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营销论文:商业银行一对一营销管理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一对一营销CRM客户经理制定制化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国有银行的转制及中国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迅速转变,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本文简单介绍了一对一营销的内涵及其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商业银行一对一营销的具体策略。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举登陆,客户选择银行的自由和空间越来越大,国内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日渐活跃。各商业银行纷纷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推进CI建设,加强促销宣传,努力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也由银行本位到产品本位再到客户本位,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通过识别不同的消费者群,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塑造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因而,对银行来说,如何更加准确地评估客户价值,区分出盈利性客户和风险性客户,进而通过提供差异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维系现有的盈利性客户;以及如何进一步从满足客户需要,转向培育客户需求,挖掘更多的盈利性客户。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优势,实现盈利的重要内容。这时,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为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一对一”营销(onetoonemarketing)是鼓励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识别、追踪、记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最终提供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针对性地营销策略组合去满足客户需求。其目标是同一时间向同一个客户推销更多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各种、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市场调查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一揽子、一柜通服务,而不是将一种产品推销给更多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资源从最有价值的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的效益。 那么,商业银行如何来开展一对一营销呢?一般来说,首先要识别客户,对客户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客户保持互动,调整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开展一对一营销有如下实现形式: 一、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没有理想的客户资料就不可能实现“一对一营销”。这就意味着,营销者对客户资料要有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对于准备“一对一营销”的商业银行来讲,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能直接挖掘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价值的优质客户,建立自己的“客户库”,并与“客户库”中的每一位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客户的生涯价值。商业银行通过CRM的实施,可以整合自身拥有的金融资源体系,优化市场价值链条。 CRM是一种企业客户战略、一种经营哲学。为实施客户战略,企业需要借助于CRM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相应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充分地把握客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客户制定相应的销售、营销和服务策略,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使企业客户资源的价值最大化。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CRM也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其基本功能包括客户管理、联系人管理、时间管理、潜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销售、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等。 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对企业--客户关系的互动引导,识别、保留和发展价值客户,达到商业银行盈利最大化的目的。商业银行实施了CRM后,将会拥有统一的客户信息平台,这样当银行在处理每一个客户的业务时,就会首先看到客户的资料,以及历史业务记录,从而在服务过程中可以想客户之所想,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将柜面、网络、电话、自助银行设备等各种营销渠道与服务手段进行充分的、深层次的整合,对市场进一步细分,通过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人性化产品与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可辨认出谁具有最高价值并可能转到别家银行的客户;谁是本身价值不大有可能对银行造成潜在的风险的客户。 二、强化市场细分,促进对优质客户的服务 根据ParetoPrinciple法则,企业的80%利润来自20%的忠诚顾客。另据一项研究表明,15%的客户为银行贡献了85%的利润。保留老客户,获取新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是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所在。“一对一营销”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关系,达成客户与银行双赢的局面。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形成的对传统业务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地位,对业务领域缺乏相应的市场细分,我国各商业银行仍然只把目光盯在与其直接客户的关系上面。而对商业银行有重大利益影响的其它各种主体的关系则缺乏明确的分析、重视并采取全面的关系协调和促进政策。因此,开展一对一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促进与与各客户利益关系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 1.与优质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建立和谐紧密的长期伙伴关系,为客户创造终生价值,从而实现市场主体的共赢格局。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中不乏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科技含量高的优秀企业,而它们将是未来相当时间里国内最具活力的企业群,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契机,一些小型的商业银行可以把中小企业作为基本客户群,拓展对其服务的形式和途径。 2.与证券、保险、基金、电信、能源等行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市场,共享客户资源。如商业银行北京市通信公司与联手协办的银行卡电话支付缴费服务,有效地整合了银联、电信、银行和服务运营商的相关业务资源,可统一接入各种银行卡电话支付缴费业务,统一提供客户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方便持卡人缴纳各种费用,便于更多的服务商利用多银行支持环境发展业务,扩大各成员银行银行卡的受理范围和渠道,降低各参与方业务成本。 3.银行同业之间建立竞合互动的良性关系,实现服务网络等资源的共享 三、推行客户经理制 商业银行的“一对一营销”的执行和控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机制,它不仅意味着每个面对顾客的营销人员要对时刻保持态度热情、反应灵敏,更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它要求能识别、追踪、记录个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最终能提供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组合去满足其需求。所以推行客户经理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客户经理制的施行,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理念由围绕产品向围绕市场与客户的转变;经营策略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中心转变。 客户经理制是一种竞争优质客户、推销银行产品和服务、增加盈利的业务体制。而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代表,代表银行营销产品、为客户提供维护和服务,是全权代表银行与客户联系的”大使”。客户有了问题只需要找客户经理一个人,由后者负责了解情况,协调行内关系,并负责解决。其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全面、独身定做的服务。大力挖掘优质新客户、提高业务市场占有率只是客户经理的基本职责。而不断加强现有客户关系、对现有客户的维护服务则是客户经理的重要职责,客户经理要通过连带促销、交叉式销售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并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为把握好商机,客户经理还应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充分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向客户宣传金融法规、政策、制度以及本行经营的业务项目、金融产品等,为客户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及理财服务。同时注重分析研究市场,加强对客户的研究,主动掌握客户的思想动态、经营行为等,切实防范风险。及时准确地收集客户经营情况及客户意见、行业动态、同业竞争对手情报等各类信息情报资料,上报给有关部门,以便采取应对措施,促进业务的发展。将客户划分为若干类服务对象,针对不问需求,提供特定服务。并且根据客户的实际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客户等级,不断调整服务措施。 另外,客户经理应抓住各种机会,积极向客户推销银行产品。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品种很多,客户对银行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的了解非常有限,客户经理可发挥“教练”职能,向客户灌输最新金融知识,有针对性地向客户主动建议和推荐适用的产品,让客户分享银行的金融创新成果,激发和引导客户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动银行和客户间的业务合作向纵深发展。 总之,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代表,其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在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系列化、综合性的一站式(one-point-contact)金融服务,并不断地加深双方合作,为客户和银行同时创造价值。银行客户经理只有成为客户的朋友、理财专家,才能打动客户,让其选择该银行。 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一对一营销的核心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在产品开发上,要善于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个性需求,及时推出新的服务品种,特别要关注资金的流向,捕捉新的效益增长点。目前可着重进行下列产品的创新:在负债业务方面,可开设贴现储蓄、复利储蓄、累进利率储蓄、联立定期储蓄、定活一本通、本外币一本通存款、基金型账户等;在资产业务方面,可开办度假旅游贷款、学资贷款、汽车按揭贷款、可转换贷款、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信用证券化等;在中间业务方面,可开办融资、代收账款、收买应收账款、融资租赁、贷款承诺等业务,尤其要依托电子化网络和银行卡等高科技手段,大力发展代收付等业务、投资理财业务、个人结算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及研究建立个人账户等;另外,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业务,争取券商资金清算、上市企业开户银行、收款银行、股民保证金存款等业务,吸收资本市场的资金存款,大力开拓针对个人客户的综合性零售业务。 一对一营销论文:商业银行一对一营销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一对一营销CRM客户经理制定制化服务 [论文摘要]随着国有银行的转制及中国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迅速转变,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本文简单介绍了一对一营销的内涵及其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商业银行一对一营销的具体策略。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举登陆,客户选择银行的自由和空间越来越大,国内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日渐活跃。各商业银行纷纷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推进CI建设,加强促销宣传,努力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也由银行本位到产品本位再到客户本位,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通过识别不同的消费者群,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塑造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因而,对银行来说,如何更加准确地评估客户价值,区分出盈利性客户和风险性客户,进而通过提供差异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维系现有的盈利性客户;以及如何进一步从满足客户需要,转向培育客户需求,挖掘更多的盈利性客户。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优势,实现盈利的重要内容。这时,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为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一对一”营销(onetoonemarketing)是鼓励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识别、追踪、记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最终提供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针对性地营销策略组合去满足客户需求。其目标是同一时间向同一个客户推销更多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各种、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市场调查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一揽子、一柜通服务,而不是将一种产品推销给更多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资源从最有价值的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的效益。 那么,商业银行如何来开展一对一营销呢?一般来说,首先要识别客户,对客户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客户保持互动,调整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开展一对一营销有如下实现形式: 一、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没有理想的客户资料就不可能实现“一对一营销”。这就意味着,营销者对客户资料要有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对于准备“一对一营销”的商业银行来讲,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能直接挖掘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价值的优质客户,建立自己的“客户库”,并与“客户库”中的每一位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客户的生涯价值。商业银行通过CRM的实施,可以整合自身拥有的金融资源体系,优化市场价值链条。 CRM是一种企业客户战略、一种经营哲学。为实施客户战略,企业需要借助于CRM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相应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充分地把握客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客户制定相应的销售、营销和服务策略,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使企业客户资源的价值最大化。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CRM也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其基本功能包括客户管理、联系人管理、时间管理、潜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销售、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等。 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对企业--客户关系的互动引导,识别、保留和发展价值客户,达到商业银行盈利最大化的目的。商业银行实施了CRM后,将会拥有统一的客户信息平台,这样当银行在处理每一个客户的业务时,就会首先看到客户的资料,以及历史业务记录,从而在服务过程中可以想客户之所想,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将柜面、网络、电话、自助银行设备等各种营销渠道与服务手段进行充分的、深层次的整合,对市场进一步细分,通过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人性化产品与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可辨认出谁具有最高价值并可能转到别家银行的客户;谁是本身价值不大有可能对银行造成潜在的风险的客户。 二、强化市场细分,促进对优质客户的服务 根据ParetoPrinciple法则,企业的80%利润来自20%的忠诚顾客。另据一项研究表明,15%的客户为银行贡献了85%的利润。保留老客户,获取新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是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所在。“一对一营销”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关系,达成客户与银行双赢的局面。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形成的对传统业务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地位,对业务领域缺乏相应的市场细分,我国各商业银行仍然只把目光盯在与其直接客户的关系上面。而对商业银行有重大利益影响的其它各种主体的关系则缺乏明确的分析、重视并采取全面的关系协调和促进政策。因此,开展一对一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促进与与各客户利益关系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 1.与优质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建立和谐紧密的长期伙伴关系,为客户创造终生价值,从而实现市场主体的共赢格局。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中不乏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科技含量高的优秀企业,而它们将是未来相当时间里国内最具活力的企业群,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契机,一些小型的商业银行可以把中小企业作为基本客户群,拓展对其服务的形式和途径。 2.与证券、保险、基金、电信、能源等行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市场,共享客户资源。如商业银行北京市通信公司与联手协办的银行卡电话支付缴费服务,有效地整合了银联、电信、银行和服务运营商的相关业务资源,可统一接入各种银行卡电话支付缴费业务,统一提供客户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方便持卡人缴纳各种费用,便于更多的服务商利用多银行支持环境发展业务,扩大各成员银行银行卡的受理范围和渠道,降低各参与方业务成本。 3.银行同业之间建立竞合互动的良性关系,实现服务网络等资源的共享 三、推行客户经理制 商业银行的“一对一营销”的执行和控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机制,它不仅意味着每个面对顾客的营销人员要对时刻保持态度热情、反应灵敏,更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它要求能识别、追踪、记录个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最终能提供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组合去满足其需求。所以推行客户经理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客户经理制的施行,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理念由围绕产品向围绕市场与客户的转变;经营策略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中心转变。 客户经理制是一种竞争优质客户、推销银行产品和服务、增加盈利的业务体制。而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代表,代表银行营销产品、为客户提供维护和服务,是全权代表银行与客户联系的”大使”。客户有了问题只需要找客户经理一个人,由后者负责了解情况,协调行内关系,并负责解决。其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全面、独身定做的服务。大力挖掘优质新客户、提高业务市场占有率只是客户经理的基本职责。而不断加强现有客户关系、对现有客户的维护服务则是客户经理的重要职责,客户经理要通过连带促销、交叉式销售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并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为把握好商机,客户经理还应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充分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向客户宣传金融法规、政策、制度以及本行经营的业务项目、金融产品等,为客户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及理财服务。同时注重分析研究市场,加强对客户的研究,主动掌握客户的思想动态、经营行为等,切实防范风险。及时准确地收集客户经营情况及客户意见、行业动态、同业竞争对手情报等各类信息情报资料,上报给有关部门,以便采取应对措施,促进业务的发展。将客户划分为若干类服务对象,针对不问需求,提供特定服务。并且根据客户的实际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客户等级,不断调整服务措施。 另外,客户经理应抓住各种机会,积极向客户推销银行产品。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品种很多,客户对银行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的了解非常有限,客户经理可发挥“教练”职能,向客户灌输最新金融知识,有针对性地向客户主动建议和推荐适用的产品,让客户分享银行的金融创新成果,激发和引导客户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动银行和客户间的业务合作向纵深发展。 总之,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代表,其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在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系列化、综合性的一站式(one-point-contact)金融服务,并不断地加深双方合作,为客户和银行同时创造价值。银行客户经理只有成为客户的朋友、理财专家,才能打动客户,让其选择该银行。 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一对一营销的核心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在产品开发上,要善于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个性需求,及时推出新的服务品种,特别要关注资金的流向,捕捉新的效益增长点。目前可着重进行下列产品的创新:在负债业务方面,可开设贴现储蓄、复利储蓄、累进利率储蓄、联立定期储蓄、定活一本通、本外币一本通存款、基金型账户等;在资产业务方面,可开办度假旅游贷款、学资贷款、汽车按揭贷款、可转换贷款、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信用证券化等;在中间业务方面,可开办融资、代收账款、收买应收账款、融资租赁、贷款承诺等业务,尤其要依托电子化网络和银行卡等高科技手段,大力发展代收付等业务、投资理财业务、个人结算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及研究建立个人账户等;另外,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业务,争取券商资金清算、上市企业开户银行、收款银行、股民保证金存款等业务,吸收资本市场的资金存款,大力开拓针对个人客户的综合性零售业务。 一对一营销论文:互动时代一对一营销模式 内容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营销领域的深刻变革,大众营销的时代正开始趋向终结,新的营销理论不断涌现。而一对一营销正以其独特的经营哲学影响着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它的“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理念显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一对一营销客户占有率互动定制 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由此引发了市场营销的深刻变革。以大众营销为特征、扩张市场份额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思想正被以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为目的、占有顾客份额为中心的新营销思想所取代。如今是消费者至上时代,消费者开始四处搜寻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企业,他们期望企业能够按照其特定的要求,为其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在它的女性牛仔系列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通过店内计算机按照每位顾客的尺寸剪裁牛仔裤。这种经营方式就是目前正以多种形式影响全球各行各业的一对一营销。 一对一营销理念 “一对一营销”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的唐·佩伯斯和马莎·罗杰斯博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理念的核心是以“客户占有率”为中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目标是在同一时间向一个客户推销最多的产品,而不是将一种产品同时推销给最多的客户。简而言之,一对一营销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顾客。一对一营销鼓励企业建立客户的基础,而不是竭力追求增加市场的占有率。它鼓励企业长期不断地与客户进行相互交流,并让这种交流促成一种“学习型关系”。 传统的营销是一次关注一种产品或服务,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是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会设法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更多的用户;而一对一营销一次专注于一位客户,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尺度是客户占有率,企业则尽力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的营销中,企业经营产品,其经理们负责确保这些产品每季度的销售额;而一对一营销,企业经营客户关系,其经理们负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这些客户的期望值。一对一营销理论的关键理念有: 客户占有率。企业除了将营销重点摆在投入更多资金与精力在整个市场以期提升营业额外,还应考虑如何增加每一位客户的营业额——也就是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提升每一位客户的占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利润,而且有利于企业与客户建立一种更长远、更忠诚的主客关系。 客户的保有和开发。一般来说,开发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要比保有一个现有客户的成本高出五倍之多,大部分的企业每年平均有高达25%的客户会流失。 与消费者对话。对一对一企业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对所有的客户了解多少,而是在于对每一位客户了解的程度。因此,企业必须与客户进行沟通即对话,这种对话是双向的。通过双向沟通,能使企业获得远比进行市场调查更多的信息。 学习型关系。要与客户维持坚固的关系,必须建立学习型关系,就是与客户每接触一次,企业对客户就多一份了解,客户提出要求,企业据此改进产品或服务,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自然提高了企业产品或服务令这位客户满意的能力,最终,客户将变得更加忠诚。企业可通过四步来实现这一目的:第一,通过与客户的互动与回馈,探索客户的需求;第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商品或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记住这些商品的特殊规格;第三,继续与客户互动并寻求他们的回馈,以求更加了解客户的个人需求;第四,尽力满足客户,才不至于让他们流失到竞争者手中。 一对一营销为何能行之有效 自“一对一营销”理论被提出以来,将其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成功的企业越来越多,无论是新经济的代表如戴尔电脑、亚马逊书店,还是传统企业宝洁、雅芳等,都投入巨资重新设计产品、重建组织流程,使之成为创新企业价值的核心。为什么“一对一营销”能够行之有效,为什么要将焦点放在客户占有率上呢?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一些因素: 20/80法则 按著名的80:20法则:一家公司80%的收入是20%的客户带来的。就一家百货公司来说,拥有该公司认同卡的会员,平均贡献率比非会员来得高,而拥有金卡的会员又比一般会员高,这就是所谓的客户生而不平等定律。因此,如何找到企业中那20%的客户,提供完善的客户服务,进而增加他们的交易次数,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对企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留住旧客户比开发新客户重要 客户的流失和新增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常事。但正如前文所述,开发一位新客户要花费的成本远远高于留住一位旧客户所需费用。目前,每个行业的公司都面临着顾客忠诚度下降和利润缩减的问题。企业若能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其忠诚度,则利润将有成倍的增长。 重复购买法则 企业若能让每位客户消费得更多,就能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在一特定时间内,同一位客户多购买一项商品,则该商品利润就加倍,因为在一位忠诚客户身上所花的营销成本相对较低,这同时促使每笔交易的例行开销大幅降低。 一对一营销如何实施 一对一营销计划的实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一对一营销成为企业低成本应用、提高销售及盈利的基础。信息技术为企业实行一对一营销提供了三种重要的潜能:数据库技术,可以让企业将顾客区分开来并单独记住他们;互动交流,意味着顾客能随时与企业进行对话;批量定制技术则促使企业将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常规化。将这三种潜能结合在一起,即可创立一个“顾客反馈环路”,它有助于促使顾客变得忠诚。 一对一营销策略的真正技巧在于,理解顾客在各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将影响到企业对待特定顾客个体的行为。一对一营销计划的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企业能识别、追踪、记录每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从而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实际上,通过实施一对一营销,借由每次连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易,会使你的产品对这位顾客而言越来越有价值,顾客会更加忠诚。 实行一对一营销计划有四个关键步骤:识别、区分、互动和定制,它们可被视作执行一个一对一营销计划的连续过程。 识别顾客 启动一对一营销之前,企业必须与大量的客户进行直接接触,找出那些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金牌客户”,深入了解有关客户需求的详尽信息:不仅要知道顾客的名字、住址、电话号码,还必须掌握他们的消费习惯、个人偏好等诸如此类的信息,而且不是一次调查即告结束,企业必须通过每一次接触、每一种渠道、每一处地点及公司的每一个部门来搜集这些信息,只要客户可能对你的任一产品或服务产生购买欲望。企业可建立一个顾客数据库,在每次与顾客接触时可识别顾客个体,并与每位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地提高每位顾客的服务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顾客并非仅限于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一对一营销完全可以应用到企业的销售伙伴或分销链上的其它环节。具体来说,在这一步骤,企业需要采取以下行动:首先,将更多的客户名输入到数据库中。企业可以聘用外部机构来完成数据的审查与输入,也可以与同行业中一个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交换用户名单;然后,采集客户的有关信息,不妨采用“滴灌式对话法”,每次与顾客接触时,询问1-2个问题;最后,验证并更新客户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净化”客户信息文件,注意地址、联系方法等方面的变更,及时更新信息。 区分顾客 传统的营销强调对所有的顾客一视同仁,他们付同样的价格得到同样的产品。而一对一营销认为,每位顾客都是独特的,即使有两位顾客可能购买了完全一样的产品或服务,但促使他们购买的需求也常常不相同。因此,顾客是存在差异的,对企业来讲,有些顾客就是比另一些更有价值。在充分掌握顾客的信息资料并理解顾客不同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区分顾客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不同顾客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企业的价值不同,二是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同。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顾客进行有效的差异分析,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更有成效,牢牢抓住最有价值的客户,取得最大程度的收益。 与顾客进行互动交流 互动、对话与信息交流是一对一客户关系的本质。互动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对客户偏好与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也是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产品服务的参考基础。企业可通过与最有价值的顾客建立“学习型关系”,使他们对自己更加忠诚,应将学习关系视作经每次新的互动而变得更巧妙的关系。企业要善于创造机会让顾客告诉你他的需要,而后为其定制产品或服务并及时获取其反馈信息。随着每次相互沟通和重新定制,你的产品对此特定顾客将越来越适用,也将越来越越有价值。 为降低与客户接触的成本,增加接触的有效性,企业应尽力以自动的、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就是目前成本最低、却能达到最大互动效益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企业与客户间的对话大多停留在面对面拜访,但这种主动造访了解客户需求的工作成本较高,因此大多只用于大型企业客户。随着网络成为快速有效的沟通工具后,企业可以互动的范围大大扩大了,不仅包括小型企业客户,而且包括个人客户。至于互动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则需要企业及时、充分地更新客户信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要或更准确地评估顾客的潜在价值。此外,每次互动活动的展开应以上次互动行为提供的信息为基础,从而连出一条绵延不断的客户信息链。 企业可以通过下列行动来实现其互动交流的目的:与竞争对手的客户联系,比较服务水平的不同;将客户打来的电话视作一次销售机会,向其提供特价、清仓、试用等产品或服务;测试客户服务中心自动语音系统的质量;跟踪企业库内记录的客户信息,缩短处理周期,提高客户响应速度;主动与那些给企业带来更高价值的客户对话,设法保住他们的业务;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客户与企业交易的便利性;改善对客户抱怨的处理,可将每天接到的抱怨绘成图表,提高对客户抱怨处理的“一次即圆满”的比率。 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或服务 这是一对一营销计划的最后一步,从企业角度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要求企业能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调整产品和服务内容。企业如能提供这种量身订做的弹性,将能塑造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成功地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分,成为维护客户忠诚度的重要关键。然而,量身定制可能会带来成本问题。企业怎样才能在采用一对一营销方式的同时避免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呢?答案是批量定制。有不少企业最初是将批量定制当作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来接受的。实际的批量定制过程并非想象的那么复杂,企业可以用“模块化”方法来实现定制,即预先生产出几百种产品“模块”,然后根据每个客户的需要将合适的模块配置起来,就能生产出数千个、甚至上百万个产品式样。如利维公司仅仅是把227种腰围/臀围尺码与25种裤腿尺码组合,就为其OriginalSpin品牌牛仔裤生产出5700种可选的尺码。当然,一对一营销最终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或核心服务的定制,企业还可以改变整体产品或整体服务的许多方面,包括从开具发票到包装、从自动补充库存到申请书等等,以适应单个顾客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这一步,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业务流程,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全面改革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这场改革将涉及企业的每个部门,不仅仅是销售部门,还影响到研发、采购、制造、财务和行政等各个部门,因此,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总之,一套真正的一对一营销计划必须与组织进行整合,否则无法得以贯彻实施。 一对一营销论文:一对一营销理论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营销领域的深刻变革,大众营销的时代正开始趋向终结,新的营销理论不断涌现。而一对一营销正以其独特的经营哲学影响着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它的“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理念显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一对一营销客户占有率互动定制 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由此引发了市场营销的深刻变革。以大众营销为特征、扩张市场份额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思想正被以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为目的、占有顾客份额为中心的新营销思想所取代。如今是消费者至上时代,消费者开始四处搜寻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企业,他们期望企业能够按照其特定的要求,为其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在它的女性牛仔系列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通过店内计算机按照每位顾客的尺寸剪裁牛仔裤。这种经营方式就是目前正以多种形式影响全球各行各业的一对一营销。 一对一营销理念 “一对一营销”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的唐·佩伯斯和马莎·罗杰斯博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理念的核心是以“客户占有率”为中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目标是在同一时间向一个客户推销最多的产品,而不是将一种产品同时推销给最多的客户。简而言之,一对一营销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顾客。一对一营销鼓励企业建立客户的基础,而不是竭力追求增加市场的占有率。它鼓励企业长期不断地与客户进行相互交流,并让这种交流促成一种“学习型关系”。 传统的营销是一次关注一种产品或服务,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是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会设法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更多的用户;而一对一营销一次专注于一位客户,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尺度是客户占有率,企业则尽力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的营销中,企业经营产品,其经理们负责确保这些产品每季度的销售额;而一对一营销,企业经营客户关系,其经理们负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这些客户的期望值。一对一营销理论的关键理念有: 客户占有率。企业除了将营销重点摆在投入更多资金与精力在整个市场以期提升营业额外,还应考虑如何增加每一位客户的营业额——也就是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提升每一位客户的占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利润,而且有利于企业与客户建立一种更长远、更忠诚的主客关系。 客户的保有和开发。一般来说,开发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要比保有一个现有客户的成本高出五倍之多,大部分的企业每年平均有高达25%的客户会流失。 与消费者对话。对一对一企业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对所有的客户了解多少,而是在于对每一位客户了解的程度。因此,企业必须与客户进行沟通即对话,这种对话是双向的。通过双向沟通,能使企业获得远比进行市场调查更多的信息。 学习型关系。要与客户维持坚固的关系,必须建立学习型关系,就是与客户每接触一次,企业对客户就多一份了解,客户提出要求,企业据此改进产品或服务,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自然提高了企业产品或服务令这位客户满意的能力,最终,客户将变得更加忠诚。企业可通过四步来实现这一目的:第一,通过与客户的互动与回馈,探索客户的需求;第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商品或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记住这些商品的特殊规格;第三,继续与客户互动并寻求他们的回馈,以求更加了解客户的个人需求;第四,尽力满足客户,才不至于让他们流失到竞争者手中。 一对一营销为何能行之有效 自“一对一营销”理论被提出以来,将其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成功的企业越来越多,无论是新经济的代表如戴尔电脑、亚马逊书店,还是传统企业宝洁、雅芳等,都投入巨资重新设计产品、重建组织流程,使之成为创新企业价值的核心。为什么“一对一营销”能够行之有效,为什么要将焦点放在客户占有率上呢?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一些因素: 20/80法则 按著名的80:20法则:一家公司80%的收入是20%的客户带来的。就一家百货公司来说,拥有该公司认同卡的会员,平均贡献率比非会员来得高,而拥有金卡的会员又比一般会员高,这就是所谓的客户生而不平等定律。因此,如何找到企业中那20%的客户,提供完善的客户服务,进而增加他们的交易次数,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对企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留住旧客户比开发新客户重要 客户的流失和新增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常事。但正如前文所述,开发一位新客户要花费的成本远远高于留住一位旧客户所需费用。目前,每个行业的公司都面临着顾客忠诚度下降和利润缩减的问题。企业若能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其忠诚度,则利润将有成倍的增长。 重复购买法则 企业若能让每位客户消费得更多,就能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在一特定时间内,同一位客户多购买一项商品,则该商品利润就加倍,因为在一位忠诚客户身上所花的营销成本相对较低,这同时促使每笔交易的例行开销大幅降低。 一对一营销如何实施 一对一营销计划的实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一对一营销成为企业低成本应用、提高销售及盈利的基础。信息技术为企业实行一对一营销提供了三种重要的潜能:数据库技术,可以让企业将顾客区分开来并单独记住他们;互动交流,意味着顾客能随时与企业进行对话;批量定制技术则促使企业将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常规化。将这三种潜能结合在一起,即可创立一个“顾客反馈环路”,它有助于促使顾客变得忠诚。 一对一营销策略的真正技巧在于,理解顾客在各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将影响到企业对待特定顾客个体的行为。一对一营销计划的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企业能识别、追踪、记录每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从而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实际上,通过实施一对一营销,借由每次连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易,会使你的产品对这位顾客而言越来越有价值,顾客会更加忠诚。 实行一对一营销计划有四个关键步骤:识别、区分、互动和定制,它们可被视作执行一个一对一营销计划的连续过程。 识别顾客 启动一对一营销之前,企业必须与大量的客户进行直接接触,找出那些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金牌客户”,深入了解有关客户需求的详尽信息:不仅要知道顾客的名字、住址、电话号码,还必须掌握他们的消费习惯、个人偏好等诸如此类的信息,而且不是一次调查即告结束,企业必须通过每一次接触、每一种渠道、每一处地点及公司的每一个部门来搜集这些信息,只要客户可能对你的任一产品或服务产生购买欲望。企业可建立一个顾客数据库,在每次与顾客接触时可识别顾客个体,并与每位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地提高每位顾客的服务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顾客并非仅限于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一对一营销完全可以应用到企业的销售伙伴或分销链上的其它环节。具体来说,在这一步骤,企业需要采取以下行动:首先,将更多的客户名输入到数据库中。企业可以聘用外部机构来完成数据的审查与输入,也可以与同行业中一个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交换用户名单;然后,采集客户的有关信息,不妨采用“滴灌式对话法”,每次与顾客接触时,询问1-2个问题;最后,验证并更新客户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净化”客户信息文件,注意地址、联系方法等方面的变更,及时更新信息。 区分顾客 传统的营销强调对所有的顾客一视同仁,他们付同样的价格得到同样的产品。而一对一营销认为,每位顾客都是独特的,即使有两位顾客可能购买了完全一样的产品或服务,但促使他们购买的需求也常常不相同。因此,顾客是存在差异的,对企业来讲,有些顾客就是比另一些更有价值。在充分掌握顾客的信息资料并理解顾客不同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区分顾客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不同顾客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企业的价值不同,二是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同。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顾客进行有效的差异分析,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更有成效,牢牢抓住最有价值的客户,取得最大程度的收益。 与顾客进行互动交流 互动、对话与信息交流是一对一客户关系的本质。互动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对客户偏好与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也是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产品服务的参考基础。企业可通过与最有价值的顾客建立“学习型关系”,使他们对自己更加忠诚,应将学习关系视作经每次新的互动而变得更巧妙的关系。企业要善于创造机会让顾客告诉你他的需要,而后为其定制产品或服务并及时获取其反馈信息。随着每次相互沟通和重新定制,你的产品对此特定顾客将越来越适用,也将越来越越有价值。 为降低与客户接触的成本,增加接触的有效性,企业应尽力以自动的、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就是目前成本最低、却能达到最大互动效益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企业与客户间的对话大多停留在面对面拜访,但这种主动造访了解客户需求的工作成本较高,因此大多只用于大型企业客户。随着网络成为快速有效的沟通工具后,企业可以互动的范围大大扩大了,不仅包括小型企业客户,而且包括个人客户。至于互动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则需要企业及时、充分地更新客户信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要或更准确地评估顾客的潜在价值。此外,每次互动活动的展开应以上次互动行为提供的信息为基础,从而连出一条绵延不断的客户信息链。 企业可以通过下列行动来实现其互动交流的目的:与竞争对手的客户联系,比较服务水平的不同;将客户打来的电话视作一次销售机会,向其提供特价、清仓、试用等产品或服务;测试客户服务中心自动语音系统的质量;跟踪企业库内记录的客户信息,缩短处理周期,提高客户响应速度;主动与那些给企业带来更高价值的客户对话,设法保住他们的业务;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客户与企业交易的便利性;改善对客户抱怨的处理,可将每天接到的抱怨绘成图表,提高对客户抱怨处理的“一次即圆满”的比率。 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或服务 这是一对一营销计划的最后一步,从企业角度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要求企业能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调整产品和服务内容。企业如能提供这种量身订做的弹性,将能塑造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成功地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分,成为维护客户忠诚度的重要关键。然而,量身定制可能会带来成本问题。企业怎样才能在采用一对一营销方式的同时避免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呢?答案是批量定制。有不少企业最初是将批量定制当作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来接受的。实际的批量定制过程并非想象的那么复杂,企业可以用“模块化”方法来实现定制,即预先生产出几百种产品“模块”,然后根据每个客户的需要将合适的模块配置起来,就能生产出数千个、甚至上百万个产品式样。如利维公司仅仅是把227种腰围/臀围尺码与25种裤腿尺码组合,就为其OriginalSpin品牌牛仔裤生产出5700种可选的尺码。当然,一对一营销最终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或核心服务的定制,企业还可以改变整体产品或整体服务的许多方面,包括从开具发票到包装、从自动补充库存到申请书等等,以适应单个顾客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这一步,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业务流程,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全面改革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这场改革将涉及企业的每个部门,不仅仅是销售部门,还影响到研发、采购、制造、财务和行政等各个部门,因此,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总之,一套真正的一对一营销计划必须与组织进行整合,否则无法得以贯彻实施。 一对一营销论文:互动时代一对一营销模式论文 内容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营销领域的深刻变革,大众营销的时代正开始趋向终结,新的营销理论不断涌现。而一对一营销正以其独特的经营哲学影响着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它的“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理念显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一对一营销客户占有率互动定制 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由此引发了市场营销的深刻变革。以大众营销为特征、扩张市场份额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思想正被以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为目的、占有顾客份额为中心的新营销思想所取代。如今是消费者至上时代,消费者开始四处搜寻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企业,他们期望企业能够按照其特定的要求,为其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在它的女性牛仔系列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通过店内计算机按照每位顾客的尺寸剪裁牛仔裤。这种经营方式就是目前正以多种形式影响全球各行各业的一对一营销。 一对一营销理念 “一对一营销”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的唐·佩伯斯和马莎·罗杰斯博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理念的核心是以“客户占有率”为中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目标是在同一时间向一个客户推销最多的产品,而不是将一种产品同时推销给最多的客户。简而言之,一对一营销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顾客。一对一营销鼓励企业建立客户的基础,而不是竭力追求增加市场的占有率。它鼓励企业长期不断地与客户进行相互交流,并让这种交流促成一种“学习型关系”。 传统的营销是一次关注一种产品或服务,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是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会设法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更多的用户;而一对一营销一次专注于一位客户,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尺度是客户占有率,企业则尽力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的营销中,企业经营产品,其经理们负责确保这些产品每季度的销售额;而一对一营销,企业经营客户关系,其经理们负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这些客户的期望值。一对一营销理论的关键理念有: 客户占有率。企业除了将营销重点摆在投入更多资金与精力在整个市场以期提升营业额外,还应考虑如何增加每一位客户的营业额——也就是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提升每一位客户的占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利润,而且有利于企业与客户建立一种更长远、更忠诚的主客关系。 客户的保有和开发。一般来说,开发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要比保有一个现有客户的成本高出五倍之多,大部分的企业每年平均有高达25%的客户会流失。 与消费者对话。对一对一企业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对所有的客户了解多少,而是在于对每一位客户了解的程度。因此,企业必须与客户进行沟通即对话,这种对话是双向的。通过双向沟通,能使企业获得远比进行市场调查更多的信息。 学习型关系。要与客户维持坚固的关系,必须建立学习型关系,就是与客户每接触一次,企业对客户就多一份了解,客户提出要求,企业据此改进产品或服务,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自然提高了企业产品或服务令这位客户满意的能力,最终,客户将变得更加忠诚。企业可通过四步来实现这一目的:第一,通过与客户的互动与回馈,探索客户的需求;第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商品或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记住这些商品的特殊规格;第三,继续与客户互动并寻求他们的回馈,以求更加了解客户的个人需求;第四,尽力满足客户,才不至于让他们流失到竞争者手中。 一对一营销为何能行之有效 自“一对一营销”理论被提出以来,将其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成功的企业越来越多,无论是新经济的代表如戴尔电脑、亚马逊书店,还是传统企业宝洁、雅芳等,都投入巨资重新设计产品、重建组织流程,使之成为创新企业价值的核心。为什么“一对一营销”能够行之有效,为什么要将焦点放在客户占有率上呢?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一些因素: 20/80法则 按著名的80:20法则:一家公司80%的收入是20%的客户带来的。就一家百货公司来说,拥有该公司认同卡的会员,平均贡献率比非会员来得高,而拥有金卡的会员又比一般会员高,这就是所谓的客户生而不平等定律。因此,如何找到企业中那20%的客户,提供完善的客户服务,进而增加他们的交易次数,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对企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留住旧客户比开发新客户重要 客户的流失和新增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常事。但正如前文所述,开发一位新客户要花费的成本远远高于留住一位旧客户所需费用。目前,每个行业的公司都面临着顾客忠诚度下降和利润缩减的问题。企业若能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其忠诚度,则利润将有成倍的增长。 重复购买法则 企业若能让每位客户消费得更多,就能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在一特定时间内,同一位客户多购买一项商品,则该商品利润就加倍,因为在一位忠诚客户身上所花的营销成本相对较低,这同时促使每笔交易的例行开销大幅降低。 一对一营销如何实施 一对一营销计划的实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一对一营销成为企业低成本应用、提高销售及盈利的基础。信息技术为企业实行一对一营销提供了三种重要的潜能:数据库技术,可以让企业将顾客区分开来并单独记住他们;互动交流,意味着顾客能随时与企业进行对话;批量定制技术则促使企业将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常规化。将这三种潜能结合在一起,即可创立一个“顾客反馈环路”,它有助于促使顾客变得忠诚。 一对一营销策略的真正技巧在于,理解顾客在各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将影响到企业对待特定顾客个体的行为。一对一营销计划的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企业能识别、追踪、记录每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从而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实际上,通过实施一对一营销,借由每次连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易,会使你的产品对这位顾客而言越来越有价值,顾客会更加忠诚。 实行一对一营销计划有四个关键步骤:识别、区分、互动和定制,它们可被视作执行一个一对一营销计划的连续过程。 启动一对一营销之前,企业必须与大量的客户进行直接接触,找出那些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金牌客户”,深入了解有关客户需求的详尽信息:不仅要知道顾客的名字、住址、电话号码,还必须掌握他们的消费习惯、个人偏好等诸如此类的信息,而且不是一次调查即告结束,企业必须通过每一次接触、每一种渠道、每一处地点及公司的每一个部门来搜集这些信息,只要客户可能对你的任一产品或服务产生购买欲望。企业可建立一个顾客数据库,在每次与顾客接触时可识别顾客个体,并与每位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地提高每位顾客的服务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顾客并非仅限于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一对一营销完全可以应用到企业的销售伙伴或分销链上的其它环节。具体来说,在这一步骤,企业需要采取以下行动:首先,将更多的客户名输入到数据库中。企业可以聘用外部机构来完成数据的审查与输入,也可以与同行业中一个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交换用户名单;然后,采集客户的有关信息,不妨采用“滴灌式对话法”,每次与顾客接触时,询问1-2个问题;最后,验证并更新客户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净化”客户信息文件,注意地址、联系方法等方面的变更,及时更新信息。 区分顾客 传统的营销强调对所有的顾客一视同仁,他们付同样的价格得到同样的产品。而一对一营销认为,每位顾客都是独特的,即使有两位顾客可能购买了完全一样的产品或服务,但促使他们购买的需求也常常不相同。因此,顾客是存在差异的,对企业来讲,有些顾客就是比另一些更有价值。在充分掌握顾客的信息资料并理解顾客不同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区分顾客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不同顾客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企业的价值不同,二是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同。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顾客进行有效的差异分析,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更有成效,牢牢抓住最有价值的客户,取得最大程度的收益。 与顾客进行互动交流 互动、对话与信息交流是一对一客户关系的本质。互动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对客户偏好与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也是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产品服务的参考基础。企业可通过与最有价值的顾客建立“学习型关系”,使他们对自己更加忠诚,应将学习关系视作经每次新的互动而变得更巧妙的关系。企业要善于创造机会让顾客告诉你他的需要,而后为其定制产品或服务并及时获取其反馈信息。随着每次相互沟通和重新定制,你的产品对此特定顾客将越来越适用,也将越来越越有价值。 为降低与客户接触的成本,增加接触的有效性,企业应尽力以自动的、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就是目前成本最低、却能达到最大互动效益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企业与客户间的对话大多停留在面对面拜访,但这种主动造访了解客户需求的工作成本较高,因此大多只用于大型企业客户。随着网络成为快速有效的沟通工具后,企业可以互动的范围大大扩大了,不仅包括小型企业客户,而且包括个人客户。至于互动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则需要企业及时、充分地更新客户信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要或更准确地评估顾客的潜在价值。此外,每次互动活动的展开应以上次互动行为提供的信息为基础,从而连出一条绵延不断的客户信息链。 企业可以通过下列行动来实现其互动交流的目的:与竞争对手的客户联系,比较服务水平的不同;将客户打来的电话视作一次销售机会,向其提供特价、清仓、试用等产品或服务;测试客户服务中心自动语音系统的质量;跟踪企业库内记录的客户信息,缩短处理周期,提高客户响应速度;主动与那些给企业带来更高价值的客户对话,设法保住他们的业务;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客户与企业交易的便利性;改善对客户抱怨的处理,可将每天接到的抱怨绘成图表,提高对客户抱怨处理的“一次即圆满”的比率。 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或服务 这是一对一营销计划的最后一步,从企业角度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要求企业能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调整产品和服务内容。企业如能提供这种量身订做的弹性,将能塑造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成功地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分,成为维护客户忠诚度的重要关键。然而,量身定制可能会带来成本问题。企业怎样才能在采用一对一营销方式的同时避免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呢?答案是批量定制。有不少企业最初是将批量定制当作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来接受的。实际的批量定制过程并非想象的那么复杂,企业可以用“模块化”方法来实现定制,即预先生产出几百种产品“模块”,然后根据每个客户的需要将合适的模块配置起来,就能生产出数千个、甚至上百万个产品式样。如利维公司仅仅是把227种腰围/臀围尺码与25种裤腿尺码组合,就为其OriginalSpin品牌牛仔裤生产出5700种可选的尺码。当然,一对一营销最终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或核心服务的定制,企业还可以改变整体产品或整体服务的许多方面,包括从开具发票到包装、从自动补充库存到申请书等等,以适应单个顾客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这一步,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业务流程,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全面改革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这场改革将涉及企业的每个部门,不仅仅是销售部门,还影响到研发、采购、制造、财务和行政等各个部门,因此,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总之,一套真正的一对一营销计划必须与组织进行整合,否则无法得以贯彻实施。 一对一营销论文:第三方物流一对一营销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对一营销模式及其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 在研究第三方物流管理和一对一营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一对一营销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以及价值、技术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一对一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1、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2005年,国内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214万亿元,占当年GDP的6.7%,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6.5%;200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达3.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占中国GDP的18.5%,物流增加值达14万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7.6%,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7万亿元;2007年上半年,中国物流运行保持增长态势,社会物流总额达33.8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工业品物流总额29.8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占社会物流总额比重的88.1%,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国企业原材料物流和成品物流中均有21%的业务由第三方完成,在商业企业物流中也占到13%,另一项由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使用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企业占22.2%这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重(比如美国占58%,日本占80%)相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第三方物流一对一营销模式的内涵 传统企业一般都是将所有的物流活动,包括市场采购物料存储厂外运输厂内搬运等,完全靠自身运作同时,由于体制存在弊端,使物流成为企业现代化的死角,既不能强有力地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又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配送得以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得以满足,一对一营销才能真正实现,其对于配送要求的适应性也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兴起。 2.1一对一营销理论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过程的起点是客户的需求,营销决策(4Ps)是在满足客户决策(4Cs)前提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度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对一营销模式的核心,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特点,它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双向的链一对一营销模式的实施促使企业以客户为中心,客观冷静地分析客户的需求,然后做出营销决策。 2.2一对一营销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对一营销是以客户份额为核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客户份额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关注的对象,将营销思维模式从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转换为客户份额(客户占有率 Customer Share)是一对一营销的重大突破,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应当只关注市场占有率,还应该思考如何增加每一位客户的营业额,也就是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提升每一位客户的占有率。 3、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一对一营销的必要性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一对一营销管理创新,能够从企业业务流程上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缩短整个周期、降低库存、优化整个系统的成本结构,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支持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分别从一对一营销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来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一对一营销的必要性。 3.1企业实施一对一营销的比较优势分析。一对一营销是以客户份额为核心的,注重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不仅便于企业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准确地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且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对一营销是以一对一项目团队为核心组织的,而一对一项目团队真正实现了客户与企业资源和物流服务的优化配置,使每个客户都与企业的物流服务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系统。 3.2企业实施一对一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一对一营销管理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率,还能增强客户的其它价值,对客户的订货提前期、小批量定货、可靠性快速市场反应程度和个性化服务都有着特殊的价值。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为顾客着想,通过信息技术使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客户随时可通过网络了解供应链的情况"而且业务流程的步骤减少,从本质上减少了提前期,增大了客户需求满足的可靠性。 3.3实施一对一营销对企业发展的价值贡献分析。一对一营销以客户为中心,更加直接地针对客户营销,这样更有效且更少的浪费,因为它缩短了营销渠道和节省了交易成本而且一对一营销中每次对客户关系管理的追加成本,总能产生看得见的回流。另外,一对一营销利用互动交流锁定有价值的客户,架构企业与客户不可或缺的相互关系,充分考虑到顾客的各种要求,为客户设计交易结构,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一对一营销还会找出对每个顾客最具吸引力的特定利益,有利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尽可能地扩大客户份额和提高客户忠诚度实现公司的长远利益。 4、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对一营销模式实施过程 4.1制定使用一对一营销模式的决策。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对一营销集成模型的建设,主要是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的建设,而这些需要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因此,获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高层管理者对一对一项目实施的支持理解与承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4.2建设一对一营销管理机制。任何企业都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这些都需要了解分析客户的基本资料和需求信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机制,通过客户接触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共享阶段客户消费物流服务阶段和信息支持阶段四个阶段的管理实现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服务。 4.3建设一对一营销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建设应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和客户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第三方物流企业项目导向型和一对一团队的组织结构,缩减了信息流动层次,使得客户信息和分析数据在组织内部的流动更加顺畅;并且缩减了企业到客户的服务层次,减少了中间的成本,增加了让渡给客户的价值,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真正实现对客户的一对一管理。 4.4建设一对一营销方法要素。营销方法要素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一对一营销的软因素,是在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由企业决策者制定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和一对一的组织结构,制定出适合的营销策略。 4.5一对一营销模式集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对一营销模式的实施,有赖于各构成要素的建设和有机结合作者以客户信息为基础,以项目导向型团队和一对一营销团队为组织结构,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管理机制,以4Ps基本营销策略和营销策略组合以及4Cs为营销方法,根据客户提出物流需求到企业满足其物流服务的过程,完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对一营销模式各构成要素的集成,实现对客户的一对一管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一对一营销论文:“一对一营销”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电信企业作为国内最先引进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企业之一,拥有整套的网络操作管理系统,如BSS业务支撑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PMS营销支撑管理系统。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业务量方面,全球话音业务的年增长率约为10%,呈线性增长。在业务收入方面,全球语音业务收入正在以1%的速度缓慢下降。电信运营商每年有高达1/3的客户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国内电信企业每月的客户流失率一般在1%-3%左右。随着国内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客户的保有已经成为了电信企业的最重要的任务。这时候,“一对一营销”应该被电信使用起来并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一对一营销”;电信 一、实行一对一营销的必要性 从中国电信目前现状的SWOT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电信目前面临的现状是优势在缩小,劣势很明显,竞争激烈。实行客户保有迫在眉睫。那么将“一对一营销”引进现有的CRM管理系统里,是不是有必要呢? 1.竞争情况的激烈。国内六大电信运营商都在瓜分国内的电信需求市场,相互之间不断的推出低价,策反用户,外加不少小运营商更是专向化的服务来分流市场,中国电信如果能稳住顾客,才能稳住市场。另外,电信市场的开放,使得国内的电信行业竞争愈加激烈[5]。 2.现有CRM系统的不全面性。目前中国电信对客户的分类,主要还是根据传统的4P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企业利润,而没有把顾客的需求放到与企业利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它指导的营销决策是单主体决策过程。这使得企业对顾客分类以消费金额为主,重视MVC(Most Valuable Customer,最有价值客户),对MGC(Most Growable Customer,最具成长潜力客户)关注程度不够,对BZC(Below Zero Customer,负债客户)的处理不及时。 3.客户经理+外呼班的策略,可以及时对企业掌握的信息如新业务营销、欠费催缴作服务,然而与客户的交互,听取客户的建议意见和需求,这一类信息不能很快的达到企业管理层。这是对客户保有最大的妨碍。同时,营销部门+外呼部门+客户经理分离,导致处理上步骤繁琐,同时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二、电信企业加强“一对一营销”的措施 实行一对一营销迫在眉睫,这对目前的中国电信传统的业务产品和业务流程提出了挑战。 (一)基本业务产品改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信类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达信息和网络服务上,人们把更多的眼光放在更为高级的数据服务,娱乐服务等增值产品上。因此,电信的产品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不同人群对电信产品的不同需求上,这其实也是一对一营销能够实现的基本要求之一。经济、文化在发展,电信类产品的需求层次也在变化,如果中国电信的产品不能适应多层次的需要,那么高端用户及发展型用户的保有将成为难题。 所以根据人们对电信类产品不同的需求,我们需要把业务产品全面化的拓展。 (二)业务流程改造 BPR(业务流程重组) 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显著改善。BPR 遵循了以下3 个主要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 (2)企业的业务以“流程”为中心,而不以一个专业职能部门为中心进行。 (3)“流程”改进后具有显效性。 目前中国电信的业务流程设计主要以业务为中心,这对于实施一对一营销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中国电信的产品很多,固定电话、小灵通、长途、宽带网络,各种产品有各有好很多种套餐产品,由于业务流程根据业务设计,这样使得一个用户办理多种业务或产品,其在业务上可能出现办理程序复杂,以及客户信息重复冗余,甚至于信息错误。这对于之后的客户关系管理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电信应当把业务流程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设计,以客户为管理单位对客户进行管理、营销和服务,这样将更方便进行一对一营销。 (三) 提升业务反应速度 国企的旧体制和程序化的操作,使得企业即使已经进行了CRM客户关系管理,由于其程序的复杂,使得业务反应速度过慢。这对于以客户为中心的一对一营销来说,客户的满意程度会受到很大情况的影响。 根据一对一营销的要求,并考虑到顾客心理时间的问题,我提出以下这种把订单的处理与合同订立、工作流程安排结合起来的流程。 这样设计后,该业务流程有几大好处: (1)相对原来的申请业务到合同成立到施工,新的流程给客户的感觉是反应速度快,因为实际的心理等待时间是从预订时间到安装,这是一个比原先极为效率的方法。 (2)订单的管理更加及时,因为订单的处理实际上是与安装同步的。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在第一次为客户的服务中就可以形成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意见,便于订单的实时记录。 (3)对于企业而言,可以使庞大的机构精简化,可以节省更多的人力去做客户经理的职务,保持与客户的学习型关系。 (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产品。由于电信产品的特殊性,电信运营商不可能给每个客户都提供DIY的产品。但实际上,某种产品属于奢侈品还是大众消费品的区别不仅仅是其产品,有时候为该产品附加一个增值性的服务,可能它就变成了高档产品;减少该产品的一个功能,可能它就变成了低端产品。 电信类产品最适合使用这种方式,顾客需要使用宽带网络而不需要使用固定电话,那么我们就提供其不需要固定电话只使用网络的业务;顾客不希望支付固定电话的月租费,那么我们可以为其推荐办理免月租费而有月最低消费水平的套餐;至于像彩玲、来电宝、语音信箱之类的高级产品,则可以为其量身定做,甚至接受客户的DIY。以这种方式看来,电信希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根本不是难事。 定制化服务。按上述业务流程,营销经理是有限的,他们只负责新客户的营销;一旦成为电信的客户,那么就会有一个而且是固定的客户经理为客户服务。每个客户都拥有其一对一的客户经理,该客户经理需掌握他名下的所有客户的相关信息,并且要定期与不定期的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并记录客户需求,并定期总结统计客户反馈意见并报告给市场部。客户经理就要负责对其客户的营销、管理以及不断的“售后服务”。这样,对客户而言,其放弃中国电信转而寻求新产品的成本将远大于坚持使用拥有为其负责的客户经理的电信产品。客户的保有也就不是难事。SOW的提高也只是很简单的事情了。 (五)系统支持 目前中国电信的机构里,营销经理与客户经理的职责并没有很清楚的界线,每个月客户经理都有一定量的营销责任,并且营销责任成为考察客户经理业绩的主要标准,这使得客户经理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客户服务而是其它方面了。其次,客户经理每个人都有1500名以上的客户需要其管理,这个数目过大使得客户经理的工作不能保质保量。 同时,在业务处理系统中,尚没有专门为客户经理服务的客户资料中心,每次客户经理进行客户管理客户营销等工作时,需要从现有BSS中查出客户信息才能进行工作,这会大大降低客户经理的工作效率。所以,为了实现“一对一营销”,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客户经理与营销经理专职化。客户经理专门负责客户服务和管理,以及对已有客户的新产品营销。新市场的开发则交与营销经理负责。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人力去进行客户管理,使得客户经理的客户数减少,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效率。 (2)新增专向化的客户中心管理系统。拥有客户信息平台,客户经理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从而实现客户的保有。 (3)客户部门与产品设计部门、营销部门、决策部门需要经常地交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与客户的双向交流成为改变公司策略,实现定制化服务的步骤,而不仅仅是保有客户所需的步骤。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描述企业的定义时曾这样说,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这就是创造顾客。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宗旨不只是创造顾客,客户的保有才是提高企业利润,保障企业发展的最有效率的方法。一对一营销已经在众多的大公司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这种概念运用到电信行业里,必将结束目前这种竞争混乱甚至可以称之为恶性竞争的境况,这必然是中国电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对一营销论文:基于一对一营销的企业自有品牌塑造研究 [摘 要]一对一营销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逐步形成的新营销方式,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营销,而逐步拓展至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渠道、销售区域等而采取的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本文通过对一对一营销内涵和特点的阐释,分析了其对于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对一营销;企业品牌;品牌塑造 1 一对一营销的内涵及特点 一对一营销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商品交换方式。自人类社会产生商品交换以来,一对一营销就开始存在并不断得到发展。现代的一对一营销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意思就是,运用整合营销传播手段,针对每个消费者个体,开展面对面的营销,具有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对目标消费群体的渗透率高、主动性强、互动性高、成功销售的比例较高等优点。世界上开展一对一营销最为成功的是美国的戴尔(Dell)电脑公司,其针对各个个体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和爱好,专门设计并生产出了属于其个人的不同电脑,并有针对性的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可见,一对一营销具有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满足个性化需求和提供量身定制服务。首先,一对一营销强调一次一个顾客地建造关系,而非成片成群开发顾客,强化单位顾客在单位时间里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最大化,满足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每一样个性化需求。其次,识别每个顾客的能力使得一家公司有可能计算出顾客份额——该顾客做的全部生意中这家公司所占的份额,以及每个顾客的终身价值。一对一营销能够区分顾客而不仅仅只是产品,由此可以确定和预测出哪些顾客更有价值以及如何满足每个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通过刺激创新,不断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但创新必须与市场及顾客的需求相结合,否则将不利于企业的竞争与发展。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企业的研发人员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来挖掘新的市场需求,继而推出新产品。这种方法受研究人员能力的制约,很容易被错误的调查结果所误导。而在一对一营销中,顾客可直接参与产品的设计,企业也根据顾客的意见直接改进产品,从而达到产品、技术上的创新,并能始终与顾客的需求保持一致,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一对一营销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产品技术更新换代日益加快、消费者自主意识日益加强、个性化需求日益张扬和多样化的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独特的魅力,成为企业品牌塑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2 一对一营销对企业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 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是品牌塑造的核心内容,其不仅需要企业深刻认识目前企业的行业状况、产品状况和市场状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企业正确认识和满足消费者的诉求,同消费者建立起相互信赖和长久的关系。一对一营销正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建立和维护与有关各方的良好关系来获利的营销方式,因此,一对一营销对于品牌塑造来说是非常适宜的。 2.1 聚焦重点细分市场,提升关键客户品牌忠诚度 传统的大众营销会努力获取稳定的新顾客源流,将尽可能多的产品推销给可能会购买的任何一个对象;而一对一营销则致力于从现有顾客中争取稳定的新业务源流的思路,强化单位顾客在单位时间里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最大化,满足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每一样个性化需求。这需要企业客户经理想尽一切办法成为顾客信赖的朋友,搜集相对详尽的顾客资讯,识别每个顾客的能力和分量,使得企业可能计算出顾客份额及其终身价值,从而在顾客惠顾生意的整个期间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或产品,形成很强的客户忠诚度。这不仅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企业在开展其他营销活动时的大小投入和分配。此外,顾客在使用某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时,通过它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而企业通过采纳用户的产品设计和改进建议,直接将用户贡献转化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给消费者以精神需求的满足,进一步建立对品牌的情感。 2.2 多层次细分市场,逐步扩大品牌知名度 传统的大众营销对于品牌知名度的塑造属于共性的,针对不同消费者采取同样的品牌构建策略,即代言、广告和企业VI。而实际上消费者之间是不同的,存在着一定的偏好差异,一个产品要适应多大的市场,主要取决于共性和个性维度大小的选择。而一对一营销从个性维度上看可以是指一个产品满足一个消费者的需求,而从共性维度上看也可以是一个产品针对一个区域市场,一个产品针对某个年龄层次,一个产品针对某种情感需求等。因而,对企业品牌宣传的整体布局,一对一营销不仅考虑销售产品的一对一,还包括销售区域的一对一、价格的一对一、品牌的一对一、渠道的一对一、传播的一对一等。一对一营销不同区域市场用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价位、不同的品牌特性去覆盖,整个市场由无数个极具竞争力的细分市场构成,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最终在不同层面实现企业品牌知名度的扩大。 2.3 时刻关注特殊消费者,提升企业品牌美誉度 真诚关心、信赖广大消费者,向所有消费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是每一个企业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一个企业为塑造品牌美誉度所必做的最基本工作。而将企业品牌与时间和空间概念进一步联系起来,对企业品牌美誉度的塑造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对一营销正是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空间和时间方面对某些特殊个别的消费对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关心和服务,从而能够迅速强化企业品牌美誉度的塑造与传播。例如,每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特殊消费个体或特别消费事件,企业应随时以高度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对这些特殊消费个体的服务和特殊消费事件的处理,将对这些特殊消费事件的处理同一对一营销灵活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转化成企业美誉度塑造的良好机会。 3 一对一营销塑造企业品牌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客户经理制度,搭建企业和客户的桥梁和纽带 “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行一对一营销服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至关重要。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首先,应综合考虑企业内部营销领导、营销部经理、营销骨干人员的职位、个性、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和处理技巧、组织技巧及团队领导艺术等之后,分别将这些营销服务人员任命为首席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和客户经理,通过客户经理的任命,不仅将客户关系建立在满足客户产品需求和个人关系的层面上,更加注重将个人关系建成企业和客户企业的各个级别关键人员之间的“拉链式”关系,并且建立企业间的互信关系,从而把整个客户关系建设成一张牢固的关系网。其次,借助客户经理对现有客户的熟悉程度,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分析客户的需求,包括对客户资料的搜集、整理、设计独特的产品等方面的工作,从而从企业品牌塑造角度,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3.2 内外部营销相结合,建立协同作业团队 现代一对一营销并不局限于某个独立的业务人员同单个客户之间,而更多以业务团队为基本单元对客户进行服务。首先,需要统一内部思想,形成企业内部的合力。及借助内部营销,向员工灌输经营管理思想、营销观念和品牌观念,同处于市场营销一线的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并通过每周例会和员工大会等会议,促使设计、报价、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交流信息,使员工深刻认识到企业品牌的形成过程是由若干紧密相关活动构成的,各种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有所贡献,从而为以团队为基本业务单元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建立以技术服务、销售支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业务拓展等各种服务支持团队,团队由包括市场营销、资源调度、产品规划、生产技术、品牌运作等多个部门的业务人员组成,从而有效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缔造了在日常工作中默契配合的一对一服务团队。 3.3 拓展自助式一对一营销渠道,拓展同客户的接触面 除了通过客户经理或业务团队面对面接触客户开展一对一营销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拓“自助式”接触渠道来实现与客户交流,也是完成与客户沟通的行之有效的渠道。如建立企业门户网站等,用互联网上的信息交互替代人工服务。首先,整合与客户的多方位接触渠道,如专卖店、卖场、客户接待处、客服中心、重点客户服务中心、走访和座谈会等,把分散在各部门、各营销人员手中的客户数据整合成有效的信息,搭建客户信息数据库;其次,通过分析、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将收集的各种客户信息和客户需求转化为各种用户交互界面,并实现分权限、分级管理,对于普通客户执行统一界面的自助式服务,对于重点或VIP客户则可根据其具体需求开发个性化的功能模块,辅之以客服专员,在服务之余开展针对性的一对一营销。 3.4 完善一对一营销体系,贯穿企业品牌建设于其中 一对一营销作为一种高水平的营销方式,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会给消费者以直观印象,直接影响到企业品牌塑造的好坏。因而,必须要有清晰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这样才能体现出客户经理或业务团队的职能和井然有序的高效率工作作风。即为确保一对一营销服务的有效开展,并使其充分体现企业品牌价值,可通过编制《“一对一”营销实施办法》、《客户经理制管理办法》、《重点客户服务规范》等制度,建立一对一营销的管理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投诉应急处理体系,从而明确营销内容、服务内容和客户经理的工作规范,整理客户资料,建立重点客户档案和服务记录,使客户经理能得到有效的内部支持,使各个服务支持团队能有效地运转,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规可管。 一对一营销论文:保健品一对一营销又要一窝蜂? 在现代的营销理念中,无论如何转变营销方式,营销的最终结果是产生销售行为,销售行为的产生是基于对销售环境的肯定,我们在营销领域当中,尤其是现在熟悉的保健品营销,公认为是营销领域变换最快的,近期以来,一对一营销正在保健品营销中悄然热涨,如果我们看不到一对一营销所发生的问题,就会出现最终的销售是经不起市场检验的,这样的方式我们是否需要检讨。 检讨一种模式并不困难,主要看市场环境与销售结果,在目前保健品经营当中,一对一营销模式的兴起,具有它的特定因素,而非环境因素造就这样一种模式。比如,在执行当中,推销是一对一营销的基础,其中无论方式如何,结果是推销,那么与我们原来所倡导的一对一服务模式是否发生冲突?具有多少的内力能够去完全掌握它?一对一的主要构架是否能够统一成为一种模式去经营等,均需要对现实的思考。目前市场上保健品一对一营销正在兴起,大有风起云涌的感觉,暂且我们不论个别保健品经营者在一对一营销当中受益多少,主要看看我们的整体市场是否准备好能够走这条路子,保健品经营者的许久期望能否具有参考价值? 下面对一对一在市场运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疑问。 问题一: 一对一营销的大环境是否成熟,可否考虑作为一种主要的经营行为,值得怀疑? 一度曾经是大家熟悉的营销模式一夜之间突然发生变化,原因是大家都在推广这种一对一营销,保健品经营历来是变幻莫测,行业的不规范是通用的,所以在现实看来也无可非议了,只是这种大家一窝蜂的操作是否又是害己害人,是否又走回老路? 一对一营销当中据说这种方式的最早是从日本引进的,是一种老年产品的推销手段,在我们国家保健品的嫁接当中有了更加深刻的变化,变化之一是保健品经营的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促销手段由于竞争的激烈,已经无法开展,所以把消费者集中在一起,进行沟通后的一对一销售,成为一种环境变化下的现场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传统与非传统相结合的特点,我们的一些消费者,或者是一对一的直接消费者均为中老年人,平时时间较为充足,这部分人比较喜欢开会之类的集体活动,也是年龄的原因所之,所以集中一对一营销成为保健品现行运作困难的救命稻草。变化之二是消费形式的转变,过去的报纸与电视的促销一年比一年差,保健品循环夭折的命运在不断上演,主要是消费者已经听不进去过分的说教,需要提升服务,这样面对面促销销售成为一种可能,也为一对一营销能够在近年迅速推广奠定了基础,变化之三是保健品经营当中需要包装的现象日益突出,无论是经营者或者消费者,对于包装越来越注重,正成为保健品走出困境的一大绊脚石,许多企业在保健品的包装上越来越下工夫,甚至在靠卖包装的现象了,所以也是保健品变化出轨的现象之一。 上述三种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环境的变化,一对一营销通过几年保健品的运作,需要有强大的外围环境作为保障,而大环境是需要创造与维护的,在开始运作时,我们的企业跟进不多,市场处于未开发状态下,所以经营效益是非常可观的,现在看来,如果环境已经或者正在遭到破坏,这样的一对一经营行为就需要三思了。现在的环境是具有如下特点,消费与被消费之间的诚信关系并不牢靠;消费者对于一对一的要求日益提高,然后我们的营销手段却跟不上;大环境的破坏性炒作也在形成一种无形的包围,比如口碑对这样一种商业化的批评;建立一对一服务与销售的真正关键点的效能比太低,也就是无法根本上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或者说比例太低;这样一比较,能够看到现在在执行一对一经营的保健品成功率也比较低,真正效能比较好的在已经执行的一对一营销体系下,并不突出。 所以一对一营销是否能够成为近几年或者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需要考证,或者能否成为一种保健品经营的主要模式,极具风险! 问题二: 保健品在国家政策上的不稳定性,将直接作用于消费者,导致推广根基不稳? 我们知道对于保健品经营,国家监管的政策不稳定也是非常现实的,任何一种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可能都有违轨的行为出现,初期可能规范得不严,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多少恩怨,但是保健品一旦全部放开,就会出现鱼龙混杂,整体信誉即将破坏,将导致国家行政管理单位的干预,所以也是一对一服务的障碍。 保健品在我们国家近几年的不断反复,业内提出正在成为一种朝阳产业,根据GDP的增长也好,还是消费健康支出也好,将大大刺激健康行业的发展,保健品业也将受到恩泽,虽然在行业规范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经营保健品的企业是最清楚做这个行业的辛苦与风险了,由于一些操作与规范的原因,保健品在不同区域的消费是不一样的,有一点也可以肯定,就是每个地区对于保健品的规范与管理也是不一样的,包括对于媒体的保健品广告管理,现在的局面是省级管理较严,几个大中城市保健品销售一直受到制约,然后一些地区城市相对较松些,保健品销售的增长就快些,所以就导致这样一种现象:保健品企业为了发展,避重就轻,在规范与非规范当中,十分注意行业政策的导向,每个地方会有不同的营销方案,但始终是处于不稳定状态,所有的营销整体性没有,策略遭到破坏,结果是保健品仍然沿用打擦边球的思路。 在这样的行业管理下,一对一营销的整个体系建设将是不完善的,主要是企业建设的不稳定与大环境行业管理的不稳定,将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消费者会时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关于自己正在参与的事情,一次发生错位,可能就会影响他所有的热情。这样一对一的消费群体会受到传播,甚至影响到一对一整体营销的口碑环境。 问题三: 一对一处理营销关系理论可行,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具有限制,或特定经营对象? 一对一经营当中,在实际与理论操作上具有比较大的应用性区别,应用性区别的关键点就是个体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一对一营销的个体就是销售对象,或者是服务对象,这些对象具有非常特定的条件,所以也就有了比较大的限制,这样的限制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营销场面,需要有非常强大的策划与行动能量的。 一对一经营的结果是经营者或营销者具备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行动者要有比较高的行动素质,这些素质的高低也将决定成败的关键,现在市场上为了弥补这样一个行动者短缺的现象,主要的方式是将消费者集中,然后采用集体突破的办法,让小环境在轰动中产生沟通与面对面促销,这样的办法即使现场效能如何,也能为以后的一对一销售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是现在销售者矛盾的缓解办法,一对一的成熟还未到来。 然后,我们的特定对象也有非常大的限定,比如年龄,需求,家庭环境,经济情况,行为分析能力,正确处理关系心态,对健康的理解等,直接影响到一对一的质量,这样的一种环境下,选择一对一营销成为必然,如果有了选择,那么经营的方式与方法均需要递进,一个能够成为一对一销售的对象,要花费多少时间能够解决,要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能够沟通好,如何处理好一对一后续的服务与跟踪,怎样解决消费者实际的需求与关联,已经成为一对一营销的直面问题,这样的限制能否成为一种模式的瓶颈,如何给予解决这样的问题,对象的限定措施放开与管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后,成功率又如何保障! 所以对象的限制太多,可否成为一种主要的模式成为思考! 问题四: 阶段性的销售结果是一对一营销的普遍状况,对于保健品行业是否前途如虹? 从目前市场上的一对一保健品企业经营的结果来分析,阶段性的销售结果现象非常普遍,时好时坏,或者已经形成了季节性消费现象,主要分析的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消费人群的匮乏,要寻找一对一这样条件的消费人群是非常不容易的,然后寻找后开发与培养甚至达到消费这样的过程时间较长,中间容易出现反复;二是一对一条件营销管理跟不上,服务的时间与需求出现断层,照顾不周也是流失目标对象的关键问题,一对一销售是需要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结果往往差异较大;三是产品销售的个体性也是问题,一种产品具有销售的时间性,所以也有消费的习惯性,特定产品与特定销售上出现不稳定,也会导致忽上忽下的感觉;四是一对一之间两者人为关系的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是根据销售策略有关,也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有关,直接影响到两者销售行为的确定。 阶段性的销售发生,最终将影响整个营销质量的变化,对于一种模式在行业中的发展是否具有希望,销售的阵发性是很不正常的,保健品由于发展的进度需要是快速的,然后业内对于保健品是否需要慢慢煎熬与快速推动有很大分歧,两者的论点基础是对于产业发展的不认同,一对一销售属于稳中推进的过程,时间较长,要达到规模化经营,需要有更加的勇气与毅力。对于保健品行业的促进作用将取决于对大气候的形成程度。 问题五: 保健品怪圈始终存在,一对一营销如何能够突破,杀出重围要待何时? 保健品的生存与发展怪圈依然存在,许多厂家在现行的体制下纷纷转出或改进,剩下的依然在拼杀,在这样一种环境转变的条件下,寄希望于一种新的销售模式能够带动行业往前迈进,原因是以前的几种模式直接影响了保健品整体的发展,比如三株的小报启动与乡镇启动模式,脑白金的媒体带动模式,安利的直销家庭系列模式,核酸的专卖店销售模式等,都是一种营销的样板。然后,这样的模式由于市场的各种因素,有的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仍然在挣扎,有的现在正风光无限,一对一营销模式的介入,能否成为众多模式里面的一种,且能够风骚多少时间,是需要冷眼看待的。 保健品要杀出重围,整体要上一个台阶,靠一种模式可能性不是很大,一对一营销模式只是特定产品下一种现阶段经营条件下的附属,要跟进这样一种模式或者正在跟进这样一种模式,需要准备的不仅仅是策略,而是一种对保健品经营时间的考验,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是保健品现行的通用做法,一种模式也需要集中力量给予充分解决,如果不是十分了解,或者只是照搬一些现行的做法,或者刻意复制这样的一种模式,肯定是要失败的,保健品真正需要的是对市场的有序开发与竞争。 一对一营销的目的是让消费者更直接面对产品,更直接了解消费需求,通过直接产生的销售渠道,争取更多的企业效益,而非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骗取消费者的信任,保健品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让市场有序进入下一个健康轨道。 一对一营销论文:一对一营销及其运作模式构建分析 摘要:“一对一营销”震撼了全球营销界,目前正在用多种方式影响全球的各行各业,以“一对一营销”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也正成为领导全球经济潮流的力量。通过对“一对一营销”基本理论的分析,将“一对一营销”与传统的大众营销进行对比分析,并以PPG服饰为例,探讨了“一对一营销”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提出了“一对一营销”的构建模式。 关键词:一对一营销;客户关系;大众营销;运作模式 随着顾客需求向个性化发展,企业越来越面临着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压力,即顾客要求企业提供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此背景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 1 一对一营销理论简述 1.1 一对一营销的含义 一对一营销是由哲学博士Don Peppers和Martha Rogers首次提出的。一对一营销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和以往的消费特点,在对客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其目标是通过一对一营销,树立并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使客户价值最大化。 1.2 一对一营销的特点 (1)数据库支持和数据挖掘。建立客户数据库是一对一营销的关键,通过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挖掘,对客户的习惯、偏好和潜在需求有所把握,并采取各种方式来建立客户关系、增加客户关系价值。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培养客户忠诚,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的终身价值。 (2)互动、个性化定制。在一对一营销中,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提供产品或服务,同时,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又获得了顾客的信息,了解了他们的偏好和消费习惯,正是基于这种互动,使企业可以进行产品和技术上的创新,从而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3 一对一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 一对一营销鼓励企业与每个客户进行对话,通过建立客户关系与每个客户进行交互,达到建立客户的基础。其实这种“接近客户,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一直是商界成功的座右铭。企业要与客户对话就要有强大的信息反馈、互动能力,这就需要对IT信息技术进行投资,建立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向客户提供主动的客户关怀,根据销售和服务历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向客户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通过企业与客户建立的统一平台,自动化程序大大提高,增加了销售成功的机会,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成功的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都是成功地运用了“一对一营销”思想,围绕着客户为中心,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的企业。 2 一对一营销与大众营销的对比分析 2.1 营销活动中心的不同 大众营销以市场为中心,通过大量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传统的大众营销是从产品的角度经营,满足一种基本的消费需求,然后再不断挖掘和扩大市场,尽可能多地找到有这种需求的所有顾客。这时,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是市场占有率,因此大众营销的企业一次只关注一种产品或服务,为了这种产品或服务,会设法为自己找到更多的用户,为此不惜用庞大的广告进行轰炸,而基于市场份额的战略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价格大战。 一对一营销正好相反,它不是一次关注一种需求,而是以客户为中心,一次关注于一位顾客,并尽可能多地满足这位顾客的所有需求。一对一营销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尺度是客户占有率,因此企业会尽力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从长远的投资回报来看,实行一对一营销的企业就是要长久地留住顾客,当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保留得越长久,双方获益就越大。因此,架构企业与客户不可或缺的相互关系,是实行一对一营销的关键。 2.2 与客户的关系不同 大众营销没有把客户的需求放到与企业的利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它指导的营销决策是一条单向的链。营销人员总是试图将信息传递给目标客户,但是却无法了解这些信息究竟对目标客户产生了何种影响,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被称为“单向信息停留”。一对一营销在整个营销过程中要求不断地与客户交互,每一个营销决策都要从消费者出发。在此情况下,传统的以4P理论为典型代表的营销管理方法就需要作进一步的扩展。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4C理论,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这一理论奠定了一对一营销理论的核心基础,体现了从客户需要出发,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特点,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创造了企业利润,达到一种“双赢”。 2.3 营销策略不同 传统市场的营销策略是去增加市场的占有率,因此营销的重点摆在投资很多的资金与精力到整个市场,以期提升市场的占有率,进而增加营业额。这个方法,好比乱枪打鸟,往往所付出的成本远大于所获得的利益,以至于该营销战略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交叉营销是“一对一营销”最常用的策略。“一对一营销”采用的电子邮件和定向广告,是基于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获取数据的来源行业与目标受众的关联度,从而通过交叉营销实现跨行业的销售。 2.4 技术手段及方法运用不同 大众营销运用统计方法来评估其效果,研究性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由于问卷调查涉及大量的取样和预测,过程非常复杂,结果也难以控制。 一对一营销则认为顾客是不同的个体,不但要找出某个顾客最具吸引力的价值,而且还会找出每个顾客最具吸引力的特定利益,并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定制则是“一对一营销”最常用的方式。信息网络技术和生产系统的柔性,为一对一营销提供了可能。 3 “一对一营销”的适用范围 对于提供异质产品的企业,引入“一对一营销”是必要的,在异质产品市场上,因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顾客需求及购买行为有很大差异性,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因此,针对每个顾客开展定制营销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赢得顾客忠诚。但在同质程度较高的市场上,如可乐、食盐市场等,由于顾客需要在共性方面占主导地位,搞“一对一营销”就没有必要了。总体来说,一对一营销只适用于部分行业,如银行、保险、房地产、电信、民航、运输、证券、医疗保健等,与客户交流频繁,客户支持要求高,适合应用一对一营销模式;客户个性化要求高的行业,如汽车、服装、饰品、玩具等,在实施“一对一营销”方面有较大的空间。特别是对于可以分拆成标准模块的产品,如服装、电器等实施“一对一营销”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最适合开展“一对一营销”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对一营销是在与客户的对话和交互过程中,企业与客户建立忠诚关系,是一种深入但成本高的营销模式,这就决定了它的利润基础是企业的重点客户,而对一般的消费者或所谓的“负值顾客”,进行一对一营销还是不经济的。 4 “一对一营销”中的关键问题 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简称PPG),是“一对一营销”模式的典型代表,由于其运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甚至一度被誉为服装界的戴尔。然而,从2007年11月开始,PPG每况愈下,最终导致了PPG走向破产。本文以PPG为例,分析“一对一营销”中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目标市场和定位。 PPG自2005年创立就瞄准了国内男士衬衫市场,“用Dell的模式贩卖美式衬衫”商业计划随之出炉。 在产品卖点上,首先推出了颠覆性的主打产品――皇家牛津纺衬衫。穿牛津纺衬衫,体现的是一种美式文化,这种衣着方式就好莱坞大片一样,触动了市场的神经,特别是对于穿衣指南和衣着文化普遍缺失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加之中国内地消费人群一窝蜂的消费心态,牛津纺卖点一经打响,群起跟风。 在价格定位上,以99元的破位价打入市场。99元,打破了消费者对于高品质衬衫价格的预期和消费者对于购买PPG衬衫的心理防线,无疑在当时降低了消费者购买PPG衬衫的门槛,大大提升了成交率。 在品牌传播上,“Yes!PPG!”的广告宣言,意为“是的,买衬衫就选PPG”,不仅提振士气,更能让消费者牢记在心。 对于做一对一营销的企业,必须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潜在目标市场的精准和容量,是支持一对一营销持久发展的基础。恰当差异化的定位理念及传播,是企业唤起目标市场的购买欲望和获得市场销售增长的关键。 (2)产品质量控制。 PPG的面料生产、成品加工、设计研发、质量监控以及物流都外包出去,但是在这些关键环节上,PPG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PPG没有产品部,PPG衬衫质量的诟病日益暴露,如袖口短、下摆短、版型宽。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一对一营销发展不可缺少的。 (3)消费者售后跟进及数据库信息的互动利用。 在售后跟进方面,PPG虽然对已有消费人群建立起了数据库,但由于并没有有效的信息互动,只有单向的手册邮寄和短信促销通知,使得这些消费者极容易流失。不断地强化与顾客的互动是维持顾客关系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互联网、呼叫中心等让顾客参与到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 (4)有效应对竞争。 当PPG面临末路时,市场上却出现了几十家与PPG如出一辄的B2C衬衫销售企业。其中,尤以VANCL最为惹人注目。成立于2007年10月的VANCL,如今已获得累计4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一方面其创业团队成员包括前卓越网创始人陈年和雷军,拥有较强的电子商务运营经验;另一方面,VANCL的网络广告投放密度和强度较曾经的PPG更加猛烈。VANCL的迅速崛起,直接抢夺了大部分本属于PPG的电子商务市场。对于一对一营销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以应对来自竞争者的模仿和进攻。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应对竞争的有力武器。 (5)管理供应链。 PPG将某些供应链管理流程,如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产品的交付、退货和客户服务管理等都外包出去,在产品设计环节、产品工艺、品牌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营风险。对供应链的管理及与供应链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是减低供应链风险、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必要手段。 5 “一对一营销”运作模式的建立 (1)建立三维市场营销体系。 在过去,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只是为了获得该产品的功能,企业往往是因为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产品以及该产品的一些特色功能利益而获得成功的。现如今,这种功能利益非常容易被效仿。因此,企业需要寻求新的途径,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与众不同,具备差异化特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也就是说,客户除了需要功能利益之外,还需要流程利益和关系利益。流程利益是指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易更加简单、快捷、省钱、更令人愉快所产生的满足感;关系利益是指对客户在购买行为中与企业互动所产生的价值。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在“功能-流程-关系“三大利益基础之上的三维市场营销理论。以亚马逊为例,在亚马逊书店,贝佐斯发明了“购物乐趣”和“一次点击“,网站提供的个人化空间使消费者感到整个企业都是为其特别服务的,消费者受到了特殊的对待。这种基于流程利益的体验使消费者感受到传统营销从未有过的全新感觉,那就是企业把每一位消费者都看作独特的个体,进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要。当消费者在享用亚马逊“购物乐趣”的流程利益时,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银行提供的关系利益,比如取消预设的消费额度等利益服务。 对于要实施“一对一营销”的企业来讲,首先应建立三维的市场营销体系,即创造一对一的流程利益、关系利益和功能利益,并通过科技的渠道,如个性化的个人主页,向一些客户群体提供三维的价值取向。 (2)量身定制。 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或服务,从企业角度看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要求企业能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调整产品和服务内容。这也是企业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相区分、企业能力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将能塑造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成为维护客户忠诚度的重要关键。量身定制意味着有一个客户就有一个产品,企业为此要改变产品工艺和生产流程,由此可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这是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企业可以采用“模块化”方法来实现定制,即预先生产出几百种产品“模块”,然后根据每个客户的需要将合适的模块配置起来,就能生产出数千个、甚至上百万个产品式样。如利维公司仅仅是把227种腰围/臀围尺码与25种裤腿尺码组合,就为其Ordinal Spin品牌牛仔裤生产出5700种可选的尺码。这就要求企业改变原有运营模式,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业务流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企业流程重组,全面改革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当然,一对一营销最终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或核心服务的定制,还包括企业改变整体产品或整体服务的许多方面,包括从下订单到开具发票再到包装等等,以适应单个顾客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的各个部门,不仅仅是销售部门,研发、采购、制造、财务和行政等各个部门之间应该通力合作。 (3)以流程为核心,开展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和大规模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企业的生产方式、接触客户的方式、销售产品的方式和服务客户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用新的技术方法对原有的客户关系进行新的定义,全面地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流程,以客户为核心进行流程重组。企业与客户联系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实现自动化管理,要将企业前台和后台办公以及企业级共享客户信息联系在一起,构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3)客户关系管理。 企业成功导入“一对一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就看企业能否把“客户”作为组织中各种功能与部门的核心。客户关系管理将客户视为运营的中心,将管理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视为运营的法则。实际上,企业的销售与营销、服务与支持等功能,以及与业务合作伙伴的关系都应看作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为了更多地获得客户信息,企业需要一个客户信息数据库,而不只是一个客户名单,集中管理客户信息,通过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双向交流数据库,开拓新客户接触渠道,比如免费咨询电话呼叫中心和网站,为客户提供新的个性化的接触渠道。通过使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工具对客户信息进行细分,分析客户对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反应,分析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利润贡献度,以便更为有效地赢得客户和保留客户。同时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帮助营销人员摆脱价格刺激手段,建立和客户一对一的互动学习关系,与客户进行互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贴心服务。 (4)有效管控供应链。 PPG在短短两年时间,创造出了服装业直销业绩的神话。然而,从2007年11月开始,消费者开始对其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供应链掌控能力提出质疑。因此,实行“一对一营销”的企业如何有效地管控整个供应链成为关键。实行一对一营销的企业,首先要在整个供应链内实施全面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给消费者提供质优的产品或服务,同时该产品或服务应具备独特的特性,为此企业应该选择具有共同理念和经营思维的合作伙伴作为供应商,并以一对一的营销理念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同时应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但完成第三方物流服务,还能通过第三方物流反馈的客户体验,管理客户预期,增加企业销售,最终要在整个供应链内建立一个规范的标准和体系,对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上进行规范管理,使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无论是供应商、渠道商、物流商还是客户和核心企业,所有实体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用同一种标准和语言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经营中的风险。 一对一营销论文:浅议商业银行的一对一营销 [摘要] 随着国有银行的转制及中国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迅速转变,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本文简单介绍了一对一营销的内涵及其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商业银行一对一营销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一对一营销 CRM 客户经理制 定制化服务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大举登陆,客户选择银行的自由和空间越来越大,国内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日渐活跃。各商业银行纷纷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推进CI建设,加强促销宣传,努力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国内商业银行的营销观念也由银行本位到产品本位再到客户本位,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通过识别不同的消费者群,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塑造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因而,对银行来说,如何更加准确地评估客户价值,区分出盈利性客户和风险性客户,进而通过提供差异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维系现有的盈利性客户;以及如何进一步从满足客户需要,转向培育客户需求,挖掘更多的盈利性客户。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优势,实现盈利的重要内容。这时,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一对一”营销应运而生。为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一对一”营销(one to one marketing)是鼓励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识别、追踪、记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最终提供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针对性地营销策略组合去满足客户需求。其目标是同一时间向同一个客户推销更多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信贷、结算、各种、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市场调查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一揽子、一柜通服务,而不是将一种产品推销给更多的客户。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有的放矢,集中有限的资源从最有价值的客户那里获得最大的效益。 那么,商业银行如何来开展一对一营销呢?一般来说,首先要识别客户,对客户进行差异分析,然后与客户保持互动,调整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每个客户的需要。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开展一对一营销有如下实现形式: 一、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没有理想的客户资料就不可能实现“一对一营销”。这就意味着,营销者对客户资料要有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对于准备“一对一营销”的商业银行来讲,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能直接挖掘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价值的优质客户,建立自己的“客户库”,并与“客户库”中的每一位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客户的生涯价值。商业银行通过CRM的实施,可以整合自身拥有的金融资源体系,优化市场价值链条。 CRM是一种企业客户战略、一种经营哲学。为实施客户战略,企业需要借助于CRM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相应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以充分地把握客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细分客户制定相应的销售、营销和服务策略,从而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使企业客户资源的价值最大化。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客户(包括最终客户、分销商和合作伙伴)作为最重要的企业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保证实现客户的终生价值。CRM也是一种管理软件和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其基本功能包括客户管理、联系人管理、时间管理、潜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销售、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等。 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对企业--客户关系的互动引导,识别、保留和发展价值客户,达到商业银行盈利最大化的目的。商业银行实施了CRM后,将会拥有统一的客户信息平台,这样当银行在处理每一个客户的业务时,就会首先看到客户的资料,以及历史业务记录,从而在服务过程中可以想客户之所想,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将柜面、网络、电话、自助银行设备等各种营销渠道与服务手段进行充分的、深层次的整合,对市场进一步细分,通过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人性化产品与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银行可辨认出谁具有最高价值并可能转到别家银行的客户;谁是本身价值不大有可能对银行造成潜在的风险的客户。 二、强化市场细分,促进对优质客户的服务 根据Pareto Principle法则,企业的80%利润来自20%的忠诚顾客。另据一项研究表明,15%的客户为银行贡献了85%的利润。保留老客户,获取新客户,提高客户忠诚度,是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所在。“一对一营销”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的战略关系,达成客户与银行双赢的局面。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形成的对传统业务的领导地位和垄断地位,对业务领域缺乏相应的市场细分,我国各商业银行仍然只把目光盯在与其直接客户的关系上面。而对商业银行有重大利益影响的其它各种主体的关系则缺乏明确的分析、重视并采取全面的关系协调和促进政策。因此,开展一对一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促进与与各客户利益关系的紧密结合,互动发展。 1.与优质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建立和谐紧密的长期伙伴关系,为客户创造终生价值,从而实现市场主体的共赢格局。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中不乏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科技含量高的优秀企业,而它们将是未来相当时间里国内最具活力的企业群,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契机,一些小型的商业银行可以把中小企业作为基本客户群,拓展对其服务的形式和途径。 2.与证券、保险、基金、电信、能源等行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市场,共享客户资源。如商业银行北京市通信公司与联手协办的银行卡电话支付缴费服务,有效地整合了银联、电信、银行和服务运营商的相关业务资源,可统一接入各种银行卡电话支付缴费业务,统一提供客户服务支持,最大限度地方便持卡人缴纳各种费用,便于更多的服务商利用多银行支持环境发展业务,扩大各成员银行银行卡的受理范围和渠道,降低各参与方业务成本。 3.银行同业之间建立竞合互动的良性关系,实现服务网络等资源的共享 三、推行客户经理制 商业银行的“一对一营销”的执行和控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机制,它不仅意味着每个面对顾客的营销人员要对时刻保持态度热情、反应灵敏,更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它要求能识别、追踪、记录个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最终能提供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组合去满足其需求。所以推行客户经理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客户经理制的施行,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理念由围绕产品向围绕市场与客户的转变;经营策略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中心转变。 客户经理制是一种竞争优质客户、推销银行产品和服务、增加盈利的业务体制。而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代表,代表银行营销产品、为客户提供维护和服务,是全权代表银行与客户联系的”大使”。客户有了问题只需要找客户经理一个人,由后者负责了解情况,协调行内关系,并负责解决。其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全面、独身定做的服务。大力挖掘优质新客户、提高业务市场占有率只是客户经理的基本职责。而不断加强现有客户关系、对现有客户的维护服务则是客户经理的重要职责,客户经理要通过连带促销、交叉式销售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并要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为把握好商机,客户经理还应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充分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向客户宣传金融法规、政策、制度以及本行经营的业务项目、金融产品等,为客户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及理财服务。同时注重分析研究市场,加强对客户的研究,主动掌握客户的思想动态、经营行为等,切实防范风险。及时准确地收集客户经营情况及客户意见、行业动态、同业竞争对手情报等各类信息情报资料,上报给有关部门,以便采取应对措施,促进业务的发展。将客户划分为若干类服务对象,针对不问需求,提供特定服务。并且根据客户的实际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客户等级,不断调整服务措施。 另外,客户经理应抓住各种机会,积极向客户推销银行产品。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品种很多,客户对银行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的了解非常有限,客户经理可发挥“教练”职能,向客户灌输最新金融知识,有针对性地向客户主动建议和推荐适用的产品,让客户分享银行的金融创新成果,激发和引导客户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动银行和客户间的业务合作向纵深发展。 总之,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代表,其工作的全部内容就是在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系列化、综合性的一站式(one-point-contact)金融服务,并不断地加深双方合作,为客户和银行同时创造价值。银行客户经理只有成为客户的朋友、理财专家,才能打动客户,让其选择该银行。 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一对一营销的核心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在产品开发上,要善于根据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个性需求,及时推出新的服务品种,特别要关注资金的流向,捕捉新的效益增长点。目前可着重进行下列产品的创新:在负债业务方面,可开设贴现储蓄、复利储蓄、累进利率储蓄、联立定期储蓄、定活一本通、本外币一本通存款、基金型账户等;在资产业务方面,可开办度假旅游贷款、学资贷款、汽车按揭贷款、可转换贷款、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信用证券化等;在中间业务方面,可开办融资、代收账款、收买应收账款、融资租赁、贷款承诺等业务,尤其要依托电子化网络和银行卡等高科技手段,大力发展代收付等业务、投资理财业务、个人结算业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及研究建立个人账户等;另外,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业务,争取券商资金清算、上市企业开户银行、收款银行、股民保证金存款等业务,吸收资本市场的资金存款,大力开拓针对个人客户的综合性零售业务。 一对一营销论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对一营销模式研究 摘要: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努力创造出对顾客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文章针对第三方物流的目标,提出一对一营销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第三方物流的服务理念,改善物流服务需求不足的问题,对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一对一营销模式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营销理念 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产品,努力创造出对顾客具有吸引力的服务,其服务的关键体现在服务的个性化、增值性,应根据顾客的需求创新出适合其的有效差异来满足;服务速度是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效率的要求,其重点是对顾客,包括合作的分包商有深度的了解,并进行即时的信息沟通。 深度了解顾客并与现实顾客建立亲密的关系,更好地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同时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使得企业顾客数量和品质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借助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运用分包商深度营销策略,确立在与分包商构成的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进而整合分包商的资源,更好地管理价值链以获得系统协同效率,从而更好地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企业以此循环往复,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现有营销模式评价 在已有的关于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营销模式中,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营销模式。当前常见的营销模式有: 第一,整合营销模式是将物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整合为自身资源,继而将企业整合出的自身资源转化为企业价值,并返回给利益群体中,达到流通环节的整合。 第二,关系营销强调在企业与其他利益的相关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长远的关系,即强调营销网路的竞争,而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特别是培养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 第三,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不仅整合了营销信息和过程,最重要的是把客户整合到营销过程中来,体现了客户满意作为营销目标的价值,使得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 第三方物流是独立于生产、销售环节之外的服务供应商,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将整个产销供应链连接在一起。因此,整合资源、关系营销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营销这三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提供服务满足企业客户的需要,从而实现物流企业、客户的长期共同利益。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施一对一营销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的社会处于个性消费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球给市场的形成,使企业处于越来越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多样而变化迅速的买方市场。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品异质程度高,在异质产品市场上,因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顾客需求及购买行为会有很大差异性。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采用的三种营销模式都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对我国物流企业的营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实现个性消费需求的满足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第三方物流竞争,如何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找到一种能够保证其长期维持市场竞争力的营销模式,是每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对一营销是以“顾客份额”为中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注重客户的保有与开发,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把客户关系建立在“客户―服务”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由于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使得客户对物流服务形成良好的印象,在第二次需要物流服务时,基本上会选择第一次合作过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如此重复,一方面,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越来越好的满足,建立起对企业的忠诚度;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满足是针对差异性很强的个性化需求,就使得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变得很高。这样,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紧密,这就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 由此可见,一对一营销模式是以客户对物流的需求为导向,着眼于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着眼达到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能获利的双赢局面。因为只有客户的效益提高了,才能促进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加和服务品质的提高;反过来,物流企业服务品质的提高又会促进客户效益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因此,一对一营销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升物流服务品质,改善物流服务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大力发展,提高我国物流运作的整体效率。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对一营销模式 一对一营销的理论是促使企业以客户为中心,客观冷静地分析客户的需求,然后做出营销决策(见图1)。根据一对一营销的理论核心: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过程的起点是客户的需求,营销决策是在满足客户决策前提下的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度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特点,它的决策过程是双向循环的。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根据建立的一对一营销关系,从企业自身出发,在将产业资源、客户资源和竞争者资源三方面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物流供应链。利用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对客户进行区分和管理,客户同时可以利用平台对定制的服务进行跟踪。建立多样化的营销团队对重要客户采取一对一营销团队服务和一般客户区别服务,从而构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对一营销新模式(见图2)。 第一,整合资源。整合资源是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业链资源、客户资源和竞争者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整合为自身资源,继而将企业整合出的自身资源转化为企业价值,并返回给客户群体中,达到流通环节的整合,建立自身的物流供应链。 第二,物流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从而根据先进的电子商务系统和高效的现代物流配送网路来增强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营销团队与客户的不断沟通,持续优化和改进其电子商务平台,以满足具有一致性的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的需要。 第三,营销团队。营销团队建设是一对一营销模式中关键的一环。营销团队中包含两部分:一对一营销团队和一般营销团队。 一对一营销团队是服务企业的主要客户,由物流专家和物流专业人才组成,负责与客户互动协作,在物流资源的配置、物流解决方案的设计、双向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对一团队之间的协调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协调,包括内部组织的人员调动,实现资源与客户的最优配比,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确保提供最有价值的物流服务。 一般营销团队是借助于企业的物流供应链,在不影响主要客户的物流服务的前提下,将企业的物流资源充分利用,为业务需求不大的一般客户服务。既能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增加收入。 第四,一对一的服务策略。“4Rs”和“4Cs”策略的核心都是以客户为导向,运用有效方式与客户建立关联,及时、快速、有效地对客户的希望、渴望和需求作出反应,促使企业与客户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而作为回报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为企业带来了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实现了企业营销的个性化和优势化。一方面,引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关心客户的需求,注重客户关系的维护,并根据顾客的行为来预测顾客的物流需求,并为其设计物流服务,这样就可以使物流企业有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物流客户;另一方面,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营销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到如果客户不能从外包的物流业中获取效益,那么物流企业的所有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应该把本企业最擅长的一面(核心竞争能力)充分展示给客户,让客户充分相信该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最终获得双赢的长期局面。 第五,复制一对一营销模式。一对一营销模式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了物流供应链的资源优势,而开展一对一营销可以使物流供应链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这些个性需求中隐含着共性的需求,这就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大批量复制营销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结束语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共赢关系,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对一营销理念和服务宗旨。在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自身出发,在整合客户资源、竞争者资源和产业链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物流供应链,对重要客户采取一对一营销团队服务和一般客户区别服务,从而构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对一营销新模式。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一对一营销论文:互动时代的一对一营销模式 内容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引发营销领域的深刻变革,大众营销的时代正开始趋向终结,新的营销理论不断涌现。而一对一营销正以其独特的经营哲学影响着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它的“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理念显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一对一营销 客户占有率 互动 定制 全球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由此引发了市场营销的深刻变革。以大众营销为特征、扩张市场份额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思想正被以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为目的、占有顾客份额为中心的新营销思想所取代。如今是消费者至上时代,消费者开始四处搜寻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企业,他们期望企业能够按照其特定的要求,为其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利维・斯特劳斯公司在它的女性牛仔系列中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通过店内计算机按照每位顾客的尺寸剪裁牛仔裤。这种经营方式就是目前正以多种形式影响全球各行各业的一对一营销。 一对一营销理念 “一对一营销”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的唐・佩伯斯和马莎・罗杰斯博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理念的核心是以“客户占有率”为中心,通过与每个客户的互动对话,与客户逐一建立持久、长远的“双赢”关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目标是在同一时间向一个客户推销最多的产品,而不是将一种产品同时推销给最多的客户。简而言之,一对一营销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顾客。一对一营销鼓励企业建立客户的基础,而不是竭力追求增加市场的占有率。它鼓励企业长期不断地与客户进行相互交流,并让这种交流促成一种“学习型关系”。 传统的营销是一次关注一种产品或服务,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是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会设法为自己的产品找到更多的用户;而一对一营销一次专注于一位客户,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尺度是客户占有率,企业则尽力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的营销中,企业经营产品,其经理们负责确保这些产品每季度的销售额;而一对一营销,企业经营客户关系,其经理们负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这些客户的期望值。一对一营销理论的关键理念有: 客户占有率。企业除了将营销重点摆在投入更多资金与精力在整个市场以期提升营业额外,还应考虑如何增加每一位客户的营业额――也就是在一对一的基础上提升每一位客户的占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利润,而且有利于企业与客户建立一种更长远、更忠诚的主客关系。 客户的保有和开发。一般来说,开发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要比保有一个现有客户的成本高出五倍之多,大部分的企业每年平均有高达25%的客户会流失。 与消费者对话。对一对一企业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对所有的客户了解多少,而是在于对每一位客户了解的程度。因此,企业必须与客户进行沟通即对话,这种对话是双向的。通过双向沟通,能使企业获得远比进行市场调查更多的信息。 学习型关系。要与客户维持坚固的关系,必须建立学习型关系,就是与客户每接触一次,企业对客户就多一份了解,客户提出要求,企业据此改进产品或服务,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自然提高了企业产品或服务令这位客户满意的能力,最终,客户将变得更加忠诚。企业可通过四步来实现这一目的:第一,通过与客户的互动与回馈,探索客户的需求;第二,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商品或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记住这些商品的特殊规格;第三,继续与客户互动并寻求他们的回馈,以求更加了解客户的个人需求;第四,尽力满足客户,才不至于让他们流失到竞争者手中。 一对一营销为何能行之有效 自“一对一营销”理论被提出以来,将其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成功的企业越来越多,无论是新经济的代表如戴尔电脑、亚马逊书店,还是传统企业宝洁、雅芳等,都投入巨资重新设计产品、重建组织流程,使之成为创新企业价值的核心。为什么“一对一营销”能够行之有效,为什么要将焦点放在客户占有率上呢?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一些因素: 20/80法则 按著名的80:20法则:一家公司80%的收入是20%的客户带来的。就一家百货公司来说,拥有该公司认同卡的会员,平均贡献率比非会员来得高,而拥有金卡的会员又比一般会员高,这就是所谓的客户生而不平等定律。因此,如何找到企业中那20%的客户,提供完善的客户服务,进而增加他们的交易次数,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对企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留住旧客户比开发新客户重要 客户的流失和新增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常事。但正如前文所述,开发一位新客户要花费的成本远远高于留住一位旧客户所需费用。目前,每个行业的公司都面临着顾客忠诚度下降和利润缩减的问题。企业若能降低客户流失率,提高其忠诚度,则利润将有成倍的增长。 重复购买法则 企业若能让每位客户消费得更多,就能获得更长期的利润,在一特定时间内,同一位客户多购买一项商品,则该商品利润就加倍,因为在一位忠诚客户身上所花的营销成本相对较低,这同时促使每笔交易的例行开销大幅降低。 一对一营销如何实施 一对一营销计划的实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一对一营销成为企业低成本应用、提高销售及盈利的基础。信息技术为企业实行一对一营销提供了三种重要的潜能:数据库技术,可以让企业将顾客区分开来并单独记住他们;互动交流,意味着顾客能随时与企业进行对话;批量定制技术则促使企业将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常规化。将这三种潜能结合在一起,即可创立一个“顾客反馈环路”,它有助于促使顾客变得忠诚。 一对一营销策略的真正技巧在于,理解顾客在各个方面是有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将影响到企业对待特定顾客个体的行为。一对一营销计划的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企业能识别、追踪、记录每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并与其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从而能够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实际上,通过实施一对一营销,借由每次连续的互相沟通和交易,会使你的产品对这位顾客而言越来越有价值,顾客会更加忠诚。 实行一对一营销计划有四个关键步骤:识别、区分、互动和定制,它们可被视作执行一个一对一营销计划的连续过程。 识别顾客 启动一对一营销之前,企业必须与大量的客户进行直接接触,找出那些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金牌客户”,深入了解有关客户需求的详尽信息:不仅要知道顾客的名字、住址、电话号码,还必须掌握他们的消费习惯、个人偏好等诸如此类的信息,而且不是一次调查即告结束,企业必须通过每一次接触、每一种渠道、每一处地点及公司的每一个部门来搜集这些信息,只要客户可能对你的任一产品或服务产生购买欲望。企业可建立一个顾客数据库,在每次与顾客接触时可识别顾客个体,并与每位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地提高每位顾客的服务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顾客并非仅限于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一对一营销完全可以应用到企业的销售伙伴或分销链上的其它环节。具体来说,在这一步骤,企业需要采取以下行动:首先,将更多的客户名输入到数据库中。企业可以聘用外部机构来完成数据的审查与输入,也可以与同行业中一个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交换用户名单;然后,采集客户的有关信息,不妨采用“滴灌式对话法”,每次与顾客接触时,询问1-2个问题;最后,验证并更新客户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净化”客户信息文件,注意地址、联系方法等方面的变更,及时更新信息。 区分顾客 传统的营销强调对所有的顾客一视同仁,他们付同样的价格得到同样的产品。而一对一营销认为,每位顾客都是独特的,即使有两位顾客可能购买了完全一样的产品或服务,但促使他们购买的需求也常常不相同。因此,顾客是存在差异的,对企业来讲,有些顾客就是比另一些更有价值。在充分掌握顾客的信息资料并理解顾客不同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区分顾客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不同顾客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对企业的价值不同,二是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同。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顾客进行有效的差异分析,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更有成效,牢牢抓住最有价值的客户,取得最大程度的收益。 与顾客进行互动交流 互动、对话与信息交流是一对一客户关系的本质。互动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对客户偏好与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这也是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产品服务的参考基础。企业可通过与最有价值的顾客建立“学习型关系”,使他们对自己更加忠诚,应将学习关系视作经每次新的互动而变得更巧妙的关系。企业要善于创造机会让顾客告诉你他的需要,而后为其定制产品或服务并及时获取其反馈信息。随着每次相互沟通和重新定制,你的产品对此特定顾客将越来越适用,也将越来越越有价值。 为降低与客户接触的成本,增加接触的有效性,企业应尽力以自动的、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互联网就是目前成本最低、却能达到最大互动效益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尚未普及之前,企业与客户间的对话大多停留在面对面拜访,但这种主动造访了解客户需求的工作成本较高,因此大多只用于大型企业客户。随着网络成为快速有效的沟通工具后,企业可以互动的范围大大扩大了,不仅包括小型企业客户,而且包括个人客户。至于互动行为有效性的提高,则需要企业及时、充分地更新客户信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要或更准确地评估顾客的潜在价值。此外,每次互动活动的展开应以上次互动行为提供的信息为基础,从而连出一条绵延不断的客户信息链。 企业可以通过下列行动来实现其互动交流的目的:与竞争对手的客户联系,比较服务水平的不同;将客户打来的电话视作一次销售机会,向其提供特价、清仓、试用等产品或服务;测试客户服务中心自动语音系统的质量;跟踪企业库内记录的客户信息,缩短处理周期,提高客户响应速度;主动与那些给企业带来更高价值的客户对话,设法保住他们的业务;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客户与企业交易的便利性;改善对客户抱怨的处理,可将每天接到的抱怨绘成图表,提高对客户抱怨处理的“一次即圆满”的比率。 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或服务 这是一对一营销计划的最后一步,从企业角度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要求企业能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调整产品和服务内容。企业如能提供这种量身订做的弹性,将能塑造出产品与服务的独特性,成功地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分,成为维护客户忠诚度的重要关键。然而,量身定制可能会带来成本问题。企业怎样才能在采用一对一营销方式的同时避免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呢?答案是批量定制。有不少企业最初是将批量定制当作降低生产成本的手段来接受的。实际的批量定制过程并非想象的那么复杂,企业可以用“模块化”方法来实现定制,即预先生产出几百种产品“模块”,然后根据每个客户的需要将合适的模块配置起来,就能生产出数千个、甚至上百万个产品式样。如利维公司仅仅是把227种腰围/臀围尺码与25种裤腿尺码组合,就为其Original Spin品牌牛仔裤生产出5700种可选的尺码。当然,一对一营销最终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或核心服务的定制,企业还可以改变整体产品或整体服务的许多方面,包括从开具发票到包装、从自动补充库存到申请书等等,以适应单个顾客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要实现这一步,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运行模式,构建以客户为核心的业务流程,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全面改革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这场改革将涉及企业的每个部门,不仅仅是销售部门,还影响到研发、采购、制造、财务和行政等各个部门,因此,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总之,一套真正的一对一营销计划必须与组织进行整合,否则无法得以贯彻实施。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优质人力资源管理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足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本文就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策略展开探讨,对创建和谐企业氛围,促进安全生产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优化煤炭企业人才职务研究分析 煤炭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其人才职务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进而明晰企业特征、岗位职能,工作范畴及目标,搜集相关信息,并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践管理中,煤炭企业应针对自身发展状况、岗位设置情况进行工作任务、职能的描述,明确制定人才资格标准,编制岗位说明材料,核定职位所属范畴、相关职能描述、关系确定,划定职权界限,制定绩效要求、明确工作岗位环境、职务资格与相关工作规范等。对于特殊岗位还应细化制定技能标准、明确员工资历要求等,进而为有序安全的管理及实践生产创建完善的体制保障,也为员工的培训教育创设科学依据。 二、提升教育培训费用投入,注重人力资源安全管理 煤炭企业生产环境相对恶劣,工作任务繁重,涉及到较多危险作业环节,倘若企业存在较大的生产安全隐患,将给其有序的经营管理与利润目标实现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煤炭企业应全面注重人力资源的安全管理,提升教育培训费用投入比例。相关机构应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对于落实不到位、费用款项投入不合理的煤炭企业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处罚及强制其执行,以营造有序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境。煤炭企业自身,则应科学树立安全发展意识,提升危机防范敏锐性,明确质量管理目标,努力营造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氛围、提升职业健康安全综合水平。同时,煤炭企业应致力于行业素质、企业与员工素养的全面提升,真正将煤炭行业打造成为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事业,令职工人身安全与生命财产得到全面保障,并打造优质的企业形象。对于一线采掘工人,煤炭企业应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令一线员工体味到人文关怀,提升生产业务及素质水平,进而优化整体人力资源队伍。 三、完善激励管理,激发优质人才作用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令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与考验,为赢得市场份额,煤炭企业应基于市场化视角进行人力资源队伍核心价值的科学评估,明确具体定位目标,在自身能力范畴中,给予人力资源良好的待遇鼓励,吸引优质人才加入煤炭企业团队发挥高水平服务价值,确保煤炭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对于具备高新技术的核心人才、骨干员工,煤炭企业应面对人才流动的较大可能性,有针对提升其工资待遇,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利用合理的分配与人性化的考核管理扩充科技人才队伍,促进煤炭企业高技能、精英人才核心优势的稳定发挥。另外,人才队伍年轻化成为各类企业现实发展趋势,因此煤炭企业应全面优化人才年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配置,有目的性提拔各个年龄段优质人才,令其发挥核心作用,促进煤炭企业的平衡发展。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卓越的人才,煤炭企业应树立其为典型模范,营造企业内部良好的舆论导向。可通过组织科技大会,对优秀人才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他们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为企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对于人才的考核应确保规范严格、公开透明,依据企业自身工作重心、发展趋势进行考核管理的持续优化。例如在考核设计人力资源队伍阶段中,应摒弃以往单纯的工作量考核管理,注重对其外观设计、成本费用与采标率的综合考察,进而真正发掘出高技能人才,推进煤矿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强化制度建设,创建煤炭企业和谐劳动氛围 为创建煤炭企业和谐劳动氛围,应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合同管理,采用人性化工资管理体制。可引入短期用工模式取代固定长期人力资源关系,满足市场环境快速更替需求。同时,不应对员工工资有所拖欠,应定期定量支付,并缴纳必要的社会险种,令员工享受合法权利。薪酬管理中,应引入灵活多元化分配管理模式,稳定军心。例如对于科研工作人员可履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统筹管理体制,而对于市场营销员工则可实施按业绩发放提成工资制度。另外,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可推行岗效、岗薪工资体制;对于一线矿井员工则可实施零点计件薪酬制度。该类多元化丰富性的分配工资体制,将全面提升企业员工整体工作积极性,令其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发光发热,勇于奋进,创设良好的工作业绩。企业经济效益呈逐年变动趋势,因此,员工工资待遇、薪酬体制也应作出相应优化调整,适应企业发展步伐,可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履行民主测评等措施,征求员工意见。同时,还应全面依据行业标准,为员工创设良好的权益保障。另外,煤炭企业应创建卫生安全、劳动作业保障体系,倡导文明安全生产,优化劳作条件,为员工创建长效培训管理机制,代表员工做好争议问题的处理调节,进而为其最大化争取应有利益,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建设及自身的科学持续发展。 五、结语 总之,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尤为重要。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应加大培训管理、实施安全教育、完善激励策略、强化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创建和谐劳动氛围,促进员工优化提升,并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格局的不断推进,使国际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尤其是争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内流动并进行优化配置,当然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的角度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和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迎接未来竞争的挑战,使其得到持续的发展。 一、21世纪新经济环境特征 随着人类的发展,经济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表现出其与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征。进人21世纪,人类社会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它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渗透、相互储存并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次,我们知道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主权越来越明显。企业应时时领先消费者,培养消费者的偏好,占领市场份额。而不仅仅停留在售后服务环节,应转向吸取消费者意见并反映到产品上走到消费者前面,也就是21世纪的服务经济应围绕服务价值链开创新的服务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可以说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的战略性工作之一,是企业董事会和最高层管理者必须关心的事情。因而所有的企业在设计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都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起来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之间应达成有效的切合。 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显出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作用。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围绕价值链拓展管理范围,人力资源管理日益突出在企业价值链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为顾客提供附加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密切联系,从权力中心走向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管理边界呈日益模糊状态。一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不被企业重视或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项管理活动,有其独立的工作范畴。近年来,随着业务外包、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各种形式的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人力资源的管理边界日益模糊,其管理已经跨越组织的边界,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事务,而是面向于更为广阔的管理空间。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日益提高,企业管理者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只有这种角色转型才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保障。 战略伙伴角色。时代主题的变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由操作层向战略层转移,把人力资源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提高组织实施战略的能力来帮助保证经营战略的成功。 职能专家角色。管理者在工作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员工潜在的多元化需求,用柔性的角色定位代替传统的职责划分来管理人事培训、奖励、晋升以及其他涉及组织内部人员流动的事项。积极鼓励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在企业角色变换中认识自身价值,发挥其自身的最大潜能来为企业服务。 员工的支持者角色。在新型的现代企业中,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权威逐渐被知识所替代。管理者要想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强化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成就感。 变革的推动者角色。在企业不断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当企业导入文化变革时,透过组织改造、流程改造可以改变员工的行为与工作方式,员工的贡献管理可以去引导员工行为的改变,教育培训也可以试着改变员工的心态,具备为未来竞争的观念和行为。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几点对策 改变观念,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改革,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战略决策层的战略伙伴,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过程。大家知道,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能否搞垄断性经营的关键条件。但是企业要具备竞争力和搞垄断性经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而核心技术的创造只能由技术创新者来完成,所以技术创新者作为人力资本的首要要素而存在,而技术的市场化要求需要由职业 经理人来完成。正因为人力资本非常重要,所以其作为资本形态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决定企业体制的制度性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不应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而应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应从传统的辅助性、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所以,企业想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更好地承担起战略经营伙伴的角色,与各部门一起共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顺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兴起了一次管理变革的浪潮,哈默等人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掀起了一场管理学革命,为企业的运作机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流程改造起源于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我们知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功能使组织已经逐渐失去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运作模式,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组织,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才能保证再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那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及认识其战略价值;其次,要将人事部门从传统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原来以“管人”为核心的机制转化到竞争环境下以“开发和激励人”为核心的机制层面上来;另外,要对员工进行积极的培训,灌输新的思想观念及对新的管理模式的认识,提高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能力,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注重能本管理,尽快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归根结底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而企业竞争,人才为本,人才的竞争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企业所认识,其功能的显现和地位的提升也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能本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并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尽快培养一支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使他们必须能够同时胜任职能性角色和战略性角色,即能管理又能协调。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促进人才成长和吸纳人才的开放系统来改善人才环境;通过加大员工资本投入,开展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员工教育培训来提升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及绩效改革的建立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透过E时代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变化 摘要:E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导向的时代。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变化和角色重新定位,都打上了E时代的深深烙印。本文通过对E时代特征分析,进而探析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经理人职责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变化 步入21世纪我们全面迎来了E时代。面对全新挑战,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可忽视。通过适应E时代剧烈的企业变化和动荡的新挑战,促进企业组织开发、流程重组和管理变革,发挥并提升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尽的主要职责。 一、E时代:人力资源导向的新变化 1. 知识化改变了衡量企业财富的标准和竞争规则。知识是企业的战略资产,企业是一种知识整合系统或是创造、传递和运用知识的组织。所以企业是否拥有创新知识,或异质性未编码知识,就成为连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率,提升并创造连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虽然企业的科技和知识是无形的,但代表企业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的人力资源却是真实存在,并能加以管理、培训和开发的。至此,企业的人力资源就成为决定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因素。如从一定程度上讲,Microsoft的市场价值是超出GE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E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将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根据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的观点,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将基于知识管理。在国外出现一个类似CEO、CIO职位的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职位,中文应该称为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其责任是促进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组织在高科技时代的竞争力。 2. 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与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因此,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对企业管理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例如,计算机网络和技术的运用,客观上重新分配了企业的内部权力;通讯手段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顾客和员工能在获得更多相关信息基础上,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活性,创造更多的机会。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地重新定义工作时间和工作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相当重要的程度。 3. 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边界,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度挑战。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带动下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使多国企业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力量。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从业人士,必须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global mindsets)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核心能力。如许多跨国公司坚持的“思维全球化,行动当地化”原则就是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在全球内配置资源,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管理人力资源的难度、培训的难度、不同文化的冲突、跨文化管理,都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二、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刻变化 在知识化、网络化与全球化的E时代,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也蕴含着对企业核心能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形成深刻的变化:面对E时代的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化要求知识与信息共享,网络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可能。一方面,网络状分布的组织团队代替了固定的工作部门或职位,出现了跨职能、跨部门的团队。在企业内部,团队与团队之间是独立的,又是互补的,从而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是由成员依其专长(而非职务)和任务的需要而自主构成,团队的绩效可以由其任务的完成状况获得评价后得到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网络使主要承担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中间管理层失去应用的作用而遭到精简。结果,企业中的较高职位减少了,使得传统的升迁途径减少了,导致职业发展中沿着组织层级向上攀升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在适应未来发展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系统中,工作并非职位而是任务,同时任务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未来稳定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基本上被机器所取代,或者将被“外包”,最终只剩下脑力的、创造性的工作。“知识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人们不再把追求高级管理职位作为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他们需要的是较大的自主权和工作弹性,以便发挥他们较高的生产能力。从而作为管理者,必须擅长于沟通和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要求将成为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员工不仅要得到公平合理的充足报酬,不仅要得到发展自我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还要得到职业安全保障。换言之,企业终将意识到员工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职业。 基于上述变化,组织的重新设计将成为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制度背景。E时代的组织设计将改变传统的依据功能来组织生产、市场与销售、研究与开发、财务等业务部门的做法,而是实行组织结构方面的扁平化和网络化。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强调的是命令与控制,重视清晰地描述员工的任务,因此组织对员工的期望是明确的;员工的晋升路线也是垂直晋升,晋升意味着责任的增大、地位的提高与更高的报酬;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信息都集中在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相比之下,在扁平式组织结构中,强调对员工的授权,并把被授权的员工组成工作小组;组织鼓励员工扩大 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员工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培训系统和报酬系统都支持水平的晋升。在网络化组织中,多个公司根据各自员工的专长组成各种工作小组,完成特定的任务,这种工作小组通常包括各个方面的专家。在网络化组织中,一般更加强调员工的参与管理,重新构造组织的边界。在过去的5~10年中,工业经济时代占据支配地位的以命令和控制为主的决策和资源分配集中制的管理方式已经让位给更加灵活的组织机制。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竞争与发展。可见,管理再造和流程重组将成为企业打破传统规则,获取新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工业经济时代的商业规则管理模式已不适应E时代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甚至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严重桎梏。而且,人力资源部门不再是技术的门外汉或奴仆,信息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在人力资源工作领域中得到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建立在企业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之上,并突破企业边界的局限。企业内外的研究与交流、沟通等将更加快捷,并且比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成为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E时代:人力资源经理人职责的新变化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将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逐渐由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而成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在1994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议中,理事会主席Gale Parker指出: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的变革大潮都要求人力资源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帮助计划、实施组织变革。人力资源经理人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组织业务活动,领导企业变革,建立竞争优势,传播职能技术并担当起员工宣传者和倡议者的角色,并对员工绩效和生产率负责等。许多国外企业,由一位副总直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提高人力资源在公司中的战略价值,保证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匹配。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种是作业性的,另一种是战略性的。所谓作业性项目指的是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而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帮助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的教育、培训、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等,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把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节化的传统性人事管理业务外包出去,也将成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选择,因为这种作业附加值很低,使人分心并偏离重要的战略性事务,不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形象和重要性。把这些传统事务分离出去,而人力资源部专注于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事务。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人将逐渐从过去那种行政、总务、福利委员会角色转变成为学习型组织、教育的推动者、高层主管的咨询顾问、战略业务伙伴、管理职能专家和变革的倡导者等。 2.人力资源经理人需要具备相应的全球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了解并掌握相当的业务知识,更要求能与业务部门说一样的“语言”。人力资源管理已日益突显其在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就在于能为“顾客”,既包括企业外部顾客,又包括企业内各个部门提供附加价值。这种内部提供不仅可以实现为业务部门的定制服务,而且可以突显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巩固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从“权力中心(Power Center)”的地位走向“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人力资源经理人必须具备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借此创造在企业中的权威。 3.人力资源经理人应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再定位。密歇根大学的沃尔里奇(Ulrich)教授认为,作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帮手,人力资源管理应更注重工作的产出,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做好。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行政效率、员工的贡献和变化能力这4种产出,沃尔里奇归纳了人力资源管理的4个基本角色。它们分别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机制结构、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管理转型和变化。可见,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和角色的重新定位,都打上了E时代的深深烙印。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研究 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企业成功。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20世纪末,西方管理界﹑企业界掀起了企业文化热,这次浪潮被称为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从更高的起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美国《幸福》杂志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美国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和N·比奇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一、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和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基本功能的实现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 1. 获取。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职能主要指的是人才的招聘。传统的人才招聘,往往只重视学历与品德而忽略文化价值因素,将人看作无判别的同一的“类”,完全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工作态度、激励方式、价值取向、个人成功标准等因素。把这些所谓的“标准件”吸纳进企业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向这些人灌输公司的企业文化。尽管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但并不能保证对每一位成员进行有效的整合。整合失败不仅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正常渗透,支解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还使受聘方由于没有合适的生长土壤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消极被动的处理一切工作事务,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要么企业解聘,要么个人自行辞职。 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对应聘人进行3方面的测试:(1)知识和技能(看有无能力);(2)动机和态度(看有无意愿);(3)工作偏好(看价值观是否契合)。凡是通过这几方面测试的求职者聘用后都会有较高的成功率。其中的第3项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企业现有价值观相适应的人员。一些成功企业甚至并不注重员工目前可以为公司做些什么,而是着重关注人的可塑性的大小,只要与企业有相同的价值观,企业便相信求职者定能立刻适应公司的规范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实践证明这种选用标准也是使企业文化能够得到形成和强化的有力保证,而良好的企业文化所树立的企业形象又会增加企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2. 控制和激励。 我们处在一个人力资源决定企业成败的时代,人才竞争加剧,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奋斗,与企业共同成长,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企业必须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并将其与薪酬管理以及人员的升迁﹑选拔相结合,来增加员工满意感,使其安心和积极工作。它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又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以IBM为例,它的个人业绩评估计划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员工工作的情况,即:致胜(Win)、执行(Executive)和团队精神(Team)。职员的晋升及薪金的发放严格按照个人业绩评估的结果实行,由直属经理根据个人业绩评估结果分配自己掌握的工作增长额度,并且员工如果对薪金产生不满,至少有4种制度化的通道可以提供申诉的机会。薪金构成很复杂,但里面不会有学历工资和工龄工资,员工的薪金跟员工的岗位、职务、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直接联系,与工作时间长短和学历高低则没有必然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IBM的薪酬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在建设尊重个人,讲求绩效的企业文化方面却是做得相当不错。 3. 培训与开发。 这一职能指的是对职工实施培训,并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长、短处与今后的发展方向。组织理论学家路易斯提出,相对于民族的和种族的文化来说,个人参与一定组织文化只是暂时的,而且是自愿选择的。他认为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组织之后,只有迅速地掌握了该组织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喜欢多数人赞同的信条时,才能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因此,一般企业在对新来人员进行培训时,都要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灌输。这种灌输不仅减少了新来人员可能带来的麻烦,也给他们指明了企业期望于他们的行为,这种灌输越是正规和严密地组织,企业文化就越是被强化。 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必须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始终,要改变以往生搬硬套的模式,而应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 4. 整合。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中一定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不仅保证信息从上往下流动,而且从下往上的渠道也必须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才能管理好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无处不在、畅通无阻、安全有效的对话通道是员工贴近企业的最佳通道,给员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随和感,进而形成健康活泼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的这一文化整合功能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发生兼并和重组阶段更为明显。企业的兼并重组往往成功率不高,原因不在于战略或者资本,而是在人力资源的整合以及文化的融合上出了问题。企业在实施兼并战略以后,势必要面对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差别,既可能是组织层次的也可能是行业 层次上的差异,基于不同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彼此的冲突。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必须进行跨文化培训,根据环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建立起企业强有力的独特文化及共同的经营观,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企业原有的文化模式。跨文化培训,还应该培养管理阶层的跨文化的领导能力,缩短磨合期,使员工尽早达成对企业文化的共识。 二﹑企业文化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系统和政策决定着公司招什么人,提供什么培训,什么样的员工可以得到提升和奖励,什么样的员工是公司重点挽留的对象,而这些都向全体员工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有力地强化企业文化。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是强调资方特权,要求员工绝对服从,对员工进行严密的监督并以金钱和物质激励作为主要激励手段,那么企业文化就必然是以等级服从和资方决策为显着特征的。反之,如果人力资源制度是以吸引员工参与管理,创造公平、公正的内部竞争环境作为出发点的,那么企业文化往往是以尊重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开发人力资源为基调的。 在企业文化变革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的调整可以促进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当人力资源政策发生变化时,员工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企业新的文化内涵重新定义之后,根据新的文化内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相应调整,可以确保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系统、关键指标等能有效地支持和强化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公司原则,即新的企业文化。具体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人员调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外部招聘和内部流动。将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带到组织中来,影响组织文化。在一些历史沉积较深的企业内,尤其应当注意通过新成员源源不断地加入组织来增强组织的活力。有些组织的传统文化已经对组织形成了巨大的束缚力量,这时也可以考虑通过引进最高层管理人员来冲击企业的传统文化,带来企业的新发展。 2. 员工培训。当组织需要建立并巩固一种新的文化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员工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新文化,学习如何在企业的新文化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 3.绩效评估和激励。为了建立和推行组织的新文化,组织可以修改绩效评估的标准和奖励的标准,以此形成对员工行为的新规范。换一句话说,可以在绩效评估和奖励中植入组织文化的因素,让员工在新文化的标准基础上产生企业所需要的新的行为。 4. 沟通。组织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沟通过程来向员工阐明组织文化改变的重要性及其对员工本身的影响.这种沟通过程可以是正式的,如:会议、报告、演讲等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员工谈话、小范围交流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两者有着互相依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再好的人才也需要在特定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施展才能。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和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反过来,一个企业如果要创建自己的文化,如果离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做后盾,也很难成功。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两者的有效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行性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外包作为管理外包的一种,在企业领域应运而生了。随后对服务型、企业化政府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西方国家政府也开始尝试将部分公共部门进行改革并进行外包管理。我国在30年成果丰硕的经济改革开放后,逐渐面临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间的摩擦,而对于“大社会,小政府”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样性发展也逐渐显露出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外包 政府部门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含义 “外包”一词来源于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有事和专业知识的企业。当代着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指出:“在10年到15年之内任何企业中只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的形式。”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Human Resources Outsourcing)是管理外包的一种,指的是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将人力资源事物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人才服务专业机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从辅助性的人力资源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与核心优势上。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分为全面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如果组织规模较小,全面外包可以使组织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的增长,同时可以保证高素质人员的需求;如果组织规模较庞大,在保留部分人力资源只能同时,把一部分人力资源只能外包出去,会使成本效益更合理。 二、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依据 1.成本交易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是由科思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最早是分析企业的交易成本。他认为,如果一桩交易的内部成本大于外部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应该选择外包的方式来经营这项业务。我们现在在讨论政府人力资源外包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个理论来分析。当前我们所提倡建立的企业家型政府,就是指政府的很多工作可以按照市场的模式来运作,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例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雇员和后勤人员的招聘、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等,很多都可以外包给专业的机构来做。这样可以节约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交易费用。 2.有限政府理论 在行政管理理论中洛克的有限政府理论所提倡的就是政府最好作为一种守夜人的角色,就是说就可能的将更多的职能下放给社会来承担。政府相关职能的外包就是政府下放职能的一种很好的选择。 3.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独特的、不易被对手、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长期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企业可以着重抓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而那些相对次要一些的职能则可以交给那些专业的外包机构来做。核心竞争力理论说明,政府应该将次要的服务性智能转交与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完成,从而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帕累托最优理论 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织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效用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效用减少。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政府组织中人力资源的配置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不损害其他组织或整体社会利益下,任何一种人力资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本组织效用变得更大,也就是人力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配置来使本组织效用变大而不损害其他组织或整个社会的利益。该理论说明政府组织中应人尽其才,每个人都在自己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 三、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管理外包难点 1.外包对外部专业技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与政府信息安全的矛盾。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给专业的外包机构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政府机密信息可能面临泄漏的危险。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外包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出现过导致企业机密泄漏的情况,给一些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如果导致政府机密信息的泄漏,那后果将是非常的严重。 2.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带来的人员安置问题。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除了带来政府效率提高的结果以外,另外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政府的减员。也就是说,原本政府内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批人员很多要分流。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就是要妥善的做好政府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因为这些人员有很多都曾经为政府服务了多年,如果不做好这些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不但让分流人员会觉得心里难以接受,同时也会让仍然在政府里工作的人员工作不安心、积极性不高。 3.传统人事选拔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间的冲突。我国传统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而来的,人事选拔自下而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将使部分职能人员通过雇佣而非选拔产生,并且不向上级部门升迁,这与现存我国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将产生一定冲突。 4.传统工作思维与管理外包间的认知冲突。在我国传统政府人士管理制度长期形成的工作思维、工作方式以及工作惯性依然对当前我国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着极大的制约。2005年,我国颁布了《公务员法》,并在2008年底颁布《公务员培训规定》、《公务员奖励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三个试行规定,首次提出“公务员退出机制”,这对于我国政府部门的人事管理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无论是在公务人员的甄选、培训,还是考核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总体来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与政府部门的使命与战略不相符合。一方面很难吸引整整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难以给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与方法 1.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 我国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源规划,包括工作分析、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的获取,主要指对公务员进行录用和配置;人力资源的维持与 开发、维持包括对公务员的工资、薪酬等各方面的保证,开发主要指通过绩效管理,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或进修,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潜能。 我们首先对政府人力资源进行分类,一般说来,可以将政府人力资源分为以下几类:公务员、政府雇员、勤杂人员等。其中,政府雇员和政府勤杂人员这两类人员是市场化的产物,可以采取全部外包的模式。根据公务员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点的工作人员才是公务员法所称的公务员。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党组织考察选拔干部原则,因此很多涉及到党的人事管理方面的不能进行管理外包。 具体的来说,对于政府人力资源中公务员这一群体,我们在对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职能外包要相对慎重一些,因为这一群体是政府的核心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掌握有政府的很多内部机密。首先,我国公务员选拔主要采取考试的形式,这可以说是现行最主要的选拔方式。在组织考试选拔这一点可以考虑引入外包机制,即在考试内容、结构设计方面,及选拔过程方面通过政府部门的指导,并在必要时采取合作的方式,引入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参与其中。其次,公务员培训具有专业性,可以实现培训的外包。现有的模式如MPA的开设,就是将行政能力培训外包给高校。但要注意培训内容的优化,在加强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践工作技能的培训,利用尽可能多的外部资源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如计算机技能、外语技能、电子政务等方面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完全可以进行管理外包。再次,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评估。考虑到政府工作机密性或政府核心职能的需要,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评估,目前难以完全实现外包。但是可以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参考市场化的考核机制,构建公务员考核体制。 2.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法 (1)选择服务商。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专业机构的信誉和质量,选择市场评价高,服务质量好的机构才能保障外包工作的有效性;二是服务的价格,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服务的市场价格应该低于政府自己管理的成本,以免本末倒置,带来不必要的浪费;三是衡量自身需要,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的大小及具体工作内容与性质,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四是确定外包时间,若是长期性,周期性的外包工作,应确定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服务商。 (2)具体实施。对于政府部门,在选择合适的服务商后,首先要与专业管理机构签订详细的人才外包协议,明确、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避免产生纠纷;其次,向外包机构提供详实的相关资料,建立档案系统;最后,协助外包机构做好调研工作。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机构在一些方面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优化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以满足公众对政府的要求。同时,管理外包并不是简单的“包出去”的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去除人员冗余,优化行政结构,使政府机构真正满足经济发展及公众的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有关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市场紧经济下,企业的人力管理必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相关领域对于以人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对于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待深入。 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1.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终身就业能力 人与其他的资源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工,却很严重的忽略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在企业进行招聘的过程中,企业缺什么专业的人才,就去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这就将人与其他资源对等看待了。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思想逐渐开始转变,意识到企业只有深入的挖掘人的才能与智慧,才会更大幅度的为企业盈利。所以,在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加对员工的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智慧与才能。 2.要注重员工职业发展, 帮助员工实现工作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高度和谐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只是强调、重视如何使用、管理员工。而是要培养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也就是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职业性的规划,如此一来,不会让员工的思想停滞不前,同时还能够使得员工更能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的资源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源源不断进行开发的资源。这种可以进行开发的资源的价值远远要大于其他的资源,所以,在企业中应该是位置第一的宝贵资源。所以,在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企业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人力资源,那么必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更大的力量。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其工作性质仍然是对员工的一种管理,完全没有意识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企业发展与取得利润的来源。这种忽视甚至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已经成为了制约当下大多数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 由上述可知,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符合当下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当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却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如果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并且贯穿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是既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笔者在此对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够为企业相关方面的发展而献计献策。 1.人力资源管理从基础型转向发展型 人力资源基础型管理理念扎根于古典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吸收营养,导致经济的个人化;发展型管理的理念扎根于人文思想的基础上,从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吸取营养,成长的结果是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自然实现和自我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上,发展为制度化加人情式 目前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还不健全,员工的使用缺少规范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企业要以人为本,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才使用规范化,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人力资源激励上,发展为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加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从基础型向发展型转变、发展制度化加人情化方式外,还应该重视物质保障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企业要通过一些合同等将企业的利益获取与员工的利益相联系,形成一种企业兴则人兴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民主制度,让员工也加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上来,从而使得员工从精神上意识到其自身与企业的息息相关性。这样,无论是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都将员工与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重视了员工的利益,同时还能大大的促进企业利益的获取。 企业要想转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向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发展其策略有很多。但是,采用何种发展方式、运用何种方法,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也是企业在管理方面大幅度提高的重要表现。所以,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要不断的打破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不断的向着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只有充分的为员工的多个方面进行考虑,才能使得员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使得企业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利益,不断的发展壮大。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分析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21 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跨国经营是每个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所以跨国公司应该有针对性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克服跨文化的障碍,最终促进跨国公司长远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差异。 一、前 言。 经济全球化出现在 20 ,!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最活跃的推动者,它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金融、生产、贸易和投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深化; 然而也有许多跨国公司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发展,究其重要原因,文化差异是其主要因素。《电子世界》杂志曾在 20 世纪90 年代初全球范围内以“什么是全球市场做生意的最大障碍”为题,以语言、时差、法律法规、交货、信息、价格竞争、外汇、文化差异等八个项目的调查表明,文化差异被列为第一位。由此可见,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地跨文化管理成为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点。跨文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从事有关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所有企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同时也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 因此跨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论跨国公司面临文化差异大小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合理的调配且保存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进行恰当的控制、协调和诱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企业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这些既是跨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跨国公司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二、跨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背景,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什么是跨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1. 跨文化的内涵。 跨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扩大,已逐渐渗入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全面铺开而持续并广泛地受关注。我们可以将跨文化( cross - culture) 设定为一种“凸显文化差异的过程,是不同行为规范、价值观、隐含信息和基本假设交融碰撞的动态过程”。跨文化的基本前提是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公司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次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产生跨文化现象的关键原因。从霍夫斯泰德最早采用“文化维度”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开始,众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视野开展了研究; 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文化差异对人的行为乃至组织管理活动都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 1954 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这部经典着作中,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首次在管理学领域阐释了人力资源概念的含义:人力资源———完整的人———是所有可用资源中最有生产力、最有用处、最为多产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 是在组织中设计并运用正式的系统以确保有效益和高效益地使用人才去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等活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最终达成企业目标。跨国公司所从事的任何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没有文化背景的衬托,开展任何企业管理活动都是不可想象的和不复存在的。 三、跨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是全系统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1. 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企业任务和环境对企业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战略过程、需求预测及方法、供给预测及方法、人员流动、培训开发、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薪酬等,文化差异从不同层面影响着这些内容,所以我们要总体上重视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的影响。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维度理论研究表明,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影响是必然的,涉及“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规避” 等维度,这就决定了企业采用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中的哪一种。比如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等级比较明显,人们比较倾向于适应层级比较陡峭的组织结构如直线制; 相反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里,注重平等,人们更喜欢职能制等比较扁平的组织结构。 对企业招聘、选拔和录用的影响。 企业选人和用人涉及确定招聘需求、选择招聘来源、制定招聘计划、招聘方式方法、选拔录用、面试等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跨文化对以上因素影响也是不同的。在集体主义和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里,招聘的来源可能比较倾向于招聘者熟悉的院校或者群体,这个群体在企业里表现出色或一般都可能成为招聘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注重招聘对象的经验、资历,跳槽过于频繁者可能 不被选中; 然而在个人主义和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里,是不是千里马和其他因素没有太多关联,只有“使用”后才知道,关注应聘者的个人能力,频繁跳槽者可能被视为个性十足的象征,能力得不到施展,敢于冒险,流动性比较大。 4. 对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这是企业育人的环节,涉及培训方式、培训媒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培训效果评估、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根据霍氏理论,这涉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和“长期与短期导向”等因素。在集体主义、男性化导向和长期导向的文化背景下,员工对培训的内容和职业发展可能都是被动的,服从企业的安排,抛开个人爱好兴趣; 员工希望培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获得升迁和收入提高; 企业根据企业长远目标对员工进行培训,为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待他们能够服从企业管理,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流动率。在个人主义、女性化导向和短期导向的文化环境下,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可能因人而异,着重发挥个人的特殊才能,培养他们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鼓励员工关心他人,重视周围的和谐人际关系; 企业希望通过培训员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对企业员工激励的影响。 这是留人环节之一,涉及员工激励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和技巧等内容。跨文化对企业激励的影响,不外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导向”几个维度。在集体主义、高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导向的文化里,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联,强调有了“大家”的利益才有“小家”的利益,着重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方法; 注重采取年资、晋升等作为激励内容; 着重升迁、加薪和地位等激励方式,强化“坚强”的价值观念。在个人主义、低不确定性规避和女性化导向的文化氛围里,员工激励往往以个人的成绩和工作能力为参照物;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正是这种个人主义文化在激励中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采取的激励方式应以个人的尊严获得和自我价值实现等作为激励的主要内容。企业鼓励人员创新,要敢于冒险和承担责任; 注重员工“温柔”的价值观念如人际关系、生活质量等作为激励对象。 6. 对企业绩效和薪酬福利的影响。 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涉及绩效考核、员工薪酬体系、员工福利、社会保险等内容。跨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和“长期与短期导向”几个维度了解。 在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和长期导向倾向的文化里,企业比较倾向于对整个团队进行绩效考核,团队成员的绩效及薪酬福利往往和团队的考核成绩相匹配; 考核员工的方式比较笼统和传统,以上级对下级考评为主; 考核成绩高低,也是员工薪酬福利发放的标准,从而增加员工的忠诚度,也是员工特别重视的方面。另外在个人主义、权力距离小和短期导向的文化里,企业针对员工个人的业绩、工作能力等进行绩效考核,所在的群体绩效不佳可能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的绩效成绩; 参加考评者不一定就是其上级,可能包括客户、供应商、下级、公众等,最早由被誉为“美国力量象征”的典范企业英特尔首先提出并加以实施的360 度反馈( 360°Feedback,又称“360 度绩效考核法”或“全方位考核法”) 正是这种权力距离小的文化在绩效考核的体现,所以这类企业的考核参与者也是很多的; 考核后的结果可能以尽快实行免费国内外旅行、带薪休假制度、丰厚的奖金等来激励员工。 四、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发展的企业来说,克服跨文化的短板,化解文化冲突,提升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采取恰当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寻求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只有这样,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才能实现。 1.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和促进文化融合。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文化都有其精华部分; 文化差异是正常的现象,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管理者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客观存在,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境界,深挖文化差异的正面影响,避免消极作用; 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是管理者开展任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基础和前提条件,也只有客观公正地看待文化差异,管理者才能解决好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通过换位思考和角度转换,分析不同文化的优缺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和交集,增加对异文化的认同感。根据跨国企业实情,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模式,有计划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最终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具有各种文化潜质的全新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人力资源的跨文化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变得更顺畅,这也是开展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随着跨国经营的深入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方法明显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人力资源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拍,否则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需要。 霍夫斯泰德的五大文化维度理论、川普纳斯的七大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情景文化理论和克拉克洪的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等都从不同视角分析文化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人力资源管理在众多工作细节上都需要彻头彻尾地加以调整,比如说工作分析、工作任务书编写、员工招聘方式、选拔方法、面试过程、培训方法、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技巧、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劳动争议、E - HRM等,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的背景时,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管理者转换思路和改变工作的方法。 在文化差异背景下,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迎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开展跨文化培训,造就跨文化人才。 伦纳德·南德勒认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它是跨文化管理的重点,更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所在。 跨文化培训不仅是预防和解决文化差异的最佳手段之一,而且能够帮助员工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异质文化,加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沟通交流以达到理解,以及实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造就高素质的跨文化人才。跨文化培训的目的就是减少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负面影响,确保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以维持,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经济学家 S·纽波宁曾提出了“跨文化培训”( Cross - cultural training) ,阐明了尽快适应新文化的五种途径分别是: 文字方案、文化融合方案、语言指导方案、敏感性方案、实施训练方案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调动企业上下所有员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对话、案例分析、互换性角色扮演、实地考察体验、即兴报告演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来打破不同员工的文化心理障碍。通过跨文化培训,培养员工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处理文化冲突的技巧,减少跨文化冲突的发生率,同时造就一大批出色的跨文化经营管理的多元文化队伍。 实行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战略其实是一种战略协作模式,其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管理、营销、生产、人事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当地经济中的过程,也是着实承担当地企业公民责任,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和植根于当地文化模式的过程。跨国公司在当地经营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制约,它的客户、政府、 社区、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等基本上都是本土的,它们对本土情况非常熟悉,实行本土化战略尤其显得格外重要。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和市场来促进企业发展,就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营销资源、市场资源、品牌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技术资源等方面尽可能地实行本土化,全方位地与本土资源融合在一起,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稳定。 五、结 语。 21 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世纪,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世纪。跨国公司必然会面临多元文化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冲突,将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更需要我们将新的视野、方法、理念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使用; 这对跨文化管理者来说是一个考验,更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舞台“表演”成功与否的瓶颈。文化因素是跨国公司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资源因素,企业只有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才能转化成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核心问题的探析 我国当代中小企业管理受传统儒学文化、港台地区企业管理方式、西方管理理论,以及我国建国后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管理方式既与当前企业发展相适应,也存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弊端。要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和发展实力,必须重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 一、目前中小企业的文化现状 1、家族式经营的弊端 我国港台地区一些企业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通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已经在开始反省东方式的家族化经营方式和经营哲学的缺陷。内地一些名躁一时的中小企业中道陨落,也表明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也已逐渐增高,其弊端表现为: 一是不利于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从业知识和技能、经营管理能力未必都能适应管理的要求,有人反而认为“管理谁不会?”即使明智的业主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但难以突破传统的家族“亲情”的意识。家族外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中小企业中只被利用,不受重用,甚至被歧视,在中小企业中的行为短期,前途渺茫,不易施展才干。 二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家族外干部远离家族企业的权力及决策中心,长远的未来利益和发展也得不到保障,“一切听老板的”。限于业主个人或家族内部决策,轻者造成决策失误,重者危及企业生存。 三是家族利益纠纷复杂。由于家族内部的利益主体仍然有所差异,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核算机制松散,化“公”为私,另立门户者有之,企业在发展高峰往往因利益纠纷而离析,抗御经营风险能力弱。 2、企业文化落后,难以塑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目前,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价值观念、管理方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 第一,管理制度只体现业主的单方利益。 业主管理思想停留在麦戈雷格所否定“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的水平,管理制度基本上是沿袭典型的“泰罗制”,目的是对员工和生产进行严格控制,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实行劳动计酬。这些制度明确表明公司、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只不过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干好了给钱,干不好扣你钱,或者叫你“开路”,只体现业主的单方利益,并且业主或管理者可以随意解聘员工。员工朝不保夕,人人自危,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择木而栖”,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很少能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经济报酬标准的主观性。 业主或管理者确定员工的经济报酬时,主观因素影响大,想给多少就给多少,不想干拉倒。家族内的员工报酬高,家族外的员工报酬低。一些业主甚至还拖欠,克扣员工工资,使员工心理产生“不公平”的消极情绪,“心不平,气不顺”,难免产生怠工、敷衍、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三,激励手段的单一性。 当下,中小企业并不全面了解人才就业的动机与需求,尚未深刻认识激励因素的多样性,只采用简单的经济报酬的手段,很少甚至不考虑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使员工缺乏“成就感”。 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下,员工的权利和长期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很难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亲切感和忠诚感,自然不会考虑企业的未来与发展,导致管理人员和员工骨干队伍不稳定,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要注重塑造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感 面临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人们对进入中国的国际垄断公司在资金、技术、产品上对民族企业带来的压力忧心忡忡,但普遍忽视其对关键性资源——人才的争夺。中小企业应当改变经营观念和人才意识,做好应对。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建立合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塑造优秀企业文化,这不仅是培养员工忠诚感的法宝,而且是企业取胜的法宝。 1、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 不可否认,中小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客观规律,获取利润是业主投资的目标。但是,正如松下幸之助所倡导的“产业报国,亲和协力,至诚至上,团结一致,发展提高”的松下精神,中小企业不能只强调业主利益,要同时兼顾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并以此作为企业的宗旨,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对于业主而言,只有树立“双赢”的价值观念,才能摒弃不适应时代、不适应经营、不适应发展的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方法,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保障员工的权利和利益。对员工而言,只有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在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企业产生忠诚感和向心力,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与企业的效益和前途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公司的前途是自身现在和将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避免失业威胁的一个保障,才能在心理和行动上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凝聚力,才能团结一致抵御经营风险。不然,只能是一有风吹草动便“树倒猢狲散”,各奔东西了。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体现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当前,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有: 第一,要科学分工,职责分明。 凡事均由“老板说了算”的作坊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发展需要。只有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互相制约,才能形成“老板看紧订单,管理人员管紧 工厂”的经营管理机制。 第二,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无论是家族内部,还是家族外的人才,都应有平等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大胆选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要职,家族成员不适应管理的应放弃管理的位置,家族外的管理人才应有职有权。无论是家族内外的管理人员都应受企业的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约,而不是仅仅依大家族的道德规范来制约管理人员的行为。 第三,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体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要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二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住宿及伙食条件;三要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四是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 3、要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第一,要有明确具体的企业聘用和留用员工的标准。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解聘,何种情况下不解聘,何种情况下长期聘用,何种情况下予以提升,等等,使员工明确知道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前途,不遗余力地为公司负责,努力工作。 第二,要建立对管理干部的科学、适当的评估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应保证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从员工的岗位重要性程度、技术含量和技术经验、业绩考核、特殊贡献(如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信息、参加社会活动提高企业知名度)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估,防止由业主或管理者凭个人印象评估员工所可能产生的片面性。在评估考核中,对家族内外的管理干部、对企业资历深浅的干部都应一视同仁,并以德能勤绩作为奖赏和提升员工的依据。 第三,要建立员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让员工对管理提出问题和建议。要教育管理层上的干部采取民主的管理方法,尊重和满足下属的自尊心,防止妒贤嫉能的现象。必要时,组建员工小组和工会,共同关心企业的前途,维护业主和员工的利益,形成团队精神。 第四,要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不可忽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对管理干部和操作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受益的是企业和员工。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企业完全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深造后,即使有的员工另有高就,也会感激企业,可以在其它方面为企业效劳,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投资回报。 总之,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宿感、成就感,促进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的进步与发展,发挥其潜能,完善其人性。拥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具有远大的前景,就会拥有真正的实力。 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严峻形势,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机遇,战胜挑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虽然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搞清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制定和实施良好的企业人才战略,强化人才管理,是中小企业赢得发展的关键。以上是笔者对此问题的拙见。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摘 要: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才潜能的开发,而不断的学习就成为必须。首先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解释,然后分析了其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最后,提供了一个成功运用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企业案例。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 “学习型组织”的含义 一般来说,学习型组织包括: (1)“自我超越”(Overstep Oneself):指企业内的员工能做到终生学习、不断进取、磨练意志和品质,全身心投入,最终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 (2) “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其中“愿景”是指期望未来实现的一种状态并描述这种状态的蓝图、景象。“共同愿景”可以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它在组织中会创造一体感,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使不同的活动融合起来,淡化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人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产生使命感。 (3)“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指发展组织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是建立在“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基础之上的。团队学习在企业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上,①善于汇集组织成员中众人的思想火种,使之开花、结果,即集思广益并使其形成更高的团队智力。②团队学习要求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默契,以取得更高的效率。③团队学习要通过训练,长期坚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它是“看见整体”的一种修炼,使人看清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结构,并且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属于整体的各个互不相关的因素之间的联系。 2 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Sehultz)在19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的就职演说,在此次演说中,舒尔茨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增长,但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等人力资本对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工业经济时代实物资本和资金是企业运作的核心,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各种外部因素,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在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 的企业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中,也有40% 的企业是按“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来进行人事管理的。“学习型组织”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显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并可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最稀缺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一个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其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学习型组织”最直接地决定了一个企业员工和组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更新。同时,“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柔性的,以发展的标准实行的,它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创新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大地缩短。现代企业要保持不灭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每个现代企业必须拥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来保持这种创新能力的获得。“学习型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也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 (3)“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极大地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一些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许多现代企业正努力寻求一种更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是顺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内在要求的一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更多地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发挥员工的潜力、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实现自我管理”。这种“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显着的特点,这种组织结构较之传统的组织结构(如职能制、事业部制等)能更好地保持上下级之间的不断沟通以及发挥员工的个人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例如,在日本丰田公司,为了使一位新员工成为一个“丰田人”,首先要对其进行至少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同时,公司的哲学体现在“事业在于人”和“自我管理”,这不仅很快地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也培养了员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使公司的人事管理处于一种高效、宽松、有序的环境中。 3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主要途径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许多企业对“学习型组织”这一形式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实践中。建立“学习型组织”主要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 企业的发展除了资金力量、技术力量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而企业的员工既是以个体形式而存在,是以各种群体的形式而存在,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就是利用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使这一特定的群体产生凝聚力。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是对全体员工进行管理和协调,人力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代名词”。 因此,企业员工之间的共同愿景加之共同协作,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真正达到这种和谐,就能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 以员工发展为导向,培养持续学习和团队学习。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员工的发展,就很难有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结合企业战略,构建“学习型组织”,通过“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以促进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员工的发展为导向,培养员工持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尤为重要的是组织学习和团队学习,它能使员工更好地协作去完成任务,使组织有一种整体性以及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 (3)积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现代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条件,二是自身状况。环境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而本身的状况中除了资金、技术等因素,最重要的一条是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方面。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观念创新,包括对企业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认识以及对先进管理方法、技术的认识。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客观要求,因为不论是对经营管理的认识,还是对先进技术的掌握,都是以不断学习和教育培训为前提的。②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新的企业考评制度、人事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这是涉及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全局性的问题。③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而一个企业要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必须做到:有计划地增加对科研和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鼓励一切有创造能力和愿望的员工创立自己的事业;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焕发个人的聪明才智等。④领导创新,在“学习型组织”中,首先要领导者带头学习,带头超越自我,努力奋斗,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型。 4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现代企业案例 日本松下是成立于1918年的一家家用电器公司,由松下幸之助夫妇和妹夫井直岁男三人创建。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80余年的奋斗,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已发展为一家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全球最大500强企业排行榜上,松下名列第26位,年营业收入597.71亿美元,利润10.59亿美元,资产额670.22亿美元。 松下公司的成功已成为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而这一成功归根到底是松下人力资源战略的成功。