值守已经成为当前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管理模式在减少值守人员及其配置开支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规范变电站的管理程序,提高变电站的管理质量,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电力自动化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指结合着变电站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控制理论、器仪器表、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对变电站的日常运行景象检测、优化、控制、调度等管理过程,以此来提高发电生产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电能消耗。具体分析如下: 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电力资源的调配、生产中,变电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能够凭借其投入小、管理效率高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整个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发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电自动化无人值守变电站 在无人值守变电站没有研发使用之前,我国一直使用的是人工值守模式,这种模式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值守效率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投入使用,在提高变电站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省值守成本,由此成为当前变电站的主要发展趋势。在35kv变电站无人值守的研究中,其开始与80年代中期,由清华大学研制出的35kv变电站微机自动化系统,并将其正式投入使用,至此拉开了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研究序幕。 (二)信息数字化无人值守变电站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电网安全作为人们生产用电的核心问题之一,能否得到科学、完善的管理,将与人们的正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信息数字化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中,现场总线作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在整个生产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现场总线一般应用于在变电站、电力系统和电站中,在项目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高精度等诸方面获得诸多效益。在国际上,四方公司率先将lon works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数据处理与信息吞吐能力。与此同时这种现场总线网络在使用的过程中,基于自身传输速率快、信息收集全、抗震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到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在其网络信息处理中,一般是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的设备,对网络主线通过的信号回路进行控制及操作驱动检测,并通过这种模式来简化原有的常规机电式继电器,这种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导线连接,使其开始向数字程控器及数数字公共信号网络发展。 在整个数字化通信变电站中,其通信平台的主要集中在一次电气设备与二次电子装置的连接中,全站的数据建模及数据通信平台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着变电站的实际运行状况,呈现出统一运行趋势,以便在正常运行中,该平台上的智能装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身的操作优势。此外,基于全数字化通信管理的优势,能够在条件运行的状况下,在一、二次设备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为短期内增加变电站内的智能装置数量提供相互操作的统一数据建模及通信平台。 二、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顾名思义,电力自动化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是指通过网络计算机的设置,在相关程序的控制下,对变电站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管理。电力自动化的应用能够大幅度的规范变电站的管理程序,提高管理质量。在其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动技术应用 在整个传动技术中,变频器作为传动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其目的在于实现程序的变频调速。在变频器中,主要由整流器、驱动电路、滤波器、控制器以及保护电路等几部分组成。在当前的电力设备中,变频器被广泛应用于节能、降耗、减排中来,由此不能看出,在当前电力行业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其主要决定因素的在于变频器的研究运用。 (二)人机界面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电力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点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变电站设备、管理等要求。在当前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中,其关键部位在于直流电源屏,在保护电源的同时,还要承担着提供直流控制的责任。在当前国际使用的直流电源屏中,最常见的是软开关技术,将多级变换的工频交流变成稳定的直流,然后可编程控制器plc将采集的开关量和输入输出模似量经过运算处理。 (三)通信技术应用 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过程中,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够凭借自身规模大、信息全、传播快的优势,在深化电力系统管理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促进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在其早期运用的过程中,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其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简单的串行通信技术,这种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通信速率低、功能少、传输速率及效率差,使用效果可想而知。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运用,在创新变电站自动化管理模式的同时,还直接推动了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相比较其他通信技术,局域网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凭借其可靠性、可扩展性、经济性以及通用性的优势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常用的局域网络中,主要包括rcet网络、t0kenring令牌环和ethernet网络。其中,以太网在使用的过程中,使用的是总线型拓扑结构论文联盟。它的优点在于它的可靠性高、灵活性好、传输速率高、软硬件支持性好等,多种常用硬软件均支持ethernet网络。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提高变电站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而电力自动化的运用,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无人值守变电站发展及电力自动化的应用,将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中的数据分析与特点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需要处理的数据流,数据的结构也更加复杂。所以只有进行合理的部署,数据流才可以逐步的提高其传输的效率来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不同行业以及各地居民对于电力系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其作用就是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于运行状态的集中展示以及及时的监控,并且可以对之进行优化,同时提高安全运行的性能。一些高新技术,比如计算机或网络通讯技术等在电力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让其数据处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可以快速以及准确的获取和处理数据是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转的保证。 1. 数据采集 一般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首先要做的是数据采集。采集数据,指的是电力自动化的输入,分为数据的采集以及处理和转发等三个环节。与电力自动化系统相对应的就是数据的传输是采集的关键。目前来看针对数据的传输,主要有有线以及无线两种主要方式,有线传输的方式包括了光纤和电缆等,无线传输的方式有微波以及无线扩频等。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展中主要采用的传输方式是有线传输,但是无线传输在一些特殊区域发挥出重要作用,因为无线传输具有减少铺设线路的优点所以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电网数据采集来说就具有较大优势。 2. 采集数据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实时数据,指的就是在现场实时采集到的数据,其特点就是数据量特别大,因此对于此类数据的存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就是基础数据,指的是电力设备数学的一些数据,其属于设备管理的基本范畴之内,例如线路或者发电机等。第三就是日常的运行数据,主要有电力自动化系统中记录的数据以及各种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处理的数据。最后就是市场数据,因为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逐步进行,所以将市场数据纳入数据分类中也是适应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3. 在收集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整理 3.1数据的分析大致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数据的唯一性。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就是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子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这些数据也会包含其他子系统中的大量数据,所以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会存在交叉现象,如果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妥善处理的话就会出现数据冗余的问题。一旦出现了数据的冗余很可能导致系统在处理数据时能力降低湖或者更新速度较慢,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系统数据的可信度降低。所以说为了能有效的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就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以及日常维护工作。通常来说对于离线数据库可以比较容易进行管理,实现其唯一性难度不高,但是针对实时数据库就需要将数据库的信息映射到不同工作站的内存中,就需要在线进行统一管理来确保不同子工作站的数据库进行更新来避免重复性。 (2)数据的共享性。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进行以及网络的普及,互联网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不同层面以及角落,网络带宽也越来越大,网速也逐步提高,这就使得web数据共享方式变得更为可行。跟其他的数据共享方式比起来,基于web的数据共享技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 (3)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需要处理的数据流,数据的结构也更加复杂。所以只有进行合理的部署,数据流才可以逐步的提高其传输的效率来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数据流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就是要解决系统的统一接口的问题以及实现子系统之间的互联。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实现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数据流优化策略。 3.2随着电力系统中数据的存储了急剧增加,互联网中的病毒等也开始泛滥,但是碍于一些硬件设备的限制导致了电力系统中的数据备份等还是不够完善,这就大大的增加了数据丢失的风险。数据丢失很可能会导致电位运行的不稳定甚至是瘫痪。所以说数据的安全问题成为了现在电力自动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一个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其核心就是数据的处理。正确有效的数据处理是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安全有效运转的必要手段。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探讨 面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继电保护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仪表监测、预告信号、事故音响单一管理模式,而是创设了基于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技术的自动化管理模式,具有维护安装调试便利、操作便捷,具有较好保护性能,装置先进、功能强大,可供工作人员灵活选择,高度可靠性,正确的逻辑回路动作等优势,科学实现了遥测、遥控、遥调及遥信等共享化管理功能,并实现了无人值守自动化管控目标。同时其引入的故障录波与基于gps的卫星对时功能较大程度便利了人们对电力系统不良故障的及时、准确分析与高效处理。当然基于现行继电保护运行环境尚未实现根本改变,自动化综合变电站、现代化电网对继电保护功能需求的日渐提升,令其全方位功能的激发与安全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相比于电磁型保护方式,计算机技术系统对防雷击、抗干扰、工作环境、电压电源等条件具有更高的客观要求,同时基于现行不尽完善的变电站后台远方监控令我们必须强化提升继电保护管理,完善继电保护相关设备服务运行环境、优化设计维护方式,进而合理补充自动化综合变电站人性化功能,令其为打造运行稳定、安全的综合电网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安全管理 2.1 统筹规划,科学开展选型设计在选型设计阶段我们应主体面向形象良好的知名企业,选择设计完善、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稳定的安全继电保护产品,保障硬件设备的质量优秀,令其在电力系统中实现长期的稳定服务运行。避免片面的求价格低而选用过渡型技术、不稳定设备,这样很容易导致服务运行中发生偏差或缺陷现象,反而会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改造更新。实践管理中我们应秉承全局观念开展设计,科学合理进行配置,令继电保护、信号、计量、控制、测量及远动等环节互相配合、协调有序,确保整体电力系统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状态。同时我们应合理实施变电站扩建增容,为更换设备实施改造留有一定空间,令相关变电站设计合理适应传统有人值守及综合自动化管理模式。为避免网络故障及无法实施数据远传现象我们应对传统变电站监测电压、事故音响及预告作用进行合理保留,进而完善保障电力设备的持续安全运行。计算机继电保护装置的全面引入,依据相关要求我们应合理改造接地网,应用高电导率、强耐腐性接地网控制接地电阻低于零点五欧姆,同时符合变电站场地相关安全与技术要求,严格杜绝接地网不良引发地电位升高、继电保护发生拒动、误动或烧坏设备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我们应科学改善更新监控数据库,令后台信号依据变电站名称、重要等级进行合理划分并实现分类显示。一旦故障发生数个后台信号一同显示,操作管理人员则能够依据类别重要性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 2.2 完善调试安装、确保各设备协调配合自动化综合变电站系统的建设令继电保护涵盖众多环节设备,例如后台监控、测量表计、直流系统、远动、五防等,因此我们应完善开展调试安装,明析继电保护同该类设备的管理分工与责任划分,进而促进各方的协调配合。同时我们应在录入基础数据、建立系统数据库及联合调试各项设备等环节上下功夫。对新近安装的继电保护装置我们应科学进行校验,对其加入百分之八十额定电压,模拟探析系统有可能产生的各类故障,针对装置科学开展传动试验与整组模拟,进而完善保障装置中涵盖的逻辑回路得到正确性验证。针对计算机装置防潮、抗干扰性能较差,安全系数、工作可靠性有限,容易引发雷击现象,对电源电压与工作环境要求较高的现状我们应采用两端电缆屏蔽层接地的相关抗干扰规范,在网线及二次回路中合理配置避雷器,在直流电源处加设稳压与滤波设备、在变电站控制室加设调节室温空调设备、交流电源处引入雷电吸收器等科学措施,提升网络线、光缆抗外力破坏能力,辅助提升计算机装置安全可靠性,保障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接线可靠牢固。另外我们应强化对电力工程重要质量环节的控制,例如科学管控远方后台反映监测、gps对时精度、远动通道质量及全站模拟精度等。针对变电站改造进程中一些设备无法停电终止运行的现象,我们可科学利用技术手段完善安全措施管理,例如应用模拟开关校验新装置,实现不停电服务,同时积累丰富施工经验,创设不停电典型作业规范及继电保护安全管理措施,为安全施工创设良好的环境。 2.3 依据安全保护要求强化验收投运及运行维护基于继电保护要求我们应科学开展设备验收及运行维护,除了一些常规整组传动保护试验,还应着重强化对各项设备遥信、遥控、遥调与遥测操作的验收,依据各项设备客观特征制定适应性操作运行规程,列出运行要点。各类报告书、工程竣工图纸以及技术资料应及时报送相关部门,并做好系统数据的存储备份工作,进而为后续的维护运行、改造检修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另外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运维人员现场培训,提升其业务素质及论文联盟对新设备熟练掌握程度,进而直接强化设备运维质量。设备投入运行之前运维人员应熟悉变电站主接线状况及运行方式,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并通过严格考核合格后才可担任相关工作。同时我们还应合理进行事故预想,能够准确、清晰对后台信号展开分析并判断故障,为随时记录故障情况,我们应将gps对时与故障录波列为重点巡查装置,进而有利于科学进行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一些变电站在经过自动化综合改造后,其各类电源均细化统一为直流二百二十伏电源,包括控制、保护、电子锁及信号电源,令室外设备直流回路明显增加,因此我们应科学做好针对二次室外回路的安全维护管理,降低直流接地引发故障机率。 3结语 总之,基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特征及管理现状我们只有针对现实工作需要、系统现状科学制定安全管理策略、统筹设计、规范选型设计,完善调试安装、协调配合,强化验收投运及运行维护才能切实提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安全性,令其适应电力系统自动化改造,发挥优势辅助功能,提升系统服务水平及运行效益。 电力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自动化 摘要:电力自动化是指综合运用控制理论、电子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其他技术,对发电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发电量、提高发电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一类综合性技术。文章对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现场总线;无线通讯技术;变频器 现今,创新的自动化系统控制着复杂的工艺流程,并确保过程运行的可靠及安全,为先进的维护策略打造了相应的基础。电力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搜企网版权所有,为电力工业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创造了条件。随着社会及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的重要性与日剧增。传统的信息、通信和自动化技术之间的障碍正在逐渐消失。最新的技术,包括无线网络、现场总线、变频器及人机界面、控制软件等,大大提升了过程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能。 一、电力自动化的发展 我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到70年代初,便先后研制出电气集中控制装置和集保护、控制、信号为一体的装置。在80年代中期,由清华大学研制的35kv变电站微机保护、监测自动化系统在威海望岛变电站投入运行。与此同时南京自动化研究院也开发出了220kv梅河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此外,国内许多高等校及科研单位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出一些不同类型、功能各异的自动化系统。为国内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推动作用。1998年全国装机容量超过277gw,跃居世界第2位,自此以后,我国电力仍以较高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迅猛发展,预计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将在今年底至明年初突破800gw。 二、电力自动化的实现技术 现场总线(fieldbus)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局域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变革,随着工业电网的日益复杂工业自动化网版权所有,人们对电网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控制技术必将取代过去的控制方式而应用在电力自动化中。 三、无线技术 无线通讯技术因其不必在厂区范围内进行繁杂、昂贵的布线,因而有着诱人的特质。位于现场的巡视和检修维护人员借此可保持和集中控制室等控制管理中心的联系,并实现信息共享。此外,无线技术还具有高度灵活性、易于使用、通过远程链接可实现远方设备或系统的可视化、参数调整和诊断等独特功能。无线技术的出现及快速进步,正在赋予电力工业领域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并由此在电力流程工业领域及资产管理领域,开创一个激动人心的新纪元。 尽管目前存在多种无线技术汉阳科技,但仅有几种特别适用于电力流程工业。这是因为无线信号通过空间传播的过程、搭载的数据容量(带宽)、抗rfi(射频干扰)/emi(电磁干扰)干扰性、对物理屏障的易感性、可伸缩性、可靠性,还有成本,都因无线技术网络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很多用户都倾向于“依据具体的应用场合,来选定合适的无线技术”。控制用的无线技术主要有gsm/gprs(蜂窝)、9oomhzradios、wi-fi(802.lla/b/g)、wimax(802.16)、zigbee(802.15.4)、自组织网络等,其中尤以wi-fi和wimax应用增长速度最快,这是因为其在带宽和安全性能方面较优、在数据集中和网络化方面具备卓越的安全框架、具有主机数据集成的高度灵活性、高的鲁棒性及低的成本。 四、信息化技术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华北电力调度局自动化处处长郭子明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华北电力调度局就用晶体管计算机调度电力,从国产121机到176机,再到176双机,华北电力调度局全用过,到1978年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 五、安全技术 电力是社会的命脉之一,当今人类社会对电力系统的依赖已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电力系统最重要的是运行的安全性,但这个问题在全世界均未得到很好解决,电力系统发生大灾变的概率小但后果极其严重,我国电力系统也出现过稳定破坏的重大事故。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电力工业将会继续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随着三峡电站、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和全国联网等重大工程的实施,我国必将出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 六、传动技术 实现变频调速的装置称为变频器。变频器一般由整流器、滤波器、驱动电路、保护电路以及控制器(mcu/dsp)等部分组成。变频器作为节能降耗减排的利器之一,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已经极为广泛而成熟。对于变频器厂商而言,在未来三十年,变频器,尤其是高压变频器在电力节能降耗中的作用极为明显,变频器也成为越来越多电力行业改造技术的首选。在业内,以abb为首的电力自动化技术领导厂商,abb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变压器生产基地及绝缘体制造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公司多次参与国家重点电力建设项目,凭借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产品性能而获得国内外用户的好评。其公司多种产品,包括:plc、变流器、仪器仪表、机器人等产品都在电力行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七、人机界面 发电站、变电站、直流电源屏是十分重要的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搜企网,单片机技术的日趋完善,电力行业中对发电站、变电站设备提出了更高精密、更高质量的要求,直流电源屏是发电站、变电站二次设备中非常重要的设备,直流电源屏承担着向发电站、变电站提供直流控制保护电源的作用,同时提供给高压开关及断路器的操作电源,因此直流电源屏的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发电站的安全运行,直流电源屏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从早期的直流发电机、磁饱和直流充电机到集成电路可控硅控制直流充电机、单片机控制可控硅充电机、高频开关电源充电机等,至目前直流电源屏已很成熟。 直流电源屏整流充电部分仍然采用目前国际最流行的软开关技术,将工频交流经过多级变换,最后形成稳定的直流输出,直流电源屏系统控制的核心部件是v8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plc,它将系统采集的输入输出模拟量以及开关量经过运算处理,最终控制高频开关电源模块使其按电池曲线及有人为设置的工作要求更可靠地工作。 电力自动化论文:遥视系统在电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摘 要】 叙述了遥视系统在电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研制遥视系统的设计思想,分析了遥视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特点,对视频图像传输的几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并对遥视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引言 随着电力工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进行“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以便开放电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降低发电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并最终使用户获利。而电力市场不断完善后,将允许用户参与电力市场的竞争,生产调度与市场交易一体化,调度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变电站实现无人/少人值守,裁员增效。 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国内只有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的部分变电站实现了“四遥”(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和无人值班(其实是无人值班,有人值守模式),调度值班人员在远方控制中心即可能对变电站的各类电气参数进行监视,对断路器与电动刀闸进行控制。遗憾的是,四遥不涉及变电站环境(如防盗、防火、防爆、防渍、防水汽泄漏等)的监控内容,人们对这种“无人值班”心存疑虑。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视频技术的日臻完善,现代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不断向上突破,为视频监控技术的研制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因此,远程图像控制与信息管理即遥视系统的研究课题,列入了议事日程。 2 设计思想 变电站遥视系统主要是把变电站现场的监视图像、声音、报警信号和各种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采用先进的图像编解码压缩技术和传输技术,集设备监控、图像采集、闭路监视、图像监视预报联动和视频图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研制该系统时,应充分考虑用户的具体要求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在高起点的技术之上,按无人值班方案进行设计。 首先,系统应能满足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可以24h连续监控数十个变电站。 其次,系统应具有多画面视窗,1~16个画面任意分割方式;图像清晰,画面流畅,彻底杜绝马赛克、图像边沿锯齿及拖动现象;在保证高品质画面的同时,降低传输码流,实现了真正的海量存储。 再者,系统应提供透明通道,满足多种高、低速通信通道。 3 系统组成 遥视系统的基本配置如图所示。 遥视系统由多个远程现场和一个监控中心组成,在远程现场和监控中心之间有pcm 2m通讯线路连接。在每个现场均有若干摄像机。摄像机的镜头、云台可控,并可加若干传感器、警灯、警号等外围设备。在监控中心可以任意监视各个现场,并收集各现场的报警信息。监控中心由中心机房内部的多媒体监控主机和机房以外的网络分控计算机组成。 系统可以随时方便、即时地检索、回收记录存贮的图像,如可按时间、地点(镜头)或图像文件进行检索和回放。回放图像稳定、清晰,可反复读写,不存在传统监控系统中所存在的录像带的信号衰减和磨损问题。 3.1 系统配置 3.1.1 厂站端 包括摄像机单元、控制解码器、视频矩阵、报警控制设备、麦克风和音箱、编解码器等,在有人值守的远程现场可以设置多媒体控制计算机,也可以设置控制键盘,这些控制设备可以控制该现场的摄像机切换,镜头、云台动作,并且可以处理报警信息。对于无人值守的现场可以不放置计算机,建议放置控制键盘。厂站端在系统中的作用是采集现场的各种视频、音频、数据等信息,并通过编解码器进行处理,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并压缩编码,以便于在可利用的数字通讯线路上进行传输。同时厂站端还具有把主站端传输过来的控制命令解码后控制镜头、云台等可控装置。 3.1.2 通信层 可用光纤、微波、ddn、isdn、通信卫星、有线基带调制解调器、无线扩频调制解调器等,线路接口可以是g.703,v.35,rs449等。 3.1.3 主站端 包括编解码器、视频矩阵、音频矩阵、麦克风、音箱,多媒体电脑、监视器、网络视频服务器及监控软件等。主站端的作用是将通讯线路采集的数字信号通过编解码器解码转化后的模拟信号经视频矩阵进入多媒体电脑、监视器和网络视频服务器,用于监视各个现场,并收集现场的报警信息,同时供网络层传输图形等信号。 3.1.4 网络层 即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或互联网)由局长分控计算机、变电站分控计算机等各级网络分控计算机组成。其作用是将网络视频服务器上的远程现场信号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上进行传输,以供局长分控计算机等各级网络分控计算机共享资源。 3.2 系统三大领域 3.2.1 视频技术 在许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远距离传输监控现场的模拟视频信号。使用同轴电缆传输模拟视频信号,在距离上会受到限制,超过几百米便需要放大中继,因此,常规的视频监视系统只适合在一座建筑物内或一定区域范围内使用。此外,常规系统在一路同轴电缆上只能传输单一视频信号,传输控制信号和话音需要单独敷设电缆。远距离传输视频的可行方法是将模拟视频信号数字化并压缩编码,在可利用的数字通讯线路上传输。视频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视频图像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例如,1幅640×480中分辨度的彩色图像(24bit/像素),其数据量为0.92mb,如果以每秒30帧的速度播放,则视频信号的数码率高达27.6mbps。显然,视频压缩技术数字化是压缩技术的关键。目前,适用于远程视频监控的图像压缩标准有h.261,mpeg—1。h.261标准简称p×64,由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的一个专家组在1990年12月制定,mpeg—1则在1992年成为标准。两者的核心技术都是离散余弦变换及运动补偿算法,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减少每帧图像间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冗余性和相关性信息来减少数据量。h.261适合在64~384kbps的低带宽下传输实时视频图像,但图像质量不理想;mpeg—1在800kbps~2mbps的传输速率下图像清晰度能达到较好的图像效果。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选用不同的压缩标准。由于视频数据流巨大,采用的压缩方法和格式将对视频服务器的性能产生重大影响。在选择硬件平台时,还应慎重考虑:系统带宽、吞吐能力、通道数、在线存储能力、编解码器及码率、联网能力等。 3.2.2 网络技术 数字化视频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局域网或广域网)上传输图像数据,基本上不受距离限制,信号不易受干扰,可大幅度提高图像品质和稳定性;且数字视频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联网传输,网络带宽可复用,无须重复布线;另外,数字化存储成为可能,经过压缩的视频数据可存储在磁盘阵列中或保存在光盘中,查询十分简便快捷。 3.2.3 通信技术 数字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通信有以下特点: 1实时性 视频数据 属于实时数据,必须实时处理,例如:实时压缩、解压、传输、同步。 2分布性 现场图像采集和发送主机与图像接收显示主机位于不同地点,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广域网连接。 3同步性 尽管视频信息具有分布性,但在用户终端显示时必须保持同步,另外,声音与视频也必须保持同步。 目前,tcp/ip网络通信协议是一种即成事实的工业标准,视频远程监控系统为可在各种网络结构中运行,也必须采用tcp/ip协议。然而,tcp/ip协议用于可靠传输,作为结果,如果你在internet上向另外一台计算机发送一个数据包,你可以确信它将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但你决不可能得到数据将在特定时间内到达的保证。事实上,数据包在到达目的地前延时数小时或数天,在理论上都是站得住脚的。作为视频传输这样的特例,对时间却十分敏感,因此必须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同步性。国际通信联合会(itu)和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e)设计了一个实时传输协议rtp来解决传输实时性数据的难题。rtp一般运行在不可靠性协议层上如udp(事实上经数学统计udp包的可靠性在99%以上)。每个经过rtp传输的数据包中有时间信息和一个相关的序列号,这个信息使应用程序混合音频和视频信息相对容易。由于应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决定当视频帧需要略过时将跳到的正确数据包号,因此同每个包相关的时间信息可以平滑同步过程。 在监控领域中,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一种趋势,可广泛应用在电信、电力、交通、银行、水利、智能大厦等领域。在电信局无人值守机房、电力无人值守变电站、水文站、银行营业所等场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有重大经济价值,安全防范要求高,在地理位置上分布较广或位置较偏僻。利用数字视频远程监控技术可在本系统内建立监控调度中心,对远端现场的图像声音及其他敏感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对敏感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具体实现的方式是:利用各种数据通信网络如ddn、isdn、e1、xdsl,把经过数字化压缩、编码的视频、音频、报警感应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中心的计算机对各种数据进行解压缩、解编码,同时回放视频、音频,对报警事件进行告警处理。 4 系统通讯方案 通讯传输部分是整个远程遥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作用如同人的脊髓一样,负责各种信号和指令的上传下达。 遥视系统可以借助数字光纤、数字微波、卫星、无线扩频、isdn、ddn等多种通讯媒介,将图像、声音、数据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并通过2mbps e1数据信号从几十公里以外的远端传送到中心控制室,同时将控制室的音频和控制信号传回基站。 这里主要简要叙述几种主要的通讯方案。 4.1 同轴电缆方案 在遥视系统中,同轴电缆是传输视频图像最常用的媒介。 这种方式可采用75ω的纯铜芯电缆。用同轴电缆方式传输时,由于衰减大,用它组成的传输网最长只能传输10km左右。 同轴电缆可靠、速率快、投资少,但架设方式麻烦、距离短,同时存在不平衡电源线负载等因素会导致各点之间存在地电位差,需接入被动式接地隔离变压器进行补偿。 4.2 光纤通讯方案 光纤是能使光以最小的衰减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纤维,它的最大特性是抗电子噪声干扰,通讯距离远。 光纤有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之分。单模光纤只有单一的传播路径,一般用于长距离传输;多模光纤有多种传播路径,多模光纤的带宽为50~500mhz/km,单模光纤的带宽为2000mhz/km。光纤波长有850nm、1310nm和1550nm等。850nm波长区为多模光纤通信方式;1550nm波长区为单模光纤通信方式;1310nm波长区有多模光纤和单模两种。 目前,单模光纤在波长1.31um或1.55um时,光速的低损耗窗口每公里衰减可做到0.2~0.4db以下,是同轴电缆每公里损耗的1%,因此光纤通讯方式可实现20km无中断传输。 用光缆作干线传输系统容量大、能双向传输、保密性好、安全可靠性高。光端机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费用也大幅度下降。 光纤通讯的造价稍高,施工技术难度大。 4.3 无线通讯方案 传统的无线通讯系统包括以下几种: (1)调幅(am)广播。 (2)调频(fm)广播。 (3)无线寻呼网。 (4)甚高频通讯。 (5)特高频通讯。 (6)微波通信。 (7)卫星通讯。 电力系统中,微波通信是一种较常用的无线通讯方式。这种方式覆盖面广,频带很宽,不需要传输线,而且可以构成双向通讯系统。 目前已使用的频段为300mhz~3000ghz,通讯容量大,仅一个波道便可传送数以百计路以上的电话,多波道运行时可传送的容量则更可观。微波通信传送的信息,几乎不受电力系统本身干扰的影响,故传输的质量较高。同时,微波通信还具有同时传送电话、电报、图像、数据等多种形式的功能,在电力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微波通信方式的传输量大,质量高,配置灵活,可以省去建设有线传输线的费用,并且具有很快的传输速率,缺点是微波通信一般是点对点的通讯方式,对于为数众多的测控单元,每个点都要建设一对微波通信设备。 4.4 电话线通讯方案 电话线通讯方案也是一种长距离传输视频的途径。但由于电话线路带宽限制和视频图像数据量大的矛盾,传输到终端的图像都不连续,而且分辨率越高,帧与帧之间的间隔就越长;反之,如果想取得相对连续的图像,就必然以牺牲清晰度为代价。 5 展望 变电站遥视系统解决了变电站现场的可视化及环境监控问题,是对“四遥”功能的有益补充,为实现“无人值班,无人值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遥视系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运行和管理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变电站效益,促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有着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电力自动化论文:谈电力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 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功率 电子 技术和控制技术的 发展 ,电力自动化技术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变电站自动化、电网调度自动化和配电网自动化水平这几个方面。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 发展趋势 水利工程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功率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日新月异,而且这些新技术逐渐由理论和实验阶段进入应用领域,这些都对电力自动化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应运而生,电力自动化技术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解决了电力 工业 许多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电力自动化的新进展进行分析。 1 变电站自动化的新进展 变电站自动化是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 现代 通信技术,经过功能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实施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以收集较为齐全的数据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判断功能,方便监视和控制变电站内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目前,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已经很成熟,并广泛地应用于高、中、低压变电站中,这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及可靠性。但与国外先进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相比,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国外无论是分层分布式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还是常规的rtu方式,均能可靠地实现变电站的无人值班监控,这对国内进行新、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很有启发。此外,变电站运行管理的方式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后台功能的设计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内由于运行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现有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过多地强调了后台功能,系统庞大、结构复杂,给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人员完成监控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关部门应针对变电站不同的运行管理方式,对监控系统的功能和配置进行规范和优化。 2 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新进展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它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发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安全 经济 运行中已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系统升级换代很快,当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网络 安全对于以实时运行为首要任务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尤为重要,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网络攻击和病毒侵害不断发生,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一方面,从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需要将调度自动化系统隔离运行;另一方面,随着自动化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应用复杂度的日益提高,各个控制中心之间以及各个自动化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大大增强,需要进行信息的一体化整合与集成。因此,需要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集成技术进一步研究,使得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可靠性、实用性,特别是安全性更强。 3 配电网自动化的新进展 随着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的顺利进行,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近10年来,在现代 科学 技术的推动下,配电自动化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电网建设的发展,配电网的网格化程度越来越高,仅凭借人的经验,难免顾此失彼。于是新一代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即智能配电系统应运而生。它在第二阶段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配电功能,以人工智能代替人的经验,更科学地管理复杂配电网。引入人工智能的智能配电系统不仅能够在故障时发挥作用,而且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也能为供电 企业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智能配电系统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的作用 在一段馈线发生故障时,判断故障区域、隔离故障区域,恢复受故障影响的健全区域供电,从而缩短停电时间、减小停电面积、提高供电可靠性。在配电网受到灾害性影响时(如主变电站失压、超高压尽先失压或10kv母线故障等并且在高压侧难以快速恢复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负荷批量转移策略,在不威胁供电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遥控操作将受影响的负荷转移到非故障线路,避免大面积停电。 3.2 智能配电系统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的作用 实际运行中配电网中的负荷分布是不均衡的,有时甚至是极不均衡的,这严重降低了配电线路和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导致线损较高。利用人工智能可以寻求一种优化运行方式,将负荷从重负载甚至是过负载转移到轻负载馈线上,这种转移有效地提高了馈线的负荷率,增强了配电网的供电能力。智能配电系统还可以实时遥控配电网开关进行 网络 重构和电容器投切,在不显著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改善电网运行方式和降低网损的目的。 4 结束语 由于 现代 电力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用电质量得到了保证,因此为现代高精技术的 发展 提供了基础,同时由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减少了维护费用,设备利用率提高, 经济 调度的实施都大大的降低了运行成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分析 摘要: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和配电(有时也称供电和用电)三大系统之一。电力公司通过配电网实现产品销售——向广大电力用户提供电能。随着 经济 的 发展 ,观念的变化,电力公司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电力市场自由化。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成功的配电自动化是设备的可靠性和方案的有机结合,针对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根据配电网规模、地理分布及电网结构,提出了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并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配电自动化 配电管理系统 环网配电 供电可靠性 1 配电自动化简介 配电自动化指:利用 现代 电子 技术、通信技术、 计算 机及 网络 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进供电质量,与用户建立更密切更负责的关系,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用户要求的多样性,力求供电经济性最好, 企业 管理更为有效。 配电自动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电力企业中与配电系统有关的全部功能数据流和控制。从保证对用户的供电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减少运行费用的观点来看,配电自动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配电自动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馈线自动化。馈线自动化完成馈电线路的监测、控制、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其主要功能有:运行状态监测、远方控制和就地自主控制、故障区隔离、负荷转移及恢复供电、无功补偿和调压等。 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以信号数字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标志,进入传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领域,使变电站运行和监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显著的效益。 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和处理、越限和状态监视、开关操作控制和闭锁、与继电保护交换信息、自动控制的协调和配合、与变电站其他自动化装置交换信息和与调度控制中心或集控中心通信等项功能。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实时信息、离线信息、用户信息、电网结构参数、地理信息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电系统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它是实时的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体的系统。 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 2.1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等级划分及结构 根据配电网规模、地理分布及电网结构,分为特大型、大中型和中小型系统。主要由主站系统、子站系统、远方终端、通信系统组成。 2.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2.2.1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站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主站是整个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监控、管理中心。其主要功能有实时功能和管理功能:实时功能: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控制功能、事件报告、人机联系、系统维护、故障处理等。 管理功能:指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运行管理、设备管理(fm)、辅助设计(am)、辅助工程管理、应用软件等。 2.2.2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中心站 在特大城市的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中可设中心站,是下属主站经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汇集、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全局重要信息的监视与管理,特大城市电力部门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本局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中是否设置中心站。 2.2.3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或称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压监控单元)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是为分布主站功能、优化信息传输、清晰系统结构层次、方便通信系统组网而设置的中间层,实现所辖范围内的信息汇集、处理以及故障处理、通信监视等功能。具体功能有:数据采集、控制功能、数据传输、维护功能、故障处理、通信监视等。 2.2.4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是用于中低压电网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它包括配电柱上开关监控终端ftu(feeder terminal unit)、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ttu(transformer terminal unit)、开闭所、公用及用户配电所的监控终端dtu(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等。具体功能有:数据采集、控制功能、数据传输、维护功能、当地功能等。 3 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 3.1 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 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是实现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基本条件。常用的配网接线有树状、放射状、网状、环网状等形式,其中环网接线是配网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将配电网环网化,并将10kv馈线进行适当合理的分段;保证在事故情况下,110kv变电容量、10kv主干线和10kv馈线有足够的转移负荷的能力。 3.2 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 现代 化管理方式的飞跃,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诸多,为此,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以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3.3 解决好实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一体化问题 由于配电自动化(da)涉及的一次设备成本较大,目前一般仅限于重要区域的配网使用,而am/fm/gis则可在全部配网使用。若使用一体化可通过am/fm/gis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da在这方面的不足,故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实时scada和am/fm/gis的一体化颇为重要。所谓一体化,就是指gis作为 计算 机数据处理系统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系统的实时性和数据(包括图形数据)的一致性得以保证,使得scada和am/fm/gis通过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集成在一起,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3.4 配置合理的通信通道 通信系统信道的选用,应根据通信规划、现有通信条件和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需求,按分层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予以确定。信道种类有光纤、微波、无线、载波、有线。主干线推荐使用高中速信道,试点项目建议使用光纤。 3.5 选择可靠的一次设备 对一次开关设备除满足相应标准外,还应满足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要求。 4 小结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具有实时性好、自动化水平高、管理功能强之特点,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改善对用户的服务,具有显著的 经济 优越性和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要在按照城网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积极采用、合理选用、推广应用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改造技术 摘要:文章分析了变电所自动化改造的几个关键技术。 关键词:变电所 自动化 改造 1 变电所改造的主要内容 常规变电所改造为无人值班变电所运行,首先要对一、二次设备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无人值班运行要求。 1.1 一次设备主要改造及技术要求 1.1.1 断路器的改造:主要要求是能实现遥控操作功能,并提供可靠的断路器位置信号。对使用年久且性能不能满足电网运行要求的6~35kv油断路器动作要求,应以性能好、可靠性高、维护量小的无油设备(如真空断路器或sf6 断路器)来代替。断路器辅助触点改造为双辅助触点接线以防信号误发。 1.1.2 高压开关柜的改造:完善机械防止误操作措施;完善柜间距离,要求隔离物起绝缘支撑作用,要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加强母线导体间、相对地间绝缘水平;改造高压开关柜中的电流互感器,使之达到高压开关柜使用工况绝缘水平、峰值和短时耐受电流、短时持续时间的要求。 1.1.3 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改造:如对变电所6~35kv中性点加装自动跟踪、自动调谐的消弧线圈;为减少变电所的运行维护工作量,降低残压,防止避雷器的爆炸,变电所6~35kv避雷器宜更换为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 1.1.4 主变压器有关辅助元件的改造:改造中性点隔离开关及其操作机构,能实现遥控操作;对有载调压分接开关实现当地和远方遥调操作;实现主变温度远方测量等。 1.2 二次设备改造内容及要求 控制回路的改造要能适应无人值班需要,主要有以下要求:①断路器控制回路改造后,要简单、可靠、无迂回接线。②断路器控制回路断线、失去控制电源时应实现远方报警,并保留控制回路故障信号。③保护回路单独设有熔断器的变电所,保护回路直流消失后,能远方报警。④重合闸装置要实现自动投退,在遥控和当地操作合闸后,重合闸电源应自动投入,重合闸放电回路自动断开。在遥控和当地操作跳闸后,自动退出重合闸电源,同时重合闸装置自动放电。根据需要实现重合闸后加速和一次重合闸。⑤低频减负荷装置或其它系统稳定措施装置动作跳闸时,应自动闭锁重合闸。⑥取消断路器位置信号灯的不对应闪光功能,信号灯具改为发光二极管等节能型灯具。⑦加装遥控与就地跳、合闸闭锁回路。⑧中央信号装置有关回路作相应改造。 2 改造方案的选择 对常规变电所进行无人值班改造,总的指导思想是“安全、可靠、实用、 经济 ”。二次设备改造任务重,改造难度大,需要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二次设备改造方案。 2.1 断路器的控制与继电保护合一的改造方案 改造时保留有全部保护设备,取消控制屏(集中控制台,集中控制柜),将断路器控制回路、控制设备安装到保护屏适当备用位置。这种方案将会取消控制屏上的全部光字牌信号、测量仪表和音响信号。为满足当地操作及改造过渡期内变电所运行操作人员对设备状态的监视要求,增设一套rtu当地工作站及显示设备。在显示器上显示有关一次接线图,测量信息,事故及预告信息。采用这种改造方案,可以简化二次回路接线,减少大量控制电缆,减少回路中的触点,提高二次设备的运行可靠性。这种改造方案适合于由弱电控制,集控台、集控柜等多台设备组合的控制回路改造。 变电所改造一般采用常规的rtu装置。变电所无rtu装置的可采用性能较好的分布式分散安装的rtu遥测交流采样,各rtu之间通信连接。变电所已有rtu装置的,在原装置中扩大功能,增加rtu容量以满足无人值班改造信息量的要求。 2.2 只改造二次回路接线方案 这种改造方案保护设备、控制设备全部利用。在改造中根据无人值班变电所的技术要求,改造二次回路中的部分接线,如断路器控制接线改接,重合闸接线改接,以及信号改接等;增加和更换部分继电器,使其具备无人值班变电所的技术要求。这种方案,改造量最少,二次回路变动量小,是采用电磁式继电器保护变电所的最方便、最经济的改造方案。变电所的rtu装置采用常规远动设备。 2.3 二次保护设备全部更新的改造方案 对于运行年限较长的变电所,在方案设计时可根据无人值班改造的技术要求,全部更新变电所二次及保护设备,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综合自动化装置。这种改造方案投资较大,一般只适用于变电所相对陈旧,原有的二次回路已达不到安全要求的情况。 3 如何进行远方监控 3.1 继电器的更新 根据传统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的实际情况,也为确保“四遥”功能的实现,改造中要将保护及自动装置中的电流、电压、时间、信号、重合闸等电磁型继电器全部更新为静态继电器。由集成电路构成的静态继电器与原电磁型继电器相比具有整定直观、功耗低、动作迅速、精度高等优点,而且电流、电压继电器增加了直流辅助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监视灯对继电器的正常运行进行监视,从而大大提高了保护的可靠性与速动性。特别是信号继电器既有电保持,又有磁保持,信号记忆可靠,还增加了多组动合触点和电动复归圈。保证了“遥信”功能及信号继电器遥控复归的实现。 3.2 远控和就地操作转换 变电所实现无人值班,要方便设备检修和事故现场的紧急处理,就必须要实现远控及就地控制两种方式操作,因此要拆除原有的kk控制开关,在回路中增加具备“远控”和“就地”转换功能的qk切换开关,在正常情况下,无人值班变电所所有运行或备用状态的断路器,必须置于“远控”位置,由监控中心值班员进行远控。 4 线路的监视 大家知道,红绿信号等除反映断路器的实际位置以外,还担负着监视跳合闸回路是否正常的任务,虽然变电所内可以通过红绿灯来实现跳合闸回路的监视,但却无法从远方进行监视,为此在控制回路中加装了跳闸位置继电器twj和合闸位置继电器hwj,只要hwj及twj的两副常闭触点同时闭合,就说明跳闸回路有问题,需要到现场检修。 5 遥信的实现 常规变电所要进行无人值班改造,则原理通过中央信号及光子牌反应的各类预告信号就必须要具备遥信功能。同时,继电器动作以后,必须能够在监控中心进行遥控复归。因此,信号继电器的遥信问题以及信号继电器的复归问题也就成为突出的关键问题,在改造中应当加以重视。 5.1 遥信的实现 变电所原中央信号解除以后,为正确反映所内所有异常及事故信号,就必须将上述信号通过继电器触点提供给远动遥信装置以实现遥信功能。按照无人值班的要求在反映具体保护动作事件的同时,变电所任何一套保护装置动作及异常都要启动变电所的遥信事故总信号,以提醒监控人员及时处理。针对这一要求,将信号继电器全部更换为带有电动复归线圈及多组动合触点的静态集成继电器。每只信号继电器单独提供一对空触点以反映具体保护动作事件,另外每只继电器都提供一对空触点并将这些空触点并联在一起以反映事故总信号。断路器的实际运行位置采用开关的辅助触点来反映。 5.2 信号继电器的复归 信号继电器更换为静态继电器以后,其内部带有电动复归线圈。这样既可以通过信号继电器上的复归按钮就地复归,又可以通过将所有信号继电器的电压复归线圈并联后与监控屏遥控执行屏上信号复归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串联起来,实现全站信号的遥控总复归。使得无人值班变电所的信号复归问题得以解决。 6 小结 通过实践,变电所实现无人值班,其优越性可大致归纳为:①传送负荷和限电速度快,电压调整迅速,从而改善电网电压质量,稳定电网运行,提高无功管理水平;②预防事故,加快事故处理:由于预告信号、事故信号、各种越限信号提供调度员分析,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事故掉闸后,调度员直接判断并做遥控操作,加快事故处理,可避免事故扩大,缩短事故处理时间;③大量节省人员,提高 企业 劳动生产率;④遥控由调度员直接执行,无中间环节,不易发生误操作。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分析 摘要: 电力 电子 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 发展 ,带动了许多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城乡电网改造的进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各地低压配电网的公用配变被广泛应用,它集低压无功补偿、综合配电监测、配电台区的线损计量、电压合格率的考核、谐波监测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合。 关键词:电力 自动化 技术 0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许多电力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城乡电网改造的进行,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在各地低压配电网的公用配变被广泛应用,它集低压无功补偿、综合配电监测、配电台区的线损计量、电压合格率的考核、谐波监测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合。 1 传统的低压无功补偿技术 1.1 采集单一信号,采用三相电容器,三相共补 这种补偿方式适用于负荷主要是三相负载(电动机)的场合,但假如当前的负载主要为居民用户,三相负荷很可能不平衡。那么各相无功需量也不同,采用这种补偿方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补或欠补。 1.2 投切开关多采用交流接触器 其缺点是响应速度较慢,在投切过程中会对电网产生冲击涌流,使用寿命短。 1.3 无功控制策略 控制物理量多为电压、功率因数、无功电流,投切方式为:循环投切、编码投切。这种策略没有考虑电压的平衡关系与区域的无功优化。 1.4 通常不具备配电监测功能 2 智能无功补偿技术分析 2.1 补偿方式 2.1.1 固定补偿与动态补偿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负载类型越来越复杂,电网对无功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单纯的固定补偿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新的动态无功补偿技术能较好地适应负载变化。 2.1.2 三相共补与分相补偿相结合 新的设备尤其是大量的电力电子、照明等家居设备,都是两相供电,电网中三相不平衡的情况越来越多,三相共补同投同切已无法解决三相不平衡的问题,而全部采用单相补偿则投资较大。因此根据负载情况充分考虑 经济 性的共分结合方式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日益广泛应用。 2.1.3 稳态补偿与快速跟踪补偿相结合 稳态补偿与快速跟踪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主要是针对大型的钢铁冶金等 企业 ,工艺复杂、用电量大、负载变化快、波动大,充分有效地进行无功补偿,不仅可以提高功率因数、降损节能,而且可以充分挖掘设备的工作容量,充分发挥设备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大。 2.2 采用先进的投切开关 目前采用的投切开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过零触发固态继电器 其特点是动态响应快,在投切过程中对电网无冲击、无涌流,寿命较长,但有一定的功耗和谐波污染,目前运用比较普遍。 2.2.2 机电一体化智能复合开关 该开关是由交流接触器和固态继电器并联运行,综合两种开关的优点,既实现了快速投切,又降低了功耗。目前主要由于成本及可靠性原因应用较少。 2.2.3 机电一体化智能型真空开关 该开关采用低压真空灭弧室及永磁操作机构,可实现电容过零投切,还可适应电容器串联电抗器回路的投切,寿命长,可靠性高,目前正在实现商品化。 2.3 采用智能型无功控制策略 采集三相电压、电流信号,跟踪系统中无功的变化,以无功功率为控制物理量,以用户设定的功率因数为投切 参考 限量,依据模糊控制理论智能选择电容器组合,智能投切是针对星—角结合情况。电容投切控制采用智能控制理论,自动及时地投切电容补偿,补偿无功功率容量。根据配电系统三相中每一相无功功率的大小智能选择电容器组合,依据“取平补齐”的原则投入电网,实现电容器投切的智能控制,使补偿精度高。 2.3.1 科学 的电压限制条件 可设定的过、欠压保护值,可设置禁投(低谷高电压)、禁切(高峰低电压)电压值,具缺相保护功能,以无功功率为投切门限值。 2.3.2 可设置投切延时 延时时间可调(既可支持快速跟踪无功补偿,也可支持稳态补偿),同组电容投切动作时间间隔可设置,对快速跟踪补偿可设置为零。 2.4 集成综合配电监测功能 综合配电监测功能集配电变压器电气参数测量、记忆、通信于一体,是一套比较完整的配电运行参数测量机构,是低压配电电网中考核单元线损的理想手段。它能随时为电网治理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是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和 经济 运行提供可靠的治理依据,是配电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如下: 实时监测配变三相数据: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频率(1~3次谐波); 累计数据记录、整点数据记录和统计数据记录功能,累计计量有功、无功电量; 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并根据输入条件生成各种报表、曲线、棒图、饼图。 一般都配有相关的后台处理软件,大多数可实现 网络 多机操作与数据共享。 2.5 集成电压监测功能 根据电压检测仪标准进行采样与数据统计处理,便于用户考核电压合格率,可用于电压监测考核。 2.6 集成在线谐波监测功能 较好一点的监测终端采用dsp作为cpu,应用fft快速傅立叶算法,可精确 计算 测量出电压、电流、功率因数、有功及无功电量等配电参数,还可以分析1~3次谐波,从而实现在线的谐波监测功能,该数据可根据用户要求在后台软件上进行分析处理。 2.7 通信 某些功能较先进的监控终端充分地考虑了设备的可持续性使用,采用标准的rs232、rs485接口,可根据用户要求非凡配置modem、现场总线(profibus)等,与配网自动化系统有机结合。具体通信方式有以下几种,或是其一或是多种方式的结合。 手工抄表:有线、无线、电卡等多种抄表方式。 直接通信:与配电自动化系统接口,为用户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以适应不同的配网自动化系统与子站或主站的直接通信。 与ftu的通信:可通过ftu实现一点对多点采集,以实现数据远传并与配电自动化系统接口与集抄系统的通信,通常采用载波或直联。 2.8 模块化结构 当前应用较广的模块化设计结构,将电容器、投切开关、保护集成在一个单元内,形成多种容量规格的标准化单元,其特点是结构与功能的模块化形成满足不同用户要求的系列产品,同时还便于各种装置在使用现场的维修与调整。 3 小结 总之,随着科技的快速 发展 进步,高科技 企业 的增加,电力企业在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需求的同时,还要对用户电网进行更全面的治理、监控,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起来,未来的无功补偿技术将会更加经济有效。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含配电系统自动化在内的城网建设改造和电力市场已提上了日程。正在启动的发电市场展示了向配电市场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配电系统自动化 系统集成 电力市场 1 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中的问题 当代的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个问题:这就是配电系统自动化如何从传统的“多岛自动化”走向系统集成;以及如何考虑电力市场的发展可能对配电系统自动化产生的影响。 2 发展中的配电系统自动化 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中,各有关系统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功能互补和通道公用,并顾及到电力市场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呢? 2.1 scada/lm/dms平台 scada/lm/dms平台是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核心和基础,它除了完成scada/lm/dms功能外,还承担整个系统的纵向(实时层)和横向(管理层)的集成任务。 由于系统中引入了功能较强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scada中除传统的功能外,还增加了一些扩展的scada功能,如保护的远方监视、投切和定值修改,故障录波数据的收集等。当然,如果配网的规模较小,由变电站负责的环网控制,也可改由主站的scada/lm/dms平台来完成。 这里,与电力市场发展有关的负荷控制和管理,正面临新的挑战:长期缺电期间,对用户限电拉闸实施计划用电的负荷控制,应及时转移到用户不感到停电的负荷管理(lm)上来。 当代的负荷管理,主要是按事先编制好的负荷管理方案,通过馈线降压减载,或按编组周期轮流短时启停用户的可控负荷(空调、热水器等),来实现用户不感到停电的负荷管理。 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基于分时电价的需方用电管理(dsm),用以调动需方的积极性来参与负荷管理。 供方负荷管理与需方用电管理相结合,必将有力地改善配电系统的负荷曲线,并为随后电力市场的开展打下基础。 lm负荷管理功能与电力供需关系和电力市场进程有关,涉及到对原有负荷控制系统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和具有需量控制功能的数字电量计费系统相配合等问题。但无论是沿用原有的负荷控制终端、或是与新建的电量计费系统相结合,主站均和scada/dms集成在一起,以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变化,而不象传统的负荷控制那样分开独立运行。 dms应用软件方面,除传统的网络拓扑跟踪着色、负荷预报、配电潮流、短路分析、网络重构、故障恢复控制、操作票、投诉热线处理等外,还把负荷计费管理、电力市场等应用包括了进来,统一优化管理,授权分工使用。 当然,系统的无缝集成并不排斥通过接口和数据转换、接入现有而又可用的老系统,以保护原有投资。待该老系统淘汰后,再更新为符合开放标准的系统。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由本地监控的自动装置和与调度联系的rtu远动装置所组成。当代的变电站自动化,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发展,已进入到自动远动、测量控制保护功能集成并随一次设备分散布置,实现无人值班的综合自动化阶段,显示出系统集成的高效益。 当然,常规的有人值班变电站,同样也可以通过变电站rtu接入配电自动化系统。 2.3 环网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系统 和许多配电自动化装置类似,环网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系统也经历了从免通信的单项自动化向带通信的综合自动化发展的过程。 免通信的环网故障识别和恢复控制系统,可由一定数量的负荷分段开关(无切断短路电流能力)和控制分段开合的控制器组成。正常时固定开环点运行,两侧供电。故障时,靠故障侧变电站馈线保护动作跳闸,各段开关无压释放。变电站断路器重合成功后,各段开关按事先整定的时限依次重合试投。如为永久性故障,当投到故障段后变电站馈线保护将再次动作跳闸,重复试投过程。但此时故障段业已测明,仅合到故障段前为止。故障段后至开环点的恢复供电,则从开环点检测到对侧线路失压进行重合开始,以相反的方向和相同的原则来实现整个环网故障段的隔离,和非故障段的自动恢复供电。 这种单项自动化装置的优点是无通信要求。但除功能单一和信息未能共享外,本身还存在整定复杂、不能一次定位、开关试投次数较多、恢复时间较长、线路摄取的“冷负荷”较大等问题。 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类似,带通信的环网故障识别和恢复控制系统,控制分段开关的开合,称为馈线终端装置ftu的控制器具有支持scada的功能。除了故障时依靠远动功能免除试投实现一次定位、隔离和自动恢复供电外,正常时还兼有收集环网节点电工信息、控制分布电容投切、以及合理选择开环点用以降低网损等功能。 2.4 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系统 常规的分时电度表,是专为电量计费而设计的,用途比较单一,一般不具备通信条件。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的普及,导致了当代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的问世。这种可以远方通信的多功能数字分时电度表,除了具有分时电度表的功能外,还能和配电控制中心配合,收集带时标的用户电工信息、传送电量计费信息、具有窃电报警、负荷控制、液晶显示、长期存储等功能。在电量计费系统中,表计本身还可兼作数据集中器使用,大大简化电量计费系统的构成。 电量计费系统是开拓电力市场的一项基础性设施。通过电量计费系统的建设,应一改过去垄断经营时期供方查表、用户缴费、逾期罚款的单向联系模式。 城网建设改造中,正在进行量大面广的“一户一表”建设。无论从当前的“商业化运营”或今后的“配电市场”来看,都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计费信息的双向通信(大中用户远方读表和中小用户智能卡)以及和银行结算的关系问题。 “投诉热线处理”是供方和广大用户建立双向联系的又一渠道。因此,进行低压线路和一户一表的建设改造时,一二次系统应统一优化设计,以期建立一个面向用户(含物业管理)分级分片双向通信的联系机制,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2.5 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自动绘图和设备管理(am/fm/gis),含变电、配电、用电、检索、决策、以及办公自动化(oa)等在内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早期是作为离线管理系统而独立运行的。现在,am/fm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产业,支持包括电力系统特别是配电系统在内的具有空间数据的行业开发各种应用。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行业进入了由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甚至发展了scada/gis系统。 近年来,mis趋于向osa标准以及日益普及的intranet/internet靠拢,且大有以内联网取代mis之势,以便与电力市场的发展接轨。因为,今后电力市场的交易,将不再是大厅交易,而是基于intranet/internet、以浏览器为特征的、称之为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 传统上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以专用网、专用信道和图形用户界面为其特征,显然不适于提供电力交易使用。这又是考虑电力市场发展时所提出的一个挑战:是使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今后的交易信息系统并行发展,或是对现有的mis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今后电力市场的发展。事实上,一些面临发电市场压力的网省级调度中心,已经按后者行事并已改造就绪了。 3 结语 3.1 当代的配电系统自动化正从“多岛自动化”走向系统集成,并受到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 3.2 “多岛自动化”是以单项自动化为基础,由少到多各自平行发展。系统集成的综合自动化,是以整体综合优化为基础,力求信息共享、功能互补,并随技术的进步而提高其集成度。 3.3 当前配电系统自动化中的负荷管理系统、电量计费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考虑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 3.4 基于开放系统结构和国际标准的分层分布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适应当代系统集成和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性能价格比”好、可伸缩性强。用户可以任意分步实施其配电自动化规划,所投入的系统或设备不会因系统的发展或技术的进步而导致重复建设甚至推倒重来。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系统控制分析 摘要:介绍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控制与操作的功能及特点,总结了防误操作的几种模式,比较了常规站与自动化站控制与操作系统的差异,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自动化 控制与操作 1 控制可靠性 变电站的设计首要考虑的便是控制与操作的高可靠性,采用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更要将计算机监控系统缜密设计。通常用于高压电力系统的变电站自动化产品都具有以下功能,以保证控制操作的高可靠性。 1.1 多级多地点控制功能 自动化系统的控制操作方式有远方遥控、站控、就地(后备操作)3种方式。 远方遥控:由调度人员在调度端发出下行控制命令。站控操作:运行人员在变电站层监控主机发出操作命令,通过交互式对话过程,选择操作对象、操作性质,完成对某一操作过程的全部要求。就地操作:作为后备控制方式,当监控系统故障或网络故障时,可在间隔层的测控单元的小开关手动控制或通过就地监控单元装置上的薄膜键盘进行就地控制。 上述3种操作方式通过软件或使能开关可相互切换,当切换到后备手动控制时,站控及遥控命令不被执行;当切换到站控操作时,后备手动控制不产生任何作用,计算机对一台设备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条控制命令,当同时收到一条以上命令或预操作命令不一致时,应拒绝执行,并给出错信息。每个被控对象只允许以一种方式进行控制。 1.2 操作过程中软件的多次返校 1.2.1 操作员权限设密,以杜绝误操作及非法操作。目前成熟的监控系统的软、硬件设备都具有良好的容错能力,即便运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一般性错误,均不引起系统的任何功能丧失或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意外情况引起的故障,系统都具有恢复功能。 1.2.2 操作员工作站发出的操作指令,都必须经过选择—校核—执行等操作步骤,返校通过后再送至该点执行下一步骤。当某一环节出错,操作指令中断,并告警提示。每次操作结束后,系统自动记录操作过程并存盘。 1.2.3 监控系统的双机配置 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多作双机双网配置,作为人机接口的监控主站冗余配置,热备用工作方式,可保证任意设备故障时对控制功能无影响。时下的做法,监控主站用以太网相联并以hub作为该以太网的管理。该网上任一装置异常,可将热备机切换为主机工作。 监控系统硬件的冗余配置,系统分层分布式结构,为变电站的控制与操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 操作实现方式 为保证变电站控制与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准确性,变电站的防误操作的设计也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是计算机监控,变电站不再采用繁琐的电气联锁,可方便地实现多级联锁。对于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其操作闭锁方式也为分层分级式闭锁而与该系统结构相适应。每个间隔的测控装置,已引入该间隔的交流电流、电压、断路器位置及刀闸辅助接点作为遥测、遥信之用,这也为实现本间隔内的断路器及刀闸操作的防误操作提供了必要条件。智能型装置可很方便地利用上述信息进行编程,实现该间隔的操作闭锁功能。 对于全站的涉及多个电气间隔和多个电压等级间的操作闭锁,目前有3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其一,用软件实现,即将全站的防误操作闭锁用软件编程置于监控主机之内。监控主机可从通信网上获得全站所有开关、刀闸的状态信息及每个间隔控制终端的操作信息,引入设备操作规则,进行软件编程即可实现全站的操作闭锁功能。该方式应该说是最简单经济可靠的方案之一。其二,硬件闭锁,即西门子公司的8tk模式。西门子公司的lsa-678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8tk操作闭锁装置的相对独立性,8tk纯粹作为控制及操作闭锁之用,每个间隔的刀闸信息进8tk1实现该间隔的操作闭锁,各间隔的刀闸信息经重动后都进入8tk2装置,母联刀闸及母线地刀等直接引入8tk2装置,8tk2装置实现间隔之间的操作闭锁功能。其三,软硬相结合的闭锁方式,间隔之间的闭锁采用8tk及类似装置实现闭锁功能,监控主机内做一套全站的软件操作闭锁。该模式即为浙江金华双龙500 kv变采用的操作闭锁方式。 软硬两级闭锁,其可靠性高,监控系统或网络故障不影响全站的安全可靠操作,但该模式接线复杂,且价格昂贵,金华500 kv变的该套8tk闭锁装置约花费人民币300万元。 以软件实现全站的操作闭锁,对于一套成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来说,也应该是高可靠性的;既然整个变电站的监控功能都由监控主机实现,那么操作闭锁软件功能做在监控主机内也应是安全可靠的。对于双机系统冗余配置,闭锁软件也为双套设置。笔者认为对于220 kv及以下自动化系统实现的无人值班站采用这种模式可靠、安全、经济适用。 对于一个半开关接线的500 kv变电站,笔者认为500 kv系统每个断路器及两侧刀闸的操作闭锁由相应测控装置实现以外,每串内的断路器及刀闸之间的闭锁采用专门一套硬件闭锁装置以提高其可靠性。至于220 kv系统为简化接线,节约资金,可不必配置用于间隔之间操作闭锁的专用硬件装置。 上述三种模式都可高效可靠地实现变电站所有断路器及刀闸的控制。而且都具有顺控功能,例如:操作某条线路送/停电、旁母代/倒线路、母线切换等各种常规顺序操作,只需在监控主机的键盘上敲入相应指令,便可自动完成。常规站可能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操作,在这里几分钟便可完成。 可见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防误操作分层分级考虑,其可靠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站的防误设计。 3 自动化控制技术分析 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从软硬件上分层分级考虑了变电站的控制与防误操作,提高了变电站的可控性及控制与操作的可靠性。综合自动化站可采用远方、当地、就地3级控制,而常规站只能通过控制屏kk把手控制;常规站电气联锁设计联系复杂,在实际使用中,设备提供的接点有限且各电压等级间的联系很不方便,使得闭锁回路的设计出现多余闭锁及闭锁不到的情况。综合自动化站可方便地实现多级操作闭锁,可靠性高。 常规站,人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其结果就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处理。人接受信息的速度有一定限制,对于变化快的信息,有时来不及反应,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处理。而且个人的文化水平、工作经验、责任心等因素都会影响信息的处理,可以说常规站人处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不高的。运行的实践证明,值班人员的误判断、误处理常有发生。综合自动化站的核心为系统监控主机,用成熟可靠的计算机系统实现整个变电站的控制与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运行监视、事件记录等功能,可靠性高且功能齐全。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简化了变电站的运行操作,可方便地实现各种类型步骤复杂的顺控操作,且操作安全快速,对于全控的变电站,线路的倒闸操作几分钟便可完成;而常规站实现同样的操作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且仍存在误操作的隐患。 常规变电站控制一般采用强电一对一的控制方式,信息及控制命令都是通过控制电缆传输。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命令的传输由模拟式变成数字指令,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各保护小间与主控室之间采用光缆传输,提高了信息传输回路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分散式布置,控制电缆长度大为缩减,在相同控制电缆截面时,断路器控制回路的电压降减少,有利于断路器的准确动作。规划院最近将全国5个500 kv站作为综合自动化的试点,也从侧面反应电力系统业内人士对自动化监控系统可靠性的认同。 4 小结 综上所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控制与操作是可靠的,它的成熟和进步还需在变电站的实际运行中不断得到完善。 电力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 论文 关键词: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载波通讯;微波通讯;光纤通讯 论文摘要:电力通讯涉及的专业资源庞大而复杂,包括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智能资源和非智能资源,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另外随着电力通讯系统的迅速 发展 ,传输干线的数目大幅度增加,传输系统容量越来越庞大,导致 网络 管理、电路调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鉴于此,文章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 (一)载波通讯设备 一个完整的载波通讯系统,按功能划分,大体分为调制系统、载供系统、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振铃系统和增音系统。其中前四部分是载波机的主要组成。 1.载波机。电力线载波机概括起来由四部分组成:自动电平调节系统、载供系统、调制系统和振铃系统。载波机类型不同,各自系统的构成原理、实现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调制系统:双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上下两个边带加载频信号,只要经过一级调制即可将原始信号搬到线路频谱;单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单边带抑制载频的信号,一般要经过两级或三级调制将原始低频信号搬往线路频谱。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此系统的设置是为补偿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传输电平的波动。在双边带载波机中,载频分量是常发送的,在接收端,将能够反映通道衰减特性变化的载频分量进行检波、整流,而后去控制高载放大器的增益,即可实现此目的;单边带载波机,设置中频调节系统,发信端的中频载频一方面送往中频调幅器,另一方面经高频调幅器的放大器送往载波通路,对方收信支路用窄带滤波器选出中频,放大后,一方面送中频解调器进行同步解调另一方面作为导频,经整流后,再去控制收信支路的增益或衰减,从而实现自动电平调节。振铃系统:为保证调度通讯的迅速可靠,电力线载波机均设置乐自动交换系统以完成振铃呼叫自动接续的任务。双边带载波机是利用载频分量实现自动呼叫,单边带载波机则设有专门的音频振铃信号。载供系统:其作用是向调制系统提供所需载频频率。在双边带载波机中,发信端根据调制系统的需要,一般设有中频载频和高频载频,而且收信端除设有一个高频载频振荡器外,中频解调器的载频则主要靠对方端送过来的中频载频,以实现载频的“最终同步”。 2.音频架、高频架。在载波通讯中,如果调度所和变电站相距较远,为了保证拨号的准确性和通讯质量,在调度所侧安装音频架,而在变电站侧安装高频架,两架之间用音频电缆连接起来。载波机按音频架、高频架分架安装后,用户线很短,通讯质量明显提高,另外给远动通路信号电平的调整也带来方便。同时,话音通路四线端亦在调度所,便于与交换机接口组成专用业务通讯网。 (二)微波通讯设备 根据微波站的作用,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微波站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站型的不同,其设备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设备:终端机、收发信机、天馈线、微波配线架、电源、蓄电池、铁塔等。 1.收、发信机。微波收、发信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路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变换。在发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高处变(群路信号变为微波信号),即上变频。在收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低处变(微波信号变为群路信号),即下变频。 2.终端机。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有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作用是:在发信端,将各用户的话路信号,按一定的 规律 组合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信号,按相应规律解出各个话路信号。 (三)光纤通讯设备 光纤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光端机和光中继机以及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通讯设备。 1.光端机。光端机是光纤通讯系统中主要设备。它由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组成。在系统中的位置介于pcm电端机和光纤传输线路之间。光发送机由输入接口、光线路码型变换和光发送电路组成。光接收机由光接收定时再生、光线路码型变换和输出接口等组成。光端机中还有其他辅助电路,如公务、监控、告警、输入分配、倒换、区间通讯、电源等。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光端机的可靠性,往往采用热备用方法,使系统在主备状态下工作,正常情况下主用部分工作,当主用部分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部分工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主一备方式。光端机各主要组成部分作用如下:输入接口:将pcm综合业务接入系统送来的信号变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光线路码型变换:简称码型变换,将输入接口送来的普通二进制信号变换为适于在光纤线路中传送的码型信号。光发送电路:包括光驱动电路、自动光功率控制电路和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光驱动电路将码型变换后的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向对方传输。光接收电路:将通过光纤送来的光脉冲信号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均衡改善脉冲波形,清除码间干扰。定时再生电路:由定时提出和再生两部分组成,从均衡以后的信号流中抽取定时器,再经定时判决,产生出规则波形的线路码信号流。光线路码型反变换:简称码型反变换。将再生出来的线路信号还原成普通二进制信号流。光端机一般采用条架结构,单元框方式。不同速率下工作的光端机,单元框的组成情况也不同。 2.光中继机。在进行长距离光传输时,由于受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光纤线路衰耗等限制,光端机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例如34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50~60km的范围,155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40~55km的范围,若传输距离超过这些范围,则通常须考虑加中继机,相当于光纤传输的接力站,这样可以将传输距离大大延长。由于光中继机的作用可知,光中继机应由光接收机、定时、再生、光发送等电路组成。一般情况下,可以看成是没有输入输出接口及线路码型正反变换的光端机背靠背的相连。因此,光中继机总的来说比光端机简单,为了实现双向传输,在中继站,每个传输方向必须设置中继,对于一个系统的光中继机的两套收、发设备,公务部分是公共的。 3.数字通讯设备。一般来说,数字通讯设备包括pcm基群和高次群复接设备。pcm基群设备是将模拟的话音信号通过脉冲编码、调制,变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数字复接技术,将多路pcm信号变成一路基群速率为2048mbit/s信 号进行传送,以及将收到的pcm基群信号通过相反的处理过程,还原成模拟的话音信号的一种设备。 二、电力通讯 网络 的工作模式 通讯的目的是为了传送、交换信息。虽然信息有多种形式(如语音,图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讯系统的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信源是指信息的产生来源,这些信息都是非电信息,要转换成电信号,需要一种变换器,即输 入设备。交换设备是沟通输入设备与发送设备的接续装置。它可以 经济 地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利用率。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如调制、滤波、放大等)使之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并经济有效地利用信道。载波通讯中,载波机的发信部分就是一种发送设备。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概括地讲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噪声和外界各种无用信号的干扰各种形式的噪声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噪声源表示。接收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与发送设备和输入设备作用相反,它们是接收线路传输的信息,并把它恢复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在电力 工业 中,现已形成以网局及省局为中心的专用通讯网,并且已开通包括全国各大城市的跨省长途通讯干线网络。在现行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 发展 ,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三、结语 在合理规划、设计和实施各种网络的基础上,如何为电力系统提供种类繁多、质量可靠的服务,就成为摆在电力通讯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电力系统通讯资源管理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电力自动化论文:探究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文章介绍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论述了其 发展 现状,分析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说明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安全和 经济 可靠运行的保障,在电力调度中具有主导作用。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趋势 0 引言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指直接为电网运行服务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包括在此系统运行的应用软件。是在线为各级电力调度机构生产运行人员提供电力系统运行信息、分析决策工具和控制手段的数据处理系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保证电网安全和经济可靠运行的重要支柱手段之一。随着电网不断的发展,电网的运行和管理需求在不断地变化,要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有序进行,作为重要支柱的调度自动化系统要适应电网需求的发展。 1 电力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成熟的 计算 机技术、 网络 技术及通讯技术等,符合相关的国际和 工业 标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信息处理、统计计算、遥控、报警处理、安全管理、实时数据库管理、 历史 库管理、历史趋势、报表生成与打印、画面编辑与显示、web浏览、多媒体语音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调度员培训模拟等。重要节点采用双机热备用,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任一台服务器出现问题时,所有运行在该服务器上的数据自动平滑地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系统有健全的权限管理功能。能快速、平稳地自动或人工切除系统本身的故障,切除故障时不会影响系统其他正常节点的运行。调度主站是整个调度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系统的核心,从整体上实现调度自动化的监视和控制,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协调变电站内rtu之间的关系,对整个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整个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监控电网运行的实时系统,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投运的系统主要有cc-2000,sd-6000.open-2000。这些系统都采用risc工作站和国际公认标准:操作系统接口用posix:数据库接口用sql结构化访问语言;人机界面用osf/moyif,x-windows;网络通信用tcp/ip,x.25。应用表明这些系统基本功能均达到国内外同类系统的水平,且各有特点。 2.1 cc-2000系统 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设计,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利用事件驱动和封装的思想为应用软件提供了透明的接口。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并引进了一个大对象的概念,以适应封装性、继承性以及事件驱动的要求。支撑系统专用性和通用性的有机结合。既适应电力系统的需要,又兼顾其它行业实时应用的要求。按照软件工程的 规律 进行开发,达到软件工程产品化。技术鉴定认为,按照开放式系统设计和采用面向对象等技术,都属于国际先进或领先范畴.现结合东北电网,由电科院、电自院、清华大学、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北京科东公司在统一协调下,共同在cc-2000支持系统平台上开发电网应用软件,从而实现完整的ems系统。 2.2 sd-6000系统 sd-6000系统是电力部重点项目,由电自院南瑞系统控制公司和淄博电业局联合开发的具有统一平台的开放式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1994年投运,1996年通过测试和鉴定。该系统集成了超大规模的调度投影屏、调度电话自动拨号、气象卫星云图等新技术。该系统特点是:具有开放式和分布式的支撑系统平台。具有面向对象的人机界面管理系统。其中较突出的是厂站单线图、电网元件模型、电网拓扑结构、数据库同期生成技术。ems支撑软件与管理系统的商用数据库采用sql标准接口.便于用户自行开发和由第三方开发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前置机应用软件设计合理,实用。 2.3 open-2000系统 open-2000系统是江苏省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是由电自院南瑞电网控制公司开发的新一代ems系统。open-2000系统是南瑞公司于1998年开发成功的一套集scada、agc、pas、dts、dms、dmis于一体,适用于网、省调和大中型地调的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统。是国内外 发展 速度快、适用面广、性能完善、成熟性好、可靠性高的能量管理系统,是国内首套将iec870-6系列tase.2协议集成于软件平台的系统。 open-2000系统采用100m平衡负荷的双网机制,流量更大。可靠性更高。完全基于商用数据库开发的、具有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全新的能量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以电力设备为对象建立数据存取模式和电力系统模型,软件设计全部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和面向对象语言。 3 电力调度自动化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保证电网安全、优质运行,电力调度中心可能同时会运行多个应用系统,例如调度自动化系统,点能量计费系统、调度生产管理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每个系统又可能包括多个应用。这些系统活应用需要有以下要求:①可以相互交换数据,共享信息;②能够不断扩展新的应用功能,集成更多的系统,并降低接口的难度和成本;③可以采用不同厂家产品,实现跨平台的异构系统和互操作。 为满足以上要求,iec第57技术委员会的13工作组推出了调度自动化系统各应用系统接口的系统标准 iec61970,其主要部分是以cim描述电网的公用信息、以cis访问电网的公用信息,其理想目标是实现“即插即用”,当前目标是解决系统的互联和异构问题。开发基于iec61970标准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把异构机型、多体系互联起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公共的相互兼容和可互相操作的环境,最大可能地充分利用 计算 机处理能力,真正做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使电力 企业 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 经济 效益,这将是调度自动系统的发展放向。从技术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在逐步经历并完成了从“经验型调度”到“分析型调度”的转变之后,相信必将发展至“智能调度”阶段。这也是由当前各种新的调度自动化技术需求所决定的。 随着电力市场的引入,更多的市场参与者要求能够使用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信息上报和查询等操作,这就对智能调度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国家经贸委和电监会已经出台了相关技术规定,但是可以预计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问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智能调度”系统将能够满足客户在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方面更高的需求。 电力自动化论文:电力自动化信息技术论文 1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可以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平台,实现了大众化、模块化的功能。其一,现今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不仅支持系统软件的自动升级,还可以供第三方开发。其二,电力自动化系统不仅人机交换界面友好,而且还有良好的开放性,更重要的是支持多种语言。其三,信息技术与电力自动化技术巧妙的结合,系统实现了在线监控、WEB浏览、实时查询等多种多样的功能。 2电力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现阶段,和谐社会已成为永恒的话题,对于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更加得到重视,电力自动化技术就应运而生,而且在众多领域得到应用。电力自动化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电力系统中,实现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而对整个电网的运行进行控制。如此一来,电站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得到放松,减少不必要的劳累,只要通过监控中心就可以完整的了解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进一步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判断与分析,就能够便准确的判断故障。因此,从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电力系统要想实现真正的自动化,就必须将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入进去。由此看来,电子信息技术已变得尤为重要。 3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1变电站的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是为了替代电话人工操作与人工监控,增强对变电站的监控能力,来保证变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行。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变电站中普遍使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设备(IED),它不仅可以分析出很难测定的数据,实现数据的数字化,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运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完成统计记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如控制、继电保护、故障录波、信号、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优化以及重组,通过变电站系统内部设备的数据共享、信息交换,来完成监视、控制、测量和协调变电站所有设备的运行监控的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的二次设备,能简化对变电站的二次接线,其不仅是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3.2电网调度的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由服务器、计算机网络、工作站、下级电网调度站等部分组成,组件不仅多,而且安装复杂。目前,我国电网调度可分成县级电网调度、小区域电网调度、省级电网调度、大区域电网调度、国家电网调度五级。通过电网调度主站系统而实现整个电网运行的监控的电网调度自动化,可以使电网调度人员更加有效的对电网进行指挥,让其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运行。其主要作用可分为: (1)合理地进行科学的经济调度,达到降低损耗、节约资源、缓解资源压力等作用。 (2)达到实时对电网进行监控的状态。工作人员通过对电网用电负荷、电压等参数、设备位置给水等指标的监控,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 (3)有些问题可能会非常迅速的导致电网瘫痪,而电网调度可以实现事故处理的最优化,必须通过提高其分析、处理电网运行的能力来实现自动化,对电网进行实时的监控,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4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未来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4.1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电力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操作界面的人性化、操作的人性化使得电力工作更加简单轻便,管理系统更加灵活。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使得计算机、通讯、控制和电力设备能够更加完美的融合在电力系统中,并实现了电力系统经济、稳定、简便、安全地运行。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使得其设计范围逐渐扩大、功能更加完善、细节逐步合理、操作更加人性化。 4.2智能化 计算机人工智能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智能化已成为自动化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智能化可以有效地整合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做到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实时的监控、故障的自动分析、预警等,其还可以进行对电力事故状态的控制、恢复功能。建立一个能够集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技术与新理论,可以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平台,能够协调电力各系统的网络保护与控制、区域稳定的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的系统、解列控制系统与恢复控制系统等于一体的安全且综合的防控体系。使得老少皆宜。 4.3数字化 通信数字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电力自动化系统准确、安全、有效、实时、快速的运行是建设电力系统数字化不懈的追求。经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综合的分析利用,建立分类、分层、分区的体系,实现电网数据的规范化与统一性,进而实现电力的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增加电力系统决策的效率,保证电力系统可靠、稳定、安全的运行是电力数字化建设的目的。逐步实现电网勘测、设计、规划、运行、管理、维护各个环节的信息化。4.4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当今的社会,手机等电子设备已越来越多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实现电子设备、硬件、软件的兼容必将会成为未来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主流。微型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去,而且也成为了发展趋势,由于,电力系统的组成是相对复杂的,所以,微型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而产生误动、死机等问题,由此看来,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将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5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呈高速增长的势头。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基础,它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的创新和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智能电网的组建,更加促进了电力自动化的发展,而且,我国也十分重视智能电网的组建工作,投资数额呈上升势头,其必将促进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将以人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和互动化为主,势必将会更好地为用电户服务。 作者:顾海卫 郭攀 单位:赣西电力勘察设计院
0引言 目前,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业务多、事务杂、压力大的工作,进行管理创新迫在眉睫。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有了新选择、新空间、新活力、新思维。事业单位通过将人资业务与智慧社会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建立起大数据管理思维方式,能够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强调事业单位内部在编人员之间的业务关联性,科学统计各项人资数据,构建全新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确保人资管理创新期与转型期的业务平稳衔接和过渡。 1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 传统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例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数据处理结果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判断特征,常常是以决策者的假设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这种判断不仅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而且也缺乏合理的分析流程。大数据作为智慧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统计分析领域,并且已经成功渗透到人资管理领域。随着智慧社会建设条件的不断成熟,各类社会管理大数据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思维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难题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大数据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条件,而且还体现在大数据思维正在不断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单位在编人员的人力资源评价数据。这些数据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部门,也不局限于某一项工作,更不是将数据简单地集中起来,而是对这些基于智慧社会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并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人资信息。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过程是相对复杂的。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全新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软件和硬件条件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对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决策者来说,大数据思维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成为人资管理思维的新选择,不仅增强了决策者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还可以减少决策者的工作量。尤其对于一些规模大、人员多、业务杂的事业单位人资管理工作来说,采用传统的人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错,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都难以保障。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决策者通过利用“智慧”新技术和大数据新思维,解决自身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事业单位人资转型发展战略的内容 新常态下,智慧社会建设作为一种升级版的智慧城市概念,已经步入发展的新阶段。它能够有效地促使事业单位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定位,能够合理地推动事业单位改变人资转型发展战略内容。在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就是开发单位内部的人才资源,在体制机制内实现常态化驱动。目前,事业单位人资转型发展战略的重点应该是实现人资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对于任何一个单位来说,如何选拔出优秀人才是人资工作的核心内容。例如,在对待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方面,管理者可以借助智慧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顺“势”而为,充分开辟更多的与这些人才交流的渠道,实现沟通交流方式朝着扁平化方向转型。总之,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数据化已经成为人资转型发展战略的新趋势。 3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内容 3.1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主要内容 首先,大数据处理技术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事业单位主要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各项业务,单纯的手工方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才评价也逐渐由单一的主观假设性分析转变为以基本人资数据为基础的、可量化的、较为合理的综合人才评价体系。因此,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智慧”技术在人才审核、人资规划、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业务变革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传统的人才选拔与考核业务中,不仅难以避免主观因素造成的种种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束缚人资转型发展战略的变革。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各类社会管理形成的人资数据被整合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工具,决策者可以对在编人员的相关人资数据进行统计与挖掘,对人才选拔与考核进行深度量化,并将本单位的人资大数据形成一套完整的、合理的、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合理建立定量评价机制。以具体的人才选拔业务来说,决策者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可以为决策提供人资业务发展动态、未来发展方案、选拔标准等方面的决策数据支持。再次,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建立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是数据共享模式。共享数据模式通过共享数据库与数据表,提高人资管理数据的使用率。与传统的人资管理模式相比,这种共享数据模式下的数据具有最低的数据分离特性、最高的数据共享特性。也就是说,在相同规模条件下的人资管理数据中,共享数据模式节省了系统的运营成本与代价开销。此外,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人资管理业务生成的大数据还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以人资管理的沟通环节为例,决策者通过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与分析,找出与在编人员进行沟通的不足之处。在事业单位对在编人员基本业务情况进行考察与审核后,这些数据会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在编人员的工作情况数据应该更加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最后,决策者对事业单位内部在编人员的基本业务进行分析时,可以根据在编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要体现人性化管理。在整个信息分析的过程中,决策者必须认真分析在编人员的工作情况,主要目的就是更好地了解在编人员的工作情况,以便于制订出适合在编人员的培养计划,从而使在编人员为事业单位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2人资转型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采取大数据技术与大数据思维方式都会让整个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越来越趋于网络化,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采集信息的能力也在逐渐提升,从而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信息数据库变得越来越完善。事业单位数据信息库存放着事业单位的大量数据信息,能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决策者提供便利。大数据为事业单位各个部门提供了非常准确的数据信息,有关人员通过对大数据信息表进行分析,能够很好地了解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工作情况,从而能够制订出高质量的在编人员培养计划表。在事业单位开展管理工作和事业单位审核工作时,能够对人资管理者的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把分析后的数据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综合性地评价在编人员的工作表现,激发在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数据管理思维方式和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大数据继承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给事业单位人资转型发展战略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 3.3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由于智慧社会建设产生的信息来源广、数量大、结构复杂,而且智慧社会建设产生的数据信息能够不断累积,呈现出实时性的变化特征。因此,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数据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传统的人资数据管理模式相比,事业单位人资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未来要从根本上完善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人资转型发展战略,根据自身的人资业务开展条件与事业单位人资管理的未来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同时应该在人资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最新成果。此外,建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是应对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挑战的保障。 4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慧社会建设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维,进而分析了事业单位人资转型发展的战略内容,最后分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内容。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成为应对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也成为科学找出应对策略的关键所在。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公立医院如何运用银行金融工具提高理财效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公立医院利用银行各种金融工具带来财务收益的可行性分析和比较,以期在促进医院增强理财意识,提高医院资金管理效益方面有所贡献。 [关键词]金融工具;财务管理;经济效益 1 存款方式 医院的闲置资金,除了不超过库存现金限额的少量现金外,其余都必须存入开户银行,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开立的银行存款账户大多只是发挥了其支付的功能,而没有发挥存款“利滚利”的投资功能。医院可以在存款方式上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制定的各种存款方案,根据自身资金流动的额度和周期来选择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凭证式国债等多种银行产品,在切实保障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资金收益,满足自身多样化的短期投资理财需求。 以下是根据2011年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为标准,按1000万元资金,一年期存款利息收入分别做出的比较。 1.1 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是指不规定存款期限,存款人可以随时存取,并依照活期存款利率计取利息的存款,其存取主要通过现金或转账办理。特点:①存款金额、时期不限,随时存取,灵活方便;②零风险,但利息较低。利息收入:1000万元×0.5%=5万元。说明:活期存款利息较低,主要用于医院日常结算资金运用。 1.2 协定存款 协定存款是指存款人通过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合同》,约定期限、商定结算账户需要保留的基本存款额度,基本存款额度的存款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超过基本存款额度的部分按协定存款利率计息,每季结息一次,计息期间如遇利率调整,分段计息。特点:①流动性强:办理人民币单位协定存款业务后,单位客户日常结算不受任何影响,资金可以自由往来。②收益较高:利率水平高于活期存款。③零风险。以下按10 万元为基本存款额度,超过基本存款额度的按人民银行协定存款利率给付利息举例。 利息收入:10万元×0.5%+990万元×1.31%=13.019万元 说明:协定存款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8.0190万元;适合医院活期余额经常比较大,选择协定存款能够收益多一些,而且存、取起来都方便,不需要额外办很多手续,开立账户。 1.3 通知存款 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入款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金融机构,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通知存款不管实际存期的长短,统一按存款人取款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划分为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特点:①收益较高且稳定;②零风险,还可以自动转存或约定转存。 利息收入:1天通知存款利息收入:1000万元×0.95%=9.5万元;7天通知存款利息收入:1000万元×1.49%=14.9万元。 说明:1天通知存款利息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4.5万元,7天通知存款利息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9.9万元;适合医院具有大额短期闲置资金的存储,想获取相对高一点的利息收益。只要支取时提前1天或7天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支取金额,便可按财务计划安排使用资金。利率水平高于活期存款,7天通知存款利息收入高于协定存款。在不影响资金使用的情况下,可获得稳定而较高的利息收益。 1.4 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存款人存入存款时与银行约定存期和利率,在存款到期支取时,银行按存入日约定的利率计付利息的一种存款。存款人若临时需要资金可办理提前支取或部分提前支取,但只能提前支取一次,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计息。同时,医院如需办理定期存款的质押贷款,可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开具“单位定期存款存单”,医院据此办理质押贷款业务。特点:①收益率高,适用于单位相对稳定的资金;②零风险,但受时间限制如果提前支取,利息损失较大。 利息收入:1000万元×3.5%=35万元。 说明: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30万元,远远高于活期存款;适合医院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并能够事先预知使用的资金或长时间不用的资金。 1.5 凭证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通过各银行储蓄网点向社会发行,可以记名、可以挂失,但不能上市流通。从购买之日起计息。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支取现金,可以到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档次计算,经办机构按兑付本金的2‰收取手续费。特点(相比定期存款):①可以记名挂失,持有的安全性较好;②利率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并且提前兑取按持有期限长短、兑取相应档次利率计息;③可提前兑取,变现灵活[以下按2011 年凭证式(二期)国债,1年期票面年利率3.7%举例]。 利息收入:1000万元×3.7%=37万元。 说明:凭证式国债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32万元,远远高于活期存款,也高于同期定期存款,但是短期内提前支取,就要蒙受较大的利息损失。例如,此次2011 年凭证式(二期)国债规定,提前兑取时持有期未满半年不计付计息,满半年不满一年按0.5%年率计息,比活期存款利率还低。适合医院具有相对稳定的闲置资金。 2 结算方式 2.1 银行承兑汇票方式结算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向商业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承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以下按1000万元支付为例,开立1000万元6个月期限的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作出比较)。 (1)办理银行承兑汇票需支付手续费为:1000 万元×0.5‰=0.5 万元。 (2)对1000万元银行存款按6个月定期利率获得利息为:1000万元×3.3%/2=165000元。 说明:扣减手续费后该笔支付方式可为医院带来财务收益16万元;对于医院来说,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营运资金的占用与需求,不仅能够推迟几个月付款,延长付款期限,还可以从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 适用对象:结算药品或设备耗材款时,可选择应付账款金额较大、交易对方业务往来相对稳定、信誉度较好的公司协商采取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结算货款。此时付款期限与原来直接转账应有所不同,比如,直接转账时,医院惯例为6个月后付款,此时医院方应付账款的期限为6个月,对方应收账款的期限为6个月。现商定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付款,医院与对方协商,由医院3个月后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支付,票据期限6个月。这样看似对方得到现金时间变长了,但是在实际中对于对方来说,应收账款的期限由原先的6个月提前到了现在的3个月,虽然原先6个月后对方得到的是现金,但现在提前3个月收到了银行承兑汇票,对方可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得到现金,在具体计算了贴现利息和3个月可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后,对方公司比6个月后收到现金的收益率更高。同时对于医院来说,应付账款的期限可达到9个月,比直接支付时长了3个月,减少了营运资金的占用,扩大了医院资金的结算能力。对医院来讲,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医院自身的资信条件取得银行融资的行为。它对有效扩大医院资金的结算能力,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医院快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销货方拿到手的虽然是一张信用的票据,但是由于汇票可以转让、贴现等, 销货方也可以凭银行承兑汇票去进行购货、偿还借款等商业活动,这也是在诚信合作基础上,供需双方所达成的理解和信任。在涉及的各种商业行为中,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多赢的资金支付方式。 2.2 商业承兑汇票方式结算 商业承兑汇票是指由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或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的商业汇票。 说明:相对于银行承兑汇票,该结算方式手续方便,不需任何保证金,可以有效地降低手续费支出,融资成本低;适用于资金信誉度较高,现金流较为充足,还款能力较强的医院。 2.3 进口信用证方式结算 进口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向受益人(国外出口商)开具的,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凭议付行/寄单行寄来的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全套单据,按照信用证条款对外付款的书面承诺。医院可以通过委托银行和进口商共同签订《货款支付三方协议》, 银行在进口商开立一个院方采购款唯一回款账户的条件下,为医院提供专项授信额度。医院仅需向进口商提供10%左右的预付设备采购款,即可对外开立进口信用证,提前保证设备交付院方使用(以下按1000万元进口设备款支付为例,开立1000万元3个月的远期进口信用证为例作出比较)。 (1)医院需向进口商提供10%的预付款:1000万元×10%=100万元。 (2)剩余900万元资金仍可保留在院方账户内,享受3个月定期利息:900万元×3.1%/4=6.975万元。 说明:该笔支付方式可为医院带来财务收益6.975万元;类似银行承兑汇票,不仅能够从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还可以推迟几个月付款,延长付款期限。此种结算方式适用于购置进口设备数量较多、金额较大的医院。 3 结 论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财务管理,可以促进整个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医院财务人员应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把医院财务管理同医院发展紧密结合,从单纯的“用财”转变为“聚财、管财、生财”,从服务型向决策管理型过渡,在防范好财务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和日常资金支出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银行各种金融工具,让院内资金发挥出最大的财务效益。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开放金融市场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寻找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有效措施,本文将从战略角度探讨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 现状 问题 发展战略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业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个人理财服务仅仅局限于吸储放贷、代收代付等简单业务。在金融市场开放的环境下,各家银行为了应对新竞争,也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向客户提供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以及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业务服务逐渐综合化、个性化。但是,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约束。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保险法》,确定了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并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代客理财,这就大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向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的拓展,限制了业务运作空间。这种分业经营体制,导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操作只能停留在提供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低层面上,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进行组合投资来实现增值,离真正意义的个人理财还很远。 2.专业人才奇缺。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其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就相当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且也要精通房地产、法律、股票、债券、基金、保险乃至市场营销等众多专业领域,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际和组织能力,才有实力进行组合投资,规避风险,达到财富增值的最终目的。我国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仍远不能满足这种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3.产品单一、服务面窄。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只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展,为客户提供已经设计好的固定产品,产品单一、服务同质,还不能给客户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已有业务主要以结算类为主,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或者提供咨询、建议及投资方案,引导客户进行投资,并规避风险,涉及证券、保险的综合理财仍需客户自己操作。 4.有效需求匮乏。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很是缺乏投资理财的意识,也很缺乏相关业务的了解,并且对银行的个人理财也不够信任,这就导致了不进行有效的理财。另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门槛过高,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二、发展战略 1.集团化战略。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打破体制的桎梏,走混业经营的集团化道路将是必由之路。可以通过金融控股集团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来同时涉足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打通三大金融领域,破除体制约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进行组合投资,有效规避风险,提高理财收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寻求更大的增值空间,迎接大理财时代的到来。(如图1) 2.人才战略。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对人才的培养也相对落后,专业理财师的培养,尤其是高水平理财师的培养就更加滞后。目前,我国理财师的资格认证只处于起步阶段,且名目繁多,没能形成一套权威性极高的认证体系,这需要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推动。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业务优势加强职业人员的培训,在业务操作中不断提高理财人员的水平。再则,商业银行可以联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有关高校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理财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并结合市场需求和业务需要,加快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理财人才的教育培养,打造潜在的综合型理财专业人才。这样,通过职业认证、内部培训和教育培养就形成了一套完备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及未来对理财人才的旺盛需求。(如图2) 3.技术开发战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化服务将成为商业银行间理财竞争的重要领域,并将决定未来的竞争态势和格局。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开发先进的应用软件,快速高效的进行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处理,以及设计和模拟理财方案,是理财市场的迫切要求。同时,基于营业网点和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不再受营业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全天候提供服务的自动银行、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等日益深入理财服务,并不断深化网络化服务的发展进程。 4.营销革新战略。当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更多是等客户上门,且门槛较高,营销观念陈旧。 5.产品多元化战略。目前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同质性很高,差异性较差,缺乏特色,根本无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千差万别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不同的金融工具和技术平台不断整合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多多元化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产品需求,并通过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业务宣传不规范、不到位 目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宣传仍停留在挂横幅标语、设置宣传栏、橱窗广告、告示牌、印刷材料等传统方式上,且90%以上的基层机构仅在营业厅内或网点附近宣传,宣传范围小,社会知晓率低;多数机构在宣传理财产品时,重收益宣传,轻风险提示。据对1200户居民问卷调查显示,对人民币理财业务“比较熟悉”的占17%,“略知一二”的占44%,“不了解”的占39%;38%的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宣传不满意;42%的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不满意;38%的不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同时,对内宣传、培训力度不够,业务人员不能详细讲解产品的特点、不足,客户无法对理财产品有系统的认知。 二、理财业务内部管理不规范 除天津塘沽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赤峰市中国银行外,其他理财产品经销机构均未设置专门理财部门,也未配备理财师;多数机构缺乏健全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控手段,难以根据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即期做出准确预测,为客户理财提供优质服务;经销机构的理财业务只在储蓄科目中反映,未设立专门科目进行核算,难以有效监控资金使用情况;部分经销机构将人民币理财新产品销售额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存款进行考核,忽视风险、收益等因素,致使基层分支机构盲目追求业务规模扩张。 三、专业理财人员匮乏,队伍建设滞后 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多自2005年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时间较短,专业理财队伍尚未形成。取得CFP(国际金融理财师)和AFP(金融理财师)资格的人数远不能满足理财市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财业务的稳健、快速发展。 四、理财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品种不断增加,但多数理财产品内容相近、收益和投资期限雷同,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如多数理财产品起存额均在5万元以上,付息方式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等。产品同质化导致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只关注收益率,进而引发理财产品销售“价格战”,加大了理财业务风险。 五、理财业务监管缺失 银监会2005年制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实行审批制和报告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根据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监管的实际需要,按照相应的监管权限,组织相关调查和检查活动。”但基层监管部门很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开展专项检查,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外部监管缺失将加大业务风险。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商业银行理财与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摘要: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银行理财产品正在遭遇的“质疑之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看待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经济理论的思考。本文在一个基础性理论框架内,从金融市场效率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经济理论的解释和建议。 关键词:银行理财;金融市场;效率 一、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全面参与理财业务市场可能算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亮点之一,无论是从理财产品的品种还是从理财产品的规模看,都可谓是发展迅速,而且可以预计这种态势还将延续多年。2004年包括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13家商业银行(其中11家为中资银行,2家为外资银行)发行了76款理财产品;2005年包括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26家商业银行(其中19家为中资银行,7家为外资银行)发行了593款理财产品;2006年包括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26家商业银行(其中19家为中资银行,7家为外资银行)发行了1158款理财产品。2007年发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迅速增加到39家,理财产品发行总数也达到了2404款。2005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是2000亿元,2006年这个数字为4000亿元,2007年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 发生在2008年初所谓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门”事件引起了中国理财市场的一场轩然大波,给刚刚兴起的看似一片繁荣的理财市场平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引起了包括管理层、学界在内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思考。连续发生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收益、零收益、负收益事件使银行理财正在遭遇“质疑之春”,继2006年9月东亚银行发行的“利财通”系列1号表现最差之时有逾60%的亏损,到2008年3月19日民生银行的“港基直通车”QDII产品被迫清盘(亏损超过50%)等,将此类事件的影响推向了高潮。 目前看来,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讨论看似热闹非凡,但现象描述居多,理论思考似乎不足。我们的问题是,银行全面开展理财业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影响如何?从改进金融市场效率的角度看,银行理财是否存在市场边界?等等。本文尝试在一个基础性的分析框架内,给出一些符合经济理论的解释。 二、银行理财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经济分析 (一)利率管制下的中国金融市场均衡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在利率上限的约束下,如果利率上限高于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利率上限对金融市场没有影响;但如果利率上限低于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则会产生金融产品需求大于供给的所谓短缺现象,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导致了诸如排队、拉关系等社会资源的浪费,市场规模的缩小降低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利率上限为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中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途径就只有降低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当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与利率上限重合或低于利率上限时,市场规模扩大,短缺现象消失,此时的金融市场回到了有效率的状态。而促成均衡利率水平下降的途径有二:1.在供给一定条件下,需求减少使得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下降的同时,金融市场的规模缩小,不符合效率的原则。2.在需求一定的条件下,金融市场的供给增加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移动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下降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符合效率的原则。 在中国目前的局限条件下,利率上限和资产负债管理的约束,以及逐渐兴起的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的约束使得银行存款难以满足银行资产扩张的需求。事实上,近年来规模递增的银行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实质贷款利率水平的下降,或者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利率水平上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收益差的持续存在符合效率原则 理论上讲,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上,不存在任何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明显的机会可能就是陷阱,无数自利的市场参与者持续的套利行为使得套利的机会瞬间即逝,任何超过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都是对其承担风险的补偿。那是说,风险水平相同的金融资产,其收益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 考察一下中国目前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之间持续存在的收益之差现象,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一些符合逻辑的解释和颇具意义的推论。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上相同期限且风险水平相同的两类金融产品其收益水平持续存在着差别,令人深思。稍作经济分析之后,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的推论。 1.中国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应该等于银行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否则的话,就很难解释银行为何不遗余力地开展理财业务。而与存款业务相比,开展本不熟悉的理财业务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水平,不符合理性人的假说。银行愿意接受高成本的资金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中间业务规模的扩张也许还有规避监管和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的考虑。 2.竞争性金融产品市场的存在是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金融产品市场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模式创新之外,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新也层出不穷,而且规模逐步扩张,如基金、信托计划、券商理财产品、投联险等等。如此的竞争格局下,资金持有者的选择范围扩大,在存款利率管制的前提下,居民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套利的行为终将会引起银行存款的流失。假如银行不开展理财业务的话,银行资产的规模不仅难以扩张,说不定还会萎缩,这是银行不愿意面对的。 3.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得益于中国贷款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增大。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用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贷款类银行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购买金融资产,相比存款资金而言,成本增加或者说利差缩小,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利差缩小则意味着利润减少,果真如此的话,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行为就无法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符合经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引起的规模扩张带来的额外收益,一定能抵补因利差缩小导致的收益损失,而且还有多余。假如银行不开展理财业务,资金供给的减少必然引起贷款利率的上升(显性或隐性的),在贷款需求缺乏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利率的上升并不会引起贷款需求的急剧下降,银行完全不必劳神费力开展理财业务,但在贷款需求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利率的些许上升就会引起贷款需求的急剧下降,这对银行是一个坏消息。事实上,中国目前资金需求者中的民营企业比例的上升,加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贷款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贷款需求价格弹性的上升符合逻辑。 4.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有降低信贷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倾向,提高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宏观上看,在交易费用(信息搜集费用、时间匹配成本和资金起点等)的约束下,一个不是充分套利的金融市场里,银行存款利率与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收益之间存在收益之差也许会始终存在,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吸引着闲散资金的持有者,增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有降低金融市场均衡利率和扩大市场规模的倾向。微观上看,银行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利差缩小,减少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制度红利”,有助于激励多年来依赖于“制度红利”而生存的中资金融机构改进运作效率,培育中国整个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银行理财的市场边界思考 面对着这样迅速发展、问题逐渐显现的中国理财市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金融主管当局似乎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心理准备,对于同一类事件的发生,人们的态度却相距甚远。而基金、信托、投联险等理财产品的低收益、零收益和负收益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和质疑,对于此类事件,参与者尚能泰然处之。而偏偏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此类事件时,参与者的忍耐力似乎全无,公众质疑之余,管理层也表了态。2008年4月11日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银行不得以发售理财产品名义变相代销境外基金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境外投资理财产品。2008年4月15日又通报了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六大问题。可见问题并不一般,有智之士甚至开始担忧银行理财是否会重蹈当年银行办信托的覆辙,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以为,银行参与理财市场切不可急功近利,初期应以开展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为其市场边界,慎对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或结构性理财产品。 (一)银行参与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或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推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水平,增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银行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和迫于竞争的压力,在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不完善的情况下迅速进入风险业务市场,有增大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倾向。目前人们普遍质疑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现象,银行多少应该引以为戒。在中国目前的局限条件下,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所谓“收益门”事件是情理之中的事。(1)中国金融人才的匮乏使得多数涉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仅靠从国际投行手中购买,设计极其复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哪里是一般人顷刻之间能够明白的;(2)中国目前金融市场尚缺乏风险管理的工具,利用资产组合降低非系统性的意愿难以实现;(3)对于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我们目前还显得很陌生,期望着预测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走势来管理风险几乎是一厢情愿。 如此情形之下,规模不断扩张的、普通百姓本以为是无风险资产的理财产品如果是大面积出现风险的话,美国次级债事件也许就是前车之鉴。 (二)理财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缺失约束着商业银行理财应当固守保本固定收益理财市场 金融理论认为,风险只能让能够承担风险的人来承担。那是说,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要想获得超额的收益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果一个市场让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承担了风险,当风险变成现实损失的时候,面临灭顶之灾的市场参与者说不准会给社会造成损失。这样看,信托计划和券商定向理财的所谓合格投资人的有关规定是有理论依据的。想想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脱贫致富”的银行理财市场的参与者,潜意识地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都是有保障的,甚至于不知风险为何物,银行是否应该多一点风险甄别和风险管理的社会责任感。 一般认为,完善的理财市场基础制度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既然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管理人最起码的责任应该是及时、准确地告诉投资人受托资金的运用和收益情况,以便投资人做出决策。目前看来,银行理财市场的信息披露情况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理财资金运用管理信息不透明以及理财收益分配或者管理费用收取信息不透明的现象大量存在。 2.第三方理财中介机构的大量存在。理论上讲,自利的市场参与者都有隐瞒对自己不利信息的动机,期望着作为理财产品提供商之一的商业银行准确无误地揭示其产品风险不符合自私的假说,模糊性的、误导性的承诺语言(如预期收益率等)正是目前投资者对银行不当推销理财产品的质疑之一。因此,受市场约束的第三方理财中介机构的发展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或者说降低信息费用,促进中国理财市场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完善的理财产品监管制度。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外部的约束,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用影响被监管者成本与收益的手段,并以此改变被监管者的行为,达到解决市场失灵的目的。目前看来,对于刚刚兴起的中国理财市场,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快颁布有关银行理财的法规或指导性意见,以规范银行理财业务,避免银行过度参与高风险的理财业务给中国金融业带来风险。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内容提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业务之一。当前,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走低、产品期限逐步缩短。同时,产生了“零收益”等一些棘手的新问题,本文对此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加强市场研究、建立理财师约束机制等有助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进入了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肇始于2003年底的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也伴随着本轮经济周期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面临哪些新问题是当前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值得研究。 一、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新特点 (一)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走低 从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走势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本币产品还是外币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呈现出一个快速上扬到大幅下挫的曲线(图1)。比如说人民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本轮经济周期的上行期,一年期平均收益率从04年的2.82%左右上升到07年的6.60%左右,经济处于下行时,一年期平均收益率转而又下降至09年第一季度的3.84%左右,显示出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强大影响力。 不过,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逐渐下滑,但其在市场上的强大吸引力并未减弱,发行数量逐年增加。04年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数量不到仅有131只,08年则激增到6096只。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其比同期限的储蓄产品收益率要高是主要原因之一。从图2可以看到,从发行初至今,一年期人民币理 财产品平均收益率1远高于同期限银行储蓄存款的收益率,二者之间的剪刀差仍然很大。另外,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一年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大幅收窄,但仍然高于起初一年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显示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能力正逐步提高。 (二)理财产品期限以短期为主 理财产品的期限无论对于银行设计人员还是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面临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充斥市场,使暴露在这些风险之下的理财产品时刻面临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投资于短期理财产品,”现金为王”成为市场的首选。从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来看,2004年短期理财产品的比重为17.89%,2009年1季度则高达74.19%,显示在经济下行期,短期理财产品的占比越来越高。 (三)固定收益类产品成为主流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顾名思义,就是指受托人委托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的一种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信托模式,把募集的理财资金以信托合同的方式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等等,投资标的相对丰富。在2003-2007年经济上行阶段,理财资金比较集中于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比如说“打新股”理财产品,信贷受让计划理财产品以及与大宗商品走势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经济上行阶段的主流产品。但自2008年经济进入下行期后,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趋于保守。风险较大的结构类产品数量大幅下降,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的新股类产品的数量也随着。8年股票市场波动的加大 而逐渐减少。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券票据类产品增幅较大,基本上成为2008-2009年理财市场的主流。这说明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市场更加关注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券,票据资产,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而且可以保持较高的流动性。 二、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新问题 如今,受经济下行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市场风险,产品风险高发期,急剧的市场变化导致国内银行发行的投资于境内外股票及衍生产品的理财产品价值大幅缩水,出现了多家银行多支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等“收益门”事件。这些事件的揭露使得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暴露出了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一)结构性理财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银行发售的结构性产品大多属于“引进型”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定价能力的不足,国内商业银行还不能成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做市商,对于基本的衍生产品的交易都要完全同国际大银行进行对冲交易,主要以中间人的方式参与衍生产品交易,实际上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将产品收益的绝大部分转让给国际大银行。据调查,现在不少中资银行所推出的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是委托外资银行或投资银行代为设计的,或者是从基金公司买来的,然后包装一下,卖给国内投资者。这种情况的持续将会使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损害,导致中资银行的客户资源竞争相对处于业务底端。 (二)客户风险评估较为困难 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客户的金融投资知识有限,对产品风险识别、评估能力不足,过于注重产品收益水平且普遍抱有过高的收益期望,投资风险承担能力不足,往往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储蓄的替代产品,“买者自负”的心理准备不足。另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现有资源还难以做到理财产品的个性化定做,加上银行客户经理知识水平受限,以及客户资产状况、收入来源信息不足,银行对客户投资风险评估及产品适用范围评测存在着较大困难,进而影响理财业务的稳健发展。 (三)经济,市场分析研究力量薄弱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投资业务。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投资的范围无外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而这些市场中的基础资产表现显然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提高理财能力、判别理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对市场走势的把握,这需要大量的经济研究和市场分析工作。但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团队的组织架构上来看,多数商业银行理财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专门为理财服务的市场分析研究队伍,即使建立研究队伍的,由于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到位,往往形同虚设。 (四)理财产品缺乏客观评价标准 当前,在各家银行推出的林林总总的理财产品,理财计划书面前,投资者可能面临无法选择的窘境。主要原因在于理财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产品说明书越来越难懂,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又不透明,造成投资者盲目攀比理财产品拟定的“预期收益率”,而不能够将影响产品的各个层面因素进行综合考 虑,合理选择理财产品。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权威的具体标准来衡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度,这主要是由个人理财产品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所决定的。在对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大多将已有的金融产品与之作比较。比如准货币市场基金类的理财产品,在评价产品时只是将之与货币市场基金做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与比较对象的属性关联程度较为密切,要么是业绩上的比较,要么是产品结构上的比较,最终很少有能得出反映理财产品独立综合竞争属性的结论。此外,由于多数理财产品最初发展的形式与基金类似,因此还有借鉴基金绩效的评判标准评判理财产品的。虽然这些方法对于衡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综合实力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对个人理财产品的特征测定则显不足。 三、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市场分析研究工作,增强理财业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多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发展上,往往追求规模、数量等,而对市场分析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多数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组织架构上,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市场分析研究团队,导致理财产品在面对市场变化时不能够及时调整,理财产品风险加剧。 2008年理财市场上出现的“收益门”事件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训,由于市场分析不到位,导致多家商业银行的多支理财产品“零收益”和“负收益”,这一方面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出现问题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坏声誉。因此,在全球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商业银行应重视理财业务的市场分析研究工作,理解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把握金融市场的变化脉搏,在理财产品开发设计上更具有前瞻性和主动性。 (二)培育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第三方评测市场 虽然信息不对称在任何行业都存在,但是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方面表现得更加严重。它使得委托人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甚至不能获得信息。同时也使得委托人通过合约约束银行即人的成本变得高昂。理财产品合约存在不透明性,容易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违约成本偏低。 面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应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理财业务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按照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真实、准确公开披露有关理财产品信息。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商业银行理财评测机构,加强市场专业化监督,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违约成本和声誉破坏成本,促进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建立起理财规划师的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最终要通过一线理财规划师销售出去,而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规划师面临着考核任务的压力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存在着误导行为,易产生理财产品的不当销售和错误销售。因此,建立起理财规划师的约束机制,有利于限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当销售行为。这种约束机制可以通过提高理财师的货币收益,增加其放弃该项工作的机会成本以及建立理财规划师市场,引入声誉机制,增加其声誉收益等措施来强化对理财规划师的监督。 (四)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 对于目前国内市场而言,理财产品客户的主体仍是普通储户,其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产品设计还应注重低风险和结构简洁。同时,客户经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应及时、有效地向客户披露相关信息,避免营销时过分渲染最高预期收益率,而对产品说明书中的风险提示则轻描淡写甚至略过不提,从而导致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只知其利,不知其弊的结果。 商业银行切实需要按照银监会强调的风险揭示,客户评估及信息披露等要求,对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做出明确的划分和标识,进而在销售过程中配备专业人员对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损失承受能力以及投资预期等进行审慎的识别与评估,通过进行必要的分层,辅助客户选择与其风险收益特性相匹配的理财产品,防止由于错误销售而损害客户利益。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基于金融资产管理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摘 要 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剖析了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它不仅是银行业务拓展经营范围,而且也是市场的需要,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本文根据如何完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体系提出了一些必要措施。同时,在我国发展银行理财业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金融 资产管理 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中的理财产品的创新和新型服务的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如今,银行理财业务在国内外的商业银行的重要阵地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但这种状况也仅仅是个初级水平,那如何根据实际的理论经验来促进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呢? 一、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及个人理财现状 经营业务内容:金融机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单一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和通过发起的管理各类型的投资基金方式两种组成。其中,针对单一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中也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通过发起和管理各类型的投资基金方式中也包括信托单位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产品方式。经营业务定位:目前在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一些大资产管理的概念,无论是否将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形成一个经营实体,它都已经作为一个整合的业务品牌在经济市场上进行营销。 金融危机的压力促进了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金融理财产品五花八门。现财业务不仅是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也时投资组合管理的银行特性化服务方式。它也将是银行提高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其中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市场的需要和拓展经营范围,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个人理财就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的理财业务实现保值或者增值的一种过程。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即银行根据客户的个人或企业的资产状况以及风险的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一些适合客户的专业性的投资建议,引导客户科学地投资或购买债券保险储蓄等一些金融产品中,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客户对投资回报与风险的不同要求。而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一种金融服务。把金融服务于销售类产品并驾齐驱,市场经济发展,从而从客观上博取更多的客源。目前前景非常广阔,消费者已经意识到了金融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银行已经把这项业务的发展作为竞争客户和业务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1.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有限的约束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现我国金融业目前还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中,与金融有关的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市场也是相互的割裂,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收到束缚,所导致了只能在较为低级的层面上操作个人理财业务中的个性化服务。因此目前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也还只在咨询、建议或者投资购买方案设计的层次上无法有新的突破,还不能完全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2.缺乏组织机构以及运行的保障 个人理财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型综合室业务中所体现的,所以它的顺利发展完全依赖于业务整合。而在目前国内的形式,银行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工作是归于银行的业务部。由于个人理财业务非常的广,几乎是全面包括,而其中包括的各种业务又不能在一个部门进行管理于实施,造成了业务的分割,无法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系统支持的缺口 建立并且能灵活运用库户资料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客户却不是一账户为基础的客户资料库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银行可以通过剖析客户资料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挑选优质客户,确定目标群体,以此为基础提供系统科学优质化的理财建议,实施理财服务,从而实现为客户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行业紧缺高素质理财规划人员 由于这项业务是一项较专业且综合性的业务,相对于理财规划的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专业,不仅需要全面了解个人银行理财业务产品的各项功能,还必须要掌握证券业、保险业等相关专业性知识,并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公关交际和组织能力。目前,培养高素质的理财规划管理人员是我国金融业严重需解决的困难之一。 5.个人理财业务层次较低 个人理财主要目标实际上是在合理且安全的管理基础上,有足够的可用资金。但是在目前的国内现况,客户主要关心于资产的增值和投资收益,而在安全问题和财务自由上,减少了关注。由于社会金融投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增值和收益目前还处于中等层次上面,客户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可观的原因往往却难以达到。因此,客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根本是其服务方式的演进。需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针对不同的客户而进行的银行产品与服务。合理科学结合,并加以改造,使其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理财产品。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打破分业是打破现有状况的最重要手段。 三、措施 个人理财业务是为客户提供新型综合的服务,所以业务整合直接决定着他的发展。银行理财业务是服务方式的转变,要促进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其人员本身就要提高这种服务意识。提高理财规划人员的个人专业素质是银行理财业务进展的保障。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试论金融资产管理发展银行理财业务 [摘 要]本文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分析了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它是市场的需要,也是银行拓展经管范围,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同时还提出了完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与加强监管的措施,为发展我国银行的理财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行 金融资产管理 理财业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业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总体提高,居民对于理财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种良好的经济环境也为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银行的理财业务目前尚处在初级水平,跟外资银行相比在理财业务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加强对金融资产的管理,进而发展我国银行的理财业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银行理财业务是将客户的关系管理、资金管理与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化的一种服务方式。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是提高其经管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受到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发展理财业务不免会存在许多阻力,遇到许多问题。妥善处理好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银行对理财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理财业务的监管,是保障银行理财业务健康、规范发展的基础。 一.金融资产管理的内容 以经营业务内容的角度来看,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其资产管理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单一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此类客户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二是,通过发起和管理各类型的投资基金的方式,或者是信托单位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产品的方式。此类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依据其资产管理的规模而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 以经营定位的角度来看,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已形成了大资产管理概念,不管是否将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纳入一个专门的经营实体,它都已作为一个整合的业务品牌在市场上进行营销。 以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所以的投资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加强其风险控制能力是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金融机构必须重视其对风险的控制。 此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涉及到世界有关金融市场的各种投资工具 的应用,需要专业人员与各类投资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关心维护,所以这对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经验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二.发展银行理财类资产管理业务的必要性 金融竞争的压力促进了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各类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日益猛进。由于现财业务是既包含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又包含了投资组合管理的银行特性化服务方式,其理财业务也必然是银行提高经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趋势。 2.1市场的需要 作为个人通常都缺乏相应的金融投资知识,不能像专业投资者一样整合各类金融工具,因此对自己资产和负债都不能做出最优化的配置,所以居民对理财类资产管理业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其需求量扩大的同时,居民对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从而银行需要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方案,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银行的理财业务还分散在各部门,并没有形成整体营销客户的合力。只有将客户营销与投资运作统一纳入资产管理业务的品牌,才能真正的将理财业务做大做强,才能尽快的融入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人民币的代客投资或是交易外汇投资产品等,其风险分散效果差,而且收益率较低。因此发展富有银行特色的理财业务已是加强金融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 2.2拓展经营范围、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空间狭小,而且该业务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其发展空间小,难度大。行业间的竞争也直接导致了银行存贷利差收入的缩小,进一步缩小了盈利空间。因此,必须要拓展新的经营范围,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个人理财业务便能很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而且能够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银行应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理财业务,从而为银行打造出优质的品牌形象与独特的企业文化。 三.完善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必须根据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务必做好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根据其业务的组合特点,把具体的资产管理产品所可能涉及的银行业务风险,按照风险控制的整体要求将其综合管理,把相关的业务风险都一并归入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范畴。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分析预测,对所涉及的投资组合,进行合理的规划,并计算出各种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以及投资收益成效。 商业银行在针对个人开展理财业务时,必须要有很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与以往不同,必须建立起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必须意识懂啊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确定风险管理体系所覆盖的风险范围,并在做好具体而全面的风险评估。银行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与发展策略来确定所能承受的风险程度,将风险程度的指标量化,针对不同的风险要有不同的限额管理。此外,银行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核机制,以确保相关交易及操作的规范性,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有效防范理财业务风险的必要保障。 四.加强理财业务的监管 目前,我国银行的经管水平与创新能力都还比较低,积极发展银行理财业务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发展要求的,同时它也有利于我国银行发展高端客户与改善客户结构,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金融投资工具,也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发展理财业务改善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较为单一的存贷款业务结构,更有利于银行业对其风险的管理。 加强理财业务的监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培育与完善并举”的原则,通过分类规范、严控风险以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等办法,整体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与监管水平。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必须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把储蓄业务和资金信托业务等同为理财业务,不能变相的开展信托活动,甚至进行变相的高息揽储、躲避财务与税收管理等违返国家法律法规的活动。 银行为客户所提供的理财产品,应当是基于委托的关系,由相关银行设计向特定的目标客户销售,并由客户承担部分或全部投资风险的组合型银行产品。理财产品的销售所汇集的资金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有明确的投资方向,而且要保证产品的收益率与银行投资收益挂钩。银行在开展相应的理财业务时,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审查,准确界定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会遇到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有效的规避法律风险。 五.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其服务方式的演进,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针对不同的客户而进行的银行产品与服务的有机结合。现财业务已不局限于提供某种单一化、模式化的产品,而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以及不同的风险偏好,把不同的银行业务与产品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加以改造,使其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必须推进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打破分业经营的现有局面,为银行的理财业务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下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摘 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国内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中流砥柱,也充当着商业银行转型的急先锋。但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影响着银行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将如何转变传统理财模式,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来进一步激发银行理财的活力?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创新方向又在哪里?本文结合了当前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态势和特点,分析了其发展壮大的原因,指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理财的冲击,给出银行理财的发展策略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理财 发展策略 自20世纪互联网技术在美国诞生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基础的信息技术已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互联网金融早在1995年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如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易保在线的网络投保等。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迅速崛起。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大量积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自阿里推出“余额宝”后,业界掀起了一股互联网金融热潮,在余额宝的巨大示范效应下,多家基金第三方销售公司纷纷加大此类产品的营销力度。 1、互联网金融介绍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繁荣原因在于:1、中国网民数量的积累。2、普惠金融的需求。3、电商业的迅猛发展。4、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创新有一定的鼓励和包容性。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理财影响 过去一年多来,不仅是中小型银行受到冲击,大型商业银行也大受影响,对银行原有的销售渠道和收入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对传统银行理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职能端的挑战,支付、贷款、财富管理均被冲击;收入端的挑战,无论是利息还是手续费都减少;负债端的挑战,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流失及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可能动摇银行的根基;服务端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理财注重客户体验,在银行理财体系中,理财程序比较繁琐,很多要求客户到柜台办理,产品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互联网金融在市场上受到青睐也使得银行传统理财方式的转型更加迫切,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压力。 3、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3.1、紧抓银行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理财发展的洪流中,商业银行应着力抓住自身在物理渠道、项目选择、风险控制、人才队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在于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系统资源,具备第三方机构无可比拟的国家信用及资金安全保障。除了余额宝、百度百发可以完全脱离银行体系以外,其他绝大部分网络支付仍然依赖的是银行的账户及渠道,所以,银行在移动(网络)支付业务上仍有明显的优势。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将传统优势与互联网金融优势结合,提高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的服务效益。重视渠道建设,加快推进物理网点的转型升级,提升网点营销能力,利用物理渠道的独特功能与优势,打造互联网公司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积极提升商业银行电子渠道的客户体验,植入真正的互联网基因,打造能与淘宝等互联网企业相媲美的电子渠道。 3.2、加强理财产品、模式创新 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灵魂。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要加快理财产品创新,在设计上实现个性化定制,在智能手机客户端和移动支付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出一些货币类的产品,以增强银行理财类产品的流动性和性价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物理网点和“人”从低端业务中解放出来,提高理财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一方面要按照互联网金融实时化、自助化、一站化要求,进一步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减少人工参与,提高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理财服务,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将银行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以及实体商户三者紧密结合,建立互利多赢的电子商圈营销体系。 3.3、重视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 “以用户为中心”意味着重视用户体验,真正了解客户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对产品、流程、服务等方面进行改善,共同建构一个多样化、差异化的市场。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信息、资金、产品服务手段。具体来说,一是要降低购买理财产品的门槛,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限制,为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大开方便之门。二是要让客户能够自由申赎,进得来、出得去、有钱赚,象传统的活期存款一样自由存取。三是要加强理财产品的资金运用,秉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组织资金。 3.4、积极与战略伙伴合作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不仅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也是商业银行的盟友,只要合作得当,双方可以共同开辟新的市场。一定要将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生活环境、生活情境进行融合和嵌入,一方面,要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聚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理财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理财解决方案,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共生关系。 作者简介: 蒋倩华,西南财经大学2013级金融学科硕.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难取代银行理财 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席卷整个市场,各种类似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出现。由于这些产品投资门槛低,赎回方便灵活、流动性极强,再加上收益率不俗,很快就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投资者,其中年轻一辈中低收入的投资者更是成为这类产品购买主力,因而这些产品也被誉为丝理财的神器。 互联网金融分流市场 以各类“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本质是被称为准储蓄的货币基金,其独具的实时支付功能,使其对储蓄存款有了更强的替代性。而在国内理财市场,同样被投资者视为存款替代品的还有银行理财产品。由于二者都对储蓄存款产生替代作用,因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逆袭对银行理财产品形成一定的冲击。 余额宝业务推出之后,理财市场上各种类似的理财服务不断涌现,一时出现各种宝。这些宝同样都打着现金管理工具的旗号,但又有着不同的市场定位,从不同方面分流本该流向银行的各种“闲钱”,加速货币基金对银行存款的替代,长期来看就是在分流银行理财产品的潜在客户。 安全问题难以忽视 从收益性看,货币型基金的投向是货币市场的各类工具,其中绝大部分是协议存款,其收益率受市场整体资金价格的影响无疑是很明显的。2013年这类产品为众多投资者提供超过7%的7日年化收益率,正是利率市场化的时势,造就了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各类宝,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未来市场利率中枢下行,各类宝的高收益率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是必须意识到的。 从流动性上来看,虽然余额宝能够实现赎回资金T+0到账,但这并不是货币基金的结算方式出现了变革,而是通过基金公司以自有资金为客户提前垫资而实现的。这意味着规模越大,基金公司垫付资金的压力越大,一旦出现大规模赎回,超过基金公司垫资能力,则可能对收益形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监管层已经开始加强对基金公司的该类货币型基金的风险控制,要求将风险准备金与所投资协议存款的未支付利息挂钩,前者必须对后者全额2倍覆盖。目前货币型基金享受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的优惠政策,一旦该项优惠政策被取消,货币基金将面临重大考验。 从资金安全性上来看,由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采用了互联网作为资金划付的渠道,其安全性始终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 传统领域银行巩固优势 互联网金融将消费资金和储蓄资金打通,将银行中的睡眠资金唤醒,对传统的银行理财业务有一定影响。但是就家庭储蓄资金而言,互联网金融无法取代目前的银行理财综合理财服务。整体来看,互联网金融理财在经过2013年爆发式的“野蛮生长”后,今年不仅将面临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风险与问题,而且将逐渐被纳入监管,尽管其销售模式与产品特性对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形成一定的替代,但无法完全将其取代,传统领域的银行理财产品和服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也在持续转型和创新,并向真正的财富管理转型。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新金融中介理论视角下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交易成本模型下探讨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商业银行从传统中介业务向金融资产服务中介转型的功能作用,并引出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金融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在交易成本模型下讨论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外部组织成本以及改革发展建议,以利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金融中介理论 银行理财 研究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经过几年的短暂发展,如今理财产品规模已突破数万亿元,成为国内理财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异军突起,市场上有正面的声音,也有负面的议论,争议较多。主要原因是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产生、功能以及发展路径没有在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下分析和探讨。为此,本文结合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发展,从这一视角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剖析,研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银行脱媒、金融效率间的关系,以求揭开这个“异物”之谜。 一、新金融中介理论:交易成本模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为研究金融中介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并促进了新金融中介理论的形成。Benston George(1976)和Fama(1980)认为,由于金融资产交易技术中的不可分性和非凸性,阿罗一德布鲁范式中理想的无摩擦完全信息金融市场已不再存在,因而就需要金融中介参与金融交易,并指出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出了金融中介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思路,开创了新金融中介理论。新金融中介理论中的模型对于成本的设定比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目前人们至少已经认识和证明的金融交易成本有货币交易成本(monetary trading cost)、信息成本(information cost)、参与成本(participation cost)、风险管理成本(risk management cost)、监控成本(monitoring cost)、有限理性成本(irrational cost)等。按照科斯的企业理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使这些交易成本要素内在化,即通过设立金融中介机构节省这些交易成本,但这样也会同时带来金融中介机构的组织成本。从理性行为上讲,企业的这两个成本要满足以下关系: 企业对交易成本的节省≥企业组织成本 由于金融中介机构是企业的一种类型,同样须满足上述公式,即R(交易成本收益)≥C(组织成本)。其中,交易成本收益一方面来自交易成本的降低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根据新金融中介“补充理论”(amended theory),也可以是来自于金融中介机构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提供金融资产服务等减少人们的参与成本和有限理性成本,为人们实现“价值增添”而获得的增值收益,比如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通过为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带来的管理费收入。因此,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成本模型可以表示为 Rt+Rv≥C 其中,Rt代表金融中介机构降低交易费用的收益,Rv代表金融中介机构增添价值的收益,C代表金融中介机构的组织成本。金融中介机构交易成本模型揭示了一个道理:商业银行在面临银行脱媒挑战导致Rt递减时,可以通过新业务提高Rv,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动力源泉。 二、理财产品:交易成本模型下的银行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当前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脱媒(disinter-mediation)挑战:一方面传统存款资金来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客户的资金需求渠道发生改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银行存款正以每年平均40%的增速流向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在以每年平均26%以上的增速替代银行贷款。这种挑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受到冲击,削弱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的地位和作用,可能导致“银行成为21世纪的恐龙”。 从金融中介机构成本模型的角度理解这种挑战就是模型中的Rt不断缩小,有可能支持不了银行的组织成本C。因此,要维持成本模型成立,银行可以选择的路径有两条:一是优化组织结构,降低组织成本;二是增加增值收益Rv。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正是商业银行沿着第二条路径创新的结果。过去10年间,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深化的引导下,金融市场发生了广泛的创新,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债权市场以及衍生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展。但分工深化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信息成本上升。因此,金融市场的扩大并没有使人们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降低,反而,个人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急剧转向通过各种金融中介。只不过在此过程中,传统中介功能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新型金融中介功能(价值增值)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全面参与”金融市场的参与成本太高:一方面,如果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既要承担了解或者学习某一种金融工具所发生的固定成本,还要承担对所投资的金融工具进行经常性(平时)监控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人们的时间价值不断上升,直接参与的时间成本也比以往大大提高(秦国楼,2002)。比如说,处在分工上游的专业,其从业人员的时间价值(时间成本)越高。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收入和地位越高的人,其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成本越高,时间价值也越高,越不可能直接参与股票等证券市场。因此,这正是股票市场中活跃大量普通股民的原因。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投资者的大部分资产将投资在更为安全的由银行提供的间接金融工具如银行理财产品上,这也是近五年来银行理财发展规模呈几何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商业银行通过理财等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对因为金融市场发展而上升的参与成本、有限理性成本等持续“回应”,给客户增添了“价值”,同时给自身带来了“交易费用收益”,并推动商业银行从传统中介向现代中介发展和延伸。 事实上,根据Scholtens和Wensveen(2000)的金融中介“补充理论”(amen-ded theory),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造的理财产品,通过专业化知识投资金融市场,并利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为客户(包括储蓄者和投资者)增加价值,从而获得增值收益,属于价值增添型金融产品,这种产品的增添价值功能实际上是专业化报酬递增的体现。凭借专业化人才、先进技术和严密组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等。由于普通的企业不具备金融专业技术和知识的优势,为人们提供金融市场增值服务活动几乎没有,也不可能取得业务许可。因此,普通企业的增值收益接近于零。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深化和交换效率的提高,人们的时间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其他分工中获得财富的人们从经济理性上将不会选择直接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所以,社会越发达,分工越深化,专业壁垒越高,时间价值越高,参与成本越高,从事金融市场交易的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越发达。因此,随着商业银行对资产服务业务的重视、专业优势的提高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增加价值”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预计理财等增值收益型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 此外,从上面文字中也引出了银行理财另外一个特殊功能,即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效率。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制度变迁)以及分工和技术因素变化,专业化壁垒越来越高,人们的参与成本和有限理性成本在上升,这样阻碍了金融市场上储蓄向投资转化,金融效率面临下降。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如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庞大客户群体、商誉等),通过提供一系列理财产品可以减少人们的参与成本和有限理性成本,为人们实现“价值增添”而获得增值收益(Rv)的同时,间接地参与了储蓄转化投资的过程,有利于加快储蓄转化投资,提升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三、交易成本模型下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政策建议 在从传统中介向现代金融中介转变的过程中,或者在增强现代金融中介功能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向金融资产服务行业转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成为转型的有效尝试,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还没有自成体系,业务开展断断续续,甚至成为营销传统中介业务的附属业务,大多数银行机构里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理财业务中介部门。由于金融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交易要由金融中介机构完成,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将通过实现金融产品的规模效应推动自身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此意义上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须成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管理部门,推动理财业务发展。按照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成本模型,当银行理财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的“交易费用收益”满足金融中介机构成本模型R≥C时,相关专业化部门才能成立,否则即使“移植”或“引进”新部门也只是形式而已,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省相关交易费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因此,从模型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不仅要增加理财产品发行量扩大R,而且要降低理财业务的发展成本C。对于扩大理财产品规模各家银行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主要讨论组织成本C。组织成本既包括内部组织成本,还包括外部组织成本。由于银行内部组织成本差异较大,这里主要讨论外部组织成本,即由于外部法律、监管等政策给理财业务发展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银行理财业务立法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在金融市场分割、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和监管的特殊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缺少明确的法律地位及适用法律要求,机构准入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和准入标准。在分业监管体系下银行理财业务要实现代客理财资金的多市场运作,必须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实现,无法实现范围经济效应和取得交易费用收益的经济效应。 2 交易开户困难。由于商业银行理财的市场主体地位缺少法律基础,交易开户困难已成为目前理财业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银行理财在银行间市场只能开设丙类账户,债券交易只能通过传真数据进行,不能通过客户端(电脑)查询债券账户余额、交易记录等信息;不能直接在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开户、交易(目前只能委托信托公司平台交易),在黄金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商品交易所及境外各交易所开户交易也存在不确定性。在这些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开户及交易障碍制约下,目前只能委托信托平台交易方式间接投资,既加大了操作风险、抬高了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和培养。 外部制度的约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中介机构的组织成本突然变得无穷大,不利于满足人们降低交易费用的要求,而且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专业中介机构的形成。因此,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立法,设置理财资格准入门槛,赋予银行理财资金在股权投资、银行间市场开户等方面平等的法律地位成为业务发展的紧迫需求。
物联网技术论文:消防安全管理在物联网技术的信息化应用 【摘要】消防信息化建设是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只有通过采用正确、及时的灭火措施,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物联网技术为消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通过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定义,联系实际,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消防信息化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技术;信息化应用 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智能收集与传递,不仅可以降低人为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可以提高消防工作效率,阻止火势的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就要在消防工作中利用物联网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研发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由于我国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较早,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极大程度的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物联网技术的技术核心是将网络技术做了延伸和扩展,将移动终端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如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仪等,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信息的交换,达到智能监控与管理的目的,运营模式有M2M、SaaS等。物联网以其智能化以及优越性在消防安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针对于高层建筑、高铁、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有着更大的意义,更大的责任,只有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的保障社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感知功能与传输功能上,通过手持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来实现智能的感知功能,通过无线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功能,最终作用于消防系统中,另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消防事业管理,将数据导入到消防档案系统中,实现统一管理与消防的合理调度。 2物联网技术在消防信息化领域中的应用 2.1更新基础数据库 数据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数据不仅可以帮助系统做出正确、科学的分析,同时也能够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但是我国目前的消防信息系统数据过于陈旧,资源利用率不高,在资源共享方面难以提供全面的数据,极大程度的限制了我国消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消防信息化领域中,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区别于过去数据单独录入存在重复率极高的弊端,物联网能够实现数据的平移,达到资源有效整合的目的,消防信息化领域中,将灭火救援、队伍整改以及后勤保障串联在一起,实现统一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消防指挥中心与客户终端相连,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的采取正确的灭火措施,疏散人群,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另外通过为消防人员配置移动终端设备,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消防事业的发展。 2.2实现消防车辆智能调度 在灭火过程中,对消防车辆、消防员和灭火药剂的调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效的调度能够帮助消防队员及时的采取灭火措施,在火势尚能控制时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消防的调度中,通过RFID技术与消防车辆的水泵与发动机相连,能够在灭火过程中,对于消防车的水量以及发动机状态做到实时的了解,便于消防指挥中心的指挥工作,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数据进行智能收集与传递,此过程不依赖于人工操作,不仅能够避免在数据收集与传递中的人工误操作,同时也大大节约了沟通的时间,数据可以直接在PDA或消防指挥系统中显示,为消防指挥中心制定出正确的灭火方案赢得了时间。 2.3提高消防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 火灾现场情况复杂,尤其是在高层或地下建筑环境中,人员密集,疏散空间狭小,使得消防人员的危险系数增大,特殊的环境也加大了灭火救援的难度,因此,将物联网技术与消防员相连,在消防防护服中安装芯片,如湿度探测器等传感设备将每一名消防员的基本信息通过网络反映到消防指挥系统中,不仅可以使指挥员识别出火灾现场的温度、湿度以及有害气体的浓度,从而及时调整灭火方案,另外移动终端设备还会反映出消防员的身体状况,使指挥员及时下达撤离命令,有效的规避风险,保障消防员的安全。 2.4实现消防设施的动态管理 消防设施主要是指自动化灭火设施、灭火器、消防水源等等。目前我国消防部队尚没有对消防设施采用统一的管理,自动化灭火设施等是阻止火灾蔓延最为有效的途径,尤其在消防救援力量未赶到火灾现场时,自动化灭火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防水源是灭火救援的基础设施之一,合理的利用可以达到最大的灭火效果,因此,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消防信息化领域中,通过在消防设施中安装GPS芯片合一实时了解消防设备的位置,通过安装RFID芯片,能够是实时了解消防设备的使用情况,便于统一管理和调度。 3结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在消防信息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更新基础数据库、实现消防车辆智能调度、提高消防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同时也能够实现消防设施的动态管理,不仅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社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我国消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作者:吴迪 单位: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摘要:详细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及其他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监测中的作用,着重阐述物联网技术在这些监测中存在的要素不全、技术等级低、监测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公众对监测认知程度较低等系列重要问题,并对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信息传递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工业不断发展,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的环境监测是使用人工采取样品进行检测的方式,这种监控方式:(1)无法进行长期的远程实时监控;(2)不能够及时地反应环境变化等信息;(3)由于依靠人力,劳动强度大,这些不足使得传统监测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监测对于环境的信息化管理要求。随着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开始推广,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环境监测领域开始了最早的探索和应用,它的出现克服了传统环境监测方法的缺陷,降低了监测成本,也使得环境监测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手段还很落后,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为复杂、多样的环境进行自动实时监测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1物联网 1.1概念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IOT)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到物体与物体之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新型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定义是实现物体与物体、人与物体、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物联网在国内的应用一般是使用定位系统、红外线感应仪、全球定位系统(GPRS)、激光扫描仪和气体感应器等设备间的信息,进行交换和记录,实现检测、定位、监测和扫描的一种信息技术,实现各种设备之间信息的交流,让使用者能够在物联网中得到需要的信息,让监测和管理的信息具有时效性和保证其准确性,达到人工智能化的监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弥补传统工作中的不足。物联网在现代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如医疗健康、道路交通、店铺监控等,它们都体现了物联网的智能化与实用性。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开始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物联网技术。 1.2组成结构 环境监测物联网主要由采集层、网络层、应用层3大部分组成。其中采集层通过传感器、智能卡、电子标签、识别码、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实现环境因子的识别、监测分析等信息的捕获、采集,以达到智能感知的目的;网络层利用无线网、移动网、固定网、互联网、广电网等传输网络实现感知层所采集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是整个环境监测物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将采集层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大范围的传输与共享,并且实现多方的交互;应用层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中的特定应用服务以及实现网络层和应用服务间接口和能力调用功能的中间件,用于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决策,以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识别、感知、分析和预测,发挥智能作用。 2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1大气污染监测 如今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空气污染现象,空气质量较差,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重工业和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人口持续增长,导致了城市大气污染相当严重,其中就有人们熟知的PM2.5。大气污染监测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监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大气降尘监测等几个方面,由于物联网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沟通等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对大气污染监测的整个过程中,如监测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甚至能够监测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氮气含量等,可以快速地发现空气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实时传输功能把监测器上的相关数据传输到气象控制中心,再由气象控制中心传输给电视台新闻中心等告知民众,让民众及时做好自我防护,降低污染的危害,保证身体健康。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天气气象预报的准确和适时就表明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的物联网应用上确实已经有一个完善的体系。 2.2水污染监测 当今世界水污染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应当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由于物联网技术所具有的自动监测功能也被广泛用于对河流河道水质、水库水质、污水处理质量等监测中。通过传感器监测水体中含有的各种固体污染物含量,各种气体含量,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而后将数据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再由那里的计算机自动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水质好坏情况、水质安全情况并提供两种相应系数,所有的数据都会自动进行储存备案,一旦发现问题或异常情况,计算机还能够自动报警,引起人们的警觉。而且物联网技术具有的“物物相联”的特点使得人也能够对系统进行人工干预,人为地进行实时的监测观察,以便为及时整改服务。 2.3海洋污染监测 我国对于海洋污染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世界很多国家都很早就对海洋污染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进行着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帮助。海洋污染物联网系统建设能够监测一个国家海洋的水质情况、污染物情况,能够在发生一些人为灾害或者自然灾害时做到及时发现,从而为及时处理争取时间。比如在发生核泄露造成核污染时及时发现污染物是否到达国家的近海,为及时有效的防范争取时间;在发生油船原油泄漏时也能够及时地判断原油泄露产生的污染情况并及时地做出处理,有效控制污染的范围和规模,把损失降到最低。 2.4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尽管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系统概念,但也已经逐步地被接受应用,并发生着作用。一般来说,这样的一个监测系统不仅仅包括前面提及的几个已经投入使用的环境监测系统,它还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和对生态环境中的植物、动物生存情况的监测等一系列的监控,所有的信息、数据等最终汇集到中央控制系统中,由中央控制系统做出反应发出指令。目前生态环境的物联网监测的应用主要是在一些自然保护区、沙漠绿植研究、生态环境恶化监测中,已经体现出了收集、预报等功能和功效。 3存在的问题 3.1监测要素不全 在关于生态环境的物联网技术系统性监测中,监测的对象其实较为简单,很多监测系统的构成也较为单纯,因而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比如只能够对海洋中几种特定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对空气中特定的污染物进行监测,监测范围非常有限,因而监测的功效也大受影响,这些与对全球整个生态环境的监测需求是极不匹配的,缺乏完善、全面的整体性环境监测势必制约着环境保护与防治,所以监测要素亟待补充和完善,方能担当重要使命。 3.2监测技术还较为初级 世界上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其实也并不完善,尤其是我国环境监测中的物联网系统建设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硬件、软件上都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需要完善和加强,还有很多课题亟待人们去研究和论证,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认知和开拓;不仅仅是完善传感器、传输器、运算器等硬件;更多的是在软件系统的研究控制上要加大力气,加强技术攻关,努力改变监测技术的初级化制约着监测成效的现状。 3.3监测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我国在环境监测的物联网系统建设上起步晚,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逐步在摸索中前进,逐步在积累中提高,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整个国家的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建设也还缺乏统一规划,有着各自为政的特点,因而显得混乱;甚至同一个地方、不同监测系统每天向公众播报的空气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及等级都不相同,这样的环境监测效果确实不尽人意。因此实行监测的统一规划和标准,有利于提升监测效果。 3.4公众的认知度较低 物联网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名词概念,其技术应用在我国尚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而且宣传力度也不够,甚至对于已经应用了一定物联网技术的领域也没有对公众进行宣传,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对于普通公众的关注度还不是很高,有隔膜的。这样一来,关注度低自然导致相应的政策无法进行完善,物联网技术应用便不能有效地扩大范围。虽然公众对于这样一项技术是有着巨大的需求前景,但是市场和生产研发之间出现了巨大脱节,这也与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未来发展 4.1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 对于相关设备技术的研发、生产,国家要不断加大加强政策支持,同时国家也要加强对相关研发企业、生产企业的政策补贴,在提高物联网相关附属设施质量、性能的同时不断地降低成本价格,让物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环境监测中,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4.2加强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规划 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物联网建设的系统规划,统一监测的标准,统一国家层面的系统建设标准。同时对整个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的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杜绝地方性差异,与此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完善,提高质量和水平。 4.3加大宣传,提高民众对于物联网的认知 必须要通过科学教育频道、有关新闻频道、社会活动以及公共产品展示等方式来提高人们对于物联网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增加普通民众对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支持,因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归根到底要惠及民生幸福。 5结语 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必然会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促进生活的改善和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尤其对于现代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其建设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对于节能型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环境保护以及国家实行节能减排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使得现代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沈伟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在铁路运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铁路运输与维护是阻碍铁路发展的巨大隐患之一,运用铁路信息化完全可以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由此,为了能够适应铁路客运呈现的密度高、客流大的特征,就一定要提高铁路系统运输工作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运用物品把它和互联网相结合,从而实施智能化的管理、定位、识别与监控的网络,同时通过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与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通讯与交换。它的核心是互联网,但是结果却已经扩散到商品之间的互换。 2.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在1999年,物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被提出。物联网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运用无线设备与射频设别技术,从而形成一个能够让全世界的商品在互联网上能够达到实时共享的网路。在2003年,美国的权威杂志《技术评论》表示在未来的生活中物联网将会是改变我们生活习惯的十大技术的第一位。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就发表了物联网的相关报告,在报告中表示出物联网大时代的到来,在全世界各地的商品都能够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交换。通过依靠互联网技术,物联网也将会成为未来商品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国也出现了许多成功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化的典型,例如上海的浦东机场与上海的世博会。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 首先物联网需要运用特定的识别系统对物品的相关属性进行鉴定,其次应该把相关物品的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上传的网上,最有通过中央信息处理系统把传输进去的网络信息进行处理与公布,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在当前物联网使用的主要技术包括:智能嵌入、云计算、IPv6、传感技术等。 1.IPv6 因为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互联网的IPv4地址已经达到了顶峰,IPv6必定会在未来取代IPv4。当期IPv4只有32位的地址远远不能够到达当前会联网用户的需求,而孕育而生的IPv6具有128位地址,这样就能够促使世界上的任何一样物品都能够拥有自己的IP。在当前想要快速发展物联网就需要让每一件商品都具有自己的IP地址,因此IPv6的运用必将成为物联网实现迅猛增长的基础。 2.RFID 运用射频识别RFID能够通过无线射频识别出相应的物品信息。射频识别可以识别出很小的物品的相应信息,同时通过对实体的分辨,可以迅速的在没有触摸商品的情况下了解到商品的相关信息。RFID能够大面积的识自动识别商品的相关属性,但是RFID运用的技术也有相应的不同,比如适用领域、技术特点与工作原理都制定出了不同的标准。 3.云计算 云计算被一些专业人士叫做计算资源池,它能够对海量的信息实现快速的处理,它是发展物联网的关键。由于物联网需要随时随地及时的对相关采集的数据进行更新与添加,这样就需要一个能够大量存储信息的平台实现,通过云计算就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 4.传感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传感技术通过传感器、信息的识别与处理对相关物品实现检测与数据录入。同时运用其相关的传感器对一些感官达到信息录入与处理的要求。 5.智能嵌入 把信息处理器嵌于应用系统,运用Internet让整个系统固化。这样就能够节约许多的时间,但能够快速的让信息实现共享。这样就能够让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实时同步的进行信息的高速传递。 三、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 在铁路运输中实现物联网的全覆盖能够对铁路运输与维护起到高效的作用。它能够在铁路行车调度管理、机车和轮对检修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货运物流信息化系统与智能化检票系统中实现 1.智能化售检票系统 智能化售票系统在中国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使用。乘客可以使用自动售票机进行铁路购票。在乘客进站时检票员运用小型识读器识别读取RFID电子标签,以此来识别乘客购买的车票是否与购票信息相符,这样不但能够大大提高铁路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节省旅客进出车站的时间,从而使车站可以快速运转。 2.铁路机车车辆智能化识别系统 地面独立识别设备、车身或者底部的识别标签、复示设备与数据集中管理这五个部分构成了铁路机车车辆智能化识别系统。地面独立识别设备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其设置需要通过各个站点的一系列的处理来实现信息的管理。在货物运输车上安装电子标签就能够迅速的对车辆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这样在物联网时代就能够让货物的信息实现实时的了解与共享。 3.铁路行车调度管理 物联网在铁路行车调度管理中只要是通过对车厢的管理来实现。它能够对铁路的速度检测与信号的升级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每一个车厢上安装一个RFID芯片,运用RFID芯片的读写器,不但能够了解到当前铁路运输的速度,还能够检测到当前铁路运输中所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的排除安全隐患从而使铁路可以安全的到达相应的目的地,防止一些干扰。 4.铁路客运系统 运用物联网,把旅客购票的信息植入到每一张的车票中,同时把读写器安装的客运车厢、候车室、检票口与车站口等地方。当旅客在自动售票机上购买到车票以后进入到进站口就能够自动识别车票信息是否与本人相符,进入到候车大厅以后,收到读写器的识别能够快速分辨出旅客候车地是否正确,以免旅客耽误候车时间。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对旅客候车的人数进行统计。旅客在登上火车后,也可以通过读写器对某些旅客走错车厢得以及时的纠正,并且对旅客的下一站所达到的信息进行实时传递,一面旅客坐过站的现象出现。在旅客下车以后,系统还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 5.机车和轮对检修信息管理系统 运用RFID技术,能够对火车的到达时间与步骤进行精确的统计与计算,进而存储。不但如此,还可以对火车进出车站的次数与相应数据进行快速的采集与录入,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列车数据的查询与统计效率,缩减检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质量与效率。 6.铁路货运物流信息化系统 发展铁路物流,就一定要把集装箱运输实现信息系统化。通过对集装箱信息的采集与统计,对箱号图像识别,这样可以方便摄像头对集装箱对信息的快速读取,从而减少由于天气或集装箱破损的原因导致识别系统出问题的现象的出现。把RFID技术运用到铁路的集装箱上面,不但能够实时了解货物运输情况,还可以减少商品被盗或者破损的情况。同时提高集装箱运输运用的效率得以提高。 四、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行业其他业务中的应用及展望 1.物联网在视频监控中的运用 想要达到高质量的要就必须要使用传感器与物联网。比如,能在探头前面连接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将激光测距传感器、倾角传感器与云台摄像机连接,利用云台摄像机捕捉画面信息,利用激光测距传感器进行测距。 2.山体滑坡的监控以及提前警报系统 山体滑坡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它不但可以摧毁大量的铁路基础设施,还可能对铁路运输时对火车上的人员造成极大的伤害,由此看它是一个特别严重的灾害对铁路运输安全是一个极大地隐患。在当前铁路部门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山体滑坡现象严重的区域安装倾角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前端设备,这样不但能够实时监控这一地区山体情况,还能够对当前的山体的数据进行传输与储存以便于相关人员的分析。同时在发现山体变化的同时及时的发出警告预警,以便于车站人员能够及时的对相应的地质灾害做出反应,进而极大地挽回人员与财产的损失。 五、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铁路系统的广泛运用,是当前信息化时代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了铁路系统的各个方面才能够提升我国铁路系统的运输效率。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在铁路中的使用主要表现在RFID、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二维码等方面,在这些年的运用中能够发现其效果是十分的明显的。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为物联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铁路运输的发展必将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的前进,我国铁路系统必将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作者:范军 单位:北京铁路局调度所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单灯控制系统应用 1单灯控制系统组成 莱州市单灯控制系统框图由路灯监控中心、GPRS无线数据通信系统、路灯监控终端和安装于每基路灯灯杆处的单灯控制器组成。该系统利用中国联通烟台有限公司莱州分公司的GPRS网络进行大区组网,将监控中心局域网与联通GPRS核心网络接入平台进行专线链接,为每台监控终端安装移动SIM卡(SIM卡只开启数据传输功能),并且配置监控中心的IP地址后,即可实现监控中心与监控终端的数据传输,达到远程监控的目的。而监控终端通过RS-485接口与单灯集中器连接,采用ISM无线小区组网方式与安装在每基灯杆处的单灯控制器进行通信,并完成与监控中心的通信中转任务。 1.1单灯控制系统组网方式 1.1.1单灯有线方式(电力线载波)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发展已有很多年了,它是借助电力线,将高频信号叠加在电力线上进行低速数据传输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抄表、智能电网等领域。优点:借助原先路灯电力线进行通信,无需铺设电缆和安装天线,可实现长距离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简单;维护方便。缺点:由于路灯线路复杂多变,灯型和阻抗各有不同,单一载波频率很难适应各种线路,通信成功率不到90%;变压器对载波有阻隔作用,电力载波信号只能在一个变压器配电区域使用,无法实现跨越。 1.1.2单灯ISM无线方式(433MHZ) ISM为国际通用的无线频段,433MHz无线网络广泛应用于工业、科学和医学领域,国内在远程抄表、工业控制、电子消费产品和无线传感网中均有成功应用。优点:频率免费使用,穿透性和绕射能力强,传播距离最远可达2000米;发射功率低,接受灵敏度高,稳定可靠;经济适用。缺点:单一的433MHz频点易受干扰,可通过无线模块自身特有的十组频点跳频技术来解决; 1.1.3单灯ISM无线方式(Zigbee) ZigBee是一种无线连接网络,工作在2.4GHz频段,具有最高250kb/s的传输速率,它的传输距离在10-75米的范围内,类似于WIFI技术,多用近距离数据传输。优点:功率低,时延短;协议通用、开放;采用加密算法和避免碰撞机制,安全性高,可切换16个信道。缺点:波长短,只能直线传输,无法绕开障碍物;传输距离短,超过75米需增加中继,可靠性大大降低,中继故障将导致后面链路所有通信中断。 1.2单灯集中器 单灯集中器安装于路灯控制箱处,与监控终端通过RS-485接口对接,主要实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单灯集中器负责集中采集所管辖路段所有路灯的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因素等参数,向单灯控制器发送开关灯指令;另一方面,单灯集中器与三遥终端进行数据传递,由三遥终端向监控中心实时传输数据。单灯集中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处理器采用Corex-M332位ARM芯片,运行速度快,可靠性高;(2)软件可远程升级;(3)可容纳单灯控制器容量≥256个;(4)内置锂电池,停电后可使用8小时以上;(5)具有自身和单灯控制器参数掉电保存功能;(6)较好的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能,信道冲突自动检测;(7)单灯集中器自身故障,可根据自带时钟及常闭触点确保路灯正常开关。(8)供电范围:AC220V±20%;(9)工作温度:-40~+70℃;(10)防护等级:IP51;(11)防雷等级4级; 1.3单灯控制器 单灯控制器主要应用于路灯照明,可以实时在线监控每一个灯杆每一盏灯的工作,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经精心研制而推出的新产品。单灯控制器安装于路灯灯杆底部,防尘、防水设计,达到IP54防护等级,可根据灯杆尺寸和内部空间采用永磁吸附灯杆内壁或内壁悬挂固定。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采用军品级MCU处理芯片和电力计量专用芯片,运算速度快,采样数据精度高;(2)采用无线或载波通讯方式与单灯集中器通信,通信距离最远可达2KM;(3)检测回路:2路,可检测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4)数据采集精度优于1%;(5)采用IP54防护等级,防水、防潮;(6)采用看门口电路、软件优化等方法进行抗干扰设计;(7)可适应高压钠灯、金卤灯、LED灯和节能灯等不同光源;(8)外形尺寸设计小巧,安装方便,采用透明外壳和指示灯,方便现场接线和维护;(9)工作温度:-40~+70℃;防护等级:IP65;(10)输入电压:220±20%VAC;(11)绝缘等级ClassI; 2单灯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1)实现单、双、三头(臂、火)的控制、调光和检测;(2)通过中心站软件或手机APP指令实现片区、街道、间隔和一侧(单、双数)等控制方案,以及主道开灯、辅道开灯、主辅全开、主道调光、辅道调光和主辅调光等控制模式;(3)可实现3路0-10V独立调光输出控制;(4)具有异常开关灯、电压电流超限、灯具故障、灯杆漏电、通信失败等报警功能;(5)可按照周计划、日计划自主独立运行;(6)能够检测各个灯头的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和功率因素;(7)实现了通过更换通信模块,即可实现433MHZ、Zigbee和电力线载波三种不同得通信方式,确保通信无盲区覆盖。(8)实现白天修灯只开启需要维修的单盏路灯,无需开启整条路段路灯。 3结语 莱州单灯控制系统建成后,只要在监控中心就可掌握全市主要路段每盏路灯的亮灯情况,路灯故障可直接定位,准确及时的维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为管理者精细化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另外通过设置各路段每天亮灯方案,隔灯亮、半夜关闭广告灯箱、奇偶日轮换亮灯等方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电费还大大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因此该系统的建设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李宁华 单位:南京理工科技系统有限公司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铁路运输论文 一、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各方面的应用 近几年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铁路方面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尤其是在设备的客货运输的服务系统以及安全保障系统。各方面的智能化应用给乘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提高了铁路运输的安全以及服务质量。 1.火车票售票和检票的智能化应用 目前,在全球的高速铁路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飞速发展,我国的售票和检票系统也已经实现了很高的智能化,给广大乘客取得了很大的便利。而在铁路运输的领域中,所运用的是RFID电子容票,它根据乘客需求,采用自动售票机使得乘客可以自己提取,而且在检票中指定相对应的读写器,解读数据来分析车票是否有效,这给乘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缩短了工作流程。 2.铁路行车时的调度得到有效管理 在铁路行车的调度管理中,物联网的运用能够有效管理火车的各节车厢从而进行铁路速度的监察控制以及信号系统升级改造。它是将电子标签芯片安装在各个车厢里面,这样同时,隔一段距离在铁路的两装上特有的读写器,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掌握全国所有的铁路某个时刻所在的线路位置信息,还能够读出火车的速度,大大的帮助了火车的安全控制、调度以及追踪。 3.铁路上车辆智能化监控识别系统 一般而言,铁路机车车辆智能化识别系统由五个部分所组成,即数据集中管理、复示设备、机车车身底部识别标签、地面自动识别设备(AEI)等,其中,地面自动识别设备包含了防雷设备、天线、读取装置、列车探测装置、远程通信设备、微波射频装置等。将自动识别的仪器装在各种不同的站,通过对国王的车辆分析解读,然后传至信息系统处理,采集包含数量、车次、类型等各种数据的信息,这就实现了车站管理信息的系统对机车进行每个时段的有效跟踪。 4.物联网技术在客运系统的运用 在铁路系统的各个主要地方安装读写器,这样就能识别车票中的芯片,对应相应的乘客。除此之外,这样的系统能够统计等候的乘客人数,如果有乘客不小心进错了检票口,那么就会发出提醒。而且在列车驶出后,这些信息就会自动的传输到下一个车站,而到下一站的时候就会自动提醒,除此之外,乘客下车后系统能对信息写入。 5.物联网在铁路货运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互联网与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而如今网上购物的便利使得人们购物的方式越来越倾向它,那么货运的稳定、高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相比其他的运输方式而言,铁路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重要的漏洞。并且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但损失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给铁路部门带来了许多损失。而将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在货物上车前就对其进行检测,那么这些信息都能被采集到,组合管理人员能够将货物与单据信息核对。不仅如此,物联网的应用,使得消费者能在网络上看到货物所在地以及到达的时间。 二、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领域内的未来展望 随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铁路运输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基于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交通以及现代中的应用,物联网的技术会在一下更多的方面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1.物联网应用于站车信息的共享系统 如今铁路的售票系统已经与网络相连,但是车上的补票依旧需要独立的开展,这就导致了车站里面的所留的票以及车上所补的票之间会有所脱节,那么就会有浪费的现象出现。如果利用RFID技术的网络信息共享性,将车站售票系统与车上补票系统联网,车站可以准确掌握无票上车人员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车票的预留,车上也可以准确掌握列车预留情况,方便为旅客补票,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列车资源,同时便于车上进行检票。 2.综合安全预示系统 安装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安防预警系统,能够及时有效的感应入侵,包含火灾等各类安全隐患的子系统,实现列车更为安全的运行。 3.仓库管理系统 借助标签我们能使工作人员在不开箱的情况下检查物品,这同时可以防止货物在仓库里面受到损害或者被盗。 三、结语 物联网作为一次技术革命,带动或者是与产业链共同发展,实现了人与物品之间的对话。铁路是我国各方面的重要产业,随着各方面发展的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铁路交通智能化一定会迎来质的飞跃。 作者:吴鹏单位:内蒙古集通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化校园管理论文 1物联网技术在校园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提供智能化教学环境。学生时常为找不到自习教室而苦恼,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的信息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自习室的情况。将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安装在教室中,并且与教室资源系统连接起来,将实时的学生数量信息传递到资源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进入教学资源系统来查询自习室的占用情况,从而节省了找自习室的时间。 2)智能考勤系统。传统教师点名的考勤方式,浪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使用智能考勤技术,学生上课前通过刷卡进教室,教室的读卡器在接受了学生的刷卡信息后,自动将信息发送到教学管理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更新到考勤数据中去,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的查询学生的出勤情况,从而节约了教学时间。 3)构建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主要为学生借阅图书和学校管理图书提供方便。首先,学校图书馆是供学生查阅资料的场所,外来人员的进入会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不便,利用RFID标签和学生的一卡通等设备,可实现图书馆安全管理。另外学生借书、还书也依靠一卡通来实现,通过刷卡、扫描图书等方式来实现自助式借书,还书时只需扫描一卡通即可获得书本信息,方便图书的归架。另外,系统在刷卡时能自动识别学生的专业、借阅记录,学生的考试成绩等信息,自动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推荐服务,方便学生学习。 4)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设备一般造价昂贵,其结构、类别也比较复杂,通过电子标签,对实验设备进行管理,在电子标签上存储设备的信息,通过与网络系统相连接,实现统一控制。学生凭一卡通进出实验室。 2物联网在学生生活方面的应用。 校园生活是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生活包括学生、教师在校园内消费、住宿、校园安全、车辆管理等方方面面,智慧校园是以智慧技术来实现智慧生活,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更好的实现智慧校园。具体来谈,有以下几点。 1)消费管理。消费管理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消费管理主要包括: ⑴基于RFID技术的一卡通,或有的学校以手机等作为信息存储器,含有学生的基本信息。 ⑵RFID阅读器,即消费场所的刷卡器,读到信息后传至后台的数据库进行查询,读取和扣除金额。 ⑶后台数据库,持卡人的信息统计在数据库中,方便了消费业务的查询。像食堂、商店、浴室等场所的消费管理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 2)智能照明控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照明,利用声控装置、加法计数器等设备,根据光线、教室有无人来自动控制照明开关,实现节能效果。 3)校园安防管理。在物联网安防管理平台中,利用射频识别、图像识别、GPS等技术,结合日常监控设备,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汇总、处理,适时进行警报或提示,实现校园安防自动化。 作者:张淑坤单位: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现代农业发展物联网技术问题及建议 摘要:农业物联网是一种新兴农业信息化技术。本文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具体应用,分析了在应用过程中涉及的数据安全、射频辐射、电子环保、形象工程、国家标准五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技术;农业信息化 物联网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其英文名称是:“TheInternetofthings”。定义可以概括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步骤是首先各种数据感知设备采集各种农业数据,然后建立数据传输和数据格式转换,最后利用各种网络及现代信息传输渠道如4G网络、zigbee、internet,数据决策中心如“吸星大法”般的实现农业广、深数据全方位的大尺度收集;决策中心再将海量农业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然后再发出指令数据控制各种智能化终端完成农业各种操作行为,最大限度的免手工作业,进而实现数字农业高效精准目标。物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物联网在我国农业相关领域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农业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农产品物流、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个方面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各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数据处理平台。如辽宁省农科院开发的基于zigbee网络传输的设施农业温湿度物联网控制系统;2012年安徽省被列入国家物联网试验区,主要在农作物“四情”大田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加工车间生产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应用到了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确实在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看到成绩的同时,物联网快速爆发式的应用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如何应对及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农业物联网能否高效、长期、健全稳定发展的关键。 一、数据安全及建议 从物联网的定义上不难看出,RFID使用数字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简称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由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阅读器(Reader)与及软件平台三部份所组成,通过射频信号进行数据识别,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农业物联网与其他物联网最大的差别是,农业物联网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生产信息的公开,而且使用农业物联网进行生产的农产品附加值较高[2]。但是,由于前期大量数据录入及处理需要人工操作,那么,问题来了!从数据安全角度,如果射频标签不加密或机密机制不够严谨,在各个工作流程的环节中,标签中的数据很有可能被删除、盗取或被篡改。农产品的各种种植、加工、性状等数据就有可能被其他竞争者所获取并利用,也就形成了标签数据是真的,但和实际产品对不上的尴尬境地。从网络安全角度,从读写器到后台网络传输如zigbee网络传输,不但面临普通网络中的数据安全问题,而且也要面对无线传输数据截获问题。建议: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是所有的RFID读写器在读取数据、zigbee传输数据中都要严格应用数据加密验证机制,同时读写器和后段的系统平台数据传输也需要数据加密,必要时可以采用量子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参与平台的管理人员也要有高度的数据安全意识,并且要具有高涵养的科研数据保密素质。 二、射频芯片的电磁辐射影响 在物联网中,无论是信息采集设备、还是无线数据传输设备,包括rfid、zigbee、wifi等先进电子设备,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周围环境产生电磁辐射。当RFID标签和zigebee相关的电子器件被大量使用的时候,操作者就会陷在充满电磁辐射的有一定危险的空间中,如果功率过高,这就可能会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农业物联网中,电子器件的电磁辐射及材料释放物对空气、水、植物、动物等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本来农业物联网是用来代替人工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后可能因为电磁辐射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甚至是生产了有毒害的农产品,最终食用农产品的人类还是受害者。这样人类就掉入了自己所设计的高科技电子产品之坑。建议设计人员严格按照国家电磁辐射相关标准规定RFID标签使用的频谱和信号功率,其功率及频谱必须对人体的辐射降低到最低,甚至是零辐射;规定其工作模式是被动还是主动以等重要参数。不要盲目追求传输速率,尽量使用保证人类、环境相对安全的低频段,避开高频段和超高频段,把农业物联网的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降低到最小。 三、物联网电子设备的环保问题 在大规模的农业物联网中,电子标签和相关电子器件必将是大规模应用的产品,大规模的使用所带来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即“绿色环保”的问题。针对电气电子设备报废产生的环境问题,2003年1月27日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电气电子设备报废指令,电气电子设备报废指令旨在将电气电子设备在其生命周期中和成为废品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它鼓励收集、处理、再循环、再利用电气电子设备报废品,并订立标准,规定制造商负责大部分这类活动的费用(制造商责任)个人用户能够返还报废的电气电子设备而勿需缴纳费用此外。强调采用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废物回收手段,以减少废物排放还寻求改善电气电子设备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人员的环境条件[3]。虽然rfid、zigbee等电子器件及芯片是可以多次反复使用的,但也会有生命周期。因此,做好废弃RFID相关电子器件处理与回收利用的工作,既是对本身的道德要求,又是对社会公众及地球大环境负责任。我国在电子设备绿色环保领域还没有成熟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物联网相关电子设备的废物回收等绿色环保电子设备法律法规,最好由使用方或者制造方负责回收,并且要创建由政府部门监督、由检测机构或RFID标签制造方来处理的体制,采用“谁获得收益谁付出管理”的原则。即产品制造者在得到RFID标签收益同时,也必须要由有义务回收、处理相关的电子垃圾,或者增缴RFID电子标签及其他电子器件垃圾的环保税。可以依据回收工作的质量进行rfid设备商的资质评级,未达到资质评级的要求强制退出政府采购供应。 四、演示形象工程多,产生实际效益的少 虽然我国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已有多年,但大多数还是处在演示、形象、政绩工程阶段,真正用到农村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很少,而能够给农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少之又少。类似几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经济,短期出现的大量互联网站在互联网泡沫经济的衰退下也都因为不能创造价值而关闭了。同理,目前物联网有些标准还尚未统一,政府部门及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各自为战,在设计研发初期都把关键点放在了如何采用最时髦的信息技术和设备,营造最先进的物联网环境,以达到单位报奖、个人政绩提升之目的。至于设备成本、人工使用成本、使用推广对象、是否适合地域实际情况等问题很少考虑。以致重复投资建设研发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技术平台只能做花瓶鉴赏,不能真正在农村、农民中推广,不能在农业实际生产时投入使用。或者即使投入实际农业生产,相对高昂的平台软硬件费用投资,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也会微乎其微,甚至会是负效益。建议政府、科研部门在设计研发物联网平台时应脚踏实地、立足当地实际的三农需求,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开发出当地农业真正能用得上的、用得起的、真正给当地农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物联网平台。即真正用在田间地头的、用在老百姓家里的、让农民看到收益的物联网平台五、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缺乏统一标准近年来,我们国家先后建立了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早期成立的这些科研组织通过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物联网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在物联网技术标准化方面奠定了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农业是一个特殊的应用行业,其他行业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往往不能直接应用于农业方面,需要根据农业行业特点重新进行拟定统一技术标准。所以,在物联网技术农业标准方面,各个国家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专门成立农业物联网标准的制定部门,特别对绿色RFID标签的研究与开发相关标准方面,有待建立完善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各级科研机构不能各自为战,要尽快统一标准。 五、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引起了世界农业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我国国家农科院、各省农科院也认识到了物联网技术应用对农业数字化管理及精准数字农业的重要意义。如果能在实践中解决以上五个相关问题,并充分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结合,相信随着政府的高度重视,科研机构的前瞻研究,再和农村生产一线的实践相结合,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就不会停留在虚空的信息化彩壳之上,亦将会给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个浪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专题。电子商务这几年虽发展迅猛,但物流配送、产品质量、假货等问题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物联网简介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按约定的协议,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光纤传感、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起来,能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典型特征 (1)全面感知: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等,实现对物体的全面感知。 (2)可靠传输:通过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传感网等多种方式将感知的信息传送到处理中心。 (3)智能处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智能处理算法和模型。 3、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我国的物联网研究并没有盲目跟从国外,而是根据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应用需求,积极开展基础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物联网在车辆管理、调度以及物流的物品运输、仓储、监测和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发展特色,并在标准、技术、产业以及服务和应用等方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我国物联网产业已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应用启动”阶段,多地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突出“示范应用”。 二、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问题 电子商务并不是面对面的交易,而是通过商品的标题、图片、宝贝描述来获取商品的信息,买家对于商品的认知取决于卖家的描述,若卖家不诚信,则造成买家对商品的认知产生偏差,卖家甚至可以利用掌握商品信息的主动权误导买家,如经营商虚假商品信息等,使得市场中出现了一些商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网络消费者实际收到的商品往往和网上的商品介绍相去甚远。 2、物流问题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是与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最接近的环节,物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目前物流发展还较落后,没有形成高效的物流体系,多以第三方配送为主,而第三方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会影响用户对商品的满意度,目前电子商务中投诉最多的是物流配送服务方面。如:配送速度慢,送错地方,丢失货件,送错商品,货件有损坏等问题。 3、电商产品真假问题始终存在 价廉物不美,电商商品真假难辨,近年来越来多的电子商务平台被假货沦陷,淘宝/天猫(C2C集市卖家及品牌卖家)、当当、小米、国美在线、1号店、唯品会、银泰网、华为、好乐买、凡客诚品为“2014年度十大用户体验最差网络零售商”。2011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淘宝网售假问题;2013年3月,调查发现,关于乐蜂网售卖假货的投拆在微博、论坛、BBS上比比皆是;2014年CCTV2《经济半小时》曝光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电商售卖的化妆品来自“天照天”批发市场,而当当网方面无法提供能证明是“正品”的凭证。所有这些,说明目前电商售假,是老大难问题,同时也是制约电商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1、应加强支撑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示范工程 (1)建设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着力改变电子商务分散建设各自为战的现状,应尽快制定电子商务标准、物联网编码标准以及数据共享和交换等标准规范,并应统一设计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总体框架。示范引导、分步实施。鼓励感兴趣、并有条件的企业首先在我国电子商务对物联网应用需求比较迫切的地区和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总结运行经验,并逐步扩展应用的区域和领域。依托现有、充分整合。依托现有的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充分整合各种相关系统,提高效率,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强调资源共享,包括设备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和知识经验的共享,通过物联网整合分散的资源,理顺各单位间的业务流程,形成新技术条件下电子商务新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企业间、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示范工程的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2)支撑平台的建设应由政府建立相关的《产品防伪和质量追溯管理系统》,使用RFID技术对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直至到消费者的全部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化和系统化管理,从而达到对产品实行防伪和追溯管理的目的。质量追溯:系统应对所有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综合运用加密通信、GPS、RFID等技术,将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的信息全部写入RFID标签,对写入的环节应严格把关,再利用RFID读写设备读取信息,了解每个产品的信息,从而实现从产品的生产到加工、物流配送直至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监控,实现产品可追溯,可追溯系统对产品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实施监控,能够实现产品的可追溯和信息透明化。防伪:为每个产品设置一个全球唯一标识,并将标识写入电子标签中,成为产品的一部份,用户可通过电子标签识别器对产品进行真假识别验证。 (3)示范工程的建设应开展应用示范工程,可在物流、农产品、食品等方面的电子商务确立一批应用物联网的示范工程,积极探索“物联网+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如可先建立智能物流、食品追溯物联网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应以政企共建模式为佳,由政府牵头整合资源、进行前期引导支持,后续通过企业市场运作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初期对企业给予税收和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2、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电商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产品开始生产起,就在产品中嵌入EPC标签,使每件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将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过程的信息都记录其中,包括:生产厂商名称、原材料、原材料检验人、原材料检验结果、原材料批次、产品批号、成品质检人、成品质检结果、成品分类、出厂日期、出厂顺序等相关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真实信息。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不再是由卖家单方介绍产品信息,可主动地通过卖家所提供的产品的电子标签EPC,通过溯源系统查询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然后再到销售的真实信息,从而解决电商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消费者可真实地辨别商品,了解商品的来源,提高网络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每件商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有利于工商等执法部门的公平快速执法,形成网上商家良性竞争形态。 3、应用物联网技术解决防伪问题 应用RFID技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产品防伪系统,在生产时为每个产品设置一个全球唯一标识,并且将标识写入电子标签中,写入后是无法修改、无法仿制的,同时在标签读写过程中利用电子签名技术提升标签的保密性和防伪造性,为方便用户的查询,可应用移动技术将移动终端,如:具有RFID读写功能的PDA、开放了开发环境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与电子标签、防伪系统结合起来,使用户可直接用智能移动终端对产品进防伪验证,系统将防伪验证结果返回给消费者,同时记录验证信息,若验证不正确,应将信息记录到防伪报警子系统中。 4、应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问题 配送速度慢,送错地方,丢失货件,送错商品,货件有损坏等问题,主要是由于企业和消费者对物流过程不能实时监控所造成的,可通过将电子商务物流与物联网有机结合,解决这些问题。 (1)优化配送运输流程应综合运用RFID、GPS、GIS及速度传感器等技术建立智能物流系统。系统可通过优化配送线路和配送方案,加快物流配送速度;并能实时准确获取车辆所处的地理位置、车辆速度、车内湿度、温度以及物品的相关信息等,并可将车辆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有自动报警功能,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智能物流系统,同时车辆应按监控中心的指令工作。 (2)实时追溯货物的行踪,提高配送质量通过对物品进行统一的编码,并在物品中嵌入EPC标签,通过智能物流系统,消费者、企业、物流公司仅需要在网上查找相关商品的EPC信息,就能够实时获取该商品的所有信息,如:商品的运输路线、车辆目前所处位置、车内温度、物品有无破损等。当商品在物流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可马上采取措施进行补救。通过对商品实现追踪,减少送错地方、丢失货件、送错商品、货件损坏等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整个物流实时效率。 四、结语 近年来电子商务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物联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个浪潮,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将物联网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将会解决电子商务目前存在的很多难题,有助于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黄燕勤 单位:梧州学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库存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 现如今,大多数的制造型企业在库存管理上都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推动了企业库存管理的发展,诸如MRP、ERP等,而物联网的发展也极大的改善了库存管理的模型。 一、库存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 1、仓储运作流程的优化。 在企业的仓储运作流程当中,包括有三个阶段:其一是入库;其二是出库;其三是盘点。而验货人员的工作就是根据以上的到货记录与接到订货数量的单子进行具体的比对,再决定是否将货物接收入库;而在出库的管理过程中,一般是应用RFID技术来进行扫码,可以将库存量信息准确的进行更新记录,定位货物库位的信息,有利于货物的分拣便捷;对货物进行盘点的时候,可以应用RFID技术来加快盘点的速度,使得定位更加精确,与传统的人工盘点相比,新型盘点技术可以增加效率,缩短时间,更能够提高盘点的准确性。 2、库存成本的降低。 在企业内部的库存管理时,需要对订货的时间和数量做出准确的管理,还要保证货物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就可以极大的保证在途物资的动态时时查询和跟踪监测,为后来的入库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可以科学的安排接下来的生产以及销售。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库存内的产品数量进行了解,在掌握原材料的消耗情况之后,为下次的订货做好准备。因此,物联网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库存管理,最大化的降低库存成本,使企业保持最佳的库存持有量,减少库存资金在企业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3、生产成本的精确计算。 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只有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引进才能够准确的把握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和其他加工的产生的见解成本,对不同批号产品的数量和成本都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计算。 4、服务质量的提高。 利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客户进行产品动态的查询,还可以对整个企业的库存变动情况进行科学的记录,将库存管理行为透明化,只有有迹可循才能够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并且,企业还可以对产品生产的来源和加工流程进行了解,包括原材料的始发地信息等等,保证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准确的查询到原有,同时,还能够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库存产品动态进行清晰的定位,配合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将库存管理过程中的设备运行机械化,包括对堆垛机的控制以及出入库和库内管理的运行,提高了企业内部库存管理的有效性。 二、在库存管理中应用物联网的障碍 1、物流管理应用较少。 现代企业对于库存管理已经不单单在企业的内部使用,在与企业相关的各个供应链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整个应用的环节设计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于海关、工商和税务等。由于在现代社会当中,物联网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在整个市场企业中得到重视,因此技术使用范围受到的局限性较大,大多是在企业的内部得到推广,却没有在庞大的供应链中体现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2、物联网技术标准不够统一。 物联网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传感网技术;TCP/IP寻址技术;RFID技术,第三项技术的技术性较强,在企业中的使用也比较频繁,由于每个RFID标签都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其中的识别码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感应器来将物品中的RFID标签信息读取出来,比较规范而且还具有信息互用性。但是现阶段,RFID产品在国际上并没有正视的标准,倒是每个厂商的相关产品之间不可互通,无法兼容,导致RFID标签产品只能在特定的厂商中得以应用,不利于库存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也不够便捷。 3、技术产业化问题。 国内对于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主体一般都是各大高校或者是相关的科研单位,虽然该技术在许多的领域中都取得了专利,但是技术产业化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只要在智能交通或者家居等方面使用,对于企业供应链这一庞大的应用群体,物联网技术只处于试验时期,还无法将这项费用较高的新兴技术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总之,本文探究了库存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面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将会继续深入的进行研究试验,最终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核心支撑点,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 作者:徐小敏 单位:重庆西南医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铁路运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铁路运输与维护是阻碍铁路发展的巨大隐患之一,运用铁路信息化完全可以这些问题迎刃而解。由此,为了能够适应铁路客运呈现的密度高、客流大的特征,就一定要提高铁路系统运输工作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通过运用物品把它和互联网相结合,从而实施智能化的管理、定位、识别与监控的网络,同时通过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与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通讯与交换。它的核心是互联网,但是结果却已经扩散到商品之间的互换。 2.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在1999年,物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被提出。物联网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运用无线设备与射频设别技术,从而形成一个能够让全世界的商品在互联网上能够达到实时共享的网路。在2003年,美国的权威杂志《技术评论》表示在未来的生活中物联网将会是改变我们生活习惯的十大技术的第一位。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就发表了物联网的相关报告,在报告中表示出物联网大时代的到来,在全世界各地的商品都能够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交换。通过依靠互联网技术,物联网也将会成为未来商品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中国也出现了许多成功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化的典型,例如上海的浦东机场与上海的世博会。 二、物联网关键技术 首先物联网需要运用特定的识别系统对物品的相关属性进行鉴定,其次应该把相关物品的数据信息通过互联网上传的网上,最有通过中央信息处理系统把传输进去的网络信息进行处理与公布,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在当前物联网使用的主要技术包括:智能嵌入、云计算、IPv6、传感技术等。 1.IPv6 因为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互联网的IPv4地址已经达到了顶峰,IPv6必定会在未来取代IPv4。当期IPv4只有32位的地址远远不能够到达当前会联网用户的需求,而孕育而生的IPv6具有128位地址,这样就能够促使世界上的任何一样物品都能够拥有自己的IP。在当前想要快速发展物联网就需要让每一件商品都具有自己的IP地址,因此IPv6的运用必将成为物联网实现迅猛增长的基础。 2.RFID 运用射频识别RFID能够通过无线射频识别出相应的物品信息。射频识别可以识别出很小的物品的相应信息,同时通过对实体的分辨,可以迅速的在没有触摸商品的情况下了解到商品的相关信息。RFID能够大面积的识自动识别商品的相关属性,但是RFID运用的技术也有相应的不同,比如适用领域、技术特点与工作原理都制定出了不同的标准。 3.云计算 云计算被一些专业人士叫做计算资源池,它能够对海量的信息实现快速的处理,它是发展物联网的关键。由于物联网需要随时随地及时的对相关采集的数据进行更新与添加,这样就需要一个能够大量存储信息的平台实现,通过云计算就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管理。 4.传感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三大核心。传感技术通过传感器、信息的识别与处理对相关物品实现检测与数据录入。同时运用其相关的传感器对一些感官达到信息录入与处理的要求。 5.智能嵌入 把信息处理器嵌于应用系统,运用Internet让整个系统固化。这样就能够节约许多的时间,但能够快速的让信息实现共享。这样就能够让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实时同步的进行信息的高速传递。 三、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 在铁路运输中实现物联网的全覆盖能够对铁路运输与维护起到高效的作用。它能够在铁路行车调度管理、机车和轮对检修信息管理系统、铁路货运物流信息化系统与智能化检票系统中实现 1.智能化售检票系统 智能化售票系统在中国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使用。乘客可以使用自动售票机进行铁路购票。在乘客进站时检票员运用小型识读器识别读取RFID电子标签,以此来识别乘客购买的车票是否与购票信息相符,这样不但能够大大提高铁路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节省旅客进出车站的时间,从而使车站可以快速运转。 2.铁路机车车辆智能化识别系统 地面独立识别设备、车身或者底部的识别标签、复示设备与数据集中管理这五个部分构成了铁路机车车辆智能化识别系统。地面独立识别设备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其设置需要通过各个站点的一系列的处理来实现信息的管理。在货物运输车上安装电子标签就能够迅速的对车辆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这样在物联网时代就能够让货物的信息实现实时的了解与共享。 3.铁路行车调度管理 物联网在铁路行车调度管理中只要是通过对车厢的管理来实现。它能够对铁路的速度检测与信号的升级起到关键的作用。在每一个车厢上安装一个RFID芯片,运用RFID芯片的读写器,不但能够了解到当前铁路运输的速度,还能够检测到当前铁路运输中所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的排除安全隐患从而使铁路可以安全的到达相应的目的地,防止一些干扰。 4.铁路客运系统 运用物联网,把旅客购票的信息植入到每一张的车票中,同时把读写器安装的客运车厢、候车室、检票口与车站口等地方。当旅客在自动售票机上购买到车票以后进入到进站口就能够自动识别车票信息是否与本人相符,进入到候车大厅以后,收到读写器的识别能够快速分辨出旅客候车地是否正确,以免旅客耽误候车时间。同时还能够及时的对旅客候车的人数进行统计。旅客在登上火车后,也可以通过读写器对某些旅客走错车厢得以及时的纠正,并且对旅客的下一站所达到的信息进行实时传递,一面旅客坐过站的现象出现。在旅客下车以后,系统还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 5.机车和轮对检修信息管理系统 运用RFID技术,能够对火车的到达时间与步骤进行精确的统计与计算,进而存储。不但如此,还可以对火车进出车站的次数与相应数据进行快速的采集与录入,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列车数据的查询与统计效率,缩减检测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质量与效率。 6.铁路货运物流信息化系统发展 铁路物流,就一定要把集装箱运输实现信息系统化。通过对集装箱信息的采集与统计,对箱号图像识别,这样可以方便摄像头对集装箱对信息的快速读取,从而减少由于天气或集装箱破损的原因导致识别系统出问题的现象的出现。把RFID技术运用到铁路的集装箱上面,不但能够实时了解货物运输情况,还可以减少商品被盗或者破损的情况。同时提高集装箱运输运用的效率得以提高。 四、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行业其他业务中的应用及展望 1.物联网在视频监控中的运用 想要达到高质量的要就必须要使用传感器与物联网。比如,能在探头前面连接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将激光测距传感器、倾角传感器与云台摄像机连接,利用云台摄像机捕捉画面信息,利用激光测距传感器进行测距。 2.山体滑坡的监控以及提前警报系统 山体滑坡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它不但可以摧毁大量的铁路基础设施,还可能对铁路运输时对火车上的人员造成极大的伤害,由此看它是一个特别严重的灾害对铁路运输安全是一个极大地隐患。在当前铁路部门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山体滑坡现象严重的区域安装倾角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和前端设备,这样不但能够实时监控这一地区山体情况,还能够对当前的山体的数据进行传输与储存以便于相关人员的分析。同时在发现山体变化的同时及时的发出警告预警,以便于车站人员能够及时的对相应的地质灾害做出反应,进而极大地挽回人员与财产的损失。 五、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铁路系统的广泛运用,是当前信息化时代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了铁路系统的各个方面才能够提升我国铁路系统的运输效率。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在铁路中的使用主要表现在RFID、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二维码等方面,在这些年的运用中能够发现其效果是十分的明显的。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为物联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铁路运输的发展必将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的前进,我国铁路系统必将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作者:范军 单位:北京铁路局调度所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1建筑节能的方向走势 (1)对于建筑节能最常见的概括是,为了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建筑使用的过程中,对建筑空调热水器的使用、建筑照明以及各个家用电器工作状况等多方面对其进行一定的合理利用。另外,在建筑使用的能耗方面,空调体统、照明以及动力系统的所占比例较高,对于大型的公共建筑而言,楼宇的自动化系统的运用是最常见的,通过对楼宇自动化和控制网络的数据通讯协议以及欧洲设备安装总线的协议这两种主要的技术采用,保证了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建筑内共机电设施的完好运行。尽管楼宇系统自动化的技术运用比较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难点,例如:建筑内电气设备存在布线的成本较高并且安装复杂的问题。并且,楼宇系统自动化的其他方面的难点在于,它不能全面的获取建筑在能耗过程的详细数据,因此,无法让建筑的内耗能系统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所以,另外一种更低成本、更加低耗拥有较大范围的组网,并且更便于管理的网络通信技术应运而生。 (2)物联网技术的低成本,低耗能,并且能够组建大规模的测控网络等许多方面的使物联网技术为建筑的节能技术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国外,一些能源研究机构经过科学的系统研究,研究出来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照明控制实验室的原型系统。在一些研究报告中可以发现,增加采用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控制节点的照明系统中,使其对能源的消耗降低30%左右。另一方面,一些小型的公司,已经研发出一整套以无线传感器为基础的网络的照明控制产品,这些产品,通过照明系统的遥控与自控,从而使照明系统的能耗降低。 (3)建筑的能耗多尺度、细粒度以及对多种运行参数的检测都可以通过对物联技术的运用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根据对一些相关数据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继而形成建筑低能耗的运行系统的最优化。 2物联网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1)温湿度采集器、空调墙空器以及人员位置的采集器是中央空调的调监控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温湿度采集器主要通过对区域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一定的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空调墙控器,进而,空调墙空器结合当前温度与之前预备设置的温度进行对比,另一方面,人员位置采集器通过向空调墙提供某篇区域的人员所在信息,让空调控制器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合适选择其控制模式,因此,这两方面的正常结合运用,使空调得以正常的运行。 (2)照明控子系统是通过将某片区域的光照检测信息传递给照明墙控器然后通过对该区域的安装的人员位置与光照度的采集,在周围环境光照度的基础上,经过该片区域内照明电器的组合控制照明电器开关对照明亮度进行一定的调节。 (3)为实现对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中电梯进行一定的数据监测与信息控制,电梯控子系统采用电梯数据采集器以此来知晓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的消耗。通过对电梯控子系统的智能优化,从而更好的实现节约能源,降低耗能的最终计划。 (4)电能表数据的采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为更加方便的解决电表数据的采集和传送,使用为电表加入无线通信模块或者是连接无线数据采集器的方式进行远程电表数据的采集工作,并且逐步建立一个电力抄表的系统。 (5)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对建筑能耗系统的测控中,数据采集节点占绝大部分,数据采集节点有被人们称之为系统中的终端节点。终端节点的作用在于在检测环境温度,电量的数据过程中可以一段时间内周期性的采集所需要的检测数据。另一方面,由于电梯的启动与暂停工作的频繁,因此,可以采用中断方式采集数据,而且终端节点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未工作的状态,从而可以采用电池进行对其的供电。 3建筑节能的控制策略 (1)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能源以及排放的系统设备进行一定改善与约束是跟据我国能源及排放多方位的整理分析得出的。因此,对建筑各个方面的节能控制成了首要的任务。在建筑的通风与空调节能的分项工程中,对水管、风管的保温层的温差进行一定的自动检测并经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另外对房间里每个地方的空调用电进行计算与统计并安装自控装置。 (2)在对空调的采暖系统的冷热源这一分项的节能工作中,进行一定的科学实验。在公共建筑的空调节能过程中,以实验区为例。在实验区的区域内采用四管制空调系统用,冷源为冰蓄冷系统,热源为市政蒸汽。一方面采用全空气空系统,空调系统冷热源采用屋顶式空调机组;另一方面,在教育展示中心设置地源热泵,使建筑物内其余的空调区域运用变冷媒流量多联几种中央空调系统,最后利用技术动态的检测记录,进行分布调控。 (3)在进行对电能检测与控制节能的工程分项中: ①对每个电源的分路进行检测、计量;根据的电路所需容量选择合适的智能电表。 ②对于开关容量超过100A,应配置相应的电流互感器,运用带CT接线进行软计量检测,最后,智能电表和智能数据根据网关可采用“总线式”挂换方式。 (4)在可再生能源分项工程、雨水利用分项工程以及污水处理的分项工程中: ①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智能检测和供回水动态监控,同时也对太阳能光伏发变电监测进行智能的记录与监控。 ②在雨水利用分项过程中,对集水池,管道和泵,以及喷灌系统进行记录控制,使雨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 ③对污水排放的窖井,调节池和反应池以及污水提升管道,进行一定的动态检测,包括,潜污泵、流量计、管道混合器、pH计泵、加药设备以及计量泵。使污水得以被更好的重新利用或者合理的进行排放。 4结束语 在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建筑节能是一个热点领域,随着市场的发展,将占据未来物联网市场数据中的主要比例。这一技术的兴起,能很好的降低我国建筑领域对能源的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效益目标,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工业建筑节能减排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作者:刘浩伟 单位:山东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现代物联网技术设施农业论文 一、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概述 据统计,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的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已经位居世界首位,达到了350万hm2。同时伴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开来,大范围应用于设施农业,会使应用整个体系更加完善。与此同时,物联网凭借其产出增加、成本降低、高效及智能化等优势被人看作是现代农业智能化实现的重要途径。设施农业是结合动植物的特点分析其最佳的生长条件,同时在有关设备和人力的共同调节下控制环境,使动植物不受季节天气的束缚达到每年均衡生产上市的目的。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某个程度进而衍生出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物联网技术是将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网络与自动化等综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的聚合性应用。它涉及的技术领域比较广,因此被认为是信息技术第三次革命性的创新。这种技术拥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世界各国人们对其充满了期待,我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战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到设施农业发展中去,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完美结合。在智能监控与分析、数据的传输与采集、自动化调控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对农业的生产过程等进行监控管理,对农业生产实现科学的组织与规范的管理,让动植物能够更好生长生产,实现产出最大化。如今,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一套控制闭环的系统,它的实现首先通过传感器来得到温室环境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酸碱性等),在把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的收发网关来发送到信息的处理中心,同时由它来对得到的信息进一步处理并采用一系列的算法等作出决策,然后再经网关把算出的决策传送到设施农业执行机构,触发执行任务后就可以参考标准对现在的环境作出调整。如此循环往复,实现目标。 二、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当前,在种植、养殖、农资、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推送、农业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设施物联网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植物生长环境更好,可以全面感知家禽牲畜的生长状态,减少弊病。下面就对其应用具体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整个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其终端技术的应用及研究是工作的重点之一。简单地说,物联网终端与各式各样的作用不同的传感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传感器的帮助之下,可以全方位的对农作物实时进行监控,依据监控所得数据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农作物在合适的环境下生长。其中传感器的种类大致有温度、光、湿度、pH值、二氧化碳、生物等传感器。使用这一终端对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合理适度的调整控制,同时还节约了各类资源,如水与人力等。二、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具有防治作用。判定农作物是否发生灾害的关键数据是阈值,当阈值到达一定的界限之后,农作物灾害便随之而来。在以往的种植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金钱、精力去应对农作物灾害发生,但是往往得到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同时大量时间、金钱付诸东流。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借助无线传感器对农田进行大规模的同步监测,同时针对观察情况,科学及时地对发现的情况处理,对农作物的灾害防御有很好的作用。在准确判断灾害情况、范围、程度的同时,还可以面对问题给出最合理的方案。根据情况的不同,在整个过程中还可能会用到GPS定位、GIS等先进技术。 三、物联网在设施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物联网发展事业的重视,物联网产业持续升温,很多与设施农业相关的设备工厂开始在设施农业物联网方面大展拳脚,使得产品种类多种多样。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公司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一、产品功能单调、没有特色。再次开发前景受限、价格过高等。这些工厂研发制造水平旗鼓相当,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领头羊式的企业。再者由于该技术比较新颖,没有一套公认的、合理的、权威的评价标准。面对这一困境,需要国家进行适度干预,从全局上对该产业进行规划、同时明确发展的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计划。要在新产品的研发与新技术上加倍努力,根据不同的地区情况、人员素质情况研发技术,因地制宜。在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技术不协调的问题。二、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信息化还没有普及,所以物联网中很多的高新技术并不是完全适用于我国当前的市场,这就导致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一些关键的技术上一直停滞不前。但是伴随着传感器在各个不同类型农业的发展,其价格也逐渐走低,该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综合上述两种现象,产生了在一个大的技术系统中各类技术发展不均衡。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物联网技术取得一定发展,但是总体上水平较低。要是这个问题走出泥潭,首先是对关键技术(无线传输等)进行攻关,取得突破,再是对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传感器等)进一步巩固完善。三、当前,我国农业物联网产业分布分散,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工,这使得行业内交流较少。出现了对同一技术重复开发,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这需要各个企业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权威技术平台,围绕该平台,进行交流探讨,避免一些重复开发、资源浪费问题再次发生。 四、就物联网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设想 要想使设施农业实现投资少,环保节约的目的就要大力发展精确农业,这种农业类型以效益作为目标,是一种超前性的农业新技术。这种技术把信息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结合起来,并取得一定的应用。精确农业凭借其减少不必要投资,同时加强农业管理水平,既保证能源消耗少,又可以使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值得被引入我国设施农业。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食品安全的问题逐渐凸显。要想使食品安全有保证,农产品的生产、传输、出售等各环节必须严格把关,用传统的方式往往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设施农业的引入可以缓解这个问题。比如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动植物生长,监测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各个指标,真正保证食品安全,实现绿色无公害。当前,传感器应用和比较广泛,但是随着发展很多农户存在完全自动化管理的要求。这对整个设施农业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同时要建设一批专业的技术队伍和技术品台,使企业之间、用户之间、企业用户间有一个良性沟通。 五、结语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使设施农业有一个大的飞跃。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新的农业技术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也提出愈发多的高要求,加之国家对物联网的高度重视,使得物联网发展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面对种种任务,我们才刚刚起步,前路漫漫,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进行探索研究。 作者:庞春辉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论文 一、物联网与云计算 谷歌已许可用户在Google的云计算上运行大型并行式的应用程序,并公开其教授云计算程序。在国内,中国移动科学院已完成云计算中心的试验,阿里巴巴下属阿软件建立了国内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中心”,世纪互联推出CloudEx产品线,提供个人及企业进行云备份的数据保障服务。由此可见,中国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的构建立正在进行中,云计算将得到飞速的发展,其在电子商务上的发展价值巨大。本文对分析云计算在B2C的发展及困难,通过解决方案来探讨云计算在电子商务中的发展方向。 二、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B2C电子商务模式 由于云计算平台的物联网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能够对海量的营销数据进行高性能的分析处理与优化,考虑当前的物联网技术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建立云计算平台的物联网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时,采用如下几个方面的经营模式。 1.在物联网的角度作为切入口,协同传感器生产厂商、通讯营运商,将企业自身的无线传输网络,通过传感节点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因此,想升级为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可以将物联网系统架设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之上。从而实现运资源的虚拟化与动态分配。 2.可以将大型的B2C的企业作为发展的云平台发展的基础,将云平台的网络几点配置以及资源分配进行优化升级,从而达到B2C电子商务企业的高效应用。将大型的B2C企业进行联合,制定云平台的统一标准。 3.当云计算平台的物联网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建立完善时,随着B2C电子商务的业务量不断的增长,要努力提升云平台资源的共享服务以及高性能计算的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伴随云计算平台的物联网的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的要素。随着B2C电子商务的规模越来越大,云计算平台的物联网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的优势就越明显,盈利效应就越好。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云计算与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应用,深入分析了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并且对云计算平台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作了详尽的阐述与深入的探讨。为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B2C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作者:周本海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用于设施农业论文 1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信息化科技飞速发展时期,我国农业正处于这个关键的时期,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要想使“电脑上种地”的愿望可以实现,就必须加快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步伐,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1.1传感器种类繁多,功能相近,将向细化 其发功能的方向发展目前,应用的传感器产品都能够达到对环境监测的目的,并能够形成简单的系统,但是功能不完整,扩展性和升级能力相对较差,性价比不高,没有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农业传感器将朝着微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能否降低构建传感器网络的成本,降低传感器的功耗,延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是传感器网络能否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同时,发展可靠性高的更为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以及设施与机械化技术的功能定位,引进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1.2网络传输管理系统建设滞后,无线通信 技术将获广泛应用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需要一个稳定性、经济性和通用性上均衡发展的管理系统或管理平台,设施农业综合管理系统大多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价格昂贵,真正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产品还很少。此外,如何提高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也将是研究的重心。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空间范围查询处理算法能量消耗较大,且当节点失效时查询处理过程易被中断,无法返回查询结果。wifi技术因其组网灵活、易维护、易拓展和丰富的配套设备等优势将在设施农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通过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二氧化碳浓度、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自动控制指定设备。同时在设施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用户通过电脑或G4手机实时采集视频信号,收集设施内生长环境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远程控制智能调节指定设备,为作物生长信息实现自动监测、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人才匮乏,技术不完善,应用推广范围较小 农业物联网的建设需要国家鼓励和加大对物联网的物资投资和人才投资,给予资金技术支持;需要国家加强农业物联网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需要专业的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各物联网设备开发企业,围绕这个平台和标准,开发相应的配套产品设备,不再投入大量精力开发基础的软硬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增加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产品种类,加快设施农业物联网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 2结语 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多种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融合了现代的传感技术、自动化、智能化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植物科学等多种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把所有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对农作物生长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 作者:李娅娜 单位: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院 物联网技术论文:物联网技术资产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1物联网与FRID技术介绍 1.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一项新的技术,是一种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激光扫描、通信装置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物体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通信,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 1.2FRID技术 射频识别(简称FR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通过交变磁场和电磁场实现非接触式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识别目的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企业资产的定位跟踪与信息的共享。FRID正不断向生产行业的各个方面渗透。FRID在煤炭行业的应用首先是人员定位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然后扩大到资产、物流的各个环节,已显示其在煤炭行业的广阔的应用前景。 2系统需求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资产管理系统基本功能应满足公司公司资产的流程管理工作,具体包括资产的录入管理:即采购资产的信息录入、到货信息的补充录入、资产的验收确认、资产信息数据的写入、RFID芯片标签的制作、标签的粘贴与固定;同时实现资产的变动管理:包括资产的转移、维修修和报废管理;资产状态管理:主要是区域内资产分类、资产名称和数量等,而且某个大型设备上安装多个标签可反应一个资产信息,快速盘点资产;资产信息的查询汇总;统计分析报表等功能。要求能够对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实时掌握设备使用的全过程,从而实现从设备的采购,运行,报废整个过程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精细,精确。 3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资产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是按照物联网三层架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具体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采用RFID读写器和RFID标签组成,标签用于记录资产信息,读写器用于读取标签上的信息,实现物联网感知层原始数据的自动采集工作。网络层采用公司的各类可连接的网络连接读写器,在网络机房架设SQLServer2005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将读写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中来完成资产的全程跟踪,实现资产的动态信息化管理。应用层是用户和物联网的接口,是根据公司资产管理流程处理读写器采集到的数据,再将数据显示在用户桌面上,实现资产数据信息的查询、存储、统计与共享工作。 4资产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本系统包括资产编码设计、RFID系统设计和资产管理系统设计。 4.1资产编码设计 为了有效控制和管理公司的资产,准确区分公司各类型资产存放状况,将公司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两大类,为了做好编码资产的动态管理,本次资产编码采用RFID植入式芯片无线管理监控,并对编码资产实行门禁系统管理,将公司资产存放位置划分为生活区、工业区、井下、风井工业区四大区域。同时,为了规范资产管理,前期由资产管理部门对所管辖资产进行标签写入、核对及贴签。后期对新增的每一项资产均在验收通过时,写入资产管理系统并现场制做并贴签。 4.2RFID设计 4.2.1RFID标签设计 由于煤矿物资存放的场所不同,体积各异,且井下环境条件恶劣,在对公司物资设备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后,确定使用超高频860~960MHz,存放公司物资电子标签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内容: 1)防水、防油污、防撕 2)RFID芯片的粘贴或悬挂根据以上要求将RFID标签样式设计为室内标签和室外标签两种,室内标签采用超高频无源RFID标签银行卡大小,封装pvc8.5×5,室外标签采用超高频无源RFID标签,封装pcb,抗金属,规格95×35×10,带外壳,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分为钢丝栓挂,带胶,带胶且螺丝固定3种类型。 4.2.2RFID读写器设计 RFID读写器是系统的核心设备,通常分为固定式和手持式两种,固定式读写器安装于公司资产存放位置的出入口,用于快速识别资产上绑定的标签出入,进行方便的对资产的管理,并提供报警功能。手持式读写器配合管理人员用于对公司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管理人员拿着手持式读写设备在资产所在区域走一圈,该区域的资产将自动读入手持式读写器,再将读写器连接在互联网上将数据导入资产管理系统中,方便的实现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 4.3资产管理系统设计 4.3.1系统业务流程 根据公司资产管理的流程分析。管理人员登录到资产管理系统,根据流程图可以看出管理资产的动向和盘点的数据。 4.3.2业务功能设计 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对公司的业务工作流进行分析,设计系统业务功能图。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资产的新增,领用、借用、处置、调拨等功能。 4.3.3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在项目开发阶段,整个系统开发基于B/S的体系结构,数据统一存放在数据服务器上,采用基于微软的.NET平台VisualStudio2010进行编程,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在客户端运行此系统端无需安装任何软件,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在服务器端配置windowsServer2008+IIS(.netFrameWork3.5)即可。 5结束语 张家峁矿业公司基于物联网资产管理系统对未来煤矿行业大规模的物联网发展推广有积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有望成为煤矿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切入点。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公司技术创新形态发生着转变,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形态正在不断的显现,实际应用下的用户体验也是煤矿行业的创新。但物联网的具体应用涉及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控制各个过程,还涉及到研发的各个环节,显然不是单个人后者单个部门能够处理的了的事情,需要在政府部门、企业技人员、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才可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物联网发展环境。 作者:韩培强 单位:陕煤集团神木张家峁矿业有限公司
