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电力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电力企业开始意识到原有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改变原有的营销方式,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客户关系管理方式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电力营销中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首先,电力企业做好营销中的客户管理工作,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以及智能化的优质服务,塑造电力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有效降低企业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使得管理模式更加完善,从而为电力企业节约大量的人物以及物力资源。其次,电力企业做好营销中的客户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以及满意度,让客户资源可以稳定下来。同时,使得电力商品的营销渠道以及客户的缴费方式更加灵活和便捷,提高了电力商品的销售数量。最后,电力企业做好营销中的客户管理工作,可以对客户行为以及评价进行实时追踪,从而有效降低风险,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此外,可以使电力企业的管理层的管理以及决策程序更加简化,让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问题以及重大问题,降低问题的发生几率。 二、影响电力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因素 第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想要让电力市场发展的越来越好,就必须提高电力企业的营销意识,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营销机制,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维护好客户关系,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动。市场经济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经济体制的改变会给电力企业的营销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市场需求,对客户关系定期地进行维护和管理,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有效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加电力企业的效益。第三,科技的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电力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引进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智能化以及现代化,和客户之间积极进行互动,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以及遇到的难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三、提高电力企业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水平的措施 1.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有效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电力企业应该找到合适的营销方式,注重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做好相应的供电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而且,电力企业应该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对供电质量给予重视,最大程度地满足用电客户的需求,进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形象以及经济效益。 2.建立相应的客户关系管理制度 客户关系管理制度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定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统计,通过客户的评价改进企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从而让企业可以实现更好地发展。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因为电力企业的管理以及决策和客户的满意度息息相关,因此,建立相应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检查机制。服务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客户满意度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内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检查机制,及时发现电力营销过程中的不足,并且进行改进,做好客户关系的维护工作,让客户对服务更加满意。最后,完善客户服务监督机制。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的客户服务监督机制往往只对某一方面进行监督,监督的范围比较小,而且监督缺乏系统性,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完善客户服务监督机制,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更好地保障客户的权益。 3.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应该积极改变原有的营销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做好客户关系的管理工作,与客户保持联系,在对客户关系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之上,进而提供个性化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比如,电力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搭建相应的服务平台,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专门的平台上完成信息查询、提出要求、对企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做出评价以及故障报修等各种操作流程,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改革,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力企业逐渐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此外,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时,电力企业的相关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地维护客户关系,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为企业增加收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问题篇1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基础和重要的内容,是不可忽略的环节,然而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极大地阻滞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和提升。为此,要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采用适宜的、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方法,较好地完善和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全面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能的提升,更好地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一、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工作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之中,存在管理体系及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和缺陷,由于国家政治经济领域重大方针政策的转变,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内容和制度体系发生改变,而现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和制度却难以适应当前的实际,显现出诸多的问题,如:出具假发票、报销超额度等。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主要是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运作,以其作为会计记录的基础,仅对现金支出及收入的会计业务进行记录,而对当期尚未发生变动的现金则不记录到会计业务之中,这就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之中忽略了对隐性债务和隐性收入的管理,这些非现金交易事项不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核算,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无法充分显现出其完整性和有效性,收支结余表及资产负债表显露出不完整的现象和问题,无法充分揭示事业单位的绩效和财务状况,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科学化决策和经营管理,也无法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效率及成本消耗,难以推进事业单位的绩效预算管理。 (二)会计内控制度不够完善。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之中,会计内控机构和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实施统一化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财务审计工作也是由多人兼职代理。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设置、人员配置等方面也显现出缺陷,部分单位使用缺乏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任用兼职的会计人员,使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不够明晰,甚至出现财务会计出纳人员“一肩挑”的现象和问题。另外,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也难以落到实处,内审机构的职能流于形式,执行力欠缺,也缺少对会计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动态监督,没有依照“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存在对专项财政拨款的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和问题。还有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地缴纳财政专户,显现出“坐收坐支”及“账、卡、物不相符”的问题,这就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盈亏不实,存在单位财产流失的问题。 (三)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之中,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不足。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之中,原始凭证是第一手的资料,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和地位。然而,部分事业单位却在填制原始凭证的过程中,存在漏填、少填、不填项目的情况,如:开票日期没有注明、姓名没有填写完整、开票金额缺乏规范性的书写等。同时,还有部分原始凭证与会计记录的业务类型不相吻合,如:购买的礼品填制为办公费用项目;餐饮业的发票填制在运输费项目等,并且对于报销发票应附的合同清单也不够完整,这就使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不足,难以准确、完整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 2.会计记录的规范性不足。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之中,会计记录存在规范性不足的现象和问题,如:一些单位没有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致使会计科目类型与原始凭证不相符合的情况;还有的单位将财政收支业务记录在总账,而其他内容则单独开设账目,存在单位上的“小金库”现象。 3.财务报表的规范性不足。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之中,其财务报表还存在弊端,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及时编制现金流量表,这就使单位的收支变动无法得到准确、全面的反映,给信息使用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误解,无法成为决策的依据和参考。同时,还有一些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实则为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它是依据“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原理进行项目列示的,这种资产负债表与惯例要求并不相符合,显示出财务报表不规范和不科学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解决对策 (一)修正事业单位的会计原则。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之中,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其改革的主要原则和方向,要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与企业会计制度相融合,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式,使之能够完整地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经营状态的评价,与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审慎性原则相吻合。在实际改革的进程之中,要注意保持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循序渐进性,要在改革和修正的过程中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前的经济、财政、技术等因素,寻求适宜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会计制度体系,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运行状态。 (二)完善和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制度体系。要立足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顶层设计入手突破,形成与事业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新型会计管理制度体系,明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权责,较好地实现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同时,还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要与企业会计报表体系相链接,增添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应当涵盖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等全部的业务活动范畴,对于这三个部分的现金流量进行准确、完整的报表反映,从而全面反映出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状态。对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的完善与优化过程中,要剔除收入类、支出类的项目,重点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三方面的要素内容。 (三)强化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之中,人才队伍是前提和保障,要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会计工作人员,使之分布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等,较好地履行各自的财务管理职责,并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方式,实现对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人员的再教育,更好地把握会计工作业务的前沿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和树立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精神和意识,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基于财经纪律的约束之下,完整而全面地完成会计工作任务。 (四)提升监督审计的执行力。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之中,领导人员及财务工作管理人员还要强化资产债务概念,避免资产不清、债务不全的问题,要全面盘点单位的有形资产,评估无形资产,用科学的态度评估单位的偿债能力,并将内部监督纳入到会计管理体系之中,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加大内部监督的执行力度,并采用内部监督与外部审计双管齐下的手段和措施,杜绝事业单位的内部“小金库”现象,避免事业单位由此而滋生的腐败现象和问题,形成良好的财务管理风气。 三、结束语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之中,要在全面分析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适宜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完善和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制度体系,强化会计队伍的建设,并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杜绝和避免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和不足,较好地提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和优化,顺利推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开展。 作者:武慧 单位:山西省图书馆 事业单位会计问题篇2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稳步推进,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众多漏洞,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1)满足信息管理的需要。完善的会计核算能对财政资金进行及时、真实、准确和有效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有效履行会计职责提供正确信息,以确保其有效地完成单位的各项工作和合理使用资金。 (2)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事业单位作为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益直接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完善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单位的公用经费进行有效管理,用好有限的经费,控制经费开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3)实现和规范内控制度。事业单位建立和规范内控制度,主要目的是管控好预算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只有通过加强单位会计核算,才能规范预算资金的使用,强化公共资产的管理责任,合理节约公共资源,达到有效预防腐败的目的。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实现总体工作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内部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等要素。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对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但由于传统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不到位,导致会计核算不准确,会计处理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相关规定,造成单位账实不符、账证不符、账账不符和账表不符,财务信息不真实。 (2)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对会计核算的管理。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不规范会导致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信息不真实,无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主要因为很多事业单位在原始凭证报销时没有把好审核关,没有严格的财务报销审批流程,缺乏对会计核算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原始凭证没有填制单位公章;没有经办人、分管领导的签字;金额的大小写不相符;报销单的封面有涂改现象。日常办公用品、电脑耗材以及设备没有按照财政部门规定进行政府采购,集中报账。 (3)财务核算人员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很多事业单位会计都是直接任命,并不是科班出身,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相对较低,对会计内涵了解不深入,缺乏基础的专业的会计知识,不具备相应的财经意识和法制意识,责任心与责任感不强,无法有效胜任单位的实际核算工作,这大大降低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阻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4)固定资产价值核算未能按照《新会计法》计提折旧。一般事业单位没有根据《新会计法》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在实际核算中,事业单位只对固定资产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也仅以原值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形态。其实,无论固定资产的用途是什么,其价值一定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减少,如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损价值就得不到体现,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虚增,成本核算不完整,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及使用情况。 3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1)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有效管理模式。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应依据真实、合法、准确、完整、合规的原始凭证,对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形成财务报告。只有规范内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流程,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职能和作用,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是国家重要的职能部门,履行公众服务事业,规范的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开展正常工作的有力保证。首先,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及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资金管理,防止账务资金体外循环或形成“小金库”;明确各项支出的范围与审批程序,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规范费用报销程序与要求,对各项支出进行真实准确地记录,并对社会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等的支出情况进行及时公开。其次,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预算管理机制,将预算管理下放到单位各部门,根据各部门的工作属性制定相应的年度预算,各单位结合财力状况,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汇总,形成年度支出预算。只有严格执行预算才能促进本单位预算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及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水平。 (3)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财务核算工作在事业单位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感强、业务能力过硬的财务队伍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因此,应切实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首先,应加强对财务人员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训,让其了解掌握国家财经纪律和法律法规,树立财务工作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让他们良好的道德素质自觉抵制外来诱惑。其次,对财务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学习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操作规范,了解会计新准则体系框架,掌握和领会新准则内容、要点和精髓,熟练运用新规则进行财务核算和相关报表的编制。通过培训,促使财务人员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创新财务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为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开创新局面。(4)调整会计科目,规范固定资产财务核算。随着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处理方式越来越需要在事业单位中全面实施。“累计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逐渐转移的价值进行系统摊销,是新《会计制度》增设的会计科目,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调整会计科目,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各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根据资产属性和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折旧计算方式,按月计提折旧,加强资产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体现事业单位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折损价值,避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虚增,成本核算不完整,同时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如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及使用情况,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也为政府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事业单位可以结合存量资产使用状况,合理安排预算,杜绝资产的闲置浪费。 4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作为社会重要的经济载体,为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应进行不断地改革。完善的会计核算工作对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实的会计核算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对会计核算的管理;财务核算人员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固定资产价值核算未能按照《新会计法》计提折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妨碍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事业单位应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努力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为事业单位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吉琳 单位:射阳县广播电视台 事业单位会计问题篇3 现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会计制度也逐渐完善起来。为了满足经济社会更好地运行和发展,就要利用当前会计制度的优越性来弥补会计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1)为了使信息管理更加系统化。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有利于会计核算的开展,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资金的利用率,合理配置资源,以便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资金短缺或者资金浪费的现象,基于此就要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严谨性,在有限的资金下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确保在可用范围内发挥资金的最大利用率。 (3)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在防范外部风险的同时也要对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管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事先做好预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规范资金使用,需要对资金的使用途径和使用对象进行内部监管。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事业单位核算制度不合理。事业单位种类多,会计核算内容千差万别,在设计会计项目并核算内容时,各个事业单位也存在差别。随着事业单位活动增多,资金流动量增大,使得当前的会计核算制度难以满足事业单位会计活动的要求。通过财务报表难以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准确表现出来,无法对财务状况进行有效掌控,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原始凭证的填写不符合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很多没有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标准正确填写的原始凭证,很多原始凭证存在漏填、少填甚至是错填的问题。如:经常不填写开票日期、开票人和收款人的姓名填写不完整、购买项目的数量和金额填写不清楚、只填写小写金额漏填大写金额、大小写金额数量不一致等。 (3)不能够及时清理往来账项。在会计人员进行变更时,需要新的会计人员掌握并接替旧会计人员的一切会计工作,新会计人员需要从前任会计人员中了解到往来账项的账龄等一般事项,对往来的账项要及时清理和销账,准确把握当前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预判并处理好相关的财务事项,保证遵循好会计工作中的连续性原则。 (4)部门预算不严格,执行预算缺乏约束。很多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在对各个项目的支出的具体内容以及支出定额的编制时缺乏合理的科学监督,缺乏制度性的约束和管理,在安排各个项目的支出时,依靠主观性和随意性进行支出金额的变动,缺乏科学的预判和依据。 三、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1)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做到以资金管控为主要目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为了避免舞弊现象的出现,就需要内部人员对核算过程进行监管,严格按照核算流程进行核算,保证了各项工作都能合理有序开展。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是利用国有资本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对社会团体以及各类公益组织发挥职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制度是一切的根基和保障。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利用资金,部门职工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公正、公开、透明,不断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切实进行各项资金分配,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存在。第二,在进行年度财务预算的时候,根据本年收入情况合理分配支出,严格做到“以收定支”。通过严谨细致的部门预算,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方面出现的问题。 (3)通过组织培训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财务工作中,首先要求财务工作人员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因此,组建一支作风优良、勤恳工作的团队,对改进事业单位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还需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得他们对自己本身的工作有进一步认识,在培训过程中逐渐掌握会计准则的内容并且不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4)调整会计科目,规范固定资产财务核算。在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发展进程中,新《会计制度》应运而生,其中关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面,做出了调整和变化。对于本年新增的固定资产不予计提折旧,从第二年开始计提折旧;对于本年减少的固定资产,减少当年仍然计提折旧。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控,对进行会计核算提供数据支持,能对所结存的资产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核算工作的效率。 四、结语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经济载体,从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应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不能一味地抄袭前人的做法,应做到切实分析、果断改革,才能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财务人员应做到各司其职,不逾越法律的界限,通过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应杜绝拖拉现象的存在,规范其会计核算制度,并严格按照其要求开展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解晓霞.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市场,2018(22) [2]关银泽.试论如何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J].经贸实践,2018(15). [3]周晓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9). 作者:生华 范若楠 逄焱菲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
艺术创作论文:浅论艺术创作的基本道理 摘要:柳城写的这个东西,我个人的看法,是我们几辈子都知道的那些有关电影创作,扩大一点儿说是艺术创作的一些基本道理(我没有说规律),这些基本道理我们所知道的,是前人所说过的、反复尝试过的,包括上课、发表文章讲的那些基本道理,他概括了。概括得相当准确。这是难得的。就是说那个被用了几辈子的我们已知的这些关于艺术创作的一般的道理,带一些普遍性的,他概括了一下。 有些基本点既然是带普遍性的,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么对现在的创作应当是有用的。将来怎么样,现在不说。也就是说,这些基本点还可以说明一些创作,可以说明创作还应当遵循些什么东西吧。什么是基本的?比方说他这里涉及到艺术从生活到创作,这个无论中外古今到现在大概还没有绕出的这个圈子。至于怎么去理解生活,怎么从生活到艺术,那还要做别的许多探讨。但主要的、很基本的东西,到现在为止,大概作为一个艺术品的话,还是有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也还是说得清。 另外他讲到,创作风格跟人的休养、人的人格有关系,这个也是带有普遍性的道理,是我们中国说的外国也说的道理,这个字可以概括,叫做文如其人。是不是?做人跟作文,它讲风格。他好像涉及到这个吧。 另外,创作过程,就是从现实当中去获取题材。那么怎么处理题材,属于艺术表现,这表现方面也有一些普遍道理,这个可能就难一些。因为表现是各种各样,手法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某些东西恐怕还是需要的,你比方,不能太分散了,你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总得有一个作品让人家看清楚,你总得要感动人嘛。做到这些,你就是要结构紧凑点儿。当然风格不同的,你像过去什么是诗的电影,各种风格题材不同的,各有各的要求。但作为某些基本的东西,你还是要让人看得明白你表现个啥吧,因为它毕竟跟一般文学作品不同,它是视觉的东西,你要让人家看得清楚吧。所以他强调了,从选材到表现需要单纯。 我过去也认为,无论你怎么复杂,在银幕上或屏幕上,眼睛看定这个东西,你线索太多了,乱套,恐怕就不好办。所以要单纯要集中。他这个里面也谈到了,这个还是需要的吧。我看有些大艺术家,包括画画的、音乐的、戏剧的、小说的,最好的都是单纯的。像《战争与和平》那种庞杂的人类史实艺术,你仔细研究起来,它也没有那么乱套。你像契诃夫那种单纯就更是高超了,很平淡的,一个人,一个小孩,给他爷爷写信的那个,就那么一点儿。要做到单纯是很不容易的,跟一个人一样。四川话说得好,北方话里也有,叫做“满腹水,它不响”,“半腹水,咣咣响”,就是真有本事的人,他是比较沉默的,没有本事的人,反倒是到处招摇。艺术其实也是这样,厚积薄发。例子我就不一一举了。柳城从创作过程的一些普遍的道理到表现,从生活到艺术,从构思到表现到结构,他都比较精练地概括了,我觉得很不容易。那么到今天这个状况来说呢,他针对的或者说他的出发点,是谈的电视电影,这是个新品种,我不太懂。但是不管它是电视电影也好,是电视剧也好,是现在的银幕电影也好,都有个共同的东西,大家都感觉得到,一个是我们现在国产的东西不大吃香吧;再一个,粗制滥造的多吧,包括银幕上的屏幕上的,电视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那么,他针对这个,来提醒你需要注意一些普遍的道理。电视电影跟屏幕上的电视剧,如果说不懂得这些道理,它怎么做得完全符合柳城说的这些东西?如果它是真正创新的,或是真正艺术品,那就无可指责。问题是它们粗制滥造,已经不成艺术了,但是顶着那个电视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名称,那么读读他这个《电视电影三字经》有好处。因为它们并没有往前走得很多啊,但是连一般的怎么结构都不知道,一个线索都不清楚,一把乱抓。针对这些情况,目前创作上的一些弊病,不光是电视电影,甚至涉及到整个艺术创作,包括文学,网上现在沸沸扬扬的,不说别的,起码引起一个波浪。说一个德国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他说的是不客气。但我们也讲文学质量现在是下降。这个质量下降,原因很复杂,不单纯是柳城说的这个。这个普遍道理当中,有他管得着的地方,如那些粗制滥造的、那些低级的。因为他没有主张低级,他这个里面讲的还是要“义”,要风格及人,还是要讲一种高尚思想。所以这个还是有针对性的。到现在,他能够出来这篇文章,不管是《电视电影三字经》的形式也好,是什么形式也好,有这个主张出来,那么在舆论上,证明还是需要一些有益于大众的艺术创作的东西,这是好事。他也讲到,虽然没有强调,在最末的这两节,第十、十一节,“文之道,人之道;艺之道,神之道;文之法,天之法;艺之法,无定法”,这对年轻读者,像古典文学书一样,恐怕是有点不大懂。这个其实就是要合乎自然规律,另外呢,“艺之法,无定法”,这个最重要,法无定法,就是不能拴死了。他讲的这个也不能说是永远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发展而发展。但是我前面不是讲的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知道的关于创作的那些道理,他给概括了,但是不是这样就永远不前进了呢?不是的,那要随时改进,所以它这里还来了个“艺之法,无定法”,虽然没有强调,但也管着了。我来解释一下:我是四川人,我们四川成都有个宝光寺,那里有一个庙,庙上有一副对联,我过去上课的时候给北京大学来进修的那个班讲过,上联是“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下联是“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个是太消极了。但是作为一个道理来讲,是这样子的。当然我们可以不了了之,但你要懂得“了又未了”。艺术道理也是这样。实际是,将来地球怎么的,也还不知道呢。那么文艺创作,既要遵照那些已知的道理,同时也需要在创作当中,随着社会时代前进探索新的,没有止境。这个事情没有止境。人生没有止境,生活没有止境,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蒲风过去有句话: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生活并不是一滩死水,不是不变化的。生活怎么变化,你艺术也跟着走,不但艺术跟着走,社会科学等其它都得跟着走。从亚里士多德到现在不变化吗?所以我们中国孔子那一套,《易经》,都应该往前发展。它们没有什么过错,它们是那个时代完成的,我们有我们的时代。 所以说不能拴住自己。最后他那一节,很重要的,就是要淡薄名利,“人一世,……十年功”。就是你别着急,不要求名逐利。一点不讲名利,恐怕做不到。我不是主张名利,我也讨厌名利。但一个艺术家,动不动就是为了几个钱,把人民的钱浪费几千万,甚至上亿,搞些大制作,无非是看个布景么,演员都看不见,而且情节简直是胡编。但现在我们的社会,本来工资就不公平,你不赚钱怎么活,商业社会,你可以要,但是商业也讲“诚招天下客”,要诚实吧,还要讲一分钱一分货吧。 除此以外,现在说我个人的了。柳城是有直接的创作经验,看起来也读了很多书,而且还动了脑筋的,这些都很好。现在有些搞理论的,即使是搬一些现代的东西,看起来写得洋洋数万言,却于事无补,柳城的《电视电影三字经》就是反那个,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把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结合当前的创作状况来讲,并不是一个《电视电影三字经》就能概括的,也还需要别人去尝试。现在的理论评论就非常贫乏,几乎没有地位了。当然了,这个跟作者没有关系,好多是跟当前的环境有关系,大家都是要赚钱嘛,所以搞创作的导演不看你的,搞表演的也不看你的,只要拿到多少钱,就这样。但即使这样,柳城能坚持写这个,也好。他那个赚不赚钱我不知道,从意义上来讲,他并没有说错话,而且是把好的东西,说它是传统也好,他想出《电视电影三字经》的形式来,他的初衷,是想把这个深入浅出。《三字经》是幼儿读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是过去小孩儿念的,是终身受用的。现在采取这个形式呢,是便于一些人记。但实际上,一些人恐怕也不大愿意记,但不管你记不记,有人主张这样一些东西出来也是好,就是说我希望能够有人继续思考当前的电影、电视剧,甚至艺术创作的问题。真正能够解决创作当中的问题,使这个创作能够给老百姓一些好处 ,创作出真正能让老百姓接受的有意义的艺术作品来,就是除了那些空洞说教的以外,在理论上开展一些切实的研究,应该多种多样,他的《电视电影三字经》是一种形式,其它形式也还有。我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不能拴住自己。最后他那一节,很重要的,就是要淡薄名利,“人一世,……十年功”。就是你别着急,不要求名逐利。一点不讲名利,恐怕做不到。我不是主张名利,我也讨厌名利。但一个艺术家,动不动就是为了几个钱,把人民的钱浪费几千万,甚至上亿,搞些大制作,无非是看个布景么,演员都看不见,而且情节简直是胡编。但现在我们的社会,本来工资就不公平,你不赚钱怎么活,商业社会,你可以要,但是商业也讲“诚招天下客”,要诚实吧,还要讲一分钱一分货吧。 除此以外,现在说我个人的了。柳城是有直接的创作经验,看起来也读了很多书,而且还动了脑筋的,这些都很好。现在有些搞理论的,即使是搬一些现代的东西,看起来写得洋洋数万言,却于事无补,柳城的《电视电影三字经》就是反那个,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把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结合当前的创作状况来讲,并不是一个《电视电影三字经》就能概括的,也还需要别人去尝试。现在的理论评论就非常贫乏,几乎没有地位了。当然了,这个跟作者没有关系,好多是跟当前的环境有关系,大家都是要赚钱嘛,所以搞创作的导演不看你的,搞表演的也不看你的,只要拿到多少钱,就这样。但即使这样,柳城能坚持写这个,也好。他那个赚不赚钱我不知道,从意义上来讲,他并没有说错话,而且是把好的东西,说它是传统也好,他想出《电视电影三字经》的形式来,他的初衷,是想把这个深入浅出。《三字经》是幼儿读的,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是过去小孩儿念的,是终身受用的。现在采取这个形式呢,是便于一些人记。但实际上,一些人恐怕也不大愿意记,但不管你记不记,有人主张这样一些东西出来也是好,就是说我希望能够有人继续思考当前的电影、电视剧,甚至艺术创作的问题。真正能够解决创作当中的问题,使这个创作能够给老百姓一些好处,创作出真正能让老百姓接受的有意义的艺术作品来,就是除了那些空洞说教的以外,在理论上开展一些切实的研究,应该多种多样,他的《电视电影三字经》是一种形式,其它形式也还有。 艺术创作论文:论蒙克的艺术创作心理 摘要:绘画艺术家蒙克的创作心理主要建立在三个方面:一是童年的生活经历造成的他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二是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变故,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艺术的敏感情绪与寄托。 关键词:情绪心理 认知心理 动机心理 北欧着名的绘画艺术家蒙克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创作心理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童年的生活经历造成的他对世界的认知与思考;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变故;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艺术的敏感情绪与寄托。 一、艺术创作的情绪心理 艺术创作的情绪心理是指“艺术家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事件中引起某种情绪反应。”①这种情绪有时候是一段时间的影响,有时候是贯穿创作生涯的情绪反应,蒙克创作的情绪心理一直都无法摆脱童年时代疾病留给他的无助与对死亡的抗拒。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童年所造成的创伤将会以潜意识的形态伴随人的一生,人的童年处于一种本我状态,较少受到来自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等方面的影响,童年时代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出口,于是在以后的人生中变就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以后的创作中这种心理总是以无意识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 蒙克出生在挪威的普通家庭父亲是医生,但他的童年因为母亲的去世变的灰暗而压抑,在以后的生活中蒙克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母亲去世之后姐姐,父亲,哥哥的相继离去,这些悲惨的经历吞噬着蒙克的内心,所以他的创作心理总是带有压抑、恐惧与不安,他在日记中曾写到“疾病和死亡蹂躏了我父母的旧居,我一直无法战胜这种不幸。这对我的艺术也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②由于童年时代亲自面临过死亡场景,蒙克创作的情绪心理总是充满对生活的思考以及死亡来临时的无法抗拒,由此造成的压抑的创作心理一直主导着他的创作过程,例如他创作过许多关于疾病的题材,如《点燃炉火的女孩》、《早晨》、《送终》等。 二、艺术创作的认知心理 所谓认知心理是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受外部世界的干扰逐渐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阿恩海姆在《走向艺术心理学》中指出“艺术家基本上是通过知觉推理来创作其绘画作品的,这种知觉推理为发生在意识水平以下的过程所支配。” 蒙克在对世界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会逐渐的形成自己的认知心理,最为明显的是蒙克初恋的不顺利使他对爱情以及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爱情的体验让他的创作心理不再局限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暗含对“性”的欲望与无法抗拒。蒙克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在他的日记中被称为福楼海宝的女人,这段并不愉快的恋情持续长达六年之久,他在日记中写到“她在我的心上留下多么深的一个印迹啊!” 如果说童年是贯穿创作生涯的情绪心理,那么后来的感情之路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他的创作。这段感情让蒙克对世界的认知变的焦虑,同时来自外界的压力使得认知心理出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如《拿香烟的自画像》便表现了他的恐惧不安。 三、艺术创作的动机心理 动机是主体有意识地体验到的强烈欲望,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多伴有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是艺术家内在独特的心理,在一定程度具有精神宣泄性。 蒙克的创作动机心理是其对自身经历以及对社会感知的强烈愿望的表达,是对生命的强烈顿悟。他要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这又不是简单的宣泄,而是对社会、世界的认知,是充满生命张力的,并拥有超越时代的思考。 二、艺术创作的认知心理 克在1890年刊登的与一位艺术家虚构的谈话中说“我想表达一种疲倦的动作,在眼睛里、在睫毛间、嘴唇应该画得看来像在喃喃自语……我要画出生命,画出活生生的人。”“画中的一切都是我亲身的经历”蒙克创作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表达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同时旨在告诉人们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例如作品《呐喊》画面中一个挤压变形的人站在桥上,空洞的大眼、张大的惊愕的嘴犹如人的骷髅,背景上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夸张的组合令整幅画面给人恐惧、不安的感觉,蒙克内心对于死亡的思考在画中强烈的表达出来。这是贯穿蒙克一生的心理,但同时也含有后期结合社会状况对生命的思考。蒙克的创作动机心理拥有对其所经历事件的表达,这是对他内心深处恐惧心理的宣泄。 蒙克童年时代的疾病留给他心理的创伤、爱情的不顺利,使其创作一直没有脱离过疾病、死亡等主题,这种心理在他的作品中以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无助、孤独、绝望、压抑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构成了作品的主体风格。 艺术创作论文:摄影艺术创作中比较手法的意义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为了使作品能够更加完美的表现主题,常常有意无意地运用对比手法。对比作为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广泛运用于摄影构图和造型中,对画面主题思想内容表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掌握对比手法,我们应该分析对比的作用,以求更深刻的广大摄影爱好者了解和掌握。对比的形成,有它的生理因素,也有它的心理因素。人的视觉及其神经感受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是形成“对比”的生理基础。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对比大体分为两大类:即内容上的对比和形式上的对比。 内容上的对比 这一类的对比,要求摄影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透的理解能力,善于发现,掌握抓取那些具有对立因素,但又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客观事物。也需要摄影家具有高度的艺术素质和表现技巧,善于用自己的镜头把它们组织成互相映照,或相克相生的画面来,使作品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又含蓄隽永。内容上的对比,多半是通过一些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来进行,对比的效果最终侧重在思想内容上。如新旧社会的对比、贫富悬殊的对比、胜利与失败的对比、兴起与没落的对比、先进与落后的对比、欢乐与悲伤的对比等等。 形式上的对比 形式上的对比是艺术造型手段形成的对比,对比的效果侧重在艺术造型上。它包含形体对比、影调对比和色彩对比。形体对比是通过不同的形体放在一起而取得的一种对比的效果。如果直线与曲线的对比,横竖的对比,动静的对比,大小的对比,虚实的对比,仰俯的对比,疏密的对比等都能产生形体的对比效果。影调的对比包括整幅照片上的物体相互之间的影调对比,是指照片中的强光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比例关系。比率大,对比就强烈,反之亦然。同时也指由强光部分之间所含多级层次亮度的间距。层次多,间距的比率就小,对比也小。反之,对比就大。比如:在一片不同程度的暗色调中加上一点亮调,这一小部分的亮调不仅显得突出,而且也以自己对比的力量加强了暗色调。 色彩的对比,是根据色彩的三要素,可分为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和相互对比。对比能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是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对比能产生一定的意境、情感和感染力。对比能使主体突出,形象鲜明,进而结合一定的内容能产生美感。美感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美是多样性的统一。如色彩的冷暖对比、黑白对比、浓淡对比、色彩的面积大小对比等等。 构图、造型上的对比。这一类对比是以两种迥然不同的造型手段和构图技巧进行对比,用来突出主体,引人注目,以达到增强作品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虚实对比。利用景深,使主体清晰(实),陪体模糊(虚),用以突出主体。 藏与露的对比。藏是指形象的不完整,露是指形象的完整。在人们的欣赏的习惯上,完整的形象要比残缺的形象更为突出。 主次对比。利用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安排来突出主体,从构图学讲中画面中心的物体,一般比画面边角的物体突出。 大小对比。也称为远近对比,一般来讲,大的比小的突出,主体近,影像大,就突出。反之陪体远,影像小就不引人注意。 疏密对比。指画面影像的轮廓线条、内部线条的简繁对比,如在大片繁杂线条的物体中有一件简洁线条的物体,那么这件物体就显得突出了。 动静对比。主体动,陪体静,主体相对就突出了,主体静,也同样可以用陪体的运动来突出主体。 以上所讲的“对比”是摄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如果运用得当,本身也就油然而生一种美感。“对立”也就是“对比”,作为塑造鲜明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加以强调,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正确的运用对比,可以使共存于画面中的矛盾因素更加鲜明、悬殊,映射到人的心理活动中的特点,最后得以清晰自然的表达主题内容,加深观众对主题内涵意义的理解,从而加强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效果。 许多成功的艺术作品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是我们不能片面的追求形式,为了对比而运用对比。对比作为手法,只能是以主题内容的需要和客观事物的特征为根据来合理运用。 艺术创作论文:谈马蒂斯艺术创作观与朱光潜审美的艺术性 内容摘要:法国着名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于逝世前写下《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一文。这篇对于画家本人的艺术创作具有总结性质的理论文章结合绘画实践,强调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如儿童眼光般“纯净”、“专注”、“创造”等艺术品质的重要性。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其前期美学着作《谈美》里从审美的“无功利性”、凝神之境下的“主客同构”、“心理距离”等美学审美的角度表明了类似观点。在各自的理论作品中,两位人文大师还分别借“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与“慢慢走,欣赏啊!”将抽象的理论阐发延至艺术与人生领域,提出“人生艺术化”的口号,体现出浓厚的诗学韵味以及人文关怀。 关键词:马蒂斯 朱光潜 艺术创作 审美主张 本文试以《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与《谈美》为例,对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观与朱光潜的审美主张进行互观,在创作和欣赏、实践与审美的不同语境下,探究两位大师对于艺术创作与审美过程中必备态度和可贵品质的主张,寻找他们在艺术理想和人生追求上的精神共鸣。 一.儿童“纯净”的眼光与无功利性的“赤子之心” 作为艺术创作的第一步,“观看”被马蒂斯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观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这里的“创造性”更侧重于“破旧立新”中的“破旧”之义,即抛除“养成的习惯”,忘掉“记忆中的柱头”、“一切画出过的玫瑰花”,摆脱“电影广告和杂志每天提供的现成的形象”。马蒂斯认为,只有废除一切对于心灵的“偏见”之后,美术家才能以儿童“头一次看东西时”的眼光看出事物的真实面目。 马蒂斯提及的遮蔽艺术家“纯净眼光”的因素如社会习惯、固有经验等,正与朱光潜先生在其美学着作《谈美》第一章定义的“实用态度”[1]、“科学态度”[2]之“实用”与“科学”相近。不过,朱光潜进一步对前者加以补充、概括和分类,并在审美语境下对此破坏性因素的破坏过程予以具体展现和分析。朱光潜指出,观看者在面对被观看对象时,对实用“意义”、“利害”的联想和对科学“因果”、“关系”的无限推理使得观看主体耗费大量时间与心力,从而影响美感世界所要求的“绝缘意象”[3]的生成,导致建立在独立的、无目的前提下的真正“审美态度”消失,最终导致审美之境的消失。在《文艺心理学》的“作者自白”里,朱光潜明确提到:“我的美学思想受到从康德到克罗齐的形式派美学的影响。”[4]此处先生所言“时间与心力”实质上也是借鉴了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席勒关于“游戏说”中“过剩精力”[5]的观点。作为艺术起源学说之一的“游戏说”受到康德等人的大力推崇和深入研究,席勒更在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6]的理论基础上,指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但是,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为“本能冲动”或者“天性”的“游戏说”也因忽略了社会因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关于后者,朱光潜先生在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时进行了选择和再造,他将儿童在做游戏时心理、精神上的“自由”状态引入艺术欣赏的层面,提出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进入审美之境的一大必备品质——“赤子之心”。在将“赤子之心”的重要性进一步延伸至艺术创作领域时,朱光潜解释道,艺术家作为“大人”,正是因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而很难进入艺术的无功利性情境,从而难以创造出好的、新的作品。 朱老在这里提及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7]的“很难”与马蒂斯主张的“用儿童的眼光”时所需要的“努力”、“勇气”存在很大一致性。可见,在涉及艺术领域的纯洁性、独立性问题时,中西两位人文艺术家均表现出对待孩童一般爱惜、维护的珍视态度。较之马蒂斯言简意赅的理论阐释,在结合“游戏说”且详细揭示了“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对于“审美态度”的破坏性后,朱光潜的“赤子之心”显得更为具体和清晰。 二.儿童“专注”的眼光与凝神之境下的“主客同构” 拥有儿童纯洁、无功利的眼光后,审美主体和创作主体便拥有了理想意义上的“过剩精力”,进而像做游戏时专心、认真、郑重的孩童那样,进入到艺术过程中的“主客同构”状态。 对于欣赏与审美语境下的“主客同构”,朱光潜首先以观察一棵古松为例进行论述:“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我们每个人所直觉的物象并非是固定的,对同一物象的直觉实际上感受到的它显现于我们的‘形象’,这个形象就带有了很大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的二重创造”。[8]从“天生”、“人为”到“物象”和 “直觉形象”,在对具象化的例子加以抽象化时,朱光潜引入美学领域的“直觉形象”和“美感经验”概念,进而指出“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9]。基于“意象的物我一气”这一“直觉形象”特点,朱光潜再次强调了审美过程中“主客同构”的主要特征。 同样,画家马蒂斯在谈及绘画创作时也流露出对“直觉形象”的类似物——“知觉的永久形象”的肯定与亲睐:“绘画最重要的方面不是模仿自然,而是把知觉变成为一种永久的形象。”随着1908年马蒂斯《画家笔记》的公开发表,“永久形象”在“来源于自然”的前提下,又被画家明确表达成“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的“形象”。直至逝世前,画家还结合自身的实践感受,将“自然”与“我的精神”的这种融入过程,在《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一文里予以具体描述:“美术家同外部世界联合、进而渐渐地使自我与外部世界同化,直到素描表现的客观对象变成他生命的一部分,直到他把它溶入自身中,能把它作为自己的创造物表现在油画上”,“当美术家画的对象出现在其构图中时,直接或类推地,他从周围的环境中捕捉一切能滋养他内心所看到的东西”。 透过“进而”、“渐渐”、“直到”、“从而”等一系列时间副词,我们发现马蒂斯所认为的艺术创作中的“主客同构”过程含有了与实际创作本身相似的特点,同样充满了分明的层次感和时间的动态感。从周围世界获得的绘画“材料”与美术家脑中的“构图”,外在环境与自我,按照时间顺序,互不干涉、有条不紊地配合,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这里,主客体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作为单独个体的同时存在,是两个个体的统一。马蒂斯的这一观点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在对“经验的某种特殊态度和看法”[10]即“心理距离”进行系统论述时,所提出的关于创作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前后关系、因果关系的理论颇为类似。 相比之下,朱光潜审美过程中的“主客同一”则因审美主观因素的存在而使得主客双方真正具有了“交流”与“融合”之意。仍以“赏松”为例,朱光潜在《谈美》中这样谈道:“……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11]朱老的“移情作用”不仅把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审美客体,同时也将审美客体的姿态吸收于审美主体。所谓“物我同一”的境界“不单是由我及物,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12] 针对“主客同一”状态下的艺术主客体,马蒂斯所主张的“前后”、“因果”关系在朱光潜这里转变为关于主客两者并列、甚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关系的观点阐发。朱光潜这种将广义上的两个独立事件转变为一个事件两个方面的理论方法,某种程度上含有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色彩。 尽管美学家朱光潜和画家马蒂斯分别就“欣赏”和“创造”两方面谈论“主客同构”的立足点不同,但以接受美学理论家伊泽尔提出的更广泛意义上的“艺术与美”来论,在艺术主体凝神创作或是见到意境的一刹那中,“创造便成了欣赏”,“欣赏也就是在创造”。[13]于是,儿童“聚精会神”所至的“凝神之境”就为我们对读马蒂斯、朱光潜的理论学说带来可能性和意义性。而马蒂斯、朱光潜对“主客同构”具体涵义的阐释也因中西文化土壤和社会话语的差异为探索艺术领域的“凝神之境”提供了不同的思考维度和发现空间。 朱光潜关于主客体“融合”、“转化”的观点生成,一方面鉴于“审美”的“移情”特点,一方面也受当时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广泛流传的影响。其所采取的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论述方法,在符合东方人思维习惯的同时,更有利于国内读者的理解及作品思想的交流与传播。 马蒂斯在绘画创作时提及的主客“层次”、“顺序”关系,也具有其特定的语境义和文化义。作为画家,除了保持审美之心还需要具备实际创作时的清醒与理性,否则艺术作品便只存在于主体意识活跃的“构图”里而缺少现于纸上的井然和清晰。此外,马蒂斯“观点先行、论述从约”的西式思维也与中国传统的具象化表达方式颇为不同。西方文化的另一产物——基督教同样给马蒂斯的绘画创作带来启示。画家曾在《画家笔记》中对“洞察客观实体和重建时空”的艺术创作过程产生“虔诚”、“投入”等“宗教状态”和“宗教意义”的联想。 摒弃覆盖在理论表面的社会文化、思维模式因素,我们发现两位大师有关艺术“凝神之境”的共同关注。在对创作和欣赏两个领域“主客同构”的不同阐释中,他们之于认真、专注的“儿童眼光”的渴求和呼喊同样急切而真诚。 三.儿童“创造”的眼光:练习“观看”与“想象”的“心理距离” 在《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文末,生命即将枯竭的画家马蒂斯发出对“一切创造本源”的“爱”的呼唤:“需要一种能够激起并保持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爱、一种能够激起并保持对伴随一件美术品诞生的强烈热情和分析的深刻的爱”。这种“不懈”、“强烈”、“深刻”的“爱”再次指向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的“创造”主题:创造是美术家真正的职责,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 然而此时的“创造”已穿透儿童“无功利”、“凝神”的眼光,超越“破旧”之义,近于“立新”之旨。对此,画家马蒂斯一改之前的“惜字如金”,结合自身绘画实践具体阐释这一新的“创造”之义: 当我画一幅肖像时,我一次次回到草图上,每次我都是在画一幅新的肖像:这不是一幅修改的肖像,而是重新开始的完全不同的一幅肖像;每次我都从同一人物中提取出一个不同的生命。 为了使我的研究更圆满,我时常借助于同一人物不同年龄时的照片:最终使肖像可能会显示出一个更年轻或有一种不同神态动作的人物,这个人物形象同他或她当模特儿时显示的样子不太相同,原因是我觉得这种神态动作最真实,最好地揭示了模特儿真正的个性。 在第一阶段儿童眼光无功利性”的基础上,马蒂斯借助“一次次回到草图”、“重新开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神态动作”的阐释,给凝神的“观看”融入方法论的指导。他强调在不厌其烦的方法尝试与反复练习中见出“创造”的新意。这样的“观看”理论,早在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达·芬奇《微笑的蒙娜丽莎》等一系列名画的诞生过程中已产生积极作用。幼年达·芬奇画鸡蛋的有趣故事里也颇有这种练习式“观看”的影子。正是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和练习,达·芬奇才画出富于新意的各式“鸡蛋”,创作出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艺术精品。 同是强调“创造”的重要意义,朱光潜美学中的审美创造在结合心理学之后,已脱离马蒂斯的“创作实践”,更多地显出主观“想象力”的成分。 《谈美》第二章开篇,朱光潜以“心理距离”的提出,解释了 “家花不比野花香”、“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14]等日常生活现象。朱光潜认为,欣赏过程中产生的美和新意,在于欣赏者的“心理距离”。此处的“心理距离”,某种程度上可与儿童观看事物时所具有的想象力、联想力相联系。但是,心理距离又不完全等同于想象力,心理距离之“距离”是“适当”的。只有在创作者既摆脱了实用的目的性,又未远离凝神之境时,在两者的中间地带,想象力才会获得大展身手的机会。因而,朱光潜此处的“创造”虽然脱离了马蒂斯“观看”的实践和操作性,却也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意味。尽管如此,在创作者的梦境和幻境下,仍多有不俗的音乐、文学作品问世。弗洛伊德在其着作《作家与白日梦》中对此亦多有提及。这些以想象力为最初源头的作品,同样以一种梦幻的方式展现了艺术的“创造”力量。 无论是马蒂斯的“勤学苦练”,还是朱光潜的“天马行空”,作为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创造”均被两位大师置于各自理论的重要位置,起着统摄全局的作用,其核心意义可见一斑。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艺术欣赏和创作实践两种语境下的“创造”之义并不相悖,二者具备融为一体的共通性,可共同服务于艺术世界。创作者在创作前的准备阶段,借助适当的心理距离进入一定的审美之境,继而发挥想象力,达到艺术内容上的创造;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又通过反复练习,寻得适当之法,再次达到形式之再造。由此完成的艺术作品便具有了真正意义上形神兼具、“美”“新”双收的创造之义。 四.人生的艺术化:“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与“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15]在《谈美》完结之前,朱光潜以一则“车行阿尔卑斯山谷”的故事,将其对艺术理论的阐发推及生活态度、人生哲理领域,将美学中“无目的的目的性”、“物我两忘”的“凝神之境”以及适当的“心理距离”等抽象理论,浓缩为一句启示人们简单生活、认真生活、享受生活的人生箴言“慢慢走,欣赏啊!”充满了诗性韵味和浓厚的人文关怀。这种“人生的艺术化”之美,同样见于马蒂斯《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一文。画家不仅以自身多年的创作经验,更是以生命的最后呼声,呼唤人们:用孩童的眼光看待生活,追寻“伟大的爱”、“对真理不懈的爱”。 五.结语 法国画家马蒂斯和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尽管来自不同国家,涉足不同领域,两位人文大师关于创作和欣赏、艺术和美学两大领域的理论作品《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和《谈美》却为我们带来了同样的震撼和感动。 画家马蒂斯立足绘画实践,从专业的角度,以漫谈却不失严谨的笔调阐释自己关于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美学家朱光潜则结合心理学,以更为详细、更具系统性的理论着述展现“朱式”美学里的审美之义。在马蒂斯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朱光潜循循善诱、沉稳大气的理论论述中,读者既感受到西方民主氛围下艺术家的智慧之光,又领略到特殊时期中国学者的辽远之思。 当然,《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和《谈美》这两部作品也因社会历史与文化因素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前者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其过于抽象的思维方式和翻译后的语言文字,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而《谈美》在第一章中论及“实用态度”时对于“政治”因素的敏感和隐晦,整部作品中间“调和折中”[16]的论述方法以及凌空而起、“天马行空”的理论建构也让受众颇有“如鲠在喉”之感。 透过理论文字及其背后的诸多外在因素,我们却能够发现在艺术理想和人生追求上,马蒂斯和朱光潜这两位人文大师存在着难得的精神“共鸣”。他们均珍视艺术领域中“纯净”、“专注”、“创造”等类似儿童眼光般的可贵品质,他们同样对“简单”、“认真”、“诗意”的人生充满了亲近和向往之情。 而这些,正指向艺术与美学的共通性,指向对读与比较《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和《谈美》这两部理论作品的可能性。在对马蒂斯艺术创作观和朱光潜美学主张的互观中,我们领略了朱光潜先生的学贯中西、马蒂斯先生关于绘画创 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在两位大师对于“人生艺术化”的论述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人生艺术与人生美学的迷人魅力。 艺术创作论文:李可染的艺术创作研讨 一、艺术创作主体———“生活、思想和传统的全面修养”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主宰者。艺术作品的面貌取决于艺术家的创作。“艺术作品融入了主体的呼吸和生命,体现了对生活的新发现和审美的独特建构;艺术创作活动是凝聚了艺术创作主体的全部心血的、个性化的、能动的、艰辛的创造性生产过程。”[1](P277)艺术家要想创作出被人民群众所喜爱、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的作品是需要下一番苦功的。艺术创作体现的是艺术家全部的艺术修养和生活智慧。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具备深厚的修养。李可染非常重视画家的全面修养。“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认识生活、全面的艺术修养,这三个方面很重要。真正的学术可以说没有什么奥秘,正确的道路就是奥秘。”[2](P45)他主要从生活、思想和传统三个方面来论述画家的修养。李可染说:“我们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研究生活和认识生活作为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3](P278) 李可染认为艺术创作要到生活中去认真研究自然规律。50年代起,李可染数次出游,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了多次写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和创作给当时正处在发展困境中的中国画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经过多次写生实践,他坚定地认为,要解决中国画笔墨程式化、不能反映现实的问题要靠深入生活,使中国画不断发展、永远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要靠深入生活。写生在西方画家看来是理所当然,但中国画画家背着画夹在野外一画一整天还是少见的。李可染当时能够走出书房描画大自然真山真水的风貌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他借助于早期学习西方绘画的功底,将西画的写实手法与国画技巧结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写生使李可染认识到,到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把握最深层的艺术美。他的人物画《观画图》就体现了他深入观察生活的能力。画面生动地描绘出三个身着长衫的男子一起在观看一幅绘画作品。三人年龄、身份、神态各不相同,或捻须颔首或全神贯注。笔墨凝练造型简洁,人物形象极为传神。着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评论可染先生的人物画说:“他的人物有的闭着眼,有的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有的挑着眉,有的歪着嘴,不管他们的眉眼是什么样子吧,他们内心与灵魂,都由他们的脸上钻出来,可怜的或可笑的活在纸上,永远活着!”[4](P222)老舍先生的评价质朴而又中肯。可以想见的是,如果画家不注意观察生活,又怎能创作出这样生动传神的作品呢?由此看来,深厚的生活修养对李可染绘画作品形成成熟的艺术风貌和李可染艺术思想的完善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画一向追求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所谓“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思想修养是国画家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的。郭若虚曾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5] 李可染继承了这一观点。他曾经说:“持正者胜,容邪者殆。天下学问,为知谦虚、走正道而强毅者得之,机巧人不可得也。”[6](P58)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总是正确而进步的。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思想的修养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走上正确的创作道路,才能具有强大的创作激情,才能具备远大的艺术追求。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赢得人民的崇敬,不仅在于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在于他伟大的思想品格。着名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奖首要标准就是,作品表达了高尚的理想和对真理的追求,捕捉了时代的重大主题。这就进一步说明艺术家要树立崇高的艺术理想,不断加强自我思想修养,才能攀登艺术高峰。李可染认为,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思想修养就是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坚强的毅力。他认为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做到这三点。思想修养对画家的作用在李可染看来是极为重要的,也正是因为严格的思想修养,李可染才能在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宽。李可染还认为艺术家应该学习和继承一切优秀的艺术传统而提高艺术的表现力。他说:“传统包括古今中外,包括一切间接的经验,就是除了你自己直接经验以外的一切间接经验。传统是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亿万人智慧的结晶。”[7](P46) 优秀的艺术家都是深入汲取传统的营养而又有所发展和创新的。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套独有的笔法、墨法、构图等技巧,这些都是历代画家们经过无数次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宝贵经验。要想使中国画得以再发展,必须有深厚的传统修养。在深入研习历代名家的绘画技巧基础上融入创作者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没有传统的修养而奢谈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李可染还认为,传统又分为民族传统与外来传统,相对于当时全盘西化和固守古人传统两种极端观点,李可染对于学习传统的态度是开放的,他强调中国传统和外来传统都要学习。但他同时又强调需要分清主次,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为主,吸收外来文化为次,目的还是丰富和发展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李可染提到的对两种传统的不同态度对于保持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的修养应该是全面而深厚的,它不仅是影响艺术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还是决定一个艺术家是否优秀的重要条件。李可染关于艺术家修养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继承,也是后代艺术家们进行自我修养的可行途径。 二、艺术创作源泉———“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源泉” “师法造化”是中国画自古以来的重要传统,明代画家王履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代石涛也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历代大家无不重视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李可染也阐述了“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源泉”的观点。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上是以“四王”为正统的。“四王”一派的画家们多对古人师承不遗余力,致力于摹古,笔墨成就虽高但脱离生活。 一是对写生对象的反复认识,他强调写生要对客观事物认识、认识和再认识。在不断的反复观察中寻找并发现写生对象的规律,创作出最美的形象。1956年夏天,李可染做了一次长达七八个月的万里写生,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这期间李可染有一幅着名的作品《巫峡百步梯》就是他对景创作的。画家经过四川万县时,突然为眼前景物所动,便在此住了两个星期。他们顺着万县城边走了几遍,发现县城内有四座桥,但却不在一个视点上。李可染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全面观察,多次走到每座桥下寻找最佳的角度。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对艺术表现对象进行反复观察、揣摩,才能发现对象最深层的美,从而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从写生中挖掘新的表现方法。中国画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前代画家们创造了无数令人赞叹的出神入化的成就。“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破墨山水”、“米家山水”……这些在国画历史上犹如一座座丰碑,为后人所景仰。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非常大的变 化。国画传统在此时并不十分适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了。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诚然。李可染也认为,古法一定要和客观事物相印证,凡不能真实表现对象,不能真切传达现代人的感情的,就应当放弃或加以改造。李可染对绘画作品中光线表现方法的新探索就是在此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他发现传统山水画大多表现的是顺光下的景物,从来不强调不同光线下景物的不同变化,这种千人一面毫无创新的表现方法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文艺发展的丰富性。于是,他从写生中挖掘出逆光下景物的表现方案。他不断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摹写,终于创造出李可染式的逆光山水图式。整体单纯、标准明确,强调绘画的整体感与空间感,强化层次带来的丰富的视觉观感,可谓一炬之光,通体透明。前人画水往往用空白表现,李可染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林荫下的小溪黝黑而光亮,于是他打破了前人用空白表现水的方法,画出了黝黑而又光亮的水。这些都是他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绘画技巧,这些技巧突破了绘画的传统表现手法。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可染对于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化起到关键作用。 三是在写生中要酝酿新的意境。古人作画讲究“胸中有成竹”,在对景久观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神与物游,下笔才能如有神。写生要酝酿意境对中国画来说不是新的课题,但李可染对意境这个中国传统的艺术概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说;“艺术又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论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9](P349)李可染的艺术思想一向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时代中应该创造新的意境,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表现生活和客观事物的时代风貌,形成适合新时代的新意境,这便使传统意境的概念得到了扩展,使山水画写生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李可染在50—70年代不断提出关于写生的新理论,这些都体现了画家在生活的历练中不断进行理论思考,不断丰富艺术思想。艺术源于生活,只有以生活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灵感才能源源不断如泉涌,艺术生命才会长青。李可染以生活为艺术创作源泉的观点可谓把握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和根本。以造化为师,向生活学习的观念被20世纪的许多国画家所认同。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他们共同开创了20世纪中国画的新风貌,赋予了它绵延不绝的强大生命力。与李可染同时代的国画家傅抱石也说:“画家对现实生活所表示的热情和态度,也是画家赖以创作,赖以大做文章大显身手的无限契机。”[10](P95)这表明根植生活、取法自然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和中国画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艺术价值观———“为祖国河山立传” 艺术价值观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不同的价值观往往会使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南北朝王微认为绘画作品的价值在于“畅神”,宋代郭熙要求山水画能满足士大夫“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精神追求,元代倪瓒的“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更是被无数文人士大夫视为绘画创作的圭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的精神被压抑,人的价值被消解,大多数知识分子便通过寄情于山水求得精神的麻痹与暂时的解脱,内心的痛楚反而表现为表面的洒脱。绘画这时便成为他们求得精神解脱与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而且只要社会格局不变,知识分子们心中这种难言的苦衷和精神上的压抑就难以解脱,长期饱受这种精神侵蚀的知识分子只能走进自己构建的“可游可居”的意境,在这个世外桃源中暂时忘却现世的苦痛。传统山水画的价值观念往往构筑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与心理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山水画的社会基础与心理基础已不存在,山水画需要树立完全不同的新价值观来指导其发展。李可染正是在时代的推动下突破性地提出“为祖国河山立传”的价值观念。李可染认为山水画是对祖国和家乡的歌颂。他曾说:“画山水就是为祖国的山河立传。”[11](P81)李可染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哪怕祖国曾使他伤痕累累也义无反顾。他曾经特意请齐白石老人题词“江山如此多娇”,他把这当做自己全部创作活动的主题。他把自己对伟大祖国的满腔热情与爱恋都贯注在笔尖,倾泻于纸上。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来礼赞他生活的时代与祖国。如果说传统画家们是一步步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抽象为苍白的理念符号的话,那么李可染则是以雄浑厚重的笔墨重现大自然的壮美与博大,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着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曾评价李可染说;“有志‘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画家李可染,使祖国山河的壮美形象在他的绘画里显得充满了沉着却又激动的情绪,既不是冷漠的叙述,又不是空泛的喊叫,像他自己的为人那么平易近人,却又没有讨好人的媚态和贱相。”[12]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李可染山水画所传达出来的主要思想感情,他通过描绘祖国的山水来表现爱国主义的情怀。李可染终生不渝地挚爱着祖国的山川乡土和传统文化。年轻的时候,他曾经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他的爱国精神贯穿于他整个一生的创作经历中。他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那种真挚的、热烈的、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观者。他的作品《万山红遍》尤其令人心潮澎湃,作品不是描写实景,而是描写了画家心中的祖国山河之美,画面先以水墨勾皴,再以朱砂点染,漫山红树,红得耀眼,红得令人心动。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于内心激动情绪的挥洒。画面之中,浓墨、朱砂与白色的瀑布溪流形成鲜明的对比,带给观者极度的视觉冲击,冷暖交映,层次幻化。博大雄浑、具有纪念碑份量的构图方式也令人油然而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2000年,“李可染世纪展”在台北、高雄展出时,主办方便选择了《万山红遍》作为会标,在展览场地两旁的电线杆上成对悬挂以《万山红遍》画面制作的长幅展旗,猎猎红旗把场内外气氛烘托得格外热烈。据说很多观众都喜欢在特别制作的两层楼高的巨幅《万山红遍》前拍照留影。画展开幕时居然有学校联系说希望在画展结束后将这幅画送给他们当做教学材料用。画家饱含的爱国热情透过作品传达给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们,李可染使爱国情感具有了超越时空的魅力。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漓江边上》表现了漓江一角平淡中见秀丽的美,《阳朔胜景》揭示了今日阳朔蓬勃发展、恢宏壮丽的景象,这些都是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最绚丽的画卷。在李可染着名作品《树杪百重泉》的跋语中,他讲到,“余昔年居蜀中,巴山夜雨,万壑林木葱郁,青翠欲滴;奔流急湍,如奏管弦,对景久观,真画中诗也。此情此景,令人神驰难忘,故一再写之,以赞祖国河山之美。”[13] 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了李可染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操。李可染认为,江山可以养浩然之气。人的灵秀智慧和高尚情操孕育于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壮丽山水中。李可染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与祖国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潮流相激荡。他热烈真挚的爱国情怀和奔放豪迈的民族信心使中国当代山水画焕发出不同反响的时代光彩。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化作恰当的绘画表现形式,形式与内容相呼应,创造了具有当代刚健豪迈精神的山水画作品。四、艺术创新观———“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从五代时期到宋元到达顶峰,明清时期盛行的“四王”过于注重摹古,多以古人丘壑搬前挪后,使山水画丧失了自然的血肉与神韵,形成陈陈相因的僵死画风。国画大师徐悲鸿就曾表现出对董其昌和四王山水的厌恶。20世纪以来,许多国画家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加以解决。林风眠、徐悲鸿等绘画大师都在革新中国画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李可染、傅抱石等则把大师们开创的革新道路继续向前推进。“”以来,革新国画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中国画此时正处于一个不得不变却又不知往何而变的尴尬境遇中。一方面,中国画在历史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积累的一套绘画传统与技法不能弃之不顾,另一方面,西画细腻的表现现实的能力这时已深入人心,国画也需要在精神气质和题材意境上能胜任表现现实生活的要求。许多具有时代使命感的国画家勇敢地担起了这一重任,接受了时代的挑战。李可染就是其中之一。国画大师傅抱石也曾经对友人说,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这种创新意识成为中国画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李可染早年便 有心变革中国画,他曾经认真剖析了明清以来中国画的形式主义倾向,指出:中国画在历史上有过不少成绩,但对我们崭新的时代来说,它已经成为遗产。由于生活的不同,人民对艺术的要求不同,这就绝对不允许再死板全盘的搬用,否则就是继续走形式主义的死路。因此必须改造中国画,使它适应新的时代和生活,适应人民群众新的审美标准。他立座右铭激励自己:“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后来他刻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他又说,“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14] 对于国画创新,他认为,创新不是轻易就可实现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因而创造了与前人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15](P192)李可染认为改造中国画的要点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深入生活挖掘创作素材。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源泉,同时也是艺术创新的不竭动力。李可染认为深入生活是改造中国画的基本条件。他认定,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得到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新的内容;根据这些新的内容,才得以产生新的形式。明清绘画之所以走入毫无生命力的僵死状态最致命的原因就是堵塞了生活这个创作的源泉,失去了作品的血肉。有鉴于此,他极为反对“伏案于南窗之下,不敢离开古人一步,甘做阶下囚”[16](P351)的创作方式,而是把自己的画室搬到大自然中去,独辟蹊径创作出意境清新刚健的中国画作品。他生于苏北,定居北京,又长期在江南、巴蜀地区写生,阅尽祖国大江南北的秀丽风光。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环境气候相差极大,或湿润青翠或雄壮荒凉的特色给李可染极深刻的印象,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他在自传中就曾提到他有感于巴山蜀水之壮丽,以至于他20多年后都不曾忘记。“一天,我刚散步到我居处不远的金刚坡半山腰间,那时正当夕阳西下,我回头一看,山下几十里地的水田,一块块都反射出耀眼的金光,像一片摔碎的金色的镜子,天边和远处的烟树千层万层,也沐浴在霞光里,真是令人心胸开阔的惊人奇观,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图画。”[17](P41)20多年后,他的绘画作品《青山密林图》正是以此印象而创作的。李可染在别人还在沿袭传统文人画的死胡同里徘徊时,勇敢地把他从造化中得来的生动感受融入山水画创作中,赋予山水画以鲜活的生命感。这是李可染改造中国画的重要方面,可以说,没有这个认识,就没有“李家山水”,就没有此后生动感人的山水画作品。 第二,批判地继承前人传统。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革新者,李可染从未忽视过对于传统的学习,他极其重视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李可染常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的过程正是深入研习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40年代,他相继师从于中国传统绘画大师齐白石与黄宾虹。他追随齐、黄二师多年,学了很多东西。他早期画风飘逸柔靡,从师齐白石后开始变得深沉厚重。他又从黄宾虹那里学习了山水画的层次、气氛、空间等的解决方法。齐白石、黄宾虹都是富于独创精神的大艺术家,李可染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优点与局限,因而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分析有取舍的,正如他所说的“师学舍短”。李可染非常注重对优秀传统绘画的学习。他的画室曾命名为“十师斋”,意指他重点学习的十位画家:范宽、李唐、王蒙、黄公望、石涛、石谿、八大、龚贤、齐白石和黄宾虹。他曾评价道,石涛意境第一,石谿深厚第一,八大用墨讲究,龚贤积墨法突出,黄宾虹用墨前无古人,齐白石意境独创。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李可染对传统绘画做了反复深入地思考与研究,他取其长而避其短,才成功的把握了中国画革新的方向。 第三,吸收优良外来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外来艺术的刺激是推动民族艺术发展的有效动力。从美术史上来看,中国每次艺术发展的高潮期,几乎都与外来文化的输入有关。在新中国成立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既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50年代以来,在革新中国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艺术家们内部产生了分歧,有的要求全盘西化,有的要求继承传统。李可染既不盲目崇洋又不盲目排外。他从历史的高度着眼,提出:“在今天,一切外来的东西,凡是好的,对我们有用的,我们都应该借鉴吸收。中国文化史上也从来没有拒绝借鉴、吸收外来的东西的现象。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是错误的。”[18](P190)东西方绘画在各自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西画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精细、明暗之微妙都是值得中国传统绘画借鉴的优秀之处。在此基础上改造中国画就是用外来美术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使之适应新的生活,形成更加现代的表现形式。李可染特别提出借鉴外来美术必须消化吸收,杜绝生搬硬套。他尖锐地指出了艺术界在借鉴西方艺术时存在的简单照搬的弊端,提出西方艺术要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在此思想指导下,李可染完成了对绘画中光线的创造性运用。他把光和积墨法相融合,吸收了西画中光的画法,表现出了黑瓦白墙的反照光、瀑布水流的颤光和蒙蒙细雨下的散光等效果。立足于现代生活,从传统基点出发,借鉴吸收外来美术,这才是中国画革新的正确途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国画家的成功都证实了这一点。李可染以其深厚的传统学养、对西方绘画的深刻了解和长期的实地写生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中国画的革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真正实现了将外来文化“放在中国的土壤里,使它长出中国的花朵。 艺术创作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创作研究 1.引言 艺术创作必须有先进的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这样才能使作品体现出艺术价值。美术是艺术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可以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并指导学术创造的合理应用。伴随着艺术价值的转变,美术研究已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创作者应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个人的艺术水平,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2.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和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虽然中学美术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创新,但很多美术课堂仍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的束缚,教师过于依赖课本教学,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过于注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忽视对自己的创造性培养,从而使学生在美术课上表现出不积极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认识到:没有探索精神的艺术教学将严重阻碍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新课程的落实也会有不利影响。艺术教学并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一点艺术知识或绘画技术,必须让学生朝自己的个性方面发展,同时,注重发展艺术创造力,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学习质量,使他们经历一个积极的创新发展过程,真正欣赏艺术的魅力,积极探索。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3.1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 如果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就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且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 3.2创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在美术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达到最佳状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创造性思考。并注重学生探究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和谐环境,活跃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敢想就应该勇敢地说、勇敢地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教导学生独立思考,要求他们改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不仅要求教师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还要教会每个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培养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专长。老师要教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数据,并得出进行艺术创造的结论,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个性。 3.4关注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喜欢和大家分享他们的作品,也有同学比较内向,不敢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为了实现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应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所有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各自的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多种审美观的存在。坚持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坚持让学生参与活动获得实践经验,不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分享知识的学习习惯,还使学生在表述思想的课堂交流中提高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在课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个性。 4.艺术理论起支撑作用 艺术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能提高物质生活质量,提倡学生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第一要宣传文化的先进意义,使人感受到艺术创作是一种有趣的运动,是一条重要的宣传先进文化的途径,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间接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水平。实际影响是积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则取决于自身,主要指导作用有如下几方面。 4.1思想指导 美术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需要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性进行个性创造。然而,创作的前提是要具备一种独特的思想精神,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图形组合或者复制雕刻,而要经过仔细的规划,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深刻理解艺术的理论内涵,规范指导艺术创作活动。 4.2选择指导 任何艺术活动都是以实际题材为导向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发挥最佳效果。艺术理论对主题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实际理论选材,激发了学生的个人灵感,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体现更好的艺术价值。 4.3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先进的思想理念是以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艺术创作必须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创作,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美术理论是艺术界的指导原则,是艺术创作者的指导思想。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理论知识对美术作品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对美术的创作起到指导性作用。只有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创作,才不会脱离艺术主体,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5.结语 艺术具有独特性,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根据艺术创作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深刻理解艺术创作的内涵,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创作,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艺术创作论文: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艺术创作 弗洛伊德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逻辑起点在哪里?比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分别在意识和物质两个层面,宗教神学的逻辑起点在上帝,黑格尔的逻辑起点在理念。弗洛伊德的逻辑起点与其说是在“人”本身,不如说是对“性”的关照。那么,“性”就是他所提出的一切理论的基础。比如,在性本能理论中,他认为艺术创作和宗教活动实质上是性本能的表现。本文认为“性”的确是一种本能需要,但这种本能有着极高的精神含量,它完全不同于动物的繁殖活动,否则,为什么某些不缺乏性生活的人还伴有精神空虚的现象?或者是因为事业无成,或者是因为心灵创伤等令他不愉快的事情而造成了精神空虚。可见,“快乐原则”并不局限在性活动的快乐中,“精神”决定着人对同一事物的很多不同感受,所以弗洛伊德从精神入手而分析人是很具科学性的,然而他将精神状态的根源归于性活动则有失偏颇。人是一种群居式的高级动物,因而存在一种对社会价值的需求,更多的时候,这种被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和性欲得到满足的生理需求具有同等地位。即使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也经常说,精神可以改变人的生理状况,例如癌症协会的快乐人群。特别是人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感性体验,更使得他的性行为成为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艺术创作可以与性行为联系之处,也仅仅在于它们同样都是具有精神含量的对生命的高峰体验,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说的,是一种同样性欲式的良好宣泄。 弗洛伊德在以无意识为根基的心理结构说和人格结构说中提出两个重大发现,即性本能的活动不能被完全抑制住,思维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过程。这包含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概念,即无意识是人的生物本能,是欲望的储存器,而生物本能欲望是人一切活动的推动力,它奉行快乐原则,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为了寻找发泄的出路而达到满足,它总是力图渗透到意识中去。本文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有无意识的状态,但不代表它本身是无意识的,逻辑是人思维的高级产物,充满了深刻的理性思考成分,思维活动完全是有意识地力图将相关事物组织在一条锁链上的活动。弗洛伊德又提出,生物本能欲望是一切活动的推动力,但也不尽然,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推动一切活动的力量,而实行活动的人除有生理需要以外还有精神境界(精神境界在佛学中尤其得到重视,佛学也可以公平地与西方哲学交流)。除非有一个“精神需求也是一种生物本能”的前提,则使弗洛伊德的观点成立。但是,弗洛伊德是通过精神分析得到了性需求和无意识的理论,这是一种演绎推理,而非归纳推理。他的观点以人出发,最后却严重地忽略了人具有精神性的独特一面,将人的具有精神含量的生理本能与动物纯粹繁殖的生理本能混为一谈。 艺术作品是人的产物,必然带有人的烙印,人具有除性本能以外的多重的、复杂的、丰富的体验和情感。那么,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阐明了艺术创作的奥秘?还是20世纪某些艺术家在仿效他的观点进行创作?或者的确有些创作可以与他的观点一一对应?这个问题要进一步思考。艺术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自由的,世界上有那么多风格不同的作品,世界上有那么多性格不同的作曲家,每个人对于性体验的理想也大不相同,因此就不能简单地将这两种活动对号入座。从古至今,艺术都是表达人心的,现代艺术更是以揭示意义和深度模式为前提的。除去表现主义以外,即使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声称自己的作品不表达什么,其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说“音乐只解决音乐自身的问题”;即使超现实主义的前身达达主义出于“创作不表达任何”的目的,而随意地以小刀在报纸上戳字构成文章段落;回到中世纪,即使音乐不能表达个人情感,个人情感只能依附于热爱上帝的宗教情感之上……但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他们恰恰是要表达一种音乐自身的活动和自由写作,以及追求普遍仁爱的意图,这是一种不表现具体感情的抽象的表现要求。从一个音到一个乐思、从一个乐句到一个作品、从一种微弱的音色到宏大的音量、从一种将民间素材与共性写作相融合到那些将各种音响样式综合拼贴的做法,其中都浸透着作曲家绝对的理性设置。优秀作品就是在这种理性设置和感性听觉上达到了平衡,并使这种平衡在听众心里产生共鸣。因此,音乐创作是一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高级产物。弗洛伊德怎能说思维活动是无意识的呢? 精神性的要求或者说审美理想是人类独有的,而自由和理性是不矛盾的,如果我们承认美是人类的终极关怀,那么人类演进的根本动力就是人具有的丰富的感性体验和深刻的理性思考,而不仅仅是性活动。无意识也只是人类庞大思维结构中的一个局部,它不能占据充满社会性的人的思维的主体位置。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希求一种安身立命的依托,这种依托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层。如果说在刀耕火种的年代,物质性生存是第一需要的话,那么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社会,精神归宿便成为首要需求。事实上,无论远古还是现代,“精神家园”是人类内心最为本真的需要,也是人与动物最为本质的区别,而文化艺术就是“精神家园”的外在显映。这里又不得不提及古希腊的文化精神,以及它所经历的古风文化、古典文化和希腊化三个时期。古风文化时代是古希腊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神话在这个时代形成,并且在今天被世界各国的人们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提及;文学艺术中,诗歌、雕塑、壁画也初具规模。古典时代是希腊文化的黄金阶段,此时最突出的文化现象是戏剧,出现了在当今世界戏剧舞台上依然占主流地位之一的悲剧和喜剧,它们成为西方古典文学的经典读物;建筑方面的神庙的三种柱式和雕塑在今天的对艺术风格的探索中也依然倍受推崇。希腊化时代虽然已经是整个古希腊文化的晚期阶段,但它的文化现象仍然推陈出新、辉煌依旧。比如建筑方面的缪斯神宫和宙斯大祭坛,还有伟大的群雕和个人雕塑作品。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化作品中看出,古希腊精神是“志在寻求生命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的一种精神,作品孕育着古希腊人的好学精神和创造精神,他们喜好思想的自由或自由的思想,集中体现出一种“自由、民主、理性”的希腊精神,也被称为原点的超越性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他们的思想具有原创性,主题具有永恒性。由此可以认为,希腊精神不仅属于古代世界,更属于现代世界。而弗洛伊德带给人类的启迪就是,让我们在从科学角度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得到一些新的对自身的理解,但这不是生存和艺术的最终答案。人类向前发展,我们只能通过真实的艺术创作,不断体会和感悟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其中包含着精神家园的方向。 艺术创作论文:汉斯哈克艺术创作的社会学理念研究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哈克开始关心文化政治议题后,这个议题就慢慢的把哈克引向另一种深度——历史性思考,历史性的艺术手法的解读也成为了哈克80年代的主导思想。哈克通过现有的社会政治现象透析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真相,不顾一切手段让这些已深埋的历史重新穿上当代艺术的外衣,得到另一种解读,他集中关注的历史性议题有对德国纳粹和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思考、美国里根时期和布什时期政府的疑问、法国种族主义问题的愤怒等等。 1988年哈克应市政新美术馆馆长沃纳芬茨(WernerFenz)之邀制作了《你们毕竟是荣耀的(》AndYouWereVictoriousAfterAll)这件作品,作品是在奥地利施蒂里亚省的首府格拉茨一年一度的文化节上制作的“,节日的特色是音乐会、舞蹈、歌剧、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座谈会、文学朗诵以及艺术展览。节日的组织者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机构懂事的选择是从省市政府的代表中选出,而省市政府的代表在这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②每年的秋天都会迎来这个节日,1988年作为20周年庆典的文化节上,总导演彼得武伊察(PeterVujica)准备用“艺术的内疚与纯真(”GuiltandInnocenceofArt)口号来表达,并建议在节日中应当提到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之事。这起事件是奥地利所有公民的公共性事件,在1988年50周年上必定成为了这次文化节的主题。 沃纳芬茨邀请了16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在格拉茨指定的公共场所上制作临时性的装置,而展览的名字就为《参考38/88》,由此可见展览主题必定与1938年的“并吞”有关。1938年,希特勒带着大部队进入奥地利时受到了全城的热烈欢迎,“就连大学的校长都给希特勒发去热烈的贺电,而神父则用祷告的方式欢迎纳粹的到来,一般大学中法学院的法律教科书上出现了新的德国种族法律,在报纸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焚烧犹太教堂的事情‘,格拉茨,一个存在犹太圣殿挑衅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确地被人民的意志解决了’”③而在文化节上把这个历史性话题再次打开必定成为人们公开辩论的主题,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展览的启动可能会开启民众旧的创伤。芬茨把《参考38/88》展览的地址选在了纳粹曾经扮演显着角色的地方,如警察局总部,市中心,广场,这些地方曾是举行纳粹集会和希特勒青年团总部、主教宫殿的地方,只有奥地利铁路局拒绝艺术家使用火车站作为艺术作品的场地。在《参考38/88》展览的目录前言上,芬茨这样写道“:这个展览挑战了艺术家面对历史,政治,社会,最后回归到知识产权的领土上的思考,展览的关注点被持续转移到了日常的人们的淡漠、无意识和倒退上”① 历史的片段把人们带回到了1938年的7月25号,这天希特勒在山脚下圣玛莉亚石柱(Mariensaule)举行庆典,圣玛莉亚石柱被藏在一个巨大的身披红布的方尖碑底下,方尖碑用纳粹徽章和题词写道“:你毕竟胜利”做装饰。希特勒授予格拉茨为“人民起义的城市”的荣誉称号,而格拉茨作为早期纳粹聚点理应得到这个称号,在“并吞”奥地利前的几周,数以千计的纳粹在海仁大街(Herrengasse)举着火炬游行,市政厅的阳台上到处都悬挂了纳粹标志,犹太商店的窗户也都被砸碎。芬茨指定圣玛莉亚石柱及其周围的地区作为艺术家场地的参考和一些根据其转化成纳粹的胜利柱外观的照片。“1938年7月25日,施蒂里亚赫布斯特(steirischerherbst)被重建。唯一和以前不同的是方尖碑基地周围的碑文。在黑色的背景上用白色字体列出纳粹的首选:‘施蒂里亚战败期间:有300吉卜赛人死亡,2500犹太人被杀,8000名政治犯的死亡或在拘留期间死亡,9000名平民在战争中丧生,12000人失踪,27,900名士兵死亡’”② 哈克的这件作品《你们毕竟是荣耀的(》如图2、3、4)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重建方尖碑,在原有的圣玛莉亚石柱上故意还原1938年格拉茨市的纳粹纪念碑,第二部分则是16个写满标语的海报广告牌,每一个都是119cm*84cm的大小,是由黑色、白色、红色构成,海报上的内容则是从1938年格拉茨的报纸、文件和传真摘录拼贴组成。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对于公共装置的选址都契合了时下的社会氛围。首先,文化节主题是侧重在历史背景之上;其次,就1938年的“并吞”事件,文化节正好是在其50周年的纪念日上举办,迎合了这个时间契机。而哈克制作这件作品目的在于激起群众的思考,反思历史罪孽给当下人们心灵带来的影响。原来的方尖碑覆盖着红色的布,布面上有铭文和纳粹的雄鹰,清晰地看得到圣母雕像已被包裹在里面。这件公共装置煽动了人们对于五十年前的纳粹记忆,很多退休的人被激怒,那些人的这种情节是不愿回想过去、被过去牵连或是面对历史的沮丧感和内疚之情。所以哈克装置第二部分的海报常常被推倒,警察不得不日夜监督。大部分人对装置出于愤怒的原因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把此装置的艺术观念视为攻击或是政治手腕的恶作剧。大概在展览开幕前一周的晚上,哈克的这件作品被投掷了燃烧弹(图5),虽然消防部门迅速赶到并扑灭了大火,但是大部分的红色面料部分和方尖碑的顶部被烧毁,原圣母的雕像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后经过调查,“两个市民从很远看到纵火犯,在警察素描草图的帮助下,纵火犯被逮捕在格拉茨街头,纵火犯是一个36岁的男子,该男子刚刚进入新纳粹圈。被逮捕的投放燃烧弹的始作俑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67岁的老纳粹。陪审员在审判和判刑他们,分别为两年半和一个一年半的刑期。”③被投掷燃烧弹的日期是1988年11月2日到11月3日的晚上,而五十年前的1938年11月9日到11月10日就是“水晶之夜”事件④发生之时,在奥地利所有的犹太教堂被洗劫一空,也是被放大火焚烧遭到严重破坏。燃烧弹事件发生后,许多国家和地方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称这个纪念碑式一个耻辱的纪念碑,强烈的谴责和怀疑背后的政治动机。 在该事件发生后,格拉茨的一位艺术家理查德?克里舍(RichardKriesche)呼吁在下一个星期六的中午在废墟上用15分钟“默哀”来纪念“水晶之夜”事件,来自当地艺术机构和群众自发组织的人参加了这个活动并一起讨论了这个事件。在这次文化节的开幕上“,格拉茨市长和副省长都强调在历史上需要更多的 教育,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历史教育上,他们指出,任何在公共场所的艺术展览,难免有政治内涵,但对绝大部分来说是有利的”① 哈克关注这些历史性问题,让它们重新穿上了当代艺术的外衣,得到了另一种解读。哈克除早期物理性装置作品外,中后期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大的主题及社会性问题的深层剖析,这里包含了艺术制度、企业赞助、多元文化主义、公民的自主权、政府执行力、历史文化问题,而哈克的艺术手法正如社会学家那样对现象有着一针见血的批判和另一角度的解读,正如布尔迪厄评价哈克的作品那样:“汉斯?哈克的作品包含了对艺术界、对艺术作品的产生条件本身的批判性分析,将具有社会学性质的意见和思考完全融于艺术创作之中”。 艺术创作论文:试谈艺术创作与内心的化一 【论文关键词】心 精神性 气 内外化一 【论文摘要】本文意在强调艺术创作中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性,只有源自内心情感的才是最真实的,它关乎一件艺术作品的成败。本文从传统绘画精神、哲学诸方面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进行论证说明在创作艺术作品中是一定会融入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的,而且这种艺术规律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们中国人对“心”这个字的理解,不只是被科学的看作身体的一个器官,而是一个复合的概念,说的时候代表了思念和虔诚。重要的是,“心”表示思想,圣人说,“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就是思考,还把记忆也归于心;注意力,也归于心;道德伦理也归于心。还把那些十分打动我们的绘画和书法,叫做“心迹”,“心象”。心的作用、状态,庄子称之为精神。因此,要创造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其中必然要融入我们内在的情感,艺术创作中的内外化一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满足我们内心的某种需求。从整个艺术的发展来看,由古至今无论是东方或西方,无论多么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中必然是艺术家与其内心碰撞的结果。 “迁想妙得”是东晋顾恺之的精辟见解,与西方近代美学中的“感情移入”很近似。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只有通过“迁想”,即内在感情的,才能够“妙得”,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达到画山“与山川相神遇”,画竹“其身与竹化”的艺术境界。《文赋》及至唐宋,司空图,严羽的诗品,诗话,是道家关于内心的论述抽象为文艺心理学的典范。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诗品·冲淡》,是讲心意若要妙合天机,必先清虚淡泊而沉没自处。“惟性所宅,真取弗羁”《诗品·疏野》等,讲的无一不是要合于本性,合于内心的自然流露,唯其如此,才会出现清新的意境和淡泊的情趣。这里面都有一个内心的超脱而至“忘我”的意思。至于苏轼的“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清人王国维总结出的“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创作心理过程;以及“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等等这些描述,都是在强调艺术创作中内外的化一,内心的体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道”的逻辑来解释创作心理的这种规律的。 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虽有不同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正是这种统一认识论的具体反映和内在的意识的高度凝聚的结晶。《尚书·舜典 》中有“神人以和”的说法,《易经》中则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禅宗里的“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由此而得出“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也就是说认识了内心,就认识了佛,自然就认识了大千世界,还是天人合一。老庄更是大讲合一之道,强调天人相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万物都是从“一”而发生的,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为一体,所以说这“天人合一”的思想,突出地表明了中国先哲内在普遍感应和人与自然对应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哲学和美学领域中,西方只是到了近代才真正开始重视对异物同构的研究。如苏珊·朗格,杜夫海纳把把艺术解释为种种内在情感符号,与自然有着同构关系等等。中国绘画所要把握的“一”,实质上是形象的,整体的精神性。表现“道”,当然就是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实现物我合一。 以道论宇宙和以气韵来论画同样是一种整体的混沌的直观把握。中国绘画从“一”出发,把握“一”的方法同样要归于“一” ——宇宙中的“我”,从自我的内心直觉体验中把握宇宙的生命。中国画家以空诸一切的心境去体味孤立绝缘的物境,终于实现二者的融合——把自我划入宇宙万物之中,体味道之浑茫。天人合一是建立在画家对民族文化、时代精神、自然物象的深刻体察之上的“天人合一”,它是一种思维,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高度凝聚的内在情感。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人画崇尚直觉,强调用主观的精神创造对象,在笔墨丹青中,追求独立自由,愉悦满足的内在精神境界,要求作画具有顿悟式的情感的突发,同时又是无为而无不为,有法而至无法。他们所崇尚的真性灵的表现即强调内在情感情绪,只不过这种真性灵不是无理由的本能欲望,相反它来自人品人格。西方美学家也认为,观念越高,便看的美越多,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人格,所以最高的艺术是以最高的人格为对象的艺术。但是,人格决不仅仅是观念,人格是一种受理性观念升华,净化了的内在精神情感。 中国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内外化一的取向,就是是一种自觉的人性,是一种群体的生命感,更是将自然之心融于万物与一切众生的泛我精神。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虚静之气。一言以蔽之,它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是最亲近自然,,是最内在化的艺术, 而同时是外在客观自然的本身。 而西方的沃林格也是殊途同归,他认为艺术根源为超验性和内在的东西是“绝对的艺术意志”,即艺术的最深层,最内在性的本质。所有艺术都是“绝对艺术意志”的完满实现和客观化,也就是说,是它使艺术成为艺术的。这种作为艺术本体的“绝对艺术意志”是人的一种潜在的内在需要。沃林格认为艺术是先验的。这里所谓的“先验”是就其超验性和内在性而言的。用沃林格自己的话来说:“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粹的模仿本能,即对仿造自然原型的游戏式的愉悦。环绕着艺术概念的神秘的光环,只有从心理学角度才能去解释,因为,人们看到了,艺术植根于人的心理需要而且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沃林格对人的心理需要的理解,带有相当浓厚的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的意味。 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与此时期的各种美学理论,产生于相同的精神需要。这就是人们需要创造一种不再依赖于外在世界,不再依附于上帝,纯粹由人创造的艺术,在这种艺术中,人的真正的内在艺术生活能够得到呈现,他的形式不是属于自然的或上帝的,而是属于人自身的。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把艺术和审美建立在内心需求的基础上,这正是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和艺术产生的共同基础。这种时代的审美冲动一方面是内心世界的凝聚,另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物质化,日益将人的精神约束在物质利益上的反抗。如果说这世界上有实体,那就是人内在的东西。这种存在于人自身内部的“自然”,马蒂斯称作“自我”,康定斯基用“内在需要”来表述。 由此可见不论中外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者关于创作中内心情感所起到重要作用如何不同,以及对其描述的如何不同,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创作中一定要融入内心感受,只有融入了内心情感的作品才能更真实,更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他们不约而同都是在强调内外化一的这种境界。 艺术创作论文:关于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活动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工具媒介;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家 论文摘要:工具媒介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构成艺术作品,同时又对其进行规约:一方面。它决定着作品的创作方式,形式趣味;另一方面,以其复杂的内容层次影响着创作者,从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早在15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器、骨胶和赤铁矿在洞穴的岩壁上刻画各种狩猎的场景,以此来乞求狩猎获得丰收。这些简单的动物、人形均体现出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概括,是早期的艺术作品。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工具也就成为完成艺术作品的工具材料。1917年杜尚将一个签名为“R·Mutt”的小便池送人展览馆,从而质疑了传统的艺术范畴。在这里,其观念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进入了作品,它不再是一种观察和表现,而是方法本身,如仅仅将“小便池”作为作品的工具材料未免不达意。那么,这个行为、这个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针对的传统艺术都作为一种无形的材料介入其中的话,其“工具材料”一词的物质性是相当有限的,对此,笔者将采用“工具媒介”一词。 媒介(media)的用法首创于加拿大社会学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第一章即以“媒介即是信息”作题。在书中他写到“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他又说“虽然媒介本身即是信息——而内容却是另外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的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语言,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因此可以说,媒介是信息的承载者,而它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等级性的结构。之所以采用“工具媒介”这个词是因为基于它的包容与弹性。笔者将通过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静态研究 1.工具媒介的层次等级性媒介拥有一种多层次等级性结构。以绘画作品为例,在一幅具象绘画作品中,工具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成了作品的第1个层次,即它是用水彩、水粉、还是油彩、中国画颜料画成;而写形状物是画面语言的第2个层次;构图、画面的节奏与形式趣味构成了媒介的第3个层次。由于以上这几个层次结构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各有异。 在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中,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分彼此,人物之美即是画面之美(达·芬奇曾通过选择不同人物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理想人物),平整的画面,完美高雅的人物,以及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充实完整。也就是说作品的物理属性、写形状物的要求与形式趣味这几个媒介层次都得到了体现。而在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其构图节奏,画面音乐性则成为艺术家所主要强调的——即形式趣味。另外,一些极简主义的作品,通过取消人为痕迹,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也展现了材料的物理特质。 当然,这些都是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作品则是通过强调这几个层次的不同序列而得到充满意味的形式的。以马蒂斯为例:通过对模特进行多次的描绘与提取,马蒂斯得到了一个体现艺术家感受和模特形体空间的线性图式,在构成一幅阿拉伯纹样式的开放性构图中,这些线条可以被移动,然而感受和体现的精髓却始终保留。因此,形式既取得了构图所要求的完整,又能表现出画家对客体的认知与感受。就像画家所说:“我绘画一切。”也就是说,描绘层次与构图层次既相互促成又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马蒂斯可以说是古典性的,然而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又确与我们的视觉习惯相去甚远。 2.工具媒介使用的传承性及对艺术家的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几个层次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描绘事物的方式以及构图的规范与趣味,都是艺术家使用工具媒介的具体表现。但是,也应看到:艺术家使用什么工具材料,如何使用,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有一定的传承性,但这种传承也不是完全的。而传承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与工具使用语言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是形式趣味的形成与精妙化,如中国画中对笔墨气韵的强调,笔墨形式对个人精神气质与审美品格的体现等(文人画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趣味传承与发展的结果)。 对艺术家来说,传统既是资源,又是束缚,艺术家承袭这些传统,从中形成具有历史脉络的形式趣味,同时,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又造成了感受性的不同。在这种要求下,艺术家一方面将这种形式趣味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个体感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趣味与图式。清代郑燮言“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有这种含义。“眼中之竹”更多的是外界刺激,是未加整理的和新鲜的;而“心中之竹”则是为艺术家的修养、心智所捕获和整理的;“手中之竹”是与各层次的工具媒介互动的结果,是脱胎于传统又体现艺术家独特感受的形式。 另外一点也是极为有趣和有待商榷的,即材质的物理特性对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力的影响。以东西方绘画比较而言,中国画以毛笔、宣纸为媒介,笔迹行走的过程是即时的,不易修改的,行笔的一竖一划都体现出极强的过程性,是一种固化了的过程。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强调过程,强调贯穿过程之气,讲究气的蒙养。而对西方绘画(相当一部分)来讲,无论是铅笔,还是油彩,其修改的可行性很大,作画过程有强烈的指向,强调目的、结果,其作品常常是草稿的完整实施,且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至于到底是先有材料媒介的选择,还是先有材料媒介的使用来塑造这种思维方式,现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这种工具媒介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是极为有趣的。 二、动态研究 1.科学技术促进了工具媒介的彻底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媒介,且使某些材质的限制在新材料的运用中不复存在。然而,新的材料媒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也并非只为改善原材料而来,其自身也是一个拥有多种特性的物质实体(即拥有媒介的多层次性,这种媒介的层次越复杂,它对其应用的原系统的影响就越大,如电子媒介),这种新媒介的使用不仅会带来艺术作品本身制作过程与形式趣味的变化,而且也常常对原有的艺术观念形成冲击,产生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原有系统的边界更为模糊,类似一种语义学上的混乱。“发展不象理性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那样由某种理念磁化(aimante)而成,发展仅仅依据其内在的原动力的加速和发展而产生,它吸收偶然性,储存其信息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其发展运作中新的必要中介。”以电子音乐的发展为例,留声机发明后,音乐得以以声音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在此之前,乐曲的流传与传承主要以乐谱的形式完成。演奏家们将乐谱转译为声音,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技巧和自身的理解将声音形式完成为带有个人特性的作品。然而,在乐谱的传承方式中,这种声音形式的再创造被取消了。声音转录不仅将演奏家的作用凸显出来,而且还使演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流传和分析的文本。声音转录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求更清晰地再现其声音作品,这种要求已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仿真的要求也显得更为严苛和微妙。从某些音响发烧友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即音响部件的仔细匹配,甚至是连接部件的缆线,播放的厅室也被细加推敲,更有甚者是听者与音响的位置也被严加考察。以上的安排基于一个理想:即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真实地再现演奏厅中的音乐演奏实况。然而,发烧友们发现他们借助昂贵的音响器材得到了现场所无法听到的东西。例如,他们可以将复杂的声音分解为分离的声部,从合唱中分辨出个人的嗓音。这样,他们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获得从重现过去的声音到产生过去声音的新复本。 2.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品审美规范及特性的影响第一,对审美规范的影响。电脑图形软件的应用使设计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干净明晰的设计图案,所设计的物品与环境也可通过电脑进行仿真呈现,观者甚至可以通过动画“步”入其中;另一些软件可以直接模仿某些艺术大师的造型特点(如Painter)。然而,许多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与图形处理的人常常发现,在电脑屏幕上,所有的设计与图形都显得完美——屏幕提高了色块的亮度与饱和度(某些绘画在屏幕上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实际效果),直线、曲线都得以最精确的呈现,没有污迹和瑕疵。这种美来源于先进的科技,就像精良的摄影器材和细腻的胶片所能提供的一样。第二,对艺术品特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脑对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修改的便捷也使艺术家制作的过程被彻底隐藏了,而艺术家所面对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最后产物。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电脑程序进行创作,给出几个简单的基本元素,使其以偶然的方式进入程序,同时,设计一套组合原则,使之不断地组合再生。这样,在必然的原则下,偶然性的基本元素呈现出一种永不停息的不同组合样态——作品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一个起点,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作品可以在网上流通,这样就使集体创作成为可能。 3.工具媒介的变化对艺术观念的影响数字化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它进入艺术领域时,正是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相互融合以及绘画、音乐、雕塑等森严界限产生模糊之际。艺术,以强大的包容性接纳了新技术和新形式,从而使这一媒介的进入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就显得不甚明朗。要揭示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可以从研究摄影史中得到。而在此之前,首先要了解艺术概念的灵活性。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概念是流动的。翻开艺术史会发现“艺术”一词的概念极为模糊。对于原始人来说,它是巫术的形式;对于中世纪的教堂,它既是装饰,又是向不识字的大众宣讲上帝之道的手段;西方“艺术”的现代概念,形成于文艺复兴,只是到了启蒙和浪漫主义时代,才有了自己的现代意义。瓦萨里在他的《大艺术家传记》中记录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几位艺术家的生平与成就,他的著作开创了一种艺术史写作的模式,同时也倡导了一种艺术精神,这种精神由当时的艺术家开创,通过将透视与解剖引入绘画,从而使绘画摆脱了行会式的秘密传承,成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艺术享有了同科学一样的荣耀,艺术家也成为创造者和发现者。在古代中国,“艺”被认为是自由的游戏;《论语》“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术,强调一种对物质技能的熟练掌握,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完成完整人格的培养。可见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艺术的定位也是不同的。通过分析摄影史可以揭示工具媒介的变化对艺术形式及观念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始于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之后,使影像得以图像的方式存留下来。长期以来,摄影的地位显得暧昧与尴尬,与绘画相比,它更像一种魔术,可用来作肖像记录;一些摄影师想通过模仿绘画效果使摄影步入艺术殿堂,其结果是使摄影成为一种从属于绘画的二级形式。随着一批摄影艺术家的实践,摄影开始以两种方式介入“艺术”:一是展示照片所呈现的事物的抽象形式之美(如坎宁安);二是将摄影的记录性,对真实场景的捕捉能力直接带入“艺术”活动(如史川德)。这种介入的结果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绘画摆脱了写形状物,为了获得绘画自身的特性,通过一种排他的方式,使绘画开始了纯粹的平面形式的探索;另一方面,摄影的机械性将瞬间冻结,展示出同一时间不同人、物以自身为中心的变化,从而将人在观察过程中的指向性与习惯方式呈现出来,揭示了眼睛观察的主观特征(在这一点上,照片可以说是超“现实”的);第三方面的意义最为深远,它改变了人们对“艺术”所持的态度。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将绘画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而客观世界又是对神所臆造的绝对“理式”的模拟。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艺术与“理式”有了一种传承呼应的关系。人可以通过艺术去体味绝对“理式”,就像通过火光投在洞壁上的影子推断实物。摄影揭示了一种新的真实,即“观看”与“看到”的差异。摄影通过自身的介入,发展了“艺术”所隐含的对自我与真实的寻求与探索,使之体现了更广大的文化意义。在此意义上,许多艺术家将艺术视作一个自救与救他的过程,用行为、装置来探索人类承受的极限,寻找思维的起点,试图以建立全新的更具变通性和当代性的交流方式等使艺术走出象牙塔,也使艺术的边界更为宽泛和模糊。 工具媒介的构成是复杂的,它不但是构成审美规范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悄然地影响着人的感知与观念,影响着人类的存在状况。 艺术创作论文:试谈艺术创作与内心的化一 【论文关键词】心 精神性 气 内外化一 【论文摘要】本文意在强调艺术创作中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性,只有源自内心情感的才是最真实的,它关乎一件艺术作品的成败。本文从传统绘画精神、哲学诸方面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进行论证说明在创作艺术作品中是一定会融入艺术家的内心情感的,而且这种艺术规律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们中国人对“心”这个字的理解,不只是被科学的看作身体的一个器官,而是一个复合的概念,说的时候代表了思念和虔诚。重要的是,“心”表示思想,圣人说,“心”之官则“思”,心的功能就是思考,还把记忆也归于心;注意力,也归于心;道德伦理也归于心。还把那些十分打动我们的绘画和书法,叫做“心迹”,“心象”。心的作用、状态,庄子称之为精神。因此,要创造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其中必然要融入我们内在的情感,艺术创作中的内外化一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满足我们内心的某种需求。从整个艺术的发展来看,由古至今无论是东方或西方,无论多么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中必然是艺术家与其内心碰撞的结果。 “迁想妙得”是东晋顾恺之的精辟见解,与西方近代美学中的“感情移入”很近似。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只有通过“迁想”,即内在感情的,才能够“妙得”,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达到画山“与山川相神遇”,画竹“其身与竹化”的艺术境界。《文赋》及至唐宋,司空图,严羽的诗品,诗话,是道家关于内心的论述抽象为文艺心理学的典范。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诗品·冲淡》,是讲心意若要妙合天机,必先清虚淡泊而沉没自处。“惟性所宅,真取弗羁”《诗品·疏野》等,讲的无一不是要合于本性,合于内心的自然流露,唯其如此,才会出现清新的意境和淡泊的情趣。这里面都有一个内心的超脱而至“忘我”的意思。至于苏轼的“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清人王国维总结出的“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创作心理过程;以及“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等等这些描述,都是在强调艺术创作中内外的化一,内心的体味。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道”的逻辑来解释创作心理的这种规律的。 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虽有不同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正是这种统一认识论的具体反映和内在的意识的高度凝聚的结晶。《尚书·舜典 》中有“神人以和”的说法,《易经》中则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禅宗里的“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由此而得出“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也就是说认识了内心,就认识了佛,自然就认识了大千世界,还是天人合一。老庄更是大讲合一之道,强调天人相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万物都是从“一”而发生的,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为一体,所以说这“天人合一”的思想,突出地表明了中国先哲内在普遍感应和人与自然对应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哲学和美学领域中,西方只是到了近代才真正开始重视对异物同构的研究。如苏珊·朗格,杜夫海纳把把艺术解释为种种内在情感符号,与自然有着同构关系等等。中国绘画所要把握的“一”,实质上是形象的,整体的精神性。表现“道”,当然就是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实现物我合一。 以道论宇宙和以气韵来论画同样是一种整体的混沌的直观把握。中国绘画从“一”出发,把握“一”的方法同样要归于“一” ——宇宙中的“我”,从自我的内心直觉体验中把握宇宙的生命。中国画家以空诸一切的心境去体味孤立绝缘的物境,终于实现二者的融合——把自我划入宇宙万物之中,体味道之浑茫。天人合一是建立在画家对民族文化、时代精神、自然物象的深刻体察之上的“天人合一”,它是一种思维,一种意识,一种精神,一种高度凝聚的内在情感。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人画崇尚直觉,强调用主观的精神创造对象,在笔墨丹青中,追求独立自由,愉悦满足的内在精神境界,要求作画具有顿悟式的情感的突发,同时又是无为而无不为,有法而至无法。他们所崇尚的真性灵的表现即强调内在情感情绪,只不过这种真性灵不是无理由的本能欲望,相反它来自人品人格。西方美学家也认为,观念越高,便看的美越多,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人格,所以最高的艺术是以最高的人格为对象的艺术。但是,人格决不仅仅是观念,人格是一种受理性观念升华,净化了的内在精神情感。 中国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内外化一的取向,就是是一种自觉的人性,是一种群体的生命感,更是将自然之心融于万物与一切众生的泛我精神。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着虚静之气。一言以蔽之,它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是最亲近自然,,是最内在化的艺术, 而同时是外在客观自然的本身。 而西方的沃林格也是殊途同归,他认为艺术根源为超验性和内在的东西是“绝对的艺术意志”,即艺术的最深层,最内在性的本质。所有艺术都是“绝对艺术意志”的完满实现和客观化,也就是说,是它使艺术成为艺术的。这种作为艺术本体的“绝对艺术意志”是人的一种潜在的内在需要。沃林格认为艺术是先验的。这里所谓的“先验”是就其超验性和内在性而言的。用沃林格自己的话来说:“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粹的模仿本能,即对仿造自然原型的游戏式的愉悦。环绕着艺术概念的神秘的光环,只有从心理学角度才能去解释,因为,人们看到了,艺术植根于人的心理需要而且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沃林格对人的心理需要的理解,带有相当浓厚的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的意味。 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与此时期的各种美学理论,产生于相同的精神需要。这就是人们需要创造一种不再依赖于外在世界,不再依附于上帝,纯粹由人创造的艺术,在这种艺术中,人的真正的内在艺术生活能够得到呈现,他的形式不是属于自然的或上帝的,而是属于人自身的。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把艺术和审美建立在内心需求的基础上,这正是现代主义美学理论和艺术产生的共同基础。这种时代的审美冲动一方面是内心世界的凝聚,另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物质化,日益将人的精神约束在物质利益上的反抗。如果说这世界上有实体,那就是人内在的东西。这种存在于人自身内部的“自然”,马蒂斯称作“自我”,康定斯基用“内在需要”来表述。 由此可见不论中外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者关于创作中内心情感所起到重要作用如何不同,以及对其描述的如何不同,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创作中一定要融入内心感受,只有融入了内心情感的作品才能更真实,更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他们不约而同都是在强调内外化一的这种境界。 艺术创作论文:关于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活动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工具媒介;艺术创作;艺术观念;艺术家 论文摘要:工具媒介是艺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构成艺术作品,同时又对其进行规约:一方面。它决定着作品的创作方式,形式趣味;另一方面,以其复杂的内容层次影响着创作者,从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早在15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石器、骨胶和赤铁矿在洞穴的岩壁上刻画各种狩猎的场景,以此来乞求狩猎获得丰收。这些简单的动物、人形均体现出原始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概括,是早期的艺术作品。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工具也就成为完成艺术作品的工具材料。1917年杜尚将一个签名为“R·Mutt”的小便池送人展览馆,从而质疑了传统的艺术范畴。在这里,其观念以更强有力的方式进入了作品,它不再是一种观察和表现,而是方法本身,如仅仅将“小便池”作为作品的工具材料未免不达意。那么,这个行为、这个观念以及这个观念所针对的传统艺术都作为一种无形的材料介入其中的话,其“工具材料”一词的物质性是相当有限的,对此,笔者将采用“工具媒介”一词。 媒介(media)的用法首创于加拿大社会学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第一章即以“媒介即是信息”作题。在书中他写到“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日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他又说“虽然媒介本身即是信息——而内容却是另外一种媒介。报纸的内容是文字的表述,正如书籍的内容是语言,电影的内容是小说一样。”…因此可以说,媒介是信息的承载者,而它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等级性的结构。之所以采用“工具媒介”这个词是因为基于它的包容与弹性。笔者将通过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的研究,进一步阐释工具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静态研究 1.工具媒介的层次等级性媒介拥有一种多层次等级性结构。以绘画作品为例,在一幅具象绘画作品中,工具材料的物理属性构成了作品的第1个层次,即它是用水彩、水粉、还是油彩、中国画颜料画成;而写形状物是画面语言的第2个层次;构图、画面的节奏与形式趣味构成了媒介的第3个层次。由于以上这几个层次结构的不同,其画面效果也各有异。 在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中,这三者紧密相连,不分彼此,人物之美即是画面之美(达·芬奇曾通过选择不同人物的不同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理想人物),平整的画面,完美高雅的人物,以及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充实完整。也就是说作品的物理属性、写形状物的要求与形式趣味这几个媒介层次都得到了体现。而在一幅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其构图节奏,画面音乐性则成为艺术家所主要强调的——即形式趣味。另外,一些极简主义的作品,通过取消人为痕迹,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也展现了材料的物理特质。 当然,这些都是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作品则是通过强调这几个层次的不同序列而得到充满意味的形式的。以马蒂斯为例:通过对模特进行多次的描绘与提取,马蒂斯得到了一个体现艺术家感受和模特形体空间的线性图式,在构成一幅阿拉伯纹样式的开放性构图中,这些线条可以被移动,然而感受和体现的精髓却始终保留。因此,形式既取得了构图所要求的完整,又能表现出画家对客体的认知与感受。就像画家所说:“我绘画一切。”也就是说,描绘层次与构图层次既相互促成又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意义上,马蒂斯可以说是古典性的,然而他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又确与我们的视觉习惯相去甚远。 2.工具媒介使用的传承性及对艺术家的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几个层次中,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描绘事物的方式以及构图的规范与趣味,都是艺术家使用工具媒介的具体表现。但是,也应看到:艺术家使用什么工具材料,如何使用,表现什么,如何表现,有一定的传承性,但这种传承也不是完全的。而传承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与工具使用语言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是形式趣味的形成与精妙化,如中国画中对笔墨气韵的强调,笔墨形式对个人精神气质与审美品格的体现等(文人画的形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趣味传承与发展的结果)。 对艺术家来说,传统既是资源,又是束缚,艺术家承袭这些传统,从中形成具有历史脉络的形式趣味,同时,不同时代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又造成了感受性的不同。在这种要求下,艺术家一方面将这种形式趣味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条件下发展个体感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趣味与图式。清代郑燮言“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正有这种含义。“眼中之竹”更多的是外界刺激,是未加整理的和新鲜的;而“心中之竹”则是为艺术家的修养、心智所捕获和整理的;“手中之竹”是与各层次的工具媒介互动的结果,是脱胎于传统又体现艺术家独特感受的形式。 另外一点也是极为有趣和有待商榷的,即材质的物理特性对艺术作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力的影响。以东西方绘画比较而言,中国画以毛笔、宣纸为媒介,笔迹行走的过程是即时的,不易修改的,行笔的一竖一划都体现出极强的过程性,是一种固化了的过程。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强调过程,强调贯穿过程之气,讲究气的蒙养。而对西方绘画(相当一部分)来讲,无论是铅笔,还是油彩,其修改的可行性很大,作画过程有强烈的指向,强调目的、结果,其作品常常是草稿的完整实施,且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至于到底是先有材料媒介的选择,还是先有材料媒介的使用来塑造这种思维方式,现已经无从查考,但是这种工具媒介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是极为有趣的。 二、动态研究 1.科学技术促进了工具媒介的彻底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媒介,且使某些材质的限制在新材料的运用中不复存在。然而,新的材料媒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也并非只为改善原材料而来,其自身也是一个拥有多种特性的物质实体(即拥有媒介的多层次性,这种媒介的层次越复杂,它对其应用的原系统的影响就越大,如电子媒介),这种新媒介的使用不仅会带来艺术作品本身制作过程与形式趣味的变化,而且也常常对原有的艺术观念形成冲击,产生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原有系统的边界更为模糊,类似一种语义学上的混乱。“发展不象理性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那样由某种理念磁化(aimante)而成,发展仅仅依据其内在的原动力的加速和发展而产生,它吸收偶然性,储存其信息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其发展运作中新的必要中介。”以电子音乐的发展为例,留声机发明后,音乐得以以声音的形式保存下来,而在此之前,乐曲的流传与传承主要以乐谱的形式完成。演奏家们将乐谱转译为声音,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技巧和自身的理解将声音形式完成为带有个人特性的作品。然而,在乐谱的传承方式中,这种声音形式的再创造被取消了。声音转录不仅将演奏家的作用凸显出来,而且还使演奏成为一种可以广泛流传和分析的文本。声音转录作为一种工具必然要求更清晰地再现其声音作品,这种要求已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仿真的要求也显得更为严苛和微妙。从某些音响发烧友的行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变化:即音响部件的仔细匹配,甚至是连接部件的缆线,播放的厅室也被细加推敲,更有甚者是听者与音响的位置也被严加考察。以上的安排基于一个理想:即通过这些努力可以真实地再现演奏厅中的音乐演奏实况。然而,发烧友们发现他们借助昂贵的音响器材得到了现场所无法听到的东西。例如,他们可以将复杂的声音分解为分离的声部,从合唱中分辨出个人的嗓音。这样,他们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获得从重现过去的声音到产生过去声音的新复本。 2.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品审美规范及特性的影响第一,对审美规范的影响。电脑图形软件的应用使设计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干净明晰的设计图案,所设计的物品与环境也可通过电脑进行仿真呈现,观者甚至可以通过动画“步”入其中;另一些软件可以直接模仿某些艺术大师的造型特点(如Painter)。然而,许多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与图形处理的人常常发现,在电脑屏幕上,所有的设计与图形都显得完美——屏幕提高了色块的亮度与饱和度(某些绘画在屏幕上的效果甚至超过了实际效果),直线、曲线都得以最精确的呈现,没有污迹和瑕疵。这种美来源于先进的科技,就像精良的摄影器材和细腻的胶片所能提供的一样。第二,对艺术品特性的影响与此同时,电脑对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修改的便捷也使艺术家制作的过程被彻底隐藏了,而艺术家所面对的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最后产物。有一些艺术家利用电脑程序进行创作,给出几个简单的基本元素,使其以偶然的方式进入程序,同时,设计一套组合原则,使之不断地组合再生。这样,在必然的原则下,偶然性的基本元素呈现出一种永不停息的不同组合样态——作品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一个起点,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作品可以在网上流通,这样就使集体创作成为可能。 3.工具媒介的变化对艺术观念的影响数字化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它进入艺术领域时,正是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相互融合以及绘画、音乐、雕塑等森严界限产生模糊之际。艺术,以强大的包容性接纳了新技术和新形式,从而使这一媒介的进入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就显得不甚明朗。要揭示工具媒介的改变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可以从研究摄影史中得到。而在此之前,首先要了解艺术概念的灵活性。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概念是流动的。翻开艺术史会发现“艺术”一词的概念极为模糊。对于原始人来说,它是巫术的形式;对于中世纪的教堂,它既是装饰,又是向不识字的大众宣讲上帝之道的手段;西方“艺术”的现代概念,形成于文艺复兴,只是到了启蒙和浪漫主义时代,才有了自己的现代意义。瓦萨里在他的《大艺术家传记》中记录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几位艺术家的生平与成就,他的著作开创了一种艺术史写作的模式,同时也倡导了一种艺术精神,这种精神由当时的艺术家开创,通过将透视与解剖引入绘画,从而使绘画摆脱了行会式的秘密传承,成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艺术享有了同科学一样的荣耀,艺术家也成为创造者和发现者。在古代中国,“艺”被认为是自由的游戏;《论语》“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术,强调一种对物质技能的熟练掌握,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完成完整人格的培养。可见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艺术的定位也是不同的。通过分析摄影史可以揭示工具媒介的变化对艺术形式及观念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始于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之后,使影像得以图像的方式存留下来。长期以来,摄影的地位显得暧昧与尴尬,与绘画相比,它更像一种魔术,可用来作肖像记录;一些摄影师想通过模仿绘画效果使摄影步入艺术殿堂,其结果是使摄影成为一种从属于绘画的二级形式。随着一批摄影艺术家的实践,摄影开始以两种方式介入“艺术”:一是展示照片所呈现的事物的抽象形式之美(如坎宁安);二是将摄影的记录性,对真实场景的捕捉能力直接带入“艺术”活动(如史川德)。这种介入的结果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绘画摆脱了写形状物,为了获得绘画自身的特性,通过一种排他的方式,使绘画开始了纯粹的平面形式的探索;另一方面,摄影的机械性将瞬间冻结,展示出同一时间不同人、物以自身为中心的变化,从而将人在观察过程中的指向性与习惯方式呈现出来,揭示了眼睛观察的主观特征(在这一点上,照片可以说是超“现实”的);第三方面的意义最为深远,它改变了人们对“艺术”所持的态度。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将绘画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而客观世界又是对神所臆造的绝对“理式”的模拟。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艺术与“理式”有了一种传承呼应的关系。人可以通过艺术去体味绝对“理式”,就像通过火光投在洞壁上的影子推断实物。摄影揭示了一种新的真实,即“观看”与“看到”的差异。摄影通过自身的介入,发展了“艺术”所隐含的对自我与真实的寻求与探索,使之体现了更广大的文化意义。在此意义上,许多艺术家将艺术视作一个自救与救他的过程,用行为、装置来探索人类承受的极限,寻找思维的起点,试图以建立全新的更具变通性和当代性的交流方式等使艺术走出象牙塔,也使艺术的边界更为宽泛和模糊。 工具媒介的构成是复杂的,它不但是构成审美规范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从而悄然地影响着人的感知与观念,影响着人类的存在状况。 艺术创作论文:论梵高艺术创作的人文情怀及艺术价值 [摘要]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世界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驱。梵高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其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和市场价值,更主要是其为艺术而燃烧自己生命的伟大殉道主义精神,他的不朽足以当之无愧的堪称为世界画坛屈指可数的艺术巨匠。论及自然生命,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就是其短暂的一生,梵高完成了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图式。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他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 [关键词]梵高艺术创作;人文情怀与艺术价值;世界艺术史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其作品如《星夜》《向目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世界艺术。1890年7月29日,梵高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时年37岁。梵高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伟大的。梵高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其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市场天价,更主要是其为艺术而燃烧自己生命的伟大殉道主义精神,富含悲剧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催人泪下、不被当世人所理解的苦难情感世界以及撼人心魄的传奇式绘画历程。他的不朽足以当之无愧的堪称世界画坛屈指可数的巨匠。 一、孤寂的情感世界与悲悯的人文情怀 梵高出身于牧师世家,他从事过画商工作,做过短暂的传道士,也曾想仿效基督做一个心灵高沽的圣徒;他曾经历过痛苦的恋爱但一次次的以失败的打击而草草收场;感受过被人误解的孤独与无奈;最后执着而疯狂的用全部的生命把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极致。他一生悲悯人类的苦难,并希冀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去救赎别人,以真实的自我感悟自然,以独特而博大的人文情怀和苦难精神把生命的全部意义在其艺术作品中得以诠释。梵高是真实的。他一生热心于帮助贫穷的人们,并深入其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关爱这些善良朴素的心灵,他经常保持虔诚和永恒的爱心去品读圣经教义并以自虐式基督精神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信念:他大量翻阅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精神食粮;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坚持自我,努力工作,即便在生活最困苦最疲惫、在身心最孤寂最无助、在所有人都不理解而被当作异类而遗弃的时候,梵高还是始终在工作,直到自己结束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对生命本身带有极大眷恋。“悲情永驻”(the sadness will lastforever…)这句他的遗言让所有人对其死神袭来的悲凉心境凄然泪下,历久无法平静。“…一个人必须带着高尚严肃亲切的同情心去爱,带着力去爱,带着理智去爱,……,这是通向上帝之路,也是通向坚定不移信仰之路。”梵高宗教般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信仰超越时空,他悲悯的苦难精神和真实的人格情操万古不朽。 爱情与事业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大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梵高苦难的生命或许是从他接二连三的失败爱情开始的。当21岁的梵高在伦敦古比尔公司勤快工作的时候,此时的他,性格孤僻而不大合群,甚至有点古怪和偏执,期间,房东19岁的姑娘厄修拉像一只婉转的百灵鸟出现在他的眼前,这天使般的姑娘一下子迷住了正处在青春萌动期的梵高。而后,厄修拉彻底改变了梵高孤僻的性格,把他从狭小的个人天地带出来。让他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他神往恋爱、渴望厄修拉的爱。然而。当他一厢情愿鼓足勇气向厄修拉求爱时,梵高却意外遭到了已经订婚的厄修拉的断然拒绝。初恋的痛苦使梵高的性格更加怪异,他一度消沉和迷茫,巨大的伤痛和孤寂使他渐渐趋向宗教,短暂的传道士经历由此开始,悲悯的人文情怀由此逐渐清晰。梵高的伤痛还远不止他的初恋和传道士职业的破灭。当他爱慕的表姐凯特残酷无情地用她那蓝黑色的眼睛盯着梵高说出“不。永远不,永远不”以及姨夫斯特立克向他说出“滚出去。永远不准再来!”之时,巨大的悲痛彻底地粉碎了梵高的梦,他又一次尝到了事与愿违的残酷苦果。后来,梵高遇到又丑、又醉而且还患有性病、怀孕的妓女西恩,他们在一起过了20个月后迫于压力最终分开,他把自己所能有的全部爱情都奉献给了这个最不值得爱的女人。直到他的邻居——一个老处女爱上他却遭到家人反对而自杀后,梵高幡然醒悟:对他来说,爱情和人类之爱、上帝之爱永远不会垂青在他身上。从此,他那屈辱的自尊便到绘画中去避难了。而后,悲悯的人文情怀又一次于梵高的艺术作品中得以展现。 二、独特的生命蜕变与疯狂的艺术情怀 从某种意义说,梵高的人生轨迹并不是由自己一手所策划的。梵高一直活在世俗和家人的既定法则和意愿中,但是当他遭遇了痛苦的感情世界、悲悯的传道士以及自虐式的基督情怀和种种不幸后,他开始领悟到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一切关于上帝的说法都是天真幼稚的说辞,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个世界只有一片浑噩、悲惨、苦难、残酷、煎熬和无尽的黑暗。他对世俗开始怀疑、不平、仇恨……这些都似乎预示着他的人生将有所改变。终于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伴随着痛苦的冲突和摇摆中彻底的发现了自我。 正如梵高自己所说:“我也会有用处的,我也感到自己生存的理由,只是要怎么做,我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对哪一方面有用?”是上帝给予他天才式的思想和智慧。由于以前对绘画的了解和热爱,他的脑海中时刻流传着对绘画的热望,这种急切的愿望正在超越其他一切感觉,而即将奔涌出来。“经过了’这些虚度的岁月,我终于发现了自己!我将成为一个艺术家。我一定要成为艺术家。那就是我做不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原因,因为我不是那料,现在我已经抓住了永远不可能失败的东西。”梵高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 初涉画坛之前,梵高通读了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等大师的文学著作。接触和鉴赏过包括夏尔·得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和海牙画派等大师的艺术作品,并以米勒和伦勃朗等大师为导师,精心临摹了自己喜欢的大量作品。一开始梵高就显示出对绘画惊人的敏锐力和感悟力。在寻求自己绘画的艺术道路上。梵高先到布鲁塞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然后在法国的埃顿、海牙、纽南和安特卫普辗转学画。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农民肖像画和风景画。作品大都以灰暗的色彩表达了画家内心的苦闷孤独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与怜悯。 梵高并不满足于现有的艺术创作状况,而后他来到巴黎。期间,在弟弟提奥的引荐下,梵高结识了许多印象派画家,并得到毕沙罗的赏识和指教。他尝试着学习运用明亮的色彩,于是,其艺术作品也逐渐明亮起来,并通过技法、运用点状的笔触和单纯的色彩,将其对艺术的满腔热情表达出来。此时,梵高总是处于创作的狂热之中,他的艺 术风格也因此独树一帜,并成为后印象主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浮士绘”出现在他的眼前,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艺术因为其色彩鲜明、线条简明而又富有表现力打动并唤起了梵高的共鸣。他吸收其精华,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实践,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更具特色。这种博采众长、使东西方绘画技法集于一身的做法,致使梵高的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并超越了欧美同时代许多优秀的大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后,拥有印象派灿烂色彩和东方艺术简洁线条的梵高,内心蕴藏着一股强烈的情感需要倾泻。他已不满足于巴黎的阴郁,他向往着更加光明的地方,因为他心中有着十倍于太阳的热情,急需一团烈火来加以引发。于是他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这里到处辉煌,梵高的天分和激情完全得到了表露。他曾如此白问:“我的体内存在着某种东西,那是什么呢?”现在,那个莫名的东西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爆发出来。他以惊人的勤奋不间断地进行创作,阳光让他兴奋,他用艺术描绘着象征热情、光明和生命、富有金黄色彩的太阳,描绘着阳光下的田野,描绘着田野周围生活的农民。热烈的太阳神给了梵高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高涨的创作欲望驱使梵高投入近乎疯狂的工作之中。期间,他大胆创新,大量运用红、黄、蓝等原色。尤其喜欢用红色、黄色及柠檬黄和橘黄。他认为。这种红、黄原色产生的强烈效果会给受苦难的人以希望,也会给自己以慰藉。他的作品色彩炫耀,笔触激情有力,一笔一画之中运载着奔涌不息的情感激流。粗犷、豪放、充满动感,紧张、强烈而富节奏。这些伟大的作品传递着梵高满腔激情,表现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内心情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竟然完成了200余幅油画和许多素描作品,他的绘画技法臻于成熟。 但是。他那不修边幅的艺术家外表、忧郁孤僻的内心及其意气冲动与暴戾的性格使得人们害怕他、讨厌他,甚至有人把他当作疯子。而他却以高度的绘画热情忍耐着人们对他的误解、敌视甚至驱赶,终于在一次割耳事件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忍受着内心不被人理解的巨大痛苦和身体的极度折磨,而他体内燃烧的绘画激情却从没有停歇。这时的梵高开始按照自己内心的感受来作画,激越而狂放。作品还使用了一些旋转、扭曲的线条,扭曲的笔触向上升腾着,画面给人一种流动感,并体现着、充满着力的搏斗。这正是梵高内心所追求且意欲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意境。这种境界体现着梵高桀骜不驯、不屈于命运、积极向上且与命运抗争的人格与精神。但是。梵高还是没有战胜精神分裂抑或是癫痫的巨大创伤,他还是向自己扣动了扳机……。倒下的36个小时后,一个幽灵飘向了极乐世界。半年后。他的弟弟也辞别于世,他们生前永不分离,死后仍旧魂魄不离。 三、不朽的艺术价值 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人会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但是面对梵高绘画艺术的真实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力的追求及对苦难民众不屈于命运的关切之情,我们会为之一震。因为这种面对社会丑恶、腐朽而表现出的不屈的精神将鼓舞后来者在艺术长河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 论及个人,梵高无疑是不幸的,他单纯的理想主义信念,痛苦的疾病折磨,孤僻、直率、执着而神经质的性格使他难以融入当时的社会,并与人为善相处。也许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成就了梵高的不朽。他以广博的文学修养,宽厚的人文情怀,博大的同情心,悲悯的基督精神,火热的创作激情,独特的绘画技巧,把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燃烧在绘画艺术中,形成了他得以不朽的艺术生命。 梵高的不朽来自于他高度自觉的自然观绘画思想。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提出了“返回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自然观思想认为,艺术家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诠释美的生活。凡高的艺术创作深受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他以宗教徒般的虔诚走进自然,诠释人生。他以其孤寂的生活和楚苦的精神世界为创作背景,运用绘画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的自然世界。凡高描绘出的自然世界不是纯粹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它是内化于人的“人化自然”。他通过绘画艺术将自身的内在心灵与其所处的社会联系起来,正如梵高所说:“在见到诸多自然事物时,如当看到一片树木时,我都能看到自然的表情,甚至感受到他们的心灵。我甚至奢望能够在那里找到某种斗争的方式。”于是,作为一名艺术者,梵高一直在努力寻求人生意义与自然的本质之关系,他说:“一名社会劳动者形象,一片沙滩、天空与海洋,一块犁地上的犁沟等,都理应成为艺术描绘的对象。将这些自然物描述出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他们都是生活之美的对象,一名艺术家终其一生从事于表现这些自然物之美,确实是值得的。”因为反映自然之美是非常值得的,所以,梵高常处于一种精神极度亢奋的状态来进行他的艺术创造,正因为这种执着,梵高的艺术作品才真正反映出来自然的“生气与真诚”,打动了有灵性的艺术之人,并传于后世而永不退色。 梵高独立特行的创作精神与思辨意识也促成了其不朽的艺术生命。梵高也曾震撼于米勒、伦勃朗、德拉克罗瓦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然而,他更多的是吸取其创作精华,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追求形式和心理的平衡。梵高绝不墨守成规地照搬传统和如实地描摹自然,他终其一生努力寻求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梵高反复强调,艺术创作要“尽情地表现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现眼前之物”。梵高的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却用短暂的一生完成了作为一位杰出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创造图式。他用他的绘画作品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人生和人文情怀,震撼着后来的每一位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们。他的艺术作品在他去世近100年后成为了世人以天价竞购的对象,根本原因在于他悲悯的人文情怀及疯狂的艺术情怀,并由此带来的无穷的艺术价值。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梵高的艺术“是献给未来的”,他不朽的艺术精神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辉。 艺术创作论文:艺术家的情感因素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人的情感创造了艺术,反过来,艺术又创造了人的情感。两者是互动的关系,或者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丰富了人的生活,细腻、升华了人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古罗马的美学家朗吉弩斯在著名的《论崇高》中曾经写道:“那些巨大的激烈情感,如果没有理智的控制而任其为自己盲目、轻率的冲动所操纵,那就会像一直没有了压仓石而漂流不定的船那样陷入危险。它们每每需要鞭子,但也需要缰绳。” 确实,情感(尤其是激情)一方面构成了美术的真正中心,而另一方面美术创作中所选定的视觉对象必须不仅仅是美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受感动的,而且还必须对其内在的意味加以自己彻底的情感体会。因为情绪的肤浅往往导致作品的空洞无物,而理想的画面则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凝缩。所以,也只有那些真正使创作者本身也甚为所动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震撼或抚慰观者心灵的内在力量。 正如贝多芬的名言:只有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大致上说,人类感情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喜怒哀乐之外,还有很多同艺术世界关系密切的情感,如:孤独、惆怅、悲壮、压抑、空旷、崇高、庄严、神圣、荒寒、淡远、宁静、凄清和敬畏等。 英国唯美主义、提倡“艺术至上”论的代表人物王尔德(o.wilde,1856-1900)曾说:“伦敦一直有雾,可是谁也没有见到雾,对雾不了解。直到艺术创造了雾,雾才开始存在。”当莫奈在英国展出他画笔下的伦敦时,英国人却犯疑惑了:我们身处其中的“雾都”果真是画家笔下的那般面目吗?那些很灰或珠灰的雾气怎么一到法兰西人的眼中就变成一片紫红了呢?然而,当英国的观者疑惑地走出展览厅时,他们无异于经历了一种体验最直接的真理的快感,因为自己头上的雾气真有某种紫红的色调!莫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创造,就这样使伦敦的市民几乎是唤了一种眼光来看自己的城市。而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在看了列维坦的《弗拉基米尔道路》一画后,他第一次看见了俄罗斯阴天的五光十色。 人是有情感的,艺术家在塑造形象时,就必须把他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认识情感凝聚在形象身上。否则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就是零。艺术作品的形象必须是艺术化了的形象,其中渗透了浓厚的情感因素,并且能引发艺术欣赏者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对任何事物、对任何美丽的风景、人物,画家不溶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溶进对该事物的理解和态度。不想用自己所熟悉的表现形式予以表现的话,我认为他是不会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偶然创作出来也是空洞乏味。不会给人以美感或联想,或给予人以启迪。也不会有任何意义,作品也就没有了价值。 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丰富情感的人,并且主要运用独特的思维和技能去表现人类丰富的感情。艺术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表现不仅仅是表达,而且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活动,正因为它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它才是一种创造活动,它所创造的不仅是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由的形式的体现。艺术家的情感因素与艺术创作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不会有好的艺术创作的。 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艺术创作的目的性,艺术作品存在的目的性是什么呢?答案十分重要:是同情。所谓同情,就是我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统一,或者别人的情感与我的情感统一。艺术家追求同情。同情作为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人类自身发展更高层次上的需要。如果艺术家并未体验到某种情感,他就不会有表现的冲动,从而也就不会有艺术创作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同情是艺术的生命。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家由于受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的驱使,必然要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他的作品,从而导致其个人生活的破坏,因此,艺术家的生活即使不说是悲剧性的,至少也是极度不幸的。”凡高是天才,是狂徒,是悲剧的主角,是大众画家。凡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凡高通过绘画语言,力图传达、说出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孤独。这是普通日常荷兰画无法说出的。凡高的成就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把这种孤独表现在画布上,使孤独这种情感成为绘画的语言而得以确立,从而丰富、拓宽和深化了人类的情感。他的成就就是用绘画语言说出孤独这种普通日常语言很难说出的、很难加以描绘的抽象情感。凡高是个极端敏感的人。世界的不安传达给了凡高,感染了他,进一步加深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孤独,以至于达到了“极端”的程度。然后他把孤独、凄清、压抑、苦闷和忧郁——这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编织成一幅幅油画。而一切深刻的绘画作品都包含了孤独等的情感或元素。 艺术家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是以情感人的,处处离不开情感因素。艺术创作的动机,追根于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因素。艺术创作不是冷静的分析、判断,而是动静的描摹、表现。在所有艺术作品中,无不充斥着情感这个概念,也只有在如此深奥的领域内,才能被艺术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好的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论文:论荣格“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摘要】“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艺术创作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本文分别从概念、结构组成以及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做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的创作原则。 【关键词】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艺术创作 “集体无意识”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荣格提出来的。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奠基者弗洛伊德的学生,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荣格发展了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将无意识具体地区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及集体无意识。按照荣格的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这遗存既包含了人类先天的生理学意义上的遗存,也包含了人类后天的社会生活意义上的遗存。 在荣格之前,弗洛伊德就已提出了“无意识”这一概念,但这种纯心理学意义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只是客观个体的一种意识属性。正因为如此,“无意识”理论仅仅只可能用于研究客观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例如“释梦” [弗洛伊德将梦认为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梦中)“愿望的满足” ]及对精神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医生可以从病人的习惯行为中找到习惯无意识,再按照他或她的习惯无意识就可探索他或她的心理病因,最后可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 而“集体无意识”的提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它第一次将心理学从纯个性化的研究中解放出来,将心理学引入了广阔的人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以及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宗教……)。 就艺术理论而言,“集体无意识”是解读人类审美心理、艺术欣赏心理的钥匙,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如果不理解“集体无意识”就很难将美学和艺术学置于坚实的地基之上。 简单地说,无意识就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或者说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人们常常也将其称为“潜意识”。我们认为“潜意识”一词也许比“无意识”好,因为“无”字往往易发生误会,“潜意识”可能会更好。 人类的“无意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人的种群无意识,或者说是人的先天本能无意识;二是人的后天社会生活习惯无意识。人的种群无意识是人在漫长的种群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无意识,人在历史长河中会出现多种习惯思维方式,但随着岁月默默的无情冲刷,习惯思维方式在意识中被淡化了、隐退了(所谓时间能改变一切)、沉淀了,变成了无意识。此种无意识就历史而言是习惯无意识,就我们今天而言就是先天的本能无意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先天的本能无意识说到底实际上还是后天的历史的无意识,只不过是因为人只能将自己生命时间段之外遗存的习惯称之为先天的。 在简单的讨论了“无意识”之后,我们再看“集体无意识”。从学理上讲任何意识都只可能是人的一种个体心理活动,或者说任何意识都只能依附于实在的个体,都是个别的、具体的,也就是说,某个具体的意识(心理活动)不可能实在地依附于某个抽象的群体。“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某一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共同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不是某种集体的(无)意识,而是(无)意识的某种集体。按此种理解,“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某个集体中所有个体无意识的一种公共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公共无意识)同样的应包括两个部分:人类进化所形成的共同的无意识——公共本能无意识,以及人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公共习惯无意识. 下面就来谈一下“集体无意识”(公共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美是能引起我们产生愉悦感(美感)的形式(形象、符号、外观、样式),艺术是用美的形式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表现真与善),因此,我们在进行任何艺术创作时首先要求艺术作品具有高水准的艺术美,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美感),才能感动人,才能让欣赏者愉快地接受你的艺术作品,所以莱辛说“美是艺术的最高法律”。任何艺术作品仅仅是只有美的形式也是不够的,它必须同时具有健康的内容,它必须表现健康的情感意志,只有这样“形情并茂”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所谓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艺术,严格得说它们并不是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美的创造。欣赏形式主义、唯美主义作品实质上只是欣赏纯形式美,欣赏视听冲击,而不是欣赏艺术。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艺术创作必须同时关注形式美与健康的情感意志,那么在艺术创作中存在什么理论原则?或者说应该遵循什么理论原则?实践告诉我们,某一形式它是否美,不是由形式自己说了算的(不是形式的固有属性),而是由艺术欣赏者按照他自己的审美心理所认定的,所谓“人是美的立法者”。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志是否能为欣赏者所接受也是由欣赏者按自己的情感意志所认定的。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人的审美心理、情感意志在极大的程度上是人的一种超情感无意识。 原则上,从个人的心理层面上说,每个人的审美观点、情感意志都是个性化的,这下麻烦可就来了!我们怎么可能进行艺术创作呢?难道艺术家可能为每一个人进行艺术创作吗?艺术家可能理解每一个欣赏者吗?幸亏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人类之所以能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其最终根源就是由于人类存在公共无意识,公共的审美心理、公共的情感意志,公共无意识是上帝(自然)建构于人类心灵之间的一座公共交流之桥。 当我们理解了公共无意识,又了解了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之后,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浮出水面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用某种美的形式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艺术欣赏是按艺术家创作的形式去理解艺术家所想表现的情感意志。实际上创作心理与欣赏心理是“互逆同构”的,如果是自娱自乐,则两者的心理是完全互逆同构的,或者说是互逆同一的。完全互逆同构的,或在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之间显然是存在差异性的,然而幸运的是,此种差异通常是被两者之间的公共无意识所覆盖的。他们通常都能在差异的条件下找到公共的无意识。尽管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差异,但人同此心、心同此情的情况总是主流。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应该得出极其重要的创作原则:艺术创作应尽可能地符合受众群的公共艺术无意识。说具体一些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应尽可能地接近受众群的审美心理(公共审美无意识),艺术作品表现的情感意志应尽可能地贴近受众群的情感意志(公共情感无意识)。任何艺术都是具体的,它必然也只能面对某一特殊的受众群,因此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心中必须对受众群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同时对形式美和情感意志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与受众群协调的定位,唯有这样的艺术创作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说到底一句话,艺术创作的关键是准确地紧紧地抓住受众群的公共无意识——公共情感无意识。 下面举两个实例对上述原则加以说明。 首先以儿童文学为例,在文学中儿童文学占有一种原始性的地位,它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儿童文学家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灰姑娘”、“丑小鸭”所传递的情感意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曾在它们的陪伴下成长。许多童话语言现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话语,已经成为人生哲理,已经渗入了人类的公共无意识。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是偶然的,我们应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首先是这些作品中那种朴素、纯真童趣的形式美打动了儿童幼稚、天真的公共无意识,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小读者。再就是作品以儿童形式美所透露(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情感意志温暖着儿童天真无邪的善良的赤子之心。儿童的心是一颗最鲜活的原始的心,它充分地代表了全人类的本能无意识,儿童的心是人类本能集体无意识的一块精美的活化石。 正因为如此,优秀的儿童歌文学不仅能打动孩子的心,而且能震撼每一颗成人的良心(成人的公共无意识);正因为如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不仅是孩子的“美味”,也是成人的“佳肴”,同时能让成人在返璞归真中获得启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儿童的,也是成人的,是“童叟共赏”的,是每一个人的共同财富。遗憾的是,今天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一切都成人化、市场化了,眼下的一些“儿童文学”,既失去了儿童喜爱的形式美,也找不到儿童的情感意志。社会丧失了童心,作者丧失了童心,人类似乎也丧失了童心!不少有识之士也曾大声疾呼,为儿童呐喊,然而这一切也许都是狂然。作家丧失了童心(儿童公共无意识)怎样可能写出童心!要写好童心,惟有自己有一颗童心。人类离开了童年也许是必然的,成年虽并不是坏事,但我们不希望它很快地就步入老年,至少在心理上不能如此。 再以爱情题材为例,人们常说“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尤其是艺术理论家,绝不应仅仅停留于承认此事实,更重要的是应探索,为什么?其实,此种原因或者更确切地说其根本心理学原因是: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公共无意识,而且就时间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本能的公共无意识。正因为如此,凡是优秀的以爱情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总能激发每一个正常人的情感,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享受!《罗密欧与朱丽叶》、《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经成为了人类永恒的公共精神财富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爱情题材作品的成功绝对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人类的本能公共无意识——,更为重要的是,任何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必须尊重历史的社会的习惯无意识。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爱情,每一个民族有每一个民族的爱情,每一类人有每一类人的爱情,我们不可能将焦大的爱情与贾宝玉的爱情观相提并论,也不可能将薛宝钗的爱情观与林黛玉的爱情观相比。一切爱情艺术作品惟有能从爱的个性中展现了爱的公共无意识才是好的作品,才可能获得并征服广大的欣赏者,也许可以说,爱情题材只有是个性的才是人类的。 抽象的柏拉图式的“灵超越肉”的爱情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柏拉图式的爱的确是对至高无上的爱的一种希望,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认为,现实的爱情虽然不可能(也不应该)用情爱去取代去排斥,但更不能让情爱完全依附于,追求情爱与的同一也许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审视现代世界艺术中的爱情,几乎被全盘物质化、肉欲化了,陪伴他或她的除了豪宅、洋车之外就是时装、珠光宝气……。艺术是反映生活的,当然必然会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但艺术不仅应“告诉我们正在怎样生活”,艺术更重要的是应“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艺术创作论文:论油画艺术创作中形式语言的运用 一、油画艺术语言的运用 油画人人都可以画,但是一幅好的油画要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要能够通过这种艺术语言与人的心灵进行对话,油画这种源于西方的古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语言极为丰富。这种油与颜料混合以后涂在画布上的艺术一方面巧妙的利用了油的透明性;另一方面则灵活的借助了颜料的遮盖力籍以表现所要描绘的对象。油画的色彩十分丰富,但是光有色彩还不够,油画的最大魔力在于它的由深及浅,逐层覆涂而产生的强烈的立体性的质感。油画的形式语言可以通过以下技法实现:构图、线条、空间、光感、质感、笔触、肌理、明暗、色彩等。画家通过灵活运用上述因素经过画家笔触的托、拉、提、扫、抹等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画家自己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以具体油画作品为例向读者展示油画的形式语言在油画作品中的运用。 二、以作品为例浅析形式语言在油画作品中的运用 (一)形式语言中的对比与和谐的运用 笔者以广州美院油画系副教授,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谢楚余的作品《抱陶女》为例对对比与和谐这两种主要的形式语言做一个运用上的深入透析。 《抱陶女》的创作背景是源于画家对女性美的赞美、欣赏,模特原型分别是来自混血女孩、汕头女孩、青岛女孩三位模特女孩。 1.首先我们来看《抱陶女》中的第一种形式语言——对比。女孩交叠着的双手紧紧抱于右胸的陶器,与女孩曼妙的身体之间的对比十分强烈,这种对比迥来自没有生命的物体与鲜活美丽的人体之间,大与小、高与低、丰满的陶器与清秀的胴体、女孩炯炯若语的双眸与陶器的两只像眼睛的双耳。画家通过上述对比刻画了一个集大成的中国女性的美。 2.下面我们再来看《抱陶女》的第二种形式语言——和谐。 女孩松散的系于腰间的那块白布的下摆的下半部分被画家不经意间染上了背景的海的颜色,这就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和谐,象征了女孩的纯洁与大海的广阔。 画家把中国女性的柔美通过与女孩的胴体与陶器、女孩的胴体与大海、女孩的胴体与岩石、女孩的胴体与天空进行了强烈的既有对比又有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向读者传达了中国女性的典雅、清新、纯洁、自然的美。给读者以感官与心灵上的双重升华、双重享受。 (二)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是在一幅画中追求一个完美的图形必须具备的协调因素。 在安格尔作品《泉》中的运用:安格尔在这幅画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画中人体的整个造型以垂直轴为中心对称,但整幅画中却找不到真正的垂直线,画中那个姑娘优美的身体曲线又与水罐里面流出来的直线性的水柱形成强烈的对照,这也很好地表现了姑娘的生命活力。这幅看似简单的画实际上充满变化,它从单纯中见丰富,复杂多于统一,带给人无穷的艺术魅力。 (三)对称与平衡 对称是一种秩序、庄重、有条理的静止的美,而均衡则是打破静止局面,追求一种活泼、轻快的富于动感的美。 在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中的运用:《雅典学院》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著名学者,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 (四)节奏与旋律 节奏和旋律使艺术作品有起伏变化、抑扬顿挫的美感。 在列宾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运用:狭长的画幅展示了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三、结语 由此看来形式语言的探迹是可寻的,也是无规矩可以套用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自觉地形成对油画形式语言探索与研究的习惯,最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形式语言。
就业规划论文:规划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企业对于求职者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求职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自身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匮乏。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出色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仅仅依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是难以获得的,大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去培养获得。通过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该教育,很多同学从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了解到了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能够做到“知己”和“知彼”,即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世界,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去为自己科学合理的规划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相关的行动计划,去付出相应的实践。比如什么时候通过英语四六级、什么时候考取专业资格证书、赢得奖学金、担任班干部、加入学生组织或学生社团、假期参加实习工作以锻炼交际能力、工作能力、增强个人阅历,等等。这些学生的努力在就业时收获了硕果,最直观地反映在他们的求职简历上——那些没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同学,简历上内容通常空洞泛泛,只有个人基本信息,在最能吸引HR目光的实习经历、活动经历、个人荣誉等方面几乎为空白,而有好的职业规划并能付出行动的同学,他们的简历上处处是亮点,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二、做好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签约维权教育 授学生以求职之渔开展就业技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技巧普遍匮乏,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四处碰壁。例如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去获取并筛选求职信息,毫无针对性的四处浏览招聘信息,结果事倍功半,效率低下,求职热情受到打击;有些同学简历制作内容空洞、夸夸其谈、肆意造假,主次不分,条理不清,造成简历投递成功率低;有些则缺乏面试技巧,应对能力不足,不懂礼仪,导致屡次面试失败。在工作中,我会依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本人以前在就业过程中的经验、其他老师分享的经验,告知学生从就业信息的获取到简历制作、面试,直至签约每个环节的细节和技巧,帮助学生顺利获取职位。 三、关注毕业生心理健康 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就业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就业中遇到种种困难,或者本身的就业准备不充分,以及大学生自身心态的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很容易走进各种心理误区,例如畏惧、焦虑、自卑、依赖、攀比、嫉妒、攀高、自负等。这些心理问题轻则影响就业成败,重则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个别学生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辅导员一定要重点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及时发现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总之,对于辅导员来说,大学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始于大学生入校,至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开展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把握好这个工作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认认真真开展好每一步工作,才能够保证大学生顺利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辅导员工作任重而道远。 作者:孔杰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除国家和企业方面的客观原因之外,大学生就业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的主观方面。 (一)整体素质下降 多年来公办高校扩大招生,民办高校数量激增,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分数却不断降低,并且不少的大学生就读期间自我放松,应付学习,知识内涵与实践经验缺乏,一部分学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给企业造成一种“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感觉,这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自身定位偏颇 大学毕业生们经过几年的高等教育,自然都希望自己进入一个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工作,对一些起步晚,规模不太可观的新兴公司企业嗤之以鼻,面对理想的工作单位却又进不去,只得待业在家“啃老”。没能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个正确定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出现。 (三)把握求职途径不到位 不少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各式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撒网”,或“托关系”“找门路”的方法,以捧上“金饭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毕业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切实的针对性优势,也不重点弄清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以改造自己,提高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未来大学生就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只有在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进入到祖国最需要的、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采访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老师后,老师们给大学毕业生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建议。 (一)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素质、能力与实践经验。老师认为,大学生们在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与外语等能力。毕业生要考虑到自己向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要求的同时,自己又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些什么呢? 1.良好的身体素质若要达到理想目标,除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外,还得有一定的体力与耐力,健康欠佳会减弱人的决策能力,有可能因体力不支而自动放弃或被迫放弃就业机会。 2.出色的工作能力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因为企业内职责分工明确精细,各岗位都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养出色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工作效率,赢得职场优势。 3.丰富的实践经验进入到社会工作中来,所参与的工作并非还是学校里的“模拟营销”“模拟课堂”等,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关乎整个公司的前途与命运。因而,不能只懂纸上谈兵,而到真需要时却不知所措。所以,大学们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实践活动与增加实战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锻炼交际能力 1.良好的沟通能力企事业单位非常看重员工沟通与协调能力。员工们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使工作完美的呈现出来:客户业务间交流时,好的交际可以取得客户的信任,产生良好的客户效应,能给公司带来更好、更宽、更广的客户源;与其他公司交流合作时,好的沟通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公司中,员工们都能注重彼此间的沟通与团队协调,满怀工作激情,使公司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中,这对于提升企业文化素质和提高公司效益有着很大的作用。 2.良好的人脉关系采访过程中,某招聘人员说:“有关系到哪里都行,应聘什么单位都不怕”。“关系”这个词,可能许多人觉得是负面的,其实不然。想想若是毕业前你已与校外有关工作单位搞好友好关系,那么你的就业问题还会是问题吗?所以,要端正思想,努力拓宽自己的交际圈,特别是见习、实习、工作实践时与工作相关的范围圈,针对性地提升自我,利用“关系”增加自己就业的机会。 (三)理智确定目标 1.明确目标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开始。学院院负责招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提到“明确职场奋斗方向,同时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调整自我,增强专业技能有助于增加就业竞争力”。而目标设定应从小到大,从基层做起。“大学生毕业时不一定要到大企业或政府机关、学校部门就业,可选择从村官、选调生等基层做起,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大事业奠定发展的基础”。切忌眼高手低,夸大自己的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大学生们易眼高手低。不一定要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后才就业,应先从事能较全面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工作。工作诚可贵,经验价更高,就业形势严峻,先就业后择业理应成为大学生要理智转变的就业观。求职不必追求一步到位,若过于计较眼前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有可能失去更多起步机会。 (四)认真对待面试 在采访招聘者中获取到了一个有用的信息:面试定乾坤,面试时给招聘者的印象对应聘的成败起关键作用。怎样才能在万千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吸引到招聘者的注意力呢? 1.做好简历,并根据自身特点具有一定针对性针对不同的求职单位,制作个性化的简历。不同单位对应聘者简历的态度有所不同,所以做简历时就得有针对性。“了解求职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应聘人才需求是应聘者的必备工作”。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有相关技能、经验、亮点介绍,让招聘者对你的能力有初步的了解。 2.面试是跨入就业单位的重要门槛采访有关人员时了解到,现在的面试中应聘者的表现不容乐观,很多应聘者不注意礼貌用语、行为随便、不够自信、理论介绍多于实践经验展示。一般有经验的HR在初次面试的时候就能大概了解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些什么能力。 (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场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场奋斗目标,根据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针对各专业情况,展望未来与规划 大学学习生涯学院院共开设有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学四大本科专业。为进一步了解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规划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涯,小组对学院负责招生就业处工作的老师进行了访问。 (一)往届的就业情况据悉 学院四大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在老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努力下,每年的9月份左右,毕业生们基本都能获得就业机会,工作岗位也基本确定。毕业生能顺利找到工作,与在老师指导下不断调整期望值有着重要的关系,“建议从基层做起,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村官、选调生、辅导员等”。 (二)对于选修第二专业与考研的建议 现在社会中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而拥有多种能力与高技能的人才无疑是企事业争夺的重点。选修二专和考研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和专业技能研究不深的问题,增加就业优势。 (三)针对师范生的特点,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1.具备较高的学科探究与钻研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教师用语使用的能力,学习教师礼仪; 3.注重对粉笔字、普通话等辅助能力的培养。 (四)进一步增强就业竞争力 1.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借鉴资料、明确职场奋斗目标,让他们在未来的求职中少受挫折,多点胜算。但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您是否对自己的学业、职业进行过规划”时,有25%的大学生有近期规划,66%的大学生没有详细的规划,甚至有9%的大学生从未有过规划。 2.过硬的技能支撑过硬的技术支撑是获得就业机会的关键。所以,应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多增长些专业能力,如考取:学士学位证、二专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人力资源证书等。 3.明确的职业定位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定位。如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定位于各大幼儿学校、机构等开展幼儿教育;公管、教育学专业职业定位于学科研究、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等,特别是素质教育一块,学校辅导员、中职(如物资学校、化工学校等)也是一个比较对口的职业发展方向。 作者:苏学权刘洁庞静兰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在本国的教育中推广和实施。进入80年代,生涯规划开始发展出多种理论,并成为了现代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流行的几种生涯发展理论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以各自成长成为一套独立的理论体系,如:强调发展历程论将人生历程视为是由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强调决策历程论则注重于分析职业选择历程中的元素与步骤;强调个人特质论着重于心理需求与特质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职业发展论则关注自我概念的发展、职业印象、结构考虑、性别角色、社会地位与个人特质等因素;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偏向于把职业生涯选择看过是自我概念和环境中学习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较为主流的是社会认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然而在我国,职业规划这一学科的兴起只是近几年开始的,并未赶上国外的发展速度,许多高校的师生对其还没有足够重视,因此,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途径还没有被系统深入的了解。可见,生涯规划是我国高校教育中需要扩展和研究的新课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从大一的懵懂,到大四逐渐清晰,在个人探索的道路上,每位学生都会找到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安排。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大学毕业时学生对人生目标的清晰程度远远超过大学入学时期。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会进入社会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开始其职业生涯。一份良好完整并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评估自己的现实条件与人生目标之间的距离,做出更加实际、更加可行、详细的计划,为其接下来的路设置了路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不难看出,良好科学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就业力是指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应聘能力及心理素质等等。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训练,学生就能够越早地寻找并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根据个人优势劣势进行评估,制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从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方法和路径。 三、培养高素质的就业指导 教师队伍每一份规划需要深入了解一个学生,都是适合于单个学生的独有的分析。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份完全相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大量的社会实践渠道等综合素质,是一门及理论性与实践性与一体的综合课程,不是学校随便指派一些教学任务不重的教师兼职开展就可以轻松完成的。教育部于2003年提出学校要将学生学费的1%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需按与学生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目前许多高校在人员配置上远远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学校相关领导需要对这样的现象引起足够重视,对相关教师队伍进行建设,及时弥补当前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的就业指导工作上的缺憾。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主力军,其接受了高等教育、进入工作岗位,将会创造出令人惊讶的财富。然而就职的岗位对其实现个人人生目标没有帮助,在一个岗位或在工作领域很难做出卓越贡献,对其本人来说也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个体需要尽早找到切合自己人生目标的职业方向,并对其可能拥有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注意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计划,使其系统的、有安排的进行,帮助学生准确、快速、轻松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作者:徐洁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1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高校无暇顾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统计我国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700万左右,较2012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总数达到近20万人,较2003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88万人。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不断下降的就业率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趋势。很多高职院校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盲目的催促学生尽快就业,却没有将学生的合理就业放在首位,更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2高校对于就业率统计的狭隘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很重视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在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矛盾的同时,政府、社会和学校已经意识到提高就业率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但是,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高校都仅仅将就业率的统计结果作为衡量就业指导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至于就业指导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将就业工作交给辅导员,由学院书记分管,这样就使本应由全校共同承担的工作,变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加之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老师,平时工作定位在奖惩助贷和学生的思想稳定等方面,由于疲于琐碎的行政事务,当面对学校的就业要求时只有机械性的应付,而没有真正的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合理的指导学生完成人生规划[2]。由此可见,对就业率的狭隘理解,使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节的。就业率的统计在很多时候仅仅是学生的“被就业率”,从长久来看这种狭隘认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反过来影响政府、社会和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深化和推广[3]。 1.3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重视高校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大纲,但是由于课时量少,没有较为严格的考核制度,使很多大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没有对就业指导有足够的认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指导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在实用性上远没有专业课重要。加之很多高校就业工作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很多专业课老师根本不知道有这门课的存在,更谈不上通过专业课老师的宣传加深同学们对于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造成了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从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系统的规划,对就业持“走马观花”的态度。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徐小平说:不做人生规划,你离挨饿只有3d。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是也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 2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积极措施 2.1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内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1959年提出的认知匹配理论,他认为在现实中存在着与人格类型相对应的职业环境,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与其人格类型是匹配的,那么他工作起来就会很轻松、得心应手,反之亦然[4]。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美国50名成功人士接受了一项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对于自己的成功,哪项因素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最后,有97%的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I/Myself”,也就是自我。因此,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也就昭示着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吧”,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就像真正的匠人为了心中的追求去不断的雕琢一件工艺品一样,最终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2.2创建一支专业稳定的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队伍就业指导工作要在社会、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其中高校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在具体的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承担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职业及如何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指学生就业单位的确定、就业合同的签订,同时还包含了帮助学生确立就业信念、就业目标、完善自身人格等方方面面。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由行为活动与态度、价值两方面组成,是一种过程、是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关的连续经历,而不仅仅是指某一个工作阶段。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位或是个别老师的专利,而应该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工作,首先,专业老师和思想政治老师相结合,专业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学习要求的同学做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确定职业目标;就业指导专职老师则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的“引路人”。其次,校内人员和校外人员合作。高校由于工作的局限性,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学校可以通过“精彩一课”、“就业大讲堂”等形式从校外聘请优秀且成功就业的前辈或毕业生,给同学们介绍经验,增加同学们成功就业的信心。最后,职业生涯规划应始终贯穿就业指导课程全部,高校应将“长期规划、终身学习”的意识深入人心,让同学们感受到正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更是经营成功人生的重要保证。 作者:邓周单位: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就业规划论文: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工作安排 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结合我镇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技能培训为手段,以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为宗旨,坚持成功人士引导、重点村组突破、就近就地转移、优质高效服务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服务,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的机制。 (二)基本原则 1公平对待,强化服务。 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使城乡劳动者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工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统筹兼顾,合理引导 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要以围绕新农村建设为主体,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形成三业并举的格局,合理转移劳动力就业。 3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结合我镇实际,各村根据各自情况,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火补,建筑,服务等具有各自传统优势的劳务输出方式。 二目标任务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新增0.3万人,达到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0%以上。返乡创业人数达到6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达到2万人次。年收入达到22500万元,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以上,达到4120元以上,年增长10%以上,加快实现农民收入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转变,为农民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打下基础。 三具体实施 (一)做好异地输出转移就业。 发挥益店火补品牌效应,扩大火补产业,巩固在外火补创业人员,充分带动想外出务工人员,走以个人带动组,以组带动村,以村带动全镇,形成规模,壮大产业,做亮品牌,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扩大就近就地就业规模。 围绕县上提出的“三大战略”目标为契机,培训高技术的汽车零部件加工人才,就近在蔡五地区就近就业;鼓励进一步以餐饮业为主加大去县城就业创业力度:以建材工业园为依托,进一步做强编织,运输,餐饮,建筑等产业。充分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三)充分发挥商贸经济优势。 以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东北片商贸重镇为目标,以百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围绕镇区为中心,进一步发挥商贸经济优势,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扩大农贸市场规模,改造益锋北街市场模式,新增开门面房220间,摊位300个,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1000人。 发展坊家什子,镇西门口,永新官庄路口,宋村王家路口,南官庄路口五个小型商贸园区,新开发商铺20个,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50人。 (四)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引导返乡人员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完善培训体系落实扶持政策 开展各项有关农民增收的技能培训活动,按照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原则,以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安置一人为目标,加大各级各类培训机构联系,形成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和法律意识,市场竞争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上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机构,形成领导,部门,人员,责任,措施,工作六落实,统一协调,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专门人员, (二)健全工作体系 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服务机构,搞好协调组织和服务工作,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服务就业为宗旨,扩大各种就业渠道,增加各种就业机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 (三)强化目标管理 县上把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星级管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挂钩。镇上同时也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对各村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签订目标责任书,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促进全镇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稳定快速增收。 就业规划论文: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工作规定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工作回顾 (一)工作成就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探索建立大社保“模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劳动执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5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基本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和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城乡社会保险无缝隙、全覆盖、一体化、广受益的“大社保”模式。 (二)面临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来,我市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中央每年转移支付达到6亿元,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城镇职工的养老和医疗费用会进一步加重。 2.城镇化。“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有约60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城镇人口将达到150万人以上,由此带来大量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需求,就业、社会保障面临巨大的压力。 3.就业形式多样化。近几年,非公经济已成为吸纳新生和存量劳动力的主渠道,传统的以“单位”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为数众多的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4.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要与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还要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改善劳动条件,提供基本保障,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重大课题。 (三)有利的因素 1.党和国家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非常重视,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中央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我市加快发展、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3.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加,支撑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4.随着我市大企业、大集团跨越发展、“两区多园”、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加快进行,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高技术和高智力的脑力劳动者供不应求,而简单体力劳动者供大于求,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社会保障方面,虽然我市已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全覆盖,但还存在城乡差距、企业和事业单位差距、不同人群社会保障标准之间差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就业服务机构覆盖不全,乡村一级缺乏有效的就业服务机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短缺,基础工作薄弱。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坚持民生为本,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基层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制度化、普遍化、均等化,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注重保障公平。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机会,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全面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扩大覆盖范围,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待遇差距。 2.注重可持续发展。就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相适应,统筹考虑城乡和区域各类劳动者需求,协调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 3.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4.注重基础建设。夯实基础,充实基层,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便利、高效、多样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5、注重共享发展成果。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富民、惠民上。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末,把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创业型城市,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建立健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和劳动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充分就业。在全市建立起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重点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分类施保、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创建大社保“模式”,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目标。 1.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年前,全面达到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标准,完成创业型城市建设目标。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指导服务三大平台,全市每年创业培训达到1万人以上,创业成功率50%以上,每年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市、县、乡镇(社区)、村人力资源有形及无形市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乡(镇)、村联网。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劳务输出70万人以上。每年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城乡劳动适龄青年培训率达到80%以上,就业率95%以上。 2.收入分配。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健全和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二五”末,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国有、国有控股、集体、合资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00%。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基本建立。 4.养老保险。积极扩大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年,各类人员参保率达到90%以上;在全面推行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待遇差距,完善转移接续,提高经办能力,基本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5.医疗保险。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合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和在宝高校大学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新合疗筹资标准和各级财政补助标准,缩小基本医疗保险不同类型和档次之间的差别,到年,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2%以上。 6.工伤保险。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使城乡各类务工人员人人享有工伤保险。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年基金收入6000万元以上。 7.失业保险。探索建立失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非公有制企业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失业保障,全市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缴费人数确保33万人,力争达到36万人。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统一的失业保险信息服务系统,在城镇街道和社区全面建立失业保险服务平台,为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以“金保工程”试点城市和“数字”为契机,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中心和“金保工程”数据机房建设,研发“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采集应用软件”,实现所有乡镇、社区、村(社区)级联网;按照“五统一”和“一站式”服务标准,在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个人力资源市场,在市区中山路、陈仓园市民中心及高新区建设三个人力资源市场,在所有乡镇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无形市场,7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可建设有形市场。在所有行政村设立人力资源信息网络终端。 2.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全市13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50个乡镇、街道,164个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和1729行政村劳动保障工作站的设施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乡镇和村组(社区)四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3.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实施《市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将全市所有就业人口,包括城镇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登记管理范围,由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一进行就业失业登记。 4.建立面向市场的职业培训体系。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项目和资金,实行统筹管理,逐步推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和“国家扶贫助学计划”等培训资源,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职业培训体系。 5.建立全民创业促就业机制。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服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在市区高新区、陈仓园各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各县区依托工业园区建立创业基地;分别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基地、复转军人创业基地、青年创业基地、妇女创业基地、残疾人创业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优化创业项目库,在网上公开,向创业者提供项目选择;充分发挥市创业指导专家顾问团作用,向创业者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支持、认证认可、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创业服务;开展创业就业示范村、社区和企业的创建活动。 6.建立政府帮扶的就业援助机制。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加快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契机,发挥社区区位优势,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重点安排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农村“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成员、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 7.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强力推进人力资源引进开发工作突破发展,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才、引进智力。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做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宝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专家人才管理和服务工作。 8.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技工”劳务品牌宣传,进一步提升“技工”品牌的知名度。支持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根据本县区人力资源特点,分别打造“凤翔技工”、“扶风建筑”、“岐山面点”、“眉县砖机”等特色品牌。将技能培训和打造品牌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的质量,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我市劳务输出向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在东北、山东、江西、福建等劳务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新的劳务输出基地,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劳务市场。在组织劳务输出的同时,加强技能人才的引进输入,为本市企业提供人才支持。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1.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居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断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全面推行新农保,调整完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财政补贴标准和养老金财政补贴等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坚持政府引导与城镇居民自愿相结合、制度覆盖一步到位、参保率循序渐进、逐年提高的原则,在全市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整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制度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打通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路径,保证各类人员在城乡之间流动时的医疗保障权益。逐步加大财政补贴基本医疗保险的力度,适当提高个人筹资水平。进一步降低参保人员自付费用,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额度。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起付线、诊疗项目、服务设施范围和报销比例等方面,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倾斜,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 3.健全城乡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许可和建筑施工许可联动机制,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实现各类劳务、人才机构挂靠、的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全覆盖;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伤保险参保办法,完善工伤预防、工伤救济、工伤康复等工伤保险运行机制。 4.健全城乡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企业职工失业保险个人账户,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失业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托底线”。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5.加快建立城乡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加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级统筹步伐。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进城后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打通三个险种间保险关系相互转移通道,实现进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城镇企业职工三类人员,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三个险种之间自由选择、灵活便捷、顺畅转移,无障碍对接。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责任机制,把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强化对垄断企业工资分配的控制和管理。 (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全面贯彻《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建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创建树立一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企业劳动关系监督协调。 (五)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健全街道、社区和乡镇、村服务机构,落实基层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加强就业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建设,建设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高就业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应用水平,扩大应用范围,实现信息无障碍传递,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和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的全覆盖。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队伍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协作,促进就业工作。成立“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强协作配合,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落实保障资金。每年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资金2亿元,市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用于扶持创业工作专项资金3000万元,市级财政用于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财政补助资金2.5亿元,保障“十二五”规划的顺利执行。 (三)强化检查考核。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年度考核,由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得到落实。 就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完善就业指导理论、建设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多元化的就业指导内容、建立基地化的就业指导资源,对毕业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阶段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待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问题尤为突出。所以在新的形式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随着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不断扩大招生,首先在毕业生人数上每年都在增加,其次由于教育设施、场地、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了毕业生专业结构失衡,同时教育质量并没有预期的效果那样高,毕业生综合素养的下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的积极性,使得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二)高等教育具有滞后性高等教育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实践知识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上,由于知识更新换代比较迅速,致使毕业生学到的科学技术都是过时的,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时不占优势。其次就是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多数高校没有前瞻性的分析国家政策、国家未来的学科负责人,使各专业学科学生数与社会的需求不够紧密,出现的社会需求的人才数量很少,而学校培养的某些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不大,造成当年热门专业四年后冷就业的局面。(三)毕业生择业观念不成熟现如今一部分毕业生受到了社会上享乐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方面着重考虑经济收入、工作区域环境和工作舒适程度等。而不是多考虑个人未来长远的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对于刚刚脱离书本的大学生,用人单位更加倾向其能够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对于从学校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需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明确的自我定位,清楚的认知社会,准确的预测发展。但是现在我国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就业指导课内容枯燥乏味,还仅停留在信息、面试的技巧、调整就业心理等方面。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从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学一进入校门就开始进行,首先通过了解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个人的价值观与性格特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自我定位,然后再结合大环境形势下的岗位人才需求给自己定目标,然后通过四年里不断地努力与及时的调整,最终在走出校门时使大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给用人单位一个合格满意的人才。 三、如何落实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一)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理论就我国当下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更多的、系统的向西方学习借鉴其专业理论,并且更多的进行探索,逐步完善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发展出适用于我国的指导性理论。(二)构建全程系统化指导体系首先明确全程系统化指导体系定义,就是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到毕业连续这四年里要接受的系统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它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就业。这种教育培养模式能够应对新的发展形式下的普遍情况。但是对教育者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这需要教育者有着高度的专业性,不仅要对就业政策和法规比较了解,而且心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人事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行政管理意识突出,同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人才市场的敏锐度。(三)开展多元化专业教学、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应避免盲目性、专业趋同性,应该整合好每个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特色知识、创新知识、前沿科技,使同学们接受多元化的特色教育,能够与社会接轨,并且具有前瞻性。对于不同专业领域,就业指导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土木工程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作为工科专业更加强调技术性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专业更强倾向于理论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则更加倾向于技术型。就业指导内容应是全面而多样化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包括测试、讲座、咨询、实践、模拟招聘,我院通过开展优秀校友讲堂,校友围绕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用真实案例与在读大学生讨论大学生涯如何规划、如何提升自我等问题,缩减了同学们与职场的距离,提升同学们的就业意识。(四)注重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无论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多么完备,都是要以人为基础的,所以我们需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个体的职业生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结合理论指导做出最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且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及时的做出调整,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认知社会,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根据自身特点、综合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自主选择职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五)及时反馈,注重总结反思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理论总是跟不上实际,所以每当我们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执行了一段时间,必须要及时的进行考评、测试,收集同学们、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同时传统行业也会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对已经毕业的同学用人单位是否满意也要进行跟踪反馈,以便对正在培养的同学及时调整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到双向满意。 作者:徐畅 任大林 赵骏倢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探索 【摘要】本文从《职业生活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于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在WPBL研究基础上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发展进行探索,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设计完善的课程教学内容。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问题式学习;职前教育网络学堂;WPBL 引言: 我国教育体制正在不断创新,高等院校也正在不断进行扩招,大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越加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我国教育部门根据社会环境,设立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就是院校学生可以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提前做好准备。因此保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业者的热点课题。 一、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认识的不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虽然已经有较为专业的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边缘化现象。课程任课教师与传统的任课教师间存在一定区别,传统教师在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时对于课程认识程度不够,教师在实际的教育中所需要使用的硬件教学设备严重不足,造成教师无法正常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课程的教学材料与实际需求将也存在差距。《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设计指导》课程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都没有达到实际需求[1]。2.教育团队专业能力较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实际教育中需要涉及多个方面,需要让学生对于职业有着初步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定位及分析,教师对于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指导及择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实际教育中对于学生具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技巧都需要较为精细的设计。教师在实际教育中经常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及就业形式,都是以就业工作的内容开展,这种教学上的限制让课程教学内容较为简单,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解方式作为主要传授途径,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开展的次数较少,课程教师为了教学方便甚至按照课本或者使用多媒体形式讲解,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较为简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间存在较大差距,让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无法表现。3.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陈旧《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在实际开展中,存在严重的教学陈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内容与社会的实际就业间存在严重差距,教师仅能够根据课程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学大纲,这样让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完全相违背,学生对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兴趣度较低,无法将课程的实际作用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形式较为陈旧,仍使用传统的课堂式讲解,侧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职业生涯规与就业指导》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的就业指导与社会的实际环境不相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跟上社会形式的变化,对于教学内容及形式及时更新[2]。4.缺乏后续的跟踪性成长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项需要教师及学生长时间实践的课程,教师在课程教育完毕后对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为给与关注,学生在上完该课程后的职业规划及就业选择方面教师都不了解,这种情况让教师对于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无法了解。课程管理部门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中应该进行跟踪式指导,让学生对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充满信心,学校也可以根据已经毕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制定教学内容,让《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更加与学生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 二、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相关概念 1.问题式学习问题式学习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育学家所创建的,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环境中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间可以相互沟通合作,对于问题环境中得到复杂性充分利用。问题式学习更够让学生对于问题后的深层次知识发现并了解,培养学生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问题式学习在开展中需要以建构主义作为前提,学生或者学者对于知识有着初步构建的结构,更加强调学生或者学者在问题研究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在教育汇总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个相对应的问题环境,这种环境必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真实性,并且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全一致。教师与引领者的姿态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对于问题环境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讨论,在讨论与分析中发现问题设计的思路及解决方式。学生在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将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及任务完成,并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课后学生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对于问题研究中的错误之处及时反思。问题式学习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将教学任务完成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及知识,是一种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方式。目前,问题式学习已经不仅仅使用在医学教育中,被社会各领域广泛使用[3]。2.基于网络的问题式学习网络环境及多媒体技术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教育途径,让传统教育在资源及沟通上的限制不再是教育工作的难点。网络环境可以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多途径的教育形式,是目前问题式学习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于网络环境中的问题式学习研究正在逐渐加深,甚至已经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开始使用。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学习更够让教学资源进行保证,教学内容真正以问题作为主要研究中心,教师与学生给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性作用[4]。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及展示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将教学内容全方位展示,让学生在一个更加真实的模拟环境中进行问题讨论分析。网络环境就意味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选择途径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保证了教材内容的丰富性。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沟通交流,拓宽教师在问题解决及指导方面的思路。 三、基于WPBL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1.设计思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想要改革,就要认识到网络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计中与传统课堂教育作为主体,网络环境下的自学性教育作为主要辅助性内容,传统课堂教育中主要使用问题式学习方式作为核心内容,教师将学生较为关心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方向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工具丰富教学形式,例如视频点播技术、多媒体链接技术等。这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才能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满足,保证该课程在教育中的教学质量[5]。2.平台选择传统的课堂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可以建立相对应的教学平台。这个教学平台主要内容就是课程的管理及教师的在线辅导,让学生与教师间真正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及意见的反馈。课程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课程设计方案、学生成绩,学生都独立拥有自己的学生档案,在学生的学生档案真可以对于学生的全部信息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间、考试成绩、就业评价等。教师的教学档案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安排全面了解,能够做到提前预习,学生的学生档案方便对于学生情况的了解,让教师可以设计更加具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具有一对一的辅导时间,保证《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质量[6]。3.课程模块正常情况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是公开课形式,贯穿在学生全部学习时间内,主要的教学形式为课堂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作为辅助教学形式,所有的考试内容都是通过网络环境完成。在对课程模块设计中主要分布6块,分布为职业生涯意识、求职指导、职业发展、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创业。这6块课程模块已经将学生在实际就业中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内。4.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让学生对于自身能力有着初步认识,并对于自身较为感兴趣的行业有着一定的了解。在职业选择中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环境作为选择前提,对于自身要客观性评价。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都会在电子档案中记录,是学生在就业前的主要工具[7]。 四、结论 问题式学习方式将传统的教育工作开展到了生活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着详细的记录,教师可以更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针对性的辅导,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丰富程度,提升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参与兴趣。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中需要进行解决,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 作者:王美多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策略 近些年来,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焦虑使大学毕业生自以为傲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增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了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形式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情况分析 目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学生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并不重要。在高校大学生中,只有23.9%的学生表示了解职业生涯规划,5.2%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42.5%的学生的表示不太了解,27.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超过95%的学生缺乏对未来学习、工作的清晰规划。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首先,很多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来自于一些讲座和日常阅读,没有从正式的课程中获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知识。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来源主要包括:父母、亲属、学长、教师、校友等。低年级学生入校时间较短,由于受自身知识背景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其父母与亲属等向他们传播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方法等带有一定的限制,从而在心理和情绪上对低年级大学生有效进行生涯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另外,高校目前,辅导员自身阅历和配备比例都具有一定的限制,导致无法为数量众多、需求各异的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受研究型大学氛围的影响,72.6%的本科学生准备毕业后继续考研和出国深造,直接就业的学生只有23.7%。并且,在就业意向中,89.4%的学生毕业后,都想选择公务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只有4%的学生想到民营企业和进行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在职业规划方面,低年级学生仍然比较看重稳定、高薪的职业,并没有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选择主修专业,会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比较有充分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所选专业与自己意向职业匹配的相关度达到了77%。 2.现行就业指导形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都希望能接受较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希望能通过学习、实践等形式探索工作世界,对就业指导形式具有较强认同感的有:“体验式指导、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的培训与指导、职业规划师提供的个体咨询服务与指导”等形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现有的规划咨询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也缺乏一定规模、一支专业、稳定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导致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选择中,63.1%的大学生选择了具有针对性的面对面咨询辅导,并且他们希望通过同学互助、网络咨询和电话咨询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参与度较高的团体辅导也是他们说希望的就业指导形式。另外,在就业指导中,学生期望获得技能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自信与表达能力。同时由于低年级对于形象指导、职业礼仪、面试技巧等能力的期望不大。 二、基于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策略 1.开展通识教育,充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通识课程,作为前置必修环节,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启蒙为先导的通识教育,让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一般的方法、理论和技巧。通识教育课可以为他们提供关于就业和职业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生涯规划的目标,对学习思考生涯发展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且从通识教育中,也能对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为了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通过政行企校的多元参与,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大学生清除就业中存在的疑惑,规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负方向发展。 2.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形式 帮助低年级学生发现自身特质,通过MBTI等性格测评软件,指导其自身进行全方位探索,提升学生在性格、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认知程度,了解自身的行为特征与职业兴趣,同时,借助量表、计算机辅助系统等了解不同职业对技能的要求,发现自身的能力倾向,为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明确大学生存在的差距。并且,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就业发展中所看重的标准和原则,通过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澄清价值观排序。另外,高校高发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合力,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整合资源,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受益。 3.建立有效渠道,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探索工作世界,合理规划,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校友会可以对不同行业的校友,组织学生进行任务访谈,形成就业访谈记录,通过信息平台,整理归纳出不同工作岗位的描述,进行共享,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环境等新媒体手段,将不同的实习信息向不同需求的群体进行推送,收集整理校友说提供的各种实习信息和需求,建立有效渠道,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做好社会实习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另外,高校要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前职业规划实践,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年级的学习任务,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动态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就业指导咨询支持系统。 作者:冯卫梅 就业规划论文:医学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论文 一、当前医学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 1.医学院校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足 高校就业教育往往高度关注学校就业率,而忽视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只有提高人才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问题r}〕通过课程来提高职业素养费时长,投人多,不如帮助学生鉴约对就业率提升速度快。因此,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2.相关课程设置不系统、不专业 虽然在教育部的文件指引下,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始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相关课程的设置却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利一来研究。 3.缺乏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助与配合 完整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指导的课堂上,还应该融人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但目前各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教师把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4.教学方法单一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和参与性很强,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川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此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一样实行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5.师资队伍不稳定,素质不健全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涉及多学利一交叉的边缘学利一,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理论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也要丰富川然而,多数高校这方面的教学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很大一部分教师是其他行政人员转岗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和本利一生,不是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就是缺乏实际指导经验,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 6.科研水平落后 目前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领域的利一研交流并不活跃,与其相对应的刊物也不多,且等级都不高,这也造成该领域利一研意识的淡薄与利一研水平的落后,而这种状况无疑会阻碍这一领域进一步的发展。 二、医疗卫生单位的用人要求 医学专业性特别强,要做好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把握好相关单位的用人要求 当前相关单位反映的医学毕业生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专业基础不牢固;二是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二是忽视临床实习,把实习当成考研复习期;四是眼高手低,不虚心,不愿意做基础工作;五是就业观念落后,只愿意去二甲不愿意去基层r?〕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的不足之处,恰恰是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所需着力解决和提高的环节,也是相关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 三、医学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方案 为了提升医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力,有必要对现有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教学安排全程化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参照美国大学成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专业,制定各年级具体的目标re-}〕第一阶段,对大一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探索引导和职业素质指导;第二阶段,对大二、大二学生主要通过《现代礼仪》、《大学生创业教育》等选修课以及各种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调补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发展与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各种能力;第二阶段,在实习前(大二或大四)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着重进行就业政策与求职技巧的指导。 2.课程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应该融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特别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多种教学形式并行 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方法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讲授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传递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时,应以讲授和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规划意识;在上职业素养提升类课程时,则应以案例教学和体验式教学(如情境模拟法、游戏角逐、角色扮演等)为主,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收获知识,在体验活动中体会其背后的精髓。到了邻近毕业的就业技能传授时,则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学生亲身操作,实际体验和观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获得更真实的感受。 4.教学管理规范化 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以促进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通过集体备课、课前试讲、教师互听课、同行评议和学生评价反馈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类教研和利一研课题,以利一研来带动教学,实现利一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 作者:吴敏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概述 一、授课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1、组织力量收集、编写案例库 在采用高校就业指导基础教材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兴趣,我们的课程在备课时往往需要大量事例、视频、小实验等等,但是有时个人从网络等媒体参考的材料在实际运用的时候缺乏科学依据,并不能充分解释或说明问题。我们能否集中力量收集或者编写用于此门课程辅助教学的有效的案例库,并定时增添和更新,给所有上此门课程的老师下载参考,而不是大家都要去找,做重复工作,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而且让课程更科学和规范。 2、请企业家进课堂 在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时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和经历,而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在职业规划上是缺乏经验的,那么我们建议邀请企业家或者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起码每个系一个学期有一堂课是企业家或者专业从业人员讲课。 3、增加大学规划内容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效果比就业指导的效果差,首先是师资水平有限、还因为许多学生认为职业生涯离自己较远,连大度,更不能一对一地对学生的规划进行指导,就业指导课的内容由于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内容,所以相对效果比较好。由此可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近期实际需求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效果的一个方法,那么给学生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呢,我认为,给大一的学生开设大学规划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作法,因为学生上大学后,许多人并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实践。那么开设大学规划的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优点、和未来的目标,指导每位学生把大学四年的具体到每年、每学期、甚至每个月的规划做出来,让学生有长、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和努力,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减少无所事事、打游戏、睡懒觉的状况出现,养成学习有规划、发展有目标的理念和氛围。 4、自编教材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在探讨,如果我们能够自编教材,编写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需求的符合南国商学院实际情况的教材,把大学规划课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必修,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把南国商学院成功规划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案例、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等等编写进教材中,这样我们的师资也不会存在很大问题,不管是专业老师还是辅导员都可以胜任这样的教学,因为,大学经历是每个老师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因为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和更有收获。只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大学生活和学习,那么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5、构建1+1+1的课程体系 我们以东方语言文化系作为观测点,有计划地开展毕业班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和企业见习、实习的活动,通过比对学生的就业结果,我们发现,有计划地参加了企业实习的同学,特别是日企、韩企和和外企实习的同学,在就业的时候就业质量高、工资待遇好,职业发展前景较好。因此,如能建构课堂教学+企业见习实习+企业家课堂的课程设置并按计划实行,将对我们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质量产生促进和提升。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的改革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是:我们无法教给别人我们不懂的东西。就业指导课程在我院来说是一门教新的课程,而且没有专职和专业的师资,基本都是由辅导员老师担任,由于辅导员老师本身任务较多、较重,并且部分老师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在课程专业化方面是存在困难和困惑的。针对这种情况,项目组得出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1、评估、筛选、培养师资队伍 对我院现有的担任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估和筛选,选出有一定经验、上课效果良好的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培训,送出去进行系统的学习,建议减少这部分老师的其他工作量,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面来。 2、师资队伍建设要走出去、请进来 我们要向有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包括听课、经验交流。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领域的专家请进来举办讲座,讲示范课。 3、我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学校从教,没有企业从业的背景,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的授课必须结合实际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因此建议可以从我院教师中选择有企业从业经验的老师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并特邀企业家、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当客座教师。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 作者:林翠花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就业规划论文:小议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规划状况 概述:为了准确把握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本次调查我们以湖南中部某高职院校英语系学生作为研讨对象,希望可以经过一定数量的群体特征失掉总体的轮廓。 中心词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 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专题报告或讲座,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了高职学生比拟关注的效果。但不少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看法缺乏,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缺乏停止规划的技巧。为了准确把握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本次调查我们以湖南中部某高职院校英语系学生作为研讨对象,希望可以经过一定数量的群体特征失掉总体的轮廓。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有90%的高职生以为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情、兴味和才干,38.50%的高职生清楚自己今后职业开展将要面临的优势与优势,43.5%的高职生清楚自己该往什么样的职业方向去开展。但理想生活中并不是这样。以作者五年的失业指点任务阅历来看,大局部毕业生并不了解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开展方向。取而代之的是眼高手低的的失业状况。按看管理学家史蒂芬·罗宾斯的统计,75%的人都会高估自己的才干,其中还有一局部人会将自己的优势误以为强势,因此,依据本次调查结果,结合史蒂芬罗宾斯的实际,实践只要15%的人才不偏不倚的真正解自己。 2对未来失业的希冀与分析 关于专业与任务的关系,选择“一定要找到与专业对口任务”的学生占16.7,而选择“可以与专业相关联的任务,可以不对口”的学生到达53.50%。说明大局部高职学生在“专业与任务”关系上的认知是基本正确的。但仍有以下几个效果需求多加克制。 讲待遇、求稳和怕竞争。关于失业意向,有5.8%的学生选择国度机关单位,21.9%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有13.2%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有8.2%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有10.3%的学生没停止过仔细思考。 没有果断的信心。许多高职学生没有果断的信心。在竞争中或任务中碰到困难,有47%的学生选择跳槽。选择先失业后创业的学生达40.8%。这一方而说明大局部高职生的成就动机比拟高,但又从另一方而反映了学生没有认清自己适宜做什么任务,轻易受外界搅扰,信心不够果断。 “等、靠、要”思想比拟严重。在就求职进程中和在求职渠道的选择上,选择“父母亲戚冤家引见”、“学校引荐”和“没有思考过”三项的学生累计到达70.7%。 希冀值比拟高。许多被调查者在选择“初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区分占到35.8%和25.5%,而选择“技术工人”的只占21%,所占比例极小。从理想状况来看,高职毕业生主要是走技术路途,学校培育目的自身为初级技师,而不是“初级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因此,学校应实在增强职业指点,进一步做好学生自我定位。 3对失业困境缘由及分析 高职生将“缺乏实践技艺与才干”、“金融危机影响”和“失业人数太多”列为失业困难的主要缘由,区分占41.7%,24.1%和17.8%。说明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失业的影响十分大,但大局部学生对自己的才干还是有清醒的看法,把形成失业困难的最主要缘由归结为自己实际才干和知识结构的单薄,对客观失业环境的恶劣并没有归为主要要有。 4对创业的看法 由于目前高职毕业生失业难,有相当大比例的同窗把目光转向了自主创业。创业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的实质是独立地停止开创并运营,使事业得以稳健开展,快速生长的思想和行为之路。是成就自己事业的进程,是自我价值和才干的表现,创业要直接面向社会,直接面对顾客,支出与利润直接联络在一同。创业最大的益处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在本次调查中,21.9%的学生对创业很有兴味,有34.2%的学生对创业兴味普通,有35.6%的学生十分有兴味,只要8.43%的学生不太感兴味或根木没兴味。可见,学生普遍有创业的兴味和愿望。条件成熟时,会坚持待遇较好的任务,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达65%。这说明学生对创业有剧烈兴味,同时也说明高职生对创业较为理性。 关于创业想法的来源。有54%的学生是“受失业影响”,高职学生失业率不时不高。有48.5%的学生是“受家庭影响”,有24.8%的学生是“受冤家影响”,11.2%的学生是“受媒体影响”,而“受学校宣传影响”的学生只占9.1%,这说明学校在失业指点任务方面任重而道远。 84.5%的学生表示在创业前会到企业实习,积聚人脉、资金和阅历;56.49%的学生表示会经过看创业方而的书籍来修订自己的创业方案;31%的学生表示会向创业型企业家求助;40.8%的学生表示会先失业后创业。从某种水平上看,高职学生在创业预备上是基本理性的。 5对创业范围的选择 选择“自己感兴味范围”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36%其次是“启动资金少、轻易展开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占30.8%”和“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范围25.1%”而选择“什么行业赚钱就选择什么范围”的学生仅占8%。因此,在少数选择自主创业的高职生是比拟理性的。 6创业资金的来源 在一切选择创业的被调查者中,选择经过家庭渠道融资的高职生所占比重最大,达40.3%其次是自己经过先失业的方式积聚是资金,占25.7%;经过亲朋好友融资,占18.00%;选择“银行存款”的所占比例最小,仅占16%。这从某种水平上说明了高职学生对家庭的依靠性和缺乏社会阅历,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银行信贷业不兴旺,团体存款特不普及,关于大学生的创业存款任务不到位。从政府的层面上应加大对团体创业存款的任务力度,促进大学生(高职生)失业与自我创业,从而减轻国度失业压力。 就业规划论文:谈职业规划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1.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内涵。 满意度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情感反应。顾客满意度理论认为“,满意”本身是心理方面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心理活动。从顾客享受产品或服务后的感受出发,顾客满意是客户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顾客满意可以认为是顾客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函数。从就业满意度的定义看,笔者认为就业满意度更切合工作满意度或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是员工的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是员工的一种心理感知活动,是员工期望与员工实际感知相比较的结果;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接受企业的实际感知与其期望比较的程度。具体来说,是建立在自身能力和社会环境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工作的报酬、工作条件、社会评价、发展预期、职业兴趣等方面的心理评价和感受。即,员工满意度=实际感知/期望。同样,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可以归纳为公式:大学生就业的满意程度=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感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笔者认为就业期望在一定范围内是和就业满意度成反比关系,就业期望范围就是:大于自我满足的最小值,小于实现可能的最大值。在以下的就业满意度探讨中,就业期望都是在该范围内。 2.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满意度关系密不可分。 从以上对就业满意度的内涵分析,就业满意度是求职者内在的主观评价指标,要取决于个人的就业实际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对比关系,比值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就业期望是指人们对所实现的就业目标主观上的一种估计,是人们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业环境,制定出自己的就业方向及目标,行为和努力能否导致所企求之结果的主观估计。这种得出主观估计的过程也就切合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满意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知己知彼,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形成合理就业期望。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应该先全面地了解自己,一是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做什么,首先有了喜欢就有了期望,喜欢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满意程度;二是要综合分析自己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性格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基本上不会改变,但是基于对我们性格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来适应工作环境;三是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即学识、技能与各种能力———能够做什么,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去工作;四是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看重什么,也就是就业期望的最好体现。其次是知彼,即是职业探索,就要从职业、职位、行业、组织、地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工作世界。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下,结合对工作世界充分了解,就会有合理的期望,去提高就业满意度。 (2)决策实施,增加实践就业机会,不断得到实际感知。 有了知己知彼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身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奋斗目标以及实施方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步工作,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内容,这就需要及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策略及路径。有了决策就有了实施,沿着制定目标实现的计划、策略及路径,不断实践检验,从而有了对工作的实际感知。 (3)评估反馈,实际感知,合理期望,提高就业满意度。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调整、自我发展、提升自己的过程。随着工作时间跟经验的积累,当我们自身条件与外部的环境条件都发生变化时,通过自我调整,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形成更加合理的期望,这样就有助于提高就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满意度。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下,提高就业满意度的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重树目标、及早规划自我,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就业的适应能力,形成合理就业期待,体验实际感知,提高就业满意度,具体有以下途径: 1.就大学生自身而言。 大学生应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加强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了解,将职业规划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大学生自身必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提高就业满意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找出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提高就业满意度,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就高校而言。 首先高校必须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早开始并贯穿大学全过程;其次,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锻炼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配备一支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管理理论、具有职业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的队伍;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方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达到职业规划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就社会而言。 政府、企业设法提高就业增长率,尽量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实习锻炼自己的机会,积极地完善就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社会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各方都要关注、帮助、指导。既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也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既要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又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研究力度,进而促进大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信息:何国举单位:韶关学院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篇1 水稻是全球约50%人口的主粮,其中90%产于亚洲。我国水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单产世界第五。水稻的发展状况对实现粮食安全有着重大战略意义。随着我国逐渐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加剧,加之生产成本增加,增粮与增收矛盾日益突出。面临消费量增长、资源约束性强、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多发、区域比较效益偏低等严峻形势,我国应该根据国内的需求状况,通过提高现代农业装备能力,来提升我国水稻产业化水平,坚持高度机械化的水稻生产,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1规模化育秧技术 1.1优选种苗 科学选种是提升水稻产量的关键。需根据种植地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及种植需求选择合适的种子。选种后,需要在播种前将种子晾晒1~2天,然后剔除品质较差的种子。另外,还需进行药剂浸种,一般使用“使百克”“施保克”等进行稀释浸种,然后进行催芽播种,有效杀灭稻种携带的病菌,增强水稻抗病能力,降低水稻染病概率[1]。 1.2优选床土 选择避风向阳、水源条件较好、排灌顺利、道路畅通的地块,作为育秧准备田,按照1:80的比例确定育秧田面积。然后利用旋耕机对育秧准备田进行不超过18cm的均匀旋耕,然后通过激光平地机对育秧准备田进行平整,根据田并规划厢面(南北走向最佳),厢面宽度5.5m左右,厢与厢间距0.20m左右,厢头距地头0.5m左右,沟深0.15m左右,以便于灌溉排水。再将规划好的厢面夯实,利于秧盘摆放,最后根据育秧面积,规划管理片区,便于管理。 1.3机械化适时播种 水稻育秧播种需经历浸种、铺盘、装土、浇水、播种、覆土、打药、叠盘8个环节,劳动强度大,质量要求高。传统播种,人工需求量大,作业时间长,作业质量不高。现通过一体化水稻播种流水线配合自动上料机、自动叠盘机即可完成铺盘,装土、浇水、播种(常规秧盘播种量在100~120g/盘)、覆土、打药、叠盘7个环节。根据水稻机械化插秧机具有的特点,做好分期播种规划,以免同时播种导致部分秧苗超龄移栽,对水稻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为充分利用秧田,应当合理设置秧盘规格,确保秧盘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在秧盘表面铺放约2cm厚的床土层,然后使用木尺刮平土层并浇水,确保床土吸收足够水分[2]。然后使用65%敌克松1000倍液进行消毒,增强秧苗抗病能力。在播种时需严格按照提前规划好的用种量和用盘量进行操作,保证均匀、定量播种,播后立即覆盖盖籽土。覆盖盖籽土后不能浇水,否则可能出现表土板结现象,不利于种子发育。还应在播种后立即搭拱棚或者盖农膜,合理控制温度,提高出苗率[3]。 1.4后期管理 大田育秧难度大,一是管理有难度,二是育秧成本高。管理难度可以通过提高农艺技术进行解决;而在规模化育秧过程中,生产资料成本高,用工量大,人工成本高,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机械化作业来节本增效。通过一体化水稻播种流水线,完成装土、浇水、播种、覆土、打药。通过自动叠盘机完成播种好的秧盘叠放,再运输至暗室催芽。出芽后,通过转运叉车运送至大田,再通过摆盘流水线进行打通摆盘,最后进行苗期管理。在满足农艺的要求的同时,全流程机械化操作,节约人工,降低成本。 2密苗移栽技术 2.1水稻移栽标准 机械插秧标准是早育秧: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抢早育秧;密移植:在保证田间基本苗数的前提下合理密植;浅栽插:插秧深度控制在2cm以内,插深小于1cm,穗多穗小,抗倒伏性差,插深大于2cm,穗少产量低;秧要正:秧苗要栽的正,不要东倒西歪;行要直: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要规整一致;田要满:田头边角,需插满插严,确保基本苗数合理、耕地利用率100%;苗要匀:栽插深浅要整齐一致,不插高低秧、断头秧,每穴苗数需均匀;水扶苗:插后及时上护苗水,促进秧苗早返青、早分蘖;补齐苗:插后同步补苗,确保水稻生育进程一致。 2.2密苗移栽技术 机插秧水稻密苗培育技术是指通过播种流水线在秧盘里进行高密度播种,秧盘内播干种250~360g,播种量是常规(常规100~120g)育苗的2~3倍,育苗期为10~15天,比常规的时间短;插秧时叶龄为2.0~2.3叶,苗高为10~12cm,比常规的苗小。通过改进高速插秧机横向取苗量、导轨秧门、秧针、推秧器,从而实现水稻密苗机械化移栽[4]。能达到每亩机插使用秧盘数量比常规方式减少50%以上,育秧池面积减少60%以上,播种、搬运及机插加秧时间缩短30%,材料费和人工费减少50%左右。 3侧深施肥技术 3.1肥料的选用 侧深施肥技术要求施用氮、磷、钾比例合理缓释肥。当施用多种类型的混合肥料混合时,应按照随用随混的方式进行,避免出现排肥不均匀,堵塞排肥器的现象,从而影响施肥质量;此外,最好将含水率控制≤2.0%的范围,以手捏不碎、不粘、不结块最为适宜。 3.2侧深施肥要求 在水稻插秧之前,要做到土地平整且保证一定耕深,尤其是秸秆还田的田块,耕深要求达15cm以上。在整地时,可以将秸秆掩埋到土层内,保证土壤内有一定量的泥浆覆盖在肥料上方。在施肥的过程中,确保排肥口顺畅,肥料硬度适中,颗粒规整,不吸湿固结,使各行排肥保持一致。在田间作业时,要及时检查调整施肥器、转数、速度及泥浆深度等可影响排肥量的参数。 3.3机械操作要点 在水稻插秧机作业时,要保持匀速前进,避免由于速度过快造成伤苗、缺株和倒苗的不良后果。测深施肥时,要按照农艺要求调整施肥量,施肥之前确保排肥口的顺畅。当天作业完毕后,要及时清理肥料箱,以便于第二天加入新肥料再作业[5]。4无人驾驶技术水稻的移栽,要求机插秧行要直,行、穴距要规整一致,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的出现,解决了行直的问题,其精度能达到1000m的行程,直线度误差在2cm。目前,普遍的水稻无人驾驶技术,均为方向盘式控制,通过加装姿态获取装置及定位器,来获取插秧机行进的姿态及位置,再通过行车电脑控制插秧机原有方向传动轴转角,进而实现无人驾驶。该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农艺上的通风要求,降低了土地浪费面积,保障了机械化植保、收获的对行要求,从而降低了劳动强度,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5无人机植保技术我国农田状况地形复杂,地面情况参差不齐,南方地区依旧大量的采取传统的植保技术。传统植保技术需人跟随进行施药,防护性差,植保从业人员易患职业病。大型机具价格高,且不容易到达田间地头,于是一种轻量化农药喷洒无人飞机应运而生。2007年,我国就已经实现了载药量10kg、滞空时间15min的商用植保无人机,农药喷洒效率可以达到每机14~27hm2/日。2013年,载药量15kg无人机已经在市场中销售,使得农药喷洒效率实现了每机20~34hm2/日的目标。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大以及日作业量的增加,近年来,20kg的载重量,智能化、自动化的无人机飞速问世无人植保队已成为一种职业。 6结语 随着农业朝着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产业化发展,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水稻的机械化必将向着种子筛选、机械化种植、智能化监测、产业化发展全产业链纵深发展,未来中国人的碗中必将盛着优质的中国粮食。 作者:陈贤 史志明 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篇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种植面积常年超过3500万hm2[1],同时,水稻也是世界产量较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水稻种植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提高水稻种植环节生产效率对于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综合实力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着我国的民生与发展[2]。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是提升水稻种植效率的重要技术支撑,主要包括水稻直播与水稻移栽[3]。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呈现出总体水平较低、南方低北方高的特点,是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中的难点及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1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发展地位与作用 1.1是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我国水稻种植农户分布广,数量多,约占全国农户的65%左右,涉及约超过6亿人左右,种植水稻是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水稻种植环节主要包括育苗、插秧、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是目前劳动量最大的作业环节,各环节的科学实施对于水稻后续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水稻高产稳产(表1),对于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2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水稻机械化种植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水稻生产标准化、现代化、高效化及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规模化开展,同时也是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稳定农村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劳动者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农业生产操作者角色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村、农民及农业发展之间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解决,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对于推动现代农业的转型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不同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为探明不同水稻机械化栽植方式对不同品种水稻的生长及抗倒伏性的影响,科学研究过程选择常见的籼粳交水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的生长性状及抗倒伏能力为指标开展相关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如表2、表3所示。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栽植模式下水稻产量最高,其余依次为毯苗机插、水稻直播。不同栽植方式下,水稻抗倒伏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水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8]。3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发展现状 3.1.1水稻机械化种植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近年来,通过科技攻关及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引用,基本解决了水稻机械化种植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初步建立了水稻机械化种植生产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机械化种植效率,制定了相关技术标准,并且拥有多种我国自主生产的水稻移栽机,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逐渐趋于成熟。 3.1.2水稻生产机械化种植装备逐渐成熟 近年来,我国通过推动国内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先进经验,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合作推出水稻机械化移栽机,并逐步投入生产应用,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水稻机械化技术逐渐趋向成熟,配套农机装备生产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满足水稻机械化种植需求。 3.1.3水稻生产机械化种植装备保有量快速增加 随着国家投入力度及扶持政策的逐渐加大,我国水稻生产机械保有量及作业水平逐年提升(图1),但水稻种植机械化装备保有量增长较为缓慢,说明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相对较低,未来应该进一步增强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及装备的研制。 3.2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水稻机械化种植中取得了较大的技术突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地区的农户还未意识到水稻机械化种植的重要性与其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益,农业部门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投入力度较小;二是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装备较为落后,严重制约了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发展与提升;三是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水平较低,自主研发的装备能力较弱;四是多数地区尚未完善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相关服务体系不规范,服务力度及服务规模较小;五是不同区域之间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相差较大。 4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趋势 由于不同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严重不平衡,因此针对不同水稻生产区域制定不同的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目标(表4)。基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种植制度、栽培技术及土壤环境条件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发展,统筹兼顾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目标。加强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支持水稻机械化种植新技术与新装备研发,以农机与农艺技术相结合为基础,农艺技术改进及农机装备研制要充分考虑农机与农艺技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共同协调、密切发展,对农机人员进行农艺培训,进一步加强新技术与新装备的开发,更加贴合农业生产措施,逐渐优化不同生产区域水稻种植技术模式与生产标准体系,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本地化与普及化,加强水稻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与技术推广。 5结论 推广和应用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综合实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及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稻机械化种植的发展地位为研究背景,系统论述不同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针对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提高”的发展原则,有利于实现我国不同生产区域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全面提升。 作者:蔡孟媛 任学志 单位:东丰县东丰镇人民政府农机技术推广站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篇3 中国是水稻种植和生产大国,但水稻仍以人工种植的方式为主。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以及水稻种植面积小、种植分散等原因。另外,国外现代化水稻种植技术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全面适用于我国的水稻种植情况。因此,研发更适合国内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十分必要。文章主要提出了水稻种植机械化的重要性,并对目前我国水稻种植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应用要点。 1水稻机械化种植的重要性 首先,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传统农耕方式主要依靠种植农户的经验,且在种植水稻秧苗时很容易出现疏密不一的情况。而且人工种植耗费时间较长,对整个秧苗生长周期不利。因此,水稻机械化种植在提高种植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水稻种植的质量。其次,水稻机械化种植使整个种植过程向现代化转型,有效提升秧田利用率,减少水肥的大量使用,使水稻产量得到提升。最后,种植水稻不仅仅为了解决大众温饱问题,随着水稻种子优化及水稻生长环境的改变,水稻种植已经变成一种商业化的产出,为我国农产品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因此,在商业化种植形势下,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可以为提高水稻生产经济效益打下坚实基础[1]。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包括机械插秧、机械直播及机械浅播。插秧是保证水稻顺利生长的基础条件之一。机械插秧能够提升水稻播种的质量,且各秧苗之间距离相对均匀,也更有助于其生长。水稻机械化种植的优势不仅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天气等因素对水稻种植产生的影响。与人工种植相比,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机械种植效率高,以乘坐式插秧机为例,采用乘坐式插秧机进行种植要比人工种植效率提高约30倍。其次,能有效节约种植成本。同面积的水稻采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比人工种植能够节约25%的成本。最后,水稻机械化种植可以让水稻实现高产与增收,机械化种植的水稻亩产比人工种植约高5.3%。这些优势也使水稻机械化种植成为了未来水稻种植的必然选择[2]。 2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要点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较大,分布范围比较广。但是在水稻种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并未形成规模化的种植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种植水平。目前,在不同地区水稻生长过程中,其对温度、光照等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发展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时,需要以具体的地区差异为基础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要全面掌握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科技进步也越来越快,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对原有的水稻种植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可以提高水稻种植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对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需要以水稻种植现状为基础,掌握具体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才能够推动我国水稻产业的良好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水稻种植相关政策制定,鼓励引导农户开展机械化水稻种植。除了在经济上给予一定补助之外,还要重视水稻种植技术的指导工作,特别是在水稻种植机械推广方面,需要派遣专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户讲解农机的具体使用要点,使农户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够推动农业机械的普及,提升我国水稻种植业的机械化水平。水稻种植过程主要包括插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割等。水稻不同的栽种技术及生长管理过程中都应遵循机械化技术要点。选种育秧期,利用机械化进行种植。为了保证水稻种子及育秧质量,需要对育秧的田地进行维护,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为育秧田地提供所需的营养。另外,播种育秧前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在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时期,经历插秧或者直接播种之后,要对水稻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利用监控设备将水稻生长趋势转换为实际数据,最终制定详细的水稻生长曲线,根据监控数据实施智能化田间管理。不仅如此,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采用化学、生物等综合防治技术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常用的农药喷洒技术是通过植保无人机实施全方位农药喷洒。水稻收割时期。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水稻机械化收割,随着科技水平提升,水稻机械化收割主要采用联合收割或分段收割两种技术模式,自动化程度高,具有较高的收割效率和较低的损失率,减轻了收割时期因为天气恶化造成稻米发芽及劳动力成本消耗问题[3]。 3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制约因素 3.1土地集中程度比较低 我国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平原地区较少,这直接导致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且水稻种植呈分散形式。非集约化的种植模式在利用大型设备进行水稻种植时,很难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因为农业人口基数大,种植面积分配也呈分散形式,这同样也是我国水稻种植集中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种植水稻的区域主要为南方地区及东北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湿润而且河网密布,对于种植水稻来说具有着天然的环境和气候的优势,但是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南方地区平原较少,大多数为山地和丘陵,导致水稻种植面积虽然非常广,但单块稻田的面积有限,土地分布比较零散,而机械化的水稻种植需要平整宽阔的土地,种植机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地处山地丘陵的水稻种植区域,往往会因为地形地貌以及土地面积的限制而造成水稻生产机械无法得到推广。而北方地区作为水稻主产区多以平原为主,因此推广水稻机械种植条件更为适宜。土地集中程度低不利于解放劳动力,同时制约了水稻种植的产量和效率,带动了农业发展。 3.2种植成本高 水稻种植成本过高也是制约机械化种植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为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已出台众多惠民政策,但是相关机械设备购置与使用对于水稻种植户来说成本仍然偏高。根据相关研究指出,近年来水稻种植的成本明显增加,不仅需要消耗土地成本,还有稻苗、化肥、除草剂等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及其余成本等。很多农户都会选择与其他农户联合购买,分摊种植成本。除此之外,由于水稻种植机械只有在种植期间才使用,在闲置时期还需要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以保障其在下一个种植季能有一个较好的运转状态,导致成本进一步增加。 3.3区域文化经济水平的限制 在进行水稻机械化种植推广时,区域文化经济水平也会对推广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水稻种植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广东等地水稻种植可分两季进行,而北方地区是一季,农户对于水稻种植的重视程度及机械化的认知也同样存在差异。对机械化种植有一定了解的农户,对其推广效果就很好。但对于水稻种植机械化并未深入了解的农户,其推广难度自然较大。除此之外,各地经济文化对机械化推广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影响。 4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措施 4.1调整土地分配模式 针对土地集中程度相对较低对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带来的影响,可调整土地分配模式来解决。现代化的水稻种植机械在土地分散的地区很难施展应有的功能。在推广过程中,政府应从政策上不断优化土地的种植模式和流转模式,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该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模式。例如,成立现代化农业合作社,将原本分散的土地由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种植户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中,将原本分散的小片土地交由农业种植合作社统一管理。这样不仅扩大水稻种植的面积,还能让种植机械更好地在连片的种植土地上施展应有的功能。 4.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推出更多的惠民政策解决购买水稻机械的高成本难题。仅凭农民自身经济实力难以采购到合适的机械,而农户联合购买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压力,但是采购成本依然偏高,且在农闲时期的维护保养费用容易导致农户出现矛盾。政府在推广机械化种植时应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如财政部门与农业部门加强联系,针对农机推广情况定期增加农业机械专项财政补助,加大对于种植机械购买的财政补贴,或者采用农业部门推广农具租赁的方式引导机械化设备耕种,进一步推广机械化种植理念。 4.3加强种植和推广人才的培训 水稻种植机械化想更好地推广,专业技术人才至关重要。专业技术人才可在推广过程中为种植户答疑解惑,辅助其进行机械化种植。主管部门在推广期间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并定期提供进修的机会,吸引更多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型人才参与其中,学习先进的种植机械操作和保养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除此之外,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机手也应加大培训力度,也可出台相关惠农政策,让部分年轻的劳动力愿意留在家中参与水稻机械化种植,并成为水稻种植推广过程中的机械操作手。 5结语 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各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已经由原本的人工种植逐步改变为机械化种植。利用机械化种植方式不仅可有效解放劳动力,还可提高其质量与产量。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依然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江伟,张玉红,刘震宇,等.新乡市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59+61. [2]顾彩虹,褚姚瑶.水稻种植机械化综合应用技术[J].新农业,2019(11):39-40. [3]赵永跃,孙忠江.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0):189-190. [4]郑伟贞.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中国绿色画报,2018(9):199. [5]赵振寒.基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1(5):214. 作者:张超 单位:盘山县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中心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关于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的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地下室结构设计的重点难点,再从地下室结构的平面设计、抗震设计、保护层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举出具体实例来加以说明,以资同行参考佐证。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研究 1 地下室结构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地下室工程牵涉到的专业领域非常广、专业知识相对复杂。在对建筑工程的地下室进行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量到使用功能、防火功能、人防需要,还要顾及到管道、通风、摊水、采光等各个专业的相互联系配合。对于拥有大底盘的建筑群体来说,一般来讲,在塔楼部分的使用时期,基本不会发生抗浮问题。但是地下室以及裙房部位却会有抗浮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毛病。其设计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1 结构平面的设计。 1.2 抗震设计。 1.3 地下室抗渗、抗浮设计。 1.4 地下室的结构超长。 1.5 外墙的结构设计。 2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应当注重的问题分析 2.1 抗震设计 通常来讲,地下室的抗震设计常遇到的问题有。一般来讲地下室抗震设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为:在多层建筑中,地下室的埋深不够。房屋的层数加上地下室在内已经达到八层,层数与高度都已经超过设计标准要求。地下室的顶板是上段结构嵌固。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应当和地上部分相同。若地上结构的抗震等级是二级,则地下部分的抗震等级也应当是二级。 2.2 抗渗抗浮设计 如果是在地下水位浅,或者在雨水相对较多的地区进行施工,那么,对于地下室层数为一到二层的建筑来讲,常规都要考虑到使用阶段的抗浮问题。纯地下室的部位,以及裙房部位有可能存有抗渗抗浮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出现。均对这种实际情况,应当采取下面的几个措施来应对: 2.2.1 在设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基坑底设计标高,这样可以起到降低抗浮设防水位的目的。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应当应用梁板筏板基础或者是平板阀板基础。 2.2.2 倡导应用无梁楼盖与宽扁梁。常规宽扁梁截面高在跨度的十六分之一和二十二分之一中间。宽扁梁可以有效降低地下部分高度。这样,在降低抗浮水位上就占有一定的优势。 2.2.3 强化抗渗抗浮设计的另一个有效办法是增大地下室自重。这个办法大体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基板加载,其二是边墙加载,其三是地下室的顶板加载。这种办法的特点是设计与施工都相对简单。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当建筑物需要抵挡较大的浮力时,因为混凝土和相关的增重材料需求量太大,而使施工费用增加。 2.2.4 设抗拔桩。此办法是抗渗抗浮设计加很常用的方法之一。抗拔均一般情况都要嵌入到埋藏浅嵌入坚硬的基岩之内。因为受施工条件和造价因素的制约,抗拔桩入岩一般不深,这就需要施工过程中对桩端进行灌浆处理。若上覆土层厚度太大,抗拔桩进不到基岩处,那就需要在桩下部设扩大头,提高抗拔桩的抗拔能力。 2.3 结构超长的处理办法 因建筑总体设计要求,地下室的结构时常会出现超长现象。很多情况都会超过40~60m。虽然在温度影响的角度来看,地下室受的影响相对来讲较小,但是周边环境对于地下室的约束力较大,所以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止裂缝设计。当下较为成功的做法有下面数种。 2.3.1 安设伸缩后浇带。普通伸缩后浇带一般宽度在八十至一百公分,钢筋不被切断。而对平面尺寸超长的结构,应当设置断开钢筋的后浇带。其宽度应按搭接钢筋需要的最低尺寸同操作空间的实际情况确定。 2.3.2 除了伸缩后浇带以外的其它措施,包括:①把微膨胀剂掺到混凝土内。②超过六十米的地下室结构安设膨胀加强带。③采取相应办法提升钢筋混凝土抗拉力。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建成的多个建筑,在应用上边所讲的办法,并进行合理施工的前提下。其应对结构超长的能力已经超过了设计规范上要求数值。 2.4 地下室外墙部分的结构设计 对于地下室外墙的结构设计,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土、水压力的计算上。在设计施工时应该注意下面的几点要求。 2.4.1 承载能力。地下室的外墙所要承受的压力来自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水平承载力包括地面荷载和侧面的土压力荷载。而垂直承载包括地下室以及上部楼盖传重和本身自重。实际上的工程设计当中,风荷载与垂直承载一般起不到控制作用。墙体的配筋主要是受垂直墙面水平承载产生的弯矩所控制。要按照墙板弯曲计算配筋。 2.4.2 静止土的压力数值。这在实际施工中应当做具体的实验来确定,如果没有实验条件,那么应把砂土系数值取在0.34至0.45之间,把粘性土系数值取在0.5至0.7之间。 2.4.3 外墙配筋计算办法。关于带扶壁柱外墙,不按扶壁柱尺寸计算,而是按双向板对配筋进行计算。由外墙和扶壁柱协调变形的机理,此设计会使外墙垂直配筋少、扶壁柱配筋不足,而外墙水平布筋产生富余。故而求地下室外墙配筋数量时,按双向板求取配筋的办法为宜。 3 工程举例 3.1 工程概况:工程场地部分略带斜坡,此外基本平整。地上1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地下一层停车库、人防地下室。总高度54m。持力强为强风化岩或者中风化岩。抗震设计:丙类。 3.2 此地下室结构设计要点分析。 ①地下室顶板不置大洞口;顶板采取现浇梁板的结构,厚度25cm;楼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双向双层钢筋配置。保证单方向配筋率超过0.25%。 ②本工程地下室顶板是地面以上结构部位的嵌固部分,抗震等级与上部相同,采用三级抗震。 ③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基础,直径500的管桩,其单桩承载力数值1850kN。 ④主楼的室内地下室部分顶板适宜承载力,考虑施工后荷载后,取5kN每平方。 ⑤此地下室用途之一是作为人防工程,故对本工程露天顶板需考虑到爆动荷载压力的影响,因此地下室顶板荷载按人防六级考虑,取值750kN每平米。 ⑥在和土壤相接处的侧壁保护层厚度取4cm,室内混凝土取1.5cm。地下室侧面水平配筋在外围,垂直配筋在内部。 ⑦本工程的地下室之底板要以抗渗抗浮的计算为主要工作。把地下水位的高度考虑在50年一遇的级别,抗渗级别设为P6,抗浮水头级别设为5.1m。 地下室底板用无梁楼盖计算办法,计算得出底板厚度60cm。 ⑧地下室抗浮设计、验算。地下室应当验算出地下的水压超没超过地下室恒载。取恒载分项的系数设为0.9,水压分项系数设为1.0。如恒载能力达不到地下室抗浮需求,就要应用到抗拔桩进行加强浮力抵抗的工作。 4 结束语 作为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地下室建筑质量的高低对建筑整体的稳固性有很大影响。在一些高层的建筑中,地下工程造价甚或超过地上工程造价。因为位置特殊,其结构设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设计上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鉴于问题的复杂性,在这里,我们的设计人员就要把握住质量与经济的两个大原则,在技术层面去研究解决地下室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 摘要:地下室是确保高层建筑结构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高层建筑地下室的设计,不仅仅有助于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很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整体的造价,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在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整体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到建筑的防火,防震,通风,采光等各个方面的的因素,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的前提下,做出创意设计,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本文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作出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 近些年来,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伴随着各种功能的地下室或者是地下车库,很多高层建筑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将一些设备或者是消防池等设置在地下室,不仅仅更大程度的利用了建筑空间,节省了相关的成本费用,更大大深埋了地基,加强了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得整个地下室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避免了建筑价值的浪费。在城市用地越发紧张的今天,加强对地下室的结构设计,使得地下室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其功能,对整个城市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下室结构平面设计 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例如地下室的长度超过设计规定的长度时,需要与结构专业配合,确定是否设置变形缝,通常应尽可能少设或不设变形缝,因为设置变形缝会使得变形缝处的防水处理变得复杂。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和合理使用混凝土外加剂或地上设缝、地下不设缝等方式,达到不设缝的目的。若地下室过长,依靠设置后浇带的方法难以解决,设计时可合理地调整平面,通过分割地下室,用较窄的通道相连,以满足使用及管道相连的要求,而将变形缝设置在通道处,这样可以使接缝较少且处于受力较小处,便于补救。在结构设计时应合理地设置采光通风井,若采光井位置设计不当,也会影响地下室的结构稳定功能。 二、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是整个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对整个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设计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水,土压力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来验算外墙的抗裂性能。总体而言,要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1、荷载 地下室外墙在整体的荷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承受的荷载总体而言分别有水平荷载和来自建筑主体和地下室楼盖的传重和自重的竖向荷载。地下室外墙水平的荷载一般都包括侧向的土压力,地下水侧向压力等。在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中,竖向荷载和地震等作用所产生的内力一般而言不会起到控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水平荷载,当水平荷载垂直于墙面时候,会产生弯矩,这对墙体的配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下室外墙截面设计 土压力引起的效应为永久荷载效应。地下室外墙承受的土压力宜取静止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黏性土可取0.5~0.7。水位稳定的水压力按永久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可取1.2;水位急剧变化的水压力按可变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宜取1.3。有人防要求的地下室外墙的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取1.2,有利时取1.0;抗爆等效静荷载分项系数取1.0。 3、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 实际设计时,配筋的计算,对于带扶壁柱的外墙,不是根据扶壁柱的尺寸大小进行计算,而是均按双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 三、 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 在地下室建筑结构设计中,抗浮设计是重要环节,地下水位的升降是整个抗浮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具体的地下室抗浮设计时候,多会只是重视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却很少关注洪水期和施工的具体过程,也因此出现了很多抗浮措施不完善,使得建筑局部出现破坏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在地下室的表面,一般都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建筑体,而地下室的面积很大,形状缺乏规则性,使得抗浮措施变得更为艰难,必须在细致考虑到多种因素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处理。地下室结构设计除应满足受力要求外,抗渗也是其中一个重点。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带裂缝工作,要达到抗渗目的,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1、补偿收缩混凝土 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抵消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当其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即可控制裂缝; 2、膨胀带 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完全补偿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而设置补偿收缩混凝土带可以实现混凝士连续浇注无缝施工; 3、后浇带 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应用; 4、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 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如侧壁增加水平温度筋,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混凝土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中部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来抵抗拉力。当然,在采取以上措施时,同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 四、地下室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地下室设计最常见的问题,如果地下室的设计存在缺陷,就会对对整个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多层建筑中地下室的埋深必须大于地下室上地面总的高度,这样才能不计算层数,总的高度才能够从室外地面开始算。上部分结构的墙柱应该的地下室的墙柱结构相一致。地下室的顶板板面标高有变化的,如果形成错层,超过了梁高的范围,则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否则将影响地下室的设计。地下室的设计规范指出,上部结构的地下室的楼层的顶层,盖应当用梁板的结构。机构计算应向下,直到地下室的楼层或者楼板。 五、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 由于人防的要求,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常兼作人防地下室。普通民用建筑的防空地下室人防等级一般以五、六级居多。人防地下室和非人防地下室相比, 由于增加了核爆动荷载以及对辐射等方面的要求,二者在结构设计上有较大区别, 主要体现在荷载及荷载组合、材料强度、内力计算和构造规定等方面。人防底板的荷载控制问题。人防地下室位于主体结构部分时,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人防地下室位于纯地下室部分时, 当仅有一层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 人防底板一般是战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当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 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总之,建筑地下室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的工序和领域较多,具有复杂性。因此,设计要坚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稳定,经济合理。既可以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深埋的要求,也可以防止地下室的渗漏,有助于地下室功能的更好发挥。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建筑工程中地下室结构设计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地下室是整体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了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很容易就会给建筑工程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地下室结构设计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在地下室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案。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方案 引言 目前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建筑及城市交通有逐渐向地下发展的趋势。随着地下空间和建筑水平的不断发展,地下结构已向多层发展,其结构设计、施工及防水等日益成为建筑工程界关注的重点。地下工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地下环境具有不稳定性,位置和影响因素都比较多。如果在建筑和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而疏忽大意,将会为建筑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 一、地下室结构设计难点概述 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在建筑的地下室结构设计时,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对于具有大底盘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群体而言,塔楼部分一般在使用阶段不会存在抗浮问题,但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经常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而且由于实际地下室抗浮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也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由于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加上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设计、施工、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造成了地下室结构设计难点繁多,一般来讲概括起来为:(1)结构平面设计;(2)抗震设计;(3)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4)外墙结构设计。 二、地下室结构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1.1抗浮问题分析 针对地下室的抗浮问题,要设定科学合理的抗浮设防水位,根据具体的地下水水位要求进行研究和实时勘查,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增加地下室的重量、设置抗浮桩等方式方法去解决地下室的抗浮问题。 1.2不均匀沉降问题分析 地下室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可以采用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去降低地基处理的程度,主体结构采用桩基础、主体结构部分采用整体基础也能达到较小的最终沉降量,还能充分发挥不同基础形式的作用和优势,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法。 1.3地下室结构超长问题分析 地下室结构的超长问题在建设中时常遇到,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设置伸缩后浇带或者采用低强度的等级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技术、设置膨胀加强带、适当加大分布钢筋配筋量等办法去完善这类问题。 三、地下室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案 3.1剪力墙下布桩 当建筑的结构为剪力墙或框剪结构时,剪力墙主要承受地震水平力,它也是承受竖向荷载的重要构件,所以要沿着剪力墙全厂布桩,桩的中心线要和剪力墙的中心线重合,布置双排桩时,桩的承台要具有足够的刚度,并应作承台的抗弯和冲剪验算。 3.2桩基础设计 当布桩仅按照竖向荷载作用进行时,要对弯矩作用下的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进行验算。尤其是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和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及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不能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要验算其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 3.3地下室抗浮、抗渗设计 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是地下室抗浮设计的重要依据。实际在地下室抗浮设计时仅考虑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而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会造成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因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另外,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地下室的上部常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由于地下室的面积较大、形状又不规则,且地下室上方的局部没有建筑,此类抗浮问题相对比较难以处理,须作细致分析后再进行处理。地下室抗浮,是指设计考虑不利条件下,由于地下水设计水位高于地下室基础底板,地下水在底板就会产生浮托力,如果这个浮托力大于地下室的自重,就可能导致地下室上浮变形,所以地下室的抗浮,不是指基础底面土的隆起,虽然这有一定关系,但基坑底面隆起一般发生于基坑开挖过程中,属于地基土变形的范畴。考虑抗浮问题必须通过计算,一般在作用于基础底板的地下水浮托力大于地下室的自重时,应该考虑抗浮设计,这与土类关系不大,主要受地下水位和地下室结构荷载大小控制,当然基础底面地层属于弱透水或隔水层,对抗浮设计是有利的。就目前而言,国内抗浮设计主要采用抗拔桩或抗拔锚杆,其他抗浮结构几乎很少见,且抗拔桩或抗拔锚杆必须嵌入基础底板才能起到阻止基础上浮的目的。地下室结构设计除应满足受力要求外,抗渗也是其中一个重点。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带裂缝工作,要达到抗渗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1)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抵消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当其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即可控制裂缝;(2)膨胀带。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完全补偿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而设置补偿收缩混凝土带可以实现混凝士连续浇注无缝施工;(3)后浇带。后浇带作为混凝土早期短时期释放约束力的一种技术措施,较长久性变形缝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广泛应用;(4)提高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混凝土应考虑增加抗变形钢筋,如侧壁增加水平温度筋,在混凝土面层起强化作用;侧壁受底板和顶板的约束,混凝土胀缩不一致,可在墙体中部设置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当然,在采取以上措施时,同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养护。 3.4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的外墙是结构设计的重点,应按水、土压力验算,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求:(1)荷载。地下室外墙所承受的荷载分为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竖向荷载包括上部及地下室结构的楼盖传重和自重,水平荷载包括地面荷载、侧向土压力和人防等效静荷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竖向荷载及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一般不起控制作用,墙体配筋主要由垂直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确定,而且通常不考虑与竖向荷载组合的压弯作用,仅按墙板弯曲计算弯曲的配筋;(2)静止土压力系数。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粘性土可取0.5~0.7;(3)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实际设计时,在外墙的配筋计算中,对于带扶壁柱且柱截面尺寸较大时的外墙,应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其余情况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因此,在计算地下室外墙的配筋时,对于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的外墙板块,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按双向板计算配筋为宜,其余的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对竖向荷载较小的外墙扶壁柱,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应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的大小,适当地配以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应适当加强。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相等,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的抗弯能力,其厚度应与配筋量相匹配。这种情况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底部的抗弯能力。 结束语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灵活的创新思维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把握设计重点,以合理的设计为前提,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够避免结构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确保建筑施工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 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浅析 【摘要】地下室是确保建筑工程结构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的设计,不仅仅有助于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很大程度的降低工程整体的造价,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但是,建筑工程地下室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到的工序和领域较多,具有复杂性。因此,设计要坚持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稳定,经济合理。 【关键词】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分析 一、前言 近些年来,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伴随着各种功能的地下室或者是地下车库,很多高层建筑为了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将一些设备或者是消防池等设置在地下室,不仅仅更大程度的利用了建筑空间,节省了相关的成本费用,更大大深埋了地基,加强了整体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了建筑的抗震性能,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同时,也使得整个地下室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避免了建筑价值的浪费。在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整体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到建筑的防火,防震,通风,采光等各个方面的的因素,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的前提下,做出创意设计,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 二、地下室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地下室工程涉及到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专业知识相对复杂。在对建筑工程的地下室进行结构设计时,要综合考量到使用功能、防火功能、人防需要,还要顾及到管道、通风、摊水、采光等各个专业的相互联系配合。对于拥有大底盘的建筑群体来说,一般来讲,在塔楼部分的使用时期,基本不会发生抗浮问题。但是地下室以及裙房部位却会有抗浮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毛病。 其设计上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结构平面的设计。 (2)抗震设计。 (3)地下室抗渗、抗浮设计。 (4)地下室的结构超长。 (5)外墙的结构设计。 三、地下室结构平面设计 建筑工程的地下室结构设计,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要坚持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基础上,综合分析建筑的防火,抗震,设备用房,管道铺设,排水通风等多个方面因素,并促使多个专业领域人员通力协作。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设计后浇带或者是混泥土外加剂,也可以选择地上设缝或者地下不设缝等方式,这些方式,都可以满足不设缝的目的,在地下室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地下室过长的问题,这时候,仅仅依靠后浇带的设计难以解决问题,可以再实地测量勘察的基础上,将地下室平面做出科学的调整,并进行严密分割,根据需要,设计一些比较窄的通道,使得管道可以相连。为了让接缝变得更少,且最大程度的减少接缝的受力,方便维修补救。可以将变形缝设计安装在通道的外部。最后,要充分考虑采光井的位置,做出科学的采光设计。 四、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外墙的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对整个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的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设计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水,土压力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来验算外墙的抗裂性能。总体而言,要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荷载 地下室外墙在整体的荷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承受的荷载总体而言分别有水平荷载和来自建筑主体和地下室楼盖的传重和自重的竖向荷载。地下室外墙水平的荷载一般都包括侧向的土压力,地下水侧向压力等。在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中,竖向荷载和地震等作用所产生的内力一般而言不会起到控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水平荷载,当水平荷载垂直于墙面时候,会产生弯矩,这对墙体的配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下室外墙截面设计 土压力引起的效应为永久荷载效应。地下室外墙承受的土压力宜取静止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黏性土可取0.5~0.7。水位稳定的水压力按永久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可取1.2;水位急剧变化的水压力按可变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宜取1.3。有人防要求的地下室外墙的永久荷载分项系数,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取1.2,有利时取1.0;抗爆等效静荷载分项系数取1.0。 (三)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 实际设计时,配筋的计算,对于带扶壁柱的外墙,不是根据扶壁柱的尺寸大小进行计算,而是均按双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 五、抗渗抗浮设计与抗震设计 1、抗渗抗浮设计分析 如果是在地下水位浅,或者在雨水相对较多的地区进行施工,那么,对于地下室层数为一到二层的建筑来讲,常规都要考虑到使用阶段的抗浮问题。纯地下室的部位,以及裙房部位有可能存有抗渗抗浮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出现。均对这种实际情况,应当采取下面的几个措施来应对: (1)在设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提高基坑底设计标高,这样可以起到降低抗浮设防水位的目的。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应当应用梁板筏板基础或者是平板阀板基础。 (2)倡导应用无梁楼盖与宽扁梁。常规宽扁梁截面高在跨度的十六分之一和二十二分之一中间。宽扁梁可以有效降低地下部分高度。这样,在降低抗浮水位上就占有一定的优势。 (3)强化抗渗抗浮设计的另一个有效办 法是增大地下室自重。这个办法大体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基板加载,其二是边墙加载,其三是地下室的顶板加载。这种办法的特点是设计与施工都相对简单。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当建筑物需要抵挡较大的浮力时,因为混凝土和相关的增重材料需求量太大,而使施工费用增加。 (4)设抗拔桩。此办法是抗渗抗浮设计加很常用的方法之一。抗拔均一般情况都要嵌入到埋藏浅嵌入坚硬的基岩之内。因为受施工条件和造价因素的制约,抗拔桩入岩一般不深,这就需要施工过程中对桩端进行灌浆处理。若上覆土层厚度太大,抗拔桩进不到基岩处,那就需要在桩下部设扩大头,提高抗拔桩的抗拔能力。 2.地下室抗震设计问题 地下室结构设计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结构设计的是否合理,不仅仅关系到整个高层建筑的工程造价,也会密切的关系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要严格把握施工图纸的审核要点,地下室整体结构埋置的深度一般都要大于地面建筑的高度,同时,总体的建筑高度要从地下室外部的地面开始算。地下室的墙柱同地面建筑主体的墙柱设计之时,要通过科学的处理,保持协调一致。 3. 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 由于人防的要求,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常兼作人防地下室。普通民用建筑的防空地下室人防等级一般以五、六级居多。人防地下室和非人防地下室相比, 由于增加了核爆动荷载以及对辐射等方面的要求,二者在结构设计上有较大区别, 主要体现在荷载及荷载组合、材料强度、内力计算和构造规定等方面。人防底板的荷载控制问题。人防地下室位于主体结构部分时,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人防地下室位于纯地下室部分时, 当仅有一层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 人防底板一般是战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当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地下室且顶部有覆土时, 人防底板一般是平时荷载起控制作用。 