其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措施方面。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过的一段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可以看出:“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虽然是在近年来才被明确提出和广泛重视的,但其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早已体现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了: (1) 共同愿景。松下公司十分重视强化企业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观(即共同愿景)的建设,它是日本第一家有公司歌曲和价值准则的企业。每天早晨,公司的经理和员工都要一起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和七大精神”。正如松下的一位高级管理者所说的那样,“在松下公司,全体员工已融为一体了”。 (2)团队学习。松下幸之助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去完成工作,即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也肯定会有行不通的一天。另外,公司的经营不仅仅依靠总经理或干部,还要依靠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松下公司不仅每年对职工进行大量的技能培训(1964年松下公司在大阪建立了19.2万平方米的大型培训中心,全公司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在这里接受了培训),而且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可以看出松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外,其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的培训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其事业成功的基础。 (3)自我超越。松下公司的成功管理经验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借鉴,但最根本的还是它的人才观及其在人才培训和使用方面的思想。松下公司一直把对人的培训放在首位,它有一套独特的培养人、团结人、使用人的方法。松下十分重视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不断学习、自我超越的奋斗精神。松下的总公司设有“教育培训中心”,下属八个研修所和一个高等职业学校。现今,松下公司科长、主任以上的干部多数是公司自己培养起来的,在事业部一级的干部中,有许多通过学习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外语,他们知识面广、业务精湛,并且十分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我超越,也为松下公司实现高效率运营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系统思考。在松下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怎样教育和培养人才一直是其不断探索并形成独特见解的一个方面。一般的公司主要是注重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和道德品行的培养,而松下公司在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之外,进一步提出要培养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的价值判断能力(即系统思考),松下公司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不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但对企业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更为重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浑浑噩噩,无法促进公司繁荣,没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内容 提要:加入WTO使 中国 企业 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 问题 。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 发展 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 影响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 科学 技术突飞猛进,知识 经济 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 科技 、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 社会 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 目前 ,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的管 理学 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 现代 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 方法 进行现实观察、 分析 和 研究 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 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 规律 加以 总结 和 应用 ,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 时代 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 中国 的 企业 在未来的 时代 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 发展 。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 问题 ,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 现代 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 经济 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 影响 ,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 法律 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 哲学 ,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 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 社会 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 自然 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文章就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人事管理已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结合应用为基础,依赖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管理方式。信息技术作为管理工具,应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业务流程的设计、员工沟通、人力资源报告分析等,并根据既定制度与流程完成对客观事务的处理,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办公自动化应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任务。手工办公方式与不断增长的办公业务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力资源信息量迅速膨胀与信息的社会需求迅猛增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依靠手工管理,利用人工手段进行庞大的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及科学决策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改变办公模式,将办公业务的处理、流转、管理过程电子化、信息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必备条件。 二是软硬件基础应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是人力资源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软件设备主要涉及文字、数据、声音、图像处理系统以及各种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系统的开发、新建、完善、推广或升级。软件投入将是信息化的重点。硬件设备主要有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信息存储设备等。为了实现信息化,购买必要的硬件设备是最基本的环节。 三是网络设施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网络建设。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善管理模式,架构一个共享资源的平台,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以大力推进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局域网建设和连接各单位的外部网建设为基础,建立人力资源网站或主页,为人力资源工作公开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更好服务开辟新的渠道。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设,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的透明度,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办公效率,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开放式管理,实现部分功能的外包以及虚拟组织的设立,最终目的是达到革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当人力资源管理从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向互动、多方位、全面、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逐步提升,人力资源部门逐渐成为组织的核心部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不但使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成为可能,使人力资源部门创造的价格得到认可,更促进了全员参与管理,使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参与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中来,改变了传统的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形成了新的互动管理的局面。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建立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转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部门为成本部门的印象,通过成本分析,人力资源部门创造的价值可以以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授权员工进行自助服务、外协及服务共享,使人力资源部门日益从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扮演起组织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的角色。 (二)信息化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的全员信息系统,其一大功能优势就是缩短了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不拘泥于公司传统的层级管制,可跨部门、跨级别表达和传递各种思想。这种技术特点,最终转变了组织的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促进了组织机构的扁平化,组织的反应也更加灵敏。 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之外的其他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服务,例如,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在网上查看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等;对部门经理而言,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例如,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修改属下员工的考勤记录、审批休假申请、进行绩效管理等等;对于普通员工,可以在网上看本月薪资明细、累计福利、内部股票价值、内部招聘信息、各种人事政策、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等等。此类服务的提供,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滞后管理变成超前管理,这些好处无疑可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最高决策者以及全体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使得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来,从而优化了管理结构,整合了管理资源,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系统的投入,减轻了手工作业造成的查询、统计等方面繁重的计算工作,缩短了各职能工作的时间,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库使数据资料的保存变为轻松。随着lnternet、大型关系数据库、视频系统、电子邮件、OA系统等软件及硬件设备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出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真正投入现实。它克服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准确、互动、海量存储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手工管理时期,人力资源部门不管是设计工作、组织培训、招聘人员,还是工资发放、 档案管理等琐碎的具体工作都必须依靠手工操作,效率低并且容易出错。信息化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操作成本、降低员工流动率、减少通讯费用等,从而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大都处于事务型管理阶段,软件偏重一般性,不能完全涵盖企业特有的管理活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软件中的某些附加功能并非组织所需,这便增加了组织的负担,造成浪费。 二是动态数据的本来作用是提供即时信息,供管理层进行决策,这便要求动态数据能随时进入数据库,然而,一些组织的动态数据并没做到随时更新,动态数据没有及时进入数据库,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从数据库结构看,数据库的设计一定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满足特定要求。比如,一家企业的数据库中有一个子模块,专门记录人员流动状况,可这个模块仅记录员工进入企业和员工退休或死亡,忽略了员工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流动,而这个流动率的计算对人力资源计划又是至关重要的。显然,在设计数据库时,软件人员没考虑到这个因素。主要原因是计算机软件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不够熟悉,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又缺乏理论的支撑。 四是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往往表现为工资的记录器,它应有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作为一个管理工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要能记录所发生的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提出有价值的报告。比如,通过对员工考核数据的分析,组织可了解到目前的整体绩效状况;通过对工资结构的分析,可提出成本控制的建议等。 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采取的措施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真正实现组织呼唤多年的“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灵活竞争机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自主权,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海尔的“赛马竞争机制”就可以借鉴;建立健全合理的员工准入、使用、退出机制,推行从业人员职业化进程,并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用工期待和待遇,形成正常的流动机制,有效地促进人才市场,吸引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对组织的老员工要妥善安置,充分发挥其从业经验和智慧的优势,赋予其咨询顾问或督察职位。 (二)选择适用软件,强化以人为本 组织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同时避免对管理软件的依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仅是传统管理所需求的,即使组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这一思想仍要被重视。管理软件是“一把手”,人性管理也是“一把手”,一定要两只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更快的适应信息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培训要形成制度 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培训体系。组织要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获胜,一定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员工的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重金投入,既可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又可满足组织知识积累和创新的需要,为组织带来长期的发展和巨大的创效潜力。因此,组织必须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培训体系。 其次,要对员工进行技能开发,以提高其综合能力。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切实加强员工的技能开发,并通过相关制度和机构的建立,形成人人争学技术,个个争当技术能手的良好氛围。技能开发主要可采取以下形式: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经理培训。 再次,对员工进行智力开发,充分挖掘潜能。组织可采取与相关高校联合办班的形式,把课堂搬到企业里。同时鼓励员工自我进修,形成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创造力开发是人力资源智力开发的高层次要求,通过创造力开发,可发掘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不断推动组织的开拓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和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现代管理理论日趋成熟和深化,我国也正在经历从计划经济的封闭型、粗放型管理,向市场经济的开放型、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吸引借鉴先进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由于惯性思维的作用和各方面的条件限制,难免形成误区。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到位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平等地位,形成了实际工作中支配与被支配的领导方式。同时,“上智下愚”的传统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和思维,成为管理工作中的痼疾。在工作中表现为偏好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不重视人的真实感受和需要;在收入分配上实行“一刀切”的管理,不重视发挥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在工作安排上实行“控制—服从型”的管理方式,把人才视为归我所有,为我所用,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近年来,由于受传统体制下管理观念和收入分配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中已经处于明显劣势。如果观念不更新,不能客观评价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就不可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人才优势。 理论滞后,缺乏人本主义管理的基础 虽然许多企业开始认识到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但由于人事、劳动管理制度阻碍人才流动,故此,没能在社会范围内实现人才优化组合,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根本不现实的。西方工业国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为了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以“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决策理论”等学派为代表的思想派别,并发展成为成熟的现代管理理论。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理论方面注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探索过程。 机制滞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在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由于不同管理者的阅历、能力及对待人才看法的差异,具体操作中难免松紧宽严不一、因人而异,使客观、公平、公正的选人原则难以体现。 在收入分配方面缺乏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仍很严重,“你有我有全都有,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看似公平的风气还有一定市场,这实际上是忽视了人在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人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无法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企业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往往出于应付企业一时的人才短缺,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引进的人才作出合理的、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职业生涯计划。 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才和管理,经济发展的链条必须靠人才的作用来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首要任务就是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实现人才整体素质的优化提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发展已出现一些新的必然趋势。 组织结构变革将促进人力资源配置优化 随着经济转轨时期组织结构变革和人才市场的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将进一步得到优化。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变革就为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提供了鲜明的印证。如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以提高组织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能力;端掉银行“铁饭碗”,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大批优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开展个性化服务,大力推选客户经理制以适应客户需求。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虚拟化的网络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而更多的管理人员将走出等级严格的“象牙塔”,直接面向市场,迎接更加具有成就感的挑战。 通过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开发 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因人而异、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有差别的分配制度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行之有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差异,有条件满足员工需求,采取因人而异的薪酬制度。薪酬要与贡献大小挂钩,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采用多种激励方式。薪酬要体现人的能力大小差异,使薪酬成为激励员工学习提高的手段。这是一种观念创新,既然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都是资本,作为资本,其收益都应该是产权的收益,不能简单地作为劳动的收益比如工资来看待。 培训将成为人力资源发展核心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而员工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从社会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进入以几何级跳跃式发展阶段,人类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将成为一个人毕生的需要。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工作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为提高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投资。员工不仅重视完成工作的质量,更看重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经过培训,企业由于员工技能提高而得到长足发展,员工则从企业发展和自身努力中获得收益。员工和企业不仅分担了培训成本,而且也分享了培训的收益,意味着企业和员工都有动力继续合作。同时,员工由于获得职业培训特别是特殊职业培训而使其在企业外部的价值比在企业内部的价值低,必然会选择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规划成为人力资源发展(HRD)的永恒动力 在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时,工作积极性主要来自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信息 社会,人们有理由对占据人生重大位置的工作有更多的要求。 管理者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内在性需要,做到唯才是用,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潜力。在人力资源整体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员工需要多元化的实际,设计和改进职业阶梯,提供更多个人职业发展机会,让员工能够看到希望,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树立为组织发展而奋斗终身的信念;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引导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与组织发展相辅相成,为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 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同时体现对组织中人的关注,这是现代组织管理的一大进步。 塑造企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 在吸引优秀人才时,股票期权与奖金固然行之有效,但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团队(Teamworking),必须依靠组织文化战略来支撑。 组织文化是一种“软性”的协调力和凝合剂,它通过在组织中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来强化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培养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把人作为整个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凝聚人、培养人和造就人,使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知识经济视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则成了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拴心留人不仅是企业决策管理层思考的问题,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以期得到广大老师的指正。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激励;个性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核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管理过程中,首要追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与管理内容的平衡,其次要注重管理的优化;再有就是要注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需求。以下是笔者在长期工作中,根据经验积累总结的几点思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知识管理时代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换角色,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管理环境上,人力资源部门都要这是因为人力资源部门专门负责获取、分析、跟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员工的信息,如果人力资源部门能紧密与各业务部门经理合作,将对员工信息的了解充分地运用于为公司项目寻找最合适的员工或为员工寻找最合适的项目!就能最好地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本。这就对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适应新的任务导向,促进公司文化向着共享、合作、跨功能小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配置、传播和商品化过程,实际就是对人的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而员工大脑智力的开发、知识共享的实现,正是知识管理区别于信息管理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其实现过程的监督,必须有人力资源经理的参与。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部将以“学习中心”取代“福利中心”,培训也将成为它的主要职能;传统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为人本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运作,使人力规划与企业战略实施相匹配,将人本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贯彻到企业管理的每一项细节当中。通过提供共同远景,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结合在一起,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设计,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其次要创建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及管理亦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问题与新的趋势,需要管理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创新。 二、突破传统模式,增强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在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现代管理意识,以带动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必须改变将人视作一种工具、一种成本的传统观念,而要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稀缺的资源。企业一旦拥有了丰富的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就拥有了成功之本;其次,在管理职能上要改变只见“事”不见“人”适应制度的做法,而注重把对人、对事和对物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使制度、规范适应人的能力和人的发展,做到人与物、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第三,在管理活动上要改变先制订企业规划,再制订人事劳动计划的做法,而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进行各种合理的筹划。 三、积极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企业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领域占得先机,并长期维持已获取的竞争优势,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推行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首先必须明晰企业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发展目标,并将人力资源战略与其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力资源管理自觉地成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而不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力争让每位管理人员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加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的协调配合,将使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四、完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起能够真正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体系,改变目前企业内部工资、福利基本持平的状况,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拉开报酬档次,对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市场调节,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充分考虑不同职工的需求差异,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其需求,以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工作丰富化等来提高其积极性和满足其成就感;还可以借鉴国外 的自助式奖酬制度,即由企业提供一套包括多种形式的奖酬办法,职工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意选择最渴望得到的某种奖酬,如提薪、奖金、休假、退休待遇或当众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三是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用人所长、能者居位的观念。避免人才闲置,尊重其工作意愿,对已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气氛,树立凭借努力和才能可以获得发展机会的范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其潜力,在不断超越中产生成就感、满足感,实现优胜劣汰。 作者单位: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校园网的资源也更加丰富,功能强大,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信息资源库。本文在现有校园网络基础之上,提出了建立基于校园网的辅助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案,用以辅助日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同时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想、总体结构,分析了各个模块的功能、组成。 关键词:网络教学;校园网;B/S模式;平台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的教育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WBI)阶段。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实现一种随时随地、交互性强且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教学量也随学生的扩招数而增长,作为一门大学必修的基础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一学期内同时上课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使教学资源严重紧张,在高校建立基于校园网的课程辅助教学系统,充分使用网络教学手段,将极大节约资源、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2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原则 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是一个由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机构等组成的一体化有机系统。它作为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实现网上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学生自由获取相关知识,它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通讯以及开放的、远距离的、大面积的交互教学,并通过交互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的特色及难点,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 当前,基于B/S结构的Web数据库技术、交互式动态 网页技术如ASP、JSP 等的发展,为构建以校园网为依托的辅助教学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本系统中使用J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采用三层B/S模式,以Web服务器为中心,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Web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三层B/S模式结构见图1所示。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选用目前被广泛使用的Windows Server 2003,后台数据库选择易用性和安全性较好的SQL Server 2000。 图1系统三层B/S模式结构图 3系统总体设计 该系统能提供多种方式的师生交流,注重交互式学习,在满足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学习和交流的需要。 4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 在系统的各个子模块要分别完成相应的设计功能,功能的实现必须要有后台数据库的支撑。 4.1学员学习模块 在学习模块,学生可以访问“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课程资源,可参与课程讨论或留言,还可以进行单元测试或在线考试。 学生在注册及登录子模块登录。学生注册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来自本校教务处的学生基本信息库。学生只要输入姓名及正确的密码,经信息认证模块审核后,登录成功后,可修改个人密码。 通过浏览课程资源、单元题自测、交流讨论区、在线考试等子模块,学生可浏览教师提供的课程基本信息、CAI教学课件等,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单元自测,还可参加教师组织的在线考试,最后可在论坛中同教师或其它同学进行讨论。 4.2教师管理模块 教师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教师注册/登录”子模块,教师注册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来自本校人事处的教师基本信息库。登录时只要输入姓名及正确的密码,经信息认证模块审核后,即可登录成功,可修改个人密码。 教学资源管理子模块,教师既可以利用“在线编辑”模块,在线编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也可离线制作CAI课件,然后通过“资料传输”模块将其上传至辅助教学站点的虚拟目录下,其中支持PPT、DOC、PDF、HTML等常用文档的上传。 单元测试管理子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单元测试题库管理”模块,将各个单元的测试题及标准答案放于系统中。学生可以选择要测试的单元,答题完毕后可对比标准答案。 图3教师管理模块功能结构图 在线考试管理子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考试题库管理”模块管理试题库,利用“自动抽题”模块,教师可设置题目类型、数目及难度系数等参数,由系统自动随机生成试卷及相应的标准答案。学生答题完毕则“在线评分”模块自动评测出考生成绩。利用“考务管理”模块教师可安排考试时长、考务信息、记录考试过程中违纪情况等。最后通过“成绩”模块教师可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讨论区子模块,教师可利用“公告管理”模块和“论坛管理”模块来信息或回答学生的提问,也可论坛中同教师或学生进行讨论。 4.3管理员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关配置、系统管理及维护子模块。 教师学生信息管理子模块,包括审核教师学生注册信息,管理和维护教师学生基本信息。 系统相关配置子模块,管理构成辅助教学站点的各种资源,包括:题库管理、在线考试及考评模板等。 系统管理及与维护子模块,使系统管理员方便地管理和维护通用辅助教学系统。 5结束语 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研究探讨了一种基于校园网的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构造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校园网智能教学系统。系统使用J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采用三层B/S模式,以Web服务器为中心,SQL Server 2000为后台数据库。 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是一个高效、实用的教学辅助系统,它可以为高校教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提供了一种构建个性化教学辅助平台的快速、简便的方法,从而为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紧张问题提供一种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摘要:文章从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出发,在分析“能力”要素核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围绕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规划程序设计类课程设置,并结合作者教学经验,给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思路和几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程序设计能力;课程模式;分段教学 1背景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是面向计算机应用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和应用基础,是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必备的专业能力素质,程序设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计算机应用中的各种软件产品是由计算机程序实现的,程序是软件的本体。计算机程序设计必须以某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来实现人机交互的软件产品。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置、教学和实践直接关系着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在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中,能力要素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无论是知识要素还是素质要素,最终都要通过能力要素来体现。这种能力要素既包含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有效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只有紧密围绕能力要素这一核心,不断探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优化设置,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加强面向应用的实践环节,才能较好地实现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1]28-29。 2围绕能力培养规划课程设置 2.1应用多样性决定课程模式多样性 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及地区、行业的差异性,导致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多样性,没有一种课程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应用行业的变化、计算机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快速更新,也使得没有一种课程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这又导致了课程模式的动态性。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的开放性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提供了灵活性。因此,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具体专业课程方案时,要根据自身具体的教育实践和层次构建符合自身校情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 2.2程序设计类课程模式现状 目前在各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大多数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有两门,一门是面向过程的,大多为C语言;一门是面向对象的,大多为C++或Java或C#,也有同时开设多门面向对象课程的。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对象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以对象的数据成员描述事物的属性,以对象的成员函数描述事物的行为或方法。这样,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考虑如何准确地使用对象来描述问题域中的事物。这种程序设计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应用到软件开发中,使软件开发从太专业化的方法、规则和技巧中回到人们通常的思维方式。同时,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能有效地减少程序的出错率,支持代码重用,大大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等,所有这些优点吸引了许多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直接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开设,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培养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去思考和编程,有的专业采用的是纯面向对象语言Java,而有的则采用的是混合型的面向对象语言C++[1]335-339。 2.3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一种人才培养类型。由于校情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培养目标和专业背景不同,这也使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分层次的,这种层次是类型中的层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必须要考虑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专业背景等因素,要在充分学习和借鉴他校相关专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适合自身情况和培养目标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 课程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设置课程。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课程设置、开课学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具体开设那些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在哪个学期开设以及重点讲授哪些内容,所有这些问题的确定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充分考虑其他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实际以及专业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支撑培养目标,才能保证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2)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到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更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适应第一线工作的需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3)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和综合素质培养。 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这些学科基础知识要足以满足一线人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要求。应用是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应用,不是没有或弱化基础理论,只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比其他类型的本科人才在某些理论深度上要浅一些。只有掌握较宽的学科知识面和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提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职业生涯的需要[2]。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重视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非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要将基本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使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3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始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多种多样,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程序设计语言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要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中教会学生使用每一种常见的语言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在计算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要设法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在头脑里构筑起一个对学习任何新接触到的语言都有帮助的框架,使他们能较好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共同实质,掌握快速学习和使用一门新语言的要领和重点。 3.1围绕应用及能力培养选取教学内容 3.1.1围绕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掌握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不同的应用层次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取重点也是不同的。 3.1.2重点突出应用和能力培养 教材和教学不同,教材一般具有完整性和通用性,而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教材只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没有组织而过度依赖教材进行教学势必导致照本宣科。 C、C++、Java、C#等现在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其本身功能都非常强大,语言本身的灵活性也导致了语言语法的复杂性。教材为了完整,往往涉及了较多的语法和算法,如果把这些语法和算法都让学生去掌握就会使学生不择要领,还会深感程序设计语言的复杂性,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只是个描述工具,掌握所有的语法和算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尤其是C和C++里面的许多语法,在实际应用中很少用到,如果照本宣科按教材内容编排进行教学,学生学到的只是个别语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果长期得不到应用,即使语言本身没被淘汰,也会被学生的记忆所淘汰。正如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完成一个功能可能会提供许多种方式,而我们习惯使用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在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中,不是让学生“学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会做什么”,最终的目标是应用和能力,懂得更多的语法并不代表能力。许多教师考试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语法考点,这样做虽有利于试卷出题,但不利于应用和能力的考核。因此,在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内容选取上一定要以应用和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才能达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不明确,不具体以及不易衡量等问题,提出运用目标管理领域中的SMART原则设计和优化教学目标,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和引导学生。 关键词:SMART原则;教学目标;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大院校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入学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和培养大一新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其今后进一步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学校一般会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制订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最后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其中,如何制订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方向,帮助教师制定和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1教学目标设计现状 1)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般参照教学大纲,大纲对目标的要求不够明确具体,缺乏衡量教学目标的具体措施,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比较被动。 2)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较少考虑学生的参与,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目标没有在师生之间达成一致。目标设定不当,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导致目标无法实现。 3)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缺乏相关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专业差异、需求差异。 为了更好地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引入了目标管理领域著名的SMART原则。一个可见的、可操作的、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但可以指导教师编写教学材料,还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不恰当的目标通常都不能满足SMART原则,因此可以将SMART原则作为优化整个教学设计的有力工具[1]。 2SMART原则 目标管理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的一个经典原则,如图1所示。 具体含义如下: 1)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不能笼统。 2)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3)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4)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指标要与工作、岗位相关,不能跑题。 5)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注重完成指标的期限。 3运用SMART原则设计教学目标 3.1S(Specific)――具体性 具体性是指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中Excel的案例教学为例,如果教学目标定义为学生会使用Excel表格,就显得过于抽象,过于笼统了。笼统的教学目标就不好评价,不好衡量。具体说来,Excel涉及的知识很多,包括表格、函数、统计图表、数据透视表等,会使用哪些。如可以这样定义Excel这一部分某个案例的教学目标: 1) 理解Rank()函数各个参数的意义,并能够使用Rank()函数,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并给出一个班级的高等数学成绩,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名次的排列。 2) 能够根据给定数据表,在其基础上绘出两轴线―柱状统计图。统计图有很多种,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说得具体就好操作,便于衡量。 3.2M(Measurable)――衡量性 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明确且可以量化。用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如果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以“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教学为例,如何衡量“能够使用Rank()函数,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这个目标呢?可以在上机时,安排这样一道测验题目,如果80%以上的同学能够较好完成,则可以认为达到该教学目标。如果班上学生很多,可以采取抽样的方式。 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可以量化,目标的衡量标准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 3.3A(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定得太高,学生会跟不上课堂进度,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打击。教学目标定得太低,学生会有课堂所学有限,时间被浪费的感觉。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评估课程难度,合理设计目标。例如,以80%的学生的基础为参照,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需求等差异,目标制定时,可以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建议,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使教学目标在师生之间达成一致。 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实现层次化教学。如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将文科班的教学目标定得相对低些,避免涉及过多复杂的函数,而对理科班的目标设定则正好相反[2]。 3.4R(Relevant)――相关性 相关性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么即使达到这个目标意义也不是很大。 教学目标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不能偏离教材。相关性要求教师控制课堂的随意性,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性、连续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应用需求[3]。文科专业的学生可能会经常使用Word,教学目标中要体现Word编辑排版等要求;对美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图片处理、Flash动画、网页设计等内容。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应该在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 3.5T(Time-based)――时限性 目标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无法评价。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中各章节的权重,拟定出完成各章节目标的时间要求。定期检查教学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如期实现教学目标。 以“学生成绩分析表”的教学为例,根据其在课程中的权重,需在两个学时内完成该案例的教学。 3.6设计案例――IF函数教学 以IF函数教学为例,运用SMART原则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经过和学生的讨论,利用上课前5分钟,将准备好的教学目标同学生讨论,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按照调整后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一改以往被动听课的状态,积极性大大提高,操作题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在运用SMART原则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实际上是按知识点逐个设计的,这就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模块化,这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可实现性必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的层次化,这又是层次化教学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以“人全面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分析现有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优化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设计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方案的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方案;工作过程;项目课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与自我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只会操作计算机,而是要求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进行开发和设计、对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维护等。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平台+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含义 在“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提出“平台+岗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 “平台+岗位”是指在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通过开设多个岗位方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力争做到“一专多能”,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其中,“平台”是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行业通用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即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使学生达到专业“基础人才”的要求。“岗位”就是按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职业技能展开培养,即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专业“应用人才”的要求。综合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岗位、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学生学习能力等诸多情况,我们将专业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技术(A)、网络技术(B)、信息化办公(C)三个方向。 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中,针对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接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关注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1]它以典型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等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等特点[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课程可理解为一个企业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一次会议材料准备等。 2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职课程开发的流程,结合“平台+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课程开发模式,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设计、课程科目设置和课程内容重构。 2.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将专业技术分为通用和专用技术两个部分,对其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见表1)。 2.2课程结构设计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结构设计为“山”字形,如图1所示。“山”字中横向的“―”为基础平台,注重基本素质和通用技术培养,即通识教育;纵向的“|”,为专业岗位方向,即软件开发、网络技术、信息化办公方向,加强对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 2.3课程科目设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类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在基础平台,除设置必修课程外,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及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基础平台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专业岗位方向课程模块化,学生可根据学习基础、个人兴趣及发展定位选修一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岗位方向设置1-2个项目课程,开设相应岗位方向的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实现“双证书”培养,岗位方向课程设置见表2。 2.4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重构按照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经验以及活动方式方法等综合为项目课程。项目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拓展知识、练习和结果评价等。项目课程的课时分配以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应用程度为依据,而不以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为依据。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项目课程设计见表3。 3培养方案的特点 本课程方案设计以高职研究的理论为指导,贯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多个视角调查分析,充分考虑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意见,专业人才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 首先,课程方案中通过“平台+岗位”模式加强了通用技术和岗位技术培养,充分体现了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两个目标。课程采用“山”字形结构,实现了对“三段式”结构的彻底改良。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或分解重构项目课程,项目课程以实际项目为出发点,实现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的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课程缺乏实用性、课程内容陈旧以及课程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其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构建真实生产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3]。同时,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或行业对员工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体验企业的文化氛围;体会典型行业团队的角色构成及团队角色协同工作技巧;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战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4]。 最后,本课程方案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结合项目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更加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评价形式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解决现有课程评价中的不足。 4结语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与毕业生就业困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说明高职提供的专业教育服务存在问题,职业教育的产品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根源除了课程方案设计存在问题外,还包括职业教育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控,没有明确的专业标准和严格的评鉴体系。因此,为了保证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还要在课程分析、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环节上下大力气。此外,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可以借鉴ISO 9000质量管理理念,树立现代教学服务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质量观,从高职教学实际出发,建立以专业课程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工作情景中职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为评价重点,以掌握的职业能力为目的,以工作场所人员为评价者、以工作场所的实际操作表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课程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任务”设计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任务”设计中,应使用“单刀直入法”化繁为简,既要使各任务能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又要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下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任务驱动;任务;教学内容 1 引言 目前,在高等院校的各专业教学中,都把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专业教学中的技术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担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计算机应用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计算机应用》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如何探索切实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和推崇。但是,在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又存在许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偏差,为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实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任务”设计进行探讨和辨析。 2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点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3 “任务”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3.1 化繁为简,单刀直入 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 “黑箱”(Black Box)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从外部观测那些具有某种功能而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系统,通过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响应,分析系统的状态过程,推断系统的行为,这就是“黑箱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名词术语很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初学者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好电脑的信心。利用“黑箱方法”,可以将计算机科学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学习某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时,可以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可以先知其然,而暂不深究其所以然。 经常有初学者向笔者咨询“如何学电脑”的问题。笔者的回答是,首先给自己提出一个明确的要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我一般建议他们首先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一段中文(对于少年儿童,我主张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会在电脑上玩益智游戏,然后是画图),并且告诉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完全没有必要(至少暂时没有必要)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更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发展史以及数制转换等知识。我们可以“单刀直入”地按照某几个步骤,进入某个文字处理软件的编辑环境,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文章就可以了。 “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一概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电脑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初学者将逐步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电脑的乐趣。 “任务驱动”学习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伴随着学生的是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不再是那种片面追求所谓“系统”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给初学者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 3.2 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学生技能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倡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电脑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猛,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现在学到的一些具体的知识不用多久可能就会过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无往而不胜,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 (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使用电脑的过程中,读书和上机实践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践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才能学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上机实践,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反复,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明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的意义,而且要培养他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4 设计“任务”的关键技术 好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并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 (1)“任务”要较好地涵盖课程知识点 计算机应用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罗列,然后按章节内容设定若干个“任务”,将不同的知识点归纳到某个特定的“任务”中,通过该“任务”将需要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需的知识。注意,在设计“任务”时,既要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又要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2)“任务”设计要照顾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着个性差异的,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因此,我们所设计的任务既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使他们能够共同发展,又要给能力强的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能力基础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同时由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开放性,学生的个性差异虽有所体现,但并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不同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的专题任务时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成果。 (3)“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4)“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有效办法是:老师应尽量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出真实的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角色,并且唤起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知识。使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与此相关的学习过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课时只告诉学生一些常用按钮的使用,然后详细讲解帮助菜单的使用,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内容时,就可以自己利用帮助菜单或帮助按钮自学了。教学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之后,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事件作为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刻解决的现实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老师课前用PowerPoint制作一套贺卡。上课时先让同学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问学生想不想亲手体验一下?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并积极地随着老师的讲解进入学习情境,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5)“任务”要结合现实实际 任务的设计应该密切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创造空间。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让学生用Word设计一张销售平安果的招贴画,学生兴趣高涨,充分利用各种Word排版技术来进行创作。因此,一个联系实际而富有创造性的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5 结束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当前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周全,保证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使之真正有利于实现计算机术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加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摘要: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程序设计能力是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影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分析,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进行规划,切实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促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群;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目前虽然国内许多高校在开展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在开展课程群建设研究,但由于我国开展课程群建设时间较短,对课程群建设尚缺少完善的理论支持。我校以课题立项的方式正在开展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工作,将深入研究课程群建设理论、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法和课程群建设绩效的评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对课程群的建设理论进行分析,并对课程设计课程群进行规划设计,切实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促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 课程群建设的实际情况简析 至今为止国内许多高校以多门课程组合的形式进行课程群建设。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在基于“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中提出了要注重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后,许多高校陆续以课题立项的方式开展了相同或相似的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工作[1-2]。但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有许多的实际问题并不是课程群的研究者所能左右的,如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知识点的分解与融合、师资力量的分配、课时数的确定等。一般的学校在教育部的本科合格评估中对这些问题都有严格的界定,一般的研究者不可能随意更改,所有现在许多与课程群相关的改革研究工作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甚至是理论设想的阶段。这样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需要学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可以使课程群建设的研究者在提出方案后能进行必要的探讨、论证,并能进行实施。 我们学校对于学科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如确定了学科发展方向、确定了学科带头人、建立了与学科发展相关的精品课程等。对于课程群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现在正以课题立项的方式对课程群建设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准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设置为例,提出课程群设置的有效方案、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为进一步实施课程群建设和课程群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 课程群建设的原则 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它一般从属于某个学科门类,有着整体的教学要求,具有模块化的教学内容,群内各课程之间能较好地体现出有机渗透性和整合性,有利于发挥群体优势[1]。课程群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是课程群师资的优化与整合,是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主体,也是承载课程群建设的实体。因此,课程组设置的原则是在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坚持个人自愿与系部统筹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院范围内将所有教学的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进行重组,并按不同课程模块来整合师资构建课程组。笔者根据文献的分析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课程群建设应该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 核心课程地位突出原则。一个课程群中的核心课程应该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3]。课程群中的其它课程课程是作为该课程的基础并为该课程服务的课程。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知识点的分解与融合、教学内容的衔接、师资力量的分配、课时量的均衡等方面要充分突出核心课程的地位,都要围绕核心课程展开。核心课程体现了课程群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专业的分支方向。 2) 课程相关性原则。课程群不是几门课程简单的组合、叠加,而是基于知识体系构筑建立有机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群是由教学内容相互联系、逻辑和结构上可以规划整合并形成有机整体的相关课程组成[4]。从内容上看,各门课程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与传承关系。课程群建设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凸显它们为共同培养目标的服务特征,突出各课程所蕴含的技能定位,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课程群在形式上与课程教学模块相似, 但它注重技能培养,弱化课程个性概念, 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围绕技能培养目标强调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改革,打破课程间壁垒,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群建设时,充分考虑课程群内诸课程在结构、内容、教学学时数及时间分配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目的确定原则。程群的建设,要有利于疏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5]。课程群的建设,要便于专业教学计划的组织与实施。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设置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合理和优化, 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有助于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对其它课程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同时有助于推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施。课程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深化课程改革、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要有效实现专业建设的规模效益,删除课程间内容重复的部分,增加了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特色的新内容。对课程内容整合,制定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要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素养的养成和团队精神的形成。课程群建设要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形成一支教学能力强、专业技术扎实、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群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4) 资源整合原则。课程群的建设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课程群如何融合和分解,它是对课程的再设计。课程的再设计应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群的各门课程从内容上看,相互之间的内容纵向有传承关系、横向有内在联系,但又自成体系。为此课程群建设必须立足整个课程群体,对课程群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加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特色的新内容,使课程功能更完善,从而实现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和功能的优化。课程群建设是课程组合知识体系的重组,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是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再设计。课程群建设与单一课程建设显著区别就是将相关的几门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为了删除繁琐、重复和过时内容并增加新的内容,必须跳出单门课程建设中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系统性的框框。要立足于大课程建设,即将几门课程融合为一门大课程,并对这一大课程进行系统的内部结构调整及内容的重组。 5) 学科发展原则。在课程群的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应该除掉过时的且与学科发展不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与学科发展相关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识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等教育中学科发展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全部介绍,但有必要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与课程群相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作用,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3 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规划 1976年瑞士计算机科学家Niklaus Wirth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算法+数据结构=程序。他认为程序技术在数据某些特定表示方式和结构的基础上对抽象算法的具体表述。在此,程序设计课程课程群可以确定由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四门课程组成。对该课程群的建设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1) 知识点的分解与融合。属于同一课程群的课程之间在知识点上有一定的相关性,知识点有重复的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和融合可以使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层次分明,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了解所学知识的递进关系[6]。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包含的内容为:数据类型、函数、数组、指针、构造类型、文件;数据结构的内容为:线性表、树和二叉树、图、查找、排序;离散数学的内容为:数理逻辑、函数和关系、树和图、代数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包含:递归与分治法、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回溯法、分支限法、概率算法、线性规划和网络流、完全性理论与近似算法。数据结构与离散数学是数据结构的先修基础课程。数据结构的树与二叉树、图与离散数学中的图论虽然描述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实际内容一直,存在重复。从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出发,在图论中以图的基本概念为主,重点突出几种特殊图的特点与应用;在数据结构中有关图的内容可以作为阅读内容,重点介绍图的存储结构、图的表示与实现以及与图相关的算法。 在数据结构的学习中,许多学生觉得自己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习吃力,主要原因有个方面:一是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过程课时少,在开始的时候老师为了使学生入门,讲得认真仔细,花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在后面讲指针、构造类型的时候由于时间的关系,速度快、内容进行精简,学生以为不重要,没有很好的掌握。但这部分内容在数据结构的学习中基本上每章都会使用。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应该考虑到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在学习一们课程的时候,即能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了解该课程相对于后继课程的重要性。 算法分析的一些内容实际在数据结构中也有体现,如算法分析、递归、回溯法。在数据结构的学习过程可以把这部分知识加强,而在算法分析中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可以作为学生自学部分。这样可以避免前面讲了学生不清楚,而后面再讲,学生认为前面学了,不重视。 2) 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实验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程序的实现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程序的编译调试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在实验教学中,老师不像理论课那样讲,主要以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解答问题为主。实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整合。程序设计的实验主要以验证实验为主,包含简单程序设计、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函数的使用、数组的使用、构造类型的定义与使用。 离散数学大部分学校都没开设实验课,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但实验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推进数学知识的应用,如电子科技大学就在理论数学课程中开设了实验。数据结构的实验内容主要以应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视数据的存储结构与基本操作的实现外,在实验中要整和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相关的内容,如指针、结构体等的。 算法分析与设计的实验内容在验证与应用的基础上,可以对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算法性能的改进,再使用高级语言编程进行验证。 在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是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作为编程工具,所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实验教学应该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和目标,老师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学生课前准备,实验中老师答疑问这样一个步骤来完成。在内容的整和上主要是根据内容的约束关系进行整和,打破课程、实验、师资等方面的壁垒。根据培养目标,从逻辑上和结构上加强各门实验课程的联系和综合,使教学资源实现共享配置以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3) 综合课程设计的构建。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为毕业设计作准备。根据教学计划,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都开设了课程设计。但大部分课程设计的选题都是在重复实验的内容,由于在实验环节没有过关,课程设计成了上网下载调试,最后学生为了应付完成任务就相互之间复制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课题的选择,设计内容的要求要能整和该课程的部分内容,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应用范围,掌握任何进行应用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构建综合课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课程设计按照一个完成的项目要求设计,具有一个完整的功能,具有实际意义,以实际数据进行验证。综合课程设计可以在课程群所包含的所有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始,在时间的安排上不能像课程设计那样安排一周、二周的时间,而是分段集中讲解、答疑、跨学期进行。在题目的论证、文献的阅读、资料获取、设计、编程过程中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让课程设计不成为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找到学习的方法与学习的乐趣。 4) 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规范。按照教学管理的要求,任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都要严格的时间限制,但由于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的差异,使不同班级不同老师讲授的同一们课程进度不同一,内容也课程存在增减。为了达到课程群在知识点融合、分解过程中取得整体优化的功效,规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尤显重要。 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章节进行规范,每章老师要讲述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课时上有一定活动范围,但要讲的一定不能减,否则学生考试的时候是通过了,但在后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因为前面课程的基础不扎实而学习困难。规范过程可以在相关责任人组织课程群建设的相关老师在集体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完成。 实验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因为它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实验课时相比课程理论课时少,基本上是一次课一次实验。现在一般学校的实验课是上课的时候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就开始编程,但实际上由于学生能力和时间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根本完成不了实验,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无法动手做,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应该进行规范。实验教学首先要规范教学顺序,其教学顺序是:老师布置实验内容,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老师讲述实验的具体内容,学生实验完成的内容。教学内容也要严格规范,使学生一次实验就能掌握一个知识点。 5) 基础理论与热点理论的关联。计算机科学发展速度非常快,而课堂教学的教材服务教学的时间较长,一些与学科相关的新理论在教材中并没有体现,但学生毕业后涉及这些新理论的概率非常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知识,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群建设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的热点理论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包含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数据挖掘、智能计算、网格等多方面,这些问题实际都涉及到算法,这些问题的研究都是在研究算法、提高效率、提高算法执行结果的质量以便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应用领域中。在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适当引入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明白学习内容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从逻辑上和结构上可以加强各门课程的联系和综合,使教学资源实现共享配置以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课程群建设水平、实现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应、提高课程群建设效益等。通过对课程群建设实际情况和理论分析,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针对的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进行规划。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议可以解决一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促进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的思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考试模式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要求,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对这门课程进行考核已成为趋势。该文提出了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无纸化考试;系统设计;模块化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等院校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成为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许多知识点都需要通过上机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和巩固[1]。因而传统的纸质考试模式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要求。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和网络资源,按照实际操作要求实现无纸化考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已实行无纸化考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行无纸化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行无纸化考试的优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能提供与实际要求一样的考试环境,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是能自动组卷,自动评卷。自动组卷能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不同学生抽取不相同的试题,这样考试作弊现象就会被杜绝,每个学生所完成的试卷都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2]。自动评卷能相对客观地为考生评卷,减少手工评卷带来的主观错误,同时能极大地减轻评卷教师的工作量;三是节约资源。由于无纸化考试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不需要印制纸质的试卷,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和印刷成本。 2 无纸化考试软件系统的基本构成 无纸化考试作为一种比较新的考试模式,它的关键就是要有一套成熟可靠的无纸化考试软件系统。一套成熟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应该包括题库制作及生成系统、考试及管理系统、成绩合并及管理系统等几个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而其中考试及管理系统是整个无纸化考试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3 考试及管理系统设计 考试及管理系统包含了考生考试子系统及考场管理子系统两大部分。现在常见的考试及管理系统有单机版与网络版两大类,而网络版又分为客户端/服务器端(C/S)模式和浏览器端/服务器端(B/S)模式两种。单机版只有考生考试子系统,缺少考场管理子系统。它把考生的考试子系统与考生考试信息管理放在一起;网络版则把两者分开,把考试子系统放在考生机器,而把整个考场的考生考试信息放在服务器上统一管理。 3.1 考试子系统的结构与基本功能 考试子系统是实现无纸化考试的主要部分,考生的无纸化考试过程主要靠考试子系统来完成。考试子系统一般包括考生登录模块、抽题与组卷模块、考试时间管理和试题显示模块、交卷管理和自动阅卷模块等模块。 3.1.1 考生登录模块 考生登录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验证考生输入的登录信息,如考号、姓名等,如图2所示;记录考生的开考信息,如具体开考时间、考生所用的机器名称等。为了防止考生故意退出考试系统答题,可在考生登录模块中增加二次登录需要输入密码功能。 3.1.2 抽题与组卷模块 无纸化考试需要考生用计算机来完成。由于受到计算机数量的限制,无纸化考试往往不能像普通考试一样,让所有考生在同一考试时间进行考试。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无纸化考试中每个考生的试题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随机抽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在题库中编好多套试题,抽题时是整套题一起抽的;另一种是每道题目都随机抽取。采用前一种方法的,要求预编的套题必须足够多,不然重复几率太高就失去随机抽题的意义了。采用后一种方法的,则必须考虑题目难易的公平性,在同一考试类别的题目中最好能按难易程度和考试内容把题库的题目分级抽题。在抽题完成后,还要把抽取试题的具体信息也保存到考生数据表中,以此作为组卷与自动阅卷的依据。组卷完成后,还需在考生机器上自动为考生建立考试文件夹,并把该考生试卷中所涉及的考试原始资料下载到考试文件夹中。 3.1.3 考试时间管理和试题显示模块 在无纸化考试中,由于各考生用机不会完全一样,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预知的突发故障,因此一般不像普通考试一样要求考生同一时间交卷,而是采用每台考试用机独立倒计时的方式来进行考试时间控制。如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则采用60分钟倒计时,从考生登录考试系统开始计时,当倒计时为“0”时,则代表考试结束。为了保证考试用时的公平性,避免当考生用机发生故障时,发生计时混乱,应每隔一个3、5秒就把考生考试剩余时间记录到考生数据表中。另外在考生考试过程中,应把考生的基本个人信息和剩余的考试时间以及交卷按钮等在考试窗口显示出来。如图3所示。 图3 考生及考试信息显示 考试子系统应有试题显示窗口,用于显示考生的试题作答要求。当试题内容较多时,为了便于考生作答,应把试题按不同类型分类显示。如图4所示。另外,为了保证考生考试过程中考生数据的安全,在考试过程中考试子系统要定时把考生答题资料上传备份到服务器上。 图4 试题显示窗口 3.1.4 交卷管理和自动阅卷模块 当考试结束后,就进入交卷管理环节。交卷管理包括几方面内容:停止考试倒计时;把考生作答的客观题结果保存;关闭主观操作题的窗口,把主观操作题的文件和文件夹打包备份。把考生作答的原始资料备份,可有效防止在自动阅卷中,万一出现阅卷程序出错,无法正常评分时,可凭备份的考生原始资料,用其他途径来单独评分。交卷管理完成后,就开始进行自动阅卷。自动阅卷就是由程序按照评分标准对考生作答的结果进行评分。对于客观题进行自动阅卷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主观操作题来说情况就复杂很多。因为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来说,达到同一个效果,往往有多种操作方法,因此无法按照操作步骤来评分,只能按照操作结果来评分。那么如何让阅卷程序自动判别出考生作答保存的文件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整个考试系统的技术难点。 要解决考试系统自动评阅操作题的难题,首先要对OFFICE的文件内部结构要有一定的了解。在OFFICE文件中,许多内容是以控件或对象的方式保存在文件中的,我们所进行的许多操作,其实就是在设置或改变那些控件或对象的属性。比如:在EXCEL中,我们要在A3单元格输入“内容测试”这几个字,字体格式为:“隶书 16号”。用VB来编程实现上述要求的代码为: Range("A3").Value = "内容测试" Range("A3").Select With Selection.Font .Name = "隶书" .Size = 16 End With 在自动阅卷程序中,我们只要加上判断语句去判断考生的作答文件中,上述属性的值与答案是否相同,即可实现自动阅卷评分的功能。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对其他OFFICE文件进行评阅,从而实现对操作题进行自动阅卷的功能。 当自动阅卷完成后,考试子系统还需要把考生的阅卷结果上传到服务器上。为了保证上传数据的安全,应对阅卷结果等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再上传。 3.2 考场管理子系统 考场管理子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在考试过程中通过服务器上的考场考试管理程序,统一管理考生的各种考试信息。为了实现对考场考生考试信息的有效管理,在服务器上应建立一个考生数据表来统一管理考生信息。数据表应包括一些基本字段:姓名、考号、考生机器名、剩余考试时间、考生考题信息、考生答题信息、各试题得分、考试状态标记等内容。考试子系统在考试过程中应定时访问考生数据表,及时把考生考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更新到考生数据表中。由于服务器上存有考生的各种考试信息和考试资料,因此当某个考生考试机器出现严重故障时,考生考试基本不受影响,只需换台机器重新登录,由考试子系统通过考场管理子系统把考生的考试信息和资料下载到新机器接着续考即可。 考场考试管理程序还可以把整个考场考生考试状态用不同颜色直观显示出来(如:断线用红色表示、在考用绿色表示、交卷用蓝色表示)。同时还把考生基本的考试信息显示出来(如:姓名、考号、所用的计算机名、剩余考试时间等)。既方便了监考老师及时发现考生机器出现的故障,又能让监考老师及时监控整个考场各考生的基本状况。 4 结束语 无纸化考试系统,对传统考试方法进行了变革尝试,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考教分离,系统的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以上对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设计思路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实际上要设计出运行稳定、具有实用价值的无纸化考试系统,还必须考虑很多细节问题,特别是对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制作出功能更强大、应用面更广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与实施 摘要:对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深入企业,从职业群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工作流程创设相应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熟悉工作流程并掌握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 自主学习; 多元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典型的职业活动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形成经验和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1] 经过调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充分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设置了从来到新的工作岗位“接手计算机”开始的一系列工作任务,根据工作流程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按照验收标准解决问题,使职业教育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1 创新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往往是教师先做示范,演示具体的操作,学生再依样画葫芦,可能下节课就忘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学习依赖性强,更糟糕的是,碰到新的问题又要举手提问了,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作为教学的咨询者和课堂教学主持者。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项目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教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另一方面,情境学习成为以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情境学习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习情境的创建要尽可能与以后的应用情境相接近,使二者尽可能地在高度上达成一致。[2] 1.1 深入企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使教学内容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之前进行了广泛的岗位调研,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同时,邀请企业专家一起,对工作任务进行筛选。精选计算机在企业日常办公、财务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应用的实际例子(如表1所示)。为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要,在课后习题中设置了丰富的扩展工作任务,供学生课后自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1.2 按照工作流程建构教学内容 企业人员参与学习情景设计,使教学内容再现工作情景,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工作”中学习。有效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的无缝对接,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操”。 表2列出了学习项目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每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工作情景,项目中的任务是工作流程中的一个节点,按顺序进行,可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同时也熟悉了工作流程。 1.3 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学习项目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以工作项目展开学习内容,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基本顺序编排学习项目。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按照情景描述、布置工作任务、验收单、提出解决方案、知识扩展、课后实践来完成工作项目的学习。由于按照项目完成的工作流程编排学习内容,因此,它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为了补充在本项目中无法体现的相关功能,利用“知识扩展”来做补充,并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课后实践”主要提供了其他类型的企业案例,例如Word文字处理部分除了以制作公司文件、制作会展邀请函和制作产品推广手册三个主要学习项目外,还在“课后实践”中安排了公司差旅费管理办法、请假条存根、会议纪要、产品销售合同书、年度奖状、培训课程表、培训邀请函、生产单等,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选取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有所用。 2 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核心所在是师生的双向互动,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及投入,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学生则要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传统教学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 2.1 双师型教师保证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学校要求教师每五年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教师充分到企业“备课”,从工作任务的实施中了解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职业技能。学校还多次邀请姜大源等著名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说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举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比赛,举办“行动导向教学法”公开课,继而全面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新教案编写,使教师能够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让学生在真实化或仿真化的情景中去思考,去做。[4] 2.2 学生自主学习,轨迹跟踪实时控制 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一方面,学生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宿舍都能够获取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每个知识点完成后机器都可以“预改”进行自动打分,学生可以马上知道自己当前所做的操作是否正确,如果得分为0或不满分,可以按“恢复该题”重新再做一遍,直到做到满分,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操作(如图1所示),学生根据平台数据(如图2所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学习详细记录、学习时间和进度、知识点和作业题的完成率和正确率等(如图3所示),调整教学进度,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由于有足够的评估数据和量化教学数据,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老师也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轨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投入,也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的核心―师生的双向互动。 2.3 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 评价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依据。[3]该课程的评价着重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学生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教师测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在内容方式上包括:项目评价、知识点学习评价与第三方认证考试。其中项目的评价包括基本能力测评与业务能力测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验收单,学生对照项目进行自评,教师再根据学生在课堂的总体表现给予总体评价。知识点的学习评价在自主学习平台上完成,系统进行自动打分,图3所示是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总体评价。在评估时机上改变静态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机器自动评分;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全部参加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检测学习成果。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业成就,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既注重操作技能又注重理论知识,同时注重职业关键能力,真正体现考核评价的公平。 3 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2980名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率达到84.29%,优秀率达到26.6%,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61%)[5],名列广东省内高校前茅。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丰富了学生的直观体验,并通过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可行性,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下一步课程建设的任务是丰富学习资源,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更好地用到实际教学中。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这门课进行了课程设计。该课程设计采用了以任务为导向,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岗位的双重需要。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设计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开设,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虽然该课程的开设有了数十年的历史,但目前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尚有不少探索空间。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能力的要求,我们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内容与标准、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总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定位。 1.1 课程设计的原则 高职院校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的一门前续课程,该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该课程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其以后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使这门课成为一门结构优化、内容先进、与职业能力直接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与标准 过去这门课的课程目标设置为一般技术目标,即简单传授课本知识。现在,我们的课程目标直接体现了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从之前的知识本位转向就业能力本位。 2.1 课程目标 1)职业素质目标: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其它专业及课程的学习服务,能够获得学习新的软件、使用新的软件的能力。 本课程是继续学习计算机其它课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表格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文稿处理的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技术,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范围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资格证书。 2.2 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我们对课程内容做了如表1所示的设置。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这一章,我们根据要求学生应能运用Word 2003软件进行文字录入及图文混排功能的这一能力目标,明确了其知识要点为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和格式、查找替换、文字与段落格式设置;美化文档、打印文档等。 2.3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 如图2所示: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中练、练中学。 主讲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演示,学生人手一机实际操作训练,遇有有问题现场就解决。 2)全程采用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项目单元任务,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情,教学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3.1 教材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2009年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指导下由有关专家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大纲(2007年版)》的要求而编写,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等。 教材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包括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知识点和实习教学内容。在体系结构上突出了基本性、典型性、简约性、逻辑性、实践性;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建立模型、寻找方法,直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2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 信息学院建设有五个大型机房,每个机房配备教学用计算机能同时满足80人次的实训。每台机器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有良好的网络链接能力。 教师会根据教学需求收集各类网络资源,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信息学院建设了相关的网站,提供与此门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及视频,以供学生学习参考。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性格因素和技能现状上具备以下特点:有一定的英语识读能力,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性格因素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计算机操作仅限简单系统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技能不熟悉。 4.2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的组织:典型工作任务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包括:分组、讨论、审核、实施和评估。 分组,即任务下达,以5人为小组,明确人员职责,按照项目要求各自独立开展工作;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讨论,即明确分组以后各组围绕主题、重点和工作步骤开展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拿出各组的方案、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审核,即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方案审核方案是否完整及具体可操作性、是否需要技术支持等,给出建议;实施,即各小组按照审核通过的方案组织实施,进行实际训练操作。教师巡查协助指导;评估,即各组完成方案,由老师验收任务,同时提出建议。 2)教学计划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课时为64。 3)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研究的,以下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融合到课程中。 参观认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参观认知法。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可以准备一些硬件实物(硬盘、软盘、U盘、主板、显卡、网卡、声卡等),通过实物的感观认识来进一步认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现场教学:对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Excel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如: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课本的枯燥知识提升为动感的感观认识。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教授可以采用此方法,如:介绍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可以举出一些实际案例,像“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病毒等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病毒的危害,加深理解。 情境模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如:介绍局域网的共享内容,可以采用教学用机来设定共享,让学生通过网络邻居在局域网中查找和共享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的使用,可以通过聊天室的建立来进行互动。 4)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搬移到计算机实训中心,使教与学同步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实时与学生交流。 5 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实行平时实践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考察主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察,阶段性网络测验和期末考试为职业能力考察。 6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将以知识目标本位转化为以能力目标本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课程设计采用以岗位需求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由过去的纸质试卷测评转化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学习科学视域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论述学习科学的发展历程,概括学习科学的基本内容,探讨了学习科学对教育的启示,并构建基于学习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关键词】学习科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 一、学习科学的发展历程 学习科学最初是一门认知科学,它的研究基础是脑与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家从认知科学的局限和困境中,吸收了认识论、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所展开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属于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科学。确切来说,学习科学诞生于1991年,它是以第一次国际会议的成功举行和《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的创刊为标志的。学习科学的诞生是人们对“人是如何学习的”长期探索的结果。 学习科学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等的基础上,在20世纪90年代,系统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论使它逐渐成熟起来。在我国,主张把关于学习的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或学科,认识到“学习是一门科学”并明确提出建立“学习学”的设想始于1979年。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兴起,转变教学方式的呼吁,以及要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生态,引发了对人类学习机制进行系统探究的迫切需要。在2002年,我国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从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地,即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紧紧抓住国际上“学习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发展的机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让我国的学习科学研究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引领我国学习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l展。 二、学习科学的基本内容 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学习,而学习究竟是什么,随着学习理论向学习科学的概念变化,学习的内涵主要研究以下四点:学习重心是发现和加工新的知识;学习主体不只是学生而是所有人;学习方式强调个体学习与共同体学习并重,从而产生协作学习和学习者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内容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美国心理学家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著的《人是如何学习的》(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诠释了学习科学研究学习内涵的发展(见表1)。 学习科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反思和深化,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创设真实情景,并在可选的学习环境里建构新知识,建立学习共同体支持团队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者心理机能的认知与身份认同的双重发展。可见,学习科学强调的是深度学习和理解性学习,而非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浅层次的掌握,它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三、学习科学对教育的启示 学习科学的研究取向有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学、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学等,从教育学上看,学习科学的任务是对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深入的研究,解决有关学习绩效的问题。 (一)学习科学研究成果为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在弄清学习、认知和发展的基础上,学习科学从不同领域对当前的教与学展开研究与设计。它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教育总体范式从“以教为基点”向“以学为基点”的新型范式转变。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所推进的课程改革与发展,很多都运用了学习科学关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新发现。可见,学习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习与学习研究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革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二)学习科学研究成果直面教育实践,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密切结合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理应建立在对人类学习的深度理解基础之上。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密切联合,共同创设真实情境,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共同验证,减少误解,达成深度的理解,促进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平衡发展,加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将教育的研究成果引入教育实践领域,转化为生产力。 (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共同体促进教育的发展 人类学习是复杂的,单独学科的学习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不全面,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打破研究的局限性。因为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分析研究同一学习现象或学习行为,从而扩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习科学理论正是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以开放胸怀和包容精神创建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共同体,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四、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 学习科学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创造了诸多的可能性,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构建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设计,把可能性转化成学习的质量,提升教育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发展、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养成规范、高效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自主招生造成高职学生入学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授模式,没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理论和实践脱离,学生无法内化和创新知识,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不到有效培养。笔者为了能够适应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科学理论为基础,将此课程教学过程设计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多学科交叉的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学习为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创设正式和非正式的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深化知识并建构新知识,达到深度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基于学习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见表2: (一)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将班上32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即构成8个小的学习共同体,每组4人,组员相邻而坐,而组员构成兼顾了计算机水平、性格等差异因素,使各组的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相当,形成组与组之间比较公平的竞争格局,增强团队意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发展学生的交流技能和协作能力。 (二)明确组员角色分配 每组设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展示员四种角色,其中组长负责带领小组学习、督促完成团队任务并捍卫团队成果,计时员负责把握约定的学习时间,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员的学习成果,展示员负责清晰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而这四种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组员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评价、应用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形成有效评价机制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并不是按照自由散漫的方式进行,而是由教师先给出任务的评价标准,在第一个小组展示员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按照评价标准分别进行不重复的点评并给出建议,其他小组再依次展示并互相评价,并由本组以外的小组进行投票决定各组的成绩排名,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整个评价过程以W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按照评价标准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评价,而且各个学习共同体的汇报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期末的考核成绩由70%的平时成绩和30%的期末考查成绩组成,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权重,引导学生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例如在Word2010的应用中,其中一个任务是让8个小组分别完成自主命题的活动策划书,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刚开始学生都无从下手,在教师的引导下,每组的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展示员进入学习状态,各履职责,经过成员分工协作、展示、评价等环节圆满完成任务。各个小组的成果都达到了基本要求,他们的活动策划书都包含了活动主题、活动背景和意义、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内容等,也完成了基本的格式排版。再比如PowerPoint2010的应用,三分之二的学生是零基础,但经过三周的共同体学习,他们学会了母版设置、将文本快速导入幻灯片、添加动画、版面设计等,而且在自主命题课件制作上,各个小组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合格率为100%。一个学期下来,总共17个任务/作业,学生的完成率为100%,合格率也为100%,总体上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得到提升。 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做法,九成学生表示支持。事实上,对于高职学生,他们更喜欢自主探索学习,不喜欢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法。通过学习共同体这个平台,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添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每个小组都有计算机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学生,基础很差的学生甚至不会打字,一分钟最多能打出3个汉字,而基础好的学生一分钟能打20个汉字,通过设定小组共进退规则,即全组成员都完成任务才能加分,促使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不让差生落后,不拉大优生和差生的距离。因此,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助协作,切实提高了学生和班级的学习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通过创建异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改变传统灌输模式,以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授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指导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帮扶的合作意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现时代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教育入门课程,主要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很重要的。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想要准确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于操作掌握程度,通过采用无纸化的网上测试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还能够更为准确测试出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文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其实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系统;设计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故实行网上考试,充分符合了“计算机应用”这个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实际需要一样的考试环境能够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准确测出学生的基础技能;(2)网络系统考试实质就是“无纸化考试”。在追求绿色节约的现社会来说,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试环境的前提下倡导绿色环保考试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了印刷数万张甚至亿万张试卷的费用和时间,还能够通过此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实现自由组卷和自由评卷。自动组卷、评卷能够避免教师因为工作量大而出现评卷错误的现象,或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不公平评卷现象。除了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外,网上评卷的公平、公正性还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当前情势需求下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实现测试的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实践考核性。系统开发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了繁重的收发及评卷工作。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模块设计分析 2.1.1 用户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系统设计中,作为学生登入系统的模块,在进行考试之前需要将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了考生姓名、性别、身份证以及考试号等等,这些信息是作为学生登入系统前的一个检验信息。将收集来的考生信息录入到考生数据库中,作为是考试的原始记录。其中,用户登录界面中,有“新用户登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选项,用户可根据自己身份进行选择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即可进入子系统界面。 2.1.2 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学生提供考试和成绩查询两个选项。考生根据要求选择“考试”选项登入即可。 2.1.3 考试模块(1)学生在选择登入考试之后,界面将出现要求考生输入相关信息的条栏,主要包括了学生的考试证号、姓名以及班别。之后即可进入试题抽取界面,系统会根据IP地质的不同而快速实现自动抽取不同试题。这些试题与相邻学生试卷各不相同,主要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作弊。之后便可进入考生答题模式。(2)考生答题模块会有预先设定的计时器对考试时间进行倒计,在试卷上显示的是考生考试所剩余的时间。(3)考生交卷。学生在答完题后,经检查后可进行考生交卷。即在考试倒计时间停止后,把考生试题中的客观题作答结果进行保存,将主观操作题窗口关闭,将其文件进行存档打包备份,以防止在自动阅卷程序出错时丢失而无法对考生的作答试题进行评分。 2.1.4 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考试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维护。以防在考试过程中有出错,实时监控也有效实现了防止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 2.1.5 成绩查询模块在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询了。同样的,登录需要输入相关信息以验证无误后才能进入查询页面。 2.1.6 评分管理子系统评分管理子系统结构中,主要分为了主^题评分、文字录入题评分、Windows操作题评分、Internet操作题评分,以及Office操作题评分。 2.1.7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形式主要是基于网络下进行的,故为能够使系统能在考试考试整个阶段中甚至长期有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为考生和教师提供考核服务。且由于该系统的重要性,应当满足本身的易于维护与完善。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 2.2.1 网上考试系统中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的登录界定,只能是允许老师或管理员,学生不得登录题库管理子系统。教师在登录时,先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账号和密码,其中,用户身份选项中可选择“教师”或“管理员”,经系统验证通过后才可进入题库中。教师在进入题库管理子系统中对其所作的修改都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其中,教师身份登录的可进入到题库管理界面,而管理员身份登录的则是进入服务器考试界面。 2.2.2 网上考试系统中监考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网络考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考管理子系统对考试系统和考试过程进行管理。其包括了维护管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以及考试监考管理和试卷回收管理等多方面模块。首先,管理员再登录界面登入后就可进行编辑和导入题库等操作步骤了。在考试时,监考员登入考试管理界面进行试卷生成,点击开始考试,学生也随之可以登录考试步骤了,监考员在这时就可进入考试监控进行监考。其中,监考员具有可延长考生考试时间和强制还不愿交卷的考试交卷,在所有一切完毕后系统将自动回收试卷。接着就进入客观题自动阅卷步骤。 2.2.3 网上考试系统中评分管理子系统的实现单项选择题是属于理论题,而理论题是该系统中的客观题,故在其选择题答案只是一个字数或字符的情况下,系统对其进行自动评分。评分过程中,是将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自行交卷,或者系统考试时间结束后强制的交卷后,系统均会自动调用“客观题评分模块”进行对考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 三、结语 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当前,对该门课程进行无纸化的网络考试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减少繁重的试题评分和试卷印刷外,还能够实现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考核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符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本质,即具实践操作性。在保证考试方式有效的同时还起到环保的作用。其中,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更为公正、公平、客观和准确,能准确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为学校教务工作节省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 【摘 要】该文给出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全新课程设计,旨在解决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低,解决问题能力差的问题。本文以实际的项目为背景,围绕信息中心机房改造项目,从电脑的选购、软件平台的搭建、机房条例挂板的编排、使用软件统计表格的编排、局域网组建、安全部署、到最后项目汇报几方面进行展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针对岗位需求,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与工作任务的训练,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项目情景;课程设计;素质目标;考核 1 课程概要 《计算机应用》课程为64学时,是各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先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 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习项目的选取基本依据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根据实际应用典型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本课程的设计背景:本课程的项目来源于信息中心工作岗位,作为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能够为学院选购电脑,能够安装各种软件,能够熟练使用Word做各机房的管理条例及机房挂板,能够使用Excel统计机房使用情况,能够使用PowerPoint做工作汇报,能够维护全系网络的安全等。 因此围绕着信息中心管理人员的职责,设计本课程的整体项目为:信息中心机房改造。本项目分成六个子项目:(1)为机房选购并组装电脑;(2)为机房搭建软件平台;(3)机房管理条例及挂板的编排;(4)机房使用软件统计表格的编排;(5)机房局域网的组建;(6)机房安全部署;(7)项目总结汇报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计算机等级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 课程目标 3.1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为机房选购并组装电脑”子项目,运用所学的选购各硬件的指标,能够自己选购并组装一台台式机,并能够为自己选购一款笔记。(98%学生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为机房搭建软件平台”子项目,能够自己安装、设置及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95%能过完成) 学生通过“机房管理条例及挂板的编排”子项目,能够编排纯word文档,能够使用word做简单的表格,能够进行图文混排。(95%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机房使用软件统计表格的编排”子项目,能够利用Excel制作表格,并进行统计与分析。(90%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机房局域网的组建”子项目,能够组建小型的家庭、办公局域网,能够实现文件共享。(87%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机房安全部署”子项目,能够区分与使用各种杀毒软件及防火墙,能够将系统的备份,能够做网络简单的安全管理。(85%能够完成) 学生通过“项目总结汇报”子项目,能够熟练使用PowerPoint软件做动态演示文稿。(95%能够完成) 3.2 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为机房选购并组装电脑”子项目,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主要组件的选购原则及指标,掌握计算机的组装的步骤,掌握硬盘分区与系统安装的步骤、了解计算机硬件故障排除的方法。 学生通过“为机房搭建软件平台”子项目,使学生掌握文件、磁盘管理,工作环境设置、附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学生通过“机房管理条例及挂板的编排”子项目,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Word软件编排常用办公文档(包括文字及表格),以及宣传挂板。 学生通过“机房使用软件统计表格的编排”子项目,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xcel软件制作表格并美化,了解公式或函数的运用,掌握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 学生通过“机房局域网的组建”子项目,了解网络基本应用、掌握局域网组建的方式。 学生通过“机房安全部署”子项目,了解病毒的概念,分类,及发作前、中、后的症状,熟练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查杀。 学生通过“项目总结汇报”子项目,理解PPT的各种视图,掌握幻灯片模板的使用,掌握动画的设置,了解演示文稿的打包与输出。 3.3 素质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通过机房安全部署项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通过项目分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 4 学生学习成果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了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学会制作实用高效的电子报表和制作幻灯片,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教育部推行的“按照工作过程、任务驱动”思想进行设计,每部分教学内容都列举实际事例、确定项目任务,解决问题。除教学实例之外,每部分内容还设计了必要的实践任务和课后练习题,便于学生掌握实际技能与方法。该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 考核方案 本门课程采取多次综合考核方式,总分为100分,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1)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权重20%,考核内容包括每次的出勤情况,课堂回答,课堂作业。 2)实验作业,占总分的50%,按项目的子任务划分成7个评分模块,进行共12次打分(基本每次单元课后都有打分),按权重计算总分。打分主要依据平时课堂上和课后完成作业(不仅限于纸面作业)的情况,考核方式有小组评分、组内评分、个人作业评分等。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权重30%,在规定的考试期内举行,考卷为笔试题,考核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客观题结合主观题的方式,考核学生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分层任务驱动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文章从教学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评价反思六个方面介绍了以PowerPoint 2010动画设置为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动画设置 一、引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无线网、物联网及云技术等新技术正在引发社会各行业领域的变革,教育首当其冲。一方面,学生通过互联网能接触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获取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已经厌倦,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更是难以禁止。这需要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在这个新时代,开放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学习,如果课堂教学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那么越来越多的人⒉恍枰呆在学校被动地接受课堂教育,这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更应该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知识点讲解和运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传输媒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探索、实践、思考、综合、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相比传统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更能从学生主体出发,创新性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新的教学单元;要求教师能转变角色,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传统教学设计上拓展教学活动。这里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PowerPoint 2010动画设置为例,展示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教学设计实例,并总结实际课堂教学效果,提出课后教学反思。 二、教学情况分析 1.课程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课程模块中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般方法、过程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使用Windows操作平台;掌握Internet应用;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水平,取得合格证书。 2.学生分析 本课教授课对象为我院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2班学生,由于女生较多,她们自尊心强、喜欢动手操作拒说教,学习态度端正,已具备制作简单的PPT演示文稿的能力。 3.教材选择 针对本校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生专业,我院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共同设计并编写了任务驱动型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 2010)》,本课教学设计内容选自第七章演示文稿制作之任务四:使用动画效果。该内容是幻灯片动画制作的点睛之笔。 4.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基本动画类型及其效果;学会PowerPoint 2010动画设置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使用“动画效果”、“动画窗格”、动画“计时”选项的设置动画高级效果。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教师演示及微视频学习后进行模仿操作;能够“举一仿三”,通过模仿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能够根据实际应用设计并选用合理的动画。 素质目标:提高学习信息素养;培养小组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基本动画类型的设置;动画效果、计时选项的相关设置为本课教学难点。本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完成任务,掌握操作,提升技能。 三、教学策略 1.教法分析 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应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了“翻转课堂”理念下的:①案例教学法,通过基础任务中趣味性的PPT动画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②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模仿制作基础任务的PPT动画作品,并实现拓展任务的护理知识讲座PPT作品,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PPT动画设置基本操作方法。 2.学法指导 结合教师的教法引导,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在湖南省职业教育名师课堂的学习任务书、微视频等学习资料进行课前预学习;课上通过分层任务引领、模块专业岗位设置分组以模仿、体验、探索的学习主线进行学习。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源准备 我院计算机教研室骨干成员通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已经建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堂的基本框架及学习资源,并已经成功申报湖南省职业教育省级名师课堂。结合教学策略,课前把本课教学资源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名师空间课堂,录制任务操作微视频,制作与知识点对应的微课,供学生观看学习。 2.教学设备准备 为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上课前先检查每台计算机是否正常运行并连网;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明确所在分组并按分组固定好座位,要求学生通过红蜘蛛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进行签到;在教学中主要使用红蜘蛛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资料传发、教学演示、提交作业等教学活动。 3.学生分组准备 根据学生专业,按模拟岗位设置分组并为小组冠名,通过分析课前学习及讨论情况,结合学生学习能力选择小组及组内成员,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气氛。 五、教学实施 本课教学实施主要通过展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任务-拓展任务-作业布置六个环节完成,充分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1.展示任务 在此环节通过展示基础任务:一个PPT动画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课前的预习展开讨论。 2.分析任务 结合上一环节展示的基础,进入知识点讲解,由教师通过红蜘蛛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分别演示“鲜花盛开”“阳光照耀”“蝴蝶飞飞”“鲜花凋零”四个场景动画的操作步骤,介绍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动画类型及其操作方法,为完成任务阶段做准备。 3.完成任务 通过演示和讲解,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进行模仿操作,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发送任务素材、操作视频到学生机器上,布置任务并巡回指导,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记录其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分析任务环节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模仿、体验,借助微视频、学习资源包、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及教师的巡回指导完成基础任务。 4.总结任务 针对基础任务按分组比一比任务完成情况;说一说任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负责倾听并适时控制课堂秩序;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动画设置的一般操作方法,并有对性地演示“效果选项” “计时”“动画窗格” 的使用操作方法,形成总结、梳理知识,促进技能的形成。 5.拓展任务 结合未来岗位情境,布置跟专业岗位紧密联系的拓展任务:继续展示一些PPT动画作品,布置跟专业相关的实用性任务,模仿或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的新技能来完善课程前期制作的护理知识讲座PPT演示文稿,让自己的护理知识讲座更精彩,让学生在完成拓展任务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 6.课后作业 完成拓展任务后,为巩固课堂成果,布置课后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名师课堂中对应章节的在线测试并提交测试结果。 六、评价反思 1.评价 在评价环节,学生通过填写任务完成情况表、课堂评价表进行自我过程性评价,教师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评价表,结合课堂情况记录形成总结性评价,为课堂效果及课后反思提供依据。 2.课堂效果 通过课堂实践,课堂气氛轻松活跃,6组同学中,有5组全部完成任务,另一组因为有一个同学机器重启硬盘还原影响了任务的完成进度。 3.创新之处 任务设置由基础任务的趣味性到拓展任务的实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跟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理念指导下,以职业教育名师课堂平台为主,借助微信、QQ等通信软件建立资源丰富、实时反馈的自主学习平台,促使学生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自主学习为辅的学习习惯。 4.存在的问题 分组学习中,有些学生依赖性较强,消极对待;在课前学习及课后自主学习阶段,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学习的培养还不是很到位,如何对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现状,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整体需求,如功能需求和角色需求,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总体结构及数据库设计方法,为系统的实现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试系统 系统设计 1 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考试形式一般包括人工出题、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传统考试模式造成教师工作量大,考核内容不全面。鉴于该门课程强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考试形式已无法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计算机考试信息化,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实现无纸化考试,可全面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考试工作效率,使考试更加公正、客观。 2 需求分析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用户管理、试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自动组卷和评分等。系统采取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种权限对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员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及试题库的管理和维护。教师负责组卷管理、试题库管理及考试过程管理。学生权限是登录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答卷考试。系统选用Visual Studio 2010,SQL Server 2008,C#开发语言,使系统更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易用性。考试系统应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用户与系统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框架结构 根据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得出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2 数据库设计 在考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中,先要对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字典中的数据存储进行分析,分析各数据存储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系统的关系模式。本系统采用E-R图来进行数据结构的分析。如管理员E-R图,如图2所示。 根据设计好的E-R图在数据库中创建各表,包括管理员信息表、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考试成绩信息表和试题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管理员登录账号、管理员姓名、管理员登录密码;学生信息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及登录密码;教师信息表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教师登录密码;学生成绩表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考试成绩;试题信息表包括系统编号、试题题目和试题答案。 4 系统实现 本文以登录模块的实现为例,登录界面提供所有用户的登录(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该模块采用了验证码技术,该技术通过Random类实现。Random类中最常用的是Random.Next方法。Random.Next方法主要用于返回一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登录界面:三个textbox控件用于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一个dropdownlist控件用于选择登录身份;image控件用于显示验证码;两个button控件用于登录和取消。 5 总结 本文从系统登录模块、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实现提供解决方案,一个完善的考试系统不仅要有友好的界面,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后台管理模块,完善的后台管理模块可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变得更加灵活和易维护。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使系统更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 摘 要 文章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系统组成、结合我院新大楼具体项目,从智能建筑的公共广播,电话通讯,火灾报警,病床传呼,安保监控以及结构化布线几方面的系统设计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 公共广播 电视 病床传呼 火灾报警 监控 南京市中医院新大楼新址位于南京市大明路177号,本工程为南京市南部新城医疗中心、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建筑高度:门诊楼23.75米行政楼住院楼70.9米,建筑病房楼地上17层地下2层,病人床位数达到1500床;主楼主要为住院部、手术室、血透及ICU、5层主要是为中心手术部、4层为标准病房及净化设备、6层为标准病房及婴儿室,本建筑为框架结构。 以下就南京市中医院新大楼弱电工程的部分系统: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排队叫号系统、医用对讲系统、建筑物电子信息的防雷接地系统等设计进行解析。 1、公共广播传呼系统 医院广播系统一是面向公共区也兼顾了公共广播的需要,主机部分除了设置应急广播音源及其播放装置,还要考虑FM\AM的接收、CD麦克风等的音源装置,建议系统主机优先选用标准化、模快化配制,并提供标准接口及相关软件通信协议,以便系统扩展。杨声器的设置除了满足应急广播的需要,同事还兼顾了公共广播找人的需求,该工程病房内嵌入式杨声器功率为1W,其他杨声器为3W,臂挂杨声器为5W,要求从功放设备的输出端至线路上最远的用户线路衰耗不大于2个DB谐波小于0.1%,信噪不低于60DB,在每个广播回路上设置带有强切功能的音量控制开关,开关设置在现场或弱电间的广播接线箱内,当发生火灾时。通过消防报警联动控制总线把音量调到最大,以满足应急广播的需要。 2、综合布线系统 本院新大楼布线系统是按照当前较为普遍应用的千兆位以太网设备配置(主干线系统可供扩展为万兆位以太网系统),采用是拓扑结构形式。本系统主要用于语音和各种数据信号的传输,数据网络系统按内外双网络结构方式设置,内外网进行物理分隔设置。综合布线系统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医学影像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远程医疗系统等医院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信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资源信息数据管理、报表处理、财务处理、远程多媒体会议系统等提供通信平台。 3 、安全防范系统 医院安防控制中心设置在行政楼的一层,安防中心集中检测本建筑及院区其他各个分楼建筑内的视频信号和各种报警信号,按防中心内设置与城市安防信息网络直接连接的信息接口,110直通报警专用电话等。该系统是按照普通风险对象提高到安全防范型工程来设计的,分别有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汽车库管理系统和内部的对讲系统组成。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中心与消防控制室合用一室,以方便消防安防的集成建设和一体化管理,可以减少医院的合理费用。 4、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本院建筑为一类高层建筑,设2个消防控制室,按照GB50116-2013采用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本系统有火灾探测器、手动火警报警安钮、火灾声光报警器、消防联动控制器、消防应急广播、消防专用电话、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等组成。消防控制室的报警设备由火灾报警控制主机、联动控制台、CRT显示器、打印机、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直通对讲电话设备、电器火灾报警主机电梯监控盘和电源设备等组成,并设火灾报警外线电话。在医院的护士站各楼层均设置带地址式烟感探头;在厨房、车库等设置感温探头;在煤气表房设置气体探测器。通过可编址智能探头,手动报警以及控制模块组成一套可靠的火灾探测系统。 5、6 排队叫号系统 医院包括分诊排队系统、取药叫号系统、挂号叫号系统、本系统软件电脑主控制器、号票打印机、虚拟叫号机(医生或药师用电脑)、诊室或窗口显示屏、主显示屏、中继盒、杨声器组成。系统运用电脑直接控制叫号系统、显示系统、语音系统及号票打印,可同步显示当前系统工作状态,能有效地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配置对应的计算机接口设备和管理软件,通过综合布线网络,可以方便纳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管理电脑主控制器设在各个分诊科室的护士站、取药工作站或挂号工作站。 7、医用对讲系统 本工程在病区各护理单元的护士站与患者床头之间,妇科护士站与各分娩室之间,集中输液与护士站之间,以及血透析病床与护士站之间均设置了医用对讲系统。系统由管理电脑、主控制器、对讲分机、紧急按钮、走廊显示屏、发射天线等组成。系统通过实时呼叫应答和双向对讲等功能有效帮助医务工作者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水平和效率。通过配置对应的计算机接口设备和管理软件,通过综合布线网络,可以方便纳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管理电脑和主控制器设在护士工作站,病床内对讲分机直接安装在医疗设备带上。 8、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 智能建筑的弱电电源系统必须是可靠稳定和无干扰的。其中,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消防火灾报警设备以及通讯设备属一级用电设备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对终端计算机设备配置单独UPS装置。医院的弱电工程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计算机行政局域网和收银系统的电源均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双电源切换柜的电源来自医院变配电间的2台变压器低压回路及1台柴油发电机供给。医院弱电工程的各个系统,都设有独立的电源配电箱控制;弱电系统的接地是弱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减少干扰和保护设备,弱电接地系统必须单独接地,医院的弱电接地中各个弱电系统接地均采用大于25mm2以上的铜芯导线与室外接地桩连接。 9、结束语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设计中要有全面的观点。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设计;创造投资合理,环境舒适的智能建筑的建设是迫切需要的。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和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人类不再仅仅满足于建筑的居住功能,而是追求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因此,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是一项包含多种系统的复杂工程,而弱电系统工程则是决定智能建筑使用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含义及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问题;措施; 智能建筑是现代高科技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同时将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多种系统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产业的飞速发展,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趋势,使得智能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的智能化工程又称为弱电系统工程,弱电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工程,如何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管理好,是决定智能建筑使用性能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含义及其作用 建筑弱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及控制电压等低电压电能,具有电压低、电流小、功率小、频率高的特点,如24V直流控制电源,或应急照明灯备用电源;另一类是载有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信息源,如电话、电视、计算机的信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弱电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迅速普及,弱电技术的应用程度直接决定了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一般来讲,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主要是指工作电压为低电压的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和安全自动化系统,这五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五大系统的分类变得越来越模糊,逐渐溶为一体[1]。 弱电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保障智能建筑中机电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弱电系统为其供应水、电、冷、热,保障建筑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通信、娱乐需要,保障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其提供舒适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弱电系统的使用能为建筑使用者提供周到的物业服务,减轻物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节约物业管理的成本。因此,弱电系统成为智能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弱电系统工程施工中,应坚持可靠、实用、便利的原则,加强弱电系统与各个专业的协调配合,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特点和功能,综合考虑其它各种因素,分清主次功能,保证主要功能。 二、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弱电系统在建筑中的使用,使得智能建筑作为我国现代建筑乃至未来建筑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颠覆了传统建筑的概念,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但是由于智能建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2.1 线缆选型的无序化和布线施工的随意性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和安全自动化系统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在智能建筑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需要选用不同型号的线缆,但是由于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缺乏,在施工中,不同的系统并没有严格区分不同型号的线缆,往往混用同一型号的线缆,这就给建筑的使用带来极大的隐患。此外,在建设建筑时,也需要在各个房间或某一位置合理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布置、安放线缆,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按照标准、随意布线,布线结构凌乱,布线过程中偷工减料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建筑的安全使用埋下极大的隐患。 2.2 建筑设备及建筑材料质量不达标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智能建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的采购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良莠不齐,施工企业所采购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缺乏安全说明和产品合格证书,加之企业没有对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采购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很难辨别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好坏,所采购的设备材料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一些企业往往不按照标准使用建筑设备和材料,有的甚至使用假冒伪劣设备和材料[2]。 2.3 设计图纸误差过大 施工图纸是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的基础和依据,一份合格的设计图纸能够保障施工进程的顺利进行,如果误差过大,就会严重耽搁施工的进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往往与实际施工存在比较大的误差,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土建设计与弱电设计不相一致,比如预留空间与设计图纸不符,遗漏网络连接点,导致某些设备的安装位置不合理,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有效地维护。 三、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在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尚处于起步阶段,施工过程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1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 施工过程的监督是保障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顺利进行建设的关键,因此,施工单位要增强监督意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施工前,要对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基本技能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施工设备安全可靠和施工人员基本能力符合工作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检,保证整个工程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保证弱电工程各个系统选用相符的线缆,一旦发现违规操作,就严格进行处罚,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3.2加强对设计图纸的管理 设计图纸是施工的依据和基础,在设计施工图纸前,设计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核定房间的高度和尺寸,设备之间的安置距离以及工程的使用功能,根据这些数据以及业主的需求进行图纸的设计,切记盲目空想;在施工前,施工人员要熟悉设计图纸,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建设[3]。 3.3 加强施工组织的建设和施工承包单位的审查 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的进度和计划安排进行施工组织的设计,大的工程要进行专业的组织设计,小的工程则要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建设,同时要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对各分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交底。此外,在选用施工承包单位时,要认真审查其资质,核定其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同时施工承办单位也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 四、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现代高科技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的产物,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趋势。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由于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因此,这就需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把建筑设备和材料质量关,加强对设计图纸的管理和施工组织的建设以及施工承包单位的审查,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 摘要:结合具体建筑项目,从智能建筑的建筑自动化系统设计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设备自动化;安全防范;人性化 引言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建筑环境。衡量建筑的现代化标准:建筑的设计形态和智能化是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建筑自动化让冷冰无知的混凝土建筑物,变成了温暖、人性化的智慧型建筑物。 在建筑自动化系统设计上,从智能建筑的实际性质出发,充分考虑业主和使用者的各种功能要求,使设计能在总体结构上尽量现代化、技术上先进实用、经济上合理。 下面根据具体工程阐述下本楼群建筑自动化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路程: 首先介绍下本工程建筑概况: 本工程为商业性公共建筑综合体。属于一类高层建筑,建筑耐火等级一级,建筑人防等级(五级,六级)。建筑主体高度(A栋办公搂100米,B、C、D三栋为酒店式公寓65米)。其中B、C、D三栋酒店式公寓的一、二、三层为开阔式商业区,以上为酒店式公寓房间。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基础为桩基础。整个建筑地下连成一体,地下一层为汽车库(地上为楼群绿化部分)及建筑物附属用房,局部地下二层为设备用房,约5000平方米的汽车库作为战时人防。建筑总面积约12万平米. 一、 建筑自动化系统 本系统是一种将建筑物的有关如电力照明、空调通风、给排水、消防、保安、运输等设备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综合性的系统,使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节约能耗,节省人力。此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计算机局域网为通信基础,具有分散监控和集中管理的功能。本系统由建筑设备自动化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整个建筑群建筑自动化系统(BAS)设计成一套完整的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 从建筑的功能空间分布和线缆敷设及商业管理的灵活性方面考虑。自控系统与安防系统等共用同一房间。在监控中心(一)设置建筑群(办公区A楼)管理工作站,在监控中心(二)设置公寓式酒店(B、C、D楼)商业区及地下室管理分工作站并将监控中心(二)的信息传送给监控中心(一)。 为满足具体管理要求,整个系统还设置若干个自控管理分站(如在变配电室、制冷机房等),并在工程、管理等部门各安装楼宇自控管理终端。监控层网络采用 RS-485 或 LonWorks 等标准化现场总线,所有监控管理站应属同层网络,按危险分散原则设计。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与管理自动化系统采用同一网络系统,合用机房。 二、建筑设备自动化子系统 包括对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电梯群及变配电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1、 暖通空调设备监控系统 制冷机组自身的安全保护及控制,由供货商随机提供控制装置,完善保护及控制功能,并附加要求说明;控制装置应配置可扩展的现场总线接口及相应的控制软件包,由 BA系统分包商负责实现数据联网。 制冷机组与冷却塔(进出管路上的电动蝶阀),冷却水水泵、冷冻水一次水泵联锁,按要求顺序启停,时序控制加水流保护,显示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制冷系统辅机管路采用并联连接,所有相关设备采用轮换使用,互为备用。 开机顺序:冷冻水一次水泵冷却水水泵冷却塔(电动阀)制冷机组 停机顺序:制冷机组冷冻水一次水泵冷却水水泵及冷却塔(电动阀) 制冷机组的运行台数,根据实际需要的冷负荷及流量进行控制。 冷冻水二次水泵运行台数采用流量控制,变频控制器采用差压控制。 冷冻水总供回水管加差压旁通阀保护,超压或者小于一台泵低限流量时旁通阀开启。 通过控制冷却塔运行台数及供回水旁通阀,使冷却水回水温度在允许的范围内。 冷冻水补水泵由屋顶膨胀水箱信号控制。 空气处理机: 夏季送冷风,冬季送热风,过渡季送新风以节能,串级调节控制电动阀调节冷或热水量控制送回风温度,使回风温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回风温度设定值可按新风温度再设定。 冬季加湿,采用高压喷雾加湿的通过加湿控制器串级调节加湿量控制送回风相对湿度,采用湿膜加湿的通过串级调节给水电磁阀控制送回风相对湿度,使回风相对湿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回风相对湿度设定值可按新风相对湿度再设定。可根据回风空气质量(二氧化碳含量)及室内外空气焓值比较控制各风阀达到最佳的经济状态。 风机按时间程序自动启/停,运行时间累计,用压差开关监视风机运行状态,全新风系统中的回风机与送风机联动。设过滤网失效报警;风机故障报警、风机、风阀和水阀联锁。 工况:设手动、自动转换。 ①新风机组: 夏季送冷风,冬季送热风,过渡季送新风以节能,根据送风温度与设定值的偏差,控制电动阀调节冷或热水量,使送风温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送风温度设定值可按新风温度再设定。冬季加湿,采用高压喷雾加湿的通过加湿控制器串级调节加湿量控制送风相对湿度,采用湿膜加湿的通过串级调节给水电磁阀控制送风相对湿度,送风相对湿度设定值可按新风相对湿度再设定。 风机按时间程序自动启停,运行时间累计,用压差开关监视风机运行状态。 设过滤网失效报警,风机故障报警、风机、风阀和水阀联锁。工况:设手动、自动转换。 ②风机盘管(四管制): 在独立操作管理的房间内单风机盘管就地温控器控制,含三速开关、温控位式调节及手动工况转换。在无人管理的房间内,大面积多台风机盘管集中分组控制,温控分组调节,手动和自动工况转换。 ③通风设备监控系统: 可以由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各种通风机和排风机的启/停,并显示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可燃气体探测器联动通风机,关闭进气总阀。汽车库根据业主需求增设一氧化碳探测器,及时联动送风机和排风机改善空气质量。卫生间内与风道联通,定时起动通风机。 2、热交换设备监控系统: 本设计热交换系统仅预留条件,由楼控专业公司配合完成。 3、给排水监控系统: 监视各种水箱及水池液位信号,高/低水位报警。 可根据水位信号或由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各个泵的启/停,以及阀门的运行及状态,显示泵的启/停状态及故障报警。 水泵循环投切,备用泵自投。 就地液位传感器采用模拟量输出信号,液位控制可独立于楼控系统工作,超高或超低报警。 对有压力或限位要求的信号采集,纳入楼控系统。 4、照明设备监控系统: 公共场所照明控制:以时间或事件的程序控制方式开启或关闭按区域划分的照明组,可纳入BA管理系统。泛光照明控制:以时间程序控制方式开启或关闭该照明开关。航空障碍灯控制:由供货商提供专用控制器,以光电开关或时间程序控制方式开启或关闭照明开关 5、电梯/自动扶梯监控系统: 整个建筑在首层和地下一层消防监控室分别设置可视监控管理设备(多媒体计算机)及对讲母机管理中在CRT图形显示器上直接监视各自区域电梯的运行状态,并显示故障报警,系统以时间程序控制方式或手动控制方式控制电梯/自动扶梯的运行。 系统管理层采用Ethernet网络,与BA系统连接采用S/C方式,电梯供货商有责任提供管理及应用程序软件包,供BA系统分包商负责实施,可视监控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应支持Windows/NT。监控层采用标准化现场总线。 电梯控制装置应预留与读卡机及安全防范管理系统连接的接口板插槽,可以采用读卡机控制方式控制电梯的运行并与安全防范管理系统联锁,收发保安报警信号,使电梯停至程序控制的指定层,电梯供货商有义务向联网的各子系统分包商提供所需信息接口的编码表。 6、变配电设备监控系统: 在建筑物的变配电室设监控管理分站,监测计量电压、电流、功率因数、功率、频率、开关状态等各种运行参数,电能统计、分析和预测,系统设备及监控管理程序及应用程序软件包由变配电设备供货商成套提供。 系统管理层采用Ethernet网络,与BA系统连接采用S/C方式,要求BA系统具有只监不控功能,由BA系统分包商负责实施。监控层采用标准化现场总线。 7、应急柴油发电机监控系统: 应急柴油发电机的安全保护及控制装置应由设备自带,应有可扩展的标准化网络通讯接口(如RS-232、RS-485或Lonworks等)。通过现场总线与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相连,管理机房可监视、计量、显示与打印各种运行参数。 8、电表、水表、煤气表、热量表的计量计费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系统纳入BAS,各栋公寓入口处应提供用户能耗资料查询台。 三、 安全防范子系统 整个建筑群安全防范管理系统设计成一个多层结构可独立运行的分布系统。安全防范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闭路电视监视、防范报警、出入口管理(门禁、可视对讲系统)及保安巡更。建筑群各区域安全防范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接口界面相应的BA系统及消防系统建立通讯网络,将有利于充分利用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充分发挥整个建筑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潜能。 1、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为确保整个建筑群的高度安全和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取证能力,在建筑内外要害部位,例如:建筑大厅(堂)、地下停车库、电梯厅和轿箱、自动扶梯、重要的出入口、楼梯通道门、重要的机房、接待及收银台等处均设摄像机,以固定型和遥控型相结合,监控室内能够通过键盘对所有摄像机进行控制(云台控制镜头控制),确保高效的监视覆盖率。 整个系统视频切换,分割控制采用矩阵形式,微机管理,任何一台摄像机的图像以切换到任何一台监视器上进行观看,在不同的监视器上可以进行不同的时序切换或固定画面显示,监视器也可同时多点监视图像,各画面附有位置名称、整个建筑群的图像信息理论上共享,各区域监控中心靠设定操作员等级加以限制。 录像系统可提供72小时(多制式可调)缓时录像,一旦接到报警信号(含消防报警)将自动转换到实时录像,或在需要时手动切换到实时录像,回放帧数应符合技防办的要求。 2、 防范报警系统 在办公区,商业区主要出入口及重要部位设置入侵探测器(本设计在竖井预留线路通路,根据业主另行需求可增设)按时间或按区域、或按事件编程,进行设防或撤防,重要区域和重点部位报警时,有现场声音和现场摄像图像进行复核记录。 有人员值班的重要场所设紧急报警按钮。 公寓每户来访对讲机上设紧急报警功能。 3、出入口管理系统 办公区(A楼)各层予留管路,以便租户根据自己需求安装门禁系统,并与控制中心连接。 采用闭路电视监控、防范报警、门禁控制和巡更相结合的方式预留管路,以满足二次装修后安全防范的要求。 公共区域等其它重要房间(如消防控制室,财务室,管理用房等)根据物业管理要求由装修配合隐蔽设置。 电梯控制系统留有安装读卡机接口,以保证整个大厦的高度安全性。 客人来访可视对讲系统 公寓式酒店(B,C,D楼)设可视对讲系统,本工程采用总线制多功能访客对讲系统,将住户的防入侵报警系统纳入其中。各楼设独立的访客对讲系统,工作状态及报警信号送到管理控制中心。在管理控制中心设置可视管理主机,在每个楼大堂服务台处设置可视门口主机,每户设置一台可视室内分机。实现三方互相通话、图像监视、紧急求助、集中管理等功能。 每户内的燃气泄漏报警、门磁报警、窗磁报警及紧急报警按钮等信号均在用户对讲分机留有接口通过总线引至管理控制中心。 4、保安巡更系统 本次设计为离线式,在预定的巡更线路上设置巡更感应器或读卡器,若巡更人员因故未能按预定线路及在预定时间内达到指定地,中央显示屏将发出报警,并显示出事地段.本系统由集成商布设。 写字楼采用闭路电视监控、防范报警、门禁控制和保安巡更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 公寓采用家庭防盗对讲、闭路电视监控、防范报警和保安巡更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 5、其它 无障碍公寓残疾人设施:在卫生间及居卧室等设置求助按钮;在卫生间设置电话插座; 办公部分残疾人卫生间设置求助按钮并安装报警装置。 6、整个系统的线路敷设按防火布线要求设计。报警、探测、控制信号导线采用阻燃型多股型铜芯线缆,射频信号传输线采用阻燃型铜芯同轴电缆,电源线采用阻燃型铜芯线缆, 线路穿镀锌钢管或金属线槽内敷设,各种线路在一个线槽内敷设时设置了隔板。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设计。在搭建楼宇弱电框架的同时尽量多得去学习每个系统内部的理论细节,尤其是对完成该系统任务的产品的品味。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的若干技术问题 摘要:我国建筑智能化近年来发展迅速,弱电工程设计也进步明显。在进行设计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各功能系统的设计和配置,打造经济实用的现代化建筑,为人们创造方便和舒适的环境空间。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系统设计;完善措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各项设施建设都在快速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城市中日益强大的建筑业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建筑正在向着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设计理念上也发生着变化,弱电系统的设计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建筑的使用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智能建筑中弱电工程系统的设计,使建筑内的所有机电设备都能得以正常的运行,为建筑内居住的人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为建筑的管理者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手段,达到了节约能源和节约成本的目的。 一、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仍然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使用系统集成的技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管理方面,将会使用人体识别和智能卡的技术;(2)共享性的网络管理技术可以在以后的智能建筑当中实现,换言之,利用计算机、场地的总线、网络的总线和 web技术的三层结构达到智能建筑的功能、软件界面和网络等的集成,从而能够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对智能建筑里面的一切装置进行科学地监管;(3)在弱电技术持续进步的前提下,智能建筑能够使用越来越多的通信网络、整体布线、建筑装置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等系统以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标准,这必将是未来建设智能建筑的主导方向。最终,智能建筑在弱电技术的支持下能够达到图形、视频、声音等的统一使用;(4)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当中的通信技术也在持续地进步,伴随着ATM 与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通讯还是会朝着网络化、高速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5)越来越多的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将会运用到以后的智能建筑弱电领域,并进一步地健全智能建筑的办公、通讯、安全等功能,利用提高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信息与通信的网络系统能力能够建成技术含量更高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且能够建成符合我国人类居住条件的楼宇管理系统。 二、、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要点 1、综合布线系统 作为智能建筑的基础,综合布线是一种具有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用以服务建筑物中所有通信和计算机设备,满足现在和将来的布线要求。设计应以智能建筑的现时和计划需求为依据。 2、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与信息资源等部分组成。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国内外建立远程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子系统间接口方面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系统的控制器与受控设备之间往往互控,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设备之间的联动控制。系统的报警联动、各种管理信息资源网络的互联,需要设备之间或系统与设备间的软、硬件连接,需要对各自的“接口”界面进行处理,以便可靠运行,但往往因为系统要求不明确与技术规则不统一、各承包商间接口界面不统一与彼此推诿、技术不成熟或技术不可行,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4、弱电设备功能 大楼内弱电设备多、专业性强,每个弱电子系统均要有专门技术人员安装调试。监控管理人员一般对诸多智能系统不可能都精通,应在抓好线管、线槽施工质量同时,着重对系统设备功能进行监控。合同签订过程中,专业队伍竞争夺标,往往会给系统提出许多功能,许多测控点,而报价又不高,以增加竞争优势,而在施工时往往去掉某些功能,忽略一些测控点,管理人员若不按合同监控,就会使工程少测控点、缺功能。 5、配电装置 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它如同人的心脏,一旦出了毛病,人员和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为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都要严格按图施工和规范验收。大楼内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设备都比较先进。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常常会发现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要求等现象。因为整定电流是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 整定电流小了,开关容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了, 系统出现过载和非金属性短路时开关不跳闸, 造成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事故。所以,在监控过程中应仔细检查,核对图纸, 消除事故隐患。 三、完善弱电工程设计的相应对策 1、明确了解用户需求,全面进行现场勘察 在进行弱电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客户的需求,包括要求弱电工程需要哪些子系统,要求各个子系统分别实现什么功能,客户成本预计等方面。设计者首先要与客户面谈,就客户的设想、要求和问题进行材料收集,并结合现有的产品和各类相关技术对业主的要求明确化、定量化,形成科学的、严格的、可操作的具体目标,避免出现达不到客户要求或者超出客户预算的情况。弱电工程必须在动手设计前进行现场勘察,重点研究建筑物的功能,必须要对拟建设的各个重点部位做出记录,画出草图等,以备设计方案时作为重要依据。 2、控制成本,提高系统性价比 设计阶段规定了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也决定了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的大小。设计时要考虑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尽量简化系统方案、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通过因素估算法,基于WBS(工作分解结构)的全面详细估算来估计成本,通过设计招标、限额设计等方式来控制成本。设计招标通过应用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既满足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方案;限额设计则通过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实行,确保在设计阶段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投资估算内。设计人员必须树立经济意识,牢固树立效益观念,从用户利益这个基本目标出发,提高设计质量,优化设计,减少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并明确规定设计单位,逐级控制工程造价的责任制,使所设计的建筑产品达到建设工期最短,投资最省,质量最高,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3、保证兼容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在设计时要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以实现智能建筑的系统联动、正常运转,对机电专业设备接口、控制/通信协议的详细标准和要求进行明确规定:以硬线直接联接方式控制的设备要求智能系统控制模块在设计时,要注意输出/输入端口工作电压应相同,要核实其带负载能力和容量大小是否足够,同时应注意与被控设备的电气隔离或电气共同问题,避免出现不相匹配造成设备无法正常驱动,或者设备毁坏带来的损失;基于控制/通信协议的系统、设备应注意设备端口的实际接法会随实际产品有所不同,设备和系统间的通信和控制协议要求应相互开放。通信网络系统发展较为迅速,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提高设计标准与要求;综合布线系统遍布于智能建筑各处,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今后发展需要,多增设一些信息点,同时配套电源插座或配电设施,按照智能建筑标准要求适当增加些系统余量,为今后用途变化留有余地;在适当的部位要考虑留有光纤信息点或增容管道,也可采用吹光纤技术进行预留;对某些分期实施的系统,预埋件、预留孔洞、预埋管线要提前设计留设,便于以后安装施工。 4、确保设计稳定及可靠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关系到建筑物内各类活动以及人身安全,因此在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各种保障措施,例如:双机热备份、软件备份、热插拔硬盘或使用RAID、增加系统冗余量,增设UPS电源,采用强制散热、快速恢复措施等。要求7×24小时运行的特殊系统,更应强化可用性、应急管理、安全保护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另外在弱电系统线路设计上建议采用较可靠联接方式,例如采用环形总线接法、适当增加回路或备用回路、限制单一回路设备接入数量等。工程设计上应注意,受产品质量和现场条件的限制,同一回路串联/并接多个触点连锁或联动控制设备的数量不宜过多。还应注意主干回路上线管、线槽中电缆和导线的密度、分隔铺设的要求,避免出现施工困难,使用过热,相互干扰等问题。对于长距离多负载传输回路,设计时要核算线损引起的电压降,提醒调试时检查回路末端的工作电压,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弱电技术在在智能建筑当中的运用就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它是指具备现实意义的智能建筑技术,它也是21世纪建筑行业当中的高科技,它是一种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技术。建筑智能化档次与级别的高低直接受到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在建筑行业运用程度的影响,职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浅淡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施工 摘要:现在建筑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人分析研究了智能建筑的弱电设计及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 前言: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的出发点,应以建筑为平台,配置各功能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空间,以适应当前现代建筑的需要。从具体设计上,应从智能建筑的实际性质出发,充分考虑业主和使用者的各种功能要求,使设计能在总体结构上尽量现代化,技术上先进实用,经济上合理,同时需考虑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 现以某公共建筑大楼为例,弱电工程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中的公共广播传呼系统、共用无线电视系统、内部无线寻呼系统、电话通信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中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以及车库管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以及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 一、公共广播传呼系统 公共建筑大楼广播传呼系统分两类,一是面向公共区(如大堂展厅,前台服务区域等)的公共系统,平时进行背景音乐广播,火灾或紧急情况时可被切换为紧急广播,二是面向办公会议区域及车库区域的广播系统在一些特殊区域和大宴会厅等则要单独设置专业广播设备。 公共广播传呼系统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即系统方式一般选定压式,划分广播分区,按扬声器特性确定扬声器与功放器,紧急广播的切换功能,广播线路与楼梯方式等。 公共广播传呼系统应具有两个主要功能,即平时的背景音乐或普通广播以及紧急广播。紧急广播总控制器有最高逻辑优先权。该大楼紧急广播总控制器当有消防控制触发信号抵达 时,通过启动各分区的逻辑控制模块将相应的负载回路切换成对应的紧急广播回路。在平时, 无消防信号时,各分区独立操作,将相应回路切换成普通广播回路,而当无普通广播控制信号时,则处于背景音乐或客房音响状态。 二、共用无线电视系统CATV和卫星接收系统 智能建筑的共用无线电视系统是适应人们使用功能要求的一部分,系统不仅用于接收广播电视,还能传送自行播送的节目及调频广播。 作为智能建筑的CATV系统设计,对系统保证用户电平,解决弱场强收视问题,保证图像的传输质量以及节目来源均应予以充分考虑。系统的前端设备是CATV的主要部分,其对信号处理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质量,因此前端系统输出应具有较高的质量来满足分配系统所需电平。 卫星接收系统的选址、安装及调试是一个重要部分,经接收、解调、调制后的卫星信号混合入共用无线电视系统前端部分,经传输分配系统送至各用户终端。该大楼设置了VCD视频点播服务系统,其功能是作为大楼前台进行节目控制及信号服务,作为后台管理可进行信息记录、查询收费、节目增改及信息服务。 三、内部无线寻呼系统 智能建筑的信号管理部分,使用先进寻呼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微蜂窝寻呼系统是利用蜂窝小区技术来实现定场强的专用寻呼网络,它是一种单向通信系统,供建筑内部使用。系统由无线寻呼控制中心、微蜂窝发射单元、数据传输线路和寻呼接收机组成。对于智能建筑的寻呼系统设计,一般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内部信号对建筑外信号的干扰,二是建筑内的寻呼“盲区”。采用无线微蜂窝,使其场强覆盖控制在10~50m范围内,利用小区组网技术,在大楼的三维立体空间上构成限定空间场强的寻呼系统,另外,设计还可通过微蜂窝的布置组成任意形态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对发射单元功率的调节(10~100mW)均可使无线场强分布在所限定的酒店空间范围内,这与“单点式”无线寻呼系统的功率大,不宜调节,发射距离远,易对外界产生干扰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在智能建筑内,由于建筑物材料润筋混凝土结构、固有的屏蔽作用,使得寻呼信号电平在穿透损耗后无法接通形成“盲区”或信号微弱形成“弱区”(应增加发射单元、调整发射单元位置以达到所需场强)。 四、电话通信系统 该大楼电话通信系统由交换设备、传输系统、终端设备组成。大楼采用重200门程控交换机设备,话务台功能较强。数字式程控交换机可以根据大楼不同需要实现众多服务的功能如系统功能、话务功能和用户分机功能,另外还具有选择功能(包括无线寻呼即通过交换机与寻呼主机连接实现寻呼功能以及大楼管理如登记结帐、话务计费、状态输入、打印帐单、读卡功能等)。 大楼的电话线路配线方式采用单独式,其特点是故障范围小,检修、扩建改造简单,在各楼层电话布线采用放射式。大楼电话线路采用三类四对双绞线,电话终端采用RJ11插口,这样不仅通话质量高,又能满足用户拨号上网的需要。 五、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该系统包括:火灾探测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灭火联动系统。中央控制系统设在大楼一层的消防中心,由三套智能消防控制盘组成。每套智能消防控制盘拥有10个监控回路,每个回路可带99个智能探头和99个监控模块。三套控制盘实际控制28个回路共2700多探测点以及模块(包括办公楼)。消防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中央处理单元对整个系统所有模块进行通讯监控,并反馈显示其故障情况,在其可编程存贮器中存有“事发控制程序”,一旦系统检测到火警信号后,能自动执行该程序,并通过火灾报警系统通知大楼内所有人员。系统对报警信号具有确认作用,系统可根据大楼内不同场合,将烟感探头灵敏度设定为昼夜灵敏度转换模式。大楼的火灾报警系统由区域报警显示盘、警铃、声光报警器及控制模块组成。大楼的灭火联动系统包括:(1)对设在各层的喷淋系统水管的水流指示及压力开关器的监视和启动喷淋泵及稳压泵。(2)消火栓直接启动消防泵。(3)对防火卷帘门、排烟风机及加压风机的监控。(4)对空调系统的监控等系统控制。 六、闭路电视监视系统 采用现代科技日益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设施,向大楼提供舒适和安全保障是设计的出发点。该大楼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由摄像机探测装置、图像传输与控制设备、图象处理与显示设备三部分组成。 七、防盗报警系统 对大楼的贵重物品库房、财务记帐室等重要场所采用红外或微波技术信号探测器进行定向保护,对大楼一些大门设置门磁报警保护。以上报警信号以有线形式传送到安保中心。这是大楼技防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 八、弱电电源与接地系统 智能建筑的弱电电源系统必须是可靠稳定和无干扰的。其中,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消防火灾报警设备以及通讯设备属一级用电设备负荷,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对终端计算机设备配置单独UPS装置。 该大楼的弱电工程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计算机行政局域网和收银系统的电源均采用双电源末端自切供电。双电源切换柜的电源来自酒店变配电间的两台变压器低压回路及重台柴油发电机供给。大楼弱电工程的各个系统,都设有独立的电源配电箱控制。弱电系统的接地是弱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能够优化组合的系统工程并且将管理、服务、系统、结构集于一体的就是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多专业的协调进行共同的开发创造,是一种非重复的、单件的产品,所以要求它的质量一定要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就能一次性的全部符合规定的需要。这个工程的安装与设计的管理,是现在国内进行智能建筑工程实施所关注的焦点。所以,探讨智能化建筑的弱电工程的安装与设计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九、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要求我们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新设计,同时更要意识到,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设计中要有全面的观点,创造投资合理,环境舒适的智能建筑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关于智能弱电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设单位在弱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方面认识上的不足,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建议和对其进行浅方面的剖析。 【关键词】项目设计;施工监理 某公安指挥中心迁建项目是由一幢15层主楼及一幢3层辅楼组成的建筑,其中主楼建筑面积为23693m2。辅助面积384lm2,地下室面积4947m2,半地下室l172m2。项目总投资9977万元。该项目智能弱电工程包括综合布线系统、安防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等。是比较齐全的智能弱电系统。为了发挥应有的投资效果。本文对正在建设的该智能弱电工程有以下思考。以推进智能弱电工程更有序、更有成效的建设。 1.设计是龙头.是基础.是智能化水平的体现 建设部制定的 建筑智能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 包括: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应由该建筑物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鉴于智能弱电工程的先进性、复杂性。工程设计工作必须具有甲级设计资格或专项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承担。按设计深度分建筑设计院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商(主承包商)深化设计两个层次。并应与建筑的总体设计协调一致。贯彻设计工作的全过程。 在功能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上,主要确定该工程的设计标准和系统功能定位。其总体设计要反映该工程的特点,切忌盲目追求“多少年不落后的”设计。着重考虑系统的适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及经济性。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是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于一体并达到优化组合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专业协调共同创造的过程。如机房、竖井位置与结构.嵌入混凝土顶板、墙板的电管、电缆桥架的设置。通风、给排水设备运行状态的遥控、遥测。强弱电之间控制点的方式和接点容量的要求。供电电源、防雷、接地、防电磁干扰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主体设计密切相关,都要在总体设计中加以协调和处理。过去。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弱电系统设计与建筑物主体设计同步进行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列入立项和初步设计内容,到主体工程土建施工已经或即将完成时。才来考虑弱电系统的建设问题。等到子系统集成商介入以后,调整机房、改进竖井、移墙凿洞、修改电气系统,其整改的工程量几乎等于一个老工程的改造。在整改过程中,经常出现主体设计单位与集成商以及业主之间的推诿现象。责任不明.给业主带来很多操作上的难题。 2.系统集成商的选择是工程成败的关键 通常我们采用弱电主承包商(系统集成商)或业主对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的工程运作模式。因此,一个称职的系统集成商应该在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系统产品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审核和优化设计。不仅要使系统产品适合主体要求,而且要使两者融合,同时还要完成施工、调试、交付使用和服务等任务。从某种意义上。系统集成商应该是技术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三者的有机集成。既掌握各个系统主要技术的分析能力、深化和审核设计能力、工程界面划分与确定能力,还应具有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控制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各专业配合协调的能力,以及对子系统承包商控制协调能力。 智能弱电工程施工涉及土建、装饰、空调、给排水、供电、照明、电梯等专业。在某种意义上说,弱电工种是配合工种。必须在工程现场与土建密切配合与协调。如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点。必须与装饰工程密切配合等。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工期质量和减少返工。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和验收。由于弱电工程的配管、桥架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调试等由不同单位施工。因此每个工序或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或安装表格,进行单体设备的安装和穿线。接线时必须按照隐蔽工程和相应的工程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进行交接验收.提供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 3.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智能弱电工程成果的基本保证 实行工程监理是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建筑智能弱电工程技术含量高。涉及专业广,分支系统多。因此,要选择有资质,实力强,专业配套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由于智能弱电工程包含许多新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监理人员在建设第一线接受锻炼,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是系统工程可以借助的人才。从智能弱电工程“需求提出”开始.对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工程虽已建成,但开通很不理想。其中有设计问题、施工问题,也有器材问题、软硬件不配套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除加强方案论证和质量管理外,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落实监理制度,使工程各个阶段和技术管理有专人负责,严把工程质量关,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措施。在监理大纲、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中。对智能弱电系统的监理要有体现。要突出目标管理的要求。要明确监理的各项措施。建设单位在授权时.要明确弱电工程的器材设备不经监理工程师质量检验不付款:工程量不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证不付款。集成商的任何工程变更必经设计院专业人员和监理工程师认可.由设计院签发变更通知后方能实施等。通过以上方法,加强工程管理,严把质量关。以保证智能弱电工程建设成果。 4.结束语 总之.针对面对正在建设的公安指挥中心迁建项目智能弱电工程,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成败的三要素。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高层住宅智能弱电工程建设探讨 摘要: 土地资源的紧张,住宅向高层发展。高层住宅弱电工程越来越受到的重视。弱电工程的好坏对高层住宅的使用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层住宅弱电工程的作用及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高层建筑;弱电工程;智能水平;技术支持 前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到促进了城市的进程,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深,而建筑行业对智能化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并更加的重视。因为智能化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及使用效果都有很多有利的影响,而其中的弱电工程则是智能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智能建筑的各项功能提供了基本配置。为了更好的保证弱电工程对整体的建筑及业主的利益发挥最大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主要参与单位在建筑工程整体中的作用 我国的建筑行业一般都有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三方组成,政府的相关部门主要是在政策上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审查工作。而监理单位主要是受业主单位的委托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状况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及时的向业主单位汇报工程的进展情况。当前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管理的机制也很滞后,市场管理的混乱,监理单位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很多情况其只是对工程资料进行管理,而工程的实际情况确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从而为建设工程的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建筑工程中,存在建设单位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就急着进行项目施工,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不够及时,而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弱电系统的工程本身要求的精确度比较高,并且难度大,因为技术交底不及时产生了很大的风险。所以,建设单位在工程进行立项施工前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类手续的报建工作。与参与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避免沟通不当造成工程的误工、返工现象,给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损失,为项目的正常开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工程的总体设计水平对智能弱电水平的影响 一项工程的设计水平决定着该项工程的弱电水平,设计水平的好坏决定着该项工程建设的成与败,怎样实施一项工程,决定着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而决定智能弱电工程成败的因素还有三个重要方面:第一,主承包商的抉择,承包商的选择在一项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态度决定着材料质量的高与低。第二,一项工程的管理水平、技术规范以及质量检测能力的高低都对该项工程的智能化弱电水平有很大的影响。第三,工程项目管理是否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要求进行操作。要想保证一项工程进行的顺利,就必须要严格对工程系统进行随时的管理和维护。建设部的《建筑智能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中,对负责总体设计的一方做出了明文规定,即总体设计的一方必须是承建此建筑物的设计单位。因为总体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智能弱电工程的复杂性,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具有项设计资格或者设计单位是甲级设计资格的单位。 按设计的层次来划分,智能化建筑设计分为初级设计(总体设计)和深化设计两方面,初级设计的负责单位是建筑设计单位,深化设计的负责单位是主承包商。在项目设计前期的总体设计阶段,承建方要对建筑进行功能需求分析,主要是对施工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和对系统功能进行良好定位。要保证工程的总体设计和工程的特色相一致,不能一味的追求工程的超前性和先进性,应该从整体把握,确保工程的经济适用性和安全性。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管理科学、结构建设、系统设计和服务等众多的学科,各个学科要相互之间协调促进,共同为工程的建设服务。例如混凝土顶板嵌入位置的确定、对电缆桥架的设置、竖井位置的确定以及机房结构特点等都要用到结构建设方面的知识;而通风设施的运行、节点容量的确定、排水设备的遥控、强弱电控制点的过度、抗电磁干扰与电路、防雷接地的操作要用到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他们都是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工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建筑物主体的设计进度和智能弱电系统进度是否相匹配的问题,如果事先没有考虑智能弱电系统的设计问题,而是等到建筑主体完成之后才考虑,那么当建筑的主体与智能弱电系统不能匹配时,就要对建筑主体进行大幅度修改以及各个子系统进行改进,例如对竖井的调整、机房结构变化以及凿洞移墙等工作,这些整改的工作量都是巨大繁琐的,并且集成商和设计部门之间的矛盾也会非常的多,所以,承建商要务必保证工程的总体设计进度和智能弱电系统进度相统一协调。 3.集成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工程成败 一个项目的运行常常是由业主或系统集成商互相协调而负责管理的,对系统集成商来说,应保证在总体设计特点不予改变的前提下,并结合子系统的特色,对系统的产品进行优化改进,不仅要确保子系统和总体设计要相互融合,还要保证施工的目的达到要求以及调试的目的和低成本的要求。由此而言,一个优秀的系统集成商应该具有优秀的工程管理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在整个工程系统实行过程中要具有技术需求分析的能力、图纸审核的能力、确定工程界面的能力以及工程安全的能力和工程进度把握的能力。 弱电工种作为一种配合工种,主要是因为弱电工程涵盖了包括土建、装饰、排水、空调、照明、电梯等诸多的专业工程项目。其中土建是主体,需要其余专业在现场与其密切配合。如建筑物内部的走线问题等等,要及时与建筑施工进度相协调,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与预见机制,确保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各个工种的程序之间要衔接的恰当,对特殊的步骤,如线路、桥架、配管等需要不同单位同时进行安装调试,因此,各个工序安装结束以后,各单位都要进行表格填写与施工记录的填写,以备今后工程验收时的需要。 4、施工技术水平是智能化水平的基础和保障 一套系统或产品设备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出现的,智能弱电工程的成败取决于弱电系统设计的质量,而质量的高低则受施工水平的影响。我国对弱电工程的普遍做法是,设计单位负责给弱电系统图纸,然后交付施工方,再由施工方施工人员将线盒与线管进行预埋,最后由专业智能弱电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工作,这种运作模式,使得各个负责单位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旦工程出现责任纠纷,其责任就很难进行划分,所以,需要一个功能强大而且集成度相对较高的弱电公司来独挡一面,并且这个弱电公司要有设计资格,他要依据总体的设计对图纸进行优化设计,并予以执行,在系统产品和主体相互匹配的情况下,再完成后续的施工、调试、服务以及交付使用的任务,由此来讲,一个优秀的系统集成商要有良好的工程管理能力、技术研发能力, 5、监理工作是智能弱电工程成果的有效保证 任何一项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监理机制。由于智能弱电工程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子系统数量多且专业复杂,就更需要一个监理机制去督促监管,承包方应选择资历高、专业性强、实力雄厚的监理单位去实施工程监理。以此保证工程项目优质高效的完工。 5.1对设计阶段的质量监控。在初期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中,承建方的有关部门要从各个子系统的实际功能需求角度出发,确保子系统的技术设计规范、设备、功能类型符合合同的要求。监理单位对其进行严格监管。 5.2对工程质量的监管。质量的监管要依据相关规范与质量保证体系,分阶段的实行,对较为隐蔽的工程,如电管、线槽、电缆敷的质量控制,就得在各工序完工以后,各责任方要做好施工记录,验收时对表格进行检查,查看其是否严格按照技术说明去完成。 5.3对系统调试的监管。系统调试包括调试前对文档的检查;编制调制大纲;组织实施;记录审核各项测试数据等方面,各项的检查必须严格按照调试大纲和有关规范去进行。智能弱电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各项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所以对监理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是非常的高的。 结语:因为智能弱电工程本身具有较高复杂性以及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要求施工单位及从业人员都要提高管理水平及知识水平,以便满足现代化建筑的智能弱电水平,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空间。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要求,并以实际为出发点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 一、前言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施的分析,对确保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必要性 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由于雷电放电电压高、放电时间短,它的产生人类目前无法控制。雷电灾害严重性还表现在波及面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积聚大量电荷的雷云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及其放电过程的辐射范围可覆盖达几十公里的范围,其次地面各种网络的相互渗透、错综复杂,使雷电灾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雷击中心1公里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害线路上的设备。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微电子设备得以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由于其元器件的集成度愈来愈高,信息存储量愈来愈大,速度和精度不断提高,但工作电压仅有几伏,信息电流仅有微安级,因而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对雷电等电磁脉冲和过电压的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同时网络广域化又增大了系统受干扰的可能性。当雷电等引起的过电压和伴随的电磁场强度达到某一阀值时,轻则引起系统失灵,重则导致整个电子系统或其元器件永久性损坏。因而,电子系统特别是网络信息系统必须实行雷电过电压防护。鉴于上述原因,在建筑弱电工程中必须考虑防雷接地。 三、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要求 随着大量热钱涌入市场,许多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公司承建的弱电工程项目总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关于防雷接地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时,对于防雷接地也必须有一定的要求。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要求,指的就是防雷接地需要考虑到各种安全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各种综合布线接地的要求。在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实施时,应该考虑到雷电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是最经常遇见的。防止雷电对设备造成的危害,一般采用的是屏蔽的方法,对智能建筑进行保护。在对相关的电子设备进行防雷保护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回流对于电子设备所带来的干扰,全面的考虑各种问题,争取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能够做到最好。 四、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措施 1、外部防雷 外部防雷主要指建筑物的防雷,一般是防护直击雷,它是防雷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外部防雷主要采用避雷针(避雷网、避雷线和避雷带)和接地装置(接地线、地极)加以保护。防雷接闪器是专门用来接收直接雷击电流的金属物。建筑物的房顶尤其是房顶上较突出的部位(如房角、房脊、女儿墙与房檐等)最易遭受雷击,设置在房顶上的设备与器具是雷击的主要对象。为了有效防止雷击,可采用针网或针带组合接闪器,在房顶最高点和其他次高点多处设置避雷针。避雷网覆盖于房顶,并延伸到女儿墙上,使房顶、墙均在避雷带保护范围之内。该网格与大楼柱内钢筋作电气连接,利用柱内2根以上钢筋作引下线,柱内钢筋与建筑物基础网这个自然接地体连接。另外,圈梁钢筋、楼层钢筋、外墙面所有金属构件也应与引下线连接,组成具有多层屏蔽的笼形防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雷击损坏楼内设备,而且还能防止外来的电磁干扰。 2、内部防雷 (一)、电源线路防雷系统 电源线路防雷系统主要是防止雷电波通过电源线路对智能建筑内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造成危害。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取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写入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按国家规范应采取分级保护,逐级泄流的原则,我们进行工程设计时应按一下要点配置三级防护措施: 第一级保护:对一、二类防雷建筑物电源的第一级保护应在总计县配电柜前加“一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值In≥80kA,将雷击产生的过电流通过此级电涌保护器瞬间泄放入地,并将瞬间过电压限制在2.5kV一下。 第二级保护:在UPS或分配电柜前加装“二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值In≥40kA,对第一级电涌保护器泄放后的线路电压进一步抑制,使瞬间过电压限制在1.8kV一下,确保一般用电设备的安全。 第三级保护:在重要设备配电系统或工作电源前加装“三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值In≥5kA,在重要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等)前段安装带惊喜保护盒噪声抑制电路的电涌保护器,降残压进一步限制在0.9kV一下,此外它还具有吸收非雷击导致的操作过电压的作用。 (二)、电设备各信号端口的防雷系统 对于信息通信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确定。根据通信线路(ADSL,ISDN及无线信道等),通信接口(RJ-11,RJ-45等),供电方式(交,直流),工作频率,带宽要求,选择插入损耗小,响应速度快,频带宽、通流量大的电涌保护器,装设在出入建筑物信号线路上。 (三)、等电位联结 建筑物的避雷器引入了强大的电磁场变化,会在相邻的导线(电源线和信号线)上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因此,建筑物的避雷系统在防直击雷的同时,可能对电子设备引入了雷电干扰。一般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耐压≤100V,故必须建立等电位联结,通过减小电位差来确保电子设备的安全。等电位联结的目的是当雷电袭击时,使建筑物内部和附近几乎处于等电位,对电子设备及系统和所处建筑物的各导电部分建立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联结,以减少各金属部件和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用导线或过电压保护器将处在防雷区间的防雷装置、电气设备、金属门窗、电梯导轨、各种金属管线和弱电系统的金属器件相互焊接或连接起来,构成统一的导电系统,从而避免接地线之间存在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的产生。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槽、屏蔽线缆外层、信号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和浪涌保护器接地端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联结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整个建筑物结构的梁、板、柱基础内的钢筋是等电位联结的一部分,应焊接或绑扎成统一的导电系统,连接到综合共用接地装置上。 在建筑物的不同防雷保护区交界处设置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每层楼设置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设备机房或设备间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共用接地装置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连接,通过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由此引至设备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再与预留的楼层接地端子连接。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称为共用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值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智能化系统采用共用接地装置,当采用建筑物金属体作为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电子设备相对较少的系统(如消防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扩声系统等)可采用S型结构的等电位联结网(单点接地)。在该结构中所有金属组件就近直接接至机房或楼层的等电位接地端子,不必设专用接地线引至总等电位接地端子。除等电位点外,应与共用接地系统的其他部件足够绝缘。 对于较大的电子信息系统,可采用M型网状结构的等电位联结网,如计算机房、网络系统等,在该结构中所有金属组件不与接地系统的各组件绝缘,M型等电位联结网通过多点组合到共用接地系统中。 五、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电子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开展,智能建筑内的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复杂,其防雷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防雷技术强调的是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层层设防。所以,应把智能建筑的防雷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在对建筑物防雷要求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采取多层及分类保护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 通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防雷接地的改善方向,为防雷接地系统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提高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质量。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智能化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层建筑在想智能建筑方面发展。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智能化建设的过程切实需要加强对智能建筑的设计阶段管理,只有这样才更好的发挥出智能建筑的优势,更好的提现智能建筑的功能。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化对策,从而对类似项目的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 弱电工程, 弱电设计,对策建议 引言 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建筑物为平台,结合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建筑市场的不断开放化,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 虽然,目前在很多省份已经陆续出台了智能建筑的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但是,大多规范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来对智能建筑的相关设计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定。这也致使全国范围内进行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出现难以参考明确的标准和规范、怎样的设计才是符合标准的等问题;因此,亟待需要在全国范围和分行业设立统一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来对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进行指导。 [1] 1.2 设计者专业水平有限 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局对电气、计算机、通信相关专业等都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现实中具有弱电设计经验的人员往往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设计能力有限;对理论以及设计中成本控制认识不足。很多设计人员在对弱电系统设计的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客户需求、施工的实际条件以及工程现状,按照原有设计进行实施,会造成设备安装使用困难,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2] 1.3 设计中存在漏洞 弱电系统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粗心大意致使所设计的图纸不够严格规范;没有将布线的具体路径、线缆的武力尺寸以及具体施工工艺考虑在内,仅仅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满足要求;导致出现施工空间不足、开孔尺寸不对和线缆弯曲半径不足等问题。另外,缺乏对材料性能和价格的了解,一味的注重技术规范的要求,而不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造成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和运营维护费用增加,缺乏对设计项目整体统筹考虑的设计意识,从而很难实现设计方案的整体最优化。[3] 2 设计人员改善弱电工程设计的措施 2.1 明确用户要求,全面勘察现场 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之前,必须要和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清楚的了解客户对于该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组成以及功能要求、预期的目标、成本预算等问题。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对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条件、重点建筑物的功能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对该智能建筑设计要有总体设计规划,该计划不仅包括施工现场的技术条件,企业的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条件,从而对下一步的详细计划提供总体参考和依据。 2.2 统筹考虑全局,提高系统性价比 在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设计阶段是前期成本控制的关键时期;设计图纸不仅决定了建筑的规模和建设标准,同时也决定了工程项目前期的预算。因此,在对智能建筑进行弱电设计时需要在满足质量和规范要求下,通过工程经济分析对技术方案、建筑材料的选用方案等进行经济比较,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优化,从而使项目在实施的过程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 2.3 设计眼光要立足长远 在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时,为了实现智能建筑的系统联动、正常运转的目标,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和详细标准进行设计从而保证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由于所设计的建筑的寿命周期一般都较长,在智能建筑使用期间,通信网络系统肯定会出现较为迅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不仅要满足当下的功能与服务要求,同时也要立足长远,适当的提高设计标准与要求;综合布线系统遍布于智能建筑各处,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今后发展需要。 2.4 确保设计稳定及可靠 在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所涉及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时要需要根据智能建筑的规模要求和实际情况设计双机热备份、软件备份、热插拔硬盘或增加系统冗余量,增设U P S电源,采用强制散热、快速恢复措施等各种保障措施,以便保证系统运行过程中正常管理和应急启动,从而保证建筑质量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4]另外,在弱电系统线路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环形总线接法或是增加备用回路等可靠的联接的方式,同时还需要考虑施工现场的施工条件和材料的限制,适当设置联接的数量。 3 完善智能弱电工程规范和标准 除了设计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对智能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勘察现场,努力提高弱电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安全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另外,中央政府和行业要不断出台和完善与智能建筑设计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用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对全国范围内智能建筑设计进行管理。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贯彻国家和行业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允许范围内对设计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灵活的变通,以此满足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 4 结语 伴随着这城市建设智能化的推进,智能建筑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直接参与到人们生活、生产、工作中;所以智能建筑的质量将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满足客户服务要求、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要求以及智能建筑质量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技术、成本、施工条件、服务功能要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后进行合理设计,实现弱电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的最优化,从而最终实现智能建筑建设的预期目标。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探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智能建筑的弱点工程是整个只能建筑的核心因素。因此,对其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对于整个只能建筑弱点工程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的保证。相关的建筑单位要加强对于只能建筑弱点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本文主要以营口港现代物流中心综合服务楼为例来分析和研究了如何加强对只能建筑弱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造价控制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智能建筑随之产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安装智能弱电系统。智能建筑弱电工程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的同时,其工程造价却一直较高。文章将以营口港现代物流中心综合服务楼为例,就智能建筑弱电工程从设备材料角度控制造价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 营口港现代物流中心概况 营口港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疏港路中段,于2011 年底确定项目总体规划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包括综合服务楼、物流中心、汽修库、换装库、洗车库等,项目规划占地 19 万 m2。其中,综合服务楼总建筑面积 23646.7m2(地下 1层,地上 5 层,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21856.7m2,地下室 1790m2),建筑总长 216.5m,建筑高度 23.9m。有物流综合信息数据存储及传输共享中心,拥有 LED 大屏幕显示系统、LED 信息系统、多维投影显示系统等先进的信息系统,将充分应用AIS 船舶信息、GIS 地理信息、GPS 车辆卫星定位信息,可实现与船舶、火车、港口、客户信息的动态交互对接,提供物流业务办理、通关报验、网络支付平台等功能。该建筑体所需要进行的弱电工程十分复杂,因此,在对该建筑弱电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基础上,还需要确保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具有相当的先进 性和实用性。 二、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造价控制手段在营口港现代物流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具体应用 (一) 该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充分利用成形的内网 综合布线系统可以说是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配置是否成套、技术功能是否完善、网络分布是否合理、工程质量是否优良,是决定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因素。由于该建设的空间较大,因此选用了灵活的星型拓朴结构来进行综合布线,既适合于程控电话的需求,又满足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要求。综合服务楼综合布线系统预算价格近99 万元。综合布线的结构分为两级星型:主干部分为一级,水平部分二级。主干部分的星型结构中心在三楼机房,从三楼机房主光纤柜向各个楼层辐射,传输介质为光纤;水平部分的星型结构中心在各楼层左右两侧弱电竖井的机柜内,由机柜引出水平超五类 4 对非屏蔽双绞线到各个信息点。共布有 8位模块式信息双口插座 516 个,8 位模块式信息插座单口网络插座 52 个,沿桥架内敷设超五类 4 对非屏蔽双绞线 44226m,沿管内敷设超五类 4 对非屏蔽双绞线 22792m。这样便形成两层星型的两点管理方式,实现了综合布线在连接、配置上的灵活性,而且,双绞线 100m 长度限制的问题不复存在。造价成本较传统布线方式大大节约。同时,将综合布线系统采取程控交换机内网经营方式。这样做的原因是: 通过ONU光网络单元设备与我公司程控交换机连接,实现有线电话通信功能。这样,并不需要通过外部运营商,减少了网络租赁费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而且通过内网,可以实现局内部免费通话,这也能让建筑竣工后所积聚的客户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综合布线系统和程控交换机系统在工程前期虽然需要投入一定成本,但因采用内网运营方式,可以在运营过程中收回部分成本。同时采用了局域网综合布线系统,可以为在该建筑内实现营口港电子港务、电子商务和营口电子口岸三大信息平台等功能奠定基础。一般说来,用户总是希望建筑物所采用的设备在开始使用时应该具有良好的实用特性,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应保护最初的投资,即在不增加新的投资情况下,还能保持建筑物的先进性。因此采用综合布线系统,也可以说降低了未来的投资造价成本。 (二) 在建筑中布设了全方位监控系统,针对不同功能区域采用不同的监控设备 因功能区域划分的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楼层设计安装了不同功能的摄像机终端。室外智球 11 台,安装在建筑物外墙,监控外来人员非法闯入,以便进行最大限度地有效监管;室外红外定点摄像机 2 台,安装在建筑物外墙,监控外来人员非法闯入;室内红外半球摄像机 53 台,安装在走廊及电梯前室,监控主要出入口;室内红外动点摄像机 4 台,安装在餐厅及敞开办公室,监控人员出入情况;飞碟摄像机 4 台,安装在电梯轿厢内,监控电梯内的情况。监控中心设在 1 层消防控制室。通过采用安装不同功能的终端设计,在满足建筑的预期使 用功能的前提下,以实现建筑的监控目的。同时,充分利用楼宇内部的传输资源,如:网络、光纤、普通视频线路等,从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硬件设备采用即插即用结构,软件采用模块化方式,大大降低了系统的造价成本。先进的监控术在控制和管理上实现智能化,以适应建筑灵活多变的安防监控需求。 (三)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管理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采用业主或者集成商对工程子系统进行的协调控制与管理的工程运作模式。所以,一个优秀的系统集成商必须在主体设计的基础之上,依据弱电系统的产品特点和要求来进行优化设计与审核。不但应当使系统产品与主体要求相适合,还应当使系统产品与主体要求相融合,与此同时应当及时的完成施工和交付使用等诸多任务。从某种层面上来看,系统集商应当是组织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三者的统一与结合,不仅要掌握系统技术的审核设计能力、分析能力、确定能力以及功能界面的划分能力,还必须具有安全、质量和进度方面的控制能力。 (四)应当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 工程监理的实行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专业广、技术含量高、分支系统多,所以,应当选择专业配套、实力强、资质好的监理单位。