伴随着新高校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社会对于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也不断提升,但是分析其预算管理现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其长期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投资经费不足 目前非政府投入举办的高校被归类于民办高校,创校资金主要是由投资者的入股式投资和学费收入组成。因为对民办高校投资机制、利益机制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然而获取的收益主要作为了对于投资者的回报,其次是学校的日常支出与教师薪资。因而导致对社会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够,投资主体没有实现多元化转变,让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 (二)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并没有实现统一,若是民办高校会计管理工作中能够遵循统一的规定或者是标准,甚至有些高校按照投资者的要求,选择企业会计准则。因为主要的收入为学费,而不能像日常收支相对均衡的一般企业那样。年末,结合出资者或者是主管部门的实际要求,将其转换成为规定格式的会计报表来报送,固有资产和流动资金进行折旧换算与平摊报销,对于教育经费的收入与开支、合理分配相应的的回报也是不适用的。正是因为缺乏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导致其在开展实际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管理漏洞,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整体发展,一些民办高校出资方会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其所采用的会计制度对自身利益有益,但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会计工作信息质量,进而对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三)投资效益不高 若是延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确定预算指标的过程中,主要的参考依据为历史数值指标及经验,这种预算指标的确定方法往往缺乏一定的战略因素,是投资者只短视现状的行为。使其影响着学校长期的稳定与发展。也由于个别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权力集中化,无法落实各个院系的基层预算和责任。致使学校各个部门不具备合理的协调性,让整个预算编制无法正确的落实发挥效应,使得投资使用的效益不高。 (四)预算管理不到位 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资金受到费用自筹的影响是非常大,尤其是在当前教师团队成本不断增高的背景下,在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经费支出在资金资源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固定教学设备的投资与预算,从而让整个教学资源配备不均匀,严重时会导致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 二、新会计制度下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 (一)转变预算管理理念 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学工作持续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优劣性。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于专业能力不断学习更新,同时要转换老旧的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开展更多的管理知识能力专业啤机活动,让所有的财务预算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预算管理质量。财务人员也要有效利用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优势,以高效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效率,保证预算管理的可续性及可监督性。 (二)完善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具备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严格落实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对于有关部门申请资金程序的资格审核,从而保障申请资金的适当合理性。民办高校所开展的高等教育也属于公益事业,是民间非盈利机构,随着我国出台了新高校会计制度这种情况下。强化对于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行为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标准化、系统性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 (三)财务预算编制管理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对上半年预算执行效果进行透彻分析研究,总结出影响本年预算收支的各种因素。要准确的掌握一些与预算有关的基础资料进行比对,根据学校客观的实际校情校状进行合理编制。统计各个院系及各个部门的基本情况,分析各个对预算具有影响的因素。 (四)预算投入结构的管理 强化预算投入结构管理,以便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实效性切实提升,同时可以成立由校长带头的组成的财务预算小组,对于学校日常的收支及根据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成立一个专项资金筹备,用以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成立一项科研的筹备资金,这项资金可以激励学校潜在的学习创新能力,也可以提高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促进作用,实现科研资金的多重管理,严格审查各个科研项目的审批过程,必须经过多个部门的意见考核,保证科研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准确性。 三、结束语 在当前的新高校会计制度实行的大背景之下,加大民办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团队建设力度,为了增加财会团队的专业稳定性,要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吸收相关专业人才。要经常进行专业培训及同行交流等可以宽阔视野的学习方式,更好的解决各类突发问题,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下的管理学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逐渐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当今的时代,是经济时代,更是环境保护时代,农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农业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不但可以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领域,还可以促进农业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 2.依据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农业的外围环境可能会发生大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的转型,都直面的说明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质,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的国情是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方式,土地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及辽阔的地域性质,土地的制度和农业的经营衍生的政策和法律研究,是农业经济管理学后期的研究方向,如果政府的政策实施的姣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出现巨大的突破。 4.我国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经济计划体系,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问题和外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等等。农业经济管理后期研究的主要关键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应用以及注册的研究等方面。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的农业进入创新期不久之后,就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拥有扶摇直上的发展趋势。但是,也出现了两个老大难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于的缺乏,农业的经营规模不是很大且比较散乱,基础的农业和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因此,农业的生产经营相对较为薄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过去传统的关注数量转变为质量和数量共同发展,农业的市场经济体现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和传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矛盾。提高我国的科学进步,对农业的经济管理要予以加强和重视,大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对于农业的生产经营程度要进行提高,增强资源的产出率和利用率,要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减少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的素质,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注重实施学科发展目标,创新和培养出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了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必须要提供出有效合理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案。我国的农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具备以下因素。要锻炼和培养出可以管理和经营的实用型农民企业家,要发现和培养出可以掌握农业发展的宏观大局管理者,要挖掘和培养可以促进科学发展的研究理论型专业人员,只有达到了上述的条件,才可以实现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结合。 三、结束语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都处在一个转型创新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向更高的领域去探索。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进行培养人才,努力的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作用,积极的配合国家经济的调整和政策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作用,才能更好的服务全社会。 作者:刘思成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研究 1结合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根据本班人数,遵循自愿原则,设定团队总数为5个,由学生自行组织团队成员,并选出队长。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队友意见,自由的选择活动主题,由队员合作撰写活动申请书。在申请书的格式方面,以自然科学的基金申请格式为参考,具体包括研究内容、创新性、立项依据、研究路线以及预算经费等项目内容。 此外,由于该教学活动具备社会实践功效,因此在申请书内应加入风险性评估与可行性分析等内容。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把申请书上交予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则需对学生申请书进行审批,根据审批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在讨论中,选出较为优秀的项目,再由教师牵线、学生参与的方式,取得与村委会或者是农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求合作,以实习的形式真正落实该项研究活动。每一个团队制定出申请书之后,则可根据研究内容具体开展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其中,于期末时组织学生答辩,计入总成绩。而在答辩环节,要求台下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实现双向互动目标。 2对教学活动呈现出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合几个学期实践性教学效果而言,该项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专业实践主要以模拟性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具备交叉特性,且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实践性教学方法与内容都各不相同。 在我国,许多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还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条件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偏于单一性,不仅教师难教,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到有较大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鼓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农业的生产部门以及农业企业等之间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促使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对企业经理管理方式与成效取得初步认识,对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调控措施也进行深入了解。 3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企业想要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聘用专业型、综合型人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农业经济的管理人才,使其具备统筹兼顾的能力。 鉴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要加倍重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实践性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巩固专业知识,为社会打造出综合型人才。 作者:刘艳梅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谈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一)需求的领域 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一现状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大量的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来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和机械化;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将是未来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当前,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通过城镇化,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为农民就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统筹了城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知识水平、新技术能力和懂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投入进来,从而更好地为新城镇的建设和新的市场秩序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需求的数量 从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重心偏低、农村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不利于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据统计(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2),目前黑龙江省文盲率仍高达2.49%,每7000亩土地只有1名农技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技术人员。据课题组于2013年5月份对黑龙江省5个县市(方正县、龙江县、双城市、富裕县和集贤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知识层次的人才;而大部分现有农民对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不满意,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能有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需求的结构 当前,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新型劳动者。也就是新型农民,他们是未来农村人才的主体。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小农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对于未来的农村新型劳动者的要求是热爱农业、思想活跃,要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2.农村管理人才。目前,农村基层的管理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造成管理效率底下等诸多问题。据统计,黑龙江省的农村管理者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者占到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占6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管理人员的数量提出新的要求。3.农村教育人才。只以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主体,会造成培养数量少,结构对应不上等问题。而农村教育更需要本地的教育人才,通过就地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从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的农村教育人才明显不足,并且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给现状 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给,主要依赖于农业高校及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来提供,总体来说,供给形式包括人才培养、成人教育和农民培训等几方面。 (一)学生培养 学生培养指的是本专科高校正规学生培养,培养的机构主要指的是农业高等院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全面推进大众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各类农业人才。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数为608万人,按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例来看,占全部毕业生人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毕业人数不到1万人。黑龙江省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3所,分别是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年毕业人数有200余人,即使加上硕士博士也只有300人左右。 (二)成人教育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育人才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成人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农民、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等。首先,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农业高校将培养重点放在对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高学历农民上;而对于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进行深入培养。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针对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学校开展了“村村大学生”计划,争取为每一个村庄培养一个农民大学生;针对农民企业家和其他农业基层干部,开展了MBA和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计划;针对其他农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开办了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近年来,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一致好评。但是,从供需角度来看,成人教育的供给还远远不够。虽然黑龙江省农民培训数量一直保持一个较大规模,但农民受培训的比例却是逐年降低。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及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比例从2000年的11%下降到2012年的5%。另一方面,农民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例也极为不协调,2012年农业高等学校师生比为1∶13,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372,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三)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是另一种主要的人才供给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上表现为农村经管领导人才、新型农民的培训。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与地方共同承担培养一批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优秀党政领导人才和农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才队伍。这种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科学种田、合理经营,努力实现既能高产量、又能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共同进步;二是面向新型城镇化要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要求,进行转移培训,建立培训基地,使农民掌握市场经营等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整体素质。据历年的《东北农业大学科技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统计,黑龙江省高等农业院校已培训各类农业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100多万人次,其中省级、市级农业领导干部1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万人次。 三、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供求中存在问题分析 经济学上的有效供给,首先是指能够带来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供给。它不仅要求产品在品质上适应于市场需求,而且要求产品在价格上与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适应。如果一种产品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那么就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因此,质次价高、与购买力不相适应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供求中,有效供给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有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有效”,也就是需要人才供给的总量大于人才需求总量;二是结构“有效”,也就是各类别人才的供给与服务也要相对应和均衡。而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求分析来看,存在着两大问题,分别是供求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一)供求总量失衡 从供给总量的纵向变化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取得很大的进步,首先,体现在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上;其次,反映在对农民、农业企业家和基层干部的培训数量上。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相应人才。也就是说,需求的速度要远远大于供给增加的速度。首先,从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上来看,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受高等教育程度极低,而高校供应数量增加很慢,并且一些“对口”专业的学生并不会真正到农村或农业系统工作,导致实际人才供应数量很少,总量上不能适应需求。据课题组在哈尔滨市农业高校的调查,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只有40.1%;其中,农村籍大学生占整体的73%,但毕业后愿意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只有占43.2%。其次,从农村和农业系统自身人才培养来看,大部分的具有培训和深造意愿的农民、企业家和农村干部,并没有更多机会。据课题组调查,80%多的农民都有着继续深造和培训的要求,但只有不到5%的农民能得到培训的机会。 (二)供求结构失衡 从供求结构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农业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等方面。 1.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主要机构的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却不能“适销对路”,出现供给错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总是受社会就业的方向的干扰,大力发展了社会热门专业,而忽视了自身面向农业、服务农村的定位和功能。最终导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形式和实践等都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立刻投身农村建设的需求。 2.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 在对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企业家进行的培训中,由于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普通农民受培训的机会很多都被侵占,而接受专业培训的往往是基层干部居多、农业企业家居多,甚至,部分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培训机会,而最终目标只是通过拿到一个学历获得更多出头的机会。例如,针对东北农业大学“村村大学生”实施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73.4%的被访农民居然不知道有这个计划。可见,具有培训意愿和真正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训。 3.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 农业高校及相关机构培训农村人才的内容贫乏、方式单一。例如,许多农业高校囿于传统教育的精英式人才培养观,过于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研究;在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常常开设一些与实践要求、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的课程,培训的“供”与“求”存在着明显“错位”现象。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求分析可以看出,该类人才供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从供求总量上来看,存在着供不应求现象;从供求结构上来看,存在着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以农村农民为对象,进行基层招生,培养具有农民身份的大学生;又要培养出献身农业的“落地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并采取措施鼓励这些通过培训拥有高文凭的农民毕业后回家乡,投入家乡建设。把农民培训正规化,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技术骨干和重点示范户的培训网络。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介服务等方式,开展培训,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二)加强政校、校企之间的合作 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统筹利用农业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农民和农业企业家等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营销方式、农业企业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政府可以为高校提供各种政策优惠,而高校要培养农村紧缺的经济管理人才;政府还可以引导农业高校与地方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高校学生和培训的农民提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实际技能培训的基地。 (三)完善公共政策,并向农业高校倾斜 一是从经费上支持农业高校及相应的农民培训机构的发展。要将农业高校建设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体系中来。设置农业高校培育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专项经费,重点进行培养。二是制定农业高校的土地征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具体可借鉴美国的赠地运动,提供为农业高校赠地、进行税收减免和特殊学员的学费减免等措施。三是制定面向农村农民招生、办学的优惠政策。加大农业高校对落后农村地区的定向招生优惠力度,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紧缺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要适当增加名额、减少学费征收、加大奖学金力度,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作者:余志刚 黄凤 李翠霞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农业产品质量,重视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就需要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农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也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带动了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农业合作政策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迅速,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品质量,很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大型企业的生产供应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4.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各种高新农业技术,逐步调整农业经济战略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并且积极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1.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首先必须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推行规范化的农业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工作部署,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培训,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让农业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效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内部出现的冲突,及时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业科技的市场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在农业生产总体投入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渠道筹集农业科研投入经费,促进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明确农业科研在国家公益事业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在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中的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投入管理机制,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需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给予一定的鼓励。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制定多样化的培训方案,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范围,大力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桑玉丽 单位:河南开封县农业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数字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可行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 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 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 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尽管信息网络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存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民网络的覆盖率还比较低,而传统媒体也以其覆盖面广、形式直观、传播迅速的优点依然赢得大部分农民的坚定支持,现如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依然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做好农业信息服务,还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作者:何亚玲 单位:宣威市来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探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1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笔者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要想解决一些经济转型期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制约的问题,就必须集合广大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维东 单位:九台市土门岭林业站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运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还是以资源为主要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程度比较低,因此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加快农业由单一的传统模式向科技化信息化转变,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农业发展中技术信息以及供求信息匮乏滞后的现状。应充分发挥农民在市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根据市场中的各项发展因素,做好经营决策中的各项发展,达到实现增收的目的,从而满足市场农业对于农民的各项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运用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且已成为农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的农业资源在类型上比较多,且在种植经营中的差异较大,因此,了解我国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化经营管理的力量,推进新农业农村在经济方面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在于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生长环境信息化、农村经济经营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发展信息化以及农业技术教育信息化和农业发展政策法规的信息化。其特征表现为以高科技的技术以及信息产业为依托,实现以高新知识和最新技术、设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力改造。其次是在农产品发展的内部以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间进行信息化的互相渗透。当然,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经营,以及引导农业经济向集约型发展,由此来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后,在原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引进经济发展的竞争机制,使农业发展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具有竞争性,尤其在高新技术的引进、新产品的研发利用、经营方式及渠道方面实现优胜劣汰,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2、如何进一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职能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分工,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政府统筹性的管理。其次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资源的整合,加强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提升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农业信息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农业经济信息的标准化,逐步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化和资源共享化的集成整合平台,实现农业经济数据的共享。重视对农民的知识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尤其对广大农民的知识培训以及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农村进行知识信息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当然,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做好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结合也尤为重要。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和农民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大力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与时俱进地发展信息化农业经济,与国际农贸经济接轨,提高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重心,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共享,加大农业发展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以及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是当下农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农业经济互联网建设、信息化基地建设和信息化服务团队建设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关键。 本文作者:王强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浅论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进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新进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扩大 1.农业经济管理将延伸到食品科学及相关方面 过去的农业是“保障性发展”,而如今它已经跨越成为“促进性发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两点:1)传统的农业部门呈现缩小的势态;2)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如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农业的产后环节比原先更加重要,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2.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互相渗透 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环境时代,由于农业自身是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体,与环境联系密切,事实上,农业在自然保护和生活舒适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功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不仅仅充实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将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例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三)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深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渗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地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经济正面临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三农的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来研究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才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农户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团队的建设并提高其科研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整个学科的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三)培育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融合的新增长点 不是在原有基础水平上的补缺和填平,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它呈现出各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相互补充、学科边缘的拓展、产生横断学科态势的现象。 本文作者:徐彦霞 单位:曹县桃源集镇人民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 本文重点概述了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也得到有效发展,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要求发生了改变,既要满足温饱供给,还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及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思考,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使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发展。 1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信息化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持续扩大,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1.2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改革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增强信息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农业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 1.3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存在较为分散,想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水平,首先就要规范市场,建立符合标准的现代化市场,使群众能够买到放心的农产品。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为农业经济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不足。需要增加设备的投入应用,完善城乡农业信息化。增加信息网点,让农民与时俱进从网上了解农业信息,并建立农业技术交流群,实时农业经济发展相关信息。二是缺少信息化服务人才。由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高,致使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加强培育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使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同时兼备专业的农业知识。三是信息化资源转换方式不灵活。当前可选择的交流工具有很多,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各个地方的新闻,但是关于农业经济信息方面的资源却较少,大部分农民很难有机会得到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指导。四是农民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新事物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 网络是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要想实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先完善信息化网络。有些乡(镇)城市还未通网络,政府应给予支持,带头建设信息化网络。只有获取有价值的农业信息,才能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以此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参考依据,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 3.2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 一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调研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对市场动向进行分析。二是在经济管理中农业资金分配上,需要了解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信息,然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出农业生产资金的分配方向与分配方式。三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技术,如种植、饲养技术等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和学习,然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3.3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增加推广力度,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济信息化人才,同时,鼓励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参与到基础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中来,要以能力为主、学历为辅,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以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3.4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在每处,整合各种资源,优化分配,增强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4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通过先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有效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新农村大背景下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概念,对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管理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逐渐重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由于农业经济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对农业和农业经济有质的飞跃。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区域性经济指导方针、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管理行为。狭义而言,农业经济管理是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市场经济规律及当地人文特色发展的农业经济的管理行为,与宏观广义管理不同的是,狭义的农业经济管理更强调的是特色性和区域性,是对特定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整合、计划、发展、调配的过程,并使用信息化和产业化的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的更新管理。 二、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发展向着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不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更具敏锐的市场眼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的发展重心由农业经济的质量管理向可持续发展管理倾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管理理念贯穿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 2、产业化 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向着经济产业化管理理念转变。随着国家对农业经济指导方针政策的增加,农业经济合作发展的经济模式得到极大的推广,这就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集成化、产业化,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向着产业化管理模式发展。 3、信息化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引入。构建新农村的过程中,计算技术发挥了巨大的积极意义。而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途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向着信息化迈进。这就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更具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经济的管理。 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 1、管理意识落后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对此足够重视,已经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政策。然而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队伍中,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针对国家的指导原则进行管理,并未突出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也未因地制宜,制定本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不仅如此,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脱节,仍然秉承计划经济的理念,不能与新农村建设背景相适应。 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管理工作遵循的重要制度,对管理行为有着制约和指导意义。然而,缺乏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还存在守旧、陈旧的管理体制,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的效用发挥也有消极的影响。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要求与市场与时俱进,缺乏对生产要素的调配、整合、发展的现代化完善的管理体制,生产要素不仅不能全面系统的循环利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也不能有序的开展,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模式滞后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方式对制度的执行,体现着管理者的思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管理方式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研究。然而,存在着管理模式滞后的现象,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转,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纸笔记录并进行数据管理,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缺乏,信息的传递、存储、运输、共享并未达到最优状态。即使农业经济管理配套了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并未转变管理模式,信息管理配套硬件也成为了闲置的固定资产,无法发挥作用。 4、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低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关系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处在基层,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普遍落后,管理人员队伍的组成结构倾向于老年化,这部分管理人员思维陈旧,思维更新速度较慢。同时,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的制约,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敏锐度不高,无法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农业经济走向判断,还存在着盲目管理,不基于客观规律做出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政策,导致了农业经济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弱 农业经济的发展管理不仅仅是依据宏观的经济发展思路来指导,更是基于当地经济的客观规律来提出促进当地农村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然而,部分管理人员存在高高在上的思想,并未深入到群众中去,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理论政策,实践性指导非常缺乏,对政策的执行能力有限,管理仅仅是表面文章不具实践性,是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的。 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重视管理职能,转变思想 农村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履行应有的管里智能,强化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责任与义务。当地政府应时刻强调对农业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开会下乡检查等方式,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培训和学习等方式,转变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守旧的管理思想,树立系统、全面、创新的管理理念,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智能,使管理智能更具体、更细化。 2、创新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纲领。首先,领会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统筹性指导意见,吃透国家政策纲领。其次,制定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可行性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遵循当地市场经济规律和当地环境条件客观性。再次,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尤其建立有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人力资源情况、气候环境条件等,创新制定区域性鲜明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保障。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发展中心,并转变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第一,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第二,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第三,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村经济得以增强。 3、构建管理队伍 管理人才是农业经济管理重要软件资源。壮大农业经济管理的队伍,改善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迫在眉睫。一方面,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把握和现代化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年轻有为的管理人才进入农业经济管理的基层工作前线,为管理队伍注入创新、青春的活力,同时,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带领管理队伍增强对是经济发展规律的敏锐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4、转变管理方式 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遵循客观规律,与时俱进,转变经济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化发展管理方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要求建立产业链,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协调农民、市场、企业的三者关系,促进生产、加工、出售各个环节的可持续性。第二,信息化发展的管理方式。政府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物质投入,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发展,要素的分配和资源的利用、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平台实现,达到信息数字化处理的管理方式。 5、强化执行力,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农业经济的管理需要深入基层,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客观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政策,指导当地的经济发展。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指导政策和方针要强化对其的执行效力。二是做好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用科学手段解决农民的经济纠纷,畅通农民利益诉求的渠道,丰富农民的现代化生产的技术能力,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富源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东部,国土总面积3251平方公里,县内总人口79.46万人,其中约90%为农业人口,再加之地区相对湿度偏大、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光照热量条件良好,这也为其农业经济建设带来诸多利好。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也从各个方面落实工作,并深入研究,希望为地方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增加有利砝码。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机制;优化对策 富源县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后已经基本确立,它基于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分别在粮油、魔芋、畜牧业、渔业、经作产业、农业机械化产业等方面做到了专项规划,基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量,为县内农业经济管理规划出以粮食安全为主体、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为目标的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对富源县现代化农业事业推进的有利保障。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以富源县为例,它就基于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展开了三农事业,有效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过程,并基于各项惠农政策及保护制度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对策,对农业体系、技术设备、农研水平等方面加以调整提升,希望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迎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有效优化。截止到2016年底,富源县全县借助多元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实现了45.48亿元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收入,比2015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增长17.3%,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了跟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完成“十三五”规划,富源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做到了多方面着手问题,希望从多个角度来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为此,文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优化对策 2.1.1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基础 富源县一直以来都在推进兴水工程,希望成为“兴水强县”,现如今每年县财政预算都达到4000万元以上,专门作为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地方饮水难问题,这也是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第一步。从2012年开始,县内地区4年来共建成水利工程280件,平均每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都达到25万亩,蓄水总库容也超过12000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超过17000万立方米,解决了当地4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再者,富源县也在不断推进交通建设,希望推进以通乡、通村公路为主要核心点的农村路网建设,为农民解决出行难问题。到目前为止,富源县在交通路网建设上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建成了水泥柏油道路498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县124个行政村全交通路网覆盖,为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项目 富源县畜牧业是地方重点农业产业,目前县财政每年都投入2200万元用于扶持大河乌猪农畜产业发展,建立养殖小区(241个)和万头猪场(12个),大力发展规模户(1130户)。另外在地方蓝莓产业发展方面,富源县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希望将寨子口蓝莓作为地方示范种植项目来打造全省最大蓝莓基地。为此,当前县内已经种植蓝莓13000亩,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以上项目都从局部产业发展辅助促进了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地方农业经济机制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2.1.3增强农业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2016年之前,富源县已经对县内202.47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总计发放林权证11.1万宗、10.11万本,覆盖11万农户。另外还包括了流转林地38宗550万亩,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8万亩。在此基础上,地方农业经济也推进了专业化经营步伐,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种养殖协会18个,这些都实现了富源县农业金融改革的有效推进,保证了云南省三农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步伐[1]。 2.2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优化对策 在促进局部农业产业实践优化后,富源县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也在不断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2.1富源县已经开始健全并逐渐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具体来讲基于两方面着手工作。一方面借助政府力量来积极推动农村地方土地流转制度,实现不断创新。为此,富源县农村骨干劳动力也在逐渐向城镇地区转移,希望共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工作。该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与等级工作基础上来实现依据民情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更新,推动征地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并对纳入到城镇建设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严格规范。为此,富源县还实现了对农村承包管理信息网络的有效管理优化,希望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来提升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能力,做到对地方农民群众合法土地权益的切实保障。 2.2.2富源县政府也在农村生产资源集约化经营模式上下足功夫,希望农户个体在依法与自愿的前提基础上,实现对农户自发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建设的有效指引和规范化运作,并基于土地流转方式来扶持地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借助产业龙头来拉动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对农村闲散资金资源的有效集聚,同时增加高级农业技术及人才的合理基层流动,克服传统中个体农户生产及销售能力薄弱等问题。另外,基层政府还在不断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每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配置了专门技术辅导员,帮助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技术产业联动,最终形成规模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2]。 2.2.3富源县在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于当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十分偏重于对地方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实质上却影响到了地方农户的纯收入水平提升。为了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续有效增长,富源县专门深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希望为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体系,并基于地方政资源及天然禀赋优势,大力引导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运营过程,为县内形成了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生产目标,成功打造特色农产品体系,扩大了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2.4富源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步的又一做法就是基于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也方式,以此来拉长农产品价值链,解决过去地方农民出售初级农产品难以获得稳定高收益的现实问题。现如今富源县在农产品生产地深加工产业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像农产品仓储、运输、拣选、包装、保鲜等技术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让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农产品质量得以保证。再一方面,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侧重于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价值产业链的构建力度强化,希望以技术力提升来优化产业升级,利用区域集聚手段来为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竞争优势,逐渐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规模[3]。 3总结 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富源县也已经做出多方面努力,解决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与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上做到了双重优化,这也为更好推动富源县未来三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山东省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省,深受国家的关注。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然后探索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相较于工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较晚,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后,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投入的力度,促使其向着健康、有序、长远的方向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其问题 1.1现行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社会结构,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1]。在现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运作下,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管理工作的执行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协调各方利益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难以实现多方利益共同发展。 1.2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为此还出台了许多政策,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了正确指示。然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在落实具体工作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工作执行力严重缺失,未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究其根本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在思想观念方面较为落后,其思想认识未能与时俱进,停滞不前[2]。 1.3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未能明确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家建立的相关制度或颁布的政策落实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效果不良,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健全,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直接影响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2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向 2.1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为了满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应当不断尝试创新,大胆探索,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促使其与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政府与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的职能,鼓励先进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2.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关注和重视 在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努力增强自身执行力,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与此同时,基层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者思想观念的教育,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促使其思想认识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者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促使队伍整体执行力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除了满足上述要求,还应当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产业化。 2.2.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在国家有关部门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地方政府方面,应当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并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一定支持。在基层经济管理有关部门方面,需要合理使用经费购进信息化设备,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渐加快。 2.2.2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建设逐渐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基地得到了大规模建立,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也颁布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鼓励建立农业合作关系[4]。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服务中介组织等也得以成立,在利益政策的实行下,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市场化。与此同时,农产品基地的建立,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逐渐趋向标准化,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除此之外,农产品基地的建立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带动了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从业者的就业,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不仅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极大发展,还为广大农民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 2.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综合能力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对各领域发展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逐渐转向信息化方向,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具体来说,应当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者信息化工作水平,对其实施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信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当阶段性的组织农业经济管理者参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促使其工作执行力得到显著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综合分析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找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向,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宓增军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温水镇人民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科学技术使我国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我们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发展中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正确方针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时期;发展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1.1 学科间交叉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而是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然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叠加,而在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着力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学科之间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成为趋势,同时发展方向为多元化。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工作,对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互补融合。1.2 农业结构调整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人口基数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所占资源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结构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管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社会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配置并优化资源,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农业经营导向组织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当前农业产品符合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1.3提高科技水平,重视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贡献,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协作,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队伍主要是由国内的科研学者组成,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不断培养学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断提高成员之间的科技水平,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2.1农业经济应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主要是由中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国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一直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在农业经济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导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隔离,改革开放后如何能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2.2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环保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考虑环保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方面的舒适性问题,同时也要将自然保护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2.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充斥着这种形式,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差异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和往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的农业经济管理中提倡走国际化路线,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向世界化,农业经济管理中采用土地报酬递减作为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管理中知识作为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在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的深化应用,知识得以积累,这样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知识资本,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倡导国际化观念。 结语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要不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提高队伍成员的科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国际化发展,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及发展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粮食与资源保障,因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了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为实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本文将针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1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却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总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不仅制约着农村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优化,也难以保证利益协调与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1.2 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农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而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监督体系,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中,规章制度内容与相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3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 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知识以及管理知识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知识体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单一性,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缺乏,加之多数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工作难以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经济形势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2加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与时俱进,加快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必要手段,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现状,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指导农业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监管,保证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到位 为了保证农业经管理工作的切实规范落实,还需要尽快建立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管理需求相适应的配套监管体系,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规范,以及违规操作的行为,予以查处并及时纠正,要严格监督农业经管理工作中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类不规范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3 以学促管,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快完善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和渠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方面主要是开设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社会方面,可以借助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成人教育资源与课程,既可以作为人才自学的途径,也可以作为现有队伍成员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顾农业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组成的优秀工作队伍,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以科学完善的教育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3总结 本文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分析,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就当前形势下加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进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比例,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刻不容缓,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有许多问题丞待解决,农业经济现况不容乐观,国家对发展农业经济十分重视,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困难,从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 关键词:农村经济;科学管理;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比城镇经济发展速度要慢,城镇与农村两极化明显,贫富差距加大,为改善这种现状,政府部门要从科学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将高新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采用管理手段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经济遇到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城镇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建设农村经济的主力大量流失,使得农村发展停滞不前。 1.1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对教育不太重视,教育设备跟不上,教学条件不足,大部分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普遍留在城市发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1.2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虽然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仍然与城镇经济拉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比不上城镇经济,并且经济增长速度也比不上城镇,导致收入差距加大。 1.3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农村经济主体为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进行,各种错误的土地使用方式,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此外,我国的农业生产为小型的、分散的模式,各自料理一亩三分地,这种分散模式不利于推广新技术、优良品种、推广新工具,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够实现。 1.4政府部门投入不足 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都有重视农业发展,但是由于农业地域广,农民各种分散经营等原因,政府部门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以我国农业现状来说需要政府部门更多的投入、引导以及政策支持。 2科学经济管理的举措 2.1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为推广高新科技、优良品种与新工具等高新科技,需要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思想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新农民,因此要加强教育投入,支持义务教育,并且要开展各种农业知识培训,培养出新一代的掌握高新科技的农民,建设出新农村。 2.2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坚定不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现阶段随着我国粗犷型工业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部分地区已经走上了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人们要知道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花费是无比巨大的,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走绿色农业经济道路,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好环境,不占用下一代的生活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以发展的条件。 2.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政策 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加大力度发展农业经济,关键就在于政策引导,落实好“三农”政策,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引进人才,并且统筹城乡的各种优势,建立信息网络,构建渠道,这种种举措都离不开政府支持,因此,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好政策。 3科学经济管理的策略的促进作用 3.1因地制宜,依据不同条件挑战经济管理的内容 由于农村各地地理、环境、资源各种条件不同,因此制定经济管理的内容也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采集信息,组建信息网络,寻找与本地种植相适应的公司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创收。 3.2完善经济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经济管理制度的出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指导作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向,农民将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大力发展新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3规避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科学经济管理的出现,规避了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发展粗狂问题,将农村经济发展引导为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又能够循环,为农业发展不断添加绿色动力,整合农业结构,优化农业规模,推动发展高效率、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激发农业潜力。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农业信息的受众主要包括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等。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尽管信息网络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存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民网络的覆盖率还比较低,而传统媒体也以其覆盖面广、形式直观、传播迅速的优点依然赢得大部分农民的坚定支持,现如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依然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做好农业信息服务,还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作者:何亚玲单位:宣威市来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管窥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1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1.1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 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大潮中,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经济经营的产业化和模式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农产品服务通道和农产品销售贸易通道的方式,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和交易方式,进而为企业实现快速的贸易提高条件。 1.2实现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造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区别于传统农业,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1.3利于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等系列问题,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所需要,而将信息化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科技后盾,则可以提升农民科学意识、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并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1.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通过市场的实际需求调节农业生产,科学决策农业生产计划,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并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调动并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种植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并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2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在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信息技术的开发资本受限制。主要受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方面的限制:在人力资本方面,由于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毕业人才多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参加工作,尽管这方面的受教育人才很多,但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当中仍然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就导致在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发展严重缺乏人力支撑,并对农业生产带来峻的挑战;在物质资本方面,由于农业的自身的资本积累缓慢特性,加之大多数的经济建设都集中在工业信息技术开发领域,在农业信息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就导致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工作受资金的限制。其次,是来自科学技术本身的限制。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创新改变现有的传统生产模式,整体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技术创的新层面,实现技术创新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 3提升信息化角度下农业经济管理应用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队伍的建设 首先,对于农村大多数农民群众素质普遍较低的问题,应该重视广大农民科学信息化素质的培养,展开必要的科学加强的农民培训,并普及农村信息化教育,提高农民认识农业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应该借助信息网络开展远程推广培训教育组织农业信息在线培训学习,并学发挥农技推广站、涉农部门的作用,建立必要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最后,科学的组建一支农业信息化经营专家队伍。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经济、农业信息技术三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将现有的工作人员升级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靠保障,进而实现整体的提升信息化综合经济管理水平。 3.2强化政府的科学职能作用 提升信息化角度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林不开政府的科学组织领导。首先,政府单位应该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地位,科学合理的对信息化开发建设资金、系统日常运行投资费用等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健康发展。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有关政策的研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社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在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缺陷,这严重制约这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农业发展质量。因此,建设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作者:高月平刘淑华单位:吉林省抚松县农业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探究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的脚步。因此要想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的实效性,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对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支持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对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措施 1我国当前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农林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内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加上在农林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度不足,相应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随意性,不利于农林经济稳步发展。 1.2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而言,人作为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执行者,自设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进行的成败。但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薄弱,没有了解市场发展的形势与农民的需求,思想顽固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给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1]。 1.3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模式上,部分地区的管理仍以人工操作方式为主,虽然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模式得到改革创新,但在部分偏远山区的应用范围还未得到普及,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的发展。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虽然已经购买了相应的财务信息化设备,但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操作水平的影响,不会使用新的新设备来管理,坚持以手工操作模式进行,导致农林经济管理的财务数据整合、处理与保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农林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完善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合理的规划是前提,经济的发展。增加收入是核心,管理制度是保障。因此为了促进农林经济稳步发展,必须依据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创新农林经济管理政策方针,将对农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分配以及消费管理的内容纳入到机制中,形成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明确农林经济管理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工作职责与义务,保证责任到人,避免出现管理问题,人员之间相互推诿。并统一规划农林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将有关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农林产品的培育、加工、维护以及市场销售中,实现管理的规范化[2]。 2.2提高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的脚步,定期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强化管理人员对农林经济管理认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管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的需要。例如为了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让每个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需安排全体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一年2次的继续学习,掌握新的管理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并针对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设立专业化培训班,邀请专业的电商专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电子商务平台中农产品的销售流程,提高他们的管理服务能力。 2.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必须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建立一个农业经济管理的电子管理系统,从已有的纸质财务账单向电子版的数据账单转变,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共享效率。此外,为了提高数据储存、传输的安全保密性,还需有效运用加密技术,避免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盗窃、篡改,甚至是删除[3]。例如为了提高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加大电子设备的资金投入,购买电脑、系统软件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通过Excel表格处理软件来筛选、统计与整个各种农产品的收入情况、农业经济增长幅度以及收支均衡度,详细了解经济发展中的态势,明确农业经济下一步发展的计划方案。 结束语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想顺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作者:盛乐音 单位: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变得更加重要。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农业经济管理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几项措施。 关键词:农业发展;经济管理;改革;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地区范围大,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平衡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农业经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农业经济管理者有效的协调;最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相适应。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政府认识不到位 在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政府对发展农业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国家在许多地区推行了新农业建设,然而,许多基层政府没有充分掌握新农业建设内涵性的东西,忽视农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位置,因此,新农业建设带来的效益并不大。 2.2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信息化生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然而,处于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农业种植区教育和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水平的高低。 2.3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核心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许多走出去的劳动力不愿意重返家乡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加之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也造成了农业建设力量的缺失。 3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基层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对于解决基层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首先应当使基层政府明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化改革农业教学模式,发展农业教育事业,为农业经济管理培养有用人才;另外,基层政府应加强人才流失意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同时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修缮破旧房屋、道路,加快自来水工程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修建农业文化体育场所,提升农民身心素质。 3.2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大学生回乡建设 农业建设缺乏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到农业搞建设。国家应适当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鼓励其回乡建设,这不仅解决了农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题。 3.3倡导保护环境,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且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予庄稼良好的生长环境。国家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工厂排放污水、废弃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严禁公民恶意放火、燃烧秸秆的行为。另外,政府应鼓励农民适当使用化肥、农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产量扩大策略,如建国初期为了根据英美的发展步伐,而在农业开展了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需求来对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能单单依靠提升农业产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关注环境对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5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经济逐渐向知识型农业经济过渡,从而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目前,随着“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其可以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丰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束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内的稳定。如何有效地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科学素养,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有效结合,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目的。 作者:乔居凤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明星镇人民政府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停向前推进,我国化工行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同时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也在不断增加,化工行业出现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频繁,为了保障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各大化工企业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各个化工企业需要根据符合规定的安装流程,合理安装化工电气设备,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安全运行。 1化工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的问题 在化工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三个:①在化工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涉及到多种专业技术。②在化工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施工材料。③电气设备的安装步骤较多,并且安装工艺比较复杂。综上所述,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再由审查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监督和审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安装,这就导致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下面就针对化工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 目前,我国电气设备安装的工作人员都是在现场进行学习,这就导致了工作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缺少理论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缺点是难以掩饰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在这种条件下,化工电气设备也一代一代的更换,如果不清楚化工电气设备安装方面的原理,会对设备安装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各大化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工作能力不足的工作人员,对化工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样就需要对这类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工作能力提高,以提升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 1.2施工材料的质量存在缺陷 在化工电气设备中,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到设备安装的质量,而且安装过程中,材料的种类也是相当繁多,我国针对各种企业所需的生产材料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一些材料供货厂家的材料在质量上依然存在问题,这些存在缺陷的材料与合格材料在外表上很难进行区分,但是这种材料一旦用在电气设备上,安全性很难得到保证,正因如此,采购人员的任务十分艰巨,采购人员一定要选择口碑好、知名度高的供货厂家,然后严格检查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强度等级,并检查材料简述与材料本身是否符合,如有任何一项不符,坚决不能投入使用。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所有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都必须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材料,在出示证明材料之后必须有专业人员对材料进行检验,确认材料质量合格之后,材料方可进入施工现场。 1.3规章制度不健全 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施工,尤其是安装过程中的做好对自身的防护工作,只有保证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才能保证化工电气设备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的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经验,选择更简便的方式进行安装,从而为化工电气设备的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虽然有很多化工企业对施工现场设置了安全管理人员,但是由于管理人员身兼多职或自我觉悟不高,对安全管理工作并不用心,这就导致安全隐患无法被及时发现,在事故发生之前,安全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发现隐患,一旦出现事故,将会造成严重损失,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的施工现场,必须要有合理、完善、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来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化工设备安装的安全管理措施 2.1设备安装前后的注意事项 在化工生产中,电气设备占据了主要地位,但若是想保证电气设备的良好运行,就要做好电气设备的防火防爆、定期检查、维修更换等工作,防止电气设备因元件损坏、老化而出现故障,避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在电气设备安装之前,应该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探讨设计方面是否存在疏漏,对照各个元件的位置、尺寸和标高是否符合标准,检查图纸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分析施工方法有无不足之处,之后再由设计技术人员对安装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详细向安装人员介绍设计思路、安装的重点以及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最后设备安装必须由专业的安装人员进行安装,然后根据施工现场的周围情况,结合电气设备的自身情况,在施工场地配置专门的灭火设备,使施工设备在出现起火、爆炸等特殊情况能够及时处理。 2.2保证用电安全 对化工电气设备的用电安全进行合理规划,每个电气设备的配电电路应该根据电气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每条导线根据电气设备的类型进行正确选择,在安装线路时,工作人员应该在监督人员的监督下规范的进行线路安装,禁止超负荷接入各类电气设备,如果导线的绝缘层发生破损,应该及时更换导线,避免发生触电事故,断路器和熔断器等设备因该严格符合要求,彻底杜绝各类危险事故。化工电气设备连接导线必须牢固,巡查人员应重点视察各个导线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并及时加固,防止因为电气火花导致的火灾发生,每一件电气设备应该定期做好保养,维护。 2.3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 由于化工行业的危险性,化工电气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查,预防电气设备因各种工作元件异常而出现故障,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只有消除了安全隐患才能够放心的进行化工作业,而检查工作的重点就是安全巡检,巡检人员必须拥有较强的责任心,细致观察每一个工作元件,不能草草了事,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安全隐患,使工作顺利进行下去。 2.4电气设备的安全巡检 在化工企业中,变压器、电动机、高压柜、低压柜等设备是比较重要的电气设备,所以每次巡检必须要仔细检查一遍变压器等重要元件,确认各个元件无误之后方可离去。变压器的巡检工作应该先观察变压器的陶瓷管是否清洁,有无破损放电情况,闻变压器有无异味,听变压器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确定变压器的温度是否异常,确认无误之后再检查环境温度和通风情况,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及时报告,通知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此外还要依次检查各个设备的噪音、温度、螺丝连接状况等,并且认真记录巡检表。 2.5加强人员管理 为了保证电气设备安装质量,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就应该对电气设备安装的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杜绝工作能力不足或者工作态度消极的施工人员进行作业,从每一处细节把控好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严谨的管理措施,使每一位工作人员认知到自身工作的危险性,认真学习电气设备安装标准规范,并且要向工作人员介绍自救知识,一旦工作人员处在危险之中,使其懂得如何自救。同时应设立施工制度,严禁酒后进入施工现场,各种安全标语严禁拆卸,禁止与施工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禁止将火源带人施工现场,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6做好竣工验收 电气设备完成安装工作之后,只有经过竣工验收之后,才能够正式投入使用,电气安装工程的竣工在正式验收之前,应该先由安装单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新检验一遍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是否存在未发现的问题,检查安装工程的质量、各种电气设备试验是否合格,全部工程是否符合安全运行规程以及防火规范,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整改,如果没有问题则提交竣工验收申请表,申请表应该表明工程设备安装调试结果,然后详细列出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是否符合,竣工资料是否齐全,评定质量等级),最后由设备安装单位,设备设计单位和质量检测部门共同进行检查验收,验收之后进行签字,该电气设备才算安装完成。 3结语 在化工电气设备的安装和安全管理上,我们一定要严格符合中国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化工电气设备的特点,制定安全的电气设备安装措施,按照流程实施安装,做好化工电气设备的安全保护工作,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使设备顺利的工作下去。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中国成人教育发展前景探析 [摘 要] 成人教育的目的是实施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具有社会性和正规性等特性;成人教育的类别和形式是多元的;成人教育的前景是光辉灿烂的。 [关键词] 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 发展前景 中国 探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教育也出现了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成人教育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人教育发展迅猛,硕果累累,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将从成人教育的基本概念、特性、形式、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国成人教育壮观灿烂的前景。 一、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终身教育,是贯穿个体生命全过程的教育。其组织包括学龄前教育、学龄期青少年的各级学校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则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途径对成人进行教育。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生活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而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却在于:实施终身教育。成人教育更偏重于获取学历文凭,以满足社会及个人的需要。可以说:终身教育是教育观念和思想意识的问题,这是世界潮流;而成人教育则是具体教育环节和教育方式问题,是被国际公认的“顶点教育”。 二、成人教育的特性 成人的年龄、心理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成人教育的特性。 (一)成人教育具有“社会性”和“非正规性”。这是成人教育最主要的特性。 成人教育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质的教育活动。是一种非官方的、社会的、民间的教育。它的学习对象最多,并能满足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及成人学习者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成人教育又是一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上有较强的灵活性。它能够满足社会及成人学习者的需要。 (二)成人教育体现成人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成人学习者由于工作和自身条件的不同,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满足生活及实际工作的需要。成人学习以自学为主,虽然有面授和答疑的机会,但毕竟有限,因而靠学习者自觉地学习。因此,成人学习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三)成人教育体现成人学习者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成人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分。但当前成人选择学习的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自身工作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取得学历文凭。更多的成人学习者由于学历不达标而不能从事更理想的工作,也有一部分成人学习者则是由于工作的实际压力所迫而不得不再学习以增长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四)成人教育体现成人学习者的“创造性”和“成就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决定了成人独特的思维能力。因此,成人教育应该体现成人的“创造性”和“成就感”,让成人学习者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及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以获得独特的见解,突出其独特性。同时成人教育学校还应该提供一定的平台,让学习者有机会把自己的创造成果展现出来,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成人教育体现“时代性”和“变革性”。成人教育通过各种形式让学习者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明白今天投身于成人学习是时代的潮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理,成人教育更要从成人学习者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成人学习者乐于学习、勤于学习而又学有所获。 三、成人教育的类型和形式 成人教育的类型是多元的。成人教育的类型按其功能可概括为:补偿教育、继续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和社会化生活教育。 补偿教育包括扫盲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学历教育。其目的就是使那些因各种原因失去教育机会或未完成正规基础教育的人提供第二次教育的机会。 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那些已完成正规学历教育的人继续提供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能力的教育。继续教育是当今成人教育的主流。也是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成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成人就业或从业的能力。它能扩大成人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能力。 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个人的教育需要。这是非学历的、非功利的、最自由的一种素质教育方式。 成人教育的形式也是多元的。目前我国成人高校类别繁多,其形式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夜大、职工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卫星电视教育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成人中专学校、成人中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中专自学考试等成人中、初等教育。此外还有网络大学及各种进修、培训辅导性质的函授、面授学校。有的学者还将“视听学习”“业余学习”“脱产学习”等方式视为成人教育的形式。 四、成人选择再学习的目的和心理 (一)学习目的 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快乐。离退休的老年人,或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或还感受到精力充沛,尚可发挥一点余热;或想为子孙后代做点表率――因而选择了上老年大学再学习的方式。他们通过学习,既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又找到了乐趣,还充实了自己;既可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又思考了人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还保持了大脑生机,延缓了衰老,促进了健康。 为学历达标,减轻工作压力。成年人读书,除老年学习者外,多数人学习的目的都在于获取学历文凭。因为种种原因,很多人错过了正式的普通高校的学习机会。因学历不达标而不能进入更理想的部门工作,也正由于未能达到一定的文化程度,原有的知识适应不了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再学习以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从而适应更理想的工作需要。 为履职晋级,获得更好待遇。成人学习者为获得文凭,丰富知识,充实自己外,有相当一部分人则因为学历不达标而职称上不去,因而只有再选择学习,以满足晋升职称的需要。 (二)学习心理 成人选择不同教育形式的心理,由其年龄、工作性质等因素决定。 1.成人选择自考是由于自考不设门槛,没有入学考试,又不受年龄、性别、职业及原有学历的限制。同时,考试过关一科在几年内都有效。正由于入学容易,且灵活,故而自考人数多。 2.成人选择电视大学是因为电大招生形式灵活多样。成人专科生:招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及广大社会青年,参加全国统一成人考试,上线录取,并按学习形式(脱产、业余)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 普通专科生:招收普通高校录取线下考生,经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后按新规定的电大录取分数线录取。学习形式一般为全脱产,修完规定课程成绩合格,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 注册视听生:招收高中毕业学历或相当于高中毕业学历的在职人员和社会青年,实行免试入学。学习形式一般以业余自学为主。学习成绩合格后颁发中央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证书。 第二学历:凡持有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证书,选择第二专业学习者,可免试入学。学习形式与成人专科相同。 开放教育生:凡具有国民教育系列高等专科以上学历,均可报读开放教育本科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实行免试入学,宽进严出。修完规定课程,达到毕业最低学分要求,颁发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高等职业教育生:招收中等专业学校、职高、技校等相关毕业生或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和社会青年,参加全国统一考试。 电视大学发展迅猛而且形式灵活多样,为成人考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因而报考人数较为可观。当今远程教育已实现教育的全球化。 3.成人选择函授大学,是因为与自考和电大相比,函授大学是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自学为主。函授虽然要参加全国统一升学考试,但取分线并不高;每学期所学课程都由任课老师事先拟出计划,学员可在面授前按老师的要求自学并完成作业;考试过关率较高。所以成人也较喜欢这种方式学习。 成人除选择以上几种方式外,还选择夜大学、视听学习、业余学习、脱产学习辅导等非学历教育学习。成人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加之非学历教育的学习方式较灵活,因此成人也较喜欢参加非学历教育培训。 五、成人教育现状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教育。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在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教育统计: 1978年――1998年:全国扫盲769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专科生992.21万人。 1992年: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81.43万人;成人中等学校在校生91.47万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生828.89万人;农村接受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达4400万人次;城市接受各种岗位培训的职工达4000多万人次。 1998年:成人初、中、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538.55万人、67122.77万人、282.22万人。 2001年――2007年:全国扫盲1200万人;全国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13亿人次; 2005――2007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6亿人次; 2006年:参加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的企事业职工共计9174万人次; 1999年――2007年:电大系统开放教育累计招生458万人,毕业学生达238万人,在校生200余万人,电大培养的高等学历毕业生突破600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超过4000万人次。 近年来,农村成人学校均规模已达到7000万人次。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962所,教职工20.39万人,兴办函授、夜大学历教育高等学校1311所,各类成人中等学校40余万所,成人初等学校18万所。 我国成人教育取得的成绩是卓著的。然而,面对激烈变动的社会环境和日益迅猛的社会发展,面对社会竞争、潮流和变化的威胁和挑战,我国的成人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1.人们对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缺乏一定的思想高度。2、政府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尚不足,许多成人学校在设施等多方面的条件都还很落后,难于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教育的需要。3、成人教育培养计划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4、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5、一些成人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变异。成人教育的宗旨在于发展成人高教事业,为那些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而未能获取高一级学历文凭的各方面成人提供条件,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成人大学办学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只重数量不重质量。6、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办学网络尚不完善。一些成人学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都不严,授课教师的随意性很强,而且教考还不甚分明。这就容易让一些平时不上课而又善于投机的学员钻空子。7、大多数成人教育学校还主要使用普通教育的教材,显现不出成人教育的特点;8、成人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还很落后,还不能很好地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成人教育是多元化、终身化、弹性化、动态化的。纵然成人教育当前还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体制、规范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网络,有待于进一步革新教材,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开放灵活的成人教育体系。然而成人教育的发展是健康的,前景是光辉灿烂的。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成人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教育类型和多元的教育形式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各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的专门人才,为建立学习型社会,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的繁荣和强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新中国成人教育政策法规透视 摘 要:成人教育政策法规是维系成人教育生命的最关键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教育政策法规不断调整,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前,成人教育法规建设需要建立以《成人教育法》为主干,以各种成人教育“条例”、“规程”、“办法”等具体的政策、法规为支撑的协调一致、层次有序、完整统一的体系。 关键词:成人教育;政策法规;文本;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人教育改革的历史,就是成人教育政策法规不断调整的历史,也是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研究不断发展的历史。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人教育政策法规文本及其特征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人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文本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彻底翻身,明确地把发展成人教育作为建国初期的重要国策。1951年10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同年,党中央决定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和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政务院、教育部分别颁发了《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关于发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及《各级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条例》。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会同教育部等颁发了《关于扫盲标准、扫盲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筹办扫除文盲协会的通知》、《关于组织农民常年学习的通知》、《关于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工作的通知》等。同期,党和政府分别了《关于在职干部学习的通知》、《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1956年党中央决定按照高级党校办学模式,在基础较好的工业大学开办领导干部特别培训班,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的特征 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成人教育的发展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客观上使成人教育由最初的工农文化翻身的政治需要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实现了成人教育在办学方向和目的上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工人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扫盲教育和知识分子再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二、“”前十年成人教育政策法规及特征 1.“”前十年成人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文本 1958年,随着“”的出现,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培养出一支数以千万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巨大的历史任务之一。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在农村中继续扫除文盲和巩固发展业余教育的通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农村业余教育的通知》。1958年5月,刘少奇发表了《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另一种是跟这种制度相并行的教育制度,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拥护和支持两种教育制度的改革构想,《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大量发展民办农业中学》、《举办半工半读工人学校》的社论。此时发展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已经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 为加强函授教育管理,196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函授、夜校教育的通知(草案)》,由此,函授教育管理步入规范的轨道。 2.“”前十年主要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的特征 起初,由于受“”错误思想的影响,使得当时制定的成人教育政策法规超越了历史条件,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1962年我党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根据计划经济的特点,提出“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行了有效地调整,明确了整个民族的教育制度――半工半读制度,启动了函授广播电视教育,在办学形式上提出“三结合”、“六并举”,于是,由国家、社会、企业、农村组织共同参与的各类各级教育、成人教育很快在中国大地上发展起来。 三、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政策法规及其特征 1.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文本 自1987年开始,中国成人教育进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多次召开成人教育重要会议,并出台了一系列成人教育改革政策。1985年,党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成人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87年,由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又明确了成人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这在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积极兴办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成人高等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1)加强职工岗位培训。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同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岗位培训管理工作的意见》。1994年,劳动部、人事部印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1995年,中央组织部、国家教委等5单位印发了《关于加强干部培训管理的若干规定》。同年,国家教委印发了《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岗位培训规范(试行)》。1996年,劳动部、国家教委印发了《企业职工培训规定》。这一系列文件规定,推动了我国岗位培训制度的建设,成人教育不断取得进步与发展。 (2)扫盲与堵盲并重。1978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正式提出“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扫盲基本方针,从指导思想上清除了以往“重扫盲轻堵盲”的错误认识和在巩固提高工作方面存在的弊端,加强了扫盲的法规建设。我国政府有关或涉及扫盲教育共制定了七部法律,它们是《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监狱法》,两部法规,即《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扫盲教育成为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举措。 (3)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决定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1993年,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要完善和发展自学考试制度,鼓励自学成才。”1995年,国家教委了《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的意见》。1996年,正式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管理办法》。这些指导性文件和管理措施,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针对民办教育在恢复起步过程中管理和办学方面出现的问题,国家教委依次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关于社会力量办学几个问题的通知》、《社会力量办学教学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从此,社会力量办学迅猛、健康地发展起来。 (5)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深化。在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学资格审批权限、规范管理、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过程的实施、证书管理、成人高等教育评估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如:1985年国家教委发出的《关于不得自行组织国家承认学历的统一考试的通知》,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及《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函授和夜大学审批手续的通知》,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治理整顿工作的若干意见》,1992年国家教委的《成人高等专科教育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1993国家教委制定并印发的《函授教学过程实施要点(试行)》、《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统一负责制及加强管理的若干规定》及《关于各类成人高等学校评估工作的意见》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的特征 (1)对成人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都具有紧密的联系。 (2)解决“”遗留问题。职工双补教育作为解决“”遗留问题的重要举措,将扫盲教育与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后巩固提高的继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3)成人教育开始履行新一轮的使命与任务。成人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工农教育,也不是对未接受学校教育的成年人实施的补习性教育,相反,它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提高素质与能力的教育。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实现了由对青壮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向开展岗位培训的转移。加强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进行制度化管理。 (4)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实践――调整――再实践,在办学形式、办学层次和规模上得到更大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招生、审批、管理、评估等方面进一步规范。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广受成年民众青睐的新型方式在全国蓬勃兴起,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成人教育纳入绿色证书计划、星火计划。社会力量办学采取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明确了社会力量办学应当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为重点,使民办教育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相联。 半个世纪以来,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始终紧紧围绕巩固民主政权、解放生产力、振兴国民经济、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基本目标而展开,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基本任务而延伸。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依然坚定不移地与经济结构改革同呼吸,与经济制度重构共命运。同时,它又义无返顾地以践行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神圣使命,以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为光荣职责,通过维系成人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目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成人教育的服务对象已经从早先的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科技人员扩展到了更多的社会人群,尤其是社会转型期需要得到特别关注的失业与创业人群、妇女与老年人群、流动人群与社区人群以及社会归正人群等。因此,制定成人教育政策法规的视野应扩充到对就业、再就业、创业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干部培训、执政管理能力培训、党员先进性教育、社区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弱势人群教育、社会归正人员教育等方面。在成人教育法规建设方面,需要建立以《成人教育法》为主干,以各种成人教育“条例”、“规程”、“办法”等具体的政策法规为支撑的,协调一致、层次有序、完整统一的成人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摘 要:在新中国建立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成人教育既有迅猛发展的“凯歌行进”时期,亦有迅速下滑的低谷阶段,其发展过程的高低起伏及阶段性特征与我国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可以使我们高屋建瓴,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从高峰中汲取经验,从低谷中汲取教训,为未来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成人教育;阶段;特征 成人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整体教育体制中正常的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一个国家的科学和技术、城市和工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家庭、社会关系以及文化诸领域内发生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穿越历史烟云,历经建设与改革的风雨洗礼,透过历史发展的脉络回看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史,可以得知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国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从历史的角度品评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历程及特点,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天我国成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有益启示。 一、1949-1966年,中国成人教育的产生阶段,以“掌握技能,扫除文盲”为特征,成人教育迅猛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在战后废墟上,巩固政权、解放生产力、恢复经济、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与生活水平。为此,1949年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1950年,政务院(即后来的国务院)指示,确定把工农教育列为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针对当时文盲占人口总数80%以上的严重状况,同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出了“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号召。在此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欲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但苦于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因而纷纷投入到夜校与农校中来,掌握技能、扫除文盲、学习文化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成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前10年,急躁冒进一度使社会主义建设进程遭到挫折,但是,针对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八大仍然明确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本方针,由此,知识与人才备受尊重、“两条腿走路”深入人心、半工半读广为推广、工农业余教育蓬勃发展、函授广播教育初露锋芒,到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号召: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于是,极具创造性与极富特色的事关国家、社会、企业、农村等各级各类教育、成人教育的“三结合”“六并举”实践,迅速席卷整个中国大地,从而使得1949年至1966年间成为新中国成人教育的起步和发展时期。 二、1977-1985年,进入中国成人教育的“成长期”,其主要特征是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呈“饿汉扑食、迅猛发展”之势 1966年至1976年,因受“”十年内乱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难以正常开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面对“”10年这场“灾难”过后的精神萎枯、文化饥渴、经济孱弱、人才匮乏、教育缺失以及与国际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艰难境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规模宏大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需要亿万劳动者政治思想、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然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面对的是因“”破坏造成的各类人才严重匮乏、劳动者素质同现代化建设需求远远不相适应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十年积压了大量渴望知识、渴望接受更多教育的人才,这些因“”而“被耽误的一代”人的“大学梦”,出于“将造成的损失夺回来”的补偿心理,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求,而一两年的高考,不可能容纳那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渴求(1977年高校招生不足30万人)。为满足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需求,1980年9月5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提出“积极恢复、大力发展”高等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方针,并将函授、夜大纳入高等教育事业计划。此后,普通高校先后恢复了成人教育,到1985年全国开展夜大、函授等形式的高校达591所,各行各业举办的管理干部学院102所,电大、农民高等学校、职工高等学校迅速发展,自学考试制度在全国逐步推广,从1980-1985年,各类成教高校和办学单位已有1 800个。1979-1980年,成人高教迅速铺开;1981年报考人数突破百万;1982-1984年,报考人数持续增长;1985年达到巅峰,当年报考人数超过170万,录取新生78.8万。这一时期成人高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为在“”中被耽误学业的成年人提供了一个继续教育的平台,同期,初等、中等成教也蓬勃发展,形成了我国“第一轮成人教育热”。 三、1986-1991年,中国成人教育步入低谷,其主要特征是成人教育“泡沫化”,学员学习积极性下降、成人高教报考人数迅速下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1986年12月,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确立了“成人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确定岗位培训、成人基础教育、成人高中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为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的推动下,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相继进行调整、规范和改革,以提高质量和效益,地方、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举办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出现“泡沫”现象的同时,成人教育学历也开始“泡沫化”,社会上文凭之风劲吹,人们对于文凭的渴望远远高于对知识的追求,社会上乱办学、乱发文凭、办学单位乱收费等“三乱”现象日趋严重,形成为文凭而学的局面。由于社会对文凭的畸形需要,导致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学制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高,各教学机构之间为了争取生源而不择手段,成人高等教育越来越背离当初兴办的初衷。在此情况下,一些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加大了对职工学习的限制,加之1986年夏季开始实施的全国成人高教入学统一考试和招生计划的“刚性控制”提高了“入学门槛”、成教的“普教化”以及连带产生的“学用脱节”“工学矛盾”制约了成人的学习积极性,使成人教育市场疲软,报考人数连年下滑。1986年,成人高教报考人数迅速降至130万,录取56.4万;1987-1991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年报考人数均徘徊在110万~120万之间,年录取人数不超过50万。成人教育的滑坡,促使成教界进行反思、调整,1990年国家开始治理整顿三乱,至1990年10月全国1 300多所成人高校自查抽查结束,三乱现象得到遏制, 118所成人高校被取消建制,经过整顿,成人教育逐渐走出低谷。 四、1992-1997年,中国成人教育“梅开二度”,各级各类成教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齐头并进,成人教育热浪滚滚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掀起新高潮,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谈话精神,做出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使经济建设隔几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战略决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类从业人员提高素质、培训技能的需求比改革开放之初更高。顺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认识到,要使经济和社会持续、高速、健康地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此后,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的支持力度空前加大。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方针;199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办学体制的重大变革突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为全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渠道;1994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方针;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政府的政策支持致使各级各类成教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报考和招生人数不断攀升。1992年成教报考人数144.3万、录取59.2万,“二轮成教热”初露端倪;1993年报考170万、录取86.3万,势头猛进;1994年报考189万、录取近90万,掀起热浪;1995年报考216.6万、录取91.4万,持续高涨。到1997年,成人高校录取新生首超100万。与此同时,成人高等自学考试也不甘人后,1993年秋季报考人数突破200万,1994年春季达到276万,秋季上升为295万,1995年春季增至365万,同期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也持续升温,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在成人教育顺应经济、社会需求蓬勃发展之时,来自传统教育观念对成人教育的种种争论也此伏彼起,引发了成教机构自上而下的撤并改组,致使从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成人教育进入曲折发展阶段。 五、1998年至今,中国成人教育进入曲折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成人高等学历信誉下降、招生数量滑坡,成人教育理念急需转型 9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要求国民素质同步提升,加之十五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精神鼓舞,也为成人教育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然而,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大学在校生人数从每年500万人扩大到了每年800万人,2001年教育部又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冲击了成人高考。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盲目追求文凭和高层次学历等不良办学思想,过度扩张成教招生规模,损害了成人教育的声誉,甚至出现了成人教育商品化的现象,致使成教学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处于“二等公民”地位,也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在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上,政出多门、为基层服务不够,缺乏有力的宏观指导和管理,致使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正确引导,以上诸多因素致使1998年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规模出现低迷,大批成教、职教办学主体陷入困境。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人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竺鹏所说:“成人高校正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上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成人教育急剧滑坡,目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大政治学系教授张鸣也认为,“成教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异化了,成教文凭根本没有市场……,成教必须转型,否则总有一天会寿终正寝。”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比上年有所减少,招生人数也呈下降趋势;成人高等学校505所,不到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学校总数的1/4;成人高等教育共招生221.16万人,仅占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10,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总之,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滞后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创新的步伐,成人教育尚未真正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配置教育资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机制,仍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有鉴于此,成人教育理念急需转型。 纵观建国50多年来成人教育的发展历史,我国成人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如何面对新形势、从战略的高度转变成人教育理念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十二大趋势 摘要:21世纪的成人教育已经和正在发生若干重大变化,展现出多彩光芒的美好前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开放化、产业化、自主化、终身化、社区化、网络化、高端化、国际化、法制化、学科化等十二个发展趋势。 关键词:21世纪;成人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变化正在显现若干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它既受经济、政治、社会变革及科技文化知识发展的总量和速度等系统外部条件的影响使然,又受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和探索中国成人教育变化演进的规律,有助于从总体上准确预测科学把握成人教育实践运动的发展方向和脉络,在推进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综观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态势,具有以下十二个明显的趋势和走向。 一、多元化 成人教育作为建立终身教育大厦下的一根重要支柱,仅靠大众化的成人高校和开放化的电视大学两极支撑是不够的。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扩充成人学习机会的宏大使命中,国家公共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世界成人教育发展大潮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对成人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正日益增强,社会各个层面对成人教育的参与和合作将更加充分。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行业团体、职业学校、成人文化培训单位、民营办学机构乃至于广大企业,将在政府的提倡、政策的引导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广开财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成人教育产品和多元化课程,强化服务功能,有效整合资源,从而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成人学习联盟及支持服务体系,为成人教育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使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走上多元化的道路。 二、多样化 21世纪的成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的差异化、工作环境的复杂化、职业生涯变异的快速化决定了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层次等必定是丰富多彩的。办学规格多样化,既有多层次多规格的成人继续教育,也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有函授教育,也有自学考试,还有网络教育;有集中培训,也有实践考察;有学校培训,也有电教培训;有级别考试,也有职业资格认证等。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学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教学的内容着重于学员的应用,教学的组织方式既包括课堂的面授指导,更侧重于课堂外的观察、讨论、座谈、实验、实习、讨论、研究、协作、网上教与学的交流等,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提高教学的效能。办学形式多样化。按需要办学,如订单式培养、菜单式培养、套餐式培养、模块化培养等等。 三、开放化 按照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构想,在21世纪初,将建设世界最大的“中国开放大学”,由教育主管部门主管或主办的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系统、函授教育单列机构等教育形式将划归中国开放大学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目前的实践特征审视,包括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部分教学研究型普通高校的成教学院、网络学院、民办高校成教部门等是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开放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处于一线的开放大学,是大众化教育的主力军,将在体制的开放、对象的开放、时空的开放等方面做好文章。服务学习型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普及实用性技能,构建高等教育层次丰富专业多样的教育“超市”,努力为各类求学者、从业者的知识更新及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转岗就业提供便捷的教育服务。因此,其开放的重点将在投资管理机制的改革、教学机制的优化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上有所作为,在招生制度上有所突破,在课程设置上更为灵活,在学生的入学资质、学分制管理、教育技术应用及考核评价方面形成自身的特色。成人教育开放化的历史变革还存在以下潜在可能,即入学由考试录取制变为选课注册制,管理以班级和专业为主变为以课程为主,学制由学年制变为学分制或成绩累计制等。政府将加大成人教育的开放和改革力度,使成人教育向所有成人、向全社会开放,机动灵活交替循环无始无终地为一切有教育需求的成人提供教育服务,从而成为21世纪成人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产业化 穷国办大教育,办全民的终身教育,完全靠国家投入是不切实际的,庞大的教育需求与国家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短时期内也难以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教作为服务产业的基本属性为成人教育产业化铺就了道路,知识资本成为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消费群蓬勃兴起,成为家庭个体仅次于住房、医疗、轿车之后的大宗消费项目。成人教育从公益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复合型转化。面对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类成人教育服务需求,政府将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将通过法人制度,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求学者,为就业、转岗、创业、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各类成人学习者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开方便之门,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服务,按照等价交换、供求平衡、优胜劣汰等市场规则进行经营运作,走出一条规划、开发、品牌、服务、自律、完善、提高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五、自主化 随着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市场调节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下岗失业现象司空见惯视若平常。加之国家推行的一系列人事、劳动、医疗、福利、社保等制度的改革,成人要适应现代社会职业的可变异性,就必须提升自我的可雇佣性,从而自觉更新知识和技能。成人学习动机由过去为国家为人民为单位为现代化建设而学转变为为个人生存和发展而学,由过去的组织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单位支付学费转变为自己掏腰包,学习完全转变为个体人力资源开发的私人消费行为。在职业生涯的有效管理中,结合工作实际,个人对未来学习目标的期望、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带有浓郁的自发性和自主化、个性化色彩,沿袭数百年以来的班级教学制、整体化、齐步走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指定老师大规模集中成人学习指定内容的方式将不受欢迎并将逐步淡出21世纪成人教育大舞台。 六、终身化 终身教育不仅是成人教育的世界潮流,而且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教育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紧迫任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21世纪初以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产业结构的不间断调整,我国进入了一个职位成为“稀缺资源”的“危机社会”,个人和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准,进行终生的职业生涯开发。由此引发和带来的人们工作的流动和岗位的变迁,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将伴随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落实,按照“活着生活乐活”三步曲的阶段目标追求改善生存状况、提升生活质量的欲望更为迫切,学习型社会的类型也逐渐从学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成人着力于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终生学习成为全体公民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终身教育与终生学习两股潮流汇聚奏响的时代强音,成为21世纪成人教育的主旋律。 七、社区化 成人教育将是社区教育的主要方式,发达的社区成人教育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特征。社区政府根据社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和财政力量主要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扫盲教育。社区办学机构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主要举办各种满足成人职业和闲暇需求的继续教育。成人高校将全面突破围墙,将教育向社区中心延伸直至边远地区的居民区和农村,形成集约化、社会化、合作化的办学态势。社区图书室、文化站、体育中心、娱乐中心、成人培训中心等各种社区教育设施和机构,将积极吸纳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集成社区教育功能,开展娱乐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法律教育、民生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及青少年教育,使教育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社区成人教育将向全方位、多样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将在扩大成人教育为社区服务的范围和方式、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建设、承担社区的科技开发、咨询和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八、网络化 为缓解庞大的高教需求与我国的优质高教资源非常有限的矛盾,成人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在现代远程教育方面实现突破,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我国的普教及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大范围的利用,使大众真正共享这些资源。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巨大张力,为有效解决成人学习突出的工学矛盾也提供了可能,为成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人人乐学的宽松自由个性化自学创设了条件。“国家将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大对网络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强成人网络教育”。67所试点高校将通过网络教育与函授教育的整合再造辉煌,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通过通信系统直接将课程或教学视频输送到单位和个人的学习终端,奋力打造E―Learning时代的新型成人教育。未来成人教育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网、无线网、多媒体、数码光盘和电子课程等手段,建设资源丰富的教学网站和方便快捷的教务管理支持服务平台,大量开发基于B/S模式的网上练习考试系统,为各类成人开拓远程学习新时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将演绎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形式。 九、高端化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成人专科教育的普及化和本科教育的大众化,伴随产业升级和高科技的更新换代的拉动,以及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中低层次成人学历教育的市场将逐渐萎缩乃至最终在省、地级中心城市走向消失,成人教育学历层次需求呈现向高端迁移的趋势。世界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经验表明,高度普及的和高端发达的成人教育是维系和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不竭动力。大学后高级进修培训、企业高级技术管理培训、国外中短期培训、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将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新趋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04年以来先后取消成人学历教育,转以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的高级培训为主。持续升温的MBA、MPA热也是成人教育高端化的标志之一。 十、国际化 WTO的飓风将教育国际化的制度屏障一举打破,成人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前沿阵地率先敞开了胸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落差,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已作为先头部队以迅猛之势在我国成人教育的各个领域抢滩成功,一场输入与输出不对称竞争的序幕业已拉开。由于成人的支付能力较高,国外教育投资集团在我国高级成人职业教育方面已占据有利地位。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国成人教育目标上培养具有开放意识的外向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一时代命题昭示成人教育必须国际化。然而,国际化也是一面双刃剑。为避免师资及资金大量外流,我国成人教育也必须奋力拼搏,发挥文明大国的文化优势,自建和引进结合,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还要吸引外资独立办学,尤其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企业,在教育走向世界方面负有重任,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发国外成人教育市场,努力提升成人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十一、法制化 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将进一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上个世纪80年代至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批转、颁发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两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都明确了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任务。21世纪初以来,全国和各地频繁密集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国家、省(区)先后出台的成人教育机构设置管理条例、办学评估方案等,尽管尚不完备,但从法律、政策法规的层面为成人教育的发展营造了初步的法制环境,成人教育将从关注数量到注重质量、从粗放式到精细型、从无序到有序、从恶性竞争到依法办学、从市场准入到过程监管认证督导实现一体化的根本转变,走向社会监督、齐抓共管、质量优先、责权分明、监控有力、自我约束、规范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十二、学科化 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使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变得独立突出,学科边界从模糊变得清晰。本世纪之初,在国际成人教育协会及其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下,成人教育众多科研学术机构、团体、刊物、成果和一大批热心的工作者和志愿者,已为成人教育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创立包含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在内的中央部委及省、地成人教育协会、学会、专业机构团体70余个,创办成人类学术期刊50余种,出版大型成人教育专著、译著20余部、论著文集200余种。仅2000年以来2万余篇,设立国家、部(委)省、厅(市)级成人教育类研究课题百余项。此外,以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设立我国第一个成人教育学硕士点为标志,成人教育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目前,除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建立了第一个成人教育学博士点外,北京师范大学等8家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冠盖了成人教育方向,并在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39所重点高校建立了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含方向)。以这些硕士、博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为平台,成人教育学将跻身于我国社会科学之林,成人教育的学术研究将活力倍增,理论研究更为系统,学术交流更加广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繁荣期和发展期,将有效促进成人教育办学的职业化、管理的专业化和发展的科学化。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新时期中国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功能分析与实现 摘要: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动力之一,是成人教育主体与成人教育客体经济价值的集中体现,文章从新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视野分析了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并进一步提出了新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功能实现的思路。 关键词:新经济成人教育 经济功能 实现 如今以高新技术、信息、知识为核心的新经济初见端倪,人类知识的积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教育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价值的创造已越来越转向智力劳动,教育水平的高低对一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投资的不足和教育事业的落后都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谁拥有优势人才谁将在世界经济的竞争中占主导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世界各国和地区更加重视对以传播知识、创新知识为己任的教育, 尤其是与经济直接交融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特有的教育培训功能使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功能得到实现与提升。 一、新时期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功能分析 1、成人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助推器; 成人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 相当比重的成人教育是职业技术性质的教育, 直接为产业部门培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生产性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经济收益和择业能力, 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国属于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劳动大军持续不断汲取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艰巨任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教育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具有不可代替的功能。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成人教育的大发展是关键。 2、成人教育是实现人全面谐发展的动力源; 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拥有的信息量无限扩大,知识更新频率明显加快,社会分工更加精细。职业的不断多样化和就业机会的急剧变动,使通过学制教育中一劳永逸获得终身受用知识或技术的做法过时,人们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进程。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成人教育促使每个教育对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能力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使他们理解并形成社会协作所必需的共同价值观念、政治方向、思想意识、道德伦理和行为方式,使教育对象在与社会相适应发展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品格,具有个体所处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共同特征。 4、成人教育是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关键点 。 新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半衰期的缩短,人们必须不断地为自己补充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加强技术培训,以适应这种新环境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各种在职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新的教育,补充新的知识。而成人教育是拓宽在职人员知识,增加技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技、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力手段。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新经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展成人教育既是基础,又是关键。为此,成人教育应该成为人才资源开发、创新人才资源增值最重要、最快捷的途径。 二、新时期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功能的实现 1、确立“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的成人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指不仅尊重和满足成人教育主体作为独立的社会存在自身的合理需要,还要要考虑到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的内心认同和接受问题。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目的性较强,他们往往通过工作时间或社会交往清楚地了解自身发展需求,因此对教育教学中各个环节具有能动的影响力和潜在的作用力。因此,确认“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能够有效地指导成人教育的实施。 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导致教育功能与本质发生变化,使教育成为事关知识经济发展全局先导性的产业。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内在逻辑可以概括“现代化的教育―高科技的知识――高素质的人才――高质量的经济”。知识经济要求成人教育优先发展,即“适度超前”发展。 2、积极推进终生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建立; 知识与智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智力的不断提高。学习与教育是迎接知识社会来临的重要策略与措施,学校教育无法给予个人一生所要的知识,个人工作上与生活上的实用技能大多数要在离开学校后的成人生涯中获得。成人的继续学习至关重要,成年期的教育与学习活动,亟须加强,更需顽强,教育模式必须由单一的经院式封闭型,变为多样化的家庭、学校等社会一体化的开放型,把从婴儿教育直到老年教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所有的教育加以组织,形成一体化的终生教育体系。 3、制定面向个体和服经济发展的成人教育目标; 新经济时代要求成人教育的重点,必须由学历教育转向职业教育,要以个体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来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要面向教育对象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即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有符合现代技术与现代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所学的知识能快速及时地应用于所从事职业的实际工作中,知识面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有敏锐地选择知识、辨别知识的能力。面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局面,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应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1]另一方面,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又应该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成人教育要实现“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成人教育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改革和调整专业结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和技能支持。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优质教育服务培养优秀人才,为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4、创新成人教育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快,要求增强成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前沿性。成人教育应及时把握人类知识的发展动向,不断吸纳新研究成果,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补充。成人教育本身就具有开放型、现代化及覆盖面广等特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概念的“函授”,已经越来越显得乏力,前景不佳。必须加大投入,最大限度地借助广播、电视、卫星、数字通讯、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实施教育,赶上现代化步伐,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引示 摘 要:总揽当代成人教育发展史,即可至言,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总是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如影随形。在“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繁荣发展”的契合与互动中,不仅屹立了中国成人教育跨越发展的里程碑,更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倾入了新的动源与活力。在此意义上,本文试图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视域下,清朗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脉络、文化动因、文化诉求,追索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蕴义、文化价值、文化路径,为当下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抉择提供益实参考。 关键词: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引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充满激情和理性的历史潮流,它向世人宣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仅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教育转制的亘久根基,更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动力。从此视阈上,也佐证了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的不断推进,中国成人教育才完成了由“工农教育”到“专业教育”再到“国民教育”发展方式的恢弘转变。同时也申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下,发展方式转变又成为中国成人教育的战略抉择。因而,如何清朗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脉络、文化动因、文化诉求,如何追索中国成人教育发 展方式转变的文化蕴义、文化价值、文化路径,应是当下中国成人教育亟待解读又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 一、建国后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动因与启示 建国后直至上世纪未,中国成人教育已有过两次历史性发展方式转变,每一次转变,既是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由趋势,又是其时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结果。就此意义而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当是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推手与主导力量。 (一)“双百方针”与中国成人教育第一次发展方式转变 遍览建国后中国成人教育发展历程,细检中国成人教育的文化存遗,应该说,上世纪五十代穿空而出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才是中国成人教育呈给中华文明和世界教育最具个性的文化笺页。历史脉络昭明,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出现,并不是一次简单的教育或社会事件,而是党的文化“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的花繁锦簇。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反映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科学技术的时代要求,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然而,“双百方针”推进与实施,也促发了对500万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与团结问题的争鸣,更凸现出培养一大批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与极其紧迫性,引发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如何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与专业人才问题的战略思考。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党和国家一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另一方面,在院系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全国现有高校的人才培养潜力,让更多的在职工农和干部通过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培养为无产阶级新一代知识分子与专业人才。由是,函授大学与夜大学的创办被列入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函授大学与夜大学创办的历史意义深沉而悠远,它不仅意涵着中国成人教育层次的提升,内蕴着中国远程教育的起足,更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向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升华,显扬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与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联系,实现了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由“普及化的工农教育”向“专业化的学历教育”的绚烂腾跃。尽管它还带浓酽的政治时味,在创办初期,全国也只有58所高校举办了函授教育,36所高校举办了夜大学教育,拢共招收了35,000函授学员和12,000夜大学员,却宛如飞鸿印雪,在中国文化与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厚重的一笔。 (二)“双为方针”与中国成人教育第二次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后,“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确定,是中国成人教育走向时代前沿和世界舞台的最关键跨越,而这个跨越的伟力源于党的文化“双为方针”。直面十年内乱后的文化凋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推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双为方向”,摒弃了既往文化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文艺从属并服从于政治的口号和观念,使“文艺属于人民”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刻理论依据和有力实践保障。以此相适应,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论断,也升华为国家的战略思考,并聚发为党在考虑恢复和发展高等教育时,对非传统意义上的成人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创造性提出了“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的主张,催生了“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中国成人教育从此进入光耀华夏的发展期。 从上而论,是党的文化“双为方向”,以她的宽厚和深邃托起了中国成人教育,并以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凝远与文化基因,孕育着中国成人教育的“重生”,滋哺中国成人教育的“成长”,展示着中国成人教育的“灵动”!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此为界,中国成人教育“政治化”专业教育蝶变为“规范化”的国民教育,不仅校正了自近代以来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向的几处偏差,厘清了中国成人教育历史上的留遗的一些深层问题,纽正了社会对中国成人教育的种种认识误区,而且还为未来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取向、价值、地位和脉息,笃定了一个“流传百世而不朽,放之四海为皆准”的逻辑原点。也正是这多重意义的交相辉映,中国成人教育才可能在中华文明的邈远空际,赋予“五大”教育(高等函授教育、夜大学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大学教育、业余大学教育),以风云万里的充沛元气和一往无前的不竭动力。才有了农村教育、扫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弱势群体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等等的百花吐艳,才有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发展。 (三)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历程的文化启示 进入新世纪,历经了“一波五折”艰辛发展的中国成人教育,又直面新一轮发展方式的转变。今天,当人们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徜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常常会与中国成人教育不期而遇,它那多姿多彩的人文衣袂,时时敦促人们深度思考,应如何将以往所积获的文化启示,汲集为当前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源头活水。 启示一,阐明了文化是决定发展方式转变取向与趋势的核心力量。所有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都是用它所处时代的朴质文化来刻版的。作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共同朔造的中国成人教育,对其发展方式转变的多棱炫色,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可以感悟,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单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必要,更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使然;也有人可以读到,一个与文化血脉情结的成人教育,在文化上的自信、自觉、独尊与高贵。而教育与文化的神会心融,所形成的鲜明个性风韵,让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永恒的文化魅力!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兼容并蓄的显著特质,不仅使当时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涌出了一片耀眼曙色,更雏型了它未来发展的趋势。 启示二,印证了文化是考量发展方式转变价值与作用的基本尺度。不同的文化个性,是每个教育类型的特征和标识。舍弃这种文化个性,此类教育就成了不伦不类的摹本。从此意义上,无论是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式如何转变,文化总是评价其价值与作用恒定杠杆。成人专业学历教育的举办,将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纲领”,镌于门楣,中国成人教育正式纳入国家社会文化发展战略,迎来了发展的首期辉煌。“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确立,又将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化生为中国成人教育挺拔修直的脊梁,使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成人教育,从此有了规圆距方的诗意,所传承的文化涵义,得以细腻感人的展示,成就了今天中国成人教育在国际领域的风起云扬。 二、当前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蕴义与诉求 上述史实引示,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下,文化仍是现时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基准符号,尽管转变的背景波谲云诡,影响转变的因素变幻莫测,但文化的操守与坚持,应是其中永不坍弛的津梁。因而,如何厘清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蕴义,对接它的文化诉求,应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无法远避的实践话语。 (一)发展方式的转变应是文化的回眸与回归 没有文化的回眸与回归,就不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历史曾有幸见证与纪录过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后的煌煌盛景,但见政府引领,全民勇跃、亿心凝聚、势如燎原,与现代文化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共同开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中国成人教育还以它独有的沉稳与持重,磊落与厚实,使人们顿悟“文化回眸”的蕴义,领略“文化回归”的逸韵,泽惠“文化正源”的灵光。使全社会认识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是中国成人教育追崇现代文化发展潮流,航向的重新调整,篷帆的重新扬起,而那蓄势待发的各类成人教育雄浑军阵,更是旗擎万众气如虹,正在翘首期盼征战的号示。 这个号示就是文化的回眸。转变发展方式,有必要重索中华文明与成人教育历史重合的轨迹,以清澈中国传统文化,诸如“反求诸己”的人生智慧,“民为邦本”的政治传统,“空灵淡雅”的艺术境界,等等个性特质,对发展方式转变的营养与滋润。同时,又需要以更为宽广的思维与视野,深切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例如不重视纯知识活动,未能充分领略好奇耽思与探索创造之乐,缺少个性自觉、孤往独创的精神等等,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与干扰,从而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教育的纵横捭阖中,撑控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这个号示更是文化的回归。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必要向社会宣言成人教育的文化回归。这种文化回归,不是对文化简单的重复,是有目的的文化创新和文化推进,是人文精神对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关切。它要求中国成人教育摒弃曾有的固步自封的意识,把已往的光辉历史作为新的发展起点,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潮流,以“推陈出新、百柯争流“的气势,表征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发展方式向更高阶梯的转变。 (二)发展方式的转变应是文化的争鸣与争翔 没有文化的争鸣与争翔,仍不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成人教育作为多元现代教育的集合体,是现代文明内涵与外延持续扩展,生成了“百教齐放、百教争春”的空前盛况。从国家相关统计数据与资料细分,这种多元成人教育的竞放与竞争,不仅表现了广大民众对接受高质量文化教育日益增长的渴求,也照印了,只有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赋予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以鲲鹏九天的勇气与坚韧,使它每一根骨骼(体系),每一节肢体(类型),每一条筋脉(机制),无一不贯穿着欣欣向荣的盎然生机。 这个生机源于文化的争鸣。长时期来,人们总是习惯从成人教育本身寻找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因,漠视甚至无视成人教育与所处时代文化发展的血肉关联。因而,在回应“发展方式转变”相关的诸如,为何要转变?要转变什么?怎样转变?等等关键性问题时,无法从文化制度建设与文化精神塑造的界面给予有力应答,只能“以已论已”,甚至挪用其他理念“缘木求鱼”,致使塌失了参与社会化文化争鸣的对接平台。然而,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潮涌下,只有不断强化自身参与社会文化争鸣的地位与法码,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融汇于社会主流文化领域之内,纳入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构架之中,始终处于政府与社会关注焦点之下。 这个生机源于文化的争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各类教育的市场竞争早已司空见惯,但社会乃至行业内的一些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竞争的理解,却显得片面而庸俗,把“生源竞争、效益竞争”当作市场竞争的全部寓义,而对蕴涵其中的文化竞争则表现出整体性缄默,致使中国成人教育搅入功利性的“恶性竞争”旋涡而至今难以脱身,消解了文化品质,丢却了文化品牌,从“规范化国民教育”退化为“非正规市场教育”的生存危机已现端倪。从战略高度上解析,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通过倡导和促进不同的领域文化、行业文化、事业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等等的比翼争翔,在争翔中让文化成为一切领域和事业发展的软实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而绽放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盎然生机,必定是文化争翔应有之义。 (三)发展方式的转变应是文化的坚守与坚持 没有文化的坚守与坚持,还不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人教育”早在我国“元典文化”时期,就被定义为“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时值今天,尽管古今中外的专家与学者,对成人教育的定义林林总总,各独风骚,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若干次的发展方式的原初变体,但始终没有脱离这条“文本”主线。由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上,成人教育虽为寻常之草,但它们却以自尊、自强、自信的傲世激情,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元推力。自春秋战国,历朝历代,总有那些不沽名利、重望高名之士,以满腔热情与毕生心血,耕耘与浇灌成人教育这块园地,播种风雅,收获文明,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瑰丽奇伟的史篇。继古开今,当下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当以文化作为永远一致的符号,以文明作为永远统一的头饰,去展示成人教育生命原力的内动。 这种内动离不开文化的坚守。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种文化行动纲领,所倡言的文化的坚守,既强调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扬弃、又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借鉴与博采众长,使得中国成人教育所蕴藏的文化元素像井喷一样尽情迸发,在其领域内,每一种教育类型,每一种教育方式,每一种教育层次,都成为人民大众乐而忘返的“伊甸园”。同时,又可将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之初,学习与借鉴社会经济以及其他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仿品”,变成具有原创色彩的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正品”,且为以后中国成人教育,在如何对待“发展方式”这个事关成败的大课题上,提供不可或缺的“真品”与“珍品”。 这种内动离不开文化的坚持。无须讳言,进入新世纪,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传统文化失忆的悖象,成人教育也身陷其中。办学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并没有成为提升成人教育文化品性的支撑,反倒成为加速下挫文化品味的累赘。其悲哀不在于本身物质条件增长多少,而在于对物质关注的程度超过对文化坚持的力量,致使成人教育的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相剥离,滞顿了与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的进程。因此,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所吁求的文化的坚持,既注重文化传承的开放与开明,更强调在寻获和探究文化创新的思维与行动中,再续成人教育文脉,重振成人教育文风。 三、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文化使命与责任 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决不是文化形式的简单复制,其核心使命与基本责任在于,在社会文化与市场经济的互动中,精准把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战略意图,为中国成人教育明确新的发展基点,寻到新的发展路向,铺就新的发展平台。 (一)在文化大发展中明确“推进人的现代化”的发展新基点 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桁架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中国成人教育专有的广泛、持续、务实、多元与灵活的个性,。但作为曾经非传统的新型国民教育,如何得到全社会认可,进而得到全民拥戴,这是一个或比成人教育本身发展更难上百倍的历史大课题,需要中国成人教育以明确的发展新基点,作为合格答卷的扉页。 “文治初兴正急贤”,在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骤合空间,“推进人的现代化”炳明为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新基点。这是中国成人教育基于“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小农经济和产品经济,始终没有解决好人的现代化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受过系统社会主义文化熏陶和严格受过市场经济文化教育的人才,显得严重匮乏,而再完美的制度、再先进的技术,若没有合适的人的利用和推行都如同镜花水月。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预征着中国成人教育须将以往概念模糊的“培训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变迁为个性鲜明的“推进人的现代化”。 就哲学而论,“推进人的现代化”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成人教育领域的延抻,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成人教育发展中不拘一格的实践化与明晰化,它不仅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教育形式的不断变革,教育手段的有效更新,等等问题给予更为人文的关注,更别树一帜的把人的培养与现代文明发展密切起来,既具自然美,又富规范美,澄明不再培养应试教育的人,而是充分发挥流光溢彩的本体特色,以传统文化的魅力,以现代文明的张力,现代科学的重力,教育人们冲破封闭保守、等级特权等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禁锢,生成自强不息、自由民主、平等竞争、时间效率等新的观念,掌握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与技术,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专业和敬业的职业化的现代人才,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因子。 (二)在文化大发展中寻到“推进教育的现代化”的发展新路向 文化发展实践证明,教育的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文化大发展的主动轮。党在擂起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鼓角时,时刻鸣响起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集结号。当然,推进“教育的现代化”顺理成章成为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新路向。然而,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推进中国成人教育的现代化,则必须在教育定位与教育体系两个现代化方面有破冰之举。 推进教育定位的现代化是宏章序曲。迄今,中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已过而立之年,但其有教育性质与社会定位却尚在歧义之中,时时被“补偿性教育”、“市场性教育”甚至“休闲性教育”,等等主观臆断所缠挠,并由此牵引出政府教育管理机构撤并、教育产业化思潮冲击总总的波涌浪汹。以上状况显露,发展方式转变的首发任务,就是要在社会认知与理论阐释两个层面,廓清中国成人教育的社会性质与阶段任务的本质区别,明辩中国成人教育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现实差异,其中刻不容缓的是,要广泛宣喻社会和人民大众,中国成人教育的性质是现代国民教育,“补偿性教育”只是其中阶段性任务;中国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市场化教育”也只是其中局部责任,至于其他不胜枚举的继续教育形式,具为成人教育内涵之意。这些概念决不可混淆一谈,否则,不仅贻笑后人,还会给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障碍。 推进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是黄钟主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千帆竞发,万象更新,惟有中国成人教育体系建设却涛声依旧,仍是枯守着计划招生、依托高校资源、利用大学师资、达到全日制同等水平等等计划经济的遗风余象,凭借历史惯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随波逐浪。这些缺失与漏隙,不仅使中国成人教育神浮气短,还落为了某些人诋诘乃至颠覆成人教育的“口实”。值此时艰,发展方式的转变,则是中国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大潮的挈领下,以迈古超今的坚忍,去面对时代的挑闼、社会的挑剔、市场的挑战,以凝合与凝练现代社会发展必要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现代市场经济必需的现代资源融投体系,现代文化建设必有的现代文明传播体系,现代法治社会必备的现代教育法律体系为抓手,锻铸为现代成人教育体系新航母,奔向未来、奔向世界。 (三)在文化大发展中建构“推进服务的现代化”的发展新平台 在”文治从今遍九州“的大势下,推进“服务的现代化”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义诠注,更当是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新平台。尽管目前中国成人教育还是服务机构遍立,服务招牌争竖、服务宣传震天的风生水起,尤其是那些高端市场服务、高端培训服务,需求旺而效益佳,一度成为市场的热点,其他机构争仿的标本。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旗鼓大张的发展平台却没能让中国成人教育迈入文化殿堂,只能杠着“市场服务窗口”的名号,流落于社会主流文化体系之外。痛定思痛,我们似乎能达成某些共识,即中国成人教育所构建的发展新平台,不是刻意它的层次高低,规模大小、效益多少为着眼点,而是以“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和运行机制实施原则。 引往证今,有人或问,“推进服务的现代化”作为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新平台,其究竟新在哪里?以一言蔽之,新就新在它的文德闳阔、文情深沉。首先,服务理念的现代化所张扬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人民群众的服务宗旨,坚持真诚、高效、快速、周到的服务方针,坚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社会文化发展创造价值的服务目的,给予我们的是大澄澈与大气势。其二,服务形式的现代化所涵盖的,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现代学历教育服务、现代移动式教育服务、现代传媒教育服务,现代社会培训教育,等等灿若繁星,给予我们的是大对接与大视野。其三,服务特色的现代化所展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全、人全我变的时代个性,给予我们的是大从容与大变革。唯有如此,中国成人教育才可文旨重宣,文辉重光。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文化资本理论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 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潮流,凸显出文化资本重构在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变革中的核心地位。在文化资本重构与改革变革的援接中,不仅彰显出激活中国成人教育文化记忆的极其重要性,更表襮出以文化资本重构解决变革诸多难题的极端紧迫切性。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化资本理论出发,着力解读成人教育文化资本重构的文化理论和文化价值、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多元文化与多极文化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诠释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社会诉求、现实困惑与未来趋势,从而开创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文化资本理论;中国成人教育;变革 时序今日,随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文化资本重构已然成为推进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源头活水。从文化资本理论引抻,文化资本重构不仅是激活中国成人教育传统文化记忆的灵药良方,更是破解长期存在的时代使命与教育变革相隔断、社会责任与发展目标相剥离、文化传统与人才培养相鸿沟等等顽症固疾的必奉圭皋。因而,如何引用文化资本理论,对成人教育变革的社会动因、外部动力、内涵动态进行理性透析;如何以文化资本的重构,推进中国成人教育的理念认知、取向趋势、行为方式的实践变革,正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激清扬浊、革故鼎新不可迥远的重大前沿问题。 一、文化资本要义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认知 “文化资本”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创造性的将“资本”的范畴由经济领域扩展至非物质的文化领域。他指出,之所以将文化称之为资本,是由于它的获得和积累都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种特殊形式的劳动过程的加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论对于重廓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认知大有裨益。 (一)“形式转化”观念彰显变革动因 就当代中国成人教育而言,发展变革的重要性已然是社会共识,但对变革动因问题的认识却一直是仁智各异,始终未能在社会或业内达成必要的共识。有人只是简单的把变革动因归结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有人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建中寻求答案,当然还有更多的人从成人教育发展本身找根据。不可否认,这些对变革动因的探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整体上看又存有重大缺撼,即对变革动机的核心内涵诉求与基本时代价值缺乏合理阐释。而文化资本关于在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形式由虚拟向实态,由物质向精神的转化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其价值内涵的持续彰显与价值外延的不断宽阔,并能聚化成为一股强大的核心内驱力的观点,应对解读并彰显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动因有着特殊意义。 其一,关于文化资本由虚拟形态向实质形态变革,是实现其文化价值的最重要环节的概念,诠释了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动因。从哲学意义而言,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由虚形向实态的跨越,将中国成人教育内涵的文化元素由隐性的默会性、整体性、情境性、个本性状态下解脱出来,蜕化为可以触摸的发展目标与发展动力,进一步厘清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价值、范畴,有效规划当代中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新过程、新结果,从而使“文化仍存在之本”成为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基石。 其二,关于文化资本由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的转化,是彰显其文化价值的必由途径的理念,鲜明了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动因。在此视阈下,中国成人教育变革实际上是倡导构建一种“以文化求发展”的社会情境,要求中国成人教育在现时与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永葆浓厚而恒久的文化精神,更要以坚持传统文化传承,促进现代文化发展、推动未来文化变革为现实印鉴,充分发挥自身所承担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并内化为社会发展核心价值的重要部分,继而使“文化仍发展之本”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圭皋。 (二)“内核转变”理念清扬变革动力 实践显示,要切实推进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就必须在变革动力问题上有所破题,尤其是要在理论界面上弄清变革动力源自何方与如何凝聚等等关键性问题。然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往人们总是把眼光聚焦在教育理论甚至成人教育理论范畴之内,以致陷入了“以成教解释成教”的认识怪圈,不仅提出的理论依据苍白无力,甚至对成人教育变革实践有误导的之嫌。如果我们转换视角,把文化资本理论关于“内核转变”理念引入其中,也许能有“蹊径另辟”之效了。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本内在核心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动态扩展,不仅能够实现已有文化资本的进一步增殖,更能够孕化出新的文化资本。由此推引,在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过程中,其内涵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动态扩展,既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现有文化资本增殖之本,更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动力之源。 一是有利于变革动力源自何方问题的解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潮下,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作为一种教育变革的实践活动,尽管物质动力作用巨大,但精神动力却不可或缺,它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也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而文化作为精神动力的核心元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断言,失去了文化根基,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这正与文化资本理论关于文化资本活动不只是停留对外在世界的模仿或简单的摹写,一种主观创造性的活动,蕴含着人独立的精神内涵的观点不谋而合,有力注脚了变革动源之何方的问题。 二是有利于变革动力如何凝聚问题的诠释。文化资本理论关于由文化资本孕育而成的文化成果,不是对原先所依据的文化资源的重复,而是对原先文化资源在形式、样态以及内容的进一步缜润与提高的论点,又从另一个方面阐明了变革动力的凝聚问题。既以文化资本构建为核心,“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不仅要对中国成人教育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必要梳理,更要借鉴、融合和吸收多元的优秀文化成果,融汇各种文化的新个性,为变革动力凝聚的内涵深厚与外延宽阔提供必要条件。 (三)“场域转化”理念明晰变革动态 长时期来,如何把握成人教育的变革动态趋势,是当代成人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争鸣问题,争议的焦点就是变革的自主性问题。有不少认为,中国成人教育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变革过程中,外因推动力量无疑大于内因的激活作用,成人教育的变革动态就不可避免地处在一种由外因刺激引起的非定向的随机活动状态。也有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变革是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内因是变革的主导冲动,变革动态就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发展过程。而上述两种观点的此消彼长与风骚各领,就成为中国成人教育忽而变身为市场化教育,又忽而变体为社会化教育的认识论根源。从某种意义上,引入文化资本理论关于尽管文化资本所处不同场域的特征各有不同,但自主性则是这些场域间共有的最本质特征的“场域自主”理念,或有裨益于这个棘手问题的阐微。 首先,它解释了变革自主性发展的必然性。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场域的自主性与场域内个体所获取的文化资本的程度成正比,因此,特定场域的自主性越高,就越容易实现文化资本的聚合。以此推廓,在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这一具体场域下,自主性发展必定是实现变革各类要素聚合的认知基础,它要求中国成人教育以“敢为人先”的探究精神,主动实现自身变革目标与社会发展潮流的深度对接;还要以“敢于实验”的索隐态度,自觉寻求变革过程与社会其他系统衔接的平衡点;更要以“敢于失败”的务实传统,规划变革发展的行进空间,预测变革发展的未来前景,让变革真正成为成人教育的一种自性行为。 其次,它解注了变革自主性的必要性。文化资本理论认为,一个场域越是自主,行动者在场域内获得文化资本价值与实现自我增值的机会也就越大。以此延拓,在中国成人教育改革领域内,这种场域自由与获得文化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呈正向发展的观点,申明了中国成人教育自主性变革发展极其必要性,没有自主性发展,中国成人教育变革就难以坚持重正文路的改革取向,重振文风的改革思路,重调文心的改革行为,只能在社会转型与市场经济的波谲浪诡中随波逐浪,谈不上在现时发展中以文化资本的重构实现自我增值。 二、文化资本特征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问题 引入文化资本理念,不能仅局限于廓清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理念与思维,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对文化资特征的透析与把握,反思与叩问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一)“认知聚合”特点与变革目标困惑 无须讳言,在关于如何把握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目标的问题上,无论是在社会还是高校领域内,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迷惘与困惑。从我国高校成人教育领域来说,一些人片面认为推行教育市场化是变革主要目标,甚至误读为就是“发展高端且高价的市场培训”。由是乎,国内主要高校纷纷进行以做大培训收入为目标的成人(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单单北京大学每年举办的培训班个数,就从2003年的100多个,增长到了2010年的500多个,年培训人数从1万人增长到近4万人。尽管这种天价高端培训一时间风生水起,但由于只是一味关注巨大培训市场蛋糕的争夺,各高校基本上都扎堆在国学、工商管理、私募等几类所谓的热门项目内,课程模块设计几乎同出一辙,甚至连授课师资也大量重合。这种严重同质化造成当前高端培训的竞争成了单一的高校“品牌竞争”以及领先“返点”争夺市场渠道的竞争。反观这些悖相,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深度把握成人教育变革目标实质所在,简单的把变革作为一种谋求更多经济效益和更大市场份额的市场拓宽活动,而不是作为具体化的“社会文化发展活动”,导致中国成人教育“推进现代文化发展”变革目标的失落。上述现状也从另一个侧面显明,文化资本理论关于文化资本“认知聚合”特点的判断,或是有助于这一状况的降解。 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本活动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群体的共同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传承、发展和变革之中,文化资本正是在文化活动中被赋予了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使得群体认知高度聚合其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系统。这种论述恰恰从顶架层面上阐明了,永葆自身文化资本的生机与活力才是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目标要义。深而剖之,就是要在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过程中,要树立“以文化建设谋求更大发展”的变革精神、突出“重振文风、重续文脉”的变革态度,形成“以文化资本聚合为核心”的变革意识,倡导“以文化引领变革风气之先”的变革信念,不仅以此汇聚为一盏驱散以往变革目标困惑的明灯,更在中国成人教育领域中,将新的发展理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业风范,萃化而成为一种“文气昂然、放歌时代”变革目标。 (二)“资源聚合”特点与变革路径困忧 勿庸置疑,“通时达变”是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变革方式的方法论选择。然而,在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过程中。如何将“识时求变”作为变革路径抉择的基本尺度上还存在重大缺撼。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一些人产生了“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变革”的迷茫,对如何调整现有的办学格局都不知所措,更何谈在社会转型中发掘变革路向了;还有一些人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产生了“不知何种路径适宜变革”的困惑,搞不清楚在变革过程中,到底是从满足市场需求入手,亦或从推进经济发展着眼;更多的人则是习惯性地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上作文章,把大搞联合办学、变换招生宣传花样、简化教学程序作为变革主打路径,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等等诺是,这些变革路径的困忧与滞顿,所产生的直接因果就是导致成人教育变革效果消溶,无效变革或低效变革现象普遍。而要从根本上决解这个难题,关于文化资本“资源聚合”特点的论断或有拨乱为治这效。 文化资本理论进一步指出,文化资本能够通过主体间的转换,将不同主体所特有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实现流动、共享、互动和重组,从而使个体在这种形式的文化交往中,丰富了文化占有、提高了资源聚合效能。文化资本“资源聚合”的这种“互动共享”特点,给中国成人教育探索变革路径应有光前启后之义。一是提示人们要善于在成人教育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对接与碰撞中发现变革路径。强调“成人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成人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对冲与衔接中寻求变革路径的极端必要性,期愿通过此类“金玉集糅”,照亮中国成人教育变革之路,引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之道。二是喻示人们在变革过程中,要把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价值的重组、文化信息的流动作为变革的主渠道,让“以文促新、以文求新”成为评价变革路径的基本指标,在中国成人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架设一座“殊途共轨、异路同韵”的变革立交桥梁。 (三)“效率聚合”特色与变革行为困顿 反躬自问,在中国成人教育变革历程中,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变革行为抉择问题。尽管近些年来,在中国成人教育领域内,变革政策密集出台,变革举措不断推进。或是把高等函授教育作为变革的突破口,以函授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成人教育;或把发展远程教育作为变革的主要方面,以现代网络教育改变成人教育传统结构;或在社会考试中发展不同类型和不同结构的高等学历教育作为主线,以综合课程考试改革和证书互认改变成人教育评价方式,等等难以枚举。不可否认,上述种种变革行为在短时期内确有“流火之效”,例如某个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一年就招生十余万人。但从长远上看,这些变革行为由于受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不仅难以获得标本兼治的效果,一时间还很难推行下去。这些变革行为之所以“雷大雨小”甚至“有雷无雨”,溯起根本,限阈于成人教育外部表象调整应是其中主因之一。这也昭示,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行为,如果仅着眼于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或开发新的教育形式,或其他外延的伸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内涵文化着力。从此而言,引入文化资本“效率聚合”特点,或能为新的变革行为的甄择提供思路。 文化资本理论阐明,文化资本的获取是一个需要个体通过相关实践活动,使自身文化资本持续增加,从而保持相对优势的过程。这就要求个体在不断提高自身积累文化资本效率的同时,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做到“效率快”与“效果好”的有机结合。这就提示中国成人教育在确定和选择变革行为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态势,促进既往的外延式变革行为向内涵式变革行为的转变,尤其是要从文化资本聚合方面寻求行为的灵感与启示。另一方面,则是要在成人教育文化建设实践中,让文化资本聚合贯穿于成人教育变革行为全程,进而在文化与实践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不断丰盈变革行为的科学性,拓宽变革行为的可行性,凝练变革行为的可操作性,为当代成人教育变革行为的择优拓出一条理性之路。 三、文化资本互动与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趋势 时下,文化资本理论正向一个更高更广的领域推进,“三个互动”即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互动、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互动、文化信息与文化传统互动则是其核心蕴意,而这些关于资本重构理念的引远,必然对中国成人教育未来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一)有利于变革理念的文深义远 突出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互动是文化资本理论发展的重要走向,即在凸显文化资本“文化性”核心元素的同时,又注重文化资本活动价值的生成与增长,既考虑文化资本的本元意义,又强调这种本元价值的物化。这种无形与有形文资本的转换论述,对中国成人教育创新理念的变革有着举重若轻的时代意义,不仅使中国成人教育创新目标、创新动机、创新精神与创新意志的外延得以不断完善与臻萃,更促使创新理念的内涵向着纵深展拓,即由单纯的“为了成人教育发展而创新”,抻延为力求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的多维共进而创新,进而将“教育创新锐化为文化创新”。精而拣之,“三文重启”当是创新理念“钩深韵远”的原初因子。 “三文重启”以“文化视野重开、文化传统重光、文化精神重朔”为基本格调,强调“文化眼界决定创新高度、文化传统决定创新出路、文化精神决定创新成败”,着力在思维意识层面为中国成人教育创新打造“文长意远”之路。深而索之,不仅要求中国成人教育在“漫漫修远”的创新途中,以“文化通达”的高情远志,树立起“传承传统优良文化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培育“推进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为主导”的改革精神,规划“创造未来文化元素为蓝图”的变迁思路,并以鲜明的文化自信对创新中所遇到的,诸如创新动机缺乏、创新信心缺失、创新意志缺陷等等问题,进行深刻反省与及时校正。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迭次反省与勘误纠失的实践过程中,在深化文化价值聚集与事业发展关系的认识,精确把握自身无形文化资源向有形文化资本转化的承继节点,最终汇聚为中国成人教育创新理念所特有的“文化性”精粹。 (二)有利于变革取向的钩深蕴长 彰显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的互动是文化资本理论发展的又一趋势。它主要倡导个体不但能够将所获取的文化知识、文化经验、文化技能等文化性资本,聚汇成为巨大的文化能量,并通过整个文化资本活动的运作实践,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换而言之,就是在文化资本聚合的过程中,要实现“储聚能量”与“提升修养”的有机结合。以此引袂,在中国成人教育领域,这种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的相互连通的观点,当对中国成人教育创新取向的明确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以其独有的理论魅力影响着中国成人教育创新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思考,更有利于中国成人教育在创新中生成“成人为本、教育惟真”的质朴文风,从而确立“教书育人”与“文化修身”同存共进的变革取向。 展而言之,“三文归一”应是主要路径。一是以开阔文化视野引领变革取向。要求摒除变革中“利益决定方向”或是“跟着市场走”的陈旧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追高、求大、涉多”的偏激倾向,善于自觉从文化角度出发,发现变革走向问题和发展态势矛盾的背后有哪些文化的原因,然后从文化的角度给以及时校正或扭直。二是以发挥文化职能主导变革取向。强调要让文化职能发挥成为改革战略贯彻的先行铺路,注重文化职能和发展战略的相互联通与相互影响,即文化职能的发挥一定要体现出改革战略目标的要求,并在文化层面上对其进行分解。无论是使命、责任、规划、核心价值观的顶架部分,还是效益、质量、教学、科研等实践部分,都应该体现出改革战略的要求,使成人教育文化真正成为可执行性文化。三是以凝炼文化精神支撑变革取向;要求从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社会层四个层次梳理成人教育现有的文化状况,在对原有文化传统吸收、扬弃的基础上孕育新的文化精神,以此凝炼成人教育自身鲜活个性,并在与原有的价值观相融合后,聚化为改革取向确定的精神支柱。惟此,中国成人教育方能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胸襟与气魄,在社会风云变幻中扬帆彼岸。 (三)有利于变革方式的境宽韵阔 强调文化体系与文化传统的互动是文化资本理论发展的最终目的。它指明文化资本的不断流动和循环是其永葆动态性存在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关键,即文化资本可以纵向的从一个时代传递到另一个时代,形成从古代至未来的多极文化体系;又可以横向地在不同的范围和场域内传播,成为多样表现形式的多元性文化。这种不同文化体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纵横捭阖、珠浸玉澜,共同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必然也对中国成人教育变革行为变迁带来新思维。其中,关于如何对中国成人教育改革行为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诠释?如何生成中国成人教育“敢为人先、敢于实验、敢于失败”的行为个性?如何将中国成人教育具体改革行为升化为特色文化行为?等等问题的演释与阐明,都是文化体系与文化传统互动的蕴涵之义。上述这些问题也正好说明,在中国成人教育改革方式变迁过程中,“三个重塑”当是要冲。 “三个重塑”主张中国成人教育改革行为的“开放、笃行、克难”,强调改革行为不仅要与现实发展相适应,更要使之与未来文化发展相关联;明确改革行为不但是“发展之本”,更是“创新之本”。因而,要求中国成人教育在改革中,一要注重自身文化传统的重塑。大力发扬文化传统的正向功能,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由此在领域内构建经由统一文化熏陶而在基本方面大体一致的改革行为调节体系。二是要重朔文化品牌。成人教育要根据已有的条件,推进自我文化个性与和改革行为有机融合,重视通过改革行为的拓展,发掘自身特色的人文资源,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活现代文化的核裂变,在全社会树立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以获得的更广泛的认同感,产生更大的辐射力,更强烈的吸附力。三是要重塑文化价值。不仅要使改革行为能够满足成人教育发展的特殊文化需要,或者能够反映成人教育文化形态的基本属性,更要激活改革行为的文化创造功能,在不断深化改革行为文化传承与保存功能的同时,要进一步锐化它的“文化繁殖”的文化更新功能,通过改革行为的重组,适时把成人教育改革擢升为文化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为实现中国成人教育向“面向世界、展示特色、勇于竞争、开拓未来”的跨越提供必要价值肇基。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中国成人教育的生态环境研究 摘 要:通过分析成人教育生态的多维性以及成人教育生态的层次,探讨了成人教育生态性下的规律,即成人教育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不平衡、成人教育课程与正规本科教育课程的不平衡、成人教育拨款的不平衡、如何达到相对平衡,以及成人教育的迁移、潜移和富集作用。 关键词:成人教育;生态环境研究;成人教育规律 成人教育是一种不同于正规教育的教育,其生态环境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生态环境。现以生态环境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成人教育的发展及其规律。生态环境是指生态因子综合在一起,构成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的个体、群体或某个群落的环境。 一、成人教育生态的多维性 教育生态学把受教育者——成人,既看成社会的人,又看作是生物的人。在教育的周围存在着三种环境圈层,即自然的、社会的和规范的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成人的自然环境不同于一般校园环境,成人的自然环境也是社会环境,农民的自然环境在农村以及农民可能要迁移的城市,企事业职工的自然环境在企业、在其所工作的宽广的工作场所。而普通学历教育的学生其学习环境是在与社会有一定距离的象牙塔内,其受社会的影响并不太大,而且其学习环境容易控制。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成人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也可以制约着成人的教育,在不同阶层的家庭环境中,可能对孩子的期望值不一样,以至于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教育与发展。而正规学校的成人教育是非常少的,大多数的成人选择由社会机构举办的学校进行教育,因此一些政治、经济因素对成人教育的影响直接而又深刻。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与气质、观念。在对待教育问题上,中国的价值观念,不同时期的认识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儒家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对中国人教育观影响非常大,自然参加成人教育的成人会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学习目的。而有一段时期,在“读书无用论”思想泛滥,“体脑倒挂”的社会,大多数成人则选择直接就业,以赚钱为目的。中国的民族性中,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当今社会,不仅重视人的学历,也重视人的能力,所以许多成人不仅选择学历教育,也选择了能力教育。 关于生态因子的性质和作用探讨: 在成人教育中,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这三种教育生态环境,组成多维复合的生态环境,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因素,分别满足成人生物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生活需要。当整个成人的教育生态环境由这三种环境交织融合组成时,就和成人教育相互作用,组成成人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竞争、协同进化和生态平衡或生态失调等复杂的情况和关系。 社会环境影响着成人学生的教育动机,成人教育参与者的动机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属于求知动力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作的要求;第二种需求仅仅是为了获取文凭,有部分成人学生为了提升职务、职称等原因而参与成人教育。第三种类型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取得精神上的享受。 成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成人学生的学习基础,成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从生源上看,成人教育的学生一般来自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各种技校的毕业生及已经踏入社会许多年的在职人员,年龄跨度较大。成人教育的学生也可以来自不同的阶层,如来自农村、来自企业、来自教师行业等等,而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历水平,不同的年龄,决定了成人教育学生无论在生活阅历、学习精力、原有的学习水平、接受新事物的水平与层次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判断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社会目的不同,成人教育的形式可以是政策教育、法治教育、人口教育、妇女教育、老年教育、家长教育、培训教育等等。我国现在仍有20%的人口属于是文盲和半文盲。依照教育法的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盲教育。因此,在某些教育不发达地区,成人教育担负起扫盲教育的任务。 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成人教育的民办非学历高校,与正规学历教育竞争的问题。民办非学历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教学内容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教育,但不具备颁发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资格的各类培训、进修、辅导、补习等非学历高等学校教育。 总之,事情的发展变化,协调失协都是与外部和自身的因素相互作用的。 二、成人教育生态的结构层次 (一)成人教育的宏观生态与微观生态 从宏观上可以看出,国家对成人教育是十分重视的。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成人教育纳到“终身教育”体系,而与此同时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将成人教育作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鼓励公民通过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教育;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进一步明确了成人教育的发展重点为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成人教育重点放在提升劳动者素质与业务水平上;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均将成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创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国家是把成人教育与其对国家的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的。就地方法规来看,我国仅福建、北京、上海三地制定了地方性的成人教育法规。 但是从微观上看,成人学历教育却已呈萎缩趋势。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231.7929万人,与2001年的719.0658万人相比,增长近2倍。相比之下,成人高校的招生却出现了“滞胀”,如2010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在读生总数为536.0388万人,而2001年在读生总数为455.9809万人,10年来增长不到80万。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成人学历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差、层次差、学历“水分大”的代名词。相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萎缩,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却如日初升,方兴未艾。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继续教育在国际化的发展上也加快了步伐,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依托本校优质师资与丰富底蕴,加强国际继续教育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二)教育的个体生态、群体生态 教育的个体生态属于微观生态。现代教育科学非常强调教育过程的个体化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而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教育对象——成人决定的。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以成人的方式指导教育的过程。诺尔斯认为成人自学者拥有着和正规学校的学生不一样的物质,他们能够系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认知能力,而且成人是一群主动学习的人。正是这样一群人影响着成人的个体学习生态。 中国的成人教育的群体生态系统有多种,具有中国特色。其成人教育的主体主要定位在普通高考落榜生、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职人员,甚至还有把军队的官兵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高校继续教育也是一种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网络,在网络系统中,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促进教育的生态演替,使教育的层次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使人才培养由基础向专深发展。 而现在远程教育更快捷地把分散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组织并加以协调,使教学得以实施,并且其实施的内容和方法更加有人性化,更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实施。 三、成人教育生态的规律 (一)成人教育生态的平衡与不平衡 1.成人教育的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 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不平衡。成人学历教育主要是指成人高考性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参加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类型有:远程教育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医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学习形式分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和函授、远程教育4种。但这类成人学历教育已经不断在萎缩,甚至被许多职业大学所取代。 但是现在的培训教育却方兴未艾,针对青壮年农民广泛开展的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技术员、企业职工进行岗位培训,而且这些培训教育也不能完全满足成人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势必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其平衡的标准就是适应社会、广大成人对求知、求学的需求。 2.成人教育课程与正规本科教育课程的不平衡 从湖北大学继续教育所提供的课程来看,多属于面向社会需求的,急需型的课程,如旅游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电力工程管理、应用电子技术、学前教育、物流管理、通信技术、数据技术、市场营销等。 而本科专业则侧重于哲学与基础学科:法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 正规本科的课程则还有基础和哲学方面的考虑,可能成人教育的举办者认为,满足社会的一般技能和学历需求就可以了,而人们追求更高、更精深的要求并没有完全被满足,另外所设课程也与某些本科实用性课程一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本科的教师。这种课程的不平衡必然会被人们更高的精神追求所牵引,从而向更高的平衡进发。 3.成人教育拨款的不平衡 这种拨款与收费并行的方法持续到20世纪末,此后成人教育学员的学费收入成了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成人教育本着“谁受教育、谁出钱”的原则,由接受成人教育的学习者支付学费。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函授和夜大学费、成人脱产班的收费、中小学师资培训费、专修班或联合办学的收费等,可以说成人教育基本上没有国家拨款。而高等院校学历教育拨款虽然偏低,但是国家也按照“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来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经费分配。 (二)成人教育的迁移、潜移和富集 成人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径流,即比较明显的迁移,也可以把这种径流看作是成人教育中的人员流动;但在微观上表现为潜流,即不明显的迁移,也可以说是成人学生思想上的迁移、道德上的迁移。生态学上的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意思是有益的或有害的物质,通过食物链而逐渐浓缩,使其含的浓度成几倍或几百倍的增长。 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和2010年工作计划的通报》记载,2009年,教育系统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249.31万人,与2008年统计数据比较,总人数增加300.10万人次。共有16.44万所职业、农村成人学校参与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这样的人口大规模的转移,与我国的城镇化经济策略是相合的,在城镇化中,成人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成人教育中,一个人的成就受文化传统、社会风气、大众传媒、兴趣价值以及家庭环境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比正规学校教育更直接和强烈。虽然有些文化上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当这种思想的影响被学生慢慢地沉淀,到一定的时候,可能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这也可以说是文化的富集作用。如当一个农村成人在不断地接受教育,到一定时候,就有可能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一个学历不高的学生,在不断的接受成人教育中,可能会超过比自己学历更高的人,达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 四、结语 成人教育的生态环境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成人教育是正规教育后教育,是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从其生态学中来探讨成人教育,给了成人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中国成人教育论文:浅谈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摘要】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变化正在显现若干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它既受经济、政治、社会变革及科技文化知识发展的总量和速度等系统外部条件的影响使然,又受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和探索中国成人教育变化演进的规律,有助于从总体上准确预测科学把握成人教育实践运动的发展方向和脉络,在推进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成人;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中国成人教育要想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使自己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增强自己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顺应时展的潮流,那么我国成人教育在应对社会变化这个过程中,必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 多元化和多样化 在世界成人教育发展大潮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对成人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正日益增强,社会各个层面对成人教育的参与和合作将更加充分。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行业团体、职业学校、成人文化培训单位、民营办学机构乃至于广大企业,将在政府的提倡、政策的引导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广开财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成人教育产品和多元化课程,强化服务功能,有效整合资源,从而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成人学习联盟及支持服务体系,为成人教育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使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走上多元化的道路。 办学规格呈多样化,既有多层次多规格的成人继续教育,也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有函授教育,也有自学考试,还有网络教育;有集中培训,也有实践考察;有学校培训,也有电教培训;有级别考试,也有职业资格认证等。教学活动多样化。教学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教学的内容着重于学员的应用,教学的组织方式既包括课堂的面授指导,更侧重于课堂外的观察、讨论、座谈、实验、实习、讨论、研究、协作、网上教与学的交流等,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提高教学的效能。办学形式多样化。按需要办学,如订单式培养、菜单式培养、套餐式培养、模块化培养等等。 2 开放化和产业化 按照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构想,政府将加大成人教育的开放和改革力度,使成人教育向所有成人、向全社会开放,机动灵活交替循环无始无终地为一切有教育需求的成人提供教育服务,从而成为21世纪成人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成人教育从公益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复合型转化。面对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类成人教育服务需求,政府将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将通过法人制度,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求学者,为就业、转岗、创业、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各类成人学习者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开方便之门,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持服务,按照等价交换、供求平衡、优胜劣汰等市场规则进行经营运作,走出一条规划、开发、品牌、服务、自律、完善、提高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3 自主化和终身化 随着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市场调节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下岗失业现象司空见惯视若平常。加之国家推行的一系列人事、劳动、医疗、福利、社保等制度的改革,成人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职业的可变异性,就必须提升自我的可雇佣性,从而自觉更新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不仅是成人教育的世界潮流,而且已成为各国政府的教育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开发世界最大、最丰富、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紧迫任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 4 社区化和网络化 成人高校将全面突破围墙,将教育向社区中心延伸直至边远地区的居民区和农村,形成集约化、社会化、合作化的办学态势。社区图书室、文化站、体育中心、娱乐中心、成人培训中心等各种社区教育设施和机构,将积极吸纳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集成社区教育功能,开展娱乐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教育、法律教育、民生教育、老年教育、妇女教育及青少年教育,使教育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融为一体。 为缓解庞大的高教需求与我国的优质高教资源非常有限的矛盾,未来成人教育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网、无线网、多媒体、数码光盘和电子课程等手段,建设资源丰富的教学网站和方便快捷的教务管理支持服务平台,大量开发基于B/S模式的网上练习考试系统,为各类成人开拓远程学习新时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将演绎为成人教育的主流形式。 5 高端化和国际化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成人专科教育的普及化和本科教育的大众化,伴随产业升级和高科技的更新换代的拉动,以及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中低层次成人学历教育的市场将逐渐萎缩乃至最终在省、地级中心城市走向消失,成人教育学历层次需求呈现向高端迁移的趋势。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落差,我国成人教育必须奋力拼搏,发挥文明大国的文化优势,自建和引进结合,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还要吸引外资独立办学,尤其是国内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企业,在教育走向世界方面负有重任,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发国外成人教育市场,努力提升成人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6 法制化和学科化 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将进一步确立并不断完善。成人教育将从关注数量到注重质量、从粗放式到精细型、从无序到有序、从恶性竞争到依法办学、从市场准入到过程监管认证督导实现一体化的根本转变,走向社会监督、齐抓共管、质量优先、责权分明、监控有力、自我约束、规范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在国际成人教育协会及其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下,成人教育众多科研学术机构、团体、刊物、成果和一大批热心的工作者和志愿者,已为成人教育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成人教育学将跻身于我国社会科学之林,成人教育的学术研究将活力倍增,理论研究更为系统,学术交流更加广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繁荣期和发展期,将有效促进成人教育办学的职业化、管理的专业化和发展的科学化。 综上所述,多元化和多样化、开放化和产业化、自主化和终身化、社区化和网络化、高端化和国际化、法制化和学科化将会成为中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纵然成人教育当前还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体制、规范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成人教育网络,有待于进一步革新教材,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开放灵活的成人教育体系。然而成人教育的发展是健康的,前景是光辉灿烂的。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成人教育将以其独特的教育类型和多元的教育形式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各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的专门人才,为建立学习型社会,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的繁荣和强盛做出更大的贡献。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幼儿舞蹈教学乐舞思想意义 摘要: 自商周以来,我国就注重运用“乐教“来陶冶人的情操,“乐”是舞蹈与音乐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但是当前我们的幼儿教育对音乐的重视远远大于对舞蹈的重视,所以运用传统乐舞思想,改变我们对幼儿舞蹈教学的认识,从传统观念的转变入手,重视幼儿舞蹈教学,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避免简单舞蹈动作的机械模仿,而是创造性地进行舞蹈教学,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审美品格。 关键词: 乐舞;幼儿;舞蹈教学 一、当前我国幼儿舞蹈教学面临的问题 为了让幼儿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当前幼儿教学中普遍存在各个学科内容盲目整合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量大的现象,从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丰富多彩,幼儿能够接触不同的知识,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往往是幼儿无法很好地体会、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老师没有教学重点和中心,幼儿也获得不了实质性的教育。特别是在舞蹈教学中,音乐学科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舞蹈却只能以舞蹈元素的形式穿插在其他活动中,所以当前的幼儿舞蹈教学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幼儿舞蹈教学是机械动作模仿练习。幼儿舞蹈是三至六岁的孩子的舞蹈活动,这一时期,孩子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善于模仿,所以很多幼儿园教师通过教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舞蹈教学,贬低幼儿对舞蹈的学习能力。简单的舞蹈动作不代表是毫无艺术美感的机械动作,而对这些机械动作的单一教学,并让学生反复模仿练习,不仅会让课堂无聊乏味,也很容易让幼儿对舞蹈课失去兴趣,体会不到舞蹈的艺术性。二是幼儿舞蹈教学是专业舞蹈课。当前幼儿舞蹈教学的另一个弊病就是过于高估幼儿的接受能力,运用青少年学习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舞蹈课程讲授,特别是在幼儿园教师编创表演舞蹈作品时,教师对部分幼儿进行舞蹈技能训练,强调舞蹈基本功,为了社会功利性而忽略幼儿的特性,会让孩子对舞蹈课望而生畏,更不能达到舞蹈对幼儿的兴趣审美意义。三是幼儿舞蹈教学是理论课。除了以上两种舞蹈教学的极端现象,幼儿舞蹈教学还存在教条式教学的问题。舞蹈教师没有注重幼儿的接受方式和舞蹈的特性,只是在讲台上枯燥地讲授舞蹈知识,不能让幼儿参与到舞蹈体验中来,幼儿舞蹈课堂成为了呆板无趣的知识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是因为国人对舞蹈艺术、舞蹈教学的认识程度不足引起的。我们普遍认为幼儿舞蹈教学只是教师带着幼儿活动身体,不必占用太多时间,幼儿教学还是要以知识学习为主,以实现幼小过度;但是舞蹈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也是丰富幼儿情感、培养幼儿审美的艺术,“舞蹈以其持久不断的运动有助于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发展,而且是最自然、最高雅的。”但是幼儿家长、甚至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没有认识到舞蹈对幼儿的重要意义,所以导致当前的幼儿舞蹈教学没有真正地在实践中落实,更无须论及发挥舞蹈教学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了。其实,舞蹈的教化作用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并应用到教育领域,所以幼儿舞蹈教学还需我们继承良好的中国“乐舞”传统。 二、中国传统乐舞思想 “礼乐”制度是中国自商周时期就出现的重要制度,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礼”和“乐”作为教育的手段,以礼教来规范人的行为,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乐教则通过音乐和舞蹈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情趣。“乐”这一概念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而是舞乐并兼,即舞蹈和音乐相综合的艺术形式。所以笔者所说的中国传统乐舞指的就是舞蹈与音乐齐头并进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但是自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西方教育的学科划分两方面的影响,诸如音乐和舞蹈等就逐渐分离开来,成为不同的两门学科。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两门学科分头教学而不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特别是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在幼儿园教学课程中,音乐已经成为了专门的课程,而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所占比重却越来越小。就当前来说,舞蹈元素通常体现在幼儿教学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健身类的自娱舞蹈,即全体孩子参加的,在每日固定的时间通过形体律动、儿歌组合、健身操等简单的舞蹈形式来进行身体锻炼;另外一方面则是表演性的艺术舞蹈,即教师通过选拔一些幼儿,通过有组织的教学训练,来编创排练舞蹈作品,以参加幼儿园活动或舞蹈演出、比赛等。上述的两种幼儿舞蹈教学都没有很好地把握幼儿舞蹈教育内涵,自娱舞蹈中舞蹈教学内容远远不够,舞蹈简化成了枯燥的健身动作,不能发挥舞蹈的艺术性功能,也不能让幼儿从中体验到舞蹈的乐趣;而艺术表演性舞蹈不能面向所有的教学对象,虽然通过练习和表演能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成就感,但是由于师资问题,某些老师为了舞蹈演出重视基本动作的反复重复,常常让幼儿云里雾里地进行动作的串联,不能很好地挖掘舞蹈的深层内涵和价值,所以我们有必要继承先人的智慧,将中国传统乐舞思想运用到幼儿舞蹈教学中来。中国传统乐舞注重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注重舞蹈对人的心灵的陶冶教育作用,所以在中国传统乐舞思想的宏观视野下,笔者认为,幼儿舞蹈教学首先要做到综合性,即综合音乐、游戏等教学内容,在幼儿教学中更好地、更多地体现舞蹈元素,让舞蹈能发挥其全面的、无穷魅力;其次是要注重舞蹈的内涵教育,改变枯燥的肢体动作训练,而是让学生体会舞蹈中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发挥舞蹈艺术对幼儿情操的陶冶功能。 三、中国传统乐舞思想对幼儿舞蹈教学的启示 一要改变幼儿舞蹈教师的传统观念。幼儿舞蹈教学不仅仅是外在的形体训练,所以舞蹈教师也不能只讲授简单的肢体动作,而是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体会到舞蹈对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受或者对故事的体会来用舞蹈的形式表演、表达出来,这样的话,我们的幼儿舞蹈课程就不是动作的单一模仿,而是感受感情的有效抒发,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舞蹈手段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情,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二要创新幼儿舞蹈教学方式。舞蹈的基础动作训练是幼儿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基础动作的训练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幼儿舞蹈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比如进行练习中,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没有耐心,教师可以通过”青蛙冬眠“的形象比喻吸引学生模仿青蛙的动作,还可以通过小小比赛的方式来看哪个小朋友坚持的时间最长,从而在音乐中让学生产生联想能力,并保证幼儿舞蹈课堂的有效组织和进行。而“地面压胯“这一动作训练不仅会让幼儿感觉得有趣,还会让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舞蹈对他们而言不再是枯燥的动作训练,而是像他们的童话乐园。这样的创新性教学方式也避免了幼儿舞蹈教学的成人化趋势,能够让幼儿充分体会属于他们的舞蹈乐趣。三要体现幼儿舞蹈教学的综合性。中国传统乐舞思想就是重视舞蹈对人的教育作用,坚持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型教学。所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综合其他学科内容使舞蹈教学丰富有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舞蹈教学,不能因为其他学科元素的加入而使舞蹈成为次要的陪衬。如进行舞蹈与游戏的综合课时,不能在游戏中穿插舞蹈,而是让游戏围绕舞蹈课进行,有时只是手段和过程,教学目的还是具体的舞蹈动作练习和舞蹈作品讲授,这种综合性的教学可以促进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发展幼儿智力。通过游戏让幼儿对舞蹈动作进行学习、思考,还可以通过联想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还可以在舞蹈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小结 我国的幼儿舞蹈教学仍然是艺术教育的薄弱部分,幼儿园教育本应强调把唱歌、活动、舞蹈融为一体,培养孩子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学习舞蹈、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奠定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舞蹈在幼儿教学中退居到次要地位,变成其他学科的陪衬和附属,舞蹈教学的比重更是少之又少,这就无法发挥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所以运用中国传统乐舞思想改变国人对舞蹈的传统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对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幼儿教师开展幼儿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舞蹈作为改革创新切入点,改善并提升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从而发挥舞蹈艺术对幼儿的教育陶冶作用。 作者:牟秀萍 单位:潍坊学院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幼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研究 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集合了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精神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加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促进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教学中,幼儿舞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到幼儿舞蹈教学中,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促进我国少数杂民族舞蹈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本文主要对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促进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途径。 关键词: 幼儿舞蹈教学;少数民族舞蹈;研究 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的人民结合本民族的特征编制出的舞蹈,并得到传承和发展,拥有久远的历史底蕴,是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重要内容。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学习者和传承者,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欣欣向荣。幼儿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接棒人,幼儿舞蹈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元素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同时,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中,有助于幼儿思维的扩展,提高幼儿对舞蹈多样性的理解,促进幼儿素质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作用 (一)丰富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到幼儿舞蹈教学中,对幼儿想象力的激发、幼儿舞蹈学习的积极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多数少数民族舞蹈都包含着一定的古老传说,因此幼儿舞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诉传说来调动幼儿的热情,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幼儿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领略各种少数民族舞蹈,加深了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学习的兴趣。 (二)增强幼儿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情感。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成员,应该坚持与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态度。幼儿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民族关系的思想培养,而相对于枯燥无味的数学、语文、英语等教育学科来看,舞蹈教学更受幼儿的喜爱。那么,为了提高幼儿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有利于幼儿了解各民族的舞蹈,感受到少数民族舞蹈的魅力,实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的有效结合,深化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例如,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对孔雀舞、傣族舞、筷子舞等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幼儿可以从中领略少数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风俗文化,萌发对少数民族的探知欲望,进而增加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感情。 (三)使幼儿形成对少数民族传统的敬意。少数民族舞蹈蕴含着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把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幼儿在少数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使幼儿体会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探寻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文化、风土人情,感受各种少数民族舞蹈魅力,萌生对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敬意。比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幼儿在葫芦丝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感受到傣族人民歌舞风氛围;通过锣声,感受拉枯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生活。 二、幼儿舞蹈教学中少数民族舞动的融入途径 (一)营造少数民族舞蹈氛围。音乐是舞蹈必不可少的工具,舞蹈往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才会更加有魅力,与此同时,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音乐。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对少数民族的融入程度,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的感染力,在不同的时刻选择合适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播放,提高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例如,在自由活动时间或者午休时刻,可以播放各少数民族欢乐的歌曲,让幼儿在积极的歌曲氛围中感受少数民族的魅力,渲染少数民族舞动学习的气氛。同时,幼儿舞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的游戏,调动幼儿的兴趣,运用游戏提高少数民族舞蹈融入舞蹈教学的质量。 (二)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在幼儿教学各环节。由于幼儿在幼儿园内有各种活动,有表演学习课、文化知识学习课、手工课等课程,如果单单只在舞蹈课上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思想教育,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应该结合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措施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到幼儿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表演课中,让幼儿穿上少数民族的服装、使用有趣的道具,跳简单少数民族舞蹈,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在文化知识学习课上,可以穿插一些少数民族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讲解,在扩展幼儿的素质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 (三)加强幼儿与家长间的互动,提高乐趣。家长是幼儿学习的第一任老师,进行幼儿舞蹈教育单靠教师的能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互动。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实现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家长应该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内容,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家长参与性,增强幼儿与家长互动,引导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从而提高幼儿对舞蹈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少数民族舞蹈服装、编制少数民族舞蹈动作等方式,让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来引导学生进行民族舞蹈学习,利用家长与幼儿情感的互动,提高幼儿的学习乐趣。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舞蹈是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对少数民族舞动的学习兴趣。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对丰富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增强对少数民族的情感,使幼儿对少数民族传统充满敬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少数民族舞蹈氛围、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在幼儿教学各环节、加强幼儿与家长间的互动等途径来促进少数民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 作者:杜琳琳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分析 【摘要】 自古以来,舞蹈就是一门艺术,学习舞蹈有非常大的作用与影响力。而对于幼儿舞蹈来说,在小时候培养他们舞蹈的教学,不仅能够让他们锻炼身体、感受舞蹈带来的欢乐,更能够促进幼儿对舞蹈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舞蹈天分与艺术情趣,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舞蹈的教学是适应新时代的产物,也是当今幼儿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如何正确和有效的发展幼儿舞蹈,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学 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许多学校和家长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习的目标与宗旨。而培养学生整体的素质就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时代正处于学习的开端,对于以后的人生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做好学前教育的幼儿舞蹈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舞蹈是结合幼儿身体的发育阶段所编排的舞蹈,许多舞蹈充满了情趣,富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无论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更加高雅的业余生活,舞蹈以其欢快的节奏与富有艺术力的形象为广大群众喜欢。幼儿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学习幼儿舞蹈对自身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学前教育的幼儿舞蹈工作,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审美情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新时期下,更好的研究幼儿舞蹈的教学工作,深入探究幼儿舞蹈教学对幼儿所起的作用,对于现代孩子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一、声情并茂、有声有色 舞蹈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与教师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把复杂的舞蹈动作或者语言简单化,在传授舞蹈的过程中,要耐心的给孩子们讲解舞蹈的涵义,生动想象的去讲解一些舞蹈中蕴含的内容。此外,教师要声情并茂,富有感情,带给孩子们积极热情的能量,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讲解去带动孩子们的热情,抓住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幼儿学习舞蹈来说,他们更多的是服从,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去模仿,教师作为引领者,要为孩子们树立榜样,从声情并茂的教学中让孩子们渐渐领悟舞蹈的魅力,从而尽情享受舞蹈,在舞蹈的世界自由发挥。 二、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舞蹈的学习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良好的舞蹈功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和长期的融合。幼儿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在刚开始学习舞蹈的时候,对于舞蹈需要体现的力道大小以及舞蹈的语言魅力还不了解,作为教师,要学会循序渐进,慢慢引导他们一步步学习,在有些孩子练习不够标准时,教师要学会宽容,把学习的进度稍微调低下来,合理安排舞蹈的学习进度,让每位孩子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宽容,从而热爱舞蹈,热爱老师。最终让孩子们在欢乐与成长中学到舞蹈。 三、重视个性、发展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这样。幼儿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懂的、不太会的舞蹈动作。因为有的孩子们可能天生在舞蹈的学习方面就有很大的天赋,而对于另一些孩子们来说,学习舞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对于学习较快的同学来说,可以安排他们去教一些学习较慢的孩子,同时让他们互相鼓励。此外,有的孩子可能适合比较机械的舞蹈,有的孩子则比较喜欢柔软的舞蹈,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不足,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潜能。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发展孩子们不同的特长,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最后互相学习和进步。 四、情感融合、相互交流 在孩子们学习的幼儿时代,是心灵对话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充满了内心的渴望,对于舞蹈来说,他们能够得到心灵的寄托。作为教师来讲,要懂得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孩子们深度对话,了解他们心中对舞蹈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想象,在听从了孩子们的想法之后,教师才会懂得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从孩子们的心灵出发,用孩子们真诚朴实的语言去与他们交流。通过老师与孩子们的交流,能够使孩子们充满自信的学习舞蹈,使他们充满满足感,从而对舞蹈充满热爱,对老师充满崇敬之情。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孩子们才会有更多的热情,也才会更多地与教师进行交流。 五、结语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纯真的,对于学习幼儿舞蹈来说,教师要时时刻刻谨慎,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声情并茂的教授,循序渐进的学习,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合理的学习时间,也要充分重视他们之间学习的差异,鼓励每位孩子不放弃,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给孩子们心灵的寄托。同时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的意志,从而让孩子们开拓思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学前教育的幼儿舞蹈教学走向正规化的人文化。 作者:刘征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渤海石油职业学院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舞蹈教学幼儿节奏感培养 【摘要】 对幼儿舞蹈的节奏感的培养能有效的开发幼儿的智力,也能促进幼儿的模仿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对幼儿的听觉、动觉能起到合理的培养。在这方面要注重舞蹈教学方法的正确,如果方法错误,对幼儿的正常发育有不利的影响,对幼儿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此要加以注重方法的正确合理。从而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强化节奏感的练习。本文以此做出相关的探讨,提出几点舞蹈节奏感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节奏;幼儿;舞蹈;方法 一、节奏感培养的特点 (一)丰富的感情色彩 幼儿舞蹈的节奏是一种富有生命的旋律,在人们运动中最为常见的是以情感情绪来进行表现,幼儿在进行舞蹈培养中,情感上会出现喜、怒、哀、乐、爱、恶、惧、恨。可见,对幼儿的舞蹈节奏的培养要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针对舞蹈的实际角度考虑,节奏上要以“欢快的节奏““舒畅的节奏”“悲哀的节奏”等进行分类。 (二)鲜明的民族、地区特色 在我国民族众多,五十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所拥有着五十六种不同的民族舞蹈,舞蹈的不同所富有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也是不同的,这些迥异的舞蹈节奏和韵律的不同形成了每个民族所特有的舞蹈风格,节奏所具有的规范性促进了各个民族舞蹈的千姿百态,也是每个地方民族舞蹈所具有的主要标志,可见,每个地区的民族舞蹈富有鲜明的节奏特点。 (三)突出的性格特怔 中华民族所富有的节奏特点也是一种民族的性格,每个舞蹈民族风情都带来各个地方的习俗,例如在我国北方,蒙古人民的性格如图草原一样心胸宽广,富有豪放,这些也都反映在他们的舞蹈上,粗狂、豪放,在我国江南则是“小桥、流水”,江南水乡风情也赋予舞蹈的温婉细腻、柔情。 二、如何加强幼儿舞蹈节奏感的培养 如何加强幼儿舞蹈节奏感的培养: (一)为所唱的歌曲配动作 在小班的幼儿最喜欢的可能就是边唱边跳。为了培养小班幼儿在节奏感方面的能力,一般教学中都有边唱边跳这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对幼儿教学的歌曲时间都很短,但是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有节奏感。这样的歌曲,在幼儿做动作时,很随意的就可以用几个动作来表现出来。幼儿在第一次进行学习时就可以通过这样来开发自身节奏感的天赋。其实边唱边跳的环节还可以方便幼儿记忆歌词,也可以增强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包括中班和大班的幼儿,也可以继续这样的环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协调肢体动作了。有时候也可以只是以唱歌为主要方向,可以不配上肢体动作。 (二)加强律动 幼儿在对音乐的节奏上的反映有利于对肌肉和身体的发展。幼儿自然的在节奏中模仿基本舞步,这样的律动也同时增加记忆力和动作协调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就具体情况适当的增加动作的难度。还有教学过程中很多游戏可以引发幼儿的兴趣,主要目的为是培养幼儿节奏性,因为游戏过程中是以节奏感性强的舞蹈动作为主。 (三)重视打击乐 乐器的训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影响。如铃鼓、小铃等乐器可以作为幼儿学习时的主要乐器,因为轻巧简单。对于乐器的训练一般教学都是以中班和大班的幼儿为主,其实小班的幼儿也可以进行培养。教学中,幼儿通过音乐的节拍来拍打乐器,渐渐地能够对节奏认知增强。 三、培养节奏感的策略 (一)舞以音乐欣赏作为前提,在理解中创造节奏感 因为不同的歌曲旋律所有的节奏也是不同的,幼儿需要对各类型歌曲的特征有一定的辨别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锻炼幼儿这一点。因为可以在幼儿跟着不同歌曲做舞蹈动作时,指导幼儿对不同类型的歌曲的节奏上的辨别。不同节奏的歌曲也有不同的情感表达,令幼儿自己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乐器,用不同的乐器来表达内心情感。这样的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增强幼儿对于歌曲的节奏上的掌控,以及情感上的细腻。不同班级可以根据各班情况组织幼儿们表演不同节奏乐段,来组合表达情绪。 (二)通过舞蹈即兴表演,创造节奏 优秀舞蹈家的必备修养就是能在即兴表演中也可以表现出艺术魅力感。所谓”即兴表演“就是指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根据出现的音乐做出舞蹈动作来表达内心感受。舞蹈可以展现出个人对于歌曲中情感的理解,通过舞蹈恰当的表演出音乐片段中的感情特点。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可以将”即兴创作表演“的方式加进来,调动幼儿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训练他们对于歌曲情感的把握。在指导幼儿学习舞蹈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将每个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后再细化的教给幼儿。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细节可以让幼儿映像更深刻,幼儿会积极的灵活的记忆。即兴创作中,舞蹈的动作细节融入其中,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 (三)以艺术形象的理解创造节奏,用舞台展示节奏课程成果 幼儿舞蹈教学所坚持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具有高素质的舞蹈表演,这就更要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幼儿们的节奏感培养,并引导他们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创作节奏、通过舞台表演展示节奏,对舞蹈教学做出更好的巩固。由于情境生动活泼,幼儿就亲学,乐学,能消除幼儿对教材的枯燥感和恐惧感,所以舞台展示多是对知识的系统性总结,有助于引发幼儿的思考。所以,艺术形象课件的使用,应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总之,以节奏课程理念为基础开发的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幼儿的不断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舞蹈教材的不断提高,是一种非常有效促进持续发展的教学方式。 作者:江玲 单位:江汉大学音乐学院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幼儿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能力培养 一、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为整个社会培养优秀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任课老师,他们不仅要学习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提高课堂活动组织能力,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舞蹈、美术、体育学习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为促进该目标顺利实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而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是其中之一,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更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幼儿教育担负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重任,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做好舞蹈、美术、体育等各项教学工作。为有效开展教学,离不开高素质任课老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合格的教师队伍,促进他们舞蹈教学技能提高,满足幼儿舞蹈教学工作需要。 (二)提高舞蹈任课老师综合素质。 衡量舞蹈任课老师综合素质的指标是多样的,其中舞蹈教学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指标。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促进任课老师综合素质提升,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促进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提升。 为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加强课堂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应该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实践锻炼,引导学生提高舞蹈专业知识技能,增强舞蹈课堂组织能力,能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幼儿学习舞蹈知识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升。 