六、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建筑工程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分析,可以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地下室结构的质量,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思想道德论文:谈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现状与策略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问题 1.金钱与权力对孩子的影响一切向“钱”看,钱是万能的。社会上一些比较物质化的思想对孩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父母在社会上处理问题时,利用权力与金钱来摆平一些事情,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解决,这些成年人的社会行为在无形中给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带来偏差,他们走向社会后,在家长的行为上进行演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彻底改变。 2.不良的影视、网络、出版物,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混乱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近年的影视、网络、出版物,充满了暴力凶杀、报仇泄愤、色情谈情、黄色下流的场面。这些极具刺激的镜头对于正在成长身体和学知识的关键时期的未成人,对他们思想道德观影响很大。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1.从思想上抓起对农村未成年人的教育要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德育,管理和教育方式应实现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理念。在学校的教育中体现以学生为本,要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前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教人,这是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要注重培养教师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责任心,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更要多加关心和帮助,及时的发现他们的思想波动,及时做好防范预案。 2.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完成对学生的智育的培养,还要完成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人性化、生活化。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学生在担当孩子、长辈、社会公民、领导等多重角色时所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具有的美德,并设置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思考在面临道德两难时应作如何判断及选择,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德育教育。 3.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学校大队委和团委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和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科普知识竞赛、计算机短期培训;开展普通话演讲赛、书法绘画赛、音乐舞蹈、文艺演出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以竞赛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自立精神。 4.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们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我们未来需要的是一批有文化、懂科学的新型农民,因此,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对他们进行“三农”教育和劳动教育中,帮助他们形成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要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力合一,父母、教师、和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5.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要适时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对于一些思想上有波动的未成年人,应该及时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一些留守儿童更应该注意,这些孩子比较敏感,比较容易走向极端,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定期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家访,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6.对农村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要重在引导,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步走入农村的家庭,我们应该利用网络优势,让未成粘人更好的接触社会,通过绿色网络,避免未成年人接触暴力色情的网络,以免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让健康的网络成为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利工具。 思想道德论文: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政治思想方面 调查发现74.7%的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积极的人生态度。90%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如在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否感到自豪”的问题时,表示“感到自豪”的占96%,其中,对升旗仪式重视的学生为90%,能关心国家大事(收看新闻)的占72%,把热爱祖国作为公民最基本责任的占90%,反映了大部分普惠制班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国家大事,能够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仍有少部分普惠制班级学生对国际、国家大事漠不关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对国家、集体、社会的责任感。 (二)道德品质方面 在爱护公物、维护公德方面,还存在消极和违规的行为。如有20%的学生曾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失范,包括乱闯马路或红灯,不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以及在旅游景点等名胜古迹上有乱写乱画的行为,等等。其次,在职业道德方面:积极的占60.4%,中性的占20%,消极的占19.6%。70%的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65%的学生不知道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将近40%的同学表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首先考虑集体利益。在回答如何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时,54.7%的同学认为应该积极奉献,正当索取。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69%的同学主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另有25%的人表示会根据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而定。在回答将来的择业标准是什么时,有60.4%的学生把符合兴趣、发挥特长作为首选。把享受生活作为人生的理想,价值取向是“能享受生活”,“做一个有钱的人”的占70%,反映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第三,在个人品德方面:积极的占44.1%,中性的占27.4%,消极的占28.5%。60%的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表示不满意,仅有40%的人表示满意。30%的学生对加入团组织、党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37.4%的人认为,入团入党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可见,功利主义、权力至上等错误思想,在学生中还有一定的市场。 (三)心理素质方面 积极的占40.7%,中性的占32.2%,消极的占27.1%。在回答“目前你最苦恼的事情主要来源于什么?”时,60%的学生选择前途迷茫,12%的学生选择学习成绩,18%的学生选择家庭因素,10%的学生选择处理同学或朋友关系。在回答“你在学校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时,竟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是老师不关心,同学不喜欢,没有朋友,而不是成绩、被批评、被人小看等等。这反映了普惠制班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所共同具有的害怕孤独的倾向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成长方面的烦恼。在回答“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很大的挫折或困难时,你采取什么态度?”时,被调查的学生只有40%表示“迎着困难,积极进取,乐观不退却”,有60%的学生低调处理或逃避,反映了多数学生耐挫折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和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如何处理?”的回答中,有60%学生表示能够“宽容、忍耐、和解”。而有40%的学生做不到,说明普惠制的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 (四)学习态度方面 50.4%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上不起学而对重返校园倍加珍惜,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懂得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想珍惜这次政府给予的学习机会,抓紧时间,努力学习。21.9%学生是被动来学习的,学习态度不够明确,因学习基础较差,只是应付了事。在这里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50%的学生有学习的热情,但没有学习的毅力。 (五)其他方面 20%学生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主动协助学校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管理工作,使班级的各项管理活动能积极开展。同时,由于家庭贫困,课余时间去“练摊”挣钱的学生占15%从以上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我院三年来对普惠制班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实际经验,可以看到普惠制班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在部分学生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除了具有普通中职学生的一些共性外,还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特点表现如下:第一,文化层次差异较大。在百名学生中高中毕业的23人,初中毕业的,以及相当初中水平的72人。入学新生数学、英语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数学:46.6%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水平;59.6%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英语:38.6%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有水平;72.2%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第二,年龄跨度大。最大的学生30岁,最小的学生16岁,相差一轮还多。年龄大的学生自以为参加过社会工作,对什么都了解,什么事情也不在呼,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组织纪律性差,家庭事情多,请假次数多,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而年龄小的学生由于初中的基础没有打好,没有较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家庭背景复杂。单亲家庭比例大,占37%。特殊的环境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欠缺,在心理上表现为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不平衡,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冷漠,孤僻,对前途迷茫,行为习惯不好,组织纪律性差。第四,家庭负担重,社会经历复杂。由于特殊的家庭际遇,他们过早地进入社会,外出打工,承担起生活的重负。入校后由于家庭负担重,25%的学生利用晚上时间外出打工。由于他们没有什么技术,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加之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影响,沾染了 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第五,虽有学习愿望,但信心和毅力不足。很多学生懂得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也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差,方法不当,遇到了困难就退缩了,信心不足,毅力不够,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第六,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多数学生居住在城边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学生迟到早退现象经常发生,给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总之,他们身上的优势是:思想比较成熟,有着很强的生活独立性和自强精神,生活简朴节省,不怕吃苦,劳动不讲价钱,有一定的耐挫折力;而劣势是:生活压力大,自信心不足,有时要面子,有虚荣心。根据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掌握了普惠制学生存在的不良思想道德问题及倾向。①思想道德价值标准呈多元化,思想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内容模糊;②过分看重金钱和权力,实用主义思想严重;③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④职业理想模糊,职业规划不明确;⑤缺乏自信心、感恩心,同时有一定的自卑心理;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个人品德素养都有待提高;⑦法律意识淡薄,缺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提高普惠制班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德育课在提高普惠制班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针对普惠制班级学制二年,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的实际,现有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教材已不适应其教学要求,通过对普惠制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其特点分析,根据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德育课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在德育教学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重视在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中的思想道德渗透 专业课学习和实习实训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内容,所占课时比重大,进行时间长。为此,注重学生在专业课学习和实行实训中的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抓好班集体建设 设立普惠制班集体建设的标准: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和谐的人际关系,严明的组织纪律,以及优良的班风等,围绕这个标准开展班级工作。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团体和个体两方面的干预,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班级管理从关注问题到关注优势;从知识灌输到注重人格发展;从学校教育管理走向学校、家庭和社区齐抓共管,使班级管理效率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 (四)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抓住学生开学初刚进校的契机,在学生中举行“摆脱困境重塑自信”和“团结就是力量”等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增强自信心,为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奠定基础。(2)通过“设定职业目标,自觉成长成才”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身实际规划人生职业目标。(3)通过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邀请普惠制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在企业单位工作的心得和体会,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励在校学生学习。(4)通过母亲节、父亲节、国庆节、感恩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征文、写家书等活动,激起学生的感恩情怀,举行生动的感恩教育,收到较好教育效果。(5)以“我的变化”为主题,开展大型观摩班会活动,让学生座谈交流一年来在学校的成长和变化。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全员辅导:根据普惠制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抛弃不健康的心理想法,重塑信心,树立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心理素质。(2)个案交流: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通过个案研究学生的特定情况,采取定期咨询、交流等方法来矫正其心理问题。 (六)注重教师行为的示范性,强化教师的德育功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好。为此我们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担任普惠制班级的管理工作,让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从而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七)建立学校、社区、家庭反馈制度,相互合作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普惠制学生是由社区审查推荐来校学习的,他们在校学习的各种费用都由国家政府来出资,为此,学校联合社区、家庭来共同完成教育和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快速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总之,通过以上途径和做法,普惠制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为其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社会人奠定了基础。现已毕业的06级、07级的学生,大部分都胜任各自的岗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思想道德论文:谈青年思想道德修养的良方 1、问题的提出 青年注重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当代青年在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知行脱节。不能不说,当代青年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接受了大量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教化,然而,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可能使得这种教化事倍功半,对当代青年所进行的大量思想修养培养或仅仅浮于形式或者理论,学习之人是否对所学之事关注了足够的重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及能否学以致用,这都极大得影响到对其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效果。其次,培养意识与环境影响。一方面,当代青年能否主动意识到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而又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当代的青年要从哪里学习以建设自身思想修养。当代的青年处于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道德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全球文化交融形成了文化侵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猜忌、欺诈、自私、贪污腐败等各种社会丑恶思想和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腐蚀其思想。特别是通信的便利,互联网的匿名和虚拟性,更给予各种别有用心的思想的传播扩散提供了便利。不少青年在不加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排斥传统文化,急于求成,追逐各种极端思想,只追求利益、金钱、名望,而不区分实现的行为和过程。相反,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的灿烂的文化瑰宝,却少有年轻人关注,现如今,能够知道《周易》与孔孟之道的人或许还有,但是能够解释其中含义的人已经鲜有,更何况去理解其中对人的教化精髓,并发扬光大。 2、以古为鉴 事实上,易于受到不利思想和因素影响,产生侥幸心理和拜金主义,其根本就是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到位,对于这些情况,中国自古就有贤者不断教导人们要“贞吉”,也就是说,在面对各种不利和诱惑的时候,坚守自身高尚的修养,就可以得到美好的结果。当代的青年,应该静下心来,重新认识学习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这对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无疑是极佳的教材,更是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早在千百年前,便有人认识到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出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修身”乃至“治国”。关于道德修养,追根溯源,要从《周易》说起。其《乾?文言》日:“君子进德修业”。指出君子增进品德修养是为了立业。看重人的品德,特别是君子的品德,是《周易》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系辞上》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指出《易经》是圣人用来提高德行、扩大事业的“法宝”。《周易》把“德”放在“事业”之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的主张。[1]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同”、“节用”等墨家思想,教育人平等博爱,团结同心,清廉俭朴。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祖先的智慧结晶可谓不胜枚举,当代青年作为振兴中华,引领时代的骄子,更应以古为鉴,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传承并推动中华民族发展。 3、端正态度,学而不厌 当代青年处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容易受到各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诱惑,为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向古人学习,尊崇古人的礼仪之美,而从根源上摒弃现代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周易》对我国传统道德意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其就提倡人要尚谦、忠孝、仁义、贵节、诚信。[2]这就指导人们,培养高尚的思想修养,首先要具备这些高尚的态度和意识,此乃立身之本。尚谦指的是,做人要崇尚谦虚、谦恭、有礼貌,作为一个君子,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自觉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此可以使人信服、臣服;忠孝指为人要对他人,特别是对长者,要抱有忠诚和孝顺的态度;仁义指的是做人要怀有仁义的态度,“以己推人,视人若己,成人之美”,以此仁爱之心实现社会和睦,这一点甚至是现在也是人们难以普及并做到的;贵节指的是要抱有节约的态度,以俭朴节约为美,以挥霍浪费为耻辱,由此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诚心则是我国自古以来最为推崇的美德之一,强调人们之间互相抱有诚心的态度,则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得到进步。从这几点古人所推崇的态度和美德上,不难看出,单单是通过个人态度的端正和坚持,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乃至于社会都可以因此而和睦和进步。同时,在努力端正和保持上述态度时,做到学而不厌,获得上进心和耐性,更能够为当代青年无论是通过学习培养自身思想修养,还是摄入知识技能,提高自身价值,获取社会成就,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青年是一个人满怀大志,准备成就一番事业的时段,在这个时期,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也会对其行为乃至日后的成就产生重大影响。借用《周易》中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为当代青年成就自身事业的过程中,完善并提高其思想修养,指导其正确获得成功。《易经》有乾坤二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以说是体现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应乾卦,象征“天”;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对应坤卦,象征“地”。学术界对于这二卦的解释仍有不同,本文则以乾卦中象征天的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比为青年人扶摇直上的事业进步,而将坤卦中象征地的君子厚德载物的精神比为青年人要具备的深厚品德和隐忍内敛。作为社会的未来,当代青年一方面要自强不息,勇于进去,敢于以王者的地位为目标不断进取;另一方面,又要具备大地一般的深厚品德,懂得以忠臣的身份辅佐和包容他人。做到这样,可以在取得成就时不骄傲自满,在面对挫折时不丧气嫉妒,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5、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那么,在不断对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和学习的过程中,只被动地接受教化是不够的,在学习和建设自身思想修养的同时,当代青年也应借助自己的社会实践机会,甚至是自己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把学习到的思想付诸实践行动,做到学而时习之,才不算白学,才能实现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真正价值。 思想道德论文:干部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我们着重就全市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干部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全市副乡局级以上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了一次道德教育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90份,收回675份,并重点调查走访了5个乡镇、20个单位。干部思想道德滑坡现象透视 一是少数干部心态变异,理想信念淡化。少数领导干部把勤俭朴素看作寒酸,把吃苦耐劳当迂腐,视艰苦创业为“傻冒”;个别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疑虑,甚至动摇。 二是有些干部纪律松驰,宗旨观念不强。有些领导干部在重大是非面前不敢坚持党性原则,美丑不分。有的搞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个别领导干部只考虑自己权力的大小,不理民事,严重脱离群众。 三是少数干部贪图安逸,工作作风飘浮。个别领导干部贪图享受,碌碌无为;有的敷衍塞责,做表面文章;有的回避矛盾,推诿扯皮;少数人急功近利,关心的只是能否在上级心目中形成“能干”的印象。 四是个别干部违法乱纪,损害群众利益。据纪检监察部门反映,近年来查处的案件出现了领导干部贪污受贿问题多、经济案件多、违纪主体层次高的现象。 干部思想道德滑坡主要原因 1、放松学习,不注意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修养。部分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浓,造成了干部自身必要的政治理论、科学文化、法律纪律等方面理性知识的匮乏,失去了洁身自好的内在力量。 2、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社会腐败与陈规陋习的影响,不能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的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的性质和本质要求认识不清,加至社会腐败与陈规陋习的影响,放松了思想改造,滋生了利己主义思想。文秘站网 3、干部教育方法和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干部思想道德建设脱节。在培训方法上,不能很好地坚持教育灌输与自我修养、理论学习与认真践行、道德教育与党性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差,重点不突出。 4、干部使用中对“革命化”和“德”的标准要求不高。有的在用人上没有认真执行《条例》,对干部“四化”的第一化──“革命化”把关不严,被一些人的表面“效益”和所谓“政绩”迷惑。另外一些干部靠拉关系,不择手段地跑官要官,混进领导干部队伍中。 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第一、在培训内容上,必须强化“五个教育” 一是必须深入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要在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础上,联系实际,系统钻研,深刻理解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并具体化为指导现代化建设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是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教育。要教育领导干部做到用权为民。 三是进一步深化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教育。要教育干部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四是进一步加强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教育。要教育干部树立自身的清正廉洁形象。教育干部在用人、利益分配、处理问题等工作中做到出以公心,一视同仁。 五是继续倡导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的教育。要教育党员干部认识到艰苦奋斗既是一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的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不怕困难、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和高尚情操。 第二、在培训方式上,必须坚持“三个统一” 一是把教育灌输与自我修养统一起来。在干部培训方式上以正面教育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学习有关伦理道德理论,更要学习和切实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等一系列规定以及中央领导的有关论述等。在进行道德他律教育的同时,还要强调个人的道德自律。要通过学习培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把有关的干部道德规范、准则等,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信念与行为。 二是把理论学习与认真践行统一起来。领导干部要坚持自学。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列出必读书目,并采用抽查读书笔记、组织研讨和考核考试等形式促进理论学习。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工作实践和个人生活实践中切实践行,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道德营养,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监督,接受群众的教育监督。 三是道德教育与党性锻炼统一起来。在干部培训中,必须把党性教育作为必修课,强化党性锻炼,也就是教育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坚持共产党人的为“官”之道,恪守人民公仆的为“官”之德,自觉提高道德修养功夫和道德自律能力。 第三、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干部教育的全过程。 在进行干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企求一蹴而就,必须注重长期的潜移默化,由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经常性的教育,就必须坚持耳濡目染、持之以恒的原则。在培训中要对党员干部经常进行党的宗旨教育,使其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良好的“官德”。另一方面,要对干部思想道德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或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广大干部一次次加深认识,反复受到感染,逐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论文:银行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情况汇报 为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创建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经营改革和发展,分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一手抓经营,促进业务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稳定。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以文明规范服务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严格按照“十字”行风的要求,结合分行实际,不断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利用井冈山独特资源,要求全行树立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做到艰苦奋斗,勤俭建行。又如根据行艰苦的经营环境,要求全行千方百计出主意、想办法,全行拧成一股绳,做好业务经营这篇大文章,努力实现行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的培训工作,引导转变员工观念、态度和行为。 二、进一步深化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继续开展“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为核心的主题教育,进一步激发全行员工“团结一心、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法建设实施纲要》,不断深化道德宣传教育,强化职工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普及。 三、积极培育服务理念。认真抓好窗口行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教育,全面推选规范化文明优质服务,以服务窗口和vip服务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客户满意,通过切实可行的检查考评措施,确保创建任务落实到位,收到实效。突出服务理念的升华和服务意识的养成,把“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这一无形要求,化作每个员工的具体行动,体现在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参观学习、交流讨论、评比表彰等各种形式,在全行持久形成一种“抓服务就是抓业务,抓服务就是抓效益”的主导意识和浓厚的舆论环境,把“软”手段真正变成“硬”道理。 四、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性的开展与群众谈心活动,用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精神,教育员工认清工行发展形势,明确今后任务,跟上时展步伐,坚定改革发展信心,为工行发展提效作出应有的贡献。开展为工行经营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提高员工顾全大局,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觉悟。 五、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进一步强化员工企业团队精神,通过组织员工旅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成立“互帮互学”小组等多种形式,增强员工集体荣誉感。同时,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把组织的关怀和集体温暖送到生活困难员工中,进一步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为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想道德论文:用雷锋精神激励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雷锋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共产主义道德的理想人格,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闪烁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他的言行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时期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用雷锋这一典型的共产主义道德的理想人格去激励。教育学生,不仅内容先进,而且形式也比较适宜,符合少年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特点。因此,学习雷锋精神,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永恒课题。将雷锋精神作为永恒的课题,不仅说明雷锋精神在我国现实、未来都不会过时,而且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只有将其作为永恒的课题,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使雷锋精神溶化在少年儿童的头脑和行为中去,逐渐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变为他们的行为方式,形成他们身上的优良素质。 基于以上思想和认识,我校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首先,我们在每个同学的头脑中塑上一尊雷锋像。雷锋是60年代的英模人物,对于90年代的小学生来说,头脑中还没有完整的雷锋形象,要教育他们学习雷锋精神,必须先让他们知道雷锋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为此,每年3月份的第一周,我们都安排为“认识了解雷锋周”。在这一周中,小蜜蜂广播站专题介绍雷锋的事迹;各班召开“我知道的雷锋”主题班队会,各学年评选讲雷锋故事的故事大王;号召全校同学收集有关雷锋的图片,大队部搞读雷锋日记心得交流会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留下了一个鲜活的雷锋形象,从而使学生明白,雷锋不仅属于60年代,也属于90年代乃至永远,雷锋精神是我国精神文明宝库中的珍品,具有不朽的价值,每一个新中国的少年儿童都应该自觉学习雷锋的精神。 其次,我们分析了“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这一素质教育目标的内涵,将其分解为四项具体的小目标:1.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以爱国为荣,不爱国为耻;2.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3.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待人宽厚;4。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分析对照后清晰可见,这四项小目标无不被雷锋精神所包括。 为此,我们将学习雷锋精神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机地溶为一体,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以下四条脉络: 一是学习雷锋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利用晨会、班队会、校训讲话和重大节日、纪念日,由浅入深地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年来倍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史实,了解无数仁人志士、爱国英雄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事迹,了解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历尽艰辛建立新中国的业绩。从小就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树起民族的精神,激励起做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感。 二是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与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教育结合起来。以大队部的名义发出倡议,要求每个少先队员对照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不留姓名的感人事迹,结合自己和身边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事例谈感想和体会。各班召开主题班队会,为所有的孩子创造发言的机会。以开阔孩子们的胸怀,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生活在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必须友爱相处,互相帮助,并由此萌发出社会哺育了我,我也要为社会承担义务的“为集体、为他人”的意识。 三是学习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与文明礼貌,学会听取别人意见和尊重别人的教育结合起来。在全校开展“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学会尊重别人”的活动,具体方法有三:一是请受到别人尊重,别人听取了自己的意见的同学在广播中读表扬稿;二是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得不到别人尊重时的心情;三是由受到表扬的同学谈体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对人有礼貌,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诚实守信,才能换来真诚的友情,像雷锋那样,心里总装着别人,别人也会对你回报爱心。四是学习雷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树立热爱劳动光荣、珍惜劳动成果光荣的良好风气。首先让学生学习雷锋不乱花一分钱,省下钱来支授灾区,衬衣和袜子破了补,补了穿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事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上衣、盘中餐、家中物,以及自己对待劳动的态度,谈感想、写心得,召开交流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这样的教育收到了入耳入脑入心,潜移默化的效果。树立雷锋叔叔那样的理想和追求,已成为很多同学的愿望。 现在,全校不同年级普遍成立了送温暖、校园小主人。为您服务、义务清扫、雏鹰假日等小组。各小组自觉开展活动。在学校自觉清扫和保持校园卫生,自觉浇花护树;回家后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到社会上热情帮助军烈属、五保护,慰问解放军、交警叔叔等。特别是全校同学积极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书达5000余册,无偿捐息储蓄达35800多元,拾金不昧达千人次,金额3000余元。全校少先队员还为手拉手互助对子──双榆小学成立了基金会,定期为那里的特困生交纳学杂费,资助过冬煤款等。在这些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活动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少年儿童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要依照知行统一的原则,不仅使其知道怎样对,而且要使其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做。这样才能逐渐理解、体验雷锋精神,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思想道德论文:浅谈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就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方面教育的现状,内容及改进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确定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 一是认识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有的省已取消中考政治考试;政治教师人人可当,甚至,少数学校专业政治教师成了学校多余的人员。这个问题是学校所不能完全解决的,社会、家庭对此也颇有干扰。一个学生品德再好,高考差一分,也不能读大学;过了高考分数线,表现不那么好照样可以上大学。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带给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现在对智育评估非常具体,从每个年级学生的入学成绩开始,往往有一个计划指标,而这个指标完成情况又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奖金,评聘职称等利益挂购,有这个利益的驱动机制,智育评估的措施非常完备,执行的过程和步骤也很落实。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标,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评基本上无章可循,穷于应付。 三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小学生就开始学习“从小立志为中华”,道理讲了许多,但是,从电视广告到家作电器,带“洋”字的信誉高,影响大,印象深,于是得出结论:“中国的就是不好外国的”;社会上也常常为“这孩子有出息,以后准会出国”一说。再加上社会上各样不正之风也常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录像厅,个体书摊、游戏机室正大量存在黄色的东西,“思想教育搞一天,不如别人一支 烟”。我们在课堂上讲的一套,完全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抵销,给 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使学生的接受程度差,认为我们所宣传、灌输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出现了“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即一周在校五天的教育,两天假期放过,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等于零。还有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在小学大讲人生观、世界观和共产主义,入大学反过来进行养成教育,讲行为规范,文明习惯。 四是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差解,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所以往往搞活动,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 一、思想政治的导向性 中学德育工作,首要的体现,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二、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并且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作出评价。同时必须看到,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的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 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三、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 ,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份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有个引导学 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注重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突出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要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地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常识来实现的”。可见,其“教育性”离不开“知识性”而“知识性”虽有基本身的目的要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性”。所以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同时要自始至经地突出教育性。 二、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 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三、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四、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总之,我们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探索努力探求一条科学的德育工作路子,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成为时代的栋梁。 思想道德论文:全球化环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增强。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深入研究全球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对于加强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全球化大背景,具体讲,是4个“化”和4个“深刻”。所谓4个“化”就是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所谓4个“深刻”,就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4个“化”和4个“深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多元挑战”和“4个环境影响”。 多元开放的挑战。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为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西方意识形态不断进行渗透,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为进1步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增加难度。 多元经济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丰富教育资源,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诱发1些人思想混乱和价值观扭曲,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需求日益多样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为进1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加难度。 多元结构的挑战。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还在发生深刻变革,思想道德建设的生长点增多,同时,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创造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为进1步引导青少年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增加难度。 多元文化的挑战。我国正处在1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为思想道德建设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同时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为进1步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增加难度。 全球化经济的环境影响,主要解决民族自信心。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着特点是全球化。对全球化我们头脑要清醒,它是在美国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是在1种不公正国际秩序下的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讲,绝对不是机会均等、利益均分,挑战和机遇也不是半斤对8两。专家预测,发达国家将进1步摆脱物质生产的桎梏,成为向全球经济提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利用这些知识、技术、智能和思想进行物质生产的“躯干”国家,整个世界将出现社会财富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国家聚集的趋势。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国门。有人讲,美国手中有4件武器可以打败全世界,第1,它手中的美元;第2,它的5角大楼;第3,它的因特网;第4,它的好莱坞,分别代表着美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美国和西方国家认为西方化就是美国化、西方化。按照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影响世界、改造世界。全球化也使国内1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传统认同感。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应当既懂得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既有国际眼光、世界意识,又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科技化全球的环境影响,主要解决对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科学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工业的发展带来水体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的放牧造成森林和草原生态的破坏;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涉及到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计算机犯罪正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科学技术发展未必能带来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反之,可能是人欲横流、物欲横流。当今世界最大危险不是原子弹,不是核云盖顶,而是人类道德的堕落。最大残废是人类心灵的残废。科学技术发展要求青少年,对人类要有更高的道德责任感。 市场化社会的环境影响,主要解决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的效率上,在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上,在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市场经济也有负面影响,它容易使人们不择手段追逐金钱,反映在社会上出现了诚信缺失,反映在国民经济秩序上出现了腐败的增加,反映在党政干部队伍上出现了权钱交易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社会转型,动摇了传统价值规范体系,新的体系尚在构建之中,经济成分、经济组织、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青少年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中出现了1系列困惑与迷茫,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增强。市场经济崇尚多元经济、多元利益。青少年应当在多元之中有主导,多样之中有主体,多变之中有主线,在利益多样化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 数字化生活的环境影响,主要解决正确分析选择判断能力。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进入21世纪,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数字化与全球化互相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开通,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娱乐和话语体系。面对网上海量信息,1些青少年无所适从,不知所向,不知所取,造成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碰撞和冲突,陷入网络以至不能自拔,出现信息异化情况,即信息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控制了人。整个人类经历了自然异化、商品异化、科技异化,如今又进入了信息异化。面对数字化生活环境,青少年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要学会筛选,学会吸收,学会抵制。 4个环境影响对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化背景下,需要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和民族精神的统1;在信息化条件下,需要信息获取和判断、整合能力的统1;在市场化条件下,需要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统1;在法制化条件下,需要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统1。 4个环境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和冲击归结为4句话:开放环境的多维参照与比较,竞争环境的强烈激发与推动,信息环境的迅速流动与冲击,网络环境的多重影响与诱导,特点是多样、多重、多变,复杂化、形象化、感性化。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思想道德论文: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系统和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针对我国未成年人,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刑事犯罪活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相伴而来,加之一些地方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在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时,一手硬一手软,使这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同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愚昧迷信活动蔓延,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成为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出路是综合治理,虽早已成为共识,但是要使其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社会工程,就必须使之系统工程化,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紧一阵、松一阵”的随意性;克服“有的硬、有的软”的不平衡性,才能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工作持久、长效、有序地运行,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如何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制度和系统的建立: 一、建立严密的系统工程责任制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的整体行动。从中央到地方和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应设有责任一致的专门组织。从全国到地方,应制定长远的规划,推行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宏观的统一性是在微观的多样性中实现的。而落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措施,并建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形成其综合治理的责任制。严密的责任制是系统工程的主干,“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保证。为了不产生综合治理的“漏洞”,就要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责任制,把责任制落实到一切负有青少年教育的责任部门、单位、组织直到家庭。各有关部门应当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切实承担起共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任务。 二、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稳定组织机构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落实上不系统、不平衡,在一些地方不持久,没有形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当进入21世纪之际,我们迫切的任务是使这项工作提上战略地位,使这项全社会都已关注的事业走上系统工程化的道路。这就是要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原创://到社会的一整套完整的、多层次的综合治理组织系统,使整个综合治理有运行的实体。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策要落到实处,首先也要有组织实体作为整个任务的载体。落实综合治理,第一步是组织落实,是要有人干实事。 从中央综治委到地方综治委(现在中央综治委已有了专门机构),直到基层,都应有组织健全的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机构。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的硬件,是整个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载体。这个机构是在分级领导和组织实施中联结成完整系统的。它不但要求中央层的整体性领导能力,同时要求逐级的领导与执行的有效性。分级环节的弱化和中断,都意味着整体性的局部否定。 参加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各个党政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有条件的应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专门力量,有了专人来抓,综合治理才不是虚任务、软任务。从中央到地方、到各部门、团体,形成组织上的渠道,使中央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落到实处。同时,还应当加强社会上民间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力量的建设。这主要是在社区居委会中,应有专门负责青少年工作的人员。通过他们,将中央关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精神落实到社区,落实到群众中去。他们是各级综治委中青少年工作力量在群众中的延伸,是综治委青少年工作的有力助手。 首先,工作对象面广量大、责任分散。在社会上,青少年无处不在,而公安司法机关和社会的控制面与青少年存在面有着很大差距。能够做到有把握控制的社区和单位尚属少数。同时,负有预防青少年犯罪责任的各级组织、社区、家庭和个人,他们的责任感、责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这种统一的责任要求与极不统一的责任者的矛盾,使预防青少年犯罪责任的落实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困难。 其次,由于预防犯罪工作见效迟缓,特别是作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工作更是靠潜移默化、影响灵魂、培育品质的长过程才能起作用的。而且其实际效益更是在相当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的。因此,这项工作往往被视为软任务而排不到日程上,这使得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难以纳入统一的运行轨道,并能持续地、大面积的平衡发展。但是,要真正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构建系统工程。说到底,解决这些困难,都有赖于系统组织的建立。 三、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系统 有了上述的组织系统,他们的行动,需要由统一的认识、统一的决策来保证其取得一致的有效性。这是一个意识系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的软件,是硬件运行的“灵魂”。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组织系统如何动作,创造何等的价值,它们的工作质量、人员素质,全是由这方面的知识因素或对策的内容决定的,也就是说要取决于这方面知识和对策系统建设的水平。 要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知识和对策科学化,成为一门日臻完善的科学体系,用以武装其工作组织的成员。预防青 少年犯罪的知识和对策,必须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及成员相结合,才能变成有价值的物质力量。要有统一的指导理念、统一的对策、统一的组织配合、统一的战略部署。现在,我国犯罪学研究机构中已经有了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科研力量,我们认为在综合治理工作系统中,也应当有自己的自上而下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研究力量,他们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从事这方面的对策开发,成为领导机关决策的咨询和参谋力量,使整个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工作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预防体系: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矫冶工作。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自信、自立,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同时,做好对青少年心理矫治工作,通过对不良心理因素的清除,对扭曲心理的矫正,对创伤心理地修复,以阻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削弱或者排除其犯罪心理的形成动因,从而有效地预防或者制止犯罪。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开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如参观打击积压种犯罪的专题展览,收看法制教育电视片,观看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戏剧、文艺演出、举办法制报告会,搞好警校共建等。 (二)改善社会风气,消除犯罪诱因 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无时不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严重妨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不少人正是在这些思潮影响下,形成了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的。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消除腐败分子;消除寄生现象,反对享乐主义,鼓励诚实劳动和适度消费;净化文化传播媒介,坚持消除腐蚀青少年人的精神垃圾。要搞好犯罪心理预防,就必须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消除犯罪诱因。 (三)加强社会控制,减少犯罪机遇 犯罪心理形成后,只有与适宜的机遇条件发生联系后,才会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的改善和控制,加强对复杂的公共场所和特种行业的监控,加强技术性防范措施的研究和开发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减少犯罪机遇,从而有助于预防犯罪。 (四)建立家庭预防模式。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同时,应成立家长学校,让父母多些教子方略,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水平,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其增强法制观念,纠正不良行为,防止违法犯罪。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必须要防止个体形成反社会意识。要努力培养个体的亲社会的意识,包括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律意识、集体主义观、劳动观念、爱国主义思想和健康的道德心理结构。 对于已形成犯罪心理的人,要防止其恶性发展,努力矫正其心理发展的方向,还要注意分析犯罪的思想基础和个性基础,然后对症下药,改变其错误的认识,重塑其性格结构。 (五)努力克服学校教育中的弊端 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规律来看,青少年受教育时期也是极容易产生问题的"危险期",而且犯罪呈底龄化趋势。因此各级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刻不容缓。并且在办好重点学校的同时,花大力气办好普通学校,尤其是普通中学,改变不合理的快慢班,正确对待"后进生"和"双差生",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主导作用,是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家庭也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信息系统 在任何一种系统工程中,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社会的工程,信息系统都是联结整体的神经系统。全国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组织,联结成为整体,靠的是信息系统的有效传播工作。如何掌握全国的、具体地区的青少年犯罪情况和成功的经验,也靠信息系统的有效传播。在现代同犯罪的斗争中,情报信息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于领导机关部署的执行情况,也需要有真实的通畅的信息反映机制。 建立专门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信息体系,是其系统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系统工程都应当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决策方向的能动系统。这被称为“自组织”、“自完善”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信息所特有的“反馈”作用。控制论认为:“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系统工程”。预防青少年犯罪工程是社会控制工程,只有通过及时的、有效的信息反馈,才能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持久的运行机制,从而克服虎头蛇尾,原创://有始无终的工作毛病。各级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机构,都应有专门负责情报信息工作的人员,并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工作体系和责任制,充分发展信息系统的神经节作用。 五、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资金投入体制 这是以上几个系统正常运行的经济保证条件。各地综合治理机构中,经费虽然是有限的,但鉴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应保障它有一个固定的份额是属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 无论是组织系统、知识系统、信息系统,都是由人来进行的,都需要人才,都需要设备。今天,它们都是有价格的,都要依赖经济支持的。没有稳定的经济投入(哪怕是少量的),就难以有稳定的、持续运行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系统工程;没有完善的青少年犯罪预防资金的投入机制,青少年犯罪预防系统工程,就不是“硬”的,而是“软”的。说到底,如果没有持续的、长期的资金投入保证,预防未成年犯罪系统工程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否把预防青少年犯罪系统工程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任务,有没有起码的经费保证是一个重要标志。投入资金的落实,可以是多渠道的。首先应在综合治理工作中对资金的落实上做出合理的规定。应改变综合治理工作部门布置任务不考虑经费保证的现状。应规定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团体、在参加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时,应有自己的工作资金预算,使各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都是有资金保证的行为。 预防青少年犯罪系统工程,是一项全面科学化的建设工程,是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有重要改革,必须有所突破,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持之以恒,才能建立得起来,坚持得长久。我们应通过建设系统工程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思想道德论文: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意义 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在全党和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得到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烈欢迎。毕业论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放在文艺工作的重要位置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遵循。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社会主义文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殊方式,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归根到底,社会主义文艺的职责、任务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文艺事业也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对繁荣文艺事业、建设先进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意气风发、辛勤耕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文艺创作环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洽和谐,文艺创作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积极活跃,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呈现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文艺领域也确实存在种种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的现象,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文艺领域的扶正祛邪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一定要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它作为文艺工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贯穿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文艺健康发展的一面旗帜。 二、充分发挥中国文联的特点和优势,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积极贡献中国文联是党领导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宣传文化战线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中国文联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广泛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在全社会大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积极的贡献。 1、坚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创作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导向。文艺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和爱护艺术家的劳动创造,鼓励他们开展艺术探索、凸显艺术个性。但是,文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艺作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坚持什么,摒弃什么;鼓励什么,鞭挞什么;提倡什么,抑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繁荣创作是文联工作的重要责任,我们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在文艺产品的创作生产中,坚持正确导向,体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各项文艺评奖活动中,都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评判作品、个人、团体能否获奖的重要标准。要有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出一批反映热爱祖国、毕业论文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秀作品,塑造一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生动感人、可信可学的艺术形象,推出一批立场鲜明、观点正确、说服力强的文艺评论。要在着力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的同时,创作一批鞭挞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文艺作品。 2、坚持群众性与示范性的统一,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文化服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文联有着文艺门类齐全、文艺资源丰富和文艺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在开展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文化服务活动中,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要求,突出活动的示范性、实效性,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使群众心灵得到净化、认识得到升华、思想得到熏陶,觉悟得到提高。在开展“万里采风”“、送欢乐、下基层”“、聚焦新农村、文艺为农民”“、聚焦长征路”等活动中,要充分运用文艺的方法宣传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使之扎根基层、扎根群众。要注意汲取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鲜经验,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任务,贯穿到繁荣农村文艺、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全过程。要紧紧围绕开展重大纪念日、节庆日活动,把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宣传革命道德、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注意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活动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在群众参与广泛的各类艺术节活动,既要坚持为民、节俭、实效、欢乐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3、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基本标准。大力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文艺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使“八荣八耻”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座右铭。要继续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三项学习教育”中,注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职业操守,增强社会责任,完善人格塑造。要坚持先进性要求,继续在文艺工作者中开展“德艺双馨”活动,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德艺双馨”的重要内容。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与办好文化名人纪念活动、推选文艺新人活动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文艺队伍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思想道德论文:强化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思考建议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从我县来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贯彻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县各项事业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它事关全县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一、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我县是人口大县,未成年人教育和培养任务十分繁重。我县约有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27.5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16%。他们是__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始终加强和不断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抓创新、抓载体、抓特色,突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公德、科学思想和法制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像宣传、教育、文化部门坚持十年仍常抓常新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和影片教育活动,关工委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深入中小学举办形势报告会,共青团“争创雏鹰奖章”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都是很好的载体和做法,受到广大未成年人的欢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健康向上、文明友爱,善于创造、乐于助人成为__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县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腐朽文化、腐朽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容低估,含有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的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乘隙传播,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腐蚀,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我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抽象道理灌输轻现实世界引导、重优秀生培养轻后进生转化、重视在校生的培养教育却忽视了对辍学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帮助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千方百计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对策一:把握重点,切实增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所在。我县目前有在校学生12.19万人,占全县未成年人总数的44.3%,要使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效,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要加强德育学科教学。德育学科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注意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纠正德育学科教学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和以其它学科代替德育学科的不良倾向,要从师资、课时、教研、课改等方面确保小学思想品德、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到实处。要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传统美德和民主法制教育贯穿于每个学科的教学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三项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要加强基本言行教育。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按照德育的总体目标和未成年人成长规律,抓好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循序渐进,梯次推进。幼儿阶段要重点开展道德启蒙教育,培养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认知和行为能力;小学阶段要重点规范小学生的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中学阶段要重点加强中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学校要突出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的教育。 三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不懈地在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调动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 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要注重对德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养,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系列,德育管理干部培训纳入干训系列,对班主任以及其他德育工作者要在政治和物质待遇上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通过设立“师德监督信箱”“师德举报电话”等形式,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 四要建立齐抓共管的德育机制。要实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落到实处。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监督和保证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落实,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会组织的作用,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中学团委书记、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并纳入日常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系列。要大力开展中学生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成年教育、体验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县各中学都成立团校。有条件的完中要组建业余党校或党课小组,并按照着眼长远、立足教育、重在培养、个别发展的方针,做好在高中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的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志愿辅导员制度,吸纳有专业特长、有丰富经验,做出过突出贡献、取得过显著成绩,德高望重、乐于奉献的社会人士担任学生的志愿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指导,更好地发挥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要坚持和改进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级(团队)等先进的评选工作,树立好各类先进典型,发挥好榜样激励作用。 对策二:促进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要拓展德育工作阵地。要根据我县的历史、人文和环境特点,挖掘我县作为古县、老区、侨乡和开放地区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要运用各种方式向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同时要立足__的历史和现实,深入宣传民族英雄黄道周、开漳圣王陈元光、筹台宗匠蓝鼎元、少年英雄黄淑华等著名历史和先烈人物的事迹。要把__县革命烈士陵园、黄道周纪念馆、黄淑华烈士陵园3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家堡、清泉岩等6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起来,完善配套、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引导和组织广大青少年实地参观,开展主题活动,接受革命传统以及历史人文、传统美德、英雄事迹的教育。要丰富和拓展各类未成年人教育基地,抓紧将天福石雕园茶博物院等一批新的文化旅游设施申报为市级教育基地,要积极筹建闽南革命根据地和闽南革命武装两个纪念馆,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扩大影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在广大青少年中深深扎根。要抓紧配套建设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活动场所,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六大基地”的建设,强化教育功能,挖掘教育内涵。 二要重视推进家庭教育。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要紧密配合,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要抓紧建立家庭教育专兼职工作队伍,广泛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要积极支持学校和有关部门创办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经验,引导人们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要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优秀家长、优秀家长学校的评选活动,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和进城农民工家庭的未成年人,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要重视做好孤残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和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三要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利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重要时机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初中学生每年20天、高中学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的规定,提倡开放式学习,积极创造条件让未成年人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在参加和体验现代农业、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军事训练、国防教育、科技科普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要把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少年宫、影剧院要密切配合、各展所长,经常性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功能。要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近年内要力争在县城新区建设一座综合性、多功能、规范化的青少年 活动中心。认真落实“蒲公英计划”,积极扶持农村儿童文化园的建设,改善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关部门要对已建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进行清理整顿,被挤占、挪用、租借的要限期清退。要加强德育创新,善于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抓紧启动“校园信息网”建设。要组织实施“青少年阳光上网计划”,加强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 四要净化文化传播、强化舆论引导。要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加强少儿文艺创作和表演队伍建设,大力繁荣和发展少儿文化艺术。共青团、教育、文化等部门要抓紧组建县少儿艺术团,发现和培养各类少儿艺术人才,并经常性组织他们为广大未成年人开展演出活动。要继续通过“电影进校园”的形式,扎实开展爱国主义影片教育活动,严格影片内容的审核和把关,多放映讲述英雄事迹、反映革命战争、讴歌改革开放、描写当代少儿生活的影片,真正让中小学生喜闻乐见,受教育、得熏陶。 要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执法,对带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恐怖等不良内容的书刊图片、音像制品、游戏软件、玩具饰品,都要禁止销售和传播。要坚决执行“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不得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以及“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要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过滤软件,封堵有害内容,打击违法行为。要依法治理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通信工具传播有害信息、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环境。县“两台一报”要开辟专栏、专题,办好办活少儿节目,及时报道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和新典型。认真做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节目的落地覆盖工作,要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五要探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紧从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选拔和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有条件的学校要抓紧建立规范的心理咨询室,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疏导、青春期教育等内容纳入教育轨道。县人民广播电台要开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发挥空中桥梁的优势,为广大未成年人解疑释惑。 对策三: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确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整体推进、狠抓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及其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责任,经常听取汇报,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问题。县文明委将挂靠文明办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为畅通工作渠道,保持上下联动,各乡镇要建立相应的办公室,负责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督促检查和组织协调工作。教育、文化、广电、科技、电信、公安、工商、民政、海关、财政、税务等部门,共青团、工会、妇联和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负有不同的重要责任,具有各自的独特作用。这些部门要结合业务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必要的财力支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对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运行所需的资金予以保证。积极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总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和上级的殷切要求,也是__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着眼未来的希望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要主动承担起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职责和义务,积极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法制和社会环境,努力为建设生态工贸港口旅游强县,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奋斗目标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后备军。 思想道德论文: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误区 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 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家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心,重身体、忽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言传、轻身教,重专制、轻民主的误区。这种教育理念扼杀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探索应对之策,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误区;对策 1 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作为1种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 1.1 先导性 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1个场所,即人生的第1个课堂,“在任何教育文化教育模式中,家庭总是1种重要的教育机构”,[1]迄今为止“在任何社会,家庭总是最早,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1]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父母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具有先导性。1般说来,孩子出生后经过3年的哺乳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 3 岁到 6 岁是学龄前期,亦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近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6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很快,并渐趋成熟,是接受早期教育、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而且人的发展有1定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如果错过最佳发展期,潜能就会泯灭。研究证明,孩子智力的发展可能遵循着1条递减的法则:假如1个孩子生下来的素质优秀,他的天赋可以打100分的话,如果出生以后就进行教育,他就可以发展成为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成为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那就只能成为30分或20分能力的人。[2]当然,这只是1种假设,人的智力发展是否这样绝对,难以争论,但是,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应该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1.2 连续性 家庭教育的第2个特点是连续性。1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3分之2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但父母的1言1行,1举1动,无不随时随地地教育和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都将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谈吐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将伴随着人的1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些教育家又将父母称为终身教师,将家庭教育称为终身教育。 1.3 感染性 情感的感染性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够引起别人同样的情感或者与此相联系的情感。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更为强烈,且具有持久性、深刻性的特点。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1个生活环境,家庭的1切都会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获得他们最初的生活经验、初步的科学文化知识、1般的社会道德评价,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和智力,逐步形成习惯,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家庭生活条件的好坏以及成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生活方式 、行为举止、好恶取舍等都会对孩子的1生产生重大影响。 1.4 型塑性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从“人之初”的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比如,孩子在入园、入学乃至走向社会时,都明显地反映出不同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对孩子起着初步的“型塑”作用。如果家庭教育水平高,孩子在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就好,老师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时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要投入更大的力量予以补偿和矫正。 1.5 亲和性与权威性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教育,与子女逐步形成了血缘伦理的亲情关系,这是其他教育者难以达到的。同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以及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1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权威性。因此,子女对父母的话比较相信,对他们的教育感到亲切,于是,父母的教育就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若能合理地把握这1特点,对子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很有益处的。 思想道德论文: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及路径 一、大学生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上公民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有所滋长。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比如,国家实行并轨招生后,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人才就业市场还不十分完善,一小部分人趁着过渡时期政策的不完善,拉关系、走后门,为自己的子女找工作,有些大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觉得没有希望,失去提高自己各个方面能力的信心。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反映到师生生活上来,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金钱至上、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消极的思想道德观念蔓延,一些人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出现了混乱,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市场经济提倡的多元化经济,使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抬头,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后,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大学生本身对外来物质利诱的抵抗力有限,在潜移默化中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3.原有的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课堂说教”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影响。大学生即将面临的是需要有创新意识,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知识经济社会,而传统的教育体制要求大学生首先要通过各种考试,无形中,产生了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连一些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问题也解决不了,适应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4.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现在,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教师理想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有的教师把学校作为“跳板”,希望经过几年过渡,或出国,或另找高薪优职;有的缺乏职业良心,不认真备课,草草上堂。教师的诸多思想和行为在与学生的言传身教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师德建设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5.大学生道德观念与行为错位。大学生热爱祖国,对政治原则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又常常表现出某种模糊的政治意识。他们知道理想的重要性,但又感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太大,认为现在讲理想是唱高调,讲实惠、追求物质利益才是最现实的。他们希望有一个和睦团结、友爱的集体,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但是许多人却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以自我为中心,把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和责任。 二、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加强制度和体制创新,针对各高校具体状况,制定本校思想道德建设策略。人才需求是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动力,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而发展的关键则是培养大量合格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本校实际状况,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道德建设实施策略,针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二重性,将工作重点放在策略的践行上,避免不切实际的措施。2.加强全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其发展和社会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尤其是教育的现代化、高效化和开放化,所以加强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建设对高校道德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法立规,充分重视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力量。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师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中心,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既要对社会负责又要对学生负责;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德表现在教师的言谈、行为、举止品格、意向之中,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师个体的道德品行、群体的师德风尚都具有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教师要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教师只有真正明确师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才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师德不是法律,也不是命令,而是要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要引导教师自觉进行师德修养,要把规范中的要求贯穿到学校的岗位责任制、纪律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中。4.建设高层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对内优化育人环境,对外树立学校形象;是由师生直接参与和组织一系列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文明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体现的。校园文化包含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公益性、娱乐性、健身性等活动内容。校园作为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场所,既担负着传递人类文明的遗产———文化,又要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师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知识重复,企盼创造性的思维,创造出新的文化财富来活跃生活。但也要看到社团活动中的一些不良倾向:社会消级文化、商品推销、变相老乡会等,因此对校园文化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第一就是要重视主流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上水平、上档次,引导师生追求高雅的情趣、高品位的作品、高格调的设计。第二是要发挥校级文化艺术团体的作用,使其成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指导,提供必要条件。第三要保证社团活动的正确舆论导向,对社团举办的 讲座、报告会、辩论赛要把握好政治方向,防止散布错误观点,引起思想混乱。5.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突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首先,要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的不重视“两课”的错误思想,要加大“两课”改革的力度,对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抓“三观”教育,发扬“五爱”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动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道德的基本思想。要教育学生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树立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祖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耻的爱国情操。三是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有关内容,发动学生座谈分析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并与“三好”学生评定、“文明修身”活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评选“精神文明活动积极分子”等活动相结合,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在文明创建活动中的舆论作用,扬善惩恶,维护和倡导校园文明。四是发挥社会大课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要认真总结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好的经验,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不断探索社会实践新形式、新特色。要注意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和高等院校专业特长,按照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发展模式,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总之,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作为统一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其目的应达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教育上质量、上水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四有”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过程要注意四个结合:领导重视和基层实践相合,思想教育与文化陶冶和行为规范相结合,反腐倡廉与改进机关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相接合,树个体典型与群体示范相结合。 思想道德论文:思想道德与法律课的哲学释解 哲学基础之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 根据以上引述明显看出,上层建筑仅指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多种形式的意识形态以及与此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可见,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经做过非常简要而涵义又非常深刻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32)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一定的上层建筑,不论是思想的上层建筑,还是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着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并且竖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变革。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关于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恩格斯非常清楚地讲过:“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确立的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6](701)另外,思想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乃至由这个基础所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思想上层建筑可以帮助巩固和发展其所反映的经济基础及其政治上层建筑,也可以瓦解性质与其相反的经济基础及其政治上层建筑。一个阶级如果想夺取政权,那么它在成为统治阶级前必须要用本阶级的思想冲击反动阶级的思想;夺取政权以后,不使本阶级的思想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所取得的一切经济、政治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巩固和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直接影响到其历史使命的履行程度。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必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作用。因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又一重要的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之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为了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苦苦挣扎着;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精神生活却一度匮乏。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当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4](12)人的物质和精神各方面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过:“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7](190-191)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个体能力和集体能力、潜力和现实能力等’,也意味着在实践中‘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用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8](141)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不仅决定着人的本质,也决定着人的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295)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9](109)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早在1957年,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65)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多次谈到:“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0](166)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揭示了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强调指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它决定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性质,影响着大学生整体素质结构的优化。所以,需要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展系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地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并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使其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哲学基础之一。
并购作为一种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权重组的有效手段,就当前行业发展形势来看,是房地产企业适应复杂形势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过程中,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如果房地产企业不能及时识别并做好风险应对,轻则影响并购的顺利进行,严重时还会因为融资困难导致企业破产。文章在分析当前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风险成因的基础上,就具体的应对策略展开了分析。 1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中的风险成因 1.1房地产融资机构的风险防控意识不强 融资风险伴随在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的各个工作环节中,在国内房地产领域融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大环境下,一方面,许多房地产企业受到自身运营机制和发展历程的影响,没有形成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提前做好风险分析和制定应对策略,导致在并购融资中遇到风险不能及时应对和控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控手段,对房地产企业一些不规范的融资行为没有及时指出,后期也会面临严重的问题。 1.2房地产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从房地产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来看,房地产企业走“多元化”融资模式是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和永葆企业发展动力的关键。但是就我国房地产行业来看,现阶段主流的融资方式还是以商业银行贷款、发行股票等传统模式为主。由于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贷款过度依赖,一旦后期融资渠道不畅,将会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大幅缩水,甚至因为短期内资金周转不开,引发严重的融资风险。除了融资方式单一化之外,在融资风险防控技术手段上也不够多元。1.3存在拿地难和融资难的两难局面从去化和收益的角度出发,开发商重点开发一线和二线热点城市的住宅或商住类项目,刚好与政策相左(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管理规范第4号-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导致拿地难和融资难的两难局面。1.4融资双方立意沟通困难投资拓展部门的融资知识和实操经验无法一蹴而就,导致仍然使用投资的思路跟资金方沟通,且无法有效理解资金方的顾虑和要求,最终导致双方合作空间变小或拉长谈判周期。 2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基本类型 2.1权益性融资风险 权益性融资是通过稀释原有投资者对企业的控制权为代价,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形式,主要以股票融资为主。引发权益性融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发行新股选择的时机不当,导致新股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不能获得预期融资金额。此外,房地产企业新发股票的数量不当,也会带来一定的融资风险。现阶段股票融资的类型有两种:其一是股权再融资,能够保证房地产企业获得较为稳定的现金流,风险相对较小;其二是首次公开上市,由于融资周期偏长,可能会因为市场波动或政策变动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2.2债务性融资风险 债务性融资风险主要有银行融资风险和债券融资风险。银行融资风险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渠道获取贷款后,在还款期限内由于银行利率升高或其他融资条件发生调整,导致房地产企业需要承受比原来更多的利息,由此引发的风险。这些风险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特别是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关于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审批更加严格,限制条款也随之而增加,进一步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债券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利用债券方式筹集资金时,由于债券发行时机、发行价格、票面利率等因素考虑欠佳,使企业经营成果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3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应对策略 3.1“投资+融资” 的联动拓展思路2018年以来,很多开发商把融资职能和工作合并划入了投资拓展部(部分开发商仍保留融资部门,部分开发商已经两者合并),职能的合并让投拓部门的压力和工作思路发生很大变化,甚至一个项目变成了重点关注融资的事情,而不是投资的事情。虽然国内金融市场的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体系完善、监管到位的金融市场,为各个行业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虽然国内金融市场体量较大,但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后劲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各个行业的融资需求。此外,从房地产企业角度来说,由于金融市场中提供的融资方式单一,也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并购融资的风险。基于这一问题,今后要尝试拓宽融资渠道。 3.2灵活调整拿地方式或合作方式 针对城市更新项目和仍处于前期的项目(即已经圈地但尚未最终拿到土地证),开发商倾向与项目方捆绑合作开发,前期通过小投入和设置更为严格的合作条件,从而实现风险转移和确保资金使用率和资金安全。合理的融资结构,是降低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一种有效策略。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调整。例如,某地区的村企合作,其中包含城市更新、非农指标和征返地指标合作、土地整体筹备利益统筹的留用地合理开发等。这种卖方市场的现象使得土地报价居高不下。因此对政策的理解不能过于表面,领会调整拿地方式和合作方式,虽然短期来看融资成本偏高,但是房地产企业有更多选择权,对风险的控制力度较强,从而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3.3严格遵循并购流程 房地产企业实施并购融资是一项专业性、复杂化的工作,要想达到有效预防融资风险、确保并购顺利进行的目的,就必须遵守相关章程,按部就班地完成并购融资工作。首先,房地产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并购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并购目标。其次,还要制定符合房地产企业的并购策略,包括进行自我测评、可行性报告等。明确房地产企业的纳税信息、财务信息、资产负债信息等。在完场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制定最终的并购方案,同时开始筹措并购资金。 3.4加强对当地政策和流程的解读与市场分析 房地产企业内部要自上而下地树立起并购融资风险的防控意识,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做好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加强对当地政策和流程的解读,为并购融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作为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将并购融资方案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的发生。只有全员提高防范意识,才能在并购融资过程中做好风险的提前识别、有效预防和及时止损。此外,房地产企业还要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和企业的成功方法,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 3.5做好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工作 完善的法律法规也能够达到规范并购融资行为、有效预防融资风险的目的。关于完善制度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首先,政府方面要通过出台政策和宏观引导,为房地产企业并购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进一步完善证券法,通过走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解决融资问题;其次,要引进中介机构,发挥监督作用。要给予中介机构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权,保持客观和公平,在保障并购融资透明化和规范化过程中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4结论 我国房地产行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并购逐渐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和实现发展的有效渠道。但是并购融资中客观存在的风险,也不得不引起房地产企业的高度重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房地产行业发展形势,提高风险认识,并提前做好全方面的应对措施,才能让房地产企业顺利地并购融资,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晶晶,杨汉明.浅谈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和防范———以联想、TCL等收购案分析[C]//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3. [2]徐峻,颜哲,祝亚辉.信贷调整对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4,26(1):99-103. 作者:朱念 单位:俊发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我国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也可以借鉴西方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园林设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要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本文通过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环保;社区化 1 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1 传统园林 传统园林是中国原产的,完全按照中国人对自然的一贯态度,即保护而不破坏的原则,在相对自然的地理位置上,以情感的和主观想象或者叫做写意的艺术方式,以风景名胜、官员官邸、有文物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寺庙、历史遗迹等为服务对象的景观理论与实践。它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的landscape(指从事景观美化或园艺工作), 而更接近于scenery(更强调自然景观)。它的建造指导思想是“虽由人造,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一般区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官僚文人和富商大贾们的私家园林两类。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以及乡土材料的精雕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讲究人工改造的造园理论和实践。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居住区园林的名贵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环境,还要具有欣赏画意。 2 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1可持续性和生态发展 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曾精辟地道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我们认为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也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结合自然的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也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以及生态过程之美,并使之成为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因而,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2.2 景观设计逐渐走向社区化 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把项目作为城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考虑,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无论是中国苏州的水乡小镇,北京城曲折幽深的胡同,还是上海热闹的里弄,又或者是安逸的意大利中世纪小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巴黎、伦敦,古今中外好的城市都是由充满活力的街道、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地等各种公共空间交织而成的和谐有机体,而不是在割裂中各自为政。因而,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的、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未来景观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各相关领域的通力合作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设计师不仅提供图纸,更需要协调各方,参与各种相关咨询、政策制定、施工流程管理、完工后的意见处理和维护建议等服务。 2.3 景观设计正日趋复杂化 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景观设计一方面是在深度上追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另一方面是面对复杂的大型综合项目时与更多不同专业的企业合作,拓宽设计的广度。对于设计质量的重视将直接促使设计师在美学上进行大胆创新,大地艺术、工业遗址再生与保护、抽象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各种相关尝试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将运用各种不同元素和风格,使用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为大众所喜爱的新的设计语言。 2.4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宽容精神,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 结语 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发展现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人们对历经破坏和久已消失的自然美景和乡村情调,一方面是刻骨铭心地怀念,另一方面又从行动上不顾一切地恢复,这种崇高的愿望加现代化的手段打造出来的景观成就,自然能够代表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果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趋势,那么,像西方一样追求自然、朴实、美丽和谐的景观效果,必然也是中国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浅析我国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园林设计既可以遵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也可以借鉴西方借鉴建筑的构图手法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中国景观园林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业绩辉煌,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古典景观园林设计是独树一帜的体系,它对世界园林艺术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园林设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要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本文通过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探讨了中国景观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环保;社区化 1 中国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 1.1 传统园林 传统园林是中国原产的,完全按照中国人对自然的一贯态度,即保护而不破坏的原则,在相对自然的地理位置上,以情感的和主观想象或者叫做写意的艺术方式,以风景名胜、官员官邸、有文物保护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寺庙、历史遗迹等为服务对象的景观理论与实践。它在形式上有别于西方的landscape(指从事景观美化或园艺工作), 而更接近于scenery(更强调自然景观)。它的建造指导思想是“虽由人造,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园林一般区分为北方的皇家园林和南方的官僚文人和富商大贾们的私家园林两类。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以及乡土材料的精雕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指后来由西方传入的,有别于中国原有的传统造园形式,主要采用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对称和几何形状等方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学分析为特征,以现代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和居民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讲究人工改造的造园理论和实践。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可以不受各种设计风格的影响发挥作用。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自然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居住区园林的名贵树木的栽植,不仅为了绿化环境,还要具有欣赏画意。 2 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1可持续性和生态发展 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曾精辟地道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我们认为结合自然的设计就是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包括在当地寻找灵感和在当地寻找自然的设计元素;也是尊重场地的特点,包括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及其自然过程与格局。结合自然的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过程,按生态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在物质建设之外,结合自然的设计也倡导一个全新的生态审美观,主张自然的野趣之美、真实的生态之美以及生态过程之美,并使之成为我们城市生活中的一个必要元素。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新的清洁能源的运用、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等将会成为新的主流。因而,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将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作为至高的追求之一,并将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2.2 景观设计逐渐走向社区化 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把项目作为城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考虑,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无论是中国苏州的水乡小镇,北京城曲折幽深的胡同,还是上海热闹的里弄,又或者是安逸的意大利中世纪小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巴黎、伦敦,古今中外好的城市都是由充满活力的街道、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地等各种公共空间交织而成的和谐有机体,而不是在割裂中各自为政。因而,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的、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未来景观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开发商和社会各相关领域的通力合作和工作方式的转变。设计师不仅提供图纸,更需要协调各方,参与各种相关咨询、政策制定、施工流程管理、完工后的意见处理和维护建议等服务。 2.3 景观设计正日趋复杂化 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多元化,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景观设计一方面是在深度上追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另一方面是面对复杂的大型综合项目时与更多不同专业的企业合作,拓宽设计的广度。对于设计质量的重视将直接促使设计师在美学上进行大胆创新,大地艺术、工业遗址再生与保护、抽象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各种相关尝试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将运用各种不同元素和风格,使用工业化带来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为大众所喜爱的新的设计语言。 2.4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 景观规划设计过程要倡导多元宽容精神,积极发掘景观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未来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把范围局限在围墙以内,而是把整个片区发展纳入整体考虑,创造具有共享性的、充满活力、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系统,它将体现新城市主义的规划与景观理念。对海外而言要能弘扬出中国特色;对国内而言要弘扬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本地而言则要弘扬出自我特色。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当中积极研究历史化、民族化、乡土化、个性化等问题。 3 结语 发展阶段的不同,决定了发展现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人们对历经破坏和久已消失的自然美景和乡村情调,一方面是刻骨铭心地怀念,另一方面又从行动上不顾一切地恢复,这种崇高的愿望加现代化的手段打造出来的景观成就,自然能够代表世界的最高水平。如果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转变代表了世界的发展趋势,那么,像西方一样追求自然、朴实、美丽和谐的景观效果,必然也是中国景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基于建设工程中园林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城市景观是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景色的综合。本文简要概括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原理与现状,分析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缺陷及误区,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为景观设计工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设工程缺陷对策 一、概念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景观这一概念的引入和使用已远远超出它原来定义的范畴,他与规划、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学科中形成不同的意义。城市景观则涵盖城市地表自然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至今的名词,在中国古籍中也称“园,囿,苑”等。英美各国称之为“ Garden , Park , Landscape Garden " ,即指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地貌,结合植物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理念 城市的概念是循时展的,当今的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更应强调人类聚居生存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综合性。综合多样的城市景观可分为人 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两大类。 园林构成要素中面积最大的是绿色植物,其既可以与山水自然景观融合,又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有效地综合生态环境和景观来隔离过于密集的建筑景观,软化呆板和平滞的建筑 线条、人工形体、质感和气氛。 三、景观设计的现状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大为流行,几乎涵盖了户外造型艺术的全部,大到城市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景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小到雕塑小品、植物配置、水池花坛、铺地栏杆,似乎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的一个标志。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是未来城市 建设中改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必然应用手段。 四、景观设计的误区 1 、行业缺乏规范 ( l )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人美国的称法叫“景观设计” OandscaPe architecture ) ,后来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等等,究竟那种合理,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那就需要建设部有关部门进行审定了。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不仅是职称评定的定位,更是行业中人以一种独立的角色进行景观设计,实现与建筑师、规划师“三 位一体”的密切合作的前提,是行业规范的前提。 (2) 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性强,综合性差。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于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向于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于小品、造型)。就目前来看,就综合以上三种专业,规范明确的教育教学大纲, 与国际接轨,制定规范,实行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规范管理。 ( 3 )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要求,多了灵活性和可塑性,不良后果的责任极小,从而导致各方干预增多。施工的工程资质审核把关不严,个体施工队常以免费或其它灵活的经营形式进人市场。许多大中型项目方案招标不规范,评委的素质令人怀疑。如此形势,景观质量如何保证。 2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间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其结果“巨大的经济投人是否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效益? " “这个场所是否真正具备了”档次“的环境条件?”也就成问题了。 3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和人性关注不够 景观设计要重视人的需要和人性关注,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要负很大责任的,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忽略功能而乐道于形式美的手法往往把功能等同于休息凳椅、集散地、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活动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是当然是满足的,其决策者和建设者在赞美声中更是陶醉。这个美丽的误区最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4 .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景观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性地专业,它最终以空间景观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于其中的艺术品。同其它艺术一样,如果没有创新,只是单纯模仿抄袭必然导致生命之水的枯竭。创新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个景观环境因其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及设计师的风格而不同。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之前要深刻理解景观环境的意旨,综合协调各种因素才可进行创作、创新。在创新的意识理念指导下才能赋予作品鲜活的形式,创作出有灵魂、有思想、有情趣、有个性、雅俗共赏的作品来。 5 .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以树举例,要想达到理想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都需景观设计师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就更难达到效果了,只有置于现场,才能更灵活的把握素材与环境的关系。 五、关于景观设计的几点构想 1 .调查求细 调查要注重运用创意、设计的理念、设计的内涵,其前提是通过详细的调查将项目的城市背景、市场背景搞清楚。例如:周边环境将来的发展前景能否与项目融合在一起,房地产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城市总体规划方向是怎样的。 2 .方案求值 经过系统设计的方案,必须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很多时候有人误以为好的设计一定要靠很贵的材料、很贵的方案、很贵的处理方法才会有一个好的效果出来,这不是绝对的。好的设计创意对整个方案都会有影响,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案也是很重要的。 3 .设计求远 设计一定要考虑长远,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必须是好项目才行,这对于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定要考虑植物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是什么样子,要把植物的生长情况与将来的效果融合在一起,作为长远的方案。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方案,它经过很多年的变化达到了永恒的效果。 4 .材料求宜 在铺装材料的运用上要因地制宜,做园林设计,做景观设计,在概念方面要有创新,在植物上面运用的方法要得当,因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植物可以利用。 5 .风格求准 每一个项目都希望自己有独立的个性,这需要项目要有自己一套设计语言,这套设计语言跟什么风格和什么主题有关,要根据项目特点而定,通过系统的设计过程,把一些特别的元素通过一些创意的运用和一套设计语言用在项目上。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景观规划与园林设计探讨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关系到城市景观优美、空气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因此,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向,也是两者在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关键词: 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基本特点 1.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娱身心的美好体验(感受) ,规划的最终结果以实施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 廊道- 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 2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园林绿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尤其是一个城市的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的园林建设状况,往往是给新到这个城市人们的第一印象,因此,说园林是城市的大门毫不为过。若以上地段园林绿地装点丰富,绿荫覆盖,花草成片,且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绿化形式,由不同的树木花草构成各异的道路景观,处处郁郁葱葱,花香袭人,给人以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受,不仅感到这个城市自然、美丽,而且觉得整个城市生机盎然,富有内涵。要想使城市景观做到如此花园式效果,规划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2. 1宽厚的绿化网络 街道绿化带是城市园林的骨架,其宽度要占街道总宽度的32%以上,并与临街单位的庭院绿化相结合,形成宽厚的绿化网络。这一网络向郊外延伸,与防护林体系相互连通,促进市区与郊外气流的交换,以利于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稀释扩散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提高道路绿化带的生态效应。 1. 2. 2丰富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调对比与层次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及季相变化,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立体空间艺术。利用文学、绘画的艺术规律,通过植物种植设计,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并上升为诗情画意,创造主题,创造意境,创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形成特色各异的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景观,不要抄袭传统园林以建筑为主的套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随势,要保护利用古老树木和自然景观,以适应生活情趣的多样化。 1. 2. 3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经济价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靠建设园林城市来实现的。园林城市有一个庞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杀菌素、吸附飘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改善小气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无污染、无飘尘、无噪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园林生态环境。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1. 2. 4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风土人情。在建设园林式城市过程中,以城市的历史为红线,用园林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地理特征、传统特点以及现代风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风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滨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园林风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1. 2. 5 繁育和保存种质资源 城市园林应为植物种质资源库的理论,为建设园林城市提供了一条科学依据。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收集、繁育、培育和利用乡土物种和野生植物,同时引进有价值的外来植物种类,最大限度地扩大园林植物资源,丰富建设园林城市的物质基础。 2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2. 1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 、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 2. 2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2. 2. 1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应了解群众的爱好和需要,为他们创造洁净、美丽的环境,引导群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和进行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视为己任。 2. 2. 2贯彻适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2. 2. 3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园林建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生态环境科学引入城市科学,从宏观上改变人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于是,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的出现和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即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化正是被看作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说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的目的。 2. 3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3将园林设计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和理念 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 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2以人为本是21世纪城市规划的主旋律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与行为特征,尊重人格,善解人性。园林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随着现代环境运动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景观环境内容,其要点是要从人类的生理感受出发,根据自然界的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创造令人舒适的物理环境。特别要研究在绿色环境中的大众行为心理,如何随着人口增长、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在园林的营造活动中,要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活动的规律,利用“心理- 文化”的引导,综合运用各种园林艺术手法,创造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人居环境。 城市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两重性,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基础,文化内涵则是城市的灵魂。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环境中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的支撑系统,也是反映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现在,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追求,已从偏重个别封闭、内向的园林转为开敞外向的城市绿色空间,并力求形成网络系统。城市园林绿化的理念,已从“城市中有花园”发展到“城市在花园中”、“城市在森林中”。“文化、绿野、传统建筑”,已成为国际社会评价城市先进水平的标准,工业城市的规划观念正在被淘汰。人们正日益注重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文明、历史与文化。园林绿化,不仅有助于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3. 3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学要求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3. 3. 1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 3. 2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 3. 3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3. 3. 4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3. 3. 5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3. 4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与对策 3. 4. 1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市公园是绿地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3. 4. 2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3. 4.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同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使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3. 4. 4园林绿化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 目前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从大环境上来看城市园林规划 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使城市生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为使破坏了的城市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和健全,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环境,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办法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和建设。从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规划,这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征。总结世界上著名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良好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城市绿地面积要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0 %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才能不像过去一样陷于被动局面? 我们应当要做到主动性、系统性、连续性及网络一体化,在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园林绿化部门应当有自己的规划方案,有目的、步骤地进行建设改造,不能“东敲一锤,西打一棒”,要有全局观,主动地去改变绿化环境,不为其他客观原因而耽搁。 网络一体化是指以广场、绿地、临街游园为点,以各类公园、单位绿地、居民区绿地为面,林荫道、园林路、功能分区隔离带及水系、交通干道绿化带为线,形成点、线、面穿插的市区绿化网络,和以山林、果园、农田及交织成网的林带一起构成的城郊绿化网络。把市区的“线”与郊区的“带”直接相连,组成纵横交织的诸多绿色长廊,沟通市区与郊区,使山野田园风光直接进入市区,两个绿化网络形成统一整体,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健全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湿地园林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园林是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湿地园林的新理念,探索了湿地园林内涵,结合时代要求,总结了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并以广州市为例,进一步说明湿地园林在建设城市大园林、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湿地 湿地园林 南沙湿地公园 1湿地与湿地园林 1.1 湿地及其功能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分布广泛、种类多且类型间的差异显著。目前一般采用《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即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1.2 湿地园林的产生及其内涵 人类起源于水,在其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中,留下了离不开水的痕迹,近水、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与自然对话最常用的“语言”。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园林游乐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喻为园林的灵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等,都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规律。 湿地园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以湿地为对象的园林形式,为现代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利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湿地园林发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观、园林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 根据园林学的研究内容和层次,湿地园林还包括湿地造园(湿地公园)、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景观3个层次和内容。湿地造园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手法基础上,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兼顾生态和景观的一种造园方式,是传统园林内容的拓展。中国传统山水园或水景营造艺术,以景观(视觉美感)设计为主,再现自然山水,可以说,它们只是湿地造园的一部分。 对城市的湿地区域根据其自然属性进行的园林绿化,即城市湿地绿化。湿地是城市土地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往其作用没被认识,所以,湿地的园林绿化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着城市大园林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城市湿地绿化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缔造优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大有可为。 2湿地园林的创新意义 2.1 湿地园林新增绿地,提高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 湿地园林可新增绿地。例如,一些视觉质量较差和培植条件较差的低洼地、茅草地、洪泛区、滩涂等湿地,以往不被重视,或其部分被填平改造成陆地后再进行园林建设;湿地园林则要求对这些地方根据其自然生态系统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设,这样既可节省建设资金,又可形成特色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因为全球生物物种和生态类型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已上升到保护人类自己、保护地球的战略高度。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湿地园林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重建和恢复的一个新途径 湿地生态因子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例如年内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幅大,而且年际间也不相同,所以湿地又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全球湿地约有8.6×106km2(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其中约56%的湿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区域。以往人们并没有认识湿地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约80%的湿地资源已丧失或退化,严重影响了湿地区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有关研究和实践,以保护自然湿地并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我国虽然起步晚一些,但发展步伐很快。 湿地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10~11]。对破坏严重的湿地,通过园林绿化工程和植物群落重建,可加快湿地植被的恢复。在多种重建和恢复方法中,湿地园林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必将受到重视。 治理环境污染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湿地绿化就是一项极为必要又不可缺少的措施。 湿地素有“自然之肾”之称,湿地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式净化各种污染,人们利用湿地这一功能设计出多种人工湿地[11]。人工湿地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和较强的生态功能,在城市景观水域的设计、控制景观水域富营养化以及净化各种城市污水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湿地园林丰富了大园林的内容 过去,湿地大多没有按照其属性进行园林绿化,即使是水景也不具备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所以其园林绿化对象主要是针对陆地的,而湿地园林直接将湿地与园林建设联系起来,使大园林明确地涉及到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中的两大生态系统(陆地和湿地),也拓展了园林理论的研究范围。 城市滨水区的复兴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这些城市滨水区域的整治和建设,首先需要按照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建筑和园林进行规划。从中外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来看,这些地方不仅需要草皮、大树、彩砖,更需要根据滨水区湿地生态和历史文化等特点进行园林绿化:种植水生湿生植物,营造湿地生态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挥滨水湿地区特有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4 湿地园林塑造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地跨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从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降雨、湿度等自然条件明显不同,加上城市园林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园林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由于造园手法和园林植物品种相对单调等原因,城市园林绿化的外貌却有趋同势态。 3南沙人工湿地 游览区地处出海口珠江西岸。围垦公司经过20多年的围垦和经营中,保持了农耕水养的产业结构,土地原始状态良好,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放养鱼虾蟹,种植莲藕、香蕉、甘蔗,碧水蓝天,满目青翠。在19东围约200公顷的游览核心区,种植有成片的10多个品种的红树林、芦苇,吸引各种鸟类在这方乐土繁衍生息, 形成珠江三角州难得一见的鸟类天堂。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丝光掠鸟从北方飞来越冬,有24 种上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觅食,其中包括非常珍稀的黑面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等野鸭成群、苍鹭伫立。以吸引多品种和多数量的飞鸟在公园内觅食、栖息、繁衍,以种植红树林维护生态,以种植芦苇形成一个上千亩的芦苇荡,以大面积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壮观的荷景,以开挖约25公里的迂回曲折小河,形成曲水迷宫。在这里游览,可享受 “曲水芦苇荡,鸟息红树林, 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境意。 结束语 湿地园林是一个全新的园林类型,不论是建园理论,还是应用技术,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工作者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现代生态学理论、时代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园林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保护和利用水生湿生植物及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认为,建设湿地园林是城市生态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此外,通过湿地园林建设,能缓冲城市硬质景观的压力,满足人们亲近、回归自然的需求。试想人们在紧张生活之余,留恋于水天之间,徜徉在阳光余晖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一大乐事。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中道路景观设计色彩应用 摘要:本文所研究的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环境涉及园林道路、路侧绿化及周围建筑立面的色彩。这种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环境是市民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林要求的不断提高,不要求有良好的视觉享受,许多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己经逐步提上日程,而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大多对园林道路进行粗线条设计,对色彩的考虑较少,为此,有必要对道路的综合景观色彩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字:景观色彩;园林设计;视觉;舒适安全 1、色彩学―城市道路景观色彩的理论依据 从牛顿创立光谱理论奠定了色彩学的研究基础至今的300多年里,色彩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色彩学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运用更是进一步朝着深度、广度迈进。城市道路的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的研究,便是色彩学与建筑学、城市设计学等学科相互交融而产生的研究领域,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从视觉美学的角度对城市色彩进行研究,做出设计,达到创造一个美观、协调的城市色彩景观的目的。因此,色彩学是其中重要的、基础性的、视觉美学理论依据,色彩学的理论体系庞大,本章所分析的是与城市道路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相关的部分。 色彩给人的感觉千差万别,长期以来对色彩的科学研究使我们可以通过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来科学、准确地描述色彩,即色相、明度、纯度。根据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色彩可分成两类:没有彩度的色称为无形色,如黑、白、灰。有彩度的色称为彩色,如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彩的三个基本要素可以准确地描述出一个颜色的表象,因此也是颜色科学中科学地定义色彩的重要础。 2、道路景观色彩效应 2.1色彩的心理效应 雪地、冰山的白色会使人感到冷,太阳、火的红、橙色使人感到温暖,海水的蓝色使人感到清爽,色彩缤纷的草地、花卉使人心情偷快等等,都是人们对自然色彩的一种心理感觉和反应,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反应在道路环境中运用各种各样的色彩,使人们在人工的色彩环境中,联想、记忆,犹如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色彩的心理反应在道路或建筑设计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人对色彩的一些共有的心理感知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运用色彩语言的特性塑造道路景观环境。 2.2色彩的心理联想 色彩的心理联想是从具体联想到抽象联想的一个过程,即色彩在引起人的视知觉的同时也会引发人对色彩相关的具体事物的联想,进而产生心理抽象层面上的想象。对色彩抽象联想的产生,一方面是色彩本身在刺激人的视神经并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的生理过程当中所具有的特性造成的,如红色,注目性高,刺激作用大,会增高血压加速血液循环,因此给人以热闹、激动、鼓舞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由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习惯等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色彩联想,会有不同的象征、偏好习惯。 3、道路景观色彩设计原则 3.1创造“以人为本”的良好人居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2000年世界人口已有1/2居住在城市,而到2010年预计达到60%。21世纪将成为一个“城市世纪”,“人们将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城市住区”。城市化一方面标志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诸如污染、交通堵塞、社会分化等的城市问题。因此,以人为核心的良好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便成为当今最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涉及城市这一层次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应是城市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规划设计的重要的基础原则。 在城市成为世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今天,城市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负担同样摆在人们的面前,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类居住环境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是城市道路综合景观色彩研究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目标之所在。正如1996年《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所说:“在我们迈向21世纪的时候,我们憧憬着可持续的人类住区,企盼着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倡议正视这个真正不可多得的、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挑战。让我们共同来建设这个世界,使每个人都有个安全的家,能过上有尊严、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 3.2城市的整体设计原则及要求 若想把握好城市环境色彩的整体关系,无论是规划者还是设计者都开对各种色彩的构成要素的巧妙驾御与合理平衡。这涉及了常言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总体”的关系。 首先,城市主体色。指能够决定城市整体环境色彩氛围与特征,并且对视觉感知影响最大的城市色彩基调。由于建筑物是城市的主体构成因素,并且对城市的作用和视觉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因此,在任何城市色彩建设中,建筑色彩向来都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城市色彩的主导者。其次,城市辅助色。即与主体色相呼应,并且能够衬托城市主色的城市色彩应用系列。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微观上的道路景观,包括公共设施中的路灯、公共厕所、街椅、交通护栏等,就是以城市辅助色的面貌出现。最后,城市点缀色。即与城市主体色呈对立状态,并且是面积较小的城市色彩构成因素。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车辆、标牌、车站、广告、旗帜和橱窗、花卉,包括行人的衣着等流动或暂时性的色彩,以及一些建筑特定构造、附属设施,如窗帘、遮阳篷等都可以考虑点缀色的应用。 4、我国园林道路综合景观环境色彩的解决策略 4.1对城市园林道路绿地规划的几点建议 道路绿地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窗口”,人们日常出行及商务活动等,都会直接感受到道路绿地景观。经过精心规划及设计的道路绿地,可形成乔木、灌木及草坪的复层立体种植模式以及四季不同的季相特色。这样丰富的结构及色彩所形成的优美景观可改变整个城市的形象,对于改善城市道路景观,美化城市容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路绿化的色彩设计,除了要遵循上面提到过的几点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地域性原则、民族性原则之外,还应该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同步进行,这是保障城市道路绿地得以实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留出足够的用地进行道路绿地建设,使道路绿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景观。其次,所有的道路绿化均应满足行人安全的要求。在行人较多的道路上的绿化布置应保证行人的安全及满足行走舒适性的要求。再有,道路绿地设计应满足多样化的原则,是道路绿地的配植模式及树种选择上均应注意其多样性,道路绿地的配植应突破单一行道树或乔木+草坪的模式,大力推广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复式种植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又可以提高道路绿地景观的丰富度。在树种的选择上,也应多种多样,除了选择一些抗性强,适应性好的乡土树种外,还可适当引进一些适宜的外来树种,这样不仅可丰富道路景观,开可减少病虫害对树木的损害,减少后期的维护费用。 4.2关注城市道路环境形象,防止“色彩污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户外广告已成为媒体领域的主导势力。我们感觉到在发展过程中,道路的形象和国家的面貌存在着不理想的现象。园林道路两边大大小小的广告已经影响到道路景观甚至整个城市的视觉污染,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阵地规划与管理的缺位,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症结―即色彩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看到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不能改进的,为此我们提出了我国广告、标志色彩应用混乱的现象,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一起保护我们城市的生存环境,维护道路景观的形象,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政府有关单位在适当的时候建立城市色彩应用的法律法规。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和分析,明确“园林设计中城市道路色彩景观”概念研究范围的目的;以国际先进研究水平和实践结果为借鉴,总结了道路景观规划的设计及需要加强改进的方面;通过对北京部分园林的实地调研,实践了本文所提出的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设计的操作方法,科学地采用和分析了色彩数据,也根据相应的理论指导体系提出改进方案,为本文提供一定的实践支持。总而言之,道路综合景观色彩规划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融的新兴研究领域,它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色彩”这个古老的话题,而这一举动对在人类的城市发展中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景观规划与园林设计探讨 摘要: 园林绿化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合理的设计和建设关系到城市景观优美、空气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因此,彼此的融合和渗透,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将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向,也是两者在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更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关键词: 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基本特点 1. 1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休娱身心的美好体验(感受) ,规划的最终结果以实施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 廊道- 基质”的规划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1. 2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园林绿地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尤其是一个城市的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的园林建设状况,往往是给新到这个城市人们的第一印象,因此,说园林是城市的大门毫不为过。若以上地段园林绿地装点丰富,绿荫覆盖,花草成片,且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绿化形式,由不同的树木花草构成各异的道路景观,处处郁郁葱葱,花香袭人,给人以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受,不仅感到这个城市自然、美丽,而且觉得整个城市生机盎然,富有内涵。要想使城市景观做到如此花园式效果,规划中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2.1 丰富的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是现代园林景观的主要成分,利用植物的色调对比与层次排列,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及季相变化,创造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立体空间艺术。利用文学、绘画的艺术规律,通过植物种植设计,把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并上升为诗情画意,创造主题,创造意境,创造融合自然美、建筑美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形成特色各异的园林景观。创造园林景观,不要抄袭传统园林以建筑为主的套路,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绿化中只能作配角。要因地制宜,因形随势,要保护利用古老树木和自然景观,以适应生活情趣的多样化。 1. 2. 2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具有现实经济价值,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靠建设园林城市来实现的。园林城市有一个庞大的植物群落,具有吞噬CO2、分泌杀菌素、吸附飘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及改善小气候的巨大能力,使城市形成无污染、无飘尘、无噪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的园林生态环境。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是园林城市最重要的标志。 1. 2. 3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决定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风土人情。在建设园林式城市过程中,以城市的历史为红线,用园林艺术手法表现它的地理特征、传统特点以及现代风采,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风貌。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依山之城和滨海之城,文明古城和新型城市,其园林风貌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2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2. 1园林设计的概念 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筹划策略。具体地讲,园林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 、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 2. 2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 2. 2. 1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应了解群众的爱好和需要,为他们创造洁净、美丽的环境,引导群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和进行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把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视为己任。 2. 2. 2贯彻适用、经济和美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的情况下办好事。在“适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 2. 2. 3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园林建设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将生态环境科学引入城市科学,从宏观上改变人类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于是,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的理论应运而生。国家公园的出现和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即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化正是被看作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说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达到融游赏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的目的。 2. 3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居住环境日益城市化。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便是改造自然,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的做法。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而必须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园林,在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景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使园林规划设计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3将园林设计运用到景观规划中,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 1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和理念 现在所提出的生态园林城市,属于“大园林”的概念,出发点是建立在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的共识之上,其归宿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生态园林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是:经济繁荣,市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足,衣食住行方便;城市建筑及构筑物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合理分布,相得益彰;人与动植物相亲相近,和谐共存。特征是到处绿荫掩映,风清水净,楼台与山水相依,人类与花鸟为伴,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机活力。 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使人们在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生态学要求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时,可借鉴以下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 3. 3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 3. 1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差异会促成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 3.2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他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不同的周边环境,选用适宜的动态景观,将会呈现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景观。 3. 3. 3遗留地保护原则 保护自然遗留地内有价值的景观植物,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或具有特点的植物,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和保护。 3. 3. 4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3. 4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与对策 3. 4. 1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 生态保护首先是整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应加强绿地建设,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蒸腾等生理、生化过程改善小气候,达到冬暖夏凉;增加空气湿度,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防御风沙,减低噪声,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从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都市公园是绿地建设最多、绿色植物及其群落最集中的地方,因此,加强都市公园规划与建设,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措施。 3. 4. 2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绿地的发展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并对城市的各类绿地进行规划布局,从而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是加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 3. 4. 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提高绿地中的绿量 在城市不同性质的用地中进行植物配置,应根据用地性质、建筑物的功能和营造景观的要求以及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合理选择绿地的整体设计风格及树种,力求做到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使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的园林空间和园林景观,达到既绿化美化又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 4从大环境上来看城市园林规划 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和环境污染,使城市生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为使破坏了的城市生态平衡得到恢复和健全,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环境,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办法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途径进行园林规划和建设。从城市环境质量要求进行规划,这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征。总结世界上著名花园城市的建设经验,良好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城市绿地面积要占到总土地面积的50 %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才能不像过去一样陷于被动局面? 我们应当要做到主动性、系统性、连续性及网络一体化,在城市规划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园林绿化部门应当有自己的规划方案,有目的、步骤地进行建设改造,不能“东敲一锤,西打一棒”,要有全局观,主动地去改变绿化环境,不为其他客观原因而耽搁。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提 要:通过北陵公园湖中岛景观规划设计的实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并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景观 设计手法 一.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中国有悠久的园林景观营造传统,从构思精巧的苏州园林到大气恢宏的皇家园林,无不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成就。然而,如同所有建筑设计一样,景观的设计与建造必须时时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 中国古老的景观艺术似乎并没有跟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出现了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新古典主义景观、英国乡村风情景观等等风格各异的西式园林景观。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景观设计师的作品轮番上演。 二.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1.借景与屏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与有限之中。借景的类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 2.对景与抑景。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入胜。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 3.分景与隔景。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为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的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中的门窗、柱间等,选择特定角度,取得最佳景观。 5.透景与漏景。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三.实例分析 以北陵公园的湖中岛景观设计为例,进一步分析如何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中,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 1.历史背景: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2.文化背景: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旗袍,因为它是"旗人"(满族人又称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所以后来被称之为旗袍。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祭祖,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纯黑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 3.基地现状分析: 基地内原是游乐场,所以主要建筑以游乐设施为主,还有一些辅助用房和厕所,由于游乐场已经暂停开放,建筑也残破不全。 基地内的道路系统主要围绕游乐场而建,整体采用大的环路,之路延伸到岸边,在设计中尽量保持环路系统不变。 游乐场里原设有一个大的游泳池,由于停用不营业,现必须填平重建,动土量很大,可在设计中巧用水池,减少动土量。 岛的植被覆盖率很大,沿岸种植了大量耐水生植物,乔木和灌木结合,还有一些保留的古树等,设计时当考虑周全。 基地总体情况复杂,动土量大,植被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应多加考虑,设计时因地制宜,灵活利用优势条件。 4.概念的生成 根据基地所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考虑基地现状条件,经过我们仔细的思考确立了以“画轴”和“如意窗”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的符号为立意的设计构思。 轴:装裱材料。亦称“轴头”。中国画装裱坠底装饰之用。古代画轴常用檀香木,檀香能辟湿气,且开闸有香气,又能辟蠹。有用玉作轴头的,以古檀为轴身,因植身重,可取两片刳中空,再合柄为轴,这样轻不损画。 窗: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一道帷幕。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一身,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 1.尊重场地精神―――设计尊重场地精神,延伸历史文化脉络,对场地构成元素,场地内涵做新的诠释。 2.发掘场地文化―――对于历史文化不是抹杀它而是为其赋予新的意义和诠释,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 3.注入经济活力―――通过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使地块重新焕发生命力。 4.提供休闲娱乐功能―――巧妙地在沿岸建广场,展馆和码头等,使游人亲近和进入时能够寻找到适合休息和使人们舒缓平和的空间。 5.体验独特景观―――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 四.总结 以我看来具有“中国特色”并不是把景观设置在一个条框之中,应该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景观服务于人类。现代中国的景观设计风格并非高深莫测,其最基本的依据就是符合广大现代中国大众对景观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要从最基本的生活活动找起。将中国古典的园林设计手法灵活的运用于现代景观之中,自然会形成现代中国自己的景观特色。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街道景观 园林 绿化 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4.4 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5.2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6. 街道景观透视 街道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设计者,在对街道景观进行多方面考虑,但是这些更需领导的大力支持,因为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要建设美好的街道景观,还需包括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现代居住区景观建设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融合 摘 要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在国际园林设计发展中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奇观。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理念是古代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具有独到的意境、高雅工艺设计,以其典雅、含蓄的美学感带给大家独特的美感,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本文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对现今的居住区景观绿化建设提出园林设计理念,为现代居住区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 古典园林设计;景观绿化;现代化园区建设 一、概况 我国近年房地产的经营理念不断的变化,地产的营销主题出现了很多变化如围绕环保、景观设计、智能等主题的地产不断出现,园区的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中永恒的主题。与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相比,现在的景观建设更强调的是共享性、自然环境设计、人造景观设计等,人们主要倾向安全安静、环境优美等要素丰富院落空间。因此我们要崇尚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来结合现代化园区景观建设的设计特点,强调环境景观与古典园林特点的艺术性。21世纪后,居住区环境与景观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出现多元化的发展,提倡古典的景观设计风格,被人们欣赏的同时还要物尽其用,创造古典、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风格,更是今后设计理念的一个新趋势。 随着我们现代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关注建筑的户型和外形舒适外,更多的是关注周边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对居住区的建设越来越高。我们在设计中要融入中国园林传统风格与古典建筑特色将一些中式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设计出全新的设计意境的古典江南风景。 二、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与古典园林设计及发展趋势 1、居住区景观绿地建设理念 居住区的绿化是现代居住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家提倡低碳环保和绿地建设。这样的建设可以改善我们居住环境的小气候,调节空气的湿度与气温、减少灰尘和噪音、降低居住区的风速、美化我们居住的空间。 居民区绿地特殊性:(1)居住区的绿地设计与公园的古典园林设计不同,居民区绿地更贴近居民的生活,被居民利用率最高的绿地,在设计上更要贴近人们的生活,在居民区景观的设计要在人们的锻炼身体上、孩子的游玩上、一起谈天下棋上设计出符合符合古典园林风格的设计,看见涓涓的流水与荷塘的景色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居住的人们彻底放松自己的身心。(2)居民区的绿化建设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居住区的建设上要设计出有花、有草、有树、有亭台楼阁、有假山池塘河流的古典风格设计,使人们喜爱自己生活居住的区域。 2、古典园林设计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古典园林设计概况 首先,我们要以自然山水为设计基本的原则,中国的园林设计特点是在建筑和自然景观设计中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在设计上不要去刻意的模仿古代人设计风格,我们要在设计上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巧妙的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结合,在园区建设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的设计,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建造过程中使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做到“虚实相间,以虚为主”的建筑群体,设计的重点是建筑物与院落之间是否紧密结合。其次,山石的设计是古典园林最有情趣的创造,山石不仅可以点缀景观空间,而且还可以起到遮挡事先与围合空间的作用。最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设水是最基础要素之一,在设计总要以池塘作为设计的中心,沿着水池对四周的建筑进行设计形成向心、内聚的格局,这样的布局建设可以使有限的空间具有宽敞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将水面分割成相互连接的小块,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方法在池塘上设计出形式各异的自然水景。 (2)古典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的建筑设计作品,具有诗意的建筑设计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我们的情操。而近年随着我们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居住区的园林设计迅速升温,一股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设计趋势中,设计中采用大量中国古典庭院中花坛的设计,园林设计师不在追求欧式的人居文化,更加注重设计几千年中国古代传统居住文化建设。 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元素进行延伸和发展,在现代化居住区中城市园林绿化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更可以有效的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一个国家的居住环境的建设与设计水平是提现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居民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和园区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居住区园林设计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设计任务。 从园林设计手法出发探讨出全新的设计思路是我们现代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被广泛应用的设计专业,现代景观设计中出现的素材与传统园林设计素材进行有象征性意义的结合。在居住区园林设计植物的景观设计已经不在占主导地位,而它只是可供设计者选择的景观材料,在景观设计总我们将土地、砖、岩石、水、钢、木头、混凝土、瓦、玻璃等自然与人工素材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得到充分的利用。居民区的建设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流。创造出新的具有古典意义的设计、追求优美的自然主义设计、追求清晰的结构古典设计等,给人一种新视觉的简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各种设计手法与设计元素在此被发挥的淋漓尽致。然而,作为人类感知的自然媒介,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性、社会性、自然性,这样的景观设计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 三、居住区景观绿化环境与园林设计原则、设计理念、内容及手法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才能进行合理的合计,景观设计规划要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创意突出、符合一定的生态要求等,在规划设计中要有植物譬如春天要有花草、夏天要有树荫、秋天要有果实、冬天要有绿色的景色,设计者要创造出清晰、自然、舒适的园区绿化环境。 1.1 游园型的设计原则 游园的设计原则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服务的,要依据居住者的年龄不同设计出布局紧凑互、不干扰的活动区域。儿童活动的地方要采用草坪铺地尽量采用海绵塑胶面砖铺地,园区的道路可兼做跑道可供园区的人们进行跑步锻炼,通往亭台的路面采用卵石或毛石铺砌。在园区园林建筑与设施方面设施要独具特色、小巧玲珑、位置摆放适当,要池塘和亭台位置设立共人们休息的坐椅、旁边设立花坛、园灯以及园区的宣传栏。 1.2 住宅型庭院设计原则 住宅区比较密集的园区因建筑物多而密造成的阴暗处比较多,所以要选择耐的荫树种。对于居住环境是否安静也是园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植篱可以降低园区的噪音其宽度1米、高度在2米的隔音效果好。园区建设的空间尺度和树种的高低与园区住宅的层次相称,居室的窗外尽量种植一些乔木类的植物,避开地下管线进行栽种。 1.3居住区绿地中所需的树种选择 在我国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资料表明要选择生长健壮方便管理的树种、选择冠大叶茂的落叶阔叶乔木。利用树木的特点在夏季可以为园区的人们大面积遮荫,在冬季不遮阳光、改变空气湿度、吸附灰尘、降低噪声,还要选择耐荫的植物。 四、结语 世界的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具有它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本土地文化。中国现代景观园林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设计,现代化的园区的古代园林设计遵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特点结合西方的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对古今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以和美学思想进行探讨吸取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与现代之韵相结合,创造出更高层次、舒适宜人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再创中国园林设计的新辉煌。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对园林设计中色彩景观应用的思考 摘 要: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下文主要思考了如何处理好园林中影响人的感官和心理的色彩处理问题。 关键词:园林景观 色彩景观 园林设计 思考 园林景观中的色彩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利用色彩对比和调和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中的山石、建筑、天空、水体、植物、铺装等色彩的物质载体进行设计,以期得到理想中的色彩 配置方案。在园林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们忽视或尚未足够重视对人的感官和心理有很大影响的色彩处理问题,以致使设计的效果受到影响。 1 色彩景观研究的意义 色彩是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之一,色彩在园林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产生情感反应,良好的色彩构图突出了园林景观的特色。可以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调节温度和改变空间尺寸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意外事故,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通过园林景观色彩的系统研究,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于整个大园林的环境中,消除园林色彩趋同和色彩污染现象,营造良性的人居环境,探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园林景观要素中色彩的运用 园林景观要素即园林景观中色彩的物质载体,包括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园林要素的色彩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和人工的。人工要素的色彩随着现代造园技艺的提高也不断丰富起来,如建筑、园林小品、景观铺装中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设计在体现功能的同时,也加强了景观个性的表现。 2.1植物 园林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以绿色为基调,配以色彩艳丽的花、叶、果、干皮等构成了缤纷的园林色彩景观[2]。展现的是一幅幅色彩绚丽多变的四季图,给常年依旧的山石、建筑赋予了生机。园林植物808种色彩及其多样化配置,是创造不同园林意境空间组合的源泉。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熟悉植物的色彩搭配,达到充分利用植物丰富多变的色彩美来表现园林艺术的目的。 2.2建筑 建筑离不开色彩,色彩是建筑元素中最易创造气氛和传递情感的要素。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地方色彩和传统色彩,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古希腊建筑的色彩表现大理石的纯净;中国古代建筑用色强烈,图案丰富,使用色彩的部位多、面积大,彼此之间搭配和谐统一,具有绚丽、活泼、生活气氛浓厚的艺术风格显示出很高的造诣。 2.3小品 园林小品在园林中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它具有艺术性、时代感,并将功能性和美观性相结合,起着点缀园林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每一种小品都有独特的颜色,而色彩的应用并非易事,这需要设计者了解小品自身的功能、小品所处的环境、景观的主题思想、游人的心理等。色彩与小品的恰当相融能增添小品自身的观赏性,并可以为环境增添视觉亮点。 2.4铺装 在景观铺装设计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设计要素。合理利用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效应,如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表情、联想与象征等,我们可以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景观铺装,营造优美的园林空间,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而且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黄白搭配欢快、明亮,红黑搭配稳重,深沉,蓝绿搭配雅致、宁静等。 2.5水体 水本身是无色透明的,但因水体面积大小和深浅不同,受光源色和环境色彩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一般来说,湖水的颜色偏绿,海水的颜色偏蓝,而河水的颜色较浅、较灰。透过水可以反映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色彩,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加生动活泼。 3 影响园林色彩景观设计的因素 3.1光的影响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光一般指能引起视觉反应的电磁波,即所谓“可见光”。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觉,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颜色;而受光体则根据对光吸收和反射能力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颜色。 3.2材质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新的科技也悄悄融入了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应用方式开拓了园林新的可能性,使得园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新的建造材料不断推陈出新,如各种混凝土、不锈钢、铝合金、镀锌金属、玻璃、有玻璃、塑料和橡胶、人造纤维、张拉膜、防腐木等等。大大丰富了园林的质感和色彩;另一方面,新的材料的涌现要求新的建造形式与之相适应,因而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如声音、光、电子、镭射等的应用,而这些也使传统的材料有了新的表达形式。 3.3地域文化 现代园林色彩景观设计是跨空间和具有地域性的。由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域政治背景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要求是有限制的,对色彩的使用也存在着偏好和禁忌。如在欧洲,英国认为黑色象征着悲哀和悔恨;亚洲的印度对黑、白和浅淡的色彩视为消和不受欢迎的颜色。叙利亚喜欢蓝色,而黄色则象征死亡;美洲的巴西认为紫色表示悲伤;非洲的贝宁则认为红色与黑色都是消极的色彩: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都不用黄色。所以,正确认识色彩在园林中的应用,熟悉和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间对色彩的不同爱好和特殊忌,在园林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4 结语 园林是绚丽的色彩世界,是供人们游赏的空间境域。色彩既是园林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形式美的因素,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能激发丰富的情感,是园林生机和魅力所在。因此,在园林色彩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特色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要素中的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应考虑影响色彩景观的诸多因素,才能满足现代园林建设的需要。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生命力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袭来,致使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欧陆风”盛行,而最终传统价值观与审美才是国人的回归。由于当前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为迎合国人寻根的心理,于是根植于古典园林,提取其中的元素并结合现代景观,营造宜人的古典园林意境的中式居住区景观应运而生。中式居住区景观只是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另一方面是则是隐性的传承,更加广泛深入的渗透在当下的居住区景观,中式园林设计手法隐形的存在于景观构架中。传统的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审美与价值观,古典园林建构手段与审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力量,默默的影响着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使我们本能的偏好含蓄的空间形式表达与内向的庭院空间场所精神等。 关键词:古典园林;居住区景观;生命力;显性传承;隐性传承 1 中式居住区景观――古典园林生命力的显性传承 1.1 提取古典园林元素符号与片段并重组创新运用 抽象的屏门,营造空间层次感的漏窗、冰裂纹式的风窗、分隔空间的柳条式户,孔洞、格栅、缝隙等一系列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与独具特色的攒三聚五的置石、现代材质的廊以及代表传统文人特色的植物――竹的运用,这些都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元素,被直接或叠加重组运用在中式园林中,不仅丰富了现代景观设计的语汇,更能使国人找到传统的归属感。 1.2 新材质的融入 竹林中隐约看见白墙与钢管形成的屋顶,简约朴实而不失趣味的景观小品是由防腐木材结合现代轻钢材质、铝制而成的。钢化玻璃与钢材的栏杆,不禁想起何陋轩的建构视觉,远观轻盈飘渺的水墨画般的神韵,颇有人文意境。传统元素的保留并以现代手法表达,在传承了古典园林精髓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视觉感观。材质表皮是现代的,但核心精神是古典的。 1.3 空间序列的营造 古典园林最擅长的是组织空间秩序,智慧的古人在营造空间时,考虑到人的心理体验以及感官需求,运用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又彰显各自特点。 小中见大、虚实呼应,步移景异等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景观中发挥了延展空间感的作用。在竹境格调居住区中,突出表达院落景观,庭院空间由廊道、木栈道、平台、穿起不断变化的,收放自如的禅意空间,营造趣味的社区共享空间,置身于此,感觉空间一气呵成。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由大大小小的院落空间组成,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这才是中国居住文化的根。 2 古典园林生命力的隐性传承――以深圳黄埔雅苑居住区景观为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使我们不能绝对的看待全球化以及“欧陆风”,集体无意识的力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对建构审美的取舍。当前,大部分居住区景观结合了西方欧式的轴线秩序感与中国古典园林自然含蓄。黄埔雅苑的景观设计较为成功,虽位于市中心,但置身于此,犹如世外桃源。独立的庭院风格,无论鸟瞰还是在庭院中休憩都十分宜人。 社区虽为欧式风格,叠水溪流、休憩三亭等观赏与体验景点;“家”与“园”、“建筑”与“景观”融合,窗前或阳台,是观赏园林景观的最佳视线,景观是居民们听泉、观林和休闲娱乐、邻里交流的开放空间。社区内住宅一层均大部分为架空,整个园林视野通透、内外交融,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以及较好的景观连续性。虽然小品是欧式的元素,但还是会发现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影响着整个社区,如相地,造山等。小区与主干道相邻,于是在社区边缘营造微微起伏的山坡,是对古典园林造山手法的继承。坡上为欧式凉亭,小桥流水,蜿蜒曲折的休闲步道,空间高低起伏,曲折的溪流。虽然元素是欧式的,但是布局建构运用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亭台水岸,形成对景,局部微地形借鉴了古典园林的模山范水。这样的“欧陆风”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在古典园林的隐性建构控制下,增添几分秩序,整齐划一的欧式风格,同样营造了自然宜居的社区环境,并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场所精神与审美价值观,静静的绽放着古典园林的生命力。 3 结语 个人认为传统包含几千年积淀的本土风俗,文化价值观,审美观,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东方的古典园林传统元素实际上从未离去,它以精神灵魂的方式一直依存在于“现代性”都市躯壳中。西方学界对于中国城市的批判热点之一,就是所谓的“中国性缺失”但如果深度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对于所谓中国性的理解其实基本上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图像的怀旧臆想和主观眷恋,是对传统表象符号的识别,而不是对核心精神的辨识与保留,确切的说是一种认知停滞,以及对传统本质认知的偏差,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也在进化以便适应现代人的发展需求,而并非是我们头脑中一成不变的元素意向。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园林设计之于城市街道景观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 街道景观 园林 绿化 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包括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构成的实体景观和实体周围的各类开敞空间构成的景观。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如何创造好的城市景观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营造多元化的人性空间,就是营造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如今,亲近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突出城市景观的自然气息,是营造人性化空间的基本需求。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一般而言,在城市中西区,人工要素的比重较大,随着城市向外伸张,自然要素的影响不断增强,城市景观应逐渐融入自然之中。 4.2 合理景观定位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景观。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阶段性发展目标。 确保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是景观定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城市的景观特色只能来自于城市本身,自然条件是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基础。一个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抛弃激进的变化观。一个在景观上失去过去、失去自我的城市,是难以在当代社会立足的。 4.3 适宜的空间尺度 规模适中、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的空间尺度、较少的人口流动、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亲近乡村、自然的特点是城市的优势所在。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各自自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尺度。“美在比例的和谐”,是久经考验的美学和艺术基本原则。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道路、广场和园林绿地之间适当的比例和适宜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优美的城市整体景观的先决条件。 4.4 和谐的整体景观 城市要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首先要在工作模式上实现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融合。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工作开展之初,就实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式的通力合作,避免“既成事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的困难和返工的浪费。 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城市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从城市的自然条件、地理景观、人文特征出发,确保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方向;必须实现城市建筑、基础设施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与园林绿化的融合,创造贴近自然、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空间。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探析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园林设计与施工 王永碧 宁波茂盛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时代的来临,使得污染问题显现出来,所以城市道路绿化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可以说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可以给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对改善城市污染还有着积极作用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 一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 ⑴公路绿化工程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体现着公路的形象。如今国家加大了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之相关的公路绿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想拥有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的质量就要有建立绿色交通的观念。因此,道路绿化不仅要减少因道路施工给沿线自然地形、地貌造成的各种破坏,还要保护和改善当地环境,而且还要使其成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使司乘人员感到安全,舒适,仿佛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从而提高公路的使用效果,更好地发挥公路的各项功能。 某工程连接线道路绿化工程在设计时遵循了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做到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绿化种植采用群体与单体结合,平面与竖向结合,乔木与灌木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结合的多种形式,结构丰富,勾勒出立体的绿化效果;功能上做到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统筹安排,并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植物种植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对不适宜绿化的土质,要求在施工时改善士壤进行绿化;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给予保护。 (见图1)。 接线道路绿化工程中对不同地块的针对性设计,不仅满足了安全行车的需要,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见图2)。 道路绿化施工后实景 道路绿化由于行驶车辆多、污染大、路线长及管理较为粗放等问题的影响,要求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是抗逆性强、耐干旱、抗污水、病虫害少、便于管理,不会产生其他环境污染与影响交通和成为附近农作物传播病虫害的中间媒介。 二道路绿化及景观园林施工 ⑴施工准备①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和有关的设计资料,熟悉、审查设计图纸的内容;②做好四通一清,认真设置消火栓,四通一清是指水通、电通、道路通畅、通信通畅和场地清理,③场地清理,园林工程的平整场地与建筑施工的平整场地有一定的区别,在园林工程中的平整场地不只是简单的清掉垃圾,主要包括场地的清理,去除杂草、灌木、建筑垃圾等影响植物生长的杂物,为土山地形施工和种植施工创造条件。 ⑵道路绿化大树、草坪等景观施工我国的道路绿化景观由于土地辽阔、地形多变,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不同气候类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着不同的树种,容易呈现出异样而多彩的景观。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一般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规格及形态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道路绿化中大树移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连接线道路绿化中,针对大规格的乔木,我们将植树时间确定在3月下旬~4月上中旬。挖掘裸根苗木时,首先保证苗木根系少受损伤。对于常绿树种,移栽时必须带土球。土球直径为树径的8~10倍左右,土球完好、平整,用蒲包或麻绳捆绑紧。用吊车吊苗时,钢丝绳与土球接触面放3.3cm厚的木块,以防止土球因局部受力过大而松散。运苗时,由于苗木过于高大,必须使苗木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放置。为防止下部枝干折伤,在运输车上做好支架。栽植时,据苗木深浅要求,将苗木放入坑内。栽植深度略高干原地坪,防止积水烂根。带土球苗木剪断草绳,取出蒲包或麻袋片,边埋土边夯实。裸根树木栽植时,要求根系舒展,不得窝根,当填土至坑的1/2时,将苗木轻轻提几下,再填土、夯实。树木栽好后,做好三角支架或铅丝吊桩,支柱与树干相接部分要垫上蒲包片,以防磨伤树皮。草坪是道路绿化的底色,直接影响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我们经过反复比较,选择矮生百慕大套播黑麦草。套播草坪色泽好,草坪生长整洁,且基本可以达到四季常绿,比其他草种绿期长。只要养护规范,做到及时发现虫害、侵染病害,并及时防治,可以保持较好的草坪效果。 三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绿化,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在进行道路设计与建设时,也必须重视绿化设计,根据各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选用合适的绿化形式品种,尽可能地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应该要合理组织加强城市绿化景观的建设,实现城市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道路绿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道路绿化景观的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景观生态。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景观园林设计专业论文:试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理念创新 摘要:随着城市中人们对美学的追求,园林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景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园林景观在突出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展现城市景观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让城市发展必须找到一个更适合的角度和方向,景观设计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景观 园林设计 理念创新发展 前言:城市化进程的进步不断加快,经济迅速的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城市中各项经济的快速前进,园林建设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国文化充分吸收利用,园林设计更是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发展景象,此时,城市园林的发展在速度和数量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园林设计的目的是美化城市,为城市的人们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和生活的舒适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可以供城市的人们休息、玩耍、娱乐,这是钢筋缓凝土的城市所急需的生活,所追求的乐趣,所需要的温度。 1.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 城市的美景塑造是由人力的鬼斧神工和大自然的天然雕琢两方面构成的,因为科技的发展,人力对自然的控制力更加强势,部分甚至剥夺了天然的美景,但是不可否认,人力也为城市的规划和建造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建筑物的出现,街道的规划,广场的设计都是人为设计的,自然景观包括两种,一种是大自然本身的美,一种是人工设计的模仿自然的美,就是著名的大师恩格斯所说的第二自然,我们称谓的园林。我们对园林的概念就是郁郁葱葱的绿,满眼的美景,满眼的舒适,绿色是园林构成因素中面积最大的。绿色植物可以与山和水融为一体,也可与人工建筑亲密的和谐统一,人工自然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通过人力来控制景观之间的距离。根据城市园林对城市景观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大致将园林分为以下四类: (1)城市风景游览建筑。如亭、廊、榭、舫、楼、阁、厅、堂、轩、斋、殿、馆等等。(2)庭园建筑。如:空廊、隔墙、景架等等。(3) 建筑小品。如: 雕塑、喷泉、水池、花坛、标志等等。(4) 交通建筑。如道路、台阶、桥梁、汀步、码头、船埠等等均属此类。 园林建筑都是由四个要素组成的,即赖以生存的土地,美化的水体、葱郁的植物,完美的建筑。园林设计是随着人们的精神和物质文明不断地进步而改变的,它是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和人力两方面的原因发挥在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休息游览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的美化和人与自然地健康长寿,达到和谐共同进步。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 1.1 园林设计有助于突出城市特色 每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有魅力古都,有现代都市,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也是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向,园林设计的特色也不尽相同。园林设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园林设计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园林设计也承载着相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可以说,园林设计是历史的记载着,是发展的记录着。园林城市蕴涵着丰富的城市文化,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1.2 园林设计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 美好的园林城市景观对城市的形象有很大的影响,人们对于所处的城市都特别的喜爱,好的园林设计可以提升城市中人们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园林对外地来此地的人来说就是这个城市的缩影,园林的印象此时就显得至关重要。 1.3园林有助于展示城市景观 人们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看到的实物上,不会停留在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故事中,不会沉醉在经济的发展中,一个城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是城市的园林景观美景,这是这座城市的最鲜明的代表。 2.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城市景观的建造是人们利用自然地条件去美化我们生活的环境,既要符合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植物生长的规律,并且追求艺术上的个性化和风格的独特,真正的城市景观不可能只满足其中的一项。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多,我国城市的景观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与城市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待改进,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误区。 2.1 城市环境质量差 我国城市发展中都存在着质量很差的共同缺陷,这在生活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尤其是绿化系统的不完善,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张贴小广告的现象屡禁不止,城市的公共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和整体的维护性。 2.2 我国的城市景观缺乏个性化 个性是现在追求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很多古城都已经丢失了原本的特色,与其他城市大同小异,忽略了城市历史的北京和城市古老的文化,追求现代化、利益化的现象尤为严重,模仿的现象称为一种风尚,这使得城市以及城市景观失去了个性。 2.3 设计中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我国城市景观中很容易忽略市民活动的区域设计,总是追求外表的华美和设计的优美,忽略了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民,人们在城市中找不到休憩、娱乐的小场合,这让城市失去了温暖,变得冰冷。 2.4 城市景观管理不完善、立法不健全 我国在城市景观管理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包括在城市景观建设和维护方面的条例也存在着缺陷,必须健全相关的法规,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美化。 3.创新园林设计理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恶化,大自然在提醒我们,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园林设计更要遵从这一理念,坚持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园林的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建立人们的以城市为家的思想,尤其是服务性设施的建设,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3.2 城市建设符合历史,尊重现代 城市是历史的承载着,我们的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和发展,城市的历史可以引起城市生活的人们的共鸣,当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3.3 绿色是城市园林永远的主色调 绿化的概念已经逐渐被重视,良好的绿色景观也可以让人愉悦身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现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给予绿化足够的重视了,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城市绿化工程将得到快速的进展。 3.4 注重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园林设计既要满足生活的舒适也要追求艺术的高度,既要个性十足,也要风格独特。因此对于园林设计的立意、选址、布局、尺度等都要做详细的规划和检验,突出园林设计的特色和艺术感染力,促进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结束语: 总之,园林设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进步和改进,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习性和审美标准,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将不断融合现代的技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城市的进步和发展。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保障 1临河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在2005年至2014年期间,先后建成了古城、份子地、狼山-小召、白脑包-丹达、八一-隆胜、干召-城关、图克-新华、马场地饮水安全工程8处,解决了全区农村9个乡镇,2个农场,4万多个用水户,28.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了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临河区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站,下设5个基层供水站,现有管理人员76人,全面负责工程的供水、收费、维护,水质检测等管理工作。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建设过程中入户工程的实施监管不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未对入户管道埋深进行有效控制,导致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埋深不够,冬季入户管道被冻的现象,逐渐显露。入户管道是群众自己所挖,特别是通往自己家中墙根的管道,有些群众怕损坏基础,挖深不够,往往在冬季管道被冻,喝不上水;有些群众管道接在没有火的的房间中,冬季管道被冻,给运行管理带来负面作用。同时饮水安全工程的主管道安装时,施工单位为赶进度,导致开挖深度不够、管道接口安装不牢固,管道被冻烂、接口断开的现象时常发生,造成水资源损失加大。 2.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老旧管网改造困难2004年以前实施的旧管网工程主要集中在白脑包、狼山、原古城、原份子地四个乡镇。由于当时国家投资较小,建设标准低,造成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直接入户存在诸多问题,现在改造,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乡村道路好多都已硬化,管道已经埋在路下,部分管道在农民耕地里埋设,重新埋管社会矛盾难以处理,造成改造旧管网难度大成本过高,同时国家暂时没有资金投入,只能维持现状。 2.3饮水安全工程缺少政府补贴机制农村供水工程管线长、覆盖面积广,已连接并网的旧管网设计标准低、供水能力差,用水高峰期管网末梢农民喝不上水,秋冬季跑冒滴漏水现象严重,维修成本较高。由于电费、人员工资、维修费用较高,每年收回的水费总额低于运营成本,缺口资金150多万元。维修费需要政府补贴,以维护工程正常运转。 2.4水质检测不能及时进行现在建成的几项集中供水工程,由于没有配套水处理设施,水质不稳定,偶尔有水浑、水质不达标现象。同时规划时,没有考虑水源地保护问题,使得地质水层逐渐发生变化,最终水质达不到国家卫生要求;水质检测费没有落实,使得管理部门水质检测形同虚设。 2.5水费收缴困难农村用水户有部分思想意识差,等、靠、要思想严重,水费收缴困难。对农民用自来水浇菜地、搞建筑等违章用水事件,难以有效治理,在管理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政策保障。同时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一方面目前收费价格物价部门一直未批准,只能以“预收水费”名义收缴,另一方面水费许可和申报审批程序一直未予明确。 3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农村饮水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成立由政府牵头、卫生、供电、物价、公安、水利、财政、水政和乡镇等多部门参与的临河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领导小组,切实把关系到群众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农村饮水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化体系,为依法加强和规范农村供水的运行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3.2强化运行管理措施,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要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充分宣传农村供水的重要性,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供水事业的发展。首先要经常对用水户进行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农村饮水的用途和范围,提高思想认识,减少和杜绝用自来水浇菜园子、搞建筑等违规、违章用水行为。各供水站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全面实行站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值班、维修、收费、供水等管理制度,并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承包到户,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进行年度考核兑现。区水务局要负责对各供水站运行管理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卫生部门和水政监察要做好水源保护及水质量监测服务,建立严格的取样和监测制度,确保水质合格达标。 3.3降低运营成本,争取资金投入(1)供水站要坚持高效运行,严格管理、节能降耗,节本增效的原则,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运营费用。(2)农村供水属纯公益事业,要协调供电部门降低现行电价,执行农业灌溉电价。(3)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供水,建立良性运行机制。(4)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水厂信息化试点,水质化验室、水质检测中心、供水工程信息自动化建设,配套水质消毒设备和水处理设施,确保工程长效运行,持续发挥效益。(5)争取农村旧管网更新改造项目,加快旧管网改造力度,改善供水难的局面,申请将每年发生的100万元旧管网维修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建议政府建立集中供水工程大修、折旧维护专项资金,健全资金专户管理制度,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3.4建立农村饮水工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的原则,协调物价部门尽快制定水价政策,明确水费许可和申报程序,确保水费收缴的合法性。同时加快农村供水IC卡水表配套力度,逐步实行计量收费工作。 作者:史晓勇 武高永 郜玉亮 单位: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水务局 乌兰察布市地下水资源勘察队 内蒙古亿峰源农水开发中心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思考 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是结合客户信息安全需求为依据,构建起完善的信息系统的一门科学。近些年来,信息系统各种重大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该领域的普遍关注。如何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成为摆在用户、开发与管理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出发,对如何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解决思路。 一、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概述 同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相关的概念,包括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工程三方面。所谓的“信息系统”,指的是通过通信设备、计算机等软、硬件连接,能够成功获取、处理、传送、交换、存储数据的系统,该系统包括软、硬件,人,数据库,规程等内容的有机组合。 对于信息系统安全而言,其主要是利用各种检测、记录等方法,有效地保护信息系统,避免信息交换、处理、传送、存储中,对信息进行未授权的访问与修改,保障系统信息的安全性。对于信息系统安全而言,其终极目标即确保信息数据在整个系统中始终维持其完整性、保密性与实用性,为了实现该目标,必须在系统结构下实现,而非孤立地保护信息内容。 就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而言,指的是利用专业化的安全技术,诸如通讯、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技术形式,充分应用和贯穿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确保组织结合系统需求,构建满足系统所需的安全策略,赋予系统足够的抵御威胁的能力。安全工程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旨在利用最优费效比,提供满足系统安全所需的解决途径。有效的安全需求定义与风险分析,成为实现该目标的关键。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必须提供足够的能够支持系统安全需求定义、风险评估、方案策略制定、方案实施的方法。 二、基于安全工程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方案 结合当前系统安全防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安全工程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方案。结合安全工程思想与方法,将其运用和贯穿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全国中,明确系统安全管理不同阶段的主要活动,针对系统各环节特点,利用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保障系统信息的安全性。本文所提出的安全管理方案,是由各种必要的安全活动所构成的,结合系统软件分阶段实施,以便给予各环节相应的安全优势,但是,将此类安全活动视为软件全过程加以执行,其安全收益较分散安全活动更大。 安全工程管理的核心理念,即从系统安全出发,对系统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加以集成,将安全视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系统工程各阶段进行安全有效性评估。系统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规划阶段、开发设计阶段、实施阶段、运维阶段、废弃阶段等。再加上由于运维阶段变更所产生的一系列反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安全工程管理闭环结构。对于信息系统而言,无论对于哪一时间节点上,都必须采用综合技术与管理方法保障系统信息的安全性。 (一)规划阶段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在系统规划阶段开始,就必须全面考虑到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规划过程中结合系统安全需求,实现安全工程建设同系统建设的同步性。与此同时,结合组织机构的要求与业务需求,满足法律、政策、策略、组织等安全需求,以预期运行安全环境为依据,组织系统环境,并对安全目标加以标识,与此同时,结合未来系统可能面向的客户、业务及运行环境,展开安全、隐私风险评估,明确系统安全目标基线,确定最低安全基线,并加以论证,此阶段安全过程域即明确系统安全要求。 (二)设计阶段影响系统设计安全的阶段通常处于项目初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结合系统安全问题展开。通过安全保障方案的制定,对系统进行安全功能设计与论证,将系统规划中所确定的安全需求,全面运用于设计各功能模块之中,结合安全性原则,采用威胁模型建立、减小攻击面等技术手段,进行安全功能设计。系统安全功能设计包括身份验证、防火墙设计等。设计中可结合有关标准的安全要求,科学选取满足系统要求的功能模块,综合考虑到安全风险与成本等问题,明确最佳设计方案,并对与之相匹配的安全措施加以调整,如高层安全设计、详细安全设计等。 (三)实施阶段在信息系统实施阶段,通常涉及到编码、试运、测试、交付、培训等环节。在此过程中,通过开发设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安全测评、管理安全等各项安全活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安全工程师负责实现设计内容到实施运行过程的转化,并对系统展开综合分析,为认证活动提供必要的威胁识别、信息保障、材料维护等输入过程。 (四)运维阶段当系统交付之后意味着系统正式步入了运维阶段。在此过程中,应对系统运行中存在安全风险加以有效监控,并定期对系统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改进方案。与此同时,利用漏洞扫描等一系列技术,进一步保障信息系统主机、网络、通讯过程的安全性。结合系统运行需求,对安全管理流程、应急方案加以完善,以便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有效应对。在这一阶段,重点是对系统安全态势进行监视,结合既定目标,对系统内外安全事件加以跟踪和监测,并对系统安全管理进行控制。 (五)废弃阶段在信息系统废弃阶段,重点是结合风险评估,对系统软、硬件资产、残留信息等废弃资源加以有效处理,保障系统升级与更新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状态。 三、结束语 信息系统安全工程管理所涉及环节与内容颇多,相互之间关系密切而且又复杂。为此,应结合信息安全防御与保护战略作为基本指导思路,进一步加强防御与综合管理,妥善解决系统的安全性。与此同时,信息系统安全工程仍有待深入研究,不断解决信息系统安全领域中存在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实现信息系统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融合,确保信息系统安全保障顺利实现。 作者:张志刚 单位:河南北方星光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太原理工大学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建设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文化论文 1当前电力工程管理的基本现状 1.1缺乏安全施工意识根据实际调查,大多数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部门,都没有严格地按照安全施工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也不重视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同时,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职工都十分缺乏安全意识,有些新职工在没有受到合格的培训后直接就上岗了,经常发生无证上岗的现象。 1.2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我们都知道,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是融入到电力系统的整体维护当中,落到实处,可是一到实际工作当中,大多数的领导与管理者只是把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放到了会议桌上或者空洞的安全口号上,没有深入实践的探讨安全对策,常常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际地效果。 1.3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虽然我国存在现行的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规定与制度,可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企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不仅已有的制度得不到落实并完善,而且在如今的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按规定进行操作的情况数不胜数,因此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 1.4安全责任工作落实不到位理论上讲,在生产过程中,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可是在现实操作中,管理者们就忽略了这一点,他们通常只有敷衍的口头讲述或者纸上谈兵,在需要它的时候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了。一旦发生事故,就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没法按照相关文件追究具体责任,结果就是不了了之,使得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惨重。 2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文化的建设措施 2.1健全电力工程管理体制完善电力工程的管理体制是促进实际生产安全进行的保障,要把安全生产作为所有工作的基础,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综合考虑每一个因素,认真处理每一个细节。时常给全体职工提供具体的学习机会,使其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真执行相关规定,树立安全生产意识。①要有制度,用制度去考核员工、奖惩员工以及约束员工。②建立健全的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并严格按照要求实施,做到安全任务目标的细化、量化。然后,从上到下,必须确保每一个人都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做到不留死角、不空岗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做到每一个人都有任务,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每一个人都有目标。同时,对于安全责任书,要确保其内容的完整性、实效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严谨性,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落实责任书所规定义务与职责,同时也可以充分享受权利,管理者要做好考核工作,确保一一达标。 2.2安全制度文化的完善安全文化制度是指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建立并逐渐完善起的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是安全文化中较为硬性的管理指标,包括着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的组织架构、责任分工、安全生产条例及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电力行业中基本建立起针对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但制度中依然存在着尚需改进完善的地方,因此,管理工作者要进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强化完善,对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施工等的作业体系进行完善;对电力工程管理的安全形势进行及时的全面系统分析,以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完善具体的施工及运行,减少电力工程建设及运行中的安全事故,以新的安全理念的融汇使用,健全安全生产的管理条例及管理制度;分析电力行业的发展给电力工程管理带来的影响,以更加适应电力行业发展需求的安全管理的管理目标、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机制及规章制度等,引导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3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对于建设安全文化工作而言,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然后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将安全文化工作落到实处,思想上更加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要点来实施:①必须要将企业安全问题融入到工作中去,时刻分析掌握发现的安全问题,如此便可以快速解决问题。②培养高度的敏感性,洞悉隐藏的安全问题,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措施。在实际工作当中,管理者需深入实践,了解施工基层,体验具体工作,通过这样的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现实工作当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如果领导重视度高,发生安全事故的次数越少。 2.4安全环境文化的建设安全环境文化也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主要包括着设备、技术、工艺等的硬件环境及员工精神及企业安全品牌形象等软环境。在进行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要管理人员确保安全环境文化建设所需资金的投入,以施工建设。运营生产及企业管理中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构筑坚强型的安全环境文化;重视员工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层次的需求,将企业文化与安全文化实施同步建设,树立起安全文化品牌,增强人员参与安全环境文化建设中的凝聚力等。 2.5加强安全意识培训,重视预防工作安全教育是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基础。管理工作者需根据具体操作状况,制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做好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培训工作。并教育职工在日常工作当中注重积累安全施工的经验,这样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次数。要有定期的安全培训平台,这样能让到职工感受到公司对安全文化的重视度,从而积极学习安全文化。与此同时,做好预防工作,从员工的日常工作习惯与细节到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顺利开展电力工程管理工作。 3结束语 我们可以看出,建设电力工程管理中的安全文化不仅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作,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一定要予以重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也与每一个职工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从实际出发,搞清楚企业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宣传安全文化,提高整体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员工的安全工作意识并使之保持,做到安全生产,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作者:王鸿飞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阿坝供电公司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调查与思考 1存在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6a来,已取得较大成就,但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特别在工程建设和运行中还存在较为突出的困难,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1工程建设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 高建设成本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①管线费用高,黑龙江省土地面积45.4万km2,农村人口2218万,农村平均每平方公里49人,人口密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地广人稀,管线距离长。②工时费用高,冬季气候寒冷,全省平均管道埋深超过2.5m,北部地区管道埋深超过3m,工程土石方量大。③水体净化成本高,松嫩低平原、三江低平原等地区地下水氟、铁、锰严重超标,需要进行水质净化处理。④成井投入高,山丘区打井取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孔隙水,成井难度大。基于以上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我省农村饮水工程具有单个工程规模小、管道距离长、土方工程量大、水处理工艺复杂的特点,工程建设投资,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国家对我省的人均投资已由445元提高到556元,但实际需求是962元,地方筹资能力有限,资金投入量不足,影响工程建设标准。 1.2缺乏净化设施,水质达标率不高 目前,我省农村饮水工程供水卫生缺乏工程性保障和有效的管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绝大多数缺乏消毒和净化设施,80%以上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体未经净化、消毒处理直接入户,即便净化、消毒,合格率也很低,部分感官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超标,2008年省卫生厅检测,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合格率在50%左右。水源地保护意识不强,水厂没有基本的水质检测设备和较专业的技术人员,无法开展日常水质监测工作,饮用水卫生标准难以保障。 1.3管护机制不健全,长效运行无保障 目前,全省运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绝大多数缺乏专业化管理或必要的技术指导,管理人员只负责简单的断水、送水、值班工作,对设备运行状态、水质保障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且承包者只顾眼前利益,降低水费收取难度,只向农户收取水电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并没有收取折旧费和大修费,工程大修和部件更新得不到保障,影响设备长久运行问题突出,目前已存在“样子”工程、“短命”工程。另外,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各县(区),都没有支撑相关管理制度建设、运转的专项经费,也是影响设备发挥长效的主要原因。 2意见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民心工程,把好事办好,是工作落脚点,针对当前现状和比较突出的问题,建议重点从4个方面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1扩大资金筹措渠道,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目前,我省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上享受国家在中部省份投资政策,人均投资556元,近年工程建设成本不断攀升,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求。建议从4个方面加强筹资力度: 1)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我省是边境欠发达地区,省级财力有限,相关部门要积极向国家反映,争取我省享受西部省份投资政策,或合理要求国家提高投资标准,加大国家投资力度。 2)加大省级资金配套能力,建议省里设立农村饮水工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按国家配套要求及时足额配套到位。 3)鼓励地方加大自筹,2008年以来,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不在要求县(区)配套资金,饮水安全是利民工程,各地要从为民角度出发,加大自筹资金,或组织力量投工投劳,增加投资总量。 4)动员社会资金入股,鼓励企业或各人出资入股,保障工程建设,获取一定年限管理权,或拥有部分产权,实现投资收益。 2.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饮水安全工程管得好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有效管理的保障,当前要着重加强3个方面制度建设: 1)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地方政府和水务局要对已建成的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真正有效监管,落实专人对设施运行状态、设备折损情况进行阶段检查,动态掌握每处饮水安全情况,提出整改建议,适时强制作出管理方面督促和调整。 2)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目前,各处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素质和简单监测技能,特别对水源地保护缺少责任意识,饮水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健康,定期开展从业道德培训、技术培训和相关业务培训十分必要,增强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处理应急事故能力,保证工程正常运转,实现饮水安全。 3)建立水质监测中心。各地要成立县级水质检测中心,或以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站为依托,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落实人员和经费,对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水质检测,实现水质监测工作常态化,及时掌握饮用水水质变化情况。 2.3探索科学供水模式,确保饮水工程群众用得起降低各种运行费用是饮水安全工程受惠于民的保证,通过调研和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可以从2个方面降低群众饮水费用: 1)发展规模化供水。单井单屯、覆盖人口少的供水设施,折旧费、维修费、电费、人员工资及管理费用由单屯承担,人均费用大,水价相对规模供水水价高得多,群众难以接受,水质也难以保障,致使部分供水工程没有正常运转,发挥应有效益。采取规模化集中供水,提高设备利用率,扩大覆盖人口,降低人均费用,可确保群众用得起。在今后饮水安全建设中,要本着“一井带多屯,多村联大网,跨乡发展”供水模式建设,降低运行成本,即便目前不能实现规模化,也要在工程设计上预留出并网空间。 2)实施企业化经营。目前我省饮水安全工程主要采取集体管理、个人承包管理和乡镇水利站管理3种方式,这3种管理都不具备规范性,随意性很大,对设备维修、养护、运行缺少科学性操作,长此必然增加运行费用。建议按照计量供水、补偿成本、合理受益、公平负担原则,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探索将供水工程管理权、收益权转让给县级自来水公司,或依托几家规模以上供水工程,组建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公司,吸纳管理周边供水工程,实施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企业化运行,降低成本,让利于民,实现公益、收益双丰收。 2.4建立设备保障基金,确保饮水安全工程长受益目前,全省饮水安全工程费用收取,多数只收取基本运行费用,即电费、管理费、维修费等费用,绝大多数都不收折旧费和大修费,特别个人承包管理的饮水安全工程,追求短期利益,对设备缺少高质量的维护,工程很难保障长效。基于这些因素,建议建立设备运行保障基金,主要从3个方面突破: 1)从水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加强水费收缴,采取水费提留方式,提取一定比例的设备折损资金,储入专户,用于设备更换、大修费用。 2)县级财政补贴一部分资金。饮水安全工程是民生工程,地方政府要在保运行上增加扶持力度,按照饮水安全工程规模、覆盖人口、运行状态,确定补助标准,在县级财政预算中列支一部分饮水安全工程设备运行保障金,储入专户。 3)建立统筹使用保障基金制度。以县(区)为单位,由地方水务局监督管理,专户储存,逐年积累,专款专用,在全县范围内统筹使用,保证工程良性运行,发挥长久效益。 作者:李兴勇单位:黑龙江水利厅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校舍安全工程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全面摸清全区中小学校舍现状,充分考虑我区社会发展实际状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师生为本,做到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与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初中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校舍危房的分布状况、危险程度和房屋用途等,制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分年度、分步骤维修改造。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对全区存在有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或重建,使其达到市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防御其他地质灾害和防火、防雷击等安全要求。 (二)主要任务:对全区中小学校舍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鉴定,逐栋排查并建立健全校舍安全台帐。在年底以前,按抗震加固、结合防灾的要求,改造D级危房、加固局部出现隐情的C级和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校舍,彻底消除中小学校舍安全隐患。年及以后新建、改扩建的中小学校舍要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确保校舍安全。建立全区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安全管理提供服务。 三、实施范围 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范围为教育系统公立和民办教育所有中小学、高(职)中、幼儿园。 四、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区政府成立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合协调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区发展改革、教育、公安、监察、财政、审计、房产、土地、建设、水务、安全监管、人防等成员单位负责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经费保障,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 五、工作步骤 (一)全面排查鉴定:在市建委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区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区内所有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危房底数,掌握总体情况。年8月20日前完成全部中小学危房排查、鉴定工作。 (二)制定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划和方案。根据排查、鉴定结果,对于鉴定为危房和抗震设防要求不达标的校舍,结合我区新一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按照“轻重缓急”的加固改造原则,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科学制定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和具体年度实施计划与工作方案,用3年时间完成加固改造任务,消除安全隐患。 (三)分步、分类:对通过维修加固可以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改造加固。对经鉴定不符合要求,不具备维修加固条件的,按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重建。对根据学校布局规划确应废弃的危房校舍可不再改造,但必须确保拆除,不再使用。完善校舍防火、防雷等综合防灾标准,并严格执行。 六、资金安排与管理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以区为主筹集,省市统筹安排与中小学校舍安全有关资金。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防止学校安全工程出现新的债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民办中小学校舍的改造资金由投资方和举办者负责,区政府给予指导、支持并实施监管。 要严格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的管理,健全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工程资金要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区财政要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严禁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工程款。要保证按工程进度拔款,不得拖欠工程款。 七、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区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对工程实施情况组织督察与评估。校舍安全工程要向社会公布,所有项目要公开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管理、竣工验收、预决算审计等要列入政务公开范围,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监督。建设、评估、勘察、设计、施工与工程监理单位及相关负责人员对项目承担责任。对因管理不严或违规操作等造成工程安全隐患或事故的,人为因素影响项目进度或延误工期的,挤占、挪用、截留、滞留工程资金的,疏于管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出现其他重大责任事故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畜饮水供水安全工程管理 一、关于农村供水水源与水质情况调查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地区多属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村寨分散,文化经济比较落后,人畜饮水多采用地面水和地下水及降水。 地面水多采用江、河水及水库水。江、河水流速及流量受季节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其浑浊度和细菌含量较高,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暴雨时泥沙含量剧增,细菌含量亦急骤增高。山区箐沟水,流速较快,流量一般不大,水质较好。而水库水蓄水量受气候条件及农业用水影响较大,一年之中水位变幅大,水质一般较好,浑浊度较低。这是目前农村人畜饮水多采用的方式之一。 采用地下水时,水源与水位及地形,地质情况有关。因为地下水分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泉水。浅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近,短时间内大量取水时,水位急骤下降,限制供水量。水质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与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浑浊度较低,一般无色,硬度偏高,部分地区铁、锰含量超标。深层地下水补给水源较远,水量充沛且较稳定,水质大多无色透明,细菌含量通常符合卫生标准。但往往硬度较高,铁、锰、氟化合物含量超标。泉水水量因地形、地质情况差异很大,水质较好,常含与地层有关的某些化学元素 降水因不同地区降水量各异,水质好坏与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及收集方法有关,为缺水山区的唯一水源。很多地方基本上就是雨季采用水池、水窖等蓄集降水,以供人畜饮水之用。 二、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若干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饮水安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农村人畜饮水工作需要把提高供水保证率、改善水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放到第一位。 1、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威胁,加上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得不到改善。另外,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过去修建的饮水工程大多为水井、水窖、水池等小型、分散工程,供水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旱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有不少农村居民直接从江、河、库及坑塘中取水饮用,这些水相当一部分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居住、电力、交通等条件已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饮水设施建设基本停留在较低水平,明显滞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饮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标准。饮水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所以,农村饮水安全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样的水才是最安全的呢?首先我们得了解饮用水的水质要求。 2、对农村人畜饮水的水质要求 为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 水的物理性状包括浑浊度、臭和味等各项指标。要求水质从感观上对人体无不良刺激。 水的化学性状包括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挥发酚等各项指标。超过一定限量时,将会使水发红发黑,产生异味、异臭,水烧开时产生沉淀,为生活用水所不宜。在农村最常遇到的是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这时需采取除铁、除锰措施。而降低水的硬度则比较困难,在农村中无法实现,遇到此情况只有另择水源。 水的毒理学指标包括氟化物、铝、砷、氰化物等有害物质,超过卫生标准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含氟量过高的水,不宜作生活饮用水。 水的细菌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通过消毒措施,使水质达到流行病学上安全,为群众供应卫生的水,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另一主要目标。怎样做才能使农村人畜饮水既安全又可靠呢?下面就有关方面作一些介绍。 3、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几点措施 为使农村供水的水质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作势在必行。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思路是: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为重点。 第 一、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水源工程,保证群众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要十分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时,一定要做到采补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 二、要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建设资金要充足,工程要配套,质量要达标。在选择工程方案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意思选择工程形式和建设方式。 第 三、要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水量水质并重,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二是加强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对于具备集中条件,但目前供水设施简陋且饮水不安全的地方,可以建自来水工程;对水源受污染严重且恢复困难的已有饮水工程,更换新水源;对缺乏必要水处理设施的已有饮水工程,增加水处理设施。在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造散式供水工程。对于列入移民计划的村庄,可先修建一些临时供水设施。 第 四、加强水质检测建设。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应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检测。 在农村人畜饮水可靠方面,也就是保证水的供给不受影响上,必须在工程建设上,应采取以下措施: 取水建筑应尽量简单可靠,以地面水为水源时,可修建小型水库、河床式取水建筑物、岸边式取水建筑物、渠道涧槽引水、管道引水等。以地下水为水源时,采用大口井、机井、地龙(渗渠)等。采用何种形式,需按各地水源,地形等情况决定。在采用沉淀池、过滤池等净水建筑物时,应力求简单适用,尽可能选用当地材料,以减少工程造价。在建造水窖、水池、岩槽、配水管网等输、蓄、配水工程时,农村尽量选择树枝状的管网布置方式,管网中尽量多设置调节建筑物,尽可能利用地形建高位水池。平坝地区则需建水塔,使管网内经常保持20—30米的压力水头,以保证连续供水,并尽量选用常用规格的管道、管件。 以上是对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和供给程度上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下面我们就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理方面作一些探讨: 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理 管好用好人畜饮水工程,是使工程保证正常供水,充分发挥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人畜饮水工程建成后,必须加强管理。 第 一、建立管理责任制。根据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水利电力部《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各种饮水设施,谁建谁有,谁用谁管,所有权长期不变”。所以,根据工程所有权的明确归属,应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围,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集体举办或联办饮水工程,也可承包给有专门技能、工作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管理,签定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做到奖惩分明。乡镇供水工程,应由乡镇水利管理站以企业'''');" 企业的形式直接管理,社员个人所有的水窖、水池由本人管理。管理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水源保护、工程维修、用水制度、节水措施及水费征收等内容的规章制度或乡规民约。除个人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外,一律要征收水费,收费标准可根据工程养护、设备更新以及人员工资等开支情况确定。乡镇供水工程,在自求平衡的原则下制定,乡镇企业生产用水的水费标准,可略高于生活用水。联户修建的工程是否收费,由他们自行决定。 第 二、工程管理。人畜饮水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进行维修养护,确保正常供水,发挥其效益。 1、取水工程的管理 取水工程包括引水渠、管道等,引水渠,管道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应及时处理。取水口的污物应经常清理,防止进入管道,造成阻塞。排砂孔应定期冲砂。冬季还应防止霜冻损坏管道。一般采用的防冻措施是打开水龙头,让水流畅通,多余的水可放进调节水池内,防止浪费。 2、净水工程的管理 净水工程在整个工程系统中不可轻视和一部分,为了保持水质良好,过滤池中的砂、碎石填料,每年应清理一次,并按级配要求重新装入新料。沉淀池要经常清淤或冲洗,特别是雨季引水,应防止大量泥砂进入管道,水渠。 3、配水工程的管理 供饮水用的水池,应保持不垮不漏,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开敞式水池,要经常清理池中的污物,池底每年清淤一至二次,并防止牛马牲畜直接在池中饮水,保持水质卫生。 4、供水设备的管理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 第 三、水质监测管理 给水工程投产后,必须经常化验水质,以确保供水安全。 第 四、管网的养护管理。 管网的经常性养护很重要,管网养护工作的范围很广,如阀门维修,漏水检查,水管接头松动维修,水管防冻等。 总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后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按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市场运作,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浅论人畜饮水供水安全与工程管理 农村人畜饮水和供水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建设工程的重点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工厂开始在农村建厂,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特别是对水质资源的污染,导致农村人畜在饮水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的饮水供水安全问题,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要想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需要从饮水工作的管理层面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规范供水安全,从而彻底消除农村因环境污染导致的用水隐患,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农村人畜饮水现存的问题 1.1饮水安全的威胁。1)水资源的缺乏。在许多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现象。由于许多农村地区人们对当地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乏一个合理的认识,取水和用水方式较为简陋,使得水资源病毒滋生,水源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状况。2)饮水设施简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地区的居民还在使用水井、水窖等传统供水方式,这些设施不仅供水能力差,而且没有良好的过滤设施,导致水质达不到安全饮水的标准,威胁人畜的身体健康。1.2水质不达标。尽管我国已经对人畜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许多农村的供水不能达到这一规定。生活饮用水水质在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毒理学、细菌学等方面需要达到相应标准。1)物理性状:从外观上看,水质要清澈透明,没有任何气味且没有任何颜色。2)化学性状:水中所含锌、锰等微量元素要在规定的标准之内,水的酸碱值也要符合相关标准。3)细菌学指标:在进行饮用之前要对水进行消毒,消灭大肠杆菌等细菌,保证益菌达到相关规定标准。4)毒理学标准:饮用水中所含有害物质需要符合相关卫生标准。1.3水资源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水资源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农村水污染情况更是不容乐观。1)生活垃圾污染:农民大多没有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政府对其监管也比较松散,乱倒垃圾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生活垃圾对农村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2)农药污染:农民在喷洒农药时,往往在周边河流中取水灌药,导致农药流入水中污染水质。3)生活污水污染:大多数农民会将生活污水倒入附近河流,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 2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理 2.1合理规划供水水源。1)在进行水源的布局上,要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水量,也要考虑水质,既要考虑当前用水情况,又要考虑农村用水的长远发展。2)建设一些较高标准的水源工程,保证人畜在干旱年份饮水水源充足。3)开采地下水时,要珍惜深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2保证供水工程的实用性和多样性。1)在建设供水工程时,要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建设工程要配套、资金要充足、工程质量要达标。2)施工方案的选择要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取水建筑尽量简单实用,尽可能以当地材料为建筑原材料,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减少经济投入。3)在进行水管管网、水池等输、配、蓄等工程的建设时,需要将尽可能多的建筑物布置在管网中,水池要利用地形优势进行布置。2.3统筹规划,因地制宜。1)重视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进行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工作并对其加强管理,限制和禁止水源周边排污口设置以及有害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水源使其免受污染。2)加强农村人畜饮用水工程安全建设,自来水工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农村供水设施简陋导致饮水不安全的问题。3)对于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地区,要对饮水水源进行更换;对饮水处理设施缺乏的地区,增设饮水处理设施。2.4建立和完善管理责任制在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关管理机构,并且对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制。管理机构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完善水源保护、用水制度、节水措施、工程维修和水费征收等制度。2.5定期维修和养护饮水工程。为了保障农村人畜的安全饮水,充分发挥饮水工程的效益,应当对引水渠、水管管道、蓄水池等进行定期检查,对于漏水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且按时清理取水口的污染物,从而保证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2.6加强净水工程管理。1)为保证水质符合标准,应当对过滤水池中的各类填料进行每年一次的定期清理。2)定期进行沉淀池的冲洗,做好沉淀池的清淤工作,在雨季引水时需要进行注意,防止泥沙进入其中。3)供水池应当保证不垮不漏,及时处理供水池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4)重视对供水设备的管理,对供水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和保养,发现漏水现象要及时对其进行维修,防止影响正常供水。在进行设备的维修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规范操作。5)在水源地、水厂、管理站房的建设上,要求正规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环境美化,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 3结语 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对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合理规划供水水源,保证供水工程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建立和完善管理责任制,定期对饮水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加强净水工程管理,统筹兼顾,从而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开展,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解决农村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和水质不达标的各项问题,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农村水资源,从而保障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统筹发展。 作者:刘桂香 单位:青海汇成水利水电建筑有限公司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讨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把关注民生、以人为本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为群众要办的实事之一。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全面完成工程施工是项目建设的第一步,加强工程建后管理是保证工程长期充分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尤其在新形势面前,探讨如何加强工程管理,建立健全适宜的工程管理制度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工程;管理;模式;探讨 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10年以来,中央及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的投入,在改善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截止目前,武陟县实施了国家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186个村2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修武县实施了“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解决了191个村21.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工程的实施解决了15万人常年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对于如何建立先进的管理模式的探索,切实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1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的模式 1.1村委会委派管理制 这是目前普遍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即项目建成后,由项目所在的村委会指定管理人员,并按月支付其一定的工作报酬。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需求按规定的时间放水。通常情况下,工程运行中所发生的问题,管理人员概不负责,将问题上报给村委会,经村委会研究后,管理人员进行组织抢修,所产生的维修费用由村委会承担。这种管理模式中不安装计量水表,不收取水费,少数村即使收取水费通常也是按照人口进行分摊。人口稀少、分散居住的岸上、西村等山区乡多采取委派管理制。 1.2村委会代管制 这种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开始出现的。伴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农业税的取消以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变化,相比以往,村委会的日常工作正逐步变得宽松。在这种情况下,村委会代管制便应运而生,一些村的村委会为了节约开支,就将村委会成员按2~3人一组分为若干组,按月或按季轮流对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管理。武陟县大封镇王落村等村采取的就是这种管理办法。 1.3工程管理承包制 这种管理模式是随着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的实施而出现的新型工程管理的模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承包者产生的程序是:涉及工程项目的村委会公布工程管理承包者应具备的条件有意向的潜在承包者进行报名村委会对报名者进行公示村委会组织群众代表进行无记名投票确认承包者。工程管理承包者的责任是负责维修看护饮水安全工程设施,并按照村委会既定的水费标准收取水费,相关的财务管理建在村委会,由村委会进行专账管理。 1.4村民理事会管理制 这种工程管理模式也是近年出现的新的工程管理模式,武陟县谢旗营镇扈庄、修武县周庄乡李村等村采取的就是这种管理模式。理事会管理制是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出来数位责任心强的村民组成理事会,专门负责对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日常运行管理。这种模式下,村里的饮水安全工程从前期的规划建设到建后的运行管理均由理事会来组织实施,村委会在其中仅做一些必要的协调工作,基本退出了工程管理主体。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 在村委会组织中,普遍认为饮水安全工程没有什么管理不管理,不注重改进管理模式,不注重加强工程的日常维修保养,导致许多工程设施提前停用甚至报废。有些原来修建很好的自来水工程,由于不注重改变运行管理模式,发生过因群众交费不积极,村委会补贴不起而导致停用的事情。 2.2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定期养护不到位的问题,许多等到工程设施毁坏停水时才去维修保养。有个村的压力罐用了近6年,马上就要锈透漏水了,竟然还没有进行过除锈保养;有的村的潜水泵下到井里,一直等到什么时候不工作了,才想到维修,而没有按照要求定期保养。 2.3特权思想影响了工程管理 某些村尽管实行收费管理制度,但由于出现了村干部均不交水费的现象,在村民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群众效仿不缴费,造成工程不能正常运行,以至于出现村民打自备井现象。 2.4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通过深入调查,某村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每年需要承担水电费高达4.30万元左右,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至于为什么不饮水安全工程进行收费管理,该村委会干部提到,前几任村委没有实行过收水费制度,如果现在收水费会让群众产生不满情绪,不认可本届村委的工作。与此不同的是,相邻的村实行了收费管理,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群众用水状况良好。 2.5管理制度不健全 通过走访,发现有些村的饮水安全工程没有完善收费制度的原因并不是集体经济有多好,也不是村民群众不愿意交水费,而是由于其相关村干部在村委换届竞选时,把不收取水费作为向村民群众承诺的办好事、办实事,当时的候选人如今身为村干部也就无法实行正常的收费管理,导致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畸形发展,也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建立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3.1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障机制长期健康运行 工程运行管理制度既要健全,更要严格落实执行。大量的实践表明,村委会退出管理主体,实行专业化的管理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后应大力推广的有效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即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义务,又要明确被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若管理人员不能尽到职责时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保证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在收费节点方面,要制定按一月一收、定时定点收取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收费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有些村实行的是按季征收或每年一收,同样定的是收费,但却没有按月收进行的效果好。 3.2合理收费是工程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的根本保障 村一级的领导干部应该从有利工程长期健康运行的大局出发,大胆改革创新,科学合理地建立起用水交费制度,工程建成后即安装上计量设施,严格按用量计费。有条件的村,可以实行阶梯式收费制度。制定的水价标准是合理收费制度的关键,定的过高了,村民群众可能接受不了,也可能导致群众不去使用的后果,这样的例子不少。收费的标准定的低了也不行,虽然有利于饮水安全工程的使用面,但是却不利于节约用水,也不利于工程长期得有效运行管理。因此,现行的合理水费标准应当包括运行的用电成本、管理人员报酬和维修保养费等。工程运行的用电成本可以由实际用电量来核算。修武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用电成本为0.40~0.55元/m3管理人员工资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人员数量。就现阶段来看看,1200人左右的村有2名管理人员即可,工资高的500元/人/月,工资低的300元/人/月即可,摊到用水成本上为0.10~0.20元/m3管理维修费用标准基本上与管理人员的工资相当,为0.20元/m3这样计算下来,当地用水收费标准定在0.80元/m3左右比较适宜。 3.3村集体经济的好坏不要体现在用水收费的制度上 经济基础差的村按照标准收费是毋庸置疑的,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基础好的村,不应该认为补贴得起钱而不收取水费,这样做会给群众造成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用水不交费的思想。工程管理应该从长远考虑,把合理、节约使用水资源上升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去考虑,坚持实行按标准收费的制度。收取的费用要建立专账,要专款专用,自负盈亏,不要与村级财务混淆。村民干部要做好表率,带头做到用水交费。只有实现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才能够得到更好地落实。应坚决杜绝以权谋私、占便宜的做法,这样只会使群众抵制既定的制度,影响收费制度的推行。 作者:王长利 张 超 单位:武陟县水利局 修武县水利局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要点分析 【摘要】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与建设管理要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内容有:工程规模小、标准低,工程设计深度不够,水质处理和水质监测不力。结合这些内容,总结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最后阐述了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施工与建设管理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人们的生活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饮用水质量良好,为人们的健康生存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生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体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结合当前农村饮水安全标准,主要表现在水质、水量和取水程度等方面。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属民生工程,对工程质量必须严格要求、严格把关,同时要符合民意,顺民心,得民情。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工程规模小、标准低 早期农村兴建的饮水安全工程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另外一种是分散式,其覆盖范围也比较有限,导致水资源水质和水量均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其工程设计标准较低,水源保证率也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地区干旱缺水。工程规模小、散、低、糙的情况下,对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一定阻碍。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早期兴建的一些饮水工程中存在50%以上的工程都不能正常发挥效益。 1.2工程设计深度不够 在部分工程编制的实施方案中,其时间较紧,相应设计人员没有实地进行路线踏勘,只是听取介绍或者地形图上进行布置,这就导致水源论证或者工程方案、水处理工艺选择上不够合理,促使运行规模出现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农民需求水量估量过高,在供水量的设计上,是按照农村人口加上自然增长进行预测的,同时考虑到企业、消防公共建筑以及管理网漏损等其他用水情况进行设计的。但是,近几年农村常驻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很多农村家庭举家搬迁到县城,这就导致实际供水量远低于供水规模。②农村生活用水习惯和水价较高,促使农村人依旧在使用自己的井水。因此实际供水量远小于设计规模。 1.3水质处理和水质监测不力 对水质进行监测内容主要有,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检测,这些内容是供水水质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地表水以及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其使用的净水措施、药剂投放、供水水质等,均要通过水质检测来确定。当下,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均是疾控中心所承担的,其中的水质检测主要是将供水单位或者农民自愿送检最为主要方式。如果其中的检测体系不够完善,促使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不能持久开展,大部分农村饮工程缺乏专业的检验设备,难以实现对水质的日常检测化验。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策略 2.1统筹兼顾,科学规划 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筹划过程中,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起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使农村供水质量得以提升,并且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促使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加强,并且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目标。只有这样做,才能保障农民群众放心饮水,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农村饮水安全属于农村安全供水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对工程建设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安全供水为目标、以维持工程长效运行为核心的共识。同时,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运行模式,促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速度进一步提升。使用科学的规划方式,做好饮用水水质、水量以及供水保障率论证,将城乡行政区域界线打破,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进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使建设管理成本有效降低,为农村供水量以及水质提供保障,必要时可以考虑备用水资源。以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天鹅、后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例,对工程设计标准提高,转变传统抽水模式,采用大数据网络信息,安装智能控制抽水系统和安装智能水表。工程建设前,建立并健全机构组织,针对农村供水工程而言,严格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规范,充分落实项目法人制度,采用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同时,对外聘请有水利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对工程合同进行依法管理。此外,对工程投资进行严格管理,把好工程质量关,科学规范工程管理。 2.2对供水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严格分析 立足现在,着眼于未来,提高建设标准,对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必须依照农村饮用水标准进行设计,将水原作为核心,选择优质的水资源,对水处理工艺进行科学优化,从而确保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供水需求。要求将水资源的净化和水质净化工作相结合,确保饮水安全,先从源头抓起,大力保护水资源。结合《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域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的要求,对项目供水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对水资源用地周边环境的保护力度,以防止其被污染。构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质环境,除了依托自来水公司扩网解决的饮水安全工程外,对于集蓄供水以及深水井供水而言,要结合具体情况,为其设计一定的水净化设施及消毒设备为用水户提供高标准、卫生的饮用水。 2.3扶持引导、多渠道筹资 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而言,其属于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确保工程在政府的监督下能够顺利进行。为了进一步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一定要按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当地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紧密配合,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扶持和帮助,从而为饮水工程的建设提供保障,促使饮水工程的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对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天鹅、后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鼓舞收益群众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提供一定人力和资金支持,多渠道筹资,加大监督力度,保障专款专用。 3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的工程实施,形成了一项十分庞大的供水体系,从而有力地改善农村饮水条件,获得较好的效益。①在社会效益上,农村饮水工程一般大多数位于是在偏远山区,这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农民并不富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农民得实惠,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能渴上安全、放心的水,促使农民与水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大大降低,尤其降低了因为水质问题引发的疾病可能性。②经济效益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充分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降低了农民用水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对于发展庭院经济、种植业、养殖业等提供了供水保障。③其他效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对于当地居民饮水提供一定帮助,解决了饮水困难这一民生问题,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实施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保障饮水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且保障饮水工程符合当地饮水需求。 作者:邓天会 单位:遵义市汇川区水务局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与对策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从实施以来,有效地解决和改善了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文章通过对吴忠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运行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饮水;管理;问题;对策 1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如期发挥效益和良好运行,各级政府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主体,规范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均成立县级农村饮水工程专管机构,负责对辖区各供水站的管理。集中供水工程有水务部门管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和企业化管理等多种模式,以确保工程安全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同心县由宁夏水投集团新海水务有限公司和水管所进行管理;盐池县、红寺堡区、青铜峡实现城乡一体化,分别由盐池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宁夏水投红寺堡水务有限公司、青铜峡市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利通区成立利民供水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各县水费价格都由县物价部门核定,基本按运行成本收取。在水费征收上,实行按方收费。近年来,全市大力推广联户水表井建设,推行按表计量收费,加强了水费的收缴管理。各人饮工程管理单位设立专项帐户,进行收支管理。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在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配合下,对规模较大的水源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划定了相应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保护标志。县级卫生防疫部门都能定期监测辖区水厂水质,掌握了解各供水工程水源、水质变化情况。 2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水源水质、水量变化及移民搬迁造成的新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人口急需解决。同时居住偏远的分散户对自来水入户需求迫切。部分县区纳入自治区生态移民规划,但在移民规划实施中因多种因素影响,调整的村庄未能按原规划移民搬迁,而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时没有考虑这部分人的饮水。此外,由于受投资、设计标准等因素影响,2015年以前建设的部分工程供水方式为集中供水点,群众希望从集中供水点或现有管网建设入村入巷入户管道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新农村和大村庄建设,需要新建管网解决饮水问题。(2)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对供水标准及供水能力要求更高。为扶持贫困人口,各地规划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导致部分管道供水能力和调蓄能力不足,需要对部分管道维修或增加工程调蓄能力。此外,新农村建设将分散的村、户整合,原来已经入户的就需要重新入户。原来的供水工程水压设计都是按一层考虑,村民上楼以后,对水压的要求也提高了。(3)群众对供水水质提出更高要求。过去的供水工程主要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水质只是基本符合要求。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建成,部分群众用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后,群众对提高水质的要求更加强烈。(4)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县级以及规模化供水工程监管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我市部分工程运行管护体制还不完善,有的工程管护经费未落实。再加上农村饮水工程水价核定不到位,加之缺少维修养护资金,致使工程管理难度大。同时规模化工程水源保护还不完善,供水单位对水质不能及时掌握,水厂自动化监控设备几乎没有,管理手段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县级监管能力以及对规模化供水工程监管能力也要进一步提高。(5)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虽然己建立了工程管理机构、组织,并配备了管理人员,但总体上专业化服务水平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也未达到规范化常态化,不能满足工程良性运行要求。 3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通过多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存在工程标准偏低、水质达标率不高,部分地区运行管护机制还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完善。(1)履行职责,建立机制。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督促当地政府切实履行饮水安全责任主体职责,加强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制定合理的价格及收费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我市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脱贫攻坚、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工作部署,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区域布局、建设任务,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和联网等措施,重点解决部分饮水安全不达标、易反复、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3)依靠科技,提升水平。加大科技对农村供水发展的支撑力度,积极推广应用适宜农村供水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进自动化监控系统、水质状况监测、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村供水生产运行和管理水平,提升农村供水行业现代化水平。(4)加强管理,长效运行。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建立合理水价机制,落实运行管护地方财政补贴。健全基层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管理,创新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作者:李冬华 单位:宁夏吴忠市水务局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问题探讨 摘要:“安全第一”一直都是我们的倡导的标语,尤其是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只有保证电力施工的安全,才能保障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也才能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电力工程牵涉的范围很广,一旦发生安全问题,会给社会给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要把电力工程的安全放在首位,对于目前存在的电力工程管理安全问题进行解决,并且研究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保证电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安全问题;保障措施 一、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问题的特点 社会的发展高楼大厦的建起,使得电力施工项目开展得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给电力施工都埋下了隐患,导致电力施工事故经常发生,再加上电力施工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欠缺,使得很多施工项目都在没有设计图和施工手续的前提下就开始动工,使得电力施工建设存在安全问题,所以要不断电力工程管理体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发生。由于电力工程安全问题时一项比较持久的问题,所以时刻提醒工作人员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确保在电力工程中万无一失,确保电力工程的安全运行。 二、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由于很多施工管理人员自身都存在管理缺陷,所以对于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细节上存在问题,而且也不够规范化,整体缺乏一套完整专业的施工安全管理机构,由于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导致员工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时没有专业的制度作为支撑,进而造成电力施工安全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 2.缺乏安全的设备作为支持,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安全意识不够,所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安全防护用具的使用、没有过硬的防护技术以及安全的机械设备作为支持,还有对于施工现场的各种器械设备随意摆放,各种器具的混乱使用不仅造成工程质量问题,还会严重的损害到自己的安全,所以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事故。 3.工程施工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不到位,我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施工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于专业的施工技术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而且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之间存在沟通缺陷导致施工人员内部矛盾激烈,这样就很难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很多施工人员不按施工要求来进行,违反施工流程和规范标准,造成施工成果存在安全质量问题。 4.没有设计完善的图纸以及施工方案,在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图纸的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所有后续的施工工作的开展都是根据图纸的要求进行的,它是确保整个过程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很多承包商都急于求成,在图纸设计完以后没有对图纸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评估和审核,就开始盲目施工,这都后面的作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违背了电力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更别说对施工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施工人员可以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5.缺乏过硬的施工技术,电力工程施工建设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只有保证在高技术的支持下,才有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然而我国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施工技术问题,很多施工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对于特种作业要求的是高质量高技术型人才,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执行的。 三、电力工程管理中安全问题的保障措施 1.严格规范电力工程施工操作流程,必须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尤其电力工程管理人员要把握施工全局,制度出符合现场实际且有效可行的施工指导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施工,将施工前、施工中以及工程完工以后都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前进行预测评估,防范于未然,重点检查现场环境发现违章隐患立刻做好应急处理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并且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护。 2.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电力工程施工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施工人员,所以对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电力工程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于施工人员进行严格考核,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教育,考试合格者才可以进行施工作业,在每次施工之前都向施工人员介绍安全的重要性,让他们时刻将安全第一的意识放在心头,这样才可以从源头上避免事故发生,保证电力工程施工有质有量的完成。 3.加大对施工设备的投入力度,在施工现场中,要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对于施工设备的质量要有保证,使用符合施工安全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以各种机械设备,在开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评估,对施工设备的性能进行严格检查,并且定期对各种设备进行检查,只有检查合格的产品才可以进行使用,将威胁施工安全的隐患尽早排除在外。 4.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任何企业单位的运行都需要有一套完整合理且有效的安全滚利体制,如果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一旦发生事故就很难责任到人,那么施工人员就可以肆意妄为,认为处理事故也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反正有承包商顶着,这样不仅使得施工人员没有工作责任心,还严重滞缓了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进程,所以要全面制定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组织每位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人,并且建立健全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避免无良商家投机取巧。 四、小结 电力工程的建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落实它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以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让每位电力工程施工人员都献出自己的力量,来保证电力工程长久稳定的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开展做铺垫。 作者:刘晖 单位: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高寒山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管理探讨 摘要: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理位置的东经102°07′-103°46′、北维36°31′-37°55′之间。全国农村公路大规模建设项目和“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公路里程加倍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提高,汽车拥有量大幅提升,在享受出行便利的同时,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随着“村村通”工程序建设年复一年的深入推进,连城接乡、遍布村间的农村公路网与农民出行、农用车辆组成一个新有以“农”为主体的交通环境。农村公路具有点多线长、弯曲狭窄、视觉障碍、车况地劣等不利于交通安全通行的因素,道路交通标志的创新设计和科学设置已经是当前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以下首先是对高寒山区公路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寒山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1高寒山区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道路与环境特征 1.1农村道路技术等级偏低 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农村公路中四级公路占70%,四级以下占22%,大量道路尚未系统地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地形复杂,山高谷深的高寒地区,使山区农村公路的大部分的山旁水而建,布局和半山区河谷,和路边的,山或悬崖道路线形曲折,宽度较窄,转弯半径太小,连续弯道多,连续曲线和纵坡太大,宽度较窄,一般不超过6米,部分道路没有进行铺路。土路,下雨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这些道路技术等级很低,严重影响车辆安全行驶。 1.2农村道路安全设施缺失 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大大方便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出行,大多数人缺乏交通法规和安全意识,加上资金不足,在设计山路时,各种公路运营阶段的安全性问题考虑不足,受资金的限制,在高边坡或悬崖缺乏安全保护设施,农村公路地段大多数的山区域交通标志设置数量少,不能合理安排缺失的位置,控制效果不能发挥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的设置过于简单,轮廓标记不全,车行道边缘线几乎没有设置,夜间行车,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1.3缺乏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农村公路养护的关键往往是限制路基路面、沟渠、边坡和桥梁的修复,忽视安全设施和完善,而对路面的抗滑、超高的曲线,交通安全设施、公路沿线的视线,线间隙、窄桥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危害交通安全的道路因素一直存在,除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资低,乡村公路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更没有专业的养护机械设备,有些村道严重失养,严重阻碍了农民群众的正常出行。 1.4农村公路地质条件复杂 高寒和山岭地区岩石多,土质薄,地质复杂,道路两侧山体滑坡、落石、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大多数公路坡陡弯急,路面窄,对行车、行人存在安全隐患。 1.5山区的水文气候环境影响农村公路 水文气候条件复杂,冬天的雪,冻结时间,冰雪路面,严重影响路面抗滑性能,夏季易受暴雨和山体滑坡,道路被淹,毁坏路基滑坡,对车辆和道路设施的危害更大,在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的破坏,农村公路建设由于资金有限,加上地形的限制,防范风险能力水平相对较低,维修强度大等特点,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高山公路大多属于山区公路,道路曲折,视野不好,水平低,韧性低,农村公路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 2造成高寒山区农村公路现状的原因 2.1历史原因 由于地形、地貌、高寒地区的地质特点,这给公路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加上投资成本高,国家补贴和地方政府资助的个别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没有资本投资,导致资金短缺,从而降低质量和公路建设进度。 2.2农村公路养护不到位的原因 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要到位,设定专门养护管理机构、人员、养护机械等必须条件。多年来,相对以往的路基养护机构的维护和管理有很大的进步,但有些工作还不尽人意,如公路排水的维护,特别是沟、涵洞、盲沟的维护。如果排水设施差,会造成路基和路面的损坏。 2.3农村公路管理的缺位 由于制度和人员短缺,高寒山区公路管理往往出于个人行为,参加调查道路时存在侵权现象。乱挖,重叠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些行为会造成道路交叉口堵塞和排水设施等存在安全隐患。 2.4运营者安全意识偏低 由于山区的公路等级低里程长,平交路口多,安全设施缺乏,有些公路都未通客车,靠农用车出行,车况差,加上自身安全意识较低,给农村公路的安全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3解决措施 3.1增加生命保护工程的安全 安全设施能有效提高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给驾驶员提供安全警报。首先,应设置防撞设施,在危险路段两侧,如悬崖附近的道路,路边的水塘,这些地方和其他地方的农村公路改造过程中存在重大风险,必须建立良好的防撞设施。其次,标志应放置在适当的位置,方便驾驶员识别,应规范、统一,布局应该是明确的,狭窄而危险的道路上应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在四级公路的上下面可以设置相应的标志,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 3.2探索当地条件,探索农村公路养护模式的多元化 山区的农村公路由于长期车辆的非法经营,也容易受到损害,因此加大保护力度,延长山区农村公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边沟和排水系统的维护,由于高寒山区公路一面靠山,一边临水,边沟排水是确保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关键。 3.3加大农村公路管理 特别要加强道路产权行为处罚的危害性,还需要根据当事人的规定设置安全设施。同时加强对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处罚,只有加强法律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对农村公路的一些破坏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 3.4增强村民对农村道路保护的意识 近年来,虽然驱动程序数量增加,但高山地区的司机相对落后的状况却依然存在,其技术水平不高的司机,车辆日常检查和维护的不足,从而为出行埋下了安全隐患,如此,应加强教育和农村驾驶员培训。同时,要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知识宣传,人们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农村公路免费、免费乘用车是一种常见现象。有人甚至认为,交通管理执法部门是故意的,不支持、配合交通管理。因此,普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交通安全和法律意识,是提高山区农村公路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4结束语 文章分析了高寒地区当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情况下,分析了高寒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配套设施不完善、维护管理不到位,交通安全设施缺乏,安全意识不够是农村公路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提出相应地保障措施和高寒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发展路线,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的人身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作者:刘永杰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县乡公路管理站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当前党和政府建设的工作重点,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用水安全问题,增强农民的生活健康水平。但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总体效果的提升。文章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现状及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解决农民的饮水问题,保证农民饮水的安全性是当前我国正在实行的一项非常关键的民生工程,有利于进一步的缩小城乡二元化结构,达成两个百年目标。因此,全面的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存在问题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现状及特点 当前虽然我国针对性的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但是由于受到基础较为薄弱等问题的影响,当前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仍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饮水多以落后、传统的供水为主,工程规模较小,自来水的普及率较低等情况。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主体特点表现为:一是,量大而且面积广,包含有大量的分散供水工程与单村供水工程;二是,形式类型较多,工程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三是,主要服务的对象为较为困难的群体,也就是农民;四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的成本较高,经营的难度比较大,维护管理的难度也比较大。总结起来就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单个工程的供水面积较小,投资成本较大,水费的标准较低同时水费的收取较为困难。 2当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量非常大,供水的面积也较广,各个供水网点并没有构建出统一的运作流程,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较为缺乏。这就导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给实际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甚至存在个别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地点自始至终就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这就必然引发较为严重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问题。此外,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具体的管理人员上岗等方面也没有一个严格的考核机制,多采用熟人任用的情况,这些人员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导致现行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制度不能落实到位,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方面的问题。 2.2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意识较为单薄 当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相关单位与个人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仅重视前期的建设工作,并将建设工作作为自身政绩的一部分,导致农村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作为具体管理人员,实际的管理意识也较为单薄,认为管理工作为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管理工作对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持续性开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工程管理问题、后期供水问题不断出现。 2.3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点较为分散,管理成本较高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很多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均处于亏本营业的当中。其原因主要为:一是,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的成本较高,电费也较高,同时受到工程点较为分散的特点影响,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管理成本也必然随之升高;二是,存在大马拉小车的情况,目前各水厂进村入户管网入户率均未达到设计要求,但水厂运行时必须按设计要求运行,人员及运行费用高,相应增加了供水成本;三是,水费的回收效率较低,正常情况下,水费的回收只有超过了60%,才能保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常的运行,但是由于农民先前用水不需要花钱的先例,导致在实际的水费收取较为困难,平均实际水费收取率不到50%。再加上当前农村的供水管网较长等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 3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质量的对策 3.1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的体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的效果,针对当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应当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完善过程中,各个地区应当首先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将其中管理存在的漏洞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并结合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政策,针对性的完善管理制度。同时,在具体完善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采用听证会制度,对于一些水费等相关较为敏感的问题,召集学者、研究人员及群众等进行听证,从而收集出更为准确的信息,也能够降低调查工作的难度,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制度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制度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性的调整措施,使管理制度更好的服务于管理工作。此外,制定的管理制度中,应包含管理人员的招聘上岗制度,让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员从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工作,而不是任人唯亲,并且,完善的制度也需要有着较强能力的人员进行制定。同时,对于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效果应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相联系,从而更好的提升管理效果。 3.2增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意识 增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意识,可全面的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效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政府应首先重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次,在本地区实行分区域进行管理的政策制度,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与人员上,从而让其真正的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对于提升管理效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应当增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工作的宣传,制定出宣传手册,发放到对应的人员手中,即让其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又提升其实际的管理技能。 3.3实行集中性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发,降低管理难度实现集中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开发,能够降低管理的难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规范的层面上着手,分区域进行重点规划,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增加对输水工程的投入,从而将原本分散的地区进行联合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增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服务水平。 4结束语 综上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仍旧存在较大的问题,限制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需要相关的责任单位与个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落实具体的管理责任,这对当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更好的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的效果,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真正的为广大农民服务。 作者:李林梅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水利局 工程管理安全论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村工程的建设和投资也逐渐加大。农村的安全饮水工程这一国家惠民工程,不仅仅关系到村民的饮水安全,也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在农村建立的饮水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在工程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发挥效益。文章将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有效提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虽然加强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但是仍旧有很多地区村民饮水尚未达到国家安全标准的现象,究其原因,与我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宣传管理工作不到位、水质安全管理不足、管制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以及对工程管理认识不足等问题密切相关。文章将在分析我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的有效策略。 1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安全饮水工作宣传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地区对安全饮水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清洁干净的水即是饮用水、自来水不如净水健康卫生等这种错误的观点仍旧存在。这就会造成农村居民对自来水建设工程参与意识的薄弱,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自来水建设工程的发展。第二,对安全饮水工程管理认识不足。目前,在农村饮水的工程管理中还存在管理人员认识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长效管理。第四,水质安全管理不足。水质安全关乎农村居民以及牲畜的健康,水质质量过低,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在农村地区安全饮水工程中,首先,由于早期技术的限制,在施工过程中,尚未安装水源净化设备,居民长期饮用未经净化的水质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由于投入资金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限制,尚未有效安装和使用水源净化设备。最后,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相对复杂,缺乏有效管理,因而农村饮水存在容易造成水源污染的问题。第四,农村安全饮水管理工程管理部分职责划分不够明确,不利于对工程的有效管理。第五,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后期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后期工程管理的需求。第六,饮水工程管理人员知识技能落后,难以满足农村饮水工程后期管理需求。第七,农村安全饮水多跨年度实施,施工周期较长。对此,相关部门应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凝智聚力,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兑现当年实施当年受益的承诺。 2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的策略 2.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一项工程,前期的资金投入对于保证工程的质量固然重要,然而,后期的工程管理也是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支持。饮水工程的管理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各个政府大都存在着后期资金投入不足,难以维持饮水工程管理的问题。对此,各地政府应当充分把握我国加大农村基础项目建设这一大好时机,在充分发挥各个部分优势,调动各个方面优势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支持以保证农村饮水工程的有效管理。此外,各地政府也可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政府建立政府投资企业融资的模式,多方面筹集饮水工程管理的资金,从而为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模式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政府的投资作为引导,地方的配合作为基础,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同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这种多方式的资金筹集,必然能够为项目的运营管理提供坚实的后盾。 2.2加强安全饮水宣传力度,落实水价水费收缴工作 农村地区安全饮水意识薄弱,对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安全饮水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安全饮水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使饮水工程有效发挥作用。此外,目前由于大部分地区居民存在对饮水价格制定过程不了解,从而排斥缴纳水费的问题。对此,在饮水工程的建设当中,当地政府应在确保居民了解水费制定过程的基础上,做好与人民群中的协商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居民对饮水工程的参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家政策公平性和民主性的体现。此外,在具体的收费工作中,相关的水利部门、物价局等部们,应做好对当地水费价格的调查取证工作,在确保当地水费制定合理的基础上,有效避免各个地区不合理收费情况的存在。最后,针对不同地区消费以及物价水平的差异,其水费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相关部分在收费中也应实施对水费的统一管理以及饮水设备的统一管理,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公示制度和听证会制度,从而消除村民在缴纳水费中的各种顾虑。 2.3完善饮水工程管理机制 目前,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中大都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对此,政府应在确保工程顺利完成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制定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从而使饮水工程真正的实现为人民服务。对此,首先,政府部门应对以建设饮水工程地区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在对其管理中的优点和不足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各个地区的管理策略。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水利部门要做好统一的建设管理规划工作,做好对日常工程设备的日常维护好检查工作,以维护饮水工程的效益。其次,水利部门也应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以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饮水工程管理模式的需求。最后,在管理工作中,应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以水利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为目标,建设供水网络,城乡饮水安全监控,以确保水利信息化总体目标早日进入安全饮水工程中。 2.4健全管理组织结构 当地的政府可以组织设立专门的安全饮水建设管理小组,并设置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从而实现对饮水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该小组在日常工作中首先应做好对水质的定时、定点监测,以确保饮水工程日常供水的安全。其次,在突发状况时,应及时增加对水质的监测,以便于及时避免水质通不安全因素对居民所造成的危害。最后,该小组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做好对居民水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尽量较少居民生活垃圾、污水以及农田药水的排放,以根本上确保居民用水的安全。 2.5明确管理机构责任 目前,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以水利部分为主,审计、财政等多个部门参与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快速建设,但是却严重阻碍了饮水工程等的饮水管理。尤其是针对饮水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一旦发生,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脱就会严重阻碍问题的解决进程。对此,国家应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并明确各个部门在工程管理中的各项任务中的职责。这不仅有利于对饮水工程的管理,也能有效避免各个部门在遇到问题时,对自身应负责任的推诿。 3结束语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是一项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涉及面广的浩大工程,其质量是工程的命脉,管理则是工程有效运行的关键。对此,各地政府应在充分认识自身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为我国农村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饮水保障。 作者:鲁丽丽 单位:延安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