对当前的建筑弱电工程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虽然弱电工程已经完成,但是其开通却不尽人意,这不仅包括施工问题和设计问题,而且还包括软硬件问题和器材问题。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当增强质量管理和方案论证之外,还必须通过监理单位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理。 (五)用固定总价合同控制造价 固定总价合同,俗称闭口合同、包死合同。所谓固定,是指这种价款一经约定,除业主增减工程量和设计变更外,一律不调整。所谓总价,是指完成合同约定范围内工程量以及为完成该工程量而实施的全部工作的总价款。固定总价合同,可以使建设单位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在我公司承担的弱电工程中,对其中的现代物流中心防雷系统工程采用了分包形式。与我公司有多年合作经验的某公司,承担了此项分包工程,并在此项工程中采用了固定总价合同形式,以此来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控制智能建筑中弱点工程的造价,首先要从其材料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要使用质量相对较好的材料,还要保证材料的成本价格相对较低。不仅要从材料造价进行相应的控制,还要从其固定总价的合同中进行造价的控制,使整个工程的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保证整个弱点工程的质量。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探究 摘要:本文将主要针对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简介、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设计以及建筑弱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对策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施工;措施 一、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简介 建筑中的电气工程通常分为弱电和强电工程两种,其中,弱电主要指信息传输中使用的电信号,而强电主要指为建筑物照明设备、动力设备及其它用电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的电能。弱电和强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关系,弱电主要实现了建筑物内的和建筑物与外部的信息传递和交换功能,而强电则实现了各个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 所谓智能建筑,是以办公自动化、楼宇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三大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三大系统都和弱电息息相关。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通过计算机连结起来,实现了系统的集成。智能建筑通过中央计算机的控制,对各个子系统的运行进行指挥,进而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所以说,智能建筑是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现代图像显示、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而应用弱电技术的智能建筑就被称为智能弱电技术。 二、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设计 1、综合管路 为了符合弱电线路的连接要求,弱电系统中必须放置很多桥架和保护管;另外,弱电桥架和墙体的预留空洞较多,所以在管路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系统的要求进行综合设计。 智能建筑中线路比较复杂、规模也较大,因而促进了弱电桥架设计和安装的运用。弱电桥架可以有效减少预埋的线路,降低了施工过程中预埋盲目性造成的损失,因此方便了线路的维修和修改。在设计过程中,桥架规模要根据弱电系统走线的容量进行设计,并结合走廊、弱电井和机房的位置和走向,以保证桥架的连通合理性。在基本确立弱电的功能以后,管路设计要尽可能的应用预埋管,这能够得到更多的空间余量。预埋管要选择短且直的,并在安装过程中避免经过建筑的沉降缝和伸缩缝,如果无法避免时,则需要对线管进行必要的处理。 2、供电 供电是弱电系统设计过程中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根据电气工程的要求,弱电系统一般由子系统单独供电;虽然强电系统能够保证弱电系统的运转,但是这两个系统不可以通用,这就更需要加强弱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 大部分弱电系统的单独供电要求是为了保证设备的供电安全性。除此之外,进行强电设计时,要着重考虑供电进线的容量要求。即使使用不间断的电源供电,也需要对单独回路的供电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避免系统由于电路混用造成的损害。 根据目前的弱电技术发展形式,弱电系统也得到了更完善的发展,现在的弱电系统已经不是单纯的弱电设备的累加。弱电系统要求智能化系统具有集成性和关联性的特点,要求弱电系统的施工承包商必须具备智能建筑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具有实际建筑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并具备承接智能建筑项目的资格证书。 3、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利用率,为建筑物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便利和条件。接地方法中通常包括建筑基础地梁、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等各类设备接地,弱电系统要以建筑的接地系统为基础进行设计,接地电阻需要小于1欧姆,接地系统的设计也需要选择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设计,然后根据弱电系统的设计要求对接地设施进行设计,除此之外,还要为弱电系统各个部位提供对接端口。 4、竖井及弱电管理间 弱电系统中竖井的安排对弱电的应用环境来说十分重要。传统弱电井通常只是一个简单的过线通道,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数据通信线路不断增加,这对弱电井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中的计算机系线路通常使用铜质双绞线,它对网络带宽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布线规范和标准进行分析,交换机的双绞线到计算机工作的距离不能多余100米,另外,还要考虑管路弯度、建筑边缘到弱电设备间的距离等因素。因此,建筑物平面设计过程中,要对网络管理中的弱电竖井进行考虑。 另外,除了对弱电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外,还要综合考虑智能建筑的整体规划,即协调处理建筑设计和弱电系统设计的关系,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的正常进行。 三、建筑弱电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对策 1、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为促进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工程质量目标,加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管理,按照施工要求、相关的技术规范对施工材料、设备以及元器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禁采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施工。加强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设计与工程技术的审核工作,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应对图纸进行反复审核,并合理优化施工班组,向施工人员进行工程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的技术和质量交底,使施工人员全面掌握工程图纸和施工规范。施工过程中按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分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施工工艺要点对单体设备安装的质量进行检查,遵守验收要求、质量标准,重点做好电管、线槽、电缆敷设及隐蔽工程的施工记录和验收。 2、加强施工界面管理 施工界面管理的中心内容是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等工程在工程施工内容的划分和协调,建议各子系统工程负责人召开调度会,根据工程不同的承包方式,事先明确各道工序由谁来负责施工和指导,确保每一项工程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实现不同系统和产品间的接口、通讯、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施工界面管理中应注重确定系统设计界面,系统技术接口界面,各子系统设备、材料、软件供应界面,系统施工界面。在施工界面管理过程中,应做好各个子系统之间界面的协调和契合,规范处理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确保整个建筑弱电工程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3、加强施工过程的进度管理与人员管理 施工进度会影响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其易影响施工人员的组织协调、设备的提供、与其他工程的协调等诸多方面,因此有必要加强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以免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应合理编制施工前、中、后三阶段的施工进度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各个小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定期召开调度会的方式根据实际进度情况合理调整,以确保施工安装图设计、管线施工、设备验收、设备安装、调试、初开通和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由于在施工中涉及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较多,有必要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按照施工进度安排,合理调配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装工人和调试工程师的工作时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劳动力浪费。同时要做好劳动力与技术力量的统一配合,以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4、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更是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加大对安全措施的投资,以促进其贯彻落实。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未履行职责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对应的处罚措施。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建立技术交底制度,使施工人员明确了解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并坚持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结束语 智能建筑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技,是多个学科专业综合的建筑产品。国内外正在逐渐尝试使用新的技术建设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向着区域化、城市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保持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建筑技术探寻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建筑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使现代建筑业都体现出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为我国建筑业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的道路。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关于智能弱电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目前,智能化的建筑弱电工程建设的实施及质量控制是目前国内智能化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建设单位在弱电工程施工、管理方面认识上的不足,提出具有一定建设意义的建议和剖析。 关键词:项目设计;施工管理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在城市化的道路中也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使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越来越关注,这就要求工程人员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的问题。 一、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以及项目管理重点 1、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实施 在智能化建筑工程实施中,为了对工程环节进行正确评估和控制,在总体系统设计以及功能需求分析中,必须根据项目功能定位以及工程设计标准,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总体设计不断反映工程特色和建设亮点。其次,弱电承包单位作为整个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根据工程弱电特点以及国内建筑弱电工程行业最新情况,根据主承包商、业主单位对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工程管理控制的具体要求,选择恰当的机构作为工程承包商。从建筑弱电工程建设意义来看,集成商是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组织能力的有效结合。 另外,弱电工程管理与维护系统作为建设工程业绩以及投资回报的重要支撑,工程的开通运行是整项工程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业绩、投资回报则是整项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为了保障弱电工程实施效益,必须在工程评估、验收后,保持对项目管理、系统维护重视力度。 2、智能化建筑项目弱电工程项目管理重点 2.1 技术管理 为了保障工程实施效益,在技术管理中,必须根据设计以及项目要求,对工程实施阶段的各个弱电系统进行确定;对机电设备和子系统、装饰专业、土建工程之间的工程范围,以及各种产品供应商、施工单位、承包商职责范围、工程界面进行确定;以及项目实施中,各项目界面调整修改进行再确认。在这过程中,工程界面确定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界面开通的首要步骤,是整个建筑工程弱电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界面主要包括:技术系统界面、施工材料供应界面、施工界面以及设计界面。 在施工图纸、技术界面、施工资料审核中,由于弱电工程是一项工种界面广泛、项目设计专业的工程,必须在项目开始前,对施工设计、项目技术进行审核;为了保障工程质量、项目工期、降低返工率,必须对监控点表、清单、施工图样进行严格的审查,让每一个监控点在施工图样中都有反映,在监测点、受控点接口匹配的过程中,设备型号、数量、规格必须和设备清单、图纸始终一致。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在完整的硬件设备中,从根本上满足信息通讯、联动以及接口界面要求。 2.2 工程管理 在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管理中,为了保障工程实施效益,除了常规管理外,还必须对工程重点项目进行重点管理。在工种和专业配合中,弱电工程主要包括装饰、土建、给排水、照明、空调、供电等专业,从专业角度来看,弱电工程属于配合性工种。因此,在建筑工程现场与专业配合中,必须进行有效的专业协调,特别是在传感器、阀门、开关、仪表开孔位置、安装、焊接、执行机构等等配合中,都必须和相应工种进行有效配合。 在强化建筑工程工序验收检查中,由于整个工程配线、配管、槽、线路设备调试安装,由不同的施工单位进行,为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在安装表格、施工记录填写完毕后,根据工程验收范围、隐蔽工程以及图纸设计进行严格的验收交接,在做好各项测试记录后,将其上交给工程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从根本上避免扯皮等不良现象发生。 三、弱电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目前,国家最新的智能建设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是GB 50339-201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各建设单位应该依据最新的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和验收。 1、线路铺设与接地系统 新标准详细介绍了接地系统、电源设备的安装、电线光纤等线缆的铺设、管线、电线、线槽、支架安装等施工规程以及验收标准,特别强调分管敷设、电缆分槽、信号与电源线等。建筑物内的接地系统,若没有特殊规定可以共用同一接地体,但建筑物内的强电接地干线应当同弱电系统接地干线分开;安装屏蔽电缆时,应当注意屏蔽层应为一点接地。 2、设备监控系统 新标准规定了阀门、执行器、风门等输入设备,水流开关、电量、流量、压力、湿、温传感器等输入设备,控制屏、DDC、通讯设备、网关、主机等系统设备的验收标准、施工规范以及安装方式。并且规定了冷热源设备、送排风、空气处理机、新风机等单体设备的测试方法、测试项目、以及调试程序,而且依据BAS系统验收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对系统进行验收以及调试。 3、安全防范系统 新标准指明安全防范系统主要由通信系统、车库管理系统、访客与报警系统、巡更管理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防入侵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构成,而且详细规定了主控设备、机架、感应线圈、读卡器、巡更信息钮、对讲设备、监视器、云台、摄像机、入侵探测器等的验收标准、施工规范以及安装要求。此外,还对上面提到的子系统的验收、调试的要求、技术验收、顺序以及系统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的相应标准。 4、通讯自动化系统 新标准明确指出通讯自动化系统的验收与安装具体过程,主要对设备试运转验收、割接、割接准备、移交、初验测试、交验、系统调试、安装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未提到的依据第二部分的相关规定组织测试与验收。该项标准对于设备的安装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包含电源设备、防雷接地、端站天线、光纤芯线终端、线缆终端、信息插座、配线架、外围终端设备、机台、机柜等。对于通讯自动化系统的测试主要包含结构化布线、通讯电源、端站、会议电视系统、节点机、数字数据网、接入网设备、程控用户交换机、远端模块、光缆传输设备、光缆线路的验收与测试标准。 四、弱电工程的施工管理 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智能弱电工程成果的基本保证。实行工程监理是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工程项目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建筑智能弱电工程技术含量高。涉及专业广,分支系统多。因此,要选择有资质,实力强,专业配套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由于智能弱电工程包含许多新技术。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监理人员在建设第一线接受锻炼,反复实践,积累经验,是系统工程可以借助的人才。从智能弱电工程“需求提出”开始.对工程实行“全过程”管理。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工程虽已建成,但开通很不理想。其中有设计问题、施工问题,也有器材问题、软硬件不配套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除加强方案论证和质量管理外,以监理单位为中心的工程项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落实管理制度,使工程各个阶段和技术管理有专人负责,严把工程质量关,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措施。在具体实施中,要突出目标管理的要求,突出弱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各个节点细部,不能有遗漏和问题。要明确监理的各项措施。建设单位在授权时,要明确弱电工程的器材设备不经监理工程师质量检验不付款:工程量不经监理工程师审核签证不付款。集成商的任何工程变更必经设计院专业人员和监理工程师认可.由设计院签发变更通知后方能实施等。通过以上方法,加强工程管理,严把质量关。以保证智能弱电工程建设成果。 结束语 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作为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建设中,为了保障应用效益,必须根据施工要求、质量控制,努力做好项目管理、设计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相关工作;进而不断推动智能化建筑发展。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系统设计 摘要: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弱电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管理;系统维护 引言 弱电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要科学管理、综合考究、有效安排、合理利用。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确保建筑项目安全施工。本文将综合阐述有关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计概念、以及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 要想清楚的明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首先必须清楚的理解弱电技术的涵义,弱电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强电的概念进行定义的,弱电一般是指直流电路或音频、视频线路、网络线路、电话线路,直流电压一般在36V以内。弱电可以通过电能有效地将信号进行传播与交换。衡量弱电的主要标准是信号传送的效果优劣,主要特点在于其电压较低、频率较高。在建筑应用中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弱电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用于楼控、电气消防、周界报警等大型公共设施,此类弱电可以视作一种低电压电能;而另一类弱电则作为一种信息源进行信息的交换,比如电视、计算机等家用电器,有关于此类的技术均称之为弱电技术。而智能建筑弱电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弱电技术实现建筑的安防、楼控、消防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的技术。现阶段弱电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控以及现代图像显示技术等各项先进的技术。 二、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存在问题 1、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设计和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弱电智能系统工程所需要的知识涵盖了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通信技术和建筑技术等,这就要求从事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需要采取合理的处理办法。然而,我国当前从事弱电工程人员相对较少,具备综合素质的人员更少,这就造成了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增加。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工程往往难以控制系统工程质量,造成由于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出现工程漏洞,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设计缺乏合理指导 随着现代开发商对于建筑实用性的关注增加,导致设计师在规划智能弱电设备中重视功能,往往采取尽可能的功能覆盖面来吸引客户的关注。但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由于不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所设计的智能弱电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智能弱电技术的推广。并且,建筑设计缺乏在智能化要求的指导,不能对于所使用的智能弱电工程提出具体的要求,使施工过程中不能贯彻设计思想。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弱电系统中较为关键的几个部分的设计 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内由计算机网络通信、语音通信、及其他弱电监控系统等通讯传输设备组成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中心机房到各建筑物内主设备间的主干光缆系统、各建筑物内主设备间到各子设备间的汇接光缆系统以及各建筑物内弱电布线系统。这是智能建筑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中枢系统,也是智能建筑中必备的一个基础性的措施。在通常的情况下,智能建筑物内的弱电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来进行设计,然后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来进行施工,在系统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所以说当建筑物内的业主需要进行搬迁或者改变位置的时候,就一定要重新对线缆等进行布置,或者需要装备不同型号的插座以及接头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综合布线系统,经过国外的发展等,综合布线系统已经有了非常标准的具体规范等,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综合布线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物内部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是使用了高质量的标准化材料,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来把语音和信息等进行综合的处理,来更为方便的在建筑物内进行传输。其主要优点就是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需要全面的考虑工程需求,尽可能的提供更为科学化以及合理的方案,一定不要盲目的攀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代很多建筑都是多功能的,针对不同的业主,就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来让系统具有灵活性。一般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先进行主干线的布线,在设计过程中要预留好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有关的布线。在必要时可以在进行二次装修的时候再进行对子系统进行布线的方式。 在智能建筑中进行综合布线时,计算机的主干网络等,都应该采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也就是说数据的通信设备等的垂直干线都应该采用光缆并且在建设期完成。竣工后认真完成验收工作。 2、做好接地处理 为了提高弱电系统中各种应用系统可靠性、保障安全等重要作用,使综合布线电缆及其相关联的硬件设施接地便成了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因此, 接地工作在弱电系统的铺设中便显得及其重要,相关的设计及施工人员在进行布线前,都要仔细认真的弄清楚各个地线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设备按图纸和施工要求做好线路的接地工作。接地系统看似无足轻重,但却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一旦接地系统处理不好,便可能使设备出现故障,甚至出现机毁人亡的惨剧。其次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类也较多,常见的按作用分类亦可分为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等。 3、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 智能建筑系统内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了摄像头的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电子监视系统等。其中摄像监控系统以及防盗报警系统是最为主要的两个系统,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摄像头的监控系统设计,其主要是用在对于建筑物内的各个公共场所以及建筑出入口和通道以及较为重要的办公室和电梯等地方进行视频监视。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监视空间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摄像机进行监控。对于系统录像等最好是采用数字硬盘刻录机来进行24 小时不间断的录像,同时要求设备可以进行回放以及巡逻显示等,还要具备计算机的网络接口,软件一定要具备报警联动以及图像的检索功能,对于录像的储存要长于30 天。在控制中心进行监视的时候,在画面上要显示有摄像机的编号以及日期和时间等,对于电梯内的监视等还要显示正处于哪一层等信息。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对于智能建筑来讲要采用辐射式,要采用最少四条光束以上的对射,还要在建筑周围安装无声的灯光系统,用电子地图来进行随时的显示。对于报警装置的安装等,要考虑到报警时间以及区域,原则上每50 米为一个防区,在每个区域内设置报警的警示灯以及复位装置,并且要把装置都跟监控中心进行联网。 4、注意屏蔽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具有非常多的电磁干扰,对线路的传输影响很大。为了保证综合布线通道在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下依然能够良好的运行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综合布线功能的好坏主要还是取决于布线中的薄弱环节。当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在安装过程中出现裂缝时也构成了屏蔽通道的薄弱环节。为了减少电磁干扰,不仅要做到屏蔽层之间没有间断,还要做到传输通道必须全方位屏蔽这种要求,而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很难做到全屏蔽,因为其中的插口等地方很难做到全屏蔽,再者由于屏蔽层因潮湿等气候的影响发生腐蚀、破损、氧化等变质,几乎没有一个通道能严格的做到全面屏蔽。同时,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屏蔽层对高频磁场的屏蔽较好,但是对于低频磁场的屏蔽效果则较差,无法抵御诸如电机等机械设备所产生的低频干扰,随着技术的提升,这一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屏蔽电缆也只能做到尽可能的减少干扰而无法实现消除干扰。 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前进,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将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应紧密联系施工和客户需求,采取有效策略的方式来提高建筑水平。加强智能化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从而保证我国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顺利发展。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浅谈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和监理措施 摘要:智能化建筑是一种新型的融合多种高科技的建筑,是在多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了建筑、网络科技、监控等先进技术,各方面通过有机的融合,最终组成了智能化建筑统一的整体。本文主要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和监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施工监理 引言 弱电是相比建筑所用动力与其他强电而言的另一种电力,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建筑智能化弱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在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弱电系统的有效应用使得建筑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并且有效增加了建筑物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能力同时提高了建筑物的电气化标准。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电气工程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有效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促进电力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弱电系统的概念及作用 弱电系统主要以信息科学作为支撑,通常包括:通信系统、监控系统、自动化的办公系统、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等方面。具体就是照明、电梯监控、电话通信、自动报警系统、空调系统等等,如图 1 所示。 图 1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结构图 弱电系统的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证建筑物内的一切机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1)要保证最基本的水电光热供应;(2)保证建筑物内部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外部之间的信息能够通畅,建筑物内外的信息能够共享;(3)物业能够最大限度的管理好大楼内部,为住户提供服务;(4)要能够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节约资源、节约人力。总之就是保证建筑内部人员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用户的工作、生活都能够正常进行进行,并且让用户有舒适、满意的感受。 二、系统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因素 1、施工单位 系统的建设需要具有专业技术要求的单位来进行施工,有的施工单位并不具备相关的资质,出现资质单一只是系统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资质的现象,缺乏安全施工的条件。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是由很多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对于系统整体的建设就需要很高的要求。但是有的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施工人员对整个系统缺乏了解,施工过程中不考虑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只是简单地对各单项系统进行简单的堆积排列。还有一方面就是施工人员对系统线路连接的不了解,所完成的连线端口出现短路断路的现象,这些都在系统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2、设计图纸误差过大 设计图纸是系统建设的基础,存在的误差过大就会严重影响整个施工过程。设计图纸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弱电设计与建筑本身设计不相符,比如设备预留空间与土建尺寸不合,导致消防安全监控出现死角,后期还需要进行整改。另外还包括网络连接点的遗漏,比如紧急报警器与消防控制的接口缺失,导致事故发生时不能有效及时的作出反应。 3、设备材料的质量 整个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来支持,但是很多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安全说明,产品合格证等。实施运用的设备、材料没有相关的实验证明,不能保证材料的正常使用。施工方不按照正常渠道选购施工材料,进口设备材料没有相应的具体证明,甚至选用淘汰的产品来以次充好。另一方面整个系统的建设需要多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有的材料设备不具备整个系统的实施条件,只是占据一个或者几个单项子系统的运作能力,不能与其他子系统兼容,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后期正常使用。 4、施工过程前后不协调 整个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建设,需要不同专业不同方面的施工人员来进行建设,整个系统的建设不是同一时期进行的,分为不同的时间段空间段。施工人员不同,施工时间不同,就会出现混乱的现象,前期施工人员占据有利位置,甚至是占用其他系统施工的位置,以致后期施工工作的困难,各项子系统难以协调。 5、整个系统的验证 系统建设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整体的运作验证,以确保其的安全使用性。但是现在存在项目建设完成后缺少相关专业部门对整个系统正常运行检测验证,比如消防安全、网路安全等。设备安放位置设计不合理,高度宽度超过设计要求或者规范化。建筑里面预埋箱盒安装位置不合理不牢固。无基本电路连接口测试的记录,插座面板位置设置不合理,高低不同,安装之中存在过大的缺口,已超过正常的偏差范围。整个系统各个线路的接线错位,混乱使用。 三、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监理要点 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需要相关工作要点的有效支持,这主要包括模块线路连接、管线预埋的隐蔽性、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等环节。 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进行了分析。 1、模块线路连接 模块线路连接是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通常来说模块化结构是智能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的方式。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模块主要包括高保安输入模块(LSSI)、数字输入模块(DI)、数字输出模块(D0)、模拟输入模块(AI)、模拟输出模块(A0)等。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过程中对不同的模块以及模块功能和模块线路连接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促使不同模块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反馈到控制中心,从而使控制中心的执行机构与调节系统能够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 2、管线预埋的隐蔽性 管线预埋的隐蔽性是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智能建筑工程弱电施工过程中其管线的预埋相比传统电气工程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例如智能建筑工程弱电施工过程中图纸较多并且每套图纸在单个独立系统的理解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如果结合在一起时如果工作人员不认真检查就分辨不出各自所属的系统。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提升管线预埋的隐蔽性时应当注重对施工现场的管线埋设路线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修正,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空洞现象的出现。 3、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 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安全性有着不言而喻的影响。通常来说会对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造成较大影响的雷电形式主要包括直击雷、感应雷、电磁波入侵等。在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价格昂贵的电子器件或微电脑设备进行有效防护,这些设备由于价值高并且容易受到雷电影响因此是防雷工作的重要对象。 除此之外,在防雷击技术的有效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开展防雷工作,例如在这一过程汇总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泄流、拦截工作的有效进行同时应当注重均衡电位、屏蔽隔离、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更好地达到雷电综合防御的效果与目的并将传统的单一雷电防护转变为综合性系统防护,最终更好地提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安全性。 4、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 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是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通常来说智能建筑施工中需要用到的设备与材料的质量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众所周知材料是工程施工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中应当注重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有效把关,这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及时掌握材料信息并且优选供货厂家同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从而更好地确保工程正常施工。除此之外,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质量鉴定水平,从而在丰富的专业知识支持下更好地加强材料的验收工作并且做好材料质量管理的现场工作,从而在工程基础上促进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建筑电气工程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因此工作人员在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中应当注重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设计的合理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筑智能化弱电施工管理要点的合理分析促进我国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智能弱电工程论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简析 【摘 要】智能建筑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现代智能建筑从弱电工程的设计出发,以智能建筑为主要平台,并配合其他的功能系统来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舒适的使用空间,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对其中更为具体的设计上,应该从智能建筑实际的性质出发,并且根据业主的使用需要在设计中结合工程项目自身特点,采用切实可行、可操作性的技术措施,达到现代智能化的技术要求。以下本文对弱电系统中重点部分的设计做简要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 1.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于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的设计,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在弱电系统中还存在很多的子系统,其牵扯到的技术也是非常广泛的,加上现在很多设计师很难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面,这就给设计造成了更多的困扰。所以下面首先来探讨一下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1前期的设计准备工作 对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一个很重要,但是现在又经常被忽略的工作。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就是针对建筑物业主的需求的分析,对于初步的规划和设计方法的确定以及对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的分析。对于业主需求向的分析,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者应该根据业主对于弱电系统的需求进行整理以及分析,要对业主的需求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形成更为科学的具体设计目标。初步的设计方案,就是在对业主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设计,然后对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规模以及性能进行论证。最后就是可行性的分析,在出台了初步的设计方案之后,就要对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讨论,也就是说对于弱电系统建设的必须性以及技术性的要求等作出科学性的分析。 1.2总体设计 其次就是总体设计,需要设计者充分的从业主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综合性的考虑设计方案,结合实际的条件以及经济因素等确定最后的总体设计方案。设计者应该结合各种技术手段以及方法等来进行设计和分析,尽量的提高建筑弱电系统的实用性。 1.3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 第一就是设计要符合有关技术标准以及规范需求,第二就是设计符合要符合系统平面布置的具体要求,第三就是根据合理性的原则等,要让建筑面积达到最为经济性的效果,第四就是系统集成度较好。 2.弱电系统中较为关键的几个部分的设计 2.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内由计算机网络通信、语音通信、及其他弱电监控系统等通讯传输设备组成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中心机房到各建筑物内主设备间的主干光缆系统、各建筑物内主设备间到各子设备间的汇接光缆系统以及各建筑物内弱电布线系统。这是智能建筑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中枢系统,也是智能建筑中必备的一个基础性的措施。在通常的情况下,智能建筑物内的弱电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来进行设计,然后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来进行施工,在系统之间是互相独立的,所以说当建筑物内的业主需要进行搬迁或者改变位置的时候,就一定要重新对线缆等进行布置,或者需要装备不同型号的插座以及接头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综合布线系统,经过国外的发展等,综合布线系统已经有了非常标准的具体规范等,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综合布线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建筑物内部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是使用了高质量的标准化材料,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来把语音和信息等进行综合的处理,来更为方便的在建筑物内进行传输。其主要优点就是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 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需要全面的考虑工程需求,尽可能的提供更为科学化以及合理的方案,一定不要盲目的攀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代很多建筑都是多功能的,针对不同的业主,就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来让系统具有灵活性。一般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先进行主干线的布线,在设计过程中要预留好垂直通道和水平通道有关的布线。在必要时可以在进行二次装修的时候再进行对子系统进行布线的方式。 在智能建筑中进行综合布线时,计算机的主干网络等,都应该采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也就是说数据的通信设备等的垂直干线都应该采用光缆并且在建设期完成。竣工后认真完成验收工作。 2.2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 智能建筑系统内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了摄像头的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系统以及电子监视系统等。其中摄像监控系统以及防盗报警系统是最为主要的两个系统,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摄像头的监控系统设计,其主要是用在对于建筑物内的各个公共场所以及建筑出入口和通道以及较为重要的办公室和电梯等地方进行视频监视。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监视空间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摄像机进行监控。对于系统录像等最好是采用数字硬盘刻录机来进行24 小时不间断的录像,同时要求设备可以进行回放以及巡逻显示等,还要具备计算机的网络接口,软件一定要具备报警联动以及图像的检索功能,对于录像的储存要长于30天。在控制中心进行监视的时候,在画面上要显示有摄像机的编号以及日期和时间等,对于电梯内的监视等还要显示正处于哪一层等信息。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对于智能建筑来讲要采用辐射式,要采用最少四条光束以上的对射,还要在建筑周围安装无声的灯光系统,用电子地图来进行随时的显示。对于报警装置的安装等,要考虑到报警时间以及区域,原则上每50米为一个防区,在每个区域内设置报警的警示灯以及复位装置,并且要把装置都跟监控中心进行联网。 2.3建筑自控系统 建筑自控系统通常来说主要包括了空调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电梯系统和保安监控系统等几个部分。其自控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以及节省建筑物的运营成本。这方面设计的关键点就是稳定可靠,把发生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应该提供最为精确的模式来为建筑物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1)公共广播系统的功能包括背景音乐广播、公共广播以及火灾事故的消防广播。广播主机在一旦有紧急情况出现时,不论其分区线路上各输出是否处于切除或音量最低位置,都将自动切换到紧急广播状态。系统中相关区域配置音量控制器,可在相应区域调节音量大小,音量控制器具有消防强切功能,火灾广播时音量不受控制。在广播中心装有呼叫站,用于播放业务/紧急广播,以广播主机的消防广播最高优先控制级。 紧急广播系统:系统同时设置紧急广播播放功能,平时处于一般背景音乐状态,一旦发生火灾等异常情况,即可受控于消防联动信号,控制器强行把指定区域的广播切换至紧急广播信号,自动放送预先录制的紧急疏散广播,或通过话筒广播现场疏散指令。针对演播室设置单路广播,当发生消防报警,呼叫站可先电话通知演播室确认不影响播出时,立即发放消防广播。 (2)系统具备综合检查及自检功能,不间断对系统主机设备及扬声器回路的状态进行监测。 (3)广播系统的线路敷设按防火要求,采用耐火线,穿镀锌钢管暗敷。 2.4防雷系统 由于智能建筑的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从雷击灾害的新特点考虑,设计者在施工设计前必须全方位地层层设防,既要通过泄流、拦截,还要均衡电位、屏蔽隔离、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等,实现综合防御雷击的目的。由单一防护转变为系统防护,站在新的高度来熟悉和研究当代防雷技术,提高人们防御雷击灾害的综合能力。智能建筑在一、二类建筑物中采用较多,防雷等级通常为一、二级,一级防雷的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 欧姆,二级防雷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20 欧姆,公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小于或等于1 欧姆。在施工中,将屋面接闪带、接闪网、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作为接闪装置,利用建筑物的结构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以建筑物基础地梁钢筋、承台钢筋或桩基主筋为接地装置,并用接地线将它们良好焊接。屋面金属管道、金属构件、金属设备外壳等与接闪装置进行连接,将建筑物外墙金属构件或钢架、建筑物外圈梁与引下线进行连接,从而形成闭合可靠的“法拉第笼”。在智能建筑物内,将智能系统中的设备外壳、金属配线架、敷线桥架、穿线金属管道等与总等电位或局部等电位相逢在配电系统中的高压柜、低压柜安装避雷器的同时在智能系统电源箱及信号线箱中安装电涌保护器(SPD)。 3.结语 智能建筑设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环境。弱电系统设计正是建设智能化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求我们设计者提高自身素质,遵循设计规范,从功能、性能、实施和费用等多方面考虑,设计出合理实用的弱电系统。■
管理费用论文:浅析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措施 摘要: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企业的改革与创新,我国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推动着我国企业加强对内部管理的控制。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核心在于成本管理,其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强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因此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提高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能力。管理费用不是一个单一的费用科目,而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环节的费用的总称,其体系庞杂,内容广泛,难以管理,必须制定明确的管理方案与管理措施。本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分析了企业管理费用的定义以及控制以及,根据我国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现状提出了加强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管理费用 定义 意义 现状 控制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企业在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往的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价格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的空间,必须从自身的内部出发,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对内部环境的管理与控制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主要是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成本管理又分为生产成本费用管理和期间费用管理,生产成本费用由于受原材料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大幅的降低,因此要大力降低期间费用。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财务和管理费用这三个方面,其中,管理费用是期间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期间费用的管理时,应着重从管理费用方面入手。 一、管理费用的定义 企业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组织经营活动时,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包括公司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排污费、绿化费、税金、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工会经费、技术开发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业务招待费,坏账损失,存货盘亏、毁损和报废(减盘盈)损失等,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企业管理费用的范围十分广,不仅仅包括企业的行政部门、管理部门所需要的费用,还包括企业工作人员、职工的费用,企业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直接费用、进行市场调查的间接费用等,管理费用灵活多样,且不同费用之间相互渗透,进行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对管理费用控制的意义 (一)降低企业成本 由上文可知,管理费用是期间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基础,对管理费用进行控制,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企业管理费用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由于管理费用涉及的范围广,难以控制,部分工作人员利用企业内部报销制度,将企业的公费转为个人私有财产而不易发觉,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管理,造成了企业内部的腐败等现象。 因此,必须加强对管理费用的控制,确保企业的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确的流向,提高内部财务管理能力,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三)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改善企业市场形象 企业管理费用得到有效地控制不仅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降低,更意味着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同样的成本面前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使得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更好地立足于市场经济中。 此外,当前我国企业大力推行透明制度,即企业内部财务透明,对外信息披露,对内企业部门之间相互了解,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对外企业管理费用清晰明了,使得客户更好地了解企业,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三、我国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现状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加强了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实现了企业的顺利生产经营,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控制效果得到有效的改善 随着市场对企业要求的提高,企业对自身管理费用的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指标。长期以来,管理费用的控制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控制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个人主观性强。而随着对管理费用的控制方法的改善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的出台,企业在进行管理费用的控制过程中,采取了较为先进的控制技术,使得控制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二)管理费用增长比重低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根据调查得知,虽然管理费用每年呈上升的趋势,但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趋势相比,其比重较低。这说明了企业对于管理费用的控制能力不断加强,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扩盈增利的目标。 四、加强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措施 (一)制定管理费用的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指标 进行管理费用的控制,不是对个别项目分别进行,而是综合企业发展的全局,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的管理费用进行控制。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定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费用的支出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管理费用的控制制度时,必须了解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性质,才能正确地制定出控制措施。 在制定控制制度的同时,必须明确控制指标。对于不同的部门,甚至不同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明确的指标加以规定,确保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照管理费用的控制制度要求自己。 (二)加强企业内部的监督与审计 企业仅有一套系统的管理费用控制体系是不够的,不同的管理费用涉及到不同部门,即使有健全的制度,也难以保证所有工作人员都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执行。尤其是在与私人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如许多企业的报销制度并不完善,财务工作人员并没有严格核对报销发票与实际购买物资是否一一对应,导致了部分工作人员以权谋私。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的监督与审计制度。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应严格要求,并实行个人行为责任制,要求会计对自己的工作严谨认真。此外,企业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监督,提高对企业一般工作人员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防止出现监守自盗的现象,确保管理费用的控制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 (三)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能力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预算管理,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支出都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管理来进行。然而,企业的管理费用与一般支出相比,具有不定性的特点,并且会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张而增加,若不对管理费用进行预算制定,则难以将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扩大的比例相比较,无法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因此,企业必须对管理费用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并提高预算执行能力,加强对预算管理执行的绩效考核,在每年的年终总结时,对不同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和总结,根据预算执行效果对不同的部门进行奖励与惩罚。 (四)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绩效监督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管理费用控制的主要环境,为了确保企业的管理费用控制制度有效地执行,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严格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企业上下一心的工作氛围。 此外,对于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实施严格的绩效监督制度。将工作人员的奖金、补贴等与其具体工作相联系,对于严格执行管理费用控制制度的员工,予以奖励以及鼓励,而对于消极怠工的工作人员,则处以扣除奖金等惩戒措施。通过权责明确的绩效监督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企业认同感,确保管理费用的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五、结束语 企业实现管理费用的控制,不仅是企业进行基本的生产经营的需要,更是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实现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提高企业对管理费用的控制,首先需要制定健全的控制制度,还需要企业所有工作人员上下一心,认真执行,加强监督,确保企业的每一笔支出都有明确的流向与作用,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决胜于市场经济。 管理费用论文:浅析施工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费用的控制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这种管理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管理方式,对费用的科学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重点分析总结了目前施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方法及完善管理的设想。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 一、管理费用控制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放缓基建速度,减少基建投资,使得铁路施工企业收入出现明显下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值和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现金净流量连续几年为负增长,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发展面临很大困境。在施工企业中,管理费用在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高,金额达到几千万元,为此,对非经营性成本即管理费用的控制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管理费用的控制,能够缩减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能够重新整合企业资源,能够增加企业利润,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管理费用的控制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费用的控制措施及具体项目控制 目前,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管理费用控制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但控制的效果各不相同,现以某施工企业为例,对管理费用中几项大额支出做深入全面分析,并就现有的控制方法做如下探讨: 1.严格执行用款申请制度,做好费用管理的事前控制。各部门根据公司下达的费用定额标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全年费用支出。千元以下的小额支出可由部门经理根据需要批准后先行现金支付,取得发票后经相关领导签字报销;千元以上的费用实行用款申请制度。先由经办人员填写用款申请表,经相关部门及领导签字确认,最后由总会计师对该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及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该笔事项是否需要支出及支出的金额;两万元以上大额支出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避免因个人喜好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严禁先付款后申请,确保在活动初期控制费用的不合理及超额支出。 2.加强费用执行过程的管理,做好费用管理的事中控制。各部门和财务部门都有预算卡片,每发生一笔费用支出都要做记录,把本年度累计发生额与计划相比,督促部门做到有计划使用,把费用支出控制在限额以内。对于确实需要调增的费用要提出调整申请,注明需要增加费用的原因及金额,经相关机构审批后方可进行办理。在费用执行过程中企业预算制定部门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调整公司期初下达的费用控制额度。对于即将达到费用限额的部门,财务部会及时提醒,共同做好费用执行过程中的控制。 3.注重对费用执行结果的分析,做好事后控制。主要是建立费用控制的评价制度,对执行结果超支做出奖惩,以此激励各部门按计划使用资金。同时,分析本年度费用发生的合理性,作为下年度费用控制的依据。有些项目如表格印刷费等每年支出额度相差很大,难以控制,不好评价。因为企业习惯于对表格等印刷品一次印刷,多年使用。所以建议相关部门以一年用量为准,每年印刷,这样能更好地进行管理,避免印刷过多使用不完造成浪费。 4.加强发票管理,保证发生费用及时合法入账。发票是载明经济业务发生的依据,涉及到的部门多,人员广,数量大,金额高,所以对发票的管理至关重要。一切不合格发票都不可以列账也不能税前抵扣,不能税前抵扣的费用金额企业就只能增加到应纳税所得额中进行纳税调整,多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接收假发票行为还会受到税务部门的相应处罚,所以,企业要取得真实合法的发票。另外,不合格发票需要重新索取,浪费办事人员的时间,也延长了费用报销时间,加大了财务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票各要素需填写齐全。发票上要有国税、地税或财政部门的发票监制章,发票各项目要填写齐全,如开票日期、机器编码、收款单位、付款单位、经营项目等,字迹应清淅可辨,并加盖收款单位发票专用章。付款单位名称要开具单位全称,不能简化,更不能开具个人名字。发票应为本年度开具,并及时报销,过期发票不能作为报销依据。 发票内容要真实合法,符合企业报销规定。检查发票开具的内容是否在其经营范围内,除此之外,费用报销内容也应符合相关法律及本企业报销规定,比如茶水费、洗浴中心费用等不能按规定报销,发生费用应自行承担。电话费中开具预存话费视为没有在本期发生,是要在以后时期发生的费用,企业不预报销。 取得发票能够在税务网站验证通过。我们取得发票可到相关税务网站查询真假。假发票包括查询到的发票代码、号码、金额、开票日期不符,查询到的购票单位和发票上加盖的发票专用章不符等等。餐饮业发票以金额不符较多,停车类发票以购票单位与发票专用章不符较多。假发票不能作为报销依据,开具方存在偷漏税行为,会造成国家税款大大流失,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 5.加强数额较大费用项目的控制。管理费用可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固定费用一般不随收入的增减而变化,可控空间很小,本文暂不讨论,例如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取暖费、保安保洁费等。所以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变动费用,发生金额较大的变动费用主要包括汽车使用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办公费用、交通差旅费等。对几项大额变动费用的控制如下: (1)汽车使用费的控制: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因施工地点分散在总部以外不同的场地,公司总部和施工项目部间的业务联系会需要更多的交通工具,因此,施工企业拥有车辆较多,每年几百万元的汽车使用费在管理费用中占有很大比例,每辆机动车每年平均费用在4万元以上,所以车辆使用费一直是公司管理费用中的重要内容。车辆使用费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汽油费、保险费、停车过路费等,对后几项变动费用控制如下: 修理费:驾驶员要爱护车辆,做好日常维护,做到定期保养,减少车辆大修次数。由专业人员按照汽车性能、行驶里程、行驶道路及使用年限等因素,为不同车辆规定每年的修理费用额度,节约的给予奖励,超支的视情况而定,如果是因业务需要增加了车辆的磨损,则据实报销增加的修理费用;如果是人为因素造成车辆修理费用的增加,则扣减下一年度的费用额度。另外选择信誉度高、质量过硬的定点维修店进行车辆维修保养,可降低修车成本,延长付款期限,达到减少费用的目的。 汽油费:各部门要合理安排外出事项,减少不必要的车辆使用。杜绝公车私用,不允许把公车作为个人上下班交通工具。去往外地办事人员尽可能选乘火车出行,乘坐火车一般费用较低,还可减少随从司机发生的所有费用。做好出车记录,查看每月行驶里程,计算消耗定额,找出实际耗油与定额不符原因,杜绝不合理费用。出行车辆尽量避开拥堵路段,使车辆用油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保险费:购买汽车保险要选择合适的险种,分析近几年车辆出险情况,经常出险的险种一定要购买,几年不出险又不重要的险种可放弃。采用集团公司集中交纳保险方式,争取一定折扣,降低保险费用。严禁驾驶员酒后驾车,酒后驾车出现交通事故自行承担赔偿责任。 停车过路费:对于停车费,本市在2011年4月上调机动车停车收费标准,一类地区白天停车收费标准调整为2.5元/15分钟,重点区域和首小时后收费标准会更高,这样使停车成本大幅提高。所以,外出办事人员人合理安排路线及出行时间,减少停车时间,从而减少停车费用。对于高速公路费用,尽量减少驾车外出,多选用乘坐火车方式,从而减少过路过桥费用。另外,车辆可安装ETC车载器(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在京津冀大部分地区使用,ETC车辆通行费用为标准费用的九五折,从而降低高速公路费用。 (2)业务招待费用的控制。新所得税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也就是说不论招待费发生多少都要不允许全额税前扣除,都需要缴纳一定的企业所得税。这就要求我们着力缩减招待费用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宴请,历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严格按照企业规定的接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禁以借招待为名公款吃喝。财务部每年给各位主管领导发放一定金额的餐卷,报销招待费时需附上相同金额的餐卷,当年餐卷使用完毕则不能再报销招待费用,以此达到控制的目的。 (3)会议费用的控制。减少会议次数,减少会议天数,减少参会人员,精减会议内容,减少场地租用费。禁止在风景明胜地召开会议,不组织与会议无关的参观及游览,不发放纪念品。如果是单位内部召开的会议,则安排在单位内部会议室举办,在内部食堂就餐。 (4)办公费的控制:办公费用主要有办公用品和电话费两部分。办公用品的控制:实地考察每个部门正常业务量下所使用办公用品的数量,各部门超额领用需先提出申请,经办公室审核后方可领取。手机话费:建议员工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资费,可降低话费使用。话费在限额内据实报销,超过部分自行承担。 (5)交通差旅费用控制:施工企业的项目部经常在外地施工,因此公司本部与施工项目间会发生经常性的人员往来,发生的交通差旅费用也会较多。对于差旅费,要有合适的参考标准。 三、加强企业管理费用内部控制的建议 1.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为费用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各部门虽然每年末上报下一年度部门经费的预算,但大多只是参照上年度发生额稍加调整,没有实地深入考察每项业务发生的必要性以及真正需要的费用,以此作为费用控制的依据会有偏差。因此,我们要加强预算管理工作,从费用控制的源头抓起,财务人员可同各部门人员一起,共同确定本部门开展业务必需的支出事项,共同测算每一事项实际需要的费用,做出符合工作实际的预算,把每项费用预算做细做实,使费用控制依据更加合理。 2.建立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制定执行结果考核制度。我们目前还处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初级阶段,各部门成本意识还比较淡薄,对费用的执行结果不太在意。因为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节约了无奖励,超支了也没有实际的处罚,导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则很少关注。所以企业要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对费用控制的执行结果做出客观、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奖惩。 3.加大财务知识及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宣传企业假发票入账的损失及如何鉴别发票真伪。让员工熟悉汽车使用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交通差旅费、电话费等各项日常费用的报销标准、注意事项及报销流程,需要找哪些部门及领导签字,使全体员工理解并支持财务工作,积极为企业减支增效做出贡献。 4.发挥财务部门的主导作用。目前,企业涉及费用管理调整的重要决策多由企业高层提出,财务部门对费用的管理多是被动执行。今后,财会部门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加大对管理费用重点明细项目的分析研究力度,力争为企业提出更加科学合理、适合本企业具体实情的建议,为费用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5.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度。我们周围的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原有的制度和规定也会随之改变。变更后的制度和规定往往不能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员工,有些员工还是按照原有规定操作,等到财务部门报销时才发现不符合新要求,只能重新办理,造成了重复劳动,降低了财务工作质量。有些事项因为发生时间较早,等到发现错误时再弥补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们每出台一项新规定或修改原规定,都要保证传达给相关人员并作好解释及培训工作,使各部门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 四、总结 我们的管理还很肤浅,对费用的控制还停留在表面,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费用控制制度和方法,完善企业控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实行全员参与管理,真正达到费用控制的目的,确保我们的生产经营计划及利润目标顺利实现。 管理费用论文:库存管理费用中的方程思想 摘要:企业为了保证生产和供应的连续性和均衡性,需要在不同生产和供应环节设立仓库,储备一定数量的物资,但物资的存储需要存储费用,另外,订购物资也需要订货费,因此库存总费用包括订货费和保管费两种费用。库存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求库存总费用的最小值,在求最小值的过程中,把复杂的经济问题求解过程用简单易懂的数学方程来解答,能使读者从根本上理解库存费用问题,并能融会贯通。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此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库存管理 订货费 保管费 库存总费用中的订货费是指当安排某项订货时,每一次都要承担的费用。订货费用是从向采购机构发出采购订单开始的,最后就是采购机构向供应方付款及结账的费用。订购费用构成,包括采购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手续费、发传真采购单、电子邮件、检验费等。直接与计划期内的采购次数或订货合同的数量有关。 一年的订货费=一年的订购次数x每一次的订货费。 库存总费用中的保管费主要是企业自己拥有存货或保管存货所要承担的费用。它是与库存物资有关的费用,包括仓库建筑物和设备折旧、保险费、管理费、搬运费、维修费、保管期间物资流失变质的损失费等,这些均属纯保管费。此外,还有投入库存物资方面的资金利息等。保管费直接与库存量的大小有关,与库存物资的平均库存量成比例。 保管费=平均库存量x单位物资保管费;或 保管费=平均库存量x库存物资单价x保管费率。 因物资进入仓库后,从开始的订货数量逐渐消耗,一直到等于零,所以在算保管费时,必须用平均库存量,它是批量大小的一半。得出这两种费用以后,库存总费用=订货费+保管费。经济订货量(EOQ,又称经济批量)是使总的存货费用达到最低的为某个台套或为某个存货单元确定的最佳的订货批量。即,经济订货量是这样一种订货量,它使全年(或另外一个时间区间)的保管和订货总费用达到最小值。在这个模型中,假定年需求量(使用量)是确定的和已知的。在数学的极值问题中,我们知道函数导数等于0的点可能出现极值,于是,把库存总费用的表达式求导数,等数等于0的点,就是使得库存总费用最小的点。下面举个简单例子。 设有某个印刷厂,下一年度需用印刷纸2000卷,经会计部门核算预测:该种纸的进厂价为200元一卷,采购该种纸的订货费用为每次500元,该种纸的年保管费用率为平均存货额的25%,试求该种纸的最佳订货量。 可以看出,通过数学解释我们很容易的解出了使库存总费用最小的解,这样做可以加深我们对库存管理费用问题的理解,使我们更加融会贯通的将此方法应用于实践。并能够选择更为合适的实际问题去应用此方法。 管理费用论文: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管理费用财务管理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在水利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管理费用财务管理方法的使用范围、预算管理、费用支出日常管理以及财务报销管理等四个方面,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 管理费用 财务管理方法 我国投资在水利工程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这样令管理水利工程资金的时候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当中包括了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新建的、改建旷建的、加固跟修复工程等相对应配套的工程,这些工程都是属于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是这些工程的统称。这里面,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防洪工程、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工程,创建航运条件的航道跟港口工程等等。通过对水利工程分析,探究水利工程中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费用的财务管理方法。 一、使用的范围 建设管理费用的使用范围只要是指,从工程筹建开始到工程竣工那天为止,在这个期间包括的一切管理费用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人员工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费、交通费用、劳动保护费等,还包括员工的工具使用费用、印花税、查阅或购买技术图书资料费、期间的业务招待费用和最终的项目完结竣工验收费用。 二、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所实行的管理方法。预算编制要遵守力求真实、合理合法、科学全面、透明重点等基本原则,保证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管理。再者预算的编制要严格按照时间进行,并以此作为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批复的依据。预算编制一般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步骤,在整个项目的管理费用预算确定后,各建设单位必须进行管理费用预算的分解,并经最高负责人审批执行。另外对于委建制和代建制的费用预算执行制度要由法人单位分别进行审批确认。 三、日常费用支出的管理 (一)日常费用管理制度 日常费用支出管理的原则是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即一支笔审批。这样便于对整个项目进行统筹兼顾。日常费用管理的一般程序是经办人填写公司统一报销单,并附原始单据,过程中要有证明人进行签字,以及各级负责人审批,最终由总负责人签批报销。对于各环节的审批内容,要确保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二)人工成本管理 在大部分工程项目中,由于项目性质原因,项目员工有大部分是借调于国家的公务人员以及各事业单位人员。该部分人工成本包括基本工资、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一般都有原来单位发放,对于原有单位不能支付该部分费用的则需要事前同借调单位签订借用协议,明确相关费用的定时、按期结算;对于社会招聘的技术人员,要根据当地劳动社保部门的规定签订用工协议,在建设单位的管理费用中可以直接列出人员费用等支出。 (三)交通费管理 交通费用一般分为公交费用、差旅费、自有车辆费用和租车费用。由于建设单位所在地与职工家庭所在地相距离比较远,职工需要乘坐公共交通,一个月可以报销一次费用,这属于公交费用(对于公司派专车的除外);差旅费是指由于员工工作需要,需至外地所产生的费用。该项费用包括乘坐交通的费用、住宿费用和出差补助。相应标准应该在预算中给予规定。自有车辆费用主要为油料费用和维修费用,一般情况该项费用由综合部门统一管理,在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定额,对于维修费用要同维修厂及时核对维修记录及用料清单,并核定有没有重复维修的,方便更加容易找出原因这就是燃料费用;要大修理车辆时,需要经过综合部门提出申请,计算大维修费用的预算,经过建设单位负责人审批之后实施,以上费用都需要列单据表明支出。租车费用的管理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配合预算编制,签订正式的租赁合同或者是协议,要确保租赁时间同开工时间的匹配性。 (四)公关费用管理 因为工作来人需要接待,根据接待的对象不同,有不同的相应标准,严格控制了接待开支。在建设单位的负责人同意后,是总预算的范围或者年度的预算时候在里面列出支出。 (五)会议费管理 会议费的报销需要以下的条件。第一个是会议通知,这是指会议内容、开会的时间跟地点等在在文件中明确的标出。会议通知如果缺少行文,会议通知的形式需要在报销凭证上面注明。第二,会议签到薄,每个参与的人员在到达后都需要在会议签到薄签到,以作为会议费用实际使用凭证。另外,会议召开必须由综合部门和财务部门对会议支出预算进行审核批准。确保在预算内控制使用好。每次会议都要取得合法的发票,财务部门根据相关的审批手续列出支出,这就是报销凭证。这些手续都需要由会议组织部门提供。还有驻工地人员补贴以及工程验收费用,这两大类里都包含着不少细分了的补贴费用种类。 四、各项费用核销管理 财务部门要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的核销凭证,首先要向公司员工普及财务知识,使其明确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发票的真实性。另外,对于不能取得比较少金额现金支出的原始票据可以自制的原始凭证。对于不合法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是不能作为有效证明的,在原始凭证不被接受的时候,需要拘留,并且向领导报告,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牵涉的资金比较大,管理比较繁琐,需要认真仔细,明确管理的目标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更能管理好这个项目。 管理费用论文:民营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现有经济制度下,民营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及其本身仍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造成费用管理不够系统化、规范化,费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对民营企业费用管理的控制研究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命题之一。论文阐述了苏宁电器集团这类大型连锁民营企业在取得飞速进展的同时,注重总结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并时刻保持警惕性,注重信息搜集对企业费用控制的重要意义,在控制费用方面取得了足以骄傲的成绩。总之,本文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指出民营企业控制管理费用的重要性及其主要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研究;苏宁电器集团 一、民营企业管理费用相关理论 (一)民营企业的内涵 目前,对民营企业的内涵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民营企业是指民间私人投资经营的诸如私企、个企等一类企业的统称,研究者一般把它视作民营企业的狭义概念;而另一种广义的民营企业,指的是除国有独资之外的企业经营形式,这不仅涵盖了狭义上的民营企业,还将国家所有、民间经营管理的一类企业纳入其中。这警示我们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需区别开来,且与国有企业不能划等号。 如所周知,不论何种形式,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引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前进,都可以为我国所用。自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至今已三十多载,我国市场经济获得惊人发展,民营企业也随之壮大并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企业形式。主要表现在: (二)管理费用的定义 顾名思义,管理费用是一段时间内为了维护企业正常运转而必须支出的资金,一般情况下包括企业原材料和设备购买基金,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工资、福利的支付,企业厂房等基础设施的建造费用、维护费用等等,总之,企业运转不可缺少的一切费用大致――主要有产品、人力成本和其他费用――都可归到管理费用的范畴。需注意的是,管理费用和成本之间不是完全一致的,前者更侧重于时间的阶段性,并且包含在企业利润之中。 (三)管理费用的特点 管理费用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从控制角度而言,管理费用须遵循节约优先、全面发展、权责分明和灵活管理的原则。节约是实现费用管理最佳化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企业效益的必备要素。但节约不意味着盲目吝啬地减少必要支出,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将资金费用进行整合分配,发挥其最大效应。全面发展是指整个费用管理过程从产品投资到产品生产、产品创新都能做到兼顾不偏,准确控制费用的使用。此外,费用的管理还要遵循权责分明的原则,将每一个项目费用的管理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规章制度进行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灵活,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管理费用情况量大而繁杂,管理者须灵活处理。 其次,从目标角度而言,管理费用具有遵法守规、精确可靠、盈利最大化等特点。中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法治化。企业管理费用在操作过程中须严守法律法规的要求,维护法律的尊严。管理费用的经办者须将管理程序化,使之尽可能精准、可靠。当然,企业最根本的目标在于扩大企业的收益,管理费用要以实现企业效益为发展指向。 二、民营企业控制管理费用的原因 管理费用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了费用作支撑,企业产品制作、产品加工、人才引进乃至设备更新、产品销售等都不可能顺利进行。除了管理费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之外,民营企业对它的控制还在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的必要条件 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的经验还不足,要实现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切实改善管理。控制管理费用是改善管理的切入点之一,能对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和预测,为下一步运作提供良好的依据。一般而言,管理成效可以通过管理费用与企业收益之间的比率表现出来,比率越高,说明管理成效越不理想,反之,则越理想。借助管理费用相关数据,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管理费用在各个部门或者企业运作各阶段的比例。比如,流通领域里供不应求,就可以相应增加生产领域的费用投入,增加产品的产出,从而使费用得到最大利用。相反,如果销售阶段供过于求,就可以适当增加产品宣传、销售的费用额度,或者引进先进科技,促进产品创新,加快销售速度。 (二)追逐企业利润,成就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此外,管理费用的合理使用还能使企业资金效益最优化。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从整体着眼控制费用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产品、销售等,只有统筹规划,企业才能协调各部门的有效运转。当下,人才与科技是企业发展十分重要的两大因素,费用的划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往这两个方面倾斜。民营企业控制好了费用,实际等于给整个企业规划好了短期内的发展蓝图。可以假想,如果民营企业不重视管理费用的科学控制,只是人为随意支配,那么,企业的实际效益无疑会大大降低,甚至时间久了还可能导致企业倒闭。此外,管理费用的控制受企业文化、发展目标、市场规律等的影响,企业要紧紧依据这些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促使企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民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存在问题 (一)预算科学性不强 管理费用的预算辐射面较广,操作过程纷繁复杂,且自身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因此操作不当很容易出现问题。目前,民营企业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预算的科学性较弱,违反规定的预算项目层出不穷。比如,民营企业的有些管理者在预算时马虎了事,不认真依据财务的实际情况进行预算。也有些财务人员不知变通,一味按照老一套办事,没有结合情况的变化而灵活、科学的进行项目预算。更令人忧虑的是,民营企业的费用管理者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具备扎实的财务理论基础,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这也是预算不科学的原因之一。 (二)控制过程执行力度不够 问题之二是管理费用的控制过程与执行力度远不到让人满意的地步。管理费用的实际控制容易陷入不透明的钱钱交易,造成不为人知但却影响恶劣的污垢事件。有些预算好的项目在配备资金时以资金不足为由打折扣,致使企业无法按照预定轨道运作。又如,民营企业一些财务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借管理费用购买私人用品、报销私人花费等,使公司的财产无形中落入私家之手,造成企业费用出现漏洞。总之,民营企业在控制相关费用上经常出现以公济私的现象,管理者必须重视诸如此类的违规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样,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三)监管机制透明度不高 民营企业具有很高自由度,不受政府直接管理,因此,费用管理缺乏相关审计部门和企业内部的监督,导致透明度不高。一方面,政府不直接接管民营企业,工作人员的业绩与企业的发展好坏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从出发点而言,公务员缺乏监管民营企业费用的积极性。而要实现政府对民营企业费用的有效监管,势必要进行相关政府机构的改革,增加成本。另一方面,由民营企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政府不宜过多介入其管理,才能保持民营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活跃。总言之,在目前条件下,实现政府参与民营企业的费用管理时机还不合适;倘若执意为之,可能因违背市场规律而适得其反。 其次,民营企业费用监管机制还缺乏社会监管。换言之,民营企业不在社会审计监管之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关于民营企业费用的审核还没有一部比较全面清晰的法律,况且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也不够齐整,一时难以将社会审计有效实施其中。 四、民营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策略 (一)费用预算合理化 要控制好民营企业的管理费用,必须追根溯源,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那就是进行合理化的管理预算。这也是企业控制费用惯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按照以往的做法,企业每一年年底都会做本年度的费用结算以及下一年度的费用预算。预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管理者借助合理的预算报表能够了解公司未来走向,有条不紊地安排企业计划。通过预算数据,管理者能大致掌握企业发展的重点、企业文化走向等更情况,合理清晰的预算是企业配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重要凭据之一,堪称资源配备的晴雨表。 (2)预算还能整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关联,成为一个互不分离的和谐统一整体。这样,也有助于建构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而融洽的关系对于提升效益是有效的助推器。预算促使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目标明确化,沟通也就显得更有意义。 (3)当企业目标偏离或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也可以依据费用预算对计划进行修正、调整。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管理者要灵活处理现实情况与预算之间的对立关系,适当改变,使之统一在企业目标之下。 总之,预算使企业年度目标更为详实可见,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量化各阶段目标,凸显出企业发展的短期蓝图。以预算为导向,企业管理引领一般的员工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换言之,费用的准确预算有益于构建企业费用的评估,实现民营企业的效益目标。 (二)费用控制程序化 费用控制程序化的实现,可以规避很多暗箱操作的成分,真正实现费用管理公开化,分配效益最优化。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以员工为本,加强宣传,培养员工责任感和节约费用的意识。眼前来说,民营企业大部分员工对企业都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员工比比皆是。这主要由于企业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做临时工的场所,这家倒闭就奔向下家,于他并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民营企业一定要注重以员工为本,将员工的根本利益纳入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当员工认可企业之后,企业的发展也就真正开始了。 (2) 完善预算规章建设,走标准化之路。制度建设是一切集团获得长期发展的一项不能缺少的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整个企业成员需要一致遵守的标准,也是企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具有基础性建设意义的一种意志的集中表现。首先,它是企业高层实施的管理是否有效的直接凭证。任何一个组织,只有达成一致的约定协议,才能获得员工的支持,从而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步调,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构建科学适用的规章制度,也是企业预算现代化之路的重要条件。规章制度一方面具有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同时,它也是员工朝着目标前行时的助力器。 (三)费用监管的制度化、公开化 除了费用管理需要制度的支撑,费用监督机制的建构也需要制度为保障。由于费用管理本身的繁杂不一,民营企业要从长期着眼,全面考察费用监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制定监督机制。 (1) 划定监督人员权利范围以及相应的义务。民营企业费用监督疏忽之一在于对监管人员职责的定位不明确,导致他们多数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费用的使用越来越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境地。面对这样的情形,企业要做的是精细分明地指明每一监管人员的职责――明确分工,出了纰漏监管人员负有直接责任。这样,必将无意中迫使监督者肩负责任、努力作为。但是,需引起注意,企业在实行相关责罚时不能与法律背道相驰,不然,也是无效的。 (2) 员工人人参与,形成企业全民监督体制。企业可以将员工福利与公司收益直接挂钩,并鼓励员工对管理费用进行监督,举报违规使用。在条件允许时,企业高层还可以承诺举报有奖(不能恶意举报),对举报者进行保密和保护。这样,费用使用不当或不明就与员工的利益相关,激发员工的热情,让监督无处不在,不良行为自然而然会走向下坡的趋势。 五、案例分析:民营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意义 苏宁电器集团自二零零四年上市至今已有近十个年头,逐步成为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参照2012年的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排行榜,苏宁电器集团荣登第三位,仅次于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总收益达到19473388万元。苏宁电器集团之所以能用十年的光景迅速壮大,原因之一在于该企业有一整套良好的控制费用的方法。 首先,在苏宁电器网站上,对所招聘的费用管理员工的职责、专业知识储备、专业经验都有明确的要求――“负责财务部资金管理、费用预决算、资产检查等相关财务管理工作。……会计、财务管理专业优先,1年以上大中型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经验,持有会计资格从业证书,OFFICE使用熟练。”这就为费用管理工作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人员基础。苏宁电器集团属于规模比较大的连锁企业,它十分重视人才的后续培养与接力,不至于出现企业人才断层的局面。 其次,苏宁电器集团既有短期内季度、年度费用计划,更把管理费用与企业几年乃至上十年的目标相结合。比如,苏宁电器集团在控制采购费用上格外注重降低采购成本,实行规模采购和注重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所谓规模采购,即集中大规模的资金单次购买大宗物品,这样,价格因规模庞大而获得巨大优势。同时,苏宁电器集团还注重结合地区市场的不同特点,生产具有地域适用性的产品。我们知道,合作关系的常态化、稳固化是一个企业节省成本的着眼点之一,苏宁电器集团很重视合作伙伴的友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导向吸引更多的合作者蜂拥而至。一言以蔽之,大宗的采购模式和灵活的营销策略促使企业目标容易实现,从而,短期内的管理费用的预算达标率非常精确。此外,许多企业只会做短期内的费用预算,而苏宁电器集团这种颇具前瞻性的将费用预算融入长期愿景的做法,实为不多,堪称明智之举。“科技转型、智慧再造”是苏宁电器集团未来第一个十年内发展的指导方向,预借助网络将业务从国内推向国际。计划在二零二零年,苏宁电器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实体店面要突破三千五百家,销售金额有望超过三千五百个亿;并预期在二零一六年打入欧美市场,逐步完成国外销售一百个亿、构建三百家旗舰店和五十家购物商场等的目标。 最后,苏宁电器集团作为一家大型连锁企业,以信息化作支撑,大大提升了财务预算的准确度。众所周知,苏宁电器集团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总公司与分公司信息整合就成为苏宁电器集团必须关注的一大问题。以往,总公司在收集分公司财务信息时,总会出现信息滞后或者存在出入的情况,这给企业费用的预算与结算带来众多麻烦。对此,苏宁电器集团反复研究,决定采用SAP/ERP这一崭新的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分析,采用这一系统后,单就日常办公中不用纸张这一项决定,大概每年就能为苏宁电器集团节省约一个亿的费用。同时,采用信息化 管理费用的方案后,苏宁电器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有利于两者间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作出相应的策略或调整。 总之,控制费用堪称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一切企业不容小觑的重要点之一。民营企业要想赢取更大利润、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克服预算不科学、费用执行中漏洞百出以及监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扎实从预算、监管、实践等过程落实本该有的程序,逐步促成企业向节约型、盈利型、可持续型的目标发展。当然,民营企业在摸索自身的发展实践之路时,要勇于借鉴诸如苏宁电器集团这类大型民营企业在费用管理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依照自身实际情形,因地制宜地吸收别人的长处。苏宁电器集团这类大型连锁民营企业在取得飞速进展的同时,必须注重总结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时刻保持警惕性,注重信息搜集对企业费用控制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中众多企业之林中持久立于不败之地。言而总之,民营企业深入认识费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意义非凡,尽管任重道远,只要民营企业管理者坚持不懈地运用科学的指引,踏实地走好企业战略的每一步,一定可以取得一番惊人的成绩。(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管理费用论文: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费用与应对策略性思考 【摘要】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一直是医院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对此展开具体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解决建议,旨在抛砖引玉,相互交流,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有效推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 【关键词】成本管理 新会计制度 费用 策略 2012年,新会计制度在全国公立医院得到广泛推广,这也对医院成本管理核心环节的成本管理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医疗保险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医院经营活动也面临着更大竞争压力,这些都给医院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在新会计制度得以真正贯彻实施以前,很多医院在成本管理上依然采用粗放方式的管理方式,成本核算的整体效能并未能得以实现,很难为医院高层管理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信息。新制度实施以后,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不足也进一步凸显,对此开展积极探讨,提出完善改进建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成本管理现状 新会计制度的施行,为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并对成本核算的账务管理进行了重点规定。医院各项事业计划和任务活动的开展,都与财务费用息息相关,如果计划不好成本,也会导致医院经营困难,从而面对更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加强成本管理也可以间接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因此,要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科学计划好医院科室成本,诊疗成本和床位成本[1],并定期的将这类成本费用进行分析,填补分析发现的漏洞,不断改善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大多医院依然会比较重视直接成本消费,对于间接产生的成本消费不够重视,偏重于对医疗业务科室的财务成本管理,而忽略对职能管理部门的财务成本管理,这管理上的缺失也会为医院的成本费用计划带来一定阻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医院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医院成本管理系统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医院的成本管理系统不完善,医院领导者和医护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对成本管理也缺乏稽查和监督,对整个财务工作未能做好有效监督与审查。对于一些非专业稽查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也会导致在审查医院财务工作存在风险,致使医院在财务工作方面存在漏洞,这就增加了医院管理和监督方面工作的困难。医院不能从根本上全面的对财务施以监督和管理[2],更未能对由于成本管理引发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所提解决方案也缺乏一定的可实施性。针对现有工作的开展,也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与监督,对现行成本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度不足,也进一步放大企业财务管理经营风险。因此,在现行背景下,亟须建立健全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强化管理工作规范,提升改善管理水平,保障医院财务安全。 (二)内部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不高 在医院内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对医院的成本核算和服务进行准确的认知,实现医院管理理念的全面转变。许多工作人员认为这些是医院领导成员的事情,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意外发现的财务成本管理漏洞和问题,也未能及时加以制止[3],未能及时提醒财务管理人员或者医院领导,导致医院财产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导致医院经营风险的增加。所以,要积极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减少不必要浪费的发生,在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得到保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医院市场竞争力。医院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不仅要与经营意识和环境变化相适应,而且还需在此之前的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提升,做到“兵车未动、粮草先行”,有效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不严格,作用单一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更多医院管理的负面消息逐渐被曝光,很多医院常常在事件发生后才思考解决方法,工作开展非常被动。但可能性较大的事件发生之前,却未能建立有效的监察制度,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也导致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未能将医院损失降到最低。管理制度各条规定的规范指引不足,未能形成很好的联动效应,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不足,使得成本管理的预防性和引导性作用无法得以充分发挥。对于常见的事后反馈行为,不仅解决处理方案相对滞后,也无法形成合理的成本分析。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成本数据的定期分析,调整科室的运营行为,避免运作和管理过程中一些弊端和问题。 三、新会计制度下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合上述问题分析,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医院成本管理提出如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完善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体系 针对医院成本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着力制定《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等医院财务管理法律法规[4],希望借此能够积极促进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医院成本管理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两者的建立为医院财务管理的加强提供了有效的管理依据。医院成本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能够很好的约束财务管理工作,也能够时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医院只有具备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和全面的管理制度,才能很好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也能尽可能减少财务上的错误或者尽快的查漏补缺。医院可以通过对制度体系的完善,保障医院财务制度和规范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行为,使其更快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完成成本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范措施,使医院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 (二)改善提升内部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针对医院内部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薄弱问题,院方要先对这些医护人员进行理论指导,强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树立起全民良好的成本意识,全面转变医院经济管理观念,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达到一定的收益。许多医院内部人员认为经营意识是领导人的工作,他们不需理解成本管理工作,这种想法会在成本管理工作开展时造成一定的阻碍。关键是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让大家认识医院财务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影响医院的经营发展,更会影响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培养每位员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队服务理念,将自身工作开展与医院财务管理紧密结合。在开展积极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医院内部施以一定的奖励措施,对那些为医院财务成本提出积极有效改进意见的员工分发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进一步提升大家的参与热情。 (三)提升相关制度的衔接配合 针对财务成本管理中的漏洞不足,医院应首先加强对成本关键环节的管理,提升相关制度之间的衔接效能,通过丰富管理手段和规范财务工作流程,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化水平。而对于一些事后反馈的现象,财务工作人员在得到专业的培训之后,他们可以对潜在风险提前做好应急方案,有效改善医院的混乱管理现象,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医院的成本管理制度的信心。在医院财务成本管理中,还需不断改进完善现有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内部评审体系,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来强化管理层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控制能力,提升组织的反应效率,改善医院成本管理水平。 四、结语 在新会计制度改革推行的背景下,医院财务成本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其经营发展,也切实关系到广大员工的自身利益和广大民众的幸福指数。本文针对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问题展开了进一步探讨,在分析问题不足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发展建议,希望借此促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 管理费用论文: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企业未来业绩有影响吗? 摘要:本文以2007年到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销售与管理费用对企业的未来业绩表现产生了正向的影响,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发生将会有利于未来业绩的提升。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不仅是资源耗费,同时也是资源投入。 关键词: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未来业绩 一、引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费用的定义是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还规定了费用只有符合相关的条件时才能确认,并且费用作为当期损益。亨德里克森认为,费用是企业在获取收入过程中所使用或消耗的物品和服务(葛家澍、林志军,2006)。费用在确认过程中必须坚持性质上的因果性与时间上的一致性两项原则。但如葛家澍等(2006)提出,由于某些项目的不确定性,要保持收入与费用的绝对匹配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能是做不到的。我国对费用的处理有许多项目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与收入保持时间上的绝对一致。如企业为促销而发生的广告费用,按照准则的规定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在当期扣除,但不难理解企业当期的广告费会使企业产品知名度提高,而知名度的提高又会有利于后期产品的销售,所以说此类费用将会对未来收益产生影响。又如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企业会对固定资产进行修理和维护,而这些支出如果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分不同情况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诸如此类情况,费用不仅会对当期收益产生影响,预计也会对未来收益产生影响。所以本文试图探讨销售和管理费用对未来业绩是否有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Kovacs(2004)研究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未来收益产生了有益的影响。Huang等(2011)检验了当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项目包括无形资产投资部分时市场是否正确而完全估计了报告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价值,发现对于所研究的样本(主要是IT公司)而言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未来一期的经营业绩产生了重要影响。原因是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中实际上隐含了一部分无形资产投资。Anderson等(2007)研究发现,在销售收入下降期间SGA费用比率变化与下期盈余变化具有显著地正相关性。Baumgarten(2010)研究发现,费用控制良好的公司SGA费用比率的上升会对公司未来盈余变化产生显著地正面影响。相反,Lev等(1993)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上升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Abarbanell等(1997)研究发现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比率的变化与下期盈余变化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 万寿义等(2011)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当本期营业收入增加时,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而当本期营业收入下降时,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有显著地正面影响。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梁莱歆等(2005)研究发现,R D投入的产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R D投入的见效一般需要两年以上,同时发现R D投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程宏伟等(2006)考察了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发现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但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周亚虹、许玲丽(2007)考察了民营企业R 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发现R D投入在其投入后一年之内对企业业绩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已有研究文献看,国外的直接相关研究有很多,可能由于样本选取和模型构建方面的不同,导致结论不一致,甚至出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国内直接相关文献较少,而且文献的研究也是借鉴国外已有的模型,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营业收入来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与此不同,本文采用的是另外一个思路与模型,不仅在主体分析的变量设计过程中用总资产平均余额来消除规模的影响,在稳健性检验中还引入销售收入来消除规模经济的影响。与国外已有的研究文献相比,本文试图扩大研究结论的适应性,将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纳入以探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公司未来的业绩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分析,本文认为销售与管理费用将会对未来的业绩产生有益影响,而且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产生的影响应该是多期的。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销售与管理费用与未来第一期业绩正相关 假设2:销售与管理费用与未来第二期业绩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在2006年颁布,准则前后会计处理会有差异。所以本文选取的是2007年到2010年四年的财务报表数据。故相应的第t期分别为2009年和2008年。在选取数据过程中,考虑到ST公司财务数据的特殊性及金融保险业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剔除了这两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另外由于缺失值的存在不便于分析,故将存在缺失值的公司样本剔除;异常值将会对本文的分析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能导致结论的严重失效,本文在分析时用SPSS分析工具找出异常值,并将其剔除。最后,得到以t=2008年为基年的数据共1353个数据,以t=2009年为基年共获得数据1410个,则总共获得2763个数据。 (三)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Ball and Watts(1972)研究发现年度盈余符合随机游走的时间序列特征,同时Albrecht(1977)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说明了企业未来期间的业绩表现可以用当前期间和以前期间的业绩预测。本文参照Huang等(2011)的做法,在随机游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销售与管理费用因素以探讨其对企业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二期业绩表现的影响。由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主要是对营业利润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在设计相关的财务指标时用到的是营业利润数据。模型如下:模型1:OOAt+1=β0+β1OOAt+β2OOAt-1+β3SGAt+ξt;模型2:OOAt+1=β0+β1OOAt+β2OOAt-1+β3SGAt-1+ξt 变量解释如下:t表示期数,在本文中表示年份;OOAt第t期的业绩表现,表示的是营业利润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即:OOAt=第t期营业利润/[第t期资产合计期末余额+第t期资产合计期初余额) / 2 ];SGAt表示的企业在是销售与管理费用上的付出。为了消除规模差异的影响,采用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之和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即:SGAt=(第t期销售费用+第t期管理费用) / [第t期资产合计期末余额+第t期资产合计期初余额) / 2 ]。ξt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标准差都小于0.1,且中位数与均值差异不大,说明在剔除一些缺失值与异常值后整体数据具有代表性。另外可以看出SGA的值变化比较平稳,意味着每年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上的支出相对来说都比较均衡,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说明企业在费用的投入上都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各变量OOAt+1、OOAt、OOAt-1、SGAt、SGAt-1之间存在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自变量之间可能有多重共线性存在,但通过方差膨胀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将会给出相关结果)发现不会影响回归结果。SGAt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证明了假设1,而SGAt-1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性则证明了假设2.从这个角度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确实会对未来的业绩表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分析发现SGAt-1与OOAt-1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付出给投资者带来了增量收益,这种投入是值得肯定的。 (三)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OOAt+1与OOAt、OOAt-1显著正相关,说明了上市公司盈利的增减变化比较稳定,后一年的公司业绩可以用前两年的业绩解释,这与Ball and Watts(1972)的结论一致;同时SGAt与OOAt+1显著地正相关,与Huang等(2011)的观点一致,部分地与万寿义等(2011)的观点一致,证明了假设1,。说明上年每1单位的销售与管理费用对下一年业绩的贡献为0.109。且从方差膨胀因子在1到1.5之间可以看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效果是有效的。从表(4)可以看出,SGAt-1与OOAt+1的呈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说明了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作用至少具有两年的滞后性,可能是因为其中包括一些像研发费用这样的内容导致的。就研发来讲,周期一般较长,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会有一些迟滞。而且从方差膨胀因子的值可以看出,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这验证了假设2。结合表(3),SGAt-1与SGAt的系数分别:0.076,0.109,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销售与管理费用对未来业绩的贡献在逐渐减小,但相关性同样显著,这与程宏伟等(2006)的关于研发费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相似。这同现实是比较相符的,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初研发新产品在对利润贡献方面不可能永远平稳地持续下去,会有变弱趋势。 (四)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笔者分别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单独Ball and Watts(1972)的模型中,得到的结论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与企业未来的业绩表现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结论支持上文中的分析结果,如果将样本量缩小,单独考察t=2009(即以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三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和t=2008(即以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三年作为样本)时的情况发现并不影响分析结论。另外,在变量设计上笔者原来是由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平均总资产以消除规模的影响,在做稳健性检验时,笔者尝试销售与管理费用之和除以销售收入来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同样是获得了相似的结论。这些检验都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本文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五、结论 为什么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会对企业未来业绩产生影响呢?有学者认为本期销售费用增加对下期盈余变化产生正面影响主要是通过减少下期销售与管理费用实现的,而且本期销售与管理费用的支出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率,对未来业绩产生影响,还有观点认为管理当局通过操纵本期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从而达到增加下期盈余的目的。笔者认为销售与管理费用的增加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这一种观点是可取的,而操纵盈余观点不可取,因为这只是个别公司的情况,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公司,而且随着财政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视,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遏制,利用这两项费用进行盈余操作的空间是比较小的。还应该从会计准则要求的本质特征出发,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分析准则的处理要求出发,探讨其原因。主要可以从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两个科目的设置角度考察:(1)销售费用角度。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销售费用核算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如保险费用、包装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等经营费用。其中的有些费用,如广告费,付出越多,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知名度,而知名度的提高会产生声誉效应,其影响的应该不仅仅是企业当期的业绩表现,一般都会影响多期,这实际上相当于Huang等(2011)所提出的,这种投入中包括了某种无形资产成分。而准则的处理却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外,如销售产品的保修服务,若是公司承诺的是几年的,则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般是直接在当期确认所有的销售费用,毫无疑问这样的处理结果导致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时间配比。所以收入与费用的不配比应该是导致这一原因出现的根本原因。(2)管理费用角度。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管理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其中最典型的是研发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不符合资本化条件也计入当期损益。由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区分的困难,资本化或费用化就存在着争议。而且如果研发成功,前面费用的支出也不会再予资本化,那么这一部分费用化的支出就与当期的收入不配比,这一部分支出对业绩的贡献应该是多期的。另外如开办费,企业如果成功开办成功则会带来的业绩表现毫无疑问是多期的,所以将其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就不是很合理。正如Huang等(2011)提到的销售与管理费用包括的一部分支出具有资本投资的本质,他们或许会产生重要的无形资产的力量,这些无形资产将会服务于企业的长期业绩表现。这些费用的作用有多大,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给了答案。本文采用并发展了Huang等(2011)观点,对上市公司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与企业未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对企业未来的业绩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这体现了费用支出的“资源投入”观。这给投资者做了启示,投资者在考察公司的业绩时,不能仅仅盯着营业利润或者是净利润,而应该做出更为详细的分析,理解企业本期的支出是否会对未来的业绩产生影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我国会计准则一贯坚持的原则,但我国会计准则在这方面还有改进空间。 管理费用论文:航运企业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探析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开始的欧债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冲击,全球贸易额增长大幅度放缓,而航运业是受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2012年航运形势更加严峻,国内一些航运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树立“过紧日子”的经营理念,加强预算管理,非常重要。本文根据笔者单位的经验,探讨如何进行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期望对同行企业有所借鉴。 广义管理费用是指将成本费用的明细项目按照管理费用的费用要素进行归集,并分类统计的成本费用总和。广义管理费用不仅包含传统意义的管理费用的所有项目,还包括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等成本费用项目中可归集到管理费用要素的项目。广义管理费用明细项目根据不同的性质分为可控广义管理费用、不可控广义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三大类。 一、预算制订应遵循的原则 1、投入产出的效益原则 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是为控制费用,但对费用的控制应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收入。我们支出费用最终是为了带来收入,为了避免费用控制减弱创收激励,必须对创收多的单位(下属公司或部门)制订更高的费用标准。即允许各单位在净收入增长的情况下,相应增加可支用的广义管理费用(除人工成本外)的预算额度,反之亦然。这里的“净收入”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不含已列入广义管理费用的部分),包含以税务管理等形式已体现在公司账上的收入和延伸服务净收入。 2、人均费用的效率原则 各单位全年人均支用的广义管理费用应与行业内平均值进行比较,确保前者与后者大体一致。这里的“人均”是指广义管理费用除以全年平均职工人数(含劳务工)。 3、实事求是的认定原则 按上述两项原则对广义管理费用各项目的预算指标初步核定后,针对个别费用项目的特点,分别据实认定。例如会议费、协会费、广告费、法律事务费、宣传费、咨询费等预算需按明细清单进行个别认定。另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个别确需发生的预算外费用项目采取“一事一批”的方式。 4、分级管理的落实原则 将上级公司下达的合并广义管理费用预算分解到各下属单位进行管理,以此类推,实现预算编制、上报、核定、下达、执行、监控、考核等全过程的分级管理。 二、预算指标确定方法 根据第一部分提出的原则,对三类广义管理费用进行细化,并确定具体预算指标。 1、可控广义管理费用 可控广义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包括会议费、广告费、协会会费、展览费、宣传费、出国人员经费、差旅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煤气费、市内交通费、邮电通讯费、业务招待费、咨询费、法律事务费等。 (1)会议费预算。会议费预算需提供会议计划、会议规模、人数预测、人均费用清单。会议费预算需提供网点的明细清单,依据实事求是的认定原则对会议费预算进行审核调整,审核调整后的会议费用只包括公司一些重要会议(比如年中工作会、董事会、客户招待会等),其他形式的会议预算原则上不批;系统内的会议原则上开视频会;对于上级公司要求和特殊业务需要召开的会议,以一会一报的方式上报审批,对于批准的会议考核予以剔除。 (2)广告费预算。广告费预算需提供广告名称、广告媒介、费用清单;协会费预算需提供协会名称、费用清单;展览费预算需提供展览的名称、地点、费用清单;宣传费预算需提供宣传项目名称、费用清单。将根据提供的清单,依据实事求是的认定原则对预算进行审核调整,对于无法提供清单的费用预算,上级公司将不予批准。 (3)出国人员经费预算。出国人员经费预算需提供出国地点、时间、人员、经费标准等,对于无法提供清单的费用预算,将不予批准。业务出差人员数量应严格控制,能由1人完成的尽可能不派2人;出差天数应严格控制,原则上一个国家不超过5天,单次出差不超过10天。 (4)修理费用预算。修理费用预算需提供修理的项目、时间、费用等,对于无法提供清单的费用预算,上级公司将不予批准。 (5)办公费预算。办公费预算需提供各年度办公费用的人均标准,对于人均标准偏离系统均值的,上级公司将予以调整。但可以考虑物价因素,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在年中预算调整时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6)水电煤气费预算。水电煤气费预算可根据实际单价调整和办公场所变动情况提出个别调整的要求,集团将根据相关文档,依据实事求是、个别认定的原则对预算进行审核和调整。 2、不可控广义管理费用 不可控广义管理费用明细项目包括: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税费支出、保险费等。 (1)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预算。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预算需提供资产原值、残值、折旧(摊销)年限、折旧率、折旧(摊销)额等清单。资产原值发生变动的,应提供增减变动清单。折旧(摊销)方法原则上不予变更,如确需变更并征得审计师同意后,应申请相应调整原预算方法和数据,并提供依据和说明材料。上级公司将根据相关文档,依据实事求是、个别认定的原则对预算进行确认或调整。 (2)税费支出预算。税费支出预算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税费支出应根据税种、税率、计税基础逐项预测汇总。房产税需根据房产余值(房产租金)及适用税率计算;车船使用税根据汽车数量、排量及税额汇总计算;印花税根据各项合同涉及的计税金额和税率分别计算汇总;土地使用税应提供土地使用面积和当地征税标准计算;其他地方性税费支出也应根据不同税种的计税基础和税率分别计算汇总。在预算说明时,如有必要还需提供当地机关对该税费的征收管理办法。上级公司将根据相关文档,依据实事求是、个别认定的原则对预算进行确认或调整。 (3)财产保险费、租赁费预算。财产保险费、租赁费预算包括房屋建筑物保险费、车辆保险费、计算机系统保险费、生产设备保险费、办公设备保险费。保险费需提供明细项目和相关的保险合同。已有的财产租赁和车辆租赁需提供明细项目和相关的租赁合同,新增的财产租赁(房屋租赁)和车辆租赁参照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管理,需逐项报批上级公司批准后方可列入预算。 (4)其他管理费用预算。原则上不允许出现其他项;对确实有零星管理费用预算的,应单独罗列并说明,上级公司根据相关文档,依据实事求是、个别认定的原则对预算进行确认或调整。 3、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包括工资总额内的各类人工成本、企业年金等,劳动保险及各项规费,各项职工福利及其他。这些指标的确定可以参考近几年的实际水平确定。 各单位依据当地规定列支的特殊补贴和福利项目可以个别认定,但须提供副省级市及以上政府或部门的文件规定。 三、预算管理流程 财务机构负责人为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管理总责任人。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负责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的总体编制、核定、执行、监控和考核。费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归口费用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1、预算编制 (1)费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编制预算。费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结合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业务预算,编制本部门归口管理的费用预算。预算编制时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即根据公司的工作需要以及历史数据,合理确定年度各项费用预算额。编制费用预算时应出具相应的预算报告,对预算进行具体说明。预算报告包括业务量、标准、人员编制等预算假设,历史数据以及费用测算过程。 (2)各公司财务部汇总费用预算并报预算委员会审批。公司财务部根据各归口部门上报的费用预算以及预算报告,结合历史资料和年度损益总预算,对各归口部门的预算额进行分析,并与各费用项目预算归口部门进行沟通并充分交换意见,确定各费用项目的预算数据,汇总费用预算。公司费用预算管理归口部门编制的预算费用经财务部整理汇总提交各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批。公司预算委员会对年度费用按照费用预算管理的原则,“自上而下”最终确定费用预算额。 (3)上级公司核定费用预算。各公司预算委员会批准的费用预算上报上级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后者结合上级公司整体的经营任务和费用预算目标对各公司、本部各归口部门上报的预算进行核定。 2、预算下达 上级公司通过经营管理业绩责任书,将本部各部门和各公司的费用预算指标和费用明细项目预算下达至第一合并层级各公司。其他合并层级各公司,按分级管理原则,也应通过经营管理业绩责任书将下属各公司的预算指标和费用明细项目预算下达至下一合并层级各公司,直至最基层单一公司。 各归口部门和下属各公司收到预算后,应按不同的损益表项目(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对费用年度预算额进行分拆,并将年度预算指标分项目分解到月。 3、预算的监督和反馈 各级公司财务部是广义管理费用预算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其根据批准的预算,按月对各部门的费用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并按月向相关归口部门反馈费用实际发生情况。 每月初,各归口部门费用实际发生额由财务部提交各部门,提交时应尽量详细,以便各部门分析使用。本部各归口部门和各公司应就实际产生的费用以及实际费用与预算额之间的差额进行差异分析,出具详细的月度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集团财务部。 财务部应按月对公司整体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向公司预算委员会提交广义管理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部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公示。对于实际发生数与预算进度偏离较大且无法提供原因说明,以及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较差的公司,将采取约谈、实地检查、通报等方式进行管理。 4、预算考核 财务部是广义管理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部门。每年末,财务部负责对各部门和各下属公司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广义管理费用预算考核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与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的奖惩挂钩。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贸易萎缩,航运业受到严重冲击。航运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尤其是各类费用控制,非常重要。通过预算管理控制广义管理费用是有效措施。首先,预算管理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其次,具体预算指标的确定既要科学合理,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具体情况,还要分类细化;最后,预算管理流程要严格,确保预算管理的效果。 管理费用论文:浅谈企业成本费用构成中的管理费用的核算与管理问题 【摘 要】管理费用是企业成本费用构成的主要内容之一,管理费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的利润水平,如何进行管理费用核算和管理费用的控制和管理,对达到节约费用支出和提高企业未来经济效益的目的很有意义。 【关键词】企业成本费用;管理费用;核算与管理 管理费用是企业成本费用构成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企业的费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费用呈上升趋势。如何进行管理费用核算和管理意义重大,下面就管理费用的核算与管理探讨如下: 一、管理费用的核算 1.企业管理部门及职工方面的费用。(1)公司经费:指直接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2)工会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扣除按规定标准发放的住房补贴,下同)的2%计提并拨交给工会使用的经费。(3)职工教育经费:指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用于职工培训、学习的费用。(4)劳动保险费:指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包括按规定交纳地方统筹退休金)、价格补贴、医药费(包括支付离退体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异地安家费、职工退职金、6个月以上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人员的其他费用。(5)待业保险费:指企业按规定交纳的待业保险基金。 2.用于企业直接管理之外的费用。(1)董事会费:指企业董事会或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成员为执行职权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成员津贴、差旅费、会议费等。(2)咨询费:指企业向有关咨询机构进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咨询所支付的费用或支付企业经济顾问、法律顾问、技术顾问的费用。(3)聘请中介机构费:指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查账、验资、资产评估、清账等发生的费用。(4)诉讼费:指企业向法院起诉或应诉而支付的费用。(5)税金:指企业按规定交纳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3.提供生产技术条件的费用。(1)排污费:指企业根据环保部门的规定交纳的排污费用。(2)绿化费:指企业区域内零星绿化费用。(3)技术转让费:指企业使用非专利技术而支付的费用。(4)研究与开发费:指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资、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认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费、研究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新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科研试制的费用以及试制失败损失等。(5)无形资产摊销:指企业分期摊销的无形资产价值。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商誉等的摊销。(6)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指企业对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在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包括按大修理间隔期平均摊销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就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的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的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 4.经营业务的应酬费。主要指业务招待费,即企业为业务经营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应据实列入管理费用。 5.损失。存货盘亏和盘盈:指企业存货盘点的盈亏、盘盈净额,但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 6.其他费用其他管理费用。这里指不包括在以上各项之内又应列入管理费用的费用。 二、管理费用的控制和管理 1.统一核算内容是进行费用控制和管理的前提。在具体进行费用核算时,首先要明确各个费用项目核算的内容和范围,要以公司财务制度的形式进行明确,尽可能划分界线,列示清楚,杜绝或减少“其他”项目核算的内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即便发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合适,只要不是根本性的错误,原则上也不要变动,以保持其一致性,一致性或统一核算内容对于开展费用控制和管理至关重要。统一核算内容也包括对费用核算对象的划分,划分的标准尽可能依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以适应实际责任费用考核的要求,只有划分清了责任,费用控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2.树立正确的费用控制观念是保证效益最大化的根本。 (1)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所谓进行管理费用控制,不单单是控制、压缩管理费用支出的绝对额,而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追求相对节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管理要为这个目的服务,必然要讲求成本效益,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在成本效益观念下,成本绝对数并非越低越好,关键看一项成本的发生产生的效益(收入或引起的企业总成本的节省)是否大于该项成本支出。而传统成本管理则强调成本绝对数的节约与节省,而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实际情况可能是一项成本绝对数的节省却引起了收入更大的降低或企业总成本更大的上升。(2)费用控制必须在其合理性前提下进行。公司要运营,就耍开支费用,但费用 的开支应该有其合理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去想办法控制。而脱离合理性去节约开支,将会产生负面效果,限制业务开拓。(3)变动费用大小不能完全说明控制费用工作的好坏。其一:对费用合理性每个人认识不一,节约的办法也就不一样,效果当然也不同。其二:各公司面临着不同问题,其解决问题所产生的费用不能按一样的标准衡量,当然费用结果也就不一样。因此不能完全认为变动费用大的公司就没有想办法节约费用,变动费用大小是否就说明了控制费用的差别,我看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为节省费用而节省费用。此观念要不得,这种观念一旦形成,非理性的压缩费用开支对公司的正常运营、对业务开拓杀伤力极大,其结果可能导致想要干的工作不敢去干、花正常的钱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得花更多的钱才能解决。(4)费用控制要有理有节、有章有法。有理,就是上述的合理性;有节,就是要有合适的度,不能过也不能扣门;有章、就是要有制度,在制度之下,没有灵活性,人人一致,总经理要带头执行。有法,就是制度制定要有依据,要能说服人。不服是制定不了制度的,更谈不上主动执行了。(5)费用制度要适时调整,不能影响业务开展。制度有其严肃性、刚性强,但条件发生变化了,就要调整,否则影响业务开展,失大得小。 3.在日常搞好费用控制是达到控制费用目的的保证。(1)建立弹性、滚动费用预算控制体系。企业要建立年度费用预算制度,明确年度费用控制目标,在制订费用预算时,要与公司业务量结合起来,建立弹性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定期编制滚动预算,围绕完成年度费用预算控制目标,重点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2)做好费用动态控制。所谓动态控制就是要把费用控制工作放在日常进行,日常工作中关注例外事项。控制费用的重点是对业务的把握,费用的发生是以经济业务为前提的,是经济业务决定了费用的发生与否以及数额大小,所以控制费用其本质就是要对业务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公司开展各项业务事前各相关部分要进行沟通,否则,事后的费用分析、责任考核没有实际意义。(3)落实责任考核。首先要把责任落实到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身上,明确首长负责制,在开好费用分析会的基础上,评价工作业绩。责任考核制度要注意两点原则:一是责任明确、相关;二是奖罚力度适当。 综上,管理费用不仅其支出水平对构成了对企业利润的抵减,更重要是控制好、管理好费用的使用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一切均与统一核算内容、树立正确的费用控制观念以及科学的控制措施有关,所以,搞好管理费用的核算、控制、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值得包括我们会计人员在内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探索。 管理费用论文:低影响开发(LID)雨洪管理费用效益分析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环境危机日益显现。洪涝灾害、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现代城市的顽疾。本文以项目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引入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雨洪管理理念,并对其在国外城市建设、运营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LID技术优势进行了研究,企望在我国城市开发建设过程,加快LID技术推广应用,缓解城市水环境危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LID;雨洪管理;成本-效益分析 0 引言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不断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人员伤亡[1]。事实上,在遭受水涝困扰的同时,许多城市还面临严重的径流污染、供水水源短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雨水”作为雨洪管理的主要对象,在城市建设中主要通过排水设施当做“废水”简单的排放。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紧张,没有足够的管位铺设更大口径的排水管道,加之排水设施投资巨大,道路大面积开挖还会对交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传统雨洪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以排为主的合流制雨污管渠、泵站、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已经难以应对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水困境。 低影响开发是发达国家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其基本理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用入渗、过滤、蒸发和滞洪蓄水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最终减少环境负面影响,同时间接实现其他效益。例如缓解污水管道负荷效益、保护下游受纳水体效益、地下水补给效益、景观效益、地产增值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效益、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减少城市噪光污染等。 美国环保署(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研究表明,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策略有利于降低城市开发成本,增加城市建设收益。完善的低影响开发设计,既可减少场地硬化面积,也可减少路肩、排水沟的工程量,同时,减少雨水排水管道、结构性设施的投入量[2]。 1 低影响开发应用潜力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普遍存在着雨水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灾害问题,然而,由于城市雨洪管理技术落后和制度缺陷,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LID作为新兴雨洪管理策略,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城市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我国也引入这一先进模式,在北京、深圳等城市试点并取得了积极效果,迈出了我国低影响开发模式由探索到实践的第一步。 1.1 LID微观尺度潜力 低影响开发利用先进的设计手法,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少场地扰动优化现有项目,而不是依靠大规模的人工工程改变城市水文条件。从本质上讲,LID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维持和恢复开发区原有的水文特征,同时将其作为改进型措施,降低开发项目的径流流量,在源头有效去除雨水中营养物质、病原体、重金属等径流污染物,最大程度的降低开发项目对受纳水体、土地开发、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3]。 从社会角度讲,LID将居民和开发商作为行动的主体,通过经济政策激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项目开发,减轻其负担。尽管其最初聚焦的领域是城市雨洪管理,但随着理论的应用与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开发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保持和恢复自然生态。 1.2 LID宏观环境潜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对LID的迫切需求。 另外,越来越严峻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为 LID 的应用提供了最佳时机和条件。从2000年开始,北京市围绕开源、节流、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四个方面制定了26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工作的措施。其中雨水利用有三项,包括建设雨水利用工程、城市雨水利用政策、利用砂石坑蓄集雨水回灌工程[4]。上海市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00亿元新建改造28个排水系统,并研究试点“低影响开发模式”,即在不增加现有排水硬件设施的条件下,通过建设屋顶绿化、雨水利用设施、调蓄池的方式使得降雨不必全部经由排水管道和泵站排出,以此提高城市防洪标准。 近几年,城市洪涝问题凸显,人们逐渐认识了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国外已经有一些国家进入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产业化初级阶段,如德国、荷兰、美国、法国、日本等。专门为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工程设计生产的过滤器、流量控制阀、雨水口、检查井、储水罐、雨水回用控制单元等设备在国外的市场上已经比较常见,雨洪综合利用工程产业化已初露端倪。 我国只是在近几年某些展览会上才能偶尔见到国外的雨水利用产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低影响开发模式并加快其推广应用力度,建立我国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产业,缓解城市发展面临的水问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LID费用效益分析 在城市雨洪管理体系中,存在着开发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使用机构等多方面利益主体,他们追求的主要目的不完全相同。城市雨洪管理的目的是缓解城市洪涝灾害、保持城市水生态平衡、节能减排等。政府作为雨洪管理的主体,在保障雨洪管理设施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其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另外,政府还需要整合各方主体的经济利益,形成“合力”,最有效的实现雨洪管理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表明,LID雨洪管理模式在城市雨洪管理效果上远优于传统雨洪管理模式,令人可喜的是其全寿命周期费用和社会成本也低于传统雨洪管理模式。同时,还能带来更多的环境、社会效益。 2.1 LID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2.1.1 LID的成本费用 LID雨水综合利用工程并不是独立于小区雨水利用建设的,一般而言,都结合小区排水工程进行,不管建设工程位于老城区、新建区、还是待建区,雨洪管理工程投资都是在小区排水工程上所增加的投资,包括各种类型的雨水利用设施及其相关的电气设备和庭院屋面排水系统,但不包括用于装饰或介绍工程特点而花费的费用。 2007年,美国环境保护署对17个部分或全部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的项目进行了初步效益-费用评估。这17个项目中有大学校园、公寓、城市街道和其他一般性建筑,美国环境保护署应用其中 12个所提供的准确经济数据进行了简单的成本比较,应用另外5个的信息进行了定性的指标趋势分析。 结果显示,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技术的采用减少甚至消除了大雨池塘的建设、减少了雨污排水管、雨水处理设备和其他相关的雨水基础设施投入,减少了场地、道路硬化面积。根据美国环保署测算的数据显示,与传统雨洪管理技术相比,LID技术的应用节约了15%-80%的成本[5]。 2.1.2 运营费用 最近,有不少学者对LID成本进行研究,其中多数局限在建安成本方面。因为在开发人员开来,传统雨洪管理与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比较时,建安成本是所考虑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LID就安装成本与传统雨洪管理模式相比有很大不同,其成本效益主要体现在项目使用和维护阶段,在项目使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过分强调建安成本就会忽视其他因素,例如运营、维护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优等势[6]。 在维护费用方面,美国环境保护署1999年的报告显示,传统设施中滞留区和人工湿地的维护费约为建造成本的3%-6%,洼地雨洪管理的低影响开发的维护费约为建造成本的5%-7%。但是,生物滞留区和洼地的大部分维护可以融入到日常景观维护工作中,不需要特别设备;而湿地和水池的维护则需要大型笨重的设备,以移除沉积物、油类、废物以及前池和开放式池塘中生长的植被。 2.2 LID效益分析 2.2.1 经济效益 ①渗透补充地下水的效益。由于低影响雨水综合利用的实施,通过增加透水面积、绿化植草面积、渗透管沟、洼地、渗水井等设施,增加了雨水入渗量,有效回补地下水。 ②节水增加的国家财政收入。据了解,全国600多个城市日平均缺水1000多万立方米,国家年财政收入因此减少200亿元,相当于每缺水1m3,要损失5.48元。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节约1m3水,就可以为国家创造5.48元的效益。 ③因消除污染而减少的社会损失。美国环保署研究结果表明,每投入1元环保费用,可减少3元的环境资源损失,即投入产出比为1:3。LID资金投入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环保费,但其减少的环境资源损失也会接近3元。 ④城市洪涝减缓而减少的损失。城市内涝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LID把以往人们对降雨防备或敌视的态度转变为“区别对待”、“化敌为友”的策略,转变被动地防御雨水为主动迎接雨洪、控制和利用雨水。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多留住雨水。 其基本思路如下:1)控制雨洪径流,使初期雨水就地分散处理;2)增加下垫面透水面积,增加降雨下渗量,使雨水就地流入土壤,降低地区径流峰值;3)设置滞蓄存储设施,滞留雨水径流,控制降雨下泻[7]。最终实现延迟洪涝时点、降低城市洪涝峰值、缓解城市雨水危机,减少城市洪涝造成的损失。 ⑤土地增值。传统设计将地上建筑与其他设施分开设计,LID所应用的生物滞留等技术则可以融入景观设计,实现建筑主体与附属设施的综合设计。它将道路两旁的超车道、停车场和用来修筑水池或湿地的土地都纳入统一设计,把节省下来的土地用以修建住房,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2.2.2 环境效益 LID的雨洪管理技术由于采用了生态化、低能化、可持续运行的设施,不仅能保护开发区域水环境、改善建筑设施外部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物内部的环境质量,还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8]。 2.2.3 社会效益 LID通过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和雨水资源开发利用,可节约优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城市提供大量环境景观用水,重建水生态环境,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改善水体环境。 另外,LID通过引导建设项目开展城区雨洪利用工作,可降低洪峰流量,维护自然水文循环,增加地下水补给,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规划实施,引导拟建项目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实现雨水综合管理与控制,实现开发建设后径流系数不增加的目标。 3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城市水困境日益严峻,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雨洪利用的重要性和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低影响开发理念作为新兴的雨洪管理理论,不仅能够有效的雨水利用效率、从径流源头上控制雨水污染,缓解城市洪涝灾害,从项目生命周期角度看,其费用—效益比更佳,其推广和发展大幅度节约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投资,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管理费用论文:探析土建工程预算管理费用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强化建筑工程的预算管理,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中的首要任务。预算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获得最大效益的前提。近年来,我国施工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工作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预算管理 费用问题 措施 一、目前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土建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还有许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们将财务预算算作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将自己同财务预算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这就导致在年初编制财务预算时只有财务人员参加,其他部门人员的参加积极性很低,即使参加了也完全是摆设。然而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编制客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就往往导致编制出来的财务预算同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因此,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就大打折扣,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编制结果不切实际 我们知道预算一般都是按年编制,目前一些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习惯按照传统的“基数预算”方法,具体操作是以过去一年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推算下年度的财务收支的各种因素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基数预算”方法编制的结果,一方面,忽略了上一期的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支出;另一方面,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使预算和实际支出数发生很大差异,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预算管理缺乏内部监督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管理必须又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得到保障。而目前的现状不如人意,对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按照现行的财政规定,单位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添加或减少,在对预算层层分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往往实际执行结果同预算相差很大,但是,目前很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强,预算指标没有约束力,起不到刚性和权威的作用。这使得财务预算形同虚设,我们知道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控制和监督是完善财务预算的重要途径,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如此重要的东西只是流于形式。 (四)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预算工作允许的时间有限,严重制约着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导致预算在编制、执行及绩效考核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事实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没有预算方面专业人员,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不了工作需求,很难保证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工程预算的确定方法大多采用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造价管理体制上没有根本变革,新增补的定额往往又没有代表性,造成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也无法满足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 二、改善工程预算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对于同一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不同参与企业,对工程预算的定义和运用是有区别共至是矛盾的。在实际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片面地强调某个单位的利益,是不利于土建工程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因此,建设单位应发挥其核心统领作用,具备统筹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不同参与单位的孤立性。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将限额设计和投资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注重预算的执行和反馈力度。工程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预算的分配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要调动所有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肃认真地监督和执行预算,注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刚性的坚持,不得随意变更预算,使预算工作沿着正常的道路运行。土建工程预算管理是提高土建工程行业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做好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尽管预算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提高预算人员素质,加强统筹管理,严格监督执行和校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提高人员素质。当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时,就不能果断处理好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经济问题,也就不能很好的预控投资,更不能组织和协调工程项目主体间的关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需要对土建工程预算人员进行严格资质审核,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监督的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有能力的部门,或者成立一个工程造价控制专业监理组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对工程预算的准确性进行监督。 工程预算资料一个高素质的预算团队,是非常重视工程预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工程预算中—个很重要的环节,它都将为以后的丁程预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每次投标中出现的新材料的市场价格都要进行认真分类记录,新的施工工艺更要对人、材、机的消耗量及综合单价进行详细地记录和分析,力求形成自己的企业预算,为后期工程提供必要的参考,也有助于编制工程预算或标底的速度。 (四)加强施工中对图纸变更和签证的管理建筑工程它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加工,而是一个工程与另—个工程存在着不一样,并且受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图纸变更和现场签证是难免的,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资料完善工程,为后续结算时的工程索赔做好必要的准备。进行成本预控。在土建工程进行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造价控制是预算人员必修的工作技能。进行成本预控,首先要对即将或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之后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根据施工方案对预算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的施工工艺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工程师参考,从而达到最优施工方案的目的。针对合同比例对变更方案进行审核,使之达到最低金额。对于可能的变更,提出自己的意见,根据成本变化程度提出合理建议。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成本增加与工期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工期变化对销售的影响。 管理费用论文: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的成因分析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能源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煤炭企业管理费用逐渐增加,给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煤炭企业需要做出适当的改革,尽量降低企业管理费用,保障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是对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降低本费用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成因;措施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管理费用的增长一方面导致了企业成本的明显扩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当前的实际情况在于:煤炭资源有着不可再生的特性,如何可靠地控制煤炭资源的应用,已成为煤炭企业各方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据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显示:现阶段煤炭企业所涉及到的管理费用占据着全部销售收入近15%的比例,巨额的管理费用支出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针对现阶段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居高不下的实际情况,配合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建议。 一、当前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的成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煤炭企业经济运行受到严峻考验。近年来煤炭企业的竞争逐渐增加,导致煤炭企业的发展遇到一定的困难。我觉得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其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使得管理费用逐渐增加,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加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具体而言,造成当前煤炭企业管理费用增高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煤炭企业的管理部门冗杂 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过多,一直以来多是导致煤炭企业管理费用持续增加的最关键因素。在过多的管理部门与机构设置背景下,工作人员权责划分不够明确,进而导致管理费用无从得到有效控制。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部门十分复杂,而且很多部门的工作有所重复,无形地加大了管理费用。其次,煤炭企业的管理层次比较多,造成机构重叠,人员比较多,再加上人员的职责不明确或者是很多人员工作重复导致工作效率比较低,导致工作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再者,常有工作人员互相推诿而影响了工作的进度或者是工作的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损失,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 (二)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过于陈旧的管理方式势必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这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同样如此。部分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明显的延时问题,进而导致煤炭企业管理成本有所显著提升。存在于煤炭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在于: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始终较低,在较低的工作水平与较高的薪酬待遇共同作用之下,煤炭企业管理费用显著增加。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计算机管理模式的持续推进使得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对于无法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的煤炭企业而言,办公效率的提升同样导致了管理费用的显著增加。 (三)煤炭企业的财务核算缺少监督 煤炭企业的财务信息需要进行相关的监督才能保障它的真实性。当前由于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财务信息核算不真实的现象时有出现,影响了企业的管理。另外由于一些企业的各种管理费用(如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支出缺少有效的监督,导致一些人员占用企业的公共资金,从而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进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如何降低煤炭企业的管理费用 煤炭企业管理费用的持续提升导致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明显阻碍,由此也势必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水平较低。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企业应当更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通过合理控制管理成本的方式,实现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而言,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内容。 (一)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改革 当前煤炭企业的管理机构比较冗杂,管理人员比较多,需要对煤炭企业进行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对煤炭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相应的改革,将各个机构的职责进行合理地规划,避免出现职责交叉的现象,同时需要建立相关的责任制,确保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水平。责任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提高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煤炭企业管理机构的精简将会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节省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 煤炭企业的发展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其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应该做出适当地调整。由于煤炭企业对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监督导致一些人员占用企业资金的现象逐渐增加。当前煤炭企业为了减少企业的管理费用需要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尽量避免腐败现象的产生。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核算的监督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企业会通过财务报表及时反映本身的运行状况,但是很多企业经常会出现财务信息不真实的现象,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地核算监督,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对于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和程序,确保资金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改善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也需要做出适当地调整。当前煤炭企业需要改善原有的管理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办公。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运用网络办公,这不仅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会提高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为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除此之外,煤炭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机制,对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进行合理的预算,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监督管理费用的使用情况,又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减少管理费用乱花乱支现象。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对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煤炭企业的管理费用逐渐增加,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煤炭企业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监管煤炭企业的管理费用,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煤炭企业的管理费用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坚石基础。 管理费用论文:医院管理费用过高的原因分析 摘要:目前各大医院都存在着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管理费用过高不仅会影响到医院的效益,而且也会使得高出的成本最终转嫁到患者身上,造成病人看病负担的加重,因此医院应该从医疗体制和自身找原因,不断降低医院的管理费用,促进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费用 体制 会计核算 医院管理费用又称“全院费用”,指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为组织、管理医院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管理费用的核算有两个过程,即归集费用过程和分配费用过程,其中的分配费用指在期末将归集的管理费用按一定标准分摊到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会计费用分配是根据受益原则,把费用分配到不同的受益对象或受益期间,合理反映受益对象或会计期间的费用水平,与相应收入进行配比,得出经营成果。医院对管理费用的分配也是考虑到收支配比原则,因为在医院,行政管理部门没有直接收入,只有费用支出,把管理费用分配给医疗收入和药品支出后,与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配比,为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医院支出弥补情况、制定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医院的管理费用的发生是为了维持医院正常运行而客观存在的费用,由于旧制度中会计报表中没有管理费用项目,因为管理费用项目已经分摊到了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里,因此医院的管理费用的大小并没有引起医院以及相关上级管理部门的重视,而医院也没有控制管理费用的措施,从而导致了医院管理费用偏高。根据调查,我国医院管理费用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一般都在20%左右,而欧美国家比例一般都在7%左右,这就说明在我国管理费用在医院还是比较高的,造成管理费用偏高的原因除了体制上的原因还有医院自身的原因。 首先,从医院的管理体制上看,我国现在的医疗管理体制是中央设卫生部、省设卫生厅、市县设卫生局,医院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医院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院之间缺乏资源互补,医院机构设置重叠,造成资源浪费,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管理费用;其次,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基本上只是重视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没有相应的成本管理体制。仅有的成本核算体系也只是为了核算医院的奖金,由于没有成本控制,造成医院行政后勤科室职能重叠,很多科室的人整天无所事事,部分科室有大量的临时工,一些科室不管有没有人工作,电脑和空调等耗电比较大的设备都一直开着,这样就造成医院电费的增加,从而增加医院的管理费用;最后,医院的管理费用过高也与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关。现行会计制度把临床医技科室发生的成本费用归集为直接费用,也就是医疗业务成本,而把为临床医技提供辅助服务的科室全部归集为管理费用,像总务科、财务科、院办室等发生的各项费用都被归集为管理费用。同时,实际上是为整个医院正常运行而发生的一些成本费用比如物业管理费、水电费、保安费和保险费等都被核算到了管理费用中,这样既不符合会计规则中的“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也会造成收入与支出不匹配的情况,这是由于会计核算的原因引起的医院管理费用偏高。 要想改变医院管理费用偏高的情况,首先要从体制上改变目前这种上下级管理的模式,要整合现在的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资源,应该以卫生局为中心,以各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医院为一体的综合医疗服务机构,精简不必要的部门和人员,促进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分布,这样不仅能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能有效的控制医院管理费用的增加;其次医院要建立成本考核和控制制度,医院各科室要制定用款计划,纳入到年初的财务预算中,合理范围的开支医院应该支持,而对于超出预算的支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看看此项支出是否符合效益原则,将成本控制与科室奖金直接挂钩,最大限度的调动科室人员节约成本的积极性,对于管理费用中占比例比较高的业务招待费,医院要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的审批要有主管领导和财务、审计以及纪检科室的签字,严格控制招待费规模,能不花的钱不花,必须花的钱要少花,要学习其他医院节约成本的好的经验,不断向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支出,在全院树立节约意识,防止浪费;最后,要在会计核算中把管理费用的范围进行严格控制,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要直接计入科室支出,而作为全院发生的管理费用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归集到各受益科室,医院可以按照科室人员数或者科室面积等确定分摊标准,准确客观的反映医院成本的真实情况,有效的控制医院管理费用过高的情况。 总之,医院的管理费用过高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医院自身的原因,医院只有充分认识这些原因并加以区别,按照不同的方法来降低医院的管理费用,才能控制医院的成本支出,更好的促进医院效益的提高。 管理费用论文:论土建工程预算管理费用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摘要: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深,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在土建工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预算管理 费用问题措施 一、目前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土建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还有许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们将财务预算算作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将自己同财务预算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这就导致在年初编制财务预算时只有财务人员参加,其他部门人员的参加积极性很低,即使参加了也完全是摆设。然而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编制客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就往往导致编制出来的财务预算同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因此,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就大打折扣,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编制结果不切实际 我们知道预算一般都是按年编制,目前一些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习惯按照传统的“基数预算”方法,具体操作是以过去一年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推算下年度的财务收支的各种因素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基数预算”方法编制的结果,一方面,忽略了上一期的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支出;另一方面,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使预算和实际支出数发生很大差异,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预算管理缺乏内部监督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管理必须又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得到保障。而目前的现状不如人意,对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按照现行的财政规定,单位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添加或减少,在对预算层层分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往往实际执行结果同预算相差很大,但是,目前很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强,预算指标没有约束力,起不到刚性和权威的作用。这使得财务预算形同虚设,我们知道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控制和监督是完善财务预算的重要途径,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如此重要的东西只是流于形式。 (四)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预算工作允许的时间有限,严重制约着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导致预算在编制、执行及绩效考核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事实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没有预算方面专业人员,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不了工作需求,很难保证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工程预算的确定方法大多采用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造价管理体制上没有根本变革,新增补的定额往往又没有代表性,造成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也无法满足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 二、改善工程预算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对于同一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不同参与企业,对工程预算的定义和运用是有区别共至是矛盾的。在实际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片面地强调某个单位的利益,是不利于土建工程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因此,建设单位应发挥其核心统领作用,具备统筹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不同参与单位的孤立性。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将限额设计和投资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注重预算的执行和反馈力度 工程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预算的分配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要调动所有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肃认真地监督和执行预算,注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刚性的坚持,不得随意变更预算,使预算工作沿着正常的道路运行。土建工程预算管理是提高土建工程行业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做好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尽管预算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提高预算人员素质,加强统筹管理,严格监督执行和校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提高人员素质。当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时,就不能果断处理好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经济问题,也就不能很好的预控投资,更不能组织和协调工程项目主体间的关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需要对土建工程预算人员进行严格资质审核,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监督的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有能力的部门,或者成立一个工程造价控制专业监理组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对工程预算的准确性进行监督。 工程预算资料一个高素质的预算团队,是非常重视工程预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工程预算中—个很重要的环节,它都将为以后的丁程预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每次投标中出现的新材料的市场价格都要进行认真分类记录,新的施工工艺更要对人、材、机的消耗量及综合单价进行详细地记录和分析,力求形成自己的企业预算,为后期工程提供必要的参考,也有助于编制工程预算或标底的速度。 (四)加强施工中对图纸变更和签证的管理建筑工程它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加工,而是一个工程与另—个工程存在着不一样,并且受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图纸变更和现场签证是难免的,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资料完善工程,为后续结算时的工程索赔做好必要的准备。进行成本预控。在土建工程进行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造价控制是预算人员必修的工作技能。进行成本预控,首先要对即将或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之后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根据施工方案对预算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的施工工艺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工程师参考,从而达到最优施工方案的目的。针对合同比例对变更方案进行审核,使之达到最低金额。对于可能的变更,提出自己的意见,根据成本变化程度提出合理建议。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成本增加与工期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工期变化对销售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按照工作过程的流程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毕业答辩等几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路和相应措施,希望对做好毕业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毕业答辩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后进行的必修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它既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及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还将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搞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注重实践环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的客体就是具体的待解决的问题,选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选题要紧扣人才培养方案,反映专业的主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尽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1)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课题的难易度,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保证基本能力的训练;(2)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尽可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案例或任务,这样既能促进学校产、学、研有机的结合,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毕业设计课题的份量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按时完成任务;(4)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切实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5)毕业设计课题应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岗位与工作对象,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毕业设计课题应提前由教研室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起草毕业设计题目,并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初稿),经严格筛选后,由指导教师向毕业生陈述选题的理由和需具备的条件。 毕业生根据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公布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修订稿),选择题目。对于个别有特殊爱好且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允许其自选与人才培养方案密切相关的课题,但所选课题须经专业教研室同意、报系主任审批。 毕业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后,提前下达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假期或空闲时间准备相关素材及掌握相关知识。 2 精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业务优势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搞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指导教师应选聘讲师以上有经验的老师,优先选用具有“双师型”职称的老师担任。同时每个选题需配备一名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聘请的企业专家应经系主任批准,还要指定专门的教师进行联系,经常检查相关资源,掌握进度,提出要求,协调有关问题。 为确保指导力量,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指导教师应尽的职责如下:(1)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重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包办代替。(2)指导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结合业务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政策法规的教育。 (3)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为:①按项目、案例或任务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②审定学生拟定的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并负责经常检查执行情况和进度;③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2次/周的指导和答疑,并根据进度逐个进行辅导;④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考核、毕业设计完成后,要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设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写出评语,提出评分的初步意见;⑤在毕业答辩前的一两周,给他们设计一些模拟答辩的环节,促使其对设计内容进行再巩固,从而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提升技能;⑥参加毕业设计的答辩和评分。负责拟定毕业设计答辩提问,认真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答辩,客观评分,做好论文评语的撰写。 3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技能人才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要有标准、规范的行为意识,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向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方向发展,尤其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的能力;(2)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和进行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能力;(3)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和设备安装、调整与测试的能力,包括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4)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5)撰写报告、技术总结、整理文档和论文写作的能力;(6)善于对所研究的题目,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4 规范写作要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反映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因此要求学生以积极认真、严谨求实的态度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1)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2)论文要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3)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150~200字)、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相关程序清单及图纸等;(4)论文全文应在8000字以上(不包括程序清单和图纸),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出处。 5 重视毕业答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也是对教学实践环节及教学水平的最后一次检验,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 答辩要求:①答辩前学生应提交设计成果(包括毕业论文、程序代码、研究成果及测试报告等);②答辩人应能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演示;③答辩人陈述论文的核心内容。陈述要语言精炼、重点突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④回答教师提问5~10分钟,要求学生能用简短而又准确地语言予以回答。 答辩成绩:由答辩小组成员根据毕业答辩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由答辩委员会审定,最后按比例进行综合统计; 毕业设计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包括源程序等)由各系择优选留(不低于30%),交院系资料室保管。 6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它需要领导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努力及来自企业的配合。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的研究,同时保证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整合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全程管理,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控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谈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 摘要 从近几年金融犯罪的手段来看,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已成为一些罪犯侵犯的对象和渠道。因此,其安全问题不仅是当前银行的重点工作,也应一直作为银行日常的重点工作。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安全工作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网络 安全 管理 防范 一. 银行系统主要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体遭到破坏 实体是指网络中的关键设备,包括各类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网 络通信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加密机等)、存放数据的媒体(磁带机、磁盘机、光盘等)、传输线路、供配电系统以及防雷系统和抗电磁干扰系统等。这些设备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网络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类问题,一部分由于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一部分由于内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操作、麻痹大意造成,一部分是来自外部的恶意破坏。 2. 内部人员利用网络实施金融犯罪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已破获的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人员中 ,内部人员占到75%,其中内部授权人员占到58%。他们方便地利用所授的权利,轻松地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转移某些帐户的资金,达到挪用、盗用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预设“后门”,“后门”就是信息系统中未公开的通道,在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系统的设计者或其他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这些通道出入系统而不被用户发觉,这类行为不仅损害客户的利益,大大影响银行在民众中的信誉,更为严重的是“后门”成为黑客入侵系统的突破口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3. 遭受各类黑客的侵犯和破坏 存储和运行在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不仅本质上代表着资金的运动,而且从微观上能反映某些企业的经济活动,从宏观上能折射出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因此,在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时代,银行网络系统必然遭到各类黑客的“亲睐”。有的通过监视网络数据截取信息,从事经济领域的间谍活动;有的未经授权擅自对计算机系统的功能进行修改;有的进行信用卡诈骗和盗用资金;有的进行恶意破坏,造成通信流量堵塞;我国的电子商务工作屡遭挫折,很多原因是遭遇黑客,如2000年3月30日金融CA认证中心(由国内12家银行发起的保障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组织)试发证书的消息公布不到1小时,认证中心就遭到黑客的攻击。 4. 面临名目繁多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 计算机病毒数据,将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程序和数据严重破坏,使网络的效率和作用大大降低,使许多功能无法使用或不敢使用。虽然,至今尚未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但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活跃在各个角落,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令人堪忧。 二. 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 笔者认为,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工程,是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工程方案。在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使系统在理想的状态下运行。 1. 加强安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工作 安全制度的建立也是一门科学。一定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所采用 的技术条件,参照有关的法规、条例和其他单位的版本,制定出切实可行又比较全面的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操作安全管理制度、场地与实施安全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软件安全管理制度、密钥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等。 制度的建立切不能流于形式,重要的是落实和监督。尤其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更要注意。如系统管理员应定期及时审查系统日志和记录。重要岗位人员调离时,应进行注销,并更换业务系统的口令和密钥,移交全部技术资料,但不少人往往忽视执行这一措施的及时性。还有防病毒制度规定,要使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正版查毒杀毒软件适时查毒杀毒,而不少人使用盗版杀毒软件,使计算机又染上了其他病毒。 另外,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真正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及复杂性。决不能有依赖于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的思想。技术的先进永远是相对的。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天有矛,明天就有盾。安全工作始终在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只有依靠人的安全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 构造全方位的防御机制 笔者认为,衡量一个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如何,至少应能保证其数据的保 密性、完整性、可使用性及可审计性等。为达到这些要求应采用如下的防御机制: 要保证处于联机数据文件系统或数据库之中的以及网络传输当中的保密信息不会非法地主动地或被动地提供给非授权人员,系统资源只能被拥有资源访问权的用户所访问,能鉴别访问用户身份,保证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其防御机制是:除了对关键数据进行级别较高的加密外,还要建立访问控制体系,根据信息密级和信息重要性划分系统安全域,在安全域之间用安全保密设备(加密机、防火墙、保密网关等),通过存取矩阵来限制用户使用方式,如只读、只写、可读写、可修改、可完全控制等。 要使信息的安全性、精确性、有效性不因种种不安全因素而降低,不会使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及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遭受任何形式的插入、删除、修改或重发,保证合法用户读取、接收或使用的数据的真实性。其防御机制是除了安装“防火墙”和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备份和恢复机制,形成多层防线。主要设备、软件、数据、电源等都有备份,并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系统运行的能力。 要使合法的用户能正常访问网络的资源,有严格时间要求的服务能得到及时响应,不会因系统的某些故障或误操作而使资源丢失,或妨碍对资源的使用,即使在某些不正常条件下也能正常运行。其防御机制主要靠系统本身所设计的功能来实现。 要使网络系统中的每一项操作都留有痕迹,记录下操作的各种属性,并保留必要的时限,以使各种犯罪行为有案可查。其关键是建立监控体系和审计系统。集中式审计系统将各服务器和安全保密设备中的审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汇编成审计报表,用来处理绝密级信息或信息内容,特别重要的涉密系统,分布式审计系统的审计存放在各服务器和安全保密设备上,用于系统安全保密管理员审查。 3.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要构造上述的防御机制,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还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目前主要采用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有以下几种。 ①“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安全技术,是通过对网络作拓扑结构和服务类型上的隔离来加强网络安全的一种手段,它是电脑网络之间的一种特殊装置,主要用来接收数据,确认其来源及去处,检查数据的格式及内容,并依照用户的规则传送或阻止数据。其类别主要有:应用层网关、包过滤网关、服务器等,它可与路由器结合,按不同要求组成配置功能各异的防火墙。 ②加密型网络安全技术 这一类技术的特征是利用现代的数据加密技术来保护网络系统中包括用 户数据在内的所有数据流,只有指定的用户或网络设备才能够解译加密数据,从而在不对网络环境作特殊要求的前提下从根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用性。这种以数据和用户确认为基础的开放型安全保障技术是比较适用的,是对网络服务影响较小的一种途径,可望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最终的一体化解决途径。 ③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是自动检测远端或本地主机安全脆弱点的技术,通过执行一些脚本文件对系统进行攻击并记录它的反应,从而发现其中的漏洞。它查询TCP/IP端口,并记录目标的响应,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如正在进行的服务,拥有这些服务的用户,是否支持匿名登录,是否有某些网络服务需要鉴别等,可以用来为审计收集初步的数据。 ④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可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 响应的处理过程。它不仅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也检测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还能发现合法用户滥用特权,提供追究入侵者法律责任的有效证据。该技术通过分析入侵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不仅对分析已经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有警戒作用。 总之,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同时要加大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并在制度上确保该体系功能的实现。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探析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探索 论文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网路 教学探索 论文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问题,根据团队讲授该课程的体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且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技术之一。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课程,所涉及的概念不仅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而且还包含通信技术方面,其理论复杂。计算机网络又是一门实用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问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反映出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不再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目前,在很多高校里,《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定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拟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真正起到普及网络知识、培养学生网络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作用,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体系等进行探索。通过理论课程教学探索,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设置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对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要求很高,但是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 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先导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但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使用网络,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网络维护等。同时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计算机网络物理层基本知识;第三部分,数据链路层次;第四部分,网络层;第五部分,运输层;第六部分,应用层;第七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各非计算机专业可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调整。整个课程的学习重点放在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掌握与理解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本身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背景知识较少,从而在理解其抽象概念和原理时常常会遇到很大困难。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我们采用“实例化教学”方法,主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因此采用“实例化教学”的教学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理论+实践”模式,该模式中的实例起到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1) 实例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理解;(2) 实例又能够对实践起一个指导性和解释性的作用。学生课堂实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候,直接参照的是已经具体化的实例,而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另外,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实例化教学”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成就感,加大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对于新的网络技术和方法,则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抽象难懂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如果仅通过传统的黑板板书进行教学,课堂内容有限,且效率较低,同时对于有些概念的解释不形象直观。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地提高授课效率及其效果。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进度较快,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同时由于内容是事先制作好的,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缺少与学生的实时互动交流。传统板书教学由于进度较慢,学生比较容易随着教师的讲解进入状态,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且对使用课件无法讲清的问题,可以结合板书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基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同时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复杂协议的工作原理、数据流等较为抽象的概念,采用Flash动画、仿真软件进行演示,使得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改革考核方式十分必要。传统的考核方式仅仅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没有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效果,将课程考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最终成绩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计分办法。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堂提问题、回答问题、作业以及专题学习报告等情况,由主讲教师实时打分登记。对于期末考试成绩好的而平时成绩差的学生,不应给予好评,因为他们仅仅记住了知识而没有掌握应用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知识和应用创新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要实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还有待与同仁一道共同努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 课程特点 教学问题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概述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可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呢? 2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四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 3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师生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对学好这门课也很重要。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实验条件不充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基础》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等,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3.3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后仅仅知道OSI的七层模型和TCPdP协议,对于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实现的就一无所知,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有一些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连最子网掩码的设置都不知道,就更别谈网络设备的设置和进行网络管理了。 3.4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目前,这门课程最经典的教材是谢希仁写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但那是本科院校适用的教材。我们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理论知识太多,图太少,使得许多理论知识不能完美地解释。象路由协议那一节,仅有理论描述,对RIP、OSPF、BGP三个协议,没有详细地阐述其工作过程,这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还有象TCP的三次握手那一节,三次握手中出现了SYN,ACK等术语,但前面并没有对其详细说明,这就让学生莫名其妙了。 4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4.1多元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法:①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用PowerPoint等课件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②类比教学方法。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lfP的内容。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TCP, P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其协议应用广泛,但它的参考模型的研究却很薄弱。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它吸取了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二者的优点,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自上而下包括5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在用多媒体上课时多增加了许多图片以详细说明。在讲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那一节时,书上只有文字描述,本人讲解时就增加了如图1的例子。 根据这幅图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过程。在讲TCP的三次握手时,我先对TCP提出报文作了详细讲解。特别对发送序号、接收序号ACK、SYN、FIN都作一一讲解。然后再讲TCP三次握手时,学生都听明白了。 4.3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增加实践课程,既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做RJ一45接头。事后证明,这节课很有意义。它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还让他们学到了实用技能。有几个同学实验课完后,马上回去把自己损坏的RJ一45接头换好了。这就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结论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了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以及对计算机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前言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上机练习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许多学生上机根本不知做什么,大量的上机时间都浪费了;学生的上机情况无法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及时提供给学生相关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效率低下。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不能处理就业后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造成学生对学习和未来充满迷茫。因此,让学生在实训中学到技能,这才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平台的优势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主要有: (1) 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平台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课堂所不能够提供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获得最新的知识,凭借电子邮件和论坛与他人进行沟通,探讨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源能够创设一种类似真实的环境,促进学生在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索,进行知识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可以把知识"物化"为多种形态,满足学习活动的多种需要。 (2) 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模式 通过网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网络上大容量、更新较快、动感的学习内容,改变了以往单调、信息有限、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可以自行考试,模拟实验,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从而建立了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灵活性的学习模式。 (3) 内容更新快 网络内容的更新速度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地获得世界范围的信息和资源。在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的情况更新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更新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并且能够立刻反映出来,这是受时间限制的课堂教学所难以做到的。 (4) 形象、直观的交互环境 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的整体教学、学生间交互的分组教学、人机交互的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 (5) 更好地实现教学设计策略 网络的各种特性还决定了其能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更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原来不易实现的教学策略得以实现。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它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具有多媒体性、交互性等多种特性,使得在网络上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学策略成为可能。 (6) 有利于对学生的辅导 通过网络,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已不再是仅仅批改书面作业,学生也不再为没时间找老师或找不到老师而发愁。E-mail和论坛可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有效方式,而这一切均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且快捷便利,从而对学生的辅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便于教师们对同类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二、网络在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虽然网络在辅助课堂教学应用中具备了上述优势,但是它也是具备很多目前难以解决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会用计算机进行学生的档案与成绩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与管理,利用一些电子备课系统制作电子讲稿和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能用信息化方法与学生进行交互,以及利用计算机评阅学生的作业、考试。因此,设计和使用网络平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将影响网络平台使用的有效性。 (2) 信息要适量 平台虽然能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信息,但如果设计不好,很容易造成信息泛滥、学习者迷航问题。因此,不要认为平台上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好,界面越花哨越好。在设计网络平台时,应以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促进深层的认知为主。 (3)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平台在给教育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内容也可能以平台作为传播,从而损坏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无疑对学校的教学形成了冲击,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4) 要增强平台的可靠性 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错误,需要及时解决和不断地进行修改。 (5) 认识上的误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仅仅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虽然能代替教师的一部分工作,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能忽视。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发挥各自特长,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目前国内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良好的设计 很多网站缺乏针对其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媒体的特性,对内容的组织、表现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把书木的知识按照原样拷贝到网页上,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的做得稍微好一些,在文字里面加入一些声音、图片、视频素材,并简单地加入网站的导航图、适当的跳转等。 (2) 交互性不强 很多教学服务平台的交互性很差,学生还停留在主要采用浏览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阶段,不能实现实时提问、交流。 (3) 资源不够丰富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最丰富的、最易于操作使用的学习材料,从而使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能更方便、更有效地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国内的大部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仅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而很少提供关于国内外学科动态与发展的相关资源。 四、辅助教学平台设计应实现的目标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现目标是要求学习者在平台的辅助作用下,进行更有益、有趣的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平台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教育管理功能 可以实现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课程管理、论坛管理。 (2) 在线学习功能 在线学习功能是指平台支持的网上活动:学习知识、课后练习、学习、测试、答疑、同学之间交流和评价反馈功能。 (3) 记录的功能 记录用户登录的次数和时间,在线课堂次数、答疑次数、作业分数、在线测试分数等。 (4) 答疑功能 教师主要通过在线聊天实现同步答疑,通过留言板在线提问、论坛讨论区和E-mail实现异步答疑,同时将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给予解答后放入"常见问题库"中供学生查询以实现自动答疑。 (5) 交流功能 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实时文本交互功能。通过学习论坛,激发学生以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助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论坛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网上学习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每个学习小组可进行文件交流。 (6) 激励功能 主要采用正面激励,就是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赞许、表扬、激励对学生做出肯定的评价,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 结论 文章对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优点、缺点、目前国内辅助教学平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科特点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提出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模式与安全保护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 网络安全 保护模式 防火墙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普及,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显得重要。当因特网以变革的方式提供信息检索与能力的同时,也以变革的方式带来信息污染与破坏的危险。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模式与安全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资源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及所拥有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可以定义为保障网络服务的可用性和网络信息的完整性。为了有效保护网络安全,应选择合适的保护模式。 1 安全保护模式 为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外来侵袭的安全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无安全保护。最简单的安全保护模式是完全不实施任何安全机制,按销售商所提供的最小限度安全运行。这是最消极的一种安全保护模式。 1.2 模糊安全保护。另一种安全保护模式通常称之为“模糊安全保护”,采用这种模式的系统总认为没有人会知道它的存在、目录、安全措施等,因而它的站点是安全的。但是实际上对这样的一个站点,可以有很多方法查找到它的存在。站点的防卫信息是很容易被人知道的。在主机登录信息中了解到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以及使用的操作系统等信息后,一个入侵者就能由此试一试安全漏洞的重要线索。入侵者一般有足够多的时间和方法来收集各种信息,因此这种模式也是不可取的。 1.3 主机安全保护。主机安全模式可能是最普通的种安全模式而被普遍采用,主机安全的目的是加强对每一台主机的安全保护,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少已经存在的可能影响特定主机安全的问题。 在现代的计算机环境中,主机安全的主要障碍就是环境复杂多变性。不同品牌的计算机有不同的商,同一版本操作系统的机器,也会有不同的配置、不同的服务以及不同的子系统。这就得要作大量的前期工作和后期保障上作,以维护所有机器的安全保护,而且机器越多安全问题也就越复杂。即使所有工作都正确地执行了,主机保护还会由于软件缺陷或缺乏合适功能和安全的软件而受到影响。 1.4 网络安全保护。由于环境变得大而复杂,主机安全模式的实施也变得愈来愈困难。有更多的站点开始采用网络安全保护模式。用这种安全保护模式解决如何控制主机的网络通道和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比对逐个主机进行保护更有效。现在一般采用的网络安全手段包括:构建防火墙保护内部系统与网络,运用可靠的认证方法(如一次性口令),使用加密来保护敏感数据在网络上运行等。 在用防火墙解决网络安全保护的同时,也决不应忽视主机自身的安全保护。应该采用尽可能强的主机安全措施保护大部分重要的机器,尤其是互联网直接连接的机器,防止不是来自因特网侵袭的安全问题在内部机器上发生。上面讨论了各种安全保护模式,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存在一种安全模式可以解决好网络的管理问题。安全保护不能防止每一个单个事故的出现,它却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的严重损失,甚至工作的停顿或终止。 2 安全保护策略 所谓网络安全保护策略是指一个网络中关于安全问题采取的原则、对安全使用的要求以及如何保护网络的安全运行。以下是加强因特网安全保护措施所采取的几种基本策略。 2.1 最小特权。这是最基本的安全原则。最小特权原则意味着系统的任一对象(无论是用户、管理员还是程序、系统等),应该仅具有它需要履行某些特定任务的那些特权。最小特权原则是尽量限制系统对侵入者的暴露并减少因受特定攻击所造成的破坏。 在因特网环境下,最小特权原则被大量运用。在保护站点而采取的一些解决方法中也使用了最小将权原理,如数据包过滤被设计成只允许需要的服务进入。在试图执行最小特权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确认已经成功地装备了最小特权,二是不能因为最小特权影响了用户的正常工作。 2.2 纵深防御。纵深防御是指应该建立多种机制而不要只依靠一种安全机制进行有效保护,这也是一种基本的安全原则。防火墙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的有效机制,但防火墙并不是因特网安全问题的完全解决办法。任何安全的防火墙,都存在会遇到攻击破坏的风险。但可以采用多种机制互相支持,提供有效冗余的办法,这包括安全防御(建立防火墙)、主机安全(采用堡垒主机)以及加强安全教育和系统安全管理等。防火墙也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如使用有多个数据包过滤器的结构,各层的数据包过滤系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过滤不同的数据包等。在开销不大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采用多种防御手段。 2.3 阻塞点。所谓阻塞点就是可以对攻击者进行监视和控制的一个窄小通道。在网络中,个站点与因特网之间的防火墙(假定它是站点与因特网之间的唯一连接)就是一个这样的阻塞点。任何想从因特网上攻击这个站点的侵袭者必须经过这个通道。用户就可以在阻塞点上仔细观察各种侵袭并及时做出反应。但是如果攻击者采用其他合法的方法通过阻塞点,这时阻塞点则失去了作用。在网络上,防火墙并不能阻止攻击者通过很多线路的攻击。 2.4 防御多样化。在使用相同安全保护系统的网络中,知道如何侵入一个系统也就知道了如何侵入整个系统。防御多样化是指使用大量不同类型的安全系统,可以减少因一个普通小错误或配置错误而危及整个系统的可能,从而得到额外的安全保护。但这也会由于不同系统的复杂性不同而花费额外的时间与精力。 3 防火墙 防火墙原是建筑物大厦设计中用来防止火势从建筑物的一部分蔓延到另一部分的设施。与之类似,作为一种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网络防火墙的作用是防止互联网的危险波及到内部网络,它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实施安全防范,控制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服务访问的系统。但必须指出的是防火墙并不能防止站点内部发生的问题。防火墙的作用是:限制人们从一个严格控制的点进入;防止进攻者接近其他的防御设备;限制人们从一个严格控制的点离开。防火墙的优点:1)强化安全策略:在众多的因特网服务中,防火墙可以根据其安全策略仅仅容许“认可的”和符合规则的服务通过,并可以控制用户及其权力。2)记录网络活动:作为访问的唯一站点,防火墙能收集记录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传输的关于系统和网络使用或误用的信息。3)限制用户暴露:防火墙能够用来隔开网络中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影响局部网络安全的问题可能会对全局网络造成影响。4)集中安全策略:作为信息进出网络的检查点,防火墙将网络安全防范策略集中于一身,为网络安全起了把关作用。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与初中语文教学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列入了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之中。 网络信息资源成了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校于早些时候开通了校园网,又于03年暑期后为各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给教师们配发了手提电脑。现代化的设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束了“一根粉笔、一支鞭,一篇课文讲两天”的乏味局面。计算机网络的开通及多媒体设施的介入,使我们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教师们知道,学生若对某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专心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式的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再加上多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 想象 分析归纳 表述(口头、书面) 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情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就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去研究。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我们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我们找到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2.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3.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4.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5.探究.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厦门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纵横开拓,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我千方百计使学生先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去探究。如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走近茶文化”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我们闽南人有喜欢饮茶,以茶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们饮用的茶叶是哪里出产的?闽南出产茶叶吗?福建出产哪些茶?最有名的茶是……?学生的想象被“激活”后,会带着类似的疑问去网上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茶馆考察;去欣赏茶艺表演,还有的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茶道演练。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一定会加快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 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 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论计算机网络犯罪 论文摘要 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网络正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1月19日, 我国上网总用户数为9400万,比半年前增长8%,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 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比前半年增长了14.6%.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互联网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互联网引用走向多元化.。 互联网已经从单一的行业互联网发展成为深入我国各行各业的社会大众互联网,在普及应用上已进入多元化应用阶段。科技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日益成为百姓化的工具,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网络犯罪就孳生于此。由于网络犯罪可以不亲临现场的间接性等特点,表现出多样的网络犯罪。这种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已造成最大的破坏行为目的,入侵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则造成系统局部功能丧失,重则导致计算机系统全部瘫痪,经济损失巨大。网络的发展使得用户的信息库实际上如同向外界敞开了一扇大门,入侵者可以在受害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侵入信息系统,进行偷窥、复制、更改或删除计算机信息,从而损害正常使用者的利益.由于网络传播快、散布广、匿名性的特点,而有关在因特网上传播信息的法规远不如传统媒体监管那么严格健全,这为虚假消息与误导广告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也为利用网络传授犯罪手法,散发犯罪资料,鼓动犯罪开启方便之门。本文在归纳总结了网络犯罪概念,特点及构成特征后,还对网络犯罪的具体类型进行了阐述。接着,本文就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网络引发的管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最后,本文整理了网络犯罪规范的框架,同时指出了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 [关键词]: 网络犯罪;互联网;管辖权;立法完善 计算机及其网络堪称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们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例如信息时代,发生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在从其运用中获取利益的同时,以其为目标的犯罪行为也呈滋生蔓延趋势。1995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进入中国,国内外的网络系统连成一体,网络带来的便捷、快速与平等令世人惊叹,然而通过计算机实施危害行为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犯罪问题的法律研究。 一、网络犯罪概念、特点以及构成特征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认定 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将其中部分行为予以犯罪化吸收到刑法典中,刑法理论界对该类犯罪行为也早有探讨。但不论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行刑法规定更多的是关注计算机信息系统而对网络问题却少有专门探讨。在计算机科学上,计算机网络毕竟不同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二者在外延上存在差别。 1994年2月18号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条规定:所谓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由此可见,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作为信息载体的系统。例如,一台计算机出厂时,只要已安装程序文件或应用文件,并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即构成一定信息系统,但由于未投入使用,没有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因而不能称为“人机系统”,其信息安全当然不受上述条例保护,更不受刑法保护[1]。新兴的网络科学认为计算机网络是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或其他物 理链路,将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连接起来的资源共享系统[2]。通过上 述定义的比较,可以认为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系统在概念的外延上是有交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并非一定存在着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组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其高级形式。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多个单机信息系统的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 》实施办法的规定,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网络形式:国际互联网、专业计算机信息网、企业计算机信息网。其中,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专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以及其他通过专线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相联接。专业信息网络是为行业服务的专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内部自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由于受到计算机犯罪概念的影响,理论界有学者认为“网络犯罪就是行为主体以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攻击对象,故意实施的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触犯有关法律规范的行为[3]。”从此概念出发,网络犯罪在行为方式上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和以计算机网络为攻击对象两种;在行为性质上包括网络一般违法行为和网络严重违法即犯罪行为两种。此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从刑法理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综观现有的关于网络犯罪的描述,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通过网络以其为工具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第二,攻击网络以其为标进行的犯罪活动;第三,使用网络以其为获利来源的犯罪活动。第一种以网络为犯罪手段,视其为工具,可以称之为网络工具犯。由于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其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犯罪活动的表现形形色色,可以说刑法分则中除了杀人、抢劫、强奸等需要两相面对的罪行以外,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后两类型均以网络为行为对象,称其为网络对象犯。它包含着以网络为获利来源的犯罪行为和以网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行为,分别称为网络用益犯和网络侵害犯。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 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既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4]。 第一,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就电子邮件而言,比起传统寄信所花的成本少得多,尤其是寄到国外的邮件。网络的发展,只要敲一下键盘,几秒种就可以把电子邮件发给众多的人。理论上而言,接受者是全世界的人。 第二,互动性、隐蔽性高,取证困难。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对所有事物的描述都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密码数据,因此谁掌握了密码就等于获得了对财产等权利的控制权,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陆网站。 第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国防、电力到银行和电话系统现在都是数字化、网络化,一旦这些部门遭到侵入和破坏,后果将不可设想。 第四,网络犯罪是典型的计算机犯罪。目前对什么是计算机犯罪理论界有多种观点,其中双重说(即行为人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其为攻击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定义比较科学。网络犯罪比较常见的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数据、信息的犯罪,散布破坏性病毒、逻辑炸弹或者放置后门程序的犯罪,就是典型的以计算机为对象的犯罪,而网络色情传播犯罪、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以及网络 诈骗、教唆等犯罪,则是以计算机网络形成的虚拟空间作为犯罪工具、犯罪场所进行的犯罪。 (三)网络犯罪的构成 网络犯罪的构成特征可以概括为: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在客观方面其实行的行为具有特殊性。 第一,网络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5]。从网络犯罪的具体表现来看,犯罪主体具有多样性,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人都可以进行网络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都相差不大。一般来讲,进行网络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的行为人,但是不能认为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就是特殊的主体。按照我国刑法学界通行的主张,所谓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的资格、地位或者状态。通常将具有特定职务、从事特定业务、具有特定法律地位以及具有特定人身关系的人视为特殊主体。我国虽然将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授予工程师的职称,发放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等,但是从网络犯罪的案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水平高超却没有证书或者职称。同时,应当看到在计算机即网络的今天,对所谓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网络犯罪却将越来越普遍,用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这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另外,网络的发展给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带来了新的生机,企业法人为了争夺新的市场空间,法人作为主体的网络犯罪也应当不足为奇。 第二,网络犯罪的客体是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网络犯罪所侵犯的一切社会关系。但是应当看到赛博空间是靠电脑间的联接关系形成的一个虚拟空间,它实际并不存在。就拿因特网来说,这种联接关系是靠两个支柱来维系的,一个是技术上的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另一个是用户方面的资源共享原则。正是这两个支柱,才使得国界、洲界全都烟消云散,才使得虚拟空间得以形成。电脑网络的实体形态有点类似于公路网,所以有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犯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正是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网络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行为侵害计算机系统的管理秩序,有的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制度,有的则危害国家和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所以网络犯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第三,网络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因为在这类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进入系统以前,需要通过输入输出设备打入指令或者利用技术手段突破系统的安全保护屏障,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破坏网络管理秩序。这表明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的犯罪故意,而且这种故意常常是直接的。即使是为了显示自己能力的侵入系统的犯罪,行为人也具备明显的“非要侵入不可”等等的念头,显示了极强的主观故意。 第四,网络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破坏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等侵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行为,以及利用计算机实施偷窥、复制、更改或者删除计算机信息,诈骗、教唆犯罪,网络色情传播,以及犯罪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等犯罪。网络犯罪的行为只能是作为。这是由于网络犯罪的物质基础在于由硬件和相应软件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而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程序功能,需要通过人直接或者间接操作输入设备输入指令才能执行。这种网络犯罪背后的人的行为只能是积极的作为,表现在各国的立法中的用语可以是侵入、删除、增加或者干扰、制作等等。网络犯罪具有跨国性的特点,犯罪人利用网络,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从网络上的任何一个节点进入网络,都可以对网络上其他任意一个节点上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侵入和犯罪。本国人也可以在国外兜一大圈后再从国外以其他身份进入本国[6]。 二、 网络犯罪的类型 (一)网络色情和性骚扰 各国公众和立法更多地关注互联网的内容,特别是性展示材料、淫秽物品的传播,成为90年代的焦点,而个人和商务机构则发现了这种未经规范的派发和销售淫秽物品的方式。又由于淫秽网页的高点击率,吸引了部分广告商开发这些网页。目前,色情网站大部分在互联网上,也就是以建立家庭网页,在网页上提供各种色情信息,而建好的网页则通过向各种搜索引擎登记,或者在电子公告和电子论坛上作广告,以及通过向电子邮件用户群发邮件,来达到吸引用户访问网站、浏览网页,从而接受其所提供的服务的目的。这些色情网站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张贴淫秽图片。也就是在网络上设置网站,或者在网络上利用开放式的电子论坛或者电子公告张贴淫秽图片。有的色情网站则定期向“订户”发送系列免费图片。第二,贩秽图片、光盘、录像带。在网络上设置贩秽光盘或者录像带,或者在论坛和布告栏公布目录以及交易方式。第三,提供超链接色情网站。也就是目前网络上一些网站专门搜集色情网站,又加以分类整理,提供超链接,以是不特定的人员上网时链接至相关色情网站主页,观赏淫秽图片。第四,散布性交易信息。在网络上提供、散布信息,提供给不特定第三人进行性交易,或者从事活动。 (二)欺诈 和传统犯罪一样,网络犯罪中,诈欺也是造成损失较多、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多彩的一种类型了。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2000年10月31日公布的《扫荡网络诈欺报告》,互联网上存在10大类型的诈欺犯罪方法[7]: 第一,网络拍卖诈欺。包括出卖人要求消费者在网络上竞标,消费者在中标福快后,却收不到商品;消费者收到商品,但所得实物与拍卖是卖方所声称的商品相差很大;出卖人伪装其他消费者,一同参与竞标,借以哄抬最后中标价格;出卖人在消费者中标后,以其他理由要求加价。 第二,网络服务诈欺。包括提供原本免费的服务而收取费用;支付在线或者网络服务的费用,却没有得到服务,或者得到不实服务。 第三,信用卡诈欺。一种是针对消费者的欺诈,比如欺骗信用不佳的人申请信用卡。商家承诺消费者可以轻易获得信用卡,但在信用卡提供申请信用卡相关资料,并依约预付头期款后,却并没有收到信用卡,甚至因别人盗刷信用卡而产生负债。一种是针对商家的诈欺。这是目前美国所有报案的网络诈欺案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种。