二、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缺失 虽然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注重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但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制约,目前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仍然存在不足,对他们今后从事教学活动也带来不利影响。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些学校在培养学前教育幼儿舞蹈教师队伍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分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舞蹈教学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舞蹈专业技能欠缺,音乐节奏感不强,影响教学活动开展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老师综合素质提高。 (二)舞蹈技能培养不足。 例如,舞蹈动作示范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动作示范和模仿不到位,动作示范过程中,手、脚、身体、面部的协调性不够,容易导致教学中动作不熟练情况发生,难以有效调动幼儿进行动作模仿和示范。其次,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不足,对幼儿的了解程度不够,不熟悉幼儿的心理特征,难以创造亲切、好玩、易学的幼儿舞蹈作品。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专业知识缺乏,舞蹈艺术修养不足,影响教学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提高。 (三)实践教学被忽视。 要想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但一些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学校演出活动不足,很少去幼儿园参加实践,未能与幼儿亲自交往,对幼儿舞蹈教学和排练的了解不足。由于缺乏实践,影响学生教学能力提升,对今后从事教学活动也带来不利影响。 三、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为应对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活动奠定良好基础。结合学前教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是为整个社会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为幼儿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创造便利。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首先,注重舞蹈基本功的训练。着眼于舞蹈知识和技能与教学能力的整合,满足幼儿舞蹈教育教学需要,体现舞蹈课程特点,重视舞蹈简单的知识和基本形体训练,对每个动作进行详细讲解,逐一训练,首先掌握正确的舞蹈站立姿势,然后进行形体基础训练,学习芭蕾和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增强学生身体和动作的协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和音乐节奏感,满足幼儿舞蹈教师所必备的素质。基本功训练时选取技能、技巧难度适中的素材,例如,腿的软度训练时选择压腿和踢腿,“跳”的训练时选择“一位小跳”,“翻”的训练时选择“踏步翻身”,“转”的训练时选择平转。其次,注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以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舞蹈为主,掌握舞蹈的动律特征,把握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色。从而训练学生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并提高舞蹈表演能力与鉴赏能力,为舞蹈教学和创编奠定基础。最后还要重视幼儿舞蹈学习,学习幼儿舞蹈理论和教学方法,包括幼儿律动、集体舞、表演舞等,了解幼儿舞蹈教学方式,为以后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二)口传身授,培养学生教学技能。 将舞蹈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一边讲解和体会,一边开展舞蹈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理解并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学生教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且语言表达应该口语化和通俗化,简单易懂,适合幼儿语言特点。确保语言准确、生动、亲切,动作讲解和知识传递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也让学生容易记住,并且语言要亲切,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另外还要注重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由任课老师示范,让学生模仿和训练,并在模仿过程中重新组合,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舞蹈教学效果。 (三)创新方法,培养舞蹈创编能力。 研究并熟悉幼儿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动作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创编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舞蹈,让他们感到亲切、易学、好玩,在充满乐趣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幼儿舞蹈。另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要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专业修养,掌握舞蹈理论,在舞蹈基本训练和教学中,合理安排舞蹈创编课,让学生掌握舞蹈创编的规律、特点,把握创编技巧。学会确立主题,合理编排形体动作,设置舞蹈表演的每个环节,对舞蹈短句进行组合,然后通过加工处理,形成稳定的舞蹈组合,完成舞蹈创编任务,有效指导舞蹈创编和教学。 (四)注重实践,改进教学考评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教学中应该注重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例如,参加学校演出活动,由教师编排,学生上台演出,展示学生的舞蹈表演技能,发现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参加实践锻炼,亲自与幼儿交往,体验幼儿舞蹈教学和编排工作,增进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在实践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弥补理论学习的不足,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学校应该尽量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参加实践锻炼,首先听课,然后过渡到上课,帮助幼儿园教师编排舞蹈节目,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课堂组织能力和幼儿舞蹈创编能力提高,为以后开展幼儿舞蹈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还要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起来,培养会舞蹈、能编排、善于教学的综合型人才。将学生的教学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分为舞蹈基础和舞蹈实践两个部分,全面考核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教学能力和创编能力,更为有效的指导教学工作,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四、结束语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为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将来更好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测策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推动教学工作规范和系统进行,提高学生舞蹈技能和教学能力,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为学前教育培养更多优秀、合格的人才。 作者:蔡霞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幼儿舞蹈教学中兴趣培养 一、充分幼儿引导认识舞蹈的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应该认真培养幼儿的美学素养及意志品质。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抽象的观点,自然是不能让他们深刻的了解到的。所以需要授课教师,通过他们的方式,以幼儿的角度去分析这种问题,例如,可以采取玩中寻乐的方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逐步的认识到,舞蹈的学习是有趣的,是能够很快学会的,他们在没有了这种担心之后,自然地会很快的学会一些舞蹈技巧和舞蹈动作。应该以开发幼儿智力为中心逐步培养幼儿的兴趣。幼儿的舞蹈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最后主要的是把握住学生的心里特点。使得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是一种学中取乐的特点,宏观上使得幼儿能够在舞蹈的学习中,通过借助肢体动作,感受音乐及舞蹈的美学美,培养美学素养;微观上,又能通过重复的肢体动作锻炼培养幼儿的坚持的精神,不断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品质。 二、将兴趣具体化,注重题材的选择 能有效的将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由短暂兴趣转换到稳定兴趣,这是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磁材的选择问题。对于幼儿的身体的发展,应该结合幼儿身心特征,在舞蹈内容选择上,要通过对幼儿的沟通和交流,并要紧密结合幼儿爱好和习惯,不能只是一味的遵循成人化的思维模式,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内容的选择。突出体现较强的生动性、舞蹈动作的活泼性、舞蹈学习的趣味性及模仿性较高的为主。如《摘葡萄》这一舞蹈的学习,通过学生服装的该进,使得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装扮,让学生扮演形形色色的果农形象,在激发他们兴趣的同时,能够在比较开心的氛围下更好的传授他们动作,以培养幼儿的成就感。另外,对于有的幼儿,他们或许没有跟上节奏,就会出现不愿意学习的心里。这时,授课教师则要亲切倾听幼儿心声,明确他们的兴趣重点,通过不断的调整教学方式,培养他们更强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教导,来创造良好而条件,他们或许不想只是这样单纯的学习,希望能够更容易的学会。因此,授课教师则可以开展诸如涉及到相关的室外活动,也可以通过对相关视频的播放观看(如《可爱的太阳》、《风吹大地》、《洗手帕》等等),引导他们能够保持较强的持续性。 三、注重情境的创设,不断地鼓励和肯定 如《小鸟儿》这一舞蹈的学习与练习,授课教师通过音乐的播放,加上学生小鸟的装扮能够使得自己充分的融入到“小鸟舞蹈”的氛围,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舞蹈的乐趣,也可以通过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自由的创作舞蹈动作,加上授课教师的指导,形成系统的舞蹈教学。巩固了幼儿的舞蹈兴趣的同时,更利于情感的加深。应该说,幼儿的学习实在不断地鼓励和激励下逐渐的学习出来的,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的肯定,这样才能对一种事物的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他们对教师的鼓励当做是积极的投入,心里的兴奋逐渐表现在学习状态上。幼儿舞蹈的学习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儿所产生的喜爱与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于兴趣的指引。舞应该逐步通过兴趣的培养,转变成兴趣教学。他们对舞蹈学习的好坏,充分体现下对授课教师的认可程度,他们对于增强身体协调性及柔韧性只能是表现在学习的程度上。然而这种学习,如对于小天鹅芭蕾的学习,他们如果只是了解到的是练习舞蹈中的苦,而没有认识到在学习小天鹅中的快乐,能够认识到小天鹅的自己只有通过还好好的练习,才能跳的又好看又高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这样虽然他们没能及时理解,但他们的表现就是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动作的学习和练习。 四、总结 对于幼儿舞蹈的学习,重点不是在动作的学习上,而是在对于舞蹈的热爱程度上,对舞蹈的兴趣上,因此,幼儿舞蹈的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导,难易结合,并不断地深度挖掘幼儿兴趣,使得他们的兴趣能够是持续稳定的,即永远保持对舞蹈的新鲜感。 作者:丛佳薇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青少年宫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幼儿园舞蹈教学策略 一、幼儿舞蹈兴趣培养策略 和舞蹈学校专业训练不同,幼师舞蹈教学是幼师对幼儿教育舞蹈的职业训练,重点是在于向学生传授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兴趣是教学中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幼儿正处在一个探索新事物和认识新事物的时期,所以兴趣的培养也是舞蹈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一)建立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 将进行舞蹈教学的教室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因为学生的年龄小,对身边事物的认识,都是喜欢美的、可爱的,所以让幼儿们在美的环境中进行舞蹈的学习,可以更快的培养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这个良好的、美的环境可以是:在舞蹈教室中铺上干净的木地板,可以让幼儿在做舞蹈动作时不易滑到;在教师四周都装上明亮的镜子和把杆,可以让整个教室的光线变好,也可以让幼儿在做基本功训练和舞蹈动作时能够看到自己的动作,知道自己哪里不到位;在教室的四周可以贴上一些丰富多彩的儿童跳舞的贴纸和图片,让幼儿们进入教室里会产生一种想跳舞的兴奋感。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和产生积极性。 (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幼儿学习舞蹈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可以让幼儿们通过喜欢上舞蹈教师,从而能喜欢上舞蹈。这就要求幼师们要有一颗童心,能够随时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状况,让自己能处在儿童的世界里,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幼师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示范,来让幼儿通过模仿动作来学习,这样可以让幼儿能产生一种对优美舞蹈表演的向往,幼儿就能有学习的欲望,也不会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产生乏味的情绪。此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过分地偏爱某一个孩子,也不能总是批评一个孩子,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舞蹈教学中根据儿童特点编排动作。 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舞蹈创编动作,这些动作要生动、形象,要让幼儿在教学中能更加容易地接受。因为幼儿正处在一个身体发育的时期,所以教师们要根据幼儿的身体特征,适当的调节舞蹈动作的幅度和运动频率,由此来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让幼儿身体能更好地发育。此外还可以让幼儿进行动作的规律性训练,让幼儿能够对舞蹈动作形成记忆,以此来增进幼儿对舞蹈知识的掌握。幼师还可以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使之更加地简化,更适合幼儿的学习。在教授学生舞蹈动作时,不仅要注意幼儿的身体平衡性,还要让幼儿有一个创造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幼师的适当引导下,将一些事物创造成新的舞蹈元素,让幼儿既是舞蹈的编排者,也是舞蹈的参与者。只有利用这些措施,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整体水平。 (四)利用音乐来营造舞蹈教学的氛围。 因为现在幼儿处在一个认识新鲜事物的阶段,所以对复杂的事物不太能接受。音乐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一种语言,而且跟着音乐跳舞是幼儿的天性,所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旋律简单、节奏分明的音乐,这样就能够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例如:现在在幼儿中最火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就十分的轻快、动感,将这首音乐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去,搭配上经典的舞蹈动作,这样就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总结 舞蹈教学是幼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幼儿舞蹈教学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要不断地总结舞蹈教学的教学经验,找到有效的幼儿舞蹈教学方式,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完全地激发出幼儿舞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幼儿们能够参与到舞蹈教学的编排中,调动他们舞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顾鸿燕 单位:临泽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幼儿园舞蹈教学浅析 一、幼儿园舞蹈教师要着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舞蹈教师要下工夫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练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以往那种上大课,教师在前面讲解,幼儿在下面毫无动力地像木偶一样操练的状态。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幼儿,备课要备好幼儿,一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将幼儿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笔者在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时,发现大多数幼儿都喜欢新疆舞蹈,于是就有针对性地找了几首新疆歌曲,让幼儿进行赏析,并把其踏点步及拍手托帽的舞蹈动作进行详细地分解讲授。当幼儿对这些简单易学的舞步掌握之后,笔者就提倡他们进行创新性舞动,只要能合上节奏,随意发挥,幼儿都跳得特别起劲儿,从而也锻炼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舞蹈教师要把每一个幼儿当成一座宝藏,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材施教是由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历史几千年而被证明正确有效,只是随着当前教育呈大班容量的走势,幼儿多了自然就给因材施教增加了难度。所以,教师为了赶进度,就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让所有的幼儿都保持安静,进行舞蹈内容的讲解,幼儿处于极为被动地听讲状态,而幼儿生性又好动,所以经常会受到批评,失掉了学习的乐趣,导致一部分幼儿厌学、叛逆。幼儿舞蹈教学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争取让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取知识,得到长足的发展。笔者认为,每一个小朋友都是一座宝藏,教师要努力寻找其身上的亮点,激发每一个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快乐当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特长,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舞蹈是有灵性的运动,需要实践,更需要创造,只能把自己真正沉浸到肢体的运动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舞蹈的内涵,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 (一)即兴编排的舞蹈可以更好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笔者一直认为,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表情达意。作为舞蹈教师,我们要为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创设情境,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状态下进行即兴编排与创造。在我们幼儿园有一个课间操的整队音乐,幼儿踏步往一起集合,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放弃自己所玩的活动来做这个重复的踏步运用。笔者就突发奇想,让每一个小朋友都想象成自己是会跳舞的小鸟,双臂张开,一会儿向上飞、一会儿向下飞、一会儿向左飞、一会儿向右飞......比一比,谁最先飞回到自己所在的位置上。结果,瞬时幼儿变作了快活的鸟儿,运用自己想的即兴动作飞回到了位置上。这就表明+只要教师发挥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给幼儿编排的灵感,一定可以高效而快乐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幼儿舞蹈教师要通过情境设置来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环境可以感染人,也可以塑造人。笔者就经常会为幼儿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来进行授课。笔者会对幼儿进行引导式教学,为幼儿准备好各种各样的舞蹈材料,以满足其主动学习的欲望,如想要让幼儿跳一跳新疆舞的话,笔者会为幼儿准备哈达、有棒子的红绸带,手花巾和手环等,女幼儿们会把带有金片的披风绑在头上,蒙信眼睛,做新娘状舞蹈,而男幼儿就会拿起手环,绕着女幼儿转圈圈......教师所给的材料引发了幼儿的舞蹈激情,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场面里,连教师都想不由自主地舞上一段,从而把课堂还给幼儿,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舞蹈教师要注意每一个幼儿的特性,构建多元化的幼儿培养标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幼儿。每一个幼儿的舞蹈基础都是不同的,舞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照顾到每一个幼儿的学情,构建多样化的幼儿培养目标,力求在同一节课堂上,不同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到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再运用多样多样的授课方法来引导幼儿参与课堂,让幼儿在充满快乐与自由状态下,学习新鲜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肢体协调能力,并且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幼儿的舞蹈素质。笔者在进行舞蹈赏析课时,总是会让幼儿不由自己地深入其中,首先会让幼儿感知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动作,然后播放一些经典的舞蹈曲目,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段学习跳一跳,从而让幼儿以自助学习的形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体会学习的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其实舞蹈教学就是让幼儿找到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我们要通过舞蹈教学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的个性,给其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机会。舞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幼儿之间的个体化差异,尤其要重视那些舞蹈天赋不是很好的幼儿,他们有时候会因自卑而不敢表现自我,从而失掉了感知音乐之美和舞蹈之美的机会,如果任其发展的话,还会引导一些心理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舞蹈活动,满足幼儿的自我表现,从而更好地提升其能力,塑造其品格。笔者总是会给那些不擅长跳舞的幼儿表现的机会,并且会运用好带差的形式进行小组练习,从而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体现到舞之乐趣。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自觉地把激发幼儿的兴趣作为首要教学目标,给予幼儿一些选择的权利和积极参与课堂的机会,要让每一个幼儿亲身感受到,舞蹈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解放手脚,还能够解放头脑,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舞蹈教师一定要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当作己任,注重激发幼儿的内驱力,变被动讲解为主动参与。教师要把每一个幼儿都看作是一座宝藏,努力挖掘其优点,进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特性,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培养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根据幼儿的特点来进行备课、授课,让每一个幼儿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作者:张冬梅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第二幼儿园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幼儿园教学中舞蹈教学论文 一、舞蹈教学的价值阐述 舞蹈是可以不断地展现美、塑造美,对培养幼儿的形体大有好外,舞蹈教学在幼儿健康性格发育和形体塑造上都具有积极的功效。舞蹈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还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功能、社会功能,具有多重价值,如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等等。幼儿在舞蹈学习方面是有自主权的,幼儿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如民族舞、现代舞、拉丁舞等等,不管是哪一种类的舞蹈都可以通过基本的训练来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其体质,从而对其终身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学习《纲要》过程中,我深切地意识到幼儿的教育一定是把美育发挥得极致,从而使其能够促进幼儿健全的人格形成,丰富其情感体验及纠正其价值倾向。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主要在乎的价值有变化快、竞争、神性、新奇、刺激等,从而在课程当中体验帮助他人、肯定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等作用。只要幼儿能够找到这些点,并且满足幼儿的需求,就很容易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改为主动去学习。 二、舞蹈教学对幼儿学习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幼儿的主动性 在幼儿园的舞蹈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多鼓励幼儿,让其在舞蹈的学习中看到自己的亮点,提高自己的能力,快乐地进行舞蹈,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其努力奋斗的的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可以说,幼儿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幼儿实现高效学习的途径。笔者在舞蹈的课堂上,通常会利用一些课堂小活动来促使幼儿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幼儿们两两结小组,或者全班分成两个大组进行比赛,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同时,幼儿园里还配备有多媒体,可以集图片、视频和声音于一体,让幼儿在快乐当中学会跳舞,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潜能 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认为,幼儿园的教学除了要教给幼儿一些必备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幼儿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整体综合能力。学习舞蹈可以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能够迎难而上,加强其肢体练习,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幼儿会在学习成就感的激励下,开始认真学习并欣赏舞蹈优美的动作,再一板一眼地紧跟着学习,提升幼儿内在的音乐素质。最后,当幼儿把舞蹈动作烂熟于心后,就可以跟上节奏,一遍遍地进行表演,最终达到肢体与情操双向提高的目的。 (三)幼儿园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启其学习热情“阀” 成功的教学不是对幼儿实行强制,而是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在开启幼儿的热情阀,通过动作、眼神和肢体动作来表现其艺术情感,通过节奏鲜明、有组织、程式化的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舞蹈学习是一项非常枯燥的事情,需要幼儿在兴趣的激发下,有着坚强的毅力才能够成。幼儿园教师只有激发了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才能组织好课堂,上出高质量的舞蹈课。纵观古今,所有在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都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运用新鲜的教法来使幼儿着迷。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更有助于幼儿理解舞蹈的内涵。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采用趣味性的导入形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对幼儿的吸引程度。 三、在幼儿园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要运用一些舞蹈活动 (一)幼儿园教师要确立多元化的舞蹈课堂培养标准 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的舞蹈基础,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做到正确引导其价值观,要运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幼儿的跳舞兴趣,确立每一个幼儿依据自身水平的学习目标,从而以目标为导向,激发幼儿持久的学习动力系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要做到分层教学,在教学中以多种方式来引导幼儿参与课堂,注意不同学情的掌握,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排练,让幼儿的学习内容很充实,学习方式极为多样,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学法的训练,以尊重不同幼儿的自尊心,提高其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让幼儿真正沉浸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其舞蹈素养。对小朋友来说,舞蹈教学要成为幼儿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教师要通过舞蹈教学活动来发挖幼儿的潜能,以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从而给幼儿一个主动学习、探究新知的学习机会。 (二)幼儿教师要让幼儿转化学习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增强其学习的内驱力 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幼儿积极学习的动力,也是变被动学习知识为主动求知的重要前提。幼儿园的舞蹈教师首先要改变之前传统的教育思想,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观念,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幼儿,多做一些课堂活动。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先从思想入手,采访一下幼儿的学习在的学习愿望,从幼儿的需求出来,将舞蹈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我认为,幼儿教师要自觉地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多给幼儿一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课堂,解放幼儿手和脚的同时,更要解放幼儿的头脑,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是早在春秋时期就被孔子提出的教学理念,可是由于幼儿园班容量大,性格活泼好动,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幼儿在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失去了自己个性化学习的机会,所以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幼儿学习起来的兴趣低下。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给幼儿自己学习的机会,鼓励幼儿主动学习,使舞蹈得到升化,真正起到陶冶其情操的作用。可以说,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作为幼儿舞蹈教师,我们要为幼儿搭建一个自由宽松的舞台,激发其富有创意的思维,从中感受到快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教学在幼儿时期的价值很大,教师在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其多参与课堂上的一些活动,亲身体验课堂,体会舞蹈的乐趣,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真正的幼儿课堂一定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幼儿成为舞蹈学习的小主人,从而提高舞蹈教学在肢体训练和情感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作者:曹敏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第二幼儿园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启蒙教育视角下幼儿舞蹈教学论文 一、立足幼儿特点,巧用方法,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偏向技能目标,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为了让幼儿掌握规范的舞蹈动作,教师开展强制性、重复式的枯燥训练,致使学生学得辛苦、无趣。其实,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目标并非单纯地训练幼儿的舞蹈技能,而是促使其体会到舞蹈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与提高幼儿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在创编舞蹈时,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特点,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通过幼儿视角感受各种形象与角色,将故事情节或小品巧妙地融入舞蹈中,使舞蹈教学游戏化,并运用肢体动作灵活展示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使之更具故事性、灵活性与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舞动起来,感受到舞蹈的乐趣,避免了单纯灌输与操练带来的厌烦情绪。如在教学“吸腿跳”的舞蹈动作时,笔者让幼儿把一条腿当成“树”,另一条腿当成“小猴子”,玩“猴子爬树”的游戏,比一比哪位幼儿的“猴子”爬得又快又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表现欲。 二、遵循幼儿规律,科学训练,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幼儿的肌肉、骨骼都十分稚嫩,所以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身心特点,立足启蒙教育视角,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展开科学的训练,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学习趣味,培养幼儿的舞蹈感知力,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首先,由形象入手。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身体协调性,幼儿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启蒙教育,从身体认知与形象入手,增强幼儿身体感知能力与感性认识。如教师可以借助儿歌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头、腰、肩、腕等身体部位;其次,由日常生活入手。如在教学舞蹈“小鸭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鸭子的嘴是什么形状的,鸭子是怎么走路、吃东西的,然后让幼儿试着模仿鸭子的动作,比一比谁的动作更标准,以提高幼儿观察与辨别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还可以逐步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使他们的舞蹈动作更准确、更熟练、更优美。 三、尊重幼儿差异,鼓励创造,发挥幼儿的舞蹈个性 舞蹈不单只是动作模仿,还是创造性的艺术,需要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表现,进行想象升华。但是,在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差异性,采取统一标准,缺乏创造意识与个性,所以导致部分幼儿因动作难度大、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敢表现,失去学习兴趣。在启蒙教育视角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搭建宽松自由、自主表演的舞台,给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解放幼儿的头脑与手脚,让幼儿能主动参与舞蹈活动,最大限度地释放幼儿的创新思维与个性潜能,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舞蹈材料或道具,营造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的舞蹈激情,然后要求幼儿伴着音乐节奏即兴舞蹈,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一来,幼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舞动起来,感受舞蹈的快乐,提高学习舞蹈的信心。如女生可以用“披风”绑头,表演新疆舞;男生可以选择“手环”当“手鼓”,配合女生做“转圈”“踮步”等动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启蒙教育视角,尊重幼儿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方式,使舞蹈学习游戏化、趣味化,让幼儿爱上舞蹈,更好地发展身心,培养协调活动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个性。 作者:黄芳 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幼儿园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舞蹈教学幼儿园论文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特点及作用 幼儿舞蹈教学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它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在节奏、动作以及娱乐中提高了模仿的能力,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加深。第二,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当众表演的锻炼,很多幼儿渐渐克服本身内向的性格,增强了自信心,也开阔了眼界。第三,舞蹈教学有助于幼儿健康发育、塑造良好体形以及提升整体气质,舞蹈有促进幼儿骨骼发育、帮助消化等作用,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第四,幼儿园的舞蹈教学一般都是结合经典童话故事和典故进行的,潜移默化中使幼儿接受并热爱美好事物,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使他们渐渐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绥化市幼儿园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幼儿舞蹈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对幼儿园舞蹈教育目标的认识上,有许多教师认为就是为了参加舞蹈考级或比赛,可见在实际的幼儿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幼儿舞蹈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舞蹈教学的在幼儿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只是一味地鼓励幼儿参加考级或比赛,忽略了对幼儿人格、身心健康的培养。 (二)幼儿舞蹈教学途径单一 在绥化市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以课堂教授形式为主进行舞蹈教学;只有少数教师会在课外活动中进行舞蹈教学,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和使用电化教学的模式进行舞蹈教学的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大部分舞蹈教师受限于课堂教学,和其他课程并没有差别,发挥不出舞蹈教学的特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他们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舞蹈教学,不同水平的幼儿并没有选择的机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幼儿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幼儿舞蹈教学的设备较差 在舞蹈教学设备的调查中,10%的教师所在的班级有电子琴或钢琴,3.3%的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电视,83.3%的教师所在班级有录音机;而只有3.3%的班级在舞蹈教学课中有多媒体的使用。专业化舞蹈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得舞蹈教师在授课时受到局限,幼儿对舞蹈课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幼儿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对幼儿舞蹈教师的调查发现,绥化市幼儿舞蹈教师在学历方面,37%的教师是本科学历,43%的教师是专科学历,还有20%的教师是中专及以下学历。因此,绥化市幼儿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有很大上升的空间。教师的专业构成比例如下:56.7%的教师是幼教专业毕业的,而舞蹈专业的教师占30%,另外,13.3%的教师是其他专业毕业的,其中部分幼教专业的教师在工作后参加了舞蹈专业的继续教育。因此,绥化市的幼儿舞蹈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绥化市幼儿园很多舞蹈教师都是外聘的,他们即使经过专业的舞蹈教育和训练,但在幼儿教育和幼儿心理等方面和专业幼教教师还有一定的差异。 三、提升绥化市幼儿园舞蹈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幼儿舞蹈教学的目标 舞蹈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幼儿舞蹈教学的目标,舞蹈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更是为了幼儿的健康发展,陶冶幼儿的情操,丰富幼儿的课余生活。教师不应该只从考级、比赛的出发点去进行舞蹈教学,因材施教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要注意观察不同幼儿的兴趣方向,针对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因素,给幼儿选择不同的艺术类别,让他们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赋。另外,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将重点放在幼儿舞蹈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上。 (二)多种途径开展幼儿舞蹈教学 在幼儿园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教学,避免单一的方式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舞蹈欣赏、舞蹈示范、音乐欣赏、模仿和想象、舞蹈编排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运用,让幼儿的大脑高度集中来支配自己的身体,表达丰富的动作和情感,集体舞中各种队形的变化也帮助幼儿提高记忆力。例如在幼儿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听到节奏明快的音乐会随之舞动的天性,在唱到“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地抱抱我”这句歌词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表情和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出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使幼儿加深对歌词的理解,提高幼儿的接受能力。 (三)改善幼儿舞蹈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园应提高对幼儿舞蹈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学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幼儿园自身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出舞蹈气氛,利用吃饭、课间娱乐、午睡后等时间为幼儿播放音乐,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经常为幼儿播放舞蹈类的视频,在生活中随时去引导、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幼儿园还可以设置专门的舞蹈区域,通过增加对不同风格舞蹈服饰、道具的投放等,鼓励幼儿穿上自己喜欢的舞蹈服饰,大胆自由地表演快乐的舞蹈,给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四)加强幼儿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 幼儿园舞蹈教学的长效发展,必须依靠高素质、专业型的教师队伍。绥化市大部分的幼儿园舞蹈师资力量依旧比较薄弱,部分教师缺乏专业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及专业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幼儿教师的文化修养也有待提高,因为舞蹈不仅涉及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还和其他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幼儿园应当注重培养或招聘全面型、高素质舞蹈教育人才,为幼儿的舞蹈教育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现有的幼儿舞蹈教师也要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嘴勤就是教师经常要在舞蹈教学中为幼儿讲解舞蹈要领和注意事项,手勤就是要多动手纠正幼儿的不规范的舞蹈动作,腿勤就是要经常去每个孩子面前进行指导。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加上高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提升幼儿舞蹈教学水平的良策。目前,绥化市幼儿园的舞蹈教学正在朝着积极改革的方向发展,提高聘任幼儿舞蹈教师的门槛,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逐渐提升幼儿舞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的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切忌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与塑造幼儿的个性,使其全面而协调地发展,从根本上提高绥化市幼儿舞蹈教学的水平。 作者:张蕾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基于创编能力的幼儿舞蹈教学论文 一、幼儿舞蹈教学创编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培养好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 由于学前专业教学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大多面对的是幼儿,所以掌握幼儿舞蹈教学的教学和创编能力是十分主要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 除了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舞蹈创编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我们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将舞蹈编排的有其特定的特点和规律,舞蹈是人们将通过大脑的客观生活,经过一些艺术加工后,再现出来。经过艺术加工后,它比原型生活的更高、更美、更加的集中,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使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感染力。 (三)教学要坚持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的大原则 学前教育的舞蹈课应该在适用性、科学性、指导性的大原则下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严格的要求,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下,增强专业意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才华,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幼儿舞蹈教学中创编能力的培养方法 舞蹈的编创能力是在学生对舞蹈热爱的基础上,通过舞蹈的表现张力,尽情表达自身情感的创作过程。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编创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激发小朋友自身的模仿力、表现力及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园小朋友自身的年龄特点,在舞蹈教学中时刻引导学生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舞蹈产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教学生基本动作的时候,首先应该我们只有激发起孩子们的热情,才能提高孩子们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教少儿做舞蹈动作时,给学生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如学习骑马的舞蹈动作时,蒙古人在草原上驰骋的视频可以播放,让学生们可以领悟到草原人民的生活习性。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编创能力提供基础 人们都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是具有创造力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留给小朋友充分的想象空间。而舞蹈又是一门音乐、身体动作、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体的综合表达艺术,这些特点体现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则可以很好的开拓小朋友对新鲜、变化事物的感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当孩子们经过基本舞蹈课程的学习之后,已经具有一定的舞蹈表现能力,教师可以考虑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加入小朋友的即兴表演的环节,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模仿力以及表现力。比如,老师可以选择节奏性强、欢快的曲子,并且引导学生去感受曲子想要表达的情景,鼓励孩子们一起手舞足蹈表现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曲子,让小朋友们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发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尽情表现。在即兴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会惊喜的发现小朋友有着极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大脑支配能力,可以不断的模仿不同的动作,并且在这些动作的基础上不断展现出自己的理解。 (三)形象化教学,增强学生编创能力 舞蹈是一种集音乐、情感、表现力于一身的艺术,培养编创能力的前提是让小朋友们掌握一些舞蹈的基本技巧和动作。幼儿舞蹈是一种既包含情趣又具备声音的一种艺术运动,他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学习舞蹈不能单靠一味的枯燥学习,在学习舞蹈课程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学习各民族的舞蹈就要掌握不同的舞蹈技巧,藏族舞蹈弹簧步,新疆舞蹈则需要掌握踏垫步和手腕的转动。这样学习舞蹈就会非常的容易,幼儿就可以对舞蹈学习产生兴趣。有些教师在教授基本动作时,教师往往采用注入式练习方法,让幼儿反复的进行联系,由于动作比较枯燥,反而让幼儿对舞蹈课程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有的甚至使幼儿对学习舞蹈彻底失去了兴趣。我们在教学时,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形象化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教学,将一些枯燥的舞蹈动作变得富有生机。教师可以多采取一些比喻的方法,让幼儿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多多领会舞蹈之中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们的舞台感 舞蹈它是一门表演艺术,所有课堂上的学习都是为了有机会可以进行展示,展示其实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利用一些机会将幼儿组织起来,进行舞蹈的展示,拓展孩子们的实践平台,比如在特定的节日:如儿童节、国庆节,可以组织一些汇报演出,将孩子们的舞蹈作品搬上舞台。请来家长让他们感受到孩子们舞蹈的快乐。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舞台感,让他们敢于登台,敢于展现自己,当家长和教师在演出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们的鼓励时,可以让孩子们建立自信心,也更能激发学习舞蹈的热情,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走入作品中,让舞蹈角色更加灵动。 三、结语 舞蹈是一种可以将思想感情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动态艺术,它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加的欢快、活泼。幼儿舞蹈教学具有全面推动少儿素质的潜在优势,比如在提高少儿智力、身体素质、道德修养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舞蹈教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舞蹈教育的一些策略,引导幼儿爱上舞蹈课程,并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作者:孙俏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艺校舞蹈教学与幼儿舞蹈综述 1、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舞蹈技能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影响到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大众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高中生对舞蹈学科不甚了解,也未接受过系统的舞蹈培训。从现在的高校招生制度来看,高职院校招收的大专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舞蹈基础薄弱。 所以,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舞蹈教学来说,扎实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那么,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舞蹈教学开展实践,幼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所以,学校舞蹈教学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舞蹈技能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舞蹈技能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提供专业上的保障。 2、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舞蹈知识 新世纪以来,教育界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的关注,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和修养对于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全胜任舞蹈教师这一职业,也关系到学生将来是否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科学的传授给幼儿。 所以,在学校的舞蹈教学课堂实践中,学生不仅要系统地学习舞蹈理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等知识,还要对国内外的舞蹈历史和舞蹈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系统的舞蹈课程学习,有助于艺术院校的舞蹈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只有对舞蹈学科知识的全面积累,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学生综合能力为幼儿舞蹈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学生在毕业之后,一部分从事演出,一部分从事教学,尤其是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学生较多。针对这一点,学校舞蹈课程设置,不仅仅只局限于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而是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更好的为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进行实践。显然,学生的从业能力都是可以在学校的培养的,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幼师在将来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实践,更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心理素质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舞蹈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实践中。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利用三年的时间,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将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表达、分析、观察、表演、创作、指导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进行充分的锻炼,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体验如何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现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思想的教学实践,舞蹈教学备受各界关注。艺术院校开展的舞蹈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必备的教学技能。 总的来说,艺术院校的舞蹈学生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是无法满足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开展的。艺术职业院校舞蹈课的良好开展,是幼儿舞蹈教学实践的基础与保障,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加强对舞蹈学生的能力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从事幼儿的舞蹈教学,促进我国舞蹈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杨帆 张倩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探究幼儿舞蹈入门教学 唯有如此,方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从而既增强舞蹈教学效果,又不伤害先天身体条件较差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优美的形体和舞姿。 一、幼儿舞蹈教学应强化开导式教诲,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自己便是一个缔造体,他们有聪明的头脑,所以我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注意从身心方面启发、诱导和培养幼儿,激发他们想表示的欲望,加强培养孩子的自立缔造力,强化孩子的情绪体验,诱导孩子用肢体表示生活中的细节。如让孩子们表示小鸭、小兔等动物的特色时,他们一边“嘎、嘎”叫着,一边迈着蹒跚的步子学演小鸭,用小手竖在耳朵旁,双腿并拢作蛙跳来表示小兔,并应用自身的艺术感受进行加工。 又如让孩子表示悲痛、开心、与亲人邂逅的场景等,让孩子逐步从生活中积累舞蹈语汇。在这一实验历程中,孩子们不再局限于已往的单一的模拟,而是充分进行想象和遐想,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所描画的景象,进而与本身的直接或间接经历相连系。 努力地跟着音乐的旋律和节拍进行想象,卖力地做着经过自身创编的种种动作,且水平参差不齐的幼儿可以联系自身的特色和身体条件进行实践。幼儿对舞蹈艺术往往都有好奇和渴求,而开导式教诲又是儿童乐意接受的教诲方式,不但讲授氛围活跃,而且让所有幼儿都身心愉悦,努力地获得有用信息,显著增强教学效果。 二、幼儿舞蹈教学应注意对音乐作品的选择,激发孩子学习跳舞的兴趣 用行动、语言和音乐综合反映幼儿的生活,表达幼儿的思想,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活气、生机勃勃的教学方式是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音乐作品,是幼儿舞蹈教学的内容之一,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特点,以动作形体表示音乐内容的一种方式。 怎样让幼儿有情感地舞蹈,让孩子们在舞蹈中体验快乐,享受到音乐的美呢?这是幼儿舞蹈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其目标是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幼儿的听觉、感觉力、节拍感、表现力等,使幼儿在舞蹈中表达情绪,表现本性。 从而塑造完善的舞蹈形象,不但可以大大增强幼儿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使孩子们自爱、自尊、自强。舞蹈教学音乐作品选择应动听动人,旋律流畅,具有教诲性、意义性,能让幼儿自由想象,熏陶幼儿的情感。 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觉,必须对幼儿认为好的音乐作品进行观赏,让幼儿自主感觉音乐的旋律美、舞蹈的形体美,以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我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选择动听的音乐或幼儿能明白及喜欢的儿童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观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幼儿不知不觉地体验舞蹈之美,感觉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如我在幼儿园实践时教学前班跳《拔萝卜》,这是一个根据儿歌创编的舞蹈,符合幼儿合群的生理特色。 在排演时,我首先介绍《拔萝卜》的故事背景,然后播放音乐,真实的生活实践与生动的舞蹈语言奇妙转换,不但教育了幼儿要热爱劳动,更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作者:许蕾 单位:兰州石化天鹅湖幼儿园 幼儿舞蹈教学论文:幼儿教育中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一、开展舞蹈教学对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力。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理解中幼儿会逐渐提高对理解的认识,并不断去思考,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对舞蹈的不断理解中逐渐得到开发,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幼儿会把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2)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正处于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幼儿会因为对新事物的了解而产生很多独特的想法,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幼儿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教学,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在舞蹈学习中充分去想象,去自由的发挥,从而实现幼儿智力开发的目的。 (3)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的想象力还不符合常理,但这些恰恰是幼儿心理真实的写照。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幼儿把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成为创造力,也就是指导幼儿把脑中的想象,去进行创造,去进行表演,去进行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引导幼儿去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创造,使幼儿对舞蹈教学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智力的开发。 二、开展舞蹈教学对幼儿潜能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机能。一方面是对身体柔韧性的锻炼。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幼儿骨骼等身体机能的发育,使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更好。另一方面也是一项体力运动,不断进行舞蹈的学习,会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幼儿的体力,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 (2)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舞蹈教学是结合音乐进行的,优美的音乐会让幼儿身心放松,使幼儿在轻松、欢快中得到成长。通过舞蹈学习,可以让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避免出现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 (3)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幼儿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音乐或者舞蹈动作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去掌握所学的动作,就需要幼儿认真观察、认真听讲,还要不断去记忆。为了加深幼儿的记忆,就需要教师多次重复动作,让幼儿去进行模仿,进而促进其记忆力发育。 三、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审美能力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舞蹈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学具有的美感是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舞蹈所具有的动作美、舞姿美,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地学习。幼儿年龄小,对于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去感受、欣赏、追求。对于舞蹈教学的美也同样如此。 (2)有助于幼儿增强形体美感。舞蹈的学习,对于身体发育中的幼儿具有重要作用。幼儿通过不断地学习舞蹈,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且幼儿的气质也发生着改变,在日常活动中,都显得礼貌得体,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受到大家的认可,也会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四、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舞蹈是优美的,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伴随着欢快、轻松的音乐,感受着舞蹈传递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就会逐渐养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2)有助于幼儿意志的培养。舞蹈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幼儿的年龄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所以舞蹈的学习对于幼儿的意志力有很高的要求。很多舞蹈动作要做到位是要付出辛苦的代价的,当幼儿忍着眼泪把动作完成,这时,幼儿已经养成了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具有了坚韧的品格。 作者:白雯单位:荆楚理工学院
一、调查方法及数据来源说明 1.调查方法与工具。调查以徐州市4所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对象,于2018年5月-9月以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方式展开。在前期文献资料、数据收集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的意义作用、关注程度、育人效果和需求建议等四个方面主要内容,编制了《以多元融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状况调查问卷》。 2.调查数据来源。调查内容涉及学生背景、学生对以多元融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对自身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需求和建议等问题,题型分为单选、多选和填空。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问卷方式,通过线上问卷和有奖填写等方式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41份。此次调查人群分布较广、有代表性且调查数据较为真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数据与综合分析 1.高职学生普遍认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必要性和育人作用。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育人意义和作用的调查中,问卷设计了2个问题。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程度”的问题,高达100%的受访学生选择了“有必要”,表明高职学生非常认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育人的意义和作用。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的问题,高职学生普遍认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是多方面的,86.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能提升学生精神和道德修养水平”;80%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60%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能提供舒适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46.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中,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学生就业方面的育人作用认可程度较低。另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能提供舒适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选项”,学生认可程度也刚达到60%,说明高职学生对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硬件设施、软文化建设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也说明校园生活学习环境营造的软硬件建设应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联系。 2.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在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问卷设计了3个问题。对于“你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了解程度”一项,40%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60%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高职学生虽然非常认可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从某种程度上表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宣传力度不足,也表明学生不知如何选择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来服务自身发展。对于“你感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何”一项,66.7%的学生表示感觉“氛围浓厚”,26.7%的学生表示感觉“氛围一般”,6.7%的学生表示感觉“有一点氛围”,表明高职学生基本认可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来的整体校园文化氛围,但认可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一项,学生的选择各异。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易于被学生接受并受学生较好认可的途径有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及文化景观、师生行为和精神面貌和课程教育6个方面;会议及文件通知、新媒体宣传、文化艺术作品、宿舍文化装饰和实训室、教室文化装饰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高职学生基本认可校园文化建设对自身的育人效果。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方面,问卷设计了3个问题。其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你个人成长成才的影响”一项,53.3%的学生表示“影响很大”,46.7%的学生表示“有一定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你个人成长成才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73.3%的学生选择了“价值观念”、73.3%的学生选择了“文明素养”、33%的学生选择了“理想信念”、33%的学生选择了“知识技能”;“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你就业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项,60%的学生表示“有一定帮助”,40%的学生表示“帮助较大”。 4.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多元化需求差异较大。关于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多元化内容建设是否满意。83.7%学生表示较为满意,15.3%学生表示应增加更多国际文化内容、现代高新技术文化内容和企业行业职业最新文化需求等内容。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内容的需求。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工匠精神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素质提升五个方面培养内容的需求均达到了60%以上;对于文明礼仪、高雅艺术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培养内容的需求平均达到了40%以上;对于国际文化、高雅艺术和人际交往等文化育人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需求。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对校园文化育人内容的丰富多样要求较高,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趋势比较突出。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育人载体和形式的需求,需求度依次为校园文化活动(80%)、硬件环境建设(53.3%)、师生精神传承(46.7%)、课程教育(46.7%)、新媒体宣传(33.3%)、文化艺术作品(26.7%)和其他如导师制等(6%)。数据表明,校园文化活动、硬件环境建设、师生精神传承和课程教育是高职学生乐于接受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的主要方式;新媒体宣传、文化艺术作品等方面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补充方式。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建议,80%的学生认为“应形成特色的师生行为文化”,66.7%的学生认为“应形成本学校特有的特色校园文化”,66.7%的学生认为“应形成与职业相结合的特色文化”。 三、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状况的若干建议 1加强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应着重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充分配置适用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硬件设施、环境资源和软性培育机制;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搭建学生参与设计、决策和管理的平台和机制;三是营造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校园行为文化氛围,形成集“教学、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全员育人文化氛围。 2.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内涵质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突破原有的松散随意性的开展和管理模式,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制和课程化建设,提升活动质量和文化育人的实效。应加强“一注重、三突出”建设。 3.加强行业企业职业文化等多元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加大行业企业职业等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入力度。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院校专业的设置情况,进一步提练和包装一些行业企业职业核心文化精髓,融入并形成高职的特有文化元素。另外,还应根据学生需求融入国际文化、传统文化和文化艺术等文化元素,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凝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凝练应具备三个特有:特有的学院精神、特有的师生行为文化和特有的职业核心精神。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经过近十年的培育和传承,该校“自强、务实、协力、争先”学院精神成为学院师生共同传承的校园文化精神,“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引导学院师生逐步形成了共同的师生行为文化,“严谨笃学德技双馨”和“敬业奉献实践创新”的教风学风也很好地诠释了职业院校应秉承的文化精神。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高职院校已形成的深厚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核心精神,需要不断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加强宣传,要坚持在新媒体、报纸、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方面发力,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信念和行为准则。另外,还应通过讲故事、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和参与践行等方式让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建设部分的文化精神植入学生心中。国家社会发展建设的加速造成了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校园文化育人已成为第一课堂之外的重要育人载体,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建设,不断提升育人效果,辅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较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高等职业人才。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理措施的探讨 摘要: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大大小小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增强安全监理措施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工作。安全监理也成为了保证工程安全的重点,在改善施工安全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本文以现实的工作施工围基础,分析了安全监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措施 0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提升,在工程质量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多新的问题。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意外事件不断出现。结合实际情况看,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安全监理措施,才能积极改善工程质量,保证施工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且为施工单位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保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监理的工作。 1 模板承重架方面的监理 1.1 审核施工方案 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时,必须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检查,主要包括模板和支撑系统的材料规格、接头方式、内部结构、水平杆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施工图纸一一审核。 立杆底部支撑结构需达到支撑上层荷载的要求;模板立杆承受的施工荷载,应维持两层或多层立柱,立柱底部需要添加木垫板,不允许运用砖及脆性材料铺垫;考虑到维持立柱的整体牢固,安装立柱过程中需要增加水平支撑和剪刀撑;立杆高度超过2m之后需要设置两道水平支撑;满堂模板立杆的水平支撑应该加固设置,对支架立杆四边及中间每隔四跨立杆增加一道纵向剪刀撑;立杆每升高1.5m~2m后需增加一道水平支撑;准确核算立柱的间距,若采用?准48钢管时间距需控制在1m内。 1.2 检查支模架的钢管、扣件 施工过程中,对于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情况是不允许运用这种结构的,如:支模架高度大于8m,跨度大于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集中线荷载超过15kn/m时,这些都必须禁止采取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可以选择钢柱、钢托架等体系代替。在搭设模板承重架使用的钢管、扣件运至施工场地之后,应该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当出现测试异常时应及时整改加固处理。 1.3 控制搭设质量 搭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在施工前后须及时完善搭设工作。控制搭设质量时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检查搭设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检查搭设能否符合工程设计需要;检查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等具体的搭设部位以及数量与标准是否一致,若发现不同则需根据图纸进一步审核。 2 脚手架的安全监理 2.1 搭设方面 搭设脚手架时需要结合施工方案制定的标准进行,当搭设方案设计好后必须要交给工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提交给项目分管负责人检查验收,当确定方案合格之后才能投入具体操作。脚手架支撑系统应当牢固可靠,若遇到一些大面积的支撑排架,则需要特殊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且参照施工标准搭设操作。搭设前期需要对具体的搭设材料严格检查,关注搭设结构的稳定性,主要针对钢管、扣件等受力构件重点审核,确保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负荷大小之后才能施工。搭设工作结束后需经过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部门复验后挂牌方可使用。 2.2 使用方面 脚手架投入使用之后,禁止把主节点的纵、横水平杆、扫地杆、连墙构件拆除,且对其连接牢度做好检查,确保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内部结构能够达到施工标准。此外,还需要坚持地基的积水,底座的松动,立杆的悬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且避免脚手架在使用时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对高度超过24m的脚手架,应检查器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在标准范围内。 2.3 拆除方面 施工结束后需将脚手架及时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通常是自上而下逐渐拆除。同时,连墙件等也需要跟着脚手架共同拆除,这样可避免拆除后其它脚手架松动。构件被拆除后禁止高空抛掷,拆除过程应该设置安全警戒区域并由专人监护。 3 建筑机械的安全监理 3.1 塔吊方面 在检查塔吊时主要涉及到的构建包括:限位器、保险装置、力矩限制器、附墙装置路基与轨道、夹轨钳等多个结构的内容。检查时需要保证起重机的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等用到的不同行程限位开关装置的完整性,其结构设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且保持这些组件的完整性,不得出现随意拆装操作。当使用塔吊时,需要求监理人员对各项环境指挥操作,加强不同环节的检查,保证塔吊能够达到操作规定需要。 3.2 物料提升机方面 检查物料提升机主要有:架体制作、架体稳定、钢丝绳、安装验收、架体等多个方面。提升钢丝绳禁止连接使用,端头与卷筒需牢固配合,对卷筒应参照顺序排列;吊篮达到工作最低位置时,保持卷筒上的钢丝绳达3圈以上;提升机需要增加安全停靠装置、楼层口停靠栏杆等相关设备;对附墙架与架体等结构中,需要结合用刚性件连接,且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禁止将其连接在脚手架上;严格核算提升机的缆风绳长度,其材料必须要用钢丝;当提升机高度低于20m时,缆风绳需超过1组;提升机高度处于21m~30m时,需超过2组;在提升机运用过程中,应该保证物料在吊篮内均衡分布,长料立放过程要运用防滚落方式,避免超载。 4 结语 综上所言,在工程施工中加强安全监理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其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理人员加以控制,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消除各种意外事故及不利影响,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到合理水平,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浅谈建筑工程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管理存在很多易疏忽的环节,导致发生各种安全生产事故。本文简要概括了临时用电安全管理的一些要点。 关键词:施工现场 临时用电 安全管理 0 引言 “电”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在建筑施工现场中“电”也是一种重大危险源,而恰恰好多施工现场就是在“安全用电”上存在薄弱环节,从而引发了触电等生产安全事故。 施工现场离不开用电,工程设备、施工机具、现场照明、电气安装等,都需要电能的支持。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的加强,施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电场所更加广泛。但是,电能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很强的破坏力。 施工现场由于用电设备种类多、电容量大、工作环境不固定、露天作业、临时使用的特点,在电气线路的敷设、电器元件、电缆的选配及电路的设置等方面容易存在短期行为,容易引发触电伤亡事故。因此,加强临时用电管理,按照规范用电,是保证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作法介绍如下: 1 “施工现场的一条电路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统一进行组织设计,有统一的临时用电施工方案,一个取电来源,一个临时用电施工、安装、维修、管理队伍。严禁私拉乱接线路,多头取电;严禁施工机械设备和照明各自独立取自不同的用电来源。 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或虽然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但编制手续不全,内容空洞,照抄照搬规范不能指导施工,与现场实际脱节,没有用电维修、检查制度,用电检测资料凭空填写,电工缺乏配电知识等。 2 漏电保护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作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同时规定,开关箱中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就是说,临时用电应在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分别设置漏电保护器,形成用电线路的两级保护。漏电保护器要装设在配电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和开关箱电源隔离开关的负荷侧。总配电箱的保护区域较大,停电后的影响范围也大,主要是提供间接保护和防止漏电火灾,其漏电动作电流和动作要大于后面的保护。因此,总配电箱和开关箱中两级漏电保护器的额定电流动作和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作合理配合,使之具有分级分段保护的功能。开关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不小于0.1s,对搁置已久重新使用和连续使用一个月的漏电保护器,应认真检查其特性,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 在实际工作当中,发现有的施工现场漏电保护器配置不合理,末级电箱漏电保护器电流过大,发生漏电后直接引起总箱漏电保护器动作,没有形成分级配置。 3 三级配 配电系统应设置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和开关箱。按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的送电顺序,形成完整的三级用(配)电系统。这样配电层次清楚,便于管理和查找故障。总配电箱要设在靠近电源的地区。分配电箱应装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地区。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通常应分别设置。配电箱、开关箱应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的场所,要远离易受外来固体物撞击、强烈震动的场所,或者做环境防护。分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距离不得大于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水平距离应不超过3m,配电箱和开关箱周围要有方便两人同时工作的空间和通道。不能够因为堆放物品和杂物,或者有杂草、环境不平整妨碍操作和维修。电箱还要有门、有锁、有防雨、防尘措施。 4 一机、一闸、一箱、一漏 所谓“一机一闸一箱一漏”就是指每台用电设备必须设置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开关箱内要设置专用的隔离开关和漏电保护器。不得同一个开关箱、同一个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两台以上用电设备。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开关电器必须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电设备实行电源隔离,其额定值要与控制用电的额定值相适应。开关箱内不得放置任何杂物,不得挂接其它临时用电设备,进线口和出线口必须设在箱体的下底部,严禁设在箱体的上顶面、侧面、后面或箱门处。移动式电箱的进、出线必须采用橡皮绝缘电缆。施工现场停止作业一小时以上时,要将开关箱断电上锁。 5 五芯电缆 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必须实行tn-s三项五线制供电系统。电缆的型号和规格要采用五芯电缆。为了正确区分电缆导线中的相线、相序、零线、保护零线,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导线的颜色要使用不同的安全色。l1(a)、l2(b)、l3(c)相序的颜色分别为黄、绿、红色;工作零线n为淡蓝色;保护零线pe为绿/黄双色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使用绿/黄双色线做负荷线。 6 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不致危及人身安全的电压。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即为防止因触电造成人身直接伤害事故而采用的由特定电源供电的电压等级,一般分为42v、36v、24v、12v、6v。安全电压应根据使用环境、人员和使用方式等因素选用。 6.1 隧道、人防工程电源电压应不大于36v。 6.2 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的场所作业电源电压不得大于24v。 6.3 建议在施工现场的职工临时宿舍内尤其是金属板材的临建宿舍内的照明电源电压采用36v。 6.4 照明变压器必须采用双绕组式安全隔离变压器,严禁使用自耦变压器。 7 外电防护 外电防护,主要是指针对不为该施工现场专用的已经存在的配电线路、设施所进行的防护措施。当因场地条件限制达不到安全距离要求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7.1 对于外电架空线路,当在其一侧作业时,必须保持安全距离,且随外电线路电压等级的增加,安全距离相应增大。 7.2 不得在外电架空线路的正下方施工、建造临建、堆放材料及构件等。 7.3 对于现场内的变压器等设施应用木、竹板及杆件等进行遮拦,并悬挂警示牌等,保证防护设施坚固、稳定。 7.4 塔吊等起重机械吊运物料、构件等不得在外电线路、设施正上方行走,并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8 临电系统的验收与档案管理 8.1 专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要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并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审批后方可施工。 8.2 临时用电系统在施工完成后要经过编制人、项目经理、审批人及专职电工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验收要履行签字手续。 8.3 建立完善的用电档案,并设专人管理,主要包括:专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接地电阻绝缘电阻遥测记录、电工巡视维修记录、临时用电验收记录等。 9 日常维护与检查 对现场的用电设备、供电设施、线路等进行经常性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9.1 持证上岗,用电设备、闸箱等的接线、日常维护检查均须由取得相应资格的专职电工进行操作,并作好巡视、维修记录,严禁无证上岗。 9.2 定期对用电设备、供电线路、设施等的绝缘进行检测,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立即停止使用进行维修或更换。 9.3 定期对供电系统接地电阻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 9.4 大风、雨雪,前后对整个施工现场的供电系统及用电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无安全隐患后再投入使用。 10 结束语 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纸,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需要,确定施工现场用电设备的数量。在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地下管线、周围建筑物等情况后,确定线路的选择和各种设备的选配。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虽然是多变的、复杂的,只要我们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加强控制、检查,使其纳入规范化管理,相信我们一定能消除用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生产顺利、有序、安全的进行。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控制管理 摘要:本文对建筑施工中的安全控制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实践论述,可为施工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控制;管理 1 严把施工组织设计安全关 在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检查安全技术措施。 ②检查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 ③检查“三宝”、“四口”、安全用电等防护落实是否到位。 ④注意施工现场使用机械设备的安全控制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使用机械设备主要包括:a.物料提升机和外用电梯:物料提升机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制作规范标准,多是由企业自已制作自已使用,存在着设计制作缺乏规范要求,使用管理随意的情况;人货两用电梯虽然设备本身是由厂家生产,但也存在组装、使用及管理上的隐患,一旦发生问题将会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必须按照安全规范要求及有关规定,对这两种设备进行认真检查和严格管理,防止事故发生。b.塔吊:塔吊安装、拆除及操作较复杂,技术性强,对使用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在组装、拆除及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使用、管理不善易发生倒塔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所以,组装、拆除塔吊时一定要使用肯有资格的专业队伍承担,使用前要进行试运转检查,使用中要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操作塔吊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c.起重吊装:主要指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吊装和设备安装工程。起重吊装是专业性强且危险性较大的工作,所以要求必须做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试吊、由专业队伍安装,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运行。d.施工机具:施工现场除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外,也大量使用中小型机械和机具,如电焊机,切割机、磨合机、电锯等,这些机具虽然体积较小,但在建筑施工中广为应用,量多面广,操作过程中潜在危险性,稍不注意,极易造成事故。使用小型机具必须强调按规范进行。 ⑤检查建筑施工的安全器材及劳动保护是否完善可行。如基础处理时要注意对槽基的可能塌方或滑坡进行检查,要经常性开展防火安全、季节性的雨季防洪、冬季施工防冻、炎热防暑等的检查。检查中如有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地方要限期整改补救,按制度要求进行处罚,并给予通报批评。坚决做到令行禁止,言必行,行必果,不流于形式。 2 注重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①在砌墙砖基础前应检查基槽是否有裂纹、水浸、化冻或变形等现象。槽宽小于1米时,应在砌筑站人的一侧留有40厘米宽的操作宽度。在深基槽砌筑时,上下基槽必须设工作梯或坡道,不得任意踩跳基槽,不得登踩砌体或加固土壁的支撑上下。在一层以上或高度超过4米砌筑时,如采用里脚手架必须支搭安全网、采用外脚手架应设护身栏和挡脚板后方可砌筑。不准站在墙顶上勾缝及清扫墙面或检查大角垂直等工作,也不能站在墙上砌砖,在脚手架上不准向外打砖,打砍砖要向墙面一侧打。护身栏上不得坐人,正在砌砖的墙顶上不准行走。 ②在搭脚手架在三步架以上作业时,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带帽,传递架杆时应在身上绑系安全绳。搭架时如遇六级以上大风或雷电大雨时,四步架以上必须停止作业。高度在20米以上的高空作业时,风力超过五级也应停止作业。在高压线路附近搭架时,如遇10千伏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需距2.55米以上,如遇22千伏以上高压输电路,需距5米以上。可按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架子,但架子必须要有足够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施工期间在允许荷载的气候温度变化作用下,不能产生变形、倾斜或摇摆等现象。要保证足够的工作面以满足工人操作、材料堆放及施工车辆通行的需要。 ③在电焊操作场所5米以内不得堆放易燃、易爆材料。工作前应仔细检查焊接设备进行试运转,无问题时方可进行焊接。在工作时气瓶周围的温度应保持在1℃以上,以减少气体水分。焊接电源应保持稳定,焊接时一次电压波动不得大于5%,否则禁止施焊。下雨时无特殊措施一般应停止露天电焊作业。为防止触电,必须遵守有关电气安全规定。 ④起重机械与钢丝绳表面的磨损,腐蚀达到钢丝直径的10%时应当更换,当断丝超过规范时必须更换,如必须使用时,则相应降低负荷。吊钩和卡环如有永久变形或裂纹时应报废更换,吊钩断面高度磨损达10%时应当重新更换。 ⑤抹灰工在操作前应检查架子、高凳是否牢固,架上物料散开放稳,层高3.6米以下的脚手架,采用脚手凳间距应小于2米。不准搭探头板。也严禁支搭在暖气片、水暖管道上。多项工程立体交叉作业应有防护措施,戴安全帽。临时用移动照明、机电设备严禁随意拆卸。操作工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⑥木工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机械的技术操作规程,了解其性能。不熟悉操作规程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使用机械操作时,禁止戴手套,女工的发辫要绕入工作帽内。在操作前,现场清理干净,检查电源,在停电情况下检查各部,经试车正常运转后,方可进入工作状态。在使用电锯截料时,严禁操作人员站在锯的对面。锯料时前后二人协调用力,使用自动手压刨时,严禁将手伸入进料口附近,如短料放横时,必须停电后取。严禁在机械运转时用手去清锯末、刨花、齿渣等。对日常使用机械必须经常检查维护,定期注油,经常检查电线电器设备是否漏电、危险和妨碍作业的因素。 ⑦吊装工程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身体检查,并按规定佩带劳动保护用品,在吊装前应对吊装设备施工现场进行认真检查。起吊构件时,构件上及起重设备下严禁有人,也禁止放置任何物件。起吊大型构件时,在构件离开地面20-30厘米时进行一次检查,当构件升空时,禁止把构件悬在空中检修机具;安装高层建筑构件时,严禁上下两层交叉作业。风力超过六级时,应停止吊装。雨雪后施工时要注意构件上的冰雪,防止触电。 3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安全的需求,是人类自身的根本需求之一。当前,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切实把安全生产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可以相信,只要思想上预以重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这个大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安全事故就可以避免发生。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摘要】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管理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设备的运行安全,产品使用的安全,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需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而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己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1、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建筑企业达4.5万个,建筑业从业人员3050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06%,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2004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444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近几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现有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5%,从业人数765万人,占建筑业人数的25%;城镇集体企业26.81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的60%,从业人数1003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33%;乡镇建筑企业和个体建设者的从业人数占整个建筑业人数的42%。如此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和施工层次以及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给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建筑安全与健康水平在管理上、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可使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建筑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建筑业避免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经济损失,使成千上万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少遭受一些伤害和痛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日等国在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筑业的伤亡率持续下降。我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筑业的因工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 2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场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针对项目班组长和项目经理的安全教育和培圳时间同样不足,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重视安全工作或者不懂得如何将安全管理工作与项目的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主要是由项目部依照规章制度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很多项目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减少安全培训的时间和强度,导致很多的施工人员从进入现场开始就成为“危险源。这些都是今后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保证体系被削弱 一些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原来的机构人员被重新调整,出现了撤销或兼并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了取消专职安全员的现象,从而削弱了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的力度,导致安全滑坡,造成事故。 2.2 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支配国家财产、追求自己独立经济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考虑得较多的是生产、经营、效益、利益、利润等硬性指标,而对安全效益的隐形性不甚了解,致使不能正确对待“企业效益、”安全生产“二者关系,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不力,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造成管理不严,责任不到位,承包者钻政府宏观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的空子,短期行为严重,单纯追求近期利润,舍不得在安全上投资,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3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的建筑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对策加以解决。 3.1 必须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实施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依法查处责任事故,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清理不适用的法规,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监察,减少效果不大的大检查。 3.2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部门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3 必须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统一、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体制保证,全国应建立一支统一的能独立行使监察职能的安全生产监督队伍,保证政令畅通,利于协调;应将监督一个对象、多个部门负责的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高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茌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3.4 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 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5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从基地、教材、教师队伍三项建设入手,加强企业宣教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题内容之一,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布局。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作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建筑业落后的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业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给施工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业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管理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设备的运行安全,产品使用的安全,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需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而我国建筑企业实行的传统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种种弊端,己经不适应现代建设工程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筑企业建立实施现代化安全管理制度就成为实现安全生产和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措施。 1、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目前建筑企业达4.5万个,建筑业从业人员3050万人(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占全国工业企业总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5.06%,占全世界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2004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444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6%.近几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现有国有建筑企业945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5%,从业人数765万人,占建筑业人数的25%;城镇集体企业26.818家,占整个建筑企业的60%,从业人数1003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数的33%;乡镇建筑企业和个体建设者的从业人数占整个建筑业人数的42%。如此的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结构布局和施工层次以及庞大的施工现场和施工队伍,给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建筑安全与健康水平在管理上、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可使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建筑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建筑业避免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经济损失,使成千上万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少遭受一些伤害和痛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日等国在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建筑业的伤亡率持续下降。我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筑业的因工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 2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场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针对项目班组长和项目经理的安全教育和培圳时间同样不足,导致他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重视安全工作或者不懂得如何将安全管理工作与项目的其它各项管理工作相结合,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主要是由项目部依照规章制度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很多项目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减少安全培训的时间和强度,导致很多的施工人员从进入现场开始就成为“危险源。这些都是今后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保证体系被削弱 一些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原来的机构人员被重新调整,出现了撤销或兼并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了取消专职安全员的现象,从而削弱了安全管理及监督检查的力度,导致安全滑坡,造成事故。 2.2 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随着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企业支配国家财产、追求自己独立经济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考虑得较多的是生产、经营、效益、利益、利润等硬性指标,而对安全效益的隐形性不甚了解,致使不能正确对待“企业效益、”安全生产“二者关系,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不力,忽视了对安全生产的管理,造成管理不严,责任不到位,承包者钻政府宏观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的空子,短期行为严重,单纯追求近期利润,舍不得在安全上投资,重效益、轻安全的思想恶性膨胀。 3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的建筑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的对策加以解决。 3.1 必须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实施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依法查处责任事故,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证。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清理不适用的法规,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监察,减少效果不大的大检查。 3.2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部门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3 必须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统一、高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体制保证,全国应建立一支统一的能独立行使监察职能的安全生产监督队伍,保证政令畅通,利于协调;应将监督一个对象、多个部门负责的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统一、高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茌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3.4 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 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5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从基地、教材、教师队伍三项建设入手,加强企业宣教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要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主题内容之一,纳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布局。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作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国建筑业落后的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业的形象和竞争能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引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及预防措施 作者:王秋分 任光柱 程刘勇 [摘要]随着建筑业规模的逐渐扩大,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重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已经居道路交通,煤矿后的第三位。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勘察,设计,施工,使用等某方面的失误使工程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 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支柱产业。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流动性大,劳动力密集,多工种交叉流水作业等许多特点,正是这些特点隐含着诸多的危险源,也是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因。我国建筑施工事故发生数量和死亡人数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还会不断地反弹,由此表明我们虽然在建筑业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们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必须进一步控制有效事故的发生。 一、引发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人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建筑施工过程的管理者,操作者。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身体素质都诸多因素有关。人的有因素又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受教育的程度,这也就决定一个人所具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知识。二是人的工作状态,好的状态才可以做出好的工作。三是人的素质,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的一种责任心。 2.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建筑生产活动是一种露天作业比较多的活动,因此施工现场的环境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很大,像一些建筑物逐渐向深地下,高空化发展。还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像气候,温度,自然地理条件等。例如:冬季或雨季施工就会给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 3.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建筑生产活动中,一些机械设备存在缺陷或者是缺乏保养等也是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 4.管理因素。如果说以上三个因素是直接原因,那么管理的缺陷才是发生事故的根源。一个工程能否顺利的完成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通过适当的管理,选择适当的措施是可以把建设施工事故减到最低的。由于这些原因所造成的施工伤亡事故的种类有:(1)高处坠落。(2)触电。(3)坍塌。(4)物体打击。(5)机械器具的伤害。 经过分析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的这些施工安全事故,都会或多或少的威胁到人们的安全,要想把这种威胁降到最低,我们就要提出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 二、预防措施 1.安全管理方面坚持落实“四项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一项制度。它明确规定了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有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就能把安全与生产从组织领导上统一起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实处。 (2)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建筑施工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建筑施工活动。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施工活动的进行 (3)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这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伤亡事故的重要措施。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必须依法对从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开展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年度培训考核,实施持证上岗;企业每年必须对职工进行一次专门的安全培训,并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以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及自我防护能力,共同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强化责任落实安全监督检查机构是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制止施工企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法施工及督导企业落实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施工安全技术规范的监督管理执法队伍。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配备建筑工程专业、电气专业、建筑机械专业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实施责任安全监督员制及安全监督员岗位资格证制,建立起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监督管理执法队伍,形成完整的施工安全监督检查管理网络。 2.施工现场应该合理组织劳动,根据现场实际工作量的情况配置和安排充足的人力物力,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 3.施工作业人员也应该进一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明确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不能擅自操作自己不熟悉或与自己工作无关的设备设施。 当然这些主要是从管理制度方面来谈的,还有一些具体的施工要求,如:冬季施工要注意防滑,防冻,防中毒等等;雨季施工要注意防触电,防雷,防坍塌。我们要以“预防为主”,而不是在发生事故后才去组织抢救,进行事故调查、处理;而是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巩固我们在建筑业方面的成就。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理措施 【摘 要】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大大小小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增强安全监理措施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工作。安全监理也成为了保证工程安全的重点,在改善施工安全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本文以现实的施工工作为基础,分析了安全监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措施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监理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对建筑工程安全加强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和安全,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进步与发展。现实中,在工程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也发现了诸多新的问题。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则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意外事件不断出现。结合实际情况看,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安全监理措施,才能积极改善工程质量,保证施工进度的顺利完成,并且为施工单位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保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安全监理的工作。 1.模板支撑系统的监理 1.1审核施工方案 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时,必须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检查,主要包括模板和支撑系统的材料规格、接头方式、内部结构、水平杆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施工图纸一一审核。 立杆底部支撑结构需达到支撑上层荷载的要求;模板立杆承受的施工荷载往往大于楼板的设计荷载,因此应维持两层或多层立柱(应计算准确)。为合理传递荷载,立柱底部需要添加木垫板,不允许运用砖及脆性材料铺垫;考虑到维持立柱的整体牢固,安装立柱过程中需要增加水平支撑和剪刀撑;立杆高度超过2m之后需要设置两道水平支撑;满堂模板立杆的水平支撑应该加固设置,对支架立杆四边及中间每隔四跨立杆增加一道纵向剪刀撑。立杆每伸高1.2—2m时,除再增加一道水平支撑外,尚应每隔2步设置一道水平剪刀差。准确核算立柱的间距,若采用¢48钢管时间距需控制在1m内。 1.2检查支模架的钢管、扣件 施工过程中,对于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的选择必须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而定,在搭设模板承重架使用的钢管、扣件运至施工场地之后,应该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当出现测试异常时应及时整改加固处理。另外当支模架高度超过8m,或者跨度超过18m,或施工总负荷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时,严禁使用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应采用钢柱,刚托架或钢管门型架的组合支撑体系,以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1.3控制搭设质量 搭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控制搭设质量时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检查搭设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检查搭设能否符合方案的要求;检查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等具体的搭设部位以及数量与标准是否一致,若发现不同必须要求按方案重新搭设。 2.脚手架的安全监理 2.1搭设方面 搭设脚手架时需要结合施工方案制定的标准进行,当搭设方案设计好后必须要交给工单位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提交给项目分管负责人检查验收,当确定方案合格之后才能投入具体操作。脚手架支撑系统应当牢固可靠,若遇到一些大面积的支撑排架,则需要特殊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且参照施工标准搭设操作。搭设前期需要对具体的搭设材料严格检查,关注搭设结构的稳定性,主要针对钢管、扣件等受力构件重点审核,确保结构的承载能力与负荷大小之后才能施工。搭设工作结束后需经过监理检查验收后挂牌方可使用。 2.2使用方面 脚手架投入使用之后,禁止把主节点的纵、横水平杆、扫地杆、连墙构件拆除,且对其连接牢度做好检查,确保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内部结构能够达到施工标准。此外,还需要坚持地基的积水,底座的松动,立杆的悬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且避免脚手架在使用时出现超负荷的情况。对高度超过24m的脚手架,应检查器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是否在标准范围内。 2.3拆除方面 施工结束后需将脚手架及时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通常是自上而下逐渐拆除。同时,连墙件等也需要跟着脚手架共同拆除,这样可避免拆除后其它脚手架松动。构件被拆除后禁止高空抛掷,拆除过程应该设置安全警戒区域并由专人监护。 3.建筑机 的安全监理 3.1塔吊方面 在检查塔吊时主要涉及到的构件包括:限位器、保险装置、力矩限制器、附墙装置路基与轨道、夹轨钳等多个结构的内容。检查时需要保证起重机的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等用到的不同行程限位开关装置的完整性,其结构设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且保持这些组件的完整性,不得出现随意拆装操作。当使用塔吊时,需要求监理人员对各项环境指挥操作,加强不同环节的检查,保证塔吊能够达到操作规定需要。 3.2物料提升机方面 检查物料提升机主要有:架体制作、架体稳定、钢丝绳、安装验收、架体等多个方面。提升钢丝绳禁止连接使用,端头与卷筒需牢固配合,对卷筒应参照顺序排列;吊篮达到工作最低位置时,保持卷筒上的钢丝绳达3圈以上;提升机需要增加安全停靠装置、楼层口停靠栏杆等相关设备;对附墙架与架体等结构中,需要结合用刚性件连接,且保持结构的稳定性,禁止将其连接在脚手架上;严格核算提升机的缆风绳长度,其材料必须要用钢丝;当提升机高度低于20m时,缆风绳需超过1组;提升机高度处于21m~30m时,需超过2组;在提升机运用过程中,应该保证物料在吊篮内均衡分布,长料立放过程要运用防滚落方式,避免超载。 4.结语 综上所言,在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生产的意识应牢记与施工单位与工作人员心中,在工程施工中加强安全监理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其每个环节都需要监理人员加以控制,这样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消除各种意外事故及不利影响,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到合理水平,确保工程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确保预期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如何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性,如何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筑企业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项目建设;重要性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措施已经成为项目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有与安全施工和安全管理有关的一些措施,主要是通过在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能规范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保证项目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的安全性,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安全快速的进行,使建筑企业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所保障,保证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是在建筑项目建设中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包括了每个施工环节的步骤和工序,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保证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严肃对待。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来对施工过程进行明确的约束与管理,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有效的进行。 3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工程的平稳发展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建筑工程在建设项目时,不够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意识不够强,这样会导致项目施工时存在安全隐患,提高了施工工程以及投入使用后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做的不好,造成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问题,从而可能为建筑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具有工期长、人员流动性强、多高空作业及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我们要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值降低,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提升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在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时,必须要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如果在项目建设时发生了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更是对建筑企业的自身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存在着许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被精简甚至被合并的情况,许多施工现场都没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的职责划分模糊,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对安全管理知识的掌握不够,不具备履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素质。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普遍较短、任务多,造成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管理施工进度上,而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4.2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忽视消防安全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够强,对相关的施工人员的消防教育不足,导致了施工人员缺乏基本的消防自救知识。加之建筑工地对于建设、办公、生活、生产的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了缺乏消防器材设施的现象,各项指标也达不到国家消防安全的标准,造成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现象。 4.3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足 目前,许多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人员安全意识都比较低,是由于建筑企业对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教育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安全教育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有些施工人员存在着不培训就上岗的现象,导致了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差。从而很容易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人身伤害事故。 4.4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防护不到位 现在我国的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都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可变性很大,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来约束。主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许多安全防护设施不足中体现,此外,施工现场对各种工程设备的安全防护也达不到标准,施工现场没有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4.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资料不完整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方案等安全资料往往缺乏针对性,不够完整,有时与实际不相符。另外,安全教育的开展也没有落实到位,开展安全活动的记录不真实,以及安全技术的交底不到位,都会造成现场施工的原则性错误以及给施工现场带来安全隐患。 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5.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 建筑设计院在和施工单位意义监理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也要同时签订安全协议,要对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应得利益进行明确的规定,对谁来管理、谁来施工、谁来担责这三个方面要详细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施工,监理单位也必须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监督工作,共同配合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5.2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人员,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对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和相关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安全意识,进而使得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安全教育培训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同时要做好记录工作。做好安全培训工作,能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5.3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生产责任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建筑企业岗位责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可以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进行明确规定,让每个施工人员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能使安全管理工更好的进行。建立健全合理的生产责任制度,对施工人员的责任作出规定,让工作人员之间可以更好的配合,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5.4建立健全的施工保障体系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施工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保障体系,首先要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放在首位,以之为施工建设中的重要原则。要加强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教育,并严格规范现场施工过程,让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在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之下进行。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安全规范条例,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在相关的规范指导下有序进行。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保障体系,还可以让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更加顺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5.5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许多相关的机械设备。所以,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机械设备能安全有效地运转,还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就要为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能有安全有效的运行。另外还要对机械设备定期进行保养,保养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 6总结 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尤其是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作者:孙杰 李鹏 单位:河南鹏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摘要: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使用功能与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对建筑企业的形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影响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两点强化措施,包括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强化建筑工程结构质量管理,以期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耐久性 前言 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是建筑质量的重要体现,在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城市建筑工程当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逐渐成为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也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目标。针对影响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实施强化措施,对提升工程建设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1.1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构件承载力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为规定结构承受荷载;②为规定荷载分项系数以及强度分项系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利用相应的量值系数能够明确建筑结果各个部位在荷载作用下那个能够承受的最大安全度,在进行此类安全系数的设计过程中,是安全储备工作的重要环节,利用这些安全系数能够明晰建筑结果的可靠性指标,安全系数以及分项系数的值越大,则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度也就越高。另外,建筑结构整体的牢固性也是影响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考量建筑整体结构的牢固性,能够避免在发生地基沉降等现象时,影响建筑质量。建筑结构的牢固性设计,需要重点考量结构延性,以提升建筑工程抵御地震、爆炸等灾害的能力。 1.2建筑工程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结构的耐久性与建筑在施工及使用阶段的检测与维护工作质量具有重要关联,在建筑工程竣工且投入使用之后发生倒塌事故,这与定期检查工作的不到位有直接联系;建筑物玻璃幕墙等结构脱落,也极易对公众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影响建筑工程耐久性[1]。在建筑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德国等国家,针对建筑物与基础设施一类的公共性建筑工程,设有强制定期检测的制度,为避免建筑工程突然损害影响公众安全。 2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强化措施 2.1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承载性能与安全质量要求,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规定,避免结构局部设计不完善,影响建筑整体出现大面积坍塌现象,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预防管控工作,严格质量施工方案与制度管理体系,并针对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的使用检测与维护工作制定完善的规划,结合相关法律约束作用,提升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建筑工程的钢筋保护层以及混凝土结构,若保护层厚度不够或混凝土密实度不够,都会影响钢筋易被锈蚀,影响结构质量。因此,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材料性能以及工程构造的重点探究,制定科学的施工技术方案与管理制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极易受到材料本身以及周边环境介质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实地勘测了解,进行技术方案的科学规划。除此之外,还应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质量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质量问题,不断完善与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保障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2.2强化建筑工程结构质量管理 对建筑工程结构的质量控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进度控制,以工程合同为依据进行进度控制,保障建筑工程能够在相应措施与规划的影响作用下按时完成。施工过程由于工期长、施工环节复杂等原因,需要完善制定进度规划,针对建筑工程的不同施工环节,进度控制规划中要分别对施工技术应用与质量管理标准等进行全面编制。进度控制规划当中,还应对施工人力资源与资金投入状况进行合理配置,以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的顺利实施,为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打下坚实基础。②对建筑工程结构的质量检测与维护,这一方面内容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原材料与构件,通过相应的检测工作,保障施工材料的质量,进一步保障施工质量,有效维护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2]。对于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需要对购进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控,以施工方案中的设计要求、相关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标准等为基础,制定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案,持续完善质量保障与控制体系,实现对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有效强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分析,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与使用价值。通过相关强化措施的顺利执行,科学设计施工方案、完善建立施工进度与质量控制体系,能够保证对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得到有效强化。因此,在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的研究中,应深入探究设计与施工过程的工程结构管理,从而推动建筑工程使用功能与使用价值的全面实现。 作者:张涛 单位:江苏深远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建立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人们对于佳起项目施工安全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本文结合对安全文化和组织结构与危险源辨识等对施工安全进行分析,提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施工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希望有助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建立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所有和生产具备关系的人与机构都不能脱离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如果全员性地参与管理,不能在安全中保障全体成员共同参加,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安全管理发生漏洞,带来很多不好的管理效果。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建立,有助于对施工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优化管理方式等,因此,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建立的现状 1.1建筑企业不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机制,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建筑工程在施工现场中的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在市区与郊县的差距非常大,也就是说,安全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多数建设企业一味地追求利润,忽略地安全文明施工的资金投入,还有的企业会把安全文明的施工资金私自挪用。管理机制与行政的隶属关系具有很大的缺陷与断层,甚至会出现一定的管理问题。 1.2建筑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建筑施工企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不断加大,当时建筑市场截止目前还是不够规范,具有很多方面的缺陷。如此一来,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严重缺乏施工管理中的自主权以及控制权,法治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非常被动,昧着良心顺从项目建设企业的安排。如此被动状态,让施工单位不能按照安全施工的规定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造成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屡发不断。 1.3管理阶层不够重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管理阶层不能对安全文明进行正确地认识,可以说,安全施工的管理意识非常淡薄,根本没有认识安全文明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然而,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进行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当管理不力,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出现,因此,政府也颁布了很多针对性地法律和法规与规范以及标准,然而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形成安全管理的意识,导致该法律法规的形式化严重,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只是为了应付表面工作,让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不能有效实施。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分析 2.1安全管理工作不断优化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进行持续性地改进和优化是施工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安全管理持续性地改进和优化,能够达到下列效果,主要包括,安全业绩逐渐变好,伤亡率和疾病以及伤害事件不断下降;在安全业绩方面稳步提高,对于外部资源产生的依赖逐渐变小;在安全文化上覆盖了整个组织。 2.2企业人员自身的安全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来说,农民工占据了超过80%的人数,而且很多都是生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该群体在安全意识方面非常淡薄,没有基本性地安全知识和安全素质以及保护能力,加之,这一群体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大部分人都为经历过正规化的教育以及培训。除此之外,领导层本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其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具备很强的密切关系,例如,危险源的控制就需要一定的安全素质作为前提,安全职责对其安全进行保证。 2.3组织结构和职责的合理安排 进行组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出完成任务的具体环境,但是所设计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实现预期的目标,对技术和人员以及人员分工进行联盟的一章协作手段,其和组织目标与任务是完全相同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学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组织结构和分解目标以及职责进行合理安排。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建立的保障措施 3.1对于勘察单位而言,要对勘察文件的真实性进行保障,符合安全施工的要求 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管理的建立过程中,勘察单位要将相关法律和法规看做是施工现场勘查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勘查单位还要提供出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资料,这是对工程安全进行确保的基础所在。勘察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要按照相关规定展开,促进勘查质量提高,在勘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管线等设施有所损伤,在这一时刻,要进行针对性地保护措施的应用。 3.2对建设单位来说,要保障施工资金的投入 在建筑业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建设单位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安全文明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对安全文明的施工资金进行合理化投入的确保,有助于对施工安全进行保障,还能对施工现场的面貌不断改善,与此同时,也能保障自身的利益。例如,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来说,合理化对安全文明的施工资金进行投入,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进行保障,也能让施工现场在布局上更加合理,工程的施工非常有序,对施工环境进行保证,用比较好的形象面对潜在客户,进而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此外,还能让客户感受公司管理的规范化,为公司品牌进行宣传,进而赢得比较长远的利益。 3.3对于施工单位来说,要对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进行有效落实 建筑项目的施工单位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直接的参与方,其对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具有直接性的责任。所以,施工单位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现场管理水平比较高的领导班子,让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进行落实,把零安全事故作为工程安全管理的目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如果有安全隐患发生,就要及时有效地消除;对于项目经理而言,要按照该单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体系建设,并结合所有工程项目的具体进展进行补充,从而对施工的安全管理进行落实,保障施工安全。 3.4对于监督机构来说,要对工程的安全管理作一监督和指导 监督机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要对工程安全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防止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的现象,其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对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进行保障。因为监督机构直接由国家进行授权,具有比较强的强制性和科学性以及权威性,对项目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进行落实具有很强的效果。监督机构要利用自身的权限防止和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施工、监理等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有关的单位要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肩负安全管理的责任,其要加强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要将安全工作在项目建设的所有环节中进行融入。所有单位都要按照有关法律与强制性的标准对安全管理工作作一落实,时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就要及时进行处理,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对安全治理不断深化,尽最大能能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对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对安全施工的管理方法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陈志孟 单位:江西建工第四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项目建设重要性 摘要:如何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性,如何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建筑企业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项目建设;重要性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措施已经成为项目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有与安全施工和安全管理有关的一些措施,主要是通过在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就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能规范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保证项目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内涵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的安全性,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安全快速的进行,使建筑企业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所保障,保证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是在建筑项目建设中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包括了每个施工环节的步骤和工序,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具体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保证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严肃对待。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管理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来对施工过程进行明确的约束与管理,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有效的进行。 3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的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工程的平稳发展会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许多建筑工程在建设项目时,不够重视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意识不够强,这样会导致项目施工时存在安全隐患,提高了施工工程以及投入使用后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做的不好,造成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问题,从而可能为建筑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具有工期长、人员流动性强、多高空作业及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我们要把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值降低,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提升项目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在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管理时,必须要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如果在项目建设时发生了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更是对建筑企业的自身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人员缺乏 目前存在着许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被精简甚至被合并的情况,许多施工现场都没有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的职责划分模糊,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对安全管理知识的掌握不够,不具备履行安全管理工作的素质。再加上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普遍较短、任务多,造成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管理施工进度上,而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4.2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忽视消防安全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够强,对相关的施工人员的消防教育不足,导致了施工人员缺乏基本的消防自救知识。加之建筑工地对于建设、办公、生活、生产的区域划分不合理,导致了缺乏消防器材设施的现象,各项指标也达不到国家消防安全的标准,造成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现象。 4.3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足 目前,许多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人员安全意识都比较低,是由于建筑企业对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教育的原因造成的,由于安全教育不及时、不充分,甚至有些施工人员存在着不培训就上岗的现象,导致了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差。从而很容易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人身伤害事故。 4.4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防护不到位 现在我国的很多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都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可变性很大,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来约束。主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许多安全防护设施不足中体现,此外,施工现场对各种工程设备的安全防护也达不到标准,施工现场没有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4.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资料不完整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方案等安全资料往往缺乏针对性,不够完整,有时与实际不相符。另外,安全教育的开展也没有落实到位,开展安全活动的记录不真实,以及安全技术的交底不到位,都会造成现场施工的原则性错误以及给施工现场带来安全隐患。 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5.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 建筑设计院在和施工单位意义监理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也要同时签订安全协议,要对双方的责任、权利和应得利益进行明确的规定,对谁来管理、谁来施工、谁来担责这三个方面要详细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进行施工,监理单位也必须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监督工作,共同配合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5.2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参与人员,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对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和相关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安全意识,进而使得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安全教育培训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同时要做好记录工作。做好安全培训工作,能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5.3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生产责任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建筑企业岗位责任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可以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进行明确规定,让每个施工人员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能使安全管理工更好的进行。建立健全合理的生产责任制度,对施工人员的责任作出规定,让工作人员之间可以更好的配合,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5.4建立健全的施工保障体系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施工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保障体系,首先要把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放在首位,以之为施工建设中的重要原则。要加强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教育,并严格规范现场施工过程,让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在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之下进行。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安全规范条例,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在相关的规范指导下有序进行。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施工保障体系,还可以让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更加顺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5.5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许多相关的机械设备。所以,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是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机械设备能安全有效地运转,还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加强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就要为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机械设备在施工过程中能有安全有效的运行。另外还要对机械设备定期进行保养,保养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果。 6总结 要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安全管理措施。尤其是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作者:孙杰 李鹏 单位:河南鹏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浅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从而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也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不良影响,例如自然因素,环境,人为操作等,导致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给整个企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施工操作流程不仅影响到整体的施工质量,还对有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所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严格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管理水平;措施分析 前言 建筑工程是一项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同时它还具有周期长,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流动性大等特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努力实现施工项目各项活动目标,从而使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 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相关分析 有关人员对2011年上海某地区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而发现:高空坠落安全事故有314起,占总数53%,倒塌事故96起,占总数的17.9%,物体打击造成事故69起,占总数的14%,触电事故有31起,占总数的5.8%,机具伤害事故有22起,占总数的3.3%,火灾,中毒,爆炸等引发的事故有16起,占总数的6%。上述所述的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建筑工程有关人员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问题,由于相关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缺乏,从而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1]。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免不了有高空作业,不同工种交叉作业等情况,再加上施工环境具有多变的特点,因此施工人员的流动量较大。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安全事故,其原因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①有关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从而对自身的工作不重视,例如我国上海某一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张某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不积极,缺乏责任性,因此在施工中,他并未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存在不穿安全防护鞋的情况,同时在施工环节对相关设备的使用不当、对施工用具的摆放不正确,从而不仅给自身的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还对整个建筑工程带来经济损失。②项目部对施工过程的安全投入不够,例如安全措施的费用不够,安全防护鞋,安全帽,保险装置等不完备;施工用具,机械设备,施工设施等存在缺陷;个人防护装置不到位,比如安全带,手套,防护面罩,护眼镜等不完备。③施工现场缺陷,例如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栅栏不符合要求[2],相关设备达不到施工标准,楼梯口,预留洞口,电梯井口等位置未增设安全防护措施或者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地下室的照明光线不好,危险区域未设立警示牌,通风不良等,从而不仅给施工人员增加工作量,还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2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2.1提高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 要想有效提高有关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首先是要提高施工人员安全认知能力,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求施工人员在工作之余多学习更多的建筑工程相关施工知识,从而来有效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例如我国上海某地区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同时在培训活动进行前,积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从而使培训活动能够得到顺利开展。要求施工人员在培训过程中加强交流,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以及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3],并要求六人一组,进行小组探讨,例如探讨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危险点,提高人员的隐患防范意识,并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同时对那些考核成绩不及格的人员先进行思想教育,然后要求他们进行补考,直到考核成绩通过为止;反之对某些成绩优异的,在培训中积极提出自己创新想法的人员例如张某,李某等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通过采用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人员对施工过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施工人员能够尽职尽责,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2加大对现场施工的管理力度 在管理工作中要坚决杜绝相关检查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并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要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监督力度。例如我国某一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过程管控方案,充分考虑了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细节入手,采用不定时抽查和定时检查的管理方式,主要检查了施工人员是否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是否佩戴安全帽,是否穿防护鞋,监督每个施工环节的具体操作手法、流程,检查施工人员是否使用专用设备进行相关操作,检查相关人员的操作技术是否熟练,通过强化施工过程管理,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力度,从而确保了施工质量。某地区建筑公司的管理人员将安全隐患的排查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施工过程的检查环节,对某些不按照规范进行相关操作、违规操作、工作不积极等人员进行警告,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将其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确保了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 2.3加强对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 管理制度对施工人员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管理作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使相关人员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相关工作的重视,明确自身的职责,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例如我国某一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人员将管理制度的完善作为首要任务,根据建筑工程目前的发展情况和自己的专业管理经验,积极制定了合理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范》和《施工人员操作要领》等制度,从而对施工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并鼓励员工积极树立质量第一,安全施工的原则,在施工前仔细检查准备工作是否已经做到位,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建立施工人员奖罚机制,在此过程中,对某些违规操作、工作被动、无上进心的人员进行教育,并依据奖罚机制,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对他们进行处罚;对某些表现突出、为管理工作积极提出创新意见的人员作出表扬,并鼓励其他人员要向先进人员学习,但是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员工,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 2.4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对整个建筑工程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员工带来影响,因此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有必要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从而让管理人员积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监督作用。例如将一些表现突出、指挥能力强的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安全管理相关知识,以此方式达到提高他们专业管理水平的目的,顺利组建起高素质、专业技术强的管理团队,从而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 3结束语 由于施工过程的相关操作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所以有关的管理人员必须提高对施工现场有关操作的重视,并严格的要求自己,鼓励人员多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安全施工知识,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朱传振 单位:上海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浅谈 摘要:建筑工程是一种相对危险的行业,在工程实施中,建筑工人的生命健康最容易受到危害。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不断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这不仅阻碍了工程建设的实施,也危及建设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保持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关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措施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建筑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且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存在着破坏性强、损失大的特点,给国家经济及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对国内大量建筑工程实例进行调查发现,比较常见的安全隐患及事故具有相对集中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安全事故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施工安全技术防护,保证建筑工程安全开展。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概念及重要性 在公司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归于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是以安全作为意图,基本任务是在生产过程中,需求发现、剖析以及消除存在的各种风险,防止事端的出现的概率,削减各种不必要损失,保证员工的健康与人身安全,安全管理有效推进公司生产顺畅的开展,进步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环绕安全进行方案活动、组织活动、协调和控制活动活动的总称。建筑行业由于具有离散性和劳动密集型这些特色,形成建筑行业事端频繁出现。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起到十分重要的效果。公司的意图是为了寻求经济方面的效益,要想在剧烈的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筑公司需求赢得工程项目,在项目中获取赢利,就需求有用操控成本。在建筑施工中,安全成本占10%左右,所以,建筑公司需求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端的出现,可以有用操控施工的成本,使公司取得更多的赢利。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分析 2.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主要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一方面,施工队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某个建筑工程完成后,会转移到其他的工程中开展施工作业;此外,施工队伍中的施工人员也存在流动性,施工人员通常会在不同施工队伍中更替,哪里有工程便可能换去相应的施工队伍中;同时,施工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各阶段、各环节交替穿插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也存在差异性。流动性要求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需要依据不同环节、不同施工队及施工人员的特点灵活开展,既要掌握多种技术控制要点,还要注重人文化管理,以更低的管理成本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2.2常见安全事故及主要类型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通常可分为非责任事故、责任事故和破坏事故3种主要类型。其中,非责任事故通常指的是无法预见的、非人为过失而造成的事故。例如因骤雨、大风造成临时设施坍塌引发的事故等。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发展还相对有限,因此对于很多事故还缺乏预见性,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技术预测水平来提出事故控制能力。责任事故是目前建筑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事故类型,是在可预见、可控制的情况下,由于人为过失而造成的安全事故,例如高空坠物伤害、机械转动绞入、触电等。为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必须要做到安全责任警钟长鸣,采取科学合理的事故控制措施,配备安全保护装备,将事故的发生率及危害性都将至最低。破坏事故指的是某些意图不轨的人为达到自身的某些企图而蓄意造成的人为破坏,属于蓄谋、故意制造的破坏。 3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人为因素 人为要素指的即是由施工人员的不安全施工做法导致的事端出现,这些做法通常被称视为人为性失误。人为失误的意义即是人为形成的体系故障或者是发生不利于体系正常工作的做法,然后引起的严重失误发生,分为随机失误还有体系失误。随机失误即是由于某种原因看错和听错,然后发生的错误性做法,后者是由于环境要素形成的。例如说员工带病工作或者是天然生成身体有缺陷,员工有关法律认识不强,安全出产认识较差,事务不行熟练,员工性情对比暴躁草率,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工作环境脏乱差,设备工作不可靠等以上要素,都有也许致使人为失误,致使发生安全事故的出现。 3.2建筑施工技术不够规范 在施工的过程中,技能操作管理是确保安全管理有用执行的关键,施工现场人员对安全出产有关的法令等不行熟悉,形成监理人员关于施工操作管理没有执行到位,在现场存在很多的事故隐患。例如脚手架没有进行规范搭设,一些工程乃至没有进行脚手架搭设,现场的立网、平网的材料质量不合格、外用电梯和塔吊运用不行规范、暂时用电、模板施工不符合规范等等,给后续施工留下来安全隐患。 3.3环境因素 环境要素指的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环境不安全,处在其间的施工人员都会遭到现场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于现场施工的机器产生必定的影响。因为建筑工程施工对比特别,基本上都是露天工作,这样就决议了施工现场容易遭到外界环境要素的影响,例如说气温的改变、风的大小、是不是有雨雪等,这些状况或多或少都会关于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和施工判别产生影响,加大施工难度,所以很多施工单位在恶劣天气中都是暂时停工,防止出现因环境因素致使的安全出产事端的出现。 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建设 4.1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施工单位需求作好各项安全技能交底的工作,用落实专项的防范措施。在工程全部施工过程中,安全技能交底归于不可或缺的手法。各个工序各个工种以及施工位置都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需求提前进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安全方面存在的不好的因素。同时需求加强安全出产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安全出产有用落实。安全部需要加大安全出产查看的力度,运用定时与不定时的查看办法,不断监督项目人员的安全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安全风险。经过进行各项安全查看工作,能够起到防止的效果,当风险一发生的时候就进行消除,与此同时,及时分析研究查看情况,弥补施工计划和交底工作存在的不足,不断充分工程施工经历。 4.2对于安全生产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认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当中,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打开自身具有较为主要的含义。作为各级其他安全管理单位以及施工的人员自身有必要关于安全施工的含义进行充沛的知道,并且在思想上加强关于安全出产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进行充沛的知道,活跃的辅导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出产观念的树立。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必需要制定好有关的安全措施以及确保金等有关的准则,然后非常好地为安全法律提供必要的协助。关于项目的建设进行清晰,尽力将安全管理工作系统化的监管方面进行打开,然后非常好地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可以高效的进行打开。 4.3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 房地产行业的敏捷兴起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开展,可是现在的建筑行业安全技能相对比较落后,例如说使用的脚手架、塔吊、安全护板等机械设备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影响了施工中的安全系数。跟别的的发达国家建筑行业技能比较,中国还处于手动操作过程中,机械化水平低,所以建筑质量也难以保证。所以目前中国的首要开展方针就是要开发新的安全技能,加大科技含量高的技能推广,同时在中国建立有关安全技能研究机构,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把中国的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技能提升到国际水平。 4.4经常开展安全测试工作 展开必要的消防演习及事端逃生演习,安全管理人员要具有必定的应急响应才能,一旦出现事端,要做到合理、有序分散,及时采取有用急救办法。同时,关于施工过程中的各类设备要进行定时维修,及时发现潜在危险,有用规避事端出现。采购或租借的建材、设备在出场前有必要进行严厉的质量检测,只有质量合格的商品方能放行出场。设备出场后要设专人管理,防止人为破坏。 5结束语 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贯穿始终。安全隐患及事故通常会集中于某些危险性较高的施工环节。因此,在施工安全管理时要注重全程严格控制,同时有所重点的突击关键环节,不断加强对施工安全技术防护的研究,从而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宋时超 单位: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解析 摘要:现在,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上,最为关键的就是安全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既会影响建筑工程的开展,又会对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一些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又提出了一些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的对策。希望对今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重要性;问题;对策 1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法律法规体系存在问题 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问题制定的,很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对许多导致伤害事故的行为缺乏法律的规范。由于高素质法律人才和法律资源的短缺,使得立法工作跟不上新问题出现的速度,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漏洞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较多。 1.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体系存在问题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体系问题是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机构改革的多次反复给中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管理职能分散,管理效果受到削弱一是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管理分开。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管理职能的分离,导致双方各自在发挥工伤预防工作和利用工伤保险促进安全生产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1.3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察存在问题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在相互协调和配合上还存在问题,存在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交叉、责权脱节等现象。其次,在履行职责时还存在不依法行政的现象,监督管理中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意识,行政干预时有出现,管理部门应尽量避免用行政干预进行权力介入,维护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再次,安全监督执法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比较欠缺,不能严格做到依法监督,有时执法不严,影响了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1.4建筑安全业绩评估存在问题 中国对建筑企业建筑工程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往往国家开展安全大检查的年份(或月份),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一旦风声过去,安全事故极易反弹。此外,“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得分,不能充分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 1.5安全意识方面存在问题 国内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频发、群死群伤后果严重、财产损失巨大的现象与传统的漠视安全问题、轻视生命价值的安全文化有很大关系。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多,意外伤害事故又难以抗拒,死伤几个人没什么奇怪的;更多的人宁愿听天由命,认识不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切实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质量的对策 2.1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培训 建筑企业要想切实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那么必须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安全教育,在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才可以不断增强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页数自己的施工行为。如果在建筑施工阶段发现存在安全问题,那么这必然会给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人员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所以,必须要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此外,更要注重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经过专业培训后才可以上岗工作。 2.2逐步加快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在加快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可以把生产价值与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职工身心健康。所以,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有了安全文化,从某种程度来看可以大大提高安全管理质量。然而,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样一来,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分析与总结,从而进一步加快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3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现如今,尽管中国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各种关于建筑安全管理的规定,再加上,施工前,各个建设单位又制定了相应的安全责任制度。这样一来,建筑企业必须要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定,才能够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又能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4重视施工阶段的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必须要积极配合各个监督部门的管理各种,在每个阶段都要向监督部门提交相应的安全审核申请。同时在施工进行前,结合具体的施工情况与施工方案,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在使用前,还必须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够投入使用。 2.5建筑工程验收必须按照流程进行 在建筑工程完成之后,建筑企业必须及时整理工程资料,同时还要对建筑工程进行安全评价,其验收流程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此外,建筑企业还要向相关监督部门上交完整的安全管理资料,检查记录是否正确,由此更能看出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结语 伴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安全管理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是和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需要中国政府加强安全立法工作,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完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记录、检查、申报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加速建筑工程安全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有建筑工程安全的信息网络。 作者:张文新 单位:唐山市丰润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筑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于建筑的安全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在建筑行业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加强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的控制。文章通过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特征的分析,研究提高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对策 1前言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给建筑行业带来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建筑施工过程的复杂性,工程的周期长、规模大,人员流动性也大,因此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使建筑行业逐渐成为高安全风险行业,经常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问题,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效益。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的安全管理以及建筑工程本身的安全性。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着以下特点:施工内容变化多,工作量大;人员流动性较大,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有差异;施工涉及的部门多,管理相对复杂;施工项目多为露天建设,容易受到环境和天气影响。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施工安全意识不足 施工安全意识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施工单位领导的安全意识不足,更看重施工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导致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由于施工人员的知识水平偏低,使其缺乏一定的安全管理意识,出现施工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违规操作等问题,带来严重的施工安全隐患。 3.2安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多发,各单位已加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但相对来说安全管理体制仍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包括部分管理制度缺乏,权责不明确,现有制度难以落实,没有实现标准化管理,安全管理监督力度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 3.3材料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办质量较差的原材料、过于老旧的设备等;施工材料种类繁多,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质量检查方式过于随意,存在一定误差;单位与材料供应商不能及时沟通,在材料出现问题或供应不足时不能及时解决;施工单位不能严格遵照标准进行质量检查,使得部分材料不合格,特别是在新型材料的运用上不够谨慎。 3.4施工人员水平不足 就我国目前来说,大部分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施工工作能力也较低;本身关于安全管理的知识相对匮乏,能够有效进行安全管理的寥寥无几,影响了工程的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另外,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使安全管理工作效果不佳。 3.5工作疲劳和作业环境带来一定安全隐患 因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强度都较大,环境相对复杂,施工单位片面追求施工进度,使部分工人过劳作业,或容易出现疲劳感,加上心理压力较大,都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另外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相对较差,噪音、灰尘、有毒物质等的存在对施工人员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4安全管理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安全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人员管理上来说,出现人性化管理趋势,单位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保证施工人员劳逸结合;从材料和设备来看,出现更加合理的质量抽检方式,以及即时的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之间的沟通网络,能够及时解决材料和设备出现的问题;在建筑物质量方面,有更加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建筑设计方式。 5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5.1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安全事故,根本原因是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提高单位和人员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宣传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施工单位应该定期召开安全施工会议,特别是在工程初始阶段,动员施工人员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发放宣传单、讲座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施工单位和人员对安全管理知识的了解,加强其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5.2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健全的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需要用制度表明施工工作的内容、施工标准、材料质量标准等问题。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首先,要有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保证权责明确,确定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标准,实现标准化管理;其次,建立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聘用专业的安全管理人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材料、设备等的质量标准符合要求;最后,健全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使一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5.3健全安全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施工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包括安全施工的监督、材料和设备的监督,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第一,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管力度,保证施工安全,出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第二,加强对材料和设备质量的监督,保证采办高质量的材料和应用完好的设备;第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管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保证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5.4改善施工环境 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和施工强度也会给施工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施工单位应改善施工环境,降低安全隐患系数;应用人性化管理模式,杜绝工人过劳作业或产生疲劳感;另外还要根据天气、工作强度等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确保施工人员正常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5.5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培训,一方面强化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提高安全施工知识水平,强化安全施工意识;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对材料、设备等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安全进行。 6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现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李强 单位: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现代国际交流的深入,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深化实施“双减”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英语课程时间内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已成为许多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双减”政策深入实施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对英语课程知识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新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英语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双减”教育政策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存问题以及“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的主要策略,以期提升初中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双减”政策;初中英语;教学创新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政治交流、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英语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在推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双减”教育政策的相关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文化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等英语核心素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维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结合语言应用情境,理解英语的表达意义和具体情感,从而促进初中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然而,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惯性思维下,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初中英语教师应与时俱进,开展创新教学活动,降低英语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 在“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努力拓展学生的英语视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第二,对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特点形成清晰的认识。只有基于学生差异的英语教学活动才能更有针对性。第三,教师应该努力构建有趣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英语课堂的有效性,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促进英语教学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创新英语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双减”政策下推动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语言。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英语本质上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主要应用于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把握英语学科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其他核心素质,这是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我国现行的英语教学体系中,教师始终坚持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中,“听”和“读”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说”和“写”是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然而,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听力和写作能力关注较少,更注重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追求,过分培养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英语语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那么实施“双减”教育政策,要优化英语课程内容和作业设计,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作为一种语言,英语本身就是拉丁美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英语意味着接触和理解西方文化。教师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完全否定或接受西方文化,而是客观、辩证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吸收优势,弥补不足。在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中,许多与文化生活有关的内容可以被探索和应用,如传统食物、文化习俗等。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还要在学习英语文本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西方文化。学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了解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才能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初中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人思维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英语教材包含了各种复杂的英语理论基础知识,如时态、词汇和语境。时态和语序是初中英语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英语思维是保证学生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如果他们缺乏英语思维品质,在学习时态和语序的过程中就无法清晰地掌握它们。此外,英语思维品质在英语写作活动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英语思维品质是决定学生写作逻辑的关键因素。没有英语思维品质,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难以有效发展。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组织性,内容偏离主题。然而,要实施“双减”教育政策,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入手,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思维和习惯,从而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特点的理解,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根据近年来的英语教学经验,作者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知识的能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缺乏兴趣,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恶性循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动机不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追求考试成绩的教学目标的影响下,会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业成绩差导致学生自我否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英语理论知识的难度,导致学习倦怠,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因此,在实施“双减”教育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能力出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 三、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深化实施“双减”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就很难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简单地进行英语理论讲解,势必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不同英语知识点的个人记忆,更关注那些分值比较高的英语课程内容。在英语考试过程中,无论是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都占有比较高的分值,那么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更关注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虽然具备较为扎实的阅读基础,但是对英语口语活动的应用能力有限。在生活实践中,他们缺乏英语口语表达的实践活动,缺乏对特定语境的感受和理解。换言之,教师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二)教师阅读创新手段有欠缺 在现行的初中教学体系中,英语是三大主科之一,其成绩影响着学生整体成绩的变化。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最大的制约因素不是教学观念,而是学生的高考压力。为了保证学生的升学率,教师只能以试卷成绩为参考来实施教学计划。学生很难形成有效的理解。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面临一些较难的时态变化和其他知识的情况下会放弃学习,导致英语基础薄弱,阻碍了学生英语知识核心能力的养成 (三)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不重视 初中英语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英语课程知识和专业教学能力。然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不同,不同教育经验的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不同的控制。许多具有长期教学经验的初中英语教师形成了一套符合教育理念的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记忆和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听”和“写”;然而,一些初教学生英语的初中青年教师受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口语交际和文本阅读两个方面,但忽视了这两个方面在听力和写作中的重要作用。简单的口语教学和文本阅读教学与听力教学和英语写作教学无关,导致学生的听力和写作能力缺乏有效的提高。这种情况导致了两个教学问题:年长教师注重学生听写能力的发展,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培养;青年教师片面的教学忽视了听、说、读、写四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难以形成英语学科的综合核心素质。 四、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英语教学创新策略 (一)转变阅读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中贯彻“双减”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好英语课程的设计,并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展英语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FoodFestival》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时,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提前为学生制作了一个关于“Traditionalfood”的主题课件,并为学生播放了一些关于“ChineseMid-Autumnfestival”的传统习俗。首先,我播放了一些关于不同国家食物的英语视频,让学生锻炼听力。听了之后,我分发了一些卡片,上面有一些小知识问题和答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整合已成为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理论阅读教学活动相比,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英语课程内容具有视听化的特点。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降低理解不同英语理论知识的难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Wouldyoumindteachingme?》这节课程的主要内容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核心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英语有效地描述和展示自己和亲友的个性和兴趣,在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迁移能力。在本课程中,教师可以先根据课堂内容的重点为学生制作预习视频,包括基本词汇和现在进行时等基本句型,然后在网上下载相应的对话视频内容。同时,制作课堂学习清单并上传到学生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英语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此外,阅读完文章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对话和表演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科学有效进行分层,增强教学针对设计 在“双减”教育政策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听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还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然而,现实中,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英语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在实际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课程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因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为每个小组设定了不同的阅读目标。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薄弱的群体,教师要帮助他们在阅读和对话过程中掌握基础词汇的含义,以及对基本句型形成有效理解。对于具有较强学习基础的学生群体,除了掌握和应用上述基本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将这些句型初步应用于写作活动,探索不同词汇和任务型听力内容中的关键点,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得分点和英语理论内容,从而增强英语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结语 总之,在实施现代“双减”教育政策的过程中,初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时,教师的英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已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参与度,结合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英语课程学习质量,从而促进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长远发展。 作者:罗艺玲 单位:福建省漳州一中分校(漳州七中)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一、特色农业及其基本特征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主要突出“特”字,是和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不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为目的。 (二)特色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生产的区域性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较之于传统农产品而言,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其原因一是因为特色农产品对自然条件有着比传统农产品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市场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是多种多样的,而任何一个区域(尤其是在县乡区域范围内)很难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 2•产品品质的优质性 与传统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品质的优质性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精河县的枸杞不仅粒大、肉厚、色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药性强、品质居全国各产区之首。不仅大陆市场行情好,而且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额敏县红花籽亚油酸含量高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州红花籽亚油酸含量为76%,北京的为78%,而额敏县的含量高达87%)。哈密瓜含糖多,但吃而不腻;巴旦木是世界四大著名干果之一,其营养价值比同重量的牛肉高六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居经济林果之首;红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脆而甜等等。 3•产品产量的经济优势性 特色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较大,当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其相对收益也就比较大。如:吐鲁番地区1999年产葡萄37•6万吨,产值近6亿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60%,农民收入的60%来源于葡萄。精河县枸杞年产量近6000万元,全县3•3万农户中有1•8万户靠种枸札走上富裕之路,人均收入由70年代末的3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50元,其中托里乡富甲一方,县财政每年可以从中得到400万元的财政收入。 特色农业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关联的,缺一均不能形成特色农业。区域性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条件,它是特色农业能否存在的先决条件。产品品质的优劣与否是特色农业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产品吕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能否实现其市场价值。产量是形成特色农业的充分条件。产品质量好,但产量低,则无法产生规棋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将难以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特色农业也就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特色农业一是要因地制宜,二是要优选品种,提高产品品质,三是要科学种植(或养殖),在不降低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产量,包括单产和总产。 二、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新疆太阳辐射量普遍较大,日照长,光质优越利于植物光合作用,使瓜果等农产品着色浓,颜色艳,品质好,农作物生长期积温大,气温日较差大,利于果木和作物养分积累。这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林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疆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质资源。例如:新疆红花种质资源鉴定与繁殖入库1550份,占国家入库总数的63•4%,成为我国红花入库之最。 (二)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95%以上的人口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新疆也同样如此。从全国来看(新疆亦如此),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自给有余。据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统计资料显示,我区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70•0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830万吨;肉类由1980年的12•70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59•96万吨;禽蛋由1983年的3•11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3•34万吨;棉花由1980年的7•92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125万吨。与此同时,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80年的138•14kg下降为84•9kg;从1980年至1998年,城市人均肉禽类消费量由7•32kg增长到29•27kg;蛋类从0•85kg增长到6•98kg;水产品由3•12kg增长到3•90kg;鲜乳品由9•12kg增长到19•04kg。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26%降为44•65%。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很大,这就为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市场条件。它是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三)政策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农业资源,抓住市场机遇,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新疆各级政府纷纷采取鼓励措施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大力扶持特色农业的发展。这为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条件。 (四)科学技术条件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特色农业生物品种不断得到优化和更新,同时也积极培育和引进了大批优良品种,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好,产量更高。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保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贮存。前者大大加快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速度,后者则使某些特色农产品(尤其是瓜果等)所固有的季节性强,保鲜时间短的缺点得以克服。上述条件的改善为特色农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疆特色农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现状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大体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一是从农产品类型上看,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类型上看。 (一)从农产品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1•特色种植业 它是与传统种植业相对而言的。目前新疆特色种植业主要包括红花、彩色棉花、哈密瓜、番茄、香米等。其中红花主要分布于塔额盆地,尤其是额敏县。新疆红花种植面积、干花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占全国80%左右。棉花生产是新疆的一个优势产业,其收益几乎占了新疆农业的半壁江山。但近些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状态,加上国家已放开棉花价格,新疆棉花开始重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与此同时,彩色棉花在市场上则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目前天然彩色棉花已开发成功,这使新疆的棉花发展呈现新的广阔前景,其每亩收益可比普通棉花高300元。彩色棉花的种植范围较小,但前景看好。1999年全国彩色棉花种植面积仅一万亩,而阿瓦提县丰收一场就种了5000亩彩色棉。哈密瓜主要分布吐哈盆地,其种植面积近3万公顷,居全国首位。近几年,兵团农六师103团场哈密瓜种植异军突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番茄主要集中于昌吉州和巴州博湖县最为有名。 2•特色林果业 主要包括库尔勒香梨、枸杞、葡萄、大枣、核桃、石榴等。库尔勒香利主要分布在新疆巴州,1998年全疆种植25万亩,产量近10万吨。枸杞主要分布于精河县,全疆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左右。自1990年起,精河枸杞就在种植面积、总产量、出口量和枸杞品质四个方面雄踞全国五大枸杞主产区之首。葡萄主要在吐鲁番地区,其年产量近40万吨,居全国首位。大枣以哈密大枣(又称五堡大枣)最为有名,产品远销区内外。巴旦木主要分布于南疆喀什地区,目前其区域内共有100万株巴旦木,共中40万株已进入盛果期,年产量在60吨,石榴主要集中分布于和田地区,且以皮山县的皮亚勒玛石榴最为有名,该县石榴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1999年其石榴总产达540吨。近年来,阿克苏地区的苹果及大枣开始走俏乌鲁木齐市场。 3•特色养殖业 主要有农十师依靠乌伦古湖渔业而办的银狐养殖业,乌鲁木齐市水产养鱼业和塔里木农二师养鹿业。特色养殖业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农二师目前已形成集养殖、加工、研究开发、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化生产模式,产品不但在国内市场畅销,而且打入了香港、台湾及韩国等地的市场。 (二)从产业化类型上来看,新疆特色农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 1•龙头企业带动型 如精河县利用中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的资源优势,以年产6000吨的枸杞为主导产业,以专业化生产基地为依托,以新疆万利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开发枸杞干果出口新、马、泰及港台地区,建立枸杞保健食品厂,开发出杞芸口服液、枸杞酒、枸杞茶和乐乐血等一批保健食品、饮料,医药保健品年销售额10亿元,创利税2亿元。另外,额敏县现在也正在形成以万吨红花籽油加工厂为龙头企业的红花产业。 2•专业协会带动型 如盛产哈密瓜的鄯善县,成立了哈密瓜协会,为4个乡近1万户瓜农提供技术、物质和信息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推广,并组织农民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在瓜协的带动下,鄯善县商品瓜生产、储运、加工、包装业迅速发展,瓜农年收入高达数万元,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主导产品带动型 如库尔勒沙依东园艺场,利用独具资源优势的香梨生产,实现资源优势转换,生产的香梨运销国内外市场,以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色主导产品,带动香梨产业化经营。 4•科技示范带动型 如昌吉市园艺场,引进开发瓜果菜新品种,采用高新技术示范,带动瓜菜种子生产专业户,提高了种子质量和效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5•市场带动型(消费中心带动型) 如米泉市利用近郊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带动了周围五个县65万户农户,种植蔬菜50万亩,日上市量40吨以上,年成交额可达1•64亿元。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业和运销业等,不仅周围县市的蔬菜在这里集散,南北疆许多地方的蔬菜,水果也在这里销售,对外还辐射到甘、陕、川和鲁等省区。 四、新疆发展特色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使新疆特色农业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形势看好,容易人为造成特色农业盲目发展。发展特色农业要上规模,讲求规模经营,创规模效益,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要在详细调查,摸清所有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出科学的规划,不能不顾实际条件限制一哄而上。例如,新疆林果业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建设名、优、特经济林生产基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混农林业,在农田林网和防沙基干林带的建设中,适当安排一些经济林树种,把具有市场优势的核桃、巴旦木、红枣、杏仁、葡萄干等五大干果和香梨、石榴、优质杏、优质苹果等4大鲜果作为经济林的目标产业,走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二)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目前新疆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限制因素。这导致一些已建瓜果商品基地品质退化严重,良种繁育工作没有跟上,大量的优质乡土品种没有得到好地开发和挖掘,且良种苗木供求矛盾突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再加上经营者本身素质差,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制约了许多技术的普及应用。要改变新疆特色农业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特色农业中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要重视优选品种和科学栽培与养殖及科学管理。 (三)正确处理好特色农产品质与量的关系,实现质与量的统一 农产品生产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往往难以同时实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坚持质量第一。如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大多存在档次不高,外观不美,从而影响了销售。其次要依靠科技,尽量做到产品质与量同时提高。优质低量形不成规模效益,也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要认真研究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战略 近几年,洋水果成了中国各大城市消费市场的新热点。洋水果进入中国,其关税,运费都不会低,它之所以能实现在中国的销售,不外乎在规模、质量、品牌、营销网络等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如此,连内地省份的水果也在新疆水果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新疆要提高本地水果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对产品营销战略进行研究。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1999年底)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在梨城库尔勒挂牌。该公司成立后,将通过万亩专业化果园基地的建设,以及股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对果品供应市场的控制。同时通过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解决栽培、新品种开发、保鲜、绿色卫生、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以确保香梨的优良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对鲜果的保鲜贮藏,做到反季节销售;同时也要重视农产品的包装,要分级包装,提高农产品的档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又如新疆军旅集团采用国际上最通行的“OEM”经营方式经营彩色棉花的科研、种植、纺纱、织布、制衣全过程,不仅人人降低成本,而且使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最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天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要始终重视产品的深加工 目前新疆的农产品除少数实现初级加工外,许多仍然靠卖初级产品为主。为了使特色农产品能在新疆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我们要始终强调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初级、中级甚至高级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多次增值增利。与此同时形成以从事特色农业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为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六)注重环保理念,生产绿色产品 新疆特色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受污染小甚至无污染,是“绿色产品”。这也是当代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一个趋势。因此,新疆特色农业在发展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生产区的生态环境,减少甚至杜绝农药、化肥和工业污水等对农作物的污染,大力发展环保农业和生态农业,不断生产绿色产品。 总之,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它在实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完善新疆经济发展战略;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乡镇企业的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中均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它是新疆农业发展中的又一次大的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对新疆特色农业的发展仅作初步探讨,愿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广大有关学者和部门加强对新疆特色农业的研究,从而促进新疆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支持榆林农业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榆林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榆林特色农业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金融要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专营机构、健全保险体系四个方面对现代特色农业进行支持。 关键词:TFP;农业投资;现代特色农业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一)现代特色农业概念和发展情况 现代特色农业是指依托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将区域内特有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代特色商品的农业经营方式。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区和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光热资源丰富,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共有各类农作物46种,其中23项优势农业资源占据陕西省第一位。随着榆林特色林果区、旱作农业区、特色种植业区、特色草畜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带等“四区一带”产业布局的逐步形成,现代特色农业已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发展势头。然而,仅仅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而没有配套政策措施和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仅仅是一句空话。近年来,中省市各级政府和金融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农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和专题规划等政策保障措施促进榆林特色农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此外,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榆林市鼓励和协助本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榆林已扶持三家特色农业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 (二)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现状和特征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农牧交错区域,不仅有广袤的黄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沙地资源,非常适合现代农业的多样化规模经营,正在成为继八百里秦川之后陕西第二大粮仓,农业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稳居全省前列。2014年榆林粮食播种面积476.40公顷,其中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积达到80%;2014年榆林实现农业总产值134.78亿元,特色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14年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9730元,其中特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50%以上。 1.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现代特色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榆林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2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0个,农业经营主体居全省第一。此外,榆林还是全国唯一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整市推进的地级市,目前纳入追溯系统管理的企业或合作社达到123家,占全省总数的80%。从最初的示范带动到集中推广,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在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其中省、市、县级分别为40个、56个和91个,基本实现了县区全覆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也于2013年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于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各类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35家,形成基地45万亩,实现总产值23.9亿元。 2.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势头强劲,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凸显 依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榆林已打造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农副产品,初步形成了榆林山地苹果、榆林羊肉、榆林红枣、大漠蔬菜、榆林马铃薯、榆林小杂粮等六大公共区域品牌,27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升级晋档。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明显,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其中红枣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羊绒初加工产品占全省市场份额的4/5,羊肉占全省市场份额的3/4,“大明绿豆”占日本绿豆市场份额的1/3,现代特色农业逐步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农业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由单一化的政府投入向多元化社会融资转变 在“三农”投入方面,榆林政府每年将新增财力的30%用于“三农”发展,从2009年开始,省市共筹集3亿元设立了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促进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集群的建设。2014年与邮政储蓄银行签订了“深化金融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协议,授信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榆林市现代农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榆林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转向投资现代农业,由于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在非农领域积累了一定资金和市场经验,在推动农业产业园建设、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上敢于大手笔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的注入有效助推榆林现代农产业发展。 二、支持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本土金融机构,一直是“三农”信贷投入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末,榆林涉农贷款余额1001.72亿元,其中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达444.45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44.36%,主要投向农林牧渔、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等,有力支持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加强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准金融机构支持。自2008年榆林成立首家服务“三农”和支持“小微”的民间信用中介平台-神木惠民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市已经陆续成立65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达64.52亿元,其中支农、支小贷款约占全部贷款的2/3,有力满足了“三农”和“小微”的贷款需求。 (二)逐步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助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随着近期国际能源经济疲软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榆林积极转变原有能源经济一枝独秀的发展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始从煤炭、房地产等行业撤出,转向投资现代特色农业,建立了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投入机制。例如:府谷煤炭行业巨头高乃则投资兴建了高庄则现代农业园区,靖边县石油老板投资建设了10万头生猪场,知名企业羊老大公司也开始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在多元化社会融资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协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融资,逐步设立园区中小企业特殊联保贷款体系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解决由于农业企业弱质性面临的资金难题。 (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1998年,米脂县的“孟岔模式”开启了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通过多年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点、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例如定边县西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榆阳土地细碎化整合模式”、神木县尔林兔镇农户耕地互换规模经营模式等等,使“条条地”变成“整装田”,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榆林市农村土地流转从最初的互换和转包逐步发展为转让、出租以及股份合作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2万亩,占全省流转面积的32%,占据土地流转面积全省第一,主要流向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化发展。 (四)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家庭农场”、“百强专业合作社”和“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园区引领、推动和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加强金融支持现代特色农业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区域资金集聚力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型经济的资金积累优势,引导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品种开发等用途的投入,拓宽对农业产业投资的渠道,提高对农业产业的投资比例,为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树立导向。二是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平台,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进行专项监测。此外,还要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活动,加大对信用优良农村经济主体的授信额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改善当地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解除金融机构信贷的后顾之忧,增强区域信贷资金集聚力。 (二)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增强融资选择的多样性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在信贷、担保、审批、防控等环节,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其次,要引导、规范和管理工商业资本和民间借贷行为,通过正确引导工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向现代特色农业投资,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推广、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服务。最后,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建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设立中小金融机构,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 (三)财政金融合力设立专营机构,提升投资现代农业的信心 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是立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将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相结合,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农村金融投资公司的平台,既能够引领社会资本、金融资金投向现代特色农业,又可将财政支农资金集中运作,通过资本投资和运营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助“杠杆效应”,实现财政资金、金融融资和产业投资的良性互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四)健全保险体系,解除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区别于传统的商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以政府财政补贴和农村产业主体支付小额保费为基础,实行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一方面能及时分散农业风险,补偿农村产业主体损失;另一方面有效解决商业保险趋利性强、覆盖面窄的问题。此外,以农村关联主体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农业担保基金,并向上逐级建立再担保机构,通过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为区域内以乡镇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村产业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业融资中无担保和担保不力的问题。 作者:罗慧媛1 杨鹏亮2 刘锐1 单位:1.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 2.榆林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重点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有用经验,可从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两个方面为我国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经验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些经济并不发达、基础原本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解放生产力,也逐步发展特色农业,以印度、巴西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方法各具特色,并且成效显著,很多实践与经验都值得正走向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国家学习和借鉴。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印度模式 印度是亚洲第二个大的发展中国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都相当丰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正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之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亚洲和整个发展中国家中农业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1.加强智力投资,进行“颜色革命”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独立之初,其农业发展十分落后,虽然进行了长达40年的“”,但成效甚微,土地所有权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作物产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尤其是60年代中期,严重的旱灾造成全国性,引发印度农业空前的危机。这场危机也促使印度政府更加正视农业发展,一方面加强智力投资,对农业科研教育系统大量投资,同时通过建立一个设计良好的农业推广网络,向农民传播新技术。从1950-1967年村社发展计划和推广服务网络是改革农业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发动“颜色革命”。60年代印度发起“绿色革命”,引进、改良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化肥农业,完善水利灌溉系统,提高产量。60年代初,印度培育出“墨西哥小麦”,每公顷可产14025公斤,60年代中期,“菲律宾奇迹稻”问世,每公顷单产达22500公斤。“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奇迹稻”的成功引种和大面积推广,使印度的粮食基本实现自给。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又发起了“白色革命”,选用高产优良的奶牛品种,建立牛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80年代末,印度又提出“蓝色革命”的口号,大力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快人才、技术的引进,增加对海洋捕捞业和淡水养殖业的资金投入。20世纪末,印度再次提出“金色革命”的蓝图构想,研发、改良并推广园艺作物品种,改进栽培技术,研发果物、蔬菜冷鲜储藏技术和加工、运输技术。 2.开展农村计算机革命 印度农村计算机革命始于20世纪末一些大型计算机公司联合推出的“农村互连工程”,该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电子知识普及活动并建立了电子集市项目,旨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间数字化水平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计算机革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为服务农村,专门设立了农业呼叫中心、农业广播电台、农业电视频道等。农业呼叫中心与当地的农业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连线,由专业的农业毕业生或农业科研人员接听,接收农民询问并给予解答,对于无法立即解答的疑问在咨询教授或专家后再予以回复。农业广播电台和电视频道主要播报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密切相关的农业新闻和资讯,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此外,为促进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还广泛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如“邮车网络”是印度政府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推出的无限网络计划,通过在公共汽车上安装无线互联网收发机,为农民提供农业新闻和气象信息。同时,在全国农业市场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国家信息中心陆续建立和完善了许多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如自然灾害管理信息数据库、花卉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信息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网站维护和数据信息更新,为广大农民用户开展农业生产提供最全面、最时新、最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巴西模式 巴西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世界农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巴西起着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利于巴西农业的发展。目前,巴西已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对改造巴西传统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产品商品率、土地出产率、农产品出口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政府切实推行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 巴西政府农业政策的基本要点是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农业生产风险,以增加农民尤其是中小农民的收入。具体农业政策包括: (1)改革并推行农业信贷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巴西政府颁布了《新土地税收法》,确定了贷款金额需由生产成本的实际需求确定。根据这一法律,每年国家货币委员会在农作物播种期之前以政令的形式颁布每种农作物生产成本的基数,同时公布每种农作物贷款的最高限额,中小农户贷款的最高限额是生产成本的90%,大农场主贷款的最高限额是生产成本的80%。此外,为鼓励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出产率,政府在农业信贷政策上还做出特殊优惠。 (2)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受财政压力影响1985年起政府逐渐取消对农业的补贴转为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为主,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农产品价格委员会规定的最低价格时,由联邦政府直接收购、提供贷款或是预支贷款。这一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鼓励出口政策。根据政府制定的“鼓励出口计划”巴西农产品可以自由出口,政府不设任何限制,且努力消除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为巴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巴西农产品在世界的知名度,形成了品牌优势,同时也促使巴西农业不断提高生产质量,出口优质产品,这又进一步增强了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农业合作社制度 在农业生产中,随着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农业生产者势单力薄无法在农业领域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早在1988年,巴西宪法就正式确立了合作社的法人资格,赋予了合作社经营自主权,使合作社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合作社的宗旨是立足农业,为社员提供全面服务,基本准则是自愿参与、民主管理。巴西多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了有效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提高了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更推动了巴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对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挥了重大作用。纵观巴西农业合作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符合众多农场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二是政府对合作社的高度重视,将支持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当作一项政策来执行。 3.走科技兴农之路 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是巴西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巴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并为此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科研与推广体系,形成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科技兴农之路。巴西的农业科研推广应用体系以农科院为龙头,以农牧业研究和农牧业技术推广两大公司为核心实现了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实际运用的成功转化。同时,巴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巴西农业的生产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巴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分析前面两个发展中国家可知,尽管两国“特色之处”各不相同,但其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径依旧有章可循,很多实践与经验都值得正走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国家学习和借鉴。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依靠科技的力量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及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一)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外实现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将农业的增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科技对农业的首要贡献是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印度、巴西等国为鼓励农业机械化生产,对农户购买机械都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并且,为保证农户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和使用新型农机,还向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科技对农业的其他贡献体现在实现了农业生物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由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印度陷入了粮食危机,印度政府痛定思痛发起的“绿色革命”引进、改良并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发展化肥农业,使印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粮食大国,科技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大众都普遍意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由于科技体制和历史等原因,农业研究一直不被重视,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加上农业科研人才的缺乏,我国的农业科教水平亟待提高。要改变这一格局,需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部门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只有资金和人才同时到位才能快速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政府应大力倡导改进和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不断重视农业对外交往。按照互补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对外交换品种资源,交流农业技术经验,不仅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同时促进本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进步。纵观世界各农业大国,其民间农业合作组织都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活动和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巴西,政府也高度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将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当作一项政策来执行,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立法保障。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助性组织,是农户和市场、农户和政府的纽带,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及农产品深加工增值,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个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政策参与、技能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和农业合作等方面合作社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完善我国农业合作社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主导效用,大力整顿、重塑各类合作社,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带动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障社员的根本利益。同时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力的法律支持和有效地经济引导外,政府应尽量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让合作社在公平、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作者:刘强强 单位:四川省西南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摘要:农业在陆川县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特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回顾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快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陆川县 1陆川县基本情况与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陆川县坐落于广西东南部,素有“温泉之乡”的称号。全县总面积1554.32km2,辖3个乡、11个镇、155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为106.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96.3万人,占90.17%。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78亿元,占生产总值27.72%。农民人均纯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过去的努力探索中,陆川县的特色农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粮食生产实现较大增长。2013年全县粮食总产287789t,比上年增长2.51%,其中水稻总产263993t,比上年增长2.51%。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2.51万亩,优质水稻覆盖率为92.1%,基本实现水稻种植优质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陆川猪养殖遍及全县14个乡镇,全区20多个县市,全国17个省市。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发展壮大。2013年陆川县拥有规模农业企业92家,其中自治区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5万多户。拥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 2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陆川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缓慢;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针对陆川易旱的实际情况,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2.2农业人力资本匮乏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目前陆川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妇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从农业转移出去,因此,造成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与特色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陆川县农业发展总体上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陆川县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受规模及市场限制,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产业链条短。而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多为“买断型”或“合同收购型”,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 3陆川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发展特色农业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时候,首先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于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小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农田渠系的整治与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技术装备,提高机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陆川县应做大做强养殖、中药材、蔬菜、亚热带水果、优质水稻等产业,扩大规模和效益。陆川猪是陆川县的传统优势之一,陆川猪的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陆川县应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水稻是陆川县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全县最重要的农作物。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绿色稻米、有机稻米生产,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确保粮食安全。陆川县应充分利用其气候资源,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荔枝、葡萄、火龙果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和秋、冬季发季节蔬菜,重点提高产量和品质,培育名优品牌。 3.3强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陆川县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以及本村能人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本村特色农业的发展。 3.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陆川县应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和农民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型农业企业,政府应扶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加快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尽快成为法制化、规范化的农业合作组织。 作者:盛芳芳 单位:广西大学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1.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1经济林发展优势明显 目前,芮城县已经形成了三条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一条产业带为以粮食、苹果为主的粮果经济林带,全县粮田的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达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3倍,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苹果作为芮城县最主要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8万亩,产量也达到了约42万吨。第二条为红枣、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干果带,芮城县的红枣鲜枣、大红袍花椒、核桃加工品一直为其特色名优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其中的风陵渡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万亩,收到达到4500万以上。第三条为以芦笋、大棚菜为主的新兴干果经济林带,芦笋产业和大棚菜产业作为芮城县的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也较大,作为全市第二大芦笋生产基地,在2010年以后,芦笋的年产值就保持在了1亿元以上。 1.2设施、生态农业潜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近些年来芮城县基本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以促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丰润玉米笋、马蹄基地已经得到了近700万的政府投资;丰源药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得到近百万的资金支持等。此外,在2010年芮城县就建立了25万亩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确立了8种无公害农产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万亩。绿色、无公害标准下生产的农产品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口碑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芮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托其优势特色农产品,芮城县已经建立起了多个苹果、鲜枣采摘园和芦笋、花椒观光示范园,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芮城县农民的纯收入已经达到7700元,超过了全山西省的平均水平的近500元。 1.3畜牧业发展稳定向前 芮城县的畜牧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配合牛肉、羊肉、鸡肉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截止到2014年,全县的生猪存栏达到16万头,出栏达到27万头;羊存栏6万只,出栏7.3万只;鸡出栏178万只,蛋鸡存栏49万只,肉类总产量约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5000吨,尤其是2013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以来,已促进全县29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增加近700元。 2.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转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必须转变,现代、特色、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芮城县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具体的认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项目为依托,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服务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2.2增加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是农村稳定、农业高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芮城县现有的农技推广员人数较少,农民素质也普遍较低,所以很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都无法及时的运用到特色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2.3完善对特色农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当前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首先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健康标准。其次政府应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并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从事特色农产品销售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以及新兴网店共同发展,使得企业农户得到共赢局面。最后政府还应该支持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2.4推进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特色农业只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才能从区域性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形成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但是芮城县现有的苹果、药业、芦笋的加工企业无论从规模和生产方式上都不具备作为龙头企业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各种形式并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使它做大做强,最终发展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可以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与农户生产、零售商销售的直接对接,减少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风险,达到共赢的目标。 作者:胡芮 刘艳萍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一、贵州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特色农业生产为粗放型,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贵州当前特色农业的发展仍旧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资源利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常依据以往的生产效益来设置生产计划。投入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工作人员技术性不高,地区政府对该领域科学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导致生产效益低,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投入的情况下,贵州特色地区的农民文化程度低下,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特色农业企业会进行掠夺性生产,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应用,生产模式落后。 2.观念相对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 由于当前的社会市场体系还处在发展与健全阶段,并且对于特色农业的政策性支持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有效落实,一度导致群众在认识特色农业、实践特色农业中出现不少问题与不友好状况。例如,人们由于概念性错失,认为特色农业即是种植具有特色的作物,导致大幅度的增加相同作物的种植来期待良性收益,而不同地区由于地质土壤的不同而不一定适应同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出现很多现实矛盾和问题。此外,某些具有潜能和市场的特色作物却没有得到本应有的重视、开发与种植,直接造成贵州当地的特色生态、特色地质和独有资源的浪费。因此,没有真正经过考察和研究,而盲目地、片面地进行所谓的特色农业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行的,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可能造成资源的重置、人力物力的损失和自然生态的浪费,对于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具有不良影响。 3.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贵州地区的地势大部分为丘陵、山地,不同县市的实际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整体上来看,普遍存在耕种土地的土层薄弱问题,可利用土地呈块状分布,整体性不强,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破坏和影响。地势不平坦的情况下,还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对特色农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限制。再加上特色农产品对土壤条件和外界环境的要求较高,贵州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相对落后,仅仅依靠降雨根本无法满足农产品的生长需求,从而降低了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 4.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特色农业的形成、发展与进步需要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生产的全方位落实,而贵州目前的现状是土地资源广,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少,部分土地资源私人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未能完全将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业的发展等作为主要事业。这就造成了形成和发展特色化农业必备条件的不足,即规模化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利用、科学专业化生产经营无法落实。因此特色化农业在贵州本地的发展迟迟不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无法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特色农业产业不能长期有效地健康发展。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贵州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还存在的一个制约发展和进步的问题,即为部分地区出现的对于特色农业过于泛化的推广和实施。这样,这些地区的特色农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而大面积、广泛化地进行各个方向的特色农业,造成特色农业缺少产品产业的针对性缺失、生产经营的重点不明确、特色产品“不再特色”。 二、促进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贵州应当在确定进行特色农业实践和发展目标的同时,积极创建一支具有科研能力和技术的团队进行特色农业的钻研、实践、落实、监督和指导,在这些学科专家与带头人的努力下完成特色农业科学规划的制定、产业布局的精准定位、实施战略的有效设置、实践成果的严密监测等,从而有效避免生产实践的盲目和农业产业的大同。最后,要善于对实现特色农业的最基层的农民同志进行科学技术和特色农业思想观念的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注重特色农业发展相关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综合工程、信息和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技术,大力探索特色农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构建专项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体制,借助设置科技示范农业园的方法,实现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最终达到优化生产要素及产业结构的目的。 2.形成对特色农业的正确发展意识,更新传统观念 改革开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为农村经济和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农村经济以及我国农业在原有的结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而顺利完成发展转型。贵州面对以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要不断加强贵州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农业经济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利用新时期的思想教育以及多种有效宣传方法,引导更多的人进行特色农业的尝试和探索。使得他们摒弃旧的农业产业发展思想和观念,在“高品质农业、优越农业结构、产业互动与市场竞争”指导思想的带领下,不断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与建议,真正将特色农业落实到本地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改进,以取得积极的成效和成绩。 3.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贵州地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对农作物的土地进行整理,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分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优惠政策措施,对耕种土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积极的预防和改善土地沙漠化问题,为特色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应对水利基础建设进行完善,修建水利工程,确保灌溉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既可以对原有的水利灌溉工程进行修补,还可以建设全新的水利工程,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水;最后,必须要加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构建力度,对贵州地区内的特色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规模性的生产基地,完善田间设施和土地整改工作,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促进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 4.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贵州地区要集中精力发展龙体企业,借助自身独特的优势,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文化和品牌,增大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增强企业间的关联性。例如针对长顺苹果来说,其虽然作为贵州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产品,但是其优势相较于陕西苹果等特色品牌并不突出,这直接影响外界对其的认可度,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贵州连片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小产量生产阶段上,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形成指明品牌企业,保证商品出产量满足实际的经营需要,提高市场影响力,从而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进步。贵州在之前农业发展以及当前态势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当地农业实际,为将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而钻研适用于本地农业的发展战略,对存在问题的农业结构进行反思与适时调整和实践,争取使得产业和农业结构与布局得到合理安排、配置与互动,从而形成贵州农业经济的地方特色和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贵州地区的自主产业,但同先进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现代化程度不高,并未形成产业规模,存在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特色农业生产粗放,观念落后,没有正确的认识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阻碍了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当前的发展趋势,可以采取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特色农业的发展意识,强化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农业的龙头企业等对策,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贵州特色农业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玉婷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及策略 1基本情况 目前,临汾市设施农业面积6400hm2,以栽培蔬菜为主,全年预计总产36.36万t,平均产量56.85t/hm2。据农业部门统计,平川7个县市区,设施农业总产值6.468亿元,纯增收3.647亿元,仅设施蔬菜1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临汾市设施农业分三大类:一是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930hm2,主要栽培蔬菜为越冬—大茬西红柿、黄瓜、西葫芦,3种作物占日光温室面积的82%,甜椒、茄子、豆角次之;从1999年开始日光温室种植作物多元化,早熟葡萄、油桃、杏及甜瓜、花卉等,面积逾66.67hm2。二是大中拱棚,面积达到3000hm2,种植以春提早和秋延后茄果类、结球类蔬菜为主,也有一部分面积栽培西甜瓜、草莓、花卉,畜禽养殖等。三是小拱棚,面积达到1470hm2,以韭菜栽培为主,有133.33~200.00hm2西甜瓜。全市各级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山区抓特色,平川抓精品”的农业调产思路,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随着临汾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在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上有了新进展。日光温室形成10个特色区,如尧都洪堡———智能温室药材、花卉、蔬菜种苗组培中心;曲沃太子滩———现代化农业设施示范园;尧都屯里———“四位一体”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翼城南梁、里砦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区;侯马香邑,襄汾大陈、邓庄,尧都大阳,洪洞马牧日光温室反季节菜生产区。大拱棚5个较大规模生产区,有侯马凤城66.67hm2早春黄瓜生产区,襄汾贾罕春西瓜秋番茄生产区,襄汾汾城大棚秋延后西红柿生产区,尧都北郊大棚春甘兰生产区,洪洞县城效大棚西红柿生产区。小拱棚以尧都区乔李韭菜生产面积最大,达466.7hm2以上,洪洞县大槐树镇、苏堡镇2012年掀起小拱棚韭菜热,计划其种植面积发展到1335hm2左右。 2发展特点 2.1设施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在设施形式、种植模式、栽培品种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和产品销售。各地既有以越冬茬为主的,也有以一年两茬为主的;既有以西红柿为主的,也有以黄瓜为主的。襄汾县400hm2日光温室,西红柿面积280hm2,占70%;翼城县300hm2日光温室,有234hm2是黄瓜,占到78%;尧都区乔李一个镇就发展小拱棚韭菜467hm2。通过专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以前贩菜的客商收一车菜跑几个村,进好多个棚,农民有时要自己去市场批发,产品销路不畅。如今基地有了名声,依据基地,形成产地批发市场,如南吉蔬菜批发市场、乔李韭菜批发市场、贾罕西瓜批发市场等。在上市旺季,菜贩主动上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 2.2注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 无公害生产是蔬菜发展的方向,也是人们步入小康生活后追求的时尚。制定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并要求各县市依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规划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着手进行环境评估、产品检测和品牌注册工作。尧都区屯里镇绿万家示范园生产的“万家绿”牌8个大类30多种蔬菜,通过了临汾市农药监督管理部门检测,成为全市首批“无农药残留放心菜基地”,产品进入超市和饭店。曲沃县太子滩应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樱桃西红柿、羽衣甘蓝、紫碧天葵等无公害特菜,也达到了无农药残留残毒标准要求。 2.3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 在各级领导重视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注重了温室大棚温湿度科学控制,二氧化碳施肥普遍应用,防虫网、生物农药开始应用,无支柱新型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滴灌、渗灌、双层膜覆盖、自动化卷帘机等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大量引进、示范、推广。襄汾县引进了以色列西红柿品种“R-146”,该品种颜色鲜艳,果个均匀,耐运输,比普通品种售价高0.3元/kg左右。尧都区进行重点项目技术攻坚,半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刘村前进农艺园脱毒马铃薯、洪堡示范园与智能温室相配套的药用钙果组织培养及组培室建设、100栋新型复全保温材料日光温室的建设开始起步、段店乡日光温室西葫芦无农药残留G1314—2000的技术攻关。 3设施农业效益 高投入、高产出在蔬菜生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临汾市露地菜平均产值达10963.5元/hm2,拱棚菜产值达6.3万元/hm2,是露地菜的5.75倍,而日光温室的产值达到了18.9万元/hm2,分别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3.00倍和17.24倍;这3种形式的纯收入分别为6988.5、34500.0、102000.0元/hm2,拱棚菜纯收入是露地菜的4.94倍,而日光温室纯收入又分别是拱棚菜和露地菜的2.96倍和14.6倍。但是从投入情况看,设施栽培的投入远远高于露地栽培的投入。如拱棚投入25500元/hm2,是露地3975元/hm2的6.42倍,日光温室投入为87000元/hm2,分别是拱棚和露地的3.41倍和21.89倍。产投比分别为露地菜2.8∶1.0,拱棚菜2.4∶1.0,日光温室2.2∶1.0。由此可以看出,效益越高产投比越低,也就是说要实现高产出,就必须高投入。 4影响日光温室效益的因素 4.1茬口对效益的影响 一年多茬效益高于一年一大茬效益。一年多茬,延长了温室土地利用时间,产量高,而且价格不低,效益相对较高。尧都区段店乡孙乔村,种植茬口是西葫芦接番茄,西葫芦9月初就育苗,11月初上市,3月中旬拉秧,产量90t/hm2左右,番茄12月下旬育苗,3月中旬定植,5月初上市,产量60t/hm2左右。2茬收入21万元/hm2左右,而同等种植水平下单种西葫芦或番茄,收入19.5万元/hm2左右,相差1.5万元/hm2左右。曲沃县乐昌镇东韩村某农户种植西葫芦接番茄,收入20.25万元/hm2,西南街某农户种植芹菜接黄瓜收入17.25万元/hm2,东韩村某农户黄瓜间作苦瓜,收入27万元/hm2,而乐昌镇太子滩单种黄瓜,调查4户,最高收入17.25万元/hm2,低者14.25万元/hm2。 4.2上市时间对效益的影响 由于育苗时间迟早不一,上市时间不同,效益也有差别。育苗时间适合,收获期长,产量高,效益高,育苗晚,温室利用时间短,后期价格低,效益较低。 4.3蔬菜种类对效益的影响 黄瓜、番茄、西葫芦种植面积大、时间长,菜农技术熟练,虽然价格稍低,但产量高,效益在15万元/hm2以上,而豆角、茄子、尖椒、青椒等,由于技术不熟练,对温度、光照要求高,虽然价格高,但产量低,效益在12万~15万元/hm2之间。 5发展对策 5.1多方筹资,完成2万hm2农业设施基地建设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发展设施农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大上设施农业,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确立“121”工程,决心从2012—2015年,在临汾市的侯马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尧都区、洪洞县、霍州市等7个县(市、区),发展设施栽培基地2万hm2,其中日光温室为6666.67hm2,拱棚为1.3万hm2,基地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突出名、优、特,中高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总产量达120万t,总产值20亿元,纯收入增加12亿元。 5.2依靠科技,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发展设施农业,占领高新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生活富裕安康,消费观念向纯天然、无公害、营养保健方向转变。临汾市设施农业要率先发展,先走一步,首先消除农药残留残毒,进而进行无公害生产,下一步,生产A级、AA级绿色食品。设施农业基地用3~5年时间,制定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标准,并配备一套完整的农产品检测仪器及相应设备,配备专职化验技术干部,统一按技术标准规范化生产,应用各种高新农业技术,转化最新科技成果,依靠科技促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1]。 5.3扩大宣传,抓好设施农业产品的营销 各级政府、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要齐心协力,狠抓营销。各地从2012年着手注册自己的品牌,并申报国家绿色产品证书,拿到市场销售的“准入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农民,无法面向复杂变化的国内国际大市场,因此要下大力气培养经纪人队伍,通过经纪人把生产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经纪人走南闯北设“窗口”,到大江南北搞销售。技术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协调好,尽快建立绿色通行证制度,开通绿色通道,创造蔬菜营销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新的流通方式,全面推广襄汾农业局建立营销中心,农产品上网销售,运用电子商务的经验,尝试网上销售,适时研究期货销售等[2]。 5.4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 农民是设施农业的投资主体,也是设施农业的生产者、经营者,只有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才能创造出理想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搞好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教材、资料等多种形式,通过农民夜校、专业协会的组织,系统性、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广泛宣传[3];三是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每县要有2~3名高水平技术员进行巡回技术指导;每个重点基地至少要有1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进行跟踪技术服务;每个生长季节至少要举办3次技术培训活动;每个种植户至少要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 5.5加强领导,围绕设施农业做好服务工作 发展设施农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大抓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一个重大举措。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以服务为宗旨,协调好各涉农部门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系列服务工作,如建立科学的、符合农民意愿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部门划拔设施农业专项贷款,税费改革,给设施农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等[4-7]。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1发展现状 1.1 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 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406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92个,参合农户8471户。其中武狮农特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社。 1.2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全县取得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7000hm2,“狮山”牌武定壮鸡熟食系列、“久香源”牌优质米、“云路”牌甘蓝和青豌豆、“武狮”牌火腿、“彝山”牌火腿、“悟康”牌珍稀菌等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特色品牌开始形成。 2发展目标 至2016年,培育五大产业,建成十大基地,建成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成一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2.1 培育五大产业 优质烟草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蔬菜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特色畜牧产业。 2.2 建设十大基地 20000hm2粮食生产基地、4000hm2优质烟生产基地、33300hm2核桃基地、3300hm2优质水果基地、2666hm2中药材基地、6600hm2蔬菜基地、3300hm2马铃薯基地、年出栏750万只武定鸡生产基地、年出栏19万只黑山羊生产基地、年出栏5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2.3 建设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 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1km2的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加工车间30000m2。主要加工粮食、蔬菜、林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等农副产品。 2.4 建设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 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狮山镇建设一个占地10hm2、建筑面积约30000m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市场内建冷库50座。 3发展思路 3.1 夯实基础,提高生产能力 至2016年全县高稳产农田地达20000hm2;农机总动力达32000万w,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8200台。 3.2 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改造升级、扶持引导等措施,培育、发展我县的骨干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力;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要注重开展精深加工,在加工产品布局上,巩固发展粮食、豆类加工,做大做强武定壮鸡、火腿等肉制品加工,大力培育果蔬加工,保护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酱腌菜、蜂产品、食用菌等加工品种,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九厂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尽快形成我县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到2016年,力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个,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个,着力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 3.3 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三是争取信贷支持;四是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支农资金;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4打造品牌,开拓产品市场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力争到2016年全县“三品一标”持证产品达25个以上;二是加强产品推介;三是培育和完善一批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综合集贸市场和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对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四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或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带动推进农产品流通外销;五是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3.5 强化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健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植物保护、动物检疫监督和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3.6 加强服务,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政策服务,对国家、云南省、楚雄州及我县已经出台的财政、金融、用水、用电、用地、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认真兑现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加强中介服务,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自我服务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强科技服务;四是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农业信息网、“三农通”等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扩大农业信息的覆盖面;五是加强舆论服务,大力宣传报道全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措施、亮点、成效,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共同营造推进我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李自清 单位:楚雄州武定县农业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特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界定和内容再划分 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包含的内容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尽管如此,结合海南省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定位,我认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应该把内涵更加缩小,仅仅指种植业。