中国电影史论文:一次对中国电影史的检阅 [摘 要]用自己的逻辑去剪裁历史,有什么样的电影观和电影史观就会相应的产生什么样的电影史。把中国电影史的书写放到一个大众传播的视野中来考查,它包括了三个层面的选择:信息传播者的选择、媒介守门人的选择和信息接受者的选择。以上三个层面的选择形成一股合力使得中国电影史的书写和传播出现了部分信息的不真实和部分信息的缺失。中国需要一部融入社会、经济、技术、艺术各层面,融汇内地和港台的综合的带有比较视野的“华语电影史”。 [关键词] 传播;选择;中国电影史 关于对历史的书写与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要“以史还史——它要求任何史家在主观上都必须像列宁所说的那样,‘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任意用史著者所在时代的流行观念去裁剪乃至‘塑造’历史”[1]。这样固然好,然而,在具体的历史书写与研究中,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可能真正地“以史还史”,也不能做到历史的完全真实与客观。道理很简单,历史都是今人眼中的历史,历史是在被不断选择的过程。“当一个历史学家为了构建某种历史分析而利用某个‘事实’时,这个‘过去的事实’才成为‘历史事实’,历史学家在全部可用的历史资料中仅仅选择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历史事实;‘过去的事实’并不能自己说话,是历史学家把它们作为历史论据的一部分让它们说话。”[2]史学家们是在用自己的逻辑去剪裁历史、阐释历史。中国电影史的书写与研究也不例外,而这种对历史事实的选择又是相对复杂和多层面的。这里,我们把中国电影史著作当作一种传播媒介,从资料搜集、编撰成书到它的传播过程,去研究一个动态的中国电影史中所存在的选择性。 一、信息传播者的选择 传播学的编码理论认为,语言是静态的、抽象的,而现实是动态的、实在的,而且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存在偏向因素。偏向就是信息的书写者、传播者存在着对所描述主体有利或者不利的选择。[3]在中国电影史的书写和传播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由于语言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各种对历史书写的缺憾和书写者对电影史各个时代各个细节的偏向性选择和按照编写者自己的逻辑或是当时流行的观念去做出的选择。 (一)书写者对历史事实认识的不同造成的选择 电影传入中国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电影最早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也有着不同的说法。程季华等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之前的电影史如:“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认为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四马路(福州路)青莲阁第一次放映电影;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却认为电影由香港转入中国到达上海的时间是光绪三十九年(1903年)的事。”[4]而1963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编著者们翻阅了大量的报纸等资料最终确定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和地点是在“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影片是穿插在‘戏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的”[5]8。到今天,对于电影何时传入中国这一历史事实还存在一些争议,有许多电影史家还在进一步考证,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看法。随着新的史料的发现和进一步考证,还会有不同的选择。这不只是对电影何时传入中国这一课题,而是对中国电影史的许多其他事实也会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得到不同选择和更新的认识。 (二)电影和电影史观的不同造成的选择 前面我们说了,历史都是今人眼里的历史。所以电影史家的电影观和电影史观对电影史的书写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电影的本质而言,它应该包括社会、经济、艺术和技术四个层面的内容。那么相应的中国电影史的写作也应该有这么一种考虑并融入四个层面因素的综合的电影史观。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往往忽视了其他层面的因素,而无限放大其中的一个因素。 1.意识形态标准。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史中社会文化功能(意识形态)成为电影的惟一评价标准。当时在电影界流行的一句话叫:“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6]。程季华、李少白和邢祖文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就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自1963年出版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正如李少白所说“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好到捧上天,坏到踩入地;右至资产阶级‘反攻倒算变天账’,左至社会主义‘庸俗社会学’”[6]。在谈到该书的局限性时,大家常说的是,得考虑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其实也就是当时的主流的观念,当时的文艺观、电影观和电影史观。该书难免带上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印痕,在史料的选择、史实的阐述评价上就难免带上了一些左的思想。例如:人们常提起的,根据吴祖光的《正气歌》改编的《国魂》被评价为反动的影片;由《火烧红莲寺》开启的“火烧系列”武侠片,该书评价为:“这股邪风一直狂吹了四年之久”[5]136;开创了中国式谍战片类型电影,引起较大轰动的《天字第一号》,该书评价为:“不仅内容极端反动,艺术处理也拙劣不堪,杂乱到无法再杂乱的地步”[7]。正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下,一些研究“十七年”中国电影史的学者认为:“电影作为一维性的语言,即只是影片在‘说话’。一旦与新中国这一段意识形态起着超常作用的历史相结合,其结果必然是意识形态主宰一切,新中国电影史就其本质而言就必然成为一部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史”[8]。所以,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应该是:“进步”和“反动”。影片类型大体上有三种:进步电影、趋向进步电影和商业电影。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就整体而言,目前中国电影史著作还没有超过《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书的著作出现。该书的极左,大家都知道了;对一些影片的评价不当、漏评也知道了。谁敢保证今天你来评论,再来重写就一定公允?其实,治史只是一种选择,一些人或者一个时代的选择。 2.艺术标准。“”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刚刚从“”中过来的中国电影一度特别强调电影的艺术性。这一时期以第五代导演为主体的中国电影人拍摄了大量探索性的艺术片,如《黄土地》《霸王别姬》《红高粱》《菊豆》等。在电影艺术、电影美学的探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电影史著作如: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郦苏元、胡菊彬著《中国无声电影史》等都特别看重电影的艺术性和美学追求。 中国电影史论文: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历史研究再思考 摘 要:1949-1966年的十七年是中国电影译制片的创业和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译制片事业从无到有,在极短的时间内成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本文尝试从历史研究的缺失、理论探索的传承、译制事业的展望等方面重新考量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的创作历史,还原译制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影译制片;艺术创作;历史研究;再思考 麦克卢汉将电影比作是“拷贝盘上的世界”,他认为,“我们借电影把真实的世界卷在拷贝盘上,以便像会飞的魔毯似的把世界放出来。”①电影制作人的职责,就是将观众从一个世界即他的自己的世界,迁移到另一个世界中去。而要完成这种“迁移”,译制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在中国,提到译制片,人们脑海中闪现的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创作的经典影片、经典人物和经典情节,却往往忽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译制片。诚然,对于十七年的电影译制片来说,它最初承担的主要还是政治任务,是教育民众、鼓舞民众的重要的舆论工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外国影片引进规模的扩大,电影种类的增多以及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影片的翻译制作,人们已经逐渐地接受并喜爱上了外国译制片,而译制片也从单一的政治教化功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如今,十七年电影译制片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无论是被淡忘,还是被遗弃,历史终究改变不了它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没有十七年的电影译制片,也就没有“”内参片的出现,更不会有新时期经典译制作品的诞生和辉煌。重新考量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我们认为,还原译制历史的真实,对于评判译制片的生存价值,探究译制片理论的传承以及客观地看待译制片事业的发展前景等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历史研究的缺失 在新中国60年的电影历程中,译制片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之初,外国影片的引进、译制填补了当时国产电影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地,满足了新生的中国观众在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时,译制片的大量上映也适时地配合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策略,发挥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功用。作为新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译制片尽管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创作性质和生产方式,有关电影译制片历史的研究始终没能进入电影专业研究的视域。进入新时期以来,研究中国电影史的专著颇多,如钟大丰、舒晓鸥的《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李多钰主编的《中国电影百年(1905-2004)》(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王晓玉主编的《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佐藤忠男的《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李少白主编的《中国电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 在这些电影史著作中,有关十七年电影译制片的文字寥寥无几,而系统地阐释、研究译制片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罗列一下涉及到译制片的电影著作,主要有:丁亚平在《电影的踪影――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提到过“翻译片”: 除纪录片外,东影还随着形势发展,在1947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这一段时间里尝试拍摄、编制了其他品种。如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动画片《瓮中之鳖》、翻译片《普通一兵》、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长故事片《桥》等。成绩颇丰,充分发挥了作为解放区电影主要基地的重要作用。② 李道新在《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中对十七年间引进的苏联电影作了如下评介: 在电影领域,苏联电影史上的许多优秀影片,……不仅被引进中国,而且成为中国普通观众耳熟能详的精神食粮,成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学习研究的最好对象;正如陈荒煤在文章里谈到的:“新中国电影要成为党教育人民的得力的助手,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电影来,我们必须很好地向苏联的优秀的电影艺术学习。” ③ 李多钰主编的《中国电影百年》中,也提到了苏联及东欧电影:……《大众电影》的创刊号,正好是6月1日国际儿童节,我们就以前苏联影片《团的儿子》中那个小男孩的照片做封面,……当时夏衍、于伶等人认为有必要做一份新式的电影杂志,多介绍苏联及东欧兄弟国家的影片和我们自己的国产影片,面向广大群众。④ 吴贻弓主编的《上海电影志》是较早也较为全面地介绍上海译制片的专著。书中专门列出“译制片”章节,概述了从1950年到1995年上海译制外国影片的基本概况、译制方针和译制准则等,并选择5大洲较有特点、较有代表性的上海译制的故事片加以介绍。胡昶主编的《长春市志•电影志》则系统地介绍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从1949年译制第一部苏联影片《普通一兵》开始到1988年译制片创作的基本概况,其中包括各个阶段引进影片的国家类别、影片种类、主要翻译人员、译制导演、配音演员等,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长影厂40年译制事业的发展概貌。……与以上的电影专著相比较,由中国传媒大学资助的科研项目《中国电影译制片历史研究》算是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电影译制片历史的课题了。在2004年北京译制片研讨会上,这份有关《我国译制片的历史与现状》的报告明确地将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前1949年至1966年这十七年的创建和初步发展时期、1966年至1977年的十年“”时期、1976年“”结束以后,特别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25年大发展时期。 对于最初的十七年也就是译制片创业和发展时期,报告全方位概述了东影厂创办译制片的过程,袁乃晨如何译制《普通一兵》、以及上海电影译制厂创办译制片、改良译制片制作技术等情况,报告还指出了十七年间外国影片的大量译制和上映给中国观众的生活和观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等等。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作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国家规划课题(国家级)――“中国电影学专业发展史研究”课题组,以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同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省部级)――“中国电影学史论研究”课题组的最终成果,对各个电影专业学科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学术理论的总结,其中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声音、美术、理论、文化、教育、技术、音乐、动画等领域,但是,有关中国电影译制片的历史同样没能进入这样的研究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二、理论探索的传承 半个多世纪的电影译制事业,传达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更多的是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的全新的转变。从根本上说,译制片的存在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其根本的使命就是要打破语言的隔膜,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搭建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桥梁。可以这样讲,译制片是交流的需要,是传诵的必然,是跨文化传播的自然产物,或曰终极产品表现” ,⑤“透过它,国人看见外部世界的面貌:有历史的风云、现实的精彩、未来的梦幻。译制片成了实现个人的乃至民族的自我文化认同、文化思考的一种途径。” ⑥吕晓明在《对“十七年”上海译制片的一种观察》中指出:“电影的跨国流传自然由商业动机驱动,却也是一种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外国电影的引进除了满足本国观众的娱乐需求,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该国的电影文化发生影响,即既影响到观众的观赏口味,也作为一种借鉴影响到本国电影的创作生产。这种情况尤其在电影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间表现得特别明显。”⑦麻争旗在《影视译制概论》一书中认为,译制片是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必然选择,是保护民族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传播艺术的追求。 它(中国电影译制片)的兴衰沉浮,它的结构成分的变化生动地记录了新中国电影与政治和社会及国际形势的密切联系;而观众对译制片的态度(喜爱、冷落)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某种社会的潜在的情绪和欲望。⑧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译制,指的是将外国原版影片加工成中文配音的影片,具体来讲就是经过剧本翻译、配音、字幕、录音等加工手段,把一种语言的影片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从最初的“翻版片”到后来的“翻译片”再到“译制片”,有关译制片的创作理论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可以说,十七年的电影译制片创作为中国译制片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1949年,苏联影片《普通一兵》的译制成功,标志着译制事业的诞生,与之相应,电影译制创作理论也在实践摸索中逐渐形成。译制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艺术创作实践。每一个环节都是艺术家的活动:翻译视之为一种有特殊要求的文学翻译形态,导演视之为有特殊组织规律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员则把配音看作是一门用声音进行表演的永恒艺术。可以说,一个译制班底就是一个创作集体,一部译制作品是整个集体的创造性的劳动结晶。⑨被誉为“中国译制片之父”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袁乃晨开创了译制片创作理论的先河。上海电影译制厂老厂长、译制导演陈叙一更是将译制理论推向了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他提出“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并要求从翻译到配音,必须以“上天入地、紧随不舍、转弯抹角、亦步亦趋”的精神,忠实地再现原片在语言和声音上的艺术创造。十七年的译制创作实践开创了译制事业的不同艺术门类的个性和特点。伴随着翻译片种的出现,译制片翻译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种类,需要“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应该说都需要达到信、达、雅。” ⑩译制导演是译制影片制作中的主要领导者,“主要任务是指挥配音演员,对照原版片画面反复进行排练,用逼肖的语调、口型重新配音,使译制后的对白、解说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原片相符合。”B11而配音演员是“专事配录台词的演员,……配音演员要深入理解剧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找准人物的语言基调、口型和气息状态。配音演员的台词处理必须与画面上人物的表演相适应,要忠实于原作,不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另行创作。”B12作为一种美的追求和艺术的创作,译制片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格,比如声画对位、性格再造、情感再现、口语会话、雅俗共赏等。新生代著名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廖菁认为,“翻译、导演、配音各显其能、相得益彰:翻译是基础,导演是核心,配音是关键。”B13这一论断与半个世纪前的译制理论惊人一致。由此可见,译制理论的探索和形成离不开十七年以来的传承和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我国的译制事业已经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市场,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专业机构、专职人员梯队、专门的学术团体(包括专门的网站)、大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发行销售网络,以及一大批支持、热爱译制片的观众群所共同组成的良性循环的有机的译制传播生态系统――这是一个有独立品味、独立思想、独立话语规则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体系,或可称之为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共同群体身份、共同价值取向的译制文化圈。B14 三、译制事业的展望 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艰苦创业到蓬勃兴盛的过程。在走过了辉煌的1980年代后,译制片逐渐在1990年代中后期走向式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甚至有人认为外国原音原版电影时代的来临已经无可争议地将译制片这个“没落贵族”逼向了死胡同。著名学者、画家陈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年的中国人只能通过有限的译制片了解世界,所以当时译制片是全民热爱的,但随着时代变迁,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满足于看配音片,就今天的审美来看,译制片很难成为大众追捧的热点。”B15他认为,“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并断言,“译制片一定是要死的。”持有相同观点的人认为,语言是理解文化的一把钥匙。经过译制的电影更多地损害了原声语言的神韵和意味,在引进外国影片时,“轻易地用本国语言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传达出的意思时,在故事层面上可能损耗不大,但在文化意蕴上却是必然有所损失的。”B16其实,早在1953年,在北京的一次专门研究译制片的会议上,当时的电影局局长陈荒煤指出:“只要有语言差别,就有译制片的存在。”而当下对于译制片存亡问题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对译制片的理解并不准确。 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刘风解释说,并不是配音片才是译制片,字幕片也是译制片的一种。“虽然现在精通外语的观众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还不能观看原版。原版片的确是原汁原味,但它们引进时通常没有字幕或者只有原版字幕,中文字幕是译制片厂制作的,也属于译制片的一种。上字幕的速度很有学问,现在一些盗版片把字幕一股脑全都打出来,很多时候破坏了剧情,而上译厂译制的影片绝对不会出现‘提前泄密’这种破坏欣赏情绪的情形。”B17但是,能够真正看懂原版片的毕竟是少数人,即使采用原声加中文字幕的方式,观众在欣赏影片时既要看文字,又要看画面,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完全理解原版影片的神韵也是客观存在的难题。持不同观点的人则认为,经过译制的影片不仅不会影响破坏原有的电影,反而会给电影增添新的价值,并指出:译制片与原版电影的关系是互利的、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互相排斥的,观众既可以看原文电影,也可以看译制片,只是增加了一种选择而已。B18“活着,还是不活?”这原本是电影《王子复仇记》中的经典台词,现在竟然成为译制片尴尬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2006年,在中国译制片问题研讨会上,译制事业的发展前景成为与会者讨论的中心话题。 然后,不可否认的是,译制片的创作队伍、人员观念以及制作方式和流程等等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视数量的增加,棚虫一族的出现,流水线式的制作方式、经济利益的驱动等等因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经典译制片的创作理念和模式。人们在呼唤经典的同时,又不得不认同和接受译制片的创作现状和窘境。学者顾铁军指出,掌握电影的不是艺术家,而是市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巨大的手,在左右着电影,也左右着人们的收视习惯。“译制片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不是谁说了算,市场才是第一位的。”B19当然,译制片绝不像生存或者灭亡那样来得简单,要想解决问题或许还要从社会、文化、传统、传播等方面去找寻最根本和最内在的根源。 中国电影史论文:论历史题材电影未来趋向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群体,拍摄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革命历史影片最合适,影片中战士们为保卫祖国冲锋陷阵、视死如归的勇气和胆量会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发达而奋斗。相信这类影片,一定会受这一年龄段观众的关注,其观后感更是其他类型影片不可替代的。社会工作群体社会工作群体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意识世界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价值观念,受到了空前的、巨大的挑战。但是人类学家墨菲说过:“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不同社会独具一格的生活风尚和特征、行为样式和模式。”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对于这一阶段的人们,一定要增大对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和博大精深。例如史上的唐朝丝绸之路,它是如何传播以及在传播过程中聪明的中国人是如何克服困难险阻、又是如何将当时的中华文化传到国外,这些类型影片的播出都反映出中华文化深远的影响,更反映出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进而激励当代国人,唤起他们心中对中华文化的热情。 从观众角度展现历史题材影片的魅力效应 (一)文化传播:满足了观众涉猎新奇知识的心理有调查显示:文化程度不同最影响观众对历史题材电影的选择,而获取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进程是观众观看历史电影的第一需要。教育程度不同的观众对历史题材电影的兴趣度不同。首先,历史题材更吸引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其次,观众文化水平越高,对历史题材影片的接受程度越高。比起其他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历史剧在题材上对观众而言最为陌生,不论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还是人物生活环境、背景等都是现代社会中人从未感受和经历过的,人们总是对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种心理可以推测,观众迫切想要了解和体验的心态,而历史题材影片便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渠道。《花木兰》为我们细致地铺陈了木兰替父从军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使我们深刻地记住了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伟大之处;《鸿门宴》为我们全面地呈现出了盛宴上的危机四伏,让我们明白了沽名钓誉的霸王项羽为何功败垂成……如果不是这些历史题材剧,我们只能单纯地从文学语言中去想象人物的形象,只能从黑白的照片中想象着那些遥不可及的轰轰烈烈的场景,而电影这门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用影像将文学语言中的人物转化为荧屏形象,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慢慢地品读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广大观众普遍认为,通过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可以很轻松地学习相关知识,丰富历史知识,增加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二)怀旧效用:补偿了观众重构历史传统的期望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都有强烈的“怀旧意识”。而历史题材影片恰好满足了中国大众这一心理需求,这是其他类型题材影片无法替代的。《建党伟业》为我们讲述了一群中国共产党员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为祖国赴汤蹈火、誓死保卫国家的感人事迹,尤其是老一辈革命家们,他们对其战友的怀念之情是深刻的。当然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观看影片后,便会更加感念党的丰功伟绩,怀念为国牺牲的战士。此时,历史题材影片的怀旧效应就彰显出来了。(三)入世作用:替代了观众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中国民众有着传统且悠久的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人们学习求知不光是为了解释人对自然奥秘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为了家事国事天下事。可以说,现代民众对于当代社会生活和政治是十分关注的。可现代社会中官员贪污、干部腐败等政治问题比比皆是,民众看到问题却找不到合理的解决途径,郁闷情绪无处发泄,只得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正义。纵观近年来的电影市场,很多影片都与社会黑暗现象息息相关。例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看贪官污吏最终绳之于法,看英雄好汉为民除害,观众们看了都觉得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这就是这些电影的票房始终居高不下的一个首要原因,因而,也可以作为今后历史题材影片考虑的一个发展方向。 从观众接受角度预见历史电影未来的走向 强化各种类型影片的创作一个好的剧本是一部电影成功的一半,我们应该根据观众对历史题材电影的需求来选择一个好剧本。既要做到文化传播、能够满足观众涉猎新奇知识的心理,又要达到怀旧效用,能够补偿观众重构历史传统的期望,还要起到入世作用,能够替代观众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好剧本难求,这就要求导演们在寻找剧本时不能马虎应付,而应该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积极应用3D、4D技术根据观众对影片展示方式的要求,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提高影片的画面质量和增加电影的立体效果。而3D制作由于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欣赏视角,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3D制作是值得尝试和借鉴的有效模式之一。而4D电影相对于3D多的是灯光、音响效果以及水、雪、雾场景和适当震动感,其播出的影片真实感更强。未来中国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应该在这块下足工夫,相信前景会一片大好。 结语 翻看中国电影史,与其他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一样,尽管中间都经历过一段崎岖坎坷的岁月,但令人庆幸的是,最终它还是生机勃勃走到了今天,其取得的成绩更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成就也是非常辉煌的,相对于其他影片,其更有一种厚重感,更肩负着还原历史原貌、达到教育后人的重任。在好莱坞电影的汹涌攻势下,中国电影人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雪珺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电影史论文:电影史中强盗片女性形象 【摘要】强盗片是伴随着美国社会现实以及技术发展而诞生的一种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便已形成其固定的模式,而女性又是强盗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文章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出发,分析强盗片中的女性形象观众,及其引发的观众观影心理机制和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效果。 【关键词】强盗片;女性形象;心理机制;意识形态效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美国有两大重要事件:一是禁酒令的颁布,从1919年至1933年处于禁酒时期,所有酒类饮料制造、销售和运输都被禁止;二是1929年至1934年的经济大萧条,全世界范围的经济崩溃导致商业下滑,造成了大量失业。正是这种社会背景造成了强盗价值的建立--为实现“美国梦”,强盗们来到大城市,期待能够一夜暴富。 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来说,强盗的成功是不被社会容纳的。所以,强盗们的最后结局必然是死亡,主流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这种类型片对那些想要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暴富的人们说一声“不”! 在强盗片中,强盗们用非法手段暴富,他们从社会的底层一跃而进入上流社会之后,女人和枪支、汽车一样成为他强盗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道具之一。Tommy(《人民公敌》)在做完第一笔私酒生意,穿上代表着绅士的西服,走进上流社会人士出入的酒店后,认识基蒂、艾伦;亨利(《好家伙》)不仅有爱慕他的妻子Karen,还在婚后拥有不止一个情妇;Tony(《疤脸大盗》)看上他老大的女人艾薇拉,这个女人在他成功后跟他结了婚。 强盗片中的女性以两种身份出现--亲人或者爱人:金娜是蒙大拿的妹妹(《疤脸大盗》)、汤米的母亲(《好家伙》)、康妮是教父的妹妹(《教父》)、苏利文的妻子(《毁灭之路》);伊迪是尼尔的情人(《盗火线》)、艾薇拉后来成为蒙大拿的妻子、艾波洛尼亚是麦克唐纳的第一任妻子(《教父》)、凯是麦克唐纳的初恋情人,后来他们变成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教父》)。这些女人们在强盗们的生命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又或者她们仅仅是作为满足观众“窥淫癖”的“奇观”而存在吗? 一、男性观众的认同和满足 “在一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列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起决定性作用的男人的眼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照此风格化的女人形体上。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能够把她们说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 在以父系文化为中心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中,女人被作为奇观放入电影中,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男性观众的窥淫癖。而男性不会对男性的身体产生兴趣,因此,女性在电影中的出现,不仅满足电影中男性人物的欲望,更是通过观众对电影中男性人物的认同从而满足男性观众自身的“窥淫癖”。 从强盗片中的女性角色看来,无论是Tommy的情人还是蒙大拿的妻子艾薇拉,或者麦克•柯里昂的妻子,又或者尼尔一见钟情的伊迪,无一例外都是很漂亮的。她们外型漂亮,衣着时尚,并和男主角相爱。而这些女性不仅成为电影中男性人物的色情对象,她们是强盗的情人--强盗用自己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财富满足这些女性的物质欲望,让她们过着像上流社会女人们一样的生活;她们满足了强盗们作为男人的一种征服欲和情欲,同时也满足了电影世界之外的男性观众的色情欲望。 “被展示的女人在两个层次上起作用:作为银幕故事中的人物的色情对象,亦即作为观众厅内的观众的色情对象,因此在银幕的两侧之间存在着不断变换的张力。” 影院作为一个封闭的环境,电影中的世界与银幕外的世界被相互隔绝,而影院中的黑暗也为观众制造了一种隔绝感,并成为满足他们的“窥淫癖”的温床。电影中的男性人物成为男性观众的银幕替代者,男性观众把自己的视线投射到电影中的男性人物,对其认同后,通过电影中的男性人物控制故事进程并进行色情的观看,满足感自己的窥淫欲。 《美国往事》,35年后已经年老的“面条”重新站在他少年时经常偷看黛博拉跳舞的马桶上时,视点的置换让观众也和面条一起偷看了黛博拉跳舞的过程。 1、客观镜头,从仓库里,透过墙孔拍摄一双眼睛的特写,是老年“面条”的眼睛。 2、“面条”的主观镜头,透过墙孔看见黛博拉在跳舞,镜头逐渐推进,后停在一点上。 3、切到黛博拉的近景,黛博拉看向摄影机 4、客观镜头,特写一闪而过的眼睛。 5、客观镜头,眼睛又转回来继续偷看,只是换成了儿时的“面条”。 跟着不断切换的视点,观众的身份也不停的在旁观者和“面条”之间不停变换。当镜头切换为面条的主观镜头时,观众也和“面条”一起偷看黛博拉跳舞,以及换衣服的过程。 二、女性观众的认同和满足 “在女性气质开始发展之前的某一时期--即所谓的阳具崇拜时期,即使在女性身上,想要变成男性的渴望,也是与她的自我相协调的。” 首先,在以父系文化为主社会中,影片中男性视点的快感是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男孩或者女孩都经历了男性(阳具崇拜)时期,女性气质是由男性气质产生的。女性在弗洛伊德所说的“阳具崇拜时期”本身就有一种变成想要变成男人的渴望;其次,在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气质》一书中,“男性”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术语,而女性没有被建构为一种差异,只是被界定为男性“二律背反意义上的对立物”而存在,这一界定,使得女性在“主动”和“被动”之间摆动。大部分故事片依照的是“主动性/男性”这一成规来建构的,故事提供了一种主动性视点的认同,所以即便是女性观众也总能够适应这个成规,把自己当成男人一样与男主人公产生认同。 “那些故事的''''语法''''使读者、听众或观看者与男主人公站在一起,而电影院里的女性观众不仅有自身的记忆,而且古老的文化传统使她适应这一成规,以减轻她从本身性别转换到另一性别的痛苦。” 因此,当女性观众在观看被作为色情编码放入银幕上的同性时,首先从“男性”的角度来欣赏银幕上的女性形象,满足自己作为“男人”的偷窥欲望,女性观众甚至可能会同男主人公秘密地产生认同。 其次,女性观众会在“主动与被动”这一具有对立关系的两者之间不停转换,时而女性气质占优势时而男性气质占优势。当女性观众的“女性气质”占优势时,她又从强盗片中获得怎样的快感呢?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对女性(无论是亲人还是情人)都是有感情的,而且有责任心,同时又拥有权力和地位,他们不仅给女人提供金钱,还付出感情。而女主人公在男主人公强势的追求下投入他的怀抱,她们漂亮、柔弱的“女性气质”与阳刚的“男性气质”相契合,对男主人公同样付出感情,通常女主人公会答应男主人公的求婚。此时,在“女性气质”占优势的女性观众中,她们由于有着“正确的女性气质”而跟女主人公一样,与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结合在一起。 karen受辱后给亨利打电话,亨利让她先回到自己的屋子去。karen从窗子里看到亨利用自己的枪把侮辱她的男人打得半死,当亨利把枪递给karen时,karen并没有像别的女人一样害怕,相反的她接受了亨利的并为其倾倒最后嫁给亨利。 BV当看到影片中男主人公为保护女友去揍人的时候,女性观众内心“女性气质”会在此刻占优势,女性内心渴望被强势的男性保护的欲望显现出来。而karen是得到保护的女性,因此女性观众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karen身上并得到满足。 蒙大拿一成功之后就找到妹妹和母亲。他不顾一切的爱护自己的妹妹,看到一个男人对金娜意图不轨的时候,他把那个男人狠狠地收拾了一顿。当他在失踪几天的曼尼家里看到穿着睡衣的金娜时,他愣住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妹妹跟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强盗结婚。于是,他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好朋友--金娜身边的曼尼。 让自己的愿望通过投射到银幕上的女性身上得到实现。女性观众正是通过自己银幕代替者--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谈了一次浪漫的恋爱。 尽管如此,黑帮电影中的女性仍然处于附属于男性的地位,她们也被摒弃在男性血腥的世界之外。Tommy对艾伦虽然有感情,但是一听说好友纳尔森被他自己的马摔死了后,二话不说离开艾伦家,去跑马场买下那头摔死纳尔森的马,把马杀掉(《人民公敌》)。麦克•柯里昂杀了妹夫卡洛,面对妹妹和妻子凯的责问,他拒不回答,在凯一再追问下依旧谎称自己没有派人杀卡洛。尼尔在认识伊迪之初编造自己的身份,他的身份揭穿后,伊迪打算和他一起离开,此时尼尔却看到跟踪而来的警探(艾尔•帕西诺饰),他转身离开了伊迪。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强盗片同好莱坞的其他类型片一样,仍然是以男性快感为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一种满足男性快感的色情形象放进电影中。 三、意识形态效果 根据苏姗•海瓦德在电影学关键词中论述强盗片中的女性“与男主角有浪漫关系的女人的作用在于赢得观众的心,他们爱屋及乌,甚至会同情和理解强盗:当武装到牙齿的执法者包围这对筋疲力尽的情侣时,强盗经常在她的怀抱中死去。” 通过对电影本文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形象在强盗片中的出现并非仅只是作为一中色情编码而存在。事实上,她们的存在对强盗们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代表着道德秩序给予强盗们关怀。 首先,在强盗的血腥生涯中,女性的出现为他们带来极少的宁静,成为强盗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部份。 麦克为父报仇杀了索拉索后,为躲避风头而回到西西里岛。在这里,他邂逅了美丽西西里姑娘艾波洛尼亚,麦克对她一见钟情,并在她父母的见证下跟她恋爱,举行婚礼。这一段中导演使用意大利音乐家Ni?oRota创作的“lovethemeformthegodfather”,一首具有典型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塔朗泰拉风格的曲子,用意大利传统乐器曼陀铃演奏,节奏舒缓且深情。在充满阳光的西西里岛上,麦克过着或许是他一生中最为平静的生活,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着--打猎、娶妻,远离血腥。然而,当艾波罗尼亚被麦克身边的奸细害死后,他平静地生活就此结束。麦克回到美国和凯结婚,成为新一代教父。 尼尔和伊迪偶遇,他们的交谈让一直保持警惕的尼尔放下戒心。在伊迪山顶上的家里,两个人站在阳台上俯瞰夜色笼罩下的城市,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自己的家人。刚刚经历过一次生死搏斗的尼尔,得到片刻的安宁,这里没有城市里嘈杂的车声和人声,也没有枪声和打斗声。尼尔说菲济有一种会发光的海藻,每年会浮出海面一次,像极了这城市的灯光。 当尼尔请求伊迪和他一起离开这个城市,去新西兰,这样他可以到另外一个城市获得新生。伊迪答应了!(《盗火线》) 蒙大拿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母亲和妹妹,当他在夜幕下开着自己的豪华车来到她们的住处时,城市的灯光氤红了半边天,为夜晚增添了些许暖意。他的母亲和妹妹住在远离闹市的地方,这里同样很宁静。他的母亲了解到他这些钱是怎么得来之后,拒绝再跟蒙大拿来往。从此,他没有家可以回,金娜被带到他的社会中去。而蒙大拿回家时的这段音乐在后来的影片中再也没出现过。(《疤脸大盗》) 亨利、汤米、占米三人开车出去埋尸时,路过汤米的家。汤米家只有他的母亲。在汤米的母亲看来他们和普通人一样,过着规规矩矩的生活,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刚刚杀完人。汤米的母亲给他们做饭,催促汤米赶快结婚,讲笑话给他们听,给他们看自己的画。依然是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亨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关怀。这时的情景与他们刚做过的事和即将做的事形成强烈对比,也和停在屋外的车里发出的碰撞声形成反差。这近三分钟的时间,在他们的生涯中似乎再也不会有了。(《好家伙》) 其次,女性还是强盗们所犯下的罪过的承担者--特别是帮派之间的火并行为。对强盗的所作所为几乎毫不知情的女性,往往仅只因为她是强盗的女人而被毁灭。 夜晚回到家的伊芙,看到床上有一个枪眼组成的人的形状。来追杀“面条”的人就躲在他家,他们再三追问伊芙都没有得到“面条”的去处,后把伊芙杀死了。(《美国往事》)新晨 麦克•苏利文和唐纳出去执行任务时,被藏在车内的苏利文之子麦克看到他们杀人的场面。为了避免泄漏消息,心狠手辣的唐纳趁苏利文不在家的时候,杀了苏利文的妻子和小儿子。(《毁灭之路》)亨利因为吸毒贩毒而被警方追捕,一家人陷入贫困之中。担心亨利成为警方的证人占米对他起了杀心。知道自己境况不妙的亨利让Karen代他去找占米拿钱,这让karen差点成为亨利的替死鬼。(《好家伙》) 蒙大拿深爱他的妹妹,他害怕自己的妹妹受到伤害。当看到好友曼尼和金娜在一起时,他没有听任何解释杀死了曼尼,这一行为让金娜接近崩溃。金娜穿着睡衣来到蒙大拿的房间时,他的对手也潜进他的房间,在他眼前杀死了金娜。(《疤脸大盗》) 艾波洛尼亚和麦克•柯里昂结婚后,就被前来西西里追杀麦克的人炸死在车里。(《教父》) 结论: 强盗们的成功方式--通过暴力实现自己“美国梦”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合--注定他们要被毁灭。当看到强盗对女性--无论是亲人或情人无微不至的付出时,观众们也看到了嗜血如命的强盗们人性化的一面,也是他们人性中除了兄弟道义之外的闪光点。如果不是对妹妹极深的爱,蒙大拿也许不会死;尼尔留下伊迪一个人,是为了不把她卷入危险之中。不过强盗们通常死得都很孤单:Tommy被仇家杀死后,尸体扔在家门外;蒙大拿被对手乱枪射死在自己的豪宅里,死的时候他的妻子艾薇拉、妹妹金娜都离开了他;尼尔抛下伊迪在医院,自己在机场里被警察击毙;不可一世的柯里昂死时,身边只有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小孙子。就连《邦尼和克莱德》这对一起犯罪的雌雄大盗,被警察射杀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在汽车里,一个人在汽车外。尽管麦克•柯里昂没有死去,但他形影单只,精神孤独,这也是强盗片将强盗们推出主流社会的另一种方式。 中国电影史论文:电影历史文化变迁 电影是社会历史的晴雨表,文化变动的聚焦点。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百多年间,举凡影响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成为电影想象力的重要源泉。60多年前席卷全球、对人类历史及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世界各国电影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并产生了诸如《倾听伦敦》、《意志的胜利》、《虎口脱险》、《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伊万的童年》、《辛德勒的名单》等能够代表各国政治立场、民族文化、审美趣味及影像风格的二战经典影片。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以及中华民族展开的自卫战争,也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题材。由于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不同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者对这场民族战争的关注点和表现力都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抗战题材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审美风格、影像语言也都是各异的。这其中,虽然贯穿着创作者较为自觉的艺术个性的追求,但几乎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清晰地折射出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尚的变迁。 一、民族觉醒与成长的影像寓言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开始了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八年抗日战争。时势的要求,使得抗战八年这一阶段成为中国抗战题材电影比较集中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抗战的爆发对中国电影业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淞沪战役”之后,此前集中在上海的大部分电影公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明星公司遭受的破坏最为严重,从此一蹶不振。战火不仅毁坏了很多摄影基地、制片机构,而且电影的创作人员和观众都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中。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必然得到空前的重视,中国电影自觉承担起宣扬抗战、鼓舞士气的责任。战争爆发后,电影界首先掀起了一股记录战争的新闻纪录片潮流,像《卢沟桥事变》、《空军战绩》、《淞沪前线》、《克复台儿庄》、《东战场》等等,及时记录抗战前线战争的进展,是中国抗战历史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除此以外,这一时期抗战题材的故事片也都呈现出一定的纪实倾向。比如《东亚之光》、《八百壮士》、《血溅宝山城》等都是把抗战过程中曾经发生的真人真事搬到了银幕上。其他一些影片像史东山的《保卫我们的土地》、何非光的《保家乡》都采用无声手段,所有场面均使用实景在露天拍摄,使得影片用比较逼真的画面展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和暴行。尤其是何非光的《保家乡》,“影片令人惊异之处是采取戏剧与纪录手法的结合非常有效,可谓结合‘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美学的一次成功尝试。前段写沦陷区某村落被日军侵占后,遭到奸淫抢掠,日军掠杀平民、放火烧村,用刺刀刺杀婴儿、用毒针令平民变哑、以火刑对付反抗分子等场面,既有着震撼的实感,在构图和光影、动作处理上,又有着近乎表现主义的气派,而众职业演员混合着非职业演员的演出,并无生硬与不协调的痕迹;约略可以窥见战时重庆的创作虽然条件简陋,但创作人员能够善用环境突出简朴粗犷的美感,注入创作的激情,而提升到一定的艺术高度。”(注:罗卡《何非光侧影》,载黄仁编《何非光图文资料汇编》第11页,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2000年版。)还有一些影片,如《中华儿女》、《孤岛天堂》等,在故事片中穿插纪录片或新闻片的镜头来增强真实性。抗战时期纪录片的兴起及故事片纪实倾向的创作潮流,是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电影现象,表现出电影人力求迅捷真实地反映抗战现实,传达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抗战题材的影片都设置了大致相同的故事线索,即主人公原有的平静生活被侵略的炮火打破,在目睹日军残害中国同胞的暴行或饱受苦难生活磨难的情况下,最终坚决地加入到抵抗侵略者的潮流中。例如,史东山编导的《保卫我们的土地》就表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刘山一家的生存之地屡遭侵略者的掠夺破坏,走投无路的他们最后向侵略者冲杀而去的故事。而沈西苓的《中华儿女》通过四个独立的小故事,具体表现中国各阶层民众的觉醒和抗战。第一个故事就叫《一个农民的觉醒》,在南京郊区的农民刘二哥逃难回来,迎接他的是妻子被日军蹂躏致死、老母奄奄一息的惨状,亲人的死伤使刘二哥觉醒,最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第二个故事叫《老公务员之死》,刻画安徽某城一名老公务员在日军占领他的家乡后,以毒酒宴请日本军官最后同归于尽的抗敌壮举。第三个故事叫《抗战中的恋爱》,着重反映青年人在抗战中的思想转变过程,尤其是一位“中间人物”由于敌机轰炸而使自己的爱人惨死,亲人瞬间的离去使他觉醒,也投入到抗战的洪流中。第四个故事是《游击女战士》,描写一个刚参加抗日队伍的年轻女战士机智完成任务的故事。再比如,孙瑜的《长空万里》表现的是青年人经受战火洗礼、报考空军为国抗战的故事。贺孟斧的《风雪太行山》表现的也是太行山区老矿工马老汉受尽日军摧残认清了他们的本质,最后和农民联合起来共同抗敌的故事。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农民、矿工、公务员、青年学生,无论男女老幼,都是民族战争中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他们的性格都经历了由软弱、犹疑到坚强、果断的过程。实际上,在抵御侵略的战争中,个人小家就是民族大家,“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影片中这些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觉醒和性格的转变,实际上映寓的是中华民族在抵御侵略的战争中克服软弱、走向坚强的成长过程。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中,构筑的是一个独特的、战争与人的命运、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影像寓言。 抗战结束后,与当时的意识形态对峙的社会政治格局相一致的是,抗战题材的电影也呈现出对峙、分流的局面。一方面,“中电”作为当时国民党官办的电影制片机构,拍摄出《忠义之家》这样借用抗战时期一个掩护和支持“地下工作”的“忠义之家”的抗战故事,来传达包含明显政治含义、维护其统治利益的意识形态思想。另一方面,也更为普遍的是,一些具有民主主义进步思想倾向的艺术家则是通过这场战争表达对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的思考。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将战争岁月与一支抗日救亡演出队中主要人物的聚散离合结合起来,运用对比的手法,真切地传递出民众悲苦生活的时代气息。而被认为是这一时期史诗巨片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注:柯灵《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在香港“早期中国电影研讨会”上的发言》,《柯灵文集》第31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以抗战为背景,不仅表现战争的摧残性,更从战争及历史的进程中透视家庭伦理、道德情感,厚重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及对中国传统艺术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使这部影片成为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经典。 二、新生国家意识形态下的赞颂之歌 抗战题材的电影创作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对于一个参与过抗日战争、紧接着又通过解放战争打败了国民党政权,经过28年艰苦奋斗而建立起来的新生政权来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领导建立的这个新生国家历史认识的基础,因而表现战争成为这一时期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仅在1949—1952年间,东北、北京、上海和文华这四家电影制片厂,就先后拍摄了《回到自己的队伍来》、《中华女儿》、《钢铁战士》、《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关连长》等包括抗日战争题材在内的战争片25部,占这几年全部影片数量的40%左右。总的来看,与30年代相比,“十七年”抗战题材电影的表现中心并非纯粹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而是将其整合在新生国家意识形态的宏大话语体系中。新生国家的权威话语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建立国家的历史构成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史的全部内容,即中国现代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政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的一部分,一个链条或者说是一个环节。 在这样的国家意识形态权威历史观的指导下,“十七年”有关抗战内容的电影从抗日主体、叙事结构、镜头语言、影片主题、审美格调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这一时期抗战电影所独有的特色。首先从抗战的主体来说,无论是《狼牙山五壮士》、《中华女儿》、《卫国保家》,还是《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这些影片无一例外地突出和强调抵御外来侵略的抗日主体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战士或游击队员,共产党是维护民族大义的代表,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其次,在影片的创作中,往往是以“二元对立”即“我军”和“敌军”的艺术形式来结构影片,塑造人物形象的。“我军”指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军队和游击队战士,以及备受压榨的农民,他们出身贫苦,英勇善战,大公无私,忠实可靠,乐观开朗。这些人物也有显著的外在相貌特征:身材高大匀称,精神饱满,眼睛黑亮等等。“敌军”指的是日本侵略者,汉奸,国民党军队及其特务,以及地主恶霸土匪等。这些人残忍、自私、贪婪、愚蠢,最终走向失败或灭亡。身材矮小肥短、贼眉鼠眼、凶恶丑陋,是标明他们邪恶本性的主要特征。这种艺术结构形式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这一时期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倾向。 英雄主义是“十七年”抗战电影的主题。抗战电影的创作者大多数来自解放区,比如凌子风、成荫等,他们既是战争的目击者,又是战争的参与者,特殊的战争经历和文化背景,赋予他们认识战争表现战争的特殊审美观念。这种观念,首先表现在这些创作者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和视角去表现战争。如前所述,抗战进行时期的电影人虽然经历过战争但没有参与过战争,他们往往以知识分子启蒙的视角去表现民族战争中民众的觉醒。但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这一启蒙主题被迅速淡化或压缩到很不重要的地位,亲自参与过战争的电影创作者全心全意地赞颂和讴歌在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这种赞颂的激情是普遍存在于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时代情绪。比如郭沫若的政治抒情诗《新华颂》、胡风的大型交响乐诗《时间开始了》都将浓烈的赞颂之情熔铸在诗歌创作中。就连一向审慎的巴金也表示:“我的笔即使写不出振奋人心的‘热情的颂歌’,它也要饱蘸作者的心血写下一个普通人的欢乐和感激的心情。”(注:巴金《赞歌集·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版。)与这些作家直抒胸臆对未来美好社会期待和想象的赞颂之情相比,经历战争风雨的电影人通过高山大川、蓝天白云、青松翠柏等中华传统文化所表征和认同的“宏伟崇高”物像,伴随激越高亢或深情婉转的民族乐曲,来表达他们对战场英雄英勇无畏、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倾慕之情。《中华女儿》中,当八位抗联的女战士投江自尽、英勇牺牲之际,雄壮的音乐响起,画面上映现翻腾的江水,叠印崇山峻岭、蓝天白云物像,深情地传达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狼牙山五壮士》还直接引用历史典故和诗词寓意寄托景仰赞颂之情。影片开始,阳光从云海中穿透,照射在苍茫的山川之上。此时,浑厚的男中音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接着介绍这首诗的典故,以古寓今:“岁月悠悠,两千年过去了,这儿的一草一木都没有向敌人屈服过;这儿的每一块石头都曾染过英雄的鲜血!”随着激情的朗诵,镜头从空中俯拍,画面横移,依次映现蜿蜒的河流、高耸的山峰、长城烽火台,岳飞题写的“还我河山”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并在仰拍的纪念碑上叠印出片名《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过程中,景别越来越小、镜头尺数越来越短,传颂的情感也越来越强烈。 乐观主义构成了“十七年”抗战电影的审美基调。由于八年艰苦抗战是以最终辉煌的胜利结束的,紧接着解放战争胜利的结果又是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十七年”战争电影的创作者也是新生国家的建立者,他们并不在意战争过程的残酷和艰险,甚至回避战争的暴力和血腥,而是特别强调战争的最终胜利意义。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电影像前苏联电影《伊万的童年》等重在反思战争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影响、观照战争中的个体生命价值所不同的是,50、60年代中国抗战题材电影表现的是共产党领导抗日队伍的群体风貌和战争的现实结果。此外,英雄的塑造也是为了突出集体主义的力量,英雄不会在战争中轻易死亡,即使死去也必须用更大的胜利场面或雄壮的气氛来冲淡它的悲剧性。也就是说,个体生命的价值在战争中受到的残害或损毁也因为集体最终的胜利而消解,其结果就是这种以道德价值的认识取代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也消解了“十七年”抗战题材电影的悲剧美学效果,形成昂扬乐观的审美基调。 “十七年”战争电影的繁荣不只体现在战争电影的数量上,还表现在对战争电影的艺术探索上。这种探索表现在艺术家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的借鉴和发挥上。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素有所谓“游侠”、“绿林”、“侠义”等题材,其艺术结构和审美范式一向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十七年”电影艺术家自觉从民间文化中吸收活泼自由、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艺术营养并加以创新,打破了这一时期抗战题材电影一度过于刻板的叙述方式和审美风格,形成了中国特色战争惊险片的新类型。这类影片并不正面展现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而是主要选取游击抗战题材,设置非同寻常的情境和紧张曲折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类型突出甚至夸张的人物,极力渲染战争的传奇性和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战争影片的观赏性。比如电影《铁道游击队》中,那活跃在铁路线上让日寇闻风丧胆的游击队员,其性格特征更像民间文艺中的“游侠”,不仅个个身怀绝技、浑身是胆,而且他们莽撞好斗、喝酒赌钱的草莽英雄习性,让观众更真切感受到传统“侠义”的动人魅力。《林海雪原》吸引观众的不仅是那五位个性鲜明的侠胆英雄,更是“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情节。而在《鸡毛信》展现儿童英雄机智灵活抗日的影片中,也散发着民间文艺的质朴和清新。就连《地道战》这些当时原本是作为军事教学片的电影,也注重吸收活泼生动的民间口语、民谣等艺术成分,增加趣味性,“力求达到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注:任旭东《回顾〈地道战〉的创作》,《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三、思想解放潮流中民族记忆的文化反思 “”期间,除了几部“样板戏”之外,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陷入荒芜的境地。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拨乱反正”,文艺界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时间,朦胧诗、实验话剧、先锋文学、摇滚音乐等都纷纷活跃在文艺创作的舞台。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反思与批判,对人文理想的追求,推崇启蒙主义和理性主义,强调个性解放一直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中心主题。饱含着中华民族特殊历史记忆的抗日战争,自然进入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并成为第五代导演吹响反叛传统、张扬个性的号角。这就是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与以往通常在激烈的战争场面中正面凸现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所完全不同的是,《一个和八个》并未涉及太多炮火纷飞的场面,而是把影片的主角,一个共产党员和几个土匪、逃兵、奸细置于相同的被囚禁的境遇中。在这里,正义与背叛、勇敢与懦弱、先进与落后曾经是截然对立、泾渭分明的形象被混同在一起。这种历史情境与人物关系的反常规设置,不仅体现出新一代创作者在思想解放潮流中对民族战争与过往历史的重新思考,更昭示出他们特立独行的创新姿态。导演自己说:“常有人问我:《一个和八个》为何要在历史观和电影形态上采取极端叛逆的态度?……我们只是本能地要求标新立异。想出这个东西,别人没整过,这是当时咱们确定的一条原则。这条原则在《一个和八个》自始至终全面贯串。”(注:张军钊《从〈一个和八个〉到〈弧光〉》,《电影艺术》1989年第1期。)这条原则还体现在创作者对战争本身残酷性的关注。整部影片在主要场景的选取中,原本生意盎然的田野几乎没有出现代表生命的绿色,这种处理意在突出战争对生命的毁灭。正如曾担任这部影片的摄影师张艺谋所说:“由于我们对以往中国战争片的那种矫饰感,那种贪花好色极为反感,于是走了一个极端,拍广阔的天和地,拍寸草不生,对民族危亡关头的严酷性进行抽象的表现。”(注:罗雪莹《红高粱:张艺谋写真》第32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而他在自己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中,“我奶奶”最后被日寇扫射而死的惨烈之状,在大片血色殷殷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中,战争的残酷直面而来。 实际上,对于第五代导演来说,抗战题材只是他们特立独行的一个底色,在这个底色之上,探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张扬的是个体生命力的勃发。就以《一个和八个》为例,共产党员王金被怀疑被隔离的境遇,与其说是战争年代确认爱憎立场的一种特殊情境,不如说是对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的真切传达。而全片最为人称道的影像造型也集中在对困境之中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上。“全片除个别场景外,画面都卡得很紧,人物都用中近景处理,几乎没有富裕空间,饱满得有胀破画框之感。人物很少处理在画面中心位,一般只占一个边角。”“压缩的空间表现,正是对精神层面、灵魂搏斗的有形揭示,正是对扭曲的非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可视展现,从而给观众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强烈震撼。”(注:郑国恩《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新电影的造型突破》,载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第47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尤其在影片的结尾,锄奸科长拄着拐杖,斜倚在王金身上,构成一个大写的“人”字。这个“人”字几乎占满画面,在高光背景下,产生剪影的效果。经过民族战争的洗礼,真正的人性得以张扬。作为第五代代表之作的《红高粱》,借抗战的背景、东方民俗的仪式,着力渲染的也是喷薄而出的生命强力,这已经成为评论界的共识。无论是《一个和八个》重在造型,还是《红高粱》着意色彩,第五代导演影像语言的大胆与创新,正契合了80年代人文主义的启蒙主题。 四、大众消费文化环境下的娱乐诉求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了社会的中心地位。这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转型,给中国的电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与整个中国经济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电影业陆续被推向市场,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意识形态事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工业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能否受到观众的认可并获得市场利润,成为电影能否生存的首要前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利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重的影响。80年代备受推崇的启蒙主义、理性主义受到了冷落,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其结果是,中国的文学艺术开始从80年代的文化启蒙向大众娱乐的文化消费转型,正像有评论者指出的那样:“侃爷、丑角和明星占据着文化大舞台的中央,夸张、做作、神侃、混聊、故作轻松、充满噱头或者浅薄轻佻、卖弄风情的各路‘明星’充斥电视、电影、广告等传播媒介。这是一个小品的时代、侃爷的时代、明星的时代。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明显地‘转了个弯儿’。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注:陶东风、金元浦《从碎片走向建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二人谈》,《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电影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电影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和突出。于是,一向被认为是沉重严肃的抗战题材电影在90年代也注重电影的娱乐化取向,注重与世俗沟通。其中,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无论从片名立意还是叙述手段,都采用了戏谑的游戏化手法。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借用这个著名的漫画人物和大量偶然性的情节使战争游戏化。比如,三毛意在举枪杀敌,却朝空鸣放打下一只鸟;炮响过后炸出的却是水池中的鱼等等,此类细节贯穿全片。此外,影片还将京剧《沙家浜》的场面和《白毛女》的造型穿插在一起,把“西班牙斗牛曲”、京剧音乐、电子游戏“魂斗罗”的音乐混同在一起,通过这种拼贴、模仿和混同,增加了影片的戏谑性,在营造荒诞艺术效果的同时,也消解了以往的权威认识,重新表达了对战争、历史、英雄的理解。如果说《三毛从军记》是通过漫画、喜剧幽默调用观众的某种解构情绪的话,那么,姜文的《鬼子来了》则是通过设置人物的尴尬身份来试图颠覆曾经的集体记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马大三,必须在日本军的眼皮底下看守一个日本人和一个汉奸,既不能让经常来村里扫荡的日本军知道,又不能痛快地杀了他们,甚至还得尽心尽力地款待他们。对于马大三和他的乡亲们来说,这样做的缘由也许只是出于生存的本能,但他们这些日本占领区的中国老百姓,本身就处于民族的、政治的尴尬处境中,无论认同什么,都摆脱不了注定悲惨的命运。影片运用黑白和彩色影像对比,在戏剧化的情境中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除此之外,更多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不是通过对艺术通俗化的探求来达到与观众、市场的沟通,而主要通过离奇的情节包装、甚至战争暴力的渲染以及色情的暴露,在诉诸大众心理及感官刺激的同时,迎合大众对娱乐消费文化的需求。比如,《南京大屠杀》虽然取材于抗日战争,但这部影片最令人难忘的也许仅仅是极端血腥的暴力场面,而刻骨铭心的民族记忆也在成贤医生那个中日混合的家庭悲剧的情绪化影像中失落;再比如,冯小宁的《黄河绝恋》与其说是抗日故事,不如说是异国男女相恋的爱情传奇;叶大鹰的《红色恋人》也如出一辙,他的另一部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的影片《红樱桃》更以直接的女性身体的裸露来满足大众的日常性欲望,并且取得了商业利益的成功:在《电影艺术》所列的1995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排行榜上,《红樱桃》以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创造1300万元的票房收入高居榜首。突出电影的娱乐功能、重视电影的经济收益,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仅仅以感官满足代替了历史思考,那么战争历史题材所具有的珍贵启示意义也就荡然无存。 在新的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电影进一步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规模是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必然出路。但在产业化的进程中,除了政府管理部门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出台,来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之外,电影创作者在追求市场效益、制作大量商业类型片的同时,更要注重娱乐电影的艺术探索。对于当前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来说,如何走出好莱坞渲染暴力和色情的模式,积极借鉴以往创作的艺术经验,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导演个性与时代特色有机融合起来的中国反法西斯的战争影片,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中国电影史论文:浅谈我国电影史学的建构 一、创一个时代:史学建构与传道育人 中国电影已走过百年历程,历经沧桑,在发展的道路上时而突飞猛进,时而步履蹒跚。它以影像的方式记载着华夏大地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政治更迭、文化兴变,折射出时代的悲欢和历史演进的轨迹。从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起,到今天互联网环境下的大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史学家们可谓鞠躬尽瘁,他们一边冷静客观地书写着中国电影百年巨变,一边又为其扼腕叹息或激动不已。这其中,就有李少白活跃的身影。李少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国电影史学家,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他撰写了大量历史、理论文章及专著,其中《中国电影发展史》《影心探赜》《影史榷略》《中国电影史》等均成为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必读书目。李少白提出的“史论结合”的电影史书写方法与他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影响了几代人。他对中国电影史始终怀有温情,将中国电影的发展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对历史作出了较为公正的评价。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作者之一,这部“官修”史曾经成为李少白人生的“污点”,在“”期间被指摘为“毒草”,但正是这样的“污点”成就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也成为中国电影史研究绕不过去的学术基点。同时,李少白还是《中国电影艺术史》写作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尽管这本历史巨著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问世,但史料收集和思路框架都已完成,激励了无数后来的电影史研究者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它的流产是李少白人生的缺憾,却开启了后世电影史研究的康庄大道。李少白同时又是一个电影理论家。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影理论大量进入中国,他积极参与了关于中国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讨论,并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学术文章,比如《历史地看待电影的多元属性》《电影民族化再认识》《论电影艺术形式》《电影本性纵横谈》等。他从电影的本性、艺术性、美学、创作规律、历史与现代性等多个方面论及电影理论建构过程中所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李少白不但是中国电影史学专家、电影理论专家,也是一个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电影学学科,培养了大批电影研究人员,为电影学人才培养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他也是我国第一批申报电影学硕士和博士培养的专家,并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如丁亚平、陆弘石、钟大丰、王汉川、鲍玉珩、李道新、高小健、赵小青、石川、秦喜清、虞吉等,这些专家学者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中流砥柱和带头人。《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一书收录了大量研究李少白的史学观念、电影理论和教育理念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多为当前在中国电影行业从事电影学教育和研究的著名学者专家,如孟犁野、王人殷、郦苏元、陆弘石、陈墨、丁亚平、李道新等,他们或为李少白的同事朋友,或是他的学生后辈,对他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在生活中也与他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试图通过本书向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学家,还力图透过历史的表象,对李少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提供一个全景式的深入介绍和探索。以便读者对这位曾为中国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发展作过巨大贡献的学者,能够从本质上产生较为深刻的了解。 二、冰心一片:诗人之气与历史之魂 《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一书收录了李少白的集外文选、诗选49篇,这是他非常珍爱的文字。诗言志,歌咏言,世事浮沉,李少白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心灵轨迹写进诗里,也透出几许对生活的无奈、事事不遂如人愿的感慨。但更多时候,他像一个站在古崖上的诗人,衣袂飘然,怀着几分时移世易的喟叹,一个人陷入深深的沉思,留给人一抹孤独的背影。板凳甘坐十年苦,文章不写半句空。半生辛劳,治史一生。李少白倾其一生研史、治史,直至病重,床头还放着他珍爱的电影史书籍。但他又是一个灵魂的诗人,他对这个世界的爱、对这个世界的眷恋深深地触动着人们。丁亚平在书中写道:“他平静地看着我,未必想太多。这个时候他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看过的书与文章,如何创一个电影学术时代,如何研究历史和人物,在脑海中已经逐渐模糊了。但我想象中这时的他心里会在燃着一堆篝火,灼热气体和星火在升腾,噼啪作响。他的最后岁月里,陪伴他的是诗词集,是电影史学上的三两本书。当自己研究过的电影史上的某些历史现象、人物变得面目不清时,缠绵病床多日的他偶或会翻看、回望、沉思;当很多重要的东西在有意无意间都丢了时,他愿意通过诗句来参研、雕琢、重新塑形。他也会让另一些事情在最后的生命凝眸中纹丝不动,比如想念,比如血缘亲情,比如爱。”作者写下这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时,或许眼角噙着泪水,或许被记忆拉向了更悠远的历史深处。李少白的诗与他的史学研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有着诗人的孤绝与浪漫,也有着史学家的赤诚与执着。他的这种诗人之气和历史学家的灵魂也契合了中国电影史学书写的文笔要求。 三、看向历史的纵深处:血脉传承与电影史学史的建构 在李少白身上,既能看到中国电影史的建构过程,又能看到电影史学的一脉相承。这位成名于20世纪60年代的老知识分子,一生坎坷,几经漂泊,而始终没有放弃对电影史的研究。在那个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电影史为何物的年代,他却能够从历史的纵深处看向未来,为电影这门历史并不久远的艺术门类书写历史。李少白的选择,实际上根植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史学意识和历史传承精神,当时的社会政治大环境也许对这一选择也有过一定的影响。《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一书将这份血脉传承的过程记录下来,它与以往的传记类书籍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是一本人物回忆录,更是一本兼学术思想与史料结合的专业书籍,更重要的是对老一代史学家的史学观念、史学方法进行研究书写,本身就属于史学史的范畴,它将新中国以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过程较为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下来。里面大量的采访和回忆类的文章、书信、工作报告等将电影史的研究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丰富的史料、原点性的素材也为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该书还秉持了治史一贯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收录了大量对李少白评论与缅怀的文章。可以说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人物的聚焦和特写,将李少白的点点滴滴、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用温情的笔触记载下来。这些从记忆深处“捡”来的生活片段本身就是一种对资料的运用、对历史的尊重。全书资料新颖、范围很广,各作者以与李少白直接交往的第一手资料写成,集几十位专家学者之回忆,大量而翔实的史料、朴素而真诚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使得该书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书中收录了大量研究李少白史学观念、史学方法、电影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文章,对李少白进行历史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的同时,也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有助于读者对其思想进行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书中还收录了一些青年学生的文章,他们都是李少白的后辈学生,对老一辈电影史学家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电影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为电影史的研究和书写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李少白的史学观念也在这些青年学生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整本书散发着淡淡的哀思和深深的怀念。该书的三个主编都是中国电影史研究领域极具分量的人物,以文字书写的方式来纪念和缅怀自己的老师。丁亚平从事中国电影史研究已有2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执着和热忱,笔耕不缀,先后出版个人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十余种,发表学术文章400余篇,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奖,国家、省部级奖十余次,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电影电视卷主编。陆弘石曾先后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影视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副主编,现为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出版专著《中国电影史》(与舒晓鸣合著)、《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等,是李少白学生辈的同事,两人共同经历了中国电影学学科创建的过程,亦师亦友。高小健则是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和文化、戏曲电影方面的专家,出版著作《中国戏曲电影史》《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等,同时发表了许多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文化、电影剧作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和影视评论。李少白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血脉才如此生生不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成为“显学”。李少白一生治史不辍,却从未为自己著书立传,这本书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使他的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得以流传,同时也使得这位前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方法得以传承。该书以最真挚的情感和史学家治史的专业精神淬炼而成,不但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中国电影史学家,同时也为中国电影史学史的研究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郭双丽 中国电影史论文:体育电影发展历史及落后原因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视听手段,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综合艺术,其发展已上百年,人类也竭尽所能地将其发挥到极致,而作为人类强身健体的体育与电影的结合就是其中颇具魅力的独特展现。从卢米埃尔尝试用胶片记录赛马运动到里芬斯塔尔伟大的《奥林匹亚》,再到奥运献礼片《一球成名》《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近一个世纪以来,凭借艺术与体育的双重影响,体育电影吸引了一代代观众,虽不是主要的电影类型,却已成为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响亮音符。 我国体育电影发展历程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体育题材的电影也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新中国体育电影史,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到7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体育电影虽数量不多但体现了不俗的艺术品质,如《女篮5号》《冰上姐妹》《水上春秋》等。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女篮5号》采用对比手法,讲述了新旧中国对发展篮球事业的迥异态度,反映了新旧两代人的别样人生,该片不仅真实再现了篮球比赛的紧张、生动场景,而且对年轻运动员的心理情感刻画细腻,不愧为中国体育电影银幕上的经典之作,曾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一时期电影主要以弘扬民族主义和为国争光的精神,在社会上曾引起过强大的反响,也成为我国体育电影初步发展的基本模式。 2.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开始深入挖掘,将体育精神与人生意义相结合。代表作是《沙鸥》,影片中沙鸥为实现自己个人生命价值———夺得金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时推动中国排球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该片通过对中国女排姑娘训练、比赛、生活的真实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排历经风雨终见辉煌的艰辛历程。此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想潮流涌动,许多国人处于迷茫阶段。影片中女排姑娘心怀对祖国母亲、对排球运动的热爱,不畏失败,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女排精神,为国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感召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此外还出现了《加油———中国队》《京都球侠》《一个女教练的自述》等一批体现爱国主义的电影。而体育故事片的佼佼者当推《一盘未下完的棋》《棋王》,两部电影以“棋”为媒介,揭示了不同的文化寓意。前者政治色彩较浓,体现了历经磨难,中日人民之间依然保持友好的政治主题。后者主要展现了象棋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主人公“棋呆子”痴迷于棋的性格刻画,表现出主人公“贫贱如乞却又心融万汇,行于浊世而又超然物外”的处世哲理。它揭示了“十年浩劫”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是一部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某种经典意义的艺术片。[1] 3.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电影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女帅男兵》中,人物形象多面化,性格刻画真实,还涉及了体育竞赛中的一些黑暗现象,如假球等。此外,爱国主义的影片有《黑眼睛》;群众题材的影片有《赛龙夺锦》《我的九月》;残疾人体育题材的电影有《赢家》《跆拳道》,等等。[2]这一时期,借北京亚运会东风,体育开始逐渐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国体育电影人物开始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专业运动员,电影《我的九月》,围绕一群即将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小学生展开故事,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体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价值。 4.21世纪初至2008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全国电影工作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和热忱的爱国情怀,精心策划拍摄了一批以迎接奥运为主题的体育题材影片,向北京奥运会献礼,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等。这一时期可谓是体育电影的繁荣时期,体育与电影相辅相成,电影使体育传播更加广泛,体育使电影银幕更加绚烂瑰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近年来,体育电影出现了很多如《女足九号》一类的优秀影片,但是因为在人物性格刻画及命运把握上不够深入和立体,所以这些影片的问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主要原因是电影主题不够深入。纵观中国体育电影,其内容大多是运动员遭遇挫折,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最终战胜困难,勇夺金牌,对人物性格、命运、影片主题没有做深入的挖掘,只是一味关注竞赛的最终结果,忽略了电影中一条主要的法则:讲述故事过程往往比告诉大家故事结果更有感染力。[1]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现状纵观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也曾有过辉煌,但是与世界体育电影相比,显得单薄许多。 体育题材影片数量少,优秀作品不多,与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及体育文化的兴盛很不协调。其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挖掘不够,缺少好的剧本创作。体育电影往往含有励志的成分,这是它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主人公在比赛中经历种种磨难,却并不退缩,经过顽强拼搏,最终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夺得荣誉。这是大多体育电影的老套路,由于过分强调主角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最后获胜这一主题,而在对人物命运的把握上没有很好地设计,对人物性格刻画也不够深入:人物扁平化、主题统一化、模式固定化,成为大多体育电影的缺点。而这些方面,国际优秀影片向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百万宝贝》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生命过程本身远远比追求其结果有更大的意义”这一深刻道理。剧中麦琪笃信命运是自己主宰的,命运是可以靠自己改变的,只要你拥有生活的信念和不泯的激情,充分体现了体育电影励志的一面。麦琪在其事业高峰期,在一次比赛中被对手偷袭而成为全身瘫痪的植物人,由于无法承受要求安乐死,最后其教练弗兰基含泪拔下输氧管,麦琪面含微笑地安详逝去,让观众看到了体育电影中人性的光芒。好的剧本创作是电影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电影主题深入人心的根本,我国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虽然继续民族主题,但是对个人价值的展现,对体育运动极限的挑战深得人心,堪称一部优秀的体育题材影片。但是这么优秀的题材竟然被埋没如此之久,这在美国体育政治体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体育是美国文明与政治的象征,而我国体育政治体制未能充分认识体育电影在传播文化及政治文明上的重要作用,在政治层面上失去了繁荣发展体育电影的驱动力,体育题材剧本创作也就被边缘化,好的体育题材剧本就更是少见。 2.电影制作人员及演员专业技能欠缺。电影制作人在体育电影各个项目方面缺乏专业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在画面和细节上的描写和刻画,冲击力不够强,感染力也大大削弱。体育明星演技不够优秀,非专业演员的体育技能又不够专业,这些因素容易造成细节失真。同时,粗糙的情节设计,离谱的体育场景描绘也会影响电影质量。体育电影要的就是一种紧张的比赛氛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选手眼神动作传达出的内心情感,现场观众的积极反应等。所以在体育电影中对体育素质和体育精神要求相当高。我国的体育运动员更多地把体育当做一个职业来看,体育人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被隔离的区域,一般大众对其环境规格并不熟知,这在体育电影拍摄上需要极大的投入,才能为观众展现一种竞技的冲击力,强大的感染力,而我国电影界缺乏这样的电影制作人,作为非专业演员的技能训练也并不长久。美国《百万宝贝》电影女主人公在拍摄电影前每天技能训练三小时,持续长达5个月,最后拳击技能达到能与中量级冠军对决的水平,这为我国体育电影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3] 3.我国对体育电影的研究不够重视。体育电影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展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个人精神、体育精神甚至民族精神。体育电影在美国作为一种与政治文明挂钩的项目来展现,据不完全统计,在100多年的电影历史当中,体育题材的影片高达3000多部,而对体育影片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在我国,回顾电影史,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停留在《女篮5号》《沙鸥》等20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的作品,中国体育电影市场低迷,体育电影数量不多,优秀影片更是甚少,自古“弱国无外交”,而中国如今俨然已成为世界强国,也是公认的体育大国,但体育电影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不但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屹立世界也是一个不利因素,电影研究对2008年前后学术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电影研究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有二十多篇,而在其前后每年均为个位数,甚至少到只有两篇,由此看出,体育电影作为一项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载体并没有被中国大众乃至学术界认可,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这将成为我国电影学研究的一个缺陷。 4.体育题材特色不够突出。体育电影作为电影类别中最独特的一类,深受电影观众的热爱,因为其题材的独特性,竞技场面的真实冲击性更是得到广大体育运动爱好者的狂热追求。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民族性格的偏差,不同国家其体育电影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像美国,拳击、棒球、橄榄球、赛马等题材较多,其中拳击是美国体育电影中题材最多的,百年电影史中高达500多部,这与美国人崇尚暴力,追寻刺激,崇拜英雄的性格特征有关,当然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洛奇》这部拳击题材影片的出现成了美国精神的寄托,鼓舞了美国民众走出困境,因而拳击运动也成为美国民间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拳击题材影片已经成为美国特色的象征,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与其相媲美。中国的体育事业并不薄弱,越来越多的得奖纪录展现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强大、体育健将的伟大,但是,回顾中国电影史,并没有哪一项体育运动能作为中国特色来展现,即使是被称为国球象征的乒乓运动题材电影数量也是少得可怜,也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结合中国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制作迎合大众需求,能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的中国特色体育影片成为扩大我国体育影响力,兴盛我国体育电影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今,奥运精神“更强、更高、更远”的展现成为世界体育电影互通的主题,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上以“横扫千军如席卷“的磅礴之势取得大面积的丰收,如此辉煌的体育风景,蕴藏着众多为国拼搏的动人故事,人们期望电影予以展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更是需要优秀的体育电影来激发运动员及民众的昂扬斗志,真诚地希望中国电影界能以此为契机,为自身振兴注入新鲜活力,使得中国体育电影告别低迷,走向兴盛,涌现更多展现中国健儿自强不息的华美篇章。 中国电影史论文:电影历史研究论文 【摘要题】历史长廊 【正文】 一 2001年,美国学者格瑞·刘易斯(GregLewis)启动了一个叫做“新中国电影英译”的项目,迄今为止,已为15部时代的影片配译了英文字幕。为了制作影片的剧情介绍,他参考了各种版本的中国电影史著作,并采访了几位电影史编纂者和在世的老一代中国电影人。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史学者的描述和评价与活跃在时代的电影艺术家的回忆颇有不合之处,这引起了刘易斯的特别注意。他根据自己的阅读、采访与感受,写成了《毛时代中国电影的历史、神话与记忆1949—1966》(TheHistory,MythandMemoryofMaoistChineseCinema,1949—1966,AsianCinema,Vol.16,No.1,Spring/Summer2005)一文。 刘易斯所谓的“历史”,是指中国电影史学者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受到他关注的电影史著作有《当代中国电影》(1989,集体合著,十七年部分由张建勇撰写)、《中国电影史》(1998,陆弘实、舒晓鸣合著)、《新中国电影史稿1949—1959》(2002,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1949—2000》(2002,尹鸿、凌燕合著)以及两部电影史教材《中国电影史》(2005,倪骏)和《中国电影史纲》(2005,王晓玉)。关于时代电影的“神话”,是指对那个时代电影的正面颂扬与肯定。刘易斯认为,在过去10年间,传统官方的声音完全被上述历史叙述所掩抑。但近年来,民间开始出现这一神话的复兴,如崔永元在2003—2004年制作的《电影传奇》,再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编导王美彪的15集系列片《求索与创新——新中国电影1949—2001》,还有近年来电视剧对红色经典的再演绎。因此,刘易斯预言说,随着对中国电影百年的纪念以及对毛时代日益高涨的正面肯定,这些非官方的神话叙述将与史学新著及电影人的回忆一起,共同融入新的史学编纂当中。 中国电影史的编纂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史料丰富翔实,成为新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史著作,但由于历史原因,该著作没有涉及建国后的情况,而是截止到1949年。随后的中国电影史编纂处于停顿状态,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电影史特别是新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和写作渐渐成为显学。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撰稿人之一,张建勇首次系统梳理了十七年电影,此后,如刘易斯所述,涉及这一历史时期各种版本的电影史纷纷问世。刘易斯尚未提到的相关著作,还有胡菊彬的《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1995)、舒晓鸣的《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2000)以及陆弘实主编的《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2002)。 在中国电影史中,十七年电影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它以质朴的影像叙述着中国革命的经验与想象,它的曲折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复杂进程相交织。随着对中国革命历史与实践的不断再认识,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史的叙述也将相应地更加深入全面。本文拟从思想方法的角度讨论十七年电影史叙述中的问题,或许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若干思路。 二 上述电影史论著大多采取褒贬参半的策略评价那个时代。受到褒奖的自然是那些令人难忘的红色经典,从《南征北战》到《平原游击队》,从《红色娘子军》到《李双双》,从《林则徐》到《甲午风云》,还有《柳堡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它们以成熟的艺术表现受到肯定;而受到贬抑、谴责、批判的则是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如批《武训传》、反右运动、拔“白旗”、、反右倾等,它们被认为严重阻碍了电影的发展。由于这些政治运动的干扰,十七年电影呈现出波浪式的发展轨迹,因而便有了几次低谷几次高潮之说。但是,问题在于,每次政治运动之后总有优秀作品出现,如反右之后迎来1959年新中国电影的高潮,60年代初期的文艺整风也没有阻挡住《李双双》(1962)、《小兵张嘎》(1963)、《农奴》(1963)、《独立大队》(1964)、《英雄儿女》(1964)、《舞台姐妹》(1965)等优秀影片的问世。那么,在当时政治批判的苛责声中,为什么还能存在如此大的创作空间?艺术家还能保持饱满的创作激情?比如,在描述批《武训传》后的电影发展时,舒晓鸣说: 在批判《武训传》及此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中,不少著名的电影编剧、导演、演员都在检查思想,创作完全处于停滞状态。建国初期电影创作出现的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很快衰落下去,进入“荒年”。1951年电影产量严重下降,当年,除决定拍摄《南征北战》之外,几乎没有一部影片投入拍摄。(注: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第1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既然创作完全处于停滞状态,怎么又能拍摄出《南征北战》(1952)这样非同寻常的史诗性影片?是批《武训传》运动造成的负面影响被夸大了?还是产量下降另有原因?抑或是这部作品的成功纯属偶然?孟犁野认为,影片的初衷在于阐明运动战的战略思想,“但艺术实践的结果却远远超出这个近于军事教科片的任务,而似乎并非出自艺术自觉地拍出了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称作‘准史诗’式的战争片。”(注: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第55、5、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版。)但实际上,该剧所调集的创作力量十分雄厚,编剧之一沈默君后来又创作了著名影片《渡江侦察记》,导演成荫和汤晓丹都是新中国最优秀的导演,前者是北影厂“四大帅”之一,后者30年代就在上海、香港拍片,执导经验非常丰富,还有著名摄影师朱今明的加盟,如此强大的阵容却“并非出自艺术自觉地”创作出了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影片,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那么,为什么十七年电影史叙述会陷入如此明显的逻辑困境?回顾“”结束以后的中国思想变迁,我们发现十七年电影史的写作基本上属于新时期思维的范畴,这一思维的核心是全面否定“”,进而全面否定十七年的政治批判运动。比如,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胡乔木同志否定对〈武训传〉的批判》,文中指出对《武训传》的批判是“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这个批判不但不能认为完全正确,甚至也不能说它基本正确”。其他像反右、、“”前夕的文艺整风等等,都被认为是错误的政治运动,严重影响了电影事业的正常发展。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些相对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被简单化了,从而导致历史叙述链条的断裂和逻辑的混乱。因此,十七年电影再反思的任务之一,就是暂时“悬置”新时期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框架,用客观、中性的立场重新检视复杂的历史过程。 比如,《南征北战》的拍摄与当时电影指导委员会的支持有直接关系。1950年出品的《荣誉属于谁》和《内蒙春光》相继受到批评,前者被认为没有表现出中国革命的力量,后者则被认为在描写对待上层人物的策略时犯了错误。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经提议,1950年7月成立了文化部电影指导委员会,目的是“对推进电影事业,及国营厂的电影剧本、故事梗概、制片和发行计划及私营电影企业的影片提出意见,并会同文化部共同审查和评议”。(注:《提高国产影片的思想艺术水平,文化部成立电影指导委员会》,载《人民日报》1950年7月12日,转引自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但在十七年电影史叙述中,该委员会一直受到学者们的诟病。孟犁野认为,电影指导委员会给起步阶段蓬勃发展的电影创作带了消极影响,它仅在一年多时间中,便“枪毙”了40多部电影剧本。(注: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第55、5、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版。)胡菊彬也认为,该机构在具体工作中“事无巨细、统揽包管,大至题材规划、生产计划,小到具体对话或字幕顺序,他们都一概不放过。这种严重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做法束缚了创作人员的手脚,其结果是窒息了电影创作”。(注: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5、80—81、76、77、86—87、83页。)当然,否定电影指导委员会的另外一个原因,正如孟犁野所说,“在指导思想上置前述1948年《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精神于不顾,违背艺术创作与管理工作规律,提出了不少脱离实际的主张,诸如要处于起步阶段的电影工作者写出具有‘史诗性’的‘重大题材’作品……”(注: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第55、5、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版。)讽刺的是,《南征北战》正是源于这种“脱离实际的主张”。1950年9月8日,电影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提出要拍摄军事影片,认为当时迫切需要巩固国防军、建立国防军的电影。委员会议还指出,有的片子确实故事性不强,但是这些军事斗争本身就很丰富,因此一样会感动人。经过反复筛选,最后剧本《南征北战》获得通过。事实上,《南征北战》基本验证了当时的判断,该片虽然不以人物刻画和戏剧冲突见长,但却以战争场面的宏大、惊险的阵地争夺以及整体战略思想的表现,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多见的史诗影片。 也许确如孟、胡所说,电影指导委员会曾给中国电影创作带来过种种负面影响,如过分强调史诗性题材的创作,影响到其他题材影片的拍摄。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委员会在其他方面的过失而不承认它对《南征北战》的贡献。重新反思十七年电影,意味着要冲破流俗之见,以辩证的思想方法认识复杂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充分肯定当时的政治信仰对电影创作提供的强大推动力,从而为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找到思想和情感的基础。刘易斯对当年活跃在影坛上的导演、演员、剧作家、评论家的采访,从感性、经验的层次上弥补了电影史叙述的很多不足,也有助于校正电影史叙述中的偏见。老一代电影人对某些政治运动的宽容与理解,对工农兵电影的认同,还有对革命时代的热情,都与电影史编纂者的态度和立场形成反差。比如,批《武训传》受到学者的一致否定,但老一代电影人对它的记忆和评判却宽厚得多,当年他们也大多持正面、积极的态度来理解和参与文艺界的整风与思想改造。据谢晋回忆,苏里导演曾说过,1951年批《武训传》之后他投身到“思想改造”当中,那是他事业中最珍贵的一年。《大众电影》原主编王世桢也认为,应在新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理解批《武训传》运动,因为当时发生的不仅仅是这一个运动,也很难说它就代表那个年代,“我们当时是乐观的,干劲十足,向往着变革”。(注:刘易斯在2004年对王作了多次采访。参见GregLewis:TheHistory,MythandMemoryofMaoistChineseCinema,1949—1966,AsianCinema,Vol.16,No.1,Spring/Summer2005,p.173.p.171.)应该说,这样的回忆相当真实地反映了电影人当时的精神状态。他们也许不能完全理解对《武训传》的批判何以如此严厉,但在思想感情上,他们愿意接受新时代的感召,并按新时代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批《武训传》及随后的思想整风在什么程度、什么意义上影响了电影人,影响了哪些电影人,其所导致的创作停滞达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做具体分析。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接近历史原貌的十七年电影史。 三 重新反思十七年电影,还意味着要冲破新时期以来占主流的电影本体观,以把握十七年电影的人民性。我们知道,在新时期的思想背景之下,电影界在1979年曾就电影特性问题展开论争,从有关电影与戏剧、电影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发展到有关电影语言和电影特性的讨论。这场围绕电影本体问题的讨论肇始于白景晟的《丢掉戏剧拐杖》和张暖忻、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现代化》,在当时实际上承载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这就是否定以往时代电影所承担的政治功能,它的潜台词是电影应该脱离政治,应该非意识形态化。郑洞天导演曾描述1979年及以后电影的变化,明确谈到电影不再是政治宣传的工具,而成为艺术家表现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媒介,电影也从单一的“政治艺术片”分化出多元的形态。在新时期,电影的美学追求代替了电影的政治功能,“审美”也成为一种新意识形态。直到今天,这种电影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对十七年优秀影片的评价,也大多集中在电影语言的分析,很少考虑到十七年电影的观众,以及电影在当时整体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实,除了影像特征外,十七年电影的特质还在于它与观众的密切联系及其独特的人民电影品格。 在为工农兵服务的信念下,十七年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观众面最广的电影。《大众电影》(1950年创刊)这个刊名最准确地说出了那个时代电影的本质。 回顾历史,在1949年之前,除40年代官办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曾在重庆、武汉、成都、北平有一些拍摄活动外,中国电影的制作基本上集中在上海一地,电影放映也集中在上海、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广袤的内地及乡村仍然是在戏园或村头的土台上寻找视听的快乐。而且,即使在城市,电影观众也主要来自那些经济收入稳定的人群。根据胡菊彬整理的材料,与其他物价相比,旧中国的电影票价是相当高的,特别是一些高档影院,如上海的大光明影院,最高票价是银元4块,约合大米2斗半。如此推算下来,即使是末流影院,也不是一般百姓能经常出入的场所。此外,上海的影院大多集中在商业区,工人集中的地区反而没有一所电影院。因此,早期中国电影的消费人群主要是富裕阶层,包括买办阶层、公司职员、教师、学生等,同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主体人群相比,这一阶层是名副其实的“小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4亿5千万人口只有600座电影院,而且还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里。(注: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5、80—81、76、77、86—87、83页。) 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件工作便是彻底改变电影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面,通过2000多个流动放映队,电影被送到工矿企业和乡村,1954年全国电影观众达8亿2千2百万人次,其中工农观众占70%以上。(注: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5、80—81、76、77、86—87、83页。)而且,低票价为电影的普及提供了保证,当时城市影院的票价平均2角,农村电影放映队的收费平均5分。(注: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5、80—81、76、77、86—87、83页。)当时农村放映还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观影方式,即“映前介绍”和“映间插说”,放映员在放电影前以幻灯片、快板书等说唱形式介绍剧情、人物和人物关系,在换本或其他空隙时间里见缝插针地进行解说,或阐释导演意图,或对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评论,或解释一些比较复杂的情节。据《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河北省昌黎县农民放映员张子诚为了解说《槐树庄》,还特地学习了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怎样分析农村阶级》,银幕上地主崔老昆躲在后门偷看,张子诚就插话说:“这就是槐树庄的地主崔老昆,他像一只被打伤的狼一样,躲在这个阴暗的角落里。”狼被打伤了,可是伤好了还会咬人。把地主比作狼,起到了提醒观众提高阶级斗争警惕性的作用。(注: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5、80—81、76、77、86—87、83页。)我们用审美的、本体的电影分析方式,根本无法面对这样独特的观影经验。 而且,由于地区与接受群体的差异,十七年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所包含的历史内涵要比简单的文本分析远为丰富。比如,当时上海与广大内地乡村在观影经验和审美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异。从上世纪初开始,作为半殖民地的上海便一直浸染于欧风美雨之中,西片一直垄断上海的放映市场,“就上海一地而论,在解放前美国影片的放映数占全部影片(包括国产影片和苏联影片)百分之八十以上,每月观众平均一百四十万人,占全部观众百分之七十五左右”,(注:顾仲彝《加强国产电影的生产,提高影片的质和量!》,载《大众电影》1950年第7期。)因此,好莱坞影片已培养起市民阶层的趣味。十七年电影中反映合作化题材的影片常常引不起城市观众的兴趣,就像钟惦棐在他著名的文章《电影的锣鼓》里说的,在上海,《一件提案》的上座率是9%,《土地》是20%,《春风吹到诺敏河》与《闽江橘子红》是23%。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一统计数字来源于上海,探讨票房低的原因也应考虑城市市民,特别是上海市民的趣味在其中的作用。有趣的是,陈荒煤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在城市中非难很多的《人往高处走》,在农村却有3300万观众。(注:胡菊彬《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49—1976》第5、80—81、76、77、86—87、83页。)该片拍摄于1954年,也是合作化主题,描写东北某农村的老孙头,如何轻信挑拨,不愿参加合作社,后在自然灾害面前认识到合作化道路的重要性。在重述十七年电影史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在艺术上的粗糙直白,而是要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理解它的影响力。 十七年电影完成了从市民电影到工农兵电影的转变,这一转变受到了电影人的认同。作为新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率先尝试将工人形象搬上银幕,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影片《桥》,讲述铁路工人如何苦干,在短时间内修复铁路桥,支援解放战争的故事。时任东影艺术处长的陈波儿指出,“《桥》的成功,是风格上的成功:它具备了工农兵的风格,新的文艺风格,新的电影风格。”(注:《陈波儿同志关于〈桥〉的发言》,载《东影通讯》总第34期,转引自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1949—1959》第13页。)这种风格就是以朴素的影像突出表现工人阶级觉醒的历史主体意识。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试图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方式,新的分镜头方法,使影片通俗易懂。也许他们的尝试不十分成功,但这种探索工农兵电影新手法的设想,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自主和独立意识,对长期处于美国好莱坞电影影响下的中国电影来说,这种意识是弥足珍贵的。当时活跃在东影的电影人,如成荫、水华、吕班、凌子强、沙蒙、王家乙、王滨、苏里、武兆强等,都是经过革命洗礼的所谓“延安派”,具有部队文艺工作经验,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因此,在思想感情上实现了对工农大众的认同,正是在这样的创作队伍及其思想基础上,新中国的银幕上才出现了富于厚重生活质感的人物形象。 同时,来自国统区的上海老电影人也积极转型,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农兵电影的创作。比如老导演史东山,亲自深入白洋淀拍摄了《新儿女英雄传》;张骏祥拍摄了《翠岗红旗》、《白求恩大夫》;沈浮拍摄了反映北大荒军垦生活的《老兵新传》;老演员兼导演刘琼拍摄了革命历史影片《51号兵站》;原本气质儒雅文弱、擅长塑造城市小知识分子形象的孙道临曾亲赴朝鲜前线体验生活,从而在人物刻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渡江侦察记》中成功塑造了果敢、干练的李连长形象,后又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成功塑造了地下工作者李侠的形象。谢晋在接受刘易斯采访时说:“我们从东北电影制片厂那里学习了很多拍摄工农兵电影的方法。”(注:刘易斯在2004年对王作了多次采访。参见GregLewis:TheHistory,MythandMemoryofMaoistChineseCinema,1949—1966,AsianCinema,Vol.16,No.1,Spring/Summer2005,p.173.p.171.)应该说,在新型的工农兵电影创作中,中国电影人以新的价值观探索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思想与艺术的新生。十七年电影史叙述应该给予工农兵电影以更恰当的评价。 环顾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影坛,我们似乎又重回到了“小众”的时代,曾经极力摆脱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束缚的中国电影,在经历了昙花一现的“辉煌”之后,加速度地坠入商业化的深渊,以探索沉重的文化主题而自豪的名导手忙脚乱地树起票房大旗,而中国电影却难逃小众化的厄运,点缀在大都市的豪华影院成为白领、小资的朝圣之地,广袤的乡村则告别了打谷场上露天电影的笑声。如今,影像与资本联手,艺术与财富联姻,在被铜臭味窒息的当代文化环境下,仍有人在追忆曾经的年代,流逝的纯真。正如刘易斯所注意到的,《电影传奇》等系列片的拍摄,弥漫着对十七年的怀旧情绪。但是,这种情绪不会像刘易斯所预言的那样,与十七年电影的新时期叙述相融合。十七年电影史叙述的新时期立场依然会延续下去,与此同时,红色的怀旧情绪也转化成严谨的学术立场,确立另一种十七年电影叙述。 中国电影史论文: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审美悖论 提要:历史剧创作中诸如历史的“真实”与“虚构”、“民族性”与“个人性”、“批判”与“认同”等矛盾,客观上注定了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要在充满悖论的历史命题中,谱写出一种适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悖论 在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上,悖论或矛盾往往随着思想的深化和认识的深入,而成为引导或产生新思维的明显标志。正如古希腊早期的“芝诺悖论”、德国古典时期康德的“二律背反”一样,人们发现,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回避的悖论。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繁荣,客观上使得历史剧创作诸种悖论引起了人们更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并由此折射出世纪之交中国影视话语人文理想、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观的嬗变。 悖论之一: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在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所有悖论中,历史的“真实”与“虚构”这一矛盾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悖论关系。因为历史剧命名,本身就潜含着“历史”的“真实”与“剧”的艺术“虚构”这两个维度,而人们关于历史剧的争论,主要也就体现其创作究竟是以“历史”的“真实”为主,还是以“剧”的艺术“虚构”为主? 自史学家司马迁天才性地创立了史传体的叙述模式后,史传式的叙述方式成为中国经典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甚至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毛崇岗在《读三国法》中认为,“《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称赞“《水浒》胜似《史记》”。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干脆认为,“《金瓶梅》是一部《史记》”。正是这种崇尚史传体叙述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左右,在经典历史剧创作中,史料的真实性远远比艺术的虚构性来得重要,“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也就因此成为人们用来指导和批评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吴晗1960年在《谈历史剧》等一系列文章中明确指出,“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根据”,戏曲中诸如《杨门女将》、《秦香莲》等这些属于民间传说而缺乏史料依据的剧目,从严格意义上都只能称为“故事剧”或“古装剧”,而被排除在“历史剧”之外。(1)历史剧创作的真实性,也就主要表现为“尊重历史人物的公论”;“尊重历史人物基本的社会关系”;“尊重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很显然,这种观点虽然注意到历史剧创作和历史叙事的不同,但仍坚持认为历史剧创作的最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乃至深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谓“史家和诗家不同”,“诗人的任务不在叙述实在的事件,而在叙述可能的——依据真实性,必然性可能发生的事件”,被持这种观点的人所反复引用。因此,经典历史剧创作主要表现为剧作者剔除表面的偶然的历史事件,依据真实性和必然性的法则,典型地表现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本质真实,并最终展现出人类历史的前途与命运。 但是,从新历史主义观点来看,人只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对当下个体生命而言,作为曾经存在的活生生的历史本身业已逝去,他所能面对的,只是作为历史文本的各种历史文献或历史话语。个体生命只能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解释活动来选择历史,改变历史。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对历史文本的解码,都离不开解释者的主体想象,都可能演变为一种符合当下主流意识形态逻辑的胜利者的历史清单。与注重彼岸的西方人强调对宗教的信仰不同,注重此岸的中国文化一直具有强烈的历史情结。历史,不仅具有“资治”和“劝惩”的现实功能,而且还赋予抗拒死亡和终极审判的意义。青史留名或遗臭万年,成为中国人内心深处最大的理想或恐惧。明乎此,就不难明白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何以如此流行。在全球性时代的背景下,历史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当然,文化的转型,客观上又使得这种历史寻根充满了一种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本专辑论文中《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审美悖论》着重从理论上论述了历史剧创作中存在的诸种悖论《,作为东方奇观的新民俗电影》、《女性历史的个人话语》、《技术时代的武侠大片》等论文则分别从不同的维度,论述了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现象。因此,历史的本质是虚构的,历史剧的创作就更应该表现为一种想象的狂欢。正是在这种历史观念的影响下,从港台到内地,诸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戏说乾隆》、《戏说慈禧》等历史戏说剧,竞相粉墨登场。这些戏说剧彻底颠覆了经典历史剧那种“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创作原则,拒绝了经典历史剧那种历史教科书般的刻板和严肃,甚至解构了长期以来一直横亘于“历史”和“当下”之间的时间界限,有意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代码相互重叠,叙述历史的动机不再是为了追寻历史的真实,而是成为对历史影像的一种消费,在历史的时空中尽情放纵宣泄着当下的各种欲望。 因此,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悖论在于,假作真时真亦假,任何真实发生的历史一旦转化为艺术的文本,它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虚构的性质;而任何虚构的文本试图闯入历史的时空,它又容易造成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想象。从创作上看,如果强调的是历史剧的认识价值,那么编导往往就会注意让其艺术想象尽可能吻合公众认可的历史“真实”;如果注重的是历史剧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那么编导就有可能把“虚构”这一维度推向极端。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悖论,所暴露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想象的冲突,更是一种美学观念、文化观念的冲突。 悖论之二:历史的“民族性”与“个人性” 从文化的观念上看,历史剧的悖论在于,它既可以强化族群彼此认同的文化之根,而成为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又能够凸现家族的血脉渊源,而成为个人的精神还乡。 首先,在构筑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历程中,编导往往喜欢采取一种作为“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的史诗叙事,追求一种时间和空间大跨度的叙述结构。诸如《开天辟地》、《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日出东方》、《长征》等国产影视剧,无一例外地以历史时空的巨大十字坐标作为其基本的叙述框架,试图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这种历史大裂变中的时代风云,来透视民族历史的隐秘,把握历史中的民族灵魂,并最终再现出20世纪现代中国最惊心动魄也最激动人心的历史嬗变而成为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 与此相吻合,这些史诗性影视剧在叙述宏伟的历史战争场面时,往往以一种充满诗意的笔触,讲述在血与火洗礼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历史当然是人民创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集中体现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理想的,却往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史诗性影视剧使这些英雄人物重新复活并栩栩如生地走入人们的视野时,史诗性影视剧所展现的,就不再只是历史事件的实录,而且还是历史精神和历史理想的再现。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也就因为致力于刻画在重大历史事件和民族战争中洗礼出来的英雄人物,而成为“英雄”的史诗。 耐人寻味的是,在创作史诗性历史剧时,虽然编导们都竭力从现代的视野去解读历史,但都小心翼翼把这种解读局限于对历史的一种发现,而不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想象与歪曲,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文献质感。这类影视剧在叙述历史时,往往采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人置身于文本之外,使得历史仿佛“客观”地呈现在观影者面前,观影者于是将自我体验为历史的“见证人”,将影像化的历史读解为实在的历史,从而极大地强化了影视剧所叙述事物的真实感和历史感,意味着这一事件业已定型、完成且不可改变,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的事实,还是作为一种意义和价值,它们都被视为一种“绝对的过去”,而成为社会公共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永恒的公共话语。 罗蒂认为,在后现代世俗文化的语境中,众神的退位,英雄从“知道一种大写的秘密”和“达到了大写的真理”的超人沦落为“只不过是善于做人”的凡人,(2)英雄虽然不会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历史已不再被视为某种神的启示录,不再被表现为英雄的史诗,也不再只是一种历史规律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没有基础支持、只是由个体欲望和感情之网编织的生活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新民俗影视剧在叙述历史的时候,虽然并不回避宫廷、战争、暴动等传统巨型历史景观,但其叙述的重心已不再是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并往往以一种内聚焦的限制叙述视角,来叙述隐藏在巨型历史景观背后个体婚丧嫁娶的世俗生活画面。如《黄土地》中编导煞费苦心地安排了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下乡采集民歌,无意中目睹见证了为反对世代相传的“庄稼人规矩”而不惜以死抗争的农家女翠巧的婚姻悲剧。《红高粱》则索性在影片开始就确立了叙述人“我”的地位,“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很显然,影片之所以极力突出叙述人“我”这一身份,其意图就在表明影片所叙述的历史是与“我”血脉相承的家族史,是由“我”来讲述的“我爷爷”、“我奶奶”的家族故事。这种对“我”个人身份的刻意强调,客观上表明影片所叙述的历史并不是作为民族想象共同体的主流历史,而是设法使之民间化、私人化,从而把“过去所谓的单数的大写的历史(History),分解成众多复数的小写的历史(histories);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的‘历史(’history),拆解成了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故事(’his-stories)”,(3)使叙述成为一种“自己的来处”和“自己的归宿”的精神还乡,成为一种个人记忆深处的历史碎片。 但是,正如集体都是由个体构成一样,任何个体的历史同样逃脱不了民族集体的投影。历史话语这种“民族性”与“个人性”的悖论,决定了第五代导演在书写个体欲望的同时,折射出对民族集体历史命运的反思和批判,不少批评家甚至认为,第五代电影所演绎的专制秩序对个体欲望的践踏以及个体欲望对专制秩序的反叛与亵渎的民间历史话语,实质是一种按照西方“他者”视域逻辑演绎的关于压抑、迫害与毁灭的民族历史寓言,从而在西方视域中成为一处凄艳、动人的东方奇观,自觉不自觉中成为了一种跨国语境的“后殖民历史话语”。 悖论之三:历史的“批判”与“认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恰恰潜含着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另一个悖论。 一方面,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和接受的时代性,客观上要求任何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都不可能全盘接受传统的历史命题。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下,20世纪中国民族文化,不得不以西方现代文化作为参照系,进行“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4)的现代转型,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性质及其合法性,都因此而受到根本性的质疑和颠覆。因此,“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首先把目光聚焦于民族历史,中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目的就在于把传统放置在批判位置,通过对历史的批判,彰显出新知识、新思想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促使国人在心理上使自己尽快摆脱历史的羁绊而融入到新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 但另一方面,不论创作者如何赋予历史题材以新的文化命题,历史题材本身所烙印的传统意识形态性终究不可能被完全割舍。自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以来,对历史剧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担忧与批评就一直不绝如缕,郭沫若20世纪20年代曾撰文强调他创作历史剧的动机,在于“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但是问题的关键恰恰也在于,孕育于农业文明的“古人骸骨”,究竟能否负荷产生于工业、后工业时代的现代意识?当现代意识借助于古人的历史题材来表现时,现代意识是否被削弱甚至遭到传统意识的侵蚀?世纪之交诸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天下粮仓》、《汉武大帝》等表现封建帝王将相的历史剧,尽管编导极力赋予了治国、改革、惩腐等时代性思考,如陈家林认为:“拍《康熙帝国》剧时我脑中有一个想法:康熙值得拍。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中国历史所有的皇帝中名列前茅,抓鳌拜、平三藩、平葛尔丹、收复台湾以及清理朝政都反映出他的历史功绩,连中国版图之大也有他的一份功劳。”(5)但其思想性还是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康熙王朝》主题歌“‘我真的再想多活500年’”,更是激起不少人的强烈反感。有些人无不讥讽地感慨,眼下只要打开电视,要想不看见“顶戴花翎”就成了奢望,从吵吵闹闹的格格们到故作姿态的帝王们,从驼背的刘锣锅到铁嘴铜牙的纪晓岚,这里还没曲终人散,那里却又鸣锣开场,而这些帝王戏充其量只是在张扬所谓“明君”、“青天”之类的人治思想。 尼采在《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一文中认为,对于受难者和需要解放者,历史需要被时时审问、批判和裁决。唯其如此,他才能从苦难和压迫中站起来,求得生活与反抗的可能。然而,人总是前世代的结果,历史无法被割断和抛弃,结果人在批判着历史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历史,传统的历史也因此在这种“批判”的名义下得以借尸还魂。 因此,世纪之交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悖论,既显现出转型期文化的日趋多元,客观上又提醒人们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全球性语境中,我们的历史影视剧创作注定要在充满悖论的历史命题中,重新界定传统和现实的关系,谱写出一种适合时展需要的新的历史记忆。因为从人类学的意义上理解,历史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体现的,是人对民族身份和自我命运的关怀。从表面上看,讲述历史与倾听历史的行为,表现为对过去和他人历史的好奇,实际上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与现在、他人与自己的一种联系,使得人们可以借助于历史的逻辑,来产生民族身份和自我命运的观念,并进而领会民族与自身的存在状况和发展可能。 中国电影史论文:网游影像精彩 微电影进化史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兴手持设备功能的强大,一种名为“微电影”的新鲜事物走进了大家的生活。作为国内营销炒作最火爆的网游行业,当美女、酥胸、美腿一度成为网游营销主流的时候,微电影的出现又能给网游宣传带来一种怎样的风气?虽然微电影刚刚出现不久,但是却已被多款网游应用其中,并经历了几种“变迁”。 封印之剑 关怀至上 《封印之剑》并没有像传统网游微电影那样选择美女、搞笑或是贴近生活的清新元素,而是选择了倡导低碳生活的环保主题。看似与游戏风马牛不相及,讲述着一个网游玩家在游戏的同时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并如何努力尽一部分社会责任。公益和关怀至上,《封印之剑》的微电影是别有风情。 神鬼世界 依旧低俗 本人印象中,已经不记得是哪款网游最先拍摄微电影的了。但是目前能查到最早的有关于网游微电影的记录是完美旗下打着暗黑名号的《神鬼世界》――“十国美女”。但这部微电影仍然没有脱离网游低俗的本质,十位所谓的外籍美女暴露的着装一开始就为其奠定了低俗的基调。 星辰变 清新低俗 《神鬼世界》微电影不久,《星辰变》也拍摄了一部名为“宅男送”的微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微电影关于“宅急送”和“星辰遗忘者”的植入或多或少的能够深入人心。虽然片中美女并不暴露,但是着装难免让人遐想,算是一种隐晦的低俗吧。 古域 穿越高校 《古域》的微电影“少女就爱救宅男”则以一种搞笑的形式来讲述男女主角的穿越故事,虽然没有了裸露美女的助威,没有华丽的特效和精美的屏幕,但《古域》的这部微电影更能取得大家的认同。 Dota 还我男朋友 许多男性玩家因为着迷于dota而废寝忘食,甚至忽视了自己另一半的感受。而由玩家根据上述情况拍摄的微电影“还我男朋友”则以一种真实、感人并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深深触动了无数dota玩家或是他们女朋友的内心。目前为止,这或许是最为成功的一部微电影。 当低俗营销一直是网游主流宣传手段时,我们在不经意中发现,微电影带给网游的不只是新的宣传手段,更有那清新脱俗的表现。期待它会这样一直下去。 中国电影史论文:历史人物的电影书写 [摘要]武则天是历史上惟一的女性皇帝,她的帝王之路荆棘密布、充满传奇。作为电影题材,《武则天》具有诸多先天优势,也有其难以驾驭之处。本文试图对电影《武则天》的编剧思想和人物形象塑造加以分析,以期历史剧《武则天》更具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 [关键词]电影《武则天》;风格定位;人物形象;影片立意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空前绝后,她是历史上百余位皇帝中惟一的女性,她的帝王之路荆棘密布、充满传奇。她的功过是非、她的个人生活、她的谋略与智慧一再进入史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视野中。史料中有关武则天的记载虽有语焉不详和中断之处,但对于其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太宗时代入宫封为才人,太宗驾崩后感业寺出家,高宗时代二次人宫受宠,争夺中宫之位,数次更易太子,平镇李敬业叛乱,登上帝位终又还位于李唐等。史料中的记载还是基本一致的。此后,这些历史片断作为基本故事元素,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以不同的逻辑和方法重新组装设计,就生成了不同观念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作为电影题材,《武则天》具有诸多先天优势,也有其难以驾驭之处。优势主要在于历史人物自身的鲜明个性和传奇色彩。题材本身的跌宕起伏,故事情节以及恢弘壮丽的史诗气魄,人性、欲望、智慧、权谋可以在一部戏中得到极致表现,既富于历史质感,又不乏戏剧冲突,这对于历史剧来说是难得的创作条件。难以驾驭之处在于,武则天的故事对于中国观众早已家喻户晓,并一再进入各种通俗文学、影视作品中,观众对人物及其故事太过熟悉。使得再度创作难寻新意,难以在观众已经熟悉的历史中挖掘出仍具有新意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也难以建置一个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富于深度并能让今天的观众普遍认同的人物形象和一个符合现代人文意识的主题立意。 本文是关于电影《武则天》编剧思想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研究。是影片进入剧作阶段的前期史料研究和方案策划,目的在于正式进入创作阶段之前,理清影片的创作目的、看点分析、受众定位以及剧作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文章具体内容涉及以下几方面: 第一,风格定位。关于影片创作的所有研究展开之前,须先理清一个问题,即要拍一部什么样的《武则天》,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正剧的标准是什么?在观众对历史人物相对熟悉的背景之下,正剧是否仍然具有看点和存在价值? 第二,截取历史。在武则天82年的生命历程中,可圈可点的重大事件很多,对两小时片长的电影来说,只能重点着眼于人物生平中的关键时段和事件,而不同的截取方式对应着影片剧作的不同方案和立意。 第三,影片立意。研究影片如何依从于史学家认定的基本历史事实,用现代的人文意识,来审视和理解历史人物的个性发展、行为逻辑和功过是非,进而获得现代观众的认同和接受。 第四,人物形象定位。参照史书记载以及已有传记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研究武则天形象的历史流变,从前人对于相同史料的不同认识和处理上,发现合乎情理且富于人性的人物形象定位,挖掘人物行为表象中的人性深度,为影片寻求合乎情理、富于深度同时又被广泛认同的人物形象定位。 一、风格定位 影片风格贯穿影片创作始终,是影片策划和创作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将《武则天》定位为历史正剧、人物传记片和史诗电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 这里涉及一个正剧的标准问题。即什么是正剧?一个相对通俗的标准叫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历史正剧必须对要表现的那段历史故事做到主要事实和主要人物符合史籍记载,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时代背景、符合逻辑。在此基础上,可以以戏剧化手段,建置情节冲突和人物关系、放大细节和适度虚构。 前面提及,当下将武则天这个人物作为电影题材,最大的难度之一就是观众对这个人物及其故事相对熟悉,而正剧的原则是不能超越基本史实,那么这就意味着电影中的情节发展及其最终结局观众是知晓的,那么作为正剧的电影《武则天》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其价值和看点又在哪里?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在她之前,有不少掌握实权的皇后、太后,但都没有这样的胆略改换旗号正式称帝,在她身后,也有无数效颦者跃跃欲试。但即使是在妇女地位较高的唐代,也再没有人能问鼎成功。她的惟一,恰恰就是人们对她的兴趣点,也是武则天故事的卖点。反复研究不同时代人们编织的武则天故事,不难发现,对于后人而言,武则天故事的最大看点在于这样一个历史悬念: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何以登上帝王之位?她有怎样的自身条件(美貌、谋略以及智慧),又有怎样的外部环境(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她的支持者与反对派,以及种种的机缘巧合)?她的身边,有祖父被她杀害却终身为她尽忠的上官婉儿,心向李唐但还是为武周尽心竭力的狄仁杰,与母亲心智酷似、却貌合神离的太平公主,这些人是怎样对待她。对她又怀有怎样的情感? 从好奇和释疑的角度。后人的确需要一个真实的武则天,然而,千余年来,武则天的历史经过了太多的涂抹。首先涂抹的是她自己――武则天以周代唐女主天下殊为不易,与儒家伦理传统道理相悖,为宣扬自,己的“君权神授”和“王者不死”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留下了大量真真假假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她的名字,还是出生。甚至死后的立碑,都流传着各种说法。甚至可以说她的一生都笼罩在神话和传说之中。其次是史家的涂抹――在武则天身后的千余年中,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儒家思想统治的男权社会中,一个女皇是难以为历史所包容的,大量妖魔化的记载、形形色色的传说,混淆了视听。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陋习一再篡改着本已十分凌乱的历史,即便是近代之后,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仍然变化无常、褒贬不一。武则天时而是“实无丝毫政绩可记”的昏庸帝王,时而又成为儒法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法家代表。时而又担当起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武则天其人究竟是什么样呢?或者是唐代社会对于妇女的宽容为她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高宗身体不好给了她机会,或者是长期受压抑的庶族地主要夺取政权,所以把她推到了前台。但无可否认的是,她的成功至少有七成应归结于她自己非凡的才能和手段。 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带着观众去回望那些曾经可能发生过的事情和情境,品味这些故事对于今人的启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凡剧都是戏,也就都是戏说,但我们所界定的历史正剧,是以严肃的历史态度去想象和再现历史的,所以它最接近历史真实,情境设计也最符合历史原貌,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最合乎逻辑与情理。《武则天》的时代,国家安定,社会繁荣,民心向上,八方来仪,大唐盛世令人心驰神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个女人靠着她的智慧、权谋与种种机缘巧合神奇地升腾崛起,这正是今天人们 对于武则天故事的关注点。惟有作为历史正剧的电影《武则天》,才可以带领观众接近那段历史、那个人物,理解那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是如何造就出来的。 这样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任何编造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面前都暗淡无光。惟有最贴近历史的想象力,才能获得最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影片。 二、人物塑造――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 关于武则天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两个方面的成果可以借鉴:史学研究视野中的武则天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武则天。历史已然成为历史,今天的人们惟有沿着仅有的历史事实、以今天的观念去想象和诠释过去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不一。唐中期,对武则天的评价较高,一方面是因为执政的帝王基本是武则天的直系子孙,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唐代初期,儒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还没有那样深入。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主要原因是儒学思想和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到了近代,随着新文化运动、女权运动的兴起,后人又为武则天翻案,赋予她妇女解放的象征意义。如此反反复复,武则天的故事一再被演绎、戏说。 历史上关于武则天的小说、戏剧(包括电影)为数众多,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武则天题材的文学创作和影视剧创作参与的人数之多也达到了空前状态,从“五四”新文化先驱宋之的、柯灵、田汉、郭沫若、林语堂,到新时期以来当代先锋作家北村、格非、苏童以及女性主义作家赵玫、须兰,还有众多的通俗作家及著名编剧导演纷纷投身其中。不同时代、不同作品对武则天这一人物的阐释各异,不同的阐释体现着不同时代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演变。这些人物形象大体归类如下: (一)淫荡女人或蛇蝎妇人形象 从南宋开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世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清时期甚至有“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的评价。虽然到了近代,因为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对她的评价开始翻案,但或源于儒学文化的漫长影响,或出于以艳闻野史取悦受众的的低俗文化需求,各类史书和文艺作品中仍时时出现她滥杀无辜和与男人淫乱的记述。 (二)巾帼英雄形象 近代以来,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开始为他写翻案文章。当时一批左翼作家一方面深受西方先进人文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切意识到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把武则天塑造为一个反封建、反压迫的女性英雄形象。此类作品包括宋之的话剧《武则天》(1937年)、柯灵的电影剧本《武则天》(1937年)、田汉的京剧剧本《武则天》(1947年),直至50年代郭沫若的《武则天》以及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如杨书案的《风流武媚娘》、李端科的《女皇武则天》、甄秉浩的《武则天登封传》、吴因易的“则天皇帝系列”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延续了这一主题。郭沫若的《武则天》承袭了这一观念,但笔下的武则天以雄图大略、爱民如命的开明君主面貌出现,其形象被高度政治化,但基本回避了武则天作为女人,甚至作为人的亲情、爱情等富于人性内含的合理生命欲求和身体欲望。 (三)现代人文视角下的武则天――矛盾困扰中的女人与女皇 随着现代人文意识的影响,关于武则天的历史研究和文艺创作也转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关注,着重对其内心和情感意识的挖掘,尊重人的情感需要。注重解析人物的心路历程,立足于人是一个知、情、意、行并重的生命个体,把历史人物悖论性的生存处境和绝望孤独的情感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探讨,提升为对普遍人类生存的关怀和思考。 相对而言,20世纪80年代之后关于武则天的文艺作品虽然延续了“十七年”时期对女性解放的理解。继承了郭沫若《武则天》的叙事逻辑,但这些作品大多开始试图摆脱歌功颂德式的叙述,努力表达一种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挣扎。文本中不再回避她的私人生活,描绘了武则天的美貌,写了她与太宗、高宗、薛怀义、二张之间的情感纠葛。也不再因为肯定她的政治才华而回避她的残忍、狠毒,努力深入她的内心世界对她的行为逻辑进行分析,使其形象从符号向人靠拢。例如1984版的电视剧《一代女皇武则天》中提到,武媚娘幼年即熟读诗书,聪慧机灵,志向远大。14岁入宫,结识九王子晋王李治,李治淡泊名利,童心未泯,武氏也玩心甚重,两人经常结伴捕蛙捉蝉,戏水谈心,日久生情。二次入宫后,服恃李治以感恩报德,卑职屈礼以事皇后,但仍遭妒忌。独受专宠并大展才华后,才野心膨胀;再次受到攻击后,才变得猜忌善妒,极力排除异己。这实际上是强调了武则天从女人到女皇的蜕变,真实再现了她的纯洁与世故、性情与野心…… 以今天的视角看,武则天一生最大的特点在于她的矛盾性。在身份上,她既是女人又是皇帝。在性格上,她自信又迟疑,冷酷而又温情。在执政方面,既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国库充盈。但同时又有均田制瓦解、民户逃亡造成的国家税收减少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既有任人惟贤的用人方略,又有酷吏政治打压异已;既促成了文化昌盛。也消磨了尚武精神;既推陈出新,又施以强大的政治干预甚至不惜血醒杀戮。这是一种站在现代人文立场上对武则天进行的诠释,正是有了这种矛盾性和多面性,才使得武则天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展现于人们面前,让人觉得亲切可信。 三、历史截取与影片立意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享年82岁。这是一个一出生就有故事的女人。唐贞观九年(635)。利州都督武士镬之妻杨氏生得一位千金,传说中,神相袁天罡曾观其相,谓其:“口角龙颜,龙瞳凤颈,伏羲之相,贵人之极也”。之后,这个“伏羲之相”的女子14岁应召进宫,26岁被迫出家。28岁3L--度进宫,五年内登上皇后宝座,很快便铲除王皇后、长孙无忌等异己力量,稳定了后位,并逐步成为大唐帝国的实际主宰者。公元690年,66岁的武则天正式登基,在垂暮之年,她又将帝位归还于李氏家族。 历史地看,武则天一生的这些关键因素对于其人格形成以及人生历程各有意义。以电影剧作视角来看,人物在不同时段折射出来的人格特征、心理动机和行为倾向各不相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影片立意、人物建置以及可以挖掘的情节线索和矛盾冲突。 这里,我们把武则天跌宕起伏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崛起”。指武则天从太宗的才人变成高宗的皇后这一阶段。中心事件:废王立武。 第二,“弄潮”。武则天入住东宫之后,与高宗并肩执政,通过亲蚕、移宫、封禅、泛阶、平乱等举措,建立威信,培植势力,使高宗形同虚设,最终登上皇位? 第三,“归去”。武则天称帝后,引发储位之争,内外交困中,武氏最终选择还位于李唐。核心事件:夺嫡大战。 武则天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改朝换代,建立了 大周王朝,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武则天的一生是辉煌壮丽的一生,又是充满矛盾纠结的一生。在位执政时,经济在高速发展而均田制又导致民户逃亡;她任人惟贤,却同时实行了酷吏政策;促进了文化昌盛,又消磨了尚武精神。她充满自信,敢在男权社会立威;同时,她又高度的不自信,在位15年改年号23次。武则天身上矛盾性的根源在于她的行为背离了当时的社会传统。成为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于是会和社会原有秩序和规则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冲突在她与权利交替之时,都会有激烈表现。对应于前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崛起”和第三阶段“归去”,都涉及与武则天有关的权力更替,是人物一生中冲突感较强的时间段。下文重点针对这两个时段的剧作方案进行分析。 四、方案分析――人物关系与情节设计 (一)“崛起” 1.立意 一般认为,武则天的前半生相对更具传奇色彩,从剧作角度看,历史事实本身契合了电影剧作要求的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的启承转合――时而顺风顺水高潮显现(得太宗恩宠同时又有太子垂青),时而又跌入低谷甚至陷入绝境(感业寺出家),她不断地获得机会(二度人宫)又不断地受到挫折(觊觎东官不断受挫)。武则天26岁二次人宫并用五年时间登上皇后宝座阶段,是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她个性张显最为淋漓的阶段――她野心勃勃、欲望膨胀,同时又聪慧过人,在内与王皇后、萧淑妃斗法,在外与长孙无忌等朝臣较量,以她为中心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但又清晰地分为敌友两大阵宫,她劲敌无数(王皇后、长孙无忌等),但同时也不乏同盟(高宗)和帮手(许敬宗、李义府)。以电影剧作的视角看,这是历史事实赋予影片的戏剧冲突,甚至非常好地吻合了“英雄成长”式的剧情模式。武则天的成功和所有银幕英雄一样,武则天的成功是因为她有着杰出的才华、非凡的能力和永不言败的个性。 1939、1963年版的电影《武则天》都截取了女皇的前半生作为剧作的重点时段,1939年版《武则天》就是从其28岁二次入宫开始,写到她登上皇位。1963年版的《武则天》虽说是对武则天一生的全景展示,但重点还是武氏二度人宫到66岁登基称帝这段历史。 以今天的视角看,在人物塑造和立意上,可以挖掘的看点有两个方面:其一。人物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不让须眉的极品智慧。今天观众眼中的武则天既非“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认定的扭转乾坤的巾帼英雄,也不再是男性视角下放荡不羁的蛇蝎美女,而是权力欲望主宰下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致的普通女人。她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朝廷内外顽强挣扎并以非凡的智慧达到权力的巅峰,对现代人最具吸引力。其二,武则天与高宗李治在权力之争中交织发展的独特恋情和共同理想。选择这个段落作为剧作的主打段落,不利因素除了观众对这段历史包括细节都太过熟悉,还有一方面就是这是一段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历史,要让这样一个故事站得住脚,则需要找到一个为当下观众愿意接受和认可的立意,即为权力之争找到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写这部分戏,应该为人物找到这种复杂的行为动机,有环境的压迫和自保的需要,有权力欲望的驱使,也有才华施展的条件和契机。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帝自显庆以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此时的武则天与高宗不仅是夫妻还应该是同盟,武则天与王皇后的后位之争,不仅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也是高宗及武氏与长孙无忌等权贵大臣之间权力之争。不仅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以及宫廷的倾轧和肮脏。更有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武则天如何在唐高宗和武后那个广阔的历史空间励精图治,为大唐走向隆盛奠定的坚实基础。以这个时段表现武则天。将展示一个智慧非凡的女人,一对励精图治的伴侣,一个昂扬向上的年代。 2.人物 (1)武则天 王皇后带武则天二次人宫,只是给她宫女的身份,用作打击萧淑妃,在她看来,武则天是根本不会有任何机会。要是一般的女人,从青灯古佛的寺院回到锦衣玉食的宫殿,已然是天大的幸运了,但武则天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既有见识又有才智且敢作敢为的女人。打击萧淑妃的任务轻而易举地完成,她低调拥有了皇帝。她也很快发现,与自己相比,地位高高在上的皇后无论才华、见识都不堪一击。于是她很快就不再满足于以无名无份的宫女身份侍寝了,而恰在此时,上天又给了她机会,生下龙子的她顺利升为昭仪。 武则天不是生来就想当皇帝的,她的帝王野心是渐渐积累起来的。她的美貌和才华有目共睹,作为皇帝的丈夫对她欣赏有加。公正的大臣们是敬佩她的。惟有报着偏见和一己之私的人才会排挤她。丈夫病痛带来的机会让她越发认识到自己过人的能力。也成就了她深埋于心底的勃勃野心。于是。这个才华横溢、聪慧过人的女人开始绝然反击,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2)高宗李治 李治初出茅庐登基皇位。但并没有享受到皇帝应有的待遇。皇帝的舅舅、托孤重臣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人的重重包围,让皇帝半点儿展不开手脚。在李治登极后的第三年,长孙无忌利用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爱的案件大开杀戒,硬是“审出”了震惊朝野的谋反案。皇帝的哥哥和叔叔也被诬陷进去,皇帝请求赦免他们的死罪,却被大臣们一句冷冰冰的“不可以”挡了回去。长孙无忌的志得意满和高宗李治的落寞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最终酿出了灾祸。一场甥舅之战。拉开了大幕。偏偏这个时候,高宗得到了武则天这样一个绝顶聪慧的女人相助。高宗和武则天一起,借废王立武打击了前朝老臣的势力。所以,高宗与武则天不仅是恩爱夫妻,更是利益共同体。 高宗李治是一个宽容公允的男人。他是那个时代的模范丈夫,她对武则天欣赏有加。因此,武则天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是他给予的。 (3)王皇后 王皇后的天然缺陷,简单地说就是骄傲自负。她败在太过轻敌。王皇后与唐高宗的问题。此前与萧淑妃的竞争,后来与武则天的竞争,其实质都是感情竞争。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重要的条件及核心人物是唐高宗。但是,她的战略既考虑了唐高宗的感情,利用武则天就是看中了武则天与唐高宗的感情;同时又忽略了唐高宗的感情,他既然喜欢武则天,又怎么会舍弃武则天回头来找王皇后呢?与此同时,她更没有考虑武则天的感情。或者说结婚多年的王皇后对于感情问题还相当无知,她更相信,门当户对这些外在条件才是感情的基础。所以,在她看来,萧淑妃有南朝皇家背景,有萧璃这样的爷爷,在竞争中击败自己具有必然性;而武则天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父亲虽然是唐朝开国功臣,但是已经去世多年,武则天本人既当过太宗皇帝的才人,自身也年纪偏大,不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许。他还认为。武则天这样的人在内官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不该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不可能不对皇后大人礼让三分。她也从骨子里瞧不起那些以色恃君的女人,但事实上她错了。 (4)长孙无忌 在大唐帝国的臣子中。长孙无忌权位最高、权势最大。他既是太尉、首席宰相、顾命大臣,又是李治的亲舅舅。他的实权比李治还要大,他能一呼百应,风头甚至超越了李治,李治竟然惟他是从,不敢抗拒。虽然如此,但李治毕竟是一国之君,年轻气盛,所以,甥舅之间的矛盾从高宗当朝就暴露出来了。 (5)许敬宗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武则天与王皇后的争斗进入白热化,朝廷内的高官产生了分野,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为首的一帮老臣是坚决的反对派,而以许敬宗为首的一拨人则为拥护派。许敬宗是贞观老臣,是“十八学士”之一。但在贞观时代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原因是他的人品让李世民很质疑。到了高宗一朝,许敬宗风生水起,二次创业成功。究其原因是李治和武则天已无李世民的道德判断标准,或者根基尚浅的他们还无法顾及这个标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权术,因此有才无德、做人没有底线的许敬宗得到重用。在这一点上,武则天的用人标准只能是但求有才,不求有德。 3.可以发展为影片情节的历史故事 (1)二次进宫 永徽元年(650)五月二十六日,是唐太宗去世的周年忌日,王皇后随丈夫及宫妃、文武大臣来到感业寺,为死去的公公祭酒祈福。唐太宗生前的嫔御自然也在队伍之中。仪式之后,王皇后看到一位俏丽的少妇走到丈夫面前,娓言倾诉着离别之情,泪珠夺眶而出,抽泣之声令睹者为之动容,更激起唐高宗的无限怜爱之情,使他凄然泪下。望着这旧情浓烈的场面,一个计谋在王皇后心中油然而生。王皇后接武则天进宫做了身边的宫女。决定利用她遏止萧淑妃的专宠。 然而,王皇后此举让长孙无忌等大臣十分不屑,武则天以为有机可乘,有意接近长孙无忌,但在长孙的眼中,武则天更不值一提。武则天发现自己虽有皇上专宠但依然势单力孤。 (2)低调做人,意外晋升 二次入宫的武则天,选择了低调做人的方式。一方面,她把王皇后当作救命恩人和再生父母,平日低三下四、无微不至地伺候她,在她面前尽情扮演着一个宫女甚至是奴才的角色,为的是让她在李治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另一方面。武则天看到王皇后质朴实在,平常与身边的侍从很少交谈,她的舅父中书令柳贲出入宫禁时对宫内役妾们也无谦和之礼。于是,她专捡王皇后和柳贲不礼重的侍从和宫人结交,还常常把自己得到的赏赐送给她们,以求得她们的拥戴和保护。这样,那些得到好处的宫人们都成了武则天安插在王皇后、萧淑妃和唐高宗身边的耳目。因此,王皇后、萧淑妃和唐高宗的一举一动武则天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永徽三年(652)七月,武则天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弘。武则天身价暴涨,李治大笔一挥,册封武则天为昭仪。这对武则天本人也是意外的惊喜。 (3)甥舅矛盾 永徽三年(652),高阳公主谋反案的审理中,长孙无忌有意扩大范围,将李治的六叔、司徒、荆王李元景,李治的三哥、司空、吴王李恪等数十位李氏宗亲定罪。长孙无忌丧心病狂屠杀李治亲人,李治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因为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控制能力。但是,他要救出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六叔李元景,另一个则是他的三哥李恪,这两个人位居司徒、司空。平时和李治关系亲近,于是李治哭着向长孙无忌求情,但是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李元景和李恪最终被杀。这使得李治与舅舅隔阂日甚。后宫里,从感业寺二次进宫、尚无名份的武则天开始与丈夫谋划如何排除异己、共建未来。 (4)万年宫大水 永徽五年(654)三月,唐高宗李治率领一班大臣前往万年宫。一天夜里,山上下了大雨。引发山洪。大水冲击万年宫的北大门(也叫玄武门),宿卫的战士看见水势凶猛,四散逃命。这天夜里。值班将军是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眼看着士兵四散逃命、大水涌进宫内。正是大家熟睡之时,皇帝和武昭仪也在其中。在薛仁贵的帮助下,李治与武则天一起跑出宫殿,登上高处,大水已经淹进宫殿。高宗惊魂未定,太医报奏:武昭仪再次怀上龙种。数月后,武氏生下一位小公主。大水中高宗和武则天成为生死同盟。 (5)野心初现 独享专宠又生育龙种,武则天升昭仪,成为众嫔之首。美貌和聪慧一再得到高宗认可,但王皇后又显然不给她机会。对王皇后而言。武氏显然是功高盖主。于是武氏交心不成,起了野心。狡猾的武则天发现,唐高宗只是宠爱自己,却没有让自己取代王皇后地位的意思。于是,她心生一条毒计,嫁祸于王皇后。武则天所生女儿满月,王皇后出于礼节,前来探望。谁知王皇后刚刚离开,武则天竟偷偷地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然后又照样盖好被子,若无其事地离开婴儿床,和宫女们谈天说笑。唐高宗回宫之后,她嬉笑撒娇,让丈夫去看看可爱的女儿。唐高宗怀着兴奋的父爱之心掀开被子,却见可爱的女儿死在那里。武则天号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唐高宗逼问左右侍从,都说只有王皇后进过内室,看过婴儿。唐高宗大怒,认定王皇后因为嫉妒之心而丧失妇德,杀了他的爱女。武则天又乘机添油加醋,欲置王皇后于死地。由于王皇后对此事难以自明,矢口否认也无济于事。从这以后,唐高宗便产生了废立皇后的念头。 (6)争取长孙无忌 永徽五年(654),后宫斗争进入白热化,李治倾向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他想寻求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李治和武则天为了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专门御驾前往长孙无忌家中,不仅将长孙无忌小妾生的三个儿子全部封为五品朝散大夫,还格外奉送十车金银财宝。皇帝和武则天都下了血本,长孙无忌却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频频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帮助。长孙无忌也无动于衷。礼部尚书许敬宗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频频游说长孙无忌,然而却屡遭长孙无忌的驳斥。 长孙无忌在奋力抵抗,他在维护皇室尊严和传统礼法,希望外甥李治能够明白他的苦心,然而一切都是徒劳。李治已经长大了,羽翼日渐丰满,他不再像以往那样仰视舅舅,甚至没有平视,他已经恢复了一个帝王惯有的俯视角度。武则天要的是皇后的名分,而李治要的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手中的权柄。 (7)李义府奏疏 作为长孙无忌最反感的人,李义府在大唐的前景本来已经黯淡无光,长孙无忌更是准备把他赶出长安,从中书舍人贬到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做一个小小的司马。由长孙无忌起草的诏书已经出台,只是还没有下达到门下省,一旦诏书下达,李义府就得乖乖地收拾行李前往壁州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司马。李义府找来同为中书舍人的王德俭,向他咨询避难的方法。王德俭带李义府找到许敬宗并求得妙计:现在皇上想立武昭仪为后,如果能上书力谏武昭仪,方可避难。于是李义府连夜写好“废王立武”的奏疏,然后到内宫大门投递。接到奏疏的李治随即召见了李义府,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从李义府那里,李治得到了莫大支持。接见完毕,李义府得到了赏赐。 (8)改立皇后 永徽六年(655),武则天得偿所愿,原来的王 性情感的复苏等。都促使武则天决心召回儿子,并立他为太子。可这一放弃江山屈服于血亲关系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5)赐太子姓武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突然采取了一个奇怪的行动:赐太子姓武,并召来武姓侄孙及李姓儿女在庙堂察告天地,顶礼宣誓,保证彼此相扶,共保帝业。 (6)盟誓 武则天终于想到了让儿子和侄子和平相处的方法,那就是盟誓。圣历二年(699)四月十二日,洛阳的明堂上,一场隆重的盟誓仪式如期进行。参加这场盟誓的有皇太子武显(不久前赐姓武)、相王武旦、太平公主以及定王武攸暨等武姓亲王。他们一起参加了这场隆重的盟誓仪式。在武则天的主持下,他们一起写下盟誓,然后一起焚香祷告,将盟誓内容写在铁券上,藏进了国史馆。 (7)恩宠狄国老 狄仁杰与武则天一起外出游逛,意外发生了。意外由一阵大风引起。狄仁杰的帽子被刮到了地上,而马也受到了惊吓,先前跑了起来,武则天见状,赶紧让太子武显冲上前去为其解危。 (8)默许的政变 太子李显趁女皇病危。在老臣宰相张柬之的鼓动下发动政变,逼她退位,是为唐中宗。中宗即位后,大赦天下,加封李唐皇族,铲除张易之、张昌宗余党,恢复唐制,史称复辟。武则天革命的痕迹和女性威权被逐渐清除。 武则天对此次政变洞若观火,此时的她已经超然,故意不动声色,以局外人的眼光审视着子孙们的所谓义举。 五、结语 以现代的人文意识观照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她既不是单纯的巾帼英雄,也不是一味的蛇蝎妇人。而是一个在权力欲望与人性情感中纠结的女人。相对而言,第一阶段是人物的上升期,冲突感强烈,符合经典的英雄成长剧作模式,是较为理想的剧作时段。第二阶段外部冲突显得稍弱,但却涉及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张力。饱含了人物一生的渴望与纠结,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剧作时段。相对而言。后者着眼于老年武则天,以传嫡为主线勾连起种种矛盾冲突和错综状况,能够集中体现人物一生的欲望和情感纠结,也更能突出她的智慧和胆识,使人物更具张力,同时也更具新意。参考2006年英国影片《女王》等,可以预见,在当今影坛。内敛、深度和智慧可能超过年轻、华贵与时尚,深入、真实地刻域一个人物可能胜于张扬地展示其外表的美貌与浮华。当然,如果剧作中能兼顾人物青年时代的场景,再加入太平公主等年轻女性,影片的可看性会大大加强。 中国电影史论文:中国电影史上那辉煌的一刻 桃李芬芳育英才,薪火相传六十载。2010年10月23日这一天,是我国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唯一一所电影专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建校六十周年校庆日。六十年一甲子,为了迎接这隆重盛大的庆典和纪念活动,学院早在一年前就开始了筹备工作,筹办校史展、拍摄宣传片、联络海内外历届毕业的在电影业作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准备三大奖项等等,本刊主编马宏锦先生作为北京电影学院1986级电影美术系进修班学员,也在去年第九期杂志推出了题为《春华秋实――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进修班风采录》的专刊,集中介绍和展示了同学们多年来在电影和美术方面的作品、工作成果、专业成就等,为校庆献礼,感谢母校的教育,报答母校的栽培。同时,马先生在校庆日也应邀回校,参加庆典,和众多校友、老师们欢聚一堂,并用他的镜头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成立于1950年的北京电影学院如今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影专业艺术教育高等学府,教学设施和人均拥有设备值等均已达到世界一流。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7000多部影片中,75%以上由该校毕业生主创拍摄,历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政府“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获奖作品中,电影学院毕业生主创作品达到百余部,该校毕业生的作品还在戛纳、威尼斯、柏林、东京电影节上摘得大奖。 风风雨雨走过了一个花甲之年,被誉为“中国电影工作者摇篮”的北京电影学院,在校庆那一天是热闹非凡的,是隆重庄严的,也是辉煌耀眼的。庆典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整整持续了一天。各级领导和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们济济一堂。国务院总理和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大会发来贺信。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顾长卫、贾樟柯、韩三平、于洋、张铁林、张丰毅、蒋雯丽、袁立、黄晓明等许许多多从这里起步,从这里放飞电影梦想的大牌导演和一线明星们纷纷从各地赶来,为母校祝寿。 院长张会军在发言中说:建设世界电影强国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建设世界一流的电影学院是我们的根本宗旨,我们会始终牢记学院的校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我们将共同创造北京电影学院一个崭新的历史,我们将用自己全部的精力为中国电影事业奋斗终身。 北京电影学院校友、著名导演陈凯歌在代表校友的发言中说:我们和在座的前辈、后辈,都在电影学院度过了难忘的岁月。我们是后第一批学生,那时校址在昌平的一个叫朱辛庄的地方。我对朱辛庄很有感情,那个地方很适合读书,每天课上完之后,或者从城里回学校的路上,都有一番自由的讨论。电影学院带给我们的除了专业的技能,除了作为一个行业的工作者的必要的知识,还有我们对电影的感情,让我们在其后的生涯中缓缓地展开,拍出一些比较精彩的作品。之所以说‘一些’,是因为后续的路还很长。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感谢母校的哺育。正是因为你们的教诲,有点一心向上,想把中国电影拍好。 听着陈凯歌此次温和的发言,现场许多校友不由得想起1993年,他在北京电影学院82届(78年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毕业生举行的“十年首聚”活动上,写的慷慨激昂的同学会宣言:“遥想当年朱辛庄内一百五十三同学少年无忌十足狂妄评点古今奋发向上欲与前人争短长十年过去世称‘五代’小有气象而今相聚白发有添豪情无减一笑仍是童颜热爱艺术忠实生命洞彻人生阐发人道再干十年还要再开风气先决不食言。” ,此宣言在电影圈曾一度传为佳话。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代表、摄影系主任穆德远教授在发言中说: 60年前,一大批活跃在中国电影创作一线,具备专业水平的从业者投身于中国电影教育事业,他们有三十年代参加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老艺术家,有延安电影团的精英,有中国电影教育的元老,有经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的战地记者,他们挺起了新中国电影教育的脊梁。 60年来,且不说在国际电影节上,所有获奖影片中几乎找不出一部没有学院师生参与的影片,就说在新中国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中,都有学院师生的身影。无论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时刻,还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还是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现场,还是在南极的科考队中,还是在唐山、汶川地震中,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中都会有人自豪地说,我在!穆德远教授说:都说教员是蜡烛,他们燃灭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作为电影学院的教员,即便燃灭了自己,但并没有照亮了别人,我也无怨无悔。因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员是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脊梁!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是中国电影的脊梁!我们深信,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同样是!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在发言中说:北京电影学院从创建开始就一直承担着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重任,60年来始终坚持以党的唯一路线方针为办学指导,以培育全面发展的电影高级专业人才,推动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进步为己任,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摇篮,在国内外电影和文化艺术界享有盛誉,是培养中国电影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从电影学院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享誉中外的艺术家,有德高望重的老一代,有担当中国电影重任的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也有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年轻新锐,为繁荣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更为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造就了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品牌。 在随后的颁奖典礼上颁发的第一个奖项是“新中国电影开拓奖”,该奖项颁发给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做出特殊努力和贡献的优秀电影人夏衍、袁牧之、陈波儿、章泯、白大方、吴印咸、钟敬之等近三十位老前辈,当大屏幕上一一显示他们昔日的形象和风采时,学院党委书记籍之伟宣读的颁奖词说:“你们点燃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火炬,注入了那些年轻的心,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勃勃生机,必将永远镌刻着你们的足迹。” 在这一特殊奖项的颁奖过程中,主持人还讲述了新中国第一台摄影机的故事:1938年秋天,华夏大地风雨飘摇,为了表示对中国人民的敬意,电影《四百万人》的摄影师荷兰电影导演伊文思把自己的摄影机送给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后来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的吴印咸。这台摄影机让新中国的第一批电影人,携带着特殊的武器穿梭于祖国的各个战场,用特殊的方式战斗。年轻的他们不畏枪林弹雨流血牺牲,用一部部影片书写着共和国走向成功的辉煌。也就是这台摄影机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批摄影师,同时也点燃了新中国电影教育的火种。这台摄影机述说着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历史,也记录了新中国成立的华彩乐章。 活动的第二个奖项“新中国电影教育杰出贡献奖”颁发给学院历年来在电影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电影人的谢飞、郑洞天、齐士龙、马精武、谢铁骊、崔新琴等教师们,颁奖词说:60年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成长,而一辈辈的先生把知识传授给一代代电影人,一代代电影人在这里起航。 第三个奖项“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毕业生奖”则几乎涵盖了新中国电影行业中近半的幕前幕后精英,其中包括张艺谋、陈凯歌、韩三平、黄建新、贾樟柯、顾长卫、霍建起、于洋、王小帅、陈坤、赵薇、蒋雯丽、唐国强、李少红、姚晨、陆川、余男、宁浩、叶大鹰、许晴、袁立、张丰毅、尤小刚、尹力、王小列、王丹戎、王兴东、王志文、冯小宁、宁瀛、艾丽娅、吕乐、孙周、安澜、米家山、何琳、吴天明、吴玉芳、吴子牛、沈丹萍、张建亚、宋春丽、张军钊、肖锋、邵兵、候咏、俞钟、陈国星、陈强、姜武、赵小丁、胡玫、夏钢、娄烨、郭宝昌、郭晓冬、富大龙、黄蜀芹、蒋勤勤等500多位知名影人 在颁奖典礼过程中,大屏幕上播放着历届毕业生拍摄的优秀电影片段,从《风雨江南》到《那人,那山,那狗》,到《童年往事》,到《香魂女》,再到《云水谣》;从《老井》到《暖》,到《梅兰芳》,再到《小城之春》,等等,在场校友再度感受了自己或自己的同学曾经创作出的那些让人激动万分的作品。 在代表校友上台领奖时,于洋说:今天是电影学院60周年的生日,我们老中青少聚集在电影学院里,不由得让人想起60年前热衷于电影教育事业的陈波儿、白大方和袁牧之同志,他们现在在天上看到我们电影学院到今天如此的辉煌,一定非常高兴。他们是我们电影学院的骄傲,是我们中国电影的骄傲。张艺谋说:中国的电影事业是由一代一代人传承过来的。今天,我心情特别激动,我祝母校60周年生日快乐。 活动期间,学院还在A 楼大厅举办了主题为“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60年校史展。展览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沿,包括学院的校址变迁、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学院历任和现任领导。第二部分为前史,主要展示了解放前中国电影教育的起步,包括电影公司的演员培养与左翼电影(最初的电影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及电影教育(电影高等教育的起步)、解放区的电影教育等。第三部分为学院起航篇(1950年―1976年)。第四部分为成长篇(1977年―1999年)。第五部分为腾飞篇 (2000年―2010年)。校史展中还专门开辟了三大块主题墙,包括人物历史墙、人才培养墙和创作实践墙。 除了平面图片展示外,还展出了延安电影团使用过的第一台摄影机、16MM摄影机、金陵大学时期孙明经教授电影教育的授课手稿和钟敬之老院长在学院创办初期的教育手稿等,还有学院早期的毕业联合作品分镜头剧本、1978年的招生简章等珍贵实物。同时,还展出了学院历届师生获得的国内国际奖项的奖杯,这些奖杯凝聚了学院历届师生的辛勤创作和努力拼搏,金灿灿的奖杯在灯光映照下犹如母校60年的光辉历程般熠熠生辉。 六十年的凝结与汇聚,六十年的灿烂与绽放,六十年的回顾与怀想,六十年华诞大庆这一天,对于北京电影学院来说,无疑是一个辉煌耀眼的时刻,对于中国电影史也是一个重要的值得纪念的日子。 中国电影史论文:走向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图史》 2006年12月24日,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耗时四年,由两岸三地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电影史著作《中国电影图史》宣告完成,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资深电影史学家程季华和中国影协名誉主席、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等发表了讲话。李行、吴思远、王晓棠、谢芳、陶玉玲、黄仁、罗卡等一百多位来自祖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两岸三地的著名电影艺术家、电影史学专家,以及在京电影单位的有关人士出席了首发仪式。 统一中国电影史 赵实在贺词中高度评价了《图史》诞生的重要意义,它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是两岸三地一次成功的合作范例。的确,多少年来,虽然中港台具有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三种各自孤立的政治文化形态。反映在电影史上,是长期的分歧。 现在三地流行的电影史,有三个版本最为人重视:大陆程季华、邢祖文、李少白所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台湾杜云之所著的《中国电影史》以及香港余慕云的《香港电影史话》。这其中,余慕云的著作囿于港岛一隅,自成系统;而程季华和杜云之的著作都以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为主,可着力点不同,对立的观点更是比比皆是。考虑到两者皆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著述,存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是难以避免的。 时间悄无声息间流过了三四十载,在多元开放的新世纪,一部全面、系统、客观地描述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电影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成果的“大中华电影史”,成了电影工作者心中共同的夙愿。 契机出现在2002年11月。程季华回忆道:“当时,我和李行导演在无锡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时候相会。谈话中李行提出,是否可以集合两岸三地之力合作著书,以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李行先生为此特意提到:“两岸和平统一,那是政治家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在国家统一之前,让我们的电影史先统一起来!” 这正是耄耋之龄的程季华未了的心愿,两人当即一拍即合,统一电影史的工作得以迅速有效地展开。 四载磨砺成正果 无锡之行后,程季华返回北京,立即与有关人士进行商议。而李行则与香港著名导演吴思远取得联络,邀请香港电影工作者共同实施。经过北京、台北、香港之间频繁通信,决定将该著作称为《中国百年电影图史》,由程、李、吴三人担任召集人,推举三地电影史的专家共同组成编委会。 此时,他们得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正在筹划中国电影百年史研究项目,遂与北京广播学院商议,决定四方合作,以北京广播学院为主持单位,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华台北电影资料馆和香港电影资料馆为协助单位,鼎力支持。 据记者在首发式现场与香港著名影评人罗卡先生交谈得知,为了《图史》的顺利出版,香港电影资料馆几乎奉献出了所有的馆藏精品,大部分图片和文字资料都是第一次与大陆读者见面。而台湾方面的电影资料以前甭说是普通民众,即使是专业研究者也是知之甚少。这次《图史》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主要编写者黄仁先生已八十有余,他精神矍铄地声称自己身体倍儿棒,“因为工作关系,好几回自己一个人拎着大箱子往来于海峡两岸之间”。 好事多磨,《图史》的出世也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4月,原本预期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编辑会议,由于“非典”肆虐,被迫延迟到9月。其时,作为香港电影史元老级人物的余慕云先生也亲临现场。可惜,去年4月8日,余先生心脏病突发在广州去世。他没能看到《图史》一书的最终完成,不能不说是一个永久的遗憾。 再启百年新征程 其实,在前年12月,《图史》的撰稿工作便在两岸三地电影工作者的密切合作下顺利完成。如果赶一赶进度,完全可以将其作为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礼物奉献出来。“但经过编委会和中国传媒大学领导审慎的考虑,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专家们再一次对已完成的书稿进行审核、修订和打磨,一年后才正式出版”,程季华说:“由于错过了百年庆典,遂将书名《中国电影百年图史》改为了《中国电影图史》。” 《图史》全书近千页,130万字,2700多幅图片,如此浩大而繁琐的学术工程,如果没有两岸三地专家学者的精诚合作,是根本无法想象的。面对这部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大中国电影史著作,怎么能不令人感慨万千、欢欣鼓舞呢? 但也正如谢铁骊导演所言:“《中国电影图史》已经出版了,但是中国电影的新时期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以此为献礼,献给中国电影所走过的100年的岁月,更献给它无限美好的明天。” 中国电影史论文:“第六代”电影纪实风格以民间视角书写当下或历史 [摘要]“第六代”电影包含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生存境遇的记录精神,它以记忆和想象混合的普通人物的视觉来还原历史。“第六代”电影人物的边缘性则主要把握了社会底层的特点,其电影纪实风格建构强调当下和历史中普通人的感情和情绪,表达了一种新的电影精神。 [关键词]“第六代”纪实风格记录精神民间边缘 引 言 我们在“第六代”的电影中看到了地道的平民化叙事,看到了银幕上从伟人到凡人的回归,普通人的日常情感和微妙的心理体验得到诠释和表达。平民化叙事的另一重要视角就是强化人物的无奈与焦虑,表现小人物在各自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和困难。显然,“第六代”电影的纪实风格以一种叛逆者的姿态,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以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着与观众的心灵交流――平等的、宽容的和关怀的交流。影片中的中国社会的边缘人,或者说生存于都市和农村的小人物以真切的存在唤起观众的动情。 “第六代”电影纪实风格建构无意回避社会矛盾,当今中国社会逐渐地强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逻辑体系中的人们以胜者和败者来分类,使得边缘人群更加边缘化。“第六代”电影对之进行反思,今天的中国社会究竟是为了创造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的美好生活,还是盲目追逐所谓现代化的西方文化。“现代化繁华景观背后是无数具体的人的痛楚、无奈和辛勤劳作,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历史的意志不断改写个人生命意志的过程的话,我们就必须承认,新生代关注底层大众代表的平民现代性努力包含着中国大众最切身的现代经历和现代体验。”[1] 一、纪录精神[2]: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 “第六代”电影在事件之中蕴含社会生活的‘寓意’,不仅无法忽略,更无法否认。在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中,社会代价与社会进步一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如实指出,承担社会代价的多是社会弱势群体(Ssocialvulnerablegroups),没有话语权或很少有话语权的“沉默大多数”。[3]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弱者比社会强者为改革付出了更多的成本,承受着来自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更大的压力。思考减少社会代价的路径,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就是思考如何减轻社会弱势群体所受的冲击、由于被边缘化而受到的种种损害。 “第六代”电影,与其说是哀悼“边缘”的挽歌,倒不如说是呼唤“边缘”尊严的呐喊。虽然他们的电影很难说是提出了一个社会发展变化的科学走向启人深思,但它们至少提出了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若干问题,启人深思。这一点恰恰是“第六代”电影所要表达的重中之重。对此,导演章明的话,犹如“第六代”社会性立场的宣言:“我们要拍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伸手可触的世界之中。在我们置身其中的太平盛世,许许多多人的简单的情感得不到满足。这些电影,更关心这些基本的生命存在。”我们从《巫山云雨》、《十七岁的单车》、《小武》[4]、《哭泣的女人》、《扁担・姑娘》、《盲井》等作品能更清楚地看到“第六代”的纪录精神。 《巫山云雨》的故事发生在由于三峡工程开工而即将被淹没的地方――长江边的一座小城巫山。这个地域背景隐喻着人存在的空虚或虚妄。作为一部注重人的生活状态的电影,《巫山云雨海个人物的社会身份几乎不被彰显,而他们在生活中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是导演十分在意的。例如,吴刚作为警察,在社会生活中(现实中);麦强作为信号台职工,在社会生活之外(非现实或抽象中)。生活在纷乱、复杂社会的人们,实际上各不相干。麦强和陈青偶然相遇,发生了关系,但这并没有使两个人的情感得到确定,他们似乎是不相识的人,重新回到原位,只剩下魔幻般的叫喊和期待一这隐喻着在当今社会情感的无家可归,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艰难。情感只存在于期待之中。与此同时,身体的结合等待着或回避着伦理的认同。麦强和陈青影片结尾时才再会,麦强和陈青是否会结合呢?全无交待。导演似乎要表明生活是在没完没了的期待中进行的,新的期待出现时镜头保持了沉默。由此,我们看到了人物在勇敢地面对现实和追求幸福中萌生的希望。 在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中,从农村到北京打工的郭连贵和高中生小坚在一辆自行车的所有权上发生了纠纷,而他们使用同一辆自行车的目的不同,说明两个男孩儿生存处境存在差异。一辆自行车,成为两个17岁的成长中的少年不同意味的自我身份认同标志:对于郭连贵,自行车能使自己顺利完成从一个农村人向城里人的过渡,是绝对的生存道具(市场经济社会,要获得金钱(资本),需要提高劳动效率已成了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是心理依托;对于小坚,自行车是同龄群体中自我身份认同的象征物。无论如何,他们同样面对困境,同样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状态。 事实上在失去速递公司的工作之后,肯吃苦耐劳的连贵也许还能找到一份工作,然而他却放弃了换一种生存方式的机会,由于对自行车的过度迷恋,他短时间内无暇顾及其他工作。这反映了农村群体对都市物质文明的倾慕(影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节反映着同样的心理:比如连贵亲戚兄弟关于天天喝红糖水、吃排骨面的向往:小保姆总是不停变换着家主人的衣着)。 对于连贵和小坚来说,自行车具有不同的意义。连贵对自行车的迷恋既来自对城市的向往,也来源于守卫“自尊”的下意识。因为那辆自行车是他用辛苦工作赢得的,是“苦尽甘来”应该得到的。对小坚来说,自行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同龄群体中心理优势的标志:女生提出要和小坚一同回家时,失去了自行车的小坚粗暴地回绝了。影片中的女生并未因为小坚失去自行车而改变对他的态度,但小坚在未被群体抛弃之前,却首先因为外在物质标识的缺失而完成了一次心理上的自我放逐。他主动放弃了成为群体中一员的可能性,偏执地用自行车这一外在物质作为自身价值的具体标识。诚然,这种身份认同方式与不健康的恋物癖(fetishism)有关,但也有社会性心理依据。因为他的同龄朋友大体上都对自行车过度地迷恋。没有自行车,他就觉得无法在同龄社会中表现自己,失去了群体的肯定(正因为这样,小坚才敢偷家里钱买一辆二手自行车)。在一个未成年人心中,外在物质标识的认同作用被无限夸大,以致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而这与当今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物质万能主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贾樟柯导演的《小武》,故事与生活一样平淡无奇,它结构松散,情节平淡,叙述开放而流畅。扒手儿时的朋友小勇的结婚典礼没有邀请小武。对已经成为“著名”企业家的小勇来说,小武虽然是老朋友,但也是“手艺人”,请他来是很不体面的事情。正如社会学者所分析的:“在中国,一个人不给别人面子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涉及道德问题,要么他过去可能伤害过此人的感情或自尊心,要么人们不认同他或她的资源的来路”[5],小勇嫌 小武的“钱来路不明”,连小武的红包都拒绝接受。其实,在小武看来,小勇所从事的所谓贸易就是走私,所谓的娱乐业就是赚歌女的钱,他们同样是不道德的。 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小勇在以违法的手段赚钱,利用法律的过渡期的漏洞积聚财富,他短时间内不会受到惩罚。而小武自始至终是一名小偷,一名警察眼中的罪犯。小武也许根本不愿意成为如小勇的“企业家”,也许他没有搞生意的资本,因而他始终是“手艺人”。他“手艺人”的身份来源于他的穷。小武失去了希望自己能做靠山的梅梅,[6]家里雪上加霜地冷待他,最后他被警察逮捕,于是小武在爱情、亲情上都受到疏离。也就是说,小武在坐牢前就受到一系列社会惩罚――“在金钱成为社会机制的基本动机和社会表象的实质性调节器的国家,小武可以说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金钱统治着今天的中国,而小武又被这一原则所统治。”[7] 从刘冰鉴导演的《哭泣的女人》,使我们看到我们身边真实的生活。而我们越看到真实,我们就越想哭泣,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价值体系的紊乱。在北京打工的贵州女子王桂香,偷卖的CD和VCD被警察没收,成为他们可心的玩意儿。丈夫因赌博而动手打瞎了别人的眼睛,结果被抓去坐了牢。王桂香被迫回到了家乡小镇,这个脆弱的女人开始独自面对困顿的生活。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下,她与在镇上做殡葬买卖的旧情人合作,当哭丧婆,死亡也成为生意的对象。而这时候,她所目睹的是――在葬礼中请“哭泣的女人”的体面(甚至有狗丧,也请哭丧婆):为哭丧钱而吵架;监狱所的腐败和丈夫坐牢的痛苦。其实,“哭泣的女人”王桂香是错综复杂的善和恶的复合体:虽然她对小孩不温柔不多情,但还是养育着一个被遗弃的小孩:为了目标,王桂香什么事情都敢做出来,为了丈夫,她跟旧情人重新在一起:为了丈夫,她不顾一切赚钱给监狱长,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作品揭露了警匪一窝的现实。我们可以认为,王桂香的婚外恋和越轨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现实黑暗中的生存挣扎。影片结尾,王桂香听到丈夫在越狱后半路上被公安击毙的消息,她只是发呆,无声无息,该哭时,哭不出来了。但在之后,在一个老板的葬礼上,她哭得眼泪汪汪,这样哭泣让奔丧的人误以为她只是个“好泪女”,挣了不少红包――真正的眼泪也只能归于赚红包的生意中。好歹,这回她用不着像平时那样为钱吵嘴,斤斤计较。她的哭泣,不仅是她的生存方式,更是她的赎罪、自慰和解脱。 在王小帅导演的电影中,边缘生存境遇中的人们往往是暴力的施行者或受害者(例如《十七岁的单车》、《二弟》、《青红》),在《扁担・姑娘》中也不例外。外来民工高平想在城市里取得超越于“扁担”的价值。他用一套西装将自己虚拟为“城市人”,而他所有的能力与手段,只有暴力。本来,城市对民工的需求是劳动力,而高平将它转变为暴力,将暴力转变为金钱。他这样执著地强行撬开通往城市的门,而这样的努力最终使他丧命黄泉。仍旧以扁担为生的高平老乡东子只好静静地看着高平寡不敌众,坠入江中。作品表达的是城市和农村注定了的隔阂,“扁担”一旦要对抗“城市的游戏规则”,就难以回避卷入其规则设置的陷阱的命运。一旦侵犯了社会,就很难逃脱相应的惩罚。[8]这是社会弱者在城市边缘中无法挣脱而出的现实体认。影片结尾定格在“扁担”东子对他心爱的“越南姑娘”露出的积攒许久的笑容。它预示着是虚弱而坚韧不拔的希望。 在当代中国,善与恶有时交叉,有时分立,但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扁平的,能清楚找到原因并且依照既定原则――劝善惩恶――予以判断。“第六代”电影人性批判是冷峻的,基本上可分成善(元凤鸣)、恶(唐朝阳)和亦善亦恶(宋金明)三种类型人物。《盲井》叙述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谋财害命的故事,它反映了底层社会面对经济起飞所产生的困惑,面对金钱的诱惑与困顿,人性的泯灭与复苏。《盲井》并非简单展现煤矿工人生活的悲惨,作品借影像媒介引发观众的思考:“人要过好日子,是否需要采取非法或灭绝良知的手段?”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主人公是冷酷和邪恶的杀人犯,然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把赚的钱寄回家的家长。因此,《盲井》给予我们展示的是贫穷产生邪恶,而穷人害死同样穷的人的残忍的人生断面。他们在“咋鸡巴走路呀!”骂人的开私家车的有钱人面前,没敢吭一声,面对金钱的力量时,他们委屈自己,这正反映了他们对金钱的盲目追求和信奉。两个贫穷的挖煤工丑恶的欲望和其中的混沌的故事《盲井》,在主人公看到腐败官吏被捕的电视新闻报道时聊天的场景中,他们看着新闻说:“矿上那点事,他们差远了”,“别说几百万,有几十万我都知足了。”底层人贫穷和邪恶的背后是这个社会的腐败,是巨大的贫富差距。此时电影探讨的焦点已从人性问题提升到社会问题层面的拷问。 在追逐下一个暗算目标――16岁的元凤鸣――时的犹豫,说明此时矿工宋金明的灵魂面临了严重考验。宋金明在贪欲和良心间愁苦徘徊时,使元凤呜丢掉了童贞,预备好万一他死了,自己内心能获得心理安慰。这个场景与前一段落唐朝阳和宋金明当嫖客的场景隐喻着性/身体的快乐,对不能够享受多样的文化生活的底层阶层而言,这几乎是唯一的发泄欲望的手段和得到快乐的通道。 两个矿工在“盲井”里的最终死亡,是人性两极斗争的必然结果。唐朝阳彻底地丧尽天良的拜金主义与宋金明在善恶之间徘徊的心灵冲突,表示出人性是懦弱的,但同时有微弱的希望。作品显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穷人一枕黄粱的暴富梦的破灭――生命凄凉的绝望。元凤鸣在煤矿办公室称宋金明是二叔,当时王矿长说“废话”,矿长本来就不在乎他们是否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对他而言,死一个人给“亲戚”发3万元就一了百了了。在宋金明死后,元凤鸣作为“侄子”获得了赔偿金,也陷入了道德上的困境,而电影就在这里结束。作为观众只好设想元凤鸣会把本应是社会弱者宋金明孩子的学费钱好好珍惜或用在学费上。王矿长“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的话表达了当今社会现实中弱势群体真实的地位,影片贯穿着一种悲悯和讽刺。 二、记忆或想象:民间视角的历史还原 “第六代”电影纪实风格建构凝结着民间视角的历史记忆还原。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和贾樟柯的《站台》(2000)都构造了基于个人记忆或想象的历史,以电影书写了一代人的“野史”。另一部姜文电影《鬼子来了》,脱离官方主旋律话语,从真正的民间的和人性的角度暴露日军的残忍性和农民的单纯,从而更鲜明地表达了战争带来的伤痕和恐惧。通过“三线建设”的国家政策背景下,小根和青红青春男女感情终究被彻底否定的故事,《青红》冻达着纠缠于国家话语、家长的意志和年轻人的情感欲望间的痛苦和茫然。 《阳光灿烂的日子》,从个体成长经验出 发,不去触及“”的伤痕、苦难,在姜文的视角下,“”是与浪漫、青春重叠的记忆中的痕迹,“与第五代的中年民族伤痕南辕北辙”[9],“但这等年轻、这等激情却是‘’初期的底色”[10]。《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这是著名演员姜文的导演处女作,作品对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影片使用了在当时中国较为新鲜的超现实手法,把青少年的暴力和爱情描写得朦胧和残酷。由于父母的日子也不好过,没有时间管“马小军”们。于是,在特殊时期,孩子们在混沌中长大了。影片试图逼真地描绘出青春和暴力的幼稚和无知,这种幼稚和无知恰好就是“”时代的特征。其实,幼稚和无知何止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整个国家和社会当时都处于一种无知和暴力的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用青少年的眼睛和故事描画出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状态与成长中面临的考验。 姜文虽然没有亲历过日本侵华战争,但他觉得《鬼子来了》中的马大山也许是自己的前生。[11]他如此投入地演绎电影人物的命运,活生生再现了他所谓前生。《鬼子来了》不愿举着“全民皆兵”的爱国主义抗日电影的旗帜,[12]作品虽然融入了一些喜剧性元素(农民纯朴的思想和语言,决定处置两个黄麻袋日军过程中的阴差阳错等等),却是一部敢于正视那段不愉快的历史,使观众深思历史真面目的佳作。《鬼子来了》表现北方偏僻山村村民出人意料地遇到灾难,它对中国军队和农民人性的客观冷静的描写,具有尖锐的反思历史的意味。正因为这样,姜文将忧患意识注入故事中,以更深刻地开掘日军残暴行为的反人性。在战争的复杂情况下,撤退的中国军队在村民马大三家里留下两个黄麻袋并说会回来取,而他们却迟迟不来,半年都不见踪影(共产党部队的缺席是这部影片大胆之处)。翻译官为了保护自己而误导农民(不让农民看到问题的实质),于是事情开始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虽然他对死亡的恐惧是自然的,但他的中国人的身份使这部影片的批判性提升到中国人自身反思的层次上。另一方面,农民的纯朴人性使其始终害怕“杀生”,他们没想到日军在战争中的“残忍”,愚昧、盲目地相信日军,做俘虏和大米的一桩“以人换粮”的交易,这也是无依无靠的农民自己“当家作主”的选择及导致的灾难。影片的结尾,马大三被砍头的场面多多少少令人想起鲁迅先生所说的在日本留学时看过的幻灯片场景的意味。[13]马大三应该这样死吗?周围的人们好像在“看热闹”的欢乐之中,令人感到困惑――到底他们是怎么想,难道那么多人都盲目地认同对马大山这样的处死?[14]结尾的场景是姜文对新“鲁迅”的呼唤。通过历史的另类视角的还原,人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个侧面,对历史的思考也更深一步。 80年代,中国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化上渐渐出现了多元的态势,人们也有了日常生活上更大的自由选择的权利。《站台》是关于这时代变化的汾阳县文工团年轻人的“民间记忆”,[15]是一首散文诗似的历史书写。文工团适应市场需求要准备一台轻音乐节目,而团里的年轻演员,在接受生活、时代的变化上各有不同的态度。汾阳文工团的这群青春男女,暧昧的、若即若离的情感,一时是在浪漫中、一时是在无奈中,跟着《站台》和《成吉思汗》等流行歌曲一起飞翔的期待,是他们青春的宿命。钟萍和张军的离别,崔明亮和尹瑞娟的再会,说不清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还是岁月的安排。他们都满怀激情地期待着人生灿烂的时刻,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滑入了平庸的人生轨道。这部电影展示的十年岁月,是理想的冲动慢慢变为日常生活平常心的岁月。汾阳文工团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游走,寻找一种单纯的信仰,但最终谁也无法走出生命的圆圈,城镇文工团也是一种“革命”时代的副产品,一旦遇到社会潮流的转变,就渐渐接近了破产。这时,他们回到了汾阳(也是他们的出发点)――“站台”。十年似乎就是一个轮回。 电影《青红》作为历史记忆和想象,别具震撼力。上个世纪80年代,青红等许多孩子们的家庭为了“三线建设”,随内迁的工厂,从繁华的上海等大城市迁移到了内地贵州的一个边远之地,无论“三线建设”是否存在着对人才的需要,青红的父母盼望着回“故乡”上海,他们已经等得太累了,这个移民家庭一直以“上海人”进行自我身份认同,感到贵州是早晚应该离开的地方。而青红毕竟生长在贵州,对当地有深厚的感情,青红父亲强烈的回乡意识,给觉得自己是“农村的”的青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父亲严峻的反对和对她一举一动的监视,青红和当地工人小根情窦初开却只能变得若即若离,对于青红而言,徘徊于感情和家庭之间是难挨的青春考验。青红的好友小珍私奔的不幸结局使青红对自己感情问题的归居不免有太多怅惘。由于“三线建设”移民到贵州,是青红父母争吵的原因,国家发展的政治理想早已在枯燥和单调的现实生活中被淹没了,剩下的只是痛苦和焦虑。青红父女的矛盾;中突根本上来源于“三线建设”等大规模国家计划经济政策的强制导致的结果。小根向不得不离别的青红表白,欲望和现实的矛盾激发了他对青红的强暴,它证明了父亲对青红的担心和对小根的歧视。而青红面临的是情感的彻底毁灭,爱情变成罪恶是她难以接受的现实,她竞至自杀却未遂。在被青红父亲告成“强奸犯”的小根最终被枪毙的广播声中,青红的家庭走向上海的梦想在实现着,青红父母在年轻人的死亡中感到困惑和内疚,而青红只能发呆。这部电影是国家权力意志的运作给普通家庭带来痛苦和梦想的回忆。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不同背景的青春男女相亲相爱,遇到的是不同身份认同意识造成的激烈对垒。梦想只是在明天,今天只有无奈和忍耐。 结语 在“第六代”电影纪实风格的营建中,社会弱势群体里的人物占据了主要位置,许多观众不难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作品承担起了使我们回顾生活的作用――现实人生承受的压力和困惑生活中包含着的生命最普遍、也最真切的情感,变化飘移的命运――展现在银幕上。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往往蕴藏着触及人们情感底线的真诚与劫难,它打动着那些游走不定的灵魂。另一方面,“第六代”电影纪实风格中对被边缘化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既是纪录精神的体现,也是对部分阶层被异化的社会深层矛盾的发现。作为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上的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关注,“第六代”电影显现了对社会的一种负责,也表明了对社会整体健康发展的期待。 显然,“第六代”电影不立足于主流意识形态,而着力于另类观点的阐发,由于敞开了多元视角的历史话语[16]空间,还原了民间的历史,它们都显现出新鲜的纪实风彩。并且,这些电影中的历史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渺小事件的漫长积累,把历史拉进“民间”的生活里,挖掘了历史中普通人们具体的存在感和生活经历,历史由此不再是宏大叙事中的国家或民族中心话语或权力话语。 中国电影史论文:是叙述历史,还是折射现实 [摘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了。反思其吴学功能一定叙述历史:即人民抗战、政治抗战和民族抗战的三个阶段;二足折射现实:即中日冲突、国共对峙和台海关系;三是创造艺术:即悲剧风格、喜剧精神和象征意义。 [关键词] 抗战电影叙述历史折射现实美学反思 在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抗战题材的影片始终是翻涌不息的惊涛骇浪,从1935年的《风云儿女》到2005年的《常隆基》,其间我们的银幕就不断映现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战斗身影,中国的影坛就一直回荡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时代强音-如果从1905年算起,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从1935年算起,抗战影片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这100和70之比,大概就是在中国战争类型片中,抗战题材电影所占的比例-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血战台儿庄》、《烈火金刚》、《黄土地》、《红高梁》、《战争子午线》、《铁血昆仑》、《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太行山上》等等。 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著名电影评论家明振江少将说:“战争一经发生,便开始成为战争电影的表现对象。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将同一场战争不断地搬上银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经百余次被我们不同时代的导演再现于银幕,它们已形成了有关“日本鬼子”和“太阳旗”、“中国军民”和“青纱帐”等类型化的记忆和概念,那么,我们的抗战电影究竟是要叙述历史,还是折射现实?抑或是其他、综观七十年的抗战题材的电影历史,笔者认为:它们呈现为三种类型,而每一种又分为三个阶段? 一、叙述历史:人民抗战――政治抗战――民族抗战 毫无疑问,借助现代科技电影是迄今为止记录历史的首选方式,可是这种记录决非是再现纯粹的客观真实,正如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所说的:“电影给我们提供的现实是一种艺术形象,如果略加思考,我们就能发现这种艺术形象完全是非现实的(例如特写镜头和音乐的作用),而且是根据导演本人在感性和理性上的表现意图再安排过的。”因此,用电影来叙述历史,只能是特定历史话语中的历史、抗战题材的电影也就经历了“人民抗战”、“政治抗战”和“民族抗战”三个阶段。 首先是“人民抗战”阶段。始于1935年“电通影业公司”出品,许幸之导演的《风云儿女》,终于1947年昆仑影业公司出品,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一江舂水向东流》。其间著名的有:1937年费穆导演的《联华交响曲》,1938年史东山编导的“抗战三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和《还我故乡》,同年应云卫导演自的《八百壮士》,他在1940年还导演了《塞上风云》,1947年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些影片以1945年抗战胜利为前后阶段,前期的记实性的居多,以《八百;隆士》为代表,紧紧追踪时代风云,反映战争事件,表现出了中华儿女不可屈服的伟大精神;后期的反思性的居多,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表现了这场战争灾难给中国人民的普通家庭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 其次是“政治抗战”阶段。始于195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史东山导演的《新儿女英雄传》,终于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董克娜导演的《烽火少年》,其间著名的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柳堡的故事》、《东进序曲》、《小兵张嘎》、《地道战》、《鸡毛信》、《八女投江》、《沙家浜》、《红灯记》等等。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用“共产党积极抗战,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战”,即以强烈而单纯的党派政治视角来看待八年抗战,取材的几乎全部是敌后战场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或者是东北抗日联军抗击日寇的故事,而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作战却被有意识地忽略了。因此,这一阶段的抗战电影,只能是共产党的政治意图抗战历史的写照,也正是这些电影几乎影响了几代人关于抗日战争的观念和记忆。 最后是“民族抗战”阶段。始于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导演的《归心似箭》,终于2005年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李俊导演的《常隆基》。其间著名的有:《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吉鸿昌》、《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将军与孤女》、《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黄土地》、《晚钟》、《战争子午线》、《黄河绝恋》等等。以上电影抛弃了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维模式,将“中国共产党单一的抗战”变成“中华民族集体的抗战”,淡化了国共党派的政治意识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注重的是中日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尤其是这一阶段大量涌现的表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有效地弥补了以前在这方面的不足;还有即使是以八路军为主角抗战,也凸现的是两个民族的人性在战场上的较量,如《将军与孤女》、《晚钟》。 二、折射现实:中日冲突――国共对峙――台海关系 诚然,电影以其所创造的“在场感”与“想象性”的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类艺术千百年来一直难以克服的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表现与再现相互分离的美学矛盾,然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决不是还原历史,因为历史早巳不可还原,那么任何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都要受制于创作的特定时代和现实,因为“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可以说“古为今用”是历史题材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电影理论家蓝爱国通过论证电影历程的由“影戏”到“电影”的演变,指出:“当我们今天改影戏为电影时,我们突出的是电影的机械化特征,一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于任何传统既有的方式,从而也就具备了现代文化的独有特征――一种现代人的思想、文化、性格的表现手段。”中国电影的几代导演就借助“抗日战争”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中国、亚洲和世界七十年的风云变幻。 首先是对应于“人民抗战”阶段的“中日冲突”的现状。从十九世纪末的“甲午海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日关系危机四伏。1925年日籍职员枪杀顾正红而引起的“五卅罢工”,1926年的“大沽口炮台事件”,1928年“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的“一二・八”抗战,1935年日本侵占华北,直至1937年“芦沟桥事变”,抗战的全面爆发。如《保卫我们的土地》以东北流民刘山一家的流浪经历,记载了从“九・一八事变”到“八・一三抗战”,揭露了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鞭打了民族败类的丑恶行经,表达了人民抗战的伟大决心。还有《八百壮士》是取材于1938年“凇沪抗战”中国守军谢晋元团长率部坚守“四行仓库”的悲壮战斗。《塞上风云》则以1933年中国军 队的长城抗战为背景,写出了蒙汉人民团结抗战的民族精神。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都的紧扣“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日两国的敌对状态。 其次是对应于“政治抗战”阶段的“国共对峙”的状态、随着中国共产党1949年在大陆执掌国家政权,海峡两岸就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为了从根本上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一切领域的影响,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竭力将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消失殆尽,于是银幕上只有共产党抗击40%的日军的场景,而没有国民党抗击60%日军的情形,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战场的抗日战争,而没有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如《东进序曲》中的韩德勤、《沙家浜》中的刁得一。相反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和广大的人民抗日武装,活跃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如《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和《八女投江》。为了宣扬人民战争思想的正确,我们的电影还塑造了很多“游击队”的形象,如《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和《地道战》、《地雷战》等,也借此来强调“国民党几百万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一触即溃”的抗战历史叙事。 最后是对应于“民族抗战”阶段的“台海关系”的形势。 二十世纪的后半段,中国大陆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世界主潮也呈现为和平与发展的新走向。从七十年代末国务院的《告台湾同胞书》,到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再到1995年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而继续奋斗》,尤其是九十年代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展,台海关系也发生了微妙而令人可喜的变化,民间的经贸、体育、文化往来和旅游探亲日益增多。我们的抗战电影日渐淡化政治意识,努力回归历史的真相,在这样两个方面折射出时代形势。一是,大量的描写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如《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吉鸿昌》、《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等,也塑造了一大批像李宗仁、杜聿明、宋哲元、唐生智、张治中、卫立煌、吉鸿昌、王铭章等爱国将领银幕形象,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二是,突出地刻画超越战争的人性意义,如《归心似箭》、《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将军与孤女》、《黄土地》、《晚钟》、《黄河绝恋》等,它们透露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和人道情怀,通常意义上的胜负已经不重要了。 三、创造艺术:悲壮风格――喜剧精神――象征意义 抗战电影,如果说是叙述历史的话,那么它发挥的是电影的再现性美学功能;如果说是折射现实的话,那么它发挥的是电影的表现性美学功能!然而,无情的时间能改变曾经的事实真相和冲淡往日的恩怨情感,而今银幕上呈现的只是经过编剧、导演、美工、布景和演员模拟的场景、情态和形象,这就是电影的电影性――既再现又表现;既写实又写意的艺术特性所在。“作为画面和音响相统一的多维时空艺术,电影具有表达客观外在和人的主观世界的充分潜能和能力,艺术家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和展示这种能力,”这些许许多多选取抗战题材来拍摄的电影艺术家们,究竟给我们创造来了哪些艺术美感呢? 一是,“人民抗战”阶段的悲壮风格。从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大地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冒险的乐园,一海之隔的日本更是捷足先登,先是侵占东北,继而蚕食华北,终于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最早的表现抗战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就为这一阶段抗战电影奠定了悲壮的风格。史东山1938年导演的《保卫我们的土地址映后重庆的评论界称赞它具有“崭新的取材,崭新的风格,前进的思想,用拳头代替了大腿,用呐喊代替了没落的歌声。”应云卫导演的《八百壮士》,塑造了在凇沪抗战中,孤军奋战,誓不投降,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的中国军人,还有上海各界民众尤其是女童子军杨惠敏穿越炮火向守军献上国旗的壮烈场景。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正是以悲愤豪壮的气概、视死如归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勇敢,唤起了民族的觉醒,鼓舞了民众的斗志,这也是大战当前我们民族需要的精神力量啊! 二是,“政治抗战”阶段的喜剧精神、1949年至1975年大陆的抗战题材的电影,由于创作指导思想的“先入为主”导致艺术表现的“主题先行”,在贬低、忽略国民党抗战的同时,也一方面妖魔化了日本军人,如在称呼上的“鬼子”就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神魔化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因此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喜剧精神。出现在银幕上的国民党都是假抗战、真反共的“摩擦专家”,如《东进序曲里的韩德勤、刘玉坤,《沙家浜里的胡传魁、刁得一,这些人说话阴阳怪气、做事诡计多端。那些日本鬼子几乎是凶残加愚蠢和好色加野蛮的典型,如《平原游击队》里的松井、《地道战》里的山田、《红灯记里的鸠山,《铁道游击队涯的岗村-至于正面人物个个都是威风凛凛、仪表堂堂、机智勇敢,《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和《小兵张嘎里的罗金保几乎就成了传奇式的英雄典型,就连《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里的民兵也是身怀绝技,神出鬼没。这些影片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主体对惨烈的蔑视、对邪恶的嘲笑,无不充溢着胜利者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和不屑一顾的神色,征服困难和压倒对方的喜剧精神。 三是,“民族抗战”阶段的象征意义。电影是艺术,那么就必然它要超越形象和声音的视听效果而进入审美的象征境界;战争电影要表现的生命极端状态,那么它就得透过生与死的际遇而参透生命的终极意义。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如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里的“傲德萨阶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色彩转换,美国《辛德勒的名单》那个即将走进焚尸炉的“红裙子小姑娘”,《拯救大兵瑞恩》的“七小于一”的不等式、进入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中国电影,尤其是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影人充分开掘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空间。张艺谋的影片非常注重色彩的象征。《红高梁》突出了红色生命的野性,《黄土地》渲染了黄色文明的厚重;吴子牛的影片就格外关注战争中的人性问题,《喋血黑谷》讲述了国民党军长吴朝宗在日、蒋、共三方力量斗争中民族良心的觉醒;《晚钟》直面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并肯定中国士兵的善良和宽厚和对和平的向往;《南京大屠杀隔开了人性与兽性的对比,呼吁对生命的尊重。冯小宁开掘了反战主题,《战争子午线》用战争中的小八路与和平期的小朋友的交错视角,《黄河绝恋》和《紫日》都是通过中、日、美(苏)三方来表现战争摧残美好、扼杀人性。 中国电影史论文:电影史教学的多元化初探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影史教学实践的梳理,探讨影视教学中的一些手段,方法与途径。在影视教学理论上,提倡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主张培养学生对多种审美形态的鉴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尝试,提高学生多元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感受力。 [关键词]电影史审美心理情感体验更新内容 影视教育作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人士的关注与研究。在我国,影视教育已被纳入审美教育的范畴,正处于初期的探索与发展阶段。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影视院校,但是,对影视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刚刚起步,是一个有待于开拓的领域。 电影史是影视艺术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理论课程。它对学生较系统地获取中、外电影发展史的基本知识、把握电影观念和电影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规律,深入理解电影艺术的发展与各国政治、经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电影文化素养及艺术感受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为人类的一种艺术形态,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吸收了传统艺术的各种元素与成果,但又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视听语言来把握世界。因此,在电影史的讲授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电影自身的艺术与技术不断完善、丰富、充实、变化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政治、经济、各门艺术……多种因素在电影中的表现与反映;电影创作者个人经历与性格、社会思潮、审美倾向、民族性格等因素对电影创作的影响等。因此,电影史的教学不可能只是将电影现象及其文本独立起来的封闭式的讲解,而应该是开放的、多方位的分析、体味与感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尊重电影史的基本体系的同时,力求贯穿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所独有的审美品格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与生命内涵。 一、把握学生审美心理,体现人文教育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教育最基本的内涵。而高等教育更应把构建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作为最基本的职能。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在将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将这些知识所体现的价值,即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素质,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地发展。 电影作为艺术,其教学过程必然体现为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的了解与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有关专家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审美心理结构逐渐成型,但还不够稳定 (二)审美趣味多样,但发展不平衡 (三)审美评判自主,但带有盲目性 (四)追新求奇,但鉴别力尚差 (五)反传统意识较强。但仍带有民族审美心理特点 鉴于学生的上述特点,我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与增添。如课程的《绪论》部分,是具有引导性的,关手整个课程的教学定位。我自拟了标题《感悟电影》。在对课程的目的、特点及学习方法作简要介绍之后,安排学生看一部电影。每学期放映的影片不固定,基本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及当时社会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选片。比如:近两个学期我为学生安排的第一部影片是《迁徙的鸟》(又译为《鸟与梦飞行》)。这部由法国著名制片人、演员雅克・贝汉担任总导演的影片,是一部意境优美、寓意深刻、令人心灵震撼的作品。影片开始的第一行宇幕是: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影片将侯鸟迁徙途中那无与伦比的风光展现无遗,大海、冰川、山丘、沙漠的无比壮阔的航拍景象让人如痴如醉;本片音乐更是堪称天籁,那如教堂里唱诗班一样的优美圣乐和声,将鸟类的迁徙的优雅与悲壮,升华到极限,传达着对鸟类的真切关怀……在影片的观赏过程中,我适时地向学生们介绍影片的拍摄情况:本片的拍摄是一个由300多名成员组成的摄制组,包括50多名飞行师、50多名鸟类专家组成,拍摄时间3年,跟踪候鸟的种类有27种,拍摄地点历经36个国家175个地区,行程近10万公里,所用胶片长度45万米(150万尺),耗资4000万美元。作为一部展示自然奇观的记录片,它既是对电影写实主义传统的继承,更是对其在技术与艺术双重层面的延伸与拓展;影片不以盈利为目的,所有的创作者都满怀着对自然界深沉的爱,用纯美的目光关注着鸟的遭遇……学生们的目光被画面所吸引,心灵被鸟儿的命运所打动,当他们看到鸟们用生命的代价实现了对回归的承诺时,他们对影片的认识也便从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上升到对其所蕴含的生命意义的思索与感悟。 这是一次心灵之旅,让学生在一部充满“鸟文主义”精神的影片中,理解什么是“人文关怀”,懂得生命是自由和平等的,应该学会尊重与关爱。艺术创作不能仅仅以票房为目的,还应有使命感、责任感;同时,电影艺术又是人类集体智慧与力量的凝聚,它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默契与和谐……最后,我用雅克・贝汉的话对影片进行小结:“对人而言,美好的情感是惟一重要的东西”;“人们需要与自然界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教材的第一章是《电影的诞生》。为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科技知识、原理有更生动形象的理解,我在向学生介绍了本章学习的内容、重点、难点、目标之后,便为他们放映一部表现英国电影发明家坎坷一生的传记片《魔盒》。对影片中涉及到电影发明的相关知识时,我采用回放加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加强记忆和理解;影片结束后,又与他们探讨电影艺术发明的初衷是什么?影片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认识和评价他?通过学生的答案,我再给予提练、概括:电影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的一种审美需要,正如片中主人公所说的:发明“活动的照片”,是为了要“捉住动作,因为美就意味着要有动作”。其实,人类最初的渴望便是一种对生命现象的观照与审美表现――它最直接、最具体地展现了人类活动着的生存状态,是与人类的生命最密切相关的艺术。而影片主人公倾其一生所有,不为同时代人的冷嘲热讽所动摇,不断追寻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他用了15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电影的发明,为了完善电影技术,他最终妻离子散,抱着新研制的彩色胶片,幸福而又满怀遗憾地死去……这种执着与坚韧的品格,是每一位电影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习的。 审美是交织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统一的关系中的互动的情感体验。因此,创设优美的教学语境,以趣味高尚的审美对象感染学生,引领他们在美妙的视听形象里、 在对人和自然的情感体验中走近电影的世界,以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激励学生――这样的教学鲜活而深刻。 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透视文化的差异、传承与融合 (一)中外电影的横向比较 在课程的第一阶段,主要讲授外国电影史。但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思维空间,我打破了教材的编制顺序,将表现中国电影萌芽期的影片《西洋镜》与《魔盒》对比放映。从中既看到了我国电影观众与西方电影观众第一次看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时的共同反9向,也看到了电影在刚刚进入我们的国土时所遭遇的从排斥、抵御到接纳的过程同时,外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提对生活的重现,是写实主义的;而我国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却是一部记录我国传统京剧表演的戏曲片,具有浓厚的表现主义风格。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性,而电影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则充分体现了它的兼容性、世界性。 (二)本土电影的纵向比较 在讲授中国四十年代的电影发展史时,有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1948年)。这部被人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一部文艺片的非主流电影的代表作,体现了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上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备受电影人的青睐。有意思的是,在2002年,我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重拍了这部电影,以示对此片及导演费穆的敬意。时隔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及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电影艺术的观念及制作技术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将两部影片进行比较放映,学生们兴味盎然地对其优劣成败展开讨论。其中有关风格的话题谈及最多,两部影片因导演生活时代的不同而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异:无论从审美观念、人性理解,还是视听语言的艺术处理上,都有所不同。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田壮壮版的《小城之春》。对此,我也发表了个人观点: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和时代性,学习电影史,首先是要将作品放置在它所生产的那个年代去评说它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就是将其放到历史的演进历程中,用发展的眼光观照它之于这种艺术的承袭性与开拓性。并提醒学生:对这两部作品比较,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通过这种论辩培养他们对不同审美形态的鉴赏。艺术家要保有自己的个性,懂得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寻找和发现美,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和而不同。 三、运用新思路,走进电影人的心灵 近两年来,有关重写电影史的呼声很高,许多电影理论家都在寻求新的研究方法,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丁亚平博士就提出了“人物志电影研究”的新观点。对于这种提法我很感兴趣,也效法着进行了一点尝试。 传统的电影史教材,基本上是以影片和导演为主线的,对演员往往提及甚少。而艺术创作是一个人生命体验过程的独特呈现方式。而作为未来的电影工作者,大学生的情感比较脆弱,呈受力不足。为了对学生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感,我在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教学中,重点介绍了电影演员阮玲玉及其在我国默片时代的地位。不仅为学生放映了关锦鹏导演的影片《阮玲玉》,而且还对阮玲玉之死进行了剖析。并让学生结合文艺界许多名人的自杀现象谈自己的感受,如玛丽莲・梦露、三毛、张国荣等。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美好的情感,学会坚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这样,才能在将来的艺术活动中,经受住各种压力与不幸,和谐地与人相处,乐观而豁达地迎接社会与人生的挑战。 在讲授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企业及制片政策时,我重点为学生介绍了好莱坞的明星制度,并为他们放映了《好莱坞百年百名超级影星》的记录片。透过银幕上神采各异的明星,让学生回答他们各自所代表的不同类型电影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趣味让学生了解,当电影以一种商品形态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演员的地位和价值就成为制片商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明星改变了影片的叙事,也由此创建了一种长盛不衰的“影迷文化”;从电影自身的发展来看,好莱坞把电影视为大众化艺术的一种传统,而类型电影则强调了艺术家与他的素材、素材与观众的关系。这种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电影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告诫学生,明星本身类型化意味着艺术的僵化,更是对他们艺术生命与心灵的一种扭曲…… 四、扩展课程容量,更新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电影的国际化倾向愈来愈明显,许多小国家的电影创作异常繁荣,打破了好莱坞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此,有关这些国家电影业的发展及作品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课题。为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代电影的格局,我补充了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如增开了当代韩国电影、伊朗电影的专题研究等。例如:与阿巴斯同行――寻找心灵的家虱韩国电影配额制度及其思考,当代韩国爱情片赏析等。引导学生以开放的视野、多元地思维方式,关注不同民族电影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语言形态,思考电影创作与时代的社会心理、审美倾向、民族性格的关系,感受不同审美形态所带来的不同的审美体验 五、关注新作品、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电影资讯 前面讲过,大学生这个群体喜欢追新求奇。作为电影教学,在保证教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时代感。因为,相对于古老的传统艺术而言,电影太年轻了,它的演进过程是迅速而充满活力的。因此,密切关注当代电影的新动向、新作品,是教师必需要做的功课。利用网络和期刊杂志,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将最新的创作动态、影视信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如:各大电影节的作品选送、获奖及相关评论;记录片热潮中所包含的深层的时代气息与文化审美意味每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影节的活动内容及参赛作品、电脑特技与当前电影创作的关系以及最新影片的评介……等等,都成为课堂上探讨的话题。以此引导启发学生把握电影的发展趋势,加强危机意识,以便在专业学习中,更加明确自己的位置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意识,适时地在有些章节学习之前,为学生布置练习:课下利用各种媒介查找相关资料、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从“类型电影”观念的发展与演变,看当代类型片的延伸与创新;李安现象分析、如何看待“韩流热”等。在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中,多视角地对某一论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理智与情感的交融中体会艺术的内在品质。 六、结束语 作为一种教学探索,实践才刚刚开始。面对现代化进程的挑战,影视教育欲求大的发展,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学术层面上,我以为,高校的影视教育,除对电影艺术进行本体论意义上的探索外,还应在教学领域寻求相关学科的支持。作为一线教师,更应力求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探索(如教学课件的建设等),寻找一条更加切合电影教学实际,并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经验、培养其健全的审美心态和开拓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优秀教师论文:用“望闻问切”,做优秀教师 摘要:从“望、闻、问、切”着手,教师在上面多花些气力,多长个心眼,因材施教,这将让教师的爱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尽情挥发,让学生的心在与教师关爱支持中无限感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 关键词:望闻问切 优秀教师 中医为了医治好病人的疾病,总是根据综合归纳“望、闻、问、切”的情况,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现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时代的教育教学中,优秀的教育者要巧妙运用医用技巧“望、闻、问、切”,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 一、望 “望”就是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观察学生可以“明察”也可“暗访”。“明察”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直接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实事求是地记录学生以往的和现在的劳动、体育、美术、出勤、活动等等表现;教师要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课余表现,随时提醒学生;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审视学生,通过心灵的窗户去读懂孩子们面部表情背后的心态及内涵。“暗访”实是调查法。就是向周围的包括本班的和外班的同学多角度、多侧面的调查了解、客观评价。这样,教师就得到了学生明暗两个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心中有我、老师每时每刻在关注着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二、闻 冰心说:“情在右,爱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老师要善于倾听。 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讲述20分”活动。从学生本人的口中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了解他所交朋友的交际情况、了解他关于某些事情的看法态度。教师听学生说话的语气、语调,剖析该生的语言前后是否矛盾,知其弦外音、语中意,弄清学生是否另有难言之处。教师的关心和理解比埋怨与责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时候,学生会问这样一些令教师尴尬的问题:“老师您自己为什么总在聚会的队伍后面叽叽喳喳而要我们保持安静?”“老师,您为什么看见脚下的纸屑却命令我们大老远地跑过来捡而自己腰都懒得弯?”“老师,您嘱咐我们要把字写端正,可是每次作业发下来,您龙飞凤舞的评语都让我们一筹莫展?”…… 优秀的教师要有敢于倾听一些“逆耳忠言”的勇气和巧妙回答的睿智。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积极上进,努力追求真、善、美。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的生活,从下面或侧面去听一听他人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家长对学生的看法、要求如何,家长的教子方法和对子女的期望值如何,该生所生长的地方的风俗习惯如何,对该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分别是什么?听听上面的情况与学生联系,影响程度如何。然后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外界对学生的褒贬与学生在校的常规现象是否大相径庭。 总之,“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教师要能听、敢听、善听。 三、问 对学生的询问是需要技巧的,特别是要询问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或是离异重建家庭的孩子,更是需要教师小心提问。发问不恰当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或情绪上的反感,问的目的也就自然无法达到。 因此,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关心学生的生活环境、关心学生的发展为突破口,根据学生的情绪去寻找相适应的方法和话题。教师要放下架子,要像与知心朋友一样地进行交流,不要采用居高临下或审讯式的问话方式。教师要用一脸笑容和温和、幽默的语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靠近你、温暖我”,坦然面对学生各种所谓的“错误”“不懂事”,慢慢深入,细细说明,逐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切 “切”是最后一步,教师不仅要切学生,也要切自己。 首先,综合前面“望”“闻”“问”的材料,摸清学生的症结所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特征、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切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推断学生的心理,开出良方。当然,学生正是学习如何读书、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时候,也有学生不吃教师开的“药”的情况。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赏识教育,用“乘法”去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同时,享受自己发现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真正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自愿服“药”。 再次,教师要切自己。教师切自己就是要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是否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心态,是否对学生的关爱少了一点、指责多了一点,是否对学生理解少了一点、挖苦多了一点,是否对学生包容少了一点、讽刺多了一点…… 总之,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在“望、闻、问、切”上多花些气力,多长个心眼,这将让教师的爱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尽情挥发,让学生的心在与教师关爱、支持中无限感动。 优秀教师论文:留住优秀教师不能只靠学生的热情 针对教师周鼎网络“自白书”引发的讨论,四川大学在其官微回应,已关注到该“自白书”和来自各种渠道的建议,并透露周鼎今年未达到副教授的申报条件。而周鼎尽管此前宣布将退出公选课教学,但后来又表示:被学生热情感动,会继续开,“而且希望讲得更好”。 “上课从来都是地上坐满”“愿用其他课挂科再换一节旁听”“比百家讲坛还有意思”……这是学生对周鼎公选课的评价;川大第六届本科教学优秀奖“二等奖”“四川大学2014年唐立新教学名师奖”,这是周鼎近两个月获得的荣誉。这些评价与荣誉足以说明,周鼎是学校和学生公认的优秀教师。 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教师,最终却心生去意,打算退出公选课教学。至于原因,他自己说得清楚:8年来一直以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上好课,但如今教学似乎成了副业。“校方也更看重数量和科研成果,有些比我年轻的都当上了副教授”。 确实,在大多数高校,论文与科研成果可谓评定职称的“硬件”,缺乏这方面的硬件,就算你课讲得再好也是枉然。比如,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但直至2005年晏才宏不幸被肺癌夺去生命,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始终由于几乎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而无法晋升为副教授。 谁都知道,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首要职责,因此,教学质量应当成为高校衡量教师的最重要指标。但可悲的是,许多高校对学术、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教学,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使得众多教师“将科研当成主业,将教学当作副业”。教学沦为副业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少教师对教学敷衍了事,使得教学质量十分低下。而教学质量低下,恰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好在学生的热情挽留下,促使周鼎改变了想法:“为了这么多学生的热情挽留,我还是要坚守岗位。”这样的改变,是学生的幸运,也是学校的幸运。 放眼高校,如周鼎一般的教师还有许多,他们努力工作、潜心钻研,将毕生心血悉心传授给学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弟子,他们,才是高校内真正优秀的教师。但可惜的是,在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他们很难获得公正的待遇,无论是职称、收入还是职业声望,他们都远远落后于拥有学术成果的其他教师。待遇上的落差,使得不少“周鼎”们心灰意冷,他们或是萌生去意,或是改弦易辙。当然,也有教师如晏才宏一般,坚守良知潜心教学,而他们,也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高校的教学质量,显然不能寄托在教师的牺牲精神上。 要想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要想让高校培养出杰出人才,就必须改变当前重学术轻教学的评价方式,让潜心教学、培养出优秀学生的教师得到重视,受到激励,让他们在职称、薪水、声望方面获得公平的待遇。但愿这种新型的评价体系能够早日建立起来。 优秀教师论文:浅论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区别 摘 要: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专长的核心能力,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了解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教学上的区别对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四个方面来区别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 关键词:教学能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反思能力 1教师教学能力的定义及其分类 1.1 教学能力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规范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此活动中,影响教师作用的核心是其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要的条件。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其思想品格,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以智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结合。教学能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从事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能力为条件和保证,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表现。 1.2 教学能力的分类 由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活动紧密相联,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来相互发生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这四个教学基本因素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保证了教学得以按着规定的目的,内容来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精通业务,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处理好教材教学手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基本因素来看,教师教学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认识能力 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良好的记忆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大量研究表明,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特殊能力。 1.2.2 操作能力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各种具体的操作能力,教书育人传播的是信息,教师传递信息是借助于语言,文字,图象,图形和声音等形式进行的,于是语言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和新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比较 2.1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的界定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如果按阶段分可分为职前阶段,职业适应期阶段(1-3年),职业成熟期阶段(3年以上)。在每个阶段其教学能力表现特征是有区别的。作者将从教3年以内的教师即处于前两个阶段的教师称为新手教师,而将被公认为上课好,课堂效果佳,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处于职业成熟期的教师称为优秀教师。 从理论上分析,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基本构成上不同。新手教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其教学能力正逐渐形成并呈稳定状态,其中在入职前心理素养,道德素养,语言素养等基本因素就差不多已基本定型,而对学科基础,教育理论基础等知识结构也有充分了解。新手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出知识结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讲授能力,调动学生主体性的能力,教学测评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特征。而优秀老师呢?他们不单具有教师的一般教学技能,而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高人一筹,且很重视研究教学的能力;他们不单重视课堂教学能力,而且注意关注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 2.2 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教学能力的比较 针对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特点,结合教学能力的四个方面,下面分别对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了区别,与各位老师对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2.2.1 关于认识能力 针对教学能力中的认识能力,重点集中在对老师的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进行提问,具体则为如何分析处理教材;如何对教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新手教师认为,对教材的处理,应重在呈现教材。教材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的精华,将教材的内容如实的,按部就班的反映给学生是他们的最常用的做法。而教学设计方面,受课程特点及课时限制,以简单明了为主,防止应过繁过杂让同学们混淆不清。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没有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 2.2.2 操作能力 对操作能力,将各种操作能力细化,侧重在言语表达,多媒体课件应用,新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控课堂气氛等方面。 新手教师一般都能做到普通话比较标准,并且能尽量做到声音分贝足够大,字迹清晰无误,但在如何将自身丰富的综合知识融入课堂的问题上普遍表现不佳,经常有笑话不好笑,典故不经典,有时甚至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与课堂气氛不符,与所上课程联系不大,或者讲述语言生硬等等。当然这与新手教师人生阅历不足缺少经验有关。 2.2.3 反思能力 对反思能力,主要从“教师如何评价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评价和反思其他老师的教学”和“如何根据反思改进教学”三方面展开进行访谈。 新手教师评价自己的教学首先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然后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最后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出在哪里。这种反思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他们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们认为,一堂不成功的课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来影响:备课不充分;课程内容;其他活动的影响。而对其他老师的课,他们只能从大的方面知道老师上的成功与否,而具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他们还比较模糊。他们都表示会通过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多向他们请教来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3结论 新手教师在实际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上与优秀教师还有明显教学能力的差距,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最大最重要的思维差距是在“教学思维”上,如“物理思维”,“数学思维”,即将教学活动都融于本学科的思维能力。 对新手教师,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加强学习教育能力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学会实际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应努力学习怎样用本学科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当然多备课,多听课,多请教是必不可少的。 优秀教师论文:从《论语》中看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论语》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言行录,常于一问一答之间告诉人们许多为人为学的道理,其中就有不少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人有仁――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要为师先学做人,做人是为师的基础。为人到什么程度才能为师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做人就要有“仁”,“仁”是立人的根本。那什么叫“仁”呢?简单说就是“爱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身推及别人,让爱内在传承长生巨大的正能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便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乃至社会大同。因此爱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为人有仁是为师根本。 “爱人”产生能量有哪些呢?爱人有孝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爱人有诚信,“巧言令色,鲜矣仁!”更有知识和智慧的传递,“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韩愈这样解释教师的功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要真正做到“传道受业解惑”就必须“博学”,那“博学”又从哪里来?肯定从不断地学习中来,圣人孔子还能“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呢;博学从积累中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博学从疑问中来,“学问贵于疑”;博学从思考中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优秀就得有博大的学问,以此传道授业,让人人有知识,人人有智慧,人人能成为生命自觉的人。 为学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为一位教书匠其实很容易,照本宣科即可。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优秀的教师理应如此,一生不停地学习充实自己。孔子有“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究的是终身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因此就有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也”的感叹。 那么如何学呢?这里涉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问题。 学习与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在思考中提升,思考在学习中完善,实践证明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用心专一。“默而识之”,心无旁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人的学习更应该如此。 善于发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在温故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增进,扬长避短。 态度端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问不能弄虚作假,不学无术自欺欺人只能误人子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今时代知识爆炸、日新月异,务必加强内修,学识渊博了,教师播撒出去的才有可能是阳光和智慧。 内外兼修――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如果说为人为学重在内秀,作为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这些素质之外,还得加强外在能力的培养。做到内才外才和谐统一。真正的优秀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才华横溢,不仅有专攻,而且兼修别的学科,融会贯通;在外,必定洋洋洒洒,潇洒自如,触类旁通,善于化平庸为神奇,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恰到好处是最美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要和谐统一。仅有外在美,徒有虚名,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光有内才而不修边幅,邋邋遢遢,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是最好例子,叫人受不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A,犹犬羊之A。”(棘子成说:“一个君子只要有实质就可以了。何必要文呢?”子贡回答说:“可惜呀!棘先生关于君子的说法,话一说出口,驷马难追。倘若文质一样等同,君子和野人有什么区别呢?虎豹之革和狗羊之革那不一样了吗?)实在的,文质彬彬是我们所需要的。 为何强调优秀的教师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呢?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很大:一个时刻注意自身外在形象的教师,他的学生一般不会邋邋遢遢;一个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的教师,调教出来的肯定是学养丰富多才多艺的学生,这样从外到内协调一致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吗?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性相近,习相远”,可见教育的重要。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就杏坛传教,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主张“有教无类”。现代的教育当然没有富贵贫贱之分,但学生肯定有学商高低之别,因此个别学校至今还执行快慢班或重点普通班教学制,学生无形之中就有了等级之别,这一点远不比远古时代的孔子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这四件事教学生:古代传下来的典籍,德行,忠恕,诚信。)他时常以天地为课堂,授课形式多样,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可畅所欲言,可据理力争,给予学生尊重。最精彩莫过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师徒之间的对话折射出理想教育的一种理性模式的同时,又探寻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大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我们人类孜孜以求的教育梦想,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教师去奋斗终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讲的就是教学教法,讲究启发式,力求举一反三。我们现代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提倡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从他那里研习得来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如果说教育终极目标大而言之是实现社会大和谐,那小而言之就是唤醒人生命的自觉。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础和领悟,那教育目标都是一样的。这需要我们教师量体载衣,因材施教。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无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先进的教育总是以多样能动的方法唤醒人的潜能,不管学情如何,只要脚踏实地终身学习,会终有成果。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从“爱”出发又回归到“爱”,让“爱”呼唤“爱”,“爱”生成“爱”,“爱”传承“爱”,“爱”汇聚成海,这是教育的过程和目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这教育理想的境界就源于《论语》。 潘世流,语文教师。现居广西大化。 优秀教师论文:优秀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动力来源 校本研修活动构建和改善的一个途径,便是挖掘本校教师的实践智慧,以使研修活动能更好地继承学校的传统,更接地气。作为浙江省校本研修活动的试点学校,学校一直注重探索如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与学校的团队力量、组织机制相结合,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平台体系。那么,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个问题就非常值得研究,并可以分成如下两个子问题:(1)本校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关键活动是什么?(2)支撑他们在这些专业成长活动中付出努力的动力是什么?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考虑到参与教学专长发展的活动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因此,动力因素也是紧密相关的。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并采用访谈和文本收集的方法,收集教师教学成长过程中关键活动的资料。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我们从历史、化学、物理和语文四个学科中,分别各选出一位优秀教师。其中,文科2人,理科2人。这样的分布,可以让我们发现其教学专业成长的学科特点的区别。 Q老师是历史学科省级特级教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在本校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从大学毕业到现在,Q老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近16个年头。“我觉得如果把我作为一个个案的话,前5年更有价值,后面的话很多就是一种惯性。”我们发现其他几位老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存在类似的情况。H老师是我们学校优秀的化学教师,从教近10个年头,一直在本校工作,也是土生土长的。X老师和Z老师分别任教物理和语文学科,教龄分别为10年和13年。进入本校前都有外校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从外校引进的优秀教师,他们谈的成长关键事件中主要场所不在本校,这更为我们提供不同环境下成长的比较,或许更有启发作用。 一、四位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特征 上公开课是四位教师共同提到的关键活动,这也是学校培养教师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活动。两位文科老师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并把阅读作为专业成长的关键活动。两位理科老师的关键活动是听课。Z老师还提到老教师营造的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但其影响更多体现在动力唤起上。 (一)公开课的准备过程及其特征 公开课在四位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浓重的一笔。笔者也发现,四位教师在详细描述公开课活动时,其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准备过程中。为了比较的方便,我们把公开课分为备课和磨课两个阶段。备课是指拿出初稿的独立备课阶段,磨课是指与其他教师交流后的教学设计修改阶段。 比较四位教师的公开课准备过程,我们会发现非常类似。在备课阶段,他们都会找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以借助于别人的思考来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在教案初稿拿出来之后,在Q老师和H老师的描述中,还有专门对教案进行研讨的阶段。这个过程通过同事的思考来进一步提升教案设计的水平。在磨课阶段,他们针对实践的效果进行信息反馈和研讨修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评课教师的点评非常敞开。而这些外在的智力支持,最后需要上课教师自己消化、吸收,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修改。 概括来讲,这个过程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自己的深入思考,并借助于阅读资料和同事的研讨,提升思考的水平;第二,这种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贯彻在实践的全过程中,理论知识经过实践转化,而实践中的问题又经历了理论上的研讨改进。理论和实践在这里达到了最好的融合。 (二)听课――反思性模仿 H老师和X老师着重谈了他们听课的做法。我们发现,这两位老师的做法上也基本相同。作为向师傅学习的他们,听课次数多,但课后的评课交流倒是不多。这种缺乏课后交流的听课是怎么促进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的呢? H老师在入职后的前3年,基本上是听一节课上一节课。 “我自己事先有准备的,而且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也就是说,哪怕我不去听课,我自己也能去教室直接上课……我会把师傅讲课的过程,尽可能详细地写在我的听课本上,回来后再看自己写的教案,尽可能逐个知识点、逐个时间段地去对照……有时候,我呈现得好,就会保留自己的。” X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听课过程的: “听课就是先自己备课,备好以后再去听,听了以后再回来改,改了以后再去上,上了以后确实也发现一些问题,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回来还有一个简单的教学反思在里面。这些年,我基本上是坚持下来了。特别是第一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也会听其他老师的课,可以做一个对照。” 梳理他们的听课过程,我们发现有五个鲜明的阶段:(1)自己独立备课的阶段;(2)进课堂听课;(3)对照反思的阶段;(4)融入自己的课堂实践;(5)简单的反思体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与公开课基本类同的特征:第一,独立思考的阶段,以师傅的课作为参照点,提升思考水平。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阶段,便容易被动接受别人的想法。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先思考过了,在听课后,才能碰撞出新的思考。第二,这种思考是融入课堂实践的,是有行为上的跟进的,而且这个过程有时候会循环出现,达到理论认识的实践转化和实践检验后的反思体悟。 那这种带有模仿性的听课会不会复制师傅的教学风格呢?两位老师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如H老师说:“后来我对照我们俩的课,我发现我们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但是师傅课堂上那些精彩呈现的部分将会一直影响我的教学。”而X老师则进一步说到了个人性格对于教学风格的影响。 (三)阅读――提高思考的参照点 两位文科老师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两位理科老师都没有把阅读作为关键活动进行阐述。阅读是否带有文理科的分别,考虑到数据上的缺陷,我们这里忽略这个问题,主要分析阅读对于文科老师Q和Z教学能力的影响。 相对于公开课和听课的活动,阅读相对来说是更加个人化的事情,更加“软性”。Q老师由于是教育学出身,并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其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的内容,而且他有良好的阅读和记笔记积累的习惯。Z老师形容自己的阅读内容很杂,而且特别提到自己不看教育类的著作,看的东西比较“文艺”。Z老师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其中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其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四位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动力来源 这四位优秀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公开课的能手。Q老师在工作后的第二年便获得县优质课评比第一名;H老师在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年轻教师汇报课上便得到了极大的肯定;X老师在入职第一年由于偶然的机会得到了高级别赛课的机会,并在团队的帮助下赢得一等奖;Z老师在入职后的第三年获得县内教学比赛的二等奖,且老教师告诉他其实有一等奖的实力。这种在公开课中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就感,或许是所有动力中最关键的。 除了内在成就感的推动,对自己发展的“逼迫”也是普遍现象。Q老师形容自己的专业成长是“被推着走的”,且重要的“推手”是县教研员。Z老师由于课上得好,常被“逼着去开课”。X老师更是重复强调“一定要逼自己”,并认为参加比赛和活动是逼迫自己成长的契机,觉得自己平时的教学太公式化,很难去发现一些新意。 清晰的工作定位为努力指明方向,也是一个动力来源。Q老师重复提到定位的重要性,并且要有清晰的发展路径。H老师对教学工作中的几块内容及其关系有清晰的定位:“从我的常规教学工作来看,可以将教学分为两块:一块是备课,还有一块就是作业的批改。这是两块显性的教学工作,那隐性的是什么呢?就是与学生的交流,这其实也是你的工作之一,是你的辅助教学。备课对于我来讲,是最为重要的,它会占据我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量。因为只有把课备好,课才会上得精彩。那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作业反馈里就会省事很多。”这也就为他们在哪些地方需要花费多大精力有更具体的指导性。 此外,一个好的环境,特别是一个好的团队,对于教师工作动力上的唤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环境的感召带来的动力也是非常大的。Z老师谈到当时与老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不是标准化的技术性指导,而是一种精神气场的潜移默化。H老师提到了团队的支撑力量及其相互间交流的坦诚相对。 从我们四位优秀教师的动力来源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内在的成就感,外在的强制性推动,以及外在的环境对教师发展动力的感召和唤起。那么,这些动力来源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Q老师描述自己的经历时,首先是外在的强制推动。“刚开始是被邢老师(县历史教研员)推着走,特别是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邢老师不断地来听课,逼迫着我不断地改进。”此后,随着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内在的成就感驱动也越来越明显。“真正有一个非常清晰、良好的规划,并且按照这个规划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人是凤毛麟角的,绝大部分人是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成就,然后一步一步脱颖而出的,这是我的观点。” 人都是有一定的惰性的,作为教学专业能力上已经受到同行认同的X老师,提到了自己有时候会变得懒散,这时候会感到很迷茫。所以,“当自己感觉到自己不努力的时候要经常能够把自己拉回来,经常拉一拉自己”。而且作为在专业上已经很有成就感的老师,还是非常强调外在动力的推动,“我觉得学东西学得最快的还是参加比赛,因为平时的教学太按部就班了,公式化地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你很难发现一些新意。因为只有有了一个契机你才会很认真地去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才知道我哪些地方还不行,我哪些地方是好的,你才会很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很难简单地讲,外在的动力来源和内在的动力来源哪个具有优先性。这些动力来源实际上是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最可靠的是自身的成就感驱动,但这种成就感驱动是需要前期努力积淀能力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三、讨论与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形式可以多元化,但是不能离开教师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跟进。而参与这些活动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促使我们重视动力来源的重要性。 (一)激发思考要有参照点,思考成果要有行为跟进 在我们上文提到的四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参照点”。公开课过程中的“找资料”阅读,同事的交流研讨,听课后的信息反馈和讨论,都在帮助他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提供信息。同样,听课活动和阅读文献也是提供信息的另一个视角。 实际上,教师实践性知识常常蕴含在行为中没有明确的显现,需要通过这些参照点,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要使这些活动成为提升你自己思考的参照点,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知识,并与这些来自其他视角的信息进行对话。鞠玉翠在对多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详细的叙事研究后,认为“要转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要求,将其视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和促进自己反思的工具,而不是高高在上必须服从的教条”。[1]这应该成为我们对待外在理论(来自其他老师或者书本)的原有态度。 这样看来,教师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层面,需要行为跟进把思考的成果实践化。这个过程也在检验思考的成果,如果没有取得行为上的理想状态,就需要不断地改进思考的成果。我们发现,四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都伴有行为跟进的过程。 因此,在构建校本研修活动时,不仅是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而要更注重活动的内在作用机制。激发教师思考要提供有力的参照点,同时思考成果要有行为跟进,这应该是最核心的机制。 (二)动力来源: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相互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动力刺激。目前,理论界对于利用外部奖惩和激发内在需求两种手段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刺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才能有更持续的影响力”。[2]从四位优秀教师的发展动力上看,内在的成就感可以说是他们最牢固和最具共性的动力来源,但是这种动力来源本身就需要意志努力的支撑,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四位教师的案例研究显示,外部动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职初阶段,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价值还只停留在从他人或书本中而来的认识阶段,没有切身的深入体验。且不可否认的是,受自身经验和视野的限制,教师对于专业发展活动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甚至其专业水平发展到了受同行认同的阶段,还会出现放松和迷茫的时候,要经常“拉一拉自己”。除了带强制性的外部动力来源外,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体发展的文化氛围,是唤起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Z老师和H老师都提到团队的环境所带来的感召力量,这种软性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动力。 不言而喻,这些外部的动力来源,只有帮助教师得到更多的成就体验,其内在的发展需求才有更长久的持续性,但也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哪个重要、哪个次要。教师发展动力的生成是失衡与平衡的博弈,体现为“平衡―失衡―新的平衡”循环往复与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3]这种失衡状态,便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而解决专业困境的动力,需要挖掘和引导内外两种动力来源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发挥正能量。 优秀教师论文: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 摘要:教师要树立好榜样,要用爱心培养学生能力,要不断丰富自我,依法执教,以德立教。作为优秀教师,应该无悔于自身的生命,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在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辛勤耕耘,用教师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关键词:教师 身正 爱心 培养学生能力 丰富自我 依法执教 以德立教 现在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政治教师,当教师是我从小的理想,能成为优秀教师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从教至今已有27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谆谆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是清纯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下……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儿时伙伴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我教的学生有考上职校和普通大学的、也有考上重点大学的,还有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香港名校的,有当农民、当工人的,也有在政界、商界和教育界工作的,他们都很尊敬老师,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事业,面对他们的成长,我真的感到很幸福。近30年的教学工作经历,使我懂得,教师最基本的是认真做好备教批辅考研评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有爱,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体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感受:伏首书案苦,苦中有甜,三尺讲台累,累有所获,累里充实。 在我近30年的教学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会一如继往地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老师好”;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跑操跟孩子们跑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当教师的是那么的激动,那么的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工作中不断倡导文明、公正、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做好传导授益解惑,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当今的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的本领。作为当今的一名优秀教师,应该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作为当今的一名优秀教师,要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依法执教,以德立教,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教师真诚的育人梦。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作为当今的一名优秀教师,应该无悔于自身的生命,更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辛勤耕耘,用教师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优秀教师论文:论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形象确立 教师的职业肩负着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高尚任务,这一历史重任,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师德师能,做一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以独特的师德风范,崇高的人格魅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我认为,新时期的优秀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新时期优秀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文心态,用自己的心智面对教师事业的挑战,坚持吸收时代的知识元素,站在教育的前沿阵地,让所有的优秀东西都聚集到我们的教育实践当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思维观念有关,与文化底蕴有关。观念的更新与底蕴的积淀,不是一日之工,不是一蹴可就的。这里需要长期的努力,是一个相互链结的系统工程。因此教师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不断地积累自己,增长教学才干。 做为一名教师,如果感到每天的教学是枯燥的,一定不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以朝阳般的心态去拥抱每一天的黎明,热爱每一天的生活,指点人性的优点,把自己的视野放宽,看到远处的风景与境界,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小环境,扎扎实实地做事、做人。只有这样,教坛才有你的地位,才有你的光亮,赢得社会的认可。 有了积极进取的心态,在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时,才会有自己的风度、自己的魅力。学生的爱好与习惯,家长的性格与要求,都要掌握在手中,熟悉在心里。无论怎样,教师和基本素养是包容,是理解,是认同。世界上的颜色不是单一的,世界上的人也是多侧面的。能够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融汇他人,甚至直面别人挑剔的眼光与语言,才是我们良好心态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没有感觉到枯燥,没有感觉到疲累,其原因是在内心深处承认这是差异、这是学习、这是失败中的进步,而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就要象家长的心态一样,正确地面对、愉悦地容忍,对所有不同的学生都保持平常心态,不厌烦,不说累,耐心而愉悦地期待着孩子的成功。 新时期的优秀教师要"知足长乐、淡泊明志",这种心态能够促动和保证我们事业的成功,这种心态能使我们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更爱祖国的教育事业。 二、树立师表的自我地位 在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中树立为人师表的自我形象和地位,才会有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中拥有"师表"的地位,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你、接受你、喜欢你,这时方能"爱屋及乌",爱上你的课程,喜欢上你的教学内容,并且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你所交待的作业,以笑脸与口碑来塑你为人师表的形象。 确立自我地位的最重要一项是热爱学生。有一句名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根基,爱是教育方向,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所有的学生,才能用自我的心智雕塑每个学生。 用"爱"字树立师表的自我地位,这是优秀教师必由之路。爱能打消师生间的隔阂和顾虑,爱能消除一些毫无意义的恐惧心理,爱能让学生把心中的话都说出来,师生间成为学习上的朋友,共同促进,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爱学生是优秀教师的前进方向,而尊重学生才能在心灵深处征服学生,使学生获得尊重,使教师获得尊重,在师生平等的感受中,懂得了自尊的价值,尊重的意义。一旦学生认为失去了自尊,他们在精神上就会懈怠,意志上就会软弱,学习上就会失去动力。反之,学生们获得尊重,就会有精神向上的力量,在各科学习中表现出色。为此,树立师表的自我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意愿,正确对待学生的隐私权,用爱与尊重的价值取向,来肯定学生和赏识学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学生要学好老师教的课程,最重要的方法是让学生爱上你这人、爱上你这课、感兴趣甚至着迷你所教的知识和学问。 很多资料都证明,学生爱学哪门功课,一是爱上这位教师,二是感到自信,三是着迷有趣,从心灵深处爱上这门课程。在这些方面中,我觉得"着迷有趣"这点值得我们深思。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话十分有道理。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上来,就不可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要和学生一起进行快乐学习,寻找学习兴趣的着眼点。 让学习给孩子以快乐,直接产生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展开飞翔的翅膀,让学生乐在其中,激发无穷的学习乐趣。 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方式是多表扬、会表扬,少批评、会批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任何时候,老师都不可以说"这么简单的字不认识你太笨了""这么浅显的题不会做就知道玩"的话。这话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不爱学习。这尽管是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反应,但常言说"钢是熔炉来冶炼,光恨不能恨出钢"。如果是孩子做错了,教师也要批评。但批评是一种艺术。要让孩子真正地明白,教师为什么要批评他,从做错的事情上明白道理,从而懂得成功的重要性,寻找成功的道路,体验学习的快乐。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优秀教师是塑造新一代心灵的高尚事业,教师要以良好心态确立自我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优秀教师论文:浅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摘 要:教育是智力支持的来源,也是当今社会各种事业长足发展的基本保障;而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行为的实施主体――教师决定的。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做到个人精力和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使每一个教育元素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本身的正面价值。如何准确、有效、广泛地把握和拓展学生的情感心理,便是任何想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读心 情感 文化 职业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一位高明的“读心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推销员”,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思想、接收新鲜的文化,让学生在思维的不断活动中锻炼各种软性能力,从而达到“启之则育之,育之可任之”的理想效果,实现教学工作良性的“一劳永逸”。而要具备这些教学能力则需要培养自身的以下素质: 首先,“待如己出”的情感定位。对待学生的态度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教师的职业情感,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便是亲善的彼此定位,而师生关系则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类。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很多师生之间存在着不甚妥当的定位观:学生视老师如神像不敢亲近,老师待学生似家奴任意驱使。不良的关系必然导致学生对老师各种行为的反映效果偏离老师的初衷,从而严重地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教学任务的失败。 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在心理上拉近师生距离、保持一个融洽的教学共处环境,才能真正地为各种教学方法提供实施基础,最大化地减少知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消极损耗。当然,“良好”并不等于“越近越好”,师生关系的营造须秉持“过犹不及”的真理,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亲近到失调的地步,不仅不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因教师威信的丧失、学生受制意识的减弱而产生更多弊病,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有悖师德的恶性事件。所以,最为合适的师生关系应如正确的亲子关系,严求之而不苛求之,关爱之而不溺爱之,在亲善的气氛下严格地实现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师这朵“刺玫瑰”不断地以知识的芬芳感染学生。 其次,“洞若观火”的知心之法。学生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没有遇到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式,任何学生的心都不会是完全封闭的孤岛,总会有一把正确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的门窗。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熟知各种共性教育理论,还要善于活学活用,结合具体对象针对性地实现方法巧变。学习是脑力活动,教学的实际对象便是学生的心理,只有首先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才能有效地解决每个学生的个性问题,从而达到整体的优化提升。这一要求的实现既没有统一理念指导、又需要极大精力付出,故而强烈的责任心便是形成这一素养的必要前提。责任心使得人能够将职业视为事业,尽可能地熟悉工作中的一切存在元素,并结合自己业已建立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分析和感性应用,使之产生一系列综合性的效果以推动自身工作的积极发展。所以,在建立工作责任心的前提下培养对学生良好的心理把握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有志教师面前的必修功课。 再次,“兼容并包”的文化引入。学习是常被人们曲解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需要得到的是书本上、课堂里的知识内容,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观念。学习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对人脑的正向刺激,让人的思维能够在不断的感性接触、理性思考、实践指导的过程中形成良性的反应习惯,为以后应对各种不可能出现在教科书上的生活事件做足准备,这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具有多种形式的文化引入。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往往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以单一的文化对学生进行频繁灌输,导致学生产生精神上的过度疲劳,形成思维的僵化和迟钝。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就要求教师能以兼容并包的方式,在合理的范围和程度下导入大量、多样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刺激,充分提升其大脑对新事物的接收、理解、运用速率;同时,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思维素材,使其具备从多方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在综合层面实现学生个人素质与学习成绩的双优化。 最后,“持之以恒”的职业态度。任何正确的方法都要以持久有效的实践为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没有坚持不懈的信念便没有出类拔萃的可能。在教学工作中,琐碎庞杂的操作细节往往使很多教师感到身心俱疲,甚至放弃了之前既定的良好计划而选择自暴自弃,正是这种春天来临前的寒冬扼杀了许多本可大有作为的优秀教育人才。要想在深层次改造学生的心理,教师必须先学会以更高的标准优化自我的灵魂,要在实际工作中以信心为出发、以精心为保障、以热心为表现、以恒心为支撑,让自己在合理的纵向空间将积极的教学方法坚持下去,要明确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转化时间的客观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搜集真实的素材以校正自己的教育因素。所以,持之以恒才是优秀教师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小至教师个人、大到教育事业的必胜之本。 育人必先育己,教书必先教身;亲之则便解其惑,明之则可尽其能,足之则得修其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在这一景行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必须牢记自己所背负的使命,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从业心态与职业素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价值人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优秀教师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曾涌现出无数的优秀教师,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其次,对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 优秀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精髓,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教育系统内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是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展和教育改革呼唤能够胜任教师职位的优秀教师大量诞生和快速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概述 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概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特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的过程,是其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成熟的过程,是语文教师作为个体专业发展的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循环过程。 2.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必备条件 (1)以学科专业知识强骨干。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专业知识结构。一般而言,可以将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从本体性知识(语文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三方面来把握。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做到:在阅读中学习,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写作中沉淀,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在进修中提升,进修可以学习教育研究理论,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自身专业的成长。 (2)以课堂教学艺术展双翼。课堂是教师展翅翱翔的天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双翼。教师的人生重心在课堂,教师的天地在孩子中间,他们的才情、智慧和理想,都集中地显现在三尺讲台之上。优秀教师强调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剖析,强调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程资源的积累与整合,力求给学生一种终极关怀,“既给学生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又要打好精神发展的底子”。 (3)以教育教学思想塑灵魂。如果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人格,谈教学的个性是没有意义的。优秀教师在教学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视角。他们努力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和课堂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力求将理论和实践、阅读与思考拓展结合起来,勇于用自己的话语发言,勇于上公开课,展现出一个不断进取、乐于向上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貌。勇于探索改革、勤奋钻研的思想之花,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所在。 (4)以专业研究生活凝心血。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重要的是需要教师付出行动,用行动来坚守自己的教育事业,行动是思想的母亲。优秀教师的专业研究生活可以说是“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二、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 1.以专业知识作养分 目前人们已普遍地认识到,优秀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杜威说:“一个人要成为合格的教师,第一条件就是需要对教材具有理智的准备,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需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比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 (1)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也称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胜任语文教学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对自己所教语文学科的内容要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它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用什么去教”。 (2)语文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如何教语文的知识”,是教师将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可理解和可掌握知识的工具与桥梁。一般包括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语文教育理论知识。 (3)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包括可言传的、可意识到的但无法言传的和无意识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语文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语文教师工作的专业性、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等特点,都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2.把课堂教学当土壤 实践是成长的土壤,教师的成长需要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萌芽生成。教师不可能脱离课堂成长,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求真知、谋发展,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转换实现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1)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规范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包括语文教师的鉴赏能力和语文教师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与教师语文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 (2)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的“三字一说”(钢笔、粉笔、毛笔和普通话)能力,还必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3)课堂教学机智或教育智慧。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需要掌握学科专业和教育理论等各种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与教师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使教师灵活地解决复杂情境中问题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实践智慧。从事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实践知识和智慧,需要新教师在资深教师指导、协助下,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来获得。 3.视反思研究为路径 反思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高教育能力、生成教育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研究,钻研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现有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部门也把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到了一个新的突出高度。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提高教育期望,激发反思动力,养成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发展,对教材和学生展开反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竞赛。最后,每一次的反思并非是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教师以新的层次、新的角度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修改、替换和完善。 (2)语文教师反思研究的几种途径。选定客观参照人物,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是青年教师心目中的榜样,比如某教育专家或特级教师等等。撰写课后记或教育随笔,评价教学效果,对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利用多媒体、录音或录像等,直观进行反思。搜集同行或学生等关键人员的评价信息。 三、结论 总之,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既有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适宜其成长的土壤;既有教师自身的个性化特质,也有其发展的共性规律。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为地方、学校打造更多的“名师”,现在仍是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优秀教师论文:搭建多元平台,助推优秀教师走向卓越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做教师;我教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遗憾课。”在感叹于漪老师大家风范的同时,更深切地感受到,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项伴随终身的不断超越、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动力的助推,更需要执着坚守。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学习与研修、个体与群体共享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因此,学校要积极搭建多元平台,为教师架设成长桥梁,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今后的人生轨迹进行比较科学的设计,努力使其职业发展迈向新高。 一、多元学习,调动教师内驱力 如何真正提高优秀教师学习的效度?我认为,要打破传统的模式,有别于其他教师。从内容上讲,应具有自主选择性;从形式上看,要突破单一的看书写笔记,形式丰富吸引教师;从目的上讲,最终是为了教师在新思考中获得成长。 1. 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提升素养促内涵(自学)。读书是每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毋庸置疑。我们根据教师的个体独特性,改变以往统一书目、统一阅读的旧习惯,让其自己提出阅读书目,倡导开卷有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共享网络阅读。书目种类繁多:有提升专业水平的、有励志的、有陶冶情操的、有家庭情感方面的等,包罗万象。开展自由组合式的读书杂谈活动,不拘一格,打破一人照稿读体会大家听的传统模式。读同类书籍的教师可以在群里设置讨论组暨“书坛神聊”,其他教师可以随时加入评论,讨论组里的记录就是我们最终想要的。大家还允许随意互换图书,好书共享。 2. 对话专家,思想碰撞,拓宽思路亮心灯(领学)。专家的引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与专家对话是我校培训工作的特色,通过专家对教育理念的前瞻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启发聆听者的思考,并能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认识上的融合,从而开阔眼界,进一步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内涵和教学思想。学校先后聘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教授以及省市教育部门的专家来校讲学。 3. 教师合作,多彩学习,资源共享齐发展(互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同时不断激励教师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保留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提高教学技能。学校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学习,使教师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上更加明晰方向。成立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教研团队”、“学科生命教育实验骨干教师团队”等教师学习共同体。 二、强化研修,激发教师成长力 校本研修是各级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活动,是一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 1. 潜心研究,勤于写作。首先,确立研究主题。开展基于专题(科研课题)研究的校本研修,组织教师进行立项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比如,“共性问题”、“学科问题”等。要善于梳理、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获得的感悟、收获以及存在问题,记录宝贵的数据和各种影像资料,形成第一手文字资料,定期刊发文章,促进教师研究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研究要有深度与广度。深度就是通过有序、规范的研究,教师要向纵深发展,凝练自己的教学特色。广度就是学校整合力量,定期举行“教师研究学术日”,为教师提供研究协同体,提高自身的开放、吸纳、领悟能力。 第三,研究要有连续性与渐进性。研究活动的影响要扩展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将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系在一起,让研究成为教师工作的常态。关注过程的生成性,关注行为跟进,保持螺旋式上升趋势。 2. 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小讲台呼唤大教师,实践平台做教师。课堂永远都是主阵地,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鼓励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厚积薄发。教师要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课堂教学,抱着探求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态度,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有了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学校通过采取虚拟上课、集体备课、锤炼课、案例研究、学生反馈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开放课堂教学。既研究教师又琢磨学生,师生共同触摸教(下转 10页)(上接 49页)育,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其大量的积淀由“内化”转变成含有更多精彩的“外显”,有朝一日,红日喷薄。 3. 善于反思,再登新高。反思要关注有行为跟进的教学反思,主要分三个层次: (1)个人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后寻求理论支持, 继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增加思想厚度,提升实践高度。 (2)群团反思:教师个人将参加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一个教学片断,通过案例形式撰写出来,与同行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活动的得失,写出活动报告。 (3)经验交流:在总结经验时,要重视实践效果的研究,从学校、学科、教师三个层面上挖掘典型经验,汇聚反思促成长的正能量。 三、精彩展示,扩大教师影响力 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小圈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扩大教师影响力以及辐射面,我们采取“走出去”的办法。作为学校,想尽一切办法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走出去”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田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锤炼自己的能力。以各类竞赛为契机,采用逐级选送的形式,让教师在竞争中迸发激情。一节公开课倾注了教师全部心血,冥思苦想,精心雕琢,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经过公开课的打磨,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成就卓越师不可缺少的磨炼。如,学校竞赛课中的优秀者选送区级,脱颖而出者选送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我校一名音乐教师获国家级奖项,并去深圳授课;一名语文教师获省级示范课奖项;多名教师获市级优秀课以及在各级论坛活动上获奖,好评如潮。 四、倾情播撒,彰显教师感召力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卓越教师要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基础,积极正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坚守理想、展望未来;要走进学生,眼中有生,心中有爱,播撒爱心,用人格的魅力感召和凝聚学生。 为此,学校党支部、工会共同以“课堂文化建设”和“教育实践有感录”为载体,以课堂为主要文化阵地,开展撰写尊生案例、吾爱吾生、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在这一系列评比的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得到净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已成为自觉行动。 优秀教师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优秀教师相关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问若是高效,不但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必须掌握提问的艺术,重视提问的一些技巧,保证提问的有效性,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集中起来,把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好的激发出来,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 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还是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老师提问的有效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和深入的思考,对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现在而言,老师在提问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象征性的问题比较的多、问题本身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非常的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研究了一些优秀老师的提问策略,希望能够更好的改进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 一、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提问的实际情况 通过进行调查和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优秀老师提问的大都是一些回忆性、应用性、理解性、改造性、分析性以及评价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回忆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回忆自己的知识学习情况,能够更好的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 其次,理解性比较强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并且我们可以看出,理解性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要大于回忆性问题。 再次,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用性的问题是比较少的,这和语文本身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后,分析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挖掘,发现更加深刻的含义。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进行优化的一些策略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新课改要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的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进行角色的转变,扮演好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是如此。老师应该用课堂提问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 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小学低年级中,学生在进行问题理解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形象思维,老师在进行问题提问的时候应该多提问一些回忆性或者偏重回忆性的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其抽象思维的发展,老师可以慢慢的提高理解性问题在提问中的比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都会尽量的不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学生进行干扰,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想象和创造。比如说,在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这样学生便会更加积极的进行问题的思考,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干扰,这对学生思维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从而进行问题的回答,这样才是真正的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观树立应该正确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时候,老师必须保证就教师观的正确,并且课堂提问能够很好的将一个老师的价值体现出来,老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将课本中的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也将老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真正的体现了出来。比如说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课文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让学生说自己对三顾茅庐的理解、说诸葛这个姓氏和我们常见的姓氏的区别,这样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不但能够用到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还会对课本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三)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重视教材的作用和重要性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是需要将课本的作用发挥出来的,因为教材才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课堂提问也是如此。老师通过对教材的了解能够深入的挖掘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的关键发掘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总结问题,针对性会更强。老师通过课堂提问应该更好的把课文中蕴含的一些内在思想和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感悟,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比如说在讲到《圆明园的毁灭》那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对圆明园美的描写将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出来,根据课文的安排,学生了解课文的同时也会体会到作者的一些想法。老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对课文进行引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英法联军侵华的事情,比如说在其进入北京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却夹道欢迎,甚至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还有人主动的将八国联军引进北京,这个时候,学生不但会产生痛恨的情绪和爱国的情绪,还会产生对汉奸的憎恶。这个时候,老师若是再问学生的感想,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便会很容易的突破课文的限制,这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不但需要掌握以上的几种技巧,还必须重视问题提问的时机和问题的转化,保证问题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时候还应该做到由浅入深,这样才能保证提问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优秀教师论文:仁者·智者·勇者:我心中的优秀教师 又到了教师节,每当这个时刻,出生于教师家庭的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父母担任教师时忙碌的身影。无数次在深夜,睡眼惺忪中看到母亲上完课、改完作业后疲惫回家的情景;有一次母亲回家时因为道路黑暗,不小心摔倒在地沟里,伤了脸,却仍然坚持着去学校上课的情景;父亲跟自己辅导的学生促膝长谈语重心长的情景;父亲在65岁高龄时到偏远的四川凉山地区创办凉山大学时奔波劳苦的情景……都历历在目。 父亲和母亲在教育上的孜孜追求、无私奉献,给了我好教师最初的印象,也坚定了我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决心。我当过6年小学教师,又读了4年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出来当老师,做过教导主任,当副校长,当校长,拒绝了很多诱惑,坚守着最初的梦想,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喜爱的教育事业中。数十年风雨兼程,青春与汗水,都已化成教育的情怀和灵魂,这让我对优秀教师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悟。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命题叩问着每一位教育人,这也让我从一名校长的视角思考:一名优秀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优秀教师的第一要义是担当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是儒家对于君子的理想标准。而优秀教师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就应该修炼成为教育领域的仁者、智者和勇者。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位仁者。爱心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真诚的爱,整个教师道德就丧失了教育根基。这种爱不仅包含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呵护,还包含对学生的全心投入,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以及教育中的平等的思想与行为,尊重每一位学生。在重庆一中,有很多老师与学生成为了终身的挚友,这不仅仅是因为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过手,更重要的是他们爱心的付出。 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位智者。教师是人类知识文明的传递者,是学校教育中智慧的引领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指路人。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是不容置疑的。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适应新的知识系统的变化,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必须是终身阅读者,书籍是他们永远不能疏远的忠实朋友,教师要善于从朋友那里汲取成长养分;要成为一位智者,教师还必须不断面对新的环境和情况,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用更新的智慧去引领学生、教导学生。 优秀的教师,还须是一位勇者。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变化不断,新课程改革已经推向深水区,无论是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不仅需要教师去面对、适应,更需要教师去开拓、去创新、去创生发展。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应对者和适应者,更是这场教育变革中的引领者和创新者,要具备大胆改革的勇气和决心。重庆一中的很多老师在教育变革中顺应教育改革,成为学科的引领者,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人即目的。”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它道出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做教育的仁者、智者、勇者,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终身发展。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真诚地期望所有教师都成为具备仁、智、勇精神品质的优秀教师。 作者系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优秀教师论文:成为优秀教师的五个要素 摘 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作为教师这一行业,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应具有激情,有激情就会有创造;应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修行;应终身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应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应展示自我,在展示中升华。 关键词:优秀教师;激情;寂寞;学习;反思;展示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这是对老师的感恩;“春蚕”“红烛”“春雨”“园丁”……这是对老师的赞誉。苏联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曾说过:“教师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成为学生一生的榜 样,影响着他的学习、成长,甚至于影响着他的一生。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呢?优秀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一、教师要保持激情 教师需要激情,因为有激情就会有创造,因为有激情,我们的教育才是流动而又活泼的一江春水。 激情是催人奋进的。古往今来的一切成功之士,无不与他们的激情投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所以,激情与成功有着不解之缘。纵观每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和优质课,作为课堂导演者的教师,都是激情澎湃、情绪高涨的。再看看我们身边的名师,个个都是激情四射、精神焕发的,他们的每一堂课都充分展现了个人的魅力。 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是激情四射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丰富多彩的,语言是抑扬顿挫的,在课堂上采取风趣幽默的语言,创造丰富有趣的情境来调动学生乐学的情绪。那么我们的激情与魅力就会感染学生,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幅提高,我们导演的课堂会非常精彩! 二、教师要耐住寂寞 《寂寞是一种修行》的一本电子书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耐得住寂寞的折磨与考验,就会提升自己,使自我达到人生境界的飞跃。要是面对寂寞歧途挥笔,沉湎于花花世界,终会归于平凡。” 优秀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师应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真正领会教学的精髓并掌握其精神实质,才能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 寂寞的另一面是卓越和成功,成功注定是一场孤独者的游戏,每个人都羡慕那些成功的光环,只有埋头苦干才能有出头之日,只有水滴不懈才会有石穿的一天。 三、教师要终身学习 学无止境,成功需要学习。人如果停止学习,就会退步。 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每一个老师,每一个班主任,都有亮点和独特的观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在刚教学之初,每天都会去听老教师的课,每听完一节课,都有不菲的收获,老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某个题目的讲解方法等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业务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荀子说过:“学不可以已。”我们需要学习,更需要终身学习。现代人才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持续地释放能量。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所以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取能量。 四、教师要不断反思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我们的备课需要反思:备得充分吗?我们的每一堂课需要反思:学生掌握得怎么样?我们每一次与学生谈话需要反思:抓住关键点了吗?起作用了吗?……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或多或少的就会积累一些经验,再遇到问题时,就会看得更明白一些,更透彻一些。 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在不断进步中成功! 五、教师要展示自我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要做到自知,是非常困难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一堂课都有优点,同时它的“孪生兄弟”缺点也一定会伴随而来,有时自己很难发现,更谈不上纠正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发现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也要勇敢而又艺术地推销自己,这是一个人功成名就的必要条件。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如果他的学识、技能不能在有效的平台上得以展示,那么,他就是没有把自己有效地推销出去,再多的学问,也只能是烂在肚子里。 想要成为优秀教师,就要不断地修炼自己,在激情与寂寞中成长,在学习与反思中进步,在自我的展示中成就教师生涯的辉煌。 优秀教师论文:《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超越,成为“优秀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范例,也是教师成长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可以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高效、优质运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打造学校优质教育品牌。 【关键词】优秀教师 个案研究 成果 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优秀教师是教师群体发展的专业引领者,又是学校发展的促进者。优秀教师群体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育宝贵财富,他们的影响是长久的,是永恒的。他们在引导、帮助教师成长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个新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超越,成了“优秀教师”。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范例,他可以是更多新教师的楷模、学习典范,也是教师成长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求我们要建立一支素质硬、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专业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特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实施优质教育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加强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培养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育理念、有宽厚的学术功底、有精湛的教育艺术、勇于改革创新的一流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对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高效、优质运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打造学校优质教育品牌。 其次,通过研究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高尚师德、有宽厚的学术功底、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勇于改革创新的优秀教师队伍。 再次,通过课题研究,探究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体系和基本规律,总结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的成功经验。 最后,将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叙事和教育反思等基层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方法及成果表达方式引入课题研究中,使教育科研走近一线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上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2.研究内容:学校优秀教师现状的调查研究;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的研究;优秀教师素养专业化发展个案研究;总结、提炼小学优秀教师发展规律的具体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活动方式与方法 1.活动方式。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课题组在每学期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 2.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四、研究过程与操作 1.准备阶段。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相关的教科研究理论的学习、培训;总体规划研究工作。 2.课题启动阶段。举行开题会,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深化、总结阶段。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整理优秀教师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研论文成果汇编;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五、研究过程和措施 1.成立健全的课题研究小组。本次课题的研究有科研实力较强的学校领导做顾问,他们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功底,能够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做指导。参加本课题实验教师都为我校教学的骨干教师,他们基础扎实、乐于思考、勤于动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同时各位教师年富力强,素质高。他们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浓郁,为该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制度保障,探索优秀教师成长模式。修订《中学课题管理制度》,规范活动的内容,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 3.积极展开培训,提高优秀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 (1)校本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课题组每月一次研讨活动,有主题、有活动指导课,还有理论讲座。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研讨会,选送代表参加省市的各种竞赛。这些培训很好地丰富了教师的感性体验。 (2)专家引领与专业引导相结合。我们请来了市进修学院教研员来校讲座,对全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请来了专家为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活动进行评审指导、对老师们的小课题进行开题指导和结题评审。教师们的科研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六、研究成果与反思 1.优秀教师的现状。 (1)优秀教师的界定。优秀教师界定为:德行修养好,能行为示范,深得学生的爱戴、教师的认可和家长的尊敬,师生关系和谐;工作方法科学且有艺术性,精通自己任教的学科,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并能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教育教学理论;成绩显著,包括学生学业、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自己也获得专业成长,并获得教育界内的诸多荣誉称号,有较多的学术研究成果。 (2)教师成长新特点。研究者凯尼认为:“专业发展可以被看做是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成长就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个特点。 ①教师成长的自主性。教师成长,包括外在因素影响和内在因素影响两大方面。 ②教师成长的过程性。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就像学习游泳,需要在水中才能学会。正如美国学者特拉弗斯所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有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 (3)优秀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通过笔者主持的《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和规律探索》课题两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一个“土壤”和两个“因素”是教师成长内在的核心的个人因素:一个“土壤”是指积极的心态,即保持宁静和恪守天性;两个因素是指“教育情感”和“教育思考”。前者使他热爱教育,忘我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后者使他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2.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以优秀的师德为前提。教师道德,简称“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的从业之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业者的道德要求。 3.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遵循“教学五认真”。优秀教师“教学五认真”规范包括: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认真考核。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首先,教科研的基础知识,基本的研究方法仍需要继续学习。其次,教学即研究,课题研究就在我们身边,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让研究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需要。