根据美国Meridien顾问公司的研究报告,1999年全球网上商务购物金额约为150亿美元,其中总诈欺量就高达15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在网络上刷卡消费造成的。一般商家只注意交易是否获得授权,如获得授权即予发货,最后却发现是使用了伪造的信用卡骗取授权。使用信用卡在网络上消费,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而网络上使用信用卡消费,只检查信用卡号码及到期日,无需持卡人签名确认。这种交易方法是以方便、快捷为前提,对于安全及认证的保障还不完备,给予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加以要求查获这些作案人,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四,国际数据器拨号。某些成人网站经营者,以为上网者提供免费上网浏览色情内容的广告为诱饵,截断上网者原来的数据机,转接上昂贵的国际长途电话。 第五,提供免费网页取得信用卡账号。这样的案例也是大多与色情网站有关。色情网站在网页上宣称,可以免费浏览网页,但是要求浏览者输入信用卡号,以证明自己已经成年。按照网页提示输入这些信息后,却接连不断地收到账单。 第六,非法多层次传销。一种是和过去的幸运信如同出一辄的老鼠会。近几年也成风潮。这些信件内容一般列有5个人的姓名、地址,信中指出收到该信的人,寄给名单上5位网友各若干钱,再将列与第一位的姓名自名单中去掉,将第二位以下的都向上递补,最后将自己的姓名列在第5位,以此类推。信中告诉网友当自己的姓名递补至第一位时,将可获得数额惊人的钱。 第七,物美价廉的旅游机会。经营者在网络上刊登或者利用电子邮件寄发报告,推销旅游机会。消费者实际到达后,才发现与网络上所宣传的情况大不相同。 第八,商业机会。有人利用电子邮件或者网络广告,宣称他们掌握最时髦的快速致富方式,如在世界货币市场上套汇赚取利润等。 第九,投资。经营者宣称某项投资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而且没有任何风险,以吸引人们投资。类似非法集资那样,用后来加入者的钱支付给先前加入者,以制造一些成功赚钱的事例,刺激更多的人加入。这种投资的风险,随着投资者金字塔的形成而越来越增加,最终必然会使一大批人血本无归。 第十,中奖与奖品。包括要求中奖者先付税金再领奖品;赠品赠奖而又要求消费者先付费加入成为会员后才能得到赠品;引介他人加入后,自己可以免费成为会员。 除此以外,网络上常见的诈骗行为还有: 第一、伪造账户。有的在网络上贩卖低价的移动电话,或者其他物品,吸引消费者购买,主要是为了掌握对方的账号,而当消费者按照诈欺者的提示将钱汇入其账户后,却收不到所购物品;或者收到的是完全不能使用的物品。如果再与诈欺者联络,通常是诈欺者已经将移动电话更换号码,或者虽然有人接听,但是以种种理由搪塞。 第二、操纵股市。广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诈欺行为。美国加州双赢科技的工程师霍克涉嫌制作外观类似报道商情的“彭博新闻社”的网页以刊登假消息,又在雅虎的商业信息电子公告上谎称以色列的ECI电讯公司将以高价购并双赢科技,当天双赢科技的股价因投资人的共同追捧而暴涨32%。霍克随后以金融诈欺的罪名遭到逮捕。 (三)贩卖、销售违禁物品 因为个人计算机可以轻易地拷贝信息,包括软件、图片和书籍等,而且信息又很容易极快地传送到世界各地,这使著作权的保护更为困难。在网络上贩卖盗版光盘,其内容可能是各类计算机软件、图片、MP3、音乐CD或者影视VCD、DVD等等。在网络上贩卖违禁药品、管制物品或者管制药品,比如枪支、、春药等。各国都发现过拍卖人体器官的网络广告。"活体肾,200万!""5万元卖骨髓。""出卖眼角膜。健康,视力1.5。真实,可靠。穷家为了穷孩子,紧急推出。"在互联网站"网易"的拍卖网页,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体器官买卖信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看,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是各国法律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在网络上以低价出售或者高价拍卖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得来的赃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待售的货物,尤其是二手货,其中有一些可能就是犯罪所得的赃物。 (四)妨害名誉、侵犯个人隐私 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辱骂他人等行为,侵犯他人权益,妨害他人名誉。计算机记录及储存功能非常强大,随着网际网络的迅速兴起,个人数据的搜集与利用更为方便和快捷。网络信息化社会日渐形成,人们对科技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个人隐私逐渐暴露于公众面前,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英特尔新产品Pentium III在上市时,其内置加入经过随机取样的特殊编码序号的安全序号功能;由于每个安全序号均属独一无二,使得每台计算机于网际网络环境中,其身分将更容易地被大众辨识出来。还有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将用户计算机信息秘密传送至微软网站()等等。这些超级硬件和软件厂商直接从事着以自己的产品掌握用户隐私的活动。入侵他人网站后以指令、程序或者其他工具开启经过加密的档案,均可找到处罚依据。但是,入侵者在入侵他人网站后并未开启经过加密的档案,或者开启的档案并未经过加密处理,这种行为各国刑法规定较少。另外还发生入侵后窃取他人档案或者偷阅、删除电子邮件;将入侵获得的档案内容泄露给他人;入侵后将一些档案破坏,致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无法使用;以及盗用他人上网帐号,未经他人同意而拨号上网,而上网所产生的费用则由被盗用者承担,等等。 (五) 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在网络上散布计算机病毒,十分猖獗。有些病毒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可能破坏他人的计算机设备、档案。据国际计算机安全协会公布的《2000年病毒传播趋势报告》,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率从1999年的56%上升到2000年的87%,一举取代通过软盘存储和网络下载的病毒传播途径。 三、 网络犯罪的管辖权 (一)网络空间的特点 要探讨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首先应当了解网络空间的特性。网络侧重于与网络案件的管辖或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一些特征[8]。 第一、全球性。因特网是连接全球的网络,全球性是其最主要的特性。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最大不同在于,网络犯罪利用网络进行的行为可以是跨越任何空间障碍的,网络把千里之外的人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网络这一特性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的特点相冲突,同时也是对传统的管辖理论及法律适用的考验。 第二、客观性。网络空间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而非虚幻的。它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应当受到现实社会的传统价值和标准的约束。 第三、交互性和实时性。网络上的行为是互动的,通过网络你可以主动地发出信息、作出响应,也可以被动地接收信息。这与传统的媒体如电视、电影、广播不同;另一方面,网络可以实时地发送新闻和各种信息,这一点与书刊、报纸等不同,其方便快捷又胜电视、广播一筹。 第四、管理的非中心化。在网络空间里,没有中心,没有集权,拓扑技术的应用使网络上的每一台计算机彼此相连,没有哪一台是其他计算机的中心枢纽,所有计算机都是平等的。 (二)传统管辖理论 传统的刑事管辖权原则有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9]。 传统的司法管辖理论是以地域、当事人的国籍或当事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对侵权案件的管辖是这么规定的,“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网络案件管辖权确定的难点 网络的跨地域性使得传统管辖权获得的基本联结点变得不好确认。 属地,传统的管辖理论的最基本联结点,在涉及网络犯罪中确认难度加大,关于哪些地点可以认为是犯罪地,现在成为最大的争论点。传统的理论认为犯罪地是指行为的发生地和结果的发生地。在网络犯罪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实施。对于操作计算机的地点,大家看法比较一致,可以认为是行为的地点。对于网络数据的传输所通过、到达的节点(中途经过的路游器和目标计算机)和数据放在网络上由他人自由下载的浏览数据网页地等地点,可否认为是犯罪地点还有争论。 保护原则,在网络中也变得不好确定。网络的任何行为都有全球性,保护原则是否可以针对所有这些行为还是有待考虑的。 网络行为的全球性使得针对网络的犯罪大多数都是对于全球的侵害。(例如,计算机病毒可以使全球的网络瘫痪。)作为对于全球都有重大影响的犯罪是否可以适用普遍管辖,各国目前还没有达相关的协议。 在审判管辖中,犯罪地同样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犯罪地的不确定性,也会带来管辖上的不便。 (四)管辖新理论 第一,新主权理论[10]。网络空间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全球性的市民社会,他有自己的组织形式价值标准,完全脱离政府拥有自治的权力,从而建立起促进自由发展的:"网络大同世界"。这种理论强调了网络空间的独立性,忽略网络与主权的存在地理空间的依赖性,不可能彻底有效地解决网络案件中利益的冲突。虽然网络空间的形成,使私人的活动范围冲破国家主权之间的界限,自由度大为增加,但是任何行为不可能脱离现实国家的调控,国家不会对危害自己的行为坐视不管。这种理论在实践中没有一个国家采用。 第二,"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来区分管辖权归属[11]。积极行为是指,行为人使网络上的特定人得到信息数据,并希望他人访问该网页,或者有意向特定的目标发送信息、数据。消极行为是指,消极接触和积极接触,二者所体现的主观上的关联程度是不同的。将信息放在网址任人读取,与读取者构成放任的关联;信息发送给人读取,则与接收者构成故意的关联。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充分。如果承认消极接触构成充分关联,则每一个网址拥有者在逻辑上就会不确定地受制于世界上任何有互联网服务的国家的管辖权。但是互联网协议本身是不允许对来访内容进行区域限制的,而且互联网使用者必须积极搜索才能得以浏览某一网址上的信息,如果忽略了这些事实,势必会造成过多的国际管辖权冲突,而不是解决原来的冲突。美国法律所坚持的"最低限度接触"标准,属于对关联度的判断,任何管辖都必须找到一个联结点,关联点的选择除了要有关联点本身的要求外,还应当考虑关联点的质量要求。积极指向行为,可以推定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接受被指向国家的法律,就如同一个外国人到本国。积极指向行为,考虑了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在网络这个特殊的无边境的,领域内为行为人自己选择了法律管辖的适用,排除了陷入到无法选择的诉讼中,无疑对于人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积极的指向行为,对于国家的保护也兼顾到了。国家对于积极的指向本国的行为,可以依据指向地也是犯罪行为地,从而获得管辖权。 (五)我国对于网络案件的管辖 我国的主流观点,网络案件行为(上传、下载、操作计算机)在国内发生,或者,发生在网络的案件只要对于我国内可以产生影响,都可认为是犯罪行为、结果在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我国享有管辖权。即,实际上与我国计算机相关的行为,不受国籍限制,任何人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与我国的计算机相连实施了犯罪,且行为对于我国又有影响,就直接使用属地原则,既可以认为拥有管辖权。主流观点对于犯罪地做出了广义的解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网站所在地、下载地、操作计算机地、甚至是网页的浏览地等均可以作为犯罪地。 诉讼管辖方面。我国根据职能管辖的不同,对于网络案件的侦查,首先判断案件性质,然后由不同的机关负责侦查。由于网络案件多为跨越不同行政区域的,在实践中,谁先侦破案件捉到嫌疑人,通常谁移交审查起诉。当双方对于案件管辖有争议时,先立案的获得管辖权。 上述可见,目前各国解决网络管辖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扩大属地原则的适用。在国内的管辖上我国则没有具体的管辖限制,大多数任由侦察机关自己决定是否立案(在民事的网页侵权中表现得最为明显[12])。 (六)管辖关键在于找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联结点 美国人的积极指向说对于,国家的保护个人的保护,比起单纯的扩大犯罪地在对于人的保护有明显的好处。同时也没有完全忽略对国家的保护。刑法力求保护一种稳定的关系,不能要求刑法对于任何事情都打击,刑法只能打击用其他方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刑法应有超然、终局的特性。 技术的进步与法律的冲突,最后的解决方案只可能是法律适应技术的发展[13],并且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完全可以用行政和技术的方式限制部分网络与我国的联结。对于大部分的网络行为只要他没有恶意针对我们,而是我们主动去观看下载,那么,完全没有必要认为行为地是在我国。 网络秩序的建立要依靠各国的协调解决。任何单边扩大管辖的行为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行为的观点无疑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我认为在网络中:犯罪地是仅仅指犯罪人操作计算机的地点或者行为人利用网络所积极指向的地点。 四、 网络犯罪立法的完善 (一)中国针对网络犯罪立法的特点[14] 第一,分类立法,未成体系。因网络犯罪形式多样,侵犯对象各有不同,中国的网络犯罪立法活动也处在就事论事而立法的阶段。在不同的相关法规中,体现着对不同网络利益的保护。 第二,政策性立法占主导地位。除中国刑法典第285条、第286条明确规定的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与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外,对于其他网络犯罪行为均没有明确规定,而仅仅指出对该类犯罪活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处罚。 第三,侧重于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 (二)我国网络犯罪规范的框架 我国惩治网络犯罪的现行规范性文件,按法律位阶为主、时间顺序为辅的标准排列,主要如下[15]: 第一、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二、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1996年2月1日国务院并施行,根据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的决定》修正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并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并施行) 第三、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5月24日起施行) 第四、行政规章:《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1996年4月9日原邮电部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 (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2月26日国家保密局并施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国家保密局,2000年1月1日起施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2000年4月26日公安部并施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并施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并施行); 第五、其他:《关于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中涉及的“有害数据”问题的批复》(公安部1996年5月9日)。 可见,我国的网络犯罪规范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三)完善 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对五类网络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即:妨害网络运行安全的犯罪、妨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妨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侵犯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犯罪、其他网络犯罪[16]。 除规定“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同时规定:“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结束语 以上是在归纳概念的基础上主要对网络犯罪管辖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网络犯罪研究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探讨,比如青少年网络犯罪等网络犯罪主体较特殊的情况,有待以后深入探索。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浅论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措施 【关键词】 高校 图书馆 计算机网络 管理 【摘要】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现代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平台,是学校重要的信息服务设施。但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网络设备的增加,各种导致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发生故障的因素也随之不断出现。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措施。 1. 网络硬件维护管理 1.1中心机房室内环境建设。中心机房存放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硬件设备,是图书馆网络系统的核心部位,它们对周围环境存在一定的要求。要保证系统能够长时间运行,必须确保环境温度和湿度处于合适的范围之内。机房已建立良好的恒温系统,空调分为单双日轮流开关达到均衡负载的目的,使机房温度基本上控制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50%左右,并且利用温湿度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 1.2中心机房安全系统。确保机房的安全无疑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如果机房的安全得不到有力的保证,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安全因素,则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也就不可能实现。机房安全中包括的内容广泛,需要防护的设备和系统也五花八门。包括机房空调新风子系统、防雷接地子系统、设备监控子系统、机柜微环境子系统和安全消防子系统,在这些方面都应做好防护措施。 2. 软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它的更新和维护是一项常规工作。 2.1系统软件。图书馆作为一个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对于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是比较高的,作为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各项特性,结合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读者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并优化系统参数的设定,使系统发挥出最大性能。同时在事故处理方面应坚持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定期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有系统版本时效性检查,操作系统环境、安全性检查,系统错误日志分析,超级用户邮件检查,文件系统空间使用情况检查,系统性能检查和优化,系统备份的可用性和恢复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或隐患,排除故障,调整性能,保持系统持续运行。 2.2应用软件。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既是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的工具,也是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知识的网络载体,是管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渠道。此系统在运行环境、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操作方法等方面从图书馆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条件出发,以实用为目标。如可以适应多种硬件环境:网络规模;用户多少;中、小型机或微型服务器等多种选择。将各种传统的工作流程转移到现代化的工作水平上,使图书馆成为面向全体师生的连接点。图书馆的读者在校园网内的任意工作站点都可以查询图书的馆藏信息和本人的借阅信息,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约或续借。 图书馆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分别行使不同的系统功能模块,如采访管理、编目管理、典藏管理、流通管理、连续出版物管理等,管理员需要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设置合适的系统控制参数和业务流程参数。首先必须指定操作员的操作权限,每个操作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环境,包括进入系统的密码、可以使用的子系统、拥有什么样的权限等。其次还应设置marc格式参数,数据库参数,特别是改变服务器的ip和数据库路径的操作等。完成之后ilas系统将可以正常运行使用,但即使是再完美的系统也免不了会有出问题的时候,如偶尔系统失灵无响应,丢失正在编目中的数据或者处于流通中的书籍数据。关键工作是当故障出现以后要及时处理,采用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要求管理员对ilas系统具备较高的管理手段。 2.3 ilas所采用的实时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ldbms)它是专门针对图书馆数据特点而设计的专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服务程序系统可同时访问多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库。同一数据库的存取由专门服务程序提供(ldbms_server)。ldbms数据库缺省安装完成后由大小三十多个分类数据库组成,除了系统参数库外,其他数据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其他目录或其他服务器上,然后通过『系统管理中的『数据库设置功能写入系统参数库。为了减少网络数据传输的流量以及方便管理,建议将所有数据库都集中在一台服务器上。 3. 网络安全及管理措施 3.1网络安全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3.1.1人为因素带来的问题。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系统以及其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无意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整个系统可以连续可靠地运行来提供服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的信息安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是计算机网络研究最热门的方向。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最大威胁有两大人为因素:一种是人为失误,主要是操作不当引起数据泄露;一种是主动攻击,带有主观意愿的以不正当手段截取数据。就图书馆而言网络的安全防护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3.1.2系统因素带来的问题。①网络结构安全问题,网络拓扑结构会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当外部网络和内部某个主机进行通信时,内部网络安全就有可能受到威胁,同时也影响在同一子网下的其他系统。②系统软件安全问题,没有绝对安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linux或者其他任何操作系统,或多或少都带有漏洞和后门,给黑客攻击留下隐患。③应用系统安全问题,如未经授权的访问、破坏数据的完整性等,干扰正常用户的使用。④病毒与恶意攻击。计算机病毒在程序中插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的代码,并能自我复制快速传播,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性能。另外还有来自互联网的恶意攻击者,通过网络传播木马程序或恶意java脚本等,破坏篡改系统数据。 3.2管理措施 3.2.1数据备份与优化。对图书馆网络系统来说,最宝贵的是大量书目、读者、流通等数据信息,一旦发生丢失产生的后果将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及其严重的影响。管理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网络数据要定期进行备份,不仅在硬件故障数据丢失时,也在入侵者攻击系统破坏数据完整性时能够及时恢复。另一方面ldbms数据库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碎片,导致ilas系统无法读取数据,这时需要对数据库实行重组操作来提高数据库的使用性能。 3.2.2制定数据安全措施,提高信息安全的防范效率。①使用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将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公有ip地址,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局域网内部的计算机,而且节省了有限的公有ip地址。②使用包过滤防火墙,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网关,在可信任的校园网内和不可信的公网之间建立了一道闸门,根据图书馆的安全策略控制进出网关的网络封包。③安装杀毒软件,开启实时监控,全方位保护服务器计算机系统,现已安装趋势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杀毒。④选用尽可能可靠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并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必须加强用户登录的认证过程,特别是在到达服务器主机之前的认证,确保用户身份的合法性。还应该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将其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探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安全 安全威胁 安全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体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日趋严峻。本文全面分析了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从而提出提高网络安全相关措施,以确保网络安全有效运行。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体系日渐强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互通性、独立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无论是在局域网还是在广域网中,都存在着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的潜在威胁,黑客攻击、病毒扩散、网络犯罪的数量迅速增长,网络的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如何提高网络安全,确保网络安全有效运行,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计算机用户上网的数据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和破坏。在我国,每年针对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题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已高达数亿元,针对其他行业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时有发生。可见,无论是有意的攻击,还是无意的误操纵,其产生的安全问题都将会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计算机网络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措施,以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 网络安全现状及面临的威胁 2.1网络安全现状 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我国网络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差;网络安全人才短缺;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2.2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网络安全威胁既有信息威胁又有设备威胁,包括以下:一是人不经意的失误。二是恶意的人为攻击。三是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基本上每款软件多少都会存在漏洞,大多网络入侵事件都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系统漏洞修补不及时等给黑客以攻击目标。 黑客入侵通常扮演者以下角色: 一是政治工具;二是战争的应用;三是入侵金融、商业系统,盗取商业信息;四是侵入他人的系统,获取他人个人隐私,便于进行敲诈、勒索或损害他人的名誉. 通过上述事件可以看出,网络安全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 3计算机网络受攻击的主要形式 计算机网络被攻击,主要有六种形式: 一是企业内部员工有意无意的窃密和网络系统的破坏; 二是截收重要信息;三是非法访问; 四是利用tcp/ip协议上的某些不安全因素; 五是病毒破坏; 六是其它类型的网络攻击方式。 4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4.1加强内部监管力度 加强内部针对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力度,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硬件设备监管加强硬件设施的监管力度,做好硬件设备的备案、治理,包括主机、光缆、交换机、路由器,甚至光盘、软盘等硬件设施,可以有效预防因硬件设施的破坏对计算机和网络造成的损害; 二是局域网的监控网络监视的执行者通称为“网管”,主要是对整个网络的运行进行动态地监视并及时处理各种事件。通过网络监视可以简单明了地找出并解决网络上的安全题目,如定位网络故障点,捉住ip盗用者,控制网络访问范围等。 4.2配置防火墙 网络防火墙技术的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安全屏障,是最先受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产品最难评估的是防火墙的安全性能,即防火墙是否能够有效地阻挡外部进侵。这一点同防火墙自身的安全性一样,普通用户通常无法判定,即使安装好了防火墙,假如没有实际的外部进侵,也无从得知产品性能的优劣。但在实际应用中检测安全产品的性能是极为危险的,所以用户在选择防火墙产品时,应该尽量选择占市场份额较大同时又通过了权威认证机构认证测试的产品。 4.3网络病毒的防范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因此,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定期或不定期地自动升级,最大程度上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对于已感染病毒的计算机采取更换病毒防护软件,断网等技术措施,及时安装针对性的杀毒软件清理病毒,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4.4系统漏洞修补 windows操纵系统自以后,基本每月微软都会安全更新和重要更新的补丁,已经的补丁修补了很多高风险的漏洞,一台未及时更新补丁的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不设防的,因此建立补丁治理系统并分发补丁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可以对系统软件进行修补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漏洞,降低了病毒利用漏洞的可能,减少安全隐患。 4.5使用进侵检测系统 进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研究的一个热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进侵、外部进侵和误操纵的实时保护。进侵检测系统(inst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进行进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其主要功能是检测,除此之外还有检测部分阻止不了的进侵;检测进侵的前兆,从而加以处理,如阻止、封闭等;进侵事件的回档,从而提供法律依据;网络遭受威胁程度的评估和进侵事件的恢复等功能。采用进侵检测系统,能够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相应进侵,对主机和网络进行监测和预警,进一步进步网络防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4.6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 结合机房对员工进行、硬件、软件和网络数据等安全问题教育,加强对员工进行业务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他的安全意识;避免发生人为事故,传输线路的过程中,要保证传输线路安全,要设置露天保护措施或埋于地下,和辐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减少各种辐射导致的数据错误;应当尽可能使用光纤铺设线缆,减少辐射引起的干扰,定期检查连接情况,检查是否非法外连或破坏行为。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能单独的依靠防火墙等单个系统,而需要仔细且全面的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并将各种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才能天生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 结语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开创了计算机应用的新局面,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其互通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也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诸多安全问题,并且愈演愈烈。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我们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防护,提高网络安全,以保障网络安全有效运行,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析IPsec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1 ipssec协议简介 ipsec是指ietf公布的一组以rfc形式描述的ip协议集,实在ip包级时为现有的ip业务提供的安全协议标准。ipsec的基本目的技术把安全机制和tcp/ip相结合,并且通过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进行加密使其更加具有机密性和认证性。使用的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来确定是使用的安全服务,并且可以达到期望的效果。ipsec协议主要是包括ah、esp、ike和ipsec。 ipsec的主要存在优点:ipsec定义了一整套用于认证和保护完整性、私有性的标准协议,ipsec支持一系列的加密算法例如des、3des、aes等,运用了ipsec技术来检查传输的包是否具有安全性和确保数据包内的数据没有被修改。ipsec被广泛的应用在许多场合,大至保护国家机关的网关机与用户之间的协议小至保护用户与用户之间传输的文件、数据。 2 ipsec和net间的协作 与大多数的包交换网络一样,因特网也是建立在ip协议之上的传输。ip是使用一个16byte的头校验和来确定数据是否完整,但是ip本身确实不安全的,在传输的过程中ip及其容易被捕获、拦截、重放、修改。这时ipsec就解决了ip在网络层的传输问题,ipsec的加密机制为internet上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保障。不仅如此,ipsec还可以为其ip层以上的高层协议提供安全保护,并且ipsec也是一种比较简单易懂很容易进行推广的安全网络基础方案。我们现在就以ipv4或者ipv6下的ipsec与防火墙协同问题研究为主要研究课题来进行探讨ipsec与net之间的合作。 ipsec和防火墙是计算机通信中最常见的两种安全保护技术。ipsec主要是对特定的连接的认证机制和加密机制进行保护,在传输过程中ipsec会最大限度的屏蔽数据包的内容才能达到保护的作用防止数据包内数据被攻击。相反防火墙则是关注网络间连接种类比较多,它会根据上层的协议进行包过滤来阻止非法想要进入主机的入侵者。以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但是事物的好坏具有相对性,有利必有弊防火墙和ipssec同样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兼容问题。 (1)由于防火墙不能看到数据包的内容所以很难运行安全策略,因此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保护能力被削弱。同时防火墙保护了主机中的配置,但却也很容易使这些中间节点与外界建立连接,从而降低了保密性和私有性使数据包的加密不再有意义。 (2)无论是防火墙与防火墙还是防火墙与主机之间的联系都能被内网的主机嗅到,这就加大了ipsec与防火墙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加强ipsec与防火墙的协同工作。 ipsec与防火墙的冲突在于防火墙要对数据包的报头部分进行检测以确保数据包的安全性,但是ipsec协议却又在保护整个数据包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使得防火墙无法完成工作,从而产生冲突。所以将数据包的报头部分和数据部分分开操作是不可避免的。 接收端和发送端会对数据包的数据部分进行接收和处理,达到从一个网络到达另一个网络并且进行有利的保护的目的。而防火墙和主机之间用于对ip报文的协议头进行处理,这时由防火墙的内部主机来扮演通道这一角色,即在传输中间加入ipsec的加密步骤并且结合ids达到不被外界攻击和修改的目的。 3 ipsec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3.1 ipsec中的sa ipsec中的安全联盟(sa)是能够构成ipsec的主要基础。sa是两个ipsec经过协商后简历起的一种共同的协定:规定了传输的双方应该用什么ipsc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加密、认证的密钥获取和安全认证密钥的生存周期等等的一系列问题。 一个sa主要是由安全协议标示符、安全参数索引(spi)和目的ip地址确定的,spi一般是一个32位的数字由目的端点来选择,安全协议标识符则是针对(50)(51)两个端口的协议号。由于sa是单工的所以想要实现两个实体对ipsec的双向使用就要两个sa,一个sa负责一个方向。sa通过一种类似于ike的密钥管理通信协议在通信双方建立对等协议,当sa协商完成后两个对等双方都在他们各自的安全联盟数据库中存储了该sa的数据参数。 3.2 ipsec中的安全数据库(sad) 为了方便ipsec数据流的处理,ipsec中定义了两个数据库那就是:安全联盟数据库sad和安全策略数据库spd。简单地说就是spd进行指定到达特定主机或者网络的数据策划流而sad则是用于存储sa的相关数据。 spd是一个用于保护ip报文安全的策略数据表,ipsec通常在数据包内提取的选择字符段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或者目的端口、传输层协议、数据敏感级别。一个ip报文的传输和接收一共是有三个可以选择的操作:应用ipsec安全服务、允许ip报文通过ipsec和不允许ip报文通过ipsec协议。当在spd中没有寻找到相匹配的条目时句选择它的默认策略:丢弃ip报文即不允许通过ipsec协议。 sad是sa相关参数的集合,每一个sa在sad里面都有一个条目,这个条目包含以下几个域: 安全参数索引、协议的运行模式、抗重播窗口、安全联盟的目的ip和源ip、加密算法以及加密秘钥、安全联盟的生命周期、身份验证和加密秘钥的生命周期、验证算法和验证密钥、最大传送单元路径、序列号计数器和用于安全联盟的协议。 ip报文分为出站和入站两种,入站时通过ipsec协议和ip报文内容还有spi在sad里面查找是否有相匹配的sa。若找到了则按照安全服务来进行处理这个报文,该报文服从spd的规则。若没有找到则不允许入站。相反的出站时先查找spd中有没有相匹配的策略若是有则检索sad中是否已经建立安全联盟条目并根据该条目对其进行出站处理。若是没有则将新的sa和这个ip报文一同存入sad中。 4 ipsec与nat之间存在的兼容性问题 ipsec与nat之间的不兼容性主要是表现在ike和nat之间的不兼容和ah及esp和nat之间的不兼容性。下面我们进行分别得探讨: 4.1 ike和nat之间的不兼容 现有的ike不支持和nat之间的协同工作时是无法完成通信的,只有当双方都支持穿越nat的功能才能进行通信。因此我们应该探测双方主机是否有nat穿越功能。 iek双方能否感知到nat的存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传输双方其中一方不能感受到nat那么通信双方之间是不能建立起协同工作的。只有通过更改ip数据包内的相应ip端口号来工作。具体实现方法为:利用发送方的ip地址端口号进行hash的运算并将结果传送到对方主机,接收方也进行相同的hash运算要是得到的结果不相同则代表有nat相反的,若是结果不相同则代表nat是相同的不能进行传输。 4.2 传输模式中esp与nat不兼容的问题 当源端口的ip地址被nat改变了的时候同时也会改变ip头和tcp/udp的校验和。esp传输模式在经过nat的时候tcp/udp校验和还处于加密的状态,nat不能进行新的校验和的产生,当tcp/udp经过nat包需要解密时由于原来的tcp/udp已经被改变所以无法产生原有的解密密钥,这个数据包就不会通过校验也就是无法被接受。 在隧道模式中却不同,因为隧道模式只运用了内部的ip包,而内部的ip包是不会被改变的,所以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ipsec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够完善,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的施行方法有许多,应该按照具体的状况来进行选择。时代在进步,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来进行交流,这就使网络的安全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ipsec作为一个重要的安全通信协议在网络通信中很多产品都是以其为基础进行制造和改进的。本文主要讨论了ipsec的新的环境下的应用,主要是从nat网络环境下和移动ip环境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ipsec与nat的不和谐的地方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修改。在移动ip环境中在内核中寻找sa的条件,通过这个条件我们可使ipsec与ike协商的次数大大减少。针对以上的两个问题我们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仅供参考还需提高和改进。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浅析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教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它是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将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数据通信、局域网、网络互连与广域网、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数据通信和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因为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而局域网是广域网的基本单元,广域网一般均由局域网互连而成。因此对数字化、数字传输、模拟传输、通信媒体、多路复用、数据交换以及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体系结构、组网技术、高速局域网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网络管理(如网络安全管理、网络数据管理、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如在企业中的应用、政府部门的应用、金融机构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应用等)掌握的同时,还应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然后,教学目标方面,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三、教改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那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上课老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作业练习: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网络辅助教学: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飞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课外阅读辅导:将相关的著名计算机网络学习网站,论坛、视频下载资源等和优秀的网络课程书籍,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获得知识面。 案例讨论: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现实经典网络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或课外独立思考,编写方案等,充实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了解实际,增进了学习氛围。 学院网络系统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带领学生参观学院网络中心,向学生介绍该网络设计的思路、组网技术、主要硬件及软件等内容,现场演示设备的操作与调试,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试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安全 论文关键词 网络技术 设计 安全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原则和连接技术的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网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单位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也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局域网lan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种,它指的是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将有限的通信设备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广域网简称wan,是一种地域跨越大的网络,通常包括一个国家或州,主机通过通信子网连接。通信子网的功能是把消息从一台主机传到另有一台主机。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都要具有安全性,安全性是互联网技术中很关键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曾经有许多组织当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时,才开始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故此,在网络广泛使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网络安全,做好防范措施,做好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因此,我们在设计、规划一个计算机网络时,要从局域网和广域网这2个方面保证安全性和可用性来加以考虑和研究。 1 局域网系统设计的总体原则 我们依据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先进实用性、符合标准性、开放性、灵活可扩充性、安全可靠性的设计原则,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前提,开展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1)开放性原则。只有开放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系统才能够实现多厂家产品的互联,才能实现网络系统同其它单位及其它系统的互联。 2)可扩充性原则。具有良好扩充性的网络系统,可以通过产品升级,采用新技术来扩充现有的网络系统,以减少投资。 3)可靠性原则。网络平台必须具有一定的可靠和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不中断用户的正常工作。 4)可管理性原则。网络系统应支持snmp(简单网管协议),便于维护人员通过网管软件随时监视网络的运行状况。 2 广域网接入的设计 目前,广域网的常用接入技术主要有:电话线调制解调器(modern)、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rn)、isdn、ddn、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网)、无线微波接入等。 根据目前电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计算机室的需求,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3种接入方式: 1)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 2)运用adsl技术通过中国公用信息网接入internet; 3)运用ddn技术通过中国公用信息网接入internet。 3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 1)结构方面 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网络结构采取了以下措施:物理层上,服务器与交换机的连接采用冗余连接的方法,既可以保证链路上无断点故障,又能均衡网络流量,减少拥塞的发生,使信息传输比较畅通,有效减少数据丢失。网络层安全通过正确设计拓扑结构,将计算机室网络划分为内、外两个网段。一方面通过合理配置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设置地址转换功能,利用路由器充当外部防火墙,防止来自internet的外部入侵;另一方面,在内、外网段间添加服务器,利用服务器充当内部防火墙,即可以屏蔽计算机室内部网络结构,防止来自internet的外部入侵,又可以通过正确使用加密模块,防止来自内部的破坏。 2)综合布线方面 应考虑网络布线设计的可靠性。双绞线布线,应保证其与电力导线平行铺设间距大于0.5m,以防止电磁干扰;所布线长度应保证比hub到工作台实际距离略长,但又不可留的太长,5类线的传输距离为90m,考虑到各种干扰,实际布线长度不应大于75m。 3)电源和消防报警方面 为保证网络系统设备不间断运转,根据每天主机房设备所需的电源流量,同时为保证8h不间断的工作,推荐使用apcmatrix 5000系列的ups为主机房冗余电源系统,它的输出功率5 000va,输出电容量为3 750w,基本上可以满足目前机房设施输出功率的要求。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我们推荐使用美国ck系列产品中的烟雾自动报警系统,它采用智能型烟雾感应探头和温度感应探头,能够智能地感应烟雾与热量,给出相应的模拟量值,通过先进的算法,将正确的报警信号传输至消防中心。 4)病毒防范方面 因网络常采用dos的格式存取文件,所以用户一不小心就容易受dos病毒的侵害;而网络型病毒受网络使用范围的限制,其破坏性也受到了限制,加上网络的安全性,使其比dos病毒更易防范,所以主要应防止dos病毒的感染。 总之,按本设计建设的校园网系统,在性能、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满足应用需求,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当然,我们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地完善它。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全力以赴,迎接挑战,使我们的计算机实验室能高水平、高效率地成为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工程质量论文:对于如何加强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 基层 工程质量 论文摘要:质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基层水利的建设,更要严格遵循施工流程,严格把关,把质量放在施工的首要位置。可是由于各种因素,在面临实际操作中,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往往难以把控。下面,笔者就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兴国安邦的重要工程,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便于管理,降低造价及节约资源,使水利建设能够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不但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执行的依据和标准,更促使水利建设步入了标准化、统一化、法制化的新阶段。但是在目前局势下,县、区以下的水利建设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在组织水利建设的时候大多是由一些农民自行经营承建,对于施工的过程及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很多施工细节简单化,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虽然这些基层水利建设简单,规模较小,可是由于数量庞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1、基层水利工程特点 1.1规模小、种类全 基层水利工程量和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虽然规模非常小,但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专业角度讲,建设难度不亚于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启动资金比较宽裕,施工设备非常先进,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队伍的资质高,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施工经验。由于基层水利的工程量较小,因此资金无法保证及时到位,导致机械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施工队伍素质低下,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投资少、工期短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一般由地方政府拨款,因此资金投入有限,很多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地方水利需要赶在次年汛期来临前储备水源,工程非常紧张。在施工期间,工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资金不到位,专用设备不能及时上马,这都会造成拖延工期,当工期进度失控,为了追赶进度,一些检测手段不能使用,监督机构仅凭经验进行判断,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2、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 2.1材料 大沙、水泥、钢筋、红土、砖等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所需材料,工程质量是否过关,首先要看工程材料是否过关。 2.2工具 工具一般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具,有大型设备如:起重机、吊车、铲车、桩工机械等,还有一部分低值易耗工具,工具的投入情况与工程品质同样密不可分。 2.3工艺 何谓工艺?就是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技术过关的施工方案。好的工艺水平,一定是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的,能够保证安全,减少资金投入,稳定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2.4环境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每个地区的环境都不一样,地质、气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初期,首先要进行环境考察,比如土壤情况、天气情况、水流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才能出来好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有些地区环境的复杂性,某些大型设备无法运用,这些都要解决。因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5人员 人员是指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他们是对工程质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因为整个水利工程是在他们手中产生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最为严格,只有整体素质高的施工人员才能建设出高规格、质量好的工程。 3、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落后,业务水平低 目前承建基层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数技术较为落后,业务水平较低。由于承建的工程规模较小,往往疏于管理,内部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施工队伍,根本无法承担高规格的工程任务。 3.2设计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较强 在工程建设前,一般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可行性的方案论证,可是由于部分地方水利单位责任意识不强,以为小规模的水利建设无需论证,一直按照先前的老路子来,造成设计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3工程质量意识差 要提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目前,很多基层水利部门都缺乏对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仅仅依靠目测就对整个工程做出判断,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在心态上就要对基层水利质量加强重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专门的监督机构,吸收检测人才,强化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手段。 4、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讨论,妥善解决,并做好记录工作,争取以后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2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资质高的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对工程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整体评估,保证建设难度在自己施工水平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事故发生,严禁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对于工程项目的难点制定质量等级,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3在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控 为了减轻验收压力,要从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的记录是否真实,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检测,要做到边施工边验收,工程完工后,只需要进行一下整体检测就行了。 4.4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方的关系 业主、监理、施工方本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三方关系的对立。监理和业主虽然作为管理者, 但施工单位才是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工程的品质,三方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这也是对工程质量负责任。 4.5落实工程负责人制度 工程建设本身非常复杂,部门较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进行,质量过关,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建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机构,专门制定施工制度,划分责任,对各部门之间的运行进行协调,保证施工队伍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工作。 工程质量论文: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一、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 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四、小缩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本文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重视工地试验室建设 、重视现场跟踪检查、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措施、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质量 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因素中,技术力量是需要软硬件共同努力才能完善提高的。管理方面是确保工程有序可循的保证,这就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高素质、懂技术、富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只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是不行的,必须有配套的施工设备作为实施的保障。 一、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施工管理是指工程从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其中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等。狭义的施工管理是指施工过程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指挥调度等项管理工作。 二、我国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难度大,建设工期短。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许多高速公路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还有很多高速公路在等待审批和开工。然而,与这种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的是,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测绘管理方式还很落后,属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容易因为测量而耽搁工程进度、土石方费用难以精确控制、测量工程事故容易发生。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多,为施工带来不稳定因素。以姜眉公路宝鸡段为例,该工程的施工地段在秦岭深山的古褒斜道上,路线沿红岩河、龟川河逆流而上,穿山跨河,地质结构复杂,桥、涵、隧工程项目多,姜眉公路宝鸡段原工程设计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或不尽合理之处,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变更原设计,使之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三、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策略 1、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 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 很高,你跟他讲大道理,很有可能他今天听进去了,明天却忘记了。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 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 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 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 ,要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天下 没有木头脑袋和石头脑袋,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 个人的脑海中。 2、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 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 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连徐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 、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 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 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的前期,采取预 防 措施?为什么非要等既成事实之后,再来兴师问罪?因此,质量管理措施过左不好,过右也不 行,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 、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 通融的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连徐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 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 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自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高指一次检查不合 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 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 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 ,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 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3、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 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 。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不合格的资料,千万不能擅自修改合格后往上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高指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4、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 管理人员就 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 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连徐 高速公路E-4标段奎河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 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 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 紧 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 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5、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 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高架桥N4标的T梁施工中,虽然我们敲掉了一片外观不符合要求的T梁、报废了三套T梁模板,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8个月中,顺利完成了476片25m T梁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连徐高速公路的某些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砸掉多道涵洞基础 ,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 6、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 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连徐高速公路罗岗互通立交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连徐高速公路贾村分离式立交、毕庄分离式 立交和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施工中,至今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还没有施工完。 在连徐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 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徐州铜山地区地质情况多变化,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 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 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E-2标段的K235+830盖板涵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事例。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 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 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 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 和损失。连徐高速公路上就发生梁与支座间距离偏差1m的严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 计坐标产生错误。E-1标的罗岗互通立交在放桩基础样时,也发现桥台桩基础坐标与设计坐 标偏差25cm的现象,由于是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的,没有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 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 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 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7、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 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如何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但是,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一定代价,要平衡与进度和成本的关系。项目质量保证是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工程满足要求系列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工程技术的优化管理水平作为施工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就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当今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今天,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就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①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仅仅为了节约人员开支。②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由一些着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他们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施工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所以,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对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执行,才能在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控制 人的管理必须体现在制度上,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而言,人的因素贯穿到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如:①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有直接的关系。②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进行科学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③施工队或班组人员。施工队或班组人员要能正确领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因为是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者,就更要按照原则科学的施工。 3.2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分阶段验收,而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二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②控制工序活动中的各种关联因素。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所以,必须层层把关,对质量状况了如指掌,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3.3 加快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当今社会,工程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新兴的施工技术掌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心。针对当前国际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现状以及施工单位对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学习力度,以提高施工单位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将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好,为技术优化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常常忽略掉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多提到的是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就迫在眉睫了,不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管理理念,还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填充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并且,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但这个过程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结束语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 工程质量论文:谈怎么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为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创新,现在普遍推行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为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1如何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1.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改革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总工程师负责制,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组建水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行“全额承包、责任到人、共受奖罚、共担风险”的承包责任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效益达标活动,使工程建设与配套、管理、效益有机结合。从而使全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很快得到改观,工程建设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1.2建立归口管理体制 以宣传贯彻《水法》为契机,水利建设与管理开始由人治向法制轨道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水利工作从此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了贯彻实施力度,进行了深入地《水法》宣传,实现了水资水政归口统一管理,依法行政。制定了配套法规,促进了依法管理工作的开展。《水法》的贯彻实施,水资源实现归口管理后,为水政水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水利经济,随着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水利基层管理单位的职能由单一的管理型逐步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为增强水利基层单位的服务实力,各基层水利单位逐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工副业,开展综合经营。 2完善水利中介服务 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他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空白,需要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带来诸多的不便,不利于建设市场正常运转。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服务与管理。 3转变领导的观念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21世纪是一个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世纪,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统治人控制人并不是领导者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领导者的终极目标。我们只有从等级权力控制型领导转变为学习型领导,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人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关键在转变领导的观念。领导工作的落脚点要转移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上来,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行政、依法管水要求的传统习惯;转变到加强管理、建管并重;转变到对水事活动的管理;转变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上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工作新机制,为管理提供宽松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对于领导如何转变观念,我认为,当前热中要有冷思考,要头脑清醒,不能光靠热情。领导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搞重复建设,不铺摊子,不盲目上项目,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老百姓做实事。 工程质量论文: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论述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分析了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工作难度较大,致使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 近年来,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高潮,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尤其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为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管理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1.1 施工前质量管理: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 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 1.2 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 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1.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行保修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2.1 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2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管理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管理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2.3 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3 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另外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就是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3.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3 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的检验或试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原材料存放条件的控制,尤其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更应严格控制。 对于某些当地材料及现场配制的制品,要求承包单位事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方准施工。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3.4 严格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 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招聘过程中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在岗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工程质量论文: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保障水利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是水利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水利事业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是公共事业,它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影响程度深,工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质量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有特殊意义,加强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同时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和人们的强烈要求。在我国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水利建设自身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的选择。 1.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水利水电工程参与人员众多,相关部门的分工也各有不同。严格意义上,参与主体有:水利部门、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建筑监理单位等主体。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节有:施工前的项目规划立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施工图限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施工完成后的竣工验收阶段。要加强质量管理也就必须要从这三个阶段下功夫。 1.1项目规划阶段 在项目规划阶段,也就是项目设计阶段,国家在这一阶段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是在现实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图设计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和专业测绘。实地调研是施工图设计的前提,进行专业的测绘也是为了更精确地掌握实地情况。但是在现实中,设计人员没有充分地调研。在设计的时候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违背了相关规范,同时也与实地情况不符;在决策时没有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程度还不够,对于施工人员的意见不够重视。 1.2施工阶段 水利水电的施工阶段问题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采购上,由于采购人员的素质不过关导致建筑设备出现质量问题,从而最终影响水利水电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起初的基础开挖,灌岩浆处理,还是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阶段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施工规范不能严格遵守,不能完全做到,从而最终出现质量问题;工程监理人员水平欠缺,导致施工合同不能得到完全执行,在监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施工人员还进行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这样的行为会直接导致出现质量问题。 1.3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也不是很完善。在验收阶段不能仔细认真地按照施工前的相关设计来进行验收,最终出现问题也不能马上知晓。 2.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重要工程。必须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最终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 2.1项目规划阶段 设计前必须对实地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进行专业测绘,更为精确地掌握实际情况。只有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才能进行科学地设计。在设计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并且要充分尊重施工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 2.2施工阶段 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确保他们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严禁出现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要不断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工程管理人员要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地情况来进行管理。要加强对于资料的收集。 2.3竣工验收阶段 要以严谨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对水利水电建筑施工进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要做好决算及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加工。要认真查看资料,通过对比资料发现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水利水电建筑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是水利事业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建筑过程中,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自身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就必须要实现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论文: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介绍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确保质量目标实现而采取的“划分控制单元、落实分级责任、实行过程评定、加强动态控制”的具体做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按既定的质量目标对事先划定的控制单元进行检验评定,以保证整体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做法可供其它工程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质量 评定 标准 程序 体会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也是江苏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十分重视这条路的建设,把它作为江苏“八五”期间的第一位工程,明确提出要“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将沪宁高速公路建成国家级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建立了创国优工程质量评定单元体系,将整个工程分解成若干评定、控制单元,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完工的单元工程进行质量评定,对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控制每个单元工程的质量,来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1992年6月14日开工,建设总里程258.46km,其中主线248.21km,镇江支线10.25km.全线共有桥梁431座、涵洞616道、通道294道、互通式立交20个、服务区6处。当时招标文件采用的质量评定标准是交通部1985年颁发实施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85,1994年交通部重新颁布了新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老标准中有关评定方法、单元划分等作了较大的改动。但从其总的精神来看,该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的适应性不是很强,且有些重要指标如压实度、基层、底基层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的评定方法不太清楚和合理,单元划分方法对大规模工程的质量管理显得较粗,可操作性不太强。根据沪宁高速公路质量管理特点和要求,为满足动态控制的需要,作了细化和调整,制定出沪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1、评定单元的划分 合理划分工程质量评定单元,是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我们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以下简称《评定标准》)中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原则和规定,结合沪宁高速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为能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对各施工招标合同段的工程质量进行考核,确立了以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为基本评定单元的单元工程质量评定体系,将整个工程划分为300个单位工程,1400多个分部工程,11000多个分项工程,并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评定管理系统,落实了每个单元工程的监理、施工责任人。? 1.1、单位工程的划分 单位工程的划分以每个独立施工招标合同段为基础,每个合同段按照《评定标准》规定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互通立交、交通安全设施、房屋建筑六类进行划分。对路基、路面、交通安全设施,按标段各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桥梁工程(中桥、大桥),《评定标准》中是将一个标段中数座大、中桥合为一个单位工程,为了便于施工过程中对每座桥梁的目标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我们将一个标段中主线上的大、中桥以每座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支线上跨桥在《评定标准》中没有单列为单位工程,是与桥梁工程合为一个单位工程,考虑到上跨桥有公路桥、人行桥等多种形式,且均为县、乡道路上跨,标准、等级不一,与主线桥梁相比,设计标准要低,故将一个标段中的支线上跨桥(不管几类、几座)合并单独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对互通立交,因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互通式立交均为独立的施工招标合同,故每个互通立交只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房屋建筑,房屋建筑单位工程的划分参照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的划分原则进行,考虑到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管理、收费、服务等功能性房屋体量不大,且结构简单,工期又短,故将每一处房建(每个管理中心或每个收费站、服务区等)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1.2、分部工程的划分 分部工程的划分方法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划分原则。路基单位工程中按照《评定标准》划分为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砌筑工程、涵洞与通道、小桥、大型挡土墙六类分部工程,其中路基工程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排水、砌筑、涵洞与通道也分别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不管有几处或几道,即1~3km内若有5道涵洞,只划为一个涵洞分部工程;小桥、大型挡土墙,按每座或每处划分为一个分部工程。基于《评定标准》的划分规定,为便于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按《评定标准》进行动态评定控制,在划分分部工程时要与施工计划相结合,即要按连续施工的段落或在同一个时期(不要太长)施工的项目来划分分部工程,因此各类分部工程桩号范围不一定相对应,应从便于有效控制质量出发。路面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 桥梁单位工程中,每座桥按基础及下部(分解到每个墩台)、上部构造(分解为预制、安装、现场浇筑、总体及桥面)、防护工程、引道工程,划分成四个分部工程。主线大、中桥两端的路基均归入路基分部工程中,故主线桥梁没有引道这一分部工程,支线上跨桥两端接线不管多长,均划为引道分部工程。? 互通立交单位工程中,按桥梁和匝道两类划分分部工程,桥梁不论大、中、小均为一个分部工程,互通合同内的主线段也作为一个分部工程。 交通安全设施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将一个单位工程中的标志或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施、紧急电话等按1~3km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 房屋建筑单位工程中,按房屋主体划分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气、给排水划分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电等划分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等划分室外分部工程;按收费天棚、收费广场、收费岛等划分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工程,一处所有房屋的同类项目按以上原则合并划为一个分部工程。 1.3、分项工程的划分 分项工程的划分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规定进行。对有些分项工程的划分,从加强质量控制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作了一些补充或调整。? 1.3.1、沥青混凝土路面分项工程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分为上、中、下三层,《评定标准》中只有上面层的评定标准,虽在厚度这一指标中对总厚度有要求,但对中、下面层的质量评定指标没有明确规定。为了确保中、下面层的质量,我们将中、下面层按1~3km划分为分项工程,制定标准进行验收评定。 1.3.2、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上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分项工程 因桥上的沥青混凝土桥面、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均不是桥梁施工单位施工,其工程内容也不全含在桥梁的招标合同中,考虑到若将路面、交通安全设施单位施工的桥面或护栏、标线,从其整体中划出一部分,放入桥梁工程中去评定是不合理的,故没有将其归入桥梁工程中,而是分别归入路面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中。? 1.3.3、房建工程 依据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0-88,对其中主要分项工程进行评定。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地基、基础、主体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安装(楼板)、砌砖工程、地面、门窗安装、屋面、装饰;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室内(室外)给排水管道安装、室内(室外)排水管道安装、锅炉安装、室外供热管道安装;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电缆线路、电气照明器具及配电箱安装、电气变压器安装、成套配电柜(盘)及动力开关安装;室外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屋架安装、顶板安装、收费亭安装、收费广场(包括收费岛)。 2、单元工程质量的评定与控制 质量评定标准和质量目标水平 单元工程的检验评定标准执行交通部1994年10月1日颁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于在1994年10月1日前完成的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按JTJ071-85标准进行,但应按JTJ071-94规定的评分法计算各项评定得分,即增加了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与评定。分项工程的评分计算方法统一按《检验标准》的“综合得分=实测项目得分-外观扣分-质量保证资料扣分”规定执行。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法确定其相应的评分值。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问题 主要对策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几种现象,针对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谈几种对策。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人,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1.1为创利而草草仓健的各拘芳屋开发公司,3}ci仑在资金、技术涌江二管理方面都显得势单力薄。 12房屋建设工程的侧十环节,缺乏有效监控。搞房屋建筑工程侧十,如同律师职业一样,没有相当的条件和资质不能阳十,没有特许的执照不能设计。而近年来,房屋建设效潜纷屯断扩大,使建筑i i十市场也日渐兴隆。基于出图快、费用低等方面的考虑,某些开发商愿意雇请一些无证.}G .}..的“黑设计者”搞房屋工程的设计。有的住宅建筑工程,甚至未经地质勘探就设士扫也奢攀基础,结构工段也未经结构计算。加之某些设计院为创效益,卖图签,出设计权,刀l陛无知},s,}的“黑侧七昔,’只花一点钱就可以买到正规设刘烷的图签从事住宅建筑工程的函十,其设计水准可想而知。一些工程出现的结构质量事故,往往都与住宅工程侧十不合理隋关。 13建设队伍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开发单位既开发又施工,使质量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更突出。有的施工队伍完全是临时拼凑的。特别是那些无资质的施工单位,在一无施工技术,二无必要的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凭关系、靠回扣,通过假投标流晃襄体等不正常关系,骗取开发项目,进行不规范的房唇巍江,从而给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留下了众多隐患。更令人头痛的是不少施工队伍a民工,虽然这些民工可以使房屋建筑中的人工造价费用降低,但其技术水平更低。这些民工没有f}培训,更谈不上专业技术的掌握,根本无法按设计和施工图纸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的规范性茄江。 1.4房屋建设工程在施工时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为了创效益,每每拿到开发项目后,再转包给建筑包工头。包工头们为了多赚钱,在建筑用料上常以次允好,偷工减料,有的甚至连主要结构的钢筋型号也擅自改变。这就难怪目前不少宙i建的房屋在质量上会险象环生。 IS随慧月旬裤工程,造成各部分工程质量悬殊大。近年来有这种情况,原来设计图纸上底层平面图的房间的使用功能为住宅或商服,(}J拖工进行三四层或完工时,开发商的领导为了便于卖房子,临时扔趁改为车库。于是乎施工现场上下齐动员,把原来是住宅或商服的底层改为车库,随之而来的水电、装满等分部工程也相应改变。这样l黔断响了工程整体质量,又容易出工程结构安全问题。 1.6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招标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建筑施L单位的选用上说是招标,实则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而已,其实双方早就通好气了。这种“用熟不用生,’,或是“图回扣高”拉关系的招投标形式最终将导致相当一部分建筑工档贡量出现问题。 1.7房屋建劲:T}的监督管理未完全到位。由于缺乏健全的建筑工程监督网络和完善的建筑工程监督机制,一些质检部fl乃至建筑主管部门未能实施严格的建筑工程监督,甚至形成了监督中的“互惠互利”,而不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2主要又帐襄 针对上述的这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笔者对如何刺民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21强什拐扎寿屋工程建设白创人识。各级主管领导、各建筑单位应把抓好房屋工程质量问题提高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坚持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建斑〔程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投资、建设。 22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建函准〔队伍的素质。当前,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阮计青况,整屯乃羹筑行业。对已成立的各类开发、施爹理,练内功,争效益”的活动,强化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 23在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招标的同时,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着力规范建筑市场竞争。实践证明,实行建设监理制,有利于控制房屋建设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有利于合同与信息管理,有利于协调业主和承建商的关系,进而浓得好的房屋质量和综合效益。如著名的京九铁路、三峡工程、上海南浦大桥等,都实行了建设监理制。 24努力提高房屋口二程的敖伐侧j冰平。房屋工程的建设质量的好坏,与区域规划,单体建筑设计的质量紧密相关。要严格按照建设部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的各项质量要求和标准办事,认真处理好房屋标准化和多样化关系,满足住户不同白年要求,提高住宅区的整体规划水平。与此同时,房屋工程的单体设计要合理,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搞女召主宅工程的标准化设计,做到面积大、功能全。 25全面推曲贡量认证制度,对房屋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设备及材料的质量实行使用推荐认证制度。凡未经推荐认证或推荐认证不全的建材,设备及物料不准白寿屋建筑工程中使用。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全面推行GP/T1900}质量管理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采购建材与物料时,要坚持不进无质保证书的产品,不进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不进无商标、刀一名的翅功卜的产品;同时,要坚持主要建材与物料的复试制度,象水泥、钢筋、砖等五大建材,必须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一律给予经济处罚,严重者予以法律制裁。 2b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制,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要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法规,i法制来对房屋建筑工程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实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保证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时,按规定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对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从重、从严查处。只有这样,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才泪导以控制、提高。 工程质量论文:浅论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摘要: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关键词:水电建设项目业主 工程质量 控制 一、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 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二、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工程质量是水电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并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业主可按以下内容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1.预测建造期和使用期对质量影响的全部因素,做好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规划。 2.选择资质等级、经验、信誉合格的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必须涉及质量条款并明确质量责任。 3.做好对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4.做好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如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准备、材料机具供应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5.做好质量信息反馈,通过组织与协调手段,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业主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 水电建设项目从决策到验收交付使用,共分为四个阶段,即:(1)工程立项阶段,(2)设计阶段,(3)施工阶段,(4)工程验收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除第一阶段和监理、施工涉及较少外,其余三个阶段无不涉及,而涉及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质量,从设计质量、监理质量到施工质量最终凝结成工程质量。而在各阶段,业主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最终完成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业主对设计的质量控制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及时准确地提供设计图纸、处理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业主对设计的质量目标要求是: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做到适用、合理、经济、防灾、安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1)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有关批文、资料,编制出设计大纲或方案竞争文件,组织设计招标或方案竞争,评定设计方案。 (2)进行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的资质审查,优选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签订合同和按合同实施,并加强对合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3)设计方案审查。控制设计质量,审查设计方案,以保证项目设计符合设计大纲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现行设计规范、标准,符合国情,工艺合理,技术先进,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4)设计图纸的审核。设计图纸是设计工作的成果,又是施工的直接依据。所以,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最终要体现在设计图纸的审查上。 初步设计图纸审核。初步设计是决定工程采取何种技术方案。审点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是否达到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标准。 技术设计图纸审核。技术设计是初步设计技术方案的具体化。审点是:各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图是对设备、设施、建筑物、管线等工程对象的尺寸、布置、选材、构造、相互关系、施工及安装质量要求的详细图纸和说明,是指导施工的直接依据,从而也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审点是: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质量目标和水平。 (5)施工配合和竣工验收。业主组织设计单位进行配合施工,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问题,解决施工单位、业主提出的质量问题;二是设计变更和处理预算修改。竣工验收既是对施工质量的最后考核,也是对设计质量的最后审定。验收期发现的设计或施工质量问题,有一个质量问题消除期,限定设计与施工单位消除质量问题的期限,限期完成。 2.业主对监理的质量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水电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控制。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正确实施,以及监理单位能够有效地对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业主应将委托的监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并赋予监理相应权力。就质量控制而言,应委托监理以下内容: (1)督促承建单位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监督实施。 (2)检查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监控。 (3)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施工,控制工程质量。重要工程要督促承建单位实施预控措施。 (4)抽查工程施工质量,对隐蔽工程进行复验签证,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及处理。 (5)组织工程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的预验收,并对工程施工质量提出评估意见。 为确保监理单位有能力履行监理合同,业主必须对监理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优选监理单位。在此基础上,业主通过对以上委托内容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使监理工程师较好地履行监理委托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职责,达到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业主对监理的监督控制,主要通过监理工作月报和进行现场监督。监理工作月报主要反映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情况。它包括:单元工程验收情况;本期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统计;单元工程优良率控制图;分部工程验收情况;施工试验情况;质量事故;暂停施工指令;本期工程质量分析(包括产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质量对策一览表)。现场监督就是业主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如可设现场质量控制部),根据监理月报反映的质量情况,通过现场勘察,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有关质量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搞好质量控制,达到质量控制的预期目标。 3.业主对施工的质量控制 项目业主在开工前,应公开招标,选定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的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业主对施工的具体质量控制主要是委托监理进行。监理依据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监理,使承包商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的控制之中,有效地开展质量控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不是监理和施工单位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业主做大量的工作。业主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工程质量控制流程中主动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材料、机具、设备、施工顺序和方法等)。工程质量控制流程明确后,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组织,如业主可设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并协调二者关系。 (2)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的互检、各工序间的交接检、质检员的巡检,以及业主、监理、设计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 (3)对分部工程、隐蔽工程组织验收。对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因工程内容不一,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也不同,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标准组织验收。 (4)审查质量问题(事故)报告,参与现场质量监理会议。当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事故),应及时引起重视,防止诱发重大的质量事故,组织专人调查分析原因及特点,并审查监理、施工单位填写的工程问题(事故)报告单及处理方案报审单。 以上,只是从设计、监理、施工这几个方面浅述了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如何对工程建设实行质量控制。实际上,在水电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探讨。 工程质量论文: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摘要:当前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大力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设计质量;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做好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对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水利 工程质量 质量监督 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析实施,国家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工程质量水平起伏波动,提高不快,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一些质量隐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来,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利事业发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水利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水利建设永恒的主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质量存在产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一、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项目法人行为丞待规范 当前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及项目法人行为尚不规范。就项目法人方面讲:(1)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质量。(2)质量意识薄弱,管理松懈,项目法人责任制不够落实。(3)资金不到位,资金运作有问题、压价,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压缩质量成本和质量投入。(4)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低资质、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 2.设计水平不高,质量“先天不足” (1)前期工作不充分,工程仓促上马。(2)设计人员水平低,设计因素考虑不周,结构布局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方案比较不充分,设计人员不熟悉规范,未执行强制性标准。(3)设计质量不高,图纸粗糙,施工时随意变更图纸。(4)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3.施工不按远东,出现“豆腐渣”工程 (1)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资金流失,经济利益驱使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很难避免。(2)大量民工及农村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差,技术水平、经验不足。(3)施工不按规范,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粗放,质量体系有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4.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工作不到位 (1)临理队伍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无证上岗,工作责任心不强。(2)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3)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质量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5.质量监督缺乏力度,作用难发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可操作性不强。(2)无检测手段,质量评定缺乏权威性。(3)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4)质监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起来力不从心。(5)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发挥。 二、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1.大力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秩序 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意义深远。保证水利工程质量需要一个良好的水利建筑市场环境。①要加强建筑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 建筑法 、《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继续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提高依法行政自觉性。②要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依法培育和管理建筑市场,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规范建筑活动。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临管,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加强对施工分包和转包的监督检查,规范监理市场。③要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建筑活动主体资格管理体制和承发包管理、项目管理。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证监理,借证卖照、资质挂靠等到违法违纪行为。④要加强建材市场材料、产品、设备监督,杜绝以次充好,防止不合格进入施工现场。⑤要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2.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文体,对工程质量负总责。①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杜绝“三边”工程。②要依法组织招标,并签订有关合同。③要严格挑选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④要负责按有关验收规程组织或参与验收工作。⑤要按工程实际需要把建设资金落实到位。⑥要鼓励质量创优,实行优质优价,严禁盲目压价。⑦要保证有合理的设计、施工工期,防止盲目抢进度、赶工期的现象。⑧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扭转部分领导重效益、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⑨要保证监理单位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监理单位作用。 3.精心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勘察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环节。①要遵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依法进行勘察设计,严格贯彻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②要推行设计招标发偶然性工作,促使其提高设计资质和技术水平,将设计单位推向市场,靠竞争、信誉求发展。③要推行设计监理工作,杜绝由于设计质量低劣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④要严格建设审批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初步设计。⑤要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工程设计质量第三方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防止不合格设计图纸进入施工现场。 4.强化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是形成工程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基础。①要完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行质量”三检制”,并使该体系正常、有效运转。②要从操作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环境五个方面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③要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中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措施。④要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心施工。⑤项目经理、质检员、特种作业人员要达到全部持证上岗。 5.完善监理制,提高监理工作水平 工程监理能促进承包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目标进行有效控制,防范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问题发生。但由于监理制度推行时间不长,需在实践中完善。①要规范监理资管理,加强对监理持证上岗的监管。②要加强监理人员培训,提高监理队伍素质,解决少数监理人员素质差,监控能力不强,难于胜任临理任务的问题。③要培育监理市场。监理必须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企业单位,不应挂靠在部门或行业之下。④要逐步通过招标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防止和抵制“同体监理”。⑤监理要综合采取现场旁站、巡视、测量、试验、指令文件、工作程序规定、计量支付签证控制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做好质量监控。⑥监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执行监理规范,真正做到对项目质量、投资,进度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6.发挥质监机构作用,做好政府质监工作 摄影师监督机构代表政府从工程质量角度对参与建设主体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是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保证。①质量监督机构要在改革中稳定加强并给予扶持,充实力量。②质监人员要提高素质,使工程质量监督由掌握规范准确,督促执行规范得力,责任心强,坚持原则、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员组成。③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业务培训,衽考核上岗制度,提高质监队伍整体素质。④质量监督要与施工许可制度、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施工图审查等制度有机结合,形式应多方位、多形式,效果应能督促各方建立各自的质量体系,规范质量行为,超前控制,督促及时整改。⑤要配备必须的检测设备,搞好检测,加大到施工现场随机抽检、见证取样的次数和重要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质监频率。⑥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⑦要扩大质监范围,在做好质监工作前提下收好质监费,促使质监工作开展费用列支的需要。⑧为实行严格、公正、有效监督,领导重视,赋予水利质监机构职能是前提,因此要争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以及参建单位的配合。⑨质量监督模式、内容、方法、手段亟待改革完善。质量监督必须由单纯施工阶段监督、微观监督向综合性宏观监督转变。必须由注重定性质量评定向定量判断转变。为创更多优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重道远。 7.推广新技术,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一靠技术,二靠管理。①要大力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施工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②要增强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依法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③要改革和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建立以四项制度为基础,以建设程序为纽带,以确保质量为目标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质量控制体制,完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设计、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④设计、施工等单位要推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认证,按 IS0900族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工程质量论文:空调工程质量监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摘要:结合工程监理实践经验,对常见的问题如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的空调设计、施工,安装孔、预留洞的标注、水系统的防堵塞、设备噪声、系统试运转阶段的监理等提出处理意见。 关键词:空调工程 空调安装 质量监理 空调工程施工包括空调设备及空调管道的施工等,系统复杂,一般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后期进行。要做好空调监理工作,必须认真审核图纸,与设计人员充分交换意见,在土建工程施工前期就进入“角色”,努力做好事前控制,按照已编制的监理细则,认真细致地开展监理工作,把握监理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多年的监理实践,笔者对空调工程安装及系统调试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1 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空调设计、施工要慎重 有些民用建筑在设计阶段不能确定所有房间的功能,业主只能委托设计单位按初步的规划来设计。对于裙房,业主一般考虑为商场,设计人员一般采用柜式空调机有风管送风无风管回风的方式。但工程竣工后,这些房间可能会改作不同的用途,如餐饮、洗浴、证券、银行等。这就形成了新的平面布局及房间分隔,原来设计的送、回风方式不能采用,特别是餐饮、娱乐业需要独立的送、排风系统,空调冷负荷也很大,原来安装好的风管和水管需拆除、并重新设计、安装,空调机组也可能要重新选型,这就造成业主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建议监理人员要说服业主和设计单位,对这些房间的管道不要一次设计到位,只需根据空调负荷的大小来确定冷水的流量,预留供回水管道接口,空调机也不要一次选好。待以后功能明确后,再根据房间布局及装修造型,进行二次设计,这样既可减少设计的盲目性,又可以为业主节约投资或缓解资金压力。 2 注意与空调工程有关的“预留”与“预埋” 一个空调工程中的预留孔洞、预埋件成百上千,一般又要求在土建施工阶段即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对施工图图纸会审时,监理工程师就要特别注意对设备、结构专业图纸中的安装孔、管道穿剪力墙预留洞、设备及管道支吊架预埋件、管道穿楼板预埋套管、设备基础等的平面位置、标高、几何尺寸进行审查,检查是否有遗漏,各专业之间要求是否统一,是否满足设备工艺要求和管道走向要求,图纸是否能够指导空调工程安装。有的空调设计图中注明“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结施”,但相应的结构设计图中又是“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暖施”,实际上两个工种都未交待清楚预留孔洞与预埋套管。有些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图中只对800?×800?以上的穿剪力墙孔洞注明尺寸,而其它孔洞不予注明,这给监理和施工都带来不便。如某座18层的宾馆,合用前室和防烟楼梯间正压送风口都设在剪刀墙上,需预留24个600?×600?的洞,但在土建施工时遗漏,到空调安装时才发现,结果不得不在剪力墙上重新开洞,既增加了投资,又破坏了结构,虽经加固处理但还是留下了结构安全隐患。有的工程按某一厂家的冷水机组外形尺寸预留了安装孔洞,但是业主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冷水机组往往在土建工程后期才会招标定货,特别是将电制冷的冷水机组改为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时,预留的安装孔洞尺寸太小,不得已时只得将冷水机组解体后再搬入,这样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性能。碰到这种情况,应充分考虑几种型式的设备进入的可能性,将设备安装孔适当留大一些。有的工程采用预制空心楼板、水磨石地面,这时一定要注意先预埋设备及管道吊杆后,再进行水磨石地面施工。对于高层建筑中的主立管穿楼板时的预埋套管,各层套管中心线应保持一致,并要考虑楼面贴地砖后楼板面增加的厚度。 3 空调系统安装前,督促设计或安装单位提出尽量全面、准确的管道平面定位尺寸及标高 现在许多设计施工图上,设计者只给出了主要设备的定位尺寸,没有注明风管、水管的定位尺寸及标高,或者即使有尺寸,但不同专业之间管道碰撞、所注数据很不实用,甚至管道与结构、装修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图纸会签形同虚设,给工程监理和安装带来许多麻烦,往往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施工单位互相扯皮,造成有的工程装了拆、拆了装。对于一个功能较齐全的建筑物来说,在有限的吊顶净空内,会有多个专业的管道。如空调专业的送风管、回风管、排风(烟)管、冷水管、冷凝水管,给排水专业的生活给水管、排水管、喷淋管,电气专业的强弱电桥架、母线等,如果总承包方的施工技术力量强,能够解决好各专业之间的互相配合问题,则施工较为顺利。但目前比较多的情况是,土建工程、室内上下水、强电等由一个建筑企业承包、空调、消防、弱电、装修则分别由多家专业公司直接向业主承包,如果监理不力,则会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大、中型空调工程,监理工程师要协助业主督促设计人员在图纸设计阶段就解决好专业之间管道碰撞的问题,绘制安装大样图,监理工程师也应协调相关施工单位,本着“小管让大管、有压让无压”的原则,制定详细的安装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按图监理。 工程质量论文: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1、 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与现行的建设监理制度相比,工程保险制度下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设计阶段开始,历经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直到运营保修期为止。它关注风险管理,强调预先控制,服务向前扩充,向后延伸,改变了建设过程中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风险管理单位在与保险公司签订风险管理合同之后,对风险评估报告做出分析,提出风险管理方案和大纲,然后派出以风险管理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班子,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工作内容的核心是针对工程质量保险标的进行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为工作目标,通过将事前预控与事中监控紧密结合,抓住风险源头,公正独立的对项目参建各方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关键点,分别体现在以下 3 个阶段。 1.1 设计阶段 以严格设计审图为前提,以过程变更控制为手段,全过程降低项目技术风险。 (1)加强设计风险的识别与风险预控。风险管理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开始介入,通过专家调查法等风险识别办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按评估结果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阶段进行风险指导和预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2)强化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证设计产品符合强制性规范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地的气候和施工条件,把强调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把好“四新”技术的应用关。利用风险管理单位强大的专家技术优势,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这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 1.2 施工阶段 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1)建立风险源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和措施,实现预前控制。风险源清单的建立,对业主、施工单位和风险管理单位起着未雨绸缪的作用,可以及早确定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响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积极有效的预前控制。 (2)建立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实行风险动态管理。结合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以及数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控方法,根据各个专业分项工程重大风险等级的风险特征值和报警值,对施工现场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强化要素管理,控制风险诱因。通过对现场人、机、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的有效控制,从资质审查、准入控制、工艺样板引路和质量通病的治理等环节着手。 (4)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踪控制平台。对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踪控制措施,严格把好质量关。 (5)检测公正、科学化。采取科学的检测、检查方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评价以数据说话;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公正、独立和科学性,确保工程内在质量。 (6)强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审核,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宣传、授课、观摩等相对直观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和风险意识。作好安全专项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审核,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7)强化重大危险源的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完善险情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过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风险事故的减少。 1.3 运营保修阶段 (1)制定缺陷责任期和 10 年责任期的风险控制工作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提供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手册,作好设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2)组织专家对建筑物竣工状态、一年保修期结束后的状态、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出具检查与评估报告(以理赔范围为基础),必要时可以采取向使用者问卷征求意见的形式。 (3)督促尾项工程和质量问题的整改落实,合理规避缺陷责任风险。 2 、风险管理模式下三个关系的转变 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 3 个变化。 2.1 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险制度下,保险人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现在是由共投体和保险人共同关注保险标的,在过程控制上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共同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底线,以最低限度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共同目标,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设工程上的风险责任,同时对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共投体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风险、责任共担,有利于协调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与业主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满足了我国在加入 WTO 之后面对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挑战的需求。保险人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意味着保险人必须增强在工程保险领域的经验和保险实力,这将在客观上提高保险人的保险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 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缺乏公正、独立性。由于监理受业主的委托,无形中受制于业主,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监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做到真正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从而也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监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这样就降低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对业主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促进了监理工作的恶性循环。 不少业主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不委托监理对建设过程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而委托了监理之后又不愿意放权,在投资、进度、设计这些方面都是业主的单方面决策,使得监理工作变成了仅仅是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这样就造成了监理的名不副实,从而降低了监理的工作职能和水平。由于监理对进度、投资没有管理决策权,当业主和承包商片面追求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目标时,根据投资、进度与质量这三者的平衡关系,必然会降低质量方面的要求,而监理对此又无法控制,这样就造成了建设工程质量的低下。 (2)先天不足,无法弥补。现行建筑法规和体制下,监理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不能参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在保修期的服务少,尤其是在设计阶段无法介入,无法进行预先控制,而设计阶段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提前在设计阶段介入,那么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就非常困难。 (3)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由于安全管理资金常常无法到位,监理无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间接造成了业主和政府的压力。 由保险人委托风险管理单位的优势,一是公正、独立。风险管理单位受保险人委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是保险标的,作为独立于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和勘察单位的第三方,真正具备了公正独立性,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把政府从实体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中解脱出来,降低了政府的压力,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利益。二是促进控制目标最优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必然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单位也要继承“监帮结合”的优秀传统,通过优化技术方案等手段提供增值服务,追求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四大目标的最优实现。三是管理要求更上一层楼。保险人关注的保险标的是 10 年责任险,期望能控制和降低风险,减少理赔,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做的更高、更强、更细。 2.3 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 (2)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 (3)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检测机构机制的优势,一是材料检测机构独立于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的利益负责,提交的检测报告真正具有公正独立性。二是材料检测是风险管理单位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一项质量管理手段,材料检测机构必须对现场负责,化解了委托检测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工程风险,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三是通过落实材料检测机构责任,提高了检测机构的风险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3 、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推行全过程管理理念,既可以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割裂的环节有机整合,又可以通过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评估,从而及时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更加有效地配置管理资源。 (2)强化设计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降低项目技术的风险。资料表明,多达 4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过程或设计原因引起的,因而,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现行审图制图尽管在保证设计质量、制约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不合理行为方面有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也存在如下争议和局限:一是审图公司由政府委托、有政府行为的属性,同时又要进行市场运作,其体制方面的矛盾难以理顺。二是整改单遭遇人情关。三是业主对于审图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四是审图时效不合理。五是审图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环,无法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工程质量风险问题,并且使风险流程控制缺乏延续性。通过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将施工图审查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其公正独立性,摆脱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干扰,提高对设计产品的质量控制。 (3)重视施工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评估,强调事前预控。事前控制做的好坏与否,对整个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施工风险的预判、预警和预控,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监管资源。(4)保证了第三方的公正独立性改变了监理委托关系,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公正独立性,有利于加大 现场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保证了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实现。 (5)强化了运行保修阶段的服务,降低因项目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通过保修期内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保险人和业主的风险。 4 、产生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 产生的问题 风险管理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大纲,对业主、承包商、供货商等项目参建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试点工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分担还不明确,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的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等来界定。这给风险管理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风险管理单位在操作模式上虽然与原有的监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摆脱不了原有监理体制下的做法,仍然存在很重的监理痕迹。 (3)风险管理单位的组织大部分仍然是按照原先的监理单位的组织来实施的,其人员也以原有的监理人员为主,缺少有经验的风险管理评估、分析人员。并且具有工程保险相关知识的人员也非常缺乏,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4.2 改进措施 面对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进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法规体系。通过确定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中的业主财产险与参建各方(勘察、设计、施工方和风险管理单位)的责任险的配套实施措施,明确和落实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各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2)建立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机制。由于风险管理单位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因此,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非常重要。应该建立有关风险管理单位资质认可的办法,使风险管理单位可以不断增强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整和资源,建立具有充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单位。从审图机构、设计单位、保险公司等引进人才,与现有的监理公司的技术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和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工程保险方面知识的培训和累积,使得监理单位可以顺利的向风险管理单位转变,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单位的市场地位。 (4)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弥补实际工作中不足。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方案,落实和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5 、结束语 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完善建筑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工作在试点工程上的实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由于是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也是在逐步探索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足之处再所难免。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才可以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希望本文可以为当前建筑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能为监理行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工程质量论文:备案制度实施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要: 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并评定其质量等级是质量监督站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备案制度 工程质量 工程监督 1 前言 这一工作责任的承担导致质量监督机构事实上主导了工程的竣工验收,并使得质量监督机构处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监督机构作为监督者的监督职能。去年建设部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改“工程质量核验制”为“竣工验收备案制”,客观上对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作了重新的审视和界定,这将改变质量监督机构沿用十数年的工作方法。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有效地实现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保障和提高工程质量,业内各方多有疑虑、多有探讨。笔者结合绍兴市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后的质量监督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2 切实转变观念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代表当地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不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更超脱地、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形象。 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变直接管理为重点监督,变保姆式的具体指导为超脱的宏观把关,质监员不再是工程建设场上的运动员、守门员,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裁判员、监督者。具体而言,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是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 3 尊重主体地位?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要对工程的质量各负其责,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是检查并督促各方主体行使他们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只有建设各方主体切实履行了其责任和义务,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质量监督机构没有权力去剥夺各方主体的权力,也不应去限制各方主体的责任,否则各方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就会削弱,质监就会承担不属本身的质量责任。总之,不是质量监督机构的责任不要去揽过来,由各方责任主体去督促完成。举例来说,竣工验收是建设单位组织的,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什么时候验收,质量监督机构就不应该去审批,而应有建设单位自己来把关,质量监督机构接到通知去验收就是了,至于验收时达不到验收标准,质量监督机构不同意备案就是了,唯有如此,才称得上监督,也才会促进各方主体认真严格地履行其质量责任。在监督过程中,现阶段尤其应注意引导建设单位在履行权利和义务上走向一致性,注意保护监理的地位和职能,以充分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 4 立足结构安全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这是十分正确的。结构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个建筑物,连结构的可靠性都保障不了,其它的什么功能、什么环境也就如空中楼阁。因此,保障结构的安全是质量监督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民负责的底线。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的意义还在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国家建立了各个地区的、各个级别的创优评比制度,由于客观上难以检查结构质量,创优评比只能主要地依据建筑物外观质量来评选,这样就造成了不少企业重外观质量、轻结构质量的本末倒置的局面,质监重点的明确有利于扭转这种质量局面,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现阶段,质量监督机构在注重桩基工程、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的结构质量的同时,还应对有关安全的电气和电梯工程的质量予以足够的关注。 5 规范质量行为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除极少部分是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极大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人的质量行为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质监的职能要求质量监督机构不但应当监督工程的实体质量,而且应当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这是监督工作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其内涵是很深刻的,监督质量行为的本质是监督各方主体责任到位,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操作施 工管理处于质量标准的受控状态,使完成的工程实体质量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针对目前的建设现场,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行为的监督应当在这样一些方面多下功夫:建设单位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方主体的资格是否与工程相应,各类上岗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理人员是否到位,建筑材料使用前有否试验、管理,施工技术资料是否与工程进度同步,内容是否真实有效。 6 改变监督方式质监地位和质监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的质监工作方法和制度,以属尽责守,有效地落实质监职能,圆满完成政府委托的任务。 (1)把住重点环节关。质监的重点在结构,对每一工程应有监督计划确定具体的控制点,把好关键环节,尤其在结构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过程中,应切实监督验收的程序是否正确,验收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2)随机检查应是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改变原来的预约式、应召式验查,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以正常施工的真实的质量状态受检。(3)强化处罚力度。没有处罚,就没有监督。对检查出来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处理,对有关责任单位应当严格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作出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制约和规范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从而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在处罚基础上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达到监督整个工程全过程建设质量的目的。(4)质量监督机构应提高自身素质。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监职能相适应的权威,此外质量监督机构也还应完善质监手段,增加检测仪器、提高质监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摘要:本文针对我省当前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切身体会,尝试探讨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加大试验检测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关键词: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加强 提高 1.引言 “八五”至“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省交通主管部门亦正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规模浩大,高等级公路发展迅猛。至目前,我省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达1000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和公路密度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我省公路建设进入“黄金时代”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有些地方也曾出现一些足以引起公路部门高度重视的工程事故,桥梁坍塌,路面破坏,工程缺陷......等等。事故发生频繁,工程质量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施工单位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也就是说在施工中没有切切实实建立一套较健全且完善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据了解,活跃在我省各地从事公路建设的施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施工队为非专业队伍,资质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质量意识薄弱。有些工地甚至连最基本的质检人员和试验检测设备都没有......所有这些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失控,从而最终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适应我省高等级公路高速发展的需要,我省交通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大力度,加强质量管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势在必行。前不久,省交通厅已相继印发了《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等文件。一系列措施法规的出台,这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加强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公路工程质量。下文笔者将始终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个主题,以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为切入点,从工程质量检测手段的角度,主要分析探讨一下在我省当前公路建设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2.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以便根据其检测的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 譬如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2.2.通过试验检测,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以鉴别起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3.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4.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推动施工技术进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势在必行,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3.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及途径: 3.1.试验检测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省各地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不一,参差不齐,特别是试验检测人员匮乏,且素质低,甚至学非所用。缺乏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质检人员队伍,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针对我省当前存在的这种情况,有必要充实试验检测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具体做法可以引进,也可以选派人员到有关院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这一方面,我省交通主管部门已引起重视并开始落实。去年至今省厅质监站已组织全省公路系统试验检测技术人员分期到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2.健全法制,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 对于法规制度,我国已立法——《公路法》及有关行业标准。我省也相继出台了一批管理制度、方法、暂行规定等。这对推动我省的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因此对于上述法规制度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以便使公路建设单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对于试验检测机构,虽然在我省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管理,严格管理,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使质检机构逐渐规范化、专业化。例如,可提供仲裁数据的试验检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有计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交通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等条件。对于一般施工企业作为自检的试验检测机构,也要具备一定的资质。这就要求交通主管部门对这些质检机构要严格把关。坚持做到严格考核,严格审批,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对于不合理质检单位坚决整顿或取缔,决不手软。 3.3.进一步建立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工程质量意识。 我省目前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有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4.施工过程中,应借助试验检测手段,严格把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3.4.1.路用材料质量的控制 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如填料、砂、石、水泥、钢筋、预制构件等),均应按有关试验检测规程,技术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另外,对各种原材料除了要进行常规试验以外,有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试验,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完整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资料。再之,对于新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也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先进行试验检测,经试验可行后方可推广使用,禁止盲目施工。 3.4.2.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 施工控制参数,通常是指一些能够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譬如填土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这两个参数是路基填土中指导施工,控制压实质量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确定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路基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手段进行参数确定时,应认真对待,严格遵照试验检测规程,并力求消除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3.4.3.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监督等环节。首先,对于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建立工地实验室,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专人负责,专职质检,坚持“自检”制度。对于监理方,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范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监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监理中心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设备,以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严把质量关,从而起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对于监督方,要真正发挥作为政府监督职能的作用,及时抽检,及时验收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抓典型,树典范,维护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 3.4.4.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力度,另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环节上。中间交工验收的结果,直接反映了一个分部(项)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一个分部(项)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公路工程,除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把关以外,还要及时对每一分部(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进行阶段性施工总结。经验收不合格项目,坚决给予返工处理。坚持以试验检测数据说话,严把试验检测关,努力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4.几点体会 4.1.作为检测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试验检测应予以高度重视,禁止盲目凭经验施工,坚持以试验数据说话。 4.2.实行公路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谁出事,谁负责,坚决查处,决不手软。 4.3.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具有一定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4.4.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队伍,实行持证上岗。 4.5.配置较先进的公路工程检测设备,逐步提高试验检测机构的试验检测能力,使之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5.[结语] 随着我省高等级公路迅猛发展,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笔者认为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加强试验检测力度,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值得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上述浅见,旨在抛砖引玉。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电气安全隐患分析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施工的大力支持,对于目前电气施工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需要电气施工单位加以重视,给予有效的处理、改进。下面先是分析了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电气安全保护的意义 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具有高危性、高事故性的特征,在进行电气施工时需要做好安全保护措 施。一些资料表明,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的事故发生原因,大多不是施工人员的施工技能低造成的,而是施工人员的没有具有相关的安全意识造成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是建筑工程电力安全的基本保障。由此可见,对电气施工人员进行电气安全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坚持“安全第一”的施工原则,在员工里形成安全意识,完善企业安全隐患防范机制和管理机制。对于监督部门要根据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施工人员监督,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保证电气施工的安全性。 二、建筑工程电气安全容易出现的隐患分析 1.静电危害 当系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修工作以及维护保养工作、对于跨接的装置、接地的装置设置不完善、工作人员静电防护不到位导致静电危险以及静电火花危险。 2.触电危险 当建筑工程人员设计电气设备的不合理、安装电气设备的不合理、维护系统疏忽导致电气设备出现绝缘失效、过热、PE线断线等问题,对建筑工程人员造成人身的安全威胁。 3.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是由系统设计或运行中出现错误、操作错误造成电气系统运行短路、发热、过载等问题,容易引起局部系统的过热,导致电气爆炸或火灾危险。 4.雷电危害及电磁危害 当电气系统缺少一定的防雷设备或者防雷设备的设计施工有缺陷时,就会造成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在面临雷电环境时,容易造成雷电安全隐患。电磁隐患是由于电气系统的高频设备调整错误、屏幕设备有缺陷造成的,当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电磁照射时,给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二、预防建筑工程电气设备安全隐患的方法 1.电气设备、材料的绝缘检查 在电气设备、材料进场前要进行绝缘性检查工作,更加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质量规范规定,对设备、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详细验收,比如内部导线厚度要大于0.6mm,对于开关、插座的爬电距离、电气间隔要大于3mm,电气设备的电线产品还需要具有安全认证标准,保持电线、电缆绝缘层的完整、电线、电缆的厚度要保持均匀,符合规定的厚度要求。对于工艺需要而破坏的电线、电缆绝缘层要用绝缘胶带、色相带来捆绑,使之高于原来电线的绝缘等级。在电线铺设检查时,尽可能保证减少同一处电线的重叠次数。当电线不能紧贴处理,需要用水泥块对电线层进行分离。 2.漏电保护工作 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与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持续时间、电流频率有关。对于漏电保护器可以选用30毫安每秒,这样可以具有足够安全性的同时满足触电保护需求。在建筑工程电气系统中的漏电保护方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支线保护方式,另一种是末端保护方式,其中末端保护方式是人们经常选用的方式。尽量缩小了发生触电造成的停电范围,使其他用户免于受到影响,方便查找故障,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靠性提升。漏电保护器在具体选用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漏电保护器要符合国家的电流动作标准,有电工产品认证会的认证。二是要符合漏电保护方法对电流动作的要求,满足分级保护的协调原则。三是有专业部门的检查报告和试验合格证明文件。 3.防雷接地工作 为了防止雷电危害,可以进行防雷接地。接地可以有效释放雷电流,对于建筑工程基础底板的钢筋贯通工作,底板主筋的防腐、焊接工作,需要有接地电阻阻值测试,查看电气系统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有关规范。可以适当增加人工接地极来使接地电阻值降低。对于接地线的连接、端子的预留需要根据规范操作要求进行。关键做好建筑工程外墙防护栏杆、金属门窗、屋面金属的防雷工作,搞好电气系统工序间的衔接工作,防止工序的遗漏,完善金属设备的外壳接地工作,把立柱筋当成引下线,从上而下标记引下线立柱筋。使之贯通成一体,做好电气设备的防腐处理、焊接处理。人工的接地引下线不能存在死角,要顺直,金属保护管和引下线电气联通。为了接地体屏障效果的降低,需要保持人工接地装置间距大于5m。 4.经监理批准后施工,进行定期安全巡查 建筑工程电气安全管理人员须对完成的每一分部分施工进行安全检查验收,还要随时抽查正在进行的施工项目,将检查结果详细登记,询问监理工作人员核对建筑工程电气项目是 否符合安全标准。若安全标准达不到既定的要求,要及时进行整顿、修改。在定时安全巡查方面,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每天要进行详细的安全巡查,专职电气安全人员还要负责记录当天的安全台账。台账的记录内容包括对安全隐患的详细检查和登记工作。最后还要形成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还可以把建筑工程电气施工项目分为多个部分,要求在每个部 分安置安全指导员,确保有效预防电气安全隐患。对于电气施工标牌的检查要求做到:安全标牌摆放在正确的位置,还要有针对性。 6. 加大电气安全投入 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材料必须投入,不可偷工减料,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对于保障电气安全的资金投入要加大,配置足够的防护设备,例如防火设备、防静电设备的投入。那些在实施工程中故意减少的安全防护投入行为,监理公司应该对其负责单位进行严惩;建筑工程电气系统施工单位要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有关安全技术交底都要有监理公司参与旁听。交接人最后进行亲自签字,不得由他人完成。 7.对监理及工程部的要求 对于监理公司,监理全部成员要对每个环节分别进行专项安全检查,至少一周一次检查。应按照实际针对性的进行检查,把检查结果和整改意见做成可考的文字,例如检查施工单位巡检记录,把巡检记录作为监理部考核绩效的一个重要依据。还要把整个安全责任分解,把责任目标分解为多份,再把分解后的安全责任传达给工程部,让工程部就按照此为标准对监理的安全工作进行抽查。对于工程部来说,各分管工作人员应参与每周监理部进行的检查,同时也包括电气系统施工单位每天进行的巡检记录的检查。 总结: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离不开建筑工程电气项目的建设,但电气安全事故一直在增加,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电气施工时,把安全管理放在最重要位置,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定期进行电气安全巡查,加大建筑工程电气安全投入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制止,使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安全隐患,发挥出自己对社会的应有效益。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一、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打桩工程施工工序多,影响桩基质量的因素较多, 一般有:a.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够详尽准确;b.设计的合理取值;c.施工中的各种原因。在桩基施工中对质量问题及隐患的分析与处理, 将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常见质量问题类别及原因分析打 (压)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有: 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值, 桩倾斜过大、断桩、桩接头断离、桩位偏差过大等五大类。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单桩承载力低于设计要求的常见原因 a.桩沉人深度不足。b.桩端未进入设计规定的持力层, 但桩深已达设计值。c.最终贯人度过大。d.其他, 诸如桩倾斜过大、断裂等原因导致单桩承载力下降。e. 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地层剖面、地基承载力等有关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 2、桩倾斜过大的常见原因 a.预制桩质量差, 其中桩顶面倾斜和桩尖位置不正或变形, 最易造成桩倾斜。b.桩机安装不正, 桩架与地面不垂直。c .桩锤、桩帽、桩身的中心线不重合,产生锤击偏心。d .桩端遇石子或坚硬的障碍物。e .桩距过小, 打桩顺序不当而产生强烈的挤土效应。f.基坑土方开挖不当。 3、出现断桩的常见原因 除了桩倾斜过大可能产生桩断裂外:其他原因还有三种:a桩堆放、起吊、运输的支点或吊点位置不当。b 沉桩过程中, 桩身弯曲过大而断裂。如桩制作质量造成的弯曲, 或桩细长又遇到较硬土层时, 锤击产生的弯曲等。锤击次数过多,如有的设计要求的桩锤击过重, 设计贯入度过小, 以致于施工时, 锤击过度而导致桩断裂。 4、桩接头断离的常见原因 设计桩较长时, 因施工工艺的需要, 桩分段预制, 分段沉人, 各段之间常用钢制焊接连接件做桩接头。其原因,还有上、下节桩中心线不重合; 桩接头施工质量差, 如焊缝尺寸不足等原因。 5、桩位偏差过大的常见原因 测量放线差错; 沉桩工艺不良, 如桩身倾斜造成竣工桩位出现较大的偏差, 打桩过程中,,施工单位切忌自行处理,必须报监理、业主, 然后会同设计、勘察等相关部门分析、研究, 作出正确处理方案,由设计部门出具修改设计通知。 二、建筑工程桩基施工的技术要点分析 1、施工顺序要合理 合理的施工顺序,能减少施工难度,所以,在施工方案中要认真统筹,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先施工外围桩孔,这部分桩孔混凝土护壁完成后,可保留少量桩孔先不浇筑桩身混凝土,而做为排水井,以方便其它孔位的施工,从而保证了桩孔的施工速度和成孔质量。 2、桩基施工的技术细节 (1)施工时,如果桩身内部的混凝土强度与预先设计的强度相符时,应该将桩静置而且经过蒸汽的养护之后方可施工;在进行沉桩的施工时,利用经纬仪严格的测量,使桩应该保持垂直,误差不超过0.5%,因为偏差较大时,会导致桩身容易开裂。 (2) 进行接桩的操作施工时,接桩通常采用钢端板焊接的方式,在桩身离地面一米的距离时即可进行焊接、接桩时要时刻观察两节桩身的衔接情况,保证圆角和直角相互正对,在桩顶清理干净之后要进行定位板固定,接着再将上段的桩吊放在下段桩的端板上,利用定位板将上下段的桩接直,如果在两段桩的衔接处有空隙,要利用锲形的铁片加以焊接固定。接头处坡口槽电焊应分三层对称进行,焊接时应减小焊接变形,焊缝连续饱满;焊后清除焊渣,检查焊缝饱满程度焊接完成后应等接头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差在100以内才能沉桩,一般情况下静压桩等候6分钟锤击桩等候8分钟为宜,不得用水淋等方式快速冷却。 (3)在桩冒和送桩器的选择上,要保持外形上的相互匹配,而且在强度和刚度等的选取上也一定要合格,桩冒和送桩器的下端应该采用开孔的方式来加强桩内部同外界的互通性能,尽量使得每次沉桩的操作都一次到底,避免中间的出现的短暂性停歇;在沉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贯入度不正常,桩身出现略微的偏差或位移时,为了避免桩身或者桩顶的损坏应立即停止沉桩,通过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且加以解决,接着方可继续施工。 (4)对于空心桩一般不进行截桩的操作,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必须要截桩时,应该采用机械分割的方法将无需截掉的那部分桩身加以固定,然后再沿着钢箍的上边缘进行切割,钢箍绝对不可以利用人力进行强行的截除,可以利用气割法进行切割。 三、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打桩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切忌自行处理,必须报监理、业主,然后会同设计勘察等有关部门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方案。 由设计部门出具修改设计通知一般处理方法有:补沉法、送补结合法、纠偏法、扩大承台法、复合地基法等,下面分别简要介绍: 1、补沉法 预制桩入土深度不足时,或打入桩因土体隆起将桩上抬时,均可采用此法 2、补桩法 可采用下述两种的任一种: (1)桩基承台前补桩当桩距较小时,可采用先钻孔,后植桩,再沉桩的方法。 (2)桩基承台或地下室完成再补静压桩。此法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承台或地下室结构承受静压桩反力,设施简单,不延长工期。 3、补送结合法。当打入桩采用分节连接,逐根沉入时,差的接桩可能发生连接节点脱开的情况,此时可采用送补结合法。 首先是对有疑点的桩复打,使其下沉,把松开的接头再拧紧,使之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其次,适当补些全长完整的桩,一方面补足整个基础竖向承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补充整桩的可承受地震荷载。 4、纠偏法 桩身倾斜,但未断裂,且桩长较短,或因基坑开挖造成桩身倾斜,而未断裂,可采用局部开挖后用千斤顶纠偏复位法处理。 5、扩大承台法 由于以下三种原因,原有的桩基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构造要求或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而需要扩大基承台的面积(1)桩位偏差大 原设汁的承台平面尺寸满足不了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可用扩大承合法处理。 (2)考虑桩土共同作用。 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要扩大承台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 (3)桩基础质量不均匀,防止独立承台出现不均匀沉降,或为提高抗震能力,可采用把独立的承台连成整块,提高基础整体性,或设抗震地梁。 6、复合地基法 此法是利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原理,对地基作适当处理,提高地基承载力,更有效的分担桩基的荷载力。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承台下做换土地基。在桩基承台施工前,挖除一定深度的土,换成砂石填层分层夯填,然后再人工地基和桩基上施工承台。 (2)桩间增设水泥土桩。当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在桩间土中干喷水泥形成的方法,形成复合地基基础。 7、修改桩型或沉桩参数 (1)改变桩型。如预制方桩改为预应力管桩等。 (2)改变桩入土深度。例如预制桩过程中遇到较厚的密实粉砂或粉土层,出现桩下沉困难,甚至发生断桩事故,此时可整理采用缩短桩长,增加桩数量,取密实的粉砂层作为持力层。 (3)改变桩位。如沉桩中遇到坚硬的、不大的地下障碍物,使桩产生倾斜,甚至断裂时,可采用改变桩位重新沉桩。 (4)改变沉桩设备。当桩沉入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采用大吨位桩架,采用重锤低击法沉桩。 四、结语 作为建筑工程的总要 组成部分,其桩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桩基施工技术的改进,才能保障桩基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论文:谈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在人们的印象中,控制工程造价就是编制预算、审查决算、制止施工单位的高估冒算。其实,建设工程造价是指进行一项工程建设所需的全部费用。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方法和措施,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以求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投资效益。 一、 中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现状 要谈工程造价管理就必须先来谈谈中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表现为国家直接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要求在不同设计阶段必须编制概算或预算并对政府负责;制定了概预算编制原则、内容、方法和审批办法;规定了概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审批、管理权限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概预算定额管理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工程造价的形成缺乏市场机制。建筑业的招投标制虽然在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在计划价格的基础上实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施工单位的自主报价,所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机制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机制。 由于政府尚未能彻底转变职能,存在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另外,由于招标信息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建筑市场透明度差、缺乏公平竞争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形成过程的合理性。 2.造价控制重施工轻设计。多年来,中国的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有些项目甚至在建成后投资大幅超过计划,从而形成了大量效益不好的工程。 3.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健全,工程咨询业发展还不成熟。 有的地方虽已建立咨询机构,但没有充分发挥出工程造价咨询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普遍实力薄弱,规模偏小,技术力量不强,改革也没有完全到位,还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 4.高素质的工程造价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目前取得工程造价师资格的专业人才不多,高级专业人才就更少。有的虽已经取得执业资格,但无工作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在造价师从业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在岗无证,有证无岗”的现象。工作内容依然是单一的,多在主管部门及领导的主观意志指令下工作,因而工作服务领域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投资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取得造价工程师资格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 二、加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对策 (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1.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在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有利进行控制的情况主要是对工程设计方案开展公开而公正的招投标,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详尽论证优选,并请专家综合评审,确保设计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和有利于有效控制投资额的优良方案中标。 2.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通过招投标,业主可以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即工程中的“三控”)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行工程招标投标是我国建筑市场走向规范化、完善化的重要兴措施之一。 (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施工阶段是实行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也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在实践中往往把施工阶段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付款控制、工程变更费用控制、预防并处理好费用索赔、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挖掘节约工程造价潜力来实行实际发生费用不超过计划投资。 2.竣工结算审核的造价管理。工程竣工结算指施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部完成所承包的工程,经验收合格后,向发包单位进行最终工程价款结算。经审查核定的竣工决算是核定工程造价的依据,因此,应十分重视结算的审核把关。竣工决算是工程项目各个阶段造价控制重要的一环。竣工结算阶段是如实反映建设项目的产品价格,工程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重要依据,编制工程结算不仅直接关系到建设方与施工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关系到项目工程造价的实际结果。 三、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工程造价控制重点应转移到项目建设的前期,即转移到项目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关键在于设计。据有关专家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在初步设计 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影响分别达75%~95%、35%~75%、5%~35%,所以应该把重点转移到设计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技术与经济的优化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最有效的手段。中国工程设计领域长期以来没有做到这点。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3.推行“限额设计”方法。要自觉地把价值工程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在工程设计发包中采用招投标方式。这种“限额设计”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工程造价。 4.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造价控制。(1)编制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施工前,施工企业要结合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编制一套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该施工方案是工程实施的行动纲领。(2)做好技术人员、材料人员、机械人员的沟通与配合。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材料人员和机械人员要密切配合,互相了解,以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节约成本为目的。(3)做好工程竣工结算。 5.严格实行监理制度。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必须实行监理(含造价监理)制度。通过对设计过程的监理,使设计趋于合理,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真正做到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工程造价队伍 。要建立一批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通过健全法规,规范行为,政企分开,建立自主经营的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服务的综合性工程项目咨询顾问 公司,建立和发展与改革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中介服务机构,使建设项目管理逐步过渡到由一个独立的专业化中介机构负责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起中介作用。 四、结语 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把控制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尤其应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把现代化造价管理与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结合起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加强对工程造价的主动控制,强化各个阶段的动态管理和监督,对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造价构成与造价信息管理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现行建筑工程 工程造价 信息管理 论文摘 要:文中主要阐述了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及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内容和主要工作,并分析了相互的关系,为建筑企业成本研究提供参考。 1.引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正以有力而坚定的步伐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的大潮正迅速改变着中国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也面临着创新与革命。我国建筑造价费用的构成及计算程序和方法对招标投标有着极大的约束力,因此研究现行建筑工程造价构成很有必要。 2.现行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 建筑工程产品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是在建筑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是建筑产品价值货币表现的基础。建筑产品的成本反映了建筑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建筑产品过程中的费用支出,集中反映出企业全部工作的经济效果。建筑产品的价格是建筑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产品的价格是劳动者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创造产品的成本,并获取利润的表现形式,所以建筑工程造价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等4个部分组成。 2.1直接费 直接费包括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两个部分。直接工程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是指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 (1) 直接工程费 直接工程费主要时由人工工资、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组成。 ①人工工资。人工工资是指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原来人工工资单价是按以前的有关文件规定确定的,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工资水平。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工工资水平相差共远,遏制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另外工人完成分项工程的同时,也相应为企业创造出了利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利润的计取方法,使工人创造的利润永远是在定额基础上的利润,不能真正反映出工人剩余时间创造的价值一利润。②材料费。材料费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费用。建筑材料费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的高低。因此,只有在了解建材市场行情、价格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有预见性地编制建筑材料预算价格,才能如实地反映建筑工程造价,准确地制定基建计划,促进企业的经济核算,取得良好的效益。 材料的预算价格及其组成: 材料的价格:是材料自产地或来源地或交货地起,途中经中间仓库转运、保管最后到达工地仓库后再出库的综合平均价格。通常是根据各地区建委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编制计算确定的。 材料的预算价格=(材料供应价+运杂费)×(1+采购保管费率)-包装品回收值 供应价=原价+包装费+供销部门手续费 ③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是指施工机械作业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以及机械安拆费和场外运费。 (2)措施费 措施费是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包括环境保护费、文明施工费、临时设施、夜间施工、二次搬运、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混凝土和钢筋砼模板及支架、脚手架、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施工排水和降水、雨季施工增加、垂直运输机械及超高增加、构件运输及安装、总承包服务等。 2.2间接费 间接费是指不直接用于建筑安装工程主体,而又实际发生的用于企业组织管理活动的费用。通常,间接费包括企业管理费和规费。 (1)企业管理费 企业管理费是指施工包括:①管理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是指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等。②办公费。办公费是指企业管理办公用的文具、纸张、帐表、印刷、邮电、书报、会议、水电、烧水和集体取暖(包括现场临时宿舍取暖)用煤等费用。③差旅交通费。差旅交通费是指职工因公出差、调动工作的差旅费、住勤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和午餐补助费,职工探亲路费,劳动力招募费,职工离退休、退职一次性路费,工伤人员就医路费,工地转移费以及管理部门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油料、燃料、养路费及牌照费。④固定资产使用费。固定资产使用费指管理和试验部门及附属生产单位使用的属于固定资产的房屋、设备仪器等的折旧、大修、维修或租赁费。⑤工具用具使用费和财产保险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是指管理使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生产工具、器具、家具、交通工具和检验、试验、测绘、消防用具等的购置、维修和摊销费。财产保险费是指施工管理用财产、车辆保险。⑥劳动保险费、工会经费 和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是指由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易地安家补助费、职工退职金、六个月以上的病假人员工资、职工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费、按规定支付给离休干部的各项经费。工会经费是指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计提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是指企业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按职工工资总额计提的费用。⑦财务费。财务费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短期贷款利息净支出、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企业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等。⑧其他。其他费用包括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业务招待费、绿化费、广告费、公证费、法律顾问费、审计费、咨询费等。 2.3利润 利润是指承包人完成所承包工程获得的盈利。为了持续生存与发展,承包人必须获利润。 费用定额规定的利润率是按拟建单位工程类别确定。 建筑业企业可依据本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建筑市场供求情况,自行确定本企业的利润水平。利润=(直接工程费+措施费)×利润率利润率=典型工程利润/(典型工程直接工程费+措施费) 2.4税金 税金是指按照国家规定计人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由施工企业向税务部门缴纳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等。它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向纳税人按规定税率征收的货币金额。 3.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一个现代化的组织机构实现其主旨目标的前提.它为管理和经营工作提供指令或依据。管理活动中的信息不会自动流向管理者,因此对原始的数据、信号加以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信息管理。其实质就是根据信息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信息沟通,使决策者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达到正确决策的日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把握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做到了解和掌握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分类;掌握和正确运用信息管理手段;掌握信息流程的不同环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3.1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内容 (1)工程造价资料积累 建设工程造价资料积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经过认真挑选、整理、分析的工程造价资料是各类建设项日技术经济特点的反映,也是对不同时期基本建设工作各个环节(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综合反映。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不同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些资料来完成各自的工程造价控制的任务。工程造价资料积累,一方面要包括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资料。另一方面要体现建设项目组成的特点,应包括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造价资料,也要包括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分部分项工程造价资料。而且这些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的内容,不仅要有价,还要有量。 (2)主要设备和主要材料用量的价格管理 设备和材料的支出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必须存储它们的用量和价格。特别是用量,其与价格相比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掌握了设备和材料的用量,就可以随时套用最新价格,从而快速地得到对设备和材料支出的最新估计。用这些估计与原价格体系下做出的估计相比较,还可以看出设备和材料支出的变化情况。 3.3信息管理的主要工作 对企业信息的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流的管理过程。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和信息传输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全面正确地把握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正确应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对信息源、信息流、信息载体以及信息接受进行系统的、严格的、细致的、综合的管理。其主要工作如下: (1)信息收集主要指原始信息的获得,包括:确定企业的信息需要;规划信息收集的途径、方法、程序;组织实施收集工作。 (2)信息处理对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列、比较和计算,是指系统化、条例化,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与适应性。 (3)信息存储指加工整理后的信息全部存储起来,供以后参考备用,常用的方式有两种:手工建立信息资料档案;使用计算机将信息资料编码存储。 (4)信息传输包括:建立有一定容量的信息通道;明确规定合理的信息流程。 4 结束语 我们应理顺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快速准确地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才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企业竞争优势,达到控制成本、取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 体会 思考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测量》具有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这一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删减有些过时不用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或进行大概讲解;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打破常规,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动手,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测量仪器更新快这一问题,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发展动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条件,让学生尽量多参与实践操作。 针对建筑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经过几年的测量教学实践,随着教材内容、测绘技术、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提高,笔者就目前测量教学情况得出几点体会,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该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为测量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测量技术及原理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 专业的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而测量学发展速度更快,新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不断产生,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来完成测量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根据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需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本着“加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兼顾测绘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对课程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在水平角观测中重点介绍DJ6经纬仪的使用;删减测量误差传播率、测绘地形图的部分内容。选择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重点精讲,同时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在施工中应用不多的内容则进行简单介绍,不安排实验;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2.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构成了该课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课程强调测量知识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所学测量知识上升为应用能力,在实践课中锻炼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具体能力结构为: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测量基本工作、小地区控制测量及计算点位坐标的能力,初步测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运用现代测量仪器进行民用建筑物的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教学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力求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将讲课、自学、讨论、答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授、习题课、演示课、实训等,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每种教学方式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战场,针对测量课时少、教学信息量相对增加的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测量教学的要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现场模拟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着。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黑板、挂图、仪器并用的教学手段来讲解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所用仪器的使用,学生理解接受快,而且汲取的知识信息量大;对于图表多、计算公式多的情况可结合挂图、投影仪;对放样部分,可结合实际工程,有机会带学生现场参观实际放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多种教学手法,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授课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应以实物教学、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为主。 (1)实物教学——通过对实物的讲解,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构造”时,采用这种方法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演示教学——《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仪器使用教学,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在讲授“测量仪器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就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方法。 (3)现场教学——在讲授“施工测量”时,联系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建筑施工场地,现场讲授施工测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教学与生产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4)生产实践教学——通过生产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同时,参加实际的测量生产任务,有助于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在建筑施工场地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建筑施工测量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应安排一周的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根据测量工作的特点,强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观念,刻苦钻研、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融入了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测量教学仪器与场地 测绘仪器更新较快,性能不断提高。但各校的测量教学仪器基本上还是“老三仪”(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由于测绘仪器发展较快,目前这些测量仪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相当少,不适合市场的需要,部分仪器需要更新。例如在高差测量:水准仪由DS3微倾式水准仪向自动安平水准仪发展;距离测量由原先的钢尺量距向光电测距仪发展。因此,各校应加大测量仪器设备的更新,让学生及时掌握先进仪器的发展动向,了解有关的操作。 测量实验应有一个典型的实习场地,地形比较丰富,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校实习场地不固定,由教师临时决定,学生缺少锻炼的机会。 四、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分为理论、操作、平时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30%、20%。 在理论考核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操作内容。 操作技能考核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向实际动手能力的转化,关系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操作技能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对测量仪器构造的了解、对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对常规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观测成果的计算等,而且要在考核中提出一些测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的问题,以考核学生对施工测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测量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综合培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造价审核的问题和策略 引言: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作为确定工程造价重要环节,是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必然手段和程序。近年来,建筑工程超支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施工企业的投资资金实现合理化使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显得愈加重要。因此,探讨研究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对控制工程成本、保证施工企业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基本原则和审核方法 1.1基本原则 在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工作中,应该严格坚持以下的基本原则:a、在开始工作之前,必须做好有关准备,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熟悉,核查其资料是否准确和完整,有问题及时提出上报加以解决;b、选择合适有效并符合企业和工程实际情况的审核方法,尽量减少在审核过程中出现问题。 1.2常见的审核方法 a、全面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所审核的面非常广,工作量较大,但是审核结果在准确度上很高,所以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用的最多就是全面审核法。 b、联合会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主要通过联合专业的专家进行会审预算,提出问题,设计方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设计,最终得出会审结果。 c、重点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是建立在全面审核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对一些占造价比例大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审核,提高工作效率。所以这个审核方法主要就是对那些需要进行重复审核的建筑工程,不用复审时应进行全面审核。 d、对比审核法:这种审核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地区和用途上相差不大的建筑工程,通过对建筑工程预结算的造价指标进行对比,再进行有针对性审核,这种审核方法速度快且准确度也非常高,各项造价的指标也比较全面和精准。 e、对比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在预结算审核时,对比建筑规模和标准相关批文、工程量和设计图纸,发现预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确定预算精度,这种对比分析法主要用于一些预算精准度要求不高的情况。 2.建筑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要点探讨 一般来说,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方法有多种,但无论哪种审核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如全面审核法优点在于全面细致,审核的质量高,效果较好;但工作量大,且有一定重复劳动。在审核中都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要点入手: 2.1熟悉合同。工程竣工结算是以合同为依据,所以首先要对合同的约定熟记在心,重点注意这些: 2.1.1.注意承包范围及价款调整方式和风险范围,这些直接关系到哪些可以调整和怎么调整,哪些不能调整 2.1.2.材料价差、暂估价调整应该按合同约定 2.1.3.措施费及专项措施费的约定 2.1.4.注意奖励和惩罚的约定,如工期和质量方面 2.15.注意专项分包、甲供材的配合费用计取 2.1.6补充协议等 2.2充分掌握好工程定额。任何一个施工单位的目的都是获取最高利润,在利益驱动下,经常出现错套定额、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的情况。审查人员在接到送审的预算书时,首先应查看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协议确定该用何种定额;其次对照施工图纸逐个核对预算子目,看是否与定额内容相一致,特别注意对定额进行换算或补充定额的子目,要核对其消耗量和预算基价的取定,对高套定额、重复套定额、多套定额的坚决予以纠正。例如,某建筑是一栋高31.9m、建筑面积为10450m2的综合办公楼,按照工程费用定额该工程取费类别属于三类工程,建设单位要求招标公司按四类工程计取工程费用编制公开招标文件,但送审的预算控制价却按三类工程计取工程费用。审查人员认为不能以工程本身属于的工程类别计取费用,应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并向招标公司提出了质疑。公司却以招标文件出错为理由,解释为准备修改招标文件,对此,审查人员又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证实了建设单位的本意,不允许修改招标文件,这样审查人员计算该工程费用时按四类计取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单这一项就为节约了资金80多万元。 2.3核对竣工图与现场对应。理论上要按照竣工图纸结算,但是竣工是由施工单位绘制,监理甲方审核,但是有时候施工方为了某一目的往往把结算时不利自己的东西故意遗漏掉,如果监理甲方责任心不强不一定审核出来。所以所有的变更、联系单一定要好好的跟图纸对应起来。 2.4注重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工程监理会根据实际选择最佳方案,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材料,追求高效益。施工中采用的新材料或新工艺,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后才能实施,施工单位按优化的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算,与定额按常规计算肯定有差别。作为审价人员,不单要熟悉施工组织设计,认真核对送审的预算,在定额标准允许调整的条件下,合理核定造价,还要结合设计方案,按定额规定的常规施工方法计价。然后对比两者的差异,仔细分析,属于施工单位为了保证质量或加快工程进度而采取措施的,差额部分不予认可;属于特殊施工环境或其它客观因素造成无法按常规或原施工组织施工的,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商定后方可认定其费用。如某综合办公楼混凝土工程模板计价,原预算是按常规施工木模板计算的,施工单位却全部采用了加厚夹心板,也做好了签证,审查人员在审核该工程结算时发现签证单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只是签了“情况属实”,后根据调查取证,是施工单位仅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提高工效而改变常规做法的,在预算定额标准中,不允许对此项目进行换算,故核减了该费用15万元。 2.5工程量按实计算 2.6 加强现场签证的核实和计算。现场签证是预结算审核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签证管理,严格报送程序,送审材料由建设单位报送,对于施工单位送来的工程变更或签证单拒收;所有的签证单要求建设单位逐张核对其合法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签证单上表述签证原因不清的,应核实签证原因,属施工单位工作失误造成的或多计费用的,坚决减掉;对于施工单位提供的竣工图,不仅要认真核对每一张联系单内容是否修改到竣工图中,而且要到工程现场核对竣工图与工程实物是否相符合。 进行结算审核时应着重审核工程结算是否符合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文件的相关条款。施工单位报送的资料是否完整、准确、真实,工程量及费用计算是否准确,原图纸中未做项目是否全部扣除,甲供材料的领用数量有无超欠供现象,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类配合费用有 无按规定计算等。尤其对于工程变更应作为审核的重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可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建筑工程论文:浅论监理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产品的功能、质量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决定因素和基础,其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还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的经济回报。因此,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要求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件、试块和建筑材料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要求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进场使用前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相关材料,而且现场要按要求进行复检,复检合格后才能用于工程。 存在的问题是在我国现行的试验规程和标准中,对建筑材料试验的取样频率、取样方法、取样代表数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取样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对建筑材料性能及各项试验质量和方法评定标准缺乏深入的了解,有时施工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建筑材料取样时缺乏代表性,代表数量不确切,取样频率不足的现象经常出现。所以试验结果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情况,使某些本来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因漏检而被应用于工程中,给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 提高建筑监理信息的透明度,以下几点很重要: 1.制定工程质量监理目标 监理工程师应依据建筑建设工程的概况、结合业主的要求,针对工程特点,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条例》、《建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建筑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编制详细的工程质量监理目标,明确监控的标准、目标。工程监理目标要充分反映该工程的特点,根据监理目标拟定所监项目行之有效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监理目标要求,实施专业工程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检验制度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好的建筑材料才能做出好的建筑工程。因此,质量监理人员要严把建筑材料这关,建立完善的建筑《材料检验制度》。在尊重承包商的自主选择材料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应该按照《材料检验制度》的指导和规定下,了解所需材料的情况,要求承包人明确所需材料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必须保证水泥水、砂、石、外加剂等满足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说服承包商尽量能够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杜绝使用劣质不合格的材料。特别是对于水泥、钢筋等材料多渠道、多源头,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准用于工程,对于使用不合格材料的坚决不给予验收,确保给工程施工材料质量。 3.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 建筑工程监理方要从建筑工程的开始施工阶段,就要进驻施工现场,了解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结构、建筑面积、设计图等,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及数据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并且要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让施工方能够了解监理工作的方法、方式、内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调动工程业主、施工单位等受监单位的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规范质量行为,避免和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4.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 4.1加强现场施工人员施工技术的指导 监理人员大多数都是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建筑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以及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全过程管理等都比较熟悉。因此,监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的指导。 4.2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核 施工图纸是工程施工的指导和根据,所以如果施工图纸出问题了,那么建筑工程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因此,监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图纸的审核。 4.3要充分发挥检测设备 建筑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型的管理工作,即使经验丰富,知识专业的监理人员都是有顾及不到的地方,如一些微小误差等。因此,监理人员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检测设备,发挥检测设备的作用,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 4.4加强施工过程中特殊工艺的监督管理 要熟悉工程重要部位、特殊工艺要求的部位的施工难点、特点和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进行监理,发现不规范施工及质量隐患要及时纠正和制止,从根本上杜绝质量的隐患。 5.预防措施和建议 如果不能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势必造成工程中误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工程的质量,甚至出现坍塌情况,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消除建筑材料给施工带来的质量隐患,建议严把建筑材料检验关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要从源头上治理。由于目前建筑材料有时供不应求,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简陋的小厂,生产的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劣质建筑材料乘机进入施工现场的现象会时有发生。建议对建筑材料生产厂进行统一整治,关闭一批不具备生产能力、无资质的小厂,切断劣质建筑材料的源头。 5.2要严把进货渠道。施工单位购买建筑材料的时候,应首选正规生产厂家的,减少中转环节,直接购进,并索要出厂产品检验报告及质量保证书。要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到劣质建筑材料的危害性,从思想上重视建筑材料的质量关。 5.3要加强现场管理。凡进人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5.3.1必须按照所需的环境条件要求进行妥善存放、保管。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材料要做好防护、保管措施(如,防油污,钢筋防锈蚀、水泥防潮等)。 5.3.2遵循“先检验后使用”的原则。所有进场的建筑材料都必须等待检验结果为合格后,方可使用。 5.3.3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验收批划分,数量和取样频率应符合规范规定,确保样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5.3.4严格执行“有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保证样品所具有真实性。凡不符合“见证取样”的样品,检测单位会拒绝检验,促使建筑材料能够处于受控状态。 5.3.5及时送至合法检测机构进行检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 5.3.6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对销售劣质建筑材料的要严打重罚,以理顺 销售市场;加大施工现场建筑材料和制品进场的抽查、检查力度,对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的施工单位进行责令停工整顿,给予重罚,并在建筑行业通报、质量媒体上爆光等,促使施工单位加强自身的管理,严控施工工艺,严把建筑材料进货渠道,提高工程质量。 5.4要加强施工现场有关人员的培训。对施工现场建筑取样人员、材料管理人员、见证人员加强培训,使其熟悉建筑材料性能、验收批划分、取样、送样、保管等方面专业知识,强化验收质量的意识。 5.5要加强检测单位的管理,强化工程质量的检测工作。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是建设工程质量的“眼睛”,工程质量的前哨。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5.5.1检测单位要建立、健全样品的盲样收发和保管的制度。 5.5.2检测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操作,建立严格保密制度。 5.5.3要提高检测人员的政治素质,提高工作透明度,强化服务意识,都能以“准确、及时科学、公正、”的工作态度,出具具有“公正性、权威性、科学性”的检测报告。 5.5.4凡检验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都要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施工现场,如果是影响结构安全的建筑材料,应在24小时内向企业主管部门及当地质量监督站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杜绝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被使用到工程上。 6.结束语: 相信通过以上的各种制度的制定和权威细致的预防措施和建议,会大大提高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为我国建筑行业带来更多的安全,让人民更放心。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保修阶段监理的探索 摘要:建筑工程保修阶段是工程建设监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建筑施工后安全状况所实施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建筑项目;保修阶段;工程监理 工程建设监理组织机构是一个依据监理委托合同进行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按工程项目或部位分别设置的,由多个监理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监理体系。他们在服务工作内容上实行着“全过程的监理”,可概括地表述为:监理单位在施工合同签订前,主要协助业主单位做好施工招标准备的各项工作;在施工合同签订后,监理单位则在业主的委托和授权范围内,以施工承包合同为依据,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即对所监理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造价的全面控制,对合同和信息的管理以及对工程项目参与各方进行组织协调工作等。实行监理制度,便在业主与承建商之间引入了建设监理单位作为中介服务的第三方,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便高工程建设水平为目的,初步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新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事实证明,它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期、控制投资、增进效益,是工程建设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措施。现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工程建设完工后的监理工作,进行下一步探讨。 一、监理依据和工作重点 1、工程保修监理依据。工程保修是指工程质量保修,监理应依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深圳市施工监理规程》、《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设计文件、工程质量验评标准进行。为了确保保修及时保证质量施工合同还应规定工程质量的保修金额(一般为工程总造价的5%)和保修金的预留与支付方法以及保修金的利率。经过业主方与承包商协商,也可以签订专项工程保修合同。 2、关于工程保修期的计算。关于工程的保修期限应依据监理单位与业主方签订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文件中规定的期限。监理合同中规定的是监理业务期限,目前一般保修期监理定为1年,而施工合同规定的是承包商对工程负责报修的期限,但必须符合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章建设工程质量保修的规定。故施工合同规定除屋面防水工程等为5年,其余部分工程保修期定为2年。 3、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重点应根据具体工程对象和工程使用状况确定。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应列为监理重点: ①对应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关注其观测成果和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是否已沉降稳定,如发现异常情况,应通知设计和质监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处理; ②对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进行调查,重点是楼地面、墙面、天棚以及门窗工程; ③调查屋面、浴厕间、外墙面防水效果; ④给水管及排水管有无渗漏以及卫生洁具使用状况。 二、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1、工程进入保修阶段,承包商已撤离现场,而监理单位则应根据工程项目大小(可以不设项目监理机构)宜在参加该项目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监理人员中保留必要的人员。 2、监理人员要渔业主方密切联系,关注工程使用状况是否正常,随时听取用户意见。同时,与有关承包商保持电话联系,并且要求承包商指定一名联系人。 3、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时,督促承包商向业主方提交《质量保修书》,其内容为具体保修项目,期限以及有关承诺。 4、组织承包商对工程使用情况进行质量回访,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为宜。并在气候突然变化(台风、冬季低温)如台风暴雨过后组织使用单位进行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按单位工程进行登记。 5、在工程保修期1年即将到期的前1-2个月,由监理人员组织业主方以及承包商共同对工程进行全面目测检查。发现的问题及需要维修的内容按单位工程列表登记。 6、监理人员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以上质量回访与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与缺陷发现的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确定质量缺陷的事实和责任。比较严重的质量缺陷应由监理人员组织业主、设计人员和承包商共同研究确定原因。关键是要确定该工程质量缺陷是否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生的。因为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工程存在的质量缺陷均应由承包商负责,无条件保修。监理人员及时发出《工程维修通知书》要求承包商在接到通知书十日内派人进行维修。比较重大的质量缺陷,如基础不均匀沉降和屋面、地下室渗漏等质量问题要求责任方提出缺陷的处理方案,经过监理、设计人员、业主方共同审批后,由监理人员监督实施处理。 7、承包商若不能按监理人员要求及时进行维修,监理人员应书面通知业主,可由业主委托其他承包商完成。(同时,监理人员要与原承包商沟通)。其维修处理发生的费用依据施工合同规定在质量保修保证金中扣除。 8、当监理合同约定的工程保修期监理业务过期后,承包商应按施工合同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仍需对工程继续履行质量保修义务。 三、关于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问题: 1、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笔者发现目前(下转第55页)(上接第51页)设计施工图纸文件中,均未有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说明。据国家《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的3类普通房屋和建筑物,其设计年限为50年,并明确工程是在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的前提下才能满足的条件。 2、在保修阶段监理工作中发现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移交使用单位后,有的使用单位擅自改变设计使用功能,即出现工程的非正常使用条件,增加了结构的活荷载甚至破坏了屋面和外墙面防水功能等情况。举例说明: ①楼层办公室改为档案资料室,宿舍改为文具仓库; ②屋面上加设太阳能热水器,电视等无线接收设备,屋面和外墙面设置大型广告牌; ③室内进行二次装修扩门拆墙,改变水、电管线; ④屋面天沟灰尘和 生活垃圾堆积,天沟流水不畅,个别水落堵塞等。 监理人员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即应书面通知业主或使用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引起重视。 3、关于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分部保修如何实施,缺乏具体配套措施,不好操作。因保修期为50年,是人生的大半辈子。岁月沧桑,人事沉浮,50年后去哪里找承包商和责任人?又如何分清责任工程是否属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 四、应采取的措施 1、监理单位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严格的控制,不留人和质量隐患,使工程竣工每一分部质量均达到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同时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要求,使业主放心使用。实践证明,施工阶段监理工作越到位,保修监理工作量就会大大减少。 2、当房屋建筑工程投入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对结构构建产生时间效应和构件在温度和湿度变化中以及地基的沉降等原因会产生变形。同时,在建筑物协调变形过程中会产生次应力的不利影响。(当然,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以及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以上结构、构件不会发生超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质量问题。)故工程在使用一阶段后,会出现这样、那样质量小问题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所以说工程质量保修是必要的,即使竣工验收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工程也不例外。 3、监理单位对保修阶段也要像施工阶段监理那样重视,就像工业产品售后服务那样,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搞好保修阶段监理工作,也是监理单位提高资信度保持监理行业形象,创监理品牌的重要方面。 4、监理人员首先要模范地贯彻执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有关工程保修的规定,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严格控制材料、构配件质量和施工操作工序质量,确保工程在正常条件下施工。同时呼唤业主方要确保工程的正常使用条件和采取正常的维护措施,以求房屋建筑工程达到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 5、国家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贯彻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制定关于房屋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保修期为50年的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以便于实施。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 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分析 摘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基于此,本文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以及环节这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践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进行了阐述。通过本文,希望能给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 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浅议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 要】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产品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本文将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看法。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应对建筑工程建设生产的实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包括事前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准备质量控制、事中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事后的各单项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以上系统控制的三大环节,并不是孤立和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构成有机的系统过程。 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对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2.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根据该建筑工程项目的的坐落方位及占地面积,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进行调查,选择施工技术与组织方案,并以此作为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项目部有针对性的组织施工队伍及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整体优势,把长期形成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智慧,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项目。 2.1.2对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质量进行事前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首先要求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方法以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明确所需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尤其是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关键材料如水泥、钢材等的控制。对于这些关键材料,要有相应的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报告、复验报告等等,对于进口材料,还要有商检报告及化学成分分析,凡是没有产品合格证明及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场,同时加强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2.1.3搞好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程开工之前,需识图、审图,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前,相关技术人员应认真细致的分析施工图纸,从有利于工程施工的角度和利于建筑工程质量方面提出改进施工图意见。 2.1.4收集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及质量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要求、标准,质量问题处理的要求等,这些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2.2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施工单位自身的质量控制。首先,保证质量控制的自我检测系统能够发挥作用,要求其在质量控制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其次,完善相关工序的质量控制,对于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对重要的和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或者工序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 2.2.2进行质量跟踪监控控制。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影响工程质量因素所做的安排,而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不利于工程质量的变化。其次,严格检查工序间的交接。对于重要工序和主要工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确认其达到相关质量要求,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2.2.3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工程变更或者图纸修改, 必须通过相应的审查,在组织有关方面研究、分析、讨论、确认后,才予变更指令实施。 2.2.4严格检查验收。第一,每个工序产品的检查和验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相应的自检,在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质量验收通知单,监理工程师在收到通知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其工序质量,在确认其质量合格后,签发质量验收单,此时方可进入下道工序。第二,重要的材料、半成品、成品、建筑构配件、器具及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凡涉及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规定进行复验, 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2.2.5项目质量控制应实行样板房制。 2.2.6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经理应对项目质量控制负责,过程质量控制应由每道工序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 2.2.7应特别重视开工前的检查,工序(相关工种之间)交接检查、隐蔽工程检查、停工复工后的检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8采购质量控制 采购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采购产品及其供方的控制,制订采购要求和验证采购产品。建设项目中的工程分包,也应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 2.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即施工过程所形成的产品质量控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第一,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第二,根据合同要求,对完成之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中期验收的同时,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性质,按照有关行业的工程质量标准,评定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 2.3.2组织单项工程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在一个单项工程完工或者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后,首先施工单位应进行竣工预验收。在预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方提出最终的竣工验收申请。 2.3.3当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按照要求及时整改。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检测鉴定,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会同设计单位制定技术处理方案。 2.3.4质量教育与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和其他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 增强质量和顾客意识,使员工满足所从事的质量工作对能力的要求。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在进行每道工序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组长进行书面的技术交底。 3.2质量检验员进行跟班实时质量监督,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对不符合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及要求的施工,要求其立即停工并限期整改,采取质量一票否决制度。 3.3做好上下工序和交叉工序的交接验收。如果前一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下一道工序不能施工作业。 3.4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的交叉。明确交叉单位的责任,做好相关的交接和验收工作,加强对施工产品的保护。 3.5各个施工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以及专检的质量检查制度,要做到逐级检查,层层把关。要求所有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或业主验收,做好隐蔽记录,在业主或者监理签字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3.6加强工程资料的管理。项目资料负责人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合同要求编制竣工资料。 3.7持续有效地开展质量审核,对质量体系运行做出正确诊断,对发现的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实施纠正、预防措施,使质量体系步入良性循环。 结束语 本文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完善。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探究 由于建筑工程多属于高强度的作业,因此长时间的使用会给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带来很大的损害,如果没有及时对机械设备加以维修,那么会极大程度上减短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同时也无法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和保证工程的质量,甚至可能在施工过程中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为企业增加经济负担。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以确保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1.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意义与现状 1.1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意义 作为工程施工的重要生产力,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作业效率,也能够减少高空作业的危险,更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 能够保证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保证生产秩序,提高设备使用率,确保设备能够保持完好状态。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是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应该做好的工作。这样不仅能够让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后对设备进行及时检修,能够确保在下一次使用之前设备不会出现故障,并且及时对机械设备使用后部件的磨损进行修补, 以免影响下一次作业。另外,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避免在作业途中出现机械事故,不仅保证了工程进度,而且保证作业人员不会参与危险的高空作业。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能够减少机械设备的损耗,能够为企业节省维修成本,也能够使设备所遭受的损耗达到最低。 1.2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收到极大的损害。由于施工机械设备质量问题以及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解决,导致了企业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不到位。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不适用于客观要求,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建筑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不合实际,管理设施无法跟上设备损耗速度。另外,重用轻养和重修轻改是我国建筑企业的通病,不少企业在使用设备作业后就不再管理设备,没有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检修,因此容易导致企业最后对设备的维修费用急剧增加。最后,我国建筑企业缺乏系统的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体系,因此造成了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2.如何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2.1 管理人员加强重视,树立正确的意识 很多建筑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意识到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护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因此在机械设备作业结束后,无法对机械设备进行及时检查与保养,导致在下一次作业时,设备的损耗更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好对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的意识,保证在每一次作业后,都对设备进行检查,对于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处理,以免影响下一次作业,同时也能保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 2.2 完善设备管理体系,保证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为设备维护保养提供很大的帮助。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体系后,能够促进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保证设备能够顺利参与下一次昨儿。同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对每一部设备都进行入档管理,安排专人定时对设备进行检修,做到事前检查、事后维修。这样能够提高设备的使用率,也能为企业节省成本。 2.3 正确使用设备进行作业 很多施工人员因为缺乏对设备的了解,因此无法掌握正确使用设备作业的技术,导致设备损耗相比其他企业更大。因此企业在选用施工人员的时候,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都能够正确使用设备,减少设备的消耗。另外,企业也可以引进专业人员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一个有机会接触到设备的人都能够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以方便设备的检修工作的进行。 2.4 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 (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2.5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警钟长鸣” 公司应注重全员的安全教育,经常举办各种安全教育培训班,以增强全员安全意识。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班,对全员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二是进行岗前培训,对新上岗的司机进行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上岗前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再由熟练司机带徒驾车施工。三是进行施工前专题安全教育,向所有参加施工人员讲安全注意事项,重温机车操作规程。四是通过录像、报纸等形式对已发生的事故进行安全教育,在血淋淋的事故面前引起员工的警觉,以做到警钟长鸣。五是每年对机车司机进行一次安全知识考核,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施工,增加效益。六是在施工现场悬挂安全条幅、张贴宣传标语,使职工生活在安全警示当中,时刻绷紧安全弦。七是经常组织开展安全竞赛活动,每月组织两次安全生产检查,做到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进行整改。 3.小结 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维护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对于一些出现在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必须合理安排好人力物力进行维修和保养,这样才能够保证设备的使用效率,确保施工质量。在正确使用设备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增加管理投资和技术投资,提高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确保管理人员都能够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因地制宜,选用最合理的方法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 建筑工程论文: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 摘 要: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项目中标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它是保工期、重质量、低成本的最佳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建筑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的主要作用,并针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从中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水平及节省建筑工程成本的支出。 