原因在于,第一,海南目前的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薄弱,而且也不具备形成较大规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第二,渔业,将其纳入海洋产业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有利于规划和管理;这样划分也更符合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第三,林业,这也是海南自然资源优势中独具特色的一大门类,但目前的发展和以后的长远发展显然不及种植业,相反,对海南林业的开发,应该持谨慎的态度,适当开发和过度开发在现实中并不好把握其中的度,如果把林业发展作为一种产业经济来发展,出现过度开发现象的话,这直接会影响到海南绿色、生态岛屿的形象,也势必会对海南发展的整体战略产生影响,对此要严格把握。总之,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真正出路就在于热带特色农作物种植业上。这样客观上既可以解决本岛居民对生活资料的基本需求,还能促使海南岛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二)海南热带农业已基本实现特色化 农业的特色化主要是指在种植方式、种植产品种类、终端产品形态等方面形成较之一般农业的不同之处,并能因此而产生高出正常农业种植作物的价值和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的话,海南的热带农业种植也只能是基本实现特色化———即种植产品的种类具有明显的特色,如琼中的绿橙,陵水的香瓜、苦瓜,定安的花生,五指山的甘蔗、槟榔等,但是,在种植方式和终端产品形态方面,仍需要做更多的探索。 (三)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是指在打破我国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的农业种植格局后,形成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并具有一定优势的较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力量,产生一定的集聚效益的农业种植模式。规模化可以集中资源、人力、产品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之各自为政的分散种植模式更为有利的地位,对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产业化则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优势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连接为完成的产业链条,其突出特征是整合各个环节,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下可以使各个环节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各个参与群体的经济收入。农业发展规模化旨在发展壮大农户自身的力量,寻求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而产业化在于弱化市场竞争带来的种种风险,保障农业发张的良好势态,二者完美的结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反观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客观的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但远远还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而且,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也仅仅是初具形式,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亟需加大力量建设,为进一步发展海南热带特色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规模化发展与土地利用制度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必须打破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必须建立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之上的规模化种植。但是当前我国利用土地的固有制度却成了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阻滞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四次土地制度变迁,从最初的均分土地(1949-1952)开始,经历了互助组到高级社(1952-1957)、高级社到(1957-1978),最后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1978至今),我国农村对土地的利用制度就此确定了下来,最终国家通过宪法确定了对土地的经营形式,即,农村土地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使用权同所有权相分离,最重要的一条是,农民承包的土地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内可以转让(使用权、经营权)。这些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民对土地的利用和归属问题,让广大农民对土地找到了“归属感”,从此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愿望。这些制度从理论层面上激活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事实上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多年坚持下来的制度使我国农村利用土地的形式逐渐僵化,一定程度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平均化成为了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尽管以土地承包为核心的其他土地利用形式也存在,但基本局面仍未发生改变。同时,由于农村土地还承担着供给农户基本生活资料的重任,因此,客观上也制约着土地承包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未解决农民基本生活资料依靠土地产出的情况之前,从土地利用制度的层面来推进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发展就显得不切实际。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深入发展,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低,一方面来说,这是好事,证明了我国其他产业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仍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首要位置,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也是刻不容缓,结合我们海南的具体情况来讲,对农业的发展就更为重要,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在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这些问题。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较低,全国人均1.59亩(2004年为1.41亩),就海南来说,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人均耕地面积也是在这个数字上下浮动。紧张的耕地面积也让单个家庭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变得不切实际。其次;在现有情况下要实现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化就必须要求农户让渡对土地的使用权,但这会导致农户因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而对基本生活资料来源产生不安全感。解决这个问题在于土地政策的稳定和转让土地使用权时能获得可靠的保障。最后;政府所倡导的一些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缺乏可操作性和明确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给予让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切实的保障,二是要给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的农户完善和科学的指导,以避免重复建设和重量不重质的情形出现。 (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量”与“质”的把握 在解决完土地利用问题之后,规模化发展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规模化过程中“量”的把握问题。规模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究竟多大程度的规模算是规模化?以人均耕地面积来衡量的话,两个以上家庭的土地集中耕种也算是规模化,一个村的土地集中也算规模化,如何把握这个度就需要严格的调查分析了,这当然需要另外的大量专门调查研究。规模化发展中的还有一个“质”的问题。规模化不仅仅是量的累积,更要注重质的发展。以海南香蕉、西瓜的种植为例,西部有市县发展这些特色种植,中部也有,东部还是有,尽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但客观上会在内部形成一定的竞争,我们在讨论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问题本身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看成一个整体,在市场上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竞争,而不是内部竞争。因此,规模化发展道路中“质”的问题核心就在于避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出现。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政府站在统筹兼顾的角度,从产业发展和布局的角度进行调整和引导,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发展。总之,只有把规模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既注重量的积累又注重质的建设、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结合在一起,才能较好的走出一条具有海南自身特色的热带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三)品牌与文化建设 产品的品牌和文化内涵建设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又一个短板。产品或者说产(企业)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识别标识,更是一种产品的精神象征,用于承载产品的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就会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是说,品牌内涵建设和产业建设关系密切。纵观目前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中,对品牌建设的忽视现象比较严重,基本没有产品品牌意识。通过调查发现,海南农户目前对热带特色农业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大多数能识别到自己所种植的农产品具有一些特别的卖点,如,陵水的苦瓜有防癌作用,种植的甜玉米的香甜程度较市面上其他玉米产品普遍要高,定安、儋州的黑猪属野外放养而成,比饲料喂养的具有较好的口感,但进一步问道甜玉米中哪个品牌最好,或者说你家的黑猪有没有区别于别人放养的黑猪的特点时,则没有答案,这都说明,在特色农产品推广过程中,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产品在农村范围内尚未建立起具有明显可识别性、具有差异化特征的农产品品牌。但从市场反映来看,农户识别到的这些卖点还不足以完全吸引和打动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在市场上面对本岛热带特色农产品时,对这个概念也是相当的模糊,对他们而言,只要是产自海南地域范围内的,质量都差不多,效果也都是一样的,但对如何区分是产自海南还是外地进岛销售,则表现得十分含糊。换言之,在面对同一样农产品作出选择时,他们只有一个最为朴素、直观的概念———“海南产”和“非海南产”,这是在本岛的情形,试想一下,在本岛之外的市场情况呢?可能结果会更糟糕。这种没有品牌区分度的产品到市场上一是没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当其中某一款产品出问题时,会引发相当严重的连锁反应,从而伤害到整个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2010年初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发生后,整个市场对海南的农产品都显得比较谨慎,导致海南农产品销量大降,尽管影响已经消除,可见这种局部事件对整个海南农产品的负面影响还是相当大的。虽然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无法完全杜绝,但如果品牌建设到位的话,其产生的影响就范围就会小的多,不会大规模的影响到整个“海南产”农产品。在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逐渐产生品牌意识之后,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品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特色,即差异化特征。目前市场上在推广本岛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时,注重的卖点也仅仅是围绕在“绿色、生态、有机、环保”等几个比较抽象的方面,不是说这些特点不值得推广,而是这些特点不仅仅是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特色,也同样是全国范围内其他地域农产品的特色,换言之,在全国市场上,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仍然没有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特色来,要考虑的是,当这种地域赋予的优势和特色被用之殆尽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去吸引消费者和市场的目光?那么如何建立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品牌?首先可以从产品和产地的角度加以建设。一是当本岛农产品规模化形成之后,就各个不同的产品分别建立不同的品牌,凡是这一类产品都纳入到该品牌下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就产地而言,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产区,凡是该产区出产的农产品,都划归到该品牌下进行统一管理。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既可以完全市场化,也可以由政府推动。当然,品牌建立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也不能一概而论,上面只是提出一种思路,具体操作则有待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完善。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都要做到一种良性的引导,仅凭农户自己来完成是不太现实的。 1.农产品产业链建设 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方面,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企业或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链接为完成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农产品产业链建设的好处在于,第一,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尚不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的分散农户进入较大的市场;第二,能够提高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第三,可以重组生产要素,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产业链发展可以发展和壮大农户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结合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市场来说,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还没有完成其他工业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转变———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现在的买方市场,换言之,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仍然处于“产什么就卖什么,产多少就卖多少”的地步,我们生产出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是作为单一的生活原料在供给给市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形态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寻求除初级农产品供应以外的更多的再加工产品形态。就此而言,海南一些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已经有部分农产品被开发成多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如,以椰子、菠萝为原料,就有很多的其他产品形式出现,像椰子饮料、糖果、经加工可长期储藏的菠萝干等。农产品本身就具有不宜保存、不方便长途运输等特征,通过这些产品的开发,可以延长农产品的利用期限,扩大农产品销路,进一步细分市场。要实现海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建设,就需要采取一体化的经营形式。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是在一定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的一体化经营。经过资源重新分配和整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围绕主要农产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获得较之单纯依靠初级农产品供应更好的经济效益。 2.政府在海南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在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领域,政府除了在认识上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做到更多。第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及其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和工业产品有较大的不同,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大,如水利、交通等,这些配套措施通过农户自身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完成,因此,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应该更大,同时,农业发展规模化和产业链的建设也不是农户自身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单靠市场的驱动,没有政府的帮助和引导,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二,政府应该有更多的针对农村和农户的指导和培训工作。目前的现实是,在农业发展中,农户除了提供劳动力以外,对农业技术、信息等的掌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些却对农业的发展有种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有责任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业发展信息、农产品市场资讯等方面的培训,可让农户迅速跟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因盲目性和不科学性而带来的成本。 三、结语 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是海南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依托海南岛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们也必须要清醒的意识到,目前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放在醒目的位置,想办法切实加以解决,才能配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整合海南省的农业资源,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市场,进行产业链建设,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在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下,走出一条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海南岛的整个产业结构才能更趋于合理,经济发展质量才能更有保障。 作者:余正 张忠雷 陈伟 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略说农机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一、云南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资金不足,农机投入资金短缺 云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弱,农民收入低,用于农机购置资金不足。2008年云南省农机化投入资金总额是16359921万元,其中中央农机购置补贴1006000万元,占61%,地方财政1292750万元,占79%;农民个人投入13619620万元占832%[5]。虽然购机补贴一直再增加,提高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机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但用于农机购置的资金还是不足,以致农机数量少、装备差、分布较为分散,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率低。同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限,覆盖面积不广,各种机械所享受的补贴又不同,没有突出农机补贴多元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 (二)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不平衡,农机作业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2008年末,云南省农机总动力201392万kW,联合收获机2537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75087台,农用小型拖拉机295727台,机械动力充足。但是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有19081部,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2962部[5],农用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仅为1∶011。并且用于耕地、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机械结构不合理,装备结构单一,数量还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机耕面积11495万hm2,占云南省实际总耕地面积的19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1%,机耕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了2226%;机收面积l058万hm2,占总播种面积18%,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6%,机收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13183%[5]。虽然全省部分农田作业过程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但养殖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很低,有些产业仍是空白。 (三)农机科研与推广相对薄弱,相互结合深度不高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和区域特性,对农机装备有特殊要求。而云南的农机科研工作相对落后,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农机研发与生产相对落后,缺乏适合于本地区的农机产品。多数农机具主要从外省购进,不能很好地适应我省的土壤和农艺要求,农机产品性能及质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从而也影响了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目前,云南省农机科研推广工作同存在着一个全国的一样共性问题,科研与推广体制分割,合作关系比较薄弱。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与科研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在职能上长期分离,农机推广部门只负责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而农机科研机构只负责农机具的研发,造成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双低。虽然云南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科、教、推一体化,将科研与推广放在同一条线上,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从广度、深度上来讲,还远远不够。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一)落实政策扶持,明确重点,创造农机化发展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形成以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为导向,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农民购置先进、实用、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农业机械,真正解决农民买不起又急需农机具的客观问题。同时还要抓好农民购机后的农机购置补贴跟踪调查、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工作。让农民购机后“养得起”、“有活干”、“能致富”,充分发挥出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性作用。加快农业机械由农民被动应用向主动推广转变,促进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长。立足云南省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产业的需求,优先发展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装备。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推进以水稻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优先发展主要作物、主要作业环节和生产领域的农业机械,增加所需的农业机械装备,快速提升云南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 坚持农业机械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的措施,以数量带动存量优化,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结构升级。根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土地规模小和山区较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适应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大力度研发推广适应我省地形和土质的小型农业机械。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农业机械发展 充分考虑云南省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底子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需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特色农业机械。统筹推进云南省坝区与山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机型。坝区推广以大马力、高性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半山区着重推广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耕种、收获机械;在山区重点推广以微型耕整机、排灌机械为主的小型农业机械。而粮食生产推广以机插秧、联合收割、烘干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养殖业中主要发展以饲料加工、奶业加工、粪便处理和微孔增氧设备为重点的农业机械;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着重推广大棚移栽机、植保机具、滴灌和微灌等设施农业装备。同时,结合产业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试点,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探索推广应用经验。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机服务总体水平 政府要加强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健全职能、完善手段,发挥各自作用,切实履行好管理、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努力提高农机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并且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农业机械推广服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农机监理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农业机械教育培训部门要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急需的新型农村农业机械专业人才队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加快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农机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农机与农艺部门要积极的合作,统一目标,建立好农机与农艺协作的攻关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生产技术路线,制定好农艺标准和农机作业规范,共同承担的相关科研课题项、联合攻关;还应建立一个好的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学术的交流,促进农机农艺更好的结合和运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同时农机与农艺部门还应通力合作加快我省主要作物重点关键环节农业机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我省农机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作者:张艳诚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综述 融资模式创新 (一)开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小额信贷两种融资模式对于缓解农民生产资金紧缺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前者只是为农民提供生产资金或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加之近几年公司和农户相互扯皮现象的日益增加,公司也不愿意承担风险为农户融资作担保;后者只是惠及信用度比较高的少数农民,大部分农民并未享受到。因此,上述两种融资模式只是暂时缓解农民资金短缺问题,尚未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广大农民的融资难题。在实践中,国家开发银行与地方政府共同组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项目融资与运作,是一条推动市场运作的有效路径。国家开发银行一般不直接给企业以融资支持,而是借助于政府融资平台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为贷款平台,将资金统一贷出,由平台筛选借款企业,并最终由平台将贷款资金统一归还于国家开发银行,这种模式可以称为“统借统还”模式。这种模式在公益性或准市场化项目建设中应用较多。自2005年底我国开始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国已经设立了小额贷款公司1940家,实收资本1242.49亿元,贷款余额1248亿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信贷公司应遵循小额、分散的原则,为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规定,“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经过近5年的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在筛选客户、征信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只能贷、不能存”规定的限制,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资金缺乏已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充分借助小额信贷公司点多面广、贴近农村的优点,以小额信贷公司为投融资平台,通过贷款或者入股形式给小额信贷公司以资金支持,然后小额信贷公司筛选客户对龙头企业予贷款支持。这种模式从源头解决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可持续运行的资金桎梏。(二)开发银行+政府融资平台+特色农业项目为了实现资金的杠杆效应,借助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统借统是一条既能有效缓解农业融资瓶颈,也能降低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有效模式。特色农业项目分为市场化、准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三类。市场化项目应坚持以市场融资为主,如旅游景点建设项目;而防震、防灾、防洪等安全防灾系统建设等非市场化项目应以财政资金为主,如发行政府债券,市场化融资为辅的融资模式;准市场化项目如交通系统建设工程,应采用政府推动、平台建设、合资共建、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的融资模式,力争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的各方主体能够实现共赢。目前我国农业融资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加之项目建设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因此,不论是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项目都迫切需要政府的参与,以建设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制度。根据特色农业建设项目的特点,融资模式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政府推动、平台建设;项目区分、特许经营;信用增级、贷款支持。某些特色农业旅游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如农业旅游、农村生态环境等)与一般农业项目(脐橙、烤烟、瘦肉型猪等项目)相比,资金需求量较大,且二者生产组织形式差别也较大,不存在为其产品提供收购、加工服务的龙头企业。因此,小额信贷公司的“分散、小额”贷款服务特征并不适应于上述特色农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此时,须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统借统还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服务。目前,全国大部分县市都建有针对各种城建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如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旅游项目开发投融资平台等。 保障措施 (一)提供优惠政策鉴于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农村特色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这样的大项目还具备一定的政策性。在工商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建设项目融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对其进行财政贴息,减轻其贷款利息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其的信贷投人,保证项目投入和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需求,使工商资本参与的特色农业的大型项目能够顺利投产和增收。(二)政策性配套贷款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必须大力培育“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大型农业项目融资要注重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作用,按照项目投资总额为其提供一定比例的政策性配套贷款。政策性贷款应坚持低息和长期的原则,在项目投产达效后按期收回并滚动使用。(三)设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可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设立过程中,要采取财政出资引导和面向公众募集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证券市场上的游资合理投向农业。此项基金应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扶持重点应是优质种苗繁殖基地项目、各优质水产养殖项目、区域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加工保鲜和运输行业、农业市场信息建设等,以带动农业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四)建立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县级财政金融支农风险基金,对商业性金融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财政贴息和其他补偿。建立财政资金配套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扶助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制定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商业银行发放的国家鼓励的高风险低收益“三农”贷款,提供利差补贴和弥补呆账贷款损失,减少由于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所造成的贷款损失。(五)改革现行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地方财政对农户和政策性较强、影响面较大的涉农企业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六)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问题由政府出资或多方筹资组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农业贷款担保中心;引进境外涉农担保机构,鼓励组建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大力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担保,切实解决农村担保问题。(七)多渠道解决涉农投融资平台融资问题要扩大开放与合作,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涉农投融资平台多元化发展。同时,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政府融资平台与民间资本的全方位合作,调动民间资本特别是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项目的积极性。投融资平台建设要确立和严格遵循“政府决策管理、企业独立经营、项目市场运作、财政补贴防范、资产良性循环”的经营原则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融资平台借用管还、信贷资金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探索建立政府和融资平台有机联动、风险共担的防范机制。大力加强完善融资平台偿债机制,统筹安排偿债资金,切实提高融资平台偿债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八)完善和创新地方税收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税收优惠手段,建立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体系,特别要突出特色农业性导向原则,引导资金向特色农业聚集。实行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增加对于龙头企业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税前扣除、延迟纳税、亏损结转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更好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投资诱导作用,不断增强特色农业的投资吸引力。 作者:张宏元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析 摘要 耿马县有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优势,是临沧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较快、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的县之一。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科技+品牌=效益”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上下功夫,在效益上见成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以孟定、耿马、勐撒、勐永四坝区为核心建立特色农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特色鲜明、有代表性、规模大、效益好的高原特色农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和做法;云南省耿马县 “十二五”以来,耿马县坚持以创建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1耿马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全县累计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18.76万hm2,比2014年末净增0.27万hm2,增幅1.5%。其中:建成甘蔗基地2.71万hm2,茶园基地0.67万hm2,橡胶基地4.23万hm2,核桃基地4.41万hm2,烤烟基地0.09万hm2,咖啡基地0.72万hm2,木竹基地3.203万hm2,云南坚果1.36万hm2,特色瓜果蔬菜1.01万hm2,南药、蚕桑、水果等其他产业基地0.35万hm2;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县大牲畜出栏3.06万头,生猪出栏32.05万头,羊出栏3.37万只,家禽出栏198.56万羽,肉类总产达26889t,禽蛋产量1506t,全县畜牧业产值7.38亿元。 1.2生态农业庄园建设稳步推进根据《临沧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着力打造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示范园的要求,耿马县积极推进勐永镇光木林村、勐撒镇户肯村和勐简乡大寨村3个万亩连片“咖啡+澳洲坚果”生态农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大兴乡滇重楼休闲养生庄园、耿马县华裕生态农业庄园、勐撒农场农垦特色茶叶庄园等特色农业庄园建设步伐。 1.3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型耿马县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培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全县有涉及粮食、甘蔗、橡胶、茶叶、咖啡和香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户、市级龙头企业13户,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经验和做法 2.1落实惠农政策是关健耿马县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各项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承包奖补、农作物保险及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等惠农政策,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2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为切实加强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领导,耿马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工信、统计、农业、林业和水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领导小组,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工作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2.3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是基础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内容,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做优甘蔗、橡胶和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夯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2.4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在抓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重点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网、管网、喷滴灌等配套设施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机耕路建设。抓好高标准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15年,耿马县高稳产农田地2.903万hm2,全县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全县农田地有效灌溉率仅34.64%,比全国全省平均的48%和38%分别低13.36%和3.36%,导致全县耕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低,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定。 3.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县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规模小、效益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只有粮、糖、胶、茶四大产业,全县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户,处于大产业、小企业、小规模的状况,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特色、品牌、规模尚未形成。 3.3农产品运输成本高目前,耿马县既无高速公路,又无铁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农产品外销运距远、速度慢、成本高,既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开发,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开发,又制约着农业的对外开放。 3.4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全县农业产业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科技含量低,普遍处于粗加工状态,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土地产出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4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4.1目标任务通过实施现代农业“四个一批”工程,力争用5a时间,建设一批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的种养型、加工型、流通型和综合型农业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突出、精深加工水平高、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4.2工作重点一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狠抓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耿马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型为主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在提高效益上见成效。三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坚持“一区多园、以园促区、以区带面、整县推进”的思路,勐永坝重点打造咖啡、外销特色蔬菜及肉牛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四是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长期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土地参与入股等形式,连片规模开发高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五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为目标,加快推进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山、水、林、田、路和渠的综合规划和建设。六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深入实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普及良种良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高原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七是加大农业开发合作力度。围绕耿马(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先行发展原则,创新实践农民土地依法合理流转,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开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推进农民变产业工人等新途径。 作者:雷靖 李应顺 黄绍庭 单位:云南省耿马县烤烟产业办公室 云南省耿马县农业局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初探 【摘要】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云南探索现代农业的新举措。本文探讨了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墨江 特色农业 发展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时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列为8大重点产业之一[1]。墨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其独特的地域、气候优势为墨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一、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 墨江县素有“回归之城”的美誉,属南亚热带半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如春。由于独特的气候类型,加之温度、降雨、日照等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分布有各种珍稀药材、花卉,国家级保护植物19种,野生动物160种。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都极其丰富[2]。 (二)区位优势明显 墨江县在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商贸文化极盛之地。昆曼国际大通道穿城而过,使墨江成为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桥梁,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更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泛亚铁路中线将在县城附近设置客货运站点,是昆明与东南亚地区优质农产品输送的中转站,为加快高原热区特色农业,对外开发创造了有力条件。 二、墨江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目标明确 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建立起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体系,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墨江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县域“三江五河”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带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弥足珍贵的热区土地资源,经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培植了一批以茶叶、咖啡、烟草、蚕桑、畜牧、淡水渔业、紫米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 (二)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 墨江紫米在2013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米”之一。目前,墨江县15个乡镇均有紫米种植,其中以联珠、龙坝两乡镇较为集中,种植面积及产量占全县的70%。截止2014年底,墨江县有咖啡园面积10.6万亩,16个咖啡初加工厂,1个加工规模为20吨/天的咖啡脱壳厂,1个加工规模为400公斤/天的咖啡精深加工厂,组建了咖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3]。 三、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规模小,投入不足 墨江虽有“中国紫米之乡”和“云南省名牌农产品”等称号,但实际上墨江的紫米生产却未形成规模,仍以单户种植、自行销售为主,发生病虫害时,难以实行统防统治,同时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低,制约了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咖啡和茶叶的种植上,目前,墨江县缺乏纯种精品咖啡。虽然具有抗锈、矮杆、高产等优良特性,但品质相对较差。由于咖农多采用单一作物种植及无荫蔽栽培。对咖啡的种植管理、技术指导等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咖啡的产量、品质很不稳定。在茶叶种植方面,墨江实有投产茶园仅是全国平均单产的65%、世界平均水平的32%。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普及率低。园有效灌设施严重不足,有效灌溉面积几乎为零。部分茶园老化,改造提质势在必行。 (二)加工工艺落后,品牌意识淡薄 茶业、紫米、咖啡等的制作工艺简单,市场门槛又相对较低,没有龙头企业引领,基地零星、分散,产业投资渠道单一,初加工h节靠个体老板投入,少量由公司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品牌的打造无法实施,产品的推介宣传难以开展,无法形成优势品牌。在技术改造和产成品创新上缺少资金的支持,产品附加值低。致使墨江多种农产品的整体形象与国际精品的内在品质极不相称。 (三)产业竞争激烈,市场监管有待加强 目前,墨江县在省内外城市还没有完善的直销网络,还缺乏专业的交易市场。同时,存在部分企业和商家投机取巧,滥用品牌等标识,有损墨江经济作物的形象。有一些企业对执行标准的认识不到位,不按标准正确标注产品等级、生产日期等相关内容,使其市场竞争力较弱。 四、推进墨江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造亮点,加快高原特色热区农业产业跨越发展 在农业产业群建设上,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发展战略,推动林下经济增点扩面[4]。更好更快实施“一粒米、一头猪、一条鱼、两片叶、两个果、三棵树”的“111223”工程。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发展、发挥特色效应,围绕产业抓好基地建设。 (二)加大扶持力度,继续重视与支持墨江特色农业发展 1.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县农业的发展特点和自然条件,围绕畜牧、烤烟、渔业、桑蚕、咖啡、茶叶、甘蔗、蔬菜、紫米等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式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灌区节水改造。 2.培养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既可维护小农利益,又可作为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分散农户的依托主体。加大税收、财政支持力度,对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农工商综合企业发展。 3.加快建设现代化商贸物流服务业。将特色农产品企业纳入商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划中。依托昆曼公路和玉磨铁路两大国际大通道,进一步提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旅游名片的品质效应,并逐步构建墨江县以文化旅游与商贸物流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4.健全农村财政、金融与社会保障政策。由于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显著,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人口持续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五、结语 “十二五”以来,墨江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坚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为基础,集中优化林畜烟渔带头的第一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总之开展墨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需按照“生态化、标准化”目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稳步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开启长春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之路 2016年,国家农业部、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长春市“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称号,支持长春市以市为单位先行开展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工作。 作为全国首家绿色有机农业建设整体推进市,长春市肩负着为全国做好示范引领的责任。3月8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印发了《长春市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规划纲要(2017-2021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力争到2021年末,把长春市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在全国实现“五个率先”发展目标:率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化、率先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率先实现生产监管全程化、率先实现农产品品牌化、率先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培育“长春绿品”品牌 绿色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是长春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快速转换的基本路径。 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过程中,长春市将培育“长春绿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市布局建设种植、畜禽养殖、林特、渔业、产业融合等100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到2021年末,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将达到1000个,全市绿色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实现倍增,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占食用(饲用)作物种植面积的80%。绿色有机农业产值实现倍增,达到500亿元。 建设“三大板块” 《纲要》提出,依据“十三五”《长春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按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粮畜生产板块,九台、双阳半山区特色农业板块,长春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都市农业板块,进行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布局。 榆树、农安、德惠平原区大农业板块 该区域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同时,适宜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推动粮经饲统筹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水产养殖结构优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使之开发建设成为全国粮畜主导型的绿色有机农业样板区。 九台、双阳半山区特色农业板块 种植业适宜区域绿色化,山地林下产品适宜区域有机化,林畜养殖生态化,走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并重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以设施化、基地化、园区化提升产业效益,以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提升特色农业的多功能性,提供绿色生态产品服务、项目服务,使之开发建设成全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半山区特色农业样板区。 城区周边及节点城镇周边现代都市农业板块 通过多功能立体复合开发,建设以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项目,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活方式的需求,使之成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型的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区。 发展“三大产业” 坚持产业提升与优化结构双促进原则,构建规模适度、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绿色有机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综合经济效应。 绿色有机种植业 转变种植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推动种植业绿色有机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快速提升,形成水稻、大豆、鲜食玉米、特用玉米、饲料玉米、杂粮杂豆、园艺特产等绿色产业。 绿色有机养殖业 坚持择优布局原则,突出产业优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方式;突出全产业链模式,加快形成肉牛、奶牛、梅花鹿、肉鸡、生猪、肉兔、肉鹅等绿色产业;适当推进驴、马等草食类动物饲养,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 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扶持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原料生产基地,绿色标准化生产,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以种养加、产供销高效融合延长产业链条。 培育“十大体系” 遵循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规律,立足2021年全市基本实现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目标,坚持环节打通、堵点疏通、优势互补、全盘激活的发展理念,全力组织实施绿色有机农业“十大体系”建设任务。 绿色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引领全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体系 玉米加工向多元化食品方向发展,稻米、蔬菜及食用菌加工向绿色和有机方向发展;粗粮、特色杂粮加工向精细化绿色健康食品方向发展;肉牛、肉羊、肉兔、生猪、肉禽、奶制品、鹿产品等加工,向终端食品、生物保健品方向延伸。到2021年,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达到300户。 绿色有机生产标准化体系 对种养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及农产品加工关键环节,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能力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网络化监管体系,加强监管能力、检测能力、管理能力、追溯能力“四个能力”建设。 生态环境体系 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改善、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实现全市农业向绿色有机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快速转变。 科技支撑体系 建立一批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水平。 产业化经营体系 构建经营主体组织化、要素投入标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经营品牌化的绿色有C农业经营体系,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保障。 市场流通体系 在保持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农产品分销传播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和市场空间。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个集散中心、3个营销网络(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冷链物流)、20个对外销售窗口。 农产品品牌体系 加快长春市绿色有机产品品牌培育创建,建立健全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产品品牌为基础的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并举的建设原则,构建绿色有机农业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激发绿色有机农业内在发展活力。 到2021年末,通过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全市培育1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10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认证1000个“三品一标”产品,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绿色有机农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实现绿色有机种植面积与绿色有机农业产值“两个倍增”、绿色有机发展“五个率先”的目标,把长春打造成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 特色农业发展论文: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分析了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利用资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辅助设计,探索一条适合本校特点的建筑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改革建筑类设计软件辅助设计教学模式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第一学年的主要的专业课程,针对的是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起着建筑启蒙的作用。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来所不算很长,学习了不少国外建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针对“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也在进行改革。影响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发展的各种观念,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主要是受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影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强调训练学生的绘画能力。课程内容有水墨渲染、水彩渲染等。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学院派的教学模式受到了质疑,原因是过度看重渲染表现,影响了学生对建筑形式的构思。产生于德国的包豪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建筑学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建筑学的教育更多的关注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对建筑造型的塑造,“建筑设计基础”随之增加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传统的色彩渲染因低效率而被逐渐淘汰;手绘图需要达到的标准降低;色彩的训练已经不再为效果图服务。某些传统训练因媒介的变更已变得不合时宜,为此我们的教学应顺应形势,适度的调整。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筑学的教学也是如此,计算机设计软件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变得越来越密切。 强调设计与空间的概念 作为建筑学的基础教学,“建筑设计基础”无论是传统的渲染体系,还是形态构成体系都是试图用各自不同的训练方法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观念,对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起到打基础的作用。这两种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学生通过相应的训练,对于空间还是缺乏直观的感受。这对于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建筑设计的教学,对于建筑形体的塑造与感受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只能是基于在二维平面上描绘建筑造型与空间,对于已经“入门”的设计者来说,做到这一点不成问题,但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讲,在二维空间来描绘建筑造型与空间则有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通过制作建筑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对建筑造型以及空间的认识与理解,但也存在制作时间长、工作量大等问题。 计算机辅助软件Google Sketchup介绍 Google Sketchup 是直接面向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工具软件,它可以快速形成建筑草图,可以快速的建构、显示、编辑三维建筑模型,并且能更加直观的反应设计者的想法,便于建筑设计的交流,与3dmax等三维建模软件相比,Google Sketchup简洁的界面、易学易用、命令较少,更适合于建筑设计者对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推敲。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当中,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更加直观的体验空间,并在向学生教授形态的形成规律同时,始终强调空间的主体地位。 在建筑设计基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结合模型制作,加强学生对建筑形体与空间的塑造能力。 Google Sketchup在建筑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工科学生受到高中数理化学习的影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形象思维方面,尤其是在空间思维方面显得非常薄弱。因此,我们认为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能力训练的首要任务。而空间认知能力就是对空间的形成、组合、性质、尺度、情感以及空间与行为的关系等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建筑基础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电脑设计软件与立体构成课程想结合,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可以进行多种设计构思的对比与分析,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达到优化设计成果的目的。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学生可以对建筑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并能缩减制作实体模型所花费的时间,通过计算机软件,学生可以从建筑的外部与内部进行切换,真正达到对建筑空间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加强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 从建筑学角度而言,空间创造力是在空间认知和空间想象的基础之上,对空间进行再创造,实现一个新空间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各个空间要素,组合构建一个新的空间的过程。在建筑学的教学当中,对学生空间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建筑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采用Google Sketchup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对建筑形体、空间、材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推敲,进而增强自身对建筑形体、空间的比例、尺度等美学原则的控制能力,激发对建筑设计的学习热情。 结语: 建筑教育近年来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到教学内容,都在不同程度的创新。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存在其弊端(削弱了学生的徒手能力),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其在建筑学的教学当中所起的作用却变得越来越突出。计算机设计软件在基础教学改革中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我们相信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得以完善和修正。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动机设计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目前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一门以公共课形势存在的课程,是所有学生的计算机入门必修学科。但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其课程特点也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如果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就可以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铺垫和促进作用。因此用动机设计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动机设计 策略 计算机基础 笔者在大专院校从事计算机一线教学工作多年,有丰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如何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合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如果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且经过多次的实验对比,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下面来详细阐述一下具体的过程。 一、动机设计的研究步骤 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的计算机水平,然后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列出实际可行的目标,然后就是根据授课的内容和学生动机的特点,从注意、切身性、自信和满足感等方面分别设计激发动机的策略,接下来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动机策略,最后一步是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来测量和评价策略的实施效果。 二、动机策略的设计 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教学内容特征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应用最广泛和效果最明显的是注意策略。注意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活动。在教学中,只有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来。动机策略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选择并集中感知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产生对学习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注意。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的分析,可以将将动机策略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前的注意策略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注意策略两个方面。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前的注意策略 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首先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满足感和精神享受,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愉悦,体验到人生自由境界的幸福和喜悦。从这个方面来说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也是人生高级的精神享受。可以让学生相信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也应该相信学习是快乐的,享受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应用性价值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生活的应用价值具有直接性与明显性的特点。这些知识技能可以直接应用于当前社会的很多工作生活,也是以后参加工作的必要技能。因此通过各种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知识或技能是有用的,不仅可以为他们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也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与校外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将学习活动作为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不受欢迎的外来强加物,进一步激发和重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注意策略 当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回答问题以后,要进一步挑战学生的知道感,这是一种在学生已经拥有相当多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应用的策略。比如,学生已经知道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那么接着对学生提出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这样可以再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意识到需要查书或参考资料,或者是通过讨论来获取所需信息。教师还可以提供具有争议和矛盾的信息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获取一定信息之后,教师接着介绍与他们的结论相矛盾的补充信息,这样可以迫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比他们预想的更为复杂,刺激他们形成更全面的思考和理解。其次,要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的态度,并且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一些参与性的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比如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分组对主机箱进行拆卸和安装,让学生更清楚其硬件组成部分。最后,在学习中只引起学生的注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维持学生的注意。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最大挑战。 (三)自信策略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挑战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因为每个学生本身的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可以分层次来设置,遵从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让学生在逐步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满意策略 在对学生评价时不能单独从考试成绩来评价,要用发展的和多元化的观点来进行评价。在学生了解了评价标准以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地结合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然后弥补弱点,最终取得满意的成果。 三、实施动机策略的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提出的动机策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是否可行有效,笔者运用相关策略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在教学之前通过问卷调查选取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试验,在一个学期结束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联合教研室的教师组织两次技能比赛,从两次比赛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应用动机设计模式教学的班级成绩比对比班明显要优秀一些,而且实验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学习也比较努力,实际操作能力也很强。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探讨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和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四方面对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体系中的系统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的系统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的理念,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计算机设计类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计算机设计类;专业训练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的课程属于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课程体系,技能的训练以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前导,在形象思维层面上非常注重对学生美学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美学形象上的感受、体验以及美学素养的积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强调电脑软件平台操作的熟练性、实现意图的明确以及实现效果的评判,在设计作品中又非常强调美学理念的表现力和公众的可接受性,在抽象思维层面上强调把作品的设计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对视觉空间想象力、形象表现力、图形图像评判认知能力、语言智力、逻辑智力、音乐韵律、人际沟通智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简单的灌输式的教育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如何进行让学生参与性强,并能自主积极训练的素质教育是计算机设计类改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1,2]。 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形象化,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其精髓是老师不轻易给出问题的结论,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在预设的体验环境和氛围中借助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体验或知识体验,发挥想象力,流露情感,表现感受,讨论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在老师主导启发下利用群体的知识体验认同,主动收集分析问题的思维点和知识点,提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具有学生的参与性强,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紧密,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特点[3-8]。其理论思想和实践模式在教育学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有较高的探讨价值,本文旨在做一些探讨,为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表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归结为课堂上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等基础上,引导提升成涵盖设计视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课余又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知识上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形成专业素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贯穿在整个计算机设计类的课程教学体系中。 (一)情感体验 主要指计算机设计类的学生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前“先入式”的对已有的好的设计作品及设计要素(线条、平面、空间)、环境、美术作品、图片以及作品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感受体验和美学认知的心理倾向的积累,在与这些事物经常性的接触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色彩、线条、平面、空间感、质感、构图、作品效果的愉悦性等建立起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和美学倾向,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美学认知和专业素养,培养起正确的美学表达方式对后续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在完成设计作业或参与项目中就会带有思维的活性,使作品具有灵性,而不是技法上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实现。 (二)形象体验 主要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对老师所教授的对象具有形体上生动的认知和形象记忆[9]。把老师讲授的各种软件操作技法与实现效果对照,把电脑影像效果与真实客观对象的仿真差距对照,这样对知识点的接受就不会落入空洞的表述和抽象的记忆,与教师课堂讲授的结合,大大突破有限学时的限制,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成为鲜活的知识点的积累记忆,形成学生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利于作品设计实践活动中独立的创新思维的激发,而不是盲目地模仿。 (三)思维体验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而是采取案例教学、组织讨论等方式,从学生们所熟知的生活例子中引导学生们思考、讨论[10]。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发散开,然后逐个分析各种情况和方案,把思维聚合起来,筛选出优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升出需要讲授的知识原理,以学生的知识认知为起点往上提升的教学方法取代以老师的经验认知往下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整个分析的过程,学生容易吸收结论,知识点记得活,能主动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3D建模设计、课件制作等课程中根据不同需要做案例教学、分组调查、分组讨论等教学设计。 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计算机设计类的实践技能需要和设计的理论知识结合较紧密,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反复参与到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环境中,在实践―总结―辅导―再实践的环节中反复进行,找到自己实践的心理体验,帮助他们总结出实践技能的认知,提升实践技能背后的专业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和理论功底的积累结合起来,要避免“理论熟,实践生”或“理论浅,实践熟”的两种错误倾向[11]。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全覆盖所有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探索以形象思维认知引导切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从体验的环境设计入手营造教学气氛[12-16]。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多采取互动的,分析型的教学,课堂的图片展示、视频教学、网络教学要与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增加作品案例分析、作业讲授的学时,揉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于教学气氛中。在提出每一种技法、思路或方案时,要重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交流,注意引导讨论情感体验,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美学思想,或做方案时具有人性化的思考,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又要注意逻辑思维的条理、层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专业特点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可融合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野外认知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效果表现力与技法实现上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找到技法的自我感受,探索含实践技能测试、作品评比、实习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办法的考核机制。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一方面,积极在每一门课程中抽出一定比重的学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课程特点相近的教师组合或衔接,制定专门的训练教学计划,分年级分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强化基础训练(电脑技能测试),分方向交叉训练,延伸强化综合训练(带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实践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技法体验和操作实践的体验,小班分组进行,加强个别辅导,增加学生交流经验和接受辅导的机会,注意课堂与课后的结合,布置一些项目性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去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技能训练,与多家广告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网页设计公司等合作,积极建设集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探索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和职业环境进行职业体验,是专业教学在学生职业规划上的积极育人的实践行径,每个实习基地的实训内容与对应的课程匹配,集中在某个专项的技能训练上。 三、体验式教学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 单凭课堂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不够的,也不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人类认知实践过程的反复渐进的要求,需要把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起来组织好第二课堂,开发出专业训练的潜在课程[16]。可通过开放管理计算机房、整合教学资源、组建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培训的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型的团队等举措来加强,集专业书籍阅览、专业资料收集、组织专业比赛、社会实习等功能于一身,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营造课余专业学习氛围,适时举办专项技能提高的辅导班,帮助那些在课余时间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愿望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授课,根据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对专业的正规课程不能触及到的深度和答疑辅导进行补充,辅导了很多专业基础弱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辅导了一些有志于在设计类领域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培训。 四、体验式教学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除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需要体验式的教学之外,计算机设计类的师生在专业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也需要加强“育人体验”和“职业自信心体验”[8,17-19],我们借鉴企业文化的建设思想,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入手,整合专业课程教学、第二课堂训练和校园文化等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教学与育人的职业认知感,引导学生复合型人才的成才模式,营造激励学生们热情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教师组织学生专业训练、作品评比、参加设计比赛等活动延伸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专业学习资料,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建立作品展室、到企业项目实习等举措,活跃专业气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在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感,提升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心,综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中的系统化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比传统的“灌”式教育更符合计算机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可提高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促进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也要看到,这需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上加大改革力度,给予更大的软硬件上的投入,需要建立和谐的教学团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也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具更高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心,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教案。 计算机设计与实践教学分析: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在简述计算机设计大赛对计算机教学课程教学重要意义基础上,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等方面探讨了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决定联合主办“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高校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设计大赛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意义 1.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要求是学生的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这就给学生增加了参赛难度,不仅要了解计算机,还要通过了解的计算机知识设计出有新意的参赛作品。其次,还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这与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相一致。 对学生而言,要想完成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作品,单靠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计算机课程,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从完成学生的作品出发,完善课堂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教授他们想要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有效促进课程与专业融合 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规则中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类别划分。这也体现出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无论在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完成自己的参赛作品。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上也一样,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作作品开展教学工作,在帮助学生完成参赛作品的同时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此外,在学生完成作品过程中,可以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配合。 例如,中文专业和动画专业结合起来,共同创作一个参赛作品,可以是动画作品,能在一个作品中体现两个专业的特色。在这个组合中,中文专业学生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如作品构思、材料准备、文案等工作,动画专业学生根据中文专业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际的操作,完成技术准备、作品实现等工作。这样,既体现了每个专业的自身优势,又对完成整个作品的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范围,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 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专业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3.提供有效的课程实践平台 计算机设计大赛正好给予了大学计算机教学一个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类别选择、计算机软件选择、构思、资料整理、完成作品等准备工作,具体如下:①客观分析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确定作品创作中会运用到的其它知识;②为完成作品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③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满足创作所需;④综合运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构思的参赛作品;⑤总结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存档。 二、计算机设计大赛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应用 1.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层次划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层次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提高应用能力,通过综合性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比赛项目,考核和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期末的学科竞赛或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培养内容,使其与我们的教学体系相辅相成。 计算机设计大赛,既符合我们层次教学的要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首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内或校际之间的小竞赛,主要是依靠综合实验教学,比赛相对较容易;一种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的计算机设计大赛,主要依靠项目实践教学,比赛对象是综合运用水平较高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 2.打造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 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更好的掌握教师教予的知识,还能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学校设置实验室尤其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应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改革,将校园实验室真正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地。首先,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去实验室体验和学习。其次,丰富实验室的实践内容,准备有意义的实验和竞赛课题,由专业的教师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独自完成实验课程.通过在计算机开发性、专业化的实验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完成实验主动搜集资料、构思作品、寻找完成方法、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所学专业,为参加全国性的大赛奠定坚实基础。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无论是教学还是竞赛,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在竞赛中,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提出的参赛设计思路和方案,尽管有时不切实际或异想天开,作为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从学生的角度给予相应指导。通过讨论、争论让学生明白参赛方案存在的漏洞及不足,并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正是多次不完善的方案才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4.实行“学长”制,建立竞赛团队 创新是一种团队运动,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是人才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条件,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形成团队创造力。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组成学习竞赛小组,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比拼,形成老带新的和谐学习画面。 学长制一方面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环境,高年级学生因为已经有了学习经历,可以将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另一方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项目策划能力,在帮助低年级过程中,要对团队的任务进行分配,明确团队纪律,这就激发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完善了他们的人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食品包装设计情感化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商品经济发展与成熟,食品包装也跟随者社会发展和商品流通而发展的产物。在富足的物质基础上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情感需求,情感因素是当前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包装设计融入情感因素也是提高人们认知效果从而推进消费行为的。如何理解情感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融入情感化设计,是当今食品包装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包装设计;情感化;消费者心理 1食品包装情感化设计的概述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层次也跟随者提高,人与食品的关系也来随之密切起来,因为当今消费者对包装的情感需求体现在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同时也意味着需要对食品包装有了更高的要求,情感化设计是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追求同时是商家提高竞争手段的重要策略之一。 1.1食品包装的情感设计定义。食品包装中的情感化设计是基于人的需求所考虑,满足人的服务性、精神性、情感性、心理性等诸多因素的包装设计,食品包装中情感设计满足人们对精神功能的需求,使得包装设计具有魅力和艺术感。在融入情感化设计下的食品包装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它使包装与消费者产生联系就像一架桥梁起着连接的作用。 1.2食品包装与情感设计的关系。社会蓬勃发展的今日,人们关注度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精神需求上,情感设计是现在设计门类的研究对象,本质上就是为了设计出符合人的情感需求的包装产品,只有符合了人的心理的食品包装,市场才会接纳。食品包装和情感设计有着互相推动发展的作用,跟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包装设计更高的要求也转移在情感需求与精神需求上,说明了情感和设计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 2食品包装设计情感化认知心理学 在包装设计上,包装产品设计的易用、视觉设计的美观,一定都是对用户体验的有着帮助的作用。人的情感、行为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因为美观的物品更容易使消费者所接受。假如一个复杂的图像,广告,文字,集中在包装上,文字设计的没有秩序错乱的画面会让人的分散注意力,产生焦虑和负面情绪,利用情感进行包装设计,例如适当的焦虑会使用者提醒眼前需要解决的实物。 2.1食品包装本能水平的设计。人是视觉动物能够观察理解外观的本能。包装视觉设计更符合直觉思维水平的外观,可以增加更多的让人接受和享受。比如在食品包装中看到符合你心理喜好的包装设计会选择拿起它并进行购买。 2.2食品包装行为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把包装设计美观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是不是能够延续,一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二是否是有充满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两个比较重视的问题。所以我们是比较看重行为水平在食品包装上的设计,特别对功能性的包装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和使用的乐趣和效率。优秀行为水平设计的4个方面:分别是功能、可理解性、可用性和物理意义。食品包装产品形成容易让人理解的秘诀建立适当的概念“心理模型”,任何物品有三种不同的精神形象,分别是“设计模式”和“用户模式”以及“系统模式”的形象。在《情感化心理学》书中Norma提到过,“关于产品一定是吸引人的,令消费者感觉快乐和有趣的,使大家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了解用户的需求,在食品包装观察和研究于日常生活中。 2.3食品包装反思水平的设计。食品包装反思水平的主要内容是: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本能水平为主要核心内容,所以品牌包装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食品包装设计同时反映了消费者会受到环境和文化水平与自我身份的体现,但事实上消费者的感受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建立一种价值和品牌标识,因为只有在产品和服务和建立一个情感的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通过互动影响满意度、自我形象满意等等。 3食品包装设计元素情感化的应用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好的包装设计会涵盖了许多方面,同时也包括了包装设计元素的情感化,比如色彩、图形、文字以及材料方面,食品包装的发展到今日,好的包装设计可以做到传达商品的信息,以及用鲜艳的色彩元素等等,甚至有的食品能够散发出来味道去吸引消费者内在的情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用来提高市场的商品竞争力。 3.1色彩在消费心理的应用。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一些视觉的载体来传输情感,如色彩在包装上的表达,食品包装中色彩运用十分重要,当人们去了超市,商品分类排放的架子上,最先吸引人眼球注目的是色彩,然后是图形,包装上的字体细节是最后才会注意到的。所以色彩在包装上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食品包装色彩的表达传递给消费者的视觉神经产生情感需求的平衡,色彩就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色彩本来是没有情绪的,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觉也不同。 3.2图形在消费心理的应用。图形也是包装设计中运用最为普通的一种表现方式,能直观表现产品品质也可以让消费者对产品有着清晰的概念了解。图形增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多元素和富有吸引力的图形能够让消费者对产品加深印象。图形代表着整体的产品信息与文字颜色互相协调搭配,增强企业的品牌感让消费者有了信任感和认同感。 4结论 在消费品不断丰富我们生活的今天,食品包装越来越更重视人们的情感化需要,注重人的情感因素是当代食品包装的必然发展趋势,如何让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是设计师不仅要在满足消费者的情感化需求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更需要设计师需要更为成熟的设计思维设计产品。需要尊重食品包装更要理解食品包装,赋予食品包装的新活力,创新具有趣味使消费者情感需求更为密切的包装产品,情感设计不仅是企业商家链接的桥梁,作为一名设计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用心观察生活,融入情感化在包装设计中使消费者感受共鸣,这对我们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萌萌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坚果制品食品包装设计研究 摘要:通过感官评价的方式比较两种不同的包装材料以及密封、真空和铁基除氧剂包装方式对混合坚果制品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93.8μmPET铝塑复合膜包装明显提高坚果包装后的保存时间,并具有最佳的感官评价指标。采用铁基除氧剂的包装方式,均具有较好的包装作用,两组在坚果储存过程中,品质变化不明显。综上所述,93.8μmPET铝塑复合膜结合真空包装或铁基除氧剂包装可以明显保障坚果品质,并具有理想的感官评价评分,适合企业采用。 关键词:感官评价;铝塑包装膜;真空;铁基除氧剂 坚果制品受到各个年龄层消费者喜爱,坚果中除了具有大量的氨基酸、脂肪和大量的蛋白质以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是传统的健康食品[1]。由于营养丰富,坚果制品的保质期较短,容易发生氧化、油脂酶解和呼吸作用等代谢活动,引起口感品质下降。采用塑料密封包装的方式可以延长坚果的货架期,但是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高湿、光照和高温的作用,坚果的营养品质,风味和口感产生明显影响[2]。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变化,超市的覆盖范围增加,购买包装后的坚果制品的消费者比例大幅度增加[3]。我国食品包装业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于坚果制品的包装研究较少,目前包装主要靠主观意愿或搬照外国同类产品的包装[4]。我国坚果资源丰富,不同地区均有当地特产坚果,采用先进的保证方式保持坚果的原有营养和天然风味,是我国坚果制品的发展趋势和方向[5]。目前,复合铝塑膜包装方式是将铝箔和塑料材质多层复合,由于对保证坚果良好口感并延长保质期有明显效果已经被多家企业采用[6]。本研究以口感体验作为主要的评估手段,结合保质期、包装材料结构与厚度和坚果仁加工工艺多个角度分析坚果制品食品包装设计,为坚果制造产业提供数据与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混合坚果仁(扁桃仁、松子、榛子仁、花生仁和核桃仁):购于吉林省长春市百货大楼;烧烤调料、生姜、五香粉、食盐、混合坚果仁:由吉林省某商贸公司委托加工;食品包装袋:大连齐海包装有限公司,采用93.8μmPET铝塑复合膜和普通塑料食品薄膜;铁基除氧剂:购买于东莞顶兴实业有限公司。 1.2仪器 DCV-10型远红外线食品烘烤炉:湖南天恒食品机械有限公司;BDMW-B-PM-6型立式微波干燥:博达微波;BED-100型单室真空机:宁波市丰茂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样品预处理 称取10kg混合坚果仁,充分混匀后加入坚果烘烤调料腌渍3h,取出放置于烤箱中烘烤熟,室温冷却后称重,之后准确称取100g混合坚果仁为1份,取100份样品。 1.3.2包装分组与处理 100g混合坚果仁为1份,取60份样品。所有试验样品的分组情况见表1。取普通塑料食品袋30只和铝塑复合食品袋30只,每10个样品分为一组,共分成6组。将第一组及第四组直接封口密封处理,热封时间为7s。第二组和第五组20份样品抽真空,真空时间为30s,热封时间7s,在第三组和第六组20份样品中加入铁基除氧剂,包装完成后所有样品均进行微波加热灭菌。所有样品包装后处于高温高湿度环境中,放置时间为240d,定期抽样进行口感体验评价。 1.3.3感官评价与保质期评价 根据GB/T22165-2008《坚果炒货食品通则》中相关的感官评价方法和根据侧重于口感的原则设计打分指标[7]。采用表读法的方法进行感官评价,包括5分~0分共6个评分度,最好为5分,随着评分降低,品质下降,严重的为0分。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考虑保质期的问题,即达到0分为变质。选择加工企业10名经验丰富的工人,分别从色泽、脆度、口味、气味等4个方面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1.3.4数据统计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处理,感官评分取平均数。 2结果与分析 将6组混合坚果仁微波灭菌后放置于室温干燥避光的环境中保存,分别在第10、30、60、90、120、150、180、210、240天对混合坚果仁进行感官评价,根据感官评价标准让5名工人对每份样品进行的外观、硬度、味道和气味进行分别打分,对评分进行统计后所得结果见表2。 2.1口感体验情况分析 由表2的结果可知,采用不同的包装方式对混合坚果仁的感官指标影响明显。第一组初始感官评价评分均为5分,30d时样品的果仁色泽发生改变,出现色泽暗淡;60d时,4项指标均发生下降,其中气味指标评分下降明显,有轻微不愉快气味发出;120d时,气味指标评分已经下降达1.2,不愉快气味明显,口味指标评分达到1.8,出现轻微“哈喇味”感官体验变得较差;到180d时气味指标评分接近于0,不愉快气味明显,同时口味指标评分为1.2,“油哈味”明显,判断接近于变质,感官体验极差;在试验结束的240d时,样品坚果色泽、口味和气味评价评分为0,判断属于变质状态。第二组初始感官评价评分均为5分,60d时样品果仁色泽评分和气味评分开始下降;90d时,口味评分开始发生下降;120d时,色泽和气味指标下降明显达到4.2,口味评分轻微下降达到4.4;180d时口味和气味评分均为3.60,有轻微“哈喇味”,感官体验下降明显;在试验结束的240d时,样品坚果色泽、脆度和口味评分均为3以上,处于可接受状态,而气味指标评分为2.4,评分较低,不愉快气味明显,我们认为在这种包装组合下,在储存后期坚果口感体验较差。第三组初始感官评价评分均为5分,在120d时,样品的果仁色泽和气味评分发生下降为4.80;在第150天时,果仁口味评分开始下降;在第180天时,色泽,脆度,口味和气味4项指标评分均下降;在第210天时,气味指标评分下降明显,达到3.8分;在第240天时,气味指标评分再次下降,达到3.6分,我们认为在这种包装组合下,在240天内可以较好的保证干果口感。第四组初始感官评价评分均为5分,第30天,样品的混合坚果气味发生改变,出现评分下降;第60天,口味评分出现首次下降;第120天时,口味指标已经达到2.8,出现轻微“哈喇味”,色泽和脆度评分变化较轻微,总体感官体验开始变差;到第240天时气味指标为1.4,不愉快气味明显,同时口味指标为1.2,“哈喇味”明显,我们认为在这种包装组合下在240d的储存尾期口感较差。第五组初始感官评价评分均为5分,在第90天时,样品的口味和气味评分发生下降;第120天时,口味和气味评分均为4.6;第180天时,口味和气味评分下降为3.80;第240天时口味和气味评分下降为3.20和3.40,我们认为在这种包装组合下,混合坚果储存期内口感较佳。第六组初始感官评价评分均为5分,第180天,坚果品质保存效果较好,所有感官评价评分均维持在5分;到第210天,色泽和气味指标评分开始下降均为4.8;第24个月气味指标再次下降至4.6,我们认为这种包装方式在感官评价中效果最佳。 2.2不同包装材质对产品感官的影响 由表2得到的感官评分可知,普通塑料膜包装的混合坚果仁的各项感官评价指标评分均低于93.8μmPET铝塑复合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普通塑料膜包装坚果感官体验明显下降,最低评分为0分,属于变质状态。而93.8μmPET铝塑复合膜包装后让混合坚果的品质更加稳定,尤其在口味和气味指标上可以明显保证新鲜度,使坚果的口感更好。2.3不同包装方式对坚果感官品质的影响由表2结果可知,在相同的包装材料和相同的灭菌方式下,我们比较使用不同包装方式对坚果品质的影响,发现使用铁基除氧剂的对坚果品质保存效果最好。在使用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接近,铁基除氧剂具有抑制坚果氧化值超标的功效,在240天后,93.8μmPET铝塑复合膜结合铁基除氧剂的包装组仍未出现任何口感下降现象,这种包装组合可以延长坚果制品的货架期,有效解决食品储存销售过程中出现的氧化变质问题。 3结论 各种坚果制品中富含油脂,在阳光照射和氧气作用下,对坚果的油脂氧化过程有明显的促进催化作用[8]。因此在坚果制品的储存加工过程中要避免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坚果制品的包装方式和包装材料多样,对坚果制品的质量影响也不同。与现在常用的检测技术相比,感官评价的方法更为直接,可以设身处地的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直接判断坚果制品品质[9]。真空包装可以为坚果提供无氧环境,有效避免氧化,加工成本较低;铁基除氧剂与真空包装类似,除氧效果明显。而从视觉角度上分析,加入铁基除氧剂的坚果包装袋更适合丰富的图案设计,从视觉角度具有明显优势。如何选择安全、经济的包装方法和包装方式来保证坚果包装食品的品质已经成为大量企业的核心问题,本研究通过感官评价试验提供了一种可以供企业参考的检测方法和包装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段雷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低碳时代下食品包装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讲述了食品包装设计的演变以及研究了在低碳时代背景下的食品包装设计的突破,和对过度设计的反思,以实现包装的低碳化,推动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进程。低碳设计已成为当下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 关键词:低碳;食品包装设计;可持续性发展 一、什么是食品包装设计 食品包装设计是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再加些艺术手法将食品信息直观传达给消费者的创作过程,是设计师的综合素质的考量,内容包含图片,文字,色彩,外观等。带给消费者更直观的信息感受,是打动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关键所在。上市食品产品的推广失败有时和包装设计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由于设计师经验缺乏造成一些食品商家由于对企业文化设定不到位,既没能第一时间就直观反映出有关食品的确切信息,又没能很好得勾起顾客的购买欲望。例如一些礼品包装为了迎合消费者虚荣的不良心态,将包装做成烂俗形象,只为赢得一时的销售额度,但久而久之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更难改观,得不偿失。食品包装设计也是品牌形象的设计,它不仅可以为消费者传达最直接有效的信息,例如配方和生产日期等,又能让消费者更快速准确的记住产品形象,不仅方便区分不同品牌的同类食品,好的设计更是能让产品在竞争者里脱颖而出,好的设计代表着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演变 食品包装产业一直是一个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材料的后续污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随着倡导低碳时代的到来,食品包装设计在设计行业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温饱之余开始追求高水准生活品质,物质观念也由最初的无追求或追求实用性转变成了对美观、档次的追求。食品包装也受到了影响,由最初纯粹只为保护食物方便携带的单纯目的,演变出了一项新功能,那就是通过最大美化产品来提高产品价格,带来高利润。然而随着人们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产品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赢得消费者的眼球,食品包装开始过度装饰,过度追求“精美华丽”,造成“装饰过盛”的不良趋势。而现在,由于一些消费者缺乏理念,食品企业的目光短浅,设计师的盲从,才导致今天的部分产品设计不合理、浪费资源、大大增加了环境的负担。我认为,食品包装设计在力求创新时,也应当寻求出一个让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办法,让环保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人们曲解了食品包装对于人类最初的意义,食品包装也应该回归本真,在多功能上进行研究和升级。 三、低碳时代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1)什么是“低碳”。低碳生活,是近几年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新态度。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尽量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选择了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环境复杂下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资源浪费严重、材料的后续污染、全球低碳经济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低碳食品包装设计这一设计理念,这种大环境下食品包装设计产业提出了新概念、新思路、新要求,这些新观念使食品包装设计要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视觉传达美感相统一。这不仅仅追求最大限度的展现包装的功能,表现包装的视觉感受,还要尽可能的做到绿色低碳,例如减少包装材料的大量资源浪费以及后续材料的污染,改变以往设计师以及消费者追求注重表面装潢、注重装饰豪华的包装设计理念,提倡使用低碳、绿色、环保、健康的材料。构建低碳绿色生活,也是食品包装产业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方面。低碳食品包装的探寻之路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的必然趋势。现今,低碳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新的价值观念,造就了低碳设计的发展趋势。食品包装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影响来源于消费者价值观的转变,印刷科技信息的更新,时代品味的进步以及全球当下生态环境保护者们的呼吁。人们在环保意识越来越清晰强烈的社会背景下,营销与推广也受到了低碳绿色环保越来越多的指导与影响,例如食品与包装设计的协调统一、食品包装的设计与材料、以及包装尺寸和造型等;而低碳绿色的食品包装设计所发挥作用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食品的销售,这个观念既是食品销售的前提与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所销售食品的最终命运,也是未来是否能够成功建设品牌形象以及公司企业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者的真正需求,真正实现消费者、食品的包装、环境建立促进和谐共生的社会趋势,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发展道路,充分感受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2)对包装设计的影响。因为低碳时代中的包装设计,要系统性地控制整个包装的设计和生产以及使用回收的过程。所以在设计方面并不单是只追求其中一个环节点的设计,而是要在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贯彻低碳设计生产的理念。要有系统性的设计,要有逻辑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要将不同的环节联系起来,把各个方面有可能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一一列举出来,从而尽可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和控制排碳量以及是否有可能产生其他污染物质的问题。 3)对包装材料的影响。在全球倡导低碳环保的社会环境下,包装材料向低碳标准靠近已成为当下主流趋势。充分利用好环保可回收降解材料,尽可能减少包装上的资源过度消耗及包装废弃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包装设计追求创意时尽量避免过度包装所造成的浪费,也不要一味盲目追求档次而忽视包装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否则必定会使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造成困难。利用原生态材料或可回收性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能使物品的达到再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4)对附加功能的研发与创新。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观、社会价值观也在随着时代进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但要怎样设计才能有效避免包装浪费呢?首先以最少材料最大程度发挥材料的作用,比如结合建筑形态和几何组成的最大承重限度加入到包装设计当中,科学承载食品体积减少浪费。其次,增加包装的附加功能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使一物多用避免一次性包装产生的浪费,比如DIY动手拆开组装成其他装饰物件,真正达到再组装,再利用,再循环,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动手创作的乐趣,久而久之给还人们塑造了一个正确的审美与购物观,加强人们的低碳观念,将全民环保真正得进行下去,最终将食品包装设计引向良性竞争。好的包装设计是可以从食物出发,潜移默化得引导着当代人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为人类引导正确的生活方式才是改变不良现状的根本。在这新时代环境下,低碳包装设计代表了新型先进的理念,最大程度提升产品包装的再利用率,着重拓展研发产品包装的附加功能将会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总结 在这新时代背景下,低碳包装设计代表了新型先进的理念,既要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也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的避免碳排放量对大自然环境的毁坏。而设计师对食品包装的多种功能的属性研究,开拓创新食品包装的其他附加功能会成为未来低碳绿色设计的重中之重。增强食品包装的使用频率,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能够有机的统一。 作者:吴佳倩 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研究论文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品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而与之相伴的食品包装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今天,无论是走进商店、超市,还是走进我们的家庭,处处可见设计精美、实用、方便的食品包装。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包装,食品将如何被送到我们每个消费者手中。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对食品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食品包装的迅猛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食品包装也是最能体现各个时代科学水平、生活水平、设计水平和文化背景的。越是发达的国家,商品的包装率越高,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改革开放后,我国食品包装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它也是高技术、高智能的产业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及包装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样式越来越多,技术性也越来越强,这给我们从事包装设计的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也是时展的必然所在。 一、现代食品包装新概念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食品包装就与之相随。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储存食物和水,用泥才烧制的各种陶器、用兽皮缝制的袋子、用藤条编制筐子等都是最早的食品包装原形。现代的食品包装是指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包装技术,把食品包裹起来,以使食品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保持其价值和原有状态。食品包装是以食品为核心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食品科学、食品包装材料、包装容器、包装技术、标准法则及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食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商品,其营养与卫生极其重要,但又非常容易变质,所以食品包装的主要目的是必须保证食品作为商品在贮运和流通过程中的卫生质量及品质和风味。食品包装作为产品的附加物而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和商品是不可分割的,在现代市场策略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同时,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能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它已成为企业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超市中起到了无声售货员的作用。食品包装的形象直接反映品牌及企业形象,它为创名牌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它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二、新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消费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食品包装 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包装,包装的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不口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现代食品包装设计受到现代新产品、现代消费、行销竞争的发展和现代传播文化、时代精神的影响。首先,是现代产品的品种、品质、品位都有了不断的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新型的产品,食品日趋向系列、方便、安全、休闲及有益身心健康,形式也日趋轻、短、小。在国外,有些大型超市的商品品种都在十万种以上。产品的不断发展,对包装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新课题,促使人们不断去研究开发。其次,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日趋成熟,消费能力的提高,使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了独立的消费意识,对消费市场不再盲从,具有独立享受生活的能力。消费观念是直接受文化思想和消费教育影响的,时代的发展带来了今天大众消费生活的新需求。人们的文化水平、价值观念已产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作为社会主要消费群体的中青年,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消费需求,从物质到精神,文化性的软消费在不断提升,日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现在我们已进入了新的消费时代。现代人除了一般日常的消费外,更多地追求“旅游消费”、“休闲消费”、“保健消费”、“礼品消费”等。人们在食品上更加讲究质量、情趣和品位,在吃的同时,又能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大量的营养食品、方便食品、速冻冷藏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及各种中、西快餐的不断涌现,给今天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青年及上班族们带来了无尽的方便和实惠。另外,大量的国外食品的引进,充实丰富了国内市场,同时也给我们包装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要更加重视设计,使商品结构更加合理,使人们能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舒适和方便。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现代食品包装的层次 1.现代工艺的发展 每一次新的改革,都是高科技的进步成果。不断追求更高更新的科技含量,使食品包装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科技、高智能的生产设施,将不断推动包装工艺的发展,新的工艺流程、自动化、电脑一体化的应用会给食品包装提供更多、更新的设计构想。现代新型高超的印刷、制版技术给包装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实现完美效果的保证,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更加紧密,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科技的突破,对现代食品包装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设计师要能熟悉新工艺、新技术,并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成果为现代食品包装服务,运用电脑设计手段,追求更加精致、完美,并具有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 2.现代材料的发展 包装材料是指用于制造包装容器和构成产品包装的材料的总称。它的种类包括木材、纸、纸板、玻璃、金属、塑料、纤维织物及各种辅助包装材料。它的基本性能是保护性、安全性、加工适应性、便利性和商品性,还包括资源特性、经济性及可回收利用性。食品包装是系统工程,包装材料是基础。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材料不断诞生并被利用,包装材料从天然发展到合成,从单一发展到复合,材料的互相渗透已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和必然。它代表的是一个新时代的文化信息,一种新生力量在生活中的体现,使得现代食品包装的行列里又增添了新的家族,使包装文化的美感具有了时代感、流行性和普及性。一种新材料的出现,会使一种包装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标记,如金属箔包装,被认为是高品位、高品质具有时代感特征的包装材料,所以,新型的一些休闲小食品都采用这种包装材料。 新材料的开发,不仅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加科学合理、安全可靠,也更加注重有益健康和无害,更加追求材料的细腻、光滑、柔韧、富有特色和肌理,也充分考虑环保、再利用等方面的因素,有些材料能摹仿自然材料的特性,替代传统材料的作用,并能达到包装食品的最佳效果。 作为一名现代设计师,要掌握新材料的特性,并能准确地把握各种材料的美感,巧妙地应用这些材料,使包装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四、现代设计思想的发展使现代食品包装设计有了新的空间 时代的发展使得现代设计思想早已发展到不局限于艺术设计思想的发展。广泛开拓设计思维,确立现代化包装设计的正确理念,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思想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消费观。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边缘学科的介入,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周围生态环境的认识,文化思潮、心理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早已超出了预想的范围,设计者要充分发挥、利用发散的思维,走在时代的前沿,寻找独特的设计风格,把握时代美感,对未来的市场具有前瞻性和判断力。 1.现代食品包装与环境保护 随着认类受教育面的不断扩大,对环境的保护也将从包装事业开始起步,降低成本,重复使用,减少污染,可持续发展,将成为21世纪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资源的消耗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生态的两大热点问题,而现代包装与它们密切相关,包装制造所用的材料大量地消耗着自然的资源;在包装生产的过程中,一些不能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数量巨大的包装废弃物也是造成环境的重要污染源,这些因素助长了自然界的恶性循环。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每一种物质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森林的大量采伐已严重破坏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平衡。包装业对资源的需求量巨大,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包装设计师来说,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在设计包装时,力求精而少,合理简洁,防止过分包装和夸张包装。目前,市场上有些包装盒越做越大,而里面盛装的内容物却很小,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给消费者造成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在设计时,尽量应用高科技的复合材料以替代玻璃、金属等材料,如牛奶、果汁饮料类包装采用纸塑复合材料和无菌包装技术,大量节省了包装能源成本,同时,又较好地保持了食品的风味和质量,并赋于了它时代的美感。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到处可见,我们城市将会被塑料等包装废弃物所包围。所以,面对这严峻的事实,我们应尽量在设训食品包装时,解决好产品和包装的合理定位,避免华而不实的包装,尽量采用高性能包装材料和高新包装技术,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包装用料和提高重复使用率,降低综合包装成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产品包装与人及环境建立一种共生的和谐关系,不断开发可控生物降解、光降解及水溶性的包装材料,在推出新型包装材料的同时,同步推出其回收再利用的技术,把包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2.建立绿色包装系统已成为我们共同的课题 在大力推广绿色食品即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同时,绿色包装的新概念也不断地被人们所重视,它是指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包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的包装。研究和开发绿色包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包装市场的竞争热点。 绿色包装的技术系统,应该解决包装在使用前后的整个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研究和寻找理想的绿色包装技术,对不同的商品要开发研究相应的绿色包装制品和方法。倡导绿色包装的实际意义,在于促使建立和完善包装资源的回收和再生系统,使包装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安全、更舒适。 今天,人们在追求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设计风格。从自然出发,顺从自然发展的规律,开发自然之美。在视觉上、感情上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呼吸自然的空气,充分发掘出自然中的本质的美,并能在包装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 总之,要设计出优秀的食品包装,必须首先树立超前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强调包装的关键是准确、快速地传达信息。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善于运用新材料、新工艺,开创多功能的新结构、新形态、新装潢,以适应现代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的社会,是信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把食品包装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使人们生活得更好,消费得最少,即以少的消费得到好的享受。设计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包装,更多的是服务、交流,设计由硬向软的转变,由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转变,设计的面也更宽更广了。WTO的进入与国际贸易的接轨,是我们今后设计的方向,强调以人为本,使人们从物质的欲望中摆脱出来,多一点自由的选择,强调为人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传统视觉元素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民族文化是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沉淀与升华中诞生的,传统文化中美妙的视觉元素都是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民族的特性由传统文化反映出来,其思想文化、观念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针对商品的视觉效果更加注重,因此造就了包装设计的蓬勃发展。食品包装设计已经从简单的实用性转化为具有针对性的感官服务,具有很强的个性与自我推荐性。最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吸引力的就是商品的外观,所以人们会更加注重选择符合自己审美的商品。 关键词:传统视觉元素;食品包装;再设计 1 传统文化与食品包装设计 1.1 传统文化对设计者的影响 传统文化根植于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精神,民间与宫廷的匠人们将自己的生活与感悟夹杂在劳动中,以多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延伸性。民间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许多,常见的形式有年画、编织、印刷以及剪纸等视觉表达形式。这种表现手法有许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也能够通过设计者的手表现出来。图案、排版格式和字体都体现出浓郁的民间美术特色。事实上,传统文化一直延续渗透在传统民俗包装之中,它们手工精美又实用环保,是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传统文化一直在设计者的手中绵延着自己的历史。 1.2 食品包装设计的发展 食品包装设计在一定层面上是文化与理念相互结合并体现在商品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对食品包装设计的深入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设计者意识到,食品包装设计是否具有独特性是关乎包装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在包装设计实践中,只有不断彰显优秀的文化,通过对题材广泛、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合理恰当的使用,才能使包装设计达到独特效果,从而得到购买者心灵上的认同感。民俗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强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设计才有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 传统图案的再设计可以让购买者对自己的文化更加具有认同感,所以将传统视觉元素加入食品包装设计当中,即可让品牌食品更加具有内涵,给购买者带来亲切感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肯定。具有民俗视觉元素的商品,可以最大化的用直观的方式来传扬民族精神。传统的图案既能够引导文化共鸣,也能够标准地传达商品的信息,因此包装设计中的文化与民族精神必不可缺。 2 传统视觉元素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2.1 食品包装设计的必要性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一句经典古训,出自《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纵观古今,食品的安危几乎成为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存活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的稳定注定会唤起商业的繁荣。因此食品的包装设计一直随着我们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革新。将民俗传统艺术元素与时代融合,独立而又具有丰富的个性,既能在食品包装中突出自己的民族特性,又能够拉动整体的消费,是现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发展趋势之一。 2.2 食品包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再设计 没有文化灵魂的设计作品是缺乏内涵的。在设计之中,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就是其核心设计理念的源泉,其概念的繁复性渗透入了多种思想。良好的设计都应当具有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特性。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民俗艺术文化代表着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生活的期盼,人们将其内心感受具象化,慢慢形成一种大众化的、具有代表性的视觉语言。构图、色彩及造型大都灵活多变且不受拘束,充分体现了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在历史不断推进中,民间的艺术造就了具有包容性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传统视觉元素无拘束的视觉感受,受到世界上众多设计师的青睐。 食品包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商品表现形式,而包装设计对于传统文化视觉元素的运用是为了表达设计者对于消费心理的一种心理共鸣,这种共鸣能够促进消费者对品牌认同感,同时加深了购买者自身的文化归属感。所以,在设计中应当合理的运用视觉元素,并对传统元素有了一个前卫的解读与再应用。因此,世界各地的设计师纷纷推出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视觉元素,来增强其设计的内涵与深度。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是构成现代设计的一个基础,通过对传统图案及纹样、色彩与造型的分析与再设计,形成崭新的,具有现代审美的食品包装设计作品。这样,能够促使传统视觉元素不断地与时俱进,创造新的视觉感官刺激。 2.3 传统图形与图案的结合应用 时代的发展犹如年轮一般,每层封闭的圆环都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传统图案具有超越其本身的情感色彩。传统图形代表着人民内心的展望,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丰富的文化气息,形成了比较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中国风的视觉元素时至今日已经深入人心,这些视觉元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成新的视觉元素,会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入而日新月异。 食品包装设计在当今的设计中,多数还是采用照搬原有视觉元素这样的设计形式居多。然而,经过巧妙提炼的视觉语言元素,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感受,人们在接受食品包装视觉体验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到独有的传统艺术在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中的美感。设计者应当承接元素与设计的桥梁,更好的分析与提炼传统的视觉元素,更进一步地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相结合。 3 传统色彩对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人对于色彩都有相应的偏好,是食品包装的设计中最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之一。诸如,红色能够极大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兴奋,振奋甚至警觉。这也与中国的传统色彩观相契合,人们对红色与黄色有特殊的审美依赖,会不自觉的使用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去表达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即使在食品包装设计中,依旧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心里共鸣。 在生活中,人会因为色彩的感官刺激而去消费。鲜明的色彩与独特的对比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加深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印象。食品包装设计的品牌形象通过色彩合理的表达设计情感,有趣的色彩视觉冲击可以使食品包装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消费者的主动性,促进消费的欲望。这种设计意识既可以让产品有别于同类,也可以促成品牌形象的推广。 4 字体设计对食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传统的表达方式包含文字的运用,而文字与图形的结合是包装设计最为流行的表达方式。汉字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像表现形式,每一个文字都有着不同的书写方式与其背后的故事,文字发展数千年,我们却还能从其中依稀寻找出原始的情感表达。中国地大物博,地方文明不断的融合,人们已知的民族有56个,在这些民族中有20个左右的民族是拥有自己的文字的,如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等。这些文字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故事背景。文字的背后透出古老、朴实的审美,也有着足够的设计资源提供给设计强有力的生命力。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这些文字设计资源,既能够表达出设计的情怀,又能够呼唤出购买者与设计者的情感共鸣,正确地传达商品信息的同时,又给予人们视觉上的审美与心理感受。 文字的表达是最直接的视觉感官刺激,在食品包装中文字可以精准的表达设计思想与产品信息,这是一种相对直接的视觉语言来表达食品的内涵和文化品质。文字的夸张化能够吸引不同消费者受众群。这样消费者更易被这样的夸张变化所吸引,利用结构适当地将造型夸张化处理,使包装有活力的同时表达出商品的内涵,更符合各种消费群体。 独特的包装设计形式感与环保可持续性的设计: 独特的食品包装设计,就是让消费者第一时间感受到包装对于商品的具体表现力。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因素制约着人们的接受程度,尤其是针对食品包装设计中的情感要素。情感是商品与人沟通的桥梁,承载着不同的信息。经典的包装是在视觉感受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其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品牌形象上。随着设计观念的转变,包装独特的设计形式感就凸显出来。在设计过程中对材质与用料进行特别的斟酌,在形态与造型上进行剖析与解构要基于人的各种情感。设计的形式感要重视设计的整体性,不可过分使用情感因素,那样反而会造成消费者的反面情绪。可见,只有适度的情绪表达才能给予商品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 在努力开发新设计形式背景下,可持续设计是世界共同面临的主题,食品包装的设计也应当把握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在环保这个观念的支撑下,设计者对于食品包装的设计就需要在材料与思想上革新,在降低消耗、循环使用的设计理念基础上,尝试更多的设计方式。良好的食品包装设计应当倡导整个世界对于自然的态度,所有的设计都应当在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活品质的同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5 传统与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推进与展望 文化是设计的源泉,只有经过不断的摸索、创造、实践,才能将传统视觉元素和造型不断应用到全新的设计当中。在设计的过程中,在包装造型结构及材质运用上,应努力尝试新的技术与工艺。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借助优秀的设计思想和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视觉元素的运用尺度,不是将其照搬还原,而是要将民俗视觉元素运用到现代的食品包装设计当中,使传统的民俗视觉元素特色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更具有感染力,在促进经济消费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使中国现代食品包装设计拥有永不枯竭的设计源泉。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生产理念逐渐展现出来亲民性,如食品包装设计越来越具备特色。儿童食品是食品行业中的重点,儿童在食品消费上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在当今社会中儿童食品生产竞争激烈,儿童食品包装如何设计才能够吸引人,是儿童食品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充分的应用色彩,能够使得食品包装富有创意,扩大销售。基于此,在本文中立足于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分析色彩在其中的应用。 关键词:色彩;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应用;研究 0 前言 儿童产品包装设计与其他类型的产品不同,儿童食品包装设计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包装设计需要富有趣味性、吸引性和童真性。色彩在诠释包装设计的趣味性方面最具说服力。色彩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创设意境,更加直观的吸引儿童注意。如何科学应用好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需要在色彩学的基础上,与儿童食品自身、儿童审美等相互结合。 1 不同色彩对于儿童心理感受的影响 1.1 不同色彩的特点 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应用不同的颜色所能够实现的效果不同,不同的色彩特点不同,不可代替。在儿童食品包装中一般都会选用比较鲜艳的颜色,代表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些颜色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应用最具表现力,也比较受儿童欢迎。具体这些颜色该进行怎样的搭配,是实际产品包装设计中需解决的问题。[1] 红色会给儿童一种温暖、活力的感觉,红色同时也是最具备青春动力的颜色。该种颜色备受儿童喜爱。该颜色的应用能够启发儿童积极热情,培养其开朗的性格;橙色会使儿童感到欢快、喜悦,能够给人一种果香的感觉,能够提升人的食欲。在包装设计不吸引的情况下,儿童不愿意接受该食品,那么在进行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环节中,可以增加橙色的应用来强调儿童食品的香甜可口;黄色代表着阳光、希望、灿烂。淡黄色则与柠檬的颜色相近,会给人一种酸甜的味觉感;绿色代表着新鲜、宁静、和平、活力。绿色在产品包装的色彩调节上应用效果更加的明显;蓝色让人想到天空和海洋。儿童心理对于蓝色的感受就是广阔、遥远、和纯净;紫色代表着高贵、神秘、诡异。儿童年纪小一般不会理解该种颜色,对于紫色的应用心理上比较排斥。 1.2 以爽歪歪产品包装色彩为例进行分析 爽歪歪饮料在走进市场以来一直备受欢迎,爽歪歪饮料与伊利、蒙牛、光明等乳酸菌饮料一样,以儿童消费心理为产品定位。在经过新的一轮升级之后,饮料包装设计中能够体现出牛奶的味道,向儿童和家长展示出健康、安全、好喝的产品理念。首先从其造型上看,以小瓶身为主,易于儿童拿起,并且应用波浪形瓶身使得儿童饮用时不会掉落。在色彩搭配上,瓶盖以橙色为主,瓶身由白色渐变到橙色,体现出乳酸菌饮料的特殊性。简单的颜色搭配中配以小狗图案,营造出可爱风吸引儿童。这样简单的设计中以儿童心理色彩接收为核心,与产品类型相互融合,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2] 2 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2.1 整体性用色 在上文提到的爽歪歪儿童饮料包装设计中,其色彩应用的方式为布局用色,所达到的效果比较好。在产品包装体积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整体性的用色原则。以“梅品位”果脯类产品包装设计为例,“梅品位”儿童果脯从其名字上就能够了解到其原材料为梅子一类的果肉。近年来,该品牌儿童果脯产品在市场中非常畅销,深受儿童和家长的欢迎。该产品包装设计通过整体大面积的应用色彩,来彰显其主题。以白色为图案设计背景,在背景中应用大量的绿色线条,勾勒出卡通图案。卡通图案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与主题相关,这些小图案中包含动画片中的小女孩、小男孩和糖果图案,仅以绿色线条描述人物。远看该产品包装,就像一幅忙碌的采梅子图。可爱的图案、对比明显的颜色,能够吸引儿童眼球。[3] 2.2 系列性用色 色彩在单一的主题的食品包装设计中应用,其变化性不强。色彩随着食品包装主题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色彩应用即为色调。色调可以对比出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差异性,也能够调和色彩。色调的变换能够使得儿童产品保持着统一整体性效果。以“好多鱼”儿童食品为例进行分析,“好多鱼”是好丽友旗下,儿童比较喜爱的休息食品之一,其分为四种不同的口味,为儿童挑选提供多重选择。色彩的应用,在这四种口味中发生变化。例如,在番茄味的包装中,主色调选用红色,与番茄颜色一致。让儿童在口味筛选中迅速识别出不同的味道。而海苔味道的“好多鱼”则选用蓝色,海苔产自大海,这样的颜色与主题设计实现了统一性。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在不同的“好多鱼”包装盒内设计不同的情境寻宝图,儿童在品位零食的同时,还会去“探险”,充分体会到了食品包装所带来的乐趣。[4] 2.3 情感性用色 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还能够从情感性角度出发,进行不同颜色的应用。“旺仔牛奶”是我国儿童饮品中老品牌,经过儿童饮品的多年变革,旺仔牛奶系列产品依然受到儿童的欢迎。旺仔牛奶的产品包装颜色非常的简单,但是却富有深意。以简单的中国红为主体颜色,配以开怀大笑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头像。红色在该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情感性。红色是中国代表颜色,鲜艳庄重的中国红代表着吉祥、希望,而颜色的应用与我国的春节等重大节日相匹配。在春节期间,家长通常为家中儿童购买旺仔牛奶,一是满足儿童的需求,而是将其摆在家中能够增加节日气氛。[5] 2.4 广告性用色 广告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同理,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应用色彩,也需要与产品的广告语相符合,用色简洁但是不简单。在包装设计构思环节中,需要与商品属性、儿童消费的特点为基础。色彩在儿童产品包装设计中,应当注重整体性色彩构成关系,色彩对比要鲜明,表达出儿童食品宣传的良好效果。当色彩视觉语言表达不清晰,那么在实际的应用中,将会产生消极的作用。通过产品的包装的专用色彩应用,从广义上分析,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消费者心理形成固定的色彩印象。例如在提到“彩虹糖”时,就会想到绚烂的七色彩虹一样。色彩的合理应用能够达到较好的心理接收效果。[6] 3 结语 在本文中分析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希望通过相关的研究,能够为儿童产品包装色彩设计带来一定的启示。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应用不同的颜色所能够实现的效果不同,不同的色彩有其特有的特点,不可代替。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通过整体性应用、情感性应用、系列性应用和广告性应用来实现。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绿色设计理念指导下的食品包装设计研究 谷丽娜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6)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不断上涨,食品包装不断受到关注,人们对食品包装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仅关注食品本身的实用性,也开始注重食品的包装设计。绿色包装设计是在新形势下,人们探索的新的设计理念,绿色食品包装不但为食品提供保护,而且对人体无害,可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理念必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本文从绿色设计理念的设计原则、绿色包装的造型结构、绿色包装的材料选择、绿色包装的图形、文字设计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研究。 【关键词】绿色设计理念 食品包装 绿色包装 设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不断上涨。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能源的不断消耗与产出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产品包装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节能设计逐渐凸现出来。人们在购买产品时,不仅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功能,还注重产品的包装设计。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许多主题鲜明的特色包装应运而生[1]。但是,一些包装在材料选择、产品设计方面,都忽略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有些包装设计者甚至利用聚氯乙烯材料作为食品包装,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是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食品离不开绿色包装,没有绿色包装就没有绿色食品。本文就绿色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及设计进行了简要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绿色设计理念的设计原则 所谓绿色设计理念,最核心的地方是强调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原则:(1)要全面保证整个食品包装在友好的环境中进行,确保在整个包装工程系统中各个环节均为清洁无污染环境;(2)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要节约能源,节省包装材料;(3)食品包装可循环使用,保证轻量化,能够获得新的使用价值,可循环再生,能够降解腐化;(4)食品包装应符合国际潮流,物美价廉,实用性强,受人青睐,使用方便简洁,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融入国际环保的大趋势[2]。 2 绿色包装的造型结构 绿色设计理念应贯穿于食品包装设计的整个过程,因此,包装容器的结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包装造型结构应该做到简单实用,包装设计师争取用简洁的结构完成有效的设计,在保护产品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材料,杜绝出现包装过于繁琐,大盒子套小盒子的“二次包装”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包装结构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商品的形态、性质和用途等基本信息,其次对产品包装设计的整体结构功能进行分析,认真推敲能否将相关功能进行合并,能否将相关福建的数量降低,在包装设计中是否合理使用了材料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合适的造型结构[3]。其次,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包装结构造型的减量化设计,即在包装过程中尽量降低包装材料的使用量,减少对生态环境负载力度。想要做到减量化设计,设计师就应考虑到形态不同的包装其容积率也是不同的,比如短而圆的瓶子比扁平、细长的瓶子使用率高。因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容积率高的造型,以便节约空间和提高使用率。 3 绿色包装的材料选择 采用绿色设计理念,首先就要注意合理选择包装材料,即选择易降解、可再生、不经废物利用、对生态环境无污染或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小的材料。包装使用后的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情况主要是由包装材料决定的,包装的结构设计、生产方式的选择都是由包装材料决定的,所以,包装材料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包装是否是绿色包装的关键,应合理选择包装材料[4]。 (1)选用绿色材料。选用原生态材料作为绿色包装材料,自古以来,人们就会有效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对生活和劳动中所使用的东西进行包装,形成了别具风格的绿色包装品质,这些材料包含粽叶、竹编、篮子等原始包装。这些包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于艺匠,既节省能源,又有利于生态环境,利用这些新的绿色包装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促进产品的销售。 (2)选用可再生材料。采用可降解可回收再用的包装材料,是现阶段切实可行的一步,其不但能提高包装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在包装材料的形成过程中能节省大量的能源和其他资源,同时还能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如啤酒、矿泉水、饮料等包装采用玻璃瓶、塑料瓶或铝制品包装,可以循环使用,在回收后,可采用特殊方法进行再生,实现包装的重复再利用,对社会和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效益[5]。 (3)选用无毒性材料。包装设计时尽量避免采用有毒有害的包装材料。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食品的包装采用可食用纸,这种材料由脂肪、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不会产生危害,是一种新型的包装材料。在产品的包装过程中,采用易降解的包装材料,在光合作用或微生物的作用下,在自然环境中逐渐被分解或还原,最终以无毒的形式重新回归到生态环境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包装材料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包装设计,逐渐实现低碳、环保的目的。 4 绿色包装的图形、文字设计 4.1 包装图形设计 包装图形设计在绿色设计理念中提倡简约大方的设计图案。在食品包装设计过程中,根据图形内容的需求,更要富有民族文化特色,传达一定的意念。在食品包装上采用图形,不但起到美观的效果,而且还能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欲望。现代食品包装设计上的图形行色各异,主要体现有具体图形、抽象图形和寓意图形等。其中,具体图形是模拟实物形象,比如说方便面包装设计;抽象图形与具体图形相对而言,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寓意图形则与人们的信仰和联想有关,比如胖娃娃抱着鲤鱼就给人一种幸福、喜庆的感觉。总之,要根据商品的风格和定位选择相应的图形表现技法,使包装图形的设计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的统一。 4.2 包装文字设计 随着现代包装设计的不断发展,包装文字设计的不断完善,很多包装文字造型优美、时尚,但也有一些包装文字过于追求个性,缺乏整体的和谐感。绿色设计理念提倡现代包装要合理设计字体结构形态,文字看起来要醒目、简洁、易读、易懂。绿色设计理念还提倡文字设计与包装食品的统一性,文字形象要与企业产品的主要特征、企业文化及其艺术风格相一致,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结语 总之,关于现代食品包装设计的绿色设计理念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乃至世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绿色包装设计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节约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绿色设计理念已成为包装设计中的主流方向。绿色包装设计是创造一种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只有明确绿色设计理念的意义所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会如何在其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绿色包装设计,提倡绿色包装设计,以此来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色彩逆向思维研究 【摘要】在色彩体系的品牌形象中,不仅需要适应消费者对品牌的心理需求,也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民族的文化。本文针对目前食品包装色彩普遍缺乏个性,提出了运用逆向思维打破以往食品包装色彩刻板、单一的局限性,大胆地运用色彩创意,丰富食品包装色彩设计的语言。并根据各国民族的习惯和文化对于色彩的感情进行分析,塑造具有独特而充满个性的食品包装形象。 【关键词】色彩 逆向思维 色彩情感 文化 当今社会,商场中食品的包装设计、展示效果、颜色搭配等因素成为了消费者是否接纳这些食品的重要标准。食品的同质化达到了一个最高水平,产品的内在往往是次要的。包装色彩的应用搭配直接吸引消费者眼球,并且能在一定意义上提高食品的内涵文化,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 逆向思维的界定 色彩心理通过视觉传达,从知觉到感情到思考再到记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即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对立、颠倒、反面、逆转等角度的变化,站在习惯性思考问题的对面,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把事物的状态和特性推到反面或极限,以寻找事物中的新视点。”在包装设计过程中,合理及正确地运用逆向设计思维能使色彩设计更具有创意及个性,冲击人们常规习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效果。 2 色彩逆向思维在食品包装中表现的方式 (1)同类产品的少数派色彩应用。产品的包装往往会因为习惯而选择某些颜色作为主色块。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来正确的表达食物的口感。对包装色彩的味觉运用,是建立在对色彩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并不代表它是永恒的规律。例如,丹麦著名的蓝罐曲奇的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市场上为了表达饼干的甜度或者松脆的口感一般会选用红色黄色作为主色调。蓝罐曲奇包装选用蓝色作为主要色块占了整个包装的80%的面积,从而造就了一种新颖的视觉效果。 (2)反常规色彩的流行趋势。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有些颜色会特别能够刺激味蕾。例如红色、橙色,而应用黑色、深蓝色则表示抑郁甚至联想到食物就是发霉变质。但是随着对于时尚的追求,一些习惯中的反向意义的色彩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在商场的货架上我们也发现黑色成为了最夺目的色彩。例如,智利的Zeitun橄榄油。此款设计选用全黑色不透光的瓶身设计,考虑到橄榄油是一种对光敏感易被氧化的物质。黑色和简单的图形设计都是在强调传统价值,体现一种端庄典雅的气息。 (3)尊重文化差异的色彩诉求。从国籍上看,不同国家对于颜色有着不同的喜好。在美国,黄色是广泛人群热爱的颜色。但日本人非常讨厌黄色,认为那是植物“死亡之色”,是一种悲伤的颜色。不幸的事情是,在海外市场一直十分成功的美国百事可乐在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的时候,惨败给竞争品牌可口可乐,原因就在于包装的标志位黄、青、白、红,黄色还是主色调,这些让日本人觉得杂乱无章。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色彩诉求的文化差异是影响食品销售的国家化、地域化的重要因素。 (4)材质的应用决定色彩的感染力。包装材料的选择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感觉。金属作为硬质包装材质,在产品包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金属中色泽偏暖的金和铜,是华丽富贵的象征:银跟铝这样的白色金属则显得含蓄雅致。陶瓷这种材料,本身就具有长久的的历史感和象征性,使得承载的食物一般都会让人觉得具有一定的时代感,例如比利时深粉象啤酒的包装设计。深粉色的大象是最好的代表,寓意在喝醉之后看到的美好情景。同时作为代表物也表示产品本身的一种色彩,倒出的啤酒具有细腻紧实的质感,散去之后呈现出一种暗红色的酒液。喝起来顺滑爽口,有着水果香气和淡淡的苦味。 (5)商品展架的摆放整体效果的色彩应用。在商品品种数以万计的市场中,还要考虑到商品在货架上摆放时的整体效果。系列化包装拥有统一的设计形式,丰富的色彩对比,使得商品有着很强的整体感,视觉冲击力大。例如,日本明治(Meiji)旗下的100%ChocolateCafe。店铺中间的玻璃屋里展示着“镇店之宝”――不同口味的56种巧克力。而旁边类似标准色卡的货架,统一的标号不仅方便购买,还让人想要尝尝自己幸运数字的巧克力是什么口味。世界各国可可豆调配出的56种巧克力是店内最大卖点和特色。 结语 食品的色彩包装设计要能够达到真正的人本设计,就是要尊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接纳度。一方面的原因是消费者由于受到色彩的主观刺激而对色彩有一定的偏好;另一方面是由于消费者年龄段、阅历、背景、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对于色彩的理解度。因此设计的目的其实就是一次营销攻略,俘获人心的设计必将是理解人性、尊重人心的设计作品。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食品的包装无论是从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图形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尽管这样,但是我国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上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食品包装;色彩;儿童食品 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种食品的包装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色彩上面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为此我们应该着重对于儿童食品的外观设计还有色彩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样才能够使得现代化的儿童食品更具有时代性还有规律性,并且这些特征因为地域、文化还有民族的影响也变得略不相同。 1对于儿童食品包装色彩背景的研究 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效果的好与坏都是由色彩来决定的。当我们对于物体进行观察的时候,色彩的感觉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持久深刻的,色彩的设计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能够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记忆更加深刻。所以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把包装的色彩作为增强企业竞争还有提高企业产品销售的手段。包装战略成为提高产品销售的一种手段,色彩就成了其中主要的一种角色。商家借助消费者的心理,来进行产品色彩的设计和构思。对于包装色彩来说,进行一定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消费者在进行产品的选择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就是产品的色彩,只要准确选择一定的色彩才能够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应该对于食品包装的色彩进行一定的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融入现代社会,逐渐的被人们所接纳。 据有关资料表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更好的成长。对于儿童食品也予以了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包装食品在设计上应该标新立异,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我国的产品能够更好的吸引消费者。而且儿童的产品的包装和其他产品的包装截然不同,因为孩子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感觉去进行选择的,在第一印象当中他们关注的是外包装是否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就需要厂家还有设计师对于食品的外包装进行设计还有改善。使得外包装更加的完美,使得儿童外包装能够更加吸引孩子的眼球,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 伴随着国外商品的不断涌入,而且国外食品的销量在中国是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市场食品设计者进行反思,我国在儿童食品设计上面是否缺乏一定的新鲜感和创意性。 再者说我国的儿童群体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消费市场,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先机,对于中国的食品的设计进行大力的改善,我们只有靠优秀的设计还有新颖的方案才能够赢得孩子的认可,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笼络住孩子的消费群体,才能够更好地把我国变成世界经济强国。 2色彩在儿童包装食品中的重要性 对于色彩在儿童包装食品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说起,首先是生活上的需要。人类最原始的物质的需要就是衣食住行,它对于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我们首先应该要考虑的就是儿童的生理需要,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儿童的安全需要。孩子一般都会害怕食品中的辣味,不喜欢酸涩的食品,一般看见红色或者绿色就会感到怀疑和害怕。所以说我们在设计儿童食品的时候,就应该避免这些颜色,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合理的科学色彩设计是因为,在儿童食品色彩当中的设计显得不是那么合理,非常易于和别的产品造成混淆的状态,所以说我们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使用是否合理的问题。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避免把儿童食品外包装和动物食品外包装的设计过于相近,如果过于相近,产生了买错了的现象,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在进行儿童产品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还应该着重的从商品档次、销售场合、应用途径等方面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于我国的产品进行设计,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外包装色彩的改变对于品牌的竞争也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因为我国的发展日益强大,以至于各行各业都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这就造成了市场上产品的多样化。伴随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企业都将注重质量转变为外包装,因为好的包装会造就好的价值。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的时候,对于一些从未尝试过的商品,消费者只能够通过外包装来进行一定的想象。同一样商品,人们总是在进行选择的时候,选择那些赏心悦目的,符合自己风格的商品。所以说儿童外包装色彩的改变对于企业也是非常有力的,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在这个大市场中站稳脚跟。 3儿童食品包装中的色彩特征 对于儿童包装中色彩特征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说明。首先我们可以从视觉特征进行说明。我们要强调的是色彩给人的冲击力,色彩包含的内容也是千变万化的,色彩蕴含着丰富的视觉文化。如果说缺少了这种文化,那么商品就变得缺少内涵。 一般的一些大商场中,一些高档产品的包装是非常精美的,是具有知识和内涵的,它是带着大价钱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样的商品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拿着有面子,送人有面子”。能够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就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能够激发起购买的欲望,能够有效的促进消费。 所以说在儿童外包装设计当中,我们也应该重视设计的精美性,而且在精美性的前提下应该着重的突出孩子的天性,从开发孩子智力,从激发孩子兴趣的角度进行产品的设计,应该合理的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和童心。应该本着孩子的心理角度,把正能量带给孩子,这样的产品才更够让孩子接受。其次我们应该按照孩子的实际需求,从各个民族各个区域进行设计,使得更好的接近生活,更好的融入我国的伟大文化很内涵。 我们在选择色彩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选择一些健康的接近自然的颜色,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产品,自然产品,越来越在意自身的健康。所以说我们就应该本着这种思想进行设计,只有自然的食品才更能够让人们接受。 我们还应该潜在的激发人们心里的味觉意识,应该把这种观念贯彻到食品外包装当中,让人们看到外包装就能够联想到食品,激发起人们购买的欲望,这样能够很好地启发儿童对于食品味觉的美好意识,能够激发起儿童的食欲。比如说咖啡和巧克力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定向的一种模式,这样人们就能够轻易的联想出咖啡浓郁的香味。 4结语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面对人们越来越高的审美眼高和越来越高的消费水平。这就要求儿童食品外包装设计者本着创新的理念进行设计,从儿童心理出发,从儿童感官出发,从儿童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对于产品的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激发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加企业的利益,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一定的位置,才能够增加企业本身的利益和效益。才能够更好的激发我国的食品销售量。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的安全性研究 【摘要】重点研究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通过搜集的大量文献,结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相关特点,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儿童食品包装的安全性问题。从包装材料与造型、装潢设计等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儿童食品包装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提高安全性设计的一些改良措施。 【关键词】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安全性;心理 概述 食品包装安全性的概念: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这里所说的食品安全一方面来自食品本身,另一方面来自包装后,在这些因素中,材料的安全性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大多数都是因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引起的。这些安全事故都表明,加强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监管、建立完整系统的食品包装安全保障系统已迫在眉睫。 影响食品包装安全性的因素:在儿童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一方面的要求是化学性质稳定;另一方面物理特性也应良好,至少应该具备抗挤压防变形,保证密封良好,这样一方面保证不容易划伤儿童,还能有效防止食品变质导致儿童腹泻等症状发生。此外,儿童食品包装材料选择上还应注意材料对儿童可能引起的身体伤害,如有的金属易割伤。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在食品工业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是严重的。如果这个问题得不能解决好,会对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甚至整个食品工业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儿童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儿童食品包装材料的化学、物理特性与安全性: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一些纸质包装上的附着物存在潜在危机。那些色彩鲜艳的包装彩纸在互相捆绑时,外部彩色油墨难免会接触包装内侧纸,这样彩色油墨中残存的有害物质自然就扩散到食品中,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所谓物理特性的安全,主要是指包装强度和韧度要把握好,除了要能经受住挤压变形的考验,还要经受住密封测试的考验,这样才能保证食品质量不受影响。儿童食品包装材料中,罐头盒、饼干盒和糖果等采用镀锡铁皮包装是非常好的。镀锡铁皮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这一特点被一些食品包装设计者发现做成满足消费者具体需要的不同形态的包装。它的良好韧性还能有效防止冲撞、挤压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其缓冲作用使食品外包装不容易破碎断裂,从而降低对儿童的伤害。玻璃器皿做包装清洁卫生,密封性好,而且成本又低,所以在食品包装中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儿童食品包装中却是个例外。由于儿童肢体弱小,所以力气也小,外表光滑又沉重的玻璃器皿很容易脱手,一旦摔碎,其锋利的玻璃碎片很容易被儿童触摸或误食。所以有些如果需要瓶装的果汁或者牛奶可以选用新型纸盒包装或是塑料瓶装。综上所述,安全儿童食品包装材料不仅要有稳定的化学特性,还要有良好的物理特性,所以,设计者在设计儿童食品包装时,要多方面了解和考虑材料的化学特性和物理特性,这样设计出来的儿童食品包装才安全合理。 健康环保型材料与安全性: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的节约资源,有了这个理念,不少有利的小发明、小创造就应运而生了,尤其是体现在包装材料方面,美国的DeanD,Duxbury(1983)和日本的伊藤等(1991)已经分别用植物蛋白和小麦面粉分别制备出可食性餐具和食品包装容器。例如,在儿童食品包装中,采用可食性材料,这种新型的包装材料安全可靠,科技含量高,给儿童的安全问题提供的保障。如大白兔奶奶糖里面的一层类似于纸质的糯米纸材料其实是用淀粉为主要原料适量加入一些胶黏剂制成的,入口即溶。既对食品起到了包装作用,又可以安全食用,也不会影响奶糖的味道。 儿童食品包装容器造型与安全性 包装造型的人体工程学与安全性:让家长相信包装容器对儿童健康没有影响不仅要从它的美观入手更重要的是容器的材料稳定性、密封性还有适用性等诸多因素,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美感和安全感。在食品包装中,玻璃器皿因其造型多样成为不错的选择,不过从儿童的角度看,一旦玻璃器皿沾水则很易脱手摔碎,锋利的玻璃碎片就极有可能伤害到他们。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利用低成本设计出的餐具吸引儿童的注意,而这些餐具的着色原料常采用工业级色母,其中存在的芳香胺和重金属等这些有害物质对儿童的健康将产生很大的危害。另外,一味地追求小包装,有时也可能引发安全问题。例如国内报道了很多起因吸食小包装果冻而导致儿童死亡的事件。我们只要在超市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的小果冻包装都设计成锥形塑料杯的形状,大小恰好是儿童的一口,这种设计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果冻本身有很高的黏度,许多儿童在食用果冻时,基本采取挤压杯底一口吸食这样的办法,但万一被果冻噎住就麻烦大了,若抢救不及时就会造成生命危险。据有关资料显示,一种设计成葫芦形状的塑料袋的果冻小包装,葫芦嘴即为开启口,其设计的开口较小,儿童在吸食的时候就很慢,从而避免了因一口吸食整个果冻而导致被噎的危险,提高了安全度。 包装造型的开启方式与安全性:在每年的安全报道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报道,说某某儿童被突然弹出的汽水瓶盖打伤眼睛,最终导致其视力下降等。还有报道显示曾有儿童被易拉罐上的易拉环铝片划伤等,这都与儿童食品包装开启处设计的不合理有很大关联。我们在超市了解到,许多袋装的鲜奶根本没有设计开启口,只好用剪刀去剪掉,或者用牙齿去咬开,但这样做的后果是病菌被带入儿童体内,还有撕咬的部位可能有油墨,其中化学物质若进入口内,问题就大了。可喜的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纸盒包装中,出现一种“易撕线”的包装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很多厂家目前都在纸盒设计中加入“易撕线”设计,使得整个包装除了安全卫生外,还保持一种视觉上的美感。雀巢的一款儿童食品就是采用“易撕线”设计的。 包装造型的密封性与安全性:密封性也是儿童食品包装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好的密封才能有效保护好内在食品安全问题。影响密封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材料、结构、外部环境等方面。严密的容器造型既能有效的防止细菌侵入,还能避免因光、热照射导致的食物变质。 儿童食品混杂包装引发的安全问题 我们通过逛超市发现,一些儿童食品竟然和玩具混装在一块,不仅超市有这种现象,在一些食品在批发部我们也发现类似的现象,这些隐藏的不安全因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心。粗看那些装着玩具的儿童食品,我们还以为是玩具呢。因为你从外包装上根本就看不出里面竟然还装着儿童食品,我们拿在手里面闻一闻甚至还闻到一种古怪的气味。为了实地取证,我们买了一袋,拆开后发现,里面的塑料玩具和儿童食品直接混在一起,无任何外包装相隔,塑料玩具做工粗糙,但五颜六色的外形和上面印刷的“随包赠送动物卡片,好吃又好玩”等这类字样确实吸引了许多孩子们的注意。一些超市店员告诉我们,有些孩子就是冲着玩具才买的食品。我们仔细看了一下里面装的玩具和卡片,大部分是用塑料做的,还混有未擦干净的油墨,对小孩的健康非常不利。尤其因为一些玩具体积偏小容易被儿童误食。曾有报道说在东莞有1名4岁的儿童在玩“变脸”食品玩具的过程中,因不慎吸入玩具上的一颗小胶粒而造成窒息。儿童玩具有特殊的安全标准,那些独立包装的玩具都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这种混装的安全隐患就更大了。 从广大儿童的健康和安全着想,就应重视当前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认为,建立一套健全的儿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在社会和消费者各方面的努力下,应该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和放心的食品环境。 儿童在面临伤害的时候因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1],所以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因此,儿童的健康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安全性是儿童食品包装的首要前提。对于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和设计师来说,应当有一种社会良知来对待产品的包装设计[2],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设计出的产品不影响儿童的健康[3]。 另外相关部门和政府,也应该组成强有力的监管系统,防止那些不安全的包装再次出现在商品市场[4],不给不法商贩以可趁之机,这样那些生产商和销售商才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市场制度来行事。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趣味性设计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所谓包装,最基本的便是保护产品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儿童这一类认知能力不够成熟的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在看重儿童食品包装趣味性的同时,多多关注包装的首要功能,只有做好了本质的功能,我们才能谈其它。儿童食品包装如何既不失其趣味性,又符合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值得研究与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儿童食品包装设计 趣味性 应用 中国拥有3.6亿儿童,年消费400亿人民币,而且在以20%~30%的高速度稳定增长。但是现阶段很多儿童产品的包装忽略了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本文主要从视觉、触觉和动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趣味性设计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一、视觉趣味性设计 视觉趣味性设计研究主要针对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他们通常以感性方式来购买消费品,所以第一时间抓住他们的眼球是最为主要的,视觉趣味性设计研究主要包括色彩与图形的趣味性设计。 图片是包装中表现实物最常用的方式。它一般可分为简图、实体照片和插图等多种形式。简图是主要以简洁的线条、块面作为辅助装饰性图形。日本的一些儿童包装就是以儿童简笔画的平面形式表现,画面简洁明快,以简洁的图形搭配有趣的包装造型,线与面的巧妙碰撞,更加丰富了整个包装的设计感。 实体照片和插图由于其逼真性,多用于展现产品形象图形、产品原材料的形象图形或者是人体形象图形。如婴儿奶粉,常采用活泼、可爱、健康的婴儿形象作为包装图形,这种包装设计抓住了父母的消费心理,即看到如此活泼可爱的婴儿形象就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从而博得他们的好感,又突出了产品的特性。 二、触觉趣味性设计 包装中的触觉设计是近年来包装设计中的新趋势,目前国内食品包装应用中还不是很常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包装材质、材料的不断丰富,在儿童食品包装中,我们就可以渐渐满足儿童对触摸的要求。人类早期的包装秉承的是“朴素自然,天人合一”的特点,包装材料多取材于大自然,成就了包装材料的多种多样,其凹凸感与质感也都与众不同,如:芦苇叶、芭蕉叶、竹筒、藤条、麦秸、玉米皮等。而今我们所看到的儿童食品包装材料多为塑料和复合材料,在环保与多样性方面反倒不如以往了。 所以,在儿童食品包装的触觉设计中,一方面,我们可以返璞归真,在儿童食品包装中大量使用大自然原材料,将这些原材料加上丰富的色彩以及动感的图形,既增加了包装材料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环保。另一当面,科技飞速发展,我们可以使用高科技新材料,纳米材料就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调节锑搀杂量可以得到不同蓝色调的纳米 ATO 粉,从而获得不同色调的抗静电涂料,这种材料用于儿童食品包装中,既可以防止静电,又增加了包装的趣味性。当我们触碰到这种包装材料时,手的温度传递给包装材料,这种材料达到或超过这个上限温度时,包装就会变成冷色调:当我们松手,温度随之消失,低于上限温度,包装就变成了暖色调,孩子们对于这种包装的新奇程度可想而知。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包装材料与食品的特性相结合。在设计儿童食品包装时,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把食品特性的主要元素提取出来,将具有食品特性的主要元素通过真实的包装材质肌理来表现,使孩子们在第一时间就能够很好的对包装商品获得认知和识别,并且通过与触觉的结合加深视觉记忆。 三、动觉趣味性设计 动觉设计是整个包装趣味性体现最明显之处。富有动感的食品包装通常更能引起儿童的注意,符合他们好动的心理特点。例如雀巢加拿大公司全新推出三款“Smarties”节日糖果筒,通过旋转筒身的 3个分割部分,组成多样化的、不同的彩色商标图案。通过此案例的灵感来源,我们亦可以构想出于此类似的设计方案,我们可以把包装筒身的三个分割部分组合成一个开口,而只有三个分割部分扭转到一起时,包装的开口才会敞开,孩子们才能够吃到美味的糖果。可以想象当儿童接触到诸如此类可以动的包装的时候,他们的好动性便被激活,整个食品包装将成功转型为互动式的设计。 互动性的设计不仅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孩子们大都喜欢玩游戏,“寓教于乐”也是现代家长普遍推崇的关键,边吃边玩边学习的包装可谓是“面面俱全”了,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在包装的造型结构与图形搭配上多下一番功夫。我们可以从儿童经常玩的拼图、拼音组合、算数以及迷宫等智力游戏中进行元素提取,既完成包装的组合设计,又让孩子们体会到边吃边玩的乐趣,启发了孩子的智力,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 所谓包装,最基本的便是保护产品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儿童这一类认知能力不够成熟的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在看重儿童食品包装趣味性的同时,多多关注包装的首要功能,只有做好了本质的功能,我们才能谈其它。儿童食品包装如何既不失其趣味性,又符合包装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值得研究与深思的问题。 食品包装设计研究分析:“干儿子”风味豆豉油制辣椒食品包装设计研究 摘要:“干儿子”牌风味豆豉油制辣椒是贵州知名的风味食品,目前,“干儿子”风味食品业的发展强势与产品包装装潢设计弱势形成明显的反差。本文分析“干儿子”品牌包装装潢设计的问题和误区。确立了研究的主要范围:“干儿子”风味豆豉油制辣椒食品充分重视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包装的装潢设计要素(商标、图形、文字、色彩) 、绿色环保材料、商品定位策略。 关键词:“干儿子” 豆豉油制辣椒 风味食品 包装设计研究 一、“干儿子”牌风味豆豉油制辣椒的产生与发展及包装装潢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干儿子”牌风味豆豉油制辣椒的产生与发展 贵州“干儿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辣椒为主要原料、专业生产调味品的食品加工企业。先后开发出“风味豆豉、辣三丁、油辣椒、鲜剁椒”等二十多个辣椒调味品系列,产品投放市场至今,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1.2“干儿子”牌风味豆豉油制辣椒的包装装潢设计现状 在经济全球趋势下,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包装作为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手段,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界、设计不得不关注的重要课题。包装的开发与研究始终是“干儿子”牌食品业发展中非常薄弱环节。目前,“干儿子”牌包装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产品加工工艺简单、包装档次低、创意陈旧、无明显特色等缺点,严重的影响了“干儿子”食品业的整体发展。 1.3包装装潢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品牌意识薄弱。“干儿子”牌风味豆豉油制辣椒食品没有充分重视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第二包装装潢设计缺乏地域特色。虽然“干儿子”牌风味豆豉油制辣椒食品的生产企业有一点产业化的经营规模影子,但缺乏支撑性的企业力量。食品的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简陋,导致有着一流的原材料的“干儿子”油制辣椒食品,包装装潢设计却不尽人意。 二、研究范围 从消费者的角度对风味食品与包装的视觉效果进行定量研究,从而为地区或企业的风味食品开发提供可参考的定量方法。根据对 “干儿子”风味食品充分重视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包装的装潢设计要素(商标、图形、文字、色彩) 、绿色环保材料两个方面的改进。 2.1转变落后观念,强化品牌意识 品牌不仅仅只是一个牌号和产品名称,它是产品属性、名称质量、价格、信誉、形象等的总和,是一种有别于同类产品的个性表现。林恩·阿普认为,当一个企业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企业、他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在消费者中间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所造成的认知度、忠诚度和联想度,并能够采取适当的战略将品牌融入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生活过程”时,他也就在一定的意义上培育了自己的品牌意识。因此“干儿子”油制辣椒食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愚笨的商人卖产品,聪明的商人卖牌子”这句话正形象地说明了积极正确地创立和使用品牌的重要性。 2.2包装的装潢设计要素 (1) 商标设计 商标是一种符号,是企业、机构、商品和各项设施的象征形象。商标的特点是由它的功能、形式决定的。它要将丰富的传达内容以更简单洁、更概括的形式,在相对较小的空间里表现出来,同时需要观察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其内在的含义。如“干儿子”食品商标创意是根据设计要求,对企业理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通过哲理的思考,化抽象为形象,将设计概念由抽象的评议表现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设计。 (2) 图形设计 包装装潢的图形主要指产品的形象和其它辅助装饰形象等。图形设计的好坏是一件设计作品的关键所在。因此,“干儿子”油制辣椒食品包装的装潢设计也必须对图形要有深刻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干儿子”品牌包装装潢设计师也需要了解图形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了解图形的特色和规律性的东西。使图形与“干儿子”品牌紧密联系。 (3) 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在包装设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色彩是美化和突出产品的重要因素。包装色彩的运用是整个画面设计的构思、构图紧密联系着的。包装色彩要求平面化、匀整化,这是以色彩的过滤、提炼的高度概括。如“干儿子”品牌包装装潢设计中的色彩要求醒目,对比强烈,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销售。 (4) 文字设计 文字是传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信息,表达某一主题内容的符号。如“干儿子”油制辣椒食品包装装潢设计时必须把这些文字作为包装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来统筹考虑。文字设计的要点有:文字内容简明、真实、生动、易读、易记;字体设计应反映商品的特点、性质、有独特性,并具备良好的识别性和审美功能;文字的编排与包装的整体设计风格应和谐。 (5)以包装设计材料绿色环保为主要目标之一 “干儿子”品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包装的装潢设计可以采用开发与生产结合、包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特色与产品质量、包装材料与环保结合等模式,将购物功能与审美功能合二为一,形成优质服务体系,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创出“干儿子”油制辣椒风味小吃独有食品品牌和包装装潢设计品牌。 三、在广告策略中的商品定位策略 对“干儿子”油制辣椒食品包装装潢设计的准确定位决定着开发产品的具体内容和档次规模准确,良好的市场定位有助于开发出畅销的风味食品。开发中可依照消费群体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认真分析和掌握各类消费者的口味,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商品定位和价格定位。定位并未改变产品本身,而是要在顾客的心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实际上是对“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一个位置”,“消费者需求”以及“产品特性”综合考虑形成的概念。如“干儿子”油制辣椒食品市场主要是超市、商铺,目标人群定位主要是家庭主妇。只有在产品开发上做到针对不同的消费市场的特点来进行,才能有最佳的销路。 “干儿子”油制辣椒风味食品已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和市场的广泛认同,说明作为一种新型特色风味食品开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包装装潢设计中抓住地域特点、风味食品特色、注重质量, 使“干儿子”牌风味豆豉油制辣椒风味食品业形成商品与品牌特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我国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对策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个人素质变得参差不齐,大学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渐变为“大众教育”。但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却越来越高,除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为应对这种变化,学校、社会,特别是高校应该改革原来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以适应生源质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策思考 一、更新高职教育管理理念,是加强自我管理的前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这种转变下,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应的发生变化。在这种转变下,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制定出以适应学生素质的以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管理策略,这也是加强自我管理的前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传统教育模式以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为主,学生是被动的管理者。大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引导学生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促使大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学习,更新大学教育管理理念,将自我管理教育纳入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中,渗透到各学科、各专业及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使高职大学生在学习专I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全面的、协调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是形势使然。具体途径为主要包括分阶段提升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正确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能力。 二、建立健全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体系,是加强自我管理的保障 (一)日常生活与学习活动是加强自我管理的主阵地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就需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上下功夫。营造民主、团结、积极、上进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让学生自我管理理念深入学生心中,自觉加强自我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悦纳自己,总结概括出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积极发挥自己的所长,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概括出自己的自我管理类型,制定出针对自身的管理策略,给自己设定“底线”,制定自身日常行为规范,以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在学习上,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途径,自学,是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锻炼品德的一种自觉地学习活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一名高校创客,将学生充足的且无计划的时间逐渐专业到正常、有序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来。 (二)班集体活动是加强自我管理的重要基地 班集体学生干部是班集体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合作,进行学生事务的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仅消除了入学新生迷茫不知做何事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集体学生干部可以通过竞选的形式,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班集体管理能力,同时也凝聚了班集体的团结力,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的原因,举办各种班集体活动时要多咨询学生,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喜好和实际,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各类学生组织及社团活动时培养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绝佳平台。学校所搭建的各种学生组织及社团活动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喜好为目的,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设计、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多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种社团和和组织,凭借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筹划,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通过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提升学生的领导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社会实践是加强高职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根据专业而选择的对口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无论何种社会实践都将能有效的加强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可以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这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及管理者管理水平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 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所以适时构建、提升基于学生特点的高质量教师管理队伍及水平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自身必须端正,为学生做出表率,那么学生自然就会跟从,如若教师自身不正,那么虽然三令五申,学生也不会服从。肩负“教师育人”使命的教师在教授别人之前需要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要主动做好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国也具有了高尚的情操。 学生的自我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共同努力影响的结果。除学生自我作用外,家庭、学校和社会又在学生的自我能力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就需要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的内在因素的培养与引导,更需要思考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行为与影响。在正确引导和教育的同时,更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而高职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我们正确看待这群孩子,不能抹杀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围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问题时,坚持协调性原则,既要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人自我管理的作用,促使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风建设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自我管理对班级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探讨了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塑造优良学风的有效途径。要树立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与学风建设指导;建立一套学生自我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联动体系;强化典型教育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班级学风建设;作用;途径 学风是学生学习的风气,也是学生学习态度、品德言行的综合体现。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学风建设都是由学校的管理者主导的。但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单纯依靠学校管理者开展学风建设,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壮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急需探索。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L建设的内涵 学生自我管理是指为了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人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通过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利用自身资源,[1]开展例如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活动,实现社会发展、高校教育、个人成长的目标统一。 在学校这一学生聚集的环境中,学风往往指的就是学生学习的风气。学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风尚,在高校学习育人过程中展现出的效果,是任何组织部门和管理方法所不能替代的。学生个人学习风气的好坏,思想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班级学风的质量。[2]所以,在学风建设中学生作为基础和主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对班级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 1、学生的自我管理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基础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把学生当作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客体。[3]学生的个体学风是班级学风的基础,没有优良的个体学风就没有班级的优良学风。班级学风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整体效应是大于个体学风的简单相加,同时也会主动从多方面影响到个体学风的发展。所以要建设优良班风,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优良的个人学风。 2、学生自我管理是班级学风建设的原始动力 高校学风建设的重点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目标,养成自觉、勤奋学习的习惯。如果学生对学风建设的参与不积极,覆盖面不广泛,就会使学风建设缺乏实际意义,失去方向和动力。随着社会发展,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客体,单向、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会对所处的环境做出反应和影响。班级学风建设就应该抓住这种变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优良学风。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通过学校少量的管理,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实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达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目的。班级学风建设中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占据着主体的地位,学生通过自我管理产生的内动力才是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的原始动力。 3、班级学风建设与自我管理相互影响 良好班级学风的建设离不开学生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学风是班级成员学习风气、态度、品质和方法的集中表现,也是自我管理能力强弱的体现。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课堂纪律、参加社会活动,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的个人学风也是优秀的。当一个班级中有80%的同学保持同一种学风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这个班级的学风。一旦这个班级的学风形成,班级剩下的20%同学就会受到这种学风的影响和制约而趋于一致。所以心理学上认为学风是一种心理氛围,是在校园群体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作用的心理约束。[4]在一个良好的班级学风约束下,学生个体学风都会趋向于好的变化,使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这就是班级学风与自我管理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塑造优良学风的有效途径 1、树立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首先,高校在不放弃传统的、优秀的正面教育和严格管理的理念下,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同时,要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时期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需要,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深度挖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2、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与学风建设指导 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强化优良学风建设,就要对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指导。指导工作应该根据大学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侧重的分阶段开展。首先,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年级重点是完成角色转变,学习自我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学习方法、社交能力、思维方式上进行积极的引导,打下自我管理的基础。这个阶段需要学校管理者制定严格的要求,保证班级学风的质量。大学二年级,在前一年良好学风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教育管理者要组织开展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活动,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大学三年级,高校管理工作应适度放权,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管理积极性,实现学生分层管理、相互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大学四年级,督促学生继续丰富与完善自己,建立健全自我管理评价体系,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3、建立一套学生自我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联动体系 加强学风建设,不仅要靠学校管理者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自我管理与学风建设的联动体系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侧重的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学会自律、提高思想品质和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高质量学风。大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就是他们中的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以及各种社团组织,高校应该重视这些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管理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4、强化典型教育工作 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风建设中,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与负面典型的警示作用都对学生树立优良学风有着很大的教育和帮助。首先,要善于挖掘、培养先进典型,完备先进典型选拔机制,多内容、多层次地选拔先进典型。强化先进典型宣传工作,通过各类平台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学生“1+1” 传帮带活动,让优秀学生的帮助和激励发挥出作用。其次,利用负面典型对学生群体的心灵震撼,警示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在开展负面典型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臆测事实、脱离学生实际,把握时机做好提前教育。 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关于大学生干部队伍成立自我管理委员会的探索研究 摘 要: 为了弥补独立学院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特点,提升学生干部为广大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创造积极向上、主动求进的学生工作氛围,让老师和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组织一部分精英学生干部成立“自我管理委员会”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干部 自我管理 大学生干部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这一群体的把握有助于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独立学院。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求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数量的比例不得低于1:200,但是独立学院由于经济来源自筹的性质决定了其很难达到教育部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干部的帮助和配合,让学生干部主动承担部分学生工作,不但可以锻炼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还能使辅导员工作事半功倍。所以,本文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本文笔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系(以下简称机电系)一名专职辅导员,同时兼任机电系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管会)指导教师。自管会成立于2015年10月16日,成立以来有成绩也有问题,通过对本系团委书记、各位辅导员和自管会成员的访谈,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将对自管会的调查分析和探索研究详述如下: 一、自管会成立的缘起 1.弥补独立学院辅导员人数不足的特点 我系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平均约为1:400,这样的比例决定了辅导员在日常管理、活动组织等方面存在困难;再加上独立学院学生自律性、自觉性、自立性都较差的特点,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多的得去扮演“保姆”“消防员”“110”甚至“打杂的”等角色,对于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缺乏时间和精力,更缺少心思做科研,更不用说一对一得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沟通交流,导致其不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隐患或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对辅导员存在意见,同时也让辅导员觉得心力交瘁。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生干部主动、自觉地为辅导员分担一部分任务和压力。 2.提升学生干部为广大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 独立学院学生干部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表现欲强使得形式主义严重、自律性差使得精力投入不足、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差、功利主义色彩重、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处理不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等缺点,不但让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中找不到自信和威望,反而还逐渐减弱甚至失去工作热情。拿我系学生会为例:学生会共分七个部门。大一阶段招收干事,每个部门平均能招收十余人;到大二初,除了竞选各部门部长的干事,其他的早已放弃学生工作;到了大三,就只有主席在“干活”,而这些主席也不是像竞选时候一样“努力”工作。不得不承认,主席团内存在一大批功利主义思想,感觉得不到荣誉就找借口推脱工作,这样的态度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所以,提升和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很有必要。 3.创造积极向上、主动求进的学生工作氛围,让老师和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辅导员老师是独立学院的中坚力量,这部分力量推动着学院的蓬勃发展,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和繁杂琐碎的工作,大部分辅导员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免会把情绪带入其中,这种情绪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干部,有些学生干部会从思想上认为学生工作是“烦人的”、“累”的、“麻烦”的、“出力不讨好”的等等,同时也会把这种态度带入工作中,久而久之,将学生工作视为负担,给自己心理造成一定压力,进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为此,笔者认为,工作氛围很重要,要保持学生干部对工作的热情和向往,让他们认为做学生干部是一种锻炼、一种体验、一种享受,让他们觉得学生工作是有意义的,做好学生工作是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保持对学生工作的激情,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使其更加主动去帮助辅导员分担压力,只有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之下,营造出积极向上、主动求进的氛围,才能一方面释放辅导员的部分压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和培养一大批优秀学生干部。 二、自管会成立的意义 1.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头作用,使学生工作事半功倍 自管会组成人员都是各组织的主要带头人,是学生干部中的“队长”,一方面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规划与指导学生组织进行活动的开展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对接各部门进行事务的决策、传达与监督;另一方面,自管会成员是学生干部的干部,是“队长”,是“带头人”,除了主动进行自我管理,还能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同时还能帮助和引导其他学生干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从学习、品性、遵纪守法、人际关系、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力量传递通过层层渗透深入到广大同学中,让学生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帮助自己成长,是培养社会栋梁的重要方式 自管会吸纳学生干部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除了具备一名合格学生应有的各种能力和素养,还必须具备主动学习、主动奉献、主动自省的精神。在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渴求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积极自觉得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所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技巧。同时系内不断组织和安排优秀的自管会成员与老师们一起参与社会实践,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之下在实践中能扮演和体会一定社会角色,在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方面有所进步和提升。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学生自治,让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仅将学生自治当作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作为提高公民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这一过程也是帮助成员自己成长的过程,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过程和主要方式。 3.扶正持公,抵私止邪,做和谐校园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自管会成员必定是学生干部中的先进分子和和谐校园的主动维护者和建设者,他们一方面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树立威信,通过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良好品质形象,成为广大学生干部和学生群体的榜样;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了解普通同学的动向,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想交流,诚挚的关心和热心的帮助引导同学朝着积极向上的目标迈进,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正义,扶持公正,抵制功利,反对破坏校园规章的所有行为,和广大同学一起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创建和谐校园。 三、自管会的成立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推动我系学生工作的“务实化、成果化、科学化”,达到学生管理、服务、指导的上水平,机电系自管会于2015年10月16日成立,由四个部门(组织部、督查组、审计组、办公室)组成,由一名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下设一名秘书长和一名副秘书长,从宏观上把握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的发展方向,负责自管会内日常工作,规划每学期工作任务,审核各部门的工作计划,管理和监督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开展,对接各部门进行事务的决策、传达与监督。 1.机构组成及主要职责 人员组成:系内各位辅导员第一助理、学生会各位主席(现阶段包括:办公室、学习部、生活部、宣传部、文艺部、体育部和公关部七个部门,以后若有新的部门产生,人员组成再进行修改添加)、科学技术协会会长和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会长。 部门组成: 组织部:负责“学生干部选拔、部门协调、项目建设”。 办公室:负责“档案整理、文件收发、会议安排、学风建设”。 审计组:负责“自管会各部门及各学生组织工作日志的审核及复核审核,工作计划(学年计划、周计划)的通过审核、工作建设”。 督察组:负责“学生组织工作开展进度的督察、学生干部日常纪律的监督、自我管理委员会成员工作状态的监督、作风建设”。 2.暂行制度 组织制度:自管会采用民主集中制度,接受系团委和学工办的直接领导,服从且服务于二级院系(机电系),从而联系组织,深入组织,发动组织与指导组织进行日常工作的开展。 职责制度:始终坚持接受系团委和学工办的领导,联系、深入、发动与指导学生工作七大部门开展日常工作,不能擅自开展活动,不能决策提议,决策须向上级部门说明,得到通过后,才可让下属部门执行与开展日常工作。 日常制度: (1)每月必须召开1次日常工作汇报会议,了解各组织部门的动态。 (2)每周定时间向系团委与学工办汇报一次上周工作开展情况,并请示接下来一周内的工作开展。 (3)每位自管会成员在工作日有具体的值班时间,要求每位成员按时到达值班地点,若无故缺勤2次者,监督组告知秘书长与副秘书长,与指导老师商议后,视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4)成员在换班时,上一班值班人员与接下来的值班人员必须会面交代未完成的事务或注意事项后,才可离去。 四、自管会成立以来的学生工作进展 1.处理日常琐碎事务,整理系内资料成果成为体系 机电系工作分为:思政教育(包括党团建设、德育、爱国和法制教育)、安全工作(包括公寓管理、学生安全等)、素质培养工作(包括德智体美等校园活动、军训、素质拓展)、职涯就创工作(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四大块,由系内辅导员分别负责,在进行各项工作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通知文件、规章制度、活动成果等等,自管会成员作为各部分的参与者、策划者、组织者对其烂熟于心,但是并未形成一定的体系。 自管会成立后,开始着手将这些成果进行分类、编纂,最终成册为《机电系学生活动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各成员负责自己原属部门的一部分内容,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进行整理,不但让各位老师能够通过《汇编》更加了解本系各部门的职能、制度、活动、成绩,还能不断更新、完善,让学生工作更加明确、形式更加上水平。 2.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免去辅导员重复发通知的繁杂 不论是院内的活动还是系内的活动,都需要学生干部去组织学生参与,之前需要将通知文件发给辅导员,辅导员再交给自己的助理,这样简单却重复的工作不但浪费人力还让辅导员不能专注自身的学习和进步。自管会成立后,建立专属职能的QQ群,所有的通知文件由秘书长统一发至群内,由各位辅导员助理直接下达给各班班长;如果是比较大型的活动,则由秘书长或副秘书长召集成员开会,商讨活动的开展形式或活动注意事项,再由辅导员助理召集班长传达。这样就免去了辅导员重复发通知的过程,解放了部分时间,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工作。 3.定期组织与院级学生干部的交流会,方便院系互动 自管会作为学生干部的“队长”,对内带领学生组织各类活动,对外还要代表系形象与院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完成院级的活动,如我院每年五月份的运动会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型活动,其开幕式需要各系出人、排练、彩排、表演,由各系负责一部分表演内容,系内学生干部负责组织人员、点名及后勤保障等工作,院内学生干部负责各系的整体排练和组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排练时间的偏差、场地的不确定、人员的不确认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干部们自己协调,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自管会成立后组织了一次与院级学生干部的茶话会,会上自管会学生干部指出了在运动会期间系内的困难,院级干部在反思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指出系内工作的一些失误,最后大家都表示以后尽量避免类似问题,一遍更好的为我院工作等等。会后,大家都表示这个平台“很有意义”“大家终于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讨论具体事宜,不再是一言不合就伤到感情”。所以,在学生工作方面,给学生干部提供了好的交流平台,便于更好的开展工作。 五、自管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综上来看,自管会自成立以来,机电系学生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且辅导员的压力得到了释放,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 1.缺乏主人翁意识 没有将自己定位在自管会内,而是仍将“主席”“助理”等身份作为第一身份,这种定位使得其在工作中模糊责任感,觉得所谓“分内”的事情就是自己所属部门的事情,而非自管会的事情。 2.工作激情和动力逐渐弱化 最初自愿或者申请加入自管会,很多学生干部都觉得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期待对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好的提升,也有些干部希望对自己的“仕途”能有所帮助,但是随着时间迁移,有的学生发现自己设想的和现实有些许差距后就不再积极认真,而且会找很多理由直接或间接拒绝自管会的集体活动。 3.自管会预期效果未能达到 自管会定位为机电系“队长”,容纳了各组织最精尖的领头人,但是所进行的活动和会议整体上离不开日常琐碎事务和机电系各组织活动形式的“圈子”,未能形成专属于自管会的独特特点,也没能推出专属于自管会的独家活动,总之未达到成立的初衷期望。 分析其中的原因,具体为: ①重选拔轻管理 由于成立初对自管会定位为本系学生干部的最高层次,所以在挑选成员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希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是由于中后期缺乏最初的管理精力和管理力度,导致部分干部思想上有所松懈。 ②重使用轻培训 自管会成立以来,主动承担其系内很多繁杂事务,有效减轻了辅导员们的工作压力和负担,但是缺乏培训,成员们始终无法替代老师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而且也会让急功近利的干部体会不到成就感。 ③重活动质量轻过程指导 海滨学院位于黄骅,城市文化和经济水平无法和大城市相比,为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学校安排了很多学生活动,各系之间也都是自己的特色,为了追求活动质量,对自管会成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过程的指导,导致活动未出特色。 ④重学习和工作轻道德 自管会成员要求学习成绩占全年级的前30%,一方面是希望学生干部首先要明确自身是一名学生,学习仍然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有能力协调好工作和学习的成员在能兼顾学习的基础上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但是在道德方面,由于没有精确的衡量标准,无法作为考核或选拔指标,导致一些成员出现中后期无故不参加例会、借口不参加活动等失职行为,在其他成员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⑤奖惩滞后 在评优评先过程中,每位学生干部都是是按照其日常贡献和表现来进行奖励,有部分自管会成员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自己所在部门奖励名额已满或者不够标准时,那么再考虑是否能在自管会有所谋求。所以奖励很难作为直接激励手段;同时,惩罚策略没有明确条文规定,对其以后的奖励并不产生影响,所以,成员对日常的失职或不良行为呈无所谓的态度。 六、自管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改进策略 综上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自管会的功能,让其更好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笔者认为需对自管会进行改革和完善: 1. 建立“团委书记统一领导,指导教师对口管理,各个辅导员共同监督”的领导体制和“自管会指导教师和各组织指导教师考核相结合,成员之间自己打分”的考核体制 自管会集中了系内各组织的最高层次干部,他们最直接的指导教师仍然是心目中的直接“指挥官”,在活动中仍然是以自己原部门的指导教师的领导为主,如果在某些方面指导教师间有了不同的意见,很容易将自管会指导教师置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所以,撤销对学生“组织部、办公室、审计组、督察组”的划分,保留“审计组”“督察组”,将团委书记作为这两个组的最高领导,指导教师一方面对其成员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负责协调各组织指导教师的口径和行动,同时邀请各组织的指导教师即各辅导员老师加入自管会的“审计组”“督察组”对每位成员进行督查和审核。改变以往学生干部督查干部、干部审计干部的情况,避免“官官相卫”的不良之风。 同时,为了避免在评优评先过程中有些学生干部将自管会作为“退路”进行评选的风气,将其考核标准进行改革:将自管会指导教师的打分部分纳入最终考核成绩中,其比重占总成绩的20%,且考核成绩可以为负分,所以,如果出现忽视自管会活动的行为也会影响到自己在原组织的评优资本,同理,如果能认真工作,努力表现,会为自己增色和加分。同时,将自己对自己的打分也作为考核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位成员谨慎给分,打分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培养自管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队长”意识 自管会成员要将自己定位为机电系的主人翁和队长,首先指导教师放手权利,让年轻的干部们发挥自己的才干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树立主人翁精神,满足其自信心和成就感:“我是学生干部,是老师的助手,这个工作交给我,我就是主导者和主人,我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负责,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和发扬我自己的风格出色得完成它。”既可以使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又有了自己一定的思想和判断能力,自主性很强,高校要实现锻炼大学生分析问题,协调各种关系,处理问题的能力,增长大学生的才干,也可以减轻相关老师的压力,使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做出更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更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另外,给予其尊重和信任的同时还要时时给成员以警告:“我是学生干部中的队长,我要以身作则,对所有学生干部负责,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我要在任何时候都要起到带头作用,遵守学校的规章和机电系的制度,履行承诺,高效并出色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全心全意服务广大同学!” 3.定期集体培训和一对一心理引导相结合 每学期开展一期培训,规范培训制度、教学计划,选聘优秀教师教授学生干部专业管理知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梁波,XX大学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4]。自管会成员要负责的内容除了办公室日常的繁琐事务处理,还包括各类通知文件的归档、规章制度的起草和完善、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和外系不定期的沟通与交流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内容。选优秀学生干部推荐进入学校党课培训,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生干部培训班学习交流。选优秀学生干部暑期参加校、院两级专项社会实践分队,到基层、其他高校学习、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干部对培训任职的认可,增强培训激励效果。 另外,自管会成员人数少,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其平时表现与成员一对一的谈话,如果出现亵渎或者错误行为,在对其进行批评指正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其自尊心,对其进行心理引导,用理解和宽容去换取学生干部的信任和尊重,用沟通和交流去换取学生干部的真心和情感,时刻不忘对其学习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帮助,尤其是家里贫困的学生干部,通过勤工俭学或者争取学校政策资助,卸掉经济包袱和心理负担,避免消极工作和负面情绪的影响。 4.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相结合 鼓励学生进行理论实证大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课余多阅读多交流多思考、鼓励学生多反省多交流、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开阔视野等等,只有内心丰富、情感丰富、思想丰富,创新意识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在平常的学生工作中才会带有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自管会成员大部分为高年级学生,要教会他们不要再像大一时候去“干活”,而是做一些“脑力”活动,去思考工作的方式方法、艺术性、创造性等等,达到学生管理、服务、指导的上水平,对好的思路、想法,指导教师要及时表扬,调动起其积极性,使其在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更好的服务同学。 5.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道德渗透 由于社会进步和网络发达,大学生很容易在道德方面失去判断,如果学生干部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将起到坏的带头作用。自管会同学作为学生干部的“队长”,应该身先士卒,主动摒弃不良思想、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和同志重要讲话和精神等,用知识武装头脑。 在工作、学生和日常生活中,指导教师要表扬先进,同时对不良的舆论、不负责任的行为、消极的思想等等进行义正言辞得批判,让自管会成员在心里形成道德标准,不断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政治立场坚定、爱岗敬业、尊敬师长、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乐于助人、帮助同学等等,潜移默化间感染成员,使其同时成为道德的带头人。同时,教育者要以自身的高尚品格教育影响学生干部,从而感染和影响学生干部;这也是对学生干部的一种激励,有助于激励学生干部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 七、结语 自管会成立不到一年,各项机制和制度并未完善,不过其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作为自管会的指导教师仍然坚信,自管会作为学生干部锻炼能力、提升自我的平台,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并得到广大师生认可。 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基于专业引导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专业引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通过寻求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者的契合点,在自我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与教学活动相适应,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质,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专业引导;自我管理模式;养成教育;专业技能;职业规划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高等学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滞后,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我们在借鉴兄弟院校学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适合专业特点的基于专业引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寻求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方面的契合点,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以校园作为学生锻炼的社会环境和活动舞台,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逐渐转换,最终达到培养人才之目的。 1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求大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一方面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具备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许多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掌握了艰深抽象的书本知识,而欠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解决上述矛盾需要大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发展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方式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学生在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意识的唤醒、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能力的形成,主要反映在学生意识的自主性、行为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三个方面。具体到高校的管理活动中,则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机会参与学校的行政、教学管理,参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方面实现均衡发展。 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组织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自身智力、体力的参与,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的批判精神;通过管理经历,体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与他人协作和沟通,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情操;自我管理还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能量、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参与管理,学生可以审视和检验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从而达到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和适度把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与人沟通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基于专业引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过去高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大多以“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即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行政指令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约束,配合奖学金、助学金、纪律处分等奖惩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模式虽然容易制度化,条例化,但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缺乏相互平等和尊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约束了学生思维的灵动,忽略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容易引起学生与管理者的矛盾和对立。现代教育观认为,大学培养学生应该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两者有效的结合,才能使他们获得具有自食其力的“一技之长”,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前所未有,从经历了千辛万苦的高考,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却又要承受日后就业的巨大压力;从中学阶段养成的“分数至上”的观念,到大学却发现综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认识错位;从中学过于细致的“保姆式”管理引起的逆反,到大学发现“没有人管”的落寞无助,……考上大学的喜悦,很快就被各种困惑和迷茫所淹没。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扩招所带来的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心理素质不高,承受能力脆弱,更是为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高校管理模式与大学生面临困境之间存在的矛盾的主要症结就是专业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被人为条块分割开来,这样产生的后果是:当学生来到大学后,却迷失了努力的方向,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在苦闷、彷徨和徘徊中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在其新著《大学:为了学生与社会》中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大学要实现对社会的使命,就必须依靠每个教师和管理者真诚地关心学生,别无取巧的成功之路。教师不但要讲授学科知识,管理者不但要执行规章,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人生进行引导。”大学,作为人之一生最重要的时期,应该给学生提供最重要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应该让学生看到努力的方向和希望,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和责任心。 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专业引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主要思想是:切实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育的本质,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模块,实现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者的契合。模式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于专业学习的养成教育模块、基于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培养模块、基于专业发展定位的职业规划模块。其组织实施方式:以精心设计的自我管理手册为载体,构架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把校园作为锻炼学生能力的的重要环境,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中,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管理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之目的。 3基于专业引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内容 基于专业引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是一个整体框架,其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基于专业学习的养成教育模块、基于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培养模块、基于专业发展定位的职业规划模块。三个模块各有侧重,又有机融合,配合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保证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力图实现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者的有机契合。 3.1 基于专业学习的养成教育模块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一般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可以使大学生自觉将学校的校风校纪内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教育的养成教育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不仅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素质和承受能力,培养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教育他们善于与他人沟通,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新的“读书无用论”蔓延: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即为奋斗的终点,有松口气的思想;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所讲授的理论内容无用,不如掌握些实际技能更好找工作;还有部分学生对大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对专业的发展了解不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有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学习困难”意识的增长。当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当然管理难度就加大了。 基于专业学习的养成教育模块,主要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而设计,在这个模块中,我们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的内容并形成互动性的管理手册,内容包含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学习要点、大学如何培养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规划个人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等方面,通过引导,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并逐步学会自我管理,约束个人的行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展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该模块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管理手册的传递,建立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学院、学生会、班级配合专业学习进程,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教育和学习的习惯。未来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 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才能保证自己在未来社会中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培养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优秀品质,从这个意义而言,自我教育习惯的养成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也是养成教育的动力与源泉。 3.2 基于专业技能训练的能力培养模块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们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对本专业分阶段制定能力目标,并规范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实行学习自我管理、业余科研活动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自我管理相结合,并以学校作为社会的一角,进行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和管理之中,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才能,从而达到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 该模块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层次: 3.2.1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针对专业特点,我们设计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目标,由专业课教师制定各学习阶段能力达标的基本内容,配以课内考核、实践周考核、院系班组织的活动等方式进行验收,方式则尽量灵活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降低了学生对传统考试方式的憎恶心理,提高了学习兴趣,并且在组织策划过程中锻炼了组织能力。 3.2.2 能力提升训练该层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动员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大型业余科研、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电子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赛事,这些都是锻炼提升专业技能的极佳机会。其二是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及中小型项目的研发,切身感受企业的氛围,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走向社会、走向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由专业教师提供各种科研课题并组织学生科研团队开展研究,也是这个模块的重要内容。比如科技作品制作、小型项目的软件开发,大型数据文件的信息处理,控制系统的渐进稳定性研究等学生业余科研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3.3 基于专业发展定位的职业规划模块职业规划是指个人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规划是学生个性十分鲜明的努力目标,是学生人生理想的展现,因此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给以足够的认识和正确引导。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尽管起步较晚,但近两年开展得如火如荼。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还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需求结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都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基于专业发展定位的职业规划模块,是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动态过程,通过学生就读大学以后对专业认识的逐步深入,通过审视个人的能力特点而设计职业生涯目标。一般来说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对个人职业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阶段进行,其阶段性内容分别为:初级阶段以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形势、职业意识为主要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中级阶段以职业兴趣测评、职业目标确定、计划拟订、职业实践、交际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门教育与实践;高级阶段以择业就业观、求职技能、求职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进行择业就业教育。在该模块实施中,要求学生根据各个学习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学年或学期目标,并根据个人专业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努力的总方向。 大学生职业规划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明确自己的定位,根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计划,并为计划的实施制定具体措施,增强对个人中长期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完成每学年、每学期的阶段目标,最终实现大学期间的总体目标,为理性地选择职业做好必要的准备,为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在我院四个专业的初步实践,我们看到,基于专业引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符合90后一代学生思想上的新特点,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该模式充分利用大学这样一个平台和空间,寻求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在自我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与教学活动相适应,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才能,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专业引导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是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一个探索,我们将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发展情况,继续深入研究教育管理规律,不断完善模式的内容和实施方法,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 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成长与发展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管理成长与发展 1.问题的提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2.2.2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3.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还必须坚持不懈、狠抓落实,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纸空文。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2.1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杜绝一些学生走后门等不良行为,克服学生的功利化思想,将那些有热情为广大同学服务且责任心强、思想品德好的优秀同学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对于学生骨干人员,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的磨练,增长其才干,培养其能力,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端正动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3.2.2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如早操、寝室、晚自习、上课考勤、教室、班级等方面的管理,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3.2.3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主动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难尽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应创造良好的竞争与育人环境,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扩大学生干部群体,给全体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机会。高校应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加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力争以心交心,以理服人。 管理活动首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如果在交流中忽视平等性与理解性,管理必然失灵。行政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当考虑的首要关系,学生管理层要简政放权,在学生的宿舍、伙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发挥学生自身作用的同时给予恰当的行政指导及引导,以平等对话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关注正在发展、成长的学生,既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即管理实践中,体验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进而张扬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理论要与时俱进,管理实践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现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鞭辟入里,恰到好处。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把加强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管理活动来教育学生,以育人来促进更好的管理。