大学政治论文:对多元文化下大学政治教育探究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政治社会化及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5政治学6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依托,研究了政治在城邦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认了政治是人的一种普遍属性,即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从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属性来看,政治具有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普遍性"政治的普遍性一方面说明了政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必要性,另一方面则又说明了政治的存在还普遍依赖于人群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体化,即任何一个政治都不能没有与其共生的人类共同体"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始终要面对与其共生的共同体成员的新陈代谢,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政治素质与能力的合格社会成员走进了历史,同时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共同体新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一定的政治素质与能力"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虽则千差万别,但其目的则无外乎是获得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感情、态度、价值、方法、能力等"不同时代即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及结果都不能回避传统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任何一个能够绵延到现代的政治传统都有很悠久的历史经历,任何政治传统都似乎包含着某些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从而使得政治传统能够绵延不绝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政治传统总是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其绵延的过程中总是伴生着某种变异,变异既体现了政治传统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政治传统的发展"政治传统具有内容上的系统规定性,而社会个体则是政治传统的基本承载者,政治传统总是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结果上"作为政治社会化结果的社会个体就基本内容来说就是具备了政治共同体所要求的政治同一性,但社会个体同时还是非政治性的其他社会存在,而非政治性的社会存在又时刻连带并影响着政治性存在,从而使得政治同一性的存在又具备了动态特征,即社会个体需要在非政治存在多样性与政治同一性之间反复进行信息交流,既借以维护政治存在的基本同一性,又及时以政治同一性有效引领或推动非政治性存在的积极发展"传统时代的政治同一性往往表现为权威的独断性及政治价值的非选择性,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往往就只是接受来自政治统治者的一系列独断命题,形成认同和服从统治权威的心理、态度、感情等,甚至可以说作为政治社会化环境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至少也是受到了统治在方向与价值方面的强势引导,神学或经学教育以神圣化的命题归纳了政治同一性的基本要求,从而将政治社会化与神学教育的圣化紧密地联系起来1"因此,传统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往往是在一个一元化思想文化的环境中完成,社会个体在文化资源及价值命题上并不具有实在的选择性,一元化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就其过程及结果来看,总显得相对简单"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不仅人类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越来越明显地多元化了,而且非政治性社会存在对政治性存在的依赖关系也逐步地演化为两者平等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越来越需要将自己建立在社会选择的基础上,民主的因素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空间"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首先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对世俗文化的复兴,造成了与宗教所聚集的社会文化资源与价值判断地位相当的世俗的社会文化资源,复兴了非宗教形式的价值判断,使得宗教借信仰来垄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历史难以为继"文艺复兴从人出发的人文主义思潮必然会造成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性还得益于全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造成了人类不同文明单位之间的密切接触,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思想文化上进行广泛接触、深人交流的条件,从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打开了输人、了解和接受来自其他文明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孔道,并由此而逐步使追求文化及价值的开放成了全球范围内政治共同体的主流趋势,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无疑都难以回避别的文明所带来的文化与价值选择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所形成的移民潮,特别是不同文明间的移民潮本身就是一股又一股的文化潮及价值潮,移民潮造成了一批为永久性的政治移民,甚至出现了由来自不同文明的移民潮汇集而成的移民国家,而移民国家的政治社会化就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的典型背景,社会个体并不得不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与选择,这种冲突与选择表现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就是政治身份的关键词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而带来国家特性的模糊性"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文化交流手段及信息获得途径的多元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仅社会个体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政治知识上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在获得现代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也就受到了隐匿在知识逻辑中的特定的感情、态度及价值判断等,至于发达国家利用其文化产业上的优势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影响则更加广泛和深远"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化都必定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发生的,美国的政治社会化也要面临由此而来的特定难题问题与困境o"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与传统社会在主要影响媒介上很不相同"在传统社会,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奢侈品,人们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依靠一定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风气和习惯等在政治文化选择及政治价值传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也往往比较保守,倾向于接受、维持和维护既有的价值,lJ断及一元化政治权威"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虽然还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媒介却明显地转移到教育方面来了,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力则因其有较高的能动性而日益表现出了根本的重要性"各国的高等教育客观上都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特定功能,而其中的政治教育则又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环节"大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使大学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1"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方面承担着正面宣传、解释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宣教功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引领青年人的政治价值倾向、培养青年人特定的政治感情、态度、能力等的养成性功能"养成性功能与宣教功能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养成性功能不足或落空的政治教育,不过是空头宣教,不能有效地进行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代际传递;宣教内容不明显或说服力不佳则在根本上失去了在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养成方面的引导力甚至是影响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要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又要具有确实培养社会个体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所必需的科学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涉及意识形态内容时往往以伦理、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为载体,宣传特定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普世性,为所有的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责任等奠定不可动摇的绝对前提;而在涉及政治个体的政治知识、能力、技巧等时则主要依托于公民教育,而公 民教育除了知识方面的言传外主要依托日常生活中实践环节的身教,比如美国大学的体育比赛就颇有公民政治教育的属性o"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开始就高度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确立了在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上都普遍进行政治教育的体制,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模式即源自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垄断性,并严格地排斥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分,从而相对维持着政治社会化的一元文化背景,政治教育所宣教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与政治威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只是培养政治威权的认同、推崇与服从者,不论是社会个体,还是政治威权,都没有通过教育体制提出其他方面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打开国门,实行开放战略,就必然带来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就必然会提出对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如果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不能正视并满足新需求,就必然会降低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甚至完全化解掉了政治教育的成果"如果政治教育的成果被完全化解,就必然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政治风波或剧变,苏联垮台及东欧剧变的根源就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失败,核心政治观念的持有者未能抵御住西方民主化思潮的侵蚀,-苏联解体时发生的反共浪潮足以说明其政治教育中的严重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后果 自2世纪5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就在我国社会普遍开展起来,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政治教育可谓应有尽有"那个时代的中国民众,不论身居社会的哪个角落,都会接受相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不外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史等承载的基本理论,目的则在于阐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的必然性及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培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全社会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思想基础"从确立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再到确立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最终成功地培植出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个体"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阶级斗争思维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教育,立足于反资防修,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在领袖讲话及语录的导引下,进行群众性政治大批判"在政治氛围特别浓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有政策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也有大量的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运动,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都特别强调政治属性的红,而表示专业素质的专倒还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社会中培植出来的高度同一性及社会对政治的单向服从性,一方面过滤了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科学,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两者结合的高潮就是十年"十年的发生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过滤了政治科学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建国初期,我们,,取消了大学里的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把政治学看成资产阶级的一种-伪科学.,因而造成了政治学在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空白,取消政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损失,三十年来,我们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发生-.,都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作出说明1"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恢复了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但它在我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明显不足,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主要表现有:第一,我国大学目前的政治教育内容偏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形势政策等的教育,相对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比重,从而降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客观上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包含的宏观政治学原理的教育内容被严重淡化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理论上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既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又在基本命题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问题上的命题,几乎完全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因此,降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课时就必然同时降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命题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被大学的政愉教育忽视了,或者说我国大学的政治教育根本缺少进行政治科学教育的传统,再加上政治学被错误取消达近3年的经历,使得人们普遍对政治学抱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态度"有人认为政治学不够科学而足够意识形态,从而使得在政治教育中普遍性开展政治学教育面临或左或右的障碍,左的人担心政治学教育推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助长了政治上的西方化,右的人则担心开展普遍性的政治学教育带来过分浓郁的意识形态色泽,造成社会领域的泛政治化"有人则以为政治学是严肃的科学,不可混同于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截然对立起来,要高高筑起政治学围墙,否认政治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公民养成中的普遍价值"第三,我国大学的课堂外主要是各种职业预备教育,政治学教育缺少在课堂外进行的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政治学信息资源的多少与课堂外政治学教育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量通俗的政治学丛书及杂志、报纸是有效进行政治学的课堂外教育一个必要条件"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杂志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强,据权威的乌尔里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eh.5InternationalPeriodiealsDireeto叮)2(X)6年版的统计,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政治学刊物共有625种,其中近24种在美国出版,占全世界政治学刊物总额的三分之一强"1政治学刊物在美国课堂外教育的有效性及政治学在美国社会的贡献率在全球各国首屈一指"我国的政治学杂志还太少,既远远不能满足课堂外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极大地限制了政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大学是青年人政治心理及政治认知发育、形成的重要时期,大众化的政治学教育在巩固社会的基本政治共识、培育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包含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政治共识,其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认知、形成社会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创造知识与培养专业 教师o"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在社会实践中的消极结果已经相当明显,其牵荤之大者主要有: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青年人的基本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不足,来自西方的政治分析方式在青年人的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则明显提升,政治推理上的西体中附在青年人中有一定的普及性"奚广庆对我国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中的西体中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批评?,但它对该政治推理在青年人中的流行度远较政治学原理明显,却涉及不多"近几年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年人的政治文化争夺"尽管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界的声音也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在普世价值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而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高调肯定则吸引了从其他途径进行价值感知的青年人"青年人一旦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浸润过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下进行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就很容易陷人政治推理上的西主中附"西主中附表现在青年人的价值感知上就是无条件地认同普世价值,而表现在其职业性的推理中则是等待或期待政治的西方化"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认知上的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知方法无法深人到青年人的政治成长中,使得青年人在政治认知上陷人了一种非现实主义的浪漫境地,或者是简单地理解了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或者是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而被西化意识形态俘虏"简单地理解了复杂的政治问题主要表现为试图将丰富复杂的政治现实纳人简单明快的政治推理中,并由此而得出一个解决政治问题的路线图,在信息大量隐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模仿或移植,快速直接简单地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其结果极有可能不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而是造成更多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就会忽略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实际上还包含着极大的政治利益诉求,而要看清楚这种隐藏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就必须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认知能力1"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具有培育政治人格、养成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功能,它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直接导致青年人在参政方面的准备不足"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知识,青年人一方面抱有对政治参与的不适当认识,或者认为政治参与没有实质影响,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制度空间狭隘,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获益不大,从而对政治参与没有足够的兴趣,而政治参与兴趣的不足反过来又巩固了政治人格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又缺少政治参与方面的基本训练,以致缺乏常态情况下的政治参与能力,或者片面地理解政治利益,不能正确处理政治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或者不善于进行政治沟通,不能顺利地表达政治利益,不能正常地实现政治利益;青年人在政治上比较急躁,根源也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理性精神,在政治参与中容易呈现出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心理根源就是常态政治利益不能实现而积累起来的政治怨望,它一旦获得一个突破口就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狂视,大学校园政治中学生的歇斯底里的狂飘已有若干呈现o,其与社会底层公众在政治参与不畅情况下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如出一辙"。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逐步建立起了学科推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推理体系最初主要运用哲学、经济和历史的方法,揭示政治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历史趋势,深刻分析了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政治,如何以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在社会发展及人的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共产党宣言6是其第一个最重要的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重要文献同时也往往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表现出了完整的逻辑,并有相当的说服力,这在阶级革命及社会建设中已获得足够的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在实践中则以非常通俗的形式普及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不仅吸引并教育了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而且成功地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极大地改变了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性格,普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以人民民主的形式,团结和带领在政治推理上马克思主义化了的大众,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左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政治推理"当然,由于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在科学性上有较大的偏颇,在实践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与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方面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必要内容,形成了理论认识上的盲区,相应的也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相当的盲目性"从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既要注重政治价值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又要强调政治推理的合理性,将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的吸引力与合理性普遍地实现于社会个体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学科及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中国才刚刚3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还仅限于培养专业人才及提供智能产品,其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面还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的命题上,它的影响力还不如西方政治学"来自西方政治学的词汇、术语等的影响力及流行度有日渐提高的趋势,其中在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又较为突出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不够,原因可能很多,但是知识传授的体制化安排肯定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其中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学课程缺位又是影响因子中的重中之重"从培养合格的社会政治个体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处在政治社会化即将初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处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吻合的政治观、国家观、政党观及政治价值观等的形成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政治原理教育及政治价值观宣讲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应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形成普遍性的影响,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化政治价值观以大众多元文化传媒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培植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推理范式,巩固和发展持久稳定的政治大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可以详细深人地阐释政治的科学原理,介绍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比较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辨别能力及政治批判能力,揭穿某些看似普遍的政治语言背后的利益驱动,揭示隐藏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本质,正确认识政治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连带关系,深刻剖析社会层面的个体利益与政治层面的个体利益的关联,提高社会个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自觉性,培育社会个体政治参与的基本能力与技巧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特别擅长政治的社会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情况,批判地分析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本质,在有效提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的基本政治知识及提高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语境中获得了重要的阶段性发展,其对中国政治的客观情况有相当深人的研究,不仅可以详细地介绍中国政治体制各个层面的内容,介绍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利益反映渠道及政治信息沟通方式,而且还可以提供各地政治参与不同情况的详细知识,介绍不同社会阶层影响政治决策的方式、媒介及影响力度等,还可以介绍中国政治的决策体制、程序及影响要素等,提供政治参与所必需的政策解读教育"现代社会的个体成员与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政治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个体从共同体的政治决策中获益,已经成了政治共 同体巩固存在的一个必要参量,社会个体越是普遍地通过政治方式更多地获得了来自政治共同体的利益分享,就越是认同和维护政治共同体本身"社会个体如果自身在以政治方式获得政治共同体利益分享受到了明显限制,那么,社会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认同就会出现松动、松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到了必须自觉强化的地步,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协调发展"青年人的政治观正在趋于成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政治热情高,具有饱满的政治理想,缺乏对中国政治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容易受到来自西方政治理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政治观念等的前后继承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的影响力明显不够,既不足以使他们抵御西方政治价值观等的影响,也不足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优势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是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则必须抓住课程及话语两个基本环节,其中课程又更加重要一些"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学政治教育鱼须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普及性教育,务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时代化,重点讲授与中国特色社会政治的阶段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务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课程的讲授形式大众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政治推理的讲授展现为政治参与中的程序与规范等1"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时代化、大众化的角度看,大学政治教育巫须增加几门必修课程: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通俗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者观察、思考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方法及基本观点,通俗而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党观、正义观等,细致而完整地呈现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方式,深刻地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不相适应的国家观、政治观、政党观及正义观等,积极抵御西方政治观念及政治推理等在青年人中的消极影响"其二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系统地介绍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内容及主要特点等,完整而简要地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框架及运行逻辑,及时地展示中国政治体系的最新增长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运行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及民众政治需求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及发展任务的长期性,确立理性负责的普遍政治态度,预防青年人日益发生的政治急躁情绪"其三是比较政治,在比较宏大的视角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呈现世界各主要政治体系的基本政治观、价值理想及其推理体系,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价值理想及推理体系的基本优势,又要为个体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及参照系统;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比较不同政治体系的制度模块,比较性地得出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标准及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等,善于总结和发展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经验,善于提取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政治制度模块,社会个体在比较政治中进一步发展政治辨别能力及批判性认识能力,促进公民政治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开放性成长" 大学政治论文:大学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心理教育拓展了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过去的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完整的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历史分析,哲学引导,道德规范等课程安排,在塑造一名高品质、高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当今社会更新和复杂,给众多大学生带来很多很新的压力和困扰,传统的课程安排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培育优异大学生的目标,心理教育作为政治课程的拓展内容,也正好补充了一点漏洞。因此,现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启发大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认识自己以及认识与周边人事物的关系,并学会处理这些关系,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优质大学生的培养和形成。 二、心理教育拓展政治教育的途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实例、说服、评价、锻炼的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思想素质,虽然这些传统的方式取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统计下来,它达到的效果不增反减,问题和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方式难免令人感觉枯燥乏味,空谈思想政治尤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形式多样丰富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平时的沟通,游戏,互动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其次运用心理咨询法、疏导、暗示、角色扮演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心理能量,构建更强大的内心世界,这样循序渐进下来,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接收程度就会大大提升。 三、大学政治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两课”中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两门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主阵地,在过去的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让这种作用继续发挥下去,首先就需要摸清目前大学生思想状态和心理发展规律。事实证明,思想方面的教育效果不在教育者外部的强制灌输,而是在于受教育者在外部的引导下内化的程度,而内化程度优劣就取决于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在课程的编排上面,就应该进一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在政治课程之前先进行心理课程的学习,若条件不成熟也可增加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首先确保塑造学生优良的心理状态,才能让学生们吸收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使其拥有良好的人格,更好去迎接社会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推广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或心理教育学专门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感、无助感等心理问题,以增加心理能量,构建健康心理。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小问题,并予以排解和纠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心理已失衡,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与修复,使其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很好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咨询,还可以使不断反思反省自我,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能在较高的层次上面不断审视自己,矫正自己,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功能。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老师有基本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同时要求老师拥有充分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信服自己,从而接收和吸收教育者的观点和理念。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团队的建设,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保证教育者团队的优良性和先进性,才能确保他们的教育工作能符合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作者:吴秋颖 陈晶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大学政治论文:多元文化下大学政治教育探究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政治社会化及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5政治学6以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为依托,研究了政治在城邦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确认了政治是人的一种普遍属性,即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从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属性来看,政治具有与人类历史相始终的普遍性"政治的普遍性一方面说明了政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必要性,另一方面则又说明了政治的存在还普遍依赖于人群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体化,即任何一个政治都不能没有与其共生的人类共同体"政治的存在和发展始终要面对与其共生的共同体成员的新陈代谢,一代又一代具有一定政治素质与能力的合格社会成员走进了历史,同时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共同体新成员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一定的政治素质与能力"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虽则千差万别,但其目的则无外乎是获得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感情、态度、价值、方法、能力等"不同时代即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及结果都不能回避传统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任何一个能够绵延到现代的政治传统都有很悠久的历史经历,任何政治传统都似乎包含着某些跨越时空的普遍性,从而使得政治传统能够绵延不绝地延续下去,另一方面政治传统总是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在其绵延的过程中总是伴生着某种变异,变异既体现了政治传统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政治传统的发展"政治传统具有内容上的系统规定性,而社会个体则是政治传统的基本承载者,政治传统总是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结果上"作为政治社会化结果的社会个体就基本内容来说就是具备了政治共同体所要求的政治同一性,但社会个体同时还是非政治性的其他社会存在,而非政治性的社会存在又时刻连带并影响着政治性存在,从而使得政治同一性的存在又具备了动态特征,即社会个体需要在非政治存在多样性与政治同一性之间反复进行信息交流,既借以维护政治存在的基本同一性,又及时以政治同一性有效引领或推动非政治性存在的积极发展"传统时代的政治同一性往往表现为权威的独断性及政治价值的非选择性,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往往就只是接受来自政治统治者的一系列独断命题,形成认同和服从统治权威的心理、态度、感情等,甚至可以说作为政治社会化环境的社会文化资源也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至少也是受到了统治在方向与价值方面的强势引导,神学或经学教育以神圣化的命题归纳了政治同一性的基本要求,从而将政治社会化与神学教育的圣化紧密地联系起来¹"因此,传统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往往是在一个一元化思想文化的环境中完成,社会个体在文化资源及价值命题上并不具有实在的选择性,一元化时代的政治社会化就其过程及结果来看,总显得相对简单"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不仅人类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越来越明显地多元化了,而且非政治性社会存在对政治性存在的依赖关系也逐步地演化为两者平等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越来越需要将自己建立在社会选择的基础上,民主的因素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空间"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首先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对世俗文化的复兴,造成了与宗教所聚集的社会文化资源与价值判断地位相当的世俗的社会文化资源,复兴了非宗教形式的价值判断,使得宗教借信仰来垄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历史难以为继"文艺复兴从人出发的人文主义思潮必然会造成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性还得益于全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造成了人类不同文明单位之间的密切接触,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思想文化上进行广泛接触、深人交流的条件,从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打开了输人、了解和接受来自其他文明的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孔道,并由此而逐步使追求文化及价值的开放成了全球范围内政治共同体的主流趋势,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无疑都难以回避别的文明所带来的文化与价值选择方面的影响"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所形成的移民潮,特别是不同文明间的移民潮本身就是一股又一股的文化潮及价值潮,移民潮造成了一批为永久性的政治移民,甚至出现了由来自不同文明的移民潮汇集而成的移民国家,而移民国家的政治社会化就不得不面对多元文化的典型背景,社会个体并不得不面对多元价值的冲突与选择,这种冲突与选择表现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就是政治身份的关键词呈现多元化趋势,由此而带来国家特性的模糊性"社会文化资源及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还得益于文化交流手段及信息获得途径的多元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不仅社会个体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在政治知识上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在获得现代政治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也就受到了隐匿在知识逻辑中的特定的感情、态度及价值判断等,至于发达国家利用其文化产业上的优势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隐性影响则更加广泛和深远"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化都必定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发生的,美国的政治社会化也要面临由此而来的特定难题问题与困境º"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化与传统社会在主要影响媒介上很不相同"在传统社会,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奢侈品,人们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依靠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依靠一定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风气和习惯等在政治文化选择及政治价值传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政治社会化的结果上也往往比较保守,倾向于接受、维持和维护既有的价值,lJ断及一元化政治权威"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相当普及,耳濡目染的日常生活虽然还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媒介却明显地转移到教育方面来了,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力则因其有较高的能动性而日益表现出了根本的重要性"各国的高等教育客观上都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特定功能,而其中的政治教育则又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环节"大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使大学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¹"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一方面承担着正面宣传、解释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宣教功能,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引领青年人的政治价值倾向、培养青年人特定的政治感情、态度、能力等的养成性功能"养成性功能与宣教功能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养成性功能不足或落空的政治教育,不过是空头宣教,不能有效地进行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代际传递;宣教内容不明显或说服力不佳则在根本上失去了在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养成方面的引导力甚至是影响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要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又要具有确实培养社会个体感情、态度、品质、能力等所必需的科学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涉及意识形态内容时往往以伦理、宗教、历史、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为载体,宣传特定政治文化、政治价值的普世性,为所有的政治感情、态度、品质、责任等奠定不可动摇的绝对前提;而在涉及政治个体的政治知识、能力、技巧等时则主要依托于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除了知识方面的言传外主要依托日常生活中实践环节的身教,比如美国大学的体育比赛就颇有公民政治教育的属性º"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开始就高度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确立了在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上都普遍进行政治教育的体制,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模式即源自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与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垄断性,并严格地排斥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分,从而相对维持着政治社会化的一元文化背景,政治教育所宣教的主流政治文化、政治价值与政治威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只是培养政治威权的认同、推崇与服从者,不论是社会个体,还是政治威权,都没有通过教育体制提出其他方面的需求"社会主义国家只要打开国门,实行开放战略,就必然带来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就必然会提出对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教育的新需求,如果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不能正视并满足新需求,就必然会降低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甚至完全化解掉了政治教育的成果"如果政治教育的成果被完全化解,就必然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政治风波或剧变,苏联垮台及东欧剧变的根源就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失败,核心政治观念的持有者未能抵御住西方民主化思潮的侵蚀,-苏联解体时发生的反共浪潮足以说明其政治教育中的严重问题»"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缺位及后果 自2世纪5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就在我国社会普遍开展起来,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政治教育可谓应有尽有"那个时代的中国民众,不论身居社会的哪个角落,都会接受相当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不外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简史、中国革命史等承载的基本理论,目的则在于阐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的必然性及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培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在全社会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思想基础"从确立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再到确立政治领袖的超凡魅力,最终成功地培植出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吻合的政治文化,塑造了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个体"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主要是阶级斗争思维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教育,立足于反资防修,以群众运动的形式,在领袖讲话及语录的导引下,进行群众性政治大批判"在政治氛围特别浓郁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教育既有政策性很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也有大量的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运动,高等教育的过程及结果都特别强调政治属性的红,而表示专业素质的专倒还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在社会中培植出来的高度同一性及社会对政治的单向服从性,一方面过滤了政治教育中的政治科学,另一方面又造就了一个泛政治化的社会,两者结合的高潮就是十年"十年的发生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过滤了政治科学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建国初期,我们,,取消了大学里的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把政治学看成资产阶级的一种-伪科学.,因而造成了政治学在我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空白,取消政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损失,三十年来,我们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特别是发生-.,都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作出说明¹"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恢复了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但它在我国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明显不足,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主要表现有:第一,我国大学目前的政治教育内容偏重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形势政策等的教育,相对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比重,从而降低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客观上造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包含的宏观政治学原理的教育内容被严重淡化了"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理论上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既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又在基本命题上具有较多的相同点,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问题上的命题,几乎完全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因此,降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课时就必然同时降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宏观政治命题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长期以来被大学的政愉教育忽视了,或者说我国大学的政治教育根本缺少进行政治科学教育的传统,再加上政治学被错误取消达近3年的经历,使得人们普遍对政治学抱有一种十分特别的态度"有人认为政治学不够科学而足够意识形态,从而使得在政治教育中普遍性开展政治学教育面临或左或右的障碍,左的人担心政治学教育推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助长了政治上的西方化,右的人则担心开展普遍性的政治学教育带来过分浓郁的意识形态色泽,造成社会领域的泛政治化"有人则以为政治学是严肃的科学,不可混同于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政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截然对立起来,要高高筑起政治学围墙,否认政治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公民养成中的普遍价值"第三,我国大学的课堂外主要是各种职业预备教育,政治学教育缺少在课堂外进行的信息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政治学信息资源的多少与课堂外政治学教育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大量通俗的政治学丛书及杂志、报纸是有效进行政治学的课堂外教育一个必要条件"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杂志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强,据权威的乌尔里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eh.5InternationalPeriodiealsDireeto叮)2(X)6年版的统计,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政治学刊物共有625种,其中近24种在美国出版,占全世界政治学刊物总额的三分之一强"¹政治学刊物在美国课堂外教育的有效性及政治学在美国社会的贡献率在全球各国首屈一指"我国的政治学杂志还太少,既远远不能满足课堂外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极大地限制了政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大学是青年人政治心理及政治认知发育、形成的重要时期,大众化的政治学教育在巩固社会的基本政治共识、培育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包含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政治共识,其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心理、政治认知、形成社会个体的政治能力与技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创造知识与培养专业教师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在社会实践中的消极结果已经相当明显,其牵荤之大者主要有: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青年人的基本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不足,来自西方的政治分析方式在青年人的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上的影响力则明显提升,政治推理上的西体中附在青年人中有一定的普及性"奚广庆对我国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中的西体中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批评»,但它对该政治推理在青年人中的流行度远较政治学原理明显,却涉及不多"近几年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年人的政治文化争夺"尽管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界的声音也并不一致,但总体上在普世价值的问题上持否定态度,而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高调肯定则吸引了从其他途径进行价值感知的青年人"青年人一旦以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浸润过的普世价值的影响下进行政治判断及价值认同,就很容易陷人政治推理上的西主中附"西主中附表现在青年人的价值感知上就是无条件地认同普世价值,而表现在其职业性的推理中则是等待或期待政治的西方化"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认知上的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知方法无法深人到青年人的政治成长中,使得青年人在政治认知上陷人了一种非现实主义的浪漫境地,或者是简单地理解了相当复杂的政治问题,或者是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而被西化意识形态俘虏"简单地理解了复杂的政治问题主要表现为试图将丰富复杂的政治现实纳人简单明快的政治推理中,并由此而得出一个解决政治问题的路线图,在信息大量隐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模仿或移植,快速直接简单地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其结果极有可能不是政治问题的解决,而是造成更多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忽略了政治作为重大利益的一面,就会忽略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实际上还包含着极大的政治利益诉求,而要看清楚这种隐藏在西方政治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就必须有充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认知能力¹"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具有培育政治人格、养成政治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功能,它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明显缺位直接导致青年人在参政方面的准备不足"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政治参与知识,青年人一方面抱有对政治参与的不适当认识,或者认为政治参与没有实质影响,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制度空间狭隘,或者认为政治参与的获益不大,从而对政治参与没有足够的兴趣,而政治参与兴趣的不足反过来又巩固了政治人格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又缺少政治参与方面的基本训练,以致缺乏常态情况下的政治参与能力,或者片面地理解政治利益,不能正确处理政治利益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或者不善于进行政治沟通,不能顺利地表达政治利益,不能正常地实现政治利益;青年人在政治上比较急躁,根源也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理性精神,在政治参与中容易呈现出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心理根源就是常态政治利益不能实现而积累起来的政治怨望,它一旦获得一个突破口就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狂视,大学校园政治中学生的歇斯底里的狂飘已有若干呈现º,其与社会底层公众在政治参与不畅情况下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如出一辙"。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逐步建立起了学科推理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科推理体系最初主要运用哲学、经济和历史的方法,揭示政治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历史趋势,深刻分析了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政治,如何以科学的方法与途径,在社会发展及人的解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共产党宣言6是其第一个最重要的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重要文献同时也往往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表现出了完整的逻辑,并有相当的说服力,这在阶级革命及社会建设中已获得足够的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在实践中则以非常通俗的形式普及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不仅吸引并教育了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而且成功地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极大地改变了根据地农民的政治性格,普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以人民民主的形式,团结和带领在政治推理上马克思主义化了的大众,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虽然有过这样那样的左的问题,但仍不失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政治推理"当然,由于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社会中流行的政治推理在科学性上有较大的偏颇,在实践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与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方面产生了极为明显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是广泛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必要内容,形成了理论认识上的盲区,相应的也在实践中表现出了相当的盲目性"从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推理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中国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使命,既要注重政治价值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又要强调政治推理的合理性,将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的吸引力与合理性普遍地实现于社会个体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育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学科及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中国才刚刚3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还仅限于培养专业人才及提供智能产品,其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方面还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的命题上,它的影响力还不如西方政治学"来自西方政治学的词汇、术语等的影响力及流行度有日渐提高的趋势,其中在价值观层面的影响又较为突出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影响不够,原因可能很多,但是知识传授的体制化安排肯定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子,其中大学政治教育中的政治学课程缺位又是影响因子中的重中之重"从培养合格的社会政治个体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我国大学政治教育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处在政治社会化即将初步定型的关键时期,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处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吻合的政治观、国家观、政党观及政治价值观等的形成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政治原理教育及政治价值观宣讲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应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形成普遍性的影响,才能有效抵制西方化政治价值观以大众多元文化传媒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培植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推理范式,巩固和发展持久稳定的政治大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还可以详细深人地阐释政治的科学原理,介绍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比较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培养社会个体的政治辨别能力及政治批判能力,揭穿某些看似普遍的政治语言背后的利益驱动,揭示隐藏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本质,正确认识政治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连带关系,深刻剖析社会层面的个体利益与政治层面的个体利益的关联,提高社会个体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自觉性,培育社会个体政治参与的基本能力与技巧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特别擅长政治的社会分析,并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情况,批判地分析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本质,在有效提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适应的基本政治知识及提高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语境中获得了重要的阶段性发展,其对中国政治的客观情况有相当深人的研究,不仅可以详细地介绍中国政治体制各个层面的内容,介绍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利益反映渠道及政治信息沟通方式,而且还可以提供各地政治参与不同情况的详细知识,介绍不同社会阶层影响政治决策的方式、媒介及影响力度等,还可以介绍中国政治的决策体制、程序及影响要素等,提供政治参与所必需的政策解读教育"现代社会的个体成员与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主要是通过政治发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个体从共同体的政治决策中获益,已经成了政治共同体巩固存在的一个必要参量,社会个体越是普遍地通过政治方式更多地获得了来自政治共同体的利益分享,就越是认同和维护政治共同体本身"社会个体如果自身在以政治方式获得政治共同体利益分享受到了明显限制,那么,社会个体对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认同就会出现松动、松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到了必须自觉强化的地步,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协调发展"青年人的政治观正在趋于成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政治热情高,具有饱满的政治理想,缺乏对中国政治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容易受到来自西方政治理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又以政治观念等的前后继承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的影响力明显不够,既不足以使他们抵御西方政治价值观等的影响,也不足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优势等"从这个意义上看,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首先是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大学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则必须抓住课程及话语两个基本环节,其中课程又更加重要一些"从课程设置来看,大学政治教育鱼须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普及性教育,务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内容时代化,重点讲授与中国特色社会政治的阶段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并务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课程的讲授形式大众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政治推理的讲授展现为政治参与中的程序与规范等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时代化、大众化的角度看,大学政治教育巫须增加几门必修课程: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通俗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者观察、思考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方法及基本观点,通俗而深刻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党观、正义观等,细致而完整地呈现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推理方式,深刻地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不相适应的国家观、政治观、政党观及正义观等,积极抵御西方政治观念及政治推理等在青年人中的消极影响"其二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系统地介绍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内容及主要特点等,完整而简要地呈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框架及运行逻辑,及时地展示中国政治体系的最新增长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运行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及民众政治需求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及发展任务的长期性,确立理性负责的普遍政治态度,预防青年人日益发生的政治急躁情绪"其三是比较政治,在比较宏大的视角下,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呈现世界各主要政治体系的基本政治观、价值理想及其推理体系,既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价值理想及推理体系的基本优势,又要为个体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推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及参照系统;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比较不同政治体系的制度模块,比较性地得出政治制度#合理化的标准及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等,善于总结和发展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经验,善于提取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政治制度模块,社会个体在比较政治中进一步发展政治辨别能力及批判性认识能力,促进公民政治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开放性成长"。 本文作者:张师伟工作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波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大学政治论文:市场经济形势下大学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进入市场化阶段,为适应这种变化,各高等院校积极进行改革,以期在未来的高校结构中确认自己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适应市场化趋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内容、方法上都要进行新的探讨,以适应形势的变化。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国际化的需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和方法。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可以说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经济的主要调节方式。但是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竞争不是无序的,而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通过相互信任实现和形成的。所以说诚信、公平、公正、公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离开这些原则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资源就会出现浪费。而诚信、平、公正、公开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历史已经证明并且继续证明当市场经济中出现不公正、不自由、不守信时必然伴随着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等思想的横行;同时当社会的思想教育受到重视,人们的公平、守信和公正思想意识提高市场经济才能真正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整个社会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人生理想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远大的理想是人们开拓进取的永不衰竭的动力,它给人以坦荡的胸怀和崇高的情趣,是人们完成事业、学生完成学业的浩大的力量源泉。把学习目的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及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部分学生,缺乏对理想的追求,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他们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及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认为来校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平时学习不努力、不刻苦,思想上不求进取,少数人崇尚个人奋斗,把个人理想置于社会理想之上,讲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观念随之淡薄,取而代之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是汲取好的东西,而是获取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追求享乐主义,对人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求上进,一味的放纵自己,一些不良行为也随之而来,不讲文明礼貌,不讲社会公德,缺乏法制观念。 (二)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仍有市场 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强化人们的效益观念、利益追求,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但金钱万能、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却反映到了少数大学生中间。有的学生认为挣钱是工作的主要目的,赞成市场经济并不需要道德,满脑子名利和金钱。对象征着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认为已经过时,现在提出来是老调重弹。那些身穿皮尔卡丹,手持明牌手机,怀揣信用卡的大款们对有些学生的示范效应已超过雷锋、焦裕禄等模范人物所具有的榜样力量。在功利观念的影响下,有的同学急于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搏击能力,把这种能力的培养与道德修养的提高及知识的积累对立起来,他们在学习上急功近利,对基础理论学习产生浮躁情绪,坐不下来,钻不进去。 (三)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某种逆反心理 大学生正处在积极思考、探索真理的时期,也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时期,如何使他们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仍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尽管目前在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高潮,学生开始自发地从理论学习中去寻找答案,探索真理,这是一种积极的主流。但是,有的学生对共产主义缺乏信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少数人甚至分不清是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因而,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某种逆反心理。 (四)社会上某些错误思潮和消极丑恶现象在侵蚀大学校园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离我们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近几年来,一些人只求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出版、传播一些腐蚀大学生心灵的书刊、影视、音、图片等,构成了一个不良的德育环境,无时不在侵蚀着大学校园,侵蚀着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与高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格格不入,客观上抵消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的表现形式,把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里,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努力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树立正确人生观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要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激发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作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总之,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青年学生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原则,而且需要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方法。第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好德育的各因素,把它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育和德育的统一。第二,要创造浓厚的氛围,学校要通过重新整顿和布置校园文化设施,使学校的墙壁、走廊、教室、学生公寓、重要活动场所等都成为德育的阵地,把单调的德育内容变为实实在在的、说服力强的具体形象的东西,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各种载体。第三,要紧密结合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德育工作和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教育手段。四,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进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就要求德育应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放到首位。 五、不断改进,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创新。要改变过去以“灌输”为主的办法,力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具体工作方法上,要在寻求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当前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要使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关心教育对象,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有哪些困惑,并想方设法去解决。其次要以理服人,用理论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事实的力量来讲话。 第二,要完善、探索有效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如社会实践活动、电视教育片的形式都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今后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提高。 第三,充分调动教育对象本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几年学马列小组、学习基本知识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有特色,学生们融入其中,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又使他们从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受到教育。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此类业余活动所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给他们留出更多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和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点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性和复杂性。当前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探索。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能进一步贴近时代特点,进一步走向深入。 大学政治论文:大学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摘 要】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以社会为主体的各类实践和参与性的活动,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壮大,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步。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了大学政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素质 大学时期的政治教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和校园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尤其在新时期,研讨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大学政治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 所谓的政治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各类有益的实践教学,其社会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特征尤为明显。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做好学校与学生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广大教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为开展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前提;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只有做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政治教学内容、形式、手法及模式的丰富,也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例如,教师们组织大学生开展一次“关爱孤寡老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到敬老院、养老院甚至社区中探访、关爱孤寡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状况。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经常开展,可着重设定特定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爱民、热心公益、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将政治教学推向深层次,无疑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选择。 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学生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这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大学生一次很好的历练与培育,是十分合适的。可以看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大学生已经在扮演社会中的某个角色,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事务,也已经真正地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这一切恰恰是大学政治教学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实践意识,同时提升自己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民情操与综合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例如,教师们在组织开展以“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每人着重关注一名儿童,并且掌握孩子的各类情况。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与家庭状况,并且提升自己照料与帮助别人的能力,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类似的关爱活动,无疑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好时光,同时更加充满对社会、民族的热爱。在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是政治教师们所乐见的。 三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政治教学的进步 教师也是大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素质的进步。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再次成长、不断进步,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施教能力。要积累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创造性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技能和技术,即对教材和各种教育素材的加工、吸收和精选的能力,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精选后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 因此,必须协调好学生与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位置,让教师紧密地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与全面修养,为推进大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也是教学工作的“催化剂”。 大学政治论文:反对胡伯威对大学政治理论教育的诬蔑 “中国青年”第11期上登载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胡伯威写的“教条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文。这篇文章主题是谈教条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实际上是涉及到当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上一些重要问题。其中至少有下列几个问题是我所不能同意的。 1.关于对过去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绩的估价问题; 2.关于大学政治理论教员水平的估价和同学学习政治理论课的态度问题; 3.关于开放禁书问题;我愿意在这里提出我对这些问题的意见: (一) 胡伯威在他的文章中说:“大学政治教员十有八、九都是讲得那样贫乏、干枯,寸步离不开教科书,好像话不是通过教员自己的脑子泻出来的,没有思想的活力。这样讲出来的东西使人感到很难理解,很难信服”,因此“现在有很多人失去了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他又说:“这几年我感到有一种风气,似乎大家认为一个大学生的水平就在于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原则接受得怎么样……这样就必然培养出一群不能独立思想的教条主义者”。还脱党团组织是“片面地欢迎‘老实人’”。因此,他同意有人这样说“他们除了‘党性’以外什么都没有了”“×××是用教条主义捏出来的”。…… 教师是这样教的,党团组织片面地欢迎‘老实人”,培养出来是教条主义者,——这就是胡伯威对当前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估价。因此胡伯威说“我们也感到迫切需要思想上的解放” 这种估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想从这次整风运动说起: 在这次整风运动中,北京大学右派分子打着反教条主义、反官僚主义的招牌,有组织,有计划,而且是以迷人的口号、字眼,以“深奥”的“系统的”理输,来否认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说什么“三害的根源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三害”,“无产阶级专政过时了”,“‘再论’是唯心主义”,“共产党是官僚机构的化身”,“不要共产党也能进入社会主义”……他们还高呼“民主真理万岁”“要独立思考”等等。右派分子的这些十分恶毒的言论,在少数平时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不大关心政治问题的同学中,确实被迷惑过。但尽管如此,右派分子所得的下场又是怎样的呢?每个参加北京大学反右派斗争的人都亲自看到右派的“理论”在北大同学面前是如何的受到了体无完肤的驳斥。同学们清楚地懂得三害的根源是私有制的产物,根本不是什么公有制的产物;懂得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懂得“民主”“真理”是具体的,有阶级性的而不是抽象的;也懂得独立思考与一定的立场是有关的……。于是,同学自己创办了许多大型的刊物:如“浪淘沙”“思想战线”“论坛”“说理”,还经常出油印报“五月”“助整风”等等(投稿的有老师,但更多的是同学自己)。在这里,同学们以充分的理由和可靠的事实,给右派分子的“理论”以致命的打击。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它强有力的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我们过去不受马列主义教育,不学习政治课,如果说,过去的政治课,党团的教育只是教条主义式的教人,而我们又都是些教条主义捏出来的“很驯良”“规矩”的“老实人”,那么试问:在这次巨大的风浪之中,在这次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之中,我们的同学能够嗅得出右派分子的反动“理论”并把它驳得体无完肤吗?如果是站在教条主义的立场,被教条主义捏出来的“老实人”,显然是决不会做出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战绩出来的。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想掩盖大学政治思想教育中过去是存在有教条主义,有脱离实际的缺点的。否认这些缺点也是不实际的。但是决不能由于这些缺点而否定了政治思想教育中主要的是成绩。说什么“迫切需要思想上的解放”,人们不禁要问:是谁需要思想解放,解放什么思想呢?难道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还需要解放资产阶级的思想,让资产阶级思想大肆泛滥吗? 近一时期来,有些人竟这样,认为一听到教员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认为是教条主义,是束缚人的思想。这真是不可理解,按这样逻辑,只有不说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才不算教条主义了。然而这正是右派分子向党发射的一枝毒箭。我们不能够不警惕这一点。 政治教育是我们的灵魂,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必须是马列主义教育。从这次整风运动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来看,应该说,我们过去不是马列主义说得太多,而是说得还不够。因此今后更必须加强。 (二) 其次,我想谈谈大学政治理论教员的水平和同学对于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问题。 胡伯威说:“大学政治教员十有八、九都是讲得那样贫乏、于枯,……这样讲出来的东西使人很难理解,很 难信服”。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大学中政治教员真是十有八、九讲解那样贫乏、干枯,甚至寸步离不开教科书?这种教员的数字我没有统计,但据我所知,北大的政治理论教员的教学:大部分还是受同学欢迎的。 当然,政治教员教得不够好,对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有所影响,这的确也是事实,但这还不是同学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关键性的原因。关键问题是这些学生存在有脱离政治的倾向。 自从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在学生中间,政治与案务的矛盾似乎是突出了。不少的学生认为“政治与业务不可得兼”。因此提出“先专后红”对社会工作也不愿干了;有人认为现今学生的立场问题已解决,可以专搞业务了;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政治工作由党团干部搞,我们只搞业务就行了,提出所谓“分工论”。在这次整风运动开始,有的同学还支持“不修政治课”或“选修政治课”……这些思想不是忽视政治倾向又是什么呢?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批评了这种倾向。主席说:“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由此可见,政治课的效果,不但要从教更应从学的方面来考察。只是片面夸大教员一方面的缺点,甚至把政治课教员的形象加以丑化,这是我们绝不能容忍的。 (三) 最后,谈谈关于开放禁书的问题。 胡伯威说:学生求知欲不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禁忌太多,他还举例说偌大一个北大图书馆,为什么不能开出‘英国文艺’‘丹麦文艺’‘日本文艺’……的架 子呢?许多世界大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 只要是北大学生,看了这段话后,都会发生疑问:果真学生的求知欲不旺是禁忌太多吗?果真许多世界大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吗? 北京大学过去禁止借阅的书大都是黄色荒淫的书,希特勒、、胡风集团的反动书以及一些不利于国际团结的书。这三类书开禁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苏联大文豪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的作品不用说很多。现在问题在于:是不是西方大文豪的作品都禁忌着呢?不,大家知道西欧有五个著名的大文豪,莎士比亚,拜伦,巴尔扎克歌德,莫里哀。他们的作品现在就拿代表作来说“哈姆莱特”:“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高老头”,“浮士德”,“伪君子”,不是在图书馆中明明放着,同学都能借阅吗?法国的雨果,英国雪莱,乔叟的作品,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的缪塞的作品,美国马克·吐温,杰克·偷敦的作品不是多得很吗?怎么能说“世界人文豪的作品一本也看不到呢”?至于不开丹麦、日本文艺单独架子却只是因为翻译得少而已。 其实不要说文艺书,就连世界最大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作品,在我们国家里发行得多得很呢? 说禁忌太多,那是不符合事实的。说禁忌太多,因此呼吁:“学校图书馆应赶快开禁来灌溉这些频于干枯的幼苗”,更不能使我同意。现在不是同学没有书看,而是有的同学没有好好看,现在同学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书看得太多,而是看得太少。胡伯威这种看法只是表明了1.不看事实;2.教条主义式的把戏剧界里的禁忌问题搬到学校中来;3.更主要的是,胡伯威流露出“马克思主义的作品会束缚人的思想”的情绪。 以上是我的意见。我同意“不要以教条主义来反对教条主义”,但我还要说一句我们也反对以修正主义来反对教条主义。 大学政治论文:浅谈如何以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 [摘要]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工作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他们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新形势下,应该以科学发展的思想去看待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 [关键词] 政治辅导员 科学发展 学生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根本性任务,做好学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成才。 一、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管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事无巨细,这就需要辅导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生力量,他们担负着祖国明天的发展重任,作为大学生政治辅导员,担负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明确思想政治方向的任务。因此,增强辅导员的政治使命感和政治觉悟尤为重要。作为政治辅导员,就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敏感的政治在理论素养。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形势下,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快速发展,作为辅导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实现新的提升。 二、重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以爱国、爱校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大局观。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加强政治学习,鼓励大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教育大家树立对国家、对党和对学校感恩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工作始终。 三、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辅导员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积极、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严、勤、创、实”的工作作风,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人作为辅导员首要的工作。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最接近的教育管理者,我们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丰富自身的内涵,强化服务意识,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科学化学生管理制度 在学生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我院实际,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政治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新声,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教育、综合测评、评先评优、违纪处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因地制宜,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加强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努力建立一套学生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长效的辅导员工作机制,首先建立固定的例会和政治学习制度,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有计划、有准备地召开班委例会、班级例会,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安排工作,交流经验,研究讨论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其次,建立长效的深入学生内部的制度,辅导员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经常到学生宿舍、经常找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以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学生管理首先要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作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谈心,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状况,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政治辅导员,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辅导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发展因人而异,辅导员要因地制宜,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所有的学生,用真诚、信任、和关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者,作为学生最贴心的人,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就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自身修养,改革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意识,做学生知心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等问题,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科学性、创新性、建设性地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大学政治论文:关于大学政治功能的经济成本研究 摘要:政府政治投资与教育投资的融合,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财政的特点。在这些国家公立大学履行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已成为学校运行成本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我国公私立大学不同的功能设定,导致了支付政党政治成本的巨大差异。政府就大学预算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成本支出应确定一个边际量,当总成本支出为一个定量时,其构成要素则互为变量。政治成本能否居于节约状态,本身就是检验其组织系统在学校履行政治功能绩效的主要参照系。政府编制财政预算必须考虑大学体制和承担功能的特殊性,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成本分类控制。 关键词:大学政治功能;政治成本;大学制度;大学成本 一、大学执行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已成为学校运行成本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中央集权制国家,公立大学除了讲授世界上高等院校通用的专业知识外(金耀基,2001),其功能还强调复制和再生产执政党所选定的意识形态。当一个国家,其大学除教育功能(或履行其基本功能)外,还被赋予政治功能时(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执行这项功能的党政社团和组织系统就要在大学延伸,建立起分支机构,这些机构需要消耗费用,这些费用表现为外部社会成本向大学内部的转移。 (一)成本移植 执政党从维持国家政权的需要出发,政治上必须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能量交换,这种能量交换在行政主导方面主要表现为求得社会成员对其推行的政治制度的普遍认同和支持(马振清,2001)。各级各类学校是执政党选择能量交换最理想的场所,学校教育也是执政党实施能量交换最有效的方式。中央集体制国家,如果执政党或它的政府在这一领域没有通过一定的载体,以投放适量的资金为支撑,向学生有效传播执政党所确认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基础、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并使其高度认同,自觉服从执政党的制度安排,执政党就会失去得以延续的力量源泉,就会在学校之外付出高于其千百倍的成本。 一个国家通过学校教育而形成的政治共识程度越高,政治就越稳定,维系政权的成本就越低。就此发生的成本是执政党和它控制的政府维持政权最必要的政治投资,也是其向社会投放的预期收益最大的资本。如果执政党所认定的意识形态和完整表达其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不能取得学生的价值认同,它将在学校之外为维持政权生存付出十分高昂的代价。因此,中央集权制国家在公立大学投放的全部资金中,自始至终都包含着一部分政治资金,这部分资金属于执政党或政府自觉向学校转移的社会成本。 (二)成本合成 在中央集权制国家,执政党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执政党、政府和国家在权力运作方面具有互为替代的特殊属性,并由委托一关系所决定(孙天华,2004),当执政党以公立大学办学者的身份要求大学服从于自身的目标函数时,大学的管理者就会把这些要求列为学校的功能,并认为由此而发生的成本是自然的。在这种背景下,支付政党政治成本便成为公立大学运行成本的必然组成部分,二者浑然而成(王善迈,2000;王玉昆,1997)。 (三)成本凸现 社会政治组织在大学的延伸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人员、设备、办公场所、日常活动等方面所支付的成本,本应由政治组织或政府直接开支,或者说应该在政党费用或其控制的国家财政预算中列支。由于大学经费划拨途径和分类的原因,这些列支在财政预算中没有明确标示,完全和大学运行成本混合在一起。虽然,执政党在大学贯彻其意识形态所发生的全部开支已经内化为大学的运行成本,但如果要研究大学运行成本的分类支出情况,有关政党政治方面的支出就不可避免地被分离、凸现出来。 二、政治投资与教育投资的融合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教育财政的特点 西方国家由于实行多党制,政治党派一般在学校不设立专门机构,若有专门机构,该政党在学校延伸机构所耗费的资金,概不列入学校的支出范围,大学不承担党派政治日常活动引发的成本。欧洲中世纪,大学深受教会的影响和控制,但这些影响和控制限于教会作为出资人举办学校,并随着科学的发展,教会对大学的政治影响便日渐淡出。当今西方国家一些大学,为了保持大学高度自治,常常拒绝政府或个人带有政治倾向的捐赠或拨款(贺国庆等,2003)。在集权制国家,公立大学必须承担一项法定功能,即培养执政党政治文化的认同者和建设者。因此,政府要求大学的政治态度、情感归宿、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与国家政体的目标函数相一致,并把大学产品定型为既定社会制度自觉的从业者。这样,执政党就需要其在大学的延伸机构安排有关活动(包括教学内容),通过强化视听,潜移默化,达到学生服从于执政党设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认知,并将其固化为大学基本的政治态度。 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社会政治组织和政府就必须在大学建立一支专门队伍,履行这一使命。公立大学的人通常把这一使命视为大学的第一功能。而西方文明所推崇的大学功能和使命(克拉克・克尔,1993),在此社会形态下,被规定为必须首先服从于第一使命的第二类功能。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这支队伍所需的耗费,政府会积极地通过财政预算或专项经费拨付给学校,并在预算中确保这方面的刚性支出。但在拨款方式上,政府没有划分哪些是用于政治目的的经费,哪些是用于普通教育经费。总预算的形式掩盖了两种经费的划分。中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按科目支出进行的分类(王善迈,2000),没有专门用于政党政治的经费项目,易使人误以为它挤占了学校的教育经费。 当政府对大学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时,拨付给学校的经费,基本上是按大学实际职工数乘以人均工资得出的人员经费,以及一些小额度的专项经费之和。国家拨付的这些经费在有些学校实际上还不足以用于支付全部人员经费。在此状态下,大学所有的公用经费、业务费、修缮费等,就只有依靠用学生缴纳的学费支付。由于学校在经费使用上首先会考虑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服务方面的刚性开支,因此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开支往往会降至次刚性地位。这种状态实际上会使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产生折扣。 三、公私立大学不同的功能设定与支付社会政治成本的实际差异 (一)产权关系与政治责任 一些私立院校,因产权关系,在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方面,没有把执政党权力的延续当作第一目标或重要目标,亦即未设定其功能和使命首先服从于政治功能。其委托人或人往往不愿承担执政党或社会更多的政治责任。因此,在降低大学运行成本方面,他们就会首先削减那些公立大学用于党政工团活动方面的开支,并把诸类费用限定在最低范围,使其 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这类大学把履行社会政治功能方面的投资看做是执政党和政府的事情,若国家不拨付专门经费,他们就不会像公立大学那样自觉在学校成本中列支。事实上,一些私立大学完全是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才勉强配给一点人力、物力资源用于大学的政党政治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政治姿态,以避免由于过分消极遭受执政党或政府的不支持或惩罚。 我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受产权关系及委托一关系的影响(孙天华,2004),办学目的和政治责任有着重大差别。前者注重培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继承者,并积极在这方面投资,即使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也需务必保证政党政治方面的开支。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人可能会受到惩罚甚至罢免。而当今私立学校中的多数,办学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他们的价值选择就是教育与货币的联系,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高等教育的增量。一般来说,与公立大学相比私立大学的所有者与执政党之间缺乏更忠实的情感和义务连带关系,他们似乎没有确保现存生产关系和执政党得以延续的确切责任。因其投资者与政府之间不属于委托一关系,从组织系统上不能被执政党和政府视为具有“内群体”特征的“自己人”。因此,这些学校的领导者,实际上游离在执政党或政府的组织系统之外。同样执政党在公立大学可使用的惩戒手段,对于私立大学的领导者也失去效用。他们依靠适宜社会运作的特殊手段,“在违规中生存,在违规中发展”。执政党和政府因为没有在这些大学投资建立其分支机构,支付应有的政治成本,所以在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方面,执政党和政府对私立大学的要求也不像公立大学那样严格,相应也就容许这些大学做出自主选择(参见表1至表3)。 根据中国高校现行思政教育98方案和2006方案,学校开设的全部政治课程必须达到10%的比例。如果我们把学校运行的总成本全部摊入教学时数进行分配,那么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仅在教学活动(贯彻执政党意识形态)方面的开支就应该达到学校总成本的10%左右才能与之相吻合。表1表2证明了这一点。从人员经费的角度观察,在表l和表2中,两项人员经费的总和为10.06%,这方面的成本支出,大体与全国相同,也均占总成本10%左右。该项经费在总成本所占比重与本科教学计划总课时的变动呈正相关,而私立学校在这方面的成本支出相应就少得多。 (二)政党政治费用的支出范围 公立大学为贯彻执政党的纲领,落实执政党的政治意图,在大学所设立的是一个机构完整的组织系统,该组织系统占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和公共财产。公立大学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全部支出,若按会计科目支出性质进行分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王玉昆,1997)。 人员成本:包括从事党、团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和为其直接提供服务的人员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包括为贯彻政党政治的意识形态而设立的教学机构,各级各类人员和为其直接提供服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性支出。(如马列课、德育课等教学组织内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以及从事这类工作的离退休人员。) 公用成本:从事政党政治工作的机构发生的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 固定资产成本:从事政党政治工作人员在学校占用的建筑物、教学设备、公用设备的折旧费等。 表1和表2说明,公立大学每年用于政治方面的开支,仅人员经费一项平均占总经费的8.12%,而私立学校只占总经费的0.45%左右。马列课和德育课占教学计划的平均数为9.6%,而私立学校一般比例很低。公立大学“两课”教师平均占学校职工总数的1.94%,而私立大学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专职教师。上述表明私立大学通过消极的方式消减了承担社会政党政治功能方面的成本支出。 (三)承担社会政治功能的费用要求 执政党在大学设立的基层组织,其各项业务活动和人员、设备等方面都需要不间断地发生成本,且在高校的总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这是我国公立大学成本支出的一个特点。在公立大学,因为这些成本是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的,因此,其承担执政党和政府赋予的政治功能,不仅具有政治上的必然性,也有其经济上的必然性。多所私立大学因不直接享受政府拨款,他们就把节约这方面的开支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私立大学成本列支的选择表明,在这些学校如何贯彻执政党和政府的政治意图,以及政党政治在大学发生的成本有谁来承担、应承担多少等,问题业已显现。在同一国度,高等学校是否必须承担相同的政治功能,支付相同的政治成本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事实证明,一旦遇到特殊事件,政府就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支付事前未曾支付的成本。 四、大学承担各种功能的成本支出应保持科学配比 (一)当成本支出为一个定量时其构成要素则互为变量 世界上没有任何活动是没有成本的。由于高等院校核心的竞争力依托于它持续不断地募集资本的能力,所以高等院校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财力竞争。然而财力无论多么强大,也经不起浪费,因为账面的财力不代表资金的实际效用。因此,无论政治工作多么重要,它也必须放置成本检索之中。 国家的财力总是有限的,政府能够安排多大财力用于高等教育,要受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制约。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多地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以及这些机构配置资源的效率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民众对高等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学费标准以及大学的成本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质疑或尖锐的批评,要求对这些问题给予令人信服的回答。然而,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资源配置的效率,首先就要在理论上搞清楚大学运行成本构成中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合理的,哪些支出是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必要性”、“合理性”如何界定,以及这些支出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等问题,都涉及学校履行社会政治功能的成本十分具体的预算安排,在学校总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成本构成要素互为变量,此消彼涨,并在一定条件下要素问产生冲突或摩擦(罗伯特・G・欧文斯,2001)。 大学的成本支出往往沿着直接作用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活动展开。“一流的学校就是要用一流的老师教出一流的学生,再让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社会。”而造就一流的学生必须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为前提,创造这样的前提又必须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去人才市场招聘优秀的老师,并为其配置优越的教学科研设施,学校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在大学之林中就没有竞争力(周黎安等,2003)。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同样存在通过经济手段与同类学校竞争人才的问题。对于相对单一的学科竞争,则更加明确的要求是资金匹配最大化,学校竞争最终表现为生均占有成本量的竞争,在排除浪费的情况下, 学校竞争中的实力与生均占有成本呈正相关关系。从而就对资金在不同要素中的分配带来压力。 我们难以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集权制国家高校运行成本比非集权制国家更高(上述已表明其源自二者承担的功能不同)。集权制国家与非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设定和由此而产生的运行成本可用如下方式表达: 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通例大学的功能+政党政治功能 非集权制国家:大学的功能=通例大学的功能 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通例大学运行成本(A)+政党政治成本(B) 非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通例大学运行成本(A) 很显然,由于大学设定的功能不同(奥尔特加加塞特,2001),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比非集权制国家大学运行成本多出了B。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共同产物,任何社会形态下的一流大学也避免不了必须参与国际知名大学就人才等要素的竞争(丁学良,2004)。上述成本构成表明,这些学校在竞争中不仅要保持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等量的资金准备外,还必须追加比他们开支更多的社会政治费用。否则,在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处于劣势的学校,就会把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拖得很长。其他层次的学校亦同此理。 (二)费用能否居于节约状态是对其组织机构工作绩效的直接检验 由于集权制国家,学校在贯彻执政党确立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往往把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放置在完美无缺的描述之中,学生也会按其接受教育的理想状态去要求他们心目中的执政党,其初始情感已达到对执政党仰之弥高、入神入画的境地。学生的视野首先盯着学校,他们会对学校执行政党政治机构、人员和行为效用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学生在未进入社会之前,感性认识最直接的参照系就是学校政党政治运行的实际情况,他们由此对执政党产生好恶并展开评价。由于在此体制下高等院校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和经费短缺的普遍现象,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大学社会政治费用的每一项开支和使用效率就特别关注,不能容忍浪费。这样,只有社会政治费用使用合理、恰当,才能达到执政党和政府预期的目的。否则,在浪费状态下,就完全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三)建议 1.在我国公立大学,尤其是目标定位于世界一流的大学,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应在国际同类学校同等经费的基础上,列支专门经费用作执政党政治功能的费用。这项费用应该在预算栏目中单列,专款专用。 2.若要求私立学校承担执行政党政治功能,执政党和政府应在其建立分支机构,并通过国家财政拨付专项经费,用以落实执政党赋予的特殊功能。 3.无论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在使用政府划拨的专项政治资金时,都必须考虑其运用的范围和效率。也就是此项经费一旦有量的界定,相关的人财物的配备和活动支出都要相应做出规定。 4.即使尚未实行政府预算单列,社会政治经费的使用同样存在边际和效率的问题。如何减少浪费,如何节约,同样要放置整个学校节约成本方面考虑。它涉及学校运行成本在何种业务上分摊量的问题。 (编校:少 卿) 大学政治论文:关于大学政治学教育教学的调查分析 [摘 要]在当代中国,大学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教育当代大学生成为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范的民主公民,同时为未来从事公共职业做准备。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其所肩负的教学目的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关键词]大学;政治学;教学方法 1 大学政治学的教学目的 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既然政治是不可回避的,这就要求我们力求理解政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在面临各种抉择时作出可能的最佳选择。 尽管政治如此重要,但到底何为“政治”,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近年来,人们普遍引证并高度重视戴维•伊斯顿的论述,他认为政治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这一论述目前被政治学界广泛接受,表明它是有用的和适宜的。总之,“一切社会,甚至所谓无国家的社会,都可以说具有政治技术。就是说,它们具有一套机构安排为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政治与价值密切相关。 既然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那么围绕着实际存在的价值,分配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关系:分配主体与分配对象。分配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力部门,分配对象是社会公众。社会价值的分配必然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以由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特定社会的价值观系统,而社会价值观系统在现代社会往往内化在特定国家的宪法或基本法的灵魂之中。于是,政治学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一是教育公众,使公众作为价值分配的对象明确其由特定价值观系统所规范的权利、义务,并为公众从事公共职业或相关职业做准备;二是教育政府,使政府作为价值分配的主体明确其由特定价值观系统所规范的权力、义务。 2 关于政治学教育教学的调查 2010年4月16日,笔者以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班为调查对象,以大学政治学教育教学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该班61位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1份调查问卷,回收61份。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政治与政治现象;二是关于政治学教学情况;三是关于政治学教学方法。 2.1 关于政治与政治现象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五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关注社会政治现象吗?34位同学选择关注,1位同学选择基本上不关注,26位同学选择偶尔关注。 第二个问题是:最近一年你最为关注的政治现象是什么?3位同学选择关注石首骚乱,8位同学选择关注唐福珍事件,15位同学选择关注邓玉娇事件,41位同学选择关注重庆打黑。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这些政治现象与你有关系吗?24位同学选择很有关系,4位同学选择没有关系,33位同学选择有点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你是如何理解政治的?44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利益分配,13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阶级关系与斗争,4位同学认为政治涉及的是国家政权。 第五个问题是:你所获得的关于政治的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其中40位同学选择课堂教学,24位同学选择日常生活的积累,3位同学选择道听途说。 调查显示: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关注或偶尔关注政治现象。至于最近一年最为关注的政治现象则比较分散,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及所接触的媒体有关。至于这些政治现象与自己的关联性,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关联。至于如何理解政治,72%的同学都能够正确理解政治,即政治是对利益的分配。至于获得政治知识的途径,日常生活积累和课堂教学是两条基本途径,其中近60%的同学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途径。 2.2 关于政治学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政治学重要吗?50位同学选择比较重要,11位同学选择一般,没有同学选择不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非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政治学重要吗?其中35位同学选择比较重要,23位同学选择一般,只有3位同学选择不重要。 对行政管理专业与非行政管理专业学习政治学重要程度的认知比较图 第三个问题是:你认为接受政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中10位同学选择可以使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32位同学选择做一个合格的公民,21位同学选择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第四个问题是:你对目前政治学教学的现状满意吗?其中3位同学选择比较满意,24位同学选择基本满意,34位同学选择不满意。 第五个问题是:你认为目前政治学教学的效果如何?其中5位同学选择比较好,30位同学选择一般,26位同学选择不理想。 第六个问题是:你所获得的关于政治的知识能否有效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其中9位同学选择能够,13位同学选择基本不能够,40位同学选择偶尔能够。 第七个问题是:你认为有效的政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其中1位同学选择理论讲授,13位同学选择注重实际,46位同学选择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无论是行管专业还是非行管专业的同学,学习政治学都非常重要。至于学习政治学的目的,绝大多数同学选择的是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及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至于政治学的教学现状,近一半的同学选择基本满意,而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不满意。这一问题直接决定了下一个问题,即政治学的教学效果,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一半或比较好,近一半的同学选择不理想。这也直接决定了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政治学的知识对于社会政治现实的解释力的问题,2/3的同学选择的是偶尔能够,超过1/5的同学选择基本不能够,只有不到1/6的同学选择能够解释社会政治现实。至于有效的政治学教学方法,除了1位同学选择理论讲授以外,其余的同学选择的是注重实际或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3 关于政治学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本调查板块涉及十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对中国的近代史了解吗?其中20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32位同学选择一般,9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第二个问题是:你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三十年了解吗?其中11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37位同学选择一般,13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 第三个问题是:你阅读过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吗?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9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2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四个问题是:你阅读过《共同纲领》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9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2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五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五四宪法》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13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48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六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七五宪法》吗?其中没有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6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5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七个问题是:你阅读过《七八宪法》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5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5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八个问题是:你阅读过《八二宪法》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认真阅读,6位同学选择只言片语,54位同学选择没有阅读。 第九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了解吗?其中2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21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38位同学选择不了解。 第十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落实情况满意吗?其中1位同学选择比较满意,23位同学选择一般,25位同学选择不满意,4位同学选择不知道,8位同学没有回答。 第十一个问题是:你对《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了解吗?其中3位同学选择比较了解,19位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35位同学选择不了解,4位同学没有回答。 第十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八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是客观政治现实的反映吗?其中4位同学选择是的,25位同学选择大概是,19位同学选择不是,5位同学选择不知道,8位同学没有回答。 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尽量结合国家的历史和现实是同学们所认可的基本教学方法。那么现实的情况又如何呢?就我国的近现代历史而言,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一般或不怎么了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的历史,调查反映的情况更为糟糕,而比较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同学并不多。而对于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文献及几部宪法,基本上没有人认真阅读过,了解的同学也是凤毛麟角。这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的调查相呼应了。至于规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八二宪法》,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阅读过,对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绝大多数同学不怎么了解或不了解;至于该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落实情况,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一般或不满意;至于该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构的构成情况,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不怎么了解或不了解;至于宪法对于国家机构的规定是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近一半同学选择大概是,其余的同学选择不是、不知道或没有做回答。 3 结 论 就政治与政治现象而言,绝大多数同学们都能够关注政治现象,并且认为政治现象与自己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是因为政治涉及的是社会利益的分配,任何人都不能置之度外,而课堂教学是获得政治知识的主要途径。 就政治学教学情况而言,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政治学的知识对于任何专业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对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还是将来的职业都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政治学的教学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所获得的政治学的知识对于社会政治现实并没有足够的解释力。这直接涉及的是政治学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即理论能否联系实际。 就政治学教学方法而言,同学们无论是对于我国历史的了解还是现实的了解,都是极其贫乏和残缺不全的,从而降低了政治学的教学效果和解释力,也无助于政治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其所肩负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大学政治论文:回忆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 1948年6月,党中央决定,原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原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于8月24日至27日举行开学典礼。华北大学校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副校长是范文澜和成仿吾,教务长是钱俊瑞。 在华北大学开学之前,北方大学的师生已陆续到达正定。该校文教学院出现了一点风波。当时,成仿吾从华北联合大学政治研究室抽调四个人到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去了解情况,我是其中之一。不久,有三个人调回研究室,只留我一个人在那里,并直接向成仿吾汇报。我每天都会汇报一次,把大字报的内容和小组讨论的情况如实上报。原来,这个学院的“三查”、“三整”搞“左”了,伤了一些人;后来又纠偏,发动学员向领导提意见,出现了严重的思想混乱。一进文教学院,大字报、小字报铺天盖地,主要是批评领导和运动中的积极分子的,称积极分子为“幸进分子”。这时,院里的工作已处于瘫痪状态,召集开会都很难。针对这种情况,成校长指示,党员和积极分子也要站出来讲话。于是,党员和积极分子也贴起大字报来。 这样,大字报就不是一种声音,而是两种声音了。通过辩论,有些是非得到澄清,有些错误观点受到批评,工作也逐步恢复正常。在这一段接触中,我感到成仿吾非常注意知识分子政策,对人对事都作具体分析。当时,对文教学院发生的事情有种种看法,有人认为是阶级敌人捣乱,有人认为是个别民主人士在背后操纵……这些看法,成仿吾作结论时都没有采纳。他认为,还是运动出了偏差,纠偏时诱发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结论是:由小资产阶级来整无产阶级的党是错误的。这就表明,责任主要在领导,不能责怪群众。作了结论以后,少数在运动中表现比较激烈的人,也分配到政治班继续学习,并照常分配工作。进城后,我还遇见过其中一位同志,在《新观察》杂志当记者。 这件事使我对成仿吾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不仅是中国的大文豪,而且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难得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在成仿吾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政治上的坚定和成熟。 1948年8月,我被调到政治学院十一班做助理员。这个班,实际上是华北大学成立后的第一个政治班,说它是十一班,是从华北联合大学的政治班排下来的。班主任是胡华,副主任是朱云,李军和我是助理员。胡华要上课,日常全面工作主要由朱云负责,李军管组织,我管学习。 十一班有100多位同学,他们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的来自北平、天津,有的来自河北、河南,还有的跨越万水千山,从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四川、云南长途跋涉来到华北解放区。这些年轻人,绝大部分是学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白师范学院等30多所院校……也有一部分中学生。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国民党统治区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对过美蒋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经受过民主革命斗争的洗礼,多数是学生运动的骨干。班里也有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同学,他们有的是演员(如童超、童弟兄弟,刘涛),有的是舞蹈家(如赵郓歌、叶宁、杨凡),有的是画家(如何焰),有的是《大公报》的记者(如杨泓、李质如),有的是歌唱家(如肖晴)……有几对还是夫妇同来的。 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已胜利在望。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加紧迫害进步学生和进步人士,有些人被列入“黑名单”,地下党组织安排他们到解放区。有些人是由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不满,由希望变为失望,由失望变为绝望,下决心投奔解放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河北正定。 当时,华北城工部为了保存力量,储备和加快培养迎接全国解放的干部,也有意动员青年到解放区学习。解放区的地方政府和群众为他们提供种种方便,使他们感到,到华北大学,就是到了家。有一位同学在回忆刚到华北大学的经历时写道:“进门先进接待室,迎面墙上挂着几条标语,其中使人终生难忘的是‘来了就是主人’。多么热情!多么令人震惊!一句话就像一团火,烧得你直想高呼:‘我们自由了!’‘我们到家了!’做梦也没想到,不久前,在蒋管区我们这些到处受人冷眼的青年学生,来到这里就成了主人。怎么也没想到,我们这群在旧社会,备受摧残和愚弄的精神奴隶,来到这里一课都没有上,就成了主人。这地位的转变,这灵魂的升华,这政治上的温暖,比什么都感人肺腑。一万个‘热烈欢迎’,也没有这句话令人倾心。我们久久地注视这个标语,咀嚼其深深的含义。身心的真正解放就从此开始,一直激励着我们走过半个世纪的征程。” 学员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几十人居住一个大房间,没有床铺,全睡在铺有稻草的席子上。吃的是小米饭、窝窝头、高粱米饭,菜是白菜、萝卜。有病的同学给一碗面条,叫“病号饭”。尽管吃的差,身体却很健康,有些女同学吃得又红又胖。到校后,每人发一身土布制服,大伙穿上很高兴。每人发一个小马扎,供上课用,平时也用。笔记本用的是黄色土纸,墨水是紫色的,每人只有一支蘸水笔。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学习的热情很高。 开班后第一件事是选举学生会。选举充分发扬民主,候选人可以竞选。选举结果,清华大学来的李枫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同时还选举了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从此,学员的活动就由学生会来组织了。 清晨,生活委员吹响哨子,大家就聚在广场上作早操,主要是扭秧歌,随着锣鼓声,翩翩起舞,十分欢快。学生会办了一张小墙报,中心内容是反映学习生活的动态,登载班行政和学生会的工作布置和学习计划,根据同学的活动进行批评和表扬。墙报很有吸引力。早操一完,人们就挤到墙报跟前来看,有些人还掏出本子记墙报的内容。编这张墙报的,有来自《大公报》的两位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个学生,他们是夜里加班赶出来的。 由于学员愈来愈多,十一班以后又有十二、十三、十四班……上课主要是上大课。在广场上设讲坛,学生坐在马扎上听讲。开讲前各班相互拉歌,非常热闹。老师一上讲坛,全场便静下来。讲课的有年近古稀的吴玉章,他亲自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切身体会讲授近代史,使同学深受感动。胡华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内容丰富,很受同学欢迎,有人说:“听了胡华老师的讲课,使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未来。”教务长钱俊瑞的讲课也非常受欢迎。他专题讲授过民主问题,结合学员思想,解析什么是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化的民主,什么是我们提倡的民主集中制的民主。讲课针对性强,逻辑严密,感情充沛,语言生动,同学们都被讲话吸引住了。除校内的老师外,有些到解放区来参观的专家学者也给学员作报告,如吴晗、田汉,还有刚从苏联回来的孙维世。 听大课以后,学员要自学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的著作,主要是的著作,如恩格斯的《从猿到人》、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目前形势与我们的 任务》。学习的目的是改造思想,树立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唯物论观点。 小组讨论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讨论会上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但对于学习小结要求很严格,要求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经历、立场、观点、方法去写。有一位同学说,她初到解放区时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思想就转不过弯来,心想为什么中国必须是共产党领导?经过学习中共党史、党的纲领,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对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认识。在小组会上作小结时,她讲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了自我批评。她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很快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有丰富的文化生活,看过华大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赤叶河》,延安平剧院演出的《三打祝家庄》。 9月左右,国民党飞机多次轰炸石家庄。为防空,干部和学员都疏散到附近农村,住在农民家里,在农家的场院上听课。学员们学了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入群众,了解农村,尽力帮农民扫地、挑水;晚上用纸糊的喇叭,在屋顶上宣传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和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学员们还参观了地道战的旧址,深为农民抗日的艰苦和智慧所感动。时间不到半个月,但对大多数久居城市的学员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10月26日,中央军委紧急通知,国民党军队将偷袭石家庄,华北大学应尽快向南转移。当晚,政治学院的2000人整装出发。为了保密,不能找老百姓当向导。因我在石家庄郊区搞过,领导就指定我当向导。过滹沱河前,走路还比较顺利,坐船过了河,眼前是一片迷茫的沙滩,我就找不到路了,心里焦急万分。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方向不能错:向南。我们过了一些封锁沟,第二天清晨,终于越过石家庄,到达一片洼地,全体人员集中起来,由一部主任李新宣布,因傅作义妄图偷袭石家庄,全校要向邢台转移。 当时,朱云患胃病,不能行军。李军要照看自己刚生的孩子,十一班只能由我一个人带队。这次长途行军,对学员是一次艰苦的锻炼。为防止敌机轰炸,开始只能夜里走,白天休息。许多同学没有经受过这种锻炼,开始情绪紧张,又不会休息,显得很痛苦。后来改为早晨走几十里,到村子后吃饭休息;下午再走二三十里,分别投宿到农民家里。紧张的情绪消失了,大家都很愉快。班行政和学生会组织了先遣队打前站,找房子;队伍离村时,派人检查群众纪律的执行情况。还有文工组、民运组,都由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农民群众对待我们也像对待子弟兵一样,满怀深情,还给病号送鸡蛋面汤,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对学员们也是难得的教育。 从正定到邢台只有300华里的路,我们走了9天,10月5日才到达邢台。11月7日,是十月革命节,华北大学的学员在街上扭起了大秧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锣鼓喧天,街头巷尾一片欢声笑语。这一天,在邢台市天主堂(原北方大学校址)开全校大会,庆祝十月革命节、庆祝辽沈战役大捷和东北全境解放。钱俊瑞在会上作了形势报告。会后决定全校返回正定。 回正定的路上,学员们和来时的情绪已大不相同,脸上充满胜利的喜悦,一路歌声不断。途中在路边的空地上,同学们自发地开起联欢会来。唱歌、跳舞、朗诵诗,吸引许多群众来观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赵郓歌(现名彭松)朗诵的沿途即兴写下的长诗,铿锵有力,鼓舞士气。童超、童弟兄弟演的双簧《开电车》,语言幽默,情节动人,印象也很深刻。进城后,我也看过一些双簧,感到都没有他们演得好。 从邢台回到正定,只用了6天时间。 回到正定以后,已经准备进北平和天津了。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12月,有一部分同学分配到北平、天津市卫戍司令部去做纠察队员。其余的人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的学习只有4个多月,但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在华北大学政治十一班,是我第一次做学员的教育工作,但学员们给我的教育,大大超过了我对他们的教育。 大学政治论文: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是1952年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社会学系为基础组建的北京政法学院,1983年组建中国政法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科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端升、吴恩裕、楼邦颜、杜汝楫等老一辈政治学家先后在此任教,为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在杜汝楫、云光、徐理明、李殿勋、王桂厚等学者的努力下,在全国较早地恢复政治学科,1983年获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组建政治系,先后设置政治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政治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一方重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两个博士点,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士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招收权。现在校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生159人,博士生37人,在站博士后2人,MPA专业硕士生72人。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四个教研实体;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经过多年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一项,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含合著),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篇1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规范财务行为的现实表现及成因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规范财务行为的表现 1.监管部门所反映的财务违规违纪行为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强化了内部管理,中央银行也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和频率,但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违规违纪行为仍屡禁不止。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以下四方面的财务违规违纪: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报表编制的随意性和会计信息披露的人为性较强。二是账外经营和“小金库”仍未根绝。三是经营状况反映不实,特别是涉及到权责发生制类的财务收支项目,人为因素较多,真实性较差。四是成本控制不严,“跑冒滴漏”以及铺张浪费现象仍很普遍。 2.经营过程中所反映的财务不规范行为除了以上违规违纪行为之外,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规范财务行为:(1)对经营费用的追求。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的粗放经营,以及业务开拓和发展的需要,上级行很难准确地确定下级行的费用指标。分支机构在争费用指标时,往往把最硬的“缺口”留出来,如上级行要求投入的科技费用、新业务发展费用等等。另一个表现是费用开支权限分散,费用支出控制不严,导致费用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2)对固定资产投入的追求。尽管近几年来加强了对自身固定资产投入,特别是对房屋等基本建设投入的控制力度,但分支机构对固定资产投入的欲望仍很强劲。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支机构不顾经济金融环境差异和电子设备使用效益,一味加大电子化投入,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边际使用效益低下。(3)创造利润的内在动力不足。与对费用、固定资产的渴求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创造利润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对利润计划的核定上,下级行总会找出种种理由要求少核利润计划或调减利润计划。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规范财务行为的成因 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1.财务目标定位不清晰。国有商业银行在财务目标的定位上,长期以来趋同于企业目标。由此,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财务行为上,只注重账面利润,而不注重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状况。不少分支机构,为了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利润计划,不是从经营和管理上去挖掘潜力,而是投机取巧,人为地在账面利润和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呆账准备金的提取上做文章,以调节利润。 2.财务评价体系不科学。由于财务目标定位不清晰,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及其指标考核口径的设定上,并不能够充分揭示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它所侧重的即期利益,并不能够从战略目标角度揭示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同时,不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诱导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利益。 3.财务调控体系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财务权力的下放,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分散,层次低化,调控能力下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与此同时,由于财务调控体系不完善,以财务杠杆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进行引导和调控的力度明显不够。 4.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在财务上实行了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分级授权管理,但力度还不足。 5.财务监管不到位。在现有产权结构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责权利不对称,分支机构的经营者偏重于享有对财产的支配权,缺乏承担资产经营责任和财产损失义务,往往只是对上级行负责,而不是对财产负责。所有者缺位或所有者虽到位但监管不到位,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6.财务行为控制手段不先进。这表现在财务核算计算机运用程度比较差,相当一部分行处只能在大机上实现内部财务的总分核算,而不能实现财务的明细核算。这使得上级行很难在财务管理上发挥大机数据集中的作用,对下级行财务行为实施实时的控制和监督。同时,财务核算的相对滞后,也使得成本控制中心、利润中心等责任制度的建立难以进行,管理会计在银行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行为之必然选择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 在当前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的情况下,理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规范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行为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组织形式,确立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类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同的经营规模和不同的经营组织形式,决定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2)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经营责任和经营绩效确定财务责任,并以此确定财务权限的大小。(3)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确定各单位履行职责的好坏。(4)以承担财务责任的大小及其履行情况,确定物质利益的多少。(5)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延伸管理者的控制力。总之,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要解决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划分好商业银行内部的经济责任,规范好各级行处的财务行为。 (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1)规范财务行为必须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众多,总行、分行、二级分行以及县支行,四个层次相对应的是四级核算。多级次核算,多级次决策,使得一级法人对下级行的财务行为难以有效控制。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改革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2)集约化经营要求必须适时改革财务管理体制。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加入犠犜犗的挑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在竞争中不断深化经营体制的改革,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撤并网点、精减人员、收缩经营范围、转移经营重心、上收经营权限等措施相继出台,以一级法人为特征的经营调控能力明显增强,集约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必须在财务管理体制上作出相应的配套改革。(3)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格局的调整必然要求财务管理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近两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格局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经营重心在向城市行转移,以城市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的特征愈亦明显。与此相适应,在赋予支行级的财务权限上也应作适时的调整。(4)财务资源配置的优化要求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财务资源的配置上,更多的是采取指标层层分解的方式,财务资源指标下达基层行处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财务资源不足与充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财务资源配置效力的低下。改革财务管理体制,使得财务资源适度集中,更有利于在较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三、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构架 (一)基本思路 主要包括:(1)收权严控与提高效率兼顾。从全行集约化经营的角度出发,收权严控将是财务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但在收权严控过程中,要根据上级选择管理能力和下级行财务和业务的特点,进行明确授权,在强化管理中促进业务开拓,在业务开拓中强化管理。(2)核算管理和计划管理相结合。核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信息基础,财务预算和计划则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具。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账务核算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账务处理要受计划控制,避免超计划开支。(3)统一模式与分类指导相协调。财务核算层次和财务权限划分应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但在其他配套改革尚未完成,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普遍按照行政级别进行管理,而同级机构差别很大的情况下,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个别特殊情况特殊处理。(4)授权管理与直接审批相结合。根据法人内部授权经营和授权管理的需要,按照业务种类和开支金额进行财务授权,但对重大财务事项实行上级行审批制,试行财务总监委派制。(5)转移核算和反馈考核相结合。在适当减少核算层次和上收财务权限后,一些业务和事项的会计核算将从下级行转移到上级行,但应将收入和支出进行归集和分配,并以此进行考核和反馈。 (二)基本构架 按照“突出法人地位,强调收权严控,实施区别管理”的指导思想,主要推出以下改革:(1)重要财务事项授权管理。按照现行行长授权与转授权的管理模式,对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租赁费和修理费等重要财务事项进行分级分类授权,建立健全重要财务事项的审批程序。总行根据一级分行的考评情况,对一级分行行长分类授权;一级分行根据各二级分行的考评情况在辖内进行转授权,各级行在授权范围内对辖内重要财务事项进行管理,凡超越权限的要逐级上报审批。(2)财务核算层次适度减少。凡是涉及权责发生制及资本性支出项目的财务事项,如应付利息、呆坏账准备金、固定资产、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租赁费等应上收至一级分行统一核算,二级分行以下不再列账。凡是涉及收益性支出及内部往来收支科目,如费用支出(含手续费支出和其他营业支出科目中的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其他支出)、系统内往来收入及支出、其他应收款科目中的待处理损失款和其他应收款账户、营业外支出等方面的财务事项,由二级分行统一核算,县级支行不再列账。县级支行核算权限上收后,二级分行要按县级分行分户进行核算反映,继续加强对县级支行的财务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按月将成本支出反馈各支行,以便于各支行及时了解经营状况,进行自律性评价分析。(3)实行费用实拨制或报账制。商业银行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性和现金流量的软约束,使得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经营性资金与费用资金没有得到严格区分。这种混用现象,为部分行处不规范财务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实行费用实拨制,严格区分经营性资金和费用资金,是从经营理念和手段上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经营管理状况欠佳、亏损较大的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部属地及一级分行可采取实拨费用资金的方式,严格划分费用支出界限,在规范行为的同时,控制好费用成本支出。对于上收了核算权限的县级支行,二级分行对其财务支出事项可采取报账制或划拨业务周转金的方式加以控制。(4)试行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委派制。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监管若干问题的通知》(财债字[1999]217号)中的有关规定,在部分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推行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可由上级行异地委派,实行任期制,所有关系隶属上级行。主要负责审核所驻行的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监督检查其重要财务收支及资金运用情况,参与拟订其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财务管理规定,及时向上级行报告所驻行资产负债经营及效益变化情况,如实反映其经营中的重大问题。(5)改革经营绩效评价办法和利益分配机制。既要考核账面利润,更要考核封闭利润,以使商业银行既追求眼前利益,更要兼顾长远利益。在制订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基础上,可以引用通行的业绩评级方法,并适当考虑级差地租因素,在合理衡量各级行处经营业绩的同时,划分各级行处的级次,并以此作为确定分支机构财务的权限和财务资源的配置。 作者:闫毅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篇2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规范财务行为的现实表现及成因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规范财务行为的表现 1监管部门所反映的财务违规违纪行为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强化了内部管理,中央银行也加强了金融监管力度和频率,但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违规违纪行为仍屡禁不止。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以下四方面的财务违规违纪:一是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报表编制的随意性和会计信息披露的人为性较强。二是账外经营和“小金库”仍未根绝。三是经营状况反映不实,特别是涉及到权责发生制类的财务收支项目,人为因素较多,真实性较差。四是成本控制不严。“跑冒滴漏”以及铺张浪费现象仍很普遍。2经营过程中所反映的财务不规范行为除了以上违规违纪行为之外,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规范财务行为:(1)对经营费用的追求。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的粗放经营,以及业务开拓和发展的需要,上级行很难准确地确定下级行的费用指标。分支机构在争费用指标时,往往把最硬的“缺口”留出来,如上级行要求投入的科技费用、新业务发展费用等等。另一个表现是费用开支权限分散,费用支出控制不严,导致费用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2)对固定资产投入的追求。尽管近几年来加强了对自身固定资产投入,特别是对房屋等基本建设投入的控制力度,但分支机构对固定资产投入的欲望仍很强劲。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支机构不顾经济金融环境差异和电子设备使用效益,一味加大电子化投入,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边际使用效益低下。(3)创造利润的内在动力不足。与对费用、固定资产的渴求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创造利润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对利润计划的核定上,下级行总会找出种种理由要求少核利润计划或调减利润计划。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规范财务行为的成因 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很多,在此,我们主要以财务行为理论,对照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行为,对其不规范成因作一简要分析,概括起来主要有: 1财务目标定位不清晰。国有商业银行在财务目标的定位上,长期以来则趋同于企业目标。由此,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财务行为上,只注重帐面利润,而不注重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财务状况。不少分支机构,为了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利润计划,不是从经营和管理上去挖掘潜力,而是投机取巧,人为地在帐面利润和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呆帐准备金的提取上做文章,以调节利润。 2财务评价体系不科学。由于财务目标定位不清晰,因而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及其指标考核口径的设定上,并不能够充分揭示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它所侧重的是即期利益,并不能够从战略目标角度揭示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同时,不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诱导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利益。 3财务调控体系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财务权力的下放,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分散,层次低化,调控能力下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与此同时,由于财务调控体系不完善,以财务杠杆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进行引导和调控的力度明显不够。4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的管理体制在财务管理上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上,对下级行处虽然实行了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分级授权管理,但力度还不足。1998年末, 4家国有商业银行15896个县级支行,1351个二级分行绝大部分都不同程度的拥有财务决策权和审批权。财务开支权力的分散,很难在财务行为上形成规范。 5财务监管不到位。在现有产权结构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责权利不对称,分支机构的经营者偏重于享有对财产的支配权,缺乏承担资产经营责任和财产损失义务,往往只是对上级行负责,而不是对财产负责。所有者缺位或所有者虽到位但监管不到位,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6财务行为控制手段不先进。这表现在财务核算计算机运用程度比较差,相当一部分行处只能在大机上实现内部财务的总分核算,而不能实现财务的明细核算。这使得上级行很难在财务管理上发挥大机数据集中的作用,对下级行财务行为实施实时的控制和监督。同时,财务核算的相对滞后,也使得成本控制中心、利润中心等责任制度的建立难以进行,管理会计在银行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行为之必然选择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在当前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的情况下,理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规范国有商业银行财务行为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组织形式,确立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类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同的经营规模和不同的经营组织形式,决定不同的财务管理体制。(2)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经营责任和经营绩效确定财务责任,并以此确定财务权限的大小。(3)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确定各单位履行责职的好坏。(4)以承担财务责任的大小及其履行情况,确定物质利益的多少。(5)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延伸管理者的控制力。总之,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要解决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划分好商业银行内部的经济责任,规范好各级行处的财务行为。 (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1规范财务行为必须改革财务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众多,总行、分行、二级分行以及县支行,四个层次相对应的是四级核算。多级次核算,多级次决策,使得一级法人对下级行的财务行为难以有效控制。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改革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 2集约化经营要求必须适时改革财务管理体制。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面临加入WTO的挑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在竞争中不断深化经营体制的改革,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撤并网点、精减人员、收缩经营范围、转移经营重心、上收经营权限等措施相继出台,以一级法人为特征的经营调控能力明显增强,集约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必须在财务管理体制上作出相应的配套改革。 3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格局的调整必然要求财务管理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近两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格局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经营重心在向城市行转移,以城市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的特征愈亦明显。与此相适应,在赋予支行级的财务权限上也应作适时的调整。 4财务资源配置的优化要求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财务资源的配置上,更多的是采取指标层层分解的方式,财务资源指标下达基层行处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财务资源不足与充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财务资源配置效力的低下。改革财务管理体制,使得财务资源适度集中,更有利于在较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三、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构架 (一)基本思路与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在法人内部适度减少财务核算层次,以便严格地执行权责发生制和更真实地反映经营成果。(2)进一步明确各级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权限,规范财务资金来源和列支渠道,以强化财务计划执行和控制经营成本。(3)按照责任会计原则归集和分配成本与收入,科学客观地评价和考核分支机构绩效,引导全行完成财务计划和经营目标。(4)通过财务核算和管理体制改革,达到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改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目的。 2基本原则主要包括:(1)收权严控与提高效率兼顾。从全行集约化经营的角度出发,收权严控将是财务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但在收权严控过程中,要根据上级行的管理能力和下级行财务和业务的特点,进行明确授权,在强化管理中促进业务开拓,在业务开拓中强化管理。(2)核算管理和计划管理相结合。核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信息基础,财务预算和计划则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具。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帐务核算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帐务处理要受财务计划控制,避免超计划开支。(3)统一模式与分类指导相协调。财务核算层次和财务权限划分应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但在其他配套改革尚未完成,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普遍按照行政级别进行管理,而同级机构差别很大的情况下,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个别特殊情况特殊处理。(4)授权管理与直接审批相结合。根据法人内部授权经营和授权管理的需要,按照业务种类和开支金额进行财务授权,但对重大财务事项实行上级行审批制,试行财务总监委派制。(5)转移核算和反馈考核相结合。在适当减少核算层次和上收财务权限后,一些业务和事项的会计核算将从下级行转移到上级行,但是对收入和支出的控制责任并没有变化,应将收入和支出进行归集和分配,并以此进行考核和反馈。 (二)基本构架 按照“突出法人地位,强调收权严控,实施差别管理”的指导思想,主要推出以下改革:(1)重要财务事项授权管理。按照现行行长授权与转授权的管理模式,对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租赁费和修理费等重要财务事项进行分级分类授权,建立健全重要财务事项的审批程序。总行根据一级分行的考评情况,对一级分行行长分类授权;一级分行根据各二级分行的考评情况在辖内进行转授权,各级行在授权范围内对辖内重要财务事项进行管理,凡超越权限的要逐级上报审批。(2)财务核算层次适度减少。凡是涉及权责发生制及资本性支出项目的财务事项,如应付利息、呆坏账准备金、固定资产、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租赁费等应上收至一级分行统一核算,二级分行以下不再列账。凡是涉及收益性支出及内部往来收支科目,如费用支出(含手续费支出和其他营业支出科目中的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其他支出)、系统内往来收入及支出、其他应收款科目中的待处理损失款和其他应收款帐户、营业外支出等方面的财务事项,由二级分行统一核算,县级支行不再列账。县级支行核算权限上收后,二级分行要按县级分行分户进行核算反映,继续加强对县级支行的财务管理,加大考核力度,按月将成本支出反馈各支行,以便于各支行及时了解经营状况,进行自律性评价分析。(3)实行费用实拨制或报帐制。商业银行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性和现金流量的软约束,使得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经营性资金与费用资金没有得到严格区分。这种混用现象,为部分行处不规范财务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因此,实行费用实拨制,严格区分经营性资金和费用资金,是从经营理念和手段上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经营管理状况欠挂、亏损较大的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总行及一级分行可采取实拨费用资金的方式,严格划分费用支出界限,在规范行为的同时,控制好费用成本支出。对于上收了核算权限的县级支行,二级分行对其财务支出事项可采取报帐制或划拨业务周转金的方式加以控制。(4)试行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委派制。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监管若干问题的通知》(财债字〔1999〕217号)中的有关规定,在部分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推行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委派制试点。财务总监(财务主管)可由上级行异地委派,实行任期制,所有关系隶属上级行。主要负责审核所驻行的重要财务报表和报告,监督检查其重要财务收支及资金运用情况,参与拟订其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和财务管理规定,及时向上级行报告所驻行的资产负债经营及效益变化情况,如实反映其经营中的重大问题。(5)改革经营绩效评价办法和利益分配机制。应根据“财务成果最大,财务状况最优”的原则,设置好财务指标考评体系。特别是对利润的考核,既要考核帐面利润,更要考核封闭利润,以使商业银行既追求眼前利益,更要兼顾长远利益。在制订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基础上,可以引进国际上通行的业绩评级方法,并适当考虑级差地租因素,在合理衡量各级行处经营业绩的同时,划分各级行处的级次,并以此作为确定分支机构财务的权限和财务资源的配置。 作者:沈如军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计划财务部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篇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政府的引导下,金融体制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与深化,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督也进一步加强,同时,国有银行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加快自身发展,在政府的扶持下顺利完成改革与转型;而另一方面,在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与国际市场实现接轨,接受来自国外银行的种种挑战。本文通过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关于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措施两方面,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改革这一命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状况。近年来,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入华投资开办银行的数量越来越多,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要与国内的银行进行竞争,还要同外资银行进行市场角逐。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现在仍存在着发展困难的问题,自身存在的缺陷没能得到根本上的改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打破僵硬的局面,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高,需要对财务管理作出深入改革。 2.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不够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总行对各分行负责人实行垂直管理以及双线负责制的财务管理办法。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完全由上级机构进行任命或调任,分支机构的各部门不具有任何参与权利,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总部具有完全的人事权利。通常,各分机构的负责人由财务管理负责人进行直接担任,这一做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上级机构高下级机构整体的财务管理体系过于松散,不能形成集中的体制,不利于同一管理,也不鲤鱼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状况做出全面的判断和了解。 3.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相关理念急需快速提升。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还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办法,没有将银行预算与银行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即便做了预算管理也仅仅是简单的费用预算,距离全面预算的最终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银行没有形成推行全面预算的整体意识,传统的核算方法不能很好地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导致资源无法合理分配、成本无法准确计量。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应对的不够全面也是不可避免的现状。 二、关于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措施 1.增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推行全面预算,二是推行责任会计制度,三是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强化。在全面预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与银行的战略目标以及经营战略相结合,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控制能力。商业银行存在分支机构众多、经营状况各异等一系列特点,要对各分行的利润、成本和投资进行详细的核算,以便对各分支机构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针对我国银行财务管理现状,要对财务管理工作加大管控力度,有效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核心,及时监督、检查,发现偏差并及时纠偏。 2.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流程进行进一步整合通过对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再结合我国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应采取“矩阵式”和“扁平化”并行的财物管理模式。根据银行的财物管理流程来帮助各个部门进行业务流程的制定,对各个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分析绘制业务流程图,同时在图中标明关键点和控制点,以做到清晰明了。同时,在工作中应对具体的财物收支进行重点关注,明确相关经手人的责任,切实做到责任到人这一原则,保证银行日常的财物管理工作顺利、正常进行。同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实施费用定额、公开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则。 三、小结 在全球化日趋完善的今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发展和生存难题越来越大,具备良好的国际战略眼光才能进行更好、更快的发展。而财务管理的改革是促进银行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做好了财务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银行的市场经营活动。因此,银行需大力加强财务管理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汪文成.关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4,9(15):12-13. [2]崔磊.基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4,5(4):23-24. [3]丁仲德.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33(5):11-12. 作者:刘珊珊 单位:建设银行太原并州支行
家庭理财论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家庭理财 【摘要】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能够给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带来重大影响,也将对家庭理财、投资与消费产生深刻影响。文章正是以利率市场化为背景来探讨家庭投资理财的策略,实现家庭资产的合理增长。 【关键词】利率 利率市场化 家庭理财 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对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进行了两次调整。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两次利率调整拉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通过利率浮动范围的调整,使利率由管制走向市场化,将资金价格的定价自主权交给商业银行,不仅有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加快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资金借贷的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的情况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如果把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看作商品,那么利率的高低与商品价格的升降是一致的,同样受价值规律所支配。若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则利率就低;反之,利率就高。 理财,即财富的管理,进而提高财富效能的一种经济活动。所谓家庭理财,从概念上讲,就是在家庭财务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针对风险进行家庭财产的有效投资,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目的,抵御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必将会为居民打造一个全新自由的投资理财新天地,催生理财新观念,促使居民采用多种交易工具与方式进行资产的保值增殖。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家庭的投资理财活动产生的影响 (一)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居民储蓄偏好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可供家庭自由支配的资产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居民的家庭资产在结构和功能的配置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更多的倾向于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家庭金融需求也使得我国家庭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居民在股票、债券、保险等金融工具上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高居不下,在家庭金融资产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001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3762.4亿元,到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增长为303302.5亿元。在这十年间,除了2007年受股市大涨热潮分流资金的影响外,其他年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年增长率都在15%左右。可见,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增长。 储蓄存款是我国最古老的金融产品,由于其具有变现能力强、安全性高并且简单方便等特点,它成为了我国大多数家庭选择的金融投资工具。储蓄存款的收益就是利息,而决定利息多少的正是利率。从一般意义上讲,利率的提高会提升居民的储蓄倾向。然而,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储蓄的利率弹性 很小甚至接近于零。所以,利率的提高不能保证储蓄率的提高,而且各国的的实例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一般情况下,利率市场化能导致实际利率水平提高,从而诱导居民增加储蓄。6月8日央行调息后,可以清晰的发现:从表面上来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了0.25的基点,即由3.5%降为3.25%,而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了基准利率的1.1倍,这又使得存款利率变为3.58%,这也意味着实际上存款利率不降反升。从各大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来看,全部银行一年期(含)以内定期存款利率均上浮,其中中小型银行上浮到顶(基准利率的1.1倍)。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显示,2012年6月份和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创新低,分别为2.2%和1.8%,这使得居民的实际利率持续为正值。实际利率为正值,将增大银行对居民存款的吸引力,实现储蓄的保值增值。 (二)银行竞争加剧,可供家庭选择的理财产品更为丰富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有了利率的制定权,各家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身的资金条件来采取差别化的经营策略,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这无疑导致了商业银行间更直接、更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将会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性,不同银行在币种、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中得到反映。作为金融机构的客户,居民可以像购买其他商品一样,挑选自己满意的银行和产品。 (三)金融意识加强,个人信用受到重视,利率风险加剧 利率市场化后,家庭的消费贷款利率也将实现市场化,这意味着不同的家庭将从银行获得不同利率的消费贷款。家庭的消费贷款主要用来购买住房、汽车及其他耐用消费品,因为利息支出在这类信用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贷款利率对家庭的贷款成本有重要的影响。银行主要根据贷款人的信用情况、职业类型、收入、学历等综合情况为每个人执行不同的贷款利率。那些资信情况良好、且学历较高、收入稳定的人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并且能够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相反,就要承受较高的贷款利率甚至无法获得贷款。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的总收入、家庭成员的职业、学历等自然条件是相对不变的,那么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家庭要重视信用记录的积累,提高金融意识,以求获得更低利率的贷款。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遵循着“帕累托改进” 的原则,这一改革过程将尽可能地使一部分人受益,并且不使其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对于存款人来说,表面上的降低存款利率并不会损害存款人利益,扩大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反而可能会使其受益。对于贷款人来说,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还扩大了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更加有益于贷款人。对于银行来说,为了抢夺优质的贷款客户,银行必然会把贷款利率下浮到底。另一方面,为了争揽储户,银行也必然会尽最大努力把存款利率上浮到顶,这无疑增大了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 。各银行间由于业务范围、风险程度、公众认可度的不同,必然会凭借自身的优势展开竞争。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破产倒闭的情况,导致了金融秩序的混乱。近些年来我国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困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家庭理财策略 (一)综合比较、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完善家庭理财投资结构 由上文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家庭的储蓄率仍然居高不下,大部分家庭的理财结构都较为单一,不利于家庭财富的增长。合理的理财结构不是单纯的购买储蓄,而是应该根据每个家庭的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理财计划,配备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度的理财产品,建立投资组合,优化资产配置。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发展的态势非常迅猛。在利率逐步自由化的今天,各大银行提供的新型理财产品将更具有特色,品种期限将更加齐全,投资者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面临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家庭首先要深入的分析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构造一个风险梯度完整的理财产品组合,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累积家庭财富。其次,不要盲目的追求产品的收益率,要对产品的费用、风险、客户的权益与义务做全面详细的了解,综合比较每款产品的优缺点,有效保障好自己的利益。最后,家庭的理财投资结构还必须要结合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考虑家庭生命周期不同的理财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调整理财结构,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家庭理财的需求。 (二)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认识,提升家庭的信用约束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企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负债经营,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内在风险的企业,因而防范和化解风险也成为了银行的永恒主题。在过去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国有产权形式决定了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企合一的制度特征,由此国有独资银行也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也奠定了其在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地位,成为了公众心中一个无风险的“政府部门”。为了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体制,应对加入WTO的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逐步完成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工作,实现了金融机构主体的多元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居民对银行的认识仍然不到位,缺少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尤其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定价权放给银行,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市场风险自然增大,居民也应改变对银行的传统观念。此外,居民应当加深对我国银行业体系的认识,不要将目光只局限于四大银行,应当更多地关注中小股份制银行。许多中小股份制银行为了招揽客户,开发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并且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服务。居民应当分享金融体制深化的成果,享受金融业竞争带来的收益。当然,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利率,居民也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利率的高低上。不同银行提供的利率水平不同,但是居民也不能盲目的选择提供高利率水平的银行。所谓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一些实力较弱的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会把存款利率定的较高,因而也承担着较大的风险;相反,一些信用度高、实力强的银行提供的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但这些银行存款的安全系数也较高。这就需要对银行做出综合全面的考察,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收益。 利率市场化后,个人的信用记录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经济生活成本。许多商品的消费贷款都与个人的信用程度直接相关,这也要求我们提高对自身信用水平的重视程度,培养守信观念,从而来提高整个家庭的信用状况,为家庭的经济生活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规避风险,合理保险,为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利率市场化后,随着利率的波动,家庭在投资过程中所承受的财务风险也增大了,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自然成为了家庭理财的首选。家庭在投资理财过程中要防范利率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还要防范意外、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因此保险也是家庭理财的必备工具。通过发挥保险的杠杆效应,投入少量的资金即可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实现转移风险、获得保障的目的。利用保险的保障功能来管理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各种风险,保证家庭理财计划的顺利进行。此外,保险理财产品不仅具有保障功能,许多理财产品还附带理财功能,能够在保障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保险资金的增值和灵活运用。家庭在投资保险工具时,可兼顾其保障功能与理财功能,根据家庭的风险偏好在整体规划中进行比例调整,确保家庭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 作者简介:张慧一(1986-),女,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规划的道与术 家庭理财规划是指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制订包括现金与储蓄管理、风险管理、教育规划、退休规划、债务管理、税收筹划、投资管理及财富传承在内的综合性理财方案,对财富进行科学的管理。家庭理财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而非简单无限制地追求财富总额的最大化。就如同经营企业一样,所获的财富应该服务于家庭成员的幸福、健康、和谐,让生命价值实现最大化。 对于“你想理财吗”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面对“如何正确理财”的问题,人们的答案却五花八门。有的人会说:“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有的人会说:“理财就是买股票、买房子,反正不是把钱都存在银行里。”也有的人会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所以理财就是日子要算计着过。” 不少客户经常会向理财师咨询“股票、基金、黄金、房产是否应该交易”之类的问题,将所有投资行为都归于以赚取差价为目标的短线交易中。很多人都在自学理财,但自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这些人要么无知无畏,极富胆量;要么无知无为,畏首畏尾。那么,对于大众而言,理财是否有可掌握的规律呢? 1 理财注重规划 理财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下,人们对于人生综合规划的重视。1929年10月,股票暴跌引发经济危机,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使得保险公司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大危机”使人们开始萌生了应该对个人生活进行综合规划并进行资产配置的愿望。1969年,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金融服务专业人士在美国芝加哥机场附近一家咖啡馆聚会,他们有感于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和社会公众对自身及家庭理财逐渐力不从心,提出了“关注需求和目标比关注单一金融产品销售更重要”的服务理念和专业精神。由此,理财的概念得以提出,1969年也成了现财发展的标志性年份。 理财极具规划性和目标感。博多・舍费尔就曾指出:为未来做准备的最好方式是筹划它,理财不仅是筹划未来,更重要的是购买未来。理财规划是根据自身财务与非财务状况,运用规范的方法并遵循一定的程序,制订切实、可操作的某一方面或一系列相互协调的规划方案。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努力一生达到财务安全、自由、自在的过程。因此,理财不是简单的金融产品堆砌,每个人在开始理财之前都要先思考:对未来,我有什么担忧,我有什么心愿,我有什么实际的目标,对家庭我负有什么责任。如果脱离了这些而进行理财,往往是无果的。 2 家庭理财金五星 每个家庭的资产可以分为5个账户,我们可以用“家庭理财金五星”来管理这5个账户,如图所示。“家庭理财金五星”像个棋盘,它是家庭理财之“道”,而各种金融工具就像旗子,它属于家庭理财的“术”。那么,这5个账户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应该如何有效分配? 2.1 现金账户 这个账户下的金融工具包括:活期存款、货币基金、超短期理财产品及各种宝类产品。这些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强。很多人喜欢在这个账户里放很多钱,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用流动性锁定风险。账户财富值与本金、报酬率、时间的关系可定义为 财富值=本金×报酬率×时间 钱生钱要建立在牺牲一定流动性的基础上,现金账户占比过多就会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但是,家庭往往存在两种“万一”,一种是日常的,一种是灾难性的。只有解决了这两个“万一”的问题,才能放心地把这个账户中的资金取出来,提高效率。这两个“万一”的解决,就是靠两个账户,即消费账户和保障账户,如上图所示。 建议保证现金账户(即应急的钱)中的金额为3~6个月的生活费用,如果有房贷还款需求,需要另外增加12个月的生活费用。 2.2 消费账户 与消费账户相关的只有一种金融工具,就是信用卡。很多人拥有多张信用卡,而每张卡的信用额度都不高。这一方面不能帮助持卡人应对日常“万一”情况的发生,也容易陷入“卡奴”的烦恼。 建议每人至多保留最有价值的2张信用卡,合计信用额度最好在10万元以上,这样如果出现紧急情况,短期融资就可获得超过5万元的资金。 2.3 保障账户 和保障账户相关的有2种金融工具: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包括医疗、重疾、意外险等),这个账户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两拨千斤。由于社保报销存在就医限制、药品限制等短板,无法有效覆盖风险,所以很多人会在现金账户里存储大量资金用于应对风险。但是,如果在社保的基础上有效地配置商业保险,即便不额外规划存款,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过程中,很多人只是象征性地购买一些商业保险,风险一旦发生,往往顿感杯水车薪,甚至让人觉得有鸡肋之嫌。其实,恰当的保险产品就像足球场上的守门员,尤其对于工薪阶层、中产阶层家庭,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建议个人商业保险的保费投入应为年收入的10%~15%,重疾险保额应为年收入的5倍,人身意外伤害限保额应为年收入的10倍。高净值人群建议选择配置高端医疗险,该险种涵盖范围包括很多合资、外资医院,很多医疗机构遍及全球。 2.4 风险账户 风险账户属于存在一定风险但可博取高收益的投资账户。该账户下可配置的金融产品有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期货、收藏品、房产、股权及投资型保险等,这些金融工具的功能是增值,产品往往属于挂钩政策红利或市场热点的投资品种。这类产品有可能带来很高的回报,甚至会改变投资者的命运。因此一些人乐此不疲、不计后果地投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类产品也可能招致巨大的资产损失,也有人因为恐惧风险而因噎废食,这些都不够理性。 2.5 安全账户 安全账户具有保值的功能,其功能是解决子女教育和养老金的问题,用于储备满足刚需的资金,不可拿来冒险。该账户所涉及金融工具有:定期存款、储蓄型保单、年金、固定收益类信托、房租、优质企业的优先股股权及优质的P2P产品等。这个账户的最大特点是安全稳妥,换言之,这个账户里的资金越多,个人内心的安全感就越强。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这个账户产生的是被动收入。 3 账户关系和意义 现金和消费账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功能,即“创造现金”,它能解放出有限的资金。风险账户和安全账户的分配比例并非简单地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客户的年龄、风险的偏好、资金量的大小有所调整。此外,也需要关注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 通过对这5个账户的分析可以发现,对“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很多人是有误解的。持有不同的金融产品不等于将鸡蛋放入不同的篮子,只有不同性质的金融产品才起到“不同的篮子”的作用。此外,投资者需要明白,各种金融产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通过有效的资产配置,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的不同属性,才能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家庭理财论文:80后小资家庭理财探讨 【摘要】80后小资家庭的组合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家庭模型,在他们以后的家庭成长期会面临房贷、赡养老人、教育小孩等各方面的考验,80后小资家庭都希望在经济上有更多的保障。本文立足于80后小资家庭的财务状况,依据不同的家庭阶段,制定相匹配的投资理财策略,并提出加强家庭理财理念,提高理财和消费能力等80后小资家庭理财健康发展的建议,力求80后小资家庭在经济上有更多的保障,提高家庭成员幸福感。 【关键词】80后,小资家庭,家庭理财 80后是一个发展并逐渐成熟的一个阶层,他们是中国经济起步飞速发展的时代下的见证者,是现在阶段下的新型领导者。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时代冲击下的各种考验,比如房奴,车奴,孩奴等等的问题,这些也是中国大多数家庭面对的共同话题。 一、80后小资家庭的界定 小资家庭不同于中产阶层家庭,可以说是向中产阶层的一个过渡,经济和职业上都没中产阶级成熟,处于磨合向上的一个阶段。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比较稳定客观的工作,中等的收入,能用一部分额外支出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职业上的界定:新兴的小资阶层主要是各个行业的中低层管理人员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国家行政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大中学教师、一般律师、中级会计以及医生,主要从事脑力劳动。从行业分布上看,小资阶层群体多集中在金融、地产等大型企业,科技、通信、媒体、医药等新兴行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本文将其定义在从事脑力劳动、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并对其授权管辖的对象具有一定支配权的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经济上的界定:年均收入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月薪4500-7000,有一定的绩效奖金,也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文化上的界定: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娴熟的职业技能,在生活上也有一定的追求。 二、80后小资家庭的财务状况 从财务上来看主要是其收入和支出的一个比例,分析家庭收支状况。收入由主动性收入和被动型收入两部分组成,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称为主动性收入,主要有工资和劳动报酬佣金。被动型收入包括投资收入、福利收入和经营收入。从支出方面来看,大概分为三个大类,主要有固定支出、可变支出和灵活性支出。固定支出的费用具有定期性、定量性和固定性,这类支出通常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并且刚性较强,一般节省余地较少,比如房屋贷款、保险等。可变支出是指家庭的日常开销,如交通、通讯、水电煤等费用。灵活性支出是一种不是必须的支出,而且伸缩性很强。比如文娱、教学培训、交际往来、旅游、健美和一些属于奢侈品的消费等。 分析好家庭的现金流量后,才能发现家庭资产的结余能供分配到哪些理财规划中去,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进而达到资产组合的最优配置。 三、80后小资家庭的理财状况 由于家庭处于成长初期,故家庭的理财状况基本依靠前期的积蓄存款,银行理财方式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固定的利息收入,是理财的首选渠道。除此之外,家庭根据自身的经济调节,适当的购买了一些国债,但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总体上是趋于保守型的理财策略。 归根结底,这类家庭的理财状况的局限性首先是因为对理财的意识比较模糊,规划性意识不强;有投资意识的在做法上又过于保守型,一味追求稳定效益,针对性不强。其次是因为缺乏风险意识,投资组合单一,有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趋势。最后是小资家庭成长期的理财目标基本放眼于短期,只看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目标,从而导致理财目标与现实存在着一定差距。 所以针对80后小资家庭的理财规划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分析好家庭资产状况,理清财务规划思路,才能在理财的道路上持久长远发展。 四、80后小资家庭理财健康发展的建议 对于不同的家庭,有适合不同的投资组合与之匹配,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对广大民众而言,没有最优的理财产品和理财策略,只有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和理财方案才是最好的。通过对80后小资家庭的财务分析,找到家庭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合理的安排资产的最优规划,对80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家庭都有着启示。下面是对家庭理财健康发展的一两个建议。 (一)加强家庭理财理念 从家庭自身出发来讲,家族成员应积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让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财机构和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展示在大众面前。面对这么多投资渠道,一定不能盲目从众,要脚踏实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的划分,家庭成长的不同阶段里的财富积累方式和的理财目标各不相同。但目标的共同点都是积累更多的财富,使生活变得更优质。因此各个阶段都应加强理财意识。 1.单身时期:这一阶段是指小资家庭成员从参工到结婚这一时期,大概在22~30岁之间,期限是3~10年。这个阶段里家庭负担一般不重,在支付各种消费后,理财重心是提高收入和积累资本,所以应该采取积极的理财策略,在投资组合中增加高收益的投资产品。比如股票是优先的考虑的投资市场,同时应搭配少量基金,债券等其他低风险的金融产品。 2.新婚阶段:是指小资家庭成员从结婚到添加新成员的这一时期,年龄范围在25~35岁,期限是2~7年。这一时期是一个家庭建立的初步阶段,家庭的支出比例会有所增加,在满足家庭的日常开销下,理财的重点是清偿贷款和建立家庭备用金,所以依然是采取积极稳健的理财策略,可以在原有的投资组合中增加一定的商业保险购买,大致是40%的股票,20%的债券,20%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20%的商业保险。 3.筑巢族阶段:是指小资家庭子女的出生到其经济独立的阶段,年龄在25~40岁之间,期限是18~22年。这一时期是小资家庭的巩固阶段,收入会逐渐超过支出,债务减少,理财的重点是子女教育基金、置换房产等。此时可以选择中等风险的理财策略,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比例可以缩减至30%,另外增加20%的货币资金。 4.退休阶段:是指小资家庭居民养老的这一阶段,年龄一般在55岁以后。这一时期主要是消耗阶段,收入减少,前期积累的储蓄是主要保障,理财的重心是养老、休闲和医疗保障。这时的采取的家庭理财策略是防守型的,投资组合中债券,尤其是国债的比例占据很大一部分,股票几乎为零。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可以大力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使理财知识更普及化。比如,在高校里可以开设理财投资方面的课程,使理财变得更专业化。再者,社会经济的纷繁变化和投资工具日益增多,让居民家庭理财很容易举棋不定。因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一是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二是保护百姓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为投资理财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国家还要对国民的投资理财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对国民进行投资教育,传授理性的理财理念及投资之道,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理财。 (二)提高理财和消费能力 理财的目的之一就是积累财富,为的是让自己有一个更舒适的生活,进而达到生活的一个理想规划状态,所以消费就成了理财的一个产物。 理财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理财首先要有财才基础,家庭在理财之前要学会开源节流,保证资金积累。资金积累是理财的第一步,在满足日常生活正常的情况下,把者固定的资产或盈余进行再次投资利用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让家庭的资产循环滚动,达到增值保值的作用,同时多次持续性收入才是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其次初期理财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也许会尝试失败,也许理财收益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所以提高家庭投资理财要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从电视节目、财经杂志和财经广播中获取相关的理财知识,也可以向其他有经验的理财者请教咨询,依据家庭的实际和自身的投资理财经验,选择合适的投资渠道,合理处理金钱和时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家庭理财能力。最后提高家庭理财能力要掌握正确的理财原则。投资理财赚到第一桶金虽然重要,但是要坚持长期理财,理财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达到自己规划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合理安排理财的周期,学会让钱生钱,让资产滚雪球似的实现持续增值,让理财变得轻松有趣。 家庭理财论文:浅谈中国家庭理财现状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在负利率的时代,大多数家庭都有或多或少可以用于投资的闲钱,不甘心放在银行里随物价水平的上涨而贬值,但中国家庭理财的现状却不是十分理想。 关键词:个人理财;家庭;理财工具;规划;现状 那么何为家庭理财?想要理清家庭理财,首先要了解个人理财的概念。个人理财,是专业理财人员根据个人或家庭所确定的阶段性的生活与投资目标,按照个人或家庭的生活、财务状况,围绕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预期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况,形成一套以个人或家庭资产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人生不同阶段的个人财务安排,并在财务安排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综合化的、差异性的理财产品和理财服务。从广义上说个人理财包括家庭理财,而个人理财的个体常以家庭出现,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谈家庭理财的现状与规划。 来自上海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数上海市民认为"未经专家指导的自发理财方案有很大风险";有87%的被访问市民表示会接受银行提出的理财建议,其中32%的市民"最感兴趣的是银行的理财咨询和理财方案设计";40%的人认为"应增加客户投资操作,提供专家服务",并"希望能与银行理财专家建立稳定和经常性的业务联系"。由以上调查结果可见,如何合理规划家庭个人的财产,使之能够不断保值、增值,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逐渐富裕起来的国人所关心的话题。家庭理财也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而备受关注。 家庭理财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但是为什么家庭理财在我们身边却没有热起来呢?主要源于三点:①个人理财业有待规范成熟②大众错误的理财观念③对理财工具的陌生。 一、个人理财业有待规范成熟 就拿理财规划师(CFP)来说,我国的银行里给你推销理财产品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理财规划师的资格认证,而且他们在推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回避风险、夸大收益率的现象,他们的目的在于卖出理财产品,由于目的本就不纯所以也难以为顾客提供适合自身家庭的可行的理财规划。中国的个人理财师群体还没有被大众认可信任,也没有形成规范。 而在个人理财萌芽地的美国,CFP制度最大的特点是倡导从业者在提供理财服务时,只能帮助客户制定一个长期的可执行的计划,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而不是推销理财产品。在这种制度的推动下,美国个人理财业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成熟的金融服务行业。 二、大众错误的理财观念 。 另一方面,大多中国人还没有理财意识和成熟的理财观念,一部分人以为自己的储蓄还达不到理财的门槛,还有一部分认为自己有钱又能够赚钱,理财太鸡肋从而放弃理财。而有些已经意识到理财重要性的人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保守、封闭、财不外露的思想,对于由别人来规划、打理自己辛苦大半辈子赚来的“血汗钱”本身就缺乏足够的信任。 误区一:穷人谈不上理财。 相比较富人来说,普通人的经济压力更大,养老育小、买房还贷的费用占据了一个家庭的大部分支出,这样的标准中国家庭一旦家庭成员遭遇天灾人祸,医疗费用在瞬间就会搬空一个家庭的存折上多年累积的数字。理财无疑是他们应对长期经济压力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最有效益的方式。 误区二:富人理财很鸡…… 台湾富豪温世仁离世后,台湾税务部门核定的其家人应纳的遗产税为40亿元新台币,创下台湾税史纪录,而这位身价过亿企业家在生前并没有理财规划导致其家族以广达集团46000多张股票充抵税款。温世仁的夫人吕来春逝世后,她的遗产税估计约20亿元。合计温家夫妻二人的遗产税共60亿元,堪称台湾财税史上遗产税缴最高的夫妻。 相比之下,台湾首富蔡万霖则依靠理财的避税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蔡万霖去世时留下了46亿美元的遗产。按台湾遗产法律估算,若蔡万霖生前不做任何财产安排,上述资产需要缴纳高达23亿美元的遗产税。可是,其家族最终只交了5亿新台币遗产税。因为在生前,以寿险、信托业务起家的蔡万霖购买了数十亿新台币的巨额寿险保单以转移财产,而在法律上保险金是不算做应纳税所得额里的。 通过中国股市股票交易频率我们就能看出来,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投机者,而不是投资者。投资是在发掘潜质资产,进行长期投资,放长线钓大鱼。而投机主要目标是短期的价差利润,当然投机的短期收益率可能更高,但是风险一定更大。 三、对理财工具的陌生 家庭理财中常出现的理财工具有证券、信托、保险等。我在这里对比一下最常见股票和债券。 对于股票,中国人看起来好像很懂的样子。中国出现过两次炒股热潮:一次在07年,刚过去的一次就是在2015年。时隔8年时间的大熊市行情,牛市的身影再一次展现在大众的面前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证券知识的新老股民统统变成巴菲特一拥而上。但是股票的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不是所有人都能清醒的控制风险权衡收益,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股市捞一笔的。要多对比不同的理财工具,选择最适合自己家庭财产状况以及风险承受能力的一样或几样工具。 四、结语 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虽然目前中国理财状况不尽如人意,但是国人的理财观念正由急功近利一步步转变为成熟稳健的理财观念,大众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也会越来越深,这样的趋势会刺激中国个人理财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的规范,个人理财业的成熟反过来会加大家庭理财行为在中国的普及,相信中国的个人理财业国人的理财观念将日趋成熟。 家庭理财论文:浅析家庭理财中的风险 要说最近网上点击率最高的是什么,莫过于铺天盖地的P2P企业跑路的新闻,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企业。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的背景下,这些P2P理财产品凭借着超高收益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众理财品种变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以至于一些大爷大妈把自己的养老钱投入网络借贷以期获得超额收益。而这次P2P跑路风波则让不少大爷大妈血本无归,多年的辛苦钱打了水漂。究其原因,还是大家的风险意识不足,只看到了高额收益却忽略了其背后伴随的巨大风险。 正确认识风险就是我们打理家庭财富的第一堂课。 风险一词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提起风险,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地震、火灾、水灾、盗窃等等,为了防范这些风险一些家庭会购买一部分保险,以期在未来家庭遭遇上述灾难的时候减少损失,其实,这仅仅是风险的一小部分。风险活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上班有迟到被扣工资的风险,吃饭有吃坏肚子的风险等等。一般认为风险是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从理财的角度来讲就是家庭资产在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风险与收益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收益与风险形影不离,但是人们却常常只看到收益,对伴随收益而来的风险视而不见。风险与收益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收益越大风险也就越大,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只有收益而没有风险的投资。 既然风险是无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要怎样辨别生活中的风险,尤其是家庭理财方面的风险呢? 通俗上我们把银行的存款利率称为无风险利率,这里的无风险指的是存入银行的存款无论外界出现何种情况银行都会按约定还本付息,因此我们可以把银行存款的利率作为辨别市面上各类理财风险的基准。一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于银行存款利率越高,那么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就越大。最近跑路的一些P2P企业所提供的理财收益率动辄年化20%甚至高达30%,且不说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了近20倍,就是同期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仅在4%5%之间,投资这类P2P理财的风险可想而知,大部分投资人血本无归也就不算稀奇了。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配置自己家庭财富的时候,应该将自己想投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银行基准利率做个比较来判断该产品的风险。例如,银行目前定期存款最长期限为五年,其存款利率大致为3%4%。如果一项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比银行利率高出太多,那么在做出这项投资决策之前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承担相应的风险了。 有了辨别理财风险的方法之后,家庭财富的“当家人”还需要懂得“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投资需要分散风险,以免孤注一掷失败之后造成巨大的损失。家庭的资产也需要分散风险,上面我们提到了那些高收益产品所暴露出的风险并不是为了阻止家庭投入类似的理财计划,而是要告诫各位“当家人”依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家庭资金。一般情况下,家庭日常所需资金应该尽量存入银行,如果有长期闲置资金可以配置部分银行定期,剩余的可以配置理财或者股票资产等。如果是新组建的家庭,家庭负担较小且对家庭财富增值要求较高时可以适当多配置中高风险产品。如果是老年投资人,考虑到其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资产应该主要以保值的银行存款为主,尽量少配置甚至不配置高收益产品。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家庭资产类型,这样就可以做到即使某项投资失败了也不会导致家庭财富出现难以承受的损失。 风险就像“火焰”,懂得利用它能为我们带来温暖,对它视而不见就会“引火烧身”。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了风险,并懂得如何规避、分散风险,那么,风险这把火也能为我们的家庭财富增值保驾护航。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发展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家庭理财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理财产品多种多样,家庭理财业务潜在市场巨大。纵观我国家庭理财行业,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使得我国的家庭理财行业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我国家庭理财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家庭理财行业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家庭理财;问题;发展策略 一、家庭理财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家庭理财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家庭购买理财产品的目的主要还是保值增值,获取稳定的收益,所以收益的多少对家庭理财产品的选择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银行存款还是占金融资产中的绝大部分,其他金融资产如:股票、基金、债券、黄金、保险、房地产等等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理财概念虽然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老一辈的人还是会选择储蓄存款,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下,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占据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家庭成员都是用辛苦赚来的结余收益来投资理财产品,所以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愿承担风险,绝大部分都是风险规避者。由于风险和收益都是对等的,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所以就算其他理财产品如股票、基金等收益比储蓄存款的利率高,但是风险也大,所以很大一部分人,为了避免风险,仍然会选择传统的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仍然会是家庭理财的第一选择,但家庭投资理财将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低收入家庭,他们的收入都会存入银行,而不会选择投资于股票、债券等等,因为为了资金的流动性,他们往往会随时随地支取现金,所以没有办法进行理财投资,而且他们也没有资金去聘请专业理财机构来为他们进行理财规划。而高收入家庭,他们有更多资金和精力来对财富进行合理规划,所以,他们理财方案的选择也将趋于多元化。 银行存款仍会成为家庭首选,而且这种情形可能持续多年,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决定的。但是也会随着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理念的不断改善而逐年下降,同时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家庭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这就有利于家庭投资者将目光放在更具有收益性的其他理财产品上。这会使得银行储蓄存款下降,一些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基本、黄金等等的投资将日益增多,同时这些理财产品的混合搭配也将不断复杂和多样化。 (二)家庭理财行业存在的问题。 1.理财产品存在潜在风险。 经济的发展,带来理财产品不断的发展,种类也开始不断丰富,但是家庭理财产品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风险。由于我国的国情,绝大部分的家庭投资者都是风险的规避者,所以面临风险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家庭理财行业正处于发展之中尚未达到成熟,很多规章制度以及风险控制措施都没有建立起来,一旦投资失策对于投资者而言损失可能是巨大的。理财产品存在固有风险,没有无风险的产品,有风险才会有收益。比如股票这种理财产品,很多投资者非常喜欢,因为其收益大,但股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且你投资的公司每天的行情也处于变化中,由于投资者与管理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真正的价值往往是难以合理预测的。而且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明显较弱,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真实性都不太确定,虽然有众多的专家都在预测,但是风险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没有谁能够对它完全掌控。对于债券,相对于股票而言风险较小,同时收益也比股票小,我国目前几乎没有无风险的理财产品,近似无风险也就国债或者银行存款。因此,家庭理财的特性决定了其必须面对的操作、市场、利率等等潜在风险。 2.理财产品单一。 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虽然在不断创新,但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主要还是股票、存款、债券、基金等,我国家庭理财市场还只是发展阶段,目前理财产品的创新也只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整合,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而且金融机构也没有推出针对具体客户实施的差异化服务,对于不同收入水平和风险偏好程度的家庭都一同对待,这明显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相较于国内,国外的家庭理财业务十分科学和有效,会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制定,这与国外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健全体制息息相关。目前商业银行是分业经营模式,则银行只能代销股票或债券等,所以家庭的理财产品不是很能适应这种经营模式,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家庭理财的健康发展。 3.金融分业制约家庭理财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分业经营模式,则银行只能代销股票或债券等,所以家庭理财产品不是很能适应这种经营模式,家庭理财行业不能够得到自由化发展。这就直接导致家庭理财业务缺乏个性化设计服务,不能满足家庭投资者的多样需求。而且其服务也只是单单的咨询建议和简单设计上,没有达到有效理财阶段。 4.缺乏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保障。 家庭理财业务一切都要以顾客为中心,体现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经营观念,为家庭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多需求一站式的服务。不过家庭理财的有效实施必须依赖于金融机构的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仅仅只是将家庭理财业务纳入了个人银行的业务部,然而由于我国家庭理财涉及面广,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却使业务难以仅靠个人业务部来完成,因此要实现家庭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就必须要有多个部门来进行合力管理。 5.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家庭理财是综合性业务,需要理财人员不仅要对理财产品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了解它们的风险和收益,也要对家庭投资者的具体情况,比如说:消费观念、收入水平以及风险偏好有一定的认知,而且还要求其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和证券投资的知识,需要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这方面人才显然不足,专业知识还不到位,还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安全感和十分满意度。 二、促进家庭理财行业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商业银行自身家庭理财业务水平。 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地位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在储蓄方面具有垄断性质,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但由于目前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制度,导致家庭理财产品的灵活性不足,缺乏个性化设计服务,不能满足家庭投资者的多样需求。为了改变此现状,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加强合作,为家庭理财的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多需求一站式的服务。在这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家庭理财行业的发展模式。 (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理财投资咨询机构。 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家庭理财行业要迅速发展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第三方理财投资咨询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有效建立起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家庭理财的风险,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投入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中,促进家庭理财行业的规范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并且对于创新家庭理财产品也是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努力做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由此可见,第三方理财投资咨询机构的建立将为我国家庭理财产品行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合理制定理财方案。 家庭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风险偏好程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不能一味的回避风险,也不能一味的追求高收益,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合理的理财方案或计划。当然计划应该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要根据环境和实际情形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要突出方案的灵活性,以此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实现保值增值的理财目的。同时不同类型的家庭各有其特点,要根据家庭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理财方案,对于年轻家庭,可能入不敷出,对于中年家庭,就要考虑事业和孩子的因素,对于老年家庭,医疗和保险就尤为关键。 (四)注重产品创新。 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虽然在不断创新,但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主要还是股票、存款、债券、基金等,所以金融机构应该注重理财产品的创新与研发,要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理财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理财产品。虽然目前我国衍生金融资产这一块还不是很成熟,但衍生产品的高杠杆性、低成本性对于家庭理财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突破口,可以考虑将衍生产品适当创新以适合家庭理财。同时家庭理财产品十分强调个性化,所以银行在开展家庭理财业务时,一定要根据顾客的真实需求定性设计。 (五)根据家庭不同阶段的特点对资产合理配置。 对于刚建立的家庭,由于资金比较紧缺,所以针对他们的理财方案相对应该计划保守一些,可以选择购买国债等一些低风险的产品,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对于正处于发展的家庭,事业和孩子都将考虑在内,他们对风险都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这时可以选择购买中期或长期的股权或债券,来实现长期高收益。 对于已经处于成熟期的家庭来说,他们有了一定的财富,各方面的生活都可以说比较稳定了,所以可以选择更加丰富的家庭理财产品进行组合投资,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又可以实现一定的投资收益。 对于已步入退休的家庭来说,就比较注重风险的控制,他们大多回避风险,较少进行风险产品的投资,而是会更多地选择购买国债。 家庭理财论文:安卓家庭理财软件设计 摘 要: 基于安卓平台的家庭理财软件能够完成收益计算、家庭收入记账、家庭支出记账和成员信息维护等,是家庭理财的好助手。本文通过软件需求分析和数据表结构设计,为系统的实现奠定基础。 关键词: 安卓 理财 数据库 随着无线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利用计算机相关记账软件完成家庭理财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渴望利用手机、移动平板完成家庭理财工作,随时随地记录网络订餐、在线支付、工资收入、贷款支出等情况;随时随地查询家庭的账务信息。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基于Android平台的家庭理财工具软件。 1.安卓开发平台 开发基于安卓平台的软件需要先配置开发环境, Eclipse是经常使用的开发环境。Android的系统架构与其操作系统一样,采用了分层的架构。Android分为四个层,从高层到低层分别是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内核层。 2.需求建模 通过对家庭理财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家庭理财软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 家庭收入记账,包括工资收入、股票收入、房租收入等。 (2) 家庭支出记账,包括贷款支出、网购支出、学费支出等。 (3) 家庭收入、支出情况查询。 (4) 家庭成员信息维护。 (5) 财产收益计算。 由此可以确定家庭理财软件的主要功能。接下来利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完成功能模型的建立,这是系统以后进行设计和实现的基础。家庭理财软件用例图如图2 所示。 3.数据库设计 家庭理财软件需要的表很多,主要包括会员基本情况、菜品信息表、套餐信息表、管理员表等。这些表都可以利用Android自带的SQLite数据库进行存储。以下列出3个主要的表。 (1)家庭收入情况表 该表包含5个字段,分别是收入编号、收入金额、收入类型、收入日期、收入备注。其中编号为主键,具体信息见表3.1所示。 (2)家庭支出情况表 该表包含5个字段,分别是支出编号、支出金额、支出类型、支出日期、备注。其中支出编号为主键,具体信息见表3.2所示。 (3)家庭成员情况表 该表包含4个字段,分别是成员编号、成员姓名、成员性别、出生日期。其中成员编号为主键,具体信息见表3.3所示。 4.结语 安卓家庭理财软件具有用户注册、家庭收入记账、家庭支出记账、收益计算和信息维护功能,利用本软件能够时随地记录家庭收入、支出等情况,及时查询家庭的账务信息,大大方便用户的记账操作,提高效率。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规避的三个常见知识误区 [摘 要]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财富在增长,家庭理财在我国已成为一个相当流行的概念。本文具体分析家庭理财中常见的三个知识误区:理财定义误区,片面理解家庭理财,误以为理财就是投资或税务筹划等;家庭会计等同于企业会计误区,着重分析会计记账基础与钩稽等式误区;收支储蓄表编制误区中重点强调支出与收入的处理。由此希望家庭理财时对这三个知识误区加以规避,正确理财实现财务自由、自主、自在。 [关键词]家庭理财;理财知识误区;理财误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存款等这些对百姓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和财富积累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也随着快速增长。中产阶级、中间阶级、中产阶层、中间阶层、中间群体、中等收入者群体、新富裕群体、新小康群体等不同的概念和词汇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网络上,它们告诉我们中国人是越来越有钱了。 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马斯洛认为当人满足生理需要时,他会产生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上述理论在一定程度解释了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理财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原因。居民除了满足基本生活之外,他们试图运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需求。此外,金融产品越来越多,社会环境急速变化,老龄化社会问题凸显,人生周期的不确定性提升等因素,同样使得家庭理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理财知识内容繁多且复杂,如何避免在家庭理财时走入知识误区呢?本文将着重介绍三个常见的知识误区。 1 家庭理财定义误区 家庭理财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中比较典型的回答有:家庭理财就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就是收益不变时候降低风险,或者家庭理财就是在交税的时候尽量合理避税,家庭理财就是投资规划……对于理财的错误认识,会使得家庭在理财过程中犯一些低级错误而导致理财失败。 为了正确认识家庭理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人一生的收支情况(见下图)。人生的收入与支出的大小关系有:收入小于支出、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3种情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收入与支出并不能总保持平衡。这种不平衡有时来源于收支总量的不一致,有时又产生于收支时间的不一致。因此,家庭理财的意义在于,解决这两个不一致的问题,实现收支平衡保证财务安全。 人生的收入支出曲线 家庭理财即通过分析和评估家庭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明确家庭的理财目标,最终制订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满足家庭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家庭理财定义要点有:不是仅仅针对家庭某个生命阶段,而是针对一生;不是一个一次性产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终身理财。 2 家庭会计等同于企业会计误区 2.1 会计记账基础 编制与分析财务报表,是家庭理财中非常关键的技能,它在整个家庭理财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家庭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错误的将家庭会计等同于企业会计,在记账过程中错误使用权责发生制。为了让大家在编制家庭财务报表时正确使用收付实现制,现将两种会计记账基础介绍如下: (1)权责发生制以权利或义务的发生作为记账标准。凡是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有无收到和支付现金,都应记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现金在本期收付,也不应记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多采用权责发生制。在采用权责发生制时,信用卡刷卡时就记支出。 (2)收付实现制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记账标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凡是本期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付的现金费用,都应记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记账结果可与期初、期末的现金余额比较,以检查记账的准确性。家庭会计多采用收付实现制。在采用收付实现制时,信用卡缴款时才记支出。 案例:富太太1月预收租客1―6月房租合计12000元,1月份刷卡800元,请分析富太太1月储蓄净增加额。 权责发生制: 1月房租收入2000元,1月支出800元,故1月储蓄净增加=2000元-800元=1200元 收付实现制: 1月的现金收入12000元,1月无现金支出,故1月储蓄净增加=12000元 该案例告诉我们采用不同的会计记账基础,家庭财务报表也会不同。因此,在家庭财务管理时,要使用收付实现制。 2.2 钩稽等式 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用钩稽等式验证报表正确与否。钩稽关系是指一个报表和另一个报表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如果不相等或不对应,这说明会计报表编制出现问题。 在企业会计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净流量,这3个公式是钩稽等式可以用来检验会计报表是否正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庭会计虽有资产-负债=净值、收入-支出=储蓄的资产负债表公式,但它们检验不出报表编制正确与否,不是钩稽等式。家庭会计中的钩稽等式有: 按成本计价时: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储蓄=净值增加额=期末净值-期初净值=(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净值 按市值计价时:期末期初净值差异=储蓄额+投资资产账面价值变动+自用资产账面价值变动。 3 收支储蓄表编制误区 在家庭理财过程中,人们习惯将各种现金流入和各种现金流出一视同仁纳入收支储蓄表,但事实是它们需要区分。不同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中,有些是家庭收支储蓄表的项目,有些却不是。 在编制家庭收支储蓄表时,我们需要区分有: (1)变现资产的现金流入包括资本利得和本金,资本利得部分记收入,收回投资本金为资产负债调整。 (2)房贷本息摊还包括利息部分和本金还款部分,前者记支出,后者为资产负债调整。 (3)保费根据项目可分为储蓄型保险保费和保障型保险保费。养老险/还本险/退休年金/投资型保单属于储蓄型保险,该部分不计入支出但列入资产。定期寿险/意外险/医疗险/失能险属于保障型保险,该部分计入支出。 (4)三险一金中,个人失业保险费计入支出;医疗保险费,进入社会统筹部分计入支出,进入个人部分为资产;养老保险费,进入社会统筹部分计入支出,进入个人部分为资产;住房公积金为资产。 (5)其他直接用于增加资产、减少负债的支出不能算入收支储蓄表。 案例:家庭税后工资为16.5万元(未参加社保),家庭生活支出6万元、赡养父母支出1.2万元、子女学费支出1.5万元;家庭利息收入0.1万元、资本利得1万元、资本损失2万元,保障型保费支出1.3万元、储蓄型保费支出1万元、房贷本金支出2万元、房贷利息支出2万元;稿费税后收入0.5万元,定期定额投资基金1.2万元。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家庭收支储蓄表(见下表)。 4 结 论 家庭理财意义在于它帮助我们平衡收支、实现收入和财富最大化、保证有效消费、满足对生活的各种期望、确保财务安全、为退休和遗产积累财富。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自主、自在,我们要在家庭理财过程中尽量避免定义误区、家庭会计等同企业会计误区和编制收支储蓄表误区这三个常见知识误区。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中应对通货膨胀的方式 摘 要:伴随改革开放浪潮的逐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由温饱式生活向小康水平发展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正是由于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民群众的储蓄比例大幅增加,由单纯积累发展成为理财投资。我国在历经了九十年代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之后,成熟又健全的金融市场正在我国蓬勃发展,家庭金融理财方式也正顺势而生,快速发展。当下,在社会金融资产中,居民的家庭式金融资产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家庭式的金融资产的使用与投资都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发展方向,还将影响到家庭自身的生活与消费水平等方面。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财;储蓄 1. 通货膨胀的当前情况 据权威部门统计表明,去年10月份我国人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约4.4个百分点,居过去25个月以来的首位,食品价格上涨10.1个百分点,为CPI贡献74%。通货膨胀通常被群众这样解释:清早带着百元大钞去超市购物,发现在买了一斤牛肉,二斤鸡蛋,几个馒头,三斤水果后,百元大钞已所剩不多了。在第二天再奔向超市的时候,不得不多带几张百元钞票。在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飞涨的物价的巨大压力下,以上的种种情况,都是无论哪种通货膨胀,都直接给我们群众的生活带来的最切实的影响。 2. 通胀的特点 1) 价格的全面大幅上涨。 通货膨胀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粮食、石油等产品价格的暴涨,更是以粮食、石油产品为基础的其它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当前,我国无论是实体产品,还是虚拟产品均呈现价格上涨趋势,而且汇率、粮食、楼市等诸多价格问题纵横交织、复杂异常也是我国急需要面对的问题。 2) 各类商品中食品价格涨幅居首位。 在与其他不同种类商品的价格涨幅差距被不断拉大的食品价格涨幅中,蔬菜价格的涨势还遥遥领先与各类食品的价格涨幅。 3) 资产价格飞涨催生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由2008年至今,以房价为代表的中国资产价格飞速增长,仅09年一年,北京的房价近乎翻番,我国政府更是为应对急需调控的房价出台诸多措施,“国五条”的推出,虽未完善具体实施的细则,却已让人民感受到了政策带给楼市的巨大影响。同时,一些可以储藏价值的商品,如古玩、文物、字画等的价格同样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3. 我国当前家庭理财的情况 就我国家庭资产结构来看,基本是以存款储蓄为主体形式,国民的存款总额在2012年底就已高达40万亿人民币之多。我国的家庭式金融资产有以下几种类型:近7层的家庭储蓄占据主体位置;股票、其他有效证券、外汇;现金及保险准备金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交易账户这种在家庭金融资产中属于低风险形式的理财方式是大多数人所青睐的。只有4个百分点左右的储蓄和债券比重更是远远低于我国的储蓄比例。由此不难看出,中西方国家就储蓄在家庭式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我国历史和现代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民众更多的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更为稳健的储蓄方式上。我国的家庭收入一直以来都处于比较低的情况,由此在出现风险的时候,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居民希望能够让家庭的经济情况一直处于较安全的一个状态,他们更多的愿意选择储蓄这种较为保守的理财方式。与此同时,我国股市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收益较低;当前我国还在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十分的不健全,大部分居民仍然放弃高收益、高风险的风险性投资方式,而选择储蓄、购买国债这种较为稳健的投资理财方式。实质上,中国家庭收入情况是我国家庭式金融理财方式选择的首要考量因素。 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医保、房产、教育等许多方面的问题都是我国民众在家庭生活规划中需要提前安排的。这就使得我国大部分家庭在理财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怎样能通过一些方式使家庭的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中规避风险;如何能够应用金融、投资、理财等方式使自身的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随着家庭理财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不单单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家庭式理财体系,还要金融组织的配合,推出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恰到好处的理财方式,促进我国投资环境的改进,这样我国家庭的资产才能够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使投资的收益率有所增加,推动家庭财产的使用效率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4.不同阶段应对通货膨胀的方式 在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工作开始,人生开始被分割成五个不同的阶段,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处于被养育的状态下。在我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薪资的回报之后,我们将步入以下五个不同阶段:事业上升阶段、婚姻起步阶段、生儿育女阶段、事业有成阶段、退休阶段。在面对生命中不同阶段的时候,我们就要通过不断改变投资理财和规划的方式来应对每个阶段的一些特点。 1)事业上升阶段:在我们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们享受着第一份薪资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满足感,由于事业的初期,相对的存款都比较少,满足日常生活和租房需求是这个时期理财的首要目标。同时还会考虑到在大学时期的一些助学贷款的偿还问题,在这个阶段开始有了些许的储蓄积累,为今后的人生和理财规划等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通过学习金融理财知识,运用理财分析工具,充分做好市场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分析,提升自身能力,量力而行,适当冒险。 2)婚姻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人们由于刚刚创建家庭,相比较应对风险的能力适中,相对资产较少,这个阶段的理财目标就是能够应对买房、买车的需要,同时为儿女的教育基金、应对突发状况的资金等方面做充分的考虑,通过强化资源配置、做好充分预算、量力而行、谨慎支配收入这样一些策略式的理财手段,使整个家庭的理财规划更加合理。在这一阶段不仅要考虑到房产、保险等的规划,还需要兼顾儿女教育、赡养老人等多方面的需要。 3)生儿育女阶段:在此时期,初为人父母,由于家庭积累少、子女支出较低,可以通过控制消费、节流支出等理财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储备教育资金,还可以引导子女的拥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4)事业有成阶段:这一时期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积累,自身资产处于较高水平,负债少,可以调整储蓄和投资比例的方式,来为退休以后的各项保障做好前提性的保险规划。 5)退休阶段:在这一时期中,由于资产累计达到一定水平,生活压力小,不妨可以通过一些收益较为稳定的理财方式来保证退休后的生活,避免风险大的投资,减少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影响。 正确应对不同人生阶段的投资方式,适度投资、合理规划,多元投资,以获取最大收益。 5.结束语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建立一些较为合理的理财观念,合理调整家庭理财结构,积极挖掘可能存在的财富机遇,通过不同的投资理财手段,加快财富积累,来创造一个高品质幸福的生活。(作者单位:建行锦州分行) 家庭理财论文:浅谈工薪阶层家庭理财 摘 要: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各项体制改革使人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通过综合安排达到增值保值以确保日后生活在财务方面达到独立!完全和自主境界的意识逐渐增强,家庭理财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薪阶层;家庭理财 1 工薪阶层理财现状 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工薪阶层普遍的理财意识弱,认为理财就是储蓄,就是买国债、吃利息等理财观念。据估计,中国人仅仅有百分之二的收入来自投资所得,而我国居民投资收入仅占2%的情况,是因为人们的投资基本上局限在银行储蓄这一个手段上。 另一方面,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工薪阶层普遍的理财技巧差,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以后羊群效应被金融学家借用来描述金融市场中的一种非理性行为,指投资者趋向于忽略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 目前,国内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所谓的个人理财产品、服务,如外汇理财、人民币存款业务、基金销售等,仅仅是单一的银行产品或服务,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真正的个人理财,因为这些产品与服务并不是从其服务对象的真正客观、实际的状况并结合生命周期,风险状况,长远规划等情况进行综合设计的,国内的银行推出理财产品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 2 家庭理财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2.1 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收益风险均衡原则,要求家庭对每一项家庭经济活动,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风险性,按照收益和风险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在实践中趋利避害,提高收益。 2.2 收支平衡原则 在组织资金收支平衡问题上,既要量入为出,根据现有财力来安排各项开支,又要量出为入,对于重大的支出要积极开辟财源; 2.3 投资分散化原则 投资分散化,就是让家庭在投资时要注意投资品种的适当搭配和组合,使得投资组合的风险小于单一投资的风险。 2.4 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对家庭经济生活中的所费与所得进行分析比较,对经济行为的得失进行衡量,促使成本与效益得到最优的结合,以求获得更多的盈利。 家庭理财基本步骤: (1)搞清楚家庭经济来源是多少。这时需要参考的是家庭资产负债表或家庭收入支出表,它们有助于评估家庭的财务状况;(2)确定符合家庭实际情况的财务目标,这个目标越具体越好,而且可以是分项目分阶段的目标;(3)为各个分目标确定具体的财务计划;(4)实施并坚持执行家庭的计划;(5)经常检查家庭的财务状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家庭的财务目标和计划 3 家庭理财规避风险的建议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是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理财的关键,但要想使每一个家庭的财富由无至有、由小变大,就一定要熟知和运用好各类消费、储蓄、投资、管理等理财策略,了解家庭理财所适用的金融投资工具,如收益稳定但不高的银行存款、成长型的固定收益类债券基金、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期货股票等,只有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才可能实现家庭财富的最优配置。 其次,合理消费,如果要提高投资比重以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控制如生活费、娱乐费、子女教育费等的支出,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计划每月的家庭消费支出。合理消费的控制可以通过培养家庭记账习惯来逐步建立,记账的好处在于确切列出生活具体花费过程,以利于发现可以进行家庭财务节流的环节,当前许多电脑软件都可以帮助家庭管理者分析日常记账的资料。 再者,风险转移也是必要的。转移家庭理财风险不是以邻为壑、损人利己,转移家庭理财风险是指投资者通过某种合法的交易或手段,将风险尽可能地转移给专门承担风险的机构或个人转移风险的常见方法有:间接投资法、在保险公司购买保险、在债权投资中设定保证人。转移风险是把风险转让给他人,那么为这种风险转让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支付保险费;或降低交易的收益,转移风险的作用是将不可预见的、不可控制的、可能发生的损害转变为可预见的、可控制的成本或费用,有利于稳定投资的营运、搞好成本和收益的控制和核算,在一旦发生损失时可获得足够的赔偿以恢复家庭生活或投资经营。 最后,家庭理财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就是要应对好未来支出需求的增加,按照家庭生命周期顺序来看主要有购房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养老费用形成了未来弹性需求较大的可能支出。 家庭理财论文:浅谈家庭理财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生活要懂得理财的道理。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理财活动往往缺少系统的规划性,随意性较大,而就在这个过程中,财富积累已经受到了损失。因此,更多地了解一些理财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家庭理财的含义,家庭理财的五种主要方式来分析家庭理财。 关键词:家庭;理财方式;投资渠道 一、 家庭理财的含义 家庭理财规划的整体来看,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设定家庭理财目标;其次是掌握现时收支及资产债务状况;最后是如何利用投资渠道来增加家庭财富。从概念上讲,家庭理财就是利用企业理财和金融得方法对家庭经济(主要指家庭收入和支出)进行计划和管理,增强家庭经济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大家庭效用。从广义的角度来 讲,合理的家庭理财也会节省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从技术的角度讲,家庭理财就是利用开源节流的原则,增加收入,节省支出,用最合理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家庭所希望达到的经济目标。这样的目标小到增添家电设备,外出旅游,大到买车、购屋、储备子女的教育经费,直至安排退休后的晚年生活等等。 二、 家庭理财的方式 家庭理财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保障型和投资型。常见的主要有储蓄、债券、股票、基金、房地产、外汇、古董、字画、保险、彩票、钱币、邮票、黄金、珠宝14种。其中,古董和字画具有丰厚的增值内涵,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非一般人能操作;邮票在家庭收藏中较为普遍,但作为一种投资,见效并不十分明显,更适合个人的爱好收藏;外汇,其运作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风险性较大;彩票,近乎赌博,只能作为生活的一种调味剂。因此,最为常见的家庭理财方式还是集中在银行储蓄、债券、房地产、保险、股票基金这五种工具的运用上。 (一) 银行储蓄 储蓄是大部分人传统的理财方式,从理财的角度讲,储蓄宜以短期为主,重在存取方便,而又享受利息;长期储蓄,依现有银行利息,考虑通货膨胀和利息税等因素,钱存得越久,贬值的风险就越大。怎样合理储蓄呢?银行中有一种称为短期滚存的方法,即每个月固定存一张一年期的存单,12个月就有12张存单;一年后每个月都有一张存单到期,既保证固定利率,又可满足家庭灵活开支,如果存单到期不用可继续滚存,这样不但享受比活期高的利率,还可拥有及时调整投资方向的余地。 (二) 债券 目前债券主要分为国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国债券分为凭证式国债债券和记账式国债债券。前者不可上市流通,可提前兑取,但需要支付一定手续费,特别是一年内提前支取,还不计息,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后者可以上市流通转让。国债利息比银行利息略高,风险性小,也不交利息税,因此较受百姓欢迎,但不易买到。企业债券是由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券,收益率可能比同期国债高,但风险性也较大,有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购买宜选择信誉等级AA级以上的大企业。金融债券是由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一般不针对个人。 (三) 股票基金 基金会——高风险也可能高回报。投资占家庭总收入比重10%左右为宜。炒股炒基金之前最好积累一些股票和财经方面的经验,建议选择业绩优秀的股票,基金,并且多股组合,基金投资可以选择定期定投基金,从而来分散风险。按照巴菲特理论,5年-10年的投资应该赚大于赔,因此要做好长期投资的打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 贷款买房 用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已渐成时尚,贷款买房尤为突出。买房或者为了自己居住,或者想通过房价升温转手获得差益,不论哪种,都属于家庭中较大的一项财务开支。投资住房应考虑地段、质量,售价及付款方式、环境、物业管理和户型朝向等因素。同时还要关注房产交易的税赋政策。 (五) 保险 保险可分为保障型保险和投资型保险两种。前者重在保障,后者除此之外,还拥有投资功能。投资保险与银行储蓄、债券、股票基金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依靠机构、专家进行投资而后者依靠个人单独的力量。机构理财比个人理财不仅在于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理财专家队伍,在投资渠道上更广泛。如国债券,机构拥有发行一级国债的权利,而个人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投资;银行机构可通过大额协议存款获得比个人储蓄更高的利率;投资机构集众人之钱而成巨额资金规模,投资风险更低;信息机构获得信息的渠道比个人要丰富和及时。因此,投资保险不仅保值,还可能获得丰厚的红利回报,获得增值。 比较以上几种理财方式,打个简单的比方:银行储蓄是家庭理财的后卫,可用于应急支出;债券可以称得上是中场,可进可守;股票,基金和房产就是先锋,会带来财富的迅速增加。而保险则是强有力的守门员,这个守门员在风险管理和家庭理财规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投资理财应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我们选择投资理财方式的时候,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经济形式;另一方面要考虑自身微观经济状况等因素,根据不同人生阶段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理财规划。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动静结合原则:即要使理财产品的灵活性和家庭开支计划相匹配,流动性与稳定性完美相结合。 长短兼顾原则:即选择投资理财产品,在产品期限上要有长有短,长期性与短期性同时兼顾。 高低搭配原则:即分散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高风险与低风险有机搭配。 适合为上原则:即理财无定式,并非所有投资方式适用于所有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四、 结语 金钱不是万能的,而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家庭生活需要金钱,提升生活品质需要金钱,因此,每个家庭须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意识,要确保家庭经济收支平衡,努力增加收入,还须善用钱财。(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家庭理财论文:基于J2EE的家庭理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家庭在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因而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就不断的增多,这就导致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手段已渐渐的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求。家庭理财系统正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设计开发的一个主要基于收入和支出的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进行开发,基于B/S架构,利用MyEclipse作为开发平台,并应用了J2ee技术中SSH三层框架结构和javaweb技术,以方便小巧的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 关键词: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J2ee;MySQL;SSH框架 1 系统特点 1.1 完整的功能管理。用户可以在系统中的信息管理模块添加消费和收入信息,在报表信息模块将消费和收入情况以柱状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清晰的图形界面使用户能更容易的进行查看操作,以达到对家庭信息进行更清晰的类比。如果需要管理用户信息的话,管理员可以在系统模块中对注册的用户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1.2 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该系统有良好的交互界面,易于理解易于操作,本系统的操作界面简单但不失优雅,功能完善易懂,通过简单的浏览,用户能够快速上手使用。 1.3 完善的安全机制。一对一的用户密码验证功能,使得该系统只有具有正确的用户名和与之相对应的密码方才登录,确保了用户和网站之间的数据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从而较好保证了其安全性。 2 系统说明 本系统主要采用了J2EE技术中structs+spring+hibernate的三层框架结构,这三层框架结构是当前主流的框架结构,能够轻松的将前台的界面和后台的逻辑分离开来,使得开发和后期的维护变得格外的高效和轻松,并且三层框架技术的成熟也给系统带来了稳定性、健壮性。前台采用的是jsp页面,jsp属于J2ee技术中的一个组件,它具有跨平台性,和稳定性。数据库采用的是MySQL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功能齐全,稳定性好,对于家庭理财系统来说,数据处理能力绰绰有余。系统功能主要将家庭理财中手动处理的事务,如登记消费信息,登记收入信息,统计月/年收入消费情况等统一的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方便高效。 3 设计工具与技术 3.1 SSH三层架构。(1)SSH。SSH为一个由struts+spring+hibernate集成的框架,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Web应用程序开源框架。该框架主要是将MVC模式中对应的每一层分别运用相应的框架来进行处理,并通过配置将struts、spring、hibernate三个框架进行整合。(2)J2EE。J2EE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J2EE技术的基础就是核心Java平台或Java2平台的标准版,J2EE不仅巩固了标准版中的许多优点,同时还提供了对EJB(Enterprise Java Beans)、Java Servlets API、JSP(Java Server Pages)以及XML技术的全面支持。 3.2 MySQL。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提高数据存储和查询的效率以及灵活性,它不是将数据存储在一个大仓库中,而是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表中。MySQL也是支持SQL结构化查询语言的,SQL结构化查询语言的也是访问数据库的最常用标准化的语言。MySQL采用了GPL(GNU通用公共许可证)软件技术。为了实现对MySQL数据库的管理,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选择了可视化的数据库管理工具Navicat。 3.3 JSP技术。JSP(Java Server Pages)是J2EE技术中所提供的一个组件,用JSP开发的Web应用程序是跨平台的,既能在Linux下运行,也能在其他操作系统上运行。JSP是使用模板数据来格式化网页文件。通常模板数据都应用HTML或XML元素。设计者可以编辑文档并配合这些JSP页面元素不影响动态内容。 3.4 MyEclipse。MyEclipse企业级工作平台(My Eclipse Enterprise Workbench,简称MyEclipse)是对EclipseIDE的扩展,利用它可以在数据库和JavaEE的开发、以及应用程序服务器的整合方面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它是功能丰富的JavaEE集成开发环境,包括了完备的编码、调试、测试和功能,完整支持HTML,Struts,JSP,CSS,Javascript,Spring,SQL,Hibernate。 4 总体设计 4.1 网站系统功能说明。 (1)用户登录功能。对于每个系统来说都有自己的用户,为了安全性,只有在确定登录人身份和正确的密码后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1)功能描述:用户登录;2)输入:用户名,密码;3)操作序列: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创建新用户;4)输出:登录成功进入系统,登录失败提示错误;5)补充说明:本系统是基于家庭的,所以管理员可以创建新用户,而不是注册新用户。 (2)信息管理。家庭理财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信息管理功能,已经登录的用户,根据自己已有的权限可以对消费收入信息进行如下管理:1)功能描述:查看消费收入信息,添加消费收入信息;2)输入:用户输入消费收入信息明细;3)操作序列:添加消费收入信息明细,查看消费收入信息;4)输出:消费收入信息明细;5)补充说明:消费信息明细可以通过收入/消费,时间段等信息进行搜索查询。 (3)用户报表信息操作功能。用户添加收入消费信息后,系统会对信息进行汇总,并以报表的形式,清晰的展现给用户,用户具有查看消费收入信息报表功能:1)功能描述:用户报表信息管理;(2)输入:消费收入记录时间段;(3)操作序列:用户输入记录时间段,显示报表信息;(4)输出:报表信息;(5)补充说明:用户可以根据时间段查看相应的报表信息。 (4)系统管理功能 系统的维护运行需要管理员,管理员在系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功能描述: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可以创建修改用户,密码等等功能;2)输入:添加用户基本信息;3)操作序列:填写信息,数据校验,添加成功;4)输出:添加修改成功,新用户信息写入数据库;5)补充说明:系统管理该系统添加了更加灵活的空间。 4.2 建立功能模型 本系统功能模块分为两大块分别是用户模块和管理员模块:(1)用户:必须经过身份验证,登录之后,才能进入,对系统执行相应的操作。(2)管理员:经过登录后可以对系统进行相应的操作。 4.3 建立数据库模型 (1)用户id;英文字段名:Id;数据类型:Int;长度:8;(2)用户名;英文字段名:Name;数据类型:nvarchar;长度:20;(3)密码;英文字段名:password;数据类型:varchar;长度:20;(4)确认密码;英文字段名:PasswordFormat;数据类型:varchar;长度:20;(5)电话;英文字段名:phone;数据类型:varchar;长度:20;(6)创建日期;英文字段名:createDate;数据类型:date。 5 结论 在网站开发与设计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很重要,网站开发中应该更加注重网站的规划及按步骤实施。网站是由多栏目、多版面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网站功能及其效果的实现,更应该注重网站与用户的有机结合。网站设计与实现的成功只是网站成功的一步,网站的明确定位显得更加重要,网站应该随时根据实施环境,实施困难进行必要的定位调整。 作者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河北宣化 075100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的长期制胜策略 家庭理财,其实无需投入很高的资金,也可积累可观的资产。问题是很多人往往注重单笔投资或单一理财产品的收益,关注短期内的收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未来20年乃至50年的需要。理财崇尚的是过好现在的生活,筹备未来的需求。中期以上年化收益的稳定性尤其关键,好的理财产品选择和合理配置是完成理财行为的重要过程。 基金定投,长期制胜 假如20岁开始每月定期投入500元,投资10年不再投资,让积攒的资金继续配置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组合,在30年、40年后,即当50、60岁退休时将有一笔不小的资金。30岁花费的钱主要用在房、车、日常消费等方面,但不要忘了为孩子准备教育金等费用,不妨也采用10年期每月定投500元的方法,10年后不再继续,而改为以积累的资金投资合资的金融产品组合,用于孩子上大学和进入社会之后的启动资金。 定投10年按7%年化收益率可累积8.5万元,按12%年化收益率可累积11万元。之后按累积的金额继续投资,10年(总投资期20年)后可累积17万~34万元的教育资金,20年(总投资期30年)后可累积33万~106万元的养老资金。如果是闲余的资金或者为孩子准备的养老补充资金,则40年(总投资期50年)后可累积127万~1024万元,50年(总投资期60年)后可累积250万~3179万元。 那么购买哪种理财产品,才可以达到上述目标呢? 一、债券基金 债券基金现在种类繁多,主要有纯债基金、信用债基金、可转债基金。这3类基金基本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财产品配置账户。而强债基金、偏股型债券基金属于具有一定股票配置的基金,适合做定投账户。短期理财债券基金一般是60天内的基金,适合短期资金需求账户配置。今后会推出高收益债券基金,属于具有一定风险,收益高于传统债券的中小企业发行的债券基金,可小比例的配置。 二、全球基金 全球基金在中国香港的保险公司、银行、券商与资产管理公司都可购买,可投资全球单一市场、区域市场的股票、债券、外汇、房产以及另类产品。在理财产品组合中,全球基金是最理想的分散风险和寻找全球资本、债券、外汇、房产等市场投资机会的理财产品。有机会去香港不妨去当地的理财顾问公司办理购买,保险公司的基金定投产品往往1000元左右即可购买,定投期限5~30年。如果觉得不方便,可在国内汇丰银行办理全球基金定投,定投起点1000元,定投期限10年为一个周期。 购买全球基金定投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对全球市场状况和产品配置需要注意检测和调换,而香港理财顾问一般都会提供市场和产品咨询,并给出一些基金产品调换的建议。如支付1%的理财顾问费用,香港公司还可提供基金管理的全权委托式服务。 金银币具有商品属性,也具有收藏特性,适合作为家庭理财固定资产类型的理财产品。可在正规的央行金币总公司和授权的门店购买,保证真货。银行现在也开始推出金银币业务,但银行购买渠道价格相对高一些。由于流动性欠缺和收藏增值期的不确定性,该类理财产品不宜超过资产配置组合的10%。 30万元以上的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小型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30万元以上财富客户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一般在7%,高于普通理财产品4%~6%的收益。适合在资金积攒到一定额度后做的理财产品,该类一般期限不超过1年。资金达到50万以上,可选择信托公司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该类产品期限多为1~3年,年化收益多在8%~12%。 家庭理财论文: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家庭的理财教育与其本人的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家庭理财教育与消费行为之间有着极大的相关性。本文同时探讨了大学生财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理财教育 财商 消费行为 一、引言 大学生是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当前消费的主体之一,也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这个社会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大学生的消费具有特殊性,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开支主要依靠家庭供给,所以家庭因素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很多,家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家庭理财教育方式与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职业有关,子女的消费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也以此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家庭理财方式和理财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赵剑辉(2006)认为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之中传给子女;乔晓丽(2007)认为理财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消费观,传授学生合法获得金钱、合理利用金钱、科学支配金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理财能力。国外非常重视家庭的理财教育。杨黎(2005)指出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家庭理财教育,其理财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的幸福人生计划”[2]。 理财教育就是财商教育。财商就是FQ(Financial Quotient)的简称,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它包括正确认识金钱和正确应用金钱的能力。财商和智商、情商一起被教育学家们列入了青少年的“三商”教育。财商是大学生最现实、最需要的能力,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3]。 二、调查的基本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有效问卷120份。调查对象为中南民族大学2010级学生。经过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相关性 80%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影响自己的消费,71%的学生认为消费水平受家长的忠告的影响。如果父母追求时尚、品牌,其子女也多会倾向于品牌消费;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在不同方式,相比较而言,家长对男孩的理财方式要求更严格一些;对独生子女采用溺爱放纵的理财教育方式,女生更多的是冲动型消费,男生则是攀比型消费和超前消费;农村的孩子理财更趋向于保守;学历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学历越高月放纵,学历越低的越谨慎;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更易产生攀比型消费、冲动型消费和超前性消费。 (二)学生缺乏理财的基本能力 “缺钱”在当今大学校园是一种普遍感觉[4]。一个大学生的花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伙食费,此项消费占到60%以上;二是服装消费,平均消费占总支出的10%;三是在交际方面的消费:朋友生日、恋爱消费,也是不少男大学生的重要支出;四是给自己“充电”的消费:学英语、考研辅导班、考英语四六级、考计算机等级证等等,都是不菲的花销,有30%的同学存在此项支出;五是不少大学生喜欢玩数码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等费用。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消费计划,有记账习惯的不足10%,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资金花不到月底。大学生存在理财困惑的比例达到90%以上,99%的同学渴望理财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国深受儒教伦理的影响,内心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君子言义,小人言利”,家长不愿意或干脆不在孩子面前谈钱的事情。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在高中之前的任务是学习,多数孩子终日被埋在书堆里,除了学校学习以外,有的父母倾其所能地对孩子们进行电脑、书画、琴棋、体育等方面的教育,而唯独忽视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家长一手包干支配金钱,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消费自主权,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孩子花钱就会受到家长的训责。有的父母认为“赚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遥远,至于理财能力,长大了可以无师自通,不用给孩子钱花”。很多孩子极少或从未自己经手过钱,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大学生面对理财时普遍感到困惑,理财只能跟着感觉走。 四、财商教育的两点建议 首先,家长应该对财商教育给予重视。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受制于期理财观念,理财观念可以后天习得。研究表明,在孩子早期阶段进行理财教育会事半功倍。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习惯尚未定型,如果此时进行理财教育,那么孩子能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明天给他1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有关专家认为,财商知识教育,是一种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的实践,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其次,在财商教育方面,父母要改变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财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家长在行为和观念上有所改变。首先,家长要加强自己理财能力的提高,转变传统的“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重视孩子的财商教育,摒弃智商第一、学习第一的错误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观的教育,帮助孩子制订科学的消费计划,利用适当的时机和在一定的范围内鼓励孩子进行储蓄、投资等实际的理财实践。其次,家长要学习财商教育的科学知识,并为孩子制定一个从幼儿园到上大学的财商教育计划。幼儿园阶段认识钱的来源和用途,小学阶段挣取和用好零花钱,初中阶段学会记账管理好钱,高中阶段学习投资的基本知识,大学阶段是独立管理财富的开始,此时的内容应该包括独立安排每月的生活开支;学会有效“节流”和“开源”;如何正确使用信用卡,怎样进行有计划的投资等等,即使到了大学阶段,家长仍然要对孩子的理财观念施以引导。总之财商教育非常重要,家庭理财教育应该趁早,内容和方式上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作者简介:钟扬(1991-),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本科生。 家庭理财论文:证券投资在家庭理财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家庭理财的概念、家庭理财的重要性及证券投资在家庭理财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当今经济形势,在理财的众多方式中,证券投资对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的作用已日趋明显,储蓄这种传统的方式已不再是广大民众理财的唯一途径。本文结合实例论述了证券投资特别是股票投资的收益、风险及风险防范,简单地介绍了开放式基金投资与股票投资相比的优势。 [关键词]家庭理财;储蓄;股票开放式基金 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般都伴随着物价上涨,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也伴随着一定的通货膨胀,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储蓄这种传统的理财方式已不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更不能实现家庭全方面、多层次的理财目标,而证券投资可以弥补这种缺失。在今天理财投资的趋势下,证券投资在家庭理财规划中已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只要能根据家庭资产状况合理地选择投资工具和进行资产投资配置,证券投资就能弥补储蓄的不足,起到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同时通过长期的投资规划可以使家庭资产的深化配置更加趋于合理,以实现家庭不同阶段的理财目标。 家庭理财就是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的效能的经济活动。理财也就是对资本金和负债资产的科学合理的运作。通俗地说,理财就是赚钱、省钱、花钱之道。理财就是打理钱财。就家庭理财规划的整体来看,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设定家庭理财目标;其次是掌握现时收支及资产债务状况;最后是如何利用投资渠道来增加家庭财富。 如何使自己家庭的财产实现一定的保值、增值,以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如通货膨胀、紧缩等带来的财产贬值对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形象而又生动的告诉了我们只要用心去打理你的资产就能实现预期的理财计划。 理财计划包括很多方面,如消费和储蓄计划、保险、养老规划、投资筹划等,本文从投资的角度来论述,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投资特别是证券投资对于当今社会和环境下的家庭理财的重要性。 谈到证券投资,人们就会想到股票、债券、基金这些名词,它们都是证券投资的不同方式,尤其是在2006年年底到2007年,中国股市出现了大牛市,这也给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出现了当时“全民炒股”的现象,从企业白领到街头摆摊的小商贩,人人手里都有几只股票,不管是否懂得股票投资的来龙去脉,大家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也都盼望着自己的股票不断的涨停。这说明人们在追求财富方面都有迫切的愿望,也正是大家这种迫切的心情让当时的人们近乎疯狂的参与到股票交易中,结果是绝大多数人都失去了理智,一味地追涨,当股市大跌时连割肉都没来得及,面对跌去76%市值的中国股市,中国的股民的发财梦一下子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而破灭了。 上述情况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公众的投资状况,当然,除了股票外还有很多人选择了股票和基金两种投资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的对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已经从定期储蓄、国库券开始向证券投资转变,因为大家都知道储蓄的实际利率是负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把钱放到银行里得到的利息已抵御不了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影响,想要实现个人或是家庭的资产保值、增值及长远的更高的财富追求已不能靠储蓄来实现了。于是大家开始互相了解、学习、交流证券投资方面的一些名词、知识,在考虑到风险因素的影响时,一些人首选开始尝试投资基金,在经济向好的势头下,基金的收益率要大大高于储蓄所带来的收益,而股票的收益又优于基金,当然,风险也高于基金,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到证券公司开户,开始尝试股票投资,都获得了不同的收益。 以笔者本人的投资经历为实例来证明证券投资在个人和家庭理财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对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笔者在2006年年底至2008年上半年也先后进行了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和股票的投资,本金是4万元,其中2万元进行了基金投资,另外2万元进行了股票投资,2007年的投资收益已达到近1万元,投资收益率近25%,远远地超过了这一段时期的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利率(2006年8月为2.52%,2007年8月为3.6%,2007年12月为4.14%),而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8%。可见在2007年的实际利率已为负值,通过储蓄已不能实现资本保值,更谈不上资本升值,而证券投资带来的收益不仅弥补了储蓄方面的损失,且实现了资本增值,从理财角度来说,证券投资的优势大大高于储蓄。在此基础上,可实现资本的不断积累,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实现长期的良好的投资操作,有助于实现稳定的收益。 当然,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越高收益也就越高,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这是每一个投资者都要面对和接受的,证券投资也不例外。以股票为例,股票能带来高收益,也具有高风险,如果没有一定的股票投资知识,盲目进行投资,势必会在投资中承受着巨大的风险,最终导致投资亏损。 笔者认为如果要想规避股票投资的风险,使投资收益最大化,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掌握必要的股票投资知识,深入了解股票市场,让自己掌握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如通过图形来分析股票的走势,这是进行股票投资的基础和前提。 (2)积极关注基本面的信息,掌握经济动向。政府出台的一些经济和宏观调控的政策等重要信息对股票市场大的环境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具有导向性的信息往往决定近期大盘的走势。 (3)积极关注某些重点行业的各方面消息,无论是利好消息还是利空消息都要掌握,这对某些行业的股票的长期投资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4)分散投资,风险对冲。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选取不同类型的股票进行交易,在不同股票有涨有跌的情况下,上涨股票的收益可以弥补下跌股票的损失,这样可以规避某只股票连续下跌对投资收益带来的影响。 (5)合理的运用资金进行投资。在投资股票时合理分批的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中,尤其是在一只有潜力的股票下跌时,当股票下跌到一定的价格时,适时补仓,将投资成本逐渐拉低,以待股票上涨时获得较高收益。 (6)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投资心态,适时的进行卖出。如果一味地追求更高的收益,没有根据的判断股票的持续上涨,不在适当的价格卖出,盲目的盯住眼前的收益,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很可能落得一败涂地。 就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信息综合分析,现在我国股票市场与2006—2007年的牛市相比处于一个震荡调整的市场,对于个人投资者投资股票来说相对风险较大,而基金投资对于家庭理财就现在的形势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开放式基金为例,目前可投资的开放式基金有900多个,其中又大体分为股票型、债券型、股债平衡型、特定策略混合型等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基金。从理财角度出发,可以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及厌恶程度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基金进行投资,股票型基金的走势与大盘联系较密切,风险相对较大,而债券型基金的风险则相对较低,在投资时可根据家庭资产具体情况和近一段时间内的市场走势在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基金中进行不同比例的资金配置,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做到规避股票市场上的投资风险。随着基金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已然成为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其投资理念、投资取向、投资风格和管理水平,对证券市场的走势,乃至整个市场的结构化和制度化的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就是笔者对证券投资在家庭理财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一些看法和浅显的论述,证券投资对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它是家庭理财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要想利用好证券投资工具,实现理财计划,保证资产投资的较高收益,就要在具备一定的投资知识,掌握一定的经济信息,充分了解市场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投资,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市场波动对投资带来的影响,适时地做出调整,才能在证券投资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利用好投资工具,成功实现各阶段的理财计划和最终的财务自由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李贺(1984—),男,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家庭理财论文: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家庭理财策略探析 内容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全面建立,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也是我国高速货币化的三十多年。本文主要探讨在高速货币化的进程中,居民如何合理应对高速货币化对存量财富的侵蚀。 关键词:改革开放 高速货币化进程 家庭理财策略 自从信用货币产生以来,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实体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交融运行,经济学家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货币化”。 按照戈德史密斯的看法,经济货币化是一个经济社会中实体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化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参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比例在不断升高,在投资活动中所占的权重不断增加,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比例也在逐步提高,货币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强。 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 (一)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现状 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我国的高速货币化进程,首先表现在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比如,对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城镇居民来说,政府基本上负责了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日常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布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着钱,并且得有票证配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货币的使用范围从日常生活扩大到了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 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的另一个表现是货币的发行量在较短的时期中急速膨胀。从每年净投放的现金来看,我国在1981年为50亿元,2010年则为5535亿元,增长了100多倍,流通中现金则从3200亿增长到4.5万亿,增长了14倍,如果考虑到高科技的交易工具,如银行卡对现金的巨大渗透和替代效应,我国净投放的现金量增长的速度会更快。从广义货币M2的余额来看,我国1981年为1.9万亿,2010年则为72.6万亿,增长了38倍。 我国高速货币化进程的第三个维度可以用M2/GDP比率来反映。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与名义收入之比(M2/GDP)。过去的30年,我国的M2/GDP比率始终是全球最高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在口径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选择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四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从1990年开始,我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与名义GDP的比率一直呈上升状态,1990年为0.82,2001年上升到1.65,2010年创历史新高,达2.17。第二,我国的这个比率也仅仅比日本同时期的水平低,而高于美国和印度,2009年美国和印度的M2/GDP均在0.9左右,日本约为2.1。我国的这一比率是美国和印度的两倍,而比较接近全球公认的泡沫化国家日本。第三,我国2010年的这个比率和日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水平相当,高于日本在泡沫化早期的水平。比如,1980年日本的这一比率为1.37,1985年为1.57。通过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是和高速的货币化进程相伴的。 (二)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 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是惊人的。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使居民的存量财富出现大幅度的缩水,钱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不值钱”。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万元财富,经过30年的高速货币化过程,到今天应该相当于多少呢?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10年这四个时点来考察,来做一对比。 首先,从居民人均收入看,上述四个时点的人均收入分别为463元、1570元、6860元和19109元,3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1倍。这样算下来,当初的1万元相当于今天的41万。 其次,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的居民人均储蓄额分别为:52.4元、786元、5780元和22920元,人均储蓄增长了437倍之多。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191倍,折算到今天大致和437万元相当。 第三,从居民人均GDP看,上述四个时点分别为0.075万元、0.169万元、0.752万元和2.97万元,增长了近40倍。所以,如果当时的万元财富能跟上人均GDP的增长,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大致和当今的40万元相当。 第四,从通货膨胀率看,根据我国的统计年鉴,从1981年到2010年的30年间,我国CPI的平均值不过5.5%,除了1988、1993、1994、1995这四个年份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外,期间并没有经历长期的、持续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把1981年的CPI定为基期,指数为100,以上四个时点的CPI分别为100、190、390、485,即总体物价水平上升了4.85倍。所以,按购买力来衡量,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相当于现今的4.85万元。 最后,从拥有财富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觉看,改革开放之初能拥有万元财富的人,受人尊敬,被人羡慕,而如今,拥有千万资产的人恐怕也未必能有当时万元户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之初的1万元要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基本上是处于资本短缺的时期,而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充裕。根据经济学的边际原理,资本理应获得超过劳动力报酬的回报,换句话说,就是资本的增值速度理应超过劳动力报酬的增加速度。 高速货币化进程中的理财策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居民存量财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对普通居民来说,在家庭理财中,可以选择的投资品种主要有银行存款、商业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黄金、艺术品、房产等。为了使居民的财富能有效应对高速货币化进程的侵蚀,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现金、储蓄等—满足家庭流动性要求即可 高速的货币化进程不利于持有银行储蓄和中长期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在家庭理财规划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储蓄等低风险、低收益的金融工具是家庭理财的基础,为家庭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流动性,以应对家庭的日常开支和不时之需。因为,现金、储蓄等具有充分的流动性,相当于家庭财富的血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率,在理财规划中,家庭的流动性比率一般为3-6(流动性资产与家庭月度正常开支的比值)。既然家庭资产配置中的现金、储蓄等的作用不可替代,而高速货币化进程又使居民持有的现金和储蓄、国债等面临大幅缩水,所以,在家庭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储蓄、国债等的配置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越少越好。对于收入比较稳定的家庭,建议流动性比率控制在3即可,对于收入稳定度不高的家庭,建议家庭的流动性比率控制在4-6即可。 (二)商业保险—适度即可 保险是家庭理财的基石,是家庭财富的骨骼。理所应当地,商业保险产品也是家庭资产配置的必备产品。 商业保险有许多功能,比如提供人身保障、财产保障;对保险公司的高端客户来说,商业保险还有财富保全、合理避税和隐匿资产等功能。但它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为愿意购买它的家庭提供保障。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商业保险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保险公司也推出了许多兼具理财功能的创新型商业保险产品,一些家庭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对金融资产的侵蚀,选择了过量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甚至把保险理财产品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主要对象。 其实,家庭通过购买保险理财产品进行资产配置,对于防范和避免因疾病或灾难而给家庭带来的财务困难确实有效,同时还可以利用保险公司的理财专家使保险资产保值和增值。假如根据保险理财产品的分红收益进行测算,就会发现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和定期储蓄存款相当。以定期存款的方式保有财富,抵抗不了高速货币化进程对财富的侵蚀效应。 人的一生充满生、老、病、意外、死亡的风险,普通疾病也会短暂地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重大疾病则会让一般家庭倾家荡产。由于社会保险的低费用、广覆盖、福利性的特点,较难完全满足家庭风险管理的要求。所以,在家庭理财规划中,商业保险也是必须配置的,但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把更多的金融财产配置在理财型的保险产品上。 (三)“稀缺品”—量力而行 在经济学上,长时期内的“供不应求”即为“稀缺”。“稀缺品”,就是少而珍贵的物品。“稀缺品”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有用的东西不一定值钱,但“稀缺品”,比如古董、名人字画等,由于它们带有历史、人文的印记,往往会价值连城。为了问题的简化,在本文中,“稀缺品”泛指贵金属、珠宝、邮票、古董、古家具、名人字画等。 通常而言,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是正相关的。投资的预期收益越大,伴随的投资风险也越大,这种规律在稀缺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形式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但稀缺品投资却与此不同,它们的投资特点是风险小,但投资潜在收益却较高。这主要是这类物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所致,稀缺品具有极强的升值功能,一旦购入,很少会贬值。 当然,稀缺品投资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对这类投资者而言,要求其有相应的鉴别能力。其次,投资稀缺品所需要的资金量相对较大,投资的门槛较高,一般的家庭难以承受。最后,稀缺品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稀缺品可以是家庭的资产配置产品,但家庭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 (四)基金、股票—积极配置 证券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假如投资者在我国证券市场发行股票之初,购买1万元以上证综合指数为标的的指数型基金(假设当初就有这样的基金的话),投资者持有到今天,其市值接近40万。如果分别购买0.5万元的深发展A股票和万科A股票并持有到今天,两支股票的市值接近60万元。显而易见,基金和股票这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可以对抗高速货币化对财富的侵蚀。 如果把家庭的资产配置比做一个人,那么基金、股票就是理财之魂,理财之肌肉。只有基金、股票才能对抗高速货币化进程对存量财富的销蚀。积极配置基金、股票,可以使资金升值,可以使财富成长。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上市公司都是行业前景广阔、治理结构良好、管理团队精干、经营业绩稳定、规模不断扩展的优质企业。它们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税后利润增长率往往会超越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企业股票的价格增长往往和企业的税后利润增长率正相关。 从短期来看,投资基金、股票有较大的风险。尤其在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和快速发展的今天,证券市场走势很不平稳,波峰和波谷较多。但从长期来看,在市场跌宕起伏之中,优质的公司就会脱颖而出,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在20年前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选择三到五家优质的公司股票,买入并长期持有到今天,肯定有效地抵御了高速货币化的侵蚀。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也是高速货币化进程的30多年。在高速货币化进程中,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速度,CPI的增长速度平均在5%左右。为了使居民的财富不仅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还能够战胜高速货币化对财富的侵蚀,家庭的积极资产配置策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实体经济论文:美国金融海啸的实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 【摘要】本文从美国 金融 海啸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这场金融海啸的实质是虚拟 经济 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最后探讨了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 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 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 教育 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 发展 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 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 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 金融 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 经济 发展 ,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 企业 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 会计 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 历史 成本方式进行计量, 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实体经济论文:中国金融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 众所周知,2008年美国金融创新的滥用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在失衡结构中的增长势头,而且也让缺乏抗周期调整能力的南欧产业和支撑其高福利水平的财政赤字平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今天由此造成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迅速影响到欧元区整体的经济活力及其银行业的稳健性,从而会进一步损害到长期以来由美元与欧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虽然,四年来为了修复金融危机给美国金融体系的借贷双方所造成的资不抵债的巨大压力,美联储不惜余力地大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经济缓慢复苏的效果,但是,美国今天高失业率状态下的经济复苏,不但不给中国经济缓解外部的压力,而且还在以更加频繁的制造中美贸易摩擦的保护主义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出口,以实现大选之年奥巴马提出的、能够给美国本土带来就业曙光的“再工业化”目标。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和其他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都陆续加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从而依靠美元与欧元所提供的巨大流动性,渐渐确立了本国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发展模式。而如今欧美经济需求的深度疲软和美元与欧元币值及其流动性的巨大波动,却给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 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金融改革刻不容缓 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的动荡格局,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梳理清楚三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对症下药。否则,盲目行事,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首先是结构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红利、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单边衰竭趋势时,中国现有产业结构和制度安排下的外需主导增长方式是否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而跳过客观的发展阶段和无视禀赋约束下的比较优势原理来推进企业自律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否能如愿以偿? 其次是周期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企业利润下滑,融资困难,投资意愿不足;而在虚拟经济部门却出现流动性泛滥,价格扭曲,投机行为加剧的现象。虽然这里提到的流动性泛滥是前期泡沫经济膨胀和事后政府大规模救市所产生的后遗症,但是,脱离经济基本面支撑却被大量“激活”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今天一起绕开了正在不断“去库存”和“去杠杆化”的实体经济部门,而奔向稀缺的全球资源市场,或去波动的国际金融市场与脆弱的新兴市场寻求短期套利的机会,这种投机现象给各国生产部门的复苏造成了成本上升和销售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尤其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中国,更是出现了让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的“钱流”和“钱荒”并存的状况。 最后是外部性的矛盾。由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各国消费、投资、贸易和政府支出之间的“相互平衡机制”被打破,于是针对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结构失衡所带来的尖锐的矛盾,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救市干预政策,甚至很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货币救市政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拥有货币主导权的发达国家。而且,欧美发达国家更是利用他们在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舞台中的“话语权”,而不顾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阶段对现有 “一刀切”的平衡调整思路的消化能力,一味强化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和国外利己性的市场开放要求,以达到缓解他们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和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的效果。这种只站在自己国家利益至上的立场上所推进的缺乏“共赢”的国际政策协调方式,确实增添了世界经济利益不断分化的复杂性,给中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挑战。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来自于大宗商品市场的输入型通胀与通缩压力,以及海外游资短进短出所产生的外汇占款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既要保持币值和价格稳定又要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目标的我国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全球“失衡发展”的格局一旦破裂,上述各种矛盾的叠加效应就会接踵而来,从而不能抱有幻想,而是应该抓紧时间,抓住机遇,从制度改革着手去打造市场活力,化解矛盾,消除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选好调整时机,谋求共赢的国际合作方式。 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是未来金融改革的切入点 中国金融的发展从规模和结构上看今非昔比,随着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丰硕成果的日益积累和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的不对称冲击,中国银 业的资产规模和股市的市值水平等,和中国经济的生产总值一起都跃居到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中国加入wto融入到了全球化体系之后,大量为了分享中国全球化红利的外资金融机构都纷纷汇聚到上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上海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 但是,尽管如此,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定位一样,我们创造高附加价值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家发生危机是金融创新滥用过度造成的后果,我们受到牵连是金融创新不足惹上的麻烦。佐证这一判断我们可以拿出很多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比如,在国有股份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中,对长期以来一直靠垄断的息差盈利方式和在过度的行政监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普遍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来提升金融服务的附加价值。于是,金融服务的缺位也造就了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但是一直以来这片土壤没有很好的规范、引导、培育乃至必要的保护,所以它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是最直接的,一点儿经不起外部冲击的考验。今天,有相当一批“新派金融家”,在不同程度上“痴迷”上了“以钱养钱”的金钱游戏,并没有花精力去打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代表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和为新农村发展的农民企业家团队。当然还有社保基金的空帐问题,商业保险的信誉问题等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中国金融“软实力”严重匮乏的问题!它具体表在六大方面: 一是金融资产价格扭曲。比如,中国目前以利率和汇率为代表的核心金融资产价格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再加上市场分割问题又并行存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国债和企业债等市场还没有整合在一起,无法为利率的合理水平提供有效的市场依据(收益率曲线)。这就会进一步严重影响到其他各种金融服务中合理的价格水平的发现和制定,从而使得很多金融服务的收费价格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另外,若在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下完全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那么,在目前欧美货币宽松的环境下,就非常有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利用少量的自有资本和大额度的金融杠杆来华进行无风险的价格套利,从而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夺走中国大众长年辛苦积攒的储蓄(很多金融危机发生的新兴市场国家,就是没有顶住来自于投机机构所在国家的政府要求市场开放的压力,在没有充分完成其价格体系改革情况下,贸然开放了自己脆弱的金融市场,结果引火烧身,惹来民族的灾难)。 二是市场流动性不足。虽然股市的市值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投资者换手率极高,价格波动非常明显,无法形成价值投资的格局,这就使得二级市场无法向一级市场传递融资条件的正确信号,从而也催生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平的格局。尤其是当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于是很容易出现别人股市下行调整的时候,我们会跌得更惨,而别人股价反弹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为市场流动性不足而苦恼,刚拉起的股价片刻就被无情打下。当然,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投资者避险情绪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所致,而进一步的原因就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大众财富的实力没有他们那么雄厚,所以很容易过度反应。 三是风险分散能力不强。无论是违约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无论是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等,我们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银行体系凭借抵押和自身流动性准备来应付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而市场体系基本上由投资者自身来承担全部的风险(即使基金出现账面上“损失”也会通过信息不对称的保护伞来转移实际利润和靠垄断的服务费征收来把损失转嫁给弱势的大众股民)。这两种传统的“顺周期”风险管理模式都可能造成信贷过度和信贷不足的问题。比如,对(以实物或政府信用为靠山的)抵押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企业,进行过度的放款,而对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却没有足够抵押能力的中小企业出现惜贷的行为。事实上,日本泡沫经济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那么所有的抵押品瞬间就会失去变现的能力。美国次贷危机中唯一值得我们借鉴经验的地方就是他们“逆周期”的风险分散意识:在市场繁荣的大好时机进行资产证券化,起到了很好的分散风险的作用。 四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内幕交易,粉饰报表,错误引导等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在这方面要通过“事前”的机制设计尽量杜绝利用“信息不对称”盈利的一切漏洞,而在“事后”要对可疑的现象 ,彻底追查,严厉打击。另外,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常常是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因素,由于他们抵押能力不足,加上在它们又处在产业链的末端,准入门槛低,竞争十分残酷,盈利能力就十分有限,所以,缓解违约风险就全靠银行自己去加大对客户事前的信息管理和事后的资金跟踪,这样就使得银行信息生产的成本大大增加,从而挤压了他们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本来就微薄的利润。于是,这批群体融资难的问题就很自然在中国这样银行主导的国家中发生了。 五是公司治理机制缺位。今天无论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无论是强化金融业高管薪酬体系的改革,还是坚定不移地引入股市的退市机制等,都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引入竞争机制和对金融机构奖惩分明的制度安排,对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有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之所以发展不快,除了盈利模式严重受到抵押能力不足的阻碍以外,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现代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确立。其中,作为激励机制的政府扶持力度还需要有很大的提升。 六是价值创造的取向有偏。如果金融服务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那么投资者的价值创造就是一种“零和博弈”。而且,最终财富要么会集中到在不公平竞争的市场中获胜的少数人手里,要么就会因为不愿意介入这种投机行为充斥的市场而被迫温存在没有效率的银行体系,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平均融资成本大为上升。当然,中国股民习惯跟随“政策市”来抓住资本利得的短期上升机会,也改变不了中国资本市场价值创造能力长期不足的现状。所以,引进价值投资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和完善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以及打造各类创新产品以满足由此产生的对各种高端金融服务需求,才是中国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必由之路。只有企业做强了,金融服务取向明确了,那么,大家才能真正致富。而且,那个时候投资盈利模式的选择对绩效的影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三、 金融改革方案的选择要继续立足服务于实体经济 未来上海金融的发展一定首先要重视价值创造的取向,即要为创新驱动(提高附加价值)和转型发展(降低对外依存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改革必须依靠国家一盘棋推动的重要性,稳中求进。要把国家引领的对现有金融体系所进行的“优化调整”的“存量改革”和上海自发的利用 “先行先试”的制度红利所推进的“市场创新”的“增量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率先打造出一个依靠“要素服务软实力”创造高端价值的全新增长模式,努力改变上海长期以来依赖“商品制造硬实力”进行同质化竞争的不利格局。 我曾在去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的思想版上,较为详细地比较了“商品制造大国”和“金融创新大国”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解释了为何东亚国家在充分放开金融管制、满足金融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要素价格自由波动”的时候,却失去了过去商品制造中依赖“要素价格保持稳定”所带来的“性价比”竞争优势——从而导致这些国家不仅出现了制造产业空心化的倒退现象。鉴于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也强调了中国金融改革要充分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探索多元化改革道路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为此,我提出了上海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未来所需要“做实”的七种金融服务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企业家金融。发挥上海高等教育、研发环境、金融人才和专业技术等各种知识型要素较为集中的比较优势,把过去控制要素投入成本的盈利模式尽快转变为发挥要素创新能力的价值创造方式,大力培育像美国硅谷那样的“企业家金融”的发展模式,即这类由天使基金和公共基金主打的金融服务,享受政府优惠的税收待遇并同时受到投资方式的严格监管,促使他们靠不断增长的企业实际利润来作为自己发展的收益来源,而不是靠“推动”企业未来“利润潜在增长的预期”,来谋求自己在退市过程中的高额资本利得。显然,对于后者的发展模式,一旦监管不到位,就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投机行为。今天中国的创业板,在这方面就有很多教训值得反思。只有把社会资本、企业金融家和创新人才三者牢牢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扶持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才能化解上海“大学生就业难、海归成海带”的资源浪费现象,从而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其二,关系型金融 效仿德国银行业的普遍做法,即依靠专业化、差异化的银行资金扶持和量体裁衣的投资管理计划,使得银企关系十分稳定,避免了同质化的盈利模式和银行之间恶性竞争。通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资本回到实体经济的舞台上。 其三,供应链金融。上海要为汇集而来的银行家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努力塑造像日韩银行业那样的“供应链金融”,即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产业链和利益链通过激励机制和产业组织的设计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由大企业为小企业做融资的抵押担保的格局,这样就会大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 其四,消费者金融。充分利用上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集聚一身的明显优势,在确保让优质上市企业稳定主板市场价值以及完善和规范各种激励与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上,营造一批富有责任感的真正“为民理财”专业化金融机构,开拓符合中国现在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理财目的为主的“消费者金融”的服务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从而让日益稳定增长的“财富效应”来推动中国内地市场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要兼顾在上海较为集中的高端收入群体改善生活质量目的的财富管理需求,为此,尤其要依靠金融创新来支撑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的高端服务。 其五,全球化金融。掌握“先行先试”的主动权,利用上述“企业家金融”平台、“关系型金融”环境和“消费者金融”模式所提出的多元化市场和金融服务的高要求,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尤其要促进以四个中心建设为代表的“要素服务型行业”在上海的集聚,行政服务效率的提高和对异地而来的金融人才的人文关怀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另外,上海和中央的金融政策协调、信息沟通也是打造国家“金融安全”所需要的、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的“全球化金融”模式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要重视与各国之间、全球各大市场之间、国际货币所在的主要区域之间的金融开放与合作模式,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打造人民币在海外越来越宽广的安全流通与结算网络。 其六,政府金融。在上海提供的得天独厚的“企业家金融”平台和“消费者金融”的市场环境以及“全球化金融”的运作体系中,探索管理外汇储备和社保资金等公共财富资金进入海内外市场的“政府金融”运营模式,提高诸如“主权财富基金、社会养老基金等”的资本运作绩效水平。同时,还要结合未来“藏汇于民、公私合作”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来优化“政府金融”运作效率的管理方式,从而分担社会大众的后顾之忧,释放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压力,确保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 其七,国家金融。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上海较为集中的现象,主动与国家相关部委提出“以上述国家资源为主导,以市场运营机制为基础,以民间资本和海外先进技术为补充” 这样一种“政企紧密合作”的“国家金融”发展模式(一种和国家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有益的“信用配给”模式)——即使银行的收益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受到政策保护的息差收益,但是其核心任务就是大力扶持中国“资本密集型”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标准”支撑下的国企和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 上述七大“金融业务模块”虽然侧重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风控方式也不同,但是,如果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方式安排得体,它们一定会相互促进,有效地完成中国金融成功转型的艰巨任务,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价值取向。 实体经济论文:虚拟经济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 摘 要: 房利美、房地美被国有化,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众多百年老店的迅速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而加强基础“标的”的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新兴市场用沉重的代价换取的最重要启示。 关键词: 资本市场,虚拟经济,衍生市场,新兴市场 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离得太远。这里有一个常识的判断,泡沫是非常脆弱的,泡沫的破灭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实上,华尔街金融巨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已经在虚拟经济的泡沫中灰飞烟灭。 衍生产品与虚拟经济 这次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泡沫,包含很多内容,从信用泡沫--产品泡沫--资金泡沫--价格泡沫--市值泡沫,形成一条长长的泡沫链。 最底层的标的次级贷款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抵押贷款是一个信用产品,信用产品应该带给有信用的人。但是,次级贷款把一个信用产品贷给了一些低信用,甚至没有信用的群体。而且附加了许多加大信用风险的优惠条件,比如零首付,比如,延迟本金还款等等。次级贷款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 基于这个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以及各自近万亿的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汽车消费贷款证券化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超过美国4.3万亿的国债市值两倍。一旦那些一厢情愿的假设,比如房价不断涨、利率长期低发生变化,次贷违约率上升,危机就爆发了。 价格泡沫和市值泡沫的制造与巨大的杠杆交易放大资金泡沫密切相关。在次贷危机中倒闭的著名的凯雷资本下面的凯雷基金,泡沫高峰期间,其6亿多的资本金,把管理的资产放大到200多亿,杠杆倍数高达32倍。当市场下跌3%,凯雷基金面对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黯然退出曾几何时还叱咤风云的华尔街历史舞台。 我们看到,这里最关键的部分是,这些也冠名为“产品”的东西,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并没有创造任何真实的财富。产品链越长,越不知标的为何物。次贷衍生品数万亿上十万亿的市值,是被虚拟货币托起的泡沫,是杠杆交易方式放大的虚拟财富,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到危机四伏的地步。 美国前财长保罗·奥尼尔认为,“通过扰乱世界货币市场获益的人是投机者。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价值。”奥尼尔对金融市场的观点以及其为金融市场制定规则的重要的职责,挑战了金融机构的巨大利益,这可能是其被迫从财长位置上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价格泡沫结局是危机 我们已经看到,次贷泡沫最后只可能是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泡沫破灭,瞬息之间,数万亿数十万亿的虚拟财富消失,化为乌有,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几乎摧毁华尔街。次贷危机从新世纪抵押贷款公司的关闭开始,次贷违约,沿着次贷产品的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互换产品、债券保险、债券市场、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消费信贷证券化产品直至债券保险公司,都深陷危机。贝尔斯登倒闭,把危机的严重程度提高到红色警报,几乎所有金融公司都陷入了次贷危机的漩涡。 政府支持的最大的房地产抵押担保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接管,雷曼兄弟已经成为贝尔斯登第二,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的经济的失败。试想,如果不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联储可以随心所欲发美元,华尔街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完全可能重现1997年泰国一天关闭58家银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幕。 次贷危机把另外两大经济主体拖入衰退。受次贷影响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挤兑行为,最后英国政府对其实施了国家收购。因为直接持有大量次贷衍生产品,欧洲成为重灾区。虽然欧洲央行的大规模注资,使欧洲所有金融机构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因次贷延伸影响,一般滞后美国一年的欧洲经济已经开始面对衰退。日本经济也重返了负增长之途。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危机一触即发。次贷危机爆发,华尔街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买,证券投资资本大规模撤出华尔街和其他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商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高了石油粮食价格,全球通货膨胀急剧恶化,超过70个发展中国家通胀超过两位数。美国的通胀已经5.6%,欧洲的通胀大大超过警戒线,使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处于经济放缓与通胀的两难之间。全球通胀是否最终引发全球危机还要拭目以待。 新兴市场发展应“脚踏实地” 次贷泡沫使华尔街伤筋动骨,使全球经济陷入深重的危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连华尔街都难逃劫数,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础和相应金融体系不足以与金融资本一较高下之前,切不可以身犯险。 新兴市场多是初级市场,或者是不成熟的市场,夯实金融市场基础,是初级市场的根本大计。次贷泡沫的危机给新兴市场最大的启示是,新兴市场最应该夯“实”的基础,就是不要远离实体经济,不要过度虚拟,要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 新兴市场要扎扎实实发展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有效把资源配置给有成长、有价值的行业和公司的不同层次的市场,比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三板、企业债、公司债市场。只有以上市公司的价值增长和发债公司的价值增长为投资目标的市场,才是金融证券市场的基础,也是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使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做实做强做大基础“标的”的市场,才能分享企业和公司的成长,才能分享经济的成长,而不会被过度虚拟的泡沫经济伤害。 新兴市场的衍生产品市场应该以对冲风险管理风险为目标发展,切忌以投资为目标推出。而多层次衍生产品的市场要审慎渐进。衍生产品是衍生出来的,虚拟的成分随着衍生的层次增加而增加。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 如果像次贷那样,被衍生的基础产品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成分,衍生出来的整个衍生品市场就是建立在一个“虚拟资产”的基础上。这样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而加强基础“标的”的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新兴市场用沉重的代价换取的最重要启示。 实体经济论文:房地产业的虚拟化及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 摘要:房地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产业。一方面,它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子部门,另一方面,又有非常强烈的虚拟经济属性,这主要表现在价格的强波动性、资本增殖的自主性和产业资本的虚拟化等方面。因此,在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否偏离其价值时,不仅要从房价收入比、房地产空置率、房价租金比等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也要从货币供应量、利率、信用、金融自由化等虚拟经济的角度出发。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例,从实体经济因素分析美国泡沫的生成虽有意义,但存在缺陷,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不仅是一种价格泡沫,更是一种以货币、金融衍生产品为基础的信用泡沫。本文发现,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判断和预测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较之实体经济更有意义,而且,房地产泡沫的治理也离不开货币金融政策的支持配合。 关键词:房地产 虚拟化 实体经济 美国次级债 一、传统一元分析框架的缺陷 房地产被称为“不动产”(property),是指土地及其土地上的永久建筑。在人类的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房地产提供的住宅或厂房是保证这些活动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传统的理论视野中,房地产一般都被认为是实体经济中的一个子部门。长期以来,人们也习惯于用实际收入、家庭与人口数量、就业量等实际经济因素来解释和预测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就房价而言,是否已经产生了泡沫,或者,是高了还是低了,有没有偏离其本身的价值,从目前学术界各种观点来看,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个标准是房地产价格收入比(housing price-to-income-ratio)。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根据1993年联合国对107个国家的调查,一般居民可支付收入跟房价比大概是3到6倍左右,这是一般的标准。 第二是房地产空置率(vacancies),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商品房供求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商品房销售的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 第三个标准是房价租金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300:1~200:1。如果房价租金高于300:1,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低于200:1,表明这一区域房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房价租金比无论是低于200:1还是高于300:1,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第四个标准是经济基本面。如果整个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那么由于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可以相信房地产业也会有一定的过热的现象。 不可否认,以上这些指标确实可以解释一些房地产经济活动,但是,研究表明,仅有这些因素不足以对房地产波动给予充分的解释。quigley使用1986-1994年美国41个大城市截面数据,根据居民收入、家庭数量、人口数量、就业量、每年房屋建造许可和开工数量、空房率等实际经济变量及房地产价格滞后变量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解释变量对房地产价格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难以预测价格变动的拐点,预测最准确的模型错误率也高达52.73%。19(见表2-1)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只根据实际变量无法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很好的解释和预测。显然,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已经不能仅由实际经济方面的一元分析来解释,必须联系货币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的因素。 二、房地产业的二重性 在当代社会经济中,房地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产业。一方面,在传统产业理论中,它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子部门,强调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的物理特征和物质价值,认为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的一种形式,价格和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水平大致平行发展。另一方面,却具有非常强烈的虚拟经济属性。在我国,中国证监会(csrc)的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为主要依据。在证监会的分类指引中,房地产业作为单独的一个门类,在所有产业中排行第15位(分类代码:j)。证监会是将房地产业单列出来,不仅是为了突出房地产业的重要性,更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产业属性的这种复杂性使然,总体来说,证监会是将房地产业列入实体经济的部门。但是美国、英国等国家,不论是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ics),还是伦敦金融时报的全球分类体系(gcs),都将房地产业列入金融产业的范畴。在这些虚拟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房地产业的虚拟化已经非常深刻,所以,房地产业与银行、保险、综合金融等一起被列入的是虚拟经济的范畴。房地产业的二重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房地产的资本化定价特点使房地产价格具有强波动性。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件商品的价格应该等于其成本的加总,是其生产要素投入的总和。以边际成本定价法为例,方法就是使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即p=mc,当某一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时,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是,当房地产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房屋的销售价格就不再是建筑及土地成本决定的供给和由消费者效用决定的需求的一种均衡,而是以未来收益现金流的贴现方式出现,反映的是投资于房地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和资产升值的潜力,这是一套与成本定价法完全不同的资产定价理论。在这种定价方式之下,房地产与股票一样,具有了强波动性。传统上人们认为房地产价格波动要远远小于股票价格波动,大约只相当于股票价格波动的五分之一,但是,投资专家、学者和基金管理者认为现在的房地产价格波动要远远高于这一水平,他们估计房地产价格波动大约要相当于股票波动的57%。 第二,房价脱离实体经济因素,资本增值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由资产价格理论得知,房地产价格由房地产租金收益流的贴现值决定,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假如两者发生背离或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幅度大于房地产租金的波动幅度,就表明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了异常。但是,在现实中,房屋销售价格与租金的背离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了租金的增长速度。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欧洲房地产周期波动中,房地产的价格与租金价格相比,也呈现更强的波动性。这说明房地产作为虚拟资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房地产业的资本增值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无关,这也体现了虚拟经济运行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房地产业资本的虚拟化倾向。房地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传统的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这使银行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储蓄与贷款协会纷纷倒闭就是一个教训。于是,为了分散风险,抵押贷款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等直接融资方式纷纷发展起来。截止2007年末,国按揭贷款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10,000亿美元,年增长速度甚至一度达到近16%。(图1)基于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美国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又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在美国。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图2)房地产虚拟资本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房地产实体经济的规模。 三、房地产市场二元分析框架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有三条路径,一是从实体经济层面进行研究,二是从虚拟经济视角展开,三是从产业经济学和政府规制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周建军、鞠方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波动及股价等对房地产的价格存在显著的影响。他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高波动性与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来自金融因素,主要与金融风险的增加有关。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虚拟经济决定假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价格波动基本上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或者实体经济决定论,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展壮大,经济虚拟化愈来愈明显,金融危机和房地产价格波动越来越明显,房地产波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更多的与金融发展有关。现代经济实际上是货币经济,货币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活动的纽带。房地产泡沫归结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应该从货币资金循环和货币政策角度研究房地产泡沫,这有别于一般的强调实体经济因素和金融因素的分析,也有别于存量分析方法。货币资金的流转循环变化是导致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 房地产泡沫既有实体经济的因素,又有虚拟经济的因素,这与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虚实两重性密切相关,而且,在房地产泡沫中,虚拟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引入虚拟经济因素可以较好地解释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同步发展时所存在的房地产泡沫现象,即使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没有出现背离,如果房地产和其他虚拟资产之间的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不平衡,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出现背离,同样可能由于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在房地产市场上而造成房地产泡沫。可以说,二元结构分析框架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角度来判断房地产泡沫,改变了传统的实体经济判断泡沫的局限和不足,为研究房地产泡沫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与向实体经济的回归 1、从实体经济因素分析美国泡沫的生成有意义,但存在缺陷 首先,从美国历年来的房价收入比来看,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2.7-5.2之间,07年底为4.9(见图图2-5)。根据1993年联合国对107个国家的调查,一般居民可支付收入跟房价比大概是3到6倍左右。显然,美国的这个房价收入比尽管近年来有所上升,泡沫风险确实在提高,但是,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仍还在国际承认的安全范围之内。要知道,在我国,10年来,我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估值,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8以上。08年6月北京的房价收入比为21.0;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为15.6;广州的房价收入比为13.6;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19.4。而且,相较之下,图2-6数据表明,与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美国的单套房价也不是很贵。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生次金融危机,而美国却成为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呢?显然,从房价收入比等来解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级债危机,说服力并不强。 其次,在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房价租金比虽有所上升,但仍在安全范围之内。从图2-7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9年到2007年间,美国的房价租金比大体上是上升的,毫无疑问,这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直到2007年,美国的房屋租金比不到300:1,应该还是在合理的区间内。 再次,次级债危机前,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向好。首先,从美国gdp增长率来看,直到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以上,这说明,在2007年以前,美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衰退。从就业人口数来看,在危机发生之前,美国就业人口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且,我们也从中可以发现,在次级债危机爆发的2007年7月,美国全就业人口就有所下降,相应的失业人口增加。 毫无疑问,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不论是房价收入比、房价租多比,还是gdp增长率、失业率等,这一系列传统的实体经济因素尽管都有或多或少的征兆,但都无法在根本上解释次级债危机的发生。显然,仅从实体经济因素考察美国次级债危机存在缺陷。 2、金融自由化与货币循环流视野下的美国房地产泡沫 从房地产虚拟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级债危机则是一种金融或货币现象,即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部门发展背离,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于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房地产价格膨胀。但除此之外,美国房地产泡沫不只是单纯的价格泡沫,我们从前文中已经得出结论,美国房价尽管已经开始与其实体经济相背离,但价格泡沫并不是想象中的严重。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本质,还在于它是一种以货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为基础的信用泡沫。 首先,我们可以从图2-10中看出,房价的走势与货币供应量是正相关的,而且,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大约推算一下,房价一般要滞后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换句话说,货币供应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房价的上涨或下跌。此外,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无疑对房地产市场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在利率水平较低的时候,购房者的月供较少,促进了房地产的需求,同时低利率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加速增长,居民收入预期增加,也促进了对于房地产的需求;在加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前景普遍非常乐观,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增长。同时房价的上涨也促使居民进一步购买房产,进一步促进了房价的上涨。(2)在利率水平较高的时候,购房者的月供较大,抑制了房地产的需求,同时高利率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速的下降,居民收入预期减少,也遏止了对于房地产的需隶在降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前景普遍非常忧虑,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下降。同时房价的下跌也促使居民的观望乃至抛售房产,进一步促进了房价的下跌。从图2-11中可以看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美国住房价格存在强烈的反向作用。这说明,房地产泡沫的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 其次,近年来美国房地产的房屋价格与通胀率背道而驰。根据belke和wiedmann(2005)的观点,房屋的价格增长应与通胀率的走势大致一样。一般来说,从货币循环流的角度,当通胀率高企的时候,投资者会以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对冲货币随时间的贬值。因此,房价增长率与通胀率相差的过大正是房屋根本价值与市场价值不相称的表现。从图2-10中,我们可以看到,1995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均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水平,按道理说,从实体经济的角度,这意味着宏观经济较为稳定。但是,从1995年以来,美国房屋价格开始大幅背离通胀率,直到2005年,这一差距被放大到了最高点。房屋价格与通胀率背道而驰的加剧表明,尽管国家通货膨胀并不明显,但房地产领域仍聚集着大量的投机资金,而这,正是房地产泡沫化的一个重要征兆。 在我看来,美国这一次次级债危机的大背景,是上世纪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加剧了货币在各个虚拟经济部门之间自由、快速地流动并投机、套利。毫无疑问,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住房金融约束的放松,为大量货币流转于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提供了原材料。金融自由化使信贷约束放松,造成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资金增加,也就是需求增加,在供给刚性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信贷约束的放松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对房地产泡沫负责。美国这一次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一种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特征的信用危机。房地产抵押贷款本来是一个信用产品,但是,由于金融自由化和近乎疯狂的金融创新,由于管制的放松,由于法律的不到位、缺位或者刻意被规避,银行的抵押贷款被给了一群没有信用的人。信用标准的降低,次级债款越来越多,使银行的信贷资金过度流入到了房地产市场,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 更重要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按揭证券化在美国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图2-11)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商业银行等整个金融市场通过抵押贷款证券化、担保债务凭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紧紧联接在一起。在按揭项目不断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银行及其它机构把原本一部分的借贷款及相对风险转移给按揭证券的持有者,由于证券可以在市场自由流通,在货币循环流的作用下,更多人可以间接投资于房地产市场,按揭证券的资金来源也不再只局限于本地的存款金额,也可以来自证券市场,毫无疑问。这又变向增加了房地产及其衍生品市场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扩大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在放大房地产的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房地产泡沫就会通过这种具有“传递”性质的证券,将房地产领域内的风险转嫁给固定收益市场。很容易理解,这是一整条的泡沫镱信用泡沫一产品泡沫一资金泡沫一价格泡沫一市值泡沫。 3、泡沫的破灭:向实体经济的复归 什么是房地产泡沫,我们知道,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然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资本虽有其独特的定价方式,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决不能背离这个基础而孤立的发展。如果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大大背离它的内在投资价值,形成泡沫,而泡沫作为一种财富幻觉,终有醒来的一天,泡沫被挤出后,虚拟资本的价格会立刻回到其自身价值的水平之上。泡沫破灭之日,就是向实体经济复归之时。从图2-13中可以看到,在房价开始下跌的情况下,股票也开始下跌,泡沫破灭。虚拟经济逐渐向实体经济回归还表现在美国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上。在图2-14中,从2002年开始,美国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开始越过均值,比重逐年加大,这意味着,货币更多地流向房地产市场,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由此而来的次级债危机。紧接着,2006年-2007年间,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美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开始重返均值。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甚至经济衰退。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0.9%,第二季度为1.9%,第三季度为-0.3%,都远低于去年的2.2%。从目前来看,虽然美国经济陷入长期、深度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中性的观点认为,美国会经历2-3年的低迷期。二是失业率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1月份以来,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就开始下降。2008年10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减少24万个,9月份则降28.4万,8月份降127万,这使得美国失业率升至6.5%,创下1994年以来最高纪录。 五、政策含义与建议 通过传统实体经济角度来分析房地产泡沫尽管有一定的解释力,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基于房地产市场的二重性,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方面来看待房地产市场及其泡沫问题,则有着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显然,房地产泡沫的治理离不开货币金融政策的支持配合。加强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货币金融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信用的治理,防止大量货币积聚在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活动,消除房地产泡沫的货币根源,是治理房地产泡沫的关键。 事实上,以货币循环和金融自由化为切入点,通过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生成和破灭,以及美国次级债危机传导过程的分析,证明了美国这一次的房地产泡沫不仅与实体经济有关,更与货币向房市的过度集中有关。对于我们国家,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是两方面的。首先,站在国内的视角,我们应逐渐认识到,金融自由化不是不切实际的金融创新,不是单纯的放弃政府管制,而是改变政府管制的作用方式与政策工具;金融自由化所抛弃的仅仅是妨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金融抑制政策,而不是放弃所有正当而必需的金融体系游戏规则。事实上,要使得金融自由化导致真正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有一整套完善有效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以此来支撑金融体系的自由化过程。 其次,鉴于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笔者还认为,有必要在二者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这里所指的防火墙,是指在当前的货币政策的调控中,作为监管部门的央行,应特别关注虚拟资产价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建立起虚拟资产价格监测等相关指标体系。 实体经济论文: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 摘要:本文从讨论虚拟资本入手,论述了虚拟经济的形成机理、发展和规模;接着研究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侧重研究了负面作用,即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引发泡沫经济;随后分析了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虚拟经济:形成机理、发展与规模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不同,它是指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因此,讨论虚拟经济可以从虚拟资本入手。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与实际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能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独立的价值增值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虚拟资本的形成是与货币的产生分不开的。货币开始是为突破物物交换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交换媒介,但货币发展到由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价值符号以后,在交换媒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价值储藏功能,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在信用关系出现后,资金借贷双方联系日益密切,资金需求者愿意向资金供给者支付利息,货币产生了“收益”,从而转化为了虚拟资本(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于是股票和债券应运而生,它们是最明显的虚拟资本。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继股票、债券之后,又出现了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化资产是因资产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样等于是在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的基础上,又产生的虚拟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的虚拟化程度。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的买卖者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无任何实际对应物,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 与虚拟资本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闲置货币资本化。这是虚拟经济的最初阶段。例如,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人却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将其闲置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借贷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贷方据以获取利息收益的活动也就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 2、借贷行为中介化。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银行的产生。在这一时期,货币资金借贷主要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而是表现为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借贷。此时,对广大的存款人而言,其持有的能够带来利息的存款凭证就是虚拟资本。因此,借贷行为的中介化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由于能够扩大社会的资金借贷规模,提高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而,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证券交易的市场化。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一种便于有价证券实现流动性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证券市场应运而生。虚拟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4、虚拟经济国际化。进入20世纪后,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开始出现,虚拟资本的发展由此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下最终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从而使虚拟资本交易日益呈现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5、金融工具创新化。20 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8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使得虚拟经济的运行愈发脱离实体经济而扩张。据报道,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2、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 3、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但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要正常运转,需与实体经济的规模相适应。然而,虚拟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对于证券市场未来价格的预期往往并不是基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基于一种心理预期和想象空间。这种投机者的“市场接力棒理论”(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生动地描述了投机者普遍存在的“博傻心理”,即投机者见到大家都看好某一金融资产,自己也加入这一行列,期望自己的“接力棒”下传,由于大家有相同的预期,在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接力棒就不乏接手者,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使市场价格脱离客观价值,形成泡沫。前面所提及的虚拟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再次虚拟化,几乎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易形成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投资中也可能存在着泡沫成分。企业为解决 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遇到经济全面衰退,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 经济中出现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经济的出现,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而自动恢复均衡,只有当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地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才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现象,会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破坏经济均衡;泡沫经济所造成的混乱的信用关系,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并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 泡沫经济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金融投机引起的。人们在“博傻”心理支配下,金融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从客观上看,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由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见一斑。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三、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决定,基本不受市场影响,而且金融交易近乎为零,基本不存在泡沫现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深沪股市的建立和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使“泡沫”的威力大大发挥出来。 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泡沫是众所周知的。我国股市上有很多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50倍以上,大大高于美国的水平(nasd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为20倍)。今年st板块的几番上涨,也有利地说明了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泡沫。 在股市泡沫严重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较之房地产泡沫,犹如小巫见大巫,这是由于体制漏洞而导致的疯狂炒作的结果。而且,股市炒作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居民个人,而房地产的炒作主要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资金量大,泡沫膨胀更加厉害。时至今日,房地产泡沫导致的后果依然是触目惊心的。 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除了这两种泡沫以外,还存在更严重的泡沫形式,即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银行、存款人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循环才能正常进行。企业效益不佳则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价值无法还清贷款,银行会出现坏帐,若拖欠贷款,则会形成呆帐。企业风险只是单个风险,但当它通过不良贷款转 嫁给银行以后,就成为金融系统风险。我国企业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我国经济潜藏了危机。 四、结论和建议 以麦金农、格利和肖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盲目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却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当慎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逐步的。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包括扩大证券品种的规模,也不仅包括增加新的证券品种,而且包括拓展和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其中,存量股份制、债权转为社会股权、将建设国债建立在运用资本经营方式运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等,都是应当重视的具体措施。 2、 积极推进创业投资,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积极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实物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实物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物的非货币化,有着诸多弊端;资产的非证券化,严重限制着资产的准确定价和资产存量的盘活。 4、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何种机制和规范。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运用计划经济机制,虽一时抑制了某些现象,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成长,结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为此,应特别重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强化金融监管。 实体经济论文: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了比较严重的泡沫经济,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也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很大冲击;即使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泡沫经济的隐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至今未恢复增长;美国经济不断积聚的泡沫成分,让全球经济界人士忐忑不安。如何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泡沫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裂,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历史上著名的泡沫经济案例有1636年发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1791??1720年发生的巴黎密西西比泡沫、在伦敦发生的南海泡沫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拉美地区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等。 在讨论泡沫经济时应严格区分泡沫经济和经济泡沫,泡沫经济并不等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上下起伏的经济周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会对经济泡沫起制衡作用,无论速度快慢,最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总会出现一个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将下降。但市场机制对泡沫经济则无能为力,因为泡沫经济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随之上升,市场充溢着买涨不买落的投机气氛,泡沫经济运行不遵循市场的基本运行原则,是市场失灵的特殊典型。1846??1847年英国铁路狂热,1919??1920年伦敦和纽约股票和商品价格暴涨暴跌,1920??1923年德国物价剧烈波动,1982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850美元跌至350美元等,均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泡沫的案例。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款增加了20%以上。由于大量新增资金并未投入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投机活动日益猖獗,并使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日经指数1985年为12000点,1986年开始急剧上升,到1989年底已突破39000点,四年之内翻了二倍多;日本土地价格以1980年为100,1985年上升为154,1990年上升为626,日本土地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按当时市值计算,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已达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四倍(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倍多。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其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密切有关的。 2、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过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是引发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放松金融监管和金融审查,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贷款抵押品手段非常软弱,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泡沫经济迸裂,股票和房地产价值回归其合理价格时,被抵押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抵押品出现大量缩水,不仅高息无法收回,而且贷款本金亦难以到期收回,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帐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当广大民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便会发生挤提,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如泰国银行坏帐占银行总信贷的比例,1996年为9.8%,到1997年就上升为11.9%,1997年8月国际债信评价机构认为,泰国金融贷款中25%付不出利息。银行体系存在的大量呆帐、坏帐已经严重扭曲了泰国的金融体系,积聚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引暴了金融危机。 3、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在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1980-1996年期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占gdp 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7》 4、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也是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因素。国际游资属于短期投机资本。从新兴工业化国家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破裂过程看,国际游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较快,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且在金融监管方面经验不足,使国际游资有了大肆进行投机牟取暴利的机会。 1988-1997年新兴工业化国家股票证券投资流入(亿现价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99年世行发展指标》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但并非说虚拟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的经济泡沫即为泡沫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且美国股市最近持续高涨,引致全球经济学界对美国经济是否泡沫化的担忧。事实上,美国目前仅仅是存在一些经济泡沫,整体经济并未泡沫化:其一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是由实体经济中高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80年代之后一直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80年代后为5%,90年代为1-2%,目前为1.5%,失业率不断降低,98年跌至4.3%,消费持续旺盛,兼并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等,使美国实体经济稳步、持续增长,足以支撑美国虚拟经济中的金融泡沫;其二是美国虚拟经济中存在一些金融泡沫是合理的。首先,美国股市虽然频频创出新高,但主要是由nastaq科技股的强劲上扬所带动,工业、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股票走势较为平稳。nast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以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平均为20倍,均处于合理区间,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科技股板块市盈率偏高而认为泡沫成分过大。其次,科技股板块整体市盈率偏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现代的现金流量模型,股票价格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成长性的预期,股票的内在价值由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所预期并接受的现金流所决定,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其公式为: v=d1÷〔1+k〕 若按此方法计算,除个别市盈率过高的股票,如有的科技股市盈率达2900倍,存在过度投机现象,大多数科技股若长期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则美国科技股的定价尚不太高。其三,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健全、规范、高效的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金融监管水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好,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强。因此,美国经济虽然存在一定的金融泡沫,但并未泡沫化。 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edwards.shaw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损害,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 四、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的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使发行主体如企业等能及时并充足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获得社会资金的企业有义务提高其经营透明度,由广大虚拟资本投资者予以监督和审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使社会资本流向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行业和企业,使没有前途的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自生自灭,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在这一方面,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经济近十年的强劲增长。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与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有关,但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巨大支持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市场为美国的网络经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资本,使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其一,虚拟经济在促进社会资本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力、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部门,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二,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为企业低成本规模扩张提供了便利渠道,有助于社会规模经济的发展。其三,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影响也最具推动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制,而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股权交易,这些均是虚拟经济的重要范畴。 3、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其三,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关系的未来转变,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4、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资产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1995年不变美元)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中经网数据处理中心 五、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的。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投机活动始终是共存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资本配置的高效率,取决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而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是依靠投机活动实现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风险规避功能如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等,风险也是通过投机者分摊的。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而投机过度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并形成泡沫经济。从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经验看,泡沫经济的产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直接结果,但与实体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引发泡沫经济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监管不当是产生泡沫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在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低利率和超量的货币供给会使大量资金流入股票、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的领域,导致投机活动猖獗,引发泡沫经济。如日本货币供应量在1982??1985年期间十分稳定,经济也稳步增长,出现大量外贸顺差,导致本币升值;且由于日本居民储蓄率始终很高,银行拥有大量过剩资金。为了继续保持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央行在坚持零利率政策的同时,多次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1987??1990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超过了10%;日本银行积极向房地产经营者提供贷款,1985-1987年间对房地产的贷 六、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在看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泡沫经济产生后,无论其持续时间有多长,最后均会发生破裂并引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多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高回报率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使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异常繁荣,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泡沫经济所扭曲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2、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泡沫经济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扭 曲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产生过度消费现象的重要根源,而过度消费又容易引致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会降低出口竞争力。进口的大量增加与出口的急剧下降,破坏经常项目的贸易平衡,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外汇储备剧减,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破坏金融系统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中投 机活动盛行,资金需求剧增,诱使银行不断提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收益。高利率促使银行扩大信贷,放松对信贷质量的审查和可行性研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过度投机市场,实体经济由于无法承受过高的银行利率而使其正常资金需求受到极大抑制,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既得利益集团,对股市、汇市和房地产投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经济泡沫的破裂不仅使大批个人或企业陷于困境甚至破产,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带来巨额不良信贷,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抗风险能力减弱,引发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破坏宏观经济稳定。 4、泡沫经济可重新分配国民收入,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会引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安定构成威胁。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1998年俄罗斯泡沫经济崩溃时,产生了许多俄罗斯新贵族的同时,是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迄今为止,俄罗斯经济仍未见起色。 七、结论与建议 当前,国际经济学界和imf等国际金融组织在处理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已取得了应对泡沫经济的一些经验,如加强国际协调、督促有关国家优化调整实体经济结构等,但对如何从体制上扼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防止发生泡沫经济问题,还远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对应对泡沫经济的许多措施的有效性,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我国目前即将加入wto,必然面临金融、服务等被迫对外开放等问题,更应积极致力于该项课题的研究,汲取他国发展经验,在充分发挥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科学把握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对泡沫经济防患于未然。 1、大力培养金融人才,迅速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体系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金融人才又是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先决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前,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金融业发展才获得生机,金融监管水平是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边干边学中提高的,缺乏一批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应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为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探索先进的监管办法创造必要条件。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发展,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防止产生泡沫经济。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实体经济论文:对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1998年到2006年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自的变动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利用 gdp指标与股市的相关指标进行一般性的实证分析。股票市场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种融资和资源配置,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借此以研究我国股市对经济的促进、表征与预测作用。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关联分析 滞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波动做了一些研究,其基本结论与经验判断证明,目前我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源仍然来自相关政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 1990—1998 年的沪深股市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股市的运行特征,认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初步具有了成熟股市的基本特征,股市运行曲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吻合。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活动可以发现,gdp 增长率、gnp增长率等反映经济基本状况的指标呈现周期性特征,同时零售物价指数也在短期内表现为周期循环。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我国股市与其他发达市场一样,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运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二者有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2. 无论是短期抑或长期,经济增长对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单向granger 因果关系。 3. 就长期历史平均而言,中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态势;但就短期历史动态而言,并未达到可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程度,甚至出现了背离宏观经济的现象。 二、实证分析 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98年-2006年的gdp值、上证指数以及二者之比:证券化率。 证券化率(securitization ratio)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测度了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当证券化率越高,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体系中越重要。一般,发达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低。尽管短期或许存在不稳定性,证券化率仍不失为权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度的较好参考指标。 2. 对反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据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 ① 主成分分析:第一个主成分(以下称实体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年度累计、进出口总额年度累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这四个变量,是和实体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实体经济主成分; 第二个主成分(以下称金融市场主成分)可以解释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m1、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这四个变量,是和金融市场相关的指标,称之为金融市场主成分; 第三个主成分(虚拟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收盘价、上证指数、股票总市值这三个变量,是和虚拟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虚拟经济主成分。 本文只研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也就是第一类主成分和第三类主成分)各自的发展规律和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对于金融市场方面我们在这里不做研究。 ② 建立arima模型,以显示虚拟经济的变化规律: 可得出虚拟经济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0.131+0.077 xt-1 依据方程式(1)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宏观方面,其预测结果分析可以减少股市不规则波动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一定程度上避免股市的大幅度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微观方面,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 ③gdp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分析: 可得出gdp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 64.863-1.002xt-1-0.973 xt-2-0.951 xt-3 依据这个方程式(2)我们可以对gdp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预测,其预测结果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经济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④滞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与其国家的政治环境及经济景气状况的变动周期是高度相关的,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预期心理会首先从股市上反映出来,因此人们称股票市场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但是股市预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我们选取股票总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一个代表指标,gdp作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代表指标,检测股票总市值变化反映gdp变化的滞后性。 三、研究结论 第一,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虚拟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总市值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实体经济的一些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解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显著相关的,虚拟经济指标的变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实体经济的变动。 第二,虚拟经济主成分和gdp的变化规律都符合arima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出的虚拟经济变化规律可以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测。预测结果可以反映股市的未来变动,政府根据这个变动可以对股市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少股市的大幅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这个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用gdp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指标,构建gdp变化规律的arima模型。它可以作为一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一个依据,使国家宏观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 第三,股市虽可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但它的预测作用往往是具有滞后性的。