关键词:建筑工程;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措施 在市场经济下,成本管理控制对一个企业尤为重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也一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被提高到重要的地位,无论对国家、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建筑公司,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成本与利润是两个互相制约的变量,因此,合理降低成本,必然增加利润,就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满足单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就可以提高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1.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及控制的作用 (1)成本管理的本质作用。项目成本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我国建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之所以要推行项目管理,就是希望通过施工项目管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传统管理模式,将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由单纯以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计划转向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 以满足业主对建筑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以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方面上来。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转变新经济增长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2)成本控制的核心作用。我国建筑市场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规范化阶段。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一个施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既要为业主提供优良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 又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换言之,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管理水平,就是在实现最佳利润率的目标中,以低于同行业平均成本水平,取得最大的回报。施工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就是决定因素,而这个任务,是由施工项目来完成的,要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部有效率的管理活动, 企业很难得到利润,更别提企业的发展,所以项目成本控制是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 2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指为保障工程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超过工程预算而开展的工程资源计划、工程成本估算、工程预算编制和工程预算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也是为确保工程在批准的预算内按时、保质、经济、高效地完成工程的既定目标而开展的一种工程管理过程。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包括工程计划资源的编制、工程成本估算、工程成本预算计划的编制、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等步骤。 (1)工程计划资源的编制通过分析和识别,确定出工程需要投入的资源种类(人力、设备、材料、资金等)资源的多少和何时投入这些资源,从而确定出能够充分保证工程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清单和计划安排。 (2)工程成本估算是指根据工程的资源需求计划和各种工程所需资源的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信息,估算和确定出工程各种活动的成本和整个工程全部成本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工程成本估算的方法有类比估算法、参数估计法、工料清单法和软件工具法等。 (3)成本预算就是为了确定测量工程实际绩效的基准计划而把整个成本估算分配到各个工作项上去的过程。工程成本预算计划是按照时间阶段给出的工程成本的预算计划,这也是工程成本控制的基线。 (4)工程成本预测与偏差控制是指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将工程的实际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预算范围之内,并且随着工程的进展,依据工程成本的实施发生情况,不断预测过程成本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修订原先的工程成本估算,并对工程的总成本进行合理预期的工程成本管理工作和过程。 3.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严格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过程,即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应以施工项目成本为重心进行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很多,选择好方法的标准就是只要满足质量、工期、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达到成本控制目的。但是,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究竟在什么环境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是由控制内容确定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控制内容来选择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项目成本控制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项目成本目标控制成本支出法 在项目的成本控制中,可根据项目经理部制定的成本目标控制成本支出,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处理方法为人工费用的控制、材料消耗量的控制、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构件加工费和分包施工费的控制等。 (2)偏差分析法——典型的执行情况测量法 在测量执行情况时主要运用的是偏差分析法,又称挣值法,是评价项目成本实际开销与进度情况的一种方法,它通过测量和计算计划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成本和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成本得到有关计划实施的进度和费用偏差,从而可以衡量项 目成本执行情况。 (3)费用变更控制系统法 变更控制系统是一套修改项目文件时应遵循的程序,其中包括书面文件、跟踪系统和变更审批制度。在多数情况下,执行组织通常采用变更控制系统,然而当出现新的情况使原有系统不能满足需求时,项目小组就应该开发一种新的程序以适应新的环境。从原有系统到现有新系统,都需考虑措施、信息和反馈三大要素,并且这三大要素应形成循环关系以保证对项目变更的控制。 (4)用成本分析表法控制成本 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包括月度成本分析表和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主要是通过已完实物进度、已完产值和已完累计成本,联系尚需完成的实物进度,尚可上报的产品和还将发生的成本,进行最终成本预测,以检验实现成本目标的可能性,并可为项目成本控制提出新的要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成本管理控制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决策的成本目标实现,进行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控制需要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利润的提高一方面是通过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项目质量,缩短施工工期等手段实现的。 建筑工程论文:创新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意义 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内各建筑企业的竞争也日益剧增。如何在这种竞争和压力下生存和取得更大的发展是每一个建筑行业不懈追求的目标,实践证明,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其内部管理上入手,要不断的完善其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生产力,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 (1)创新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首先是体现在其管理技术上。最典型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建筑企业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同时,如今的工程管理不仅仅再简单局限于一门科学,而是综合了众多领域的学科知识。因此,建筑企业在创新管理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的管理。要聘用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经验,又具有很强综合素质的人担任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潜力,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 (2)创新建筑企业管理理念,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各项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使自身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并处理好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在工程施工期间,建筑企业必须要树立精品观念,将精品工程作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施工单位的管理,提高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意识,加强施工队伍的施工水平,并充分结合以往的优秀的施工案例,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综合各个方面来提高管理水平,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创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理念,通过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意识,最终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创新建筑企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管理体制。 制度是建筑企业实施管理措施中的有效保障。有些企业在其管理体系上实行“制度一百年不变”的政策,其管理体制中很多条例是根据多年前的社会形态和市场经济条件而制定的,有些早已过时或者不符合如今的市场情况。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建筑企业并未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更新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陈旧过时的管理条例只会阻碍其管理和发展。因此,在建筑企业的工程管理中,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工程管理的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办法以及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检测单位的工作监督与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实到位。第二要改变以往重进度、轻质量、主要以工期衡量政绩的片面思想,减少行政干预,任何事关工程质量的行政决定均应多采纳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的专业意见,切忌以外行指挥内行。 (4)创新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原则,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可以引领企业走向更宽广的发展。如今,企业文化已成为任何一家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向的理论指导,也是引导着企业和企业各人员的思想价值观的行成与发展。海尔集团能从一个小小的电冰箱厂发展到如今的整个大集团,其重要原因就是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来发展和创新。虽然它与建筑企业隶属不同的行业,但是创新企业文化却同样适用。建筑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包括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机制的创新,以此来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将一成不变地向前推进,国家对建筑工程的重视度和建设投资也越来越大,为建筑工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施工单位及各方面相关单位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是确保建筑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工程建设费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一定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以此来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谈如何降低建筑工程造价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三个因素是工程质量、工期和工程成本;那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成本,就需要保证工程质量,并且能够在工期之内完成任务。 一、建筑工程造价概述 建筑工程造价的概念:工程造价是工程建造价格的简称,它指的是建筑工程的所有花费费用,不仅包括一次性的投资,而且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临时费用也属于工程造价,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还包括无形资产、用工费用等等。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造价费用可以分为这些部分,比如人员费用、建材设备费用、承包费用等等。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那么建材和设备在价格方面就不固定,这样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就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合理的估计建材设备等价格,这样工程的不必要成本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造价的特征: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造价有着较大的数值,并且会涉及到很大的范围,建筑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工期和较大的工程花费,那么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同时,很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那么在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可控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施工企业就需要做好施工准备,控制工程造价。 二、工程建筑造价的影响因素 工程招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建筑工程的招投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施工单位在投标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情况,对标底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保证符合于自身的能力。在实际的竞标过程中,企业之间往往有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如果标价较低,工程的施工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则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达到了相关的要求,但是却有着较高的工程造价,那么就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工程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施工企业成功竞标,就需要认真的勘探和设计项目,这些工作都是专业的设计人员来进行的,之后就是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目前,工程造价主要会受到设计深度以及质量的影响;如果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过关,设计出来的方案存在着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修改,这样就会增加建筑的造价。 施工管理措施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工程造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阶段的影响;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在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方面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的施工企业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在控制工程造价方面,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往往是无效的。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严重浪费设备和材料的问题也时常发生。在工程总成本中,建材和设备的价格要占到一半以上,那么要想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就需要对工程建材和设备的管理进行强化。 工程结算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现实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的企业都没有认识到工程结算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和正常运行。在建筑工程结算阶段,需要编制工程的整体花费,方案编制好之后需要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时的收取工程索赔款,从而全过程管理工程造价。目前,在工程结算阶段存在着严重的成本浪费问题,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三、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 对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建筑单位的相关负责人需要充分的认识到招标文件的重要性,并且分析其可行性,科学估计工程造价等等。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具体的施工能力来合理的制定标底,这样就可以将标底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对于企业自身利益的维护很有帮助。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的审阅合同条款,对承包合同所要产生的一系列费用进行认真的估计。 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工程施工,还是工程结算,都需要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那么要想避免出现施工过程中造价成本提升的情况,就需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的确定;设计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的时候,需要紧密结合工程标底来进行,选择的材料除了要保证质量,还需要重视价格,积极的采用一些先进技术,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 对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优化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就需要对施工阶段特别的重视;施工人员需要密切的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工程的管理人员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动态管理库,涵盖着所有工程材料和设备的价格,从而动态把握设备与材料的价格,这样在购买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价格比较低的材料和设备。要严格的监控设备的出库和入库,此外,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比如定期经常的教育和培训等等,让其认识到工程造价的重要性,控制施工过程中材料和设备的浪费情况;每一个工期过后,相关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做好记录,对工程花费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及时优化那些工程花费较多的环节。 对工程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优化:施工单位完成了施工作业之后,需要及时积极的编制工程花费表格,完成编制之后,递交给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批,及时收取工程的索赔款,对那些不必要的工程成本进行适当减少,扩大工程的综合效益。此外,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仔细的分析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其他的相关规定,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成本后进行降低,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确保施工安全:施工安全指的是施工方案符合相关的安全规程,有保证安全的技术组织措施,不得随意缩减实施技术组织措施所发生的费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降低工程造价不能够以影响施工安全为代价。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认识到工程造价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扩大和整体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现状与有效控制 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成功的控制住工程的造价十分重要的,顺应经济的发展形势,做到节省资源。但是目前工程建设项目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项目的投资都超出了工程的预算和估算,从而导致工程的投资增加。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始末阶段,工程造价都是贯穿其中的。其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主要从这三个阶段控制好工程的造价,就能使工程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一、目前我国工程造价存在的弊端 1、诚信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不诚信的虚假信息,这无形中使企业经营如履薄冰。而建筑业又在我国的国民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中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势必影响国民经济的稳态发展,甚至导致资源浪费,无用功增加。 2、产业结构单一造成造价体系僵化、成本过高 在我国,许多的国有企业占有垄断的地位,这也是由于我国的大环境所造成的。这个现象也体现在国有企业在建筑这个行业。这些企业的股权不够分散,所以监督体制就相对乏力,内部管理体制也还停留在建国初期。加入WTO后,国有企业的接受新潮流的趋势相对迟缓,不像许多民营的和外资的企业,他们很快利用时代的变化,赶超了国有的企业,但民营外资企业受局限于资金和技术支持,也不能得到较高的发展,止步不前。总而言之,我国的政策仍然对建筑这个行业起着制约的作用,使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不能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 3、信息化管理落后 眼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哪个企业能第一手的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信息,必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国内许多的建筑企业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知之甚少,依然走着老路,固执的延续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老套路。无论是经营观念还是组织体制亦或是管理方式都跟不上国际的形势。同时,缺乏资金,专业人才稀少等弊端也仍旧存在。从而使建筑行业裹足不前,工作的成本,造价的增加也是随之而来。 二、工程造价控制措施研究 1、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往往大家容易忽略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其实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也能左右工程的造价。前期阶段的预算,和经济方面的决策对中后期的建设起着重大的影响,只有前期的预估算控制住工程的造价才会使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前期的项目策划书包括着工程中花费的细节,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建筑项目的执行步骤等。纵然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投资决策阶段也不可小觑。以下提出几点关于前期控制成本的几点建议: (1)将具体项目负责到具体个人,使建设项目的效率得到最大化提升。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责任,这样更容易事项目得到质量上的保证,无论是前期的项目策划书的书写还是资金的使用都具体到人。除此之外,还要健全监管体系,保证项目实施的透明度,资金流动的公开化。 (2)建设项目要符合市场需求,考察环节必不可少。项目要结合当下社会大环境,考虑到项目未来的升值潜力和发展空间,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毕竟没有市场的项目是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的。 (3)项目在启动以后,资金能否准时到位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要确保资金不拖延项目的进程,这就要求必须有法律效用的文件来保证资金到达的效率。另外资金利息要想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当细致分析贷款条件。 (4)项目的方案最好设计多套以供进行分析,经研究探讨后选择一个最有成效且最利于进行和控制工程造价进行项目的建设。另外,还要对项目的外部条件进行勘察,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征地、水源、供电、运输、环保等,这样可以大体上估算出工程的造价,从而降低意外的发生,导致不必要的支出。是造价稳定在计划书上规定的数值合理变动区间。 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除了初始阶段的决策预估资金,设计阶段也可以左右工程的支出。一个好的设计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虽然设计费用微乎其微,但是设计对全局所产生的影响是你不可忽视它。怎么能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又做到节省开支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以为前期的投资决策已经板上钉钉,故而设计能起到的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就至关重要。怎么在设计阶段节省开支,以下内容就这个问题做出详细解析: (1)设计的选择是确定设计能够较好控制工程造价的途径,设计选择也要采用一定方式方法,招标是个很不错的方法。这样能够选出最适合项目建设的设计,并且设计也要在造价的控制范围之内,择优选择。组织一个专门的评判团队,选择出最合理最美观的设计,既有创意又能最大限度节省开支。一个好的设计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也要求评定团队要有一定的评判标准,最起码要求设计的项目要满足经济、适用的条件。这样要求也能间接提高设计公司的水平,竞争性更强,设计才会更令评定团队满意。从而使工程的造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2)实行设计的奖罚制度,为使限额设计落实到实处,因为设计确实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工程的造价,所以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应该设立一些奖惩措施来对设计的好坏进行一个评判和奖罚。这样能激励设计单位,拿出更有成效的设计,更加新颖和有创意的设计才会脱颖而出。设计单位内部也要制定一些奖惩计划,对设计突出的个人或者团队进行奖励。如果从设计上控制住工程造价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只有设计的造价得到有效控制,项目的实施阶段控制才能真正得到控制。 3、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1)招标投标阶段 建设实施阶段是整个项目控制造价的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前中期的造价控制全是理论上的控制,并未从实际上来进行控制。到项目的动工阶段,要对项目建设团队的选择进行招标。项目团队的选择要完全公开,杜绝一切暗箱操作。 (2)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主要是以施工图预算或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价为目标,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在这一阶段虽然节约的余地已经很小,但浪费的可能性却很大,工地上要做好监管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这一阶段,不显眼的一些开支就可能额外增加大量的开支,因而要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的确是一个应该从 源头抓起的工作,每一步都牵动着最后结果。无论是项目的决策阶段还是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阶段,互相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必须严把决策关、设计关、执行关。并且工程项目还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松懈。企业也要勇于创新,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新进科学技术,才能控制好工程的造价,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建筑工程论文: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探析 摘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基于此,本文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以及环节这两个方面出发,结合实践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进行了阐述。通过本文,希望能给企业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本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所有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共同目标。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致使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低下,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此,施工企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势在必行。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保证成本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的最低成本,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是众多施工企业共同关注和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正确认识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1、工程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指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将成本控制的观念充分渗透到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经济资源和费用开支等成本信息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核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使工程项目施工的实际费用控制在预定的计划成本范围内.由此可见,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包括项目投标、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竣工验收阶段,其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要求,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技术、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工程项目中参与人员、材料、方法、技术等的互动,是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想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企业必须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部的管理职能。 2、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成本控制认知的局限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充分发挥成本控制带来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弱化,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无可避免在施工中造成很多浪费现象,工程项目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削弱了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总体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而必须科学、合理、高效地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和意识,才会积极寻求加强成本控制的方案和措施,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内容,才会积极付诸行动,寻找有效途径,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减低成本支出,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施工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求。 3、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项目投标阶段开始,到施工准备工作阶段,再到现场施工过程中,一直到最后的竣工验收结算阶段,这其中的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本文就分别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因素与环节,对成本控制进行探讨分析。 3.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高也没有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结合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工程直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1)材料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2)人工费控制;主要从用工数量方面加以控制。(3)机械费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合理进行配置,尽量避免设备资源闲置。(4)管理费控制;尽可能实行一人多岗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 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通过以上关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各重要因素和环节的介绍,我们发现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就应该注重事前策划、过程管理、事后总结。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应该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简言之,要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施工企业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在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要进行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等成本控制工作[7].最后,要提高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8].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工程项目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建筑工程论文:分析建筑工程中的环保问题 当前绝大部分建筑工程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能源、资源、材料的耗费现象,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很不利的。我们一定要看到建筑工程中存在的严重环境问题,尽己所能,进行治理改善,打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生态工程。 一、建筑工程环保现实情况 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是工程施工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模式,它的规模日趋具 有代表整体工程施工规模的作用。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因各施工企业环保意识不够强,对于因为施工而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企业对于环保问题视而不见,使得建筑在施工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到施工初期所喊出的节能环保口号的落实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基础管理。伴随一大批建筑工程开工,相应的建筑垃圾也避免不了地出现。对于施工材料出现耗费的现象,虽然是属于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可是因为对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让建筑垃圾产生与建筑材料耗费成为建筑工程环保问题中的痼疾顽症。通过总结分析,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项: (一)施工噪音扰民 很大一部分建筑工程所处的位置基本上是在城市中或者城乡结合部,这些地点比较突出的共同之处在于居民的相对集中。我们从以人为本这一点上来考虑,噪音实际上造成了对施工点附近居民的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影响。特别是一些工程为了赶工期,夜间突击施工,这种影响更为严重而恶劣。根据统计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噪音扰民而遭到投诉的建筑施工单位数量,在2011年达到数以千计。 (二)建筑垃圾的隐患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垃圾的时间实际上是始于工程拆迁,接下来施工过程正式开始,原料耗费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建筑垃圾,特别是工程主体进行施工时,因为没有妥善的办法处理建筑余料废料,往往造成建筑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不能进行及时的垃圾转运工作还会给施工质量与施工工期带来诸多麻烦和隐患。 (三)没有负责任的环保意识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当然属于成本管理。企业在施工中因为成本控制的需要,往往最先放弃的就是环保要求,在垃圾的清理与转运中,不甚重视环保需求。加上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有害有毒的原料没有严格控制,一方面让原料加大耗费,另一方面原料的泄露也让附近环境受到污染。而当施工企业在事后不得已处理以上产生的遗留问题时,增加了工程施工成本。 (四)没有科学的节能排减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高效合理的排减技术能够保证施工过程合于环保要求,可是很多施工企业没有能够切实掌握现代化科技排减技术,甚至专业管理方面的制度人员安排为空,在施工实际中没能把排减工作做好,使工程产生了环保上的负面影响。 二、建筑工程环保制度改良 (一)企业要强化环保管理工作 促使建筑工程的环保管理表面上看起来,对于企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其实只不过是其重要性没有立即表现出来而已。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施工中因为对于环保问题不甚重视所引起的安全事故并不鲜见。建筑工程里的环境保护问题,早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管理与技术处理问题。它涉及到的其实是施工的质量管理直至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强化工程项目环保工作,组织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对环保问题负责,制度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这其实是环保工作落实的具基本而有效的办法。 (二)加强环保设施构建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排减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安排,通路物流运输、运输工具的合理停放,施工工具的储备地建设等。而对于那些深具污染性与危害性的设施更是要严格管理整治,从源头上进行防止污染蔓延的工作。 (三)科学处理与二次利用弃旧材料 对于因为拆除而产生的建筑垃圾,还有施工中产生的废弃建筑材料,工程管理者和相关责任人员要注意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对可以转化再利用的材料进行科学转换,不但能保护环境,亦且能节约成本。而且无形中可以为工程节省时间,对于那些彻底不能再用的垃圾,要选择合理的清除办法予以处置。 (四)对施工者进行环保培训 对所有参与到工程中的作业人员都要给以培训,使之树立起工程要和环保相结合的意识。特别是对于工程附近的绿地还有生态环境要尽量减少破坏。要根据施工图纸以及现场实际的要求,尽量避让开绿地,不因为盲目满足建筑的构造要求而造成生态失衡。要培养所有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成立专门机构对环保问题进行动态研究,对于建筑与环境发生的冲突要采取合理的办法不偏倚地给以解决。 三、建筑工程环保细节处理 (一)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在施工中再利用的给以再利用,不能再利用的尽量给以分类处理。 (二)施工场地要做绿化和硬化处理,经常采取洒水等办法减少粉尘污染。如果一定要在粉尘中完成的工作,尽量做好封闭工作。 (三)封闭脚手架,防止污染物泄露出去。 (四)坚决杜绝向施工范围之外抛掷垃圾,施工运输车需由专门人员清洗。 (五)加强噪音控制,尽量用低噪音工艺,发现噪音,及时处理,噪音避免不了时,要率先向当地管理部门提出申报。 (六)排水设施建设明确,以保障工程中出现的废水有流畅的排除通道,工地坡度地带有排水渠,明沟上面要加盖钢板防护。 总结: 建筑工程里的环保问题,早已经不是新鲜之谈,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把建筑环保工作做好,是我们专业工作者的责任义务所在,我们应该遵从实际,制定出更为切实合理的解决办法,为推进社会文明做出贡献。 建筑工程论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述评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工程设计的强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其水化热,促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和易性,减少对水泥和水的用量。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关键在于降低水化热,这就要求在设计配合比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化热较低的矿渣水泥,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当的粉煤灰不仅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可泵性,同时还能节约水泥,达到提高表层混凝土强度的目的。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施工方案 (1)常用的浇筑手法为分层浇筑法和推移式连续浇筑。为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施工缝,其必须要满足以下要求: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该结合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振捣器的作用深度来明确,在进行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能大于600mm,而在进行非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小于400mm。 (2)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单方水泥用量较少,需要另外添加粉煤灰等外加剂,同时混凝土搅拌时间也要适当地延长,其每槽的搅拌时间应该控制在30min,准确地投放各种材料的量,派专人来投放粉煤灰或者其它类型的外加剂。 (3)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在第一层浇筑结束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第二次浇筑之前,应该确保第一层浇筑的混凝土没有初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层地连续浇筑,直到完工为止。同时在采取分层连续浇筑或者推移式连续浇筑时,其层间的间隔时间最好缩短,层间的间隔时间应比混凝土初凝时间要少,其中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 (4)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时候,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该结合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软弱混凝土表面层浇筑之前,应清除干净浮浆和其它的松动石子,并均匀地露出粗骨料;第二,在浇筑前层混凝土之前,应该用压力水把混凝土表面污垢清洗干净,确保混凝土的表面湿润且无积水;第三,在非泵送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接浆措施。此外,在使用这种浇筑法时,其建筑结构平面尺寸不能过大,从短边进行浇筑,沿着其长边逐渐推进。 (5)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保温法和保湿法。保温法主要是为了使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不会过快地散失,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梯度,避免其表面出现裂缝,从而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混凝土平均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大,避免出现贯穿裂缝。保湿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混凝土强度保持在潮湿的环境下,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表面脱水而出现干缩裂缝,便于水泥水化的顺利进行,增强混凝土抗拉伸的强度。此外,为了使混凝土具有适应的硬化条件,避免在混凝土浇筑早期因干缩发生裂缝现象,应该在浇筑混凝土结束后的12h内进行覆盖浇水。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控制的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裂缝问题。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根据产生裂缝的原因,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在其萌芽阶段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添加适量的外加剂由此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 建筑工程论文:职校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研讨 1建设原则 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自身条件而空谈或好高骛远。在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专业的设置要考虑一定的特色我校地处于北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处在整个北疆的交通枢纽地带,在这个地带,距新疆首府城市乌鲁木齐二百四十几公里,在乌市有实力强大的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都有土木工程类本科专业,同时又有新疆高等工业学校、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设有相应的土木建筑与工程管理类高职专业,距一百多公里处的石河子大学也设有相应的本科专业,二十公里处的独山子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也有相应的高职专业。所幸的是伊犁州、塔城、阿勒泰及博乐地区没有相应的学校设有这方面的专业。故我系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将专业设置面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及博乐四地州。要做到与众不同的表现色彩和风格应从(1)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2)培养目标、(3)课程设置三个方面去打造自己的特色。作者认为只能从就业服务地区去考虑。专业建设要开放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着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锻炼,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素养要求不高,但职业素养要求较高,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践这一方面欠缺较大,无法完全承担这一任务。故高职专业的建设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学习方式、校园文化以及相应的教学与科研都要体现开放性。第一、教学内容要开放[1]高职教育很多内容,特别是实操性内容在校的教师是不能承担其教学任务的,学校也无法提供实践教学的环境,这就必须求助于企业的实操场地和有经验的师傅和技术人员们。第二、师资队伍要开放[2]高职教育因社会的需求变动很大,有些专业因社会的需求的萎缩而要求调整、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因为专业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师资力量和人员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故这个矛盾只能是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拓宽他们的能力范围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借助企业的力量。以不变应万变,以自有的师资力量为根本,以社会师资为补充。第三、教学管理要开放[3]我校转变为高职院校之后,不再同于先前的师范教育了,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不再是传统的寒暑假了,特别对于我校地处于北疆片区的情况,每年4月开始解冻,5-9月份是建筑行业的黄金季节,10月份后下雪冰天雪地,众多工地停工。故我们的教学管理要适应这种北疆建筑行业的季节性安排。暑期就应该教学不中断,5-9月这个黄金季节应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安排时间。第四、培养途径、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践应该具有开放性[4]对于我校我系的实际情况,有土建类中职和高职,也有管理类高职及设备类高职,因学科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这就要求在培养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实践上,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开放,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和用人单位,逐步采用“订单”方式,做到“定单”培养、定向使用。课堂讲授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直观、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互动性、有条件时可采用项目法教学。此外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对于有些课程或课程内容可采用网络教学或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第五、增强学生学习方式与校园文化的开放度在我校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实行学分制不太合乎实际,但因师范类、职业类、艺术类等专业群同时并存于学校,则应因材施教,因情而教。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搞套路,不强制非上晚自习等等。有些学生可能在实习、有的可能在充电等等,情况各异,不应雷同。学校应该加大图书馆的开放度,加大社团的建设、加大院办企业、院办经济实体的力度,让学生们有个适合自身的学习去向和环境。专业的发展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高职专业来说更是具有多变性,从其产生、建设到发展甚至萎缩停办的整个过程,都会因外界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带来众多问题。故首先要倡导一个专业不可能永远能办下去,要做好变动的准备。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既要保证专业的基本内涵,又不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在求稳的过程中不断微调。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保持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同时保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只有也只要这样就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专业才能得到发展,专业群才能得到打造。 2.本专业(专业群)建设规划的思路与设想 首先,本专业(专业群)的建设规划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应该根据本系的师资力量、设备设施等条件、地方经济发展现状、高校的布局、经济发展布局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来规划,同时必须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据此原则和思想,做出如下建设规划: 2.1必须加强土木工程教研室的核心和引领地位 为此,就必须调整专业布局,将建筑工程监理专业划归到土木工程教研室归口管理。应该始终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本系的主打和核心专业,并作为重点扶持、重点投入的专业来发展,使其在整个北疆声名显着,生源扩大并源源不断。同时还必须加大土木工程教研室专业申报力度,应在现有的师资力量的基础和现有的设施和设备的条件下,申报市政工程、工程测量技术等专业,并争取3-5年这两个专业申报成功并招生。 2.2工程管理教研室应横向发 展 工程管理教研室的专业与本学院经济管理、管理等学科结合起来发展,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经济管理系或管理系奠定基础和孵化专业及专业群。工程管理教研室所辖专业属管理类专业,其特点为投入少、产出大,所需教学成本较低,但产生的教学经济效益较高,生源有文理两个大类,学生容易招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较大。故也必须孵化成一个专业群来发展。为此,必须以工程造价作为关键专业,来带动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同时在3-5年内应申报工程管理专业和经济管理其他类专业,以扩充学生数量。师资力量可以借用文理系和基础部部分经济管理类及管理类的教师,使之不断成长壮大,最后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与工程管理系。 2.3建筑设备教研室是本系发展的难点 建筑设备教研室在做好建筑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及规划好其发展的基础上,应该加大申报相应的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如积极申报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供暖通风与燃气工程专业等,首先守住建筑电气专业,然后在此基础上,力争在3-5年内将这两个建筑设备类高职高专专业申报成功并实施招生。 2.4实施大班制教学管理模式 在扩大我系招生规模基础上,以求扩大我系学生数目与规模,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必须实施大班教学制。在专业不增的前提下,做到加大各个专业的招生数目,而在不增教师的基础上实施大班制来解决这一师资紧张的矛盾。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且效果显着。 2.5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 在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扩充南疆和阿勒泰及塔城地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在未来的3-5年使建筑工程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覆盖南疆部分地区和阿勒泰及塔城全地区。但同时应该转变观念,加强虚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尽量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规模。 3.结论 本文针对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专业建设提出了建设规划设想,该规划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实际可行,同时又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高职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本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实施需要一个过程,故其效果有待后期验证,同时该规划设想还需领导的大力支撑与实施方可见效。在此只能以论文的形式加以呼吁。
金融经济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 一、论文主题意义 选择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发展问题作为论文主题,是作者几年来的认真思考。之所以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市场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流选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可喜的是,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不断修正的发展理论,必将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始于1978年的我国农村改革,至今已有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面貌、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G年均增长率达到9.8%。然而,重要的是这一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小国(地区)仅靠某种或几种资源优势取得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发展中大国来说,这种发展势头必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实践打破了六、七十年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界曾有过的一个论断:即任何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以超过7%的速度,持续地长期发展下去。但是,中国的改革打破了这一论断,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良好借鉴,而且也为发展经济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各种发展经济学理论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面临着一个不可逾越的,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即如何正确解决国家发展与农业的关系问题。如果仅从一般意义上或以发达国家为背景来论述,已经远远不能说明和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国民经济市场化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才能逐渐完成。在这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在欠发达国家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以及两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的基本要素发育、内部结构变革及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的波动效应,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既使那些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发达国家,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发展,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在关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种种理论中,专门论述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关系的论著并不多见。这也正是本课题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广泛需求出发,侧重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此问题的原因。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体系中产生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分支,许多经济学家,如瑟·刘易斯、西奥多·舒尔茨等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都对发展经济学有过重要贡献。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拉美经委会的一些专家,分别以货币主义和结构主义为理论根据,对发展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和观点。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许多理论工作者借鉴国际经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发展阶段及经济结构变动等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忽视农业经济发展,过分强调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倾向,仍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占主流。特别是还没有将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加以研究。所以,本课题的选择至少是争取在这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发展,有一些不同点和独特之处,说明这些特征正是本课题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不同于拉美及亚洲的一般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具有十二亿人曰,九亿农民的超级农业大国,无论是资源配置、农业结构、还是经济制度等方面,都同小国(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无论是在启动期和起飞阶段,还是己经达到相当发达水平时,都要强调以农业为基础,都必须协调好工业与农业两大产业的关系。同时,在市场化改革中,要求金融部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客观要求。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对策选择必须充分尊重这一状况,否则就要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第二,不同于印度、巴西等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集权式计划经济模式,而且在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方面也与这些国家有很大差异。这就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起点,不仅包括了自然经济落后的一面,还包含着传统计划经济僵化的一面。因此,这种双重过渡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虽然我国农村经济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必须承认,我国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在解决双重过渡的困难中,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第三,我国农村改革己有近二十年的经历。可以说,二十年来,这种改革,就是渐近的市场化过程。其中许多有意义的实践探索,不仅在外国的经典著作中难以找到,就是国内理论界也仍须深入研究总结。本课题研究的基础不仅以各种学术理论为支点,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我国近二十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之上,这将使研究更加贴近改革实践,更加有利于理论创新。 第四,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许多假设,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而简单移植的作法,己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紧紧围绕市场化这条主线,深入探讨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可使研究成果能够较客观的反映和指导我国农村改革实践。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从这个现实出发就会失去主题。在这样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和宏观,其中大量的微观问题不是本课题所能说明的。而从货币、资金入手,进而从金融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为便于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对研究范围及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 我们认为,农村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在一国不同发展阶段是有区别的。在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村手工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且基本上没有农村工业,农村经济的主体就是农业经济。在此发展阶段上,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内涵基本是重合的。在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产品剩余和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的出现,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重合的部分缩小,农村经济中有很大空间属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此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从结构上看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是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农业部分。其中包括狭义农业和广义农业。狭义农业即农作物种植业,而广义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园艺业等。无论是狭义农业还是广义农业,均有一个基本特点,即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这是农业生产力的根本特点。二是农村非农业产业。其中包括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等。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工业亦称乡镇企业,与国家工业相比,其在企业性质、资金融通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两个经济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工业化一般作为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存在,在更高层面上与农村经济相对构成国民经济整体。而农村工业则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工业的经济概念,通常可做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农村地域上(一般指县以下地域)的工业,亦即布局在农村地域上的所有工业。另一种是指农村乡镇办、村办、个体和其它私营形式工业的总称。本课题研究采用后者概念,因为这种融农村地域、农民身份和企业所有制于一体的农村工业概念,有助于我们深入考察二十年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发展的过程,也有助于全面揭示农民的经济行为和农村经济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讲,虽然目前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形式说法不一,但在本课题中则以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为基本区分标准。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是农业经济的延续和发展。非农产品的经营,则指城市工业品扩散、矿产资源开发等其它形式。总之,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将在结构上趋向农业经济、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多元组合。在以后各章节的研讨中,采用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的概念时,不再单独说明其内涵,只是根据当时研究的需要和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有所侧重的使用相应的概念。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主体部分。认识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在市场化改革中的互动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是国家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和改革不仅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而且还要与国家金融制度互相协调。所以,研究农村金融不可回避的要涉及到国家金融体制及金融政策。这就使得农村金融处于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关系中的纵横交叉点上。由于金融问题的复杂性,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仅立足于农村经济货币化、农业投融资和农村微观金融组织行为上。在市场化进程中,本课题考察我国农村金融,主要是论述下列问题: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与农村金融的地位与作用;农村经济总量及结构性变革与资金的供求;农村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货币化与资金运行;农村金融中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市场化的关系;等等。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应该说明,本课题不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问题。因为发展问题从来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是本课题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发展理论,而是中国农村二十年的成功改革实践,这就更需要我们注重对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进行实证分析,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出发,来深入探讨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历史性变迁与发展。 从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与重点来看,它既包括了农业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一般理论,又涉及到了农业与金融两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体制背景等因素。因此,有必要采取比较分析方法,对改革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及改革后的市场化过程进行理论实证分析与经验实证分析。同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规范性研究。由于本课题主要研究农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以及两部门之间的改革发展问题,而这种研究又侧重于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进行,因此,分析方法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经验实证分析方面,对归纳法与检验法则是交替使用。逻辑推理中要特别注意合成推理的谬误问题,努力减少研究中的片面性。本课题的研究将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化这条主线,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中科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具备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同时,研究将主要以我国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特征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实践探索为基本题材,结合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主要步骤,循序渐近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也将加以介绍和比较,以便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及发展道路。 四、课题主线与体系结构 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各自又涵盖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所以,本课题不可能对这些问题泛泛而论,只能选择一条主线,对其中相关的重要问题加以讨论。我们选择了市场化做为研究的主线是因为: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同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改革的方向具有一致性;2.市场化进程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选择。农村经济改革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起到了先导性作用,而且市场化金融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配套和促进作用;3.市场化改革不仅反映着深刻的经济制度变革,而且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选择市场化这条主线贯穿全文就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4.市场化不是一个突变过程,而是一个渐近过程。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在这一渐近式改革中,虽然各自市场化的内容和进展不一致,但市场化的趋向始终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市场化改革这条主线,一直潜在地发挥作用,制约或促进着农村经济与金融的改革方向和进程。只有抓住市场化改革这条主线,才能从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本课题的体系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共计七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可视为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背景,使本课题的研究一开始便置于一个较为宽广的背景与思路之中。第一章是重新认识西方若干发展理论,目的在于进一步考察西方发展经济学说及其主要流派,着重说明西方市场机制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重点突出了制度变革和资本的作用。第二章阐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本章从讨论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发展思想入手,以实证分析为主,研究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发展的两大问题。一是传统体制下农村经济制度的非市场化问题,二是传统体制下农村资金运行的非市场化和农村金融的制度性压制问题。通过本章的讨论,反思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非市 场化的历史成因和诸多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揭示了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为以后各章的研讨做好必要的铺垫。 第三章和第四章可视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对市场化改革中的农村经济与农村资金问题进行基本分析。这种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说明农村经济与农村资金自身的市场化运行变革,而且也构成了专门讨论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和组成部分。第三章主要分析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市场化选择的必然性和改革进程。该章讨论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理论前提、经济制度变革以及农业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这些讨论,将有助于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层面上,认识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市场化问题,使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不仅仅拘泥于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范围。第四章则从一般意义上讨论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货币化、资本投入及资金需求。本章还从分析农村经济货币化入手,研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状况与特点,探讨了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中的货币深化问题,进而深入考察改革以来我国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重新思考金融的地位与作用,重新判断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另外,对农业资本投入问题力求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说明农业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关系及我国应该借鉴的发展理论。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可视为第三部分。这部分将较为详尽地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中的金融问题。由于篇幅和课题所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和农村政策性金融。应该说明,上述几种金融形式在农村金融的总体框架内,有交叉也有分离,但依据各自的性质和特征,在市场经济中它们的地位与作用是有差别的。通过对上述几类农村金融形式的研讨,本部分研究试图从金融角度考察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及趋势。同时,对农村金融如何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第五章主要研究市场化改革与农业银行如何向商业银行转轨。一般而言,农村商业金融涵盖的内容比较多。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农村商业金融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我国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这种改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上。对此,本章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第六章研究市场化改革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重建问题。主要内容有:对合作金融基本理论的再认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变异及反思: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阶段性探索;市场化改革条件下的合作金融利率及信用创造分析;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而且其改革的难度比较大,一些理论与政策问题,多年来一直难以取得各方共识。因此,本章以较大的篇幅对其中几个相关问题作些探讨。第七章研究市场化改革与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确立。目前,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对此,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历史回顾;2.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初探及国外借鉴;3.关于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思考。 五、研究结论与主要观点综述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是市场化改革中的农村经济与金融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分发展及其联系的研究,努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侧重于体制和政策分析,力争对课题研究有所创新。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但这种发展毕竟寓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应该说,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点不能否认。西方若干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指导意义,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制度及农业资本理论,特别是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想影响。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制度与微观经济制度。其中,超越国力的发展战略和强制性的制度是突出表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压制的性质是制度性压制,金融活动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农村资金运行非市场化的结果是大量农村资金无偿流向工业,尤其是无偿流向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偏斜运行,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使国家迅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为长远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4.农村金融改革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6.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因为国有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将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经济体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并对其它金融渠道产生示范效应;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同其它国有银行改革具有联动效应,但我们更要强调农行自身的特点和弱点,以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要关注社会效益,现阶段主要是处理好这种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农村商业金融改革同农村经济改革协调配套。 7.我国需要在改革中重建农村合作金融,以巩固农村金融的基础。传统体制下我国合作金融被严重扭曲,改革应该与国际合作经济的一般惯例接轨,矫正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方向。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会要采取不同政策,以解决它们联系农民、发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等问题;要注意合作金融的基本理论研究,特别要着力研究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利率及信用创造问题,以利于农村微观金融基础巩固和国家宏观调控。 8.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下的“市场失灵”将使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和基础产业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其中利用政策性金融实施保护是重要举措,是其它方式和渠道不能替代的;建立农业发展银行,专门经营和管理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十分必要;现阶段要抓住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给和管理这个主要矛盾,同时要开展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业务。从长远上看,农发行要拓展、创新业务,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摆到重要位置;农村政策性金融 的发展要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某些有益作法,深化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我国农发行的改革要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坚持以金融运行为本,同时兼顾协调与财政、企业、商业等部门的关系。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经济对央行治安治理的影响 维护辖区金融秩序,确保节日期间和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基层央行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所赋予的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加强与当地政法、公安及银监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自觉接受和服从当地政法、综治部门和上级行综治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加大对侵害银行安全金融案件的预防和打击力度。 一要加大对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案件的协查、督办工作力度,通过对大额可疑资金进行监测、建立征信机制,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甄别、控制、冻结恐怖组织资金的国内、国际流动,防止金融系统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损失和人员伤亡,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秩序稳定; 二要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完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制定符合辖内实际的自然灾害、发行库守卫、发行基金调拨和供应、反恐怖、机关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积极开展演练,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安全防范体系; 三要结合本行实际,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教育,有效地杜绝内案、减少外案的发生。四要充分发挥综治成员行部门的作用,落实好节日期间和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工作,坚持“五不放过”的原则,即: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隐患不排除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对组织、履职、协作不力的部门和个人,将严肃追究相应责任,确保安全稳定工作的严肃性。 加强综治宣传和调研工作 基层央行各支行要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综合治理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金融平安,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展综治教育宣传,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综治意识。 一要坚持普及综治知识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黑板报等大众传播媒介在综合治理宣传中的作用,重点加大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公布的《企业事业行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有关文件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综治和安防意识; 二要对全行员工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把普法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全行员工的知法、守法、用法知识。坚持案件防范与警示教育相结合。大张旗鼓地宣传案件防范工作,时刻做到警钟长鸣。通过典型案件,组织职工进行了大讨论,使干部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世界观。积极开展预防金融职务犯罪活动,组织员工走出去,开展“现身说法”等警示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引以为戒、以人为镜,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金融安全。 总结 基层央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每一个支行都应该认真、细心、谨慎的对待和处理。做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问题,已成为基层央行健康、平稳、有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五大建设性对策,鉴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有限性,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得到学习和完善。 金融经济论文:泡沫过后的世界经济与金融 一、金融泡沫的破灭:历史与现在 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金融泡沫曾经多次出现过,比较著名的有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狂热(Dutch Tulip Mania)、1720年英国的南海公司泡沫(South Sea Bubble)、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等。尽管这些事件前后相差几百年,发生的地点也不同,但它们的成因、演变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在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又经历了另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这个泡沫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日本的股票与房地产泡沫,它在1989年达到了顶点,日经指数曾达到38740点,到2002年年底则跌落至8579点,而现在的房地产价格只有高峰时的三分之一;另一部分是美欧的股票泡沫,美国道琼斯与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从2000年初最高峰的11722.98点和5048.62点跌落到2002年底的8341点和1335点,7.5万亿美元的“财富”被蒸发了,而彭博欧洲50种蓝筹股票指数由最高峰的5405点跌到2002年底的2500点左右。 经济学家对历次金融泡沫有过详尽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纵观历次金融泡沫的演变过程,难免让人们得出历史在不断地重复自我的结论: 1、大多数人包括经济学家、中央银行官员均无法准确地预测股市暴跌。例如,作为20世纪美国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的欧文.费雪,在1929年股市暴跌之前14天还在预测股票会继续上涨。格林斯潘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央银行行长之一,当道琼斯指数在1996年达到6000点的时候,他曾经泼过冷水,认为投资者存在着“非理性的过分乐观”情绪,但在此后他改弦易辙,再也没有提出类似的警告,听任股票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在暴跌之前往往弥漫着过于乐观的情绪,投机盛行。市盈率是衡量股市是否偏离均衡价值的基本指标之一。从美国历史上看,市盈率一般在8-20之间,平均为15,而到了2000年初,美国标准普尔500股票的市盈率超过了40,即便在股市下跌40%的现在,市盈率仍然超过了20。此外,有人认为一个国家股票市场的市值不应超过GDP的70%,而美国股市在最高潮的时期达到了140%。这些传统的经验指标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警示作用。投资者变成了投机行家,尽管他知道股票价格已经过高,但仍然决定买进,因为他相信股价会继续上升,能够把股票卖给下手。经济学家把此时的投资者行为形象地比喻为“更大的傻瓜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 3、股市暴跌发生时的私人部门(个人与企业)债务比率往往很高。举债意味着信心,而不切实际的信心意味着过度消费与不明智的投资。据经济学家统计,美国私人部门净储蓄额占GDP的比重在1960-1995年期间平均为1.4%,而2000年却降到-6%左右。 4、股市暴跌往往发生在宏观经济状况看起来很好的时候,这往往会让大多数投资者猝不及防。在2000年初股票开始下跌的时候,世界经济状况很好,而美国正在进行着其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期,看不出任何走下坡路的迹象。谁也不会想到泡沫破灭就在眼前。统计表明,在被深度套牢的投资者之中,大多数是在1998年之后入市的。 二、中央银行的崭新使命:防范与治理通货紧缩 历史告诉我们,股市暴跌之后往往伴随着长期的经济萧条。道理很简单:泡沫状态是实体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集中体现,它的爆破,必将以极具破坏力的形式,对经济过程予以强制性的纠正,由此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据历史统计,在1720年南海泡沫过后的20年里,英国工业产量年增长率不到0.5%,在随后的40年里,年增长率不到1%。1929年股市暴跌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经济萧条,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历史上极其惨烈的灾难埋下了祸根。日本股市泡沫的破灭导致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年的经济停滞与巨额银行坏账,即便到现在仍然看不到复苏的前景。 面对这一严峻的宏观形势,世界各国政府应该审时度势,果断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行长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在过去20年间治理与防止通货膨胀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面对通货紧缩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除了服务品价格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之外,其他物价水平呈整体下降趋势。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均是如此,而作为世界经济主要亮点的中国,物价水平也是连续下跌。面对这种情况,有些经济学家开始怀念那种以温和通货膨胀为特征的经济运行状态。 在通货紧缩期间,生产过剩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消费者持币待购心理严重,生产厂家失去了定价主动权,利润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进而影响其对未来投资的信心,裁员成为经常发生的事情。此外,物价下跌变相增加了借款的实际成本,加大了借款人的偿债负担。这一趋势如果得不到扭转的话,经济衰退将是必然的结果。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货紧缩尽管表现为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但人们不能只从货币供给量乃至货币政策上寻找答案,也不能仅以放松银根为基本对策,这需要财政政策的配合与其他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但同样不容回避的是,货币政策在防止与治理通货紧缩上负有巨大的责任。而且从日本的经历来看,治理通货紧缩要比防止通货膨胀困难得多——这一教训对决策者尤其重要。 2002年11月6日,美国联储第12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达到了1.25%这个41年来的最低水平。这次大幅降息行动并没有在市场引起积极的反映,反而引发了人们的担忧——美国是否在重蹈日本的老路?美国经济现在的状态与10年前的日本有很多的相像之处。日本银行在2000年3月已把利率降到零的水平,而整体物价水平还是连年下降,经济萎靡不振,货币政策似乎失去了调控经济的作用,成为了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典型案例——由于借款人对经济前景失去了信心,无论利率降到什么水平,都不愿意借款与投资。 人们难免要问:如果利率降到了无法再降的地步,中央银行还有什么 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为了打消人们的担心,美联储高层人士不断表示:即便是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它仍然有充足的工具来刺激经济。格林斯潘最近表示:中央银行可以购买政府债券,以此降低政府的融资成本及长期利率水平(在西方,中央银行所能够控制的只是短期利率,长期利率仍然由市场决定)。联储理事会理事Ben Bernanke走得更远,他在2002年11月下旬的一次公开谈话中,明确指出在1942至1951年期间,美国中央银行购买了大量债券,促使政府债券收益率水平保持在2.5%的水平(相当于现在的5%)。如果这一手段仍不奏效,中央银行可以接受商业票据为抵押,通过贴现窗口向银行贷款,以此降低借贷成本。Bernanke先生还提出了第二个备选方案,就是由联储购买外国政府债券,迫使美元贬值。但他同时注意到美元政策是财政部的职责范围,而且鉴于美国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不是很高,美元贬值不能有效地解除通货紧缩压力。Bernanke先生提出的第三个方案更为极端,即联邦政府推行减税政策,以刺激经济,同时,联储购买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所筹集资金用来弥补减税造成的亏空。这一方案的实质是中央银行开动印钞机,发票子。 上述政策建议出于联储高层口里,多少有些让人震惊。在过去20年里,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一直把防止与治理通货膨胀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之一,货币主义成为了它们的基本理论信条。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与利率水平,把物价控制在认可的范围之内。但到了现在,世界经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短期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失去了正常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表现了应有的胆量与勇气,探索非正统的政策工具,驶向了这段没有航标的里程。 日本银行已经率先这样做了。为了刺激经济,维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日本银行从2000年3月开始在市场上大量买进政府债券,并于2002年11月20日决定把其银行体系往来账户余额的上限提高到20万亿日元(相当于1200亿美元),这意味着每月需要在市场上买入1.2-1.5万亿日元的债券,等于日本政府净融资额的三分之一。日本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把长短期利率控制在历史最低位上,由此减轻私人借款人及日本政府的融资成本(尽管日本政府债务余额达到了其GDP的140%,而其30年债券的收益率只有2%左右)。此外,日本银行在9月18日宣布:它准备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它们所持有的股票,并于12月初付诸实施,以此帮助商业银行清理包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11月份的日本年度报告中肯定了上述做法,并督促日本银行“在没有标尺的地方坚定地走下去”。 日本国内现在正酝酿着一个更具争议的货币政策——要求日本银行明确确定一个通货膨胀目标,比如说是3%,然后想方设法达到它。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进一步增发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同时引导公众及企业的价格预期,以此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对于盯住具体通货膨胀率的货币目标,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也有这样做的,如英格兰银行,但它们的出发点是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既定目标之内,而不是像日本银行那样,设法把负通货膨胀率抬升到既定的目标。 笔者认为,国外中央银行的做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尽管我国经济增长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如通货紧缩压力、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财政可持续性等不容回避。回顾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笔者认为中央银行能够而且应该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为此,笔者提出一项具体的政策建议:建议中央银行向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用于收购四大国有独资银行遗留的各类政策性贷款。理由是:资产管理公司在1999年收购近1.4万亿元不良贷款之后,并没有完全解除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包袱,不良贷款率仍然高于国际水平,绝对额过大,无法自我消化。这些不良贷款中的很大部分仍然是《商业银行法》颁布之前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如果不能较为彻底地剥离出去,则难以分清银行管理层的责任,不能充分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鉴于国有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地位与国有独资背景,这些不良贷款被看作是中央财政的隐性负债,迟早要由国家解决。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央财政很难有力量解决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包袱问题——注资或者为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提供担保等做法,均超出中央财力。鉴于此,人民银行应该模仿国外同行的做法,试探以非正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困扰多年的问题。笔者认为,只要遵循正常的法律程序,审慎地设计分步实施方案,确定合理的再贷款金额,这个建议是可以操作的:既能促使中国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又不至于引发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为我们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外部环境,贻误时机将非常可惜。 三、泡沫过后的美、德、日银行体系 在经历过这次巨大的泡沫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次股市暴跌尚没有在美国引发金融危机——这与1929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美国大银行尽管伤痕累累,但它们的资本充足水平仍然很高,信用等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仍然具备对外支付能力。与此相比较,德国等银行体系蕴含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日本银行体系则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们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不错,一个不怎么样,一个是一塌糊涂(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1、美国银行体系经受了考验。上面已经提到,美国股市崩溃所造成的财富损失是史无前例的。在1929年之后的两年里,美国股市市值损失额相当于GDP的60%,而在2000年3月之后的两年里,市值损失额相当于GDP的90%。但在近两年里,美国只有11家规模很小的银行倒闭,而在1989-1991年期间将近有500家银行倒闭,在30年代初期更有几千家银行倒闭。我们可以大胆地作出这样的判断:假如此次股票泡沫没有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稳健运转的银行体系为宏观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我们认为美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直接融资的比例大幅度上升,银行贷款的重要性下降。据统计,在美国整个金融资产中,商业银行(包括储蓄贷款协会)所占的比例:1912年为79.3%,1948年为68.2%,1980年为56.2%,1997年为46.9%。在90年代通讯、信息科技、媒体等如火如荼的时候,风险投资提供的资金融通从1995年的5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450亿美元,上市(IPO)融资从1995年的303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604亿美元。高收益债券市场也为大量的新电信企业提供了几千亿美元的资金融通。当股市崩溃的时候,损失惨重者并不是银行,而是那些保险公司(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它们的股票投资最高可达其资产总额的60%)、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以及数以千万计的个人投资者。 第二,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大大增强了美国银行体系的资本实力以及消化损失、抵御风险的能力。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截止到2 002年9月底,美国最大的25家银行持股公司的资本总额为3807.3亿美元,准备金余额为408.35亿美元,而不良资产余额仅为408.35亿美元。这些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平均为8.7%,总资本充足率为12.24%,远远超过巴寒尔协议4%、8%的最低要求。巴塞尔协议的实质在于以银行资本金限制其资产的盲目扩张,同时鼓励银行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 第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与金融创新的长足发展,美国银行业能够对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进行积极的管理,把不愿意承担的风险转嫁给其他投资者。例如,据2002年1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消息,美国证券化资产(Assetbacked securities)、信贷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分别从1995年的3150亿美元、175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10480亿美元、15810亿美元。此外,美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与创新,能够对风险给予更加准确的甄别、量化与定价,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德国银行体系处境不妙。二战以来,在严厉监管体系下的德国银行体系一直享有稳健经营的美誉。但在近期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公司破产处于历史高位等外部环境下,德国银行业的经营业绩十分糟糕,裕宝银行(HVB)、商业银行、德勒斯顿银行等德国大银行均出现了巨额亏损。2002年9、10月间,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恐慌性地抛售银行股票,银行系统性风险一触即发。为什么会是这样?除了上述宏观原因之外,我们认为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全能银行模式暴露出弱点。在德国,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方面可能导致银行放宽授信标准,关系贷款增加,造成信贷损失;另一方面,随着所持公司股票的价格下跌,巨额未实现损失削弱了银行的资本基础。例如,2002年9月,德国商业银行未实现损失高达19亿欧元。 第二,过于拥挤的银行导致过度的竞争,而不平等的竞争格局产生了非理性的授信行为。德国共有2700多家银行,每百万人口就有515个银行分支机构,远高于英国(250个)与法国(420个)的水平,银行服务供给过剩。不仅如此,在德国银行体系三分天下的格局中,由州政府拥有的公共银行以其信用等级高、融资成本低的优势,与商业银行竞争贷款机会,导致贷款利差的不断收窄。商业银行被迫应战,不得不以薄利多销的方式争揽业务,无法根据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制定合理的价格,而一旦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商业银行发现大量的不良贷款冒了出来,而微弱的盈利水平制约了自己核销坏账的能力。 第三,德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有待改善。德国是世界上劳工成本最高的国家,严厉的法律限制了银行节约成本支出的回旋余地。例如,2001年,德意志银行的费用率(efficiency ratio)高达123.21%,高出花旗集团一倍(花旗集团的费用率为63.58%)。 3、总也走不出危机怪圈的日本银行业。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银行业风光无限的年代,而随着泡沫的破灭,日本银行跌进了自己怎样也爬不出来的深渊。据估计,日本银行业累计核销不良贷款折合1300多亿美元,而现在不良贷款余额仍然高达47万亿日元(约4000亿美元),贷款核销的速度总也赶不上新冒出的不良贷款。2002年11月下旬,日本七大银行预计本年度亏损3050亿日元(约25亿美元)。在短期利率接近为零的市场环境下,日本银行业很难依靠自我盈利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少人把日本经济没有尽头的萎靡不振归结于银行体系中介功能的丧失。在过去6年里,日本银行体系的贷款余额连续下跌,银行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承担任何信贷风险,大量的存款被投资到收益率极低的国债市场上,或者投资到国外金融市场上,银行难以很好地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尽管日本政府连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国债余额达到了GDP的140%,日本经济仍然看不到什么起色。 4、两种银行经营模式孰优孰劣?美国、德国、日本三国银行体系的不同表现不禁使人联想到学术界关于两种银行经营模式的争论。第一种模式称作“保持一定距离的银行经营模式”(keep at arm's length),它在美、英等国家最为典型。在这种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之下,银行总是与客户之间保持“一臂”的距离——不远也不近。第二种称作“以关系为本的银行模式”(relationship banking),以日本最为代表,在亚洲广泛流行。在这种模式之下,银行强调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同舟共济。 我们可以以一个例子来说明两种模式的差别:假如银行对一个老客户的贷款余额为1亿元,现在,客户遇到了经营上的困难,授信风险开始显现。按照第一种模式,英美银行一般会采取以下行动:立即停止新增授信,采取资产保全措施,尽可能降低已有授信的风险;这样做的理由是,既然风险已经出现,银行不能新增授信,银行应把最大的损失控制在1亿元之内。按照第二种模式,亚洲国家的银行一般不会马上采取过急行动,而是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考虑新增授信,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样做的理由是:如果不新增贷款的话,原来的1亿元贷款可能成为损失。但问题是,如果不成功的话,其损失可能会超过1亿元。 经济学界关于两种银行经营模式的争论由来已久。鉴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二战之后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成就,很多人认为“以关系为本的银行经营模式”优于“与客户保持一定距离的经营模式”,因为前者能够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而且,银行愿意继续向遇到经营困难的企业提供贷款。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及日本银行体系积重难返的现实面前,很多人转变了看法,认为亚洲模式在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宏观环境下能够很好地运转,而一旦经济放慢或者步履蹒跚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这是因为银行继续向本应断绝资金来源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其结果是新的巨额资金又跟着损失掉了,致使银行坏账长期无法得到解决,影响经济增长。 5、应该吸取的教训。通过对三国银行体系的分析,笔者提出两个个人观点:第一,如果按照上述两种银行经营模式的划分,我国明显属于关系型经营模式,强调与客户同舟共济,共同发展,授信行为不够严格,贷款定价也反映不了银行所承担的内在风险。鉴于日本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银行界值得深刻反思,以免重蹈覆辙。第二,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之中,而政策性银行依靠政府赋予的优势(以发债特权筹集长期低成本资金、财政补贴等),与商业银行竞争商业性业务,致使价格战愈演愈烈,贷款利差一再收窄,其损害力是巨大与深远的。对于我国的决策者来讲,重要的不是一味地强调利率市场化的紧迫性,而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比如说,如何解决市场参与者的公平待遇问题。德国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四、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与价值观的复兴 传奇式的投资家巴菲特有一个有名的论断:“只有当潮水退下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到谁在光着身子游泳”。在股票泡沫过后,金融行业流下了很多鲜活的素材值得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当时看来十分新颖的观点、商业模式也不过尔尔,而一度被认为迂腐的传统商业银行模式重新焕发出风采。还有,“新经济”时期那些不拘一格、敢打敢冲的“企业家”思维只是昙花一现,而真正具有持久魅力的仍然是守信、节俭、审慎决策、避免利益冲突等价值观。这对于日益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相融合的模式遭遇挫折,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焕发光彩。鉴于1929-1933年金融危机的沉重教训,美国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割了开来。这个法律的初衷是防止银行以低标准的授信条件争揽投资银行业务。60多年过后,这个法律在1999年被取消了,旅行家集团与花旗银行合并、大通银行收购J.P.摩根银行等,建立了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为一体的金融集团,并在市场上取得了第一、第二的位置。崭新的经营模式在世纪之交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但好景不长,在股市崩溃之后,这一经营模式遭遇了沉重打击。安然、世通公司等倒闭案件不仅让大通摩根、花旗集团等承受了巨大的贷款损失,而且纷至沓来的种种指控、司法调查(如指控银行帮助公司客户隐瞒债务、虚增盈利;指使分析师发表过分乐观的股评 报告,以此争揽投行业务,误导投资者;等等)及几亿美元的罚金严重地损害了它们信誉,致使它们的股票价格暴跌。摩根大通的股价在2002年10月9日为15.45美元,只有其黄金时期的23.5%(2000年3月23日为65.67美元),花旗集团在7月24日的股价为22.83美元,相当于五年来最高点的40%(2000年8月28日为54.9美元)。近期两只股票仍然在低价位徘徊。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汇丰集团、美洲银行等银行的股票表现要好得多。2002年,汇丰控股的股票价格基本徘徊在7-8英镑之间,与1998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多,与最高价格(2001年1月24日为10.92英镑)差别不大。在美国三大银行中,美洲银行是股价唯一上涨的银行。它目前的股价为68美元左右,高于5年来平均水平,与最高价格(1998年7月14日为87.93美元)相差不多。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可以从四家银行的盈利构成中明显地发现各自经营模式的差异。不难发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美洲银行、汇丰银行带来了稳定的盈利,而对于花旗银行来讲,尽管其消费银行业务十分成功,占据半壁江山,但却受到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拖累,摩根大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可谓是一塌糊涂,全靠零售业务支撑局面。 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字,2002年第三季度,美国三大银行净收益的构成情况如下: (1)花旗集团:全球消费银行占净收益总额的59%,全球公司及投资银行占32%,全球投资管理占11%,自营投资业务占-3%,公司业务占1%; (2)摩根大通银行:投资银行为净收益总额的-79%,零售银行及中小客户金融服务占248%,资金与证券业务占65%,投资管理与私人银行占30%,风险投资业务占-87%,公司业务为-78%。 (3)美洲银行:零售及商业银行占净收益总额的71%,全球公司及投资银行占19%;其他公司业务占14%,资产管理业务占3%,股权投资业务占-7%。 另据Bloomberg的专题文章,汇丰控股2001年的盈利构成为:公司金融业务占净收益总额的38.4%,个人金融业务占33.4%,商业银行业务占22.7%,私人银行业务占3.9%,其他占1.6%。 我们认为,随着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以个人为对象的按揭贷款、信用卡、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盈利前景。而且,从亚洲金融危机乃至近两年欧美国家的实际来看,个人信用远比企业信用具备更强的抵御经济周期负面影响的能力。现在,世界各国的大银行纷纷把业务发展的重点转向以个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上,并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 2、传统价值观重放光彩。商业银行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经历过无数次的政治动荡、军事冲突与经济起伏。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审慎、节俭、足智多谋(prudence,thrift and ingenuity)成为商业银行家的座右铭。但曾几何时,这些价值观被当作迂腐过时的东西而加以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片面强调以因特网取代砖瓦式的传统银行网络,突出能人(所谓能够争揽大笔业务的deal-maker)的作用而忽视普通岗位的默默奉献,刻意追求别出心裁而忽视整个组织的目标,等等。人们在经历了股市泡沫的洗礼之后,恍然发现传统价值观的持久魅力,国际银行界出现了返璞归真的趋势。 我们以瑞典最大的银行——SEB经营战略的转变为例:这家银行曾经追捧过网上银行,并因此而大力裁减分支机构;随后又展开收购活动,力求把业务范围扩展到整个北欧乃至欧洲地区。随着股市的上涨,它又把注意力放在了资产管理与收费业务上。经过接连不很成功的尝试之后,这家银行现在提出了颇受投资者欢迎的3C战略——Customer satisfaction、Cross-serving及Cost-efficiency,也就是说,最大程度地让客户满意;利用银行网络推销各类金融产品;努力控制成本,提高收益水平。 对于21世纪之初的金融泡沫,现在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我们不想充当先知先觉、或者马后炮式地指出事情本应如此或者本不应如此,我们也不敢推测更为悲观的世界经济与更加动荡的股票市场还在前头。但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总是有历史在不断地自我重复的感觉。鉴于此,世界各国的决策者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觉,以果敢的政策措施,防止经济大衰退的出现,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这样一来,后人在研究这次泡沫破灭的后果时,将会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金融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金融法制新理念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为各国带来利益和风险,使国际经济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对于国际金融体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全球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认识到各国自身金融体系的坚固性对世界金融稳定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全球化协调与合作观念的重要性。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要求规范完整的金融体系。确立适应我国根本经济利益的金融法制新理念,并依此建立健全金融法制,是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必要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金融法制;法律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表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流动,并在全球范围内改变资源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经济规模与形式。综观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 深刻原因主要出于: 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技推动经济,拓展了国际分工,扩大了国际市场范围,形成了跨国的生产与经营格局,这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跟进,保障大范围的跨国经济活动高速高效发展。这得益于信息技术降低了国际经济交流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国际经济关系变革的要求。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中,一些外向型新兴工业化经济类型国家和地区,取得了经济实效,使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贸易、投资、金融等改革,并获得很大成就,无论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打破贸易壁垒、投资垄断的要求出发,发展中国家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发达国家一旦推行其自由化的经济策略,也指望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多的份额,打开关税壁垒等阻碍,推动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市场化,它对各国最明显的影响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全球资源和市场总体化可使一国经济发展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市场的束缚,尽量实现以有利条件生产并有利市场销售的经济良性循环。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可能产生国际分工利益,也带来空前的竞争和风险,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试图弱化各国国家主权,国内经济会受到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国内产业和市场会受到冲击并可能产生金融风险甚至危机。尤其是目前国际金融资本体系的风险管理能力与国际金融市场变革有很大距离,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融危机说明了这一点。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对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使金融全球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2000年举行的21世纪论坛上表示: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向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按同一规则运作及国际市场蓬勃发展。金融全球化以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为基本前提,同时又对世界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金融全球化目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点:一是国际资本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始,国际金融出现兼并潮,加拿大皇家银行与蒙特利尔银行合并,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等等,这种并购行为使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空间增大。国际资本规模扩大化不仅表现在金融业务空间,而且表现为资本流动规模扩大。据统计,未来的工业化国家各种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将高速增长,至 2000年达到 13 7万亿美元,如此巨额资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高回报。 二是金融业务从传统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如银行不仅提供各类存贷服务,还提供各种证券买卖、信托、保险等服务。如美国一向是“分业经营”,但近年开始走向混业经营的道路,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后,经营范围跨越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基金等业务。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现代化服务方案》,分业的时代到此终结。 三是电子化打破了金融交易的地域限制。计算机、现代通讯、网络等技术的普遍应用,使金融市场融合性大大加强,而金融电子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转帐等,已涵括了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市场一体化得以实现。数字金融利用网络展开后,金融机构的地域限制被打破,市场准入的界线变得十分模糊。 四是金融监督的国际合作水平有所提高。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一些国家、地区开放了金融服务领域, WTO全球金融服务协议强调了金融市场准入和最惠国待遇,使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更重要的是这种金融全球化使许多国家认识到各国自身金融体系的坚固性对世界金融稳定和全球绿济的影响, 20世纪 90年代后期国际社会尤为重视各国金融系统的安全,如 1996年经济七国集体里昂会议呼吁加强金融监管, 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导致金融全球化的金融技术因素产生于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的金融产品,或是拓展了原有金融产品的特性,二是规避金融管制求得利益的无限延伸,三是金融的自由化运动。现在的欧元、全球债券、各种货币衍生物、利率股票衍生物,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而金融自由化促使发达国家金融管制放松、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导致国际金融的管理规范理念发生了变化,这主要表现为: l.放松管制的变化。放松管制是国际金融法律规范方式的总体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市场的管理形式出现了很大的变革,如在证券市场,由于电子化的证券交易、清算、监管方式成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基本模式,许多国家对其公司法、证券法、信息披露等做了修订,对证券商的业务经营与竞争方式予以适当放松,并强调保护投资人的权益。 放松管制虽然是主流,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法律规范除了鼓励创新理念之外,开始强调对金融业的管制观念,各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仍以证券业为例,美英等国对证券市场的管制有所增强,英国 1997年布莱尔政府通过市场管制促成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场地交易方式改为全电子监管方式,并且许多国家都纷纷效仿,尽管管制方式各有不同。香港政府 1998年对股市的干预,日本政府对着名商业银行的注资,都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规范金融市场基本上都是先以几十年时间建设其法律基础和法律体系,以后才逐步依法有规则地放松管制。 2.混业经营的变化。在全球化条件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混业经营非常明显。如美国长期坚持分业经营, 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改变,《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经国会通过后,美国开始以金融混业经营取代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督的方式。混业经营也使金融形式多样化,如保险基金入市,证券商进入银行的同业拆借市场融资等等。由于国际 金融市场混业经营,可以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分散一定风险,并贯通监管机制,所以,不仅原来奉行金融混业经营的国家,如德国,仍然发展和完善混业经营,而且分业经营的国家也开始动摇分业的基础。 这种经营方式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法律关系,并使得金融关系已不再是只体现个别国家或地区的利益了,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在证券市场融资,或者一国的证券公司参股另国证券公司。金融市场的跨国、跨地区交易导致了国家地区间、市场间的依赖和互动,法律规范的思路已经不是各国自行制定金融法规保障和规范金融混业经营的单一问题,而是加全球协调、建立国际合作的有效调整规范体系。 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混业经营(包括它们的隔业兼并后形成的金融集团),直接促进了金融衍生物的广泛应用。但实际上金融的风险会明显扩大,各国、各地区的金融监管无法突破区域性限制,分散了金融市场监管的权力,使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风险监督失控。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能否再建立类似世界贸易组织那样的权威组织机构,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包括巴塞尔委员会监管,对国际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如上所述。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使得国际金融法律规范方式出现了创新和变化。我国的金融市场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树立起与国际金融法律规范方式变化相适应的金融法制新理念,并依此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制机制,对此,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l.正确运用管制政策。应当结合改革的实践把握我国的金融法律规范环境。发达国家用相当长时间构造了宏观的法律框架,然后逐步依法实施放松管制,并适应国际金融法律规范方式的创新。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虽然金融业对外开放,但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变化不应盲目顺从自由化,也不应尾随金融市场开放时间表。 2.完善金融立法,这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创立整体法律框架,确立一系列金融主体法律,利用国际条约保护我国金融业(如WTO中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外资银行法》、《合资银行法》、《信托法》等相关法规,明确规定金融市场准入、资产实力、资本金标准、业务范围、信息等具体内容,使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依托于稳定、全面的法律基础。 二是逐步依法放松管制。如在证券市场放宽准入条件,至少要体现证券法制的特殊性,对于管制方式的定位应当强调无所有制无行业歧视原则的市场准入,降低创业板上市门坎,准确确定证券的调查权、处罚权(证监会担当)。我国证券市场强调保护投资人权益,同时其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国有企业融资,在这种前提下,对法律的要求是特殊的,就管制证券市场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运作受国务院领导,其成立时就是事业单位,现在脱离了地方政府领导,可说是适应了金融全球化以及金融制度创新的需要。 3.适应行政干预与司法管制逐步分离的国际金融管理理念,证监委的法律地位应当加以调整。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不高,如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和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监督几乎无法实现,由于并不存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客观上无法制止外资银行的违规操作或不规范经营。因此,应当认为我国目前金融法制要解决的还不是尽快与国际接轨、快速放松的题,而是尽可能利用有效的时间构建自己的法律规范体制,形成自己的管制模式和规模,并逐渐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法律创新理念,正切入国际金融机制的循环。 4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我国金融现实的制度与金融创新己打破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模式,我国目前也允许证券商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融资、允许光大银行入主万国证券公司,进军保险业,建立了光大金融集团,允许国有银行间接进入企业,信达、华融、长城等资产经营公司参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允许保险资金间接入市;允许银行参与证券业直接合作(中国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有限公司 1999年 12月约定进行业务的全面合作)。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银行、证券、保险混业经营,对于金融创新、资本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都有推动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金融经营风险也会扩张,包括制度的风险, 1993年巴林银行倒闭就是在监管和运作都有明确规范的证券市场范围内发生的。所以,混业经营的直接表现应当是跨国运作的速度加快及跨国运作的规模扩大。随着跨国运作的法律规范形式的变化,应根据新形势改进监督能力和措施,建立稳健的金融结构和金融政策以及坚定的金融体系,勇敢面对跨国金融运作行为,并重点突出监督和管理。 2000年9月我国中央银行、证监委、保监委决定建立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可说是我国金融监管走向统一协调的关键举措。 5.规则必须统一化。统一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针对行业的合营、管制方式应当统一,我国的管制机构、风险防范机制等都应协调一致。二是未来国际金融的合作趋势使各国金融政策协调,那时如果没有一个涵盖国际金融市场法律规范的组织形式,在单个金融市场中还可能发生巴林银行问题。 我国应当尽快运用金融立法加快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促进国内金融制度有机体制形成,统一规划金融市场业务的创新和国际化,以统一、平稳的立法理念指导金融法制建设。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日趋向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倾斜,金融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将大幅上升,未来服务贸易的竞争将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务贸易。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也经历了迅猛的发展,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77.4亿美元,10年来增长了近7.7倍。 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研究和文献都集中于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影响的分析,忽略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反向作用。然而,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的影响机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基于 VAR 模型的分析方法,利用 1997-2012年期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等统计指标来考察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之间的双向动态关系。 一、文献综述 国外较早开始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问题。Francois与Schuknecht(1999)等人评估了各国经济增长与服务部门自由化间的联系,证实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Mattoo、Rathindran与Subramanian(2001)的研究显示服务部门开放影响长期增长绩效,并且金融服务部门要强于基础电信部门。Eschenbach与Hoekman(2005)发现金融服务等部门的改革与服务业FDI流入呈显着正相关。Khoury与Savvides(2006)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度上升对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低收入国家没有明显作用。该研究意味着服务部门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 最近几年关于金融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刘辉煌(2001)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双面影响。詹艺丹(2007)认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通过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要抱着谨慎态度选择恰当模式、步骤与时机来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阮明烽、沈颖(2011)发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崔艳娟、赵琛、徐晓飞(2013)主要研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发现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效应。 二、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与变量定义 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参照同类文献模型的可行性,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经济意义,以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来度量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以国内生产总值来度量经济增长,直接建立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令 GDP、EXPORT、IMPORT分别代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选取1997-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为消除汇率和通胀因素的影响,以上数据均折算成美元。笔者在分析时均采用各变量的对数值,记为[lngdp]、[lnexport]、[lnimport],上述变量的一阶差分用[dlngdp]、[dlnexport]、[dlnimport]来表示。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此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尽管有较高的回归系数,其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被称为虚假回归或者伪回归。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来说明数据的平稳性,采用ADF检验法,模型的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在选择了最佳的检验形式和滞后期进行检验后,结果显示[lngdp]、[lnexport]、[lnimport]在0.01的显着水平下是非平稳的,而[dlngdp]、[dlnexport]、[dlnimport]在0.01的显着水平下是平稳的。故该时间序列在1%的显着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过程,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一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是其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协整关系。协整检验就是用来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各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各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回归可知,GDP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方程的残差序列存在一阶自相关,需对残差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方程残差的ADF结果显示,残差为平稳序列,证明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4.VAR模型及方差分解 为了反映各个变量的单位变化通过其内在联系对整个系统产生的扰动以及各变量对这些扰动的综合反映,需要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对[lngdp]、[lnexport]、[lnimport]之间的系统关系作进一步分析,找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 ⑴模型的构建。向量自回归[VARp]的一般表达式为: [yt=A1yt-1+...+Apyt-p+Bxt+εt t=1,2,...,T] (1) 式(1)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随机扰动项,同期之间可以相关,但不能有自相关,也不能与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 ⑵确定滞后阶数。本文根据LR检验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FPE)、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的结果确定模型的阶数,有超过一半的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为3阶,因此可以将模型设定为[VAR3]。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可知各特征方程无特征根在单位圆外,模型较稳定,整体拟合度较高,各扰动项也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 ⑶方差分解。利用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即考察变量间相互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 ①我国 GDP 在第1期只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并且冲击影响的强度很小,进口和出口分别为2.191%和0.756%,累计仅为2.947%。随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对GDP 的影响逐渐增强,在第10期达到最大,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为 46.517%,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为26.635% , 二者之和为73.152%。从第4期开始直至末期,这种贡献趋于稳定并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由此可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金融服务贸易进 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出口的促进作用。 ②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方差受其自身的影响最大,其中第1期95.697%的冲击由其自身引起,直到第10期预测方差分解值也达到了50%以上。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出口的预测方差影响相对比较小,而国内生产总值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在第6期之前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从第 6 期之后其影响逐渐上升,到第10期达到33.258%,可见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期。 ③金融服务贸易进口起初受到其自身和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最大,分别为58.467%和 38.812%。随后两者的影响都有所衰减,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期初的 58.467%减至期末的39.603%,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对进口的影响也从期初的38.812%减至期末的24.784%。国内生产总值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在初始阶段很小,只有2.721%,,此后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到期末时增加为35.613%。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相似,说明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滞后期。 三、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1997 年到2012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并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法,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动态考察。结果表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解释经济增长预测方差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而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预测方差的贡献度则相对较小,且具有一定滞后期。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进口和出口均会促进经济的增长,但二者促进作用的程度不同。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这可能是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将通过经济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水平的提高来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但这一机制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即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反馈效应需要一定时间。 研究表明,在新一轮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中,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加强。因此,我国应通过积极调整服务贸易政策和完善金融体制来推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而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又将通过竞争压力、技术转移、制度创新、吸引外资和产业竞争力等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需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吸收科技进步成果,促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建立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反馈机制,以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金融经济论文:对于金融时代下经济管控的思考 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对一个企业的管理及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后金融时代下,更新企业管理者的经济管理观念、更新企业员工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在更新经济管理观念的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入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等,促使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及方针时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企业的发展动向进行把握。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企业创新经营策略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改变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创新建立虚拟化、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企业新型的经营组织结构。创新企业企业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联盟、创新企业品牌。 创新企业经营联盟是本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在生产、销售、技术等多方位的联合,从而建立起一个固定性的企业经营联盟。创新企业品牌则是指企业通过改变传统的代人加工的低水平生产方式,创新建立属于企业自己的品牌,以此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帮助企业产品赢得附加值,赢得市场。创新企业经营策略是一种有效地赢得市场、增加利润的方法,它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电子信息化,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来说,只有通过现代网络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取代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方法才能进一步加强企业发展的信息化。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顺利完成远程处理工作,比如远程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以及远程报账等,同时也可以强化企业管理层对其下属各机构进行实时的财务监控。企业通过先进的通讯技术可以实现网络财务的远程处理及协同业务,这促使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同时,企业内部建立专用财务管理数据库,一方面财务管理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数据库远离认为因素干扰,保证了财务管理的严密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财务管理随意性。上述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智能化财务管理。 增加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这样有助于企业创新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假设员工对企业产品、文化都不予以认同,这很容易造成企业员工团结力降低,容易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这样长久下去极易出现企业员工离职的现象,因此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及培训以此来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并使员工意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生产活动的创新企业生产活动是企业生存发展下去的重中之重,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就必须对企业生产过程实施创新,其中包括企业生产流程创新和企业采购活动的创新。下面探讨一下企业生产流程的创新。企业生产流程的创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可知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生产之初制订的生产计划和目标发生改变,这时企业应通过评审来确定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因不可预知因素带来的生产计划和目标的改变。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中的生产过程、结果、测量及内部审核进行全程的监测,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现象进行记录和评审,通过这种方法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 金融经济论文:分析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 模型、变量与数据 为了检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下政府能力和金融发展之家的关系,变量的定义和与测定现有的研究中,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测度经济增长状况,但是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难以反映区域内生产效率的增长情况,因此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来测度生产效率的更为合适,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用1978年作为基年的CPI数值进行调整,模型中用本年的GDP对数减去上年的GDP对数进行测量。区域金融发展指数的测度指标主要参考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率测度方法,用各地区本年度的存贷款总量与本地区当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指数测定用各个地区当年的财政支出水平与当年的GDP的比值加以衡量。对于控制变量的选取主要参考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方程,在人力资本总量和资本投入增加总量上进行测度。因为各个地区的人口具有流动性,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以用各个地区的教育投入来指代人力资本的增加额更为合适。另外在控制变量中还要加上区域劳动力人口的变动情况。在外部资本流入上,因为缺少各个地区利用国内外部资金的数据,因此只能用各个地区历年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加以计量。数据来源本文重点考察区域金融因素和政府因素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经济体中所起作用,因此选择河南省18个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组团式发展,以2004-2010年数据作为时间节点。因为不同时间段的样本数据采集中存在着单位的不一致,所以本文统一了不同年度数据的单位值。外资投入以美元计价,为了能在分析中与人民币的计价方式一致,用各个年度美元兑换人民币的中间价对外资投入量值进行换算。并且按照价格指数对历年的数据进行了换算,以保证比较的真实性。 实证结果与分析 随机效应估计是假设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效应不随个体和时间变化,无法观测到的地区效应构成的残差随机分布,与解释变量严格不相关,因此将模型看成有随机截距项的回归方程,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解决误差项中的序列相关问题。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则依赖hausman检验统计,如果统计结果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着,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为了减少变量的内生性导致的估计误差,需要选取若干工具变量来减少随机扰动项和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所以采用的估计方法为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为了预防模型中可能存在异方差,需要用面板数据的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显示,添加工具变量后的估计结果与未添加工具变量之前估计结果差别不大,表明原估计结果较为稳健。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方程1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推动作用为负值,长期作用可能为正值。这说明目前区域金融对经济的推动力作用不显着,也可以认为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并且还引起了资金的外流,这与地方推动区域金融深化的目标背道而驰。金融发展和地方能力的交叉项指标为正值,但是估计的回归系数很小,这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在控制变量中,虽然所有的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都显着,但是还是可以看出,劳动力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更为重要,这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特征。在截距项中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济源和开封,其余的截距项都为正值,表明此经济区的大部分城市区域金融的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效果较为显着。豫北经济区城市中,截距项也为正值,但是回归系数较小,说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豫西和豫西南经济区中,三门峡的截距项为正值,但是南阳为负值,说明此经济区的内部差异较大,区域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不强。但是黄淮经济区的所有城市截距项均为负值,而且效果较为显着,说明此区域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造成了区域资金的流出,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2)根据方程2的估计结果表明,总体上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力增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明显,回归的结果结果既不显着,回归系数的量值也很小,这说明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上还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强势政府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但是政府能力和金融发展的交叉项为负值,而且检验结果显着,这表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还是施加了一定的控制,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控制变量回归参数与方程1的结果相差不大,进一步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粗放性质和有限开放的特征。截距项中,中原城市群城市中,除了济源和开封,其余城市的截距项都为正值,而且系数较大,表明政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力较强,而且政府掌控区域经济资源的能力也较强。豫北经济区所有城市的截距项都为正值,但是数值较小,表明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所起作用较弱。豫西和豫西南经济区中两个城市的截距项差异较大,表明此经济区个体差异较大,内部联系不强。黄淮经济区中所有城市的截距项都为负值,说明此区域政府过于强势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动力。(3)根据方程3的回归结果表明,短期内金融发展水平和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都不能显着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的潜力,这说明区域经济的增长会受到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经济能力的共同影响,结合方程1和方程2的回归结果,可以表明政府对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显着的影响,同时区域金融的发展对政府能力也有显着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面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如果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采用不同的措施。(1)在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的阶段,盲目的推动地方金融水平的发展,不仅不能提高地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可能会引起区域资金的外流,因此经济发展落后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决定自己的金融发展政策,重点是提高本地区投融资水平,畅通本地区的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融资环境,而不是追求本地区金融机构的数量指标,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推动本地区的金融深化水平。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应当继续深化,因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依靠区域金融产品数量的增长。(2)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也要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经济发展滞后阶段,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将会影响经济的增长,此时的经济发展更对的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应当逐渐提升自身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3)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区域性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控制的融资平台严格控制,杜绝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政策的干预,同时也要控制区域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胁迫和绑架。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金融机构和政府起着不同作用,提供不同的产品,才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4)区域经济的增长要更多的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技术水平的提升,继续扩大外部资金的引入并由此形成技术的溢出,提升区域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继续加大区域的教育投入,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要注意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投入方式。 金融经济论文:分析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发展措施 《金融规划》中“双中心”的打造,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功能,侧重于资金的来源层面,而《海洋经济规划》预示着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解决了资金的去向问题。两者合力对接,就是要构筑浙江大量资本,尤其是民间资金向海洋经济倾斜的渠道和路径。这种发展的举措上的交点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相一致“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万美元大关。届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全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规划》明确指出,其规划的时间范围是“十二五”期间,其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的节点都在“十二五”末,战略任务的时间范围也定格于“十二五”期间。而《海洋经济规划》指出,“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具体表现为在发展目标层面,重点规划的是到2015年主要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着、海洋科教文化全国领先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涉及到具体量化指标多达11个,而2020年的量化指标仅为3个。 由此可见,两个规划总体上在时间维度是衔接一致的,而这一时间又与浙江经济总体上转型的关键时期相一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为浙江地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金融业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在动态最优和统筹管理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有叠合《金融规划》明确指出战略重点是“两个中心,三极空间,六大平台”,其中“三极空间”具体是指构建起以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打造台州、绍兴、嘉兴和义乌等若干金融特色城市为亮点,重点培育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区)为支撑,推进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浙江省多层次金融空间布局。《海洋经济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尽快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和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的两翼发展水平,并做强杭州、宁波、温州这三大沿海都市圈。同时还将在整合提升现有沿海和海岛产业园区基础上,重点建设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台州、温州等九大产业集聚区,并重点推进舟山本岛、岱山、泗礁、玉环、洞头、梅山等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杭州、宁波、温州作为“三极空间”或“三大沿海都市圈”完全一致,嘉兴、绍兴、台州作为重要城市在两个规划里也都被提及。除了内部区域叠合,两个规划还在接轨“长三角”等外部对接区域也有共同的触点。可见,两个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有相当比例的重合交汇,这就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层面提供了平台和基础。3五大举措、三大保障:护航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约束下,资金总量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信贷规模总量的投入需要有一个统观全局的规划。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支持浙江海洋经济持续科学发展。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结构要优化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间接融资规模大、效益好,直接融资相对弱势;银行业发展强势,非银行业,尤其是小金融机构、类金融结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切合海洋经济的特点,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和非银行尤其是创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化浙江金融业整体的结构。为此,要加强研究,区分海洋金融与大陆金融的差异性,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契机,优化浙江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业务要创新在发达经济体,与海洋经济相关的金融业务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航运保险与再保险、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为此,要大胆创新,尤其是要创新非银行业务,构建海洋金融、航运金融和与临港大工业配套的口岸金融服务等现代海洋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风险要监控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投资规模较大、不确定性高的特点。一方面资金投入量十分巨大,对区域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创新,资金集聚和流动方式、渠道可能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在特定试点和局部区域集聚金融风险,这对浙江区域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要协调监管,建立政府监管当局、行业自律和内部风控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同时也要创新监管方式,及时预警金融风险。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资源要整合在经典的经济金融互动关系中,金融的发展有两种基本动力,一种是需求拉动,一种是供给推动。一方面海洋经济的发展显然对浙江地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体现了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在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积极引导和推动的角色,在金融支持领域也积极推动。因此,地方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力量合力的合力推动。 为此,要整合金融资源,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也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浙江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一是在宏观层面的统筹发展上需要政府协调兼顾,在保证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二是在总体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层面,通过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建设要有倾斜;三是在具体的业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对设立海洋经济产业基金、政策性海洋保险等予以积极的财政税收支持。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体制不断创新一是要创新金融准入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上的作用,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准入的条件,引导民间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建设;二是创新金融业务监管体制,监管部门对于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业务要密切跟踪,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监管经验,三是创新金融运行体制,尤其是现代金融在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引进一是要建立立体化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端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系统性、国际化的金融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健全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创新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和模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高端人才服务于浙江金融业;三是搭建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要与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高端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既懂金融、又懂海洋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金融经济论文: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预测及影响 美国经济已开始复苏,欧元区和日本正走出衰退的泥沼,表明世界经济正步入缓慢增长的后危机时代。中国最新出现的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出口未来难成经济增长的引擎,元气恢复的外资银行加快拓展中国市场,中资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美国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美国经济先行指标PMI(经理人采购指数)今年3月份达到了59.60,已连续8个月超过50这一指数经济收缩与扩张的分水岭,这预示着美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另外,美国3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18万人,表明美国失业率开始下降,这也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但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非农失业人数累计高达800万人,失业率创下近30年来新高(3月份仍高达9.7%),即使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保持目前增长势头,失业率要恢复到危机前的自然失业率4.6%的水平,大概需要两年时间,因此,美国经济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快速增长。另外,美国房地产市场仍然低迷,房贷断供率屡创新高,银行不良率仍在上升,今年银行破产数量已高达50家,信贷市场流动性并不充足。尽管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达到5.6%,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将回落至3%左右。 欧元区经济将走出衰退实现低速增长。欧元区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已连续6个月超过50,且保持升势,预示着欧元区经济将由收缩转入扩张,预计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转正。由于欧元区国家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国政府间财政状况差异较大,缺乏统一、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国救市政策的力度都不同程度受到《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赤字比例限制条款的约束,因此,欧元区经济复苏速度已落后于美国。欧元区的领头羊德国、法国经济已率先复苏,但高达10%的失业率成为欧元区复苏的最大障碍,预计今年欧元经济增长率为1%左右。 日本经济将走出衰退,实现小幅增长。尽管日本PMI指数已连续9个月超过50,但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下滑仍超过4%,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欧美经济的复苏和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有利于日本经济复苏,但日本失业率仍在高位震荡,因此,预计今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将实现小幅增长,增长率约在0.7%。 国际金融形势研判 美国短期仍将保持0.25%的联邦基金利率不变,但中长期加息可能性上升。虽然美国GDP去年第四季度创下危机以来的新高,但由于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已逐步退出,失业率仍高出危机前5%,加之美国房地产仍陷低迷之中,因此,短期美联储将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25%的低位。但其CPI已突破2%,且有上升之势,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基础的稳固,美联储中期有可能小幅加息以控制通胀。 欧元区与日本央行短期仍将维持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欧元区与日本经济复苏速度目前落后于美国,欧元区失业率高于美国,老龄化、高失业及高福利政策的结合,使欧元区经济落后国家财政进一步恶化,加之欧元区CPI较低,短期并无通胀之忧,因此,欧元区将维持1%的基准利率不变。日本央行预计在截至2010年3月的财年里,核心CPI下降1.3%,经济仍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因而,日本央行将维持0.1%的基准利率不变。 希腊债务危机有惊无险,欧元面临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挑战。由于2001年希腊为达到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和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的加入欧盟的标准,而运用高盛的“金融创新”,掩盖其部分债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希腊经济的冲击,加之国内财政收支的恶化,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着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年初发放的10年期国债利率为6.25%,是德国同期国债利率的两倍,同时希腊债券CDS价格大幅飙升,希腊政府面临违约风险。根据欧盟和IMF的救助计划,欧盟在必要情况下拿出首笔300亿欧元,和IMF一道为希腊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目前得以缓解。但与希腊情形相似的还有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这些欧元区成员国面临的主权债务危机将使欧元面临空前挑战,欧元兑美元汇率下降风险加大。 花旗第一季度盈利44亿美元,美国银行业业绩有望改善。花旗最新财务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盈利44亿美元,扭转了上季度亏损76亿美元的颓势,盈利来自:证券投资业务盈利大增37亿美元,净信贷损失减少84亿美元和费用减少116亿美元。花旗作为美国金融巨头之一,其净信贷损失大幅减少16%表明美国实体经济开始复苏,由于金融市场反弹明显领先于实体经济,花旗重视证券投资的努力获得了回报。由于美国的大型银行基本实行综合化经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比较高,在道琼斯指数屡创新高和资本市场持续走强的背景下,其投资银行收入将大幅提升,房价的企稳止跌有利于美国银行业贷款损失的减少,因此,美国银行业第一季度整体盈利有望大幅上升,也将有利美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复苏。 国际油价开始从高位回落,未来将在70美元?85美元之间震荡。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对中国油价产生直接影响。图显示,近一年来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近1倍,原因之一是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最直接的原因是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元气的恢复,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做多力量的增强。最近在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高盛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指控,国际油价应声重挫。未来制约国际油价的因素有: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对原油需求形成了制约;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使美元有升值趋势;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使国际原油需求增加有限;从技术形态看,国际油价处于一年来的高位,多头获利回吐使油价回调概率加大,但在每桶70美元处将受到有力支撑。 对中国的可能影响 人民币升值压力暂时缓解,人民币汇率争端隐患未除。尽管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出现缓慢复苏,但失业率仍处历史较高水平,各国政府面临着来自工会的较大压力。出于政治考虑, 发达国家政府会一定程度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除反倾销和惩罚性关税外,压迫人民币升值是减少对中国进口的重要措施。目前美国出于对中国增持其国债的需要暂时与中国就汇率问题达成妥协,人民币汇率维持当前汇率不变。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远未实现市场化,加之中国对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税(增值税)政策,这都为发达国家、甚至像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指责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政策提供了口实,只要政治需要,中国的对外贸易伙伴随时可能拿人民币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压。 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少量逆差可能成常态,短期出口难成经济增长引擎。今年3月中国贸易项出现7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令市场感到意外和费解,因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贸易项保持顺差,而在国际市场复苏的背景下出现了逆差。但研究发现,中国3月出口环比增长18%,并未恶化,但进口环比增长37%,增幅远超过进口导致逆差的出现。因此中国贸易项出现逆差具有偶然性,可能是中国出于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做出的策略选择。中国目前持有高达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欧元面临着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欧元资产也面临较高风险,因此,中国外汇储备保值升值压力巨大,明智的选择是降低外汇储备,实行适度贸易逆差政策。在欧美经济缓慢增长的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可能再出现8%以上的增长,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应更多依赖内需。 恢复元气的外资银行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中资银行未来在中间业务领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本轮金融危机使主要国际银行均遭受重创,但在“大到不能倒”的潜规则的保护下,花旗等金融巨头终于挺过了“严冬”,等来了经济复苏的“春天”。尽管英国《银行家》的全球银行1000强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已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但中国银行业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业务结构暴露出其明显的顺周期性,正在进行房地产价格深度调整使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证券投资、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领域,中国与国际活跃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最近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在宁波、惠州、中山等东部沿海城市相继开业,它们在中间业务和零售高端客户业务方面将对中国银行业形成冲击。如何有效控制外资银行综合化经营蕴含的高风险,应对其日益紧迫的竞争威胁,对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都是个考验。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经济增长方式探索 在现在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这种虚拟的经济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的核心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际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经济最早出现在七八十年代,主要是通过银行这个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钱收集起来借贷给其他人,然后收取利息。这种生息的方法就是我国早期的金融经济形式,采用的是间接融资,而人们手上的各种证券就是虚拟的资本。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开拓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九十年代我国许多发达的城市开始建立证券交易所,将具有价值的证券市场化。而在证券市场中,有价证券相当于货币一样可以在证券市场中自有交换,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换取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加快了资金周转的效率。 而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随后加入到WTO等一系列的措施都促进了我国金融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同时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也加快了我国经济与世界挂钩,扩大了我国资金流通的范围,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泉。近几年我国政府正在逐渐转变现有的经济结构,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这一目的主要是根据现在的国际经济情况而制定的。现在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复杂,各国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也在下降。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逐渐成为了当今经济社会的主要潮流之一,并且也在不同方面影响着各国的经济政策。 金融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1998年以后,我国对金融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中央领导逐渐转变金融市场的被动状况,以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金融经济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1我国金融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一,银行业的呆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如果呆坏账率过高将对银行业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并且不利于资金链的流通,进而不利于创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近几年政府为了降低银行业的呆坏账率,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加强了对贷款方的考察。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加大了贷款的难度,一方面给中小企业的发展设置了高门槛,另一方面造成了银行资金的闲置,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第二,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的开放以及受入世后的相关国际政策的限制,许多外资金融机构瓜分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且给本土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力。为了抵御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在业务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大型企业,从而收缩了对中小企业、农村、小城镇等的信贷业务。因而,从整体上而言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结构是不完善的,不能满足更多行业的需求。 第三,金融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性下降。由于现在银行业业务对象的转变,现在的信贷年限更长,占用的信用资金更久,从而使得金融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性下降。而资金的流动性下降将会对银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势必会影响到银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问题等。 2加快金融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缓解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发展 世界金融危机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国家,并且也让这些国家开始反思自己的经济体制。我国也不例外,针对此次的金融危机,我国在经济体制上的漏洞开始显现出来,并且影响着许多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一,加快金融业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步伐。外资银行的引入可以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管理上的水平以及在相关策略上的选择。同时,通过引入外资银行,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注资、并购、合资等途径丰富我国金融市场,降低呆坏账率等。 第二,为了降低中场信贷的流动性问题,应该通过相关的改革政策转换现有的资产证券。可以将这些有价证券通过金融市场转换为抵押的债券,通过证券交易将其转换为流动的资产。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从而能够将金融活动的范围扩大,加快整个社会金融资金的快速灵活周转。 第三,结合现在的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在网络世界的作用。现在的互联网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并影响着人们现在的行为。所以,充分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将银行业的发展与电子市场联系起来是未来金融界发展趋势之一,这也加快了货币的流通范围,开拓银行业务渠道,降低了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小结 金融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对虚拟资金的控制来宏观掌握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经济体制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但是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所以建立较为完善的金融经济体制是现在我国政府应该积极面对的难题之一。本文就目前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现在的金融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赖于社会各个行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因而金融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解和掌握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现状,探求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的途径,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南阳市农村金融部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还遇到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效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金融部门支持种养业成本高,自身收益小,农业银行正从这一领域退出,农民贷款难问题突出。农户种养业贷款一般来说额度小、笔数多、户头多、工作量大。农户种养业贷款的这种额度小、笔数多、贷款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农户贷款管理难、手续繁、成本高、收益小。农业银行出于商业化经营的考虑,对农业的新增贷款越来越少,正逐步从农户贷款业务上退出,农户贷款主要靠农村信用社发放。但由于目前农村资金分流严重,邮政储蓄挖走了一块,国有商业银行因“树根效应”从农村吸走了一块,过重的税费提留负担抽走了一块,使得农业“失血”过多,另外一半的资金从农村流入城市,“支援”了城市经济建设,农村金融部门新增贷款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农户贷款的需要,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效益差、信誉低,金融部门处于放贷难、收贷难的境地。目前,从总体上讲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效益差、信誉低,使金融部门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是放贷难。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涉农企业经营普遍不景气,效益较差,达不到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条件。有的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有效的抵押或担保手续,使金融部门无法对其发放贷款。同时由于放款责任制的落实,一些信贷人员为了避免承担贷款损失的责任,不愿意发放贷款。二是收贷难。由于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农业龙头企业产品不能稳定占领市场,多数微利经营,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有的处于半停产状态,无力归还贷款;有的已厂倒人散,银行贷款已被悬空。 .由于政策不配套,金融部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目前,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再加之政策不配套及其他原因,金融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人民银行要加强指导,加强监管,用好货币政策工具。一是组织农村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提高思想认识,扩大支农效能,适时投放支农资金。二是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农业经济状况和环境,了解货币信贷政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三是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投量的监测,按照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规定其农业贷款最低投放比例,并督促考核落实。四是加大支农再贷款的力度,扩大再贷款的数量,延长再贷款的期限,真正使再贷款发挥其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五是通过再贴现手段,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涉农企业的票据贴现,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 .农姓“三金”要协调配合,勇于创新,支持服务好“三农”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三家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银行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益、有潜力的乡镇企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银行要及时筹措调度资金,满足粮、棉、油收购的资金需要。农村信用社要坚持支农方向,大胆实施“一卡两村五户”和信贷放款“五大员”制度等信贷创新。“五大员”制度和“一卡两村五户”活动是人行南阳市中心支行在信贷业务上的创新举措。信贷放款“五大员”制度,就是在信贷部门设立贷款调查员、贷款审查员、贷款法律监督员、贷款核批员、贷款运行监督员,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落实好贷款“三查”制度和审贷分离制度,使新增贷款到期回收率达%以上。“一卡两村五户”活动就是在广大农村发放信贷守信卡,扶持信用村中农业种植示范户、养殖户、庭院经济户和贫因村中脱贫示范户、脱贫发展户。 .要为农村信用社创造必备的经营环境,以切实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一是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其存贷款比例,使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可用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二是国家要尽快弥补农村信用社因支付保值贴补而多支付的利息,以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三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转存款利率,增大其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四是国家要对农村信用社实行免税和降低征税标准,以体现对农村合作金融的扶持政策。但同时可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呆账准备金率,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呆账核销能力。 .要切实解决农村资金分流问题。一是“返”。对于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可全额或按%以上的比例就地返还,由当地人民银行以再贷款的形式发放给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二是“堵”。对于农业银行的新增存款要求其按照-%的比例用于发放农业贷款,堵住农业银行资金非农化的口子。三是“增”。通过降低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存贷比例来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放贷能力,通过增加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增强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四是“减”。主要就是减轻农民各项税费负担,使农民安居“乐”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五是“引”。就是引凤筑巢。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吸引非农组织、企业、个人携带资金和技术到广大农村承包荒山土地、投资办厂和进行高效农业开发等,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过发放住房消费贷款,以拉动农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向农民发放电视机、冰箱、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贷款,满足农民现阶段生活需要。通过发放农民外出务工路费贷款,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通过发放助学贷款,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为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当然,在发放消费信贷时要注意搞好信用调查和评估,完善各项贷款手续,防范信贷风险,确保农村消费信贷的健康顺利开展 金融经济论文:网络经济下的金融创新 1、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财富》杂志上声称,未来一0年,微软将用自己的利用软件系统取代银行的清理系统承当起全世界的资金清理业务,并由此预言:在新世纪里,传统商业银行是将要灭绝的1群恐龙。的确,二0世纪九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发展迅猛,大大增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全世界经济1体化的过程。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增进各国在更广、更深的程度上介入国际分工,为各国传统产业晋升以及改造开拓新的途径。对于于未来任何1个领域,互联网都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对于于银行业来说,现在正面临着1个极其严峻的考验,即互联网产业迅速突起,并以其强大的信息以及服务功能,正在扭转以及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传统银行面临着本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推出新服务的挑战。 比尔·盖茨能够无视金融行业的上百年惨淡经营以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壁垒,就在于他作为信息技术的领头人,深切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无坚不摧的气力,敏锐地发现了传统银行业墨守成规构成的可乘之机。如果银行业没有金融监管当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书”以及多年累积的固定资产以及商业信用,与那些高科技公司、工商企业和综合服务机构相比,将无更大优势可言。因而许多银行家都认为,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传统银行竞争的胜负将取决于应变能力以及金融立异能力的高下。最近几年来,以美国的花旗银行等为代表的西方银行已经经跟进互联网时期,不断进行金融立异,提供斩新的金融产品,知足日趋发达的网络经济的需求,以期不被新对于手击溃。 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应答加入WTO的挑战,我国银行业必需扭转传统发展战略,从体制、机制、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手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金融立异,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2、金融立异的首要意义 金融立异,是指在外部环境前提下金融领域内部对于要素的从新组合以及创造性变革。金融立异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全进程,其主体是各类金融机构,包含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立异不但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外部请求,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必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般而言,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立异的内在动力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金融产品同其他产品1样,也存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饱以及问题,也有1个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那末,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供求瓜葛,开发出新的金融业务品种,知足自己以及客户的需要, 就成为金融立异的首要因素之1。二因为金融机构比起其他行业来讲,面对于着1个限制性较强的管理法规,规避这些法规的限制便成为推进金融立异的又1首要因素,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构成了金融机构“管制—立异—管制—立异”的循环发展进程 。 3、金融立异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1个首要标志是人类出产经营流动以及社会流动的网络化。因而,金融机构必需顺应潮流,踊跃拓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发行与交易、网上保险业务以及其他网上理财业务,展开与金融业务网络化相适应的技术立异、工具立异 、轨制立异、组织立异等1系列立异流动。 一.金融观念立异 跟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累积、金融知识的普及以及同业竞争的加重,人们对于银行的请求更高,选择的余地更大。在网络经济时期,银行业为了更好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需扭转传统的经营理念以及服务方式,要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营销理念,要将由客户引起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为由银行引起的主动营销服务。银行服务的情势以及内容要由肯定的金融产品服务逐步演化为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百货商店以及金融服务中心。树立现代化客户服务营销中心(Call Center)是转变经营理念、晋升服务手腕的首要保证。Call Center的树立不但是银行优质服务的体现,也是银行拓展市场的有效渠道,更主要的是确立了1种新的服务以及营销体系,1种现代化银行所必须的经营方式以及服务手腕。建设新型Call Center是实现新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模式的首要基础以及手腕,也是原有Call Center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型Call Center的建设中,服务以及营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服务增进营销,以营销拓展服务,这是Call Center能否从本钱中心发展为利润中心的症结。工作人员不能仅仅以回应客户需要为知足,首要的是培育营销文化,使每一1个人都是胜利的推销员,时刻不忘招揽业务,牢固建立本钱以及效益观念,加速实现Call Center由本钱中心向利润中心的战略转变,使新型Call Center成为现代化银行新的服务营销体系以及综合性的服务支撑平台。 二.金融技术立异 (一)努力建设银行数据仓库 银行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是1个拥有信息优势的部门,如何管理、应用、经营好这些信息,是摆在现代化银行建设中的1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高我国银行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水平,必需加紧银行数据仓库的建设。 目前国内银行对于客户的评判只停留在静止、片面、主观水平上,不能对于客户作出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及准确、高效的选择。例如在银行卡业务方面,因为没有对于客户的贡献度的分析,1个拥有大量交易的优秀客户,被视同为1般客户来对于待,结果造成优秀客户的流失。在贷款定价方面,本钱的竞争日益激烈,某些大客户请求下浮利率,银行单从1笔贷款看乃至要蚀本,但又很难患上到这个客户的平均存款余额、本外币结算量、各种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等数据,因此难下决策,常常贻误商机。尽人皆知,银行业存在1个“28定律”,发达国家的银行就是通过数据仓库找出自己这二0%的最优客户,并以各种方式提供VIP服务,留住他们,提高他们的虔诚度,进而发展自己,提高经济效益。而国内银行目前还很难做到这1点。数据仓库的树立将收场这1尴尬的局面,它使现有的扩散的无关联的信息变为集中的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以及处理,可直接用于客户瓜葛管理以及市场营销。 在金融立异与新产品开发方面应用数据仓库,通过业务系统的整合,银行新型业务产品可以更好地创造效益,例如通过数据仓库分析出特定客户群的盈利率,通过客户的消费分析来抉择活动资金贷款的对于象。此外,银行数据仓库的树立有助于转变传统经营理念,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拓展市场,发展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决策无比扩散,1个行从总行、分行到支行实际上有许多人在决策贷款怎样发放,这类信贷资源切块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很大的弊端。虽然地区行是劣当选优,而从全行规模来讲,个别的局部的贷款优化,常常在全局来讲是不优化的,乃至是劣质的。尽管基层行对于当地客户信息比总行掌握患上充沛,但对于全局信息掌握患上无比不充沛,常常会致使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行业总体风险(这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后不良资产率依然居高不下的缘由之1)。同时,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实是在规划经济以及手工处理业务的体制下构成的,计算机的利用也仅仅停留在摹拟手工处理、提高工作效力阶段,信息以及数据是扩散的、不关联的、不及时的,根本不可能解决统1授信问题,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反差。通过树立银行数据仓库,可以成立全行统1的授信中心,集中处理授信业务,从而节制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因为授信中心掌握着国内外大量的客户信息、行业信息以及决策辅助信息,这样从全行每一1个分支机构反应出来的某个行业以及客户,就能在全国规模内进行优化选择,优当选优。同时,对于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客户可以集中统1授信,防止多头授信的风险。这样就基本上与国外商业银行接轨,不会呈现目前这类层层授权、层层授信,授权馈链拉患上过长,造成决策行动最后扭曲的现象。 银行数据仓库应包括银行具有的、从不同的数据库以及文件系统中提取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全面地反应了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通过树立数据模型以及采取数据发掘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为全行各级领导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工具,促使银行增添盈利以及提高总体经营管理水平。例如进行收益率分析,应用数据仓库的盈利管理在于将具体的盈利指标以及单位当功课务来处理,它可以设在银行的总帐1级,并对于触及银行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统计、应急项目的情况进行汇总。国外商业银行在盈利分析时,也采取新的核证预会计法子,如本钱收益法用来分析单独的组织机构对于银行总体的盈利影响。又如应用数据仓库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包含资本分析、资本召募、信贷提坏帐筹备、央行报表、资金到期分析、收入分析、利率敏感度分析、活动资金分析、边际利率变迁以及短时间资金管理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银行最高层的业务透视图。它不但是最高层的业务汇总,也能够应用数据仓库进行资产负债平衡表变化的分析,如对于历史趋势、未来事件以及节制活动资金与利率结构的失衡进行评估决策。 (二)努力建设网上银行系统,增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银行是金融电子化最新发展的产物,作为网络上的虚拟银行,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享受全天候的网上金融服务。首先,网络银行扭转了传统银行经营理念。其次,网络银行扭转了传统银行的营销方式以及经营战略。它能够充沛应用网络与客户进行沟通,能依据每一个客户不同的金融以及财务需求“量身定做”个人金融产品并提供银行业务服务。再次,网络银行使银行的竞争格局产生变化。网络银行的全世界化服务,使金融市场全世界开放,银行业的竞争再也不是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服务质量以及价格竞争,而将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网上银行与网下银行等多元竞争格局。 发展网络银行,第1,要明确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踊跃稳当地发展网络银行业务。从国外经验看,网络银行的模式有两种,发展新的单纯网络银行或者传统银行的网络化,两种模式各有益弊。我国商业银行应遵循凸起自己的服务特点及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的原则加以选择。第2,加强网络银行的立法工作。1方面要依据技术发展修改现行的法律规范与规则,另外一方面要制订有关规范电子货泉以及网上金融服务发展的1系列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网上电子商务、电子资金活动的安全标准以及程序,强化对于网络银行以及网上电子支付结算中心的资历认证,为网络银行发展以及网络化金融立异提供法律保障、安全保障。第3,中央银行在加强对于网络银行监管的同时,要从政策长进1步支撑商业银行的网络化金融立异。 三.金融工具立异 银行是经营货泉的特殊行业,因其特殊的经营对于象、广泛的社会联络以及深远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全社会风险会萃的焦点。追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盈利,始终是商业银行寻求的目标。因而,加强风险管理,包含风险辨认、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节制以及风险决策等的全进程管理是10分首要的。因而,要踊跃开发金融立异产品来吸引客户。当前在国际上发展很快的金融数学以及金融工程在这方面将施展凸起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以及手腕。西方同业在这1领域已经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经卓有成效。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银行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对于风险的钻研分析不够,对于风险资源的开发应用更显乏力。 金融数学是金融以及数学的结合体,是利用数学的1个新的分支,在二0世纪后半叶有了迅速的发展。它的主要内容是钻研如何对于金融问题树立数学模型,如作甚金融的定量分析提供数学法子,和如何对于金融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等。 金融工程是二0世纪八0年代之后在西方构成的1门新兴利用学科,历史不长,发展迅猛,是现代金融领域的高新科技。金融工程主要阐述金融立异工具以及风险规避技术,和它们的钻研、开发、设计与利用。金融工程其实是借用工程的概念来形象地描写新兴的金融流动,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 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有着10分亲密的瓜葛,它们以金融理论以及数学工具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主要目标,采取定性以及定量相结合的法子钻研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灵魂是它的创造性,请求创造性地应用远期利率协定、综合远期外汇协定、互换、期货、期权及其组合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强货泉、利率、商品与股票等风险管理,并将这些金融工具进行灵便而奇妙的拼装组合,设计开发拥有不同功能的金融新产品,投放市场,获取回报。 四.金融轨制立异 跟着金融竞争的日趋全世界化以及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以及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金融服务的信息化以及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延伸和各种金融立异工具以及产品的呈现,使患上传统金融服务领域的界线逐步趋于隐约,证券、银行、保险3者之间的业务呈现互相渗入的趋势。金融轨制立异的主要表现就是轨制的融会化趋势,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开始向全能型经营方向发展。一九九九年底美国政府废止了履行长达七0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标志着以新经济浪潮为违景的银行业变革的开始。二000年,国内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公司之间展开了1系列业务交叉以及合作,许多业内人士坦言,合作是中国金融业 由分业转向混业必需补上的1课。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在促成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同时,也对于传统的金融监管轨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轨制势必被“全能经营、统1监管”轨制所替换。而且,网络经济前提下金融立异步伐的加快,网络金融发展的无国界化也请求扭转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适应新的形势,在监管轨制长进行立异。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展开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注重,愈来愈多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加入这1行列,监管合作的规模由传统的银行业扩大到证券、保险、外汇、金融衍出产品等各个领域,监管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又1趋势。这不但有益于实现各国之间监管信息的同享,而且可以通过合作以及交换提高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水祥和效力,并以此有效地防范以及禁止金融风险引发的区域性金融风暴。 五.金融组织立异 网络经济的发展也使患上金融服务领域在组织结构上出现出两大发展趋势:1是传统的金融服务领域呈现大范围的并购浪潮,通过并购不但可以扩展范围,增强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低本钱地实现向混业经营的演化。金融业并购的1大特色是强强合作、混业联合,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网络经济时期的请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本钱,提高范围经济效益。2是非金融企业借助网络技术应用本钱优势向金融服务领域渗入。高新技术网络公司应用成熟的网络技术以及低廉的费用优势广泛吸收客户展开金融服务,触角已经触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其初始范围尽管较小,但凭仗网络利器正在与传统金融企业争取市场份额。目前,在国外已经经呈现了传统金融企业与新兴技术网络公司广泛合作、协同发展的趋势,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共同向社会提供高水平、低本钱的金融服务的时期已经经来临。 六.金融监管立异 金融监管的立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是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金融管制尽管在必定程度上不乱了金融秩序,增进了经济的延续发展,但跟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金融环境的变迁,传统的金融管制体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例如,电子货泉以及网络银行业务的展开对于中国金融监管的内容以及法子提出了挑战。网络银行以其利便、快捷、超时空等特色,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1端传到另外一端,大量资金突发性的转移无疑会加重金融市场的波动,网络快速传递的特性,会使波动迅速蔓延。而网络银行的整个交易进程几近全体可以在网上完成,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银行业务失去了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交易对于象变患上难以明确,进程更为不透明。这无疑加大了监测与管制的难度。 电子货泉在网络银行的业务传递中盘踞了主要的地位。电子货泉的发行使流通中的货泉需求减少,而电子货泉的活动性也一样影响电子货泉的发行范围以及余额,其发行的范围越大,可用于结算的余额就越多,但同时也请求有更多的传统货泉随时筹备赎回至关数量的电子货泉,这就请求中央银行有足够的货泉贮备。电子货泉的发行以及流通对于央行的货泉政策提出挑战,也对于货泉供给调控能力提出质疑。专家提出,第1,应由金融监管部门统1计划管理电子货泉与网络银行,并树立1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消费者、商家、银行以及清理机构的权力以及义务;在发展电子货泉的同时树立起对于其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及认证中心;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规模,树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轨制,制订网络安全标准,树立安全认证体系等。第2,金融监管应不断加强。跟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体系的效力提高,金融立异活跃,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大,因而,在行政式的直接金融管制放松的同时,以风险节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应不断加强。 4、有关问题 针对于网络经济前提下金融立异的新特色,进行金融立异的进程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调剂观念 要充沛注重网络经济带来的影响,从对于金融立异的被动适应,转为主动进行金融立异,进而变成先导型金融立异,使信誉货泉可以在出产潜力允许的前提下先于出产而呈现并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充沛施展创造精神,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国情的、知足市场需要的金融立异。 二.加强调研 当代金融学的钻研已经经获得丰硕成果。1方面,要加强对于新经济确当代金融成果的钻研,提高金融立异的知识含量。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国内现实市场的需求与潜伏市场需求的钻研。吸引已经有的成果,用理论联络实际的法子推动金融立异。 三.培育人材 人材是网络经济的灵魂,金融市场的发育以及完美、金融立异的推动、金融理论的钻研都离不开人材的首要作用。要加快金融人材队伍建设(包含管理人材、技术人材、经营人材),其中金融企业家又起了尤其首要的作用。 四.构成轨制 金融立异是推进金融业发展,以适应网络经济请求的首要手腕。因而,要在轨制上保证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立异的踊跃性。1方面,通过对于产权的界定以及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加之立异收益机制的树立,使金融机构愿意踊跃从事金融立异。另外一方面,要降低金融立异的交易本钱,构成1个利于立异的优良环境。 金融经济论文:探索构筑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农村经济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进行流转,农村的小型金融机构也将被允许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等,这些都将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给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更有利于农村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完善农村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各民族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1,《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的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大安排,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流转,现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明确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进行流转的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有利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充分实现农民对承包土地各项权益。对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正本归源的提导意义。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现,将有利于农村农民在资金融通活动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债权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市场空间也得到拓展。 二、当前农村金融体系缺陷的探索 当前,农村的金融体系主要是以农信社为主及几大专业银行的业务网点构成,其主要的业务是以简单存取贷的资金流转及不动产抵押业务为主,金融工具单一,农业保险面窄小。其次,是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制度性缺陷,准入过严,现在金融机构网点至镇级居多,至社区和村相对比较少,要实现金融业务服务到社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从主观上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社村一级经济总量相对较少,经济活动的形式相对单一,经济活动的频率也相对低。广东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情况相对比较好,内地及边远经济落后的地区的情况尤为明显,从现行的金融政策下,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然不愿意做“亏本”的买卖。 2,现在农村村民的投融资能力比较差。一方面受到政策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民可抵押融资的条件贫乏。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流转,但不包括抵押。即使法律上允许农地可以抵押,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是不愿意抵押的,因为他们怕失去了土地,而金融机构也要看抵押物能否处置、变现,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只能用作农业,不能改变用途,目前还难于处理变现,金融机构也就不愿意接受农地作为抵押物。 从客观上分析,目前农村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农村经济和金融规模总量不足,金融工具单一,缺少必要的融资及相关的衍生产品和工具,农业的保险面狭窄。 2,国家对进入农村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过高,过严,不切合农村的实际。对照现代商业性金融机构监管模式要求偏高。 3,当前国家对农村经济特别是被流转土地的农民切身利益的保护,农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及农村资产定价的公式(准则)等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4,国家对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业发展缺少必要的规定。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必然以自身经济利益为于归,必然会影响对农村金融业的投入和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5,目前国家对农村的保险业监管不足,存在一定的不规范行为,未能很好地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保险的范围、涉及的面相对较窄。 6,国家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扶持政策还不足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这些虽然都有助于农村金融改革获得实质性加快,但仍然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的支持。 三、构筑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 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要以创新的思维,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国家政策推动与市场力量相组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要继续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业务限制和监管。调整现行法律法规,继续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如:农村项目发展基金等私人资本进入农业信贷领域,参与市场竟争。调整监管方式,按不同资本进入状态不同,分层次建立监管机制。 2,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把村级经济的闲置资金或资本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组建村级信贷机构或银行,按投资比较分享收益及承担风险,定向借贷给农民发展农业。这个机构由所在的村民委员会共同监管,按照商业金融机构模式进行营运,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村级经济资产的升值,免盲目投资,造成资产的流失。如:塘厦镇大坪社区,出售土地的收益,除按国家规定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外,在扩大集体和发展经济方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市场经济风云变幻,投资经营性项目,风险较大,难以保证资产的增值和补值,只好建厂房搞租赁经济,在金融海啸下,也显得鲢危机重重。另一方面,同属区域内的农民发展项目,其经济实力,个人诚信等诸方面都会比较清楚,存在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同时也缓解农民发展项目融资难的矛盾。 3,通过发挥财政、税收的杠杆政策,把增大农村的金融供给,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与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紧密结合起来,吸取美国早期圈印第安人土地的教训,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动员“城市资本下农村”,让土地的流转遵循经济规律,让农民自已自然流转。 4,国家要尽快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则,价格定制的准则,规范土地流转的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持土地被流转农民的切身利益,防止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5,建立电子化农民信用档案和信用评级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倡导诚信,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罚”的奖惩机制,为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和风险定价等发 挥作用,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6,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出台后,明确了提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致力于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增加配套的政策: (1),农村小企业贷款指导性意见; (2),农民小额贷款指导性意见或规定; (3),允许村镇银行、信贷机构及农村互助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银行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4),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对于构建农村主导产业项目给予资金上的补贴; (5),减免农村小额金融信贷机构的营业税; (6),扩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面。 (7),允许村镇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发展专项发行债券。 7,推动农业与金融业相结合,发展以农业为载体的金融衍生产品。改变过去村乡经济以“租赁”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以市场的力量推动农业的发展,把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农业强国。 构筑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紧紧围绕着如何改变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积极开创转型发展新路。 金融经济论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弱化及改进思路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县域金融服务呈现弱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县级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予以解决。 一、县域金融服务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机构现状来看,表现为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到20__年9月末,全县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7个,比1998年减少了26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在战略调整过程中,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不断减少人员,服务功能相应萎缩。现有机构10个,比1998年减少26个。 从信贷服务现状来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贷款总额增长缓慢,从20__年的45,304万元增长到20__年的63,641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03%,而该县秘书网网址: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1.40%,贷款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在静宁县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占绝对优势,是区域经济的主力军。据统计,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中小型企业达5634家,其中工商业企业156家,从业人员达到4.35万人,注册资金2.5多亿元,产值和税收分别占全县的88和34。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县城经济发展的瓶颈。据统计,近三年(20__、20__、20__年)全县各金融机构年累计贷款额分别为30215万元、37218万元和30327万元,其中贷给中小企业分别为4373亿元、8171万元和7715万元,分别仅占14%、22%和25%,与中小企业为县域经济所做的贡献极不相称。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以更高的成本从民间融资,这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据了解,目前90%的中小企业都存在从民间融资的现象,民间融资的平均月利率为10‰左右。三是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信贷服务的主力,贷款所占比重上升到第一位。农村信用社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由1998年的26%上升到20__年的45%,增长了十九个百分点。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成为金融服务遗忘的角落。静宁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5.4%,农业、农村经济在全县占有重要地位。而农村金融服务严重弱化。一方面表现为金融机构在农村服务网点少、服务项目单一,农民难以享受到比较及时全面的金融服务。据统计,全县24个乡镇,仅有金融机构网点30个,其中农信社24个、邮政储蓄3个、国有商业银行3个,国有商业银行已从大部分乡镇退出。另一方面表现在信贷资金支持不力。据统计,至20__年底,全县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17301万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1%,其中农村信用社16665万元,国有商业银行仅636万元。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存在较高的支付风险,资金实力有限,近三年除在人民银行的支持下,除发放了8900万元支农再贷款外,正常的农业贷款也非常少。国有商业银行在乡镇和村一级的贷款基本停止,只靠信用社提供有限的信贷支持,显然是不能满足农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由于机构的撤并和上收使偏远乡镇的金融服务基本呈现空白。五是对县域重点企业和县域支柱产业扶持不够。目前,静宁县的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化工、地毯等行业为主体的县域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雷管、炸药、水泥、地毯、磷肥、白酒、农机具、印刷品、饲料等15类70多个品种。建成了化工公司、水泥集团、建筑集团、大红碗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和财政支柱企业,培育形成了毫秒延期电雷管、新4号炸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和静宁烧鸡、鸿达磷肥、手工地毯、红富士果酒、鸿菲保健醋、大红碗方便面等地方名牌产品等。但是资金紧张这一关键性障碍延缓了这些企业升级换代的速度。现在,这些企业绝大部分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管理水平低,生产分散,规模小。由于得不到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各自为战、自生自灭的状态,至今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重点企业。六是信贷种类少,而且向县城集中。目前静宁县仍以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业务经营格局为主,消费信贷余额为1.03亿元,占比仅为7%;而、租赁、投资咨询和票据贴现等中间业务基本上还是空白,代收、代付业务虽然有发展,但基本上是以促进其他业务发展为目的,根本不能为金融机构创收。 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要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从金融方面讲,要深化改革,调整市场定位和服务方向。从地方各部门来讲,要确定为金融服务的方针,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县级地方政府对县域金融发展的管理与协调职能,统一规划和管理地方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在县域金融中,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现象并存,导致县域金融的发展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为了强化县级地方政府对县域金融发展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必须成立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具体职能包括: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个人和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规模、特征以及增长趋势的分析预测,参照个人和 企业平均拥有的金融机构数量和结构及其全国和当地水平的比较,制订地方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中央驻地方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处理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根据全国金融改革的精神和方向,负责地方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负责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创建的指导和协调工作等等。 (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县域金融服务平台。一是加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使之逐步承担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二是建立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县域金融体系。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利用本地的金融资源,建立地方金融机构,构建起地方金融体系,这是解决县域经济金融服务问题的关键所在。三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争取建立为县域企业服务的区域性资本市场。鼓励企业公司社会融资或自我融资,包括发行债券、股分制改造、募集资金、海外融资、设立共同投资基金等,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四是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将邮政储蓄资金转移到农村信用社中,切断邮政储蓄的资金外流渠道。 (三)适度增加贷款授权,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信贷投入环境。一是要适当下放贷款管理权限,给县级行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以便其争取优良客户,扩大贷款市场份额。二是认真研究制定中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解除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信贷风险及其责任人员,调动基层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四)人民银行、银监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督导基层商业银行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主要是: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基层商业银行增加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与商业银行搞好协商,合理确定上存资金比例,减少资金外流;加大监管力度,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确保信贷政策全面落实。 (五)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营造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二是要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三是要建立适应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担保体系,规范担保行为,简化手续,降低企业贷款成本;四是全力支持基层商业银行保全和维护债权,加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调动基层行增加信贷投入的积极性本文来自517878秘书网。五是督促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解决资产评估、公证、转让中的收费过高、手续过繁问题,为基层行开办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创造条件。 (六)发展县域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和信贷增长提供良性载体。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县域经济框架。要立足地方特色,在市场、投融资、土地征用、技术人才招聘等方面,支持、鼓励、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督促和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在县域经济中建立起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科技含量高,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同时,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支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创新符合海丰县农业运行特点的组织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内涵和平均利润率,为金融业的发展和信贷增长提供良性载体。 金融经济论文:金融领域的虚拟经济综述 一、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主要特征 新世纪以来,金融经济活动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成为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显着特征:其一,金融证券化趋势迅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而且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同时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创新速度。其二,资本流动趋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范围更广。融资者可以在不同的金融市场间进行选择,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到新的资金来源;而投资者则可以在各个金融市场之间寻求获取高收益的机会,利用市场差异分散其投资组合的风险,或者对汇率和利率风险进行对冲。其三,交易产品衍生化势头明显。金融衍生工具是在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蓬勃兴起、金融业竞争加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以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衍生工具的有效运用,使得金融市场参与者可以迅速地在金融系统内转移和规避价格风险,配置资产、增强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使金融市场变得更有效率。但是衍生工具的增长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使得定价技术日益复杂,加上现代化信息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致使金融活动中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减弱了投资者对外部冲击的承受力。更重要的是,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跨市场的套利交易行为更为频繁,将原本分割的金融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传统的商品与衍生性金融商品之间产生了互动关系,因此巨额的交易损失不但会影响单个机构的稳定,还会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动荡。其四,投资主体机构化。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证券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以及交易品种和技术的日益复杂化,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投资基金等)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迅猛发展,并且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资产总额急剧增长的同时,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出于分散投资风险和分享别国市场较高投资收益的双重目的,机构投资者的国际组合投资活动也日益增加,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管理业内部竞争的加剧,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来源和投资策略趋于同一化,因此它们更趋于同时进出同一个市场,使金融资产的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巨幅波动,从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其五,运行环境高技术化。金融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大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拓宽了资本流动范围,极大地推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变革。电脑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和的能力,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便捷的分析工具,大幅度减少了金融交易的决策和执行时间。同时新型的技术与设备和新兴的金融分析理论相结合,推动了大规模的金融产品以及交易策略创新。随着电子指令交易系统和清算方式的广泛运用,金融交易成本也大为降低,迸而促使金融交易的速度大为增长。国际互联网将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更紧密地链接了起来,金融交易开始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所有的货币和更广泛的金融资产在时时刻刻地相互迅速流动和交换着。信息技术革命虽然改善了金融市场运行环境的质量,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但同时也使价格调整和变动的频率增加、周期加快,使市场参与者面临更大的价格风险。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 纸币等货币符号的出现,尤其作为其更高级符号的证券、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对应关系出现了产生偏离的可能。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由生产过剩转化为资本过剩,金融工具和产品日益增多,交易方式不断复杂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金融经济活动日益脱离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是金融活动日渐趋于与实体经济活动相分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金融经济的规模急剧膨胀。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扩张规模,金融经济的规模好比以一种爆炸性的速度飞速增长。彼得?德鲁克在《变化中的世界经济》一书中曾经做出这样的描述:“金融经济取代了实体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飞轮,这是本世纪末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其二,金融易活动日益虚拟化。随着金融工具的符号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今的金融活动正日益脱离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流通,资本在流动中的形态变化已经愈来愈演变为仅存于观念上的现象,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因而资本的竞争已经不再是所代表的产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异化为金融市场交易形式本身的竞争。其三,人类的财富价值体系构成与传统观念相比发生倒置。其形式恰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在金字塔的底层是实体的物质产品,往上是商品、商业和服务贸易,再往上又有通货、债券、股票、商品期货等,最后在顶层是金融衍生产品和其他形式的虚拟金融交易。 二、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正确认识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首先,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说到底,金融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以相信金融资产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依托,倘若实体经济不再能向整个金融体系提供必需的经济增长水平作为支撑时,那么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体系就有可能产生重大危机。其次,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维持协调关系。因为归根结底,金融领域内的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时,虚拟经济就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经济增长水平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譬如有价证券市值增加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和“资本效应”会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融资的增加,进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国民经济的增长又会进一步带动证券市场资产价格的上升,从而形成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当金融领域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时,便会产生“金融抑制”现象,导致资金的低效运用和市场分割,并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当金融领域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过度膨胀时,则会引发过度投机和金融泡沫,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和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可见,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是实体经济,货币和金融工具只是媒介,是标不是本。它们确有必要发展,但不应脱离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过度膨胀。 (二)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金融经济的发展水平将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状况、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促进资本形成和集中。为了便利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金融经济活动衍化出如下两种途径来解决资金融通问题:一是通过商业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的申介作用,即间接融资;另一种途径则是通过证券市场作为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媒介体,利用其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有效的运作程序,迅速地将资金剩余者的资金转移到资金短缺者手中。而筹资者在获得新的资本后,就可以迅速投入到经济技术开发或其他经营性项目上,使那些产出能力高的领域或部门得到迅速扩张,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正因为直接融资在动员社会储蓄,促进资本形成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所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证券化浪潮,为各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引擎。其二,促进信息聚集和扩散。金融经济的信息功能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宏观方面来看,由于金融资产价格反映了所有可以公开得到的经济信息, 如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等指标,因而其波动常被视为宏观经济政治运行状况的“晴雨表”;而从微观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现行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效率和发展的方向,因而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生产投资和经营决策的依据。其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金融市场信息功能完全有效的前提下,金融资产(如有价证券)的现行价格充分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前景,以自由竞争形成的证券价格为导向,经济资源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其四,促进公司监控。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由此必然产生基于剩余财产权和管理权割裂而产生的成本问题。在这方面,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可以通过降低信息收集和执行成本,来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使其为股东利益尽心工作,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由于经理人员的败德行为所引发的成本。其五,促进资产合理有效地运用。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出现,使得各类经济主体(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可以方便地进行资产组合的即时调整,为投资者搞好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公众对金融经济的广泛参与可以提高他们对经济运行的关心程度和责任感,这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其六,强化风险管理。金融经济活动方便了家庭部门在生命周期内有效地配置风险,并使得为实物投资(机器(厂房和设备)提供流动资金的供给者和风险资本供给者(承受投资的金融风险)发生分离,由此能够促进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此外,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以及私人部门和政府中介(包括社会保险系统)的作用,金融经济还为家庭部门和企业提供了风险分散、转移、降低和控制的有效途径。 (三)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逐渐日益分离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作用也日益巨大;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互动性也不断增强,因此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会变得愈来愈脆弱,并对现实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一,金融危机会阻滞一国经济增长。在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日趋发达的今天,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当代经济运行的最大危机已不再是传统的生产周期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危机,而是转化为资本过剩条件下金融资产的“价格泡沫”风险,金融风险防范已经成为新的市场课题。其二,资产价格泡沫扭曲资源配置。金融交易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的日益分离使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具有了相对独立的供求关系。因此在―定的经济和制度环境下,有时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金融市场的某个门类,出现过度投资现象,使金融资产的价格运动脱离基本经济因素运行的轨道。这时候就生成了“金融泡沫”。但是,金融资产的价格运动最终要受到其内含的基本经济因素的制约,当泡沫破裂时,会严重影响甚至摧毁一种本来可能合理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体系。其三,国际游资冲击各国经济运行和世界金融秩序。近年来,巨额游资的活动与重大金融危机相伴而行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这表明国际游资的跨国流动形成了独立于各主权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的、新的国际金融运行体系,这种新的体系对传统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提出了挑战,也削弱了各国管理当局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调控能力。 (四)克服金融领域虚拟经济负面影响的途径 建立良好的资本形成制度,发展金融经济是迈向成熟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但在某些情形下,金融经济的过度膨胀也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在有效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尽量克服其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实现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安全有序运作。其一,实施金融深化政策,完善金融体系。要加速金融市场培育,积极发展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形成稳健而有效率的金融、外汇管理机制。健全的货币市场是形成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存在前提。只有在利率成为调节资金供求、决定金融工具内在价值的基础时,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功能以及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加强。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潜力巨大的资金来源,而且可以缓解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的强大压力,有助于银行的重新资本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融资活动的市场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润滑剂”作用和“助推器”作用。其二,要循序渐进地开放金融市场。各国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过快开放一个未成熟的金融市场是非常危险的。在开放其金融市场以前,首先应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比如交易系统、清算系统、金融服务、信用评级等。其三,应当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提升金融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防御和应对机制。其四,完善市场微观运行机制。应当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市场干预工具,比如价格限制、保证金限制、暂停交易和其他形式的市场管理手段;维护公正、公开和公平的交易秩序,防止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稳定公众情绪;防止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 三、合理促进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一)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础薄弱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金融领域里的虚拟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尚难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成长。具体讲,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还会面临这样一些制约:一是金融机构的发展还欠均衡,金融领域里的竞争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官办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着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二是直接融资方式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仍然不够充分;三是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储蓄,投资的多样性、多元化依然不够,这可能是因为在普通居民群众看来,缺乏可靠的投资方式;四是金融体系运行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银行坏账率高,商业银行还同时面临着“放贷”与“惜贷”的两难选择;五是过度的行政干预不仅制约了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导致了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分配的扭曲,使经济增长受到了阻碍。 (二)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 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金融机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控,防止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出现泡沫和过度投机倾向。首先,要加大金融领域的市场调节力度。在宏观范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调控主体独立化;二是调控方式间接化;三是监管手段法制化。在微观范畴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是金融机构的分布要走向多元化和竞争化;二是金融机构的管理走向企业化和规范化;三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走向现代化和系统化。其次,要加强金融监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要尽快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二是金融体系运行要向国际规范靠近,采纳更多的国际准则;三是要按照市场原则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四是对已有的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予以逐步化解,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处理各大银行累积的不良资产。 (三)当前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重点是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领头羊,因此发展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必须重视发展完善证券市场。首先,应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范围。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发展资本市场,更多地扩大直接融资,对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有着多方面的益处:一是有利于分散和控制金融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可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率;三是利于推动企业改革。其次,应当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资产证券化是推进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一项金融工程,它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券。推行资产证券化,可以起到刺激需求、增加资金供应和化解银行经营风险等多个目标。再者,应当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风险投资。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和上市,不仅可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而且可以提高整个实 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加强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一个重点就是通过证券市场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氛围,支持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后,应当适时审慎地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虽然风险较大,但却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只有金融衍生品市场发育完善了,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才能算是真正比较完备。以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就可以将我国的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领域里的虚拟经济不断引向成熟。