家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山东省家禽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建 摘要:智能化养殖是我国现代化畜牧业的标志,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的现代家禽养殖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传感技术等有机结合,系统性地进行山东省家禽产业信息化服务模式的研建和示范应用,实现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管理现代家禽生产,对提升家禽生产者生产决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意义。 关键词:山东省;家禽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研建;示范应用 山东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养禽大省,据农业部畜牧业司统计,2011年禽肉总产量607.69万吨,禽蛋总产量528.56万吨。山东省家禽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积淀和发展,在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设施自动化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但家禽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体现在信息渠道闭塞、信息量不足、信息准确性差、信息时效性低、信息公益性服务意识差等,缺乏准确、权威、及时、高效的家禽信息服务体系,远不能满足于现代家禽业的需要[1]。开展家禽信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是我国现代化家禽业发展的需要,必将促进家禽产业转型升级。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山东省家禽业信息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以来,我们对山东省家禽产业信息化服务系统进行了深入地研建,并将家禽信息技术进行了示范应用,现将研建和示范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1家禽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的特点 1.1综合性 针对家禽生产者差异性的需求,系统提供了家禽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以及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各类信息,包括新闻动态、市场行情、供求信息、预警信息、科技信息、养殖技术、会议会讯、政策法规等,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家禽生产者及其他相关用户浏览和查找自己所需的各类信息。 1.2时效性 在信息网络时代,及时获取家禽相关信息尤为重要,是赢得市场和先机的前提。家禽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更新和补充各类信息,特别是国内外新闻的及时报道、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的及时,以及预警信息的提前告知,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1.3准确性 系统自动抓取和采集信息后,家禽科技专家逐条对信息进行严格审核,甄选符合事实、符合行业常识和规则、确认无误的信息,由运维人员推送前台。省内各地信息服务站点信息员提交到系统后台的信息、报价行情等,也须由专家审核后,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1.4便捷易懂性 现代家禽生产的从业者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有较大比重,但在农村养殖基地或养殖合作社仍然有大量没文化或文化水平低、年龄居大的养殖专业户,所以研建的系统要易懂、使用方便。本系统的门户网站设计风格简洁、清新,图标按钮形象易辨,文图并茂,用户一看就懂;主页面设置有“一键式”服务,用户操作方便、快捷,点击一次即可进入所需浏览的网页。 1.5互动性 该系统用户和专家之间互动性强,通过互动论坛、在线咨询、给我留言、专家微博等实现了用户与系统平台专家远程交流与技术咨询、禽病视频诊断、专家授课培训等。用户可实时与平台在线的值班专家交流,也可留言给自己需求的专家,系统通过手机短信方式提醒该专家上线答疑。同时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博客、群组等方式相互交流与学习。 1.6服务性 系统体现了多类用户的服务性,包括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场户、养殖协会(学会)组织、基层养殖合作社、畜牧职能部门,以及家禽产业链条上相关企业和从业者,为他们生产决策和政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家禽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的组成 2.1门户网站 2.1.1信息采集与加工信息获取采用系统自动抓取工具采集信息、网站记者深入生产一线获得资料以及基层信息员提交信息三种方式相结合。获取信息后交由家禽科技人员进行严格审核与加工。 2.1.2信息分类技术人员对审核加工后的信息进行分类,分为综合新闻类,包括文字新闻、图片文字、视频新闻等;市场行情类,包括禽苗、禽蛋、禽肉及饲料原料等市场报价及其市场分析预测等;供求信息类,包括雏鸡、兽药、疫苗、饲料及其原料、养殖设备等供应和求购信息;养殖技术类,包括养殖品种、饲养管理、禽病防治、饲料营养等科普信息;预警预报类,包括天气预警、 疫情预警、市场预警和盈亏预警等。信息分类后在网站相应的板块予以。 2.1.3信息及时更新对门户网站内的综合新闻、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模块内容进行每日持续更新,对突发事件新闻、预警预报信息实时更新。确保信息的及时性、新颖性,让用户在第一时间了解家禽行业的新动态、新信息。 2.1.4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基于sql server开发了家禽信息专用的数据挖掘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家禽养殖基础知识数据库、家禽疫病数据库、山东家禽业专家与人才数据库、家禽企业产品信息库、家禽信息服务站点数据库、家禽生产决策数据库等。 2.1.5构架图见图1。 2.2专家服务队伍 家禽专家服务队伍是山东省家禽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吸收育种、禽病、营养、管理及环控等各专业的专家,组成平台的专家服务队伍。依托山东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省畜牧行政职能部门组建了省级专家服务队伍,依托地市级畜牧行政单位、各地龙头养殖企业技术部门组建了地市级专家服务队伍。专家服务队伍专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能满足不同水平养殖场户的需要。用户进入系统网站后可在线咨询专家,或查找并留言所需求的专家。而且,根据养殖场户的需要,系统平台自动适配地市级专家现场查看指导,帮助用户现场解决问题。 2.3基层信息服务站 基层信息服务站也是家禽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对接系统平台,是山东省各地的养殖场户与系统平台互动与沟通的桥梁,同时为系统平台提供当地家禽信息、市场报价等。在山东省17个地市,选择有代表性、规范性、辐射性的国家和省级体系家禽试验站或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场和科技开发经营单位作为信息服务站点,形成覆盖全省的家禽信息基层服务站点网络。通过信息服务站点,可将家禽信息传输至农村偏远地区,尽可能扩大山东省家禽信息服务系统的服务范围和信息覆盖率。 2.4养殖示范基地 将山东商河某蛋鸡标准化养殖场设为示范基地。主要是利用传感技术对鸡舍进行实时环境监测,并通过环境控制器达到自动控制环境的目的。主要监测对象为温度、湿度、氨气三项指标。该示范基地与系统平台衔接,通过网络将各项实时数据间隔定时传输和记录到系统平台,系统专家可根据数据情况直观地分析和处理,形成生产决策。 3家禽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功能 3.1和传播信息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够及时、规范、准确地和传播各类家禽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用户具备电脑和网络等条件,即可随时随地上网浏览海量信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为养殖生产提供决策和指导。 3.2关键词搜索 系统网站具有信息检索(搜索引擎)功能,根据关键词检索,方便用户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2]。对信息受众的兴趣点、关注点、投放地域、产品定位人群等进行精细分析,运用seo关键词挖掘逆向思维设计出关键词,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搜索需求,如在“咨询专家”模块,用户在关键词搜索框里输入禽病、管理、营养或姓名,即可搜寻相关的专家;在“供求信息”模块,养殖场户需要购买禽流感疫苗,只要在搜索框内输入“购买禽流感疫苗”,即可弹出多家有生产禽流感疫苗资质的企业,可显出该企业的简介、相关产品及其联系方式等,供用户选择购买。 3.3传授养殖技术 系统网站承载了大量的科学养殖知识,分别有家禽主要品种介绍、饲养管理技术、疫病防治技术、饲料配方技术、孵化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具备视频播放功能,用户可在线观看养殖技术视频;承载了《家禽科学》和《水禽世界》每期的电子期刊,用户可在线浏览杂志里的重要文章。用户能够以多种方式学习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3.4家禽生产专家辅助决策 该决策平台包括家禽疫病自诊系统、家禽产蛋自测系统、家禽生长发育自测系统、家禽饲料营养决策系统和家禽饲养管理决策系统。养殖户点击进入界面,根据所标识的选项选择,可自行诊断禽病,或“检验”鸡群生长发育和产蛋是否正常,系统自动给出防治和处理的建议;养殖户根据就地的饲料原料,按照系统建议,科学地配制饲料;在家禽饲养管理决策系统的界面上,选择所饲养的品种和日龄,即可给出该品种、此日龄段的免疫接种事项、饲养管理要点等。 3.5禽病远程视频诊断 系统安装xview v ideo conference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在山东省各地信息服务站点开通视频会议服务终端30个。系统平台(即主会场)安装会议专用的广角高清摄像头,服务终端(即分会场)配置高清摄像头,实现了禽病远程视频诊断功能。养殖户就近到信息服务站对病死禽解剖,病理变化可较清晰地实时传输到平台专家桌面,并与专家语音交流,从而做出初步诊断,及时有效地防治禽病。 3.6远程专家视频授课培训 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养殖专家在平台的专家桌面上讲授饲养管理和禽病防治等新技术、新方法,各地服务站点组织当地养殖户收看与学习,培训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技能。同时,系统平台组织相关专家对家禽养殖业近期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剖析。如日前被媒体炒作的“速生鸡”事件,系统平台聘请育种专家对“速生鸡”进行了科学解释和正名。 3.7禽舍环境远程监控 系统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异地示范基地鸡舍内的环境指标。在示范基地鸡舍内,根据鸡舍面积合理布局安装温度、湿度、氨气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这三种环境指标数据,通过internet传送至系统平台,平台将检测到的各项指标自动生成曲线图,专家能够随时监控鸡舍环境参数。当指标出现异常时,监控页面报警,并通过通讯手段自动向示范基地的生产管理者发出警报,使管理者能够及时采取调整措施,确保家禽生产的安全性和生产性能正常发挥[3]。 4家禽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展望 4.1制定山东省家禽业信息采集与分类标准 进一步开展对山东省家禽业综合信息的采集、加工与分类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提高家禽业信息采集、加工和的标准化程度和水平,为山东省家禽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4.2开发手机服务功能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数字通信模式,随智能手机应运而生的移动应用固有随身性、可鉴权、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传统的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商业模式。家禽信息服务系统应着力开发手机服务功能。安卓手机价格低廉、普及程度高,先期开发安卓版手机应用,有稳定的客户群后将移植到ios平台。手机应用将实现家禽信息服务系统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整合,运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机端将实现pc端的全部功能,如:个性化定阅热点新闻、市场行情、专家决策、预警预报等相关信息;家禽生产专家辅助决策平台的完整服务;基于地理信息的产品、服务搜索功能;专家在线的自定义提醒功能;示范基地在线管理和报警功能。 4.3普及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服务终端 一般的养殖场户均有上网条件,视频会议系统服务终端尽量覆盖更多有上网条件的养殖户。系统要扩增视频会议系统服务终端容量,在山东省各地基层养殖户开设更多的服务端口,尽量让更多的养殖户足不出户即可咨询专家和学到养殖技术。 4.4研建家禽企业现代化管理与动态监测系统 目前系统平台仅对禽舍内环境实现远程监控,但现代家禽养殖应在家禽生产中实现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监控禽舍内环境除现有指标外,还需对影响生产性能的有害气体指标如co2、h2s及粉尘、风速等进行监测,并联动到控制设备。同时还应监控供料、给水、喷雾消毒和光照等重要的管理项目,在家禽生产中形成一套完善的动态监测系统,并研建养禽企业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以有效提高家禽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效率。 家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保护特色家禽产业安全急切性探讨 一 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家禽业稳定发展 最近,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由于美国鸡肉对我国市场低价倾销,致使我国鸡肉产品价格大幅下行,整个行业陷入低谷,普遍经营困难。由于肉鸡产业链比较长,肉鸡行业陷入困境,必然影响玉米、大豆种植业,继而影响饲料加工业、进而影响鸡肉屠宰加工业,还会影响农民通过养殖家禽增收,同时会扯内需拉 动经济的后腿。 一年前,我国鸡产品价格曾激烈上升,今天又大幅下降,短短一年时间就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情况。鸡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涨价与跌价轮番表演,一会儿唱喜剧,一会儿演悲剧。这种不断大起大落过山车般的行情,已成为家禽业生产最大的不稳定因素,这是我国家禽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市场一惊一乍如此多的变数,让我国从事养鸡的农民无所适从,让整个行业苦不堪言。市场不确定性既给企业和农户的微观决策带来困扰,也给政府的宏观调控造成困难。当前,我们需要对家禽业的市场不确定性做深入研究,努力寻找其产生的根源,有的放矢地构建防御工事,保护我国家禽产业安全,促进养鸡农民持续增收。 在市场机制下,价格是调控产量的指挥棒,短缺与过剩都是市场现象,主要由价格这只无形的手来操纵。鸡产品价格体系紊乱,会导致生产体系紊乱,进而引发生产和销售生态系统紊乱,造成生产与消费的信心紊乱。引发整个产业链的变化调整,迫使产业的上中下游,从原料成本到终端产品,都围绕价格变动进行调整。产业链成员之间围绕成本价格进行的互动博弈,致使整个产业链发生动荡,不确定性增加,发生大起大落,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 鸡肉终端产品价格体系发生变化,如同飞机场一个航班延误,引发整个飞机场运行紊乱。所有航班的起落时间都要打乱重来,根据情况动态地进行调整,不论是准备起飞的飞机,还是等待降落的飞机,统统都要延误晚点。而且起飞降落的时间无法准确,需要折腾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到正常状态。对肉鸡产业而言,针对价格体系变动而采取的调整措施,无论数量调整还是品种更新换代,都需要持续一个或长或短的周期,生产主体要为调整花费成本付出代价,甚至需要国家买单救市。 二 家禽业市场不确定性根源来自国际化因素 我国包括家禽业在内的整个农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国内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已连为一体,引发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因素,会或迟或早传导到国内来,引起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震动,甚至引发“蝴蝶效应”。现在,作为家禽饲料的玉米大豆,其信息披露话语权由美国农业部掌控,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掌控着定价权。美国跨国粮商主导着玉米、大豆的经销权。我国只能被动接受国际资本的操纵。芝加哥期货市场大豆的价格波动,会影响我国大豆价格的高低,进而影响豆粕价格的高低,进而影响猪肉鸡肉价格的高低。鸡肉与猪肉之间产品替代性较强,二者价格高度互动。当猪肉价高时,消费者会转向购买价位较低的鸡肉等替代品。致使鸡肉消费量超常规增加,原有的产销量平衡状态被打破,鸡肉在阶段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迅速涨价,反之亦然。国际资本通过期货与现货的价格联动,通过油价与粮价的互动,通过国际市场向国内市场的联网传导,主导我国大豆玉米的价格体系,在玉米大豆占据饲料原料比例80%的情况下,间接主导控制我国家禽业肉蛋食品的价格。 饲料原料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的原因来自外部,来自国际化因素,来自于玉米、大豆产品能源化和金融化,来自于美元和石油的杠杆化,来自于国际资本的投机炒作,来自美国家禽产品的冲击。在石油农业的背景下,石油是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原料,还是农用机械的燃料。除此而外,美国联手巴西大力实施生物能源替代战略,用玉米乙醇和大豆柴油替代石油,这样,玉米和大豆能源产品的属性更为突出,玉米大豆不仅仅是粮食,不仅仅是饲料,还是供汽车消耗的石油产品,玉米和大豆价格不仅受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受年景好坏产量丰欠因素的影响,还由于农产品能源化因素,石油价格波动也影响大豆、玉米价格的波动。 由于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在期货市场上交易。这样,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就成了金融衍生产品,具备了金融产品的属性。由于投机资本对期货市场上的金融产品频繁进行炒作,高抛低吸买空卖空,引发了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由于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互相联网,期货市场价格的起落,也影响带动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由于玉米大豆既是粮食品种,也是饲料原料,还是酒精及食品添加剂等化工原料。玉米大豆价格波动,会引起以大豆为原料的豆粕价格波动,豆粕价格波动,会影响饲料价格,饲料价格的高低影响猪禽养殖成本,影响肉蛋价格,影响农民收入,影响消费者生活水平。由于大宗农产品的金融杠杆作用,对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放大效应,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增大 现代农业是社会化大生产,从产业链角度说,种养加、产供销是一条龙的整体。是上游、中游、下游的关系,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相连,是一个整体系统,其中任意环节出问题,都是系统性问题,都会影响整体,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由于是社会化大生产,产业链上的成员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位于上游原料的大豆价格上涨或下跌,通过饲料豆粕影响养鸡成本,进而影响鸡肉价格,影响养鸡农户的盈亏,影响养鸡户的生产决策,他赔钱了就会放弃养鸡, 农户不养鸡了,鸡肉就会短缺,鸡肉短缺就会涨价。但是,有高峰就有低谷,涨高了就会跌下来,跌深了还会出现报复性涨价,不断地大起大落重复循环。 三 不建防火墙就与国际接轨会威胁家禽产业安全 由于我国农产品大起大落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国际方面,为促进家禽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针对国际化风险构建防御工事。在防火墙建成之前,不论是价格接轨,还是标准体系接轨,都不可行。所以,不能轻言与国际化接轨。一方面价格接轨是不可能的,如果国际市场价格处在高位上,我们难以接轨,因为高粮价、高肉价我国消费者承受不了。在低价位时,则无法接轨。如在目前情况下,就无法进行农产品价格接轨,因为过低的粮价农民接受 不了。国际市场的高粮价、高肉价同高油价一样,是炒作出来的,并不完全反映实际供求关系,也不会长久。国内粮肉价格如果被动地同国际粮价接轨,就等于被绑架,跟着一起做过山车游戏。国际资本在期货市场对玉米,大豆的价格每年炒作一两次,就足以给我国农产品市场制造出一次次地震,引发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不得安宁。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动物类食品所占比重已超过粮食,成为餐桌食品的主角。在猪禽全价饲料中,玉米、大豆占据80%的比例。中国是全球猪禽生产大国,也是肉禽蛋消费大国,是美国大豆玉米的重要目标市场。主导中国猪禽业,就能掌控中国玉米、大豆的市场需求。现在,美国已经控制了我国家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肉鸡业中,我国的快大型肉鸡业已被美国主导。种鸡是从美国引进的,饲料豆粕主要从美国进口,鸡爪鸡翅到美国采购,吃鸡到肯德基麦当劳。在蛋鸡业中,采用海兰、罗曼等国际化品种,采用国际通用的舍饲笼养方式。饲料标准是高度依赖玉米、豆粕的美国模式,所需大豆(粕)从美国进口。在生猪品种上,中国多样化的乡土品种已换血为美国模式的“洋三元”,“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元杂交占统治地位。在饲料结构上,标准化的“玉米+豆粕+添加剂”饲料配方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美国大豆已占中国市场70%份额,美国人预期在三、五年后,中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我国家禽业正在亦步亦趋地落实美国模式,已对美国的“玉米+豆粕+添加剂”饲料标准产生依赖,顺理成章地对美国大豆(粕)产生进口依赖。在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口号下,正在大张旗鼓地消灭小规模农户饲养方式。在食品安全的旗号下,正在把小型猪禽屠宰加工厂排挤出局。还以防控禽流感为名,企图把中国特色三黄鸡活鸡交易市场封闭。这样,就为跨国公司整合中国猪禽业扫清障碍。产业集中度提高之后,我国的小农户就会被淘汰出局。少数几家规模化大型饲养加工厂(场)容易被整合,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全球产业体系当中。产业集中度提高之后,跨国公司就可以采取牵牛鼻子控制整头牛的办法,主导操作我们的产业链。把方向盘抓到手就能操纵整台车;把红旗插上山顶,就等于占领了整个山头 由于国际化因素制造了大起大落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也由于我国家禽业在体系、模式和标准上已与美国接轨,我国家禽产业已面临巨大风险。现在,玉米、大豆已经能源化和金融化,具有能源属性,还是金融衍生品,已经杠杆化。在国际金融资本的操纵下,家禽原料与产品必然频繁波动。在金融的杠杆作用下,必然造成玉米、大豆价格的大起大落。玉米大豆的产业链长,关系到种植业的盈亏,也关系着养殖业的成本高低,还关系着肉食品加工业的兴衰。国际资本利用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产业链较长、系统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能源化、金融化等现代化手段,实施远程打击,是我国农业安全的真正威胁。如果我们选择规模化、专业化等美国化的现代农业模式,照搬美国现代农业模式标准体系,对我国农民进行削足适履的现代化改造,就是误入歧途,就会被套牢。在涉及国家粮食食品安全的主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被外资掌控的前提下,包括鸡肉产品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就会不断大起大落,包括家禽业在内的我国农业风险就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无法稳定,农民也不能增收。 四 用中国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构建我国家禽业的防火墙 我国地域广阔,地貌多样、气候多样、生态多样、物种多样,可以形成数量众多的地域生态型家禽产品,每个地域生态型产品都是一个产业链;我国民族众多,饮食文化多样,而且源远流长,可以生产风味多样的特色禽产品。多样化消费是未来的大潮流,个性化消费是未来的大趋势。各地区各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多样化的产品形式,个性化的消费偏好,都是与众不同的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都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不同地域具有各不相同的消费文化,本土化的特色多样禽产品,更能适合我国各地居民的消费心理习惯,更能满足我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我国南方喜食本地土鸡以及现场宰杀吃鲜鸡的消费习惯,可以用‘以鲜克冻’,‘以近攻远’方式保护我国家禽业的市场资源。利用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要素构建防火墙,对国外同质化冻鸡产生挤出效应,形成一道道无形防御工事,形成进入壁垒。 五 轻率关闭城市活禽交易市场是因噎废食 日前有报道称,农业部为防控禽流感向人间传播,拟在全国大中城市关闭全部活禽市场。为避免造成恐慌,危害家禽业稳定发展,农业部及时出来进行辟谣,“称从未宣布关闭全国大中城市的活禽交易市场”。这个事件虽然及时平息,没有扩大化造成重大影响。但是,无风不起浪,我们应该引起警觉,要认识到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近几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利用禽流感作题材炒作‘整事’,企图把中国禽流感问题扩大化,进而达到唱衰中国家禽业的目的。三聚氰胺已经把中国奶业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别有用心的人企图让乳业的悲剧在肉鸡业中重演,他们盼望禽流感也能够充当三聚氰胺那样的角色,成为炸毁中国家禽业的雷管炸弹。当然,防治禽流感很重要,食品安全也非常重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让国际竞争对手钻我们的空子,我们不能被人家‘忽悠’了,让 人家利用禽流感来炸毁中国的家禽业。 我们的担心并不多余,因为二月份时,卫生部一位官员在中国政府网的一次访谈中表示:希望在大中城市尽可能关闭活禽交易市场,以减少人们和活禽以及携带病毒禽类的接触。卫生部这个表态,可能是吸取了奶业三聚氰胺的教训,不愿犯国家质检总局那样的错误。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就轻率地提出封闭活禽交易市场。保护民族家禽产业人人有责,政府是全球化的参与主体,只有动用国家的力量才能保护民族家禽产业,而企业与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我们的政府官员要能够勇于为民族产业负责,要敢于为人民利益扛事,绝不可以为推卸责任就对活禽市场一关了之,让中国特色家禽业陷入灭顶之灾。 三黄鸡是中国特色肉鸡产业,它以中国特色饮食文化为支撑,它拥有自己的产业体系。‘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们要理解它,尊重它,保护它,与时俱进地发展它。不能激进地认为活鸡现场宰杀吃鲜鸡,就是落后的陋习,也不能片面地认为活鸡交易市场是传播禽流感的渠道,一定要对它采取‘革命行动’。要知道,关闭了活禽交易市场,就等于消灭了中国特色肉鸡产业。因为,关闭了三黄鸡活禽交易市场,三黄鸡就要通过工厂化屠宰,变成工业化光鸡产品。不论是以冰鲜鸡形式,还是以冻鸡形式销售,三黄鸡身上的黄毛脱掉了,等于把身份证明丢掉了。脱了毛的三黄鸡同白毛鸡外观差不多,就是说,让三黄鸡脱了毛,它的差异化丢失了,特殊点丢弃了,没有了特色,没有介绍信和身份证,消费者的信心就会动摇,消费量就会减少,产业就会萎缩。经过一段时间的苟延残喘,逐步地三黄鸡产业就会萎缩消失,被美国的鸡产业和鸡产品所取代。 三黄鸡是中国特色的肉鸡产业,它与美国快大鸡产业模式不同,它们之间是‘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结晶。不能因为三黄鸡生长速度慢,就简单化地认为三黄鸡落后。因为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果‘以人之长,比己之短’,就会把我们自己比得一无是处,就容易发生错杀悲剧。实际上,三黄鸡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在保持黄毛与新鲜等特色的同时,也在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已经通过品种的土洋结合,创新了快大型三黄鸡。这种带黄毛的快大鸡,保持了黄毛的特征,仍然沿袭了活禽交易现场宰杀的销售方式和产品形式,也保持了新鲜这一产品卖点。快大型黄羽鸡的料肉比也在降低,生长速度在加快,饲养周期在缩短,生产性能与白羽快大鸡已经接近。这个三黄鸡的衍生产品,是三黄鸡多样化发展的结果,提升了三黄鸡的生命力,拓宽了三黄鸡的生存空间。 如果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农民养的鸡只能卖给屠宰场。在我国,养鸡农民不掌握屠宰厂资源,我国也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屠宰场的制度安排。屠宰加工厂由工商资本主导,以盈利为目的。这样,在工商资本介入了产业链关键的加工环节前提下,由于工商资本与农民不是一个利益主体,必然对位于养殖环节的农户产生垄断,对农民增收形成制约。保留农贸市场活鸡交易,农民可以利用这个渠道销售自己饲养的活鸡,使之能够摆脱屠宰厂在加工环节上的制约垄断。由此可见,维护这种家禽产销体系对农民增收是有利的。 美国模式的快大鸡是纵向一体化的产业体系,生产规模大,产业集中度高,在加工环节实行工厂化集中屠宰。而三黄鸡则是活禽交易现场宰杀。值得说明的是,这样的产销组织形式,并不是落后的,它也有自己的优势。采取活禽交易方式,农民在农贸市场现场宰杀,是化整为零的屠宰加工方式,是变大为小的屠宰加工方式,生产加工成本低,比工厂化屠宰杀一只鸡的费用低得多。同时,宰杀加工与现场销售无缝对接,降低了家禽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民养鸡的盈利能力。 我国的优质型黄羽肉鸡是中国特色的肉鸡产业,它生存的土壤是中国特色饮食文化。中国人吃鸡讲求新鲜,追求以鲜活为主。如果以防治禽流感为名,取缔封闭活禽交易市场,就等于对中国特色肉鸡产业做‘结扎绝育手术’。中国人认黄毛求新鲜的饮食文化,是三黄鸡赖以生存的土壤。优质三黄鸡借助活禽交易现场宰杀这个平台,获得了新鲜这个附加价值,加之持有身披黄毛这枚身份证,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这样,就弥补了生长慢成本高的弱势,使产业能够持续发展。如果轻率关闭城市活鸡交易市场,把三黄鸡送入工厂实行集中屠宰,把它的黄毛特征废掉,产品变得不再新鲜,让它去同洋鸡比成本、拼价格,它肯定不是对手,也必然死定了。如果把鲜鸡变成冻鸡,就把三黄鸡‘新鲜’这个卖点消灭了。失掉了新鲜这个卖点,三黄鸡就丢掉了给予消费者的利益点,就会遭到消费者的无情抛弃,三黄鸡就失掉了生存基础。大中城市活鸡交易市场关闭与否,关系中国特色肉鸡产业的生死存亡,此事不容麻痹糊涂,不可暧昧折中。三黄鸡是中国特色肉鸡产业,保护三黄鸡产业安全,就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为农民持续增收社会稳定做贡献。 家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恩施州家禽产业在后禽流感时代的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介绍了恩施州家禽产业在后禽流感时代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恩施州;家禽产业;发展 2013年3~5月,随着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并致死亡事件的发生,恩施州家禽及其产品消费迅速下滑,家禽产业遭受重创。6月以后随着气温回升,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减少,家禽产业有所回升。为了促进恩施州家禽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证养殖户的效益和满足市民菜篮子的需要,笔者就恩施州家禽产业在后禽流感时代的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1 提高认识,确定家禽产业地位 家禽产业是一个投入小、见效快、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禽产品是市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恩施州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将会进一步增加,家禽产业正好符合这种发展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家禽产品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家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家禽产业在恩施州还是弱势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恩施州2012年出笼家禽1 108万羽,禽蛋产量27 318 t,产值5.08亿元仅占畜牧业产值的6.49%,家禽屠宰加工厂1家。家禽的养殖数量不及国内的一个大型养殖场,家禽业的产值不及一家大型企业。恩施州的禽产品自给水平低,禽分割产品基本上靠外进、消费旺季的禽蛋供应也主要靠外进。恩施州的家禽业存在对产业地位认识不足、标准化规模养殖不够、产业链条不长、产业服务不够和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太少太小等问题。因此,全州各级各部门都应该重视家禽产业发展,将家禽产业作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丰富市民菜篮子的重要品种来培植,把家禽这一小品种做成大产业。 2 完善措施,做大做强家禽产业 2.1 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湖北省有关扶持家禽产业生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用材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和支持。建议建立家禽产业应急与谋远相结合的扶持机制,在禽流感易发时期出台一些针对性强的临时性扶持政策,同时为了家禽产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家禽产业发展基金。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和科技研发中心的建设,为家禽业发展增加科技动力。重点建设一批种禽场,特别是要加强地方优良家禽品种(景阳鸡、恩施麻鸭)的保护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优质遗传资源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恩施州发展的新品种(系)。大力推广适宜恩施州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是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抓住新一轮菜篮子建设等政策机遇积极谋划大项目,在项目争取上下功夫,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业主更多的投资,着力解决制约家禽业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 2.2 加大产业链延伸力度 一是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力度。按照“六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标准建设一批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通过示范场的示范带动促进恩施州家禽养殖上新台阶。二是加大地方特色品种发展力度。要充分利用恩施州生态优势,抢抓人们喜欢绿色产品的特点,大力发展景阳鸡养殖、恩施麻鸭养殖、土鸡养殖、土鸡蛋生产、原生态皮蛋盐蛋生产,积极向国内国际市场推销恩施州的绿色原生态优势。三是加大发展适宜恩施州家禽产业发展的专用饲料力度。四是加大家禽产品深加工力度。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加粗延伸产业链条。 2.3 加大服务力度 一是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稳定州县乡村四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逐步完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网络。二是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全面树立防重于治的动物疫病防控思想,加强规模养殖场封闭管理,加强疫病监测和免疫。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要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控制有效的疫情快速反应机制,依法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三是加大家禽产品安全监管力度。全面建立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制度,加强投入品监管、加强检疫监管、加强市场监管等重点环节。四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引导,认真研判家禽产业走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家禽业相关信息。在禽流感易发季节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普及禽流感防控知识,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同时要大力宣传加工食用经检疫合格的禽产品是安全的,以避免“人得病家禽产业遭殃”的局面发生。五是加大生产性服务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家禽产业生产要素市场培育。 2.4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一是加大加工型龙头企业培育力度。要尽快培育1至2家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禽产品加工业,通过加工带动家禽产业大发展,加速推进家禽产业化经营步伐。二是加大家庭牧场培育力度。积极发展以家禽养殖为主的家庭牧场,尽快扶持一批年出笼肉禽1万羽以上、10万羽以上、年存笼蛋禽5 000羽以上、5万羽以上的家禽养殖户。三是加大家禽类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力度。四是加大订单生产力度。积极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订单生产模式,用工业化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家禽产业,将养殖者作为产业链的一个车间,确保各方利益都能平衡。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湖北省支持恩施州发展的机遇,积极围绕家禽产业链和市场主体培育招商,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多招商、招大商,积极引进国内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来恩施州投资家禽产业,提高家禽产业化水平。 家禽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宣城市家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 介绍了宣城市家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家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宣城 近年来,作为安徽省宣城市的一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市家禽产业继续突破升级。产业链向两头延伸趋向完整,已形成了集种禽饲养、苗禽孵化、肉鸡生产、屠宰加工、熟食加工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龙头企业规模持续壮大,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全市拥有6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集中在家禽产业,占全省家禽业“国”字号龙头企业的55.6%,显示了宣城市家禽业的雄厚实力。 1 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宣城市家禽产业开始异军突起,并逐步呈现出一枝独秀的良好局面,在全国同行业内处领先地位。 1.1 家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宣城市积极推行禽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转变了粗放、分散的散养方式。全市家禽饲养量达2.5亿只,建成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国家级10个,省级21个,市级300余个,规模饲养场户逾4 000户,规模饲养比重达90%以上,家禽饲养场建设标准显著提高。 1.2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配套体系日趋完善 全市禽产品加工企业4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有30家。其中国家级家禽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规模以上禽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已初步形成种禽养殖、苗禽孵化、商品禽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禽产品流通等配套产业体系。 1.3 组织化水平提高,市场渠道逐步拓展 全市已建立家禽专业合作社130个,产业农户5万户,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与生产基地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市场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能积极主动地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冰鲜、冷冻系列产品质量可靠,近年来新开发“溜味族”“未来味”“刘郎”等熟食深加工产品,深受市场青睐。禽产品在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市场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销售网络,有的已进入沃尔玛、华联、麦德隆等超市[1-2]。 1.4 动物疫病防疫体系日益完善,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市、县(市区)、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已经建立,市、县两级在全省率先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管理体系。完成了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建设,其中市级兽医实验室达全省一流水平。全市98个乡镇(办事处)建立了94个乡镇兽医站或区域站,789个行政村配备了具有资质的动物防疫员858个。特别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动物防疫中的作用,健全市、县、乡三级禽业协会在动物防疫中的作用,形成覆盖全市、服务到户的防疫网络。基本形成了政府、相关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协作共建的动物防疫运行机制。连续多年被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评为先进市或第一名[3-4]。 1.5 自主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升 全市以龙头企业和高等院校共建的形式建成家禽技术研发中心5个(和威、五星、华卫、荣达、刘郎),近年来,研发新产品30余个,多数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培育鸡新品种(品系)8个,其中有5个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基本建立起“原种场―祖代场―二级扩繁场―商品代场”四级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全市种用家禽繁育场60处。为加快科技入户,建立了市、县(市区)、乡三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禽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重点推广8个家禽品种和15项实用技术。 1.6 家禽产业投入机制逐步调整 5年来,依托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项目资金,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以及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奖补资金近10亿元;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等部门对家禽业的支持;引导带动家禽生产企业、合作社和养殖农户投入资金逾20亿元。初步形成政府引导,财政和金融支持,企业和社会化投入的多渠道投资机制[5-6]。 2 发展目标 针对宣城市家禽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家禽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快家禽业转型升级为重点,进一步明确任务,积极面向市场,突出禽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不断改进物质装备条件和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家禽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环保养殖模式,依法加强疫病防控,提高禽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实施禽业“652”提升工程,即培育6家企业上市,开发50个新产品,建立20个研发和技术中心,努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家禽繁育中心、禽产品加工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全面提升家禽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培育家禽产业集群,实现家禽大市向家禽强市跨越”的总体目标。 3 存在的问题 宣城市家禽业发展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禽产品精深加工仍显不足,加工业徘徊在初级产品加工环节上,深加工、熟食加工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品牌,影响力较小;二是重点龙头企业产业链条框架基本完成,但在商品禽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上受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发展不够、市场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达到满负荷生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投入浪费、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低的后果;三是尽管家禽养殖总量大,但能真正作为重点龙头企业稳定原料供应基地的不多,很多规模较小的养殖场和养殖农户直接面向市场,一方面在市场形成低端产品竞争,另一方面使重点龙头企业缺乏稳定的原料供应,企业与农户的连接方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不畅。 3.2 禽产品品牌不够突出 虽然宣城市多数家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已形成自己的品牌,但是品牌多、杂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大品牌;多数企业尚无定型的产品,也很难形成一定规模,多年来在低端产品上徘徊,影响了品牌的塑造。因此,如何根据丰富的品种资源及优越的地理环境,进一步调整结构、错位发展,发挥每个企业的自身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有影响力的家禽产品品牌尤为重要。 3.3 现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绝大多数企业缺乏系统的企业组织机构设计,企业内部的职能界定、工作流程、专业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制度建设不完善;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层次感,高端人才匮乏、中坚骨干人才不稳定、基层队伍缺乏凝聚力,管理层忙于事务,战略思考不够;在技术体系建设上,存在投入不足、拿来主义思想较强、缺乏技术储备系统和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 3.4 环境压力逐步加大 宣城市是家禽养殖的高密度地区,家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物越来越多。近年来,在部分养殖企业建设了一批沼气工程项目、有机肥生产项目,但在实际运行中与理想中的愿望相差甚远,由于运行成本高、缺乏政策性补贴,造成运转困难,甚至一开机就亏损,因此废弃物资源的利用问题在今后工作中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4 发展对策 4.1 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到2015年,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500个,其中肉鸡养殖小区350个、肉鸭养殖小区100个、蛋鸡养殖小区30个、蛋鸭小区20个,力争养殖总量突破5亿只。依托产业基础,在家禽养殖企业集中的宣州、宁国和广德,率先建设出口养殖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内配备足够数量的养殖技术员,组织制订保障出口家禽质量安全要求的养殖标准化技术规范,在出口家禽养殖环节严格落实进口国家(地区)质量安全和卫生技术标准要求。一是依托重点企业,推进家禽养殖小区建设。县(市、区)政府要抓好规划,整合政策和项目资源,积极做好服务,集中扶持一批高标准家禽养殖小区,争创国家和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二是打造禽业发展强乡(镇),建设一批禽业发展重点乡(镇)。重点乡(镇)要把禽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抓好落实,明确目标和责任,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齐心协力推进发展,力争“十二五”末重点乡(镇)家禽出栏1 000万只以上。三是建立准入制度,禁止不符合养殖条件和分散饲养的养殖户进入家禽养殖行业。农业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把关,制定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使养殖小区能真正成为禽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4.2 大力发展禽产品精深加工业 围绕禽产品加工业,尽快谋划出一批重点加工业项目进行突破。一是突出核心竞争力。已具备一定基础的龙头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进一步调整规划,在完善产业链条的基础上,找准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核心竞争环节上谋划加工项目,进行重点突破,从而使产业链运行通畅,提高综合效益。二是加强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薄弱环节上要加强同国内外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合作共建,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通过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市场,尽快形成生产规模效益。同时,市内禽业企业要创造条件实现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合作发展的新思路。三是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禽产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要有准确定位,根据产品定位,建立具有特色的市场营销网络,在市场中塑造品牌,品牌建设要有一定的内涵,注重产品的独特品质、科技内涵、外包装形象以及宣传推广,企业要加大投入,精心筹划,以品牌建设拓展市场。市、县(市区)工商、质监、财政、商务等有关部门对品牌建设要给予大力支持。四是强化管理。禽业加工企业应注重培育和引进企业管理人才,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3 提升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在家禽业生产加工过程中,机械装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现代家禽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先进的机械装备能提高生产加工效益,提升产品质量,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想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提高产品的优势,必须把眼光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新建一批环境良好的加工厂房,引进一批先进的加工设备,有条件的企业要力争改造现有的生产条件,使全市机械装备水平得到整体改观。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在标准化、自动化、工厂化的饲养等综合技术上提高创新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着重在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科技新成果,建立科技储备制度;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设科技人才梯队,始终保持在同行业中的科技领先地位。 4.4 做好禽病控制与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重点禽病的防控和禽产品质量安全将是禽业发展中影响存亡的关键点。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各级政府对区域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政府、农业部门的双向双轨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要保证防疫密度,各级农业部门要保证防疫质量,切实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动物重大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二是把好检测检疫关。定期开展抗体检测和饲料添加剂的检验检测,严格控制重大禽病的传播和饲料、药品、添加剂等动物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三是把好加工关。家禽屠宰和熟食产品加工生产线要坚持标准化生产,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检测到位,确保上市产品质量安全放心,逐步建立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4.5 推进禽业组织化建设 龙头企业、禽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已构成宣城市禽产业组织体系。为规范行业发展的秩序,创建企业、合作社、专业农户有效的合作机制,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各生产主体在产业布局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推进禽产业组织化、产业化进程。龙头企业要把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一种责任,从规划、建设、管理上要统筹做好安排,把小区建设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使小区养殖基地真正成为原料供应基地;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创办禽业合作社,禽业合作社要在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服务的功能,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其他没有龙头企业参与的禽业合作社,要主动加强同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合作,创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专业农户要积极参与农业部门、龙头企业组织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要加强教育、培养其诚信意识,引导其向现代职业农民发展。 4.6 发展低碳禽业 借鉴外省市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具体做法:一是利用生物质发电。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发电厂,对全市家禽养殖业废弃物实行集中处理,实现良性循环利用。二是推广有机肥生产工艺。目前宣城市已有5家企业兴办了有机肥厂,年处理禽粪能力20万t,由于养殖规模大,有机肥加工不能满负荷生产等原因,通过加工成有机肥的不到禽粪总量的10%。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省级以上有机肥生产补贴,加大生产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工艺改造和技术关键点的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尽快投入使用。三是推进农业生态循环。充分利用宣城市的山场面积大的有利条件,把禽粪堆积发酵和沼气工程的沼液直接作为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的肥料,实行就地利用。县(市、区)政府要积极支持企业发展低碳禽业,并争取省级以上政策扶持。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农村小学语感培养基础教育 【摘要】语感是语言的色彩化,是语言的一种感知力。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要求,本文提出改革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方式,应以实践性为前提,以语感需回归生活,植与生活为突破口,立足小学生语感在生活化培养,打造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快捷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感语言回归生活 一、语感的定义和特征: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语言的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是学生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意会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如何使小学生能具备这种能力,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以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关注的话题。 语感具有如下特征: 1、内隐性: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不说破它,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语感能力,更不知道它的作用在哪里。在一些情况下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 2、直接性:语感是快速的反应、没有思维的直接参与,而直接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去理解的过程。 3、人文性:语感例外一个特征,是由人的精神情感做主自然而然地配合情境在脑中寻找相应的词语和组织句法的过程。 4、生活性。语感本身并不是一种能单独存在的东西,它往往通过同生活中感受、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之中。这是是语感培养的趋势所在。语感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小学生积极的去思考语感的生活化表现,懂的利用自己语言库去应对生活复杂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懂得用生活中的语感去验证理性的语感。 二、回归生活,让语感还于自然 1、利用生活情景培养语感 “要想会游泳,必须先下水。”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每一篇优秀的言语作品都寄寓了作者丰富深刻的情感、愿望、理想等,言语其实是精神客观化的表现。在激发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时,不能就字论字。不能只讲言语如何如何好,词句如何如何恰当,而要把教学的目标放在作者的创作的心思意图上,否则学生找到语感的感觉,不管教师怎样启发也感觉不到言语作品的神韵。要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意蕴,感受作者的审美体验,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立语感培养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生活情景,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条件。如:《草原》一课描绘“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色欲流”的情景时,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小学生试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当小学生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后。再放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不同的语言能够引起不同的语感,有什么样的言语就有其特有的语感,因此语感培养有时必须借助于优秀的言语作品,调动理解语言情景。教师应在紧要处注重点拨,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如《古井》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能给乡亲们提供泉水倒是可以理解,怎么陶冶乡亲们的情操呢?学生感觉不到,即使再读上好几遍,语感的培养还是收效甚微。语文教师不妨在讲此课前准备几个木桶,木桶先不要放水,组织学生拿着木桶去洗手池中去接水,这样整个的《古井》的“仿真版”就出现了,试想:这样身临其境的学习法,能不增加学生的语感吗? 2、口语交际,增强语感。 语感的形成来源于人们听说的生活实践。孩子学会说话的过程就包括了他语感的成长。我们就是要把这种“轻松式学习”搬到课堂上来,让小学生敢说话,让他们每个人都能走上讲台。上台演讲既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现场组织能力。对于台下的“听众”来说也是培养语感的极佳的方式,因为在课本上学的都是过去的事情,需要他们去站在文章作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现在是面对面的交流,台上演讲者的言语,以及一举一动带给台下的小学生的是现实生活中真是的写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另一方面要鼓起他们说话的勇气,把他们想说的话大胆说出来,表扬他们说话的点滴进步,为学生营造一个以敢说为荣的语言环境的同时,增强小学生的语感。 3、练笔感悟,丰富语感。 经常借助生活的现象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真实的文字表达出来。写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捷径可走,但有一种快捷方式:先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事物、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感受写起,这个不断现实化写作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把握能力能力,使语言的运用得生活化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如:在学校有作文课是,语文教师不妨安排校外创作的内容,可以将学生置于树林、海边、山丘等,这样的环境具有创作的情调,有培养语感的浓厚氛围。看到树林,很多学生会课本上所学的《松鼠》,想象一下,松鼠做树林中雀跃的镜头,真的身在其中。这样让学生走进角色,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一下作者创作的氛围,为学生语感的培养提供了快捷方式。另外学生现实生活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深化语感。 总结: 作为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生语感培养过程中应围绕着生活实践为基础,善于引用小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去分析语感,这样短期内可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长期后可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十分有益。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快捷方式”就是语感回归生活,强调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突出语感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知道,只有回归生活,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语感,才是具有价值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语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意义的自主建构和切身体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之为生活所用。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生主体人格基础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人格,即个人的心理面貌,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上也常常把人格同于“个性”。社会学、伦理学则把人格看作个人的道德行为倾向的总和。我们用人格来表示人的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 儿童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认为,儿童期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发展时期,因此必须重视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另一方面,儿童发展中的消极影响,例如独生子女得到过多的保护和溺爱,家庭社会乃至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不恰当的伤害和压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儿童期人格的某些缺陷,如何避免乃至克服这种人格缺陷,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同时,儿童处于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信息、文化、知识,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如何帮助儿童学习和适应社会是儿童发展的又一敏感问题。我们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对环境的适应与克服,有助于以积极的心情去面向生活,面向未来。 二、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模型构建 1.影响小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l)环境因素。环境作为个体与社会的中间媒体对儿童人格具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经历(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与家庭生活经验)对于早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导性的有目标的可控制的教育活动,那么我们力图通过这种可影响可控制的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主体人格产生积极影响。 (2)活动因素。影响小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活动是:游戏与交往、生活与劳动、思维与学习,本课题试图通过上述三大活动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 (3)文化因素。文化对人格的发展存在着现实的和可能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及时的和长久的影响。校园文化是发展儿童健全人格和兴趣特长的特殊和有效的途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计算机网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对儿童人格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2.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模型的构建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是通过三大系统实现的:环境、活动、文化。考察现代社会条件下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就应该具体研究这些基本条件(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文化),乃至具体的学校教育环境、活动、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认为:第一,这些因素就其现实性、可能性上都可以加以诱导、影响和控制的;第二,上述因素也是交互影响的。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底三面四层次”的儿童人格发展的模型(见下图):一底指主体,即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或主体意识,这是人格的核心;三面指环境、活动、文化;四层次指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创造性。 3.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自然实验法与个案研究。 4.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容,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根据我们构建的“一底三面四层次”的假设模型,把现代人格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四个层面上(见下图)。 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大致表现于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这四大特征的排列大体也表现了儿童人格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由里到外的系列。自主性: ①形成初步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而不经常放弃自己正确的想法;②有恰当的自我判断能力;③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有稳定、合理的习惯;④对自己有信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主动性: ①有广泛的兴趣,对自我感兴趣的事物能主动选择;②有较强的求知欲;③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在乎学习成绩或在集体中的地位;④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或希望超过别人。 合作性: ①有参与学习、交往或其他活动的意识;②有适当的伙伴交往方式和参加集体活动的心理;③会适当地评价他人或引起他人的好感、注意;④适应环境,有初步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创造性: ①有简单的动手操作能力;②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或具有较好的学习思维品质;③有创造的欲望;④有创新的意识或表现出与其他儿童不一般的能力。上述指标每一组别都可以有等级水平的差异(A一C)。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又可以分解出分年级指标及其行为表现;再根据儿童交往、学习、生活这三项主要行为习惯,我们还可以分解出具体的学习和行为水平。 三、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实施 环境、课程与活动构成了现代人格教育的三个面,也可以看作是发展空间。我们也把这三个面看作实施现代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广义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课程活动),为避免交叉,我们把活动限定为非课程活动即学生的自主活动。 1.环境对小学生主体人格的影响及其研究 环境是儿童人格形成、发展的现实性和潜在性因素,我们主要进行了下面几项研究: (l)社区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水上新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区。它建于60年代初,是政府为解决船民上岸居住而兴建的一个船民新村。尽管宝山城镇随着宝钢的建设而城市化,水上新村的居民成份也有一定变化,但总体上由于船民的职业、家族及文化传统,特别是家长的职业流动性多、外来妹多、下岗多这些特征,将会给他们子女的教育及人格的发展培养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学校、教师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和完善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等都是我们探究的内容。(见专题研究报告:《水上新村社区环境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2)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我们一方面通过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等)对不同层面的家长进行调查、指导,从而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全面的教育观,这里突出的就是“人格本位”。具体专题有: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商与非智力因素,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家庭教育的指导及其方法等。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近100个儿童人格发展的个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其影响作了调查分析。(见《现代人格教育》第二集《宝山区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个案集》) (3)学校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一个含义较多的概念。这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校园文化环境(追求一种文化的积淀,由洁净型向文化型的转变)、校园信息环境(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媒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开展了小队网络活动)与校园心理环境(提倡通过对学生交往、学习等方面的心理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并对个别学生的人格偏异进行针对性的矫治)对儿童主体人格发展的影响。 2.课程与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研究 课程是儿童期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它体现了有计划有目标可控制的主要的教育过程。这里主要进行了素质教育课程化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前者我们提出现代科技教育并形成办学特色;后者数学组进行了“主动构建,创新发展”数学教学模式、语文组进行了促进主体参与“自学指导”探索、英语组进行了“合作与体验”教学模式等的研究。这些研究以教学活动为载体,对儿童人格(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的发展有显著意义。 3.活动对于儿童主体人格发展的研究 个性教育活动化。从广义的角度,活动理论如同环境理论、课程理论一样构成了我们现代人格教育的重要基石,也形成了人格教育的三个“面”。个性教育活动化主要指的是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的兴趣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我们开展了适合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许多课外活动:如数学奥林匹克、头脑奥林匹克、工艺美术、舞蹈等有二十多个课外兴趣小组。我们还建立了各种学生社团:如英语俱乐部、计算机之友俱乐部、青青草小诗社等。这些活动一方面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见《素质教育与儿童主体人格》)我们正是通过丰富多采的活动帮助儿童主动地学习,主动地选择,从而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 四、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评价 我们根据“一底三面四层次”的模型和目标要求,参考了国内外有关人格发展的量表,并借助于个案研究,归纳了人格特征的若干显著指标,分成A、B、C三级供学生自我测定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评价。 试举例如下: (l)主体性 A.自我控制 问卷测试题:你正在完成作业,正好有你非常想看的卡通电视,你是怎样做的?选择:1.做作业2.看电视3.可以看电视但一定要完成作业 (2)主动性 A.成就动机 (3)合作性 A.合群心理 (4)创造性 A.创新意识 五、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教育研究结果 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研究进行了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千名学生在区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还有约占全校60%的学生获学校的特长证书。 作为现代人格教育,我们的收获不仅是学生的发展,还有教师的自我发展。现在实验小学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生气勃勃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我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以上学历,正在培养自己的本科生、研究生。几年来,我校教师中荣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市园丁奖l人,有近40人在市、区级获奖。实验小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氛围,形成了有利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一批青年教师在区内外崭露头角。(见《宝山实验·师德风范专集》) 我校在实施现代人格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氛围,近六年来,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各类论文100多篇,编选《现代人格教育》专集7本,有的已经出版,获区教科研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特别高兴的是,绝大多数老师参加了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我校接受了区政府督导室的督导,被评为宝山区双高普九先进单位,优秀单位;区以法治校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区科技特色学校,还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荣获全国雏鹰大队称号。 我们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①现代人格教育的总的理论框架较大,受课题目标的制约,有些已超过基层科研人员的能力和学识水平。②对大量的经验状态的研究,如何提炼为科学的总结,还需要努力。 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这一课题,以期取得更大收获。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基础教育发展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终身学习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根本解决基础教育的困扰提供了有效的思路。本文在梳理终身学习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介绍了英、美、日、法、挪威、瑞典等发达国家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背景下中小学改革的不同方案,提出了发达国家中小学改革的三大趋势。 关键词:终身学习;发达国家;中小学发展 一、终身学习思想的提出 终身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思想,是在二战以后才发展起来的。196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阐明了将成人教育纳入整个人生教育范畴的必要性,倡导“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1965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处处长,后任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应当贯穿人的一生,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教育要连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当时是联合国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差距提出的,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赞同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了贯彻和实施。 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第19次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成人教育发展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与终身教育并列的概念——终身学习。如果说终身教育的概念强调的是社会为处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之中的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的话,那么终身学习的概念则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从学习者的主体性出发,强调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工业高度增长,产业界急需大量适应性强的有知识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可当时的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却无法满足产业界的需求,终身教育的思想才被提出。为此,少数发达国家为实现终身学习的努力大都侧重于在企业界的参与和支持下,在工作环境内外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同时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也必须发生整合和切题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对于高等和职业教育而言,基础教育总体上参与较少,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在中小学中开办夜校就已经是基础教育对终身学习的较大回应了。随后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原因,如企业的投资不能得到合适的回报,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也多偏于那些学历较高或取得较高工作业绩的人等等,对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视程度也渐渐回落。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成人学习者群体(包括妇女和老人)的丰富和增加也给教育和培训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再加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压力的增加,对发达国家来讲主要是基本实现入学机会均等以后仍然大量存在的基础教育阶段内部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尤其是20世纪最后1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及各发达国家了一系列的文件、报告和宣言,进一步阐述了终身学习思想对人类发展的战略作用,同时明确指出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社会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纷纷探索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但是,中小学作为正规学校体系的起始阶段,在渴望实现个体终身学习的今天,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挑战。在中小学内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学生学习兴趣、道德水准日渐下降的威胁,学校教育未能激发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处于劣势的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学习动机和基本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在基本实现教育入学机会均等之后,学校教育没能有效地促进不同种族、性别、家庭背景甚至宗教信仰家庭孩子的平等发展,同时带来的两极分化也是困扰许多国家的难题;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在整齐划一和多样选择之间摇摆不定,与质量和公平无法兼顾同等重要的是尚未找到激发以终身学习为目的的或者以个体自主发展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发生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外部,社会对于提高中小学公共投资与扩展其服务范围的结果并不十分满意,教育资源不合理配置,甚至浪费的情况在有些地区和国家还很严重。 终身学习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指导思想,为根本解决基础教育的困扰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或基本学习就是指“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识字、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因此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只要是具有挑战性,又能鼓励和支持每一个人终身都能进行学习并取得成功的教学形式就是可取的;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学校基本课程的实施,而是注重自我调节性学习动机和能力的养成;无论是何种教育形式都应强调其资源配置的合理、有效和适当等等。同时,终身学习的思想从促进个体个性和智力终身持续发展的角度,打破了正规基础教育的封闭和独立,将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非正规教育相结合,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相贯通,为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途径,并对这些学习经历和获得的经验给予有效性的认可;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强调要将个体一生中不同阶段的学习和在非常广泛的各种不同机构及团体中的学习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连接,而不仅仅是孤立地看待人们接受的各种教育和培训形式,或者忽视人们参与各种非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收获。 因此,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和地区,中小学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在社区、或区域发展中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角色,在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进程中应当如何改变自身的目的、结构和职能,必然成为研究、探索和改革的重点。 二、发达国家中小学的发展和改革 尽管学校教育有这样那样的弊端和不足,但它对于提高个体技能和能力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知识和社会发展与包容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学校教育在个体进行社会化以成为健康的个体和活跃的公民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从上述意义出发,中小学作为终身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承担了更为重要的基础作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基础教育本身不应被看作是一种目的,而应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础”。显然,学习化社会到来之际,无论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基本功能是应当肯定的。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把基础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框架之下开展中小学的改革。 (一)日本作为世界上终身学习水平最高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文部省、中央教育审议会、临时教育审议会、内阁和产业经济部门、企业界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一起致力于在全国建立完备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从改革社会教育入手,进而从建立根植社区的中小学、从强化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与学的角度来把握终身学习,因此日本中小学的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都随之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美国则将终身学习的重点从“保障被剥夺教育机会或为偏远地区学习不利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等补偿教育的理念”转为“追求促使美国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更加充实、并能不断促进建立健全的学习社会的远大目标”,从培养全体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角度强调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同时注重通过联邦政府设立大量项目资金支持地方教育机构、社会私立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确保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英国同样给予了终身学习前所未有的重视,认为终身学习是确保英国未来繁荣,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全纳社会的中心策略,加强了中等后及成人培训的机会,并与中小学建立国家课程、改革考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一起促进终身学习的发展。 (四)对于法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经济萧条以及以青年为中心的大规模实业等社会问题使得法国政府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确立教育为国家最优先发展领域,从在中小学采用弹性课程、精选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强调对落后学生的个别指导等方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 (五)挪威也把终身学习视作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终身学习作为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指导性、统领性理念,重点依靠现有的公共教育力量,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的再改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并为成人的继续教育提供多种机会。 (六)瑞典的成人教育传统悠久,经由回流教育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到终身学习,其中中小学引入“生命计划”的思想,采取各学校更加自由的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综合中学增添职业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发达国家中小学改革的趋势 综观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终身学习背景下的中小学发展与变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终身学习已从思想层面进入法律和制度层面,为中小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其中日本、美国都颁布了专门的《终身学习法》,英国、法国虽然没有颁布专门的终身学习法规,但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文件对社会和个人在终身学习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二)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广泛开展中小学内部改革 1、改革中小学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例如日本政府就在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展望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形态》,提出今后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应“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教育,谋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健康的体魄”……“着眼于终身学习,而不是把学校教育当成终结,重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等生存能力的培养,打下终身学习的素质基础。” 2、扩大学校自主权,在加强教育内容基准化的同时设置弹性课程,加强个别化教学,改革中小学内部教学、管理思想和制度,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需要。如美国主要是通过缩小学区的作用而逐步增强学校的责任和权限。英国也通过缩小地方教育当局的权限、强化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等办法下放学校自主权,同时通过“国家课程”的设立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日本则通过推行地方分权的改革,把管理和教学自主权还给学校,因此日本的中小学在教学和管理制度上也采取了不少改革调整的政策和措施,使之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法国则强调在精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弹性课程,同时强化对落后学生的个别指导。挪威甚至允许没有学习动力的学生离开高中在需要时重返学校。 3、以中小学为核心,吸引社会人士到学校任教,联合家庭、社会共同管理学校。日本在发挥社区教育力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学校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利用具有较高资质和能力的社区人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教师许可法》的规定,聘用一部分没有教师资格许可证的社会人士担任部分教学科目及课外活动的非常勤讲师或辅导员;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少年自然之家进行集体宿营活动,利用公民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设施,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开展相应的参观及实践活动。英国1998年的《教育改革法》提出学校理事会成员由家长代表、校长及教师代表、地方教育当局和其他方面代表四方人员均等组成。2001年新工党了绿皮书《学校:构建成功》,年底新工党了白皮书《获得成功的学校》。这个白皮书提出,允许私有企业更多地参与国家学校中,私人的、宗教的和志愿组织均可参与支持失败学校和成功学校的管理,以这种方式开始的中小学和社会的结合也使得学校变得更开放。 4、加强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用现代技术武装中小学,推广多媒体教育和学校网络化,为学生和成人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如法国1997年1月到2000年为止,投入150亿法郎,在各地区中小学配备计算机。 (三)发挥中小学的积极作用,营建学习化社区 日本中小学在完成针对少年儿童的正规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多地向社会开放,包括设施上的开放以及教育活动的开放,如举办面向一般市民的各种讲座等等。在为社区做出贡献方面,开放学校的教育机能和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事实上,除了高中和专修学校接受国库补助举办对外开放的公开讲座以外,一部分中小学校也在举办这样的讲座,而在开放学校设施方面,则有90%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实行对外开放。以后,中小学的任务是进一步明确学校设施开放的实施体制和管理责任,并力求实现开放设施的机能高度化,在不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前提下,使学校设施和社区设施相互补充、发挥一体化的作用。 英国主张建立扩展学校项目,在课外时间向社区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和活动,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很多学校已经向社区提供了包括成人教育、学习支持、信息交流技术和社区运动项目等扩展服务。教育技术部有《扩展学校指南——活动和服务》(ExtendedSchoolsGuidance-ActivitiesandServices)的文件,并积极实施社区领导培训项目(CommunityLeadershipTrainingPilots),其主要目的是使当地居民在其地方事务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各国对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达成了统一的认识,但是,目前看来各国还没有清晰地制定终身学习的整体目标。美、英、日的做法表明这些国家正在从终身学习所需条件的角度来改革各个部门,由于各国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不同,因此各国优先发展哪些部门、促进哪一类的终身学习也就有所不同。 如有的国家强调工作能力和竞争力,而有些国家特别关注个人发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侧重点不同,有的国家强调基础学校的教和学,有的国家着重改善中等后及成人培训。因此,可能会出现大不相同的中小学发展模式,学校和社区之间也就会相应呈现不同的关系模式。如中小学可能成为重要的“社会中心”,在得到高层次的社会信任和经费支持的前提下,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建构一个终身学习的基础:中小学也有可能成为“学习组织中心”,这个强大的学习机构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当然更为极端的例子就是以学习者网络和网络社会来代替学校本身。因此,在以知识型社会为导向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小学在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中,可能出现多种发展趋向。这些相互不同、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发展可能在目前状况下都潜在于一个国家中。因此,从制定终身学习整体目标的角度来确定中小学的发展方案,应是各国的首要任务。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基础教育创新下儿童文学及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的快乐文学,在儿童审美、教育、娱乐、认识、语言等方面有特别的作用和功能。儿童文学一直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相连,是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重新得以确认并进一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和负载。在我国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之时,人们就亲切地称它为“小学校里的文学”。[1]1920年,教育行政部门通令全国,将中小学的“国文”改为“国语”,选用白话文作为教材,并大多以儿童文学为内容。30年代初,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者、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驱叶圣陶先生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国文课本《开明国语课本》(丰子恺插图),在社会上连续使用过17年。他在《我和儿童文学》一文中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做的。”[2]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儿童文学和语文教学“分家”的现象,“其结果不但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不起来,而且,更糟糕的是,还使他们害怕语文,害怕作文,对语文产生厌烦情绪。”[3]所幸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1被肯定与传播开来,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又重新被语文教育界“发现”和“接受”。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此基础上,2001年7月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4]4《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文体作了规定,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4]5。童话、寓言、故事、儿童诗等都是儿童文学的文体,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突出价值重新得以确认,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优势资源的地位得到了恢复。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角度划分统计)。现将内容改动较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二年级的1995年版和2001年版儿童文学作品选文进行统计。上述统计资料表明,已有相当数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小学语文的新版实验教材,其中半数以上出自名家之手。这充分说明:小学语文课文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5]3。 2.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外读物和课外活动的重要资源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靠语文课堂阅读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靠课外阅读共同完成。儿童文学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它之所以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因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引领小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接受真理;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能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能力;能扩大小学生视野、增长知识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一般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适合课外阅读。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儿童可以阅读儿歌、儿童诗及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第二学段儿童至少能阅读下列的儿童文学体裁:儿童诗、儿童散文、科学童话和科学故事、寓言、富有象征意义的童话、英雄伟人故事和历史故事。第三学段儿童感兴趣的儿童文学样式主要有: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作品、探险与侦探故事等。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依托儿童文学编写的小学语文读本和课外读物大量问世,儿童文学开始从更广、更深的层面进入小学语文的教育。尤其是2001年王尚文、曹文轩等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大批读物跟风出版。它的选文倾向于文学的一面,超过三分之一的文章是具有较高审美品位的儿童文学作品。“它成为了儿童文学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成功标本,并成功引领儿童课外读物向相同方向发展,其后产生的集约效应,促使儿童文学在小学生新语文阅读、新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运动、儿童的课外阅读运动、儿童文学的阅读运动得到了整合。”[5]253优秀的语文课外读物,将把小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到高雅的文学审美上来。此外,儿童文学也是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材料。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以使小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各个学段的儿童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组织第一学段儿童开展儿歌儿童诗朗诵会;组织第二学段儿童成立班级图书角,举行童话故事比赛会;组织第三学段儿童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合编诗集、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多样的儿童文学课外活动,将会满足小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正鉴于此,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儿童文学不仅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儿童文学自身也因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得到发展的机遇,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 既然儿童文学作品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范本,那它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了,而是也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任务,因此在许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上与一般的文本有着不少共同的地方。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不强,把任何一篇文章都当作“记叙文”来教,每篇课文的结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学习字词、认读课文、理解课文’三步走教学法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课文的法宝。”[5]330其实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故事、科学文艺、儿童戏剧等等,各种文体审美特征不同,具体到各篇作品,因为题材、表现形式的不同,更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文学和语言形态。笔者以为,儿童文学文本最主要的是要教出儿童情趣来,教出童真、童趣来。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时应重点从情趣入手,而不是让儿童文学文本承载过多的教化作用。同时,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少些功利性,不要把成人的想法甚至误读去影响孩子们的阅读,应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6],带领孩子们去领会作品里的童真童趣,感受儿童文学文本的美感。下文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教学为例。儿童诗,以真率明朗的情感、富于音乐性的语言、纯真隽永的意境,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情趣,表达了儿童对生活的诗意理解,把儿童带入诗歌的殿堂。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第十一册专门安排了诗歌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儿童诗阅读的阶段目标也作了详细的说明。为了发挥儿童诗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在儿童诗教学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到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审美趣味,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法去讲解、分析、引导、游戏,让儿童真正得到求知和娱乐的心理满足。而且,教师还要很好地把握每首诗的特点,把儿童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才能避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1.反复吟诵,初步感受情和趣 “诗言志”。儿童诗作者站在儿童的角度,通过写景、叙事、托物来抒发儿童内心深处纯真率朴的情感、天真善良的愿望、生机盎然的童趣。新课标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5;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4]7。小学每个学段教学儿童诗,朗读都是不可忽略的环节,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浓郁的情趣感知优美的韵律。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和美妙的童趣。教材第三册儿童诗《一株紫丁香》,当学生反复吟诵后,教师可以引导、拓展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想象中领会诗歌的情感。比如“绿叶儿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让学生想象它在唱什么歌,理解“疲倦”一词的意思;比如“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牵挂”,理解“牵挂”一词的意思,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老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这样的引导,会让学生从诗歌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具体感受和品味师生间绿叶和花香的情意。第二册课文《看电视》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抒发的是一家人看电视时互相谦让的关爱之情。诗歌中“亲情”的主旨一般老师都能抓住,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亲情以及音乐感、节奏感,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读完诗歌后,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感受,如快乐、温暖、感动、温馨等。但是,这首抒情诗如果只抓住“情”而不顾及“趣”,则未免有些偏颇。教师应该把握住“儿童情趣”引导学生:“你觉得这首诗最有趣的是什么?”而不是直接提问:“你从诗歌中懂得什么道理”。诗歌的“趣”首先表现在一家人对不同电视节目的态度上,爸爸明明听不懂京剧,只好“打盹睡觉”,奶奶虽然看不懂足球,却“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让一年级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初步体验这首诗是“趣”撑起了“情”的流动。此外,《致老鼠》、《爸爸的鼾声》等都是充满童趣的儿童诗。 2.想象联想,再现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它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儿童诗的意境是纯真隽永的,而且充满了童稚。由于诗歌的语言是跳跃的,在阅读时,需要读者通过想象联想去“填补”诗中的“空白”。在反复吟诵,初步感受诗情的基础上,教师应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透过文字展开联想,获得“内心视像”,勾勒出完整的诗意画面,这样的儿童诗才能感动学生,尤其是感动中高年级的学生。金波的《春的消息》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又意境绝佳的儿童诗,它运用取景、调色、拟声、准确的动词为儿童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光图。“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在反复吟咏中,教师应帮助儿童读者在大脑屏幕中幻现具体的画面。在《春的消息》中,可以从诗歌色彩的搭配和声音效果两方面帮助儿童读者再现画面。你看,仰视而望,翠色欲滴的柳树枝条柔软地垂在河岸边。鸟瞰河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雪白的鸭子在春水的洗涤下,与翠绿波光交相辉映,这样一白一绿的构图,使图中的景物被层层点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然而,这样一幅画,虽则美丽,略显活力不足,诗人没有忘记添上点晴之笔:“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诗句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拟声词,但这并不妨碍读者透过物象去感知声响。“唤醒”产生破“寂”的联动效应,仿佛溪水叮叮咚咚的声音即刻弥漫出来,与画中孩子们欢畅的笑声融汇一体,既展露了童趣盎然的世界,又让学生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又如教学第五册毕国瑛《听听,秋的声音》,通过秋天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教师帮助儿童读者再现画面:想象树叶像蝴蝶美丽飞舞的吟唱;想象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想象大雁掠过田野时的叮咛……反复吟诵,使学生如临其境,深受感染;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想象联想,三年级的学生才能体验到浓浓的秋的意境。 3.细细品味,探究技巧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选了不少儿童诗,但难度逐步增加,小学高年级的儿童诗已经不像低中年级那样直白,因为它运用了不少现代诗歌的技巧。《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4]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4]9如何教出高年级的特点来,教师应该思索。笔者以为,高年级诗歌教学除了朗读、再现意境教学,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阅读的技巧。因此,教师不妨自学一些诗歌理论,慢慢向学生灌输一点诗歌技巧,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第九册王宜振《斗笠》于200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首五节二十行的小诗何以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呢?诗人回忆:“应该归结为小诗的亮点点燃了读者的眼睛……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亮点,往往由奇特瑰丽的意象组成,一连串的闪光点,有时显得妙语连珠。”[7] 诗歌第一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故乡戴在头顶”,意象是新的,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这是诗歌的第一个闪光点。接着“一朵蘑菇”,又是一个新鲜的意象,又一个闪光点。短短四行诗句就有两个新鲜的意象。诗歌每一节都有一至两个闪光点,一个又一个亮点组合起来就使整首诗闪烁发亮,产生的冲击力和穿透力抓住了读者的心,给读者一种新奇而别致的感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了解“新鲜的意象”这种创作方法。除此之外,王宜振的儿童诗还运用了“思想知觉化”和“自由联想”等现代诗歌的技巧,教师也可向学生略作说明。教师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揣摩诗歌的声调、节奏和语言,细细品味诗情。除了欣赏诗歌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优美动听、语言的准确凝练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语言的不同,认识诗歌语言本来就是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这些语言的创作手法并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就可以概括的。例如第十册张继楼《童年的水墨画》中“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诗句,让学生细细感受飞扬的童心童趣、品味诗歌蕴含的诗情。 再如王宜振《斗笠》第二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这种语言方式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新鲜的,如果用语法分析,甚至是“错误”的,但却给小读者一种新奇有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时,不应一概地按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等固定格式和程序,把一篇篇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肢解得面目全非,上成令学生讨厌的课。这样既违背了儿童文学作品的本意,更违反了儿童阅读与审美的自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扎实地掌握儿童文学主要文体的特征,才能上出儿童文学文本的特色。在新课改背景下,在程标准的理念下,随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要让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地沟通、整合,加强课堂内外阅读的指导,扩大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最大程度地开发儿童文学的优势资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中小学管乐团建设中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管乐作为素质教育之手段已悄然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在管乐团建设和乐器技巧训练中往往会有忽视音乐基础理论与视听技能现象存在,从而致使音乐基础不达标成为乐器训练与作品演奏的障碍,极大的影响了管乐团建设的速度。因此认为管乐团建设应把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视听技能教学放在首位,并强调其在管乐团建设中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筛选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管乐团建设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音乐基础知识教育;重要性 管乐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悄然步入中小学教育课堂。“从实施素质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几点出发,把握并处理好学校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定性、定向问题。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学校艺术的主人。”①中小学管乐团建设已成为较普遍现象,而在乐团建设与教学中存在一些微博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注重乐器技能训练,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或者是先乐器技能教学,再回头补习音乐理论等现象,这无疑成为管乐团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最直接障碍。任何一种音乐技能训练都应先充实其音乐理论知识与视听能力,为后续的其它音乐技能培训铺好前行之路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思路。 一、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是关键 常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习管乐也是如此。人才培养取决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着管乐团建设与发展方向与速度,打好音乐基础是中小学管乐团首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乐手必须有好的音准观念。在演奏之前先有音高的标准,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发出正确的音高。而音准感是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训练解决的。只有乐手们具备了良好的听觉习惯和音准观念,乐队音响才有融合的基础”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先开设音乐基本乐科类课程,或与最初级的管乐吹奏技巧课程同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可开设相应程度的乐理、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管乐曲赏析等课程。通过乐理课程教学,掌握相应程度的音乐基础理论,从理性上认知乐谱、节奏、音程、和弦等知识,通过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从感性上、听觉上把握音程关系、音高概念、音乐流动的方式等,通过管乐曲赏析了解管乐器的性质、音色以及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所描述的音乐形象。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从感性—理性—感性、从乐器—音乐—乐器本身有较为立体的认知过程,为学习乐器技巧与乐曲演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乐科知识技能是管乐技巧训练与作品演奏的基础 中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所处初识阶段,远达不到管乐演奏要求的高度,在正式开始进行乐器教学训练之前,有针对性、选择性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及音乐视、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有一定难度,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应选择必用内容,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教授音乐理论知识。1.音的长短、节奏节拍、音的高低等章节可以放在视唱、听音、节奏节拍训练课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内容应作为课程设置首选内容。2.音程、和弦、大小调式章节属必选教学内容。管乐器最基本的单一技巧训练与音高、音的长短和节奏节拍等理论知识及技能紧密相关,紧接着的简短乐句、乐曲的练习更需要以音程与大小调式理论知识为指导,这些内容可以稍稍滞后。3.和弦相对中小学生比较生僻,有一定难度,但管乐团是合奏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必须懂得音乐织体概念。在进行和弦教学时加一点和声织体的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引导学生理解和弦与和声的关系及含义,便于学生进入合奏思维模式。 (二)音乐视、听教学与技能训练 修学乐器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好的视听能力。以恩施州硒都小学管乐团教学为例,学生看到一个符杆朝向变得与之前所见的不一样,就不认识音符了,这明显说明学员音乐基础知识的不完整性。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1.在学习音的高低时掌握五线谱的组成。其中包括对线与间的关系、调号的认识、各种谱号的区别等;2.在讲授音的长短时认识音符。包括音符结构、符槓与时值的关系、符杆的朝向及节奏节拍的训练等;3.结合音程理论知识讲解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学习模唱音阶、进行识谱视唱训练;4.强化识谱视唱练习、听音能力、节拍节奏的把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视谱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乐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基础知识的关系 管乐团是由不同的管乐器组成,不同的管乐器因为音域各异,所以在五线谱的记谱上有各自的轨迹,在进行识谱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找准其所学管乐器主音的位置。例如:长笛的中音do在五线谱的第三间,单簧管的中音do则在五线谱的下加一线。针对这种知识性问题,如果没有先前的音乐理论知识作支撑是无法一下说得清楚的。再如管乐团在前期教学中忽视了基本乐科的教学,或者说基础知识和视听技能不过关,学员在管乐技巧训练中会出现识谱能力太差,视谱速度跟不上,吹奏乐曲结结巴巴、错误不断,缺乏音乐连贯性,更别说有表现力。如此状态,就必须回到起点进行识谱,视唱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管乐团教学应把基本乐科教学放在首位,奠定牢固的音乐理论技能基础,严格要求学员多听多唱、熟练掌握识谱、唱谱、视奏方法以适应乐器技能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在训练中应多采用儿歌五线谱版本视唱,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与乐感。 三、由直观的管乐演奏赏析教学引入管乐合奏排练 学员在乐器基训时只熟悉自己所学管乐器,对其他乐器并不了解。而管乐合奏是集西方或中西方管乐器于一体,开设管乐演奏赏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管乐合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大开眼界,广泛了解各种管乐器。在赏析过程中应注意相关要点:首先进行宏观分析,乐曲中运用了多少种乐曲,布局如何,音乐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其次进行微观分析,应根据乐器音色和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逐个进行引导性分析、辨识所用乐器,指出不同乐器在所赏析乐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强调团结协奏精神,要告诫学员所有乐器都很重要,哪怕是只演奏几个音或几小节都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相互协助才能完成一首合奏作品。通过管乐曲赏析,让学员认知不同乐器在合奏中所承担的任务和重要性,将管乐合奏赏析教学与合奏排练相结合,从感性到理性,做到活学活用。 (一)结合直观赏析合理安排管乐合奏教学内容与进程 管乐团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奏,良好的合奏效果建立在管乐团高超音乐素质基础之上。在管乐团前期训练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对各种节奏型与乐感的训练,在合奏训练时应强调速度和力度的统一性练习,在排练过程中曾遇到演奏的伴奏声部应为弱拍进,而时常因为受主旋律声部强拍起的影响而将弱拍奏成了强拍,加之速度的不稳定、不一致导致演奏音响混乱,这充分表明学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管乐团合奏排练效果与进程。所以在合奏教学排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作品的节奏节拍规律加强对学员基本音乐技能———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的训练;2.对合奏教学内容的安排最好是由简到难、先短篇再长篇,循序渐进的安排合奏教学排练内容;3.所选合奏排练作品应先赏析再排练,先有直观感知,再进行理性认识与排练实践,使合奏排练教学进程合理化、科学化。 (二)结合直观赏析了解管乐演奏的多种形式与方法 管乐演奏形式多样,有单声部旋律进行的独奏、有几个单声部旋律同时进行的重奏、有单声部旋律与伴奏声部同时进行的协奏、有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相互交织的交响。在赏析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安排多种演奏形式的管乐作品,让学员能广泛接触高水平的管乐艺术作品,做到见多识广,培养其辨别能力。在进行合奏作品演奏时,首先要准确掌握节拍节奏与速度,尤其要注意弱拍起的伴奏声部,以保证整首乐曲织体结构平稳度。在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切换时,要注意节奏节拍的一致性、音量的平衡性,对乐曲的速度、力度要有相应的处理,做好这些需要演奏成员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由小号独奏旋律引出,接着是气势磅礴的打击乐和低音声部,其它多声部合奏旋律紧随其后,其中各声部之间的衔接需严格按照作品要求的节奏与速度,以及对力度的把握进行演奏方能获得庄严肃穆的音响效果。布鲁诺•瓦特指出:“正确速度是能否有成效地完整表达一首作品的关键”。从排练方法上讲,在管乐合奏排练中强调音准以提高合奏的多声部协和性,强调对乐曲节奏节拍的预备性训练与准确性要求以稳定作品织体构架,强调速度力度的统一以确定作品演奏的情绪取向,强调演奏者从理解的角度调整情感变化以突出作品思想内涵。 中小学管乐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青少年素质教育过程。在建团初期科学、合理的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长期开设管乐赏析课程,其意义在于奠定音乐基础知识、拓展视听范围、培养独立学习管乐技能的能力,提高学员音乐素养与人文素质,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杨华;吴勇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近年来中小学基础教育经费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经费增幅不小,危机却日益加剧;高入学率和低投入的强烈反差;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有效判据—一生均经费指数;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宏观分配上做文章;理顺机制,使基础教育必备的办学条件规范化、法律化,使保障制度化;人民教育政府办,基础教育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予以保证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拖欠教师工资愈演愈烈、各级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比重、我国的基础教育以世界上任何大国所未曾有过的速度发展、普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和代价之一、我国各地经济状况十分不平衡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经费增幅不小,危机却日益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全国财政预算内的教育经费1980年113亿元、1985年225亿元、1989年343亿元、1991年460亿元,直到1992年达539亿元,大约每五年翻一番。中小学预算内生均事业费也显著增长:小学,1980年24元,1985年47元,1991、1992年分别为115元和139元;中学,1980年60元,1985年127元,1991、1992上分别达255和301元。尽管如此,近年来教育经费状况却空前恶化。 —一拖欠教师工资愈演愈烈。据报道,到1993年,除北京、西藏外,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有拖欠。对占553万小学专任教师超过1/3的204万“民办教师”,政府只给为数甚少的生活补贴。 —一各级学校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比重(除人员经费以外的办学经费)降至1978年来的最低点,中、小学分别由1978年的37.4%和25.3%下降到1992年的18.6%和12.0%。1978年前公用经费已不敷应用,必备的教学设备、图书欠帐累累。现在下降到甚至不足1978年的一半,大多数中小学无钱购买图书,科学实验和音体美设备等教学必要设施严重缺乏,办学条件日益恶化。 二、高入学率和低投入的强烈反差 解放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以世界上任何大国所未曾有过的速度发展、普及。全国小学毛入学率1949年为38.1%,1953年达72.9%,到70年代就在全国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由于小学的普及,1990年15~19岁青少年的文盲率只有7.0%,不但远低于印度(34.4%)、巴基斯坦(50.5%),甚至比中上收入的巴西(7.9%)还低些;成人文盲率之低,也为其他低收入国家难望其项背。现有2.2亿文盲中的约2亿是小学未普及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消灭青壮年文盲的前景为期不远。 表1公用经费在预算内教育经费中的比重% (附图{图}) 表2教育投入和规模比较(1990年) (附图{图}) UNESCO在计算时仍沿用小学5年制为基础,如考虑5.6年制并存的情况,实际数要低些,约为115% 早在6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预算内的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一度普遍显著增长。工业化国家从约4%增到5~6%;发展中国家从约2.6%增至3~4%。我国到1980年,尽管教育规模已显著增大,教育经费只占GNP的2.5%,1983、1985年稍升到2.7%,此后又逐渐回落,1991年1992年只有2.3%,甚至更低。 我国要维持比其他低收入国家高得多的入学率(比印、巴分别高约30%和两倍半,比中、印以外的低收入国家平均高70%),政府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却比这些国家低得多,这就是我国教育经费出现危机的症结所在。还应指出,在我国教育投入比重进一步降低的同时,十年来巴基斯坦却从原来占GNP2.0%提高到3.2%。 有人认为,低投入、大规模,正说明我国教育投资效益不低。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诚然,如达到同样的效果,规模大、投入少是效益高的表现。但是,我国由于教育经费长期短缺、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低下,民族素质堪忧,已危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正是投入短缺,严重危害了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 三、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有效判据—一生均经费指数 如何对教育经费状况进行历史的、国际的比较,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库姆斯(philipH.Coombs)根据对美国、加拿大、瑞典三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惊异地发现:“即使教育质量依旧或下降,所有教育系统的实际生均成本呈逐年上升的反常(!)趋势。”(《TheWorldCrisisInEducation—一TheViewfromtheEighties》,OxfordUniv.Press,1985)在我国,教育经费虽然基本做到“两个增长”,中小学生均经费也增幅不小,但办学经费却更加拮据。 “我国基础教育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界19.81%中小学生。”(王浒:《办大教育的出路何在—一关于教育投资的思考》,《北京日报》1994年1月4日)据此,我国基础教育生均投入只有世界水平的1/25,难道这就说明教育经费短缺的程度,而需将生均经费增加24倍吗?显然不能。 千家驹等曾主张,发展中国家不能与发达国家比教育投入的绝对数,但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应当做到基本一样。对这个问题,一方面理论界有争议,另一方面也难以从各国实践中找到例证。 如何正确认识教育经费增长的规律,寻求定量的、科学评价教育经费状况的基本指标,已成为80上代以来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十年前,我们提出了教育经费“两个增长”的原理,并已成为我国政府的正式方针,是一大进步。质言之,教育是成本递增的事业,生均成本将随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递增,这与物质产品生产迥然不同;教育投入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其在GNP中的比重应当,也只能随经济(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将后者表述为“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由于财政收入易受政策、体制调整的影响,这种表述虽较易监控,却不够科学、严密。后来的《纲要》就改为与GNP挂钩),因此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比重很难达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拟的水平。同时,与此相联系地,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能不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一般来说(如没有还欠帐等问题)教育经费随经济同步增长的部分,只能用以补偿生均成本的增加,教育投入在GNP中比重的增长才能用以发展规模。可以说,做不到“两个增长”,必然会出问题,但做到了“两个增长”亦未必没有问题,几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我国教育规划和宏观控制机制的研究”(“七五”国家重点课题)的重要成果,我们提出了生均经费指数Ce(生均经费与人均GNP之比)的概念,并正式纳入我国教育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令人高兴的是,NUESCO从1991年开始出版的《WorldEducationReport》正式列表公布世界各国三级教育的这项指标数据,大大方便了比较研究。表3中的Ce数据即自该报告。 生均经费指数所依据的原理是,教育的投入主要是教职工的工资,人员经费在学校教育的各项支出中是大头,而教师的工资水平一般又与所在国的国民收入水平(通常以人均GNP表示)相关联(少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一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以聘请发达国家的外籍教师为主办学,当属例外)。因此,不管国家贫富如何悬殊,生均经费与人均GNP之比应大体相若。Ce的大小反映教育投入状况和资金利用效益。 统计表明,各国之间Ce有相当的趋向性和可比性。综观全世界的一般情况,小学生均经费(指财政预算内)指数Ce[,1](下标1、2、3分别代表小学、中学、高校三级教育)一般在0.10~0.20之间,中学Ce[,2]在0.15~0.22之间,大学Ce[,3]在0.30~0.70之间。根据1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加权平均,Ce[,1]高收入国家为0.17,中等收入国家为0.13(其中中上收入国家为0.17),中国以外的低收入国家为0.12。中下收入、低收入国家的Ce比工业化国家和中上收入国家低些,主要是这些国家办学条件一般较差,并不说明所需成本理应较低。以印度为例,尽管其Ce[,1]为0.12,超过我国一倍,但中小学缺乏必备办学条件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根据“全印第五次教育调查”(1988年)的材料,80%的小学、73%的中学没有的足够的教室,现有校舍近一半不合要求,还有一些学校在帐篷里甚至露天上课。学校其他设施更差,如有厕所的初小、高小、中学分别只占6.3%、20.2%和48.7%,有27.9%的学校根本没有黑板,多数学校缺乏图书室和藏书,科学实验、体育设施等也很不齐全。可见,小学生均经费指数0.12仍然未能保障其必备的办学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要保证必备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小学的生均经费指数须大体相当于中上收入国家或高收入国家(平均都是0.17)水平。 在UNESCO公布的世界115个有数据的国家中,只有多米尼加和巴拉圭两个小国的Ce[,1]低于我国。中学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我国的Ce[,2]为0.14,排在倒数第18名。如果提高到现有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或更进一步满足必要的需求,Ce[,1]须提高1.5~2.0倍。 表3各国三级教育1988年生均经费(财政预算内)指数比较 (附图{图})注:[1]表中将所有人口在4000万以上的国家单独列出,其中尼日利亚、印尼、乌克兰、墨西哥等四国缺Ce数据,表中未列入,国家分组及排序系按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即1991年情况。 [2]不包括中国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国家的加权平均,以下各类国家同。 [3]根据国家教委财务司的计算,1992年为0.06。 [4]包括中学。 四、要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宏观分配上做文章 根据上面的分析,要根本解决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使经费来源有稳定的保障,政府教育预算需翻番,当前需至少增加到GNP的4~4.5%,高于印巴30~40%,这是难以想象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这样高入学率、高发展目标教育体系的经费短缺问题,出路在于跳出当前财政预算的圈子,从GNP的宏观分配做文章。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和代价之一,是维持很高的积累率。据世界银行报告,1990年我国的国内投资率高达39%,在125个国家中名列前茅。同期,印度只有23%,58个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也是23%,工业化国家平均为2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1992、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又增长37.6%和22.0%(扣除物价因素),其数额已超过GNP的1/3。加上配套的流动资金等,积累率当已突破40%!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必须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国民收入(这里用GNP标志)这个大蛋糕,切成了积累和消费两大块。问题是,增加的教育投入(如GNP的2%),是去挤积累还是挤消费?既然我国消费的比重大大低于其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的比重)相当高,还有相当多的人有待解决温饱问题,再从已经大为压缩的消费上做文章,很难根本解决问题,也有悖于人民政权的宗旨。出路在于,从积累中挤! 进行基本建设投资是为了“明于”的扩大再生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关系到今后几十年国民的素质和中华民族竞争能力的提高,这种为了“后天”的发展的投资不仅更为重要,而且如贻误了时机,临时将无法补救。与其他国家相比,既然积累率能高出70%或更多,教育投入占GNP的比重也可相应高出70%。印、巴能达到3.1%、3.2%,我们就应有可能达到5.0~5.5%。这样,教育经费就有了充分的保障。作为第一步,先将教育投入增加GNP的2%,在总积累率不变的情况下,用于经济建设投资的比重只压缩约5%,由此可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的目标才真正有保障。当然,这们做绝非易事。但是,一旦目标明确,寻求妥善的对策,理顺机制,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正是政府宏观调控的责任所在。 五、理顺机制,使基础教育必备的办学条件规范化、法律化,使保障制度化 基础教育是很规范化的事业,教学要求、必备的教学环节、设备设施历来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新中国成立45年来,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几乎从来没有达到过必备办学条件的要求。 —一尽管在校舍、设备设施、必备教学环节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长期以来一直将解决“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木制课桌凳)问题作为最主要的奋斗目标,但迄今仍未在全国根本解决。中小学为完成教学必需的科学实验及各科教具设备、图书资料所需费用仅要求占总投资的百分之十几或百分之几,但在绝大多数学校仍达不到要求,甚至完全没有。 —一有一个现象,一些地方40年代的校舍还坚固耐用,而“”时期,乃至七八十年代的校舍却需重建或改建。四川一个百余万人口的大县,现有校舍70余万平方米。从表面数字看,为普及初中只需净增20余万平方米,达100万平方米左右即可。令人为难的是,现有校舍只有20余万平方米能用到2000年,因此实际需新、改建的校舍相当于现有校舍的全部。这种由于长期经费短缺造成的恶果在全国决不是个别现象。 —一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历来有明文规定。我国现行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起点学历要求分别仅为中师、师专、大学本科毕业,本已过低。但仅此规定,在全国范围内也从未认真执行过。近年来经多方努力,1993年秋小学教师中师毕业及以上的也只有65%(加上高中程度的才85%),初中教师合格率只有60%。 —一实施义务教育,是双方的义务。政府提供合格的学校,家长送子女上学。问题恰恰是,政府的义务是软的,合格的学校不多。“法”不约束政府,结果一方义务软,另一方的义务也硬不起来。家长,“必须”送适龄儿童入学”的规定也只能是动员家长时的“威慑性”口号。 问题的症结在于,基础教育是典型的长期行为,其后果要在以后若干年间才会陆续显现出来。当前,某些决策者可能感觉良好,而几十年后出现的后果却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灾难。教育的这种尴尬状况说明短期行为、表面文章对教育危害之深。 正是基于教育的特殊重要性和长期行为的特点,在宏观管理机制上必须来一个转变,不能停留在宣传、号召上,也不能仅依靠权威领袖的“教导”。否则,重视教育的程度、教育条件的保障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当时当地领导者个人的态度,沦落为所谓“跟着感觉走”,“凭感情办教育”(某省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语)。出路在于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 规范化,就要明确规定中小学必备的办学条件和运行标准。这种规范要基于教育规律和保障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不同省区可以因地制宜、有所区别,同时期也应有调整变化,但都离不开保障教学要求和师生身心健康这个前提。国家教委1987年曾制定过法规性文件(教规字002号),少数省区(如近几年江苏的情况)坚决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的是,由于认识分歧和习惯势力等原因,多数地区半途而废。 规范历来就有(尽管不完善),不付诸实行,等于没有。保证中小学按规范运行,应视为政府履行自己的法律责任。使中小学符合规范的要求,是按规律办事。严格地讲,在学校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地方,强制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也就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有了规范的准绳,教育经费是否短缺就有了判别的标准,办学经费来源也就有了保障的机制。实行了这种机制转变,从效果而不是从动机去衡量教育投入,也就不必要规定各地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可能找出一个全国各地都适用的标准),教育投入的节约才有可能成为效益的标志之一。 六、人民教育政府办,基础教育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予以保证 以效益为中心的质量竞争是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政府应当是全国人民长远、总体利益的集中代表。人民教育政府办,基础教育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加以保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基础教育应以地方办学为主”。基础教育的投入应由政府负责予以保证,不但是各国的通例,在我国似乎也没有争议。把基础教育的主要责任交给地方,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分级决策,这是一大进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规模及速度。中央自上而下提出指标要求,尽管留有一些因地制宜的余地,地方决策的自主性仍往往有限。在对上负责(迎合中央要求)和对实际负责(特别是因地制宜,放慢一些方的速度)有矛盾时,往往不得不选择前者。另一方面,将经费支持的责任层层下放(当然,中央和省拨经费仍有一定基数),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口号下,一些经济较困难的地区,教育经费不可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我国各地经济状况十分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县、乡两级。人均GNP的差距,省与省只有一两倍,乡与乡可以上百倍,县与县也有差数十倍的。各地教育发展的要求固然不应一刀切,但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中国不能再容忍在一些县仍然存在大面积的青壮年文盲。因此中央政府确定在全国有步骤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完全应该的。义务教育在全国统一的要求与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相关联的是对教育投入的能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不能层层下放,应当以省为主,由中央和省两级共同负担起来,中央要承担起支持少数困难地方和在全国宏观调控的责任。基于此,如把保证教育投入、教师工资的责任主要放在县一级不恰当的。 还要指出,前述生均经费指数概念不能简单地推广到省、地、县,因为在国家内部,工资水平主要决定于全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而不取决于各地的经济水平。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工资可能稍高一些,而一些边远地区尽管人均GNP低于全国平均甚多,但教师工资水平却往往趋高。这也进一步表明,基础教育经费至少应由省一级财政统筹。 保障基础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在省和中央财政,并不排斥多方集资乃至收费学校的存在。认为义务教育阶段一律不应收费,于情于理都是一种误解。义务教育、普及教育、免费教育是不同的概念。依法普及一定年限的教育,固然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实施义务教育直到普遍实现(普及)是一个需数十年努力的渐进过程。新加坡没实施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普及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澳大利亚、美国等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相当高的国家都有不少收费比较高昂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收取部分费用(如学生实验课程所需费用)也屡见不鲜。实施义务教育,政府的责任在于,为那些不愿上私立学校或上公立学校无力交费的家庭的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基于此,提倡办一些私立学校,甚至将部分热门的公立学校改为收费学校,或者一些学校收收取一定学费,并不悖于义务教育的宗旨。这样,政府财政可以集中精力办好所有的公立学校。 校办产业对短缺的教育经费来说确实不无小补。但有的同志提出,校办产业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对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以创收(主要机制为减免税收)为目的的中小学校办厂,能在多大程度上兼顾学生的勤工俭学,理论上有待商酌,实践上也有待考察。按照现代社会分工原则,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搞好教学,保证教育质量,其经费应由政府和社会予以保障。为了育人,现代中小学需要加强劳动和技术教育,更多创造学生动手操作,联系实际,了解社会的条件。要达到这些要求,非现在意义上的校办企业所能得兼的。何况,由于所处的地区环境,并不是多数中学都具有举办以赢利为目的的校办产业的条件,因此对此不能对全国中小学寄以不切实际的期望。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我国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它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思品》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正因为这种种的原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专家们的报告,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与同仁们主动地进行交流,通过学习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下面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谈谈个人体会,希望领导和专家能给予指教。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学生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时列出条目式的问答题,学生生搬硬套。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来吧。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3、启发学生质疑解难。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的“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二、注重情感熏陶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 新的基本理念要求《思品》课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既要重视认知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理性知识,然后结合自己谈看法,谈感想,最后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应先和学生交流:你平时最喜欢什么游戏?这种游戏有什么规则吗?由于学生都喜欢做游戏。相信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各种各样的游戏。然后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彩图,三轮车司机正在干什么?设想如果没有规则会怎么样?你知道的交通规则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守规则的。最后教师列举由于人们不守规则而酿成悲剧的例子,就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从情感上的认识会逐步成为现实中的自觉行为。 三、把握教材知识联系,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合并、展览,因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学第八册《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对迷信的故事,讲清一些科学道理,指导学生课下去请教科学教师,比如;了解“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面部肌肉疲劳的一种反应。根本不能预示灾难祸福。鬼魂神仙都是不存在的,科学算命、电脑算命也纯粹是骗人的把戏。还可让学生搜集反对迷信活动或邪教组织等图片资料,用科学知识去揭露他们的本质,用事实来说明迷信对人类的危害,从而提高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积极拓展课外资源,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思品》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结果,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一片蓝天,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中教学行为来体现的,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可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为他们进一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从北京小学看先进的基础教育 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海威培训中心的安排,这期“吉林市第二届教育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于2014年11月29日分组深入到北京著名的中小学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挂职锻炼和实践学习。本人有幸被分配到北京市宣武区的著名小学――北京小学,学校人文氛围浓厚,突显了“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教育本质。短短的两周时间,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我国基础教育最前沿气息,感受到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为孩子带来了乐趣,为教师带来了发展空间。 一、清晰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 在同吴国通校长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把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发展中的主体人、多元智能的个性人,推进“教育人”向“人的教育”的转变,把教育的本质定位在延续人生命的活力,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让教育回归――享受受教育的幸福。 北京小学年级组每个人都是管理者,责任共担。各年组或学科组可以自主进行活动,学校研究氛围浓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的研究课题没有命令性和强制性的,都是教师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领域,学校只是创造学习研究的氛围,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鼓励教师总结案例,提升自己的思想,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和提炼的理论作为学校的精神财富在校园分享。学校每周都有研究的问题、交流的话题。 在与领导、教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小学在学校管理上有过深度的思考,概括起来说有“两个取消,三个重点下移,三个增加,三个走进”。 1. 两个取消:一是取消门口及校园中的红袖标执勤。原因是在严格的约束下学生是很不自愿、不情愿的,有被人管制的感觉,还不如把检查放在自然状态,让学生自主去做,由外在约束转向启动学生自觉,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德育;二是取消一日生活、学习制度的评比。传统的周评比越来越暴露了它的弊端,值周师生疲于应付,评比结果出来后班主任开始批评学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 三个重心下移:一是教育重心下移。各项活动由教导处下移到班级,每个班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制定一学年的班训,明确目标,围绕班训制定班规操作的办法。二是校园文化活动下移。已往的由教导处大包大揽,下放到各科各组,要求各科各组拿出自己的活动安排,教导处的职责是服务、指导和参与。三是德育重心下移。学校倡导精神家园,让教师明确自己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明确学生是教师品行最严格的评论家。 3. 三个增加:一是增加校园公益劳动日,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和劳动意识;二是增加校园“流动信息板”,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三是评价内容的增加,增大做人做事的评价力度。 4. 三个走进:一是走进学生。与学生聊天访谈,了解学生心理想法、班级优点、问题等。二是走进课堂。看教师教育的细节、课堂活动、课堂设计。三是走进班级。参与班级活动进行指导交流,跟班了解班主任的困惑,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指导管理方法。 二、学校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氛围 走进校门让你首先看到的是旗杆后面百余米的“血色长城”,主体的左右两边,一侧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规;另一侧是图文并茂的中华三字经。东侧的“音乐喷泉”与西侧“滴水亭”遥相互映,启发着师生“点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几十米的围墙上雕刻了我国古代的文明、科技的发展、学生活动的内容。进入科技楼,在宽阔的走廊衔接处,学校巧妙地设计了“宇宙星座廊”,把课本中的自然知识以实物形式展现在眼前,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近自然、亲近科学。北京小学管理完善,学生在午间、晚放后可随时到图书阅览室看书、借书、买书或到其它场馆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发展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两周学习生活转瞬即过,我们学到了丰富而充实的内容,但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还要从一定的高度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管理,不断丰富和提升教育的理念,从以人为本、以师生为本的视野中反思我们的行为,开阔思路,挖掘内在潜能,创造理想的基础教育。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篮球基础教育过程因素与策略分析 摘 要 加强小学篮球训练,可以保证篮球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篮球运动得到振兴。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篮球基础教育当中的因素和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全面地分析教学当中的小学篮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将小学篮球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且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 小学篮球 基础教育 过程因素 策略 当前小学篮球的氛围不断得到增长,在很多小学当中都会设置篮球课程,全社会都在推广篮球运动,人数也不断增加,但是仍旧没有取得很高的篮球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的就是推进小学篮球教育教学,这也是我国篮球运动得到振兴的前提。本文针对小学篮球基础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建议,使小学篮球基础教育得到提高,将教育系统进行完善,对于我国的体育篮球教育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帮助,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小学篮球教学过程现状要素现状 篮球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学生在篮球教学活动当中发挥着决定作用。相互之间具有差异性,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链结构和个性特点等准备情况当中都有所体现。在当前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整体身体形态和素质都已经得到提高,尤其是身体素质表现的更加明显。在很多小学当中,体育课都是传授篮球基础知识和正确姿势以及规则。但是课后练习和进行娱乐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很少参与这项活动。由于学生的生长特点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学生只是练习基础运球和篮下的投篮,其篮球水平仍旧是启蒙阶段,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才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 篮球教学结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并且以篮球运动的规律特点为基础,这样才可以将篮球教学的目的完成。篮球运动具备集体性和对抗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小学篮球基础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在体育教学当中是比较重要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很多学生在生活当中都比较喜欢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在初级阶段比较枯燥,逐步减弱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学生的兴趣。 学校可以组建出篮球队,使学生对于篮球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兴趣,可以通过篮球比赛这个途径,帮助学生积累比赛经验,可以让队员将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篮球水平。 (二)重视篮球基础知识 当前小学篮球的基础知识教学仍旧比较薄弱,学校不会让学生在室内学习篮球知识,学习相关的篮球基础知识,可以促进篮球技术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对于篮球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针对篮球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篮球的起源和发展、篮球的比赛规则以及动作解析等等。学生在学习篮球运动之前,了解一些篮球基础知识,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就会避免出现盲目学习的情况,少走弯路。小学针对小学篮球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学生通过教学可以对于篮球知识更加了解,使学生可以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这样学生才会具备学习的目标。 (三)加强团队意识 在篮球教学当中,利用良好的团队意识,使队员可以具备有效的提高的凭条,使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有效的增加,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年龄通常比较小,接受能力也比较弱,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特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重视团队意识,在篮球教学当中,利用团队意识,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团队效能感,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团队意识产生的影响。 有些小学生具有比较高的身体素质,他们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师的相关配置仍旧不够完善,教师在数量上出现不足的情况,针对教师的整体执教水平,通常情况下都是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重视技术教育,认知教育却得到忽视,教学方法比较系统,一些学校对于男生和女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性别分开方式的教学,可以提高不同生理特点的人群教学,但是有些学校对于学生的情感和知识认知却给予了忽视。 需要结合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采取兴趣培养,使学生可以主动的投入到篮球运动当中,在教学当中利用学生技术,采取全面系统的技术动作,可以统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效果,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 教师对于情感方面投入的比较少,并且适当的将室内课堂基础教学进行增加,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好奇心进行满足,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增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相关的练习进行教授,可以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损伤和技术错误进行减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让学生产生大局观念,使学生具备团队战斗力,对于篮球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帮助。 三、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论述,对于小学篮球基础教育过程因素与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针对当前小学篮球基础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对于当前的篮球教学发挥着有效的作用。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长春市中小学开设中国式摔跤基础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长春市中小学开设中国式摔跤基础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春市中小学校的师资、场地、领导支持度、学生喜欢程度及兴趣等几方面均具备了中国式摔跤基础课程开设的条件。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长春市中小学校中国式摔跤基础教育开展的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 中国式摔跤 可行性 近几年来,中国式摔跤在国内外的推广形势良好,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群。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由于国内研究中国式摔跤的学者大多关注的是中国式摔跤自身的发展问题,对于中小学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的科研论文较少,理论研究尚缺乏深度和科学性,严重影响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在长春市各中小学的开展。因此,本文对长春市7所中小学学生、教师对开展中国式摔跤课程的态度,以及各校领导、师资、学生、场地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对开展中国式摔跤基础课程的条件进行分析,以确定中国式摔跤在长春市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及对长春市中小学中国式摔跤运动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长春市师大附中、吉大附中、省二实验中学、108中学、师大附小、树勋小学、解放大路小学等7所中小学,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收集具有权威性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学术论文、书刊文献等资料,作为本文需要的基础资料。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2008―2012年全国教学期刊有关学校开展中国式摔跤方面的研究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7所中小学随机抽取280名学生及28名体育教师l放问卷进行调查,其中发放学生问卷280份,回收2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100%。发放教师问卷28份,回收2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对7所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开设情况显示,树勋小学没有开设篮球;省二实验中学、师大附小、解放大路小学没有开设排球课;吉大附中、师大附小、树勋小学三所学校没有开设羽毛球课;108中学没有开设体操课。调查得知,没有开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课程要求有充足的场地及设备,然而这几所学校地处市中心,又是长春市知名度较高的学校,近些年生源不断扩招,使原有校舍对于开设这些项目就更显得有些窘迫。因此,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比较有利,因为此课程对于场地的要求不高,同时说明,中国式摔跤在长春市中小学开设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及发展空间。 (二)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情况 1.教师年龄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年龄在25―30岁占21%,31―35岁的占25%,36―40岁的占17%,41―45岁占21%,46岁以上占14%。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比较年轻。这部分教师精力充沛,敢闯敢拼;年龄及教龄稍长的教师具有很强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中流砥柱;队伍呈现出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特征,这一年龄段教师能力充沛,对中国式摔跤运动的新动向和前沿的东西比较敏感,是新生代代表,也是长春市中小学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可行性及持续性的希望所在。 2.专业结构 从表3可以看出,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原始专业田径占28%,体操占7%,足球占7%,篮球占17%,排球占7%,武术占10%,跆拳道占7%,健美操占10%,摔跤占3%。以上情况说明,虽然中国式摔跤专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从师资力量上来看,虽然相对田径、球类等项目来说,师资力量薄弱一些,但也不乏擅长摔跤运动的人,只是由于在中小学长期未开展摔跤运动,故而影响了其发展。由于体育运动的迁移作用,这些人只要稍加学习和提高,将使体育教师可以很快掌握中国式摔跤的技能和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专门培训,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学,能够较为有利地推动该项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 3.教师学历结构 从表4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占67%,研究生占33%,本科以下和博士生均为0。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比较好,可以更好地针对中国式摔跤进行科学的研究,为其今后在各中小学规范、快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满足了中国式摔跤在中小学开设可行性的条件。 4.教师对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的态度 从表5可以看出,认为非常需要开设新课程的从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师占78%,认为需要的占15%,认为无所谓的占7%,认为不需要的占0%。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各中小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希望进一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5.教师对中国式摔跤开设作用的态度 从表6可以看出,在对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是否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一项时,体育教师认为有促进作用的占93%,认为不确定的占7%,认为没有促进作用的占3%。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中小学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开设中国式摔跤对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能够对贯彻新课标起到促进作用。这也为中小学体育课程增加中国式摔跤内容的可行性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三)学校领导对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的态度 从表7可以看出,通过对教师了解对于开设中国式摔跤课程的态度了解到,学校领导支持的占93%,不支持的占7%。通过调查,学校领导不支持的原因是认为中国式摔跤具有身体攻击性的竞技体育运动,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身体伤害事故,是一种野蛮的运动。这种扭曲的见解也是中国式摔跤没有在学校开展因素之一,只有拓宽各阶层人士的视野,让其了解中国式摔跤的内在文化以及外在形式的含义,就会对此运动项目有正确的认识。以上情况说明,长春市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开设中国式摔跤是支持的。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 要: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中,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与老师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育关乎着孩子的交流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文化素质,在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更加能够提升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重要性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教学教育贡献一点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重中之重;基础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 1.语文教育不应该是“填鸭式”教育 语文成绩好并不代表语文水平高。语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在目前的教育中,大多数老师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而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做法只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而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脱离试卷以后,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语文,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一位真正的语文好手,即能应付语文考试,也能活学活用。语文并不是无聊的文字,而是表达思想的方式,不让语文成为无趣的应试教育,而是让语文成为学生学习如何在书籍中理解作者的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田野旁边了解蝌蚪是什么,并在父母的带领下了解蝌蚪最终能够变成什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便会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在田野中看到的样子,并说出当知道蝌蚪最后变成青蛙时的惊讶。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积累生活的知识,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语文教学不应该给学生太大压力 在很多家长眼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希望孩子能够在考试中考到第一名。很多教师也依据成绩偏爱学生。这样只会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考试的机器,而忽略了对孩子自身的教育。教育最重要的不仅是教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给学生莫大的压力,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心里却更加畏惧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产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样成绩自然而然就能提高。 例如,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随机制造一些危险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如何才能逃脱危险。学生对于情景表演一定会主动参与,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出各种办法让自己逃离危险。教师可以把这个作为课前引入,让学生看看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自己的妈妈的。 二、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学生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时,很多学生都在幼儿园学过拼音。但大多幼儿园教师教的拼音并不标准,容易让学生读音出现错误,养成不良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掌握拼音能力、在朗读时不会出现语音的不标准,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够让学生在遇到每一篇陌生文章时都能准确朗读出文章的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说出的普通话也能越来越标准。 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基础教育,只有打好了根基,才能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不会出现看到拼音不会读的情况。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读好文章内容,在口语表达时也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也会更加自信。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源于平时的积累,平时积累得知识越多,在写作时就越能仔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心中有墨水,写作水平才能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结合教材,选出适当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意思,也能让学生不断积累课外知识,在写作中得到合理运用。 3.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学多会以儿童文学的角度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理解的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比如,在教学《闻鸡起舞》时,教师可以找出一些相关的教材让学生了解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选取“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刻苦读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我们对学习应该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明白现在教育环境的美好来之不易。让学生能够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相似的例子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教材,多给学生选取一些有意义的课外读物,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能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 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这样才能在其他学科上有更好的发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中国的教育只有在教师的共同进步下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小学班干部制度:基础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点 摘 要: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层面对我国的小学班干部制度进行研究。从宏观上看,现行的班干部制度并不只归属管理教育活动;从微观上看,家长误以为班干部与个人发展存在必然关系,教师则认为制定班干部制度是缓解教师压力的方式。综上所述,当前班干部制度可发挥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故笔者提出改变当前班干部制度的新模式。 关键词:小学;班干部制度;新模式 小学班干部制度在基础教育中一直在改却效果颇微。在我国逐步恢复新中国成立初期班级制度基础上,班干部制度开始尝试改革,主要是推行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期间不少学校和班级曾经尝试班干部轮换制和选举制,但传统的任命班干部制度仍是主流,管理学生仍是班委会的核心工作。笔者认为,要分清楚班干部制度从何处改,就应该让从事基础教育行业中的人员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班干部制度的建立是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二是现行班干部制度究竟有没有让学生在教育所期待的目标方面得到发展。只有理清这两个问题,才能由此进一步引发我们对我国小学班干部制度的深入反思。 一、我国小学班干部制度与学生发展的理解误区 1.家长的理解:班干部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连 有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在班上担任一个班干部的职务,是认为班干部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其实不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班干部制度,在中国基础教育默认的评价体系中,班干部就是权利与能力的象征,班干部的职位越高,说明这位学生的能力也就越强。那么可以理解为,这名学生拥有某方面的能力,他才有被选为班干部的机会。换句话说,并不是班干部制度中的某个职务促进了这个学生某方面能力的发展,而是这个学生本身具备某方面的能力才获得这个职务。因此,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当了班干部之后,其各方面的能力可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其发展。其实这种观念有偏差。 2.教师的理解:教师挑选班干部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 绝大多数教师赞成班干部制度,这样有利于分担教师的工作。除了教学任务,班级人数过多也会增大教师的管理难度,因此,一些教师会挑选班干部作为自己的助手,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协助管理班级。班干部的产生的确缓解了教师在超负荷的班级管理中的压力。而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学校里班主任之间的交流:“你们班那么好管,得益于选了一个好班长。”那么这种说法是说明班干部制度锻炼出了一个好班长,还是一个好班长的管理能力造就了一个好班级?这都说明班干部是教师精挑细选出来的能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的有能力的学生,并非我们所说的挑选出来锻炼他们的能力的。 二、从来源理解班干部制度 我国小学中的班委会制度来自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它宣扬集体主义思想,我国深受影响,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班级管理模式。这种金字塔模式类似于管理学中科层制的运行模式,学生在班级中拥有的权力按照所处的等级被隐形划分开来。这种类似于科层制划分等级的模式,导致我国一些小学在实施班干部制度过程中出现官本位意识强、价值观被扭曲等问题。 基础教育是培育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要理解基础教育中要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到底是什么。现行的班干部制度没有让学生体会“班干部”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由此获得的生命体验。这里我们要梳理一下班干部制度应该从什么方面培养学生:①培养班级责任感,为其他同学服务。“服务”这个词在国内似乎不太受某些人欢迎。其实,“服务”这个词的主要含义是“提供帮助”,即我所做的是为班级服务,让同学们觉得便利。②形成理性的世界观。小学是形成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努力,会让学生的世界观逐渐完善,因此一个良好的班干部制度应该构建一个人人平等的规则,让学生认识到“我”所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也逐步认识到所处这个世界的规则。③锻炼学生的自主性。每个学生的“质”不同,所中意的、擅长的领域也不尽相同,而学生便可通过班干部制度来发现自己是否有领导潜力或是自己对此是否感兴趣,从而以合适的角色主动参与到班级事务中。④维护民主权利。我国一些人的民主意识淡薄,不会正确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其实民主意识是从小事培养起来的,小学生虽不能真正意义上行使公民的选举权,但作为班级主人,他们绝对拥有自己的权利。因此,应从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自己这个年龄阶段、在这所班级所拥有的权利有哪些,并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合法权益。 三、利用班干部制度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对策 如今的班干部制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如过分关注对个别学生的培养,班级管理效率低下;采取模式化班级方式,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对精神体验关注不足,从而使学生处于被权力挟持的窘境。要改变这种境况,第一是要将班干部制度中的权力意识转变成服务意识;第二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够促进他们发展的职务。下图为笔者所制定的班干部制度模型。 笔者认为,低年级(一、二年级)可采用轮值制,考虑到学生刚进入小学,教师应该为每学生提供一个当班干部的机会,其目的有三方面:第一,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第二,可以提醒其他学生,班干部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的职务;第三,对于小学生来说,班干部工作当中的一切都是全新的存在,他们需要切实体验,这种体验能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让学生更了解自己,让教师与家长更加了解学生。 教师通过两年的观察,可以基本上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时学生适应了轮值制后,对班级里的日常事务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三年级时,教师可以简化或合并轮值制时设置的职务,针对自身班级现实情况进行职务编排。当然,这个环节必须要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四年级,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分水岭,学生的特质开始显现,兴趣、爱好、关注点也开始出现分化,个性也逐渐突出。有的学生好动,有的好静;有的偏好管理他人,有的更注重课外活动等。根据此情况,到四年级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职务再进行调整,让愿意参与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同学以“轮值制”的方式轮流管理班级事务,熟悉班级事务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喜好。最后到了小学高年级,则采用选举制,这是考虑到五六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已经出现,他们可以开始思考自己的需要,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理性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中,更新知识层面的内容、改革评价体制等至关重要,班干部制度作为隐含在教育效果之中的一项内容也是不容忽略的。如果将学生作为管理工具,得到的必然是物质化的教育效果,如何将学生作为“人”来培养,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与深究。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基础教育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管理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渐渐凸显出来,只有充分发挥新课改的推动作用,才能使目前小学教育阶段中存在的不足得到彻底的改善,从而促进小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长期以来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根据新课改的实际要求,积极有效地推动小学教育理念的全面发展,并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道路,从而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因为教育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现有的师资力量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求。在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大多数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并不符合目前小学教育的要求,而且还存在很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不良的思想状况,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2)现有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人们已经将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作为时展的趋势和潮流,但是很多小学现有的管理理念以及方式没有跟上时展的趋势,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个性化思维的发挥,从而无法进行教学的创新,不但降低了新课改推广的效果,也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3)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也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关注度较低,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枯燥乏味,经常产生抵触学习的情绪。同时教师在没有清楚具体原因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惩罚,从而导致抵触情绪被进一步放大。大量的课后作业,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但制约了学生其他情趣的培养和发展,还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提升策略 1.提升小学基础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都是由教师实施的,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以及个人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果有效提升的主要工作。具体的说,首先,必须将小学教师的招聘门槛进一步提高,严格按照要求招聘,将责任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其次,实行奖励性的薪酬制度,使教师的待遇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同时根据教师整体的考核结果确定最终奖励薪酬的高低,将教师教学热情充分激发出来;最后,定期进行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以及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培训,从而确保师资队伍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切实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 2.营造小学基础教学创新氛围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以新课改理念为基础,学校管理者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才能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刚刚踏上教育岗位的年轻教师,必须给予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同时对其创新行为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管理质量、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3.对小学基础教学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进一步优化,将新课改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建立全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这一新的要求。学校进行的评价机制的改革,也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但是,目前教学评价工作在小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往往都是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严重忽视了针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客观评价。因此,必须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作为指导,进行教学评价机制的深入优化,将学生从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自主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自我,激发出其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不但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新课改的推动作用,从实际出发,总结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这样不但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小学教学的效果。 小学基础教育论文:新课改形势下小学基础教育的创新 【摘 要】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塑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有效的方式,在新课改形势的要求下,教学工作者需要改善令学生感到枯燥无趣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需要学生有一个轻松地学习心态,能够有效的促进新课改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基础教育;创新 伴随着现在国家新课改政策的不断实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在淘汰和改善,传统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也在不断改善和转换。新课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提升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比较,新课改形势下的音乐教学理念,不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结果评价方式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正确理解新课改下教育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在教师和学生心中,严重影响着音乐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积极正确的引导教师向正确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观念上转变。音乐是民族的灵魂寄托和舒缓方式,现在人类愈来愈离不开音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音乐有着美好的向往,喜欢并且乐于接受音乐的,但是,纵观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却是遭到学生的大力排斥或者是厌恶。学生厌恶或者是排斥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他们的音乐课,甚至有极端的现象让学生们感觉“上音乐课犹如上断头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音乐教育过于应试教育,不能按照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王同学说“我本身是喜欢音乐的,一想到要上音乐课,一想到迎面而来的音符,我就头疼的厉害,更让我受不了的是老师需要我们背下那些可怕的音符,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小学生的性格就是需要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现在背记式上课模式让小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觉得上课就得完成一项任务,――此类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的话语值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深思。回顾以往,不难发现其中的利害关系,我们的音乐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学内容单一、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学模式死板、形式陈旧、违背艺术的本质等。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师不应该只注重个人情感体验而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对象。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带来的美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逐渐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自身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音乐的创造力。教学工作者不应该只是把音乐教学当做一门基础的学科,它更是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的学科。通过音乐艺术这门课程,使得学生对音乐产生身后的兴趣,无限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认知能力,早生活中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向健康客观的方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以上种种分析,教育工作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正确引导小学生去认识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施新课改后,在音乐教学方面,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关注对学生的培养,突显音乐本身的特性,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由、和谐、健康、富有美感和以人为本的音乐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带领下,步入音乐的殿堂,在音乐的殿堂里遨游。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 音乐艺术有着很大的延展性和跳跃性,存在于每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学科。但是由于年龄、个体差异、性别、知识层次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学生本身对音乐有千万种态度。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知识范畴的教学,应该拓宽教学范畴,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之根本,使得“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素质教育得到充分的体现。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上摒弃老师的权威和降低姿态,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喜欢或者讨厌什么,然后在教学工作中制定出专门的教学方案,循序善诱,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教师即使老师也是朋友,不再是说教者,教学课堂也不再是呆板、枯燥的学习氛围,相反,教学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研究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也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样来看看,教学和学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相交 音乐教学与其他基础学科的教育不同,其有着特有的性质,音乐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它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爱好,走进人的内心世界,营造出一种欢快、自由、和谐的氛围,让人在享受中接受教育。而且,我们在教学中严重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把教授者自身的情感体验附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在已制定好的思维模式和学生方式下接受教育,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个体本能对于音乐艺术的感受、感知和感悟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身份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情感是没有的。学生和教师有着同样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在艺术的角度上,人与人是平等的。基于这种平等和艺术情感表达所具有的模糊性,那么对于音乐艺术的感触和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就是不同的,所有教授者不应该强加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身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流露,学会聆听,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探索,积极鼓励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动变主动,我们的音乐课堂才能变成一个欢快、愉悦、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将“技巧性传授”变为“艺术性指导” 美是人的灵魂寄托,审美是一个人爱自然、爱万物、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寄托着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也包括爱,但是审美意义上的“爱”与其他伦理道德上的爱是截然不同的,它丰富人的情感和充实人的灵魂,具有深远而持久的意义。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其审美感受是最丰富的,相反,一个有着丰富审美感受的人,其是极富有爱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远不如培养学生的爱心。技能培养是短暂的,也是最容易遗忘的,而艺术情感的培养则对学生是永恒的,也是对学生最受益的,音乐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美,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转变传统的技术性教学,变为艺术性指导,增强学生对音乐美感的鉴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始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进行改革,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新课改的实行。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班主任工作论文:关于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论文摘要]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如何担负班主任职责对学生的思想管理得当,对班级管理的方式对路,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教育的桥梁。为此,要求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 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 如何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应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二是加强迫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三是具备多种能力。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应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 二、重视教育方法的运用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真切感受到,没有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就无从谈起。抓班级管理,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全面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进步,争当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方法如下。 一是抓住入学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二是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三是抓住常规教育。如遵守学生守则、学习并遵守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制定和实施班风、班标、班规和措施等。四是抓住集体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抓好管理关键环节 1.要制订正确的班级计划。要对照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和相关细则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订班风(文明、拼搏、求实、创新)、班规(请假制度、出勤制度、劳动制度、卫生制度、奖罚制度、晚自习制度、班团委管理制度、评优评奖制度等),要求学生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要建立合理的班级组织和配备合适的学生干部。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按照目标统一,精干高效,分工协调等原理建立近似直线的组织结构。班内干部配备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能否实现。第一学期初,班团干部、舍长、组长的选配,唯一依据是学生初步表现,要反复考察,慎重物色人选。所选干部在一学期中的表现可能并非所期待的那样好。那么,在第二学期一开始就把班级工作重点放在干部的选拔上,按照竞争原理,能级原理,“民主集中原理”,在班内“因需设岗”,“以岗定人”。对缺乏工作责任性和热情、工作能力较低、成绩较差的学生干部要重新选配,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和带领全班同学走向目标。 3.要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三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 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四是注意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班内表现出色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包括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推荐其当三好生、优干生,隆重召开班内表彰会表彰他们的事迹,设专栏宣传他们的光荣事迹,还可用班费购买一些奖品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4.要及时控制班内的活动。要按文明班级的目标去控制,抓住班级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灵活“例外原理”去“抓两头带中间”,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控制住优生差生,使优生有动力,带动普通学生,使差生有压力,不至于拖累班级实现目标,并在每两周一次的班会上和职能干部一起汇报工作、情况、原因、采取对策,找出优势设法保持,查出劣势想法改进。 5.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会接受启发诱导;对学生满怀热情和爱心,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 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爱与智慧 [摘要]班主任工作中需要爱心与智慧,班主任工作如能充满着爱的阳光并且张扬着智慧的灵动,学生就能接受并在她的关照下快乐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爱 智慧 教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学生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老师们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老师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爱心与智慧。爱,让德育充满智慧的灵动。智慧,让德育培出爱的果实。 一、爱,让德育充满智慧的灵动 新学年的第一次班会上,作为他们的新任班主任。我给每个学生发了张纸条,让大家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这些写着学生名字的纸条收上来。我又一次发纸条,这一次,我让学生们写下一些形容人优点的褒义词,诸如“美丽”、“健康”、“聪明”、“善良”之类,同时我也没忘记让学生在这些形容词前面加上“非常”、“特别”之类的副词。现在,我让学生们挨个上到讲台上来,从我手里那一摞写有大家名字的纸条里随意抽,然后跟抽出的名字组合成一个句子,当着大家的面大声朗读出来。于是所有的孩子们都听到了这样令人鼓舞的句子:“李德书非常聪明!”“林远特别善良!”“施展鸿十分可爱!”“翁晓羚非常勤奋!” 无一例外,所有的学生都听到了一句从未听过的大声赞美,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这一天比过节还要幸福。我说: “以后咱们的班会都这样开。”像施了魔法一般,学生们马上表现出了以前未曾表现出的优点:懒惰的变勤奋了,笨拙的变聪明了。 在下周来临之前,学生们天天都盼望着开班会,班会成了学生们最喜欢上的一堂课。由简到难,由浅入深,这样的班会坚持了。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所有的学生听到了所有的赞美,所有的学生学会了所有的褒义词,并把它们用在所有的同学身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出了应有的优点。让学生在赞美声中找回自信,找回做人的尊严。对于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在许多老师的眼中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于是,老师们在教育时往往失去信心,用粗暴、简单的方法去批评一通,效果自然不好。但老师如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问题学生上进的点点滴滴,再设计一些艺术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问题学生也就不成其问题了。学生其实只是一张白纸,你想用他造出什么样的句子,他就会按照你所造的句子提示的方向去发展,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多用些褒义词、多造一些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句子呢?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可以套用这一句名言说:“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和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教师就要多赞美学生,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班上的一个男学生,纪律散漫,不思进取,学习成绩差,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多次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曾在初中时,参加演讲比赛,得到过一等奖。我利用班会的时间,让他在班级里演讲,获得了成功。几个同学的发言热情洋溢,赞美他演讲的风度,赞美他演讲的语言,赞美他演讲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赞美他思想性强,赞美他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在老师和学生的赞美中,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从此,他改变自己,终于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困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智慧,让德育培出爱的果实 我们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高中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只有科学化的德育、艺术化的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提倡智慧德育就是要求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用智慧将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智慧德育的精髓是要求老师具备爱心、真诚和宽容;智慧德育的表现是要求老师做到灵活、机智和艺术。 记得今年推选团员名额的时候,按照学校的比例要求,我班只能推荐五名学生。我采取班委提名的方式,先提出一些候选人,可是不料一下子就有15名学生的名字上了黑板,这时被提名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自己条件不够,主动退了出来,可还多出人来。我仔细一看,其中有一名叫王睿的同学平时表现不够优秀,而此时此刻他一点也没有要退却的意思。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为何不让他进行一下自评,这样也许会让他知难而退。想到这里,我就对他说: “王睿,你说自己够优秀,能不能向老师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条件呢?”可没想到王睿毫不示弱,只见他腾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很是激动地说: “老师,我觉得我够条件,你看,我学习主动性也加强了,成绩也已经有进步了,纪律也比从前强多了。我还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我觉得我够条件。”听着他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自荐,我不由一阵欣喜:谁说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尊,没有上进的勇气呢?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所渴望的,是来自我们师长对他们些微成绩的肯定,这是对他们正在成长着的自尊的最好的爱护。想到这里,我决定因势利导,给他一个进步的机会。于是我就亲切地对他说: “王睿,你的优点都摆完了吗?怎么觉得你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没说,用不用我替你说呢?”这时全班的同学都一起把目光投向我,都不知我还要说什么,王睿坐在那里,也流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我于是就激动地说: “你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上进心,要强,不甘落后,渴望成功,就冲着这一点,今天,老师决定把这个优等的名额破格给你,一方面是肯 定你的过去,更主要的是给你指出一个努力的方向,使你更加完美,同学们,你们看怎么样?” 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王睿也沉浸在我和同学们热烈的鼓励之中。在这掌声里,我有些激动,也更为自己机智的做法感到欣慰,也很庆幸自己的机智,我再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 德育是门艺术,大凡艺术殿堂的攀登,都需要自觉的奉献;德育又是门科学,涉及科学领域的探索,必依赖智慧的涌动。理想的德育,是无痕的、是智慧的。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灵,一颗比天空更宽广的心灵,一颗懂得教育艺术的心灵。 班主任工作论文:谈新形势下大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走进大学校园进行深造。本文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利用现代管理理论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定的看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学生来源更加广泛,分层更加丰富,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实际上,学生的多样性决定了班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上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所以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层组织,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在这个微型的社会体系中,班主任充当着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班主任和教师工作的实践,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觉得有必要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以人为本,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开的。这就需要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作为班级和学生管理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切忌“心罚”和“体罚”对学生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尊重、对话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体察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感受,重视情感教育的力量,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主动、全面地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多方面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鼓励、表扬学生,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虚心采纳学生合理化的建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培养。 2消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隔阂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于班主任与大学生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生理年龄存在差异,导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如果班主任不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与学生的这种隔阂,思想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1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消除和学生之间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隔阂,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它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同时重视班级环境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以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正前方张贴着诸如“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循续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等大字,作为班级工作的总体目标。两边张贴有关班风建设的名人名言,比如“做人一定得知道自已的价值,并以此决定自已的行动”,“责任就是对自已所做的事情有一种爱”等等。教室后面的墙报栏设班风建设专栏,激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性,以求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班主任要指导班干部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文艺晚会、体育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和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使同学们的歌声和笑语变成整个班级和谐的音符。 2.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要具有“四心”,即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是班主任工作的大忌,这样很容易被孤立,四处碰壁。班级的事情,要明确主体是班上的学生,归根到底要靠学生自已去做。要充分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我解决班上所遇到的问题,班主任不能以发号施令者自居,遇事要与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一起商量。当学生与辅导员意见相左的时候,班主任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可亲可信更可学的楷模,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班主任通过班会等形式讨论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就业、创业、沟通、社交、团队精神),使学生毕业以后,很快能适应社会需要,迅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3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21世纪不仅是一个不断竞争的时代,而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时代。这就需要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了解和懂得合作能力的具备将比竞争更重要,运用更广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有的人会迷失方向,而合作取胜、共同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懂得协作,不懂得沟通,就难以在今 后的社会中立足和生存。因此,在班级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沟通。它是班级的活动和统一起来的重要手段,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多开展集体活动,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在此基础上,逐步使学生养成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 “不创新,则灭亡”这句话正日益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呼声。在全球竞争的动态环境中,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只有创新才意味着积极进取,意味着持续发展,意味着出奇制胜,意味着未来的希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创新,这种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从事创新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全为基本条件。创造性活动往往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而只有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才会把创新的潜力付诸实际行动并争取最终实现创新。心理学家认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的管理,细心体察学生的各种心理变化。同时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学生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营造创新氛围,它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创新活动不是空穴来风,它需要一个人具有丰富的知识。所以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切实采取措施保护、支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关爱生命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应关乎生命、尊重生命、指导生命。关爱生命教育,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然而,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日趋严重的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生命和他毁生命的现象。 因此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尊重、敬畏、欣赏,并能主动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为此,在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进而能够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烦恼,熟练地与他人相处,爱惜自已和他人的生命。 总之,班级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通过加强班级和学生管理工作,最终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心理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材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 班主任工作论文:心理素质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摘要] 从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青少年的责任感和教育目标出发,探讨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目标和内容。文章认为:应该把班主任工作作为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作到心育与智育并重、健身与健心共举。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就是保持人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内涵之一,身心和谐统一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人才战略的角度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新一代国民、新一代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本着对青少年、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面对亿万万纯洁稚嫩的心灵,我们不禁深思:怎样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 心理素质教育指的是从心理品质方面对人进行培养,国外有人称为精神力培养。它们含义相近,都是通过教育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使人的心理品质按照期望的模式更完美的发展。身心培养是一个长期塑造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以某种载体为依托。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学校政策的执行者,是学体育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载体,有着丰富的内容指向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在这里,本文根据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及教学中的尝试探究,构建了如下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和途径: 一、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信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会相对稳定的表现出来。通常把导致这种行为方式的认知称为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具体包括:使学生能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地做到自尊自信。诚然,积极良好的自我概念是个体获取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自尊自信是堪称宝贵的。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意识的地运用以下这一些方法与手段,可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1成功教育 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设置具体可控、个性化、操作性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通过“成功——肯定期望——自信提高——成功”这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提出自我挑战。如在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得第一,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成功欲望,使其树立自信心。 2创设情境 一是创设尝试情境。如在班主任工作中,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做示范、轮流做小组长 ,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其投入地体验一次,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例如:上学期我曾设计了“个性舞台”这样一个主题班会。学生在二胡、画画、书法、朗读等方面有专长的,让他在班队活动中充分显现,使内在的生命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他充分体现自我的价值。通过自我价值的体现,使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整个人都显得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3教师期望 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会很自然地关系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国外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正效应为教师的期望、信任与爱,将鼓起学生的勇气、自信。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充满期望的话语和信任的眼神,有时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并使其心理能有良好的发展。记得我班的梁佳婉同学刚转入我班时,胆子很小,上课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声音也非常轻。老师没有丝毫嫌弃她,多次耐心地对她说:“你其实很聪明的,大胆的说出你的观点,一定会说得很好的!”慢慢的,她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清楚了。这也就是说明教师的期望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克服自卑,树立自尊,提高自信。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它是动机系统中的核心成分。一个人离开了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有坚定的信念,也不可能克服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险阻。意志品质是一个人是否能坚持到底、彻底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 1挫折教育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为数不少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孩子包办一切,惟恐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唯孩子命令是从。这样的教育使孩子逐步变得懒惰、软弱、固执,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创立挫折情境,从小就让学生碰些“钉子”,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例如:对那些总是学习拔尖的学生,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必要时也让他们尝试一下失败和挨批评的滋味。这些都能达到挫折教育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从而形成良好 意志品质。 2运用激励手段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功亏一篑”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如果班主任能在学生学习可能退却的关键时刻,适当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就可以增强其学习信心,激发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促使其去坚持、去奋斗、去拼搏,从而使其意志得到磨练。每年的运动会上,1000米等长距离跑是学生深感畏惧的项目,许多同学都是不能坚持跑完全程。记得去年的运动会的1000米比赛中,我班的陆砚墨同学大概跑了600多米就想退缩了。我看出了他想放弃的念头,就对他高声说:“陆砚墨,你要知道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坚持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英雄。”在这关键时刻,这么一句话就激发了他跑完全程的勇气。这不但让该同学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而且是对他意志的一次磨练。 3引入竞争机制 “好强”、“好胜”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也是一种较好的举措。例如: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然后让水平相当的学生一起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培养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人们相互交往中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良好,彼此间的距离很近,会使人产生愉悦之情,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人际关系恶化,彼此间心理距离很远,会使人产生厌恶之感,甚至产生不良行为,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1学会尊重理解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保证,师生之间更需要尊重和理解。班主任在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使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人的品质。在自己班级中要求:尊重别人,对别人负责。从对别人的尊重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从和别人内的融洽相处中感受人生的自豪与幸福。牢记,人心与人心之间等量交换的定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会合作互助 多互助,少互斗,这是魏书生老师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为此,我也在班级里建立了“互助组”、“合作组”。在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把握和挖掘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时机和教学资源,如何把“身心一体化”的辩证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事关教学艺术和育人目标的重要课题。班主任工作实践应以“完美的身体和无瑕的心灵”为主题,以“心育智育交融并重”为指导思想。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特点,通过成功教育、挫折教育等途径来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把班主任工作带入一个对青少年身心全面关怀的视角和境界。 班主任工作论文:论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 一、教育学生要有较强的责任感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成功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说明了责任感与成功的联系。我在工作中,不忘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例如,利用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习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要为自己曾说过的话负责,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拥有较强的责任感,才会无怨无悔地付出,才会不断有收获。 二、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 “诚实”是一个人的美德,“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当今社会虚假太多,诚实守信显得尤为重要。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文明程度的象征,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德育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告诉学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教师要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形成诚信行为。 三、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与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班主任要把握一切教育时机,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开发内在动力;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树立自信心。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班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特长,吸引了更多同学的注意,使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这些鼓励与肯定,将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努力,不断向新的更大的成功迈进。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走路。在学生的心中时刻树立起“我能行”“我最棒”“我一定能做得更好”“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等观念,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小学生善于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好学生的榜样。比如:2012年冬季的一天,在刺骨凛冽的寒风中,我和学生一起清扫校园的积雪,分享了劳动的快乐。师生一起劳动,学生从思想上受到熏陶,受到了爱环境、讲卫生的教育。 五、教育留守儿童要自强自立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另一道风景线。上级部门与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我班的留守儿童李兆金性格很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他的家长,我常常教育他不要因为家庭的变故而自卑,要坚强起来,自信起来,我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他。我还经常打电话给他的母亲(他爸爸在他没出世前就死了),叫她多打电话回家,多回家看看,与儿子联络感情,关心他的学习及成长情况。兆金久违的笑容又出现了,发言积极了,性格开朗了,操场上又见到他与同学们一起玩耍的身影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时刻关心他们心理的变化,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长期的工作需要老师付出爱心、信心与耐心,采取好的方法引导、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 班主任工作论文: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四个重要关系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实与虚 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求班主任立足现实,努力搞好实际工作,又要求班主任着眼长远,加强学习、研究与探索。所以,班主任要做到既务实又务虚。 班主任工作的务实,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当前做起,从具体的事务做起,扎扎实实搞好班级管理。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中去,认真了解、研究学生,掌握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的导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助手。学生情绪波动,班主任要找他谈心;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学生生病住院,班主任要照前料后……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具体而细微。只有具有务实精神,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在务实的同时,班主任还要务虚。班级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要善于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树立班级管理的整体观、发展观、理论指导观。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参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务虚的更高要求在于班主任要有开阔的眼界,长远的光,广泛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大胆创新,用自身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只务虚不务实的班主任,工作难见实效;只务实不务虚的班主任,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二、管与放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的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三、严与宽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魏书生同志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堵与导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实行“全封闭管理”以避免学生受校外不良影响,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有两点不利: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少数的班主任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用“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表面上班级“平安无事”,实际上引发的问题却不少。 因此,“堵”必须与“导”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导”为前提。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做好“导”的工作,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制”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民主评议、换选班干部和处理班级事件,而不是 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多激励,少批评”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多引导,少说教”要求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多用情,少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班级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正确处理好上述几种重要关系,班级管理工作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班主任工作论文: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 【摘要】班级管理的过程是陶冶人格的过程。班主任具备了一定的专业修养,就会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终极目的。班级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校的全局工作,直接影响全校的校风校貌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专业修养;教学质量 学校的很多工作要通过班主任去布置落实。如学生守则的遵守,行为规范的贯彻执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目标、内容的实现,体卫工作的落实,甚至连学生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班主任去考虑,去安排。基于种种因素,我个人认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它决定着学校工作是否能正常有序地推行。它影响着学生智力及品格的形成。同时,班主任工作是教育教学中一项复杂、艰苦而有长期的工作,不是在短期内能够看到效益的。这是由班务管理的对象——学生的性质决定的。面对一个个生动活泼、思想丰富而又素质差异较大的学生,班主任应有四颗“心”,即爱心、耐心、细心、和关心。这样才能从个别学生到一个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管理好班级,用爱心培育新人,是我们每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农村的初级中学,由于住校生多,班主任工作尤为辛苦、繁杂、责任重大、工作难做,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当班主任。笔者认为,班主任工作虽然难做,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也一定能做好。下面就如何做好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要不断创新班级管理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了教师和书本是信息来源外,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都是学生易接触到的信息源。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复杂化。初中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抑制力薄弱,模仿力极强,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早恋、上网、交友、打群架、喝酒、吸烟、逃课等现象在农村学校开始蔓延。再加上农村孩子的家长大部分素质较低,不能给孩子们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不抱希望。在新的社会背景和 教育 要求下,班主任应时刻注意外界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还要了解学生的家长及外界环境,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加强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并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成自己的班级管理信念。 二、要在班级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 要在生活上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要善于跟学生谈心、交心。农村初中生大多数是住宿生。在学校里,生活上没有在家里方便,会给学生生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初一学生,刚离开父母,生活上要靠自理,开始很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常想家,有部分学生还产生了辍学的念头。所以在生活上给学生以关心、爱护就显得极为重要。班主任应该象父母关爱小孩一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照顾学生,要经常到学生寝室去走走,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某些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一些问题。 要对班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作为班主任,对班上的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男生,还是女生等都必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有所偏心。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学生有什么心事才会向班主任说,在行动上也会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要善于对后进生进行说服、教育工作,消除他们思想上的种种顾虑。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也是班主任能否带好一个班的关键所在。对于后进生,班主任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和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其转化。在生活上要多花些时间去接触他们、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同问题较多的学生谈心时,是特别注意不要急躁,也不要想一两次谈话就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因为谈了一两次没有谈好就失去了信心,要继续谈,直到谈通为止。只要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实意为他好,他们一般都会被感化,并最终接受班主任的帮助和教诲。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动员优等生与后进生进行交流,主动去关爱帮助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同学和班集体的关爱和温暖,自觉地融入到集体当中,主动地转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极强,他们不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意见,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做他们思想上、志趣上的朋友。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谈心时,不要总以长者和老师自居,而是把自己当作是学生的朋友,要自己先交出“心”来,做到与学生谈心时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心谈到一起。假若平时对学生漠不关心,常发脾气,谈心时又教训人,学生就不愿讲出心里话,老师讲的话学生也不会听进去。 三、要善于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现在 农村 初中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们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对教育的意义认识得比较淡薄,加之目前的 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因而认为供孩子上学不合算,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当孩子的学习出现困难时,他们束手无策,而当孩子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又打又骂,孩子们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些家长忙于挣钱,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们的行为不闻不问,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们生活纪律不严谨,比较散漫。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或写信等多种方式和家长沟通。既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对观念落后的家长应及时教育。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到共识。 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犹如一张网,但只要我们抓住了上述三个环节这个纲,就能纲举目张,轻轻松松做个优秀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论文:浅谈班主任工作 摘要:详细、真实的了解学生情况,为班主任工作打好基础,遵循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实际工作中,切实抓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落实好具体措施。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工作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诸方面习惯的养成和进步,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需要、能否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作为班主任,应比较详细和真实的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职业,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内向、外向,调皮、踏实,还是活泼、呆板,甚至学生的爱好、特长等等。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可通过家访的方式获得,对学生自身性格、爱好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获得。当然,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有的甚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仔细揣摸,才能总结出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 了解学生的目的是为日后的班主任工作做准备、打基础。对学生的关系到隐私的东西,特别是对学生自尊心有影响的情况,教师切不可任意的告诉别人。如学生身体的残疾,父母的离异,以及一些作为学生难于启齿的东西,要为学生保密。教师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为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带来许多方便。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本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出发,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普遍感觉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思想上,应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信念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还要进行是非观念的教育、见义勇为的教育等。 2.学习上,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学生认真学习,认真复习,认真严肃对待每一次测验、考试,能较为牢固的掌握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大胆的运用,学以致用。学校学习的东西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如利用所学知识办好墙报、广播,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纠正社会上使用语文错误的地方等,以便在进入社会后能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3.工作上,锻炼学生初步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建立、健全班委会、团支部,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使全班学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学习。班干部和支部委员除了管好自己以外,还要管好别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为班主任分担了工作量。 4.纪律上,加强对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除能自觉遵守学校、年级的纪律外,还主动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利益、荣誉,有一定的正义感。培养学生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见义勇为精神,为班集体,也为学校的安全、荣誉出力。 5.安全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加强管理,杜绝学生事故的发生。也应教给学生一些安全自救的方法,如火灾、地震、食物中毒、医疗急救等。 6.其他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热爱劳动、积极锻炼身体、尊老爱幼、扶残济弱、见义勇为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涌现出感人的事迹。 各班可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确定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解决。一般情况下,以下这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1.扭转学风问题: 教育学生树立理想,勇于克服困难;对活泼有余而勤奋不足的学生,要加大谈心力度,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特别是让他们去掉依赖思想,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在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尤为重要,教育学生不怕在学习上“出风头”,使得优良学风初步形成。多找学生谈心,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上的得和失,总结经验教训,订下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和任务,让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普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转变学习态度,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付诸实施。随着学风的扭转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整体上自然会有较大幅 2.狠抓学生纪律,确保学习环境的优良: 良好的纪律是搞好学习的保证。班级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外,还可以制定班级的纪律,对学生严格要求,以确保正常秩序和各种工作、活动的开展。通过班会、平时教育、学生座谈等形式,反复强调校纪班规,让学生牢记在心。班委会、团支部应主动、积极的配合班主任维持好班内的学习、生活等纪律,营造一个让教师、学生满意的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工作和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纪律约束,使学生纪律,特别是课堂纪律有明显好转。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以说服教育为主,耐心开导,特别是对多次犯同一种错误的学生,更应耐心的、不辞辛苦的进行反复教育。对于个别严重犯错误者,除按班级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外,还应加强对该同学的思想教育,使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怎样改正。这样 ,既教育了当事人,又教育了全体同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加强安全教育: 学生在校的安全问题是班级管理的重大问题。学校、班集体一方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安全工作做到常讲常抓,每一次班会必定讲到,平时也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班内学习上的安全,课余生活上的安全,寝室安全,上放学途中的安全,在家的安全等等。对于学生喝酒、打群架、下河游泳等严重违纪事件,要坚决杜绝。 4.努力尝试和施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班主任应大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尝试、开展素质教育。首先是与各学科,特别是艺体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教师紧密合作,开展好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主副科”的观念,树立大学科观念。特别是要抓住元旦、“五?一”、“五?四”、国庆、教师节、“一二?九”、学校运动会、歌咏比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班主任还可根据自己所上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结合班级工作,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 5.主动抓好后进生(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每个班集体中都存在后进生(学困生),特别是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影响下的学生有的只是到校“混时间”,厌学情绪严重。对于不同特点的后进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着重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教育;对因纪律差而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过思想教育,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逐步的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因基础差和思维不灵活的学生,让他们从基础入手,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提高;对于双差生,更是应从思想上、学习上给予最多的鼓励、教育,使其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6.搞好班级的财产管理和班费管理: 班内的财产是国家的公共财产,不容侵犯和随意破坏。在实际工作中,可将班内财产实行人头承包负责制,学生有了责任感,基本能认真爱护班财产,有损坏还能检举揭发。 班费是学生家长的血汗钱,对班费的使用,精打细算,不乱花学生一元钱。期末时向学生公布班费收支情况,让班长签字后存档。 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不容教师的任意侵犯和践踏。在班主任工作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班主任要特别善于听取学生对自己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甚至批评,因为学生是善意的。不要随意的否定一个学生,不要“一棍子打死”,不要扼杀了学生的童真和对求知世界的探求。 2.正确对待学生的“小报告”。针对学生善于表现的特点,可以让部分学生有意的注意和发现同学中的不正常现象,使教师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的状况和动态。但对于学生的“小报告”,教师要注意辨别真假,不要胡乱的根据学生的报告下结论,以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3.拟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学期初应拟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作为工作的依据。计划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学生情况、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应解决的问题和方法、分月活动安排等。对于学生情况,要摸准、摸实,这样便于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工作的指导思想,不能违背国家和教育方针,不能违背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主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但一定要符合实际,更要有针对性。分月活动安排,尽量细致些,比如每月教师的中心工作、学生的中心工作、活动安排等。 4.写好总结,积累经验。经过一学期的工作,班主任多少都有一些经验教训,这就需要总结。总结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乃至错误,在以后的工用中加以改正;总结还能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有用经验记录下来,用以指导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班主任工作是复杂、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只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去,一定能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快乐、教师生命的活泼和教育教学生活的充实度的提高。 班主任工作论文: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 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班主任工作就至关重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项工作的基础。一是了解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 二、班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三、以强化学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四、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接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三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及其途径,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 1、激发与外班学生的竞争意识: 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奖情况等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与外班的竞争意识。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2、设立定期评价制度: 以《评价手册》和“月评表”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优缺点何在,在班上居何位置,从而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 3、奖励和批评: 奖励与批评的方式各种各样,目的都是鼓励先进、指出缺点、激励所有学生争取更大的成绩。奖励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五、重视主题班会与主题队会的开展。 要注重每次活动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自己以后的言行。其主题可以根据社会影响、学生思想动向以及偶发事件拟定。比如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的班会《我和小萝卜头》,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金钱的班《金钱是什么》以及宏扬红岩精神的队会《热血热泪洒热土》等等,主题都非常优秀。 六、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 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七、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讲究策略。班主任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文秘站:]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八、做好个案总结和班主任工作总结。 做好总结是进行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需要。通过总结要认识不足,吸取经验,努力使今后的工作更加完善。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只要我们不断加深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而游刃 班主任工作论文:谈素质教育下的班主任工作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班级的具体管理者,要强化自身素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全国都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班级的具体管理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为顺利推动素质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下体会。 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首先强调教师素质。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就必须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书方面,班主任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有声有色,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就会对你产生钦佩之情,就愿意服从班主任的管理。"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育人方面,就是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班主任工作首位。学生应是先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学问。做人就要做品德高尚的人,做对社会、家庭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做有益于国家的人。而这一切离不开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具体地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等。 为人师表方面,首先要注重仪表大方,语言得体,举止文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其次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一致是班主任特别具有的美德。如果班主任嘴上说得很动听,而实际上做的是另一套,那换来的将是学生的蔑视。再次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开朗的心胸,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平衡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进行班级管理。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这种师生关系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驱使着学生去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也会由于学生的用功学习而更加勤奋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班主任更应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前提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马卡连柯说得好:"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个人。"爱默森也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班主任要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和成人处于平等地位;在学生管理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绝对不能恶语中伤,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然而,尊重学生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不能就此姑息迁就,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批评应具有情感性,以情感人。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关怀、爱护的口气,推心置腹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鼓起勇气改正错误。批评应该讲理,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服口服。 2、与学生真诚相处,真心交流 班主任要使自己不仅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应是他们的"益友"。放下作为班主任不应有的"盛气凌人"的架子,使自己走到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家庭状况,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细心观察学生,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当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 3、讲民主,不搞专制 不利用班主任的"权威"压制学生,不能扼杀他们的想法,不能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允许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畅所欲言,要多听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集思广益,民主平等更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于活跃班级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地讲,班主任可以发动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举行班级知识竞赛、演讲,学习操作微机等各项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演唱会、艺术品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操。开展田径、球类、棋类等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四、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 访问学生家庭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形式。班主任通过家访能使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协助,统一步调,共同把学生教育好。 班主任在家访前要对被家访的学生有很全面的了解,包括各科学习,纪律,性格脾气等,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学生父母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的感觉。家访时教师应力求语言朴实诚恳,介绍学生在校情况要事实求是;要先讲学生的优点,再讲缺点,即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再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还要分析学生能够克服缺点、毛病的有利因素,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家访后,要及 时对学生加以督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这是家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首先要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篇文章,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密切联系学生家庭,搞好家访工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当然,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我们的认知,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只有如此会更好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体现素质教育。 班主任工作论文: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开展班主任工作 为探索既适应社会变革,又适合当代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笔者就开展班主任工作做了几点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竞争中培养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培养学生干部入手,打破了由班主任凭主观印象任命的惯例,实行竞选制。即不分成绩的高低,只要有领导和组织能力,在竞选演讲及民主选举中获胜,都可担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园内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缺憾,满足了新时期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调动了班级整体的竞争意识。实践证明,竞选产生的学生干部,其能力都在班级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班干部对班级管理逐渐由生疏而得心应手,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由于学生干部真正成为同学的模范带头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增强,学生的努力目标更加明确,班主任也得以摆脱了“生产队长”的处境,能够潜心从事教学研究。 二、用激励手段提高素质在班级的建设中,我们倡导在知识方面要超越他人,在素质方面要超越自我。前者意在培养竞争精神,提高学习成绩;后者意在强化心理素质,使之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形成整体性的品学兼优。在此基础上,我们取得家长的积极协助,筹集了一定数额的资金,建起本班第一期家长奖励基金,用以奖励本班在校级以上的考试、竞赛优胜者及成绩突出者。因有家长参与,使竞争更趋热烈。学生们懂得,他们所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全家;他们所竞争的不仅是在成绩上超越他人,而且是在素质上超越自我。 三、在论辩中净化心灵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不成熟与成熟的临界点上。他们的自我意识、意志力、坚定性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显不足,加之生理方面的日臻成熟有时会引发心理的恐慌和情感的躁动,从而导致早恋、“追星”等现象的出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曾就10几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全班通过论辩方式明辨是非,净化心灵。以上几点做法,都是围绕素质教育进行的。 笔者认为,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在于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应以学生为主体,使之获得主动的发展。由此才能形成自发的而非人为的自律、自强、进取的班风,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发掘潜能,进而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工作论文:论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 本文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入手,着重探讨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班主任 培养 创新精神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靠三个方面的工作,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60年代至80年代强调智能的培养,80年代以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何种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如果将学校的工作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应主要由科任教师来完成,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班主任却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着,与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起骨干作用。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创造动机。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没有道德品质的人的创造发明往往会危害社会。这是有众多事例可以证明的。 其次,以培养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创造发明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一定要身体力行,做科学世界观的楷模。 再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要举一反三,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充满自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 2、从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力,推动创造者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其乐无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就得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上下工夫。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那种视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感越雷池一步的“听话学生”为好学生,反之则是“坏学生”的评价,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班主任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仅仅以学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 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的权利。 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革操行评定的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入手,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 品质。它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治力四个方面。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也应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班主任对形式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总之,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还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他能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工作论文:论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 摘 要:班主任作为班级最重要的管理者,在学生的成才路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当好班主任,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当班主任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和大家共勉,共同交流,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关键词: 班主任;班级管理;责任心;工作方法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基本条件,还有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我个人认为对班级的科学管理主要集中体现在“严”、“细”、“恒”和“做好表率”几字。 首先, “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还要求教师本身有严慈般的父爱。同时也要给学生起码的尊严。 具体的做法是: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以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来管理班级。从接班的第一天起,先制订出非常细致的班规,在班会上详细讲解、宣读,并举手通过。当第一个学生违反了班规时,就严格地按照班规处理。此后,班上的其他学生就会有一种共同的认识:班主任讲到做到,奖罚分明。这样,对于一些平时纪律比较懒散的学生起到了一种阻吓作用,平时一些不太符合班规的行为也会因此有所收敛,这对形成一个守纪律的班集体起到了典定基础的作用。班上很快就会形成守纪光荣,违纪可耻的风气。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下,学生就会像解放军部队一样有纪律观念。对被被处罚的学生过后应找他(或她)谈心,进行说理教育,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学生信服、听从、遵守。 再次,班主任工作要“细”。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就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失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尤其是新班,如果班主任摸清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学习、思想、性格和家庭等情况,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对后进生班主任首先要不厌恶、不嫌弃、不疏远他们,用真诚、热情、深挚、清醒、负责、严格的态度与他们逐个交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心去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理,使他们在爱护、信任的气氛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接受老师的劝说,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开启他们的闭锁的心灵,并把班主任的劝说、要求等转化成信念,并逐步付于行动。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培养好班干部,班主任就不会脱离学生孤军作战,热情地帮助、鼓励他们克服缺点,树立他们的威信和信心。以表扬为主,尽量少去批评他们,个别事情放心大胆让他们去做,信任他们,支持他们,逐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如出黑板报、安排值日、安排劳动等。还有作为班主任要有周全的工作计划。计划是指导行动的依据。有了计划,做起事来井井有条,不会杂乱无章。班主任工作就不会失去中心,无所适从,盲目工作。有了计划之后,班主任就可以按计划完善学生的目标管理。 另外,班主任工作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要抓一段时间,放松一段时间,贵在“恒心”。坚持日日如是,不放松任何一个时间,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就是顽石般的学生,也会终有感召转化的一天。 最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教师的纪律可以简单地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已心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已不带头做。教师的身教作用尤其重要。 总之,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班主任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有人说:“要给人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有班主任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班主任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实现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的学生就会自尊、自立、自律、自强。 班主任工作论文:分析班主任工作中的几个细节的重要性 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说,成大事者更要注重细节。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那么细节问题在班主任工作中有何重要性呢?下面笔者就班主任工作中需细话的几个问题谈点体会,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要细话班委班风工作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建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细话班队干部队伍,以促进优良的班风。 1.选拔、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的选拔、培训过程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必定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是不可取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实施所谓的“民主”,这样做一些学生往往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同样有不足。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民主后集中,即先让学生进行投票选举,再由教师权衡。最后再根据所选干部的气质、性格类型以及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工,优化班委会组合。 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为了增强班级的能聚力,我常组织学生进行帮扶活动:学习上优生带差生,纪律上互相提醒,劳动生活上互相帮助。通过活动扩大班干部在同学中的积极影响,通过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这样既能取得较好的班纪律及常规管理效果,又能使同学之间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在班级中孕育团结友爱的风气,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二、细话班主任的权威 1.在细节处做学生的楷模 教育工作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班主任是跟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工作中更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这些细节包括在不同场合下得体的穿着、合适的言行、积极的情绪、谦恭的态度,因为这一切都会影响学生,都能教育学生。为此,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我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如开会,我从不迟到早退,阅作业决不偷懒。这些细节都感染着我的学生。 2.在细节处加强同家长的沟通 班主任应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多开展家长座谈会。我就经常主动电话预约,在不影响家长工作的情况下,开展了多次家长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从细节处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反映孩子的进步;对学生的缺点,从细节处如实反映,提出要求,并提供改正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将每一次与家长的联系,都变成了老师与家长友情的交流,以及家长与孩子亲情交流的良机。 三、细话优生的成长 1.在细节上培养优生为绅士淑女 一些优生虽然成绩不错,却品行、修养有待提高,我们教师要从细节抓起,提高他们的修养,使之成为绅士淑女。下面举例说明。我给某一男生发放民生银行助学金时,我用双手将助学金递给他,而那位男生却顺手牵羊,扬长而去。我立即喊回男生轻轻地问:“你还欠什么呢?”男生似乎明白了,顿时底下头闭口不言。当时,教室内同学们鸦雀无声,男生对我的问话感到茫然。我说,“你要离开了,该对老师说什么?”男生恍然大悟,“老师,我走了,再见!”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注意这种细节。品行的培养、修养的体现,往往就在细节上。重视这些细节不仅对于他们本人的品行、修养来说有促进作用,对于整个班集体来说教育意义也更加深远。 2.从细节中培养优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我曾带过的六年级马涛同学语文成绩不错,但写字潦草,他会写的字、会用的词,常因为写字不美观、潦草,被人认为是错别字。我在这个细节上给予了关注,要求该生补上小学阶段应该完成的“写字”课,并要求我班同学每人买一本楷体字帖,坚持每天一练习。这样经过一学年的训练,他们的字迹整齐得多了,也美观得多了。这种对学生学习活动细节的关注,矫正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细话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所谓“后进生”,即平常说的差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某些方面落后了,这就需要我们做到: 1.在细节处关心后进生 一些后进生在品行上不符合常规价值规范,往往“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怎么办?班主任应用心与之交流,在细节处关心他们。如我班学生马刚,他在三年级时因学习较差、不爱说话,而经常逃学,对此我没有训斥他,而是单独将他叫到办公室,就他的所作所为分析。在那之后,他再没有过上述行为,而且努力学习,今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一所重点初中。又如,学生李娜,学习较差、自暴自弃,且常给老师起绰号,惹得老师们都生气,后来转入我班。我抓住她的性格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鼓励、劝说等,她的成绩很快赶了上来,而且今年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重点中学。总之,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上进心和使命感,在细节处多关心后进生,运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细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更好地转化后进生。 2.细话后进生的学业 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我们也应从细节处做起。 班级的座位安排是个细节。在开学初,我将后进生排在成绩比他好的同学周边,让这些同学去帮助、影响他。我还发动学生组织课外合作学习小组,使后进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帮助。 后进生的作业安排也是个细节。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不做作业。客观说,是因为他不会做。于是,我允许他“抄”作业,“抄”作业比不做作业要进步,“抄”一次,毕竟“完成”了作业,这是态度的进步,“抄”两次,有点印象,“抄”三次就有了思考;我还允许这类学生减少作业量,让他们选择最基础的作业做。这个细节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少后进生的学业成绩。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教育工作是大事,但它应从细节做起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笔者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花大力气做,把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细致严谨,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人格教育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人文关怀”的重头戏。实施人格教育,首先,以“师爱”尽心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人格目标。其次,针对新时期的特点,把人格教育与社会现实即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后,班主任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新课标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主体精神,班主任工作更是这“人文关怀”的重头戏。如何培养学生既获得丰厚的知识,又使学生明确人生目的、意义等健康个性、完善的人格?这就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作为人文教育的班主任工作,在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更在于引领学生理性地认识社会与生活。因此,班主任在整个学生生活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真正做到“敦品励学,厚德载物”。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精神,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名字人格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极精当地阐述了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对国家、民族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应如何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是首要任务。因此,用人格精神点亮学生的心灵,是班主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实施人格教育呢? 一、以“师爱”尽心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人格目标 人格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爱与理解,以往的德育偏向以政治教育、纪律教育向学生正面灌输,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消极方法,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人格教育则侧重于以爱心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必须把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放在首位,坚持启发诱导,让学生明理、觉悟和警醒,因此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在日常班团活动中,可以倡导学生从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中汲取营养与力量,这都是我们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班主任可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以点带面,深入阐述”的方法,使学生铭记于心,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目标,从而受用终身。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爱社会,关爱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追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班主任还可以让学生从古人在道德情操、明辨事理、待人接物、对待功名利禄方面,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对于节操、志向、求学、事业;对于廉洁奉公关心国家大事,孝敬父母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启发。班主任用爱心引领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精神的交流,重视熏陶感染、重视情感体验、启发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内在需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荡涤,灵魂得以升华。 二、针对新时期的特点,把人格教育与社会现实即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事物、新思维不断涌入校园,这一切必然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班主任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将人格教育与生活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社会生活是由相互联系的人构成的,一个人不可能与他人“绝缘”,因此,人格教育就要教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处、共生、共谋发展。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共生能力强,而一个人格低下的人,共生能力弱。人格素质教育应从学生的共生做起。人格是共生的基础,共生是人格的体现。 因此,班主任应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现象,利用班团活动进行演讲会、读书会、维护班级校园环境行动、讨论会等活动;从影视评论到时事点评,从献爱心到保护环境、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生活积累与体验的同时,学会畅所欲言、共同合作、开阔视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与社会的亲和力和参与意识。 三、班主任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善待自我方可为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处处为学生起到模范作用,必须在师爱之中融于“严”:严肃,严格要求。教之有法,张弛有度,真可谓一门高超的管理艺术。对于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班主任应学会”爱心期待“,运用鼓励性评价,既不捧杀也不扼杀学生的人格尊严,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潜滋暗长起来。 总之,我们本着重视人的培养,关注人的塑造这一观念出发,重视感悟熏陶,重视情感体验,通过情景设置,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美的境界之中,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格。
中国建筑史论文:关于建筑史的思辨 【摘 要】理论与历史往往是联系着的,但历史本身也应当是理论,史学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建筑的历史发展,其中的涵义、形态等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要强调历史的连续性,更要强调对历史研究的主观性。 【关键词】连续性;主观性;现代主义;流变 在进行建筑史学理论研究时,很多人习惯了对一段时期内的建筑发展史进行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一套理论体系这种方式,而在这里我却想从大师的作品及理论中重新审视那段历史。有关建筑史的思辨并不是简单地指建筑的发展史,而是将通过对已有理论的认知和其延展所得到对应的历史片断和现有的对历史的描述进行碰撞,看看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理论与历史往往是联系着的,但历史本身也应当是理论,史学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建筑的历史发展,其中的涵义、形态等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这里首先强调对史学研究的主观性,如果试图客观的描述只能是泛泛而谈,所能达到的深度便值得怀疑了。然而只要深入的分析,彻底的理清头绪,便会渗入自己的观点。与其如此,莫如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度,所以本文会有大量的大师自述和笔者的主观感受,或许最后也未能得出明确的观点与结论,但这种尝试应该是有意义的。 一、从现代主义说起 首先,着重从现代主义建筑说起,现代主义建筑的指导理论在后来被概括为是“功能决定形式”的一种一元论的理论体系。谈到现代主义大家马上会想到他是对以往历史的一种反叛。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势必要从历史中划出它的起点以验证反叛性的彻底。可是经过查资料进行分析时,便会发现这个起点好像并非始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现代主义建筑的四巨头开始活跃时,而在此之前的两个重要人物是否已经给过人们以提示,已预示后来建筑界动荡即将开始。这两个人物便是路斯和贝伦斯,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说他们就是现代建筑的发起者,他们也属于在此之前的各个流派运动一部分分子。所以说这种反叛并非是完全推倒式的,它也是一个过程,也从古典建筑中吸取了精髓。之所以称它反叛,究其原因可能是它彻底放弃了刻意的装饰以及否定了以前那种形式大于功能的这种设计思维,所以说“功能决定形式”这一说是相对于这种反叛性的特点而言,这就提示我们在研究建筑史时,不要泛泛了解,而是应从怀疑态度中进行研究,从而理清各种关系。但这些也还仅仅是个开头,而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了解当时建筑大家的主观言论进行分析,从而自己获得主观上的感受,再与现有的对历史的描述进行对照,或许就会脱离对历史理论那种流于形表的理解。 那这里研究现代主义就从路斯和贝仑斯开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现代建筑的反叛性并不是从某一阶段突然全面推倒式,而是与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的各种流派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阿道夫.路斯是一个彻底的批判主义者,他在其著作《装饰和罪恶》一书中,坦诚提出了自己反装饰并同装饰决裂的原则立场。他对建筑的形式和材料有这样的认识:“丰富多样的材料和优异的做工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弥补装饰的不足,而应该被认为在丰富感上远远超过装饰。”1910年他设计的维也纳的斯坦纳住宅是他理论认识的一种体现,这座住宅简单朴素,被不少评论家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完全的现代建筑。在这个作品之后,路斯又开始了他的“体积规划”观念的建筑,在那时路斯就已经提出了现在我们还在研究的类型学问题。路斯的这种强烈的反叛精神支撑着他大半生的激进的创作,但在晚年时,他却回复到上层资产阶级的国际圈子里,并设计了几座富有华丽装饰的别墅,这多少为他的创作生涯留下了一点遗憾。提到贝仑斯,没有人会不认为他是一个绝对重量级的人物,他不仅设计德国电器公司总部涡轮机工厂这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同时还直接影响了现代建筑的三位重要奠基人,而实质贝仑斯并不是一个激进的革新主义者,其在《什么是纪念性艺术》一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基本上是保守派的本性。他在他的很多建筑创作中保留了不少的古典主义的装饰,而他在1920年设计的埃格法本公司于法兰克福新基地时,采用了多样的“象征主义”手法令我们或多或少地想起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手法的一些特征。而1925年以后贝仑斯的创作就更接近于“装饰艺术”风格了。从路斯和贝仑斯的身上,会看到现代主义已经开始发力,但又觉察到他们对现代主义建筑革新的不彻底性。一般的历史书籍上对这些被认为是现代主义之前的历史只做简单客观的介绍,所以容易认为路斯和贝仑斯是对古典建筑进行彻底反叛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但实际他们的理论和思想有很大的不彻底性,也可能正是因为对这种追求的模糊状态甚至让他们的一些思想延伸的比现代主义建筑还要深远,这样也会提示我们对模糊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下面该着重谈谈格罗庇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这三位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了。格罗庇乌斯是一个彻底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革新者,他不仅有着激进的言论,还抨击了他的启蒙老师贝仑斯的保守思想。他在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工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把现代建筑全部特征表现出来的建筑。这个建筑体现了格罗庇乌斯本人的很多观点,同时是对当时古典主义手法被滥殇使用的一种强烈反叛。他的言论是极为激进的,“建筑,别再欺骗我们自己了,别再用欧洲式的傲慢,吹嘘说我们时代的这些倒霉的建筑物能够改变整个的世界面貌了。我们的全部作品都不过识破片而已。” “我们要最终地推倒误人子弟的学院派教育在艺术与我们所有人之间的那道墙,艺术家要重新成为建造者。”这些言论不仅是他对当时建筑界情况的一种全面否定,也是他日后主持包豪斯的第一个宣言。 “思想只要一调和折衷就会立刻死亡。”他的激进甚至有些极端,但也正是这接近于极端的激进使得他有了坚定的革新信念。后来他所做的包豪斯校舍等一系列作品甚至可以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国际式的标志物。而1938年后他移民到美国,开始了对建筑教育体系的全面改革,格罗庇乌斯的革新信念是坚定的,也是彻底的。但不管格罗庇乌斯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在晚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设计理论的局限性,即所有各种类型建筑一概保持了一种麻木,冰冷和不尽人情的状态。格罗庇乌斯所创作的大量建筑都塑造性的、规整的,但笔者主观的认为这些作品虽很好的表达了格罗庇乌斯的设计理念,但与他早期的设计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轻享有一定的相悖性,所以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仍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后现代主义的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又是不尽情理的,密斯和柯布西耶的晚期创作多少都为晚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些启示。 密斯是三位大师中理念最为理性和坚定的,他身上体现的是德国人一种超理性的严谨,这表现在他对材料和结构的研究上,玻璃方盒子曾经是他研究的重点,而巴塞罗那德国展示馆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密斯“少即是多”理论思想。一般史书上对密斯的客观介绍往往会引起很多人误解,认为密斯和格罗庇乌斯和勒柯布西耶一样,支持工业化成批生产的做法,其实不然。密斯的唯心主义和他对德国浪漫古典主义的自然亲近感很明显的是他远离新客观派的成批生产手法。他喜欢用玻璃和钢这些新材料来建造极度理性化的新结构的建筑。“对结构我们有一种哲学观念,结构是一种从上到下乃至最微小的细节全部都服从于同一概念的整体,这就是我所谓的结构。”“我们拒绝一切美学空论,一切教条和一切形式主义,建筑使用空间的词语构思的时代的意志。活着的,变化着的,新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只有今天才能产生形式,只有这样的建筑在创造。”这些言论便是体现。“少就是多”的原则不是强调极度简化,而是将构件,空间简化成最精致,最纯净的形式。然而除此之外我还必须提醒大家一点不常在意但又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虽然密斯的作品极具现代气质,但其严谨的平面格局和精到的建筑尺度与比例,多少体现出一种古典的气质。由于受贝伦斯和辛克尔的影响,密斯在创作上的至上主义的理智仍不时地体现出倾向于统治阶级的权威性,所以笔者主观认为密斯在对现代主义的理解上与另外两位大师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密斯对钢和玻璃这些新材料以及新结构形式探索给了晚期现代主义主义者和高技派以深刻的启示。 虽然格罗庇乌斯和密斯晚年都面临过矛盾阶段,但是他们始终都未动摇自己的信念。而柯布西耶却经历了由极端理性向极度浪漫的转变。一提到年轻时代的柯布,我们就禁不住会想到《走向新建筑》中的豪言壮语。“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开始,存在着一个新的精神,象洪水一般向我们冲来的工业,滚滚流向他的目标,她给我们提供了适合于这个受新精神鼓舞的新时代的工具。”“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柯布西耶早期的追求和格罗庇乌斯是一致的。萨伏伊别墅式国际式的典例之一。而马赛公寓和印度昌迪加尔会议中心则是现代主义建筑中塑性建筑的代表之作,同时也预示着柯布的绝对功能主义设计中开始出现了个人表现主义特征的转折。到了朗香教堂建成时,柯布已经很少发表什么思想言论了,这个隐喻主义式的建筑表明了柯布西耶极大的转变,所以象柯布西耶这样的人物,完全把他划归为现代主义者,我持保留意见。因为隐喻主义的手法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惯用的手法之一,另外柯布西耶的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促使他不断的改变,到后期他已经完全抛弃了国际式的那套做法,而开始个性化的创造,并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深深的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演变。所以要深入地了解一段历史,就应该怀疑先前的学者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归纳总结,因为其极有可能表现为一种断章取义的论断。所以刚学建筑史为了了解全面,自然多以客观描述方式传达知识,但是要究其深度时,就必须要有主观性了。 二、历史的一种延续性 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阶段,既有过渡式的人物路易斯康,也有叛逆性的人物如斯特林,菲利普.约翰逊。康打破了“功能决定形式”这一法则,并在古典格局中注入了新时代的精神,被称为跨越了两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而斯特林早期是“粗野主义”的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塑性建筑的追随者,而后来他做的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则是一个典型的使用多种符号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同样菲利普・约翰逊也是用美国电报与电话公司总部大楼这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宣告了自己已由现代主义者转变为了后现在主义者。这些都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一种关联。在当代我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其历经变革之后,后人也可能将其简单的归纳为一种表述方式。所以对待历史不仅需要有主观性,还要注意历史的连续性。 再来看一段对现代主义较为经典的论述。“现代主义者将建筑的意义托付给了理性的物理结构。他们‘相信建筑形式本质上就是结构形式,而不论最后怎样加工和装扮这些基本的结构形式。’他们的方法根本是抹去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一切重新开始;但同时也抹去了差异性的结构,抹去了绵延的文化背景,最终抹去了指向建筑平等交流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设计者将创造的纯粹意义纳入‘新建筑’之中。”这时再与之前通过研究得出的片段进行一下比较,通过研究得出的片断是细节性的,而已有的理论往往是对某一段历史的总体归纳,所以他抹杀了一些能说明细节问题的背景。而我们抛开这些理论对片断进行研究时,就会得到一些细节性的认识,这样反而会让你对已有的总结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避免了断章取义。同时也让你对现有的理论提出疑问,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对现有理论进行更正或补充。 三、结语 所以在研究现代主义的塑性建筑和结构主义建筑等各大类建筑时,同样要注重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对待,查其渊源所在,并进行一定的主观分析,才会得到更多的认识。另外,注重对这种理论的研究固然重要,但更有价值的可能却会是它的流变。 中国建筑史论文:建筑史和反建筑史 摘要:纵观整个人类的建筑发展史,无论是中国的建筑史还是西方的建筑史,都是一部人类继承和创造的历史。对现代建筑来说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建筑通史的编写一般是按照时间发展过程中对已建成的实体性建筑的类型予以分类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那些只存在于媒介中而没有物理性实体的未建成之建筑鲜有提及,由此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提出“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本文不评论哪种观点的对错,只讨论建筑史和反建筑史各自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论是已建成的建筑还是未建成的建筑,都是整个宏观大建筑史的组成部分,都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值得同等对待。 关键词:建筑史;反建筑史;矶崎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以中国古代建筑史和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为例探讨已建成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建筑史 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简述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从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创造 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活动要求。在奴隶社会里,大量奴隶劳动和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期在技术和艺术上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1)陕西博物馆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对古代皇宫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用水泥取代了传统古代的木质结构;处处体现现代与传统相互结合,整个博物馆既具备了传统元素又具时代气息。它的色彩构思更加突破了以往的红墙黄瓦的沉闷格局,反而以白、灰、茶三色为主调,使整个建筑庄严、典雅、宁静,具有雕塑感。 (2)传统符号应用于现代建筑――上海金茂大厦 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如上海金贸大厦。上海金贸大厦运用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传统符号。从第一节的16层开始,每节减少两层,逐步收进到第五节的8层,此后每节减去一层,如春笋般节节收分,最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密檐塔相近的外观造型。对照一下传统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观造型不难看出其檐部向上层层收分的相似之处。 3、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理念。无论是北方的传统建筑还是江南的自然林园,都有许多能体现出古人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古代如此,现在也更是如此。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保护环境等等,这充分展现了我们的现代社会开始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现代建筑更注重对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二)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1、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主要建筑思潮简述 (1)19世纪的复古运动 19世纪在欧美出现的建筑上的复古运动是19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事实上,这场运动在18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始了。 这场复古运动是有着巨大进步意义的,而且在建筑形制上有所创新。只是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兴起,一直绵延不断的复古建筑才成为现代建筑形成和发展的障碍。 (2)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敌视工业文明,认为机器生产时文化的敌人,热衷于手工艺的效果与自然材料的美。莫里斯的“红屋”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新艺术运动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反对历史式样,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室内,外形一般简洁。这种改革只局限于艺术形式与装饰手法,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新技术的结合问题,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这两场运动又被称为“新建筑运动”,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形式基础。 (3)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条件和要求的崭新建筑;强调功能主义,用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精神进行设计。这些理论用勒・柯布西埃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在实践中,也这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金属、漆成自色的混凝土和大面积玻璃窗的使用,非对称的、非装饰的立方体形式的采用等。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学说或学派,对其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也无一致的理解。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2、西方近现代建筑思潮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将继续发展、变化和充实。20世纪最后2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建筑思潮有的已销声匿迹(如粗野主义),有的虽不成气候但仍有出现(典雅主义),甚至后现代也成了强弩之末。但是相反,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卓越作品仍然不断出现,例如“纽约五人组”的“白色派”代表人物之一理查德,迈耶的作品就是突出代表。 矶崎新的反建筑史――对未建成建筑的定义 1930年以前,建筑通史是忽略未建成的建筑的,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如果抛开未建成,建筑史就难以继续了。 在漫长的建筑史中,20世纪是杂志、展览、照片及影像等媒体具有最强大影响的时代。媒体的作用可以使得未建成的建筑具有物理性实体建筑相同的历史作用。日本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因此宣称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如果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 (一)矶崎新的“反建筑史” 矶崎新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切・格瓦拉”,他超前的设计观念对日本、亚洲乃至现代世界建筑潮流都影响重大。矶崎新宣称“反建筑”正视建筑本身,认为唯有“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40多年的建筑事业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即构成了矶崎新的反建筑,他对这些反建筑的述说也组成了其宣称的反建筑史。 1、20世纪60年代――空中城市 矶崎新20世纪60年代的未建成作品是多个空中城市方案和“孵化过程”,它们具有自由连接核心筒的自生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的功能和密度,同时过去和未来的废墟景象也同时被重合出来。 2、20世纪70年代――电脑城市 在70年代矶崎新最重要的未建成项目“电脑城市”规划中,计算机辅助设施的概念扩展到整个城市的范围,设计了一个蕴含着既存的各种机构的解体和再整合过程的城市模型。在这里,计算机网络被全面渗透到城市的各种活动中,这个城市被可以调节气候的穹顶所覆盖,被包容在其中的各种设施都具有可变的内部结构。 矶崎新的这个“电脑城市”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对现有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在编和分解,预见未来城市即是分散型的如便利店般包罗万象,又共存着中央集权式计算机的表象。 3、20世纪80年代――虚体城市 80年代矶崎新的代表作是“东京都新都厅舍”。矶崎新的这个设计方案充斥着柏拉图式立方体或可以解释成“风水”的几何体,并“明知故犯”地拒绝采用超高层,提出一个错综体结构的办公楼和一个体现民主的内庭广场。在此,矶崎新所关心的不是建造什么或今后的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关心在建造建筑物的时候如何去更改限制建筑设计的任务书,认为不修改任务书就无法建造建筑。 4、20世纪90年代―蜃楼城市。 矶崎新在这个10年的重要未建成作品是在中国的“深圳证券交易广场”和“海市”。“深圳证券交易广场”和“海市”以被压缩了的亚洲时空为舞台,前者是反映当今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的异想;后者探索者信息资本时代网络型都市模式的多种可能性。 (二)媒体时代的反建筑史 媒体时代使得空间和时间概念近乎消逝,而仅存“间”,如在网络中,因网络具有同时性,所以时间为零,而空间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矶崎新的未建成是对20实际媒体世界的这种现象的回应,这种回应过程超前而注定成为未建成。矶崎新的未建成建筑编织了一幅20世纪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反建筑史。这种汲取了未建成的建筑史与以往的建筑通史完全是不同的风格。 (三)矶崎新的反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现存建筑将不复存在。那时,建筑史学家将怎样回顾现在?除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外,媒体储存的信息将成为依据,当作为原型的实体消失时,建成与未建成之间的差距亦随之缩小。将来的人们,有可能在矶崎新的未建成作品中,发现未来建筑的前兆。 结论 现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断恶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把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整个建筑发展史,不论流派,不论国别,不论古今,均可对现代建筑发展从思想到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未建成建筑则是对传统建筑通史的有益补充和修正,两者共同构成了一部人类建筑发展的宏观历史,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建筑意义。在今后的研究中,建筑史和反建筑史应该被放在同等的地位上。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的建筑史必须由 中国人自己来撰写!” 核心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婉言谢绝费正清和其他美国朋友的力劝、邀请,没有赴美讲学、访问和治病。他在回信中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在祖国的土地上,更是坚持在专注的岗位上。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建筑和文化,梁思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终于诞生了“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建筑史》。 期间,梁思成被打成“头号反动学术权威”,面对着造反派咄咄逼人的气势,他写下了这样一份“检讨”― ……从1928年到“七七事变”前夕这一段时间,正是我国进入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时期,对外要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要肃清买办阶级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这个时期红军完成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却一心想着要赶在日本学术界前面,写出自己的建筑史。我想赶快把这些古建筑测绘下来,以防万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从东北踏入华北内地,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的命运就难以预料了。我很惭愧,在我们民族的解放运动中,我没有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群众批判我在抗战期间龟缩在后方,抱着几座封建迷信的庙、塔、墓、窟为“奇货”,苟且偷生,干着“把中国引向黑暗”的罪恶勾当。我承认,我没有想到投笔从戎,这使我感到很愧疚! 多么虔诚的学者,多么朴实的心地啊!―梁思成的“惭愧”,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有贡献自己的力量”;梁思成的“愧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想到投笔从戎”。 那是1942年,美国的著名学者费正清由华盛顿来到中国,出任驻华大使馆新闻处长。他见到了梁思成夫妇,在他的眼前竟然是这样一副情景―“他们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却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使脊椎受伤。然而,不论是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在此之前,美国的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都曾来信邀请梁思成前去访问和讲学;在此之后,费正清和不少美国的朋友也都力劝梁思成夫妇前去工作和治疗。―他回信了,但他在信中却这样写道: 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就是在“检讨书”中一再为“没有想到投笔从戎”而深感“愧疚”的梁思成!他是文人,他不会打仗;但他在另一个岗位上,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建筑和文化,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 梁思成发誓:“中国的建筑史将一定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 1924年梁思成考取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成为著名的建筑大师克雷教授的学生。192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并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同年9月,为了继续深造,他又前往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此时的国内,对于建筑学竟然一无所知,不仅愚昧地将其视为“匠作之事”,而且面对着北宋时期流传下来的珍贵著作《营造法式》,更是无人能够读懂;此时的国外,这一学科却被频频热衷,不少日本学者开始觊觎中国,并将研究的方向转向了中国的古代建筑。梁思成着急了―他发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何独独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他发誓:“中国的建筑史将一定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为此他决定提前回国:“美国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资料,我必须回到国内去搜集,两年后交出博士论文!”就这样,梁思成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了民不聊生的中国,加入了鲜为人知的“中国营造学社”。 该社的创始人名叫朱启钤,既不懂得中国的建筑历史,也不懂得外国的建筑学说,只是一个曾经在北洋政府中担任过高级职务的官员,奉命负责修缮过北京的皇宫及其周围的古建筑。但是自从他见到了那部“天书”般的《营造法式》之后,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当即拍板,以“营造”二字来命名自己所创立的学社―上世纪30年代初国内所出现的第一家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团体。 就冲着这一点,梁思成去了。他被任命为法式部的主任,具体的任务是从实物调查入手,对北京地区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图、分析和鉴定。从1931年的9月到1932年的3月,是梁思成为撰写中国建筑史而进行准备的阶段―第一,他以古建筑为实物,拜老木匠为老师,逐步弄懂了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两部建筑古籍中的各种术语;第二,他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整理成教科书式的《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算例》二书,以方便更多的爱好者与专业技术人员。后来,梁思成曾这样解释这一“基础工程”的重要性:“研究中还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传统营造技术上的法则。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 1932年的春天,梁思成对北京地区清代宫室的调查告一段落,他向朱启钤建议:走出京城,于全国范围内广泛寻找不同朝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速做的。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多多采访实例,一方面可以作学术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会保护。”于是,从1932年的4月到1937年的7月,整整五年的时间,梁思成远离都市,远离喧嚣,他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荒郊野外,一处处地寻找,一处处地调查,将自己的青春与健康全部献给了古老的建筑艺术与文化― 1932年4月,考察河北蓟县之辽代木构建筑独乐寺。 1932年6月,考察河北宝坻县之辽代建筑广济寺三大士殿。 1933年3月,考察河北正定县之隆兴寺及其他宋辽时期的古建筑。 1933年9月,前赴山西,调查大同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及云冈石窟。同月,前往应县,测绘兴建于1056年的木塔,并调查浑源县的悬空寺。 1933年11月,赴河北赵县,考察建筑于隋朝大业年间的石桥安济桥。 1934年8月,同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一起,二赴山西,于晋中地区调查与勘测了13个县的古代建筑。 1934年10月,应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赴杭州商议六和塔的修缮计划,并借此前往宣平等六县调查,发现江南地区同样有保存完好的元代木构建筑。 1935年2月,赴山东曲阜,勘察孔庙建筑,并作修葺计划。 1935年9月,亲赴河南,考察安阳地区的古建筑,其天宁寺雷音殿修建于辽金时期。 1935年9月,南下江苏,考察苏州的古代建筑及园林。 1936年5月,二赴河南,考察龙门石窟及开封的宋代建筑。 1936年6月,再赴山东,考察历城、泰安等11县的古建筑,其神通寺四门塔修建于隋大业七年。 1936年10月,三赴山西,亲自测绘前一次所发现的古代建筑。 1936年11月,前赴陕西,考察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古建筑。 1937年6月,二赴陕西,应邀为西安小雁塔制定维修计划,为碑林工程做设计方案。 1937年6月,第四次赴山西,测绘宋代建筑雨花宫,并于五台山中意外发现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 …… 据统计,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内,梁思成和他的同事们所到的县市达137个,其中考察殿堂1823座,测绘建筑206组,完成图稿1898张……尤为珍贵的是,其中的许多建筑,如佛光寺、独乐寺、应县塔、大同华严寺、正定隆兴寺等等,均是首次被认识、被鉴定,它们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也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了学术界和艺术界中。梁思成无愧为国内第一个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他以自己的实践开辟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 然而,这五年间的野外考察,其艰辛与困难也非一般人―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知识分子所能想象与忍受的。 比如说,测绘工作中的危险―他的学生这样回忆道:“应县木塔高60多米,我们站在塔的最高一层已经感到呼呼的大风,我们上到塔顶时,更感到会给大风刮下去。但塔刹还有十几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攀援的东西,真是令人望而生畏。梁先生凭着他当年在清华作学生时练就的臂力,硬是握着凛冽刺骨的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去。当时的古建筑都是年久失修,有时表面上看去很好的木板,一脚踏下去却是糟朽的。这座900多年前的古塔,谁知道那些铁索是否已锈蚀、断裂。我们在下面望着,不禁两腿瑟瑟发抖。” 再比如说,考察工作中的艰苦―他的助手这样回忆道:“佛光寺的‘阁楼’里住着好几千只蝙蝠,它们聚集在脊檩上边,就像厚厚的一层鱼子酱,使我们无法找到可能写着的日期。除此之外,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吃蝙蝠血的臭虫。我们站着的顶棚上部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尘土,可能是几百年来积存的,不时还有蝙蝠的小尸体横陈其间。我们戴着厚厚的口罩,在完全的黑暗和难耐的秽气中好几个小时地测量、画图和用闪光灯照相。当我们终于从屋檐下钻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发现在背包里爬满了千百只臭虫。” 又比如说,野外生活中的困难―梁思成本人回忆道:“我们简直就在泥泞里开汽车,有许多地方泥浆一直浸没车的踏脚板,又有些地方车身竟斜到与地面成45度角。路既高低不平,速度直同蜗牛一样。”这里说的是交通上的不便。“我们回到旅店,铺上自备的床单,但不一会儿就落上一层砂土,掸去不久又落一层,如是者三四次。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成千上万的跳蚤。”这里说的是居住上的尴尬。 然而,五年来的野外调查,留给梁思成的却只有快乐和欣慰。他将自己融入了这些古代的建筑之中,融入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之中。无怪乎新中国建立后,针对着北京的旧城改造,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但当年他则是这样说的: 中国的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日本侵华战争击碎了梁思成的美好设想与宏伟计划。但是,没能阻止梁思成的坚持与劳作,哪怕付出最大的牺牲 然而偏偏就在这时,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了!―血淋淋的战火彻底击碎了梁思成美好的设想与宏伟的计划,他不得不中止了野外的考察与测绘工作。 其实,梁思成之所以马不停蹄与分秒必争,也正是为了同这场迟早要爆发的战争展开竞赛―他明白,一旦开了火,这些历史的瑰宝将会永远地葬身于炮火之中。早自1933年起,华北局势就呈现出了严重的动荡与不安:3月,日军攻占热河、承德及长城各口;4月,进攻秦皇岛;5月,占密云,抵香河;8月,占领多伦……这一年的夏天,梁思成正在河北省正定县考察与测绘宋代建筑隆兴寺,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回到寺里,得到滦东紧急的新闻,……原定两星期工作的日程,赶紧缩短,同时等候更坏的消息,预备随时回平。”“这几天之中,一面拼命赶着测量,一面心里惦记着滦东危局,揣想北平被残暴的邻军炸成焦土。结果是详细之中仍多遗漏,不竟感叹‘东亚和平之保护者’的厚赐。” 不幸的是,战争最终还是赶在了他的前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当天,梁思成一行正在山西代县,正在为他们终于发现了唐代的建筑佛光寺而欢呼雀跃。由于交通的闭塞,他们直到12日―亦即骑着骡子来到县城之后,才从报纸上得知。林徽因立即给8岁的女儿写信:“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是的,“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这不仅是林徽因的态度,也是梁思成的立场。 北平城里,宋哲元的部队将战壕一直挖到了梁思成的寓所前,颇有一番拼死守城的决心与架式。梁思成见状亦摩拳擦掌,发誓“与城共存亡”。他将周培源、钱端升、叶公超等教授及其家人一起请到自己的宅院内居住,并储存下大量的罐头,以备长期坚守。不曾想,没过几天中国军队竟悄然撤走,古都北平陷入敌手。 儿子梁从诫回忆说:“战争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当时也许想得不很具体,但对于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是有所准备的。”―是的,“中国营造学社”毕竟属于民办机构,面对着岌岌可危的时局,国民政府的态度只能是“弃之不顾”了。 为此,梁思成所做出的第一个牺牲,便是北平的“家”。―这个位于东城根北总布胡同3号的家,被圈内人士称之为“太太的客厅”的家,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有名的“文艺沙龙”。女儿梁再冰描述道:“这是一个租来的两进小四合院,两个院子之间有廊子,正中有一个‘垂花门’,院中有高大的马缨花和散发着幽香的丁香树。父亲和母亲都非常喜欢这个房子。他们有很多好朋友,每到周末,许多伯伯和阿姨们来我家聚会,这些伯伯们大都是清华和北大的教授们,曾留学欧美,回国后分别成为自己学科的带头人,各自在不同的学术领域中做着开拓和奠基性的工作。”然而,为了不做亡国奴,1937年的9月5日,梁思成忍痛抛弃了它,抛弃了小院中的一切,还有那部名贵的雪佛莱轿车,带领全家踏上了逃亡的路程。 这次的跋涉前后长达三月余。第一站是天津,其目的是为了将营造学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包括许多珍贵的照片和重要的资料,寄存在一家英国银行的保险柜里,以防丢失,更防落入日本人手中。第二站是长沙,其目的是为了同陆续来到这里的西南联大的朋友们会合,并作短期的休整。第三站是昆明,也是此行的终点站。梁再冰回忆道:“父亲和母亲是北方来的这批知识分子中首先去昆明的,同路没有熟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带着一家老小这样走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的确,这段原本只需要十天的路程,竟足足走了将近六个星期。一是因为山路崎岖难行,二是因为汽车屡屡抛锚―当年即有人编出这样的顺口溜:“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为此一个个的乘客或是呕吐不止,如同害了一场大病;或是被抛在了荒山野岭,忍受着饥饿与寒冷的袭击……林徽因曾这样描述她们一家所乘坐的那部汽车:“这是一辆没有窗户,没有点火器,‘什么也没有’的家伙,喘着气,颤抖着前进,连爬过一段平路都很困难,何况是险峻的高山。”……但是在梁再冰幼小的心中,却深深地为父母的表现感到骄傲―“在这次旅途中,印象最深的是爹爹和妈妈在这种紧张困难的旅行中应付自如,十分‘专业’。譬如打行李,两人合作,动作敏捷熟练,很快地就能把一大包被褥枕头打成一个结实的铺盖卷、用油布包着的;到小饭馆吃饭时准备好一小铁盒酒精棉,将碗筷消毒后再吃。这显然是过去他们到农村考察古建筑时‘练’出来的本事。” 梁思成所准备做出的第二个牺牲,便是他与妻子的“健康”。―林徽因早年患过肺结核,而肺结核不宜劳累,不宜颠簸,这些梁思成都是知道的。果然,当汽车行至湘黔交界处的晃县时,她发起了高烧,连续数日不退。当年只有5岁的梁从诫回忆说:“我至今仍依稀记得,那一晚,在风雪交加中,父亲怎样抱着我们,搀着高烧40度的母亲,在那只有一条满是泥泞的街道的小县城里,到处寻找客店。最后幸亏遇上一批也是过路的空军航校学员,才匀了一个房间让母亲躺下。”至于梁思成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病号?年轻时的那场车祸,不仅使他的左腿骨折,而且使他的脊椎严重受伤。离开北平前,医生诊断他为脊椎间软组织硬化症,并为之设计了一件铁马甲,穿在衬衣里以支撑背脊骨。但这时的他,却成为了全家的顶梁柱―上有年迈的岳母,下有年幼的子女,中间还有生病的妻子―为此他只能咬紧牙关,挑起这副足以将他压垮的重担。果然,刚到昆明他就倒下了,约有一年的时间,因病情的恶化不能在床上平卧,只能半躺在一张帆布软椅上。 这样的“牺牲”,对于梁思成来说同样是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数十年后他说过这样的话:“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她并不是支持我,我认为这也是她的选择。……后来有朋友责备我,说我的选择使得徽因过早去世了。我无言以答。但我们都没有后悔,那个时候我们急急忙忙地向前走,很少回顾。今天我仍然没有后悔。” 梁思成率领全家所准备做出的第三个牺牲,便是宝贵的“生命”了。―数千公里的路程,不仅有山川的险阻,更有敌机的轰炸,每个人的生命随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那是1937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正在长沙休整的梁思成一家,终于遭到了比死亡还要可怕的威胁。梁再冰回忆道:“由于事先没有警报,父亲以为是中国自己的飞机,用手遮额跑到阳台上去看,直到炸弹在他眼前落地起火,才跑入房中抱起了我,母亲抱起了弟弟,并搀扶着外婆下楼。这时门窗已震垮,到处是玻璃碎片。我们走到楼梯拐角处,第二批炸弹落下,墙上砖头向外飞出,抱着弟弟的妈妈被震下几个梯级,落到天井中。等我们跑到大街上时,日机再次俯冲,炸弹第三次呼啸而下,父亲这时估计我们一家人可能‘在劫难逃’了,但这炸弹竟没有爆炸。” 如此的惊吓,是很难不让神经受到刺激的。后来重病在床的林徽因便连连出现这样的幻觉:敌机始终在头上盘旋,“那种威胁的轰鸣声和致命的目的性,使我起鸡皮疙瘩,使我感到恶心”。梁思成没有留下心灵的记录,但是在梁再冰的脑海里,却有着这样的一幕久久不能忘怀―“在长沙,三叔和许多伯伯们都常到我家来讨论战局和国内外形势,晚间大家快要分手时,就同声高唱救亡歌曲。‘歌咏队’中男女老少都有,父亲总是‘乐队指挥’。我们总是从‘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唱起,一直唱到‘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那高昂的歌声和那位‘指挥’一丝不苟打拍子的样子,至今仍是一簇燃烧在我心中的火焰。” 中国抗战胜利的前一年,梁思成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诞生了!他终于可以告慰自己的祖国,可以告慰那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命与情感中的古代建筑了 梁思成的一家,直至1938年的1月才总算是平安抵达了昆明。然而与后来的七年半的艰苦生活相比,这四个月的颠簸只能算是一个开头,一个小小的“序幕”。―逃难不是目的,逃难只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然而,现实的一切却让梁思成痛苦不堪:战争除了让你必须做出“已有准备”的牺牲外,它更让你必须做出“没有准备”的牺牲―这便是一个人的“事业”!一个立志要为自己民族的建筑史做出贡献的学者的“事业”! 那是刚到昆明不久,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邀请梁思成为他们的学校设计新的校舍。梁思成兴高采烈地动手了,一稿,二稿,三稿,四稿……不曾想稿稿都被推翻了!不为别的:经费短缺!于是乎高楼变成平房,砖墙变成土墙……当他把最后一稿的图纸拿出来时,校方再次尴尬地通知他:建筑物的屋顶,除图书馆用青瓦、部分办公室用铁皮外,一律以茅草覆盖;木料和砖头的用量再削减一半,土坯墙改为黏土打垒。梁思成火了:“茅草房谁不会盖?何必要我来设计!”梅贻琦抱歉地拉住他的手:“等抗战胜利后,我一定请你来建筑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梁思成的眼泪流了下来。 堂堂的建筑大师没有了用武之地,梁思成只得在昆明郊外的龙头村为自己“设计”了三间住宅。那年费正清看过之后赞不绝口:“内部是轻质的木结构和粉白的石灰墙,房后则是桉树丛中的漂亮小花园。”梁思成则苦笑不已:不曾想这三间干打垒的平房,竟是他为自己设计的第一幢“寓所”,也是他于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作品”! 不久,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也都陆续来到昆明。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梁思成上下奔波,往返努力,终于将中国营造学社恢复了起来,将停顿了一年的工作也恢复了起来。―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的那项尚未完成的古建普查工作:当年大家曾寻访过华北和华东地区,如今何不利用这一机会将西南地区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小分队很快便成立起来了。从1939年的9月到1940年的2月,他们的足迹遍及了川康地区的36个县,对于带有地方特点的古建、汉阙、崖墓及摩崖石刻等等,一一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测绘,弥补了原有资料中的不足。 西南地区不同于北方平原,一是山峦重叠,森林茂密,不仅道路崎岖难行,而且动辄迷失方向,成为了巨大的威胁;二是蚊虫猖獗,疟疾横行,不管到哪里都得背着帐子,带着奎宁;至于跳蚤,更是多得惊人―每到宿营地,第一件事就是端来一大盆水,然后站在其中,用力抖动衣裤,不一会儿水面上便漂起一层跳蚤的尸体…… 然而,就连这样的工作也没能继续进行下去,就连这样的艰苦也没能继续尝受下去。―那是调查工作刚刚取得了一点成绩,同仁们也正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突然决定迁往四川省南溪县一个名叫李庄的镇子中;原因无他,昆明的空袭太频繁,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中国营造学社本与史语所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由于特殊的原因,两个单位竟被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炮火,敌人的炮火,几乎摧毁了昆明所有高校的图书资料;唯有史语所,由于先期已安然疏散出了13万册的善本书籍,因此他们大大地为西南联大和其他的学术机构缓解了燃眉之急。梁思成及其营造学社也同样如此,他们不仅一直借用史语所的图书资料,而且更长期地借用史语所的技术工具。因此史语所的搬迁,将严重地影响到了营造学社的工作,为了手中未竟的事业,他们只能继续“捆绑”下去。 那是1940年的冬天,中央研究院及其史语所终于“开拔”了,向着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李庄”迁移了。它的具体位置是在宜宾下游22公里处的长江南岸,下距南溪县城24公里,上扼金沙江、岷江等河口。战国时期此处为人的聚居地,秦孝文王时归属于秦国的蜀郡。人们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迁徙的队伍在路上足足走了两个星期:先是坐卡车,后是乘轮船,最后则不得不登上狭小的用桨划行的木舟…… 如今这座江边的小镇,由于当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以及同济大学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单位的纷纷迁入,已经成为著名的历史遗址;而梁思成的“故居”与营造学社的旧址也修葺一新,变成供人们参观与学习的纪念馆。然而,当年的情景却远远没有今天这么闪亮:潮湿的空气,氤氲的雾霭,不仅牢牢地笼罩在人们的头上,充满郁闷与窒息,而且更噩梦般地缠绕住中国营造学社的手脚,使其举步维艰―先是经费屡屡得不到落实,一向清高的梁思成不得不四处化缘,八方乞讨,最终竟连工资也发不出了;继而则是从天津传来噩耗,由于大水,寄存在麦加利银行地下保险柜中的资料与图片全部被淹,数年来的心血付之东流;最后则是学社中的两名骨干人员辞职他就,这不啻于断了梁思成的左膀右臂。 那天梁思成失声痛哭了―经济上的拮据,他咬着牙忍受下来了;但是资料的被毁和人员的离去,则意味着他的事业面临着灭顶之灾!……很快,梁思成的一家也陷入了绝境:林徽因已是卧床不起,结核菌开始由肺部转移到了肾脏;梁思成同样是宿疾加剧,脊椎的病变使得他的头“重”得无法抬起,骨瘦如柴的身体只剩下了九十几斤。他在给费慰梅的信中这样写道:“……是很难向你描述也是你很难想象的:在菜油灯下,做着孩子们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其实,远在美国的费慰梅早已从他使用的信纸上发现了问题―“大大小小和形形色色的信纸,多半是薄薄的、发黄发脆的,可能是从街上带回来的包过肉或菜的。……每一小块空间都使用了,天头地脚和分段都不留空,而最后一页常常只有半页或三分之一页,其余的裁下来做别的用了。”但是费慰梅还有许多不知:他们家中值钱的东西几乎全都送进了当铺,儿子脚上穿的是用稻草编的鞋子,全家口中“吃”的是梁思成用钢笔和手表换来的食物…… 为了抗战,梁思成牺牲了北京的家,牺牲了自己和妻子的健康,牺牲了孩子们的成长;但是唯有一点他不能牺牲―这就是事业,一名建筑学家终生追求的事业!那是1942年的春天,10岁的梁从诫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寒峭的春天―“就在这几间四面透风的农舍里,父亲同几位共患难的同事,请来当地的木匠,做了几张半原始的白木绘画桌,摊开了他们的资料,决心着手全面系统地总结整理他们战前的调查成果,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同时,为了实现他和母亲多年的宿愿,又决定用英文撰写并绘制一部《图像中国建筑史》,以便向西方世界科学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奥秘和成就。他和母亲一面讨论,一面用一台古老的、劈啪震响的打字机打出草稿;又和他亲密的助手莫宗江一道,绘制了大量英汉对照注释的精美插图。当时,父亲的颈椎灰质化病常常折磨得他抬不起头来,他就在画板上放一个小花瓶撑住下巴,以便继续工作。而母亲只要稍微好过一点就半坐在床上,翻阅《二十四史》和各种资料典籍,为书稿作种种补充、修改,润色文字。” ……又有谁能想到,这部让梁思成整整期盼了十七个年头的《中国建筑史》,这部从1927年起就不断地为它做着各种准备―搜集文献资料、进行实物勘测、研究《营造法式》、探寻演变规律―的《中国建筑史》,竟然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诞生了!竟然是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中诞生了! 那是1944年,距离抗日战争胜利还有一年,梁思成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中国的建筑史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他终于可以告慰自己的祖国了,可以告慰那些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生命与情感的古代建筑了!这部权威性的著作问世以后,立即得到了来自海外的专家学者们的一致称颂。或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作出了最宝贵的贡献”;或曰“不仅是对中国的叙述,而且可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性文献。” 那天费正清悄悄地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亲眼目睹了这部著作的诞生过程。他感慨地说道:“我深深被我这两位朋友的坚毅精神所感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继续作学问。倘若是美国人,我相信他们早已丢开书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却能完全安于过这种农民的原始生活,坚持从事他们的工作。”―是啊,作为一名杰出的汉学家,他能够讲述中国的历史,他能够讲述中国的文化,但他却讲述不出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何能够如此的含辛茹苦,如此的奋不顾身。 ―这就是梁思成,曾经在检讨中愧疚自己“没有想到投笔从戎”的梁思成,曾经说过“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的梁思成!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他38岁,他立下的誓言就是:“中国的建筑史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撰写!” (编辑:刘顺发) 中国建筑史论文:浅谈中国建筑史 摘要:文章主要是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谈谈中国的建筑史,既横向地同西方建筑史作比较,突显中国建筑史在世界建筑史中的独特性,再纵向地剖析中国建筑史一路走来的历史演变及其过程中演变出来的辉煌;并结合自身对中国历史的一些浅薄的见识,从而借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史;故宫;中国风。 中华文化悠悠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文化、政治、思想和艺术上的深刻影响,更是深根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的辉煌成就。中国传统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变程序却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未因受外来影响以致激起复杂变化者。即在世界东西方各大建筑派系中,相比较起来,亦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直贯系统。 纵观世界建筑中的各大流派,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演变,或多或少都会掺杂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在其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经常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或是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放眼中国建筑历史的长河,其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传分布及其广阔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多重要的中国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的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则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致极高的程度。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产生这种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非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叠出变化;更是曾经多次强盛的外族或是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可中国在建筑方面的纯粹却能如此泰然,却是令人叹为惊奇! 尽管中国建筑已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这即是中国风体现在建筑上的一大特征,且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内敛谦逊的特有品质。就结构上而言,中国独有的“架构制”与别种的制度(如高矗式之“砌拱制”,或西欧最最普通之古典派“垒石”建筑)之最大分别:(一)在支重部分之完全依赖立柱,使墙的部分不负结构上重责,只同门窗隔屏等,尽相似的义务――间隔房间,分划内外而已。(二)立柱始终保守木质不似古希腊之迅速代之以垒石柱,且增加负重墙致脱离“架构”而成“垒石”制。 这种构制的特征,影响至其外表式样的,有以下最明显的几点:(一)高度无形的受限制,绝不出木材可能的范围。(二)即极庄严的建筑,也是呈现绝对玲珑的外表。结构上既绝不需要坚厚的负重墙,除非故意为表现雄伟的时候,酌量增用外,任何大建均不需墙壁堵塞部分。(三)门窗部分可以不受限制,柱与柱之间可以完全安装透光线的细木作――门屏窗扉之类。实际方面,即在玻璃未发明之前,室内已有极充分的光线。北方因气候关系,墙体多于窗,南方则反是,可伸缩自如。 说到中国建筑的特征,绝避免不了的是中国建筑中所独有的一门“学问”――风水。风水之于中华文化,无愧于最大特色之一,也是独于世界上其他文化,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特色,中国建筑尤与风水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灵魂,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风水学依然在中国建筑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相对落后的农村盛行,在大城市里也屡屡备受关注;几乎每个房地产商的产业都与风水息息相关,无处不体现着风水对建筑的重要影响,这一切也足以有力证明了风水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建筑上的中国风的另一大方面更体现在其屋顶部分;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斗拱”部分。斗拱作为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使支出的房檐的重量渐次集中下来直到柱的上面,使得屋顶上的重量集中承载在柱子上,使得建筑稳固的同时;精益求精的古代工匠们更是在其结构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赋予了它新的“使命”――装饰作用。至宋以来,斗拱便变化得越趋复杂,较以前简单的结构更赋予了外观装饰的作用,雕龙画凤、色彩斑斓的斗拱相应出现在了皇宫贵族的宫殿上,将宫殿的房檐装饰的美轮美奂,使得简洁大气的中国建筑更增添了几分鲜艳的色彩,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屋顶作为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自古以来,不殚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其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且因解决雨水与日光的切要问题,在屋顶的基础上更扩张出了屋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却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导致阻碍阳光,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的问题也因之发生。智慧的中华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了飞檐,且用双层瓦檐,使檐稍翻上去,微成曲线,便巧妙的解决了问题。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大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着极其自然而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他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 谈及中国建筑史,不得不提及的便是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成就的故宫,作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宅邸”,自它开始修建开始,便注定了它将成为中国建筑史上最璀璨的明珠。 作为故宫最主体的建筑,是巍然崛起的三座金碧辉煌的大宫殿,它们是整个故宫的重心,同时也是故宫建筑群的核心。作为序幕的布局,在三大殿前面还有两段铺垫。第一段,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第二段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小广场,更是一个美丽的前奏。这里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汉白玉桥,在黄瓦红墙的气氛中,北望太和门的雄劲,这个环境适当地给三殿做了心理准备。 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全个殿内外立着八十四根大柱。殿顶是重檐的“庑殿式”,瓦顶,全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光泽灿烂,同蓝色天空相辉映。底下彩画的横额和斗拱,朱漆柱,金锁窗,同白石阶基也作了强烈的对比。这个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已有三百五十五岁,然而它的结构却依然整严完好如初。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枋藻井上的彩画虽然有所剥落,却依然可以从上面看出岁月流过曾经留下的美丽,愈显的其华美动人。 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当中的“柱廊”竟蜕变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屋顶是单檐“攒尖顶”,上端用渗金圆顶为结束。此殿是清初顺治三年的原物,比太和殿再早五十余年。 保和殿立于工字型殿基的北端,东西阔九间,每间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顶”殿顶,它是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未经破坏或重修的。至今上面柱上还留有“建极殿”的标识。它是三殿中年寿最长的。已经有三百三十七年的历史了。 三大殿中的两殿。一前一后,中间夹着略为低小的单位所造成的格局,是中国传统建筑美的特点。欲领略故宫的金碧辉煌与雄伟壮观,单单依据文字去想象和再现它的雄姿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亲身去感受,用双手去抚摸,才能真切的感受中国建筑史上的史诗巨作所带来的感动与震撼! 上述的微薄见解甚是不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历史中的一粟,且希望能在此与读者们分享我个人对中国建筑历史的一些自我的了解与理解。 