根据我们滞后回归分析的结果,我国股市对经济发展预测的滞后期是三个季度。滞后期的验证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做了进一步的优化,使经济预测的结果更合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都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实体经济论文:股市正进入与实体经济脱钩期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已经四年了,还有很多疑问依然在那里,无人能够赢得共识。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根本问题上的分歧——我们究竟处于危机后时期的哪个阶段?在今天的研究中,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只有确定“我们在哪里”,正确预测“我们正走向何方”的概率才能最大化。 趋势一:全球经济陷入“死亡螺旋” “危机后”实施的临时性政策刺激,正在面临“信心危机”——当刺激政策药效逐渐消退,经济状态依旧疲软的时刻,更多的人开始怀疑“政府,本身或许是问题的根源”。迅速积累的、庞大的国家债务,让每一名国民感到失望,这决定了他们手中的选票会投向谁!即便非民主选举国家,民心所向的变化也会让政治家们感到恐惧。 凯恩斯主义被纳税人终结,只是时间问题。财政政策“被迫”收紧,给脆弱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免令人担忧。不过,完全放弃努力,却又是任何政治家无法做出的抉择,因此,无休止的谈判、结构化的政策,会令经济数据看上去陷入“下降螺旋”,而非猝死。 货币刺激,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不过,最大问题是,刺激成本的上升会逐渐体现,通胀周期开始缩短,经济增长幅度开始收窄,各国央行如同吸食吗啡的瘾君子为了追求同等快感而不得不逐渐加大用量。 过量货币投放,可以恢复经济增长吗?这个问题没有共识。美联储认为“可以”,其他央行“不反对”或者被迫“弃权”。没有通胀预期,货币流通比率就会下降,经济活动就会减少,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尽管货币过量投放不一定能够促使经济出现持续性增长,但却可以做到维持实体经济基本稳定,虽然每一轮货币投放的力度必须加大。 相比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纪通胀”,眼下通缩造成的失业率上升更令货币决策者担忧。因此,量化宽松上各国央行的“一致性”体现得尤为明确。 凯恩斯主义完成了“家庭债务”向“国家债务”的转移,量化宽松则完成了“近期债务”向“远期债务”的转移(前提是以新增国家债务为抵押的货币发行方式比如美元)。本质上,它们都是财务技巧——将债务展期的一种方式。债务从来没有消失,政策刺激的根本作用是“减轻负荷、争取时间”,只有真正的经济增长出现才能在未来对冲掉一部分债务。 不过,真正的经济增长不会来自任何政策刺激,政策刺激只能是作为“诱因”或“债务转移”;真正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创造性需求或替代性需求的持续出现(技术革命或战争)。“自发性复苏”何处会出现呢?没有人能够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结束,可以归功于罗斯福新政,但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需求”,也许结局会是另外一个答案。 如何甄别“自发性复苏”来临呢?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发现,当游戏规则依然是“危机逻辑”——以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那么说明全球经济还没有走出衰退阴霾。阶段性的经济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而游戏规则的变化则更为“诚实”。 趋势二:中国经济“减速换效率、减税换增长” 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处于趋势性放缓。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乡劳动力转移红利的消退,带来了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从短周期看,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黯淡,使得中国经济外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货币过量投放导致的通胀高悬以及房地产泡沫,抑制了长期政府主导下的内生增长。推动经济高速行驶所引发的成本(人力、物力、环境)上升,使得“宽松货币拉动投资、财政刺激主导投向”这套组合策略的边际利润已经下降至临界点。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减速”已达成共识——在没有寻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之前,“减速”是最保险、最经济的选择。由此引发的失业率上升压力,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创造就业能力强的部分产业政策放宽来有所分流。减速不是目的,效率增长才是目标。这是所谓“调结构”的初衷。不过,“减速”同时,需要做一件事情——让“大政府模式”寿终正寝。否则,“减速”换不来效率。 主动减速,意味着不可能再出现“四万亿”刺激政策;意味着不可能再依赖房地产投资来拉动gdp;意味着经济目标彻底转向效率增长。这等同于宣告“大政府模式”的终结。高投资、高税赋是过去十年“大政府模式”的经典特征。我们要观察“大政府模式”是否终结,投资增速、税赋比率的变化趋势将是实证。 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实现效率增长的唯一出路,是应对全球经济“死亡螺旋”的唯一办法。通过全方位减税,交出投资主导权,改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不平衡,逆转财富循环方向,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即减税换增长。 “政府并非我们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政府则恰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国家,“危机后”时期的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并不高,如果要继续坚持走“大政府模式”并非不可以,但必经地方债危机或房地产泡沫破灭——政策刺激一发力,房地产在产业链前端,泡沫化必然更上一层楼,随时可能捅破。所以,某种程度上,房地产泡沫是当下放弃“大政府模式”的现实原因。 趋势三:“危机模式”证明真实复苏还没有出现 丑陋的经济数据与金融市场的繁荣并存,存在即合理。有人称之“非理性”繁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周期不吻合,所以既有趋势脆弱且不可持续。我不同意上述带有“道德色彩”的教科书式观点。 趋利避险,是人性所归。资本的秉性一定是选择安全边际较高的区域。资本流向只是在说明——自发性复苏并没有真实出现,政府主导的人工复苏缺乏足够安全边际,没有形成足够稳定的趋势。因此,资本更愿意选择驻留在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 为了拯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不断输入流动性,在过去四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三倍,中国广义货币年增长20%,欧央行提供了过万亿欧元的长期贷款……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铆足劲印刷货币,以维持实体经济平稳。 不过,“凯恩斯”也好,“量化”也罢,货币创造不等于需求创造。当经济不景气,需求不振,货币乘数下降,新增流动性只能暂时“平衡”货币流量,但无法改变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周期趋势。 相比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相对容易“创造”。接连不断的货币扩张计划,使得货币贬值预期上升,大量货币追逐有限资产的未来图景令投资人慌乱。金融资产的快速变现能力相对于固定资产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从投资人的选择,我们可以鉴别出当前经济所处周期——“危机逻辑”而非“复苏逻辑”——危机逻辑中,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复苏逻辑中,经济数据是逻辑主线。只有当自发性复苏出现,投资人预期影响下的资本流动才会逐步形成向实体经济转移的趋势。在此之前,货币扩张预期会支撑虚拟经济的阶段繁荣,与实体经济“脱钩”。 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泡沫化”作为周期性现象,是证明经济尚未出现真实复苏的“论据”。当前金融市场的表现只能说明流动性状态,而并非经济晴雨表。投资人只会为各大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紧缩投票,而漠视各国疲弱不堪的经济数据。 简而言之,金融层面的流动性危机已经过去,经济层面的螺旋式衰退还看不到尽头。危机逻辑下,流动性是考量金融市场趋势的核心要素——这是投资人处于不同周期下的预期偏好所决定。 实体经济论文:小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摘要】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会扭曲消费行为,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安全。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体经济与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虚拟经济是现实经济中并行的两个经济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以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其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健全和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面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尤其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背景下,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虚拟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由效益较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持续的重组和再分配。从宏观上看,虚拟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虚拟经济通过其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例如,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就业增加。此外,虚拟经济的扩张,需要大量的金融等专业人才补给,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振兴将进一步刺激内需,吸纳一大批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有助于实体经济分散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是虚拟资本为风险配置发展起来的风险配置载体。它可以为大量的投资者分散风险,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虚拟资本,把它们分配给对风险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资者。① 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信息不明晰的问题,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金融创新,来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虚拟资本的高速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本运营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支持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创建和日常运转。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交易,而这些都是现代虚拟经济运行的重要范畴。 反面消极作用 过度投机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活动中,投机和投资都直接表现为金融工具的买卖行为。投机活动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随处可见,然而一旦过度投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扭曲资源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贫富差距。三、过度投机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自行扩张,一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泡沫的成分不断增加。 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当人们看到所持有的虚拟资产价格高涨,预期未来收入将大大增加,就会增加现期消费,若消费过度增加容易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加之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加大,会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会受到抑制,这将导致该国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③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虚拟资本发行过量、流通频繁,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导致银行信贷呆账坏账激增,使银行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进而会扭曲正常的信用关系,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会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安全,阻碍各国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对冲基金这种虚拟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可将外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并将危机传播至其他国家。④ 反作用的机制分析 投资效应。一、托宾q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1969年提出了所谓的q值的概念,这个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与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呢?当股价上涨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时,此时增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进行投资有利可图,于是扩大投资,产出增加,经济繁荣起来。当股价下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说q值下降至小于1时,企业增加资本的成本会大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者认为继续投资会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于是就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投资不振,以致产出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股价的变动来改变企业的q值,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二、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信贷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若金融资产的票面价值大幅上涨会使得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如企业权益增加、负债比例降低等,企业方面的净资产上升,增强了本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度;银行方面的不良资产状况得到好转,银行也就会相应地放松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放贷意愿增强,企业筹资更加容易,筹资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银行放款增多,企业筹资增加,投资更加活跃,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⑤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财富效应,也被称为消费效应,指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他指出货币余额的变动会使消费者的支出引起变动,财富是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对于财富效应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股市上涨时,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自己账面财富的增加,因为账面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此时投资者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其一,大部分投资者将虚拟资本的变现所得用于增加现期消费。而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考虑其账面财富的增加是否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部门产品的增加。若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过多,而实体经济本身的规模又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扩张,这就可能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二,由于投机心理的驱使,投资人将增加的账面财富再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如再购买股票、债券等,也不会给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任何作用。因此,财富效应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产生的条件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股权变动效应。股权变动效应的作用途径是投票机制。人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投资者认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涨的潜力,预期能够获益,便买进并持有该股票,反之就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行为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较多地体现在其发行的股票走势上,进而反馈到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另外,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他们通过用“手”投票来实现其权利,加之大股东自身条件的差异(如财富状况、投资经验、持股份额,风险偏好等方面)从而使得大股东在投资经营决策时有所不同,结果由于股份的变动而导致股东的变换,就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等经营策略。通过股权的这种变动效应,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实体经济论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之辩 论文关键词:实体 经济 虚拟经济 关系 论文摘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必须保持适度平衡,否则会出现经济危机。当前欧美发生的 金融 危机 ,正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结果,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10月14日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话时表示,要认真 总结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金融创新 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温总理向西方发达国家首脑提出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的呼吁,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论是深深卷入危机中的欧美金融强国,还是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其释义尚无定论。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特别是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第25章及其后,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 银行 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虚拟经济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购买某种货物,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额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 社会 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 证券 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并可以将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 市场 化,即有价证券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市场化不仅能使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大大提高虚拟资本的流动性,还能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在国际范围内引导资金向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 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虚拟经济具有五大特性: 1.复杂性。虚拟经济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包括 投资 者、受资者,以及金融中介者,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的经济活动。虽然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对 环境 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及其预定目标独立决策的自由,但每个人的决策又不能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2.介稳性。所谓介稳系统是指远离平衡状态、但却能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系统虽能通过自组织作用而达到稳定,但其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扰动所破坏。虚拟 经济 是一种介稳系统,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 3.高风险性。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幻无常,而 金融 市场 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多使其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对市场及 环境 变化的预测能力不足,从而较易导致决策错误;还有许多人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回报的 金融创新 不断出现。 4.寄生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可看成是资本的循环运动。 5.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 融资 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 二、实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 金融危机 爆发后,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我们还可以认为,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也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美联储所关注的实体经济指标往往同时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这样看来,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 三、准确把握实体 经济 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 融资 渠道,转移 市场 运作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或者 金融 危机 。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维护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 环境 。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 社会 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 银行 为主体的各类 金融机构 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 证券 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 历史 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理由是: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 检验 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时,首先要健全 法律 法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行为;其次要规范、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规避和转移风险;其三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 实体经济论文:融资水平助推实体经济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直接融资水平,充分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到2020年末,全市直接融资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融资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不低于35%,在全省的排名超过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国民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0%,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交易,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50%以上规上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新增主板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1户,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户,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累计达到80户。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全力推动股权融资。 1.推动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大力实施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四年行动计划”,自2017年起,每年改制比例不低于10%,努力做到应改尽改。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对改制企业“一户一策”给予指导,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改制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及法律顾问等方面的服务,或根据地方财力给予完成改制的企业适当费用补助,积极推动企业加快改制步伐。 2.做大做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依托省上“五千四百计划”和“创业板行动计划”,健全充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筛选推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龙头引领作用明显、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规范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补充、调整和更新,实行一年一报、动态筛选、重点跟踪、动态管理,确保全市重点培育企业数量长期保持在150家以上。 3.鼓励重点培育企业多渠道上市挂牌融资。支持重点培育企业选择合适上市途径,引导其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对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助,力争更多企业纳入全省“五千四百”计划。鼓励和支持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上市;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支持上市挂牌企业公开转让股份,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并购重组,促进股权与资本对接;支持有意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资本的企业境外上市。 4.支持上市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上市企业充分依托资本市场,通过公司债、可转债、定向增发、配股和优先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提高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并购重组海外产业链核心资产以及研发、品牌与技术资源。 5.着力提升资产证券化率。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市属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有条件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全力推进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利用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二)大力推动债券融资。实施债券优先战略,扩大债券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改善我市直接融资结构,力争到2020年末,50%以上市县两级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实施债券发行计划,发行规模累计达150亿元以上。鼓励企业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推动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集合债、私募债等。各区市县、园区要加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债券承销机构与发债企业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驻市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各自法定经营范围内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和结算业务,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申请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 (三)加快推动基金组建。鼓励和支持小平故里发展基金采取“1+N”模式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实做大小平故里发展基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我市基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2017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50亿元、提款达12亿元,2018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100亿元。加大与央企、省属国企合作力度,积极对接系列基金等省级基金,合作设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等基金。加强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引入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投入到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市本级设立3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参照设立。鼓励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着力优化我市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环境,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我市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开展各类投资合作,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强化工作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依托上市公司与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工作组,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直接融资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各区市县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要主动与重点培育企业沟通对接,优化行政服务,特别是在重点培育企业实施改制、资产重组、上市挂牌、发债等过程中,要建立“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制度,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政府金融办要加强对重点企业培育和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挂牌、直接融资等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优先吸引行业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驻我市,帮助开展企业规划、实施境内外首发上市、债券发行和兼并重组等业务。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信用评级、金融资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建设机构较为齐备、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整合,提升行业整体实力。支持驻市证券营业部拓展业务领域,增设业务网点,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能力。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并积极为全市重点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加强中介机构监督检查,加快建立中介机构服务评价体系和诚信档案,引导中介机构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履行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严守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奖补政策,扎实做好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类奖补资金的申报、审核工作,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税务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相关税费支持政策。 实体经济论文: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如何围绕我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局,加大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的效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无疑是商业银行必须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对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银行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建议 近年来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无疑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工作。而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企业,无疑需要加快发展步伐和加大支持力度。可见,提升银行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银行必须重视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在服务机制完善、质押模式探索、担保体系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和资本市场建立等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银行机构加大了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以某市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该市银行业机构为150多家科技型企业授信130亿元,占全部授信的15%。然而,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影响到了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状况或生产经营状况无法满足贷款条件 大部分的科技企业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不稳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发企业,获取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入生产需要大概2年时间,期间客户只预交少量订金,研发成功即可获的全部研发资金,如不成功则合同失效,企业自行承担研发费用,企业因生产周期长、研发费用高、经营风险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二)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少 通常科技企业自有资产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担保,如某市科创园区为近年来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但大部分科技企业为租用园区工厂,自有资产不足以提供抵押担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因技术性强、专业性高,难以评估作押。 (三)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 银行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特色化还不够,对科技型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目前,大部分银行基于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贷款资金必须有符合条件的抵押,某市仅有商业银行在试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区别的信贷业务系统,也没有相应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需完善 缺乏再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担保机构能力偏弱,部分担保机构对企业发展评估专业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业是否有担保、抵押为评判标准,弱化了为企业提供有效担保的效果。 (五)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有限 虽然有政府“两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但这些资金在高新技术发展资金中所占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资渠道单一 调查显示,银行信贷仍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企业融资的80%以上。社会性的投融资渠道不畅、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积淀,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企业投资风险大,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资产少,相应负债能力也比较低,风险较大,难以吸引投资者。企业获取资金困难,致使一些好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难于做大做强,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实现产业化。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实践 (一)加强监管引导 金融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引导银行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引导银行建立完善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业务流程;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层机构的审批权限;三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贷规模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四是对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进行科学考核和及时处置;五是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融资渠道、担保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紧紧抓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搭建科技专营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银行机构成立了科技专营支行,并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在建立商业可持续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针对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大的特点,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试点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实现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全面改善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办法》通过对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数额的坏账风险补偿和奖励促使银行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 (四)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科技型企业市场状况,各地银行业机构及时开发出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新产品,如某市商业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创新中心、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合作,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并推出针对以企业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或货权为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仓储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推广互助式会员制担保贷款,为9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200万元,累计投放资金3700万元。 (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上市辅导 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对有上市预期的科技型企业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规划与辅导,募集资金监管与使用,后期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某市为例,在银行的帮助下,该市有2家科技企业将于2年内实现上市,企业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 (六)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以某市为例,为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2014年度由浦发银行该市支行主承销的1家科技企业的5亿元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为企业拓展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开展好间接融资服务 进一步推动科技专营支行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核算独立化、风险分散化,指导科技专营支行坚持重点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理念不变。探索科技支行“一行两制”模式,坚持并完善科技支行“五个单独”管理体制——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拨备政策和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推动贷款审批权限的下放;坚持信贷评估时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兼顾、重大项目的联合评审、风险管理前移、团队责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风险管理机制。 (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 指导专营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处置方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绿色通道”;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和实施办法;探索“评估+担保+信评+辅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模式。建立“统借统还”融资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进联合互保贷款;探索“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小额贷款模式。推进质押贷款创新,不断创新保理融资模式。推进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应收租金保理、债权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创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 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的创新。推进科技担保在担保模式和反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互助担保、补贴资金贴现,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推进科技担保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创业担保、担保换分红和担保换期权。探索贷款银行、产业园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专项支撑资金、科技担保机构共同担保的“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机制 统筹市县(园区)两级支持金融、科技等相关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重点用于信贷风险补偿、创投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债务发展、引导基金资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工作经费,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导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及采购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新模式;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探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完善促进股权投资发展的政策,依托当地区域优势,积极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通过政府出资引导,组建产业重组基金,促进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和衰退期企业的整合重组。通过税收优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办公服务和项目对接等政策优惠,创造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为PE、VC等风投资本提供通道,拉动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跟进。完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系统,通过上市奖励、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返还和提供中介桥梁、历史遗留解决、协调服务等,促进科技企业上市。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有组织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协调,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作者:何虹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新野县支行 实体经济论文:有关扶持实体经济的意见 为积极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大一高”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质量,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扩大信贷投放,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持续提高企业满意率、贷款满足率和贷款覆盖率,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的目标,即: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各项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要抓住我市成为中原经济区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区的难得历史机遇,有效发挥货币信贷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产业转移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我市实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二)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认真落实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努力提高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比重,切实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贷款难问题。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要求,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着力加大信贷投放,着力建立完善机制,着力创新服务方式,着力突出差异监管,务求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显着提高涉农信贷投放比例。要进一步推进“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三农”金融服务网点和网络,以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中心,落实“三农”金融服务政策,探索构建“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加大对各类群体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对符合要求和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及零就业家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其自主创业。对符合贷款条件、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上述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微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促进就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充分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资源优势,继续稳步推进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的作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1.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均衡增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重大项目所需配套信贷资金及时落实到位。2.对符合国家投资投向、正在报批或需要继续完善新开工条件的重大投资项目,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沟通协商,扎实高效做好信贷审查和信贷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工作。3.对重大项目要建立起快速决策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债券承销、融资顾问等全方位服务,并在利率优惠、规模调配等方面给予倾斜。4.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为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提供有效信贷支持,发挥各家银行的优势和品牌特色,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信贷支持合力。 (二)鼓励引导信贷资源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决杜绝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同时考虑小型微型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设立科学的贷款利率和服务收费标准,适度进行让利。要建立小型微型企业项目库,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科技政策的优质小型微型企业;支持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微型企业;支持有助于增加就业和具有可靠偿债能力的小型微型企业。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优先将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争取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规模不受限制。鼓励和支持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券,监管部门要做好相关的组织推动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业信贷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处理机制等“六项机制”,并在2012年底前全部建立完善并实施到位。要坚持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的“四单原则”。对从事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人员建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科学设定尽责、问责和免责条款。各农村法人银行机构要学习银行的经验做法,在2012年底前确保做到“四专”,即建立专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专营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小型微型企业金融工作的专业人员;制定专门针对小型微型企业授信的专项考核;单列小型微型企业信贷的专项规模。各国有商业银行和洛阳银行分行要大力发展延伸专营机构,切实解决小型微型企业信贷管理部门挂靠和没有单设专营机构的问题,凡是有县域银行机构的,争取在县域设立专营机构。 (四)提升小型微型企业金融产品适用性。1.加快担保和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抵质押担保形式,逐步由单一抵押扩大为包括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不敢贷”、“不能贷”等问题。2.加快小型微型企业信用评级方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避免对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传统评级方法的过度依赖,将“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抵押品,电表、水表、报关单表)纳入综合评定,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相关条件,扩大小型微型企业授信面。3.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小型微型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风险状况、资金特点和盈利能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行(社)制宜,研发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金融产品,探索金融产品多样化,提高金融服务个性化,逐步由提供信贷资金向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转变。4.加快业务流程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简单、方便、快捷的服务原则,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规范操作标准、集成信息决策,不断缩短审批链条,提高放贷效率,逐步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横向功能集中、纵向时间缩短,满足小型微型企业“短、小、频、急”的信贷资金需求。 (五)积极推进服务“三农”金融体制改革。1.积极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按照单独信用管理、单独信贷考核指标、单独能力资源配置、单独的激励考核安排、单独贷款政策扶持体系等要求,推进改革进程,加大支农力度。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3.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实现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各县(市、区)全覆盖,发挥其支持“三农”的补充作用。4.大力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民间合作组织,引导民间闲散资金的合理流动。力争用2-3年的时间推动农村逐步建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资金需求。 (六)努力形成金融支持“三农”合力。农业发展银行分行要在及时足额供应粮棉油收储信贷资金,维护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水利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等信贷业务,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项目等。农业发展银行分行、农业银行分行要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产业化贷款的投放,要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筛选一批经营效益好、示范效应明显的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进行重点营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覆盖率;同时要选择一批信誉良好、项目可行、有公司依托的种、养、加工业大户,稳妥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市农信办要把广大农户作为基础客户群,适当提高信用农户的授信额度,发放循环授信凭证,切实为农民贷款提供便利;实施批量营销、批量评估授信、批量放贷相结合,主动对专业村、专业户集中营销贷款;确保信贷资金向特色农业倾斜,集中培育壮大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优质特色产业。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要扩大“百亿送贷活动”的成果,继续依托特色村信贷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涉农贷款比重。 (七)探索建立“三农”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1.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支持“三农”的税收优惠政策。2.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地方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财政部门以上一年度县(市、区)涉农贷款的实际余额为基数,按新增涉农贷款的一定比例予以风险补偿。3.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引导农村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建立职能部门间的联系机制,共同解决经营风险和农民投保的承受力问题。在政策性保险缺位的情况下,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财政部门根据承保与赔付的情况对保险公司给予补偿。 (八)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研究完善配套政策,主动融入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有关部门和经办银行要进一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手续,明确办理各项手续的具体流程和时限。同时,要加强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掌握小额担保贷款相关的工作流程、时限和要求,提高小额担保贷款的办理效率。经办银行应建立区别于其他商业性贷款考核制度的小额担保贷款单独考核制度,在操作规范、勤勉尽责的前提下,经办银行的小额担保贷款质量考评情况可实行单独考核,不影响经办银行和信贷人员的年终评比、奖励和晋级。 (九)建立健全再就业贷款联动机制。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的成功率。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人民银行要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面向所有创业者的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加快信用社区建设,利用社区劳动平台为小额担保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民银行和经办银行要加强配合协作,积极开展个人信用意识教育,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和社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有效降低小额担保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个人购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前景好的项目,要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满足房地产开发的合理融资需求,增强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优先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继续支持居民首次购买自住普通住房和购买改善型自住普通住房的贷款需求。对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符合条件的,可执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要严格执行对第二套购房的贷款条件和所规定的政策,对非自住、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当予以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切实改进风险定价水平,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论文:金融与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一、把握经济发展主流。拓展金融服务空间 湖北经济具有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把握自身特点,趋利避害,发扬所长,弥补所短。是湖北经济实现后发增长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的重点,也是湖北银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难点。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湖北要加速经济步伐.就要抓紧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和公共基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主两副”个中心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旅游区开发、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发以及湖北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汽车产业升级建设、长江汉江水资源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都是支撑湖北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建设项目.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金融支持湖北经济发展,就要针对省情区情,抓住突出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真正对这些关系湖北经济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工程加大投入.保证丁程尽快实施,加快建成。积极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未来竞争力和发展增长点。对湖北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加快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符合湖北的经济文化特点,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当率先优先发展。金融在服务这两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三个方向:第一,紧紧抓住新兴产业与湖北传统产业的结合点和升级通道,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持湖北主流实体经济结合起来;第二,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加大科技创新手段结合起来。支持文化加科技的文化龙头企业向市场化、产业化、资源化发展和转型;第,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需要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调整服务布局,积极推动“一主两副”战略实施。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与平衡湖北省内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原则。理解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通过金融手段,促进资源要素在不同功能区域的重组流动,提升经济的活跃度和整合集聚能力。湖北自身经济和金融资源毕竟有限,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挖掘经济金融存量,更需要提升经济金融增量。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应当充分鼓励和调动两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的资源聚集和资源利用能力,这就需要在政府科学决策、金融监管部门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主体变革图新、地方政府创新机制方面共同作用。武汉则应重点打造多层次、多主体、交叉融合的现代金融市场化服务体系,引导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突破传统模式.实现金融服务跨越发展.引导区域以外金融要素向武汉集聚,提升武汉经济金融总量。 二、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成长模式。基础来源于银行服务市场的定位与银行发展的核心战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方式.特别是核心价值理念与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的模式。都面临着深刻的考验。同时,银行机构在资本约束背景下,也在推进着盈利模式转变,努力形成多元化收入和利润来源。因此银行机构越来越重视在制定发展规划中,以实现资本运用效率目标为基础,把自身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发展需要进行比较,从而在确定发展区域、业务重点、业务结构、资源投入、组织架构、绩效管理等进行综合考虑。银行服务价值的核心是在满足核心客户经营需求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目标。服务的竞争必然带来服务的差异化和专业化,银行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了解核心客户的核心价值诉求与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契合点,不断明辩和调整客户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x,t银行服务需求的变化,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核心目标客户。所以在服务湖北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和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客户,形成针对核心目标客户的客户服务策略。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在确定自身核心客户策略和服务目标之后,就必须努力提升和巩固在这一领域内的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满足客户的要求。在发展自身专业化服务能力过程中.银行机构既要遵循银行基本服务功能与内控管理原则。更要通过金融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满足客户对服务品质、服务价格、服务效率的更高要求.在金融服务中保持竞争优势。湖北主流经济发展为银行提供了丰富的客户市场资源,但这些客户自身也在实施着产业升级、行业整合、市场网络建设等工作,也需要在现代融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商业银行不仅要满足于较为传统和单一的金融服务功能,把传统业务做专做精。而且更要抓住客户发展提升的机会,向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的方向转变,通过创新业务、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从总体上提出加快湖北创新型、复合型、综合型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也属当务之急,这既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兴行之策。要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各自优势,提高各级政府对金融产业和金融发展的认识;调整各级政府对金融产业、金融机构的评价视角,完善考核办法;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积极鼓励引进创新金融人才和创新金融机构。湖北的银行机构在培养金融创新人才或者建设专业化服务团队方面不应当与发达地区有太大的差距。在实现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应当优先发展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服务的方式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提速、上规模。 三、加快区域金融强省建设。促进经济金融共同繁荣 湖北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应当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充分互动.将金融服务升级、经济结构升级和微观主体培育三者放在一个宏观框架下进行统筹规划,为湖北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金融、企业共同实现跨越发展。金融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过程,高度关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提升自觉响应能力。为此应当把金融经济运行纳入全省经济活动、经济调度和经济分析的体系内。在体系内加强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交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同时,围绕建设区域金融强省的目标,政府层面应当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市场环境建设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加以规划和管理,引导出台支持金融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从招商引资式的金融业发展政策向引导、服务和支持的金融业发展政策方向转变,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升级搭建政府服务平台和政府合作平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首先把武汉自古就有的区域以外资源导入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吸引区域外部甚至境外机构向武汉积聚,在做大的基础上形成做强效应。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确立服务全省的发展目标。发挥出辐射和脯养湖北全省特别是重点发展区域的作用.发挥资金加管理加人才的优势.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武汉城市发展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型。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批准武汉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强大政策优势,结合湖北的优势资源,以科技金融、产业金融的机制体制创新和发展模式突破,服务于湖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在我国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湖北的特色模式。在这一最有可能实现突破发展的金融模式创新中.有两个重要内容应当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良好的竞争性发展的创新环境和集群化生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强化专业化风投团队市场发现机制建设和银行对成熟技术产业化的支持,湖北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有中国特色和湖北特色的硅谷银行发展模式。湖北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加上湖北拥有的信息、传媒、通讯、多媒体技术优势,也完全有可能打造出像湖南、江苏、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产业集群,为湖北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更丰富内涵。打造湖北金融的信用高地。有关各方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强化湖北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有效防范各种类型的区域金融风险,营造让党和政府放心、让金融机构安心、让人民群众舒心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中小金融服务组织的制度化发展建设.加强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优先发展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构筑多层次满足中小企业、社会居民正当合理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使湖北成为金融资产质量最高、金融服务效率最好、金融法制环境最优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信用高地,促进湖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浅谈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我国已大大提高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程度。电气工程通过把自动化技术和电子通信、网络信息等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强化了自动化水平,还能降低资金的投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 引言 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标志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它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成果,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为企业增加了效益。在现代社会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事物总是双面的,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过随着科技地不断进步和发展,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会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一、电气自动化特点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置,大部分是把电气设备安装于电动机或者配电室内,电气自动化系统配件较多,而且处理信息量很大,如果发生技术的问题,很难开展维修工作。和传统热工体系比较,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操作和控制,一般控制的频率较低,而且系统在正常运行时,可以间隔较长时间进行操作指令的。 电气设备处于系统保护状态下要求十分高,系统的运行、操作的速率也较快。在电气自动化系统构造角度分析,电气设备操作复杂,具有一定难度,不过,具有较强的逻辑规律。可以引进多种电气自动化的监控技术,例如:系统操作过程中,要保证两台系统互相不产生干扰,操作要具有独立性,可以在科学的角度考虑,进行同步运行的机组电气控制,保证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对电气设备的特点进行考虑,进行控制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以严谨态度进行系统结构的布设,尽可能的选择性质有效控制方案,保持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可以安全的,高效的保持运行。 二、电力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 1、变电站及配电自动化的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是采用现代通信技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从而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减低了变电站及配电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变电站及配电站人员的安全性及整个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多种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安全检测以达到高效控制的目标。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通过新型的设备代替以往的电磁式装置从而使得现场的监视操作更加智能化、可视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监控设备的更新,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提高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高质量输电过程,经济效益提高很多。 2、在电网调度中应用电气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气自动化被广泛地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其中电气自动化也广泛地应用在电网调度中。电网调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它具体指的是通过服务器来实现电的调度,而电气自动化帮助电网调度实现了自动化。这种调度自动化系统表现出了比较强大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它可以很好地保障电网运行,这个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了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调度;同时电网调度自动化可以实现系统负荷情况的预测,这个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监测和分析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对系统负荷的预测能够有效地保护系统,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且电网调度自动化可以很好地、迅速地确定整个系统发生故障的地方,大大地提高了系统故障排除效率。总而言之,电网调度自动化是整个电力系统提高运行效率的有力保障。 3、在发电厂发散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在现代生活中,电跟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电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意味着发电厂的重要地位。发电厂是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支撑,因此发电厂的安全运行和高效率运行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发电厂中通常采用发散监控系统来保障发电厂的正常运转,在发散监控系统中,主要是通过以太网过程控制单元以及相应的数据通讯来实现发电厂的发散监控,而且这种发散监控系统一般采用分层结构。发散监控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监视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这可以作为判断设备有无存在故障的标志,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发电厂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地改善了发电厂的效益。 三、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技术 1、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光互连接技术 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和自动控制的领域内应用光互连接技术。对传统的基本技术要求能够利用光互连技术呈现出来。比如说,打印报表、打印拓扑、记录有关的数据、计算相关的内容、全方位地采集数据、自动化地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功能。此外,还有状态评估、分析电网、人机界面结合处理、高级应用和网络建模的功能,通过该技术在电力系统当中的应用,能够将更加精度的定位、更加清晰的画面、更加灵活的操作技巧提供给电力工作人员,能够将准确、及时的参考信息提供给有关的工作人员。之后技术人员能够依据测量的内容,分析和处理有关的数据,方便调度工作者对电网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判断。同时,在对该技术进行使用的时候,能大大地提升工作的效率,电容性的负载不会对其带来过大的影响,对电容的影响上能够有效地进行屏蔽,在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稳定性给予保证的前提下,还能够将相关的技术支撑提供给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当中应用光互连技术,对故障可以最大程度上予以防止,对设备正常运行造成的经济损失上给予治理,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上来。具有极强的抗电磁干扰的功能存在于光纤互联技术、波导光互联技术和自由空间互联技术当中,并且地理环境也不会对其带来影响,因此在电厂的自动化工程当中,该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2、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现场总线技术 全方位的通线网络是现场总线技术的一大特征,不但控制中心的两个场地的装置和仪器存在于内部,具体的施工现场也包含在其中。在电力系统当中运用现场总线技术,它通过很多的设备和感应器,准确、及时地将电力系统需要的电压、电流、电阻等主要的数据和信息传输到本身的控制系统当中,有关的技术人员依据系统中的具体计算方法,整理和分析采集来的一些数据,最后把主机的指示命令向对应的操作设备传递。通过调整现场总线,能够分散处理接受到的信息,能够将之前的控制能力有效地向不同的计算机上进行分散,对单个计算机的负荷上能够很好地予以降低,这就是现场总线技术的优点所在。依据具体的经验得出,在电力系统当中,该技术还能够和前置机、上位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完成整个系统控制功能的时候,只需要对现场的仪表进行控制就能够完成工作。在电网调度的自动化中经常地运用现场总线技术,对变电站少人值班或者无人值班的要求上能够很好地予以满足,将事件的控制速度利用网络能够有效地提升上来,能够运用现场设备的监控控制有效地接收现场采集到的信息,Lonworks、CAN等是常用技术方式。 3、计算机自动化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引入了计算机操作系统,通过微型计算机让整个电力系统自动记录、反馈电气设施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对反馈信息进行的误差判定。加强软件的查找、分析、测算的应用,从而在电力工程中实现操作技术的使用性,更加便于电力工程的管理。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还要注意对监控方式、现场总线监控进行设计。只有全面加强电气设备的监控信息及监控方式,才能提高监控系统的效率以及整个系统稳定性、可靠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自动化跟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它在电气工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不过电气自动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解决,只有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总的来说,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前景是很积极的,一定会进一步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浅谈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论述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 摘要:对于人类来说,电力资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电力自动化系统应用领域广泛,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电力自动化系统从开始局限于单项自动装置,到广泛采用远动通信技术装设模拟式调频装置和经济功率分配装置,再到后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的出现,电力自动化系统逐步迈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研究方向 引言:目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电力工程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新一代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即智能电力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电力自动化技术将电子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融为一体,在实现远程监控以及监视管理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将现代的电子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技术,是在电力工程的电力系统中实现远程监控以及监视管理的有效地途径[1]。电力自动化技术,为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随着发展,电力系统也得到了更为优质的服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主要有: ①保证电力系统各部分的技术要求,以实现设备的安全以及经济,并以设备的实际运行为主要的依据,保证操作人员实际的控制和协调;②尽量的利用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安全性能的改善,从而可以减少事故,并能够节省人力,避免紧急事故的发生和发展;③还要对电力系统的整体数据以及参数进行检验、收集并对之进行处理,保证各系统的正常运行;④保证电力系统各部分的安全以及经济。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2.1电网调度自动化 现代的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包括实时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以及供实时计算、分析、控制用的软件系统。信息收集和显示系统具有数据采集、屏幕显示、安全检测、运行工况计算分析和实时控制的功能。在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收集信息部分称为远动端,位于调度中心的部分称为调度端。软件系统由静态状态估计、自动发电控制、最优潮流、自动电压与无功控制、负荷预测、最优机组开停计划、安全监视与安全分析、紧急控制和电路恢复等程序组成。 2.2变电站自动化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与输配电线路是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的主要环节。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2.3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DCS) 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DCS)一般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由过程控制单元(PCU)、运行员工作站(OS)、工程师工作站(ES)和冗余的高速数据通讯网络(以太网)组成。 过程控制单元(PCU)由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MCU)和智能I/O模件组成。MCU 模件通过冗余的 I/O 总线与智能 I/O 模件通讯。PCU 直接面向生产过程,接受现场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等信号,经运算处理后进行运行参数、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打印以及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联锁保护等功能。 运行员工作站(OS)和工程师工作站(ES)提供了人机接口。运行员工作站接收PCU发来的信息和向PCU发出指令,为运行操作人员提供监视和控制机组运行的手段,工程师工作站为维护工程师提供系统组态设置和修改、系统诊断和维护等手段。 3.电气自动化专业市场进展情况 一方面,现阶段社会广办众多工厂,电气设备品种门类多样,门类齐全,以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需求数量惊人,以业人员的工资薪金也随其以业人员的市场需求量上扬,而且电气自动化专业精英人才目前我国社会上非常短缺,高精尖专业技能人才更是少之论文网又少,所以,电气自动化专业有很好的很广阔的进展前景,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也随之层出不穷地出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端精英人才是当前各大高校的重要进展课题。 另一方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科研人才也需大量培养,很多电气产品尤其是尖端科学技术产品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很多有专业技能和革新能力的科研人才[2],所以科研机构逐步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专业科研人员队伍力量逐渐壮大。因而电气自动化专业市场进展很快。并且在整个社会经济进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进展情况广阔[3]。 4.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4.1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是指在电力工程现场将智能的自动化装置以及仪表控制设备进行连接,形成一体化的多向、串行、多站和数字化的信息网络,从而可以将数字通信、控制、智能传感器以及计算机等融为一体而形成的综合性的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现场总线技术被广泛的应用,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将变送器所控制的总的用电量收集后,将信号进行控制后集中到主控计算机上,然后根据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进而做出判断,并最终将指令发送到控制设备上,从而实现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是通过分散电力工程中的控制功能,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进行被控设备的信息处理,将信息与计算机相连接后,便不需要实现整个现场的控制,只需对信息进行相应的调度即可。实践证明,现场总线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前置机与上位机的配合,可以从下方进行电力工程的控制,并且可以通过仪表进行控制,并最终实现高性能的电力系统的控制功能。在电力调度化技术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数据以及系统的多样化需求,并最终将电力系统中各个信息进行交换以及共享,实现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电力系统的日益完善[4]。 4.2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电力系统的监视系统中,因此,这对系统的开发、继承、封装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引发了软件技术的变革。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并用来支持对象标准,因此与一般的关系数据库相比,主动对象数据库主要是对技术以及主动功能的技术支持,因此,在电力工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动对象数据库是利用系统的监视功能,对对象函数进行利用,从而可以实现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的应用,随着触发机制的使用,数据库监视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与实现,从而节省了数据写入以及读出的时间,还对数据管理功能充分的进行利用,并得到了技术上的保证。当前,我国的数据库技术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并且监视系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以及日后的电力系统中并将得到更为完善的应用。 5.结语 总之,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传统的技术正在逐渐的被取代,从而更加促进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应用使一些概念不断被更新和修正,传统的技术界线逐渐模糊,各种原来看似不相关联的技术会彼此融合和渗透,这必将推动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浅谈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探析 摘要:电气自动化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中主要针对这类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一些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自动化技术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一)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组成部分,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等,其主要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变电站终端设备(如测量控制等装置)等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负荷预测、自动发电控制(省级电网以上)、自动经济调度(省级电网以上)并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等。 (三)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DCS ) 。过程控制单元(PCU)由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 MCU)和智能I /0模件组成。MCU模件通过冗余的I /0总线与智能FO模件通讯。PCU直接面向生产过程,接受现场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等信号,经运算处理后进行运行参数、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打印以及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联锁保护等功能。 运行员工作站(0S)和工程师工作站( ES)提供了人机接口。 运行员工作站接收PCU发来的信息和向PCU发出指令,为运,行操作人员提供监视和控制机组运行的手段,工程师工作站为维护工程师提供系统组态设置和修改、系统诊断和维护等手段。 二、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船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 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 了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M 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1986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Divan 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而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是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即工作在所谓的‘软开关’状态下,从而使开关损耗降低到零。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三、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依赖IT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热点技术 (一)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常规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安装地点一般相隔几十至几百米距离,互相间用强信号电力电缆和大电流控制电缆连接,而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是指一次设备结构设计时考虑将常规二次设备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就地实现,省却大量电力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通常简述为一次设备自带测量和保护功能。如常见的“智能化开关”、“智能化开关柜”、“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等。 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问题是电子部件经常受到现场大电流开断而引起的高强度电磁场干扰,关键技术是电磁兼容、电子部件的供电电源以及与外部通信接口协议标准等技术问题。 (二)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 。对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如发电机、汽轮机、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设备的重要运行参数进行长期连续的在线监测,不仅可以监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而且还能分析各种重要参数的变化趋势,判断有无存在故障的先兆,从而延长设备的维修保养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电力设备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度提供保障。近年来电力部门投入了很大力量与大学、科研单位合作或引进技术,开展在线状态检测技术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强, 检测环境条件恶劣,要开发出满意的产品还需一定时日。 (三)光电式电力互感器。电力互感器是输电线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设备,其作用是按一定比例关系将输电线路上的高电压和大电流数值降到可以用仪表直接测量的标准数值,以便用仪表直接测量。其缺点是随电压等级的升高绝缘难度越大,设备体积和质量也越大;信号动态范围小,导致电流互感器会出现饱和现象,或发生信号畸变;互感器的输出信号不能直接与微机化计量及保护设备接口。因此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成功研究出新型光电式和电子式互感器,国际电工协会已了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的标准。国内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正在加紧研发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主要问题是材料随温度系数的影响而使稳定性不够理想。另一关键技术是,光电互感器输出的信号比电磁式互感器输出的信号要小得多,一般是毫安级水平,不能像电磁式互感器那样可以通过较长的电缆线送给测控和保护装置,需要在就地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通过光纤接口送出,模数转换、光电转换等电子电路部分在结构上需要与互感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这里,电磁兼容、绝缘、耐环境条件、电子电路的供电电源同样是技术难点之一。 四、结语 众所周知,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活跃、最充满生机、最富有开发前景的综合性学科与众多高新技术的合成。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也随之提高。 浅谈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有关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探析 摘要:我国电气自动化专业最早开设于 50年代,一开始名称为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后来虽然经历了多次专业性的调整,但由于其专业面宽,适用性广,所以到如今一直很受欢迎,据教育部门最新公布的本科专业设置目录中,它属于工科电气信息类。本文中主要针对这类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一些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 电气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 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 50 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它是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至今仍广泛用于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相继出现了全控式器件 CTR、 GTO 、P-MOSEFT等。这是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由于目前所能生产的电流/电压定额和开关时间的不同,各种器件各有其应用范围。 GTR 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 GTO 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 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 Zv ~ 4.5v , 开通 di/d t 和关断 dv / dt 也是限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 500A /us ,后者约为 500V /u s ,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 由于GIR 、GTO 等双极性全控性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因而使门极控制电路非常庞大,从而促进厂新一代具有高输人阻抗的 MOS 结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一切。功率 MOSFET 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只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它的开关时间很快,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P - MOSFET 的通态电压降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成倍增大,这就给制造高压P - MOSFET 造成了很大困难。 IGBT和MGT 这一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可以称为第三代器件。在器件的复合化的同时,模块即把变换器的双臂、半桥乃至全桥组合在一起大规模生产的器件也已进入实用。在 模块化和复合化思路的基础卜,其发展便是功率集成电路 PIC (Powerl,lntegratcd Cirrrrcute),在PIC,不仅主回路的器件,而且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可以算作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 2、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船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 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 了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M 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1986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Divan 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而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是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即工作在所谓的‘软开关’状态下,从而使开关损耗降低到零。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3、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1971年,德国学者F,Blaschke 阐明了交流电机磁场定向即矢量控制的原理,为交流传动高性能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耦开来,分别加以控制。这种解耦,实际上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它需要检测转子磁链的方向,且其性能易受转子参数,特别是转子回路时间常数的影响。加上矢量旋转变换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4、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实用 一般把系列化、批量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 400KVA 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产品来看,第一代是普通功能型 U / F 控制型,多采用 16 位 CPU ,第二代为高功能型 U /F 型,采用 32位DSP或双 16 位CPU 进行控制,采用了磁通补偿器、转差补偿器和电流限制拄制器.具有挖土机和“无跳闸”能力,也称为“无跳闸变频器”。这类变频器!目前占市场份额最大。第三代为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型。它采用全数字控制,可通过软件实现参数自动设定,实现变结构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可选择U/F频率开环控制、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和有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实现了闭环控制的自优化。从技术发展看,虽然电力半导体器件有GTO、GTI、IGBT,但以后两种为主,尤以 IGBT为发展趋势:变频器的可靠性、可维修性、可操作性即所谓的RAs ( Reliabiliry,Availability,Serviceability)功能也由于采用单片机控制动技术而得以提高。 5、单片机、集成曳路及工业控荆计算机的发展 以 MCS-51为代表白8位机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功能简单,指令集短小,可靠性高,保密性高,适于大批量生产的 PIC系列单片机及CMS97C系列单片机等正在推广,而且单片机的应用范围已开始扩展至智能仪器仪表或不太复杂的工业控制场合以充分发挥单片机的优势另外,单片机的开发手段也更加丰富,除用汇编语言外,更多地是采用模块化的(- 语言、PL/ M语言。在集成电路方面,需要重点说明的是集成模拟乘法器和集成锁相环路及集成时基电路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运用很广。在电机控制方面,还有专用于产生 PWM 控制信号的 HEF4752、 TL494、E4520 和 MA818 等应用也相当广泛。在逻辑电路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用专用芯片(ASIC)进行逻辑设计。 ASIC ( Appilca-,tion Specific L ntegrated Circuit)中有编程逻辑阵列 PLD ( Programrnable Logic Device )。 PLD力现有四种类型的器件: PROM 、FPLA 、PAL、GAL 。GAL是PAL的第二代产品,它可以在线电擦洗,与TTL兼容,有较高的响应速度,有可编程的保密位等优点。这些特点使得 GAL在降低系统造价,减少产品体积和功耗,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及简化系统设计,增强应用的保密性方面有厂‘阔的发展产景,特别适合新产品研制及 DMA控制和高速图表处理,其上述交流的控制最终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完成。 6、结束语 众所周知,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活跃、最充满生机、最富有开发前景的综合性学科与众多高新技术的合成。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也随之提高。 浅谈电力工程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探析 摘 要:在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项较为重要的技术环节,有必要对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进行研究,分析其应用优势。 关键词:电力工程;电气自动化技术;趋势 前言 电气自动化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气自动化是电力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电气工程以及电气自动化的概念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学科之一,更是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学科。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电子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并且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从某些层次上来讲,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电气自动化(Electrical Automation)的专业全称一般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其应用范围涉及各行各业,小到电气开关的设计,大到科技航天的研究,到处都有它的身影。电力的发展是促进生产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电力应用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新时代背景下的电气自动化进程成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作用1、电气自动化帮助科研人员开展实时仿真工作 使用电气化驱动技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暂时状态和稳定状态的同步存在,这使得同步实验成为了可能。为系统运行提供了大量的精确数据,增加了实验的精准度。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更多的电力装置测试,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建立起一个混合型的实时仿真实验室。2、实现了电力服务的智能化 当今时代,几乎每个行业都离不开电力的使用,失去电力系统的支持,许多行业将陷入瘫痪的境地。电力的广泛使用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是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精确地进行系统运行设计工作,并能代替人力做到更精确的系统运行故障分析。这种智能化的控制方式,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准确。这种高度安全的自动化运行体系,使电力系统的服务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 1、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组成部分,由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等,其主要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变电站终端设备(如测量控制等装置)等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负荷预测、自动发电控制(省级电网以上)、自动经济调度(省级电网以上)并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等。 2、变电站自动化传统的变电站使用人工操作,从监视到最后信息回馈均是由人工完成,设备均使用电磁装设置,其数据的记录、整理以及管理均是人工造作,且对变电站的监视没有全局性的直观监视,需要通过人工一个个方面监视之后将其整合之后才能实现全局监视。为了跟上现代化的自动化步伐,通过利用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使用能够使变电站实现自动操作,取代人工操作,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能够减少一部分的人员投入,实现电气工程的整体效益的显著提高。通过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功能,除了实现自动运行代替人工操作外,还能够将传统的电磁装置全部利用微机将其取代,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的视频、图画显示功能,将变现站的监视的所有情况通过计算机屏幕直观的显示出来,仍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掌握全局,并通过计算机已记录并整理好的数据分析变电站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有力的发展动向等,及时采取相应的回应措施,从而提高其运行效率。变电站是电气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对其进行技术的更新和创造有力与整个电气工程的运行。 3、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DCS ) 过程控制单元(PCU)由可冗余配置的主控模件( MCU)和智能I /0模件组成。MCU模件通过冗余的I /0总线与智能FO模件通讯。PCU直接面向生产过程,接受现场变送器、热电偶、热电阻、电气量、开关量、脉冲量等信号,经运算处理后进行运行参数、设备状态的实时显示和打印以及输出信号直接驱动执行机构,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联锁保护等功能。运行员工作站(0S)和工程师工作站( ES)提供了人机接口。 运行员工作站接收PCU发来的信息和向PCU发出指令,为运,行操作人员提供监视和控制机组运行的手段,工程师工作站为维护工程师提供系统组态设置和修改、系统诊断和维护等手段。 四、重要热点技术 1、电力一次设备在线状态检测 对电力系统一次设备如发电机、汽轮机、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设备的重要运行参数进行长期连续的在线监测,不仅可以监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而且还能分析各种重要参数的变化趋势,判断有无存在故障的先兆,从而延长设备的维修保养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电力设备由定期检修向状态检修过度提供保障。近年来电力部门投入了很大力量与大学、科研单位合作或引进技术,开展在线状态检测技术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技术难度大,专业性强, 检测环境条件恶劣,要开发出满意的产品还需一定时日。 2、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 常规电力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安装地点一般相隔几十至几百米距离,互相间用强信号电力电缆和大电流控制电缆连接,而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是指一次设备结构设计时考虑将常规二次设备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就地实现,省却大量电力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通常简述为一次设备自带测量和保护功能。如常见的“智能化开关”、“智能化开关柜”、“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等。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问题是电子部件经常受到现场大电流开断而引起的高强度电磁场干扰,关键技术是电磁兼容、电子部件的供电电源以及与外部通信接口协议标准等技术问题。 五、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应用的优势1、 电气工程中电力设备的在线监测优势随着变压器、短路器以及发电机等这些一次设备的应用,往往需要对其中关键的参数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测,这就要求监视设备不但能够反馈在线运行状态,同时也能够对设备的一些重要的参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判断设备中发生故障的原因,以缩短设备的保养周期,延长设备的实际使用期限,同时也为电力设备的实时状态检修提供了必要的保障。2、 电气自动化应用下电气工程中电力设备的智能化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中的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安装地点之间都要有一定的间隔,一般要求相隔几十米,有的甚至是要求几百米远,两者之间使用强信号电力电缆与大电流控制电缆来连接。在进行一次设备的结构设计时,往往要先考虑实现常规的二次设备的功能,这样做显然能够节约大量的电力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 六、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具有活力的高科技领域中应用比较广的技术。
自动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篇1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地区偏僻地区,由于特殊的施工环境,就会影响工程安全,对施工也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将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可以使工程建设克服各种影响因素,保证施工顺利展开。随着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施工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1.1引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力度不够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引用信息自动化技术,主要是为了克服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困难,并提高工程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实现了大规模的改革。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往往会着重于使用信息自动化技术,但是并没有从工程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自动化技术,就导致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但是并没有发挥时效性。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在采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同时,对自动化技术的引进不到位,加之资金投入不够,且受到物力因素的限制,就导致信息技术的作用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1]。为了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施工单位往往依然采用传统的技术。信息技术没有得以充分应用,就必然会导致投入资金浪费。 1.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虽然已经应用了信息自动化技术,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就会导致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效率不高,特别是信息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性,就会导致技术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甚至会由于操作无法而影响施工质量。在引进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同时,还要采用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够真正意义地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在设备操作中更为专业,而且能够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可以使信息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效率得以提高。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管理人员还可以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使用情况综合性分析,基于此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问题。但是,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需要重视的问题 2.1对资金合理运用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通常而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资金运行状况与资金的使用特点直接相关,直接决定了工程见中的各项配置时候有优化合理。通过合理配置资金,就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前,要将资金使用预案制定出来,包括资金运行的程序、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等等都要细化,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在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对资金合理固化,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使用不足的问题产生,由此可以使得自动化管理系统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2.2注重信息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专业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根据工程施工需要积极地引进人才,并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将具有激励效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立起来。企业特别要注重吸引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从经济规律出发组建以科技人才为带头人的专业团队,以使这些人才在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工程建设过程中,更好注重对现有人员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将人才培养制度构建起来,通过招聘制度的完善以不断地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构建积极向上的人才环境。 2.3强化信息自动化管理力度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企业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明确的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管理规范,并将工程实施方案合理设计,以优化工程建设,提高建设力度,避免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在水利水电信息自动化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要提高系统运行质量,就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使信息技术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水利水电自动化管理中,人员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的管理系统中,人员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要求工作人员要按照规范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操作之外,还要求工作人员要重视设备技术维护和保养能力,对水利水电自动化监测设备充分利用,保证设备持续性地处正常工作状态。比如,对水轮发电机组的自动化管理,采用自动化就似乎检测发电机组的定子和电子,也可以检测发电机定子绕组和铁芯中的温度,并对温度自动调节。对发电机组的润滑度、制冷系统监督以及机组变速系统也可以自动化监督等,如果其中之一发生故障,电气的自动化就会采取智能化措施向检测人员发送警讯和紧急呼叫。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动态演示 3.1虚拟工程环境的设置 虚拟工程环境的设置所采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将工程设计为三维的动画。在计算机系统中将水利水电工程图绘制出来,之后对工程建设中的细节合理规划,并从工程实际出发合理布局,使工程从各个角度都有所呈现,便于工程分析。如果发现工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就可以及时对设计内容作出调整,或者重新设计。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施工中发现问题,由此降低了工程施工成本(图1为水利水电工程虚拟工程环境)。在对工程进行动画设计的时候,通过运行电脑软件可以观察到安置发电机电力母线的洞室、引水河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内部构造[3]。对于构造的合理性,就可以通过分析设计明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全面地观测工程环境以及周围的地势情况,使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中并能够因地制宜地展开施工。 3.2地下洞室施工进度的展示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地下洞的施工是难点环节。由于施工环境恶劣,就会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地下洞室施工进度进行展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观察图像展示情况就可以充分了解施工情况,特别会对施工中的细节充分了解。 3.3应用遥感技术对施工区域构造全面了解 应用遥感技术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构造,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比如,对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中人难以到达的地方,采用遥感技术获得有关信息,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由此加快了施工的进度。对于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施工阶段,采用遥感技术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将需要的信息迅速传递回来,包括施工场地情况、地质构造情况等等,施工人员都可以准确获得[4]。特别是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都能够提前获得并采取规避措施,以避免临时产生问题无法有效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自动化技术不断升级,在应用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普遍处于偏远地区,地质环境复杂,给工程施工带来了诸多的不便。采用信息自动化技术,能够克服各种环境不利条件,而且还使工程施工更为便利,提高施工质量。逐渐地,水利水电工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对行业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者:曾湘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自动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篇2 1信息自动化技术所具备的优势 1.1功能性优势 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水利水电建设行业趋于智能化,使其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优势。例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需要将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水资源调配系统不断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既能方便工作人员节约工作时间,又能提高工程建设施工效率,确保工程如期完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因水利水电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规模大等特点,在施工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不利于工程顺利开展,而信息自动化技术能够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在施工中实时动态管控施工行为,加强施工全工程的管理,缩短工程建设工期,避免资源浪费等,具有一定的优势。 1.2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不仅能综合分析信息数据,而且能智能分析以及动态监测数据信息,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传输给相关部门,使他们能够及时解决风险问题,进一步确保水利水电管理工作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其还能实现将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施工现场干净整洁。例如常见的水下成像技术能够实时动态关注施工现场整个过程,通过对其合理化监督,能够防止出现安全隐患。如今全球每个国家都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在该背景下,信息自动化技术不仅能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也成为目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支持力度欠缺、专业人才欠缺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大量工作人员,对技术要求较高,而现有的工作人员较为懒散,不够专业,导致不能及时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中的软件和设备。另外在水利水电工程常会存在工程变动等意外情况,未合理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可能导致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又或者造成资源浪费问题。通过有效应用该项技术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种安全隐患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治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平。 2.2缺乏资金投入 信息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部分建设工程单位因资金短缺问题,不能及时购进信息自动化技术相关设备[1]。此外,再加上工程建设人员在施工前期未结合施工现场周围环境进行工作规划,导致在实际施工中出现施工材料、设备大量浪费。现有的工程建设队伍未提高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重视程度,导致资金利用率过低,这些都是信息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3技术应用程度较低 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是目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满足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利水电建设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因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现在水利工程建设并不能将信息自动化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建设,即使在工程建设中应用也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这就导致技术应用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效率。 3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措施 3.1虚拟环境技术 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复杂,且常位于偏远地区,受各种地形地貌限制影响工程实际建设周期长,而因现场施工环境复杂问题导致工程建设中难免遇到问题。因此,基于信息自动化技术中虚拟环境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中,相关技术人员可通过模式施工现场,结合周围环境,将工程建设地点进行三维建模。 3.2水文自动检测技术 水利水电项目中大量的数据信息离不开水文自动检测技术,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检测的同时控制水资源。该技术主要依托信息自动化技术来实时关注工程内水位的变化情况,其所获得的数据结果误差小且数据具有可靠性,因此通过将各个站点的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分析其是否正常运行。这个过程节省了大量人力劳动,节约了时间,从而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不过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地理位置复杂,环境、自然等各种因素影响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为了避免雷雨天气影响控制系统,造成数据信息不准确,应及时装置避雷设备,防止因雷电造成工程内部系统损坏[2]。 3.3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其原理就是通过对信息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确保工程周围地域构造以及自然资源稳定。该项技术方便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除了在水电检测管理、水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外,还能及时检测河道口泥沙淤积情况等。为了避免在遇到梅雨期造成洪涝灾害,将GIS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不仅能保护水资源,还能起到泄洪的作用。 3.4遥感技术 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可避免因山区地势险恶、复杂等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该技术应用原理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将项目建设周围环境数据进行收集模拟,在实际施工中确保施工人员熟悉周围地理环境,确保后期施工安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问题。例如,我国某地区地势凶险,而水利水电工程刚好位于该地区,技术人员利用遥感技术对该地区地形地貌进行测绘规划,通过所得数据结果建立地势模拟图,使施工人员直观地观察到该山区地理特点,为日后施工提供便利,进一步节约施工时间。 3.5闸门监控系统 现阶段,运用闸门监控系统要求分别对进水闸初端和进水闸设置一个控制组,通过人为控制远程操控,全方位对远程自动检测系统进行控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在控制开关站进行控制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信息在操作面板的作用下到达现地控制系统内,该过程应注意关注启闭机的运行状态。要注意的是应结合相关工程特点对工程整体控制系统内部进行控制,可设立三组,该三种跟上端机组负责不同的部门,分别为:信息数据的收集、信息数据的存储以及特殊情况报警。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人为控制系统实时对闸门进行控制,避免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遭遇意外事故,出现安全隐患问题等[3]。 3.6无人机技术 无人机技术也属于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范畴,其原理是利用无线控制设备和计算机来对无人机进行操控。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现场地质进行实时勘察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及时观察现场情况,而无人机技术的应用能灵活观察施工现场进度,并且能完成对工程各个方面工作,如常见的有定点勘察以及线路铺设等。传统水利水电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劳动,并且因技术问题工作效率较低,而无人机技术在环境实地勘查等方面优势突出。譬如某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取某高处平台中土壤样本,而利用该技术能有效取出样本而且工作效率高,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具有很大帮助。 4结语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为此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这也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将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实践能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此外,各地方政府部分还应加强管理水平,出台信息自动化建设管理方法,在充分发挥先进技术优势的同时不断创新,推动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作者:王伟杰 单位:山西万家寨水控水资源调度分公司 自动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篇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信息自动化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效率,使其能够更具安全性,所以在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若想切实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就必须有效建设信息自动化技术数据库,使其职能和效用获得有效发挥,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更好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1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资金的投入与信息自动化技术实际应用息息相关。但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多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队伍都未能对信息自动化技术加以重视,对于自动信息化技术设备的购置,不但缺乏资金的投入,也在进行项目建设时严重缺乏工作规划,致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资金的利用率极为低下,所应具备的信息自动化技术也极为落后。 2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设计闸门监测系统 信息自动化技术对于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细致的分析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以区域工程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对新兴技术的形式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才能够使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效果有所提升。如以某个水利水电工程为例,在进水闸的位置设置出一面控制柜,在混沙进水闸也设置一面控制柜,并对其进行分别控制,在进行管理时,应注意对控制室内设置的远程控制,以实现控制柜面板子开关的自由转换。在内部控制的范围内,应结合实际的情况,设置三台上位机,其中一台主要负责存储,一台主要负责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报警,一台主要负责接收数据信息。在启动现地单元时,应注重闸门以及启闭机开关的状态,将信息及时准确的输送入操作机中,而后上位计算机会将指令发出,并传送到现场之中,从而有效进行监控调度。这一系统借助监控处理的形式,对原先的监控方式也予以保留。在进行远程自动控制的设计时,闸门监控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对其系统进行连接,使其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功效。在自动化的控制中,检测控制系统时,应通过细致的检查。来保障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在视频监控室的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对闸门的监控与管理,应借助于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各项指标,以实现自动系统和手动系统的有效连接。 2.2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设计水文检测系统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应秉着“安全”,“高效”的施工原则,并以施工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设计出与发展相符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才能够满足长远发展的要求,使其能够达到生产指标的各种要求。在信息自动化技术系统中,可以通过自报式形式,移动网络为主的方式进行通信,而实现有效分配。信息自动化检测的形式能够及时对水位进行检测,也能够进行现场的检测。所以,应有效搜集并处理原始资料,结合中心站系统采集的实时情况,使其能够具有向外传输事故报警、水情信息的功能,并要与各个站状态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而后依据此判断出各个站的运行是否处于正常的状态。由于信息自动化系统能够满足不间断工作的要求,所以在遇到恶劣天气时,也能够从容应对,以避免不必要麻烦的出现。另外,在对其系统进行设计时,应重视对防雷的设计,避免出现雷击事件而引发出安全事故。 2.3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设计局域网 在进行信息自动化技术系统设计时,应以局域网作为基础,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进而构建出内部局域网,以实现内部信息的传输与共享。在进行系统的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各项网络传输介质,将其与技术的实际要求进行结合,并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来开展设计。在进行实践时,可以借助开放性设计的方式,为升级系统以及扩充系统做好准备工作。在选择设备与布置接点时,应将外网与局域网相连接,进行内部铜须系统的设计,从而实现计算机内视频信息的传输与信息的有效利用。 2.4利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研析信息化软件系统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信息自动化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安全监测、调度洪水以及防汛信息等子系统。在对软件进行分析与设计之后。应确保其能够满足水闸建设的标准,从而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与防护打下夯实的基础。在进行后续设计时,应建立起安全防汛系统、预防洪水系统以及检测水闸系统,使各个设计形式的重要作用能够得以发挥。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应做好水闸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借助科学化、标准化的数据露露形式,实时进行数据分析,以实现对信息化的操作。 3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不但能使施工效率获得提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施工的安全性受到保障。所以,在进行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时,对于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使施工的水平以及质量获得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见信息自动化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来说具有直观重要的作用,应让其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王晓君 单位: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
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思考 1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在实践中运用和落实,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的去发展农业经济,更好的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这不仅仅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时代要求。所以,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深入内心,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不断指导实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尤其是针对农业中基础水平薄弱、城乡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定要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二,注重和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依靠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发展,让农民群众分享发展的成果。要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加充分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第三,三是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在产业、区域、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要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生产的前提下,不断深化结构调整,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四,四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农业农村经济中各方面重大关系。要统筹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的状况,实现工农并进,城乡并举。统筹处理好农产品供给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关系。第五,结合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进行发展,每个地区的环境不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有很大不同,各地一定要根据地区实际,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和方法。 2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出发,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物质装备、新的生产要素和现代经营管理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支持调控作用,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将传统农业逐步发展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从新中国成立初起,我国就开始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好的做法,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 3结语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牢记科学发展观使命要求,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真正运用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时间中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虽然在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一定要树立信心,不断解决问题,为“三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关键环节。 1.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我省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大发展,进入了平稳、有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制定了许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和项目。特别是2011年,在全省启动实施了吉林省“双百千万” 计划,其中一项重要计划就是吉林省万名兴农带富之星培养计划,这说明全省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关心农业农村人才和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农业农村人才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省农业科技人才达到3.7万人,比 2005年增加33.3%;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8万人,比2005年增加148.9%,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农村人才类型显著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实用人才已由过去的生产型、经营型扩展到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生产经营领域分工的专业化,有效促进了各类农业农村人才的成长壮大。对农村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服务功能的增强,加快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和推广,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保证了我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722亿斤,年均545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比“十五”期间提高了80亿斤。 2.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以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为统领,带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3.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机构 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部门具体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培养农业农村人才、开发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的工作新格局。要建立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要将农业农村人才发展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纳入农业农村工作成效考核范围,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督促检查。 二是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 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为重要指标,并纳入各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效考核范围和农村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考核指标中。明确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村级党组织在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责。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各级政府要将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列为一项重要的公益性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将农业农村建设项目作为培训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基地。 四是强化扶持措施,完善公共服务 按照实现我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上下协调、功能完善、综合配套的农业农村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国家人才发展各项政策,强化对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扶持措施。 五是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强化对实施人才强农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对农业农村人才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支撑作用的认识。通过报刊、书籍、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着力营造我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仍然属于弱势产业,农民在社会上也还属于弱者群体。虽然,当前农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改善,但是与城市比,还具有较大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农业实际投入的不多,1986年中央财政支出中农业实际支出比重是13.4%,到了1998年农业支出比重为10.7%,到了2007年则降低到了7.9%;二是农村 与城市在实际收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另外,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在交通、就医、就学等方面落后于城市。 1 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历史背景 从2004年开始,中央头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农问题,强调要不断加强惠农政策力度。2005年党中央将农业生产、农业收入单位以及个人征收等费用全部取消,并且还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诸多的补贴。从2004-2008年,中央已经颁布了8项具体的措施对农村进行扶持:第一,将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全部取消;第二,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具购买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第三,将粮食买卖市场全面打开;第四,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一种资助政策,免杂费、免书本费;第五,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第六,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七,进一步加快农村各种水电路等设备的建设步伐;第八,对农民工的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2010年中央头号文件又指出: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开放的进一步提高,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来越强,气候的不断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积极因素正在逐渐的增多,各个组织与非组织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突出。在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农民增收加快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破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任务不断的加重。所以,全党必须重视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 规范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 建立民主理财规章制度,管好村级资产及财务 实行民主理财制度与财务公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以及将该村涉及国家、集体和村民群众的利益的各项事务,通过一定程序与形式告知全体村民。各个农村地区都要建立由熟知财务知识、会管理、对集体关心、做事公私分明,在村民中具有较高威信的村民作为代表共同组成民主理财小组;对一事一议资金的实际收入与支出结余情况,粮食直接补贴、退耕还林等诸多的惠农补贴以及村民们强烈反映的一些事项要进行一一公布,并要及时公开。 2.2 规范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农村财务开支必须实行集体研究模式,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强化责任制度。首先,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后的事项,在集体规定的一定资金开支之内,由村委主任进行审批;其次,没有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的资金开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百元内小额开支由村委主任审批,资金数额达到了数百元以上的必须由村委会与支委会研究之后,再交由村主任审批。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统一到乡镇农经站购领票据,并严格执行票据的各种制度。乡镇农经站必须每年对大部分的村进行财务审计,加强对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管理力度,公开审计结果及处理意见,将存在的不足与错误情况解决,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应严惩不贷。 2.3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的增收空间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不仅能够将农民生产组织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其农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同时还是农民增加经济效益和增加收入以及走向富强道路的有效途径。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要以同一种类型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作为主体,将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纽带,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参与、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2.4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全面的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将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以及经营权证书的“四到户”全面贯彻到位。要全面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良好的服务水平,并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资源有偿流转的前提下,发展诸多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在处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过程中,应根据其仲裁法中的规定办事。《土地承包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家庭承包经营的双层经营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根据法律赋予农民长期的拥有土地使用权,以此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了党中央高度重视的焦点,自改革开放到现在,党中央已经先后召开了多次会议,主要针对三农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并强调要将当前农村的经济管理进一步规范,以此促进农村经济朝着健康方向又快又稳的全面发展。
1绿色保险相关理论分析 1.1绿色保险基本定义 绿色保险广义上是指在适应绿色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引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环境问题衍生的环境风险,而提供的一种保险制度安排和长期治理机制也叫生态保险,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1]。在国内对于绿色保险的认知仍局限于将其视为环境责任保险。一般认为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对象的保险。绿色保险的实质上是环境保障,最关键的功能当属运用合理可行的环境保障机制,实现环保风险成本内部化,以降低因自然灾害以及有关环境问题对主体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2016年8月,以人民银行为首的中央有关单位等七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扶持保险机构创新发展绿色保险品种和业务和积极参与环保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为绿色保险事业的创新共建发展,划定了较为清晰的路径。 1.2绿色保险的功能及作用 1.2.1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大部分环境污染事故,特别是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都具有范围广、损失数额较为巨大的显著特点,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难以承受。通过绿色保险,可以将这类型企业的经营风险转移给其他参保企业,实现风险分担,从而降低部分高危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简单来说,把企业看作个人,充分利用绿色保险的职能,将个人直接承担损失变为社会承担,通过绿色保险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在正常经营生活的相关保障[2]。1.2.2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绿色保险的引入,有助于政府部门降低财政负担,从而合理利用大数据,对公司实施管理和关联产业的整合,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引入还有助于公司进行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管理工作,减少因生产环节的疏忽造成的严重后果。1.2.3保护受害者权益绿色保险的出现,可有效保护受害者权益,让受害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经济补偿,对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环境、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水平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2.4加快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随着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力量的不断推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也意识保险的重要性。近年来,在相关政策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绿色保险在以养殖业为首的污染行业中崭露头角。为此有关单位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过程,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形成了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济源模式”“平山模式”“武安模式”等,防止因生产发展的疏忽而造成不可预估的环境污染。开展绿色保险,推广绿色保险,不仅是防控企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更是化解因环境污染给人民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快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发挥保险费率的杠杆作用,充分利用保险行业的自身风险把控管理优势,有利于让保险机构参与到投保企业的日常风险监管、理赔处理等经营活动中,助力企业更好、更快、更绿色地发展[3]。1.2.5加强增信融资能力建设增信是指增进信用,提高企业征信实力。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银行需要向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企业不同的信用等级,确定不同的贷款利息或者贷款额度。企业可以选择用增信的方式减少融资成本,或者借助其他企业、相关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进一步增加自己的信用等级,降低利息,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最大额度的贷款。《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1》中表明,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绿色保险的总投保额为193263.62亿元,同比上升24.9%。另外,根据全国保险资管业协会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4月底,全国保险资金公司以债权融资计划形式开展绿色融资的总注册规模已达到了7900亿元。这些都在用实际数据表明,绿色保险能够帮助企业扩展融资渠道,并加强增信融资能力。1.2.6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保险并不仅是传统消耗性企业发展的“保护伞”,其出现及发展,将会促使我国绿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风能发电、水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新兴绿色产业,在日常经营中同样面临一般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且还具有自己行业特殊的风险。例如: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就面临着太阳辐射强度不足、光谱特性不确定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光伏发电站的经营效益不稳定,或者因为天气灾害或自然灾害等造成的损失无法发电,甚至因线路设施的损坏造成更大影响。针对以上问题,保险机构投入相关团队进行探索和研究,为这类企业因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设备损害或收入损失提供保障[4]。 2国际及国内绿色保险发展现状 2.1国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借鉴 绿色保险在国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保险产品。纵观全球,国际上现主要存在3种绿色保险模式:第一,以强制为主;第二,将保险业务与其他制度相结合;第三,以绿色保险为主,强制措施作为辅助手段。2.1.1强制责任保险为主,自愿责任保险为辅的体制代表国家:美国、瑞典、芬兰。绿色保险相关产品或推广细则并未在美国专门立法,但却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积极引导下,美国的绿色保险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美国绿色保险的具有以下特点。(1)绿色保险涵盖种类较多,甚至将存放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也一并纳入监管体系中,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也相对于其他国家较长。相较于其他国家,政府参与或者相关法律部门虽未明确制定法律,但是却有相关严格的解释,而且力度相对较大。(2)美国针对绿色保险的发展设立了专门的公办性保险机构—污染责任保险协会,进而又发展为环境保护保险公司。(3)美国相关规定明确了环境污染事故中相关责任的界定问题,在保护受害者最大权益的同时,明确相关企业及部门的责任,让处罚有依据,间接促使企业与银行及其他相关部门对于环境的风险问题的重视程度。(4)美国的保险公司利用较低的投保费用吸引企业进行投保,通过环境专家对投保企业的风险预估,使保险公司在为企业承保的同时监管企业的活动,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保险公司与环境污染高危企业间的合作共赢。2.1.2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相结合的制度代表国家:德国、意大利。德国的绿色保险机制得以全面发展,得益于完善的环境生态立法。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德国的绿色保险乃至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政策性商业银行的引导下,其他商业银行也在金融活动中做好了环境风险管理。德国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德国的环保金融实践中非常明显,无论是国家环境优惠政策的出台或是政府贴息支持相关行业发展,无不彰显出了政府着力营造公开、透明和可预见的制度环境。政策中进一步释放出的关于绿色金融政策的新信息,对于增强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积极性,将发挥更有力的推动作用[5]。2.1.3自愿责任保险为原则,仅在特殊领域实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体制代表国家:英国、法国。英国除政府在法律中明确必须强制投保的部分行业外,主要采取以自愿为原则的绿色保险投保模式。对于部分特殊行业,例如核能源行业,英国政府早在1965年实行的《核装置法》中明确核装置安装者必须实行强制责任险,且最低投保额为500万英镑。总体来说,英国针对大多数行业采用非强制投保策略,对特定高污染行业采用强制投保策略,这样既满足了各领域企业差异化需求,又控制了高污染行业风险,从而将资金引入可持续发展的保险项目。同时,在灵活绿色保险制度下,日后仍可根据行业特点利用法律法规增加或减少强制责任险行业,从而实现环境责任险有效覆盖。 2.2我国绿色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绿色保险仍处在起步时期,政府部门在扶持与推进力度上亟须加大,保险相关机构能力有限,企业认知、参与程度有限。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绿色保险相关事业,2018年5月,由生态环境部审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出台并落实了相关政策,促使环境风险和效益在经济活动中内部化,丰富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手段,弥补了环境风险监控、环境伤害鉴定、损害赔偿等工作的漏洞,使我国的绿色保险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我国绿色保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逐步正轨”的过程,发展绿色保险的各省(区)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并且各省(区)绿色保险工作开始时间不一,开展情况良莠不齐,侧重领域不同,扶持力度与产生的结果自然有很大差异。 2.3我国绿色保险发展优秀地区 2017年6月,经国务院相关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5个地区,率先建设具有当地特色、侧重当地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5个地区分别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此次五地绿色保险试点工作中,将积极推进环境责任保险开展、引导保险资金进行绿色投资作为重点工作内容,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取得明显效果,下面就这五省(区)进行简单分析。2.3.1浙江省2013年,浙江省创建“龙游模式”,即生猪保险与无害化联动处理模式。2016年,又创新发展了“衢州模式”,首次提出将安全生产与环境治理相结合。2017年,全省首创电动自行车保险“衢州做法”;2019年,全国首创优化用电营商环境综合保险和“一村万树”绿色综合保险。截至2020年6月,衢州市人保财险分公司绿色保险营业部正式成立,成为浙江省内第一家绿色保险专营机构。衢州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经济,与绿色保险充分结合,开发出适宜衢州本地的发展模式。2.3.2江西省2013年江西省启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包括之前环境责任险、农村大灾险、船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同时新增了二种绿色保障措施:汽车安全综合保险和家居装修等有害空气防治保险。经过不断探索,在国内创造出“保险+科技+服务”的新体系,以绿色保险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保险产品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在多个行业运用绿色保险,实现了绿色保险在江西省内的新创举[6-7]。2.3.3广东省就广东中行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底,广东中行以19%的增幅领跑全行公司贷款的平均增速,共计贷款余额超过388亿元。增加了对绿色交通运输行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为国内相关重大工程提供了授信支持。不仅如此,广州市花都区作为绿色保险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结合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利用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发展适宜本地的绿色保险乃至绿色金融产品,充分利用保险职能,为更多的当地企业送去绿色保险的便利。2.3.4贵州省贵州省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同样是绿色保险的试运行省份,也在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了适宜本地发展的绿色保险产品,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贵州省将绿色保险发展写入《贵州省“十三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并于当年11月出台相关管理意见,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督导向,使贵州绿色金融体系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贴合,让贵州的青山绿水变为百姓的致富之宝。2.3.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起,新疆作为试点地区,正式启动推动绿色保险发展相关工作。新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联合出击,对于重点跨境河流流域以及重点排污企业进行有效把控,将金属开采、冶炼等七大类企业纳入绿色保险试点行业范围,并且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开展污水处理工作,为共同维护好新疆本地的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环境做出积极引导。 3绿色保险创新发展规划愿景 3.1建立健全绿色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结合国际绿色保险相关制度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国内绿色保险事业,除了明确绿色保险的相关法律细节,也可颁布具有指向性更明确的法律,从某一个企业发展至某个行业,或者从某个地区逐步向全国扩散。不仅如此,还可将绿色保险相关条款与其他法律相关联,用更明确的态度、更有力的武器,维护并健全绿色保险机制。 3.2加强对绿色保险产品服务创新的财政支持 首先,转变财政支持理念,由单一的现金补贴过渡到保费补贴,也可扩大至绿色产业。其次,以企业减税为契机,将绿色保险与企业税收有效结合,制定并出台相关优惠税收政策,增加绿色保险产品的曝光度,调动企业参与绿色保险的热情度。中央政府在绿色保险的推广过程中予以资金扶持。可借鉴美国政府经验,建立绿色保险基金会,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重度污染企业,给予保费补贴,相关保费优惠减免等。比如:对于研发型企业,可以提供保费补贴;对于新型能源企业,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保障企业在运营的同时稳定发展。 3.3从绿色保险逐步建立绿色金融,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绿色保险是维护环境污染受害人的正当权益,建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和奖励措施的重要依据。同时,绿色保险有减少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经济负担等重要功能,在美好中国建设中有着特殊意义。在绿色保险的不断发展下,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可以更加精准地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先进制造。为更多的企业提供发展的可能,让乡村振兴得以更好地实现。作为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保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开展绿色保险服务的推广,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第一步,也是想全社会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实现生态文明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3.4增加相关课程培训及讲座,使生产经营者从根本上接受绿色保险 我国目前绿色保险业务开展不多,投保不积极的现状与相关推荐课程培训较少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前我们进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危害环境,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可持续性发展,是一场解决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持久性战役。绿色保险不单单是企业与个人的保护伞,更是维护社会经济,维护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之举,更应该让生产经营者从根本的思想观念上接受绿色保险,参与绿色生产,践行绿色经济,推广绿色保险。 3.5加强科技创新开发,建立公共数据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开启,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时代。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开展跨部门合作,创新探索,开发并健全绿色保险发展的基础设施,利用物联网、5G等新型信息技术,让大数据的发展为绿色保险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绿色保险的产生,就是将未知的风险提前分解,将风险带来的后果及时止损,真正发挥了“事前防范、事后补偿”的重要作用。对于企业的经营、风险把控是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的需求不断扩大。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在加快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作者:汪昱衡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土蜂蜜品牌营销策略探究 1“香蜜轩”土蜂蜜在品牌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1.1“香蜜轩”品牌在当地认知度低 “香蜜轩”虽然是中国第一个以原生态蜂蜜注册的品牌,但是除了梧州藤县生产地周边地区认识该品牌之外,梧州市区、苍梧县、蒙山、岑溪等梧州地区就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品牌。“香蜜轩”蜂蜜有限责任公司在藤县县城开有一家店铺,但只能覆盖到县城区域的消费者,覆盖面相对较低,因而品牌的认知度就大为降低。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蜂蜜的消费。 1.2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推广 “香蜜轩”土蜂蜜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养殖方式以及悠久的历史形成独特生产工艺,该品牌创立于2008年,是中国第一个以原生态蜂蜜注册的商标。由于“香蜜轩”品牌的决策、经营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观念,品牌产品跟不上市场的步伐。“香蜜轩”在当地市场没有进行推广,没有进行品牌的广告宣传,销售网点只有在藤县县城的一个门店,店面也只有20m2,店铺招牌不明显,店内产品陈列简单,产品样式少,没有过多的装饰,这给消费者留下的整体印象比较差。该品牌同时也在淘宝网开有网店,网店的装修非常普通,页面布局简单,店铺的人气和收藏情况不理想,架上陈列的产品也只有几种,销量也比较差。主要是因为没有经过专门的网络营销学习,特别是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从而不知如何进行店铺的推广和产品的推广,最后导致网店的经营效果不理想。 1.3品牌定位不当,品牌价值不能体现 “香蜜轩”土蜂蜜已经注册商标,但是其品牌价值并没有很好地运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品牌化趋势异常迅猛,市场上各种国内外蜂蜜产品大量地冲击市场,造成了市场巨大的品牌竞争压力。 1.4产品品种较为单一 “香蜜轩”土蜂蜜产品相对单一,主要以百花蜜、杂龙眼蜜和杂荔枝蜜为主,加上一些巢蜜,未能实现品牌的多产品化。土蜂蜜的生产受季节影响,而“香蜜轩”土蜂蜜是由土蜂所采集的花粉酿造而成,而目前该公司只有在藤县及周边地区的深山里养殖蜜蜂,花粉的生产量有限,采集量影响土蜂蜜的生产量,另外,当地主要是荔枝树和龙眼树,这2种树都是在每年的3、4月份才开花,蜂蜜就集中在5月份左右生产,蜂蜜的品种也就主要有这2种。单一的品种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经营,也影响到品牌的推广。 1.5产品包装形式单一 目前“香蜜轩”牌土蜂蜜仍然在使用普通透明塑料罐包装,瓶子呈方形圆角、透明、黄色盖子,在瓶身贴着一张产品相关信息印刷标签,标签上有品名、重量、使用方法、储存方法等说明信息,但是在瓶身的标签上没有QS的质量认证标识和绿色食品的标识,容器外没有加上纸盒包装。另外,包装的图案和色彩的设计比较简单,没能较明显地体现出“香蜜轩”土蜂蜜品牌特征,也没能体现出土蜂蜜的天然特性。“香蜜轩”的包装以暗黄为背景颜色,文字为暗棕色,缺乏有力的形象表现,没能让消费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感觉和普通的蜂蜜没什么区别。这让消费者在购买该蜂蜜时产生质疑,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造成“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从而降低了与其他品牌的竞争优势。 1.6售后服务跟不上 企业忽视售后服务,顾客信息反馈、问题并没能如愿地解决。“香蜜轩”保证的是质量第一,但是企业没能不断地改善售后服务,没有积极地去收集更多的消费者反馈信息,也没能建立起产品的改进方案。另外,企业售后人员虽然也做一些客户回访,但大多数只是表面的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细致做到回访及时,认真做回访记录,建立客户档案。最终导致顾客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不能使顾客满意,影响顾客对此产品的信认度。 2“香蜜轩”土蜂蜜品牌营销改进措施 2.1提高品牌影响力 “香蜜轩”土蜂蜜是原生态的天然食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保健产品,但是品牌的价值没能够在消费者中体现出来,影响力度不够。企业应该从生产过程开展现场采蜜的活动,销售过程可以在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等等方式进行宣传,强力打造梧州当地土蜂蜜的品牌。 2.2加大品牌推广力度 “香蜜轩”在梧州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品牌推广,只是靠口碑进行对品牌的宣传。企业可采取不同的广告途径进行品牌宣传,将重新定位的品牌价值向消费者阐述,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2.3对产品重新定位,突出品牌特色 企业应该从产品实体着手,更大力度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功效,企业应该针对消费人群的需求进行产品定位,把产品的特色凸显出来,再宣传扩大,把原生态土蜂蜜的真正品牌特色向消费者展现。 2.4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企业应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相关企业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加快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提升产品的功效。从消费者需求来看,企业应该多注重产品的保健功效,开发潜在的产品价值,使得企业的产品线不断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5改进商品包装,提高附加值 ①包装工艺往往受到商品的制作及加工工艺水平的制约,比如开发干货包装需要大力发展干货的压缩工艺;开发保鲜装需要产品的保鲜工艺。②丰富的包装方式可更好服务于顾客从而扩大目标市场。主要的包装方式有:方便装、组合装、礼品装、双重用途、附赠装等。根据产品特性进行相应的商品包装,使产品的外在形象增加美观度,增加销售价格,获得更多利润。 3.6完善售后服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企业在商品出售以后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活动,包括提供咨询、回访等方式进行产品的一个售后服务,通过这些售后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及效益。这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售后服务,建立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和面对面的销售服务,及时解决客户的问题和各种争议,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陈琳 单位:广西梧州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国内外主题公园品牌营销策略比较 1、同一主题公园制定不同品牌营销策略 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永远都是主题公园设计和宣传的立足点,为了迎合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娱乐需求,主题公园还要从品牌化、差异化角度策划营销,因地制宜,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在欢乐谷主题公园创建过程中,华侨城管理向其注入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并不断强化经营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好的主题公园”的发展口号;“欢乐谷”这一名称也一直在向人们传达了公司文化中欢乐的理念识别形象。但是,在“欢乐”这一品牌形象下,为了促进不同地区欢乐谷主题公园的发展,华侨城并没有采取一致的品牌营销管理理念,而是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特点,创造出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形象。 在对北京当地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分析基础上,北京的欢乐谷主题公园内,设有蚂蚁王国、环幕3D电影等分别适合小朋友和老年人的主题娱乐项目;在深圳欢乐谷内则有美国西部金矿、香格里拉风情等多种特色娱乐区域,并且每年都会在节假日举行不同类型的主题欢庆活动,诸如五一国际极限运动比赛、情人节活动、十月一国际魔术节等,将这些主题活动与整个欢乐谷的主题结合在一起,起到联动主题的作用。环球影城公园全球不同国家制定的品牌营销战略方面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日本建设的环球影城公园就充分结合日本本国的动漫资源,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和娱乐需要。 2、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品牌营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华侨城在开展品牌营销传播过程中,还尤其重视网站宣传,全方位的网络宣传方式也成为推动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华侨城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体验式主题乐园网站,网站内有丰富多彩的动画、图片,以突出表现欢乐谷的“青春、快乐、动感”;与此同时,集团通过与百度、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的合作,提高了网民对华侨城主题公园群的关注度,在网民心目中形成“欢乐谷”这一品牌形象。但是,相比华侨城,国内很多主题公园都忽视了网络宣传,比如,国内新兴的主题公园方特欢乐公园在品牌定位以及个性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大不足之处,主题公园自身缺乏清晰的品牌形象,难以有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营销。相比国内主题公园在利用网络信息宣传方面的弱势,外国主题公园尤其重视网络宣传营销,不管是环球影城还是迪斯尼,其内部都有完善的网络营销团队,迪斯尼还设有专门的中文网站,其中包含迪斯尼英文网站中的所有细节,并且还有在线游乐园、电影、电视等下载服务;高度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不断拓宽对公园的宣传范围,提高社会关注度。 3、注重品牌产业化发展 在主题公园的品牌营销战略方面,不同的主题公园都有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所以不能盲目的追求全面和多样化,相反,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市场,准确定位,制定科学的营销组合战略。环球影城实际是好莱坞电影的衍生产品,在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品牌营销传播中,设计者运用高科技仿真手段,将诸如《侏罗纪公园》、《魅力人生》等影片中的场景再现给游客,创造出各种逼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给游客重现电影中的难忘场景。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有利的品牌产业化营销传播战略,对促进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长盛不衰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相比环球影城品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内此类主题公园的发展较为落后,比如,横店影视城、无锡影视城等,虽然也立足于打造影视主题公园,但是大都只是保留了一些简单的拍摄剧集场景,游客只能在公园中参观,毫无互动可言;这样的经营现状使得公园经营遭遇困难。 4、结语 主题公园被世界旅游组织成为未来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但是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主题公园的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主题营销理论,国内的主题公园的营销传播模式整体欠佳;为此,我国应该加强中外主题公园品牌营销模式的对比分析,制定符合自身长期发展的品牌营销战略。 作者:郑智溢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电子商务下食品品牌营销策略 内容摘要: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各行各业都开始借助网络平台构建属于自身合理发展的营销渠道。2012年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坚果类产品在网上呈现热卖的态势,也逐渐涌现出电子商务品牌。一些电商借助有利发展契机,主打网上销售新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究竟其发展之路是如何铺就的,本文仅就其营销发展之路进行分析,旨在对坚果网络营销提出可借鉴对策。 关键词:网络营销;食品品牌;策略创新 电商网络营销崛起之路2012年以“三只松鼠”为代表的食品企业出现,成为网络上进行销售的“电商实力派”。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食品企业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对于各种坚果、休闲食品等销售完全借助B2C渠道进行研发、分装以及实现品牌营销发展之路。随着一批食品电商企业成功上市,立即受到消费者的推崇与青睐,逐渐占据同类电子商务营销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因为其品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迅即引起投资公司的关注,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发展,电子商务食品公司得到IDG A轮天使投资、今日资本等公司的集中投资,其发展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在各自领域内占据领导地位,实现产品更加丰富化、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借助互联网形成各自特色,实现了较为可观的原始资本积累。 一、食品企业电商营销思维探析 (一)借助品牌名号,实现网上营销“快起步” 对于产品而言,拥有响亮的名号,将对于产品自身形象构建、外部宣传以及深入推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传播力强的名字必须具备的显著特征是“容易记”、“好出口”、“好识别”、“好推广”。在熟知的一些品牌中,因为名字的好与坏,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品牌的发展,这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共识,相对而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真正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以“三只松鼠”为例,其创意可谓是新意十足,在品牌设计上以三只松鼠的平面萌版为主体,更多的是让人第一次看过后就能够在自己内心中揣度,对于品牌产生更多的幻想。“三只松鼠”设计中针对产品的种类进行不同层次的区分,都有着鲜活的名字、星座及个性特征。鼠小贱是坚果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处女座,喜欢唱歌跳舞,张扬个性,让美食与自我坚持融为一体;鼠小美是花茶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双鱼座,温柔恬静而美丽大方,唇语中体现美食的无限风光;鼠小酷是干果产品的代言人,星座为天蝎座,知性男身与暖心酷男的合二为一,刮起美食旋风。不仅如此,借助专业团队的运作,“三只松鼠”经过动漫编剧与运营,其充满情趣的“萌”系列品牌形象与故事在线上广为流传,在消费者心中得到共识,无论是在产品包装上,还是在各种渠道的推广中,都不断地冲击着消费者的视觉,而其美味的休闲产品更是冲击着消费者的味觉。毫无疑问,“三只松鼠”借助品牌名称的打造,已经赋予品牌生命力,让消费者能够实现思维参与和味觉参与的双重体验中,多方位、多角度感受到品牌的独特魅力,让品牌实现了起点争先的目标。 (二)明晰产品定位,实现营销“稳发展” 食品电商一般都会在品牌定位中注入原生态,全新提出自然属性食品这一全新的消费理念。对于自身产品的实际定位更是努力更换消费者对于同类产品的传统印象,让消费者对于零食食品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断丰富自身产品体系的内涵和外延。2015年7月,曾经风靡一时的金丝猴奶糖也加入到电商销售大军中,借助喜糖订货会正式推出“互联网+喜糖定制模式”进行营销,从客户前端体验入手,提供完善的后端保障,全面满足消费者自我个性需求,最大程度上保证经销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合理、合法、有序地进行销售行为,借助这样的营销态势,金丝猴定制喜糖开始在一二线城市中得到广泛推广,并且借助互联网快速发展延伸的态势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辐射,其定制模式也逐渐多元化,结婚照片印在喜糖包装上等创意开始逐渐得到广泛使用,更大程度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通过实现平稳的“一条龙”服务,为企业不断拓展抢得了先机。 (三)全新极限挑战,发展迎来“强势头” 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新媒体营销,关键的落脚点一定是为消费者进行服务,适应市场需求发展。食品电商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牢牢遵循这条亘古不变的市场发展真理,完全立足于消费者进行设计和生产产品,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营销方式更加贴近需求。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食品电商企业从市场定位、产品研发以及生产销售和售后综合考量,将网络销售与“用户至上”有机结合在一起,更深度、更广度地为客户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从一点一滴入手,让客户体验电子商务带来的方便与实惠。 二、食品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思路评析 (一)寻求思维发展上的“完美蜕变” 相对于传统企业发展而言,进行自我转型的关键所在就是实现思维上的一种转型。在传统营销模式影响下,很多生产销售企业被传统思维方式所控制,不能从根本上下决心进行自我突破式发展。从企业顺应时展的角度看,从传统发展困境中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目标,才能获取更多发展的动力所在。更多的食品电商企业能在短时间中取得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当初进行营销设计时完全依托于互联网思维方式来控制,从产品生产到综合设计,再到最后运输环节,完全借助互联网思维方式来进行驾驭,不断实现互联网营销领域内的创新,进而不断成长为各自互联网品牌中的领先者。借助电子商务成长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对于同类型的经营传统食品的企业具有很大的启示,虽然不一定去刻意模仿或者完全照搬照抄,但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逐渐完善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是大有裨益的。 (二)坚持用户为中心的策略构筑营销主阵地 作为食品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我国各种食品品种纷杂,生产企业规模一般较小,配送需求较多,物流技术实现困难较大,也同时给该类产品网上销售带来困难。一般而言,传统的休闲食品网络销售集中在一些小型企业中,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卫生状况疑虑较多,这使得食品网络营销脚步发展缓慢。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食品企业在营销策略选择中更多注重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着用户体验进行整体营销,这也为其成功奠定了扎实的策略基础。从互联网时展而言,在当下物质资源丰富的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已经已经无法进行平衡化对位,消费者已经完全处于买方市场下,进行消费的选择更加多元化,甚至更多时候可以借助“掷硬币”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如此看来着实需要借助以用户为中心开展营销,切实维护用户需求利益,最大程度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一切都源自于食品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针对性操作,真正拥有衷心的客户团队,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完美与大数据结合实现完美呈现 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电商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客户第一手信息资料,并且能够借助客户的实际基础信息,结合客户的实际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推荐,这些都是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起一套可以追溯的信息系统,充实和完善客户与产品之间的链条,将客户、供应商、控股方与合作客户之间形成一体化“捆绑”,将产品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在客户群体中进行透明化展示,如果了解相关信息,客户只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就能够清晰看出产品产地、加工、质检以及与自己沟通的客户和负责分装的工人,实现产品一条龙追溯机制化,这样全新的营销体验,让客户与产品之间的隔阂顿消,真正借助大数据工具收集、处理消费者相关信息情况,及时有效反馈消费者意见和建议,第一时间从源头上改进产品品质,实现优质化、持久化发展。 三、食品企业电子商务营销对策 (一)着力突出品牌的深厚内涵和底蕴 借助新颖独特的品牌设计、营销理念,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吸引了一批消费者,但是借助超脱于现实主义的元素进行营销可以在短时期获取巨大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需要在其内在品质上下足功夫,不断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借助网络文化手段,实现品牌自身内容上的不断充盈,这需要食品企业真正从消费者自身需求出发,不断强化自身供货能力和供货品质,一旦在目标购买过程中出现服务断链,就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关注度,这从目前消费者自身反馈情况看,也已经得到了验证,如何从发货速度、原料采购质量以及客户服务上有所提升,这将是未来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营销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有效把握营销尺度并控制营销风险 食品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营销新意获得了市场的主动权,但在品牌营销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品牌外在表现的风险。借助网络营销元素可以获取消费者好感,但过多的无趣甚至是低俗的卖萌将会引起消费者内心中的不快与反感,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更多的网络语言充斥在营销的整个链条中,将会导致过犹不及的后果,如何把握消费者审美与欣赏,食品企业需要做更多工作来把握和调控。 (三)走出多元化营销之路 互联网营销拼的是速度,如何真正拥有忠实的用户是电商首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食品企业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如何锁住用户的心,让其成为品牌扩散的渠道将是企业营销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借助新意的营销迟早会带来审美疲劳,只有做好品牌服务,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体系,才能真正赢取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中的强势品牌。 作者:吴小林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跨境电商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电商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些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商逐渐向跨境电商发展,在其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新的环境下跨境电商企业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实现品牌的营销是其现阶段应该追求的目标,自主品牌营销可以促进电商的发展,为其带来价格优势,并能增强其竞争力,提高电商的竞争地位和经济实力。 关键词:跨境电商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跨境电商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创造的贸易总额也是不断增加,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近些年来,跨境电商企业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却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潜力发挥,没有完全发挥其经济实力,它们以高科技为依托,因此过分依赖高科技,导致其没有正确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阻碍了其自主品牌经营的发展。 1、自主品牌营销的作用 1.1价格优势 自主品牌营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带给跨境电商企业价格优势。一旦有了自主品牌,那么跨境电商企业就会节省一大部分用于广告的费用,当然还有销售费用,节省费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跨境电商企业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其成本,从而帮助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自主品牌不仅可以帮助跨境电商企业降低成本,还能帮助跨境电商企业提高产品的价格,一般情况下,拥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的产品价格都比一般的没有品牌的产品的价格要高很多,由此可见,自主品牌可以给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电商与传统的销售模式不同,它的买家就是消费者,因此不会扣取中间的费用,这使得其利润更加有保障,不仅如此在自主品牌的支持下,电商还能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降低价格,使消费者受惠,从而获取消费者青睐。 1.2增强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有了自主品牌之后,电商在定价方面就会有较大的自由度,跨境电商企业可以在不断降低自己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降低自己的定价,让利于消费者,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为忠实客户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保证消费者源源不断光顾自己的产品。具有自主品牌的跨境电商企业通常都是自主研发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都在正规商店出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质量的保证,在此基础上,电商还要加强科研力度,对原有的产品进行新的改良,从而使自己产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维护好自主品牌的形象。质量以及消费者的喜爱才能让跨境电商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量,从而增强跨境电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促进经营方式转型 自主品牌营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转变自身的经营方式。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相关的物流以及资金都已经从传统的双边向多边转变,逐渐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模式,这给跨境电商企业从传统外贸向跨境电商业务过渡,面对的消费者更加广泛,并且可以在线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在自己的产品中增加相应的附加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地竞争中完善自己的营销方式,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并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自主品牌营销还可以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冲破传统外贸中的困境,实现自身的发展,促进境外市场品牌的突破,从而使其从单一的外贸形式向多种综合方式转变。 2、自主品牌营销的制约因素 2.1意识薄弱 在传统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的长期影响下,我国电商的营销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与时俱进,而是停留在价格营销的阶段,他们都希望通过价格来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也是以价格战来获取自身最高的利益。我国的亚马逊、京东,还有阿里巴巴这些电商最近几年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们依靠多种营销工具来不断扩展自身的发展,比如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自己的订单,这是他们普遍使用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方法,由此可见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都没有很强的自主品牌意识,不仅如此,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习惯和风俗,导致其驾驭自主品牌的能力也很差,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还依靠着传统的营销模式,因此很难驾驭得了自主品牌,虽然不乏有那么几个可以驾驭得了自主品牌的,但是这种概率毕竟很小,由于规模比较小,所以很难将大规模的电商的自主品牌意识给唤醒。 2.2困境限制 跨境电商企业缺乏较高的自主品牌意识,这是内因,不仅有内因的影响,同时还有外因的影响。外部条件的制约,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物流 跨境电商企业对物流的依赖性很大,对物流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实际中的物流的速度以及服务却很不理想,给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由于物流速度比较慢,所以物流所递送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不仅时间上没有优越性,而且在物流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找不到包裹的情况,正是因为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物流的落后与不完善,阻碍了跨境电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支付系统 支付系统是限制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另一个因素。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支付方式,这给每次的交易过程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国与国之间的支付系统很难实现对接,但是支付系统在客观上是无法统一的,因此给交易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支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直接导致消费者信息降低,最终导致境外消费者的购买力不断下降。 (3)其它问题 除了物流以及支付系统这两个大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小问题,比如说电商会面临的关税、质量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大,而且相对比较好解决,但是仍然是跨境电商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它们一样阻碍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 3、跨境电商自主品牌营销策略 3.1打造高素质团队 跨境电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自主品牌,想提高驾驭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电商团队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质的电商团队包括了方方面面,即平台操作、物流选择、客服处理以及产品开发,这些能力都是一个优质的电商团队应该具备的,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地保证和促进电商企业的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很多跨境电商企业所拥有的团队都只是在平台操作以及产品、销售上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在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处理能力却很差。为了促进电商团队能力的综合发展,提高电商团队的整体素质,必须加强对整个团队的培训,并积极参加多样的电商交流会,此外还要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成功电商的先进经验,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和能力。跨境电商企业要实现自主品牌营销就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实际现状出发,首先可以在主要的消费地区和国家注册,并与自身团队线上和线下营销和品牌建设相结合,在发展中不断积累线上营销基础的口碑,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境外市场进行细致划分,并与境外当地的电商进行合作,从而尽快促进自身电商企业品牌的本土化,更加贴近当地的消费者,更容易得到他们的喜爱和消费,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销售业绩。最后在此基础上实施主要国家和地区品牌分销战略,甚至是全球分销的战略,促进营销模式从B2C向B2B2C的方向过渡。 3.2选择优质电商平台 与传统的外贸不同,跨境电商企业所面临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采购特点,即次数多、数量少、而且收货时间短,每个消费者对电商提供的产品以及服务质量都可以直接的进行反馈,他们的反馈会形成电商跨境销售的口碑,这些不断积累起来的口碑就会直接影响跨境电商企业以后的销售。做跨境电商的企业很多都是传统的外贸企业,在转型之前交货期都比较长,一般都是半个多月甚至几个月,而且成交的金额很大,往往都是几千到数万美元,当然还有更大的订单。在转型之后,很多跨境电商企业仍然按照传统外贸的思维来经营,难以改变原有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很难满足境外消费者的需求了。因此,跨境电商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为更多地小买家提供合适的服务、满足他们的小需求。优质的电商平台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选择或发展电商平台的时候,首先就要坚持买家优先的原则,时时刻刻想着买家,并在销售中不断形成良性的口碑,并将其消费体验留在产品的销售页面上,从而维护自身品牌的良好形象。然后跨境电商企业还要注重在平台上专业经营自己的品牌,从而有效地避免与众多的产品混在一起。跨境电商企业在开跨境店铺的时候,或者是建立自己的B2C网站都要专业化经营自己的品牌,专业化才是打造自己品牌的途径,而不是将所有的产品都混在一起进行销售。最后,跨境电商企业要在深入分析自己的品牌产品的基础上对所有的境外市场进行细分,从而将不同的产品投放到不同的市场,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比如说某品牌的手电筒,在销售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市场上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打造自己的品牌,海洋附近的国家有很多潜水爱好者,因此在宣传产品的时候就应该侧重于其防水性能,对于内陆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则需要的是防震耐摔的性能,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消费需求提供不同的性能的产品,才能满足不同的需求,从而赢得多角度良好的口碑,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 3.3选择可靠物流公司、支付系统 物流和支付系统是跨境电商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难题,因此为了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以及自主品牌的打造必须选择良好可靠的物流公司、不断完善支付系统。跨境电商企业要切实地了解自己的品牌以及境外市场的分布特点,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快捷、灵活的物流公司的辅助下将产品快速地送达给买家。为了保证物流的速度和质量,跨境电商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的利润的前提下,多与国际知名的快递公司进行合作。知名物流公司有良好的态度和速度,他们可以使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受到货物,而且还可以使其感受到跨境电商企业良好的服务,感受到品牌的魅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消费体验。对于货物数量大,而且不是很急的消费者就可以使用国际海运公司进行运送,对于比较急切的、而且包裹很小的货物就可以选择贝邮宝或者是海购丰运等快递公司进行运送。运用灵活的物流,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收货需求,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了使交易更加便捷,跨境电商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支付系统,比如说利用信用卡以及第三方支付等多种形式进行支付,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不同的支付需求。 3.4加强与境外电商合作 由于是跨境销售,因此在物流时间上与当地的电商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跨境电商企业可以加强与境外电商的合作,在当地建立仓储点以及物流仓库,从而实现线上接单快速发货的目标,让买家可以快速收货,促进跨境销售的本土化,从而有效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最终增强跨境电商企业的境外市场竞争力。 结语 跨境电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主品牌的构建,拥有了自主品牌可以享受价格上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但是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意识比较薄弱,而且在物流以及支付方式上存在着很多问题,都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跨境电商企业就必须提高团队素质、选择优质电商平台、选择可靠物流公司、支付系统、加强与境外电商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来打造自身的品牌,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黄玉珊 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汽车品牌体育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体育营销是通过具体的运动项目竞赛来对企业品牌或文化进行宣传或推广的一种营销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在短期内能迅速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巨大的,是其它推广方式所不具备的。正因如此,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来从事企业营销活动,成了近年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共同选择。汽车业界,也不例外,纷纷涉及体育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模式,并提出了自己的营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既有成功喜悦,更有失败教训,本文从这方面入手,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汽车品牌;体育营销 要说2014年最引人注目的体育赛事是什么?在刚刚结束的巴西(足球)世界杯,恐怕没有人会怀疑。而在世界杯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商家的营销动作,也正卯足全力。特别是对于与足球有着紧密联系的汽车行业,竞争更是激烈。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借助世界杯进行赞助的车企达十家之多,赞助形式包括球队赞助、球衣冠名、邀请球星代言、电视栏目赞助、直播广告等多种。其实,除了今年世界杯以外,以往无论是奥运会、NBA,还是欧洲冠军杯(欧洲足球俱乐部间最高赛事),都能看到各种醒目有趣甚至意义深刻的汽车广告牌,但是利用这样的方式真能让广大消费者记住汽车品牌吗? 一、体育营销基本状况 体育营销就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体育营销是通过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企业品牌或文化进行宣传或推广的一种营销手段)。通常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将体育本身作为产品营销。另一种是指运用营销学的理论,并以体育赛事为平台而进行的非体育产品的推广和品牌传播等营销现象。本文要阐述的是它的第二层含义。 二、汽车品牌企业与体育营销的现状分析 体育营销通常也主要以三类形式体是现出来,一是直接参与形式,比如像F1,法拉利车队、奔驰的迈凯伦车队、宝马的威廉姆斯车队等;二是冠名赞助类,著名的就是奥运会和世界杯,比如像大众赞助北京奥运会、起亚赞助巴西世界杯等;第三类就是汽车品牌直接举办的一些小型体育赛事,直接以“××杯”命名,比如像“沃尔沃杯”帆船赛、“奔驰杯”高尔夫球赛等。然而,在赞助光环的背后,以下问题应引起我们企业者们的高度重视: 1.体育赞助所需费用高、承担风险大。体育赞助一般费用都比较高,平均费用上千万美元以上,因此,风险较大,一旦实施,可能会给企业正常运行造成重大损失。 2.体育赞助项目必须与企业自身项目相匹配。体育赞助必须目标明确,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所赞助的体育赛事是否符合所接触的目标消费者?如果所赞助的体育项目不符合目标消费者,就无法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无法激起他们的消费欲望,也就无从谈起从中的商业价值,所谓的赞助也就失去意义了。然而现实是,相当多的企业没有真正考虑潜在的风险,草率做出决策。二是赞助项目与自身品牌定位、产品特征是否相符?体育赞助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最终目标是要为企业品牌服务,找准市场定位、消费目标定位,赞助的体育项目与销售的产品特性是否相一致,从而促进销售。还有,体育赞助项目必须与品牌的定位相一致。最明显的就是近年来盛行的车汽车品牌明星代言人。大约在七、八年前,汽车企业邀请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作产品代言人,还是很罕见。如今,不论是合资品牌,还是国产品牌;请明星代言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也不管代价如何。三是所赞助的体育赛事是否被大众普遍认同,其影响力是巨大的。所赞助的项目是否被消费者普遍认同,这决定了企业品牌的传播领域是否广,辐射面是否开阔以及被公众认同程度是否深。同时,也将影响品牌的美誉度。当赞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或影响力较广的赛事时候,往往会让消费者感觉到你的品牌是年轻而有活力的。反之,当赞助一个让消费者失望,或目标受众较小的赛事时候,则往往品牌影响力小,消费者也难以接受的。如果从这方面说,大众赞助奥运会,起亚赞助世界杯,无疑是成功的。从影响力、目标受众面来看,奥运会和世界杯都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目标受众面最广的体育盛会,像四大网球公开赛、NBA等,其影响力都不能及的。 三、汽车企业运用体育营销策略的实施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建议车企在赞助体育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并采取措施: 1.赞助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的目标顾客定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多达成百上千种,每个企业只能根据自身产品特性针对性选择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体育赛事。 2.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由于体育赞助是以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效应为着入点,所产生的效益只有经过长期过程才能实现,决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 3.体育赞助要讲究协作一致性。赞助商在进行体育赞助的时候,要努力和被赞助者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并将合作交流制度化。 4.体育赞助还应具有广泛性和开阔。不应以某个局部为目标,应以全球作为战略目标。当今世界,全球化成为趋势,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企业进行体育赞助,不能仅仅把视野停留在国内体育活动上,而应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把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要尽可能力争对国际体育活动进行赞助。 5.体育赞助还要考虑企业自身账务状况,做到量力而行。对赞助活动的资金要科学预算,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要重新评估,再做决策。而一旦做出决定,则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结论 总之,体育赞助是一种新兴的企业营销手段。它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而是长期、持续性的企业战略规划决策。同样,体育赞助不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赞助活动,而是一项需要强大资金支持和配套的系统工程。汽车企业运用这一营销手段,应从多不方面考虑,综合平衡,才能这一营销手段成为利润增长的“利器”,而不能成为“烧钱机器”。 作者:张小联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红色动漫品牌构建与营销策略 摘要:本研究是从我国动漫产业市场的发展的现阶段现状进行研究,探究了红色动漫文化引领动漫市场的可行性,从而研究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的积极意义,且得出实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构建;营销策略 随着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动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动漫产业,一般指动画系列、漫画系列、游戏系列等。作为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品之一,是艺术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型产品,动漫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在无形中慢慢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数字网络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动漫产业有很强的产业链,如电视、音像、电玩、移动通讯等产品,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漫产业链1。由于国外动漫竞争力较强,国内动漫相比数目较少同时发展较慢,造成国产动漫处于弱势。 一、中国红色动漫市场发展的现状 第一,动漫产业被称为21实际最具潜力的发展产业之一,近几年国产动漫除了《喜洋洋与灰太狼》《大圣归来》等少数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之外,大多数国产动漫电影票房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动漫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也曾经是世界动漫界牛耳。但在后来发展过程中没有把握住给予,慢慢的滑落到世界动漫产业后面。落后日本、韩国等后起之秀,我国在2004年才把动漫作为一种产业提出来,发展时间较短困难较多,但具有良好的前景。2006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动漫产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国家政策从体制管理方面、市场经营方面和创作研究几个方面入手,描绘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全新版图,动漫逐步成为了各个城市的时髦词2。第二,国内动漫的发展势头良好,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有着宏大的发展空间,每年至少有5亿消费者带动国内巨大市场空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国产动漫产品在市场上精品较少,缺乏能在国际以及国内站得住,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漫形象;日本、韩国等动漫大国的动漫产品通过各种方式流入中国市场,和国内动漫产品竞争市场份额;我国动漫产业结构不完善,其他动漫产品和衍生产品等行业相对薄弱,动漫相关企业效益偏低,利润较少;国内同行业中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急功近利、盲目随从、注重数量而不注重创新及质量。第三,人才需求量较大,国内民族动漫产业在创新原创、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受到严峻考验。我国从事动漫行业者人员不及韩国一半,严重缺乏艺术与技术复合型的动漫人才。动漫设计作为新兴工作,社会地位较高,薪资也高于传统行业,然而这种“诱惑”下国内企业仍然严重缺乏合适的人才。我国有充足的人才,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急需大量的人才,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人员,近几年国家各地区积极发展动漫教育,完善动漫培养机制,摸索新兴的教育模式,动漫产业成为了吸纳和转变社会剩余的劳动力的重要产业3。 二、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 1.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构建的可行性 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和营销方面。近几年来在国内的动漫市场中,动漫产品中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只有少数动漫作品获得了商业化成功,大多数动漫产品收益不佳。不是产品本身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运作过程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动漫品牌的重要性。市场发展需要品牌,动漫的市场也一样。动漫产业中动漫品牌有着重要地位,品牌营销能给动漫企业带来更多的额外资产,更能够被接受和认同,我国动漫发展还不够重视品牌的打造。想要振兴动漫产业,我们要用心和创意去塑造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树立自己的动漫品牌。从企业自身出发,注重对品牌的保护与传播。 2.中国红色文化品构建的积极意义 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国具有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不计其数的仁人义士、英雄豪杰、历史文献等无以计数,这都是动漫产业的丰富的资源。我国的历史文化、抗日文化、红色文化丰富多彩,在国内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动漫产品取之不竭的源泉。“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类型,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我国人民进行教育的最好题材,很好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它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文化。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受到重视,精神教育必须着眼于全社会,红色文化对于青少年、儿童教育极为重要。传统的宣传形式已不满足于当今社会,它的局限性很大。动漫发展的今天,动漫艺术已成为更好的载体,它具有多样性的形式,很好地满足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审美要求,方便了教育儿童,深受儿童的喜爱。红色文化和动漫艺术的相互结合,可以更好的进行传播并深入人心。以国内历史文化为题材作为创作素材,与艺术相互结合,转化为的作品进行传播,这种方式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红色文化与动漫艺术的相结合,定将推动中国红色动漫的发展。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完整动漫品牌的构建与营销体系,有利于原创动漫的良性发展,并利于推广中国文化,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3.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营销策略 将本土文化放入国内动漫品牌构建与营销战略中,中国红色动漫取材源于我国特有的文化,在中国红色动漫品牌的构建中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创造红色动漫电影。中国很多红色文化可以与动漫题材相互结合,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可以创造出中国独有的红色文化动漫特色,可以真正的打造一个属于中国的红色动漫王国。将中国所具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融入到红色动漫品牌构建中,给动漫品牌一个文化的支撑点。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可以与动漫题材相结合的内容,比如抗日英雄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这些英雄人物可以转化成动漫里的人物,可以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4。在中国动漫品牌构建中注入强大的文化意识,可以广泛地有效的宣传我国的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以活泼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中国红色动漫品牌更加具有影响力。 作者:郗望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音乐在品牌营销策略中的作用 一、音乐影响发展历程 音乐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随着贸易的伊始已出现。从生意人最初改变节奏、腔调等与众不同的叫卖声吸引着消费者的注意(如:磨剪子菜刀的手艺人一直沿用至今的腔调“磨…剪…子唻……锵…菜…刀……”);到贩卖过程中加入简单的乐器对叫卖声加以衬托或代替(如:卖货郎手里摇的“拨浪鼓”、卖油人手里敲的“油梆子”等);再到将自己贩卖的产品编成歌谣,形成了朗朗上口的叫卖歌(如:《汤圆歌》里唱到的:“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这些在贸易中出现的音乐信息虽简单、直接,却从听觉的角度引起受众人群的注意,增加识别力,并达到交易的目的。音乐在品牌营销中的运用虽处于萌芽状态,却有着不可小视的力量。随着时代变迁,品牌传播的载体越来越强大,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品牌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户外、报刊等传播媒体为载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品牌进行着塑造,以达到产品营销的目的。在多媒体视听相结合的品牌策划创意中,品牌对其形象的塑造已不再满足于视觉范围内的文字、色彩、图片、影像等元素,而是囊括了视、听、嗅、感等诸多元素的综合体。早在1993年,KellarisandCox所写的《音乐与吸引注意的能力》中就提到,大约有75-95%的广播及电视广告中使用各种音乐。而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产品同质化程度的提高,更是通过不同的营销手段寻找产品定位与个性所在,而音乐在现代品牌形象塑造的营销策略中,既可以树立品牌个性(brandpersonality),又有利于品牌的传播(brandcommunication),进而提高品牌销售(brandsales),而企业专属的励志歌曲对品牌管理(brandmanagement)也有着独特的效果。 二、音乐在品牌形象塑造中的功能 品牌在对旗下产品营销策划的过程中,受众人群并不是单一的,他们甚至希望从两岁的幼儿到八九十的老人都能接受自己产品,并直接或间接的产生购买行为。音乐恰恰拥有着这样的神奇魔力,它可以不受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只要音乐响起,便可轻松的引领着所有的受众人群去感受并接受到他们感兴趣的产品信息。 (一)音乐有利于加强产品呈现真实感,突出品牌主题。 静态的画面随着影视媒体的日新月异开始呈现出动态感,但是如果只是画面的连续和语言的陈述,就会使产品营销呈现的不够完美。音乐的出现使画面感更真实,增强了观众对画面的兴趣,使画面呈现的视觉形象更真实,缩短了画面产品与受众人群的距离感。品牌为了树立自己的独特形象,会赋予自己的品牌一定内涵,音乐可以在画面之外将所有产品进行组合,并很好的传达给受众人群,使其在潜意识中将产品与品牌进行关联。一些品牌在不同场合的宣传中使用同一音乐,不但可以很快唤醒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更能很好的突出品牌的主题性。例如,脑白金广告。作为保健品的“脑白金”自1998年开始启动市场,并在三年内创造了销售十几亿的奇迹,从脑白金的营销广告中不难发现,唱出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从未改变,虽然直白简单,确如植入了大脑般挥之不去,甚至很多人一提到“脑白金”三个字就能唱出广告语,音乐的运用虽然简单,却很好的突出了品牌所想表达的主题。 (二)音乐有利于打破固有画框,延伸宣传画面,产生画面联想。 不论是电视、电影还是电脑作为媒体播放器,都是有边框的,画面受到荧屏边框的限制和约束,而音乐却可以突破这种约束力,通过声音暗示出另一个空间,借助观众的联想,打破画面限制,延伸出无限空间感。这种画面效果在广播中显的更为突出,音乐可以在受众人群的脑海中产生画面联想。例如,如机器的轰鸣可以反映工厂的繁忙;鸡鸭的叫声和晾晒谷物的声音可以引申出农忙的景象;清脆的鸟鸣和微微的风声描绘出了美丽的山林;子弹和炮声可以表现出战斗的激烈;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可以烘托出夜店的疯狂等等。 (三)音乐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提高销售渲染力。 品牌在广告营销中加入音乐元素,可以使广告画面柔和、生动,更能传达出企业的理念和价值,产生吸引和注意力。在有实际购买行为发生的店铺、商场、购物中心等场所中,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唤起了消费者的换位联想和感受,潜在的提高了品牌对消费者情感上的影响,产生了品牌的认同感,增强了购买欲。例如,餐厅里柔和的音乐可以让消费者放慢速度品尝美食,而服装店里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会让消费者产生走在T台上的联想,试穿的时候自然的仰首挺胸,气质外露。 (四)音乐有利于增强静态画面的质感,调节气氛。 听到声音往往会联系到声源,一幅幅漂亮的画面无需语言,只要配上合适的音乐就能诠释出画面里展现的全部内涵,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感情冲动,触动消费者内心和灵魂。例如,摄影师镜头下一幅幅偏远地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图片,画面安静的,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配上适宜的音乐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出社会应有的正能量。 (五)音乐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加深消费者记忆力。 人类的五大感官对外界的感觉在大脑的反映中,视觉与听觉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记忆保持力(三天以上),视觉为20%,听觉为10%,而视听结合的记忆保持力却可以达到68%。从数据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声音在辅助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使人产生了强大的记忆力。日本著名的配乐创作大师久石让在《感动•如此创造》中谈到“音乐是记忆的开关”,“音乐的力量能够直接传达到人的身体和内心”。音乐在品牌营销中的合理运用,使整个营销创意生动起来,所承载的企业和产品信息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消费者所接触和接受。 (六)音乐“LOGO”有利于提高品牌价值,利于子产品的推广。 “LOGO”作为表明特征的符号附于产品之上,用以简练的诠释和展示品牌。而音乐从最初在品牌营销体系中仅以背景衬托的形式出现,发展为广告主题曲,现在很多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LOGO,音乐在营销体系中的科学运用对品牌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音乐的运用不但提升了品牌的价值、丰富了品牌的宣传,更充实了品牌在广告营销中的科学运用。耳熟的声音总会唤起消费者内心的形象,杭州哇哈哈集旗下产品众多,不管那种产品的宣传,结尾的“哇哈哈(1=G2/435|10|)”三个字的旋律始终没变,这对快速辨别产品的品牌归属有着强有力的作用,也更具有优美度。 三、音乐在营销体系中的类型 (一)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向来以高雅优美而著称,很多品牌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引用了古典音乐元素,以提升产品的品味。例如,台湾华视HD台播放的英谊绿科技的营销广告《iwater金字塔能量活水机》中就运用了帕瓦罗蒂演唱的意大利艺术歌曲《舞曲》精彩旋律片段和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舞曲》精彩片段来衬托广告中毫无语言阐述的画面,在结尾引出了产品名称“iwater金字塔能量活水机”。在平凡的生活中取景,用高贵典雅的音乐衬托,预示产品使用人的品味,引起了消费者共鸣。 (二)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因结构短小、形式活泼多样、内容通俗易懂、感情真挚,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品牌营销策划者抓住了流行音乐传唱的广度,在自己的营销创意中运用流行音乐加上明星效应达到营销效果。例如,百事可乐作为世界著名的碳酸饮料品牌,长期受到年轻人的狂热追求。它的营销方案中总少不了流行的音乐旋律(2009年引用世界杯主题曲《wewillrockyou》;2013年侧用了因“中国好声音”走红的吴莫愁演唱的《就现在》等),这种营销方案,给消费者带来了“喝百事可乐就可以走在流行前端”的心理暗示。 (三)民族音乐。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和繁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创造出了各具民族特色、承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音乐。品牌在营销策划中运用民族音乐,更容易产生国人的共鸣,产生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例如,麦斯威尔咖啡在广告中用闽南歌曲为背景音乐,用闽南语演唱,旋律婉转悠扬,与画面故事配合,利用“不遇”表达麦斯威尔宣传的“好东西要与好朋友一起分享”的广告诉求,使广告表现的既含蓄又意味深长。 (四)儿童歌曲。 儿童歌曲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快曲调简单,多用于儿童产品的营销策划,也会巧妙的运用到一些非儿童产品的营销广告中。例如,在黑松汽水C C气泡饮作为功能饮料,在营销方案中运用了儿歌《蜜蜂做工》的轻快旋律,配上蜜蜂服饰和动作吸引了受众人群的眼球,很好的诠释出产品宣传的亮点:“有活力才能勤做工”。儿歌为宣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自创音乐。 为了更好的定位自己的品牌理念,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拍摄品牌主题MV,画面精良并搭配自创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诠释品牌和产品的作用。例如,有着悠久历史的五粮液集团制作的系列品牌宣传MV,以音乐为背景,视觉影像为主轴,很好的阐述了五粮春虽自理为隐者,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更含蓄的表达了五粮春“系出名门,丽质天成”。自创音乐对品牌“高档次、高品味”的定位进行了很好的诠释。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视听技术和传播方式快速发展。品牌策划者和广告人越来越重视音乐在品牌营销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营销体系中运用的音乐也由画面同质模仿严重开始逐渐找寻自己的独特所在,音乐独有的特性也在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中发挥着特有的优势作用。 作者:相九芮 张树纲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品牌意识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加入WTO后大量外来名牌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强烈的冲击。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农产品的整体品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对加强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受小农经济影响,农业生产经营较为分散,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各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发特色农产品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新出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其一,农产品市场逐渐进入买方市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更加看重个性化的农产品;其二,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外知名品牌的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增大。新形势下,树立品牌意识,开展品牌营销已经成为特色农产品营销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特色农产品何以必须强化品牌营销 (一)品牌营销本身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品牌包含名称、标识、内涵、目标、理念五个基本要素。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将产品变为名牌,因此必须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能够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消费者更加注重某一品牌的功能与质量,品牌能够帮助消费者对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区分。品牌具有专有性和扩张性的特点,一个好品牌能够让消费者保持对产品的忠诚和信心。品牌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附加值,同时能够起到约束企业行为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品牌应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美誉度和普及度。品牌具有识别功能,是消费者将同类产品加以区分的标志,一旦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生好感,便容易形成对该品牌的依赖,从而有利于品牌产品的销售。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加工与包装体现农产品的个性特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农产品品牌营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借助良好的产品和企业形象运用一定的经营方式和手段,通过制定总体的营销计划与目标,开展营销活动的长期行为。品牌知名度在农产品营销中起到关键作用,国外在设计营销规划时,注重品牌经营,并有计划地制定营销方案,从而赢得丰厚的利润。因此,农产品营销中必须树立品牌战略观念,发展优质农产品,创造农产品品牌,搞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 (二)特色农业必须具有相应的品牌 一个成功的品牌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定的形象美誉度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必须有自身的特色。而反过来讲,一定的特色产品,当然也就必须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相应的品牌,没有相应的品牌,也就无所谓特色。特色农业顾名思义是指将具有区域特征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农业形式。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我国幅员辽阔,地方性差异较大,各区域之间可根据自身地域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发展与本地区自然条件等相适应的特色农业。从当前我国农产品资源的发展现状来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属于特色农产品的资源比较丰富,且种类多样,但是,由于多数所谓的特色农产品缺少个性化特征,品牌意识不足,竞争优势不明显,因而,所谓的特色当然也就大打折扣,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最大化收益。就此而言,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显然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树立品牌意识,发展品牌战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特色农业成为具有相应品牌的特色农业并形成相应的市场价值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强化农产品品牌营销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并开展品牌营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企业维持稳定的价格,防御农产品需求导致的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农产品与其他工业产品不同,农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较小,为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分,品牌成为消费者识别农产品的重要因素,同时消费者也可从品牌的包装等方面进行识别。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有助于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商品,同时对于维持稳定的消费群体,建立品牌忠诚度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再次,从当前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形式来看,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已不存在,为增强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实力,必须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包装、营养等方面的提升。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农产品必须推进品牌建设,重视品牌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农业的开展,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品牌,现有的许多特色农产品就是很好的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等的应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多数特色农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等的出台,对整合特色农产品以及做大做强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政府将推进农业品牌营销作为提升农业效益的重要突破口,政府提供的政策、资金、技术等的支持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助于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推行和实施。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尤其体现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问题上,例如品牌意识淡薄、综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品牌建设主体实力不强等问题。 (一)品牌意识薄弱 从特色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来看,品牌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市场营销观念不足,品牌意识差。农业生产者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其思想意识对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开展有直接影响。由于我国初级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小规模经营,其经营主体为分散的农户,这些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受传统小农意识观念的束缚,经营意识和观念难以满足品牌建设的需要。再加上有些地区由于信息闭塞,与市场联系不紧密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者的经营理念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在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很难保证产品质量。部分农业生产者还对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企业创建品牌是费时费力之举,没有认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价值。第二,主体经营者品牌建设实力不强。及时有些生产者意识到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在技术、管理、营销技能等方面的缺乏,导致力不从心。生产经营者缺少品牌形象的营造能力,因而影响了品牌经营的有效开展。事实上,造成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在于,除了受农民自身素质不高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息技术相对薄弱,基础设施等条件缺乏,再加上交通运输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不足。 (二)品牌内涵不深 从特色农产品本身特点来看,品牌内涵不深。主要面临特色农产品的综合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文化融入欠缺的问题。首先,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我国农业产业在布局上并不合理,各区域之间的种植结构等较为相似,特色却分并不明显。且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地区特色不明显。尤其忽视了特色农产品的地区适宜性,导致农产品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此外,农产品的深加力度欠缺,产品增值小。质量是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生命,农产品品牌之路的发展离不开对产品的高质量要求。其次,产品科技支持不足。农业科技水平直接制约着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科技支持包含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造成农产品科技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技术设备等不能满足深加工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再次,我国一些地区在开发特色农产品时,缺少当地特色文化的融入,忽视了品牌内涵的提升。特色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的区别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融入是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的重要构成。忽视地方文化特色便会导致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内涵不足,从而影响品牌推广营销。 (三)品牌推广不足 从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过程来看,品牌推广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特色农产品包装形象差。产品的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产品的第一印象,是品牌宣传的第一要素。树立良好形象是品牌推广的重要环节,然而特色农产品包装往往被经营者忽略。当前许多农产品包装简陋,文字说明较简单,不能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品质等信息。包装上传递的信息量过少,不仅不能说明特色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长远看不利于品牌的营销推广。其次,品牌传播力度不够。宣传是任何产品营销的必要环节,特色农产品品牌效能的提升仅仅依靠产品的品质与形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宣传不断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国农产品在品牌推广中不善于运用媒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路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化的媒介宣传方式不应该被忽视。充分利用新型媒介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应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宣传力度不够以外,在营销推广过程中还应加大品牌的促销力度。从战略的高度去吸引资金、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再次,物流体系不完善。当前特色农产品营销已经进入网络营销与实体营销的双重营销模式。无论是网络营销还是超市营销,都需要完整的物流体系作保障。当前,我国农产品销售主要由三渠道模式为主,因而造成成本高、效率低的局面。农产品本身受季节和区域等的局限,流通环节的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的提高。流通环节的优化有助于降低产品经营成本,但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过程中由于流通环节较为复杂,导致每个环节产生的费用和成本增加,拉升了终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三、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坚持政府引导,提高品牌意识,增强经营主体实力 特色农产品营销的重中之重就是增强品牌意识,农产品品牌意识的提高以及经营主体实力的增强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农产品品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联合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要以身作则,转变观念认识到品牌意识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增强品牌意识,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二是,不断对农户进行引导,帮助农户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利用媒体宣传,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对于特色农产品开发的重要作用。各级村、镇等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农产品营销等相关的知识讲座,组织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农民对产品营销等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认识。让农民了解到品牌建设是增加收入的保障,改变先前的认识误区。同时,鼓励农户积极投身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去。三是,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引导,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由于对企业来说,为企业提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自觉走品牌发展之路。总而言之,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第一关键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联合推进,政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企业、农户发展品牌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培养品牌观念和管理技能,不断增强经营主体实力,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奠定基础。 (二)增加投入和监督,推进产品深加工,提升品牌内涵 面对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出现的质量不过关和科技含量低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通过银行贷款、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手段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地方政府也要加强惠农力度,适当采取倾斜政策。同时帮助整合农业地域优势资源,打造品牌建设主体。其次,应逐渐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制定明确的质量管理规则,在执行过程中严格监控,把好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关。同时加大对虚假广告、假冒伪劣产品等的执法力度,完善品牌保护等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特色农产品营销秩序化、规范化进行。然后,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注重产品品质效益的发挥和挖掘。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培养优良品种,改善现有的农产品品质。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时不仅有助于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同时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最后,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需注入文化内涵,善于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着重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农业。通过将农产品与当地丰厚的人文乡土气息相结合,与消费者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相结合,达到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的。总之,为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需要在产品的品质、科技、品味等方面全面提升。 (三)扩大产品宣传,完善物流体系,加强品牌传播力度 改进产品包装,辅以丰富的文字说明的同时,做到精细包装,提升产品的美观程度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和促销力度,通过广告、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等手段,以及采取独特的促销手段等加强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在推广特色品牌的同时注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例如人们对生态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推广品牌时可以融入绿色产品的概念。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网络营销的推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在营销推广过程中还应注重物流体系的完善,通过推行产地直购,优化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成本等一系列手段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有着极其重要的市场价值,但也必然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必须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结合市场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 作者:唐克冰 单位:梧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不同时代竞争的着力点不同,农业时代靠土地,工业时代靠机器,信息时代靠品牌。品牌是市场化下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今天,所有的企业都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发展品牌战略,构筑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也代表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本身优良的特性。不仅生产企业纷纷创立和强化产品品牌,零售企业亦如此。本文从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背景出发,研究零售商自有品牌的营销策略,提出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经营自有品牌的解决办法。 一、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历史和发展 品牌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是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它有效地向消费者宣传了产品的独特之处。美国广告专家莱利.莱特指出: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一一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通常理解的品牌,主要是制造商品牌,比如可口可乐、惠普、海尔和TCL等知名品牌。由于受制造商限制,零售商在零售价格和产品服务上不能提供强有力的竞争来吸引更多的顾客。随着市场白热化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开发自己的品牌,就是零售商自有品牌(PB———PrivateBrand)。零售商自有品牌是指由零售商开发和组织生产并印上零售商自己符号和标记的商品。通常,零售商搜集和分析终端数据,根据结果,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造商主导地位,零售商成为主宰。从上世纪60、70年代至今,零售商自有品牌已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名时代,零售商自有产品的价格、质量和形象定位远低于市场主导产品,产品设计简单,易被仿制,如香皂、卫生纸等产品。第二阶段,准品牌时代。即零售商将店牌当作自有品牌的名牌时代。此时,因零售商店牌的知名度使自有品牌的产品知名度提高,商品市场销售有所增加,但产品低端,价格低廉,缺乏自身的独特性和显著差异。第三阶段,品牌家族。此时自有品牌延伸至品牌家族,市场定位已可以和市场主导产品进行比较。产品技术有了突破,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和承诺。第四阶段,形象品牌。即零售商自有品牌是市场主导产品品牌时代。从质量、形象到市场定位至少达到了市场主导产品的水平,产品覆盖类别和花色品种有所增多,产品质量优良,生产技术先进,由固定的加工厂来生产。英国是自有品牌商品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自有品牌商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日本,有60%以上的连锁商业集团都在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大约有30-40%的超市其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额已占到企业销售总额的1/3。美国自有品牌制造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美自有品牌商品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14.8%。 二、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出各具特色的自有品牌。但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零售商缺乏科学的品牌规划,还存在很多问题。 1、自有品牌在中国的开发度与认知度很低。许多零售商将战略重点放在选择供应商、商店整体形象宣传等策略上,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够重视。同时中国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在购买时还是以制造商的品牌为主。 2、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名称策略太过单一,大多数选择企业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易出现一损俱损的弊端。起步较晚,再加上能力与经验经营的欠缺,无法与进驻中国市场的国外零售商相抗衡。 3、我国零售商大多数的销售网络不够,自有产品发展战略没有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作为支撑,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 4、零售商品牌管理近视,忽视顾客对品牌内涵的需求,短期行为过多,伤害品牌的长远发展。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制约,决定了中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与成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中国消费品市场巨大的潜力,决定了中国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的前景是可观而美好的。 三、对我国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的建议 改革开放后,我国商业领域在外资进入以来,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国内消费者的选择也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在市场同质化加剧、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一方面保留了购买频率高、单次购买金额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购买行为中的求变意愿在增强(表现为较低的品牌和商店忠诚度),所有这些为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零售业自有品牌发展已经远远的落后与进入国内的国外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国内很多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没有正确的营销策略,发展目标不明确,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种种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就发展我国零售业的自有品牌,本文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零售企业要注重自有品牌商品的选择和定位。 一般情况下适合做自有品牌的商品有购买频率较高、品牌意识不强、单价较低及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在开发自有品牌时,零售商可根据以往的销售记录和数据分析,在充分评估自身和了解消费者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商品。开发初期,可开发那种制造简单、品牌感不强、购买频率较高类的简单商品,当消费者形成消费自有品牌产品惯性时,再去开发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高端产品,前期的成功也能带动后续自有品牌产品的成功。但不管是前期的简单商品,还是后期的中高端产品,都要有零售企业信誉的保证,品质和价格的保证。 2、零售商不是制造商,零售企业选择自有品牌产品的建设需要选择可靠的制造企业为其生产。 在中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下,代工工厂的大量出现,无疑为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委托生产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厂商对实施有效的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评估选择生产厂商时,零售商应注意考虑生产厂商生产能力的大小、质量管理体系的高低,生产厂商库存和运输网络情况能否保证及时、可靠的交货,生产厂商对短期的市场波动的灵活反应能力,以及生产厂商的资金实力和信誉等级等。在选择了合适的自有品牌委托生产对象以后,零售商应力求与生产商建立稳定、共赢的合作关系。 3、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也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包括具备一定自有品牌的消费规模,具备一定的销售规模并不断夸大自己的销售规模,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具备良好的商业信誉等。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对于发展自有品牌也是不可或缺的。自有品牌的发展和建设同样离不开企业经营中的各类人才,零售企业在发展自有品牌的时候,要把人力资源发展成人力资本,重视人才的培养。 4、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 零售商自有品牌发展所需的营销策略,大致上有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和沟通策略等。零售商的产品策略决定了零售商发展自有品牌前的定位与选择,零售商可以根据自有品牌产品的属性及市场比较零售商和制造商产品后的认知度来进行定位、选择。在渠道策略上,零售商依着“终端为王”的地位,需要对供应渠道进行后向一体化整合,这种整合是一种垂直整合,可以缩短供需之间的渠道,更好的建设和发展自有品牌。在价格策略上,零售商自由产品的价格总是比制造商产品低很多,自由品牌最基础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较低的价格。因此,要实现零售商自有品牌良好的销售,在以成本导向定价方式形成自有品牌产品的价格后,零售商还应根据消费者的心理价格与竞争品牌的价格做出适当调整,从而确定一个最有利于其销售的市场价格。在沟通渠道上,营销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制定出正确的沟通策略,可以综合运用广告、人员推销、公关宣传、营业推广等促销方法,再结合零售商门店所构成完整体系的优势,通过各门店内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店内混搭和制造商产品捆绑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5、注重通过店铺形象优化提升顾客自有品牌感知。 利用自有品牌声誉与零售商自身声誉紧密相连的特点,通过店铺整体形象的优化升级来提高顾客对自有品牌的感知,例如通过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自有品牌产品价格和质量、产品的售后服务、恰当的人文关怀等手段,也不失为发展自有品牌的有效途径。还有重要的一点,当全球都在享用电子商务带来便利的时候,零售企业也不能拉单。当世界的零售商巨头们纷纷将精力投向电子商务的时候,我国零售业也要加大自己电子化的进程,以实现与贸易伙伴的电子数据交换战略,实现自有品牌的网络营销,真正实现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大发展。 作者:胡建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传统品牌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以信息功能强大、互动性强、随时随地、成本低、效益高等优势迅速成为各大企业提高销售量、创造最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传统品牌企业也加入了发展网络营销的浪潮中。但是传统企业中的保守思想与网络营销中开放、创新思想的激烈冲突为网络营销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包括线上与线下的营销模式、合作程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传统企业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改变原有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充分的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其领导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共同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浅析传统品牌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传统品牌企业是相对于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产生的一些网络企业而言的,它们大多有非常成熟的线下团队以及非常庞大的销售额和数量不小的实体店,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和知名度的品牌企业们。传统品牌企业往往是以生产有形产品为主,如服装、鞋子、家电、建筑材料等,在传统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群体,它们大多是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服务,产品也多是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基于此,传统品牌企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时代下,网络营销具有宣传范围广、宣传速度快和宣传成本低的巨大优势。网络营销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企业一旦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其宣传对象和消费对象就不再单单是某一个地区,而是面向广大的全球用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除此之外,网络中的社会化网络媒体也是网络营销的一大优势,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可以把企业、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企业通过这些平台可以促销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并借助这些平台获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更好地品牌信誉。同时网络营销可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双向的沟通,企业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安逸的服务,从而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高度和信誉度;消费者则可以随时随地的选择和购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商品,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定制具有个性化的商品。企业与消费者良好的互动使企业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及相关的意见,并对客户的意见和要求及时作出反馈,从而极大地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传统品牌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可以有效的打破其发展深度和广度所受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如此普及的当下,互联网市场已成为传统品牌企业不可忽视的一个市场,若企业跟不上时展的趋势,仍然只注重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那么必将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产生冲突,消费群体和销售额将会快速缩水,给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机。因此传统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发展网络营销,使本企业在市场销售中更具有优势。首先,传统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资金上的优势。传统企业规模大、发展时间长,有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相对于新兴的网络企业来说,资金实力雄厚,进行网络营销有强大的资金后盾,而网络企业的资金都是滚动的,因此它们要必须保证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健康、正常的运行,否则极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现金短缺的问题。其次,具有生产方面的优势。传统企业发展多年,不管是在生产线方面还是在产品管理模式方面,都相对成熟,因此企业可以把诸多的资源优化升级去更好地进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传统企业要利用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在牢牢地把握原有市场份额和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最后,在起步和诚信方面具有优势。传统企业经过多年的宣传积累,在消费者心中有着很好的品牌形象和很高的知名度,可以快速的打开网络市场,极大地降低网络推广成本。再一个,传统企业有成熟、完善的品牌管理体系,能很好的规范网络营销工作程序,使之快速适应新的销售角色。网购毕竟摸不着、碰不着,只有一张图片,因此很多消费者对电子商家的信任度很低,但是传统企业不同,它们本身在消费群体中已有很好的形象和信誉,而且在现实市场中有很多实体店以及相关的组织形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戒备和警觉,可以促使消费者安心的去网购相关的产品。 2、当前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组织结构僵化 传统企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标准化、大规模批量生产,但是在网络营销中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是小数量的,这就导致传统企业不能及时的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反应、快速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需求。因此传统企业僵化的组织结构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的网络市场的开拓以及本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线上线下文化和模式冲突激烈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市场越来越具有诱惑力,很多传统品牌企业加快了开拓网络市场的步伐,但是仍然有许多的传统企业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与创新的激烈对决的结果。传统企业在进军网络市场时,由于原来的团队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在向外界招募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会从本单位抽调销售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网络营销业务,因此传统企业的电商运营团队不但有从未做过网络营销的线下企业高管,也有空降的网络营销经验丰富的业务高管。两条线上的人员为了运营模式和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必定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其中电商团队为了靠业绩说话,肯定会采取“饥饿营销”的营销思维,即在一段时间内加大投入,亏本销售,待到打开销路和知名度的时候再调整策略开始盈利,而这种营销思维在有投入就有回报的传统运营思维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电商团队很难得到传统企业高层的肯定和支持,其相关的工作计划也很难彻底的贯彻落实,尤其是在传统企业对网络营销只是抱着试水的态度,并没有对电商业务做详细战略规划时,更是增加了开展网络营销的难度。两种模式在体制、文化和利益等方面的激烈冲突,导致电商项目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和波折,任何用于网络营销的产品的采购和供应工作都很难顺利进行,最终使得电商项目处于尴尬的鸡肋位置。一套资源,两种模式,使得传统与创新的冲突越加激烈。若倾向于传统,网络营销对传统价格的极大冲击,会遭到传统渠道的极大反对,网络营销很难做出成绩,若倾向于电商,将会面临着极大地持续业绩压力。其中,两种文化的冲突对运营团队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平衡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就要看传统企业领导的眼光和魄力了。 2.3线上线下融合度有待提高 在传统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割裂了线上和线下的业务体系。线上与线下在业务和客服方面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工与合作,而且有的员工认为线上与线下存在着所谓的竞争因素,在业务资料和客服信息方面对彼此都有所保留,使得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有些传统企业仍然用传统的销售观念去看待网络营销,如给电商团队硬性规定本季度应达到的销售额,并没有考虑对电商业务是否给予了足够的人力、财力,为电商团队提供的商品是过时的还是流行的,是否对电商团队创新业务流程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便利等等,这些人力、财力和物力都会影响到电商营运的规模。 3、做好传统品牌企业网络营销的措施 首先,建立独立的网络营销团队并利用好社会化网络营销。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团队,使之独立于企业原有的营销部门,对营销模式和有关策略有绝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充分的激发网络营销团队人员的工作激情。网络营销团队只做开拓、运作企业网络渠道的工作,使之成为能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系,也成为一个与市场直接对话、直接服务客户的独立部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注重利用移动网络,开设微信平台和企业微博,在其中与企业品牌或产品相关新闻的同时,注意网友对相关产品和客服的讨论,加强与网友之间的互动,使企业牢牢地把握和了解有关产品的表现与实际营销效果,同时细心留意网友们的建议,并将建设性的意见付诸实施,不断完善网络营销。然后,平衡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在实施网络营销策略之前,传统企业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即是重新为网络营销打造一个品牌,还是使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营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价格实惠,因此传统品牌企业一定不能让网络营销产品和现实市场产品在价格和消费群体方面产生冲突,注意区分线上和线下产品在价格、样式、消费群体等方面的不同。这样,传统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销售渠道的优势增加企业销售总量,更好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最后,做好物流和客户关系信息化管理。完善的物流体系会为网上销售提供更好的宣传渠道和消费体验。传统企业可以利用本身已有的物流体系,也可以同时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争取提高送货效率,尽可能的让消费者不要等太久。同时建立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可以让消费者随时随地的了解购买物品的状态,是发货了还是没发货,到了哪里,是在路上还是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便利消费者根据购买物品的状态安排日常的活动。传统企业应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营销这个销售渠道,收集消费者的各种信息,建立客户关系信息体系并及时对信息体系中的数据进行更新、整理和分析。如该消费者在本企业网站中买了几次产品,分别买了什么,是否可以定义为是本企业的回头客,还有该消费者点击了哪些产品,逛了什么类型的网页,他在里面逛了多长时间,即使他最后没有下订单,也要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传统企业通过体系中的数据不但可以准确的分析和把握潜在的消费热点,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变化,而且还可以看出网络营销客服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对后续客服进行优化升级,通过良好的后续服务获得更好地口碑和信誉。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对传统品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品牌企业也意识到了网络营销的重要性,积极地探索和发展网络营销,总体来说小有成绩。网络营销中传统与创新的激烈冲突极大地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传统品牌企业要与时俱进,对电商团队中创新管理模式的行为给予大力支持,建立独立的网路营销团队,使团队中的每一项工作都能贯彻落实,让网络营销在传统品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作者:巩恩伟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互联网时代服装品牌社会化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社会化媒体时代来临。社会化媒体作为新型的沟通方式,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媒介,突破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实现了媒体与客户的有机统一。美国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指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能否把握住新型的传播方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营销的成败。”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利用社会化媒体时代到来的契机,做好服装企业品牌营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营销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力量和商业目的,因此需要有效、精准地利用好社会化营销。 1社会化媒体与品牌营销 社会化媒体指的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允许用户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工具和平台。社会化媒体包括论坛、社区、微博、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具有参与、交流、公开、社区化和多平台特点。好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真实用户的熟人关系网络是社会化媒体的人际关系本质。社会化媒体给予大众创作和传播内容的能力,产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互,非常适合于产品和品牌的口碑传播,社会化营销因此越来越受到追捧。1971年,P.Kotler提出了“社会化营销”(SocialMedia)概念:像营销一件商品一样,让大众接受一个社会观点。社会化媒体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博客和微博等用户关系网络,与用户对话并使其关注品牌,最后利用传播对话,使用户自传播的营销活动。 2社会化媒体时代营销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营销相比较,社会化营销在传播方式、沟通表达和营销主体等均有很大的不同。从传播方式来看,社会化营销根植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企业与用户处于对等地位,是一个对称而又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可直接与其受众建立关系,通过这个关系进而持续地沟通,最终实现商业目标。从沟通表达方式来看,传统网络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更多地表现为“组织与人”的沟通思维,缺乏互动。而社会化营销下充分强调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关系。从营销主体来看,社会化营销的主体是“人”,也就是消费者。其中消费者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他们往往自己生成内容,是营销的主角。而传统营销传播的中心是“企业”,企业自己生成内容、自己产生营销,另外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也受到企业信息发送的制约。除此之外,传统网络营销欠缺口碑传播的可信度和力度,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口碑传播效果十分明显,也十分有效,停留的时间较长。传统网络营销是单向营销,其营销效果不易衡量,而社会化媒体营销强调多向互动性,它的营销效果可以量化。 3品牌社会化营销的策略 3.1内容策略 社会化媒体能够让普通消费者聚集在品牌周围,形成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群体,其中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就是内容。传统的广播方式中,品牌商往往以广播的口吻内容,而且内容也缺乏趣味性,难以触动买家购买的冲动。对于当下的社会化网络用户来说,他们渴望看到个性化的内容,他们关注品牌,也为了分享那些值得分享的内容。以定位平民化时尚服装品牌H&M为例,H&M凭借诚意十足的内容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在深知自己的消费者是一群对时尚极度敏感的年轻人时,H&M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并不局限于与品牌定位息息相关的内容,更会延伸至时尚的各个领域,在社交平台上细心地照顾到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喜好,创造出各种有趣话题,满足用户好奇心的同时,更是品牌活动的再度传播,让用户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品牌。H&M持续的话题讨论使活动保持热度,趣味活动激发用户的主动分享。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用创意来整合内容,使常规内容尽可能做到有趣、有关,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其内容更容易被分享。注重客户行为和营销内容的结合,这种结合包括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关联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共鸣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娱乐性。 3.2受众策略 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需要对目标受众定位精准化,也需要将关系进行到底。一项数据显示,争取一个新顾客比维护一个老顾客要多6~10倍的工作量,而培养一个新顾客的成本则等于维护8个老顾客的成本。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如果能让消费者全方面参与到企业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来,与消费者建立好品牌的关系,将会使得营销成本更为降低和具有回报性。以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它是与顾客生活在一起的品牌。内衣品牌黛安芬也一直以好友分享深化关系而获得成功。作为服装品牌来说,需要改变以往品牌信息的习惯,转变为让消费者创造、扩散和维护这些信息。现在许多服装企业的营销陷入完全以吸引大量粉丝为目的误区中,忽视了粉丝是否为目标消费群体这个重要问题。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粉丝”质量更为重要,因为企业最终是要从其粉丝身上转化出商业价值,所以,选择精准的营销信息和定位精准的粉丝群体将是社会媒体行业需要挖掘的价值点。 3.3整合策略 整合营销传播的最早定义为:使用更多的传播方式,以达到最大的通信影响(1989)。而当下,整合营销传播理解为“为了实现营销活动的目标,将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整合起来。”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消费者注意力严重下降的时代,只有极少量的信息能够真正到达消费者,而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能使企业更好地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整合营销传播以一个统一的声音在进行传播,而不是零碎的、支离破碎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更能在消费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消费者对高度一致的信息的认可度总是高于那些存在矛盾的信息,从而也就更能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甚至让消费者产生更强烈的购买意图。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要积极整合服装品牌在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广告、促销和包装等一系列要素,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营销合力。 作者:何静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NBA品牌的营销策略 1创建品牌群的品牌策略 相对于NBA的29支球队品牌和NBA明星个人品牌的现实性来说,NBA品牌算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但是,通过打造球队品牌和明星个人品牌的营销策略,使NBA品牌的内容丰富了,品牌联想物增加了,品牌个性得以展现,品牌价值也得以诊释。 1.1精心打造球队品牌 同“宝洁”与旗下“沙宜”、“飘柔”、“潘婷”品牌的关系一样,“NBA”与“芝加哥公牛”、“洛杉矶湖人”、“休斯敦火箭”及其他26支联盟球队品牌一起组成了强大的联盟品牌群。现任NBA总裁斯特恩从一开始就知道,要想吸引当地的球迷来观看NBA的比赛,打造本地的球队品牌至关重要。而要打造当地的联盟球队品牌,一方面要协调好与其他品牌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具体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球队的增加。从1976年到现在,NBA联盟仅增加了七支球队,因为只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才能够精心打造出如今的29支球队品牌,使球队品牌的影响力更加深入球迷的心底,并达到对其品牌的忠诚。 1.2.塑造明星品牌 NBA公关副总裁Terry助。n表示:“球员素质”和“媒体宣传”是NBA最成功的秘诀。对“球员素质”的要求是只挑选全世界篮球水平最高和最有国家影响力的那些球员。在此基础上,NBA还对队员进行全套公关课程,训练他们如何面对媒体,使球员与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正面曝光。而将“球员素质”和“媒体宣传”相乘的结果就是“超级球星”的诞生,如乔丹就是一个相当成功的例子。 2充当媒体的角色策略 NBA组织在全球市场版图的扩张上,媒体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因为媒体是NBA组织在全球发展上的重要配销渠道。NBA每天为世界各地报纸、杂志、电视台及广播电台等上千家媒体提供其咨询。另外,在NBA比赛期间,还向世界各国传媒发送采访证。NBA更是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作用,为其大力宜传,以获取巨额电视转播权费。与此同时,NBA还向电视台提供NBA的各种节目。 NBA还根据科学技术革命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角度和范围,从印刷媒体、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到卫星直播电视及最新的网络媒体,NBA始终领先于其他的职业运动组织。NBA在成功创建网站之后,又根据已有的资源,推出了网路直播电视Tv。这就是NBA在媒体角色方面能够领先世界其他职业运动组织成为领导品牌的原因。2000年,NBA同全美最大的ISP美国线上(AOL)签订合作计划,未来将提供即时攻守数据、影音等网路数字服务。同年,NBA又和Yahoo签订合作契约,宣布Yahoo成为NBA未来的世界营销伙伴,利用Yahoo即有资源技术,在线上提供各种语言版本,尤其利用Yahoo中文网站为NBA成功开发亚洲市场提供帮助。 3致力于同消费者的营销沟通 舒尔兹等人在《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指出:“在势均力敌的商场上,企业唯一的差异化特色在于消费者相信什么是厂商、产品或劳务,以及品牌所能提供的利益。诸如产品设计、定价、配销等营销变数是可以被竞争者仿效、抄袭甚至超越的,惟独品牌的价值存在于消费者的心中。”营销沟通必须真实地反映品牌的价值和个性,如果沟通的任何一部分内容与品牌价值和个性不一致或不相称,就会极大地损害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NBA品牌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出色的营销沟通。 3.1每年制作超过530个高质量的精彩节目,在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各大电视台播出,使NBA迅速走向世界并被认可。 3.2建立的官方网站()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这极大地促进了NBA在全球的传播与流行。 3.3发行球星卡和收藏品,精心设计球队队徽、球衣、球队刊物、比赛场馆、活动徽号、NBA小册子等,制作并发行NBA的玩具、游戏、电子游戏、家庭影带、书刊及电脑光碟等。 3.4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各种各样的比赛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NBA的曝光率。 4品牌的全球化拓展策略 NBA品牌的全球化拓展策略把开发海外市场作为首要任务,就是期望引起世界各地人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并配合其他的营销策略,实现NBA品牌全球化的目标。 4.1引进外籍球员 为了让NBA成为一个国际性、全球性的品牌,NBA持续引进各个国家的最优秀球员,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这是NBA联盟走向国际市场最重要的一步。NBA的球员除美、加之外,横跨欧、亚、非。外籍球员不仅在数量上逐年递增,外籍球员的选秀顺位也不断向上攀升。2002年选秀会,创纪录的有17名国际球员获选,其中来自我国的姚明以第一顺位被火箭选中,成为第一位没有美国篮球背景的外籍选秀状元。这些外籍球员的引进使NBA在全世界的球迷数量激增。从王治邪到巴特尔再到姚明,NBA在中国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超越了前些年的总和。在这之前,中国球迷最熟悉的NBA球队,不外乎飞人乔丹时代的芝加哥公牛队和奥尼尔所在的洛杉矶湖人队。随着王治那、巴特尔和姚明的加盟,NBA球队在中国球迷心中的形象顿时飞跃。由于在NBA有中国的球员,国内媒体对NBA的报道也大为增加,许多媒体甚至还派驻了记者,对NBA球赛的报道更是占据了体育类新闻的重要位置。NBA把引人中国球员作为中国市场推广战略最重要的一步棋,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不仅在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NBA热潮,更为成功开拓亚洲市场铺平了道路。 4.2利用公关活动造势,推广篮球运动 斯特恩经营NBA的理念其实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商业国际化”。自1990年开始,NBA凤凰城太阳队和犹他爵士队的比赛在日本东京举办之后,在美国以外举办过表演赛的国家已不在少数,如:意大利、前苏联、西班牙、德国、波多黎各、加拿大、墨西哥等。而今年10月将在我国北京和上海举行的火箭和国王的季前赛,更是引起了我国无数篮球迷们的翘首等待。另外,在NBA赛季结束后,许多NBA球星还要到海外市场表演,如奥尼尔到韩国,卡尔·马龙到香港,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篮球运动的影响力以及进一步深化NBA国际性品牌的形象。还有每年在欧洲举行的麦当劳杯,热闹非凡的“NBA全明星周末”和“NBA嘉年华”,这些掳获人心的行动,使NBA的影响力扩散到全世界的角角落落。 5结束语 NBA通过实施一系列精细周密的营销策略,包括公关、促销结盟和商品授权等,来丰满其品牌形象并传达给消费者。在品牌经济已被经济界人士所认同的现阶段,NBA无疑走在了前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作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而被人们所接受,从而使国内体育消费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点和经济增长点,这为体育赛事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借鉴国外体育赛事品牌的营销策略,尤其是像NBA这样的成功品牌,来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赛事强势品牌。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创建中国品牌形象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中国一些服装企业,品牌的成功塑造将使企业获得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成功打造自身品牌的服装既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追随,也能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塑造品牌,寻求准确的市场品牌定位,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成为服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服装品牌的标志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是服装品牌在视觉和语言上的表达,对服装品牌起着支持、表达、传达、整合与形象化的作用。它是最短小、最快速、最常见的宣传方式,它始于服装品牌的名称,并且以几何级的速度成长为各种工具和宣传方式的母体。从名片到网页,从广告宣传到立体包装,服装品牌标志能提高人们对服装品牌的认知度,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 好的服装品牌标志不仅要有完美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意”的独特性,令人难忘、与众不同、内涵丰富。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服装品牌恰恰缺少的就是“形”和“意”的独特性。因此笔者阐述的是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设计中,从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 一、中国服装品牌的现状分析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部分品牌正逐步走向世界,但是我国服装生产仍是以服装生产加工为主,中国只是一个服装加工大国,而绝对不是一个服装强国,中国服装产业如果不想在加工这个低层次上徘徊,想从服装大国走向服装强国就必须创世界级品牌,并借助品牌,提升服装的附加值,形成无限活力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创造更高的市场价值。在服装品牌运营领域里,近几年中国还处在一个发育阶段,有些服装品牌往往出现“抄货”“抄牌”的现象,而且这成了不少中小规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的生存手段。从长期品牌发展来说,这其实是走进品牌经营的误区,并最终断送了企业的品牌经营发展之路。这暴露出国内服装服饰品牌缺乏创造能力和深度系统规划能力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总价值中,情感实体远远大于物质实体,它的价值是无形的,是一种品牌文化感受。同样,服装服饰更是以品牌文化感受为主要实体的商品,它更需要品牌“咒语”(指品牌灵魂诉求点,斯科特·贝德伯里的定义是可以俘获品牌定位的真实本质和精神)的支撑。所以要想发展中国服装品牌,也必须注重品牌文化的感受。中国的服装品牌多得数不胜数,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太多,其原因就是缺少自己的文化特色。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很多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想加强中国服装品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 那么,我们要如何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呢?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文化互补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作为各个民族精神的综合反映,其价值引起了各民族的空前关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就是说如果想让品牌世界化,我们就要将品牌形象民族化,将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应用于中国服装品牌的标志中,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 二、汉字设计的特点和方法 中国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流传到现代的历史硕果,是文字中的寿星。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是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作为标志的汉字还是一种提升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富有感染力的设计。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中国汉字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形式作为标志的主体所形成的,所以汉字标志的设计主要是汉字设计。汉字设计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字体的合理结构、提炼字形、建立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确立情调、想象构图和表现形式的过程。以汉字为主体,可以设计出很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汉字设计可以从“形”和“意”的认知和再创造入手,从而使汉字的信息传达更准确、迅速、丰富、独特。汉字设计的“形”是设计的外表构成,或美观、方便、实用;或个性、独特,是直观造型的静止之美;汉字设计的“意”是设计的内在构成,或具有丰富的信息传达,或可感悟到传统的文化意蕴,或有着超凡脱俗的创意,或给人以潜意识的启示,是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只有“形”和“意”的完美结合,随人们的视觉、心理、应用及审美的需要而发展,才能形成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好的汉字设计。 具体的设计方法中“形”的变化有:变形变异、异形同构、置换同构、图底反转、共用一形、将虚拟实(笔画减省)、分解重构、节外生枝、以图结字等方法。以上“形”的变化是以汉字的基本字形为基础进行各种装饰、变化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画的约束,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将字形的结构转化为图形的意象,或加入其他图像点出主题。它往往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增减笔画形象、变体装饰等手法,重新构成字形,并通过文字本身的点画和字形结构去反映形体美,体现用笔美、结构美、意境美,也就是“以形写意”。这种汉字字体在视觉识别系统中,具有美观大方,便于阅读和识别、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其笔画本身也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意”的设计方法就是利用象形设计、书法、民间文化等形式体现汉字的中国意味。这里中国意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气息与风格,它主要是指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中华民族性,亦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沉淀。如书法,书法在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已发展为一门多姿多彩并可鉴赏把玩、陶冶性情的艺术,其内容十分丰富,从字体上说,书体分呈、风格各异,真、草、隶、篆、汉简、魏碑等有着各自的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篆书雄健浑厚,端庄凝重;隶书方折端正,朴拙高古,精致典雅;楷书稳健端庄;草书简练连贯,行笔飞动圆转;行书纵情挥洒,姿势疏朗。书法字不但点画结构章法很美,还能体现一种修养和意境之美,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文字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汉字在服装品牌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标志应用在服装品牌中除了发挥其实用的推广目的和传播的标志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载负着提升和反映民族文化内容、思想价值的责任。汉字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即便忽略了它作为文字的性质,汉字单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仍然是博大精深的。 根据服装企业或品牌的个性而精心设计的汉字标志,除了外观造型不同于普通印刷字体外,更重要的是它对笔画的形态、字间的连接、造型的统一、意境的营造等方面都作了细致严谨的设计,比普通字体更赋艺术性,渗透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使服装品牌具有了传统文化的依托,更具特色,更有韵味。 例如“结”服饰坊的标志设计,以中国结的特征与汉字“结”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蕴含着浓重的中国韵味。“中国字”和“中国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元素,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这个汉字标志的应用,体现了该服装品牌古朴典雅的特点,并且还体现了该服装品牌的服装风格为民族服装,反映了产品的特色。“食草堂”服饰利用书法字体进行设计,增加祥云和印章等中国传统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韵味,视觉冲击力强,沉稳、独特、内涵丰富。 中国品牌服装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洋品牌大行其道,部分原因归于在中国品牌服装领域,中国服装品牌的品牌形象做得不够好,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之处。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服装品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形象,在世界的服装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树立鲜明的中国服装品牌形象,尤其是针对品牌标志的设计,历史悠久的汉字将充分地发挥出其潜在魅力,最具表现力地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弘扬东方文化精髓,体现中国人独特的理念与智慧,以本民族独特的视觉思维方式引领时代潮流。汉字标志必将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在世界服装品牌形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零售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现状;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思路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基础、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沟通策略、零售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零售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商业竞争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零售企业自由品牌组合策略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零售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大量外资自有品牌抢滩我国零售市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外企零售业自有品牌商品的经验对我国零售企业有借鉴价值,我国的零售企业只有适应国际化潮流,拥有自有品牌,才能提升竞争力。 从19世纪80年代起至今,自有品牌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西方对自有品牌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趋于成熟。在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对自有品牌的认识还处于浅显的程度,现有的研究在深度和层次上多略显不足,企业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随着国内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面对国外零售业巨头带来的冲击,国内学者提出通过建立自有品牌以提高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的研究也旨在为我国的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提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基本策略建议。 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标志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消费品市场在稳定发展中加快增长的态势在进一步增强;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和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培育扶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进入实施阶段;规范和促进零售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或制定工作进入我国建国以来的“最热期”。这些变化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我国大型零售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基础 零售业战略地位的提升。随着中国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使最接近目标市场顾客的零售商的地位显著提升,生产商对零售商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零售企业实力的增强。根据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商业连锁企业前30强的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1%,与2003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近几年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已为自有品牌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部分零售企业有良好的商业信誉。良好的商业信誉可以增加顾客对产品的信任和认可,从而将企业的无形资产转换为对产品切实的增值。这些几十年老店的商誉是启用自有品牌最宝贵的财富和最根本的条件,是广大顾客信心的保证,这些老店如果能充分利用自己雄厚的商誉去推广自有品牌,将非常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二)品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发展自有品牌意识差。许多零售商将战略重点放在选择供应商、商店整体形象宣传等策略上,对自有品牌开发策略不够重视。自有品牌宣传力度不到位,消费者品牌认知度低,因此零售商应加大自有品牌宣传力度,获得顾客认同。自有品牌名称策略太过单一,国内零售商大多数选择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名称,如北京许多超市所采用与店名统一的自有品牌名称。自有品牌管理不到位,导致品牌管理“近视”。许多零售商在导入自有品牌时也患有不同程序的“品牌近视症”,表现在零售商忽视顾客对品牌内涵的需求,在创建自有品牌过程中短期行为过多,阻碍了品牌的长远发展。 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营销组合策略的发展思路 (一)产品策略 1.市场定位。当制造商品牌商品和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差异越来越小的时候,对价格相对不很敏感的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制造商品牌商品。那么仅仅以价格优势来作区分的自有品牌产品是很容易被替代的。因此目前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定位,应该在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之后,再继续向开发具有更高质量的顶级零售商自有品牌方向发展。我国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商品的定位应结合不同的消费者需求以及不同的自有品牌发展阶段,来进行科学的自有品牌商品定位。 2.产品选择。通过有差别的品牌组合可以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从而保证较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和忠诚。对自有品牌产品范围的界定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零售商,出于不同的经营目的,产品的范围会有所差异。 3.品牌设计。名称设计,自有品牌名称的选择各业态不同,业态内各公司也不尽相同,基于零售商设定目标的不同,本文将自有品牌的命名分为以下四类:为了传达商店形象以提升知名度,直接以商店名称作为自有品牌的名称;为了差异化而选择可传达商品特色的名字,并兼顾流行趋势;公司策略性的运用;全球统一品牌策略。自有品牌CI设计,CI的实质就是要塑造一个独特的、鲜明的、易于识记的品牌形象,这个形象包括理念(MI)、行为(BI)、视觉(VI)等几个方面的一致性。 (二)价格策略 价格政策的优劣会影响利润、市场占有率及品牌形象,并在市场经营中处于关键地位。影响零售商自有品牌销售额的主导因素有两个:自有品牌产品价格及自有品牌产品与同类竞争品牌产品的价格差。因此,要实现自有品牌商品良好的销售,首先依据成本定价法形成自有品牌商品的价格,然后再根据竞争品牌产品的价格做出价格调整。根据AC尼尔森1998年对30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国家,零售商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价格差异较为悬殊。其中,两者价格差最大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零售商自有品牌商品价格低于制造商品牌43%;价格差最小的国家是芬兰,仅为9%。但总体上,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平均价格低于制造商品牌30%。 1.价格政策的制定。零售店经营包涵五大要素,即商品政策、流通渠道政策、促销政策、服务政策和价格政策。这五大要素虽各成体系,却互为因果,共同决定了市场经营的成败。虽然消费者的收入不断在增加,但对差异化不大、同质性较高的商品价格,消费者仍十分敏感。自有品牌价格政策的基本体系。 2.基于产品定位的定价方式。产品的定价方式有许多方式,零售商自有品牌定价方式与普通产品的定价方式基本相同,如可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毛利率定价法、目标利润定价法、同行价格定价法、习惯定价法等。本文将自有品牌的定价方式归纳为表1。 (三)渠道策略 自有品牌战略在渠道中表现为零售企业的后向一体化过程,零售企业由最初的联系生产和消费的载体演变为将控制能力延伸到生产领域。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整合模式决定了自有品牌的生产方式。目前应用较广的渠道整合模式有:战略联盟模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通的松散型或持续而正式的关系,在战略联盟模式中,制造商获得相应的加工费用,零售商则可以享有来自生产和流通的双重利润;自己生产组织形式,零售企业通过控股或参股等方式与生产厂家合作或独资创建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自行独立完成自有品牌商品生产的全过程,这种组织形式对企业来说,需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风险比较大,同时期望收益的回报要求相应也较高;现场购买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指商业企业所经营的自有品牌商品在开发、生产中存在着购买行为,或者购买别人所开发研究的成果,或者购买别人所生产出的商品,以自己的品牌来进行销售。零售商不进行产品设计,而是通过了解市场、调查需求,针对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进行定位,然后直接向经过甄选的制造商定购无品牌产品,使用自有品牌进行销售。 (四)沟通策略 大型媒体广告主要是以宣传品牌效应为主,通常需要支付较高的费用,对于自有品牌主要以低价位为诉求的商品来说,并不合适。零售企业拥有一定的流通渠道,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条件。店内POP广告就是一种最直接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人员推广在超市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沟通方式,如对产品使用的演示和介绍等。通过促销员和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可以最直观的掌握消费者的态度、意见等信息,有利于商品的进一步改进,并且可以突出自有品牌这一沟通重点。此外,对于一些短期的销售策略如减价销售、产品展示、有奖销售等有助于在短期内提高自有品牌商品的销售额,并在消费者头脑中培养起持续的记忆印象。本文把自有品牌的沟通促销方式归纳为表2。 总之,我国零售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利润空间及销售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本文通过对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研究,能够为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改善零售业利润环境。但由于笔者受研究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对自有品牌营销组合模式的选择和可操作的实施对策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细致,以待今后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品牌营销策略论文: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 [摘要]通过对体育营销内涵和国内外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 一、体育营销的内涵 完整的体育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形态: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以及企业借助体育主题和资源进行的市场营销。所谓体育实体,指自身拥有体育资源的赛事、组织机构、团体等,譬如足球、篮球联赛,体育赛事组织者,体育俱乐部等。体育实体本身的市场营销,是这些资源所有方针对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资源而进行的市场营销行为,企业的体育营销,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方式,想要取得成功的效果,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到体育营销策略必须与整体的市场战略相吻合。偏离企业整体策略而实施的体育营销,结果往往是资源的浪费。不同的体育资源具有不同的市场针对性,因此,体育资源的选择及其相对于企业战略的价值的评估,也是取得成功的重点。在获得体育资源所赋予的权益后,需要加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营销的完整效果。 体育实体的营销提升体育资源的价值,促进着其在社会、商业环境中的形象和影响,也使其成为值得企业去借助的营销资源,同时,体育实体的市场营销在推动体育资源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与这些体育资源相联结的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体育实体的营销与企业体育营销之间这种种微妙关系相结合,便促成了体育与企业之间的整合体育营销。 二、品牌国际化的国内外企业现状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在进行跨国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推出国际化的品牌,并占领世界市场的过程。在国际上,列世界10大品牌之首的可口可乐公司,其品牌建设的成功与体育营销密不可分。从1907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开始赞助美国的棒球比赛,从1985年第一期国际奥委会合作伙伴赞助计划起一直是这一计划的核心成员,它还是国际足球联合会的长期合作伙伴,以及其他许多国际和美国体育组织和赛事的热心赞助者。韩国的三星集团也可谓是体育营销的典范,其品牌的提升几乎完全来自于体育营销。“TOP计划可以说是三星体育营销的最高策略,通过它,三星使其品牌价值上升到2002年的世界第34位,品牌价值高达83亿美元,成为该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提升最高的品牌。”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使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成为必然。又由于我国国际体育顶级赛事承办的增加,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战略提供了良机。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企业牵手体育赛事,希望通过体育营销方式开始其品牌国际化道路。联想集团2004年3月26日与国际奥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为第6期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这也是奥运历史上中国企业首次获此资格;海尔集团电脑冠名澳大利亚老牌篮球队墨尔本老虎队,同时聘请该队著名球星担任海尔笔记本电脑的形象代言人。这些举动成为我国企业体育营销的大手笔,为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开创了先河;但是,体育营销目前在我国还属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营销网络还是资金实力,以及营销战略都难以与国外大公司相提并论。 三、我国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资源的商业管理、运营水平偏低 作为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资源,若其拥有和开发者不能很好地在各方面实施整体开发,其价值当然无法得到体现,故而也无法协助企业良好地实现体育营销策略。甚至有可能由于无法满足企业对价值的需求,而根本形成不了市场吸引力。除了2008北京奥运以外,无论是国内的体育赛事、团队、或运动明星个人,都一定程度地为之困扰。2005年中超足球联赛的“无冠名”现象,正是这一问题最典型的体现。在世界范围,无论是世界杯、奥运会等全球的大型赛事,还是英超、意甲、NBA等顶尖的区域赛事,能够做到长足的飞跃,都离不开电视媒体的发展和支撑。进行体育营销的企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与体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更大规模的媒体效益,而电视媒体仍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在电视媒体无法展现体育资源有效的曝光和价值的情况下,体育营销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最佳效果。 2.缺乏体育营销价值的评估依据 如何准确地评估一项体育资源的营销价值,这即使在国际上都还是一个有些难度的话题。在国内,对体育赞助等模式的营销价值的评估,可以说还处于一个接近空白的状态。除了近两年出现的一些按照国际模式制作的媒体和调研数据,在体育营销当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参考和依赖的量化信息。这种情况下,体育资源所有者难以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来体现资源的价值;而营销企业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往往带有赌博性,对营销行为带来的实际价值,也缺乏有效、科学的分析。 3.体育营销人才的缺乏 国内体育营销市场存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据北京奥组委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中,其对专业体育管理、营销人才的缺口达3000余名,而全国同类人才的缺口超过万名。到2008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超过3万。目前,国内具有高级、海外专业背景的体育产业人才仅能以百位计算。这相对于日渐火热的体育市场,可谓是杯水车薪。 4.对体育资源整合不足 体育营销属于一种整合营销。既然是整合,就需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及合理的方式,来实现策略目的。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的过程中,往往对体育项目所赋予的资源和权益利用不足。赞助一个体育项目的企业往往在看重场地、服装、肖像及媒体权益等静态资源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动态资源,即体育项目所有方自身进行的市场营销资源的整合。举例而言,英超的曼联是世界第一大足球俱乐部,沃达丰成为其主赞助商可以获得强有力的静态资源。按理说沃达丰应该知足了,可事实上不然:在曼联俱乐部面向全球实施的“OneUnited”推广计划中,为满足沃达丰的营销要求而做的工作占了很大篇幅。这是充分调动体育资源的能动性而获得最大化营销利益的一个范例,遗憾的是在国内鲜有所见。5.缺乏长期的体育营销战略 当国际品牌把大型的体育项目纳人体育营销战略,成为品牌建设的有机部分并提前几年开始筹划时,我们的企业大多关心的仍是一时的知名度和销售目标。在一些表面的细节上,如赞助合同的期限,国际品牌对体育项目的赞助期限,少则三五年,多的甚至超过十年,而国内企业更倾向于一年一签的模式。进行体育营销的一些企业带有一种不成熟的心态:把体育简单地作为实现其短期目标的一种传播介质,而非一种市场策略资源。这种营销方式,无论对于企业自身市场策略的实现,还是对于体育资源的长期发展,都是一种不利的行为。 四、我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体育营销策略的对策与建议 1.加深对体育营销的价值认识 企业开展体育营销的出发点是要借助体育建立和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即通过把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融入到企业及其品牌当中,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其品牌产生认同。世界许多知名企业正是基于对体育营销价值的深刻认识成功地通过体育营销树立起了其全球性的品牌形象。国内企业虽然也开始意识到了体育营销的巨大魅力,对体育营销日益热情和敏感,但在营销的认识上还不到位,在营销的策略上尚显稚嫩,在营销的运作模式上也还欠成熟。 2.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创新体育营销组合策略 我国企业必须加强体育营销管理,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体育营销的风险性。面对外国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体育营销组合创新。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千年的营销手段必须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营销需要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确定某个组织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设计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方案以满足这些市场的需要。”整合体育营销既要善于选择先进的有穿透力的媒体,要有超前的震撼力的策划或广告创意,让体育精神和现代化的产品完美结合,使消费者和广大受众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企业理念,进而达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3.坚持长期性、系统性、文化性 毋庸置疑,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单通过支持一二次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是无法进行核心“价值传递”的,必须是在与自己产品相对应的运动领域内,找到该项运动与产品的内在结合点,长期持续地投放下去,才有可能形成效果。它要求企业在体育营销战略的指引下达到资源重新整合,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文化性是体育营销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是体育营销的灵魂。体育产品的核心利益是身体健康、社交互动、消遣娱乐、家庭和睦、追求知识、审美和消除生活乏味等等。因此,体育产品所提供的核心利益具有无形性、动态性,消费者感受的经验性和主观性。而企业体育营销只有体现出适合各种文化层次、各种审美情趣、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需要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人们广泛地参与。体育营销究其实质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精神生活的体验。