图书馆管理论文:关于拓展大学图书馆管理功能——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服务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由来,简要概括了信息素养的九大能力标准;第二,阐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第三,对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的主要措施。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能力标准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介于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答读者所咨询的疑难问题。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做法有大不同,现代参考咨询工作涉及日益广泛的学信息和社会信息,呈现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务的势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也不再限于信息咨询部,而应扩展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让读者以随时得到文献信息指导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工作的服务手段也越来技术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大力开发多种形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导航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信息咨询服务中被动、呆板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为读者答疑解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如设立咨询台、编制专题目录、开展定期服务等,使读者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和基于网络化合作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三种形式。这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得咨询服务。 4.3开展新形式的用户培训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培训手段和培训形式呈现出新特点。从用户需求角度而言,用户需要随时随地、自主地获得培训,而不希望受到时问、地点、人力等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均使网上培训成为当前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热点和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依靠各种资源和技术力量制作课件、编写教程,开展用户教育以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网上虚拟教室,提供在线辅导和讨论,营造开放式学习的气氛和环境;或者开展与查找资料技巧有关的讲座和培训。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络化环境实行用户培训的远程教学,培养他们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对图书馆管理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档案资料 全文检索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内部的档案、资料、图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利用势在必行。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因而,科学的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各类专题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内容服务是图书与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馆各业务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将量的科技文献、档案与图书等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探索 1、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方案规划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与网络信息服务为目的,在功能上涵盖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整个过程。将不同途径、载体、数据类型的信息资源(馆藏文献、网络资源)按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分类、标引建成数据库,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对纸介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与管理,并具备通用格式的文档转换及批量数据分类标引功能;②网上资源的快速智能化采集与获取;③对我馆特色数字资源科学的开发与管理:科技文献、规程规范、科技档案以及部分电子书籍等进行内容管理,并提供强大的信息与全文检索功能,全文检索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④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缝结合,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调用;⑤能够对馆内一些重大活动的照片与视频、领导照片、史料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管理,并提供强大的查询服务;⑥异馆资源进行统一的在线查询。 2、数字图书馆的论证 对于图书馆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至少需要1年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况且社会上有相关成熟的软件产品。 经过深入的了解和综合分析、考察与论证,天宇公司的CGRS系统在图、文、声、像多媒体关联管理与检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实用性;跨库检索与数据库关联检索功能强大;CGRS能够和图书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并有成功案例:天宇公司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近百家图书馆;服务好,用户满意度很高。 3、系统实施 (1)、数字资源库建设。系统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建设一些具有本馆特色的全文及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根据广大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我们初步拟定如下建设内容:①资料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内容涵盖会议资料、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各类技术资料等。②档案数据库。主要是我馆内部一些使用率高的科研档案资料。③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收集分散在我馆各个部门的工程图纸、领导照片、重大活动照片与视频等,建立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④规程规范全文数据库。收集的一些规程与规范,制作成国际通用的PDF格式,创建规程规范数据库。⑤互联网信息内容库。通过天宇公司提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每天自动从互联网上实时收集有关的动态信息内容,丰富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使得以上五类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内容初具规模。 (2)、信息资源在线统一查询。信息资源在WEB方式下统一查询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信息服务意味着为广大科研人员与领导节约时间,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后,我们将数据库内容到馆内部办公信息网上,进行适当的宣传,让全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了解并使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全馆用户通过统一的WEB方式,对建成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进行多种方式的全文检索。 二、数字图书馆的成效分析 在图书馆信息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局域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服务,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1、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以前因为查询手段复杂,效率低,导致图书与档案资料利用率低下。现在只需通过WEB统一查询平台,一个关键词输入进去,很快找到需要的图书档案或资料,这大大提高了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2、档案资料查全率高。CGRS系统具备了跨库检索与关联检索功能,实现了智能化检索,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使用。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数据库进行全文查询,查询结果能很快在WEB界。 3、资料查询方便快捷。原来查找资料与图书需要到资料室来检索,现在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轻易获取想要的档案资料。 4、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广大科研人员对档案资料快速获取的需要。 5、促进了全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6、有效的实现了我馆档案资料在全省系统内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1、软件系统是关键 一个好的软件系统可以使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变得非常顺利、轻松。系统成功的实施与读者良好的反映证明我们当初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CGRS系统为我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的保证 从系统的安装、系统的实施、系统的试运行直到系统最后正式投入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技术支持工作。系统在投入使用初期,我们碰到了操作、检索、系统维护与数据格式转换等方面的问题,天宇公司的技术工程师都耐心的帮助我们,将这些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他们良好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工作让我们非常满意,为我们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对图书馆管理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档案资料 全文检索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内部的档案、资料、图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利用势在必行。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因而,科学的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各类专题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内容服务是图书与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馆各业务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将量的科技文献、档案与图书等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探索 1、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方案规划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与网络信息服务为目的,在功能上涵盖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整个过程。将不同途径、载体、数据类型的信息资源(馆藏文献、网络资源)按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分类、标引建成数据库,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对纸介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与管理,并具备通用格式的文档转换及批量数据分类标引功能;②网上资源的快速智能化采集与获取;③对我馆特色数字资源科学的开发与管理:科技文献、规程规范、科技档案以及部分电子书籍等进行内容管理,并提供强大的信息与全文检索功能,全文检索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④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缝结合,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调用;⑤能够对馆内一些重大活动的照片与视频、领导照片、史料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管理,并提供强大的查询服务;⑥异馆资源进行统一的在线查询。 2、数字图书馆的论证 对于图书馆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至少需要1年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况且社会上有相关成熟的软件产品。 经过深入的了解和综合分析、考察与论证,天宇公司的CGRS系统在图、文、声、像多媒体关联管理与检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实用性;跨库检索与数据库关联检索功能强大;CGRS能够和图书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并有成功案例:天宇公司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近百家图书馆;服务好,用户满意度很高。 3、系统实施 (1)、数字资源库建设。系统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建设一些具有本馆特色的全文及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根据广大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我们初步拟定如下建设内容:①资料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内容涵盖会议资料、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各类技术资料等。②档案数据库。主要是我馆内部一些使用率高的科研档案资料。③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收集分散在我馆各个部门的工程图纸、领导照片、重大活动照片与视频等,建立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④规程规范全文数据库。收集的一些规程与规范,制作成国际通用的PDF格式,创建规程规范数据库。⑤互联网信息内容库。通过天宇公司提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每天自动从互联网上实时收集有关的动态信息内容,丰富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使得以上五类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内容初具规模。 (2)、信息资源在线统一查询。信息资源在WEB方式下统一查询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信息服务意味着为广大科研人员与领导节约时间,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后,我们将数据库内容到馆内部办公信息网上,进行适当的宣传,让全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了解并使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全馆用户通过统一的WEB方式,对建成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进行多种方式的全文检索。 二、数字图书馆的成效分析 在图书馆信息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局域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服务,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1、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以前因为查询手段复杂,效率低,导致图书与档案资料利用率低下。现在只需通过WEB统一查询平台,一个关键词输入进去,很快找到需要的图书档案或资料,这大大提高了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2、档案资料查全率高。CGRS系统具备了跨库检索与关联检索功能,实现了智能化检索,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使用。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数据库进行全文查询,查询结果能很快在WEB界。 3、资料查询方便快捷。原来查找资料与图书需要到资料室来检索,现在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轻易获取想要的档案资料。 4、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广大科研人员对档案资料快速获取的需要。 5、促进了全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6、有效的实现了我馆档案资料在全省系统内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1、软件系统是关键 一个好的软件系统可以使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变得非常顺利、轻松。系统成功的实施与读者良好的反映证明我们当初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CGRS系统为我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的保证 从系统的安装、系统的实施、系统的试运行直到系统最后正式投入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技术支持工作。系统在投入使用初期,我们碰到了操作、检索、系统维护与数据格式转换等方面的问题,天宇公司的技术工程师都耐心的帮助我们,将这些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他们良好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工作让我们非常满意,为我们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图书馆管理论文:关于教学评估为契机促进大学图书馆管理迈上新台阶分析 论文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确定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华中师大图书馆以教学评估为楔机,在改造服务环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促进图书馆的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估 大学图书 馆图书馆管理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教授泰勒(R.E.Tyler)把评估定义为:“评估就是确定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过程。”美国教育评估学家毕比(C.E.Beeby)认为,评估即“系统的收集和证实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1981年美国12个与教育评估有关的部门17名成员组成的有关部门评估标准联合委员会,指出:“评估是对教育目标及它们的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实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估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评估是一种始于20世纪初的质量保障和提高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由非政府院校、专门职业和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联合会等,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的专门职业性教学计划予以认可,并协助专门职业性教学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始于1985年,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确定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思想是评建合,重在建设。它是保证评估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保证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教育部继1993年以来先后对全国普通高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教学工作随机评估,从2002年起,对全国高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同时建立5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评建”已经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热点话题,也开始被社会所关注。 长期以来,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一直名不副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本)》(以下简称《规程》)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际上高校图书馆长期不受重视,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藏书建设、馆舍建设、硬件投资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所在的华中师大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2005年11月迎来了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在迎评工作期间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评估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作改进的过程,我馆想方设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一些平时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教学评估为契机,使图书馆的管理迈上新台阶。近两年来,为了更好地配合我校的本科教学评估,我馆围绕学校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改造服务环境、加强藏书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管理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改造服务环境 1.1加大硬件投资力度 2002年至2004年,学校投入300万自动化专款,2005年学校又投入100万元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5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老图书馆环境。2008年,一座面积达到3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将投入使用。 1.2人文环境的形成 2005年,我馆员工整个假期一天都没有休息,超负荷地工作。从服务环境方面看:为有效利用现有馆舍面积,调整了办公场所布局,扩大了阅览室和流通部的读者使用面积,添置了新书(刊)架,增加了阅借空间。同时,将教师研究生阅览室和本专科生阅览室打通,使本科生也可以开架借阅研究型文献资源。公共通道、墙面和借书处的环境经过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台的服务台得到更换,使读者和馆员的接触更加融洽,更方便沟通;阅览室使用了几十年的桌椅油漆一新,阅览环境得到改善;图书馆新设立了信息导航台,更换了存包柜,使图书馆的服务更显人性化。新图书馆工程的奠基仪式于2006年l2月28日隆重举行,预计2008年落成开放。新馆建筑面积30357平方米,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我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以往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一直得不到重视,书库积压了大量的陈旧图书。我馆在2005年暑假期间加班进行剔旧,2008年初将尚有利用价值的剔旧图书分别赠送给需要的地方。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我馆加快了新文献资源采购的速度,从2005年9月开始,每天各服务窗口新增图书达200多册,并且在第一时间上架与读者见面;同时数字资源也大幅度增加。到2004年底,全校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到2388032册,其中图书馆藏2122460册。学校生均图书量为109.11册。通过“以评促建”,学校生均年进书量逐年上升,2004年为4.21册,2005年达到5册以上。图书馆中外文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从2002年的16个上升到目前的41个,图书馆多媒体电子资源1.5T,在湖北省各类图书馆中,我校图书馆藏书数量排在前列。借本科教学评估之东风,2006年上半年我馆又启动了学科馆员制度,确定了相应的学科馆员与各院系的学科教授联系购书,这一举措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3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3.1延长开馆时间 为进一步满足读者需要,我馆全面延长了开放时间,除各阅览室开放到晚上l0点外,借书处也延长到晚上8点。每周开放时间从以前的72小时延长到87.5小时,大大超过教育部要求的“周开放时间不得少于70小时”的标准。 3.2举办各种宣传活动. 2005年l0月10一14日,我馆“高扬为读者服务的旗帜一一以实际行动迎评创优”为主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宣评周”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丰富,有读者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图片展、评选读者最满意的图书馆员、征文、讲座、新书推介等等,最后由学生评选出10位“读者最满意的图书馆员”。宣传活动拉近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宣传了图书馆,并推介了我馆的馆藏,了解到读者的实际需求,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率。 4创新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创新管理首先应从管理者的理念创新开始,同时离不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我馆为此制定了以“吸引与培养人才并举,以培养为主”的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用5—8年时间,建立一支既具有网络环境工作技能,又具有学科专业优势、适应我校学科发展需要的数字资源加工、采集、组织、服务馆员队伍。具体措施有:有计划地选送员工攻读硕博士学位;举办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能短训班;与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建立人员交流关系,选送优秀馆员外出短期学习;严格按照学科配置需要遴选优秀毕业生进馆;限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符合需要的人员进馆,等等。 4.1加强引进专业人才 我馆采取较灵活的毕业生补充政策,将那些、有志于图书馆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补充进馆。同时大力引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近两年每年引进2—3个图书情报、计算机、外语等专业硕土生。 4.2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我馆以培养人才为主,健全能够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特别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以及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鼓励中青年人才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早日成才,把个人的成长与图书馆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2.1为了提高图书馆学术水平,活跃学术气氛,鼓励馆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我馆建立了激励机制,制定了《图书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效地激发了馆员从事科研的热情。2004年我馆有25人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其中国内30篇,国外1篇;2005年有19人次3O篇,专著4部。 4.2.2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我馆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馆员,鼓励职工参加提高知识水平和学历的进修活动,鼓励非图书馆专业的职工在职参加图书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2005年初我馆对所有员工进行了在职进修意向调查,并对有进修意向的馆员的学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馆员发展计划,如对攻读硕博研究生学位者给予学费补助,对参加短训班者给予经费支持,还设立了馆员发展基金。 4.2.3我馆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交流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形成爱学习、求上进、勤钻业务的学术风气,为培育专家型人才、建设高校学习型图书馆奠定基础。为了规范业务培训及交流活动,制定了《图书馆职工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管理规定》,以工作需要为原则进行派遣,每年选派若干人员参加馆外业务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 4.2.4在馆内不定期举办讲座以提高馆员的素质。我馆根据业务重点制订年度业务学习计划,每年举办4次以上全馆业务学习活动,组织若干次跨部门的业务交流活动。2005年我馆根据工作需要,分别邀请政治学院、体育学院、心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的教授到馆举办“职业道德谈”、“养生讲座”、“心理辅导讲座”、“怎样写论文”等专题报告。我馆以上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家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对图书馆的评语是:“服务水平高,态度好、文献资源丰富,加快新图书馆建设。”对我馆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如今,我校图书馆在改善服务环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使图书馆的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图书馆管理论文:关于拓展大学图书馆管理功能——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服务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由来,简要概括了信息素养的九大能力标准;第二,阐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第三,对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的主要措施。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能力标准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介于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答读者所咨询的疑难问题。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做法有大不同,现代参考咨询工作涉及日益广泛的学信息和社会信息,呈现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务的势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也不再限于信息咨询部,而应扩展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让读者以随时得到文献信息指导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工作的服务手段也越来技术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大力开发多种形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导航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信息咨询服务中被动、呆板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为读者答疑解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如设立咨询台、编制专题目录、开展定期服务等,使读者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和基于网络化合作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三种形式。这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得咨询服务。 4.3开展新形式的用户培训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培训手段和培训形式呈现出新特点。从用户需求角度而言,用户需要随时随地、自主地获得培训,而不希望受到时问、地点、人力等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均使网上培训成为当前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热点和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依靠各种资源和技术力量制作课件、编写教程,开展用户教育以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网上虚拟教室,提供在线辅导和讨论,营造开放式学习的气氛和环境;或者开展与查找资料技巧有关的讲座和培训。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络化环境实行用户培训的远程教学,培养他们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性 论文关键词:管理道德 道德价值 图书馆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论文关键词:现代图书馆 人文关怀 管理理念 论文摘要: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现代图书馆通过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对读者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并以积极的公益性的活动向广泛的社会辐射面展现了管层面理上的人文关怀理念。它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关,它“是一个信息知识资源所蕴涵的文化与现实社会的人群交流的平台,是人与文化和谐与统一的基点”。①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图书馆建设,与时俱进事业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尤其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了飞跃。 一、图书馆的社会性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 图书馆是以社会全民为对象,提供文献和信息的检索查阅服务的社会机构,其对社会来说其既有广泛传播文化的作用,又有增进全民的整体素质社会功能。其既是社会体系中的独立机关,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社会辅助机关。图书馆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服务的广度是社会的全体人民,其服务的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硬件设施的完备,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硬件设施已不断的得到完善,实现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走向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丰富了检索查阅的方式方法,逐步服务人们对文献和信息的的需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图书馆运用先进技术是为达到图书馆服务的手段,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工具。而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其内在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先进的否与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的得到提升,图书馆管理理念从过去“衙门式”服务忽略了读者的内心感受与要求,逐步发展到要求不断的改善服务的质量,并提出了“读者第一”的理念,却忽略了图书馆馆员内心感受与要求,而现代图书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这标志着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理念上的飞跃。“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爱,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人文关怀的理念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就是要求指尊重包括馆员、读者个性与需求,价值与尊严。为读者或是更广阔的社会辐射面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环境。 二、图书馆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实践 图书馆服务的最高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即要贯彻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首先,实现对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关怀。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图书馆对外的外服务窗口也是图书馆外部形象之代表,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是实现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根本所在。已往图书馆教条式的要求所有馆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强调有义务而权利所言,在工作之中也带有一定情绪,也忽略了自己与读者的平等关系。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其一,就是重视馆员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馆员的价值与尊严,坚持馆员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所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鼓励馆员认识到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仓禀实而后知礼节”在对馆员的管理也要充分重视馆员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做好图书馆内部的奖惩激励机制。图书馆学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就是“要求给馆员以良好的待遇”。③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正比,是可以促进馆员们保持应有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做出贡献。其三,加强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对图书馆员要不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让馆员充分认识刀片图书馆工作价值和意义,树立职业理想,弘扬敬业、乐业精神。 其次,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读者是图书馆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对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评价主体。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也即要求重视读者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读者的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坚持服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外部环境的绿化美化,为读者营造了安静、舒适、雅致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了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考虑,结合了图书馆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了检索方式,资源的表现形式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常以调查问卷的模式从读者处获得反馈意见,同时,增加了图书馆各处可见的“意见册”。这无一不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最后,实现对图书馆社会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机关,除了直接读者服务对象,还有广泛的辐射面。现代图书馆对其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包括了,举行各种公益性的讲座、图片展、优秀影视作品展等,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因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人群共同体”。④现代图书馆所面对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生理上的“老、弱、病、残”群体,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依据此类群体的需求来购置报刊书籍,或开办阅览专架,阅览专座等具有人文关怀的措施,方便了此类群体阅览需求。同时还建设相关残障通道、康复文献阅读室,提供各种康复知识和信息;为肢残人士和老年人配备轮椅;提供盲人阅读的盲文,在电脑上安装盲人发音软件系统,等等这些都向更广的社会展现了图书馆管理层面上的人文关怀理念,而这些措施和理念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向图书馆所面向的社会辐射群体做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富集地,它扮演了现实中的个体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平台,是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样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精神支柱。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是时代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图书馆管理论文:关于新时期大学图书馆管理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传统个性化 服务 创新发展 大学图书馆 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本质,以人为本,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选择。我们要努力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使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知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辅助机构,是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最前沿,不仅为广大师生博览群书提供保障,更为教师及科研人员探索科技前沿、追踪学术动态、了解研究进展、申报科研课题、改革教学方法等提供支持。因此,大学图书馆不仅要馆藏丰富,管理也应随着硬件设施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和发展,更要服务优质,开放文明,主动适应学校发展要求。大学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具有被动,浅层次,封闭,单纯,劳动密集等特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培养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正在经历从文献中心模式向馆员中心模式再向用户中心模式转变的过程。 1个性化服务是前提 个性化服务是用户中心服务模式的核心,它以读者的特殊需求和潜在需求为出发点,为读者提供的全景式、多角度、多层次的高价值服务,一般应包括: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主题,提供信息说明当前主流的最新的观点是什么、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所能解决的问题、同以前观点的差异、存在哪些弱点、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是谁、当前还存在的其他观点、他们的理由、历史上出现的观点有哪些、今后的发展方向预测、权威机构的有关反映等。 1.1人本思想的回归 人本思想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体现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是大学图书馆管理的指导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的基本定义是两层:一是激发;二是约束。就是要促使被管理的对象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最好、最快地执行组织目标。图书馆管理要以用户满意为前提,服务竞争时代,图书馆因拥有用户而存在,因提供满意服务而发展。用户利用图书馆是天经地义的权利,为用户服务是馆员的天职。 1.2网络环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支持集中体现在网络环境的发展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设备、技术和集中—分散服务的运行模式,图书馆服务得到了全面创新,提高了个性化服务的层次,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2创新是大学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管理制度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创新包括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目标创新。在管理体制方面,我国图书馆一直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按照图书馆的领导系统组合的多元管理体制,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及重复建设、重复劳动的资源浪费现状。创新管理可使图书馆管理体制趋于多元化,如一馆两业,一馆多制,合作办馆,联合办馆,私人办馆,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等。 2.2管理机制创新 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理顺内部关系、转换运行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队伍、改善条件、提高待遇、调动积极性和增强内在活力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能本管理的作用,使被管理者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2.3图书馆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大学图书馆更应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合理引进人才,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对于已有馆员,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者应根据馆员的个人特点和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全面知识培训,培养具备特定岗位技能的馆员。 3发展是图书馆管理的目标 社会需要发展,个人也需要发展,只有共同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进程的持续性和永久性。个人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点。 大学图书馆可借助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机制,进行信息营销活动,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服务模式。图书馆员要通过多种方式(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网络调查等)获知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科研状况及文献需求;在充分熟悉本馆资源的基础上,对本馆的资源内容、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及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有效激发用户信息需求;对师生员工进行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使他们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真实需求。 3.1不断拓展对外联系,建立开放型服务体系大学图书馆馆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通过拓展对外联系建立开放型服务体系,这一管理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意义在于能够拓展单个大学图书馆的资源边界,从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更为广泛的资源基础。在各大学图书馆隶属于各大学的管理体制需要维持相当长时间的条件下,加强馆际协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大部分大学图书馆(至少在特定行政区域内)都能够强化共享意识、建立平等互利互惠的资源共享体制、构筑可以互通的软硬件平台时,个性化服务水平就有可能有极大的提高。 3.2建设丰富实用的特色资源 高校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确定一批优先重点发展的学科,对此,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文献资源采购首先应向重点学科倾斜,图书馆必须密切跟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不间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相关学术文献,建立特色文献资源以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次,资源建设要跟踪学校科研课题,根据其需求制定采购策略。 3.3营造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的今天,走进大学图书馆的读者都希望能在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设计要符合读者学习及研究的习惯和方式,要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环境。在确保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多种服务融合在一起,便于个人及群体读者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研究。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残障辅助设施、消防及安全,尽可能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 4结语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本质,以人为本,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选择。我们要努力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使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议复合图书馆管理转型及对图书馆员的素养要求 论文关键词: 复合图书馆 管理转型 图书馆员 综合素养 要求 论文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管理工作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需创建新型管理模式,即要求图书馆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效。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型图书馆正向着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演进,即在传统图书馆以印刷出版物载体形式为主的馆藏资源基础上增加了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的内容;增加了对网络上海量、繁杂、无序的虚拟知识信息进行对口采掘、集聚、组织、检索;增加了对馆藏电子出版物、声频、视频文献等的组织与加工方法、宣传与传递的方式与路径。如何整合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如何拓展延伸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专业检索如何与远程服务相结合,如何围绕用户信息需求实现传统图书馆服务再设计是图书馆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现实的需要对图书馆员(librarian)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图书馆的建馆目的即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图书馆管理层面上,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坚守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唤醒图书馆员的职业意识,激发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知识受众的热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公共图书馆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提供服务,而不论人们在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上的差异。”我国宪法和教育法规定了公民平等享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公共图书馆从它建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帮助所有公民平等获取知识的场所,它体现着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民主精神。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公平原则既体现为人们有权平等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又体现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防止对受保护知识的恶意盗取和剽窃。唯此,才能实现机会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图书馆员必须坚守信息公平原则,才能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图书馆“公共、公开、共享”的历史精神,理解“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人人享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免费服务是平等利用和自由利用图书馆的基本保障”这三项组成的图书馆事业精神,从而更好地实践“爱国、爱馆、爱书、爱人”这八个字所体现的图书馆职业精神。 1.2改进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限于客观条件与图书馆员业务水平的制约,往往把图书馆变成了文献收发室,把文献管理工作变成了收纳、排序、上架、借还等几项简单劳动。馆藏资源范围长期得不到拓展,馆员学科知识、业务技能停滞不前,服务方式只能主要依靠被动服务。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在权限范围内,不分读者年龄、性别、职业、职位,多形式、多学科,及时地向读者提供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信息,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开展读者导向服务与读者需求跟进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才是展现图书馆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才能发扬“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图书馆职业精神,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基本的知识保障。 1.3坚持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方向 就是要拓展图书馆员的知识学科范围,以图书馆学最新理论为基础,以图书馆管理的新技术为方法,结合国家、地区知识信息资源的发展态势,尽可能地在合理控制图书馆经营成本、保障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网络信息交流安全可靠的条件下,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密度存储技术、网络技术、光纤通信远程服务技术,多手段、多渠道地为知识受众提供知识导航、知识传递服务。 2.图书馆员的知识要求 在信息知识时代,日益剧增的网络信息为扩展图书馆馆藏提供了巨大的补给空间。网络信息在知识的广泛性、学术的前瞻性、学科针对性、时效性方面较之传统的印刷体文献具有很强的优势,是印刷体文献的良好补充。为获取这些蕴含着巨大利用价值的知识信息,拓展图书馆的虚拟馆藏,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将网络上分布广泛、结构各异、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收藏入馆,用最新的图书馆数字信息管理技术将其与本馆原有的电子出版物、文献数字信息共同组织整理,创建数字信息平台,是丰富馆藏,提升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最佳方式。为此,图书馆员需要加强学习,尽快在掌握传统图书馆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环境中数字图书馆基本知识的学习。 2.1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复合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复合图书馆在知识信息获取中的地位和作用,复合图书馆制度研究与信息公平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掌控。 2.2数字图书馆技术、开发、管理的最新知识。 包括:数据知识采掘、集聚、组织、检索技术与方法,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数字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等等。 2.3网络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新技术方法。 包括:网络信息组织、知识单元的自动标引与自动检索,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网站、网页的设计与建设,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分布、异构式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等等。 2.4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与实现。 包括:信息资源建设,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虚拟参考咨询,等等。 2.5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与服务的演变。 包括:网络环境下读者阅读心理及信息需求,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手段与方式的演变,用户信息教育与网络信息用户行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等等。 2.6为优化馆藏资源而学习文献计量学。 利用文献计量学完成对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的测定,对权威作者、核心作者的测定,对学科开放度与内创度的计量分析,对经典作品的遴选,对知识老化与知识创新的测度。 2.7复合图书馆的经营与管理。 复合图书馆的建立与经营比之传统图书馆无疑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都要增加运营成本。调剂各方面的有限资源,最大化发挥馆藏资源作用,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失为一条最佳路径。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企业的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建立,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控制理论与方法,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方式的柔性化、信息交流的网络化、经营的信息化都可成为图书馆经营最优化的科学管理方法[1]。 2.8提高外语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关键。利用外语知识直接从国外网站上搜寻最新对口资料是优化馆藏资源、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9掌握服务对象的知识需求体系。 对本馆服务对象的知识需求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了解读者的学科知识需求,了解这些学科的发展动向,是做好读者知识服务的基本手段。 3.图书馆员的技术要求 在复合图书馆中,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从纸质文献为主发展到了多种资源介质类型并行的局面。其数字资源包括馆藏文献数字化资源、原生态电子资源、通过远程通信获取的虚拟馆藏、网络资源采集等,图书馆工作的各环节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3.1文献采集工作的自动化、多元化。 文献采集工作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印刷载体类,而是向着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NIR)漫延。 3.1.1采集工作不可能再仅依靠于点对点形式——文献采集与文献出版供应商间进行,更要扩大至电子出版商、网络数据库供应商、网络免费公共信息交互平台上去进行。 3.1.2利用元搜索引擎(meta-search engines)技术,实现自动、并行地向多个独立搜索引擎提交查询,集成这些独立搜索引擎返回的查询结果[2],使用元数据(如DC——Dublin Core,Dublin Metadata Core Element Set,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将网上的多元化信息按统一格式合并、处理后收入馆藏并回馈用户。 3.1.3读者需求访问工作不再局限于与读者的直面交流或电话交流,而是由基本被动方式转为主动访问,通过互联网上的电子信箱、BBS留言板,利用网络会议(NetMeeting)、聊天(chat)等实时交互模式,实现读者需求的快速和广泛访问。 3.1.4在信息采购资金结算方式上不仅要延用传统的财务路线,而且要善于利用电子商务实现采购资金的快速和准确的结算。 3.2馆藏文献加工与处理的拓展。 复合图书馆文献分编著录的对象不再仅仅基本以传统的印刷载体文献为主,而更多地辅之以电子文献出版物、网络上以数据格式组成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可为图书馆用户所利用的有用知识信息;分编著录的方法不再是简单地以文献的学科分类对文献做出标引,还要在考虑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以规范的网络语言(比如使用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 Format,联机编目格式)数据、DC元数据等)对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加工与处理。 除购买的和一些免费的网络数据库外,大多数的网络信息资源处于一种宽泛和无序的状态,网络信息资源学科的广泛性、载体的多样性、存在状态的无序性为知识的采掘、集聚、组织整理带来了无尽的困难。网络信息资源单靠传统的学科分类法、主题法对其标引,从检索到利用的角度来说都已远远不够。在知识采集过程中,按既定目标对大量数据进行探索,揭示隐含其中的规律,并使之模型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技术——知识采掘(knowledge mining)。利用知识采掘技术对大容量、多元化知识数据的掘取成为构建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对采掘的数据进行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是构建数字图书馆系统框架,完成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操作,完成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借用传统文献组织方法,采用集成分类法、主题词表、语义元数据(Metadata)、主题图(Topic Maps)技术构造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Digital Library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DLKOS),将离散孤立的元数据定位到具有相互联系、结构化的组织体系中,使之成为可定点检索、有效利用的资源。把已加工整序、相对独立、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数字资源选择二层或四层模式,采用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解决异构数据间语法、语义异构问题,采用基于OpenURL标准的SFX(Special effects Cinematography)技术,将不同类型、格式的数字资源无缝链接,实现异构、分布式信息系统间的无障碍检索,通过这样的整合,从横向与纵向将各类信息进行关联并消除冗余,优化信息资源,加强数据间的联系,使得信息导航成为可能[3]。在复合图书馆中,通过编制馆藏印刷载体文献及电子出版物、音像资料的MARC数据款目,编制采掘、集聚的网络信息资源的DC元数据,不仅可实现所有资源的电子网络化,而且可在电子数据层面实现其有序化。 3.3馆藏资源信息网站的建立及服务方式的改善。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联机检索的实现,电子信息资源的大量产生,使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对象、技术与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于馆藏资源信息网站,高密度存储、大流量、高速度传递方式的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馆藏资源信息网站的建立,可以达成信息服务的转变。 3.1.1可以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比如采用信息推送技术,向用户信息、推送专题页面。 3.1.2可以扩展服务对象,由本馆读者延伸至整个社会层面的信息服务交流。 3.1.3可以丰富服务内容:由原传统的纸质文献扩展至包含电子出版物、音频、视频、多媒体信息的多种类型资源;由使用手工检索方式扩展到光盘、联机、网上检索等检索方式;利用知识导航系统,不仅可实现对馆藏信息资源各个层面、全方位、立体的搜寻,而且可快捷、方便地实现各种专题检索、定题跟踪、科技成果查询、情报调研、网络导航、专题数据库、全文电子资料库等更高层次的服务;图书馆咨询、宣传、培训也将由馆内开展到网上进行,并且使得这些业务的开展范围更加广泛、通道更加顺畅、反应更加灵敏。 3.1.4信息服务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的使用,使得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与合法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加强与维护,读者权限的设置与管理都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复合图书馆的产生,引发了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图书馆无论在服务理念还是服务方式、服务效果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新型图书馆管理方式的转型契合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向数字化方向扩展的趋势,延伸了图书馆作为知识中介的社会功用。图书馆员既要掌握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的各门知识,又要掌握图书馆管理(library management)的各项基本技术,既包括传统图书馆管理方法,又包括现代图书馆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远程通信、大容量存储,以及知识挖掘、组织、传递等技术,还需了解各种学科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动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自我知识水平、服务技能、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推动图书馆工作健康向前发展,推动图书馆事业不断前进,发挥图书馆在信息传递中的巨大社会功效。 图书馆管理论文: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摘 要〕 创新是当今时展的鲜明特征,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也 在于创新,而作为管理创新主体的优秀的图书馆领导者,也成为图书馆行业的稀有资源,其 作用具有不可交换性。文章还简要分析了图书馆管理创新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图书馆管理 创新 1 创新是时展的鲜明特征 总书记曾在一次全国科学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 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又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这些精辟论断不仅阐明了创新的历史意义,也提出了创新的现实要求。可以说,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 创新就是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不断变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根据人们的认识和需要,目前已形 成了多种类型,如有促成物质实物的发明或革新的实物创新与提出解决问题新对策的创新对 策,有设计某种新的制度、体制、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创新与提出某种理论构想的理论创新 ,还有提出观察事物的新角度、新认识、新观点的认识创新等等。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 位置,其它所有部门的发展都依赖知识的增长,因此,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 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 2 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动的每 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创新的问题。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 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人们的精神和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 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现代图书馆的 管理也概莫能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所在。 2.1 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 论》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之中,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 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 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 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 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2.2 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 ,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 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嫩芽,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抑制了首创 精神。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 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 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2.3 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一个蕴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 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朝纵深的 发展,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 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 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 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 3 领导者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体 管理创新总是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保持 一种最佳效果的状态。同时也创造条件引导系统环境向有利于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从我国 图书馆目前的情况来看,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的能 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在管理机制上,要使人们总能得到一个正确的 、奋发向上的信号。优秀的图书馆领导者已成为图书馆行业的稀有资源,其作用具有不可交 换性。 3.1 创新意识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 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愿望和意念。领导者,即领先、引 导、组织、协调者。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其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由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社 会里,科学技术快速突破的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和职责决定 的。这一背景要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变化的对象和内容,而 且要适应变化的力度和节奏,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变化的动向,善于果断地捕捉变化的契机, 善于促进本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这也正是图书馆领导者与一般员工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3.2 讲学习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关键环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 化基础与渊博的知识,这不仅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领导工作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 ,作为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个人的形象、个人创造 力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 治素质,提高辩证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潜下心 来致力于构建符合创新要求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伴随着大胆地实践和探索,使理论与 实践,知与行相统一。其次,领导者还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 优良学风,增强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创新意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创新能力。 3.3 良好的环境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外在动力与根本保证。美国现代管理学家H·孔茨对 管理下的定义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 的使命和目标。因此,一个健全的创新环境成为了管理创新能否有效、健康开展的根本保证 。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份之于植物生长一样,管理创新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营养,需要有 激发人们突破陈规陋习、大胆创新的原动力。切忌对领导者的管理创新一旦出现失误或问题 ,就采取横加指责的态度。而应当允许探索与试验,允许失误和改正错误。真正做到以“三 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创新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证明,适当的政策扶持、激励、引 导和保护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同时,还必须在馆内外营造一种健康 有序、宽松和谐、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2002年第1期(No?1,2002) 傅安平:创新: 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3.4 活泼的馆内创新机制是培养未来一代图书馆领导者的催化剂与孵化器。同志指 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险,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仍相当普遍,压制了大批年轻的创新骨干人才的脱 颖而出。这就需要图书馆本着珍惜人才、人才为本的原则,选好、培养好、用好、关心好杰 出青年人才的成长,在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上向创新人才倾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 的实现、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党组织还应把培养和造就青年创新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时 刻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中,在馆内构建一种活泼的创新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不拘一格选 人才。 4 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4.1 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 统和作风。图书馆管理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工作中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 出发,既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也不能认为在实事求是基础上 的创新是为了出风头,摆花架子,而应该找到一个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外单位的好经 验与本馆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在“上情"“下情"市场经济“ 行情"的最佳结合点上创造地形成适宜本馆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1 走群众路线,实行开放式管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讲科 学、顺民心、重民意,应本着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负责的精神来作规划,图发 展。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因为群众的实践智慧和经验,是图书 馆领导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及时把群众的创造上升到 规律性认识,是领导者开创工作的重要法宝。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最根 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领导者增强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 图书馆领导者的创新行为只有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其创新意识和决策只有化为员工的自觉行 为,才能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有效动力。 4.3 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在知识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 激烈、我国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纷繁复杂的新世纪,图书馆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 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方式,建立一支由本 馆和外单位优秀人才组成的智囊团,集思广益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来代替自己从事大 量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减少由于思考不周而造成的失误,另 外,管理创新既离不开纵向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也离不开横向借鉴兄弟馆的成功经验。图 书馆领导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 和方法办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析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 创新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不过,在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热潮中,大部分是介绍和跟踪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时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事务模式、专家模式、集成模式和协作模式。 知识管理的事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规范”,通过核心业务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它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作的自动化,或工作常规化、操作程度化、员工行为标准化,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员工。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低。 知识管理的集成模式着眼于“整体最优”,着重于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高,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低。 知识管理的专家模式注重从“专家”的工作中获取核心业务发展的推动力,发挥“明星效应”,要求图书馆必须采取特别的激励手段吸引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人,鼓励他们进行价值增值活动,并通过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内部运营来培养图书馆内部的业务骨干。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低,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高。 知识管理的协作模式注重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种知识领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尤其强调学习型组织“共同超越”理念的挖掘,建立起激励员工们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共同关注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高。 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集成管理是图书馆常用的管理方法,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创新这些管理方法。 2.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目标管理的扬弃 目标管理是以重视成果的思想为指导,共同确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通过层层分解目标、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手段来达到目标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图书馆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目标管理方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虽然图书馆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图书馆从分散性管理向系统性管理过渡,从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过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但是在图书馆目标管理实践中,经常遇到两个棘手问题:①难以协调目标间的冲突。虽然在目标管理中,图书馆有一个总目标,但是各部门、小组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有时这些具体目标间存在冲突。有些部门和个人为了更早或更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往往不顾大局,不愿或很少为其他部门多做些贡献,从而对图书馆目标管理起了阻碍作用。②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尽管图书馆目标管理提倡运用授权理论、自我控制理论、激励理论,发动并鼓励图书馆全体人员参与制定、实施、评价目标的全过程,但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员工主动地、自觉地为实现目标所作贡献是不够的,他们往往是为完成计划任务而工作,而没有从内心深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图书馆知识管理引人人力资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作用和重视员工本身的发展,强调运用权变管理思想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以柔性管理方式取代目标管理中的硬性管理,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建立灵活的扁平化知识型组织—知识型团队来弱化等级,注重平等参与,克服了目标管理中存在的上下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失真甚至阻塞的弊端,也有利于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平等竞争的气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知识管理还通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文化,形成一个能够让知识自由流动的环境,这样就可协调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员工间的关系,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是图书馆为保证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动员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做到最适质量、最低消耗、最优生产和最佳服务,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做到:①对质量的全面承诺;②面向用户;③不断改进操作系统;④协同工作;⑤重视培训;⑥为员工授权和尊重员工;⑦测度绩效;⑧持续改进。然而,一些障碍使全面质量管理难在图书馆实施,这包括心理障碍、术语障碍、承诺上的障碍、过程中的障碍、职业化的障碍和测度工具上的障碍。因此,国外尽管建立了多种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并未象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那样得到广泛推广。 Carl Gustav Johannsen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密集型信息管理。所以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也体现在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与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相比,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上都有所拓展。在管理对象上,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往往注重的是编码化的信息、流程和显现知识;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关注上述对象,更重视员工隐性知识的管理,努力把员工脑子里的观念、点子转化成可以共享的知识,以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管理方式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将信息管理和协同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显性知识)并将新的显性知识传递给员工,使这种显性知识再被其他员工吸收,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新的隐性知识。在管理技术上,图书馆知识管理深化了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广泛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群件技术来保证知识的存贮、传播和共享。 2.3图书馆知识管理对集成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集成管理,是指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文献信息资源、人员、机构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增强管理对象的交融度,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由此看来,图书馆集成管理只不过是实现了对图书馆管理要素的整合与集成,是信息管理的一种高级形式。一方面,图书馆集成管理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可以运用集成管理技术与方法来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图书馆知识管理吸收了集成管理中的“集成”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即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的角度来拓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应用。 图书馆管理论文: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 必要性 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并分析了当前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最后从知识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角度简要论述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 .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美国《福布斯》杂志于1998年4月2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认为,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与应用在于建立激励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主管培养组织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知识管理是个新兴事物并且本身很复杂,加之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不同,所以对知识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角度出发,再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是在图书馆内,对所有和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知识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相关规律的管理活动,它既包括图书馆显性知识运营的管理,也包括图书馆隐性知识传播的管理。 1 .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 作为管理知识资源并提供相关服务的部门,图书馆所倡导的知识管理与企业或者政府推行的知识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其旨在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与图书馆的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最大的特征是其具有公益性与共享性。“公民自由平等获取知识、实现全人类知识共享” 是其根本精神追求所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最大优势功能其对知识的导航。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公共知识进行整理、编序、分类,使其有序化,有利于对知识的集合。 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显示知识的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文献及数据库等编码形式存在的客观知识。同时,图书馆员工、图书馆用户、供应者等所拥有的知识以及长期管理实践中所积累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等为其管理提供了前提。 2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2 .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资源核心动力的新社会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主要资源之一,同时人们的观念也不再停留于对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开始逐渐重视对新资源---知识与信息的收集、获取、整理、利用及创新,更加依赖解决快速收集处理海量信息知识的信息技术。为满足整个社会对信息需要的日益增加,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应以全新的视觉审视和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及应用方法,认清新形势新趋势,及时转变自身管理方式,有效运用知识管理相关原理方法,强化其知识传播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并用知识来提高整个图书馆、特定的组织以及员工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组合,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要求。 2 .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管理模式所产生的隐患也日益突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存在着种种的误区和难题。比如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重心依旧停留在提供纸质馆藏资源,而对如何运用互联网上的免费信息资源更是缺乏研究。又如目前图书馆的管理偏重于经验管理,缺乏完善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创新其管理理念,转变其管理方式,以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更好服务公众、创新知识资源的多种需求。 3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加强图书馆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使知识最有效地应用于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使其与获取知识和创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知识管理的主要实现思路在于传统理念的转变、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制度的合理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从而建立一种交流、灵活、创新和学习的新型组织体系。 3 . 1 转变传统管理理念, 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无论对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最终都要实现以服务为中心实现知识的价值。因此,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就必须首先理清思路,走出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误区,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主动的、高层次的服务以及独特的信息产品,以满足全社会对全方位的、综合的知识信息需求,提供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 3 . 2 改革图书馆传统组织结构, 构建学习型组织。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信息的传递十分缓慢,员工之间交流十分有限,这导致了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缺乏活力、创造力,已经无法很好的适应当前瞬息万变不确定的时代环境。推行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求其组织结构必须从传统的等级模式向扁平的网络模式转变,简化信息的传送机制,以实现有效地知识共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组织结构模式的改革本质是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使图书馆构建起学习型组织,通过不间断的“ 终身学习”而始终保持活力。 3 . 3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 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共享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共享。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一个有助于知识收集、组织和传播的管理技术的集合,是使知识可以脱离个体而具备专家性、综合性、完备性和系统性的软件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知识对人产生作用,达到对人的管理,为图书馆员工提供创新条件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工的知识潜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图书馆知识系统最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其目的就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3 . 4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实现以人为本。 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人员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这导致了不仅员工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组织毫无活力,图书馆服务质量不尽人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待提高。知识管理的最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顺利推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前提。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情感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情感管理;图书馆管理 论文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日益增多、信息竞争环境错综复杂的今天,单靠管理者个人的智慧已无法保证图书馆决策的成功和管理的有效,要在信息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塑造团队精神,既需要硬性的制度管理,更需要软性的情感管理。如果说制度管理是为图书馆的日常运行提供“游戏规则”,那么情感管理则是为图书馆活力绽放提供了“催化剂”。 制度管理,主要指文件化、数量化的各项制度,包括工作流程、操作规范以及流通、阅览、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等。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和内部竞争环境的公平性。 情感管理,主要指把图书馆员视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馆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差异化的需求给予人性的呵护和关心,提高馆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对工作团队乃至整个图书馆的认同感。 “变是惟一的不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的特征。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大幅跃进、图书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日益增多、信息竞争环境错综复杂的今天,单靠管理者个人的智慧已无法保证图书馆决策的成功和管理的有效,要在信息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 塑造团队精神,我们的图书馆既需要硬性的制度管理,更需要软性的情感管理。如果说制度管理是为图书馆的日常运行提供“游戏规则”,那么情感管理则是为图书馆活力绽放提供了“催化剂”。 一、“图书馆宪法”与情感管理的“呵护” 制度管理具有权威性,一经通过和颁布,就成了对图书馆内部馆员具有硬性约束力的“图书馆宪法”,轻易不会变更;情感管理则属于软性管理,图书馆各层管理者通过对下属馆员情感变化的细微体察,对馆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差异化的发展需求给予人性化的呵护和关心,营造一个齐心协力、共求发展的和谐工作环境。 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如同图书馆管理的两只手,相辅相成。其中制度管理是前提和基础,情感管理的运用必须在制度规范的框架内,以不侵犯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前提;而制度的制定,也必须充分考虑图书馆中“人性化”的因素,应当从馆员个体权益与图书馆整体权益两者的角度来设计。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运用应该体现在不同层次上,制度管理主要用来约束和规范馆员日常的工作行为;情感管理主要用来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激发工作团队的活力,促进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情感管理应与制度轻度纠缠 情感管理不是江湖文化、哥们意气,更不是家长里短。因此,情感管理必须建立在维护制度尊严、有助于图书馆绩效提高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说,情感管理也需要制度化。 (一)职业是一种境界 目标是馆员个人追求的一种价值境界,它表现为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如果图书馆能够引导馆员的个人目标同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一致进行,馆员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整体目标的实现,这是,馆员就会产生积极的工作情绪,反之,就会带来不好的工作状态。因此,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不同个人,设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同时在图书馆内部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多通道职业发展体系,是馆员能够明确短期的工作目标,建立起长期的发展预期,将有利于馆员个人发展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目标的统一,更有利于激发馆员积极的工作情绪。 (二)各级管理者不要吝啬自己的耳朵 从根本上来说,工作中产生的很多情感管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对馆员的基本尊重、对馆员的存在视而不见所引发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受到尊重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对于管理知识的图书馆馆员而言更是如此。建立馆员参与机制,让馆员参与管理、贡献智慧,是尊重馆员的根本体现。支持这一机制运行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上下级定期的双向沟通、与图书馆高级管理者的恳谈会、图书馆各相关部门程序化的互访、馆长信箱、馆员投诉热线、在内部刊物或板报上开辟的相关专栏与论坛等。要使这一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将各种具体形式统筹安排、合理搭配,并设专人负责,以确保沟通渠道的便捷性与畅通性;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管理层要认真、谦逊地倾听,及时提供反馈。只有当馆员能够直言不讳、畅所欲言,并且确信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真正会产生效果时,才会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其中。而且,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项的管理参与奖、最佳建议奖等,对图书馆发展与建设有价值的建议或意见提供一定的奖励,激励馆员参与管理与创新的行为。这些建议或意见可以涉及图书馆宏观管理方面的,也可以是具体技术工作细节的改进方法或节约办法。 (三)起到“保姆”与“情感日志”的双保险作用 情感管理要求每一个基层管理者,既能够承担好“保姆”的职能,为馆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又能够担负起“母亲”的职能,通过日常工作接触中的情感关心与关注,及时排解影响工作的不良情绪,从而使馆员能够始终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因此,情感管理实际上必须从细微入手、从日常做起。对于一些情商要求较高的岗位,如财务管理、安全检查等,应建立馆员情感管理日志,用简明的形式,记载馆员每天的情绪状态,对情绪过于兴奋或忧郁的馆员应予以特别关注,及时消除由于情绪反常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与“非正式”沟通联姻 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之间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的建立,往往不是在正式的工作交往中,而是在工作时间之外的一些非正式的交往中。如果图书馆不仅仅只是为馆员提供工作联系的渠道,还能够搭建形成社会关系纽带的平台,将有助于馆员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强彼此的相互信任,反过来促进工作中的协作,起到间接提高工作绩效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应鼓励具有相同或相近专业背景、技术专长、兴趣爱好的馆员组织的发展。 (五)家庭不只在8小时以外 图书馆在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工作时间以外的情感影响因素。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主要局限于馆员在图书馆工作时间内的行为管理,但是这种管理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认识到馆员不仅是一个“工作人”,还是一个“社会人”,八小时之外的情感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的工作情绪与工作状态。 三、图书馆各级领导是海水也是火焰 哈佛商学院教授利文斯顿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人员管理方面没有什么秘诀,上级对下属的热情和兴趣是管理成功的主要因素;沮丧、低期望值以及缺乏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的管理,往往会使馆员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尽管公平合理的报酬和个人发展机会是每个馆员都重视的,但馆员和上级关系的好坏常常影响馆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情感管理的有效与否,与各级管理者有着直接乃至决定性的关系。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应当好教练角色,善于给群体中每个人机会,委以重任并做好协调工作,这会使馆员在自我实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方面得到满足和情绪的升华;作为图书馆,除了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以外,应加强对图书馆管理者情感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只有首先提高管理者的情与情感管理的技能,才能有效发挥情感管理的作用,充分激发图书馆的活力。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得到了扩展。从高校图书馆基本特征、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新特征、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方面的服务功能,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新模式,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管理和传播的载体机构,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现代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图书情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图书馆文化是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 2.学科特征 高校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高校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高校图书馆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提高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井喷式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在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特征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文献信息平台,是文献与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因此,信息时代下,为有效利用和提高图书馆的功能,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高校图书馆。 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大量文献存储在很小的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中,从而可实现大量信息查询的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查询,加快了文献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使读者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文献信息获取,并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有效的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 2.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3.网络共享化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模式只是简单的借阅图书资料,并提供借阅场所,功能单一、效率低下、死板,难以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真正作用。随着文献传播速度加快,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需求膨胀,因此,图书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使众多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便于图书的分类管理,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图书馆文献管理达到自动化共享服务,快速便捷地提供多种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文献查找服务功能。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国家精神文化和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因此,用科学发展观去探索图书馆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图书馆快速健康发展,适应信息时代下高校教学与科研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应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下管理模式的新要求,着重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1.管理模式观念改革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以收藏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主要围绕纸张文献的借阅服务,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并且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要目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重点是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存在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单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要求。因此,需要革新落后的管理模式观念,并依据信息化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管理模式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2.突破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是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文献资料的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文献检索与阅读过程中,通过筛选甄别,科学思考,挖掘信息资源,寻找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从而在反反复复的科学思考、论证、演算过程中,提炼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也离不开文献信息资源的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为师生提供需要的文献资料,帮助师生科学有效的查阅文献,是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师生推广介绍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师生掌握文献检索系统方法,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加强文献检索和使用的服务工作,真正突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 3.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 信息时代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利用,社会对图书馆文献管理和服务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需要全新地思考应对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的新模式。文献信息更新很快,人类在知识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更好、更新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管理员需要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与知识技能,提高知识与能力素质,需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等服务功能。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有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融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文献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需针对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科学管理系统模式创新,使文献知识更新和服务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人类科学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高校图书馆,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人类知识生产、传播、利用的重要手段,体现出越来越大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信息时代下,图书馆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现代人对知识获取的需求,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传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摘 要:文章在阐释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它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图书馆社会角色定位、职能划分、营销策划、绩效评估和人力资源建设五个方面探讨了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同时也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和应用于图书馆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图书馆管理 应用研究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所面临的传统公共行政的弊端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最早发端于英国,并迅速扩展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各国,成为目前各国行政革新的主导思潮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公共管理开始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199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奥斯本和盖布勒(david osborne and ted gaebler)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一书把新公共管理的标志性理论引入中国。[1 ]这一新兴的管理理论对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我国公共部门的管理革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和公共知识管理部门,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促进自身的管理创新,无疑也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新公共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由胡德(christopher hood)提出。[2 ]自其使用以来,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2007年,陈天祥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提倡政府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政府着重制定公共政策,在此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并借鉴私人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3 ]2008年,王定云、王世雄在总结诸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概括为: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组织与管理的重新调整来增强政府的活力,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实现政府治理的效率与效能。[4 ] 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就其核心思想而言,主要体现在: 1.1 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对政府职能进行再定位 在信息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影响下,新公共管理反对大政府角色,提倡精简而有效的服务型政府。政府从干预市场的角色中退出,让渡政府管理权限,调整其职能活动范围,提倡政府政策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分离,将“掌舵(政策的制定)”和“划桨(服务的提供)”分开。政府应将“掌舵”作为其中心职能,通过建立准自治或半自治的执行机构来承担“划桨”的职能。[5] 1.2 主张适度的分权与授权,实现管理权威与管理职能的有效结合 传统科层制组织机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权式的体制,这种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得一线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自主活动的权利,难以很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和顾客需求的改变,造成管理权威和管理职能的严重脱节。新公共管理倡导适度的分权与授权,赋予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权威,同时又将管理者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在财政、人事、采购和审计等方面解除不必要的规制和控制,[6 ]以便更好的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与效能。 1.3 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 新公共管理以经济学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政府工作中引入经济价值的理念,强调经济、效率和效能。要求政府改变传统服务模式,置身于市场环境下,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同时,通过竞争来提升效率,实现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目的,节约政府开支,降低服务成本。[7 ]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使得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政府改革更多地面向市场,以竞争来发现政府机构和人员的冗余,改革政府,在机构和人员配置上实现最优的性价比。 1.4 借鉴私营企业管理方法,大规模应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 新公共管理者认为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优于公共部门,并可用于公共部门,[8 ]认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没有本质的差别,向公共部门移植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战略管理等,可以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进而提升政府工作绩效。同时,新公共管理强调要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完善行政管理的信息系统,缩短信息传递渠道,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9 ]进而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1.5 强调顾客和结果导向,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能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往往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公众。公众没有选择政府服务的权利,政府工作人员也不需要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负责,从而使公务人员缺乏对顾客负责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对待公民要像企业对待顾客一样,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重要的价值取向,通过顾客驱动来实现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10 ] 同时,新公共管理者认为,政府部门的不良绩效不是因为公共管理者缺乏管理能力和不履行工作职责,而是因为传统公共行政易导致公共机构的僵化和低效。他们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行严格的绩效评估,以目标对管理施以控制,确定组织和个人的具体目标,其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强调的是业绩而非程序,强调的是产出、成本和效果而不是单纯的投入,从而带来更高的雇员士气,更好的灵活性和更高的创新精神,实现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良好的业绩。 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知识管理部门,其管理活动必然受到各种管理理论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部门,图书馆不再因其公益性、服务性而超脱于市场竞争之外,它必须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更好的实现其社会价值。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改革的契合度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图书馆管理改革的需要,使得新公共管理理论具有了被引入图书馆管理的可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职能的定位,启示图书馆应该调整管理理念,重新设定自身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把握自身的社会角色,实现其职能的革新;新公共管理主张适当的分权与授权,要求图书馆构建扁平化与分散化的组织结构模式,调和管理权威与管理职能之间的矛盾;新公共管理倡导市场导向和经济价值的优先性,要求图书馆融入社会竞争中,更好地实现图书馆营销,提升图书馆管理价值;新公共管理大规模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图书馆管理加强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构建图书馆资源体系,建立更为完善的图书馆系统;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和结果导向,要求图书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用户的需求为最终目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图书馆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许多信息服务机构和组织,它们正以快捷、优质、全面的服务吸引着原本属于图书馆的用户群。用户在很多情况下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无需依赖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作为非盈利性机构也不得不参与到激烈的信息市场竞争中来。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图书馆必须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重新规划其管理职能,调整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能。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促进图书馆管理的革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使图书馆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竞争形势,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实现其社会价值。 3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创新理论,对图书馆管理在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定位图书馆管理职能、调整图书馆管理方法、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定位图书馆的社会角色,提升图书馆公共影响力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机构,其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信息环境的变化,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带来的社会需求环境的变化,促使图书馆管理的理念、模式、方式、手段都在发生着变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探求政府在社会发展变化下的角色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运用到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下,要求图书馆转变管理理念,清楚的认知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重新定位图书馆的社会角色。图书馆必须明白自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机构,而只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信息市场的激烈竞争,图书馆如何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地盘”,保持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就国内情况而言,当前社会大众对图书馆的认可程度并不高。据笔者2009年对武汉大学图书馆用户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成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高达90%的用户在产生信息需求以后,首先通过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来满足自身的资源需求。图书馆在信息系统的竞争中已处于一定的劣势。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图书馆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调整社会定位,进一步提升公众影响力和社会竞争力。 3.2 协调分权与控制,优化图书馆组织与结构 现代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对不同管理问题的决策需要由专门的结构来进行。[12 ]新公共管理提倡适当的分权与授权,更多的强调下层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权限,要求确保下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能够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保障管理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图书馆传统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更多的强调集权,缺乏灵活性,组织内信息沟通也不顺畅。上层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控制下层的职能作用,管理权威的过分凸显使得管理职能很难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随着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变化,适当的分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新公共管理在强调分权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集权。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集权是为了保障对决策的调整,使决策专门化并对决策承担明确的责任,从而保证图书馆决策的合理化。[13 ]上层管理者也必须保证控制,维护管理权威,督促管理职能的发挥。 目前,图书馆寻求变革传统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更多的发展扁平化和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分权与控制,保障管理权威,发挥管理职能,进一步探索以用户需求、流程为导向,进行图书馆组织再造,优化图书馆组织结构。 3.3 加强图书馆营销,提升图书馆社会竞争力 受新公共管理理论市场导向的影响,图书馆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组织内部进行管理,而必须将眼界拓宽至社会大背景下,积极地进行图书馆营销,推送图书馆服务,提升图书馆社会竞争力。 图书馆作为国家兴办的全额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下并没有感受到市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一般都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而导致图书馆缺乏积极的进取性。[14 ]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图书馆虽然仍然是公益性社会机构,但同时也是信息市场的主体之一,如果不能在信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有被边缘化或被取代的危险。因此,图书馆不能自我封闭,而必须在管理上进行战略调整,实施图书馆营销战略,提升图书馆的公众影响力,树立图书馆良好社会形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4 加强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完善图书馆绩效评估标准 新公共管理理论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移植到公共部门之中,采用诸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效率优先性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以凸显,图书馆作为社会部门,也必然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管理工作必须注重强调效率在部门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图书馆工作的不断细化,管理工作在总体把握的同时还要考虑各个部门、各个阶段的不同目标设定。图书馆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责任制,通过竞争上岗、内部奖惩等措施,保障图书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制定相对完善的绩效评估标准,更好的考核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升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3.5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构建图书馆管理文化 人力资源是当前社会竞争的重要条件,新公共管理要求在政府管理中加强下层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管理权限,从一定侧面反映了对人才的要求。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服务机构,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人才结构,以更好地组织图书馆资源,服务图书馆用户。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的顾客和结果导向观念的指导下,立足于用户需求,优化图书馆产品,更好地实现图书馆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目标。 新公共管理在不同国家施行的模式存在差异,其实施必须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因此,图书馆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也要考虑各馆之间的差异,适当地摒弃其中不适合自身的发展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图书馆管理文化。 4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及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虽然对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在实际工作中凸显出来,特别是其对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的过分强调、依赖甚至搬用,受到了较多的质疑。[15 ]图书馆管理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思想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局限性所在,不盲目推崇。 4.1 理论基础的局限性 著名公共管理学专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欧文·e.休斯认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这两大理论并非完善,也有其内在的、明显的局限性,在图书馆管理中运用这一理论,必须看到其局限性并加以调整,不可盲目施行。 4.1.1经济学理论局限 经济学理论运用到公共部门中具有内在的缺陷。休斯认为学者们对新公共管理经济学基础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批评认为经济学是一种有缺陷的社会科学,而它在政府中的运用也是有缺陷的。第二种批评认为,作为经济体系和私营部门的基础,经济学是具有一些效用的,但是它在政府中的运用则完全是一种拙劣的构想。”[16 ] 特别是在人性认识上的偏颇,新公共管理全面接受经济学关于人是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忽视文化因素对人性的规制和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过分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过分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17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机构组织,其传统的价值标准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之一。 4.1.2管理学理论局限 新公共管理的一个主要假设在于: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而存在一种跨越公私情景的一般管理。[18 ] 事实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管理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二者毕竟归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型,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如公共部门在管理目标上难以清晰界定、对工作结果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测量、决策往往具有强制性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假设否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差异,为其局限性埋下了伏笔。图书馆作为公共组织管理部门,不能忽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在借鉴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和量的规制。 4.2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运用其相关思想进行管理革新时,要注意度的把握。 4.2.1 组织结构上的协调与控制问题 新公共管理形成的是一种扁平化与分散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在各国政府的改革实践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机制裂化或碎片化的困境,而机制裂化的一个最直接的产物就是“政府空心化”(或“职能悬浮”与“权力碎片化”),即由于新公共管理的过度分权和市场化改革导致执行机构和横向部门的大量涌现而产生的沟通不畅、协调不力的状况。[19 ] 图书馆在改革以往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时,采用了新公共管理的分权理念,强调下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能动性的发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书馆管理中,必须合理处理分权与控制之间的关系,优化组织结构、保障图书馆控制、协调部门间的沟通,避免产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机制裂化问题。 4.2.2 人性认识的偏颇和伦理道德的偏差 新公共管理以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之一,过分强调经济价值观,忽视了公平与正义。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过分追求,使公共行政无力反省其根本价值和目的,将其变为执行与管理的工具不但无力担负捍卫民主政治价值的责任,也无法实现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使命。[20 ]同时,由于新公共管理弱化了传统行政的道德约束,产生了一定的伦理道德问题。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机构,首先强调的是社会公益价值。图书馆管理中如果过分推崇新公共管理的经济价值观,必然与图书馆服务目的相悖,难以更好地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 5 结语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其新的理念和方法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图书馆应该积极参考、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来完善自身的管理活动,进而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善和毫无缺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图书馆管理对其的借鉴和参考,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具体情况,不可盲目照搬。
教育公平论文:关于教育公平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政府管理弊端与改革策略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转轨时期,发展高职教育对于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方面分析成因,围绕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政府应从角色定位、转变职能、政策执行、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方式改进、机制与手段创新等方面出发,深化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策略。 [论文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 高职教育 政府管理 改革策略 综观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政府管理模式弊端凸显,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高职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遭遇挑战。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因。 一、当前政府管理模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影响与成因分析 (一)政府过度管理是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对高职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直接干预过多或公共服务职能弱化,抑制了高职教育产品市场的发育,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成为阻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近几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后劲不足,其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不适应问题日益突出,这与高职教育现行的政府垄断型管理模式相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几年来在几所公办中职学校整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效的管理体制尚不成熟,政府的过度管理羁绊了这些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公共财政投入弱化,教育投入渠道过窄 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从发展初期开始,就存在先天性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资却停滞不前,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最弱势群体。这些地区高职院校的财政来源多以学费为主,长期运行在无保障机制的轨道上。为应对财政困难,这些院校只能向银行、教职工借贷,以填补资金缺口,但这又使院校陷入债务危机。这种过度依赖学费收入和不断积累的债务,迫使院校不得不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急促的扩张规模增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运作的不稳定性,生均办学指标日趋下降,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三)资源整合利用乏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基础能力薄弱 一是资源配置政策偏移,办学优质资源紧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自身的供给能力弱,普遍存在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实训基地匮乏、办学特色不甚鲜明等问题。由于缺乏合适的机制与制度安排,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力,教育资源缺乏优化配置,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政府在支配稀缺的高职教育资源时,往往以“示范性”“精品化”为基准,将优质资源更多地投入城市和“名院”上,“弱势群体院校”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职业教育服务,这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这种有失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激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剧了不同经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 二是政府监管低效,资源整合利用乏力。盲目扩张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非常突出,院校之间存在投入不足与重复投资并存、职业教育资源匮乏与资源分散的状态并存的现象。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缺失。专业师资缺乏,专业教师素质不高,专业结构矛盾突出,“双师型”教师和新兴学科专业教师匮乏,教师培训提高渠道不畅等系列问题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政府治理能力不高,发展质量缺乏内涵 在管理方式上,新的政府工具和管理方式还比较缺乏,政府教育统筹力度不够。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职工培训,基本上是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资源不能共享,矛盾突出。同时,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缺乏良性互动和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未能有效促进社会融合,发展质量缺乏内涵。职业教育功能的缺失,致使多数边缘化人群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而在教育体系内部,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的衔接沟通不畅,弊端重重,改革迎新势在必行。 (五)政府服务职能滞后,调控导向能力弱化,职业院校招生难度大 政府的责任在于培育成熟的社会,然而在高职招生问题上,政府未能形成相应的调控导向机制,政府对高职招生的引导能力过度弱化。长期以来,人们的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造成职校普遍招生困难。处于区位劣势明显、基础薄弱、办学水平落后的高职院校更是缺乏吸引力,当地生源、优质师资大量向城市或名校流动,更不用说吸引外地资源了。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加剧了这类无优势院校的衰败。从招生政策上看,高职教育也正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高职院校是高考的最后一批录取,普通高校大面积扩招后所留的生源有限,更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生源竞争激烈造成高职教育的资源浪费和市场失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根本无法招满计划生源,基本处于边缘化状态。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偏颇,职能定位不够明确,决策制度不尽完善,缺乏有效运行机制,缺乏与院校、社会的有效互动,政策执行不力等。因此,高职教育亟待改革与创新。 二、政府管理改革策略 职业教育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转轨时期,更是凸显高职教育独特的社会功能,即全面开发高技能人才资源和保障教育公平。那么,在教育公平政策的背景下,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角色应如何合理定位?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策略何在?笔者认为,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优先发展,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公平发展的新格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政策。优先发展、保障公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有效治理模式,因此,应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正确认识政府改革的动因与约束条件,下大力气推进职业教育立法,完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确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在政策法规制定中,强调权利平等和社会公平,关注弱势高职院校的利益表达,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政策、财政倾斜,积极构建区域均衡、城乡均衡、类型均衡、校际均衡、人群均衡的公平的现代高职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理顺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体系,简政放权,深化改革,探求放松管理和强化管理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准政府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地位,由“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和“责任理念”转变。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管理科学、举措有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公平、合理、高效、务实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公共治理制度,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政府应当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管理。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和实施为契机,紧紧围绕区域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重大目标、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强化高职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把发展高职教育列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并进行科学谋划,制定战略规划。狠抓规划的落实,突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加快政府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方式改进,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保障 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改革教育预算机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国家公共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投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监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合理配置优质资源。 二是制定宏观政策,引进市场机制,支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举办高职教育。引入政府、院校、学习者及用人单位成本分担机制,为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和调整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以名企、名校的优质资源为依托,探索组建校企、校校、校政人才培养合作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形成高职教育集团化、课程精品化、教学网络化、实训企业化、教师专业化的高职教育协作共享平台,在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下,使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并使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方面发挥作用。 (四)加强公共服务协调机制与方式创新,引导与推动校企合作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校企互动、行业协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强化政府主导职能,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并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或政策。建立本区域技能型人才需求数据库,提供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规格、类型、数量等信息。 提升政策的执行力,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增强院校、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搭建平台,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政府部门联动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企业、院校之间的定期沟通、协商。通过立法颁规,明确教育、劳动、人事、发展与改革、经济、贸易、科技、农业等政府职能部门、院校、企业的权责利,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此外,由政府牵头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五)厘清政府与院校关系,激发办学活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1.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政府与院校的关系,赋予院校办学自主权,减少政府直接干预高职院校微观活动的行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避免院校在政府压力下的行为扭曲,以适应特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 政府要加强执行监督,缩小政府权力任意扩张的空间。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推广成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主要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运行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优化结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的责任,建立多元化多角度评价人才发展潜质的测评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个体发展相协调。 2.加强监管,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政府要指导高职院校在“精”“新”“特”上下工夫,加强对重点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教育管理部门应聚焦国家战略,聚焦产业化,聚焦创新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目录服务平台,指导、检查和预警区域专业设置。完善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管理政策,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基地及相应的实训平台给予财政扶持,建立健全有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二是注重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同时,突破人才引进、人才高地建设等方面的瓶颈,要更多地依靠市场、社会、经济来解决,政府要为人才集聚创造更好的条件。制定相应政策,多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加师资培训经费,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和教育督导工作。政府在坚持权力下放的同时,重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应建立有效问责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企业用人行为。加强监管,跟踪学校的发展与变革过程,监督学校办学行为以及校长权力的运用,保障职业院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六)强化政策与舆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1.实施招生改革,拓展高职教育发展平台。加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招生政策的设计,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拓宽职校生继续学习通道,推进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沟通,应放开升学比例,大力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创造机会让中职生、高职生学习深造,打造“立交桥”式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 2.强化社会舆论宣传导向,提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地方政府要切实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通过舆论宣传,在舆论导向上进行扶持。广泛宣传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倡导和树立正确的现代职业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 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强化激励政策导向,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提高职业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可借鉴国外经验,根据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将高职院校的教师编入国家公务员,确保教师真正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稳定的职业保障,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可以预见,随着《纲要》的和实施,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定能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人力基础。 教育公平论文:试论走向教育公平的职业教育:问题与策略 论文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诸多不公平:社会认可度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不足:重视城市和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而忽视职业培训和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补偿。应采取扩大职业教育对象的范围、强化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扶助、加大职业教育公平机制建设等措施来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发展。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公平;弱势群体;教育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职业教育在思想和理论上这种“战略地位”并未给它在现实中的发展带来应有的辉煌,职业教育面临着公平危机。在“公平”理念下研究职业教育,丰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公平研究,有助于人们改变职业教育观念,制定出更好的职业教育政策,促进职业教育价值的全面实现。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一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依据国家法律的规定,自由平等地享有国家教育资源,以确保每个人获得充分的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教育公平的普遍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是指平等地满足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基本平等和对差异发展的尊重,以保障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和自由幸福的生活。具体来讲,职业教育公平应有三方面所指::一是职业教育获得社会的公正对待,减少因为传统观念而带来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二是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内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二者之间是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而不是地位的差别;三是职业教育内不同群体的同等机会的保证,即不同年龄群体的任何人都有平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二、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危机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 1.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所受教育与将来从事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地位的密切关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形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它向国人传达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脑力劳动者是统治者和管理者,居于社会上层,而体力劳动者则属于社会下层,是被统治者。现代社会中专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人才的职业教育,自然不被人们看重和赏识。从另外一方面,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于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还是高耗能和劳动力集中投入的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增长在我国还不是非常突出,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行业和地区差异,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就可以获得利益的事实,使得现存的很多生产和工作领域对劳动者进行专门训练的要求并不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未得到彻底贯彻。 3.职业教育质量的影响。在我国,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普通教育选拔后淘汰的学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师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与普通教育相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距。这些因素相互交错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经费存在公平危机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合理。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发展中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要高153%。而我国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低于或基本与普通教育持平。没有经费的保障,就没有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 2.职业教育经费地区不平衡。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这种管理体制决定了目前我国投资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我国地区和城乡之间差距很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出严重的地区间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区域间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3.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办学经费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能保持同步,始终处于低增长状态;在教育经费的划分中,职业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又低于教育经费的总体增长水平,在与普通教育的比较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职业教育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缺乏社会资金投入的吸引力,这些因素导致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公平 1.片面发展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形式、多类型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它应该更具多样性以满足不同人的职业教育需求。但实际上,我国存在着明显的职业教育形式单一,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情况。 2.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质关怀。现有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而且也决定着它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资源和就业岗位情况。但是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环境的自然产物,更应该树立培养人才改变环境的思想和能力,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更应该“超越”。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从学校的建设到学校专业的设置;从教师的配备、经费的投入到教育质量上,与城市相比,都处于明显的劣势。而职业教育恰恰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最佳选择。 3.忽视对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不仅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就是在职业教育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我国职业教育政策重视学校职业教育、城市职业教育,而忽视了残疾人和妇、少数民族、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培训。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而在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充分体现这样种思想。 三、如何应对职业教育的公平危机 (一)扩大职业教育对象的范围 职业教育公平是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公平,“公平”是伴随着量的积累而逐渐达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不同的职业教育政策和法律中都有明确的阐述,而这种重要性的最好见证就是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正如《规划纲要》中指出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应单纯是传统的在校学生,还应包括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等社会成员;职业教育的形式也不单纯是学校形态的,职业培训应该成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强化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扶助 从政策和法律上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但要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更重要的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保障,在现实生活中,职业教育虽然对有些人很重要,但是由于其个人支付能力的有限,被排除在了职业教育的大门外,应通过共同努力,尽量创造出能够让每个人、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环境,国家加大开展针对职业教育中“弱势群体”的专项计划和补助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之一:一是加大整体职业教育的投人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支持,彰显职业教育公共性和正义性;-是继续完善和健全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制度,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职业教育权利的实现;三是积极开展针对职业教育弱势群体的培训计划,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保障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 (三)加大职业教育公平机制建设 根据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实现公平的职业教育,政府必须建立起一个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和运作框架体系,以协调各种关系,吸纳社会各个相关领域的成员对职业教育的举办、投资、课程设置和评估、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咨询、资格认定、就业等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结构。这个一体化的系统内部共同坚守着职业教育公平的尊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公平。一个好的职业教育机制应该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公平环境,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010年3月14日上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公平正义比太阳还有光辉。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从公平的理念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可以指导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明确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职能,达到职业教育实践的公平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教育公平论文:中国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 提要: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供给的短缺,既有总量性短缺,又有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当前要把重点放在解决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上,因此,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 在过去二十多年间,随着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问题。与此相对照,教育领域的供求关系却仍然十分紧张,一方面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教育财政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实际上面对着“短缺教育”的现实,许多教育问题由此而生。研究“短缺教育”(主要是经费短缺)的特征及其成因,寻找其解决途径与策略,成为现阶段教育战略与政策的必要依据,也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文试图就“短缺教育”条件下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短缺教育”的发展性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超大规模教育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我国将会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是由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的财力供给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现实矛盾所决定的。不过,不同时期这种短缺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一般而言,开始主要表现为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之后主要是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再后则是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我国现阶段可以说是这三个阶段的教育短缺同时存在,只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侧重点有所不同。 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尚未实现,资源性短缺首先集中反映在满足基本教育机会方面;中部中等发展程度地区,初步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资源性短缺转移到巩固“普九”成果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东部发达地区,正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性短缺集中在高等教育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方面。可见,教育资源的短缺会经历一个发展过程,在低层次教育短缺问题没有解决时,高层次的教育短缺必然存在,除非采取逆向发展战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首先投向高等教育和精英型基础教育,才可以暂时缓解高层次、高品质教育的供求矛盾。但是,从长远看,由于缺乏扎实的基础教育的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最终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把握“短缺教育”的发展性特征,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供给的短缺,还具有过渡性的特征,既反映经济发展成熟程度的特点,又反映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既有总量性短缺,又有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总量性短缺是基本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取决于经济发展是否能够为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资源。而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则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可以通过有效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调控得以缓解。因此,从政策研究与战略研究的角度,要把重点放在解决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上。 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是我国教育供求关系基本矛盾的反映。例如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居民生活进入小康水平后,教育需求高移,教育消费成为生活消费的新热点;国家确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教育必然要实行适度超前发展战略。这些因素使我国社会教育需求持续增长,教育规模不断扩展,仅各类学历教育的在校生就达到2.3亿人。而由于国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必然制约教育的投入水平。以1998年为例,我国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为167元(折合20.2美元),生均公共教育经费为945元(折合114.4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5年人均241美元,生均1273美元),这就使教育经费的供给难以满足现有教育规模的需要,更制约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供求关系的基本国情: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教育资源的总量性短缺,是制约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根本解决;而现在的问题是财政性、体制性、结构性短缺,加剧了教育资源供给的短缺程度,因此,现阶段解决好财政性、体制性、结构性短缺,可以缓解总量性短缺的程度。 二、缓解财政性短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支出结构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从1990至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由569亿元,增加到2563亿元,其中政府拨款由426亿元增加到2086亿元。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前期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3%下降到1995年的2.44%,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回升,但直到1999年也只占2.78%,并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要求,也低于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9%的世界平均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分税制之后,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从38%上升到52%,地方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由62%下降为48%,尤其是县、乡两级财政十分困难,严重影响基础教育,主要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是增加教育经费总量的基本途径,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改变财政性教育经费供给不足,从长远说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而从财政收支而言,一方面是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连年下降,从80年代初的32%下降到90年代初的10.6%,直到1998年才提高到14%(预算外收入未列入),明显偏低,影响财政对教育的支持能力。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减少较为普遍存在的生产性浪费和行政性浪费现象,尽力扩大化税源,足额征税,堵塞各种漏洞,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也就是要做大“蛋糕”,增强政府教育投入的财力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真正体现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现在国家财政对于亏损的国有企业的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于生产性建设项目的投资,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势必影响国家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在公共开支中,行政管理费的增长过快,从1991年至1998年行政管理费增加了4倍,而同期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加了3.4倍,在全国正在实行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的增加幅度超过了教育经费的增加幅度,是很难令人理解的。 这里还没有分析中央部门的行政管理费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费增加幅度的差别,也没有分析政府行政管理费增加的项目。总之,即使在现有财政收入总量的条件下,合理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也有可能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进而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此,需要完善财政预算的审核制度,实行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和教育部门参与预算编制与审核的权力,保证财政支出真正体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向。 三、摆脱体制性短缺:扩大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参与 所谓体制性短缺,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造成单一的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政府),限制了非政府渠道的资源投入,其结果一方面政府投入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非政府的教育资源难以进入教育市场,加剧了教育资源短缺的程度。我国长期来沿袭计划经济同步的单一公办教育体制,政府承担了(主要是城市)公办学校的几乎全部经费(包括高校学生的一部分生活费用),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规模的扩大,有限的政府教育投入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办教育的经费需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步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开始突破单一的公办教育体制。到1999年止,全国共有民办教育机构(不包括幼儿园)4138所,在校学生140多万人,当年经费收入48亿多元,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收入2949亿元的1.63%;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141.85亿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4.81%,其中农民集资53亿元,占1.8%;学费、杂费收入369.7亿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12.54%.可以看出,各种非政府的教育投入正在增加,尤其是学费、杂费的收入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从1990年的2%到1999年的12.54%,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与社会教育需求以及居民的支付能力相比,非政府的教育投入比例仍然偏低,现有的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仍然没有为各种民间资本的投入提供宽松的环境,体制性障碍还是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勤的重要原因。 既然体制性短缺的根源是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过于单一,那么,改变体制性短缺的出路就在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改革单一的公立教育和政府投资的体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加大市场参与和市场调节的力度。具体地说,政府要改变作为教育资源供给的惟一主体的角色,分别教育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不同属性,保证公共产品的供给,退出私人产品领域的供给,调节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扩大社会参与和市场调节,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教育供求关系的作用,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缓解教育资源的体制性短缺,实现教育供求的动态平衡。 解决教育资源的体制性短缺,政府与市场要在保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把保证义务教育的经费供给作为主要责任,实现基本教育机会的公平原则,同时把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帮助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并运用多种间接调控手段,创造市场参与的法规和政策环境。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探讨市场参与的多种途径,扩大市场准入,从社会吸纳教育资源供给,为社会增加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里,仅就正在发展的几种社会参与的形式作些政策性探讨。 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投入,这是解决体制性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在我国教育供求关系紧张的条件下,民间对教育的投入有很大的潜力,民办教育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民办教育的规模仍然有限,学校数和在校生数仅占公办学校数的0.6%,即使这样,现有的民办学校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方面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法规和政策尚不完善,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备;另一方面我国有着庞大的公立教育系统,民办教育起步不久,基础薄弱,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展民办教育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大体包括:(1)由非政府机构和公民举办的民办教育机构;(2)公办学校改制,即校产国有,民办机制运行,亦称“国有民办”;(3)公办学校举办民办二级学院或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分校;(4)由混合办学主体举办的民办学校,即一部分由公办学校的校产入股,大部分由民间资金投入,按民办学校机制运作(有的地方把这类学校称之为“股份制”学校,似不准确);(5)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也按照民办机制运作。在各种非政府办学投资中,有国有企业、派、社会团体,也有民营企业、公民个人等,而实际的经费来源主要还是来自学生缴费。因此,不能单纯以投资来源作为衡量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依据,也就是说公立学校可以吸纳非政府的资金来源,而政府也可以资助民办学校;民办教育既可以由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新建学校来发展,也可以利用公办教育资源,通过改制来发展;作为非盈利性机构,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可以通过发展多种形式办学,发展出各种混合型的学校。总之,办学体制的改革,要在国家法规和政策的规范下,更多地应用市场机制,按照有利于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有利于扩大教育机会,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原则,突破现有体制的束缚,发展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种办学体制,增强教育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能力。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实行教育成本由受益者分担的原则,也是解决体制性资源短缺的改革举措。在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政府已经不可能承担公立教育的全部经费供给,非义务教育阶段按照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适当收取学费,既是在教育投资上效率优先原则的体现,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高等学校实行公费生、自费生、委培生制度,对一部分计划外的学生实行收费。20世纪90年代中期限,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收费制度,高等学校实行收费并轨,统一按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学费和住宿费,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收取少量杂费,使学杂费收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由1990年的2%增加到1999年12.54%,成为教育经费各项收入中增长最快的一项。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公立学校的收费制度,使之既能增加教育供给,又要符合家庭承受能力,并尽可能保证教育公平,这就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1)学校收费标准的确定。目前高校收费一般占成本的20%~30%,财政拨款约占50%~60%,从实际需要而言,还要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但高等学校的学费已占经常性支出的27%,从家庭支付能力看,现在教育费开支已占家庭消费支出的8%~9%,大多数工薪阶层不可能承受大幅度提高学费的负担,至于广大农民则更缺少支付能力,近几年农村初中辍学率的迅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高中和高校提高收费标准的消极反应。因此,公立学校的收费标准要与多数居民的支付能力相对应。 (2)如何区别不同的收益和回报制定和调整收费标准,例如某些回报收益率高的热门专业,可以提高收费标准,有的可以按成本收费,而有些关系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学科等专业则可以免收学费,或设立国家奖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应用收费政策,调节专业结构和供求关系。 (3)健全法规制度,规范社会捐赠和赞助行为。要设立学校基金,把社会捐赠和赞助规范化、公开化,使之与学校的招生脱钩,并使基金的使用与运作制度化。 在市场活动中,资本运作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教育界开始注意金融资本的注入对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作用,金融界也开始把教育作为投资的一个新领域。于是,就提出了金融资本与人力(教育)资本相结合的问题。在实际运作中,主要表现为教育系统(包括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向银行贷款,或由企业(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贷款建设社会化教育设施,由学校租用或合作共用。这无疑能增加教育投入,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如果应用得当,也是扩大教育资源供给的新途径。但是,资本市场运作的主体,应该是能自主处理产权关系、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学校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它也不是营利性机构,它同金融机构发生的信贷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主管部门承担着信用责任,这就有一个政府、学校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少地方政府用借贷兴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借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金额约五百多亿元,原来打算用以后几年的教育费附加偿还贷款,如果农村实行费改税的改革,则还款来源没有着落;一部分高校的贷款也有还款来源问题。因此,需要探讨金融资本介入教育的相关领域与政策,从目前情况看,金融借贷一般发生在:一是举办民办学校;一是建设学校后勤社会化设施;一是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建设。前两种借款属于企业和个人行为,应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与机制处置。而教学与科研的基本建设(除少数大学城由企业贷款建设社会化设施外)多数由学校借贷,数额大,周期长,有的地方提出仿照国家建设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实行政府财政贴息的长期贷款,即把还款期定为20~30年,政府财政付息,学校通过收费、创收等途径,分期偿还本金,这是一种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办法,在目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进行有限度的试验。当然,学校如何运用金融资本运作,需要慎重研究,一方面要遵循国家有关金融的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与学校运行的特点和规律。 四、调整结构性短缺:强化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调节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作用 在教育资源供给的短缺中,由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生存性短缺和发展性短缺这两种类型的短缺,这可以归纳为结构性短缺。这种结构性短缺反映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明显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而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的悬殊,例如地区之间的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省与省差几倍,县与县差几十倍,乡与乡差上百倍,实际上是跨越几个历史阶段的差距。这方面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有赖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非均衡发展政策,教育投资向一部分学校倾斜,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和结构性短缺,仅以生均成本核算为例,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高等学校为3.9倍,中学为7.3倍,小学为8.8倍;城市的“标志性学校”与农村的学校相比,差距百倍以上。在教育的实际运作中,有一小部分学校具有超过当地消费水平的“豪华”设施,而相当多的学校则缺乏基本的办学设施,仅以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为例,尚有约60%的小学和50%的中学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相当数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按月发放工资,全国拖欠教师工资达一百数十亿元。这种生存性短缺反映了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结构性失衡的严重性,政府在保证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方面的作用,是解决结构性短缺的关键因素。 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扣的主要矛盾是:一方面教育的公平性原则要求为所有的学校和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政府应当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保证基本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为了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保证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又要重点建设一批学校和学科,使之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样,教育资源就不能完全平均分配。这里的关键在于公平与效率的合理的“度”的现实选择,例如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上,政府的财政资源应当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实现基教育的机会均等;同时,在此基础上,政府尽可能扩大自身和社会的财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关系上,政府的投资取向和政策选择,首先是不扩大城乡教育的差距,然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目前则需要特别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严重的生存性危机。在一般与重点的关系上,要在保证一般学校生存基本需要的前提下,重点建设若干学校和学科,通过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促进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重点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重点投资的带动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关系上,既要承认区位优势的客观性和区域差距的长期性,不能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拉平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又要运用经济的、政策的和行政的手段,使地区差距不再继续扩大,并且通过实行投资和政策适当向西部倾斜的战略,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创造条件。 总之,在调整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上,政府所能做的,首先是要尽可能公平地分配教育财政资源,不要因为政府行为加剧结构性失衡与短缺,也就是说,政府的关注重点首先是“雪中送炭”,其次才是“锦上添花”;同时,在重点建设上既要有投资的重点倾斜,更要注重运用政策效应和市场机制,在改革中增加教育投资,在改革中提高投资效益,即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动态平衡。 解决结构性短缺是一个涉及利益关系和政府行为调整的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体制变革和政策调整。笔者认为在现阶段迫切需要采取的举措是:(1)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在目前中央已经决定适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情况下,需要明确财政转移支付中用于教育的比例;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实行确定不同地区义务教育成本标准,各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成本的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2)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的拨款制度,首先是要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基本的拨款原则与拨款标准,使教育拨款有章可循;同时要完善拨款程序,增加拨款的透明度,例如高等教育的拨款可以通过类似拨款委员会这样的中介机构,合理地分配教育经费。(3)政府要把帮助处境不利的地区和人群作为重要的职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会有一部分地区和人群处于弱势地位,政府要采取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帮助弱势群体,包括已经实选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特困生补助金”等,今后要有更多样的政策与项目,从不同方面帮助贫困地区和人群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逐步实现教育机会包括高层次和高质量教育机会的公平。 教育公平论文:试论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 论文关键词:教育领域;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教育效率;价值标准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教育状况是教育政策的结果,教育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政策的问题,是教育政策总体上重效率而轻公平的结果。导致教育政策重效率而轻公平的原因在于教育政策价值重社会价值与工具理性,轻个体价值,忽视价值要求;教育政策目标重公共教育利益,轻个人教育利益,公共教育利益代表性不够;教育政策制定环境重事实环境轻价值环境;教育政策评估重事实标准,忽视价值标准。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将不再是两难的抉择。近来,按照研究内容,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方面: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原因与对策分析、国家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比较。毫无疑问,以上研究丰富和深化了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理论,但在研究视角上存在缺陷。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教育公平应具有三个层次: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此外,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这两个方面。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相关但不直接相涉 根据对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教育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两种尺度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其各自独立的内涵和意义。前者决定了教育公平与效率在总的程度上有一定限度的相关,而后者基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互不替代性和影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教育公平与效率的不同。 (一)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总体相关性 总体来看,教育公平与效率二者不但没有互斥性,而且还有相互包含的一面,二者都是对方衡量自身高低的一个基本标准:一方面,没有毫无公平的效率、也没有毫无效率的公平,效率不能脱离公平来衡量。在衡量教育制度、政策有无效率时,必须考虑到教育对社会公平状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平也不能脱离效率来衡量,在衡量某种教育政策、制度究竟是否公平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政策对教育的社会效率状况的影响。教育公平本身就隐含有教育效率的意义,教育效率也体现着教育公平的价值,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教育效率的提高既为教育公平准备了物质条件,又为教育公平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氛围和舆论环境。追求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实践原则,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的全面进步必须包括效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公平状况的不断改善。这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二者具有的内在的统一性与一致性。 (二)教育公平与效率不存在必然对应关系 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内涵来看,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并不能互相解释,是不可通约的。教育公平与效率是办教育所追求的两个不同的目标。如果把国家和社会办教育所要取得的回报称为教育效用价值的话。那么,由于任何教育效用价值的创造都必须相应地投入或耗费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作为这种投入与产出、耗费与创造的比率,效率在本质上可视为一种比较效用价值。在可供作为投入和耗费的教育资源给定的情况下,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效用价值的增长速度,即教育效率越高,所产出或创造的教育回报价值就越大、越丰富。教育公平虽不能不包含效率成分,但由于形式方面的独立性,它还包含了效率之外的内涵。教育公平与效率这两种价值原则在涉及范围上具有不对称性。教育公平主要与包括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在内的教育效用价值的分配有关。衡量教育是否公平或能否增进公平,主要看教育制度和教育的发展情况能否导致教育效用价值的合理分配。 教育的公平并不是效率的提高所能自动给予的,教育的高效率仅仅是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扩大而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义上的绝对公平,它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存在,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教育公平观念的认识程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原始社会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涉及全体成员的低层次的公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则成为一种特权被局限于一小部分人中间,广大劳动人们的子女极少有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工业社会以来,教育才逐渐走向大众,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才慢慢经历了从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到结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理念,是人类奋斗的方向与目标。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表明,在教育阶段,这两者的目标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广大儿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后,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质量,即对教育品质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分流的教育制度,着重考虑经济的合理性,要求在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时,又以承认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最终保证他们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事实上,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 教育公平论文:试论从入学费到教育券:基础教育财政政策迈向公平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入学费 教育券 基础教育财政 教育公平 论文摘要:教育财政作为政府及政府主管教育的公共部门有效地筹措、分配、使用和管理各种教育资源的经济行为,对促进教育公平发挥着重要功能和作用。教育财政政策的变革本质上也是对于教育公平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入学费、教育券作为不同历史阶段基础教育财政领域的变革产物,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财政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努力。 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现实的话题,也是一个历史的选择。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寻。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各国政府,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呼唤和实践着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一个长期和大规模的行动,政府的力量占有绝对优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府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的进程。政府对于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推动可以从不同领域进行解读。从经济领域来看,教育财政作为政府及政府主管教育的公共部门有效地筹措、分配、使用和管理各种教育资源的经济行为,发挥着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功能。教育财政政策变革的本质也是对于教育公平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入学费(限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券作为不同历史阶段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变革的产物,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财政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努力。 一、入学费:基础教育财政政策迈向起点公平 入学费既是一个大众关注的日常话题,也是基础教育财政领域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入学费与教育投入、教育经费等问题直接相关。谁来承担学费、如何确立学费的额度、学费缴纳的多寡等都是基础教育财政不容回避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从引起关注并受到重视直至日益完善对于基础教育财政而言却是一段较为漫长的历史。 只有当政府用公共资金兴办教育,并且采用经济手段干预教育发展的时候,教育财政才会产生。这说明,当国家不过问基础教育的发展时,是无所谓基础教育财政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各国政府开始过问基础教育的原因、时间和推进方式都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把基础教育看成是由私人举办的,为那些支付学费的人们提供服务的私人事业。第二阶段,把基础教育看成是由公共财政提供经费、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的公益事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全体民众,不管其支付能力如何,都应该接受教育。第三阶段,把中小学教育看成是没有性别、种族和智力方面歧视,没有财富等级差别的全体人民都能平等接受的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的一项权利和义务。 鉴于政府过问基础教育的态度与方式的变化,基础教育阶段入学费的相关政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义务教育制度尚未确立、基础教育水平落后的时期,政府无暇顾及基础教育,没有基础教育财政一说。所谓入学费基本上就相当于教育经费,且其来源和构成十分单一。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特定时期的教育发展水平相关。因为,这一时期教育被视为是少数人而且是有钱人的事,学费只不过是一种民众为满足自身的教育需求而自愿支付的教育经费。这种观念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各国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早期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这样一个时期,由民众自行承担教育费用。学费的承担者主要为民众和慈善团体等。 在美国,从17世纪、18世纪直至19世纪的早期,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私人或教会的事。公众免费入学的思想源于19世纪初,而其真正成为现实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基础教育早在中世纪就已存在,但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一直到17世纪,英国的初等教育仍主要面向下层民众,初等教育机构的开办者和经费的提供者主要是教会,这种初等教育有着明显的慈善性。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加强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控制,建立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呼声才日益强烈。此后,英国国家过问基础教育的历史才真正掀开。至于日本的儿童,从11世纪至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之前,他们大都是在“寺子屋”里学习。“江户后期的寺子屋虽然是专门的经营性教育机构,但是在形式上不收学费,寺子向寺子屋交的是“束惰”、“谢仪”,向老师交谢礼。一直到19世纪中后期,入学费的多寡以及由谁支付均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基础教育财政尚未确立之时,教育公平只是一种奢谈。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是近代各发达国家义务教育立法最为踊跃和频繁的时期。政府逐渐取代私人和团体开始主动承担起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基础教育财政开始成形,其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也开始逐渐发挥。但这一时期的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财政政策本身一样是脆弱、不稳定以及不平衡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弟在学费问题上遭遇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有些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双轨制更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不平等。双轨制是一种教育体系内部的分流制度。从入学费的角度来看则体现为,家境贫寒、无力承担高额学费的学子只能进入政府所办的层次较低、水平不高的学校入读。这些学校经费有限,学习年限较短,大部分都属于初等层次,且向上攻读的通道被堵塞。而那些家庭富有的子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意愿自由地选择入读各种较高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入学费的多寡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自身对基础教育的职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教育制度内在的缺陷却彻底暴露了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财政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仍然是形式化和表面化的。基础教育财政政策无法照顾所有阶层的子弟,在促进教育起点的公平方面基础教育财政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这也许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世界暂时摆脱了战争的拖累。各国教育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机遇,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变化。这一时期,各国义务教育制度基本完善,特别是那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有的国家甚至长达9-12年,且规定不论身份、阶级、种族、性别等,所有儿童都有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这种巨大的进步与基础教育财政对于教育公平的重视有着重大的关联。义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免费,也就是由国家来承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当所有阶层的子弟不用担心学费问题、不会由于贫富差别而被迫选择不同的学校,而是拥有平等的就读机会,教育公平的推进就得到了明确的保障。这就是胡森所说的教育起点的公平,即“每个人都拥有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至少是在政府所办的教育中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 二、教育券:基础教育财政政策追求公半的深化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而言,学费的减免实质上只是一种起点的公平,而更重要的是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为了使受教育者在教育体系中被平等地对待,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必须不断尝试更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教育券就是一种基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新方式,也是教育经费筹集和分配的一种新的思路。 教育券大约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推行,成为被美国社会认可的基础教育财政的变革方式。教育券也并不仅仅是美国教育的专属。据某些学者统计,到1996年,约有20个国家已实施教育券政策,其中,智利是惟一一个在全国中小学(包括公立和私立学校)范围内推行政府教育券的国家。尽管这些国家在政治制度、教育传统等方面有较大差别,但它们选择和尝试教育券的原因大都与“教育公平”有关。不同国家对教育券的尝试体现了各国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对于教育公平的共同关注、追求以及重视。当然,基于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理念,教育券的实践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别。 根据教育券的提供者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公共资助教育券与私人资助教育券。所谓公共资助教育券是指由政府出资,主要为行政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家长提供资金,资助他们为子女选择合适的学校就读。根据教育券发放的标准和对象的不同,公共资助教育券又可以分为收入标准教育券、弱校教育券和特殊学生教育券。这三种形式教育券的发放分别是以家庭收入、学生身处不利学校、特殊学生为标准的。私人资助教育券则是由个人、公司、慈善基金等出资举办,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选择更好的学校。 也有人根据不同的教育券计划考虑公平问题的程度将教育券分为“排富性”和“非排富性”两种类型。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是纯“无排富性”模式,所有适龄儿童可以获得等面额的教育券,自由选择不同收费标准的学校,不足的部分由学生家长自己支付。这种类型的教育券赋予穷人孩子和富人孩子平等地选择学校的机会和权力。1964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尔与怀斯曼(Peacock&Wiseman)对弗里德曼模型进行了修正,主张应将教育券与学生家长的收入联系在一起考虑。美国社会学家詹克斯也提出了补偿性教育券模型,认为教育券应该帮助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克服上学的困难,进而避免不同阶层之间造成社会经济的隔离,他建议给予贫困家庭儿童第二张补偿性的教育券,这就是“排富性”的教育券模型。可见,不同类型的教育券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努力。但是它们的理念和实践却包含有不同的公平意蕴: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模型似乎更关注效率问题,却较少考虑那些涉及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而詹克斯的教育券模型则更多地强调将教育机会均等作为社会的政策目标。 美国的公共资助教育券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密沃基市首度尝试。该市是威斯康辛州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它与美国很多大城市一样,大量的教育人口来自低收入和少数民族家庭。且这些孩子大多成绩不佳,有的不到毕业就被迫辍学,有的勉强毕业但成绩很差。这使得他们未来的教育前景非常暗淡。家长们对当地的公立学校系统深为不满,认为这些学校没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从而使很多家庭的孩子身处不利的教育环境。在一位名为波莉·威廉姆斯的人的呼吁和领导下,该市最终酝酿并创立了全美第一个公共资助教育券计划。密沃基市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教育券计划也遭遇了很多波折,但直到今日,该市的教育券计划一直在进行中,且参与计划的学校人数和学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密沃基市推行公共资助教育券计划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直到今天,美国为数不多的公共资助教育券计划都普遍遭遇了各种形式的阻碍和困难,但在不断地坚持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计划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私人资助教育券则是由一些大城市的个人、公司、慈善家成立的基金,为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家长所提供的。从1998-1999年间,美国有41个私人教育券计划在进行,有13000名学生参与其中。在2002年,私立教育券计划在全美范围内大约服务于5300万学生中的46000名学生,大约提供了6000万的学费援助,且每一份获准享用私立教育名单的后面还有长长的排队名单。私人教育券更接近于慈善事业,其形式更为灵活,有的资助面向贫困学生,为其提供一定数额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教育经费,有的则致力于改善贫困学生就读学校的状况。但客观来看,寄希望于私立教育券来为每一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质量更好的私立教育是不现实的,只有倡导公共政策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 三、几点启示 有人说,判断教育财政体制好坏一般有3种通用的准则:其一是教育经费投入的充足与否,其二是教育资源获得和分配的效率高低,其三就是教育资源获得和分配是否公平。我们也可以把这里的“好坏”理解为合理。换言之,如果一定时期的教育财政政策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保持较为充足,而教育资源获得和分配不仅效率较高,且较为公平,那么该种教育财政体制就是比较合理的。从入学费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入学费由私人和团体承担的时期,明显属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随着义务教育体制的逐步确立,人学费开始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且承担的比例和额度越来越大,这说明基础教育财政在日益促进公平的同时逐步迈向合理。基础教育的免费对于基础教育财政走向公平只是一小步。进入20世纪下半期,随着时代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基础教育财政促进公平有了更多的期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卷计划的酝酿和实践也离不开这种背景。 教育券计划的实施既与20世纪下半期的社会和教育形势有关,也是一种基础教育财政的体制革新。不管是美国的公共资助教育券计划还是私立教育券计划,或是智利、哥伦比亚等国的教育券计划,所有尝试教育券的国家和城市都有着各自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那就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行公共资助教育券的政府力图为促进基础教育的公平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私立教育券的资助者则更多地从慈善的角度考虑,为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家庭子女选择私立学校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而智利的教育券计划则允许学生持与生均经费相当的教育券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参与教育券计划的学校中进行自由选择。哥伦比亚推行教育券计划主要面向中等教育领域,旨在为拥有各种社会背景的儿童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为他们增加教育机会和择校的权利。 教育券计划推行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尽管其成效还存在各种争议,但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努力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要使该计划真正体现其初衷,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教育券的发行方面。教育券的发行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公立与私立教育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但也要与其他改革措施结合使用,在教育券计划制订、发行数量、面值、方式,以及防止教育质量下降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无论是入学费还是教育券,任何基础教育财政的政策对于教育公平的促进都需借助具体的手段和明确的效果来体现,光有一种理念和模式还不足以证明其优劣。必须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等对教育的伤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要以一种整合的思维来认识和完善基础教育财政政策,实现各政策要素的动态平衡。 教育公平论文:关于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现状和思想教育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互由于贫困引发的教育公平缺失严重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状况,本文着重研究贫困大学生在教育公平方面的现状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进而寻求合适的思想教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思想教育对策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这种跨越式发展也伴随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其中作为和谐社会基石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这个时期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招生“并轨”、缴费上学这一举措已在全国各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加之全国各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目前企业亏损面较大、职工下岗人数增加、农民收入低,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等因素,使高等学校贫困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这又使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焦点。 一、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现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到2005年,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贫困生已经成为高校中引人注意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们承载着更重的压力,在享有教育公平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 1.经济因素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基本教育以及平等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不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就读的学校一般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师资条件较差,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陈旧,教育质量的低下使他们在教育的起点上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这种不公平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贫困生达到高考录取分数线比例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上了录取分数线的贫困生,他们在选择就读的高校和专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往往是学费的多少,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也只能选择农林、地矿、师范等一些收费相对较低的高校或专业,从而失去接受与其分数和能力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权利。还有少数贫困生甚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放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超过高考的困难……大学新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 2.经济因素导致的受教育过程不公平 近年来,由于国家设立了“绿色通道”,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进入高等学校以后,经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生的成长和发展,导致了高校贫困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首先,贫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贫困生则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勤工俭学,筹措学费和生活费,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有50%的贫困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这使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少一些。同时,贫困生由于经济的拮据,无力购买学习资料或参加一些必要的培训班,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从而使他们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处于劣势,影响了学习效果。其次,贫困造成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贫困生在为生活担忧和奔波的同时,往往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应付学习上,从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据调查,有29.1%的贫困生因为怕影响学习而不愿担任学生干部,有17.1%的贫困生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不能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使他们丧失了锻炼自身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机会,不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3.经济因素导致的就业机会不公平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却经常会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家境好的大学生往往拥有丰富的就业资源,能支付起较高的就业成本,就业时选择余地大,容易进入较优越的工作岗位。而贫困大学生就业时选择余地小,他们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调查表明:多数大学毕业生希望出国或考研深造,而绝大部分的贫困生则选择直接就业,由于求学期间家庭经济已不堪重负,他们希望尽快就业以分担家庭的负担,回报自己的家人,而出国、考研深造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只是不可企及的梦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支付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也使他们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资源相对贫乏,就业信息相对闭塞,特别是在目前就业市场还不太规范,用人制度上的不正之风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因缺乏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就业支持,孤军奋战,很多情况下只能是求职无门、望洋兴叹,难以充分和顺利就业,就业质量相对较差,有的甚至毕业即面临失业。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教育公平缺失引起的突出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种心理。所谓自卑,是指面对困难情境时,由无力感与无助感所交织成的一种无法达到目标时对自己的失望心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当地教育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这种客观存在的教育起点不公平,使他们在信息量、知识面、业余爱好及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一部分贫困生不能以豁达和坦然的心态看待这种差距,而是将这种差距视为对自尊的严重损害,因而常常表现出沮丧、自卑的心理倾向。 2.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对威胁或潜在威胁的一种本能的反映,常常表现为紧张、不安、彷徨等多种情感体验。贫困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要都笼罩着经济困难的阴影。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每年都要为高昂的学费、必需的生活费劳思费神,经常处于一种不安之中。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从而影响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而一旦考试失败或学业受挫,这种心理特征会更加明显,对父母的负疚,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理解,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的体验,刺激着他们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有可能因为焦虑过度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产生反常的行为。 3.自闭行为 趋群性是青年人的天性,贫困生同样渴望交往。但事实上,贫困生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社团活动。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参加社团活动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不少贫困生由于以往埋头于书本,无暇顾及学习以外的文化生活,因此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在文体艺术活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和体验,往往技不如人,因而滋生自卑,逐步淡化这方面的兴趣。所以,在贫富差距的刺激下,多数贫困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常独来独往,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三、基于教育公平缺失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对策 1.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部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高等院校地区分布虽经调整,但仍不平衡。这些差别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不平等现象存在的主要社会基础,从而使得在享受教育机会时有的人处于有利地位,有的人处于不利地位,因而也就产生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同时,我们要看到,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并非都和高等教育相关,因为高等教育本身承担的义务是有限的。在当前这个转型的社会,高等教育有其积极的功能,但更多的是承担了社会矛盾的“蓄水池”功能,它可以协调矛盾,但不能完全解决矛盾。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机会不公平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现实,深入研究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各种现象,探讨其原因,探求解决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对策和途径,尽量减少不公平。 2.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贫困生的特殊情况,使他们有着一般学生所不曾有过的人生经历,他们渴望被人理解、认可,空洞的道理丝毫也解决不了他们眼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实实在在地做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尽最大的努力,全面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从而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向,定期与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3.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引导贫困生克服心理问题 高校应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指导。例如,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完善个性,战胜自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帮助贫困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挖掘、肯定他们的优点、优势,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激励中使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让广大同学主动与贫困生交往、交流,使他们克服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积极引导贫困生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克服自卑心理。 4.强化育人环境,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对贫困生来说,心理上的自卑和焦虑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大力宣传贫困生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典型,营造一种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 教育公平论文:高等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摘 要]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但起点公平不等于教育过程、结果的 公 平。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差异,往往 会 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平等享有教育教学资源、学业成绩获得公正评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本 文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通过对北京地区高校教育管理、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检视,分析上 述诸因素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自我认同、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揭示高校教育环境中 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公平的因素,并就如何在高校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消除高等教育中 的文化偏见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公平;问题;对策 一、问题提出 国内许多研究表明,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受自身家庭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他 们普遍存在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学业成就低下、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对此,许多专 家在研 究的基础上归因为:人口素质问题、经验与文化上的冲突导致对学校教育的不适 应、经济文化资本缺乏等。但无论何种解释,都离不开对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公平问 题的探讨。尽管在高等学校招生中,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以倾斜和照顾,以尽力 保障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但这并不能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获得真正 的教育公平。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文化背景差异是否得到了重视?学 校是否提供了适切少数民族学生发展水平的,符合其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的,能促进其潜能 开 发和能力发展的充分的教育?从教育过程公平的角度,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 背景差异,寻找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深层原因,正是本文所关注并 试图予以解答的议题。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北京地区四所高校的调查:经过多阶段抽样,从四 所高校中随机选取少数民族在读大学生作为样本,并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 教 师、学生群体的调查,获得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状况的数据。 二、现实检视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过程公平建立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之上,多元文化教育则为少数民族大学 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要真正揭示高校中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不 利因素,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检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 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面,课程赋予 了学生潜在的、深层次的教育机会。更具体地说,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 价如何,体现的是内在的、实质的教育公平问题,这种教育公平是学生的平等权利和平等地 位在课程中的体现[1](P46)。 (1)课程设置。与周围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初入大学时在适应大学课程教学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 。被访谈对象中,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大学阶段课程增多,难度加大,教师的教学方式也 和中学阶段很不一样,更多要靠自主学习。另外,一些来自新疆、西藏、内蒙的学生以前大 多在用本民族语言授课,民族学校就读,汉语水平差。语言障碍导致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在理 解 、表达方面困难重重,尤其是以“民考民”的方式(即在民族地区用民族语参加高考)进入 大学的学生,在由本民族教师用民族语讲授的专业课课堂上,他们都能够学用自如,但在用 普 通话授课的公共课堂上,他们听起来很费力。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提到由于语言障碍,一些 理论深奥的专业课 程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而教师面对全班学生授课,现实中很难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 迫于种种压力,少数民族学生只好把问题留到课后自己解决。 (2)师生互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给予他们特殊照顾呢?很多 教师表示由于要顾及全班大多数学生,难以对全班学生都面面俱到。大部 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意识到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但其了解却只停留在表层,比如把其 学业困难解释为大学前教育基础薄弱,把其课堂参与性较低解释为其个人性格内向之类。调 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低于汉族学生。但访谈 中少数民族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课程,在这些课堂上他们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往往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他们喜欢“有亲和力”、“知识渊博”、“体谅学生”的老 师以及“与现 实联系紧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由此可见,课程类型、教师个人素质直接 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对其学习成绩产生影响。 2.学业成绩 调查发现,在其它难度不很大的课程中,少数民族学生也普遍存在学业成绩不佳的现象。文 化背景差 异、教师期望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 (1)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异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评价偏低,这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 因素。访谈中发现,很 多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都是班级的佼佼者,但来到大学以后却发现自己在同学中不仅失去了 原来“一枝独秀”的优势地位,在很多方面甚至和环境格格不入,环境的变化导致很多少数 民族学生自信心下降,从而不能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自信心的缺失、文化背景差异是导 致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偏低的重要因素。 (2)教师期望。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决定性影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不能要求太高,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及格)已经很不错了”,这是 在访 谈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教师大多把少数民族学生的低学业成绩看作很自然的事,并把它归 因于学习起点低、学习动力不足等。很多学校也通过“降低及格线”、“按实际分数的 1.2倍录入成绩”等措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能顺利通过学校规定的学业标准获得毕业资格。 而另一些学校则在具体操作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网开一面,有的学校有“学生不及格科目超过 3门则劝退”的规定,但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不及格科目达到3门时,学校会经过讨论作出特殊 处理。这样的规定无疑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压力得以缓解。但这种策 略只是从表面上减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分数危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的学业失败并没有得到 根本治 理,相反,学业成绩不高却成为影响他们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其实,和降低学业标准相比, 他们更愿意接受“补偿教育”达到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业水平。 3.自我认同 (1)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和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调查表明,87.4%的少数民族 学生 认同本民族文化并引以为自豪。但在人际交往中却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方面他们为了改 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低教育成就的弱势地位,向上流动动机很强烈,愿意积极学习 汉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尽快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 他们在大学里核心的交往圈往往是本民族的同学,因为在交往过程中,行为模式的不同,导 致他们受人误解的几率远远大于汉族同学。 (2)人际交往受挫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自我评价偏低的重要原因。调查中,近34.1%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受挫”是导致其焦虑的重要因素 之一,而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因素中,人际关系占很大比重,其影响程度仅次 于学业成绩。 三、对策建议 课堂教学环境适应不良、学业成绩偏低、自我认同不足,这些现象折射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的教育公平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而有效的解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必备条件,但平等地进 入学校本身并不能保证人人通过教育平等地获得同样成功的机会。正如科尔曼指出,机 会均等在某种意义上有赖于学校教育的效果[2]。然而高校现行的头痛医头、脚痛 医脚的急救 式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困难问题,相反还会有很多“副作 用 ”。要真正实现教育过程平等,唯有从根本上变革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制度、文化 等深层次因素,通过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构建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教学体系,减少文 化 偏见、反映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学业成功机会。要做到 这一点必须从学校政策、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教师态度等方面着手营造多元、和谐的校园 文化环境。 1.完善学校制度体系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其原则是确定人们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相互合作的基本条 件[3]。对于教育而言,学校制度公正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课程制 度、教学制度和评价制度公平是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支柱。 (1)完善少数民族新生入学教育体系。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生活环境困难的状况,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积极适应。比如在 新生入学教育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遇到的特殊困难,应有针对性 地予以指导,以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差、学习中困难多的现状,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提高 他们的学习成绩。例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汉语、英语基础差是很突出的问题,对此, 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办各种汉语和文化课补习班。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可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多一点肯定评价,让少数民族学生多一点机会享受表扬,以提高 少数 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标准也应多样化,学校除了采取降低考核 标 准的措施之外,在奖学金评定中,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定新的评定体系,这样能够激 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更能体现评价体系的科学、公平。 2.构建多元、公平的校园文化环境 (1)营造多元、公平的环境。制度的公正性不仅取决于程序的正当性,还必须获得个体的认同。学校环境应致力于消除各 种形式的偏见与歧视、尊重与欣赏差异,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这 一价值应在学校制定政策、进行学习资源分配、实施教育过程中予以考量,只有这样才能符 合公平正义的原则。学校文化的多元与公平价值体现在学校对不同成员、不同利益集体、不 同意见平等相待,并提供一个彼此平等对话、交流、商谈、乃至思想论争的环境。对于少数 民族大学生而言,参加学生组织、参与课外活动,是加深他们对新的文化环境的认同的有效 措 施。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高校应积极引导创办 关 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社团、开展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以吸引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如此, 既能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又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 (2)体现对个体成长的关怀。“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4]。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公 平的本质也 就在于实践富于人性的个性化教育。教育公平要求人们为那些能力各异的学生提供适合其需 要的学习机会,促使其天赋、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换言之,只有承认差异、适应差异的公 平 才是真正的公平,而完全一致地对待具有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表面上的公平,实质上是不 公平。因此,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的时候,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义,不 至于使公平变成一纸空文[1](P47)。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由于其独特的生理、 心 理特点及文化“烙印”,要求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教育。 3.多元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培养教师实施多元文化教学的能力。教师是多元文化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课堂驾驭能力、与学生交流的程 度和技巧无一不深深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教师是否具备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并 能自我觉察是否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赋予不同的期望与态度,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 能否真正享有教育公平。许多被调查的对象都谈到教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教师如果在课 堂上与学生有 较多交流,既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 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和影响,意识中都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 和价值观念的烙印。进入大学之后,环境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课程学习、人际交往中产生种种 不适应。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是造成他们与汉族大学生之间交往障碍的主 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非民族高校的汉族大学生缺乏对交往对象民族身份的关注,或存在 各种各样的顾虑,加剧了少数民族学生为新环境中人际关系难处理而烦恼,造成人际交往方 面的心理冲突。这容易使他们将自己的交际圈局限在本民族的学生中。因此,培养包括汉族 学生在内的高校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任务不仅重要而且紧迫,这既是多元 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途径。 