中国建筑史论文:术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摘 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艺术设计专业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中外建筑史这门课为例,从之前的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到了56学时,教学对象也从原先的小班上课转变为合班上大课。因此,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形成更加有效合理的教学模式,成为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 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 中外建筑史课程是专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的、基础性的科目。笔者深深感受到这门课的特殊性以及它对建筑学之外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希望尽量不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觉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并且,对这门课的特殊性也作了一些探讨,使其更合理,更有针对性。 一 课时量、课程性质和授课内容的特殊性 1.课程设置 中外建筑史课程从最早开课时的64学时转变为了现在的56学时,授课教材主要为潘谷西的《中国建筑史》和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学生可选择自行查阅《中国建筑史》图说和《外国建筑史》图说。同时,课程由最初的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 2.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时量少和授课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同建筑学专业的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相比较而言,中外建筑史课要在相同或者更少的学时中完成对这两本书的讲授。本质上,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为了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课程变为了选修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使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降低了对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间接影响授课效果。 3.教学尝试和探讨 教学内容采取拓宽知识面,降低内容深度,使学生对中外建筑历史发展有一个总体认识的方法。以中国建筑史这一部分内容为例,笔者的直观感受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侧重点非常明显,除了中国建筑近现代史这部分内容不讲以外,中国古代建筑这部分内容也有很多不讲授。如第二章“城市建设”、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和第七章“建筑意匠”等。还有一些内容,如“绪论”和“发展概况”讲授的时间也比较少。但相应的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如讲到木构架这部分内容,会要求学生识别多种细部构件,甚至是斗栱中不同部位斗的不同称呼,以强化学生的认识深度。 笔者在刚开始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讲授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的时候,遵循给建筑学专业学生上课的大体思路。但通过和学生课下交流以及一些教学反馈,发现效果很不理想。相同的内容,由于课时量是建筑学专业的一半,所以授课内容不可能讲得很深。另外,由于很多章节没有讲授,所以学生在这门课结束后对建筑史似乎只有一个片段性的理解,缺少对古代建筑整体发展的一个宏观性的认识。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开始对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内容逐步做出一些调整。以中国建筑史这一部分为例,考虑到课时量和课程重点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建筑这一部分内容依然不讲授。但是,中国古代建筑史这一部分内容调整为每一章都适当地讲授。并且,讲授的重点也做了一些调整。对于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些细部构件称呼和特别细致的做法不再作特别深入的讲授,相应地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古代建筑发展概况”这两章作为重点来讲授,“园林与风景建设”和“建筑意匠”这两章也各分配了1学时,目的是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相对全面的认识。 4.效果反馈 通过对授课内容的调整,大部分学生不再对中外建筑史课存在内容上的困惑,不再只是纠结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某个构件称呼或外国古代建筑史中某个建筑的形制,而是能够总体把握中外古代建筑的整体发展脉络。由于授课内容的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区分出自己专业在建筑史的学习上和建筑学专业的差别。 二 授课对象的特殊性 1.课程设置 中外建筑史课由最初的分别面向不同专业授课转变为多专业同时授课。课程安排也从最初的二合班的小规模授课转变为四合班的大规模授课。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人数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初二合班授课的时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室也较小,学生距离老师较近,互动性比较强,甚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几乎可以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转变为四合班之后,教室变大,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大,每一个学生的一点小动作积累起来就会对课堂纪律产生较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美术高考进入大学,文化课基础相对弱一点,但思维很活跃,思考问题趋向于感性,学生个性相对较强,课堂纪律性较弱。 3.教学尝试和探讨 第一,寻找兴趣点。作为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寻找兴趣点是最好的方式。而中外建筑史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寻找兴趣点上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这门课兴趣点的寻找应当围绕课程内容本身展开。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总结了一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兴趣点,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北京故宫这部分内容时,提到了天安门前的华表。备课时通过查资料,笔者得知华表的来历。因此,会告诉学生华表是来自于很久远的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商鞅变法有关,还和现代词语“诽谤”有关。再如讲到客家土楼的墙体做法时,笔者会提到工大旧主楼竹筋混凝土的楼板。类似的兴趣点还有很多,在学生上课产生疲劳感时,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2)兴趣点的度要把握好。兴趣点不能作为讲课重点,只能作为调节课堂氛围的手段。兴趣点的采用既要使学生感到这门课并不沉闷,又不能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松散,以至于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结合其他的课程。笔者在辅导专业设计时发现,学生曾经在设计小区会所的时候以北京四合院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因此,在中外建筑史讲到这一部分时,可让大家回忆思考一下当初这位同学的方案从建筑史的角度看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门课以及相关课程的理解程度。 另外,可以和这门课相结合的还有学生的认识实习。由于笔者参加工作以来带过很多次实习,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提到一些和实习相关的内容。如讲到陵墓实例中的明孝陵时,就会提醒学生注意它的特点,因为在学生实习的时候要参观明孝陵。还有苏州园林,讲课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明清建筑的特点,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讲到山墙会让学生回忆一下安徽的马头墙。 4.效果反馈 在授课过程中,寻找兴趣点和结合相关课程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室大、人数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通过结合相关课程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感到与自身相关,削弱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三 结束语 高校的教学改革使许多课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几年来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调整,深深体会到了高校课程必须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出发,适时地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建筑史论文:建筑史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摘要:文章探讨了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定位,分析了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体系,提出了建筑体验教学、自助式教学与多元化教学等新方法,对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特色应用型人才;建筑体验教学;自助式教学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单一化、整齐化走向多样化、特色化,创建特色名校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要趋势。2011年和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分别下发了《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通知》。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2006年,受办学历史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应用型人才成为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建筑史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有效促进了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定位 (一) 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应用型人才基础上,在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不追求高而全,而是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以及地方和区域的专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突破,在省内具有领先优势,在国内具有较好影响,从而形成特色和品牌。 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知识结构,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二)是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毕业生以突出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和能够解决实际建筑问题为特点。(三)是具有突出的职业适应能力,毕业生从业适应期短,能较好地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是要有积极创新的思维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普通高校,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聊城,辐射鲁西北,积极为聊城市和鲁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二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一)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建筑学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既有扎实的职业工作能力,同时又具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艺术想象力与创作力的专业人才。作为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结合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为: 注重学生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建筑史观和建筑史方法论、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富有创新意识,能将历史传统与设计实践结合,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建筑设计专业人才。 (二)建筑史课程的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特色应用型建筑人才,建筑史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能力,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主体。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 不仅要建设课程硬件设施(如多媒体、图书等资料), 更主要的是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实践指导书,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绘图室、CAD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设施,为建筑史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为了满足实践教学,学院还与校外几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搭建了牢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三建筑史课程改革 (一)教学内容 建筑史教学的主干由两部分组成,即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后者又以19世纪为界限,分为上下部分。调整各个部分的课时,适当增加学生们关注的当代建筑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只对每个时期的建筑类型、建筑发展进行概要的介绍,而对具体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社会背景、人文习惯、宗教文化等没有深入介绍,这一授课方式使得建筑历史平面化和静态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讲述重点时期的建筑类型时,仔细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文化、宗教信仰,使学生能够对当时的建筑发展有个较全面的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了解自身感兴趣的建筑发展时期,主动学习和查阅资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 1、 多元化教学手段 建筑史不单是对历史建筑和建筑历程的介绍,还要考虑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建筑模型等。在讲述某时期的建筑时候,可以介绍与建筑相关的故事背景,或当地的人文文化,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可利用模型,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模型,既可以是实物制作的,有条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完成。在讲授建筑史上的若干重要构件、重要典型建筑比如斗拱、柱式、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时,就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2、建筑体验教学 由于对书本上的建筑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会造成学生产生许多疑惑。笔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充分吸收广大前辈学者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前提下,将中国建筑实例(特别是位于当地)引人建筑史教学。如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史时组织大家参观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和山东聊城光岳楼,这样有利于学生更直观的接受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熏陶,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建筑史的热情。在讲解现当代建筑时,组织学生到北京、天津、济南、青岛、上海、苏州等地体验参观,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的记忆。 3、自助式教学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适当地采用自助式教学。如在讲解现代建筑大师和当代建筑思潮时,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位大师或一种思潮共同收集资料、整理,最后由一位同学上台讲授。学生讲授之后,再由教师对其进行补充、修正。这种课堂角色的转换,一方便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论分析水平及建筑素养。 (三) 教学评价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包含学生自己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通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学习,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它对个人以后工作或学习产生什么影响,这就是学生自己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下交流、考试等形式表现出来。 2、对教师的评价 包含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每年学校和学院会组织教学比赛,评出教学新星。通过教学活动,一方面考核教师上课态度和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个人的教学水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通过教学评价系统进行的,每学期末学生到学校统一管理的教学评价系统进行本学期任课教师的网上评价,最后的评价结果会反映在教师年终津贴核算上。这些活动刺激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提高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特色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学院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建筑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进行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培养了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与沟通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有效促进了建筑学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建筑史论文:浅析包豪斯校舍在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摘要:包豪斯校舍是包豪斯从魏玛迁到德绍后建成的校舍,它是现代主义建筑早期代表作之一,70年代作为建筑文物保护下来。设计人是包豪斯设计学院院长W.格罗皮乌斯。校舍的设计体现了格罗皮乌斯提倡的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等原则。它的设计布局、构图手法和建筑处理技巧等在以后的现代派建筑中被广泛运用。 关键字:包豪斯;建筑;里程碑 1926年在德国德绍建成的一座建筑工艺学校新校舍。该校校长、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设计者在这个作品中完全排斥了复古主义的设计思想,开创性地运用了一整套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把实用功能、材料、结构和建筑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座校舍标志了现代建筑的成熟,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 1、包豪斯校舍简介 校舍总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主要由3部分用房组成:教学楼、生活用房和学生宿舍组成,此外还有附属职业学校,整个平面如三叶风车,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格局。 设计者首先从各用房的使用功能出发来安排各部分的关系,同时综合解决建筑的艺术形象问题。它与复古主义的设计程序──先预定一个传统的建筑形象(一般总是对称的),然后再在其中安排房间,完全不同,被称为“由内而外”的设计方法。 设计者也排斥了复古主义常用的石头建筑的外貌,从钢材、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新材料以及框架结构等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出发,取消了挑檐、古典列柱、石刻和线脚,采用了简洁的平屋顶、大片玻璃窗和抹灰墙面,同时细致地设计了诸如条窗、雨罩、挑台和窗格的比例造型,使建筑显现出清新、明洁、朴素的现代风格。设计者强调建筑本身的体形美和材料的本色美以及各座建筑之间高低、体量、方向和虚实的对比,空间形象生动多样,也显示了各单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室内设计注意与建筑外型取得谐调。 2、包豪斯的风格 校舍的形体和空间布局自由,按功能分区,又按使用关系而相互连接。它是一个多方向、多立面、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为了使基地不被建筑隔断,公共活动部分和行政办公用房底层透空,可通行车辆、行人。 按各部分不同的功能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赋予不同的形象。实验工厂是一大通间,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悬挑楼板。外墙采用成片的、贯通三层的玻璃幕墙,既利于采光,也显示出与其他部分不同的外形。教室楼也是框架结构,由于间距不大,构造比较轻巧。水平的带形窗和白墙相间是它的外形特征。宿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承重砖墙的混合结构;墙面较多,窗较小,各房间外面有各自的小阳台,形成了宁静和互不干扰的居住气氛。食堂兼礼堂是集体使用的大空间,外形开朗。屋顶全是平顶,为空心楼板上设保温层,铺油毡和预制沥青板构成,人们可以在屋顶上面活动。全部铸铁落水管隐藏在墙内,外形整洁。[1] 在造型上采取不对称构图和对比统一的手法。一个个没有任何装饰的立方体,由于体量组合得当,大小长短和前后高低错落有致,实墙和透明的玻璃虚实相衬,白粉墙和深色窗框黑白分明,垂直向的墙面或窗和水平向带形窗、阳台、雨篷比例适度,显得生动活泼。 3、包豪斯的思想 包豪斯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可以从包豪斯宣言中得到体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标。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生存着,只有通过自觉,并和所有工艺技师共同奋斗,才能得以自救。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可能灌注入建筑的精神,以免迷失流落为‘沙龙艺术。 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为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采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面。…… 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障壁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干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相之矗立在云霄高处,变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2] 4、包豪斯在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可以说德绍包豪斯校舍的建立,是格罗皮乌斯个人设计思想的充分展现,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时候不仅仅要重视建筑的基本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还要积极的关注艺术和技术,使得两者互相统一让她们在建筑中能够有机的彰显出来。包豪斯这个建筑通过对校舍建筑的创新,引入了更加合理的构图、结构布局、现代建材、进行装饰的简化等,建筑产品的标准化、工业化以及规模化的生产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包豪斯尽情地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并让世人看到了影响整个20 世纪建筑直线条的明朗和新材料的庄重,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美。与其说包豪斯是由格罗皮乌斯一手设计的一座建筑,亲手创办的一所艺术设计学校,不如说它是一种影响全球设计教育思想的代名词。 可以说包豪斯校舍不仅是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进行的一次较完整的系统的实践和创作,而且与此同时现代建筑设计的大门也得到了开启。从长远的思想影响来看,包豪斯校舍及其设计流派,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一种观念和基础。所以,从更深层次上的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个包豪斯校舍称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建筑史论文: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建筑史教学的改革 摘要:建筑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学研究门类,除了它的专业性特征以外,也具有历史学研究的普通性特征,因此我们就要按照一般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建筑史,来探索建筑史教学改革的途径。本文主要探讨了运用全球史观进行建筑史教学改革的方面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史观 建筑史 教学改革 了解史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适当借鉴现代史学理论对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设计的创新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史学界关注度较高的史学观念是全球史观,作为研究历史的新观点和新视角,主要强调的是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出发,以文明为单位来考察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横纵向历史现象。在这种新观点的指导下,对建筑史教学改革的研究将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收获。 1.全球史观的定义 史学界一般将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视为全球史观的开创者,认为他在1955年的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中首次提出“全球史观”。全球史观,主要以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主张历史研究者要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克服民族和种族的局限性,以公正无私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2.全球史观对建筑史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史教学在课程安排上分为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类。多数学校的中国建筑史课程以潘谷西的《中国建筑史》为教材,外国建筑史课程以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和罗小未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为教材,多数教师也是参照教材按照朝代更替、时代变迁讲授建筑史演变过程,并辅以类型专题配合。这种分国家、分年代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它的优势,比如可以对各个时代下不同建筑类型了然于心,但是也带来一定的弊端,比如对中外建筑史的割裂认识,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缺乏中外建筑史的交流和互动学习。 如果运用全球史观来思考建筑史教学改革的话,在教学体系和内容编排上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全球史观强调全球、全局的视野,主张历史要横向联系,建筑史教学可以借鉴全球史观的特点,改变中外建筑史分家的教学体系,把课程整合化,用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去考察不同文明类型下,同一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和交流;或是同一文明类型下,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建筑文化和交流,真正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对比。 3.全球史观指导建筑史教学改革的方面 目前的建筑史教学中,中外建筑史两大理论板块一直处于泾渭分明的发展状态,难道中国与外国的建筑风格真的是各自发展?在建筑史教材的内容编排上也多数是按时间序列说明建筑物的发展,难道仅仅是时代的推进让建筑风格不断演变?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是多元的、立体的,跨时空、跨地域的文明交流从来没有中断,正是这种交流造就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之间的横纵向影响。在建筑史教学中,应该建立起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展示世界建筑史的基本谱系和概貌。在本科建筑史教学中,开设一门世界建筑史课程,编写一本世界建筑史教材是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 3.1 世界建筑史课程 开设世界建筑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便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史观去认识世界建筑文化,那么,这个课程应该在几年级开?原来的中外建筑史课程是否就要取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认为,课程安排可以设想如下: 一年级开设世界建筑欣赏和建筑师介绍,从观念上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无教材;二年级开设世界建筑史,进行通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树立把建筑文化放诸全球的眼界,世界建筑史教材;三年级开设中外建筑史课程,对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的建筑思想,中外建筑史教材;四年级开设专题史课程,内容涉及园林、城市、古建等,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无教材。 3.2 世界建筑史教材 全球史观指导下的世界建筑史教材应该是一个基于整体认知观下的分层次、重比较的教材,以全球为视野,文明为单位来讲述建筑史的发展、变化和交流。在内容选取和编排上有以下几个重点: (1)整体框架的构建 全球史观反对中心论,反对仅以“民族国家”为历史叙事单位,主张以“全球”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站得高方能望的远,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建筑的细枝末节,将很难从繁冗复杂的专业史中脱离出来,也很难审视我们国家的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应该建立一个世界建筑的基本谱系,中外合编,方便学生了解同一时代不同国家,或是不同时代同一国家的建筑历史发展状况,这种尝试在东南大学建筑系已经有成果。这样的整合便于把握全球建筑史状况,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到中国的宋朝在修建元大都,而同时期的西班牙在建阿尔罕布拉宫诸如这样的知识点。 (2)叙述单位的编排 传统的建筑史教材常常以国家、民族、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类型等作为单位进行分类,这些研究单位都有过于庞大或过于微小或关联不够直接等的嫌疑,多数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也不够全面,往往是就建筑物论建筑物,对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是介绍较少的,几乎把建筑史教学变成了纯案例的展示,而没有引导学生将建筑史与政治、社会、文明统一考虑,并且,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理科背景,本身缺乏历史素养,当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资料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引导或是引导不够,更容易陷进建筑本身不能自拔。 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建立以文明为单位的建筑史教材,中外合编,古今贯通,突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文明因素对建筑的影响,突出文明的传承和交流,借鉴齐格勒的《新全球史》的框架,设想的建筑史大体系如: 第一部分:早期复杂社会的建筑(公元前3500-前500年) 第二部分:古典社会组织的建筑(公元前500-公元500年) 第三部分:后古典时代的建筑(公元500-1000年) 第四部分:跨文化交流的时代的建筑(公元1000-1500年) 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的建筑(公元1500-1800年) 第六部分: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的建筑(公元1750-1914年) 第七部分:现代全球重组时的建筑(1914年至今) 通过新的研究基本单位的确定就是希望能够弥补过去建筑史研究中的不足,把全世界的建筑放入一个体系,去关注背景,关注交流,获得一些新的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3.小结 时刻把握全球史观倡导的全球视野,建立以文明为单位的研究体系,重比较、重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全球眼光为目的,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史观,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能全面的接受世界建筑文化的熏陶,不仅是为了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今后的人文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建筑史论文:基于历史文化的外国建筑史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外国建筑史教学内容、教学现状,指出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容易忽视历史文化背景介绍的问题,重申历史文化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掌握历史建筑“灵魂”的关键,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外国建筑史;历史文化;教学方法 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国外建筑的重要课程。历年教材基本采用按风格分阶段介绍的方式,以各国纪念性建筑为主要类型,以欧洲建筑为主干。章节以案例形式展开,围绕着四个“W”进行,即这是什么(What),在什么时候(When),在哪里(Where),什么原因(Why)[ 卢永毅. 同济外国建筑史教学历程——访罗小未教授[J]. 时代建筑,2004(6)],其中以What(即每一建筑案例的三度空间形式)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教材编排方式奠定了外建史教学的基础,使外建史的教学停留在有关静态“类型”和静态形态学认知的阶段,使整个建筑历史变为一种风格目录,那些优秀纪念性建筑被消解成各种不同的符号——平面、立面、柱子、檐口、山花、装饰、拱券……,被现象化成一套套没有时间的母题,学生们可以把这些符号和片段当成一种外衣来装扮他们的设计作品,但这种没有深刻理解形式叙述背后意涵和原因的借用,即便在公众中间产生出某种意义的联想,但作品本身依然是没有灵魂的拼贴。 当然,现行的外建史考虑了历史对建筑认知模式发展的影响,在每章节前有围绕着Why展开的历史简介,然而这种背景介绍主要聚焦于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关于宽泛,缺乏针对性。而真正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对那些隐藏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建筑的平面、立面、装饰后面的深刻语意的历史文化诠释,是展现建筑与社会文化间互动的历史。如从原始时期一直到近代工业革命,纪念性建筑的类型大多与宗教信仰有关,它们更多的是与宗教变化、思想信仰变化、仪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一种将信仰体验有形化、仪式化、叙述性表达的艺术。当时设计者试图让所有接近和走进建筑的人(无论是传道者、君王,还是信徒、民众)都寻找到“被感知到”的体验。这些体验进一步转化成表意性结构,这些结构就是那种被历代居民所理解、传承的,拥有灵魂的建筑模式。当然这些模式也反映了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是怎样认识他们工作,并怎样将他们的工作理性化的。因此,不涉及宗教信仰变化、仪式变化以及与这些变化相对应的历史都难以使学生理解形式背后更深的内在,无法使学生触摸到影响那些国家居民灵魂的 “活”的力量。 因此,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此前的建筑以信仰类纪念性建筑为主),笔者更注意对各种文化世界图景、以及宗教信仰图景的介绍。因为当时的设计者想要为民众的信仰体验提供某种结构,使居民可以从中“阅读”出某种意象性,即在建筑中表述影响设计者和体验者的世界图景或宗教信仰图景,而这些影响着建筑平面、立面、装饰等的宗教信仰或世界图景才是建筑关键。 例如南亚和东南亚的古代建筑设计者将他们的精力与创作一直放在对曼荼罗图形或宇宙图示的表现上,因为在他们看来 “曼荼罗”就是“含藏宇宙本体”者,这种世界图景源于古印度的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后分别由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等继承[ 吴庆洲.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0]。所以,曼荼罗成为东南亚建筑学的中心主题,而不太重视建筑结构的创新,整个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印度教建筑的平面都是在“曼荼罗”信仰的影响下生成的。所以在介绍印度、东南亚建筑之前,曼荼罗成为重点介绍的背景知识。 首先要介绍曼荼罗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所含的世界图景,然后介绍这样的世界图景对建筑的影响。如同心结构的曼荼罗有方、圆、方圆几种形式,其中圆代表运动、因果、时间(图1)。在印度,运动和时间都是不明确的,因此圆是阴性的象征,代表地球,象征世俗世界[ 吴庆洲.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8]。在佛教的传统中正好倒过来,圆成为天球的象征,正方形成为地球的象征,因此在佛教的象征性建筑中经常使用圆形,如桑奇大窣堵坡(图2)。正方形曼荼罗是明确、不变之意。一个正方形尽管它的尺寸可大可小,但其轮廓总是一样的,它不像三角形,其轮廓可以改变。因此,正方形曼荼罗成为印度建筑首选的形式,它象征着次序、不含糊的形式、男性、天球和绝对,象征神灵世界[ 吴庆洲.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8]。正方形在印度被认为是阳性的图形,印度教的圣殿或胎室通常是正方形的轮廓。在南亚、东南亚遗存的佛教、印度教寺庙中,一般使用方形曼荼罗作为其平面设计的依据,通常是一个大方格图形,其中以交叉网格线划分出许多小方格。这种在中心方格周围安排小方格的图式代表神灵的世界,是同心宇宙组织结构图案的反映。最典型的是64 格分划的曼杜卡曼荼罗(Manduka Mandala)(图3)与81格分划的帕拉马萨伊卡曼荼罗(Paramashayika Mandala)(图4)。这两种曼荼罗都是印度教教义的反应,印度教既是多神崇拜的宗教也是一神崇拜的宗教,他们主张“我主创诸天”,即我主(梵天、湿婆、毗湿奴)就是一切其他天神,由中央的梵天大神及围绕其周围的诸神表示。反映在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印度教建筑中就是不仅突出胎室或主塔殿,而且将主神所创的“诸天”通过门、附属小室或其他附属塔殿展现,这些附属小室或塔殿供奉的次要神像,呈几何形式规则的围绕着中央的塔殿,形象地反映了“我主创诸天”的印度教教义,如以曼杜卡曼荼罗为平面的吴哥巴肯山殿(Phnom Bakheng)(图5),以及以帕拉马萨伊卡曼荼罗为平面的吴哥巴扬寺(图6)。 在介绍完曼荼罗图式及其曼荼罗对南亚、东南亚传统宗教建筑的影响后,笔者在课堂设计上进一步介绍了印度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设计作品博帕尔议会大厦(VIDHAN BHAVAN)和斋普尔博物馆,解读曼荼罗图式及其南亚传统建筑对于南亚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加深学生对查尔斯.柯里亚作品的理解。 做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对建筑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尝试将课堂的理解融入到实践之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学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过VRML( V irtual Reality Mode ling Language,即虚拟环境)模拟建筑及其历史环境,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空间环境,并要求学生模拟仪式过程,分析仪式对建筑布局、空间塑造的影响。其次,设置开放、互动的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前分组准备不同风格建筑的背景资料(包括社会、宗教、经济、技术、建筑师等),以ppt或视频动画的形式在课堂展示、分析这些背景对建筑的影响,然后教师总结、阐述关键,并进一步提出更深入地问题以备学生课后思考。再次,注重相同类型建筑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对比,如将基督教堂与中国寺庙对比,将印度的印度教建筑与东南亚的佛教建筑对比,将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对比等等,在比较中体验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如何导致相同类型的建筑在形制上所产生的巨大差异。 总之,因为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不仅是为遮风避雨而造,更是为心灵而造。所以,为了让学生读懂建筑中不同层次的表达,在教学上就要像剥洋葱一样楔入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或世界图景,让学生关注建筑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间的互动,让他们不仅仅记得风格、符号,而且理解形制背后那些“活”的灵魂;不仅仅将这些建筑看做空间视觉艺术的中心,而且认识到一切建筑形制都生长自一种习俗和信仰体系,认识到所有优秀建筑作品都因与文化间的互动而源远流长。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浅谈中国建筑史 【摘要】:中国建筑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且丰富多彩。 【关键词】:建筑史;文化;特色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以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继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因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 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宫室陵墓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焉。 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蔽风雨"。此固为后世之推测然其所说穴居之习,固无疑义,直至今日,河南山西一带居民,穴居仍极普遍。宫室与穴居可以同时并存,未必前后相替也。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 -公元220年) 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 -590年) 虽在当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之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南北朝建筑已具备后世建筑所有之各型,兹择要叙述如下: 石 窟 敦煌石室平面多方形,室之本身除窟口之木廊外,无建筑式样之镌凿,盖因敦煌石质不宜于雕刻也。云冈,天龙山,响堂山,均富于建筑趣味,龙门则稍逊。前三者皆于窟室前凿为前廊;廊有两柱,天龙、响堂并将柱额斗拱忠实雕成,模仿当时木构形状,窟内壁面,则云冈、龙门皆满布龛像,不留空隙,呈现杂乱无章之状,不若天龙、响堂之素净。由建筑图案观点着眼,齐代诸窟之作者似较魏窟作者之建筑意识为强也。 殿 关于魏齐木构殿宇之唯一资料为云冈诸窟之浮雕(第11图)及北齐石柱上之小殿(第17图)。殿均以柱构成,云冈浮雕且有斗拱,石柱小殿则仅在柱上施斗。殿屋顶四注。殿宇其它各部当于下文分别论之。 塔 塔本为瘗佛骨之所,梵语曰"窣堵坡"(Stupa),义译为坟,冢,灵庙。其在印度大多为半圆球形冢,而上立刹者。及其传至中国,于汉末三国时代,"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殆即以印度之窣堵坡置于中国原有之重楼之上,遂产生南北朝所最通常之木塔。今国内虽已无此实例,然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云冈塔洞中之塔柱(第11图)及壁上浮雕及敦煌壁画中所见皆此类也。云冈窟壁及天龙山浮雕所见尚有单层塔,塔身一面设龛或辟门者,其实物即神通寺四门塔,为后世多数墓塔之始型。嵩山嵩岳寺塔之出现,颇突如其来,其肇源颇耐人寻味,然后世单层多檐塔,实以此塔为始型。塔之平面,自魏以至唐开元天宝之交,除此塔及佛光寺塔外,均为方形;然此塔之十二角亦孤例也。佛光寺塔亦为国内孤例,或可谓为多层之始型也。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 -906年) 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艺术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隋、唐建筑实物之现存者,就型类言,有木构殿堂、佛塔、桥、石窟寺等物。其中石窟寺本身少建筑学上价值。此外尚有钟楼之一部分,亦因不全,不得作一型类之代表物。但在间接资料中,则可得型类八九种,以资佐证。在史籍中亦可得一部分之资料也。 城市设计 隋、唐之长安与洛阳,均为城市设计上之大作。当时雄伟之规,今虽已不存,但尚有文献可征。 隋文帝之营大兴城(长安),最大之贡献有三点:其一,将宫殿,官署,民居三者区域分别,以免杂乱而利公私;又置东西两市,以为交易中心。其二,将全城以横直街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齐划一。其三,将四面街所界划之地作为坊,而其对坊之基本观念,不若近代之block,以其四面之街为主,乃以一坊作为一小城,四面辟门,故言某人居处,不曰在何街,而曰在何坊也。街道不唯平直,且规定百步、六十步、四十七步等标准宽度焉。顾炎武言:"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唐代建置之气魄,可以见矣。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 -1280年) 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夥。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例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自五代、宋以后实物存者渐多,依其结构,可分为木构、砖石塔幢及其它三类分别叙述之。就年代言,辽与北宋约略同时,金则略当南宋而短,故所举各例,但以年代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但就地方特征言,则凡边疆地带去文化中心愈远则其所受文化新兴影响愈迟。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中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六、元、明、清时期(公元1280 -1912年) 元、明、清三代,奠都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仍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由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是民居市屋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 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迨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元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形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中国建筑史论文: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体会与探索 摘要:为使学生从更广阔、更宏观的角度学习并掌握近现代时期外国建筑的发展背景与主要脉络,从5个方面对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提出探索和提议,指出在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中,应加强与社会背景、艺术史、古代建筑史的联系,注重史论与理论的平行教学,强调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建筑观。 关键词:建筑史;教学;建筑观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是建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筑学系学生的必修课。相对于外国古代建筑史,该课程具有知识点琐碎、理论流派繁多、信息量大等特点。随着图文资料的增加与网络信息的传递,学生能够更多更直接地了解国外最新的建筑动态,他们对新建筑思潮的敏感度与接受力超过了部分教师。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信息的了解比较片段化、图像化,对一些建筑现象或思潮缺乏必要而系统的认识,这些图像与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是一种无序的状态,从而最终导致他们对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图像或流派的层面上,对其相关背景及其内在逻辑缺乏必要的了解,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建筑观[1]。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建筑史更深入的研究,以及外文原著和译著的出版,我们逐渐了解和接触到更多史学家与理论学者理解建筑的方式。学生素质的提升与史学研究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史教学中,首先,不仅要使学生明确建筑概念,了解建筑现象与背景,还要拓展社会人文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从更广阔、更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建筑现象;其次,强调对建筑师或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引入建筑理论学者的分析方法,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最后,通过对建筑大师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时代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并逐渐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建筑观点。 一、注重与社会背景的联系 外国近现展与其社会背景的大变革有着密切联系,“近现代(modern)”的划分也正是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分界点。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国,也改变了整个欧洲城市的面貌,同时也带来了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大发展。工业革命为近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同时,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则为现代建筑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蒙与变革。在启蒙运动“重理性”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建筑领域19世纪出现了功能理性主义与结构理性主义思想。从劳吉埃长老(Mare-Antoine Laugier)到勒·杜克(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和肖阿西(Auguste Choisy),他们的建筑思想成为经典现代建筑思想中功能理性、结构理性主义思想的先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社会背景的变化对建筑学的影响,并以此解释现代建筑发展、演化的原因和动力,使学生能够打破单纯建筑现象的束缚,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建筑的发展。 二、注重与艺术史的联系 传统的外国建筑史教学较多强调建筑史本身的专门性,旨在发现建筑史的客观规律,实际上,外国建筑史教学应更加关注其与艺术史的联系,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事实上,在西方建筑史中,建筑一开始就与艺术密不可分。他们最初将建筑、绘画和雕塑三门艺术归于“美的艺术”。这种观点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已形成,后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学者的肯定并传承下来。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三门艺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造型艺术观念[2]。 而现代建筑是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建筑的创新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中的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世纪20年代末成立的德国包豪斯学校,所聘请的都是如康定斯基、纳吉等当时西方绘画、雕刻和工艺设计领域叱咤风云的先锋艺术家。他们的思想对包豪斯的早期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所开设的基础课也为包豪斯设计教育作出了极大贡献。此外,勒·柯布西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本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建筑学教育,学美术出身,并且在以后的建筑职业生涯中,一直坚持绘画创作,并以此作为建筑灵感的源泉[3]。 三、注重与古代建筑史的联系 相对于19世纪末之前的外国古代建筑,学生们对多变、新奇、创新的近现代建筑更感兴趣。但在近现代建筑史的教学中,绝不能与古代建筑史隔离,在某些层面二者有清晰而复杂的联系。如:许多学生常常为法国启蒙运动时期部雷的“纸上建筑”所震撼。实际上,部雷与列杜的建筑深受18世纪意大利建筑理论学者皮拉内西的雕版画影响。而皮拉内西对古罗马建筑废墟的描绘与再创作对部雷等建筑师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巨大影响。古罗马精髓及“宏伟壮丽的”建筑在18世纪再一次呈现在建筑史上。尤其在“后现代”时期的教学中,许多古代建筑史上的案例会多次出现在后现代建筑师的作品中,如矶崎新的“筑波广场”与米开朗琪罗的“卡比多广场”之间的关联;后现代建筑大师格雷夫斯反复使用的“拱心石(Keystone)”,在这种知识点的联系与相互比较中,学生既能重新回顾古代建筑史的知识点,又能增强对建筑历史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历史与理论的平行教学 传统建筑史教学较多强调建筑的线性发展,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也有一条明确的线索,比如现代建筑的开端设定在威廉·莫里斯和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之后经历了“新艺术”、现代主义的演进,在建筑四大师手中得到最大发展,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多元化思潮集中体现了现代运动的成果,这种更替形式的论述在许多建筑史的参考书中都有表述。这种线性发展的观点来自佩夫斯纳(Nikolaus Berhard Leon Pevsner),许多教材与参考书都采用了这种建筑史线性发展的方式。与佩夫斯纳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吉迪翁(Sigried Giedion)和希区柯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但是这种线性历史观的研究方式在二战后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理论学者开始把现代建筑的发展放在更加广泛的背景来看待,从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进步等方面入手,展示了一个不同的、多元化的理论形式。其中,包括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列奥纳多·本涅沃罗(Leonardo Benevolo)、美国的科林·罗(Colin Rowe)等[4]几位理论家,他们的研究对建筑史论多样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建筑史的讲解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建筑现象的描述、建筑流派的比较等,而应该更多地了解和研究各种建筑史方法论,多元地解释建筑史,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必要的学者,并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著作。如赛维的《建筑的现代语言》(The Modern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塔夫里的《建筑的理论和历史》(Theories an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和《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本涅沃罗的《西方现代建筑史》(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等,以多元的视角看待并批判现代建筑,建立富有批判性的建筑观。 五、注重建筑作品的个案分析 密斯是现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教学中,密斯及其作品是必须讲解的内容。巴塞罗那展馆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于其自由平面、流动空间及水平与垂直的板片元素的运用,但不去了解这座建筑的真实结构,包括隐藏在板片式墙体中的轻钢支撑,就不能理解密斯如何创造了空间的流动性和无限性,如何创造了墙体与柱在彼此分离中对话的可能性。换言之,只有将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结合讲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巴塞罗那展馆的精髓所在[5]。 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某些作品取得的成果,而且要关注经典建筑作品背后的成因。可见,外国建筑史不应该仅是建筑风格形式的演变史。同济大学王骏阳教授曾指出,加强个案作品的建构分析正是超越风格演变史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是避免学生将建筑简单地等同于风格和形式。 讲解好建筑史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既要求教师讲得好,又要求学生积极配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外国建筑史相关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的参考书籍,挑选自己喜爱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分析其思想或作品的成因,以图纸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阅读文献到完成作业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提出了自己的建筑观点,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变化。 目前,学生对设计的兴趣远大于对历史的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储备更多的知识,努力在丰富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尝试和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观历史课程在设计学科中的尴尬地位。 中国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探索 摘要: 针对目前中国建筑学专业本科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评述东北大学建筑系在该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的、激发课程教学“活力”的初步探索。通过对该课程在教学资料“活化”、教学方法优化、课群关系“联动”、考核机制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分析,总结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经验,以期抛砖引玉,探讨切实提高教育实效的途径。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一、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历史是人们了解建筑与建筑学最有效的途径。中国建筑历史是建筑学的一门主干理论课[1],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建筑历史知识与理论修养,使学生在掌握建筑历史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设计和分析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国建筑史在建筑学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多数院校普遍教学情况看,中国建筑史课程仍以传统的“听课、讲课”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收效不佳,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 难以 从真正意义上激发求知欲望和兴趣,教学效果也必然受到影响。学生上课做方案、背单词、睡觉,“开小差”,的现象屡见不解。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建筑历史课主观认识偏颇、重视不足;另一方面更为深刻地显示出课程本身在教学组织和授课方式上客观地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二、 激发“活力”的教改尝试 东北大学自恢复开办5年制建筑学专业以来,始终以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 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锻炼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教育实效。中国建筑史课程自开设以来,更是针对目前本科建筑史教学普遍存在的“沉闷”现状,不断探索激发课程“活力”的有效方法,从教学资料、教学方式、课群关系、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一)“活化”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的教学内容具有时代跨度大,建筑类型丰富,知识内容繁杂等特点。传统的通史化教育尽管逻辑清晰,结构谨严,有明确的导向性,但是其鸿篇巨制的诠释性架构体系过于机械、僵硬、形式化。正因如此,统编的建筑历史教材往往使建筑系学生错觉地认为,掌握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建筑物代表、建筑师及其设计思想是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针对上述情况,东北大学建筑系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资料,取消了固定单一的教科书,教学以专业教师教案为纲,在统编教材基础上结合不同授课阶段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参考书内容除建筑史范畴,还涉及历史、文学、思想、艺术等相关综合领域,以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广采博收,学生则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阅读。 其次,充分利用数字时代丰富的媒体信息,多渠道搜集电视、网络等有益的教育资源。如CCTV纪录频道播出的《故宫》《颐和园》等纪录片,《探索与发现》栏目涉及的历史建筑等内容。多种媒介的信息补充,使学生能够“生动直观”地感悟专业知识,系统地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另外,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是教学资源扩展的一个直接、有效的补充手段。授课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沈阳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建筑资源, 结合课程进度采取参观考察的方式,实地体验、近距离接触宫殿、寺庙、陵墓等古建筑,教师结合实物进行现场讲解(图1)。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建筑实体的感性认识,也使得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充满活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针对中国建筑史本科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少的问题,学校采取厘清内容主次,把握难点重点,讲“点”串“线”地灵活教学安排,同时部分教学内容采取以问题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方式。 中国建筑史基础理论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作整体性介绍分析,在课程讲授前把相关章节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主动思考。建筑类型评述部分,改变传统的“听讲课”教学方式,采取“讨论会”形式,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部分内容为专题,以问题为主导,安排学生课下研习、课上汇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例如:在中国传统民居部分,根据知识点及内容特征分若干专题,教师提前将相关书籍、网站向学生推介,布置学生在课下做功课,课上进行分组汇报(图2)。在汇报过程中,可随机提问,互评讨论,教师也可现场指导,最后进行总结点评。这种以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教”与“学”的乐趣,更能激发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知不觉提升了学习表现,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充分。 (三)“联动”相关课程群 为有效实现课程价值,学校还非常重视中国建筑史课程同其他主干课之间的目标一致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相关课程群的有效联动。 建筑史的教学除了为学生建立完整的建筑发展认知之外,还能为其他课程,特别是建筑设计的学习提供辅助和引导性作用[3]。学校中国建筑史教学特别注重与中、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历史建筑保护改造设计专题结合。例如: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沈阳老北站建筑保护及改造设计》题目(图3),引导学生将对历史建筑的研究分析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实地测绘,实现建筑历史学习与建筑设计无缝对接,把学生对设计课的兴趣直接嫁接到建筑历史的学习中来,使中国建筑史与建筑设计课程有效联动,使设计专题成为建筑历史学习的有机延伸。从而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建筑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培养全面、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建构科学的建筑观。 同时,学校中国建筑史课程还着力推动与实践教学之间的配合与互动,将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于建筑调研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素描与色彩实习等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课程的学习机会,以体验、考察的方式加深对建筑历史知识的理解(图4)。 (四)开放考核机制 建立开放、合理的课程信息评价体系,并结合教改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效果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调整,是学校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采用综合的考核评定方式,即学生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两部分按比例综合构成。平时成绩的考核除了包括学生个人作业、分组作业完成情况,还包括学生课堂表现 。期末试题中加大分析和论述题目分值,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建筑史观的考查,而不仅仅是对统编教材中知识点的机械掌握。同时,尽量均衡两部分考核内容的分值比例,以期鼓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 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贯穿学生对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反馈。在课程开始前、教学过程中和课程结束后都设置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设计采用客观选项与主观建议相结合的模式,为消除学生不必要的心理顾虑,采取匿名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实施的反馈意见,鼓励学生讲真话,保证信息收集的原真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 正在提升的教育实效 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史课程开课几年来,以灵活性、主动性、参与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教学设置,调动了学生对建筑史学习强烈的兴趣,也激发出了课程应有的活力。课程教学在尝试与探索中取得了初步成效,2012年学院对首届建筑学本科毕业班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评价,中国建筑史课程获得了第一名;同时毕业班的24名学生中,2名学生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学生在课程调查问卷中表示:“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很累、也很轻松,课堂上轻松的学习氛围和课下有趣的动手、动眼、动脑一系列实践活动令人愉快”“上课后知道自己欠缺的东西很多,这无形中的压力让我知道,想把这门课学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借学生所言,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刚刚起步,为切实提高教育实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尝试和调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更多努力。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 一、我国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存在问题 1.将人性化管理等同于人情化管理。部分国有企业的一些管理者把人性化管理简单地等同于弱化企业控制监管职能,片面地把人性化管理理解为一团和气、没有等级制度、充满人情味的管理手法,在实际工作中对员工的错误轻描淡写。 2.人性化向物质主义方向滑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国有企业对人性化激励管理的理解主要定位于纯粹的物质层面,并且一味关注于提升劳动者(尤其是操作层劳动者)的福利或报酬而忽视良好组织环境的培育,缺少人文关怀,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和僵化,导致大多数员工在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满足。长此以往,一是会逐渐腐蚀企业的整体价值观,扭曲员工队伍的价值取向;二是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压力不断攀升,削弱企业整体竞争力;三是会诱发企业内部各功能层面间的相互对立,削弱企业整体凝聚力。 3.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相对立。企业在加强制度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时,会有人认为太死板,不近人情,完全违背了人性化管理。此时人性化管理似乎成了一些不严格遵章守纪的员工的挡箭牌。不少国有企业认为冲突永远是负面和消极的东西,人性化就必须抹杀一切冲突,这无疑是片面的。无原则地放松制度,一味地跟下属打成一片,放任自流,这种由于员工人性化诉求的压力而使管理者被动选择的管理模式,会严重威胁企业的基本生存秩序。 4.人性化管理集中表现为人治化管理。部分国有企业在推行人性化管理时,彻底歪曲了人性化管理的本意,为一些决策者大搞人治化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尤其是某些既得利益的垄断企业,往往以此为托词解释其员工超高报酬的问题。这些管理者在决策时缺乏民主机制,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随意性很大或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可以因人而异。 二、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基本策略 1.澄清国有企业基本角色定位。国有企业是具备特殊优势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其特殊优势主要体现在先天的政治动员与政治保障能力,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优越性,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稳健增长的基础上,回馈社会与公众,承担国有经济的政治职能。 2.建立和谐组织。良好工作氛围的塑造,有利于激发团队的潜力和创造力,提升业绩。这种氛围不仅仅是指良好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的心理契合度,即团队成员彼此间的充分信任和合作。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人与组织的协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组织必须建立一种和谐机制,便于随时反省影响人与组织和谐的因素,调整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这种和谐组织既有自己的理念和业务发展目标,又会积极强调组织中个体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3.采用适合本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要把握情感策略、宽容适度策略、激励策略与个性设计策略,结合其它企业的成功人性化管理策略,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升华,去粗取精,逐步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三、结语 人性化管理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相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管理方式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超越,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式。它注重对人进行深切的关注,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束缚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同时企业自身也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性化管理方式理应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 摘要: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给电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电力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部分,在保证安全生产、提高用工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为此,本文针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概念进行阐述,并总结进行人性化管理的要点和人性化管理在电力企业的发展生产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为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人性化管理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性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先进理念与管理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以人为本”,为此,必须改进电力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员工的任性本质,发掘员工的潜能,通过物质与精神的激励,发挥人在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此,本文针对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与要点,分析电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人性化方式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进行人性化管理的改进和完善。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人性化的思想路线是人性化管理的思想核心,这种思想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主要的表现是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员工,挖掘人才的潜能和智慧,并根据员工个人的人性本质,安排布置更加适合的工作岗位,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并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制度,调动员工在生产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责任教育和安全教育,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人性化管理的四个阶段。1、规范约束阶段。电力企业的员工来自不同的地区,以往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性格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增加了团队内部发生冲突矛盾,为此企业应建立相关的等级制度,明确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做好职责的划分和任务的分配,使员工能够按照电力企业所制定的相关规定形式,促进电力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2、换位思考与求同存异阶段。人际关系作为影响工作团队能否高效良好地开展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为此,电力企业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使上下级之间能够良好沟通,在了解对方想法、尊重彼此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良好进行。3、合作管理阶段。合作管理阶段的核心要求使电力企业应在这期间形成适应本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为此,电力企业的领导应该有意识的进行企业文化的建立,通过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总结分析适合本企业的文化发展基础,培育本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的改进与创新,在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下,创造企业文化的共同文化财产。4、共赢阶段。在共同建设其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企业文化后,全体员工也经过了磨合与调整,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协作与沟通,融入企业的文化,这时员工们能在企业文化的置配影响下,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形势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的行为,保证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要点 (一)人性化管理要求能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即满足人性自然属性中的基本需求。这些需求主要包括生理、物质需求,还有心理层面上各种追求,比如人总是追求快乐而不是寻求痛苦、人总是要求能够得到尊重而不是被贬损和压抑、人总是希望能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空耗经历和时间虚度一生。(二)人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行业中固有不同风格和形式的文化,为了使员工能够融合团体的文化,需要使人的社会属性能够组织化。为此,企业需要明确合理的分工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来满足员工心理生理的需求,并塑造符合行业实际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企业文化与行业意识,使这种文化意识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广泛共识,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三)人的自然属性中具有竞争与合作的天然双重性。为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中必须考虑这种因素,通过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创新加强员工、团队之间的合作,并对企业内的竞争关系加强引导和控制,使得企业与员工能在竞争激励与合作共享中共同进步。 三、电力企业中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电力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的方法,以“以人为本”的观念改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各个方面尊重、爱护职工,保证职工在生产经营中的人身安全与合法权利,为此必须加强生产环节中对于安全隐患的规避与消除,以人性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电力企业进行跨越式发展,实行人性化的用工管理,能够突出员工的主体地位,激励员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较短的环节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还能强化安全管理的效果,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现阶段电力企业虽然在生产的安全管理上较为严格,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控制,如安全性评价、危险点预控等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将生产中存在的隐患与风险降到最低的严格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强调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使生产过程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效率。 四、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人性化管理的途径 (一)创设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电力企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首先要在人格上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这要求在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创造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与氛围,这些主要表现在衣着打扮不做严格限制、工作的任务量合理等。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关注员工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员工遇到困难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在节假日时间,组织健康有益集体性的文体活动等,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让其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明确员工的岗位分工,关注员工的职业规划。帮助员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的职业晋升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相适应,在帮助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同时,促进电力企业本身的发展,为此电力企业应完善公司内部的晋升体系,为员工提供良好、合理的晋升渠道,当电力企业内部的岗位出现空缺时,企业应该及时将消息传递,让员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业绩进行岗位的竞聘。为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电力企业还应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需求提供多层次的员工培训机会,使员工能不断更新职业技能与管理理念,在工作的实践中融入新方法和新思想,不断改进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的效率。(三)采用民主的企业管理方法。大多数电力企业还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开展以领导的意见为主,和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等关系不大,为此,各层级领导都应该尊重员工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创造性,不断集思广益,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促进工作团队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四)拓宽人员招聘的渠道,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认真谨慎的态度对待人员招聘工作,对招聘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合理的指导培训,同时应拓宽渠道,不能将招聘的范围限制在专门的毕业院校和体制内职工子女等,通过各大招聘平台网络信息,以较为优厚的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招聘过程中,关注应聘者的内在品格与素质,确保其能够与工作岗位相适应,而对于通过应聘的高素质人才,应给予生活和工作各方面的指导与照顾,使其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使自己的思想自然而然融入到电力企业文化中去,为电力企业做出更多贡献。 五、结语 电力企业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并不断改进企业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电力企业的生产发展中,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必不可少,为此电力企业应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建立一视同仁、融洽、平等的企业文化,创设相对宽松、开放、自由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潜能与创造性,并为员工提供合理的晋升空间与渠道,帮助员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进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决策方式,在日常动作中尊重员工的意见,集思广益,使决策更合理有效,还要完善激励与福利制度,给员工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支持与保障,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王宇蓉 单位: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武功县供电分公司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论文 摘要:化工企业班组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对管理目标的设定,来“约束”班组中的职工,促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理念中的管理以生产效益为第一位,忽略了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使员工的工作热情降低,企业的效益自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现代企业管理中更注重人性化管理,员工能够在企业中感受到关怀,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 化工企业的班组管理无异于其它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整体框架相似,管理者都是通过制定理性的管理制度,来指导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的行为标准、工作效率做出相应限制,使员工的工作效率更高,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在管理过程中,更重视制约的作用,而隐含的引导作用往往被忽视,主要是因为引导作用与领导的权威性相悖,而且实际应用的难度较大。但是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结合化工企业生产特征以及对管理本质的深化,人性化管理成为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一、化工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必然性 目前化工企业一般采用显形指标来对员工进行管理,虽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较差,不利于对员工潜力的激发。一般的离散型生产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都体现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员工的工作和产品的产出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检测来衡量员工的绩效。由此可见,显性指标对离散型生产企业管理更为有效[1]。但是,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动态连续性,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产品的产出量弹性较大,多以员工工作的投入与产品的产出大体上呈正比,但是因果关系却比较模糊,难以界限。所以,利用显性指标来管理化工企业班组,虽然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效率,但是对员工潜能的激发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化工企业生产活动需要集体合作,与离散型生产企业不同。离散型生产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等只影响该岗位的指标,对整个的生产活动没有影响。但是化工企业属于连续型生产企业,对不同岗位的协同性、均衡性以及实效性要求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性不仅会影响该岗位的指标,同时也会对整个生产过程造成严重的影响,集体合作成为了生产的重要制约条件,所以对集体合作的要求较高[2]。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化工企业的生产特征决定了离散型的企业运用的权威性管理方式和权威管理加交易管理的模式,并不适用于化工企业的班组管理。这些制约性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员工创造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二、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的实践 (一)建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企业的管理理念是指导实际管理的基础,在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实现人性化管理是对传统班组管理的变革与挑战。所以管理者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人性化管理,并通过分析和思考,从深层次去了解人性化管理,进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彻底颠覆以单纯追求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原有理念,使班组管理走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只有这样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境界,以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心态去接受管理制度的变革,实现班组管理的转型,并将这种管理形式长久持续的进行下去。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作用,以人性的发展规律为导向,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从而促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 (二)利用多种管理模式,丰富企业管理的内涵 1.以民主管理为基础。民主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在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民主是第一要素。民主管理能够赋予员工一定的权力,使员工在企业中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管理者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更有利于上下级将的沟通。首先在民主管理中,管理者必须放下“架子”,对员工的管理不能以压制的方式,而是要加强管理者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用自身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员工,使员工能够心悦诚服。同时,在民主管理中,需要信息透明化,使员工能够及时分享企业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班组内的和谐、规范,充分的体现出民主的作用。此外,民主决策也是民主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班组民主管理中,要坚持民主决策,班组的规章制度制定、方案改革以及福利分配等方面都需要开设民主会议,征集职工的意见,然后由员工投票决定。 2.以亲情管理为辅助。亲情化管理是化工企业班组人性化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管理者不仅要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又要懂得变通,以亲和的态度面对班组人员,用亲情来凝聚员工的心,使班组管理更具人情味,班组人员更加和谐,这为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班组实行亲情化管理,就应该将员工视为亲人,想之所想,真正的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员工,注意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为员工创造温馨、融洽的工作氛围。 3.以发展管理为目标。发展管理是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目标和拓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不断变革的时代,员工看重的不仅是薪酬和福利,更关心跟人未来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发展管理就是针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价值体现而设置的,所以在发展管理中,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予以相应的指导,使员工能够将工作与学习有效的结合,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充分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化工企业班组管理已经不适应当代的发展形式,对人员的管理缺乏人性化关怀,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潜能,化工企业班组管理必须以人性化为依托。 作者:蔡恒 单位: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工会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关于人性化管理的企业建设论文 一、人性化管理理念及其发展历程 (一)人性化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指的就是通过对人性的关注,开展引导性的自我管理,进而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把人当人”进行管理,进而保证企业员工可以得到满足,并且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工作,这样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强调其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管理思想、科学管理制度,以理性契约、法规进行个人利益整合、协调,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具有顺畅的业务流程,科学的决策机制、合理的管理平台。同时,人性化管理也是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打破了制度约束人、控制人的被动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并且有效调动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四种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的。其一,本性假设。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定的趋利避害、惰性等本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可以顺其自然,展开正确的引导,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其二,习惯假设。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塑造机制下能够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相应的习惯,就能够左右人的部分行为。其三,习俗假设。求生是人的本性,但是需要遵照人类群体的一些共同习俗与文化,以此来左右人的一些行为。其四,创新假设。人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等能力,可以根据环境的改变予以相应的变化,进而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在开展人性化管理的时候,需要顺应这四个特性,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对策,尊重人的本性,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必然会提出人性化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提出,使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人认识到,完全依靠简单、粗暴的指令很难让人屈服,并且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员工是具有一定人性规律的人力资源,有着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思维方式与情感,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二)人性化管理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对人性化进行了初步的认识。最初对人性化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经纪人假设中: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怎样增加自己的收入,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人可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在古典经济管理理论发展后期,国外学者对管理中人的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而美国企业家丹尼森与德国心理学家蒙特斯伯格的研究最有代表性。丹尼森研究的是可以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认为关系员工及家属福利、地位,良好评价员工是激励员工的主要因素;蒙特斯伯格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因素、个人行为对工作效率、企业效益的影响。之后,霍桑、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员工是社会人,进而为管理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并且逐渐成为了现代管理研究的主要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体化发展,进而致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得到了融合,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的心理也越来越复杂,行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提出,要想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一定要按照以人促产的原则开展管理工作。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在劣势。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为员工创设一种轻松、自在、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进而不断促进企业制度与技术的创新,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一般均是将人当成是机器进行管理,而人性化管理模式中,比较重视员工的自我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员工只是将工作当成是一种任务,一切听从指令安排,员工也总是钻管理漏洞,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员工将自己当成是工作的主人,为了达到个人追求,员工会极大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达到自身发展目标,还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竞争,优秀人才就是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在人性化管理模式下,需要创设信任人、关心人、尊重人的企业用人机制,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轻松、自在环境的创设,可以有效促进人才的成长;另一方面,开展人性化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吸引人才,促进企业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轻松、自在的人性化管理环境可以使企业具有家的温馨,进而吸引与留住人才。 (四)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使人性化管理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并且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高度统一。其对人才的关心与尊重,不仅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除此之外,通过人性化管理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五)有利于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突出的就是“柔性化”,让员工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进而产生自主感,这样员工就可以积极开展工作,并且进行全身心的投入,不仅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完成,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人性化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员工的和谐相处,创新企业管理氛围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将员工当成是一个平等的利益主体,尊重其人格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和谐准则,也是激励员工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相关调查显示,被调查人员中有78%的人员希望管理者在工作的时候像领导,而不工作的时候,可以像朋友。这样的工作、生活环境,才可以让员工更加开心、用心、安心,进而充分挖掘工作潜能。 (二)强化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协调发展 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组织目标的实现,员工更加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协调两者的关系,利用合作形式取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抗争。不要只是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不要将员工当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而是重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与职业发展意愿,进而逐渐满足其合理需求,为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提供发展平台,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三)加强企业制度化建设和灵活性管理的结合 人性化管理要和制度化结合应用,也就是“柔”、“刚”并济。人性化管理不是无原则的放松制度,而是在严格制度实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且带有一定的原则性。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就是完善的制度建设,也就是将制度人性化。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根据制度,制定灵活的管理模式,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意愿。在制定相关制度的时候,管理人员一定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尊重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制度,并且融入一定的人性化,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四、强化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定要转变“重物轻人”的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各项工作的实处。企业一定要及时了解员工的生活需求与心理需求,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人为出发点,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转变员工的被管状态,使其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营造尊重、开放、信任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约束、导向、凝聚的作用,还可以形成六种企业文化力: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纽带力、辐射力,并且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构建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经济和文化的融合、文化和管理的融合,建立新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否可以发挥作用,主要在于是否可以得到员工的认可。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完善者,而不是被动承受者,单是依靠企业规章制度是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企业只有具备了一流的企业文化与素质,才可以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企业沟通机制的建设 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员工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企业凝聚力与推动力主要就是领导与下属共同形成的系统动力,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具有交互性与双向性的特征。在企业建设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机制可以有效整合情感因素,融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是,让员工可以在精神层面上进行广泛的交流,明确自身行为的地位与心态地位,进而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归属感与向心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企业文化环境,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扩展沟通途径,实现企业文化软性管理的“硬着陆”,并且全面实施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沟通机制的建设,本质就是加强善解人意,尊重员工人格与个性,将员工看成是社会人,予以相应的管理和看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强化尊重,让员工参与管理过程,引导员工展开自我管理,增进与员工之间的感情,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全面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所以,尊重员工价值,通过目标与计划开展管理工作,是员工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而员工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在得到一定的关注与满足之后,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进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沟通机制具有一定的双向性,也就是企业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样就可以确保企业沟通的准确性与正向性。但是一些企业只是重视自上而下的沟通,忽视了自下而上的沟通,经常出现企业内部沟通障碍或者误解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重视沟通机制双向性的实现,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构建学习制度与激励机制 学习不仅是得到知识,实现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力。构建企业学习制度,引导员工进行积极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通过企业学习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引进一些先进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转变管理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可以鼓励员工进行积极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并且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实现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全面落实。与此同时,科学的激励机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激励、导向等作用,对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予以重视。在构建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保证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落实。激励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表扬鼓励、薪资发放等。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将员工的职业发展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融为一体,加强了企业与市场的接轨,制定了相应的薪酬制度,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充分表达对员工的鼓励、欣赏,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并且帮助每一位员工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展现企业的人性关怀。 (五)尊重员工的人性需求 只有充分尊重员工的私人身份,才可以让员工真正体会到被尊重、被重视,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从领导角度出发,主动和领导进行沟通,保证顺利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心甘情愿的为工作努力、付出。实施人性化管理理念,主要就是在规范制度与流程的条件下,利用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感染力、亲和力,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与关怀,进而得到基层人员的支持与信任,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与激励,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达成。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人性化管理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与坚持,加强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在考虑员工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企业建设细节上体现人性化管理,进而有效提高个人绩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形成双赢局面。 作者:华鑫单位:中国石油东北销售大连分公司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安全生产在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一、人性化管理方式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讲究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安全管理工作要讲究策略方法,切记简单粗放。一切安全行为主体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因素,只有调动起人的安全主观能动性和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殊不知,在生产检修现场,有时一个微笑的服务,一个善意的安全提醒和手把手的督促整改,对于安全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的恰当的予以奖励等,不但可以鼓舞队伍的士气,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一点笔者在基层一线多年经验是深有感触的。当然,对于那些屡教不改,不把安全当回事的“惯犯”要按照制度严管重罚,经济处罚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让它长点记性外,还要进一步分析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管理原因。安全工作一定要严细实,切记“作秀”走过场,切记虎头蛇尾,要善始善终,安全检查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造假”蒙混过关应付检查。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一定要绝对的原则办事,实打实硬靠硬的落实安全措施,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和想法,记住,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刀子嘴豆腐心。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你的一次荒唐行为或默许的一次违章指挥也许会给我们的安全工作带来致命打击和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人性化”管理必须与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相统一。 强调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决不是说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各种规章制度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更不是说各种制度在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中可以形同虚设、敷衍了事,否则就会陷入认识上的误区。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遵章守纪和人性化管理完全是一致的,两者之间丝毫不存在实质上的冲突。恰恰相反,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正是从血的教训和经验中提炼总结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血的教训不再重演。而员工从事各类生产也需要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保障生产安全,体现了人性的需要。“严格”两字,重在一个“格”字,这里的“格”,就是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只要你在执行过程中不出这个“格”,不管你如何严肃认真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过去有一句话叫做“严是爱,松是害”,用于说明安全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当的诠释。 三、“人性化”管理必须与管理者的模范作用相结合。 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有感领导”和“名人效应”。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就是本单位的“名人”,名人的社会效应是巨大的。当一个头带安全帽,身着工作服,脚穿劳保鞋、手带帆布手套全副武装的领导人现场检查或现场办公出现在员工面前时,啥话不用说,往那里一站,大家都知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了。正人先正己,对现场发现的违章违规行为你怎么处理也不为过,被管理者也是心服口服。再说了领导全劳保上岗现场办公也大大降低了本人的人身安全风险。而且,领导的一举一动会传递给下属一个微妙的信号,领导的这种潜移默化作用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在我们组织生产的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危害最大的莫过于习惯性的“三违现象”,而“三违”现象中最严重的莫过于违章指挥。我们一些同志,特别是组织生产的个别管理者,制定工作计划简单粗放、大而划之;安排工作内容缺乏周密、粗糙宏观;到了工作现场走马观花、敷衍了事;遇到问题仅凭经验、随意指挥。凡此种种,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而且极有可能危及安全。更有甚者,个别人对于出现的安全问题采取欺上瞒下,不仅有可能使问题扩大化,而且带坏了员工队伍,直接危及设备及员工的安全,是最不理智最没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应该受到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只有管理者做出样子,员工才能心悦诚服。而只有按照安全生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思想工作结合渗透法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才能有效地克服违章指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四、“人性化”管理必须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相结合。 目前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还处在严格管理阶段。员工的素质还没有达到自我管理气我约束的水平。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众所周知,生产任务的完成是靠具体人实施的,而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生产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仅业务技术是一流的,而且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章守纪观念,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样的队伍,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才能事半功倍。而要造就这样一支员工队伍,必须要在各项工作中下功夫。 五、结语 安全你我他,幸福千万家。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安全是个系统工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不是几个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事情,人人都有管安全的权利和义务,人人都需要安全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安全工作如果只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或者通过“搞运动式”的短暂行为,安全工作如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话,安全行为是无法真正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心里,从而付诸到行动上的。安全管理始终是企业生存的第一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大事,是每个员工的第一责任,企业发展成也安全败也安全。安全生产中的人性化管理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不仅是一个经济活动中的工作方法,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没有安全就没有稳定,没有稳定就不会和谐。笔者认为实现安全生产中的人性化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真正体现安全“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努力去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控制好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强化管理职能,避免由于管理缺失(缺陷)而带来的不安全后果,建立长效有效的管理机制,强化岗位安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生产作业风险辨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杜绝习惯性违章和“把习惯当标准”的问题。严守安全红线不跨越,通过全员不断的能力,相信通过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我们企业的安全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会上新台阶 本文作者:杨勇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公司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实施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心要素 [摘要]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从性格、气质、兴趣到专业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有些人也许适于从事办公室工作,有人也许适于从事推销工作,而有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能够发挥其专长;如果各尽所长,对于企业的发展显见是有利的,反之,既无法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又会使得员工心中不满,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浪费。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求有合理的配置。 [关键词]人性化;企业管理;人才 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要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的管理,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人性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一、人才配置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发自内心的呼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一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标准的狭隘人才观;二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三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四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人的潜能。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人性化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 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三、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使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素质以及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与成长,这应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彼得·圣吉坦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战略设计、培训与发展、评价与激励、组织设计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性的氛围和组织保证。 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共性之一,它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知道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是什么,同时还要把握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主观追求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时代,“以人为本”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事措施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能力开发体制的建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高级人才的基本途径。 总而言之,只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员工充分领悟到人性化管理给个人、企业各种需求带来极大的满足;只有员工敬业爱企,真诚地为企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企业推行的人性化管理才会持续不断地获得成功。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简述企业中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概念 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人性化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人性化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上,还是在管理实践层面上,都还存在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试图从人性化的视角对管理理论与思想进行诠释,以求教于同仁。 一、行为管理 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行为管理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因素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要求的目标。该理论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实验。该实验认为,员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人性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他把员工看成是社会人,有社会心理需要;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而其产生是符合人与人之间社会、人际交往需要的;通过激发士气,也能提高生产率。而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对消除个性与组织之间的不协调有着积极的作用。 3.需要理论。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他把影响员工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后者指得到后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如工作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责任感等。管理人员必须抓住能促使员工满意的因素。(3)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他指出,人们有三类需要,即成就需要、关系需要和权力需要。任何一个组织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要,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来激励,尤其应设法提高人们的成就需要。(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即激励实质上是选择过程,促使人们去做某些事的心理将依赖于评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5)波特—劳勒模式。该模式认为,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素关系,人们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自认为所需要的能力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管理者应当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连锁关系运用到管理系统中去。 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潮和管理模式。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新生个人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全体员工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它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企业的经营目标。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依靠人。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的活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创造组织绩效。 2.开发人的潜能。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 3.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作为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用户。 4.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 5.凝聚人的合力。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三、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能本管理的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1.把个人具有的组织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作为首要管理对象,而不是笼统地把抽象的人作为管理对象,使管理对象更加具体。 2.把以能力为本位作为管理理念。即把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人的能力看作是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3.把提高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首要目标。把提高和发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第一追求目标,把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发挥程度作为评价组织绩效的首要标准。 4.把提高和发挥能力作为主要激励手段。改变传统管理的激励方式,主要依靠以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来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激励手段。 从能本管理的内在机制看,主要有四方面机制:第一,能力发现机制。根据组织发展需要和个人能力现状,管理者确定组织认可的能力范围。在此基础上,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科学地测定每个组织成员能力总量和结构状况,根据其组织使命和不同岗位特点,确定组织认可的能力范围。第二,能力使用机制。在对组织成员的个人能力进行科学测定的基础上,对具有不同能力的组织成员给予不同的待遇。按照组织长远发展和组织成员提高个人能力的需要,将具有不同能力的组织成员配置到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组织成员能力的优化组合,达到能力与职责相匹配。第三,能力激能机制。转变管理中的评价与考核观念,建立并完善符合能本管理原则的激能机制。组织管理者可以通过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激发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实现个人目标,从而显示个人的价值和在组织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激发员工的进取精神、奉献精神,并在目标体系运行中不断提出新的目标进行测评,鼓励员工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第四,能力开发机制。按照组织长远发展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组织成员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促使组织成员不断提高已有能力的系统活动。把能力开发作为组织成员福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使组织成员努力工作的激励手段,对组织成员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能力开发;定期对组织成员自我能力开发状况进行考核,促进组织成员自我能力开发。 四、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指把企业管理的软要素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它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培养企业组织的共同价值和企业员工的共同情感以形成组织自身的文化,从组织整体的存在和发展角度去研究和吸收各种管理方法,形成统一的管理风格并通过公司文化的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和内在积极性。文化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依托人性特征,建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通过企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企业精神、价值标准、经营宗旨和各种规章制度来指导和规范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和全体成员的日常行为,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与目标的一致性。文化管理的涵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软管理。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最主要投入是人,其产出根本上也是为了人。企业文化理论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以人为本,强调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环境和外部环境,尤其注重人在现代企业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对人的文化引导,使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渗透到物质和制度里面,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文化管理是艺术化和科学化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有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指经营战略、企业结构和制度;软件指企业领导、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等。过去的管理体制思想强调的是硬管理,而文化管理则把企业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强调文化层面,通过文化教育引导的手段,使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渗透到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达到企业管理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是通过科学化和艺术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就是说,在经营战略、企业结构和企业制度层面讲究科学化和现代化,也要讲究人文化和艺术化。 3.文化管理是宏观的战略管理和微观的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整体管理理论,在采用文化引导手段的同时,依靠客观的战略管理和微观的职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来实现企业的宗旨、信念、战略目标,把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非正式控制。淡化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概念,强化了文化力的作用和影响,促使企业职工实现自觉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这是一种柔软而又强有力的行为控制方式。 五、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通过用民主的、友好的办法来组织和协调员工,使企业形成和谐、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较好地实现企业、管理者、员工的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和谐管理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从而造就其和谐个性为目的的管理,它的核心是尊重、信任、关心、宽容员工,它以激励员工高层次的需要为目标。对组织来说,和谐管理就是促进组织朝既定目标和谐地运行,实现最小的投入、最多的产出。人的和谐发展就是在个人的自觉组织下其内在规定和外在关系上的和谐发展。和谐管理的基本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1.和谐管理是一种因素管理。即和谐管理强调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和谐问题,要素之间相互激励、减少内耗、实现组织目标。和谐理念关注要素的协调问题,充分考虑组织各要素的整合与优化重组,追求人与人的融合及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和谐运行中共享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 2.和谐管理体现人性管理。和谐理念把对人的研究放在很特殊的位置,要求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营造人和气氛,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观积极性,并最优化达成组织目标和满足人的需要。人性化管理必须确立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以人为中心,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与献身精神。因此,人性化管理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体合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自主管理,使之成为活动的主人。 3.和谐管理突出柔性管理。管理应实现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促使管理者注意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在传统的刚性管理中,主要运用权威、指令、法规对员工进行控制与惩罚。以法定职务角色去进行管理,对客体缺少信任和感情交往,而使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渗透了和谐思想的柔性管理,要求对员工采用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运用品格、能力、情感等因素进行平等交往和感情沟通。让被管理者出自内心的信赖与认可,和谐原理还要求充分考虑其政治经济需要,重视他们的参与,为员工素质发展铺平道路。它注重对其价值观的引导,满足其心理精神需求,采用协调沟通的方式,让被管理者出自内心接纳,形成团体和谐状态。 4.和谐管理注重管理中的非理性成分。彼得斯分析了过去管理过分拘泥于理性主义的缺陷,指出那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管理应当以人为核心,开发一种带感情色彩的管理。规范、程序、量化的理性管理过于依赖于制度,而非理性管理则更重于感情投资,注重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兴趣、情感等,真正做到让其发挥主动性。要实现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向着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就要求管理者深入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权宜应变地作出决策,注重个体差异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方式。还要求关注诸如人的兴趣、情感、倾向等非理性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六、幸福管理 幸福管理指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智慧和优势来协调组织的资源以增进组织利益相关者幸福最大化的机制运行过程。幸福管理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其精髓在于激励人、自我实现人、文化人、幸福人的理念,其实质是改变人的生活,使人获得幸福与快乐。幸福管理能顺应人性规律和尊重人的主体性,把组织成员既视为组织管理的第一客体又视为组织管理的主体,注意提升人的地位,发掘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素质,发挥人的力量,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使组织成员获得了物质性的、社会性的以及价值性的幸福,从而达到管理的终极之善。幸福管理的主要内涵有以下五个方面: 1.幸福管理以幸福指数为管理指标体系。幸福指数使得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绩效从外在客观维度转移到内在的心理层面,从宏观社会层面深入到人的微观心理。幸福指数作为一种主观指标,是客观指标的补充与深入,是了解人们主观感受的最佳途径。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幸福指数可达到以下效果:全面评估员工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衡量企业人力管理政策效果;帮助员工规划创造幸福生活;了解员工心理健康状况;充分给予员工人格尊严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并有效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企业管理以幸福最大化为目标。早在约公元前430年,Xenophon就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问题,他认为,检验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是财富是否得到增加,并认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得到更多的财富,即管理最优境界就是财富最大化。古典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一定能够带来人们快乐的增长,所以,只要研究财富的原因并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社会的幸福与快乐就自然不成问题。因而,财富的多寡被视作间接度量福利水平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然而,Easterlin(1974)提出了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财富增加时,人们的平均幸福水平并未随之提高。伊斯特林悖论意味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社会福利的提高,收入或经济增长以外的因素,会显著地影响个人幸福水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认为,决定人们快乐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渴望,这种渴望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收入水平开始影响人们的幸福水平。因此,幸福应当成为政策制订者的主要关注目标。人本经济学正是从这一视角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其认为经济学是人的生命成本最小化、幸福满足最大化的学说,幸福是人类唯一有理性的终极目的,而人本经济学就是解决有限生命成本约束条件下的幸福满足最大化的问题。因此,企业组织存在的使命是通过组织结构的信息成本最小化和组织人员的生命成本最小化及其两者的互动耦合最小化来最大化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幸福。 3.潜能的最大发挥以增加自我效能感。幸福管理把实现人的全面幸福作为终极目标,关注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素质、人的价值、人的幸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幸福管理坚持为了人的终极之善而管理,不仅把管理看作是一种规制行为,而且还把它看作是人文关怀活动,不仅关注工作效率和贡献,而且重视人的知识和创造力的发挥。此时,管理不只是组织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使人获得幸福与快乐的需要,也是使人获得全面幸福的需要。幸福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者认识人性、理解人性以及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人性的过程。因此,幸福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组织成员潜能的最大发挥使人获得幸福与快乐及其人性得以真正体现。这样,企业组织通过组织成员的最大潜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使个体人格特质、能力与工作相匹配,并使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得到满足,使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到提高,使个体的价值在为集体做贡献的过程中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了幸福感。 4.培养可移动的职业财产,维护员工幸福感。随着企业组织发展的不可预见性及职业渠道失去稳定性,连结组织与员工的忠诚正渐渐削弱,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放弃了那些有魅力的工作,而青睐那些他们能把握自己的行动及方向的工作,以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帮助管理者相信其工作的重要性非常关键,尤其是当其他形式的稳定与保障不复存在时更是如此,好的管理者能激起人们对目标的憧憬,并使管理者有种归属感及工作的自豪感。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很难为管理者设立明确的工作标准及很容易掌握的程式化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须关注组织和个人的愿景。德鲁克认为,组织需要的管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的原则。使命给了管理者一个前进的方向,在获得组织使命绩效的同时,自身的职业生涯也获得了发展。因此,在组织发展的不可预见性以及知识工作的特性很难为管理者设立明确标准的情况下,管理者在实现组织使命绩效同时,应该以个人使命绩效为原则,即应该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负责,忠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此,组织成员应该依靠其可移动的职业财产,即到处都适用的技能及信誉来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5.关爱员工生活,促进工作—家庭平衡。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工作—家庭平衡是促使人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过上更快乐更幸福的家庭生活。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与家庭的角色冲突给员工带上了沉重而又必须承担的“枷锁”。工作—家庭冲突一旦产生,对个人的工作和家庭都会产生影响,不但影响个人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行为绩效,进而影响到组织的绩效和家庭的幸福。为平衡工作—家庭冲突,组织必须了解员工在职业生涯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需要、工作对家庭生活的影响,然后给予员工适当的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平衡措施,诸如员工帮助计划、家庭支持计划、弹性工作制等。这对于改善个体的生活,提高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形成幸福的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总结 行为管理主要从外部控制和监督规制员工,人本管理强调管理者在管理中把人提升为管理的第一要素,围绕以人为中心来组织和管理。能本管理强调以人的能力为中心来组织和管理。文化管理关注树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和谐管理关注企业组织中人的和谐共生来促进组织发展。幸福管理强调企业组织中人的终极之善来促进幸福最大化为目标。从行为管理到幸福管理这一主线可以看出,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思想来促进组织发展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也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法宝。人性化管理最终通过价值和贡献使组织生命体保持内在平衡,这样使组织内员工获得终极幸福感。为此,企业组织应该建立一种以幸福为中心的价值观系统,而这种具有终极性的价值观系统正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核心所在,它的存在对个人行动和组织的行为产生的韧性约束,推动了组织成功地迈向卓越,使人的本性得以真正体现。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论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取向 摘要: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或公司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历史传统、习惯作风、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它依赖于文化组织内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其核心内涵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由企业员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表现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成果,以及由运载这些成果的实体、设施、组织活动等构成的复合体。所以,企业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其中,制度文化集中表现为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企业制度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文化的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结合,就产生了制度文化。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融合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人性化管理。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取向 一、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现状剖析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领导中心制和程序中心制。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受制于企业规模,普遍采取管理风格都是以领导为中心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的管理也是模糊的,率性的,人性化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家性格特质。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管理往往采用程序管理方法,用详尽的流程来规范公司的运营。前者最大的缺陷是人性化管理与企业资本产生了本质上的矛盾,后者往往促使各部门在繁琐的组织结构隐蔽下,使得各项程序官僚化,信息沟通受阻,团队缺乏应有的凝聚力,企业的管理往往偏离了人性化管理即有的轨道。 而在人才培育方面,因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制,各类综合型、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许多民营企业自身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培育人才。但是,人们就业于民营企业中,做不到以企业为家,而是以自身利益为重,很难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上,短期化行为非常明显。据调查,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人才以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50天,最长的也不过5年。针对这些现象,许多民营企业主也采取了较多的改革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改善人才管理方略,如员工持股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工艺流程再造、岗位责任制、工作环境设计、组织结优化、团队协作激励,等等,但这些措施收效却不太大。 当前民营企业员工这种心态的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其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发生转移,而人们这种传统伦理道德理念的转移又源于社会和企业对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机会几乎没有。当然,社会环境新变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如拜金主义的兴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传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在逐步发生异化。就业于民营企业的员工就很难做到与企业共生死,共命运。 学院式教育使得人性教育机会不断减少,而人的技能教育机会不断增加,人们大学毕业后,人性教育机会极少。本质上,人们的人性教育经过了这样长的时期,在工作中就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所从事的工作,相反,当前许多人在民营企业并没有继承曾经受过的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而是陷入了狭隘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思潮中。 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略的缺失并没有涉及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引导,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作用方向都是员工的使用价值,即如何把人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至,至于人的内在价值根本就没有采取措施来启发和激励。虽然美其名曰人本管理,实际上,这些人本管理都是人才使用方式的改变,无非是通过制度化将形式管理进行固化。这种不触及人的内在本质的管理,其作用和影响是短暂的,其劳动力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所以,程序化管理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弊端。 二、人性化管理应引入到民营企业管理中权威机构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的20%。可见人性化管理对民营企业的递增效应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实行人性化管理,也是现代民营企业实现企业扩张,自我壮大的捷径之选。 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总结起来,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方面。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激励分为三个阶段,一种是被激励,第二是自我激励,第三是激励别人。人性化管理就是企业要通过并创造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进行自我激励,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激发员工的人性中积极的一面,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三、职业中心制是人性化管理必然过程 大部分中国人缺少人文精神,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文主义的崇尚、对民主自由的理解、对封建专制的排斥、对客观事实和科学原则的承认、对人的深层次需求的了解。事实上,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人文精神,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社会精神,是整个社会和整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对于一个落后的社会而言,整个社会都缺乏这种精神;对于一个文明社会而言,整个社会都充满着这种精神。纵观世界各国,这种精神越多的国家、其经济也就越发达,而这种精神越少的国家、其经济就越落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绝不是由地理位置、能源矿产及自然资源等因素决定,而是由这种精神因素决定。同样,一个企业的经济发展更是由这种精神所决定。 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的就是这种精神。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员工为什么接受企业岗位后,热情不高,效率不高,有责任不敢承担,有任务不敢接,即使交代他如何去做,他还是不愿做,做了但还是做不好,等等,其实问题不在于他的能力,而是人性的消极特质在起作用。相反,有些员工能力虽然平平,但是如果上级交代一项任务,哪怕该项任务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还是能够独自完成这项任务,而不需要上级的任何交代,这是人性的积极特质在起作用。 因此,民营企业在经过领导中心制与程序中心制后,要使得人性化管理能够积极稳妥地推广实施,必需得经历职业中心制的必然过程。 在职业中心制过程中,人性化管理上并不是要教会员工如何去开展工作,交代任务如何去完成,而是应重视人性的正确引导,通过职业规范来加以引导,通过情、理、法来感化,同时在职业化条件下,通过员工的自我约束,达到自省、自清、自律的管理要求,即员工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积极地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去,从而促使职业规范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要求。 如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能从人性哲学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有能力的员工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能力平平的员工也能准确地完成任务并取得满意的结果,而且,所有员工在民营企业工作并不是为了任务而工作,而是在民营企业中实现做人的价值。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民营企业管理者还用担心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成效吗? 四、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管理受古代优秀的文化精髓影响比较深,要构建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即要注重人的自然一面,也要顾及到企业的实际。而情、理、法双轨制管理建设是符合现代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情、理、法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架构,法是基础,离开法就不能谈情和理。所以社会的人都应该守规矩,应该崇法务实。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也典章制度。法提升到理,规矩如果定的合理,大家就乐于遵守。制度要时时求其合理,才是合理化的管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道”的阐述最完整的是《道德经》,东汉以后多说理。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道理,中国人常用道理来批判一切。"这是什么道理?""看起来各有各的道理"。"岂有此理?"可见中国人很重视理。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效地,地效天,天效道,道法自然”,道不会僵化,比较可以变通,而理也是可以变通的。“宏理犹可讲,妙理不可言”。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性化管理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天有天理,物有物理,物比较没有变化,人却有变化,因此,管物比较可以科学化,而管人就要相当艺术化,所以艺术性是人性化管理的特质。 因此,人性化管理必需在情、理、法中取得平衡。 五、民营企业加强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思路 对某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加强民营企业员工的人性管理,可能效果难于在短期内发挥,因为,人们的人性教育并不仅是民营企业的责任,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已经影响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如是社会各界不重视人们的人性教育,一个民营企业要想在本民营企业中通过对员工的人性管理就能取得明显效果,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人的道德教育,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是,完全可以推论,哪一个民营企业先进行了人性管理,该民营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就会少一些矛盾,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人是民营企业的核心,是民营企业最革命的因素。民营企业的人性管理就是要培育、激发员工的积极人性,使员工自觉接受“企中有我,我中有企”、“企荣我荣,企衰我耻”的民营企业文化和民营企业精神。民营企业业主应以心待人,以诚待人,将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员工的不同思想统一到民营企业所设定的人性文化之中,那么,我国民营企业必将赢得新的机遇,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加强人性的目标在于让员工快乐地工作,鼓励员工主动行善,培养员工独立思考,倡导员工相互帮助。要实现这样的人性哲学,就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精心而长期的设计,需要民营企业管理者付出许多努力创造环境和机会,也需要员工积极配合。而且,这种人性哲学的提升,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面面俱到,其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1、在活动中培养。民营企业应筹划一些群体性活动,让所有的员工都积极参与。员工在活动中会潜移默化地领悟人性的积极特质。通过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民营企业急需的人性特质。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既让员工主动参与,改善心情,同时又能使员工有所体会和感悟。 2、在会议中熏陶。会议的形式也要多样,集体会议、小组会议、读书会议、管理专家的宣讲会议等都可以。会议形式不管怎样,关键的是要对员工积极人性特质进行熏陶,而且,会议气氛一定要搞好,既要传达会议精神,又要鼓励员工提意见、发表看法和轻松愉快,因为,会议精神只有在轻松愉快中才能被消化吸收。 3、在工作中随时随地教育。一是民营企业管理者发现员工有某方面的过错时能及时时行教育,这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鼓励员工互帮教育,即当某员工有过失时,其他员工能主动教育该员工。只要管理者和大多数员工对有过失的员工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习惯,员工的行为就总会朝着民营企业既定的目标,员工就会少犯错误,员工之间也就会建立互信、互帮、互让的良好氛围,员工之间的团结协作就会得到加强。 4、在民营企业文化上倡导。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性,实则是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建立在人性哲学基础上的,不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而是一种充满积极人性的民营企业精神。形式上的民营企业精神是表面上的东西,只要民营企业培养员工具备人性的积极特质,那么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就是实质意义上的民营企业精神,其影响力就是持续的、长久的,其凝聚力就是不可战胜的。因此,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就应把这种积极的人性特质培育、激发作为建设和设计的重点,从人的本质特性上提炼民营企业精神。 5、在客户中渲染。这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能以积极的人性特质处理各项业务。接待客户时,要把客户作为我们家的客人一样对待,这样就能向客户中渲染民营企业精神,并感化客户的心灵,让客户感觉到我们的民营企业不是在做业务,而是在享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家的生活方式。要让客户感觉到每个员工对待民营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家庭一样认真负责。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如果能这样,那么客户必然会喜欢这样温馨的“家”,必然会常到这个家来做客,那么民营企业的业务就会越做越多。 6、在困难中鼓励。当员工处在人性的消极一面时,民营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要主动帮助,像兄弟姐妹一样为其摆脱阴影,走出人性的消极领域,重塑人性的积极特质。人性的教育基础人人都有,只要及时相劝和帮助,身处人性消极一面的员工就会很快实现转变,融入民营企业大家庭中,与兄弟姐妹并肩作战。 7、在制度上激励。人性的培育、激发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于用金钱实现的。例如,员工的一个微笑值多少钱,员工之间的相互帮助值多少钱,谁能进行量化,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但是,如果在制度上适当地引导也不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关键是制度的内容设计上要能够体现这种民营企业精神。例如,可设计一些部门和气奖、客户关系奖、员工协作奖、主动工作奖,等等。只要认真去体会,这种制度还是可以设计出来,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 (西昌城市建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人性化管理可以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缩小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对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思考可以提高其人性化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如何协调好企业人性化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介绍及分析,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创新非常必要。 关键词:企业;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管理创新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当前我国的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对抗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而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又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实行企业管理的主体和对象都是人,所以对企业实现人性化管理能够激发企业活力,对人性化管理手段和理念的创新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管理的效果。我国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企业人性化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改变,根据企业运营情况对其人性化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是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 1 人性化管理概述 人性化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主流,也是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相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管理方式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超越,是更高层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认为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管理应关心人,爱护人,并把这种尊重和关爱细化成管理实践中的细枝末节.人性化管理是一门管理的艺术。企业的生命在于人力,企业的最大Y产是人才。这一理念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准则。秉承这一理念,众多企业建立了自己杰出的团队。一个领导者亲和力的大小,是判断其领导力的重要指标。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其自己有多大能力,而在于其确定的方向是否正确,能否号召大家一起努力。一个企业如何用好人,决非小事,它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效益的增减。人是企业的灵魂,是活的资本。离开人,企业只能唱“空城计”。人性化管理的全部内涵并不仅是发现人性、挖掘人性。而是在管理实践中尊重人性、体现人性、以一切从人性考虑的姿态来看待管理,使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其本身具有雄厚的财力和人力资本外,关键在于内部的管理,作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员工的管理。 2 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实现 2.1 提高素质是人性化管理的关键 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性化管理工作的好坏,这就需要管理者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品德素质始终是首位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品德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高尚品德是无声的命令,有时比有声的行政命令要起更大的作用。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格魅力,它在员工中就会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管理者的思想作风对企业向心力的影响极大,因为人性化管理并非一种策略,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态度,是一种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它需要每个管理者身体力行去实践才起作用。在企业,只有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作用,企业才有向心力。 2.2 提高好情感赢得凝聚力 企业情感氛围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内部是否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人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员工被企业尊重是其释放积极性和向心力的感情起点。“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事情不在大小,在于是否真心诚意,是否细致到位。因为真诚到位的细节营造的就是人性化管理的精髓,人性化管理的魅力就是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觉到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无处不在。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情感效应。 2.3 好环境增强吸引力。 企业应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所谓精神环境是要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这项软任务与生产经营硬指标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和辐射作用,以获取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要做好后进员工的思想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员工思想统一到爱厂爱岗上来。如对“三违”员工,按规定扣奖外,还应采取个别谈话谈心的方法,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员工真正认识到劳动纪律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每个员工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确保员工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2.4 以人为本,培育独特的共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因此,要以人为本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在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建设自己独特的共享的企业文化,把它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推动力。也只有在这种独特的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下,员工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个性、特长和才能。 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在内部积极营造人人都有能力在企业中展示身手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员工共享企业文化以实现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价值观,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通过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2.5 重视制度化管理的作用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制度是人性化的基础,人性化管理要通过制度化管理体现出来,制度化管理要体现人性。这样人性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制度化管理也才能成功。因此,二者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管理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而现代管理强调制定的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力。人是知识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是资本,但是又与生产资料、机器设备这些死的物不同,人是有精神、有情感、有思想的。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就要根据其特点,鼓舞其精神、培养其情感,提高其思想。而这些不能只依靠一些开明的管理者去实施,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保证。 结束语 企业实现人性化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企业运行效率,还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活力,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国情和制度,对企业人性化管理进行中国特色改造是提高我国企业运营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方法,对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关于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初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性化管理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进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社会产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对当前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内容以及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内容以及对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人性化管理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国有煤矿企业、人性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一、人性化管理策略的概述 1.1 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成分不断活跃,影响了企业员工原有的价值观,造成与企业价值观的偏离;人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地位不断凸显,促使企业提升“以人文本”的理念。人性化管理的内涵是:通过情感投入,与员工实现人格上的平等、人性的尊重,进而激发其在工作中的潜能,产生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人性化管理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在企业管理员工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员工的工作行为、需要、动机等因素进行挖掘员工自身的价值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并使员工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即,通过企业员工能力、思想提升来促使企业的发展。 1.2 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的联系 由于人性化管理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极大地节约的公司管理的成本,同时对员工潜能的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热情以及积极性,为员工创建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所以,人性化管理得到了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 事实上,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二者的目标一致。人性化管理与企业的思政工作的目标都是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工作的热情,提高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次,二者的对象一致。人化管理与思政工作的对象相同即企业员工,二者都是确立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政治行椤H妨⑵笠翟惫な瞧笠捣⒄沟暮诵模企业员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1.3 人性化管理与国有煤矿思政工作之间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工作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看作是企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总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员工管理方式,它通过文化层面的内容进行反馈,并作用于企业管理本身;相对应的,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即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关注程度较大。 其次,二者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调动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热情,积极性,而人性化管理是使员工形成科学、统一的价值观。 二、现阶段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当前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的主要形式分为两部分,即系统教育和日常教育。 企业的系统教育即对企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教育则包括企业经济组织方面的思政工作。确定国有煤矿企业的经济价值,以及发展前景,保证企业能够正常的运作并发展。确使企业员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继承企业的工作精神,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 2.2 现阶段国有煤矿企业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国有煤矿企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只重视于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不足。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时,只是按照传统方式,注重以说为主,不能根据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宣传教育。现阶段这种方式以无法适应信息交流频繁的社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目前企业发展的趋势,只是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企业需要专业的具有高素质的人员来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国有煤矿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策略的具体应用 3.1 创造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无法适应。所以,企业需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以解放企业员工的思想,创造出新的管理模式,适应当前竞争性的社会。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工作的目标。 首先,与时俱进是一种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作为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人员,因该具有积极创新的意识,结合我国煤矿企业思政工作的落后现状,从工作模式角度入手,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与时俱进,增添活力。 其次,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目标。国有煤矿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除了完成自身的市场经营任务以外,还要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我国“十二五”期间制定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目标,是对管理理念的极大创新。 3.2 完善人性化管理模式 人性化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但并非“以人唯本”。这是在人的自然属性都存在一定的利己主义,作为国有煤炭企业,担负着国家基础能源的供应任务,维护着社会资源的供给稳定,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因此,人性化管理要从管理机制入手,而不是放任自流。 首先,要树立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爱护企业财产,努力展开工作。其次,在现实工作中做到平等、尊重,加大情感投入。再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每一个员工都得到平等提升自我的机会。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煤矿企业中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现阶段思政工作人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之间的联系,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确保企业坚持政策的政治方针,促进企业能够长足的发展;同时,制定相关的管理策略,对于国有煤矿企业的思政工作人性化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人性化管理在供水企业客户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供水企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供水企业需要了解每一位客户的需求,才可以更好地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本文简单介绍了供水企业中客户服务管理,分析了目前供水企业工作中客户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现代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的应用方式,希望能给供水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供水企业 客户服务管理 问题 应用 一、前言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线,如同血液在身体里流淌一样重要。城市供水企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其安全供应和服务质量的好坏都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通过优质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为民服务无止境”的客观要求。 二、人性化管理在供水企业客户服务工作中的意义 一个企业的管理质量是决定企业实力、发展、口碑的关键因素,供水企业作为服务性的公司,其客服方面的管理更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人性化的管理在供水企业客户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可以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口碑和影响力,加速企业发展。 从企业发展和供水服务而言,人性化服务体系建立可以掌握客户对供水服务的需求和期望,查找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改善措施,推动供水服务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同时人性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构建政府、公众、企业三方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市政公用事业更好的发展。 三、供水企业管理现状 当下,供水行业正处于一个经营体制转型期,市场的逐步深入使供水企业所面临的压力较大,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供水行业现有的服务质量状况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对供水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目前多数供水企业都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众所周知,任何管理都离不开规范的制度,人性化管理也必须以规范的制度为基础。如果忽视了制度化,就会出现无原则而只讲人情的情况,就难以在管理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就会挫伤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缺乏规范制度,人的行为不能规范,人的弱点和非理性行为就得不到约束,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工作的无序化。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客户服务管理软件开始出现,而现在的供水企业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拥有CRM客户服务管理软件,而且也建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管理网站,从客观的应用条件上来看已经具备了应用基础,但是在客户服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由于客户服务管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不足以满足CRM客户服务管理软件的操作要求,所以使得CRM软件的应用不到位。还有小部分企业甚至连基础的CRM软件开发与客户服务管理网站都未创立完整,或者网站更新太慢,所以难以对客户关系实施有效管理。 四、人性化管理在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客户额外增值服务 多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客户资料,并为客户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资料数据库,是当前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将客户资料录入电子资料数据库当中,然后从数据库当中将客户关系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将非常方便。在进行客户资料分类时,要重点关注核心客户,为其设置VIP权限,并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使得两者之间的合作更加融洽、更加方便,也能赢得客户的好感。要想做好VIP客户的增值服务工作,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VIP客户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 VIP客户的增值服务包括为VIP客户分析用水分布和用水曲线,并为客户提出实用的用水方案,通过将用水高峰期的各设备错开用水,来减轻用水高峰期的用水压力;分析各类用水的价格分析,提供科学节约水费的方法;把握好各客户的用水量,如果发现用水量与平时差异很大时,要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确认是否是人为计划改变引起的用水量变化。 2、建立客户服务网络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除了在实际情况中为客户提供服务,解决难题以外,还需要构建专门的客户服务网络,建立相应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咨询解惑服务,精心解答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设置专门的网页让客户了解供水企业的具体情况,使供水企业内部与客户连为一体,形成完善的服务网络。 3、选择合适的客户经理 客户服务管理是一项复杂又严肃的任眨所以需要严格挑选客户经理来保证客户关系的协调。客户经理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极高的综合素质和强大的管理能力,还要能够与其管理下的工作人员协调好关系,加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供水企业的其他部门的工作应该围绕客户经理的工作进行,而客户经理的主要工作是把握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促进供水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加强供水设备监管力度 监护系统主要的技术原理是充分利用掌上手持PDA和全球定位GPS系统及地理信息GIS技术,基于“移动信息平台”,从而科学实现供水设施巡检及供水服务管理信息化、电子化和智能化。该技术系统主要由WEB巡检系统及手持终端设备两部分组成。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查询管网相关数据信息及管理巡检和监护任务、管理相关事件运行流程、统计分析及数据查询、供水服务系统智能化管理等;而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巡检与监护自来水管网和上报相关事件并核对管网属性,甚至对供水现场进行技术应用分析等。尤其在对管网管理与供水工作系统进行巡检及监护时,供水管道及相关供水附属设备、设施等一旦出现损坏和突发故障,监护人员及巡检人员可通过智能手持设备,对供水现场的管网位置及破损节点部位进行记录,同时进行故障事件分析,并对相关事件故障进行及时处置,最终将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相关运行数据及时上传至智能水务系统中的WEB端,实现对供水设备的有效管理。 五、结束语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当代供水企业的客户服务管理,分析了目前供水企业客户服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供水企业客户管理的对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供水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把握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抓住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重心,把握主动权,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探讨 (中交二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人性化管理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其对促进企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由我国国企思政工作现状着手,阐述了人性化管理内涵,分析思政工作引入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并对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进行探讨。 国有企业思政工作人性化管理探讨 引言 思政工作在我国社会各个部门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是促进企业内部凝聚力、保证中国社会旺盛的生命力的法宝。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冲击,导致企业思政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需要不断通过不断的改进,并其对企业思政工作进行创新。 人性化管理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员工放在首要位置,以此更好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个员工将潜能发挥出来,为促进工作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以此符合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 1我国国企思政工作现状 当前我国国企思政工作虽没有一直被提及,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将企业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忽视了内部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有的I导对思政工作还不够深入了解,其认为思政工作就是简单的上级文件精神学习,思政工作的开展没有考虑到员工思想变化进行调整,仍然采用的是以往单一的方式进行工作,以此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思政工作一直流于形式,使其无法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从当前国企思政工作的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几点: (1)不够重视国企思政工作的开展,国企思政工作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思政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没有很大关系。 (2)国企思政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化,当前我国国企思政工作负责的部门是宣传部,其工作方法是大多是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采用灌输的教育达到工作效果,随着这种方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这就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政工作发展。 (3)国企思政工作者素质还有待提升,有的思政个工作人员的缺乏专业的知识,因此,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人性化管理内涵 2.1人性化管理概念 人性化管理理念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人性化管理是指充分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将人在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凸显出来,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管理具有一定的要求,就是尊重人、依靠人、关心人与激发人,以此将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使全体员工得到全面发展。 2.2人性化管理与国企思政工作的关系 人性化管理之所以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它与我国儒家思想有较多相似的地方,而且它对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及企业管理质量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人性化管理还能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对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起着改善的效果,为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从整体上来看有很大相似之处,尤其在企业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方面是一致的,都提倡凝聚全体员工,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以此使企业生产效益得到提升。而且,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在对象上是相同的,将人放在重要位置,将人看成企业的主人翁,依靠人、关心人与培养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人性化管理与企业思政工作对精神因素比较重视,思政工作发挥了精神的作用,人性化管理也同样将精神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但人性化管理与国企思政工作在性质与范畴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思政工作属于文化工作,而人性化管理属于管理职能;同时,人性化管理与思政工作的作用与任务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虽然二者都将比较重视凝聚力建设,但从作用的角度来看,人性化管理更加侧重管理来实现人的价值观意识,而思政工作侧重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另外,人性化管理与思政工作的目标不同,人性化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思政工作不仅注重经济效益,对于政治任务同样重视。 3思政工作引入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3.1企业思政工作创新的需求 经济全球给企业的发展一定的冲击的同时,使思政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引入将员工放在重要位置,不仅有助于促进个人发展,还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人本观念与思政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3.2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需求 对企业进行思政工作的开展,从实质上来讲,是对党的工作方针与政治思想的普及推广与组织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将员工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员工的特点,实施人性化管理,对促进员工个性化发展及企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4人性化管理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 4.1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形成人性化的管理思想 在人性化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应当认识到人性化管理思想的重要性,企业要将员工放在重要位置,意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且认识到思政工作本质是对人的思想工作,应当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在思政工作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性化的管理落实到位,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使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为实现企业良好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4.2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人性化管理机制 企业应当对当前思政工作相关的制度查漏补缺,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思政工作机制。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人才理念,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员工的潜能发挥出来,并根据员工个人特点来安排适合的岗位,使每个人员的优势能在适合的平台中展示。在满足员工物质方面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以此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另外,在企业应形成民主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深入到企业内部,以此真正成为企业的一份子。 4.3不断推动队伍专业化,打造人性化的工作队伍 企业思政工作的主体是思政工作从业人员,因此,打造人性化的思政工作队伍十分重要,应当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为提升企业人性化管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为人性化管理下企业员工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企业长远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 4.4不断落实人性化管理,在管理中体现员工价值 要想使人性化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首先应当在企业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重视员工的积极性的跳到,体现出员工的个人价值。这就需要企业在平常管理时,为员工创造发挥价值的空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将自身看成企业中的一份子,以此更好的参与到企业思政工作中。 4.5大力_发思政工作新功能 国企思政工作不仅要注重凝聚、激励、调节等传统功能,开发思政工作的新功能也十分重要。因此,企业应当不断开发思政工作的新功能,使思政工作得到创新发展,以此使思政工作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使员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大力开发思想工作的新功能十分有必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导向功能。国企员工数量一般较多,多则上万人,少也有上百人,较多的人员难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发生,以此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利影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国企思政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广大员工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协调功能。要想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协调一致十分重要,由于每个员工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各有差异,可以通过对员工价值取向的统一,并将其价值观与企业价值相互协调,形成凝聚力,以此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服务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员工利益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应注重满足员工的诉求,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在国企思政工作中,要全面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对员工日常生活进行关心,了解员工的四线动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此为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5结语 总而言之,个性化管理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其对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鼓起发展处于特殊阶段,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国企思政工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将传统的管理理念更新,对建设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浅议我国科学发展观下的企业人性化管理 摘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对人及人性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践行人性化管理,实现企业人性化管理,推动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 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就是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尊重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注重企业等组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制订员工的生涯规划等。人性化管理就是要重视企业等组织内外最重要的资源――人,以人为本位、尊重人性的管理。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管理主体的企业文化管理,它不仅重视人,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强调用文化开发人力资源,而且把人看作生产、管理的中心,确立了人处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心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管理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着眼点的短视行为,更注重企业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强调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本管理中,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人是重要环节,只有培养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才能使企业的目标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实现职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高度一致。人本管理把职工看做企业的主人、管理的主人,不仅重视人力,更重视人才,不仅重视人的体力,更重视人的智力和首创精神,用各种激励机制,把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科学地调动起来,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应注重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为每个职工提供施展才干的空间与舞台,调动职工学习、创造积极性。在此条件下,管理应从传统的对人的控制转向对人的培养和激励。既然人是有情感的复杂的动物,那么对员工的管理就不应该简化为几项生硬的制度和固定的模式,他需要的是管理者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员工。 在我们的企业管理中,人性化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给员工合理的报酬。既然生理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追求物质利益,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上海易初通用机器公司提出:“企业应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员工应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科技和管理需要。”这样的提法是不是更具有说服力? 2、以自己期望员工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员工。如果你期望员工尊重你,你就应该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个员工,而不管他是什么职位、什么级别;如果你期望员工服从你,你就应该学会认真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如果你期望员工对你忠诚,你就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员工;如果你期望得到员工的赞许,你就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及时提出表扬,而不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动辄处罚。举个例子:有一个部门负责人,看到厂房里有烟头,就对此厂房的职工说,这是谁的烟头,没人承认你们每人扣20元,没过几天负责人自己抽烟,随手将烟头扔掉厂房地上,有个员工看到后叫他捡起来,他却说你捡起来不就行了吗?!这样的部门负责人如何让员工笑脸相迎? 3、及时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在任何一个单位,员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牢骚、抱怨、甚至愤怒等不满的情绪,只是不满的程度不同,表达不满的方式有时激烈、有时婉转。这些不满情绪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很多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甚至直接影响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效果事实上,能够表达不满、勇于提意见的员工大部分情况下正是其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方式,他可以帮助管理者认清管理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然后加以改进。 4、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通过对人的需要的分析得知,每个人不仅有生理上的基本需要,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权力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而且合理满足这些较高层次的需要可以更好地激发人的内源性动机,使员工保持更稳定更持久的工作动力和热情。 给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首先要求领导者有“*之美”品质和“容人”的气度,象关心自己的前途一样关心每一个员工的发展;其次要让员工更多地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三是要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为每一个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帮助其逐步实现;四是要为员工创造学习、培训的机会,使其具备与其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进步。 5、管理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它虽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但可以通过管理者的用心体会和不断探索,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日本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神”。后滕清一原是三洋电机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来投奔松下公司,在担任厂长时,工厂失火烧掉了。后滕清一心中十分恐慌,以为不被革职也要降级。不料松下接到报告后,只对他说了四个字:“好好干吧!”松下这样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过错。以往,即使只是打电话的方式不当,后滕也会受到松下的严厉斥责。松下的这种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类的心理。在犯小错误时,本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严加斥责,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错误时,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没有必要去给予严厉的批评了,反而不如对下属进行情感教育。 为了尊重员工的自我意识,摩托罗拉公司对员工实行“个人承诺制”,由员工自己设定工作目标,作为其对公司的“承诺”,并当作公司对其业绩检查和工作评价的准则;为了遵循执行的及时性原理,西方许多企业纷纷采用“一分钟”管理法则,即: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一分钟惩罚;为了将人性化服务经常化,富润集团总结形成了《经常性思想*工作条例》,针对员工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做出了60条具体规定,使员工的呼声意见有人听,冷暖有人问,急难有人帮,好人好事有人夸。 6、人性化管理从点滴做起。大连三洋制冷公司制定的《员工五准则》在第一条“严守时间”中提示员工:“当您由于身体不适、交通堵塞、家庭有困难,不能按时到公司时,请拨打7317375,通知公司”。在这里没有单纯“不准迟到”、“不准早退”的硬性规定。虽不是惊天之举,甚至微不足道,但却体现出领导者的仁爱之心、关怀之情。如果我们的每一位经营管理者心中时刻装着职工,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忧职工所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会自然流露,而不需要去刻意的追求或表现。 基于以上分析,人性化管理应该是在充分认识人性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按照人性的原则去管理,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东西为管理和发展服务;同时对于人性中不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人性化管理的实施和手段上采取“人性”的方式、方法,尊重个人与个性、理性与非理性,而不是主观的以组织意志或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要了解人,顺应人性,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尊重是前提,爱护是基础,信任是动力,善待是关键。 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试论企业人性化管理 【摘 要】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要求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进行心理与行为的彻底革命,使企业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态度直到管理效益全面转变。 【关键词】人性化 企业管理 人才 如果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能作出卓有成效的工作,那么,在我们面前也就不存在“人才短缺”的状态,我们也许仍感到资源的匮乏,但我们匮乏的只是“人”而不是“人才”,同时我们匮乏的是一种使每个潜在人才成其为现实人才的制度。本文拟将通过“人才配置”、“人性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三个部分,阐述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 一、企业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1.人性化管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工是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得到最为全面的体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的团队,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围绕职工的生存、享受、发展这三个要素,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职工的福利待遇、职工的基本权利、职工发展的平等机会、弱势困难群体的救助等。 2.人性化管理将促进企业机制的完善。 人性化管理,并不排斥制度化的制约机制。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存在的各种不良工作秩序,就要建立一系列的运行机制,从而从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工作学习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一方面是理性的管理,一方面是感性的服务,二者相得益彰,促进企业双赢发展。在探讨人性化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看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因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由一个团队塑造出来的企业精神,它是蕴藏在职工当中的无形的巨大力量,职工的思维模式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 二、人才配置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龚自珍发自内心的呼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事业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对人才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人品、有才干之人。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完成企业给定的目标,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可称之为人才。对人才的关心及对其价值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对人才重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所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一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任人唯亲、忌贤妒能以及把安分守己、稳重听话作为选拔标准的狭隘人才观;二要广泛挖掘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资源,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三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谋求人才的科学组合,以发挥整体效能;四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人的潜能。这就要求现代企业要具有深邃的视力、多维的视角,在招募人才、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使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人性化企业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以人为本强调了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一方面,人性是个抽象的概念,人的天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并与环境紧密联系,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决定了人是一复合体,而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环境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人性”的东西决定了人的道德观念、意志、兴趣、创造性等这些事关企业命运的“个性品质”。再有,制定着重于人的理性,具有强制性、不可变通性,常会导致人们僵化的思维、保守的行为,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逃避现实,害怕变革,甚至自欺欺人。所以,企业必须在管理中对人性的各个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按照人性的原则来实施管理。实行人性化企业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一面,为企业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对人性中不利的一面加以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在企业管理实施手段上采取“人性”的、灵活的方式、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尊重个人与人性,不只是以组织意志、管理者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应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人性化管理可以融入到每一个过程、每一项活动,可以体现在一项制度,一个举措,其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团队型参与管理模式是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现代管理理论提出7~13人为最佳管理幅度,通用电气却将管理幅度变成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使得每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向下属授更多的权,让下级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基层人员的意见能很快反映到公司的决策层。总裁韦尔奇向几乎所有员工发出过手写便条;常安排与比他低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喜欢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让人们感受到他的领导,鼓励和鞭策员工。这是对僵化制度的打破,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员工天性的释放。这是制度与弹性的完美结合,更是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四、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使企业筹集或使用的人力资源的目标与行为素质以及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既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又使人得到满足与成长,这应是一种由经理人控制的磋商机制。造就“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功能,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彼得・圣吉坦言,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从战略设计、培训与发展、评价与激励、组织设计与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为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持性的氛围和组织保证。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整战略、考核管理战略)是现代企业的共性之一,它涉及企业内部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服务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综合战略。例如实施发展战略必定要增加雇员;实施紧缩战略常常导致裁减;实施转向战略会引起人事更迭。但在制定与实施以前,应知道企业经营环境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是什么,同时还要把握在相应的社会环境中人才的主观追求是什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时代,“以人为本”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临近,人才资源开发的争夺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事措施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能力开发体制的建立已成为现代企业获得高级人才的基本途径。 五、结语 只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员工充分领悟到人性化管理给个人、企业各种需求带来极大的满足;只有员工敬业爱企,真诚地为企业作出自己的努力,企业推行的人性化管理才会持续不断地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永煤集团新桥煤矿)(摘自经营管理者)
针对以上问题探讨民办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路径,以谋求输出高质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促使民办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一、前言 “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是供给性改革核心之一。随着会计电算化时代全方位的推进,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作用愈发重要,民办高职院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供给端的作用,以输出高质量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硬件配套匮乏 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大多来于单一的民营资本,教学经费显然是没有公办高职院校雄厚,会计电算化教学除了达到一般的教学条件要求之外,还必须起用电算化教学软件和投资建设一定规模计算机机房。目前市面上的电算化教学软件购入成本昂贵,其后期的维护、培训费用随着软件的更新和服务配套的升级也是水涨船高,再加上教学中需要一定规模的计算机机房,这对于办学资金来源单一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另外,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办学中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念忽视会计电算算化教学场地的建设,这些主客观原因使得很多民办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硬件配置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硬件条件的好坏及教学配套设置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供给源头难以达到和满足教学要求,造成了会计电算化教学多半流于形式,其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不管是在公办还是在民办高职院校中担任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老师,95%以上是会计专业出身,并且大部分老师直接从学校走进课堂。他们虽然有着很好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也能熟练操作财务软件,但因实际企业工作经验不足,很难将业务与财务一体化的内容有效地融合。所以,大多数授课老师重财务模块的教学而轻业务模块,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而在授课方式上,众多会计电算化老师根据教科书上的流程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讲授知识点及安排学生上机实践,弱化了学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因缺乏将计算机技能与会计专业技能有效结合的能力,无法高效解决财务系统运行异常的问题,从而影响课堂内容有效展开。显然,当前会计电算化教学老师工作经验、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不足,已经不能很好执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供给主体的责任,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教学课程设置粗糙 当今,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的高职院校,有关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课时等设置方面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用友等软件财务篇与业务篇相应内容的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中在实训周穿插安排实训练习先学财务篇再学业务篇;二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放在两个学期进行,一个学期是基于用友软件财务与业务篇的学习,另一个学期则是针对所在省份专业技能抽查要求开展电算习题练习。这两种情况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都存在不少的问题。第一种情况优势在于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财务篇与业务篇的内容,从理论上能真正让学生学习、了解与理解财务与业务一体的内容,但缺点也很明显,学生实践练习时间过少,再因目前的实训资料与企业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比如实训资料都是要求学生按照指定的业务描述借助财务软件来完成相关的财务与业务处理,而实际企业都是分岗位判断原始单据真伪再据以处理。对于第二种安排,从理论教学来说,课时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课程内容;从实训安排来看,于学生而言如同鸡肋,实训资料千篇一律并脱离企业实际情况,完全是为了学校通过省专业技能抽查而开,基于这种实训资料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兴趣会逐渐被浇灭得一干二净,老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也是苦不堪言。从以上来看,现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粗糙不够细化,已完全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违背了教学有效供给的原则。 (四)教学考评方式单一 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实践课程,主要侧重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现在,高职院校关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的方式多半是采取“平时+期末笔试”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此种考核方式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却弱化了学生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核。因而,这种考核方式难以确保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 三、新视域下民办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路径 (一)完善教学硬件配套 会计电算化教学硬件配套主要包括计算机机房、配置正规的如用友v10.1教学软件、测试软件及电算模拟实训室。此外,为了丰富会计电算化教学仿真资料,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效果,需要在专用的计算机机房加载一些如网中网公司实训平台。以上教学硬件的投入所需的发费不少,对于自负盈亏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解决资金来源才是王道。首先,民办高职院校需有更先进的办学理念,有舍才有得,不能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忽视必需的教学硬件及时投入,长此以往,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情况下,必给学校专业发展带来恶劣的影响。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监督管理,对民办高职院校引入政府审计,以确保办学资金及时到位,保证教学中必需硬件条件有效达成。最后,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压力大、办学资金紧张的事实,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加大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扶持力度,同时,对于扶持资金也需加大审计力度,以保障扶持资金使用效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授课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供给者,其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组织教学等方面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民办高职院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增强。第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民办高职院校通过人才制度创新,引进更多复合型人才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组建以会计专业老师主,通信、计算机专业为辅的教师队伍,优化学校的人才结构达到供给端的有效供给。第二,学校应加强与各大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定期邀请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老师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授课老师能及时学习软件升级与更新的知识,完善老师操作软件的能力,确保老师能以更好的授课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第三,学校应加强与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在寒暑假时定期组织老师到合作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老师真正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只有真正了解企业所需,才可能有的放矢组织教学,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最后,站在供给端的授课老师应做到“打铁必需自身硬”,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为输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助自己一臂之力。 (三)细化课程设置 针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性较强的特性,通过调整课程内容、课时方面来细化课程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从理论内容来说,需要加以完善。在实践教学上,学校及授课老师需为学生提供更贴切企业实际经营情况资料,在仿真的环境下展开实践教学,让学生保持足够的实践兴趣,从兴趣入手才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训学习的积极性,方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因此,学校与老师想尽一切办法来完善电算实训资料。总体来说,获得比较仿真的实训资料主要通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借助网中网之类的平台进行电算实训。二是会计电算化老师借鉴市面上目前有着大量的比较贴近企业实际情况的手工实训资料进行相应的改编,提高资料的实用性。另外,学校真正开展到位的校企合作的工作,将学生送到合作企业,由授课老师带领学生置身在企业实际的经营环境中来开展电算实训工作。综合所述,学校应携手老师与合作企业共同推进会计电算实训工作,这样才会更有效地将学生电算实训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了能更好地有充足时间来展开两方面教学,会计电算化课程在两个学期中以一定比例分配时间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原则上即能保证理论学习时间充足,亦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保持浓厚的兴趣进行实训学习。通过细化课程设置达到教学中的有效供给,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建立多元化教学考评方式 为了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考核评价,需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三种考评方式并分配对应分值权重:第一种以传统笔试考核方式为基础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占40%;第二种为授课老师针对各模块知识点按其操作的难易程度及重要性制定详细分值表并通过一定流程上报学校批准形成实践考核文件,方便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依据对学生每个模块操作实验结果进行面对面检查与考评给分,占30%。第三种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考评主体,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操作实践能力给予评分,占30%。最终学生的学科成绩计算方式为第一种分值班*40%+第二种分值*30%+第三种分值*30%。这三种考评方式结合,有效地弥补传统考评方式不足,起到即有理论考试又侧重考评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供给侧改革大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输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电算化人才的宗旨,为会计电算化教学创造更好的实施条件,不断提高供给端的质量,以谋求自身、老师与学生更好的发展。
红色文化论文:高校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 [提要] 红色文化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和优秀文化根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积极挖掘和深入研究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价值 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承载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是我党既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又吸收人类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其所蕴含的价值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高校师生廉洁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感染作用。 一、红色文化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与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就是明确表明,要大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顺应时展的潮流,应充分利用并发挥其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要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因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奋斗精神,如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蕴含着甘于奉献、奉公守法、勤俭自律、顽强拼搏的廉洁精神。加强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广大师生争做廉洁的合格公民,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作用,可以激励广大师生做一个乐于助人、对他人负责、严于律己、积极承担责任的人,使广大师生更加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内涵内化于心再外化于行,做一个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贪污腐化的消极份子。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貌,促使师生共同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气貌,从而打造出和谐、廉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红色文化有利于对高校师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载体多,形式活,覆盖广,中华大地处处都有红色文化的印记。反映我党和革命先贤崇高理想、伟大信念、激昂斗志的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红色艺术都可成为我们进行廉洁教育的活教材。将红色文化资源用于高校廉洁教育,将鲜活的革命历史传授给广大学生,使他们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有利于让他们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和反腐倡廉使命感。青年学生越是对民族和历史有深刻了解,越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感情,就越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清晰认识,越对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坚定执着。红色资源反映历史,其充满内涵的感召力比课堂传授、书本灌输更来得真实贴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红色文化的教育性、艺术性使青年人的心灵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得到升华。红色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优势让青年人既有所乐、又有所获。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高校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高校中的腐败案件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经济腐败,即高校领导利用基建、采购中的权力收受回扣或者直接贪污、挪用公款等;二是学术腐败,即高校教师或学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伪造科研数据、抄袭他人成果等;三是行业腐败,即部分高校负责人利用自主招生权或其他职务便利违规招收不符合标准学生等。可以说,高校这个原本相对纯净的领域也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中贪污腐化风气的影响,而如何在高校管理过程中深入贯彻廉政文化建设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各高校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高校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高校师生学习廉洁知识,传播廉洁文化,倡导廉洁风尚,做廉洁表率。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虽然说红色文化是一份很好的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素材,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可能照抄照搬。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贴近高校师生生活,让广大师生乐于接受,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同时,能真真切切的进入广大师生头脑。这就要求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进行拓展,形成有自己学校廉政文化建设特色的校本教材和教育方式。 (一)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环境之中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就表明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廉政文化环境,一个好的校园廉政文化环境对于人们的廉洁行为习惯养成、人生态度形成都会有极大影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为打造廉洁校园,高校可根据本地区历史和红色文化,开发校园廉政教育资源。同时,把资源转变成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红色文化更好融进校园廉政文化环境的建设中,使师生员工在校园廉政文化活动中受到感染。目前,为贯彻落实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事件,红色文化风靡中华大地。高校要不失时机地作出回应,鼓励、帮助、组织师生员工参与到红色文化活动中去,参与到红色文化宣传的创作中去。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廉政文化的常态形式,对师生员工进行红色廉政文化的教育。比如,红色廉政故事演讲、红色廉洁歌曲传唱等。高校更要借此东风,一方面对师生员工进行历史教育,一方面对师生员工进行精神教育。总之,一个有文化的校园,一个廉洁的校园,在使师生员工受到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廉政教育,让他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和净化。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相关课程的教学之中 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的号召,近年来很多高校不断增设有关廉政教育的专门课程,初步形成了干部、教师和学生廉政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在干部培训中开设廉政党课,在新进教师培训中增加廉洁从教内容,在学生入党入团培训中开设廉洁教育课程。有些高校还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学生课堂,开设富有红色文化的廉洁教育课程,把握“第一课堂”这一主渠道,比如: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堂、反腐影视赏析课、反腐倡廉案例分析课等,这些课程都包含了很多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学生廉洁品质的养成具有指导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优势,积极地利用红色文化中的廉政教育资源、开发其中蕴含的廉政精神。 (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实践之中 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理论只止于语言层面,则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红色文化中所孕育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及廉洁精神,必须借助实践这一方式才能使这些有关廉政理论“活”起来、“亮”起来,才能增强师生员工廉政教育的针对性。我国拥有丰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可以适时组织师生员工赴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感悟先烈们身上所具备的的廉洁品质,可以使他们体验当年残酷战争中的艰苦朴素,又可使他们直接接触大量的廉政实践史实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从而进一步加深师生员工对廉政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认识,增强用红色廉洁文化教育资源的自觉性、坚定性,强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作者:邓幸俊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纪委、监察室 赣南师范学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红色文化的特点 1.红色文化是最具民族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但它吸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正是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才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典型。我们党所倡导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源于《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是指做学问要注重实际,切忌虚无。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实事求是”予以改造,使之富有新的内涵,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也是对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只不过这里的“民”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人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于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可见,红色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先进性。 2.红色文化是最具科学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红色文化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红色文化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它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等基本原理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使得红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时代特征,才使得红色文化更具科学性。 3.红色文化是最具大众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与人民大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红色文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二是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克服不同的困难,红色文化才得以不断更新,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我们党才能永远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红色文化也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4.红色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总是与时代的脉博同跳动,它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建设新中国,摆脱贫穷、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不同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紧密联系,使红色文化具有时代魅力,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1.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我们党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如此。无论现在、过去、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都是不能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理,要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还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红色文化的具体性、通俗性、生动性、丰富性,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教材和有效载体。红色文化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弘扬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使我们更加感受党的领导的伟大,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可以极大地鼓舞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愈来愈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把社会成员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精神动力。 3.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确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沃土,是时代精神得以生发的源泉。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无不体现改革创新的品质,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继承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时代精神,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内化的过程,红色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感性认知,又引发我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感性认知来说,红色文化中积极的道德成分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从理性思考来说,红色文化融进我们的血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知荣弃耻、扬荣抑耻、践荣遏耻。 三、以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红色文化的优秀品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养料和土壤,以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红色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相互交织,如何保证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先进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热爱祖国、勇于奉献、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使这些精神成为人民群众的崇高追求和自觉行动。其次,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腐朽文化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抵制腐朽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做好舆论宣传,使腐朽文化失去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度,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再次,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立场。红色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它是在广泛吸纳各种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呈现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大胆吸收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红色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使红色文化的精神品质被大学生所接受,必须借助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同样,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依赖先进文化的引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孕育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所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和崇高革命精神,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好教材。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优质资源,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日常活动等校园文化教育平台,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学生真正认同红色文化,自觉践行红色精神,从而树立主流价值观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红色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关系。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网络具有互动性、时空性、便捷性等特点,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以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一要构建红色网站。网站定位应为利用网络技术,宣传先进文化,使网站成为红色理论的研究阵地,科学理论的传播阵地,解疑释惑的学习阵地。网站既要注意理论性、科学性,又要注意趣味性、生动性,切实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影响力。二要创建网络课程。整理红色文化优质资源,形成图文并茂的网络课程,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又可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三要实施网络监控。对于BBS、贴吧、博客等网络平台中出现的言论,不能任其泛滥,要做到实时监控,既要保证网络言论的适度自由,又要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贵春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舞蹈教学论文 一、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准确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一般都认为其内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中国革命时期的伟大精神及载体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优秀品质、精神及载体,所以红色文化是具有高度价值和深度内涵的文化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广大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载体,它主要包含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长征文化、抗战文化、解放战争文化及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在这些文化中蕴涵着爱国爱民、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等核心精神,这些精神是新民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渊源。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除了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普遍具有的直观生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富于感染、寓教于乐等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丰富的资源内容 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在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区域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了大量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载体,而在历史资源的查阅过程中,关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也非常深入,尤其是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方面的文化资源载体,这都为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遵义及其周边地区的涵盖范围虽然并不大,但红色文化资源却很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像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显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大量的红色文献、红歌、革命标语等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如诗歌《红军坟》、《邓萍挽歌》,渗透着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身心,表达了红军对的革命决心以及对战友的热爱之情。这种多样性特征非常有利于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舞蹈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被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所吸引。 (三)很高的教育价值 无论是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的普遍性精神内涵还是其独有的价值内涵,都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同舞蹈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促进高效舞蹈教育课程的建设,让新时期的高校舞蹈教学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科学、有说服力的教育载体,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形成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有力促进,还可以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四)突出的历史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长征以来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现的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如何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资源,这就决定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遵义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融入,可以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革命斗争时期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红色音乐、舞蹈、美术资源来自当年火热的革命生活,这些资源都为遵义及其周边高校的舞蹈专业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开发资源。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相对比较全面,对遵义及遵义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挖掘研究后,可以将长征红色文化资源等素材用于高校舞蹈教学及创编中,对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舞蹈文化艺术的追求在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所以其教育价值和艺术特征日益凸显,将遵义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德育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本区域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良性互动、稳固传承的积极效应,对弘扬长征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义及其周边高校可以以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靠点,逐步在高校建立具有红色题材、内容、样式的舞蹈教学学科和创作学科,拓展舞蹈艺术专业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提高舞蹈专业的办学水平,加快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这对地方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实地考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舞蹈作品,传承红色人文精神,建立具有红色人文特点的高校文化氛围,进而实现高效舞蹈教学深度与广度上的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具有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怀。 四、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舞蹈教育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增强舞蹈教育的实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舞蹈教学实际,就素质教育目标下高校舞蹈教学的任务目标进行调整,就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动作创编等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创编红色舞蹈剧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如艺术创作领域的快餐化、低俗化、碎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导致很多舞蹈作品创作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红色文化不仅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还能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红色教育资源与舞蹈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行音乐舞蹈剧的创编,实现高校舞蹈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例如,遵义及其周边的高校,可以参照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红色娘子军》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形式,既可以创编“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舞台剧,也可以创编“”、“邓稼先”、“邓萍”等人物剧。遵义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所以史诗题材、人物题材的舞蹈剧的创编,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的紧密结合,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舞蹈专业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二)创新舞蹈教学形式,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力度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进行,如采取上课、听报告和参观访问等方式,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示范性的指导,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所以不利于学生舞蹈专业技能和审美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对专业知识的获取以及舞蹈专业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课堂上的应用,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有效补充,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生动形象,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高校的舞蹈教学更加的“接地气”,最终达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舞蹈教育实效的目的。 (三)加强情感体验,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遵义及其周边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资源整合优势,高校不仅可以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实现舞蹈教学课程的建设,丰富舞蹈教学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观看红色视频、开展红色专题教育、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革命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坚韧不拔、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开展。 (四)构建基于红色资源教育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作为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加深对舞蹈理论知识理解与认知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手段,来提升红色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教育质量。例如,高校舞蹈教学可以同校园红歌大赛、红色小品、红色话剧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参加红色文艺演出,逐渐建立一批又红又专的校园舞蹈文化品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为了确保高校红色舞蹈实践教育的成效,高校可以制定红色舞蹈实践教育制度,从而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规范法、常态化和制度化,确保实践教育活动的持续、高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理念和全新的高等教育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需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但是由于对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对遵义及遵义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有待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身为遵义周边地区的高等院校,需要充分抓住教育部评选全国红色教育基地的有利契机,大力挖掘研究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实行和开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更好地融入到高校舞蹈文化的教学、实践、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去,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开发和应用的新模式、新版本,促进高校自身教学特色的形成,树立品牌形象教育,为地方高校红色文化特色舞蹈教学的开设做出贡献,为地区红色文化构建做出贡献,为保护和传承中国红色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安华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利用浅析 一、铜仁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1、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供鲜活范本 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对于增强民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力,培育民族成员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起坚定信念具有重要政治思想价值。在铜仁这片土地上,曾静涌现出的无数革命先烈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范本。出生于铜仁城关的周逸群,他一生投入革命事业,自费创办《贵州青年》,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参加北伐战争,创建湘鄂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最后在湖南贾家凉亭战斗中英勇牺牲。 2、培养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广大革命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生存发展、奋发图强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 3、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团体成员判断自身行为得失、确定自身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促使红色文化有效社会化的无意识行为的动力所在。高尚的道德品质构造了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道德基础。 二、铜仁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开发策略 1、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二是,要对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三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要懂得借助舆论的力量。四是,要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进行转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靠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五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研发力量开辟内外结合的开发渠道和其他形成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理论传播、影视网络一体化联合开发的合力,使得红色资源的全员开发取得联合开发的整体效益。 2、通过精品红色旅游推荐,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传播 精心策划红色旅游路线,打造红色旅游精品。从全局着眼,合理布局,让游客漫步于红色文化所存在的客观环境中,在轻松加愉快的良好氛围下,身心潜移默化的受到红色旅游文化的影响与感染,从而使得自身的思想意识在点滴中得以升华和提高。 3、精心提炼内容,搞好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 如果只是对红色文化进行单一的宣传,讲授,人们可能并不会对红色文化留下什么印象,但由红色文化所开发出的产品就不同了。由于所开发出的红色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通俗性、易懂性,因此,由红色文化所开发出的红色文化产品相较于红色文化本身而言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4、运用各种手段努力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方式也要进行大胆创新,以此来增强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其次,要充分注重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对红色文化进行策划包装,切实做到图、文、声、像并茂,优化红色文化的视听效果,增强红色文化的文化感染力。再次,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积极建立宣传红色文化的专题网站,互补共享红色文化资源,提高红色文化的利用效率。(本文来自于《科学中国人》杂志。《科学中国人》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总之,各级党政部门以及教育部门一定要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探索其开发策略,为繁荣地方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孙向阳 单位:铜仁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红色文化研究综述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优势及育人功能 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是一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逐渐凝聚而成的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精神资源,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探索中长期积淀的政治资源,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着力构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生动历史教材,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资源。”冯东飞等认为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红色资源因其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李振东等认为红色资源具有资源丰富与形式多样、真实生动与感染力强、与时俱进与价值永恒等教育特点;王家荣等把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概括为理想信念的导向更能、高尚道德的教化功能、创新素质的锻造功能、健康情操的陶冶功能;钟家全则把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化为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集体主义教育功能、艰苦奋斗教育功能、创新精神教育功能五个方面;刘志山等认为要充分发掘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精神特质,达到我国德育教育中的以真启智、以善明智、以美怡情的重要价值;李正兴认为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如思想引导功能、政治教育功能、道德示范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文化传播功能,能够“科学解决德育的教育资源和方法问题,对于大学德育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价值和独特的功能。”张颢认为红色资源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并提升他们的政治责任感、有助于净化校园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和流传着许多红色歌曲、红色影视作品等,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红色影视作品、传唱红歌,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效推动红色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陶娟认为红歌“在引领社会思潮和提升国民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德育功能。”红歌传唱可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是国人超越时空感悟红色历史的客观载体。郭小路认为红色影视作品提高了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得到升华。曹宣明认为可以通过寓教于乐、情景营造、示范引导等教育机制,实现红色影视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导向、情绪疏导、精神激励等功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引导力,统筹好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要素,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复兴。因此,在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教学效果。红色文化因其存在的广泛性、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育人功能而引起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纷纷把乡土红色文化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当中。 1.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红色文化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提升理论的可信度,把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和具体的课程教学联系起来。井冈山大学把井冈山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精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把邓恩铭烈士故居、瓮安猴场会议会址和独山深河桥抗日战争文化园,牡丹江师范学院把重点铁路建筑群、八女投江群雕、东宁要塞群、林海雪原等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井冈山大学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掘利用井冈山的红色资源,如讲述思想形成时,运用了井冈山革命旧址三湾改编旧址群、八角楼旧居、朱毛第一次会面旧址、黄洋界保卫战旧址、井冈山碑林等;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精髓时融入了井冈山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彭庚认为应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提炼、升华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团结进取的革命风格、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以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李桂红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所特有的地域亲和性优势,“弥补教材因其概括性、理论性而带来的柔性不足,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采用文字、视频、图片等手段,将直观的、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熟知的本土红色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避免课堂理论教学的死板空洞、简单说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对理论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形成于不同时代的革命传统、积极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王明霞认为可以通过激发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通过强化对中国共产党战斗历程和伟大精神的教育、通过红色文化教育与《概论》课教学目标相结合、弘扬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等措施,提高《思想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据此,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者们就如何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徐霞对“仿真”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并通过一体化设计、交互式实现,构建仿真实践教学环境。”湖南城市学院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五个一”(即阅读一本红色经典、观看一部红色影片、寻访一处革命遗址、参加一次感恩活动、撰写一篇经典论文)系列活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专项经费不足、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范围广等原因,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遇到了较多困难,因此各位专家多建议运用本地红色资源进行现场体验式教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利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柏坡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现场实践教学,“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每一个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随着铁路的延伸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井冈山大学在《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校本课程中,让学生观看由本校学生排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把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野外生存教育;湖北警官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辛亥革命纪念馆、二•七大罢工会址、中共五大会址、农讲所、陈潭秋故居等,并在湖北辛亥革命纪念馆进行了现场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徐魁峰认为红色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识的渐进性、认知的统一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互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学习,并能勇敢地应对挫折,进取向上。” 3.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法研究 如何把红色资源所具有的强大的育人功能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它的教育价值,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吴清江认为可以通过旅游、教育、红色影视文化等进行开发;李康平认为可以通过开发、提炼红色资源,形成有特色的“红色教育产品”来实现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张泰成、肖发生根据大学生获取红色资源的方式,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分成三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以音乐影像、实物为媒介的教学方法有音像式、展示式、演出式等;以受教育者的活动为媒介的教学方法包括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等。王家荣等认为要实现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对重点对象青年学生做好“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占领传媒阵地,发挥传播媒体的导向作用;再次要把握有力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群体感化。 (三)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教育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活水。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崇高理想、时代精神、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利用红色资源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利用爱国主义价值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利用道德情操价值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红色资源的特质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通过情、史、理交融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打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以文化人,把红色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吕涛认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上具有价值认同、信念导向、榜样示范、民族自信等功能。贵州可以发挥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通力合作,利用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蔡广等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等方面论述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积极影响,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文化建设轨道,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文化源泉,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张文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密切联系,因此,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开展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诵红色伟人、访红色名家、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游红色故地、开红色论坛、塑红色课堂、写红色评论、撰红色博客、办红色校报、做红色网站等红色教育的基本动作,把红色资源中的精神特质加以开发、提炼,科学地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去”,能够切实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对于如何利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了理论研究并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但现实中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育人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影响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传播、认同、内化三个环节。教育者在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爱国的理性认识不足、爱国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对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重视不够等。但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导致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危机,主要表现在对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淡化、红色文化价值标准碎裂、红色文化的话语表达处于“失语”状态。饶国宾通过对南昌地区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苏区精神持认同态度并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但在实际上了解是比较片面的:一是不能把苏区精神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结合;二是较少关注红色资源,以致对此很陌生。所以,他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端正学生的理想信念并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自身修养。苏磊认为改革开放、经济的突飞猛进、多元文化的冲突、网络时代的到来造成了当代中国信仰缺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解决大学生信仰缺位的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贯穿于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 二、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十年来关于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一是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不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功能利用等成为更多学者关注研究的重点。二是充分发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近十年来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最大亮点之一。纵观当前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一是对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从某一角度切入,缺乏整体性。纵览现有的研究成果,一部分学者以某一区域红色文化为依托,具体研究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方法、实现路径;一部分学者注重研究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而把红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还需进行深入研究。二是研究成果多关注教育主体如何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主体能动性教育,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教育者如何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即使有少量涉及,也多集中在实践操作层面,较少进行理论研究。 作者:孙炳芳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 摘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只有理清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关系,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调动与学生教育紧密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充分认识它们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民族精神,为理想信念和国家民族发展奋斗。 关键词:红色文化;民族精神;大学生;培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长期积累、共同创造出来的集聚中国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高校是文化的传承地和创造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使红色文化与大学文化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能使红色文化的发展更具根基和活力,发展方向更加广阔;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精神需要,是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文化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抵御西方文化冲击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可靠保障。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内容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和革命的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何带领人民将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学习红色文化能使大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刻苦学习、勇于担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学习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神成果。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从产生到现在,红色文化共经历了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个时期又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和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中接过了民主革命的大旗,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和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了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阶段,产生了红船精神、黄埔精神、国共合作精神、北伐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1]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民主协商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万隆精神等。1956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后形成了大寨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又产生了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与时俱进的丰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红色文化是一种以回顾红色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艰苦创业,强国富民为主题的文化,它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革命历史,见证了党带领人民将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国的艰辛历程。各个时期的精神虽然产生的环境和背景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共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体现了他们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那种百折不挠、团结统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了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创新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很容易受到“三俗”之风的影响,而红色文化所承担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唤醒储藏在人民心底最美好的记忆,激励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 2.了解学习红色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关联。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紧密相连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包含了体现各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具有本质上一致的价值目标,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一般性质,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民族成员整体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能够为民族成员所共同接受,并指导和影响民族成员的实践行为,并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与时俱进,体现了一个民族社会实践的时代精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以传播文化的形式来传承自身,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一个民族的精神必须在本民族固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和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党和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的极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体现中国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没有民族传统,红色文化就不能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没有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就会缺少实现路径。优秀的红色文化孕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振兴必然推动民族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大学生是民族的期望和未来,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事关中华民族灵魂的建立和巩固,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因此,要在大学中宣传红色文化,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发展壮大而不畏艰险、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献身奉献。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救亡图存、改革发展各个阶段历史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引导他们体会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革命特征和精神特质,学史、知史、懂史,使自身成长发展得到红色文化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信念支持,进而摆脱现实生活中精神迷茫的状态,以史为鉴,奋发作为。 二、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要想发挥红色文化在推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与学生教育紧密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充分认识它们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家庭和社会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两个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家庭因素。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认知和判断主要是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和父母孩子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为人处世的方式,乃至叛逆期的长短。可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际传递正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有效保证。家长应该知史、懂史,多以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对孩子进行教育,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多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积极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只有做到家庭和睦幸福,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阳光自信。其次,是社会因素。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教育因素、生态因素、文化因素等。要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努力营造内和外顺的政治环境,要加强政策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大力宣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精神,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保持持续稳健的经济发展,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加快社会发展,使学生既能感受到快速发展的经济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能看到希望,增加自我提升、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要积极创新红色文化元素,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与弘扬红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推动红色文化发展,生产出一批又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经典;要增加教育投入,营造学习氛围;[3]要严肃媒体行为,加强舆论引导,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协调的社会基本制度体系,优化弘扬红色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环境。[4]只有在全社会培育起爱党爱国、团结进取、和谐发展氛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有土壤,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树立才能有根基。 2.学校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战场。学校是学生汲取思想营养的地方。用红色文化推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其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战场,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为了人、依靠人,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挥受教育者在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的主人翁作用,使他们广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发扬。其次,要充分利用重大事件和重要纪念日来进行培育,要重视以国防教育促进民族精神的培育。红色文化不是一个凝固的文化,而是随着时展而不断更新的先进文化。学校宣传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红色文化、革命精神放到时展的大背景下去解读,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精神,增添时代活力,不断开拓创新,唱响时代主旋律。再次,要加强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使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先进思想都是经过中国革命战争和建设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发挥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的顺利完成。而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手段和途径,以最终达到教育目的。[5]总之,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在这个阶段的失败将可能会意味着对青年一代的丧失。所以,学校教育在利用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必须创新途径,搞活形式,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网络资源等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通俗易懂语言进行宣传教育,使红色文化精神、民族精神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践行的主要渠道。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社会实践既是一个理论转化为行动的机会,也是一个弥补缺陷自我提升的机会。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团体活动的作用,通过诵读红色经典等活动,以文化的熏陶滋养青年大学生,以文化的表露展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使民族精神内化,从而明礼守信、爱党爱国;可以通过主题演讲、班会活动、党团日活动、社会宣讲等形式,讲革命先进事迹、讲身边的故事、讲家乡的故事,使大学生了解家乡;可以通过热爱家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主题调研活动,让学生亲眼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民族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另外,要充分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真实记录了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图片陈列、实物展示、文字讲解等多种形式把伟大的民族精神生动具体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从先烈的丰功伟绩中感受到精神的震撼,从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得到灵魂的启迪,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的前进斗志。 作者:谢正宇 李石君 王晓凤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时代价值 尽管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但由于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题与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红色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有时代价值。 (1)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想基础仍然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红色文化的红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当前德育大学生的首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2)红色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文明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建立一个对外独立、对内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目标;再次,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红色价值观为基础,并结合新的时代变化而扩展提升出来的。因此,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崇尚民主、自由,法纪观念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导向价值,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再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御各种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人才。 二、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取向和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能量作用。 (1)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这要求高校要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及真实的革命遗存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借助红色文化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是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要注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红色文化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坚持课内和课外育人相结合。三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视具体的教学内容高潮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进去,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2)强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5%,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4%。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3.8%。②另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披露,63%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作最为信任的信息来源。③可以看出,互联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非常有必要。首先,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歪曲中共党史、军史,污蔑革命先辈的各种有害言论,对各种有害言论进行引导、揭露与批判,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认清其真面目,认清其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建设各种红色网站、理论频道,加强对网络论坛的介入,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多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其次,各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模式。如针对大学生喜欢从各互联网站获取信息的习惯,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为他们提供各种红色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又如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全员育人的原则,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本文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党团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还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信仰与坚持,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学习效果。