货币银行论文: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的关系研究 摘要: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通货,而流通中的通货是公众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我们每天都在与它打交道。它也是经济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的根源。流通中通货的多少与通货膨胀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状况。但现行基础货币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并强制流通,公众已习惯了它,也更关心其购买力,而渐渐不在乎它的可赎回性。本文在分析现行基础货币实际上是中央银行对货币持有人的负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讨论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的诸多关系。 关键词: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一、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对公众和各商业银行的负债 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在西方经济学中,它通常指创造存款货币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为了了解基础货币怎么成为中央银行的负债,我们有必要回顾货币的发展史。托马斯·梅耶认为,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中介、价值标准或具有完全流动的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都可能是货币(广义)。门格尔认为,使用任一特定的物品作为货币(狭义),是一种社会习惯,而这种习惯是通过某种历史过程发展而来的。那么,为什么每人都愿意以有用的东西去交换现在仅仅是交换中介的货币呢? 在门格尔看来,初期人类交换的目的,针对最眼前的需要,因而无论何人都只着眼于通过交换所能获得的各种财货的使用价值。当财货所有者认为其自己所拥有的财货的使用价值,但较另一人所拥有的财货的使用价值为小,而另一人对于这两个财货恰好作相反评价时,交换才得以成立。但这种直接交换要取得成功,并非容易之事。 由于需求的直接满足是人们一切经济努力的最后目标,但假如这个最后目标不能立即达到或直接达到,人们就必须采取接近这个目标的一切办法,即以其商品与使用价值较大的财货相交换。这样,他能够先用他初始拥有的东西较可靠、较迅速并较经济地换得所需财货,达到其最后目标。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习惯的强力影响之下,就到处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当时当地销售力最大的财货,在交换中最为一般人所乐于接受,因而也最能与其他任何商品相交换。这样一种财货,到最后发展为“货币”(狭义),所以货币本身含有要求权之意。货币是人类经济的自然产物,丝毫不需要国家的力量,它的形态亦由各地各时的特别经济状态所形成。由于金属具有的天然优势,货币渐渐从家畜等发展成一般金属、贵金属货币形态。 当然,由于贵金属难以检验其真假及成色,并且切凿困难,铸币出现了,也使得贵金属的销售量较以前有更大提高。各国政府也以铸造交易所需的铸币当作自己的职责,不过政府在执行这种职责时,往往滥用其权力,遂使人们忘却铸币成色与质量的保证为铸造者应有的责任。为适应小额交易的需要,以低质金属铸造的小铸币也相应出现。但这类辅币必须按交易所需之数量铸造发行,并能随时兑换为贵金属铸币,才能防止政府滥用铸币发行权。 由铸币发展到商业银行签发银行券,再到中央银行将发行货币权垄断也是一个极长的过程。有实体的铸币和其他实体商品货币源于银行系统之外,被称为“外部货币”(广义),而银行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内部货币”。银行券是商业银行签发给持有人的,对外部货币的要求权,但它对任何持有人都可支付并可赎回。银行券是签发银行对持有人的负债。每一家银行的银行券以黄金或白银的单位计值,且都能被其他银行普遍按平价(面值)承兑,从而每一家银行的负债在整个经济区域内能平价流通。当银行券处于流通之时,纸币也出现了。两者的分工仅在面额上,银行券多是大面额钞票,纸币则是小面额的。随着政府偏好的中央银行的出现,中央银行便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各商业银行也就将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中央银行的负债)当作自己的资产在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进行储备。因为大多数国家一般规定,各商业银行除留备用金(将其归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用于日常的支付外,还需将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的负债,而中央银行投入市场的每张纸币则是其对社会公众的负债。 所以,从货币的发展史来看,货币自始至终都代表着一种对外部货币从而最终对物的要求权。更准确地说,外部货币是持有人的资产,而内部货币却是对银行自身的要求权。今天,既然基础货币发行人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持有人包括公众和各商业银行就对中央银行拥有对外部货币的要求权,中央银行就是全部基础货币持有人的债务人。 二、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不可兑现的负债 不兑现货币的应用,离不开早期使用商品货币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不兑现货币是由可兑现货币发展而来的,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为不兑现货币的实行铺好了道路。一国转向不兑现货币,一般是由中央政府赋予单个机构(即中央银行)具有垄断发行货币的特权开始的。中央银行的负债如同黄金白银被广泛接受,并且成为其他银行的储备。然后,政府持久性地取消了中央银行负债的可赎回性,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就成为不可兑现的货币。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虽然也将此列入负债,但在一般情况下,却是一种长期无需清偿的债务。当今,对货币发行人的要求权不可兑现。此不可兑现货币能够持续流通的首要原因在于国家法律的强制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再者,人们已经熟悉它,并可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货币(卖出物品),再用所交换的货币购买自己想买的在购买能力范围内的任何东西。这样,继续接受它也就有了自我强化的性质:如果交易者知晓其他交易者都接受他们,那么拒绝它对任何交易者都不是自利的。 就中央银行投入市场的纸币而言,人们手中持有它,并不认为自己握有中央银行的债权,倒是认为握有社会财富。人们也逐渐忘记了持有纸币本身对发行人的要求权,人们也忘记了自己的债权人身份。在纸币购买力不变至少是不减少的情况下,人们完全可不考虑它对外部货币的要求权,因为它本身可直接实现人们换得所需物品的最终目标,而不必将它换成外部货币从而间接换得自己的所需物品,且这在目前也是不现实的。但关键是纸币并不具有稳定的购买力,它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这样人们对物的要求权可能无法实现,或实现得很少,也就满足不了人们的最终目标。而纸币购买力的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不兑现的货币制度。正是这种制度,使央行能按照政府意志随意操纵基础货币量,这是以损失大多数人的福利为代价的。 在可兑现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必须以该国的黄金量为基础发行,如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即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若美元的发行超过了美国拥有的与其等价的黄金量,超过的美元也就不能换取黄金,这种制度将崩溃。实际上,当初这种体系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美国陷于越战的泥潭不可自拔,财政赤字迅速增加从而大量发行美元造成的。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由于中央银行不兑现其负债,基础货币量发行的多少对中央银行也就无约束作用。中央银行可通过操纵基础货币量的变化为政府融资、敛取铸币税并实施货币政策以实现政府的目标。 三、中央银行通过垄断对基础货币的铸造来为政府获取铸币税 铸币税,是中央银行从发行货币中获得的净收入,它等于发行出来的货币的交换价值与制造货币和维护货币流通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新旧货币没有差别,通过将新货币投入流通,则基础货币的扩张意味着现有货币的价值缩水,也就对货币持有人进行了课税。显然,铸币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税收。而在征收铸币税时,往往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长。 在金银铸币本位下,铸币税指封建主从铸币中所获得的收益,即铸币的面值与实际的金银含量、铸造货币的成本之差。即 s=m-pq-c,s为名义铸币税,m为该批铸币的面值,p为铸币厂为每单位金属支付的名义价格,q是该批铸币所含金属的重量,c是铸造货币的成本。铸币厂常常通过减少铸币重量和贵金属含量、降低贵金属价格等手段增加每批铸币的铸币税。如果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中,竞争将促使铸币面值等于其边际成本,铸币税s=0。但政府竭力在货币生产上推行垄断,希望赚取铸币税。 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的黄金含量为0,生产成本也几乎为0,假定q =0和c=0,则m=s,在不考虑物价水平变化的情况下,每年的名义铸币税即为基础货币存量的变化。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并发行的,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即可增加铸币税。由于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铸币税大部分为政府获得。如果政府将获取的铸币税再投入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能通过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为公众谋福利,那么这部分铸币税对公众来说是乐意接受的。但是政府本来就有为其公民提供各种设施的义务,在通过制定十分复杂完备的税法向公民征收各种税收后,它就不应该再征收铸币税这种隐性税收,这样的重复征税牺牲了公民的福利。假如这部分铸币税用于清偿自己的债务或其他用途,那更是对公民福利的巨大牺牲。 中央银行在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市场的货币供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但作为政府的银行,在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有责任为政府筹措资金和提供信贷。如果中央银行简单地通过印刷纸币直接为政府偿债,因增加基础货币量而获取的铸币税有助于为政府弥补赤字,但却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所以很多国家从法律上对央行向政府的贷款加以限制。 就我国来说,在《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可通过增加基础货币量,直接借款给政府以解决政府赤字。在《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政府债券,也不提供临时贷款。中国政府发生财政赤字,除了可以增税外,应通过发行期限不等的国债解决。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间接购买政府公债,即社会公众和各商业银行先买下政府公债,中国人民银行再从他们的手中买入,其结果可能比直接买入投入更多的基础货币量,显然间接购买成本高于直接购买成本。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只要能间接购买政府债券,就仍是政府赤字的融资人,其在向市场投入基础货币量时,获取铸币税,间接了结政府的债务。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的预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中央预算,接受国务院财政部门的预算执行监督。”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每一会计年度的收入减除该年度支出,并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核定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中国人民银行的亏损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创造的铸币税全部归属财政。 四、基础货币是形成中央银行资产的主要来源 虽然不同的国家,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不同,资本构成也不同。不过,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资金来源大体由资本金、流通中货币、各种存款等构成。资本金包括中央银行实收资本(初始资本金)和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得利润进行分配和上交财政税金后剩余的公积金。有些国有化的中央银行还包括财政增拨信贷基金。按照资本金所有的形式,中央银行可分为全部资本金国家所有、公私股份混合所有、全部股本私人所有、资本金没有等类型。为了更清楚中央银行资产的来源,我们试着寻找其发展路径。 新建立的中央银行要么依靠国家的力量授权和没收某一或某几个私有银行而来,要么国家自己先建立银行再来没收和改造原来的私有银行(如中国),要么采用其他一些方式。中央银行不是银行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外部力量强加的或者是政府偏好的结果。由于中央银行的发展路径有很多,初始资本金所采取的形态也较为复杂。 如果中央银行从私有银行转变而来,其私有银行原来的资本金构成是影响现有资本金构成的重要因素,不管它是否是因为国家授权或没收(没收只是改变了所有权人而已)。而私有银行原来的初始资本金构成应该不是它自己所发行的银行券或货币,只可能是某种外部货币,如黄金、白银等,或者是先于它的银行所发行的、被普遍接受的内部货币,因为在它建立时还未发行自己的银行券或货币。如此类推,最早的银行的初始资本金构成只可能是外部货币。 如果中央银行的发展走的是中国式道路,其建立之初的初始资本金构成(如果有的话)也只可能是外部货币或先于它的银行所发行的货币。关键是,由于中央银行被赋予的强大力量和特殊地位,它一建立就能发行自己的新货币或统一发行原来的货币(统称为“新货币”),而旧货币(包括外部货币)必然对新货币具有可赎回性,并且在新货币被广泛认可和流通时,旧货币也必须兑换成新货币。所以,中央银行是否拥有初始资本金的意义并不是很大。虽然为维护币值稳定,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须具备一定的准备金,诸如以金、银、外汇、证券作发行准备的现金准备和以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库券、政府公债等为准备的保证准备。但是中央银行可更多地使用保证准备,如先用自己发行的纸币从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发行的公债,再以政府的公债作为准备发行纸币。 中央银行既然自己能发行货币,并且其货币即负债被社会公众和各商业银行作为资产和财富储备广泛接受,这样,它发行的基础货币对自己而言也就是资产和财富的代名词。它的收益和公积金也采用了自己发行的货币形式。这样,它发行的基础货币即自己无须清偿的负债成为其资产的来源。它的资产业务也就是通过基础货币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和再贷款、收购黄金和白银、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等。通过将基础货币投放到各领域,带动各种资产业务的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资产,中央银行就可以调整自己的资本构成。随着基础货币总额的增加,中央银行资产总额也跟着增加。 五、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投放量来调控经济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外汇储备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象征,它具有调节国际收支、稳定币值和汇率、应付政治经济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功能。所以,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除了对商业银行进行再贷款和购入公债外,还要购入外汇。我国外汇储备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购买并持有的。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角度看,我国外汇储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外债权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急剧增长,央行外汇占款比重日益增加。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越多,投放在此领域的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也就越多,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便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并可能诱导通货膨胀。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外汇储备是否适度的指标是外汇储备量与全年进口额之比,若它在25%左右,并能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要即为适度。近年,我国外汇储备激增,我国不得不在此渠道投入大量的基础货币,以消化每年回笼的大量外汇储备,从而稳定币值,调控经济。 货币银行论文:论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对策 摘要: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央行果断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以及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应对。 关键词:从紧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 我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背景及其情况 从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实施。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过热运行,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央行果断采取行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时隔半个月,中国人民银行11月10日晚宣布,从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间再次消息,决定从11月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1月14日宣布,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18日宣布,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 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 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与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明显减少,这就不得不去发展其他业务。比如说是资金业务和中间业务,来改变其单一的经营策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2.2 从紧货币政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 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趋紧,使得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与使用,并且提高其使用效率,来监控流动性风险。再者,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也应提高,对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进行科学的匹配。 2.3 从紧货币政策使得风险集中,增加信贷成本 从紧货币政策控制了信贷总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组合的能力受到了一些限制,非常有限的信贷资源逐渐地被少部分大客户所控制,导致商业银行不能进行分散经营。如果贷款的利率持续提高的话,使得一部分人就难以承受,那么就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增加。 2.4 从紧货币政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外汇储备大国,由于经营的需要,在这些外汇储备当中有一些注入到了商业银行。而且商业银行自身也引进了不少外币资产,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下,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上升,造成了外汇的贬值,这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汇率风险,从而有可能带来损失。 3 商业银行应对紧缩货币政策的对策 3.1 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法定准备金比率比较高,导致商业银行可利用的存款的比例比较低,这就要求在资金的利用上要合理,达到最大效率的利用。但是不同的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不尽相同,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规模比较小的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方面要保持合理的比例,提高利用资金的能力。规模比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增加安全性比较高的金融工具的持有比例,比如说,政府债券等,还可以向央行进行贷款,满足流动性的需求。总之,不管哪种银行都要提高自身利用资金的能力和效率。 3.2 促进中间业务创新,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间业务是以后银行竞争的重要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也是衡量金融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比较低,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限制了信贷业务,却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加大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度,创新发展中间业务,使之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充足的流动性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对流动性管理更是重中之重。要充分掌握本省的财务状况,通过各种财务分析工具对资产负债的流动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密切关注市场的资金的供求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将流动性风险最小化。 3.4 积极发展综合经营,加快国际化进程 在现在的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商业银行也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综合经营,加快自己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兼并与收购,使得商业的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经营地域得到扩张。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可以发展金融租赁,基金等业务,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货币银行论文:货币紧缩形势下我国银行业资本金困境研究 摘要: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资本金比率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银行业面,临着资本金困境,而资本金困境背后的原因涉及资本市场制度、居民投资结构、企业融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金融体制层面的一系列问题。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银行业只有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拓展中间业务等措施来应对资本金困境。同时,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培育机构投资者等。 关键词:资本金困境;金融体制;货币紧缩 2008年3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提出拟公开增发不超过8亿股、融资额不超过2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募集资金将全部用来补充核心资本。此次增发距上次增发仅相隔一年多的时间。2006年11月,浦发银行曾公开增发4.4亿股,募集资金59亿元;再之前是2003年1月,浦发公开增发3亿股,募集资金25亿元,而该次增发也离浦发银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1999年9月只有三年多的时间。无独有偶,招商银行在2003年8月曾推出了100亿元的可转债融资计划,最后由于代表流通股股东的基金公司的集体反对,可转债发行额度降为65亿元,并最终于2004年11月在上交所发行。2006年9月,招商银行又在香港联交所通过发行h股筹资205亿元人民币。从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上市以来再融资频度加快和力度加大的事实可看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对资本金的饥渴。表1列出浦发银行近五年来的资本金、存贷款和净利润变化的情况。2003年至2007年,浦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维持在稍高于监管标准8%的水平,而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仅维持在稍高于监管标准4%的水平。在2003年及2006年的增发完成后,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曾短暂上升,但不久就回落。由于资本充足率的下行趋势,为符合监管标准,浦发银行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考虑补充资本,由于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仅稍高于监管标准,因此通过补充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补充资本主要是考虑补充核心资本。 一、银行业资本金的深层次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困境。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在我国,财政部规定金融企业应在税后利润中计提一定比例的一般风险准备,这类准备金也归在核心资本范畴。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比例一般不超过五成。浦发银行2007年分配的利润仅占税后总利润的34%,2006年的分配比例仅为20%,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盈余公积、留存利润和一般风险准备等手段来补充核心资本应该就能满足监管的要求。但从浦发银行看,其资本充足率资本资产比率都基本处于下行趋势。可见,仅靠盈利转化并不能满足资本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寻找除利润外的其他渠道来补充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首发或增发)是补充核心资本的一种重要方式,且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下,这种方式既不会让大股东失去控制权,也不需要大股东出资,因此就成为一种成本最低的选择。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已基本消除,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和对投资者保护的加强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资本市场在这些方面还需改进和完善。 (二)贷款扩张导致资本比率下降。相对于资本金的增长速度,资产扩张的程度更为剧烈。由于贷款占据了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构成的主要部分,因此考察贷款的增长情况就能看出总资产变化情况。表1显示浦发银行近五年来贷款增长速度平均为26.3%,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这种下降是建立在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的,其增长的绝对额每年都在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的状况与浦发银行基本相同,近几年内其贷款扩张速度维持在30%左右。仅通过盈利转化而不通过其他渠道补充核心资本,其资本比率必定会逐步下降。贷款的高速扩张是造成银行资本比率下降的背后原因,而银行业为何有如此强烈的贷款冲动?这是因为: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我国的实际存贷款利差较高,银行贷款意愿较强,仅靠存贷款的利差收入银行就能获得高额的利润,因此,其开拓中间业务的动力不强。浦发银行2007年的非利息收入仅占总营业收入的6.55%,即使在中间业务做得最好的中国银行,其2007年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仅占总营业收入的13.6%,这两个数据远低于西方同业约一半的水平。由于中间业务基本不占用银行资金,不会增加银行的资产总额,因此不会有相应的资本要求。但在我国,由于利率管制形成的高利差使商业银行大部分的资产业务集中在贷款上,当经济形势下行时,会使不良贷款比率上升,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 (三)居民存款增长促进了银行业贷款的扩张。银行贷款扩张的另一个原因是存款的高速扩张,浦发银行近五年的存款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0%以上,五年平均值为25.7%,尤其是2004年后存款增长率平均高于贷款增长率2.9%。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开始由贷差转变为存差,此后存差逐年扩大,贷存比逐年下降,这使银行业面临着很大的资金运用压力。由于金融机构存款中超过一半的比重是居民存款,因此重点分析居民存款的增长原因。从2001年到2005年间,我国居民的资金运用结构中,存款始终占70%以上。证券投资部分到2005年其比重一直持续下降,这是因为证券投资的主要部分是股票投资,而股票投资受股票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很大。在证券投资中的债券投资部分,居民的主要投资品种是国债,企业债券数量很少。由于2006年股票市场行情开始上涨,因此居民资金运用结构中证券投资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其投资结构不会有大的改变。在保险金部分,其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说明我国保险市场近些年来稳步快速发展。可见,我国银行业存款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大部分资金只能存在银行。虽然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却很少有其他金融产品来适应居民对资金运用的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更高要求,尽管基金产品和保险产品近些年发展很快,但其在居民资金运用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不大,这就使资金大部分以存款形式集中在银行内部,从而使得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加大。 (四)企业融资结构促进了银行贷款的扩张。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是非金融企业,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弹性和利率弹性很小,尤其是当企业处在扩张阶段时,其对贷款的需求更是被放大。2001年到2004年间,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处于下降趋势,2005年后有所上升。其原因是由于2003年后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张时期,而同期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其融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因此,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来满足。2005年后,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逐渐转暖,股票市场融资额开始上涨,同期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银行贷款的扩张速度也在加快,总体看,直接融资的比例有所上升。在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中,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一直较低, 二、货币紧缩形势下银行业摆脱资本金困境的对策 2006年和2007年我国gdp的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1.6%和11.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也逐渐走高,2008年第一季度cpi指数平均已达8.0%,经济过热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为此,央行从2007年底开始首提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其主要措施就是严格控制银行的信贷投放。在新的形势下,银行业应该采取适当措施,走出资本金困境。 (一)控制信贷风险,适当减少信贷投放。在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不断高涨的情形下,银行业的信贷投放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股票市场也在调整,居民投资会从证券市场转移到银行体系,存款的增长速度会加快,因此银行业的资金运用压力会更大。另一方面,当经济从高处回落时,银行信贷的风险将会加大,不良贷款的比率将会上升,如果银行通过提高拨备覆盖率来应对不良贷款比率的上升,则会直接造成利润下降,从而导致资本比率的下降。因此,宏观经济形势和银行自身运营两方面都表明,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减少信贷投放、优化资产结构才是商业银行正确的努力方向。控制信贷风险、减少信贷投放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贷款实行“一刀切”式的削减,对于行业成长良好、信用记录优良、各种担保齐全的企业可适当增加贷款,而对经济回落敏感的行业和风险集中的行业(如部分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要严格控制贷款投向和总规模,优化贷款的行业结构,降低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分散贷款风险。在优化资产结构方面,增加非信贷资产如证券类资产的比重,同时在规则的允许下适当增加股权类投资。 (二)大力拓展中间业务。这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变收入结构,增加利润。银行业可利用自身的网点优势积极开发和各种基金、保险、、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中间业务,加快产品创新,积极提供面向投资主体对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组合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同时,结合负债结构的优化,引导存款资金流向中间业务市场,降低存款增长的度,从而降低资金运用的压力。 (三)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首先,通过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来引导企业合理选择融资方式。有研究表明,2004年10月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后,企业的融资结构更趋合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下一步的改革重点可放在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和放松存款利率上限上。其次,进一步改革资本市场制度,完善股票市场的发行、交易和监管制度,增加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力度,引导股票市场走向理性投资;逐步消除阻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促使优质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与投资者建立起直接融资的联系渠道。第三,通过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培育机构投资者,完善现有的市场交易制度等来合理分流居民储蓄资金。这些措施的实施能为银行业创造一个竞争性的、有益的外部环境,能够迫使银行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利润来源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从而为银行业建立起一个合理高效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创造有利的条件。 货币银行论文:关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对策 论文提要: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增加局面长期存在,为对冲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将在较长时期内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存款、信贷、资金等业务以及银行收入、资产质量的影响利弊共存,商业银行应正确应对,做好相应的准备。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 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因。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 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口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百分点, 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口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4、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 应对流动性以及市场资金面长期宽松的局面,在贷款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尽快调整经营思路,着力发展理财、基金、保险等各类中间业务,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境外上市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将之成为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重点来看,一是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不失时机的开发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境外投资相关的理财等金融产品,大力拓展零售业务,特别是中高端零售业务市场。二是密切对公对私、总分行、境内外行的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三是加快专业理财师、投资银行队伍建设,通过薪酬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和引进相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快理财业务发展。 货币银行论文: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论文摘要] 近期,央行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连续多次调整,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对经济 的调整作用将逐渐显现出来,同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和盈利能力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央 行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近几个月来,央行明显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对商业银行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这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关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理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为了指导、影响经济活动,保证国家宏观经济目标得以实现,而由国家制定、通过中央银行付诸实施的有关控制货币发行和信贷规模的方针、政策与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中央银行业务相联系的措施和手段来完成,这些措施或手段称为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的调控和影响是非常大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将带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资产业务规模的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削弱,全社会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是货币政策考虑的范畴。通过加息,可调控资产价格,令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自2006年7月5日以来,央行出台了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在内的多种调控措施。特别是2007年5月18日,央行同时推出三项政策措施,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升息、扩大汇率波幅。政策组合的推出,有利于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加大调控的力度,综合治理经济偏快。上调准备金率旨在降低货币乘数与银行可贷资金规模,抑制货币信贷增速;贷款利率上调以及降低银行存贷利差意在抑制信贷需求和银行的放贷冲动,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为信贷减速;存款利率上调有助于修正过低的实际利率,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超过短期以及活期存款利率不变有助于减缓存款活期化和储蓄分流的趋势;扩大汇率波幅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弹性,为扭转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平衡人民币有效汇率创造条件。 二、当前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背景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7年在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近期,促使中央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经济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并由此导致通货膨胀。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偏快、证券市场持续升温、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既凸现了央行加大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其政策工具运用的难度。 当前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及商业银行经营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看: 一是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 2007年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678亿元。央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回流动性,每次调整50个基点,每次收回货币1500亿元,虽然相对于银行十几万亿元的流动性,不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如果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工具进行流动性和资产价格管理,连续调整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对经济的调整作用就将逐渐显现出来。成熟的市场经济一般都会出现利率调整的周期性。近5个月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就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5个月内的第5次准备金率调整,以及两次存贷款利率的调整,除了在银行信贷发放与市场利率基准上将产生实质影响外,更表达了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从紧把握的强烈决心,也彻底打消了部分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严肃性所抱有的侥幸心理。 二是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将作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并对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以及获利能力来看,存贷款利差收入仍然是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目前,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约在2.55%左右,贷款一年期利率6.39%,存贷款与准备金利率的利差分别为0.66%和3.84%。那么在现有存贷款规模上,经过测算:假设调高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1500亿元,按此连续调整四次则减少由于发放贷款而获得的利差收入为3.84%*1500*4=230.4亿元。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存款的综合筹资成本大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还需要倒贴部分利息支出,补贴息差支出达0.66%*1500*4=39.6亿元。因此,据此估算,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将影响商业银行利润达270亿元。 三、商业银行响应央行货币政策应采取的措施 为积极响应央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一是要管住信贷总量,优化新增贷款投向。当前,在资产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控制过度的信贷行为,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同时,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严格信贷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注重提高信贷资金营运效益。据分析,各行业对升息的反应程度由机械制造业到农业依次递减,其中资金较为密集行业的影响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如建材水泥、房地产、纺织等行业的影响度极其自然地排在了前列。农业、交通运输、水电生产供应行业受影响甚微,这些也恰恰是国家目前产业倾斜及扶持的行业。顺应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各行业受升息影响程度的不同,商业银行在贷款投向上应有所侧重,尤其是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应该有所抑制,切实提高全面风险控制水平。 二是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在贷款粗放经营受到遏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目前各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定价日趋重视,致力于开发科学、适用的定价模型,但由于受历史数据积累不够和实际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多数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仍然较低。对此,应参照《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进而实现对贷款的风险差别定价,以降低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三是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上调,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吸储能力,但付息负债利率的提高,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降低,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自我约束管理体制下,促使商业银行更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增强主动负债能力,认真落实差异化服务措施,加快网点功能转型,真正实现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在增加存款总量的同时,优化负债结构;另一方面,要根据负债的期限、利率结构,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利率结构,将资产与负债在资金种类和数量上的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持资金合理流动性的条件下,根据利率变化的预测和资产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分析,及时调整各种不同利率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缺口,扩大利差,达到净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四是要加快业务创新,优化经营收入结构。今年5月份的这次加息与之前几次加息的重要区别是央行缩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特别是中长期存贷利差,压缩了银行贷款利润的空间。多年来,出于扶持国有金融体系的政策需要,中国银行业长期享受远高于国外同行的存贷利差,尽管这一过高的利差水平一直受到质疑和批评,但央行长期保持了银行业偏高的存贷利差水平。此次央行打破多年政策壁垒缩减存贷利差,显示央行抑制信贷增长的坚定决心。对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在业务增长方式上从外延粗放型增长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变,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竞争手段上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变。 今后,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愈益频繁,西方商业银行加快了金融服务创新步伐,通过开拓中间业务市场,降低净利息收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以规避利率风险。如目前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高的甚至已经超过了60%,而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一般还不到10%,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通过增大技术投资,加快引进电子技术,提供电子银行服务;通过整合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增加基金、保险、代客理财等中间业务品种,来适应和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服务的全能化,实现客户的多样化和收益来源的多样化,从而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 四、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应关注的问题 2007年5月央行三项调控政策的同步推出,既反映央行货币调控思路的重要转变,也显示央行驾驭货币手段更趋熟练和灵活应变,相信对市场和经济的调控效应也将逐步显现。但是,?在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常规性工具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合理掌握货币政策运用的频率和调整区间。准备金率的提高,在意味央行将冻结金融机构更多资金的同时,也必须为此承担更多的利息支出。就商业银行来讲,准备金率的提高,限制了信用扩张,而存款利率的提高,又增加了筹资成本。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有必要设定一个合理区间,抑制央行利息支出的增加,同时兼顾商业银行的利益;如果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存贷款利率,希望也能够相应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利率,适度弥补对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影响。 二是进一步加强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在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日益增大、信贷扩张过快、货币投资反弹压力巨大、物价上行风险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单项政策的效力日趋弱化。因此,应在加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多管齐下实现多目标调控,并借助政策组合集中推出的力量增强政策的综合效应。 三是应注意调控政策的协同效应问题。我国宏观调控关注多个经济目标,这使得央行在政策的协同和配套上需要更多的艺术性。比如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均是紧缩性政策,为了巩固我国宏观调控的成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央行的政策导向,但升息又将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比价吸引力,加速国际资金的涌入,加剧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对流动性的关联影响预计还将显现和强化,这将对准备金率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产生更多的影响。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协同和配套,谋划取得同向的效应,在我国宏观控制更加注重内在和结构的趋势之下显得更为重要。 四是应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针对目前农村资金存在着一定的“离农”倾向,为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应低于城市行金融机构。比如,目前农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0.5个百分点,高于信用社法定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建议今后应区别各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合理确定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鼓励进一步加大县域有效信贷投入,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货币银行论文:浅谈对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 【论文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货币银行论文:商业银行电子货币发行原理及产品构想 摘要: 电子 货币作为货币演进的最新形态,与传统货币相比,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电子货币取代传统的银行券和硬币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 发展 趋势。本文解析了商业银行电子货币发行原理,并就我国商业银行电子货币产品提出了新的想法。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 金融 1发行原理 电子货币由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部分 企业 发行,本文只讨论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发行。电子货币的发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电子货币作为现金替代和预付费用发行,另一种是电子货币作为债权形式发行。 1.1发行作为现金替代和预付费的电子货币 商业银行在发行电子货币时,客户是用其在该银行的活期存款购买的,这符合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以活期存款为依据申请电子货币——银行卡。该过程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是其超额储备,而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的减少,或等额增加流通中现金,现金进入流通领域,或等额增加了另一家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现金作为存款流入另一家银行,因此,这种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也不会增减基础货币。如果客户用现金购买银行卡,商业银行把增加的活期存款存入央行的准备金账户,流通中现金减少,但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 1.2作为债权形式发行的电子货币 商业银行通过预付费业务发行电子货币类似于代币券,商业银行没有从电子货币的发行中获得铸币税,也就没有发行任何货币,这时电子货币就不是真正的货币。商业银行还有一种发行电子货币的方式,就是通过增加债权的方式发行出去。但商业银行能否发行如此流通的电子货币?也就是说电子货币的结算是否可以不同步?第一,在用卡消费时,银行账户、商业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是同步的;第二,目前的银行发卡仅限于付费或代币功能,没有通过贷款和购买证券发行电子货币的业务。因此,这种理论上可能的电子货币在实际中不存在,其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挑战只是虚拟的存在,而非现实的威胁。 1.3其他形式的电子货币信用化渠道 有些信用形式能替代央行现金在商业 经济 中流通,对央行的货币发行造成了替代。如商业银行不用现金支付购买资产,而是开具债务凭证,用债务凭证作为支付工具在市场流通,这种流通的债务凭证充当了货币的职能,银行则在开出这些债务凭证的同时发行了货币。再如,商业银行签发本票或者给贷款人开立支票,企业或个人用本票或支票通过不断的背书方式进行支付,这张本票或支票从银行开出,经过一系列的支付,最末的持票人到期到银行要求兑现,期间,这张本票或者支票的“发行”等同于货币,因为银行通过“发行”本票或支票发行了货币并获得了铸币税收入。 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企业发行货币和央行不同,央行发行的货币是法币,是不可兑换的货币——不能到央行去要求兑换等值黄金等,而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可兑换货币,在流通一段时间,到期有人到商业银行要求兑换成法币——央行发行的现钞。因此,商业银行发行货币是阶段性的,但如果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包括银行体系中的所有商业银行“发行”本票或支票,则商业银行包括商业企业发行的货币对央行货币发行的影响是连续的;经济中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就越普遍,这样,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冲击就越大。设想由于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商业银行等以信用为支撑,能够发行电子记账式本票和支票,假设这种本票和支票的期限足够长并且能够突破现有本票和支票的物理限制,可无限背书和随意分割,这样,该电子货币就可无限次进行支付,这种本票和支票便充当了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无限期作为支付等手段流通,它可完全替代央行发行的现钞在经济中流通,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造成颠覆。所以,一切以银行或商业信用为基础、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由商业银行或者商业企业发行的、可用来支付、流通的债权、债务工具都可能充当真正的电子货币,从而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形成冲击,如果 现代 电子技术支持下的金融创新发展到这个阶段,央行货币发行的职能就要重新界定。这时对什么是货币也要重新界定,与之相联系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等一系列活动都应重新界定。 2商业银行电子货币产品 2.1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债权的方式发行电子货币 参照目前的电子货币和支付系统,可设计出如下的商业银行电子货币产品: 企业到商业银行注册账户,并留下书面凭证。商业银行以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如2%)把加密的电子货币借贷给企业a。企业a凭借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到 网络 上向客商b购买虚拟物品,首先向商业银行提出申请,商业银行在接受a的请求后,进行验证,确认无误后,向客商b提出a的购买请求。客商b接受后,由商业银行对a的电子货币的密码进行修改,并把修改密码后加密的电子货币转移给客商b。如此类推,到最后,当用户n凭借商业银行的原始电子货币在线提出兑现请求后,商业银行要求企业a偿还债务。企业a除了偿还本金外,还要支付利息。这里只是其中一条发行链,当然商业银行还可以广发电子货币债券凭证,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铸币税即利息。 2.1.1防窜改的硬件设施 在一个单纯依靠算法而没有应用防窜改的硬件设施的电子货币系统中,如果要阻止客户2次消费一个货币是不可行的。因为客户可以在支付前备份它的 计算 机的全部状态,然后在支付结束后重新恢复他的计算机的状态,这在一个单纯的离线系统中只能发现客户2次消费结果而不能阻止违法行为。为有效阻止2次消费行为,应用防窜改的硬件设施是必要的。具有防窜改的硬件设施的电子货币的模型与一般离线电子货币模型不同之处在于有一个由银行提供给每个客户的,以防窜改的硬件设施形式存在的“监视者”增加在模型中。 由于客户充当监视者和银行的中间人,协议的构造必须保证:①没有监视者的同意,客户不能消费货币;②监视者不允许客户有多次消费行为;③客户隐藏所有监视者和银行之间交互的信息。 这些要求使银行即使得到监视者也不能跟踪客户的支付。尽管在这种模型中又加了一层保护,应用防窜改的硬件设施仍然不是防止2次消费的良方。因为这些设备不是真正防窜改的,它里面的内容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仍可被攻击者读取,而且离线电子货币是以双重模式工作,即高额交易在线确认,小额交易才离线确认,这已经将2次消费的损失进行了限制。因此,考虑到提供防窜改的硬件设施增加的成本和其有限的安全作用,这种技术已引起争议。 2.1.2密码技术 在电子货币的研究中,已应用到的密码技术主要有零知识证明、比特承诺、分割选择技术和盲签名技术。 (1)零知识证明。其思想是:证明人向验证人除了证明一个陈述是正确之外,不泄露任何信息,无论验证人采取任何攻击方法。在电子货币的研究中零知识证明尤为有用,如身份证明即一方向另一方证明知道他的密钥而不泄露密钥、知道某些信息的证明,如客户在支付时证明他知道货币的内部结构、加密消息的有效性证明等都要应用零知识证明。 (2)比特承诺。承诺方案是许多密码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甲方向乙方承诺一个比特串而不泄露它。在随后的一个时间,乙方打开这个比特串时,协议可以保证该值就是甲方承诺的比特串。 (3)分割选择技术。它是 电子 货币正确性的零知识证明的一个工具,流程是:在取款时,客户向银行提供2 n(n是安全参数)个嵌有客户身份信息的电子货币,银行随机选择n个揭示其内部结构,银行验证这 n个的正确性以后,对剩余的 n个进行盲签名;在支付时,商家应用上述方法去验证货币中隐含的客户的部分身份信息,使得2 次消费就暴露客户的身份。尽管该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系统的安全,但过多的 计算 、存储和通信负荷影响了系统的有效实施。于是产生了针对它的单项技术,即客户为获得银行的签名,只提交一个电子货币,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应用该技术的系统具有同样的安全性,而且降低了计算、存储和通信负荷,从而增加有效性。 (4)盲签名技术。由chaum引入的盲签名技术,主要是保护电子货币用户的隐私。与一般的签名方案相比,一个盲签名方案是一个签名者和签名接受者之间信息交互两方协议。它允许接收人得到一个消息的签名,而签名者却既不知消息又不知对消息的签名结果。目前已应用的方案有由chaum提出的基于rsa签名的盲签名方案和由okamoto提出基于schnorr签名的盲签名方案。 2.2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债务凭证换取 企业 股权、债券或基金 由于我国 法律 规定,不得以法币以外的货币或代币来进行交易,在此前提下,可设想发行债务凭证,并以此来交换企业股权、债券或基金。不过,由于投资股票、基金的风险较大,下面仅以债券为例说明: 商业银行发行债务凭证,公司a、b、c——向银行提出申请,以等面额的公司债券进行交换,a、b、c分别获得不同序列号的债务凭证。由于商业银行的债务凭证具有比公司债券更小的风险,可以与a、b、c——约定借贷期限和利息率。公司a获得商业银行债务凭证后,可用来向b购买原材料,a、b互换债务凭证。当到约定的期限后,商业银行凭借序列号向a、b、c——索取本金和利息。不过,这种商业银行债务凭证必须在签约的客户间流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如何扩大其应用范畴依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 金融 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 发展 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货币银行论文:关于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探讨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文章总结了作者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工作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教材选择的原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金融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掌握基础性的金融理论知识,而《货币银行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向学生讲授有关货币、信用、银行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为后续各专业课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此课程具有专业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重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快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确实不易。通过这五年的摸索与实践,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诚与同龄人共勉。 一、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用教材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择一定要合适,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内容应当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发展现状,对于经济学类教材更是如此。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货币银行学》教材应尽可能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将新的、先进的金融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教材内容体系的合理性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教材编写方面,一般是将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分开编著。例如,《货币银行学》只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理论,而《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则介绍我国情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以及银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理论截然分开的教材体系显然已不适应当前教学需要。所以,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二者结合程度的如何,也是选择教材的标准之一。 (三) 、教材内容的难易性 教材内容一定要深浅结合,如果内容过易,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就会觉得空洞乏味,调动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如果过难,学生学起来吃力,同样没有效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意选择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自觉的学习。 目前,《货币银行学》的教材很多,各名牌大学都出版了自编教材,教师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增大,有很大灵活性。根据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由夏德仁编著的《货币银行学》,该书内容较新颖,重点突出,并在介绍各种货币银行学原理、金融理论的同时,还讲述了近几年来中国金融业的一些改革情况,从教材使用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区分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货币理论,信用、利息理论,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经营,中央银行制度,通货膨胀理论,外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所需知识涉及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由于内容丰富而课时又有所压缩,单一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必然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知识点量大时,学生往往很难记住的现象。鉴于此,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 、重点、难点内容,以教师精讲为主 对于货币银行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宜采用教师精讲的方式。尽管这些年来,许多教育学者对这种传统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但是,就一些原理、概念、学证明等内容而言,采用此法是较适宜的。当然,要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采取一些配套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注重课前提问环节。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想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逼”他们快速回忆起前一节课相关内容,以有利于本次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的思路。比如,在讲授凯恩斯的货币传导机制:ms r i gnp 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如果货币供应量 ms 上升,利率是上升还是下降? 为什么? 利率下降,投资上升吗?投资增加,gnp 如何变化? 通过这种集体提问方式,使学生自己推导出作用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较快理解凯恩斯货币传导机制,效果较教师单一传授要好得多。最后,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济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货币银行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关原理解释现实经济现象,同时,通过分析经济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所以,讲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运用实例。例如,在讲完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政策工具后,结合我国目前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情况,向学生讲授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债券来刺激经济的发展;再比如,在讲授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时,结合了中国商业银行现在新开展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单纯讲授理论时的枯燥无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理解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理论,活学活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 ( 二) 、学生已有所掌握的内容,采用教师、学生换位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以学生讲授为主。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于下课前将讲授内容列出,引导学生准备。(2)给予充分准备时间,学生上台讲课。(3)讲完后,其他同学提问。(4)教师总结,点评。并对其中的难点重点给予正确解释。 教学实践中,我在讲述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后,布置了一道题目:凯恩斯理论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规定下次上课时由学生主讲。一开始,没有人愿意上台,经过一番鼓励,一个平时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有了这个开头,随后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也更加积极了,主讲之后的课堂提问也非常精彩。显而易见,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认真备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换位法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应选择学生有一定掌握基础的内容,或在以前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已有过必要的讲授;另外,教师最后的总结必不可少,避免主讲学生中一些不正确的内容误导其他同学。 (三) 、学生较易理解掌握的内容,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一般是由教师提出论题,学生围绕论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讨论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7- 8 人为宜,教师在课堂内巡视,做辅导答疑,最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概括小结。例如,在讲授“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一节时,我提前布置了讨论题: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求学生课后找资料,下节课分组讨论。讨论时,各组成员就自己搜集的材料,分别展开讨论,我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运用实证分析法,重点分析降息对我国就业、产出、储蓄的影响。在随后的各组发言中,小组代表运用相关理论,结合真实数据,得出了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目前影响尚不明显的结论。通过讨论,加强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也使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与看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 、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内容,采用学生提问法 由于教材受到编写、出版等时滞的影响,往往很难将最新的东西容纳进去,而我国的金融改革措施又不断推出,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应将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介绍给同学们,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信息。例如,在讲完“金融市场”一章后,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目前暂不能组织学生去银行、证券公司实地参观,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该章内容的理解,我将《中国证券报》上的“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专版分别复印下来,人手一份,指导学生如何读懂金融类报刊,学会看股指、拆息以及金融专家写的评论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自由提问,例如股指的计算,银行拆息的行情解读等。通过接触一些实践性强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此法很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合理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要提高教学质量,自然应抓好每一个环节,而高质量的完成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故科学的布置作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而《货币银行学》这样的经济学课程,不同于理工类的专业课,需要大量的计算练习方能掌握。所以,布置作业时,除了设计一些讨论题目和学生主讲课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布置一些论文题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他们四年级做毕业设计打基础。我一般是一个月布置一个题目,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为了交作业,学生不得不查阅课外资料,这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通过写论文,也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乃至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笔者在提高《货币银行学》教学质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毕生的追求和探索。笔者相信,只要肯下工夫,虚心求教,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货币银行论文: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对策 [摘 要]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央行果断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以及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应对。 [关键词]从紧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 我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背景及其情况 从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实施。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过热运行,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央行果断采取行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0%。时隔半个月,中国人民银行11月10日晚宣布,从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间再次消息,决定从11月29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1月14日宣布,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18日宣布,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 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从紧货币政策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经营策略 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与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明显减少,这就不得不去发展其他业务。比如说是资金业务和中间业务,来改变其单一的经营策略,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2.2 从紧货币政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 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趋紧,使得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与使用,并且提高其使用效率,来监控流动性风险。再者,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也应提高,对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进行科学的匹配。 2.3 从紧货币政策使得风险集中,增加信贷成本 从紧货币政策控制了信贷总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组合的能力受到了一些限制,非常有限的信贷资源逐渐地被少部分大客户所控制,导致商业银行不能进行分散经营。如果贷款的利率持续提高的话,使得一部分人就难以承受,那么就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增加。 2.4 从紧货币政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外汇储备大国,由于经营的需要,在这些外汇储备当中有一些注入到了商业银行。而且商业银行自身也引进了不少外币资产,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下,人民币的汇率就会上升,造成了外汇的贬值,这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汇率风险,从而有可能带来损失。 3 商业银行应对紧缩货币政策的对策 3.1 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法定准备金比率比较高,导致商业银行可利用的存款的比例比较低,这就要求在资金的利用上要合理,达到最大效率的利用。但是不同的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不尽相同,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规模比较小的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方面要保持合理的比例,提高利用资金的能力。规模比较大的商业银行,要增加安全性比较高的金融工具的持有比例,比如说,政府债券等,还可以向央行进行贷款,满足流动性的需求。总之,不管哪种银行都要提高自身利用资金的能力和效率。 3.2 促进中间业务创新,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间业务是以后银行竞争的重要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也是衡量金融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比较低,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实施限制了信贷业务,却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对此应该高度重视,加大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度,创新发展中间业务,使之成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充足的流动性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对流动性管理更是重中之重。要充分掌握本省的财务状况,通过各种财务分析工具对资产负债的流动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密切关注市场的资金的供求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此同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将流动性风险最小化。 3.4 积极发展综合经营,加快国际化进程 在现在的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商业银行也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综合经营,加快自己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兼并与收购,使得商业的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经营地域得到扩张。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可以发展金融租赁,基金等业务,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货币银行论文:稳健货币政策下的邮政储蓄银行对策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稳健货币政策,分析了2010年金融运行情况、2011年经济形势以及稳健货币政策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影响,提出邮政储蓄银行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邮政储蓄银行摆脱经营困境,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稳健;货币;政策;影响;措施。 201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了上述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 “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一政策基调的确定,表明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暂时终结。这一政策的转向对邮政储蓄银行 (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依据政策进行转型是当前邮储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 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解读。 本轮货币政策的调整周期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新增人民币贷款管制,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9。59万亿元,创历史天量。为了更好地分析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影响,有必要对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进行解读。 1。1 2010年金融运行情况。 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3%,大型金融机构达到18。5%,中小金融机构达到15%。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管控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在此之前,美国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也将注入5万亿日元货币以刺激经济发展,在国际通胀预期的影响下,国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加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的cpi指数达3。3%,我国广义货币 (m2)同比增长19。7%,超出年初制定的17%的增长目标;201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减少1。65万亿元,但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的信贷目标。 1。2 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希腊、冰岛、阿联酋等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此外,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透过上述数据和分析不难看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两大主旋律。 2011年2月8日央行再次加息的举措已经显示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通胀的压力使货币紧缩政策和再次加息的形势更加明朗。这些会给邮储银行的经营带来哪些影响,邮储银行又应如何应对,成为当前邮储银行必须研究的课题,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2稳健货币政策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影响。 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邮储银行必须适应这一政策转向,及时调整战略并细分市场。本文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2。1。1促使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为银行业创造一个稳定、协调、健康的货币环境,有利于邮储银行进行结构调整,尤其是要求邮储银行进行经营收入和客户结构的调整,主动改变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的观念,逐步与先进的国际银行业接轨。邮储银行在理解货币政策转向的同时,要转换思路,调整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把商业行为和经营原则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从而构建顺周期盈利模式和逆周期风险管控模式。 2。1。2促使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为解决优质客户的资金来源,邮储银行应在监管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替代型理财产品创新力度。根据客户需求和监管部门的要求,主动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多研发一些符合客户需求和监管部门要求的替代产品,既解决客户的有效融资需求,又能增加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在2011年银行可放贷额度收缩的情况下,邮储银行应对贷款客户的选择更加谨慎,在优质客户中选择更优者,同时提高邮储银行的议价能力,贷款投向偏向于优质客户。 2。1。3促使主动调整收入结构。 在2011年信贷相对偏紧的环境下,主要靠吃存贷差,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单纯依靠信贷扩张实现资产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将受到挑战。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不只依赖于贷款的增长,还包括负债种类与规模的拓展、票据贴现规模的扩张、债券投资数量的增加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等。因此,邮储银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收入转型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多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深入研究并做好理财产品、信用卡、资金结算等一系列中间业务。 2。2消极影响。 2。2。1对资金组织工作的影响。 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对金融机构最有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会迫使银根收紧,直接影响货币增量,降低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存款增幅。 一方面,目前邮储银行的客户以小企业、商户、农户为多,这些客户对贷款依赖程度较高,如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其资金缺口势必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小企业、商户、农户会寻求新的融资渠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高息向个人或企业举债,与邮储银行争夺储源,从而影响邮储银行吸收存款。另一方面,由于通胀加剧,居民在银行的存款贬值,从而降低了在银行存款的信心,导致居民转移储蓄资金。这样直接加大了邮储银行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影响邮储银行的规模扩张和经营效益。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使货币增量出现逐月下降的态势,邮储银行的存款组织工作较往年更为艰难。 2。2。2对信贷投放的影响。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贷款投放影响显著。由于货币紧缩,央行会加大对贷款规模的控制,缩小新增贷款规模,2010年全国新增贷款投放量为7。95万亿元,同比减少1。65万亿元,但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尽管2011年 “两会”期间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向 《华尔街日报》 表示,2011年新增贷款总量将与2010年持平,实际上由于通胀压力较大,2011年实际新增贷款总量应该在7~7。5万亿元,否则将无法完成广义货币增速为16%的目标。新增贷款规模的缩减会弱化邮储银行的信贷投放力度,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情况已经在2010年邮储银行的经营中显现出来。 2。2。3对经营效益的影响。 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市场对邮储银行的影响。由于通胀压力加剧,2011年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会持续上涨,这其中有成本因素,也有市场因素,还有国际热钱融入的因素。而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采取措施控制农产品的价格,同时也会降低老百姓对农产品的消费意愿,使农业产业经营受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而邮储银行以 “根植城乡,服务大众”为市场定位,农村经济基础是邮储银行发展的主要根基之一,这也会影响到邮储银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居民消费对邮储银行的影响。尽管国务院2011年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但是,由于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会直接缩减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而缩减总需求,同时由于通胀预期,物价上涨,在收入增幅远远低于cpi涨幅的情况下,居民会降低消费意愿,导致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的萎靡同样也会影响邮储银行的经营效益。 3邮政储蓄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的新变化,邮储银行必须客观、审慎地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统一认识、果断行动,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使邮储银行摆脱经营困境,健康快速发展。 3。1抓好资金组织,实现稳步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为确保存款有效增长,一是要充分捕捉信息,增加吸储渠道。当前要特别防范农村土地流转、惠农补贴、征地补偿等款项流入到其他银行,牢牢守住农村储源阵地。二是要加大对公存款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强与党政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对公存款份额,并开展上门服务,努力打造邮储银行品牌,促进各项存款的稳步增长。三是要加强网点建设,健全服务网络。以网点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加大营业环境的费用投入,对营业网点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或迁址,为顾客提供更为舒适的服务环境。 四是要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形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缩短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对存款多、增储潜力大的重点客户,由专人进行一对一攻关,上门营销,挖掘潜力,从源头抢占市场份额。 3。2把握信贷导向,助推结构调整。 面对当前的形势,在贷款额度受限的情况下,邮储银行要合理分析、灵活调整经营重心。一是降低对信贷投放获得盈利的依赖程度,把经营重心合理分散,寻求新的空间。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转变邮储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收益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拓展盈利空间,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强经营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借鉴国内外成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创新产品种类,努力拓宽收入渠道,提高盈利水平,重点要在开发结算业务、贴现业务、账户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业务上下功夫,利用创新带动邮储银行的经营发展。三是进一步做好小额信贷业务,将信贷资金优先用于 “三农”领域,保证足够支农资金的投入,从而赢得地方政府对邮储银行的支持,为发展掌握主动权。 3。3严格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 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强调加强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是2011年工作和政策的主基调。首先,邮储银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阶段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改变片面追求贷款规模,盲目扩张的经营模式。其次,要坚持总量调控和结构相结合,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研究,注意贷款的期限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避免贷款过度集中,加强对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提升利率管理水平。 3。4争取政府支持,促进良性循环。 邮储银行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取得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采取措施支持邮储银行发展。例如,让政府部门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合理补偿金融运行中因风险过高造成的损失;进一步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邮储银行的信贷资金供给,形成“政府扶助邮储,邮储支持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地方和邮储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另外,与公、检、法等部门进行协调,帮助邮储银行及时清收不良贷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3。5加强风险管理,规避信贷风险。 经过四年的曲折发展,邮储银行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面临着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胀加剧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这种形势下,邮储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客户要谨慎选择,同时又要利用好政策,按照政策导向做实业务,夯实发展。在信贷方面对潜存风险的贷款抓紧收回,对一时难以收回的贷款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尽可能规避信贷风险。 3。6强化文化建设,优化信贷队伍。 积极探索适合邮储银行的信贷文化。一是制订和出台有利于服务客户的信贷扶持政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信贷结果评价体系,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和保全体系,纠正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确保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二是 “以人为本”,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探索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三是严格考核,加大对信贷员考核力度,对完成目标任务并经过检查验收的信贷员,要按照激励办法兑现薪酬。 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规划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因此邮储银行必须抢抓机遇,以“十二五”规划为蓝图,推动自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更快的步伐走出经营困境,提升经营效益。只要合理地把握政策,合理地分析经济规律和市场动向,就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货币银行论文: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关联影响 原文作者:孟阳 摘要:本文以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预期增长目标调低至13%为背景,阐述了13%在稳健货币政策中的含义,以及未来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剖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选择进行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货币政策 影子银行 社会融资规模 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预期增长目标为13%左右,相比2011年16%和2012年14%的增长目标,今年的增长目标显然是降低了。究竟该如何理解m2调控目标的走低?13%的调控目标是否意味着今年的资金供给将全面收紧?本文在此作以分析。 如何看待13%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中的具体含义 2012年末,我国 m2的预期目标为14%,实际增速为13.8%,与年初的目标相当。由于货币政策已经从应对金融危机时的非常态宽松回归至正常。因此今年货币政策适度“收紧”,以遏制通胀的上升,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从央行春节过后持续数周的正回购操作来看,其“收紧”流动性的意图非常明显。 但从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来看,今年的资金供给并不紧张。今年1月份,在1.25万亿元新增本外币贷款之外,非信贷融资新增1.28万亿元。2月份,新增本外币信贷7300亿元,非信贷融资新增3400亿元。今年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合计为3.6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2万亿元,增加了79%。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迅速扩大,由2002年的2万亿元扩大至2012年的15.76万亿元,年增速超过了25%,同期m2平均增速为17%。 近两年来,同样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到m2增速目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同时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却在快速扩张,这其中揭示着非银社会融资规模(其中包含影子银行的部分组成)正在快速增长,更多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依靠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企业债券、银行承兑汇票等方式获得满足。随着金融深化的推进,我国原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如图1所示,2002年,本外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曾高达95.5%,几乎垄断了整个社会融资需求,整个货币信用的创造几乎都是由商业银行贷款派生而来。但在2012年,伴随着表外融资的大力发展,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57.9%。而表外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则由2006的11.7%提升至2012年的23%。 因此,现在如果仅用m2和新增贷款来衡量中国实际货币供应的松紧程度已经较为片面。单从m2调控目标的走低,不能直接得出货币政策全面收紧的结论,毕竟它只是社会融资总量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2013年全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同时结合通胀3.5%的预期,预计社会融资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长。在结构方面,预计非信贷融资占比仍将延续增大的趋势。因此作为平衡多种货币政策目标的结果,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将m2调控目标调降1个百分点。 未来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将逐渐加大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及未来发展空间 西方发达市场的影子银行,一般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2008年,现任美国财长盖特纳提出,传统银行系统之外存在“非银行”运营的融资安排,即“平行银行系统”(parallel banking system)。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提出“准(类)银行”的概念,这与影子银行、平行银行是类似的概念。 在我国,目前对影子银行尚无一个明确的公认的定义。因此学者和市场人士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表示,目前国内的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和银行表外业务等均处于严格监管下,实际上都不是影子银行。这实际上是从是否掌握监管数据的角度出发的。 如果从影子银行迅速扩张的根源来看,统计口径如果从“银行的影子”的角度来说或许更为贴切。近几年来,在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受到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信贷投向政策指导等监管约束,难以完全满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时,全社会融资的资金缺口就会显现,融资多元化的需求就会催生金融模式的创新,一部分企业也越来越倾向,甚至被迫通过影子银行等非传统的融资渠道,以绕开信贷监管的方式来补充资金缺口。同时,从资金的供给方来看,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投放和信用创造双受限的情况下,存在向资产负债表外发展新的融资体系的冲动。[论文网] 从实践中看,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究其实质是商业银行的影子业务,由商业银行主导的表外融资活动构成了影子银行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其他金融机构由于受到资金来源的约束,更多的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通道等方式参与到影子银行的发展中。实际上,从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中可以看到影子银行的部分组成项目,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但是并不全面,比如民间融资业务(民间借贷、典当行、小贷公司),再如表内隐藏在同业往来项下的银银、银证、银信等业务并未统计在内。 据巴曙松的研究,在美国受到监管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没有受到监管的影子银行的规模差不多是1:1,我国现在被监管的这部分被怀疑像影子银行的规模也不过5.2%。影子银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金融创新,因此,如果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的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对其发展应当在有序管理与监管下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逐渐加大 1.影子银行的扩张导致m2等货币信贷指标意义减弱 随着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明显带来了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指导意义下降的现实问题。从图2中可以看出,从2011年9月份以来,社会融资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期m2稳定在13%-16%左右,新增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虽然央行已经开始关注并公布社会融资总量指标,以试图纠正m2和信贷指标意义减弱的问题,但是如前所述,在从目前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口径中,也仍然没有完全统计影子银行的所有业务规模。 2.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带来挑战 如前所述,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传统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似乎难以完全涵盖流动性的真实水平,同时年度新增贷款总量目标也难以反映全社会融资的全貌。而目前在我国的实践中,仍是以盯住m2增速、控制贷款规模为主要调控目标,这势必会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困扰。 3.影子银行的活跃将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影子银行丰富了融资多元化体系,其业务的扩展势必加快货币流动速度,这将对央行基础货币调控及货币供应量调控产生潜在的影响。 4.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效力造成直接冲击 影子银行使得融资行为脱媒化,将贷款通过各种形式转移至表外或进行会计科目的转换,势必会导致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型货币工具的效力减弱。此外,影子银行是规避监管的金融创新事物,理论上其实际利率情况可能对利率政策形成一定干扰。如:比较典型的就是民间借贷,据统计,其平均收益率为21%,而在银行利率4倍以内才受法律保护。再比如,信托业务收益率区间一般在9%—11%,银行理财业务收益率一般也有4%—6%左右。 (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扰动的原因探析 目前,影子银行的扩张已经导致货币信贷等调控指标的意义有所削弱。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可以从影子银行是否影响到货币供应的角度来分析。 1.银行表外业务不会创造新的货币 银行的表外融资业务,特别是银信合作业务,大多是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其占比在70%左右。它不是直接由银行放贷,而是银行通过发售理财等产品将客户的资金运用起来做表外业务,这种货币的腾挪,理论上只是存款在实体部门之间的转移,对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影响,只是结构的调整。比如,银行客户的存款用于购买信托产品、理财产品、债券、股票、保单等,这些金融产品只是一部分人放弃货币使用权,让渡给筹资人去使用货币,改变的只是货币的形态,并没有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总量。 2.同业往来项下的银银、银证、银信、银租等表内业务将创造货币 由于资本充足率、贷存比、信贷额度等硬性约束,银行通过扩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同业拆出等通道,利用同业会计科目,从而绕开贷存比、贷款投向等监管。但由于资产依然在银行同业项下,银行依然是该资产的销售者、托管者、甚至是实质持有者。银行在同业项下的融资,本质上是信贷,拥有派生存款的功能。如:银行a受监管限制,可以通过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向对手方银行b提供一笔融资。对应的,银行b则是通过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获得了该笔资金。银行b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可以向企业c提供融资,这相当于发放了一笔贷款,创造了货币,拥有存款派生的功能。 况且,同业资产项下,如果对手方是银行,其风险资产权重3个月以下为20%,3个月以上为25%。如果对手方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为100%。总体来看,显著低于贷款和企业债券100%的风险权重。因此银行可以在较低的资本消耗下增加杠杠,扩张资产,提高资产的收益率。 因此如果仅仅盯住传统意义上的新增贷款规模,是无法全面反映广义流动性的情况,进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制定及调控产生一定的扰动。 未来央行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设想 影子银行体系及其信用创造功能对货币政策形成了诸多挑战。影子银行创造的工具和资产属于广义流动性的范畴,未来对货币政策的分析如果只看到传统的信贷等融资方式是不够的,更应全面地分析金融体系和市场的发展,重点关注多元化融资方式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同时在微观层面,密切监测广义流动性的创造及其资产价格的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目前社会融资规模在传统的由信贷主导的统计口径上有所扩大,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又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股票的直接融资。从公布的细项来看,存在以下关系: 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但是其监测数据还有待进一步完备,比如民间融资业务(民间借贷、典当行、小贷公司),再如表内隐藏在同业往来项下的银银、银证、银信等业务并未统计在内。同时如何将社会融资总量与货币政策操作进行定量化对应,可能央行需要从政策调控的角度进一步考虑,这也可能是央行目前尚未将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作为定量化目标的重要原因,因而现阶段仍是采用较好统计与监管的m2及信贷数据作为调控目标。随着监测与监管数据的不断完备,预计未来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的内涵将进一步扩大,将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定量对接。 货币银行论文: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信贷论文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渠道特征 1.1银行在信贷渠道中占主要影响地位 我国直接融资市场起步较晚,且有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高储蓄率支持,使得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方式在我国融资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传统优势和法律限制,银行贷款依然是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重要的微观主体,其控制和影响着数量庞大的资金,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通畅。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渠道广、网点多,可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直接的影响。 1.2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存款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居民与企事业单位存款、金融债券、政府注资及国际融资,其中存款为主要来源,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属于银行的被动负债,由于高比例被动负债的存在,一般银行主动信贷的动力不强,即使是近几年银行发行债券量上升,主动负债比例仍较低。理论上,当存款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绝大比例时,央行能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型货币政策有效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收缩信贷规模,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但在实际中,存款属于银行的被动负债,不受央行和商业银行控制,且居民与企业存款主要受前期和当期经济形势影响。因此,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尽管央行希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限制银行的可贷资金规模,但由于良好的经济形势,存款规模继续上升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能够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继续提供贷款释放流动性。所以大量被动负债的存在将限制央行紧缩型货币政策的效果。 2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从货币当局的实践来说,判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最终标准为:在既定的经济制度、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下,货币当局选择特定的货币政策体系,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和时滞。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对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判断不一: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通过构造IS—LM模型证明了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在肯定货币政策重要性的前提下,认为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内有效,而在长期内无效;而理性预期学派则强调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从根本上否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不能持久地影响实际产量。首先,作为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利率的变动可以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表明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信号传导至商业银行的渠道是比较通畅的。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也能有效影响银行的信贷增量,验证了商业银行借贷行为的“顺周期性”,也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贷会受实体经济“倒逼”的影响。其次,商业银行会根据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作出独立信贷决策。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当中央银行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来收缩流动性时,商业银行信贷量会下降,这从脉冲响应函数中可以看出,但针对利率上升,银行信贷量会先下降再上升,由于利差水平的提高,银行有足够的动力扩大信贷规模。同时当货币供应量M2增加时,宽松的流动性会促使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此外,当银行信贷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指数的正向冲击时,会因为利差下降而缩减贷款,但最终随着时期推移会扩大贷款规模。在贷款存量增长率GL的方差分解中,第一期GL仅受自身和CPI的影响,这与银行信贷决策主要参考已有信息有关;同时,CPI对GL的贡献度大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当银行预期经济形势良好时,可能会逆紧缩政策行事,继续扩张贷款。这些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反应比较强烈,且商业银行作为微观主体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因此在作信贷决策时有时会偏离货币政策目标。最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实体经济对信贷冲击的反映略有滞后,但信贷增长能有效提升经济增长,商业银行释放的流动性也会推高物价。经济过热时,尽管央行会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紧缩经济,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充足,会顺经济形势扩大贷款,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物价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和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因此,受到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约束较小,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相悖,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结语 货币政策的效应能否发挥,关键还要看政策传导渠道是否畅通。在当前信贷渠道传导仍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渠道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应能否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用渠道是否畅通,而后者又取决于央行货币政策对信贷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影响程度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和依赖程度。 作者:杨和文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连云港分行 货币银行论文:货币政策银行风险论文 1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描述 1.1变量选取 1.1.1银行风险承担变量 现有文献关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指标主要有衡量破产风险的Z值,衡量银行贷款违约风险的不良贷款率,以及风险加权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和预期违约概率。考虑到我国银行业受到政府的完全隐性保险制度,几乎不存在破产风险,而预期违约概率虽是衡量银行事前风险承担的指标,但由于数据可获得性较差,在计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选择能衡量银行事中风险承担的风险资产占比指标和衡量银行事后风险承担的不良贷款率指标作为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 1.1.2货币政策变量 货币政策变量虽因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选取的基本原则是要符合一国货币政策调控制度特征,要具备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国外文献多以银行间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变量,而中国的利率至今仍未完全市场化,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也难以直接通过价格机制传导到银行的存贷款市场,考虑到央行近年来多次通过调节存款准备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尤其在2010~2011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调整了6次和7次之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我国已成为央行常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因此为保证模型估计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使用一年期加权的存款基准利率和加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分别检验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1.1.3其他控制变量 为有效识别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控制住宏观经济状况和银行异质性方面的变量。这是因为经济繁荣时期,银行对未来保持乐观,往往更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而银行自身的规模、杠杆率水平以及盈利性可能会影响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宏观经济状况的变量主要选择表示经济发展状况的GDP指标和能预示物价变化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其中,为消除异方差,对样本区间的GDP指标取自然对数。银行异质性方面的变量主要是银行的类型、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核心资本充足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收入比。 1.2模型构建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Delis和Kouretas(2011)的方法,采用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和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作为风险承担的变量,并控制银行特征和宏观经济状况方面的变量,构建以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RISKit=α1RISKit-1+β1MPit+β2PPIit+β3GDPit+β4SIZEit+β5CCARit+β6ROEit+β7COSTit+β8STATE+εit其中,RISK为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MP为货币政策的变量,PPI为预示物价走势的生产物价指数,GDP为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SIZE为银行资产规模的自然对数,CCAR为核心资本充足率*100,ROE为加权的资本利润率*100,COST为银行的成本收入比*100,STATE为表示银行是否国有的虚拟变量,5家国有银行取值为1,其余银行取值为0。 1.3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研究样本区间为2005~2013年,该区间基本涵盖了货币政策稳健、宽松和紧缩的时期。样本选取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等10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南京银行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北京农商银行等3家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28家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其中银行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Bankscope数据库,宏观变量数据和货币政策变量数据均来自CCER数据库。 2计量结果与分析 在惯性效应(Campbell Cochrane,1999)下银行的风险承担会受到上一期的影响,因此为更好地考察银行风险承担的动态滞后效应,本文所用估计模型为采用了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的动态面板模型,考虑到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往往会造成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SystemGMM)估计方法。 2.1模型计量的结果 本文运用Stata12.0软件对该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系统广义矩估计。表2分别给出了以风险加权资产占比作为被解释变量时,银行一年期加权存款利率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1)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2)以及以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时,银行一年期加权存款利率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3)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4)。同时为判断工具变量选取是否合理以及扰动项是否存在序列自相关,本文采用过度识别约束检验(Sargan检验)和Arrelano—Bond序列相关检验AR(1)和AR(2)来检验工具变量的联合有效性和差分方程残差是否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 2.2计量结果分析 第一,从回归结果看,不论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是衡量事中风险容忍度的风险加权资产的占比还是事后风险承担测算的不良贷款率,也不论货币政策的变量是价格型的存款利率还是数量型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MPit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且除模型(2)在5%的水平下显著外,其余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和接受度增加,从而表明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我国是存在的,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将刺激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第二,RISKit-1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银行当期的风险承担行为会受到上一期行为的正向影响,当以不良贷款率作为风险承担的变量时,RISKit-1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系数均大于0.3,表明银行的事后风险接受度存在一定的惯性效应,对风险承担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从宏观经济状况变量看,PPIit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但当银行风险承担的变量选择不同时,其符号亦不同,具体而言,当采用表示事中风险指标的风险资产占比作为风险承担的变量时,其系数为正,说明银行在经济出现通胀迹象时,银行会增加事中风险承担;而当采用衡量事后风险指标的不良贷款率作为风险承担变量时,其系数虽为负,但其绝对值不足0.02,影响甚微。同时,GDPit在所有模型中的系数都为正,除模型(3)不显著外,模型(1)、(2)、(4)分别在10%、5%、1%水平下显著,说明总体而言当宏观经济运行良好,经济处于上行时期时银行存在过度承担风险的冲动,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第四,从杠杆率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系数在四个模型中均为负。当采用风险加权资产为变量时,其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当采用不良贷款率为变量时,其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说明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的风险承担呈反向变动关系,从而说明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有效性,与Furlong和Keely(1989)关于提高资本充足率能降低银行资产风险的理论相一致,同时也支持了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银行监管思想。第五,从盈利能力看,在四个模型中,银行成本收入比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成本收入比越高的银行,其风险承担意愿越强,这可能是因为银行在逐利效应的作用下,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的银行为实现成本管理水平较高银行相同的收益率,有增加风险承担意愿,较为激进地扩张信贷的冲动。银行净资产收益率的系数在模型(1)、(2)中显著为负,在模型(3)、(4)中为正,显著水平均为1%,意味着当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指标选取不同时,其影响也大相径庭,这也恰好解释了学者们在这一观点上的看法不尽相同的原因,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一般而言,银行盈利能力越强,其承担风险的动机越低,然而,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对未来预期乐观,在估值效应和逐利效应的作用下,往往更倾向于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组合,从而导致在经济繁荣时期,盈利能力高的银行往往是风险承担意愿强的银行。第六,银行的规模和银行的类型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不完全显著,且其符号也与风险承担变量的选择有关,说明规模大的银行一方面风险承担能力较强,可以利用多元化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但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大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在“大而不倒”原则和国家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庇佑下,又有动机从事高风险投资,增加对风险的识别度和容忍度。 3结论及政策建议 利用中国2005~2013年间28家商业银行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货币政策是非中性的,存在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商业银行提高风险识别度和容忍度,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同时,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时期银行有过度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行为。此外,银行的异质性对会对风险承担产生影响,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成本管控水平较高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较低,银行规模、银行的性质以及净资产收益率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不稳定,可能会随风险承担变量选择的不同而变化。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基于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经济增长,还会影响金融稳定的角度,央行应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传统的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之外是否还应将金融稳定目标纳入其中。同时,央行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为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而实行稳健甚至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货币政策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对政策可能导致的银行及金融系统整体风险偏好增加并由此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做出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把控。第二,鉴于银行的风险承担意愿和行为具有顺周期性,因此银监会应建立逆周期的动态信贷调控机制,实行逆周期监管措施和动态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在经济上行时期,加大银行信贷监管的力度,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信贷质量监管标准,细化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资金流向的动态监测机制,尽可能杜绝银行为规避监管而出现表内资产表外化的现象。第三,考虑到银行异质性会对风险承担产生影响,监管当局应实施差别化的监管措施。对于那些资本充足率和成本管理能力较低的银行应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而对规模较大的银行,应积极防范其道德风险,防止银行信贷业务的过度扩张。第四,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机制不仅存在监管真空地带,还会弱化人民银行在整体把控风险方面的能力和宏观审慎监管的主导作用,因此应强化人民银行的统筹协调和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其在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加强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建立人民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其他监管部门参与并负责微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全方位地制定并实施金融稳定的政策措施。 作者:李裕坤 单位:四川大学 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货币银行论文:银行资产负债表下的货币政策演变 摘要: 如果把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体,那该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责债表所反映的就是该国经济活动的结果体现,从政府职能分配来看,则主要体现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因此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下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信息变化情况,能够较好地把握该国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有效性,判断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力度、政策走向以及与经济的关联度,以便于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推进央行开展宏观调控,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货币政策 一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集中体现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因此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下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信息变化情况,能够较好地把握货币政策的实施的有效性,判断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力度,以便于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对促进中央银行积极有效地发挥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2007-2014年以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探讨我国中央银行在不同经济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演变情况,了解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度,从而更好地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推进央行履行宏调控职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一、2007-2014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情况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2007年至2014年末,我国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由169140亿元增长到了338248.79亿元,增长99.98%,居全球中央银行首位,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一)规模居全球第一,扩张速度自金融危机后放缓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单位:亿元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的资产负债规模由16914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38249亿元,增幅99.98%,规模居全球第一,高于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国家的水平,占GDP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的高位,2009年达到最高值67.85%;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资产负债的扩张速度放缓,占GDP的比重也在逐年下调,从2007年至2014年的逐年增速来看,2008-2010年年增速为22.44%、9.92%、13.9%,2011-2014年增速放缓,分别为8.4%、7.7%、6.6%。 (二)中央银行各项资产结构分析1、国外资产主导资产变化趋势。2007-2014年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国外资产项目是资产的主要项目,如图2所示,2007-2014年,国外资产在中央银行资产结构中的比例从73.80%上升到82.37%,2014年末达到278623亿元。国外资产中又以外汇占款为主,其比重一直保持在92%以上,2014年末高达97.15%。2、债权维持较低水平。在我国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中,债权所占比重一直维持的较低水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占总资产比重在2007年达到最高点9.65%,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4年降至4.53%。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增长显著。2007年度2014年间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绝对额增长2490664亿元,增长316倍,期间只有2009年比2008年有所减少。特别是2012年-2014年以来,分别同比增长63.14%、577%、2108.21%。 (三)中央银行各项负债结构分析1、储备货币占主导地位,货币发行占比下降。如图3所示,我国中央银行负债项目中,储备货币一直是重要组成部分。2007-2014年,我国储备货币的规模不断扩张,由101545亿元增长至294093亿元,增幅为189.62%,占总负债比重也不断增大,由60.04%上升至86.95%。在储备货币中货币发行占比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原来的32.47%一路降至22.83%,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则大幅增长,在总负债的占比从40.26%增加至67.09%。2、发行债券呈下降趋势。发债规模由2007年的34469亿元下降到2014年的6522亿元,下降81.08%,其中2008年发债规模到达45780亿元的高峰后持续减少,占总负债比重也从最高点的22.11%下降至2014年末的1.93%。3、政府性存款大幅增加。2007年至2014年政府性存款由17121亿元增长到31275亿元,增长82.67%。政府存款在总负债的占比较为稳定,从2008年达到最低点后持续增长,一直在7%-10%之间浮动,逐渐成为储备货币以外中央银行负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二、基于资产负债表的货币政策分析 (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现行汇率制度的相互作用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定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口型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出口创汇规模逐年增长。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718亿美元,2014年国际收支顺差2318亿美元,外汇资产比2013年增加外汇1181亿美元,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储备逐年增长。而现行的汇率制度是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了经常项目下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但资本项目未开放,美元仍是国际主要支付货币,而且自2008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企业和个人都不愿意持有过多的外汇资产,避免外汇贬值损失,于是导致央行资产债表的外汇占款始终居高不下。 (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储备货币大幅增长。2007年的货币政策基调为稳中适度从紧,2007年至2008年10月人民银行16次上调准备金率。而2008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008、2009、2010、2011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资产负债表上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为规模迅速扩张。2008年储备货币比2007年增长27.26%,2010年、2011年、2012年同比分别增长28.79%、21.22%、12.33%。 (三)多项经济刺激措施使政府存款显著增长。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政府存款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要求预算单位将经常性存款逐步集中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单一账户中,导致政府存款科目余额走高。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改变了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使资产负债规模持续扩张。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广泛和灵活地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多项货币政策工具,对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具较强的指向性和灵活性。连续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等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大规模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动用大量外汇储备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013年实施的常备借贷便利政策满足金融机构大额流动性需求等等,大量增加市场流动性,扩张资产负债表规模。 三、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及货币政策路径选择 (一)改革现有外汇政策,使其与经济发展策略相协调。外汇占款受制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资本项目的管制及结售汇制度等诸多因素,因此,我国应当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在资产项目管理上,采取措施适当减少外汇资产的规模或减缓其增加的速度,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缓解中央银行资产规模过快增长的压力,也能解决中央银行对冲外汇占款的被动局面;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适当增加人民币为国际结算货币的途径。 (二)提高对政府债权在资产的比重。从资产负债上来看,2007-2014年“对政府债权”占其全部资产的比重平均只有6.29%,2014年仅为4.5%,这与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要求不相匹配,制约了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手段应加快完善国债的发行与流通市场建设,增大国债的发行规模,优化国债的结构,增加发行短期国债的比例,不断丰富国债品种,提高资产负债表中地政府债权的比重,便于中央银行更好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三)推动国库现金管理,实现对货币政策的有效调节。政府存款作为中央银行用来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基础货币,其流入、流出对全社会资金流量和货币供应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推动国库现金管理,实现国库存款在央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理分配,从而有效调控社会资金供应量,调节中央银行负债结构。 作者:戴晚莲 彭珏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
财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是上市公司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会计法律制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椤U庖恍形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行为,同时也弱化了政府宏观调控效果、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自身角度分析其造假动因并对治理财务造假这一问题提出治理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造假诱因;资本市场;投资行为 一、引言 无论对于投资者、债权人还是与上市公司有经营往来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数据是认识和评价一家上市公司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经营状况的必要路径。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基本上都反映在财务报表上,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实质上是对其财务报表的分析。若企业对其财务报表做手脚,掩盖其真实的财务信息,那么带来的危害小到投资者债权人,大到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了解上市公司造假动机并提出治理方案刻不容缓。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1.融资筹资,吸引投资者 上市就是该公司达到指定的标准后被给予发行股票的权利,股票是用来集资的,因此公司获得上市资格就代表其不仅可以向银行贷款或是内部融资,还可以吸引股民的资金来筹资,有了充足的资金,企业就发展的很快。而投资者投资通过参考公司的财报来判断该公司的发展前景,决定是否要对该公司进行投资行为。上市公司为了圈钱制作了“漂亮”的财务报表,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股民,骗取股东的信任,从而获得超额资金来帮助企业自身发展。 2.保持上市主体身份 上市公司造假有一个很大的动机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压力,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佳,达不到招股说明书中签订的预测业绩,若经营业绩一直亏损,就会遭到证券市场退市的处理,所以很多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主体资格,在财务报告上做文章来掩盖其财务困境。另外,上市公司在成本、费用中人为调节利润,也在某些层面上减少税收的缴纳。 3.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绿色通道。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所占比重过大且股权高度集中,社会公众股比重小且股权比较分散。国家股通常掌握在企业高管经理人手里,经理层和董事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独立董事接受了上市公司经理的高额报酬,不仅不对经理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给予监督,甚至还内外勾结,在内部控制人得到实在的好处,却损害了众多没有话语权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4.外部监管有漏洞,上市公司有机可乘 我国也缺少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刑事责任与行政处罚,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没有法律支持与保障。让上市公司钻了制度的空子。甚至有些政府官员与企业高管私下勾结,加大了查处难度,且因为法律的空白,导致很少有受损的投资者维权,给予企业造假动力与野心。 三、治理建议 1.调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控股股东为了一己私利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因此要分散股权结构,形成制约机制有效实现内部监管,减少资产转移、内部交易等问题的出现,将财务造假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从各个角度对公司内部管理实施有效的改革,防止财务造假行为。 2.加强外部监管,提高外部审计独立性 加强监管一直是资本市场发展势在必行的大趋势。在过去频繁的财务造假中,证监会也经常反思股市异常波动股市灾难带来的教训,因此要治理这一问题,监管者就要依法全面监管,持续整顿市场秩序,切实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日趋复杂的经济市场下,守住底线,维持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持续进行。另外,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客观真实独立的外部审计是保证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根据以往的审计工作记录,对其成果和失败的案例进行评级,信用等级差的事务所以末尾淘汰制面临被惩罚的后果甚至解散。以此方法提高审计质量。第二,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素养,注册会计师要诚信做人,诚实做事,遵守职业道德操守,在利益面前坚定信念,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及执业水平。 3.加大惩罚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纵观外国经济市场,会计舞弊行为少之又少,因为国外对于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惩罚金额让心存幻想的上市公司望而却步。因此,我国也应该严惩造假的企业和个人,在立法上,要进一步修订《证券法》,细化法律惩罚条例,把惩罚标准提高到企业无法接受的程度;对于已经出现造假行为的公司给予近乎破产的处罚,对造假企业及主要负责人、实际收益人、会计师事务所等所有参与造假的相关者给予行政甚至是刑事处罚,吊销营业执照,终身不得进入该行业。 财务造假论文:剖析财务造假手段及法律防范措施 [摘 要]目前,全世界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财务造假问题,然而中国也面临着财务造假的危机,一些专业的人士对这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方案,但财务造假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在我国这种财务造假事件已经对资本市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但给那些投资者带来财务损失,且对金融市场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序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会计诚信的危机大部分都是财务造假的问题,因此有效识别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止出现财务舞弊这类现象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前提。本文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专题研究,重点分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其发生的原因,并且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进行阐述,提出如何运用法律手段防范财务造假行为。 [关键词]财务造假;会计核算;法律防范 1 财务造假的概念 财务造假,是指一些会计从业人员或者和会计行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地通过会计财经法规、相关会计准则的漏洞和从未涉及的一些法律空白,随意删改会计程序、财务数据和报表、会计相关数据资料,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或减少,甚至捏造会计信息,策划违法乱纪的经济活动,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财务造假行为使会计信息资料数据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使用价值降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会计错误(也称差错)是会计人员由于自身某些因素的限制(如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或者因会计行为人对会计业务技术不熟练和对财务政策不熟悉及管理组织不完善所致。可见,财务造假是不加掩饰地故意实施犯罪行为,而会计错误则是过失行为,两者一个是主观意念的过失,一个是客观环境的限制,从本质上说是截然不同的。 2 分析财务造假的成因 2.1 财务造假的内部原因 2.1.1 利益驱动 许多公司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谋求发展,明示或者暗示企业会计人员做假账,对财务信息造假。最常见的两种情况:对于中小型企业,报盈为亏,瞒报利润,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对于一些上市企业和大型公司,通过虚增利润,制造企业盈利能力较好的假象,以骗取更多的贷款,另外,也可以从股市筹措更多资金。 2.1.2 财务造假的成本低 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惩处手段主要以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为主。对大部分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主要是给予企业及主要责任人以罚款、通报批评和警告等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很难达到真正的处罚目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那些追究了法律责任的,也只是限于追究其刑事责任,目前还没有公司因会计信息失真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例。刑事责任的追究是一种威慑力量,是防止市场危机爆发或产生严重社会后果的一种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无法形成日常的监督力量。若想形成日常的监督机制,必须依靠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来实现,这也正是我国目前惩罚手段中所缺乏的。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依法行政的随意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执法不严、执法的随意性大,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的方向发展。 2.1.3 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造假提供平台 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企业财务价值的评估、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的选择有所不同。会计工作人员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做出自己的相关财务判断,并进行数据信息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出数据信息,进行下一步处理填报。这样一来,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 2.1.4 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目前,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具有局限性,内部监督不到位,会计人员不独立,受单位领导指使被迫做假账。社会监督仍处于起步阶段,会计事务所虽然脱钩改制,但仍缺少标准的执业制度,政府O督大于社会监督力度,职责交叉,经常重复检查。企业领导同时管理会计与审计,内部审计不是处于董事会的领导下。审计监督对保障经济活动的有序运行,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活动,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具有其他经济监督无可比拟的作用。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仍有许多不适应。 2.2 财务造假的外部原因 我国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监督管理的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但是这些重要的监督管理部门是按规定的权限划分管理范围。各部门按《会计法》的规定对所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导致其不能全面的监管所有的财务造假行为。 3 财务造假的法律防范措施 3.1 加大造假成本 对财务造假的企业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关停、整顿、罚款),对于有关部门领导,视情节严重性,给予法律惩罚,特别是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与人员,给予刑事处分。对于造假的会计人员,吊销其从业资格,并禁止其在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加大惩罚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用法律的力量对财务造假行为给予重击。 3.2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作为财务造假的经办人,要加强业务水平的学习,明白财务造假的严重性。企业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能力水平。同时,也要加强诚信教育,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从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职业操守。 3.3 完善相关会计法律制度建设 会计准则是一个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行为的基础,作为一个财务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和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达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进而更好地进行财务数据处理和信息数据分析工作。随着宏观大环境的飞速发展,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也随着其变化而不断完善,所以与时俱进,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刻不容缓。我国为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先后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会计法规和制度,如《企业会计则》《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细则》等。因为公正地实施法律法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财务数据的精确度,对财务造假的行为形成约束。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是让财务造假人员抓住漏洞进行财务欺骗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治理和防范财务造假所带来的危害,我国应该重视完善会计相关条款,从源头上防患于未然,加强法律法规及道德文化建设,提升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素质,让会计人员在财经法规的约束下工作,避免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无法抵制利益诱惑而进行财务造假,害人害己。另外,对于通过财务造假可能获得诸多利益的人,要特别设定相应的条约限制他们的个人行为。完善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精确规范法律的相关条约内容,让想钻法律漏洞的不法分子无所遁形。 财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治理措施 摘要:近年来,我国财务造假案件频繁发生,财务造假的方法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端。纵观我国A股市场,之前有 “万人坑”的银广夏,后来又有绿大地以及被称作“稻米加工第一股”的万福生科。本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并深入探讨其原因,最终提出治理财务造假的一些具体措施,以完善和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的治理。 关键词:财务造假;表现形式;原因;治理措施 财务造假,指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做假账及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欺骗社会公众的行为。财务造假不仅严重侵犯了国家和相关利益方的利益,给社会各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扰乱社会秩序,使经济、财务市场混乱。因此,整治财务造假,加强各方监督,促使企业自觉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建立起一个制度健全、监督完备、惩罚得当、健康有序的财务市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关键的影响。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 (一)伪造单据,虚构交易 虚构交易主要是虚构收入,这是许多公司财务造假最常用性质恶劣的财务造假手段。 虚构收入主要有以下方法:虚构各种交易对象,然后伪造出一些不存在的单据,比如像原材料购入发票和采购合同、材料运输发票和入库验收单、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或以以前存在的真实客户为依据,编造销售合同,虚拟订单;企业还可以通过关联方之间的内部交易确认收入;或者在每年报告日前的一两个月里,提前确认收入,在报告日后再以销售产品质量不合要求等理由做退货处理。 (二)隐瞒营业成本 隐瞒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造成少结转营业成本,就会使利润增多。例如,对于已经销售的产品,不进行出库记录,然后不进行成本结转;或者是在产品的成本计算中,故意漏记一些项目致使成本降低等。 (三)调节费用 调节费用最常用的就是在处理上市公司发生的费用时将其资本化。一般来说,企业的费用应与收入相配比,对于当期发生的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应当计入损益,冲减当期收入,而不应予资本化。企业的广告费用、借款利息费用、研究开发费用等经常会被管理者不适当地资本化,这将对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骗取出口退税款 骗取出口退税款,是指企业故意违反国家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来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行为,骗取数额较大的将构成骗取出口退税罪。出口退税不同于一般的退税,这种退税是国家为鼓励出口,增强企业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而给予的优惠待遇,骗取出口退税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严重 的危害。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 (一)利益的驱使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般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上市公司粉饰会计财务报表,提供高盈利能力、高营运能力、高发展前景等虚假的财务信息可以骗取债权人、投资者、政府、银行和往来客户等的信任,满足上市公司配股增发条件、避免被ST或退市、银行贷款等方面的需要,进而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股权都高度集中,股权集中于大股东手中,造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客观上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条件。同时,董事会结构也不合理,“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人员经常相互兼任,权利和责任划分不明确,不仅不能发挥董事会的约束作用,往往还会出现董事和管理层联合舞弊的现象。另外,由于监事会成员不能保持独立,其职位、薪酬都要依靠管理人员,难以担当起监督的责。 (三)制度不完善,惩罚过轻 目前在我国,因为法律不健全,舞弊处罚过轻,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这是很多上市公司钻法律空缺并进行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年的南纺股份虚构数亿元的利润,却仅被警告和罚款50万元;对牵扯的12名企业高管也仅是警告和处以3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惩罚。这个事例,让我们看到,我国目前的法律对于证券市场上很多违规的行为处罚过轻,经常对企业施以行政处罚,导致其对法律缺乏敬畏,更加放纵了那些企业的违法行为。 (四)会计师事务所的合谋 经过注会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为社会各方所使用,牵扯的利益关系广泛,所以会计师事务所不应该只对委托人即上市公司负责,更应该对社会公众负责。而社会大众一方面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揭露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又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自己承担揭露舞弊给事务所带来的成本,自负盈亏。因此有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利益,很难不和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合谋,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揭露作用,还一起进行财 务造假。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措施 (一)提高社会的道德及诚信意识 首先,公司高管要懂法和守法,只有他们遵纪守法,才能组织企业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其次,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监控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诚信管理,对违规违纪的会计人员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股票发行规则、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经常围绕股票发行上市、增发等,建立科学的股票发行机制,可以遏制上市公司因利益驱使而进行财务造假。 (二)加强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强化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减少职位权利的交叉,加强公司高管人员权、责、利的制衡。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避免董事和高管联合操纵公司。第二,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股权不能过度集中于个别股东手中,避免“一股独大”局面的出现,同时又要防止股权过度的分散和不稳定致使股东无法联合起来对高级管理人员实施有效影响。第三,加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建设,增强外部约束,提高证券市场的监管效力。证监会可以对企业建立社会诚信档案,记录企业造假行为,实行信息高度透明。另外,对于有漏洞不完备的会计法律法规,立法部门要积极完善,不能让企业钻法律的空隙。 (三)完善会计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目前的法律制度对财务造假的企业和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不能对企业和管理人员形成足够的威慑,应该加大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引入民事赔偿和民事诉讼机制,一旦发现造假,相关责任人要以数倍的代价赔偿因其舞弊而遭到损失的投资者,这在经济上将对造假者形成压力。此外,更要加强刑事处罚,因为行政和民事处罚只能对财务造假形成威慑,却不能从根本上阻止。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应该从长远考虑,合法、诚信经营。 (四)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发挥审计的作用 首先就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注册会计师才能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准确快速地发现其中的问题。还要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到在利益诱惑面前仍公正廉洁、遵纪守法。对注册会计师实行强制轮换制度,防止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企业“日久生情”,然后和企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财政部门应对注册会计师严格监管,细分财政部门、审计署、证监会的监管职责,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监督其是否严格执行审计业务,有没有进行虚假陈述,对执业有问题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从 严处理。 四、结语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再高明的造假手法都会有漏洞,都能够从企业的信息披露和财务报表中看出来,所以应从上市公司内、外两方面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处罚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财务造假。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财务造假论文:财务造假中的审计风险与控制 【摘要】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出,而财务造假事件背后一方面有投资者的重大亏损,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也是深受拖累,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其负责的注册会计师自然更不必说。一个个财务造假案例给审计人员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公司财务造假,其中的审计风险多大,应该如何进行审计风险控制?本文以欣泰电气为例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财务造假;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控制 一、案例回顾 欣泰电气(丹东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2009年9月,欣泰电气首次提交IPO申报材料,但没有成功,2011年再次尝试,由于模拟财务报表发现有“应收账款较多”、“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等问题,便开启了欺诈发行上市之路,虚构收回应收账款。并于2014年1月27日成功上市。2015年7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历时近一年,2016年7月,证监会对欣泰电气启动强制退市程序。虽然之后公司和胡晓勇提起了行政诉讼,但于今年5月4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驳回诉讼请求。 二、欣泰电气公司的审计风险 (一)虚增应收账款收回的审计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 从图2可以看到,应收账款逐年上升,特别是2014、2015年,占总资产的比重到2014年已经超过35%,2015年更是达到41.38%的高水平。应收账款上涨如此之快,上升幅度又比较陡峭,就应该对公司是否真是披露应收账款的情况保持怀疑。我们都知道,应收账款只是账面上的资产,存在着坏账损失的风险,应收账款太高会引起股东对公司的怀疑,从而影响股价,这样的情况下,欣泰电气自然存在较大的应收账款重大错报风险。 2.检查风险 如果公司及财务人员刻意伪造相关合同、协议、票据等,制造出虚假的应收账款收回数据,而审计人员在函证时,一般是针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函证,而不会对已经收回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这就会存在相信其应收账款已经收回的假象,从而提高检查风险。 (二)虚增利润的审计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 欣泰电气的重要采购原材料是硅钢片,原材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是根据日常经验就可以判断的,因此,公司存在极高的提供虚假原材料信息的动机,通过虚低的原材料成本实现生产成本的压缩,从而虚增利润;另一方面,公司的税收优惠较多,项目繁杂,金额有大有小,公司就有动机通过障眼法让利润在税收优惠中实现,通过营业外收入提高利润,增加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 2.检查风险 由于原材料的专业性,获取原材料价格信息的途径比较有限,可能让审计方付出很大的成本(时间、金钱、精力),从而可能导致审计人员不能获得合理证据证明原材料价格合理性的检查风险。对于税收来说,一般审计人员查看了相关文件之后,便确定税收优惠的实现,由于欣泰电气税收优惠种类繁多,可能存在在抽查^程中漏掉虚假税收优惠的查证机会,从而增加检查风险。 (三)大股东占用公司资产的审计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 从企业持股情况来看,温德乙先生持有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77.35%的股份,温德乙的夫人刘桂文持有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13.33%的股份,两人加起来合计90.68%,而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是欣泰电气的控股股东,持有欣泰电气32.5778%的股份,另外刘桂文个人持有欣泰电气13.0050%的股份,其他单个股东持股均不超过8%。温德乙为欣泰电气的实际控制人,与刘桂文合计持有欣泰电气45.5828%的股份。股权非常集中,股东很难形成相互制衡的作用,董事会一旦被控制人所控制,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难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2.检查风险 由于大股东拥有很大的持股比例,能够实际控制公司,其可能指使财务人员协助掩盖其掏空公司的行为,从而难以让审计方发现。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独立性也容易导致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人员因为公司为此付出的审计费用而放松审计程序,比如把函证交于公司员工寄送等,就会导致审计程序失效,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 三、针对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可能存在虚增应收账款收回的审计应对 对应收账款绝对额和相对额进行趋势分析,当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占比较高,而且不断上升时,一定要关注应收账款收回问题。所以,在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的时候,不仅要检查应收账款的余额情况,还应该对近期发生的大额应收账款收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以尽量减少虚假应收账款收回的现象出现。 (二)可能存在虚增利润的审计应对 当客户的原材料有专业性,不能通过一般生活经验判断时,(比如欣泰电气的重要采购原材料是硅钢片),审计人员借助专业网站和相关专家的数据与工作,进一步还可以对比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原材料变化情况,从而确定原材料成本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当公司税收优惠、政府补助较多时,一定要仔细排查虚假的税收优惠,特别是当公司营业外收入比较多且处于增长态势时,更要关注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来增加的利润。 (三)可能大股东占用资产的审计应对 查阅公司股份及股东情况,重点关注前十大投资者,特别是实际控制人。当出现“一股独大”时,要特别关注大股东“掏空”行为。关注大股东的关联公司、配偶、亲属与本公司进行的双向交易,查看相应资料;关注大股东亲属在本公司的任职情况,是否掌握财务等重要方面的审核权,仔细分析,大股东与亲属之间可能存在的勾结与不良行为。 四、结语 由于现在财务造假案例的不断涌现,注册会计师更应该提高对这方面审计风险的关注,进一步采取审计措施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审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只有提高审计风险意识,并采取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才能避免一次又一次跳进公司“财务造假”的陷阱中。 财务造假论文:基于伦理原则对东芝财务造假事件分析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常常有企业被曝出财务丑闻。这些财务丑闻不仅给企业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风气。日本东芝公司在2015年被曝出财务造假。这次事件提醒了人们注意个人伦理道德、企业伦理以及社会伦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日本东芝公司的财务造假事件的进行分析,对其公司的人员职业道德、个人伦理道德、企业伦理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伦理原则;财务造假 1.伦理原则 1.1什么是伦理原则 伦理原则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伦理原则。伦理原则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道德规范的最基本的起始点和指导思想。 1.2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是用于规范企业的社会行为的原则。是将企业经营活动规范化、合理化的核心原则。 企业伦理可以通过社会公众的舆论、传统的习俗、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等多方面对企业行为产生约束规范作用。 企业伦理为社会衡量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一个价值尺度。通过这个价值尺度可以衡量企业的社会价值,引导企业正确发展,承担社会责任。 2.东芝简介 2.1东芝公司 东芝公司成立于1875年7月, 东芝公司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公司最开始是一个以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为主体的企业。后来渐渐涉及数码产品、电子元器件、家电等业务。日本东芝公司目前全球约有580多家子公司,20 万名员工,年销售额 6.7万亿日元。许多年来,日本东芝公司一直处于公司治理改革的领头地位。 2.2东芝财务造假事件 东芝公司在2015年被媒体曝出,从2008年第二季度到2014年第三季度期间进行财务造假,总共虚假报告了2248亿日元的税前利润。 该公司自2008年起不正当使用完工百分比法,采取推迟确认损失的手法,虚增利润。这次财务造假主要起因是高官的贪心,不断追求高利润,为追求利润而不断向下级部门施加压力,最终导致公司内部集体参与造假。日本东芝这次财务舞弊丑闻是典型的违反个人伦理道德、违反企业伦理原则的会计违规行为。 3.对东芝财务造假事件的伦理分析 3.1东芝公司违背企业伦理 东芝公司违背了企业伦理原则,不仅没有能承担起企业责任,反而为了公司利益进行财务造假,欺骗利益相关者,违背了企业伦理。东芝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目标通常影响着企业整体作为一个独立会计主体的目标。 3.2东芝财务人员违背财务伦理 东芝公司的财务人员违背了企业财务伦理原则,东芝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不断向下施加压力,财务人员在这样的压力下、违背了个人伦理原则,没能坚守职业道德,进行财务造假,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导致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极大影响。 3.3内部审计人员违背伦理原则 日本东芝公司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却形同摆设,内部审计人员违背伦理原则,未能认真履行职责,配合领导共同造假。东芝公司有的曾经任职于公司管理部门的人又去担任监事,东芝公司内部关系相当复杂、混乱,这一问题很可能导致董事会做出不合理决策,以及监事会职能起不到作用。 3.4外部审计机构职业道德缺失 防止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最后的关键一步就是进行外部独立的审计。对东芝进行审计的事务所违背社会伦理原则,没有认真履行其应尽的外部审计职责。从 2008 年开始,东芝长时间未更换审计机构。事务所不可能对东芝长期的财务造假一点都没有察觉。负责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没有考虑投资者利益、没有考虑社会公众对利益,没有保持客观公正的进行审计,而是纵容了东芝的财务舞弊行为。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纵容了东芝公司财务造假。 4.建议 4.1加强管理层及财务人员伦理意识 管理层和财务人员都需要进行必要的伦理知识学习,增强伦理意识。正确引导企业各层级人员能够坚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以社会利益为重。通过伦理知识教育,使公司高管能够正确树立经营目标,尊重各级部门的工作,不以主观意愿影响下级工作,真正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财务人员只有严格遵守财务伦理,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于对与错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抵御上级领导对财务的干涉做出合乎伦理的财务行为及选择。 4.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企业伦理意识 目前我国董事会制度运作尚不规范,不能及时对经理层实施监督,导致监事会责任不够明确,监事不能积极及时、公正地完成监督职能。 东芝优化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建立健全董事会功能,提高董事会的有效性。不断修改完善和不断健全监事会制度,逐步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应优化监事会成员的构成;规范监事的任职资格,不仅如此,还要对违反监督义务的失职行为必须予以大力处罚。 4.3完善外部审计监督体系 我国现行的监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制建设仍有缺陷,特别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强制惩罚力度不够,使其为了高收益不惜冒险纵容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所以需要不断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不认真履行职责、不遵守职业道德行为的惩罚力度。 目前大多数审计机构害怕因过于客观公正而失去长期合作的客户,从而减少收益。鉴于此,建议我国应强制要求企业定期轮换外部审计机构。我国政府应定期对审计机构进行全面考核,并加大考核力度。 财务造假论文:涉嫌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等银河投资遭投资者实名举报 通过媒体获悉自己投资的股票银河投资(000806SZ)不仅涉嫌操纵业绩扭亏摘帽,而且还涉嫌操纵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某F先生决定向证监会实名举报。该投资者在《举报信》中将媒体已经公开的相关事实一一引用,而且还在此基础上继续深挖,发现了更多的可疑线索。 大股东银河集团有违法大量买卖控股子公司股票的前科 举报信中提到银河投资的大股东银河集团曾经因为大量买卖控股子公司的股票,被证监会处罚一事。经过记者查证得知,贵州天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112SH)是银河集团控股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与银河投资系兄弟公司。早在2003年到2007年间,银河集团及关联方通过实际控制的其他账户在二级市场大量违法买卖天成控股的股票,后因媒体曝光,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10年10月9日,证监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对银河集团及实际控制人潘琦等5名责任人给予警告和罚款等处罚。 举报信中提及这次银河投资股价上涨与增发消息时间点高度吻合,内幕交易或为铁板钉钉。 5月14日是银河投资停牌谋划增发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天,该股股价突然放量上涨,涨幅达到4.81%,成交量也从平时的1%换手率异常放大到5.85%。5月27日,银河投资公布了定向增发方案,该股股票也是一度封住涨停,换手率更是放大到了9.92%。此后,银河投资股价节节攀高,截止记者截稿时,股票价格已经越过6元,相比增发方案中确定的2.87元的增发价格,银河投资股价翻倍。 除了增发消息出台前后股价的“配合”外,主要股票成交席位与被举报人银河投资同处一地。 5月27日、6月3日、6月19日、7月4日,银河投资都因为涨幅很大被交易所公开成交席位,在前五位的成交席位中,国海证券的北海某营业部每次都上榜,而银河投资所在地就是广西北海;另外,东北证券的南宁某营业部也先后两次上榜,而被举报人银河投资的大股东银河集团的所在地就是广西南宁。 十年被处罚两次整改一次银河投资堪称“坏孩子”典范 十年生死两茫茫,银河投资的造假故事伊始于2002年。 2006年1月,由于媒体报道,银河投资被迫董事会公司公告称,2002、2003年公司通过与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的资金往来确认为收入的方法,虚增销售收入2.63亿元(不含税收入2.25亿元)、虚增净利润4300万元。2003年,银河投资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累计3.93亿元,其中包括未披露的银行贷款2.7亿元,另1.23亿元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 就上述行为,银河投资被处罚款10万元。对公司法定代表人、原财务负责人、原财务部总经理分别处罚5万元。如果不是媒体报道揭露真相,投资者或许永远等不到银河投资的致歉公告。 尽管银河投资2006年的公告中对2002、2003年的财务造假和大股东挪用资金向全体投资者郑重致歉。但之后依然我行我素。 2011年5月,中国证监会对银河投资和潘琦等15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对银河科技给予警告,并处以50万元罚款,对潘琦等6人分别给予30万罚款。 处罚书中披露银河投资在2004年虚增销售收入1.79亿,虚增利润6931万,隐瞒2004年向关联方巨额划款累计达5.44亿元。在2005年虚增销售收入3475万元,虚增利润795万元,隐瞒2005年向关联方巨额划款累计3.85亿元。同时在2004和2005年未如实披露为关联和非关联放提供银行担保共计6.52亿。 而在证监会广西监管局2011年12月 30日的《关于对北海银河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其中提及银河投资自2008年12月以来,利用实际控制的“南宁市桂亚商贸有限公司”和“北海正联商贸有限公司”名下两个银行账户进行资金流转,累计金额约3.1亿元,形成资金账外核算。 举报信还提及,其梳理被举报人历年的年报后发现,除了已经知道的北海正联、南宁桂亚这两个公司外,四川鼎立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凯宇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公司都具有走账公司的类似特征。 为再融资 银河投资敢于“系统化、团体化”造假 今年5月,银河投资非公开增发预案,公司拟增发不超过4亿股股票,募集不超过11.5亿元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且这些新股将由其大股东银河天成集团全额认购。显然,对于货币资金不足6000万元但却存有高达5.92亿元短期贷款需要偿还的银河投资来说,大股东此次无疑是为其解决了燃眉之急,属于重大利好。 大股东银河集团系唯一发行对象,认购完成后,将通过直接方式持有不超过45.80%的公司股份,而目前集团持股比例为14.75%。银河集团由潘琦持股52.27%。 历史资料显示,银河投资从2002年到2005年的连续多年的业绩造假也是因为再融资的目的。2002年增发5000万新股,2004年计划发行可转债9.5亿元由于监管部门未批及股东大会否决而未遂。 银河集团董事长潘琦、董事兼总裁姚国平、副董事长王国生、副总裁龙晓荣、副总裁徐宏军、副总裁顾勇彪、财务总监黄巨芳因银河投资2004年、2005年虚增销售收入、隐瞒对外担保、隐瞒关联交易等行为,于2011年受到中国证监会警告和罚款等行政处罚。潘琦、姚国平被认定为市场禁入者,期限分别为10年、7年。 在证监会2011年对银河科技及潘琦及15名责任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提及:本案是系统性、团体化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大案。银河科技为了骗取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资格,贪短利而忘大义,有策划、有组织地通过制作虚假出库单据、开具虚假销售发票并按比例虚构成本的方式,连续多年实施大规模的虚构营业收入、虚构成本、虚构利润活动。此外,银河科技还存在不及时披露受到地方政府处罚的事项。银河科技的上述行为,既包括定期报告披露违法,也包括临时报告披露违法,持续时间长,涉及事项多,涉案数额巨大,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之大成,情节特别严重,市场影响非常恶劣,应当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财务造假论文: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要:以九好网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好集团)财务造假为案例,分析其造假手段,提出审计对策,指出此次审计失败暴露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九好集团;财务造假;审计失败 九好集团是2017年第一家因“忽悠式重组上市”而被证监会处以顶格处罚的后勤托管服务公司,主要业务模式是作为中介服务平台为客户寻找后勤服务供应商,根据成交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手段,可以代表我国拟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普遍存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审计对策,对其他财务造假审计具有指导意义。那么,九好集团是通过何种财务手段来虚增收入的呢?又该如何去治理和防范财务造假行为呢? 1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九好集团在其2016年4月23日披露的《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报告(2013年至2015年)》财务数据中,虚增服务费收入2.65亿元,虚增2015年贸易收入57.5万元,虚构银行存款3亿元,未披露3亿元银行存款质押。 1.1虚构业务以增加服务费收入 九好集团造假作案手法的隐蔽之处在于将虚增的服务费收入分散到大量的供应商和客户中去,实地走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财物,调查难度大。九好集团与125家供应商单位或个人、以及84家供应商对应的46家客户通过虚构客户、虚构业务、改变业务性质等方式增加服务费收入2.65亿元。此外,九好集团通过与供应商签订虚假业务合同来确认业务收入,在收到这些服务费后又从个人银行账户退回到供应商法定法人或其指定银行账户。尽管这些业务收入是真实的,但九好集团充当资金掮客的角色帮助19家供应商套取资金的业务模式并不属于九好集团的经营模式,不应该计入收入,可见九好集团虚构业务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1.2虚增贸易收入 杭州融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康信息)通过向九好集团采购货物存在业务往来,根据九好集团披露的《浙江九好办公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报告(2013年至2015年)》可以发现,其账务上确认了57.5万元来自融康信息的销售收入及应收账款收回。然而,通过审计小组对融康信息的实地走访获知,融康信息并未对该笔采购业务确认收货,九好集团也退回了已支付货款。从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来看,该笔业务不满足确认销售收入的实质,因此可以得出九好集团通过虚增贸易收入粉饰报表的结论。 1.3虚构银行存款3亿元、未披露3亿元银行存款质押 九好集团运用的财务造假方式在实践中非常典型,即通过银行流水体外循环的方式虚增3亿银行存款。2015年九好集团通过虚构其他应收款、虚构银行存款转入、虚构退回购房款以及虚假记载收到上海九好等单位其他应收款的方式使得其账面存在3亿元虚假资金。同时为了掩饰账面3亿的虚假资金,九好集团首先通过借款购买理财产品或定期存单,然后再将取得的理财产品或定期存单为借款方关联公司质押担保,最后将承兑汇票以贴现的方式获得资金并归还借款,九好集团通过如此反复y行流水体外循环的方式使其账面一直保持3亿银行存款。截止九好集团公开披露《审计报告》附注及《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时这3亿银行存单仍然处于质押状态,但是九好集团并未披露这一事实。 2就好集团财务造假审计对策 九好集团自2013年开始财务造假至2017年初被证监会顶格处以60万元的处罚,此次九好集团造假也将其审计机构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推到了风口浪尖。相关专业人士指出尽管九好集团商业模式较新,但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持职业怀疑精神,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得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就能够能合理的审计报告。 2.1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中,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观察和检查、分析程序以及询问内部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九好集团是一家后勤托管服务公司,号称“中国首席后勤管家”,主要业务模式是作为中介服务平台为客户寻找后勤服务供应商,根据成交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商业模式较新多为互联网平台业务,整个业务往来没有采购、生产、销售环节,没有具体的实物流。特殊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采用如观察企业生产过程、询问企业的销售人员、盘点库存等传统的审计手段不能评估其重大错报风险。再者九好集团作为中国后勤管理第一家,缺乏行业对比及专业的机构分析数据,加大了了解其行业发展和环境的难度。因此了解九好集团的性质及环境可以从企业规章制度入手,如看企业是否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查看内部审计人员对内控制度执行有效性的评估报告;职责分离的相关规定;企业的组织文化等。 2.2执行有效的实质性程序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职业判断,其质量多取决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实务经验,因此,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有必要针对所有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由于九好集团特殊的商业模式,审计人员应该从企业合同、财务资料入手,找到频繁、大额、异常的交易,再通过走访、函证等外部调查取证核实九好集团和供应商、客户交易的真实性,具体程序如下。 首先,全面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通过对15年九好集团披露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发现,九好集团15年末企业总资产为9.2亿元,货币资金为5.3亿元,货币资金占总资产57.54%。根据三大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可知,如果虚构营业收入,不仅会在利润表上体现,资产负债表上的科目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甚至是在建工程也会有异常变动。由于九好集团的不存在存货、在建工程科目,因此应该将审计重点放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科目上。 其次,执行有效的细节测试。一是通过查询启信宝、公司官网甚至是实地走访可以获知与九好集团业务往来较为频繁的供应商和客户的真实情况。九好集团提供的1200家供应商联系方式中,错号、空号263家,查无此人或长期无人接听的210家。二是调取企业信用报告和已开户清单。通过企业信用报告可以获知九好集团在银行的开户注销和贷款情况,以及隐藏的九好集团对借款关联方担保行为。将调取的已开户清单和九好集团账面的银行账户进行双向核对,可以发现以公司名义开户,但是账面没有的账户,如果存在销户,应该向被审计单位取得销户证明。三是实施有效的银行函证程序并核查银行流水。实施有效的银行函证可以获知九好集团定期存款被质押的情况。对已质押的定期存款,检查定期存款并与相应的质押合同核对,同时关注定期存款存单对应的质押借款有无入账。对于未质押的定期存款,检查开户证实书原件,确认该笔定期存款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目前的金融环境下,银行流水造假难度大,通过核查银行流水可以发现九好集团通过银行流水体外循环的方式虚增存款。 3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成功暴露的问题 九好集团财务造假案,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失败不仅是自身审计程序和方法的问题,与其所处的审计职业环境也密切相关。 3.1处罚不力下的违规成本低 此次九好集团忽悠式重组,根据证券法第193条规定证监会责令九好集团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60万的罚款,与“忽悠式重组上市”成功将带来的数十亿、甚至是上百亿资金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如此低额违规成本与巨额的利益诱惑助长了企业财务造假行为的频频发生。反观证券法第202条、2013条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企业处罚金额是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如在“唐汉博案”中,证监会对其处以高达12亿元的高额罚款,与九好集团60万元的罚款相比,12亿元的高额罚款足以让企图违法人员望而却步。而从以往发生的财务造假案例中可以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虚假陈述给证券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并不亚于甚至比企业通过局部内部交易、市场操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更为恶劣,但证券法对前者的处罚力度却远低于后者,可见证券法的处罚条例并不合理。 3.2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 我国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规模小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不平等关系,为了获得审计业务,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往往不能保持独立性,满足被审计单位不合理的要求。A上市公司对审计质量的需求主要与政府的管制行为有关,如上市公司连续3年亏损将终止上市、上市公司配股需要满足一定的盈余条件,多次暂停IPO发行等。上市公司对高审计质量的需求并不是由于市场行为,而是为了满足政府管制的条件,获得最佳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在选择事务所时考虑的不是计质量的高低,而是经审计后公司是否能够满足有关部门的管制要求以及是否有助于公司实现利益最大化。 4思考与建议 4.1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规成本 一是要修改证券法条例。对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进行修改,即加大对虚假陈述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顶格罚款数额,使之与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证券法第二百零三条相协调。二是完善会计师职业标准规范。改变因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导致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但注册会计师基本不用承担民事责任的现象。加大对涉嫌财务造假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数额。三是建立集体诉讼制度。行政处罚力度有限,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其高额的民事赔偿足以杜绝大部分企业的投机心理。目前我国集体诉讼制度还不够完善,可以通过借鉴美国股市中的集体诉讼制度,或者设立代表中小投资者向上市公司集体索赔的总机构等方式完善我国集体诉讼制度。 4.2加强监管措施 一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改变我国大多以年检、整顿清理为重的监管方式,加强事前监管和治理,严格监管签字会计师资格和审计师任期,不断进行风险提示,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二是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措施,建立高效快速的投诉通道,如网上匿名举报窗口、举报专线、举报专设邮箱等。对举报人员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人们对财务造假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监督。三是监管机构介入拟上市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改变拟上市公司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现象,转为由证监会、证件交易所等第三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拟上市公司向第三方交纳审计费用,再由第三方与审计机构进行结算,同时严格遵循审计费用的高低取决于审计质量的高低,防止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合谋造假行为。 财务造假论文:农业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及动因分析 【摘要】农业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一个热议话题,加之我国对农业非常重视,因此研究农业公司造假现象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辉山乳业的案例,来分析农业财务造假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公司;财务造假;动因 一、前言 近年来,农业公司造假现象层出不穷,诸如万福生科、银广夏、蓝田股份,绿大地、新大地、獐子岛、参仙源等都是近几年发生的引起投资者恐慌的例子。农业公司如此喜欢造假,其背后必然存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且农业类公司还具有生产周期长、库存核查困难、现金交易量大、交易对象分散、性能不稳定等特点,与其他行业比较而言,产品周期长并且产量不稳定,因此致使,农业类企业资金来源困难重重,必须做出更好的财务报告来吸引投资者。故此,研究农业公司财务造假现象显得尤为重要。本篇文章通过对辉山乳业案例的分析,来找出造假背后隐藏的原因,并对该原因背后的策略应对提出一些见解。 二、辉山乳业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辽宁辉山乳业集团有限公司(06863.hk,以下简称“辉山乳业”),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覆盖全产业链的乳制品公司,业务涉及草料种植、奶牛养殖、液态奶和奶粉的生产及销售,于2013年在香港上市。 2017年3月24日,辉山乳业在半个小时之内股价暴跌90%,最终跌85%后停牌,股价只剩0.42元,该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一份流落在外的文件显示,辽宁省金融办定于3月23日14点召开辉山乳业集团债权银行工作会议,23家债权行与辉山乳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出席。而早在2016年12月,美国知名做空机构浑水(Muddy Waters)针对辉山乳业报告,称辉山乳业至少从2014年开始虚假财务报表、夸大其资产价值及负债颇多,并称该公司估值实际接近零。 (二)案例分析 根据浑水机构的几个月调查,共访问了35个牧场,5个生产设施基地和2个完全没有建设迹象的生产基地。发现辉山乳业的欺诈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牧草来源欺诈。辉山乳业宣称其用于奶牛饲养的苜蓿是自产自足,近而来夸大利润率。但大量证据表明这是个谎言,这家公司长期从第三方供应商手中大量购买苜蓿。 2.资本开支造假,辉山乳业在其奶牛养殖场的资本开支方面存在造假行为,其夸大了这些养殖场所需的花费,夸大程度约在8.93亿到16亿元人民币之间。资本开支造假的主要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支持公司收入报表舞弊。 3.董事会主席转移资产,辉山乳业董事局主席杨凯从公司窃取了至少1.5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当中涉及将一家最少拥有四个乳牛牧场的附属公司向一位未披露的关联方转移。 三、农业公司造假频发背后的原因 (一)税收政策降低造假成本 国家对农业的税收政策,为财务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业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减免幅度都很大,这样虚增收入和利润就没有成本,所以农业企业造假成本很低。以一个工业企业为例,虚增1个亿的销售收入,通常需要拿出2000多万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但是在农业行业,由于流转税和所得税都有很多优惠,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可能虚构一亿元的销售收入,公司连一分钱的税也不用交,造假者就会使劲往大了造,反正也不怎么花钱,用农业公司作为平台来造假,可以一下就省掉几千万的造假成本。 (二)农业类公司交易较零散,且以现金收付为主,难以核查 农业企业的上游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单笔交易额度很小,且以现金收付为主,这样事务所进行审计时很难进行核查。如蓝田股份采用伪造产权证明与银行账户来虚增资产,采用钱货两清的现金交易模式伪造销售数据、虚增收入;万福生科通过虚构交易,并在银行存款、应收~款、预付账款以及在建工程等多个科目倒账,最终把虚增的收入计入到在建工程项目。 (三)存货以生物性资产为主,难以盘点 獐子岛价值几十亿的虾夷扇贝不翼而飞,第二年又回来了,这个事件刚公布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这些资产作为专业的审计师也是很难去进行排查的,辉山乳业的苜蓿草种植也是这个道理,盘点的时候存在很多障碍,这就为造假提供了机会。 (四)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特殊的行业性质 绿大地以2009年云南持续干旱为由巨亏,与獐子岛的虾夷扇贝不翼而飞手法如出一辙。农业企业的增长依赖自然资源的限制,很难追得上资本市场的步伐,达不到业绩预期的,就有造假的冲动。这也就是市值管理给予农业公司的压力,也间接地使这些公司业绩不够,造假来凑。 四、结论与启示――财务造假策略应对 (一)重视收入的审计和存货的核查 农业公司造假主要是在收入和存货两个方面。在收入造假方面,主要是倾向于通过关联交易来进行造假。所以在审计时,要关注企业往来款项的波动情况;关注企业同行业、上下游行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对比;结合函证、走访的形式对客户及交易的真实性进行检查。关于存货的盘点,应该注意不同的存货利用不同的方法,尽量去做到真实盘点;其次是要关注估约数的合理性;最后就是要注意界定生物资产的所有权。在审计识别的过程中,审计师应积极采纳农业领域专家的意见。 (二)适当修改相关的农业税收政策 我国在流转税与所得税方面关于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过大,这大大降低了农业公司的造假成本,也为农业公司造假提供了便利。所以我国应该适当地修改相关的政策,比如不同时两方面都进行税收优惠等,这也是阻碍农业公司造假的一个途径。 (三)加大对农业公司造假的惩罚力度 纵观这些年发生的农业公司造假事件,当公布出来以后会对该公司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事件过后也都没有影响公司的运营,有些是换了董事长,有些是改了名字继续经营,受到处罚的也大多是罚金。而我国对于造假处罚的力度远远小于美国,这就使得农业公司造假事件屡禁不止。 农业的发展关乎着国泰民安,是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性产业。农业公司造假现象要想根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可以通过国家和证监会的相关政策规定,来一步步约束和改善造假事件,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财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分析及治理 摘要:本文就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总结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和问题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理建议和策略,希望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监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交易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手段 虚构交易经营、关联交易等是目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 虚假经营不但导致企业各项数据无法准确的反映自身的财务状况和问题,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形成造假习惯,不断编造谎言去掩盖原有的谎言,最终使企业名誉扫地,被消费者和投资者所抛弃。 关联交易是指关联双方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产生实际的价款收取。关联交易并不被我国法律所禁止,而关联交易也不全是违背市场规则的。但如果上市公司缺乏自律意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或不出现价款收取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数据虚构和失真等情况。此外,会计政策不恰当利用、空壳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等,同样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造成影响,产生财务造假的问题。 二、上市公司务造假问题原因 (一)内部原因 自律意识的不足,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上市公司对于利益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为保证股票收益,公司股东非常注重炒作机会,并利用各种虚假会计信息刺激市场,从而提高股民信心,收获可观回报。可以说,上市公司急功近利、对利益的过度追求是财务造假的最本质原因。 其次,财务人员作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关键,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位,也给财务造假带来了可乘之机。目前,我国财务人员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参差不齐。一些财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摒弃严谨、公正的工作态度,与上市公司管理者相互串通,捏造虚假财务信息,最终损害了大量投资者的利益。 (二)外部原因 国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也缺乏足够的监督。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国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控制,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也相对较弱,违法成本非常低。 财务监管职能部门,如证券监管、交易所、财政和税务等部门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综合监管的良好局面,造成部分上市公司有恃无恐,造假问题百出。 其次,我国会计准则也存在诸多漏洞,针对上市公司会计行为没有形成有力的约束,这无疑为一部分不良上市公司造假制造了可乘之机,大量造假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许多上市公司都无法保障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披露的信息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甚至给投资者造成较大误导,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治理策略 (一)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监管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首先必须要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监管,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切实规避造假问题的发生。财务人员是公司财务数据的直接负责人,一方面,必须要明确各项约束财务人员的规范、制度,完善当前会计法规,提高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其次,加强会计岗位监督,在加强对会计岗位人员技术考核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检查,真正帮助上市公司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品德和工作纪律,避免公司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相互串通。 (二)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规范公司会计行为的关键,会计准则必须要适时优化和修订,保持足够的先进性。一方面,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围绕《会计法》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会计准则,另一方面建立全面的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约束。而企业也应该发挥自主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督,切实保障会计准则的落实,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 (三)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猖獗,很大程度上是由处罚力度不足所造成的。与财务造假获利相比当前对于该违法行为的处罚显得微不足道。比如,当前《会计法》中对于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最高经济处罚仅为10万元,对具体负责人的最高处罚为5万元,处罚之低,与获利相差甚远。对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根据造假程度和市场影响情况,在没收上市公司一切造假收益的同时,处以造假收益20%-50%罚款。同时,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还应处以一定的刑事处罚,以坚决打击上市公司财务违法行为。 (四)规范上市公司交易行为 虽然,国内并没有明令禁止关联交易,但不合理的关联交易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对此,有必要从源头处罚关联交易,必须要加强对上市公司治理机构和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合理的方式优化上市公司股权配置,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杜绝违规关联交易的发生。另一方面,必须要加强对上市公司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的监管,降低不良交易行为的影响。 四、总结 上市公司作为国内优秀企业代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关注,加强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打击。而上市公司自身也应该加强内控,规范自身财务行为,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研究 【摘要】中国经济通过几十年不断地改革与进步,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环境不断优化,上市公司数量也呈现不断上升,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巨大的利润的诱惑面前,低成本造假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日益突出,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尤其是在违反金融秩序的案件频繁地发生,有些公司在市场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的经济秩序,使得投资者不能真正地了解该公司的实际经济情况,做出了错误的投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市场发展缓慢的问题。这是对国家相关法规公然挑衅,是对会计法规无礼的践踏。本文从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现状出发,对上述问题,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造假 治理措施 内部约束 会计准则滥用 一、财务造假的特征和成因 (一)财务造假的特征 (1)造假主体一般是位居公司高位的管理决策人员,他们为了自己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通过自己在公司的权力,指使会计财务人员在财务方面造假。最高管理层舞弊,往往是精心策划的,掩埋了相关的证据,为了避免被暴露,以达到诈骗的目的。 (2)财务造假不能改变真正的盈利能力和财务数据,因为企业往往容易忽视一个铁定的事实:他们捏造的财务数据不存在,妄想以为公司的衰落状况是可以扭转的,企业的地位和盈利能力在现实中是可以改变的。但现实恰恰相反,虚假信息会受到负面干扰,扰乱正常的经营决策,导致企业的恶性循环。 (3)掩饰交易事实真相,财务造假是一个经过涉事人员“精打细算”的,程序相当繁复的过程,在财务报告发表前,会采用各种手段,虚构会计事项,编造会计凭证,利用相关权利资源联合各部门编造出一系列完整的经济活动,这种司管理层介入参与的造假行为隐蔽性强,不会轻易被会计事务所从中发现破绽,暴露造假的事实。 (二)财务造假的成因 (1)目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法律还不健全,社会经济环境还存在许多灰色地带,现在的会计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会出现一些制度上的漏洞,让谋利者有机可乘。没有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导致他们在进行财务造假的时候很少被发现,助长了他们造假的风气。 (2)我国对企业财务会计没有统一完整的监管部门,由于各个监管部门都有不同的监管范围和标准,导致了监管部门不能在监管环节上进行很好的衔接,大大地降低了监管的效率,造成造假现象频繁地发生,在质量和职业道德自律水平中,存在着人员素质低的问题,职业道德松散,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环境,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的监督管理,滋生了部分公司非法舞弊的行为,也促使财务造假的蔓延。 (3)反映一个公司经营能力的高低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高低,就要从对它的业绩考核结果来评定。因此,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升职,为了时公司自身能在业绩上更“好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就有可能指使下级和相关部门舞弊会计报表。 (4)公司在进行各方面发展时,例如扩大经营规模、采购设备或营运周转的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而想要获得资金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对外融资,能够引起融资方注意的就是公司的财务信息。由于这些原因,有些公司进行财务上的造假来获得市场上更多的资金投入。 (5)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不仅能够提升公司企业形象,还能体现其潜在的发展能力赢取投资者的信任。而股价是由公司每股收益和市场盈利率来决定的而且两者存在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有的企业就利用虚增利润等诸多舞弊行为提高每股收益来抬升股票价格,误导投资者又由于相应的连锁作用,利润的虚增使公司的市值上涨,导致价值虚高存在严重的泡沫。股票的价格提升了,自然使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有了更大程度的信任,从而放松对该公司的质疑和考察,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投资金额,公司也能蚧竦酶大更广的资金流,这种诱惑导致了上市公司通过抬高股价进行财务造假来获取利润。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危害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 (1)虚构收入,上市公司是有义务将自己的经营情况在市场上进行公布的,为了掩饰自己财务来源不正当的那部分,他们通常会对自己的经营情况在财务上造假。他们造假以掩人耳目的主要措施是:第一,提前确认收入还没有得到物品所有权的买卖合同;第二,将公司的库存商品数量报的比实际库存数量高,让公司外的人以为公司的利润收入比较高,虚报公司的资产。在这方面典型的公司的例子就是银广夏事件,该公司通过通过伪造商品买卖合同书,提高自己财务报表上财务的数据,来提高对税收的进项抵扣额,大大地减少了自己的应缴税额,是公司获得不正当的利润七亿多元。该案件一经报道后,引起了中国股市的轰动。 (2)不上报公司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有些公司为了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利益不受影响,不会如实地将公司的某些不良信息向全社会公开,比如有些公司可能会涉及诉讼,他们会对这个事件进行绝对地保密。上市公司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维护自身名誉和形象,因为这类事项一旦遭披露曝光,公司的股价可能会较大幅度的波动,给投资者和自身的利益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成都红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它上市后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就出现了巨额亏损,尽管它前三年的经营状况都是良好的,曾经被各大媒体捧逐如潮的上市公司已经颓势难减,短期内扭转现状变得困难重重,红光实业于上市的第二年就申请退出了股票交易市场。后来经调查发现,该公司的重要生产设备如彩管玻屏池炉和彩管玻锥池炉早在上市前两年已经达到使用寿命并且是在超寿命期运行,设备老化严重导致产品合格率低,生产成本也大幅度的增加。而公司在对外公开的相关报告书中竟然闭而不谈,红光公司已经涉嫌隐瞒固定资产无法正常运作的事实,自身暴露出的问题也决定了公司最终的命运。 (3)不能真实、客观地披露自己的会计信息,一个企业的会计相关信息是其它企业进行投资选择时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它也能给公司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可见,会计信息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的资金投入,会在自己披露的会计信息中作假,不如实地反映公司经营的真实情况。广东东莞勤上光电有限公司自2011年上市以来,整体实力提升,前景似乎一片光明。然而却被查出其通过隐瞒关联方交易,涉嫌造假上市。这其中,勤上光电是于广东品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有买卖合同关系的,因而,广东品尚光电是勤上光电有限公司的大客户。而勤上光电通过在其控制之下的其他同类型公司在2010年和2011年间不断地输出利润,使得业绩量因而增加。所有发生的这一切勤上光电都没有公开披露其相关的会计信息,隐瞒了事实。 (二)上市公司造假的危害 (1)弱化市场对资源的分配能力,要充分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就必须保障财务数据的内容具有可推敲性。若是对其进行私自篡改等不实操作,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会打乱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行,无法尽到改善国企现存状况,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责任。 (2)导致信息接收方产生误解,同时不利于债权方合理决策的制定。公司的基本情况通过其财务报告得到展现,此外还为投资者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奠定着重要基础。并且会根据报告中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信息来作出一定的决策和措施,判断该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或者分析该公司企业的偿款能力来决定是否收回借款或继续借款。包括政府部门也会根据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对市场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分析规划,以制定一系列更适用的方针策略。若是未能以真实有效的信息作为投资的基础,则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相应的方案策划失去可行性,从而增加投资风险。不仅如此,对于国家来说,这样缺乏真实有效性的内容极有可能阻碍政府决策,为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3)导致证券市场呈现恶性发展势态,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就是决定其内部运行能否保证平稳顺利的决定性因素。若是无法予以肯定保证,则会对证券市场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甚至导致运行终止。即使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在发展初期的先天条件不足,但其发展效率值得肯定。但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财务信息造假的行为必须坚决抵制,否则对其健康正常的发展会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并且不同程度的打击广大投资者的信心,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和抑制,必将会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收到越来越严重的干扰而失去其应有的功能。 (4)不利于公司发展,财务报表对一个公司长远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非同一般,反映出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表中直观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战略分析,实行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如果财务信息虚假不可信,并且被公司管理层采纳参考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后,毫无疑问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这就会使企业的发展脱离实际并导致连锁的不良后果。 三、整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有效制衡约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 企业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公司是否构建出合理有效且系统化的管理框架,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就如股东大会缺乏实际意义,股权缺乏分散性,使得小额投资人无法按股获取既得利益;监事会缺乏对公司实行决策的权利,仅保留其能够监管督促以及控制的权利内容。此外,高层的人事变化以及董事等层级的任免没有决定权,这恰恰反映出管理层面缺乏严重漏洞;内部董事的董事会,独立董事占很小的比例,这将导致董事会结构不合理,独立性较弱,容易导致舞弊。为了防止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必须要建立责任明晰、产权清晰、科学管理的企业制度,提高股东财产信息需求的地位,同时强化其对公司能够监管督促和控制的权利,对现行的董事会制度予以深化和完善,重点关注内部控制力度的加强。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中小规模投资者利益的获取,以及财务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法制监督,加大处罚力度 全面推动立法的健全工作,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实例的研究分析,针对目前仍处于模糊形式下的条例规定以及制度体系等实行进一步的革新使其完备。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修订与更正,使得法律保障范围更为全面。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新增由于财务造假案而受到p失的受害者可以进行索赔,要求参与造假者承担赔偿责任。并加大处罚力度,增加的成本和费用由造假公司承担,因为公司造假的收益远大于成本,只有依法实行利益反夺,严惩造假行为,才能从根源处有效抑制造假动机,减缓造假的泛滥。 (三)健全内部外部审计制度,确保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在本质上归属于内部控制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对公司的财务和核算制度的建立健全予以监督和管理。其中内部控制主要是对管理阶层在行为规范性以及可完善问题进深度剖析,重点关注其具有的本质特征以及缘由等内容,并结合审计单位的工作予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此外,还要对其现行管理规定进行完整性调整,强化的同时提高有效水平。实行外部审计则是使得财务报告的信度更高,从而维持市场稳定和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强化审计制度,改进审计程序已经迫在眉睫,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进一步遵循独立、客观和严谨性原则,不违反相应的职业行为规范,努力杜绝财务造假事件的发生。 (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国家市场运行的高效性和高质量的建设都必须遵循诚信这一原则,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建立健全信誉记录制度以实现对理论有效性的保障。此外,结合新闻媒体的传播性质,使得诚信理念深入人心。把信用作为工司企业最根本的生命底线,净化经济市场的环境。 (五)加强财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对众多造假案件的分析,不难看出该行为的目的性极强,且受决策者主观意识的驱使。主要通过对交易过程复杂化的运用,结合改变相关政策等措施与关联方实行联合舞弊。事件中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强化的方面,要实现这一目标,第一就是要进行相关道德教育知识框架的建构,完善其认知的正确性。从而使其从自我内在的反省中得到醒悟,最终将可能出现的非正确性动机扼杀在源头处。再者就是要重新调整行业内的从业标准,注重等级考试中的道德层面的分析。注册会计师也应注意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拒绝一切财务造假行为,向社会递交公平公正的审计结论,向职业道德提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财务造假论文:浅谈公司财务造假及其防范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大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浪潮之中。在面对具有较强实力的对手面前,中国的企业面临着重大挑战,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进阶,以适应于需求的新形式。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之中,不能够适应竞争大环境的企业便逐渐将视线转向财务造假。当然,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不仅仅是企业为了融资而欲求上市。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目的,企业对于财务造假的手段也会有相应的不同,有的企业会故意虚增收入,有的企业却会故意增加费用。会计是一门极其细致的实用技艺,它需要学习者从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入手,对于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过程”,仔细体会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识别会计造假是一个需要功底的事情。通常人们会将财务造假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低级别的造假自然好辨认,但高级别的复杂而老练的造假则需要有极其专业的业务能力的人才能够识别,具体在正文中会被谈到。 关键词:财务造假;手段;防范对策 一、前言 我国资本市场在近几年出现了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在证监会官网行政处罚栏目中可以发现不少有关于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决定书。这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了现今财务欺诈问题作为一个很早就出现但却从未褪色的热点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通过对于一般性财务造假事件的目的、手段等进行归纳,呈现出一般情况下,公司在进行财务欺诈时的动态性描述,进而也对于其他受困问题的公司提出建设性建议。第二,从国家角度看来,由于我国相对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资本市场形成的相对较晚,在此情形之下,研究财务造假课题对于我国具有相对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借鉴意义。 二、财务造假相关概述 (一)财务造假的概念 财务欺诈是金融活动中组织整体或者个人的一种故意行为,以获得不公平的优势而实施的违法违纪行为,包括欺骗非法行为。通过对财务与会计准则之中的漏洞策划其行为,同时也包括故意制造对企业有利会计信息的行为。财务造假作为社会上的一股不正之风,在社会和经济大环境中已经成为一大公害。这样的行为不仅对于社会和经济秩序进行干扰,误导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也激励其他财务欺诈,甚至导致更多的腐败和犯罪。 (二)财务造假背景分析 1.当今经济发展大背景 一直以来,虽然从经济道路来看,中国的发展路途崎岖。但是,却在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吸引外资最具受青睐的经济体而存在。这也正说明了现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多变而复杂。 2.财务造假的行业现状分析 谈及经济,绕不开企业;谈及企业,无法绕开每一个企业的财务。每一个企业都有着各自的财务问题,财务问题也是企业自身的核心问题。因此,无论是哪一企业的高管,对其企业的财务会显得非常重视,越是大而强的企业更是如此。 稍微认真些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海外的企业(如美国、日本等)会把公司的财务报表在网上,甚至会细到每个季度的状况,而中国上市公司却不会将其财报公布于自己的官网,只是将其公布于第三方(证券交易所)官网之类的地方。当然,上市公司有义务公布自己的财务状况于证券公司,但也可以从中隐晦地看出我国的企业对于自己的财务问题还是相对于国外的企业对于自身的财务状况稍显轻视。 企业的每一行为都离不开其资金的流动。众所周知,资金涉及到企业运行的每一方面,这也正说明着财务问题是企业自身的复杂与综合性之所在。这时,企业财务造假便开始进入企业的眼帘。“每个企业有两本账,一本真账,一本假账”,这基本是在会计业内是公开的秘密。假账是给外面人看的,真账是给公司内部的领导看的。 财务造假,这一资本市场上古老的话题,在最近几年总是在各个领域充斥着人们的眼球。由于非上市公司媒体关注度相对较低。仅从上市公司来说,在近几年,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例如皖江物流虚增收入91亿元。特别是2013年万福生科和绿大地等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遭证监会以及证监局处罚。这些事件相对财务造假的总体数目来说,真可谓九牛一毛。从财务欺诈的影响力度上看来,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相对典型。作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在2012年的半年报中虚增收入1.88亿,虚增利润4023万元。此外,在公司上市前三年的财务报表中,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抛开其伪造的面具,我们看到这些数据确实是非常吓人。在我们所接触的资本市场里,实在较为少见。本来是一个“贫农”身家,却装作“大地主”的架势,直到最后被戳穿,也令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色进行反思。好在于其被及时发现,否则结果可能会更加严重。当然,对于万福生科这一公司,我们也可以看出,它在上市之前(前三年)也做了相当细致的工作。 在上述论述中,不难感受当今财务造假的手段多样,各行各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颇高。 (三)财务造假的危害 在本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背景下财务欺诈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其复杂程度上都越来越变本加厉。展望国外,安然、世通等知名大公司的财务造假相继被曝光使整个全球资本市场被金融诈骗的阴影所笼罩。在中国国内,连续不断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持m更新着投资者对于财务造假的认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猖獗,不仅仅带给投资者经济上的重大损失,撼动着投资者对于起本市场的信心,更为严重的是对证券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造成严重损害,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财务造假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以及治理的滋扰,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打击与防范是市场经济之必须。 三、财务造假的分类及其识别 谈及“财务造假”,其范围之广泛显而易见。细致观察,定义区分“假”的概念相对困难。因为会计本身在记账时是一个可以争论的学问。对于不同有经验的会计师来说,对于同一个企业的思路不同,对于一个企业的同一个业务,他们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会计分录进行表示。 举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就像一个人走在路上丢失了1000元钱,(1)当其被计入“管理费用”时,它表示的是因为个人对于财产的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失;(2)当其被计入“营业外支出”时,它用以表示在日常生活的范畴意外所损失的财富,作为一个非常性损失而存在;(3)当其被计入“其他应收款”时,它表示这笔钱暂时没有找到,但是在以后总有一天能够将其找到;(4)当其被计入“长期投资”时,它表示这笔钱算作捐献给了社会,造福群体等;(5)当其被计入“无形资产”时,它表示习得“吃一堑,长一智”的智慧,吸收了掉钱的教训,促使以后走在路上更加谨慎。(1)(2)种做法是一般情形下企业的做法,也算作初级做法,越是靠后的做法越是高级,当然越是高级的做法,被认定为会计操纵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在这个例子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资产和费用在会计上同为“借增贷减”的科目,在一定条件下资产也可以变成费用,费用亦可以化作资产。 (一)财务造假大体分类 财务造假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层面去看待它,亦可以有其不同的方式去进行类别上的划分,笔者仅列举两个层面而进行大体上的分类,一方面希望促使读者对于财务造假的方式有其整体性判断;另一方面,也希望激发读者对于财务造假方式的思考,更进一步推进读者对财务造假方式的识别。 1.根据财务造假的目的而进行分类 做假账也不仅仅是为了虚增收入或者虚增资产。每一个企业,它所持有的目的不同,所做的假账也会用以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有些企业为了少交企业所得税会选择尽可能少的确认收入或者提前确认成本或者将可以分年度确认的成本一次性计入损益。总体来说,多结转成本,多列费用,将可以多年摊销的费用一次性结转,并将其美名曰“谨慎性原则”。 而且一些企业在考虑利润调节的时候,不单单考虑本年度要做大做强,而是考虑几年之后的情况。比如本年新开的商场对业绩没有考核指标,管理层就会倾向于多确认成本(比如商场的折旧等),为之后几年的业绩考核铺路。 当然对于相对大些的企业来说,或许是未来上市的需要,或许是国有企业对于收入的考核要求,或许是银行融资的需要等。它们会倾向于少结转成本,少列费用,将明明可以一次摊销的费用进行多次摊销,将一些潜在性的盈利挂在往来款项之中,按照需要的期间进行结转,用以做到其利润相关的数据可以根据上层的期待而进行调整。 2.根据财务造假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 将其假账的类别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分类,是笔者考虑到会计师的业务水平不同,对于假账的表现形式也会存在区别。 对于较为初级的会计师来说,他们通常会通过单据或者凭证的造假以达到其财务数据上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拿一个想要做大收入的企业来说,造假些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的期末金额;虚构些政府文件用以说明有政府的补助;还有买些假发票开出做收入等。 对于较为资深的会计师来说,会计本身的条文里就有许多可以去主观判断的东西,在上面“走在路上掉了1000元现金的会计表现”的例子中也有所呈现。有经验的公司管理层和会计人员会利用这些模棱两可的条文,使得会计的处理令其财务报表变得好看,以满足公司上层对于公司财务方面的要求与期待。这种情形是否能够将其定义为会计造假也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在客观上也只能说其运用了不合理的会计估计,且带有一定自身偏见地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其会计处理本身却也是满足会计条文的要求以及处理方式。这种手法,业内人士也相对青睐。 但对于技艺高超的会计师来说,“业务模式”造假一般情形下是其选择。这一类造假在财务数字变得好看的情形下却没有实质性商业交易的支撑。在业内,“业务模式”造假也被称之为最高水准的造假。例如通过极其复杂的关联方交易与体外资金循环对其收入流水等进行造假等。美国“金融界的911”安然事件,也是通过其业务模式的造假,最终导致了安达信的解散,“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不复存在,孤留“四大”尚存至今。 (二)财务造假的识别 上面已有列举由两种不同的层面来对于财务造假进行区分,笔者进而亦从上述表达中进一步来论述有关于财务造假的识别问题。以上述“根据财务造假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来说明其财务造假的识别问题。 首先,面对上述通过单据、凭证等文件类别的造假,外界对其识别也相对容易。通常,可以通过给银行发询证函,去政府网站查一查,通过税务系统检测发票的真伪等相应手段均可以进行辨别。通常,面对这样公然违抗“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行为,企业的负责人与负责审计的人员均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因为,这类操纵是一种恶意的欺诈,触犯了法律。很早之前的红光实业就是如此。 其次,面对会计准则中模棱两可的条文所造成的报表里的水分,这也是审计难以核定的地方,例如一个涉及高新科技产业的公司来说,其开发一个新技术需要许多步骤,其中决定多少费用化进损益表,多少资本化计入资产负债表,都是相对难以界定的。再例如獐子岛集团“逃跑的扇贝”,利用生物学专家进行对于存货的评估,让投资者今天看到存货的消失,明天却又看到存货的回归,这样类型的闹剧,可以说真是让人为中国的资本市场捏把汗。进言之,这种类型的会计操纵时常出现。通常,外部审计就算发现了企业这样的表现也唯有叹服于企业精巧的“会计技艺”。因为,面对这样类型的“盈余管理”,法律和准则也是无可奈何的。 最后,是关于业务模式方面的造假。@类造假,对于会计界的审计新人来说必然是无能为力的。对于这类造假的识别需要全局性思维缜密的资深会计界人员,并且能够从整体方面对公司的架构模型和商业模式对其财务报表的影响力进行判断。 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一)内部动因分析 1.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个人素养缺乏(主要因素) 经营管理权被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所掌控,对于本公司的经营状况较为了解,所掌握的财务信息也相对全面。在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促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当然,也存在公司会计人员迎合公司高管,主动出谋划策,有意识造假,从中间谋取私利。 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三者之间,当其形成相互推进,相互制衡的关系时,可以增进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和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不合理。 (二)外部动因分析 1.会计准则、制度相对国外还不够完善 在我国,各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粗线条、框架性的,只能对于会计操作起到总体性指导作用,而缺乏细则性指导。例如,主观影响对于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以及减值准备具有重大作用。另外,当会计准则和税法不同时,还是得依照税法,比如递延所得税。 2.外部审计的选择性失明 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取更高收益,抛弃其自身职业道德,与被审计单位狼狈为奸,一同进行财务造假。众所周知,就会计知识的理解程度来说,注册会计师可谓行业内的首屈一指。如此高超的技艺进行财务上的精雕细琢,促使财务造假手段五花八门,也增加了会计财务造假的不可辨认性。 3.外部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于三大方面:一是受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制约;二是中介机构与企业的利益来往密切,使之不能及时有效地披露公司财务数据的欺诈行为;三是政府部门的监管相对不力,没有起到相应监督的作用,受其成本效益原则,不可能有其相对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实现逐一进行调查。 五、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在现如今这个经济环境里,中国作为全世界范围内吸收外商投资最受青睐的经济体,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在随之不断扩张。在这种情形下,具备一双慧眼去看清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是必不可少的。财务造假亦不是一天就可以做成的。企业对其长时间的运作必然会漏出其中的蛛丝马迹,使外界有据可循。因此,对于财务造假的防范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去找寻更多的防范措施以减少被企业“忽悠”的可能性。在此,笔者也归纳了一系列措施,给读者进行参考。 (一)企业内部防范措施 1.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的结构在大体上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所构成。对于公司股权结构来说,在我国的中小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是一个并不稀奇的现象。当一家上市公司某股东占据其公司较大的股份,处于对该公司绝对或者相对控股时,优势在于应急反应速度快,也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但缺陷在于公司内部的权力得不到制衡,相对来说其不利于民主决策。 因此,在我国的各个企业中,应该优化股权结构,加强权力的制衡,在工作效率与民主决策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促使企业能够在现如今的经济环境之中有条不紊地发展。 2.构建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提高内控有效性 谈及公司内部的监管机制,主要强调的是以监视会对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的的监督为主的监事审计制度。在公司改制以后,虽然内部审计设置于公司内部,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极低。一方面是由于机构设置本身不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内部人员本身的素质较为低下。在公司实际运作中,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只通过查账这一手段履行着自己的监督职能,然而对于其公司内部出现问题的员工却没有弹劾权,从而限制了内部审计于公司的监督力度。 因此,健全其公司内部的审计机制,适当增加其公司内审的职权,以提高其公司内控的有效性是尤为关键的。 3.加强业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为什么要在现今这一时点政府上层不断在各个主流媒体强调职业道德建设?答案显而易见,因为在当今环境下,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极具缺乏的。因为缺乏,才会加大力度以提倡;因为严峻,才会加大力度去重视。 当然,从根本上来看,道德并不能治本,它能够做的是给社会大环境引领一种暖人的风貌。关键问题还是关乎公司制度的合理化运作。 (二)企业外部防范措施 1.完善会计准则 随着我国立法工作的不断完善,许多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随之出台。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基准,对于会计实际操作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我国的现阶段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有时必须依靠其行政手段才得以维持。在这一情况下,会计准则亦是较为急切的需要其制定者更进一步进行完善。 当然,会计准则的每一次修订都是一次具体化的进步。例如近一段时间,对公允价值的计量、联营与合营单位判断等作为新的准则而单独,说明其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2.完善业绩评价指标 企业的业绩评价主体包括其企业的利益的相关方。通常在对于企业进行指标评价时,他们会更加看重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营运能力。 但是,在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却有不少地区将其对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片面的集中于企业单方面的利润以及收益等,而忽视了企业的环境生态效益,长远期发展能力等整体性能力的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企业的发展偏离其健康的轨道。 3.加大审计工作力度 通常,注册会计师在对于上市公司审计的过程中,时常为了节省时间,以经验主义取代一些原有的审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外部审计质量不能够得到确切的保证。 因此,在此情形下应该督促外部审计师保持谨慎的怀疑态度去面对其审计业务的每一个过程。从而敦促审计师克服其自身对财务经验依赖的心理,以保证审计质量。 4.加大财务造假惩治力度 财务造假对小到投资者,大到社会环境都有其巨大的影响。中国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对于其各个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愈加严格。与此相应,对财务造假的惩治力度也应该不断加强,一方面能够推动各个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更多妄图以财务造假而进行牟利的企业更多地畏惧于《刑法》的权威而放弃自身最初对于会计造假的念想。 (三)投资者防范措施(从属外部防范措施单列) 1.关注审计意见 非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在没有对外公布必要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挂出来,企业外界也可以联系他们提供。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一般在其年报和公告里(巨潮资讯网)。 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能力,作为投资者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当一份财务报表里未曾出现审计意见时,表示这一家公司的财务造假可能性是相对较低的;但是,在财务报表中,一旦出现了注会所发表的审计意见时,作为对于关注这家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则需要更多关注该公司大多数时间的业务往来以及其账务的表现。 2.加强自身风险意识与维权意识 投资者风险意识与维权意识的加强可以从侧面提升被投资单位的财务信息质量。同时,通过加强投资者的维权意识于风险意识教育,亦可以促使投资者在投资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与跟风。由于国外的资本市场历时已久且相对发达,国外投资者的其相应所具备的投资意识也显现得较高一些,例如国外投资者相对于中国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更多选择进行实地走访,以获取相对直接而真实的证据,支持其自身投资以获取更多价值。 六、结束语 本文先从现今经济的大背景出发,对当今财务造假的现象进行了相关行业方面的大体分析。然后,通过对于财务造假手段的相关叙述,在了解财务造假的表现方式后,从而告诫读者对于其手段的相关识别方法。最后,对公司财务造假的目的进行分析,分别从内部与外部角度分别进行剖析,以至于能够尽可能地说明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与其同时归纳对于公司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总体来看,公司财务造假实则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而存在于当今经济大背景下。唯有社会上各个相关方团结一致,共同担负才能够从根源上对其当今财务造假之风进行扭转,从而维持一个正常的经济持续,促使各个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向一个更加兴旺而繁荣的时代前行。 财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及其防范 [提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财务造假乱象也层出不穷。财务造假不仅会导致会计信息的诚信危机、扰乱会计人员的正常工作秩序,同时也会给国家以及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通过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欺诈上市案例,分析其财务造假的手段以及我们该如何防范。 关键词:欣泰电气;财务造假手段;防范措施;会计信息;证监会 一、案例背景 2016年6月1日晚,欣泰电气公告称公司IPO财务造假,涉嫌欺诈发行以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从2011年11月开始,欣泰电气就开始了IPO申请,与此同时也开始了它的造假之路,其主要手段有虚构收回应收账款、少计提坏账准备以及虚增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等。在不停的造假之下,终于在2012年7月3日,欣泰电气通过了创业板发审会的考核,并于2014年1月3日获得批文,随后在1月27日登陆创业板,发行价格为每股16.31元,募集资金超2亿元。 但是,欣泰电气的造假并没有在成功上市之后就停止。经过证监会查证,欣泰电气《2014年半年度报告》和《2014年年度报告》以及《2013年年度报告》中继续故伎重施,虚构收回应收账款、少计提坏账准备、虚增货币资金等。并且,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温德乙以员工名义从公司借款6,388万元未被披露,导致《2014年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在2015年7月14日,证监会向欣泰电气发出了《调查通知书》并立案调查。在历时11个多月的调查之后,欣泰电气造假上市的手段与历程终于逐渐浮出了水面。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对欣泰电气开出了罚单,合计处以832万元的罚款;对公司实际控制人温德乙处以892万元罚款;对欣泰电气总会计师刘明胜处以60万元的罚款,其他多名高管和责任人也分别给予警告和罚款。其中温德乙、刘明胜两人违法情节严重,证监会拟对两人采用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由此,欣泰电气有可能成为第一家从创业板退市的公司,也将成为证券市场第一家因欺诈发行而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欣泰电气上市的保荐单位,也难逃重罚的命运。欣泰电气上市前财务造假,完全不符合证券法关于IPO的条件,无论是兴业证券秘而不宣还是毫无察觉,兴业证券都难辞其咎。 二、欣泰电气的造假手段 欣泰电气造假手段主要有IPO造假和年报造假。 (一)IPO造假。想要成功上市,就必须要降低应收账款的余额,于是欣泰电气总会计师刘明胜向公司实际控制人温德乙建议,在会计期末采取“用外部借款减少应收账款,并于下期初再还款冲回”的做法,从而导致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的IPO申请文件中有关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录。而实际上又是怎么操作的呢? 1、个人借款来充当公司回款。除了使用公司的自有资金以外,温德乙个人向其朋友以及第三方公司等进行了大量借款,甚至有时候不需要经过客户的账户就完成了资金的回转,从而达到美化公司财务报表的目的。 第一种方式是温德乙向他人借款,公司的出纳在银行柜台一边办理现金提取一边办理现金交款,只不过在填写现金交款单的时候,付款人上则直接填写客户公司的名称,充当客户支付给欣泰电气的应收账款。而在报告期过后,再去银行办理现金提取和现金交款,如此一来资金就又从欣泰电气回到了借款人的手中。 另一种手法是温德乙向外部第三方公司借款,通过银行汇票走账。简单地说,就是由温德乙借款的第三方公司开具银行汇票,经过客户盖章背书给欣泰电气,算作收回的应收账款。等到报告期过后,再由欣泰电气开具银行汇票,通过客户盖章背书,转回给第三方公司。 为了掩人耳目,欣泰电气的造假十分谨慎与小心,不仅会把造假分散给不同的客户,且真假混合有零有整,比如把同一对象的借款分散成数十笔,分给各个不同欣泰电气的客户来开具银行汇票,以充当应收账款,等报告期过后再转回借款企业或者个人。例如,2012年6月温德乙就曾用此手法向丹东某企业借款9,000万元,以此达到报表上“收回”9,000万元的目的。 2、自制伪造银行单据。由于借款需要支付利息,如此大额的借款导致造假成本骤升,利欲熏心之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银行进账单以及付款单也开始自行伪造,从而降低倒账成本。 在调查中发现,想要自制单据的流程并不复杂,工作人员先在电脑上制作银行单据的格式,然后填入相应的客户名称、金额等信息,再打印出来就完事了。 第二步就是带着这些自制账单会交给出纳去银行补盖章。因为公司和银行关系好,另外一方面公司业务多,出现遗漏也很正常,所以一般来说都可以成功盖章。 不过实际上,欣泰电气在自制假单据时也是费尽心思。所涉及客户都与公司有实际的业务往来,所以并不是一味单纯的造假,而是在真实的业务单据中混入假的,并且金额大小不一,最小的也就万余元,有的假数据会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所以十分具有迷惑性,y以分辨。除了通过造假减少应收账款余额之外,欣泰电气还通过少计材料成本来虚增利润。 根据中国联合钢铁网的数据显示,2010年硅钢片的价格为17,000~21,000元每吨,而且前6个月价格则在19,000元每吨以上。 如果按照每吨19,000元来算,根据欣泰电气的招股说明书,2010年硅钢片的采购平均单价为每吨14,905.8元,其采购价格比市场每吨低出4,000元左右,而采购量为6,310吨,说明欣泰电气通过少计硅钢片的成本在报表上减少了约2,500万元的材料成本。而招股说明书同时显示欣泰电气2010年的净利润为5,900万元左右,那么由此计算,欣泰电气则涉嫌虚增其报表显示其净利润的40%以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税收优惠政策也构成了欣泰电气利润“虚旺”的一部分。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该公司是福利企I和高新技术企业,根据相关政策文件享受福利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各项税收优惠,同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15%。那么2010年其税收优惠约为1,350万元,也就是说,欣泰电气2010年的净利润有1/5都是由税收优惠政策贡献的。 通过造假来减少应收账款余额,通过少计材料成本来虚增净利润,都是无视法律、为所欲为、利欲熏心的行为,其数字之大以不能简单的以“游戏”来形容。对于任何公司来说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补救,并适时予以披露,而并非通过造假来掩饰,假的终归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二)年报造假。除了IPO造假、虚构财务数据等行为以外,在2014年年报里,还存在有重大遗漏问题。公司实际控制人温德乙,以员工名义借用公司6,388万元供其个人使用,并且未在《2014年年度报告》中披露该交易。监管机构历来不允许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占用公司资金,何况数额如此之大,并且不在报告中披露,那么该公司2015年度的财务报告被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对于财务造假该如何防范 由欣泰电气造假事件我们可以从两个问题入手提出建议: 一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在案例中,首先是由欣泰电气的总会计师刘明胜向温德乙提出了外部借款冲减应收账款余额的建议,随后在接下来的造假之路中,上到总会计师,下到出纳无一不参与了这次造假。那么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资质考核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除了教育会计从业人员要遵从道德底线之外,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准则,是防范遏制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制订、修订并颁发了数十项法律、法规、条例等,无法可依的状态是结束了,可还应及时制订出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违反《会计法》的处罚制度,使会计法规更加具有操作性与实践性,使各项会计工作可以有法可依。 二是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须要如实完整,并且准确披露公司的各项相关经营信息,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讯息传播异常迅捷与广泛,对于重大信息及时准确地披露比想尽一切办法造假与掩饰重要得多。即使在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但是适时的披露,至少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且一定程度缓解公众的反感情绪。不仅仅是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审计、注意披露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同时改善审计体系、强化审计监督也是势在必行的。根据我国当前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监督机构职责,互相协调好工作,既要增加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又要想办法避免重复提升效率,通过提升审计工作来降低财务造假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对于防范财务造假,还得从企业领导人方面做文章。对于企业领导的真实业绩,不能只靠考察数字结果,更得从其领导的过程来判别其工作的好坏,然后将考察的结果与企业领导人的奖惩相结合。换句话说,就是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企业负责人的考核任命相结合,才有便于进一步落实诚信的原则,从而从源头上减轻以致杜绝财务造假的行为。 总而言之,遏制财务造假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各个方面都得进行统一和协调,才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希望各企业与其负责人,能以欣泰电气为鉴,收起那些舞弊的花拳绣腿,实打实的想办法提升经营业务的能力才是关键,不要自毁前程酿成大错。 财务造假论文:西南证券两度卷入财务造假案 高歌猛进的投行接连栽跟头 西南证券再次因上市公司作假未能勤勉尽责被证监会暂停了投行业务,20余个在审项目面临证监会的全面复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去年6月被立案调查之后,不到一年,西南证券公告称,“因在从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活动中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再次被证监立案调查。 西南证券称,根据相关规定,处于立案调查期间,证监会暂不受理该公司作为保荐机构的推荐,暂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暂不受理公司作为独立财务顾问出具的文件。这意味着公司投行多项业务再次被叫停,两次调查之后,也让原本发力投行业务而高速发展的西南证券业绩蒙上阴影。 西南证券方面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当前调查过程中在审项目有20余个,按照证监会的规定进行全面复核。经复核,拟继续推荐的,可同时申请恢复审查;对于已过发审会的项目经复核,拟继续推荐的,可继续依法履行后续核准发行程序。这样看来,此前有媒体称,相关项目可能被“连坐”当属无稽之谈。 同时,西南证券方面表示,预计该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在立案调查期间将受到影响,并可能对当期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分析人士指出,比投行业务业绩受影响更深远的是,公司在今年7月份的券商评级中可能被降级。 或踩雷“忽悠式”重组 西南证券公告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只表示在从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中涉嫌违规被立案调查,并未指出具体公司。不过此前早有预兆。3月初,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证监会准备对九好集团、鞍重股份及主要负责人员做顶格处罚。九好集团与鞍重股份在信息披露上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两者企图以此“忽悠”重组成功,谋求借壳上市。西南证券恰好是九好集团的财务顾问。 监管层将九好集团定性为“涉案金额巨大、手段极其恶劣,违法情节特别严重”,作为财务顾问的西南证券未能做好尽职调查自然难辞其咎。 这不是西南证券第一次被上市公司“忽悠”,2016年6月,因大有能源定增涉嫌欺诈发行,西南证券涉嫌未按规定履行职责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同时“暂不受理”公司投行业务材料。 盈利将受重创 在会项目将被复核重审,新增项目被按下暂停键,业绩“支柱“的投行业务被罚⒍怨司业绩产生较大冲击。 目前,西南证券2016年年报还未做披露,不过从2016年中报数据可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20亿元,投行业务贡献近9.5亿元,占比约为48%。在其他券商还在想尽办法减少对经纪业务依赖之时,西南证券投行业务已经占据营收的半壁江山。原本业务结构优势明显,转型之路顺畅,虽然A股交易量下滑,但在去年IPO发行提速的背景下应大有可为。 不料去年下半年投行业务被暂停,错失良机,根据1月的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6年1月至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75%。而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净利10.99亿元,同比下滑达68%,成为上市券商下滑之首。 西南证券相关负责人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经纪业务、自营业务、资管业务和新三板挂牌业务等正常开展。 除了业绩受挫,券商评级是悬在西南证券头上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每年7月,监管层都会综合券商上一年的表现给出等级评价,券商评级不仅直接影响创新业务的开展,影响两融等业务规模,每降一级,券商将增加0.25%的比例缴纳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按照西南证券2015年的收入来算,每降一级,则需多缴纳2124万元的投资者保护金,对公司资本金消耗巨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立案调查并不是纳入评级考核,扣分降级还需要看调查之后监管层是否给出处罚。 中介监管更加严格 去年以来,兴业证券、信达证券、中德证券等多家券商和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等机构因在保荐、承销、财务顾问、审计等业务中未勤勉尽责受到相应的处罚,中介机构违法现象受到监管层的重视。 为了完善证券中介机构被立案稽查与行政许可申请挂钩机制政策,强化证券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意识,督促其勤勉尽责,今年2月,证监会就修改《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简称《规定》)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规定》,一是当证券中介机构或其从业人员涉嫌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或被司法机关侦查,尚未结案的,证监会将不予受理或中止审查其出具同类业务的行政许可申请文件。二是建立中止审查的恢复审查机制。在审项目被中止审查的,证券中介机构应当指派与被调查事项无关的人员进行复核。经复核,申请事项符合行政许可的,证监会可以恢复审查;否则,终止审查。 目前,相关监管举措还未落地,但从西南证券的调查来看,未来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将持续加强,对中介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也将加大。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商务电子化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也是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网络沟通平台,交易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洽谈时间,同时,支付宝等网上支付方式为双方节约了交易费用。本文从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并提出了电子商务背景下的营销策略,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来搞好营销,为企业开拓市场。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 市场营销 影响 对策 一、引言 从广义上来说,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从狭义上来说,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使商业活动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一步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因此,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发展市场营销是必然的。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1.营销环境的变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由传统的面对面洽谈方式转换到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沟通平台。在网络平台的帮助下,产品生产商能够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这削弱了中间商的作用,缩短了产品营销渠道的长度,同时生产商也能接触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顾客,拓宽了生产商产品的营销渠道宽度,为生产商销售产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的主动性增强了。以前,消费者所掌握的产品信息与生产商的不对称,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如今,消费者的主动地位提升了,能从多个渠道了解到产品的真实信息,这有利于消费者放心购买产品。 2.营销方式的变化。在电子商务下,企业的营销方式由传统的面对面营销变为线上营销,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传统的商业活动中,企业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来开展营销活动。从产品的成品阶段开始,企业就要为如何销售产品来努力了,一直到产品卖到最终消费者的手中,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这种营销方式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为企业带来成本压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营销活动主要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电子营销不仅切断了中间商的环节,为企业减少营销成本,而且为企业拓宽了营销渠道,企业将会直接面对更多的消费者,为成功销售产品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3.交易及支付方式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方式,而且也让交易活动中的支付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我国盛行网上支付之前,多数买家与卖家都是通过现金支付的,小额支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大额支付就会比较麻烦,而且携带大量现金不方便、存在丢失的风险;在网上支付的帮助下,无论是小额支付还是大额支付,买卖双方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交易,大大促进了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要注意的是,电子支付虽然简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隐患,电子支付对手机、电脑的依赖性很大,所以消费者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并严格管理支付密码,才能确保支付安全。 4.信息传播方式及交易双方的沟通方式发生变化。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市场营销依赖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互联网为交易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使双方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有利于企业的多向选择。买卖双方在互联网上沟通的时候,是以互联网为介质的,双方都看不到对方,主要是通过文字的方式来沟通的,那么,一方根本看不到另一方的表情神态,也无法揣摩对方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企业能提供更多真实的信息来抓住对方的关键点了。另一方面,双方在网上沟通交流的时候,其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都在与第三方进行洽谈,所以交易者就会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选择对自己企业有利的交易方进行商品交易。这种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沟通方式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益,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交易量。 三、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营销策略 1.建设及推广企业的网络营销平台。从表面上看,企业网站是外行人士了解企业产品的重要平台,但是实质上企业网站要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来做出相应的信息反馈。企业网站主要分为内网与外网,其中,内网针对企业的内部事务的,企业内部的重要公告或者内部调整就在内部网里面公布;企业外网则主要面向消费者,外网要准备与产品有关的详细信息,包括产品的型号、材质、性能、保质期或者保修期等,而且要建立专门的网点供客户反馈产品信息,以更好地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的进一步需求。在构建面向消费者的企业网站的时候,要注重网站的推广,其目的在于扩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使消费者详细地了解有关产品信息与服务项目。由于企业的网站推广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任务,所以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推广本企业网站,如搜索引擎推广、电子邮件推广、网络广告推广、信息推广等。 2.转变营销理念,整合市场营销策略。在电子商务模式下,营销人员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企业的营销一般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但是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市场营销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消费者的主动性更强,所以营销人员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生产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针对现阶段的情况,企业要整合市场营销策略,把传统的营销策略与如今的电子营销进行结合,提升企业的营销渠道,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推进信息化建设,重视信息化系统。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大丰富了市场营销方式,使企业的市场营销途径发生了变化。在新时代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至今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化系统,缺乏信息化营销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仅为企业营销提供了有利的渠道,同时也引导消费者关注企业的动态,激发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意识。为了推进企业营销的信息化建设,企业除了引进优秀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以外,还要培养营销人员的信息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线上营销能力。例如,企业要定期培训营销人员的计算机能力,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企业的产品信息。此外,企业还要注重公司信息的更新,使消费者更快得知产品的最新动态。 4.加强人才培养。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核心技术与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竞争中打败对手,所以企业加强对营销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营销人员的营销技能,企业可建立专门的人才培训机构,定期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或者营销精英来培训机构内传授经验。如果企业的资金充足,可高薪聘请行业内的营销高手来公司内工作,一方面可以为公司内的员工树立榜样,树立员工的工作信心,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得到精英人才是企业的一大笔财富,企业应当珍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我国盛行,线上营销是企业营销发展的必经阶段,企业只有把握好电子商务的优势,并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于市场营销中,线上线下营销结合,才能更加全面地把握好营销方向,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因此,企业要注重培养营销人员的线上营销能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有效的企业网络平台,才能在新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作者:张蕊 单位: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时代下市场营销的发展 摘要: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进,同时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开始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且在近几年飞速发展,也必将对传统的市场营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便是探讨市场营销在新的时代下,其消费行为和营销理的变化,以及对今后营销管理工作重心的展望。 关键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理念变化;营销管理 引言: 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组织与管理市场经营决策和营销活动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它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理念和发展思维,对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营销理念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市场经营效益、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合理的营销管理等因素。所以,为了使我国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迅速发展,在电子商务时代下引领潮流,研究电子商务时代下市场营销的发展与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销环境的变化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便与世界经济休戚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际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同时也越来越充满挑战。尤其在互联网崛起之后,电子商务在加速市场全球化的同时,也开始对传统的营销模式产生影响。由于网络营销的自由性,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市场是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企业通过个体营销商来进行。但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顾客进行商业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省下大量的中间环节,还可以在提供全天优质服务的同时,做好市场调研,更直观的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状况。此外,通过这种直接的商业交流,既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用最低的价格获取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增加经济效益。在电子商务时代,人们购物支付的方式不再依靠传统的现金支付。以支付宝及淘宝为典型的网上商务平台,让人们的日常购物活动变得的更加方便与快捷,同时在线支付也为顾客节约了更多时间。这种新兴的商务活动,可以巧妙的避免现金交易中出现假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品活动中违法犯罪的行为,既可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也可以降低商家的损失,从而让商业交易变得越来越相互信任。总而言之,以上全球性市场的变迁、销售方式及盈利方式的变化、购物支付手段的多样,让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对此应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这几个方面的统筹工作,把握电子商务发展机遇,调整市场营销策略,顺应发展。 二、市场营销理念与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推进,如今市场营销理念应该向大众化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积极拓展宣传手段与方法,使消费者能更为直接的了解产品性能及市场。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树立绿色营销理念。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我国更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另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开始去享受健康的绿色生活。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时代应该高度重视绿色理念,体现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保证产品的绿色、无公害、无污染、节约,也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去进行销售及进行售后服务活动。如此,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科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其次要创新营销方案与个性化营销相结合。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产品个性化越来越疯狂的追求,企业应该专注于创新,积极研发新的“个性化”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引进新技术,招聘高科技人才,抢在别的企业之前研发出新的产品。同时,要注重于售后调查,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积极征求消费者意见,积极了解市场动向,迎合消费者的个别需求。通过以科技为支撑,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创新为指导,来抢占市场制高点。此外,要充分认识网络消费的主要特点。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地的产品开始相互流通,这样不仅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也让人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的产品开始抵触,追求新颖的、个性的事物是网络消费的一大特征。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轻松的浏览到各种产品信息,因而无形之中,使得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并对同类商品的价格进行对比,以此来作出购物决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要想获得市场就必须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以优惠的价格,来供更加优质的商品和更加全面的服务。最后,要充分认识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传统的市场营销主要是有目的的对目标客户进行营销活动,由于消费者往往并不是出于自我需要的被动接受方,使得营销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很火,却并不能持久。但在电子商务时代,消费者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开始由被动接受慢慢地转向自主消费,这种转变使得企业必须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来适应消费者更加理性的购物。另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喜欢自我定制商品,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消费者这种积极主动参与商品生产和研制过程的要求,就使得企业要充分考虑消费者深度诉求,深入了解客户真实需要,积极转变营销思路。 结语: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增强我国综合实力。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将发生重大变迁,将慢慢从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电子商务时代。与此同时,企业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在新的电子商务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即必须制定企业自己的,与新的电子商务环境相适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与发展。本文只是对电子商务时代下市场营销发展的浅显讨论,分析了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说明了市场营销理念的变迁,希望能帮助我国企业正确认识电子商务时代下市场营销理念,从而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欧阳淼娃 黄坚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学院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产生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市场贸易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商务活动已经开始进入到数字化时期。电子商务作为企业适应商务活动数字化的新型市场营销策略,虽然现阶段还无法取代传统市场营销,但是却给传统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要想在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趋势下更好的开展商务贸易活动,就应该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市场营销,促进企业营销向着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产生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营销业务的一个发展分支,对我国传统营销模式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营销环境产生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促使市场营销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市场营销所涉及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营销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市场作用时间相对减少,但是在空间范围内却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市场营销中所涉及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市场,企业不论具体建设规模的大小,都可以根据自身性质通过电子商务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营销工作。其次,缩减营销环节。我国企业在使用传统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相关产品的销售时,必然需要中间商进行层层流转,增加商品销售环节,减缓销售速度。而在电子营销模式下,企业可以选择使用互联网让商品直接与终端消费者接触,极大缩减中间销售环节,节省营销时间。再次,转变原有交易和支付方式。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中,企业在交易活动中需要国家统一发行的货币进行支付。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虚拟电子货币已经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的主要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上纸币的流通,为国家货币发行部门精简资金。最后,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增加了企业和外界沟通的渠道。网络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功能,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依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传递速度的优势更加快速的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并及时获取消费者信息反馈,实现信息之间的良性交互。 2.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影响着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目标市场定向,而这种目标市场定向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特征和新闻给变化息息相关。首先,在电子商务影响下,消费者需求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消费者受到国家整体消费观念的影响,追求新奇、新鲜的产品和创意,希望商品生产企业可以按照自身需求设定和制作相关产品。但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企业相当大的创意负担,企业对一种商品的生产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甚至个别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着相应的影响。网络销售环境为消费者的商品选择提供了方便,消费者可以同时对搜索引擎内的多家企业商品进行筛选,在联合对比中选择理想产品。同时,网络电子商务营销也可以使企业的产品生产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中大众化发展的弊端。 3.对营销理念的影响。 在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中,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都以促进自身发展为目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营销业务应用愈加广泛,致使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促使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都逐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满足市场上众多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国消费者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愈加追求个性化发展,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尽量打造各种个性化产品,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新营销理念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导向,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4.市场营销管理重心发生变化。 我国企业传统营销管理活动的重心是价格、商品、渠道、促销,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变化和发展,企业受信息技术和网络营销的影响,管理重心逐渐转变为客户、成本和良性沟通。从这一变化趋势看,新时期,企业营销管理活动更加关注消费者自身利益,开始以客户为管理导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利己目的。企业生产相关商品的消费者趋向性更强,有利于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促进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5.对技术和手段产生的影响。传统市场营销模式中,企业生产活动更加注重实用人工生产要素,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社网络营销活动的发展,人工营销环节急剧缩减,消费者开始通过网络获取产品信息,企业使用一个客服员工便可完成与多个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营销手段发生变化。而在营销技术方面,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引入,企业经销技术也更加先进,打破传统营销技术受到时空限制的弊端,促使企业员工能够与终端消费者直接交易,减少交易环节,缩减交易时间和成本。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措施 1.企业应该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在网络上建立一些库存、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大型基本动态数据库,搜集企业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使企业大量商品信息能够在网络上有序流通。企业只有及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构建动态的数据库中心,才能为管理决策人员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现阶段,我国众多企业都顺应时代潮流建设了相应的数据信息平台,为各个相关企业之间的有效交易提供重要途径,企业只要具备一定的数字化网络平台等,就可以正式参与到电子商务运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使中小企业可以灵活运用自身成本优势与各大企业之间展开竞争。所以,为适应电子商务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模式,相关企业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其能够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的良好经济效益。要认真研究本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实际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技术投入,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掌控能力,为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生产具有差异性的产品。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企业在产品产生中应该将每一个消费者看做是独立的个体,通过生产差异性的商品来满足不同消费个体众多类型的个性需求。实质上,相关数据显示,即使像汽车一样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企业要想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仍然需要保证80%以上的相关组建是统一标准的。特别是在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商品辅助设计的今天,个性化商品生产已经逐渐由不可能转变为企业生存发展基本能力。所以,企业应该在商品生产之前不断研究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行为习惯、消费趋势等,全面把握消费市场,结合市场需求研究能够适应市场的个性化商品服务,从而真正在经营发展活动中抢占商机,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重视知识管理和客户管理。 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经营运作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对自身战略性过程相关知识体系的科学管理,这一体系也是企业确保自身电子商务营销系统健康稳定运行的关键。同时,企业的管理流程也应该与网络经营发展新变化趋势相适应。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构建持久竞争优势必须要结合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科学使用这些管理流程和知识体系,建设企业独特优势发展核心。客户关系是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加强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强化客户管理管理重点在于改善企业自身和相关客户之间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同时客户关系管理也包含着企业内部组织机构选择、争取、判断、发展以及保持客户所必须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市场竞争环境中健康开展电子商务营销活动,就必须合理建立消费者信息数据资源库,集中分析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商品需求,同每一个客户发展长期的私人交易关系,关注网上消费者。企业必须自觉主动的改善与客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个性化产品和优质服务等手段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客户关系,与相关客户共同构建企业价值,树立并传播企业品牌,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4.发展物流和服务。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应该将自身物流管理纳入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中,并且鉴于物流管理对网络营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从营销活动的起点也就是相关产品的生产和设计环节入手对企业物流管理活动的进行强化,逐步使企业相关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已经完成的产成品以最低成本进行高效运输,优化企业产品营销渠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性质以及行业特征合理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物流模式,完善商品流通渠道,为现代化企业营销提供物流支持。此外,企业还应该在管理活动中促进电子商务部门与物流部门的合理整合,结合产品、运输渠道、价格以及促销方式等方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并由营销与物流部门进行协同管理。这样,企业营销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物流能力和成本制定营销决策,物流部门也可以根据相关营销活动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采取一定措施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一定的物流支持。 5.培训电子商务人才。 电子商务业务建设的关键点是人,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电子商务系统首先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为社会上的人提供商品和服务;从行业自身发展角度看,电子商务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围绕相关商品、服务所涉及的各方代表和相关利益人共同组成的关系网络;从电子商务系统本身发展看,虽然企业在发展中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交易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重要作用,但是仍然认为在交易活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高素质人才。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现代化和商务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体,在建设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国中小企业应该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素质,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推进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进程。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趋势,对当前社会上的传统市场营销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在建设发展中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清醒认识电子商务发展对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商务活动,规避电子商务风险,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在现代社会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黄松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也被广泛地运用到市场营销中来。电子商务作为市场营销手段的一种,是企业当前营销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相比较传统的影响手段而言,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可以随时进行,没有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供求双方提供很多选择的机会,覆盖面非常广。同时,电子商务参与市场营销有利于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廉价且质量好的商品。现如今,电子商务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追求,满足了青年群体的个性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 当前,电子商务已经发展演变成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的环节,它已经不再是狭义的电子商务了,其参与企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是企业通过向客户介绍其产品价值,而客户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的过程。市场营销是企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企业进行产品的生产,只有将产品营销出去,才会产生利润,企业才能获得发展。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手段等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电子商务作为当前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它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以传统市场营销为背景,却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是在传统的营销理论基础上结合了当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平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较高的产品,且交易方式迅速便捷。通过电子商务的销售平台,企业能够及时的获取客户的消费信息,及时对企业业务进行调整,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促进市场营销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电子商务低成本、迅速便捷的特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通过电子商务信息的反馈,企业能够及时嗅到商业机会、及时更新产品,促使产品生产向精细化发展,体现特色化服务,吸引消费者眼球,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1.市场营销理念的变化 现如今,市场营销理念最明显的变化是,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的转变。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中,企业占上风而消费者主要是被动接受营销理念,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的过程或者是在服务行业中,企业都比较重视自身利益,而较少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认为只要产品能卖得出去即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而对消费者层面关注的比较少。而当电子商务出现以后,打破了传统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销售观念,更多的产品生产出来是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的采集、信息获取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加物美价廉的原材料,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则更多的是向精细化发展,直接以客户的需求为产品生产的目标,对传统市场营销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的产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营销观念,注重消费者的个体需求,满足当前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思想。因此,当前发展情况下,企业不管是在生产产品还是在提供服务上,都应当明确当前的市场营销的主体是消费者。发展以人为本、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唯有如此,企业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另外,企业在市场营销广告的宣传上的转变。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更加多的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广告宣传,而传统主要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营销手段进行市场推广营销,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必然会减少企业对电视、广播、报纸等营销手段的依赖。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产品价格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信息越来越公开,企业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也是公开的,所以,要求企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价格管理制度,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市场营销方式的转变 传统市场营销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的影响比较大,其营销的方式极其有限,同时企业生产、销售产品的环节比较复杂,层层下来,企业生产成本比较高,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价格也比较贵。而电子商务的出去,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销售中的关键问题,为企业节约成本,同时还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且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商品。首先,企业市场营销环境上的转变。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相比,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产品的宣传营销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区域间、国家间的距离在缩小,整个地球在互联网环境下成为一个地球村,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广阔的外部环境,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推进,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得以无限扩大。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和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沟通交流,省去了传统市场营销的中间商环节,生产企业直接参与到销售中来,有利于生产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中获得良好的价格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并且企业能够及时根据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进行产品改良,以此提供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其次,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电子商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营销的方向。现如今,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青年群体的网络消费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在发展,通过网络对2014年双十一淘宝网的销售数据,可以看出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中得到满足,企业也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及时发现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及时调整或提供更多的具有特色的商品,满足各类消费群体,有效避免了传统市场营销中因过度生产而产生的产品积压而亏损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利于获得质量好且价格便宜的商品,能够获得更多商品的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消费者付款主要通过电子渠道,方便安全。最后,电子商务技术手段的转变。从电子商务的产生开始,其自身发展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最初简单的运用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客户的管理,到现在电子商务已经集各类先进的管理营销理念于一体,企业的电子商务获得了很大提高。 3.电子商务与传统市场营销的整合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电子商务与传统市场营销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两者相互依存。虽然说电子商务确实有着传统市场营销不可比拟的优势,且其当前发展的势头很猛,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市场营销不应当重视。传统的市场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但是在整个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电子商务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市场营销模式:首先,市场主体具有广泛性,当前电子商务比较受到青年人或者爱上网的人的关注,对于那些老年人或者不上网的人而言,传统市场营销还是具有很大空间的,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其次,电子商务虽然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是互联网平台的产品参差不齐,有时候很难选到质量好的,比如淘宝购物,对于很多已经有自己购物模式的人,其可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更加愿意选择传统消费方式;最后,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营销模式能够接触到实物,营销人员的亲和力和可信度有时候是电子商务无法达到的。同时,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它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虽然已经有很高的认可度,但是其产品在售前、售后等关于销售的一系列问题,在实际中相应的制度规范尚存在漏洞。所以,在实践中,应当采取电子商务和传统市场营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企业电子商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好的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知识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日趋成熟,对当前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企业为了更好地推进产品营销,广泛的将电子商务运用到市场营销中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机会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电子商务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的重大变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客户为主”的市场营销理念,努力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消费者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消费者各类消费需求。同时也不能放弃传统市场营销,只有采取传统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发展。 作者:孙丽 单位: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 学校诚信建设 家庭教育 诚信自觉 循序渐进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以加强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谈了以下两个方面:一、从大处入手应加强学校诚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二、落实到具体做法应讲究低起点、实内容、有针对性并能循序渐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中国人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撒谎骗人的人,最后会失去求援丧失生命。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遵守“诚信”二字。事实证明,一个小学生不守诚信,他将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诚信”二字非常重要,不得忽视,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到说实话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对工作的忠诚。 “人无信不立”正如“自食其言”的故事,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反感,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损害自己的声誉,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相反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因为他的诚实,而受到皇上的赏识重用;学者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他的守信,人们都乐意资助他。 二、诚信教育的落实点 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小学生做起。首先,孩子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孩子们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将来。第二,小学时期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不易蜕变。第三,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紧迫。他们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某些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认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 一是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承担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学校诚信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和领导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和领导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 二是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薄弱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创立高尚的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积极介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自觉抵制媒体的负面效应,协调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力量协同工作,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自觉。学校应该从小做起,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诚信教育,还不应把起点仅仅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些诚信。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由此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三、诚信教育的几点方法 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应以《新课程标准》、《德育大纲》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扎实、有效地进行。 一是从简起点。小学生涉世不深,心地纯洁,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些"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之类的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晦涩难懂。因此,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比如,以"不说谎话,做个诚实的孩子"起点,使他们懂得这是诚信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谎话,就要说真话,说实话,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从小养成诚实的品质。 二是从实抓起。诚信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抓点滴,才能知微见著,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所叙述的很多事例包括名人故事,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当教师根据教材举征引申、补充事例时,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事例来引发共鸣,以求认同,特别是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进行诚信教育,这样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从点落实。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有些学生认为做错事情的时候,自己能够主动承认就是诚实的表现,帮别人隐瞒错误则是讲义气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时要深入挖掘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通过学文明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讲义气。其次,针对现在学生比较流行的享乐主义思想、虚荣心理、嫉妒心理等不良表现,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规范。 总之,诚信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础。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角度钻研小学生教育问题,研究加强小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出发点,逐步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教育论文: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诚信教育 述评 制度安排 环境建设 论文摘要:虽然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集中表现在诚信教育的措施不力和有效性程度不高两方面,而其所以如此又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制度安排及评价和环境建设两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性,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其一,多领域、多视角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首先,研究者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其次,结合教育对象不同的特点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包括依据各专业、各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诚信教育研究。再次,注重研究市场经济、时代特征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之间的关系。 其二,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原因。研究者普遍认为,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表现在学习、经济、网络生活等各方面。而导致大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亦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学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家庭中诚信教育的失位;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大学生自身缺乏必要诚信道德修养。 其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学理分析。研究者普遍认为,对大学生而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它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诚信教育对他们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优化高校教学环境,推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它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及主体内部和谐的内心环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四,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做出理性设计。比较完整的论述大学生诚信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是陈玉平,在《试论高校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载《铸魂·艺术·魅力》)中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为:大教育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方法为:灌输教育法、榜样启迪法、实践提升法、师德垂范法、环境熏陶法、生活渗透法。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系统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传承传统诚信美德的重要手段,但研究者对传统诚信的学理分析不全面,从而导致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传统诚信伦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继承传统作为德性伦理的诚信美德;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传统诚信美德。传统诚信作为德性伦理应转向现代的规范伦理和制度伦理,依靠 自律实现其价值的诚信应转向依靠 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实现手段的诚信。虽然很多研究者认同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依靠相应的制度保障,部分研究者亦初步提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的内涵,亦没有着重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及其所要实践之内容。 其二,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的系统研究。 很多研究者认识到要改变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这一状况,必须依靠大学生诚信教育本身的完善,包括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等。这种思路无疑是对的,但仅仅依靠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积极效果还面临社会不诚信环境的消解。基于教育和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环境影响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方向上和性质上一致就能够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反之,就会消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有研究者经过调查认为,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例是 8:2。诚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发生变化 ,环境影响力增强。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正视道德冲突,掌握道德智慧,锻炼道德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 以道德规范形式存在的诚信和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是规劝的形式,在“应当”层面上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其作用究竟如何发挥全凭大学生的自觉性。伦理制度在肯定大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通过“必须”的命令形式“逼迫”大学生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就是在遵循正义的制度伦理基础上安排相应的伦理制度,它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另一个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一)大学生诚信制度 其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档案制度旨在探索一套完整的诚信监督机制。每份档案中的诚信奖惩条款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考勤、纪律、作业、考试、借贷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学校可根据学生以上具体表现考核,学生毕业时以学校和学院同时签章的形式对该档案进行公证。 其二,建立大学生信用制度。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 其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目前,在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和切身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择业时不惜伪造各种获奖证书、优秀的学习成绩单、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同时一些高校也为追求高就业率以期增加竞争资本,对学生择业上的失信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包庇、隐瞒。鉴于此,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即学校向用人单位公开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奖惩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等。 其四,建立诚信激励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说实话比不说实话好,按要求做比不按要求做好。激励机制的设立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因其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或心理不安和良心自责;学校对学生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或道义批判和物质惩罚。大学生大部分是讲诚信的,对所有诚信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是做不到的,但必须进行精神荣誉奖励。另一方面对部分失信的学生必须进行惩罚,特别是道义上的批判。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其一,针对学生的诚信管理制度。首先要确立管理就是为学生服务和促学生发展的理念。其次,确实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制度的设计与评价中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制度。 其二,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诚信的管理制度 ,也就是师德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相应的师德评价制度。另一个是诚信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全面的具体的诚信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诚信教育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将诚信教育纳入各部门各环节的活动中。切实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后勤管理制度的诚信教育作用,建立相关诚信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发掘各门课程的诚信教育功能,促使教师的诚信教育职责落到实处。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总体上是健康与积极向上的,但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突,由。此而产生的不良环境严重阻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与法制建设 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诚信原则作用倒置的状况,失信不仅不付出交易成本,反而获利,而诚信反而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利益受损。在此环境中,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倾向于“经济人”,其行为也逐渐的功利化。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在“经济人”与“道德人”、趋利和趋义之间,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趋利的“经济人”这一角色。从而导致欠款不还、随意毁约等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如何建设诚信的经济环境,除了继续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外,还需要另一只“看的见的手”来调控,那就是法制。为此,首先是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下,使失信行为的交易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用法律精神引导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讲法、守法,把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统一起来。 (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与权力监督 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的诚信建设对整个社会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诚信建设过程中,政府直接左右诚信建设其他因素发挥作用,无论是诚信建设中的制度性约束还是非制度约束,最终都需要在政府引导下才能顺利的实施。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对社会信用的损害将是致命的。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说:“当社会暴露巨大的丑闻,一些伪善的把戏被戳穿,大家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这将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迅速降低。” 政府公信力下降及部分政府官员不诚信的状况无疑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不相信诚信教育,更谈不上接受诚信教育。政治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影响最为直接,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建设诚信的政治环境。首先,制定或完善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美国早期传媒业有影响的人物普利策曾把舆论监督形容为“第四种权力”。 (三)网络的诚信失守与多元对策 大学生属于最早接触网络的一批人,学习、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活动的固有模式,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最迅速、最直接的。虽然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究其本质来说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部分,但网络还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使得本来应该在网络中确立的诚信原则缺位,网络成为社会诚信问题的 “深度受灾区”。对现实生活来说,网络中的诚信缺失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进而影响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建设诚信的网络环境,总体上说,首先要完善网络技术,用技术控制网络失信行为。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律,用制度、法律规范网络行为。第三,培育网络道德体系,促使网民诚信内化。第四,采取现代的教育方法,进行网络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论文:浅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建议 论文摘要: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出现不诚信的原因,同时亦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多,政策上又大力倾斜,很多大学的招生更趋向于宽进严出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做“四有”人才的阵地,该如何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笔者仅就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的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考场纪律,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笔者曾在与学生座谈时听到这样的声音:过去作弊者被发现其自身感到羞愧,要承担很大的舆论压力,而现在周围人对作弊者的行为表示理解,甚至可以抱以同情,我不作弊人家作弊,对我不公平等。对学生而言,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大大降低了作弊的“成本”,这个成本不仅是操作手段上的,周围学生的看法、舆论的宽容是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而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也由“个别”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 2、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抄袭他人的作业,文章从期刊、报纸摘录或网络上下载作为自己的论文,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等。在学术诚信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低。不少大学生并未确立严肃的学术观,未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与途径,“剪刀加浆糊”的学习方式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 3、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就业诚信调查资料显示,高达60%以上的学生认为求职过程中简历的适当修饰是可以理解的;而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就业签约后再找到自己更满意的单位然后违约是可以理解的。 二、大学生出现不诚信原因的剖析 大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不诚信现象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1、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 现实社会中的失信之风、不文明之事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在日常生活中,眼花缭乱的虚假广告、随处可见的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企业、经营者的拖欠赖帐等;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在公民诚信体制上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上没有达到很好的统一。这些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加之,大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教育”,老实人总是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遵循诚信法则的人并不能得到太多的实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些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端不良的影响和诱惑。 2、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强调的是智育教育,灌输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即只要学习成绩好,不管道德、品质高不高。近些年,学校也在不断开展德育教育,但往往也只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不够重视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对受教育者来讲,更多的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对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不够。另外,教师台上红色旋律,台下失信作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如何培养出学生诚信的品格呢? 3、教育方式、方法及机制等方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近几年不仅是高校,各类各级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大有从娃娃抓起之势,然而收效不佳。笔者认为现有的诚信教育收效不佳的原因主要有:(1)学校不够重视教师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2)教育方式、方法简单,大多以灌输、说教为主,将德育教育视为政治说教,或把德育教育当作知识“传输”,忽视情感教育。(3)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未能引入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范畴,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领导 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道德文明建设出现了新的面貌。时任中央总书记同志“以德治国”政治思想的提出,中共中央《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的,给我国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实施方案,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精神基础。 对此,高校各级领导一定要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从深层次去理解《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同时,提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认识,自觉带头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领导干部头脑;强化公仆意识,教育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把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寓于到日常工作中去,并不断加大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加强领导,善始善终。 2、解放思想,拓宽诚信教育工作的思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思想上更要适应新发展、新观念,思想要解放些,眼界要开阔些,走出狭小意识,把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放在国家人才培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进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拓宽诚信教育工作的路子,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首先是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如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让同学们在深情款款的演讲朗诵中、在趣味横生的小品游戏中、在热烈参与的发言讨论中明白,只有诚信待人,才能融于班级、融于学校、融于社会、融于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校报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教材警示人。以形成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益。 其次是积极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聘请企业知名人士到学校指导诚信教育,讲授一些诚信方面的正反案例;也可组织大学生到讲诚信、重信用的企业参观学习。现在社会上许多生产、经营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诚信对于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向社会和消费者承诺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商品品牌。市场经济活动实践告诉人们,具体的商品是有价的财产,而诚信的声誉则是无价的财富、是未来的财富,使学生直接感受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本质和公民职业道德、企业诚信文化的氛围。 3、建立良好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建立规范有序的诚信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是落实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目标的必要保障。 一是要健全学校诚信教育管理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如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机构和责任部门和辅导员等组员的工作机构;研究制定诚信教育规划和诚信建设考核办法,并就相关事项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同时在学生中建立监督队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是要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等。总之,要把诚信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学校诚信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行。 总之,“诚信教育”或者说“育人环境”是一个广泛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效果从大方面来看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大事,站在学校、学生角度来讲是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根本任务。对此,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并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新举措,真正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共创新时期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诚信教育 [论文摘要]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探索了诚信教育的途径。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现代社会,传统诚信道德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诚信不再只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已经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义务的综合规范,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继承传统美德,规范道德行为,文明懂礼,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是,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抄袭作业之风比较严重。在大学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的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外出游玩和打电子游戏等,等到要交作业时,这些学生便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上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完事。这种行为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 2.考试作弊之风屡禁不止。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成为各高校十分头疼的事情。 3.在求职履历上弄虚作假。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和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增加成功几率,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各种作假手段。 4.不如约归还助学贷款。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须抵押,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关怀。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以及学生应该拥有的一颗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但不少贷款的学生却不如约还贷,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而应理性地分析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更大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2.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缺陷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 3.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公正的制度对于建设良好的学校道德风尚有着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却长期存在着一些偏向,影响了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和诚信品质的形成。第一,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层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第二,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重智育而轻德育,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第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单一,内容抽象,脱离实际,只重思想灌输,轻道德践行,使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理性的理解,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第四,学校德育评价制度不力,并且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失信者预期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而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 二、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由于大学教育长时期的封闭性,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但是近年来,随着信用贷款进入校园,随着学术腐败的不断发生,广大教师、学生的信用便受到来自银行、用人单位、科研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条件下,诚信教育则显得具体而紧迫。因此,必须尽快在高校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把诚实守信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和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地、各高校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打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坚实基础。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 (二)建立诚信评估机制,为诚信建档 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同样,在高校,也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学生诚信行为,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这样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要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守纪律、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每学年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大学生评优、进行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三)狠抓落实,持之以恒 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要让其清楚“诚信”的含义,“诚信”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潜心学习,诚实应考;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对大四学生,要着重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这既可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接受扎实的“诚信”教育,又是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诚信”教育的继续,要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 (四)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体会明礼诚信的具体含义和做法,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竞争等种种压力,使他们把分数看得更重。因此,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已使校园这一片净土一度出现了“诚信”危机。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性,使校园里的部分大学生变得日益“现实”。功利主义的盛行容易使学生强调眼前的物质利益,强调自我发展,容易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极端化,甚至不惜侵害他人利益。也使少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择业动机、入党动机等蒙上功利主义色彩,使人急功近利,有时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当前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深刻明白当自己作弊、抄袭时,早已经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诚信”;同时,要结合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明礼诚信”的意识教育,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高校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诚信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诚信教育既是全世界的事情,也是全民族的事情。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已经进入信用时代,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新课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以“诚信”来对待别人,让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美德成为高校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诚信”美德之目的。 诚信教育论文: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诚信教育体系的设想 【摘要】会计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教育界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应从源头进行会计诚信教育,构建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体系,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会计队伍。 自从国内外频繁曝出会计造假丑闻之后,会计行业的“做假账”与“诚信”问题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会计行业为何不诚信,为何要做假账,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中国会计已面临诚信危机的严峻挑战。尽管会计诚信的失落有其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但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在会计教育中会计诚信教育的缺失。高等学校会计专业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任务,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将走向会计工作岗位,从事相关的会计工作,他们在高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他们在校期间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对他们今后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职业道德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主阵地,作为教育源头,加大会计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培养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土壤”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一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是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应包括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近些年,社会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并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这些社会现象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条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不少学生的人格缺陷越来越明显。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走上社会、进人会计领域后,全无职业道德可言,反而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现代操作技能,更加隐蔽地扮演着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由此可见,高校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一定的人格缺陷,而且破环了会计诚信教育应有的“土壤”。 (二)会计学历教育过于重视专业性,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我国许多大学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开设了大量的会计专业课和其他相关课程,忽视对学生进行会计诚信素质和法制的教育,未把诚信素质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会计诚信教育不成体系。这样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诚信素质意识,从而大大影响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使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诚信素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只注意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忽视会计诚信教育,其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后,缺乏正义感和廉耻心,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过强的业务素质一旦被用到歪门邪道上,所产生的后果将更为恶劣。把会计职业诚信素质教育列入大学会计教学内容,加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诚信教育体系的设想 高等学校是会计诚信教育的源头,高校会计类专业的诚信教育包含理论教学过程中诚信理念的灌输、实践教学中诚信行为的培育和校园环境诚信习惯的养成。开展会计诚信教育,目的是把诚信变成学生未来会计工作生涯中的自觉行为。诚信是道德之本,也是会计职业中最基本的问题,它没有高深的逻辑,只是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要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客观公平、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利益换取另一方利益或个人利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应该把诚信的理念牢牢扎根于自己的心田。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以诚信教育为抓手 推进医学生廉洁教育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廉洁教育;诚信教育;诚信缺失 论文摘要:诚信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只有加强诚信教育,才能夯实廉洁教育的道德基础,才能使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继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本文列举了当前医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并结合笔者所在医学院校开展诚信教育情况,对如何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进行了论述。 1.加强诚信教育对于推进医学生廉洁教育之重要意义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诚信教育是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这说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人格,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廉洁教育目标的根基。而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以医学专业知识区别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对疾病束手无策的患者,如果他们诚信缺失、不负责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对医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诚信品格显得尤为必要。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举政之要"、"进德之首",而廉洁被视为"国之大维"、"仕者之德"、"人生大纲"等。从道德教育和道德生长的规律来看,诚信是进德修业之本,廉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正如《大学》所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诚信向来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正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无信不立"。因此,开展医学生廉洁教育,必须要立足于诚信教育。 2.医学生诚信现状 目前医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虽说绝大多数医学生诚实守信,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原因,医学生的诚信危机日益突现,其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中有些学生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伪造数据、论文剽窃;在实习中有些学生并没有仔细询问采集病史,也没有具体实施体检,书写病史时纯粹瞎编乱造,敷衍了事,还有个别学生在实习时就收取红包,拿药品回扣,帮药商宣传;在求职中简历掺假、伪造证书、伪造学习成绩、夸大自我介绍;在经济上恶意拖欠学费、不择手段争取助学金、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3.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探讨 针对目前这些医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加强诚信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所中医院校,我校主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将廉洁诚信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在第一课堂,通过"两课"和专业教育,将廉洁诚信教育"入耳"、"入心"、"入脑",还充分利用自身中医传统文化优势,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经典等特色课程,将"大医精诚"思想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始末;在第二课堂借助党团主题活动开展了诚信考试、诚信还贷等签名活动及一系列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所进行的各项诚信教育活动,组织部门分散,没有形成体制,距离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所以还需进一步探讨廉洁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强纪委协调作用,建立诚信教育体制。高校纪委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在反腐倡廉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在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廉洁诚信教育的组织协调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医学生廉洁诚信教育任务分解机制,明确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团委、学工部、研修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的职责任务,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各部门合力,共同推进廉洁诚信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2 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诚信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首先要从加强医学生入学教育入手,使其端正学习动机,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其次在校学习期间,要以"两课"为依托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大力开展医学人文课程,在专业课上也应利用古今中外名医案例及一些反面典型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再次应注重临床实习阶段的诚信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如救死扶伤、拒绝收受红包等医德医风教育,让医学生为以后走向医疗岗位奠定良好的廉洁诚信基础。 3.3 营造校园诚信氛围,树立学生诚信观念。诚信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单靠灌输式的教育很难取得良好效果,高校应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以讲座、辩论等形式为载体,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理解和感悟诚信;也可以通过医疗扶贫、社区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在为社会服务中,体验诚信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通过一系列诚信考试、诚信还贷、诚信科研、诚信就业等诚信签名承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激发和引导他们对诚信品德的追求,培养医学生诚信的自觉行为。 3.4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完善诚信评价奖惩机制。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从入校开始全程记录学生的个人资料、品行纪律、学习考试、贷款信用、临床实践等信息,并对学生的各方面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并要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同时还要依据评估结果,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将学生的诚信情况与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毕业推荐等挂钩,作为评选的重要标准。毕业时,建议诚信档案装入档案袋,跟随人事档案一并转交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促使学生把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有机统一起来。 诚信教育论文:关于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对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启示 论文摘要:荣誉制度是美国大学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维护学术诚信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文章介绍了荣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列举了荣誉制度的主要内容,并以密歇根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为例,说明了荣誉制度的具体实施,最后探讨了荣誉制度对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一些启示。 论文关键词:荣誉制度;美国大学;学术诚信;诚信教育 一、美国大学的荣誉制度 荣誉制度(Honor System)是美国大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承诺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治制度。其实质是信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考试、课外作业、校园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荣誉制度是美国大学诚信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维护学术诚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促进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和学术诚信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1.荣誉制度的产生背景 荣誉制度源于美国前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民主思想,19世纪中叶,最早产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时任校长的杰斐逊认为:“对于品格的自豪感、值得赞扬的抱负和道德气质是医治年轻人不良行为的良药。当这些手段反复运用,又经常迎合受助人的需要,其效力就得以强化”。1842年,学校推出一项决议,要求学生在考试时签署一份声明,声明自己“没有从他处得到帮助”,也“没有给予他人帮助”,这就是最初的荣誉制度。 荣誉制度发展至今,已从不成文的君子协定发展到条例化、组织化;从一项言而有信的信用制度延伸为以承诺为突破口的做人教育。 2.荣誉制度的主要内容 荣誉制度是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维护学术诚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失信行为,从定义、表现形式、处罚规则到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荣誉制度一般包括荣誉规则、荣誉声明、负责机构、惩罚机制等几个部分。其中,荣誉规则是对荣誉制度的详细说明和解释。荣誉声明则体现了学生对荣誉制度的认可和支持。如弗吉尼亚大学的荣誉声明是:“我以我的荣誉起誓,在本次考试中,决不给予他人或接受他人任何帮助。” 二、荣誉制度的具体实施 美国研究人员在考察不诚信行为的产生原因时发现,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哪些行为构成学术失信,他们就更容易犯错误,反之,则会减少进行欺诈的心理冲动。 2010~2011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ECE)访问期间,旁听了9门课程,与相关教师、学生进行了广泛交流,从中体会到美国大学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通过渗透整个校园生活的、贯穿本科4年的一系列教育环节不断重复、强化得以实现的。MSU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之重视,使笔者感触颇深。在这里,诚信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品质,剽窃则是最可耻的欺骗行为。 1.新生入学教育 美国大学从新生入校就开始以各种形式进行诚信教育。以MSU为例,每学年开学初,学校都会把印有荣誉制度内容的学生手册(Student Handbook)发放给每位新生。手册中详细列举了欺骗、剽窃、抄袭等各种不诚信行为,逐一解释了每种行为的具体表现。此外,新生入学后收到的第一个来自校方的邮件也是关于诚信教育的。邮件在介绍MSU学术诚信优秀传统的同时,要求新生在MSU学习期间,考试等各种校园学术活动中,保证不剽窃、不作弊、不把从因特网上下载的资料据为己有。 2.开设道德教育正式课程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标。目前,使美国年轻一代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已成为美国教育界的共同追求。为此,绝大多数大学都开设了道德教育的正式课程。例如,MSU的ECE系开设了“职业道德规范与当前热点问题”(Ethics,Professionalism and Contemporary Issues)必修课,通过讲授道德理论(Ethical Theories)和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s),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敬业精神、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此外,MSU还开设了美国宪法、美国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民主、宗教问题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3.渗透性教育策略 MSU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本科4年,渗透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诚信作为学术道德的核心,被列入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在每门课第一次上课时,教师都会将包括诚信内容在内的教学大纲印发给每个学生,并详细阐明该课程对诚信的具体规定。例如,“微型处理器与数字系统”课程在其教学大纲中对欺骗行为及其处罚做了如下规定:“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作业,但直接抄袭他人的作业就是欺骗,由此,抄袭者与被抄袭者都将被处以零分。此规定同样适用于实验报告。在各种单元测验和考试中,翻看笔记、窥视他人试卷等行为都视为欺骗,也将处以零分,并上报院长办公室备案。”而“模拟线路原理”课程则规定:“所有提交的作业都必须是独立完成的,不得与其他学生商量。任何与其他学生雷同的作业都将同时被处以零分的处罚,抄袭往届作业也将受到严厉惩罚。” 此外,MSU还规定凡因失信而不及格的学生,没有补考机会。因此,尽管一些考试根本就没有监考教师,学生也会诚信作答,谁也不愿意为蝇头小利损害自己的名誉。在MSU,学生把诚信看得比成绩更重要。 诚信教育、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在MSU无处不在。在学生守则中,将剽窃行为(Plagiarism)作为独立的一章进行阐述;在几乎所有课程中,都会涉及学术诚信问题的探讨;教师授课中的任何援引,小到PPT中使用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都会清楚地标明网址;学生的报告(Report)、论文(Essay)等,尽管只作为学习训练,并不发表,但凡是引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成果,都必须详细注明出处。总之,诚信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荣誉制度的启示 美国大学荣誉制度的立足点不是如何惩治失信行为,而是怎样有效预防失信行为的发生,使学生生活在一个信任与被信任的校园文化氛围里,这对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构建诚信道德体系,是培养诚信精神的前提和保证。从制度上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有失信记录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处罚。激励守信,惩治失信,提高失信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扼制失信行为,使未失信者引以为戒。 2.强化过程性诚信教育 将诚信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具体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将诚信教育的具体目标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使学生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积淀形成诚信的校风和学风。 诚信教育论文:谈诚信教育与大学生主体人格塑造 〔论文关键词〕 诚信 主体人格 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 主体价值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 学校诚信建设 家庭教育 诚信自觉 循序渐进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以加强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谈了以下两个方面:一、从大处入手应加强学校诚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二、落实到具体做法应讲究低起点、实内容、有针对性并能循序渐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中国人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撒谎骗人的人,最后会失去求援丧失生命。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遵守“诚信”二字。事实证明,一个小学生不守诚信,他将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诚信”二字非常重要,不得忽视,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到说实话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对工作的忠诚。 “人无信不立”正如“自食其言”的故事,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反感,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损害自己的声誉,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相反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因为他的诚实,而受到皇上的赏识重用;学者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他的守信,人们都乐意资助他。 二、诚信教育的落实点 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小学生做起。首先,孩子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孩子们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将来。第二,小学时期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不易蜕变。第三,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紧迫。他们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某些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认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 一是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承担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学校诚信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和领导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和领导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 二是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薄弱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创立高尚的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积极介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自觉抵制媒体的负面效应,协调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力量协同工作,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自觉。学校应该从小做起,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诚信教育,还不应把起点仅仅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些诚信。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由此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三、诚信教育的几点方法 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应以《新课程标准》、《德育大纲》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扎实、有效地进行。 一是从简起点。小学生涉世不深,心地纯洁,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些"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之类的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晦涩难懂。因此,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比如,以"不说谎话,做个诚实的孩子"起点,使他们懂得这是诚信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谎话,就要说真话,说实话,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从小养成诚实的品质。 二是从实抓起。诚信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抓点滴,才能知微见著,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所叙述的很多事例包括名人故事,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当教师根据教材举征引申、补充事例时,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事例来引发共鸣,以求认同,特别是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进行诚信教育,这样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从点落实。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有些学生认为做错事情的时候,自己能够主动承认就是诚实的表现,帮别人隐瞒错误则是讲义气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时要深入挖掘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通过学文明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讲义气。其次,针对现在学生比较流行的享乐主义思想、虚荣心理、嫉妒心理等不良表现,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规范。 总之,诚信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础。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角度钻研小学生教育问题,研究加强小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出发点,逐步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诚信教育论文:谈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诚信教育 述评 制度安排 环境建设 论文摘要:虽然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集中表现在诚信教育的措施不力和有效性程度不高两方面,而其所以如此又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制度安排及评价和环境建设两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科学性,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概述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其一,多领域、多视角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首先,研究者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其次,结合教育对象不同的特点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包括依据各专业、各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开展诚信教育研究。再次,注重研究市场经济、时代特征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之间的关系。 其二,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原因。研究者普遍认为,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表现在学习、经济、网络生活等各方面。而导致大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亦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学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家庭中诚信教育的失位;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即大学生自身缺乏必要诚信道德修养。 其三,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学理分析。研究者普遍认为,对大学生而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它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诚信教育对他们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优化高校教学环境,推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它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及主体内部和谐的内心环境,它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四,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等做出理性设计。比较完整的论述大学生诚信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是陈玉平,在《试论高校诚信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载《铸魂·艺术·魅力》)中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为:大教育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方法为:灌输教育法、榜样启迪法、实践提升法、师德垂范法、环境熏陶法、生活渗透法。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系统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传承传统诚信美德的重要手段,但研究者对传统诚信的学理分析不全面,从而导致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传统诚信伦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继承传统作为德性伦理的诚信美德;另一方面,也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传统诚信美德。传统诚信作为德性伦理应转向现代的规范伦理和制度伦理,依靠 自律实现其价值的诚信应转向依靠 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实现手段的诚信。虽然很多研究者认同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依靠相应的制度保障,部分研究者亦初步提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但并没有明确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的内涵,亦没有着重指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应遵循的理念及其所要实践之内容。 其二,缺乏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的系统研究。 很多研究者认识到要改变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这一状况,必须依靠大学生诚信教育本身的完善,包括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等。这种思路无疑是对的,但仅仅依靠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积极效果还面临社会不诚信环境的消解。基于教育和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环境影响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在方向上和性质上一致就能够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反之,就会消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有研究者经过调查认为,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例是 8:2。诚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发生变化 ,环境影响力增强。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高度重视环境的影响,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正视道德冲突,掌握道德智慧,锻炼道德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 以道德规范形式存在的诚信和大学生诚信教育采取的是规劝的形式,在“应当”层面上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其作用究竟如何发挥全凭大学生的自觉性。伦理制度在肯定大学生自觉性的基础上,通过“必须”的命令形式“逼迫”大学生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安排就是在遵循正义的制度伦理基础上安排相应的伦理制度,它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诚信制度,另一个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一)大学生诚信制度 其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诚信档案制度旨在探索一套完整的诚信监督机制。每份档案中的诚信奖惩条款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考勤、纪律、作业、考试、借贷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学校可根据学生以上具体表现考核,学生毕业时以学校和学院同时签章的形式对该档案进行公证。 其二,建立大学生信用制度。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 其三,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目前,在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和切身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大学生择业时不惜伪造各种获奖证书、优秀的学习成绩单、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同时一些高校也为追求高就业率以期增加竞争资本,对学生择业上的失信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包庇、隐瞒。鉴于此,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即学校向用人单位公开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成绩、奖惩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等。 其四,建立诚信激励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说实话比不说实话好,按要求做比不按要求做好。激励机制的设立应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因其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或心理不安和良心自责;学校对学生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或道义批判和物质惩罚。大学生大部分是讲诚信的,对所有诚信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是做不到的,但必须进行精神荣誉奖励。另一方面对部分失信的学生必须进行惩罚,特别是道义上的批判。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其一,针对学生的诚信管理制度。首先要确立管理就是为学生服务和促学生发展的理念。其次,确实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制度的设计与评价中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制度。 其二,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诚信的管理制度 ,也就是师德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相应的师德评价制度。另一个是诚信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全面的具体的诚信教育目标,合理安排诚信教育的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将诚信教育纳入各部门各环节的活动中。切实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后勤管理制度的诚信教育作用,建立相关诚信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发掘各门课程的诚信教育功能,促使教师的诚信教育职责落到实处。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总体上是健康与积极向上的,但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突,由。此而产生的不良环境严重阻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与法制建设 目前,市场经济中存在诚信原则作用倒置的状况,失信不仅不付出交易成本,反而获利,而诚信反而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利益受损。在此环境中,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越来越倾向于“经济人”,其行为也逐渐的功利化。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在“经济人”与“道德人”、趋利和趋义之间,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趋利的“经济人”这一角色。从而导致欠款不还、随意毁约等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如何建设诚信的经济环境,除了继续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外,还需要另一只“看的见的手”来调控,那就是法制。为此,首先是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下,使失信行为的交易成本远远高于其收益。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用法律精神引导人们特别是大学生讲法、守法,把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统一起来。 (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与权力监督 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的诚信建设对整个社会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诚信建设过程中,政府直接左右诚信建设其他因素发挥作用,无论是诚信建设中的制度性约束还是非制度约束,最终都需要在政府引导下才能顺利的实施。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对社会信用的损害将是致命的。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说:“当社会暴露巨大的丑闻,一些伪善的把戏被戳穿,大家有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这将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迅速降低。” 政府公信力下降及部分政府官员不诚信的状况无疑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其对象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不相信诚信教育,更谈不上接受诚信教育。政治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产生影响最为直接,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建设诚信的政治环境。首先,制定或完善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美国早期传媒业有影响的人物普利策曾把舆论监督形容为“第四种权力”。 (三)网络的诚信失守与多元对策 大学生属于最早接触网络的一批人,学习、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活动的固有模式,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最迅速、最直接的。虽然网络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究其本质来说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部分,但网络还具有很强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使得本来应该在网络中确立的诚信原则缺位,网络成为社会诚信问题的 “深度受灾区”。对现实生活来说,网络中的诚信缺失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进而影响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建设诚信的网络环境,总体上说,首先要完善网络技术,用技术控制网络失信行为。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律,用制度、法律规范网络行为。第三,培育网络道德体系,促使网民诚信内化。第四,采取现代的教育方法,进行网络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诚信教育应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为主导 论文关键词: 诚信集体主义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论文摘要:诚信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与经济交往中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石,然而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本文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角度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介绍了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在诚信教育中的意义,并制定相应对策以促进当今社会的诚信建设。 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转轨变型的过程中,加强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研究,尤其是通过解释其科学内容及相互关系,对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及诚信体系的有效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内容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实质内容上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第一,集体主义主张人总是生活在社会集体中,个人与集体不可分割,个人与集体互为手段和目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结合、辩证统一。集体主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它本身就体现着集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也包含着对个人利益的高度重视,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集体主义在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强调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贡献重于对他们的索取,当二者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提倡个人要服从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为先,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第三,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并不抹煞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也强调社会与集体必须充分关心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力求使每一集体成员的个性、才能和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诚信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通过集体主义道德教育能够普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遵循诚信原则。加强集体主义道德教育,使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深入人心,从而使人们能够在保证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从集体角度出发,诚实守信。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违背诚信原则,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甚至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来满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二)集体主义通过更好的维护个人正当利益,满足人们发展需要。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强调社会与集体必须充分关心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通过对个人正当利益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以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人们无需通过违背诚信原则的途径,就可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 (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可创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从而推动诚信教育进程。在一个“人人为集体,集体为人人”的社会环境中,多数个体都为了维护集体和他人利益遵守诚信原则,进而形成一个普遍的诚信氛围。良好的外部环境又会反过来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们一开始就树立“诚信光荣”的意识,继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一旦个体见利忘义的违背诚信原则,就回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这样就可大大推动诚信教育的进程。 三、在诚信教育中发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导作用 (一)要在诚信教育中发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主导作用,必须要加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宣传教育,深化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 1.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二者辩证统一。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一方面意味着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来说并不是虚幻的,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集体利益,而是个人的集体利益。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具有依赖性,即这种个人利益不是脱离集体的纯粹的个人利益,而是集体的个人利益。 