教育公平论文:浅谈英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增值性评价 教育公平 学校评价 多元模型 论文摘 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教育公平对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传统单一的学校评价指标片面追求统一的标准,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英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动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有:明确影响因素,推进教育机会公平;关注教育过程,推进教育过程公平;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结果公平。 一、引言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性问题,它不仅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具体指标,更在深层次上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十一五”期间,我国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主要是指学生入学要做到有教无类;教育过程公平即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实现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的目的是为了最后达到教育结果公平。一直以来,教育领域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教育起点公平与教育过程公平两个阶段上,最后通过监控与评价教育结果来考察教育公平的实现情况。 目前,对教育结果的评价通常使用“及格率”、“达标率”、“升学率”等指标。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目的上偏重于选拔功能和鉴定功能,忽视了教育结果对驾驭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过程公平的作用。此外,这种评价方法在现实中的使用也导致了许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具体表现为: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工作重心从提高教育质量转为抢夺优秀生源;有些学校由于生源不好导致教师自暴自弃,丧失工作热情,对学生的教育敷衍了事;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些成绩中等和成绩不良的学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面对客观存在的生源差异、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等问题,只看教育结果的评价方法,其本质是将教育公平看作结果上的绝对平等,这是有失偏颇且无法实现的。教育结果公平,是指要使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也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人尽其才。教育结果公平不是让所有学生最后都有相同的发展类型和发展水平,而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他们应该达到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取得学业成功。英国特色学校促进会提出:“好的教育能教人变好,好的教学能改变人的生活。教育好一个孩子,你就给了他一个机会。教育不好,他可能一生都得不到一个机会。”新加坡教育部长最近在“让每个孩子都成功”的报告中提出:“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期待学生的某项潜能得到激发,同时应想尽办法让能力不同的儿童都取得进步。”这些都有助于引起我们对教育结果公平的关注。 二、英国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介绍 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使用学生升学考试的原始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的质量,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论。随后,基于对依据学生升学考试的原始分数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弊端的认识,英国在1992年提出了“学校增值性评价”理念,并于2002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推行了这种评价模式,这期间英国还在其他地区进行了试点。最终,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 1.对增值概念的界定 增值概念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与学生的原始成绩相对应,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在考虑学生之前的成绩的基础上,某一所学校的学生与全国类似学校的学生相比,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为了测量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必须要有学生在某一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例如,进入小学或中学时的学习成绩)信息,以及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时的学习成果(例如,在小学或中学毕业时的学习成绩)信息。其中,学生在某段时间之起始点的学习能力信息,也叫初始成绩或前测成绩。随着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的增加,人们会预期学生的成绩会有所提高。因此,“增值”表示学校教育使学生学习成绩超过预期成绩的部分。增值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估某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与另外一些学校的相似的学生群体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换言之,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是指在那里学习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超过平均水平的学校。 由此,增值分数可以为教育部门提供有关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更为有意义的、科学的、精确的证明资料。同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育部门可以思考和反思其在政策上和资源配置上的有效性。 2.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 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学校教育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来自教育系统自身的因素包括资金投入、师资、教学管理等;来自教育系统无法控制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先前知识储备,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性别、种族等。增值性评价是通过比较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与预期获得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并从中剔除学校不可控的因素之后,评估学校自身因素对学生成绩增值的影响。因此,从对比学校教育结果的目的出发,建立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应考虑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情境因素;2)应充分考虑分层数据结构对建立统计模型的影响。学校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存在着多层结构或者是嵌套结构,如学生嵌套在班级、班级嵌套在年级、年级嵌套在学校等。因此,应充分考虑以上分层数据结构对建立统计模型的影响。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2004年10月,研究者开始使用多元模型(contextualized value added model)对学校的教育结果进行增值研究。多元模型是基于统计学中的回归方法及在回归方法基础上的多水平分层技术建构的。 多元模型通过估计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残差值来表示学校自身对学生进步的影响。观察值指的是学生的实际成绩水平,期望值指的是以该学生先前成绩为分析的基线所预测出的学生成绩水平。残差值可以解释为,某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进步的“增值”。经由多元模型而获得的残差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学生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的统计测量方法。 这种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将多种影响因素纳入到统计模型中加以分析,如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线、学生的家庭背景信息等,从而提供了一个比单一考试成绩更为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多元模型能够准确地分析连续几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并预测学校增值分数的变化趋势。最后,多元模型不但可以将学生嵌套于学校的特性纳入数据分析中,还可以同时考虑学生和学校两个层次内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跨层变量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教育结果的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其交互作用。其缺点是对统计学知识要求较高,且计算复杂,对教师和家长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增值性评价中变量的选择 要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学业进步情况,不仅需要有学生在该段时间起点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学生的前测成绩,还需要有学生在该段时间结束点的学习成绩,即后测成绩。另外,还要收集学生个体变量和家庭背景变量,这些变量虽然不能被学校所控制,但是却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的相对进步有影响,会导致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结果产生偏差。因此,需要将其作为统计分析中的控制变量。在运用多元模型对学校教育的结果进行增值性评价时,英国学者通常考虑的变量包括学生的前测成绩、后测成绩、学生的背景变量、学校的背景变量等。 学生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是指同一学生群体前后两次的考试成绩。学生的后测成绩可作为结果变量,前测成绩因为代表着学生的起始能力水平,属于不受学校控制的因素,但其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因此,可将前测成绩作为影响学校教育结果的控制变量。 根据先前的研究,影响学生成绩的学生背景变量主要包括学生的贫困情况、学生所在地区的贫困情况、学习的辅助要求、特殊教育需求、流动性、性别、年龄、种族等。因此,在统计分析时,这些影响学生成绩的学生背景变量应成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控制变量。 同样,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在影响学生成绩的控制变量中,在学校水平上我们选择了学校先前的成绩水平和学校先前成绩的差异水平2个变量。 因此,增值性评价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包括10个学生水平变量和2个学校水平变量,通过建立多元模型评估来自学校的因素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影响。 4.增值性评价结果的应用 英国政府通过提供每一年学校的增值分数,为家长和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学校也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增值数据进行自我评估。例如,检查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成效、找出影响增值的可能原因、制订和推行改善计划、订立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的目标等。学校还可与家长分享自评结果,促进家校合作。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学校的增值分数来证明资金分配的正确性。此外,增值分数还可以被用来筛查需要特殊关注的学校。例如,对增值分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学校应给予格外的咨询支持,而增值分数高的学校应与其他学校分享成功经验。 增值性评价的结果也可以用来考察政策改革或创新本身的有效性。比如,正在进行政策创新的学校,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增值分数会相对偏低,与某一年的增值分数相比,增值分数的变化可以更有效地说明政策本身的适用性,即这种年与年之间的增值分数的变化表明了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和未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相比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同时也表明了接受政策创新的学校在政策创新前后所取得的相对进步情况。此外,通过在政策创新上使用增值性评价的统计模型,使得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以增值指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在英国已经实施多年。增值性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能力、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通过统计学方法将学校因素从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来,实现了对学校教育结果的“净”影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每一个学校的教育结果,有利于学校内和学校间的资源配置。英国通过推行增值性评价,有效地遏制了学校间对于生源的争夺,提升了生源较差学校的信心,促进了学校间的均衡发展,进而推进了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 三、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当前,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维护和推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除了以政府为主导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之外,通过评价引导学校均衡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科学的学校发展观,公平合理、科学全面地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对全面推进教育公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增值性评价模式对推进我国的教育公平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影响因素,推进教育机会公平 可将学生入学时与毕业时的成绩差异,或者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变化情况,看做是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英国的学校增值性评价模式中,被纳入模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情况、贫困情况等信息。虽然在评估学校教育结果时,需要将与学校教育无关的影响因素分离出去,以便获得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净”影响的评价,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些因素仍然会影响学生的进步。也可以这样认为,受教育者的先天资质及家庭环境会影响到学生受教育的结果。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这是研究教育公平理论和制定相关政策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不但要确保人人都能接受教育,而且要使人人都能接受适切的教育,要正视个体的差异性,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关注教育过程,推进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过程的公平,即确保在教育过程中,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受到同等的对待。而以原始分数为评价指标时,为了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学校和老师往往更加关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甚至出现按成绩分班、将学校最好的教师配给最好的班级这样的极端情况。2006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的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增值性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因为,增值分数是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结果与其教育起点分数相比的学习增值的总体反应,把增值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将会把学校和教师的注意力从之前的只关注尖子生引导到关注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关注,为其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结果公平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生的升学率、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评估学校教育水平的核心指标,这样的做法导致教育资源和资金投入流向了那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使得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新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因此,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学校评估方法和理念,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获得的实际进步大于根据其初始成绩所预期的进步上。把学校增值分数作为评估指标,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结果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增值分数,就会不断探索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变量和因素,寻求提高学生进步幅度的方法,进而推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总之,英国的增值性评价把学校对学生进步的影响作用作为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更加客观、科学、准确。借鉴英国增值性评价的经验,结合我国学校评价的实际,尝试将学校增值性评价指标纳入到我国现有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从而提供教育质量的科学监管标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从评价体制上,维护和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公平论文:对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教育公平实践主体的启示 [论文摘要]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在教育公平的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生的受教育者之间实施双向平等交往模式,有利于实现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二者之间的和谐交往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交往行为理论;教育公平;实践主体;启示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交往存在于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展开的,教育公平实践是主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一种交往活动。在教育公平实践中,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交往主体间平等关系的规定 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规范基础,以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问题。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未能认真对待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而一味沉醉于工具理性批判之中;拘泥于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而没有对复杂的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分析;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仍然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先验的力量,不能把握理性的真正意义。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行为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们的交往关系呈现病态,如交往的物质利益泛化,沟通和理解产生障碍等;二是交往的风险性增强,原因是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核战争等对人类生存构成一定的威胁;三是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缩小,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专业领域的分化形成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正在破坏交往行为赖以存在的基础——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认为,整个人类生活的世界共有主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三种类型。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间出现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全面异化,因此,只有规范和重构公共领域,重回生活世界,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继续前进。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了规定,提出了行动与合理性理论,并区分了四种行动类型:第一种是目性行动;第二种是规范调节的行动;第三种是戏剧式行动;第四种是交往行动。前三种行动分别对应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第四种行动比其他三种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因为它考虑了所有这三个世界。因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概念具有理解的功能、合作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和社会转型功能。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行动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相互理解是交往行动的核心,而语言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交往行为是一种“主体一主体”遵循有效性规范、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而发生的交互性行为,其目的是达到主体问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哈贝马斯强调,人从来就是社会的人,社会人不能脱离种种交往关系,而必须生活于各种交往行为的联系之中。可见,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以其“交往行动”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进化问题,这是他创立该理论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既然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交往行为一定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生的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其次,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以符号或语言为主要媒介。最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主要形式是对话,主要通过对话以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一致。 二、教育公平实践主体平等交往的实现 教育公平问题是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评判。从不同的角度看,教育公平涉及不同的主体。一般认为,在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中,责任主体是政府。实践主体是自由自觉发展的人,这里的“人”体现在现实的教育公平中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教师和学生。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我们分析教育公平实践主体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启示。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动就是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达到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一致。交往行动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为达到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交往,是双方基于自愿和尊重的交往,这是教育公平实践主体之间平等交往得以发生和实现的前提。在教育公平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生的受教育者实施的是双向平等交往模式。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同时,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美国教育家s·鲍尔斯认为,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至少有三种重要的职能:一是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的社会化的功能;二是促进社会平等化的职能;三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功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公平对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它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 用相互主体性统摄教育公平的过程,首先,要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这充分体现在教育公平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关系涉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关系等具体内容。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即教师负有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而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完善自己,全面地发展自己。其次,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同时作为教育公平的主体,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教育者只能是对话者、组织者,而不是受教育主体的统治者。在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公平的过程中,只有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通过双向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才可以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才能实现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之间的和谐交往。 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有着多种社会交往关系和方式。教学活动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交往。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往,但更重要的是二者主体间的直接交往。如果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言传身教,教育主体就难以使受教育主体得到主体性的更好培养和升华。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逐步由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即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师生间的对话,意味着师生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双方主体性的相互建构和提升,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得到提高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实现对话。尽管学生在课堂交往行为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主体差异,但并不妨碍师生双方的直接交流和平等交往。通过这种直接交往,实现了师生互动、信息互通,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以达到互相提高的目标。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师生间直接展开了民主对话、自由交流,学生的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动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潜在的主体意识相应得到了提升,主体与主体之间形成了交互主体性。 因此,主体间直接的平等自然的交流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主体要相互理解。这里的“理解”,即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理解”,它不是反映认识活动,而是指一种双方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而理解的过程就是交往者为达到“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相互作用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作为教育公平实践的主体,人与人的交往是人作为“人”的类的价值的基本需求,而教育是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寻求和建立主体间的关系,发展主体的主体间性,是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是教育公平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心理需求,而且更是基础性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往是人类本身进化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交往行为的普遍合理化构建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三、教育公平实践主体平等交往的意义 从上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知,在教育公平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实施双向平等交流,形成了交互主体,从而使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提升。也就是说,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培养了人的主体性,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主体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首先,教育公平有助于培养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普遍的根本特征,是一切正常人的一种共性,但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主体性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的特性。主体性是人性的精华,人的主体性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逻辑设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既是受制于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实践过程,又是人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显现、开发和拓展的过程。可见,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必将把社会实践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又是人的主体性提升的社会条件,社会发展水平愈高,人的主体性内容就愈丰富。在教育公平中,主体性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公平程度越高,人的主体性就越会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对教育公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与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具有一致性,离开了人类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人们必然需要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人的自然性对人的主体的培养发生着重要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因为人的自然性直接决定着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满足这种需要必须由人的意志自主地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人充分发挥着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马克思还指出,人的社会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而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怎样的。”马克思强调,不应用人的社会性来抹杀人的主体个性的正常发展,因为社会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由无数个具有丰富个性主体的人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里,人的社会性为教育公平实践主体提供了前提条件,离开了社会和社会的人,教育公平就无以存在。 人不仅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意识性以及主观的精神意识。由于人具有意识性,才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根本区别开来。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但是这种服从不是孤立的行为。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以外,在整个劳动时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由此可见人的意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性。人一旦失去了意识,就离动物比较接近了。人的意识性来自于人的大脑指挥系统,是意识使人成为主体,使人能够与社会相伴而生。马克思指出:“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个开始和这个阶段上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样,带有同样的动物性质;这是纯粹畜群的意识,这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的本能。”“人的意识性使人在面对客观世界的时候积极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引导自身去创设一个人为的世界。可见,人的意识性包含了强烈的人的自我意识,有了意识性,人就能够以自身的自我意识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袁贵仁教授认为:“生活要求人不仅要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要认识自己。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人不仅处于认识外部客体的过程,而且也在认识作为一个有感觉并能思维的生物的自我本身,认识自己的理想、利益和道德品质。人把自己从周围世界中抽出来,就可以看清楚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看清楚自己在感受什么、想什么和做什么。由此出发,人类就开始了由自在向自为、由生物本能向自由自觉发展的历程。正是自我意识开辟了人类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的根本准则。” 如果人不是社会的人、有意识的人,而是一个孤立的存在物,那么,社会就可能是死水一潭,教育就不复存在,教育公平就无从谈起。正是因为人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和意识性,人与人之间才会存在平等交流、合作友好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教育公平实践主体得以交往的社会基础,因为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的行为交流总是在语言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生的。人与人之间如果失去了交流、合作,就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理解,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之间就无所谓发生交往与平等对话,主体性也就无法产生。在教育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前提下,人会意识到自身的社会性,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没有被社会忽视,感到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其主体意识有所提升;在教育活动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公平、民主的存在,势必大大增强受教育个体的主体性,最终为走向教育结果的公平奠定基础。这是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也是人的价值的实现。 教育公平作为调整社会道德、调整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关系的手段,是提升人的主体性的重要准则。这里,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显然促进了民主、平等的教育过程的形成。具有主体性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具有平等人格的独立个体而存在,他们可能在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层次上有差异,但是在独立思考、自由抉择、实践方式上却是没有差别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都将把自己当成一个不可替代的、有着独特价值的独立个体,凭借着积累的知识自由地表达见解、开展学习,师生之间进行民主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在教育中,理想的教学应是一种对话、一种互动,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不是塑造被教育者,而是启发、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在力量,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将社会的要求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从而更好地建构其主体性;而受教育者也不是被动地被塑造,而是基于自身的需要和选择来主动地发展自身,在与教育者真诚的沟通中实现自我的完善。正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得教育的过程成为人对人的主体间心灵交流的活动,成为充盈着民主、平等氛围的自由对话,成为了真正使师生都得以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又进一步促进其主体性的共同建构。 教育公平论文:浅论教育过程公平视角下的“教体结合” 论文关键词:教体结合;体教结合;教育过程;教育公平 论文摘要:回顾“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的发展历程,以教育过程的公平为视角,认为教育必须回归“教体结合”中的主体地位;“教体结合”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教体结合”要关注包括运动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提出淡化金牌意识、明确学校责任、建立政策导向、保障教育过程平等、合理分配体育资源等建议。 “教体结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体教结合”,因为后者是当前体育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把“体教结合”作为体育部门的主要工作,着眼于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和输送高水平运动员,乃是当前的主流观点。提出“教体结合”,意在唤醒教育部门在“教体结合”中“教”的主体意识,关注教育过程的平等,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为包括运动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服务,将“教体结合”真实地融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之中。 1从“体教结合”到“教体结合”:教育主体地位的回归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长期奉行的业余体校、地方队和国家队的“三级体制”,以其相对封闭、独立,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体育人才。然而,这种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运动员过早开始专项化训练,影响了学业,文化素质偏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已无法做到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安排运动员就业,而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又使其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找到切合自身的工作岗位。由此,逐渐暴露出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运动员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体育部门就开始与教育部门合作,出台了系列“体教结合”政策,并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实践。1987年1月,原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著名优秀运动员上大学有关事宜的通知》,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前3名和世界纪录创造者可免试进入高校学习;同年4月,原国家教委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的文件,首次确立了51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试点学校[1]。此举意在通过大学“补偿教育”,为退役运动员寻求出路,但往往只有一些著名运动员才能够“体而优则学”。即便如此,相当数量的运动员基本上还都在国家队或省市专业队训练,只是在学校挂个名,即使拿了文凭,也因为没有真正学到知识,不被社会接受。 199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后,清华大学跳水队、射击队,上海大学男子排球队率先成立,通过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开始了“体教结合”的具体实践[2]。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旨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体育资源,即发挥高校在普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体育系统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实现运动员学生在文化教育和竞技水平方面的双丰收。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标志着“体教结合”政策有了显著的发展,高校也已不再局限于为运动员提供补偿性的文化教育,而成为培养竞技人才的场所。自此,“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不仅限于解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问题,还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体教结合”并未如偿所愿地实现其既定目标,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中逐渐暴露出“学训矛盾”。在学习和训练两者之间,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运动员学生都会毫无疑问地选择后者。体育部门视高校为培养竞技人才的场所,金牌才是衡量竞技体育的标准;教育部门视运动员学生为提高学校知名度的筹码,金牌才是对学校荣誉的最大贡献;运动员学生因比赛成绩而享有特权,金牌才是优待得以维持的保证。由此可见,虽然“体教结合”有“体”和“教”两个主体,但“教”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是为“体”服务的。因为,“体教结合”的内涵,不论是训练与文化课的结合,还是教育资源与体育资源的结合,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如果不跳出竞技体育窠臼,“教”就无法成为“体教结合”的真正主体,“学训矛盾”也必将长期存在。 进入21世纪后,“体教结合”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与教育的结合也日益完善,如大学办高水平运动队,二线队进入中学,三线队进入小学等。然而,与大运会水平越来越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大中小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却呈连年下降的趋势。人们不禁发问:难道学校竞技水平的提高要以牺牲普通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为代价?学校是否存在“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教体结合”开始见诸报端,且相关报道越来越多。“体教”“教体”前后颠倒,是文字游戏、故弄虚玄,还是意味着某种变化?“体教结合”立足于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运动员。“教体结合”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关注健康,将体育作为全体学生的普遍性教育;另一方面,先教而后体,强化运动员学生的学生身份。可见,“教体结合”已从“体教结合”的单方面关注运动员学生发展到关注所有学生,从服务于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体结合”?某位教育官员曾有过一个形象的说法:一所学校里有读书的孩子练体育和搞运动的孩子在读书共同存在的状态才是“教体结合”的要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出多少金牌,而是培养了多少体魄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既能感受到身边搞运动的同伴的顽强拼搏精神,又能使其不“孤立”起来,仅仅只是“四肢发达”的运动员,在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交流,在分享快乐与共担责任中体会体育的精神所在[3]。 “教体结合”意味着作为主体之一的教育已不再是对体育的随动,而是要主动担负起其相应的责任,培养符合教育标准的运动员学生,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实现主体地位的回归。 2从教育公平视角审视“教体结合”的终极目的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为了走出一条学校培养体育人才之路,举办大运会也主要展现的是这方面的成果。在第八届大运会上,篮球和排球前4名的队伍都来自甲A的球队;一些项目的个别运动员没有在学校上过几天课,却也代表高校参赛;参加比赛的一些选手目的就是争金牌,完成任务即走人[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大学生体质连年下降,中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可以说,这些不和谐的现象给“教体结合”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教体结合”的终极目的必须澄清。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界探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随着个体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权利平等的日益完善,对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也从关注“准入平等”向“过程平等”过渡,在保证起点平等的底线公平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障教育过程的平等,即均衡地分配教育资源以及提供平等的教育质量[4]。 2.1运动员的教育过程公平 经过20余年的实践,“教体结合”通过“校体结合”、“学校运动队”、“一条龙”、“社会力量办学”、“三位一体”等多种形式[5],整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资源,为运动员学生提供了接受常规教育的机会,保证了运动员学生同普通学生一样得到“准入平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学生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加之还要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训练和比赛,“学训矛盾”突出,他们即使获得了准入资格,也无法享有和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即使拿到毕业证,也无法凭借所学专业就业。因此,就“教体结合”而言,应将更多的关注眼光投向运动员学生教育过程的平等。在“加分”、“免试”、“免修”、“补考机会”的语境中,学校丧失了所应肩负的教育责任,运动员学生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光,教育泯灭了神圣的育人价值。要解决运动员学生教育过程的公平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体结合”的终极目的。高水平竞技运动日趋职业化,竞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其成败的关键,以金牌为终极目的已不足为奇。而在学校中开展的竞技运动,包括高水平运动队要有别于高水平竞技运动,运动员学生的学生身份必须得到澄清和首肯,“体”要在“教”的基础上发展,育人重于金牌。正如赵沁平所说:“体育竞赛本身以夺取金牌为目的,但在大运会上,竞赛、金牌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参加大运会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加强国际交流,展示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风貌,增进选手之间的交流、友谊和了解。”[4] 2.2普通学生的教育过程公平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竞技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学生,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关于“体教结合”的主流观点。研究“教体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它的另一层面——普通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教育过程公平原则强调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对中小学校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过分关注是否会造成学校体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进而忽视普通学生的接受体育的权益。应该指出的是,学校的体育资源既包括经费、设施、器材等硬件条件,也包括师资、政策、舆论等软件条件。教育过程的公平并不是要在运动员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实现经费的平均分配,而是强调关注度的平等。针对目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的“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首先要解决的是学校主管领导对于校内竞技和群体的态度问题。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竞技与群体必须在校内协调发展。“教体结合”的终极目的是育人:一方面,学校要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文化素质、能在国内外赛场上有夺牌竞争力的运动员学生;另一方面,学校要在普通学生中输入体育精神,增强其体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说“教体结合”取得了成功。 3实施“教体结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淡化金牌意识。 “教体结合”的终极目的是育人,要求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和大中小学校转变观念,消除功利思想,充分肯定运动员学生的学生身份,全面育人;学校体育应着眼于全体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传播体育文化,推动体育运动开展,而不应该演变为“金牌至上”的纯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 2)明确学校责任,关注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的平等既关注运动员学生充分享有完全的教育过程,也追求普通学生享有其应得的充足的体育资源。学校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教育的主体身份实践“教体结合”应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之重。 3)建立政策导向,规范学校行为。 “教体结合”不仅是体育行政部门,更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作为“教体结合”的管理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法规、建立恰当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指导并规范学校行为,为“教体结合”在学校的顺利实践提供制度保障与监督。 4)保证教育过程平等,制订特殊学习计划。 提供教育过程的平等,并不是否认运动员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学习时间、基础、精力、态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要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必须承认差异,并为运动员学生制订特殊的学习计划,如延长学制、弹性授课时间、课后辅导、就业指导等等。 5)合理分配体育资源,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学校体育要关注全体学生,在普通学生和运动员学生之间合理分配体育资源,引导普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激发其参与热情。比如,定期组织由普通学生参与的校内或校间的体育比赛、建立贴近普通学生爱好的体育俱乐部等等。 教育公平论文:有关教育公平的探讨 摘 要 促进教育公平是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不公的现象,在某些领域还很严重,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分析了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基础上,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教育公平 市场经济 教育权利 教育机会 1 教育公平的内涵 《辞海》对“公平”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事实上,教育公平应至少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教育权利平等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这项权利已经列入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受法律保护。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的法权的平等;二是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权利平等;三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包括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育过程平等、三是学业成就均等。 2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2.1 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 首先,在基础教育领域,适龄学生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方面小学和初中的适龄学生入学率还没有达到100%,2003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69%和98.61%。另一方面初中辍学率还很高,2001年这一比率达到了3.12%。其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没有严格执行公平竞争的原则。由于各地区划定的高考分数线的不一致,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同一张考卷,跨入高等学府的门槛却不同。如2004年,山东省高考分数线,文科重点线600分,理科重点线606分;而吉林省的文科重点线为501分,理科重点线为492分,两地高考分数线相差百余分。另外,由于高校收费过高,也同样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再次,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公平。这里的弱势群体包括贫困学生、女性、流动人口子女、残疾人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女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偏远地区尚存的男尊女卑的观念造成了女童失学率远高于同龄男童。而那些随父母一起进城的儿童要么由于缴不起昂贵的“借读费”而沦落到“民工学校”,要么干脆失学在家。我国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 982万,其中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辍学状态。 2.2 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讨论。客观方面主要指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在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投向不同地区的比例是有很大差别的,总体来看,投向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最多,中部其次,而西部最少,投向城镇的教育资源要比农村多,有数据显示,这一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平等的对待不同的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选择性的提问一些学生而冷落另一些学生,或在任命学生干部、评选三好学生以及编排座位时给予某些学生特定的“照顾”,这些行为都会直接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公平。 2.3 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最终都将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方面。我国存在着教育结果不公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不同。突出表现在西部地区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女性学业成功率低于男性。尤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入学率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逐步降低。再次,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成功机会不同。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是影响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来自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他们学业成功的机会要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高得多。 3 对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建议 3.1 财政支持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我国实行的是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把教育放在了重要地位,但是,与此国家战略不符的是,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却明显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在这样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中,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例如,在我国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中,对于高校的拨款增长最快,高中次之,义务教育最少。“九五”期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对普通高校拨款增长最快,从1995年197亿元增至2000年的504亿元,增幅为155.8%;对普通高中的拨款从1995年的71亿元增至2000年的159亿元,增幅为123.9%;对义务教育的拨款由548亿元增至1085亿元,增幅为98%,明显低于高中的增幅123.9%,更低于普通高校的增幅155.8%.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义务教育和弱势群体的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增加经常性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量,由国家遵循公平原则,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3.2 调整教育评估体系,促进教育过程的平等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导致了学校分等级,学生分好坏,单纯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英教育已不能满足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将以精英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评估体系转变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评估体系。在新的评估体系的促进下,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3.3 完善教育法规,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我国目前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对于公民受教育权利给予了保证,但是这些法律尚不完善,且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加强程序性规范,增强可操作性。其次,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在很多地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户籍制度就对目前大量出现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造成很多阻碍。必须尽快调整这些与教育公平发展不适应的环节,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教育法律体系。另外,应由国家和各级政府带头,加强执法力度,适当增加对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司法干预。 3.4 实行终身教育,促进教育结果的平等 我国目前主要实行的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制约,在学生入学、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对待,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得到补偿。而实行终身教育制度则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即使学生的前期教育不充分,也可以通过以后的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其他形式的教育得到补偿,使最终的教育结果公平化。 教育公平论文:浅析体教结合中的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体教结合;教育公平;教育效率 论文摘要:运用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相关理论,对体教结合中的教育公平缺失和教育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回归体教结合过程中教育的主体地位,明确体教结合的终极目的是育人,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体教结合中的责任等建议。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热议的话题。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受到我国社会的极大关注,当下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从教育目的出发,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并重原则,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即教育的两全目标。体教结合是体育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此,作为体教结合的主体之一,教育理应主动担负起其相应的责任[1],在教育的语境中审视体教结合所暴露出的问题,无疑会给体教结合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1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教育公平是一种质的特性,是用正义原则对教育资源分配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教育公平涵盖教育平等,但比后者有更宽泛、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3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是指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存在的禀赋、兴趣和能力差异,差异性地配置教育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充分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2]。 早期的教育效率研究往往从经济学的视角,采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式,研究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问题,将毕业率、升学率、辍学率、生师比、教室利用率、图书利用率、生均教育费用支出等可量化的指标作为研究的依据。这种单一的经济学思维模式,不仅使人们对教育效率的理解片面化,而且也掩盖或是抹杀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3]。我们应该从“教育目的”的层面讨论教育效率问题。教育自身并不能说明自己是否有效或高效。教育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手段,作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其效率取决于它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4]。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是间接的,因为教育是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教育质量,才是衡量教育效率的直接尺度。 正如不能以简单的投入-产出的分析模式研究教育效率,对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关系的理解也必须跳出经济学的思维定势。讨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必须尊重教育的特性,在教育的语境中进行。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与“教育对于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贡献率”之间的关系[4]。基于此概念,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不是有彼无此或彼先此后的矛盾体,而是互为因果的统一体。教育公平3原则的实现,必然带来更高的教育效率(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对于教育效率的追求(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要以教育公平的3原则为根本前提。 2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在体教结合实践中的缺位 2.1教育公平在体教结合中的缺位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教育机会平等又包括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两个方面。经过20余年的实践,“体教结合”通过“校体结合”、“学校运动队”、“一条龙”、“社会力量办学”、“三位一体”等多种形式[5],整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资源,为广大运动员提供了接受常规教育的机会,保证了运动员的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中的教育起点平等。应该看到,在谋求竞技体育发展的视野下,体教结合政策的出台,在于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难问题,是一种文化补偿政策,它保障了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基本权利,达到“运动员有书读”的教育公平底线。然而,在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视野下,突出的“学训矛盾”使得运动员即使获得了准入资格,也无法享有和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和质量,教育公平尚缺乏教育过程的平等。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系统内的教学单位课时权重与教育系统不一致,一部分院校只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体育院校单招考试中的科目。开课时数只有教育系统的1/2,上课的实际效果很差,频繁的外出比赛、集训导致上课出勤率偏低,且不进行补课[6]。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加之还要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训练和比赛,相当数量的学校为了所谓的“名利”,对运动员学生给予加分、免试、免修、补考机会等“优惠”政策,使他们顺利地拿到毕业证,却缺乏与之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教育公平的肤浅认识掩盖了运动员教育过程不平等,教育的旁观者身份注定其在“体教结合”中的缺位。时至今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先进的思想理念,不断深入我国的竞技体育管理领域,我国的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起点上,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势必要在体教结合上实现彻底的融合,因此需要将保障运动员受教育过程平等提上议事日程。 运动员教育过程平等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公平的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教育公平的差异原则是指根据受教育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分配教育资源。必须承认,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学习时间、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方面。但在有些学校和老师的眼中,运动员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是特招的、他们是有加分的、他们是靠体育吃饭的……。这是对学生差异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差异原则要求正视运动员学生个体在学习基础、学习时间乃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性,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让他们能够选择,让每个人的个性和禀赋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忽视甚至放弃有差异的运动员学生。因此,对待运动员学生,必须坚持教育公平的差异原则,不能机械地划分专业、设置课程、采取同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不能把运动员学生归为另类,简化教育过程,推卸应有的教育责任。 教育公平论文:试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教育公平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收费制度 教育公平 【论文摘要】从1997 年起, 我国高校统一实行收费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告别了免费教育的历史。实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从长远来看, 是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回顾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 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重点分析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对高等教育公平的消极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高等教育收费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从90 年代高等教育适当收费到今天的全面自费, 高等 教育受益者应该付费已经成为大家认可的事实。它不仅有 理论上的依据, 也有现实的客观要求。 (一) 个人回报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 接受教育的成果体现为一种能力的增量, 接受高等教育者在未来工作中, 能获得较未接受高等教育 者更多的收益 [1] 。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回报率, 按照“谁 受益谁付费” 的市场经济原则, 谁从教育中获得的好处越 多, 谁就应当支付更多的教育经费。 (二) 成本分担理论 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约翰斯顿于1986 年提出 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成本分担” 中的成本是指教育 成本, 一般包括公共教育的人员费用、学校设施、物资费 用、设备费用等, 以及父母和学生的教育费用, 其中直接 的个人费用包括学费、其他教育费用和书籍、服装、交通 费用等 [2] 。成本分担主要是指教育成本由各个方面共同来承 担, 一般认为学生的家长、学生本人、纳税人(政府)、慈善 机构以及工商企业为各承担方。从此以后, 成本分担理论逐 渐成为世界各国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 公共产品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1954 年创立的公共产品理论, 该理论将社会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 品。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 私人产品由市场提供, 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点: 能够带来社会效益, 提高综合国力, 使受教育的个人能够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工作岗位和更多的经济收入。这种准公共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是国家、社会和个人要共同承担高等教育成本。 从现实情况看, 高校全面扩招后, 国家的财政投入增长有限, 教育资源的有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受教育者必须 承担一部分学费, 学费分担可以缓解教育资金紧张, 改善教学条件, 扩大教学规模。在目前国情下, 受教育者要接 受高等教育, 必须付费, 公众是能接受的。关键是现在的 高额学费已经成为公众有点难以接受的经济负担, 从而引 发教育公平问题。 二、高校收费对教育公平的消极影响 (一) 导致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自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以来, 学费呈现逐年大 幅上升的趋势。据统计, 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 年 的800 元上涨到了2005 年的5000 元。2005 年教育部出台 了规范高校收费的规定, 普通专业每年不能超过6000 元。 在短短的10 年间, 大学的学费飞涨750%。住宿费从1995 年的270 元左右, 上涨到了2005 年的1000—1200 元。再 加上伙食费、生活、学习用品的费用, 平均每个大学生每 年的费用在1 万元左右 [3] 。高校学费总体水平不断上涨的 速度远远超出了许多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 有些很优秀的 学生由于考虑到学费问题, 放弃大城市的重点院校, 改选 一些位于中小城市的, 收费较低的学校和专业, 还有一部 分学生被迫放弃升学机会, 而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导致了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二) 忽视学生上学的机会成本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除要支付个人直接成本之外, 还要支付机会成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通过对20 世 纪后半期美国大学生放弃的收入进行估算发现: 其总额约 占他们教育全部要素费用的3/5[4]。学费仅是学生个人直 接成本的一部分, 实际影响许多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是机 会成本, 许多贫困家庭子女正是因为承担不了机会成本才 放弃入学的。目前, 政府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仅是从学 费——学生个人直接成本角度考虑的。所以, 即使贫困生 资助制度再完善, 也还会产生贫困生上不起学这一不公平 的现象。 (三) 乱收费更不利于贫困群体入学 我国高等学校存在着乱收费现象, 具体表现在: (1) 入学杂费参差不齐。向学生强制收取杂费的现象在许多高校都很普遍, 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在许多大学里已见怪不怪。 (2) 统招扩招收费悬殊。自2000 年开始, 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连续3 年发出通知, 明令禁止“双轨” 收费现 象, 强调不得对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且同一年级的学生实 行不同的收费标准。2002 年, 教育部还曾发出通知, 强调 禁止高校收取所谓“扩招、扩容费”, 亦不得以招收预科生 为名高收费。但同一所高校、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学生, 每年的学费有的却相差几千元。 三、收费制度下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 制定规范、合理的收费标准 我国目前在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方法上还没有统一的 核算口径, 对于生均培养成本的计算内容不尽相同, 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学费逐年高涨, 以至相当一部分家庭无力承担。我们应该在计算方法和计算内容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加大对生均培养成本的研究力度, 努力把学费标准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争取学费标准的制定有章可循, 并根据居民的承受能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的知名度、专业回报率、毕业生市场供求等实际情况, 确定一个合理的收费基准,并在该标准范围内制定适当灵活的政策。 (二) 实行弹性学分制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都在采用学分制, 但这种学分制多是学年学分制, 对于许多高校的学生而言, 即使提前修满了学分, 也得学够4 年才能拿到毕业文凭, 还是不能节约学生的机会成本。我们应使学分制名副其实, 只要修满学分并符合要求的学生都可以提前毕业。这可使那些成绩优异、潜力很大的学生从4 年制限制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条件使他们更快地成长。 (三) 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免政策 我国自2002 年9 月1 日起正式实行国家奖学金制度。 国家每年出资2 亿元, 定额资助约45000 名贫困生。新的 资助政策自2007 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实施, 国家励志奖学 金由过去每生每年4000 元, 增加到5000 元。每年将奖励 资助约51 万名学生, 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6]。目前, 我 国高校逐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 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的政策体系。 当然, 教育公平是相对的, 真正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 认个体差异的同时, 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 源方面的不公平的存在。教育公平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有所变化, 所以教育公平同时又是 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区域的概念,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 内教育公平的范畴也是不容混淆的[7]。因此, 高等教育收 费制度的完全公平, 只能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 在现实中 很难做到。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不断改进现有的不平等, 使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 使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不 断发展、完善, 使它不断地更接近公平。 教育公平论文:课程改革与教育公平 20世纪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课程改革反映了对教育公平理解的深化。引导课程改革向着教育公平不断深化的前提假设,是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主义所宣扬的公平理念。对这一理念的反思表明,受教育权的获得并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课程改革设置的障碍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显失公平。这一反思将有助于推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公平;自由主义公平理念;反思 20世纪世界教育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的历史。以教育改革为主题的“躁动的百年”,其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质量;同时,从课程改革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从“教师怎么教”到“学生怎么学”等问题的方式,反映出了课程改革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正一步步的深化。 一、自由主义公平理念下的教育公平 法国大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其同盟军——手工业者、小生产者和农民,合力推动着这个时代的到来。其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是领导者,他们拿着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提出的美好理论,声称自己将为世界带来自由和民主,进行着反抗封建主义的革命。同时,资产阶级也是这场革命的受益者——他们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掌握统治权。当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却发现事实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过去的同盟军现在开始索要革命前资产阶级所承诺的那些“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权力。可是,资产阶级尝到了独揽大权的甜头,又怎么会甘心被公权呢?而为了维护统治地位,那些“危险阶级”——过去的同盟军,现在的对立面——又是不得不拉笼的。所以,他们一方面显示出自己愿意与其它阶级过“自由”和“民主”的生活,提出三大政治目标:选举权、福利制度和民族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只要“自由”、不要“民主”——“民主实质是反权威、反独裁的。民主要求现在的平等,自由主义则提出未来的希望。”[1]对于“危险阶级”,“使其有限地接近政权、有限地享用经济剩余价值”,却不至于影响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对于劳动力文化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全民化。同时,通过教育改变自己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向上流动”也成为广大下层人民的普遍愿望。由此教育开始发生异化:由提高个人素质,实现育人功能发展为保障个人权利、实现社会身份转变的工具。二战以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段都认识到了教育的“减压阀”作用。他们重新树立起教育领域中“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宣扬在教育中脱颖而出的精英而不是世袭贵族更有资格成为这个国家的管理者。这一精神使下层人民更加“自觉”的认可通过学校教育改变自身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然而,这却恰恰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学校质量,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之后,学生通过学业表现决定自己的命运:学业成功者实现“向上流动”;学业失败者“很可能从事与他们父母同样的职业”。[2]这一现实与自由主义者所宣扬的“学而优则仕”是相符的,因为它的假设是“把不同阶层家庭子弟置于同一起跑线上,余下的教育过程中的分化和分流结果就仅仅归因于个体的禀赋和后天努力,而与家庭出身等社会结构性因素无关。”[3]这样以来,学业成功者——更多地来自于上层社会的家庭——担任国家的管理者,学业失败者——更多地来自于下层社会的家庭——心甘情愿的继续着自己的社会不利地位。这正实现了资产阶级的稳保统治地位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与教育公平 资产阶级通过学校教育,使来自下层社会家庭的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社会的分化和分流是由于个人禀赋和后天努力造成的;心甘情愿的继承其父母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这一“心甘情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课程改革设置的最难以逾越的障碍,是将科学技术等知识提高到了足以影响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地位。宣扬其无比巨大的作用正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盾牌之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对劳动力的专业化要求也更高,这反映在其掌握的知识上就是知识专业化日趋严格。这一知识专业化最明 的表现就是学科知识的话语体系逐渐脱离日常语言,越来越“专业化”。学校本来就是为了实现通过教育选拔未来国家管理者的场所,那么将“专业化”的科技知识引入课程就成了毫无争议的事情。然而,这种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脱离日常语言”的课程内容,与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毫无紧密性可言。陌生的概念、定理、公式除了增加负担,不能带给学生现实生活多少实际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业失败并完成了“心甘情愿”的过程。正如弗莱雷所指出的,“压迫者也越来越多地把科学技术当作无可争议的强有力工具来实现其目的:通过操纵和压制来维持其压迫秩序。”[4]由此,课程改革打破了教育公平的“美梦”。 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课程批判理论,是对上述问题有力的反击,“它指出了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学生人生发展的重大影响,揭示了因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差异所带来的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并力图去克服这些现象的主张。”[2]这其中包括鲍尔斯和金蒂斯的经济再生产模式,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模式,抵抗理论等等。但是,课程批判理论中所使用的“课程”概念,经常是与学校教育等同的,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公平问题并非完全一致。然而,这些理论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理论工具和分析视角,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把握课程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基于对自由主义公平理念指导下,学校教育异化为筛选和减压工具,课程改革实现着下层人民“心甘情愿”的接受自己“无能”的后果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以确保每个个体都有均等入学机会的教育公平,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实现了不公平。这对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课程改革之所以扮演着“再生产”社会身份的角色,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仅仅完成了选拔功能。而教育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衡量知识有无价值的标准是能否帮助个体实现“向上流动”,这种异化的知识观也正是课程改革有机可乘的原因所在。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源,知识观的异化已经十分严重,所以,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避免继续传授异化的知识观。 更进一步分析,异化的知识观还是由于学校教育仅仅注重选拔功能导致的。所以,通过课程改革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必须更加注重学校教育本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教育的本体功能,也即育人功能更多地是关注个体当前的素质在未来中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说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明日的学生,意味着学校教育一定要有前瞻性,探求教育的终极关怀。” 课程改革需要基于学校教育功能全面、正常地发挥,需要基于正常化的知识观。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能成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电子银行论文: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电子商务市场的迅猛发展,对实体经济和传统商业模式产生了重大改变,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形成了巨大挑战。如何把握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夯实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现状。 1、电子商务涵盖内容广泛。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以其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减少中间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方式,首先作用于商贸本身而后向生产和消费两极迅速扩散,形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理想的商贸捷径,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商业和贸易方式。 2、电子商务参与主体多元化。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消费者对消费者、企业对政府、业务流程等。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均可参与电子商务。 3、电子商务交易金额增长快速。截至2010年12月,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逾4.5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未来两年我国网上零售市场年交易额有望突破10000亿元“大关”,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以上。2010年,我国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9200家, B2C、C2C企业数已达15800家,无论是B2B企业电子商务,还是个人电子商务(B2C、C2C、团购、代购等),新模式、新平台、新特征等均层出不穷,电子商务的经济社会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一批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如阿里巴巴等,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网盛生意宝、焦点科技等上市公司也纷纷走出国门,探索国际市场。 4、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形式多样。伴随我国电子商务的腾飞,非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快速崛起,2010年,国内第三方支付金额达到10500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数量达到320家,排名前8位的企业占据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企业占7.8%。跑马圈地时代所形成的寡头垄断格局保持至今。支付宝仍占据半壁江山,占比48.9%;其次是财付通23.1%,“国家队”银联在线9%;网付通、快钱、环迅支付、易宝支付、首信易支付、网银在线紧随其后。随着国内互联网使用人数的增加,利用Internet进行网络购物并以银行卡付款的消费方式已日渐流行,市场份额也在迅速增长。 二、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挑战。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日趋完善的信用支付模式,使得第三方支付得以迅速普及,由于第三方支付使用信用担保模式,个人资金不是直接转到卖家账户,而是先保存在支付平台账户上,确认收货并同意支付时,才转到卖家,这一模式消除了人们对网络购物安全性的顾虑,比起直接刷卡消费显得更安全更可靠,因此更容易取得用户信任,这必然降低银行卡的交易量,进而影响银行卡业务的拓展,另外,实体店使用POS机等刷卡设备的手续费要比在线支付要高,商家更喜欢使用在线支付,以降低成本。第三方支付的存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折换卡的进度,这是因为随着存折版网银功能的扩充,存折类客户也可以在网上购物,银行卡不再是必选项。 (二)第三方支付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在线支付形成竞争。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与商业银行的关系由最初的合作共赢,发展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形成巨大挑战。商业银行一方面维持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以保持其在线支付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在担忧越来越多选择银行直连的商户转投第三方支付。这是因为第三方支付具有直连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一是开发难度小,不需要对多家银行做重复开发,一次上线,所有银行即可识别,节省了小型电子商务公司的开发周期;二是手续费折扣越来越接近或低于银行收费标准,银行直连模式已不具备价格上的明显优势;三是第三方支付给予商户更为贴心的服务,凭借积累的用户资源和营销推广渠道(比如通过自身平台免费为商户提供广告)等增值服务以及产品服务的灵活性获得了大批商户的青睐;四是快捷支付的推出打破了网银的限制,一般网银系统仅仅局限于IE浏览器平台操作,对于不支持IE浏览器的系统平台,用户无法登录与网银建立资金结算通道,这也成为网银在移动远程支付应用上的最大障碍。而快捷支付则打破了这一屏障,可以为Firefox、Chrome等更多浏览器用户进行网上支付,同时也为手机支付业务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三 ) 第三方支付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存贷汇等传统业务形成竞争。一是在第三方支付的模式中,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收到买方货款后,通常需等买方收到货物、检验商品并确认后才会将货款转至卖方账户,中间的账期使得大量买家货款会在第三方支付企业账户上滞留。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沉淀资金规模日益庞大。按目前支付宝日交易额14亿元测算,考虑 到出项资金和进项资金之间的时间差,其沉淀资金每日至少100亿元。这仅仅是支付宝一家企业的沉淀资金规模,如果以支付宝目前47.1%的市场占有率计算,那么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日沉淀资金总额将至少为210亿元。显然,这些沉淀资金与金融机构的短期存款非常类似,而且第三方支付企业还不需要为这些资金支付利息。二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还向客户提供担保。显然,第三方支付公司虽未取得金融牌照,但却不同程度涉及了银行存、贷、汇兑、支付的传统业务,一些企业甚至利用这些沉淀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或融资,已经对商业银行存、放、汇业务和新兴业务产生了多方面的替代和分流,例如,2010年,以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代表,中国第三方电子商务市场企业全年“网络融资”贷款规模首度突破“百亿大关”,达140亿元,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与其的竞争焦点不仅仅是电子支付领域手续费的比例问题,而是客户的全面争夺。 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夯实市场竞争力的措施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百年不遇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应对,深入挖掘电子商务市场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抢得市场先机,夯实市场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电子商务的主体包括:买方、卖方、支付公司、银行、物流公司,要实现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这五方之间自由流转,前题条件就是有关各方开通电子银行业务,包括企业网上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开通网银后买卖双方才能获得网上支付的各项功能,如订单管理、安全认证等,支付公司、银行、物流公司才能在网上进行各项费用的实时清算,因此网上银行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和前题;另一方面,买方和卖方群体均来自于存量个人和企业网银客户,客户规模越大、优质客户占比越高对电子商务的支撑就越强。因此,要想做大做强电子商务,首先要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扩大企业和个人客户规模,优化客户结构,特别是注重在年轻群体中的渗透和普及,为电子商务提供强大的平台保障和雄厚的客户基础。 (二)加强渠道建设。电 子商务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的,只能用信用卡、智能信用卡、数字货币、网络货币等电子货币来支付,在国际上,非金融机构也发行电子货币并进行结算,如维萨和万事达国际信用卡组织发行的电子钱包也可以在因特网上支付,同时因特网以外还有许多新的金融支付工具已经并正在改变着银行和其他金融行业,而货币流通速度和资本流动性将会受到新支付工具的影响,同时,金融机构也存在非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由传统银行垄断的支付领域正受到非银行机构的威胁,当它在因特网上支付时会加剧这种趋势,甚至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因此,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新支付工具的可行性,加强渠道建设,拓展支付手段,应对支付市场带来的冲击。 (三)加强合作,加强延伸。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与支付宝联合推出支付宝联名卡,实现了银行账户和支付宝账户的绑定。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60余家商业银行与支付宝达成了“卡通”产品的合作。通过此种联合发卡的措施,极大增强了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利益相关性。商业银行要逐渐形成前、中、后台的联动机制,树立电子银行业务大营销的经营理念,以各类优质客户为重点、以交叉营销为主要手段,积极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作为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不仅在传统的商业模式蕴藏着巨大商机,而且在电脑下乡、科技下乡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的推动下,农村的电子银行业务也同样会得到迅猛发展。农民们信任最大的还是银行,所以应该与农行、农信社合作,有效扩大农村市场份额。 (四)开拓第三方支付平台,重点突破B2B、B2C市场。 现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一些零售行业的支付,支付金额有限,但是对于大宗货物的款项支付来说并不具有优势。简单来说就是第三方支付还主要在C2C方面发展,实事上目前B2C商城用户增长率已经领先C2C平台,B2C市场正处于一个黄金拐点。随着物流、支付、网络环境以及消费习惯的全面成熟,国内B2C网购市场的全面繁荣时代正在来临。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构建类似于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同时引入信用机制。并且适当扶持一些B2B、B2C行业类企业,增加自身的市场份额。 (五)为 第三方支付公司网商客户提供网络融资服务。未来电子商务平台,以网商的现金流数据、运营细节、供货情况等各种网络行为为基础的信贷金融产品的合作将是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热点。关键还是如何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小型网商与银行独有的特点和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量的网商是中小企业客户集群。商业银行应为这些客户搭建网上金融平台,开发新兴的线上金融产品,如网络融资产品,中国工商银行易融通产品就是为这类客户开发的新产品,今后还应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进一步挖掘广大网商的潜在优势,吸引优质客户到商业银行主页办理各项贷款、融资业务,最终满足线上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 (六)利用网银渠道拓展政府政务便民缴费等领域。数据显示,在各个应用领域中,仅网络购物领域,网上支付用户使用率高于网上银行用户使用率,应用程度高于网上银行,网络游戏和网络彩票处于均势,使用率相当,而网上银行在生活缴费、网络炒股、信用卡还款等多个方面绝对领先网上支付,且使用率差距较大,而在第三方支付发力较大的电信缴费、航空客票、旅游酒店预定领域,虽使用率依然有所差距,但是差距明显缩小。网上银行支付手段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可通过加强产品开发和营销,抢占一部分在线支付份额。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将跨行资金管理系统、银企互联、供应链金融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打包推介给重点客户,以增强产品竞争力及客户的粘合度。 (七)加强风险管理。电子商务系统架构在互联网这个公用平台之上,面临外部欺诈风险和信誉风险。对于电子商务欺诈风险,商业银行应向存量客户推广具有防欺诈功能的B2C交易接口,提升客户识别防范假订单的能力;对于欲申请批扣方式的商户要坚持审慎原则,严格把关;对于做为买方的个人客户要通过网点、媒体、网站等渠道进行安全教育,提高网上购物时的安全防范能力。与商业银行合作的特约网站如果有害信息,从事违法活动,也将危及商业银行声誉。因此应严格审查其经营资质,严把准入关,坚持定期检查,防范其利用商业银行在线支付接口从事违法活动 电子银行论文:对商业银行电子货币发行原理及产品构想 摘要:电子货币作为货币演进的最新形态,与传统货币相比,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电子货币取代传统的银行券和硬币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本文解析了商业银行电子货币发行原理,并就我国商业银行电子货币产品提出了新的想法。 关键词:电子货币;银行;金融 1发行原理 电子货币由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部分企业发行,本文只讨论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发行。电子货币的发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电子货币作为现金替代和预付费用发行,另一种是电子货币作为债权形式发行。 1.1发行作为现金替代和预付费的电子货币 商业银行在发行电子货币时,客户是用其在该银行的活期存款购买的,这符合目前商业银行的业务情况:以活期存款为依据申请电子货币——银行卡。该过程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是其超额储备,而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的减少,或等额增加流通中现金,现金进入流通领域,或等额增加了另一家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现金作为存款流入另一家银行,因此,这种电子货币发行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影响,也不会增减基础货币。如果客户用现金购买银行卡,商业银行把增加的活期存款存入央行的准备金账户,流通中现金减少,但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 1.2作为债权形式发行的电子货币 商业银行通过预付费业务发行电子货币类似于代币券,商业银行没有从电子货币的发行中获得铸币税,也就没有发行任何货币,这时电子货币就不是真正的货币。商业银行还有一种发行电子货币的方式,就是通过增加债权的方式发行出去。但商业银行能否发行如此流通的电子货币?也就是说电子货币的结算是否可以不同步?第一,在用卡消费时,银行账户、商业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是同步的;第二,目前的银行发卡仅限于付费或代币功能,没有通过贷款和购买证券发行电子货币的业务。因此,这种理论上可能的电子货币在实际中不存在,其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挑战只是虚拟的存在,而非现实的威胁。 1.3其他形式的电子货币信用化渠道 有些信用形式能替代央行现金在商业经济中流通,对央行的货币发行造成了替代。如商业银行不用现金支付购买资产,而是开具债务凭证,用债务凭证作为支付工具在市场流通,这种流通的债务凭证充当了货币的职能,银行则在开出这些债务凭证的同时发行了货币。再如,商业银行签发本票或者给贷款人开立支票,企业或个人用本票或支票通过不断的背书方式进行支付,这张本票或支票从银行开出,经过一系列的支付,最末的持票人到期到银行要求兑现,期间,这张本票或者支票的“发行”等同于货币,因为银行通过“发行”本票或支票发行了货币并获得了铸币税收入。 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企业发行货币和央行不同,央行发行的货币是法币,是不可兑换的货币——不能到央行去要求兑换等值黄金等,而商业银行发行的货币是可兑换货币,在流通一段时间,到期有人到商业银行要求兑换成法币——央行发行的现钞。因此,商业银行发行货币是阶段性的,但如果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包括银行体系中的所有商业银行“发行”本票或支票,则商业银行包括商业企业发行的货币对央行货币发行的影响是连续的;经济中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就越普遍,这样,商业银行的货币发行对央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冲击就越大。设想由于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商业银行等以信用为支撑,能够发行电子记账式本票和支票,假设这种本票和支票的期限足够长并且能够突破现有本票和支票的物理限制,可无限背书和随意分割,这样,该电子货币就可无限次进行支付,这种本票和支票便充当了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无限期作为支付等手段流通,它可完全替代央行发行的现钞在经济中流通,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造成颠覆。所以,一切以银行或商业信用为基础、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由商业银行或者商业企业发行的、可用来支付、流通的债权、债务工具都可能充当真正的电子货币,从而对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形成冲击,如果现代电子技术支持下的金融创新发展到这个阶段,央行货币发行的职能就要重新界定。这时对什么是货币也要重新界定,与之相联系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内涵和外延等一系列活动都应重新界定。 2商业银行电子货币产品 2.1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债权的方式发行电子货币 参照目前的电子货币和支付系统,可设计出如下的商业银行电子货币产品: 企业到商业银行注册账户,并留下书面凭证。商业银行以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如2%)把加密的电子货币借贷给企业A。企业A凭借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到网络上向客商B购买虚拟物品,首先向商业银行提出申请,商业银行在接受A的请求后,进行验证,确认无误后,向客商B提出A的购买请求。客商B接受后,由商业银行对A的电子货币的密码进行修改,并把修改密码后加密的电子货币转移给客商B。如此类推,到最后,当用户N凭借商业银行的原始电子货币在线提出兑现请求后,商业银行要求企业A偿还债务。企业A除了偿还本金外,还要支付利息。这里只是其中一条发行链,当然商业银行还可以广发电子货币债券凭证,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铸币税即利息。 2.1.1防窜改的硬件设施 在一个单纯依靠算法而没有应用防窜改的硬件设施的电子货币系统中,如果要阻止客户2次消费一个货币是不可行的。因为客户可以在支付前备份它的计算机的全部状态,然后在支付结束后重新恢复他的计算机的状态,这在一个单纯的离线系统中只能发现客户2次消费结果而不能阻止违法行为。为有效阻止2次消费行为,应用防窜改的硬件设施是必要的。具有防窜改的硬件设施的电子货币的模型与一般离线电子货币模型不同之处在于有一个由银行提供给每个客户的,以防窜改的硬件设施形式存在的“监视者”增加在模型中。 由于客户充当监视者和银行的中间人,协议的构造必须保证:①没有监视者的同意,客户不能消费货币;②监视者不允许客户有多次消费行为;③客户隐藏所有监视者和银行之间交互的信息。 这些要求使银行即使得到监视者也不能跟踪客户的支付。尽管在这种模型中又加了一层保护,应用防窜改的硬件设施仍然不是防止2次消费的良方。因为这些设备不是真正防窜改的,它里面的内容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仍可被攻击者读取,而且离线电子货币是以双重模式工作,即高额交易在线确认,小额交易才离线确认,这已经将2次消费的损失进行了限制。因此,考虑到提供防窜改的硬件设施增加的成本和其有限的安全作用,这种技术已引起争议。 2.1.2密码技术 在电子货币的研究中,已应用到的密码技术主要有零知识证明、比特承诺、分割选择技术和盲签名技术。 (1)零知识证明。其思想是:证明人向验证人除了证明一个陈述是正确之外,不泄露任何信息,无论验证人采取任何攻击方法。在电子货币的研究中零知识证明尤为有用,如身份证明即一方向另一方证明知道他的密钥而不泄露密钥、知道某些信息的证明,如客户在支付时证明他知道货币的内部结构、加密消息的有效性证明等都要应用零知识证明。 (2)比特承诺。承诺方案是许多密码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甲方向乙方承诺一个比特串而不泄露它。在随后的一个时间,乙方打开这个比特串时,协议可以保证该值就是甲方承诺的比特串。 (3)分割选择技术。它是电子货币正确性的零知识证明的一个工具,流程是:在取款时,客户向银行提供2 n(n是安全参数)个嵌有客户身份信息的电子货币,银行随机选择n个揭示其内部结构,银行验证这 n个的正确性以后,对剩余的 n个进行盲签名;在支付时,商家应用上述方法去验证货币中隐含的客户的部分身份信息,使得2 次消费就暴露客户的身份。尽管该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系统的安全,但过多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负荷影响了系统的有效实施。于是产生了针对它的单项技术,即客户为获得银行的签名,只提交一个电子货币,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应用该技术的系统具有同样的安全性,而且降低了计算、存储和通信负荷,从而增加有效性。 (4)盲签名技术。由Chaum引入的盲签名技术,主要是保护电子货币用户的隐私。与一般的签名方案相比,一个盲签名方案是一个签名者和签名接受者之间信息交互两方协议。它允许接收人得到一个消息的签名,而签名者却既不知消息又不知对消息的签名结果。目前已应用的方案有由Chaum提出的基于RSA签名的盲签名方案和由Okamoto提出基于Schnorr签名的盲签名方案。 2.2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债务凭证换取企业股权、债券或基金 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不得以法币以外的货币或代币来进行交易,在此前提下,可设想发行债务凭证,并以此来交换企业股权、债券或基金。不过,由于投资股票、基金的风险较大,下面仅以债券为例说明: 商业银行发行债务凭证,公司A、B、C——向银行提出申请,以等面额的公司债券进行交换,A、B、C分别获得不同序列号的债务凭证。由于商业银行的债务凭证具有比公司债券更小的风险,可以与A、B、C——约定借贷期限和利息率。公司A获得商业银行债务凭证后,可用来向B购买原材料,A、B互换债务凭证。当到约定的期限后,商业银行凭借序列号向A、B、C——索取本金和利息。不过,这种商业银行债务凭证必须在签约的客户间流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如何扩大其应用范畴依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信息技术进步、金融国际化、传统银行业务衰退等国际性发展趋势,重新认识银行固有的结算、信用创造、资金中介等职能,重新检讨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制定新的经营战略,是经营管理层当前的重要任务,否则,将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损失无可估量。 电子银行论文:论电子货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摘 要:电子货币作为货币演进的最新形态,与传统货币相比,能够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电子货币取代传统的银行券和硬币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些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其自身从发行到流通这一过程中的一些特有的属性。本文在解析电子货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并就电子货币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电子货币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电子货币 银行 金融 一、电子货币相关概念解析 20世纪以来,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作为其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也随之产生和发展。电子货币的产生被称为是继中世纪法币对铸币取代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并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会影响到电子商务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到全球的金融体系。 (一)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就是由消费者(及相对的特约商户)占有的,存储在一定电子装置中,代表一定的货币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价值”的产品。具体而言,这里所讲的电子装置通常包括两种形态:以IC卡为媒质的智能卡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电子货币载体。电子货币的货币价值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在电子装置载体中,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储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形态。电子货币不是纸质的,也不像电子资金划拨一样涉及到银行,这种新的货币形态可以离开银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过程中不用同存款发生密切联系。就其现阶段而言还只是一种新的支付形式,还要以现有存款为基础。 (二)电子货币的特性 1、电子货币是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依托,通常以各类电子设备(如智能卡)及计算机存储器为价值载体的货币 电子货币主要有卡类和计算机两种载体。以卡类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卡中的芯片能够根据事先存储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销售终端或其他设备(如电子钱包)的指令存储和处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设备和终端,卡中代表金钱的信息可以被识别,并且按照指令进行转移。而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时,需要借助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交易前要先下载或从发行人那里获得专门的软件,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电子货币数额的计算和转移。这种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是传统的提款卡所不具备的。提款卡主要是通过输入密码同中央数据库相联系,通过中央数据库增减相应的金额,卡本身不存在代表电子货币信息的增减。 2、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电子货币说到底不过是观念化的货币信息,它实际上是由一组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使用范围等内容的数据构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称其为数字货币。人们使用电子货币交易时,实际上交换的是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传输到开设这种业务的商家后,交易双方进行结算,要比现实银行系统的方式更省钱、更方便、更快捷。 3、电子货币价值传送的无纸化 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虚拟化,是一种没有货币实体的货币。电子货币是在电子化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无形货币。一般来说,电子货币的价值通过销售终端从消费者手里传送到货物销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赎其手里的货币。商家将其手里持有的电子货币传送给电子货币发行人从其手里回赎货币,或者传送给银行,银行在其账户上借记相应金额,银行再通过清算机构同发行人进行结算。整个过程是无纸化的。所谓无纸化是与票据、信用卡相比较而言。而且,电子货币可以在各个持有者之间直接转移货币价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银行的介入,这也是电子货币同传统的提款卡和转账卡的本质区别。电子货币在这一点上,很类似于真正货币的功能。 4、电子货币是可以进行支付的准通货 电子货币能否被称为通货,关键在于电子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电子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首先,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因而无法单独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无法具有价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现实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其次,由于电子货币是以一定电子设备为载体—智能卡和计算机,其流通和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施条件及软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最后,尽管目前电子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执行支付手段,但是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的大多数,并不能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约商户支付时,商户一方还要从发行电子货币的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见现阶段的电子货币是以既有通货为基础的新的货币形态或是支付方式。 二、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银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赖于存、贷款数量的资金中介功能,向为顾客提供电子清算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的重心倾斜。在这一变化中,传统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信用创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证电子货币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规避电子清算系统风险;三是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经营转变,与金融电子化趋势相适应。 (一)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目前国际间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这一金融监管的对象的认识尚存在较大分歧。欧洲大陆各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包含在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其发行主体应该属于金融监管的对象之一。1998年,欧盟委员会在欧盟理事会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规定,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信用机构”享有同样的市场准入权利和相同的竞争条件。这体现在:第一即使电子货币发行机构无意从事传统信用机构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它依旧有权在整个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自由从事经营活动;第二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只接受设立地成员国一国的管理和监督,这也使其在经营条件上与传统的信用机构完全相同。在美国和英国,占主导性的观点则是,若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会损害民间机构的技术开发和创造精神,把电子货币的发行限定于金融机构还为时过早,因为一些证券公司、特殊贷款公司、非银行支付供应商、信用机构也能提供电子货币服务。如果将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限定于中央银行,则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为货币主权是中央银行独有的利益,它来自货币发行权,即能使市场参与者将其负债作为货币的权利,该利益反映在对生息资产通过以发行货币的方式进行无息或者低息融资的回报上。如果法定货币被私人电子货币所取代,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来源就会丧失或者减少。如果由中央银行以某种形式发行电子货币,不仅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无风险的电子支付产品,还可以换回货币主权收益的损失。但这样做的代价很大,因为政府的介入会冲淡市场活力的发挥,抑制私营领域的发展,阻碍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且高风险的新兴商务可能会浪费纳税人的钱财。从目前来看,各国只允许银行发行电子货币,从而有利于对其监管。 (二)银行的结算职能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开放式网络结算服务使用者队伍的不断扩大,结算业务作为银行固有业务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结算业务的提供者已超出银行范围。例如电信、 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帐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用作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另外,以往企业间交易的买卖双方,其资金授受都是通过银行中介进行的,银行可以从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但是,随着金融EDI的应用,促进了货款的相互抵冲及企业间的差额结算,这对企业无疑有效地削减了手续费支出。同时,随着企业EDI应用的发展,这种结算方法必将在企业集团内部普及。其结果是,双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过银行即可相互交换,货款的抵冲也不必经过银行即可进行,银行不仅丧失了手续费的收入,而且无法掌握企业的资金流向。这对银行的结算职能及资金监督职能又是一个挑战。 (三)结算网络的国际竞争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将为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由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了更多机会。特别是由于因特网的发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国内金融机构与外国机构之间将处于直接竞争的环境。如何增强结算网络的国籍竞争力,已成为各国银行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为了保护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会议(G10)下设的电子货币作业部的报告书中指出:关于跨越国境的电子货币及电子结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是复杂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确的,即使是对国内的使用者,其保护措施和监督体制也不尽完善。因此,由外国主体发行的电子货币和提供的结算服务,目前应限定其范围。 三、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我国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为牵头单位,配合国家各主要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通信网和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强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职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以逐步确立和完善我国支付清算体制,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目前,我国金融卡发卡量超过10300万张,全国金融卡信息交换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卫星网拥有646个卫星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700多个县,全国电子联行平均每天往来5万多笔,转汇金额平均每天达800——1000亿元,大大提高了转汇效率,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平均每天为企业减少利息开支500万元。金融卡的发行,使得消费群体、商业领域和银行之间形成了互相支持、简易方便、安全可靠、促进发展的紧密关系,非金融卡发卡量突破1亿张,广泛地应用于交通、水电、煤气、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 (一)电子货币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 1、对银行生存和经营的挑战 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使得网络银行的出现成为必然。就目前而言,网络银行有两类:一种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另一类是指传统银行运用公共互联网,把网上银行业务作为银行零售业务柜台的延伸,达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目的,并节省银行的经营成本的模式,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即第一类网络银行。根据美国Booz 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网络银行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开办一个互联网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万美元,还可用电子邮件等技术提供一种全新的真正的双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需要150万——2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费用35万——50万美元。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银行业务成本优势显着,对传统银行的经营已构成威胁。 2、对客户市场占有率的冲击 电子货币是通过电子网络发行并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的货币,这就使一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大量资本的机构和个人(如软件公司、电信业者、中介业者等)像商业银行一样都将发行和经营电子货币作为其主要业务。这种状况给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基础带来了严重冲击。如果其他公司发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电子货币,那么这些公司就可能越过银行单独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向客户提供电子货币。电信、交通、旅游等行业发行的名目繁多的、储值性质的磁卡或IC卡,实际上已成为新形式的“结算账户”。例如储值卡的发行公司在销售卡时即与购买者之间产生了借贷关系,这笔资金是在储值卡使用时逐步清算的。这种资金清算与银行存款结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这些行业能用更低的价格,通过电话、因特网提供更贴近顾客需求的服务,那么在结算业务领域银行将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 3、对银行经营方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是不断追加投资和多设网点,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利差。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其经营方式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多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系统, 这就使仅有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而没有便利的计算机服务网络的银行经营寸步难行;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多样性会无形中削弱银行信贷的规模,也将使得银行赖以发展的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识之士指出,商业银行如果近几年内拿不出可行的电子货币,那么其他电子货币发行单位将抢占更大的市 场。这无疑对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电子货币的策略 电子货币产品的开发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生存意识迅速加强,利用金融业务及工具创新来扩大市场份额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业银行都已意识到了电子货币市场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哪家银行在该领域领先一步,其就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快金卡工程建设速度,开发以金卡为核心的表外业务品种 1993年国务院听取电子部关于实施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的总体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金卡工程的开始。我国金卡工程的应用目标是先从银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现代化的实用电子货币系统,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银行卡授权、结算、发卡、流通、服务体系,最终减少现金流通量,以电子货币(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现金流通,与国际金融支付体系接轨。实施“金卡工程”发卡银行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可以实现银行电子化、网络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点在于推广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的应用。这是由于我国网络环境相对欧美而言比较差,且我国的支付工具也相对比较落后,现金交易占了交易总金额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确定先发展银行卡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银行卡发展的比较高级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国12个金卡工程试点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全面投入运行。1999年初,各商业银行卡发卡量达1亿多张,银行IC卡300多万张。我国IC卡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IC卡在我国的生产、应用发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贸、交通、电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业收费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国IC卡发卡金融机构达55家,发卡量达3.8亿张。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饭店、商店、宾馆等特约商户约13万家,各金融机构装备的自动柜员机总计5万台,销售点终端机34万台,全国受理银行卡的电子化业务网点13万个,截止2002年交易总额为84532亿元。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的水平。我国金融电子化系统建设己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实施了电子货币(银行卡)工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种类较多,使用范围局限性较大,使用成本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应加快信用卡合作开发步伐,将现在的四大信用卡合为一卡,增强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户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提供合作的条件。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可率先统一表外业务创新的标准,开发以信用卡业务为核心的各种新型服务工具,随着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我国电子货币的使用,同时加速电子货币创新步伐,用以抗击网络银行对其业务的可能冲击。 2、积极开发新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扩展原来的银行业务如在柜台之外办理存款取款,开设个人理财账户如消费账户、投资账户、外汇交易账户等,以办理及个人消费信贷、教育投资信贷、投资组合工具等业务,积极与各大型商场、超市等电子货币使用频繁的单位联系,在以上单位设立POS机等,将银行、单位、政府、个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庞大的服务网络,以降低风险,增加收益,抵御电子货币带来的商业银行收益减少的危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进行网上银行业务的创新。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的手段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业务的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增值服务方面转移,Internet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Internet网,总分行制商业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他网上投资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3、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主要营销方式 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之间和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对电子货币的流通总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商业银行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支付、结算上的市场份额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提高在线电子货币支付和结算的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这几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商业银行和其他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更加激烈。网上商业银行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在本质上就是争夺网上客户群,就是争夺网上金融市场份额。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人,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人、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人和驰名品牌、商业银行的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增值。商业银行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与其需要相适应的电子货币类的金融服务。同时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如为强化消费者信心,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在使用电子货币中遭受损失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商业银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模式,使客户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争取占有更多的顾客群。 4、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 安全性一直是电子货币使用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总体形势来看,为保证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专门签订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统。 目前正在运行的无条件匿名电子支付系统和可记录的匿名电子现金支付系统能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电子货币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网络安全技术的局限,目前人们对银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担忧并未减轻,任何经营电子银行业务和电子货币业务的机构都希望他们的帐户管理和风险管理系统能受到严格的控制,能够防止虚假电子货币在系统上进行交易。但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条信息途径的使用,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难以得到保证。计算机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风险的防范越来越重要。对于电子货币业务,如果安全系统被破坏,则可能导致欺骗业务发生。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电子银行业务,未经授权的闯入既可为银行带来直接损失,也可以产生其他问题。例如电脑黑客通过网络闯入电子银行业务系统,寻找使用客户的机密材料,使客户利益受损。而缺乏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闯入系统设置病毒,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损失。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既可能遭受外来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内部职员的破坏。某些心术不正的职员可通过在暗中获得的数据进入客户的帐户窃取资金,而另外一些职员不经意的错误也可能对银行计算机系统的运行产生危害。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继续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促进电子货币业务的发展。 电子银行论文:电子货币网络银行对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的影响 最近几年来,电子货泉、网络银行发展迅速,尽管学术界仍没有准确的界定其确实的含意,但其发展之迅速对于传统的银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看,电子货泉、网络银行对于其货泉政策、职能、地位及作用均会发生深入的影响;如何有效地施行中央银行对于电子货泉以及网络银行的金融监管也刻不容缓。 1、电子货泉发展对于货泉政策的影响 电子货泉产品,主要被设计用来替换流通中的通货,而中央银行发行的用于流通的通货是整个货泉供给的1部份,因而对于流通中通货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货泉供给,影响最大的是狭义货泉M一。许多国家都将M一定义为:流通中的通货加活期存款。因为流通中的通货在M一中占的比重较大,因此电子货泉的替换作用会对于它发生较大影响,而其他层次的货泉供给,如M二以及M三,因为流通中的通货在其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影响也较小。电子货泉对于M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范围;(二)中央银行对于商业银行所请求的筹备金范围;(三)传统上对于M一的定义。 在现代银行体制下,存款是通过对于基础货泉的再创造进程而发生的,货泉供给等于基础货泉量与货泉乘数之积。基础货泉等于流通中的通货加之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也就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筹备金数量。电子货泉对于流通中通货的替换作用会通过3个途径影响M一:(一)因为流通中的通货数量减少而影响M一;(二)通过扭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筹备金数量而影响M一;(三)通过货泉乘数对于M一发生影响。 因为电子货泉的替换作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范围会缩小,中央银行1般通过公然市场业务调理货泉供应量,缩小的资产负债范围将会加大调理难度。 在货泉需求方面,流通中通货的减少加快了货泉的流通速度,依据货泉数量理论,电子货泉的替换作用使患上应用通货进行交易的次数减少,因此对于货泉的需求减少。而电子货泉在信誉创造方面的作用,又使患上对于货泉的需求处于不不乱状况,从而致使利率波动。依据凯恩斯货泉需求理论,货泉需求与利率直接相干,利率的波动反过来又致使货泉需求的不不乱。这样金融当局在应用货泉政策工具通过影响利率而施行货泉政策时,会因为上面的反作用而使利率的传导作用减弱。 电子货泉的发展会逐渐减弱人们对于流通中通货的需求,降低通货在广义货泉以及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使患上只盯住基础货泉的货泉政策效率不可防止地大打折扣。 商业银行作为直接货泉供给者,其进行创造存款货泉的存贷流动,提供货泉供给的数量,都树立在基础货泉这个基础上。基础货泉及其增减变化直接抉择着商业银行筹备金的增减,从而抉择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泉的能量,而电子货泉对于流通中通货的替换作用使患上这类能量减弱。电子货泉的发展不可防止地使传统的基础货泉结构以及内涵遭到冲击,如果电子货泉对于流通中的通货只是完整的替换作用,那末只需将电子货泉余额加入到基础货泉中,即基础货泉应由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筹备金、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通货以及电子货泉余额3者形成。然而,因为目前发行电子货泉的机构可能不是中央银行,因而电子货泉尚无起到对于创造货泉发生作用的高能货泉的作用。同时因为电子货泉的信誉作用,也使患上它的创造货泉能力与传统的存款货泉创造能力不同。 电子货泉的发行,扩展了货泉供给主体,加大了货泉乘数,对于现实货泉供应量发生影响,使货泉供应在必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节制,从而使货泉供应愈来愈多地遭到经济体系内部因素的安排,和市场因素的安排。货泉供应内生性的增强,请求中央银行的货泉政策及货泉供给体系进行变革以及完美。 2、电子货泉与金融监管 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含市场准入、市场运作进程以及市场退出。其中市场运作进程监管又包含资本足量性监管、活动性监管、业务规模监管、贷款风险监管、外汇风险监管、筹备金管理以及存款保险管理等几个方面。 电子货泉的发行使流通中的货泉需求减少,减少了金融当局的货泉发行数量,从而减少了金融当局的铸币收益。 电子货泉的活动性也一样影响电子货泉的发行范围以及余额。其发行的范围越大,可用于结算的余额就越多,但同时也请求有更多的传统货泉随时筹备赎回至关数量的电子货泉。这1点请求中央银行有足够的货泉贮备,以便应付可能呈现的人们对于某1电子货泉系统发生的信念危机。因而,电子货泉的发行以及流通对于中央银行的货泉政策提出了挑战,对于货泉当局的货泉供给调控能力提出了质疑。 中央银行不但应该有效节制电子货泉的发行数量,还必需对于电子货泉的发行主体以及电子货泉的种类进行必要的限制。目前,国外主要有下列几类发行机构:银行、受管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然而多数国家发行电子货泉的机构主要仍是信誉机构,这—点无比首要。咱们认为,在中央银行制订电子货泉的监管措施时,应该首先斟酌电子货泉发行机构的信誉等级,并依据其信誉等级抉择获取电子货泉发行资历、发行电子货泉的数量、种类以及业务规模。而电子货泉发行机构的信誉等级应该每一年进行核定,考查的指标可以选择资本金、已经发行电子货泉的数量及其余额,流通速度、外汇交易额、筹备金以及存款保险等内容。 另外,要对于发行电子货泉的机构,尤其是发行电子货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必需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进行平等的节制与监管,对于其发行的电子货泉余额请求在中央银行存有相应范围的筹备金,以便加强对于货泉供给的节制。固然,目前世界上发行电子货泉的大多数国家对于电子货泉的发行机构没有额外的筹备金请求,依然依照现有金融业的规则进行管理。但从风险节制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将电子货泉以及传统货泉区别开来,分别制订各自的筹备金率,更有益于中央银行货泉政策的不乱。 为了实现对于电子货泉信誉创造功能的有效监控与测度,还应树立1套完备的监控体系,增添对于货泉需求和货泉流通速度的定量测度,以便节制货泉供求,使货泉政策患上以有效施行以及贯彻。 3、网络银行与金融监管 网络银行通过因特网或者其它公用网络与客户直接联络,进行各种资产、负债业务或者表外业务,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不同。网络银行拥有利便、快捷、超出时空等特色,它所使用的运作工具更是有别于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的发展相适应,电子货泉在其业务传递中盘踞了主要的地位。过去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以及单据等将全面电子化、改用电子货泉;所有银行业务文件以及办公文件也将完整电子化,采取数字签名、数字验证技术以及公共钥匙密码技术等;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络则直接使用数据通讯以及网络传递等方式。 网络银行的整个交易进程几近全体在网上完成,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银行业务失去了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交易对于象变患上难以明确,交易进程更为不透明。因为多种缘由,银行对于客户的了解常常是不够的,这也加大了贷款监测的难度。网络银行业务的展开,使习气于集中管理的金融监管当局以及监管轨制变患上难以适应这1新变化。尤其在对于网络银行业务规模的划分上,到底采取1个甚么样的标准以及尺度,显然是必需最早斟酌的问题。 通过计算机与网络,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这1端传送到地球的另外一端,大量资金的突发性转移无疑加重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而网络的快速传布特征,会使这类波动迅速蔓延,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不不乱。例如,大量资金短时间涌入某个国家,会造成该国汇率以及利率的大幅波动,造成该国本币的急剧升值或者贬值,乃至会影响该国的货泉信誉,造成该国金融市场的激烈波动。而这类波动会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造成整 个金融市场动荡,乃至全世界经济动荡,金融风险演化成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会造成社会经济的动荡与衰退。网络银行资金的大范围快速活动还将致使中央银行难以准确了解其资产的实际情况,造成信息不对于称,使风险集中,速度加快,风险情势更为多样化。显然,传统的金融稽核手腕尚没有无比合适网络银行金融监管的法子。 在网络银行眼前,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中的现场监管将变患上苍白无力。网络银行金融服务的延伸,扩大了金融业务空间,也使金融监管的规模变患上更为广泛,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监管力度。网络银行主要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进行交易,不但无凭证可查,而且1般都设有密码,使监管当局没法搜集到相干资料做进1步的稽核审查。同时,许多金融交易在网长进行,其电子记录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地加以修改,使确认该笔交易的进程繁杂化,监管当局对于银行业务难以核对,造成监管数据不能准确反应银行实际经营情况。 因而,就稽核方式而言,在对于网络银行进行具体稽核时,报表稽核应该成为重中之重。而报表稽核的首要性以及效力性,使患上报表格式的统1化以及数据转换接口的标准化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过去整个金融系统的电子化建设计划不统1,各家银行的电子化水平良莠不齐,软硬件系统缺少必要的兼容性,非现场监督电脑体系网络化以及信息资源的同享程度很低,这些均在必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效力。同时因为稽核指标体系缺少层次性以及统1性,致使宏观以及微观监管指标比例呈现失调。所以,中央银行在对于网络银行制订相干的法律法规时,应该首先斟酌整个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的全面计划,树立统1以及规范的非现场监督体系,将报表格式标准化,并按银行会计数据管理规则树立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从而到达非现场稽核以及报表稽核高效准确的目的。报表稽核的结果也可作为电子货泉发行机构的信誉评级根据。 与传统银行的信息表露不同,对于网络银行的信息表露请求应该更为严格,尤其要强调其信息表露的公然性。所谓信息表露是指网络银行及时向公家其经营流动以及财务状态的有关信息,优良的信息表露轨制可以促使投资者以及存款人对于其运作状态进行充沛的了解,影响他们的投资以及存款行动,以免可能酿成的被动。然而因为种种缘由,现有的银行信息表露内容以及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跟着我国金融企业逐渐实现股分制,并终究步入上市公司的行列,对于于那些从事网络银行业务的上市金融机构,更应该遵循“公然、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准确地表露其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态。 除了上述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外,网络银行还面临下列几类风险,如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网络犯法风险 4、结论以及建议 依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患上出下列结论:电子货泉的快速发展对于金融体系会发生巨大的影响,对于传统货泉政策体系发生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而电子货泉以及网络银行业务的展开对于金融监管的内容以及法子提出了挑战。 电子货泉的发生减少了原有系统的风险,使患上封锁以及孤立系统因为信息不完备而酿成的风险基本解除,但同时也派生出1些新的问题,技术的进步使患上风险更为难以测度以及节制。 新的电子支付系统发展的症结是要有总体计划,触及的部门也不但限于金融当局,咱们要将电子支付系统及电子商务触及到的有关法律、中央银行的货泉政策、监管内容法子、税收问题、电子货泉的发行体系的树立等统1计划,分步施行。 电子货泉、网络银行的发展应斟酌如下问题:由金融当局统1计划,严格管理;树立1套与之对于应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消费者、商家、银行以及清理机构的权力以及义务;在发展电子货泉的同时树立起对于电子货泉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及认证中心;对于电子货泉与货泉政策、货泉政策中介指标、货泉政策工具和其他相干的理论问题要深刻钻研,以化解可能的金融风险。 网络银行的金融监管应重点斟酌下列几方面的问题: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畴,树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轨制;完美现行法律,补充合用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干法律条文;加强网络银行的信息表露轨制,以便促使网络银行的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订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树立安全认证体系;结合网络银行业务的特色,完美现行金融监管办法;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以及水同等。 电子银行论文:银行电子商务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给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银行逐渐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但是随着银行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客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了银行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银行电子商务隐私权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的不断发展,银行使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使银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但是其产生的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就包括了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一、隐私权在银行电子商务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隐私权的定义,一般认为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隐私权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其中,前者强调!个人私生活事务不受公开干扰的权利;后者则强调个人资料的支配控制权,即赋予个人对其资料有权决定是否被他人收集、处理或利用的权利等。 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隐私权问题主要是对个人资料的保护问题。网络的广泛运用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使整个经济模式、社会架构、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隐私权变得更加财产权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个人资料所蕴涵的经济价值,在对于各种盈利活动的组织而言,数以万计的个人信息所组成的资料库无疑是盈利的有利条件。银行机构由于自身业务的性质,能够收集和储存大量的个人信息,特别是有关个人财产和经济信用方面的信息。随着银行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丰富的个人信息资源成为了银行的巨大财富。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对其客户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客户的需求目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同时也可以推测出客户的信用程度,降低银行的风险,为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个人隐私权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为银行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它使银行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随时随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新的服务品种,充分挖掘市场潜力,节省成本,加强竞争力。但是,电子商务业务不仅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由于银行原因所导致的客户个人信息的泄漏, 会使客户个人隐私权受到威胁,这样不仅不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会使银行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中,其主要问题表现为: 1.银行内部对个人信息的不合理使用。消费者个人在向银行提供个人资料时,常常是为了进行网上支付或信用凭证之所需,而事实上,由于利益的诱惑和相关从业人员道德准则的欠缺,银行很可能存将其所收集到的资料用于合理用途之外的情况,包括将资料用于所声明目的之外的用途,不当泄漏资料,甚至出售资料给第三方等,从而侵害银行客户个人的隐私。 2.银行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银行在金融领域占有着重要地位,因此银行安全的维护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网络安全。虽然许多银行在网络安全问题上采取了多种措施,然而,网络黑客,系统漏洞因素的存在,仍然困扰着各大银行。安全问题是电子支付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网上交易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丰厚利润对那些网络入侵的投机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诱惑,如果不能及时消除这些网络隐患,会给银行客户的重要信息带来巨大的风险。 3.银行电子商务业务的法律解决机制缺失。对于网络隐私权,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涉及此问题的只有信息产业部2000年11月7日实施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其中规定了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这微薄的法律保护根本不足以维护公民个人的权益,同时对于银行机构更起不到应有的约束,管理作用。因此,对于银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客户个人隐私泄漏问题,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机制。 三、促进银行电子商务发展,加强个人隐私权保护 1.通过立法方式进行保护。目前我国的法律对隐私权还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是通过追究侵犯名誉权责任的方式来保护隐私权。在如今的电子商务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隐私权推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来规定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内涵及权利救济,从根本上确定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法律条文中应当确定保护个人信息的范围,信息收集、处理和处分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对于银行电子商务的监管,更应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以硬性规定来约束银行机构,保护客户个人的隐私权。 2.通过银行业自律方式进行保护。银行业在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更应加强对个人隐私保护的自律性管理。自律性组织比政府更加熟悉金融业运作的具体实际情况,自律组织在执法检查,纪律监控方面比政府监管更具有灵活性和预防性,自律组织在监管方面的空间较大。同时,通过银行业自律方式进行保护,而非由政府机关介入调整,可以更加建立消费者对银行的信心。通过银行自律性管理的不断规范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通过科技装置与技术保护个人隐私。银行应当在网络技术方面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包括采用P3P(Platformfor Privacy Preferences)架构,利用附加于浏览器的隐私权保护软件,对机密信息实施隐藏或加密保护,等等。这样,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在技术上可以提供很好的安全平台,使信息泄漏风险的发生率达到最小化。 4.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引导个人消费者。除立法规定,鼓励银行业自律管理,加强技术保护之外, 另一条有效,直接的保护方式则是教育网络使用者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防止个人隐私被侵犯。包括:(1)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2)了解银行保护个人隐私的政策及救济方式。(3)使用加密软件等等。 四、结束语 以电子商务为主体的网络经济是生产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将改变人类经济生活的面貌。银行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市场需要对隐私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面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银行业可以构建以法律规范为前提、银行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 监管框架,来促进银行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银行论文:银行业从电子商务参与者到组织者 安全感、信用度和成熟的支付体系,银行业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恰是单纯的互联网最缺少,却又是完全的电子商务所必需的要素。因而,银行最合适担负互联网上各种资源的整合者。银行业不但应成为电子商务的踊跃介入者,更有前提成为电子商务的组织者 银行业是受信息化冲击以及影响程度最深、效果最显著的传统行业,其因循多年的经营、管理体系正因而产生着激烈的扭转。 仅就经营理念而言,现在的银行业正在实现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变。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以及“产品驱动”。而在信息时期,客户瓜葛管理的首要性凸显,了解、分析、预测、引导乃至创造客户需求,才能“在适量的时候,用适量的方式,以适量的价格,向适量的客户提供适量的产品”,从而获取金融服务附加价值。 变革的本源 银行业变革的本源首先在于其内在的信息产业本色属性。银行业是1种从事契约、信息以及商业服务买卖与交流的服务行业,但不管是契约仍是商业服务的买卖与交流,都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买卖与交流实现的,从这1角度讲,银行业拥有信息产业的属性。 银行业变革的本源还在于面临的外部压力。其1,传统银行业的资金媒介作用遭到挑战。银行业是传统的间接融资中介机构,在社会经济中担负着资金融通的首要角色。而今天,银行业降低交易本钱的金融中介价值遭到来自IT产业、传统工商企业、直接融资机构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通过互联网这1新渠道,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低本钱、高效力地完成结合,对于传统银行业的依赖性有减小的趋势,银行所扮演的资金中间商的角色有弱化偏向。其2,传统银行业的支付功能优势也遭到了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大量新型电子支付工具,与银行提供的支票、信誉卡等传统支付工具相比,新型电子支付工具更利便,本钱也更低廉。对于银行业来讲,新型电子支付工具自身其实不是严重的问题,严重的是最早掌握以及运用这种工具的其实不是银行,而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公司,它们应用这些电子支付工具,悄然进入了支付结算领域,严重要挟着商业银行耗巨资树立的票据清理系统及在该领域享有的专有权力。虽然目前这种电子支付工具的后台仍依赖于银行清理系统,然而银行本身的品牌势必遭到电子支付工具品牌的强烈冲击。 像恐龙那样灭亡? 信息经济对于银行业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其交易情势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紧密的结合,给银行业开拓了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网络银行的应运而生,是网络技术与传统银行业的有机结合点。有关数据显示,在全世界网络业进入调剂阶段以后,网络银行业却依然维持着强劲以及延续的增长。依据朱比特媒体(Jupiter Media)的统计,美国银行业二00一年七月网络银行数据流量比1年前增长了七七.六%,而同期整个互联网的数据流量只增长了一九.八%。数据监测公司(Data monitor)预测,今后两年欧洲网络银行账户数量将每一年增添三四%,由二000年的一四三0万增添到二00三年的三四二0万。在美国以及欧洲,网络银行交易量已经占到整个零售银行业务量的五%到一0%,这个比例还在迅速增添。可以说网络银行是1场革命,如果银行业疏忽这1趋势,它就可能全面接收商业银行的资金媒介以及支付服务职能,传统的银行就真会如比尔·盖茨所说的“象恐龙1样消亡”那样。 咱们认为,传统银行业必需主动探索网络化发展道路,摒弃资金中介商的简单思路,强调金融服务供应者的身份,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同时迅速掌握新型电子支付工具的利用,在网上支付中盘踞首要地位,施展资源整合者的踊跃作用。 要成为资源的整合者 探究互联网发展当前的1些误区可以发现:互联网高速、海量传输信息的作用被无穷夸张,而完成商务流动所必需的资金、信誉等症结要素却被疏忽。在理解“电子商务”这1概念时,“电子”凌驾于“商务”的核心本色之上,在技术与商务、管理的瓜葛上存在错位,缺少信息流与资金流、信誉等症结要素的有机结合。其实,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它只是高效力的信息转移渠道,如果缺少信誉、资金、物流、习气等完成商务流动的必要因素,单靠信息流传输是没法完成完全的交易流动的。另外咱们疏忽了互联网整合交易流程的凸起优势。在认识互联网的优势方面存在局限性以及片面性,常常只看到了其信息传输、交换的特色,而没有认识到互联网可以将交易流程串连起来,低本钱地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将1个个分离的交易行动组合成多主体、多目的、顺畅无阻的交易进程。今天,企业对于互联网的利用还停留在业务层面,而疏忽了整个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的调剂。管理是信息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缺少管理理念的引导以及管理体系的保障,业务发展就没有久长的动力,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互联网经济面临模式转换以及质量晋升,其前程在于实现互联网信息传递功能以及信誉认证、资金转移、物质配送等形成电子商务的各种要素的紧密结合。其中必需的3大要素-信息、信誉、资金是扩散的,只有将各种资源紧密整合起来,将1个个独立的电子商务进程连接成有机总体,才能推进电子商务的进1步发展,这就在客观上需要1个资源整合者,而银行业具备患上天独厚的优势,最有前提担负资源整合者的症结角色。 其1,银行业所善于的资金支付功能在电子商务链中拥有承上起下作用。尽管国际上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的除了了银行业,还有1些信息科技企业、工商企业等,但与之相比,银行数百年来承当社会支付中介职能的经验技术的累积以及支付网络的建设成绩,使其在网上支付方面拥有独到的优势。其2,银行业具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动脉以及社会经济的资金中介、支付中介,具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与全社会的各经济单元-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各类企业、家庭以及个人有着时常性的资金来往瓜葛。可以说,电子商务的介入者几近都是银行业的客户,这为银行业在网络经济中施展整合作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3,银行业拥有信用优势。电子商务犹如其它商务情势,常常需要借助某种信誉方式才患上以完成。而银行信誉无疑高于商业信誉,因此通过银行中介展开网上支付,最容易获得交易各方的信任以及支撑,使交易患以实现。其4,银行拥有信息优势。商情沟通是电子商务的第1环节,银行应用自己庞大的机构网络以及广泛的客户基础,掌握着商品、资金、资信等方面的丰厚信息,极大便利了交易各方的信息沟通。其5,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拥有同质性,2者有前提实现紧密的结合。信息经济的交易情势-电子商务的实现离不开畅通的信息流、货泉流以及物流,而信息时期的金融业的血脉内不断活动的,除了了传统的货泉流之外,也有大量的信息流,所以电子商务以及金融业在运作方式上有异曲同工的 地方,网络经济的交易情势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紧密的结合。 银行业所具有的安全感、信用度和成熟的支付体系正适应了电子商务安全、高效的资金支付服务的需求,银行业所具有的优势恰是单纯的互联网最缺少的,却又是完全的电子商务所必需的要素。因而,银行是最合适担负在互联网上组合各种资源的首要职能的主体,银行的经营方式抉择着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方式,银行能否充沛应用本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延伸商务领域,已经成为抉择互联网发展方向以及前景的症结因素。 传统银行业寻觅新支点 在战略导向上,银行业必需整合与其它金融、非金融服务机构的瓜葛,争夺成为网络经济的服务业门户。 银行业曾经经尝试过两种发展模式:1是纯洁的网络银行,例如被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前的“安全第1”网络银行,因为产品以及服务方式的局限性,这类模式已经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2是“外挂”式网络银行,把银行的各种业务移植到互联网上,走“水泥加鼠标”的多渠道业务发展道路。虽然目前大多数银行在施行网络化战略时都采取了这类方式,然而因为这类模式依然局限于对于银行本身资源的开发应用,而缺少对于其它社会资源整合以及与其它服务功能的融会,难以真正知足信息时期客户的需求,也限制着银行业本身的盈利与发展空间。 现在对于服务业的请求是整合以及协同,各类金融以及非金融服务机构应当以树立“服务门户”的情势同享资源、晋升效力。银行业不但应成为电子商务的踊跃介入者,更有前提成为电子商务的组织者,充沛应用本身在信用、信息方面的优势,充沛施展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支付结算功能,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将分离的各种相干交易进程结合为有机的总体。例如,银行业可以牵头树立网上“金融门户”,在互联网上表现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网站,综合多家金融机构网上服务,与各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存在直接连接。它1方面对于众多金融服务进行打包加工,另外一方面搜集客户信息供成员机构同享。其树立以及经营是各类金融服务机构从冲突到协同的进程,也是完全的客户服务体系以及网上交易体系树立以及完美的进程。1些发达国家已经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迈出了组建网上金融门户的第1步。例如汇丰银行以及美林证券就共同组建了1家提供网上银行以及财务管理服务的公司-“美林汇丰”,其客户可以通过1个核心储蓄账户进行股票、债券、单位信托基金等投资,享受支票、借记卡、汇款、自动提款机等银行服务,并可以取得大量的市场信息。这1网站结合了两家机构在金融专业、立异服务、钻研开发、地舆散布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已经经获得了初步胜利。银行业应充沛掌控网上支付工具这1优势,整合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以金融门户为发展方向,争夺盘踞网络经济的核心肠位。另外,银行业还应当把触角延伸到非金融服务领域。例如,通过与航空服务机构的合作,银行不但可以在机票销售中进行支付、结算,还可以整合保险、游览、住宿等后续服务功能,使之构成1个环环相扣的有机进程。 银行业担负资源整合者的角色,不但充沛知足客户需求,更首要的是为自己开拓了无穷的发展空间。为了胜任网络经济资源整合者的角色,银行业应全方位地依照信息经济的请求,踊跃展开再造工程。 在经营理念上,银行业要建立“大服务”以及“客户本位”的思想。所谓“大服务”理念是将1系列完全的服务流程全体集于1身,构成能够调用从上游到下游全线的网络以及施行能力-提供大服务的能力。可以预言,网络经济第2次高潮将由“大服务”推进,而未来网络经济的竞争也将在这1领域开展。 在业务体系上,银行业必需踊跃立异,完美服务方式,丰厚服务品种,晋升服务质量。立异是银行业的活气源泉,尤其在金融服务竞争日益剧烈、业内外竞争对于手虎视眈眈、市场份额屡遭腐蚀的网络经济时期,立异成为银行除了了安全、信用以外的另外一条生命线。仅把网络作为新的产品营销渠道不是网络银行的全体内涵,必需充沛应用技术发展、金融自由化、全世界化为银行业带来的新业务机会,不断开发服务品种。要以网络为业务发展平台,以银行服务为核心,构筑辐射金融乃至非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为“E客户”提供“1站式”的全方位服务。 在营销体系上,银行业应当把传统营销渠道以及网络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多渠道并存”的道路。1方面,金融产品日益多样化以及个性化,那些技术含量高、设计繁杂的高层次服务产品必需依托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于面式的互动交换,而网络银行则善于于高效力、大批量地处理标准化业务,2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充沛应用银行资源,全面知足客户需要。另外一方面,传统营销渠道累积了大量线下客户资源,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同享,不但可以应用网络化新服务手腕保护客户,还有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发展出发点。 在业务流程上,银行业应当依照整合电子商务交易流程的需要进行改造。因为完全的电子商务交易流程触及银行之外的供货商、信息平台和物流商等众多的介入者,触及企业、个人等不同的交易主体,银行业提供的交易系统应是高度开放的。因为电子商务拥有高效快捷的交易需求,银行业所提供的资金支付、信用保证等解决方案应当是简洁明快的。因为电子商务触及的环节环环相扣,银行业在提供相干服务时应保证进程畅通无阻。要到达这些请求,银行业必需全方位地改造业务流程以及交易体系。 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1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信息时期网络的发展以及运用赋与了传统银行业新的支点,为咱们打开了通向广阔未来的门户。“网络经济资源的整合者”是信息时期银行业发展的新思路。在朝着这1方向前进的进程中,充溢了变数。但是变化其实不可怕,变化孕育着但愿,因势而变该是1个不变的理念。 电子银行论文:电子商务时代下网络银行的探讨 [摘 要]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网络银行的诞生。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时代下网络银行的运作及其功能,并对电子商务时代下网络银行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 网络银行 互联网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整个商务系统也发生了巨大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Internet进行新型的商务活动,这样就导致了电子商务的出现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网络银行的诞生与发展,1995年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建立,被一些观察家看作是网络银行开始诞生。 一、网络银行――电子商务送给银行的礼物 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商业运营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市场分析等各项商业活动。这些商务活动的特点就是直接通过因特网参与商业活动,运用综合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交易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传递和处理,进而使整个商业活动运作过程实时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具有交易虚拟化、动作成本低、交易效率高和透明度高等显著优点。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网上物流、信息流、货币流三者的统一,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得首先解决货币流的畅通这一难点。银行作为支付结算的最终执行者,在电子商务中起着联系买卖双方的重要作用,但电子商务活动需要的是新型网上支付手段,它能使交易跨越地域与时空、实现安全、方便的实时的网上支付。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电了商务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网上支付,电子商务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它就成了“虚拟商务”。因此,网络银行的诞生,既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电子商务时代下的网络银行的运作及其功能 电子商务离不开资金流,离不开网络银行服务。而银行业务的拓展、服务模式的转变也离不开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在任何情况下,资金的支付、清算都是完成和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一环。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商家和消费者的开户银行提供资金支付支持,有效的实现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银行带来了机遇,电子商务技术为突破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拓展和延伸银行的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武器。它以优质、快捷、全面的服务为人们展现了未来银行的思维模式,成为金融发展的方向。网络银行的诞生使客户在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只要使用一台个人电脑,通过因特网进入银行网站,就可以获得各项所需的服务,例如开户、销户、支付、转账、查询、汇款、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各项业务。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快捷地办理银行业务。 电子银行论文:浅谈我国银行业的电子化发展 【摘 要】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银行业而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水平将决定其生存能力。功能创新、网上生存和竞争已经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银行电子化已经在我国银行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哪家银行电子化程度高,哪家银行就能在金融创新中捷足先登,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银行业;电子化;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银行业而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水平将决定其生存能力。我国银行从开始使用计算机以来,经过了从单机应用到城市综合网络;从储蓄、会计等传统业务应用到工资、代收代付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应用;从同城通存通兑到异地通存通兑、电子汇划;从柜台服务到自助银行,银行电子化已经在我国银行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哪家银行电子化程度高,哪家银行就能在金融创新中捷足先登,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电子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先进信息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银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促进了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银行经营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子银行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AAA”式服务,即以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how)与客户交换信息和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方式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金融服务。金融电子化不仅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 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电子银行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银行一直担当金融中枢的角色,最有能力影响其他行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进程和水平,银行应成为电子商务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电子银行的优势,在于其便利、快捷,交易成本大大低于传统银行,而且网络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为网上银行拓展跨国业务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银行业已越来越注重电子银行建设,目前国内几大商业银行相继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从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电子银行已呈现井喷之势,以几何级数增长。2001年实现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额1456亿元,占全行结算业务量的5%;2002年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金额达到9683亿元,占全行结算业务量的8%;2003年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金额达到2.18万亿元,占全行结算业务量的24.5%,累计实现业务笔数1.6亿,相当于410个实体营业网点的业务量。按每个实体网点需要30万元运营成本计算,可减少成本支出1.23亿元。截止2004年11月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已达到3.86万亿元,共业务量已超过全行结算业务量的30%。 随着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银行电子化也正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未来的银行应用系统明显地呈现以下三个发展趋势:数据趋等于集中、处理趋于统一、系统趋于开放。我国银行业面对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时刻关注着电子银行的发展,并把电子银行的规划和发展确定为深化改革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电子银行的建设,我们把前一段改革的成果连接起来,使各岗位和职能形成整体,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二、电子化大大促进了银行业生产力的提高 由电子技术与银行业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模式表明,电子化大大促进了银行生产力的提高。 (一)拓宽服务领域 金融电子化能够融合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减少各类金融业针对同样客户的劳动重复,拓宽金融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空间。因此,银行业将从事全能金融业务,如存贷款、国际结算、财务顾问、证券经纪、信托保险、各种中间业务等。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引入,使银行界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开始时,是使用权银行的传统业务处理实现电子化,接着,大量新的自动银行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在银行电子化的基础上,银行又向广大客户提供了各种能增值的金融信息服务。银行的电子化,使银行同往来银行、企事业单位、商业部门、政府管理部门,以至每个家庭,都建立了紧密的有机联系,使银行的业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二)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金融电子化建立虚拟化金融业市场,银行将不受营业网点的空间局限。只要网络和通讯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可以成为银行的市场范围,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全天候、大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易服务,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银行除了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金融业务服务,以及前述的新的自助银行劳务服务外,电子化银行还能从各种金融交易中提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向客户提供各种能增值的金融信息服务。这是现代银行的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银行真正进入电子银行时代的标志。 (三)降低服务成本 传统的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经营业务,而且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建设网点,做广告宣传,而金融电子化使得客户的交易成为一种空间的交易,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经计算,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经营收入的60%,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着收益的增加。 三、银行业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作为银行业务运行的平台,电子银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其风险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风险的概念,电子银行的风险不仅包括传统意义 上的金融风险,还包括技术风险等。同时,银行风险已不仅来源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很大程度与第三方行为有关。因此,提高电子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是电子银行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相关法律问题。同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性,它传递信息(包括契约)采用的是电子化方式;它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自然疆界,其业务和客户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可达世界的任何角落。从理论上讲,国外客户使用银行服务的便利几乎同国内客户一样。这样,就向传统的基于自然疆界和纸质合约基础上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 3.银行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随着银行业务电子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原有的只能适应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简单的电脑操作人员将逐渐被淘汰,因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的运用而导致的银行内部待业人员将不断增多。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新业务中的广泛运用,应用软件开发所需的尖端人才将严重不足。银行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精通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解决措施 1.由于电子银行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2.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 3.加强对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金融电子化需要一批既掌握计算机、通信等相关技术知识,又对金融知识和管理知识有造诣的高级人才,要吸引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敏锐的洞察力、顽强的斗志和敬业精神等全面素质的人才加入网络银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完善的激励机制必须与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挂起钩来,如建立利润工资含量制度,在工资奖金分配、职称晋升上体现区别对待的政策,再如实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年薪制,坚持效益优先、稳健经营的原则,坚持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以促进银行整体效益的稳步持续增长。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完善物质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党、团、政、工、妇等组织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还可通过评先进、劳模,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开展劳动竞赛等形式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为银行事业多作贡献。 电子银行论文:关于电子银行的风险与控制 因特网的呈现给银行提供了1个史无前例的超出现存国界的机遇,国际银行业的容貌由此产生了天翻地覆的革命性变化。愈来愈多的国际银行开始关注以及瞄准电子银行业务,并试图涉险进入以及占领电子商务的新领域。受网络技术变革、金融监管自由化以及不肯定的法律、规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给银行风险节制方面带来了挑战。 国际电子银行业务游戏规则的权威制订机构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EBG)于二000年一0月了《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白皮书。本文试图以此为参照物,探讨、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节制问题,以期对于我国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有所启迪。 1、风险分析 EBG将电子银行的基本风险划分为两大类:1类是电子银行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另外一类是电子银行自身拥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一、战略以及经营风险 战略以及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过错、决策执行不当或者对于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于银行的收益或者资本构成现实以及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展开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1。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为普遍以及宽泛。银行董事会以及执行管理层所采用的战略决策都会对于其他风险种类发生影响。如果银行战略的计划以及执行呈现无效或者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剧烈的同业竞争以及该战略的性质都会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相似的,如果管理层采用1种过于小心的技术跟踪战略也将使银行在1个饱以及的市场或者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涓滴的立足之地。 二、运风格险 运风格险是1种系统技术风险。因为电子银行对于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风格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1。运风格险来源于下列6个方面:1是技术框架的公道性。如果电子银行系统不能将多种业务系统进行适量的整合,那末银即将因为交易处理产生的过错而暴露出重大的运风格险问题。2是系统安全性。开放的电子递送渠道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风险之下,构成了新的安全风险问题。3是数据完全性。数据完全性是系统安全的1个首要组成部份。如果银行没有树立1个有效的节制程序,数据在传递以及接受进程中就可能产生遗失或者转换变形,造成数据不完全。4是系统的有效性。如果银行没有制订1个有效的运行延续性以及事故应急规划,系统的超负荷运行以及消耗就可能影响银行准确、可靠、1贯地提供适量配套的产品以及服务,引发潜伏的重大名誉风险。5是内部节制以及内部审计。如果银行不具备充沛到位的内部节制措施,并且这些节制措施不能患上到独立审计的话,那末银行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欺诈行动。6是业务外包。良多银行机构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外包商,这类对于少数外包商的集中依赖性可能会发生系统性影响。其次,良多技术外包商缺少银行环境中所请求的节制知识。再次,业务外包也能够引发与风险敞口相干的附加隐私权维护问题。 三、名誉风险 名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家观点对于银行收益以及资本所发生的现实以及长远的影响。阻碍电子银行递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负面发展均可能影响银行的名誉。提供1个能够支撑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是相当首要的。如果因特网银行业务运作不善;如果银行不能在1个1致的基础上提供可靠、准确而及时的电子银行服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回复客户通过E桵AIL的查询,不能提供适量的信息表露或者是侵略了客户的隐私权,银行的名誉均可能招致负面影响。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点会削弱客户或者市场对于银行提供适量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念。 四、法律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发生的法律风险是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问题。目前,各国政府对于电子银行以及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多不清晰,有良多含混的地方,并且缺少专门规范电子银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各国现行的法律以及规制框架又存在许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瓜葛的1国银行可能其实不熟识另外一些国家特定的银行法律以及客户维护法律,由此增添了法律风险。 未经授权使用或者滥用在因特网上搜集到的数据是另外一种潜伏的法律风险来源。未患上到授权的个人能够对于银行以及外包商具有的客户“数据仓库”进行袭击或者渗入。比方,黑客或者其别人可能渗入到银行或者外包商的数据库里去,或者者树立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使用客户信息进行欺诈犯法流动。患上到授权的人员也可能蓄意地滥用数据,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法律风险。 五、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是指,因为债务人未能依照与银行所签合同条款或者商定行事,而对于银行收益或者资本酿成的风险。银行机构的信誉风险可以遭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多方面影响。因特网递送渠道的使用可使银行尤其是小银行迅速扩大,而这会致使资产质量的提高,增添了内部节制风险。因特网的使用也扩大了银行的地域规模,超出了传统的经营地区,这也增添了对于当地市场动态以及风险了解的难度,必需核实区域外借款人的担保并完美担保存置权。此外,因特网也使患上银行难于鉴别1个潜伏客户的身份以及可托度。而客户的身份以及可托度是公道的信誉决策的必要组成部份。 六、活动性风险 活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其所作许诺到期时,不承当难以接受的损失就没法实行这些许诺,从而对于银行收益或者资本酿成的风险。在因特网上,信息以及谣言的活动速度之快可以对于银行的活动性风险发生影响。 七、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需求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近来网上证券发行以及交易的发展对于银行市场风险发生的影响是扑朔迷离的。从市场观点看,1方面网上证券交易量的增添会致使动荡性增添,另外一方面也致使了活动性的增添。从单个银行的观点看,如果银行展开或者扩展由网上银行所带来的存款经纪、贷款销售或者证券化业务,他们就可能增添市场风险。 八、外汇风险 当1笔贷款或者贷款组合之外汇计价或者以借入外汇作为资金来源,外汇风险就会发生。如果银行接受了外国客户的存款或者开立了外币账户,银行就会见临外汇风险。因特网使银行有扩大业务地域规模的机会,展开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程度就会比展开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程度大患上多。 2、风险节制 虽然与电子银行相干的上述基本风险种类其实不是新的,但这些风险发生的特定方式和影响程度对于于银行管理层以及监管人来讲却是全新的。与传统银行风险相比,电子银行所承当的风险将更为巨大。针对于上述电子银行风险,可斟酌采用下列节制策略: 一、树立优良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优良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获得因特网战略以及经营的胜利,必需要有1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1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犹如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以及经营无从谈起。而这1点偏偏是我国特别是国有银行所缺少的。银行应该具备1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辨认、衡量、监督以及节制电子银行风险。对于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以及节制包括“计划施行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风险计划由银行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应该对于会给银行风险管理发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电子银行技术项目进行钻研、批准以及监督,并肯定有关技术以及产品是不是同银行战略目标相1致,是不是能知足市场需求,是不是能够保持该行的竞争能力以及赢利能力。其次,技术施行由经理层负责。这就请求经理层具备相干的技巧以有效评估电子银行技术以及产品为银行选择适合的组合,并确保选定的技术安装正确。再次,衡量以及监控风险由监督系统负责。监督系统应当具备相干技巧以有效辨认、衡量、监督以及节制触及电子银行的风险。董事会应该收到关于所用技术、所定风险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的按期讲演。作为设计程序的1个部份,电子银行系统中包括有效的质量保证以及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于电子银行技术以及产品进行独立评估有助于董事会以及高档管理层完成自己的责任。 二、设计以及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节制系统 电子银行扭转了传统银行的内部节制、岗位分工以及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以及审计方面都极其缺少专门的技术以及技巧。银行机构必需拥有充沛到位的节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于内部节制系统作按期的测试以及评估。电子银行内部节制系统的目标应包括:技术计划与战略目标的1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全性;对于数据保密以及对于隐私的维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电子银行内部节制系统的要素包含3方面:1是内部会计节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2是运营节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3是管理节制,用来保障运营效力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3个要素体现在下列3个层次:1是预防性节制;2是侦测节制;3是纠正节制。 三、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的措施 EBG的调查表明,多数银行都把安全风险看做是与电子银行相干的1个主要风险。安全性始终是电子银行系统中的1个首要问题,而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还患上使用技术的法子来解决因技术带来的问题。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用 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 四、重视电子银行系统的有效性以及延续可用性 除了了确保1个安全的展开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网络以外,制订有效的容量计划也是确保电子银行产品以及服务延续有效性的症结所在。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防止因为系统消耗引发的潜伏的重大名誉风险,展开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必需准确、可靠、1贯地提供适量配套的产品以及服务。这些因素表明,制订1个有效的运营延续性、防御及事故反映规划是极为首要的。而且,拜托外部开发系统的趋势也使银行有必要确保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相似规划必需到位,并按期检测其有效性。 五、维持对于技术外包进行评估以及监控的能力 银行要按期对于其技术支撑来源进行从新评估,以肯定已经有的方案是不是继续合适其业务发展,是不是有足够的弹性来知足预期的将来需要。 六、名誉以及法律风险节制方面 为避免呈现可能致使银行名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该发展以及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维护银行名誉的其他首要手腕还有按期审查以及测试经营延续性、抵抗以及事故反应规划和沟通战略。 七、其他的传统银行风险管理方面 银行应该履行公道的信誉保险政策、信誉监督以及管理行动准则。要依据电子银行业务量大小,加强对于客户存款以及贷款的活动性和变化情况的监控,同时也需要对于电子银行业务对于市场动荡性的影响效果进行监控 。 电子银行论文:商行电子银行改革思考 一、电子银行的概念 中国银监会2006年3月1日实施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有明确的定义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①。 二、电子银行的优势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网络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全球银行业面临信息化生存、综合化经营、资本化运、国际化发展四大趋势。其中,信息化需求位于首位,作为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渠道,和传统柜台业务相比,电子银行具有如下优势。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成本优势电子银行主要依靠因特网或其他公众电信网络来完成与客户的信息沟通和业务交易,减少了双方的交易成本。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业务,电子银行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 (二)电子银行的渠道优势从银行角度来讲,电子银行作为银行与客户沟通的桥梁,可以统一银行内部所有的业务数据,为客户提供一个清晰、完整的服务界面体现银行整体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同时,电子银行可以实时地记录各类客户的交易信息及其反馈信息,理性地分析客户行为,预测市场走向,明确市场定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市场另外,在信息、群体通知方面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征。对于客户来说,电子银行业务具有方便快捷、操作实时性强、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个性化服务等几大优势。 (三)电子银行的创新优势电子银行业务是一项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业务。电子银行的内涵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扩大,业务的范围也随之延伸。电子银行业务是一项服务产品。它的生产过程即是消费者的消费过程,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差别化又是电子银行创新能力的助推器。在经济发展快速,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是衡量一项业务是否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重要指标。 三、我国电子银行改革现状 近年来,各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均得到加强,市场基础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对产品营销的推动力和牵引力不断增强。 (一)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营销方式正逐步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为争夺市场份额,各行在管理模式上都有所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 (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开发了各具特色的服务功能。例如,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系统可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几十项专业服务,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电子银行服务推向市场。2008年以来,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手机银行的到了进一步发展,奥运会期间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三)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都有较快发展,以网上银行为例,全国范围内,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19.9%。在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中,2008年使用个人网上银行的用户比例达到44.9%,比2007年高出7.1%。而在企业用户市场,这一趋势则更为明显:2008年全国企业网银用户的比例达到42.8%;在2008年10个经济发达城市调查结果中,使用企业网上银行的用户比例继续增长,比2007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②。 (四)内部管理走向规范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各银行推行规范化管理,为电子银行从立项到产品上线运行全过程拟订规范化操作流程,保证了电子银行的安全和畅通。同时,内部风险防范上,各银行均注重加强管理,构筑坚实、牢固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电子银行的监控。 四、电子银行改革的前景如何和现存的问题 电子银行日益演变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信息枢纽和金融神经中枢。电子银行的发展不仅是银行业自身业务创新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会对银行业的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机遇永远伴随着挑战,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改革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中国电子银行业存在着“不当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潜在的安全风险”、“尚待完善的资源整合”、“落后的产品开发理念”、“参差不齐的技术与管理标准”、“尚不完善的监管机制”、“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社会替代性存在”八大问题③。去除技术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制约着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 (一)发展环境欠完善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纵深和宽度都还有限,受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客户群体缺乏规模,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国情的制约,电子银行经营范围有限,在一些地区尚不能起到替代分支机构的作用。在解决“排队难”等实质性问题上收效甚微。 (二)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除了少数国有大型银行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外,国内大多数中小银行的电子银行服务在其基础格局上发展,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其技术手段停留在低层次,缺乏内涵,缺乏适合市场的特色,更难“以客户导向”了。一些银行对电子银行发展方向的认识模糊,仅把它当作扩大传统业务的手段,因而发展缓慢。 (三)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已经出台,电子银行市场准入的要求也开始规范化。然而,商业银行过去那种在技术上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避开监管的行为还会出现,电子融的监管要纳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整体管理框架中考虑,同时通过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改革的建议 随着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和国内竞争的加剧,电子银行将是各家银行竞争的重要战场,国内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尤其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 1.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电子银行的生存空间,电子商务与电子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的水平,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 2.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安全系统。随着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必然出现很多金融业务创新,也必将涉及到现行金融管理体制和政策的空白点或禁区。此外,银行应尽快完善计算机和 通信网络的安全体系,不仅包括防范计算机犯罪、防病毒、防黑客,还应包括各类电脑识别系统的防护系统,防止自然灾害、恶意侵入,人为破坏、金融诈骗等各类因素。 (二)强化品牌意识,差异化服务目前,各行电子银行低端客户比重较大,面对这样的市场和客户群体,要采取效益领先和差异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科学细分市场,锁定目标客户群,精心打造电子银行精品服务和特色服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客户年龄结构、企业规模、分布区域、运营能力、行为偏好、个性化需求等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实行差异化服务,有针对性地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巩固原有客户,转化不良客户,挖掘潜在客户。在综合考虑价值度、贡献度、回报率和风险度的前提下,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网点、重点客户的业务推动工作,以行业龙头和资金龙头为主攻方向,把资产质量高、信誉度好、发展水平高的大型企业集团优先发展为电子银行客户。利用产品技术优势和优质服务,优化客户结构,形成核心群体,以点带面推动电子银行全面发展。 (三)健全营销机制建立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对不同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为高端客户提供VIP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大众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上门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广告营销等立体营销格局,不断丰富营销方式和手段,使电子银行深入人心。 (四)优化产品结构,整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电子银行产品和功能的整合力度,将现金管理平台、企业在线银行等功能整合到现有电子银行中来,构建统一的在线服务系统,开发和推广电子银行地方特色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删繁就简,着力打造拳头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标准化服务工程,采取打包推介和捆绑销售方式,建立畅通的营销渠道,进一步扩大电子银行规模,实现电子分销渠道的多功能发展,促进营业网点转型。设立电子银行自助服务区,配置互联网上网设备,让客户利用银行提供的电子银行平台直接办理业务,减少等待时间,逐步实现将大量低效及占用柜台资源多的业务向电子银行渠道分流。 电子银行论文:浅谈我国银行业的电子化发展 摘 要: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银行业而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水平将决定其生存能力。功能创新、网上生存和竞争已经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银行电子化已经在我国银行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哪家银行电子化程度高,哪家银行就能在金融创新中捷足先登,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银行业;电子化;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银行业而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水平将决定其生存能力。我国银行从开始使用计算机以来,经过了从单机应用到城市综合网络;从储蓄、会计等传统业务应用到工资、代收代付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应用;从同城通存通兑到异地通存通兑、电子汇划;从柜台服务到自助银行,银行电子化已经在我国银行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哪家银行电子化程度高,哪家银行就能在金融创新中捷足先登,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电子化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先进信息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银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促进了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创新。传统的银行经营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电子银行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aaa”式服务,即以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how)与客户交换信息和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方式的限制,为客户提供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金融服务。金融电子化不仅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 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电子银行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银行一直担当金融中枢的角色,最有能力影响其他行业应用电子商务的进程和水平,银行应成为电子商务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电子银行的优势,在于其便利、快捷,交易成本大大低于传统银行,而且网络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为网上银行拓展跨国业务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银行业已越来越注重电子银行建设,目前国内几大商业银行相继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从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电子银行已呈现井喷之势,以几何级数增长。2001年实现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额1456亿元,占全行结算业务量的5%;2002年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金额达到9683亿元,占全行结算业务量的8%;2003年电子银行业务交易金额达到2.18万亿元,占全行结算业务量的24.5%,累计实现业务笔数1.6亿,相当于410个实体营业网点的业务量。按每个实体网点需要30万元运营成本计算,可减少成本支出1.23亿元。截止2004年11月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已达到3.86万亿元,共业务量已超过全行结算业务量的30%。 随着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银行电子化也正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未来的银行应用系统明显地呈现以下三个发展趋势:数据趋等于集中、处理趋于统一、系统趋于开放。我国银行业面对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时刻关注着电子银行的发展,并把电子银行的规划和发展确定为深化改革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通过电子银行的建设,我们把前一段改革的成果连接起来,使各岗位和职能形成整体,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 二、电子化大大促进了银行业生产力的提高 由电子技术与银行业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模式表明,电子化大大促进了银行生产力的提高。 (一)拓宽服务领域 金融电子化能够融合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减少各类金融业针对同样客户的劳动重复,拓宽金融业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空间。因此,银行业将从事全能金融业务,如存贷款、国际结算、财务顾问、证券经纪、信托保险、各种中间业务等。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引入,使银行界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开始时,是使用权银行的传统业务处理实现电子化,接着,大量新的自动银行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在银行电子化的基础上,银行又向广大客户提供了各种能增值的金融信息服务。银行的电子化,使银行同往来银行、企事业单位、商业部门、政府管理部门,以至每个家庭,都建立了紧密的有机联系,使银行的业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二)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金融电 子化建立虚拟化金融业市场,银行将不受营业网点的空间局限。只要网络和通讯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可以成为银行的市场范围,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全天候、大范围、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易服务,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银行除了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金融业务服务,以及前述的新的自助银行劳务服务外,电子化银行还能从各种金融交易中提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向客户提供各种能增值的金融信息服务。这是现代银行的一个实质性的变化,是银行真正进入电子银行时代的标志。 (三)降低服务成本 传统的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经营业务,而且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建设网点,做广告宣传,而金融电子化使得客户的交易成为一种空间的交易,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经计算,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占经营收入的60%,而电子银行的经营成本仅相当于经营收入的15%~20%,成本的降低也就意味着收益的增加。 三、银行业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电子银行的安全问题。作为银行业务运行的平台,电子银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其风险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风险的概念,电子银行的风险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还包括技术风险等。同时,银行风险已不仅来源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很大程度与第三方行为有关。因此,提高电子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是电子银行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相关法律问题。同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性,它传递信息(包括契约)采用的是电子化方式;它模糊了国与国之间的自然疆界,其业务和客户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可达世界的任何角落。从理论上讲,国外客户使用银行服务的便利几乎同国内客户一样。这样,就向传统的基于自然疆界和纸质合约基础上的法律法规提出了挑战。 3.银行的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随着银行业务电子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原有的只能适应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简单的电脑操作人员将逐渐被淘汰,因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新业务、新技术的运用而导致的银行内部待业人员将不断增多。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新业务中的广泛运用,应用软件开发所需的尖端人才将严重不足。银行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精通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解决措施 1.由于电子银行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2.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 3.加强对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金融电子化需要一批既掌握计算机、通信等相关技术知识,又对金融知识和管理知识有造诣的高级人才,要吸引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敏锐的洞察力、顽强的斗志和敬业精神等全面素质的人才加入网络银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完善的激励机制必须与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挂起钩来,如建立利润工资含量制度,在工资奖金分配、职称晋升上体现区别对待的政策,再如实行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才年薪制,坚持效益优先、稳健经营的原则,坚持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以促进银行整体效益的稳步持续增长。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完善物质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精神激励机制,通过党、团、政、工、妇等组织加 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还可通过评先进、劳模,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开展劳动竞赛等形式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为银行事业多作贡献。 电子银行论文:论对发展中国电子银行的思考 【 论文 关键词】: 电子 银行; 信用体系; 网络 安全 【论文摘要】:电子银行的 发展 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在我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和制约条件,并指出我国要克服各种障碍,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 电子银行的发展已经是各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发展电子银行的原因 1. 经济 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 科学 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 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 2. 城市 网络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 发展 电子 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 3. 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 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 计算 机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电子银行论文:电子银行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摘要:因特网的出现给银行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越现存国界的机遇,国际银行业的面貌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际银行开始关注和瞄准电子银行业务,并试图涉险进入和占领电子商务的新领域。受网络技术变革、金融监管自由化和不确定的法律、规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给银行风险控制方面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国际银行;因特网 前言 国际电子银行业务游戏规则的权威制定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ebg)于2000年10月了《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白皮书。本文试图以此为参照物,探讨、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以期对我国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有所启发。 一、风险分析 ebg将电子银行的基本风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银行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另一类是电子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 战略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类似的,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踪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的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技术风险。由于电子银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作风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一。运作风险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如果电子银行系统不能将多种业务系统进行适当的整合,那么银行将由于交易处理发生的错误而暴露出重大的运作风险问题。二是系统安全性。开放的电子递送渠道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风险之下,形成了新的安全风险问题。三是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银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程序,数据在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遗失或转换变形,造成数据不完整。四是系统的有效性。如果银行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行持续性和事故应急计划,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损耗就可能影响银行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引起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五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到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且这些控制措施不能得到独立审计的话,那么银行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欺诈行为。六是业务外包。很多银行机构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外包商,这种对少数外包商的集中依赖性可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其次,很多技术外包商缺乏银行环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识。再次,业务外包也可以引起与风险敞口相关的附加隐私权保护问题。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阻碍电子银行递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负面发展都可能影响银行的声誉。提供一个能够支持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特网银行业务运作不善;如果银行不能在一个一致的基础上提供可靠、准确而及时的电子银行服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回复客户通过e?ail的查询,不能提供适当的信息披露或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银行的声誉都可能招致负面影响。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会削弱客户或市场对银行提供适当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的法律风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问题。目前,各国政府对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多不清晰,有很多含糊之处,并且缺乏专门规范电子银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各国现行的法律和规制框架又存在许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关系的一国银行可能并不熟悉另一些国家特定的银行法律和客户保护法律,由此增加了法律风险。 未经授权使用或滥用在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是另一种潜在的法律风险来源。未得到授权的个人能够对银行和外包商拥有的客户“数据仓库”进行攻击或渗透。譬如,黑客或其他人可能渗透到银行或外包商的数据库里去,或者建立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使用客户信息进行欺诈犯罪活动。得到授权的人员也可能蓄意地滥用数据,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法律风险。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所签合同条款或约定行事,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受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多方面影响。因特网递送渠道的使用可以使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迅速扩展,而这会导致资产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因特网的使用也扩展了银行的地域范围,超越了传统的经营地区,这也增加了对当地市场动态和风险了解的难度,必须核实区域外借款人的担保并完善担保留置权。另外,因特网也使得银行难于鉴别一个潜在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是合理的信用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 6、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其所作承诺到期时,不承担难以接受的损失就无法履行这些承诺,从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在因特网上,信息和谎言的流动速度之快可以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7、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需求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近来网上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发展对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从市场观点看,一方面网上证券交易量的增加会导致动荡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流动性的增加。从单个银行的观点看,如果银行开展或扩大由网上银行所带来的存款经纪、贷款销售或证券化业务,他们就可能增加市场风险。 8、外汇风险 当一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以外汇计价或以借入外汇作为资金来源,外汇风险就会产生。如果银行接受了外国客户的存款或开立了外币账户,银行就会面临外汇风险。因特网使银行有扩展业务地域范围的机会,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程度就会比开展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程度大得多。 二、风险控制 尽管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上述基本风险种类并不是新的,但这些风险产生的特定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对于银行管理层和监管人来说却是全新的。与传统银行风险相比,电子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更加巨大。针对上述电子银行风险,可考虑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因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尤其是国有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风险规划由银行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应当对会给银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电子银行技术项目进行研究、批准和监督,并确定有关技术和产品是否同银行战略目标相一致,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维持该行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其次,技术实施由经理层负责。这就要求经理层具备相关的技能以有效评估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为银行选择合适的组合,并确保选定的技术安装正确。再次,衡量和监控风险由监督系统负责。监督系统应该具备相关技能以有效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涉及电子银行的风险。董事会应当收到关于所用技术、所定风险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的定期报告。作为设计程序的一个部分,电子银行系统中包含有效的质量保证和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进行独立评估有助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完成自己的责任。 2、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管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 3、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的措施 ebg的调查表明,多数银行都把安全风险看作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安全性始终是电子银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因技术带来的问题。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 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 4、注重电子银行系统的有效性和持续可用性 除了确保一个安全的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网络之外,制定有效的容量规划也是确保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持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避免由于系统损耗引起的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开展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必须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因素表明,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营持续性、防御及事故反应计划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委托外部开发系统的趋势也使银行有必要确保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类似计划必须到位,并定期检测其有效性。 5、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 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 6、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 为防止出现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当发展和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其他重要手段还有定期审查和测试经营持续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计划以及沟通战略。 7、其他的传统银行风险管理方面 银行应当实行合理的信用保险政策、信用监督和管理行为准则。要根据电子银行业务量大小,加强对客户存款和贷款的流动性以及变化情况的监控,同时也需要对电子银行业务对市场动荡性的影响效果进行监控 电子银行论文:风险视角下的电子银行论文 一、经营电子银行的风险 现阶段电子银行仍处于发展阶段,为降低不当管理导致电子银行服务受限制,并建立良好的创新及竞争环境,199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设立了电子银行工作组(EBG),对电子银行领域内的监管事务进行重点研究。尽管传统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适用于电子银行业务活动,但因特网传送渠道的复杂特点表明这些原则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在线银行的各种业务活动及其引发的对风险管理的挑战。2001年,EBG发表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确定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十四条基本原则,该原则是电子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然而网络的普及改变了金融服务业提供服务的形式与渠道,信息网络的科技特质也使得银行业又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EBG通过对G10国家的银行业进行普查后,发现了可能影响银行风险的下列要素:一是银行与非银行业快速引进新金融商品与服务,使得电子金融服务产业的竞争白热化;二是计算机软硬件及通讯科技急速革新,促进交易速度大幅提升;三是银行管理者与员工缺乏对电子银行风险的专业知识;四是银行大多依靠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增进与非金融业者间之间的合作;五是在全球化架构下对科技的应用范畴、适应性及相互运用有极大的需求;六是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下,由于对客户的授权与认证缺乏标准的商业处理程序,增加了欺诈等潜在犯罪行为;七是有关电子银行活动规范与现行法律的司法权及应用的不确定,导致法律及规范的模糊;八是客户数据储存、收集与分享所引发客户隐私权的议题,对银行可能产生潜在的审慎风险。面对现阶段网络发展对银行业提出的挑战,管理者需就目前电子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重新评估传统银行风险管理准则。同时,管理者也需就电子银行采取新的规范及管理政策,以确保银行的安全与稳健经营。目前关于管理者在运用电子银行时需考虑的风险中,除了传统业务面临的策略风险、经营风险、声誉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汇率风险以外,还增加了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主要原因是电子银行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同时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二、对银行管理者影响及改革建议 1.影响 就银行管理者而言,电子银行风险增加的类型、潜在的重要性、以及对银行影响的程度是目前较新的议题。风险评估应随时应对,不论是以快速的科技创新支持电子银行,还是外部资源系统的增加,亦或是网络开放空间下使用新产品及服务,都需纳入风险管理程序中。银行管理者应有全面性风险评估程序,包括电子银行的风险评估、如何控制风险产生及监管风险等;同时积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及时处理电子银行发展中涉及科技复杂的部分,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 2.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银行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现今电子银行的发展建议如下:一是随着电子商务在金融服务业的逐渐普及,金融服务业以科技为基础提供服务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群;二是银行业可结合市场发展研发新产品,为非银行企业提供全面性金融服务;第三是构建有效的科技架构。电子银行是整个科技系统与应用的整合,许多银行面临电子银行业务与目前业务系统的整合,传统业务系统与电子银行业务系统整合不良必将造成经营上的风险。另一方面,除了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科技投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减少风险:一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防范内部风险诸如电子银行业务流程上可能产生风险的漏洞,业务员违反流程和规则操作,业务员未充分告知风险,业务开办和交易行为超出该业务的风险程度,甚至违反国家法律,银行与客户建立的业务关系中权力义务模糊导致法律纠纷等。二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针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影响波及广,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做好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三是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在客户注册电子银行后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操作引导,确保客户能安全便捷地使用电子银行。四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发电子银行业务保险市场,即对电子银行交易本身进行投保以减少风险。 三、结语 在金融创新与电子银行的融合过程中,通过对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分析、评估并进行有效防控将会推进电子银行的稳步发展,不断增强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作者:徐鹏翔 彭灿辉 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外语学院 电子银行论文:电子银行品牌战略管理论文 1品牌战略是品牌成功的必由之路 1.1引领品牌优势,增强企企业竞争力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也是品牌优势的竞争。随着企业间竞争形态的改变,品牌的竞争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人们需要的是优质的产品。在实际选择中,人们往往会依附于品牌在社会的地位及在消费者中极强的影响力来进行选择。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卓越品牌的产品,才有可能占有市场一定的份额。在此前提下,工商银行推出了自己一系列的电子银行产品,都是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打造,用科技的创新来满足社会不同的消费群体,因此,工商银行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杀伤力,成为了客户群体中最为信赖的品牌。 1.2品牌战略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随着人们消费理念及观念的改变,一些个性化及高端差异化的产品逐渐被人们所青睐。工商银行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向社会公众展示出自己仅属于自己的品牌标识及核心价值。使其产品充分体现出传统产品的差异,以较低的运营成本起到了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 1.3使用品牌战略可以企业提升服务水平 一个品牌想要获得公众的认可,就必须要提升其产品的客户满意度。一个好的品牌,无论是售前还是售后,其服务都是一流的。工商银行在推出自己的品牌之前,已经精心打造了一组快捷、完备的服务体系,来提升对用户的服务水平,以获得社会公众的更多认可。 2电子品牌战略在推广中的误区 2.1产品的功能特性既是品牌的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战略的主体,是品牌特质的表现。工商银行在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后,却缺乏对品牌的准确定位,因此,很多客户以至于员工对其核心价值的概念都是模糊的。因而,在认识上产生了一定误区。 2.2品牌产品过度强调了自我价值,也忽略了市场需求 工商银行在推出自己的电子产品中,仍延续着传统经营思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自我意识及自我主体,而忽略了市场需求。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绑架及强迫消费理念,过分忽略了社会群体的需要。 2.3品牌的树立就是通过广告宣传策划来实现的 现阶段,由于广告的传播对品牌的影响很大,因而在企业管理层及人们的意识中,认为只要广告做的好,就一定能树立起品牌的强势形象。其实,品牌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它包括了产品的功能、营销水平等。在电子银行推广中,就需要对其产品的功能、营销及广告传播的策略以及服务等进行产品核心价值的体现,利用产品的核心价值作为营销的主体,让社会公众在大脑中对其产品产生认同。 3电子银行品牌管理策略 通过对以上误区的认识,笔者就电子银行品牌战略管理提出如下策略: 3.1要战略化推广品牌 工商银行要推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就需要坚持走战略化道路。以品牌的核心价值,建立所需的识别系统,以此建立品牌架构,以促进品牌的增值进而形成资产价值。目前,工商银行想要完成牌战略化,更好实施品牌的战略管理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核心价值为中心建立品牌识别系统工商银行应以目前的品牌为基础,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自己品牌的分析及研究,来提炼自己的品牌价值,并以此为架构,已建立此识别系统。2)以品牌的力量来带动企业营销,以营销来策划企业的一切活动,树立企业品牌优势,强化品牌影响力,以提升品牌资产。3)科学管理以及经营自己的品牌,以品牌来提升服务,打造企业形象。并结合银行实际,制定符合现实情况的目标,为其品牌的创建明确一个发展方向。 3.2品牌的开发,要提倡人性化设计 银行在产品开发及产品设计上,要充满人性化理念,要以客户的需要为中心来设计并推出自己的产品,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才会获得公众的满意度。 3.3品牌的营销要体现个性化 品牌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体现,不仅体现在与其他产品功能上区别,也体现在营销策略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工商银行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以确定品牌的适用范围。并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4结语 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在实施战略管理中,不仅要求服务要标准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建设,以行业的一流标准来为用户提供一流的服务,才可以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树立属于自己的优势品牌,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优势,创立自己的品牌资产,来巩固自己在竞争市场的强势地位。 作者:计佳飞 单位:浙江丽水学院