首先,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老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遵守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次,这些老师必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从中读出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中国各革命阶级、阶层为求得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力量;再次,这些老师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 三、总结 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要认真做好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选聘配备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加大对在岗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体系,尤其是要让他们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培训时可以请一些国内知名的红色研究方面的专家或一些长期从事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老教授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来开阔教师的视野,若有条件,还要多组织这些老师去红色教育教学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另外,学校还要视当地的红色资源分布情况,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红色资源的科学研究,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 作者:陈大元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一红色文化精神与高校文化品牌的紧密联系 高校的文化品牌既是虚的,又是实的。虚在它并不是仅仅通过一种形式所表现,可能是一句慷慨激昂的校训,也可能是创立的学术成就,亦有可能是培养的名人。实在它不管用何种形式表现,它必须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必须能够反映所处时代的特征,能够弘扬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能够使人一看到这所高校或其学子,就能感受到奋发有为的气魄。而高校文化品牌的这些特征,正是红色文化精神所能够锻造的。首先,红色文化精神源于青年学子对国家社会的关心,源于对民族未来的期冀,回想当年在这片土地上发动革命的志士仁人,它们大多是为学生时看到国家的破败落后,为了国家之觉醒富强,奋而参加革命的。如果能够继承好这种精神,那么高校的文化品牌将会获得取之不竭的力量。其次,红色文化精神是革命先烈不畏困难,敢于斗争所凝聚而成,试想一下大革命的恐怖、数次围剿的惨烈、等先烈的牺牲都未能吓垮革命者,星星之火愈加燎原。如果能够获得这种力量,那么高校的文化品牌将能克服一切困难。第三,红色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一切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从一开始,革命先烈就是要推翻压迫者,解放农民、解放劳工,无论是安源罢工,还是根据地的,无一不是以增加百姓的福祉为己任。如果能够坚持这一信仰,那么高校的文化品牌将始终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和历史的肯定。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精神,并把它运用到高校文化品牌的建设中去,将极大地促进高校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壮大。 二当前应用红色文化资源于高校文化建设的不足 1定位不准 有的高校认为引进红色文化就是宣传革命历史,通过这种宣传增加学校文化品牌的红色效应。这种看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不深刻。大学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地方,高校的文化品牌最吸引人的正是它综合展现的整体人格魅力。试想一下,如果师生并没有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基础,它又怎么能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正确传承红色文化。 2方法不佳 当前有许多高校采取的是由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策划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想以此带动全校的文化品牌建设,殊不知这样一来就将此当成了一项课外活动,当成了学生自身的活动,从而无法营造全校共同参与的气氛,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执行力度保证。 3形式单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理念早已通过各种新兴媒体深入人心,但一些高校熟视无睹,依然沿用讲座、参观、写心得、搞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入红色文化,通过在传统媒体上播新闻、拍短片、发文章宣传等方式来塑造品牌。既不能提高师生参与的热情,也不能赢得社会的品牌认可。 三用红色文化塑造高校文化品牌的对策 将红色文化用以塑造高校的文化品牌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其核心在于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就是前面提到的一种以振兴国家、服务社会、关爱民生为己任的文化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融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的内心当中,学校的文化品牌才能最终建立并光大。因此,要在准确定位、开拓方法、丰富形式等诸多方面下工夫,激发学校师生乃至社会公众的整体参与热情。 1走出认识误区、明确建设目标 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在文化品牌建设当中的作用,目标就是要让红色文化的精神感染师生,塑造师生的人生品格,引导师生产生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民生建设的迫切责任感。可以对每年的建设工作做一个具体规划,但不宜定一个具体的建成目标。回顾历史,从来没有一个名校的品牌是通过行政命令可以在某年某月建成的,它一定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建设工作,催生出一批批有作为的师生干出一件件造福于全民的实实在在的事才最终实现的。 2引进先进手段、开拓管理方法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手段,打破现有的管理层级和管理方法对红色文化传播的限制。一是利用网络管理等电子化手段,建造一个虚拟的扁平化组织架构,打破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生的界限,通过畅通相关信息的传达,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意图,校领导亦能够迅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调整工作重心。二是利用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引导师生共同参与。例如可以建立QQ群,或是开通微信公众号,每天一个红色文化与当前中国的话题,让师生主动参与到讨论当中;校领导也可以在微信上每天一段相关的语音或视频,谈谈自己每一天对此项事业的新体会、新感受,对师生的参与起到正面的鼓励促进作用。三是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传播,扩大学校的品牌建设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例如,可以把师生在走访革命老区、帮助贫困群众、辨析时政热点、参与社会服务的点点滴滴视频放到优酷、百度等新兴媒体上与公众分享,既节省了宣传成本、又能展现师生的积极风貌、更能获得社会群众的关切认可。四是将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到教学、生活管理当中,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对于参与微信讨论的学生,获得认可的,可以相应换算成学分,纳入成绩管理;对于在新兴媒体上点击率较高的,赢得大众正面认可的视频、图片等,可以折合成相应的消费点数,在学校的食堂或小卖部进行消费。 3注重地方特色、丰富活动形式 江西各高校所处的地域所拥有的本地红色文化是最能感染学生、最能与当地社会产生共鸣、也是相对应用成本较低的。正确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一是可以利用遗存的红色物质资源,师生们亲身来到那些历史场所进行教学,就在现场感受历史的变迁和先行者当年所处的环境。江西红色文化与打造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研究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师生就经常到当年同志在赣东北革命活动期间的指挥所、旧战场,阅读《可爱的中国》,进行现场的爱国主义教育;到当年窑工生产劳动的场所,不但了解了传统的制瓷工艺,更见到了当年窑工是在如何的生产环境下迸发出革命激情的;到传世制瓷艺人的故居、创作地点感受到艺术家投身革命事业的爱国精神。 二是可以利用传承的红色文化资源,学校要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让师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红色氛围。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就鼓励学生们创作各种能反映爱国精神和革命历史的陶瓷作品,对于优秀的作品,不但对个人予以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还把这些作品放在学校的展览室予以收藏,甚至还支持学生将一些大型雕塑作品建在学校的各个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创作和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校园已经成为充满陶瓷文化和爱国精神的教育基地,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喜爱。 三是可以利用在世的红色人力资源,对于江西这样一个革命老区,有许多革命者离退休后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也有大量伴随着革命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仍然在世,更有许多参与、见证革命历程的群众,充分利用这些活历史书,能够让师生更加亲切的拉近红色文化的距离。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就经常请老革命、老艺术家来到学校,不仅听它们讲述当年的社会背景和革命历程,还同它们一起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去;邀请老区的群众参与话剧、文艺活动,亲身感受红色革命的历史氛围;同时,师生们还同革命老区的一些困难群众结成互帮对象,既能够帮助它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又通过它们进一步理解了革命先烈的不易。只要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参与、立体式建设,红色文化的精神就能从灵魂深处凝聚师生的人心、从内心深处汇聚全校的力量,从而展现出新时代高校师生身上的巨大正能量,引导整个国家、社会、民族走向团结、走向复兴。 作者:何裕宁 余文婷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渗入校园文化的探究 一、红色文化存在的价值形式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存在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延续,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昭示了共产党人才能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真谛。红色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开拓红色文化对于深入认识中国革命历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色资源的政治价值 红色文化也具有文化的产品形态范畴,其实物形态和精神形态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物种形态包括革命时期形成的方针、路线、纲领、政策、红歌等革命文献作品,包含着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军事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等实物存在形式;精神形态包含着革命时期形成的道德传统,如“红军长征”精神、“延安保卫”精神、“井冈山开垦”精神等革命时期的精神;以及新社会的文明风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具有了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品质,例如“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等社会主义新面貌。可以看出红色精神一直成为中国人积极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打造。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需要传承和弘扬这些塑造良好品格的红色精神。西部地区是当时中国红军长征过的地方,富含丰富的红色资源。广西百色起义遗址、四川邓小平故居、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战斗遗址、红军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和纪念馆都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例如:遵义这个革命转折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标志着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在精神领域上充满了中国共产党员勇于吸取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红军精神,内容丰富感人。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挽救当地老百姓生命、在战争浴血奋战的故事感动着人们,所创作的红色歌曲如《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等振奋着人心。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尽职尽责,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为他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红色西部的政治教育功能。把这些满含红色文化精髓的内容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融入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中,形成独特的教育文化,对学生有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 我们只有坚持红色文化的内涵,才能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体系。随着红色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在全国各地的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老区发展的一项特色产业。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发2号文件”的支持下,各地的红色资源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贵州目前很多县市还不发达,但这些地区却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比如仁怀市鲁班镇是红一方面军长征时发生激战的地方;习水土城青杠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指挥的第一战,是四渡赤水的第一役。这些地方地域偏僻处于不发达地区,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后,新修建的餐馆、客栈、展览馆等可以创收,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注入新的活力。 二、开拓思路、设置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学校应以学生教育为中心,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需要打造出自己品牌产品的校园文化。目前西部高校由于扩招,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造成资金上的短缺,学校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教师培训的费用大大减少。物质建设的加大,文化建设的削弱,使校园文化功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对于西部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同时,现在很多90后大学生在社会上就业压力、西方拜金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内心虚荣、为人懒惰、自私、脆弱、不求上进等性格,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充满了金钱、实用等功利色彩,校园文化丧失了传播道义、奉献爱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合理的体制,重视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勇于创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形成的,处于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愿不愿接受,怎样接受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就要与“青春”接轨,必须勇于创新。 1.精心创建品牌活动。西部高校结合地域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导者,让红色资源年轻化为推手,打造吸引师生参与的“青春校园”活动。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充分利用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等有教育意义的纪念地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通过在校园中开展以学习红色文化的主题活动,比如红色知识问答竞赛、辩论赛、书画展、诗歌朗诵、长征歌曲演唱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功能、承载功能和维系功能,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引领新风尚、创造新思潮、培养新能力。 2.与实际结合,确定成才目标。培养学生成才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坚强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有力保证。挖掘长征精神,提炼红色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精神,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红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能激发高校学生奉献才智、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才宗旨。西部地区的人民朴素热情,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积极努力、实事求是、勤奋吃苦的红色精神。这种文化氛围无处不在陶冶当地高校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克服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把校园文化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面向西部、服务山乡”的成才目标,以做人踏实、做事实在的刻苦精神,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撑。 3.志愿服务,提升自我价值。西部不发达地区,有很多地方中小学教育非常落后,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这些中小学生很大部分缺少关爱、缺乏正规的思想品德教育。高校学生可以参加志愿者服务项目,例如“手牵手助学”、“暑期三下乡”、“爱心家教”等校园活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大学生作为主导者,宣传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不仅熏陶了自己,也把这些精神传播给了受服务的中小学生。同学们通过活动体现红色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展现高校学生的风貌,在奉献中成长,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以德修身,以理服人,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加强、自我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当地大力开展慰问演出、家电维修、心理辅导、科普宣传等活动,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从中锻炼才干,提升自我价值。 4.勇于交流、沟通思想。西部高校的学生把“扎根山乡,走出西部”作为毕业后的就业目标,在服务家乡的同时,也要追随时展的浪潮。西部高校学生应多与其他红色地区的学校学生进行交流,把朴素刻苦的红色思想带出去,把科学发展的先进思想带进来,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成长。让东部发达地区的同学了解西部发展的情况,在展现西部丰采的同时也为西部的发展吸引高质量人才。 作者:冯大霓张容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思想政治学科加入红色文化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简单地遵循教材的统一性照本宣科,单向地对学生硬性“灌输”,会使科学的理论变成抽象空洞的教条和呆板无趣的说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教材理论的骨架需要现实感性材料的支撑,刚性教材体系需要转为柔性教学体系,而高校所在地的本土红色文化正是实现这一转换的绝佳桥梁。本土红色文化包括当地的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献资料、革命人物故居、革命纪念馆、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精神传统等内容。这些分布于高校当地的物态的和非物态的本土红色文化,是一种近在身边的经济、独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其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引进课堂和教材,能够充实课程内容,拓展教学体系,增强理论说服力。 一、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 (一)激活学生认知兴趣,提高理论感染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多、课时总量偏少、大班集体上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现实困境。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灌输,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少生动性和感染力,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失去学习了解理论的兴趣,甚至反感排斥。高校周边的本土红色文化往往是学生熟悉或听说过的,他们对发生于当地的名人大事有着天然的好奇、亲近和接纳感。教师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这种乡土亲近感、地域零距离及“红色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3]的优势,把本土红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有效化解教学资源单一、教学内容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尴尬,拉近理论与学生的距离,激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兴趣,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质、高尚道德修养、良好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优良素质的形成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教化,而红色文化就是这样一种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品格养成教育于一体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4]。挖掘内涵丰富、价值恒久的本土红色文化,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展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改变课堂单一讲述法,用多媒体技术以影像、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当地革命历史人物事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冲击;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地方红色史料并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过程中给学生以精神教育;改变坐而论道、足不出户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的足迹。这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使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力量得到彰显和印证,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自觉自信。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特色优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第一,提高价值认知,形成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思想上是否重视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本土红色文化能否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保障。因此,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提高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认知,对红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制订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创设有利于本土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良性大环境。例如,增加课题研究立项,鼓励教师整理研究红色文化资料,并将成果纳入奖惩考核机制;主动联系地方红色教育基地,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活动实行免费开放;对红色实践考察活动在车辆安排、时间调整、经费来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措施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保障。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打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优秀团队。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将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育人功效,必须拥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首先,教师应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对所教的理论能“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其次,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在远离红色文化时空的当下,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本土红色文化消解学生的精神困惑,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持续深化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第三,教师应有团结敬业态度和对理论的长期研究精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研究力量薄弱,要形成系统规模的教育教学体系,仅靠个人一时的兴趣热情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教师具备教书育人的端正态度、长期钻研的耐性、团队协作的努力、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红色文化才能够创造性地融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并永久传承和泽被后世。 第三,立足基础阵地,改革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阵地和主要环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一言堂灌输模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高校教师可以先极富创意地导入当地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抓住学生眼球,点燃学生激情,震撼学生心灵,让学生心驰神往,然后,再适时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考问题。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营造本土红色文化融入的软性环境。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利用地缘上的优势与便利,一方面积极扩展校外红色实践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革命品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接受最直接的教育和锻炼。另一方面,要丰富校内红色主题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为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软性文化氛围。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旨和根本所在。面对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冲击与挑战的严峻形势,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需要坚持和突出正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红色文化素材的运用,教师必须严肃把关,充分搜集和严格筛选红色史料,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其导入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服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 (二)适当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选材与运用,要注意适当、适度和因地制宜。第一,本土红色文化素材要真实可信,涉及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教师引用例证时不能掺杂个人乡土情结,绝不信口夸张或随意编造,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奉行严谨求实的态度,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客观、全面地考察,不溢美,不掩恶,不苛求,不以偏概全。第二,教师引用具体的红色故事来讲透重大理论问题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是辅助性的,只可适度,不宜喧宾夺主,要防止偏离、背弃主题。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根据高校地域条件、资源特色、经费状况等具体情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三)整体性原则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长期工程,其规范、持续、健康地开展,需要高校各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制度,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本土红色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避免混乱无序、重复浪费情况出现。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适当增加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课时。第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难以胜任的,可以纳入如历史、文学、旅游等其他专业课教师及乡土特色人才、校外同行专家,组成专兼具备的人力资源库。第四,形式与效果统一。科学规范的考评监督机制,是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流于形式的深层保证。于教师,学校要建立激励考评机制,使教师有更好的制度保障和更大的工作动力。于学生,要打破传统的闭卷考核方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活动提交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综合评定成绩。 (四)合力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红色文化的融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管理部门、教师团队、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当地政府及社会力量的合力协作。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和宣传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本土红色文化教育功效与经济发展双赢。地方教育、文化管理等部门要协调起来,免费开放红色教育基地,给予高校师生参观考察的便利条件,同时与高校及其他学术研究单位合作整理红色史料,编写乡土红色文化读本,建立红色资源网站。此外,还要调动社会力量如热衷当地红色文化的企业、名人、民间团体,争取社会物力财力的赞助支持,拓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经济投入渠道,推动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的形成与持续发展。 作者:李桂红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运用探讨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产生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形态。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呢?文章分析了红色文化的含义及精神内涵,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使人在缅怀历史勿忘过去艰苦岁月的同时,强调今天的美好生活,以此来激励人们的生产生活热情。 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大悟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1、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2、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3、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4、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红色文化论文:新疆兵团红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融合 摘要:本文在中央对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对新疆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定位顶层设计下,结合书记对兵团的讲话精神和“健康中国”等大背景,对兵团红色文化和学校体育文化的诉求进行阐释,兵团红色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构建出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期待为兵团红色文化在学校体育中传承机制上得以创新,为凝聚兵团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增强兵团认同感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关键词:红色文化;融合;研究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国家领导人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关键是要传承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从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始,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战略性文件出台为国民健康指明了方向,健康中国强调的是大健康,是全方位、全领域的发展战略,要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而且要人民共建共享。我们未来的一切工作,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建设,把健康中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体育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兵团红色文化是在特殊的革命性质,特定的历史使命和独特的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相融合发展,是增强青少年祖国认同,文化认同和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必由之选。 1.兵团红色文化阐释 “红色文化”,从很大范围来说就是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于井冈山和以瑞金为核心的中央苏区“红土地”之上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1]。“红色文化”作为追寻革命历史的印迹,可以看得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也是我们党革命历史、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的积淀和凝聚,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兵团红色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其历史沿革,其14个师(垦区)的前身最早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湘赣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及陕甘宁边区成长和培养出来的革命部队,他们接受的是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和熏陶。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党中央指示下,王震将军奉令进军新疆,率领十万多人大部队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三五九旅”精神,拉开了新疆屯垦戍边的伟大历史帷幕,同时也把红色文化(狭义上说是军队文化)带到了天山脚下,在大部队的带动下,把红色文化的种子播向了新疆的天山南北。在兵团建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中,“军-民一体”发展模式下,由于守卫边疆历史任务、建设边疆革命使命、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革命性质以及新疆地域的独特性,民族矛盾的复杂性,促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加之军队文化和新疆多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碰撞、交融,以军队文化为背景而又有别于军队文化的、融合多民族地域文化的一种有着独特内涵的新文化便应运而生,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军垦文化”(也称“屯垦戍边文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兵团红色文化是“军垦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军垦文化”是红色文化底蕴再一次新的创新发展和科学深化。兵团的红色体育文化是兵团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一种被赋予丰富内涵的独特的屯垦、戍边文化形态,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根在祖国的边疆,呈现出一体多元文化特征,然而在兵团建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形式:第一种,以射击、刺杀、投弹、越野、军体操等“军事文化”为主的带有军事色彩,纪律严明,与外界隔离的军事体育;第二种,以骑马、舞蹈、射箭、叼羊、摔跤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带有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娱乐活动;第三种,以武术、下棋、踩高跷、划龙舟、斗鸡、舞狮等“内地文化”为主的外来迁入的汉人、复员转业军人等民间体育活动。 2.兵团红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时代需求 2.1中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需求 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运用唯物辩证的态度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理清哪些是应该吸取的精华,哪些是必须剔除的糟粕;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挖掘阐发崇礼尚义、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等文化理念;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们唯有审视好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的去阐释和发掘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2校园体育文化改革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指出要“因地因校制宜,积极稳妥推进,鼓励依据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2]。红色文化为新疆兵团文化的传统,起源于军队,但又区别于别的红色文化,带有鲜明的屯垦特征,兵团富有特色的军垦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是军垦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军垦文化顺应时代潮流的价值体现。在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军垦文化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 2.3青少年身心健康需求 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身体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身体健康就没有一切;虚弱的身体,培养不出有活力的灵魂,培养不出智慧。体育强才能体质强,体质强才能国家强。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出有灵魂智慧的健康青少年,兵团的红色文化是兵团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的缩影,通过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深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兵团认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3.兵团红色文化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 3.1健全兵团红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的机制 确保建立的相关领导管理机制和学校主体及激励机制。学校、政府、教育及企业相关部门做好政策导向、健全监督机制和事务管理工作。结合现阶段兵团的人文景象,为系统发展文化做出详细的实施方案,把兵团红色文化融合学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突破口,并形成一定的发展体系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是这些主体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形式下协同合作、创造并影响的结果,各个主体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2挖掘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几代兵团人忠实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为新疆的繁荣发展稳定和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谱写了名垂青史的壮丽篇章,他们是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兵团精神教育最生动、最鲜活、最直接的素材。通过讲故事让师生们了解“戈壁母亲”的伟大,“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情怀,“一匹军功马”的伟业以及两个“五姑娘”的故事等等事迹,学校体育结合兵团光荣的革命历史和民族文化,把军垦人物事迹和民族元素融入到红色体育中,不断地挖掘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创编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体育项目,并把它融入学校体育活动和课堂中去,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体育的融入,开辟了新的学生革命思想教育阵地,每个青少年从小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让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充满自信。把红色体育文化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使红色体育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地生长,也使红色体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价值[3]。 3.3建立学校红色体育联盟,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红色拓展等赛事 红色体育运动会就是将中国的红色文化与体育文化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的形式和规则,生动地展示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军民鱼水之情的感人事迹,红色运动会是一项全新的群众性体育赛事,红色运动会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等“红色元素”巧妙的融入到体育竞赛之中,像手榴弹比武、红军的扁担、艰苦长征路、独轮车支前、南泥湾丰收、红嫂救伤员等比赛内容,我们也可根据兵团军垦人物故事为原型对比赛内容进行优化,诸如兵团“第一犁”接力赛、“八千湘女上天山”、搬运小白杨树、维汉一家亲、“铁姑娘”挖芨芨草、龙珍救战友等。通过建立学校联盟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组织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会、红色拓展等赛事,检验学校红色体育开展的情况,以赛事促进校园红色体育文化建设。 4.结语 兵团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兵团屯垦戍边丰功伟业的有力见证。兵团红色体育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的特征,学校体育丰富的场地设施资源、师资队伍和学生资源,为红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物质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是适宜红色体育生存、发展及传播的沃土;同时学校体育中红色文化的融入,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从不同层面、以不同形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接受革命精神熏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民族和兵团认同,对传承创新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红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冠强 张玉东 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扬弃、转化创新之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形态,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从文化发生学上看,“红色”本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颜色符号,自然的“红色”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联系时,“红色”的自然属性逐渐地变为属人的存在,对象化地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呈现形式,并被赋予了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性的时代诉求。在政治文化生活领域,随着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巩固和拓展,“红色”的“人化”或“人类化”,也就是它的文化属性愈加鲜明。从象征喜庆、胜利的祥瑞之色逐渐引申为“共产主义的”、“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革命信仰”等一系列政治文化内涵。“红色”在其政治文化上的意识形态标识性已然成为共识,“红色文化”的阶级性烙印浑然天成。与之相应,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既是红色文化的内在诉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使然,两者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然而,无论是从红色文化的本源,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视角来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都有失偏颇,立论根基单薄而有失厚重,直接影响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加学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帮助教育者更为具体、深刻地把握两者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内的红色文化价值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的视角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教育资源是人类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完成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能够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要素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照本源、属性、来源以及发生作用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物质性资源与精神性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社会(区)、家庭与学校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四种代表性分类。[1](P47)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与划分标准,结合红色文化概念及其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教育者应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中的红色文化助力作用 实践目的是实践主体的目标指向或价值取向,它反映了实践主体最本质的愿望和要求,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它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是受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与行为上符合社会和阶级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和发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又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运用效果的影响。简言之,顺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目的,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助力作用,发挥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一切因素的积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一个集合体,它不是单一的目标要求,不同标准和不同角度的划分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系。从地位上看,它有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之分,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在我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它从本质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旗帜鲜明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本质内容,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元主导地位。一元主导应然地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固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突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此外,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在根本目的的引导下展开,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始终。当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就是要着重突出主旋律教育,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凭借主旋律教育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动;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有利资源,激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教育者可借助红色文化对受教育者开展主旋律教育,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内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教育者可进一步借力红色文化传递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砥砺受教育者为中国梦的实现披肝沥胆、勇往直前。显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要求与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必须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宝贵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借力红色文化 实践是社会生成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教育主体发挥和实现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既是教育主体主观意志见之于红色文化的对象化活动,也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断外显的过程。然而,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不能自发地实现,它需要教育主体根据红色文化的内在属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发挥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养,即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效果。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应有之义。具备优秀的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概括和深度凝练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理论之基,也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价值、拓展红色文化多样性教育功能的应有之义;而理论素养欠缺、专业功底薄弱的教育工作者,则会弱化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效果与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是教育者实现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多元化的保障。反之,如果教育者实践经验少、方法艺术运用不到位,不仅会削弱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会阻碍红色文化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红色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因此,教育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理论上继续阐释、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还需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立体地呈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以受教育者易于并乐于接受的形式,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传递阶级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且能够被教育者用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此进行双边互动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它主要包括管理载体、大众传播载体、活动载体与文化载体四种基本类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形成亦即实践客体的“人化”过程,文化产生和成熟于特定的时空领域。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产物,它清晰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尽苦难、辉煌迭出的不朽历程,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 (一)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形成于特定时空领域内的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意识形态内容,而反映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方面的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是高度契合的。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内化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品德内容,外化红色文化倡导的思想品德行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者期望通过红色文化载体,促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在红色革命文化的学习与践行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受教育者感悟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既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又将意识形态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积极因素。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的养成,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形式才能完成。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为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性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和充分条件。传唱红色歌曲、品读红色经典、参观红色遗址、聆听红色故事,这些活动形式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承载体,也是红色文化载体功能得以实现的凭借。同时,红色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需要教育工作者对红色文化进行科学利用与合理控制。只有当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精神相统一,红色精神在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得到全面、完整的传承时,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反之,当红色文化符号低俗化,红色精神庸俗化,红色符号形式与红色精神相分离,出现红色文化工具化、过度现代化的倾向,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流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表层时,种种“短视”与“近视”的实践行为,必然会弱化和消解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冲淡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例如,红色旅游在本质上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再现和传承载体,在基于红色精神为思想内核的红色旅游中,教育者如果不加以科学运用与合理控制,那么,人们的视野容易局限于旅游中的山水之色,而忽视红色旅游在思想品德塑造方面的形象性、体验性和感染性教育意义,也就难以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教育主客体互动的红色文化介体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上的灌输和教化职责,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媒介才能完成,教育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当介体角色。教育媒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沟通联系的桥梁,也是教育者运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红色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使其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与活动载体的功能。从文化载体的角度看,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信息,能有效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从活动载体的角度看,红色文化寓意识形态内容于实践活动,它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的形式存在。而无论是文化还是活动的载体形式,两者都体现了红色文化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介体互动价值。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蕴含其中。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中,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借助红色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的逐渐完善。然而,红色文化载体功能的发挥以及内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者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还需要借助科学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功能,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用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之中。换言之,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功能发挥过程中,它既是教育内容,又是教育方法。教育者借助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资源禀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红色文化以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的形式,沟通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间的有机联系,促成了思想内容与方法手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推动着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将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互联系的媒介,也是教育主体客体化和教育客体主体化的中间环节。其中,内容中介和载体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在政治驾驭、思想引导、道德示范与审美熏陶方面具有的教育功能,使其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与载体中介的基本属性。教育者可以借助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搭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联系的桥梁。 (一)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食粮”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指南,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由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划分角度,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灌输、政治引导、道德规范与身心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基于红色文化内容的结构考察,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它以充沛的“精神食粮”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的作用。“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属的价值”。[5](P5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构成其内在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思想文化存在形态,是红色基因彰显时代性、焕发思想性、凸显政治性的生动体现。而以红色文化形态存在着的红色基因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具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闪烁着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崇高精神。红色基因彰显时代性、凸显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崇高精神,是当前“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政治教育”方面,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道路的选择、革命文化的塑造与革命精神的养成,彰显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与革旧维新的政治观念。在“道德教育”中,红色文化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履笃行与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引领人民群众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恪守社会主义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引导受教育者晓家国大义、明义利之辨,正确处理“公德”与“私德”、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心理教育”方面,红色文化以革命先辈的鲜活事例为榜样,激励受教育者以昂扬的精神来求真、求善、求美,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正义感,锻造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二)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与传递的文化“桥梁” 作为内容中介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仅是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同时,红色文化又以载体中介的形式存在,有利于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一方面,红色文化以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与教育价值,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以红色家书、红色歌曲、红色著作等文化形式,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介的功能。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介与载体中介方面的资源禀赋,使红色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承载与传递的文化“桥梁”。首先,红色文化内容体系中包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具有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光辉历程中形成的,反映在革命道路、革命理论、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中的历史文化信息,都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内容体系中,并以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形态呈现出来。其中,战争遗址、红色家书、烈士陵园等物质性与精神性为主体的红色文化便是这客观对象。然而,作为客观对象的红色文化本身并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以及审美方面承载的信息不会自发地实现其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需要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力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只有教育工作者之主观意志见诸于红色文化之客观对象,才能推动红色文化客观属性之对象化实践活动的展开。其次,教育者借助红色文化向受教育者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如果说,红色文化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基本前提;那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是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介的终极价值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教育者将其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促使其养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然而,红色文化内在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赋予红色文化完整的“符号内涵的历时性还原”和准确的“符号形式的共时性分析”,焕发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思想活力。[6]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亦即教育者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例如,在革命烈士陵园的祭扫与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瞻仰中,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在承载红色革命历史信息时,又以碑文、雕像等形式向受教育者传递红色革命文化。概而言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和中介三个视角来分析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才能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认清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进而为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夯实理论与实证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要积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在真善美方面的资源优势,彰显红色文化在中国梦实现道路上的软实力价值。 作者:田维亮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政管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高校师生红色文化艺术论文 一、通过美术与书法艺术,传承红色文化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利用与开发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文化艺术创作,是对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良好政治素质的有效方式。其中,美术是文化艺术创作中比较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一些重大节日,依托学院特色,结合专业特点,以红色题材为主题,组织形式多样的绘画、剪纸、创意设计比赛活动及展览等,让师生根据自己对红色元素的理解与提炼,用绘画等方式表现自己眼中的红色历史。对于那些令人震撼与惊喜的优秀绘画与设计艺术作品,可展览于文化走廊,或者专门展示的场所,唱响红色教育号角,带动全院师生提高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荣誉感,坚定信念,热爱祖国,传承红色文化。如根据国庆节、建党节等节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创意生活、变废为宝、旧物改造等系列美术创意设计手工艺品成果展示活动:装饰壁画、书画作品等;饰品、布艺、剪纸等创意设计比赛手工艺品,如牛仔裤图案、帆布鞋、手绘T恤等手绘生活创作,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唤起院校师生员工的爱党情怀。另外,书法艺术也是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的有效方式,是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书法艺术之中,既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书法艺术,提高大学生书法水平,也给大学生创造自我展示、修身养性的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汉字的热爱,也使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如2010年12月12日,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在红色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举办了“翰墨飘香,爱国情深”规范汉字硬笔书法决赛,以《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为书写内容,参赛选手精心设计格局,创作出个性化的书法作品,获奖作品则放在校园展示橱窗里,供全校师生观赏,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艺术范围。 二、借助摄影与动漫艺术,强化宣传力度 在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中,摄影与动漫技术是充满时代气息的传播手段与有效渠道,是情境式教育方式,借助媒体动画技术灵动呈现革命历史材料,通过图文并茂、形意融合的表现方式,给受众多感官刺激,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与文化熏陶,教育效果远远优于说教式教育。如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制作了江西第一部大型原创“红色动漫”作品《安源小子》。这部红色题材的动画片以江西传奇英雄王耀南为原型,生动塑造了一个勇敢聪明的“南伢子”卡通形象。他带领着一群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少年英雄,和邪恶势力进行了几番惊心动魄的斗争。借助绚丽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寓教于乐,效果很好。同时,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动漫基地也朝着“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以红色题材为主,打造为全国知名、全省最强的动漫创意生产基地,构建江西省独特红色文化品牌。再如:2011年10月21日,以“红色———印象”为主题的第十届江西省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暨艺术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江西警察学院举行,展览作品包括人物风情、自然风光与创意摄影等题材,既给江西省高校师生创造了美育机会,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校还可引导广大师生结合学校实际与当地文化资源,组织红色网站设计大赛,包括图文并茂的红色资源简介、经典人物与革命故事、红色论坛或博客、红色影视、电子书库等栏目。或者广大师生通过校园网络中的飞信群、QQ群等聊天工具,上传红色旅游景点的拍摄相片、分享旅游感受以及对红色文化精神的体会等,多途径、多方式地展示红色文化艺术。或者结合学院特色,组织网络征文比赛,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组织了“吟忆峥嵘,颂响红色”的网络征文比赛。 作者:赵君 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非洲猪瘟作为一种重大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致死率高的特点,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一类重大动物疫病之一。 1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临床特征是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高毒力毒株的致死率能够达到100%。该种疾病在现代生猪养殖领域具有高发流行的态势,发生流行不存在典型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以传播流行。病毒拥有着多种传播渠道,从业人员、吸血昆虫、被污染的用具、患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粪便当中都会夹杂有大量的非洲猪瘟病毒。发生流行后通常禁止进行治疗,需要进行严格的扑杀及无害化处理,会对一个地区的生猪养殖业造成较大影响,养殖户会面临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 结合非洲猪瘟病毒的毒力强弱以及猪群的年龄等,该种疾病大多可以划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4种类型。超急性型大多发生在发病初期阶段和新发病的养殖场当中,有些患病猪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急性型是养殖场当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类型,大多数患病猪都会表现为体温显著升高,最高升高到42℃,眼角、鼻腔当中会流出很多的粘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患病猪行走左右摇摆,不能正常产生,呼吸极度困难。在同群猪中,母猪先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妊娠阶段的母猪突然出现流产,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亚急性型发病症状相对较为缓和,发病过程通常在7d~15d,大多数猪群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行走时左右摇摆,采食量逐渐下降,呼吸急促、咳嗽,少有患病猪能够恢复健康。慢性型发病周期更长,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0℃左右,皮肤耳朵会出现溃疡病变或者坏死病变,呼吸急促、干咳、身体逐渐消瘦,步态不稳定,行走左右摇摆,局部还会出现溃疡病变或者坏死病变,有的患病猪在存活几个月之后突然死亡,有极少数的妊娠母猪不会出现流产。通过对病死猪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处理,可以发现各个脏器组织都会出现广泛性的出血现象,典型的是脾脏显著肿大,肿大为原来的2倍~3倍,外观呈现暗红色或者暗黑色,容易破碎。肝脏、肾脏以及胃部的各淋巴结都会出现肿大出血的现象,肺脏表面会存在大量的出血点或者淤血病斑。 3散养户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3.1加强环境卫生管控 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该种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对脂溶性的消毒剂都十分敏感,所以在非洲猪瘟爆发流行的高峰期,尤其是周边地区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的,应该注重做好养殖场内部环境的有效消毒,要为猪群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卫生环境。可以选择使用3%的邻苯基苯酚、0.8%的氢氧化钠溶液、次氯酸钠溶液、戊二醇溶液、碘消毒剂等轮换交替消毒,避免病原产生耐药性,保证养殖场的整体消毒效果。在消毒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圈舍地面、墙壁、养殖管理用具、饮水槽、饲料槽的全面消毒,要保证消毒全面,不留死角,同时还应该做好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的认真消毒,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外来人员不能够随意进出入养殖区域。 3.2加强养殖管理 泔水饲喂生猪是造成非洲猪瘟病毒传播流行的重要途径,要禁止使用泔水投喂生猪。建造时应该做到科学选址要保障光照充足,控制合理的养殖管理密度,避免养殖场过于拥挤,将来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猪群分开养殖。生猪养殖期间还需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营养价值全面,在饲料当中应该增加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矿质元素的添加量,选择使用中草药制剂微生态制剂来替代抗生素添加剂,切实提高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有效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流行,增强猪群身体抗病力。作为养殖管理人员,应该进一步明确驱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切实有效的驱虫计划和驱虫方案,选择使用阿维菌素、阿苯达唑等药物做好体内体表寄生虫驱虫处理,同时还应该坚持密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避免猪群和野猪频繁接触,避免在养殖环境当中存在大量的鸟类活动[1]。加强对猪舍内部老鼠的消灭工作,有效防范生猪传播非洲猪瘟病毒。 4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4.1掌握生猪养殖基础信息 在生猪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应该严格落实乡镇领导包村包养殖场,村镇干部包养殖户等现代化的联防联控责任机制,要保证生猪免疫接种有台账,生猪补栏、出栏都应该详细的记录。保障养殖户都能够形成完善的生猪养殖管理档案。在疫病防控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生猪动态的全面调查工作,要切实做好春秋两季的大清理、大排查和严格卫生消毒,要核实本地区养殖户的数量,生猪养殖规模,做到摸清家底,掌握生猪的增减情况,购进、自繁自养的养殖户一定要做好登记工作,卖出、转移和死亡的生猪一定要落实严格的销账处理。 4.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针对性管理 一方面要加强对散养户的非洲猪瘟防控宣传,要保证养殖户能够认识到该种疾病造成的严重危害。养殖群体在开展非洲猪瘟疫病防控过程中,严格落实进入养殖场之前都需要更换相应的业务工作人员,要做好严格的卫生消毒工作,买入、卖出时要坚持全进全出,保证每一个批次的猪群都能够全部出栏。在买猪或者引进新猪时,一定要做好检疫申报工作,到达养殖场后进行隔离观察,确保隔离观察合格后才能够混合养殖,发现病死生猪时,应该第一时间将病情上报当地的畜牧兽医部门,进行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且要做好整个养殖圈舍的封闭隔离观察工作[2]。 4.3加强动物疫病净化和无疫小区建设 统筹动物疫病净化与无疫小区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省级种畜禽场动物疫病净化,优先净化垂直传播性动物疫病,每年建设3家~5家动物疫病净化场。以大型养殖场为主,推进非洲猪瘟、布病等无疫小区建设,每年完成2个~3个。强化政策支撑,对通过疫病净化的给予奖励。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以非洲猪瘟防控契机,探索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3]。 4.4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管理 持续加强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相关制度建设,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实验活动,提升依法依规防控动物疫病技术支撑能力。强化基层兽医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能力。健全完善并认真执行防疫、检疫、诊疗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规范和人员劳动保护等制度,强化人员防护保障。严格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强化实验室备案管理、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健康防护、生物安全自查、资料档案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室人员培训、意外事件处置及报告、实验室安全保卫等措施。 5结束语 由于养殖户并没有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防范体系,养殖户对疫病防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非洲猪瘟造成的危害认知不足,没有掌握疾病的流行特点,经常会造成该种疾病在散养户当中爆发流行,未来要想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需要建立完善且合理的防控体系,保障各项防控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如此才能够有效推动生猪养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福明.农村生猪散养户非洲猪瘟防控策略[J].乡村科技,2020(14):111-112. [2]刘建玉.生猪散养模式非洲猪瘟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8):154-155. [3]张兴伟,徐曙光.浅析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措施[J].中国畜牧业,2022(15):100-101. 作者:钏鹏 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动物卫生监督所
城镇规划论文:对新型城镇化认知误区及其规划策略的探讨 摘 要:文章解读了新时期的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并对新型城镇化存在的认知误区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四类规划策略。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认知误区;规划策略 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伴随着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已有10余年。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1]。然而,中国百姓熟知新型城镇化是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等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2]。但实际上,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1)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弥补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和损失;(3)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4)促进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认知误区分析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新一轮城乡建设和转型时期的重要指导性战略,对经济、社会、体制制度和城乡建设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内涵伴随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践成果的落实将得到不断丰富[3]。但是,受既有国情和利益分配方式、现状发展模式以及未来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潜在影响,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若干误区,其可预见性误区可概括为以下六点(表1)。 3 推行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 对于国内城乡规划学界而言,“新型城镇化”虽然广为熟知,但一方面长期在局部范围或地区试行,另一方面常局限在城乡建设环节。随着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本届政府执政的重要理念,“新型城镇化”的涵盖范围持续扩大,其要求城乡规划学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4]。规划策略的实施必须以各地阶段性的发展路径为保障。中国幅员辽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在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过程中,各地应秉承。评估现实差距-树立可行性目标-确立重点行动计划。的系统化思路,逐步实现基于内涵维度的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目标维度的发展方向确立和基于内容维度的实施安排。以发展路径为基础,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际情况,新时期城乡规划领域推行新型城镇化应采取以下四类策略。 3.1 “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 统筹协调策略涵盖区域与城乡两个层次。从区域上说,大体包含4个空间地域层次的协调与统筹:(1)以大多数现状城镇中心城区为核心的规划区或都市区范围;(2)较为明确的市域范围;(3)跨行政界限的城市圈、城市群范围;(4)更大尺度的都市连绵带和经济区范围,在此区域内统筹更多的针对宏观政策、重大设施、产业布局、生态安全等方面。而对于城乡一体化层面,则较为微观地注重与城乡居民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就业水平及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 3.2 “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 所谓转型,一是向低碳绿色转型,二是向规模集中转型。低碳绿色即要求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行“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规模集中即倡导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城镇各级中心集中。所谓升级,一方面指农业效率提升、工业低碳水平提升和现代服务业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指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群化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协同升级。 3.3 “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5]。其中,资源节约即强化现有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集约利用,依托新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积极推进废物回收再利用工程。环境友好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建立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镇环境质量(包括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监测,因地制宜、适度提高有污染企业准人门槛和处罚力度。此外,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积极推进城镇绿色建筑改造,打造绿色社区、绿色街区和绿色城镇;科学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解决城镇采光和通风问题以减少环境干预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 3.4 “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 集聚紧凑策略包含三层含义,所谓集聚增长即推动产业集群化集聚、空间园区化集聚、重点在各级城镇中心集聚。所谓混合利用即提倡各项功能混合使用,从而降低远距离、钟摆式交通出行。而紧凑开发指依托公共交通导向实现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土地利用。三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以追求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关键指导战略,理清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树立切实可行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梳理重点内容并结合规划策略统一部署,同时及时纠正认知误区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 城镇规划论文:小城镇电力布局规划案例研究 摘 要:以福建省龙岩市古田镇的电力规划为例,结合该镇的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情况,分析当前电力网络布局存在的不足。根据该镇的城镇规划方案,采用合理的预测方法对该镇的用电量进行预算,并对该镇的变电站布点和高压网络布局进行规划。 关键词:电力规划;变电站;主变容量;负载率 小城镇电力规划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但电力公司无法对我国小城镇的电力发展问题做出准确的回答,这成为了目前小城镇电力规划的一大缺陷。小城镇的电力规划应全面贯彻落实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做到科学前瞻、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位于上杭县的东北部,地处上杭、连城、新罗三县(区)结合部的梅花山南麓。古田镇下辖21个行政村,全镇面积为227 km2,2009年末总人口为18 825人,发展的方向是以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镇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品牌的旅游产业。下文将以古田镇作为典型案例,进一步揭示小城镇电力存在的问题,并采用较优的规划方案来实现小城镇的电力规划。 1 城镇电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现状 2009年,古田镇的年用电量为1.21×108 kw·h,总负荷为28 mw,主要满足工业生产、旅游度假和日常生活用电。 目前,有10回35 kv架空线、13回高压线和一回220 kv卓然~莲冠变架空线经过古田镇。110 kv郭车变与110 kv城关变、110 kv矶头电厂变和110 kv青云变三回110 kv线路联络供电。目前古田镇35 kv配电网主要采用110 kv站单回路辐射和小水电的方式进行供电。 1.2 存在的问题 古田镇的电力布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古田镇有6座35 kv变电站和升压站,5座属于单变和与小水电一起供电的变电站,这样的网络结构直接影响了中低压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②10 kv线路负载率较高,但联络率和n-1率较低,联络线路无法通过n-1校验,加上大部分区域供电半径较长,因此供电可靠性极差;③中压配电网架空线路均为裸导线,全镇中压配电网绝缘化率为零,供电可靠性受到严重影响。 2 电力规划内容 2.1 负荷预测 采用规划单位建设用地负荷指标法对电负荷进行预测,并用人均用电量法进行校核。 2.1.1 单位建设用地指标法 选取《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电力专项规划(2010—2030)》中的负荷预测数据,预测最大用电负荷约为93 mw(含发展备用地负荷),平均负荷密度为126 kw/ha。 2.1.2 人均综合用电量法 2009年古田镇的总人口为1.88万人,预测2015年全镇总人口达2.8万人,2020年总人口达3.5万人,2030年总人口达5.0万人。2009年古田镇人均综合用电量为6 383 kw·h/人,属于用电量较大的城镇,所以人均综合用电量按用电量较大的城市标准,预测镇区远期最大10 kv负荷为77.8 mw,近期最大10 kv负荷为36.7 mw。 2.1.3 预测结果选取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负荷密度法预测时包含了发展用地约32.7 mw的负荷,因此两种预测负荷相差较大。此次镇区用电负荷取大的负荷值,预测最大用电负荷约为93 mw(含发展备用地负荷),平均负荷密度为126 kw/ha。 人均综合量指标预测法与单位建设用地负荷指标法的预测结果相吻合,证明预测结果合理。 2.2 高压网络规划 2.2.1 主电源点规划方案 至2012年,古田镇规划建设投产1座110 kv变电站,站址总面积为5 344 m2,由220 kv蛟洋塘厦变电站的单回线路供电。2015—2020年间规划扩建古田变二期,同时建设塘厦变~古田变ⅱ回线路工程。 2.2.2 电力平衡与主变容量配置 根据古田镇各片区域经济发展的侧重点,结合城镇负荷的增长趋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负荷的平衡与主变容量配置。 在进行110 kv供电负荷的测算过程中,郭车变同时承担蛟洋镇、溪口乡、太拔乡的部分负荷,因此需要考虑此部分的负荷。由于当地小水电是迳流式地发电,因此枯水期出力一般为取装机的20%. 按照上述电力平衡的原则和方法,110 kv最高供电负荷就是把古田镇的最高负荷减去小水电枯水期出力,再加上郭车变承担的蛟洋、溪口和太拔的负荷。容载比选取1.8~2.2. 2010年古田片区由于郭车 变同时承担蛟洋镇、溪口乡、太拔乡的部分负荷,110 kv容载比为1.46,不符合容载比的要求,可靠性较低。2012年规划建成110 kv古田变,使110 kv容载比提高到2.00,预计到2015年时容载比为1.89,到2030年经济发展趋于平稳的状态时,容载比会保持在1.97左右。 2.2.3 110 kv变电站布点规划 根据对用电负荷的预测,遵循分层分区供电和合理供电半径的原则,郭车片区已有1座110 kv的郭车变变电站,解决了“单线单变”问题和满足了新增负荷用电需求。此外,郭车片区还将规划新建1座110 kv的变电站。 2.2.4 网络规划 古田变终期接线模式采用单电源辐射接线,2回110 kv电源引自规划的220 kv塘厦变。郭车变终期接线采用220 kv塘厦变双回路供电,单塔单回,另外与矶头电厂、小池变单回路相连。 结合110 kv古田变的建设,规划35 kv郭古变、35 kv下郭车变、35 kv元世甲变退出运行,增容改造35 kv西山下输变电工程,规划35 kv网络采用双电源单环网和单电源辐射式接线。将35 kv联络线置于110 kv郭车变和古田变之间,保障枯水期古田变一期单台主变时供电的可靠性。 3 结束语 充分利用有限的电力资源,合理地选站选线和优化设计,节约电网设施占地,降低农网损耗,使农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小,投资效益最高,积极促进电力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是城市体系规划的重要方面。 随着近期城镇建设的不断加快,区内电力负荷将迅速增长,但目前的电力设施较为薄弱。为满足片区开发建设的供电需求,建设片区合理的电力设施布局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同时控制电力设施的用地和电力通道的预留,迫切需要对片区的电力网进行高标准、全方位的规划和建设。在规划时要遵循远近结合、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 城镇规划论文: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之我见 摘 要:本文针对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浅要提出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小城镇 消防规划 消防基础设施 消防规划编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高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其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减少和预防城市火灾,部分小城镇编制了小城镇消防规划,但是也应该看到,小城镇随着建设迅速发展,城镇规模逐年扩大,油、气、电、化工原料及其产品的生产和广泛运用等的日益普及,火灾发生频率增高,火灾的经济损失不断加剧,小城镇消防规划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贡市小城镇消防规划,浅要提出小城镇消防规划中的几点意见。 一、基本现状 当前全国许多小城镇没有制定消防规划,普遍存在消防站数量不够;市政消火栓数量少,消防管网压力不足;消防通讯落后;消防装备差,且数量少;消防道路不畅,断头路较多等问题。 自贡市小城镇区建设规模普遍小,人口少,发展不平衡,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基础欠帐较大。全市共有小城镇(乡镇96个,镇区人口2万人以上的只有两县县城驻地镇,即富顺富世镇和荣县旭阳镇)。除此之外,镇区人口均在1万人以下o忠驯嘀朴谐钦蜃芴骞婊??0余个乡镇,已完成消防规划编制的只有大安区大山铺镇,仅有46个小城镇安装有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乡镇达10个。 针对小城镇消防规划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小城镇建设实际,自贡市因地制宜制定了全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的具体目标任务,从两县驻地镇、国家省级试点镇,分别确定了时间表、以保障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对全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也制定了相应目标任务,逐年增设安装城镇消火栓,购置消防手抬机动泵等,保障到2005年,全市通自来水的小城镇普及安装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全部配置消防手抬机动泵,切实提高小城镇自防自救能力。 二、加强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几点意见 (一)要加强对消防规划的领导,提高对做好这项工作的认识。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为更好地编制出高质量的消防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消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样,才能赢得政府和人民对消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应建立保障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正常渠道。当前,经济建设发展较快,许多小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大幅增长,而消防经费却仍是多少年一贯制的局面,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器材装备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很显然,这种落后的消防态势已不能满足防火、灭火的需要了。因此,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应当采取并制定相应比例的办法,把消防经费纳入城市消防整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建设和消防市政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小城镇消防规划是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为此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规模、功能、人口等具体实际,切实按照《消防法》、《四川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文件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道路、消防水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实施,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消防内容要具体、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四)抓好小城镇镇区内可利用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对镇区内可利用的水池、水塘、河流等,要因地制宜修建一些供消防车、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取水码头等,提高灭火救灾利用率。 (五)加强小城镇消防基本装备的配备。加强小城镇防灾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消防水带、水枪、消防手抬泵等基本消防装备配备,并开展经常性训练、演练,使火灾时能因地制宜,自防自救。 (六)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执行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强化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要保障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执行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法律制约措施,落实法律责任。对工作不落实的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中违法违章行为,使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七)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经常督促计划,公安,邮电,城建,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确实配合消防部门搞好城市消防规划的贯彻落实,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城镇规划论文: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以临海市杜桥镇为例 摘要:由于人们对于城镇景观及城镇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城镇绿地系统建设成为当前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规划工作由于观念转变及视角转移,也面临新的发展,本文针对临海市杜桥镇自然地理条件的利用和分析,结合现有的绿地情况,贯彻“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原则,对该城镇绿地系统进行总体规划。 关键词:绿地系统城镇规划 绿地生态规划 1.杜桥镇的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 杜桥镇位于浙江省台州湾北部,是临海市南部沿海地区的商贸中心。杜桥镇北临连盘、南与川南及台州市椒江区接壤,西与溪口乡交界,北依小芝,距临海市区60公里。 1.2 自然条件 杜桥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7度,极端最高气温为38.1度,极端最低气温为-6.8度,日照时数最少为2月101.9小时,最高为7月254.4小时,全年1903.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537.5mm,年最大雨量为2375.lmm,年最小雨量为912.8mm。历年降雨4-9月份最多,一般5、6月份为梅雨期,秋季台风时,偶有涝灾。杜桥镇的地质情况属于上侏罗、白垩纪的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系类河湖相沉积岩系,为第四纪全新世纪沉积平原,由于台州湾携带的泥沙冲积,经海浪的搬运淤泥沉积而成。主要岩性为浅灰含砾亚粘土等。 1.3 自然资源 杜桥镇水电资源丰富,有3个大中型水库,土地资源矛盾突出,风景名胜古迹资源丰富。 2.杜桥镇绿地系统规划 2.1 面临的问题 杜桥镇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短缺;公共绿地缺乏,环境质量较差;城镇老镇区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面临着毁灭性破坏;乡村景观和园林景观的审美和协调存在问题;游息绿地缺乏。 2.2难点和重点 难点:土地资源短缺,使绿地建设受到极大的限制;规划目标与实施过程的矛盾; 重点:对历史文化资源及现有的绿地、水系的保护和改造,是突出城镇风貌特色的关键;合理安排各类绿地在城镇中的分布;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适应于城镇的变化发展;滨水林休闲绿带在绿化带上结合地形安排步行散步道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并与各个功能区内部绿地及开敞空间相互渗透;居住区绿地主要布置在居住区中心,绿地内安排步行散道和广场,小游园以及健身设施等;街头绿地与公园将各功能单元与主干道隔离,减少噪音污染,同时供居民游息。 2.3规划原则与依据 原则:绿地系统应结合现状地形,水系等自然环境特征进行系统设计,努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系统。绿化系统应作为城镇空间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绿化构成的软质界面和渗透型界面丰富城镇空间层次。作为城镇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系统的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应注重场所精神的塑造,以利于新区活动的组织与延续。绿地应布局均衡,比例合理,满足全镇人民休息游览的需要。为有利于城镇环境的美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绿地系统应注意乔、灌、草结合种植,尽可能运用“乡土树种”。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应形成新区独特的城镇风貌和城镇形象,通过特色绿化使新区与旧城镇取得联系。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目标,也要有近期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园城镇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镇绿化条例》《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城镇道路绿化规范与设计规范》《杜桥镇城镇系统规划文本》。 2.4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保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以建设生态城镇为目标。增加生态绿地比例,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点、线、面、环合理结合,乔、灌、花、草有机搭配,城乡一体化的城镇绿地系统。 中期目标:中心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m(2)/人。绿化覆盖率达到20%。其中旧城镇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m(2)人。 远期目标:继续提高规划中心区绿地系统的质量,扩大新区绿化,使中心镇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l5m2/人,绿化覆盖率达到35%-400/0,其中旧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515m2/人。 2.5具体规划 公园绿地:杜桥镇公共建筑景观风貌可分为商业金融景观风貌区、行政办公景观风貌区和城市中心景观风貌区。对城镇中心区内具有一定风貌特色的地段进行保护,如杜川路、解放街、南大路以及百里大河滨河构成的旧区中心地段。公园规划以松山公园建设为主。在松山公园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开展以休闲观赏、文娱体育健身活动等为主的全镇综合性公园。 街头绿地:目前杜桥的街头绿地有:杜桥大厦前街头绿地、新车站门前绿地、府前街人口绿地和环城东路交通岛。其中以杜桥大厦前街头绿地 最具规模。设置有雕塑及儿童游乐设施,种植了金边黄杨、红花继木、杜鹃、羽衣甘蓝、圆柏、海桐、规划、小腊、加拿利海枣等。在杜桥镇镇区主要街道有条件的地段,设置必要休息、休闲设施,形成街头绿地,供给周边居民使用。 街道附属绿地:杜桥镇目前的绿地系统不够完善,道路绿化覆盖率低,仅在几条新建的道路有较为成型的绿化植被,人口稠密的城镇中心区绿化非常薄弱,而城镇道路绿地作为城镇景观的构成要素,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道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当今少数发达国家,道路环境规划非常注重生态环境、文化观念和人的感受,注重通过植物给人以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精神的慰藉。街道绿化作为城镇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根据规划指导思想的要求重点处理,形成道路绿地系统的主体,其余道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周围环境形成特色。 单位附属绿地:杜桥镇现有的单位附属绿地还是比较多的。在杜桥中学、镇政府、自来水厂、第二人民医院、化工园区等处,均有较大的绿地面积。但在杜桥电大、眼镜城、杜桥实验小学等处就无绿地,绿地面积为零。根据各种条例规定,学校、机关团体等单位不得低于35%;工业企业、交通运输战场和仓库不得低于20%。应按照此标准加强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 居住区绿地:杜桥镇镇区居住区绿地稀缺,在镇区改造进程中,应配套建设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和住宅庭院绿地三级居住区绿地系统。利用“借景”手法,将居住区外的优美环境引进来,以利于整个居住区景观环境的改善。居住绿化可在建筑墙面上加强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在提高景观多样性的同时,起到围合、阻挡的作用,在户外创造亲切随意的交流场所。 城镇规划论文:浅谈小城镇交通综合规划与管理模式探析 论文关键词:小城镇 交通综合规划 交通管理模式 论文摘要:浙江省义乌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率先在乡镇实施路网规划、公交服务规划、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三项工作,并摸索出一套交通管理模式,这可以为小城镇交通综合规划与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0 引言 城镇化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长期战略,发展小城镇是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小城镇的交通网络则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小城镇交通规划属于区域性专项规划.应结合自身特点与当地的交通需求,在交通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框架下,编制符合实际的、有特色的城镇区域交通综合规划。 在浙江省义乌市,小城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群体性的膨胀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崛起,小城镇进一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镇,几个卫星镇围绕中心城镇进行组团发展,在路网上表现为射线交通联接。在一段时间沿交通线的发展融合后便形成了一座小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的自然发展之路。但是目前多数小城镇的路网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分散,配套程度不高,对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影响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浙江省义乌市交通主管部门适时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廿三里镇开展了交通基层基础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路网规划、公交服务规划、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三项工作,并建立“一所三网”,其中一所指成立一家交通管理所:三网为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网、农村公交运输网和农村交通管理网。重点是做好交通综合规划。 1 现状分析与评价 廿三里镇位于义乌市的东部,面积为72.2km,是中国小商品城的发源地,商品经济发达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户籍人口达4.2万,外来人口达5.6万。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进行的各条农村公路建设对廿三里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到起了促进和带动作用。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和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对廿三里镇的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公路交通现状 廿三里镇公路网、公路长度、技术等级、公路网密度情况如表1一l和表1—2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廿三里镇域,乡道、村道比例相当,公路普遍等级不高,以四级公路为主。 1.2分析与评价 1.2.1通行政村率 通行政村率指规划区域内通公路的行政村数与行政村总数之比。通常该指标值越大,表示通达程度越好。全镇通公路情况如表1—3所示。 1.2.2对建制村层次的指标 重点考察人口在500人以上规模的行政村的道路条件,则建制村层次的指标r为: 1.2.3公路网等级水平 公路网等级水平按下式计算: 公路网等级水平= ∑(公路里程×公路等级)/∑公路里程 计算得廿三里镇公路网的等级水平为3.62,与义乌市域2010年公路技术等级所需达到的2.72相比,路网技术等级偏低,规划中需提高公路网等级水平。 1.2.4公路网密度(见表1—4) 由表1—4可见,廿三里镇的各项指标均低于义乌市的平均水平,有必要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路总里程。 1.2.5公路网连通度 公路网连通度按下式计算: dn-----------------公路网连通度。 廿三里镇下辖35个行政村.8个居民区.以行政村为节点计算得连通度dn=0.97。廿三里镇按规划分l4个社区,以规划社区为节点,dn=1.70。说明廿三里干道网络虽基本成形,但农村公路网处于树状低级结构,路网须进一步完善。 2 公路路网规划 2.1廿三里镇经济发展预测 以金华地区和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为依据,分析国民经济指标的增长率预测国内生产总值,见表2—1。 客运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为: 货运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为: 代入具体的数据,得预测年客、货运量如表2—3所示。 2.3农村公路网预测(见表2—4) 根据预测,规划近期以增加路网长度、提高连通度为主,规划远期以提高公路等级水平为主。 2.4公路网布局规划 根据城乡一体化规划,在确定的城乡发展布局和现有农村公路网布局基础上,将规划路分为三个层次: a)骨架路网 高等级公路和主干路构成骨架道路。沟通中心区与北、东、南三个组团片区之间的大量交通,以及连接廿三里镇与其他乡镇、地区,以一、二级道路为主,由开元街、梅林大道、商城大道、稠廿公路形成井字形路网: b)集散道路 作为骨架路网的延伸,构成各功能区内部路网的骨架,为工业区、居住区、景区、农业区等连接到骨架路网上,同时保证骨架路网之间的联系.以二级路为主; c)支路 作为功能区内部道路,偏远山区、景点、农业区的连接道路,以及中心区行政村至集散道路的连接路,以三、四级路为主。 廿三里镇域形成“五横四纵一高速”道路网结构.分别连接廿三里镇与主城区、东阳、苏溪、诸暨等对外交通和内部各社区的城乡统一道路网,县乡公路辅助主骨架公路网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高标准、高性能、大范围的农村公路网络系统。其中“五横”为涌金大道、大通路、诚信大道、商城大道、通宝路;“四纵”为城东路、开元路、岩路、梅林大道;“一高速”为甬金高速公路。 3 公交运输发展规划 3.1运输业发展现状 目前,廿三里镇境内拥有公交服务班线共12条。线路总里程约147km,营运车辆51台.日客运量超过2.8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群众的出行需求。停车场有廿三里北(900m2),廿三里南(2700m2),机动车维修点43个,企业主大都拥有小型货运车辆,大的物流配送企业没有形成。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a)公交线网、站点设置有待优化;b)公交车服务多年,需要更新和增加;c)公共交通场站不能满足需求:d)道路交通拥堵状况严重,影响公交车辆运行速度;e)三轮车、残疾车参与非法营运现象长期难以消除,从而影响地区形象,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2公交线网优化 近期廿三里镇境内以优化公交线网为主。具体如下:a)调整后的公交线路为15条,线网总长150km,其中廿三里镇境内增加了25.4km,线网密度达到1.26km/km2;b)调整后公交线网重复系数约为1.2,非直线系数为1.36,线网指标更为合理。 远期因廿三里镇建设区域已纳入义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义东北城区范同,所以进一步增大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约20条公交线路,增设廿三里镇公交总站统一调度。 3.3运输车辆发展 公交车辆配置在主干线上投放30座以上的大客,支线上投放l3座左右的面包车。增加公交车辆数,干线上发车间隔控制在6min---8min,支线上控制在1h内。调整前后公交车辆指标见表3-1。 3.4运输场站建设 根据廿三里镇的实际,坚持“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努力构筑以公交总站为中心,以村级简易站(回头站、首末站)为依托,沿线停靠站为支持的多层次和网络化公交站点体系,逐步形成镇区有站、大村有亭、小村有牌、沿线有点的格局。同时,建设一个规模适宜、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组织合理的现代物流场站,以适应广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和生产成品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等需要。 4 强化交通养护管理职能 目前,义乌市的全部农村公路由公路养护管理所负责养护管理。因全市管理区域面积较大,道路里程逐年增长,养护管理难度日益增大。随着廿三里镇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和道路里程快速增长,对其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抓住交通基层基础建设试点的机遇,义乌市适时成立廿三里镇交通管理所,对交通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强化农村管理。 廿三里镇交通管理所的主要职能有: a)组织城乡公交线网调整,监督管理客运市场; b)做好辖区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负责辖区农村公路的路政巡查和路政案件的调查处理; c)贯彻执行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开展交通规费征收工作; d)监督管理农村货运市场,加快发展农村物流。 5 结语 廿三里镇自2008年实施交通基层基础试点以来,已经成功地摸索出一套“一所三网”的交通管理模式,使得廿三里镇的镇区与农村交通实现了大跨步发展。由于规划起点较高,在规划实施后村镇路容路貌大为改观,交通秩序井然,群众出行便利,交通事故率明显下降,非法营运现象基本杜绝,城镇化水平也大步提升。这不仅得到了广大基层老百姓的强烈拥护,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浙江省交通厅在义乌调研时对这种管理模式高度重视,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廿三里镇为基层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探索出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值得在全省推广。 城镇规划论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排水规划探讨 【摘 要】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城镇排水方面的问题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城镇排水设施建设落后、没有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造成水体污染严重、排水体制的选择不合理等,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城镇排水规划的不科学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进行城镇排水规划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城镇;排水规划;建议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必须要以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为前提 城镇排水规划关系到城镇未来发展的大问题,为了保证城镇排水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长远习惯,必须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把排水及相关工程结合起来。为了实现统一科学前面的规划,城镇应该成立专门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并把城镇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城镇防洪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排水规划。当前,很多城镇在排水建设中都存在“重给谁、轻排水”的现象,对于城镇排水工程并不重视,或者只是把排水工程当成孤立的事情来抓,忽略了排水与其他工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考虑排水处理后的污水的排放和转移,造成了城镇的水体污染。因此,在城镇进行排水规划时,还要坚持综合治理,要充分考虑城镇排水的长远发展。要严谨居民肆意乱泼乱倒污染城镇水体,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避免污水随意排放。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要把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排水设施是城镇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城镇,必须先搞基础设施,没有这些设施,城镇不能正常生产,就要影响生活。同时,基础设施是基础,如果没有配套的排水基础设施,城镇排水规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想更好地贯彻城镇排水规划,必须要保证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当前,很多城镇的排水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不能较好地满足排水需求,导致城镇排水诸多问题的出现。而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制约城镇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这就要求城镇主管领导要重视城镇排水设施建设,要保证水设施建设投资,加大投资强度,可以从城镇建设配套费入手,可以从国家为城镇排水等设施建设而设立收缴的专项基金上做文章,也可以向国家申请贷款、让受益者投资或征收排污费,保证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几点,要合理地设置排水出口,为以后污水处理提供便利,并提高排水出口的能力,还要避免城镇雨水、污水混流,实现排水管线雨水、污水分流设置。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要因地制宜选择排水体制 当前,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一直是困扰城镇排水的突出问题,很多城镇采用的都是新建区实行雨污分流,旧城区通过逐步改造采用截流方式过渡,最终建成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城镇按照这个思路选择排水体制,效果都不理想,造成雨污合流的现象。由此可见,盲目的认为雨污分流体制是最佳模式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每个城镇规模不同,排水设施和城镇布局都不同,要根据各个城镇的特点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后,再确定采用哪种排水体制。我们建议对于一些正处在发展中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城镇,要尤其注意慎重选择排水体制。对于选择合流制排水的城镇,可以进行以下科学改造,努力解决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弊端。比如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采用防臭雨水口,即对边沟式双篦雨水口去掉过梁,中间加一道隔墙,在隔墙上留洞,安装一个特制的玻璃钢压板门,在压板门前方隔间安装铸铁雨水篦,压板门后方隔间间盖上预制砼板,使臭气无法从雨水口排放,系统中气体可通过诸多建筑立管排出,这样既保证了通风,又不使污水从跨越管短路流出。既节省了选择分流制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又能极大地避免合流排水引发的污染。 四、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应加大对污水的治理,制定污水处理厂建设目标 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城镇都没有建立污水处理厂,但是在城镇排水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即污水处理厂工程势在必行,关系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设计污水处理厂时,要针对城镇的涌水量、排水量做好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确定适合城镇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污水厂规模。另外,要针对城镇所选排水体制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保证污 水处理效果。此外,要制定城镇污水治理的工作目标,对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限期整治,避免污水处理“没人管”的现象。将污水处理与排水规划统一起来。 五、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排水规划要重视城镇排水设施的管理和养护 很多城镇排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归一个单位,存在重新建施工而轻管理的问题,导致排水管道清扫不及时,雨水管道半通或堵死,汛期路面积水严重,一些地下水管道的窖井盖等经常丢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管理和养护。要建立必要的排水设施管理制度,宣传和教育群众爱护排水设施,加强对垃圾的管理,防止垃圾倒入排水管道及排水渠道中,严禁私自接水管,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污水要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排水系统。除此之外,排水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养护和清掏管理,保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其在城镇排水中的积极和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的发展应以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城镇为目标,这就要求在城镇排水规划时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为城镇发展的长远考虑。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对待城镇排水建设中的问题,必须要可续地进行城镇排水规划,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服务。 城镇规划论文:浅论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方式 论文关键词:城镇 城镇规划 管理方式 论文摘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镇发展的选择。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包括城镇的定位、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空间结构和布局等,因而也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简单论述了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口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1.1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1.1.1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一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小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有序。 1.1.2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城镇用地的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域之间分配不均,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 1.1.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丛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性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成。 1.2科学整合 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闽台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小城镇整合。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对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小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1 .3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2.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供产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城镇的市场发育处于低层次的阶段,长期得不到改善。多限于与上一级和下级的市场之间的交换,而未在更大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机遇与空间,没有形成跳跃式的发展。对市场动向与体系外部的机遇把握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市场结构单一,彼此不能协同发展,反而进人恶性循环之中,导致风险加剧。加上地域文化习俗和陈旧观念的制约,“靠山吃山,靠地种地”的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在潜意识中断绝了穷则思变的创新思想,安于现状的行为准则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2.2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一些地方在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过程中,没有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对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影响,忽视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真正应解决的问题,不顾区域城镇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就区域论区域,片面追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区域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和规划编制的意义。另外,从全国情况看,不论是独立的省域规划,还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所作的市域和县域的规划,真正能指导城镇发展,发挥作用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主权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2.3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镇规划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因为城镇、区域之间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人口、资本、技术等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城镇的发展规模(用地和人口)在区域中的地位很难确定,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加上外来人口大量涌人,流动性增强,有的地方外来人口数量要超过本地人口数量,甚至出现了移民城镇,城镇人口预测难度增大。城镇住宅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民的需求还要满足大量外来投资者、外地人士生活、工作、商务活动的要求。以往根据城镇人口未来发展来确定城镇用地规模的传统城镇规划方式受到挑战。 3.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构架城市联盟协调机构,做好保障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促使城镇协调有序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壁垒、生态恶化、重复建设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划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等方面的衔接和协调。针对实施机制、政策、措施研究与制定普遍不被重视,缺乏规划实施必须的后续手段,对新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在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等区域性共同的问题上应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建议建立由省级机关和市、县政府组成的城市联盟协调机构负责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协商解决发生的重大问题,确保城镇体系规划付诸实施。 3.2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文本的规定性和条款性,提高规划执行的力度。要把城镇体系规划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划,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应该把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据,并把它作为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重复建设的手段和行动依据,对乡村地区发展起引导作用。城镇体系规划不应只考虑“点”,即城镇的发展问题,而应点、线、面结合,即不但要对单个城镇、城镇网络进行研究,更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纳人城镇发展过程统一研究。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来分析研究,根据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确定符合区内大多数城镇发展的方针,尽可能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状态,这是城镇体系规划在区域规划中担负的重要角色。 3.3突出重点,加大投人,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建设的重点仍是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主要是一路二水三防洪四绿化和住宅小区的建设。建设的思路就是在“量”的提高上,重点是“质”的突破。城市水、路、热、气、讯、绿化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建设力度。同时,要注意城镇基础设施的质量,城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防洪、园林工程设施建设要纳入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序列,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未经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项目不得交付使用。同时还要提高城镇园林绿化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城镇住宅建设关键在于变革现有城镇住房分配体制,培育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根据目前全市的住房现状,合理确定“搬迁安置、经济适用、舒适豪华”三种类型住宅的比例,以此满足各阶层的需要。工作的重点是老百姓愿意买房,买得起房,买得到房。而以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有赖于城市建设资金投人问题的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人,在现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切实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要足额收缴,全部用于城市建设,此外,要引人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方式,从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着眼点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和有偿使用三个环节上,寻求城市建设资金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 4.结束语 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事业,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突出重点,加大投人,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已成为规划建设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任。 城镇规划论文: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城镇化建设中,最关键的工作是土地规划,而且土地规划工作,本身就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现代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土地规划利用中,明显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土地规划不合理,无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本文主要以城镇化建设为研究背景,探讨土地规划利用中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利用 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暴露出土地规划利用的问题,尤其是不同类型的用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问题,城镇化中的土地规划利用,应该注重合理性与经济性,避免出现问题,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和水平,满足城镇化的需求,城镇化建设中,提高对土地规划利用的重视度,强调土地规划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 1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问题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很多乡镇已经实现了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周围的地区经济。城镇建设中,专门对土地资源,编制了规划方案,近几年,城镇化的发展较为明显,大量的土地投入到规划利用中,结合城镇化中,土地规划利用的现状,例举几点常见的问题。 1.1结构规划不合理 城镇化建设时,土地规划的结构不合理,大多城镇中的土地规划,都表现出用地粗放、扩张无规律的情况,导致用地结构不科学,降低了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虽然城镇土地是一项资源,但是其对规划利用的要求非常高,不能仅仅按照城镇的区域,规划土地的结构,而是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注重土地规划利用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安排结构规划的工作[1]。例如:某城镇社区建设时,在土地规划利用上,表现出了严重不合理的问题,首先该城镇的土地资源,缺乏规范的结构比例,其中工业用地比重非常大,公用区、交通区和居民区用地明显减少,城镇中闲置了大量的荒地、沟渠等,没有规划到土地结构内,诱发不合理占有与规划的问题,很多土地虽然被征用,但是后期没有给出合理的结构规划方案,形成了粗放用地方式,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表现出了结构规划上的问题。 1.2土地用地布局松散 乡镇土地用地,本身就有松散、混乱无秩序的特征,再加上很多自然村落,没有紧密的联系,相邻自然村之间,有诸多农业用地,由此在城镇化建设土地规划利用时,就会出现布局松散的问题[2]。自然村是城镇化土地规划的基础部分,考虑到地域属性,就要合理的规划土地布局。乡镇区域内,自然村、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相互穿插、交叉,很难找到土地规划利用的布局规律,无法做到有序的开发,乡镇土地用地的规划时,松散问题的表现最为直接,例如:某城镇化建设方案中,规划了周围的4个自然村,分别是A村、B村、C村、D村,该方案中的土地用地布局规划,就出现了布局松散的问题,A村到城镇中心的土地上,存有一个废弃的工厂,B村与A村紧邻,而C村、D村和城镇中心相隔较远,两村之间构建了小型的商业区,土地规划方案中,原本不包括商业区,实际土地规划时,用地布局过于松散,必须把商业区拆除,重新规划用地资源,才能保障城镇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不仅增加了土地规划的难度,还会加大成本的投入。 1.3用地秩序混乱 土地规划利用时,用地秩序混乱,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城镇化建设时,占用了乡镇的土地资源[3],我国在城镇建设方面的政策,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条件,能力稍高的乡镇政府,就会按照优惠政策,吸纳商业资金,把土地规划利用转为吸引外资的项目,企业考虑到城镇的经济效益,在土地规划时,建设商用店铺,或者作为开发商,建设民用住宅,土地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原本的农业用地,城镇建设的区域中,新兴了大量的商铺、楼房,各自属于不同的开发商,而开发商,仅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完全忽视了土地规划利用的秩序,造成土地浪费,严重时还会干预城镇化的建设进度。 1.4过度注重新建土地 城镇化建设方案中,自然村落的数量多,自然村落基本是由小农经济形成的,随着城镇化建设方案的执行,自然村得到了改善,以小城镇的方式出现,土地规划利用中,注重土地的扩张,在原有自然村的基础上,重新开发其他的城镇用地,土地资源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就会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就会引起农业用地的数量降低,由此表明城镇化土地规划利用中,过度注重新建土地的问题,导致城镇化土地规划利用的重点,放在新建土地上,忽视了原有自然村土地资源的开发,既没有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也不会带动土地规划的经济发展。 1.5土地拆迁难度大 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方面,涉及到拆迁工作,土地拆迁,也会影响土地的规划利用。拆迁的工作量很大,难度高,乡镇土地布局、结构,特别是居民自身的因素,都会阻碍土地拆迁的顺利进行,导致土地规划利用受限。土地拆迁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纠纷问题,一旦发生纠纷问题,土地拆迁的工作就会被迫暂停,进而搁置土地规划,致使城镇建设土地规划利用方面,形成了不良的开发现象,还会引起土地浪费的问题。 2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的优化措施 结合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规划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综合给出几点优化的措施,有效解决土地规划的问题,完善土地的有效利用。 2.1制定规范的用地计划 城镇化建设时,为了解决土地规划利用时的问题,需提前制定出规范的用地计划,保障土地资源分配及利用的合理性,用地计划在城镇的土地规划中,起到引导和管理的作用,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可操作性[4]。土地规划利用时的用地计划,要遵循审批的流程,避免有过度征用、少量开发的情况,如有不符合城镇开发的要求,禁止审批通过,用地计划中,全面监督城镇中的土地资源,在规定的范围内,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加强开发控制的力度,注重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益,按照用地计划,落实各项用地规划的行为。 2.2整理闲置的土地资源 城镇化建设时,整理好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后期的土地规划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乡镇中闲置的土地资源,如:沟渠、废气场地、闲置宅基地等,都要统计到闲置的土地资源中,保障土地规划利用的严谨性、严格性,科学的处理城镇中闲置的土地,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利用的效率。土地资源整理时,还要优化土地的布局结构,适当的提升容积率,一来缓解城镇用地的压力,二来保障用地的合理性。 2.3构建规范的土地制度 土地规划利用中,构建规范的土地制度,避免乡镇政府有垄断行为,以市场原则为主,供应土地资源。城镇化建设时,土地规划利用要注重规范制度的使用,统一城镇中的用地资源,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分配土地资源,适度提升土地的供给量,大量释放土地的利用空间。 2.4平衡城镇的用地资源 平衡城镇用地资源的优化方法,主要是解决农业用地过度占用的问题,支持城镇发展的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利用的发展。 3结束语 城镇化建设期间,应该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规范好土地规划的具体利用,合理分配城镇土体,提高土地规划的利用率,提高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免影响城镇土地之间的关系,明确土地的规划与利用,保障城镇土体规划的科学性,进而推进现代城镇化的有效发展,发挥土地规划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黄紫龙 单位:河源市岭南城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城镇规划论文: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及意义 摘要:海原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启了县城改造升级之路,坚持民生至上、稳中求快、有序推进,全面建设开放海原、美丽海原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海原县;城镇化建设;规划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路径。在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潮中,海原也不例外。由于诸多原因,我县与周边县(区)相比,海原县城建设略显滞后,但海原人并不气馁,慢人半拍,力当百倍努力。 1改造升级海原县城 海原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四个海原”的需要,也是海原人之所呼、所盼。海原以“大县城、小城镇、幸福村庄建设”为核心,开启了县城改造升级之路。2014年,是海原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局之年,也是成效显著的一年。我国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四个宁夏”的战略目标。海原顺势而为,提出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交通建设、生态建设为抓手,全面建设开放海原、富裕海原、和谐海原、美丽海原的奋斗目标。 2勒出县城建设的总体框架 对于海原县实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自治区、中卫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给予极大关注和支持。全县上下团结拼搏,发扬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保证了城镇化工作的顺利推进。一年来,海原县委、县政府以坚定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发展愿望,把新型城镇化列为全县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按照“规划引领、彰显特色、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坚持民生至上、稳中求快、有序推进,揭开了大县城建设的新篇章。先后邀请专业团队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设计,勾勒出县城建设的总体框架和推进路径;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县城拆迁安置补偿办法,启动建设文昌、育才2个安置小区,顺利完成拆迁2100多户;开工建设华山路、文昌路、政府西街延伸段、中静路和北坪路5条道路,逐步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对政府南北街既有建筑实施外立面改造,对3个老旧住宅小区实施节能改造,为县城形象增添了特色文化符号;基本完成了南苑公园建设,完成牌路山公园、西湖公园、海城公园、西山洼绿化和文体广场前期工作,为顺利推进县城绿化、拓展居民休闲空间打下了基础;完成县城产业功能区布局调整,引入四季鲜、敬义泰等一批企业参与农副产品、活畜交易和农资交易等市场开发,“产城融合”有了良好开端;完成海原回中迁建,实施县人民医院迁建,开工建设海盛国际二期、四季花城、花儿综合商贸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县城总体功能有了新的提升;启动实施2个小城镇和4个美丽村庄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有了新的进展。 3坚持民生至上、群众受益的工作理念 坚持民生至上、群众受益的工作理念是海原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刚性原则。一年来,无论是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还是调整布局、落实项目,县委、县政府都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造富于民,赢得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和一致拥护。海原县全面启动旧城改造,修编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完成了“三规合一”第三阶段编制审查工作。在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上,续建育才南区、北区和文昌3个安置小区。开工新建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西湖安置小区,同时投资2000万元实施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对14个共6.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进行热计量入户、外墙保温、防水等节能改造,进一步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还有,“一绿地三公园一广场”(西山洼绿化、城市森林公园、海城公园、西湖公园、文体广场)的建设,道路网络、供热站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美丽集镇建设上,实施了李旺、七营2个美丽集镇续建、郑旗乡美丽集镇新建和西安镇园河村、史店乡田拐村、李旺镇团庄村、贾塘乡贾塘村、郑旗乡撒台村5个美丽村庄建设。 4城市功能日趋健全,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海原自大县城建设以来,投资10多亿元在县城实施了道路、给排水、水源地及供水管网改造、集中供热、保障性住房、集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厂、海盛国际和粮鑫住宅小区、海原回中迁建、海原四中、海原五小、海原幼儿园、海原一小扩建、计生服务楼、劳动就业中心等19个建设项目,使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日趋健全,人居环境明显改观。通过几年的不断建设,县城面积由过去的3.4平方公里扩展到7.7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达到7万人,县城绿化覆盖率由13%提高到20%;集中供热覆盖率由65%提高到85%;供水普及率由75%提高到90%,排水普及率由66%提高到85%;全县城市化水平由23.6%提高到32%;县城日供水能力0.8万吨,日处理污水能力0.8万吨。如今,海原县城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两轴”(政府东西街、北坪建设路)、“五区域”(城北行政服务区、城中综合商业区、城东南文化体育休闲区、城西特色产业区和回乡居落风貌区)。一个基础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的旧县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角中,正在变成一个生态绿化景观、伊斯兰建筑风格、回族风俗风情、历史文化传承相融的特色美海原。 作者:孙金玉 单位:海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城镇规划论文:科学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论文 一、优化城镇结构布局,增强城镇的吸纳承载能力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淮北市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013年城镇化率58.6%,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合肥、芜湖等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矿统筹发展不够,城镇化的质量不高;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度不够;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尽完善,承载能力偏弱;第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市矿统筹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城镇化内在质量,构建以相濉主城区为核心,以临涣、百善、南坪等镇为基础,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单位的城镇格局,引导和推进主城区、濉溪县、中心镇、一般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协调、一体化发展。1)在地、矿统筹上,淮北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强化地矿统筹,统筹地上建设与地下资源开采。主城区重点治理东湖、中湖、南湖、相湖、乾隆湖,以绿道为串联,形成五湖连珠的生态公园;濉溪县城向东拓展尽量避免占压杨庄煤矿资源,向西发展应与刘一、刘二矿煤炭开采相协调,逐步治理塌陷区,形成以休闲娱乐为主,调蓄、水产养殖为辅的西部生态公园;市辖三区及濉溪县下属各镇,压煤村庄应及时搬迁,煤炭开采要反哺塌陷村庄搬迁安置,按照城市居住区或美好乡村的标准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化质量。2)在规模结构上,到2015年,城市主要设施指标和环境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5万,建成皖北区域性大城市。形成主城区———开发区新区———县城———中心镇———农村新型社区为梯次的城镇结构体系,从而扭转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人口集聚程不高的不利局面。3)在职能定位上,主城区和濉溪县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筑交通同网,生态共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使其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中心镇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大力培育特色乡镇经济,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农村地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和环境优美的优势,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在产业构筑上,以市开发区新区、龙湖项目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和杜集等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载体,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的原则,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两者之间的有序互动和协同发展,加快产城相融,实现产城一体。不仅要把产业发展平台建成产业集聚程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更要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平台和城市之间的互促互动,为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规划引导。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强化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使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2.明晰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 坚持以产促城,以产兴城,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布局跨行政管辖区域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坚持错位发展,明晰产业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形成主城区和各乡镇之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 把城乡一体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乡村,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重要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一体化和同城化,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4.完善土地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注重多规合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制定村庄合并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时序安排,避免大拆大建,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以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村庄居民点为重点,探索建立土地指标分配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5.创新投融资体制。 加大财政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多种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建立主城区与城镇统一的投融资平台,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之中,使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镇之间有序流动,彻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资金来源不足的瓶颈问题。 作者:李伟 单位:淮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镇规划论文:城镇消防规划管理 摘要:本文针对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浅要提出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小城镇消防规划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规划编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高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其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减少和预防城市火灾,部分小城镇编制了小城镇消防规划,但是也应该看到,小城镇随着建设迅速发展,城镇规模逐年扩大,油、气、电、化工原料及其产品的生产和广泛运用等的日益普及,火灾发生频率增高,火灾的经济损失不断加剧,小城镇消防规划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结合自贡市小城镇消防规划,浅要提出小城镇消防规划中的几点意见。 一、基本现状 当前全国许多小城镇没有制定消防规划,普遍存在消防站数量不够;市政消火栓数量少,消防管网压力不足;消防通讯落后;消防装备差,且数量少;消防道路不畅,断头路较多等问题。 自贡市小城镇区建设规模普遍小,人口少,发展不平衡,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基础欠帐较大。全市共有小城镇(乡镇96个,镇区人口2万人以上的只有两县县城驻地镇,即富顺富世镇和荣县旭阳镇)。除此之外,镇区人口均在1万人以下O忠驯嘀朴谐钦蜃芴骞婊?0余个乡镇,已完成消防规划编制的只有大安区大山铺镇,仅有46个小城镇安装有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乡镇达10个。 针对小城镇消防规划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小城镇建设实际,自贡市因地制宜制定了全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的具体目标任务,从两县驻地镇、国家省级试点镇,分别确定了时间表、以保障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对全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也制定了相应目标任务,逐年增设安装城镇消火栓,购置消防手抬机动泵等,保障到2005年,全市通自来水的小城镇普及安装消火栓,未通自来水的全部配置消防手抬机动泵,切实提高小城镇自防自救能力。 二、加强小城镇消防规划的几点意见 (一)要加强对消防规划的领导,提高对做好这项工作的认识。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为更好地编制出高质量的消防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消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消防及其他有关部门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样,才能赢得政府和人民对消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应建立保障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正常渠道。当前,经济建设发展较快,许多小城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大幅增长,而消防经费却仍是多少年一贯制的局面,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器材装备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很显然,这种落后的消防态势已不能满足防火、灭火的需要了。因此,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应当采取并制定相应比例的办法,把消防经费纳入城市消防整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建设和消防市政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小城镇消防规划是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为此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规模、功能、人口等具体实际,切实按照《消防法》、《四川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文件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道路、消防水源等进行统一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实施,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具体抓,消防内容要具体、实用,具有可操作性。 (四)抓好小城镇镇区内可利用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对镇区内可利用的水池、水塘、河流等,要因地制宜修建一些供消防车、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取水码头等,提高灭火救灾利用率。 (五)加强小城镇消防基本装备的配备。加强小城镇防灾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消防水带、水枪、消防手抬泵等基本消防装备配备,并开展经常性训练、演练,使火灾时能因地制宜,自防自救。 (六)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执行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强化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要保障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执行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法律制约措施,落实法律责任。对工作不落实的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中违法违章行为,使小城镇消防规划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七)各级政府要充分发 挥职能部门作用,经常督促计划,公安,邮电,城建,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确实配合消防部门搞好城市消防规划的贯彻落实,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城镇规划论文:从规划入手建设生态城镇创造最佳生活环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建设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而小城镇的建设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此,建设生态城镇,创造最佳生活、生产环境必须从规划入手。 主题词:生态规划环境 我们洋口镇自98年以来,先后四次由四镇一场合并而成,随着洋口闸的下迁,洋口渔港的启动,洋口镇镇区和洋口开发区合二为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中,我们认识到有否正确的指导思想很重要。过去,我们往往采取比较单纯的想法,只重视建筑的设计。随着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如何以生态的方式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统—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镇自然景观,已成为城镇建设规划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从实践体会到: 一、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相互依赖,必须同步发展。 过去,我们国家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政策上的原因,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管经济、抓生产,对小城镇的生活环境管理重视不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稳定持续增长的时期,小城镇建设也相应起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洋口镇是全县唯一的新兴城镇。新型的农业区沟、渠、路、闸、桥、站等工程配套,形成净增耕地6535亩;工厂化养殖区绿树成荫,形成养殖水面1295亩;一条宽48米的洋兴大道不久将建成通车;匡围800亩的生态食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整洁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还规划发展了南黄海生态旅游区,配套和建设了水厂,改造了敬老院等,绿化、美化工作亦同步跟上。一个开放繁荣、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富庶的小城镇的雏形已在洋口港初步形成。 实践证明:如果不注意生态城镇的建设,就难以实现社会总产值的高速度增长,也不可能有客商来我镇投资兴业。如果我们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城镇建设的综合规划和同步建设,势必削弱城镇功能,影响经济的发展,企业还得各自搞基础设施配套,出现重复建设,以致造成非生产性投资大量增加,必将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说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是与发展生产力紧密联系着的。 二、创造最佳生活、生产环境,是我们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要本着这个宗旨,充分发挥小城镇多功能作用,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城镇文明进步,环境优美舒适,服务周到热情,文化娱乐丰富健康,生活美满幸福。这些应是我们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规划的内容要全面协调,而现代的小城镇是联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哨阵地,示范之点。因此把小城镇规划好,建设好,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 那么小城镇的社会综合发展,以什么为前提来进行规划呢?我们认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应当坚持围绕提高人的素质来考虑,而我们人类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理想、情操的提高和身体的健康。这两者都离不开环境条件的影响:而环境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人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就要求我们考虑居住、工作、卫生、交通、食品等方面的需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坚持规划的起点应该高一些,目光远一些,建设一个生态型城镇。日前,美国一客商出巨资在我镇工业园区内新上“铝轮股”项目,但又舍不得在环保污染处理上花大钱,镇党委、政府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合作。在生态城镇建设中,尤为重要的是城镇绿化,我们利用比较理想的模式“环状+楔状”绿地系统。在镇区各功能环状布置绿化,以利于改造城镇生态环境,而且对镇区有一定的装饰性;楔状绿地沿渔港两侧及洋口大道分布,这样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形成,保护镇区环境,为城镇造一个最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规划应在发展中逐步完善,进而继续指导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依据,是一段时期发展的目标。过去我们搞规划是为了防止布局不合理、不科学和盲目建设、重复投资等情况的发生,强调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这是必要的,也是应该遵循的原则。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农村的社会发展还很落后,要赶上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较长时间。为此,我们的规划要适应较长时间的需要是困难的,但也不能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必须切合实际在不违反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经过调查、总结,定期进行检查、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我镇规划从1993年到现在10年里,已经历了三个阶段,1993年搞了总体规划,当时按一个普通的集镇进行规划,98年洋口、光荣合并两乡合并,镇区选择在洋口闸,在县建委支持下,邀请东南大学制订了《洋口乡镇区总体规划》。2000年洋口乡与南渔乡合并,建立洋口镇,县委、县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借洋口闸下迁、洋口渔港的启动,将我镇镇区和洋口开发区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港兴城,建设一个生态型港口大镇。我们看到,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观代化小城镇,为我镇人民提供一个最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需要逐步实施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靠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当前在规划问题上要研究的是规划如何有利于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全镇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竞争力,扩大外向型经济。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上下功夫,“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镇投资兴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小城镇的建设者,我们要敢于改革,勇于探索,从实际出发,规划和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城镇。 城镇规划论文:城镇规划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1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本课程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课时(6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课程内容、能力训练项目、授课计划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参考资料等内容。课程整体设计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要提炼本课程的具体能力和素质目标、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课程能力训练的操作办法、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评价、课程的成果等内容。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城镇详细规划设计》项目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详规设计进行直接的初步设计学习。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的识图能力、基本设计能力、建设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设计技能。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岗位、绘图岗位、有良好的对接。课改后的课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专业能力目标为:具备对规划图纸的识图能力;具备居住区空间结构要素分析的能力;具备居住区规划设计前期的调研能力;具备居住区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住宅及其用地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室外环境及绿化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市政工程与竖向规划设计的能力;具备居住区规划指标测算的能力;具备后期排版与渲染的能力具备方案汇报的能力。 2课程项目设计 《城镇详细规划设计》作为规划设计的专业核课程,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完成任务为能力训练过程,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进行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基于实际工作流程,选取比较典型的四个设计项目,分别是第五大道花园规划设计、仪征小区规划设计、东湖湾B区规划设计、唐轩公馆规划设计,选取项目由简到繁,其后一项目是前一项目的扩充,前后二个项目虽然部分设计内容相同,但难度和复杂程度是增加的,且能重复训练,呈现递进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剩下未完成的设计内容在各项目训练完成后由学生课下完成,更能巩固知识)。 3.结语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新型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王施施 刘丹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的经济保持在快速的增长中,最近几年人们也开始把精力投入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协调上,国家想在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也治理好,最需要做的工作是要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有效的规划。笔者在文章中对财务管理和绿色经营的联系,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了出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经济环境风险平衡研究 1.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1.1企业的类型。我们对绿色财务管理这个课题进行调查,可以很快的看到在目前的环境下,想很好的对国企单位开展绿色生产的成功改造,是有很大的难度。同时我们对一部分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开展绿色改革的难度比较小。 1.2经营的目标。从最开始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重要的目标是取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因为这个原因,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这样的只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做法让很多的企业尝尽了苦头。因此现在需要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把绿色观点推广出去,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清楚的明白,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使企业降低开支,还可以推动社会产业链建立比较健康的经营路子。 1.3关于企业的决策。对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员来说,给企业建立比较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整个企业开展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企业领导人员进行决策的时候只是想取得部分眼前利益,却忽视了社会的巨大财富,那绿色理念获得推广就会遭遇到很大的阻力。 1.4关于监督以及管理的部分。企业进行前期经营时,应该把绿色观点深入的渗透各个环节里面,但是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很多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却将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忽略了。 1.5政府的监督和支持。通常情况下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由政府部门的各个领导做出统筹与鼓励的。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对绿色理念有正确的和深入的认识,一部分的政府部门没有对它做好支持,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绿色财务管理主要的理念 2.1可持续发展。我们很多人说到绿色理念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宣传绿色经营重要的途径。当下的社会有很多领域逐步的看重可持续性发展对本领域的积极作用,只有正确的对待生态资源,懂得平衡,才会有很多的获取。当然这同样可以用在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中,应该把眼光放远,企业领导人想保证企业可以持续顺利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获得资源的所有途径,建立起来双赢局面,这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它们是建立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协作关键一环。企业一定需要将自身利益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开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2.2明确社会责任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相关价值观念。企业开始经营的时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未来会碰到的风险情况进行提前规划,研究两个主要因素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大家应该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对目前的绿色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看到,想把财务管理模式维持在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也需要把社会环境风险考虑进去做好研究。这也在客观上说明了企业是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将环境因素与资源的节能问题进行重视,这样才可以让企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3.建设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应该重点协调的几个问题 3.1政府相关部门的约束。针对目前很多的生产领域开始对绿色管理进行重视的情况下,想让企业可以非常顺利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不能离开政府部门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所以政府对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发展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1.1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讲,它能够做到帮助关于财务管理上的一些法律条文做出细致分类,同时还应该强化执法的力度,去约束企业进行经营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和情况。在现在这样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在管理的力度是不够的,缺少对企业很好有效的约束,尤其是对一些和环节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定在界限方面是比较模糊的。政府必须在法律监管的条件下对一些不法现象作出严肃的管理,才可以为推动绿色财务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3.1.2 对于政府机构另一个有效方面,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和鼓励政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按照政策智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同时还可以稳定整体的生态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政府做法可以包括:①通过降低赋税等政策减轻一些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构造发展绿色产业的经营环境。②在宣传政策上重点引导企业朝着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绿色消费的目标进行发展,这样一来更加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3.2企业行为。一直以来,企业作为社组成的细胞都发挥着为社会创造财务功不可没的价值,然而对于现阶段很多企业来说,一味的谋求利益让他们迷失了方向,因此企业要想实施绿色的财务管理,就需要将企业自身经营利益与环境现状相结合,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身行为,是否已经行使相关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自身的财务综合管理,逐渐找到将绿色管理理念融入其中的办法。 3.3社会培植绿色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将绿色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开展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事项过程中,都在努力不断地寻根问源,为坚持追求利益与环境的平衡作出积极地改变。对于与财务管理先关的领域而言,更需要在处理资金筹集、投放以及在最后的回收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做到主动地与环境理念相配合。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专门的“绿色机构”来辅佐财务管理相关事宜,这样一来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精准的将自身定位在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中。对于构建共同的绿色生态文化环境而言,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摘要]江门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处理好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本文对江门中小企业在如果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江门具体情况提出7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生态文明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将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的效益性、环境的保护性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必须有企业参与和市民的支持,我在这里主要是想从企业经济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江门市政府都是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保住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也是江门市政府的施政方针。但要搞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企I的一切经济活动要紧紧围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生态的目标进行。目前江门部分企业排放污水、废气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情况还比较严重,极大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根据国家环保部印发了2014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列入严重超标排污企业名单的江门企业有109家,有废水企业31家,废气企业6家,污水处理厂18家,重金属企业54家。而部分企业排污企业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眼前利益,因此,政府在加强排污企业企业的监督监测和行政处罚同时,引入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让排污企业认识到从长远来看治理比排放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真正从心理上愿意冶污。 一、江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面临的困难 (一)治污成本高于罚款 在污染防治方面,对超标排污问责并不重,超标的排污只需交纳相应的罚款即可,且很少以企业取得的收入挂钩。而通常这部分罚款要低于这个企业治理排污的成本,企业便宁愿超标排污了。如2015年广东省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江门市部分),废水类35家、废气类7家、重金属类102家、危险废物类7家,而废水处理厂只有20家,江门市201 5年9到10月的罚款,共罚款65.23万元,其中最低罚款2300元,最高只有10万元,从罚款的内容来看,超标排放废水并不多只有9.23万元,而罚款的主要原因是未取得许可证,如下图: 因此只要取得排许可只需交排污费,这样只能造成污染环境的代价低、守法的成本高,正是生态保护不力的的症结所在。 (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江门市是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内容”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了200份问卷,收回124份,只要调查三个问题:1、你是否愿意了解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这方面的知识:愿意了解的有68个,占总体的54.84%,不愿意了解的56个,占总体的45.16%:2、是否有意愿在企业偿试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有意愿的有44个,占总体的35.48,6,无意愿的52个,占总体的41.94%,没有考虑的28个,占总体22.58%,3、原因是什么:对未来企业管理有好处有42个,占总体的33.87%,没有精力,也不合算有44个,占总体的35.48%,没有财力有38个,占总体的30.65%。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思想仍停留在以减少费用支出为依据,企业对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会减少的情况下做的意愿不强,想做但又怕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经营,也反映出企业管理冒险和创新精神不够。 (三)绿色财务管理缺乏制度的引导与支持 绿色财务管理目前只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成熟行业才开始采用,有关绿色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尚未出台,我国虽然量化了企业的排污费用,但污染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确认和计量很难判断,法律、法规对企业危害环境的处罚力度不太,再加上企业感到危害生态环境成本比较低,而要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必然企业要增加成本,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持,而且还要准备大量的资金投入。江门政府2015年节能环保(类)支出4012.73万元,只占当年GTP2240.02亿元的0.018%。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款)604.36元、环境监测与监察(款)1097.59万元、污染防治(款)1974.21万元、污染减排(款)336.56万元。由于投入资金不足,政府难以形成具体可行的绿色财务管理规范和标准来引导企业改进工艺,加强污染的监控及检测、科学治理污染。 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绿色经济文化的宣传力度 2017年江门把工作重点落实珠三角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工作,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因此市政府应该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在全市广泛进行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培植全民绿色文化意识与氛围,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树立全面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新思维、新风尚和新行动,不断促进企业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和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形成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同时向企业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让企业感受到环境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联系密切的理念,让绿色经济理念贯穿在企业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各环节,融入到资金筹集、资金投资、资金营运和资金分配的全过程,让企业领导、职工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树立他们的绿色思想,培植企业绿色文化,让企业想做愿做。 (二)夯实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引入绿色财务指标分析 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活动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需要在原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会计要素并加强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小企业由于其组织结构简单、人员配置单一,管理工作多出现混同性。财务人员除做好本职财务工作以外,还要兼任其他行政业务,这种管理工作容易导致其目标定位不明确,业务技能提升不快,不能对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科学掌握与灵活应用,财务控制能力差,导致绿色财务管理效益发挥不佳。现实中往往表现为资金运作效率低下,绿色项目投资收益不稳定,甚至远低于其他非绿色项目收益等,即不能正常完成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各种目标,从而影响了其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持续实施与发展。因此企业要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必须尽快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一方面会计协会开展绿色经济业务的宣传和培训,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提供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不断制定和完善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政策,以供中小企业进行实地参照和实施。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财务管理指标体系,用来评价企业环保和资源利用绩效情况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分析 摘 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进步,然而当人们在为取得的成就喝彩的时候,却不得不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资源的总数日益减少,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在这个背景之下,财务管理工作就会朝着绿色管理阶段发展。所谓的绿色管理具体来讲是一种将环保和资源管理以及社会效益融合到一起的一种管理方法。作者具体的阐述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管理;绿色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 1 绿色财务管理概述 所谓的绿色管理具体来讲是一种将环保和资源管理以及社会效益融合到一起的一种管理方法。在之前管理方法的前提之下,更加的关注环境以及资源,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带动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长久发展。 1.1 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1)绿色财务活动。它在原有的财会内容中增加了环保和资源利用两个要素,它规定相关的主体在开展财务工作的时候,不单单要将经济效益考虑在内,还要将资源的全面利用以及消耗能力、生态的受损程度以及恢复所需的资金等等考虑在内,它更加的重视社会的长远发展。(2)绿色财务关系管理。绿色财务关系管理是在原有与出资人、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买家、政府、同行等财务关系管理的前提之下,添加了资源以及以及环境关系相关的内容。具体来讲,在开展新项目的时候,除了要做好和环保机构的沟通工作以外,还要联系资源部门,这样做到目的是为了保证新项目在新的状态之下不会有较为严重的问题产生,要不然的话就会导致资源受损,得不到永续利用了。 1.2 开展绿色管理的意义 (1)带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步。我们都知道,作为一种科学体系,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一直进步的。当相关的环境改变了的话,与之对应的各种系统以及体制等都会随之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态势。当今社会,资源的总数只会减少并不会增加,因此为了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开展绿色管理。(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了。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一直开展各类型的活动,而各种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益,由于人的总数在不断的增加,虽说一个单体的活动可能不会对资源以及生态产生负面效应,不过如果是几亿人共同活动呢?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为了避免生态继续恶化,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开展资源和生态保护工作。在这种背景之下,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展绿色管理。 2 绿色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产权认定方面难度较大 就拿海洋来看,它占据了整个地球超过一半的面积,作为一种水体资源,它的归属性无法准确的界定。对于资源和环境而言,地球才是总体,如果过于认为界定的话,对于资源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除此之外,就算是我们能够很明确的界定海洋资源,但是因为海水不是固定在那里不会移动的,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的话必然会给多方造成影响。比如石油泄漏在某一处的话,它会随之海水的流动朝着其他的方向扩散,这样就会到达别的区域的管辖范围里了。所以,我们无法精准的界定环境和生态的归属。 2.2 国家之间不能携手共同担责 资源是属于每个国家的每个公民的,不过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国家之间没有携手共同面对。 2.3 没有完善的测评系统 绿色财务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更别谈完整的测评体系了。当前大众普遍承认的测评指标有两个,分别是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不过在具体的测评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题,即无法精准的衡量,无法准确论述一个工程中的哪个要素可被列到上述指标之中。 2.4 没有做好监督工作 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资源控制制度,按道理,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都不到位。由于法律、人员、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处处受限。很典型的一个企业行为就是废弃物的排放,在有人检查或参观的时候,环保设备是运行的,但是,假如废除限制条件的话,就会有很多的单位不按照规定排放废弃物,虽说相关机构一再强调,但是还是有很多单位不遵守,作为环保工作者又不可能每天都盯在那里监督,这着实让人担忧。 3 原因分析 3.1 认知能力较低 大家之所以不关注绿色财务管理,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研究不到位。 3.2 盲目从众 不论是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亦或是国家,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从众情绪,对于环境和生态来讲,这就在无形之中导致国家和国家之间不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承担责任。 3.3 测评体系不完善 由于前文中所说的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等指标难以量化考评,新的指标如环保设备上新率等众多的指标还没有落实,除此之外当前还没有形成团队,缺少高素养的人才,而且参与的主体太少,这就使得当前的测评体系不完善。 4 加强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4.1 积极推进产权认定工作的开展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资源是无法很精准的界定其归属于哪一方的,不过,我们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具体来讲有三点。第一,我们不能够只是将绿色财务管理挂在嘴边,而是要将其落到实处,从内心之中加以重视。第二,打造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该团队不单单需要精通财会知识的工作人员,还应吸收一些懂得资源保护以及精通数理化知识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一项浩大的关系到人类社会千秋万代的生存考验;第三,在做好了上述两点之后,我们还应该将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它的性质比较独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任务量非常大。 4.2 国家之间强化交流力度,共同担负起保护生态的重担 在开展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每个国家都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积极交流,做好沟通工作,共同担负起保护生态的重担,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具体来讲,第一要做的就是抛弃过去的那种盲目从众的心理,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都应该积极的参加到管理工作之中,要意识到该工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认真交流,积极沟通,按照国际条例开展工作。第二,要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广大民众都能够意识到资源维护的重要性,从内心之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 4.3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需要把评价体系具体细化,增加新的评价指标,并加以量化。但是诸如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等这些指标很难量化。而且,人类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这也涉及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的后续完善。 4.4 政府引导,加强对绿色财务积极引导 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政府间的合作共赢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固然重要,不过在实际开展的时候却牵扯到每一个个体和单位,因此,国家机构必须积极引导。具体来讲,除了制定法规条例之外,还要完善奖惩激励体系。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被提出并不断得到重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发展绿色经济的目的?文章将对企业发展绿色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浅析,探究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对策;企业;模式;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导致越来越多的环境资源被占据并使用,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环境的变化。在生产生活中,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都将对以后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避免环境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将财务管理计划中的资金合理安排为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使企业的发展具有科学性以及可持续性。这种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一段时间内将影响企业发展利润的最大化,致使很多企业舍弃了这种模式,但相对来说,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也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1绿色财务管理的内涵 绿色财务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具有导向性作用。在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此外,绿色财务管理的主体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地将企业设定为经济人。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是希望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对社会发展负有责任,而不单单是追求眼前短暂的利益获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其目标效益是多层次的。 发展的内涵决定的是企业采取的不同管理理念。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追求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兼顾多种理念,其中包括经济可循环、对社会负责、保护生态环境、体现绿色经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理念最终追求的目标,都是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2目前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其中,也不乏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但在实行绿色管理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现出的是绿色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不足。 第一,制度缺乏完善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绿色管理中所产生的环境效益是一项隐性的企业财富。相对于有形财产,环境效益不能用金额衡量。想要将绿色财务管理进行量化,是很难的。企业很难计算出环境效益的具体收益,绿色财务管理是一个不能具体量化的概念。 第二,企业类型的局限性。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长期受到政治环境及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硬件条件差,社会责任重。国有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是长期发展所产生的颓势,财务基础薄弱,企业改造又受到规模大、人员复杂等条件的制约。相比较而言,新兴的民营企业及外企,经济负担较轻,同时硬件条件较好,发展绿色财务管理具有优势。 第三,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公司主要决策者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决策者如果只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缺乏责任感,不注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则很难实现绿色财务管理。从某些方面甚至很大程度上来讲,管理者的追求、能力、眼界在绿色财务管理中都起到了决定作用。 第四,企业监管。行业发展都有统一的标准及准则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但在维护市场秩序、监管企业发展行为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的作用存在局限性,尤其是质量监督、环保宣传等方面,相关部门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第五,政府的支持与监管。企业有意向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目前来看,只有较少企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对未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监管力度都极度缺失。 3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产生问题的因素分析 首先,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企业行为受到企业制度的影响,制度使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依据。当前,中国的企业发展虽然有其行为准则,但这些相关的文件或要求都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财务等行为基础上,没有相关的文件、政策是针对“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绿色会计”的。由此,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指导与约束的欠缺,导致多数企业不愿意采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其次,缺乏政府支持。根据西方国家多年来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经验,政府在其中不仅发挥其监督作用,还要发挥其扶持作用、导向作用。如,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支持一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府财政补贴;另一个是绿色税收。另外,在企业销售其产品的过程中,给予绿色导购扶持,同时通过绿色认证标志和绿色审计制度来提升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使企业发展在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中得到机会与认可。目前来看,我国在对实行绿色财务管理企业扶持的力度不足。 最后,企业实力不足。实行绿色财务管理,将导致企业的财政支出增加,即经营成本增加。同时,短期内,环境收益不明显,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的一段时期内竞争力下降。尤其不利于技术落后、产业层次低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很难在不利的环境中开展及执行。企业基础薄弱,很难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4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第一,企业内部完善的规定及执行标准。下定决心,改变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计划的陋习,从根源上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这能够对其进行监督,并长期坚持。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有较为严厉的惩处力度,表明坚持绿色财务管理的决心。 第二,建设绿色会计制度。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范围中包括企业生产的环境因素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在预算的计划中,将绿色财务计划的规定和措施都落到实处,将可能对企业执行绿色财务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纳入监管的范围,将有利于正确评估预算。 第三,转变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关。我国经过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固定的经济模式,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正在努力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固定模式。过去粗放的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耗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正在向良性发展靠近。企业应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将自身发展与政府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构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第四,完善激励制度。企业设置专项基金,用于绿色财务管理的落实与执行,通过激励政策,加快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企业如果想更好更长远地发展,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势在必行,树立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意识,使得环保理念深入企业的每个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利用旧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降低硬件设备的折损速度等,都将有利于企业的绿色发展。 企业进行绿色文化建设,营造绿色文明的氛围,建立起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对企业员工有完整的培训流程,积累相关知识,提高企业团队的整体能力,使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技能能够传达到每一个人;同时,提高企业的绿色监管能力。同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行为准则内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完善会计准则,提高其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使财务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高。最后,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小组,多种方案及计划的执行有完善的监理流程。配合企业的决策能力及科学性,保证决策与事实的相符性。 以上,是笔者对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一点浅析,在构建绿色财务管理规范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企业走上长远发展之路,同时,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环境,这是目前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使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的保障。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企业的直接和最终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必定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但相应的环境效益短期内无法弥补增加的成本,因此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就存在了矛盾。企业的环境效益无法弥补增加的成本,企业只能提高商品价格,将环境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是提价的行为会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很容易造成国内外市场销售额的锐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被削弱。另外,我国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的成本高,企业已经不堪重负。多项成本增加直接削减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要想把绿色财务管理贯彻实施需要巨大的成本支出,包括更换生产设备的成本和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的成本支出,进而削减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为经济效益强调的是行为独立和利益主体,而生态环境很难进行产权定义,这就导致生态环境的社会性同企业经济效益的个体性之间存在矛盾。 2.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环境效益难以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方式是货币,而环境效益是企业隐形的财产,很难进行产权界定,再加上环境因素的价值规律,更是无法进行界定和衡量。企业环境效益衡量指标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不具有可比性。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的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环境成本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承担从资源开采到资源利用再到回收处理的全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费用,因此环境成本无法在时间上按照会计分期进行计量,在空间量化上也存在问题,这一情况会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可靠计量。同时把环境效益的计量工具统一到衡量经济效益的货币计量工具上是很难做到的。从理论上来说,企业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能够获得相当的环境效益。但是当环境效益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计量时,会对企业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目标造成消极影响,并且会降低企业实现环境效益的积极性。 3.我国企业自身的限制。第一,有关方面人才的缺失。国内学者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透彻,深度和广度都还不足以系统的指导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来指导企业转型。第二,企业文化中绿色文化方面淡薄,企业管理层对绿色务管理的态度不明确。第三,由于国有企业存在机械设备老化、社会责任重、规模大等问题,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而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不足。基于我国目前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的成本相当高,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需要在环境效益未实现的一段时间内承担巨额的成本,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原因。 4.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在落实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环保法规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强制性规定对企业绿色环保生产提供具体的约束条件和扶持手段之外,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力量。社会大众的压力能够迫使企业提供其环境资料信息,以便政府部门统计资料制定相关政策和监察。虽然公众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仍然很淡薄,大众对绿色环保的追求远比不上对物质的追求。企业、社会、政府这三者的作用对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来说是缺一不可的,社会公众能够对政府工作和企业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并反过来推动政府工作和企业工作。国内企业缺失社会的大力支持,其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构建也就会举步维艰。 二、应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缺陷的对策 1.政府方面。在构建绿色财务管理体系上,首先,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实现从传统财务管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型,甚至对少数企业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促使其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最终实现全部或者绝大多数企业都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政府要在税收上,增加环境保护补贴,给予积极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和技术扶助。政府还应制定绿色产品生产标准,促进企业绿色产品形成品牌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政府要建立监管机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情况,以确认各项工作是否得到落实。政府的监督能够保证企业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各项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只有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才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在计划出现差错时及时发现并纠正差错,确保企业的形势可控。政府也可以通过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使得行业协会对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再其次,政府机构要组织面向企业和社会大众的宣传工作。宣传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向企业宣传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理念,向社会公众宣传当前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绿色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必要性,将会加深企业和社会对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解,推进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国家可以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这一点是企业和社会无法做到的。国家和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构建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绿色会计制度,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提供参考标准,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严加处罚,对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扶助,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向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型。 2.企业方面。①制订长期的绿色生产计划。随着绿色风潮在全球的兴起,我国政府对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倾向也开始突显出来,科技研发人员研发了许多防治污染、节能减排的机器类如循环利用水资源、太阳能风能发电机等。基于上述情况,企业必须要制定长期的绿色生产计划,不能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得失,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企业制定绿色生产计划时,计划的时间应为五年、甚至十年,因为企业环境效益在短期内是无法获得的,长期的发展才能获得环境效益。企业在制订绿色生产计划的目标时,要兼顾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的问题。同时,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既要保证经济目标的可实现性,又要保证绿色生产计划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性。②转变管理理念,提高员工素质。为解决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要改革管理理念。企业管理层要主动向成功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企业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由于国外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较为完善,因此企业也可以从海外适当引进成功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出色经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活力。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层对理念认识的转变,企业管理层对理念认识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衡,以及企业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上。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企业转变管理理念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积极防治污染和节能减排,才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其次,企业要大力提高员工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企业应对财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培训其有关生态环境和会计二者的相关关系,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忧患意识,加速传统财务管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转化过程。员工素质的提高能够促使员工以一种更专业的姿态投身工作当中,加快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步伐。再其次,企业要发展绿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运营的精神核心,企业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对企业的发展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形成绿色企业文化,在内部大力宣传绿色环保,强化财务人员对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理解,使得财务人员更合理有效的将绿色财务管理融入到财务工作中;企业应当加大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保证资金在使用上符合环境保护法规,资源在使用上符合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原则。③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和绿色基金制度。绿色会计是指一种以生态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消耗应怎样补偿为核心展开财务工作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通过价值形式表示对生态资源及其变化的确认、计量、披露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是为了向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应当实施绿色会计制度。绿色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增加部分会计科目,以反映绿色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财务关系;同时在会计报表及其分析中设定一些指标,用于监督和考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仍然存在的不足,便于企业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完善和改进企业工作。 绿色基金是指企业投资一些具有环保低消耗、科技含量高等特性的项目时,在获得绿色收益的基础上,不断提取绿色公积金形成的绿色发展专项基金。绿色基金的存在是为了吸引广大企业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投资,意在通过资本投入推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企业应当建立绿色基金,并增加绿色投资的分红比例,借此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入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资金链中,力求充足的资金和最低的投资风险。绿色基金的实行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帮助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发展成为良性循环机制。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机制应该是在绿色会计、绿色基金的基础上,揭示企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信息,将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环境要素纳入会计核算之中,在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承担应付的社会责任。 3.社会方面。社会中的行业协会是一个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机构,行业协会是一个中间层次的管理机构,它关心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注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协会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行业利益的最大化,还是追求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行业协会更像是企业和政府的中间调和机构,行业协会不仅要满足企业的需求还要满足政府的需求。要解决国内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成立专门的绿色财务管理机制推进协会。另外,社会方面应当承担对人民群众的宣传责任,鼓励全民参与到绿色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中来,进一步加深群众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培养全民“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社会大众也要主动监督国内企业,对不配合政府工作的企业施加社会压力,要求企业自觉公布生产经营过程中真实的环境数据,促进行业中绿色财务管理机制的推行。[基金项目:1.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基地会计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议绿色财务管理 摘要:在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今天,财务管理不可避免地发展到了绿色财务管理阶段。绿色财务管理兼具环境保护功能、资源管理效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财务管理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能,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探索研究,并强有力地执行和监督。本文就绿色财务管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今后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绿色财务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务管理概述 绿色财务管理是将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结合,在原有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其目的是实现资源和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财务活动,二是绿色财务关系管理。 1.绿色财务活动。绿色财务活动是加入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两方面内容的财务活动,它包括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营运和绿色分配四个方面,它要求各主体在进行财务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果,更要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消耗水平、可持续利用程度,环境的破坏程度、恢复成本等,更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2.绿色财务关系管理。绿色财务关系管理是在原有与出资人、债权人、债务人、供应商、买家、政府、同行等财务关系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资源关系、环境关系的管理内容,比如在上新项目时,除了原有与环保部门的合作之外,还应该增加资源部门的关系管理,从而确保新项目在资源的消耗与再生、环境的保护和净化方面不出现大的问题,否则,有可能竭泽而渔。 (二)施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软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对财务管理无论从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还是从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财务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在资源总量不断减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今天,施行绿色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2.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由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会不断地进行各种活动,在经济至上的理念引导下,随着人类总体的繁衍,单个人的行为或许看起来不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对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构成了威胁,因此,只有在细处下功夫,保护好资源和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也要求施行绿色财务管理。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环境、资源的产权难认定、认定难 以海洋资源为例,海洋占到了地球总体面积的70%左右,海洋资源的产权归属本身就难以划分。对于资源和环境而言,地球才是总体,这种人为的、条块化的划分,并不利于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向好;另外,即使海洋资源的产权和归属可以划分清楚,但是海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海水每天都在流动,海里的资源每天都在变化,假设发生原油泄漏事故的话,海洋污染会随着洋流运动扩散,也很可能会扩散到其他国家管理的范围。因此,环境、资源的产权难认定、认定难。 (二)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难以形成责任共担机制 环境和资源其实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但是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很难形成责任共担机制。如二氧化碳的排放超标,是极地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各国在减少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件事情上,早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具体到谁应该减少、减少多少上,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都在尽可能地争取最有利的减排额度,甚至互相指责,不断推卸责任,责任共担机制更是难以形成。 (三)缺乏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绿色财务管理尚处在摸索阶段,评价体系更是缺乏。目前,比较被认可的绿色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主要有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但是,这两个指标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难以进行衡量,很难评价一个项目有哪些可以列入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范围,列入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评价比例标准是怎样的;很难像基尼系数那样有规定的标准,什么样的绿色收益率或者绿色贡献率的指标计算标准是正常的,什么样的指标计算标准是好的,什么样的指标计算标准是绝对不可以使用的。再加上目前并没有像注册会计师那样拥有审查资质的绿色财务管理师,人员队伍建设落后,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四)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不到位 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资源控制制度,按道理,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都不到位。由于法律、人员、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处处受限。很典型的一个企业行为就是废弃物的排放,在有人检查或参观的时候,环保设备是运行的,但是,一旦解除了检查或参观的限制条件,偷偷向企业外直接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但不少企业还是我行我素。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时时监控所属的所有企业,令人头疼。 三、原因分析 (一)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很多人对绿色财务管理不认识、不了解、更不懂得,才会对绿色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也较少,至今都没有完整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产权认定标准,对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更是不到位。 (二)从众心理作祟 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等各个主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从众心理,才会造成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各国间难以形成责任共担机制的局面。 (三)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由于前文中所说的绿色收益率和绿色贡献率等指标难以量化考评,新的指标如环保设备上新率、环保设备使用率、资源消耗量、可再生资源再生速率、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指标还在研究当中,加之对绿色财务管理的研究队伍目前还未形成规模,研究人员较少,也很难形成合力,缺乏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精算师等专业人员,缺乏政府部门和企业乃至每一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导致到目前为止,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很难健全。 四、加强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快对环境、资源等产权认定的研究步伐 虽然对环境、资源等的产权认定很难,但是,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前,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首先是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了解和重视,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其次,要加强对绿色财务管理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这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会计方面、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更需要环境保护方面、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精算师、数学、地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这是一项浩大的关系到人类社会千秋万代的生存考验;再次,思想上重视了,人员到位了,还需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和执行,这项工作漫长而琐碎,任务很艰巨。 (二)加强各国政府间的沟通协作,责任共担,共同发展 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各国政府责无旁贷,加强各国政府间的沟通协作,责任共担,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首先要摒弃的就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方面的从众心理,每国政府都应该认识到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政府行为的重要性,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具有国际约束力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公约;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并强制执行;再次,要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引导每一个主体的行为,从而为环境的净化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可能。 (三)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 健全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需要把评价体系具体细化,增加新的评价指标,并加以量化。但是诸如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指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益等这些指标很难量化。而且,人类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知还在不断进步,这也涉及到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的后续完善。 (四)政府引导,加强对绿色财务管理的执行和监督 政府间的合作共赢在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上固然重要,但是,具体执行和监督却涉及到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每个国家等等的各个主体,所以,政府的引导非常重要。除了政策、法律、舆论先行之外,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也非常重要,具体如何处理,需要相关主体的严格执行和监督到位。 作者简介: 张立霞,女,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析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作为时尚健康的标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绿色经营作为自身经营管理的理念。通过对这一观念的研究,分析绿色理念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探讨了企业如何将绿色理念结合在财务管理中。 关键词:绿色财务 财务管理 应用分析 新世纪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增长了人类的生活欲望,使得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此一个新的理念产生了――绿色发展,这个理念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管理。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绿色环保、资源节约,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绿色的发展理念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绿色健康的管理模式。 一、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意义 (一)有助于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为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出台完善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扫除了一些不利因素,由此也促进了众多企业的顺利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阻碍了我国一些企业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为阻碍中国企业的对外发展,设置了多种障碍,尤其是绿色壁垒。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绿色改革。这样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完胜对手,得以生存。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目前世界推崇绿色经营管理模式,国内的引进由此产生了一种跟风潮流。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绿色改革,这也是为了适应时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我国企业的发展才能够进入一个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有利于企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生存,最根本的还是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消费理念的转变,由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绿色生活模式。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企业除了需要生产出绿色产品,同时需要在自身的财务管理方面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促进企业自身进行绿色投资,绿色融资。 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关键环节 企业通过财务管理进行绿色变革,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分配,提高企业的效益,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和社会和谐发展相符合。但是绿色理念的运用,企业需要重视关键环节的实施,这样才能够促进财务绿色管理的顺利进行。 (一)筹资预期阶段 通过绿色的财务管理体系模式的建立能够使得企业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无形资产,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品牌价值,使得企业的筹资预期目标得到了实现。 (二)广告宣传阶段 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媒体技术的进步。广告作为了很好地宣传手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广告这个媒介,宣传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加深人们对其的认知、熟知、认可。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依靠广告这个平台向社会传播绿色的管理体系。 三、促进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更新 政府在企业的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绿色管理理念的运用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之所以这么受到企业的追求,不仅在于其自身先进的理念相比我们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我们追求的利益需求能够被其绿色股本受益模式所满足。企业财务要想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企业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善于发现自身的弊端并积极纠正。 (二)企业内部绿色理念的宣传 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运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所以在进行企业财务绿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宣传绿色管理模式的概念,让企业上至管理层下至基层员工能够理解绿色理念的优势,进而重视企业的变革,促进改革的进度和效果得到提升。然后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改革必将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这样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美好的前景,同时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知名度。 (三)政府法律法规的支持 政府的相关政府政策对企业的改革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企业财务绿色管理模式符合了目前国家的有关绿色环保建设的理念,所以政府必定能够对企业的绿色改革给予支持。政府的支持更能够促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绿色培训课程 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关键还是需要员工的协作。所以企业要积极宣传绿色管理理念的优势,并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争取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了解绿色管理模式。员工的认知、认可对于企业的变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员工经过绿色理念的培训,相应的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不仅在于其自身先进的理念相比我们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我们追求的利益需求能够被其绿色股本受益模式所满足。所以在建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就是需要让企业的员工对这个模式的认知,进而得到他们的认可,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循环经济理念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化环境中生存,必须及时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要及时转变理念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到企业发展中。本文主要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可以带动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财务管理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经济和环境发生之间存在了严重的发展问题。“十二五”期间已经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提高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绿色财务管理随之应运而生。 1、概述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封闭性流动经济和资源经济的总称,可以根据资源消耗和资源再生等变化,对资源再生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的一种与经济发展协调进展的模式,可以利用资源消耗―产品到再生资源等模式运转。在此循环过程中,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实现高利用、低排放,可以将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变化中,减少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可以由物质增长性社会向质量型服务转变,实现资源与经济协同发展。 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增强,人们在使用和消耗资源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企业为了得到更广的市场前景,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在考虑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保证企业各项活动的顺利进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者中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只有顺应时展,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1.2绿色财务管理 绿色财务管理表示企业进行投资、筹资、运行以及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将社会效益、环境保护、企业赢利等考虑到财务管理中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让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绿色筹资管理、绿色项目管理、绿色资本管理以及绿色利润管理。 第一,绿色筹资。绿色筹资是企业为了满足经营对资本结构信息进行调整的一种方式。绿色筹资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责任,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资源吸引投资者。第二,绿色项目投资。该环节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主要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增值。绿色项目投资要求企业不仅要投资生产经营资本,还要投入可循环资源和原始资源,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本的同步转换,在获得投资收益和价格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承担较少的资源浪费,保护好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绿色利润管理。合理的利润分配对企业长期济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绿色利润主要进行绿色资本积累;股东支付绿色股利,增加投资者进行绿色管理的信心。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是保证企业绿色管理后续资金的主要来源,可以实行企业的长期发展。第四,绿色营运资本管理。随着市场竞争力度的不但增加,绿色营运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循环运营资本管理要求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合理转换生产资本和生态资本,对企业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时间选择具有很大影响。生产资本和经济资本融合图如下图所示。 图1生产资本和经济资本融合图 2、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实施绿色理财的目标和建议 2.1发挥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宏观规划和协调 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企业经济立意、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目标一致。所以很多企业都愿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但是绿色财务管理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一旦企业认识不当,将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时候,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给企业财务管理制定管理标准。首先,政府应该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标准,企业按照财务管理规划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制定绿色财务管理标准。经过管理部门审批后注册登记,同时要求企业定期给管理部门所经营的活动提供流动资金。其次,相关部门必须公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获得的业绩并不断加强绿色采取管理宣传,还可以将没有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业绩也展示出来,让消费者在购买绿色表示产品的时候,可以正确辨认绿色标识产品,加快形成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再次,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实施的绿色财务的生产标准,适当给予企业补贴,可以将实力较弱的企业重组起来,保证绿色财务管理的资源和经验可以实现共享,促进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最后,政府应该定期对实施绿色财务的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利用法律法规规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企业的行为,并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干预,实施奖惩制度,对污染的企业实施惩罚,对绿色生产的企业实施奖励,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 2.2建立使用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流程体系 首先,企业要实施旅社采购制度。企业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必须要对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进行考虑,还要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是否会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绿色采购制度的实施,还可以鼓励并引导很多企业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小或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让企业真正从源头上做到保护和节约环境,正确合理的应用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努力。其次,企业要加快实施清洁型生产。清洁型生产表示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不断进行研究、设计和反复改造后使用能源、材料、生产工艺、设备等,不断优化企业管理,使用新型设备,在源头上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等环节中产生各种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企业生产中的有害污染物排放,保证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最后,企业必须不断回收并使用各种废弃资源。 2.3倡导并树立循环经济的绿色科技创新观 绿色科技创新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为主,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的新型科技创新,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绿色科技创新可以将科技、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形成有机的系统,可以使用生态学原理对能量运动、循环和可再生能源物质进行开发、设计和研究,给企业的循环战略实施提供保证。 2.4树立绿色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在企业绿色化理财目标绿色化的实施下,企业内部管理也应该顺应时展,在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首先,建立绿色化成本控制系统。在成本预测、决策、计划等环节充分考虑环境支出。其次,实施旅社胡财务评价体系。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实施财务评价体系,保证综合评价的实施注重环境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提高旅社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绿色财务内容的选篡改,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给企业绿色理财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结语 本文主要对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循环经济理念和绿色财务管理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在绿色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针对性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实施。 作者简介:路国朋(1987.12-),男,河南林州人,本科,中级经济师。工作内容及方向: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及财务审计。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各个领域开始发挥作用。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趋势。绿色财务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杠杆。本文对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实力。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路径 前言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各个国家发展起来。绿色概念备受全球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联合国在此影响下推出了保护环境的提议,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因此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此发展起来。为了适应新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做出适宜的发展规划,其管理模式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那么企业在利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具有哪些问题,又该找出怎样的对策与之呼应,这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重点。 一、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内涵分析 我国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目前存在的状况是很多学者对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认识不够统一,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经济学家孙佳认为,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把保护环境的概念引入到公司的财务管理中,使我国的财务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作用。而吴金波和范永太则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对企业有限的物质资源和社会效益进行考虑的,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才是企业盈利的前提条件。刘淑华认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物质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方面,对企业资金的运转做好规划,协调好企业发展和财务资金之间的关系。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经济为主,绿色财务管理的特征倾向于低碳、环保以及高效率,要从企业中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入手进行分析,合理的调节财务关系,把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为环境效益服务,企业作为社会上“一类人”也要对社会发展负责,履行自己的社会公德义务,实现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发展。作者认为,这些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只是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思想的本质都是以绿色财务管理观念来提升环境保护,提升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实,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综合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其次;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环保低碳行为的有力实践。最后;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而不是“经纪人”。另外,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追求以环境效益为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今时代新兴的一种管理模式,分析这种模式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它是绿色财务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管理模式起到导向作用。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经济循环发展的理念、企业经营的绿色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主要是人类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有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时,不但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对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另外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从成本、效益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从节能减排、废物再利用、节约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企业绿色财务理念中,发展循环经济要在节约原材料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把用过的产品回收再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垃圾。绿色经营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经营,因此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被称作绿色效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理念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社会人,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负责,最终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其次,是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绿色筹资和绿色投资管理两个方面。绿色筹资是指企业在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保护绿色能源和绿色成本支出上。企业的绿色筹资方法可以是政府拨款、绿色债券的发行和银行贷款等。企业把这些绿色筹资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绿色投资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项目收益还要考虑到对绿色因素的投资,这充分说明,企业在对一个方案进行审核时,要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共同对象进行分析。企业对收益进行核算时,要把循环经济所作的贡献融入到企业效益的核算中,企业对风险进行评估时,要把投资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作为基本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 企业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章可循。目前,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制度方面有很大的缺失,虽然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出台了很多的文件和章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针对企业财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的,没有针对绿色财务管理作出相应指导,企业也很少自觉的去建立相关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所以制度的缺失,阻碍了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有阻碍作用。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虽然我国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很多地方发展以GDP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GDP,出现了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种企业在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绿色财务管理观念。 (二)我国的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还不成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理论的存在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企业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上不可缺少理论的指导。我国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效益计量、绿色筹资、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等等方面都没有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后果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但是缺乏一定的指导,所以一再搁置,莫衷一是。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监管处罚力度不够。政府以及相关的监督部门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和执行者,要对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此方面我国相关部门没有突出的执行力。例如,企业在经营前,一定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核才能进行生产经营,但是我国缺少这种审核力度和环境监督工作。 (三)我国企业对绿色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清楚这种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所以在经过一系列痛苦后能够深刻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自觉的拥有绿色发展理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工业生产正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绿色意识去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企业缺乏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对市场和环境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一定的时间内会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所降低。一些生产技术落后,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尤其惧怕这种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愿意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愿意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但是因为企业本身没有实力进行科学技术的更新,使这些企业的愿望只能称为空想,不能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实现。因此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让企业难以承受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四)我国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一些企业对这种发展模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形成定性的理论,不能给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指导,所以企业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基本的技能,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依旧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没有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因此,因为基本技能的缺乏,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路径 (一)在企业中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只有有了相应的制度才能给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环境会计的相关制度。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支持。其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法规进行完善,加强关于环境在会计制度方面的条款。再次,对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革新。以前的财务评价体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要加入绿色资产、绿色信誉、绿色发展动力方面的评价。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环境。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针对环境保护提出的解决策略。落实这一政策就要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审算方法,把国民生产总值改成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每一部分都加入绿色的生产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经济行为。其次,需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现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依靠科学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只有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才能促进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绿色法制建设 企业的绿色发展,财务的绿色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法制环境的支持。加强绿色法制环境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现行环境制度和资源开发进行法制保护。我国在资源开采及环境保护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法律章程存在,但是这些法律还不完善,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处罚力度不明确,执行力差;一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有法不依,不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正规的生产经营。因此对于这种现象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力度,让法律在重污染企业面前发挥实力,形成一种强制力和威慑力。其次,加强我国的绿色税收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在税收制度方面倾向绿色税收,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绿色发展观念,遏制污染企业的发展。例如,澳大利亚对本国一些污染低的企业实行三年内免税政策,对污染高的企业加大税收政策。我国在税收方面还没有实行绿色的税收制度,因此需要借鉴他国的做法,建立健全绿色法规法规,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 (四)鼓励政策的实施 企业实行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要设定专门的绿色资金平台,对企业中绿色投资和绿色经营部门进行财政的补贴服务。其次,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这种绿色信贷政策是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在2008年,某地的兴业银行开始实行对贷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估,这就是绿色信贷的典型例子。再次,政府的支持。政府在进行产品采购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提高这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起绿色审计制度。让全社会都了解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同时也让全社会了解那些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让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在社会人民面前曝光,通过这两种企业对社会不同的影响力来鼓励和改变他们的生产经营模式。 (五)提高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能力,加强绿色理论的研究 企业增强自己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在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方面的意识,提高整个企业成员的绿色发展意识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础。其次,企业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企业提升对生态绿色企业文化的认识,在企业文化中加入绿色理念,使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正确的实施。再次,加强企业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奠定生产基础。最后,在思想方面,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财务人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加对环境会计知识的学习,对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和相关的绿色财务方法有深入的认识,为企业建立起一支能够支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绿色投资和绿色运营评估,完善评估体系,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打下组织人力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别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升我国绿色管理的水平,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作者简介: 王治婉(1993-),女,汉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在校学生),研究方向:法务会计。 张 玲(1977-),女,辽宁省丹东市人,职务:渤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在职人员),研究方向:税法研究。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摘要】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普及和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绿色化经济是我国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下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能够全面响应我国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生态的五位一体的改革制度,在保护环境,不影响其他体制的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但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工作绩效,还能够促进国有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文就从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一问题入手,分先财务管理现状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用绿色化理念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措施。 【关键字】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绿色化理念 管理体系 一引言 所谓绿色化管理就是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从根本上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效益是相关并且相融的,一方面发展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绿色化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秉承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对企业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绿色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融合了多种理论,充分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生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生态系统做为以产品或服务为模型的生态要素,不但具有商品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这种生态化概念的定义为绿色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利益取舍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论述了经营产品的选择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指企业为了生态环境,政治发展或文化发展必须放弃一些经营机会,舍去一些可获取的高额利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从短期角度上来看,可能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利润获取创造了条件。(3)价值创造理论,这是影响公司利益的一个直接理论,价值创造,价值增值是企业经营的直接目标,在绿色化理念下的价值创造理论就是指,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要合理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企业还要采用资源回收技术,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实现节约化利用并进行价值增值。(4)系统融合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在整个系统运行时,要充分考虑对系统内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实现总体发展,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五个复杂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统一系统,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三.建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1.设立企业管理绿色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的绿色化目标应该为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绿色化收益,企业的绿色化收益可以靠提高绿色财务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可以通过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绿色资本相比得到,它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简单的讲,绿色化目标就是指企业通过自己合法,合理,高效的经营活动,绿色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手段,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影响,创造最大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所依据的主要公式为: 增加值率=绿色增加值/绿色成本 增加值=(资本收益一绿色资本){绿色投入资本 公式中,绿色资本为债务成本,所有权成本,环境成本之和再减去负债与环境资本。 2.绿色化管理方针 绿色化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基本管理原则为: (1)可持续原则:绿色财务管理的任何政策方针的建立都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下。(2)利益共享原则:绿色化管理要充分考虑投资方,政府,经营方,消费者等社会各部分群体的利益,避免局部活力,实现利益的共享化与最大化。(3)绿色可控原则。通过建立绿色管理体制,实现对企业各部分环节的有效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是绿色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3.绿色管理系统 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组成:(l)筹资系统:它的主要工作是吸引和筹资绿色项目的绿色资金。(2)投资系统:一般来讲,投资的两个主要方面就是第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化投资。第二,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进行合理化投资。(3)利润分配系统:它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绿色利润分配体系,增加绿色公积金,公益金的比例程度,大力寻求绿色项目,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结语 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当今低碳经济背景与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保障的体系。绿色财务管理不仅具有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优点,而且把当前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也融入其中,不仅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早日得以构建。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 摘 要:在低碳经济时代,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而变革原有财务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企业适应新社会发展要求的举措。鉴于此,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低碳背景;矿山企业;绿色财务管理 低碳革命的到来,给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低碳经济时代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要求发展应以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前提。为此,许多企业也开始变革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 一、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倡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人们对绿色消费、绿色食品等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许多污染严重或环保指标不达标的产品被禁止销售,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可能破产或濒临破产。为此,矿山企业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就成为必然。 (二)自身发展的要求 很大程度上而言,经济发展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科学的财务管理措施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矿山企业原本的财务管理已不适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将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有效的资源及社会效益等因素融入财务管理的工作的一种模式[1]。 (一)绿色筹资 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吸引投资者注意,以达到筹集资金目的的一项活动,称为绿色筹资[2]。在选择筹资渠道与方式时,企业必须紧密结合外部经济环境与自身发展情况而确定。常见的筹资方式包括: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在开发项目上获得低息或者政策性贷款;利用国家对煤矿产业的政策,获得专项性拨款;还能利用绿色股票、绿色债券等方式募得资金。 (二)绿色投资 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在成本方面还增加了一项――生态环境保护成本,而企业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投资模式,称为绿色投资[3]。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投资,是现阶段的两大绿色投资方向。矿山企业既是高耗费企业,也是高污染类型企业。为此,在投资方面应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站、矿井水处理站的投资,机械、设备与工艺的投资等,从而可以有效回收矿物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绿色营运 在资金的运营中,企业需要保持动态的平衡,确保不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则为绿色营运。为了做到动态平衡,既要对现金流入量进行合理的估算,也要对现金流出量进行合理估算,特别是绿色流量。比如,矿山企业必须考虑到树立环保形象与增加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绿色宣传费用、绿色设备购置与运行费用等环保成本,实现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的绿色管理理念。 (四)绿色分配 企业借助合理的绿色利润分配政策,实现宣传环保知识的目的,形成绿色积累,为矿山企业再发展提供宝贵财富,这就是绿色分配。具体来说,包括4个方面:①绿色股利的发放顺序在普通股利前,但又在优先股利后;②早期绿色投资者在分配比例上应比晚期投资者高,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投资队伍;③绿色债权人可享有按比例分配利润的权利;④企业可提取绿色公积金与绿色公益金,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4]。 三、矿山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瓶颈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有了较好的理解,但目前仍缺少一套完善的绿色财务管理思想,故在实施方面也只是单环节进行。造成该现象的原因较多,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有效的绿色财务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制度是企业有效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制度前提。若想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求有相关的制度及规范,为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然而,我国在绿色财务管理内容方面,却缺乏一套有用的规范,仍以传统规范为主,并未出台新的绿色财务制度,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及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矿山企业若想顺利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还需要有效的监督手段,包括政府、行业及企业自身方面。在实施初期,往往只看见企业在绿色费用方面的投入,但在收益方面并不显著,此时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实际上,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管理部门的能力并不强。比如,制度方面的欠缺,使得政府无法监督或者处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企业,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大多数企业基本不会主动采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另外,我国的矿业协会在这方面的地位及职能也较低,也在很大程度制约了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推广。至于企业自身,由于刚刚起步,监管方面的职能仍较弱,更很难担起大任。 (三)矿山企业自身实力不强 企业自身的实力程度也是影响其绿色财务管理活动开展情况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影响企业经济实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这几个:资金、科学技术、人员素质。第一,企业的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思想意识水平如何,都会对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推行产生直接性影响。在许多矿山企业中,仍有一大部分管理者未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加上缺乏专业培训,无法对一些生态问题进行准确的预测与估算。第二,我国许多矿山企业在技术方面仍较落后,若想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必须对原有生产工艺、污染监测等工作进行改进,而这必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成本及资金投入。 四、矿山企业做好绿色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重视绿色文化的培植与普及 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会形成自身的文化,也是管理者实施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的文化指导方针。因此,若想实现绿色财务管理,积极宣传与培植绿色文化非常重要。第一,要求管理者树立科学的绿色文化理念,正确认识环境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才能以此为理论指导,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第二,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绿色文化宣传,使其对环境保护、环保风险、可持续发展等系列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在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及财务决策等各项财务工作中始终坚持该理念,为早日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第三,重视对其他人员的宣传,使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到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活动中。 (二)对原来理财目标进行变革,树立新的理财目标 在低碳环境下,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人们也更加倾向于青睐绿色食品。然而,矿山企业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这种情况,矿山企业必须对原来的理财理念与目标进行变革,植入绿色理财理念。新的理财目标应该是在原本理财目标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和生态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三)实行绿色会计 在以往的发展中,矿山企业大多以自然资源的开采为主要工作,环境污染较重,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实行绿色会计非常必要。绿色会计由会计学和环境经济学组合而成,它强调自然资源是具有有限性、稀缺性特征的,要求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核算对象变成了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只有在此前提下,绿色财务管理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五、小结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矿山企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生产部门,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引入绿色财务管理具有必然性、迫切性。只有真正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经济政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灵宝黄金股份有限公司)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领导者价值观与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分析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随着现代化管理的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模式,绿色财务管理与企业的类型、发展规模、发展战略等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企业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文章阐述了领导价值观和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分析了影响绿色财务管理行为的因素,提出了加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并用研究调查的形式论证了领导者价值观和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领导价值观;绿色财务管理;经济责任导向;个人主义导向 1领导价值观和绿色财务管理含义 绿色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管理理念,其将企业有限的发展资源、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起来,并与企业经营相联系的财务管理,其能够保证企业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 2影响绿色财务管理的因素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绿色财务管理首先是缺少实践经验,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研究往往浮于表面,缺少具体的操作经验借鉴。其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管理缺少指导和束缚,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领导者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另外,企业管理目标存在着偏差,企业在管理中仍然按照传统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将经济效益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使得领导过于重视经济责任价值导向,在制定决策时不考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因素,这样的发展目标不利于企业绿色财务的实施。 从人为管理方面看,领导者的价值观与企业本身的价值观相一致,领导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因此领导的价值观是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实施的重要前提。从当前情况看,多数企业领导者发展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但是偏向于个人主义,尤其缺少开拓发展的精神,同时领导者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的进行。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由财务人员来执行,但是从管理效果上看,很多财务人员缺少专业的管理素养,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有效整合资源等方面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企业会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并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成功推进。 影响绿色财务管理的因素还有企业类型、政府因素、行业发展约束等,但是这些因素企业无法改变,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首先要控制好内在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领导者的价值观。领导者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和方向,其参与人才引入的标准和技术运用选择,以及重大资产投资等企业的重要决策,因此只有领导者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使企业的发展从大局出发,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才有良好的实施基础。财务管理的目标一旦确立,就能够确定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财务目标与国家政策、企业资源、管理制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确定绿色财务的管理目标,才能够制定出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领导者在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也要适时纠正自己的价值观。领导者要有良好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经济责任观,才能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打下观念上的基础。 3加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措施 31积极关注领导者的价值导向 从本文的分析上看,领导者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管理结果,因此实施绿色财务的前提,就是要评价领导者的价值导向。良好的领导者需要有以下五种核心价值导向: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价值导向;民主集中制的工作观念导向;公共服务为主的制度规范导向;以解决诉求为主的态度导向;以工作能力为基础的发展价值导向。领导者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在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前提下,需要快速反应并适当的转变领导者的价值导向,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在对领导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需要将领导者的价值观纳入到考核的重要指标中,并且定期的公示考评结果,从而激励领导者树立更加全面的价值观。 32树立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绿色发展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国家政府对于生态发展问题的重视,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对国家政策和市场动态进行合理的把握,按照发展的规律制定绿色财务发展目标,并且明确目标的有效执行。领导者不仅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考虑,还要从发展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4企业领导者价值观与绿色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分析 41样本数据收集 本次研究选择的企业均为化工企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并且与环境资源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研究代表性,本文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均得到各个企业领导者同意并由领导者亲自填写,研究涉及的领导均为绿色财务管理的直接领导者。所有问卷现场填写后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对于存在变量不可控的环节是由不同的人员完成,使得同种数据源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对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家公司展开调查,两公司旗下共84家企业,近600名员工,上至企业管理层,对于绿色管理均没有具体的概念理解。在84家企业中,炼油厂为59家,钢铁厂为35家。其中54家炼油厂的年产量均在100万吨以上,所有钢铁厂年产量均在500万吨以上,有14家钢铁厂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该企业的年产量较大,对于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也较大,环境资源等情况影响企业资金的投放量,因此,必须对企业进行绿色财务管理。 42研究结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调查问卷整理分析后发现,领导者影响绿色财务管理行为的主要价值导向有经济责任导向和个人主义导向,因此企业在进行领导者价值观的导向纠正时首先要从这两个价值导向的方面进行决策。 从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上看,决定领导者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驱动导向为经济责任导向和个人主义导向。领导者在实施绿色管理行为时,其首要的考虑因素是企业的发展,也就是经济责任,这也是企业在发展中最为主要的责任,相对于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等级更高。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上看,领导者在执行企业发展决策的初期要首先考虑经济责任。由于绿色财务管理的特点,其管理行为与政府政策、会计人员行为等有着一定的联系,使得绿色财务管理具有管理风险高、管理见效慢等特点,这与领导者想要的管理结果存在的矛盾,领导者更希望看到财务绩效的提升和个人名誉的树立,因此需要加强领导者的集体主义导向,从而让领导者从企业长远的角度考虑,让绿色财务管理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43研究不足之处 本次研究选择的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家公司均属于高耗能的化工类企业,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选择其他类型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研究还需要增加对于纵向数据(例如时间)的分析。 5结论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绿色财务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模式,领导者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上看,领导者主观导向的价值观为经济责任,但是从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需要对领导者进行社会责任价值导向,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绿色财务管理,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摘 要: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是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不但能够全面提升企业工作绩效,还能够促进国有经济的总体发展。本文就从企业的财务管理这一问题入手,分先财务管理现状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用绿色化理念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绿色化理念;管理体系 引言:所谓绿色化管理就是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从根本上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效益是相关并且相融的,一方面发展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绿色化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秉承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对企业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融合了多种理论,充分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生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生态系统做为以产品或服务为模型的生态要素,不但具有商品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这种生态化概念的定义为绿色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利益取舍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论述了经营产品的选择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指企业为了生态环境,政治发展或文化发展必须放弃一些经营机会,舍去一些可获取的高额利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从短期角度上来看,可能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利润获取创造了条件。(3)价值创造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要合理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4)系统融合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在整个系统运行时,要充分考虑对系统内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实现总体发展,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五个复杂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统一系统,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二、建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设立企业管理绿色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的绿色化目标应该为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绿色化收益,企业的绿色化收益可以靠提高绿色财务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可以通过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绿色资本相比得到,它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简单的讲,绿色化目标就是指企业通过自己合法,合理,高效的经营活动,绿色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手段,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影响,创造最大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所依据的主要公式为:增加值率=绿色增加值/绿色成本 增加值=(资本收益-绿色资本)*绿色投入资本 公式中,绿色资本为债务成本,所有权成本,环境成本之和再减去负债与环境资本。 (二)绿色化管理方针。绿色化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基本管理原则为:(1)可持续原则:绿色财务管理的任何政策方针的建立都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下。(2)利益共享原则:绿色化管理要充分考虑投资方,政府,经营方,消费者等社会各部分群体的利益,避免局部活力,实现利益的共享化与最大化。(3)绿色可控原则。通过建立绿色管理体制,实现对企业各部分环节的有效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是绿色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三)绿色管理系统。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组成:(1)筹资系统:它的主要工作是吸引和筹资绿色项目的绿色资金。(2)投资系统:一般来讲,投资的两个主要方面就是第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化投资。第二,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进行合理化投资。(3)利润分配系统:它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绿色利润分配体系,增加绿色公积金,公益金的比例程度,大力寻求绿色项目,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结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 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当今低碳经济背景与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保障的体系。绿色财务管理不仅具有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优点,而且把当前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也融入其中,不仅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早日得以构建。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探讨 [提要] 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形下,如何以不破坏当前环境为前提使企业财富最大化,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现如今,随着绿色会计被提出,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也在逐步被企业接受。国家的持续发展,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将以把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充分融入到企业日常财务活动中为基础。本文就如何加强融资环节关于绿色环境问题的考量,以及如何开展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展开探讨。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 一、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理论背景 (一)“绿色思想”的萌芽。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而绿色消费意识,保护环境意识大大增强。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绿色思想的浪潮,绿色管理理念便应运而生。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想要达到“企业绿色化”则必须要将重心放在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上。 具体来讲,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关于如何将资源的有限性利用、社会的效益性和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理念。其目的是,在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发生的根基是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的主要思想是解决企业如何与社会平衡发展的问题。它是使企业的目标、社会效益、生态环境问题这三方关系达到平衡的一种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颖的概念,其理论的提出、发展与应用到现实企业中去必定有一个衔接的过程,所以现如今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将必定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而如何快速并透彻的认识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则成为了现阶段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应用到现实中企业、市场经济中的重中之重。 (二)以绿色会计理论为基础诞生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最近几年来,大自然的剧烈变化让人类将目光聚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相平衡的研究上来。会计人士也在积极探讨会计如何与环境高度结合的问题,提出了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的概念。诸多会计人士也逐渐加入到绿色会计的研究讨论上来,很多新颖的观点被提出,绿色会计的研究越发深入。而有了绿色会计研究逐步深入的前期基础,为了使企业在实行绿色会计的条件下正确筹资、投资,绿色财务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三)新时代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下,在仅考虑排污费、绿化费等简单因素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等。这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生态环境尚不严峻的时期,仍可以实行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而现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向人们预警,如严重的雾霾天气、冰川消融等,这些异常的生态问题引发了广大企业的深入思考。如何做到利益与环境双丰收,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盛行的今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终于迎来了突破性的革新,即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诞生。 二、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必然性 (一)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国门之外的企业也在逐步重视生态问题,因而与国内企业关于绿色生态问题的看法也渐行渐远。而随着中国开始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中国与国际企业关于生态环境与企业共同发展方面的距离也逐渐被拉平。 (二)企业持久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融资租赁方式的不断变化,绿色财务管理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必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使经济发展再迅速也是枉然。因此,想要长久发展,就要保护生态环境,即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三)与逐渐进步的绿色消费观念相匹配。随着人们观念的逐渐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绿色的才是健康的,绿色的才是长久的。因此,企业应当以人们的需求为首要目标,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三、现阶段实行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所遇到的问题 (一)环境效益很难计量。市场经济是以输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而生态环境资源很难进行产权和利益界定,因此社会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同企业生产效益之间便存在不可调和矛盾。同样,加入了环境因素的价值规律,更是无法进行界定和衡量。 (二)企业生产过程中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增加企业成本。国内有关专家对于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增加了企业成本的问题进行了有关讨论。 许英(2010)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企业成本的增加问题如企业类型,经营目标等。他说大部分国企的设备存在老化问题,社会的担子重,财政方面较为薄弱,因而更新难度大,相较于其他企业更难于实现绿色财务管理。 贺岩(2009)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指出,如果企业在投资中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如在生产的环节加入对废弃污水或废物的治理与回收处理,则生产成本将大幅度增加,商品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上涨,短期内商品市场竞争力下降,企业利润降低,压力增加。这是极大部分企业不愿施行绿色财务管理的原因。 由此可见,只要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则势必会增加企业的商品成本,而相应的保护环境所产生的效益却难以弥补相应增加的商品成本,最终环境成本将转嫁给消费者,由消费者买单。这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中本来就无过多优势可言,如若再实行绿色财务管理进行环境保护,将更加不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对来自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低成本的竞争,进而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造成极大影响。 (三)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现如今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以改善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只有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加大对企业的公众压力才可以使企业真正按照政府规范去做。 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实施是大势所趋,而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究竟有何种好处,即,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必然性也成为了众多学者议论的重点。 四、关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基本构建的要点 (一)在企业筹集资产环节对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构建。当企业全面处于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体系下,当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谨慎考虑是否会破坏相关环境,并为其制定保护环境所需额外增加的固定成本支出。当企业满足以上条件时可向银行申请专项绿色贷款,或借助绿色股票等方式来获得筹资。长此以往,既可以宣传企业为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所做的贡献,也可以缓解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实施过程中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压力。 (二)投资过程中的构建。考虑到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所需达到的基本要求,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要严格评定企业的投资方案是否达到绿色标准,为企业未来达到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计划做充分的准备。因此,投资过程中对预计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的因素,如预计处理废物废料处理的成本等均要进行考量。尽量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如废水排入河内造成下流居民饮用中毒,或生产产品所排出的毒气致人中毒等。要做到提前考虑,分析是否可以排除风险,是否会触犯法律等。 (三)企业宣传方面进行的构建。有效地宣传不仅可以使公众对企业进行充分了解,更是对前期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构建的肯定。企业应将绿色宣传作为先期宣传工作的重点,加大人力物力的宣传,塑造企业为环保做努力的绿色形象,增加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分配中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构建。分配构建是在原有管理理念上的革新,绿色分配可以弥补一部分企业在成本方面增加的额外投入。这不仅可以为以后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实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 五、现阶段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具体解决方法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应对国际资源问题而提出的新型财务理念,并不是对传统理念的冲击而是发展。为了使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更快的融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有以下措施可以采取: (一)制定长久的绿色生产计划。伴随着绿色消费在国际间的兴起,大部分消费者的观念开始逐渐向绿色商品靠拢,如循环水机器的利用、太阳能发电机等,并且日渐明显。这要求企业在日常中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考虑当中,不要局限于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经济前景。将五年、甚至是十年作为经济发展周期,长远的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因而,更要以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为核心,开展绿色企业经营,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 (二)大力提高员工素质。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培训,培训其掌握关于生态环境与会计、财务的相互关系,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忧患意识,加快管理人员关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模式转变的节奏,以全新的面貌从事财务工作。 (三)企业内部要求实行绿色会计、绿色财务管理的财务机制。绿色会计,是指以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源损耗应如何补偿为核心而展开的会计,主要通过价值形式对生态的环境及其万千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首先,应根据企业新的财务收支情况增加一些会计科目,使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在应用时对一些会计要素有案可稽。其次,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报表分析应该设置一些新指标来对企业关于资源的保护、环境问题的改善等方面所作出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衡量和改进,使企业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好的实施绿色财务管理。 六、结束语 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一次创新与突破,突破了已有的壁障。首次将生态环境的持久发展融入到了企业管理中,实现了企业利益与环境发展的双赢。但是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新概念,在全面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之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学习更新“绿色”理念,与当代生活更好的融合贴近,并加强绿色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和各方面的推广,通过绿色财务管理,真正实现当代社会的持久发展。 绿色财务管理论文:浅议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 摘 要: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煤炭企业资源浪费、破坏较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出发,结合绿色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其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煤炭行业;企业转型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概述 绿色财务管理就是综合考虑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保护性、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的效益性的一种财务管理。它包括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分配、绿色营运管理。 二、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的问题 目前煤炭行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煤炭价格进一步下降。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致使经济萧条也使用电量持续下降,更加突显了煤电之争问题,导致煤炭价格进一步下降。煤电矛盾可能再次引发大面积缺煤停机,电煤产量将进一步下降。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加强煤炭行业财务管理就更有必要,更有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煤炭行业绿色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绿色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目标定位是利润最大化,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2014年煤炭价格的一跌再跌,导致大量企业陷入亏损状态,停产的中小煤矿不断增加。中国煤炭企业亏损面达70%,缓发、减发、欠发工资超50%。整个煤炭行业遭遇了强烈的冲击,煤企的销售业绩也尽不如人意。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煤炭行业利润总额下降462%。前100强煤企实现营业收入总额416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003%,增速回落812个百分点,创十年来最低水平;100家企业共完成净利润总额84157亿元,比2013年大幅下降4418%,其中,21家企业亏损,77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2015年,神华集团或下调煤价、或加大优惠力度,也未能改变公司连续7个月煤炭销量同比出现下降的事实。一季度神华煤炭销量为7280万吨,同比下降335%;净利569亿元,同比下降451%。中煤集团也是开局疲弱,一季度煤价同比下跌135%,净利829亿元,同比大降881%。 造成煤价持续下跌、煤企大面积亏损的罪魁祸首是产能过剩!但是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究竟有多严重,似乎又没人能说清楚。而且,我国煤炭行业的产能和产量严重分离,使得产能过剩的数据统计更加难以衡量。从较为直观的煤炭产销量数据来看,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387亿吨,同比下降25%,这是自 2000年以来首次下降。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约为351亿吨,同比下降29%。虽然去年煤炭产销量同比均出现下降,但全社会4亿吨的煤炭库存,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政府多次出手相助,限产、减产政策陆续出台,实施效果却不如人意。安监总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11000个煤矿。其中有多少小煤矿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数量庞大。这些难以计数的小煤矿成为政府监管的盲点,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宗旨。 (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缺乏社会责任感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担心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增加企业成本、减少盈利,不能充分认识绿色财务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对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意愿不强。 一方面,大企业利用低价策略,只是为了利益盲目的蚕食小企业,催动了市场失衡形势的步伐。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煤炭行业的领头者轮番降价,直接给了众多中小煤企一道致命伤,许多中小煤矿关闭、停业率已接近甚至超过八成,导致了一轮新的停产潮流,而那些作为行业领头者的大企业却在借着行业调整机会抓紧低价买矿,不断收购资源富矿,进行资源的进一步扩张。 另一方面,2014年年初,国内某些重点煤企联手阻止煤的进口量,并且对煤价进行的回调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但是计划并没有达成效果,没有挡住煤炭的进口步伐,数量也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煤炭15987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6月份进口2505万吨,同比增长12%,环比增加104万吨。也有很多企业为了达到目标利润最大化,不惜代价,即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但是结果更糟糕,因为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持续经营,最终走向破产。 (三)企业自身实力不足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尚没有独立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实施绿色财务管理不仅仅需要企业的人员有高的人员素质,企业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科学技术的配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会对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煤炭企业高管人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企业财务人员仍未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财务管理上仍然依循传统模式,缺乏国际化财务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其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因技术力量的严重不足和粗放式管理,大多存在着重成果重效益和轻过程轻效率观念,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预防对环境造成破坏,则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改进的目标。 三、煤炭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推进绿色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向“延伸循环型”转变。一要延伸煤炭产业链条。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省发展规划,积极促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间的联系,始终跟上科技发展脚步,策划储备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立足于我市实际,污染少、低能耗的产业项目,着力搞好煤化工园区建设,延伸以煤为基础的煤化工产业链,克服单一煤炭产品生产状况,增加煤炭资源的附加值,提高煤炭产业链所制造的经济效益。 二要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最近几年,煤炭经济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煤炭产业造成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治理也迫在眉睫。企业应把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工作作为常规工作,在完善煤炭生产、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煤炭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真正的循环体系,建立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感 政府也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对于环境保护而言,预防比治理更重要。政府运用检测技术针对煤炭企业所造成的污染来检测,制定一定的方针对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有严格的检测指标和检测手段,并有力的执行奖惩措施,迫于政府的压力,同时也为了长远利益,企业会自觉推行财务管理制度。 2014年9月,国家制定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对作为商品煤出售的煤炭的灰分、硫分等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远距离运输的商品煤要求更加严格,并对汞、砷、磷、氯、氟5种有毒有害元素指标做了相应规定。 (三)提高企业自身实力 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企业整体的协调合作,主要包括人员素质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应当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财务人员运用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日常工作的积极性的积极性。各高校在平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在学校增加有关绿色财务管理的课程和讲座,让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尽快吸收新的知识,进入社会以后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实施绿色财务管理,需要利用科技力量,改进生产等环节,节约成本,加强对污染的监控及检测。(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浅谈软件和信息服务质量:临床药学信息服务系统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临床药学服务系统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主要是依靠医院目前所有的局域网络,通过Oracle7.3建立对医院有较强实用性的药学信息资料库,以PowerBuider6.5作为开发工具,设计出的网络软件包括两个子系统,即:信息编辑和信息咨询。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医院的药品的资料,药品的实际库存以及相关的药学只是宣传教育等多项功能,这为医院的药学部门提供了相关的处理工具,同时还给相关医护人员提供了实现交流的医学信息手段。该系统采用的是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模式,具有很多优点,如:准确、快速以及实用性较强等,因此在医院临床药学的信息服务开展领域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学信息服务;软件设计;临床医学 在当前经济和科技不断进步的环境下,药学的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全程化药学服务的精髓所在,实现药学的信息化服务,也是医院药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要求,有着必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提供药学信息服务,可以避免在用药过程中的信息障碍。由于医学信息的种类和内容及其丰富,光是依靠文字传递已经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时必须的,通过其可以真正实现信息化服务。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利用了医院先用的局域网络,构建了网络化的临床医学服务信息系统,经过了一年多多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思想依据 在“九五”期间,就有了“军字1号”工程,这是一个综合的医院管理信息网络系统,该系统将科学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进行了有机结合,系统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体系,以PowerBuider语言作为开发工具,并以Oracle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由于其具有很多应用上的优点,现已经有很多医院应用了该系统,而且随着该系统不断被应用和推广,系统的功能也逐渐稳定。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该系统中还用一些项目的空白,而对这些空白进行填补,建立在已有系统的基础上,是可行的,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于目前已有的医学信息咨询软件,虽然有着一定的优点,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信息更新和数据共享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和用户环境的结合方面,也不是很理想。药学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是建立在医院内部局域网络的基础上,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主要给用户提供医药信息服务的软件。 二、软件运行的环境和开发工具 临床药学信息服务形态的运行环境主要是采用“军字1号”系统的网络结构和运行环境。软件设计采用网络版模式,从理论上讲,用户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是WindowsNT,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是中文Windows95/98/2000等,数据库支撑软件为Oracle7.3客户端,软件的屏幕大小为:800*600像素,主要程序语言为PowerBuider6.5。 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系统主要依据医院临床药学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为基础,采用了网络分布式的结构,由信息咨询和信息编辑两个子系统软件共同构成。 它体现了药学信息的采集器在网络系统中的独立应用,主要应用的领域就是医院药学信息的编辑部门,主要的用户就是临床的药师,可以给他们提供信息的编辑,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各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第一,信息编辑模块可以实现对各类不同的药品的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第二,网上交流模块主要是实现网络上的咨询和进行所需的信息交流;第三,药学宣传教育模块主要是实现对个各种药学资料的录入、编辑和;第四,信息查询模块主要是可以实现对所需的药学信息的查询;第五,系统维护模块主要是实现对系统运行参数的设置。在进行软件设计时,为了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不断利用了网络的优势,而且还结合了 Windows的剪切板技术,这样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文本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 (二)信息咨询子系统 它是给服务对象提供药学信息的终端软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使用医院内部局域网的用户,可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咨询或者是查询服务。该软件各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第一,药品信息查询模块可以实现包括药品的属性、库存、类别以及管理和治疗等多方面的信息的及时有效的查询,用户可以根据各种条件进行查询,避免了一种药物多个名字的问题的麻烦;第二,用户通过新药品信息检索模块,可以自定义选定的时间段,通过对医院新药品的列表进行检索,就可以显示出相关的资料,进而获得最新的药品的相关信息;第三,用户通过模糊查询信息模块,进行一些自定义进行检索,获得所需要的内容;第四,通过相关的的查询,可以获得网上的各种宣传教育信息;第五,用户可以在网上应用系统软件进行相关知识的提问,可以实现和临床药师或者是药学信息的编辑人员进行相互的交流。 四、系统的数据和药学资料的管理 在临床药学信息咨询系统中,信息编辑部门主要提供了药学资料,也就是通过信息编辑子系统建立药学资料数据库,还有“军字1号”数据库中的信息,而外部的信息主要是临床药学人员采集来的数据资料,系统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形成药学综合信息,如图1所示。 该系统采用了有药学信息服务部门对集相关的药学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编辑之后再录入计算机,进而形成数据库,而对数据库中的内容和信息可以所示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更新扩充也可以删除,所以资料的来源更加可靠,更新及时,资料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为了使得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到进一步的保证,临床医学室专门成立了收集和整理医学资料的信息编辑小组,而且资料必须要经过相关的审核才能被录入系统。药学资料主要来源于一些权威性较高的医药学书刊,通过一定的流程进行编辑整理。 在当前,系统中已有的药品信息已到达五千多种,所记录的药学宣传栏目已有四百多项,有一百多条医护人员的网上问题,这保证了研究药学服务的相关数据。而同时,信息编辑系统的使用权限是由一定限制的,主要是针对系统的管理人员,对系统信息进行编辑的工作人员和被授权的用户,而且登录时需要相应的口令,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浅谈软件和信息服务质量:苏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分析苏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发展速度、投资规模和从业人员等方面的现状;指出存在的总体水平偏低、占比偏低和偏重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提出确定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重点打造引导“信息消费”的民生工程、加快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等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信息消费;苏州 苏州正处在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是当务之急。据工信部测算,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1]。为此,苏州应该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对苏州推进“两个率先”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最典型特征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为代表。为了能客观地分析我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现行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本文采用 “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与服务”产业的相关统计指标资料为实证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2008年以来,苏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速度。2008—2012年的增长率分别为8.5%、5%、14.5%、15%和9.8%,而同期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为15.8%、14.5%、13.7%、12.9%和13.5%;GDP的增长率为13.2%、11.5%、13.3%、12%和10.1%,其中,2011年最为突出,比同时第三产业和GDP分别快了2.1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 (二)投资规模爆发式增长 2008年以来,苏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呈爆发式增长。2008—2012年的投资规模分别增长了-16.43%、128.70%、358.26%、71.32%和45.89%。而同期第三产业分别增长了16.15%、24.62%、23.48%、27.23%和18.08%;全市分别增长了10.35%、13.64%、21.92%、24.44%和16.98%。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投资完成额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由2008年的0.11%逐年上升到2012年1.21%。 (三)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 2008年以来,随着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行业从业人员也呈逐年增长。2008—2012年的从业人员分别增长了28.35%、15.83%、17.20%、16.69%和14.56%,同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增长了11.95%、11.66%、10.11%、8.85%和6.7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幅均快于同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占比也呈逐年增长的势态,2008—2012年的占比分别为2.10%、2.18%、2.32%、2.48%和2.67%。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占地区经济的比重偏低 苏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偏低。2008—2012年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2%、4.81%、4.76%、4.57%和4.34%,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7%、1.89%、1.97%、1.95和1.92%,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本行业对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行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与当今信息化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基本状况是不相符的。 (二)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苏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体水平偏低。例如与上海和南京相比,2012年苏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以及两个占比均低于上海和南京。特别是与南京相比,苏州的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均高于南京,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环比增长率和两个占比均低于南京(如下页表1所示)。这与苏州的经济总量地位相比也是极不相符,南京在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三)投资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苏州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的投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项目。例如,2011年的七大重点项目[2]中有苏州移动的“TD无线城市”、苏州电信的“城市光网”、苏州联通的“WCDMA扩容”、苏州广电信息网络的“有线电视高清互动化升级改造”和“宽带无线城市”等。2012年的四大重点项目[3]中有苏州“城市光网”、“TD无线城市”建设和推广应用、“3G精品网络城市—苏州”建设优化工程和苏州家庭信息化建设。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第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具有无污染、低能耗、高就业、高增长等优势,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关键时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是最有可能实现重大突破的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特征更加清晰和凸显。因此,苏州市必须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政策、资金、引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扶持力度。 (二)突出发展重点,打造产业优势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业领域十分广泛。苏州应该确立行业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构筑特色产业高地。 苏州应加快国家、省和市级软件产业载体建设,重点打造工业园区、昆山市和高新区三个软件产业发展高地,根据产业布局和软件园布局,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和游戏动漫软件等优势领域。巩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把苏州建设成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物联网科技园,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软件业,形成国内有影响的特色品牌和产业基地,争创“中国软件名城”。 (三)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 面向重点行业和民生领域,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鼓励企业开展移动应用开发,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融合创新;积极推动云计算服务的商业化运营,支持云计算的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推动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提升物联网公共服务能力。 (四)重点打造引导“信息消费”的民生工程 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加大“智慧苏州”中民生工程的建设力度,丰富“市民卡”工程和“家庭信息化”项目的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激发市民的“信息消费”动力。积极发展数字电视、网络娱乐、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宽带增值业务;充分利用宽带网络资源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以信息消费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五)加快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 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已经形成较为普遍的共识,因此,我市必须加快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确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的战略地位,以大数据技术为工具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以大数据应用支撑政务活动开展。运用大数据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变革和管理能力提升,政府部门可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和决策,用于公共政策、舆情监控、犯罪预测、反恐等活动。 以大数据应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政府部门通过对微博、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积累的海量历史数据进行数据的挖掘,实现对人口流动、交通拥堵、传染病蔓延等情况的实时分析,帮助政府在制定治理水资源、减少交通拥堵和提升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以大数据应用提高商业决策水平。企业借助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掌握消费者习惯,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此外,医疗卫生、交通物流、金融等机构和企业,都可发现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加入大数据的应用行列。 (六)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 加大对领军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国际一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从国家“千人计划”和江苏省“双创计划”中引进领军人才。 浅谈软件和信息服务质量: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试探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软件行业早已经走出了单机的模式,向更深层次的网络化格局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软件产业新兴出来了服务外包业务,那么这种新兴的产业如何做好、做强呢?就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进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进行简析。 软件信息服务业软件外包服务 1概述 在软件的最初级阶段,仅仅是依靠电脑进行单机的程序运算,其软件用途也仅限于军工和医药等特殊行业,但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兴盛,软件行业自身得到了巨大的突破,软件内容也从简单到复杂进行了蜕变。那么,这个行业之所以发展如此的迅猛,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将软件业的整体格局进行了重新调整,把软件业中较为程式化的内容进行了服务外包处理,这样一来就极大的方便了核心技术团队的技术公关工作,而进行服务外包业务的相关单位也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商业利益和获取了有效的社会效应,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2服务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其服务性工作(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2.1服务外包业务 并不是所有的软件企业都适合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因为有些软件企业所开发的软件程序信息并不具备共性,一旦盲目的开展一些服务外包业务的话,很有可能导致软件核心内容外泄,给公司带来损失。与此同时,也不是说软件公司所有的工作都必须亲力亲为的自己动手操作,在一些信息较为透明的技术上,特别是针对一些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工作上,完全可以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因为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和节约软件的开发时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对的劳动成本。这里所指的降低劳动成本,并不是说这些服务外包业务不需要支付劳动报酬,而是相对于如果公司自己亲自开展此类业务的话,可能需要支出的费用要比让服务外包公司来进行处理要多。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服务外包业务和传统的营销类业务完全不同,这种服务外包业务没有任何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是可以提供有效地通讯工具的话,那么天各一方的人都可以随时开展相关的业务。在这其中做的最为成功的,要是印度的服务外包项目专营企业了,虽然说在印度本地,电脑仍然被人们视为奢侈品,但是在印度全境内,开展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企业总和要比整个亚洲其它国家中开展相关业务的公司数量还多。 2.2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这种数量多,并不代表发展就已经较为成型,在印度的软件外包服务公司的分布上来看,北部各邦的数量要明显比南部多许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固然和印度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但似乎更和印度各邦对待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反观我国,在软件行业最初发展的那几年里,其实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相关的企业都几乎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里。虽然这样密集的分布的确有利益服务外包产业的有序竞争和稳健发展,但是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对成本。这种成本往往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更多的是社会公共资源上的。因此,在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的时候,国家在政策上就有目的性的进行了一些调整,并不单一的去注重软件外包企业的自身壮大和发展了,而是着眼于凝聚和壮大的视角上,将软件服务外包相关企业整合成为一个规模化的模式,在这其中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软件基地的建设工作。 2.3通过加快发展软件更新速度推进软件产业化运作 一般情况下而言,一款软件从着手研发到推向市场,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的编程人员编撰和实验上千万条程序命令,而较为复杂的软件需要编写的程序内容会更多。不过,一旦这款软件被推向市场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几乎是与这些投入的软件程序数量成正比的。因此,即便是从单纯的商业利益的角度上来看的话,相关的企业也应该着力于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软件的开发工作。而针对软件的更新业务而言就简单的多了,因为既然是软件更新,其实就说明了软件在市场上意境取得了一定的占有率,基本上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因此被更新的软件在推向市场之后并不会向软件最初问世那样需要6-12个月的市场试验期,基本上经过1-2个月之后就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了。 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行,又一次将这种软件更新的方式进行了提升,将原本需要通过线下才能完成的更新业务,直接放到了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操作,这样一来是方便了客户的及时更新,二来让软件公司更有效地把握住了客户。因此这种形式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几乎就是动动鼠标就能完成的,但是其背后带来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应是其它的传统产业所不能比拟的。 2.4通过加快软件产业化发展带动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当这种软件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时候,就不能在仅仅局限于“工作室”的运作模式了,需要有一个尺度来对其进行制衡,这种制衡的目的非但不是基于要制约企业发展的角度所采取一些措施,而是处于保护软件行业有序、稳健发展的角度上对其进行保护。因为许多小型的软件产业服务外包公司大多数都是“团队式”的,多则十几个人,少则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完成,如果再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的话,那么很难确保这种软件外包服务的质量。而采取这种措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 政府也从宏观的角度上发现了软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关措施的同时,也制定了一些政策对这些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批复了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入开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基于这种政策上的优势,上述城市纷纷投入了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的相关建设工作中。 3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工作中应关注的问题 建立服务外包基地,并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简单的将几个开展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整合在一个工作环境下就完成任务了,更主要的是要求这个服务外包基地的相关措施要及时跟进,相关配套化工程要能够充分地得到应用。在整个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工作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服务外包基地不等同于软件开发基地。服务外包项目虽然也属于IT产业项目,但是所从事的都是一些基础类型的工作,产业附加值如果不进行开发的话其实并不高,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单纯的认为只要是跟IT行业相关的都应该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将一些服务外包企业当成是高新技术企业加以引进,更有甚者将其纳入到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给予很优厚的待遇。其实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偏差的。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相关企业和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一种是实体,是人们能经常看的到的,而另外一种则是通过互联网来应用才能体现出来的,这种“神秘感”说白了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并没有任何的玄机在其中隐含。 第二,服务外包基地需要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虽然这些服务外包公司进行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但是这些软件信息如果进行深度的分析的话,也能获取一些较为有用的商业价值。因此在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初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搭建了若干个“皮包公司”,打着当地服务外包基地企业的旗号在许多知名的软件公司中寻找所谓的“商机”。而一旦确定了“猎物”之后,会直接将一些信息再转手倒卖出去获取不义之财。最后反倒是需要当地的服务外包基地来承担相关的损失。由此课件,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工作必须从根本上进行管理和制约,由于软件信息属于程序编码信息,很多公共信息的程序编码都是相同或者类似的,如果不从源头抓起进行管理的话,那么不仅仅是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还会给当地带来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三,服务外包基地要重质量轻数量。有些地方看到国务院都发文批准和扶持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了,就也向从中获取一些利益,个别的省份就出台了所谓的“省级服务外包基地”的项目启动措施。姑且不讨论这种行为中有没有其它行政因素,单纯从服务外包的市场化发展上来看,之所以要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就是要更好的、更规范的将服务外包工作长期且稳定的发展下去,这需要一些具备相应规模的服务外包公司来支持整个体系,而这些服务外包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最有利的环境就是在服务外包基地中。一旦这些服务外包基地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之后,其核心竞争力就完全不存在了。因此,对于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工作,在政府在规划的过程中不应以局部或者当地的利益为主要考虑目的,应着眼于区域性发展的角度上来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即便是这其中有可能会损伤到一些人、一些团队的个人利益,也不能任由服务外包基地无序化发展。 第四,服务外包基地的相关配套措施要提前到位。有的地方在开展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也采取一般的产业园区初期建设那样,先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再进行其它相关的工作。殊不知,服务外包基地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和一般的产业园区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服务外包基地内的所有工作都是基于基础性IT产业而言的,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而这种人力资源又绝对不是“农民工”层面所能应付的来了,必须需要一些有相关知识的人来进行工作才行。因此,最适合进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的范围应该是大学城周边,这样无论是招聘临时工作人员还是吸纳应届毕业生都能如鱼得水。另外,服务外包基地周边最好是极为方便的交通便利条件,因为几乎所有从事软件外包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是“弹性工作制”,一旦交通环境,尤其是公共交通环境不畅的话,那么对于服务外包相关企业而言将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员工的频繁应聘和离职概率大致是相同的。 以上这四点内容是作为服务外包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其中任何一条没有做到位,那么这个服务外包基地的就不能算作是一个成熟的基地。除了上述的四点硬性要求之外,服务外包基地还需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前文中谈到过,作为软件专用的计算机语言而言,功能相似的软件其计算机语言大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许多软件外包企业在进行的软件外包服务工作中,许多指令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渠道上,如果其中一旦发生信息泄漏,那么即便是再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人员,也很难界定到底是否存在抄袭的问题。因此,服务外包基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将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服务外包基地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中之重来面对。另外,文章一开始我们就谈到了,服务外包项目的合作不存在地域性差异,因此也谈不上所谓的“照顾”,无论是软件外包公司自己的客户,还是政府给引进过来的外商,在软件外包基地里,根本不需要体现出任何差别来,只要最终的软件效果好、质量高就可以了。要知道,低层次的国际外包不利于技术的外溢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反,国际外包将有长期处于“低水平陷阱”的可能。在国际外包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作为承包方常常承担低附加值的活动,这将对国内的技术创新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虽然加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符合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趋势,但如果单纯被动接受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而缺乏设计、延展全球要素分工的能力和主动性,未来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也只能局限于“量”的累积,而不是“质”的改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团队和平台,而这个团队和平台的存在空间就是服务外包基地,由此可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外包基地之间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关系。政府和社会不仅要加大力气对软件业这种新兴的产业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同时也要着力于关注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的相关建设工作。
建筑工程水电暖通安装篇1 引言 水电暖通空调技术是当今建筑和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应的安装标准。施工过程中安装液压暖通空调,但是,施工企业对水、电、暖通安装工程的不重视造成的问题总是很多。通过加强对水电暖通工程安装施工的技术控制,确保建筑结构的初期施工、设计审查、材料选择、施工过程、后期维护等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1水电暖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目前的水电暖通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对水电暖通施工领域了解不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优势,大多数开发商选择劣质材料,进出水管壁厚不够,镀锌管锌层太薄甚至冷涂管、铸管外壁粗糙,管径不足,短套管:PVC管没有标志,管材和管件颜色不一致,甚至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排水管”。普通的材料有很多不符合规格。施工过程中,施工队对排水管坡度缺乏质量控制,出现倒坡现象。铸铁排水管的承口接口用水泥砂浆清理干净,镀锌管外螺纹或多或少连接,法兰连接螺钉外露。螺母长短不一,管道阀门选择不正确,安装时方向错误,主管道阀门位置不规则,都给后续维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管道质量和建造质量问题导致开裂或生锈,导致用户不满和不适。安装施工人员对土建安装、水电系统知识知之甚少,室内给排水装置及附件的安装尺寸不符合标准设计要求。铸铁排水管检查接头本身质量差,安装位置不当。清扫口与墙壁的距离不符合我国规范的要求。地漏不防水,预设计装饰中的大部分地漏安装都没有回填。不知道大功率电源系统如何使用单独的电源系统,给用户的施工和使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在布线安装中,常见的PVC电热管粘合不良,天花板内的电线没有管子保护,一根管子有几根电线,几根分支乱穿,支线、灯具、插座不使用接线盒,不能规范操作。电路接地不可靠,一些主要装饰房屋项目上的管道只进入外壳。这违反了建设部《住宅工程竣工装修验收办法》,严重影响用户安全用电。水、电、暖、通风技术安装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滥用劣质产品,部分工程无隐性控制。 2水电暖通安装施工原则 2.1安全性原则保证 安全是建筑施工的首要原则。笔者对国内水电暖通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在材料选择和设备安装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为确保施工安全,要选取质量达标且与建筑功能相匹配的材料,尽可能避免使用弯曲管道,做好弯管接口的处理工作,防止水分泄漏。同时要选择规格达标的电气设备,确保在用电时不出现事故。安全工作无小事,水电暖通安全尤其重要,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考虑到,尽可能防患于未然。 2.2经济适用性原则 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应合理把控工程建造的成本,选择质量高且价格适中的材料。水电暖通安装需要的部分材料价格不菲,为控制项目总体成本,应仔细分析材料的性价比。选取的水电设备不仅需要质量过硬,还要与建筑功能相匹配,能够保证电力供应和污水排放正常运行。此外,应选择使用寿命长的设备,避免因频繁维修造成较高的维护成本。建筑材料随着市场的波动其价格也有所变化,这些都要预先估量好。 2.3节能环保性原则 随着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友好型理念的普及,建筑行业也更加重视节能环保,水电暖通的安装愈发凸显环保性能。如在安装各电力设备时,配备效率高、耗能低的变压器;规划供电线路时,选择导电性能强、长度合适的导线,避免电力损耗,实现电能的充分利用;设计水电暖通装置时,发挥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作用,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降低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3建筑暖通安装技术要点 3.1施工前各个工种相互配合 水电暖通施工是一项工序繁多、内容庞杂的工程,需要应用各类专业知识,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配合,推进施工顺利进行。通风空调工程要同弱电、强电和管道协调统一,通常情况下有压管让无压管,小管道让大管道。隔热保温工程的施工要分系统开展,安装完毕后及时施压,只有验收合格后才可开展保温作业。且每一环节完工后都要开展全方位的质量检验,通过检验才可进入下一环节。 3.2暖通安装技术要点 (1)科学安装风口。风口安装是建设暖通工程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在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应做好勘察工作,为风口安装留下充足的安装空间,还要根据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建筑周遭环境等要素确定通风管道和风口的具体位置。如在厅堂等空间较为宽阔的房间,需要保证空气的充足和畅通,所以在设计风口时,既要保证风口位置、开口大小的合理性,又要连接好通风管道和风口,确保水电暖通设施功能完备。此外,热水和制冷设备要集中安装在管道竖井中,可在井口上配备型钢支架,通过上下一致的吊线方式将卡架连接在一起,同时要把支管安装在预设的位置上,并用勾钉将支管固定好,保证稳定性。(2)水电暖通空调系统水管道的安装。在水电暖通空调设备中,水管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设施,其施工质量甚至决定了空调能否正常运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安装空调系统之前,要做好材料采购工作,选择材质良好、价格适中、大小合适的水管道。选择好恰当的水管道之后要对其进行焊接,使管道同建筑的性能和功能相匹配。焊接管道时务必保证焊接部位严丝合缝,不能留有空隙。在开展施工的途中,倘若管道的管壁较厚,应该把管端的焊口部位铲成坡口,避免水管之间连接不到位,留下较宽的缝隙。空调系统的水管道安装竣工后,应该对管道系统进行施压处理,保证管道是完好无损的,不会出现任何的缺口。施压测试中的水压要高于平常用的水压,压力值约为普通水压的1.25倍,这个压力值不会过大也不会过小,压力适中。压力测试合格后再清洁管道内壁,清理干净后才能投入使用。(3)电缆设备的安装。安装电缆设备之前要做好检查工作,不仅要检查外观是否存在破损,还要检查质量是否达标。电缆电桥架上的直线部分要放置滚珠,为了减小摩擦力,拐弯部分要安装滚轮作为辅助。在水平方向装配电缆时,要完全固定好电缆的拐弯部位和前后两端,避免出现晃动。铺设电缆不能出现交错情况,做到井井有条,层次分明。如果电缆的长度过长,应在中间部位做好固定,防止电缆摇晃,接入建筑物时应封闭好管口和出口。同时,在沟内的铺设应使电缆呈现蛇弯的形状,保证排列整齐。垂直铺设时应,同截面电缆先处理底部,再处理顶部。 3.3暖通空调设备的调试在设备正常运行 之前,应做好暖通空调设备的调试。调试设计多项内容的检查,通常情况下先进性单项检查,再开展系统检查。前者涵盖了螺栓、基础台座、电动机和风机等设备的检查,保证各部分没有漏洞后再系统检查通风机的转速、风俗和风力等要素,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刻排查原因并拿出解决方案。 4建筑项目水电暖通安装建设期间的各种状况 4.1水电暖通安装人员素养有待提升 水电暖通安装在项目建设期间是一个重点环节,对建设人员的要求也较高。第一,水电暖通安装人员要有丰富的建设经验,水电暖通安装难度大,若是建设人员建设经验少,就会影响到水电暖通安装如期完工。第二,水电暖通安装建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人员需拥有水电暖通安装理论,不然水电暖通安装的质量就会受到负面影响。最近几年,建筑行业水电暖通安装领域蓬勃发展,需要的建设人员越来越多,不少的建筑项目水电暖通建设人员并未获得注册暖通设备工程师证书,使得该领域的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建筑行业的项目质量。建筑行业想要更为健康的发展,就需要注意到水电暖通安装领域发展遇到的问题,知晓水电暖通安装建设技术也是有着日新月异的发展,若是水电暖通安装人员不熟悉建设程序,必然会影响到项目水电暖通安装的速度。例,山东日照某建设单位,水电暖通安装期间没有意识到建设人员专业性、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建设单位的建设人员不经系统的培训直接上岗,不了解水电暖通安装的专业知识,未获得暖通设备工程师证书。该情况,使得水电暖通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4.2水电暖通安装原料不符合要求 建设设施和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建筑项目水电暖通安装建设设施和原料质量直接影响到水电暖通安装的质量,甚至对企业的信誉也有一定的影响。建筑项目水电暖通安装建设设施和原料多数为其他企业生产的,这就导致建设设施和原料质量风险增大,稳定性受到影响,项目设施和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是生产企业的技术有待提升导致的,也可能是采购人员品质有问题,因收了供应商的好处费,对于原料和设施把控不严,导致建筑项目水电暖通安装的质量出现状况。例,江苏某建设项目企业,开展高层建筑水电暖通施工,没有着重监管安装原料的质量,没有察觉原料由于建设人员收受“回扣”出现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状况。而这一状况使得建设企业于水电暖通安装期间,因为安装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建设水准受到负面影响。 5建设项目水电暖通安装建设状况的处理办法 5.1严把设计图纸的审核关设计 图纸是设计部门综合考虑建设地的环境及实际状况后设计的建设指导图,于建设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水电暖通技术建设前,审核人员需仔细审核设计图纸,对图纸的内容逐一核查,剖析可能发生的错误或状况。而且,审核人员要和设计部门加大沟通力度,落实技术交底工作,相关部门加大配合力度,将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建设期间暖通技术的使用是正确的,提升建筑暖通安装的水准。 5.2提升水电暖通安装人员的综合素养 如今社会竞争的核心之一就是人才的竞争,建设项目水电暖通安装人员的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建设的质量,水电暖通安装人员的素养越高则建设项目的水准就越高,这是一个正比的关系。所以,建设企业要正确认识到人才的重要:第一,可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多渠道吸收人才进入公司,可在社会上高薪招聘,也可以通过校园招聘,发掘更多的人才且留住人才;第二,企业要重视建设人员的培养力度,可以采取多方式、多方面的培养,必要的话可采取考核的办法,务必提高建设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养,让建设人员知晓并掌握新技术,提升建设团队的整体水准。 5.3确保水电暖通安装原料和设施的质量 为确保水电暖通安装项目的质量,确保安装原料和设施的质量就是极为重要的。第一,采购程序加以规范。采购部门采购原料时,需要收集更多的厂家资料,将同类产品做纵向对比,挑选原料时必须选择有相关资质的生产商,确保价格低廉质量好;第二,采购环节结束后,需将原料科学放置,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原料一定要将其存放于满足其存放要求的环境里,避免因环境问题导致原料无法投入生产情况的出现,导致原料的损坏和建设成本的增高;第三,原料投入使用前需做抽验,相关部门需认真开展工作,一旦发现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不得投入建设环节,严把建设原料的质量。此外,安装期间使用的设施质量也要重点把控。第一,需查看设施的有关参数,确保设施在安装期间能够正常运转;第二,需及时将老旧设施更新换代,在成本不超预算的前提下,可加大新设施引入力度,提升安装的速度。且设施的养护工作要加以重视,科学进行设施养护,能够明显增加设施的使用寿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4提升建筑项目水电暖通安装技艺的水准 提升建筑项目暖通安装技术的水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不断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技术的提升,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入手挑选建设技术,以促使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第二,落实安装技术交底工作,严把建设环节的重难点部分和细节部分,指导并监督建设人员依据建设流程开展工作,把控建设质量。第三,建设部门之间要加大沟通力度,对于建设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要重点把控,若是发生技术状况,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快速将问题解决,务必把损失降低。第四,监管部门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将建设技术的监管工作落实到位,一旦察觉建设问题,第一时间汇报,依据应急办法修正建设问题,把控建设方向,确保建设质量。结束语暖通空调水电技术是土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暖通空调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水电暖通安装建设技术在项目建设期间有着重要作用,需将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不断优化技术,水电暖通安装建设期间,依据相关原则,将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提前做好防治措施,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提升水电装置的耐用性,确保人们能够顺畅使用水电。 作者:沈丹红 单位:江苏毕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水电暖通安装篇2 引言 水电暖通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国家以及各个地方都对这一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安装要求。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水电暖通安装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施工企业重视力度不够,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就应该加大对安装技术的控制程度,确保建筑结构、初期施工、材料选择、施工过程、后续维护等多个环节的质量,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工程概况河南省长垣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二期工程项目,地处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浦东区景贤大道西侧,长孟路北侧。项目分为六个地块,D02地块、D03地块、D04地块、D05地块、D06地块、D07地块,项目共55栋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58079.54平方米,占地面积113976.6048平方米,地上7-15层,地下一层,结构形式为筏板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1水电暖通安装处理原则 1.1安全性 安全性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首要遵循的原则,遵守安全原则,既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又能够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质量。目前,建筑工程水电暖通安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安全问题,主要与安装和原材料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保证水电暖通安装安全性的前提下,还应该加大对原材料的重视力度,选择质量和性能都符合要求的材料,才能够保证水电暖通,安装质量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特点,科学设置电路,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的规范完成安装工作。 1.2经济适用性 水电暖通安装过程中,应在保证安装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工程项目的总体成本投入,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以往水电暖通安装过程中经常会选择价格较高的材料。但是,为了能够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就必须对施工材料的性能和价格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和分析,水电安装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选择质量和性能全部过关的材料,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性。另外,选择水电暖通设备时,需要能够保证设备经久耐用,尽量降低维护的次数,这样才能够节约成本的投入,减少后续维护产生的费用。 1.3节能环保性 要想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节能环保的原则,水电暖通安装过程中,需要采取新型的节能环保型施工技术,选择给排水管道的时候需要以节约用水为目标;安装配电装置时尽量选择冲击性较强,适用性较高的设备,选择长短适中、电阻较小的导线,尽量减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此外,在实际设计环节,还应该加大清洁型能源的使用力度,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型能源,转变以往水电暖安装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节能化发展。 2水电暖通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2.1通风口安装 水电暖通施工过程中,安装通风口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室内的空气流动性,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设计通风口时需要确保在室内的厨房、卧室、卫生间、客厅全部留有通风口的位置,这样就能够及时排除不利于人体的有毒有害气体,保证室内的新鲜空气。另外,安装通风口时,其位置尽量不要与空气管道发生冲突,保证空气管道的正常使用。在正式开始安装通风口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实际安装方案,掌握通风口的安装参数,在保证不影响水电设备正常使用下完成通风口的安装工作。最后,完成安装工作以后,还应该对于安装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2.2空调系统水系统管道安装 在安装空调系统之前,需要进行材料的采购,尽量选择大小合适、价格适中、而且质量性能较好的管道材料,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以后还应该对其进行焊接。管道的实际使用性能和质量与整个建筑物的功能和性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焊接管道时,必须要保证焊接的位置,不会留下任何的孔隙,施工过程中,如果管壁相对较厚,在焊口的位置应做成破口,防止管道之间连接不顺畅留下缝隙。完成水管道安装工作以后,还应该对管道系统进行施压处理,保证管道的完整性,不会出现任何的缺口进行施压,测验过程中水压需要高出正常用水的水压,其压力值控制在普通水压的1.25倍,选择这一压力值不会过大也不会过小。完成压力试验以后,对管道内壁进行彻底的清理,保证全部清洁干净以后才能够投入到后续的使用。 2.3电缆设备的安装 在正式开始安装电缆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检查工作,保证电缆的外观不会出现破损,同时还应该检查电缆的规格和质量,电架桥上的直线部分需要放置滚珠,以此来减少摩擦力。在拐弯的位置应安装滚轮作为辅助装置,在水平方向安装电缆时需要做好拐弯和前后两端的固定工作,防止出现电缆晃动。在铺设电缆的时候不能够出现交错的现象,需要严格按照层次分明的原则进行,如果电缆的长度过长,还可以在中间的位置做好固定,防止电缆出现摇晃。接入到建筑物时也应该做好管口和出口的封闭工作,在沟槽内铺设电缆的时候,需要保证电缆排列整齐,垂直铺设电缆时,首先需要处理好电缆铺设的底部,然后再处理顶部位置,保证电缆安装的顺利完成。 2.4暖通空调安装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如果噪声过大,就会影响到住户的正常休息,一般来说,出现送风噪音主要是由于风管内的风速值,如果大于合理的范围内,而且没有进行加固处理,就会产生过大的噪音。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风管截面和钢板厚度的一致性,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科学控制好风速,对风管进行加固处理,将噪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保温作业时,应选择与其相符合的保温材料,优先选择具备防潮和保温性能的新型材料,例如铝箔矿棉材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胶水对其进行加固,保证风管外部的平整度,还可以使用塑料保温钉,将风管和保温材料进行紧密的粘合,控制好保温钉之间的距离,以此来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3水电暖通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3.1给排水问题 第一,从美观度方面来看,给排水工程安装过程中,如果选择明装管线的方式,美观度非常关键,同时也是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但是管线的布局一旦被确认就很难重新排列,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过分关注某一部分的功能,而忽视了管线布局的现象,尤其是工期要求相对比较紧张的状况。第二,从整体结构来看,进行明装管道是很有可能会与整体的结构风格不一致,尤其是在安装支吊架时整体的结构不一致,只是整体看起来非常的不雅观,影响整体的美观度,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室内的整体布局,影响居住人员的心情。第三,从保护措施来看,明装管线涉及到的工作面范围较大,而且活动范围广泛,需要加大对管道保温措施的关注度,而管道的保温以及外保护层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交叉施工破坏,这一方面也需要加大注意力度。第四,从环保角度来讲,由于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施工材料种类相对较多,也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工成本,所以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关注力度,尽量从节能环保的情况出发选择节能型材料,最大可能的优化居住环境。 3.2电气安装问题 电气安装也是水电暖安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主要是在墙体内部铺设电线,以此来完成整个电路系统,保证各种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然而,在实际安装环节经常会出现配电箱、插座、开关等安装不合理或者安装错误的现象,无形之中加大了设备之间的安全隐患,而开关插座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必备的物品,如果其质量和性能不过关,再加上线路的位置不合理,很容易影响到建筑物的具体使用功能,同时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还应该安装与其相匹配的防雷接地装置,加大细节注意力度,确保在雷雨天气能够充分发挥起作用,保证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的安全性。但是,在水电暖通安装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施工技术的关键点,结合施工现场的动态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才能够保证建筑物总体的施工水平,切实提高水电暖通安装质量。 3.3暖通安装问题 暖通空调主要包括空气调节、采暖、通风三个作用,这也是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空调模式。但是,在实际安装环节,由于暖通空调安装水平相对较低,很难配合暖通空调的发展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暖通空调安装的实际水平最为常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第一,暖通安装过程中,风管设计的风速值相对较高,风管断面尺寸与钢板厚度不一致,在风管加固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影响,就会导致暖通空调工作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同时在调节风量的时候,阀门两边的风管其产生的噪音更大。第二,暖通空调安装质量问题。风管位置采取的保温措施不够理想,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择的保温材料质量不过关,很难满足实际设计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厚度,保温材料时出现了较大的缝隙等,都会影响风管的保温性能。 4水电暖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4.1给排水问题应对措施 首先,任何一个完美的工程,都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具备较高素质的施工团队。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管线的美观度,又应该满足建筑工程系统功能的使用要求,这两点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针对给排水工程进行管理,需要由以下几点内容组成:完善项目结构、组建相应的管理程序、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施工团队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人员构成、均衡技术等级、经验时长、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其次,组建专业水平过硬的施工团队,并且能够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工序,针对不同工程的实际状况以及各个方面都能够相互配合的施工团队,并且配备具备丰富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工程师作为支撑,以此来保证给排水工程施工的总体水平。第三,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线路明装部分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专业的图纸,并且结合现场的实际状况,在空间维度上对于明装管线部分进行相应的完善,同时要注意这一方案,在能够满足管线基础功能的前提下,需要对管线的总体布局进行合理优化,只有方案审批以后才能够进行安装。 4.2电气问题应对措施 第一,配电箱安装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管线跨接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丝扣的作用,保证管道连接的牢固性,同时各个管道之间具备良好的平整度。在安装插座的时候,需要注意避开金属外壳,在连接地线的时候,应尽量减少一些技术操作,例如电焊切割,防止切割的位置不够平滑或者不够平整。第二,管线穿线不畅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电气工程安装过程中建议配备的管件外径为选择的配管弯曲半径的1/6倍,如果配管的长度不能够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例如其长度过长,还应该对其分配过线和防止线路出现损坏等突发状况。第三,安装插座和开关。在插座和开关安装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安装环节的安全性,还应该保证插座和开关安装不会出现松动的问题,固定开关的位置应尽量避免安装在门后,保证安全性。针对一些特殊的状况需要安装,在相对比较潮湿的环境下,还需要对插座和安装的位置做好防潮处理。 4.3暖通问题应对措施 暖通安装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严格验收标准进行精准的控制,例如严格控制风管内风速,保证钢板的厚度与风管断面尺寸相契合,严格按照矩形风管的长度和宽度,进行科学的加固处理。在选择保温材料的时候,也应该选则与之相匹配的材料,例如其抗压强度大、密度较小、具备良好的导热系数和吸湿性能的材料。另外,在选择粘接剂时,还应该保证保温材料与风管表面的结合度达到一定的强度,同时还需要注意做好风管的保护层和防潮层,可以选择铝箔或者胶贴纸对其进行修补。 4.4加强施工材料设备管理 第一,优化采购流程,在采购施工材料的时候需要货比三家,审查生产商的相关资质证明,尽量选择性价比最佳的材料。第二,完成采购工作以后,严格按照安装工作的要求,妥善安置安装材料,对于一些特殊规格的材料还应该放置在标准的环境内,防治由于环境因素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造成材料的浪费,加大施工成本的投入。第三,在使用施工材料之前还需要进行抽样检测,相关部门应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能够投入到施工现场,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质量关卡。安装过程中使用到的机械设备也应该进行精准的控制,首先,需要查看设备的运行参数,保证所有的设备都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其次,即使淘汰老旧的设备,在施工企业条件允许的状况下积极引进新型的机械设备,以此来提高水电暖通的安装效率,同时对机械设备加大日常保养和维护,尽量延长使用年限切实提高施工效率。 4.5提升水工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水电暖通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建设的总体水平,其安装人员的专业素养越高,项目的安装水准也就会越高。因此,施工企业需要全面认识到优秀人才的重要性,首先,可以加大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从多个渠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企业,可以在社会上通过高薪招聘,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招聘,发掘更多的优秀人才留住人才。其次,企业还应该加大对人才团队的培养力度,通过多角度多方式的培养,还可以采取绩效考核的方式,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确保施工人员都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新型的技术手段,以此来提高整个安装团队的总体素质水平。结语水电暖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还有可能会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正式开始施工之前,工作人员应全面认识到水电暖通安装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技术管理,不断的优化安装技术,严格按照相关的原则,对于施工中有可能遇到的状况进行提前预防,一旦出现问题,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水电暖通装置的使用周期,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作者:王根营 单位:中铁十六局集团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水电暖通安装篇3 引言 水电暖通工程是当前建筑住房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引起建筑施工单位及人们的关注,国家及各地力都有相应的安装标准,但施工过程中水电暖通安装总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往往都是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对水电暖通安装工程不重视引起的。加强对水电暖通工程的安装施工技术控制应从最初建筑结构设计,图纸审核,材料选择,施工过程及后期维护等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才能有效避免存在很多的质量通病,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给居民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居住环境。 1水电暖通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水电暖通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素质较低,对于水电暖通工程施工掌握度不甚了解。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多数开发商对材料选择大多数是以次充好,给排水管材管壁厚度不足,镀锌管锌层太薄,甚至用冷镀管,铸铁管外壁粗糙,管径不足,承口变短:PVC-U管没有标志,管材、管件色泽不一致、甚至将“普通用排水管”用在建筑工程上等存在很多材料不符合规范。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对排水横管坡度缺乏质量控制,出现倒坡现象,铸铁排水管承插接口用水泥砂浆抹口,镀锌管丝扣连接外游螺纹或多或少,法兰连接螺杆露出螺母长短不一,管道阀门选型失误,安装时出现朝向错误,主干管阀门位置不规范,都给后期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管材质量及施工质量问题都会造成管道出现破裂或生锈等情况,引起用户不满和投诉。安装施工人员对土建安装及水电系统一知半解,对室内卫生器具及配件安装尺寸不符合标准图要求,铸铁排水管检查口本身质量差,设置位置不合理。清扫口离墙净距不符台规范要求。地漏无水封,初装饰工程地漏安装多数无堤位。对大功率负荷供电系统不知道采用单独供电的方法,给施工和用户使用留下重大隐患。在线路敷设施工中普遍存在PVC电管黏接不牢,进盒(箱)不顺直,吊顶上导线无穿管保护,一管多股、多支乱穿线、对线路的分支、灯具、插座不采用接线盒,不能规范操作。电气线路接地不可靠,有的初装饰住宅工程配管仅至分户箱,违背了建设部《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对用户安全用电带来严重影响。水电暖通工程安装过程中缺乏质量控制,滥用劣质产品,对部分工程不做隐敝工程验收,造成管线混乱,安全隐患较多,给后期维护增加困难。 2建筑工程水电暖通安装施工技术的原则 2.1安全原则 水电暖通安装施工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水电器具的材料以及安装等方面。使用质量合格的水管,在设计过程中,减少管道的弯道,在弯道接口处做好处理,避免管道出现漏水的现象。使用质量好的电气设备,可以提高用电的安全,建筑施工规划时,将电路合理地规划在墙体内,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安装,保证电路的接线正确,从而确保电气设备可以正常使用。 2.2经济适用原则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遵照经济适用的原则,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价格实惠的材料。水电暖通施工过程中,选用的水电装置,需要符合建筑施工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较好的质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保证供排水管道畅通无阻,确保正常用电,水电暖通装置还应该具有超强的耐久性。 2.3节能环保原则 节能环保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建筑行业需要遵守的原则,在水电暖通安装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供排水管道的规格要适中,以节约用水为原则,配电装置上选择冲击性强、适用效率高的变压器,导线可以选用电阻小、长短适中的电线,尽可能减少线路的损耗。公用区域的照明系统可以采用声控等装置,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减少用电的时间。 3建筑工程水电暖通安装施工的技术措施 3.1预防管道漏水的措施 管道漏水是水电暖通安装施工的常见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源头上进行预防,在建筑施工图纸设计阶段,充分考察施工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供排水的具体位置,规划合理的管道铺设位置,施工图纸上还应该体现出管道的坡度、长度及弯道位置,并核对管道坡度与建筑物的最大沉降量是否矛盾,具体分析后,如果发现问题,设计人员需要及时修改设计方案。 3.2预防管道堵塞的措施 在建筑施工阶段,为了防止建筑垃圾进入排水管道,可以使用麻绳或专用的橡皮塞将坐便器、浴缸、地漏等预留的排水口堵严,卫生器具安装时,对管道和卫生用具进行冲洗,防止内部有残留物,保证管道内部畅通。 3.3预防开关插座问题的措施 严格控制电器装置标高、位置、固定间距、固定高度等尺寸,三相插座接线时,应注意上面接地,左级接零线,右级接相线,接地线的颜色使用绿黄双色,与其他电线进行区分,各开关和插座之间严禁串联连接。开关和插座的质量一定要达标,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发生漏电现象。 3.4预防照明器具问题的措施 螺口灯头相线应该接在中心触点的端子上,零线应该接在螺纹的端子上,灯头应该选择绝缘材料,保证绝缘材料的外壳没有破损,不会出现漏电的现象。照明的吊灯重量过大时,可以用螺栓固定或者使用预埋吊钩,保证吊灯的稳定程度,并且保证导线远离灯具外壳,防止灯具外壳温度升高,烧坏导线,从而影响正确工作。 4结束语 水电暖通安装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积极改进技术,水电暖通安装施工过程中,坚持安全原则、经济适用原则、节能环保原则,提前预防管道漏水、管道堵塞、开关插座、照明器具等问题,提高水电装置的耐久性,保证人们的生活可以正常使用水电。 参考文献: [1]葛国军.建筑工程水电暖通安装施工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24):198-199. [2]毛超明.浅谈高层建筑水电安装施工技术要点[J].价值工程,2016,35(23):163-165. [3]洪植丹.浅析机电安装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J].建筑安全,2011,26(09):58-59. [4]姚海峰.暖通安装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6:156-157. [5]徐敏杰,郭敬威.暖通安装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67. [6]刘立平,杨立华.暖通安装工程施工中的几个问题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275. [7]潘来富.暖通空调工程设计与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96-96. 作者:刘忠臣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幼儿体育论文: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摘 要】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规则意识 培养 小班 体育游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结合纲要精神,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 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游戏重复进行,第二遍为“摘苹果”,新投放的活动材料——苹果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许多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学本领》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弓形门、垫子、塑料圈、平衡木、海洋球、老鼠。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钻弓形门,走平衡木,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尝试活动独自迈出艰辛的一步或几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郊游,游戏“打老鼠”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可见,来自于幼儿的东西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规则无须提醒,幼儿自发与材料本身互动,教师只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 2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 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放炮仗》、《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民间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创编了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在躲闪跑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抓住前一个人的衣服不松开,幼儿摔倒或相撞的机会相对减少,也不容易的被“老鹰”捉到。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丢手绢》,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师幼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3 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活动评价的时间不受限制,随时根据需要都可以进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游戏中的评价,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要予以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幼儿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创新的思路。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评价幼儿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不仅要运用语言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评价。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 游戏结束时的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儿童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意在启发儿童进行验证性探索,反思自己的行为。首先,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幼儿的长处,鼓励他们重在参与,增强自信心。在对大多数儿童进行一般性的鼓励、表扬、肯定的基础性评价时,还应注意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取得胜利和遭遇失败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幼儿提高。其次,要强调规则,发挥规则的作用,要自始自终地教育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以养成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要让幼儿在实践中养成与同伴互助合作的集体意识,利用各个细小的环节对幼儿进行友好合作、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集体的榜样作用。 幼儿良好规则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逐渐积累,慢慢形成,我们从体育游戏入手,会使孩子在一个愉快、健康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体育论文:浅析新视域下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论文关键词:幼儿 体育教育 存在问题 论文摘要:对当前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探究并寻求解决方法对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体育教育观念、活动设计难度和活动中教师对对幼儿的保护程度三个方面简单探析了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给出了解决建议。 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终身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出台多年,对幼儿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然而,现今的幼儿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对幼儿的体育教育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幼儿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育观念僵化,过分重视技能传授。尽管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已有多年,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阴霾仍没有散尽,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错误观念的影响之下,幼儿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园和教师为了讨好家长、拉拢生源,没有原则的随波逐 流,扭曲了幼儿教育的本质,让幼儿教育完全功利地沦为小学教育的前奏,学前教育成了小学教育的前沿拓展。在体育活动安排中,教师过分注重动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幼儿体育活动兴趣和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体育教育在幼儿智力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分的重视技能传授只能过早地限制幼儿智力的发展,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同时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不良,舍本逐末,无法达到体育教育目的。 2.设计活动缺乏难度,体育活动不具挑战性。尽管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管理和照顾幼儿的日常饮食常规,很多体育活动也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班级幼儿过多、园内事务纷杂等诸多客观因素却造成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的了解程度大大降低,教师并不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清楚幼儿真正的学习需要,只是刻板地按照教学大纲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不懂变通,不会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对大纲内容进行修改和升级,所设计的活动多半缺乏难度,幼儿很容易便能够达到目标要求,体育活动没有丝毫挑战性。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不能够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也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很快就会对简单的重复活动感到厌倦,注意力分散,无法认真投入锻炼,体育锻炼效果不好。 3.教师过分保护幼儿,束缚幼儿全面发展。幼儿的安全是幼儿体育教育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幼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没有自我控制的意识,这便要求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于是为了确保安全,教师往往时刻小心谨慎,将幼儿的行为设定在自己所允许的安全范围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教师就极力进行限制和制止。毋庸置疑,教师的谨慎和负责给幼儿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如此一来,教师就大大限制了幼儿的自主行为,在无意识间束缚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剥夺了幼儿大胆尝试、体验创新的机会。不仅如此,教师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幼儿的安全保障上,便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关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需要,这会让幼儿有种被忽视的感觉,不利于他们健康的心理发展。 二、对当前幼儿体育教育问题的几点解决建议 1.以体育兴趣为先导,着力提高锻炼热情。要提高幼儿体育教育质量,教师要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念。新课程理念重视兴趣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强调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乐学、好学。成功的幼儿体育教育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先导,着力提高幼儿对体育锻炼的热情。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将体育教育简单化为一门传授动作技能的枯燥课程,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所在,体现体育活动之于幼儿的独特魅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会为幼儿编织一套故事情节,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让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层层递进的锻炼。例如,在练习平衡的活动中,准备了一些动物玩偶道具,请幼儿穿过平衡木将这些小动物送回家,平衡木下是河,小动物不会游泳,掉到河里会溺水,所以小朋友要小心保护小动物。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了非凡的热情。 2.以实际情况为基准,采用分层教学指导。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对体育锻炼具有不同的需要和要求,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醒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孩子才是教学之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和年龄特点进行分层施教和个性培养,同时还要给孩子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对部分动作发展较好的幼儿要适当提高难度要求,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不好的幼儿则不能强求,而是要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享受到体育锻炼乐趣。例如,在“从高处往下跳”的体育活动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笔者为幼儿提供了20~30cm、30~35cm、35~40m等不同高度的锻炼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 3. 以鼓励创新为关键点,给幼儿适当的空间。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经常会有一部分“不听话”的幼儿并不能乖乖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而是希望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活动进行一些创新。例如,在玩平衡木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从平衡木的一端走到另一端,但有些学生却在横木上联系跳跃,比试谁跳得更远,还要部分学生把两块横木叠放在一起再走。幼儿们这些“不听话”的行为看似损害了课堂的纪律性,可能致使体育活动不能按时完成,实则这些行为都是源于幼儿对自我挑战的需要,是他们大胆创新的表现。面对幼儿的这些行为,教师要适当“放手”,弱化纪律意识,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鼓励,给他们的大胆创新以肯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尽情地活动,并将好的玩法在全班推广,让幼儿感受到自我挑战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对参与体育活动兴趣。 总之,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找出自己在体育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修正,努力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为成功的幼儿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幼儿体育论文:浅析在体育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体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是幼儿与丰富的活动材料,充足的空间、时间相互作用,促进其动作、思维、意志等方面发展的活动,也是培养、发展幼儿创造力的一项活动,对幼儿将来的成长大有好处。 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旺盛期,也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积极引导幼儿在多种活动中发展创造力”也已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体育活动因其所特有的富动感、有角色、有情节等特点,成为了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体育活动也随之成为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游戏氛围,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诗人泰戈尔认为:孩子的创造天赋往往是无意识的。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必须理解游戏的内容和玩法,明确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动脑筋去争取胜利,所以幼儿解决问题的模式不固定,这往往需要他们的创造,因此,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自然、愉快的心理环境和想象空间,能萌发幼儿创造力的火花,也为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条件。 (一)正视幼儿游戏中的“别出心裁” 《纲要》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体育游戏中,幼儿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情绪兴奋、思维活跃,特别是一些调皮幼儿常会脱离老师的游戏要求,自己创造出玩法。而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活动,取得预定的效果,往往会对幼儿的“别出心裁” 或“新奇”的想法加以制止,并极力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原有游戏中来,这就使幼儿没有一点自由和愉快的感觉,在体育活动中逐渐失去自我,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逐渐受拒,当然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精神环境,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好机会和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各种想像与表现,减少不良的心理压力和消极的环境气氛,让幼儿所有的别出心裁都有可能成为产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 (二)有选择地采取幼儿“别出心裁”的游戏创意 体育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从活动的“管理者”向“参与者”、“支持者”、“指导者”转换。教师的作用致力于“导”,教师关键性的指导应与幼儿自求发展二者有机结合。教师的指导既要鼓励幼儿的自由性探索,又有激起幼儿探索和发现规范动作要领的指导性探索。这种自由性探索和指导性探索的结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既满足幼儿自由活动又满足幼儿学习规范动作,学习和创造有机的结合。如面对幼儿的调皮行为,教师要有选择地采取,和幼儿一起玩新游戏,以肯定他们的创造行为,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体育游戏。如在玩走竹梯时,一些孩子不满足同一模式的活动,想出各种各样走竹梯的方法。有个孩子踩在空挡里走,其他孩子就纷纷效仿。此时老师就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什么样的走竹梯方法。能力强的幼儿马上又尝试手脚共用,在竹梯的两端同手同脚走,因为某些孩子的协调能力较差,他们不能一下子模仿手脚共进走,于是老师又让能力强的孩子示范,结合孩子的示范,教师用语言进行动作要领的指导,很快地,有部分孩子能用这个方法走竹梯了。 二、提供可具操作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创造探索 (一)活动材料具有可操作性,满足幼儿一物多玩的需求 周围环境中一些常不易被人重视的材料,在幼儿眼里是一个宝,他们常会乐此不疲地专注于玩这些小玩意,爱不释手,如饮料瓶、小石子、空纸盒等。当他们拿到这些材料,不用老师和家长提醒,就能想出各种玩法:投、踩、踢、抛……这些既促进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一物多玩,创造能力也得以发挥。在提供体育游戏活动材料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1.游戏材料数量充足。 在玩梯子游戏时,我只提供了2架梯子,孩子们只是单调地走走或开火车,随后,我增加至4架梯子,孩子们一下子玩出了跷跷板,抬轿子等新玩法。如走桥即在梯子的一头放两个轮胎,变成小山坡,跷跷板即将轮胎放在竹梯中间。 2.游戏材料易于变化。 滑梯虽然漂亮,但由于它的结构不可变,所以幼儿通常都只能用来滑着玩,使得幼儿的多样玩法不能在这些价格昂贵的大型体育玩具上发挥。而一些小型的,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或用到的材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如在玩雪碧瓶的过程中,幼儿想象出了各种不同的玩法。 玩法一:将雪碧瓶间隔有序摆放,玩绕树林的游戏。 玩法二:将雪碧瓶紧紧挨个摆放,玩跳高的游戏。 玩法三:在雪碧瓶里灌水,再将雪碧瓶系在小棍子的两端,玩挑水游戏。 玩法四:在雪碧瓶中灌满水,上面放上一块板,玩跷跷板游戏。 (二)活动材料具有常见性,满足幼儿自发游戏的需求 “当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意,生发或选择符合自己喜好与水平的游戏内容,并在自发的游戏活动中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时,他们会获得自主、快乐、和谐、迅捷的发展。”由于幼儿的自发体育游戏具有随时性,它不需要老师做精心的准备,完全凭幼儿的愿望开展游戏,因此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幼儿喜欢的物品放置于体育游戏区内,供幼儿在自发游戏的时候选择使用。如我在游戏区内放置了一些废弃的塑料袋、报纸等,孩子有空的时候就会拿起这些材料进行活动。有的孩子将报纸揉成一个团,比赛谁扔得远;有的孩子将报纸撕成小片,玩吹报纸向目标行进的游戏;还有的孩子会将报纸当成砖头,玩过小河的游戏……这些常见的游戏材料,缩短了孩子熟悉它们的时间,拉近了孩子与材料的距离,使之快速地有效地进行两者间的互动,成功地进行游戏中的创造活动。 三、选择益于创造的游戏内容,实施幼儿创造行为 幼儿天生好动,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幼儿用单纯的动作模仿、枯燥的重复练习和用固定的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就很难会引起幼儿的兴趣,甚至会使他们变得机械、呆板,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如果体育活动中老师不墨守成规、寻求求异求变,就能保证幼儿饶有兴趣地将游戏进行下去,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激励幼儿积极思维,不断地进行游戏创造。 如体育活动必定要发展幼儿的运动技能,但也需关注幼儿非运动技能的发展。一个活动中,运动技能和非运动技能没有绝对的区别,而是相互渗透。而我们可以有所侧重,选择一些关注幼儿非运动技能的体育游戏,保证幼儿创造行为的发生。 在非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而开展的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对技术规则的传达主要起辅助性的作用,旨在帮助幼儿游戏体验乐趣。教师只是简洁明了地交待一些动作的技术和技巧,无需在活动中反复纠正幼儿的动作。而把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幼儿,让幼儿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探索游戏的方法。如《快乐的小乌龟》活动把情感目标定位在首位:“乐意参与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体验用不同方法前进的乐趣。”活动一开始,教师直接把幼儿带入活动情境之中。鼓励幼儿模仿乌龟爬着前进的动作。第二个环节开始时,教师交待任务,要求幼儿想象并模仿乌龟有可能的几种前进方法。第三环节在幼儿自由练习的基础上让幼儿讨论各种前进方法的最佳姿势。 创造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需要的就是创新型人才,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的生力军,21世纪的建设者。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将游戏复杂化、多样化,引导幼儿改编、创编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相信幼儿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创造,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中,笑得更灿烂,唱得更动听。 幼儿体育论文:浅析从幼儿的生理特性安排体育活动 论文关键词:幼儿 生理特点 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导者,是祖国的希望。当今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个健康的体魄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适当的体育活动将是拥有健康体魄的有效条件之一。在《幼儿教育纲要》中已把体育放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首位,而现在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体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最好的作用。本文将从幼儿的生理入手来讨论如何搞好幼儿体育。 人的一生经历了出生 、成长 、发育 、衰老及死亡的过程,而从出生到七岁这一时期,机体组织和器官都在迅速成长发育,新陈代谢十分旺盛 ,特别是大脑发育很快,研究表明,五岁幼儿脑的重量已达成人的80%,七岁左右大脑发育已与成人差不多。这个时期是人的智力 、思想品德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的养护和教育也就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和培养未来各种建设人才的基础。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导者,是祖国的希望。当今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德 、智、体、美四方面。有个健康的体魄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适当的体育活动将是拥有健康体魄的有效条件之一。在《幼儿教育纲要》中已把体育放在了德、智 、体、美、劳五育的首位,而现在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体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最好的作用,本文将从幼儿的生理人手来讨论如何搞好幼儿体育。 1 幼儿的生理特点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 ,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很娇嫩。幼儿的骨质柔软 ,骨骼细短,软骨多 ,易变形,如果长时间坐姿不正确,会使脊柱异常或弯曲;幼儿的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比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也比较薄而且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故幼儿关节活动幅度大,灵活性和韧性好:关节牢固性和稳定性差 ,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脱位。肌纤维较细,含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较多,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 ,容易疲劳,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发育得好 ,动作不协调。幼儿的心脏和容积较小,心肌纤维细短,肌纤维之间的间质少,心脏收缩能力较弱,主动脉 口径比肺动脉口径小,不能够负担过于紧张的体力活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机能兴奋强于抑制,幼儿的神经细胞很脆弱易产生疲劳,精力不集 中容 易分散 ,易被新鲜刺激吸引 。幼儿血液 中自细胞 的数量和成人差不多,但对于机体防御和保护能力较强的嗜中性细胞较少,而防御和保护机能较差的淋巴细胞较多,因此幼儿时期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幼儿的胸廓狭小 ,肺活量小,肺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少,体积小,能容纳的气体量少,而肺泡之间的组织较多,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整个肺泡中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缺乏弹性,易发生感染 。总之幼儿的体育活动应以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来考虑。 2 体育活动的安排 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生理机能的发展,对于幼儿生理机能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适当呢?这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1小运动强度、小运动量原则 幼儿的骨骼容易变形,如果运动强度过大 ,易产生骨骼弯曲及发育不良,要求运动量小也是此道理。另外,如果运动量过大,肌肉会过于疲劳,这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其不利。幼儿的心脏收缩力弱,肺活量小也是该原则成立的一个生理基础。 2.2 灵活多变原则 幼儿精神不易集中,如果长时间的重复某一动作或者某一串动作 ,则效果不好,掌握程度也不理想,并且容易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疲劳。这时我们应尽量多变活动内容,以新内容刺激幼儿这样幼儿才能被你吸引,并完成教学任务。 2.3 动静相结合 幼儿的肌肉力量和耐力都 比较差 ,容易疲劳和损伤 ,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明显。因此我们安排幼儿体育活动时应该动静结合,交替运用 ,使肌肉群得到轮流休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和减少受损伤的程度。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供氧充足,疲劳的肌肉比较容易恢复,所以只要我们安排恰当,孩子总是活跃愉快的,就可以减少损伤和减轻肌肉的疲劳。 2.4 动作不宜过细原则 肌肉的活动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兴奋所引起的,所以肌肉是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发育的,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支配大肌肉群的神经发育较早 ,而支配幼儿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的神经发育较晚。根据这个特点,不宜过早地要求幼儿做过细地动作。 2.5 动作的正确度要高原则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期,骨骼 、肌肉及各系统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幼儿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正确性一定要高,否则可能会引起不正常的发育。 2.6 活动场地整洁原则 幼儿机体的抵抗能力 比较弱 ,因此活动场地要求尽可能的整洁,最好选择一处通气性好 、平整、干净的场地,以降低幼儿被传染的可能性。 幼儿的生理都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 ,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根据这些特点来安排体育活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幼儿体育论文: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融入民间游戏 摘要:民间游戏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气息、趣味性强、材料简单方便、玩法简单易学、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而这些特点正适合幼儿园对户外体育游戏的要求。 关键词:民间游戏;户外体育活动;游戏;创新;发展 一、民间游戏对幼儿的意义 民间游戏是广大民众在娱乐生活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嬉戏活动,俗称“玩耍”。民间游戏内容广泛而丰富,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民间游戏既简单又易学,且趣味性强种类繁多,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 绝大多数的民间游戏都能促进幼儿七大基本运动:走、跑、跳、钻、爬、攀登等大肌肉动作的发展,例如:“荷花荷花几月开”、“城门城门几丈高”、“老狼老狼几点了”等。还有能促进幼儿手臂肌肉群发展以及手眼协调配合的能力,例如:“抓籽”、“挑小棒”、“滚铁环”、“打野鸭”等。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有研究表明:幼儿之间积极的社会化发展出现在成人有计划设计的活动中可能微乎其微,而是更多的出现在幼儿自由游戏中。在民间体育游戏中,许多的游戏都需要幼儿精诚合作才能进行,这就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打野鸭”游戏中,有人被淘汰出局,接到沙包的幼儿就可以“救”起那些淘汰出局的小伙伴,这就间接培养了幼儿间的团体协作精神与社交能力。由于幼儿之间加强了交往,他们能真正感觉到团队协作的意义。期间,一方面要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情绪,另一方面要学会理解尊重他人的意愿、想法、态度,并做出配合。幼儿在游戏与现实中形成了两种交往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关系,另一种是现实中的伙伴关系,无论是哪种交往关系,都为幼儿的社会性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互相模仿、磨合,在与朋友的友好和谐相处中,使孩子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品质得到发展,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学习自己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促进幼儿良好情绪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形成 民间游戏的顺利进行,在于幼儿对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在于幼儿的能否自觉遵守及监督别人。这发展了幼儿辨别是非能力,正确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遵守规则,接受挫折,这锻炼了幼儿接受失败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促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积极的情绪和优秀的意志品质。 (四)促进幼儿语言以及表达表现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有的配有童谣,童谣有语言的韵律美以及鲜明的节奏感。使童谣歌唱起来具有朗朗上口,一呼百应的效果。民间游戏有的配有儿歌,它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游戏时,幼儿边念儿歌边配合动作,能惟妙惟肖地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并持久坚持,使游戏情趣颇足,同时培养了幼儿的临场表现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流,也同步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表现能力,并丰富了幼儿词汇,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在户外体育游戏中融入民间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幼儿园每日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可见幼儿的户外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更能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民间游戏取材简单,这些材料简单方便,很多都是来源于废旧材料,或者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材料。并且许多都是不需要花钱的,能极大降低户外体育器材的制作成本以及使用效率。例如:报纸、硬纸板、绳子等,制作方法很简单,但玩的花样很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色彩鲜艳、形象的民间游戏材料既能节省财力,又能让幼儿感到乐趣玩法无穷,既满足了幼儿娱乐的需求,又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使幼儿如获珍宝、爱不释手。现在提倡幼儿主导,幼儿主体的游戏活动。因此在开展户外民间体育游戏之前,可以先和幼儿一起商量、计划、准备和自制游戏材料,也可以让幼儿独立制作。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所需材料,体验到创新游戏材料的乐趣。如:大班民间游戏“陀螺转转转”中,有的孩子在陀螺上画上绚丽多彩的颜料画,有的用波光纸剪出美丽的条纹,有的用记号笔画出优美的线条……再如:大班民间游戏“竹竿舞”,孩子们就提出用各种颜色的即时贴包裹装饰竹竿,一根根牢固又好看的竹竿总能吸引幼儿们来敲一敲,跳一跳。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会使孩子失去兴趣。新的事物不断地出现,才能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认识也会逐渐地发展和提高。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幼儿对游戏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幼儿的现状,及时做出对应的调整,使游戏更富有挑战性,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在幼儿熟练操作材料之后,要积极采取调整策略,定期对原有材料进行增加、减少、重组、再现等,赋予材料新的意义和价值,使材料的运用恰到好处,保持民间游戏的吸引力。如“踩高跷”游戏由用塑料高跷变成木头高跷再变为易拉罐高跷;“跳房子”游戏所用图案由简单的图案逐步变换为复杂图案;“丢沙包”游戏,由开始的用手丢改为用双脚夹住沙包丢在指定的格子里,由正面投变为背面投等等。通过老师的观察、调整、改进,激发幼儿不断参与的热情和探究兴趣,同时不断提升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空间。“创新不单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游戏的玩法赋予民间游戏以新的生命力,使民间游戏具有了时代色彩,也增强了户外体育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教师要把握好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游戏玩法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就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让游戏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让游戏在创新与原则相兼容中更具发展性。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融入民间游戏,能通过其内在价值和游戏多样性使人们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符号,加深民族认同感,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内在凝聚力,促进社会的整合和谐发展。中国民间游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无数人的总结传承演变,一部分因丧失其赖以存活的传统文化根基而归于消亡,但很多游戏则经过时间的洗礼,一直延续传承到今天,是很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挖掘及传承这些具有人文价值的民间儿童游戏显得价值连城意义深长。 幼儿体育论文:农村幼儿园亲子体育游戏活动开展 摘要: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的第一关键期,《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把幼儿的体育发展放在了首位。对于幼儿教育除了幼儿园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幼儿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子体育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教育效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亲子体育游戏;幼儿园 学前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幼儿阶段正处在人体形态、机能的最初生长发育阶段,为使幼儿更健康地生长发育,并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此时不仅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保健,还需要积极地开展以身体锻炼为手段的各种体育活动。多项体育科学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有效地增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为幼儿终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农村幼儿园,虽然留守的幼儿较多,但是随着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监护者的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在农村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游戏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是可以进行不断探索的。 一、培训引导变观念 幼儿园的工作想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必须让家长转变固有的陈旧观念。在农村幼儿园,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在园的生活情况,对于体育运动,因为缺乏相关的体育知识,并不引起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活动必须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首先各班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进行亲子体育游戏活动重要性的知识培训,从年轻的父母入手,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将学校的想法做法传达给在家留守的老人,获得老人们的认可。幼儿园再结合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利用专门的板块,单独进行亲子体育游戏活动重要性的集中培训讲解,可以根据指南的建议,让幼儿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幼儿平衡机能的发展;通过锻炼增强幼儿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幼儿平衡能力、动作协调、力量等方面引导家长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接着从亲子体育活动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家庭成员间良好感情基础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培训,在培训中让家长转变原有的对幼儿体育活动不重视,对参与亲子体育游戏活动无所谓的态度,通过培训让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开展亲子体育游戏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集中开展显乐趣 观念的转变是开展亲子体育游戏活动的前提,必须要让家长们亲身感受到幼儿园亲子体育游戏的乐趣,才能为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源动力。我园利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共同体验亲子体育游戏的乐趣。在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除了能了解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的情况外,最重要的就是参与教师创编的亲子体育游戏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体验如何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如何在游戏中感受乐趣。如小班给家长化妆:老师用即时贴剪成眉毛和红脸蛋发给每个小朋友,家长在两米开外站成一排,幼儿跑步到自己家长的跟前,家长撕掉胶纸递给孩子,孩子给家长贴眉毛、红脸蛋,游戏可反过来进行,幼儿不动,家长跑过来将自己身上的眉毛、红脸蛋又贴到孩子身上,如此反复,趣味无穷。在亲子运动会上,大班开展穿大鞋比赛,家长与小朋友10米相对而站,首先,小朋友从对面跑到家长的身前,脱下家长的鞋子,然后穿着家长的鞋跑过去再跑回家长身边。在半日活动和运动会中,我们都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场地情况和本班家长的年龄情况设计亲子体育游戏,作为农村幼儿园只是在游戏的强度上,考虑到老年人较多,强度一定要适宜,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家长的参与,才能由衷地获得家长的认同。 三、家里体验促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孩子走进校园的第一站,在农村也受到许多家长的重视。作为幼儿园,我们要为家长的教育搭建平台,亲子体育游戏活动以亲情为根基,是一种横向的、对等的玩伴关系,亲子体育游戏活动其情感性和教育性的两个特点,高度概括了亲子体育游戏活动的价值。幼儿园在搭建平台时,首先应该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家长自己收集亲子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可以是来自网络,也可以是自己童年时玩过的游戏,在班级群里交流、共享。其次,老师利用班级群,自己在家示范录制几种亲子游戏,如:猴子摘桃,幼儿悬挂在家长的脖子上,练习了幼儿四肢的力量;抬轿子,宝宝躺在床单上,父母各拽住两角使宝宝犹如乘坐轿子荡来荡去,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平衡力;小蚂蚁搬家,全家扮演小蚂蚁,用家里的物品作为道具,在床上围成一圈,幼儿背着东西,爬到相邻的那只“蚂蚁”旁,然后将背上的东西交个那只“蚂蚁”,这样进行循环接力,锻炼宝宝的爬行能力。这些亲子游戏,以趣味性,游戏性为主,而且为家长提供了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亲子体育游戏活动的价值得到真正彰显!总之,学前期是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运动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亲子体育游戏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作为农村幼儿园,在硬件设施、家园联系等方面受到诸多影响,但是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情怀,一种努力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情怀,就让我们将体育游戏和亲子游戏相互促进结合,并且对亲子体育游戏活动进行合适的指导,这样才能为实现家园共育尽绵薄之力! 幼儿体育论文:素质教育下幼儿体育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特征,分析现阶段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基于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措施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幼儿体育教育的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幼儿;体育教育;素质教育 幼儿体育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可否引导幼儿爱上体育运动,确保幼儿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对幼儿今后的教育及生活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由此可见,对基于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特征 结合幼儿生理特征而言,幼儿正处在人生初步发育阶段,骨骼还较为细小,肌肉收缩能力不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机体系统均有待发展,注意力通常也难以集中。结合幼儿心理特征而言,幼儿时期通常为具体的形象思维,思维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表达能力、感知能力有待加强,兴趣爱好还没有得以表现,各方面性格、能力形成有待后天开发培养。幼儿体育教育,旨在以幼儿健康发展为基础,不断推动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2.现阶段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方法不全面 当前,我国在幼儿体育教育课程上,即便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性文件用以促进教学开展,对幼儿体育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受行政相关工作缺乏健全性影响,一方面使得体育教育内容相关知识理论、参考资料等存在缺失情况,导致全面幼儿体育教育出现实践教学经验交流不足情况,一方面使得幼儿体育教育理念滞后,全面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开展不深入,进一步使得幼儿体育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管理方法不全面。 2.2幼儿体育教育开展次数多,然而总体时间不长 幼儿体育教育活动通常以课间操、舞蹈等形式开展,一次体育活动时间维持在10min~30min,由于场地有限幼儿园通常一天仅可安排一次活动,即便现阶段幼儿体育教育活动次数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然而开展体育活动的总体时间却难以达到规定的每日1h户外体育活动及2h体育活动的规定。 2.3幼儿体育教育活动设备不完善,体育活动空间不足 幼儿体育教育离不开宽阔体育活动空间的重要支持,幼儿体育活动有效空间受活动场地面积大小很大程度影响。当前,幼儿体育教育活动中,水泥地占据极高占比,再就是塑胶场地、草地等。这一现状必然会对幼儿体育教育活动有序开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幼儿体育教育活动设备不够完善,体育器械更新缓慢且不便转移,使得幼儿体育活动需求难以得到切实满足,对幼儿体育教育活动有序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3.基于素质教育下的幼儿体育教育措施 全面幼儿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下,要紧随社会发展脚步,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在先进教育理念、成功教育经验的支持下逐步推进幼儿体育教育,如何进一步促进幼儿体育教育的有序开展可以将下述措施作为切入点: 3.1健全幼儿体育教育管理工作 素质教育下,应当不断健全幼儿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体制,对幼儿体育教育评价因素予以有效丰富,将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幼儿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进一步满足幼儿体育教育工作实际、科学可行的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加大监督引导力度,确保评估手段的有效性,积极促进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3.2依托幼儿特征,强调幼儿个性发展 作为一种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发扬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务必要充分结合幼儿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对个别差异予以有效关注,保教结合、保教并重,确保每一位幼儿的个性均得到有效发展。在幼儿体育教育过程中,教育应当结合幼儿实际情况,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幼儿在欢快的气氛中提高自我[2]。依托对他人的鉴赏效仿,逐步完善自我,使幼儿各方面个性特征,诸如能力、性格、智力等,实现全面发展。 3.3完善幼儿体育教育设施设备 相关教育部门务必要有效认识现阶段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设施设备不完善及体育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应当加大对幼儿体育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对幼儿体育教育设施设备予以有效完善,拓宽体育活动场地,不断推进城乡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协调发展[3]。与此同时,还应当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健全幼儿体育教育体系,积极促进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总而言之,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幼儿个性及思想品德发展同样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幼儿体育教育发展内涵,全面分析现阶段幼儿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健全幼儿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依托幼儿特征,强调幼儿个性发展”、“完善幼儿体育教育设施设备”等,积极促进幼儿体育教育的有序开展。 幼儿体育论文:幼儿素质教育中体育游戏的作用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幼儿的素质教育一直备受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幼儿属于特殊群体,年龄又比较小,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对周围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体育游戏是一项以娱乐为主的项目,对幼儿来说会比较容易接受和被吸引。所以,本文就体育游戏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素质教育;体育游戏作用;实践安全 素质教育要服从于教育主体,即要拓展、提升和完善幼儿的整体素质,努力使他们学会学习、交往和生存,这是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体育游戏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幼儿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与素质提升方面的思想和知识。 1当下的幼儿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教育工程,不仅注重幼儿目前的发展,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但是,目前的幼儿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幼儿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较多考虑教学工具和手段的先进性,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性质却日渐忽视。这两个方面都是严重影响幼儿素质发展的障碍,同时,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一个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这个地区的方方面面。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有着难以跨越的壁垒,对幼儿的素质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水平。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抓住幼儿素质教育的根本,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培养优秀的素质教育工作者,这无疑是一场要坚持不懈的硬战,需要各个领域的协调配合[1]。 2体育游戏对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2.1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幼儿在进行体育游戏时,例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跳房子等,这些需要进行追逐奔跑、攀爬跳跃的活动,都可以发展他们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从而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再者,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接的、具体的和简单的,他们的思维并不够发散、抽象。因此,幼儿的想象力、感知力、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记忆力都相对较差;意志力也不太坚定;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对错的判断力较弱。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体育游戏把相应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和锻炼他们为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品质和技能。另外,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激发幼儿的创新、创造能力。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想象成人基本不会想到的事,所以体育游戏的进行很容易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2]。 2.2培养幼儿的优秀品质 在体育游戏中,很多都涉及到团队合作以及分享。比如说幼儿足球比赛,幼儿们在沉浸于游戏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旁边告诉幼儿要和同伴们怎么协作,同样也要告诉他们的游戏的精神是什么,然后在未来的生活中践行合作的观念。除了合作,体育游戏还能培样幼儿分享的意识。湖南卫视的一档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中,不仅有幼儿与父亲的感情变化历程,还有幼儿之间的相互鼓励与成长。在一次次的体育游戏中,父亲们一直教自己的孩子要与别的孩子分享,不管是食物还是工具。所以,寓教于乐对于幼儿来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他们的学习能力才不成熟,需要结合幼儿的世界观来帮助他们培养优秀的品质。 2.3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世界很简单,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会很开心。成人对于幼儿成长的需要以及对他们的爱,总是无条件的满足他们,所以在幼儿的身上,总是有着积极的情绪,他们享受着这些无忧无虑的给予。而体育游戏也可以带给幼儿满足感,他们在专注于游戏的世界时,内心的快乐和满足得以释放出来。幼儿对于户外活动有着很深厚的情感,他们喜欢追逐打闹、奔跑嬉戏,充分展现着幼儿活泼好动的特征。心情低落的幼儿被游戏吸引后就会开心起来,因此体育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尽快消除负面的情绪,使幼儿常常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健康成长[3]。 3进行体育游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体育游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幼儿的安全。在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兴奋度比较高,精神松懈,全身心投入,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教师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安全防御工作:一方面,体育游戏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要考虑到娱乐、强身和教育的综合性效果,让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另一方面,运动负荷要适当。针对不同体质和年龄的幼儿,合理安排运动量,不要超出了幼儿的承载范围,也不要安排过少的运动量,不然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体育游戏是一种运动形式,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时注意要注意其运动负荷量的大小。除了安全问题,要提高幼儿的素质教育质量,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和检查也要加强,避免教师不负责任的行为危害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只有各项问题严格把关,才能发挥体育游戏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4]。 4结束语 在结束不久的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对教育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当然,素质教育如同长征一样,是一场硬战,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体育游戏作为寓教于乐教育方式的体现,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充分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水平。 作者:何建匀 单位:第五幼儿园 幼儿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摘要: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社会对于学前教育越发重视,并提出了以促进幼儿健康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目标,因此现下很多幼儿园都在园区建设了体育区,而在开展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育经验,对在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科学性提出以下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材料;科学性 一、前言 在幼儿园教学中,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活动,而为了能够更好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现下很多幼儿园专门创设了体育区域,通过活动游戏强化幼儿体能素质,而在体育区域活动中,必需的活动条件就是活动材料,教师只有科学、适宜的投放操作材料,才能促进体育区域活动有效开展,实现指南纲要教育要求。 二、围绕教育目标,科学投放材料 在幼儿园中开展体育区域活动时,教育功能的作用发挥,主要是通过材料投放实现的,不同的材料蕴含着不同的体育教育功能,同时也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投放体育区域活动材料,应与教育目标紧密连接,并且保证材料直接指向教育目标,这样才能避免其他因素对体育区域活动产生的影响,并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从而通过科学的材料投放,实现体育区域活动教育目的。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如在开展体育区域活动时,为了实现促进幼儿肌肉健康发育的教育目标,如“装扮新年树”的活动区内,主要以攀爬为主,将活动园区内的一棵银杏树作为新年树,并在这颗树上装扮礼物,在树下方架上两架梯子,一架横架,一架竖架,由幼儿自己选择从哪个梯子爬上去将礼物系在树枝上,共同完成新年树的装扮。在整个挑战过程中,幼儿攀爬和系礼物时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肌肉,并通过肌肉协调发力保持身体平衡。由此可以看出,能够围绕教育目标投放材料,是教师材料投放科学性的一种体现。 三、尊重幼儿发展,科学投放材料 在最新推行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地指出,园区教育活动要尊重幼儿的发展,结合幼儿年龄情况及兴趣爱好去开展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区材料投放时,必须要考虑到材料与幼儿身心情况的适宜性,这是教师科学投放材料的一种体现。首先材料要具有趣味性,在开展体育区域活动时,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幼儿并不是按照自身强调的重点去选择材料,而是按照他们自身的喜好去选择材料,因此教师只有选择符合幼儿喜好的材料,才能促使幼儿积极持久的参与到体育区域活动之中。其次是材料要具有层次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去投放材料,如在开展“拼图板”活动时,在小班之中,教师可以投递4~6块图版,在中班中可以投递10~12块图版,保证材料投放与幼儿之间的适宜性。最后是材料要具有支持性,在教育理念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越发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在开展体育区域活动时,只有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才能促进幼儿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支持性,可以成为活动的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这是教师尊重幼儿发展的体育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材料与幼儿之间的适宜性,有助于实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四、结合空间利用,科学投放材料 教师在进行体育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时,还要考虑到材料收纳的适宜性,要结合空间利用去投递材料,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材料投递的科学性。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是要充分地利用活动区域的三维空间,让体育区域活动材料立体起来,在开展体育区域活动时,幼儿的活动区域毕竟是有限的,而若是想要实现更好的活动效果,教师就应该打破现有的“区域就是平面”的材料操作概念,将材料布置向其他方向进行延伸,如可以在地面、天花板等区域,横向纵向进行延伸,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空间优势,促使投放的材料与体育区域最大限度地融合,从而对幼儿的身体潜能更好地进行挖掘;其次是教师在投递材料时,要结合幼儿活动空间,为幼儿提供收纳性能良好的材料,由于幼儿年龄的限制,自身的整理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只有提供最具有收纳性能的材料,才不会使得体育区域杂乱无章、喧宾夺主,同时还便于教师整理,这是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时需要注意的。 五、结合区域主题,科学投放材料 在幼儿园中开展体育区域活动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教师往往会带领幼儿开展多种主题的区域活动,这对这些不同区域主体的活动,必须要科学的投放材料,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活动效果。举这样的几个例子,如在开展“农家乐”区域活动时,活动主题是“蔬菜贴画”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各种蔬菜的照片,作为本次活动材料,如辣椒、茄子、紫甘蓝、西红柿、玉米、豆角等蔬菜照片,然后让幼儿根据蔬菜的颜色不同,展开贴画活动,这就是一种结合活动主题科学投放材料的体现。再或者在开展“海趣区”区域活动时,活动主体就是“海底动物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橡皮泥、画笔等材料,让幼儿将自己知道的海底动物想象画出来,并将幼儿制作的作品在“海趣区”中进行展览,这样幼儿就可以通过材料操作,更好的认识海底世界。而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可以开设的区域还有很多,如车区、球区、野战区、综合区、建筑区等,针对于不同的主题区域,教师必须要有针对的进行材料投放。 六、总结 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材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进行材料投放时,必须要从材料挖掘、材料收纳以及材料支持的科学性出发,从而利用材料,推动体育区域活动教育发展,进而实现幼儿健康发育成长的教育目标。 作者:郑松琴 单位:泉州市泉港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幼儿体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体育活动的渗透 【摘要】幼儿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心理健康对于在成长发展中的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幼儿园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研究者发现:通过活动主体的榜样示范渗透、活动环节优化渗透可以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幼儿园体育活动 在实际的幼儿园活动情境中,许多教师受“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观念的影响,对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关切有加,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没有引起相应的关注。而幼儿期又正是认知、自我意识、情绪能力及社会交往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可以抓住这段时期,向幼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幼儿园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体育活动帮助幼儿化解发展危机 对自身身体活动能力的肯定程度对其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尤为重要[1],幼儿年龄越小,其身体的活动能力越是其行为的基础。埃里克森的发展危机理论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幼儿处于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这一阶段幼儿希望主动地做一些事情,获取胜任的满足感(如在母亲做饭的时候,幼儿给母亲递东西),但是由于身体活动能力的影响,他们的很多活动被成年人禁止,这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想做的”和“应该做的”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内疚感,这可能会对幼儿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造成间接和深远的影响。[2]所以,若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机能的发展。而在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中恰恰包含大量对幼儿进行肢体训练的内容,如走、跑、钻、爬等。通过体育活动,幼儿的各项机体功能得到训练,为满足他们的主动感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体育活动中蕴含大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幼儿体育活动除了可以协助幼儿规避潜在危机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适应及交往能力、表达和调节自身情绪能力的培养、自我概念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基于以上两点分析,不难发现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素质的最优选择。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渗透途径分析 (一)榜样示范渗透 幼儿的认知特点具有极大的具体形象性,一项研究让3~5岁幼儿用“我是个……”和“我是个……的男孩(或女孩)”的句型,说出关于自己的10项特征。大约50%的幼儿描述了自己的日常活动,而对心理特征的描述几乎没有。[3]基于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若要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让内在的心理素质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注重树立榜样。 1.教师的榜样示范渗透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活动的指导者,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幼儿许多运动技能都是依靠教师的镜面动作示范,在模仿中习得的。同样,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许多心理因素会以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被幼儿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调试自己的情绪状态,以积极的状态感染学生,在活动中适时展示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例如开朗友善、幽默乐观、自尊自信等。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更需要注重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掌握一些心理健康及维护的知识与技能,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培养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为良好的榜样示范提供前提。 2.幼儿的榜样示范渗透 在发挥教师榜样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幼儿的榜样作用。幼儿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之间年龄相仿,心理因素相似,榜样的行为更能被幼儿所接受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幼儿中的榜样,使得幼儿主动向榜样模仿学习。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榜样幼儿的表扬语不可过于泛化,切莫单用“很好”“不错”等表扬语,需要根据幼儿实际展现出来的品质运用表扬语,将内化的心理品质外显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便于幼儿直观感受,加深对目标心理品质的理解。 (二)活动环节优化渗透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蕴藏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何将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作为切入点展开,进行分析整合,寻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方式。 1.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设计 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第二,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体育活动目标有机融合。(1)深入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前阶段的心理健康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适应及交往、表达和调节情绪、促进个性形成、培养良好习惯。要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学前阶段的心理健康要素的基础上,对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整合。内容分析可以通过“宏观+微观”的方式进行。首先,分析体育活动的四项基本内容(基本动作、基本体操、体育游戏、运动器械)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大的方向上做好保障。其次,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坚持大的指导方向的同时把握差异性。例如,幼儿园常见的操类体育活动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体操动作的练习以及排队和变换队形练习。在体操动作练习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更多是规则以及习惯的培养,而后者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更多的是合作协同,基于它们心理健康因素的不同,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时,采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2)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当中。在当前的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设计上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这一环节中,秉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此外,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的目标描述缺乏操作性,所以既定目标难以通过活动得以实施,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于是这就要求幼儿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技能掌握为本位的目标观,转变过于强调目标传授、技能掌握的倾向,在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时重视目标的操作性,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性,在目标设计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中,也可以单独成列,构建四维目标体系,使活动目标的知情意行相互融合,以此来促进幼儿心理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实施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参与、体验深刻地影响着其情绪、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展开环节中,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及加深体验上。[4]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这种监控不仅体现在对幼儿安全的监控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活动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监控上。(1)切实提高幼儿兴趣、参与,加深体验。幼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在活动中产生并形成的,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参与和体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心理素质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体育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活动中坚持以游戏的形式为主导,运用多种媒体和手段,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发多种活动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的心情,在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幼儿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这既有利于实现认知与技能目标,又可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积极的情绪表达能力。(2)做好有效教学监控。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实施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本身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突出的是教育的计划性,但真实的教育活动由于主体及情境的因素,以及互动式交往活动的深化,教育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充满着无法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这就是教育的生成性。[5]对于在实施过程中生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把握,因为这些内容是在活动实施中产生的,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基于此生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大有裨益。 3.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的诊断、鉴定等功能使之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与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息息相关。在教学的评价环节,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这两种评价的侧重各有不同。过程性评价注重强调幼儿的参与程度,强调幼儿的努力程度,而终结性评价注重幼儿活动的结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过程中获取积极心理体验,在结果中强化体验,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习得的。对于广大的幼儿体育教师而言,应该坚持以下两点:首先,幼儿园体育活动强调体验性,所以要淡化甄别和选拔,秉承发展的理念,使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为不合理的评价容易使幼儿形成自卑、胆怯、缺乏主见等人格缺陷,会妨碍学前儿童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提高。综上所述,对于广大的幼儿教师群体来说,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只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健康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强化自身对学前儿童的榜样示范作用,致力于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富有人情味的体育活动环境,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能。 作者:王姚尧 李慧 幼儿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性 摘要:幼儿园根据户外操场的优势,结合家乡本土文化元素,创设了海趣区、农家乐、建筑区、野战区、综合区、车区、球区七大体育区域,以此为实践载体,实施了《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性研究》。重点从“材料挖掘的适宜性”“材料收纳的适宜性”“材料支持的适宜性”三方面开展行动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具园本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为培养具有强硬综合素质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材料;挖掘;收纳;支持;适宜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可见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而选择适宜的材料是培养幼儿良好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的基本条件。幼儿园根据户外场地优势,结合家乡古民居、深山老林、海与福船、石化园区、房产开发等本土文化元素,创设了农家乐、野战区、海趣区、建筑区、综合区、车区、球区七大体育区域,以此为实践载体,实施了《幼儿园体育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性研究》。重点从“材料挖掘的适宜性”“材料收纳的适宜性”“材料支持的适宜性”三方面开展行动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具园本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体育运动激情,促进幼儿动作能力的学习与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培养具有强硬综合素质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立足本土,材料挖掘,力求适宜性 本着“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让材料真正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的思想,通过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分析与推进过程的思考,“体育区域活动材料挖掘的适宜性”应该体现“三性两化”。安全性:尽量从材料源头上考虑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有尖有刺的不能用,有味有毒的不能用,硬地上要有软设施,水池边要有防滑垫,粗糙的材料配手套,冬天玩水有防水罩衣和雨靴。层次性:每一主题材料的提供要考虑层次性,考虑让不同年龄段幼儿都感兴趣、都愿意去尝试,挖掘出不同能力层次幼儿都有得选择的游戏材料。比如在海趣区的钓鱼主题游戏中,挖掘了生活中的漏勺、绑鱼钩的竹竿钓、帮磁铁的木棍钓、各种材质的鱼及其鱼身上大小不一的鱼钩等钓鱼工具。这样的材料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能力弱的幼儿会去选择捞鱼或磁铁吸的工具来钓鱼,能力强的幼儿会去选择有鱼钩的工具来钓鱼,能力弱的幼儿会选择身上铁圈大的鱼儿来钓,能力强的幼儿会去挑战身上铁圈小的鱼儿来钓。挑战性:挑战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必须养成的学习品质。在挖掘材料时更应该思考材料实现在幼儿身上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应该考虑给幼儿更大挑战自己的机会。如建筑区中,用手搬砖头、拉四轮车运砖头、推独轮车运砖头都是在给幼儿不同的挑战机会,用砖头盖房子、用木板盖房子、用水管盖房子也是在给幼儿不同的挑战机会。生态化:幼儿园能够站在时代潮流的源头实施生态化教育理念,设置户外体育区域生态化课程,创设自然情景生态化环境,挖掘本土自然生态化材料,带给幼儿生态化教育的快乐。各区域环境的创设是以自然界中的天然彩胶石、鹅卵石、原木头、麻竹藤、农作物、沙水土、四季花果等自然物为主材料,幼儿活动的材料也是以自然生态材料为主,如农家乐中打麦穗、摘水果游戏材料,综合区中的舞龙舞狮、赛龙舟游戏材料,海趣区中的划船、水循环踩水游戏材料,野战区中的过草地、爬雪山、打野仗游戏材料等等都是纯天然的生态化材料所挖掘出来的。低结构化:低结构化材料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限制比较少,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地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比如在农家乐中投放竹篮子,幼儿可在篮子里装上粮食、水果、蔬菜等,玩抬、顶、背、挎的游戏;在建筑区中投放大小不一的牛奶罐、木板、水管等,幼儿可充分发挥想象,自主创设游戏场景,训练各种大动作技能。丰富多样的体育区域活动材料的挖掘,真正落实了“适宜性”的目标要求,使幼儿活动时的人身安全有了保障,满足了幼儿能力差异上的活动需求,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真正符合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材料收纳,力求适宜性 之前在体育区域活动时,每个区域材料的搬运、场景的创设、材料的收拾整理都是由老师来完成,因为户外没有能够收纳材料的收纳间,老师们在搬运材料、整理材料、收纳材料、管理材料等动作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因此包办了幼儿本应力所能及的事情。解决“材料收纳的适宜性”问题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事情。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孩子的身高、力量条件以及自主管理能力发展情况及本园区域规划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各区域收纳间进行设计,以土建、木作、采购等形式做好了各区域收纳间的建设。1.收纳场所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优美的环境能陶冶人们高尚优雅的情操。幼儿园如今有青山绿水、深山果林、福船海滩、幽静农家等,每一个角落都是一道极其美丽的风景。收纳场所的建设与各个区域环境浑然一体,已成为大环境中的一处美的点缀。如野战区中的两座碉堡就是收纳间,一座是六角楼形状,一座是八角楼形状,下为土建堆砌多角城墙,上为木作圆形顶棚,实为古朴而神秘。爬上角楼游戏它就是一座碉堡,钻进角楼里面它就是一间材料收纳间。如车区中4S店里的展柜就是车区中的收纳间,区域活动时间它是展柜,区域活动结束它就是车区玩具车的收纳区。还如大操场边站立着的一长排木房子,色彩简单,优雅别致,它们就是综合区运动器械的收纳间。每一处收纳间都能与本区域的活动场景融为一体,功能多样又别具一格,成了幼儿园户外环境美化的点缀。2.收纳活动是一种轻松的工作。以前的体育区域活动是老师不喜欢组织的活动,因为各种器械的收藏和幼儿运动地点相距较远,这期间有重物、有台阶、有沟壑,搬运与收拾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体力活,幼儿无法亲自操作,基本是老师代劳。如今各收纳间的建设遵循就近取放原则,就在本区域范围内或者边缘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每一处收纳间的高度大小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身高力量承受情况,收纳间里面的格层都是幼儿能够得着的高度,方便幼儿自主取放。老师充当的是单纯的观察者、指导者的角色,彻底解放了老师的双手。如今的收纳活动对孩子来说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轻松的工作。3.收纳工作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材料的取放、场景的创设已经是幼儿自己的工作了,在每一次的体育区域活动中,正因为给了幼儿自由取放材料的机会,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能玩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材料,能尝试自己想玩的游戏,能挑战自己想做的动作,每一次的活动她们都兴高彩烈、热情奔放、汗流浃背。在收纳取放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考协商、分工合作,学会了勇敢挑战、互帮互助,学会了大胆自信、想象创造。她们锻炼了体能,发展了动作,学会了整理。在搬运收纳过程中,幼儿的力量和耐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训练了推、拉、搬、抬等动作技能,也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及科学归类排序等综合能力的学习。表面上看相对短时间的一个材料收纳环节却隐藏有无限的学习契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给幼儿充分自主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适宜收纳中自然获取学习与发展,享受游戏的快乐。 三、实践探索,材料支持,力求适宜性 不管是材料的挖掘还是材料的收纳,最终都作用于孩子的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的发展。适宜性的材料是支持幼儿动作能力、身体素质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学习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在体育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是老师们的重点工作,观察是支持的向导;调整活动材料是老师们的基本工作,调整是支持的手段。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兴趣程度,观察幼儿的运动强度,观察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然后通过调整(更换或者增设)适宜性的材料来支持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动作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学习与发展。1.着眼于兴趣程度的支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些无人问津或者少人临幸的材料显然是幼儿不感兴趣的材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应该立即更换或者分析原因,是不是让幼儿觉得没有挑战意义?是不是难度太大?或者是材料太单一?都应该及时分析,及时进行调整。比如高度为20cm的跨栏对大班幼儿来说根本就没有挑战性,激发不了他们助跑、跨、跳的欲望,应该增设高度为40-50cm的跨栏。比如建筑区提供的独轮推车,小班的孩子即使很喜欢也因难度太大而玩不好,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不想去碰触,要增设小班年龄段幼儿能操作的四轮拉车等。比如在野战区中幼儿对经常玩的攀登架觉得单一乏味,必须增设可促进平衡技能发展的转椅、秋千及训练手臂力量和耐力的悬空垂吊器材等。又比如野战区的“野”味不够,深山打仗的神秘氛围营造不够,因此就增设了炸碉堡、钻山洞、开大炮、爬电网等器材。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分析幼儿的发展需求,投其所好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去调整幼儿喜欢的材料,有效支持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在体育区域活动中获取多方面的学习与成长。2.着眼于运动强度的支持。在体育区域活动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动作技能、力量和耐力的学习与发展,运动强度的适度是关键。在区域活动中要随时调整运动强度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就得从材料的提供上来做适当的调整,依靠材料来支持幼儿足够的运动强度。如在综合区的投掷项目中,单纯的沙包近距离站立投掷,只是训练孩子一定距离的投掷能力,没有形成较大的对人体生理刺激的程度,基本没有呼吸急促和心率加快的现象,因此在投掷项目中增加了沙包的重量、拉长了投掷的距离,还增设了跑道、跨栏、跳圈等障碍环节丰富其中,等到幼儿投中目标时,基本是气喘吁吁、满面红光了。比如农家乐中的材料基本为发展手眼协调、小肌肉发展的材料,只需要较小的力度,较长时间的活动也没能达到相应要求的运动强度,因此增设了大石磨、踩水车、大麦穗等能锻炼力量和耐力的材料,在有了这些器材的活动中,幼儿基本是在操作较短的时间内就要求换项目而且表现出力不从心的表情。通过材料的支持,幼儿的运动强度增强了,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提升。3.着眼于动作发展的支持。在体育区域活动中,幼儿每次选择的是不同的区域。要让幼儿在一个区域里得到多个动作的锻炼机会,必须提供能实现多样动作能力的材料,创设能实现多样动作能力的游戏情景。比如在海趣区中,最初创设的是钓鱼的情景游戏,幼儿得到的只局限于手眼协调的能力训练。在逐步增设了多功能水管造型器械和多功能福船造型器械和摇小船器械后,实现了更多的大动作和小动作运动技能锻炼,其中包括走跑跳钻爬攀登摇提抬推钓、手眼协调、编织等大小肌肉动作的锻炼。比如在球区篮球游戏项目中,除了能原地连续拍一定数量及定向投篮外还能实现什么动作目标呢?增设S形障碍,引导幼儿走S形连续排球,增设跑道,引导幼儿追逐跑连续拍球,增设360度多层篮球架,引导幼儿跳跃高处投篮,增设越界爬网,一旦投篮不准掉入爬网的另一边,幼儿必须手脚着地匍匐爬着去或者从网洞中钻过去捡球,实现了走跑跳钻爬投拍等大动作的锻炼。认真观察原有区域活动的短板之处,通过适宜性材料的支持,有效地促进幼儿动作能力的学习与发展,有效地实现了体育区域活动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目标。总之,材料的挖掘、材料的收纳、材料的支持是体育区域活动中师幼协作、共同经历的三个动作。“材料的挖掘”是为了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了幼儿的更加安全,为了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材料的收纳”是为了解放老师的双手,为了方便幼儿的活动,为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材料的支持”是为了及时纠正幼儿的游戏短板,为了激发幼儿更加浓厚的体育运动兴趣,为了促进幼儿更大空间的学习与发展。一切做到“适宜”,是为了幼儿动作能力、身体素质及其它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性研究是幼儿畅享运动、探索世界、打开智慧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连萍华 单位:泉州市泉港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幼儿体育论文: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际,探讨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与实践,分别从户外体育活动的预想与策划、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实践与摸索等几大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给幼儿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模式;探索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特点。学前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此时身体各项机能还保持在相对幼弱阶段,但是身体各项指标是呈积极向上态势,所以,此阶段良好的健康以及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将来积极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1户外体育游戏对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 体育对于人生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同样,学前体育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有极大促进作用,完善合理的体育活动将加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推动身体各指标良好发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作为一种新型体育形式,能够为幼儿提供科学的运动方式,加强身体部位协调性,提升幼儿活力,并且幼儿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游戏乐趣,锻炼幼儿适应环境能力,提升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观[1]。 2学前儿童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预想以及策划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更多的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幼儿园的办学方针也逐渐向儿童健康方向转变,以“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培养儿童优良习惯”为核心。在总结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型户外体育游戏理念,“户外大畅游”作为游戏体育的表现形式,将三个方面化为整体。首先开办体育游戏教学课堂,一周两节课,然后举办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以天为单位,最后举办大型活动———“户外大畅游”,以周为单位,凸显举办主题,面向全部师生,活动体现全面性。举办活动次数也可以具体分析,并非一定拘泥以上要求。 2.1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 儿童学习基础体育动作,学习时间大约在半个小时左右,据情况而定,为体育游戏活动奠定基础。幼儿园总结一套基础运动动作,并为儿童提供具体情境,促使儿童反复练习基础动作,提升儿童运动水平,推动儿童活动向科学方向发展。 2.2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 幼儿园完善相关运动器材设备,并利用器材举办相关体育活动,保证儿童活动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科学划分体育器材,按学习方向规定区域,譬如走、跑、跳、投等相关本领,因材施教,了解掌握儿童短板,以便体育游戏活动开展时,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儿童活动区域。儿童活动区域与自身短板吻合,能最大程度发挥游戏体育的作用[2]。 2.3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 “户外大畅游”是一种新型体育游戏活动,是对已有体育游戏活动的创新,总体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环节设置趋于综合化。举办次数大致以周为单位,时长在一个小时左右,每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举办两次,由于此活动面向全园,需要按年级划分组别参与。活动举办地点需要宽阔场地,例如操场、草地等,儿童训练项目需要设计合理,教师模拟有关情境,并适当结合运动设备器材,针对儿童不同问题提供不同运动项目,引导儿童参加合适体育游戏项目,寓教于乐,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儿童不足之处,并时刻让儿童体验到体育游戏的乐趣所在,展示自身学习本领,提升儿童自信[3]。 3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实践与摸索 3.1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 一部分是探索研究原有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诸多弊端,例如以下情况:(1)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标准是相关教学,并不是遵循儿童自身规律,从而导致体育活动安排不科学。(2)体育游戏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可行性、顺序性、连贯性。(3)错误理解体育游戏教学,将教学活动侧重于游戏方面,加之教师的不合理引导,从而使教学活动失去体育意义。另一部分是对儿童体育游戏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不断修正发展方向。举例说明,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区别安排,合理定制专属活动目标,安排适合各自年龄段的教学活动。按照儿童身体素质划分,以促进全面发展为核心,针对儿童各自短板,进行针对性练习,在不同基础体育动作上,如走、跑、跳、投等等,创新学习方法,形成系统化锻炼方式,让教师熟悉掌握各个基础动作课程,促进全体儿童平衡发展。体育教师聘请专业人员,并且由于女教师的局限性,可以安排青年男性担任体育教师,但需要保证专业性[4]。 3.2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会定期举办有关户外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将较多注意力放在学生安全方面,其他则会关注较少,譬如体育活动是否有序进行,儿童运动量是否充足,是否能够满足身体发展需要。教师在儿童活动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并非如此,某些教师不了解体育活动的核心理念,随心安排教学内容,目标制定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甚至体育活动直接与儿童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规律脱离,最终导致体育活动作用的丧失。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有关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基础内容;带领教师参加实地学习,分析体育游戏活动成功举办因素,并总结经验等等。 3.3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 随着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摸索研究出一种新型活动———“户外大畅游”,“户外大畅游”是包含自由性、创新性、乐趣性、连贯性的新型体育游戏活动。由于此活动展开不久,我们需要对其各方面进行探索实验,譬如,活动细节(活动进程、背景配乐、活动目标等)、具体体育游戏活动策划、教师与家长在各个环节担负的责任,如何提供自身帮助等等。首先,良好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必要的。前期准备主要指热身,由于季节不同,对于热身时长则不同要求,夏季需要10分钟,冬季因为气温较低,则增加5分钟。前期热身工作能够提高活动参与者积极性,让身体达到最佳状态。师生、家长跟随专业人员,慢跑或者做热身运动。然后,使用5分钟大致介绍活动环节,让儿童对活动项目的参与方法有所了解,熟悉体育游戏活动项目展开地点。介绍环节主要由专业人员主持,并且可以让儿童与家长示范;主持人一定要做好安全工作,提升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其次,由于此活动具有自由性,儿童在进入活动场地后,可根据兴趣,自我决定符合自身的运动设施,独立学习并掌握活动参与方法,相互间不断交流联系,积极参与游戏过程,从中享受游戏的乐趣,并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在此环节,教师以及家长,主要职责是守候一旁,提供安全保护的功能,适当的引导儿童进行活动[5]。最后,做好体育游戏运动后的休息工作,休息环节大致10分钟左右。体育游戏活动会使儿童身体疲惫,休息环节主要为了调整儿童身体指标,降低儿童因运动带来的心理紧张或者高涨心情。与前期准备工作一致,休息放松需要全部人员参与,并且有序整理体育游戏器材,做好活动收尾工作。在整个过程,背景音乐最好合理衔接,为活动环节做好提示作用,让活动参与者清晰活动进程。 4结语 长期的探索研究,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方面成效显著。科学完善的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不仅提升儿童的身体机能,还培养儿童正确的体育观,对于以后成长影响较大。但是新型体育游戏模式仍存在较多弊端,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发展,不断推进“三维一体”工作进度,不断提升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水平,培养儿童良好的健康习惯,科学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者:彭鸿娟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中心幼儿园 幼儿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为了保证幼儿“情绪的安定愉快、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指南》把“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陶行知先生在《活的教育》一文中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乐学而教”。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地利用各种要素来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样、生动有趣、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体育活动,使现行具有不同程度枯燥刻板、训练化的健康教育活动融入情境,从而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学;情境创意 1利用文学作品,创设体育教学情境 幼儿的文学作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儿歌、童话故事、散文等等,因此有的具有情节性,有的具有韵律性,这都利于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利用幼儿耳熟能详的故事或童话故事将多个动作整合起来,会调动并保持幼儿参加活动的高度积极性。例如组织大班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可以边讲故事边带领幼儿做动作,带幼儿做产卵状是在练习蹲起动作,变成小蝌蚪时的蝌蚪游是在练习小跑步,成为小青蛙时的青蛙跳是在锻炼幼儿的起跳能力……幼儿在故事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一系列动作的练习,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 2借助角色扮演,创设体育教学情境 体育活动中,只机械地做动作会让幼儿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来创设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体育教学情境,会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乐趣。例如设计小班活动“蚂蚁爬爬爬”、中班活动“小兔采蘑菇”、大班活动“青蛙跳跳跳”……赋予幼儿角色,模仿动物形象的标志性动作,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完成基本动作的练习。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时刻引导幼儿保持角色意识,坚持角色行为,只有规范幼儿的角色的动作,才能很好地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合理地投放器械材料,对于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幼儿快速进入到游戏活动情境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且能起到规范幼儿动作的作用。例如,中班活动“小刺猬运果果”,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练习追逐跑、平衡走、钻爬、侧身翻滚的一个活动。为了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教师会在“小刺猬”一路行进的途中设置一些障碍,绕过纸板做的小松树林是锻炼幼儿的追逐跑,拱形门的设置是培养幼儿的钻爬能力,平衡木小桥会让幼儿的平衡能力有所提高……运动的难度不大,但幼儿在情境的模仿中,每一个动作的要求都是规范的,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合作意识、能力也有所增强,也感受到了师生间共同游戏的快乐,使教学目标很好的达成。活动中游戏材料的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具体情况可做适当调整。例如,大班活动“小猴摘果子”,当“小猴子们”闯过一道道关卡,来到花果山摘果子时,为增加游戏的挑战性,果子在树上有一定的高度,对于个别跳跃能力强的幼儿来说,锻炼幼儿双腿原地起跳的目标能很好的完成,但对大部分幼儿来说,不能按照游戏规则完成。因此,这时教师应立即调整果子的高度,降低到大部分幼儿能够完成的高度,很好地完成“摘果子”的任务,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 3运用场地环境,创设体育教学情境 园所内的环境是进行体育教学情境创设最便捷的资源,场地自然、视野开阔的户外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空间,做的任何活动幼儿都感兴趣。例如,大班的“反恐演练”活动,其教学目标是训练幼儿屈身蹲跑、躲闪跳跃的能力。在幼儿准备的热身律动中,集体学习了屈身跑的动作,然后教师利用园内场地创设情境,以游戏的环节巩固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幼儿可以分成红绿两队,利用园内的草地、大型玩具、紫藤树作为掩体进行两军对阵,运用屈身蹲跑、躲闪跳跃的动作以水枪喷射进行进攻,被喷射到的幼儿就“牺牲”退出游戏活动。运用园内现有的自然场地创设体育教学情境,会让幼儿自然融入其中,积极活动。总之,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的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会让幼儿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纲要》在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就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创设适宜的体育教学情境,会让幼儿在宽松的、愉快的情境中,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才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作者:于卓明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老边区幼儿园 幼儿体育论文:幼儿体育教育思考 摘要: 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对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的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 关键词: 幼儿体育;教学;方式 目前在幼儿教育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虽然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更多能够提升幼儿兴趣的活动项目,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中跟风现象严重,教学目的不明确。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看到别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也要进行这一游戏,导致课程中幼儿随意玩耍,找不到教学目的。其次,幼儿体育教学方式偏向于成人化,让幼儿不断进行重复动作模仿和训练,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征。再次,很多教师为了创建教学氛围,没有结合教学内容,一味地进行情境教学,导致了只重视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实质的情况不断出现。最后,因为幼儿教学中,班级中的人数较多,幼儿受到年龄的限制自我保护意识差,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发生意外。教师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不敢放手让幼儿去进行游戏,导致幼儿根本无法达到所需的运动标准。那么,在新时期下究竟应该怎样进行幼儿体育教学呢? 一、制定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也自然找不到教学中的重点,出现了前文提到的幼儿在教学中随意玩耍的现象。所以,教师在幼儿体育教学前,必须要制定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目标的选择要具体,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制定的目标过大过空,例如将“培养幼儿创造力”作为教学目标,仍然无法把握教学内容,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另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还要注重它的可操作性、层次性和明确性等问题。 二、选择合理、有趣的教学内容 目前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班级中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趣味、新颖,并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1.选择有趣的教学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能够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提升他们的兴趣,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个享受的过程。如果幼儿没有兴趣,那么不仅幼儿没有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感到特别的吃力。因此,教师在幼儿体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兴趣。例如,在让幼儿进行跑跨跳时,可以让他们去模仿自己喜欢的孙悟空玩金箍棒的动作。 2.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幼儿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不断进行改变。教师不妨尝试利用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不断完善的教学条件开设新型的教学项目,例如旱冰、游泳等。 3.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年龄阶段不同,幼儿的认识和心理特点也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身体特征。教学难度适中,让幼儿能够通过简单练习来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达到体育锻炼目的的同时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提高他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自信心。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在课堂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个项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论是哪种方式,只要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就值得不断进行尝试。首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分层教学。由于每个幼儿之间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制定的目标一定会让部分幼儿觉得简单、无趣,也会让一部分幼儿感觉到吃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运动能力强的幼儿适当地提高难度,对能力较差的幼儿降低难度,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完成要求的快乐。例如在平衡训练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两种不同的平衡木,一种简单一种较难,让幼儿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方式的不同对幼儿培养的效果也不同。但是,由于受到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无论是哪种教学方式,教师都要尽量以游戏为主。 四、注重安全、常规的教学问题 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他们会将自己所有的力气都释放出来,疯狂进行跑跳,存在安全隐患。但是教师不能为了防止意外的产生就不让幼儿进行室外活动,而是要在教学中不断为幼儿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己的安全意识,还要在课外活动中照看好每一个幼儿,尽最大的可能防止意外的发生。对于幼儿体育教师来说,教学内容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中的效果。也就是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的实践,在教学实践后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后进行完善,在完善之后进行实践,以此让幼儿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能够稳步提升。 作者:张雪莲 单位:四川广汉雒城四幼 幼儿体育论文:幼儿体育教育思想应用 摘要 蒙台梭利的幼儿体育思想,是针对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基于医学与教育学的综合产物,有利于帮助儿童在幼儿期就完成最大程度的个人发展,为幼儿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优势。因此,在现代幼儿教育中,要重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体育教育问题。 关键词 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应用 蒙台梭利是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其思想理念在20世纪的幼儿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自然主义理念,并结合了蒙台梭利自己的精神疾病治疗经验发现的幼儿教育理念,对幼儿成长期的身体运动与幼儿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的联系性进行研究。 一、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思想 (一)在敏感期连续发展理念 幼儿期是人成长的敏感期,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认为,他们一生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在幼儿园的时期。幼儿经验的获得与其他时期不同,主要是靠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自发获取信息的成长过程,从而实现经验的积累以促进生理与心理的成长,并且这一时期的经验获取会普遍快于人的其他成长阶段。幼儿对外在环境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能很快地对当时的环境做出应激反应,所以蒙台梭利认为要抓住这一成长的敏感期,促进幼儿快速成长。1~3岁是幼儿肌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将完成走路的学习并很快地熟悉四肢的使用,是家长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期。这种幼儿的教育是让幼儿多进行肢体动作的教育,家长要在这一时期让孩子进行充分的教育,通过幼儿充分的四肢活动促进幼儿左右脑的生长,特别是左脑的发展,这决定着幼儿以后的四肢协调程度。因此在幼儿的敏感时期进行连续性的身体运动,对促进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均衡、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蒙台梭利注重儿童均衡和谐的发展,在她的“儿童之家”中通过运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潜能,通过肢体的锻炼促进大脑和其他生理器官的生长,以促进生理、心理、智力的协调均衡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在幼儿期的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一定的品质,如坚持、乐观、帮助,等等,幼儿能够在活动中进行自发的行为纠正并且能够更好的与人交往。的确,在幼儿期进行过体育运动的孩子在未来更加乐观、开朗、协调,更具有同龄人所不具备的身体协调度、智力开发度、优秀的个人品质,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幼儿成长期,家长和幼师要更重视协调均衡发展的理念,不能片面的注重行为养成和知识积累,而忽略充足的体育锻炼,而这也是当前我过幼儿教育的主要弊端。 (三)以肌肉训练、游戏为主的幼儿体育教育 在蒙台梭利体育教育理念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她根据自己医学专业提出的肌肉训练,主张通过体操和游戏进行幼儿体育教育。体操运动是最适合幼儿阶段进行肢体运动的活动,它不如跑步强度大且动作单一,却比走路等简单方式更吸引学生,并且体操运动是锻炼肢体配合、节奏感与团队感最好的方式。体操运动能够将幼儿身体各部位的肌肉都充分运动,并且音乐的伴奏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更愿意参与其中。体操的动作类型多,不限制幼儿的发挥空间,虽然幼儿没有办法完全标准的重复动作,却可以努力跟上老师进行四肢活动。另一个最适宜幼儿肌肉锻炼的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方式,幼儿在游戏中会运用经验自己组织、完成游戏,并且游戏中的跑步、跳跃、动手都可以帮助幼儿锻炼肌肉,使幼儿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与满足。幼儿游戏实质上也是幼儿各方面机体发展过程中幼儿自发性的需要,因此在幼儿期,家长或幼师不能过于限制幼儿进行游戏,扼杀幼儿游戏的需求,应帮助幼儿选择更适合的游戏类型,帮助幼儿更好的锻炼肌肉,促进身体各部分器官生长,推动智力和心理的发展。 (四)“自我教育”的体育教育原则 幼儿阶段的儿童自制力差,很多时候表现为不受约束、管教。但是蒙台梭利却不这样认为,她认为幼儿阶段的儿童应该给予很大的活动自主权。蒙台梭利的体育教育理念是通过肌肉的锻炼实现幼儿其他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让幼儿主动并且热爱肌肉锻炼运动是实现理念的前提基础。幼儿阶段的儿童不受约束,那么就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游戏,释放幼儿天性,满足幼儿自身需求。因此蒙台梭利的“自我教育”是指两方面的满足,一是满足幼儿进行自我活动选择的诉求。二是满足不同幼儿的个体运动量的需求。每个幼儿期望的肌肉锻炼即体操和游戏的类型是不一样的,并且每个幼儿能够承受的运动量或动作完成程度会受到先天条件的约束,因此“自我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适合自己的体育训练量。 二、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思想的应用 (一)注重幼儿早期体育教育 蒙台梭利的幼儿体育教育理念就是在说明幼儿早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最好的实例就是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对幼儿进行体操和游戏训练,以完成幼儿的肌肉训练,并且为幼儿设计绳梯、攀登架、跳板和摇椅等各种专门幼儿活动设施,并且通过铁环、手推车、风筝等游戏帮助幼儿进行肌肉训练。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儿童之家”的幼儿在充足的肌肉训练之下有明显优越于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特点,并且有明显的后进动力。这就说明了幼儿早起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因此幼师在现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幼儿的早期体育教育,使幼儿通过敏感期的肌肉锻炼更好的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 (二)注重幼儿运动的“自我教育” 幼师在早期幼儿体育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幼儿的“自我教育”问题。幼儿的“自我教育”是在肌肉锻炼层次之上的层次,它的实现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最大程度上的自我发展,实现每一个儿童与自己实际相匹配的锻炼,因此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现实中,幼儿园普遍呈现班容量大的特点,并且幼师数量有限,如果进行幼儿“自我教育”很难实现幼师对每个孩子的有效看管,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引发家长责难。因此要实现这一理念颇有难度,但却不是完全不可能。学校可以在实施前对每个班级的儿童进行体育爱好和运动承受量的分类,将持有相似特点的儿童分为临时的体育班级进行体育教育,就可以实现相同层次的幼儿实现“自我教育”,但这样的方式同样有前提,那就是同年级班级同时进行体育教育和足够的活动设施。所以,在大型的幼儿园,蒙台梭利的幼儿体育教育“自我教育”理念还是可以得到实现的。 (三)建立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幼儿体育教育时,幼师要注意与幼儿建立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幼儿通过体操学习进行肌肉锻炼时,需要教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幼儿对体操动作的学习不完全是自愿的。如果幼师不能在这时吸引学生,就会出现动作完成的敷衍、不到位、跟不上的现象,体操就失去了锻炼肌肉的价值,而这也是现代幼儿园体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幼师必须与幼儿建立平等协作的关系,让幼儿愿意服从幼师的指导和安排,愿意听从幼师的纠正,完成教学与发展要求。 三、小结 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具有合理性,是重要的幼儿教育理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重视幼儿体育教育,通过身体的运动带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实现幼儿更好的发展。 作者:郑玉霞 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心理成长论文:浅议儿童心理成长与智力成长达成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这就告诉我们,儿童的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要想发展儿童智力,首先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智力呢?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感觉,让儿童感受事物,是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完美统一的重要途径。 儿童对触觉和视觉的感知 儿童从出生开始,最初是用嘴吸吮着母亲的乳头,口腔感觉到了乳头的软硬,感觉着乳汁的味道。他们能够吃食物以后,用口腔感觉着食物的软硬和食物的味道。他们随着手的发展,不停地用手抓东西,手感觉到了物体的软与硬、凉与热、粗糙与光滑。他们还不停地把东西放进嘴里,用嘴感觉物体的各种性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精神胚胎”的指导下,自然、有序地通过用眼睛、嘴巴、手、耳朵、鼻子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感知各种东西的属性。他们在与物体或事物现象的互动过程中,反复多次地感知它,这样,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才会不断地成长。如果他的词汇没有发展,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感觉不能够表达出来,那么,他们的感觉是模糊的、对物体的属性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用恰当的词语表述他的感觉,那么儿童对这种感觉就有了明晰地认识,他们对这种物体的性质、对这种事物的现象就有了清晰地认识,他们的智力就随之产生了。 例如,有一个名叫团团的男孩,不到两周岁半,一天,他用一个圆柱体的小瓷杯喝牛奶,他喝完牛奶就把杯子放倒,在茶几上滚动着玩,非常开心。一用力,杯子滚落到地上摔碎了。妈妈告诉他:“杯子是用来喝水的,不能滚动着玩。”他大笑着说:“能滚动着玩,好玩。”他在滚动杯子的过程中通过触觉和视觉感受着圆柱体杯子的外在属性,满足了他心理发展的需要。妈妈的话里“滚动”一词给他模糊的感觉及时配了对,于是,他清楚地认识到了圆柱体杯子外在的能够滚动的属性,他以后再见到圆柱体的物体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物体能够滚动。这样,他的心理成长和智力的成长就达到了统一。 尊重儿童的经验感觉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受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就会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如果是别人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感受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这段话说明了儿童亲自感受对儿童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没有吃过苹果的时候,单凭别人说苹果是甜的,你能够感受到苹果真实的味道吗?不能。每个人想象出来的甜都不会一样,只有自己亲口尝一尝,才会感受到它是怎样的甜,才会认识到苹果的真正味道。例如,有一个叫宝宝的女孩,在刚满两周岁的时候,在一次坐白色车子的旅途中,她由于晕车呕吐了,这种感受对她的心理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直到她两周岁半的时候,她都不肯坐白色的车,不管别人说白色的车多么漂亮、坐着多么舒服,她都不相信,她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她说:“不做小白车,做小白车就吐。”这是她从自己的感觉中获得的经验,对白色车产生的认识。可见感觉经验对儿童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 注重儿童的心理成长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注重儿童心理的成长,从而达到智力的成长。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幼儿的感觉器官,让幼儿在对事物充分的感受过程中满足心理发展需要,对事物产生正确认识,形成概念,发展智力。比如,笔者在进行幼儿园中班物体沉浮的教学活动时,课前准备了充足的典型材料,准备几个装有水的试验器皿,把幼儿分成组,让每个幼儿都亲自动手实验,亲手把实验材料放进试验器皿中,亲眼观察哪些材料的物体在水中是沉下去的,哪些材料的物体在水中是浮在水面上的,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活动中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样,幼儿通过触觉触摸物体、通过视觉近距离地仔细观察物体的过程中,获得了正确的感受,在亲自感受中对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形成概念,完成了自我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统一。 事物作用于一个儿童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把感受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做出反应,从而产生心理活动,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就被“实体化”了,成为了这个儿童内在的东西。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一系列的程序,只是别人用语言或者动作把某种事物或现象描述给他,那么这些事物或现象就不能被“实体化”,如同过眼烟云,瞬息即逝,留不下任何真实的痕迹,只是让他感到迷茫、模糊。儿童正处于认识事物的最佳敏感期,我们要尊重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放开儿童的手脚,给儿童创造适宜的环境,准备充足的安全材料,让儿童亲自充分感受事物,在对事物的感受过程中认识事物,积累经验,形成知识,发展智力,完成其心理成长和智力成长的统一。 心理成长论文:失学儿童、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成长 摘 要 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失学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在教育、健康、心理等各方面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失学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本文主要对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心理成长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促进我国留守儿童、失学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心理成长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入城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农民工大多是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能留在农村,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占据了我国农村儿童数量的四分之一,巨大的数量也导致了一些儿童失学。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因为缺少教育和父母的关爱导致性格和思想发生严重的扭曲。因此,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人生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其心理的疏导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1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情况不难发现,因为缺少父母的爱护,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孤僻、胆小、封闭等心理障碍都是最为常见的,在众多的留守儿童中,心理能正常发展的不足一半,学习成绩也是不好,针对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解决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缺少家长的关爱。大多数的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很多都是一年才回家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平时也只是通过电话来进行联系,常年得不到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情感少就比正常儿童缺失。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的情感极为脆弱,在学校对这种事情非常的敏感,遭到同龄的小朋友的嘲笑,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问题,思想上也是极为的消极,成绩一塌糊涂。 (2)长辈过于溺爱。一些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等进行照顾,这些长辈对孩子相当的溺爱,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的委屈,父母的外出,对孩子的教育的责任就降落在长辈的身上,但是因为大多是孙子孙女,长辈只有疼爱,舍不得责备,这样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出现一定的问题。再者,长辈的思想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有着差异,很难对孩子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没有了约束的小孩,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胡作非为,做事仅仅考虑自己,以个人为中心,对待别人缺少宽容和理解。 (3)厌学心理比较严重。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是一件没有多大用处的事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众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情况,导致很多家长和长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给孩子灌输一些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加上自己的父母没读多少书照样挣钱,就产生了厌学的思想,因此在学校学习中表现的心不在焉,对于学习也是极为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差,形成恶心循环。 2加强留守儿童、失学儿童学校心理教育的建议 (1)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虽然众多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但是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出现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异常突出,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也并不是太好,但是却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的生活和成长,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在父母、亲人、老师等的关心帮助下,快乐的成长着,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比任何物质上的奖励都重要,父母应该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加回家的次数,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师应该帮助一些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一些活动中,将一些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孩子和谐的调和到一起,让他们能一起快乐的成长。除此之外,社会各界的人士也应该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加强对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教育,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 (3)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心理,应该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很多留守儿童和失学儿童在生活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自卑心理比较严重,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批评的教育方式,选择爱心的教育方式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一些类似于不可救药等词语不可出现,这样的话语会严重损害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其建立自信心,鼓励其在学习的路上继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论文:个人心理成长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社会工作不断地受到重视。最初对社会工作的迷茫无措到逐渐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个人心理成长与社会工作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个人心理成长社会工作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随之而来人们的观念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相对应的社会工作专业应运而生。尽管社会工作在中国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是这些年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迅速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重视。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崭新的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成熟的因素,但是这正也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工作教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 一、刚进大学时个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以及存在的现状 社会工作职业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很多人还不甚了解,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因此,毋庸置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拥有浓厚兴趣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学生是没有考取别的专业后才无奈的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对社会工作专业了解很少。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都是带着迷茫、困惑甚至是抵触的情绪来到这个专业。 一般院校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只是进行专业导向工作训练,并没有正规的专业社会工作实习。首先,通过一个学期的历练,学生对大学生活渐渐熟悉,最原始的那种抱负和激情渐渐淡化,学习状态逐渐进入“疲劳期”;其次,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开始逐渐了解,对社会工作的辛苦,特别是开始认识到了社会工作所选要帮助的对象都是弱势群体,这对于对大学报有浪漫幻想的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学生群体中出现这种心理现象不足为奇,在本质上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带有虚幻色彩的理想主义教育,学生已经对此类教育形成了潜意识的抵触心理。即这种非具体化和表面化的解释使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甚至曲解,严重的削弱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成长也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焦虑,缺乏自信和勇气,竞争意识差,有强烈的受挫失败感,孤傲,对他人的情感、意见、利益熟视无睹。其次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态浮躁、安于现状和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组织纪律性差、诚信与责任意识缺乏。再次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容纳能力偏低,片面追求只有志同道合的才是朋友、不愿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往,自我封闭。这些对于体现助人核心的未来社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自身的问题,成为了首要的解决目标。 二、后期在不断的实践中对社会工作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专业见习的不断开展。很所学生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也有了新的认识。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成长进入了滞涨和疲怠阶段,而此时正是见习实习即将开始之时。正是在专业见习中,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书中体会不到的知识和实践,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社会工作实务以及个案工作的开展,不仅改变了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狭隘理解,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举个例子来说,上次我们天成小学专业见习,刚开始每个同学都激情澎湃,信心满满的过去跟孩子们做活动,可是到了现实中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首先,我们没有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只是按照我们惯常的思路来进行活动,导致最后场面很难控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真正实际性的意义。其次,从我们自身来说,挫败感特别强。因为活动的需要和老师的鼓励我们又再次前往这所小学见习,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前往我们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同时很好的解决了一些因为家庭环境因素自卑的孩子不合群的问题,这次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同时也得到了校方的肯定。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在活动中就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社会工作者,不仅给孩子带去了欢乐,同时我们自己也是受益匪浅,对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也是对社会工作核心理念“助人自助”的最好诠释。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社工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发展迅速的转变过程。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从理论上看,社会工作价值观确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从实践方面,社会工作价值观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在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时必需秉承的专业伦理标准。这两方面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文关怀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不仅能够肯定和尊重弱势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丰富了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内涵和修养,促进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与之相对的个案工作,关注个体独特性,深入了解人的需要,帮助每一个人。而这点也正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目标指向是组成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关注每个个体的需要,了解每个个体的心理,深入帮助每一个人更好地生存、发展。而就目前我们的专业知识来看,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为一例成功的个案工作不仅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沟通交流技术。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小组工作方法正是创设群体互动环境,帮助个体和群体实现积极互动,从而实现对个体更好的帮助和关爱。 心理成长论文:儿童心理成长需要的关照 《夏洛的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小动物以一座农场的谷仓为家快乐地生活着,这些小动物中有只小猪叫威尔伯,它与蜘蛛夏洛要好。农场主想要杀掉小猪威尔伯做熏肉火腿,消息一出,小猪威尔伯吓坏了。渺小的蜘蛛夏洛却向小猪威尔伯伸出了援救之手,它在威尔伯最绝望的时候说:“我救你!”并用蜘蛛丝在猪栏上方编织出了神奇的“网上文字”,被人类视为奇迹,这使得威尔伯最终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大奖和一个生活无忧的未来,成为一只看见冬天的雪的猪,彻底改变了它将被人宰割的厄运。但蜘蛛夏洛抽丝过度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小猪威尔伯又怀着感激之情,保护了蜘蛛夏洛孩子的顺利诞生。 作为儿童文学的典范之作,《夏洛的网》在这个简单而又曲折的故事中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充分关照,是它成功的关键所在。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在整个教育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的教育思想。这一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中国小学教育界及儿童文学领域,周作人、郑振铎等认为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想转变,儿童文学被定义为“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进入21世纪,儿童文学要“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为儿童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仍然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可见,在儿童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点是贯彻始终的,那就是对儿童心理成长需要的满足。《夏洛的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成长需要给予了关照与满足。 首先,生存的需要。 在《夏洛的网》中,儿童成长过程在威尔伯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威尔伯一生下来就是一头弱小的落脚猪。男主人担心养不活,与其浪费时间和饲料,不如杀掉它,这是小猪威尔伯生命开始后第一次面对生存的需要。善良的小女孩弗恩从父亲的斧头下将小猪威尔伯解救下来。女孩弗恩在解救小猪威尔伯时有这样一段让其父亲不得不放弃杀掉小猪的语言:“小猪生下来小,它自己也没办法,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就很小很小,你也把我给杀了吗?”在小猪威尔伯面临着被他人剥夺生命权的不幸命运之时,小女孩弗恩毫不犹豫地拯救了它。侥幸摆脱厄运的小猪威尔伯在女孩弗恩的保护与照顾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时弗恩把它抱在怀里,喂它奶喝;有时弗恩带它一起出去散步,走累了小猪威尔伯还能和洋娃娃一起睡在婴儿车里……在弗恩的关照下,小猪威尔伯一天一天长大,并且毫无生存的烦恼与忧虑,不用为生计奔波劳碌,每天就是吃着送到嘴边的美食,晒着太阳睡着大觉。威尔伯生存的需要暂时得到满足。 可是,成长的过程是充满挫折与变数的,当一天下午最老的那只羊走进谷仓告诉威尔伯“一到天气变得实在太冷时,几乎所有的猪年纪轻轻地就都被农民杀了”,它是注定要变成人们圣诞节餐桌上的熏肉火腿时,刚刚感受到生活甜美的威尔伯惊闻噩耗,怎能不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望?它再一次面对生存的需要。对于生存的渴望使得威尔伯大声呼喊甚至呼号到:“我要活……谁来救我?”这一次是蜘蛛夏洛承诺一定救它:“你不会死。我救你。”朋友夏洛真诚的话语让小猪威尔伯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夏洛为了改变小猪威尔伯的命运,救下它,绞尽脑汁,尽其所能地织出“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等词语来标榜小猪威尔伯,用以讨好人们。而威尔伯此时也尽力活得与自己的名声相衬,它的确表现得不同一般:全身雪白,耳朵和鼻子粉红,毛像丝一样光滑,举止文雅,会做各种高难度动作,包括连续翻好几个空心跟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更加喜欢它。夏洛编织的网上文字使威尔伯出名了,弗恩的舅舅霍默・朱克曼先生注意到小猪的可利用价值,要带小猪去集市参加一场比赛。在蜘蛛夏洛的帮助下,威尔伯获得了当地猪类评比特殊奖,从此拥有了安享天年的特殊待遇,也成为一只看见冬天的雪的猪。生存的需要得到彻底的满足。这与猪在现实世界里的生存状态是一致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次,爱的需要。 爱是世界不变的永恒主题,先是小女孩弗恩用自己爱的方式小心地呵护照顾着小猪威尔伯。威尔伯在弗恩的关爱下生活得无忧无虑,威尔伯初生的这段舒心日子可以看作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在父母的关爱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是一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弗恩是一个很有博爱之心的女孩,她拯救了一只小猪的生命,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它,给予它温暖,从而让威尔伯感到快乐与安全。她天天去看望威尔伯,喜欢有动物围在身边的感觉,甚至给它们读鹅下蛋的故事,还会经常画画展现动物们的生活。她整天和谷仓的动物们在一起,以至于妈妈怀疑她出了问题,委婉建议弗恩去找小伙伴玩,不要一个人老待在谷仓里,可是弗恩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一个人?我所有的朋友都在那里,它们给我讲最棒的故事,让我开怀大笑,而我答应给它们念书。”她甚至不允许自己淘气的弟弟伤害谷仓里的任何动物,哪怕是一只蜘蛛。她天天与动物们为伴,活在心理医生所说的童年幻想中,在内心中她深深热爱这群动物,尤其怜爱小猪威尔伯,与动物们交流的童年难道不是很美好的吗?当她听说熏制室的秘密时,心中万分难过,当她看见夏洛一次又一次为威尔伯织就的神奇之网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说服了霍莫叔叔让威尔伯参加博览会,通过获奖的方式拯救它。如果没有弗恩的纯真善良和博爱之心,威尔伯怎么会得以生存下来呢? 威尔伯生命中的第二个转折点是它被送往朱克曼家谷仓生活后,没有了弗恩对它的关照,它不得不独自面对孤独与寂寞。在《孤独》一章中,威尔伯的自我意识觉醒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但是这时候的威尔伯思想很稚嫩也很脆弱,它特别需要友情的慰藉,它感到孤独无助,它需要爱心的温暖,“威尔伯不要食物,它要爱。它要一个朋友――一个肯和它一起玩的朋友”,它尤其需要在身边能够有一个和它一起成长的朋友。对于威尔伯的这种心理状态,周围的其它小动物们都没在意,都只顾忙活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能够来到它的身边帮助理解它、温暖它。小猪威尔伯既孤独又无助。是黑暗中的细小声音打破了威尔伯的寂寞:“你要一个朋友吗?我可以做你的朋友。”这是蜘蛛夏洛在和威尔伯打招呼。在自我世界的威尔伯不再满足于最原始的吃的欲望而是亟需朋友!蜘蛛夏洛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它这一欲望。威尔伯高兴起来,从此,威尔伯拥有了蜘蛛夏洛的友情,这令威尔伯的生活快乐起来。夏洛喜欢小猪威尔伯,在它孤独时陪伴它,夜深时哄它入睡,惊怕时安慰它。小猪威尔伯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它与蜘蛛在谷仓里度过一段快乐幸福的日子。 当威尔伯第二次面对生存的危险时,它最初反应就是嚎啕大哭,夏洛提出要救它时,小猪仿佛在恐慌而害怕的自我内心世界里觅得了一株救命稻草。朋友夏洛就是威尔伯的“自我心理防御”工具。儿童阅读后,便联想离开母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焦虑和压力。在脱离母体后儿童在心灵上最渴求的就是朋友。由于儿童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是弱者,忧虑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怕黑暗,怕怪物,怕父母把自己抛弃,担忧自己的安危……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友谊和爱的需要是无意识的,是机体自然的心理反应,当夏洛在蜘蛛网上先后织出“王牌猪、了不起、谦卑”字以后,人们误以为是神的旨意,遂把威尔伯当成了神猪供养,生存危机便彻底消除了。夏洛恪守承诺后也付出了生命代价,但留下了蜘蛛卵袋。此时的威尔伯已被夏洛的友爱之心深深打动,为了催促老鼠坦普尔顿把卵袋安全叼下来,小猪毅然决然地说道:“只要你把夏洛的卵袋拿下来,从今以后,当勒维给我喂食的时候,我一定让你先吃。我让你在食槽里爱吃什么挑什么吃,在你吃够之前,我绝不碰食物。”“吃得好”是生存的需要,为了回报夏洛至真至炙的友爱,它宁愿牺牲生存的欲望而做出成熟理智的爱的选择――把卵袋带回谷仓安全抚养。毋庸置疑,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友爱的种子,它发芽成长最需的养料便是危难时朋友的“援助之手”,朋友无私地献出生命的爱的关照。威尔伯所达到的爱的境界被读者升华了,使儿童树立了高尚的人生观。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和威尔伯一起经历了人格的升华,在心灵上得到强烈共鸣。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吗?只要我们也能像夏洛那样为他们编织一张“爱”的大网,他们也能像威尔伯一样熠熠发光,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爱。没有爱,他们就会像夜幕下迷途的羔羊,孤苦无依。他们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呵护。夏洛用生命编织的爱是无私、勇敢和真挚的爱。它用生命编织的这张网刻满了夏洛的真诚与高尚,彰显了夏洛高尚的心灵和爱的真谛:爱是单纯的,是真挚的,还是幸福的。但是,爱的真谛不是索取,是奉献。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爱就会生根发芽,创造奇迹。一旦拥有了爱,生命就会更有意义,“爱”的主题也会延续一代又一代。 再次,生命价值与意义体现的需要。 一只蜘蛛,为了生存必须在一生中努力地织网捕捉食物,但夏洛不仅要用自己织出的网捕捉食物,还能够用自己织出的网帮助威尔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生命为小威尔伯赢取了生存的机会,见证了他们之间的宝贵友情,也见证了小蜘蛛夏洛勇于为友情牺牲自己的一切高尚情操。夏洛感激与威尔伯间的情谊,表明了它珍视友谊的品质,使得它区别于谷仓其他的动物而与众不同,在朋友小猪威尔伯需要自己的时候挺身而出,真诚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达到体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而小猪威尔伯因为有了和夏洛的这段友情,在它的帮助下,免于成为熏肉火腿,终于摆脱了宿命,健康成长,并找到了自己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最终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任,勇敢地挑起了照顾夏洛孩子的一份责任。 夏洛不是深刻睿智的哲人,但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的价值取向震动了我们人类的心灵。从夏洛的心灵成长轨迹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只在仓房里织网的蜘蛛,在认识威尔伯之前就不满足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就盼望着除了捕食昆虫、吃饱喝足之外再发生些什么,夏洛选择了友谊。帮助可怜的小猪给夏洛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愉悦和满足。当拯救小猪成为生活在仓房里的动物们的集体行动时,夏洛又尝到了充当领袖的成就感。决定小猪命运的重要时刻来临,夏洛不顾自己即将产卵的疲惫的身体,陪着威尔伯来到集市,只因为“它也许需要我”。做一个别人需要的人,是自我生命价值体现的需要,亦是对生命的最后最高回报。夏洛在改变威尔伯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夏洛“衰竭”的时候,心情平静而幸福,它确信,它已经救了威尔伯的命,感到安宁,心满意足。它以完美的行动满足了源自内心的渴求:“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它完成了生命历程的重要蜕变,由一只普通的蜘蛛成为威尔伯“那么深情,那么忠诚,那么有本事”的朋友。 曾有一个小读者写信给怀特问:“你的童话故事是真的吗?”怀特去信回答:“不,他们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是真的生活也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罢了,一种想象里的生活也算一种生活。”怀特试图通过这样一个感人至深且催人泪下的童话故事传达一个深邃的现实主义主题: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生存与爱是永恒不变的旋律,而自我生命价值的体现是最终的目的。 心理成长论文:美术鉴赏教学与高中生的心理成长 【摘要】心理学认为:身体、智力、情绪的协调,有幸福和成就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标志。然而美术教学活动正是这一系列健康标准的体现过程。因此美术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心理调节心理健康教育艺术修养 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学校所培养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不仅需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的美术教育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美术的心理疏导及美术的心理教育作用。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及美术作品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其良好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使一些不良的心理得到疏导与治疗。为此,充分挖掘美术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美术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个美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一、从一则美术教学案例说起 梵高把艺术创作看作表现其个人主观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模仿,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色彩明亮、笔触奔放,整个画面如同火焰般灼人。仔细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可以发现这是与高中生的心理发育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必须明白,美术作品虽然有其客观的艺术价值,但是其鉴赏确实是一个高度依赖鉴赏个体个性的过程,如果忽视高中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发育水平和生活经验,而单纯从美术作品本身去介绍,就难以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心理状态 高中课堂教学简单地看起来是一个孤立的、几乎完全由老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但由于美术鉴赏课的互动性质,导致教学过程和效果容易受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1.逆反心理。 从学生的心理资料上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常见特点,特别是在正统的思维定势的教育模式下,在高压单向式教学体系中最容易诱发学生的这种心态。对此,若教师一味抓课堂纪律,那互动教学就难以继续,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2.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不匹配。 美术鉴赏是一个需要高度的知识和修养才能进行的艺术活动。仍以梵高的作品为例,其实在梵高在世的时候,当时的人们,包括美术界、艺术界精英们,没有人承认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否则也不存在梵高的人生悲剧了。但是他死后,其作品却被社会所接受,并广受赞誉。可见,对艺术作品的鉴赏绝不是对绘画技法的科学鉴定,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趋向发展而变迁的,这也是人类艺术活动发展的动力之源,当然也是美术鉴赏课所要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信息之一。 3.对非主流课程的放松心理。 由于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应试教育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是教师们必须面对的事实。高中学生就像要进入战场的战士,心理承受着连成年人都不愿承受的压力。因此,作为非高考课程类的美术课,就成为学生感到最为放松的课程之一。所谓放松心态,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不重视,上课听着玩玩,不打算参与互动教学,甚至有的学生在课上补习其他主课没有完成的功课;二是进行“自我心理放松治疗”,虽然主动参与互动教学,但是课上故意或明或暗地对着来,有机会就搞笑一下。 三、改进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策略 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教学应当采取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鉴赏教育形式,来改进现在的标准化倾向传统教学法。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三点: 1.尊重学生要求独立的心理需求。 所谓尊重,首先就是不强求。在教学上就是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接受某某权威或书本的观点,本来美术鉴赏就是一门建立在高度的个人感受基础之上的,与鉴赏者的经验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存在许多不同观点和看法。如果直接拿出来让学生品评,就会适得其反。但若首先拿一幅儿童作品让学生鉴赏一下,他们很快就会被儿童纯真的心态所感动,了解儿童们是用“心”在作画,而不仅仅是眼睛。 2.直面可能诱发学生逆反心理的话题。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要事先对可能诱发学生逆反心理或恶搞心态的作品有所准备,要采取直接面对的做法,而不是抱以回避的心态。例如,介绍古典希腊雕塑作品时,面对众多的裸体表现形式,中国学生肯定会有所反应。在上课时采取直接切入的方法,课堂效果就会改进很多。例如,首先就探讨“为什么中国人面对裸体艺术不太适应”的话题,由于首先点破这个问题,大家都不再遮遮掩掩,一举搞清“海洋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差异性以及艺术表现的差异性,接下来,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鉴赏就会进行得比较顺利,想“恶搞”的学生也失去了着力点。 3.采取“轻松”的教学方法。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非高考主流课程,那就不能按照主流课程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学生既然要放松,若教师想通过强制方式来改进,不仅学生不买账,就连学校各方面也不支持。既然学生抱着放松心态,美术教学就必须利用这种心态,采取“轻松”的教学方法,当然,这里所谓的“轻松”,不是不负责任地“放鸭子”教学,而是花更多时间研究如何利用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来进行美术鉴赏活动。 四,采用多元评价凸显个性心理 评价学生美术作业优劣的标准应建立在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认识基础上,每个学生都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采取多元性的评价。在色彩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学生作画选用的色彩越鲜艳越好。其实色彩折射的可能是学生的性格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应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将自己的情感跃然纸上,使得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而言之,要有效地开展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本身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还要理解和照顾到课堂之外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中国教育的现实条件。如果对之进行仔细地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化为促进美术教学的推动力。用艺术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能用美的熏陶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心理成长论文:浅议家庭文化建设中已婚女性的心理成长 在家庭文化建设中,已婚女性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一个女性能否推动婚姻家庭向幸福、美满、和谐方向发展,取决于她是否具备了良好的人格特征。女性若能在婚姻历练中自觉地成长,通过学习爱自己、学习给予,尊重家人……不断地学习来做好自己,便有助于她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使其能够智慧地引领婚姻家庭走向美好的未来。 女性心理 家庭文化 心理成长 爱自己 目前,我们的家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而这其中,多数婚姻的女主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因为女性在家庭中不容置疑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巨大影响力,她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和谐,是否积极向上。所以,每一个珍爱自己婚姻的女性如何在婚姻中主动地成长对婚姻家庭文化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成长的含义及其作用 在基础心理学中,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属于心理过程。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的心理在随着生理机能的不断完善并与自然、社会密切接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变化:由简单到丰富、由稚嫩到成熟,人的心理所经历的这一过程便是心理成长。客观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才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不同的性格。改变思想,就能改变行为。 二、已婚女性心理成长的必要性 1.没有心理的成长就无从完善人格 女性良好的人格有益于家庭文化的建设,然而人格的完善需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心理成长过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成长,心理学研究人员认为生理的成熟所需时间可能在25岁以后,而且“生理成熟心理才会成熟”,而我们的心理成熟却可能需要更长乃至终其一生的时间。我国法定结婚年龄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事实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实际婚龄差距是很大的,超过25岁的也大有人在。可见,当我们走进婚姻时,我们的生理已经成长成熟或接近成熟,而很多人的心理还远不够成熟,这就意味着女性心理成长还需要在婚后继续进行。 2.女性需要克服个性中潜伏的危险 女性个性中的弱点,在不经意中就有威胁婚姻的危险。因为女性的“感性”很容易因敏感而多疑,其“柔弱”很容易因没有主见而懦弱,其“单纯”也很容易没有内涵而无知……女性一旦多疑、懦弱、无知,内心就会缺乏充实感、安全感,丧失独立性。婚姻无意中揭开了女性的性格面纱,将其性格中潜伏的弱点暴露出来。很多女性走进婚姻就是这样,婚前温柔娴淑可爱的“淑女”形象被“母老虎”“泼妇”形象取而代之,丈夫与之难以沟通、情感上难以接受。女性要做到始终如一地温柔、可爱、贤淑,将个性中的感性、柔弱发挥到恰到好处,就需要女性充实自我,内外兼修以避免性格中的危险。 3.女性心理成长是现实的需要 数据1:2011年中国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统计数据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上升,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去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的同时,196万多对夫妇劳燕分飞。数据2:1990~1995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为5.85%比1989年以前高0.5%;1996~2000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为8.64%比1996年以前高3.21%;2001~2008年,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为10.73%比2001年以前高2.1%。 如此高离婚率的原因是什么?逐年攀升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率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很多,而不可回避的是夫妻、父母心理的不成熟现象,致使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僵化,难以沟通。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一筠指出,多数夫妻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缺乏现代婚姻家庭观念和技能的指导,不能很好地胜任各自角色。孙云晓说:“层出不穷的青少年问题,追根溯源都是家庭问题。”于是不合格的夫妻制造了不幸的婚姻,不合格的父母制造了孩子的不幸,他们也都制造了家庭问题。 三、已婚女性心理成长的必要条件 首先,已婚女性心理的成长需要主动性。主动的心理成长可以调动女性经营婚姻的主观能动性,为女性面临婚姻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心理准备,使女性对婚姻中出现的各种预想之外的变化能够以沉着冷静之心去面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本性能改”靠的就是主动的心理成长,有意识的主动成长,才能使人从问题中深刻反省自我,发现个人不足,改变错误认知,达到人格的完善。女性有意识的成长也旨在做婚姻的主人,将婚姻引向正确方向。 其次,女性应当珍爱婚姻。每一桩婚姻都有它理想的状态,幸福或不幸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它的理想状态是否能够出现,决定于婚姻中人的经营状况。如果婚姻出现危机信号,如恋爱时的激情退却、生活趋于平淡、磕磕绊绊多起来、夫妻对婚姻的热情减少时她若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没有绝对好的婚姻,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婚姻,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婚姻更多的是付出,而不是依赖与索取……那么这些信念就能够激发自己对婚姻的责任感,避免她停留在对婚姻不切实际的幻想上。女性有了这样的责任感,就有了经营婚姻的主动性。 四、已婚女性完成心理成长的路径选择 1.学会爱自己 爱自己的人往往自我评价高,自信心足,能够悦纳自己,这样的人内心也容易平和。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拥有主宰自己的能力,才能为自己营造属于自己自由呼吸的心灵空间。这样的女性在婚姻里的心灵是自由的,她的心情是舒畅的。她因为爱自己,能够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富有情趣,也能为家人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她懂得家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懂得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她因为爱自己而能够更好地爱家人。所以走进婚姻的女性,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了“爱自己”,婚前不懂爱自己的女性需要学会爱自己,婚前懂得爱自己的不能丢掉对自己的爱。“爱自己,你便可以从伴侣身上发现自己内心的弱点并让彼此都获得克服弱点的能力;爱自己,你就能将婚姻变为医治精神伤痛的场所,让自己治愈自己并实现与伴侣间平和健康的沟通;爱自己,你就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通过自身树立的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美好和睦的家庭。” 2.学会尊重家人、理解家人、宽容家人、欣赏家人 一个家庭,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家庭成员间发生碰撞的根源。比如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兄弟姊妹之间、不同辈分之间,因为出生不同、从小的教养不同、经历不同而生出的观念的不一致就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冲突。信任、接纳、平等、真诚是人与人之间能够心灵相通的前提,尊重家人意味着对家人完全的接纳和信任,把家人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能够保护其个人隐私,以真诚之心待之。做到这一点,就能避免与家人在心理上产生对峙,在彼此间搭建一个良好的关系平台。理解家人则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和自己个性不相投、观念不一致的家人能够不反对、不支持,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让自己以平和之心对待其不理性的言语或作为,只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避免矛盾升级,实现和家人良好的沟通。宽容家人,就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得失,让家人之间的争斗更加严重,因为计较越多感情就越淡漠。宽容家人是以尊重、理解家人为基础的,做不到尊重与理解就难以有宽容之心。欣赏家人则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家人予以肯定并赞扬,对家人投以认同、喜欢的态度。它让欣赏者与被欣赏者都会有愉悦的感受,被欣赏者更能在被欣赏中获得积极、自信的体验。作为妻子应该看到丈夫身上的优点,才有益于夫妻的亲密关系;作为母亲也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才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自信。 3.培养独立自信、积极乐观、幽默的品质 要成为一个成熟女性,最重要的是独立自信。女性的天性是柔弱的,但是已婚女性培养独立自信,就要从骨子里打消对丈夫过度的依赖性,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里尽量地发展自己,尽量独立完成自己可以完成的事,还要有敢于挑战自己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积极乐观,是我们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品质,是我们遇到困难能够坚持不懈、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动力。女性走进婚姻,可以通过改变过去片面、消极的认知模式,正面、积极地认识事物,阳光思考来培养乐观的品质。幽默感是一种捕捉生活中乖谬现象的敏感力,更是一种智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其不断开发的潜能。能够学会幽默,有利于我们家庭的和谐关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母亲,能够在孩子的成长中培养他的幽默感,无论是对孩子的情商还是智商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在婚姻中巧妙地使用幽默,那么很多家庭矛盾就会轻松化解。已婚女性可以在生活中多关注幽默资料,积累幽默故事,并与家人分享,以此培养幽默感,应用幽默,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让全家受益。 4.不断地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知识和人才不断淘汰更新的过程中,竞争压力日益严重,如果一个人不学习,那么他的竞争能力和心理素质都会逐渐弱化。婚姻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不学习就会变成门外汉,对婚姻问题就会因无知而束手无策。所以一个女性婚后想要轻松面对社会压力与家庭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业务能力、社会能力和心理能力。对已婚女性的心理成长来说,不断地学习是提高婚姻生活质量的途径之一。作为情感细腻、敏感的女性,在婚姻情感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何实现与丈夫良好的沟通、如何使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如何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怎样对待家人,怎样做最好的自己,这些都是需要主动学习的。 五、结语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更是爱情的升华,怎样促进婚姻家庭文化建设,获得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离不开女性在心理上的主动成长,女性人格的完善过程便是婚姻家庭文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婚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也会随之提升。愿婚姻中的女性朋友们都能够在婚姻中主动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能够掌控个人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的个性良好的女性来发挥女性特有的优势,为自己、为家人营造幸福、美满、和谐的家庭生活。 心理成长论文:读懂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成长” 案例回放:小霞,女,个子不高,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中等。小霞是刚从周边的民办学校转进来的插班学生,在班中不惹事、不吭声,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刚开始觉得这个小孩不错,布置的作业很快就能完成,很爱看书,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尽管作业中有一些小错误,但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去她家里家访时,我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她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孩子在这里打工,家庭条件不好,母亲的管教比较欠缺,生活不容易,母亲很担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我积极地鼓励她,这个小孩爱看书,反应快,好好努力,将来会很出色的。 慢慢地,问题出现了:到学期中期,我发现她只看言情小说,爱打扮,经常戴耳钉和手链,而学校规定是不准戴的,她却总是戴着到学校来。不太喜欢参与班级里的活动。经常上学迟到或者不来上学,学习成绩下降了许多。有一次母亲打电话来说,女儿在家不听话,她动手打了女儿,结果女儿一气之下跑出去,到晚上很晚都没回来,最后是镇上的联防队深夜在一个角落里找到她并带回家的。 案例分析: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有朝气、精力充沛、有好奇心,但是情绪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又由于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变化,心理上也出现了从以前绝对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到反抗成人权威的变化,这些都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了,就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时间长了还有可能使矛盾激化。 小霞的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妈妈的批评教育。当妈妈打了自己之后,小霞出现了自主逆反心理,深夜一个人跑出去不愿意回来。所谓“自主逆反”是指处在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自己的权利。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分对孩子进行控制,使之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 干预措施: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做了以下努力: 第一,与该学生沟通,了解情况。从小霞那里了解到,小霞的妈妈由于爱女心切,总是怀疑她胡思乱想,经常翻看她的书包,看到有男生名字的作业本就怀疑是她们谈朋友,有小纸条就以为是某人写的,没有耐心和她谈心、引导,经常就是直接骂和吵,工作中有不顺心的情绪也会带到家里来,没有鼓励和尊重,也没有让小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我引导她把注意力多放在学习上,对学习成绩要有更高的追求,不能只满足于现状,不能只跟班里的同学比,要向年级里更优秀的同学看齐。我能够理解她在这个年龄段的想法,但要注意对自己来说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才是重要的。经过多次沟通之后,小霞也把心里的很多想法和不愉快告诉我,很真诚,很信任我。 第二,经常当众表扬,帮助她树立信心。在班级里经常当众表扬她爱看书和爱学习,是很多同学的榜样。多安排她为班级做事,鼓励她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挖掘和放大她身上的优点,让她感受到自己每天在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在学习上树立了自信心。慢慢地,小霞开始摆脱言情小说,喜欢上了学校的课程。我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经常创造一些机会,让小霞去展示自我,让她慢慢地融入班级集体的生活中,让她感受到了班级上每一个同学都在关心和帮助她。 第三,与该生周围学生沟通,鼓励生生帮助。和她的一个好朋友谈心,希望她多关心和帮助她,有什么事情一起活动,有什么心事可以互相分享。为了不让她去网吧玩,甚至同意她俩每周可以到老师办公室的电脑上玩一会,我也注意引导她俩关注网上健康有益的东西。下载与学习有关的资料,还可以促进她们的学习,从而达到帮助小霞在心理和学习上双重进步。 第四,与该生妈妈沟通,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经过多次家访,和她母亲沟通,发现母亲在教育孩子上确实有一些问题。小霞看言情小说,心理越陷越深,脑子里整天充斥着不切实际的瞎想。而母亲经常上夜班不在家,小霞一个人由于没有家长管教,晚上看小说看到很晚,或者用手机QQ跟陌生人聊到很晚。有时拿家里的钱去网吧玩好长时间。对于小霞这样的行为习惯,小霞的妈妈很着急,又不知如何去处理这样的情况,所以非常生气,甚至一时冲动打了小霞。 我和小霞妈妈多次沟通,探讨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小霞正是青春叛逆期,家庭情况也特殊,更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鼓励比批评和打骂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案例反思: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具有两面性。充分利用“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消除“逆反”心理的不良因素需要教师和家庭形成合力,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一些努力,我发现小霞慢慢地变好了,脸上的笑容多了,上学不迟到,不旷课了,课余时间多在做题或者和同学讨论,也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发挥她的优势,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她的妈妈也很赞同我的观点,对她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转变。家里欢声笑语越来越多,越来越和谐。我心里感到很高兴。在我这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也很多。老师要掌握很多心理学知识,更科学、更合理地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马塘中学) 心理成长论文:浅谈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摘 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关系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区分学校环境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然后分别采取措施,对于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学校环境至关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 物理环境 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渗透的,是润物无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德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学校环境就是一个润物无声的德育场,能给学生的校园生活带来愉快、乐趣、活力和希望,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激发学生形成爱学校、爱生活、爱人民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奋发向上。 学校环境大体上可以分为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我们分开叙述: 一、物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的物理环境一般指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校园建筑、公共设施、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等。 学校的绿化、美化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相当的作用。比方说:整洁干净的校园使学生容易产生“完形”(班杜拉的理论)的需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雕塑作品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小桥、流水、绿草、鲜花等自然风景能让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领略大自然的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保证学生身心舒适,不至于感到环境的压抑,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净化了心灵,消除了紧张的学习带来的一些不良的影响。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最有利于直接经验的获得,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教学设施、足够的活动场地,才能确保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参与、体会和发现,去和其他学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并在交际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完成情感学习,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避免消极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二、人文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文环境包括师生关系、校园风气、文化制度、社区环境等方面,学校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样有着重大影响,其具体表现在学校及周边的氛围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学校的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校园文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教学水平密不可分,也与社会、家庭对学校的支持、配合息息相关。 1.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堂文化和课外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平台,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如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它是一所学校思想文化内涵的最直接的表现,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它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它能够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广大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心理现象,其中,大部分心理现象是积极健康的,也是我们期望出现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现象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现象,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干扰和冲击。它们的存在不仅可以破坏群体的凝聚力,也可以削弱自己和他人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2.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模仿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出的: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010年,北师大珠海附中出现教师殴打学生的现象,其视频一度在网络快速传播;而近期珠海湾仔镇鸿景小学8岁小学生因数学考试不理想被老师打了20多竹棍……类似事件常见于媒体,虽然,这些老师的行为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和谴责,同时,他们也受到了一定的严肃处理,但是,这些孩子心里留下的创伤却是终生难以弥补的。另外,当一个学校出现了上述情形,在很长的时间内,其他的学生会同样恐惧,情绪也就难以稳定下来。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也告诉我们,学生时代,老师的过失更容易促使其自暴自弃,促使其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师的情绪变化,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波动。如果教师们整天沉着脸,动不动就呵斥学生,那么,学校、班级将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学生就会生活在一种机械的、缺乏活力与互动、缺乏情感交流的气氛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会扭曲,情绪会不稳,甚至暴怒、焦虑、抑郁,攻击别人,对社会的认知、情感也会渐渐淡化,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可见,教师的笑脸、爱心、诚信,以及教师的激情教育是形成学生良好心理的催化剂。 3. 外围文化环境也是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社会文化、社区、家庭是学校的外围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学校中的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不是封闭的、静态的,校园文化必须主动地去选择社会文化,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形成正确、健康的环境,并对学生时刻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当前流行的港台武打片,经常会出现打打杀杀等暴力场面,也会不经意间被青少年模仿,《逃学威龙》中的坏分子更被少数同学视为英雄,2012年,针对学生的砍人事件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和冲击,这些社会因素显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必须正确引导。而社区环境也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孟母三迁择邻处,以及当前学区房的热炒,也是人们认识到社区对孩子的影响意义重大。在外围文化环境中,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当属家庭因素,不当的教养方式、管教态度,日益疏远的亲子关系,冷漠的家庭气氛,无一不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而且在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中会体现得越来越显著,这些表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更是意义重大。 三、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学校环境建设,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创造高标准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代学校 校园硬件建设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物理环境。学校的整体规划应从美学的角度去布局,尽可能远离环境和噪声的污染,保证空气的清新,搞好绿化、美化,烘托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做好活动场地、教学场地的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获取现代信息技术、艺术活动、体育锻炼、科学实验、劳动实践的物质环境。当然,我们的校园硬件建设目前仍然需要资金的保证和社会的重视。 2.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逐渐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从而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当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例如,制度文化建设要贴近人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避免出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定,使各项措施更加有利于促进符合预期行为的产生,避免不良行为的蔓延和发展。只有重视学生心理现象分析,才能对不健康的校园心理进行调适,使措施更有前瞻性、针对性,更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应该思考开展什么样的校园活动,建立什么样的社团组织,设立什么样的榜样、典型,提倡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等等,并做到既合理引导,又不会管控过严以致缺乏活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把握好管理的“火候”。 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哺育学生,要善待学生。只有爱学生,以真诚换取真诚,建立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你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会专心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因而,作为学校,应让每位教师相信“师爱作用”,相信“亲其师信其道”,把无私的爱献给学生,用自己博大的情怀,去感染学生。并时刻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 其次,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时,教师应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以建立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取成就感和自信心,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协调统一外部文化环境,以达成教育目标 学校应协调好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离开了社会、家庭的合作,学校教育寸步难行。 作为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和责任人――家庭,学校应与他们密切合作,通过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召开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等途径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应适时召开家长会,创办家长学校,促进沟通和协作,才能使教育富有成效,加快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而在优化校园社区环境方面,我认为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研究,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学校要与社区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争取他们支持和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工作。 综上,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教育网络的建设,协调统一好外部文化环境,才能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事半功倍。 结论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学校应当重视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整合各种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努力构建优美、和谐的学校环境,给学生们一个稳定、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成长论文:从女性心理成长的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另外那个女人》 【摘要】《另外那个女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一篇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位个性坚强,冷静睿智的主人公柔斯。她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一边与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恐惧作斗争,同时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悲戚。在诸多的困难中,她都以超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通过经历各种社会和情感磨难,她终于在心理上找到了自我,实现了自我心理完善。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心理角度,结合作品进行文本细读,通过柔斯的自我心理成长历程,探讨她实现自我心理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另外那个女人》 心理成长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以其独特敏感的女性视角和大胆犀利的批判精神, 对不同群体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并对当代西方女性的独立自由问题表达了鲜明独特的观点,由此被不少学者冠以“女权主义者”的称号。她的作品备受各国专家学者关注。在以往对《另外那个女人》的研究中,有王丽婧,陈可培从女权主义观点的《超越女权》;张晓敏以女性主义观点的《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和《莱辛小说中柔丝的圆型人物构建》;黄春燕的《莱辛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和技巧――以为例》;刘雪琪的《两性生命位置的价值对立――中男女主人公形象解读》; 万丽君的《寻找自我与远离“被他者化”――读多丽丝・莱辛》等。 而笔者认为多丽丝・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其实还是一篇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心理成长超越的成长小说。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柔斯在各种遭遇和经历过后,主人公的思想和性格得到发展,在克服挫折中成熟了起来。本文拟从成长小说的心理角度,通过柔斯的自我心理成长历程,探讨她如何实现自我心理完善的成长图景。 多丽丝・莱辛撰写有大量的不同群体女性的文学作品,《另外那个女人》描述的是一个教育程度不高、收入水平低的中下阶层女性。小说中的主人公柔斯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一边与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恐惧作斗争,同时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与悲戚。她继承了莱辛笔下女性独立坚强,冷静睿智的性格特征:面对母亲的事故,她镇定沉着;与相恋三年的男友乔治分手,她低调潇洒。面对战争疑云以及人们的恐惧,她隐忍持家。最后父亲在空袭中的逝世,这给神经紧绷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此时,虽然吉米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将柔斯从摇摇欲坠的地下室救出,并希望她能从悲痛欲绝的心灵桎梏中走出来。然而,在与吉米的交往中,尽管得知自己成为破坏别人家庭的一个女人而生活在不安中,但是,她依然处处以一个勇敢者的身份面对生活。对于过去几年的种种不幸,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不仅没有低落,反而在认识上有了飞跃,心理状态也步入了成熟。当最后她发现吉米早在三年前已与前妻离婚,她根本不是第三者时,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虚伪,软弱,不负责的吉米,勇敢地与吉米的前妻皮尔逊太太一到踏入了属于她们的崭新的生活天地。 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也是成长小说的重要层面。主人公的心理成长也和身体成长一样,也具有鲜明的“生成”意味。成长的心理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首先是镜像阶段,这是拉康主体构建过程理论中的第一个功能性阶段,又称“前语言期”,是主体“自我”形成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成长主题的心理构建面临着作为‘小他者’的母亲的情感干扰和心理压力。无论是‘母亲的儿子’还是‘母亲的女儿’都因对母亲镜像既抗争又认同的两难而陷入心理成长的焦虑,甚至表现出神经质的心理症候。不可否认,母亲镜像对于成长主人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心理成长对母亲镜像的辨识与想象性认同共有三个方面:一是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二是精神同盟式的母亲镜像认同;三是仰望式母亲镜像认同。而《另外那个女人》中主人公柔斯的心理成长的镜像阶段属于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抗争式的母亲镜像认同就是成长主人公把对母亲的抗争和叛逆作为寻找自我的起点。在小说的一开始,柔斯在得知她母亲去世的消息,她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与伤感,而且是如此的冷静,这使的那位警察都觉得不可思议。柔斯想到的不是马上通知她父亲和男友,而是想到今后照顾父亲的责任就要全部落在自己的肩上。她就要履行母亲在时的职责。为此表现出,她再一次注视挂在墙上一副画时,她心理想:“现在我可以把这幅画摘下来了。她人已经走了,我现在爱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了。”她马上就把画摘了下来,挂上了一张带黄蔷薇图案的月份牌。对于其它的物件,柔斯也在第三天按照她的想法进行了调整。在此之前,母女俩可总是争论不休。到此,在母亲镜像中,阻碍她确立自我的第一块绊脚石被踢开了。自此,主人公柔斯不仅在家里而且在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了母亲的身份职责。这是她心理成长,也是她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其次,心理成长进入了第二阶段及后镜像阶段。后镜像阶段是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审视。此时,父亲介入了母子(母女)的二元关系。父亲镜像的闯入是成长个体自我构建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重要的“小他者”。这位“小他者”与母亲不同,往往以威严专制的男权主义的面容出现在成长主人公的心理之镜上,试图赋予他以秩序和“法”。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审视和反抗是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后镜像阶段的又一次独特心理冒险和自我拯救。这使成长主体的心理生成增加了更为复杂、更难处理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在西方男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女性是被放逐到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沉积于历史地心默默无语,长期不具备主体地位。为了获得自身的主体地位,莱辛在《另外那个女人》中充分刻画了主人公柔斯为此而进行的抗争。柔斯在她母亲出事后,担当起了母亲的职责。面对父亲的种种要求她都表现出她自己的想法,不再顺从。比如:操掌着家庭一切事情大权的父亲在母亲去世时要求她电话通知她的男友乔治,她却装作没有听见。只是在晚饭后才动笔用写信的方式通知乔治。他父亲建议她不要外出工作,她表示不屑一顾,总是坚持认为“女人就应该独立生活”,表示“我喜欢独立生活”。同时也不喜欢父亲在她面前老说女人女人的话语,并争辩说“我不懂得女人,我就知道我自己是怎么想的。”再者,以前柔斯对政治不发表意见,而现在他父亲每每谈到时事政治时,柔斯都能积极地表示她的观点和态度。有时对父亲的观点还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成长中的女性摆脱了“前语言期”的无语状态,用在社会空间学习到的语言和男权主义代表的父亲争夺话语权。这是主人公心理成长的不可抗拒的法则,也是不可回避的心理成长法则。尤其是在她父亲腰摔伤之后,柔斯不但继续承担社会和家庭的事物,而且还承担起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样她的远见卓识再次体现出她高于她的父辈。这之后,她的父亲与她的角色进行了换位,每天父亲承担起了家务劳动。到此,作者莱辛已经把柔斯刻画成如她父亲对她所下的评定所说,对于柔斯他感到女儿就好像一堵墙似的,那样无法撼动。因此,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柔斯在莱辛的笔下已经完全具备了几乎所有的精神质素和心理构造:个性独立,冷静睿智,稳重干练,有积极的行动意志,敢于颠覆父亲镜像的心理压制。父亲镜像到此也就推出离开了。 成长小说的心理成长主人公在完成了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反抗之后,必然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及后镜像阶段――“象征之父”的想象介入和象征性认同。也就是说,主人公送走了血缘父亲,迎来了崭新的“象征之父”。主人公心理成长主体的心理版图上一旦父亲之位虚位以待,“大他者――象征之父”必须乘虚而入。成长主体在心理上接受秉承“象征之父”律法的启蒙者的面像介入与话语引导,就意味着他们接受和认同了“象征之父”所代表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在《另外那个女人》中,这个启蒙者就是吉尔的前妻皮尔逊太太。因为到此时,柔斯在成长之路上再次遭遇困惑,动摇和阻碍。通观整篇文章,莱辛把柔斯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残酷的背景之下,让她不仅遭受社会的磨难,在她人生道路上也让她遭受失去父母,失去恋人,失去朋友的悲惨境地。这样的心理历程一般人是难以度过的。当然,磨难越大,锻炼越多。这使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更能完善自我的成长。尤其是在小说最后,当柔斯从吉尔的前妻皮尔逊太太口中了解到吉尔一直在欺骗她时,在皮尔逊的指引下,尤其是在皮尔逊的话语感召下:归根结底,男人们正经事做不了,就会给人添麻烦。今天的世界,妇女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了;她们要是不这样,别人是不会管她们的。柔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虚伪,软弱,自私,不负责的吉米,勇敢地与皮尔逊太太一道踏入了属于她们的崭新的生活天地。从而,完成了柔斯这位成长主人公的自我建构。到此,成长主体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已经完成。 总之,成长小说结尾,主人公在接受了教育之后,在面对严酷的现实,经历过多次考验,经过反思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主人公已趋成熟,准备迎接新的生活,但未来的命运却不得而知。作者一般不预先安排主人公的未来,因此成长小说体现出开放式的特点。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同样描写了主人公柔斯和皮尔逊太太一到离家的开放式结尾。柔斯的未来如何就留给了读者。 心理成长论文:浅析高龄父母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摘 要】本文通过探究高龄父母的成因,以及他们对孩子心理成长影响的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着重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求高龄父母如何平衡自身心态,如何减少与孩子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克服包括沟通障碍、彼此理解能力欠缺等典型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为孩子营造稳定健康的成长环境提供建议,以更好地迎合现今家庭中高龄父母不断涌现的需求。 【关键词】高龄父母 孩子成长 心理影响 根据联合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来看,目前众多国家和地区女性的初婚年龄已在30岁左右。那么,究竟这种年龄的“鸿沟”给现代家庭带来了什么,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什么? 1 概述 高龄父母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家庭,大致包括这几种成因。 首先,是由于大众婚育观念的改变。由于现代人文化教育水平更高,思想观念更开放,经济以及思想更独立,认为晚婚或不婚,对于生活并无太大影响。因此,他们往往等到各项时机成熟,才作结婚生育的打算。 其次,是由于家庭经济水平成型的延后。大部分社会人的学历的提高使得社会的平均年龄向后延长4年,职业生涯也就是经济起步相对较晚,达到一定的经济基础以抚育孩子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这自然导致婚育时间的迟延。 再次,是由于婚育政策对大众的影响。晚婚晚育政策推行已久,对人们的生活意识已然产生深刻影响,人们已习惯晚谈结婚、晚谈生育,从而营造出晚婚晚育的整体社会文化。 最后,生育技术水平的进步对晚婚晚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生育技术取得很大进步,通过“试管婴儿”“冷冻精子”“冷冻卵子”等先进技术,可以满足一部分条件允许的高龄父母生育的愿望,这种技术保障无形之中也促使着高龄父母的不断增多。 2 高龄父母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 一方面,高龄父母基于自身的特质,存在一定的教育优势,不能以偏概全。另一方面,相对于优势,高龄父母不可避免的在孩子心理成长方面存在诸多劣势,需要引起格外的关注。 2.1积极影响 2.1.1孩子处世心态的培养 高龄父母更为成熟的心智,在孩子心态的培养上有专属的优势。一方面,高龄父母相较于年轻父母,心态更为成熟,处事能力更强。他们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言传身教,能为孩子心理的成长树立更为优良的榜样。另一方面,年纪较大的父母,往往更善解人意、更有耐心、更宽容,这种接纳孩子的态度往往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合作态度。 2.1.2孩子理财能力的提高 由于高龄父母总体理财观念较为成熟,多数有长远规划的高龄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一方面,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在生活小细节中教会孩子理性开支。另一方面,由于高龄父母的忧患意识 ,他们往往较早的鼓励孩子去亲身感受理财体验。 2.1.3孩子成长关注度的给予 高龄父母对于孩子往往更为珍视。一方面,高龄父母大部分经济积累足够,能为孩子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与教育条件,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孩子较容易得到高龄父母更多的关爱,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2.2消极影响 2.2.1 “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 由于生育年龄的拖后,高龄父母进入“更年期”后,孩子往往正处在“青春期”的阶段。青春期又称为“危机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面临着性发育的困惑、情绪不稳定以及叛逆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敏感、任性、易怒是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中很正常的表现。与此同时,他们身上还担负着课业日益沉重的压力,“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可想而知。 而高龄父母的“更年期”同样面临心态危机。由于身体激素水平的下降,父母的生理与心理将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一点在女性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她们也会出现心理敏感、情绪不稳定以及易怒的表现,并且还会感到胸闷、气短、眩晕等许多不适。她们不时会暴躁激动,不稳定的心态便不言自明。 因此,这两期相遇,往往是“家庭战争”爆发的动力源。但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在转型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与理解。而高龄父母,“更年期”之内,想要保持或成为一名理智宽容的父母,多数力不从心。两者冲突处理不当,会增加家庭矛盾的产生,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总而言之,两期的冲突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 2.2.2“过度溺爱”与“过分严格”的反差 “老来得子”,这孩子便显得尤为珍贵,高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稍不注意,就变成“过度溺爱”。然而,过度的溺爱与保护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只会产生负面影响。事事都帮助孩子打理,让他(她)过于顺利,就会使孩子变得软弱、过于依赖,缺乏独立能力。并且,挫折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过度的溺爱,其实是把孩子在无形之中变成一个宠物,而不是一个人。高龄父母容易代走孩子的人生路,不利于成熟人格的培养。 还有一些高龄父母,会把过高的期望值加之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实行极为严格的管理。集中体现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上,除了常规学习的成绩要求格外严格外,还要求孩子进行各种补习班的学习,对于孩子表现不佳或者拒绝抗议,多采取强硬的“棍棒”模式。然而,这种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往往害了孩子。沉重的各类学习负担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对其身心成长都是一种损害;并且,越是施压,越是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轻则成绩下滑,萎靡不振,重则甚至走上歪路。 “过分溺爱”使孩子丧失培养独立人格的空间;“过分严厉”使孩子承受莫须有的压力。 3 高龄父母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建议 父母的高龄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做的,是积极主动地发挥积极影响,同时想方设法地化解消极影响,因为孩子身上寄托的不仅有父母的希望,更承载着未来世界的希望。 3.1 避免“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冲突 首先,高龄父母要充分包容孩子的“青春期”反常表现。“青春期”是孩子心理成长特殊且必须经历的时期。高龄父母们要主动去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体谅孩子的苦衷。对于他们的“反常”表现不要过于敏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和思考问题,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往,引导他们化解问题。 其次,高龄父母要合理调节自身的“更年期”反常心理。高龄父母要了解自身“更年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注意膳食搭配,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 最后,高龄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高龄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理解,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 3.2 调适“过度溺爱”与“过分严厉”的心理 首先,高龄父母要避免对孩子“过度溺爱”,做到严爱结合,即要爱孩子,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高龄父母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并说明理由;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和对错,逐步培养孩子遵守规律地习惯;还应培养孩子杜绝浪费、勤俭节约的意识以及吃苦忍耐的精神;更要避免孩子的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避免懒惰与自私意识的形成。 其次,高龄父母要纠正对孩子“过度严格”的教育方式。不要盲目的与其他孩子攀比,要放平自己的心态,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适度即可,要懂得换位思考,“过度严格”其实是“己所不欲,施之于人”;高龄父母要在基于孩子认可的基础之上,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成长规划;高龄父母要尤其注意自己关心孩子的尺度,重视孩子的叛逆心理,把不良倾向“扼杀于萌芽之中”。 总而言之,高龄父母在调整好自己心态的基础上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表率。 3.3 化解“高龄状态”与“成长阶段”的矛盾 第一点,高龄父母要寻求与孩子的有效沟通途径。高龄父母要积极地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孩子交心谈心,去关心孩子学习、生活,去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惑,解答他们的困惑,包括对父母本身生活观念的质疑。同时,高龄父母可以试着向孩子倾诉,将自己的烦恼和想法说给孩子听,不仅更能容易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父母也是和他们一样的人,父母也有年龄增大的种种难处,从而更加理解父母,更乐于与父母沟通。 另外,高龄父母还要积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扮演好人生的导师,学习的榜样和坚强后盾等角色。父母之间关系融洽,家庭气氛温馨和美,孩子自然而然地会受到正面力量的感染,易于培养积极乐观心理的同时,也会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密地沟通。 第二点,高龄父母要包容孩子的生活观念。高龄父母应当充分认识到时代差异所导致的其与孩子生活观念不同的必然性,接受这一差异,并且对孩子所应有的生活理念给予充分的尊重。 第三点高龄父母要做好生活规划。良好的生活规划,是高龄父母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高龄父母要制定合理的经济规划,既保证家庭日常开销现金流量的充足,又要保证意外情况下充足资金可供支出。同时,积累足够的教育基金,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同时,高龄父母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在提高自身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的心理压力。 另外,高龄父母还要尽自己所能,多留点时间给孩子。因为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关注他们的成长。有的父母忙工作,忙事业,忙得忘记了孩子是自己为社会贡献的最重要的产品,机器出了废品可以报废,可孩子如果出了废品将是遗憾终身。这不仅是身为父母的应尽责任,更是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3.4 其他措施 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不仅仅依赖于父母。一方面,根据高龄父母与孩子独特的心理特征,可以成立相关心理辅导组织机构甚至互助团体,专业人士对高龄父母的子女教育予以指导,帮助排解子女心理成长方面的问题;同时,家长们相互交流,孩子们相互认识,本身对于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笔财富。 另一方面,对于高龄父母家庭的经济压力,政府可以采取相关的经济救助措施,如美国的“大学教育储蓄计划”就是很好的范本。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开辟更多适合高龄父母为子女经济规划的险种。 结 语 现今,家庭中父母的高龄化是大势所趋,其对于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将对孩子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高龄父母,要尤其重视遵循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不能盲目地随自己所欲。同时,高龄父母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哪些劣势需弥补,关注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求不伤害孩子情感的问题最佳解决途径,建立自信心与孩子一起成长。另外,高龄父母也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使孩子的成长有更好的物质精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