2.整体高于部分,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从集体利益至上的涵义来看,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集体又是个人;它强调集体利益,正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个人利益。因此,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丝毫没有无视个人正当利益的意思,丝毫没有把集体利益与个人正当利益绝对对立起来的意思;恰恰相反,强调集体利益至上,正是为了给个人正当利益能够最好的实现,开通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集体应最大限度地关心和满足个人正当需要。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集体主义原则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内容。我们既不能以集体利益来否定个人利益,也不能以个人利益来否定集体利益。重视个人正当利益,可以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要不损害他人、社会整体利益,不仅不应该限制,而且予以鼓励。鼓励人们对正当个人利益的追求,不仅可以调动个人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通过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引导和调控来更好地实现集体利益。 (二)要注意对集体主义宣传方法的改进。以往对集体主义的宣传与教育,大多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说教上,虽也树立了一些典型形象,但大多数缺少现实基础和可信度。未能将大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集体主义原则从内在关系上加以合理的解释;对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现象揭露与批判不够,以致于人们对什么属于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只有通过对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讲清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矛盾,才能实实在在地让大众接受并信服集体主义,增加思辨是非的能力,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同时,要注意宣传媒体中对高消费等现代物质享受的过分宣传与张扬,尽量避免人们片面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而有损集体主义原则的负面导向作用。 (三)贯彻集体主义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一方面,运用利益鼓励手段,对那些在工作上大公无私、诚实劳动的人们及时、公正的给予物质奖励,使努力维护集体利益的人能够得到利益上的报酬,特别是当主动为维护集体利益而做出牺牲时,应当从集体和社会中得到相应的物质与精神补偿,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坚定信念,进而形成道德主体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运用经济制裁手段,对那些为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的人进行物质上的惩罚,使其不义不利受到损失。 诚信教育论文:浅谈现实语境下的高校诚信教育 论文关键词:社会环境 高校 诚信教育 原因 实现路径 论文摘要: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但当今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诚信意识不可避免地受到熏染。本文以高校为立足点,探讨现实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常闻有人对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大为叹息,对其诚信度更为扼腕。的确,目前大学校园中考试作弊、“”事件时有发生,拖欠助学贷款、学费,手机欠费现象也呈上升趋势,至于就业应聘假包装等情况更不是新鲜事物。但仅此就可以对大学生群体冠以“诚信缺失”的帽子吗?即便可以,责任只该由大学生单独承担吗?高校、社会就可以隔岸观火,远离是非吗? 答案显然不是,但又一言难尽。 最近,我校举行了一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在诚信缺失责任的承担方面,大多学生认为,社会当负主要责任。例如,“认为当前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列在第一位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社会现实生活中不诚实现象太多”,约 6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诚信社会就没有诚信校园”,更有近 7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诚信状况好于社会”。 可见,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上,不能轻视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作用。那么,要想解决好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先搞清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这种结果,又是什么因素致使这种社会环境的出现。 一、 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及其产生原因 对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情况,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用“一地鸡毛”来形容,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来观察:首先,在个人生活方面,经常可以见到一部分人诚信道德退化现象。如求学进修上的文凭注水,人际交往上的坑蒙拐骗,工作劳动中的掺假造假、投机钻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危机、邻里纠纷……其次,在企业层面,故意逃废银行债务、违约造假(去年震惊中外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可以说是一个不诚信的极端典型)等;再次,政府层面上,有些机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搞各类虚假浮夸风,违规谋利时常发生,“豆腐渣工程”是典型代表。 导致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具体原因较为复杂,许多因素不仅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而且还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而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 1、传统诚信观的历史局限。传统诚信观囿于熟人、朋友、亲人等狭小的范围内,具有封闭性。而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受传统诚信观影响,许多人讲诚信只对周围熟人负责,而在此圈之外,不讲诚信则习以为常。 2、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失范现象严重。一些旧的体制仍存在或产生负面影响,而新的社会规范还没有及时形成,人们的信仰 、信念容易缺失或动摇。同时 ,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备,法制不完善,难以对社会经济中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机制;另外,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一元化的,即以最少的成本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当人们发现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有更大的实际利益可图时,失信行为就会大量产生;再者,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特征表现明显,使得人们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注重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在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混乱和破坏的同时,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传统道德造成强烈冲击。 3、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的误导。这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社会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二是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当失信成本少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经济主体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无利可图,并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时,经济主体就会尽量避免失信行为,从而促进诚信环境的好转。因此,一些经济主体或个人之所以敢弄虚作假、不守信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基于此,对于失信之风的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面对社会失信。高校被动受制,处境尴尬 对于社会的诸多诚信缺失问题,现在的高校大多并没有引以为戒,适时应对,正如“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 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够重视”排在第二位.权重较大。这应该是高校诚信缺失的一大动因。当然,对于大学生失信问题,也不排除学生个人素质的影响。本次调查表明,有较多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思想品德修养意识弱化”是“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高校毕竟是育人之地,对于学生素质的下降,其责任亦不可推卸。可见 ,惟有高校切实尽起育人之责,才能避免学生诚信之失。但现在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的表现如何呢?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l、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首先是应试教育“阴魂不散”。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德育的评价要求不高 ,并往往简单化,结果容易忽视个人道德的完善,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而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则一直将分数作为评价 自身优 良的标准,造成一味读书,忽略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这就导致了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即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诚信又缘何而来呢? 其次是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一般而言,高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学生德育考核的依据不够确定、全面,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更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年度品德评语中,往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套话。从这些套话中根本无法看出其品质的优劣,更看不出其诚信度,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守校纪校规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学生的约束措施也不够有力,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学生的失信行为。 2、高校德育教育存有偏颇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 ,在校生的规模空前扩大,高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极大的挑战,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乘虚而人。大学德育虽然有两课教育,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共性 、轻个性的现象,例如 ,在本次关于“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调查中,“课程内容空洞,不切实际”位列权重第一;虽然有心理咨询,但存在覆盖面不广、实效差的情况;虽然有网站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工作手段,但存在缺乏直接的思想交流环节的情况;虽然有校园文化活动 ,但存在侧重学生的文体 、科技素质的提高,忽视大学生品德养成,包括诚信品德养成的德育工作的广泛开展等。 另外,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理念、力量投入、评价指标等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强调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人数师生比的不断提高等,使得大学德育工作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系统、主动的教育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导向、评价等问题上存在“盲区”。 三、高校应采取对策,以洁身自好。远离社会污点 时下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解决社会失信问题,也不是一个决议、一项制度创设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在暂时无法解决好社会失信的前提下,高校只能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否则,所谓的“象牙塔”将不得不面I临倾塌的危险。然而,于社会而言,高校的作用又举足轻重,实不能任其堕落。毕竟,高校在于固本,使人类优秀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又在于创新,引导社会前进改革;更是对青年一代的教化、培养,促其发展,使之具有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的本领,排除社会无序的影响因素,而施以定向的、规范的、正面的影响,使得学生能排除负面影响,健康成长。据此,针对社会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高校应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洁身自好,守住社会一方净土。 (一)制度创设上 构建大学生信用机制 ,从制度上落实讲诚信。第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讲诚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中,明确诚信要求,对诸如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诚信缺失行为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和惩处。第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此项措施权重位列第一,普遍为学生接受)。要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结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对其诚信品性作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讲诚信的优秀表现(对此类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和首肯)也有不讲诚信的缺点记录(对此类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并将学生的诚信档案,如实反馈给将来的用人单位第三,对大学生的诚信情况,实施奖优惩劣。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褒奖诚信者。建议设立大学生诚信奖,同时,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优秀学生、推荐人党的重要标准。二是建立惩处机制。可视具体情况,通过不点名批评、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等形式,使不讲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二 )环境营造上 1、创建优良的校园诚信文化(本次调查结果显承此项权重位居第二)。道德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文化氛围的熏陶,通过培育校园的诚信道德文化,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失信者遭鄙视的文化氛罔。在培育校园诚信道德文化中,高校诚信制度的建设和个人诚信品质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诚信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诚信品质修养是自律机制,只有在两个机制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完善校园诚信文化系统。故,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这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形成有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要使大学生讲诚信,教职工首先要讲诚信,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置身于良好的诚信道德文化环境 中。 2、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抓学风建设,首先应培养大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即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坚决反对不求甚解敷衍了事。其次,培养大学生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使其在学习上永不知足,不断求取新知识。第三,狠抓考风考纪,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考试成绩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学业的主要标准。在一段时期内,高校各种考试作弊行为十分猖獗,“”林立,这给高等教育的信用带来了负效应,人们给大学生的学识质量,乃至大学文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也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危害。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便是应对这一情况的产物。一个学校的考风,反映了其学校诚信品质的状况,也反映了其学生诚信品质状况。可见,在一定 程度上 ,抓考风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的着力点。 (三 )德育工作上 1、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诚信品质的重性。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和主渠道,应通过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正确的道德观。中应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我党的优良道德传统,从历史的事实中明确诚信品质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乃至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宣传、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大学生所熟悉、掌握,并自觉用指导自己的行为,践行诚信原则,培养诚信品质。大力宣扬“八荣八”,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高校“两课”教育的处境也很困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对“两课”感兴趣的学生很是寥寥,这给“两课”教育带来很大挑战,“两课”教育亟需改革创新。 2、深化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这要从基本行为抓起,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如组织学生进行“无人售报”活动;组织学生存街头商场对社会人士进行诚信观的调查;建设校园网站,要求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论坛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开展以“诚信在我身边”为议题征文或演讲之类的'活动 ;加大助学贷款中对申请贷款学生的诚信度的考察等。每个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做起,自觉地实践诚信行为,才能增强自身的诚信素养,并增进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信任。 3、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巾渗透诚信教育内容。违反诚信道德原则的同学往往存在因心理不成熟而具有人格二重性的现象:一方面他想遵守诚信原则,以维护自己的正面道德形象;另一方面当受到利益驱使或受到不正确的榜样示范影响时,又会不自觉地做出有违诚信原则的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反复向大学生们强调违反诚信原则的危害,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用。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则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自觉遵守诚信规则。 4、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传统诚信观的依据是道德、良心内心信念,整个体系依靠道德来支撑,而在市场经济氛围下,人们对 自己失信行为的社会后果,仅限于道德反省、良心自责就远远不够了,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法律制裁。因为在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础和依据首先是法律,它是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在法治社会中,信用意识既是道德问题,也是一种法律意识,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这两方面的基本修养。要计大学生了解《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规范诚信行为。 5、倡导“自律”精神,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如上所述,本次凋查中有较多学生认为,“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思想品德修养意识弱化”。但针对大学生减信缺失的情况,也有些学生总会为自己辩护,并归罪于客观原因,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与其 自身的素质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高校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不仪要看到客观环境,还要从自身找原因,并在这种基础上学会自律,坚守诚信立场。 四、小结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提fti,,“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诚”是君子自省修身之本 ,是将来“兼济天下”的基础和条件。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观将对中国社会未来的诚信度产生巨大的影响。阂此,高校应肩负起自身的重任,在社会环境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使高校远离社会污点,洁身自好,培养出明礼诚信、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在市场经济中的诚信教育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 诚信教育 思考 论文摘要:当前市场经济交往活跃,物质财富日渐丰富的同时,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互不信任、尔诈我虞、假冒伪劣、违约失信、欺下瞒上等现象也引起人们的深思。全面加强诚信教育是一项现实的重要任务,是整个道德体系确立的基石。怎样进行诚信教育,让诚信成为人的习惯和信念,自觉地履行,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的缺失 自古以来,我国是崇尚诚信的国家,儒家认为“诚”是“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信”是我国传统伦理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仁”,其延伸就是“信”。诚与信相比,诚带有根本的性质,其主要内容是真实不欺,是信的思想基础;信强调的是言行,言行要一致,守信是诚实的外在具体表现。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为人处事的最重要的品德,“人无诚信,不可立于世”。 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从教育领域到经济领域不得不面对这些事件和现象:某学院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有近百人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结果只有几个学生还贷;北京大学某博士生导师剽窃他人的学术论文;一些学校打着函授或继续教育的名义,学员只需交一千几百元即可买到一张文凭;百年老子号南京“冠生园”用陈年旧馅造月饼;上市公司造虚假财务报表;市场上,稍微不留神就会买到“瘦肉精”猪肉,“三聚氰氨”牛奶,“苏丹红”咸蛋,而找回的零钞很可能是仿真度极高的假钞……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这些诚实和信用的缺失,令人痛心疾首,国人的诚与信去哪里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失信行为既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又大大降低经济效率,扰乱整个经济秩序,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为此,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诚信道德建设这一问题,制定并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当中,诚信应看作是整个道德体系确立的基石,整个道德体系的大厦正是以诚信这个核心建立起来的。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将诚信作为我们行为的根本规范。并自觉履行。 二、当前我们对诚信教育的思考 诚信教育是诚信道德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2001年全国语文高考作文题目是围绕诚信展开讨论: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背囊,分别装的是——美貌、健康、金钱、名誉、才学、机遇和诚信,准备过渡,渡船梢公说,年轻人背的东西太多太重,必须丢弃其中一样,否则船会下沉。究竟丢弃哪样呢?让学生作出选择和分析。在传统教育下,相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留下诚信。放弃其它当中的一样。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明确放弃诚信。而选择金钱、名誉、美貌等。因为他们知道,在当今现实社会中讲诚信会吃亏,不讲诚信会得到好处。从高考文章内容反映了一个问题,并引起我们的思考:选择了诚信的学生一定就是诚实守信的学生吗?而选择放弃诚信的学生一定就是道德品质低下的学生吗?事实上,有一部分选择了诚信的学生是为了迎合传统的价值观念、取得高考高分,他们知道讲诚信的人会吃亏,他们不想吃亏,所以不诚实地选择了诚信。而放弃诚信的学生恰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内心的价值取向,但文章分数较低。这反映了不诚实的学生选择留下“诚信”得到好处,诚实的学生选择放弃“诚信”却吃亏这样一种怪现象。 一直以来,在传统的诚信道德施教中,我们只注重传授。讲解道德原则规范,单纯把诚信教育上升到精神层面,把教育理论化、简单化,忽视了每一个人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传统的诚信教育缺乏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与时俱进的观念。中国传统伦理中的诚信是侧重对人的人格信任,它以道德为支撑,通过言传身教,重感情、讲情理,要求单方面主动实践,不求后果,哪怕对方既不诚实也不守信,自己也不能丢弃立人之本——诚信。其实,这是与中国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密切联系的,在封闭的小农经济中,经济交往范围狭小,缺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契约平等观念,传统上只重视整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甚至否定个体利益。可见,“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改革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个人或企业等市场主体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运作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游戏规则,效益最大化就成为整个经济活动的最高目的。这样,社会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经济利益,特别是个人经济利益的取向逐渐成为社会和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但问题是:人们如何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私利,是以诚信,既利己又利人的方式,还是以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方式?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都以诚信的方式进行谋利活动,抛弃非诚信的方式,我们教育的惯用手法是道理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侧重人格的塑造,认为只要加强道德说教,把人们的思想搞好了,就会使他们有诚实守信的行为。但是,唯物主义观点是:存在决定意识。假如不讲诚信的损人利己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或者不需付出成本;又或者不讲诚信的损人利己行为最终承担的风险很少,甚至没有风险,那么这种“社会存在”就会让人在利益诱惑面前逐渐放弃诚信,不择手段去营利。因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大多数人不是依道理的思想指导行为。而是按利益的思想指导行为。这就很容易理解:坑蒙拐骗者、制假售假者、偷逃税金者、贪污受贿者,他们明知自己的做法不对,有违道德情理,但都要为之,这是受利益魔鬼所驱动。学生不是不知道诚信的可贵和重要,但面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可能就会暂时牺牲诚信换回眼前利益。可见,人们往往不是依据道理判断行为的对错与否来行事,而是依据利益权衡行为的利弊大小来行事。 三、诚信教育要与法制建设和信用记录制度建立相结合。与时俱进 我们的诚信教育不能再简单地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纯道德说教,这种道德说教只能劝善,不能禁恶,更不能惩恶,指望它来消除社会中各种不合情理、不合法的损人利己行为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借鉴西方法治国家,信奉诚信应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础之上,重视法律,强调契约信任,双方平等自觉履约,对违约失信者给予记录和法律的严惩。可见,我们的诚信教育除传授讲解道德原则规范外,还要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与时俱进,要依靠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和完善,重视建立一个切实可行、可具体操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信用记录制度,对不诚实守信的个人或企业给予毕生记录与法律惩罚,让他们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因欺诈所获得的利益,甚至让不诚信者无利可图。 尽管有人认为部分素质好的人群,他们文化高、思想觉悟好、自律性强,不会为了少许利益而抛弃诚信,这似乎说明诚信还要靠道德层面解决。但是,思想觉悟的提高、自律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讲诚信的人总是吃亏,得不到利益,而不讲诚信的人总是获得利益,那么诚信的人自身的生存也成问题,更不要说发展。这种情况下,道德说教就很难被大家认同和接受,出现了好人既出力出汗,但又流血流泪的尴尬局面。 诚信是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它由当前社会物质内容所决定,属于道德范畴,虽然是精神上的东西,但是它能为我们带来物质财富和成功。这种利益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而且在实践教育中正是这样教导学生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脱离现实存在的利益,教导学生不求后果,单方实践诚信,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唯心主义教育,是徒劳无功的。试想,在语文高考作文中选择留下诚信的学生,当他进入社会中,就一定会自觉履行坚守诚信的诺言吗? 诚信教育只是引导学生自律,而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信用记录制度的建立才是实现自律的外在条件(他律)。只有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我们的诚信教育才更有说服力,才有实际成效。 诚信教育论文:浅析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与诚信教育建设研究 论文关键词:特区;高校;大学生;考试违纪;诚信教育 论文摘要:在社会各类考试中考试违纪现象普遍存在,特区高校之中也非常突出。考试违纪不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良好学风考风的建设,而且影响高校的诚信道德建设。本文阐述了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及其特点,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进行了探讨。 当前特区高职院校中考试违纪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大学生“铤而走险”“前仆后继”“屡出新招”“花样繁多”,这种屡禁不止的违纪现象成为影响特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的主要原因,也使得整个学校诚信体系、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更为困难,应当引起高职院校教育者、管理者的重视与关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诚信度要和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并能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大学生的诚信、守信行为,无论是对促进高校和谐发展还是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拟从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浅析高校的诚信教育建设。 一、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和特点 1.现象。目前在特区高校中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就考试违纪结果而言,考试违纪可分为考试违纪和考试作弊。学生的考试违纪行为表现有:学生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者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下同)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等。 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行为有:携带与考试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有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有关的资料的;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由他人冒名代替参加考试的;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 2.特点。大学生违纪现象显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如近三年考试违纪作弊处分的比例分别占全校违纪处分的32%、51.6%、55%。二是手段上越来越高明,越来越现代化。如近三年来使用高端通讯设备的违纪和作弊行为达50%以上。三是性别差异减少,如近三年女生由原来的占20%左右比例上升到40%左右。四是文理科生差异减少,近三年来理科与文科学生违纪作弊的差距由原来的30%左右缩减到15%左右。五是科目上公共课与专业课平分秋色,专业课考试中违纪的比例逐年上升。 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已经成为学校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社会不正当竞争现象和行为在校园的折射,它已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严重败坏了学校和社会风气,是对诚信的践踏,是对学校和社会诚信教育的巨大挑战。诚信缺失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将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的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及与学生座谈,并结合时代特点,认为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考试违纪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现实原因。 1.学生本身素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及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压力大是学生考试违纪的主观因素。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不严格要求,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获得奖助贷学金、不重修等;有些学生讲义气帮助朋友,从而考试违纪。考试违纪对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有的甚至为此受到处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趋利性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弄虚作假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对不当行为的耻辱感,表现在考试中便是不以考试违纪作弊为耻,反以获取分数为荣。此外社会、学校师长及家长的垂范作用失范,也对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3.直接因素的影响。在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的考场管理不严格,往往成为引发考试违纪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认为,在以前的考试中,由于一些监考老师要求不严格,有些人违纪,没有被处理,自己就效仿,这样在学生中就形成“不抄就吃亏”的心理,影响极为恶劣。 三、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的态度分析 通过走访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调查他们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的态度,分析主要表现有: 1.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不正常的,是不诚信的表现,持反对态度,看到会坚决制止。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用违纪获得分数的行为是对态度端正、认真学习的学生的不公平,倡议对违纪行为要严惩。 2.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不正常的,是不诚信的表现,持否定态度,但是看到不会去管。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考试违纪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现象,自己没有违纪就和自己没有关系,出现这种情况,学校按规则处理就可以了。 3.认为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是正常的,是一种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行为,持同情态度。持此类观点的学生认为考试违纪不失为一种应试手段,出现这种情况,建议采用比较宽容的处理方式。 调查显示,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考试违纪现象和行为持反对和否定态度的占主流,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非观和诚信观是积极向上的,只要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引导和规范下,考试违纪的现象和行为会逐渐减少的。 四、特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诚信体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刹住高等学校考试作弊歪风的紧急通知》中指出考试作弊实质上是一个诚信问题。学校要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以将学生在校的操行纪录作为其主要内容,成为学生进入各行各业的“通行证”。通过全社会诚信体制的建立与对接,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作人之根本,大学生要做到讲诚信。要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讲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的和谐氛围。 2.建立完善的引导宣传机制。首先要加强诚信道德正面教育,对于良好的诚信现象和行为给予宏扬宣传,对于不诚信的现象和行为给予坚决的惩处和批判;诚信教育宣传要结合学生特点及学习、生活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切实体会到诚信做人的益处,把学会如何做人与塑造完善人格结合起来,从自身做起,杜绝不诚信的行为,做文明大学生。 3.强化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意识。学生本身是诚信教育的主体,不是被动的客体。诚信道德不仅仅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要激发大学生对诚信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与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境界和发展水平,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意识,从而成为诚信道德的宣传队和示范者。 4.强化高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高为范。教育者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高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荣明耻、严于律己、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教师队伍,以自身良好形象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基本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服务消费的增长,我们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正如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样,服务业及服务营销的进步同样需要服务营销文化。本文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分析了服务营销文化的内涵并重点探讨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服务营销 文化 建设 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浓厚和完善的文化可以激发员工对优质服务的追求,这对服务业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服务生产和消费的性质决定了服务营销文化的重要性。服务营销文化能够整合服务业员工思想和行为,培养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良好的服务营销文化会促使服务业经营业绩的长期增长,正确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变革。 服务营销文化内涵的界定 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组合要素,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于服务本质和特性的争论也在继续,服务行业的营销还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的营销,但是服务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具有的经营思想,有关服务营销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也不断涌现。在此大背景下,创造一种优秀的更加重视提供良好服务和顾客导向观念的服务营销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服务质量是各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成功地进行质量管理,必须创造一种能够提高服务质量的优质的文化。服务业中的质量控制远比制造业中要困难得多,因此必须在服务业中宣扬服务导向和质量意识、价值观念。服务业在制定和实施服务战略时需要组织中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支持人员都要参与其中。保证所有人员的参与及对优质服务的认同十分重要,这时就需要能被称为服务营销文化的企业文化,服务营销文化为这种认同提供了内在的基础。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服务营销文化的涵义是:它追求优质服务,每个人都把向内部的顾客和最终的外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视为生活的自然方式和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因素不重要,但是它确实意味着服务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和战略实施当中需要最优考虑的。我们知道,服务营销随着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而变,市场中的个体所具备的经营思想,其核心理念是顾客的满意和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互利互惠的交换,最终获取适当的利润和服务业长远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服务营销文化发展三个层次之“洋葱模型”(见图1)。 由图1模型可知,在洋葱的外层是第一层次,传统营销文化侧重于销售产品,不注重服务的作用;剥开洋葱的外层,进入第二层次,过渡期营销文化开始强调与顾客的沟通与交流,注重保留与维持现有的顾客;在洋葱的内核是第三层次,服务营销文化时时关注服务的作用,与顾客形成伙伴关系,创造新的价值,促进服务业长远发展。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对服务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应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树立服务导向的价值观 服务是服务业所有活动存在的理由,需要把它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形成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战略,但这并不排斥其他价值观的存在,如内部效率、成本控制等。服务营销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关于服务业价值观、经营思想、服务理念、精神风貌、服务形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局性和系统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以使服务营销文化与服务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促进服务业目标的实现。 服务业发展战略多是关于服务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谋略,对此,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应尽早谋划,适时介入,为服务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随着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商务交往的日趋频繁,这就要求服务营销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这是服务业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 管理者要在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时,使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服务营销文化互相匹配,积极调动各方面的要素,保证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服务业内部,服务导向可以增强内部的氛围,改善内部服务的质量。从外部看,服务导向可以为顾客和相关群体创造优质的感知质量,并强化服务业与他们的关系。当员工以顾客为导向提供服务时,服务导向就形成了影响组织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在此条件下,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员工与其他相关群体的接触就会以服务营销文化为指导,向对方提供优质的服务。 服务导向的价值观应该在组织中占主导地位,不能只将它视为次要的、边缘的东西,而是要将它看着战略层面上的东西,它必须用于对服务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对员工业绩的衡量(服务导向的作用如图2所示)。很明显,服务营销文化通过优质服务的价值观促进了服务战略的实施,这对服务业赢利能力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实施人本管理 在服务营销组合中,人员是关键要素。服务业员工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一种“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和“文化人”,是服务业的主体。根据“服务业-员工-顾客”链条关系,在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是联系服务业和顾客的纽带。顾客服务主要是依靠员工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实现的,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服务业比其他行业更加注重人员的选择、培训与管理。员工是服务业的内部顾客,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员工的满意和忠诚,使服务得以顺利传递。 服务业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事务,逐渐形成对服务业的归属感,为服务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管理者要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就应使员工以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来代替消极和对抗,这种在服务业内部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被称之为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经常使员工处于轻松愉快、和谐团结、友好合作、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可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工作成效显著。 只有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服务业效益的增长。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培育和推进,帮助服务业员工寻求工作意义,使员工形成团结和谐的团队,让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组织和个人得到最优的组合与匹配。 (三)倡导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服务业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的是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常规事情将日趋减少,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加速变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必须辨识变化中的顾客需求和新的商业挑战,关注这些需求和挑战的出现,在这些新机会变化或消失之前,迅速地、恰当地做出反应。 服务业能否快速应变市场环境变化,事关服务业生存大计。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是服务创新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服务创新的每一步都应当符合服务理念。事实上,要让一项新服务让顾客接受,首先要让服务业员工接受。提高员工对新服务接受率的途径可以是:鼓励员工参与新服务的构想和设计;加强服务机构的内部营销。可以说创新是服务业的生命内核,创新是服务文化同样也是服务营销文化的精神内核。 因此,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服务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服务营销文化诸要素和建设服务营销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服务业的品质,是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服务业的共同经验。 (四)形成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的创立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设计的,核心能力显示了企业鲜明的创新个性和不可复制性,为企业持久地提供利润。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服务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替代性等特征。具有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依据核心能力,确立服务业的使命和目标,是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应明确的方向。 打造特色,形成核心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准确定位市场,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每个服务业都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服务营销文化要显示服务业的独特个性;服务营销文化只有保持适应性,才能真正地形成核心能力。服务业要能够不断地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而对自身做出适应性调整。如果这种文化不能提高应变能力,不能同变化的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服务业也就无法稳定持久地生存和发展。有特色的服务营销文化会产生具有异质性的营销、产品和服务,使服务业各种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机整合,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并把这种竞争优势体现在服务业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之中,最终形成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形成服务业的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服务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创造一种优秀的更加重视提供良好服务和顾客导向观念的文化,即服务营销文化。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是站在服务业发展战略角度,以价值观为导向,以创新精神为内核,以全体员工为主体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有严密、科学的基本思路。本文所述几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统筹兼顾,加强联系,相互沟通。优质服务营销文化的形成,将有助于发展服务营销实践,丰富服务营销理论,推进我国服务业的创新与进步。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淮安市电力企业服务文化营销策略分析 摘 要 电力产品具有特殊性,电力市场营销与一般的市场营销有所区别。随着近年来电力供求形势的变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也在加快。本研究结合淮安电力市场营销环境现状,对淮安供电公司的服务文化营销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 电力企业 服务文化 营销 一、引言 电是特殊的商品,电能是清洁的二次能源,电力行业是社会上服务最广泛的公用性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重任。供电企业要想在电力销售市场“百战不殆”,就必须做好电力市场营销,研究赢得销售市场的战略战术,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 淮安市电力企业营销直接面向市场,承担着为广大电力客户提高电力和服务的任务。电力企业营销工作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电力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技能,转变思想,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战略,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淮安市电力企业服务文化营销策略 服务文化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消费者的长期认同,增进企业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文化营销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1.淮安电力企业服务文化内涵 (1)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战略 电力市场营销区别于以往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观念,强调的是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完善有形产品的同时,更注重无形产品.即服务的质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战略,从“管理客户”到“服务客户”转变,从“粗放型”服务到“精细化”服务转变。 (2)树立供电服务理念 “方便客户,规范自己”。规范自己是为了方便客户,而要达到方便客户的目标,则必须首先规范自己。电力作为社会公用事业,通过规范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方便客户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做到规范自己、方便客户,最终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实现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职工效益的和谐统一。 (3)制定供电服务方针 优质:就是我们供给客户的电力的频率、电压要合格,供电可靠性要高,让客户用得放心。方便:就是让客户在报装接电、故障维修、交付电费和用电咨询等过程中,感到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规范:就是我们在业扩、抢修、收费、管理等服务工作中行为要标准化、规范化,与客户交往语言要规范化。 2.特色服务品牌建设 (1)满意服务“101%”品牌内涵 满意服务“101%”的服务理念是:提供“101%”服务,塑造“101%”形象,营造“101%”环境,创造“101%”人生。整个品牌的含义就是供电服务着力追求一种优质、快速、高效率的反应,使广大电力客户从中感受到供电企业优质、方便、规范和真诚的服务。 (2)满意服务“101%”品牌外延 满意服务“101%”品牌是面向社会的统一品牌,在全市供电企业同时推行。淮安供电公司认真履行“方便客户,规范自己”的服务理念。畅通95598供电服务电话,配备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流动服务车,为客户提供24小时电力咨询、故障快速抢修服务。 (3)满意服务“101%”服务的内容 满意服务“101%”服务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大客户与社区居民。根据大客户与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服务。满意服务“101%”服务的大客户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功率因数过低的重要客户,及时提供改善功率因数的技术指导,制定书面方案。对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的重要客户,及时提供减容方案或提高设备负荷率方案。结合客户生产特性,对实现峰谷电价的客户,提供合理利用峰谷电价、降低用电成本的方案。 (4)满意服务“101%”服务方式、手段 开展多渠道受理大客户需求,大客户经理直接受理、营业大厅绿色通道受理、95598呼叫中心VIP客户专属受理。按照客户的不同等级,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实际分析,启动不同的客户服务菜单,量身制定合理的方案,积极组织协调生产技术部门、营销相关工区进行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控制、监督,以保证需求得到满足。大客户经理对服务情况进行满意度回访,对服务过程、服务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大客户服务记录和大客户服务回访报告。 3.服务文化营销下的电力广告 企业产品的商标、品牌和广告是贯彻文化营销意图的最好载体。供电企业可通过电力广告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进企业影响力。 (1)拥有企业形象标识 要宣传企业形象,首先要树立企业形象。要树立企业形象,必须要有鲜明的企业形象标识。统一形象标识,让客户在感官上有一个直接、清楚的印象。 (2)借助公众媒体宣传企业形象 利用淮安电视台、广播电台、淮安日报、广播电视报等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公众媒体来宣传“人民电业为民服务”的企业宗旨,宣传服务理念,电网建设的规模,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3)塑造良好的员工形象 供电营业大厅是客户办理用电业务的前台,供电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营业窗口的客户集散功能,搞好企业形象的宣传工作。营业窗口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直接展现者。营业窗口的日常工作中应把企业形象的宣传作为重点内容,将企业形象宣传制度化、规范化。 三、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电力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供电企业又面临着其他能源的竞争。同时,电力客户对电力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研究淮安电力市场特点、制定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打造全球化服务营销的文化策略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商品差异化日渐缩小的21世纪,凭借人性化的服务营销策略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跨国服务性企业的倾向性选择。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在分析文化背景对消费者的影响下,提出了适应全球化服务营销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 服务营销 文化烙印 文化策略 服务作为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菲利普・科特勒把服务定义为“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服务逐渐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营销利器,日益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跨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营销上取得优势,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相应的服务营销策略。 一、文化引领消费 文化是左右消费者消费行为选择的烙印。国际营销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民族文化差异,它涉及人口、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是影响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文化烙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呈现多元化 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和他们的文化关系密切。例如,美国文化具有大量消费资源的特征,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前台。美国消费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消费者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赶时髦,猎新奇,不仅对商品内在质量要求高,而且喜欢商品的新奇。讲求健康自然,于是健康食品、保健饮料、健身器具等成为历久不衰的消费热宠;图方便情趣,根据美国快速化的生活节奏,生产厂商开发产品也越来越注意如何使消费者节约时间,美式快餐即是典型。 2.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在世界范围,日本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是最为剧烈的。他们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上国际化,新潮商品、新潮购买方式是典型的代表;储蓄意识传统化,富裕的日本人仍不放弃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的习惯;购买过程严格化,在国际市场上有这样的共识:日本消费者最为挑剔;另外也存在与美国消费相似的消费享乐化和个性化特征。 3.传统文化深层次控制着消费意识 欧洲文化向来有高消费传统,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其消费心理喜新厌旧、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商品,总是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选和购买新产品。多数人对艺术时尚和高档奢侈品有特殊的个人偏好,年轻白领们几个月坚持省吃俭用就为买一瓶兰蔻的新款香水或是一根阿曼尼的领带,这种事在法国等国家屡见不鲜。 文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而对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从前期投入、产品设计到分销、促销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目标国家的民族文化因素。 二、适应全球化的文化策略 了解一国的文化环境,排除文化差异是国际营销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障碍称得上是国际营销的“生命线”。要制定适应全球化营销时代的要求的文化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认识环境,解决文化抵制问题 大多数文化都有着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拥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并自觉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中陌生和未知的部分。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劣等感,这是一种自然的感受。国际营销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以获取利益,而不是屈从于目标国家的民族文化或扩张本民族文化。因此,要从思想意识上承认、理解、尊重文化差异,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要求营销者避免自我参照标准,学会角色转换,既站在需求者的角度提出要求,又从营销者的角度有效地满足需求。 2.正确认识文化的渗透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相互渗透,只是渗透的速度比较缓慢。就饮食结构而言,欧洲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改为用筷子吃饭,中国人也不会一下子只吃汉堡炸鸡,不吃米饭馒头;但是,在心理认同上,欧洲逐渐渗入中餐的同时,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西餐。另外,在一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不仅有实物的创作活动,而且融入了文化活动,该产品既具有其实用价值,也是一种文化系统中的信息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因此,国际营销人员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渗透性,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 3.企业文化要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全体员工逐渐形成的企业信念、价值观、理想、目标、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企业风范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民族性为前提,同时根据企业类型、经营战略、市场取向等确立。企业文化创新是将本国公司企业文化与目标国家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本国公司与当地文化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着本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本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创新企业文化不但使所有员工有归属感,团结一心,而且能够更好地开拓目标市场,实现企业目标。 三、结语 在国内的营销活动中, 文化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往往不被营销者所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营销者与消费者成长于同一文化环境中,因此他们较少考虑营销中的文化因素, 而把重点放在营销的经济因素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但是当营销活动跨越国界后, 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从市场调研、谈判、定价、促销、商品的款式、包装到销售商的选择与佣金的确定, 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国际营销中, 它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源于人的需求,市场营销正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经济行为。那么,跨文化环境进行的国际市场营销应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需求,因而,重视文化策略的研究,揭示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将有利于开拓跨国市场,实现企业长期的市场战略目标。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浅谈企业服务营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文化理念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服务战略已成为当下企业战略的首选,建设独创性的服务文化是各行各业不容回避的社会课题,也是现代企业面对入世挑战的最佳选择。本文简单介绍了企业服务营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营销文化;形成;发展 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文化理念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1]。营销文化的精髓是营销理念与其价值观。企业文化是文化与企业的融合与渗透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得到全体成员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传统风俗和礼仪等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并开始在更深更细的领域内对其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2]。 一、企业服务营销文化的形成 1.营销哲学与营销理念的形成。现代营销理念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概念,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以上所述的营销观念的指导,而且要求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就是企业的营销目的要明确,同时在企业的日常营销活动中还必须融合灵活,巧妙手段的运用。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现代营销理念的深刻内涵:从企业出发,塑造富有特色的企业营销文化,占领市场制高点;真诚面对顾客,以优质的产品为顾客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善待竞争对手,变冤家为伙伴,通过公平竞争,增强竞争优势;树立“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新型营销理念。 2.营销形象的形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市场,企业要获得市场的一席之地、打开产品销路,就必须从树立产品形象着手,提高产品质量,亮出产品风格,打出产品特色,保持网络通畅,搞好售后服务。只有树立企业形象,产品才有销路,企业才有活力[3]。 (1)服务形象指的是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及其过程中,为顾客所感受、所看到、或所听到的印象 认知或看法的综合体。凡是在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或服务本身,顾客所能看到、感受到及体会到的任何事情、景象及事物,都涵盖在服务形象中,进行服务形象营销的目的在于创造出优于竞争对手的形象,以建立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期望价值,争取消费者的信任。 (2)广告形象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企业想要赢得竞争激烈的市场,就必须塑造强化自身的形象,将企业的历史、规模、产品、质量技术、价格 售后服务等诸方面的信息要素化为简单的视觉符号――商标、厂标、公司标志、广告口号广告歌曲、色彩基调等。通过广告的形式 利用各种媒体向广告受众反复强调,来提升某个企业 产品品牌等的整体形象,久而久之,广告受众受其感染,形成记忆,产生联想,并将企业形象印入心中。因此,企业通过各种媒体向顾客传达的视觉、听觉等符号信息,对企业营销形象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企业营销文化的形成。企业营销文化形成的价值在于构筑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是指本企业所拥有的、而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企业营销文化正是发挥了其难模仿的特点,帮助企业构筑核心能力。(1)企业营销文化的形成是企业营销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营销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与精神支撑,这种理念与精神要在长期的工作中被大家接受,成为行动指南。有了营销文化,不仅对人有鼓舞作用,而且还能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营销工作才会达到更高的境界。(2)企业营销文化是每个企业所独有的文化,具有难以模仿的特点。企业营销文化中的营销理念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企业家经营思想的反映。它演绎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核心就是以什么为经营理念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技术、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企业营销文化却是很难模仿的。 二、企业服务营销文化的发展 随着企业营销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营销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要更新。当前是营销文化多元化发展时期,营销文化在理论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营销理念不断创新;营销管理方法由粗放营销向精准营销转变[4]。 1.企业服务营销文化发展的创新理念。企业营销文化作为一种营销理念,一种营销观,必须落实到企业员工的行动中去,使之成为企业员工自觉的行为习惯,营销文化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最大化发展。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产生1+1 2的效果,对于营销活动效果尤其明显。顾客满意化营销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自身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要做到让顾客全方位的满意和全过程满意,只有真正把顾客当作朋友、亲人你才会给消费者以发自内心的微笑。 2.精准的服务营销策略。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精准的含义是精确、精密 、可衡量的。精准营销比较恰当地体现了精准服务营销的深层次寓意及核心思想[5]。市场的区分和定位是现代营销活动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对市场进行准确区分,才能保证有效的市场、产品和品牌定位。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设计、制造、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精准营销最后一环就是售后客户保留和增殖服务。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完美的质量和服务只有在售后阶段才能实现。同时,营销界一般认为,忠诚顾客带来的利润远远高于新顾客。只有通过精准的顾客服务体系,才能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达到顾客的链式反应。 浅谈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新信息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 [摘要]首先介绍服务营销文化的概念和高校图书馆构建服务营销文化的意义,然后讨论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营销理念、服务形象和制度化体现。最后,从加强营销理论学习与培训、营销理念的外化、树立高校图书馆服务品牌意识三个方面提出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策略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素有“高校心脏”之称,在高校教学科研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10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发展,高校学生、教工用户的信息环境急剧变化,虽然与图书馆相关的一些新词(如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图书馆2.0、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等)的频频出现,表明图书馆正在跟随信息技术发展调整自己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但图书馆作为传统用户核心信息服务提供机构的地位已发生重大转变:图书馆已不是用户的首要信息源,甚至不是主要信息源。OCLC 2011年面向成员馆推出的2010图书馆环境调查报告显示:以搜索引擎作为信息查询起点的用户所占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82%上升到2010年的84%,而以图书馆网站作为信息查询起点的用户所占百分比则由2005年的1%下降至0%。张明霞2010年对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领导和馆员服务营销意识等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图书馆用户人数大幅减少的原因,除了图书馆服务资源缺少外,缺少有效营销措施方面的原因占到了64%。其他相关研究表明,正在就读或将来就读于大学以及在高校就职的“数字土著”用户由于经常使用网络而对图书馆知之甚少;各个图书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提供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但相当多用户无从知晓,而高校图书馆“学生自习室”的作用却日益突出。 图书馆必须与日益强大的网络展开竞争,赢得用户信赖,以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与其他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并无太多不同,也需利用各种营销工具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服务。相关商业领域的经验表明,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良好效果的取得,需要整个机构建立服务营销文化。虽然国内图书馆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服务营销,产生了非常多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介绍了4C、4PS、cs等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讨论了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图书馆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策略等,但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研究却很少,直接影响了服务营销的顺利开展及开展的效果。 1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概念与建设意义 1.1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概念 营销文化最初是企业和商业领域的概念,后来才被逐渐应用于包括图书馆在内的非营利性服务机构。在企业和商业领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对营销文化进行界定,其中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c,Webster 1995年的界定最为经典:营销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组织共享统一价值观和理念的一种模式,以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组织的营销行为,进而为员工在组织内的行为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从张党利研究中所列的国内众多学者对营销文化的界定来看,虽然各种界定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一些不同,但基本上都涵盖的内容有:营销文化贯穿于营销活动中;营销文化的核心是营销理念、营销哲学、营销形象和指导思想;营销文化在组织活动中体现为成文或不成文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是指贯穿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活动中的一系列营销理念、营销形象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行动指南的总称。 1.2 高校图书馆建设服务营销文化的意义 1.2.1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营销意识 图书馆行业,尤其是国内的高校图书馆,由于机构的非盈利性质,员工工资、资源购置费等运营成本基本上都来自于学校和其他类型的财政拨款,这些拨款和学校的招生规模、学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等相关,而基本上不与图书馆服务效益直接挂钩,绝大多数图书馆向用户宣传自己资源和服务的动力不足,营销意识整体比较淡薄。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通过相关指导思想的锤炼、营销形象的设计、营销理念的思考和培训、相关成文和不成文规范制度的建立,容易形成一种上下关心、理解服务营销的局面,潜移默化中就可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营销意识。 1.2.2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增强用户满意度服务营销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营销理念、营销哲学的最终指向就是用户服务。因此,加强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势必会使高校图书馆比以往更加重视学生、教工用户需求的了解和调研,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服务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和实施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策略,建设用户导向的图书馆,从而提升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图书馆管理者和馆员的营销意识,切实加强对学生、教工用户需求的了解,利用各类途径宣传自己的服务,让更多的“数字土著”教师和学生用户了解和使用图书馆服务,形成良性反馈与完善的氛围,改变高校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增强用户满意度并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增强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忠诚度。 2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文化的建设内容 2.1 服务营销理念 营销理念,也称营销哲学,是营销活动系统的、根本的指导思想。营销理念贯穿于营销活动的始终,是有效实现营销活动的基本条件并制约着机构的营销目标和原则。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营销活动的质量和成效。R.Singh博士对数十个图书馆的服务营销活动进行了调查和统计,根据营销活动活跃程度将图书馆的服务营销理念分为三大类:①营销活动最为活跃的是“高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将用户放在图书馆所有业务活动的中心位置,营销的根本理念是“识别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经常从用户角度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是我们用户需要的服务,图书馆应该提供这些服务内容”;②营销活动比较活跃的是“中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以“图书馆为中心”,营销过程重点思考的是服务成本和营销效果的平衡,营销理念和出发点是:“这是我们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希望用户能够接受和利用”;③营销活动不太活跃的是“低度市场导向”的图书馆,营销理念和出发点是“谁愿意来图书馆就来吧,谁愿意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就利用吧”,基本上没有营销方面的实施措施。
一、美育与南音艺术教育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以培养学生的“三美”(认识美、爱好美和发现美)素养为主要目标,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审美教育有3个能力目标:分别是审美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3个目标循序渐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一,审美感知能力。艺术作品只有被人们主动的感受到,才能引发大众一系列审美活动的进行,它是艺术审美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美育的基本能力目标。其二,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是深一层的审美意识。可以说,没有情感的艺术体验绝对不算是真正的艺术体验,这不仅对于专业的艺术家如此,对于任何一位普通的欣赏者更是如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让学生能够进入到艺术创作情境中,将自己与创作者结合为一体,从而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其三,审美评价能力。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是艺术审美过程中的最高层次。美育的终极目标则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评价技巧,并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南音艺术与美育 泉州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随着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音逐渐走出闽台地区,走向大众的视野。南音历史悠久,旋律优美动听,极具审美价值,十分适合选作美育课程供学生们欣赏、学习。将南音课程搬进高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高雅艺术之美,增强其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感体验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成本校美育的特色和传统,更有利于南音的发展与传承。但一直以来,南音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很难向闽南以外的地区推广、普及,南音课程在高校开设亦困难重重。只有正确地分析南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合理解决,才能让南音艺术真正走进各大高校。 二、南音作为美育课程向全国推广的困难与风险 (一)南音的教学资源高度集中,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目前来看,大部分南音艺术的表演家、民间艺人或者研究南音的学者专家,较多的集中于福建省厦漳泉地区,尤以泉州为甚,开设南音专业的本科高校也只有泉州师范学院一所。不用说全国,单就福建省来看,南音的教学资源也显得极不平衡,师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南音向外推广教育的重要阻因。 (二)南音艺术实践性较强,作为美育类课程教授难度较大,对老师要求高 南音的学习包括三大部分:识谱(工乂谱),演奏(南音乐器,如洞箫、南琶等)和演唱(南音唱词与唱法)。如果学校开设的是倾向于南音表演的课程,那么将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例如,从识谱环节来看,工乂谱和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学的简谱、五线谱差距较大,有知识断层,学习难度高,学生初次接受时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如不先学习工乂谱,则无法顺利完成南音后续课程的学习。此外,南音传统教学一般采取“口传心授”法,教师示范(演奏乐器或演唱唱词),学生模仿,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再重新示范,学生继续模仿。但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小班化的科班教学,并不适合大班美育通识类课程采用。 (三)传统艺术与大众流行文化“矛盾”重重,学生对“南音”兴趣不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要素。青少年所偏爱的更多是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基础,批量生产出来的大众流行文化。南音虽然曾作为大众文化流行于闽台两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变迁,它在很大程度上已与当代大众文化相悖。南音因其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轻人主动接受(欣赏或学习)的积极性;且仪式感较强,非闽南地区的人们往往不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较难对南音产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南音和当今的大众流行文化相悖,这也导致南音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但笔者认为,南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和大众流行文化相结合,在通俗性、商品性和娱乐性上进行合理化改造:将非闽南地区受众难以理解的闽南语唱词进行适当修改,以汉语普通话的形式演唱出来;另外,结合当下流行的“二次元”,打造具有南音标签的动漫、手游等文化周边产业,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被更多的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所了解。 三、“南音艺术”课程的信息化策略 正是由于南音等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所以高校在开设此类美育通识课程时,须量身打造一套符合本校实际与课程特点的授课方案。在此,笔者结合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出了几点课改策略。 (一)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需校际、校企合作,共建一整套资源完善南音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不限于)微课、试题库、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工乂谱和视音频素材库等。共享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从网络空间上打破资源失衡的局面,满足不同院校的教学需求,减轻教师的备课难度。此外,亦可以泉州师院、厦大、福建师大或部分台湾高校为龙头,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南音精品在线课程(包括授课视频、电子课件和课后练习),其他高校可选用其作为本校网络公选课,供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二)开发南音信息化学习程序 南音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单靠理论的讲授是无法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故我们应该开发相应的学习程序,弥补部分高校学习用具和教具(如南音乐器)短缺所带来的问题。 1.“数字器乐”软件和器乐学习程序。目前专门针对南音开发的软件尚无,但有部分软件可以起到一定的学习参考作用。以手机移动端为例,“库乐队”软件可以模拟部分民乐器的演奏,亦可用MIDI合成功能合成音乐。此外,“洞箫学习教程”“南琶学习教程”也可满足学生基础学习需求。 2.闽南语学习软件。南音采用闽南语(泉州腔)演唱,想要听懂南音,深入了解南音的内涵,掌握一定的闽南语是必需的。目前移动端已有“学说闽南语”“爱说闽南语”“福佬语/台湾闽南语”等程序,学生可选择下载使用。 3.南音演唱“纠音”程序。它能通过算法,给学生的南音演唱录音打分,并给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代替教师纠正学生的音调与节奏,大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不过需注意的是:虽然以上软件能满足学生基础的学习需求(演奏、方音学习或南音演唱),但由于并非为南音学习专门制作,故针对性不强,南音信息化学习程序的开发仍是信息化教学教改的重点。 (三)与VR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制作南音表演(或南音仪式活动)的全景视频 由于南音主要分布在闽台地区,很多外地学生很难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到南音表演的活动细节;观看视频这一形式也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实地现场,了解南音的表演精髓之处。VR技术的诞生,则弥补了以上的不足:借助于手头的VR眼镜和全景视频,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置身于虚拟的表演现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自主学习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完善课程成果的在线分享机制 以主流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优酷等)、音乐App(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和各位短视频手机App(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为载体,完善课程成果的在线分享机制。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器乐演奏视频、演唱视频或音频)到各类平台上,便于不同院校的师生作品展示与分享。同时,我们也可借助于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将优秀的作品成果进行再传播,从而重新激活南音艺术的娱乐属性,提升南音的社会曝光度,扩大关注人群数量,让南音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出闽南、走向全国,被大众熟知!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篇1 引言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环境、机械、人员、材料、以及建筑施工的前期准备、中期施工和后期竣工审核等。随着我国建筑数量的增加,人们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越来越重视。 1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现状 1.1建筑安全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存在严重的生产安全管理,对长效安全管理制度认识的并不全面,无视施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在施工中没有使用防护装备,随意延长每天的劳动时间,使施工人员长期超负荷的进行工作,就会出现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管理理解混乱,安全意识相当薄弱,就会发生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安全施工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发生。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比较重视施工技术的问题,无视安全技术,使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工作落后。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安全技术、防护机械差距较大,依然有待提高。与国际上先进的安全施工模式相比,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明显存在很多问题,不够成熟。 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不规范 由于施工需要,会出现过度使用非法铺装的电线。甚至在临时宿舍和食堂中,频繁移动电源,就会造成绝缘层表面破损,造成电气电路,引发火灾,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严格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标准,配备三级配电体系、TN-S零维护体系以及漏电保护系统。在实际施工现场中,经常会不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电,三级配电变成两级配电,PE线放在不合适的位置,对人们的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威胁。 1.3工程造价低中标 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建筑市场使用工程招投标的方式,但是一般都是低价中标,建筑单位还会在工程核算时按照国家标准收取安全监理费。在一个工程中,一般都是对层承包,使真正用到施工现场的资金非常少,承包商的经济利益非常少,甚至没有,就会无法保障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 2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可以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现在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依然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控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方法如下: 2.1要重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为了使建筑工程达到预期效果,应该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实际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建筑企业应该重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保障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加强企业领导的教育,为领导讲解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后果,使企业领导足够重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2.2要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相对完善的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制度,使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效果逐渐提高。制定的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时,应该包括以下几点:①定制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只有定制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才能为后续工作提供相应的准则,保障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达到预计效果,使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按照此标准进行管理与控制。②提高落实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达到预计效果的重要原因,为了有效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应该明确划分各自的责任,提高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水平。③相关企业不能只制定其规章制度,避免发生发生安全事故,还应该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控制预防和处理发生安全事故,降低安全事故对建筑工程的巨大影响,使安全管理工作达到预计效果。 2.3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的安全事故都与施工人员密不可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操作能力和综合质量较低,使实际施工效果与设计存在误差。施工人员玩忽职守、职业素质较低、明显分心现象等能都对控制施工过程不利。在实际高空施工中,如果出现分心现象就会发生安全事故。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控制,避免使用没有合格证的施工人员,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针对素质较低的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知识,使施工人员在施工时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并且还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结合实际技术进行培训工作,使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稳步提升,避免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都是在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为基础开展的,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组织和领导机构为项目内部设置的安全管理机构,保障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应该建立高效的项目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做好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且检查纠正安全管理,使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转给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树立好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使安全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作者:殷玉发 单位:日照市玉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篇2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从纵向上来说,涉及到建筑施工的前期准备、中期施工和后期竣工审核;从横向上来说,环境、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都涉及到安全管理。随着建筑工程数量的增加、人们对于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无一不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1.1安全制度形同虚设 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措施最直接的表现在于每个建筑施工工地都会设立安全标语。如“进入工地请戴安全帽”、“安全是生产的百年大计”等。尽管如此,建筑工人仍会忘记或是不重视不戴安全帽的制度,而制度要求升降机是不允许不搭载工人的,但一些建筑工人为了节约时间直接搭乘升降机。当前一些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建筑施工中忽视制度,置制度于不管所导致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当前建筑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所致,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人员依靠经验展开工作,在工程建设中容易疏忽大意。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对人员安全观念的管理。 1.2对小型安全事故管理控制能力不足 目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于重大安全事故的把关和管理控制较为严格。但是忽视小型的安全事故监控管理,未能防微杜渐,全面贯彻安全管理。分析当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致因机制可知,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避免的,但由于建筑施工队伍中缺少必要的应急管理领导队伍和人员结构不足,导致事故发生后未能及时掌握事态发展并提出解决措施。如南方某建筑施工队伍,工人在垒砖的时候未能考虑到砖头的重心倾斜问题,导致砖头频繁出现掉落现象,但是该建筑队伍从未重视此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当砖头垒到一人高时倒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3安全管理的力度和强度不够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要求包含质量控制管理、工程进度管理还有安全生产管理。还要求各个管理制度能够相互衔接,在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但事实上,当前不论是安全管理还是其他形式内容的管理的力度和强度都未能涉及到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例如,某建筑施工工程中对于前期投招标的工作未能展开安全管理,对于工程进度不能进行有效的规划,导致在工程后期为了赶进度,安全事故频出,使该工程队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优化措施 2.1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要求对现有的建筑工人展开安全培训,提高其对安全管理的认知;②要求能够制定同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如激励制度、招聘制度等。通过招收具有较高安全意识的施工人员并且利用激励的制度,让所有的建筑施工人员能够自觉加入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如某建筑施工队伍,在极端天气时,对施工人员展开为期三天的安全培训,并在课程结束后展开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奖金;另外该建筑队伍还通过奖惩制度,让施工人员之间能够互相监督管理,提高人员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的践行程度。 2.2加大对施工安全事故的监督管理 当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呈现出的“小型事故不管,大型事故管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设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队伍和领导班子,提高对各种安全事故的管理。一方面建筑施工队伍要寻找一批熟悉安全生产和建筑施工的人员组建监督队伍,定时定期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巡检;另一方面要求建筑施工队伍能够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如沿海地区在夏季多台风、暴雨天气,施工队伍及时注意关注天气变化,并制定安全管理机制,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加强对材料、机械等的巡查,并加强安全防护工作等。 2.3增加施工安全管理的力度和强度 增加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力度和强度要求能够调动整个建筑施工队伍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同时要求能够从横向和纵向施工建筑中都将安全管理置于首位。一方面是工程施工前期要求能够重视安全管理,不论是前期的勘察还是设计、投招标工作都要涉及到工程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要求能够加强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加强资金支持,让安全管理能够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所以说,增加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力度和强度主要是从统筹全局的角度上来说的,把握住生产管理的全局性至关重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整体上是从制度上规范它、观念意识上加强它。但是事实上,由于建筑施工具有突发性,也会受到环境天气的影响,同时一些安全标语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提升施工人员对于安全施工的重视,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因而加强对突发安全事故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从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加强领导落实监督,将各个制度、观念思想落实到实处是优化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涛 单位:新疆铁龙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篇3 一、我国建筑安全施工现状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总体来看,少数地区的建筑行业内依旧频繁出现安全事故。如在2017年前半年,市政项目建设事故中的死亡人数就高达300余人。如果只是单一地对安全事故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在当前阶段的建筑行业里,并没有关注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现阶段一系列工程施工问题频繁出现,这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十分大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具体包括:①现阶段,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较多复杂因素,并且整体施工范围的扩大也加大了施工难度;②缺乏对安全管理方面的关注。为能够切实避免建筑施工过程当中出现一系列的事故,务必要紧密联系当前阶段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由此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能够在未来阶段趋于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安全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施工参与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总体上,施工人员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同时绝大部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差,绝大部分属于进城务工人员,这部分人往往忽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责任意识,在具体操作执行的过程中也并不规范。同时一些施工人员不按照具体标准进行操作,由此导致操作行为违背了具体的规章制度,这种情况同样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二)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建筑施工的整个阶段中,系统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有利于后续阶段妥善开展一系列的项目施工。在落实具体项目的整个阶段当中,务必确保能够严格按照各项管理标准的要求来执行操作,同时使得这一系列的标准能够对项目施工阶段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但是当前阶段的施工阶段中,安全管理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由此导致整个施工过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不到位。部分建筑企业为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一系列的成本耗费,并未充分地关注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同时在具体的项目施工的整个阶段当中也并未确保各项安全设施落实到位,比如建筑工程附近并未增设临时护栏;在摆放安全网时,没有按照具体的规定来执行操作,也没有按照具体的规定来处理生活垃圾等废弃堆积物;在项目施工高危地段并未放置必要的安全提示标识等。 三、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预防措施 (一)做好安全意识宣传工作。建筑工程本质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务必要将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优化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方面。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不但能够有助于这部分工程负责人员的自身安全得到保障,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的项目施工水平,为广大群众创建一个环境更好的生存空间。企业务必要严格按照当前阶段自身的真实状况落实相应的决策,使得相关项目的负责人能够对此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由此确保其能够充分地将这项政策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整个施工流程安全性的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具体需要充分落实下述几点内容:第一,有关企业务必需要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由此确保项目施工整个阶段的各部分关键要点均能够整合到项目施工的整个安全控制机制当中,这有助于相关的负责人员决策落实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处理项目施工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第二,建筑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来执行操作,确保相关的管理制度能够解决项目落实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切实避免规章管理机制不能够发挥出合理效用的现象。第三,相关企业务必要严格按照当前阶段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细分不同部门自身的权力和职责。若在具体实施的整个阶段当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由有关的项目负责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就要落实到位,从而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在推进建筑工程实施的整个阶段,绝大多数安全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项目施工的负责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工人员在推行工程建设的整个阶段中,通常情况下会由于其自身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能力而导致实际的工程整改时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并由此导致工程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当中,务必要确保人员招聘时制定更为严格的聘用标准,确保相关工程的实施人员具备较高的转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经验,由此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对当前阶段实施的项目工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风险危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采用更为规范化的施工标准来完成相关工程的建设。由此一来,不但可以有效确保整体的项目施工更加规范化,而且可以切实避免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结语 安全问题决定了建筑企业未来的命运如何。只有切实解决建筑业的安全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稳步有效推进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房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6(7):137 [2]杨茜茜.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防范措施[J].经贸实践,2016(7):253. 作者:杨帆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同城地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谈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电子商务时代下现代企业管理新举措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不仅仅改变着人类信息传输和交流的方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的深刻变革。传统的产业经济模式正在动摇、重组和消失,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网络经济正在崛起。从而带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概念和电子商务时代对企业内部环境和运作模式的影响进行阐述,总结出现代企业管理的新举措。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举措 一、电子商务内涵 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现代开放的互联网络,按照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电子商务是随着Internet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从1997 年开始,电子商务发生了质的飞跃,它真正超越大公司的应用范围而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其特殊的经营模式,必然会改变我们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论电子商务将来的走向如何,至少它在管理上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由工业社会的产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电子商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手段和措施。它是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桥梁,是企业由传统经济跨入网络经济的必由之路,因而,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环境及企业管理的影响是直接、深刻和全方位的。 二、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面广而大,如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和销售管理等方面,但是综合分析来看,其主要的影响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经营 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首先,电子商务降低企业的促销成本。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利用因特网作广告媒体,进行网上促销活动,结果是销售额增加10倍,而费用只是传统广告费用的1/10。其次,电子商务降低采购成本。利用电子商务采购系统,企业可以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将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通用电器发言人说:自从采用电子商务采购系统后,公司的采购费用降了30%(人工成本降低了20%,原材料成本降低了20%)。 (2)减少企业库存。IBM个人系统集团从1996年开始应用电子商务高级计划系统。通过该系统,生产商可以准确地依据销售商的需求来生产,这样就提高了库存周转率,使库存总量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从而把库存成本降到最低。 (3)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快捷的方式。第一,开发者可以利用网络快速地调研市场,了解最新的需求;第二,开发者可以利用信息的传播速度迅速收到产品的市场反馈,随时对开发中的产品再改良;第三,开发者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到竞争对手的最新情况,从而适当调整自己的产品。 (4)增加企业交易机会。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得电子商务不受时空的限制。企业必须连续不断地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不间断地运作给企业增添了许多交易机会。 2.销售管理 (1)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需要对复杂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并且目标市场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种销售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营销,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是一种主动方在于客户的软营销。 (2)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则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网上展开的营销活动,面对的就是全球市场,能够针对全世界每一个客户,电子商务就成为企业最好的国际交易平台。全方位展示产品,促使顾客理性购买。从理论上说,顾客理性地购买,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又能够节约社会资源。网上销售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展示商品功能的内部结构,企业通过网络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件等,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后,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再去购买它。传统的销售在店铺中虽然可以把真实的商品展示给顾客,但对商家而言,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如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从而增加了销售成本,对一般顾客而言,一方面,顾客需要亲临现场,花费时间、精力等成本,另一方面,顾客对所购商品的认识往往是很肤浅的,也往往容易被商品的外观、包装等迷惑。 三、电子商务时代下现代企业管理对策 电子商务的确可以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应正视扑面而来的电子商务浪潮,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便在未来的电子商务领域占据有利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1.树立全新的电子商务意识 企业内部应从上到下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优势及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结合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电子商务知识等。通过培训,使全体员工对电子商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全新的电子商务意识。 2.加强企业信息化的硬件建设 企业内部应在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拓展电子商务业务领域。同时要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规定, 在观念、组织、资金和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小规模地率先在标准化程度高、交易量大、批发次数多、顾客流量大的商品或服务领域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全面开展。 3.根据电子商务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电子商务决不是一些网络设备的堆砌,也不是连线上网那么简单。 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之前,一定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分析,要打破原有不合理的业务流程模式。根据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化控制及网络经济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建立新的商贸运行和管理模式。 4.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 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企业应增加技术支持部门和数据采集部门,减少某些中间信息传递环节以及某些销售渠道等,缩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时间滞差,加快经济主体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组织结构变化后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也应做相应的变化。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实行科学管理,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5.强化电子商务专业队伍建设 电子商务需要高级、中级、初级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信息、技术 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应用人才,需要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既懂行业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复合性人才。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引进、与各院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电子商务技术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前景广阔。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如何推行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对众多企业家而言迫在眉睫。然而从中国企业现状看,有些企业内部信息化尚未实现,中国还缺乏庞大的、良好的、完整的网络运行环境。电脑病毒时有发作、黑客神出鬼没,信息流通的技术安全没有充分保证也阻碍了电子商务的推行和发展。首先,企业不仅要建立完整的内联网,还要在内部普及和使用。其次,需要I T 、工商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鼎立支持;再次,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知识经济的体现,这就需要整个网络用户素质的提高,需要广大国民对这一事物的认可和接纳。虽然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在推广和应用中存在一些困难,但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电子商务在一些企业成功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有理由坚信:电子商务将会对我国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谈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 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仅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的收益,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增强了竞争力;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而且对企业现代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企业管理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影响了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仅降低现代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的收益,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增强了竞争力。在当今世界贸易中,电子商务是速度最快、应用前景最广、内容不断创新的一个领域。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而且对企业现代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着企业资金筹措的方式 对于企业来说,资金筹措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作为资金市场中介的商业银行,它也正在由于IT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对于出现的网络银行,完全改变了企业资金操作的手段,降低了操作的成本。企业财务管理的部分规则,不得不随之而有所变化。例如,在银行授信额度内,发出借款信息的时机选择,有关还款数量与时间的决策技术等,将会由于操作的手段的更新而改变,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二、降低了企业的采购和生产成本 公司要降低采购成本就得发展与主要原料供应厂商的关系,才能获得折扣,并更加紧密地融入加工过程。在应用电子商务后,公司在进货的过程中,已经开始通过网络降低劳动力及其他成本。自动化的进货程序可使负责进货的职员有更多的时间去为更划算的价格进行谈判。据专家估计,在进货成本方面,使用EDI 的公司一般能节省5%~10%的成本,而Internet可以使成本进一步降低。Internet使公司可以与新厂商进行电子贸易,也可以同以前使用传真和电话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电子贸易。 三、有助于减少企业的库存产品 公司的库存量越大,经营成本就越高,利润就会减少。存货太多并不能保证更好的销售服务。正确管理存货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为公司降低经营成本,加快库存核查频率会减少存货相关的利息支出和存储成本。减少库存量意味着现有的生产加工能力可更有效地得到发挥。更有效的生产可以减少或消除企业和设备的额外投资。电子商务被运用于加工厂、市场营销部门和采购部门之间,使公司能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可以减少产品的库存量,一旦出现问题,也能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正在再造整个流通环节 传统的“厂家─批发─零售─消费者”的方式正在被打破,“厂家─(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方式正在形成,新的物配体系正在形成。从而新的物流体系正在形成。这是无情的“大浪淘沙”。其结果,是流通组织的再造:有的要消亡,有的要改进,有的流通组织则要新创。运输体系、运输的组织方式和相应的存储方式也会因电子商务而再造。 五、改变了企业竞争机制和营销方式 首先,改变了企业竞争方式。电子商务改变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成本结构,使上游企业或下游企业改变供销合同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进一步密切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这不仅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销售市场的机会,而且也提供了更加密切的信息交流场所,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其次,改变企业形象的竞争模式。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可以全面展开其产品和服务的品种和数量的虚拟空间,能够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商业信誉。根据在线购物表明,网上公司可以为顾客提供品种齐全的商品、折扣以及灵活的条件、可靠的安全性和友好的界面,在线购物者在购物上不一定非购名牌不可。再次,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方式。一方面,改变厂商的广告方式,网上广告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平均费用大为降低。另一方面,改变品牌的塑造方式,因而品牌的市场优势的作用正在改变。不知名品牌进入市场的机遇之门正在洞开。 六、有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贸易机会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日趋显著,国外许多大公司已明确宣布,谁不采用电子数据交换供货,就拒绝向谁订货。由此可见,电子数据的应用使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壁垒,不用电子数据就等于被排斥在这个壁垒之外。 七、改变了企业的销售方式 表面上,这是最寻常的改变。毫无“石破天惊”之感。然而,最不寻常的改变,正孕育在这最寻常的改变之中。传统的商务活动最典型的情景就是“推销员满天飞”“采购员遍地跑”,“说破了嘴、跑断了腿”;消费者在商场中筋疲力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全球客户和企业都在同一网络之中。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面对的客户将是业界各地上亿万的各具个性的网络消费者,并且可以了解市场信息,即时地完成网上交易结算,同时,网络消费者也会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在全世界无数个企业和各种各样的产品中进行选择。 八、使企业的售后服务日趋完善 借助于电子商务,各个公司的售后服务途径变的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人工和电话渠道外,还包括网上客服:有条件退货、建立客户咨询系统、成立客户投诉中心、无条件退货等。从以上的网络服务内容可以看出,各个公司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完善售后服务,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为自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见,电子商务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电子商务中,交易者、交易方式、交易意向和交易标的 表达都虚拟化。交易者的知觉线索被部分剥夺,交易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网络黑客侵扰及经济犯罪的威胁存在,商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的信用风险,质量风险和技术风险都有所增加。 电子商务的实质是企业通过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到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显著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幅度冲进客户满意度等目的,进而提高企业适应市场,满足市场和开创市场的能力。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论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摘要:电子商务是划时代的科技革命应用,为企业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节约成本,寻求无限市场空间提供了可能。本文从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在采购、制造、营销、研发和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所产生积极作用的分析,让更多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对市场经营的重要作用,并利用好这一工具,主动适应信息化革命,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商务 现代企业 生产经营 信息时代已经完全到来,影响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的最主要方面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为生存也好,为发展也好,电子商务是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电子商务通过对研发、采购、制造、营销产生的影响,涉及了企业的成本控制、效率提高和市场占有等关键性问题。本文试图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浅析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期能引起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并为企业拓展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提供一些启示。 一、减少采购成本,建立快速反应的动态企业联盟 电子商务弥补了订货会、供需见面会等传统采购原材料传统方式占用一定人、财、物的不足,减少了企业采购成本支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实际占有资源的多少,转变为可控制运用资源的多寡。企业只有利用外部资源尤其要发挥好网络的作用,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做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第一,实现了电子商务的企业,能够在自己的专用网络上通过edi直接与贸易伙伴进行谈判和交易,或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检索,以减少传统采购过程中人员差旅费、调研费的发生;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向全球供应商进行招标,由此也避免了经济学中所谓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各种损失。同时,通过企业内部网络能及时了解本企业的库存动态信息,进行适时采购,避免因传统原材料短缺信息获取时间延迟而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第二,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加强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关系,并形成一体化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体系,不但降低了采购费用,更重要的是能让采购人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价格谈判和改善与供货商关系上,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企业发展联盟。统计资料显示,使用edi可以为企业节省5—10%的采购费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自1999年把公司采购业务电子商务化后,其供货商不愿意冒着失去通用电气业务的风险,也都于2001年完成了电子商务化的工作。通用与供货商几乎所有的业务都在互连网上完成,为其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同时也与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紧密的、新型的动态企业联盟,达到双赢的目标,提高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二、降低库存,实现柔性生产控制,产品研发快速科学 企业传统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产定销、库存控制、生产线过长、研发周期过长等诸多问题,限制了企业的灵活性,生产费用难以降低,生产决策难以跟进市场需求。电子商务能有效克服企业在传统的生产方式、研发、库存等方面的缺陷,适时把握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生产决策科学化水平,合理控制库存,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 第一,减少企业库存,提高库存管理水平。产品生产周期越长,企业越需要较多的库存来保证履行供货合同,大量库存导致企业运转费用、租金成本、管理费用显著增加,效益降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加强,mrpⅱ、erp、jit等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为企业实现精确生产,零库存奠定了基础,从而节约大笔开支。例如,美国dell公司网络直销模式就实现了零库存。 第二,实现生产过程柔性控制。传统经营模式下的生产方式是大批量、规格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线生产,基本上是以某时间段的销量为参考来决定本期生产规模,生产决策存在比较大的盲目性;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涉及产品的每个零件都在本厂生产,外协加工工序较少,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对企业规模化经营不利,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方式是需求拉动型的生产,网络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使消费需求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据以组织生产,这样就使得生产方式由大批量、规格化的典型工业化生产向顾客需求拉动型生产转变,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柔性化管理。 第三,缩短了生产与研发的周期,产品定位更加准确。电子商务提高了信息和资金等的转移速度,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另外,电子商务环境下,厂商总是用自己全新的技术和产品赢得市场,以在竞争中获得胜利。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要求高质、高速的个性化服务,企业即使花费巨额资金进行研发工作,若周期过长,也是昨日黄花。在互联网上,消费者可以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订购,并协助企业设计出一套解决方案,使企业最大可能地理解顾客,理解消费者,从而使产品几乎以零开发周期的速度进入市场。 三、节约销售费用,市场空间大大拓展 第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及市场调查,构筑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改变了市场准入及品牌定位等规则,建立起无中介的销售渠道,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又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同时,网络宣传可以大大降低促销成本。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利用因特网作为广告媒体进行网上促销活动使销售额增加10倍,而费用只是传统广告方式的1/10。 第二,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需要对复杂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并且目标市场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种销售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营销,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是一种主动方在于客户的软营销。 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则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网上展开的营销活动,面对的就是全球市场,能够针对全世界每一个潜在客户,电子商务成为企业最好的国际交易平台。 电子商务克服了时差带来的国际商务谈判的不便,为企业不间断交易提供了可能,交易时间理论上的无限延长必定会给传统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24小时网上在线销售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销售增加,企业的网址成为永久性的地址,可为全球的用户提供不间断的销售信息。 第三,全方位展示产品,促使顾客理性购买。从理论上说,顾客理性地购买,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又能够节约社会资源。网上销售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展示商品功能的内部结构,企业通过网络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件等,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后,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再去购买它。相对于传统的店铺销售,商家免除了相应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如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减少了销售成本;顾客不必亲临现场,就可以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不但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节约了时间、精力等成本。 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电子商务以其互动性、灵活性、人性化等特点在客户拓展与维护方面有体现出一定的优势: 第一,双向互动,个性化服务,实现准确市场定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通畅,客户是直接按照需求向企业提出要求,企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及时提供个性化服务,最大可能满足客户。企业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归纳,能够及时把握市场脉搏,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针对性与科学性。 第二,密切与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电子商务互动式沟通,使消费者更易表达出自己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使企业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企业的即时互动式沟通,可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了双方的密切关系。企业还可以建立客户智能管理系统,建立客户服务数据库,分析出客户的需求特征,这样服务人员就能马上响应客户的要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服务质量提高之后,客户感到了企业对他的尊重和关怀,并对企业产生了信任,企业将来拓展了产品线或服务范围,客户会首先感兴趣,从而理顺了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客户变节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促进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削减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决策水平,拓展了市场空间,稳定了客户关系。在我们所处的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是每个企业都不能回避的客观实际,只有以与时俱进,主动融入,才能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对新课改后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思考 摘要:合作学习对于整个传统方面的学习模式来说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可以进行明确分工的共同协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使学生为了赢得个人利益以及集体的利益进行配合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理想。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新课改后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1.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实际应用 1.1 切实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进行有关的了解与调查,然后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在实际进行合作学习时需要对学生分组,而小组划分一定要依照科学的基础给予合理的组合,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所有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课堂参与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还要了解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对于小组在实际中的划分工作来说,学生的特点也是能够对其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据具体了解到的状况,教师必须要保证任何一个小组的构成都能够促进小组之中所有成员的学习水平提升。 1.2 依照科学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要根据实际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小组划分的人员安排,要切实考虑到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普通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考虑到所有小组成员之间的男女比例、性格互补以及优差生比例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正常情况下,小组中的男女生人数达到均衡时能够使学习效率达到最高;而性格互补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小组成员之间其各自的性格特点能够形成互补型存在。例如,在某个小组之中有性格内向的成员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安排另一名在性格方面较为外向并且具有足够感染力的学生进入这个小组之中,经过性格之间的互补影响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有关的学习中去;在对于优差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实际的分组时,要求所有的小组在实力方面都能够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在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小组之中一定要安排几名优等生给予带动,让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的竞争之中产生足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3 科学合理地分配有关的学习任务。教师在给所有的小组分配相关的任务时,一定要在问题分配上应用多样性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任务都各有不同,鼓励学生运用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探讨,这样做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生找到对其感兴趣的内容会使得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所以在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也能有更多的收获。在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在进行问题延伸和探讨的时候不能脱离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极力避免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探讨内容。所以在实际确定课题以及之后的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以及指导。 1.4 模式及内容设计。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内容设计时,首先应在对学生兴趣了解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兴趣点出发,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内容,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针对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应对策略的制定,对合作学习的操作理念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合作学习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应用。在对合作学习时间的分配上,一方面应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交流时间,另一方面也应保留相应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的总结和归纳,否则合作学习只是成为了一个学生讨论的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 1.5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应对其放任不管,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其导向性作用。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通过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并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小组学生设立相应的疑问,并引导其进行解答。比如在进行《黔之驴》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文章中哪些为古今异义词""文章中的去字都有哪些含义等",使学生通过这些词语在现代不同程度的变化,能对其进行归类和总结,并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2.根据具体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的应用 例如,在课堂上学习曹操的作品《观沧海》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对于作者实际表达的感情不能准确地掌握分析,无法理解作者在文种描述的恢宏壮阔的场面。根据这个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深入的合作理解。由学生甲进行课文的深情阅读,把文中所有的词句的相关解释详细地标注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注释的内容对于文章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乙查找资料研究曹操对于本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曹操的具体人物形象,根据这些相关的内容分析出曹操在进行创作时的心境;学生丙将前面两位学生总结分析出的观点以及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具体的文稿;学生丁对于学生丙归纳的文稿进行深入的研读并将整个小组的实践成果对全班同学通报,然后以本组总结的内容观点与其他小组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之中,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各自的分工,增强了学生的配合协作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深化了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理解,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传神,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合作学习受我国新课标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共同发展,建立一种积极互助的同伴关系,强化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认知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合作学习的有关方面固然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改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和实践新课程的主要阵地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开展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而言是一个提高的阶段,对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则是一个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呢?我们认为,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十分重要。而要更好的抓好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就要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并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贯彻好、落实好,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要不断创新,舍弃旧的不适宜的做法,探索新的有意义的做法。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对新课改背景下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1.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既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也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以本为本"还是"以人为本",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直接关系到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和落实。新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深刻的变革,与传统教学相比,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还原教育教学更本质的追求,更加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就是要通过教的方式,来实现育人的目标;育人,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建设,从而获得能够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原动力。 教学有教有学,既需要教师的教,也需要学生的学。过去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偏离了教育教学的原本轨道,做了很多工作,但成效不好,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过程,而是一个主动选择和建构的过程,这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育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努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挥出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学为主"教学模式的顺利实现。 2.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项,能否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在完善教学内容方面下大气力。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成果的提升。实践证明,单一的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还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教科书的范围,还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从日常生活、从社会发展变化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的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延伸其外延,自主设置有关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分层教学甚至个性化教学,用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 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不论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教学内容的创新,都需要一定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来支撑,所以,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在语文课堂当中,如果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调节语文课堂的气氛,使其更加活跃生动。比如,可以实行导学案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绘制留有空白的蓝图,给予学生指导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具体的课堂教学可以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教学声、光、色等多种积极因素调动学生感官的力量,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在设计上可以采用设问式导入,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可以采用情景演绎,用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学互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打下基础。 3.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的创新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学评价。但在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应当还原教学活动的完整性,重视和发挥出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活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教学评价的创新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创新而言可以起到倒逼的作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评价注重分数,对整个教学活动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导向作用,教学活动就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开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教学的目标要求更为科学、更为全面,不仅追求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求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不仅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 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新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全面的改革,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有很多,仅靠自觉的摸索和实践还是远远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需要教学评价的倒逼和导向作用。教学评价要及时、要全面、要科学,既要有课后的整体评价,也要增加课堂上的及时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评价还要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及过程和结果层面的目标等等。关键的是要通过教学评价,有针对性的优化我们的教学,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目标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关键环节敢于创新,并根据新课改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准确的实施革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和改革,从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初中语文课改的反思与感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比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其微。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语文教改感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的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地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作秀之嫌”。 3.师生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第一,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第二,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 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把握好课堂讨论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地提问,随意地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 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适应课改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教师在统筹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确定好课程方案后,决定教学效率的便是课堂教学了。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1 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任务是处理好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 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 3.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3.1.1教师应该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事实上在广大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容易“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主观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表面看来是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学生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 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努力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不仅“能”教,重点是“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3.1.2教学模式从“课堂教授型”转变为“指导策划型”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办代替”,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1.3教学思维从“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思维”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2逐步实现两个优化 3.2.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和“学困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3.2.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3.3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探究 【内容摘要】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提问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则被动的听老师的,其主体作用不能够得到充分展示。新课改下就初中语文提问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教师以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形式进行提问。初中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面较广,教学本身涉及到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对话,因此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提问。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 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探究欲望,进而行使主动学习的行为。也正因为此,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提问则能够引导学生对某种事物形成一定的重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机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内容较多,教师采取提问手段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内容的全面性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大目标是: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内容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它的对话和交流涉及三个内容:作者、阅读文本以及读者。教师想要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提问内容设计要全面。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这三个方面来对阅读文本进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一方面确保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提问,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即:作者写作这个文章的背景是什么?文章中都用到了哪些修饰词?为什么用这些修饰词?这些修饰词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文章中提到的“他有一条戎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存在吗?说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三味书屋时候的快乐事件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将这个阅读文本归入《朝花夕拾》书籍中?这样,从作者还原到对阅读问本地剖析再到自我阅读的延伸,提问涵盖内容较为全面,学生通过这些提问自主探究不仅会增强自我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也有助于自我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初中语文中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单一的某种提问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匮乏,同时,不同的阅读文本涉及到的提问涵盖是不同的,对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实施多样性的提问形式,以问来促使学生思维产生变化,生成新的感触,进而形成一定的阅读感悟,凸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纲挈领的提问形式。这种形式注重的是以阅读文本的主体脉络为基准,提问选择阅读文本的重心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新增加的知识点等。如:朱自清的《春》,笔者在提问时以作者的写作主体脉络为基准,即:作者选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的“春”,写作结构是什么?便于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文本的核心内容,产生感悟,升华情感体验。 2.点发的提问形式。这里说的点发指的是阅读文本中最能够刺激学生情感或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话语为基准来进行提问,这个点往往是关系着阅读文本整体,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3.委婉式的提问形式。委婉式提问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提问形式不是直接的将某个问题进行呈现,而是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空白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想象、自主探究阅读文本。 三、提问预设的周全性 提问是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设计的一个环节,本身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有效的提问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碰击,进而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等。这样一来就决定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注意提问预设的周全性,进而来确保提问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通过提问能够主动学习、提升自我。提问预设的周全性有着催化剂的作用,设计得当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运用性,以及自我知识体系的整体统一性。笔者在教学中,一般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学目标、学科目标为导向来进行设计提问,尽可能的确保提问的周全性。 如: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掌握情况以及提问的时机三个方面做出提问预设,首先,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等;其次,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的探究阅读文本内容,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感触;再次,笔者分析这个阅读文本在整个教学阶段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想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进而来把握什么时候提问能够较好。在这个提问预设过程中,问题提出的时机较为重要,笔者一般遵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则,将提问设置在学生疑惑、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借以来以提问引导学生豁然开朗,形成自我阅读感悟,提升自我语文技能和素养。 总的来说,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是一门艺术学问,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新课改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提出多元化的问题,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实验学校)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思路探索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改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即是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发展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预设之外的新突破,这正好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所要求的境界。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握教学发展思路,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思路;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课堂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从教师的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促进学生高效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讲,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获得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索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1.语文教学目标要准确定位 语文教师在备每一课前,都要研读语文课标,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把这些问题系统的整理清楚才开始备课。备课过程中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学案,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细化到认知、技能、情感等领域各项目标,避免过分强调知识性目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促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2.语文教师要善于转变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真正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3.语文教学新课导入要有激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有了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场白,学生兴趣盎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就好比击鼓的重锤,这一锤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如我教学《苏州园林》时,我一边播放课件苏州园林美景图片时,一边导入新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遭,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4.语文学习要激发学生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及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文学常识,还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们,使我们感受到了美,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充分运用哪些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展示自学成果。 5.语文活动要善于营造合作探究高氛围 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语文课上无对错,只要你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就是好样的!"所以在我的课上学生们的积极性比较高,从而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感兴趣。 6.语文练习要随堂检测达标 随堂检测是用来检测当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反思教学的问题。在这一堂语文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还存在那些问题,通过测试可以反映出来。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少而精,对知识的检测的针对性要强,同时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不断巡视,将捕捉的信息及时梳理,个性的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的问题集体讲解。从而来提高课堂质量。除此之外,一堂语文课后,教师要反思这一堂课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经过每一堂课的反思,教师业务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任重道远,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从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既要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道路。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新课改的出台就是国家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新课改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必须实行素质化教学,转变以往死板生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就需要打造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重要性;模式多样;高效课堂;反思 1.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转变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每次都是老师们在讲台上认真的讲课,而台下的学生却不见得认真的听讲,他们或打盹睡觉或交头接耳,老师讲得很卖力,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这样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新课改要求的是实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僵硬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转变角色,不能只是做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前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步,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学生才更积极主动地提问题,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不应是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更不应该只是无目的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训练。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为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写字的书呆子,而是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并与实践和生活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时,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而灵活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发散,这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很重要的。 2.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讲一些空洞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听起来必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老师可以制作精彩的PPT并插入相应的动画,这样学生就一定会感兴趣,通过特别的形式展现的内容会使每个学生印象深刻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介绍一篇文章的背景,学生的兴致高了,对文章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入。这种看似娱乐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偶尔放松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转变课堂模式,将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去展示,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会更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排话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演出真正出色的话剧,一定要对人物的性格和他们所生活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才行,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多揣摩人物性格还要多查阅相关资料,而《雷雨》这种大悲大喜的文章,就可以通过即兴的表演和生动的朗读台词呈现出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周朴园奢侈的家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存在着一颗不为人知的丑陋的心,而是侍萍的卑微地位和毫无话语权的人生也就注定了其悲惨的命运,周萍的自私与不负责伤害了多少女子的心,而其实这些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的人。通过这个话剧的演示,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其实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这几种课堂教学方法都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 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课前的预习,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上课能够听懂并充分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每一篇文章之前要做一个必要的预习工作,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简介是读懂文章的大前提,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主动完成老师未布置的任务,这会使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前,学生要充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这篇文章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致的描写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无不体现他本人幼年的童真美好和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等等知识。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上课听老师讲解时学生就会学的更加透彻。此外,教师在上课期间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及时写一段阅读感悟,这对于作文的提高是很有用处的,日常的积累练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关注时事政治也是中学生所必需的,学生从中可以积累许多新颖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实行小组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给不同小组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而讨论出最佳结果,再找出代表展示成果。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有价值的。 4.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虽然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相反,素质教育更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基础知识更扎实,才能谈更高层次的教育。这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及优秀段落并默写背诵,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去做题是不可以的,学生只有多练习才能准确的掌握各类题型,总结出答题的基本套路,这样学生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实行小组制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但是在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中同样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在实行小组制时常常出现一个现象:有些小组的成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愿意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有些同学却不爱回答问题,只是随波逐流,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却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好的现象应该尽量避免,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制的优点。实行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放松的课堂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但放松的课堂不可以变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无视课堂秩序的做法是必须要杜绝的,即使是实行素质教育,也不能把最基本的上课秩序打破。以上几点是课堂上可能存在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去完善教学课堂,从而打造一个真正高效的,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让初中语文课堂炫出活力 纵观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仍显现出呆板、枯燥的特点,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样的要求:必须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必须改变“繁,难、旧、偏”的现状,必须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因此,怎样在新课改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让语文课堂炫出生命活力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的浅显看法,仅与大家共勉: 一、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形势,应该有计划、有创造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深入,以前那种没有活力的“灌注式”教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例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给学生讲解生字词、重点句子、中心思想等,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我只是给学生引导、启发,当讲处讲,不当讲处就不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就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二、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学形式僵化、呆板,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新课改积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观刈麦》时,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时,我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查找鲁迅的生平事迹;在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观察云彩;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陕北人民打腰鼓的视频等等。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是喜欢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总之,新课改理念让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新课改精神,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更有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反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容走进新课改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初中各门课程都紧随时代要求,进行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走进新课改的行列。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推进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国内外以及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以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以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符合时展的要求,新课改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新课改发表浅见,供广大教师参考,希望能为初中语文进行新课改做出一点贡献。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语文教学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首先,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思想陈旧,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时展趋势,没有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及新课改的真正内涵,面对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应付差事。 其次,一些教师一味地放任自流,所有课程环节均由学生自行完成,课堂处于无序状态,教师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 再次,很多教师因为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给予“读写结合”足够的重视,认为读和写互不相连。有些教师虽然注意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但理解有偏差,出现了重读轻写的偏向。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善学生面对写作无从下手的境况,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读写分家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最后,一些教师盲目给学生减负,只留一点点作业,甚至不留作业,一些辅助教材被取缔,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能力、思想品质以及创新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所谓物极必反,一些教师做得太过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过分的减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新课改给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要明白,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改革要在摸索中慢慢进行。 二、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容走进新课改的具体建议 1.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高高在上,往往使学生陷入被动的局面,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主体地位交还于学生,将自己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的扶持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平台,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获取知识,充实自己,提升技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2.读写结合 阅读主要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开拓眼界、丰富阅历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在阅读过程中解词析句、读段学篇、分析写作手法等学习文章的精妙之处,以使学生储备大量的语文知识。有了知识的储备,并不代表就会运用,不加训练,还是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多安排一些灵活多变的手写教学内容,努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运用到实践当中,实现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3.转变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适当直接决定了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学习内容确定不当,不但使新课改流于形式,而且会使学生陷入越学越枯燥的恶性循环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及性格安排教学内容。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充满了对情感体验的渴望,充满了激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安排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内容,以情动人,去触发学生的心 弦,使学生在课堂之上、课文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此外,教师要以让学生熟练把握课堂知识为最终目的,适当安排课后作业,不可过多或过少。 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改标准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一定要吸取之前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一些初中语文课改的成功经验以及自身教学经验,跟随时展潮流进行新课改,让学生触及语文这门课程的灵魂,让初中语文教育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微探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深入教育教学中,面对此轮新课改,对从教语文的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怎样尽快提高课堂和效益,这是摆在数以万计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提高效益 1 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语文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语文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语文学习氛围的养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 2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1 改变传统的导入模式,导入体现以生为主体。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童趣》这篇文章时,我的导入设计是这样:①四人一小组,分别讲一个童年难忘的趣事。②全班集中由同学自主举手,然后抽2~3名同学各讲一件童年趣事。事毕,掌声响起来。③师请一名同学小结。先后对此活动总结,并引导全班同学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最后自然过渡到《童趣》。再例如:我在组织同学们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①师问:天气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外出活动重要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各位讲一下天气与学习、生活、外出活动有关的故事。②全班集中,请2至3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讲。③师作结:首先掌声响起来,感谢同学的精彩故事,接着师说:“今天我们在家要知道天气情况,非常简单一看天气预报,然而当我们出门在外又不具备条件时,要知道天气情况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与我一起走进《看云识天气》,它会告诉你。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精彩的导入定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课堂。 2.2 课堂提问讲求艺术。成功的提问,能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所以,必须从对实现教学目的意义出发来设计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就要对提问认真准备,精心设计。②提问要有趣味性。富有趣味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使课堂教学在比较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③提问要抓住矛盾,激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矛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④提问要注意总结评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置之不理,或者简单说“行”、“可以”之类,需要在内容、思路、方法、语言等方面作出简要的评述。既要让答问的学生知道自己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又要让全班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怎么回答更符合要求。总结评述是回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知识的系统与综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提问的质量。 2.3 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逐渐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从何而来?精心设计教法并组织实施至关重要,此环节我是这样做的:①短小优美的文章,还朗朗的读书声于课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就是先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读,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抓住了春的哪些方面进行描绘,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春草,春花,春雨和老少迎春),②一篇课文侧重培养学生一至两个方面的分析能力,一篇文章什么能力都想培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此文我就只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中说明的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这一能力,教案中我的分析过程和对问题的探究设计都围绕抓特征而展开。③巧妙合理的板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则精美的广告,令人难忘。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我对此非常看重。 3 全面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快步入新课改行列,我一方面积极参与各方面培训;另一方面经常挤时步入新课改走在前面的名师课堂,向他们求取真金,不断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新课改的意识逐渐占据了我的大脑,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而然的行动。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的行动在我班的语文课上越演越烈,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的效益也突显出来了。 4 渗透德育,巩固迁移,提高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对生进行德育教育都是我每节课堂设计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例如:我组织学生学习完《论语》十则后,作结时,我引导学生先归纳出文中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的名句,然后请生说感想,谈体会,事毕学生受到很大的振动,特别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想。学生是谈得振振有词,激动万分。后来写作文时,部分学生还引用了此文中的许多名句进行说理,启发读者,教育他人。 在课堂教学后的迁移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合适的消化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演员角色,制约着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正所谓: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语文课是休息课……面对这些现状,不仅学生对学语文提不起兴趣,就连老师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是处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状态。尤其是初中语文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那么,如何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呢?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效率 在新课改下,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把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一个新的层次。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语文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多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1.1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 1.2 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课标和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其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党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1.3 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很多老师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4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传统的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把传统的“我今天该怎么教?”改变为“今天学生该怎么学?”在课后还要思考“今天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2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先导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要注意一下两点: 2.1 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来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状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备课要以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 2.2 教师要注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注重预习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可以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 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3.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密切注意学生的小组讨论、做笔记等课堂学习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复习的状况,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师心里要有“对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课堂要民主,课堂上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这样才会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学而不厌。 3.2 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堂总结,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难免会忽视一些重点知识;而且有时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内容讲解中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学内容上不注意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模糊了教学重点,这就需要及时做好课堂总结,再次强调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便于课后复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3.3 让学生自己精选练习,洲练就是实践。所以学生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减轻负担。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严格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简单的重复劳动。因此,只要我们打好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将学生的心态调整到主动积极的最佳状态,学习过程由于满足了优化条件而高效运行,学生学习负担由于避免了无效劳动而充分合理,我们就有可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做一名导演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情感起支配作用。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当我们幸运地成为新课程的一名实验者,真切地走进新课程时,我们的心灵经历着一次强烈的震荡。先前的旁观变成了无助的彷徨,先前的惊羡变成了沉重的惊叹!新课程正在实际地变革着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信条,我们必须努力地重构心灵中的教育殿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改 1 变革封闭的“教学”观念,重构开放的课程观念 课程,对于我们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好像在教育学的课堂上有过朦胧的印象,天长日久也渐渐淡忘了;而我们对于教学却是很熟悉、很有研究的。淡忘了课程,没有了课程的视野,教学就渐渐地走向封闭,教学似乎仅仅只是为了传授教材;没有了课程的意识,教学就渐渐退化成一种技术,教学似乎只是一种知识搬家的技巧。这是课程的悲哀,教学的悲哀,更是教师的悲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然将“课程”凸现在我们面前,将会彻底变革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中首先需要摆正的和面对的一对关系。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再是预设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学也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课程的不断生成与开发。 2 变革教师奉献与牺牲的悲壮,重构教师分享与成长的快乐 有一首歌颂教师的诗是这样写的:“你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几乎成了奉献与牺牲的代名词,这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理想定位,也是教师沾沾自喜的一点虚荣与悲壮。 教师的命运是不是就应该这样?以前我们有过怀疑,却不敢质疑,因为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已深入人心,因为我们习惯于教育生涯就是一个挥霍积累、挥霍生命的过程。新课程让我们对教师的命运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在新课程的实践中,由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价值取向,课程综合性的不断加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充满了发展性。教师由传统的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决策者,教师有更大的空间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创造独特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当然还是需要奉献、需要有所牺牲,但决不至于悲壮;教师的生命中更多的是智慧的分享、情感的召唤、心灵的启迪,其中应该充满成长和伴随成长的快乐。 3 变革教育的功利与急躁,重构教育的平和与关怀 在漫漫的教育史上,我们特别怀念中国的“百家争鸣”,怀念西方的“雅典教育”,那是一个真教育的时代,一个以人为本,争取人的全面发展的启蒙时代,遗憾的是我们接受启蒙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急功近利,来饮鸩止渴。于是,教育的变异渐渐开始。教育等于知识的传递,等于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生活,仅仅是为了升学而不是为了做人。 4 变革传统的教学常规,重构百花齐放的教学个性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千百次以后就会变成传统;一种传统在同一的价值观的认同下就会成为一种规范。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多规范的,又叫常规,比如,课堂的形式,总是讲台在前,课桌在后,老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教学的程序总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备课本是用表格制成的,规定了要写的项目和大致的篇幅;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亘古不变;作业批改的符号是统一的……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习惯了,并且下意识地以为习惯的就是正确的。 在现代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有一句广告语是可以成为经典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导理念正在发生嬗变的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更应该说:教师失去怀疑,教育将会怎样?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常规以及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我们应该思考:教师课前准备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做什么?教师怎样布置作业,怎样批改作业?甚至还应该思考:课桌椅的摆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布置等。而所有思考与怀疑的标准是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是应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条基本常规:先学生字新词,扫清障碍;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常规背后的思想是扎实基础,生字新词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能不能改变这条常规:先尝试自己识字、读通课文,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后巩固生字。我们直觉地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就是我们的理由;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兴趣很高,书声朗朗是我们更充足的理由;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阅读习惯明显改善是我们不容置疑的理由。 事实上,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早已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很重。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以任务为导向,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投入学习,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的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基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些专业教师竟不如代课教师,原因何在?一个课堂教学艺术公认不高的教师竟接连教出了好成绩,原因何在?一位教学极认真的教师却不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长期低下,原因何在?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是教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初中语文教学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关注问题 1 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性行为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2 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3 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当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辅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其实这仅是为了给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研究性学习”等时髦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不注重教学的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走进新课程,决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设,在实践中成长,课堂一定会充满新的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关于初中语文课改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摘 要:随着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新的面貌,学生也在课改的推动下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课外知识;备课方式;合作方式;作业批改 现在很多地区都将教材版本换成了新课标教材,这次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细化学习目标,并且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参与课堂,体味学习的乐趣。课堂效率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学生真正地喜欢课堂,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学习,这次课改就贯彻了这一思想。以下是对初中语文课改的一些总结和心得体会。 一、知识多元化 在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更重视对学生语文阅读、口语、写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再像原来只看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课本知识也变得多元化,为学生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能力,学生要想在以后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具备较强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去应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考验。在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重视和提升,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 二、教师备课方式改变 原来的课堂是教师占主导,教师在讲台上讲课而学生只负责知识的接受;课改后,学生要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针对这一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也要改变,教师不能再像原来一样单纯地将自己懂得的知识写成教案,教给学生,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的备课环节,教师要在课堂开始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进行中,对于文章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师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的理解,让学生在讨论中弄懂文章的思路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分组讨论中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己。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备课方式在改变着,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也随着课改的进行在进一步 提高。 三、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互助 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在合作中懂得互相帮助。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这门学科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固定的答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只想到一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语文写作方面,一段材料或是一幅图片要求学生写成一篇作文,这样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看到的文章或是图片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都会从一个方面去写作。在写作前让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考范围,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思路,而且学生在学习中的互相帮助对于学习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初中就学会合作,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互助得到的是双赢,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四、作业互批、互改 在课改的内容中还有一方面就是学生的作业,主张教师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让学生在别人的作业中找到易错点和自己的弱点。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时,发现错误就会联想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从而总结自己知识的盲点和易错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批改别人作业时,也会发现同学在解答问题上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业互批、互改就是让学生在作业中做到自主,在作业中去发现自己和别的同学的差别,找到自己的弱点,弥补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在此环节中要做好对学生的监督工作,让学生认真地去对待同学的作业,认真批改,真正在互相批改中学到知识,培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升学习成绩,以避免学生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作业的批改。只有学生认真批改才能在互批中学习到知识。 总而言之,课改的进行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重视和培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读得更多、懂得更多。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而且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教师要认识到课改的核心和关键内容,并将课改真正地贯彻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新课改的出台就是国家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新课改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这就必须实行素质化教学,转变以往死板生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这就需要打造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重要性;模式多样;高效课堂;反思 1.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转变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似乎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每次都是老师们在讲台上认真的讲课,而台下的学生却不见得认真的听讲,他们或打盹睡觉或交头接耳,老师讲得很卖力,而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这样不利于教学的进行。新课改要求的是实行素质教育,而不是僵硬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转变角色,不能只是做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前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步,当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学生才更积极主动地提问题,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不应是灌输式的传授知识,更不应该只是无目的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训练。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为未来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读书写字的书呆子,而是各方面能力都具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并与实践和生活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时,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而灵活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发散,这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很重要的。 2.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讲一些空洞的课本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听起来必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来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老师可以制作精彩的PPT并插入相应的动画,这样学生就一定会感兴趣,通过特别的形式展现的内容会使每个学生印象深刻的,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也可以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来介绍一篇文章的背景,学生的兴致高了,对文章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入。这种看似娱乐似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偶尔放松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转变课堂模式,将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去展示,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会更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编排话剧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要演出真正出色的话剧,一定要对人物的性格和他们所生活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才行,这就需要学生课下多揣摩人物性格还要多查阅相关资料,而《雷雨》这种大悲大喜的文章,就可以通过即兴的表演和生动的朗读台词呈现出各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周朴园奢侈的家族,奢华的生活以及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却存在着一颗不为人知的丑陋的心,而是侍萍的卑微地位和毫无话语权的人生也就注定了其悲惨的命运,周萍的自私与不负责伤害了多少女子的心,而其实这些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可怜的人。通过这个话剧的演示,我相信同学们都能够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其实这就是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这几种课堂教学方法都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造高效课堂 所有的科目都需要课前的预习,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上课能够听懂并充分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每一篇文章之前要做一个必要的预习工作,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简介是读懂文章的大前提,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必须要背诵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前主动完成老师未布置的任务,这会使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前,学生要充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这篇文章是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通过细致的描写百草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无不体现他本人幼年的童真美好和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等等知识。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上课听老师讲解时学生就会学的更加透彻。此外,教师在上课期间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并及时写一段阅读感悟,这对于作文的提高是很有用处的,日常的积累练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然关注时事政治也是中学生所必需的,学生从中可以积累许多新颖的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实行小组制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给不同小组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从而讨论出最佳结果,再找出代表展示成果。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有价值的。 4.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虽然新课改要求实行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不重视知识的学习。相反,素质教育更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基础知识更扎实,才能谈更高层次的教育。这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多积累词语及优秀段落并默写背诵,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去做题是不可以的,学生只有多练习才能准确的掌握各类题型,总结出答题的基本套路,这样学生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实行小组制是有效的学习手段,但是在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中同样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在实行小组制时常常出现一个现象:有些小组的成员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愿意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有些同学却不爱回答问题,只是随波逐流,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却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好的现象应该尽量避免,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制的优点。实行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放松的课堂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但放松的课堂不可以变为放纵,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无视课堂秩序的做法是必须要杜绝的,即使是实行素质教育,也不能把最基本的上课秩序打破。以上几点是课堂上可能存在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去完善教学课堂,从而打造一个真正高效的,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教学课堂。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论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 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就业的困难令本该无忧开朗的莘莘学子压力增大,并因此引发了诸多负面心理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针对大四毕业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惑。 关键词:毕业生;职场;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在大学前三年的时间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放松闲适的阶段,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还未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当进入大四阶段时,人生的转折点铺就于眼前。学生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无忧的学生时期即将结束,但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并未准备好。这种心态上的骤然转变,加之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受到新闻舆论中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据观察,相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大四学生往往处于低迷状态,情绪波动较大。这种负面的情绪对于处在人生转折阶段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实际,通过实践经验就大四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对策,帮助学生调整不良心态,使学生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活。笔者通过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 (一)恐惧、焦虑心态。据研究调查表明,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50万人,比去年的630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之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令原本就因就业问题焦虑的学子们压力倍增,许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工作就前途尽毁的灰暗心理,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负面情绪往往反映在茶饭不思、意志消沉沮丧、失眠等行为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自卑畏难心态。大四时,许多学生会通过网络进行简历的投递。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往往难以收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如若此时身边的同学因能力优秀而提早获得了工作机会,强烈的对比更会令许多学生滋生了自卑心态,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自己各方面都难比他人、运气差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产生了畏难心理,出现了行动力差、心理怯懦、无决断力等行为。这种心态往往对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滞作用。 (三)依赖心态。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滋长了他们过分依赖他人的心理,这一问题也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点难题。当此种心态出现在大四学生身上时,往往造成了他们在应该独立去寻找就业机会时毫无行动力,认为只要依靠家人安排就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严重现象。这类大四学生就如同一个超龄的婴儿,生理上已是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曾“断奶”,往往意识不到独立的重要性,这对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四)厌世、逃避心态。当大多数大四学生正在为前途担忧,疲于上网投递简历或参加实习工作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类学生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网络、聚会等娱乐休闲活动中。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冷门专业或家境较差的学生当中。他们认为自己先天不足,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劳无功,对于人生选择了逆来顺受的负面心态。害怕面对挑战与改变,从而选择了逃避,还经常性地会对家庭条件好或者已找到工作的同学产生嫉恨心理。这种极端的厌世逃避心态,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而言是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所述关于大四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心态问题,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归纳了以下三点解决方法: (一)勤读勤思。勤读书、大有益,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实的真理。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直接知识,靠在实践中积累;一为间接知识,前人和他人实践的总结,通过书来传播和流传。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既勇于实践,又注重读书。他们因书而得益,也因书而名垂青史。而“勤思”,则是经过对书中知识的深入思考与捕捉,从而进行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大四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大四学生除要完成学业与积极求职外,更应通过勤读勤思来拓宽视野,掌握真知,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面对即将步入的职场生涯。 1.温故过往所学。大四时期,学生们往往疲于应对毕业论文及投递简历,从而忽视了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巩固。某些学生甚至认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此时已不重要。他们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现代社会的竞争更是“知识的竞争”,过往书本所学的知识才是他们应对职场所有挑战的核心武器。在大四时期,学生们更应合理安排时间,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巩固记忆。完善的知识储备,将能为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增添成功的筹码。 2.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大四学生往往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涯及职业规划一无所知,这不仅对寻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对于将来的工作及生活也同样百害而无一利。大四时期,学生们可选择性地阅读职场类相关书籍,这类书籍往往以现实为依据,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职场生活。大四学生通过阅读,再加以自我的深入思考及对书中内容进行消化理解,虽是管中窥豹,但已从侧面对职场及社会现状略知一二,做到胸中有丘壑,对于即将面临的职场生涯,便能从容面对。 3.阅读《劳动法》等法律书籍。大学校园素有“小型社会”之称,但与真正的现实社会还相距甚远。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四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涉世未深,往往不懂得该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对自己拥有的《宪法》与《劳动法》中规定的合法权利知之甚少。据研究调查表明,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在求职过程中被欺诈骗工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大多高校都会针对此问题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法律讲座。大四学生应积极参与,并及早阅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书籍,了解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劳动者和作为劳动者在我国的法律中具有哪些基本的权利,掌握这些权利是选择就业的前提保障。 (二)修身。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个人修身不仅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里所提的“修身”,则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分析自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等途径,从而达到修养身心的效果,最终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转折阶段。 1.学会分析自我,找准定位。分析自我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大四学生之所以会对未来茫然无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劣势所在,也就难以对自己的未来采取合理的规划。在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可通过“SWOT自我分析法”来进行自我分析,此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规划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个人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其中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O、T则主要用来分析外部环境条件。总而言之,所谓SWOT分析,指的是在四个维度上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矩阵式交叉的分析,找出适合于自己的基本策略。 运用这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学生们便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进一步了解和改进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劣势的分析,扬长避短,抓住机会,应对挑战,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及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运用SWOT分析法提前做好自我分析定位,可掌握个人的竞争态势,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也因自我定位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清晰而无畏挑战。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不仅只局限于学历及工作经验,个人的自身综合能力也是求职成功的重要砝码。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素包括: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策划能力、心理素质、表达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创新能力等。上述8大能力在大四期间,应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大四学生必须清晰认识到,光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乐观的心态是远达不到职场的用人标准,必须从自身的综合能力上进行严格培养,并上升到一定的水准,才能提升就业能力,迈过就业困难这座大山。 3.坚持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心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完成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健康的身体。在大四期间,大学生由于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生活抑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阶段,为了能够以乐观心态面对职场挑战、保证健康体魄,学生们应该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据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因此,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践行。践行指的是实行、实践,另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按既定计划实行的意思。此处所提到的践行,指的是大四毕业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实习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再者是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实践工作来提升自我就业的能力。 1.践行学习、工作计划。大四期间,学生除要应对学业外,还要应对实习工作或兼职工作。这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过程,许多学生都因工作课业并重的繁忙产生了不适应的心态。此时大学生必须要了解到,在未来的职场工作中,一个人往往不只是专注于一件事,而是需要同时进行多项工作事宜。所以,在大四期间,应该尽早调整好心态,对工作与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合理的工作学习安排能有效缓解不适心态。做出计划后,要严格督促自己完成,要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要求自己,完成所定计划,切勿拖延。 2.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与自身的工作经验匮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前三年由于学业繁重,大多数学生无法兼职工作。大四期间,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多参与实践工作,积累经验。在实践工作当中,学生将能挖掘自身潜能,改善缺点,为未来的职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也是降低就业难度的关键。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频繁离职的社会心理学探析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离职率高是近年来被各用人单位、高校关注的问题。大学毕业生的频繁离职、跳槽不仅给社会、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结合社会心理学原理,对大学毕业生离职的社会心理进行探索和分析,大学生离职主要受到自我偏离、社会比较的失落感、自我评价的动机、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以及从众因素的影响,缓解大学毕业生高离职率对社会就业的稳定、企业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 频繁离职 自我偏离 自我评价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与此相矛盾的毕业生就业后1—2年内的高离职率却另人大为不解。《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有34%毕业生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6%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频繁跳槽、高离职率无论对于用人单位还是个人职业生涯都存在着诸多隐患,不仅降低了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信任,也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性,甚至带来加重大学生就业难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大学毕业生离职的社会心理因素 1.自我比较中的自我偏离 心理学家希金斯提出的自我偏离论不仅关注对现实认同和理想认同之间偏离的觉知,也关注人们对这种偏离情绪的反映。在希金斯认为的三种自我图式中,理想我是自己理想中期盼成为的样子,现实我自己现在的样子,应然我则反映了一种处于责任感、使命感而应该具有的品质、品格。根据该理论,人有着实现显示我符合理想我和应然我的动机;现实我和自我导向间的偏差越大,他所体验到的心理不适就越强烈。大学毕业生正在进行的工作就是“现实我”的反映,他们心中的理想的工作是“理想我”的反映,除此之外,家人朋友认为的“理想工作”是他们“应然我”的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常常发现自己所在的岗位与理想中的工作差距太大,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与理想中的自己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情况,自己所准备进的岗位缺乏一定的了解,毕业生往往开始工作后才发现,自己的岗位并不能将专业知识得到运用,这样的差距会使得毕业生缺乏自信、产生焦虑心理,认为自己干不好这项工作,犹豫着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拿手”工作。 2.社会比较中的失落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比较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来习得如何定义自我。人们可能做向上的比较,即将自己与比自己好的人比较,也可能做向下的比较,即将自己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特塞的自我评价维持论认为,当一个人成功的的领域是与自己相关的,就会引发向上的社会比较,而当人们不太确信自己的能力时,这种向上的社会比较,会对人们的自尊产生消极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社交圈以同学朋友为主,由于经历和年龄相仿,他们保持密切联系的同学大多是大学里同专业、同班级的同学或者是同在一个单位的同事,就业领域大多一样,因此这种情况下,除了将自己的现实我与理想我和应然我做比较,他们也总是处在一种向上社会比较的环境之中,他们往往把别人的晋升、高薪、不错的职业前景与自己的相比较,由于这些人与他们的专业、领域及其相似,这种向上比较对他们的自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方面使得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失落感,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开始寻找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的策略,将这种失落感归因与对工作的不满,促使自己产生换份工作的想法。 3.自我评价的动机 自我评价是一种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我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我观念的过程。当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有某方面才能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去做它来检验自己的实力。我们希望拥有正确的自我感知,以减少对自己能力或个人特征的不确定性,由于这一原因,人们在评价自我时,往往需要做判断测试。有很多毕业生在正是由于求职前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职业,入职后,一旦工作不满意,便想通过不同的工作经历来完成自我评价,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他们错误的将频繁跳槽作为一种评价自我的“试错”方式,认为经历多了,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的自己的是什么,而短暂的不合适并不会影响自己的求职历程,反而会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其实,将频繁换工作作为完成自我评价的方式往往会造成就业机会的把握不当,由于每份工作都浅尝辄止,并不能全面真实的了解工作的性质和情况,也不能完全通过这份工作来检视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反而往往容易出现毕业生自己的长处还没得到发挥就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再次陷入不断寻找新工作的循环,也容易给用人单位造成缺乏信任、缺乏持之以恒精神的不良印象,这些都加速了新入职毕业大学毕业生的离职率增长。 4.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 著名心理学家斯宾塞最早提出了“社会适应”这一名词,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过程。社会适应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生活环境从校园变成了企业,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服务与我到我服务于社会,对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自身角色的转换、工作岗位的适应都处在一个迷茫的时期,可能难以融入企业文化,缺乏所在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不知道怎么与同事合作相处,甚至把固执、随意的“学生气”带入到工作之中,而有些用人单位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关爱不够,缺乏对他们心理状态的正确引导,如果这个阶段大学毕业生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使得自己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则容易出现与同事间的冲突,这些消极影响都会使得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产生离职的想法。 二、针对大学毕业生高离职率的建议和对策 1.大学生充分收集求职信息,帮助自己正确定位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求职前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非常重要,职业发展方向也受自己的理想、家庭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必须在充分收集职业信息的基础上来给自己定位,通过了解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前景、所需要的能力,来判断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给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 2.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评价,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提早做好职业规划,制定职业的长、中、短期目标,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中的自我提升能力。激励并督促学生完成求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例如考取各种证书、提高职业所需的能力,从而一步步接近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样,毕业生在求职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能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避免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 3.用人单位加强职前心理引导,调整新就业毕业生心态 对于新入职的毕业大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的转变普遍有一个过渡期,但这一时期的他们已经离开了学校和家庭的庇护,长期习惯于学校和家庭支持的他们,心理辅导出现暂时空缺,在职业发展中容易出现随大流、盲目从众的情况,此时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职业情况,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好工作心态,缓解毕业生入职后的心理落差,并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避免大学毕业生盲目离职。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论大学毕业生在适应社会中的心理问题及教育调试 摘 要:目前,大部分中国大学毕业生,在从业后很难一下子适应工作,他们会出现各种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这些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工作、人际、生活这三个方面。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为了帮助这些毕业生调试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比如帮助毕业生提高内在素质,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帮助他们缓解压抑情绪,调整矛盾心态等。另外,社会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怀,共同帮助大学生解决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问题;人际适应;工作适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后,出现了很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高校不单单要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在校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必然会经过一段社会适应的心理过渡期,因此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应就是指外界环境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如初的过程。一些权威的社会学家认为适应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理解。消极的理解是服从接受外界环境,积极的理解是改变干预外界环境。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追求一种安全感,只有人在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才能有这种安全感,就是所谓的适应。 二、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一)工作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工作适应是毕业生社会适应的重点内容。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怀揣着梦想,所以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信心满满。但是根据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的毕业生感到自己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感觉一般的占16.4%,工作力不从心的占16.4%。这个调查结果并没有性别和学科的差异,只有毕业时间的差异。通常,毕业4到5年的学生比毕业1到3年的学生情况好。总体来看,适应好的人数还是占大部分的。 (二)人际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人际适应也是社会适应中需要注意的一方面。从调查结果中看,大学毕业生的人际适应结果是在社会适应中最好的。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与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系都很好,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感到自己在人际适应上有压抑感。从工作开始的时候,压抑感就产生了,这种压抑感随着时间的变长而越发强烈,当达到顶峰的时候会有些回落。 (三)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最基本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到满意。其中,感觉良好的占30%,感觉一般的占50%以上,感觉很差的占15%。生活适应很差的毕业生主要是因为随着职业生活的深入,当初从业的好奇心和激动的心情逐渐平缓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矛盾和冲突。 三、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心理素质要强大才能适应社会变革 未来社会有三大特点,即多样性、短暂性和新奇性,这些特点都会让人们感到不适应。有些人对社会的变革感到恐惧。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人们会对未来感到痛苦,原因是人的适应系统和决定事情的能力负担过重。只有当环境规律正常的情况下,社会才是理性的。如果社会发展过快,很多人都会受到未来的冲击。但目前,加速度的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们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对未来社会不适应。 2.生活技能要强大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生活技能就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情绪处理的能力、决策能力、缓解压力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技能是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的,一直过着与社会隔绝的生活,主要就是学习,所以对社会的认识也很匮乏。参加工作后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工作生活中的紧张度、难度都比校园生活要大。所有的一切都带给职场新人很多压力,他们必须提高生活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现实生活。 (二)主观原因 1.知识储备不足 据调查,毕业生感到工作不顺心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不够用。这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关,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工作中,跨领域、跨学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们掌握相近学科的专业知识,要博学多才,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避免在工作中的自卑感。 2.人际协调能力差 校园里学生可以张扬个性,但是企业要求统一和规范,讲究集体组织的力量。毕业生从业后,要了解自己的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在家庭生活中要处理好夫妻、父母、子女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朋友邻里的关系;在校园生活中,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如果毕业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差,那么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出现很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3.生活经验的缺乏 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在融入社会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冲击。毕竟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为人处事上还不够成熟。具体地说,就是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并没有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也没有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他们处理事情往往会依赖他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不够成熟。 四、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的教育与自我调适 (一)针对毕业生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人类来到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大自然并没有对人做出任何限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激发人类不断发展、追求和完善。人是社会的主体,这种主体不单单是认识的主体,还是存在的主体。为了体现存在的价值,就要求人类要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因此,学校就要客观理性地对待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根据往届毕业生的经验教训,在毕业前应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思想引导。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自卑、自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既有个体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的原因。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就业期望值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加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日益个性化、多元化,他们就业择业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深入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其身心健康及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 自卑心理 自卑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来自单亲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常常过分地看重自己的短处,多疑而敏感,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面对复杂的社会,缺乏经验,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困难挫折的耐受力降低”,[1]过低地评价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敢主动展现自己,不敢积极地参与就业竞争,从而因心理问题影响了求职择业。 2. 自负心理 与自卑心理相反,具有自负心理的毕业生,认为自身的条件比较优秀,自命不凡,过高地评价自己,不愿承担艰苦工作,眼高手低,对用人单位吹毛求疵,终因未能实现就业而悲观失望。伴随着自负心理的发展,虚荣心也会不断地增长: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就业,忽略了自己未来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盲目攀比,同时也产生了嫉妒心理。 3. 焦虑、抑郁心理 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通常是对未来的担心和害怕,即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和运动性不安,如心慌、胸闷、失眠、出虚汗、坐立不安等症状。焦虑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表现为心境低落、悲伤,食欲紊乱,自罪或丧失信心,进而丧失就业兴趣。 4. 从众心理 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此类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不顾客观实际,追求社会推崇的职业和价值观,部分大学生不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出发,对就业意向缺乏正确的判断,对热门职业盲目追求。 5. 依赖心理 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朋友等人,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以取悦对方,缺乏独立性、主动性,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此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一旦这种依赖心理得不到保障,就会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症状,如焦虑不安、抑郁等。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前途意识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其理想与追求有着明确的目标性,因此也常常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从当代大学生就业反映的心理问题来看,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1. 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完善期,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智力水平,自我实现期望较高,但对社会认识不足,缺乏社会锻炼,自我评价易过高或过低,从而形成自卑、自负、攀比等心理。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贫乏,适应能力不足,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就业中的现实困难,难以承受就业竞争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2. 家庭因素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氛围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择业心理。父母给予过高期望,给子女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父母与子女缺乏良好的沟通,容易引起思想认识上的冲突,给毕业生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 3. 学校因素 高校大幅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用人单位不仅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面对严苛的就业要求,无形中给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另外,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重理论、轻求职能力的培养,缺乏健康就业心理的指导,也是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4. 社会因素 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和定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毕业生择业时过多地考虑当前的利益,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盲目追求薪资、福利,放弃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毕业生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泛滥,致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造成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攀比等不良心态。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恰当制定、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所谓就业期望值,是指求职者要获得的职业位置对其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满足程度。[2]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3]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增长,远远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加强心理弹性 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困惑,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应客观地分析就业形势和全面正确地评价自我。就业择业受挫是在所难免的,切不可因此气馁、放弃。面对挫折,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坦然面对,总结经验,找准目标,调整心态,努力奋进。 3.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和教育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兴趣。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改变不良心态,缓解心理问题。同时,加强毕业生择业教育,帮助他们实现“两个转变”,即从“高期望值”向“自我适当评价”转变,从传统的“计划观念”向现代的“市场观念”转变。[4]只有实现这两个转变,才能减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挫折,实现其人生价值。 4. 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认知技能、创新技能等,对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缓解紧张压力、增强自信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类有益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使之在就业前就基本掌握一些必需的技能。 5. 发挥家庭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要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提高他们就业心理素质。[5]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还要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及就业思想等问题,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要经常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理想的职业。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农村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存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刻板、功利心理、盲目从众心理和退缩等消极就业心理,应采取相应对策,以尽量缓解或消除他们这些消极的就业心理,让他们学会调整心态,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问题,最终选择理想的职业。 关键词: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农村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深入了解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非常必要的。 一、农村大学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由于受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知识能力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农村大学毕业生往往成为求职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要么由于心理准备不足,要么因为过高的就业期望,面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就会产生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意志消沉,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出现极端行为。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理问题。由于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较少,能力较单一(主要在学习成绩上),缺乏掌握信息的有效渠道,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无法与他人相比,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或者即便参与竞争,也伴随着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情绪体验。 3.刻板、功利心理 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刻板、功利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对某些职业、某些区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式,比如认为教师、医生、公务员等稳定职业是他们的首选;在地域的考虑上,他们认为凡是能进入大城市里工作的毕业生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祟,他们往往忽视自己的兴趣,片面追求在部分农村家长眼里所谓“稳定”、“光鲜”的职业。 4.盲目从众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盲目从众,往往表现为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缺乏主见,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在校期间他们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充实自己来提高职业能力,就业过程中忽视自己的特长,不会恰当的自我推荐,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5.退缩心理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或对就业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不顾现实情况,企业以通过考研、考证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逃避就业。更有少数人为了不思考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他们不去做就业的相关准备,反而在就业的关键期选择打游戏、上网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二、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自身原因 一是其自身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农村大学毕业生受父母传统就业思想和同伴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在就业观上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自身对国家就业政策的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搜索、加工能力,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很容易表现出自卑、盲目从众、功利等消极就业心理。二是自身能力欠缺。一方面,农村教育资源的欠缺导致农村大学毕业生在起点上就和城市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野上的局限、教育观念上的片面、父母在学业指导上的缺失,使得部分农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缺乏竞争力而变得自卑,当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他们很容易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就业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面临就业就没有准确的就业定位,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他们很难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从而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2.家庭原因 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及就业观、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而言,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父母希望子女能从事稳定的职业,比如教师、公务员、医务工作者等,他们仍保留传统中的包分配、要编制的就业观念。在区域的选择上,他们仍希望自己的儿女在身边(主要是本市、县级单位),但又不希望子女回到家乡(主要指农村),这就使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长期的教养方式、就业观念的影响又使得农村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从而导致复杂就业心理的产生。 3.学校原因 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毕业生无业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面临就业时自然衍生出一些负性心理。二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而且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咨询,导致农村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疏导。三是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导致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 4.社会原因 一是总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日益突出,整个就业大环境给农村大学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二是就业市场体制不健全、社会用人程序不完善,导致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平等。这对于缺乏广泛的人脉关系的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三、消解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农村大学毕业生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1)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准确定位,减少盲目从众 首先,自我反省,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与自己条件、情况类似的人比较,从而认识自己,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其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从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中来分析、评价和认识自己,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再次,做心理检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标准量表,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减少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的心理。 (2)加强人际交往,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 农村大学毕业生应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学习与人相处,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氛围,把自己融入集体的共同发展中去,在参加活动、与人沟通的同时,提高自信心。 (3)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农村大学毕业生应善于从困难、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自己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途径。 2.学校应针对农村大学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 (1)指导农村大学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农村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1)树立主动、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2)树立“大众化教育”观,正确认识就业制度从“包分配”到“找工作”的转变;3)树立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的关系;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可变职业观”,正确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 (2)对农村大学毕业生详细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 农村大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而言,信息渠道较窄,对国家很多就业政策不甚了解,因此,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农村大学毕业生大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如自主创业、报考公务员、到部队工作、面向基层就业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3)充分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尽可能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 首先,发挥现代网络优势,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劳动人事部门可以联合各高校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网,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另外,及时准确地将校内校外就业信息公布于学校就业网站上[2]。其次,培养农村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并及时更新网页,避免农村毕业生错过招聘信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课程、讲座,培养农村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识和有效获取、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因就业信息匮乏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第三,鼓励校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农村大学毕业生,拓展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平台[3]。 (4)及时有效地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农村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十分复杂多变,面对就业中的困难、挫折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心理问题的出现频率非常大,因此应组建一支有相应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就业指导及心理咨询队伍,让心理咨询工作贯彻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及时解决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3.农村大学毕业生父母应减少对子女就业的压力 父母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避风港,在子女就业阶段,农村大学毕业生的父母也应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联系与沟通,凭借自己的阅历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努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以积极、坚强的心态度过就业这一特殊阶段。 4.政府应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学生从小就能够拓宽视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宽知识面,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农村大学生综合能力,减少城乡不平衡因素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差距。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大学校园是令人神往的,但是大学本身并不是大学生的人生归宿。他们真正的人生归宿是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挑战的社会大舞台。今年,我国有400多万大学毕业生陆续步入社会成为职业人,面临角色身份的转换。他们角色身份转换的快慢直接影响着自身在职业生涯道路上能否开好头起好步,能否顺利地把丰富的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过人的聪明才智最大可能地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提高自身角色身份转换速度,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是摆在初涉社会大学生面前急需解决的大事。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要在较短时间内越过由学生到单位人、职业人这道坎,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培育,养成以信心、虚心、包容之心、恒心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心理品质。 一、信心――开启社会大门的钥匙 大学毕业生在刚步入社会进入单位时,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畏难、徘徊、退缩、回避的不良心理倾向。这跟他们缺乏对社会进行深入细致、全面客观的了解认识分不开,他们更多的是仅凭浅层的感知和不切实际的想象一相情愿地放大社会的复杂性,对社会持有一种怀疑戒备的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知识结构 、能力水平、专业优势等也没有认真剖析,不知道真实的自我是谁,常常是低估自己,把自己放在较低的位置。这样,无疑给自己主动积极地打开社会大门融入单位与社会设下了心理障碍。置身单位与社会常常是身心分离,尽管从形式上来讲已成为单位人、社会人,但从心理角度来讲还没有融入社会,其心还高悬着,其脚步尚未踏实。要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大学毕业生就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相信单位与社会是真心实意地在向自己敞开双臂,相信真心付出一定会有真心回报;同时,要充分相信自己,只要融入单位与社会中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也一定能干出成绩,一定能证实自己不是平庸之辈。大学毕业生只要坚定信念,就能主动开启社会这扇大门,进入单位与社会大家庭,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 二、虚心――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 大学生思维敏捷,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走在社会的最前列。但是,由于受人生经历的限制,在许多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在用专业理论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矛盾冲突的有效化解能力 、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要及早适应工作环境,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就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不断弥补这些不足,否则,就不会产生主动向单位同事和其他社会人士学习的内在动力,单位的同事及别的社会人士也就不可能主动地将他们工作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传递给大学毕业生。所以,大学毕业生在刚涉入人生职业生涯时,要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断吸收他人的宝贵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做人之道 。 三、包容之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谐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个体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大学毕业生要尽快适应社会,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 ,就必须设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让自己有一种平和而安全的心境和愉悦谐和的人际氛围;若人际关系紧张,不仅影响自身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自身聪明才智在工作岗位上的充分发挥,进而影响自己的职业人生。可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对大学毕业生来讲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其中,是否拥有包容之心是影响他们和谐人际关系能否得以顺利建立的基本准则。 相对来讲,时下较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自负倾向,自我意识较强,听不进他人的不同意见 ,常常固执己见,以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片面地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做法才是正确的; 认知方式的局限,也常常导致他们听不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意见、不能接受单位规章制度的约束,稍有不顺心就可能情绪化甚至发生冲撞,乃至自己炒自己的鱿鱼,对所在单位进行全盘否定,偏激地认为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于是乎干脆卷好被盖逃之夭夭另谋出路。这种现象,其实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包容之心的不理性表现,若不及时矫正,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大学毕业生要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就要心胸宽广,豁达大度,就要有“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概,真正拥有一颗包容之心。善待并包容他人,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四、恒心――求得社会认同的基石 初涉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能否在较短时间内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席之地,被人们真正接纳,被社会真正认可,最终需要用事实、实力、工作业绩说话,而不是靠学历文凭说话,也不是靠任何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说话。可是,大学毕业生在由学生向职业人、单位人、社会人的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要立足本职工作干出显赫的成绩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不可避免要经历无数的困难曲折和急流险滩。那么谁能真正站稳脚跟,得到单位与社会的普遍认可 ,关键就在于谁能坚忍不拔地越过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和险滩,也就是说谁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挫折的恒心,谁就能最终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干出令人夺目的业绩 ,得到世人的认同。大学毕业生,要成为真正的职业人、单位人,求得社会认同,找到人生的归属感,就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用实际行动体现自己是有恒心之人;只要认准了前进方向坚持往前进击,成功离大学毕业生就会越来越近,在服务单位与社会的同时,就一定会寻找到心的寄托 ,并不断消融与单位、社会之间的隔膜,缩短社会适应磨合期,成为经济社会共同体中的“有机分子 ”。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金融危机下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 摘要:针对当前较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课题组通过抽样、座谈、个案跟踪等方法对800余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认知、就业态度、就业意向、求职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到若干有价值的结果,能够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意向;择业态度;心理调适 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着许多行业,许多企业和工厂纷纷倒闭,部分大中型企业也大举裁员,下岗待业人数急剧上升,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对此,国家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2008年我国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2009年1月7日,在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了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但是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种就业环境,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存在什么样的就业心理?高校在哪些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和座谈等方法对800多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800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3人,女生297人。涉及电子信息、机械设计、服装设计、信息科学、市场营销等21个专业,通过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从而分析出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同时对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在有效调查问卷的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65.3%的学生在大三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14.7%的学生在大四才开始着手就业的相关事宜,还有10%的学生从来都没考虑过就业的问题。从被调查者的就业状况来看,67%的学生已经在开始投简历、找工作,还有31.3%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打算先避开风头,今后再就业。 调查中有43.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困难”,其余33.3%的学生认为“形势还算正常”,有44.21%的2010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与2009届毕业生相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看法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自信,而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的比例相应增加,这可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预期更加不乐观。而表示“信心十足”的比例相应下降,与2009届毕业生(13.39%)相比,比例降为8.01%。外企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与2009届毕业生(29.85%)相比,选择比例有了一定提高,达到35.82%。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18.18%)超过了国企(15.69%),这预示着未来“公务员热”可能继续升温。 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听过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讲座,但有一成半的学生从未听过,近四成的学生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设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虽然日益理性化,对就业有了一定认知,但还是不够成熟,就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择业的态度 薪金是每一个毕业生就业中关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薪金期望标准高低往往对成功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201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月薪期待的最低水平做了一项统计,28.8%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底线在1500元以下,期望月薪在1500~2500元之间的占60.9%,而2500元以上的只占总人数的10.3%。与往年相比,2010届毕业生对薪金要求有所下降。 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做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32.7%的学生认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太注重理论而实践不足。接下来两个重要原因分别是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够准确、期望值过高和现在的企业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级人才,对本科生需求量减少,持上述两种观点的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6.9%和16.3%。 而当谈到应届毕业生正逢经济危机,毕业生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时,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他们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四项分别是:先就业后择业、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和参加西部计划,分别为45.5%、25.4%、12.2%、11.2%,其他的加起来仅占5.7%。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选择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三、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意向 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对自己毕业后何去何从大多有较明确的计划。20%以上的毕业生做了“求职、升学两手准备”。32%的毕业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感到乐观,12.7%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悲观。如果就业不够理想,50%以上的毕业生准备“调整就业目标,先就业再做打算”,其次就是努力考研。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意向看,最具吸引力的是京、沪、粤等经济发达地区,37.9%的毕业生希望到这些地区就业,另外还有16.4%的毕业生选择去“其它城市”发展,10.2%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发展,有5.5%的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发展。同时在对“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是否会接受去小城镇以及乡镇单位”的调查中,仍有60.1%的毕业生选择“实在没有机会时就可以接受”,26.1%的毕业生认为“乐于接受”。由此可以反映,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下,很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届毕业生在对“如果确实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否会选择创业”做答时,47.3%的学生选择“会”,15.3%的学生选择“不会”,同时有37.3%的学生选择“说不定,看情况而定”。这说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家政策的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开始兴起。同时,他们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创业经验、缺乏创业基础知识、缺乏合适合作伙伴等。 四、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心理问题 据调查,2010届毕业生认为在面试过程中,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自卑、恐惧、抑郁的分别占51%、15.9%、10.8%、2.2%,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认同不高;(2)自愧不如人;(3)自我期望过高;(4)家庭压力(经济、期望值等)。有35%的学生不愿独自面试,一半的学生存在不安情绪。 在求职中,76%的毕业生会因为未录用而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其中60%以上的学生会通过不同方式化解心理问题,有15%的学生会因为多次被用人单位拒绝而对今后的择业产生重大影响。 应届毕业生在遭遇求职困惑时,31.7%的学生愿意求助的对象是“同学好友”,其次为“已工作的校友”、“家人亲戚”、“专业老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有43.7%的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心理调适方面非常重要。 五、结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2010届毕业生就业心理较平稳,很多应届毕业生都有两手准备,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创业或下社会基层工作,这样缓减了金融危机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为2010届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但是部分应届毕业生仍存在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缺乏正确认识,热衷于政府机关及国有企业;对就业势态的认知不够、就业准备不充分;综合素质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缺乏抗挫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不能在求职中保持平稳心态;缺乏推销自己及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缺乏求职的主动性,过多依赖学校和老师;缺乏职业规划及存在焦虑悲观情绪等各种问题。 从上述调查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看,学校和个人尤其需要迅速行动起来,我们的建议是: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规划就业课程,建立指导体系;充分开拓资源,搜寻求职信息;确立合理目标,克服心理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生存能力。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析 [摘要]随着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藏族大学生告别了计划分配,了解藏族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于高校开展就业教育,对于政府的就业政策制定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 就业心理 对策 西藏自治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5年,从2006年开始西藏自治区专科毕业生不再计划分配,2007年西藏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也不再计划分配,均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都给藏族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能否顺利就业,影响到毕业生的人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业行为的根源在于就业心理,因此,分析西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就其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民族高等教育就业指导的必要工作;同时,对于促进藏族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相关文献并不多,而从学生主体角度进行的研究极少。心理学认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1]就业心理可以预测人的就业行为,所以,我们尝试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藏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揭示学生就业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根据其结果探讨针对藏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策。 一、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批转自治区人事厅等部门关于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意见的通知》(藏政发【2003】19号文件):“从2003年开始,新招收的大专(含)以上毕业生,除选派生、师范生、定向生和系统(单位)委托培养或少数特殊专业外,都要进入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府主管部门不再指令性分配”。[2]根据该文件精神,自治区从2006年之后专科生、2007年之后非定向本科生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 1.留恋计划分配、工作求稳。实行双向选择政策,使得西藏大学生就业率告别了100%的概率,这给面临就业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西藏自治区同学对就业制度改革后的就业过程心存恐惧,对政策的了解程度有限,希望回到过去的“计划分配”时代。在态度上,更多看到新就业制度对个人就业和发展不利的一面,甚至有同学认为政府不包分配工作的情况下,家里没有关系就没有办法就业。 求稳是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能到各级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而愿意到企业去的学生只有10%。原因是政府机关和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单位待遇稳定,工作流动性小、不容易失业。因此,出现了大四一年都在考公务员,自治区机关不可以考市机关,市机关不可以考县机关,县机关不可以考村官的特殊现象。 2.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调查现实,67%的被调查者都希望到拉萨市或其他的区内市级城市工作。首先,这样的就业理想受传统就业制度的影响,反映出学生的职业价值倾向。西藏是全国经济最不发达的省区。2006年全区总人口为28l万,GDP为29l亿元,年GDP在全国省区位列末尾。[3]虽然2009年与2008年相比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13%,但还是排在全国省区的第25位。相对于家庭收入的增长,大学教育的投入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所以在面对就业时,学生期望能尽快地得到回报。 学生的就业理想与西藏自治区的就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尽管多年来自治区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但经济总量和人均值偏小。在全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7.6%、27.6%、54.8%,[4]虽然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第二、三产业绝对值不大,规模性企业较少,是典型的输血型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 1.就业心理被动。第一,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特点的制约。就业制度改革后,学生从就业责任的客体变成就业责任的主体,需要学生有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积极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当今的大学生一踏入学校的大门,就要树立就业意识,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发展,通过职业指导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未来择业的必由之路。西藏自治区学生入学后,面临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适应压力很大,[5]特别是到自治区外高校就读的学生,由于语言、文化和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整个大学阶段都处于追学习、求毕业的紧张过程,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职业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对自己未来就业的准备。面对就业的来临,显示出被动、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特征。第二,面对就业的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政策,在高中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免费的,高考是自治区内竞争,相对来说他们的个人学习成长过程比较顺利,自己独立思考、决策的机会不多,在择业时,面对选择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 2.就业手段局限。藏族大学生大多个性质朴、随和、多较内向,不善言语,[6]进入大学后这样的特征会直接影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潜能、创造思维和学习效果。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和学习方法不恰当等问题。另外,语言障碍使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存在困难,甚至无法接受大学全汉语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面对就业学生容易出现专业知识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特征,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就业行为表现出从众、畏惧等不良现象。这样的心理表现在就业手段的选择上,主动求职行为很少,扎堆考试较多。前期的访谈中发现,关于实现就业的方法学生的选择也非常传统,大部分同学认为选修第二专业非常重要,后期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学生的选择(66%)。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选修第二专业对学生自身就业几率和待遇的正面影响正在快速下降,而藏族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存在局限性的,这也反映出学生的选择和现实存在差距。 (三)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发展趋势 1.逐渐接受现实、与全国趋势一致。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7][8]这说明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在西藏区域内表现出和全国大学生选择本质的一致性,都倾向于大城市、大机关和高工资又舒适的工作。但是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他们大多会选择到西藏地区基层岗位(通过“三支一扶”等)而不是到内地大城市。 2.短期内就业焦虑仍将增加。通过自治区政府的促进就业政策引导,2006年至2008年,西藏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2009年就业率为84%。[9]但政府提供的岗位涵盖了大部分就业学生,比如2007年有85%的毕业生是通过政府提供的岗位就业。[10]随着时间的发展,政府可以提供的岗位将逐渐饱满,另一方面,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比如2007年8003人,2008年11118人,2009年达到了13047人。[11]但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决定其农牧、电信、金融、旅游、餐饮等行业提供岗位较多,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行业不对称,结构性矛盾突出。除此之外,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分流人员逐渐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藏求职的区外毕业生逐年增多,使自治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9]所以学生就业焦虑仍将增加。 二、解决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切实解决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心理问题,需要针对上述各方面问题,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在此,笔者认为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应从高校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两方面入手,学校应以学生就业需要为主导注重藏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一)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藏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有其独特特征,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按照他们的就业需要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培养三种素质:第一是社会适应、求职的机能,二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三是人文社会知识。除了开设相关公选课程之外,学校要引导学生多读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促进学生的择业心理健康 藏族大学毕业生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针对学生倾向于回西藏地区工作的特点,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自治区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另外,还应该开展就业知识技能培训,除了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知识外,要加强藏族大学生普通话培训、汉藏两种语言的自荐材料准备以及面试技巧训练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测评帮助藏族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健康、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新环境提供帮助。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追踪,做到专业和社会需要的良好对接 大学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原因有高才低就、专业不对口、酬劳不对等等,给用人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负面影响。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通过追踪自治区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其人才流动的原因,学校通过教育调整,可以更好地为自治区发展培养人才。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比重歧高,另外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不适应现象较为严重,[12]民族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因此高校应该按照自治区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更好地实现人和岗位的匹配,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发展资本。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小毕业生、高校和政府的就业压力。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现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态与管理策略 将要完成学业,准备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们,在个人需要上有迫切感;在情感体验上会出现跌宕感;在行为表现上易产生松懈感。要调整好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心态,就应从多方面抓好对他们的管理工作,从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大学毕业生 心理状态 管理策略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将要完成学业,准备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来说,他们的心理活动则更为复杂、更趋活跃。说到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特点。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他们只是大孩子。他们处于一个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急剧走向成熟的年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就是:他们渴求获得社会承认,对待周围的事件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思维与心理都十分活跃和积极,但也容易走向偏激。对待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分析,应该结合他们是年轻人以及大学的特殊环境来考虑。 一、存在问题 1.不好找工作的大学生心理会有一定落差 随着现在大学的扩招,以及市场与大学生的双向选择中存在的脱节,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已经是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大学生一般不会对工作有太多的考虑,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不过是工作好与坏的区分罢了。但到了毕业阶段,找工作成了现实压力,他们不得不面对了。然而在这个时候,如果工作不好找,他们就会在心里形成一定落差。 高中生通过艰苦努力考上大学后,都会有一种像中举一样的“事业有成”的感觉。然而大学毕业时如果找不到工作,自己以及家庭的热切期盼都无法实现,只能面对冰冷的现实时,自然大学生会有一定心理落差。 随着并轨以后,大学招生开始对学费收取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读书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一个较重的负担。大学生和其家庭都希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然而毕业找不到工作,自然会很着急甚至会对学校及社会产生怨恨。 很多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专业知识学好,通不过招聘单位的考评。他们自然会埋怨自己过去不努力,但也会怨恨学校没有教育好他们或者学校这样那样的不好。特别是那些因为补考科目多等原因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 2.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容易产生骄狂放纵心理 当然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往往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所以平时他们就比较骄傲。在工作找好之后,所有后顾之忧都消除了,他们往往会放纵自己。面对周围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他们容易有骄傲情绪。然而没有找好工作的同学本来就心里烦躁,双方都容易受到对方的刺激,从而产生一些事端。此外,找好了工作的学生往往会没有心思学习,只知道玩耍,浪费时间。 3.平时没有学好专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一些大学生本来是想把专业学好,由于平时贪玩好耍等原因没有学好。但没想到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他们就要毕业了,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会产生消极心理,自暴自弃。他们或者会沉溺网络游戏,以忘记现实的痛苦,或者找些消磨时间的事情。如此以来,他们常常会浪费毕业学年的重要时光。 4.毕业在即,很多学生容易因为感情问题出事 快毕业了,大学生因为依依惜别往往会聚在一起大吃大喝,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另外,有些人因为这几年的恩怨情仇,也会在毕业时进行“算总账”,从而闹出一些事端。 二、做好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 1.增进师生感情 深厚的感情是做好学生毕业工作的情感基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感情,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父母心、兄长情,诚恳、热心地帮助他们,使其受到感动和鼓舞。当然,这种感情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平时就要注重这种感情的培植,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当老师和学生产生感情上的隔阂时,老师要及时主动想方设法化解、疏导矛盾,以免引起毕业生情绪冲动,以致采取一些非理智性的行动,酿成不良后果。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当毕业学生心理出现障碍时,他们总是希望得到集体的同情和支持,特别是在联系工作受挫时,受到不正确的影响,就可能失去自制力而冲动起来。相反,如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排除了不良影响,就会使其情绪稳定,甚至会感激老师终身。荣誉感是支配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要通过激发荣誉感,使他们能从保持集体荣誉的高度来评价和调节自己毕业的言行。可以采用与往届毕业生谈体会,组织学生们到社会上参观等多种形式,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克服不和谐现象,努力营造一个使毕业生从容笑对现实的良好氛围。 三、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工作 1.制定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目标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对个人的知识、体力、能力、社会经验、智力和个性特点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具备的条件与就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加以合理的组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需要。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分工、经济特点、相关的职业群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为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追求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个人的智能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指导他们选择今后就业的大致方向,以提高知识学习和个性锻炼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以及求职自荐能力和转业改行的多项适应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和职业道德辅导,引导他们抓好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团队意识、吃苦精神、责任心等。 2.具体落实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内容 (1)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就业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高速发展中,应首先在观念上积极地转变并适应和接受。毕业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择业的意识,才可能坦然承受来自就业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竞争;择业是自主的,但是双向的,择业的自主正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双向过程之中。如今毕业生已没有了传统的“一锤定终生”的分配,在未来可能还会面临很多次择业。 (2)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与其具体的择业行为之间,总的来说虽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其根源就在于毕业生的各种具体的择业行为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驱动,从而掩盖了职业的深层价值。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一方面最看重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等职业价值;另一方面又似乎主要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它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表现。不少毕业生一味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却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视功利,却忽略了情感和理想。因此,毕业生完全不必要拥在所谓的“热门”行业上,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抱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 (3)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有多种渠道,一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他人主要是指导师、家长、朋友、同学等。一般来说,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由于机会多、情感因素影响较小,评价的参照较宽,因而比较准确、可信。二是从活动成绩的优劣来认识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成败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三是从教师、专家对自己的专门的评定中来认识自己。 (4)强化择业中的价值观导向 价值观是主导人的行为的指导思想,它决定了个人职业选择的倾向,决定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人们的抉择取向,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人们注重的内容千差万别,但只要人们在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时,把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工作,多元价值也未尝不可。最高尚的职业价值观是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利益结合在一起。 3.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方式 (1)开设以讲授为主的相关课程 开设就业心理学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开展心理辅导的作用不是要扩展大学生的知识,而且要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思想状态、行为观念、学会必要的社会技能等。 (2)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和辅导活动 这是为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大学生活动为主,内容选取上应充分适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心理辅导,可以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活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便于组织管理,且能使全班大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不把就业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开始辅导"、毕业时的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必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大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大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 (5)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 如模拟招聘活动、参加就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更好地作好就业准备,消除就业恐惧心理。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部门应该付出更多精力与心智,关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就业心理,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的就业更加顺利和谐。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挫折心理及其调适 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多以发达地区供需来作为风向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就业已进入买方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长短线专业就业差距一时难以平衡,学生求职时间和求职成本增加,社会整体薪酬水平下降,院校之间就业差距在不断拉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就业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就业市场尚未规范,机制尚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用的就业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均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积极促进毕业生的就业。但是,工作中也有一些欠缺和漏洞。首先,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就业信息的搜集和组织供需洽谈活动,而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缺乏深入的研究来解决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其次,有的院校即使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却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和心理咨询人员,兼职人员又是缺乏时间和专业能力,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在不断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对毕业生的择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理挫折现象。 一、在大学生求职受挫后 出现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 (一)情感障碍 1.焦虑障碍。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时,易产生不安情绪,表现在对自己将来生活事业前途的担忧、恐慌及某些不当心理反应。一些未确定职业或未找到理想工作的毕业生往往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特别是一些来自偏远落后地区的大学生,和一些性格内向或成绩不佳的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低落情绪往往渲染到学习生活中,使人精神负担过重、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2.自卑怯懦。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有的在与用人单位见面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精心准备的“台词”情急之下忘得干干净净。面试受挫后,常常表现出自卑和怯懦心理。研究认为,自卑和怯懦都是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这种情绪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后续择业行为,甚至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3.孤傲。一些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过于膨胀,很难把自我理想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自我评价过高,就业过程中陷入自我浪漫意象之中:最好的城市、最好的单位、最好的待遇。但求职过程中很难随其所愿,因此常常碰壁。这样就降低了其自我认知水平,于是他们在重新审视自身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无能,于社会无用。 4.愤世嫉俗。由于就业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少数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讲人情、讲关系现象使得有的学生产生归因偏差,把求职失败归为无权无势、生不逢时,从而产生一种愤世嫉俗心理,认为世上一切都不公平。 (二)行为障碍 1.消极等待。有些毕业生本身就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不能积极地参与就业市场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我的努力去赢得竞争。特别是他们一旦求职受挫,就更丧失了择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家庭,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攻击行为。一些求职受挫的学生,由于心情忧郁焦虑,心中常有无名之火,这种无名之火常常会迁移于各种情景中而发泄出来。少数毕业生动辄就与人争吵,甚至打斗,还有些毕业生把无名之火发泄到学校公共财物上,在课桌上刻写不文明的词语发泄不满,甚至损毁桌椅门窗等。有些人更走向极端,由于归因偏差而迁怒于社会不公现象,出现报复行为,导致刑事案件发生。 3.自我贬损。毕业求职受挫的学生,除了部分出现攻击行为外,还有些学生走向另一端,出现自我贬损现象。他们受损后往往过分自责,懊悔不已,恨自己无能,并开始封闭自己。有的甚至对前途充满恐惧和绝望,走向自杀。近年来的毕业生自杀增多的现象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成因分析 1.就业目标设置不当,期望值过高。就业对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都是平生第一次。青年人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期望找到一从份条件优越、待遇好、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有些毕业生由于就业目标设置过高,使得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在求职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而导致就业时心理受挫。 2.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浮躁理解。当代大学生注重强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由于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大人的百般呵护,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他们一方面渴望干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吃苦,害怕困难,希望找到一条既平坦又能成功的道路。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浮躁理解导致现实当中心理受挫。 3.自我意识和自我把握能力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都很强,强调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是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把握机会。很多人自我评价过高,而另一部分人则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不正确定位,产生择业偏差。 二、毕业生挫折心理的调适方法 (一)认识心理辅导 认识心理辅导是指从学生的认知入手,纠正认知偏差。让学生了解有关职业与人才的基本知识,认识职业道德、职业现象、形成职业观念,帮助其建立合理的人才观念与择业观念。 1.就业形势分析。各高校应尽快建立起区域乃至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为毕业生的流向和人才的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使毕业生及时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供需情况和人才流向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 2.择业观念转变。学校应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要为社会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必须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精神和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因此,学校在择业观念方面,要引导大学生顺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念以及接受终身学习观念。 3.自我意识辅导。大学生能正确估价自身的兴趣、能力、态度及其他相关因素,了解成功的条件是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因此,就业辅导工作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了解自我性格、兴趣能力和生理心理素质等;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心理,实理自己就业理想目标。 (二)心理问题干预 1.引导注意转移。辅导学生在受挫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另外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去,减少学生求职失败的自我负强化机会,避免学生一直陷于挫折情境而不能自拔。 2.给予积极暗示。给予积极自我暗示,避免消极的断言。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潜意识中往往寻找极端形式借口自我开脱。这种极端借口就是消极的断言,如“再也没脸见人”、“我真没用”。消极的断言表达出消极的情绪,预示消极的未来,从而人为地创设出更重挫折情境,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在辅导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或消除学生消极的断言,对学生情绪给以客观评价,使情感具体化,就事论事,给予积极鼓励性暗示。例如“你还不错,竟然没哭”,“你这次情感反应比以前要好多了”等。指导学生将消极心情冷静处理,降低挫折带来的压力。 3.鼓励情绪宣泄。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情绪定向应付策略。当挫折情绪已经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而一时难以克服困难化解压力时,可以主动地把心理压力转化为适度的情绪反应,并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如求职碰壁时,可以通过自我言语的“自嘲”方式宣泄出来,或者通过书信等方式进行自我倾诉;鼓励学生把心烦恼向辅导老师倾诉,并给予保密和安慰,或者引导学生把不快的情绪发泄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如唱歌或参加体育运动等。 4.培养风险意识。对大学生就业受挫心理辅导,要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培养大学生求职风险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首先,教育毕业生加强对事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正确看待就业挫折。其次,锻炼学生意志,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成功与失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转化心理品质。再次,辅导学生自我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心灵得到感性的熏陶和理性的升华,以坚强的风险意识和顽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迎接求职困难和考验。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及心理调适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毕业生,当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即将告别母校,从而开始人生新的航程之时,也正值国家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际。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天降之大任于肩,任重而道远。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不辜负国家厚望,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如何进行角色认知、顺利度过角色转换,是迈好就业上岗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关键词:角色;角色转换;角色冲突;心理调适 “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范畴,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角色”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而具体的个人只是一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 一、正确认知社会角色 所谓“角色”,是指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遵循相应该身份和地位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它是由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所决定的,并且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同一种社会位置的价值与意义的期望,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一)学生角色 我国大学生年龄阶段大多处在18―24岁之间,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充满青春活力,思维敏捷活跃,正是人生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其主要任务是努力学各种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道德品质、能力素养方面不断锻炼。 在经济方面,大学生主要还是依靠家庭的资助,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国家贷款的方式,靠自己来部分解决经济方面遇到的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学生角色:在国家社会教育政策和教育环境的保证下以及家庭的主要经济资助下,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多种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使自身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职业角色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由此而产生了众多的职业:律师、警察、教师、工程师、拍卖师、经理、工人、理发师等。而新的社会需要的产生,使一些现代色彩的的职业如短信、健身教练、服装选购员等也应运而生。 职业类型众多,角色“个性”具体。但是千差万别的职业角色有其共同的内容:职业角色扮演者具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享有一定权力并履行一定的义务,受到相应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约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经济独立。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界定职业角色:在某一位置上,依靠自身知识和能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具体地开展工作,在行使职权、履行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取得相应报酬。 二、大学生面临的角色转换 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步入外面的世界,从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成为某公司的职员,生活开始了新的阶段,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角色变化不仅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内容有着根本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踏入社会后,不可避免要受到更多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转换,在一定意义上是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换,即“社会化”的过程。 大学毕业生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的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行为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其间必然伴随着较大的不适应性。只有正确认识这种角色转换过程,尽早做好准备,形成职业角色观念,提高职业角色技能,增强角色扮演能力,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理不适应,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开端。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充分把握好毕业前后的两个重要阶段: (一)择业期是进行角色转换的首要阶段 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一般在每年7月份离校,奔赴各地的工作岗位,但是学校的就业工作一般从前一年的11月份就开始了,通过双选会等各种渠道,大学生提前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择业准备。这一时期也是大学毕业生进行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当中,各地区及高校学校相继开办供需见面会和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众多择业平台,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用人单位性质、规模、管理、经营、市场的了解,初步掌握关于自身发展待遇、住房、家庭组织、深造等相关情况,较为合理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进而通过签定就业协议书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角色。 (二)见习期是进行角色转换的关键阶段 参加工作后的一年或半年为见习期,之后转为正式人员。这一时期开始,对于在择业期间内对职业角色的一切想象均成为了现实,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真实的岗位工作情况是期望与现实的“磨合期”。 初到一个崭新的工作岗位,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大学校园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差别。在地域上,高校大多位于大中城市,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学习和生活的条件比较优越,压力较小;而众多的职业岗位不一定在城市里,有的在偏僻的山沟里,有的处在茫茫的戈壁,环境相当艰苦。在时间上,毕业前的学生时代,环境和工作非常熟悉,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而就业后,由于初到岗位,一切可能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从大学学习环境到职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的较大的挑战,在见习期内对未来职业角色的正确认识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是顺利完成角色转换的关键。 三、角色冲突及其产生的不适应性 (一)角色冲突的内涵 首先,社会角色的不同要求产生角色冲突。如前所述,“角色”指与某一特殊位置有关联的行为模式,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一个人的角色反映了他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经常需要同时扮演几个社会角色,而当这些角色对他的要求又不一致时,或者当人们对同一个角色在需求、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等有着几种不相容的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其次,个人和角色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例如一个学生在美术上非常有兴趣,但是在报考时屈从父母期望而读管理专业;一位管理者具有仁慈、乐于助人的特质而不愿意使人为难,但是又必须控制、评估、培训甚至解雇下级等,这就是个人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二)角色冲突产生的不适应性 角色冲突是引起个人心理不适应的一个源泉。研究证明,体验到角色超负荷的人会心率加速,胆固醇增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对社会及个体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 心理不适应,是指人们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心理失衡而产生的消极情感体验。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最先遇到的麻烦就是心理上的不适应。毕业生到岗后心理不适应主要包括畏惧感、失落感、压抑感、怀旧感、孤独感 四、心理调适的方法 以上一些心理不适应都是上岗后容易出现的,可能常常几种情感伴随出现。但是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要正确的看待和分析,找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良好个性基础上实现角色转换,适应世界,并改造世界。 (一)行为调节法 行为词节的方法很多,其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够使迅速缓解不良情绪。因此,在工作的交往中,要了解经常相处的他人特点,做到尊重、谦虚,与人为善。同时还要明辨群体对自己的期待,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语言调节法 语言调节可不出声地进行,也可通过自言自语、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呼喊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用文字记在日记上、扉页上,或写在纸片上贴在床头,经常看到想到、不断鞭策自己。 (三)行为补偿法 当所追求的目的受到挫折或因个人的某种缺陷而失败时,及时改变方向以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不要总是处于追悔和失望中,要积极寻找新的机会重新开始。 (四)注意转移法 如果个人有了焦虑或苦衷,不能长期憋在心里,要用适当的方式,向自己信赖的领导或是朋友倾诉。以减轻内心中的苦闷,同时认真听取别人意见,运用恰当的方式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通过与人沟通,增进同事之间互相的了解,以便调整心态,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去。 (五)精神升华法 刚刚进入社会,毕业生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自我认识,明辨个人优势和缺点,找准新的生活坐标。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毕业虽然拥有较大的知识优势,但是同时一定要放下架子,坚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虚心请教,勇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日后担当重任积累经验。 总之,心理矛盾的调适必须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去追求解决的办法。在过程中应主动接纳新鲜的事物,并积极行动起来,恰当调节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大学毕业生缘何“心理不就业”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25万到2002年的145万,从2003年的212万到 2004 年的280万再到2005年的338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由此可见,大学生主观上已经感受到严重的就业压力。 但是,同时也不能忽略这样一种并存的社会现象:在大多数同辈群体在就业上跃跃欲试的场景下,部分大学生自主选择了不就业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不就业的原因形形色色,如暂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或者希望深造等,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个体原因。 社会、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在学生毕业后立刻找到工作岗位,却忽略了有些大学生自身可能根本没有就业的心理准备和就业意向,具体而言,造成部分大学生不就业的个体原因比较突出的是大学生的心理不就业。 心理不就业的概念 大学生心理不就业是目前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心理不就业的大学生主要特指部分大学生由于心智能力不成熟导致不愿或不能就业的含义,排除已经有明确的目标暂时不予就业的大学生以及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如心理不就业的大学生不包括毕业后虽暂时没有就业,但是自身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且已经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大学生。 心理不就业大学生的特点是虽然个体有健康的体魄、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没有时间概念、跟着感觉走、贪图享受或者“长立志”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心理不就业包括三类大学生:一是主要由于性格原因,如胆怯、不愿吃苦等,毕业后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一直没有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大学生不愿就业的理由一般都是“工作没意思”、“没心情工作”、“太 累”;二是毕业后虽然暂时勉强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从内心并不珍惜工作机会,在工作中没有全身心投入,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原因随时可能撤离工作岗位,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频繁跳槽;三是盲目报考研究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报考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出于对报考专业的热爱、深思熟虑希望深造,而是随大流、逃避就业的权宜之计。 心理不就业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欠缺生存忧患意识,没有自食其力养活自己的观念和责任。这部分大学生共同的特点一般是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父母对于子女比较娇惯或者比较纵容,养成成年子女自立能力和意识薄弱,毕业对于他们只是一个形式而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有人也形象地将这些学生称为“NEET族”。 另外造成学生不思进取的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缺陷。高考指挥棒下的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认真考试,不知道如何做人。如有的学生高考分数很高,入学后却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谈不到照顾他人。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学的事迹感动和震撼了大学生,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生活过于安逸、享受,没有生存的压力。 第二,大学生“长大不成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突出的表现就是 “心理不就业族”的头脑中完全充斥着自我,考虑就业问题几乎完全是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的表态。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心理年龄远远低于生理年龄,社会化成熟度低,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淡薄。如部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不愿到贫困地区。如目前最需要毕业生的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等中小型单位虽然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 第三,错误的职业观,收入水平已错误地成为大学生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05年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七成月薪在1500――2000元,超过2500元的不足10%,大学生中出现了“毕业漂族”、“啃老族”。另据报道,广州某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更倾向于实际经济利益,在待选的16项标准中,个人收入的被选率居首位,达82.2%。中国教育报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71.5%的学生希望能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外资企业金融机构是许多学生最理想的单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流传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等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错误的精英意识使的他们对职业有过高的期望值,主观上已经对职业划分出高低贵贱,没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概念,对职业的过于挑剔,使他们虽然有较高学历,总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错误的职业观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另外,大学生被动的等待就业岗位,没有创新意识和魄力也是当代大学生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提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 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于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 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学生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大学生就业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也不是必须在现有特定的领域寻找空缺,而是主动地、全方位地寻找可能的岗位并通过施展才华使其成为自己的现实工作。 第四,求学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自己没有学习计划、学习是被动的、敷衍的,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没有充分被消化形成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同时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不可能有意识、系统地拓展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导致知识和社会技能欠缺。 目前部分高校招生标准降低,进校后对学生的要求不严,加上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知识掌握很差,毕业时虽然能勉强过关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普遍看重人品和能力,不少单位已经开始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这部分学生是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有一席之地的。 第五,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薄弱。这样的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只要受到打击就会一蹶不振,很难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不能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导、乐观地寻找出路,而是变得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 心理不就业的矫正对策 首先,建立正确社会人才观的舆论氛围,因为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有极大的影响。当前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明确表明劳动就是光荣的,就是对社会有益的,只有好逸恶劳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可耻的。热爱劳动,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人就是社会所认可的人才和栋梁,帮助大学生鄙弃那种一切钱看、贪图享受的错误观念。 其次,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成人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如榜样的示范效应、讲座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防止他们心理年龄低龄化,增强他们的成人感,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同时,高校应认真贯彻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正确的择业观,引导他们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涉世之初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研究和思考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涉世之初的大学毕业生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面对新的开始,他们必然要接受一种心理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会直接影响到人生的成败。因此,研究和思考涉世之初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尤显重要。 关键词:涉世之初;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 一、涉世之初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涉世之初的大学毕业生心理是他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后而产生的一些心理活动,主要有: 1.怀旧心理 怀旧心理是大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校园生活,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心理和怀旧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大学毕业生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面对与同事、领导等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及职业责任的压力,不禁会留恋相对单纯的学生时代。 2.竞争心理 竞争心理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下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鲜明的特点是自主性、开放性和竞争性等,它在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广阔的舞台和自由空间的同时,也渗透了更强的竞争力。这一切就促使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心理的形成。 3.抱负心理 抱负心理和竞争心理是孪生姐妹。年轻的学子们通过在学校的多年“充电”,每一个人都已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走出校园,渴望在新的工作环境里,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生价值,真可谓是激情满怀,虎虎生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抱负心理。 4.抵触心理 抵触心理和抱负心理是一对矛盾心理。大学毕业生刚工作时,一般都满怀希望,充满信心,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些人便会出现心理逆转,即产生了所谓的抵触心理。抵触心理大多是对现状不满意,引起的心理失衡和心理逆转。比如环境的不尽如人意、工作的不能完全胜任、人际关系的生疏复杂、工作待遇的不够理想、社会舆论的偏见、单位领导的关心不多等等,这些都是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 5.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和竞争心理是一对矛盾心理。依赖心理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但我这里指的是在工作中的不思进取、不积极主动地去竞争,而是“等和靠”的一种心理。大学毕业生刚走上社会,对这一大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独立意识,在工作中不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是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等。 6.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也可称自傲心理。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有些大学毕业生常以文凭、学位或毕业于名牌大学而自居。自认为接受了正规教育,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是个人才,因此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只想做高层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的自傲心理。 二、涉世之初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便在人生的旅途中完成了一次庄严的跨越,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从此,他们面对的将不再是学校、老师和同学,他们将面对新的开始、新的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大学毕业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大学毕业生本身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的变化,从一个校园人转变为社会人 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是一个校园人,生活的圈子只局限于校园这个小范围,在人们的眼中是个半独立的成年人,因为他们虽然在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心理尚在发展之中,而且在经济上还依赖父母。当他们从校园走上社会,心理便逐渐成熟,而且经济上也开始逐渐独立,就会成为主宰自己生活的一个独立的人。 2.人际关系的变化,从简单到复杂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所以进行人际交往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但在校期间和走上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里,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同学,他们有着相同的年龄,相同的志趣爱好,而且同学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所以,这种人际关系相处起来比较容易、比较和谐,但走上社会后,人际关系开始变得复杂,每个人都要处理好和领导、同事、邻居和朋友的各种人际关系。 3.目标的变化,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 目标是一个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者是想要得到的结果。一个人所处的时期不同,他的目标也就会有所不同。在学校里,大学生的职责是学习,那么,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评上三好或先进,这就是在校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当走上社会后,大学毕业生的职责变成了工作,那么,积极努力的工作,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所展示、有所发挥,成为被人重视的人和成为单位的骨干就是大学毕业生所追求的目标。 三、涉世之初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对策略探 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之初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自然的,对这一点应有基本的和足够的认识,但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任之发展,而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以避免造成心理障碍,影响人的健康发展。 1.立足现实,增强独立意识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尽快从大学生活的沉湎中解脱出来。学生时代相对单纯自由,学习生活上依赖父母和家长,工作后大学毕业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在工作中独当一面,人们也开始把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看待,这就要求大学生进一步增强独立意识。 2.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 刚走进社会,自我期望不要过高,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期望,接受自己工作初期的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表现,丢掉完美主义,客观地分析自我,对自己来点平常心。此外,还要理解别人对你的角色期望,认识到,别人不会因为你的不适应而排斥你。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无良好的自我概念,这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所以工作初期必须能客观地分析自我,拥有良好的自我概念,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 3.培育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在心理认知观念上,不要受“消极情绪”感染,只见影子而不见阳光,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对生活失去热情,消极处世。而要正确地看待社会,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发展,保持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 心理大学毕业论文: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 [摘要]面对就业压力增大,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产生了自卑、焦虑、从众、依赖等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这些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正确分析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这些就业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关系到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实现就业。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就业。正确认识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对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顺利求职择业非常重要。 一、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各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使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与重点大学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相比较而言,竞争处于劣势是不言而喻的。重点大学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由于学校的知名度和在校期间受到的教育远远超过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方面有着天然的明显优势。加上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有意无意提高就业门槛,人为地为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设置就业障碍,在公开招聘中限定只招收重点大学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从而把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排除在外,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要想与重点大学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进行竞争,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就业形势严峻和地方高校某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口,导致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即将毕业前夕,地方高校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竞争能力不强在考研与就业当中徘徊。想考研又由于自身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没有十足的把握,同时也担心读完研究生后还是要再次面临是否能找到好工作的就业问题。想就业又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会因为学校名气不大、学历层次较低、学习成绩不佳、能力素质不高、部分用人单位政策性歧视和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由于各种过分担心而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和找工作。 3.从众心理。就业过程中,地方高校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专业、学历、兴趣、能力、素质缺乏正确判断,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大多数人都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比较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就业,过分地考虑就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脱离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现状,盲目从众,跟在别人后面走,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找什么工作,不会扬长避短,在就业中难免会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时可能会因此而延误或丧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就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从而大大增加了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4.依赖心理。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对于“自主择业”仍有部分大学毕业生感到不适应,思想上还残存“统招统分”的意识观念,希望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却又不愿意到处奔波,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不去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依赖于学校和父母,或听候学校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就业的主动性,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缺乏自主择业能力。 二、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又有学校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客观原因。 1.学生因素。一是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地方高校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社会缺乏全面了解,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就业定位,理想往往脱离现实,就业期望值偏高,仍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不能及时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二是能力素质有待提高。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总体而言,知识储备、专业实践能力与重点大学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更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学校因素。一是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地方高校重视自身利益和短期效益,没有很好地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导致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陈旧,重视知识灌输、轻动手能力培养,严重影响大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自信,竞争力不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多数地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只重视管理功能,忽略了其根本指导意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准确地自我定位,显得茫然失措。 3.社会因素。一是就业市场体制不健全、用人程序不完善,导致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受到就业歧视,就业机会不平等。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在选择人才时只招收重点大学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限制了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参加竞聘,人为地剥夺了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使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工作产生了担忧和疑虑。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对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严重干扰了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容易造成地方高校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三、解决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 问题的对策 针对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问题,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要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学校要深化改革力度和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社会要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评价自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一是接受客观现实,适当调整就业预期。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清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改变非大城市、非高工资和高待遇不去的旧观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冷静分析,有针对性地找工作,而不是盲目从众,人云亦云,择业时看得更长远一些,相比薪酬待遇要更注重发展前景。二是全面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发挥优势,规避不足,既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成”,否则难以实现就业,也不能盲目地“低就”,否则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要在全面分析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三是主动出击,捕捉就业机会。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有主动意识和竞争意识,要做好参与激烈竞争的心理准备,勇于面对竞争,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变被动需求为主动需求,主动大胆地向合适的企业和单位“推销”自己,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就业机遇。四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缓和心理冲突。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要让大学毕业生抱有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挫折,主动去应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掌握科学的自我调适方法,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解脱,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以缓和心理冲突。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早做准备,苦练内功,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为自己赢得好的就业增加筹码。 2.学校要深化改革力度。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地方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强化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必须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强化服务功能,科学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冷静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标准,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二是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力度,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三是要积极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意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能力和基本素质,分析学生个体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就业指导方案,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四是要加强就业方法的指导。要加强就业方法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帮助大学毕业生掌握科学的就业方法和技巧,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避免出现心理恐慌。五是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针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困惑提供心理咨询,引导大学毕业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积极心态,解决心理矛盾,消除心理障碍,缓和心理冲突。 3.社会要履行应有的责任,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是以政策为导向拓宽就业途径。国家要继续出台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力措施,以政策为导向,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就业,排解就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真正进入西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帮助,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区域选择。二是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为确保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必须继续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完善就业法规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纠正就业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保证就业市场公平竞争,努力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三是规范就业行为。增加就业工作的透明度,治理就业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廉政建设,排除不正之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治理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中的任人唯亲、任人唯关系的个别现象,治理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中过多地人为限制,让各层次大学毕业生都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在社会中形成唯才是举、用人唯贤、有知识和有能力就有好就业的公正环境,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
引言 当前电力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电力工程是推动电力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电力工程施工与管理逐渐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但电力工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由于电力工程施工具有承包单位多、工程量多、施工工种多样化等特点,尤其要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进度控制和安全管理问题,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按时完成施工进度,避免施工事故产生,保证工程施工周期与施工成本,提高电力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电力工程施工中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制度是一突出问题,从施工管理层来说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不重视,没有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方案,会导致人员不注重安全问题、不规范操作行为,从而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也不利于电力工程后续施工。 1.2缺乏进度控制和安全管理经验 随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朝着专业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其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施工管理成为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当前电力工程与人们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现有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后续也不能总结经验教训,导致整个电力工程施工在进度控制与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总结,不利于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进度控制 2.1做好项目组织工作 电力工程想要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就必须做好工程项目计划工作,尤其是设计好工作安排,做好人员规划,切实保障电力工程施工进度。首先,施工单位应充分考虑电力工程的特殊性,分析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此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以变电站为例,在对其进行项目组织工作时要对主控楼的施工进度进行仔细的时间分配。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墙面的粉刷、线路配置、装修等工作进行安排,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并做好预防措施,将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有效衔接、进行交叉施工,从而确保施工效率较高,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另外,还需要设置明确的施工组织计划,当前企业中选择较多的为项目责任制,通过设置项目经理、下设各部门对施工材料、项目质量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2.2严格遵循工程施工规划 施工单位应采取合理的措施确保施工进度计划的实现,严格执行相关施工方案,保证每一环节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定期到现场进行施工进度跟踪,做好监理日志,对关键工序的施工时间进行严格把控。如果实际施工进度明显快或落后于批准的进度计划时,监理单位应及时调查原因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调整,采取合理措施满足合同工期要求。另外,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协调与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出现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时可以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除此之外,还需做好施工材料供应时间把控,施工材料是施工的基础,应做好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艺、专业技术保证,避免由于施工材料或技术原因导致施工进程减慢。 3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3.1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人为因素是导致电力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施工单位人员安全管理意识十分淡薄上,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是电力施工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只有加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才能够进一步做好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首先,领导阶层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全企业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好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施工时严格按照该制度行事。施工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增强其安全施工意识,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给予惩罚。 3.2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责任制可以更加明确施工过程中各部门、各岗位和人员的职责,建立岗位落实制度,对各级各类人员及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区分,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还需引入安全管理奖惩机制,针对那些安全意识较强并且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人员给予奖励,对于那些存在违规操作、对待安全生产不认真的工作人员给予严厉惩罚,以此来调动施工人员在安全施工与管理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到实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范围甚广,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电力能源的正常供应,给电力用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对工程进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通过加强施工进度控制和安全管理来提高项目质量,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将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配电线损的损耗是电网企业电量损耗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健全线损管理机构、夯实管理基础,加强日常管理来实现降损增效的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闸述县级供电企业如何通过加强基础数据治理,开展技术管理来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电量。 1概述 线损率是县级供电企业技术经济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是反映县级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电网技术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它综合反映了供电企业电力网络规划设计、生产运维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经济水平。而目前线损电量主要集中在低压电网,10kV线路线损位于综合线损管理末端,对公司综合线损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完善10kV线路线损管理,通过加强对配电线路损耗的管理,对减少低压网络损耗,推进节能降损,对提升电网整体线损精益管理水平和推动社会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县级供电企业配电线路线损管理现状 目前,县级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精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创新优化公司各项基础管理手段,10kV线路线损管理作为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公司基础管理水平,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紧紧围绕“降本、提质、增效”提升公司经营化管理水平的新形势下,变革10kV线路线损管理模式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公司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以新观念、新技术、新手段优化创新10kV线路线损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而长久以来,10kV线路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线损管理机制不完善,责任划分不明确、降损手段不健全等因素长期阻碍10kV线路线损管理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由于线损管理工作需要计量、采集、用电检查、抄表等各专业的协同配合,但各专业职能部门参与线损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线损管理不被重视。线损管理需要多个专业管理职能部门的共同合作,但他们在日常管理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专业领域中,从而忽略线损管理的整体目标,并且在具体工作中,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协调也是极其困难的,“横向协调困难、线损战略目标的实现缺乏保证”是目前线损管理中的重要缺点。 2.2线台关系、台户关系、计量倍率、采集档案等基础档案是完善10kV线路线损管理的基本保障,是10kV线路线损管理能得以推进的重要基石。可是,县级供电企业基础档案的不完善,导致10kV线路统计线损不准确,统计线损往往不能反映线路真实线损水平,严重影响线损分析工作开展,制约了配电线路降损管理水平的提升,阻碍节能降损工作的推进。同时,以广元地区为例,主要受营配贯通数据质量制约,2017年初同期线损系统的10kV配电线路线损率在0~10%区间的配电线路占比约为30%,无法满足供电企业精益化管理的要求。 3配电线路降损管理措施 3.1完善管理基础。完善关口计量装置,加强基础数据收集分析。为了加强关口线损监控,全面梳理变电站关口情况,摸清关口实际情况,统计关口缺失情况,制定关口改造计划加快推进计量点的完善及采集装置安装工作,实现电能电量“全覆盖、全采集”,从而实现自动抄表,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抄表带来的供售电量不同期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基础数据资料的日常管理工作。要建立基础数据资料的常态管控机制,供电所应系统收集线路、计量等基本参数,建立台区线路的负荷资料和电网设备的各项基础参数资料台帐,且在台区现状发生设备变更后要及时同步更新,确保线损管理依据详实、资料准确。全面开展各台区营配调数据清理工作,结合营配数据清理要求,全面完成用户档案清理,现场采集参数设置,加强集采器运行维护检查工作,完善营销SG186系统档案及采集档案,做到“变-箱-表-户”关联关系清晰正确,运用台区实时监控数据与台区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开展现场核对,组织重点区域的联合整治,确保线损指标在合理范围内,统计在各台区安装关口计量装置,实现自动抄表采集区域试点关口线损管理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加强线损管理,做到日监控、日改善、月上报,为持续降低配电线路损耗提供数据基础。 3.2加强运维维护。一是加强配电线路无功管理,实施无功补偿与功率因数提高减少线损。通过电容器自动补偿与随器、随机、分散就地补偿相结合,及时调整配电线路的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和改变电压质量,提高台区配电变压器的供电能力和设备出力,降低变压器电量损失,从而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二是加强用电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营销业扩报装、装表接电、抄表校核发行、用电监察稽查等营业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努力减少人员责任差错,进一步防止用户窃电和违章用电行为的发现。为了规范供电区域内的供用电环境,可以根据日常运维维护工作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定期或定期的营业普查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的问题。采取不定期不定时交叉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发现的用户窃电行为,依法依规对窃电者进行严惩处理。在打击窃电的同时,加强内部职工队伍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加强抄、核、收的透明度,深入工作区域,多调查、多了解、多听听用户的反映,不能流于形式,做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文章;加强对供电所规章制度的考核监督,消灭人情电现象,扫除线损工作的障碍。 3.3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维护,保障数据可靠。低压集抄系统的投运,大大了减轻人工抄表的压力,避免人工抄表带来的人为出错的弊端,降低了员工误抄造成公司损失及线损的提高。通过集抄系统对运行计量电能表在线监测分析,能及时发现计量电能表异常、故障信息,减少了电量的“跑、冒、滴、漏”,为降损增效和精益化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支撑。而提高采集成功率是实现10kV线路线损在线监测的重要支撑。通过按照“优化、高效、协同”的原则,科学合理开展采集运维工作,合理规划故障处理路线;加强日常管控,建立日通报机制,跟踪处理情况。安排专人每天监控用电采集系统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并通知现场人员及时处理,做好采集故障的及时消缺工作;针对部分地区信号覆盖差,通讯通道不稳定的区域,主动与通讯公司联系,现场勘查信号强度,通过加装信号放大器、架设加长天线等技术手段解决信息采集不稳定状况;对老旧终端设备进行更换,避免设备运行不稳定,影响采集成功率和加强供电所采集运维人员培训,提升供电所运维人员故障分析、处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大幅提升采集成功率。 3.4强化网络改造建设。建议从源头强化降损管控。在开展电网规划和投资计划编制时,应进一步强化对降损成效的分析和考核,引导供电企业更加注重投资在降损节能方面的使用效率。同时,在主网规划中,要根据负荷增长,通过简化电压等级,优化电网结构,合理规划无功布局,提升电压水平,减少迂回供电和交叉供电,缩短供电半径,推进高压向负荷中心延伸;在配网规划中,采取“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方法优化配电台区,合理安排单相供电,达到降低配网损耗的目的。 4管理效果 通过对10kV线路线损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构建了10kV线路线损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保证体系的创新型“三大体系”,为10kV线路线损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管理保障、技术保障以及实践保障,确保了10kV线路线损管理工作有序推进,有力推动了10kV线路线损及其相关专业管理水平提升,进一步深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线损实用化建设,应用采集主站实现对公司辖区内10kV线路、公用及专用变压器线损实时监控,有效提升10kV线路线损管理水平,广元地区线损管理各项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公变采集覆盖率为97.15%,采集成功率为99.17%;专变采集覆盖率为100%,采集成功率为98.54%;智能电表采集覆盖率为99.54%,采集成功率为96.70%,通过10kV线路、公变台区线损异常分析,完成计量点下多只电能表、台区下多只考核表等基础档案异常数据整改288条,共计发现台区总表计量故障17笔,大功率用户计量异常故障98笔,发现窃电行为12起,10kV配电线路线损率在0~10%区间的配电线路占比提升至85%。 作者:黄善领 葛红玲 单位:国网广元供电公司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策略分析 全国87%的河流都遭到了污染,而沙尘暴、雾霾等极端恶劣天气也是有增无减,不断侵害着人们的健康。产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之后,考虑到种种因素,我国首先开放了东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沿海运输优势。但是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的表现出来,一个是过于依靠投资,造成有的产业产能过剩,而有的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最集中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多,高新技术企业过少。 甚至东部一个发达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能达到西部地区三个省的总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的数字,在2004年东部地区11个省市资本形成总额为46212.84亿元,占全国资本形成合计额76512.12亿元的60.4%;西部地区10个省市区资本形成总额为11220.09亿元,占全国资本形成合计额的14.7%,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4。 我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国家提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并开始执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货币被政府重新投入市场,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通货膨胀越发严重,居民的CPI不断上扬。此外,受国际社会压力,人民币不断升值,造成出口市场越发困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资源分配不平衡我国目前目前主要实施的两级分配制度,但是初次分配较为混乱,而再次分配有没有健全的机制。 行政干预化、垄断、税收制度不健全等等都是影响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最终的表现结果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拉大,贫富差距也不断增大。有数据报道,城乡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增长到2003年的3.23∶1,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水平。到2012年,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均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扭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将影响到经济进一步升级和社会转型,应加快工资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另一方面,我国在资源分配上不平衡也非常严重。最典型的就是东西部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政策不平衡,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以发达国家为例,降低资源能耗,增加产业的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农业,发展工业,创新服务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降低通货膨胀,稳定物价过高的通货膨胀不但对经济的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会严重降低民众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要想防止高速的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锐意改革,积极调控,对土地,资金等敏感要素妥善处理,解决导致通过膨胀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金融相关部门要加强职能监管,控制资金向市场的流入以及国外热钱的流入力度,做好严格的房贷管理,协助政府做好房地产调控,稳定房价,稳定汇率。关注效率与公平扭转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加大对垄断行业的监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农村发展。合理分配资源,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作者:李林汐 单位: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漯河市分校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况评价分析 我国分配格局日渐失衡,宏观分配中的普通居民和微观分配中的劳动要素报酬占比持续下降,目前已明显低于合理水平。政府、企业和资本要素报酬占比偏重,本能地不断扩大投资,使投资率持续高位攀升;居民和劳动要素报酬占比过低,相对削弱了消费基础;高投资率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靠不惜代价扩大出口来消化,由此造成内外需和内需中投资、消费失衡不断加剧的不良循环。尽管我国居民收入也在持续较快增长,但近十多年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尤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制约了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到2010年才达到1.75%,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原本提出在1999年就应达到4%,推迟到2012年才实现,可即使如此,也比2007年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低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1.6个百分点。此外,对创新成果、创新要素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尚不健全,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偏低,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等高级要素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滞后且缺乏有机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和方式亟待改善。服务业改革错综复杂。当前,我国服务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从某些方面看,其难度之大甚至超过一、二产业改革。服务业改革不单纯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体制改革,有的还会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与民生直接相关,其社会关注度和敏感度很高。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和向服务经济转型的体制瓶颈,不仅需要有更大的决心、魄力和胆识,还必须有更科学、周密的顶层设计,更强而有效地驾驭全局和统筹协调的能力,更妥善地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促进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部分政策设计不够合理。如,以生产性增值税为主的税收格局,导致地方政府为增加税源而更注重发展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多征收营业税,由于不能抵扣其进项所包含的增值税,实际税负可能高于制造业。[8]此外,现行政绩考核办法也不利于服务经济的发展,GDP总量和增速实际上仍是评价地方政府的首要指标。 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国际竞争压力迫使我国必须加快服务经济发展步伐,构建我国全面、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竞争力新优势。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和各类新兴的消费性服务业,同时从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切入,推进产业经济服务化,从而为社会、为市场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物质文化产品。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可能性1.国际经验表明,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具有加快转型的趋势。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阶段。但国际经验表明,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普遍存在着后发工业化国家转型期缩短趋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向纵深发展,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更是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这使得新兴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压缩式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9]日韩等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速度明显快于欧美国家,亚洲“四小龙”也表现出同样的加速趋势。我国作为最具活力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显然也具有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可能性。2.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西方传统工业化路径。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独立、完整并有一部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制造业规模巨大,2010年已有220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其中许多是重化工产品,有的已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峰值。这意味着我国工业化中期不必完全重复发达国家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传统模式,至少无须再着重扩大重化工业的数量规模和比重,从而也有条件及早确定以精深加工化和服务化为主导,把继续完成工业化与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结合起来。 我国服务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10~20年是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1.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将促进产业结构和最终需求服务化。未来10~20年,我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如按7%测算,经济总量将达到2015年的55.8万亿元、2020年的78.3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2015年的45771元、2020年的67252元。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0000美元,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具备了支撑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收入水平。根据国民收入水平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有可能在“十二五”打破波动徘徊局面,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十三五”有可能突破50%的临界点,初步确立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下一个十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可能达到5%左右,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服务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将稳固确立。2.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实质性推进,将为服务经济发育成长创造广阔平台和强大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保守估计,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2015年的51.5%、2020年的55.5%,未来十年内将有1亿多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破除双重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成为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农民工“市民化”可能在5~10年内逐步实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实质性推进,对生产性、消费性服务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大量增加,必然会有力推动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并首先在大中城市形成以较为发达的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带动全国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3.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支持要素投入和价值创造服务化。2020年我国将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建成创新型国家。届时,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分别达到13.5年和11.2年;我国综合入学率达到83%,超过目前中上收入国家约76%的平均水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总量将比美国高出8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和要素投入服务化,尤其是促进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从而大大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步伐。4.体制改革攻坚取得突破和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将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向服务经济转型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我国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包括服务业领域的改革,着力突破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包括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可以期望,体制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将为服务业大发展和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提供更强有力的保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们判断,今后10~20年应是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服务化、价值创造服务化、中间投入服务化和最终需求服务化将取得长足进展,2020年之后我国总体上将步入服务经济社会。(二)服务经济发展趋势预测1.关于产业结构服务化的预测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未来我国服务业比重进行预测表明,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化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二五”时期。在最终需求结构调整带动下,加以要素驱动结构逐步变化的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将带来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和劳动报酬“两个比重”,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加强民生建设,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将促使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家庭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消费性服务业和各类公共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此阶段,预计服务业年增长率将达到8.9%,超过GDP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再波动徘徊,将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有条件的大城市将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二阶段是2015~2020年。随着工业化基本完成,服务业增长速度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将高于GDP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占比将继续上升并突破50%的临界点,服务经济形态初步确立。由于服务企业显著增多,加之事业单位完成分类改革,经营性事业单位转成企业,服务市场竞争加剧,将导致服务业内部调整和加快结构升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消费性服务业将日益成为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但通过改造提升逐步实现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第三阶段是2020~2030年。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经济形态稳固确立并逐步趋于成熟,服务业仍可保持高于第二产业和GDP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占比继续稳步提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服务业占比一般要达到70%以上才趋于稳定),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普遍趋势。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服务业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相应成为较为发达的服务经济国家。2.关于就业结构服务化的预测分析。选取与我国同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作为参照国,依据这些国家在服务业达到与我国未来时期相似比重时的就业情况,推测我国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见表3)。首先,我国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始终呈现增长趋势,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基本一致。其次,随着服务业占比上升及其吸纳就业潜力的逐渐开发,在“十三五”末期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即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将超过50%。第三,受到人口峰值的影响,“十二五”时期仍是我国就业压力较大的时期,“十三五”时期尽管人口高峰已过,吸纳就业的压力仍主要由服务业承受。第四,我国就业压力将在2030年后得到缓解,随着就业总需求下降和服务业结构升级,虽然服务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在就业总量中的占比还会继续上升,但其吸纳新增就业人数和就业增长率都将下降。3.关于中间投入服务化的预测分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明显超出服务业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会有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并由此加快中间投入服务化进程。制造业与服务业将以三种方式融合互动发展:一是制造企业自有服务功能的完善提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实时服务。二是通过将服务外包,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并使企业自身能够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制造服务化或转型成为服务型企业,如龙头企业只掌握品牌培植、研发设计、技术标准和营销授权,将其他生产经营环节都扩散外包出去。4.关于价值创造服务化的预测分析。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使我国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不利地位,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进程中逐步改变。向服务经济转型与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人力资本提升的正向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反向压力、物质资源的高投入与高消耗难以为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等等各种条件,将迫使和推动我国产业与企业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加快价值创造的服务化。5.关于最终需求服务化的预测分析。在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提高居民消费份额、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居民的消费服务化趋势将明显加强。基于对历年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相关度的计量分析,以及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历史数据分析,并结合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和城镇化率的预测,表4给出了未来我国消费服务化趋势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将分别上升到55%和41%,全社会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将上升到49%。如果按照总人口14.5亿、城镇化率60%计算,2020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总额将达到15万亿左右。 结论 我国服务经济尚处于培育阶段,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城乡二元分隔体制障碍、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创新要素投入不足、服务业改革难度加大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快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国家竞争力新优势、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后发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着转型期缩短趋势,而且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今后10~20年将是我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作者:杨玉英 邱灵 洪群联 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路径合法性哲学阐释 作者:郑宇泽 单位:宁德行政学院 人可能在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对象性活动过程中能动地认识世界,预判客观事物的发展逻辑,合法地作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表达,是遵循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选择。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本身就具有客观规律,它“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而认识这种经济形态发展所遵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规律只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认知程式。首先,它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统一的观点,二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判断事物发展合法性的依据。主体性原则是主体的内在性把握物的尺度原则,突出人的实践性。经济活动作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在于主体能根据内在性法则选择自我塑造的行为活动价值,满足主体的发展需求;客观性原则是事物的流线发展,表达外部世界掩抑下物发展的本质力量。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统一就是寻求主体的目的选择与物本质力量的规律表达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观点,客观性原则要求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客观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从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伪,丰富和发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择符合这一经验识辨的过程,它就是一个在实践中反复认识、检验的过程,既定原则不是最终选择,不成熟的理论在实践中被扬弃,实践指导范式的绝对理念缘起物本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源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性,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因果性。因此,主体对经济路径的科学选择不能违背这种客观规律,这是人类主体发展合规律性的要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择又必须是中国人民从自身目的、需要作出合理的选择,有合目的性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这种认识的选择必须是类主体合目的性发展要求的一种萃取。由于受实践主体的实践技术和环境的束缚,类主体合目的性选择就是在描述性价值中寻找规划性的价值。规划性的价值是描述性的价值域中一个可选值,它论述了类主体本质力量恰当性,主体能否选择价值多元性的层次性高的元素在于主体的本质力量是否足够有这种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中国人自身本质力量发展程度与价值值域变量取值的一种函数关系体现。就此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合规律性的和合目的性客观、协调的统一,中国人选择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合法的、合理的。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观点。任何科学的选择都必须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指涉整个客观世界,任何知识都是无限经验的一个片断的静态的有限认识,这种认识是具体的、有限的、现实的,是“实践主体内在性交互传递”的类本质力量阶段性最高的认知体现[2],这种认识力量所认知存在的原则若具有事物的一般性,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便是绝对真理阶段性诠释,这也是主体认识的本质力量客观的、绝对的、历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这种主体实践意识的科学表述,它既反映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性,又包含着符合中国经济现实需求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先哲只是为我们提供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指导原则,绝不可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经济路径选择在于要区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具体结论之间的差别,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经验存在的既定判断,是先定条件的一种偏好结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错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具体结论,就是忽略物质运动的根本属性,主体反思判断的认识能力缺位。反思判断关键就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合法性判定标准,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核心要义中把握好特殊性与普遍性原则,进行事物客观发展的本质性的规律思维运算。在此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合法性的确证,在于有力利用主体反思判断的思维程式,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历史逻辑的支撑:思维经济“特殊对象” 至上性思维是指人类通过理性的精神直接思考历史的“特殊对象”,从变化中寻找不变的逻辑结构的内核,理解个别事物间发展的一般性。一般性提供着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知识。中国每作出一个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特色的选择可以说就是一次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及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历史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特殊史实的完整回溯,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次总结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的历史逻辑的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选择既吸取了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又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下,大胆开拓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新时代的体现,符合历史的发展逻辑,具有合理、合法性。这一合法性表现在它是思考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等特殊经验的结果,不是凭空想象,有丰富的历史事实作为考据的对象。邓小平曾经说过:“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就是长期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经验的结论,这是一段思维“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过程。“特殊对象”是指历史界域内具体的历史片段,它蕴涵着历史普遍性,存在着事物发展的一般性,可以说,“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具有事物发展“普遍逻辑”的性格,而人脑的内在理性程式有把握这一性格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就是“特殊对象”的思维理性程式的运算结果。“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的经济政策的选择得益于思考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所面临“权力过于集中”这一“特殊对象”,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就批评过“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他认为把什么东西都集中在中央或是省市,不给工厂权力、机动的余地和利益,不妥当。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云同志为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指出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这三方面下,保留一部分的产品自由生产、一部分个体经营和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可以弥补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不足的特殊历史经验,这些“特殊对象”为我国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还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针对有人提出消灭商品和货币,提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的观点[5],这一“特殊对象”贮蕴着经济发展的“一般逻辑”,后来变成了邓小平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性选择。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也吸收了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无数特殊成功经验。列宁根据当时俄国国情的实际需要,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强大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事实考据的对象。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也没有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失败教训掉以轻心,这些“特殊对象”被规限于非经济发展“一般逻辑”的实践合法限度之内。生产力尚未成熟,苏联就搞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把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排除体制之外,政府对企业下达的是僵化产品数量计划指标,生产资料由主管部门按计划分配,产品由国家物资和商业部门收购,创造的利润尽数上交国库,生产费用由财政拨发等,这些政策严重影响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原有的活力丧失,这样的经济路径不具备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合法性,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极力避免遵循这类“特殊对象”蕴涵下反一般性法度。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也凝结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科学发展策略的思想光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市场引导商品,以价格调整生产,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伟大的举措便是得惠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特殊实践。美国保守主义者弗里德曼曾中肯论证:“自由市场仍然是最好的路径,斯密原初教义是正确的,政府的干预无论在何处都会把事情弄糟。”[6]在思考这些“特殊对象”逻辑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合法限度内,建立了适度的自由市场,激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从有限的现实经验抽象出具有反思性的合法经济选择,这种思维体现了人类自由思维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实践的历史必然状态。从认识论上说,自由和必然是相联系的,自由是对必然状态的追求,恩格斯也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选择不是凭空想象,是对“特殊对象”的自由思维,是事物必然性“一般逻辑”的科学思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它们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背景下规范性经济秩序,是历史与实践的必然选择,具有历史发展逻辑的合法性。 现实实践合法性:自治行为体内在与外在自由颉颃 经济行为规范的合法性,体现于个人的自治行为体身份的行动自由,这种自由是行动自治的表述。行动自治表现为一种最为理性的积极自由,既是对内在本质追求的个人回应,又是满足行为主体的外在自由,表达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颉颃的状态。颉颃追求的是一种平衡力,即内在自由摈弃自由意志选择任性,从自我的精神构造中理性地接受外在自由影响和塑造能力,本质上就是满足环境诉求与主体实践能力的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亦是如此。从逻辑主项复量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可表述为自治行为体选择的全称肯定命题。国家作为个人共享行动主体,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行为要表述政治共同体的行动自治,就必须建立在所有主体对政治对象的有公共公民权意趣,这种意识的形成在于能契合外在自由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经济实际承载力有限选择满足环境诉求的政策,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准则。例如,面对破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的资金缺少、科学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成熟等发展瓶颈的环境诉求,党中央科学选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进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样,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在特定环境诉求许可下进行的,即国家提出“鼓励和发展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所有制的混合经济”的新思路是在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巩固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样背景下进行的。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选择体现了个人自治行为体赋予共享权力主体的行动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环境诉求和经济实践能力的平衡体现,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证明。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的原理[7],行为主体的代表———中国政府要根据生产力实际的能力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逐步解决我国经济体制结构调整的环境诉求,来促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快速和健康发展。从逻辑主项单量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个人自治行为体选择的单称肯定命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的辉煌成果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满足了个人自治行为体的行动自治,形成了主体实践的自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本质上是社会给予和主体选择之间一种契合的结果,这种结果是主体通过社会实践对事物价值现实诉求模糊性的排除,是对社会客观发展需要共同选择的断定。共同选择具有塑造主体实践自觉性的自然力量,可使文明的存在成为可能,因为类主体的需要和对类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主体自觉追求的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8]中国人民拥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自觉力量在于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的价值断定下一个明确的答案。确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实践个体自身价值与“在的”自身和谐统一,是对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契合结果的心理倾向,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心理倾向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择信心的无比坚定,一份统计数据结果可以推理出这个必然性事实。2008年11月,国家统计局以调查“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为目标,展开了关于社会各阶层对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发展形势、发展政策评价的调查活动。调查以问卷和实证考察方式为主,数据科学统计:对发展方向、发展前景中选择“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项比例分别为56.3%和35.2%。“信心不足”与“没有信心”仅占3.8%与1.3%。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非常符合”和“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两项比例和高达95.1%。对“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较有信心”以上比例的就占86.4%。从“数”的完全规定性来看,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民心、符合时代的发展形势,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践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成功的事实也告诉我们,只有这样广泛地得到中国人民拥护和支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才是具有现实实践的合法性,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向前发展。综上所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路径是中国共产党人用“至上性思维”思考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并利用科学的认识论工具认知的结果,同时,它们具备着现实实践条件,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合法性选择。所以说,确立以科学的经济路径选择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党的科学行为,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深度认识的结晶,盖此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价值旨在为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行动准则。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地理学现况与展望 作者:印红旗 单位: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经济运动理论与劳动分工地域理论、区位论及人地关系基础经济地理学理论、规划区域理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区域理论等。陈才将经济地理学分支总结为经济地域条件、要素成分理论、能效理论、体系与形式理论、开发及组织理论等。经济地理学虽然同区域经济学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同时包含,互相渗透。经济地理学还涵盖贸易分工、增长极、发展梯度、产业体系、专业化与集群产业等分支理论。当前,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可从具体方式、方法论与研究模式等层面进行细化讨论。经济地理学相关方法论,包括传统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理论、人本思想与结构体系理论等。其主体研究模式应作用于整体分析研究流程之中,指导实践操作与程序。具体涵盖实地调查、实践研究、文献统计、对比、探讨等,同时还包括释疑探索、描述剖析、纵贯分析、个案证实、抽样分析与普查实践等设计模式研究。 当前,我国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手段,包括定量定性分析、非线性研究、仿真模拟、耦合研究、尺度衡量、现代化计算机研究等。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涉及规划开发、区域条件、经济结构、发展调控等领域。另外,随着研究范畴的持续扩充,经济地理学还逐步渗透至区域差异、资源分布、地域环境、生态条件、金融状况、创新发展、产业聚集与转移、统筹管理、政策调控等实践领域。[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创设了广泛的实践领域。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树立了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国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区域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这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学者们研究地缘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学科建设,明确了其理论性质与具体实践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地理学逐步走向成熟发展阶段。 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逐步创立了相对完善、统一的学科体系,为我国区域调控与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陈才便预言了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强调经济地理学体系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应注重过程控制,开展多层次探究、多视角研发,其理论体系应体现开放系统特征,提升可操作性。同时,研究方式应由单一模式逐步向丰富、集成、规范性发展,各类研究实践应体现良好的协调性,使研究理论、思维模式、实践方式起到对整体学科的科学推进作用。基于该目标,经济地理学应在地球科学体系框架内继续向地理信息体系与现代经济学领域拓展延伸。其学科体系应与经济学、地理学实现持续的交互融合发展,引入动态模型体系,实现模型的周边化、系统化、产业化。同时,应创建新型贸易理论、产业原理、增长发展理论、网络体系理论、综合体系理论、增长发展模型、动力发展理论、产出投入经营理论,形成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促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随着温室效应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环境危机也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地理发展、资源建设开发、产业规划、空间布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该背景之下,社会经济区位体系会受到时展、社会经济增长、环境生态安全保护的集成作用影响。在上述三维目标的综合作用下,现代经济地理学将创设以此为目标的空间理论,并继续朝着该方向推进。环保理念的逐步形成,进一步推进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扩充了经济地理学的内涵。 随着循环地毯经济、环保城市、低碳金融产业的研究在我国的逐步开展,现代社会开始向低碳模式转型。为满足当前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经济地理学势必会探寻适宜的学科体系、方法模式。伴随经济格局的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应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宏观与微观调控、综合理论拓展延伸、全球性发展,等等,该类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析,拓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前景。总之,面对多变的实践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面临着广阔的机遇与严峻的考验。只有树立战略化目标,探究发展现状,明确学科发展趋势,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才能实现该学科的优质发展。 国内经济论文:境外上市对国内经济监管的挑战 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发展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的尝试起步不算很晚,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驻港中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 “借壳上市”,1984 年 1 月,香港中银集团与华润集团合组新琼企业有限公司,以 1. 8 亿港币收购上市公司康力 34. 8% 的股权; 几乎在同时,华润集团与其他中资机构收购天安中国,是驻港中资企业 “借壳上市”的最早行动。20 世纪 90 年代,香港中资企业几度掀起借壳上市及参股上市公司的高潮。但是,真正的第一只内地注册境外上市股票还是 1993 年 7 月 15 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的青岛啤酒 H 股。在此之前的 1992 年,第一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募股( IPO) 。此后,境外上市迅速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梦想,上至中石油、中移动、中国电信这类年营业收入成百上千亿元的巨头,下至年营业收入不过千万元级别的中小企业,香港、纽约、纳斯达克、伦敦、新加坡、多伦多、汉城……各主要境外交易所,都卷入了这场热潮,中国公司境外上市已经蔚为大观,在香港、美国两大证券市场表现得最为突出。 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划分为两部 分,一 部 分 是 在 香 港 这 个“国内境外”市场上市,一部分是在国外上市; 前者纳入中国证券市场统计,后者不纳入。根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截至2011 年4 月,境外上市公司 H 股已有 165 家,2008—2010 年 H 股公司境外筹资总额分别为 3596. 16 亿元、4609. 54 亿元和10275. 20 亿元 ( 参见表 1 ) ,2011年 1—4 月为 3084. 2 亿元。此外,10 余年来,内地民营企业纷纷通过在百慕大等地注册离岸公司的方法曲线海外上市,在赴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中,这类海外注册公司占大多数,以 H 股形式上市者较少。 因此,倘若将离岸公司纳入统计,赴港上市中国公司筹资规模还会大大提高。 公司上市筹资最多、公司营业收入和市值最大的市场。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 ( 现名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统计,2006 年之前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数量较少,截至 2006 年 9 月19 日,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有 17家; 从 2006 年起,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数目激增。不考虑任何形式的买壳交易,2006—2007 年中国企业在美 IPO 分别为7 家和 29 家,2008 年因金融危机爆发而锐减至 4家,2009 年恢复至 10家,2010 年猛增至 34家 ( 参见表 2) ,为迄今中国公司在美 IPO 最多的一年,而且全部是单独的 IPO,不像 2009年那样有 4 家是已上市公司的分拆上市,筹资额 36 亿美元。按 2010年 12 月 22 日收盘价计算,其市值246. 5 亿美元。2011 年上半年,有10 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IPO,比上年同期的 7 家 IPO 多 3家; 融资金额 18. 67 亿美元,比上年同 期 融 资 额 5. 74 亿 美 元 增长 225%。 二、境外上市正在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漏损渠道 由于多年来境内资本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容纳大盘股入市,且上市程序繁冗,容量更大且上市程序简便,似乎 “人人都能上市”的境外资本市场对许多企业而言不失为更理想的上市场所。有关部门希望借助境外上市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借此引进海外投资; 某些企业管理层希望尽快让自己的薪酬与西方国家同行“接轨”,投资中国企业的海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股本投资基金期望在自己熟悉的母国市场规则下运作,……相关各方的上述动机更给境外上市热潮推波助澜。在实践中,境外上市也确实为中国互联网等产业的勃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尽管如此,任何失误都是一分为二的; 随着规模的扩张,境外上市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秩序的冲击日渐显现。主要问题包括:———主体业务和收入来源都位于境内的巨型企业要用硬通货向境外股东支付巨额红利,可能对我国外汇收支产生巨大压力。目前中国持续双顺差,2011 年 3 月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 30446. 74 亿美元,此项风险似乎无足轻重; 然而,考虑到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上万亿美元资本撤回与利润回流的潜在压力,一旦中国国际收支逆转,这项风险就绝不是可以漠然视之的了。 ———内地消费者权益与国际投资者利益存在冲突,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可能使有关管理部门陷入两难境地。数年前内地民间强烈呼吁手机单向收费,却两次引起中国通信类股票价格暴跌,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不得不赶赴香港救市,而手机单向收费改革也就此打入冷宫,实际上是运用政府力量向海外投资者提供了超国民待遇。随着境外上市企业,特别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企业的增多,类似利益冲突将有增无减。…… 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大规模境外上市对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最大挑战在于它已经成为宏观调控漏损的一大缺口,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趋向紧缩而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并不同步时,这个漏洞尤为显著。因为此时海外过剩的流动性将借助境外上市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渠道流入中国内地,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国政府紧缩性宏观政策的成效,加剧通货膨胀压力,维持中国政府希望压缩的产业发展。由于通过跨境上市进行的资本流动顺周期特征明显,大规模境外上市明显加大了中国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难度。从以往大规模 “压锭”时期海外上市棉纺织企业得以逆势扩张,到近年房地产调控中境外上市房地产企业大量发行企业债券,再到国内货币政策一再紧缩却依然不能完全抵消美日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世界各国已经深受美国这个国际货币体系核心霸权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冲击、第三轮量化宽松又有可能成为现实之际,我们更需要对此给予足够关注。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其他国家的最大冲击之一就是通过投资渠道输出泛滥成灾的流动性。由于众多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背负沉重不良资产负担,其首要任务是尽快提高资产质量,在因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而获得充裕现金后,他们不会也没有直接投资于中小企业,而是大量购买所谓高质量资产,使得泛滥成灾的流动性流向资产市场和中国、巴西等热门新兴市场,抬高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同时给其他国家,特别是热门新兴市场货币施加升值压力,从而间接有利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出口商。美国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量变动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到 2000年,美国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 购 买 量 已 达 1000 亿 美 元,2003—2007 年对外国股票的净购买 量 分 别 为 885. 87 亿 美 元、849. 70 亿美元、1273. 96 亿美元、1064. 55 亿美元、953. 25 亿美元,2008 年第一季度 ( 即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夕) 为 245. 46 亿美元,次贷危机爆发后波动较大,2008年全年为净卖出 202. 46 亿美元,2009 年恢复为净买入 593. 23 亿美元。2010 年 11 月 3 日,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当年美国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买入增长至 707. 92 亿美元,2011 年一季度净买入即高达 457. 49 亿美元 ( 参见表 3) 。 随着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和市场对此预期增强,随着美欧等西方投资者对外国长期证券的净买入增长,全球证券市场融资规模明显被直接间接推高。2011 年第二季度,全球 IPO 融资环比增长 39%,达到 378 宗、646 亿美元。作为在次贷危机中表现最好的经济大国,中国市场与中国概念证券资产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格外青睐,中国企业在美上市同步上升的态势非常明显: 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是在 2010 年 11 月 3 日,在此之前两三个月市场上对此举的预期已经普遍上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从 2010 年 9 月中旬搜房网上市起,3 个月内有 23 家中国企业在美 IPO,其充当美国泛滥成灾流动性涌入中国渠道的性质已经非常明显。2011 年上半年,尽管发生了海外上市中国企业造假风潮并遭遇大面积做空,仍有 10 家中国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 IPO,比上年同期的 7 家 IPO 多 3 家。 进一步定量估算境外上市对中国基础货币投放和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贡献。如上文所述,2010 年H 股公司境外筹资总额 10275. 20 亿元,中国企业在美 IPO 筹资额36 亿美元; 这样,按2010 年末汇率 1 美元兑 6. 6227 元人民币计算,2010年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美国两大境外上市主要市场 筹 资 总 额 为2604. 04 亿元。2010 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 259274. 89 亿元,其中外汇为 206766. 71 亿元,与上年末相比,总资产增量为 31744. 39亿 元, 其 中 外 汇 增 量 就 有31612. 11 亿元,占总资产增量的99. 6% 。假设境外上市企业将所筹资金全部调回境内且全部兑换为人民币而成为央行外汇资产增量,那么可以粗略地估算得出结果,2010年境外上市筹资占央行外汇资产增量的 8. 24%,占央行总资产增量的 8. 20%。 基于上述分析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条推论: 境外上市已经成为境外过多流动性输入中国并加大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压力的重要渠道; 假如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受阻,将有利于中国削弱通过流动性机制输入的通货膨胀压力。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尽管国内普遍将近几个月境外上市中资企业股遭到的冲击视为不利影响,但从这个视角来看,正值第三轮量化宽松黑云压城之际,境外上市中国概念股爆发造假丑闻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望而却步将有利于削弱中国的资本 内 流压力。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公司治理与价格扭曲、欺诈问题 在微观层次,信息不对称堪称企业境外上市的最大风险所在。中国政府推进企业境外上市的初衷之一是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但事实已经多次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对境外投资者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神奇能力不宜抱有过高奢望。外部投资者与企业内部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证券市场天然存在的问题,而其他条件相同,境外上市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天然高于境内上市企业,国外上市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天然高于国内境外上市企业。正因为如此,实践证明,通过境外上市强化企业监督激励机制的目的经常落空。在中国证券市场最大丑闻之一 “中科事件”中,庄家吕梁操纵的康达尔 ( 后改名 “中科创业”) 股票入选道—琼斯中国指数成分股; 香港上市以来多年是香港投资者宠儿的科龙公司,2000 年陡然出现巨额亏损,都是典型范例。 由于地缘、文化联系,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首选地点;但香港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之风相当炽烈,一些投资银行也在其中推波助澜,Tom. com 上市时的超额认购、百富勤当初对红筹股公司的过度包装,无不如此。在公司治理方面,郎咸平对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上市公司大股东肆意剥削小股东作了透彻的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周期过长、违规行为处罚过分轻微等弊端更为突出,以至于国际知名基金管理人、谭普顿新兴市场基金 ( Templeton Emerging Mar-kets Fund) 经理马克 • 墨比尤斯( Mark Mobius) 多年前便断言,总有一天,中国内地而不是香港将成为亚洲公司治理的样本。 跨境上市更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还阻碍了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扭曲了境外上市企业的股价。 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对风险厌恶型投资者构成了一种潜在风险,作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相当多的境外上市中国公司不得不付出风险贴水,即股价折扣的代价,境外上市的收益因此而大打折扣,中小型企业克服此类信息不对称和股价折扣问题要付出的成本相对于其融资收益的比例更高,难度更大。正因为如此,去年下半年以来,泰富电气 ( HRBN. NASDAQ) 、康鹏化学( CPC. NASDAQ ) 、 大 连 傅 氏( FSIN. NASDAQ) 等一批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相继宣布将推行私有化退市,相信未来这类企业还会越来越多,而他们之所以作出如此决策,关键原因便是公司估值过低,企业收益与为之付出的服务费等成本不相称。尽管就单个个案来看,当事企业动机未必没有可非议之处,但此举总体上还是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摆脱境外上市狂热,回归理性。公司估值过低又造成了 A 股与 H 股股价相差悬殊、同股不能同价的问题,不仅在境内、境外投资者之间引起了复杂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必然导致同股不能同权,这又与公司治理的基本准则相悖,也为 A、B、H 股的最终合并设置了重重障碍。 当然,假如某一概念已在证券市场上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对盈利和增长的预期能够压倒对风险的厌恶,跨境上市的信息不对称此时反而增强境外市场投资者对盈利和增长的预期,进而抬高股价。 作为全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作为全世界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大国,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近20 年来总体上趋向改善,境外上市中国公司获得这种额外 “中国溢价”的几率大大提高。近年来新能源、网络和中国消费等概念的公司尤其容易获得这种额外的 “中国溢价”,从而令意欲上市的公司趋之若鹜。特别是那些定价机制高度依赖 “市梦率”而非 “市盈率”的网络概念股而言,跨境上市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他们似乎特别有利,因为他们可以藉此在国外 IPO 时获得非常高的发行价格,如果在国内上市,有切身体会的中国投资者绝对不可能被忽悠倒而支付如此高价购股,甚至根本不可能通过上市审批。 与此同时,在中国近年大力推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 “中国消费”成为境外市场上投资者热烈追捧的概念。在2010 年美国证券市场 IPO 的中国公司中,消费品及消费服务行业是第二大行业,有 9 家 IPO 公司集中在这个行业 ( 其中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分别为7 家和2 家) ,占IPO 总数的27%。今年以来,境外证券市场上 “中国消费”概念热潮有增无减,从普 拉 达 ( Prada) 、新 秀 丽( Samsonite) 、蔻驰 ( Coach) 之类海外奢侈品牌,到周大福这样的港资中高档珠宝连锁店,再到凡客诚品这样走价廉物美路线的内地服装网购企业,目前境外拿中国消费需求作噱头筹备上市的公司已有 15 ~30 家,而且几乎每家企业计划的筹资金额都相当可观: 普拉达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募股计划筹资15 亿 ~20亿美元; 新秀丽赴港上市招股价如果达到 17. 5 美元上限,可望募资117 亿港元; 凡客诚品计划在纽约上市筹资10 亿美元; 周大福计划明年初在香港上市,筹资 30 亿 ~ 40亿美元; 已在纽约上市的蔻驰打算年内以预托证券形式在香港实现二次上市; ……所有这些公司都把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增长预期作为最大卖点,但这样的集中上市热潮,恰恰暴露了境外资本市场对中国消费实情的信息不对称,表明其正在透支中国消费概念。 中国消费市场绝对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增长速度更是全世界经济大国之最。2000—2009 年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依次为9. 7% 、 10. 1% 、 11. 8% 、 9. 1% 、13. 3% 、 12. 9% 、 13. 7% 、 16. 8% 、21. 6% 和 15. 5% 。200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53 万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为10.54 万亿元; 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 14. 8%。我计算整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截至 1992 年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中批发和零售业收入总额相对于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以此衡量中国企业获得的国内、国外市场相对规模大小,发现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出口开始步入高速增长轨道,中国国内批发和零售市场对出口的相对规模便不断缩小,2007 年达到 81% 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点,2008 年开始逆转,2009 年这一比例再度回升到 100% 以上,实现了重大转折。中国正在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力争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特别是依靠消费拉动,这一转型进程理所当然还会助推国内消费增长。但在狂热驱动之下,无论如何高增长的行业都有可能赶不上资产市场价格的飙涨,西方市场泛滥成灾的流动性又为过度抬高股价创造了基础。 深入分析上述中国消费概念股,可以将其推销中的泡沫成分看得更清楚。普拉达、新秀丽、蔻驰等公司都正在把中国市场当作最大卖点,问题是中国消费可持续增长只能立足于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两极分化之上,而奢侈品消费主要源于富裕群体,让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其结果必然是奢侈品消费增长速度不如整个消费增速。而且,近年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爆发式膨胀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灰色收入群体乃至黑色收入群体的炫耀性消费。由于促进社会公正的努力会减少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灰色收入,普拉达等公司更不能指望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消费增长与中国整体消费增长同步。 正由于境外上市巨额 “中国溢价”飞来横财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所以难以持久,并常常会带来额外的风险。由于中外法律观念、社会文化传统不同,境外上市企业要承担更大的诉讼风险,为此付出更多的意料之外的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海外上市的净收益。从中国人寿这样的巨型企业,到中型公司,已有不少境外上市中国企业在这一点上倍感切肤之痛。由于西方的 “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步入歧途,过高的成本,越来越多无谓的诉讼,……这一切都给企业和居民个人带来了众多麻烦,而这些东西一旦建立就会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从而使得问题积重难返。更何况某些中国公司、特别是网络概念公司花费了太多精力用于 “包装”而非真实业绩,这给那些海外律师事务所、那些做空者创造了怎样的可乘之机,可想而知。 四、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政治风险不可忽视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必须承担额外的政治风险同样不可忽视。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在境外上市中国公司可能受制于交易所所在国家外交政策,典型如三大石油公司在美上市时均因与受美国制裁国家有业务往来而遭受政治狙击,而这类政治风险永远不会消除。 另一方面,通过离岸公司辗转控股的境外上市企业股权结构有可能模糊最终控制者,从而围绕最终管辖权问题造成潜在的投资争议,从而实际上升到了国家主权层次。 仰融与辽宁省政府围绕华晨集团股权的争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此案中,仰融及其控制的香港华博财务有限公司不仅在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注册地百慕大起诉华晨中国及其 4 位董事、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新华晨集团有限公司,而且在美国联邦法院起诉辽宁省政府侵占其财产。尽管仰融上演的这出闹剧最终不可避免地失败,但这个案 例 已 经 足 以 令 人 警 醒。在2004 年发表的 《中国与离岸金融中心跨境资本流动问题研究》报告中,我提出了这一问题; 由于这份报告引起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关注和金融监管部门一系列行动,英属维尔京群岛财政部长等高官为此于2005 年专程访华时指名与我谈话。 在谈话时,我明确向他们强调了这个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国家所争无非是人民、国土和财富,20 世纪 60 年代初,苏联煽动中国新疆 6 万边民外逃,他们没有带走中国一寸土地和一分钱财富,但随后中国仍然与苏联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那么,假如一个地方不仅诱拐中国国民,而且造成中国财富流失,那么中国政府会怎么看? 中国会采取什么行动?”此后,中国商务、外汇等部门制订了一系列规章,旨在明确这类离岸公司的最终所有者,并据此明确中国政府对其最终管辖权。但由于种种原因,某些中国企业界人士规避监管的动机极为强烈,对这类规章也采取了这样那样的手法企图规避,中国方面仍须为确保本国对相关资产的最终管辖权而 保 持警惕。 同时,在境外上市操作过程中,某些常用的潜规则践踏了中国法律法规的尊严,构成了另一种政治风险,10 余年来通行于境外上市中国互联网企业界、由于支付宝争端而暴露的 “协议控制”问题就是典型案例。即使不考虑支付宝问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就整个协议控制模式而言,这一模式从问世之初就违反了中国法规,对中国主权构成了现实的侵犯和重大潜在隐患。 首先,创建初衷便是规避中国法规的协议控制模式一开始就违反了中国法律,因此在中国法律意义上属于无效行为,重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下文简称“《民法通则》”) 第四、六、五十八条条款,就会明白这一点。 《民 法 通 则》 第 四 条 规 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六条规定,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五十八条规定,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 ( 四)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 五) 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 ( 七)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从上述条款可以看出,协议控制模式至少违反了 《民法通则》第四条、第六条和第五十八条的( 四) 、 ( 五) 、 ( 七) 款,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便没有法律约束力。 尽管一些谋求境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其海外投资机构和中介机构、某些媒体渲染了种种理由,主张让协议控制模式合法化,但即使不考虑支付宝等相关企业和业务涉及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为了这样一种投资模式而对法律作出如此颠覆性的更改 ( 须知这是规定所有民事法规基本原则的 《民 法 通则》,而不是某一个部门的部门规章) ,认可在本国经营活动的企业、居民和机构可以不遵守本国法律,任何一个正常的政府都不可能作出这种决定。 五、结束语 中国不应也不会直接禁止企业境外上市,中国还会努力推进境内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 但鉴于境外上市对企业和国家的一系列潜在问题,而目前中国国内资本缺口已经大体消除,境内资本充裕,境内资本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IPO 规模更连续数年蝉联世界之冠,境外上市融资与境内融资相比已经大为逊色,上市程序也日益规范快捷,境外上市已经不是中国企业融资发展的首选途径。如上文所述,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10 年境内股市筹资总额 10275. 20 亿元,香港 H 股筹资 2365. 62 亿元,同年中国企业在美 IPO 筹资额 36 亿美元,中国内地企业在香港、美国两大市场境外上市筹资总额合计2605. 074 亿元,仅相当于同年境内股市筹资总额 10275. 20 亿元的25% 。有鉴于此,中国企业应当减轻对境外上市的过度迷恋,中国政府应当取消对境外上市的超国民待遇。在境外上市的过程中,中国企业需要克服重视 “包装”胜过夯实业绩基础的通病,克服利用信息不对称抬高股价的强烈诱惑,克服为此采取一系列操作手法规避监管、逃避税收的内在冲动。 国内经济论文:农村收入差距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农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的矛盾也越显突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扩大的收入差距正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负面效应。农民收入差距扩大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1.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1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收入及其分配状况是否合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使居民消费倾向下降。高收入阶层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而低收入阶层,虽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购买力不足,加上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强化了人们的防守心理和忧患意识,储蓄倾向增强,从而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和潜在消费需求的增长,消费倾向表现出递减的趋势。 1.2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本发展,进而影响村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劳动力状况严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差距的拉大使教育投资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差距下的地区和低收入者无力支付人力资本投资,他们面临生存问题的困扰,政府、个人或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十分有限,很多人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1.3收入差距扩大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即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或者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和提高资源使用率,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的投入不足。可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大部分农村经济实力薄弱,政府的投入难以满足需求,农民经济条件差,在应付了子女入学、生病就医和人情来往之后,基本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农村富裕地区及高收入阶层人员仅仅只是很小一部分,不能承担生产环节和储运、加工技术等环节的全面投资。农业投入不足,农村产业化启动资金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与此相应,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只能以传统的方式和经验应付日常的农田耕作,粗放经营,就会倾向于以损害自然资源的方式来获取收入,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由于贫困,低收入者迫于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将会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耕地、草原、海洋、江河、矿藏等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些反过来又会影响我国农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难以实现。 1.4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在短短的二、三十多年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和收入差距扩大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会形成强烈的反差,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与周围参照群体比较后容易产生利益受到剥夺的感觉,人们的心理自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此导致的仇富心理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的稳定。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收入与在乡务农的农民收入差距非常明显,随着这一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多农民放弃田间耕种,进城打工,这种现象会引发盲目的劳动力流动,国家的许多政策,如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工商税收、义务教育等政策,在这一批人中根本就无法落实,给城市的治安、卫生、教育等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许多农民本来就对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极为不满,这会使他们主观地认为是改革导致收入分配两极化,是改革使他们生活在贫困之中,从而,他们在心底里会产生一种对改革的憎恶,长期下去,成为继续深化改革和政局稳定的一大阻力。 1.5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价值观畸变。收入差距拉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将继续扩大的态势,使相当部分的农民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美好的构想产生了怀疑,对党的思想教育持抵触甚至鄙视,对国家政策及基层政府持不信任的态度。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不良思潮的冲击,许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片面追求个人收入,把提高收入当成奋斗目标,认为“只要有钱有利,管它主义不主义”“,理想是空的,金钱是实的,要抛弃空的,大捞实的”。有不少农民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认为只要能给我带来经济实惠的就支持,近年来许多农村选举中的贿选事件正是表现之一。在实现价值的手段上,有一些农民认为“讲了良心赚不了钱”“市场经济就是骗子经济”,盲目追求金钱效益而不择手段,我国80年代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包括宗族势力、暴发户和以黑社会团伙为主的一些地方恶势力等等就是农民价值观畸变的反映。这些对社会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是阻断中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将会使中国无法向现代意义的“公民社会”转化。 2.缩小农民收入差距的几点思考 2.1抓教育培训,解决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达到村村都有科技致富带头人,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要真正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发挥先富带动后富的龙头作用,增强高收入户对身边的农户的辐射作用,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农民致富新格局。 2.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虽然近三年中央都出台了利于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并对农民进行了现金补贴。但靠吃“财政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活现状,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投资力度有所加大,但相对城市而言,规模较小,由农民承担了不少不应承担的负担。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这样,农民自己的投入大大减少,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2.4完善农村扶贫政策和措施。政府必须发挥社会再分配的功能,首先就要大幅增加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特别是增加扶贫重点县农民的收入,加大扶贫力度。继续遵循造血型扶贫的扶贫重点,主要是提高贫困人口致富的技能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使他们真正走出贫困。其次,逐步建立和推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应更多地关注农村低收入群体,逐步实现由瞄准区域扶贫目标向瞄准群体扶贫目标的转变。再次,在农村逐步探索向高收入者征税的有效方式。发挥税收调节分配功能,在非农产业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于具有相对稳定收入来源的高收入者进行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试点,并从制度上确保在农村征缴的税收全部用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事业。这样,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又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通过该制度,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让农村居民分享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不仅有利于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总之,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则会给我国农村以至于全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问题。 国内经济论文:国内经济发展形式思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虽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非常混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金融债务危机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大有经济“崩盘”的危险。而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稳步增长,引导世界经济朝着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迅跑。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一句话,就是因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过着“寅吃卯粮”的奢侈生活而又大搞所谓的资本投机经济,因而造成政府债务沉重,而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则注重创造创新的实体经济,强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念,所以经济稳步增长。笔者现就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做一些解读。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无论我们是否即将迎来“亚洲世纪”,有一件事很明显:全球经济的地理中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转移。如今,中国正处于前沿和中心位置,而且发挥着经济领头龙的作用,引导世界经济爬出泥潭一路前行。 (一)务实的经济政策,蓬勃的后发优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党掌握了经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体会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极大冲击,锻炼了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把握航向,搏击风浪的能力。因而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关键时刻,能镇定自若,泰然处之,运用宏观调控和强有力的务实的经济政策,使经济依然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GDP收入突破10万亿大关,经济增长率为9.8%,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对世界经济GDP贡献率为4.5%,对中国经济贡献率为16.7%。除此之外,中国民间储流资金(储备和流动资金含境外流入资金)保守估计也在400万亿以上,全国国控经济总量47万多亿元,这笔庞大的资金,是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和后发优势的基本保证和巨大动力。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出口份额占全球的9.6%,紧随其后的依次是德国、美国和日本。以当前的美元购买力计算,中国年平均人均收入为4,400美元,已经成为一个中高等收入的国家。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之最。另美国尚欠中国3万多亿美元,这样中国总储备量为6万多亿美元,也成为世界最有钱的国家之一。中国具有继续强劲增长30年的潜力。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尚未开发完毕,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开发潜力很大;二是资金、人才技术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发展后劲显著;三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方针刚刚起步;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还待进一步加快;五是中国把握好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到目前为止,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主要还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如长江三角、珠江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中西部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处女地”,即使开发了,改革开放的纵度、深度仍然不够,效益不佳,低碳节能的科技含量还不高,处于低、初级的工业化水平,更大的经济效益尚未量化,还有待更深层次的开发和深化。在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时期,中央就提出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决策,这一条条令人鼓舞的英明决策,到了今天似乎变成了“纸上谈兵”。十几年过去了,我们没听到大西北开发的惊天战鼓;没有看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旧貌换新颜”的累累硕果;没有触摸到中部地区崛起时嘭嘭跳动的脉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中西部人民改革开放的勃勃雄心和前进的坚定步伐。因此,国家应加大开发大西北的力度,要拿出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十万大军进西北”的宏伟气势,疏通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开辟大西北几条大通道,便捷边疆人民进行广泛的国际贸易。引导中东部地区资金、人才、技术向大西北流动,迅速带动大西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应给予大西北人民群众各种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和帮助青海、新疆等区域的实体企业做大做强。这样,大西北就能像东部沿海一样,得到快速的经济发展,为国家提供新的更大的经济增长点。另外,国家要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体制改革。例如企业整合,做到强强联手;调整结构,合理建设重工业基地,上下游协调搭配;人才、技术、资金跨区域联合,利用江苏、浙江等地人才和资金的优势,进行跨行业、跨区域的自由调节,搭配组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再一个就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问题。中部地区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思想保守,容易满足,错误地认为有吃、有穿、有房住这些简单条件能够满足就足够了。因而一旦满足,便不思进取,认为已是“很幸福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有一天,他们觉得向国家纳税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闲暇之时出门旅游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这就说明,他们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到那个时候,中部地区才算真的实现了崛起。笔者做了一个比较,比如江苏和安徽两个相邻的省,江苏除了地理位置上优越于安徽,东濒黄海,上接大都市上海,并没有其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况且江苏资源奇缺,人口众多,面积较小,是靠什么来支撑经济的迅速发展呢?一句话,靠人。江苏人吃苦耐劳,敢想敢干,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江苏的GDP是安徽的二十多倍。而安徽资源丰富(有煤、铜、铁、等矿产资源),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善良纯朴,面积是江苏的1.5倍,可是安徽的经济增长始终赶不上江苏,为何?同样也是一句话,是人。安徽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落伍了,思想保守,安平乐道地过自己的好日子,所以在同等条件下没能赶上和超过江苏。因此,中部地区(安徽、江西、河南等)的人民群众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改革创新,奋起直追就一定能够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国家经济增长添砖加瓦。 (二)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经济 发展后劲强势显著。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表现在通货膨胀仍在继续,物价上涨压力仍在增大,经济下降趋势仍然存在这“两涨一降”,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在2011年12月14日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制订2012年国内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且明确提出“稳中求进”的战略方针,笔者认为,所谓“稳中求进”,“稳”就是要努力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最终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这是“进”。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严峻,2012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出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等重大举措。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开拓资金、人才和技术流通渠道。可以说,我们国内并不缺资金,前文已经提到,中国经济国控总量为47万亿人民币,民间流动和储蓄资金达到400万亿左右。党和政府应想方设法调动和运用这笔庞大的资金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比如实行国替民办战略等。总之要大胆地改革创新,灵活运用和调动民间资本。比如,中西部国家级贫困县、乡(镇),经济长年不得翻身,人民群众还是极度贫困,针对有的干部怕苦畏难,不思进取,个别领导不作为的现象,要毫不留情地进行整改。考核整个班子,当留则留,当走则走。工资在任期内发70%,停职修养(学习、深造),GDP和人均收入要做到递进增发,这样大胆地实行几任,看看是否能使资金、人才和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这也就可以为政治改革提供多一点尝试。通过这样大胆改革创新,让人才、技术和资金得到最大的开发利用,做到“物尽其能,人尽其才,钱尽其利”的良性循环。 (三)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这里的“走出去”,是指带资金、带项目、带目的到海外创办企业,开办分公司,也应当在国内纳税。这种“走出去”实际上是国内企业的海外延伸,既能开拓海外市场,提升企业形象,参与国际竞争,又能获得宝贵经验,了解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当然,最根本还是为了引进资金,使祖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为国内的经济增长再创佳绩。据报道,目前国内有一种不好的状况,一些富豪携款到国外定居,有的到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还有的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每年有数千亿美元甚至于近万亿美元流向海外,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绝不能让一些心术不正、为富不仁的人,利用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发不义之财,又将不义之财带走外逃,去过奢侈豪华的糜烂生活,这实际上就是“变相洗钱”。笔者在这里大声呼吁:党和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拿出得力的措施,打开“外跑”富豪的行装,看看所带走的款项到底是怎么来的,是勤劳致富,还是为富不仁。是勤劳致富可走可留,假若是为富不仁的拆白党(骗吃、骗玩、骗财、骗色),一定不能放任自由,要追根寻源,必要时要“冻结”资金,不予放行。我们不能提倡这样的“走出去”,这样的“走出去”会拖垮我国的经济,因为他们到国外不是为了赚钱获利,而是为了享受、挥霍。其次关于“引进来”的问题,引进来是指将国外的先进科技人才和领先的管理理念引进来。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有选择的不破坏国内经济环境的招引科技人才和项目资金。就目前形势看,我国的引进来战略不尽人意,特别是自愿走进来的项目。比如中国的零售业:沃尔玛超市每年有大量钞票揣进外国人的腰包。沃尔玛超市将中国国内的廉价产品高价卖给中国的老百姓。有时还使用价格欺骗,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愚弄和欺骗中国消费者,这是很不道德的。这种商家如果在印度早被勒令退出市场。况且,印度的国内零售业是不准外国人染指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印度人不愿将稳赚不赔的超市这个金饭碗让别人抢走,影响本国零售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说请进来,是指那些科技含量很高的“稳、难、长”的项目,能帮助和支持我国改革开放更深入更彻底的引领国际的先进项目,比如“急”,能否引进几条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以解我国油气之急。“难”,能否引进开发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水开发治理和绿化项目。“长”,能否引进一个大公司与中国政府签订合同,带足够资金来中国开发实体企业,五十年不撤资。到目前为止,这些“急”、“难”、“长”的开发项目都还没有请来海外商贾。也许有人会觉得很不现实,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我们并没有请进真正的外国巨商。况且国人没敢把这些“急”、“难”、“长”的项目列入议事日程。所以说,我们还没有将“走出去,引进来”落到实处,还停留在表象上,只能说“好走则走,易请则请”。在“走出去”、“请进来”的问题上,国人应当动番心思,要有打扮漂亮女儿出阁的走出去精神,要有“摆开八仙桌,全凭嘴一张”的阿庆嫂的请进来精神,真正请进巨商良贾来中国投资创业发展,带动我国经济持久良性循环增长。要有秩序有选择地安排落实“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有关事项。 (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必须加快 俗话说“十农不如一工,十工不如一商,十商不如一科”也可以这样表述,就是说十个农民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如一个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而十个工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又不如一个商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十个商人所创造的财富又远远不如一个科技工作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所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刻不容缓,要放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安排上。切不可口号式的瞎喊一通,要规划“三化”的时间表,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三化”建设上来,如能做到这一点,我国的经济又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彼此之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这“三化”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那么这个地区就一定能够结出经济的丰硕成果。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所以经济实力很强,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就拿笔者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江苏盐城)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个十多万人口的地区级小城市,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三化”的实践,现在市区人口超百万,年均GDP(财政收入)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三十多倍(达500多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00美元。如今,盐城这座英雄而美丽的城市,像一枝盛开在苏北平原艳丽的花朵,像一颗镶嵌在祖国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所以说,要想使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就必须加快“三化”的速度,实现跨跃式发展,有眼光、有见地、有选择、有秩序地谋划发展,在今后二十年左右,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今年乃至今后若干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前面已讲述过:“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祥和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和方法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也就是说,在国际经济形势如此复杂的情况下,要努力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所以要“稳”。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和发展实惠,这就是“进”。 (一)当务之急乃是“稳增长,控物价” 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的关系。稳增长就是坚持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果断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财政部门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贷币政策。笔者过去在文章里已反复强调:中国的工业销售税(17%)太高了,是发达国家的三倍,这极大损害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影响实体经济的利润和发展,导致很大一部分企业很难做大做强。这一点党和政府应当高度关注。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减税和出台各种针对实体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货币政策要适时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总量的合理增长。事实告诉我们,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在回落,这是我们期望的,但要防止回落过快,引发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要稳住经济增长。笔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赋予新的内涵,更加注重结构性减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货币政策虽然方向不变,但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小企业在建项等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稳定物价的基础是发展生产,保证供应。要坚持不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加强农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要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不动摇。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生产和建立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现在,通货膨胀的最高点已经过去,输入性通胀也下降了,国内宏观调控也已初见成效,这与农产品价格涨幅的周期性也有关系。我们说,物价压力主要来自于农产品,而农产品涨幅则来自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土地成本、运输成本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包括美国、欧盟如果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后,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的反复,所以威胁力主要在这方面。要消除这些压力,就必须做到,尽量消化各种成本,打击人为炒作,给消费者适当的副食品补贴,政府控制价格,严控输入性通胀。 (二)提高收入拉动内需,严控楼市泡沫 我们应当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的根本。经济形势越复杂,保障和改善民生越重要,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是协调发展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宗旨,是让百姓共同享受经济发展的胜利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和能动性。惠民生,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使他们活得更自信、更幸福、更有尊严。比如,加大民政制度的合理改革,提高烈士军属和革命残疾军人待遇,提高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关注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要让这些可怜的人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幸福生活,要帮扶和关注弱势群体,提高这部分人的生活质量。让全民都享受养老、医保等实实在在的好处。只有这样,祖国和我们的身上才能落满世界人民的目光。我们的人民歌颂党的恩情,用这样撼天的情感爆发出的精神动力发展经济建设,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其次,我们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所谓的房价合理水平要从以下的三点来理解,一是老百姓买得起房子,这就是合理;二是跟相对的价格水平比,房价涨幅超过CPI(物质上涨因素)不大,和CPI差不多,这也是合理;三是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和文教卫(事业单位)人员,每月的工资在当地城市都买不到1㎡的房子,这就是(简单核算断言)不合理。比如,一位教师月工资实得5,000元,而当地的房价7,000元/㎡,这个教师什么时候能买得起房子?难怪南京一位房地产大老板吼叫:“我们开发的房子不是卖给工薪阶层的”,言下之意只卖给大老板和富豪们的。还有龙岩“招租广告”的广告词:“温馨小套房,适合包二奶”,这些不负责任的广告,给社会带来很坏的影响。长期以来,房地产势必会成为泡沫,这样的泡沫一旦形成,房产商掏空了银行的资金,而房子又卖不出去,势必走美国“两房”申请破产所带来的经济危机的老路。那样的话,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就可能打水漂了。所以党和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是非常正确英明的,这样使得房地产这个“悬空经济”能安全地“软着落”。国家应继续执行房地产限购政策不变,防止房价反弹,坑害群众利益,严控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旦出现房贷的呆帐、坏帐、死帐,资金不能回笼,则追究银行的刑事责任,保证银行资金安全获利,保障党和政府的“钱袋子”管好理好利用好,不出差错。综上所述,我们要认清中国经济形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继续加大经济改革力度,完善和实施各种政策与举措,使中国经济发展的载重航船,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顺利前进。 国内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政策的决择研究 1引言 2011年距离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三年,全球经济在快速复苏后并没有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而是进入了“新的危险阶段”.从2011年8月份希腊债务危机开始,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特别是进入9月中旬,由于联合国、IMF、经合组织再次下调全球经济预期,标准普尔指数下调意大利评级,美国国债危机事件的发生等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和发酵已演变为一场信心危机,导致全球市场动荡.在全球市场悲观情绪笼罩中,9月26日,美国期金跌至1581美元/盎司,三个交易日内暴跌200多美元,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由于对经济的忧虑在全球蔓延,各国股市表现糟糕,道琼斯指数创下单日下跌近400点的最新记录,欧洲股市连续三周重挫跌至26个月最低位,日经指数收挫至两年半最低位.从2011年1至8月各主要经济体的CPI数据上看全球通胀局势依然不容乐观.对经济的忧虑并没有缓解已经高企的通胀局势,美国CPI依然处于3.6的历史高位,欧洲主要国家通胀均为历史高点.亚洲国家通胀局势也日益严峻,其中越南今年6月CPI已攀升至22,印度接近9的高点,韩国、新加坡均已超过5,远高于政府预期[2].在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的背景下,高通胀引发世界各国对经济“滞涨”的担忧. 2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 2.1国际金融危机 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一般认为始于2007年下半年,因为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1].到2008年后,政府接管了许多大中型金融机构以此来挽救金融业的衰败,振兴投资者对银行业的信心.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2008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却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开放度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发达国家,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外贸出口的减少,中国内地企业投资额也间接受到影响,消费额有所下降,市场受到外部波动[2].中国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进口的减少与出口增长速度的大幅度降幅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稳定,企业规模或者增幅日益下降. 2.2美国债务危机 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终于触及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金融危机使美国的财政赤字额大幅度增长,国债记录不断刷新.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余额为13.58万亿美元,GDP占比约为94%,同年年底一举突破14万亿美元.2011年2月22日,在可供发债余额仅剩2180亿美元的时候,美国国会未就提高上限达成一致.终于,在2011年5月,美国国债触顶,开创了14.29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中心的位置,自1917年以来固若金汤的美国主权信用破天荒地被全球市场动摇后,引发全球股市暴跌,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连续走低,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美债危机的危害,除了降低美元地位,动摇世界对美国的信心外,也使得全球市场变得更加不明朗与不确定.它将对当前脆弱的全球金融造成沉重的打击,甚至有引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3].美国债务危机将给国际市场增加不确定性及风险,将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对外投资决策与现有经济政策.因为美国债务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危机,可能导致美欧经济出现第二次衰退[4].为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我国可能不得不重新评估国际经济形势,相应地调整政策.美债危机是一个时间特征点,标志着西方社会经济复苏的努力再次失败. 2.3欧洲债务危机及欧元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最先开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于2009年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债务危机严重,政府面临破产,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关联度高,自2010年起欧盟各成员国在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整个欧盟都受到此次债务危机的影响,出现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加的现状.以德国为主的欧元区的各大国已经感受到债务危机的严重性,欧元不仅大幅下跌,直接导致欧洲股市跌停,欧盟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着“体系的崩溃与联盟的解体”.希腊财政部长称,鉴于此次危机的严重性,希腊需要约90亿欧元资金才能勉强度过危机[5].但是欧洲各国在援助希腊问题迟迟达不成一致意见,4月27日标普将希腊主权评级降至“垃圾级”,危机进一步升级.欧洲是世界高端设备制造业大区,欧债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降低了欧洲对于大宗资源商品的需求,导致资源品价格下跌.国际资本回流美国本土与资源品需求下降导致资源品价格下跌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与降低海外热钱推高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欧债危机导致欧元持续贬值,直接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为了缓解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各国不得不收缩其财政政策,降低赤字占GDP比重,缩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减少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 2.4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地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美国、中国),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中国),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和欧盟都存在经济危机的隐患时中国的经济运行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能否成为一个好的全球“经济消防员”,不仅是应对外部局势,还是如何保持国内经济的良性运转,作为一个开放经济大国,国内经济运行形势会通过一系列的对外经济交往,经过传导效应传输给世界. 3蒙代尔经济政策的搭配与斯旺政策搭配理论 3.1蒙代尔经济政策的搭配 蒙代尔(1962)在《适当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以实现内外稳定》报告中,提出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的政策搭配学说.他强调:“政策工具应该指派给其最具直接影响力的政策目标,如把财政政策指派给内部均衡目标,把货币政策指派给外部均衡目标[6]”,这就是蒙代尔的“政策指派法则”.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假定条件下,蒙代尔的“政策指派法则”.蒙代尔经济政策的搭配的具体形式如下: 3.2斯旺政策搭配理论 4中国经济政策的选择 4.1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于国际需求方面,当然也会影响中国的国际收支,美国债务危机主要影响在中国的国际收支方面,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以及由此应引致的贸易问题,具体在于美国对中国的需求[7].欧债危机直接影响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和由此导致的中国国际需求减少问题.虽然中国受到诸多金融危机的威胁但是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使得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力非常强劲,中国即使在并2008年危机时依然保持者双顺差,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资本项目顺差1,808亿美元,比上年(463亿美元)增加1345亿美元,贸易无论是从相对量还是绝对量在危机的时候都是增加的,所以中国目前还是处在蒙代尔指派中的第III区间斯旺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第IV区间(如图中A点),那么中国的政策选择是: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但是实际情况还要复杂的多,所以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适合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4.2中国实施宽松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4.2.1从国内均衡来看 从需求角度上来看:中国目前国内通胀压力比较大,国内的通货膨胀主要类型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胀的主要特征是: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而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如钢铁,猪肉,楼市,食用油等.所以中国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中国国内投资过热导致的,所以紧缩的财政政策会加重国内的投资不足问题,致使国内的供给进一步减少,需求的不到满足,反而会使通货膨胀会更加严重. 4.2.2从供给的角度来讲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在支出增减政策上会减少国家对经济建设的支出,抑制经济投资,社会总供应不足,继续会影响以后额经济增速.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有稳定的经济环境,紧缩的财长政策会使得中国国内经济形势急转而下,打击国内外的投资热情,外资抽逃或者选择其他的更为理想投资地,中国的物资短缺进一步严重,经济增长缓慢,也不符合国家长期发展计划. 4.2.3从国际的角度来考虑 紧缩的财政政策会使得国内通货膨胀变得越来越严重,在支出转换政策上本币继续贬值,外汇汇率上什,出口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国内的投资比较少,国外的需求会导致新的通胀压力,并且,通过外汇的贬值来促进贸易的增加会恶化贸易条件,有可能产生贫困化增长效应.外汇的贬值也会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非人为地增加,国际收支逆差继续增加,肯能会导致贸易相关国的“贸易战”和“汇率战”. 4.3中国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从而降低利率水平,提高经济增长水平,促使均衡的国民收入增长.在经济衰退期采用扩展性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的复苏,通过降低利率,使消费和投资得到增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物价水平,从而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8].2010年底中国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代持续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由此进入到一个相对频繁的时期.在去年四季度,央行进行了一次加息和三次准备金率上调操作.中国目前的主要目的还是国内的结构性通胀治理的问题,扩张的货币政策会是利率下降,国外游资进入中国,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国际收支差额,国际收支差额的增多意味着机会成本的增加,过高的机会成本对于一个亟须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来说不是资金的有效利用方式.此外,外资的进入会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增加,在现行的经济政策下,人民币升值会带来一些列更多的经济问题比如说:对外出口减少、国内失业增加等. 5小结 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国目前最好的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利率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于国内和国外都是比较有利的,在支出转换政策上,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了人命币币值,有利于中国的廉价产品对装备制造大国和服务业高度发展的欧美各国的出口,使得世界经济能够良好的运转,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一蹶不振. 国内经济论文:世界经济布局与国内经济发展趋势 一、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根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力量以及相互依存关系所形成的国际经济体系。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极”格局,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时代也宣告结束,世界经济形成了以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为首,多个世界经济大国共存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因此,在这个时期,美国并没有对其他国家拥有绝对的指挥权和控制权,而是建立在其他世界经济强国讨价还价基础上的博弈型霸权。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具体影响有以下三点:一是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级共存趋势,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力被减弱,也宣告了美国称霸世界想法的破灭。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问题。二是美国经济(包括主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和损失。金融危机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而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打破了依赖美国经济失衡而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体系。[1]三是美国的软实力受损,“美国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那些参照“美国模式”发展经济的国家开始动摇。但即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受到重创,超级霸主的地位有所动摇,但美国仍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超强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美国的GDP总量仍然高居世界第一,而且遥遥领先。2010年,美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4.6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2010排在世界第二、第三、第四位的中国、日本和德国的GDP总量之和。二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贸易体。尽管2010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的数据还没有,但预计将达到32000亿美元以上,这一数字仍然位列全球第一。三是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国家金融体。目前,美国拥有的金融资产要占到全球金融资产的1/3左右。四是美国仍然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大国。目前,全球排名最高的10所大学中。美国就占据了8所。每年,美国都会吸收50%以上的全球技术移民。而且,二战以后,美国就一直是公认的全球最发达的制造业国家。[1]目前,美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要占到整个世界制造业附加值的22%左右,继续排名世界第一。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但美国转嫁危机的能力也非常强。历史上,美国曾经经历过数次经济危机,但美国常常通过转嫁危机使得自己的合作伙伴或者竞争对手受到重创,从而尽可能地降低自己的损失。比如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突然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20世纪80年代中期,迫使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从而将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到别人身上。目前,美国正在通过迫使以中国为首的相关国家货币升值,来实现转嫁自身经济危机的目的。 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定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使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有关中国经济的各种言论也随之而出。之所以会有这些针对中国经济的言论,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妒忌和担心。事实上,从全球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包括英国、美国和日本在内的这些经济曾经高速发展的国家都受到过这样那样的指责和议论,因此说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笔者认为,不要被这些言论所干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合理准确的定位,首先就是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综合竞争能力的差距 尽管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的人均GDP水平还很低。目前,占全球人口不足5%的美国拥有了世界GDP总量的30%以上,而占全球人口22%以上的中国却只拥有全球GDP总量的8%左右,尤其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差距较大。按照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排名,中国在2008—2010年的竞争力排名为17-20位。[1]虽然我们不必太在意这种竞争力排名的高低,但有些指标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深刻的。比如,在影响中国竞争力排名的一些指标中,像企业经营效率、企业信誉、企业形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民道德、政府管理效率以及官员廉政等排名就比较靠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排名,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2.经济增长质量的差距 1978-201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将近10%。但和快速的经济增长率形成反差的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模式是“粗放扩张型”的,即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的巨额资源消耗的基础上的,这给我国的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社会矛盾越发突出。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单位产值投入成本要达到美国的4倍左右。在消耗巨额资源的同时,中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尽管中国有大量的加工贸易出口,但由于缺乏专利和核心技术,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价值创造能力低。 3.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将科技创新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以此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70%。[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目前,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以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排在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二。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7个国家签订了103个政府间合作协定,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 但是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研究开发经费总量增长迅速,但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过低 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该国研发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而且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能力的核心指标。尽管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但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和GDP之比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研究开发经费大约在10万-20万美元/年,而中国研究开发人员的人均研发经费支出额还不到3万美元/年,也是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研究开发经费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具体表现为用于基础研究的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偏低。我国用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研究开发经费的比例还不到10%,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般要达到20%左右,这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基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研究经费的来源来看,尽管我国的主要研究开发活动主体是企业,一般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要占到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70%以上,这一比例基本达到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外资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已经达到了30%以上;其次就是高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占比偏低,目前还不到30%,这要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3.装备制造业水平较低,限制了中国装备制 造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被定位为全球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主要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新技术装备的,一般包括计算机集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近年来,尽管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及技术引进等方式和手段,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很多核心设计和制造技术并没有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国外的进口产品。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整体的装备制造业水平仅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由此常常导致我们受制于人。正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落后,使得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仍然显得非常弱小,尤其是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2010年,尽管中国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上升到了181.7亿美元,但也仅仅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4%,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亟待提升。 4.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相比与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比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要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4382美元,位居全球第94位,这也是中国的人均GDP首次跻身前100名之列,但这还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10。目前,我国有大约7亿多人的年均纯收入只有750美元左右,年均消费水平还不到600美元,而且我国还有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5.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还不够强 尽管中国的贸易总额和GDP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话语权还不够强。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根据GDP、经济生存能力和国际储备来对其成员份额进行分配,长期以来一直向西方发达国家倾斜。尽管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份额有所上升,目前已经占到6.19%,位列世界第三,但美国仍然拥有超过15%比例的一票否决权。 三、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中国的发展对策 1.正视当前的外部国际环境,正确处理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关注、妒忌和猜疑。尽管这些国家也在发展,但他们还是一时很难接受中国的强大,尤其是在一些权威机构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超过美国,这更是让美国人焦虑不安。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受到来自外部世界更多的约束。比如通过采取直接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像提高进口中国产品的关税、迫使人民币升值、限制进口中国的某些产品等等。或者是利用舆论媒体的力量,寻找一些所谓“合理”的理由,制造像“中国威胁论”、“人权论”、“中国产品质量”等问题,以此来达到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面对这些不利因素,中国必须理智的处理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包括和美国、日本、欧盟以及俄罗斯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核心就是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国和美国的政治体系不同,而且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美之间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全方位的互信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中美双方的互惠。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中美两国已经形成高度的依存关系,中国和美国都需要对方的市场。中美关系可以有矛盾、摩擦和冲突,但这并不影响两国的互惠互利。尽管由于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造成两者的关系并不对等,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只有加强两国的合作,互惠互利,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 2.正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硬伤,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尽管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贫富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大众能够忍受的限度。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社会性问题,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实现包容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让整个社会共同分享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样中国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继续加快全方位的改革步伐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尽管里面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根本上还是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够彻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对很多深层次问题进行彻底的改革。同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也严重滞后。因此,在目前的这种状态下,只有继续加快全方位的改革步伐,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在经济领域,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源的配置,打破国有大型企业的垄断地位,逐步提高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力和能力,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让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公平、合理的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把贫富差距控制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政治领域,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政府运行的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使政府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府,使政府官员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在社会领域,要敢于割断利益集团的垄断,不同的利益主体要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要倡导理性、包容、帮贫救困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的整体保障和服务能力;在文化领域,要努力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营造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在国际上,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吸引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资源和条件,而在国内,则具体表现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意识价值形态、政治价值以及文化感召力.它是整个社会互相信任的基础。中是的历史文化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了。因此,中国必须以构建和谐文化为出发点,大力宣扬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防止“唯物质论”的拜金主义理念,重新塑造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体系以及诚信道德评价标准,才能使中国在大力提高硬实力的同时,也要同时提升软实力的水平。 自从2007年10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更加尖锐和突出。面对这些内外部压力,我们只有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机遇,把握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大好契机,解放思想,加快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顺应我国经济长久、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国内经济论文:人民币升值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变化 一、对当时日本经济的思考 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而美国经济却面临着逐年增加的贸易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美国开始对其它主要经济体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升值本币,日本首当其冲。在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的衰退,但在1986年底就恢复了增长,日本政府却认为日本经济将面临大衰退,在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间,连续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为当时主要国家最低。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进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90年。但此时,提高利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却直接挑破了经济泡沫。因此造成日本经济泡沫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决策错误。 二、中日经济对比 今天中国的经济会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大,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仍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是经济体制不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有相互持股制、终身雇佣制等,这些制度已完全不适应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已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这些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为防范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国内需求潜力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进人了后工业化阶段,地区、城乡差距非常小,国内需求已趋于饱和。而目前,我国除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外,中西部、东部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当时日本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不易控制资本流入。目前中国的汇率制度依然是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下的汇率制度。如果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出现极端波动,央行干预的可能性会非常大,以保证人民币汇率的整体稳定。中国目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人民币在短期内不能出现大幅度升值,中国可以发挥资本管制的作用,遏制投资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流入。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引进资本密集型产品,加快技术进步,有利于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从外向型到内外平衡型的战略转型。其次,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主要现象就是物价上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进口企业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企业的进口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减小外贸顺差,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缓解通胀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抬高了外资在中国大陆的购房成本,降低购房需求,有利于房价调控。另外,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企业在国外市场投资能力,有利于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中国经济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 人民币升值的挑战有首先,与日本相同,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度大。2010年3月,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一度达到60%,而日本在2000年以前最大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才为25.13%(1985年),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出口行业势必会受到打击。通过粗略估计,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作为中国出口主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而这些行业当前的平均利润率仅仅为3%—5%。如果按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了41%,那么中国的出口行业将无法生存。其次,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可能引发美国国债下跌和热钱大量进入,推高人民币计价资产价格,造成经济过热。另外,人民币升值还将增强对人民币再升值的预期,进而激发短期流动资本的投机冲动,。目前,多种投机机构已进驻香港,寻找中国内地的投机机会。这种“热钱”大进大出势必影响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建议 根据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一个强势经济体必然引发一个强势货币,即带来汇率升值。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人民币升值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瓶颈。中国应早做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近性原则,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升值。目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美国。因此,要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防止本币过度升值而引爆泡沫经济,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早做预防,消化升值的压力。 2.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理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因此,政府必须在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在政策选择方面,要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广场协议后马克升值,德国央行坚决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国内产出和物价都比较稳定,而日本试图利用货币政策稳定汇率,最终汇率没有稳定,却引起了国内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日德两国的经验表明,只要维护好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汇率浮动并不足以破坏国内经济。 3.继续加强金融管制,实行账户开放需要逐步进行,建立起相配套的监管框架及风险约束机制。其中,要特别注意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监管,以免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目前,中国的汇率制度依然是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下的汇率制度,这点决定了中国可以遏制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涌入的短期资本。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德国在马克升值后,大力促进竞争力强的产品出口,尽量减少成本因素的影响。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看,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5.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石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汇率的稳定,减小成员国面临的外汇风险。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努力发挥在该区域中的影响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地位,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国内经济论文: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国内经济发展探索 1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随着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关注度日益增加,它在各国发展经济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其他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法宝。 2区域经济与城市群 2.1区域经济与城市群的含义 所谓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资源的优化与科学整合,发挥不同城市各自地理或原材料等发展经济必要条件的优势,集中优势人才,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建立一个在经济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团。发展的关键:(1)中心城市的带动和战略支点作用;(2)充分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的选择,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中部区域经济的联动、协调发展;(3)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所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特性,构筑中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支撑平台。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高密度的聚落;(2)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3)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4)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2)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3)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4)英国大城市群;(5)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其中,以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最为典型。从涵义上看,建立城市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二者的共同的目的就是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2长三角城市群基本概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6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 3长三角发展区域经济建立城市群的优势 长三角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势头特别明显。2008年前三季度,长三角16城市GDP总计2.8万亿元,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到近五分之一,成为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目前是全国发展速度最快、投资环境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地区之一。 对照国际上五大城市群,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2)经济实力雄厚;(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4)交通网络发达;(5)以上海为中心的龙头城市;(6)专业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 4长江三角洲构建城市群的问题与劣势分析 4.1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足与落后,上海金融中心虽已建立但还不成熟,在资金筹集、对外贸易领域,上海与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城市内部交通信息体系尚不发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组织。 4.2行政区划分,各区矛盾日益尖锐 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区域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16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再加上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更助长了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4.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本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地区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4.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本区域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本来就很大。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更加恶化了生态环境,使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4.5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紧张,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由于经济迅猛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些地方在用地上出现不尽如意的现象。江苏省每年用地总量达几十万亩,且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用地增加迅速,但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粗放利用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土地大量转用、征用后又得不到及时充分利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在城市建设中,不顾实际搞“大马路”“大广场”,使原本十分紧张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5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5.1把龙头城市-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上海举办2011年世博会的成功,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既要以现代化世界级城市标准来建设上海,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又要不断强化上海对外的辐射功能,因此未来上海发展应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线。除了充分发挥已有的自身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开放环境等优势,还要不断强化创新和服务功能,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三个中心”。 5.2各地加强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单靠一个城市将显得力不从心,合作则可以取得双赢和多赢,倘若各城市能加大合作力度,我们得到的将不是“1+1=2”,而是一个发挥城市群的集合能量的过程。 5.3加强重点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硬件,应该在充分发挥长江内河航道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发长江深水航道和深水港。第二,加强一系列高速公路、铁路和大桥的建设。 5.4强化产业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落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在全球层面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上看待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整合。要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深化产业分工,分工和专业化的增进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 5.5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6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政府职能改革是诸多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上述建议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应弱化经济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6结语 发展中国经济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长江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收益最大,地理位置资源优越的宝地,必将担负起壮大中国经济的使命,上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很鲜明的指出了今后需加强与发展的方面,通过更加科学的发挥比较优势,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完成建立世界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国内经济论文:热钱流入对国内经济影响与策略 一、热钱的概念和特征 国际游资,又称热钱(HotMoney),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Evenson(1994)认为:“热钱是其持有者迅速地从一种投资形式转换为另一种投资形式,以取得国际汇率变化的好处,或获得投资的短期高收益为目的的货币”。[1]Lindert Kindleberger(1995)将国际资本流动按投资者的动机分为贸易性、金融性、保值性和投机性四大类,其中投机性短期资本常被称为热钱。[2]JagdishHanda(2000)将热钱定义为:“在国家之间流动的、对汇率的预期变化、利率的波动、或安全和可兑换性安排极为敏感的资金”。[3]这就从更大范围定义了热钱,而且强调了热钱的最重要的特征:高度流动性和高度敏感性。《中华金融辞库》将国际游资界定为,“国际短期资本市场中那些高度流通、期限较短、追逐高利的投资资金”。笔者认为,“热钱”是国(境)外根据其预期收益而流动的投机性短期资本,是在金融市场上对各种经济、金融信息极为敏感的,以高收益为目的但同时承担高风险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短期投机资金。它们主要采取短期投机的方式快速进出中国境内以逐利。概括起来,热钱具有投机性、高收益性、高灵敏性、高流动性、短期性、高风险性和高破坏性等七个特点。这几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于热钱从进入到撤离的整个过程中。 热钱寻找投机的目标地区一般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目标地区正处于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有足够的财富,以保证进入后有利可图;二是目标地区有可炒作的对象,包括房地产和股票等;三是目标地区货币升值,并且升值预期将会持续;四是目标地区货币利率相对其他地区更高,并且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因此,可以合理地判断,热钱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目标地区会首选经济预期率先复苏的国家和地区。 二、热钱流入中国的动机和方式 (一)热钱进入中国的动机 图1 2005—201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S数据库。 人民币预期汇率与名义汇率偏离导致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快上涨,形成了较大的“套汇”和“套价”空间,进而使“套汇”和“套价”成为国(境)外热钱流入中国的重要动机。王世华、何帆(2007)认为人民币预期升值率的变动是热钱流入的决定因素,但从长期来看,国内外利差和人民币预期升值率都会影响热钱流动。从影响力大小来分析,人民币预期升值率变动更为重要。[4](12-19)当前人民币面临着严重的升值压力,2010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7011元,比2009年年末升值1271个基点,升值幅度为1•90%;汇改以来至2010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3•51%(见图1)。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价格信号及其国际传导效应逐渐增强,当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时,会诱发热钱流入中国以实现“套利”。热钱在中国的收益是人民币升值幅度和利率加总,即包括人民币升值后的汇兑收益和利息收益。当前人民币一年期的利率为2•50%,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接近零,因此热钱即使什么也不做,套汇和套利的双重收益也很高(见图2)。 (二)热钱进入中国的方式 通过对近100个地下钱庄的访谈和问卷研究,本文把国(境)外热钱流动渠道进行汇总和梳理后发现,热钱跨境流动的途径共有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有:(1)贸易途径,包括: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假出口贸易、提前预收出口货款等;(2)外商投资途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外商投资企业少报盈利、外商直接投资、外方向外资企业垫付、短期外债等;(3)金融机构业务转移途径,包括:业务项目内转移资金、国(境)外借款国(境)内还、国(境)内投保国(境)外获取受益等;(4)资本项目下其他渠道,包括:借贷资本、以外汇抵押人民币贷款方式套取人民币资金、人民币掉期业务、货币互换等;(5)出入境私带途径,包括:出入境双牌车私带现金、渔船夹带、货运船夹带、个人出入境夹带等;(6)服务贸易转移途径,包括:金融保险、运输、建筑、旅游、咨询、广告等;(7)非贸易项目途径,包括:个人外汇、非居民结售汇;(8)企业转移资金途径,包括:在关联企业中转移定价、为国(境)内企业垫付、为国(境)内企业的融资和贷款提供国(境)外担保、高报国(境)外盈利等。 三、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热钱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大量研究短期资本流动的文献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是热钱潜入后的主要去处之一,由于热钱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标杆效应”,民间资金在其影响下,纷纷跟风入市,从而导致股价的持续攀升,资产价格的持续升温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会吸引更多热钱,势必又将股价进一步推高。由此会形成热钱、房价与股价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并呈现出螺旋上升态势(刘莉亚,2008)。[5]根据传统算法,2009年10月份以来,热钱的表现与上证综指相关系数达0•81;与深证综指相关系数达0•84。本文根据地下钱庄法所估计的热钱走势与传统计算法大致相同,但热钱走势与股价走势的相关性稍微有所增强,尽管这种强度并不明显。这种相关性在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在不断加强,而且其走势几乎完全一致,说明近期股市价格上涨与热钱进入关系很大(见图3)。 (二)热钱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000年以前,中国的房产市场一直比较平静,2000年房地产完成投资额仅为4984•1亿元,然而,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2006年以后,房地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各大城市房产价格也大幅度上升。2009年全国完成房地产投资额为36241•81亿元,同比增长16%(见图4)。而2010年2—10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069•52亿元,同比增长36•51%(图5);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房地产的高利润,使得国(境)外热钱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后获得了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收益率,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的年收益率可达20%—50%,远远高于美国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年收益率6%—7%,或日本的4%左右(黎友焕,2008)。热钱致使楼市价格虚高,扭曲了房地产的供给结构,带动了二、三线城市楼市价格连锁性的提高,使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明显的“效用失真”问题,一旦泡沫破裂,热钱便会抽离,从而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危机甚至是国家金融危机。 (三)热钱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热钱的流入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促使流动性过剩。PrasadEandWei(2005)认为中国从2001年起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主要源于国外的套利资本,而不是FDI和经常账户的盈余,而且这些套利资本对人民币的汇率产生了很大的升值压力。[6]截止2010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6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见图6)。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必然会使得外汇占款增加。中央银行在被动接收外汇的同时,又被动向市场投放人民币,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9•6万亿元,同比增长19•0%;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9%,M1增速仍持续高于M2增速(见图7)。这实际上是一种被迫发行货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行为。热钱流入还会降低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国(境)外热钱流动方向与货币政策方向和目标往往不一致。当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国(境)外热钱会大量涌入,迫使其被动增加货币投放,抵消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而当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降低利率的政策时,国(境)热钱又会转换成外币迅速撤离,使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操作效应减弱,抵消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成效。 (四)热钱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看,热钱加速流入会造成一国宏观经济失衡,形成资产泡沫;而热钱的迅速出逃,又会造成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恐慌模型揭示了金融恐慌与羊群效应是货币危机产生和加深的重要原因,这已经被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验证。Mckinnon Pill(1998)认为;大量资本流入将导致金融机构的“过度借贷症”,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导致宏观经济过热,引起货币扩张,增大通胀压力;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恶化贸易条件,使得资本过度流入并容易产生逆转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动荡。[7](1276-1282)对于大量涌入中国的国(境)外热钱来说,将来一旦人民币升值幅度降低,且美国克服了次贷危机并开始为遏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或热钱在获取超额利润达到投机目的后,都有可能会迅速撤走,这将会刺破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并通过负财富效应与托宾Q效应作用于实体经济。 四、中国应对境外热钱异常流动的对策思路 面对大规模的国(境)外热钱流入中国,如果中国政府能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性措施,不但可以提升政府的信誉,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大规模短期国际资本的集中外逃及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有鉴于此,中国唯有进行多种政策协调,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一,在防治热钱的思路上,本文认为既要“堵”更要“疏”,甚至是“堵”不如“疏”。一方面是放眼全世界,看到没有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能有效的完全防止热钱的异常流动;另一方面是认识到热钱的异常流动有其固有的市场需求,没办法完全堵住热钱的流动。要加大热钱的疏导力度,把过去的某些地下活动引导到公开化的道路上来。比如,要加快本外币兑换的力度改革,把过去地下钱庄偷偷摸摸的兑换行为转化为市场公开行为,甚至可以把从事地下兑换行为的企业批准转化为合法的本外币兑换公司,从法律、法规上进行规范,从制度上进行约束,从经营行为上进行监管。 第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机制,减少热钱套汇和套利的空间。依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政府在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与固定汇率之间面临无法“三全其美”的内在矛盾。中国作为大国经济体应坚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只要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趋势,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区间,国(境)外热钱就无法获得足够回报,必然要分化,涌入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同时,要提高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强化市场利率的杠杆效应,疏导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挤压热钱的“套利”空间,使得短期热钱被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第三,加强热钱流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在当前中国外汇管制条件下,监测系统不仅能够监测热钱流入的真实性,而且能够监测热钱的异动。应在完善中国国际收支管理系统和提高系统兼容性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国(境)外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统计监测分析机制,在热钱流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对大额可疑资金进行全方位监测,最终形成完整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 国内经济论文:欧元贬值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危机及应对措施 欧债危机从2010年爆发以来,导致了欧元大幅贬值,对世界金融体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欧元贬值引发了人民币被动升值。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欧元对美元的贬值幅度突破了20%的关口。由于盯住美元汇率政策的实行,人民币也不得不对美元进行大幅升值。由此,中国经济受到广泛影响,值得密切关注和有效应对。 一、欧元贬值的成因 为了清晰而准确地分析欧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弄清欧元贬值的成因。从其演进路径看,欧元贬值的主要成因有三个方面: (一)蔓延的债务危机 欧元贬值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的蔓延。面对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欧元区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大幅削减财政赤字作为首要的经济工作,这就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时至今日,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仍然堪忧。受欧元区经济增长大幅下降及其预期恶化的影响,欧元贬值是必然的结果。 (二)低效的政策协调 自从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央行将治理通货膨胀纳入货币政策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欧元区各国不得不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由于让渡了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自主权,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的欧元区成员国都偏重于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其结果是破坏了《稳定增长公约》所要求的财政纪律,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的突出问题。利益博弈机制使得欧元区现有的政策协调框架难以解决主权国家的长期融资风险。于是,欧元贬值便成为反映和调节欧元区经济竞争力下滑的客观选择。 (三)投机的资本冲击 欧元贬值与国际资本流动及其投机性冲击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金融市场效率的相对低下,欧元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日益减少,美元的避险功能越来越被国际资本所看重。从2009年年底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减持欧元资产成为许多国家央行和金融机构的共同资产管理思路。与此同时,对冲基金也纷纷调整了理财思路,他们在做多债务违约掉期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建立欧元看跌头寸,并将欧元掉期金融产品卖给希望以对冲国债风险的金融机构。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促使欧元大幅下跌。 二、欧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的原因使欧元贬值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作为制定相关有效政策的理论前提,分析欧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迫切性。 (一)降低中国对欧出口 欧元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中国对欧出口自然下降。根据相关的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中欧贸易总额突破了5578亿美元,而中国对欧出口仅为2726.4亿美元,仅为中国出口总额的18.6%。据专家测算,今后中国对欧出口的增幅可能还会减少4%至5%。 (二)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 从2010年至今,欧元贬值已促使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超过了15%。因为人民币实行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也随着美元指数的上升而上升。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结果,2011年9月到12月,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从116.8升至119.3。欧元的贬值加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进而对全球贸易平衡产生不利影响。而美国贸易逆差没有出现缓解的趋势,则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压力就无法消除。 (三)降低对欧投资效益 欧元贬值降低了我国对欧固定资本投资效益。据统计,由于欧元贬值,2011年我国制造业资本对欧盟投资平均收益率大幅减至4%,而欧元对人民币的累积贬值率已经超过5%,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对欧投资资产的贬值阻碍了资本的顺利回流,而且增加了对欧投资的竞争力底线。 (四)扰乱经济安全 欧元对人民币的贬值驱动国际热钱涌入我国众多经济领域,给我国的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际热钱已将稳定的中国资本市场作为重点投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各类物价指数的持续上升与国际热钱的冲击不无关系。 三、对策建议 鉴于欧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诸多影响,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拓展资产形式树立正确的外汇储备管理理念是应对欧元贬值影响的内在要求。拓展外汇储备资产形式,有利于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综合目标。中国应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管理策略,适度增加流动性强、市场评价较高的债权形式。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如果欧元对美元的贬值导致美国对欧元区的贸易逆差无法解决,就会减少美元资产价值。因此,中国应该实现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切实增强抵御潜在金融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二)发展货币汇率期权业务 欧元贬值带来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如何规避汇率风险是我国投资机构和出口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应该借鉴金融业发达国家的做法,不断丰富国际货币汇率期权业务品种。笔者建议适当增加汇率期权业务品种,降低其操作价格,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需求方的关注度,以规避汇率波动所引起的经济风险。 (三)加快企业转型 欧元贬值迫使人民币被动升值,削弱了我国对欧出口的竞争力。对此,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应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加快转型的步伐,切实转变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出口结构,不断提高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使生产模式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而降低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同时,出口导向型企业应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为此,应适度投资相关度较少的不同行业,减少产业风险。 (四)抑制热钱冲击 面对热钱的投机性冲击,我国不仅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应提高财政政策以及其他调控手段的弹性。笔者建议应逐步促使宏观经济政策回到常态,具体地说就是逐步弱化刺激性财政政策的功能,进而减少热线冲击所带来的非理性物价上涨。在2012年我国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应积极推进金融创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与数量型工具减少货币流动性。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提高外汇统计的公开度,增强市场防范风险的意识。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篇1 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离不开高性能的开采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论述,并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还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对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一些年对煤炭的需求量还保持增长状态,煤矿生产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一体化的机电技术,对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采煤机已经从原来的液压牵引转变为电牵引方式,液压支架的微机控制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都已经应用到机械设备中,煤矿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与世界先进的采煤设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加强对采煤机械设备一体化技术的研发,更好地为我国煤矿生产服务。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电气、液压和机械技术进行结合,进一步提高煤矿开采设备自动化程度,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和后期维护,还要求煤矿机械设备具备可靠性、安全性,有着很长的使用寿命。将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作为核心,采取电、液、气配合的方式来控制执行机构运行,再配合传感技术将执行机构运行情况反馈给控制器。通过故障检测程序监测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具备故障自我诊断功能,对异常的运行情况进行报警,通过单片机、PLC等作为核心控制部位,结合变频控制技术、电控液技术等来提高煤矿开采设备的性能,满足煤矿生产的多种工况要求。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最可以体现出机电一体化水平,国内对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研发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对国外的煤矿安全监控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推动我国煤矿安全监控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煤矿科研人员结合我国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研发出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KJ95X、KJ90X等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国内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在煤矿生产应用和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对三相异步电动机、传动装置、液压控制系统和制动装置等进行在线监测,通过监测程序来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发现故障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报警,通过人机界面提供故障的位置,可以快速地对组织人员进行维修,使得煤矿设备可以快速恢复运行,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煤矿设备可以高效率运行。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国内开展的煤矿机电一体化重大技术项目,已经使得煤矿设备自动化性能和智能化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带式输送机是煤矿生产的重要设备,长距离、大功率的矿井带式输送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已经开发出多种类型的带式输送机,比如,成套长距离大倾角带式输送机,可伸缩式巷道带式输送机等,对重要的控制元件和核心元件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很多关键部件已经研发成功,利用PLC控制器、变频器等装置来现实输送机的CST软启动控制,两台皮带运输机可以通过一台或多台CST来实现控制,实现长距离、大运量的控制,也可以对输送机进行良好的制动控制,将行星齿轮减速器、液力耦合器等先进的设备应用到皮带输送机中,使得输送机具备良好的控制性能和动力性能。 2.3采煤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电牵引式采煤机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原来煤矿生产采用的液压采煤机进行对比来看,有着更充足的牵引力,如果采煤机在制动工况下,可以将能量转变为再次应用电能,起到很好的节能降耗效果。如果在大倾角煤层牵引工况下,可以保证设备以很好的效率运行,不会产生很大的磨损,有着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保养工作量比较小,动态特性比较好,电牵引采煤机的传动机构得以简化,能源的转化率有着大幅提升。 2.4提升机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煤矿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减少矿业工人的劳动量,提高煤矿资源的生产率,也可以防止操作人员水平和经验不足,对生产精度造成影响。比如,薄煤综采设备采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程序对支架动作进行控制,保证支架可以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运行,操作人员可以采用远程操作或者自动运行方式。交-直数字化提升机是煤矿机电一体化典型应用,把驱动装置与滚筒进行结合,采用了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总线通信方式将提升数学信号的传输质量,不再采用传统的继电器控制,有效地简化了电器元件的数量,有着很高的可靠性。提升机的硬件具有很好的通用性,通信协议也可以实现兼容,配置起来更为简单。国内研发的数字化交-直提升机,控制核心采用双处器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提升机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2.5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他煤矿机械中的应用 一些采煤机、综掘机也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来提升设备的可操作性,将控制技术与煤矿开采设备进行结合,利用微控制器对自动变速箱进行控制,根据生产负荷来调整传动比,可以将电动机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有着很好的技术经济性。操作流程也可以得到合理简化,煤矿生产设备的安全性能也可以得到保证。煤炭装载系统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可以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只需要操作控制按钮,就可以完成煤炭装载作业,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煤炭掘进设备是保证煤矿正常开采的基础条件,掘进机可配置隔爆型控制箱、压扣式控制按钮等构建起电气控制系统,通过与液压系统配合可以完成多种掘进作业。 3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驱动电机、减速器和执行机构建立起煤矿生产设备的动力系统,传统的动力传输效率不高,存在着很大的能源浪费,还会占有很大的空间,系统的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单纯地将电气控制技术、机械技术进行简单地叠加,需要使多种技术进行高度结合,构建起最优化的机电系统,每种元素间保持高度的依存关系,才能充分地完成协作,煤矿机器人将是未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3.1掘进机器人 为了加快煤矿巷道掘进速度,需要采用高度智能化的掘进机器人,可实现巷道的掘进工作,完成煤炭资源采掘,喷雾灭尘、装载运输等工作,具备先进性能的掘进机械器可配置煤层掘进测控系统,有效地提升了煤矿巷道掘进效率,煤矿开采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可满足对煤矿高效开采的需求。 3.2支护机器人 煤矿综采工作面对安全生产起到重要作用,支护设备可以对煤层顶板掉落的煤岩进行阻挡与支撑,避免大量的落煤进入到采煤空间,更好地保证采煤区域工作人员的和设备的安全。当前,煤矿生产多采用锚杆支护和液压支架两种支护方式,液压支护技术应用得最为普遍,液压支护机器人可以按着综采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保证液压支架可以稳定地向前推进,顶板部位还设置有压力检测系统,通过顶板压力情况来实现自适应控制,从而提高液压支架可靠性。 3.3采煤机器人 采煤机器人可以配合掘进设备完成装煤、落煤作业,采煤机器人通过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实现换向操作和姿态调整,具备运行故障诊断功能,并对采煤情况进行显示,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智能化采煤的需要。 3.4救护机器人 该种类型的机器人可以监测到矿井被困人员的健康情况,确定被困的具体位置,监测可燃气体的密度等信息,通过视觉系统对矿井的障碍物进行观测,可以在矿井巷道中自由移动,对障碍物进行避让。自动呼叫没有撤离人员,指导受困人员可以有效撤离。将获取到的图像输入到计算机系统,把图像信息传送到主控制台,可以让机器人自由移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机电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开采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煤矿生产设备等进行结合,可以在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煤炭开采效率,推动煤炭企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作者:张智宇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篇2 机电一体化技术深度融合了机械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具有多样化的功能,智能性、安全性优势明显。众所周知,煤矿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容易有安全事故发生。且煤矿作业存在着极大的劳动强度,作业效率不高,影响到采煤事业的整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受到了充分重视,通过在煤矿生产全过程中科学应用,能够促使煤矿生产的能流、物流、信息流等得到融合,不仅煤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可控性也大幅度增强。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价值 1.1煤矿作业安全得到保障 煤矿作业环境十分恶劣,且作业人员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精神压力较大,各类作业安全事故很容易发生。受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我国煤矿资源紧缺形势日益严峻,浅层煤矿资源基本上开发殆尽,煤矿开采深度进一步增加,导致煤矿开采危险系数随之提高。而通过在煤矿生产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部分具有较高危险系数、作业难度的工作任务可以由机械设备来完成,不仅作业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度降低,安全系数也得到了显著提高[1]。 1.2煤矿作业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借助于控制设备高效完成部分较为复杂的作业工序,煤矿生产方式得到改善。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克服了传统设备的弊端,开采作业效率得到提高。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具体应用 2.1煤矿提升设备中的应用 煤矿生产过程中,运输提升系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煤矿提升设备的融合度日趋提升,煤矿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就目前来讲,交直流提升机、交流提升机在煤矿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交直流提升机科学融合了滚筒与驱动装置,通过衔接与应用机械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系统操作难度大幅度降低,同时显著增强了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本种数字化提升机的核心为ASCS,能够将计算机系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操作流程得到简化,运行性能得到增强。同时,通过总线技术的运用,便捷、安全安装需求得到满足。若在生产实践中出现了故障问题,系统能够自动诊断与修复故障。交流提升机则将装机容量限制有效打破,主井、副井提升机的自动化得到实现,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操控处理,即可自动完成作业任务。我国已经将5000kW的装机容量的交流提升机研发出来,其具有十分优越的性能,正在稳步推广和应用[2]。 2.2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种类型的采煤机中应用较为广泛,显著改善了煤矿开采作业效果。首先,电牵引采煤机。本种采煤机能够平稳调速,牵引力较大,工作人员借助于微机操作即可良好控制各项电控参数,促使微机自动控制作业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电牵引采煤机的操作难度、维护难度较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其次,液压牵引采煤机。相较于电牵引采煤机,本种采煤机较为传统,不具备较高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水平,在牵引力、可靠性、连续性等方面不够突出,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和问题。最后,滚筒式采煤机。本种采煤机也将机电一体化深度应用过来,被广泛运用于煤矿作业生产实践中。为促使采煤机的生产效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技术人员对采煤机牵引部传动箱的结构形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合理分配了行星齿轮、直齿齿轮的传动比。其中,采煤机的功率传输受牵引部减速器的影响较大,通过对多级行星减速器进行增设,可促使减速器传动比得到增大,齿轮数量得到减少,减速器结构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简化。由于采煤机牵引部需于恶劣环境中作业,部分作业空间较小,因此需进一步缩小采煤机牵引部的整体面积。为促使采煤机牵引部长度符合相关标准,可对牵引部惰轮设置数量进行增加,同时横向布置多台电机。通过在采煤机电控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能够促使采煤机的体积得到进一步缩小,结构得到简化,同时操控、维护作业的标准化、自动化也可得到实现[3]。 2.3安全生产监控中的应用 为避免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需通过监测监控系统的应用,对矿井各类环境参数实时监测,包括有害气体浓度、设备运行状况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问题,促使煤矿安全生产目标得到实现。新时期以来,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十分重视,煤矿企业也将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于煤矿作业过程中,先后研发出较多类型的现代化监控系统,如KJF2000、KJ4系统等。基于这些监控系统的支持,人们能够对矿井中的生产状况实时了解与掌握,及时干预、解决潜在安全隐患,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其中,KJF2000监控系统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各类传感器的布设,能够实时监测矿井中的一氧化碳浓度、瓦斯浓度等。之后向监管中心快速、高效传输监测数据,监管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接收与分析,客观判断矿井安全状况。此外,KJF2000监控系统将网络通讯协议应用过来,井下、井上人员的实时通信需求得到满足。具体应用过程中,基于监控中心的支持,监控值班人员能够对需求信息快速查询,进而动态监控井下生产状况。 2.4其他生产设备中的应用 首先,供电系统。由于煤矿生产过程中需将较多的大功率设备应用过来,因此存在着较大的用电量。且对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否则安全稳定作业将难以保证。目前煤矿生产系统中应用了较多的节能装置,如通过将真空开关、微机保护等应用于高低压开关柜中,基于网络的支持,远程遥控、遥测等控制功能即可顺利实现。同时,通过各类补偿技术的综合运用,设备功率损耗得到降低,无功电流得到减少。其次,液压支架。煤矿开采过程中,液压支架发挥着重要的支护作用,能够对工作面矿山压力有效控制。通过深度融合液压控制与计算机技术,可以促使顶板支护设备的压力负荷得到有效降低[4]。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3.1智能化 智能化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近些年来,受人工智能领域高速发展的影响,煤矿生产技术、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也在稳步提高。未来发展过程中,煤矿企业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程度,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将智能化技术作为应用的重点。积极开发应用专家系统等软件设备,促使作业效率与安全得到保障。 3.2网络化 网络技术目前已经在煤矿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煤矿企业要进一步加大网络技术与煤矿生产的融合度,将远程控制、远程帮助、远程通信等一系列技术深度应用过来,促使煤矿生产作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3微型化 目前煤矿生产中所应用到的部分机械设备具有较大的体型,安装、使用不够便捷,导致煤矿的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技术人员需在保证机械设备性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机械设备的体积,简化机械设备的结构,以便促使机械设备的安装使用便捷性得到增强,提高煤矿生产作业效率。 3.4绿色化 煤矿生产的能耗、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相适应。因此煤矿企业需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一契机,积极转变生产模式,创新生产流程,通过改进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促使煤矿生产的绿色性、环保性得到增强。 4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煤矿生产效率与生产安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深度等在不断拓展,加快了煤矿产业的整体发展步伐。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依然有一些技术差距存在。因此,相关企业与人员要进一步深化技术研究,积极借鉴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作者:李贺霞 单位: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西铭矿选煤厂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篇3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简单的机械难以达到工业生产的需要。在这样的需求条件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学科的交叉及渗透,从而使工程领域朝着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地迈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逐渐演变成一个新术语—机电一体化。这项综合技术使机械行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和组成、生产方法和管理体系产生了巨大变化,该行业已进入了由“机械电气化”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论述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交叉集成的技术,结合了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机电一体化是一种新兴的集成技术,它将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引入机械的主要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当中,并将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和软件等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相互交叉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技术。其实质不仅是利用电子技术来取代或者简化机械功能,重点是将机械系统,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构成了完美的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以下优点:使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并使性能更卓越。机电一体化产品均具备自动监控、诊断和报警等功能,对步骤进行了极大的优化且灵活方便;应用范围广,生产率高,工作效率高。机电产品的不同功能对于场合和领域的适应性较强,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了控制以及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机电一体化产品它复合功能强,同样具备调整和维护的功能。,其自动检测和自动监视功能可以自动采取措施来应对工作中面临的故障进行防护,使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当前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四个不同的发展过程:准备环节,计算机的问世标致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在1960年左右,日本率先提出了这个术语,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较低,这项技术很难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在起步过程,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第四代电子产品的推广使得这个技术得以面向社会。在这一反正发展过程中,机电一体化不断扩张其影响力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1980年左右,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被全世界的专家所关注。机电一体化所带来的技术和产品不断产生。在繁荣时期,自1990年左右以来出现了各种新技术的问世也带来了创新性的进展,飞速的变化和发展也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并且进入到各个领域当中。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都拥有智能化,程序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并且体积小容易进行操作的维护,保护功能强且性能可靠。机电产品的大量使用也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提高了生产率并且产生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是,中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展趋势未来将是:研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提高产品的通讯功能,以满足集成自动化的需求;基于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为条件的矿山运行状况的设备的和健康监控系统和处理器以及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操作设备等;机器人将继续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3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对于煤矿生产的重大作用 1)大大提升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落后的生产方式这一面貌。高新技术的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也彻底改变了煤矿的传统作业模式,大大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劳动效率也得以提升。 2)更加使劳动安全得到很好的保障。传统煤矿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在潮湿以及充满煤的环境中长时间和高负荷工作会对矿工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对矿工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将机电一体化设备用于煤矿的开采,运输,不但可以降低矿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力,还可以很大程度减少发生事故的概率,有效预防与工作有关的伤病和职业病,并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的到保障。 3)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矿工的收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煤炭的产量,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还促进了矿工的收入提升。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增收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运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在采煤机的某个重要用途中,电牵引采煤机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包含液压牵引采煤机无法获得的多数特点与优势:牵引上的良好功能。在采煤机运行时它容易产生牵引力,在采煤机出现下滑现象时它依然容易展开发电制动工作;能适合大角度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包含停机时避免机具下滑的一些制动器,无需某些防滑设备,而容易适用于40°~50°角度的煤层;应用期限长,操作可靠。除了电动机的整流子与电刷存在磨损以外,和液压牵引的差距在于电牵引采煤机的部分元件无磨损,由此应用期限长,维修度较小,操作可靠;效率较高、框架单一;动态效果不错,反应特别灵活。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仅仅展开一项电能转换工作,进而向机械能进行转换,传动体系简便,转换效率容易达到99%,不过对于液压采煤机来讲,当电能向机械能进行转换时,其转换效率仅可以处在65%左右,最高不超过70%。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用途。目前,矿井提升机,即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是煤矿机电自动化、以及一体化率最大的装置。最重要的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方面把滚筒与驱动相融合,使机械~计算机~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的综合体得以全面显示,迅速改进了机械体系。而全数字化提升机运用总线方案,完全可靠,使电器配置快速完善,另外,硬件配置彼此兼容,较为简便。中国顺利研发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包含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征,其操作单一、功能超前、可靠合理,其部分ASCS是由双CPU组成的电脑核心系统。 3)机电一体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带式输送机中。在国内,带式输送机包含传输量多、操作可靠、可形成自动化、质量高等特征,主要作为煤矿井下传输体系的运输装置。所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带式输送机目前已作为其分析重点。如今,基于机、液、电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开启设备获得了大量应用。它作为某种软驱动设备,专门应用于金属矿石或者煤炭的长距离皮带输送机。一个皮带输送机主要由数台或者1台CST来进行驱动。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传输机的监控装置的可行性与性能、寿命以及敏感度均有所不同。与此同时,国内带式传输机通常进行3点驱动,主要是因为没有解决开启延迟技术及监控网络技术与动态研究,从传输机角度来看,单机运量及长度具有限制性。 4)其他。对于煤矿机电一体化装置来讲,液压支架主要向电液控制目标前进,把液压控制和电脑技术融为一体,以免对支架、以及顶板起到载荷冲击作用,有助于成组自动移架甚至是定压双向邻架得以实现。煤矿供电要求是容易适用于大功率装置,效率要高,供电要合理可行。所以需要对节能型产品进行全面推广。高压开关柜一般运用真空开关,其功能为应用期限长,维护量不大。如今,“微机保护”在低、高开关柜上得到了具体应用,能够具有远程遥测、遥控、遥调以及遥信,产生网络影响。电子、机械等功能各不相同的技术相结合的健全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特别注重其子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接口,实际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则是商品设计环节中最具变革性的阶段之一,也作为接口设计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重点就是原理决策设计,对节省商品成本、强化商品功能产生决定性作用[1]。国内外目前研制了一些知识库或者设计知识目录,主要可以实现特殊效能的效能原理解,研制了容易对于简单功能加以求解的测试系统口,并研究了简单功能原理解的智能查询及系统表达方案[2]。在接口特征匹配的基础上,然而很少对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原理性能求解进行研究。本文在接口特征匹配的基础上主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原理性能实现手段及求解方案进行了分析。 5结语 由于煤矿生产逐渐向深层次发展,会提高其控制水平与规模的要求,因此会机电一体化技术会不断发展与提高。就目前很多高科技术的发展状况看,像网络、光纤、人工智能,还有生物工程在内的许多高新技术,已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之中慢慢深入,从而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更健全、性能更卓越,随之而来智能化程度也会变高。所以,许多煤矿企业利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会取得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其技术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不断循环、不断发展下去,为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双重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自厚.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45. [2]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87. 作者:宋志海单位:山西汾西矿业水峪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经典力学论文:论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 摘要: 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研究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理学规律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 惯性;存在;时间;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问题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1)。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2),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4)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5)。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至于时间,自从奥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而言,人们只认识到什么是惯性而还没有搞清惯性是什么。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7)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分析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 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参考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自然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计算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可是,仅依据这一点却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定律的论述对象其实是不一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而牛顿第一定律论述的是整个存在的性质。惯性——这个任何物体均具有的性质其实不是我们的个别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因为这个“任何物体”,包括了天地间的万物,而万物的总称(15)即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即任何个别的物体都不可能无条件地具有惯性:惯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着的时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是关于个别物体因果性的规律,而牛顿第一定律却与个别物体的因果性无关,它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述,它的表述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无关的、瞬时性的。正是这种非时间性(16)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构成了惯性系的特殊地位,从而使我们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研究物体的动力学关系。因为毫无疑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与采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17)。由此可见,不仅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现行的动力学规律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体的个体事物上的展现。惯性定律比牛顿第二定律具有更强的基础性。也就是说,正是惯性现象,构成了牛顿动力学所以成立的操作平台。由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变,因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才跟物体的受力相关。 最后,牛顿把惯性定律放在三个运动定律的首位也是与其对自然的信仰因素有关的。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内在决定论的观点。但在牛顿看来,基本的物质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没有任何自发的运动,而电、磁、光这些‘非物质’的力量则成为神在自然中的行动的载体(18)。也就是说,惯性定律内隐含着牛顿否定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内在目的论从而建立新力学的形而上基础。 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论题,在几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第一,质量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个别研究对象的质量与其所揭示的惯性毫无关联。因为这两者从数量上来看是一对无穷大的关系,从内容上来看是个体与存在的关系,在它们之间,人类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逻辑上的因果链。第二,“物体(的)惯性”这样的说法缺乏依据,因为惯性不是物体的性质。物体只是作为惯性的表现者而存在的。第三,“惯性(的)大小”这样的说法也缺乏依据,因为惯性没有大小,惯性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特定状态的显现。第四,既然惯性并无大小,我们也不可去进行量度,事实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上也没有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函数关系,因为这一函数关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的一个虚假的逻辑推测,谁也不能证明质量与惯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更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系数,因为这些关系均是虚假的。因而,物理学界流传的物体的惯性等于它的质量(19)只是人们一个随心所欲的错误言说。 由于物体质量与惯性无关,所以,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就是不当的,质量的确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一种象力一样的阻抗作用,质量在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上而言似乎有一种“消解”、“抗拒”力的性质。因而作者认为可将现行的“惯性质量”改称为物体的“抗性质量”。正如牛顿所说:“物体只有当有其他力作用于它,或者要改变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20)”因为质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有关,它事实上具有动力学特征,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大时,它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从逻辑上而言,我们只有将惯性从物质的内在因素中解除出来,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顿时代的机械论自然观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艺复兴所形成的机械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定律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体的某种动力学性质,它是关于人类体认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谐的陈述。据于上面的论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过分的:反映时间的均匀性,空间的对称性 ,及自然之美对人的呈现。可是,现行的许多教科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是很不一致的。当然,这种不一致性用老眼光来看是无伤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差异性就成为值得商讨的了。 例如: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1)。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2)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23)。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它物体的作用”,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操作意义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作者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个别研究对象)的严格区分,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六、人们误解惯性的来源 人们在惯性问题上所犯的错误认识,既来源于历史上人们对于和惯性概念相联结的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一贯表达方式,又来源于牛顿的表述与对于牛顿力学理解上的偏差。“事实上,牛顿似乎注定要被人误解”。(24) 在牛顿所陈述的第一定律中:(25)“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Every body persists it's state of rest or of uniform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until it is compelled by some force to change that state.)”。牛顿对“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作出了对应的理解,即认为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是由内部原因的,这个内部原因即称为惯性:“vis insita,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个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使之保持其现有的状态,或是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26)在牛顿时代,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一个物体,由于其物质的惰性(现称惯性——译者注),要改变它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就极其不易。因此这种固有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惯性’或‘惰性力’来称它。”(27)因为在牛顿时代是无法判定惯性的本质的。从牛顿的这一段话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几乎是在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领会惯性的,因而他才认为(惯性)大小与该物体的运动和质量有关。 这一观点可以追踪到亚里士多德,它影响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在牛顿之前的开普勒也就惯性说过(29):“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由此我们也可见,在开普勒那里已经有惯性等同于力与质量的观点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惯性的错误理解主要是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这个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地认为事物外在的状态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当人们在物体之外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可感觉的原因的时候,就只能把它归因于物体的内部。牛顿将惯性归因于物体的内部,把惯性看成阻碍物体改变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的内力,他假设的惯性非常接近布里丹的冲力——即:惯性作为一个内力,在缺乏外部动力或阻力时,会引起无定限的直线运动(30),另一方面,牛顿的惯性观又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关于自然具有灵魂观念的继承,我们可以从他的着作中强烈地感到,他具有自然界的物体与人一样会在受到作用时产生反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思想意向。显然,在现代人看来,自然界的物体是与人具有本质区别的。 在牛顿以后,欧拉则将牛顿关于vis insita 的比较隐晦的注释作了同牛顿之前的有些科学家的直感一样的有一定危险性的表白:“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能力.....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例。”(31) 可是现在看来,这种危险性中是带有错误的。从那以后到现在,人们对于惯性的理解基本上是庸俗性质的。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诺特尔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在物体的内部、也跟力无关,而是由于物体所处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牛顿意义上的惯性作出更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理解,牛顿的vis insita(惯性是一个消极的本原,靠此本原物体维持它们的运动或静止,按照作用力的大小接受运动,按照受到阻力的大小抵制运动。(32))可以深入为两个层面的结论: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是由于惯性,即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是由于它的动力学特性——抗性,即它的质量较大。 经典力学论文:论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 摘要: 对经典力学范围内现行的惯性观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对于惯性要区分:个别 研究 对象的性质与存在的性质;保持某种状态的性质与改变某种状态的性质;物 理学 规律 的动力学特性与审美性。 关键词: 惯性;存在;时间;空间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同时它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础性观念,并且惯性 问题 也是经常被物理学界讨论的一个话题(1)。可是,尽管经典力学经过了漫长的 发展 时期,大部分的物理教师在此问题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混乱性(2),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惯性进行了讨论,望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惯性的意义 大家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3)。一个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就会一直静止下去,而原来运动的则会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这里的问题在于:惯性是否是物体的性质?依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任何物体均具有惯性。因而,看来惯性不是被研究物体的性质,因为这一性质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也就是说它与物体的个别特征无关。因而,惯性只能是存在的一个特征,是被研究对象周围的环境在此对象上的表现。换一句话说,它是存在于物体周围的一种条件,一种约束。 二十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诺特尔(4)证明了:空间平移对称性导致动量守恒、空间转动对称性导致角动量守恒、而时间均匀性导致能量守恒。事实上,物体的惯性是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必然结果。因而它与个别的特殊研究对象无关。惯性不是个别存在物的性质,个别存在物只是惯性的显现者,惯性的本质与个别存在物的特性无关。从而我们就不能用反映个别存在物性质的量(例如质量)来测度惯性。因为惯性作为存在的一种显现,并无大小可言,它只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达。 二、惯性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无关 通常认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是据于这样的理由:质量大的物体在相同的力作用下其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这是由牛顿第二定律所得到的基本结论。而事实上物体运动状态是否变化,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难还是容易是与惯性无关的。惯性所揭示出的物体之性质不在于其使(或抗拒)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代表改变的难易程度的能力,而在于它的保持某种特定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本领:在最相似的物之间,错觉说着最巧妙的谎;最小的罅隙是最难度(5)。因而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倘若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话,则我们也可以说力与惯性也有关系。因为对于相同质量的物体而言,力越小其运动状态就越难改变。因而,也即力越小物体的惯性越大。事实上,在惯性概念发展的最初时期,牛顿就将惯性与力进行等价的思考,当然现在大家知道牛顿的把惯性等同于力的思想是错的了。如果要说质量与惯性确有联系的话,作者以为也只能从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惯性是由其表现物体周围存在着的与时空有关的天体质量分布情况决定着的性质。这是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的性质是由天体质量的分布所决定的。至于时间,自从奥古斯丁(6)提出“什么是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有认清它的真面目,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上而言,人们只认识到什么是惯性而还没有搞清惯性是什么。 惯性不是一种由个别物体自身所具备的原因(诚然,所有物体均会表现出惯性),它不是我们的一种吃力的、需要支撑的、痛苦感的反映,事实上,它是存在之美感的绽开。因而“惯性是物体对任何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来作用的阻抗的性质”(7)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不当的。因为这一注释还是从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 分析 而来的,在这一注释中已经隐藏了牛顿第二定律及对惯性与物体质量等价的认同感。其实,惯性是一种令人十分安全的、舒适的、和谐的存在之性质,它使物体的存在行为非常简单,而人们也往往由于常见到这种存在的简单性而忽视了它的深层含义。静止的永远静止,运动的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惯性就是将存在如此单调而重复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凡是背离了这两种物体的存在情况而用惯性去解释其存在原因的,作者以为均属一种不当的诡辩行为。可是这种诡辩行为不仅麻木了人的脑神经而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教科书(8),我们来看一些下面的例子。 例1.惯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高速行驶的车辆因惯性而不能及时制动常造成 交通 事故。所以,在城市的市区,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以利于行车安全。(9) 在这里,不能及时制动是由于惯性还是由于制动力不够大?略作思考,读者就可判断出是由于后者。将惯性看成一种破坏力是十分荒唐的。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车辆质量较大,而相应的制动力在如此质量的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很小,不能使车辆很快地减速,从而在短时间内停下来。倘若对于质量较大的车辆来说制动力也允许更大,那么作者认为还是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动车辆的。 并且,这个例子中的“高速行驶的车辆”及“对机动车的车速都有一定的限制”的字句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惯性和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误导。 例2.把斧柄的一端在水泥地面上撞击几下,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这是什么缘故呢?(10) 通常标准答案是这样的:开始斧头和斧柄同时向下运动,当斧柄遇到障碍物时突然停止,而斧头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样斧头就牢牢地套在斧柄上了。 事实上,斧头在斧柄上套牢是由于斧头克服了阻力相对于斧柄运动了一段位移,而惯性不是克服某种阻力使斧头运动的原因。在此问题中的一个效果是斧头相对于斧柄产生了某种(克服一定力的)运动,因而我们必须以斧柄为参照系来考察此种运动的实质。当以斧柄为参照时,实际上斧柄在撞击的过程中是一个非惯性系,它相对于惯性系有一个向上的加速度。因而斧头在此参照系中必受到一个向下的“惯性力”,正是此力与斧头的重力克服了斧头与斧柄之间的弹力与摩擦阻力使斧头相对于斧柄前进了一段位移,从而使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如果一定要以地面为参照系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牢的问题,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虽然斧头在斧柄上向下套牢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除重力以外的向下的另外力,但相对于地面而言斧头具有一定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正是这个能量克服了阻力作功从而转化为内能。所以从效果上看,一是斧头相对于斧柄向下移动了一段位移,二是斧头与斧柄的接触面上在发热。 如果仅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是由其受到的作用力大小与作用时间(或所通过的位移)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它和斧头相对于斧柄的动能或动量变化有关。斧柄在“水泥地面”上“撞击”这两个条件只是使斧柄产生了相对于水泥地面的较大的动量变化率,从而也使斧头具有了相对于斧柄的惯性力。但是,虽然这个惯性力构成了斧头套牢在斧柄上的直接原因,可严格地说,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的原因还和斧头的重力及斧柄的弹性和斧头与斧柄的摩擦力大小均有关系。并且斧头在斧柄上套得牢不牢和作用时间也大有关系,因而,撞击“几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例3.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档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这是怎么回事呢?(11) 教科书上的答案是这样的:小车突然停止的时候,由于木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木块的底部也随着停止,可是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木块向右倾倒。 事实上,本例中小车上木块的倾倒是由于力矩作用的缘故。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对木块的重心而言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从而木块向右倾倒。若以小车为参照物,小车被档板制动时已是一个非惯性系,作用在木块(重心)上的“惯性力”对木块的底端也产生一个使木块作顺时针旋转的力矩。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例2和例3中,斧头在斧柄上套牢和木块在小车上倾倒已是一个涉及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的问题。其中例2是非惯性系中的质点动力学问题,而例3则是非惯性系中的刚体动力学问题。可是,在非惯性系中,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论述的牛顿第一定律已不成立,从而也失去了此两例的代表意义。也就是说,这两个例子不仅是不准确的解释而且是不适当的例子。在涉及惯性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分别那些是属于惯性现象,而那些则不属于惯性现象——即为动力学现象。牛顿的例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12),但我们许多的物理学工作者却将惯性对事物的解释范围作了相当随意而并不恰当的扩展或扭曲。其实在讲述惯性时,用不着举更新鲜的特别例子,倒是需指出惯性使我们对事物常态的存在方式太熟视无睹了。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惯性不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使火车制动、使斧头套牢在斧柄上、使小木块倾倒)的原因。严格地说,这些原因和物体的惯性无关,只和力有关,而至于火车制动得及时不及时,斧头套在斧柄上牢不牢,小木块倾倒得快不快,则不仅与力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形体、初速度有关。但即使如此地与质量和初速有关却也与惯性无关。 惯性,这个我们通常认为是由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性质,其实是物体存在方式的一种条件性:“试取汽车为 参考 系统来研究‘当汽车急剧刹车的时候,车中乘客有向前倾倒的倾向’这个问题,在汽车急剧刹车前,相对于汽车而言,乘客是静止的,在汽车急剧刹车时,乘客突然向前倾,这就是说,以汽车为参考系统,乘客由静止而突然向前倾,并不保持其静止状态,并不表现出惯性”(13)。这个条件就是:物体要表现出惯性,它必须处于惯性参考系中。而“事物的存在顽强地延续维持不变,无论运动是快是慢抑或停止。”(14)也只在惯性系中才成立。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学与动力学问题时,惯性系总有着特殊的地位。可是,这个特殊地位的存在并不单单是人类抽象理性的功劳,并不是人类贪懒和间集化的一个报应,惯性系的存在有其形而上的基础: 自然 之美的呈现及人对自然之美呈现体认的同一性。如果没有了存在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我们选取的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对研究动力学问题而言也就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胎。惯性系不仅在 计算 上向人类提供了联系物体的相互作用与相对运动的便利方式,其更根本的是它使人与存在的关系成为审美性的。惯性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存在是美的。而惯性系则是自然对人的一个馈赠。也因而,我们应当从审美的视角来看待惯性,而不应当将它看成一个恶魔或一件便宜货。 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不要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可是当我们的老师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待惯性——也就是说,把惯性与牛顿第二定律混为一谈的时候,对学生的这一期望是合适的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教完一些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以后,就要求学生用它们解释自然现象。事实上,物理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与规律不是要求我们去解释自然现象,它没有这个功能,它只是告诉我们要去感受些什么,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推理的方式,而是一个判断的原则 :它促成我们的判断更接近于自然之美的呈现。 三、惯性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可是,仅依据这一点却不能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这两个定律的论述对象其实是不一样的。牛顿第二定律的 研究 对象是一个物体,而牛顿第一定律论述的是整个存在的性质。惯性——这个任何物体均具有的性质其实不是我们的个别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因为这个“任何物体”,包括了天地间的万物,而万物的总称(15)即是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即任何个别的物体都不可能无条件地具有惯性:惯性是存在的特性,是存在着的时空的特性,是宇宙的特性。 其次,牛顿第二定律是关于个别物体因果性的 规律 ,而牛顿第一定律却与个别物体的因果性无关,它是存在之状态的表述,它的表述是与具体的特定的时间无关的、瞬时性的。正是这种非时间性(16)构成了牛顿力学的本质特征。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成立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构成了惯性系的特殊地位,从而使我们可以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研究物体的动力学关系。因为毫无疑问,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与采用怎样的空间和时间来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17)。由此可见,不仅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特例,恰恰相反,现行的动力学规律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存在之性在具体的个体事物上的展现。惯性定律比牛顿第二定律具有更强的基础性。也就是说,正是惯性现象,构成了牛顿动力学所以成立的操作平台。由于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其速度不变,因而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才跟物体的受力相关。 最后,牛顿把惯性定律放在三个运动定律的首位也是与其对 自然 的信仰因素有关的。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绝大部分思想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内在决定论的观点。但在牛顿看来,基本的物质粒子完全是惰性的,没有任何自发的运动,而电、磁、光这些‘非物质’的力量则成为神在自然中的行动的载体(18)。也就是说,惯性定律内隐含着牛顿否定亚里士多德运动观的内在目的论从而建立新力学的形而上基础。 四、惯性与具体物体的质量无关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论题,在几个角度去看都是错误的。第一,质量不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个别研究对象的质量与其所揭示的惯性毫无关联。因为这两者从数量上来看是一对无穷大的关系,从 内容 上来看是个体与存在的关系,在它们之间,人类的理性不可能找到逻辑上的因果链。第二,“物体(的)惯性”这样的说法缺乏依据,因为惯性不是物体的性质。物体只是作为惯性的表现者而存在的。第三,“惯性(的)大小”这样的说法也缺乏依据,因为惯性没有大小,惯性只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特定状态的显现。第四,既然惯性并无大小,我们也不可去进行量度,事实上,任何一本教科书上也没有指出惯性与质量的函数关系,因为这一函数关系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的一个虚假的逻辑推测,谁也不能证明质量与惯性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更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系数,因为这些关系均是虚假的。因而,物 理学 界流传的物体的惯性等于它的质量(19)只是人们一个随心所欲的错误言说。 由于物体质量与惯性无关,所以,将牛顿第二定律中的质量称为惯性质量就是不当的,质量的确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一种象力一样的阻抗作用,质量在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上而言似乎有一种“消解”、“抗拒”力的性质。因而作者认为可将现行的“惯性质量”改称为物体的“抗性质量”。正如牛顿所说:“物体只有当有其他力作用于它,或者要改变它的状态时,才会产生这种力。这种力的作用既可以看做是抵抗力,也可以看做是推斥力。(20)”因为质量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有关,它事实上具有动力学特征,当一个物体的质量大时,它对运动状态改变的阻抗能力就越大。 从逻辑上而言,我们只有将惯性从物质的内在因素中解除出来,才能完全地克服牛顿 时代 的机械论自然观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间存在着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使牛顿第一定律恰如其分地建立在由文艺复兴所形成的机械论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上。 五、惯性定律的表述方式 牛顿第一定律是动力学定律的基础,但它本身并不表征物体的某种动力学性质,它是关于人类体认自然之美、自然之和谐的陈述。据于上面的论述,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方式作以下的要求是并不过分的:反映时间的均匀性,空间的对称性,及自然之美对人的呈现。可是,现行的许多教科书中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陈述是很不一致的。当然,这种不一致性用老眼光来看是无伤大雅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差异性就成为值得商讨的了。 例如: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它就保持自己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1)。这样的陈述可能离惯性定律的本义较远,因为这一陈述的方式是在动力学的维度上来进行的,陈述的对象是“一个物体”。这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这样方式的陈述毫无疑问地可以把惯性定律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因为“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就表达了陈述事件的某种特殊性。 另外一种常见的陈述方式是: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2)这样一种表述比前一种完整多了,它几乎就是牛顿的原义,但这里的“一切物体”应当换成“任何物体”(23)。因为在此论述中的“任何物体”实际上是对一切物体的否定,而“有外力”应当换成“其它物体的作用”,因为惯性定律是不涉及力的,操作意义上的力这个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惯性无关。 作者试着这样来陈述惯性定律:存在着的宇宙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使任何物体在没有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许,这样的一种陈述方式是较明晰的陈述方式,它强调了惯性与惯性的表现者(个别研究对象)的严格区分,这个陈述的主语是性质,这样的陈述才可称为关于“惯性”的定律。而我们也应当将惯性定义为: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六、人们误解惯性的来源 人们在惯性 问题 上所犯的错误认识,既来源于 历史 上人们对于和惯性概念相联结的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一贯表达方式,又来源于牛顿的表述与对于牛顿力学理解上的偏差。“事实上,牛顿似乎注定要被人误解”。(24) 在牛顿所陈述的第一定律中:(25)“每个物体都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改变那个状态(every body persists it's state of rest or of uniform motion in a straight line until it is compelled by some force to change that state.)”。牛顿对“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迫使它”作出了对应的理解,即认为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是由内部原因的,这个内部原因即称为惯性:“vis insita,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起抵抗作用的力,它存在于每一个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使之保持其现有的状态,或是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26)在牛顿时代,作出这样的判断是无可厚非的:“一个物体,由于其物质的惰性(现称惯性——译者注),要改变它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就极其不易。因此这种固有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惯性’或‘惰性力’来称它。”(27)因为在牛顿时代是无法判定惯性的本质的。从牛顿的这一段话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他几乎是在第二定律的意义上来领会惯性的,因而他才认为(惯性)大小与该物体的运动和质量有关。 这一观点可以追踪到亚里士多德,它 影响 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大批 科学 家的思维方式。在牛顿之前的开普勒也就惯性说过(29):“如果天体不赋有类似于重量的惯性,要使它运动就不需要力,最小的动力就足以使它有无限的速度,但由于天体公转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因此非常明显,物质必须具有能说明这些差别的惯性”;“惯性,或对运动的阻力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给定的体积中,物质的量愈多,惯性愈强。”由此我们也可见,在开普勒那里已经有惯性等同于力与质量的观点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惯性的错误理解主要是由历史原因所造成的,这个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地认为事物外在的状态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当人们在物体之外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可感觉的原因的时候,就只能把它归因于物体的内部。牛顿将惯性归因于物体的内部,把惯性看成阻碍物体改变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的内力,他假设的惯性非常接近布里丹的冲力——即:惯性作为一个内力,在缺乏外部动力或阻力时,会引起无定限的直线运动(30),另一方面,牛顿的惯性观又来自于他对古希腊关于自然具有灵魂观念的继承,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强烈地感到,他具有自然界的物体与人一样会在受到作用时产生反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思想意向。显然,在 现代 人看来,自然界的物体是与人具有本质区别的。 在牛顿以后,欧拉则将牛顿关于vis insita 的比较隐晦的注释作了同牛顿之前的有些科学家的直感一样的有一定危险性的表白:“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能力.....惯性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例。”(31) 可是现在看来,这种危险性中是带有错误的。从那以后到现在,人们对于惯性的理解基本上是庸俗性质的。随着现代物理学的 发展 ,特别是诺特尔之后,我们可以认识到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在物体的内部、也跟力无关,而是由于物体所处的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牛顿意义上的惯性作出更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理解,牛顿的vis insita(惯性是一个消极的本原,靠此本原物体维持它们的运动或静止,按照作用力的大小接受运动,按照受到阻力的大小抵制运动。(32))可以深入为两个层面的结论: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是由于惯性,即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在同样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它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是由于它的动力学特性——抗性,即它的质量较大。 经典力学论文:浅谈高中生如何学好高中物理之经典力学 【摘 要】经典力学,作为高中物理的重要章节之一,在考试中也占据着较高的分值。那么,如何让高中学生学好物理的经典力学是我们教师一直在关注的话题。就此,本文针对高中生如何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之经典力学的学习方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 经典力学 学习方法 建议 力学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学好经典力学的板块,有利于他们今后在物理方面的深入学习,让他们后续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当然,要学好某种知识讲究的是方法,方法对了,自然离成功也就近了,下面就来分享我经过多年教学而提炼出的针对高中生对经典力学的学习方法及相关建议。 一、理解掌握概念,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理科学习,如果仅仅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理科知识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我们的物理学科,学生需要的是理解和记忆。只有这样两项结合,学生才能把基础知识学的更扎实,才能得巩固所学的知识,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谈得上更深入的学习。 就拿学生学习摩擦力来说,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是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其次通过定义需要总结出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物体间有相互接触、挤压;第二,接触面必须要粗糙;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者是相对运动。我们不需要学生硬性的去记住这些定义以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但是,学生需要通过理解的方式来掌握我们所讲解的知识点。再者,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去感受摩擦力的存在,领悟产生摩擦力所需要的条件。比如,人在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在我们前进的时候也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移,也就是与地面发生了相对运动,而且地面也是粗糙的。这样的例子既贴近生活,而且也包含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理解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是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掌握相关解决经典力学试题的典型方法 (一)整体隔离法在物理上的有效运用 所谓的整体法就是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大物体。当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就不需要去考虑物体之间的内力,就只需要考虑外力对于物体的作用效果。在使用整体法时,学生省去对内力的求解。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做题时计算量减小,而且更容易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当然,学生在使用整体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系统的运动状态、过程;其次画出系统的受力示意图;最后根据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列方程并求解。 隔离法就是把需要我们分析的物体从一个体系中隔离出来。这时需要我们学生的想象,把我们隔离出来的物体想象成单个物体,通过对隔离出来的物体进行分析。此时,不用考虑其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对于隔离法的使用,学生应该注意的是:首先要明确隔离的对象,其次对隔离出的物理运动状态加以分析,再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最后在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列出方程求解。 在物理经典力学中,连接体处使用整体隔离方法 ,可以让学生的计算量简化,并且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更清楚。计算量的简化在考试中能节约学生的时间,也让结果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 (二)改变研究对象法在经典力学上的运用 在我们的物理试题中连接体的试题是非常常见的。这类题会让学生求出其中一个物体在克服摩擦方面做了多少功。往往要分析清楚该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而且也很容易出错,而与此物体连接的另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是很容易分析出来的。这时我们便可以通过改变研究对象来解决此题。就比如说,一个放在粗糙的木板的A物体经过一根细线,再通过一定滑轮连接一竖直静止的B物体(通过手捧住,保证物体最先处于静止状态),当松手后,B物体往下运动的过程中,求物体A的内能如何变化?对于该问题,当我们只对A分析时,过程是比较复杂,如果我们更换研究对象。对于体系来说,B物体的机械能的减少也就等于A物体的内能增加。对于这类题,当我们改变研究对象,把复杂的运动过程简单化,让我们的物理解题速度加快,正确率也会提高。 (三)模型法在高中物理之经典力学上的运用 所谓的模型法就是通过模型去揭示原型的本质特征。在物理上通过模型法,去解决试题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我们有理想化模型质点、点电荷,有想象模型电场线、磁感线……,总之模型法在我们物理上运用是比较多的。在遇到的试题中,同样有可以采取模型法去解答试题,比如我们常考的板块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老师讲解板块模型的基础知识去应对考试中改编版的板块模型试题。 三、端正态度,学习物理 (一)端正态度学习物理的好处 有了前面介绍的对高中物理经典力学的学习方法后,学生还应当作的就是端正学习态度。态度是决定做好一件事情的因素之一,有了好的学习物理的方法后,学生还要端正态度去对待物理的学习,这样才会让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课前预习,课中听课,课后温习 我们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前进行预习,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听课,学生不可能一节课都做到全神贯注,所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是在他们困惑之处认真听,当然,课后的温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再者,在温习时去发现上课没明白的地方,通过问老师或者同学,可以把知识点弄明白。 (三)学会归纳总结 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是学生学习每一科都很实用的方法。对于我们物理的学习,学生在学完一个章节时,把所学的知识分类,通过对比找出各知识点间的差异。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而且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因为在物理的力学学习中,有些概念学生并不容易区分,如果他们自己通过去归纳,而找出其中的不同,这样能帮助他们在易混淆的概念上区分清楚。 总之,对于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经典力学的板块是有一定难度的,然而经典力学却伴随着整个高中物理学习。只有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经典力学的方法时,才能更好地学习力学部分。以上是我根据多年的教学而感悟出的学习高中物理经典力学的方法。我还将继续探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懂经典力学知识的方法,也希望其他物理老师能提出相关的建议,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 经典力学论文:高中物理中关于经典力学局限性的思考 摘 要: 在实际高中物理教学中,从高一《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开始就遇到一些关于经典力学局限性的问题,高三复习时也有此类问题。本文立足高中物理教学就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问题做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经典力学 局限性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牛顿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广阔领域,包括在天体力学的研究中经受实践的检验,显示出牛顿运动定律的正确性和经典力学的魅力。但是,再伟大的科学理论,也不会穷尽一切真理,经典力学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那么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究竟在哪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宇宙。 一、宇宙 1.经典的时空观 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关于时间,牛顿写道: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又名延续;相对的、表观的和通常的时间是可感知和外在的(不论是精确的或者是不均匀的)对运动之延续的量度,它常被以代替真实时间,如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 关于空间,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相对空间是一些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或是绝对空间的量度,我们通过它与物体的相对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当做不可移动的空间。也就是说,时间自宇宙中均匀的流逝着,而空间就好像一个容器,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不与物质运动发生关系。 牛顿的时空观与我们的经验是那样吻合,以至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认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太浅显了,而探索“时空究竟是什么”似乎成了一个多余而天真的问题。 然而,在1905年的时候,爱因斯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时空观念。他指出,在研究物体的高速运动(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时,物体的长度即物体占有的空间,以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甚至还有生命过程的持续时间,都与它们的运动状态有关。这样,时间和空间不再与物体及其运动无关而独立存在了,世界在世人面前翻开了新的一页。 2.爱因斯坦的时空观 (1)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的侠义相对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一是相对性原理,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选择任何一个参照系无关;二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对任何一个参照系而言,光速都是相同的。 从这两个基本假设出发,爱因斯坦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长度收缩,即运动物体在运动方向长度缩短;(2)时钟变慢,即运动着的时钟要变慢;(3)光速极限,即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4)同时性是相对的,即在一个惯性系中同时发生的事情,在另一个惯性系中测量便不是同时发生的;(5)如果物质运动的速度比光速小得多,相对论力学就变为牛顿力学,因此相对论比牛顿力学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统一性,是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思想。狭义相对论从数学关系上精确地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所谓孤立的空间和孤立的时间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爱因斯坦的这一新的时空观由他的大学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MinkowskiH,1864―1909)做了重大发展。他在通常的三个空间坐标系以外,又引入了新的第四个坐标,从此人们才弄清楚,原来自然界的每一真实事件,都只能在四维时空连续区才能作出全面描述。 (2)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对于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并不满意,因为其中只涉及了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参照系,而没考虑到加速运动,所以并不完备。这也是今天我们称它为“狭义”相对论的原因。1915年,爱因斯坦进而把相对性状原理从匀速运动推广到加速运动,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表述。1916年,他写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宣告了广义相对论的诞生。 广义相对论基础的两个基本原理:(1)广义相对性原理;(2)等效原理。广义相对论实际上是关于空间、时间与万有引力关系的理论,它指出空间、时间不可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时间随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揭示了时空与物质的内在联系。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指出,由于物质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会发生弯曲,万有引力实际上是时空弯曲的表现。 对这两种时空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后,我们再讨论一下经典力学适应的领域。 二、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描写物体的运动,可以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而任意选择参考系。一个乘客在加速的火车车厢里行走,描述他的运动,可以用地面作参考系,也可以用车厢作参考系。但是,确定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运动定律,却不是对任何参考系都成立。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通常是相对地面参考系研究物体运动的。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高中物理里做过的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实验,都是用地面作参考系的。在地面上所做的许多观察和实验表明,牛顿运动定律对地面参考系是成立的。 那么,除了地面参考系外,牛顿运动定律还对什么参考系成立呢? 1632年,伽利略发表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他对于在船舱里观察到的现象有一段生动的描述:“……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各方向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意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向这一方向不比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双脚齐跳,无论向哪个方向跳过的距离都相同。当你仔细观察这些事情之后,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匀速的,也不忽左忽右的摆动,你将发现,所有上述现象都没有丝毫变化。你也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 伽利略的这段描述说明:在相对于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船舱里进行的力学实验和观测,与地面上的力学实验和观测,结果并没有差异。这就是说,以相对于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牛顿运动定律也是成立的。 那么,在相对于地面做变速运动的参考系中,牛顿运动定律是否成立呢? 先设想有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车厢,在车厢的桌面上放一个小球。相对于车厢参考系来说,小球保持静止,小球所受的合外力为零,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现在设想车厢开始向右做加速运动,在车厢里观测,小球将向左做加速运动,而小球并没有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所受的合力仍为零。这说明:在相对于地面做变速运动的车厢里,牛顿运动定律不再成立。 在物理学中,把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简称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称为非惯性系。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地面参考系通常可认为是惯性系,相对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在高中物理中,我们一般以惯性系作为参考系。 经典力学在处理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时(如上面提到的各种宏观物体的运动),是完全适用的。20世纪初,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经典力学的一些结论。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相对论指出质量要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即 m=■ 式中m■是物体静止时的质量,m是物体速度为v时的质量,c是真空中的光速。 按照上式计算,在低速运动中,如地球以3×10■ m/s的速度绕太阳公转时,质量的增大十分微小,经典力学完全适用。当速度接近光速c时,如速度v=0.8c时,质量约增大到原质量的1.7倍。这时,经典力学就不适用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研究深入微观世界,发现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而且具有波动性,它们的运动规律不能用经典力学说明。20世纪初期,建立了量子力学,它能正确地描述微观粒子的正确性,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说,经典力学也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经典力学论文:对经典力学和时空理论以及重力理论的思考 【摘要】梁氏(笔者)对经典力学的思考发现其基本定律(公理)是牛顿――梁氏定律,对时空理论的思考发现其基本方程是梁氏变换,对重力理论的思考发现重力场场强的相对性和物体重力的相对性。 【关键词】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牛顿――梁氏力学;梁氏相对论 1. 对经典力学的思考经典力学是实验科学,其概念、方程、定理、定律、原理等等都直接来源于实验(实验可重复,实验结果可观测)。牛顿力学引入不可观测(找不到)的惯性系和不可测量(不可作实验检验)的惯性力是错的,不是实验科学的概念。经典力学理论之公理只有一条,即牛顿――梁氏定律。经典力学之基本方程(即数学基础)是牛顿――梁氏定律数学表达式,经典力学之基本定理是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这些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均由基本方程导出),这样的经典力学称为普适经典力学或牛顿――梁氏力学。普适经典力学适用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地面参照系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F=ma ,此式被迄今物理学误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1〕),相对于S匀速平动的参照系Sv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v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v上的表达式Fv=mav,相对于S变速运动的参照系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 F`=ma`),天宫一号实验室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 ΣFi=ma*)。若将F=ma , F=mav , F`=ma`和ΣFi=ma*统一表为F合=ma 合(即质点所受合力等于质点质量乘以质点加速度),则牛顿――梁氏定律表达式就是F合=ma 合 。因此,迄今物理学将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牛顿力学成为历史性错误。牛顿力学基本定律只有一条牛顿第二定律,因其基本方程 F=ma 与牛顿第一、三定律无关,故牛顿第一、三定律不是牛顿力学之公理。公理愈少的理论体系愈好。值得指出,经典力学的应用其实就是牛顿――梁氏定律的应用, F=ma 的应用被误认为是牛顿定律应用,天空一号上的质量测量实验被误为是牛顿定律实验。还值得指出, Fv=mav证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随之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因为实验方程 包含 ,所以 反映的物理定律不能称为梁氏定律而只能称为牛顿――梁氏定律,随之经典力学不能称为梁氏力学只能称为牛顿――梁氏力学(又称普适经典力学,其中普适之意不言自明)。到此可见,牛顿――梁氏力学才是名符其实的实验的经典力学。 2. 对时空理论的思考以时间空间变换式(简称时空变换〔2〕)为基本方程(即数学基础)的理论称为时间空间理论,简称时空理论。洛伦兹变换是两坐标系(参照系)相对匀速平动的时空变换,因此狭义相对论是匀速平动情况的时空理论(简称为匀速平动时空理论或匀速平动相对论)。两坐标系的普遍的相对运动是变速运动,于是梁氏发现了变速运动情况的时空变换――梁氏变换〔2〕,以梁氏变换为基本方程的时空理论称为变速运动情况的时空理论,简称为梁氏时空理论或变速运动相对论或梁氏相对论。洛伦兹变换和梁氏变换(以及超光速梁氏变换)均可由光速不变性原理推导出来,说明时空理论基本原理(公理)仅一条光速不变性原理。由时空变换导出钟慢关系式、尺缩关系式、质速关系式、质能关系式、能量动量关系式等等有无实际意义(称为物理意义)均由光速不变性原理有无物理意义来决定。因为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学理论(例如牛顿力学)之公理(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必须是可作实验检验的公理(不符合公理可以不证明之说),可见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误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理想定律而不是实验定律成为历史性错误)。无法证明光速不变性原理(找不到实验证明,也找不到数学证明),因此时空理论肯定没有物理意义,其数学意义是有的,数学理论之公理不用证明,例如欧氏几何、非欧几何只有数学意义而无物理意义。到此可见,时空理论(相对论)不是物理理论而本质是数学理论。值得一提,广义相对性原理不是物理学原理(无实验依据),等效原理同样不是物理学原理(爱因斯坦用理想实验证明等效原理成立,其实是用“理想实验”概念偷换物理学的“实验”概念,爱因斯坦无道理将惯性力说成引力随之将广义相对论说成引力论);另外,广义相对论构不成逻辑体系,不但不成物理学理论,而且不成数学理论。到此可见,爱因斯坦的地位比牛顿(世界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低一个层次是合理的,将爱因斯坦说成“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不成立(评价过高)。另外,值得一提,怀疑一种理论,首先应思考其公理,再到基本方程(凭空想出来的方程――例如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根本没有意义),再到其他(例如概念,爱因斯坦用理想实验或称思想实验证明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即物理意义)……。还值得一提,梁氏将梁氏相对论称为普适相对论意在强调变速运动的普遍性,将普适相对论称为爱氏――梁氏相对论意在借爱因斯坦这位假神促使人们相信梁氏变换,其实狭义相对论就是爱氏相对论,普适相对论就是梁氏相对论。 3. 对重力理论的思考众所周知,地球附近的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或其一个分力,万有引力定律是重力理论的唯一基本定律。我们将哥白尼日心说推广为宇宙旋转说: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银河系中心绕银河系集团中心转,……。于是,我们可以说明地球附近的物体其重力虽然是宇宙所有其他物体对它的吸引力之合力,但是太阳对它的吸引力恰好提供它跟随地球公转所需向心力、银河系中心对它的吸引力恰好提供它跟随银河系中心绕银河系集团中心公转所需向心力,……,因此它的重力只能由地球吸引力产生。同理,月球上物体的重力只能由月球吸引力产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力的分解,很容易得到地球附近各种参照系上的重力场场强方程,这些方程表明上述参照系S、Sv和S`上的重力场场强(即重力加速度),分别为 g、gv和g'且gv≠ g'≠g (此不等式反映了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导致物体重力的相对性:质量为m的同一物体,对S、Sv、和 S`而言有不同的重力,分别为 mg、mgv 和mg'。迄今物理学没有认识到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和物体重力的相对性,误认为同一物体不管在S上还是在Sv上还是在S`上的重力都一样。这一错误导致引入惯性力这种鬼力,于是有所谓质点相对运动动力学基本方程,于是误导爱因斯坦将数学当成物理学。 4. 梁氏相对论的应用经典力学的应用,归根结底是牛顿――梁氏定律的应用(本文文献〔1〕有几个应用之举例,天空一号上的抛体运动是运动学)。梁氏相对论的应用,归根结底是梁氏变换的应用。应用梁氏变换可解释双生子佯谬、转动参照系上钟慢、 μ子实验、1971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光谱线红移和本文文献〔1〕中设想王亚平带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都证明动钟变慢;应用梁氏变换可解释迈――莫实验、水星近日点运动、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转动参照系上尺长,转盘圆周率大于π ,都证明静尺缩短。文献〔2〕应用梁氏变换给出了双生子佯谬、 μ子实验、1971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水星近日点运动、光谱线红移、迈――莫实验、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光线弯曲和平面弯曲的数学解释,显示了梁氏相对论是比狭义相对论更普遍和更好的相对论。 5. 结论 (1)牛顿――梁氏定律是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它导致了牛顿力学的修正,随之要改写经典物理学史。 (2)梁氏变换是最普遍的时空变换,它导致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修正,随之要改写近代物理学史。 6. 后语梁氏希望世界物理学家以本文及本文文献〔1〕〔2〕来思考牛顿――梁氏定律和梁氏变换,公开发表评论,欢迎推倒它从而制止来自中国大陆(广西桂平市)的物理学大地震。 经典力学论文:浅谈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认识 【摘要】牛顿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写成了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关键词】三大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 牛顿(1643~1727)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幼年时代就喜欢制作机械玩具。1665年发现二项式定理。 1667年他进入三一学院当研究生,次年获硕士学位。 1689年和1701年,牛顿两次以剑桥大学代表的身份被选入议会。 1703年起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27年3月20日逝世于伦敦。 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1686年底,牛顿写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这部科学史上伟大的著作在1687年出版。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 在当今人类继续享受牛顿经典力学给我们带来的科技与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追寻三大定律所包含的物理规律之深刻的本质意义。本文就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00多年前,伽利略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运动速度减小得就越慢,他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水平表面绝对光滑,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1675年的著作《解释光属性的解说》中,牛顿假定了以太的存在,认为粒子间力的传递是透过以太进行的。)并把以太作为绝对理想的参考系的前提下产生的,牛顿曾经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功的。”这句话就是针对伽利略的。所以牛顿概括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总结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物体的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惯性的大小由质量量度。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1.惯性运动是理论上的、概论性的物理现象,在宇宙中,不存在纯理论上的惯性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 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牛顿动力学基本定律是建立在绝对运动的基础上, 但是,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自然也找不到绝对静止的惯性坐标系。 然而,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2.惯性系的必然条件,是它相对于另一个系统,特别是一个更大的系统而表现为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判定地表或地球是否是惯性系统,显然必须站在太空的角度。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地球是惯性系吗?)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是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如果用m表示质点的质量,F和a分别表示作用于质点上的力和质点的加速度,我们只要选取适当的单位,则第二定律可表示为:F合=ma 定律给出了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力之间的瞬时关系,说明作用力并不直接决定质点的速度,力对于质点运动的影响是通过加速度表现出来的,而速度的方向可完全不同于作用力的方向。 同时,这个定律说明质点的加速度不仅取决于作用力,而且与质点的质量有关。若使不同的质点获得同样的加速度,质量较大的质点则需要较大的力,这说明较大的质量具有较大的惯性。由此可知,质量是质点惯性的度量。由于平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所以质量也是平动物体惯性的度量。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中引入了引力质量以显示物体产生和接受引力的强弱,他定义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等价的。 同样,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1)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 (2)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 (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体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 三、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表达式: F1=-F2 说明:牛顿第三定律中力的特点,在于揭示的是内力的作用规律,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内部作用机制。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他物体和它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的是: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这一对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可能抵消。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4.相互作用力区别于平衡力 。 5.牛顿第三定律是动量守恒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表现形式.牛顿第三定律有两个前提条件,即“直接性”和“瞬时性”。“直接性”是指两物体之间由于接触(即: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可忽略)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瞬时性”是指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在某一时刻分别受到对方施加的力。 四、万有引力定律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家一直无法圆满地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行星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这种力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 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他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像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但是他不擅长数学计算 。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当然是牛顿的谦逊。 1727年3月20日,伟大的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经典力学论文:对经典力学和时空理论以及重力理论的思考 【摘要】梁氏(笔者)对经典力学的思考发现其基本定律(公理)是牛顿——梁氏定律,对时空理论的思考发现其基本方程是梁氏变换,对重力理论的思考发现重力场场强的相对性和物体重力的相对性。 【关键词】牛顿——梁氏定律;梁氏变换;牛顿——梁氏力学;梁氏相对论 1. 对经典力学的思考 经典力学是实验科学,其概念、方程、定理、定律、原理等等都直接来源于实验(实验可重复,实验结果可观测)。牛顿力学引入不可观测(找不到)的惯性系和不可测量(不可作实验检验)的惯性力是错的,不是实验科学的概念。经典力学理论之公理只有一条,即牛顿——梁氏定律。经典力学之基本方程(即数学基础)是牛顿——梁氏定律数学表达式,经典力学之基本定理是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和动能定理(这些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均由基本方程导出),这样的经典力学称为普适经典力学或牛顿——梁氏力学。普适经典力学适用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地面参照系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F=ma ,此式被迄今物理学误认为是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1〕),相对于S匀速平动的参照系Sv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v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v上的表达式Fv=mav,相对于S变速运动的参照系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 F`=ma`),天宫一号实验室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S*上的普适经典力学(其基本方程是牛顿——梁氏定律在S*上的表达式 ΣFi=ma*)。若将F=ma , F=mav , F`=ma`和ΣFi=ma*统一表为F合=ma 合(即质点所受合力等于质点质量乘以质点加速度),则牛顿——梁氏定律表达式就是F合=ma 合 。因此,迄今物理学将S上的经典力学称为牛顿力学成为历史性错误。牛顿力学基本定律只有一条牛顿第二定律,因其基本方程 F=ma 与牛顿第一、三定律无关,故牛顿第一、三定律不是牛顿力学之公理。公理愈少的理论体系愈好。值得指出,经典力学的应用其实就是牛顿——梁氏定律的应用, F=ma 的应用被误认为是牛顿定律应用,天空一号上的质量测量实验被误为是牛顿定律实验。还值得指出, Fv=mav证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成立(随之狭义相对性原理不成立);因为实验方程 包含 ,所以 反映的物理定律不能称为梁氏定律而只能称为牛顿——梁氏定律,随之经典力学不能称为梁氏力学只能称为牛顿——梁氏力学(又称普适经典力学,其中普适之意不言自明)。到此可见,牛顿——梁氏力学才是名符其实的实验的经典力学。 2. 对时空理论的思考 以时间空间变换式(简称时空变换〔2〕)为基本方程(即数学基础)的理论称为时间空间理论,简称时空理论。洛伦兹变换是两坐标系(参照系)相对匀速平动的时空变换,因此狭义相对论是匀速平动情况的时空理论(简称为匀速平动时空理论或匀速平动相对论)。两坐标系的普遍的相对运动是变速运动,于是梁氏发现了变速运动情况的时空变换——梁氏变换〔2〕,以梁氏变换为基本方程的时空理论称为变速运动情况的时空理论,简称为梁氏时空理论或变速运动相对论或梁氏相对论。洛伦兹变换和梁氏变换(以及超光速梁氏变换)均可由光速不变性原理推导出来,说明时空理论基本原理(公理)仅一条光速不变性原理。由时空变换导出钟慢关系式、尺缩关系式、质速关系式、质能关系式、能量动量关系式等等有无实际意义(称为物理意义)均由光速不变性原理有无物理意义来决定。因为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学理论(例如牛顿力学)之公理(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必须是可作实验检验的公理(不符合公理可以不证明之说),可见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误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理想定律而不是实验定律成为历史性错误)。无法证明光速不变性原理(找不到实验证明,也找不到数学证明),因此时空理论肯定没有物理意义,其数学意义是有的,数学理论之公理不用证明,例如欧氏几何、非欧几何只有数学意义而无物理意义。到此可见,时空理论(相对论)不是物理理论而本质是数学理论。值得一提,广义相对性原理不是物理学原理(无实验依据),等效原理同样不是物理学原理(爱因斯坦用理想实验证明等效原理成立,其实是用“理想实验”概念偷换物理学的“实验”概念,爱因斯坦无道理将惯性力说成引力随之将广义相对论说成引力论);另外,广义相对论构不成逻辑体系,不但不成物理学理论,而且不成数学理论。到此可见,爱因斯坦的地位比牛顿(世界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低一个层次是合理的,将爱因斯坦说成“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不成立(评价过高)。另外,值得一提,怀疑一种理论,首先应思考其公理,再到基本方程(凭空想出来的方程——例如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根本没有意义),再到其他(例如概念,爱因斯坦用理想实验或称思想实验证明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即物理意义)……。还值得一提,梁氏将梁氏相对论称为普适相对论意在强调变速运动的普遍性,将普适相对论称为爱氏——梁氏相对论意在借爱因斯坦这位假神促使人们相信梁氏变换,其实狭义相对论就是爱氏相对论,普适相对论就是梁氏相对论。 3. 对重力理论的思考 众所周知,地球附近的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或其一个分力,万有引力定律是重力理论的唯一基本定律。我们将哥白尼日心说推广为宇宙旋转说: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银河系中心绕银河系集团中心转,……。于是,我们可以说明地球附近的物体其重力虽然是宇宙所有其他物体对它的吸引力之合力,但是太阳对它的吸引力恰好提供它跟随地球公转所需向心力、银河系中心对它的吸引力恰好提供它跟随银河系中心绕银河系集团中心公转所需向心力,……,因此它的重力只能由地球吸引力产生。同理,月球上物体的重力只能由月球吸引力产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力的分解,很容易得到地球附近各种参照系上的重力场场强方程,这些方程表明上述参照系S、Sv和S`上的重力场场强(即重力加速度),分别为 g、gv和g'且gv≠ g'≠g (此不等式反映了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导致物体重力的相对性:质量为m的同一物体,对S、Sv、和 S`而言有不同的重力,分别为 mg、mgv 和mg'。迄今物理学没有认识到重力加速度的相对性和物体重力的相对性,误认为同一物体不管在S上还是在Sv上还是在S`上的重力都一样。这一错误导致引入惯性力这种鬼力,于是有所谓质点相对运动动力学基本方程,于是误导爱因斯坦将数学当成物理学。 4. 梁氏相对论的应用 经典力学的应用,归根结底是牛顿——梁氏定律的应用(本文文献〔1〕有几个应用之举例,天空一号上的抛体运动是运动学)。梁氏相对论的应用,归根结底是梁氏变换的应用。应用梁氏变换可解释双生子佯谬、转动参照系上钟慢、 μ子实验、1971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光谱线红移和本文文献〔1〕中设想王亚平带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都证明动钟变慢;应用梁氏变换可解释迈——莫实验、水星近日点运动、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转动参照系上尺长,转盘圆周率大于π ,都证明静尺缩短。文献〔2〕应用梁氏变换给出了双生子佯谬、 μ子实验、1971年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水星近日点运动、光谱线红移、迈——莫实验、火车进入隧道的争论、光线弯曲和平面弯曲的数学解释,显示了梁氏相对论是比狭义相对论更普遍和更好的相对论。 5. 结论 (1)牛顿——梁氏定律是经典力学唯一基本定律,它导致了牛顿力学的修正,随之要改写经典物理学史。 (2)梁氏变换是最普遍的时空变换,它导致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修正,随之要改写近代物理学史。 6. 后语 梁氏希望世界物理学家以本文及本文文献〔1〕〔2〕来思考牛顿——梁氏定律和梁氏变换,公开发表评论,欢迎推倒它从而制止来自中国大陆(广西桂平市)的物理学大地震。 经典力学论文:经典力学为何难以说明意识问题 摘 要 以经典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二元论和唯物主义,在相反的立场上对意识的说明是心物关系问题日益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典力学作为传统心物关系理论的固有范式,在说明意识的整体性等问题上存在困难。量子力学有可能为意识研究开辟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 心身二元论 经典力学 观察者 意识 意识涵盖了大部分的心理现象,它既是我们体验到的对心理状态的复杂的内省,又等同于“觉醒”的状态,或者感知状态。因此,在给意识下定义时就会出现困难,它所涉及的分支众多,难以用一个单一的定义将意识所包含的方面全部囊括其中。意识的核心问题是“现象性”,理解意识的关键在于弄清楚现象性本身的本质及其起源。在早期西方哲学历史上,意识问题是以“心身问题”为标志开始的,意识是“心灵”的一个特征。从最早时期开始,意识与死亡相关联,人们希望并且相信,意识是与物质性的身体相区别的东西。因此,对意识的研究首先要回溯到早期历史上的心身问题。 自从笛卡尔提出“心身二元论”,赋予“心灵”以实体地位以来,对于心灵是否存在、怎样存在、如果存在,心灵该如何与身体相互作用等问题的争论延续至今。笛卡尔认为,心灵与物质是独立的两个实体,物质具有广延的属性,却不能思考,心灵能够思考却不占有空间。从对日常经验的内在主义素朴描述出发来看,心灵与身体之间和谐地相互作用,促使人们能够相信,心灵必然有其独特的存在地位。为了说明两者如何互动作用,笛卡尔提出“松果腺”这一概念。但是“松果腺”的提出,却恰恰暴露出笛卡尔的心灵观念存在的矛盾。 从内在主义的角度看,心灵确实与物质相互作用,意愿、欲望能够促成行为的发生,导致行为对象的改变等。但是,由于心灵不具有广延且不占有空间的属性,又导致人们无法运用在经典力学基础之上形成的认知图式,来理解和说明心灵的存在形式,心灵怎样与物质相互作用更成为了一个难题。如果承认心灵的独特实体地位,则有悖于经典力学的科学原则,如果依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心灵与物质等同起来,用大脑内部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意识活动,则导致无法说明为什么存在主观体验和感受的问题,这显然又违背了人类体验的直觉。因此,无论是坚持二元论还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心物互动问题都面临着极大的理论困难,坚持内在主义观点,就必须说明心灵有别于物质的本体论地位以及心身互动的作用机制;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必须说明为什么人会有主观体验和感受。本文认为,除了上述两种对心物关系的说明之外,存在第三种对心物关系的思考,即对经典力学原则在说明心灵问题上是否具有适用性的质疑:经典力学的原则是万能的吗?它是否能够作为评判心灵是否存在以及怎样存在的标准?心物关系问题难以有所进展,是否因为我们用来评判心灵存在的标准出了问题?量子力学能否作为新的研究范式来推进心灵的研究? 随着人们认知程度的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心灵问题的讨论更加如火如荼。古老神秘的“心灵”概念也逐渐以“意识”这一崭新的形式出现在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视域中。本文将以“意识”这一概念来论述笛卡尔心物二元论中所提及的“心灵”。 “有一种古老的观点:自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包含感觉和思想,另一部分在运动中包含有物质对象。这个观点在笛卡尔的时代复活,并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基础。”①1687年,牛顿出版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掀起了科学的革命。在这本书中,宇宙被描述成一个遵循严格规律的大机器,依照数学的精密性在空间中运动。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还原成遵循严格规律运动的物质实体,作为因果决定链条上的一环,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因此,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被冠以具有决定论和客观性的特征。但是在涉及到微观世界的对象时,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原则就失效了。 意识问题是当代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难题。众多学科关注意识的原因在于,它是关乎人的本性根基和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性问题。不论是唯物主义立场,还是二元论立场来看待意识,都有不可回避的理论困难。 以上两种立场在说明意识问题的过程中,会遭遇到困难的原因,除了意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均把研究宏观事物低速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作为思考意识问题的理论基础。二元论产生的部分原因是迫于经典力学的还原论和客观性压力,人们无法调和与说明物质活动和意识之间存在形式的不协调,但是却又难以违背自己体验的常识,放弃意识的主观性特征。唯物主义则恰恰相反,它遵循经典力学的客观性、决定论、还原论等根本规律,把物质放在优先地位,试图用经典力学的规律来同化或拒斥意识的主观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二元论与唯物主义这两种相对立的立场都是以经典力学的原则为根本依据,朝着各自相反的方向建构自己的理论,但是,二元论从理论内部割裂了意识与物质的关联,而唯物主义又混淆了意识与物质的差别。 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力学在20世纪以前被称为最美的物理学,它通过把“意识”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来实现其理论的完备性。它假定时空的绝对性和依据初始值可进行精确预测等特征,为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身的本性描绘了一幅因果封闭、清晰可测的蓝图。世界上的任何物理系统都能够被分解为各个组成元素,各个组成元素只能够与彼此相邻的元素发生相互作用,物理系统遵循着严格的物理因果封闭定律,根据一定的可观测的物理量,能够做出无限精确的预测。经典力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已经否定了意识是有别于物质,具有独立存在地位的实体。大脑是世界上最为精密且复杂的整体系统,它作为意识活动发生的场所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科学事实。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大脑与意识同样应该遵守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但显然意识的诸多属性以及对应的神经活动的规律都无法用经典力学来说明。 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意识活动的发生受到大脑整体活动的控制,它并不是固定发生在大脑的某一个区域。同样,大脑的某一部分神经通路也不是意识发生的场所,完整的意识的出现,需要调动大脑内部不同脑区的神经元进行放电。不同的意识场景所对应的神经元活动的组合也不一样。就目前的神经研究成果而言,神经科学只能够对意识活动的说明进行基于科学经验上的描述,而不能够进行充分的因果说明。经典力学中的整体可以分解成部分的组合的原则,无法说明意识的高度统一性;相邻部分的因果互动原则更加无法解释不同脑区的神经活动,怎样能够作为单一的意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发生在个体大脑中的意识转瞬即逝,难以捕捉,甚至毫无规律可循。大脑内部呈现的意识场景为什么具有统一整合性和动态的分化性,归属于不同脑区的神经元为什么能同时放电而形成单一的意识场景,控制这些神经元活动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宏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而言存在困难。经典力学中不需要涉及对微观事物的化学过程的说明,而这一点对于大脑研究来说,则非常重要。 如果从大脑内部和大脑外部两个维度,来对意识进行一种描述上的区分,从大脑外部,引入一个“观察者”,那么对意识就可以做出两种不同的描述。这两种维度的描述之间的区别也表明,经典力学难以说明意识。 按照经典力学的原则,每个脑区的神经元只能够与它紧邻的神经元发生互动,并根据所处的大脑区域的定域性而非全局性来表征意识场景。对意识的内在描述不是从外在的“观察者”或者元素集合所体现出的整体功能性角度进行描述,而是对这些独立的神经元描述的组合的描述。“根据经典力学,对物理系统和它的动力学的状态的描述,能够在内在的层次上表达出来。但是人们怎样来理解经验的整体思想的发生呢?”② 外在描述是在引入一个外部“观察者”之后而做出的描述,观察者知道大脑内部描述是由诸多元素所构成,但是,他能够从外在维度对内部元素进行整合,使内部元素组合起来具有整体的表征属性。同时,外部的观察者能够从整体的功能性角度出发来进行整体表征,在观察者的意识中形成的整体性描述,不会受到各个不同脑区神经元活动的区域性限制。总之,这个外在的观察者不仅具备“知道”大脑内部是由多个元素组合的能力,还具备把这些元素集合成整体的能力。因此,在内在描述层次上的独立元素的集合,在外在层次上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单一的整体。 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大脑被看作是一个功能性的整体,但是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功能基本上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意义,因为大脑的过程受到不同脑区神经活动的控制,然而,大脑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能实现大脑的整体性功能作用。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从外在层次所描述的功能性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含义要比逻辑上独立的要素的简单集合要复杂得多,而这一点恰恰是与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相悖。因此,意识的整体功能性概念在经典力学框架中也无法得到合理的说明。 依据经典力学的法则,整体可以被分解为独立的局部要素的集合。“功能性”对于物理因果封闭定律而言是无效的,因而不具备任何存在的理由,唯一承认它的理由就是方便我们从外在层次对它进行直接的理解。 灵感与顿悟是经常出现在人类思考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在艺术和科学研究中表现尤为明显。它们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丰富性、瞬息变化等特征,它们常常会受到当下场景或意识内容的刺激而产生,但是其产生的机制与结果却远远超出了人对当下对意识的研究水平。按照经典力学的可预测性原则,依据一定的可观测的物理量,就能够对事物做出精确的预测,但是在灵感和顿悟这类具有突发性的心理现象上,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显然不适用。 根据经典力学的根本原则来解决意识问题面临诸多的理论困难,意识的高度整合性和高度的分化性、主观体验的整体性和动态多样性、从外在的功能角度所描述的大脑的整体功能性特征、灵感和顿悟这类突发性的心理现象都无法从经典力学理论中得到科学合理的说明。 斯塔普(Henry Stapp)认为,对于经典力学而言,意识和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可能从逻辑上推导出来,相反,这恰恰意味着经典力学的不完整性。经典力学不能够蕴含意识的现象性方面,除非意识是一种副现象。但是,如果意识是副现象,则显然有悖了直觉。如果经典力学控制自然的整个动态过程,那么作为人类大脑高度进化发展结果的意识就是一个令人怀疑的神话。经典力学的动态原则既不蕴含现象实在的存在,也不能够对它们怎样从简单形式进化到高级阶段提供一种自然的动态说明。在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当中,人类的体验既没有存在地位,它也无法对大脑的动态作用提供充分合理的自然说明,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用经典力学的整体逻辑结构来研究意识,并转而寻求一种能让我们的体验充分发挥动态作用,且完全不同的逻辑结构的模式,这一模式就是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诞生打破了人类对经典力学关于世界的固有认识,传统的物质观念、物理封闭因果定律、决定论和连续性观点都遭到了破坏。量子力学重新为人类描述了一个新奇的、感官不可知、反常识的世界。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内,大脑被看作一个量子系统。 意识与大脑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科学事实,虽然经典力学在说明意识问题上存在许多的理论困难,但是科学的发展趋势表明,我们始终要在科学的框架内来说明意识。因此,意识研究必须转换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目前,最有希望将意识重新纳入到物质世界的科学理论只有量子力学。“冯诺依曼、诺伯特维纳和霍尔丹指出,自然的量子力学方面似乎是为了将意识重新纳入我们现有的物质概念而为意识量身定做。”③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不同之处在于,量子力学引入了“观察者”因素,测量结果不再是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尤其是在对意识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观察者”本身也作为物理系统的一部分而参与和影响着对意识的测量结果。由于意识具有高度的分化性,各种心理事件瞬息万变,每一次对意识的测量都会取得不同的结果,为了对意识现象做出完备的描述,每一次的测量结果彼此之间呈互补关系,这种互补性取消了在经典力学框架内应该具有的严格因果律,意识呈现出非因果性的特征。 当代著名的心灵哲学家查默斯也多次在其著作中谈到意识可能与量子力学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对此他常常又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作为提出“意识的困难问题”而闻名于世的哲学家来说,他始终关注的是意识的主观经验问题,但是,在他看来,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相比,在意识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即便如此,这一范式目前还未能说明为什么会有主观感受的发生。“问题在于物理理论的基本元素都要归结到两点:结构和物理过程的动力学,但是从结构和动力学出发,我们只能获得更多的结构和动力学,而有意识的经验仍然没有被涉及。”④尽管如此,量子力学在意识研究上仍有许多探讨的空间。 经典力学论文:地方师范院校经典力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培养能胜任素质教育的中学教师;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科研型学习人才。而当前地方院校的转型已经落后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和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因此,改变传统的课程定位、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势在必行。本文讨论了经典力学课堂教学在学生角色转变、职业技能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课堂教学 桥梁作用 教师职业技能 科研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全面推行、本科教育面向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将发生相应的调整。一方面需立足于地方性和师范性,担负起为地方培养素质教育合格人才(中学教师)的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本科教育已经面向大众化,研究生教育已经是一种趋势,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还承担着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的科研型学习人才的任务。所以,地方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既不能实行单一的知识讲解和理论灌输,也不能完全脱离教学的师范性,将地方师范教育转变为考研加工厂。下面笔者以经典力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力学教学的桥梁作用 地方师范院校的力学课程往往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认知能力等方面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往往有很大的偏差,对物理学习的整体印象还停留在强化记忆、定量计算上,不习惯或不能够对物理对象做完整而详细的定性分析,不习惯用物理语言、数学语言去描述物理现象和运用数学手段去解决物理问题。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用学术语言去定义物理概念,用物理语言去解释数学公式,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物理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引导他们从中学物理的学习方式转变到大学物理的学习方式上来,逐步适应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充分发挥经典力学课堂教学在学生角色转变上的桥梁作用。力学教学的另一桥梁作用体现在力学课程中蕴含的物理规律、科学思维、研究方法等对后续经典物理学基础课程的影响,经典物理学中电磁学、声学、光学、热学等基础物理理论的建立无一不与经典力学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上深受经典力学的影响。电磁学的学习首先是从电场和磁场力的属性及能量的属性开始的,库仑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类比或借鉴于经典力学理论。在声学中声音被视为是弹性介质空气中的机械振动。在热学理论中,热运动被归结为分子无规则机械运动的统计表现,能量守恒被引入到热力学三定律的建立之中,而光学中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恰是功能关系的体现。可以说,整个经典物理理论均渗透着经典力学的痕迹,因而,在经典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发挥经典力学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桥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师范类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全面推行的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地方师范院校传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往往采取的是学生分组试讲、教师单独指导,这一模式由于受时间短、试讲课堂虚拟化、教师指导理想化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工作者,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学“教”。但在物理学的很多课程中由于受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知识内容相对较难等因素的影响,要想让学生站在“准教师”的立场参与到教学中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经典力学由于在知识层面上有很大一部分与高中知识点相重叠,课程相对较简单,因而在力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他们以“准教师”的立场去讨论和理解在中学阶段曾经接触过的物理问题,培养他们基本的职业技能,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教”,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教师职业素养。 三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科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地方师范院校完全的师范性教育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促进学校本身的发展。因而,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培养合格的“准研究生”已经是当前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难题之一。合格的“准研究生”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应具备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前景均应有所了解,这些知识技能的获得,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熏陶,逐步积累和总结才能习得。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和贯彻这一理念。经典力学作为师范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较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石,其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经典力学概念及其理论从形成到发展,都蕴含了丰富的物理学思维。经典力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力学的研究手段是整个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常用手段之一。经典力学课程的这些特点是课程本身的精华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把握、探究这些科学思想、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逐步养成研究式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大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力度, 拓展学生视野,帮助他们理清物理的学习思路,引导他们走上物理学习和研究之路。 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已经远远落后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和高中新课改的推行,作为衔接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桥梁的基础物理课程,特别是物理学基础课程之中的核心课程——经典力学,其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方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否取得长足进步,因而,探讨和推行经典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典力学论文:论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摘要: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神学走向科学,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物理学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而物理学的第一次颠覆时刻就是经典力学的建立。但创造历史的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的制约,重点论述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关键词:经典力学;牛顿;局限性 在高中阶段,我们所学习的力学知识主要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那么经典力学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让我们一一解答。 一、经典力学的形成 1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体系,可以说,这是物理学的第一次伟大综合。牛顿建立了两个定律,一个是运动定律,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并发展了变量数学微积分,具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开创了天体力学这一科学,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经典力学的主要观点 牛顿力学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的基础,也是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牛顿对于力学最重要的贡献则是万有引力的发现。 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体运动定律与地上物体运动定律统一起来,建立起经典力学的理论大厦。牛顿把他的力学理论应用于太阳系,解决了天体力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他拿出了计算太阳质量和行星质量的方法,证明了地球是一个赤道凸出的扁球,解释了岁差现象,说明了潮汐的涨落,分析了彗星运动的轨迹和天体摄动现象等。 18世纪及以后的一系列事实,证实了牛顿力学的真理性,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对证实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有重要意义的事实,一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二是地球形状的证实,三是关于行星摄动现象的证实。此外,如关于引力常数G的测定等,也都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 三、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创造历史的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的制约,牛顿当然也不例外。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了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等基本概念 按照牛顿的说法,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运动是一个物体从某一绝对处所向另一绝对处所的移动。 莱布尼兹、贝克莱、马赫等先后都对绝对空间、时间观念提出过有价值的异议,但却没有证据能表明牛顿绝对空间的存在。爱因斯坦推广了上述的相对性原理,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论中,长度和时间间隔也变成了相对量,运动的尺相对于静止的尺变短,运动的钟相对于静止的钟变慢。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的性质不是与物体运动无关的:一方面,物体运动的性质要决定于用怎样的空间时间参照系来描写它;另一方面,时空的性质也决定于物体及其运动本身。 量子论的发展,对时间概念提出了根本的问题。量子论的结论之一就足:对于一个体系在过去可能存在于什么状态的判断结果,要决定于在现今的测量中做怎样的选择。这种现在与过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与因果顺序概念十分不同的,暗含于时间概念中的因果序列要求过去的存在应是不依赖于现在的。 因此,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可能并不总是合适的。空间与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但并不一定是最基本的次序,它可能是更基本的次序的一种近似。 2.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恒定不变的,它与物体的速度或能量无关 在相对论中质量这一概念的外延被大大地扩展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使原来在经典力学中彼此独立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成了统一的“质能守恒定律”,它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能方程说明,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而联系着的。一方面,任何物质系统既可用质量m来表志它的数量,也可用能量E来表志它的数量;另一方面,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少时,其质量也会相应减少,另一个系统接受而增加了能量时,其质量也相应地增加。 3.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世界 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世界,对于可与光速相比的高速情况和微观世界的适用问题,当时没有涉及也不可能涉及。1905年,出生于德国的美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指出在宇宙中唯一不变的是光线在真空中的速度,其他任何事物——速度、长度、质量和经过的时间,都随观察者的参考系而变化。 同样,纳入力学框架中的光的波动论也难以自圆其说。按照波动论,光被解释为充满宇宙空间的以太的振动。由于光是横波,因此以太必须具有承受切应力而不承受压应力的能力,又由于以太对可称量物质并不产生可观察到的阻力,它又必须具有极小的密度。为此,人们绞尽脑汁,臆想出种种以太模型。这种无所不能、无奇不有的以太反倒使人如坠雾中。 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热力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1865年,克劳修斯确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揭示出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在经典力学中,从未发现类似的情况,力学过程的可逆性是由普遍的力学原理作保证的。可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普遍成立的,因此,这个矛盾是无法用力学的基本观念予以解释的。 四、广义相对论的提出 由于牛顿定律给狭义相对论提出了困难,即任何空间位置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整个宇宙中不存在惯性观测者。爱因斯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它说明了质量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也可以用来解释核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但它不是导致原子弹诞生的原因。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透镜和黑洞,与有些天文观测到的现象符合。 传统上,在爱因斯坦刚刚提出相对论的初期,人们以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涉及非惯性参考系作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分类的标志。随着相对论理论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缺陷——参考系是跟观察者有关的,以这样一个相对的物理对象来划分物理理论,被认为不能真实地反映问题的本质。目前,一般认为,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区别在于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涉及引力(弯曲时空),即狭义相对论只涉及那些没有引力作用或者引力作用可以忽略的问题,而广义相对论则是讨论有引力作用时的物理学的。用相对论的语言来说,就是狭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是平直的,即四维平凡流型配以闵氏度规,其曲率张量为零,又称闵氏时空;而广义相对论的背景时空则是弯曲的,其曲率张量不为零。 事实上,物理学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继后的时期人们又往往夸大它们的作用,不适当地把它们误用到其所能及的范围之外。为了消除这种误用,每--W历史时期都需要一种新的启蒙,正是这种永不止息的启蒙精神,才使科学不致变为僵化的教条。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经典力学论文:再议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我们对物理这门学科并不陌生,早在17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曾想出用理想斜面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开创了“观察实验、科学思维、与数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自由落体规律、力学相对性原理,从此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而天才的物理学家牛顿将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至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同时也确立了他在物理学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被称为经典力学之父。但是人创造了历史必然也会受到历史的制约,因此经典力学有其巨大的成就性,但其也存在着局限性。 一、经典力学的成就 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完美和实用威力的强大使物理学家相信,天地四方,古往今来发生的一切现象都能够用力学来描述.许多科学家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已基本建成,留给后人的只是补充与完善。经过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几乎仅靠单枪匹马之力引发的。他就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发现,当研究有关光的问题时,用经典物理的理论解释一些相关现象,就会产生尖锐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第二次革命的导火索是物理学史上的三大发现:伦琴发现X射线、汤姆生发现电子、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线 ,使物理学的研究从宏观领域进入了微观世界,人们发现,微观粒子所表现出的现象用经典物理理论根本无法解释,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大胆提出了量子的观点,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又将量子论进一步丰富、发展,形成了现代量子力学理论.因此对其做出阐述是:经典物理对物理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了重点总结,它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相对论和量子论则适用于微观高速粒子的运动。因此,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并不是对经典力学的否定。 二、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一)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等基本概念引入。按照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所阐述的是,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运动是一个物体从某一绝对的处所向另一绝对的处所的移动。但是莱布尼兹、贝克莱、马赫等先后都对绝对空间、时间观念提出过有价值的异议,指出过,没有证据能表明牛顿绝对空间的存在。爱因斯坦推广了上述的相对性原理,提出狭义相对论。在狭义相对论中,长度和时间间隔也变成相对量,运动的尺相对于静止的尺变短,运动的钟相对于静止的钟变慢。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的性质不是与物体运动无关的:一方面,物体运动的性质要决定于用怎样的空间时间参照系来描写它另一方面时空的性质也决定于物体及其运动本身。另一方面量子论的发展,对时间概念提出了更根本的问题。量子论的结论之一就是:对于一个体系在过去可能存在于什么状态的判断结果,要决定于在现今的测量中做怎样的选择。这种现在与过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与因果顺序概念十分不同的,暗含于时间概念中的因果序列要求过去的存在应是不依赖现在的。因此,用时间来描述事件发生的顺序,可能并不总是合用的。空间与时间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次序,但并不一定是最基本的次序,它可能是更基本的次序的一种近似。 (二)牛顿虽然对引力作了抽象的、纯粹数学形式的概括,把它实际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即时传递的超距作用力。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万有引力做出一种解释,就是时空本身是有弹性的,可以弯曲、伸展。当一个有质量的物体置于某一空间时,空间就会弯曲变形,质量越大,空间弯曲变形就越严重。那么,空间为什么会在有质量的物体周围弯曲呢?爱因斯坦也没能给出答案。所以,爱因斯坦的弯曲空间理论也没有说明引力的本质是什么。量子力学关于电荷间的电磁力和强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的传递原理的解释也没有说明引力的本质是什么。认为引力是通过引力场或引力子来传递的观点也未得到肯定,因而至今科学家也没有找到传递万有引力作用的引力子。 (三)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恒定不变的,它与物体的速度或能量无关。在相对论中质量这一概念的外延就被大大地扩展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使到原来在经典力学中彼此独立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成了统一的“质能守恒定律”,它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能方程说明,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而联系着的.一方面,任何物质系统既可用质量m来标志它的数量,也可用能量E来标志它的数量;另一方面,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少时,其质量也相应减少,另一个系统接受而增加了能量时,其质量也相应地增加。爱因斯坦从力学的观点出发,考虑两个球体的弹性碰撞,利用动量守恒定理和相对论速度相加定理能够导出著名的质速度公式 ,该式说明,物体的质量不再是与其运动状态无关的量,它依赖于物体的运动速度。当物体的速度趋于光速时,物体的质量趋于无穷大。 (四)经典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世界,对于可与光速相比的高速情况和微观世界的适用问题,当时没有涉及也不可能涉及。 (五)在经典物理学中,最难使人满意之处恐怕莫过于对光的描述了。如果微粒说是正确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当光被吸收的时候,组成光的粒子变成了什么呢?而且为了既表示可称量物质又表示光,必须在讨论中引入不同的实体,这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人心安理得。 同样,纳入力学框架中的光的波动论也难以自圆其说。按照波动论,光被解释为充满宇宙空间的以太的振动。由于光是横波,因此以太必须具有承受切应力而不承受压应力的能力,又由于以太对可称量物质并不产生可观察到的阻力,它又必须具有极小的密度。为此,人们绞尽脑汁,臆想出种种以太模型。这种无所不能、无奇不有的以太反倒使人如堕五里雾中。在1865年,克劳修斯确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揭示出与热现象有关的物理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在经典力学中,从来也未发现类似的情况,力学过程的可逆性是由普遍的力学原理作保证的。可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普遍成立的,因此,这个矛盾是无法用力学的基本观念予以解释的。 总之,物理学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继后的时期人们又往往夸大它们的作用,不适当地把它们误用到其所能及的范围之外。为了消除这种误用,每个历史时期都需要一种新的启蒙,正是这种永不止息的启蒙精神,才使科学不致变为僵化的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