经营管理论文: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 摘 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新形式下,旅行社管理人员面临着转变传统经营管理理念、提高综合管理应变能力等诸多问题的挑战,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传统的旅行社行业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管理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谈一下旅行社经营管理工作。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的表现 在市场竞争的情况下,现阶段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不是自身的消亡,而是竞争对手的日益增多,所导致的市场份额的逐渐下降及客源的逐渐萎缩;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管理的标准化,旅行社面临的自身经营形态的较大转变而导致的管理模式及经营理念与市场是否能有效结合的问题的出现;随着旅行社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和消费者对服务需求的变化,旅行社服务为适应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位能否准确到位的问题;优秀的管理人才与优质服务的旅行社的进入,对旅游市场的冲击等。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的类别 (一)产品设计的危机 我们在销售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旅游产品的设计。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如何开辟吸引旅游消费者的产品,成为我们销售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产品缺乏创新,同一线路上同行的压价竞争,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产品质量恶劣的情况,严重导致了旅游市场产品质量与价格危机的出现。 (二)信誉危机 旅行社的信誉是关系到旅行社生死存亡的重要条件。其信誉的形成源于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而决定服务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每一个在实际旅游接待活动中提供服务的具体工作人员及管理者。近年来出现在旅游市场上的一系列投诉事件,涉及到的黑社、超范围经营、非法、变相转让许可证、零团费和负团费,虚假旅游业务广告、黑车、野导、私拿私授回扣等现象,使旅行社的行业公众信誉大跌,殃及到了所有的旅行社,就连老牌、名牌旅行社也不断受到株连。 (三)人才危机 随着市场格局的多元化,缺乏业务能力强、精通旅行社内务和掌握旅行社营销的管理型人才。 (四)财务危机 低价竞争给企业带来了财务危机。只要旅行社经营管理意识不变,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危机依然会长期存在。合作伙伴的变更及国际业务的不成熟,所导致的三角债的出现,也会给旅行社带来财务危机。 (五)突发事件危机 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所要面临的突发事件的危机可表现为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也可表现为人为造成的危机,比如:行程计划的变更、交通事故、疾病伤亡、财产损失等。由于其出现突然、紧迫和重大,是对旅行社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与领导者的决策能力的一个综合考验。 三.怎样面对及解决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 只要有竞争,就存在危机;只要不提高经营管理理念,就存在危机;只要不注重旅游基础建设及服务设施的改进与完善,就存在危机;只要从业人员不能从大局和长远利益考虑出发,只短视的追求自身的暂时利益最大化,不把旅行社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就存在危机。可以说危机在旅行社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是无处不在。 让我们再次来看一看这些危机出现的原因。对旅行社行业投诉的增加,是由于旅游消费者对自身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对旅游服务质量有着更高标准的要求而出现的;人们对旅游基础建设及服务设施的更高要求,是源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旅游质量所希望的更高标准等。众多危机的出现,最终还是因为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要舒缓危机与解决危机,其根本所在就是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否符合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解决危机的办法与对策: (一)掌握市场竞争的法则 “优胜劣汰”的“优势”法则应用在旅行社中表现为服务优质、管理优质、价格优质、团结协作的优质。我们必须要结合市场需要,做好产品定位设计,树立创建旅游精品产品的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应通过强化旅行社内部管理,降低团队运作成本。在运用高价竞争法则吸引特定需要的消费群体的产品设计中,应充分地体现在价格与服务是否等值,应要真正做到“价有所值”,才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 旅行社所销售的产品是行、住、食、游、购、娱六大部门的服务相互组合形成的综合服务产品,就决定了旅行社对团体协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就更应该充分地体现在旅行社的日常管理事务中,为旅行社管理机制的成功建立提供一条捷径,为旅行社的长期管理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旅行社内部反映机制的灵敏度 1.旅行社管理者对市场的认知度、敏感度及决策是否准确到位,是旅行社是否能在早期发现危机、减缓危机及解除危机的重要因素。当然,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是成功实施管理的基础,但也只有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管理目标。这包括一线工作人员是否能及时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反馈。 2.加强旅行社与旅游市场经营环境的联系。这包括对国家、省、地方的政策法规的学习及加强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的相关联系,以增加旅行社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加强从业人员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及业务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1.提高服务质量,减缓竞争危机,还得从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从业人员做起。特别是提高导游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2.旅行社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提高业务素养,培养敬业精神,其中“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应是旅游业职业思想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3.通过对员工进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及考核,并与个人工资、奖金、奖励相挂钩 的手段来促进员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也可减少旅游服务质量危机的出现。 经营管理论文:市委办开展大走访对网吧经营管理情况调研对策 按照市委办公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的通知》的统一安排,第七活动小组于4月17日,有针对性地对市区范围内的网吧经营现状进行了走访、调研。 一、基本情况 目前,市区共有网吧46家,终端电脑6000多台,有200台终端电脑的大规模网吧6家,如:火狐、360、盛大网络和百度网络等。网吧绝大多数为个体经营,存在小和散的状况。经营面积大、投资规模大、计算机终端多的网吧数量少,近50%的网吧经营规模在200平方米以下,60到80台电脑之间。 市区经营的网吧大多都能够守法经营,严格自律,网吧“三证”(网络文化许可证,安全合格证和营业执照)齐全。网吧实名卡的使用情况良好,所有网吧都按照公安部门的规定,使用实名卡登录上网,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实名登记,以便于从网络上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从技术上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超时经营。近些年,市人大、文化、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单位)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对网吧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抽查,以及由__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多次高强度、高密度的检查和专项治理整顿,市区网吧经营场所都能达到规范化管理,市区的网吧经营逐步走向规范化。网吧管理人员、技术设备等配置较为齐全,所有网吧都拥有防火器材、自动灭火喷淋装置和安全疏散通道。坚持严管重罚,强化市场退出机制,网吧一次性死亡执行的情况良好。对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由__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对其一次性死亡,并吊销《网络文化许可证》。 二、存在问题 经过近些年对网吧经营场所的专项整治以及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网吧治理整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市区网吧在经营和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网吧经营普遍出现亏损现象。目前,有6家网吧由于无法经营已停业。 一是实名卡的使用暂时不被网吧经营者认可,实名卡借用情况时有发生。按规定,在网吧上网须使用录有个人身份信息的实名卡。办理一张实名卡的价格为10元,网吧经营者每办理一张卡,会获得10%的利润。一些没有身份证明的人员无法办理实名卡的,持有当地(地级市)实名卡的人员在异地是无法上网的,对于网吧经营者来讲,这是导致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调研组一行下午4点20分到360网吧,看到其上座率还不到30%。经营者告诉我们,以前平均每天的上座率在50%以上,自从使用实名卡上网后,平均每天的上座率在20%,节假日上座率都达不到50%了。 一些网吧受利益驱使,不认真核实身份信息,无身份证明人员进入网吧上网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我们询问一家网吧的经营者,如果出现借用持有他人的实名卡上网怎么办时,服务员说:“现在哪家网吧还管这些,人家反正持实名卡上网,拉都拉不来呢,谁愿往外推财神啊!” 二是网吧正常营业时间过短,个别网吧受利益驱动锁闭门窗超时营业现象时有发生。网吧每天中午十二点过后才有人陆续进入,致使其经营时间短,营利空间缩小。我市规定,网吧经营晚上不得超过十二点,网吧每天的经营时间在12小时以内,且白天上网的人员过少,大都集中在晚上。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有的网吧经营者违规锁门关窗超时营业,为上网者供应食品、饮料,提供通宵包机优惠服务,只要不被查获便万事大吉。这种锁门闭窗的做法,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是网吧每月的固定费用支出过高,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按网吧每百台电脑计算,每月网吧需要支出的各种费用总计在3万元以上,每天的平均支出费用在1000元以上,而现在网吧每天正常的收入不到800元,致使网吧出现亏损现象。以360网吧为例,其每月固定支出:营业税4900元、水电费8000元、人员工资10000元、网络接入费6500元、房租11000元,合计40400元,平均每天支出为1346元。只有平均每天的上座率达到50%,才有盈利可言。在规定了最迟经营时间和使用实名卡上网后,其平均每天收入还不到900元。为了拉会员增加收入,行业之间大打价格优惠战,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各大型网吧为了在有限的营业时间内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打出优惠牌,以降价方式谋取生存之道。火狐网吧为吸引顾客加入会员,打出会员价每小时2元,包机10小时8元的优惠条件;百度网络网吧加大会员卡的充费幅度,充费1小时收取0.6元;规模小一点的飞翔鸟网吧为了生存一直在降价经营。 四是上网者在网吧吸烟现象普遍存在。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网吧内严禁吸烟。但在我们走访的几家网吧中,随时可以看到上网人员吸烟现象。虽有网管人员巡查和规劝,但吸烟者屡禁不止。在网吧内吸烟的危害不言自喻,但经营者迫于上座率,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三、对策建议 在一切资源都信息化的今天,网吧只是供人们上网的地方,为人们浏览、获取信息和娱乐提供了一个最便捷的通道。解决网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对从业者加强管理和教育。 一是加大对实名上网制度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实行实名卡的宣传力度,并通过管理来加以引导。严格执行实名上网制度、网吧现场检查记录制度、网吧日常检查频率最低标准制度和网吧违法经营案件处理公示制度,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未实名登记等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违规情节严重的网吧,坚决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建议:聘请社会志愿者作为网吧义务监督员,实行举报查实有奖制度。 二是严格控制网吧总量。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消费习惯、监管实效和社会反映等因素,对总量布局进行调整,严格限制网吧数量、优化布局,停止审批经营规模过小的网吧。建议:政府采取奖励机制,鼓励连锁 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现有网吧,实行规模化经营。规范行业标准、统一价格,行业之间有序竞争,使网吧经营者有更多的赢利空间。 三是大力扶持绿色网吧,规范行业标准。在农村和城市社区等家庭电脑和网络拥有率较低的地方,建设“公益网吧”。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绿色上网从我做起”健康上网活动,构筑文明上网、绿色上网、安全上网的“防火墙”。建议:加强和改善对网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改善经营环境,努力把网吧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的窗口。 经营管理论文:加强内部监督规范经营管理全面提升烟草企业新形象 “一要规范,二要改革,三要创新”是国家局提出的行业工作重点。把规范放在我们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当前烟草行业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加强各种监督机制,预防和杜绝职务犯罪,把构建和谐烟草作为战略目标,我们的事业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和创新。我们要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规范经营,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地健康运行,全面提升烟草企业的新形象。一、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方针,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已得到遏制。二是反腐败斗争已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逐步转到加大治本的轨道上来。如党中央、全国人大、中央纪委、监察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党风廉政法规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除此,还在权、钱、人等关键领域,增强民主、公开、竞争的程度,逐步解决体制机制制度上的问题;今年来全面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增强了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等,这足以说明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反腐败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尽管如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仍不能放松,反腐败的任务任重道远,从当前我市行业内部所暴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件和人员情况来看,一些领导干部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简直到了利令智昏、无法无天的地步!为什么还有一些人仍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进行违法违纪的活动?除了他们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贪图享受的主观因素外,其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内部监督机制,使得他们有机可乘,铤而走险,这也是造成他们的罪恶目的可以得逞的重要因素。同志曾告诫我们,“现在有的干部职务高了,权力大了,对自己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地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事实说明,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必然产生腐败。 2、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企业规范经营的基本要求。 当前,面对新形势下的烟草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事实。我们能否落实国家局、省局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建立健全内部的监督机制,在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始终紧跟时展的步伐,关键在于我们烟草系统自身内部的建设上。能否在思想上与国家局、省局的发展战略保持承接性、延续性,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企业的存活问题;只有在我们把烟草效益搞上去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意识,形成一套有效的、健全的并完全适合自身实际的机制,我们才能在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在好的方面继续发挥优势,再创新的高度。 3、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到20__年使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些决议的提出,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实施、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从目前状况看,烟草行业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原有的企业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难免相对滞后,出现新的问题。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正是促使现代化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4、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打造企业形象、巩固专卖执法地位的基本保障。 专卖专营制度是烟草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专卖专营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烟草行业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只有保证了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度,我们的企业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专卖执法地位才会得到提高,并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目前阶段,我们要把内部监督管理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自觉树立廉政勤政新形象,加强监管、净化市场,加强专卖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和办案水平,诚信执法、文明执法、依法行政,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观念,维护好行业的社会形象,为烟草企业专卖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意义 第一,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大海航行靠舵手,领导把握着企业的正确航向,能否避开发展航程中的各种暗礁,就看他们能否正确把舵。领导班子要明白“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更要明白“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事实,只有当决策层健康发展了,企业队伍才能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加强对决策层的监督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保护了领导、保护了企业。 综观烟草系统几个违法违纪案件的实际情况看,他们犯错误,固然由其自身的因素所定,但缺乏组织和群众对他们实行有效监督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一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很多人认为,只要在管理层面不发生错误就可以了,或只要领导干部洁身自好就好了,或制度形成规范后就可以循章办事了,其实这些观点都带有极强的片面性。规范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按部就班,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健全的各个部门组成,建设要靠大家。同时,发展需要创新,只有创新,企业才有出路;只有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百战不殆;只有创新,我们才会督促自己不断充实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权力与企业责任的关系,随形势而不断变通管理模式,制定各种强有力的效能监督机制。针对三明烟草实际,我们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管理。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监督管理,把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两烟经营、专卖管理第一线,延伸到八小时以外,防止队伍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第二,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是建设和谐烟草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烟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依靠人,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落实以人为本,最为关键的是要尊重职工和关爱职工。我们加 强内部监督工作,根本目的就是防止干部职工滥用手中的权力或利用职务便利,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有个别干部职工思想不够端正,不能严格按章办事,甚至腐化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点对我们烟草来讲教训极其深刻。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到位。可见,加强内部监督工作,是防止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的强心剂,从根本上说,也是消除烟草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的首要途径。加强内部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职工个人行为,这正是对广大职工极端负责、从政治上关心、爱护和保护职工的表现,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烟草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艰苦奋斗,讲学习,与时俱进,勤奋务实,廉洁自律,遵守党的纪律这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为廉洁自律、遵守党的纪律提供了保证,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问题,反复强调要加强监督防范工作,中央实施了“两个条例”,意在把监督的关口往前移,加强事前防范,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诫勉、早处理、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根本保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全体职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思想乃至行为上,加强思想教育就是要求我们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发扬不怕劳苦一心为公的工作作风,端正自己的思想,确立健康的人生信条,为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建章立制要与落实工作紧密挂钩。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拘于建章立制的表面形式,要把烟草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接受群众的民主评议,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抓好经常性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让党员受教育,使群众得利益”的要求,组织精干力量,着手研究健全和完善本单位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地发展。 3、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在财务资金审批流程上要构建行之有效的缓冲机制。杜绝企业领导一句话、一指示就能取得大笔公款的权力。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层层把关,莫让居心不良的人有机可乘。 4、加强对领导权力关的监督,杜绝在金钱、美色等关节上出错。综观各种经济腐败案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企业的领导干部原本两袖清风,结果在别有用心者的财、惑下思想开始出轨,心志开始动摇。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渗入政治思想教育,加强正气学习,防患于未然。 四、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 现在的社会情况和人际关系比过去复杂得多,要有效地监督确实有难度。但越有难度,就越要下功夫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特点,从机制上着手,从教育上引导,从组织上保证,从制度上管住,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一套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企业要本着对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切实抓好内部监督工作。 二要完善工作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充分说明制度对人们的行为所起到的作用。要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自律和他律,要有制度措施作保证,这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结合当前取消县级法人资格改制后可能出现的诸种问题,我们要根据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包括党群工作、机构人员、业务管理、财务经营、审计监察和保障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任免程序,强化职工队伍思想教育,更透彻、更深入地认识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完善廉政谈话制度,实行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 三要健全内部监督部门,强化管理机制。总书记指出:“加强监督,关键要健全组织”。作为单位内部,如何使规定的制度能有效执行,并对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应有监督机构和人员作为组织保障措施。同时,作为我们三明烟草就是要加强内部审计监察队伍的建设,要将财务部门经常性的财务监督也作为管理职能列入工作职责之中,作为企业健康发展和防止职务犯罪的“重头戏”。着手研究健全和完善本单位内部监督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地发展。 四要明确重点,突出内部监督管理的成效。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到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切实体现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否则内部监督会流于形式,成为花架子,华而不实。使监督能有效地与两烟经营、专卖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让监督的关口往前移,变被动规劝为主动监督,变事后纠正为事前防范,这样才能更好发挥监督的作用。首先,在日常财务管理中实施内部监督,加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其次,进一步明确监督责任主体,加强党内监督,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把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制约,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促进经济财务和生产经营活动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把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实现对干部的监督无特区、无禁区、无空区。 五要加大宣传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对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违纪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完善具保投诉制度,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监督机制。同时要树立先进典型,对在内部监管工作中出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扬,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在行业内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经营管理论文:浅谈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怎么融入经营管理 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不应该单纯以打击贪污腐败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服务宗旨,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融入经营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保证国有企业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融入经营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项举措。 一、如何确保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的落实 (一)不断创新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理念和思想观念 一提到纪检监察,人们通常的认知都是打击腐败贪污行为,严惩贪官污吏,实际上这是十分片面的认识,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当然,在国有企业中,打击腐败、避免贪污也是纪检监察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绝不仅停留于此,应该转变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的纪检监察工作理念。纪检监察应该与国有企业的发展相互联系,要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前提开展纪检监察工作,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中融入经营管理,以国有企业发展为中心,保证国有企业内部环境的公平公正,营造一个有利于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因此,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不能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要在纪检监察中融入经营管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督监察作用。 (二)根据实际情况,改善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国有企业在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时,需要注意到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应该联系实际情况,不能单纯的以理论开展工作,纸上谈兵永远不能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在纪检监察工作中,要围绕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开展工作,走入经营第一线,与一线人员多多沟通交流,了解实际情况,虚心接受有意义的建议或者意见,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良好的监察督促作用,维护国有企业内部的稳定环境。另外,纪检监察工作要注意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从企业的投入到产出都需要受到严格的管理,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纪检监察需要及时了解国有企业的工作动态,积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各部门实行有效的监察,在企业进行决策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实施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要想纪检监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政策,支持企业经营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纪检监察部门应该联系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了解目前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然后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需要注意的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提出意见和建议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为前提,另一方面需要以反腐倡廉的目的为前提,这样才可以在促进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同时,又能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清廉的工作环境。另外,纪检监察部门要及时帮助国有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保证国有企业可以健康顺利的发展。 (二)加强监督,完善服务 纪检监察部门的基本工作职能是监察与督促,因此,在服务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时,应该同时对国有企业的各部门进行严格的监察与督促,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力求做到全面监督,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环节,实施全面监督时要注意监督的范围,从人员提拔调任到项目管理,从业务流程到销售管理,都需要进行监察与督促,保证整个企业内部环境的公平公正与政策透明化。对于员工的建议或者意见,要虚心接受,并且鼓励员工积极反映问题,纪检监察可以为此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为员工们的反馈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对于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更应该以身作则,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决不能以身试法。 (三)提供保护性服务 要想真正调动起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就一定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要对待员工公平公正,这样才能鼓励员工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与改进,促进整个企业的不断持续发展。因此,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需要为企业提供保护性服务,让企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健康发展,打击一切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的现象和行为,严惩违纪违规人员,支持为促进企业发展而提出的一切建议和意见,为企业的健康持久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这样才是国有企业的长久发展之道。 (四)做好人才供应工作 拥有优秀的人才是企业保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来源,因此,一个企业必须要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同时还要保持住原有的人才。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既要做好人员的监督监察工作,还要辅助企业做好人才的供应工作,保证企业的人才质量。企业要想留住优秀人才,就必须要为自己的员工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让员工有动力去为所在的企业奋斗,这样才能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在国有企业中,为了确保纪检监察工作的落实,一方面要对自己的工作理念进行创新,不能固步自封,另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完善。在国有企业中融入经营管理,可以从辅助决策、加强监督、保护人才等方面入手,让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为国有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 经营管理论文:以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水平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集团而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和预算流程,规范预算的考核和调整,以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企业集团管理水平和综合经营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集团 发展战略 经营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高效配置资源、有效管控风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经营实力,因而已成为国际上较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近年来,国内一些大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理解的片面性以及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大都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上存在许多操作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有鉴于此,笔者谨就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关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对与企业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控制安排,是涉及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是一种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为一体的有效的现代企业控制手段,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控制方略,更是一种管理理念。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上,它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所谓“全员”就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对预算过程的参与,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用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所谓“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合理利润目标,不仅包括财务预算,还包括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它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所有业务活动,并为业绩考评提供依据;所谓“全程”是指通过预算的确定、执行、监控、考核与评价,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它是企业协调的工具、控制的标准、考核的依据,是推行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人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企业集团而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基于内外部环境的综合系统分析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所做出的长远规划,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全面预算管理是集团战略管理的重要形式和有力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正是以集团发展战略为出发点,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来指导现在的实践,是对集团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与进一步量化,从而更加具有可接受、可实现、可检验和挑战性的特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统一经营理念,明确奋斗目标,激发管理的动力,增强管理的适应能力,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通过预算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对战略目标进行评估和修正,进而对集团发展战略起着全方位的支持作用。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交互式的有效沟通和预算管理的预测、协调及控制作用,使企业的预算目标更明确,并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二)有助于集团资源综合配置 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预算目标的确定和预算的编制是集团管理者对各类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的事前控制,预算执行是对各类资源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事中控制,预算的差异分析和考评是对资源利用效率的事后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将预算目标分门别类、有层次地分解到各单位、各部门,并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使包括高层管理者在内的集团全体员工都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从而有效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集团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项业务,是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整体运行环节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有利于各企业、各部门间加强沟通与协作,统一认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 全面预算管理把利润、现金流、投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强调价值管理和动态控制,引导各企业、各部门追求资源用效率最大化,同时,将成本控制和财务预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孤立单向地从本单位内部降低费用支出,转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资源共享的方式降低费用支出。 (三)有助于提高集团综合管理能力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预算成为管理的载体,管理者通过对预算目标的控制实现了对集团经营管理的间接控制,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使管理者既能把握全局又不失控制,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使高层管理者从事无巨细的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考虑集团的发展战略,把握企业全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集团涉及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构建、融资计划、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不必再一事一议,而是结合集团的发展战略,按预算周期进行通盘考虑和综合安排,增进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使集团各单位的现金收支、投融资活动、高风险业务都能够实时置于集团监控之下,通过预算的风险预警功能,能有效提升集团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集团实现对各单位资金的统一管理,通过现金统一调度和投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集团财务费用支出。 (四)有助于正确评价各单位、各部门工作效绩。 在全面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分解的各个分预算目标是考核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通过实际工作与预算目标的比较,便于对各单位、各部门及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以此为依据进行奖惩和人事任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预算管理对工作业绩的考核是在对其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映,它既有对历史变化趋势因素的分析,又包含了对客观环境因素及执行主体自身因素的分析,这种评价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因此更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 三、企业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以集团发展战略为导向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以战略为导向才能对集团发展战略起到支持而不是相反的作用。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蕴含着集团 管理的战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的财务数量说明和经济责任约束依据,是集团的整体作战方案。没有战略导向,或者战略导向性不强,就很难确定预算目标与预算起点,而没有预算目标与预算起点,也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预算。全面预算管理要加强战略的可操作性,使战略能指导企业预算,即把战略目标指标化,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加以考核,强调预算对战略的调整作用,提高集团战略的适应性。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在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指标和关键控制点的选择,预算编制流程和方法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集团战略的导向作用。 (二)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预算管理组织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责任层次与责任界限的明晰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的组织机构才能在企业集团内部得以顺利实施。一般来说,从整个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看,有两条行为主线:一条是由预算管理组织所形成的管理行为线,另一条则是由预算执行组织所形成的执行行为线。 1. 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 为衡量与监控各单位、各部门的经营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集团战略目标,必须设置一个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并对董事会负责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组织。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负责集团预算目标、预算政策、预算程序的制定;审查预算草案并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预算方案的下达、实施、考核、修订及考评等。预算管理委员会可以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预算编制、协调等管理工作,也可以由集团内部的专职机构如集团财务部来承担这一职能。 2. 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 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是预算的执行机构,也是预算目标执行的责任主体或责任中心。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组织具体如何设置,并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是根据集团的类型、组织结构和作业特点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而设置。当前较多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分层次设置若干“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进而形成多层面的预算责任体系网络。 (三)以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确定预算目标 在确定预算目标的过程中,预算目标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集团内部资源状况和外部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对集团发展的预期和战略导向性,同时体现人本管理和目标管理思想。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出现预算松弛现象,并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约束作用,一般应采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下,集团确定预算目标的基本工作程序为:一是由集团预算管理委员会结合集团发展战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提出本预算期的预算思路、指导原则和初步预算目标;二是各子企业、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预算草案,并按照集团管理级次逐层上报;三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对各子企业、各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平衡、协调和汇总;四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各子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协调,这一阶段可多次循环,直至各方目标一致为止;五是预算管理委员会将审查、协调后的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审核批准;六是预算管理委员将经董事会批准的预算方案以内部法案形式下达执行。 (四)规范预算的考核和调整 预算管理办公室或其他预算管理机构定期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对当期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都要认真分析其成因,提出拟采取的改进措施。在预算执行结果评估的基础上,对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核,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于预算执行的考核应在激励方案中设置定性和定量指标,然后根据集团所处行业的特点和考核重点,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设置不同的分配权重。定量指标基本上为经济指标,应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奖罚,偏重于结果评估。定性指标基本上为非经济指标,应对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惩,偏重于行为评估。为了保证考核方案合理、科学,可对不同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模拟测算,以此事先了解方案最终奖惩程度,避免估计不足而导致风险。 预算执行有偏差,如果是执行不力造成的,根据考核和激励方案,应该惩罚相应的责任人。属于预算编制原因而产生的,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预算的调整必须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应该严格界定调整范围,只有出现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市场需求或价格变化,设备维修的需求变化或其他经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同意的原因出现,才允许调整预算;其次,应该规范预算调整的权限与流程,有关的责任主体,应对预算项目的调整作出申请,依照规程审批后,才能予以调整。重大的调整应该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集体讨论。只有对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调整权限进行严格规范,才能在出现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时,使预算调整有序进行,才能增加全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而不会削弱预算控制的力度。 经营管理论文:中南地质勘查院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一、一切经营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规,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局、院总体经营方针,制订院、分院经营策略。 二、经营工作的宗旨是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日常经营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开展。 三、企业总体实力及知名度是我们在市场立足的根本,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有利于企业总体实力的提高和市场知名度的提升。杜绝任何有损企业形象的经营活动。 四、地勘院依据资产、人员、市场开发及地矿项目落实情况向分院下达年度经营指标。分院要依据各自产业结构细化经营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认真、积极的开展工作,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完成。地勘院将主要依据各分院地勘项目及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详见《考核办法》)。 五、地勘院要不断研究市场动态,把握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超前市场预测,并依据预测结果制订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分院也要依据新、老市场变化动态,制订相应经营规划,并及时向院汇报。 六、院综合办公室是经营工作的具体管理部门(条件成熟后再成立经营部)。各分院都要高度重视经营工作,依据院整体经营政策,相对独立的开展经营活动。 七、信息开发与管理 1、信息工作十分重要,各种信息的汇集就形成了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地勘院除了抓好各类地勘项目的信息搜集、论证立项外,还要抓好地延市场项目的捕捉与谈判工作,尤其是环境与灾害地质项目、地方地勘项目、矿山项目、西部及境外勘测项目等。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推介自己的成果、矿权,形成矿权的合法有效流转。 2、地勘院每半年召集一次经营工作总结及市场分析预测会,年末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年度经营工作计划,汇总到综合办公室后,整理提交院长办公会研究、决策。 3、员工必须保守信息秘密,因泄密造成损失的将严肃查处,直至辞退、除名。 4、院综合办公室要认真建立信息台帐,备查、备用。 八、合同签订与管理 1、合同的论证、洽谈与签订必须在院长或分管副院长或院长授权人的主持下进行。特殊、重大合同由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被授权人一般只限于副院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分院院长和副院长)。 2、对外签订合同只能以“__地质勘查院”名义,严禁以分院名义对外签订合同。违者,一经查实,除追究分院主要负责人责任并严肃处理外,将停止该分院继续使用总院有关资质、执照等证照的权利,直至彻底处理、整改完毕。 3、合同拟订后,须经院长或其授权人签字后方可加盖印章。 4、合同由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 5、综合办公室受理合同纠纷,并具体落实院里关于纠纷的处理决定。 九、所有对外经营工作都必须依法纳税。 十、地勘院内应本着团结协调、维护全院利益的原则开展经营工作。当经营工作需两个以上分院甚至全院共同完成时,由院领导召集相关会议,具体协商利益分配办法。 十一、地勘院为经营工作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1、为院争取到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及国家其它地矿项目的集体,分项目给予该项目总费用0.5~1的奖励(奖金从项目中支付)。 2、为院提供信息,经院组织洽谈成功,争取到各类地延市场项目的,给予有效合同价款的2~5的奖励(同比回款额先按2分期支付,根据项目结算结果从该项目中兑付奖金金额)。 一般工程奖2;效益较好的奖3; 效益很好的奖4;效益好且由此带来后续工程的奖5。 3、为院开发出西部及境外勘查\矿业市场,经院组织考察、论证,并成功进入市场,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将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特别奖励。 十二、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试行。 十三、本办法修改权、解释权在地勘院。 经营管理论文:对林苗圃经营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省射阳县林苗圃创建于1962年6月,位于苏北盐城市射阳县新、老运棉河夹堆之上,东西长为20多华里,现有土地面积3200多亩,在职职工38人,林农420多人,主要从事林业育苗以及部分生态林的培育、绿化、科技示范与推广等工作,是当地规模较大的生态林苗基地。2001年至2002年上半年,由于历史遗留下的众多因素,射阳林苗圃到了“山穷水尽”、“举步维艰”的地步,全圃36名在职职工,42名退休人员8个多月未领到工资,单位经济效益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近年来,上级政府以及当地农林主管部门十分关心林苗圃的振兴与发展,帮助企业确定了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前提,有计划的推进单位的经济指标实现为目标,林苗圃各项工作开始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1.管理经营立足精细化 在强化管理,整合要求抓产出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潜力,“聚沙成塔”增加效益。2002年班子调整以后,企业正视现实,通过认真总结过去,作出了对内强化管理、调优林业产业结构,对外扩大经营范围、加大经济项目推进力度的思路。对照苗圃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了企业发展《三期规划》,确定了企业短、中、长期工作目标,同时,按照事业单位转企业后的“三定”要求,压缩非生产人员,对在职职工继续实行“岗位田”责任制度,使他们有充分的创收基础,积蓄后劲。 射阳县林苗圃拥有可利用土地面积1600多亩,发挥这部分土地的最大效益,促进苗木上规模,优良品种上档次;速生丰产林上水平是全圃的首要任务,要避免“舍近求远”,增加效益,就必须立足于向有限的资源要效益,跟单位面积要产量。2006年起,全圃推行了多茬种植、立体种植;并在绿化苗木的培育与管理上,以培育大规格优势苗木为主导,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市场紧俏的园艺品种,使资源优势,快速直接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2.品种栽植强调多元化 以品质高、见效快的彩色树种为主,常规苗木为辅,大力引进和培育优良的绿化种类,以充实苗木品种结构,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苗木产业结构层次。根据市场行情,实时购进适宜彩色树种,和引进培育种植技术,并逐年扩大栽种面积,适度缩小瓜子杨、女贞、龙柏、枇杷等面积。 积极引导职工林农大量培育品种优良的、有市场前景的苗木,以品质高、见效快的苗木为主,常规苗木为辅,并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作为对整个苗木产业结构的补充。实现种植结构科学化、规模化、层次化。 3.绿化林带采取多样化 苗圃是林业单位之一。发展好林业生产,也至关重要,因此,着重发挥林苗木培育和栽植优势,合理调整林业结构成为当急要务。在全国杨类林趋于饱和的形势下,适度扩大杉木林、松木林、银杏林等,错位发展林木业品种,减低储量风险;并积极寻找宜林地,扩大林地面积,科学栽植,提高速生林和经济林栽植比例,力争做到林业生产规模化,优良品种多样化。林业收入是苗圃的主要经济支柱。积极发掘林地资源,逐步增扩林地面积,严格把关造林品种,坚决替换不良树种,通过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使林地面积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现有的苗木和技术资源优势,并以此为依托,不断创造条件,拓展林业项目空间。 4.土地资源发挥效能化 4.1由于苗圃地处新运棉河南岸,土地有碱有贫,针对情况不同,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低田还水、高地还牧的措施,租赁给农户种植稻谷或牧草,在2至4年的时间里,使土地都能够得到有效改良。届时,再收回用以育苗或栽树,能获得较高产出率。 4.2以“创新创优创特色”为指导,竭力打造以河北为基础的工业集中区,紧紧抓住地域优势,积极与当地政府配合,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寻找林业投资项目,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环保型的林苗圃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同时,对现存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最大限度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扎实推进林业项目开发工作,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5.种植销售鼓励一体化 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利用在苗木的产、种、销等方面的技术做保障,鼓励林农放开思路,大胆地走出家门,走向市场,以单位做后盾,做好绿化工程承接和苗木销售工作,争做苗木销售的经济人,将苗圃的苗木带到华东各省,实现种植和销售一体化,以不断提高单位的知名度,逐步夯实苗圃在苗木绿化行业的基础地位,为苗圃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和腾飞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6.企业发展坚持内涵化 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为企业经济发展赋予了内涵和精神动力,不断夯实企业文明基础,对于进一步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强化企业发展理念,树立单位良好形象十分重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内部环境,增加办公、娱乐设施,改进完善利民事业,切实为职工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对提高企业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十分有益。同时,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重视职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为企业发展营造出更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 结语:经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是林苗圃企业乃至各行各业的根本原则,不断探索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是提高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勇于探索才有向上空间,不断创新方能持续发展,努力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企业发 展的精神源泉。 经营管理论文: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 要】电子商务时代,顾客已不再作为一个整体因素而被考虑,而是一个主动的个体,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与传统企业营销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下的企业营销管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性。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影响 随着电子 商务魅力的日渐显露,虚拟银行、虚拟企业、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一大批前所未闻的新词汇正在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这些词汇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商务正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电子商务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采购方式、生产运作方式、营销方式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电子商务的作用,使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的优势恰当地结合起来,提升传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采购带来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传统企业仍以订货会、供需见面会等为采购原材料的主要方法,由此而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成为减少企业采购成本支出的一种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取决于企业所实际占有的资源多少,而取决于企业可控制运用的资源多寡。因此,企业必须利用外部资源尤其要发挥好网络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使自己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互通互连,做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通过商业增值网使用电子数据交换建立一体化的电子采购系统。海尔集团搭建一个面对供应商的采购平台,降低了采购成本、优化了分供方;而且这个平台建设成为一个公用的平台,为海尔创造一个新的利润源泉。海尔跨越企业的界限与供应商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在采购平台上实现网上招标、投标、供应商自我维护,订单状态跟踪等等业务过程,把海尔与供应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海尔的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海尔与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紧密的、新型的动态企业联盟,达到双赢的目标,提高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加工过程带来的影响 在传统的生产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繁多,批量变化较大,为了及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早期一般采用监视库存的方法,一旦库存降低,就重新订货, 以保证不间断地生产。这种方法在企业生产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常常造成库存占用过高,资金利用率较低。电子商务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生产周期、库存等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美国Dell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做不同要求的PC机取得巨大的成功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该公司产品57%在网上销售,即先收取顾客的钱,再组织生产,因而没有库存,实现了零库存。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销售带来的影响 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网上销售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企业利用互联网展示产品及服务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及市场调查,构筑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改变了市场准入及品牌定位等规则,建立起无中介的销售渠道。互联网络渠道可以避开传统销售渠道中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使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生产商可不通过零售商而最终完成商品流通过程,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又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 第二,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需要对复杂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并且目标市场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种销售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营销,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是一种主动方在于客户的软营销。 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则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网上展开的营销活动,面对的就是全球市场,能够针对全世界每一个客户,电子商务就成为企业最好的国际交易平台。DANGDANG书店17%的定单来自海外,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北京开书店,不可能有17%的书买给外国人。网上的业务也可开展到传统销售和广告促销方式所达不到的市场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第三,全方位展示产品,促使顾客理性购买。从理论上说,顾客理性地购买,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又能够节约社会资源。网上销售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展示商品功能的内部结构,企业通过网络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 件等,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后,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再去购买它。 四、电子商务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一切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降低消耗等,都依靠顾客的购买而取得实际成效。因此,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断了解顾客需求,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满足 顾客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电子商务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使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极大的改善客户服务质量。通过互联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向交流是非常容易的。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分析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从而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抓住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第二,密切用户关系,加深用户了解,改善售后服务。由于Internet的实时互动式沟通,以及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使得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者更易表达出自己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使企业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企业的即时互动式沟通,可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改进客户的满意程度,促进了双方的密切关系。 第三,促使企业引入更先进的客户服务系统,从而提升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建立客户智能管理系统,企业 通过它收集和分析市场、销售、服务和整个企业的各类信息,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了解,从而理顺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客户变节的可能性。同时,通过获取并分析与客户所有的交往历史,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认识客户,达到全局性销售预测目的,从而增加获利能力。 电子商务改变传统商务活动的方式。消费者可以进行网上商场浏览和商品采购,而且能得到在线服务;商家可以在网上与客户联系,利用网络进行货款结算服务;政府可以进行网上电子招标、政府采 购等。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网上购物的最大特征是消费的主导性,购物者意愿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的主权可以在网络购物中充分表现出来。电子商务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快捷、方便的购物手段,消费者个性化、特殊化可以通过网络完全展现在生产厂商面前,为此,许多企业纷纷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以便取悦消费者,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经营管理论文:论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将管理和会计融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归集、分析、编制、解释等工作,提供信息给企业内部管理层,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一、 现代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一)管理的基本职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不再是生产执行,而是转为决策经营。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中,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计划、领导、组织、控制以及创新。决策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计划即针对企业发展方向,对企业未来活动进行具体的策划,也即行动纲领。领导即带领企业实现目标的管理者,一般具有杰出的判断力、决策力以及创造力,可以预测未来发展形势并作出相应决策。组织就是以某种方法和形式协调企业生产,以达到预期目标。控制就是在生产经营中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改正原计划,确保企业沿正确方向发展。创新就是不断地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开拓和发展,让企业可以有超越预期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的特点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就是管理与会计的结合。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分析会计资料,得出相关信息,从而为企业内部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主要作用是控制现在已发生业务,预测企业未来并进行相关决策。基本特点是:面向未来。管理会计中的所有预测与决策分析都是在企业具体的生产和经营之前进行的,提出解决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案,将管理和会计工作拓展到未来统筹中。这是现代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最大不同点。既考虑到了企业的局部利益,也兼顾了全局利益。直接作用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广泛应用数学方法。管理会计中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对大量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提出相关可行性方案,选择最优化方案,并评价其经济效果,将管理工作定量化。 二、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一)决策作用 运用最优化的原则来决定方案,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这就是决策的实质。管理会计中,决策包括两个方面: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就是企业在某一阶段内的相关经济活动决策,它主要考虑的是财力、人力与物力的合理配置,把企业的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利益最大化。因此,其核心是利润问题,所有的经营决策都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经营决策一般从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成本决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可以从控制生产费用,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入手。第二,定价决策。定价方法有多种,除了简单的成本相加法之外,还可以利用顾客特定心理或产品的某种性质来进行定价。如新产品刚刚投放市场,无同类产品竞争,可以提高价格以获取巨大利润,但产品若处于成熟期,则应降低价格,以增大市场占有率。 第三,生产方案决策,用科学的方法得出几种方案,然后用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佳方案。 (二)控制作用 发现偏差是控制的实质与作用。控制的重点是成本控制,企业在生产中,先调查整个市场趋势,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状况,制定目标成本,然后严格监督各项成本使用,对每一项生产费用的支出都进行一定的限制,最终达到目标成本。成本控制可以从资源消耗方面入手,对生产材料实行定额消耗标准;也可以从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加强对员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目前,现代会计理论中的“管理会计控制作用”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是“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即分析、计算企业以往的生产成本,并结合现阶段市场发展情况,预测未来的变化因素,综合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目标成本。这种目标成本实质是一种预计成本,它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的是,它把成本管理工作从原来的被动事后核算转变为主动的事前控制,这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目标,把实际成本尽量控制在目标成本允许范围内,实现预期利润。 三、管理会计理论实际应用途径 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产权,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让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有应用的空间和环境。 其次,吸取国外经验,并按照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早已发展成熟。因此,我国企业要想现代会计理论可以融合在自身的企业管理中,就要参照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吸取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另外,要全面观照国内与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制度,切勿生搬硬套。 最后,管理会计理论的学习与培训。管理会计理论能否在企业顺利应用,最终还是要靠人。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对管理会计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赞同这种做法,可以让管理会计理论和相关措施在企业迅速地推广,并得到良好的应用。否则,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重重障碍。管理会计实质是一种管理的活动。所以首先要提高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思想水平,重视管理会计的作用,并积极支持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另外,管理会计需要以企业文化作为依托。所以要建立企业优秀文化,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管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形势。因此,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合理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完善企业管理,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发展。 经营管理论文:论服务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论服务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邮政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鸿雁传书”就是人们对邮政通信的形象比喻。自大清邮政开办至今,现代邮政也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邮政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产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石家庄邮政局立足于为全社会提供优质信息服务,通过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和设备,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手段日益先进。而加强服务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增强内部控制,推进企业科学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透过管理、组织和经营三个层次,尝试从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作为出发点,剖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性解释,探讨一条完整理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的基本思路。管理的作用在于追求效果,正是因为对效果有所要求,才产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必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管理行为、手段、方式和要求,无不围绕着追求经营效果这个核心,并且总是从企业经营的效能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实施管理,以最终效果作为管理的目标——所以,企业的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为分析、理解企业管理行为及其作用的切入点。 为了解释管理的这种作用,我们把企业活动分解为操作和管理两种基本行为。操作是指运用技术制造出实际结果的行为;管理则是指对操作提供引导作用的行为,管理在于令操作结果符合经营目标需要,又按照经营条件和环境要求而有效进行,最终产生预期结果。管理和操作,是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都包含的两种基本行为,它们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管理,就导致与之相对应的操作发生;对操作及其结果有所要求,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管理加引导。缺乏管理的操作是下意识或者盲目的行为;没有操作,则结果也不会产生。管理和操作,反映了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观意识与肢体行动之间的联系。 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服务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视角服务管理视角的产生表明,服务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gronroos(1990)曾提出过一个相对全面的定义:所谓服务管理是指:(1)认识在消费或使用组织提供物时顾客得到的效用以及服务单独地或与实体产品(或其他有形物)一起如何对该效用产生贡献,也就是说,认识全面质量在顾客关系中是如何被感知的,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2)认识组织(人员、技术和物质资源、系统和顾客)怎样生产和传递该效用和质量;(3)认识如何开发和管理组织以便实现希望的效用或质量;(4)组织以何种方式运作能够实现效用、质量以及各方(组织、顾客、其他各方和社会)的目标。albrecht(1988)提出了一个简短的定义,“服务管理是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作为企业经营第一驱动力的一种总体的组织方法”。尽管在该定义中没有包括很多具体的详细的信息,但是它也清楚表明了服务管理的关键层面。 管理透过以下三个职能来发挥对操作的引导作用:(1)计划:计划包含目标和规划两个基本元素。目标是指根据现实条件,按照行动的目的要求,预先设想、可行的、代表未来结果的预期构想;规划则是对实现目标的操作行动过程的事前构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为进行操作提供依据。因此,计划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作用。(2)领导:领导包含决定和促动两个基本元素。决定是对如何进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动则是促使操作按照决定发生——在对他人活动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这种促动的作用是明显和必要的;对自我从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动作用。例如,对努力完成工作的自我要求和督促。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及促使操作按照决定进行,成为领导的核心。领导总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实施。从而,领导具有当前性的实施作用。(3)控制:控制包含反馈和调整两个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对操作结果状态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反应。首先透过反馈掌握操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出现的变化,一旦发现或者预测当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结果不符合目标要求,通过对操作内容、方式或者操作环境、条件进行调整,保证操作所产生的结果符合目标要求。控制总是在变化出现之后才发挥实际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证作用。 二、服务管理的特征1.一般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对于如何看待和建立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基本假定。团队工作、跨职能合作和跨组织的伙伴关系以及长期观念等,对于服务管理来说属于内在的要求,受到高度重视。起初,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服务企业,随着服务在制造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关于管理陷阱和恶性循环的理论同样适用于生产企业。服务管理和服务竞争对于所有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般管理视角,服务管理将企业的外部效率置于重要地位,强调的是顾客如何看待核心产品和企业总的表现,而不是企业的内部效率、规模经济和成本降低。这体现了顾客驱动、质量导向、长期导向、员工导向等的结合。2.顾客导向顾客忠诚是成功的服务管理的里程碑。服务管理的研究表明,留住顾客对获利性有正面的影响。顾客保留率取决于企业向顾客提供的服务如何。3.顾客感知质量导向质量对服务管理的许多方面有决定性的影响。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管理。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尊重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 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石家庄邮政局以“人民邮政为人民”为根本服务宗旨,牢固树立“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方针,认真履行普遍服务的义务,服务管理不是一种独立的管理理论,而是一种适应目前竞争形势的管理视角或观念。成本下降和核心产品质量对成功仍然是重要的。但是,要实现顾客满意化和获得差别化竞争优势,就需要在核心产品之外提供更多的价值,不断开发新型信息业务和其他业务。除传统的信函、包裹、邮政储蓄、汇兑、特快专递、报刊发行、集邮等业务外,石家庄邮政部门还开发了商业信函、鲜花礼仪、帐单寄递、胶卷冲扩、电子商务等业务。随着服务种类的多样化,邮政早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服务人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营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 一、知识经济与“懒”管理 懒即懒惰的懒。大家也许对勤奋管理、勤劳管理比较熟悉。那么,为什么提出知识经济与懒管理呢?所以就这个问题,展开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个问题:懒蚂蚁与懒管理 懒蚂蚁现象是有关生物学.即昆虫学上的一个问题。生物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在蚂蚁王国里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其中有20%的蚂蚁不干活.别的蚂蚁在忙碌着,它们则东走走,西逛逛.好象无所事事。为什么呢?生物学家发现:如果蚂蚁群中所需的面包渣儿、肉骨头、茶叶子没了,比如在一个宾馆找不到新的食物了,但隔壁的宾馆还有,勤劳的蚂蚁就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了,不知道新的食物来源,找不到新的增长点。这时,那些“懒”蚂蚁站了起来,很有自信地说;“跟我走!”。噢!生物学家明白了,所谓懒蚂蚁,不是“懒”,而是在思考、动脑。其实,这个现象与知识经济时代动企业管理是相通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需要大量的“懒”蚂蚁,“懒”管理。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全球人类,无论是中华民族、美国人、欧洲人,都在发生着三个很大的变化。 第一个特产、是变化“快”。科学技术发展得快,企业的产品变化得快,市场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说20年前的世界前100强或50强,今天还剩下几家?今年所排得上的也不过十几家,这种世界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为人的一半,38岁。那么,中小企业就更不用讲,可以说每天有新的企业在建立,旧的企业在破产、倒闭,因而变化非常快。而这些数字是近50年或20年的数字,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数字,试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无疑就更快; 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大”。如果说“快”是指时间的话;那么“大”则指空间。信息化社会,信息经济化就是全球经济化,你所使用的电脑网络上的Interl网络,这些变化是全球性的。你设计的东西是全球性的。过去,中国没有进行改革开放.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现在能封闭得住吗?信息时代的变化,涉及面之广,全球大大小小的角落都要卷进来。 第三个特点是变化“多”。如果变化仅是单纯的、简单的大、快,也没有什么可怕。可以讲,世界上有多少人,也就有多少人在变。现代人强调的是消费个性化。人们的思想、知识、观念都在变化。去过北京的赛特、燕莎友谊商城去看过的人,也许感到商品种类之多、变化特大,而若到过香港、日本、美国高档商厦观光之后.就感觉到北京与之比,就是小巫见大巫。在日本或美国的大商厦,单说到我们密切相关的照相机,就有几千种,同样一种相机,各种颜色,同样颜色又有不同的款式。 面临“变化快”、“变化大”、“变化多”;就企业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战略问题。有句通俗的话讲:“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要重要得多。”一种情况是做对的事情,另外一种情况则为把事情做对。做每件产品.从其本身来讲,没有什么挑剔的,工人很勤奋、努力、日加班,夜加点.非常辛苦。把事情做得很对,那么即使你的产品再完美、价格再便宜,但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照样堆积在仓库中。这是将事情做对。反之,我如果做对的事情,我开发出来的产品适应市场的沈求.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使产品的价位比较高.甚至还不很完美。试问大家,哪一种做法好?!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战略问题由谁思考呢?不是由“勤蚂蚁”,而是由“懒蚂蚁”来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高度的知识文化水平、高度的科学技术水平、高度的科学技术素质的人才能成为“懒蚂蚁”。懒蚂蚁,他的脑不“懒”。 在20年代,生产一部汽车,其85%的财富是由投资者与工人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年代的汽车技术含量低,管理比较少,比较简单。但到90年代,比如生产一部价值百万以上的奔驰车,投资者与工人在这里创造的财富是多少呢?不足10%.而90%以上是由工程师、管理人员、总经理、营销家、广告商、战略家,这些“懒”蚂蚁创造出来的,为什么呢?现代汽车不仅要考虑环保问题,还要考虑节能,跑得快,美观、价格低廉等等,这些问题是一般投资者与生产工人能解决得了的吗?这是知识的含量,知识的力量的具体表现。所以说,我所分析的第一个问题是懒蚂蚁、懒管理。是知识型管理。“懒”管理;并非懒。 第二个问题:增长点 我们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所经营的领域.所开发的产品,所组织的项目.其增长点在何处?这是跨入90年代,大家所谈论频率较高的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用句很普通的套话讲,增长点就是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就中国目前为止,所有的报刊,论点对“高附加值”比较倾向的理解是“高科技、高投入”,才有“高附加值”。我个人的理解则不尽一样。这就是把“高附加值”解剖了。 首先,谈“高”。高科技、高投入,对!但我的企业就是简单生产,产品是杯子、夹子,怎么能够产生高附加值?那么,我说可以.这就是高水平的生产管理。通过高水平的管理,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质量;通过高水平的营销来打开市场。这不是一样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试想一下。同样生产一种款式的服装,我的服装可能在布料、成本跟他的差不多,但是我的是中国名牌、知名度比他的要大,就能产生高附加值。当然,高水平的管理。高水平的营销,高知名度的品牌,都能产生高附加值。那么,高信誉度能否产生高附加值呢?我的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之间,什么优势都不占,但我的产品售后服务好、信誉高,照样能产生附加值。还有一个高,就是企业领导人素质高;有高知识水平的领导人,高质量水平的员工。在知识经济时代,高附加值;不一定就意味着必须是高科技、高投入。这些都是狭义概念。 第二点,谈“附加”。我们一般认为,“附加”,即是要知识含量增加,“加”,确实能产生高附加值,反过来,我们思考一下,“减”能不能产生“高附加值”?海尔“大地瓜”洗衣机就充分利用了“加法”和“减法”的辩证关系,并受益匪浅。西方有些企业的管理采用简化管理。不要想“加”,其实“减”的管理照样产生高的附加值,大家思考一下,你们在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环节上是否需要减掉,你的产品有些复杂多余的功能是否可以减掉一些。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可这个观点,“减”能产生高附加值.很简单的一句话:减人增效,那不就产生高附加值了吗!另外,“乘法”也一样能产生高附加值。1+1+1”加…,10个1相加不就 是10乘1等10。乘法就是组合,组合同样能产生高附加值.举例说,北京电视台有一少儿栏目,叫“七色光”。可以设想他们出了一套叫“七色光”的图书。包括许多内容,如儿童童话,少儿民间故事,少儿诗歌,散文等。但是对于这套丛书,如果只买一本,那只会是红颜色、绿颜色或者黄颜色的。如果把这套书全买来,摆在一起特别好看,这就是六色光,这也是乘法,不断地相加。西安的兵马俑;轰动世界,但是你只有到西安身临其境地去看兵马俑,你才能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看到那威武、壮丽的宏大场面。这是组合。如果,我把几个兵马俑,拿到北京,拿到海外去展览。看,单个地看兵马俑,好看吗?也好看。但是能看出那种阵势,那种气势,那种精神.那种力量吗?大家也有不少看过西安兵马俑,我想都有这种体会与感受,这就是“乘法”问题。所以说,“高附加值”产品不要仅想到“附加”,你要想到“乘法”或“减法”,也能产生高附加值,这是第二个解剖点。 第三,点:谈“值”。说到“值”,顾名思义,即“价值”,高附加值就是要讲“价值”。还有人说不仅是价值,而且包括使用价值。这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古典经济学中早就论证:商品有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但仅限于这些方面还是不够的。把思维的空间再拓展开,我们的“高附加值”是怎样来的?试问;时间有没有价值?有价值。元旦、春节期间,你的商品零售额大增,美国圣诞节之前的一些时段,所销售的商品占全年总见的三分之一。这个很简单,衣服、时装要赶季节,这个时间是价值。赶时间.赶季节这个固然很重要。我们中国的商品,尤其是出口商品,在这方面就比别人慢,交货迟,拖拖拉拉的,最后这个时间价值丢失了。但我还想谈另外一个方面。你找一些时间的点,比如说北大百年校庆有没有价值?温州、广州一些地区,有不少企业家一年掏十几万元来学习,这些人在北大没有白学,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捕捉信息、抓住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制作纪念表、校庆纪念徽章、领带之类,大赚其钱。所以说,时间能产生价值。 还有,“数量”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这还用说,物美价廉。我价格卖得便宜,数量卖得比你多,这不赚得就比你多吗?反之,难道卖的多就产生附加值吗?物以稀为贵。卖的越少,赚钱越多!因而说,产生高附加值.有时多能赚钱,有时少则更能赚钱!在全聚德举办135周年店庆活动中,他们在德国葡萄酒商那里订购葡萄酒,有干红、干白,专门出1350瓶或13500瓶。限制数量,产生价值。还有,地名能不能产生高附加值呢?哈尔滨的冰灯节、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景色等很多地方、名人、名胜、古迹都能产生高附加值。最后说“商品”,比如杯子、话筒、夹子、钢材、家电、汽车都是有形的,这是在一般人看来,但在“懒”蚂蚁眼中,不仅是有形的,还看到无形的。所以对高附加值来讲,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你要不仅看到有形的东西,还要看到无形的东西有多少!服务,能产生价值.是无形的。但同样是服务,我这种服务能产生高附加值,而你的则产生不了。做个对比实验,三家空调器生产厂家都说他们的服务是第一流的,国际五星级的。好,晚上,打一个电话,给第一家讲,家里的空调坏了。回答说:噢,后天马上派人到你家去修。因为明天是星期天。得到这个回答,已经感到很满意了。周为在中国,消费者很少能坐到上帝的位置上去。明天也就凑和着到商场避一下暑。再打电话到第二家,回答说:好!明天早上去给你修或调。第三家,回答:“我立刻去给你修!”评比一下,今后你还会买哪一家的空调呢?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不仅是质量竞争、价格之争,很重耍的是服务的竞争。 “文化”能不能产生价值。海尔品牌价值超过百亿元,正因为文化含量大,文化产生价值。金利来领带、皮尔·卡丹服装、耐克运动鞋.因为其文化含量高,所以产生高价值。也就是说,你的企业,如果是同样资金、技术、生产水平,若注入了无形的文化含量.则能推动商品价值的实现。如果说你这个人没文化,很不高兴,但说你的企业没文化,你不在乎,企业产品还需要文化吗?错了!企业、产品不仅需要文化,而且要大大增加文化含量。 总之,企业发展寻找增长点,就是要产生高附加值商品,我将这个问题解剖。我认为,对于所有人、企业都适应,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理解并应用。可以将它分解开,也可以重新组合起来,产生无穷的变化因素。那么,你还发愁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不能产生高附加值吗?这是第二个问题,也是“懒”蚂蚁思考的战略问题。 第三个问题:“四眼”与“四化” 做人要有千只眼,做企业家要有四只眼。 一般讲,国外的企业家、领导做企业仅需两只眼就够了。一只眼睛看市场,企业外部,另一只眼睛看企业内部。大家都明白,不管做任何企业,都要看市场的,所以讲第一只眼睛看市场,那么第二只眼看什么呢?看企业内部的员工,你的员工素质怎么样,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向心力,这是外国企业要看的。中国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领导者一样要看,这是跟外国的一样,但中国的还需要有第三只眼睛,那么第三只眼睛看什么呢?看政府。为什么要看政府?乡镇企业要盯着县委、县政府有什么主政策要出台,包括我们省里有什么宏观政策要调控等。因为这个政府里有很多职能部门,什么税务局、工商局、卫生局等。就连计划生育部门你都要看。如果忽略计划生育,你的员工超生,你的企业就要受罚款。还有什么清洁卫生、植树造林都要你参与。第三只眼睛更重要是要看到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的政策,消费及水平,如何扩大内需,如何启动、拓展农村市场等。这些都要看。那么还有第四只眼睛,看什么? 第四只眼睛看世界。为什么要提出来,因为我们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大多没有这个体验。在外国企业,看市场,本身就包括世界市场、国际市场。那么有人提出:我的企业产品只需 在本地区销售,连中国市场都不用看了,更不需顾及世界市场。此言差矣!要看!东南亚的经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企业有没有影响,多多少少有影响吧?所以说不能忽视看世界。还有,今后我国加入世界关贸组织,国门打开,外国企业的产品更多,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你不要看世界吗?即使你不需要,不主动看世界.那么就在你的家门口,就逼着你看国际市场。柯达、富士、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哪个国家的?我有一句话:现在市场一方面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大家也许置疑?国际竞争不就是国家之间的竞争?那么,你说柯达与富士的竞争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麦当劳、肯德 与上海的荣华鸡、中国的一些快餐业之间的竞争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国内的海尔、长虹,还有我们的洗衣机、冰箱、彩电、VCD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没有遇到德国、美国、日本等企业的竞争吗?另一个方面;国内市场国际化。如何解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众多的国际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你到商场去看一看,你的商品所处于的市场仅仅是国内市场吗?你的产品在国内本上的销售、竞争已不但是与国内品牌的竞争,而且是与国外品牌的竞争,已经国际化了。因而,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逼着我们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要去看世界,需要有第四只眼睛。 那么,这四只眼睛的核心是什么呢?一句话“四化”。这“四化”不同于“四个现代化”,而是专指对于企业管理、产品营用的“四化”。 第一点,精确化 你看市场,一定要准,要精确。否则等于白看。如果你要上一个项目,上一条生产线,在此之前,看市场看花了眼或看走了眼。社会不断重复生产项目,就会有很多的库存商品征滞销。为什么有的商场或商厦开了没多久就关张倒闭了呢?那是因为他的眼睛没有看清市场。 第二点,细分化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有的企业经营者号称全中国都是他们的市场,全国人民都是其产品的消费者。怎么可能呢?地区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收入差异,都不存在了?我们开发产品,必须确定产品的具体消费对象,我们的产品是针对哪个地区、哪个年龄段、哪种收入水平的消费群体,否则注定要失败。“奔驰”车有奔驰车的消费群体,“捷达车”、“红旗车”也各有相应的消费群体。这就是市场钢分化。 第三点,深入化 仅仅精确化、细分化还不够,还必须做到深人化。什么是深入化?尤其在研究市场时,必须要注重研究消费者动机。目前有关市场营销的一般消费者动机.无外乎求美、求廉、求“名(名牌)”、求奇、求新、求异、求同等等。这是目前各类市场营销教科书的普遍说法。但是我们在思路上应更深入一些,做得跟别人不一样。比如说,别人求廉,我们难道不可以求贵吗?一般商品确实是价格低廉一些比较畅销。但是如果我们开发出的商品别人没有.迎合一部分人“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消费心理,我们反别人之道而行之——“求贵”。这种“农贵”的成功案例很多。 我们还可以反“求美”之道,转而“求丑”。有些商品别人“求美”,我可以“求丑”,比如不倒翁、哈哈镜,显得可爱,丑得逗人乐,电影、戏剧中的丑角,特别受观众欢迎,就是这个道理。 再就“求新”来说,别人求新,我可以求旧。古董、邮票等.越旧越有价值。还有服装行业,时新虽然受欢迎,但传统服装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旗袍、中山装.开发得好,一定很有市场。而现在很多古迹.整旧如新,反而失去其价值。 第四点,模糊化 有时研究市场应该稍微模糊一点。产品定位很多时候不要太准确。现在男性服装和女性服装并不一定严格区分开,比如牛仔裤,以前是男性服装,现在发展到许多年轻姑娘也爱穿,而且消费量相当大,这就是市场定位的中性化、模糊化。所以说,有时候,市场定位时模糊一点比精确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市与郊区的界线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那么精确,该精确时就精确,该模糊时一定要模糊。 二、知识经济与软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它对经济发展的直接页献,超过了其它生产要素的总和。如果说以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本,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则主要依靠“智本”。与作为物的生产要素不同;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五是以多为贵,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扩张,企业的营销,企业的管理,都需要“软”的运作。 第一个问题;软扩张 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发展,实现扩张仅在内部积累是不行的,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必须要通过外部的扩张、外部的兼并和外部的发展。通观全世界大的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外部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关于外部的、软的扩张,我提出了“鱼论”。扩张的进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型,“大鱼”吃“小鱼”。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硬的扩张,它是通过实力和资金实现的,靠的是硬件。 第二类型.“快鱼”吃“慢鱼”。现在企业界有不少“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即小企业吞并大企业。这种现象的实质是“快鱼”吃“慢鱼”,这里的“快鱼”,靠的是技术,是管理。这是一种软扩张。 第三类型,“鲨鱼”吃“鲨鱼”,即强强相并,如麦道与波音合并。这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合并,现在这种例子很多,特别是在金融界。当然,这种合并严格上来说是~种联合,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 第四类型,吃“休克鱼”。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软扩张的形式。这里的“休克鱼”,指的是这样一种企业,这种企业的机体并没有腐烂,其厂房、机器设备、人员素质都不错,但是企业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企业文化、市场销售不行。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通过对这种企业输入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机制、新的文化去刺激它。这种扩张是一种低成本的扩张。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厂就是这样一种扩张.这次兼并已被骗人哈佛案例。海尔兼并企业时,先派去的不是财务人员.也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文化人员和管理人员。海尔专门有个企业文化中心,专门研究海尔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这些人员先去激活“休克鱼”的文化、管理和机制,之后再派财务人员、技术人员。但是这种扩张短时期内是低成本的,但从长期来看,则很可能是高成本的,是包袱,甚至可能被这个包袱拖垮。所以吃“休克鱼”一定要小心,不要吃到“死鱼”、“烂鱼”。 关于“鱼”论方面,我还提出一个主张;要吃“生猛海鲜”。这种“生猛海鲜”的市场占有单,企业机制各方面都不错、但有可能有资金不足等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吃’它,这也是一种优势互补。不仅海尔如此,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软扩张。软扩张的特点是什么?相对于“硬扩张”来说,它更强调“软”的一面。强调知识,包括管理的知识、技术的知识、文化的知识。比如说三九集团总结其款扩张的特点是借鸡(机)下蛋,情网打鱼和借牌发展。这里的“鸡”是机制;“网”指营销网络;“牌”是名牌。在软扩张中,品牌是旗帜;资金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制度是保障;人才是后盾。这是软扩张的五个要素。 第二个问题:软营销 营销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打动消费者的眼,这是60分的标准。现在很多企业,尤其是VCD厂家.纷纷瞄准中央台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刻”,争“标王”。结果是纷纷扰扰,哪一个也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能打动观众的眼。第二个层次是要打动消费对象的脑,这是80分的标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市场,打动消费者的眼已不是易事,要想打动消费者的脑,则更有难度。通过消费对象的大脑思考之后,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印象,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印象。1996、1997年中央台“标王”都是山东泰池酒厂。N96年花了6000万,成功了;N97年则要花3亿多做这个“标王”,这时消费者可以想一想:平均每天近100万的广告费要打入酒的成本里.每买一瓶秦池酒,其中要花多少广告费。而且一个酒 厂,哪有这么大的产量,所以很多酒肯定是外来的,勾兑成的。这就造成了负面的印象。第三个层次,95分以上的,是打动消费者的心,军事上有“攻心为上”一说.营销也是如此。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我们可以从一个反面案例来得到某些启示。1997年,柯受良飞越黄河,赞助单位是哪家企业?很多人都认为是长虹,而实际上是彩虹集团。彩虹花了几百万的赞助费,结果却为长虹作了广告。为什么?主要是缺乏三点: 第一点是缺乏延伸性。延伸有前延伸和后延伸。戏剧演出中的前奏音乐,桥梁的引桥都属前延伸之列。黄河飞渡作为活动的中心和高潮,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宣传工作作为前延伸。活动之后,一定还要留给别人思考和回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彩虹的这次活动有前延伸,但是做得不够。有“后延伸”,就是召集一批专家、记者总结活动失败的原因。以总结失败作为其后延伸,实在可悲。 第二点是缺乏系统性。彩虹集团虽然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做了广告,但缺乏配合、缺乏呼应、缺乏系统性。没有造成一定的“势”,就象手里拿着一度手榴弹,东奶一颗,西扔一颗,杀伤力有限。如果相成一束,作集束爆炸,则能摧毁一座堡垒。而且彩虹集团没有充分利用旅谢系统和当地政府的力量,这是其系统性上的一大缺陷。 第三点是缺乏深刻性。飞渡黄河定的主题是“振兴中华”。深刻不深刻?太大太空。这个口号是十几年前北京大学的学生喊出来的。80年代国门初开。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时代的紧迫感压在中国人的心上。所以那时候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会令人热血沸腾。而在今天喊出,虽然也会激动人心,但已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创性,不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好的营销工作一定要有延伸性、系统性、深刻性,三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知识经济与创新管理 为什么讲知识经济与创新管理?因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今后一个企业的发展,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资金、资源,更重要的是拥有知识。但这个知识不是原有的;而是创新的知识——不断创造、提高、改善、升华的知识。因此,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力度要不断加强、提高。这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创新的形式要多样化。第三点,创新的步伐要加快。这三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一点:创新的内涵 应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发明,有悠久历史和巨大智慧的民族。但纵观我们民族的发展,可以说创新不足。这跟我国很长的封建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有关。总的讲,整个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简单的小农经济,根本谈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些年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比较保守。从春秋战国到大清帝国最后灭亡的整个几千年历史,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发展,若有一些,也仅是量变而非质变,这样造成他们的思想、观念上也不会有更新。因为你的实践没有创新,你的思想、理论根本不可能创新。比如拿先秦孔子来讲,多少年来将孔子的思想、文化、几部经典著作作为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可以说孔子的几部经典著作统治了几十代乃至上百代人的思想、头脑。这漫长的期间,没有创新。另外,在这些年代,没有搞商品经济。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竞争。因而讲,中国人一直以勤奋、吃苦、耐劳作为美德.而引以为家,但为什么不用创新改变这些吃苦耐劳的局面呢?为什么不能够吃一点香、喝一点甜呢!从这点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保守的一面。西方一位哲人马克斯·韦伯,曾经讲过,资本主义能在西方产生.而不能在东方产生,根本原因,东方民族比较保守、传统。这个观点,我认为不完全正确。比如说,近几十年来,亚洲的经济飞速发展,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崛起。但总的评价,是创新不足。 那么在西方是谁是先提出创新呢?是一位很知名的经济学家叫熊彼特,他在几十年前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世界的发展,经济的飞跃是要通过企业家的。因为企业家能够创新。他的创新理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新市场、新产品、新技术、新原料、新组织。比如说,新市场,你要开创,北方市场不够,开拓南方,国内市场不能满足,打国际市场。而组织创新:其实就是企业制度的创新,不管怎么讲,这些创新是指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后来.这个理论家指出,你的创新不但是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创造环境,需求也同样,不仅要适应需求,而且要创造环境,创造需求。现在人都是在抱怨:现在市场疲软、需求不大。那么你能不扔在大环境是买方市场中创造出一个卖方市场的小环境来。总体上需求不足,为什么不创造出一个小的需求环境呢?你不仅要适应需求,还要创造需求,领导需求,吊着老百姓的胃口。老百姓还不知有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创造出来了,他就跟着你走。总之,作为企业家,你要不断地主动地去创造需求,而不是消极地去适应需求,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创新的含义。 第二点:创新的外延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归根结底书的是人的思想。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均由理论、思想引发出来的。新的技术、市场、方法、制度等产生,首先要有新的思想。众所周知,有新思路,才有新出路,进一步讲,要创新思想,创新经营,企业才会有新的出路。有新的观念,才有新的发展。在企业界,不论是搞服装的、象电的,还是做食品的、造汽车的,表面上看是在经营产品,实质上是经营资本。一般认为.资本的运营,包括土地。人才、品牌、金融、资产等,但我认为还不够。一个企业家在知识经济时代;你不仅要经营以上所包括的内容,很重要一点还要经营“思想”,作为“懒”蚂蚁,你要整天琢磨如何经营你的思想。如何长远地、战略地、全面地发展你的新思路。要率领手下人走对的道路,做对的事情。不要凡事都做,凡事都问,应做到“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作为一个帅才,主领千军万马,你要占领制高点、主阵地。抓住大方向,不为诸事所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类似思想,比如,孔子所讲:君子不器。这个“器”是指具体工作。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不应去做电工、修理工、生产第一线之类的具体事情。作为一家之主,战略家,你要做附加值高的、知识含量高的东西,要经营思想。有一比喻说得好;一头狮子可以带活一群绵羊;而一头绵羊则会带死一群狮子。比如说,你的企业。科研院所里的员工,素质水平不太高,暂称为一群“绵羊”,而你的企业领导是一头狮子,具有高素质水平、高战略思想的经营者,那么他定会可以带活这群“绵羊”。反过来,你的员工素质水平比较高,竞争力也比较强,是一群活气生生的“狮子”,而你的企业领导是一头“绵羊”,各方面都很差,是个窝囊废,那么他会把这群有朝气的狮子给带死,使企业走向穷途末路。因此,要做好“懒”蚂蚁,你要经营“思想”。常言道: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员相逢,强者胜;两强相逢.智者胜。不言而喻: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智者制胜,智者领先的时代。 总之,我们的管理,要创新管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做“懒”蚂蚁,实施“懒”管理,要做创新的智者。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 郑学益 经营管理论文:浅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财务预算管理 摘 要: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起点,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广泛的进行宣传,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认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企业;财务预算;经营管理 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的总称。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财务安排。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要的作用。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1.以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活动将市场和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财务活动已不仅仅体现在资金的收付上,它还包含了资金的筹措、日常的管理以及投资的决策等活动,比以往的财务活动要更加的复杂。企业财务活动的性质转变以后,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现代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不仅要比较和选择不同的投资方案,还要为企业的正常运转筹措资金,并要管理好资金的日常运用。企业能否对所需资金的金额实现准确的预算,能否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支撑企业的生产运营,并对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现代企业急需建立一套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一套适应与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机制。结合企业以往成功的经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2. 以适应现代企业资本运营机制 全面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要想实现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健全资本经营机制,并让企业在运作中按照资本运营机制的要求来运行,实现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机制实际上就是有效的控制、管理、运行资金的机制。预算管理是一项以实现企业理财目标为目的、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进行规划,并促使企业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机制,它完全符合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所以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企业要顺利的开展资本经营,就必须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预算编制、执行与调控以及分析和考评等。1.财务预算的编制 财务预算编制的主要任务是生成一份与企业管理需要相适应的预算报告,预算报告里又包含预算报表和预算说明材料。要想使编制出的预算质量高,就应该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要明确财务预算的目标。而财务预算的目标要建立在企业经营目标的基础上。企业经营目标主要利润目标以及成本控制目标、经营业绩目标以及费用控制目标等。要综合分析财务预算目标和企业经营目标,并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搜集相关资料。在开始财务预算编制之前,要搜集好相关的资料,搜集充足的企业内外的历史资料,对企业目前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有一个充分的把握,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用比率分析和数列分析法仔细分析收集到的资料。研究企业各项资产运作的状况以及运转的效率。判断数据的增减变动趋势以及相关的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预算值。三是对企业各方面业务预算进行汇总。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是以编制的各项业务预算,比如说成本费用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生产销售预算为依据的。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之前,要认真地整理、分析各项业务预算的数据和经济指标,确认无误后,再把它作为财务预算的预算数。四是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编制财务预算先要预算出销售收入,以平衡现金流量为目的,制作出能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预算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2. 财务预算的执行和调控 预算的执行也就是实施预算的措施。它的主要环节就是真实完整的记录预算执行的情况,从而有效收集和反馈有关预算的信息,这就要运用高校的预算核算系统来实现,比如说通过用友财务电算化软件的部门管理和计划管理这两块来完成核算。这样就可以在月尾的时候同时产生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计划与实际对照表。这便于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决定是否调控提供依据。所以,应该预先设定一个实际与预算之间的差异范围,超出范围就应该要求有关责任部门就出现差异的原因写一份书面报告,预算调控是预算监控、预算协调和预算调整等的总称,它是指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进行协调和控制职能。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执行预算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二是调整预算目标和实际执行之间的差异,但调动的力度不大,它主要是维持全面的平衡,并不会太大的改动预算目标。预算调整指的是当企业环境有变化时,和预算产生较大偏差时对预算进行修改的行为。它的调整比较大,只有在微调失效或是职能部门提的调整要求得到同意的情况下才会进行。以便更好的实行预算的指导和约束职能。由于市场经济的多变性,所以会导致预算内容以外的项目出现。这就要求预算在执行时要实行监控。 3. 财务预算的考评 在结束一个预算周期后,要分析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目标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进行预算考评。预算考评要做到这些:一是要进行评价分析,对预算的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得出的成绩进行把握,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正确的思路。二是要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来评价预算执行的结果,并实行奖惩。为后面的预算管理提高理论依据。 三、 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 1. 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工作的好坏对预算管理有很大的影响,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做好 预算管理的重要前提。会计的基础工作有很多,比如说准确完整的业务记录、完善的财务信息分析系统、灵敏的 会计反馈系统以及高效的内部会计信息、财务预警系统和预算调节系统等等。 2. 完善制度体系,更新管理观念 应该建立和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这是落实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前提。完善制度体系是成功的实现预算管理的重要步骤。要想将预算管理贯彻实施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就必须要更新管理观念,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打破把预算当作摆设的传统思想,既要遵从领导的指示,又不能逾越预算允许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3. 做好基础管理工作 要想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业务工作规范,确定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秩序。业务预算要求各项业务要规范的开展,特别是业务预测应该和市场相结合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在经营和管理业务时,要规范做好各项工作。强化业务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从而实现各项预算指标以及整体利润指标。 总结 总而言之,预算是统一企业各个环节,并进行综合平衡的依据。它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所以必须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规范各项工作方法。通过编制预算、预算控制、预算分析已经预算考核等方法来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营管理论文:策略性成本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效用 策略性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是于90年代兴起的一种最新潮的,具有全面性与前瞻性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倍受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在现代企业求生存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招。其特点是当企业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逐渐重视整体的策略规划已成为现代管理的一大趋势,成本管理与企业策略的相结合,势必使企业跨出内部控制的单一角色,迎接外部分析的新领域,以巩固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的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白炽化,企业经营的策略规划与管理( STRATEGY PLANNING MANAGEMENT)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最佳策略并付诸实施,无疑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尤其是我们这种外向型企业(注本公司的产品100%外销)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冲击更大。正因如此,我们针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出发点,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实行这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经过3年多的实践检验,有力地证明了当初的决策是非常明智而理性的,选择是正确而有效的。它使公司走上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连续多年进入全国电子元器件百强行列(2002年排名20位,2003年跃居第15位)。 一、项目选择的理由 由于连续多年受到全球电子行业萧条及印制电路板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致使公司的产品──双面板及多层板成本偏高,消耗过大,交货期较长(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缺乏有效的竞争,增加了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其负面效应表现为客户投诉多、抱怨大,公司订单剧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企业生产不景气、大量裁员,士气低落的恶性循环(未达到公司的设计能力和投资的预期效果)。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深知企业内外环境是会快速变迁,未来将面临高科技、高竞争的动态环境和强大压力,为有效地评估企业经营绩效,预测企业所处的优势与劣势,以求在危机发生之前加以消除,从而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策略性绩效评估制度之发展则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而成本管理正为策略性绩效评估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基此,二者之结合应用,相辅相成,将有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因此,为了摆脱困境,扭转局面,我们紧紧围绕确保交货期、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这个中心主题,从确立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入手,展开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管理创新活动,使之富有成效。 二、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 何谓策略性成本管理呢?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反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 策略性成本管理流程图如下: 策略性成本管理主要包括: 1、竞争策略之研究──从成本策略及差异化中加以选择,并针对成本计划,期望能对营业及组织上有所突破。 2、实施竞争者分析及标竿制度──藉此在成本基础上协助目标之设定,同时了解并掌握营业与组织等作业流程的差异性。 3、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时知晓同行业挑战者能力的强弱及企业欲进入的产业状况。 4、确定、了解并控制关键性成本动因,注重企业长期与短期绩效并重、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并重。 5、在兼顾财务面和竞争面的情况下,依据企业策略规划,将成本管理目标化,并评估组织转型的可能性和企业发展策略随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当然实行策略性成本仍有其它许多工具,诸如分析成本活动,以了解价值链与成本之间的变动;以较低的成本重新设计营运或组织的各项活动,期望能提高其价值。不过,在运作策略性成本管理时,应有下列认识: 1、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一项富有实效的管理技巧,它绝不是一种流行新潮的花架子。 2、策略性成本管理是提供企业达成财务与竞争优势的重要阶梯。 3、当管理者积极学习并有效地使用策略性成本管理工具,将可产生独特的效果。 4、经由策略性成本管理,除使成本能够下降外,亦同时可以提高品质、改善服务、确保交货期(JIT),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5、策略性成本管理是组织迎接新挑战与绩效评估的锐利武器。 三、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方法步骤 以往,绩效评估多以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主,但时至今日,我们深切了解企业欲长期高效发展,必须能准确推测客户有哪些要求和期望,企业能满足客户期望的成功率如何,交货期的准确率多高,市场竞争价格多少,品质或服务水准怎样等,上述事项均应经常性或定期评估,以增强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警觉,及时发现问题,在客户抱怨甚至取消订单之前即能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一点对我们这类以接单为本的企业尤为重要。 针对印制电路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情况,我们于2001年2月起开始采用策略性绩效评估方式,以求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对公司的主要客户,如加拿大北方电讯(NORTEL)、美国电报电话(AT T)、德国西门子(SIEMENS)、瑞典爱立信(ERICSSON)等跨国公司咨询其有关产品交货期、品质、服务和可信赖性状况,以及其他约定事项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解。经调查的信息反馈得知客户并非十分在意本公司引以自豪的卓越工业技术,反较关切成本(COST)、品质(QUALITY)、服务(SERVICE)、准时交货(JUST IN TIME)四个方面之绩效,但是客户对此四项绩效并不满意,因此我们特别成立了改进小组加以检讨,经反复比较和广泛讨论,确立把满足客户期望放在首位,视客户意见为最高的命令,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而全面展开。其次,鼓励和支持中层管理人员依各职能领域找出影响其绩效的重要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为配合策略目标将评估指标定为:准时送货、产品制作周期、产品成本,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亦以客户关切点为中心,掌握客户通常关心的事项是:1.有订单时,能否满足交货期(JIT)?2.品质是否达到水准?3.服务是否满意?4.成本多少、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亦应考虑公司:1.是否有能力满足客户的期望?2.有无合理利润可获得?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何优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必须把自己置身于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努力拼搏,才能做到相对优势的动态发展。 在实施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一是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达形成共识,把市场机制、目标责任和成本考核引入企业内部,在全厂员工中树立“三个意识”教育,即忧患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二是确立客观现实的“成本目标体系”,规定纵横有序的“成本责任体系”和建立严格完善的“成本考核体系”。具体表现为全面把握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前提,以总成本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目标体系分解为公司总目标、部门子目标、班组小目标及个人具体目标。突出“四性”,即指标的合理性、手段的全面性、管理的严密性、政策的激励性,大力贯彻“四”字方针,即“算细帐、查漏洞、找原因、订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策略性成本管理与达标升级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开展自主管理、合理化建议活动相结合,策略性成本管理与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小改小革相结合,较好地体现了“基础管理扎实、目标分解明确、系统管理协调、考评体系科学”的原则。 四、策略性成本管理的经济技术效果评价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和准确地评价我们所采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的实际收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能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企业经济技术效果的指标体系,唯有如此,才最有说服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力求从定性与定量、长期与眼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科学评价。 反映我公司经营绩效的硬性指标是从定量、短期和经济效益方面加以衡量。由表一和表二可见,从2002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值、销售和出口创汇分别以年均65%、65%和46.5%的速度递增;盈利则以年均约1.5倍的速度猛增;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和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也实现高速增长,分别以年均36.44%、101.27%、21.8%和68.12%的幅度增长。特别是公司的高科技产品含量不断增大,即多层板的年均增幅高达1.6倍。与此同时,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逐年上升,分别以年均6.7%、4.9%的速度增长;准时交货率和成品合格率有明显提高,分别以年均3.17%、1.89%的速度攀升;双面板单位生产成本、多层板单位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以32.83元/m2、23.6 3元/m2的幅度下降,仅节约成本一项3年累计高达134 1.41万元,平均每年为447.14万元(7.29×17.36+0.55×17.3+12.07×75.1+ 3.36×41.71+18.51×6.03+3.97×11.87=1341.42万元)。在2003年度印制行业协会的统计报表中,我公司双面板产量、实现利税为第一位,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为第二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百元固定资产创利,人均产值、人均创利、人均创汇等多项指标也是居全国领先水平。而从软性指标(定性、长期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评估,可知公司的信誉和知名度大有提高, 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友好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客户的信赖和青睐,赢得大批订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之基础。这属于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难以定量评估。由此表明,公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收到令人可喜的成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增强了我们推行管理现代化的信心。 五、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和推广价值 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 把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觉地化解和转变成企业管理的推动力。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较大突破:1.在准时交货(JIT)方面实现了突破。 它以第一时间全面满足客户期望为最终目的,根据客户的需要和约订,准时提供优质、实用和经济的产品,其导向模式的重点在于竞争策略,核心是讲究全球最流行的准时交货。2.在价格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起点,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即价格决定成本,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策略性成本管理法认为,市场价格是企业生产的客观尺度,应根据市场价格来选择、确定成本,成本以不能突破市场价格的规定为限,达到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的目的。3.在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策略性成本管理系统包括产品成本与作业成本、战略成本与短期成本、数量成本与质量成本,具有全面性、预见性和动态性,其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正是遵循这个法则,3年多来,我们一直把按时交货、品质、成本和服务放在首位,经过多方努力,成效尤为突出和显着,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德国西门子等客户对我公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商誉,赢得大批订单。我们的这种做法包括目前流行的准时交货(JIT)、总成本控制和灵活地应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最明显的优势是运用了管理会计,它不仅要求用精确的成本数据、变化数据和利润数据提供资深的管理,还要求利用策略性成本管理体系去陶冶磨练员工的行为,使之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策略相吻合,力求在这方面为国内企业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综观我们率先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法(SCM)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只要在管理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就能走出一条改革创新之路。正是按照这个准则,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所建立起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好的收益性,是对传统管理体制的全面挑战和彻底反思,强有力地推进企业向高产、优质、低耗和高效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提高竞争能力,是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从整体的环境来看,大家都处于同种外部环境,为何我公司能在短短几年里,使企业走上了低投入、高产出、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这其中的经验确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性成本管理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操作上,SCM 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在较高层次上实现科学管理与灵活创新的同步增长。现在,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就不能再沿用过去老一套的做法,完全需要靠企业自己,因此,学习推广现代化的管理科学和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与极为紧迫,它是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走向市场经济的一条非常现实有效的途径。现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与现行成本管理列表进行比较,从中可见策略性成本管理的创新特点明显强于现行成本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科学的升化和提高。 表三、现行成本管理与策略性成本管理差异比 较 管理与技术一起,被称为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历来都非常重视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践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方能实现。以管理为主线、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求发展,这是当今经济发展的永恒真理! 六、对巩固和发展策略性成本管理的打算 在运用策略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过程,决不会停止不前,因而、我们希望在继续巩固和运用该管理方法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和充实策略性成本管理方法,以求有所进展、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积极为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作出较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致力于在当今管理理论的前沿大胆探索,不懈努力追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道路。 经营管理论文:浅议企业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企业 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是个崭新的话题,在国内更是一块处女地。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遂成此文,与各位读者分享心得体会,也希冀大家不吝赐教。 何为内部客户服务 内部客户(INTERNAL CUSTOMER),相对于外部客户(人们通常所谓的“客户”)而言,是指得到你的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同事。如你是设计师,工程师就是你的内部客户;如你是工程师,厂长就是你的内部客户。假如你是财务部经理,那么公司高层领导、其他部门经理就是你的客户。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企业里总裁(总经理)高高在上,销售员位于最低层,下属是为上司服务的,即所谓传统金字塔。这一观念在八十年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了所谓的倒金字塔(见下图)。即以“顾客满意”为最高价值导向。一线员工为客户服务,中层主管为一线员工服务,高层主管又为中层主管服务。以“服务”为链接方式,越接近“上帝”,对公司的价值越升。 瑞典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前总裁让·卡尔松在其畅销书《真理之时》(MOMENTS OF TRUTH)中强调外部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并且说与其说下级服务上级,员工服务领导,不如说两者是相互服务的(双车道)。他极力主张把传统的金字塔倒过来。 我为内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为外部客户服务。内部客户满意了,内部客户转而把外部客户服务得更好。有人甚至宣称内部服务先于外部客户服务。 最近,国外有专家认为“内部客户”的概念是为了使后线员工(不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所有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有服务目标而虚拟的。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同意后线员工为前线员工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服务好内部客户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服务不是服务业的专利,而是所有行业的制胜法宝。同样,不仅外部客户才有服务,内部客户服务也不可或缺。 中国 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提出“管理即服务”,“领导即服务”的新理念,而且身体力行,亲自与一线营销人员共进英雄宴。安泰保险集团马来西亚分公司总经理每周一个下午4:00-5:00去员工俱乐部为员工冲咖啡,提供服务。 其次,与外部客户服务一样,内部客户服务的真谛是建立信任,即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应确立信任互动关系。几乎所有客户服务技巧都同样适用于内部客户服务。例如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内部客户服务三要素(3Cs ):关怀(CARE)、合作(COOPERATION)和沟通(COMMUNICATION)。 国外企业界设有专门内部客户服务训练课程以提高内部客服者的服务水平。《内部客户》(DIANE BAILEY着)介绍了21项内部客户关怀(CARE)活动和12门课程概要。强调每个人在内部客户服务链上的作用,检阅了个人、团队和高级管理层对客户关怀文化的贡献。书中阐明了以下一些重要 问题 : 谁是你的内部客户?什么是内部客户关怀?内部客户关怀的好处是什么?内部客户服务链是什么?内部客户关怀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在内部客户关怀中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我们在此援引哈佛商学院MBA的一个案例来说明日本企业是多么重视内部客户服务。 美国沃里科公司管理了15年的弗里斯特市电视机厂,是着名的希尔斯百货公司(SEARS)的供应商。最辉煌时员工达2000人,是该市的重要企业,后来因管理不善,屡屡出现质量问题,次品率达10%,陷入困境。该公司管理层邀请日本三洋公司参股并管理该工厂。日本管理人员到达该厂后,先后办了三件事,令美国人大开眼界。首先邀请电视厂的所有员工聚会一次,大家坐在一起喝咖啡,吃炸面包圈。然后赠送给每个工人一部半导体收音机。这时,日本经理对大家说,厂里灰尘满地,脏乱不堪,大家怎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呢?于是,由日本管理人员带头,大家一起动手清扫厂房,还把整个工厂粉刷得焕然一新。① 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谈内部客户服务与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就不能不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 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迄今至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近代 人事管理、 现代 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有没有第五阶段?答案是肯定的。内部客户服务的理念和实践将是第五阶段的重要特征。至于叫什么名称,这不是最重要的。 过去在中国大陆,人们认为人事部门是权力部门、是享受别人服务的部门(有的人事工作者也自认为如此),所以管、卡、压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在国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不是权力部门,而是经营部门、服务部门。美国人力资源管 理学 者JOHN GREER说得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光是处理业务。我们将成为更多服务的提供者和信息提供者。”有人甚至进而提出人力资源部门是利润中心。②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面对的主要是内部客户。偶尔也有外部客户。当地政府部门和 社会 团体是不是我们的外部客户?不是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他们的客户。 人力资源部门的内部客户是谁呢? 每位员工:上至总经理、下至业务员。在一个大企业里,各级人力资源部门都有各自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室、岗位也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当然有时会重叠。 内部客户服务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最重要工作。服务范畴具体如下: 为高层管理层提供:人力资源规划、投入与产出最优化、处理好员工关系。 为一线部门:提供优秀人才。 为员工提供:技能提升、潜能开发、激励关怀、人员发展。 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员如何做好内部客户服务 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意识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服务技巧无从谈起。服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内部客户的需求。服务态度是服务意识的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端正服务态度,从我做起,从小事(平凡)之事做起。服务技巧是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的开华。技巧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技能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转化为技巧。 大家都领教过内地酒楼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如果你在深圳好世界就餐过,你就感受到什么是优质服务。那里的服务员,在你刚抽出香烟,她就会热情地为你点燃;在你刚迈下大门的台阶,他就会为你拉开车门。享受到海尔的服务的人们就会明白海尔一定会成为百年的海尔。她的售后服务人员不仅为你免费安装,而且为你讲解、示范,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不弄脏你家的地板,他们在进门前立即在脚上套上一个布套。 中国 深圳有家大公司实行干部晋升 考试 制度。每次考试后,人事部门只向其所在部门负责人或本人反馈考试结果(分数)。结果引起种种误会。其实人事部门只要稍加改进服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不仅向其本人而且向其部门长或分管领导反馈整个考试的情况(不仅仅是分数),明确未通过者可以来查阅试卷;必要时向其部门长或分管理领导出示原答卷(为题库的安全性起见,应当场回收)。 高超的服务技巧使坏事变好事,小好事变大好事,使内部客户由衷感激。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端正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服务技巧就会使我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为内部客户着想。 其次要实行公开承诺制。现在政府都在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深圳市很多政府部门都实行公开承诺制,向广大市民公开办事程序并承诺办事时限。但奇怪的是我们很多 企业 ,特别是大企业却没有实行公开承诺制。基层分支机构人员到(请)总部办事很不方便。 再者,要充分利用内部网(INTRANET)和IT技术。 网络 技术成本低,能提高工作效率,人人皆可用。许多公司把一些人力资源信息如职位空缺、福利信息等输进企业内部网。人力资源部门还更进一步着手创设完善的互动式软件,让员工直接填表、从数据库中获得个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上掂量各种福利项目的长短。当初,ELIZABETH GROVER接手美国着名的ORACLE(甲骨文)公司的工资和福利总裁时,人力资源部谁都没有电脑,所有业务都是手工操作。GROVER于1995年组织实施把灵活的福利项目输进内部网,实现电脑化处理,大受欢迎。 第四,要正确对待投诉,在企业内部全面建立申诉制度 。在中国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不是很健全, 人事部既要代表资方又要考虑劳方的利益,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即使你服务好,被服务者还是认为你做的不够。申诉制度有助于公司经营决策层及时了解员工的心声,也有助于人事部门全面检讨自己的工作,处理好员工关系。当然,人事部门从事内部客户服务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原则迁就内部客户。 下面这个范例也许对人力资源经营管理人员搞好内部客户服务具有莫大的启迪: 1990年2月,GE公司机械工程师伯涅特领工资时,发现少了30美元,这是他一次加班的加班费。为此,他找到顶头上司,而上司却无能为力。于是他给当时的公司总裁斯通写信投诉。斯通立即责成最高管理部门妥善处理此事。 三天后,他们补发了伯涅特的工资,事情还没有结束。他们“小题大做”。首先向伯涅特本人道歉;接着了解“优秀人才”待遇较低的 问题 ,调整了工资政策,提高了机械工程师的加班费。最后向着名《华尔街日报》披露这一事情的全过程,在美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 经营管理论文: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管理的思考 多元化经营管理,通常是指企业同时在多个领域开展经营和管理的活动。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的原因很多,而国有煤矿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管理大多是因为煤矿寿命受矿产资源储量的限制较强,规模无论大、中、小都有终竭之日。为使企业获得新生,多元化经营可以说是它们的最终选择。但是,煤矿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独特之处甚多,因而煤矿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及管理确有研究之必要。本文通过对煤企多元化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供管窥之见,但愿能为煤矿企业今后的多元化决策略尽绵薄。 一、煤炭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煤炭企业要大力实施多元化经营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客观条件使然。主观方面来说,寻找有发展潜力、利润高、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显著的项目和产品,是每一个经营管理者、每一个经营实体的必然追求。客观来说,由于煤炭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寻求多元化经营之道也有其客观必然。 1、煤炭行业属资源消耗类企业,煤碳企业的前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储量多寡、开采条件、煤质状况等外在条件的制约。 2、煤炭行业开采成本的刚性制约。煤炭企业的成本包含:人力、资源开采费、矿用物资材料消耗等显性成本,和安全赔付、环保治理等隐性成本。这些成本投入是必然和不可预测的。加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利润目标不易完成。 3、煤矿安全的问题。无疑,煤矿安全管理难度极高。自然条件的变化多样以及开采难度的不断加大,生产、经营、管理极为不易。 4、煤炭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技术应用不是很普遍,在煤碳开采过程中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技术含量不高,客观上制约了企业的科研开发实力,企业在面对未来市场的竞争力不足。搞多元化可调整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等等使之更趋合理化。 5、煤炭属高污染、高耗能产品,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水电,核电,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大力推广应用,必然影响到着煤炭企业的前景。煤炭企业固然不是夕阳产业,也不是高利润的朝阳产业,因此煤炭企业脱离主业,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和经济增长点亦属必然。 6、煤炭企业搞多元化为富余人员的安置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促进了转产分流、减人提效和矿区的稳定。 7、为衰老报废矿井培植起新的替代产业,为煤炭综合利用提供了契机,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煤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企业大而全,离退病伤等等,以煤养煤显然不可行。还有诸如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国际行业动态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搞多元化是自身需求也是客观所迫。煤炭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在煤炭主业之外实施多元化经营,其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寓。 二、煤矿多元化经营现状 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是由著名的产品—市场战略大师安索夫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多元化经营(煤矿一般称多种经营)指一家企业同时生产或经营若干种不同产品,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外部环境、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 多元化经营战略目标可分为:加速企业成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加强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多元化经营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煤炭行业更是如此。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可耗竭性,煤矿作为典型的资源开采型企业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每一个矿区都会经历一个建设、兴盛、衰竭、报废的过程,特别是煤矿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只注重煤炭生产,产品结构单一,仅仅依靠煤炭资源而生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常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的煤矿采取了开发新矿井、开拓新采区,实行纵深发展的策略。但是一个新的矿井或者新盘区从开拓到投产不仅投资大、周期长,而且还存在环境恶劣,开采困难,安全问题多,销售前景不明等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煤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传统的单纯依赖煤炭粗发式生产的发展模式,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向现代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只有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培育煤矿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新的接续产业,两条腿走路才能获得长期发展的市场优势。实现产业的顺利接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煤矿的多元化经营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煤炭工业多元化经营基本上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群体。据有关资料,全国煤矿多种经营总额达到1000多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多万人。经营领域广阔,涉及电力、冶金、建材、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仓储贸易、工艺美术、电子仪器、医药和医疗器械以及商业、饮食服务、农林牧渔等多个行业,生产产品6000多种。 三、多元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煤矿多元化经营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多种经营缺乏总体规划 多种经营缺乏总体规划,各矿自成体系,小而全,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2、多种经营效益差 由于煤炭行业长期以来走粗放型经营的路子,多种经营的产品缺乏竞争力,难以在外部市场上立足,只能靠内部互相保护生存,多种经营的效益不是很理想。 3、多种经营企业管理落后 多种经营企业未能按市场要求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它依附于煤炭母体,其企业管理仍然采用管理煤炭生产的方式,水平低下。 多种经营是在安置企业富余人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安置型、依附型、服务型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比较低,学习能力差。加之煤炭企业多数地处偏僻,区位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致使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多种经营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四、对策和建议 1、建立统一灵活的多种经营管理体制 要改革现有的多种经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各单位的资产在全局(矿)范围内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建立与煤炭生产并重的多种经营实业公司,将下属单位的多种经营企业全部划归实业公司统一管理,彻底打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级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封闭型管理体制。 多种经营实业公司要立足与搞好现有企业,以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抓大放小’,和“择优扶强’,积极进行资产调整和重组,重新构造多种经营的产业布局。要重点扶持有市场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大型骨干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规模和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形成对煤炭主业的强大支持。对一些小型企业要放开搞活,实行权力下放,采取联合、兼并、收购、租赁、破产拍卖,出让股权等方式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要给予优惠政策,鼓励职工个人或合伙购买小企业,允许资产抵押和分期付款。对那些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公司和厂点,能由优势企业兼并的则实施兼并,没有希望挽救的就坚决进行破产处理,使呆滞资产重新盘活利用。应当允许有实力的个人或者外商参股控股多种经营企业,发展多元化股东结构和法人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决策民主化,推动多种经营企业尽快进入现代管理体制。 2、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一是要加强成本管理,劳动定额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成本否决制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制度。要努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二是在上新项目时,要科学选项、立项和管理项目。使新上项目在资金投入、技术含量、产品销路各方面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确保新上项目的成功率。在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法人制,要完善监督和奖励机制,一方面法人管理效率高,项目获得成功,就可以获得与其付出相应的报酬;若管理不当,效率低下,则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防止损公肥私;三是树立以销售为龙头的现代经营意识。要摆脱过去那种产品经营的思维惯性,建立一套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实行销售人员的收入和销售业绩挂钩的方法,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企业的生命在于产品,产品的生命在于科技,只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有竞争力。多种经营企业一定要克服过去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基建,轻技改的发展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鉴于煤炭企业目前一般还没有形成正规的技术开发体系,技术创新能力低,因此,技术创新需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煤矿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通过建立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或采用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4、建立健全用人机制 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煤矿多种经营企业只有树立了人才优势,其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后劲,才会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煤矿应改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政策和感情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政策和机制。 第一,在职务上,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上,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彻底扫除管理层和普通职工之间的障碍,对各个管理岗位都通过公开招聘上岗;在职称上,要彻底废除论资排辈的僵化的用人机制,只要具备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就能得到聘用;技术人员实行技能与收入挂钩,把考核、定级、使用、晋升、工资升降、职称评定和待遇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第二,设立优秀人才专项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为了吸引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要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要在高级人才的配偶工作、子女入学、提供安家费和交通车辆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实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并且允许技术人员技术入股,为企业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高级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对每年进入煤矿的大中专毕业生,要按照每个人的个性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做到有目标地进行培养。采取和国内高校委托办学和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强他们在工作中的培训。 煤炭企业现行多元化经营组织体制中存在着系统分散、多头领导、各成体系、管理混乱等弊端,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和浪费,严重制约着多元化经营的发展。煤炭企业建立适应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组织结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煤炭生产专业型、煤炭生产主导型的青壮年矿区来说,宜采用煤炭生产与多元化经营分开的二元化企业组织结构,便于对多元化经营的集中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煤炭效益好的优势,积累财力,促进多元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而对于煤炭生产关联型或非关联型的的衰老矿区,宜采用多元化的组织管理结构,煤炭企业仅作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方面。煤炭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立要符合市场主体型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原则和以产权为纽带的原则。 五、煤炭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多元化经营与煤炭生产的关系,把多元化经营与煤炭生产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其次,要处理好政府扶持与企业自主发展的关系。煤炭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固然很重要,但企业不能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形成“四自’,主体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经营项目。 第三,要处理好安置与效益的关系。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些短平快的多元化经营项目在安置富余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远来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不利于煤炭企业走向外部市场参与竞争。因此,实行多元化经营要注重长期利益,要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结束语:为推动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己成为煤炭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煤炭企业只有正确认识多元化经营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做好总体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才能促进多元经营向良性轨道发展,取得煤炭企业第二次创业的全面胜利。
机电安装论文: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由于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机电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加强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机电安装质量的定义、现状和质量控制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电安装;质量;控制措施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繁荣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使得人们对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求也日益增多。建筑当中一些相应的机电设备安装也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实际施工过程,由于没有控制好设备的安全状态及人为的不当行为,依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建筑机电安装的施工质量,保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机电安装质量简述 机电安装是建筑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构成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安装的施工范围很广,贯穿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其主体部分在结构工程完成后进行,在装饰工程开始前基本结束。机电安装的施工活动覆盖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多个阶段。机电安装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机电安装工程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管理是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目标、安全目标、进度目标、成本目标的实现。鉴于机电安装对建筑整体的重大影响,必须加强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如果不重视对施工过程质量的控制,如在施工中出现阀门渗漏、螺丝松动、控制线路短路等问题,就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不仅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更使施工企业丧失社会信誉。因此,在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在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管理中要优化配置,采用动态控制和科学调节等手段,对人力资源管理、材料管理、工程设备管理、项目资金管理等进行计划、供应、使用、检查、分析和改进有序合理的安排,对施工的各个阶段严格管理,以确保各个要素符合工程质量的要求。 三、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现状 1、设计深度不够导致机电设备可用性不强 国内国外各种各样型号规格的机电产品可谓是琳琅满目,而国家不可能对各种机电设备及其材料作统一型号的规定。因此设计中标明各种机电设备及材料的型号和规格等参数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建设或者施工单位去进行机电设备订货和采购的最大依据。但是直到如今,在电气设计的文件当中还普遍存在只在系统图设备符号的旁边来标注出该设备的厂家产品编号或型号,从而使机电设备的订货人员无所适从,且往往由此产生错误。 2、施工操作不规范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对于变配电所的位置选择,相关的设计规范均明确提出了应当考虑到设备吊装以及运输的方便,这也是确保其维修性及可用性的基本条件。 3、机电设备材料的质量参差不齐 机电安装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对进场的设备和材料及时报验并附上材料清单以及材质检验报告等,经核验认定合格之后,方可投入使用。尤其是对于强制管理的机电产品,必须要满足相关部门的安全认证的要求,并且其机电设备上要带有安全认证的标志,同时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时安装的各类高低压开关柜和箱屏,也须采用经过有关部门的认可产品。 4、施工中各部门协调配合不足导致质量事故 目前普遍通过建筑的结构钢筋来作为等电位联结装置、引下线及接地与防雷接闪器,按照规定应当在电气的施工图中标出其联接点和预埋件,并说明敷设的方式和技术措施。而实际上大多数的施工图仅在其电气图中才有防雷和接地图,在土建的施工图中则通常无任何相关标注说明。这就给工程的监理和施工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极易造成施工错漏而导致质量事故。 四、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施工前的合同管理。 在施工单位收到招标文件后,要根据用户要求并结合自身施工团队的客观实际对合同内容进行审理和评价,准确核实工程实物量,然后合理编制施工图预算,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要仔细深入地研究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进行充分考虑,确定设备和材料已准备完全,确保交通顺畅,按照合同的规定确立开工时间、竣工时间、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等。 (2)施工前的材料管理。 材料是机电安装的 点,要确保开工前所有材料全部到位。在订购材料前,要对材料的生产单位进行调查,在材料到货后,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材料进行检验,并索取产品合格证。 2、施工过程中的技术与质量控制 (1)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施工图纸的编制、自审、会审,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不同,施工质量也会不同,因此,正确制定施工方案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首要条件。 (2)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工序、各个分项、各个分部最终形成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以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工程质量的形成阶段入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各个层面的负责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地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第一,配电装置。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现问题,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 第二,电力电缆。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若质量不高,会造成火灾等事故的频繁发生。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和设计文件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为最后系统整体调试和开通,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第三,配电箱。配电箱型号多,工作原理复杂,各专业又有自己的使用特点,受干扰的情况较多。这些文件夹主要包括各弱电子系统的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验收规范、弱电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及验收的标准等,这些技术文件都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管理。 第四,电梯安装。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敷设,保护接地系统必须良好。 电线管、槽及箱盒连接处的跨接地线必须紧密牢固、无遗漏。电梯的随行电缆敷设长度必须保证轿箱在极限位置时不受力、不拖地,机房内的配电、控制屏、柜、盘的安装要布局合理,横竖端正。 第五,闭路电视系统调试。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包括电源检测,线路检查,接地电阻测量,电动云台、摄像机、控制器、门禁系统、监视器进行单体试验及系统调试。 五、加强对机电安装技术的重视 1、重视技术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者、施工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安装技术的重视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将此项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 2、科学管理,合理创新 机电安装的技术需要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和原理进行规范和管理。在制定一 套详细的技术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进行该项工作。鼓励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行一些尝试和使用。 3、调动人员积极性 工程项目中,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应该尽量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其次要充分信任技术人员,鼓励其发挥自身力量;再次要设定合理的激励惩罚政策,对有所创新、积极主动地员工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六、结束语 建筑机电的安装是整个施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整体的设备安全,因此我们要把质量问题摆在第一位,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重视机电安装的技术工作,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电安装论文:中小型水电站机电安装施工质量控制 【摘 要】随着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深化,水电站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机电设备安装,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发电时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关乎电站的经济效益,因此机电安装的质量控制必须加强,本文就中小型水电站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安装实际。 【关键字】质量控制;水电站;机电安装;技术 一、几点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及特点分析 水电站机电安装监理质量控制必须有所依据,大一点的有国家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相关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和检测标准等等;小一点的有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的承包合同文件、招投标文件和设计文件等等;此外,就具体的那一个机电设备,还涉及到机组厂家出具的相应的安装程序及标准等等。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机电设备安装有着要安装的设备品种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而且安装中技术含量很高,给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保证机电安装施工质量,质量控制应突出重点即主要环节、关键部位、重点工序,同时要注重质量控制的全方位性和全过程性,努力做到重点控制与一般控制有机结合,确保整个安装施工始终处在受控的状态。 二、质量控制的阶段性措施概括 总体而言,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应渗透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好施工准备的质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般说来,在具体安装工程施工前,应健全质量控制系统组织,建立与施工要求相对应的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施工从业人员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严格审查和控制入场的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对安装工程施工的方案计划、技术、材料、工艺及相应检验的方法进行严格地审查,对开工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必须有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让安装施工单位了解设计意图,减少疑惑。 2、事中控制好施工的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过程是质量好差的决定环节,必须严格地实施现场观察、测量,并完成检查安装记录,及时地发现问题和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确保施工质量,对于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出现设计变更与图纸修改,要予以严格的审查。 3、事后控制主要是意见反馈,将施工现场发现的设备、设计或安装上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防止类似的问题再度发生。 三、质量控制的要点分析 从机电设备安装的特点来看,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施工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到一系列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工序,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质量控制必须注重工序质量控制,以此为基础再结合机电设备施工的特点,有重点的设定质量控制要点,确保施工质量,具体质量控制要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质量控制 按照《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gbt 8564—2003)》的具体要求对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安装,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1)机组的安装基础、沟道、孔洞、地脚螺栓孔及电缆管的质量、尺寸和位置都严格对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审核;按规范进行水轮发电机的推力瓦、轴瓦研刮;根据规范的要求,认真地调整导叶的立面间隙、端面间隙以及轴承各部分间隙,务必将定子的线圈、铁芯、机座内部都清扫地干干净净,保证无尘土、杂物和油垢。 (2)对发电机进行检查,包括绝缘性能,表面的完整度,电机定转子间的空气间隙的均匀程度,紧固件锁紧的程度等等;电机引出线的接触面必须保持清洁和平整,而且确保紧固连接。 (3)调速器集油槽和漏油槽应进行渗漏试验,安全阀、压油罐、截止阀、逆止阀等等一定要进行严密性耐压试验。 (4)主轴联轴后应盘车检查各轴颈处的摆度、推力盘的端面跳动、滑环处的摆度和联轴法兰的摆度等,在轴线调整后,必须实施盘车检查轴瓦的接触情况。 2、配电盘、柜、箱的安装质量控制 在进行应配电盘、柜、箱的安装时,重点应检查垂直度、水平度和柜间接缝等等内容。 (1)盘柜的接地必须牢固良好。 (2)引进盘、柜内的电缆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设计要求排列整齐,切忌交叉,并予以牢固的固定,在安装过程中,切忌将铠装电缆的钢带置入盘柜内。如果采用的是屏蔽电缆,电缆的屏蔽层必须可靠地接地。 (3)电气预埋管、电缆、接地线的敷设施工过程也要严格地控制,具体而言,应严格控制预理管 材质型号和规格,确保符合设计的具体要求,管子排列务必整齐,根据规范的要求严格控制其弯曲半径,还有结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实施水电站的接地装置的安装。 (4)施工中要注意焊缝质量、引上或引下接地线是否存在遗漏、钢筋或扁钢搭接长度、升压站接地网埋设深度等等。 3、在公用系统油、水、气管路及阀门等设备在安装施工前,内部都必须清理干净,对于油系统管路尤其需要进行严格的清洗,达到经敲击不会出现锈皮、焊渣或者其它杂物,借助于白布检查时白布上不留污垢,安装后结合具体实际,还应按《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验收,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吹扫和清洗。压力容器及管路除了要清理干净以外,还须实施耐压试验,对渗漏现象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渗漏,必须及时予以处理直至正常为止,杜绝渗漏。 4、电气设备在安装完后应及时予以调试和试验,具体有如下几个试验项目: (1)电气设备的交流耐压试验; (2)变压器的吊芯检查; (3)测量发电机、变压器的吸收比,以及测量绝缘电阻、各绕组间的直流电阻; (4)进行高压断路器的联动试验。 从安全生产角度出发,电气设备安装必须在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和国家规范要求,且验收合格后才可以投入试运行。为确保设备安装质量,监测人员必须全过程地参与到关键设备现场调试过程中,继电器的整定值调试,继电保护模拟试验等,检查是否与设计相符,检查灯光指示、音响警报与各保护的对应情况等。检查电气试验报告、调试报告,并与设备出厂试验报告相比较,若发现参数差别较大,则应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并及时地解决问题。 5、水轮发电机组启动前,必须按《小型水电站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l68—96)》有关规程规定进行试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在试运行过程中的设备缺陷和故障等问题。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由责任单位妥善处理好后移交试。 四、结语 随着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深化,水电站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机电设备安装,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发电时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关乎电站的经济效益,虽然安装工程复杂而且繁琐,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研究,不断创新,安装质量控制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机电安装论文: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1 施工准备 1.1 编制计划 隧道机电安装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前,应编制确定项目的施工总进度计划方案和单项安装工程的具体网络计划。 1.2 人员准备 在安排施工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部时,应组织抽调在机电、消防、通风、通信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且具有相对丰富的施工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劳动力安排方面,针对工程具有劳动力短期内大量使用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劳动力。 1.3 机具准备 在安装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准备方面,应注意配备足够的运输工具(如叉车、工具车等)和高精度测控仪器(如多功能信号源、光纤熔接仪、便携式误码检测仪等)。针对该隧道机电工程项目设备材料需求量大,设备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对于大部分重要的大型机械设备和材料选择采用国外进口的先进机械和优质材料,并根据各分部工程的具体工期要求,制定具体明确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采购方案。 2 设备安装 2.1 隧道火灾报警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火灾报警系统的任务是及时,准确的反馈出火灾发生的地点及报警信号,经传输线路至中控室计算机系统,火灾报警后能自动将主监视器切换到火灾发生的地点,经人工确认后,由中控室计算机系统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启动通风系统、照明设备、信号灯、车道控制灯、灭火设备,调整各外场设备的显示信息以便快捷,有序地引导隧道内车辆与人员迅速撤离现场,避免伤亡,保证隧道的安全运行。隧道火灾报警系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统主要包括隧道内火灾报警系统设备、传输设备、安装支架以及手动火灾报警按钮,隧道管理所的火灾报警主机以及监控管理中心的监控设备。 2.2 施工前的准备 熟悉施工图纸,确定设备的安装位置,准备所需的施工材料。由于工程施工涉及在隧道内占用道路,然而在建隧道的道路上有较多施工车辆行驶,所以要特别注意施工安全问题,施工前要详细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布控,要求来往的施工车辆限速缓慢的行驶,必要时进行封洞施工,确保安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负责人对现场施工统一调度和指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照明,通风设备并按照消防要求配备消防器材。 2.3 施工流程 (1)首先确定设备支架的安装位置,在安装位置上打孔洞,用膨胀螺栓固定支架。 (2)将感温材料固定在支架上,确保牢固,并保持松弛。在隧道内安装完毕后,将感温材料引到隧道内管理所,与感温报警主机相连。 (3)感温材料进行区域划分,并与相应的手报按钮相对应。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安全需保证牢固。 (4)设备接线需正确,避免供电与信号混乱。在通讯机房对设备进行调试和设置。 3 本地控制器plc的安装调试 3.1 施工准备 熟悉施工图纸,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准备所需的施工材料,施工现场的安全布控需符合要求,设置专门的安全人员在封道施工时拦截来往的车辆,现场施工一定要听从施工负责人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3.2 施工流程 (1)对隧道内的预留孔提前进行整改,使之符合设备安装要求。 (2)设备均安装在隧道的预留的安装孔洞内,设备安装需要牢固,平整。设备内部的接线,按照规范要求,走线整齐,强弱电分开。 (3)在现场对设备进行调试和设置。 (4)在通讯机房对设备进行调试和设置。 4 关键施工工序和技术 4.1 通风和消防系统施工 在隧道机电安装工程中,通风系统和消防系统的设备是主要的大型机械系统设备。隧道通风系统选用纵向射流风机通风方式,在隧道洞顶上分散均匀地安装了15台1250ram、功率为60kw的射流风机,风机采用预制钢支架固定;消防系统供水设备主要包括有2台潜水泵(型号为qxio)和2台消防泵(型号为xbd6.4/5-65型),潜水泵安装设置在相应的集水井内,消防泵则设置在消防泵房内。在隧道洞顶上安装射流风机时,要求对每块预埋铁构件进行相应的额定载荷试验,每一块预埋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要通过试验验证后才能进行设备安装,射流风机的钢吊架选材、预制、安装及焊接施工都应充分考虑到通风机长期悬空吊挂持续运行的特殊要求,确保通射流风机的长期运行安全。 4.2 消防管道安装施工 隧道消防管道(包括隧道外消防集水井进出水管),总管均采用直径dn200的管材,支管视具体情况选用,消防管道接头处采用沟槽式方式进行连接,其主要安装程序如下:现场测绘,绘制消防管道系统(包括消防栓)加工草图,管材预制,管道支架、吊架预制,支吊架热镀锌处理,支墩混凝土浇注施工,管道、消火栓铺装,设备接口连接,管道吹扫,消防系统试压、调试,系统试运行。 由于隧道内同时施工的分部工程较多,施工空间有限。为了尽量提高施工效率,拓展隧道内施工作业面,可将管道切割加工、配件制作等工序安排在隧道外的相应场地上进行,待隧道内管道支墩、支架等基础设施完工后再将预制管道构件直接运进隧道内安装,但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管道管口等易损部位或构件压槽碰伤。安装消防管道时,应按管道走向顺序依次铺装,并遵循先总管后支管、先大管后小管的基本原则,各总管和支管的三通接口处也均采用沟槽式管接头进行连接处理。消防栓应嵌入隧道侧壁结构内进行安装。 4.3 电气及监控系统安装 隧道内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有中央控制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控制台、智能火灾探测器、消防报警系统、扬声器、车速测定仪、紧急求救电话、区域性控制器、彩色摄像机及电力监控系统等设备。安装隧道洞顶部位的桥架时,由于隧道顶部沿水平方向存有相对较大的曲率,直接在洞顶放线定位安装桥架具有相当的难度。为了适应隧道洞顶的不同拱度变化,将平台上表面设计成台阶状,平台的宽度设计为大约一半路宽,且在平台立柱上贴了明显的反光警示标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遭遇撞击,提高施工效率。 5 质量控制与管理 5.1 进度控制 隧道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控制,其核心任务是根据各项分部分项工程的网络计划按节点进行验收。检查阶段性的施工任务是否切实完成,如未完成则应制定相应的加班赶工方案,以确保后续工序的按期开始。如有需要,还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组织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可能提高施工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对大型设备和关键材料采购、设备运行保障、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控制,消除对项目施工进度影响不利的各种因素。 5.2 质量控制 建立系统的质检员现场巡检制度,安排专职的施工质量质检员在全作业面进行施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关键施工部位和某些无法进行事后质量检验的隐蔽工程,质检员要和监理工程师共同进行全过程施工监检。高速公路隧道机电安装工程的交工资料一般应按交通质检部门提供的统一表格填制,质检员应严格监督各施工技术人员及时完成相关交工资料的填报工作,并按照相关质检部门的要求统一组卷、装订,待验收时审查。 5.3 安全控制 在隧道内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面狭小、光线暗淡且运输车辆较多,为了确保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在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帽、安装平台立柱、施工机械轮廓线上的适当部位均贴上明显的反光标识;隧道内施工运输车辆对施工人员的危险性相对较大,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车辆伤害事故,重点注意检查隧道内的移动安装平台停放位置,应留出足够距离供运输车辆通行。在车辆频繁通行的区域或时段,施工时应安排专职指挥人员临时指挥交通。加强隧道内施工现场的通风、环境和保卫工作,防止毒气中毒或流行疾病的转染。 6 结语 高速隧道机电安装涉及面很广,学科跨度很大,既有其特征,也有较大的通用性。要确保满足高速公路工程的质量要求,确保进度计划准时完成,做好劳动力、机具、设备材料的动态监控,从而达到高质量的隧道机电工程标准。 机电安装论文:浅谈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质量控制 摘 要:机电设备是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常用设备,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与建筑的使用质量的诸多要素。本文中简要概括了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中现存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质量监控措施。 关键词:建筑 施工工程 机电设备 质量控制 引言 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工程施工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工作,其关键在于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同时还包含了其他专业的管理内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劣将决定建筑的使用质量高低。 1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的现存问题 操作流程的不规范会造成安全事故。关于变配电所在位置选择上的问题,相关的设计规范均明确提出应该考虑“设备吊装及运输方便”,这是保障其可用性及维修性的基本的要求。例如,某高层住楼的地下变配电所和发电机房,其运输的通路被冷水机组与地下水箱阻挡,导致施工安装的顺序就只能先将配电、变电设备与发电组安装好,再进行地下水箱与冷水机组的安装,而这样的做法完全考虑不到试运行之后发变电设备的检修、更换方面的运输问题。 设计深度的不足,很可能造成设备可用性低。自我国改革开改以来,电工产品的市场发展格外迅猛,国内外各个型号、不同规格的产品种类繁多,国家无法统一电气设备与材料的行业标准。出于这个原因,在前期设计时就标明各种设备材料的规格与型号参数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这种清晰的注释可以作为业主或者施工单位进行设备采购的重要根据。 最近几年,在常见的电气设计图纸与文件中通常都习惯只在系统图的设备符号旁标进行注释,简单举例如该设备的型号、厂家产品编号等信息,这样的情况可能导致设备订货者感到无所适从,经常造成错误。如某项目电气照明的设计,设计者在系统图中断路器的符号附近简单的标注了“b079z 30安”,设备表中也是这样注释的,却没有注明期间的详细参数或者名称,相关工作人员将这个注释理解为“30安”的普通断路器,导致无法找到这个编号的对应产品,只好采购其他厂家生产的断路器。在后期的设备材料的报验工作中,经监理人员查对,“b079z”是华强某公司生产的电磁式的漏电断路器系列中某种产品的具体编号,这种产品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为 40毫安,额定电流为 30安。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设计文件中的回路是需要设置漏电保护的,而施工单位因设计中的标注不清引起了无效的订购,只好重新采购断路器,进行更换,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各部门之间若缺乏协调配合,会导致施工错误。 在防雷避雷工作中,常见的做法是利用建筑物中的结构钢筋来做引下线、防雷接闪器、等电位与接地端的联结装置,按照相关规定,电气施工图纸与文件中需要准确标出联接点与预埋件,详细说明技术措施(例如具体的焊接要求)与敷设方式。实际上,我国当前的大部分施工文件或图纸中,只有在电气图中才会加入防雷接地的相关信息,同时,标注的说明则非常简略,通常在土建施工图中是没有无任何相关的标注或者说明的。这样的情况给工程监理的工作和具体的施工过程都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如果施工单位缺乏经验,就比较容易出现因为工种、工序的配合失当造成的施工错漏等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接地钢筋的网间连接点出现漏焊、错焊,以及作为外引接地的检测点、联结点预的埋件漏设。特别是建筑物的结构转换层中,柱内、墙内的主钢筋调整、防雷引下线钢筋的错焊、错接等情况,格外容易出现。 2针对性的质量监控措施 配电装置构成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现了问题,设备将无法正常工作,供电的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会失去安全感。由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再到安装调试,都应严格按图来施工并进行规范性验收。配电设备都较先进,其生产厂家通常较具规模,具有电业部的认可的产品使用许可证,通常不会出现技术性的问题。 电缆是用于传送电能的主要载体,如果电缆的质量存在问题,则会酿成火灾等恶性事故。大多数情况下,电缆主要沿桥架、竖井及、沟道进行铺设。电缆密度大、数量多、型号规格也比较繁杂,如果不仔细分类归纳,严格审查,就容易造成施工混乱,导致运行中的电缆温度过高,电信号相互干扰。建筑机电的安装是一种工艺性与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如果想做好整个建筑机电安装工作,主要是要抓住施工阶段安装设备的技术条件与安装工艺的具体技术要求。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严格把关,凡是遇到与规范及设计文件中不相符的情况或施工的过程中做了现场修改的内容,都要记录在案,为最后再进行系统整体的调试和开通,并建立技术管理档案和数据。 配电箱的种类型号颇多,而工作原理又比较复杂,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运用特点,比较容易受到干扰,这一现状很可能造成大量的设计修改通知单,变电箱内的设备与回路修改过多等问题。若施工单位订货过程中仅考虑到蓝图设计而忽略了其他的修改之处,在安装过程中单纯的对号入座,不进行严谨的技术审核,则很难满足部分专业性的功能要求。除此之外,建筑机电安装技术文件是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根本依据。这些文件包括了弱电系统的产品说明书、施工图纸、相关的技术标准、设计说明、各子系统的调试大纲、验收规范、弱电集成系统的功能要求、验收标准等信息,需要系统而科学的管理。 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进行敷设,同时还要保护接地系统的状态良好。电线槽、电线管、箱、盒的连接处跨接地线时,要紧密牢固,同时避免遗漏。电梯随行电缆在敷设过程中,长度要保证电梯轿箱处于极限位置时仍然不拖地、不受力。电梯机房内的配电及控制柜、屏、盘的安装布局要合理,摆正横竖端正。配电箱、配电盘以及设备配线的链接要保证牢固、包扎紧密、接触良好、绝缘可靠、标志清楚。 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工作具体包括接地电阻测量、电源检测、电动云台、线路检查、门禁系统、摄像机、监视器、控制器等进行单体的系统测试与调试。 结语 经过本文中的介绍个,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熟悉规范,并且严把质量关。在监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学习。熟悉规范是前提条件.要仔细认真,并深入现场,严格的进行质量管理。 机电安装论文:浅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监理 论文关键词:机电设备 安装工程 全过程监理 论文摘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工期短,专业性强、工程量大等特点,监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电建设工程的投入产出及工程质量。文章就目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任务及必要性展开探讨,提出项目业主应对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实行监理目标控制的建议和要点。 一、加强机电设备工程全程监理的意义 项目业主经常在机电设备工程实施前期咨询(如生产工艺选择、成本预测、生产设备的选型、招标书审查、招标、评标、定标及合同谈判等) 所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在工程实施后期则采用自行管理的工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经常造成前靠设计商,后靠设备生产商,整个过程都依靠合同另一方的后果。专家提咨询意见供参考,接不接纳看项目业主,最后还是看设计商。项目业主后期采用的自行管理模式,配备的技术人员重专业技术而轻工程管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重视单体质量,重视局部质量,轻总体配合,轻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协调,最后造成所有目标都只能靠设备承包商自身来保证。可见,无论是采用专家咨询方法还是采用自行管理模式都无法控制机电设备工程的建设目标。要控制工程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引入工程监理。工程监理就是对目标进行控制,监理工程师的任务是通过定期检查,把计划目标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就采取控制措施,通过对各方面的科学调整,确保工程目标始终处于最优状态。从机电设备工程管理各阶段的任务可以看到,无论是工程的实施前期还是实施后期,都存在工程目标的管理,而且各个目标都是相互制约的,对目标的控制应采取跟踪检查,定期取样,定期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的监理手段。因此,机电设备工程引入全过程监理是必要的。 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全程监理的主要任务 2.1全程监理设计标书。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是一个集专业技术、成本经济、环境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管理过程,对机电设备工程建设的投资目标、工期目标、最终质量目标影响最大。设计商作为工艺设备选型方案的承包商,与项目业主存在合同关系,作为合同的承包方有其自身利益所在,因此对设计商的整个设计过程、设计结果都应根据设定的投资、工期、质量目标对设计方案选用的可行性(事前) ,设计的合理性(事中) 及方案执行的有效性(事后) 进行控制,以保证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受控。 2.2组织论证。工程招标书是实现工艺选择、延续设备选型的关键阶段,其编写的质量关系到各投标商能否尽其所能提供技术先进可靠、费用合理、工期合适、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产品的关键环节。因此,项目业主必须对设计商提供的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对其进行审查论证。对招标书编写单位的选择、编写过程所采用信息资料及其搜集渠道的控制、标书的最终审查等是关系到工程的招投标、评标、定标、合同谈判以及最终授予合同的成败过程。 2.3设备制造监理。设备设计与制造是机电设备工程实施阶段的实质性执行过程,对设备承包商控制的依据包括设备承包合同、现行技术标准、规范等。设备承包合同中的技术规格书只能作为较详细的设备设计任务书,合同中包括的图纸也只是总体工艺、设备总图、总布局等,真正体现设备质量还是设备的详细设计。对设备详细设计过程的控制牵涉到工艺材料选择、加工工艺选择、各系统的匹配程度复核、结构合理性复核、电气及控制设计适用性、可靠性复核、工艺设备间接口复核以及信息交流等各环节的控制。 2.4现场安装调试阶段是建设工程完成建设期的最后阶段,具有工期紧、各方面协调关系复杂等特点。设备的安装质量是保证设备调试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按安装施工技术、厂内拼装资料制定并执行的安装调试施工工艺设计进行安装调试,以保证其质量与工期目标的实现。对设备的调整、现场开箱、就位、预调试、设备接口处理、参数检验、及时审查有关整改方案等安装过程,对设备运行过程有关参数记录、调整情况记录等调试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设备的安装调试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三、机电设备安装监理的目标控制内容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监理的三大目标工作原则为:以工程质量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施工全过程和全面的动态控制;要以预防控制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对工程三大目标的过程控制。在三大目标控制中,要把质量控制和进度、投资控制紧密结合起来。监理工程师将采用事前、过程、结果及信息反馈的动态控制方法,对工程建设目标实施全过程控制。 3.1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是实现设计及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和水平,监理的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措施对工程质量严格检查、监督和控制,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①承包商的监督、管理。质量控制是监理工程师在施工阶段一项最经常最繁重的工作,必须对承包商的各个施工阶段严格做到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把关。将从以下几点严格把关,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项目“达标投产,建精品工程”的要求:审查开工条件;审查承包商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根据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有关规定审查承包商选定的分包商;对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技术措施设计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等进行严格审查;对承包商的施工机具、设备等进行检查;组织有关单位对设计图纸、制造厂家提供的设备、安装说明书和技术标准等向承包商进行交底。②建立机电设备工程监理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即建立质量检验工作制度;制定质量检验工作程序;严格把好事前技术报告审批关;审核承包商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设计;审查承包商的《质量保证手册》,审核承包商提交的反映工程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或图表;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文件;审核有关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审核有关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技术鉴定报告等;进行现场跟踪检查。 3.2进度控制。监理工程师对进度控制主要职责是采取有效的监理措施协助业主对工程进度进行动态控制。安装单位应根据合同规定的内容和工期,编制安装总进度计划及安装进度网络图报监理部审批。经批准的安装进度计划及网络图,作为控制工程进度的依据。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任务:工程开工,对承包商的施工总进度进行细致严格审批;组织或参加各种会议对进度进行协调对按合同规定应由业主提供的施工条件进行落实,必要时向业主提出建议;对承包人提出的合理的工期索赔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 3.3投资控制。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投资控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助业主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审查承包商提交的资金流计划;按照合同规定进行现场计量和签认;严格审核承包商的月计量报告,签发工程款支付凭证,建立支付台账,及时与工程量报价单和批准的资金流计划进行对比,发现偏差立即分析原因并报告业主;严格审查并确定新增项目和变更项目的单价,当业主有要求时,报业主批准;根据业主授权确定并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费用;尽可能向业主提供节约投资的设计、施工等优化方案; 制定避免或减少费用索赔措施;受理索赔申请,按照合同文件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确定进度延期赔偿或应支付给承包商的赶工费用供业主审批。认真做好“材料差价”和“费用补差”的审核工作;编制工程完工后的最终计量支付报告;协助业主编制竣工决算报告。 3.4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对工程承包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管理工程承包合同,对合同条款负责解释;对承包商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及分包项目进行审查提议;协助业主与设计单位签订设计文件和施工图供应协议;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评价;协助业主进行有争议的谈判;依据业主授权处理合同变更事宜,当发生重大工程变更时,报业主批准后实施。 3.5信息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信息资料归档保存工作,收集工程资料和监理档案并按有关档案管理或业主的要求进行整编,待工程竣工验收前或监理服务期结束退场前移交给业主;建立例会制度,整理好会议纪要;建立完善的各项报告制度,规范各种报告或报表格式为项目监理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 3.6安全生产。审批承包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资格,检查、督促承包商建立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召开安全例会,检查总结安全工作,参加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并协助业主审查有关单位提出的事故报告;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现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 3.7设备管理。机电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安装质量控制的前提。因此,机电设备到货验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参加验收的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进行验收,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决不能入库。因此,监理工程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担此重任,为保证设备安装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做好设备安装监理工作要点 4.1深刻领会设计文件 作为监理, 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 要完满的完成监理合同中业主授权委托的任务, 监理工程师必须深刻领会设计文件、图纸的设计意图, 这是监理预先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熟悉图纸, 了解工程特点、工程关键部位的安装方法、施工要求, 掌握对重要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要求, 才能督促安装单位按图保质保量施工。 4.2高度重视图纸会审 工程质量主要取决于设计质量、材料设备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所以图纸会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安装工程监理工程师除应熟悉和掌握国家规范、强制性规定外, 还应熟悉地方法规和规范。要想能指出施工图的不规范之处, 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对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强制性规定非常熟悉。由于审图时, 是各专业分开审查, 不易综合考虑, 所以在施工前的最后一关———图纸交底、会审, 一定要把问题发现, 请设计部门修改。必要时请原审图部门重新审核。安装工程图纸会审时, 常见有以下几个问题, 安装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注意。一是与土建施工图不统一,在图纸会审时, 由于专业分工, 监理工程师常常只是熟悉各自的专业施工图, 忽略了水电安装与土建施工图的比照, 从而给以后施工过程中留下隐患。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给排水、消防、空调工程中立管的位置是否影响门、窗的安装和使用功能; 水平管的坡度是否受到层高、门洞大梁的限制; 消防喷淋头、烟感在公共部位的位置是否合理; 生活水管与消防水管的标高是否合理, 是否会发生管子打架的现象; 电缆桥架的走向是否合理, 平行; 地下室出墙洞的预留位置是否合理等。二是设计图纸的不规范,有些安装工程的图纸可能不是原创, 而是经其他图纸修改来的,在更改过程中忽略了强制性规定。同样, 如上诉工程, 由于设计与土建脱节, 空调管线布置不当, 导致冷凝水的排放立管在走道的门边, 影响美观, 更无法施工。同时, 泻水排向一头, 而不是两头向中间排, 由于大梁的限制, 导致冷凝水管的泻水坡度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另外, 由于圈梁很高, 致使空调管道从走廊进入两边办公室时, 不得不降低高度( 同时走廊内还聚集了强、弱电桥架、吊顶龙骨等) 这样又影响了走廊的吊顶高度, 致使采光和装潢效果受到影响。三是设计图纸中的不尽人性之处,建筑物最终是让人来使用的, 但在结构设计方面, 设计师更多的是考虑安全第一, 而照顾使用上的人性化是有限的。因此在安装施工过程中, 应尽量的满足用户的使用方便、行为习惯、地方特点等要求。比如插座的分配, 电话和电视插孔的位置应根据房间的形式、大小, 在一般常规情况下作出合理布置, 而不是仅仅考虑施工方便, 随意布置。 4.3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平行检查 实际工作中, 由于安装工程的特殊性, 一个单位工程中, 安装监理人员的工作量要比土建监理少很多, 而且还有时段性。因此, 往往是一个安装监理工程师同时监理几个单位工程, 在现场巡查的时间相对较少, 这就容易造成对工程情况了解不及时, 不详细的后果, 事前控制的工作做不到位。因此, 安装监理工程师要经常到现场多看, 多了解工程的进展、计划, 对重点部位、重点工序、重要材料进场等严格把关, 并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对工人的技术交底,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返工, 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机电安装论文:浅谈大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摘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机电设备安装实践经验,从电动机调试起动前、运行过程、故障原因诸多细节检查人手,详细介绍了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过程中经常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典型回路为例,具体分析阐述了电动机起动失效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就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监视与维护进行了扼要说明,供同行参考 。 【关键词】电动机;安装调试;故障;控制与保护 1. 概述 在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完成之后,通常要对电动机及其所带的机械作单机起动调试。调试运行设备是在施工单位人员的操作下,按照正式生产或使用的条件和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运转,与项目设计的要求进行对比。目的是考验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的质量,验证设备连续工作的可能性,对设备性能作一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与设备制造出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对设备工程的质量作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设备的试运行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异常现象,使电动机起动失败而跳闸,较大容量的电动机机会便多一些。为了便于事后分析,而电机起动之前,我们就应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尤其是大型电动机更需要重视),并对检查的结果加以分析。 2. 电动机起动前的检查与试运行检查 2.1启动前的检查。 2.1.1新安装的或停用三个月以上的电动机,用兆欧表测量电动机各项绕组之间及每项绕组与地(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前应拆除电动机出线端子上的所有外部接线。通常对500v以下的电动机用500v兆 。 欧表测量,对500~3000v电动机用1000v兆欧表测量其绝缘电阻。按要求,电动机每1kv工作电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1mb·ω,电压在1kv以下、容量为了1000kw及以下的电动机,其绝缘电阻应不低于0.5mb·ω。如绝缘电阻较低,则应先将电动机进行烘干处理,然后再测绝缘电阻,合格后才通电使用。 2.1.2检查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二次回路接线检查可以在未接电动机情况下先模拟动作一次,确认各环节动作无误,包括信号灯显示正确与否。检查电动机引出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相序和旋转方向是否符合要求,接地或接零是否良好,导线截面积是否符合要求。 2.1.3检查电动机内部有无杂物,用干燥、清洁的200~300kpa的压缩空气吹净内部(可使用电吹风机或手风箱等来吹),但不能碰坏绕组。 2.1.4检查电动机铭牌所示电压,频率与所接电源电压、频率是否相符,电源电压是否稳定(通常允许电源电压波动范围为±5%),接法是否与铭牌所示相同。如果是降压起动,还要检查起动设备的接线是否正确。 2.1.5检查电动机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轴承是否缺油,定子与转子的间隙是否合理,间隙处是否清洁和有无杂物。检查机组周围有无妨碍运行的杂物,电动机和所传动机械的基础是否牢固。 2.1.6检查保护电器(断路器、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整定值是否合适。动、静触头接触是否良好。检查控制装置的容量是否合适,熔体是否完好,规格、容量是否符合要求和装接是否牢固。 2.1.7电刷与换向器或滑环接触是否良好,电刷压力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2.1.8检查启动设备是否完好,接线是否正确,规格是否符合电动机要求。用手扳动电动机转子和所传动机械的转轴(如水泵、风机等),检查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涩、摩擦和扫膛现象。确认安装良好,转动无碍。 2.1.9检查传动装置是否符合要求。传动带松紧是否适度,联轴器连接是否完好。 2.1.10检查电动机的通风系统、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是否正常。观察是否有泄漏印痕,转动电动机转轴,看转动是否灵活,有无摩擦声或其它异声。 2.1.11检查电动机外壳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是否可靠和符合要求。 2.2电动机试运行过程中检查 。 2.2.1启动时检查 。 2.2.1.1电动机在通电试运行时必须提醒在场人员注意,传动部分附近不应有其它人员站立,也不应站在电动机及被拖动设备的两侧,以免旋转物切向飞出造成伤害事故。 2.2.1.2接通电源之前就应作好切断电源的准备,以防万一接通电源后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如电动机不能启动、启动缓慢、出现异常声音等)能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直接启动方式的电动机应空载启动。由于启动电流大,拉合闸动作应迅速果断。 2.2.1.3一台电动机的连续启动次数不宜超过3~5次,以防止启动设备和电动机过热。尤其是电动机功率较大时要随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情况。 2.2.1.4电动机启动后不转或转动不正常或有异常声音时,应迅速停机检查。 2.2.1.5使用三角启动器和自耦减压器时,软启动器或变频启动时必须遵守操作程序。 2.2.2试运行时检查 。 2.2.2.1检查电动机转动是否灵活或有杂音。注意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与要求的旋转方向是否相符。 2.2.2.2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对于380v异步电动机,电源电压不宜高于400v,也不能低于360v。 2.2.2.3记录起动时母线电压、起动时间和电动机空载电流。注意电流不能超过额定电流。 2.2.2.4检查电动机所带动的设备是否正常,电动机与设备之间的传动是否正常。 2.2.2.5检查电动机运行时的声音是否正常,有无冒烟和焦味。 2.2.2.6用验电笔检查电动机外壳是否有漏电和接地不良。 2.2.2.7检查电动机外壳有无过热现象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是否正常,轴承温度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对绝缘的轴承,还应测量其轴电压)。 2.2.2.8检查换向器、滑环和电刷的工作是否正常,观察其火花情况(允许电刷下面有轻微的火花)。 2.2.2.9检查电动机的轴向窜动(指滑动轴承)是否超过表2的规定。测量电动机的振动是否超过表3的数值(对容量为40kw及以下的不重要的电动机,可不测量振动值)。 3.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分析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3.1故障外因。 3.1.1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 。 3.1.2起动和控制设备出现缺陷。 3.1.3电动机过载。 3.1.4馈电导线断线,包括三相中的一相断线或全部馈电导线断线。 3.1.5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粉尘、潮气及对电机有害的蒸气和其它腐蚀性气体。 3.2故障内因。 3.2.1机械部分损坏,如轴承和轴颈磨损,转轴弯曲或断裂,支架和端盖出现裂缝。所传动的机械发生故障(有摩擦或卡涩现象),引起电动机过电流发热,甚至造成电动机卡住不转,使电动机温度急剧上升,绕组烧毁。 3.2.2旋转部分不平衡或联轴器中心线不一致。 3.2.3绕组损坏,如绕组对外壳和绕组之间的绝缘击穿,匝间或绕组间短路,绕组各部分之间以及换向器之间的接线发生差错,焊接不良,绕组断线等。 3.2.4铁芯损坏,如铁芯松散和叠片间短路。或绑线损坏,如绑线松散、滑脱、断开等。 3.2.5集流装置损坏,如电刷、换向器和滑环损坏,绝缘击穿。震摆和刷握损坏等。 4. 电动机起动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以典型电路,即其一次回路的短路保护是使用断路器qf(或熔断器),控制电器接触器k,热继电器ft作过载保护(有时ft接在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回路中)为例,来介绍电动机起动失败的异常现象,并分析其起动失败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4.1电动机的控制与保护 。 4.1.1电动机一起动立即跳闸,即瞬时跳闸。 断路器qf瞬动跳闸,会使人怀疑是否发生了短路故障,一般而言,设备安装完毕,在有关的开关柜内先将导电物等清除干净,再作绝缘耐压试验,各部位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带电试车。所以短路故障可能较少,而且凡发生短路故障均有迹象可查,或有火花,或有焦烟气味,同时兼有异常声音,事后再作绝缘试验,能发现绝缘已损坏。最迷惑不解的是一切都好,但断路器仍然发生瞬动跳闸,此时应确认断路器选择的脱扣电流值是否合理。如40kw的电动机,其额定电流约80a。在选择用断路器时,选用脱扣电流100a似乎可以了,而且瞬时电流倍数为10,可达1000a,足以躲开电动61n的起动电流,似乎不应该有问题。但如果考虑下列因素之后,原因便清楚了。 4.1.2降压起动失败跳闸。 降压起动失败跳闸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成因是不同的。 4.1.2.1在未切至全电压时即跳闸这种情况往往是电动机端电压不足造成的,此时从监测到电压情况便可判断。造成端电压过低的原因是:一方面可能是变电所至配电室供电线路过长,另一方面可能是降压电抗(或电阻)值偏大,致使电动机端电压过低,起动转矩不足以克服负荷转矩,电动机如堵转一般,电流始终不衰减,热保护到时动作跳闸,起动失败。 如果是供电线路过长可设法用电容补偿方法,提高配电室母线电压。当然电容器应是可调节的,以免电动机停机时母线电压过高。 如果是电抗过大,则设法减小电抗值,使得母线电压与电动机端电压均有妥当的数值,各方面工作都正常。 4.1.2.2降压过程是成功的,在投切至全电压运行时跳闸在电动机从降压阶段至全电压工作的切换过程中,有一供电间隙(如y-起动),此时因电动机内有乘磁,它的电磁场的情况与停机是不同的,有自己的极性方向,类似发电机。当合至电网时由于相位不一致,有时会造成大的冲击,其电流甚至会超过会电压起动的情况,出现意料不到的断路器过流动作,或接触器失压跳闸。这种状况往往是有时起动能成功,有时起动要失败,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功的原因是两个相位接近或完全相同,相位差就很小,二次起运冲击电流很小,起动便能成功。 这种情况,100kw以上的电动机发生的较多,因为其乘磁能量大。遇到这种情况应使用电抗器降压,用短路电抗来达到全电压起动目的。其过程中间没有供电间隙,就不会产生上述情况。 4.1.3短延时跳闸。 电动机起动过程中,跳闸时间不足1s的为短延时跳闸。其异常现象不多见,上述熔断器不良是其中之一。另外,带有接地保护的断路器,其漏电动作整定值偏小,因电动机的馈赠电线路在敷设中绝缘受伤,漏电流值偏大,有时会导致接地保护动作。为防止误动作,接地保护通常有0.2~0.5s的短延时,此时,便反映为短延时动作跳闸。这种情况在新线路上不易发生,在旧的线路上此类故障比较多,一般而言,通过绝缘检查是能发现此故障的。 此外,短延时跳闸原因是上一级保护错误动作。如图1所示,qfl的整定值是正确的,而qf整定值比qfl大,但有mn等电动机负荷的存在,当m1起动时,有6in起动电流存在,qf保护越级动作,此往表现为短延时,同时mn等电动机也从运行中跳闸,表象很清楚,很容易识别。对策是提高qf的整定值。 4.2电动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异步电动机的故障可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类。机械故障如轴承、铁心、风叶、机座、转轴等故障,一般比较容易观察与发现:电气故障主要是定子绕组、电刷等导电部分出现的故障。由于电动机的结构型式、制造质量、使用和维护情况的不同,往往可能出现同一故障有不同外观现象,或同一外观现象引起不同的故障。因此要正确判断故障,必须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分析。然后进行检查与测量,找出故障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排除。 4.2.1调查。 首先了解电机的型号、规格、使用条件及使用年限,以及电机在发生故障前的运行情况,如所带负荷的大小、温升的高低、有无不正常的声音、操作情况等等,并认真听取操作人员的反映。 4.2.2察看故障现象。 察看的的要按电机故障情况灵活掌握,有时可以把电动机上电源进行短时运转,直接观察故障情况,再进行分析研究。有时电机不能上电源,通过仪表商量或观察来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把电机拆开,测量并仔细观察其内部情况,找出其故障所在。 4.3电动机运行中的监视与维护 。 电动机在运行时,要通过听、看、闻等及时监视电动机,以期当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现象时能及时切断电源,排除故障。具体项目如下: 4.3.1听电动机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电动机正常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平稳、轻快、平均、有节奏的。如果出现尖叫、沉闷、摩擦、撞击、振动等异声时,应立即停机检查。观察电动机有无振动、噪声和异常气味电动机若出现振动,会引起与之相连的负载部分不同心度增高,形成电动机负载增大,出现超负荷运行,就会烧毁电动机。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尤其是大功率电动机更要经常检查地脚螺栓、电动机端盖、轴承压盖等是否松动,接地装置是否可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噪声和异味是电动机运转异常、随即出现严重故障的前兆,必须随时发现开查明原因而排除。 4.3.2通过多种渠道经常检查。检查电动机的温度及电动机的轴承、定子、外壳等部位的温度有无异常变化,尤其对无电压、电流指示及没有过载保护的电动机,对温升的监视更为重要。电动机轴承是否过热,缺油,若发现轴承附近的温升过高,就应立即停机检查。轴承的滚动体、滚道表面有无裂纹、划伤或损缺,轴承间隙是否过大晃动,内环在轴上有无转动等。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都必须更新轴承后方可再行作业。注意电动机在运行中是否发出焦臭味,如有,说明电动机温度过高,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 4.3.3保持电动机的清洁,特别是接线端和绕组表面的清洁。不允许水滴、油污及杂物落到电动机上,更不能让杂物和水滴进入电动机内部。要定期检修电动机,清洁内部,更换润滑油等。电动机在运行中,进风口周围至少3m内不允许有尘土、水渍和其他杂物,以防止吸入电机内部,形成短路介质,或损坏导线绝缘层,造成匣间短路,电流增大,温度升高而烧毁电动机。所以,要保证电动机有足够的绝缘电阻,以及良好的通风冷却环境,才能使电动机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 4.3.4要定期测量电动机的绝缘电阻,特别是电动机受潮时,如发现绝缘电阻过低,要及时进行干燥处理。 4.3.5对绕线式电动机,要经常注意电刷与滑环间的火花是否过大,如火花过大。要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并进行检修。 4.3.6保持电动机在额定电流下工作电动机过载运行,主要原因是由于拖动的负荷过大,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动机将从电网中吸收大量的有功功率,电流便急剧增大,温度也随之上升,在高温下电动机的绝缘便老化失效而烧毁。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要注意检查传动装置运转是否灵活、可靠:连轴器的同心度是否标准;齿轮传动的灵活性等,若发现有滞卡现象,应立即停机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运行。 4.3.7检查电动机三相电流是否平衡,其三相电流任何一相电流与其他两相电流平均值之差不允许超过10%,这样才能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如果超过则表明电动机有故障,必须查明原因及时排除。 5.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电动机及控制设备的技术性能也日益完善。在工作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和掌握其性能,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积累经验,判断电动机及控制设备存在的问题与故障处理,找出故障原因并加以分析,及时采取对策,以保证电动机及传动设备的正常运行。 机电安装论文: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摘要:建筑机电系统是建筑的血脉,机电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和使用水平。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是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最主要因素。文章从图纸设计管理、组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六个方面阐述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理论。 关键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的好坏和使用水平的高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水平的发展,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仪表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消防工程、电梯工程、管道工程、动力站工程、通风空调与洁净工程、环保工程、非标设备制造工程等。主要工程活动包括设计、安装、调试、竣工验收几个阶段。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基本上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但其主要部分是在建筑的主题结构工程结束以后才进行施工,并在建筑装修之前就得基本结束,因而具有工期短、边施工边进行的特点。因此,不仅需要健全的工程项目组织,而且要建立严格的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机电安装应急预案,同时还要为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资金等所需资源提供有力的、充分的保障。 为了更好的保证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进行建筑机电安装工程合理、规范的管理。根据管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图纸设计管理、组织管理、合同管理、施工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六个方面。 1 图纸设计管理 图纸设计是建筑施工前期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整个建筑施工唯一的参考和指导。建筑工程图纸设计工作主要是由建筑投标和招标两方面达成一致的产物,建筑施工者只是在按图纸执行指令。对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来说,图纸设计管理主要是保证设计图纸的完整性,一方面要求设计图纸数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求设计图纸内容的完整性。建筑工程施工设计图纸,要充分体现施工设计图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设计图的系统性,要求图纸是系统的图纸,系统的图纸能概略表明各项工程施工的组成系统及联系关系。设计图的协调性,要求各项工程图纸之间能相互说明,互为解释。说明各种设备、设施的平面位置、说明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说明各种原材料的特性、参数的设备材料表。各图纸的标注重复是允许的,但必须保证这些标注的协调一致,保证各图纸之间的协调一致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重要方面。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的有效性,必须在设计单位的资格证书允许范围内的设计,这样才是有效合法的设计施工图纸,才可成为施工结算的有效依据。 2 组织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组织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组织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着这个工程是否能按时保质完成。 为了更好的实施组织管理,我们应该建立适宜的、具有良好执行力的组织团队,并做好组织管理计划和责任分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简洁、畅通的组织沟通渠道,以保证信息的及时、全面、真实的传输和反馈,同时应注意合理、及时的解决组织管理中的矛盾冲突和意见分歧,;加强团队整体的理论水平,保证组织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落实。 3 合同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合同又称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简称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建设单位或总包单位)和承包人(施工单位)之间,为完成商定的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的主要目标是在规定的工期之内,安规定的价格完成符合相关质量、规模和范围标准的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就是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合同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在工程验收时将必然得到验证。合同管理的好,施工企业就能选到预期的效益目标,否则,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的进行合同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符合要求的合同管理系统2、制定完善的、可行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3、注重相关人员合同管理知识水平的提高。4、做好合同签订时的管理,为履行合同打好基础。5、认真履行合同,加强合同履约管理。 4 施工进度管理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是在装修施工开始之前进行的,并需要在装修开始时结束,所以其进度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是反映整个施工队伍组织水平的高低,反应能力的快慢,施工设备的利用率等各个方面。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需要将施工总计划中的各个小部分目标和控制点按施工工程分解到每一项、每一天的工程目标中,并严格按照计划编制详细的日计划、周计划、旬计划、月计划,并在明天休工之前半小时召开施工总结、协调会议,总结当天的工作完成情况,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开展计划。项目管理者必须不定时检查施工进度,督促施工者按照计划完成相应工作。保证机电安装工程按期竣工。 5 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对社会治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的控制,与建筑工程社会价值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施工前图纸设计质量的控制,应注意图纸设计的合理性和简洁性,保证施工人员能够读懂图纸,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补充、完善图纸中的不足; 2.机电安装设备的质量,是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和评定,严格控制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材料进入施工阶段,并建立完善的原材料追溯制度; 3.施工工程中的质量控制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施工者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注意施工操作的规范性,不能随意变更作业方式和作业操作范围,质量控制者要对施工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检查、登记、考核制度,对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工程不能进入下一道施工程序; 4.施工后期的调试阶段,应严格按照要求对设备、系统进行调试,不能精简步骤、跳跃式调试,并建立完善的调试记录,记录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详细,对不符合要求的设备要予以及时更换。 6 安全管理 安全是所用工作最重要的管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也不例外。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工程中如果安全管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财产、人身损失,其后果是无法想象的。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做好施工操作者的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充分配置安全控制所需要的消防设备,并不定时的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更换;第三,施工管理者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安全防范,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将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切安全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机电安装论文:浅谈机电安装工程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的一些管理要素及对项目施工后的验收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机电安装;效益;管理;验收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施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直接关系到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 经济 效益,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越来越广泛,涉及 工业 、公用、民用三个部分中的设备安装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仪表工程、洁净工程、消防工程、智能化工程等等。其整个施工过程从施工人员、设备和材料、施工机具、施工方法、竣工验收各个阶段,都要实行严格管理,以确保质量合格。 1工程管理的要素 机电安装工程中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管理是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成本目标的实现,一次在生产要素管理中需用优化配置、动态控制和 科学 调节等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 理、工程设备和材料管理、施工机械设备和检测器具管理和项目的资金管理等做到计划、供应、使用、检查、分析和改进要有序合理的安排。 1.1施工前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在接到顾客的招标文件之后,根据用户要求并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评审,核实工程实物量,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及相关的成本费用的支出、施工方法、质量要求、机械设备的使用、材料供应、劳动力调配和工期目标等诸方面进行合理评估,正确合理地编制施工图预算,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要深入研究招标文件和合同内容,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费用,包括合同规定的属于包干性质的各项定额补贴,并将其列入施工图预算。但不能将项目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列入施工图预算,更不能违反政策高估冒算或乱收费。 工程管理,“七分准备,三分施工”。合同签订后,工程管理人员负责按规定办理工程开工手续,并与甲方协商提供施工所用的动力来源(如水、电、风等)和施工人员所须的休息和进餐的场所,并根据甲乙双方的要求签订安全防火协议;察看施工场地,确定设备及材料运输车辆的道路是否通畅。按照顾客要求及实际情况确定开工及竣工时间,根据工程量及施工设备情况配备施工作业人员,制订施工 网络 计划。划定施工区域,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1.2施工前材料的管理 材料管理是工程施工的重点,在工程施工前,所有材料应基本到位。材料在订购前,要对材料生产单位的生产能力和资质进行评审,以免因材料的供应不足、材料质量不过关或由于运输路线复杂而延误工期。施工单位在材料到货后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材料检验,并索取产品合格证,对外观质量有严重缺陷的产品应予以退货,对质量有争议的材料和图纸、规范有要求的材料应给予复检。 1.3施工过程中技术的管理 技术人员必须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认真进行图纸自审和会审,制订正确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项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机具、费用也会不同,因此,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如:湘钢新轧钢冷轧厂2 #生产线改造工程中,施工单位需安装包括五架轧机的轧机机组,单片牌坊最重为:141 t,而安装区域只有一台85 t吊车,不能满足大型设备的吊装需要,因此轧机牌坊的吊装是轧机安装的施工难点之一。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在现场勘察分析后,对现有的330 t液压吊的起重能力、吊臂的回转半径及厂房下弦高度进行验算分析,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吊装方案,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1.4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管理 由于工序质量、分项或分部工程的质量形成并决定工程的最终质量,并且最终质量是一次性的,不可更改的。因此,作为大型机电安装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施工层次和影响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人员素质、机具设备、施工环境、材料进场和使用等方面,对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策划和控制。因此,有必要成立以项目负责人为主,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工长和各分包负责人构成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2机电安装工程的竣工验收及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按工程总承包合同范围和批准的设计文 件规定全部内容已建成,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建设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共同验收,检验各分项工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工业 建设项目工程的设备能够生产合格产品;民用建设项目能够达到系统的功能正常使用,在检查验收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 2.1机电安装工程验收的依据 机电安装的竣工验收一般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设计及设计变更通知书;设备说明书;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主管部门或业主有关审批、修改、调整的文件;工程总承包合同;建筑安装工程统计规定及主管部门关于工程竣工规定;涉及进口设备或是引进外资的工程,应按照合同约定和世界银行的规定按时编制项目完成报告。 2.2机电安装工程验收标准 机电安装工程的验收标准:必须符合合同规定和实际文件要求,符合国家现行的施工验收规范,工程全部完成,无漏项,主要工艺设备、配套设施经联动负荷调试合格,形成生产使用的能力或功能;交工资料齐全达到归档要求;生产准备工作适应投产的需要;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设施已按要求建成使用;少数非主要设备虽未按实际规定的内容全部建成,但不影响生产;设备试运转合格,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达到设计预期要求才能进行竣工验收。 2.3机电安装工程竣工结算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已完工,并已经过验收签证,交工资料已整理汇总完毕并经有关责任方签字认可;施工图预算以及应调整的工程造价已编制完毕;设计变更等技术核定单等签证手续已办完;因建设单位原因造成的人员窝工、机具闲置、工期延误等 经济 索赔已得到建设单位认可后,项目部即可向工程发包方进行最终的工程价款结算。发包方与承包方按照签订的具有 法律 效力的工程合同和补充协议,以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规定和标准等进行竣工决算。 竣工验收阶段由建设单位编制竣工结算报告,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竣工项目从筹建开始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建设费、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 总结 性文件。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依据资料填写竣工结算报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施工项目中一个重要部分,与人民生活和国家 发展 息息相关。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其实机电安装至关重要。机电安装项目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对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特种设备及作业、施工机具、技术档案资料,以及回访保修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处理,这就要求建立 计算 机系统及其数据库,以达到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机电安装论文: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 摘 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机电设备安装实践经验,从电动机调试起动前、运行过程、故障原因诸多细节检查人手,详细介绍了大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过程中经常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典型回路为例,具体分析阐述了电动机起动失效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就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监视与维护进行了扼要说明,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动机;安装调试;故障;控制与保护 1 概述 在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完成之后,通常要对电动机及其所带的机械作单机起动调试。调试运行设备是在施工单位人员的操作下,按照正式生产或使用的条件和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运转,与项目设计的要求进行对比。目的是考验设备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的质量,验证设备连续工作的可能性,对设备性能作一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与设备制造出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对设备工程的质量作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设备的试运行往往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异常现象,使电动机起动失败而跳闸,较大容量的电动机机会便多一些。为了便于事后分析,而电机起动之前,我们就应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尤其是大型电动机更需要重视),并对检查的结果加以分析。 2 电动机起动前的检查与试运行检查 2.1 启动前的检查 2.1.1 新安装的或停用三个月以上的电动机,用兆欧表测量电动机各项绕组之间及每项绕组与地(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测试前应拆除电动机出线端子上的所有外部接线。通常对500v以下的电动机用500v兆 欧表测量,对500~3000v电动机用1000v兆欧表测量其绝缘电阻。按要求,电动机每1kv工作电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1mb·ω,电压在1kv以下、容量为了1000kw及以下的电动机,其绝缘电阻应不低于0.5mb·ω。如绝缘电阻较低,则应先将电动机进行烘干处理,然后再测绝缘电阻,合格后才通电使用。 2.1.2 检查二次回路接线是否正确,二次回路接线检查可以在未接电动机情况下先模拟动作一次,确认各环节动作无误,包括信号灯显示正确与否。检查电动机引出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相序和旋转方向是否符合要求,接地或接零是否良好,导线截面积是否符合要求。 2.1.3 检查电动机内部有无杂物,用干燥、清洁的200-300kpa的压缩空气吹净内部(可使用电吹风机或手风箱等来吹),但不能碰坏绕组。 2.1.4 检查电动机铭牌所示电压,频率与所接电源电压、频率是否相符,电源电压是否稳定(通常允许电源电压波动范围为±5%),接法是否与铭牌所示相同。如果是降压起动,还要检查起动设备的接线是否正确。 2.1.5 检查电动机紧固螺栓是否松动,轴承是否缺油,定子与转子的间隙是否合理,间隙处是否清洁和有无杂物。检查机组周围有无妨碍运行的杂物,电动机和所传动机械的基础是否牢固。 2.1.6 检查保护电器(断路器、熔断器、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整定值是否合适。动、静触头接触是否良好。检查控制装置的容量是否合适,熔体是否完好,规格、容量是否符合要求和装接是否牢固。 2.1.7 电刷与换向器或滑环接触是否良好,电刷压力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2.1.8 检查启动设备是否完好,接线是否正确,规格是否符合电动机要求。用手扳动电动机转子和所传动机械的转轴(如水泵、风机等),检查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涩、摩擦和扫膛现象。确认安装良好,转动无碍。 2.1.9 检查传动装置是否符合要求。传动带松紧是否适度,联轴器连接是否完好。 2.1.10 检查电动机的通风系统、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是否正常。观察是否有泄漏印痕,转动电动机转轴,看转动是否灵活,有无摩擦声或其它异声。 2.1.11 检查电动机外壳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是否可靠和符合要求。 2.2 电动机试运行过程中检查 2.2.1 启动时检查 2.2.1.1 电动机在通电试运行时必须提醒在场人员注意,传动部分附近不应有其它人员站立,也不应站在电动机及被拖动设备的两侧,以免旋转物切向飞出造成伤害事故。 2.2.1.2 接通电源之前就应作好切断电源的准备,以防万一接通电源后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如电动机不能启动、启动缓慢、出现异常声音等)能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直接启动方式的电动机应空载启动。由于启动电流大,拉合闸动作应迅速果断。 2.2.1.3 一台电动机的连续启动次数不宜超过3~5次,以防止启动设备和电动机过热。尤其是电动机功率较大时要随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情况。 2.2.1.4 电动机启动后不转或转动不正常或有异常声音时,应迅速停机检查。 2.2.1.5 使用三角启动器和自耦减压器时,软启动器或变频启动时必须遵守操作程序。 2.2.2 试运行时检查 2.2.2.1 检查电动机转动是否灵活或有杂音。注意电动机的旋转方向与要求的旋转方向是否相符。 2.2.2.2 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对于380v异步电动机,电源电压不宜高于400v,也不能低于360v。 2.2.2.3 记录起动时母线电压、起动时间和电动机空载电流。注意电流不能超过额定电流。 2.2.2.4 检查电动机所带动的设备是否正常,电动机与设备之间的传动是否正常。 2.2.2.5 检查电动机运行时的声音是否正常,有无冒烟和焦味。 2.2.2.6 用验电笔检查电动机外壳是否有漏电和接地不良。 2.2.2.7 检查电动机外壳有无过热现象并注意电动机的温升是否正常,轴承温度是否符合制造厂的规定(对绝缘的轴承,还应测量其轴电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最高容许温度和最大容许温升见表1。 2.2.2.8 检查换向器、滑环和电刷的工作是否正常,观察其火花情况(允许电刷下面有轻微的火花)。 2.2.2.9 检查电动机的轴向窜动(指滑动轴承)是否超过表2的规定。测量电动机的振动是否超过表3的数值(对容量为40kw及以下的不重要的电动机,可不测量振动值)。 3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分析 电动机发生故障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 3.1 故障外因 3.1.1 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 3.1.2 起动和控制设备出现缺陷 3.1.3 电动机过载。 3.1.4 馈电导线断线,包括三相中的一相断线或全部馈电导线断线。 3.1.5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有粉尘、潮气及对电机有害的蒸气和其它腐蚀性气体。 3.2 故障内因 3.2.1 机械部分损坏,如轴承和轴颈磨损,转轴弯曲或断裂,支架和端盖出现裂缝。所传动的机械发生故障(有摩擦或卡涩现象),引起电动机过电流发热,甚至造成电动机卡住不转,使电动机温度急剧上升,绕组烧毁。 3.2.2 旋转部分不平衡或联轴器中心线不一致。 3.2.3 绕组损坏,如绕组对外壳和绕组之间的绝缘击穿,匝间或绕组间短路,绕组各部分之间以及换向器之间的接线发生差错,焊接不良,绕组断线等。 3.2.4 铁芯损坏,如铁芯松散和叠片间短路。或绑线损坏,如绑线松散、滑脱、断开等。 3.2.5 集流装置损坏,如电刷、换向器和滑环损坏,绝缘击穿。震摆和刷握损坏等。 4 电动机起动失败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以典型电路,即其一次回路的短路保护是使用断路器qf(或熔断器),控制电器接触器k,热继电器ft作过载保护(有时ft接在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回路中)为例,来介绍电动机起动失败的异常现象,并分析其起动失败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4.1 电动机的控制与保护 4.1.1 电动机一起动立即跳闸,即瞬时跳闸 断路器qf瞬动跳闸,会使人怀疑是否发生了短路故障,一般而言,设备安装完毕,在有关的开关柜内先将导电物等清除干净,再作绝缘耐压试验,各部位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带电试车。所以短路故障可能较少,而且凡发生短路故障均有迹象可查,或有火花,或有焦烟气味,同时兼有异常声音,事后再作绝缘试验,能发现绝缘已损坏。最迷惑不解的是一切都好,但断路器仍然发生瞬动跳闸,此时应确认断路器选择的脱扣电流值是否合理。如40kw的电动机,其额定电流约80a。在选择用断路器时,选用脱扣电流100a似乎可以了,而且瞬时电流倍数为10,可达1000a,足以躲开电动61n的起动电流,似乎不应该有问题。但如果考虑下列因素之后,原因便清楚了。 4.1.2 降压起动失败跳闸 降压起动失败跳闸有两种情况,两种情况成因是不同的。 4.1.2.1 在未切至全电压时即跳闸这种情况往往是电动机端电压不足造成的,此时从监测到电压情况便可判断。造成端电压过低的原因是:一方面可能是变电所至配电室供电线路过长,另一方面可能是降压电抗(或电阻)值偏大,致使电动机端电压过低,起动转矩不足以克服负荷转矩,电动机如堵转一般,电流始终不衰减,热保护到时动作跳闸,起动失败。 如果是供电线路过长可设法用电容补偿方法,提高配电室母线电压。当然电容器应是可调节的,以免电动机停机时母线电压过高。 如果是电抗过大,则设法减小电抗值,使得母线电压与电动机端电压均有妥当的数值,各方面工作都正常。 4.1.2.2 降压过程是成功的,在投切至全电压运行时跳闸在电动机从降压阶段至全电压工作的切换过程中,有一供电间隙(如y-起动),此时因电动机内有乘磁,它的电磁场的情况与停机是不同的,有自己的极性方向,类似发电机。当合至电网时由于相位不一致,有时会造成大的冲击,其电流甚至会超过会电压起动的情况,出现意料不到的断路器过流动作,或接触器失压跳闸。这种状况往往是有时起动能成功,有时起动要失败,有很大的偶然性。成功的原因是两个相位接近或完全相同,相位差就很小,二次起运冲击电流很小,起动便能成功。 这种情况,100kw以上的电动机发生的较多,因为其乘磁能量大。遇到这种情况应使用电抗器降压,用短路电抗来达到全电压起动目的。其过程中间没有供电间隙,就不会产生上述情况。 4.1.3 短延时跳闸 电动机起动过程中,跳闸时间不足1s的为短延时跳闸。其异常现象不多见,上述熔断器不良是其中之一。另外,带有接地保护的断路器,其漏电动作整定值偏小,因电动机的馈赠电线路在敷设中绝缘受伤,漏电流值偏大,有时会导致接地保护动作。为防止误动作,接地保护通常有0.2~0.5s的短延时,此时,便反映为短延时动作跳闸。这种情况在新线路上不易发生,在旧的线路上此类故障比较多,一般而言,通过绝缘检查是能发现此故障的。 此外,短延时跳闸原因是上一级保护错误动作。如图1所示,qfl的整定值是正确的,而qf整定值比qfl大,但有mn等电动机负荷的存在,当m1起动时,有6in起动电流存在,qf保护越级动作,此往表现为短延时,同时mn等电动机也从运行中跳闸,表象很清楚,很容易识别。对策是提高qf的整定值。 4.2 电动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异步电动机的故障可分为机械故障和电气故障两类。机械故障如轴承、铁心、风叶、机座、转轴等故障,一般比较容易观察与发现:电气故障主要是定子绕组、电刷等导电部分出现的故障。由于电动机的结构型式、制造质量、使用和维护情况的不同,往往可能出现同一故障有不同外观现象,或同一外观现象引起不同的故障。因此要正确判断故障,必须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分析。然后进行检查与测量,找出故障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排除。 4.2.1 调查 首先了解电机的型号、规格、使用条件及使用年限,以及电机在发生故障前的运行情况,如所带负荷的大小、温升的高低、有无不正常的声音、操作情况等等,并认真听取操作人员的反映。 4.2.2 察看故障现象 察看的的要按电机故障情况灵活掌握,有时可以把电动机上电源进行短时运转,直接观察故障情况,再进行分析研究。有时电机不能上电源,通过仪表商量或观察来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再把电机拆开,测量并仔细观察其内部情况,找出其故障所在。 4.3 电动机运行中的监视与维护 电动机在运行时,要通过听、看、闻等及时监视电动机,以期当电动机出现不正常现象时能及时切断电源,排除故障。具体项目如下: 4.3.1 听电动机在运行时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电动机正常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平稳、轻快、平均、有节奏的。如果出现尖叫、沉闷、摩擦、撞击、振动等异声时,应立即停机检查。观察电动机有无振动、噪声和异常气味电动机若出现振动,会引起与之相连的负载部分不同心度增高,形成电动机负载增大,出现超负荷运行,就会烧毁电动机。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尤其是大功率电动机更要经常检查地脚螺栓、电动机端盖、轴承压盖等是否松动,接地装置是否可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噪声和异味是电动机运转异常、随即出现严重故障的前兆,必须随时发现开查明原因而排除。 4.3.2 通过多种渠道经常检查。检查电动机的温度及电动机的轴承、定子、外壳等部位的温度有无异常变化,尤其对无电压、电流指示及没有过载保护的电动机,对温升的监视更为重要。电动机轴承是否过热,缺油,若发现轴承附近的温升过高,就应立即停机检查。轴承的滚动体、滚道表面有无裂纹、划伤或损缺,轴承间隙是否过大晃动,内环在轴上有无转动等。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都必须更新轴承后方可再行作业。注意电动机在运行中是否发出焦臭味,如有,说明电动机温度过高,应立即停机检查原因。 4.3.3 保持电动机的清洁,特别是接线端和绕组表面的清洁。不允许水滴、油污及杂物落到电动机上,更不能让杂物和水滴进入电动机内部。要定期检修电动机,清洁内部,更换润滑油等。电动机在运行中,进风口周围至少3m内不允许有尘土、水渍和其他杂物,以防止吸入电机内部,形成短路介质,或损坏导线绝缘层,造成匣间短路,电流增大,温度升高而烧毁电动机。所以,要保证电动机有足够的绝缘电阻,以及良好的通风冷却环境,才能使电动机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 4.3.4 要定期测量电动机的绝缘电阻,特别是电动机受潮时,如发现绝缘电阻过低,要及时进行干燥处理。 4.3.5 对绕线式电动机,要经常注意电刷与滑环间的火花是否过大,如火花过大。要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并进行检修。 4.3.6 保持电动机在额定电流下工作电动机过载运行,主要原因是由于拖动的负荷过大,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动机将从电网中吸收大量的有功功率,电流便急剧增大,温度也随之上升,在高温下电动机的绝缘便老化失效而烧毁。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要注意检查传动装置运转是否灵活、可靠:连轴器的同心度是否标准;齿轮传动的灵活性等,若发现有滞卡现象,应立即停机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运行。 4.3.7 检查电动机三相电流是否平衡,其三相电流任何一相电流与其他两相电流平均值之差不允许超过10%,这样才能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如果超过则表明电动机有故障,必须查明原因及时排除。 5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动机及控制设备的技术性能也日益完善。在工作中如何正确的使用和掌握其性能,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积累经验,判断电动机及控制设备存在的问题与故障处理,找出故障原因并加以分析,及时采取对策,以保证电动机及传动设备的正常运行。 机电安装论文:机电设备安装常见问题与改善 摘 要:针对机电安装问题展开讨论,归纳了机电设备安装常见技术及相关管理问题;对技术改善提出相关意见陈述;强调了通电调试的重要性以引起重视;最后验收。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问题 1 机电设备安装常见技术问题表现 1.1 螺栓联接问题 螺栓、螺母联接是机电行业的一种最基本的装配,联接过紧时,螺栓在机械力与电磁力的长期作用下容易产生金属疲劳,发生剪切或螺牙滑丝等联接过松的情况,使部件之间的装配松动,引发事故。对于电气工程传导电流的螺栓、螺母联接,不仅要注意其机械效应,更应注意其电热效应,压接不紧,接触电阻增大,通电时产生发热-接触面氧化-电阻增大的恶性循环,直至严重过热,烧熔联接处,造成接地短路、断开事故。对于一次设备及母线,联接线的并沟线夹、t型线夹、设备线夹、接线相等都可能因此产生程度不同的事故。 1.2 振动问题 (1)泵:转子不平衡,轴承间隙大,转子和定子相磨擦,转子与壳体同心度差等,这些都是机械方面的问题。 (2)电机:转子不平衡,轴承间隙大,转子和定子气隙不均匀。 (3)操作:主要是工艺操作参数偏离泵的额定参数太多,引起泵的运行不平稳,例如:出口阀控制的流量太小引起的震动等,这要求工艺尽量接近泵的额定参数进行操作。 1.3 超电流问题 (1)泵:轴承损坏,转子与壳体相磨擦,泵内有异物等。 (2)电机:功率偏小,过载电流整定偏小,线路电阻偏高,电源缺相等。 (3)工艺操作:所送介质超过泵的设计能力,如密度大、粘度高、需求量高等。 1.4 电气设备问题 (1)安装隔离开关时动、静触头的接触压力与接触面积不够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接触面的电热氧化,使接触电阻增大,灼伤、烧蚀触头,造成事故。 (2)断路器弧触指及触头装配不正确,插入行程、接触压力、同期性、分合闸速度达不到要求,将使触头过热、熄弧时间延民,导致绝缘介质分解,压力骤增,引发断路器爆炸事故。 (3)电流互感器因安装检修不慎,使一次绕组开路,将产生很高的过电压,危及人身与设备安全。 (4)有载调压装置的调节装置机构装配错误,或装配时不慎掉入杂物,卡住机构,也将发生程度不同的事故。 (5)主变压器绝缘破坏或击穿。在安装主变吊芯和高压管等主要工作时,不慎掉入杂物(如螺帽、钥匙等,这些情况在工程实践中并不罕见),器身、套管内排水不彻底,密封装置安装错误,或者在安装中损坏,都会使主变绝缘强度大为降低,可能导致局部绝缘破坏或击穿,造成恶性事故。 (6)主变压器保护拒动。主变压器内部或出线侧发生短路、接地事故,而保护拒动、断路器不跳闸,巨大的短路电流不仅使短路处事故状态扩大,也使主变内部温度骤升,变压器油迅速汽化、分解,成为高爆性的可燃物质,这可能发生主变爆炸的恶性事故。主变的紧急事故油池和其他消防设施都是针对这种可能性设计的。 2 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相关改善办法 2.1 严格施工组织设计及设备、设施选择 施工组织设计和设备、设施选择是经有关科技人员共同研究商定的,通过技术计算和验算,既有其使用价值,又可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不要随便更改选用设备,否则会影响基础工作的进展。 2.2 按预定计划开展安装工作 每一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顺序都有其科学性。一个安装工程的计划排队是经过多方面的考虑,经过技术论证排出的,是有科学根据并有一定指导性的,不要随便改动,以免造成背工窝工,工程进度连续不上。 2.3 对安装工作要总体布置、统一安排 对大型安装工程,由于设备多,安装环节多,因此对每一项安装都必须有总体布置,做到统一安排,施工队中必须有一个统一指挥的机电队长 (或项目副经理) 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处理,集思广益,多征求职工的工作意见。作为管理人员对各项安装要了如指掌,对下一步该干什么、怎么干、缺什么材料和配备件,还存在什么问题等都要心中有数,该提前做的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到位,这样才不至于在安装工作中造成停工待料的被动局面。 2.4 安装工作要有主有次 一个工程具备开工条件,首先得有电源,其次要有动力源,有提升装备 (包括井架、提升绞车)。要想达到短期开工之目的,安装工作必须有主有次,分轻重缓急。只有对安装变电所、压风机,井架、提升绞车工作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安装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5 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每一种设备的安装,都有很严格的技术要求,只有按设计技术要求施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流失和材料消耗。一种设备的基础是经过设计部门的计算设计出来的,按要求施工,才能保证质量,保证安全。 2.6 按常规安装方式对设备进行安装 每种设备的安装,都有一定的作业方式和工作顺序,不能急于求成,工序颠倒。例如:井架安装,常规作业方法是一层组装起后,进行初操平找正,然后逐层安装。井架安装完后,各连接部位必须一条不少地穿上螺栓,拧紧所有连接螺栓,进行整体操平找正。最后才是井架四脚二次灌灰。切不可一层安装完后不进行初操平找正,整体安装完后不精确操平找正,连接部位缺件,就二次灌灰,给上层安装工作带来困难,造成不好安、对不上、穿不上螺栓等尾工量多的现象,结果造成安装质量低,不合乎安装质量标准要求。 2.7 提高机电工人整体素质 机电工素质低是造成安装速度和安装质量低的人为因素。机电工在安装时,必须经过岗前培训,掌握一般安装知识,熟知安装标准,该找平的必须找平,该连接的部位螺栓必须一条不少,该穿地脚螺栓的部位必须一条不少;电工在设备供配电上应做到按规程规范接电,对供电设备开关、控制盘应做到提前检修,接好电后必须对设备进行试运转。 3 通电调试 工程实体安装完毕,必须清洁场地经过仔细的检查和准备后进入调试步骤。笔者摸索出调试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3.1 必须遵循“五先五后”原则 先单机后联调;先手动后自动;先就地后远方(遥控);先空载后负载;先点动后联动。 3.2 要以“安全第一”为准则 包括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不能急于求成而忽视安全的重要性。所有配电屏、柜和设备的送(受)电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行“送(受)电令”制度。送电单位由专人负责、统筹安排;不论是送电还是受电,都要在双方监理的监督下完成。 3.3 形成有关工程调试数据资料 要求施工单位提交的资料真实、准确、完整。有的监理人员只是用巡视的方法简单地介入调试过程,不熟悉调试情况和调试结果,对调试资料中的数据持怀疑态度,往往不及时签署或要求重新安排调试,造成资料延迟、失真或浪费人力、物力,也不能体现监理在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作用。 4 验收 施工承包单位在工程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时,应在自评、自查工作完成后,向项目监理部提交竣工验收报验单及竣工报告;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竣工资料及工程实体质量完成情况进行预验收对检查出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整改,经项目监理部对竣工资料和工程实体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工程竣工报验单,并向建设单位提出资料评估报告。 对一些竣工验收后工程移交前未来得及完成整改的问题,可征得安装单位的同意,做甩项处理,在监理的督促和跟踪下可以在工程移交后继续完善。 机电安装论文:浅谈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监控探究 【论文关键词】智能建筑 机电安装 质量监控 【论文摘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建筑安装技术的日益更新升级催生了智能建筑的不断涌现,其中机电设备作为整个智能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装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关系着整个建筑的质量。本文分别从工程协调、质量控制、质量监控等几个方面探究了如何确保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希望为日益兴起的智能化建筑质量安全提供一些指导。 智能建筑是当前和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潮流趋势,是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融合的产物。智能建筑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智能化,这有赖于大量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运用。机电设备是智能建筑的重要设施设备,机电设备的安装关系到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工程质量。因此,加强对智能建筑的机电安装质量监控,是确保整个智能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提出了从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协调、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强化监控的看法。 1 加强施工过程的工作协调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能建筑安装是个复杂的工程,施工队伍庞杂,施工技术水准参差不齐,而且在各自的承包责任范围内,施工队往往只注重本专业内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而忽视专业交界面的施工。这样,施工现场主体多,工作千头万绪,倘若单位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将埋下诸多质量隐患。因此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各施工单位协调配合,交错施工,质量达标。 1.1划清专业施工界面,避免施工真空或重复施工 智能建筑对电压的要求极为苛刻,强电与弱电的施工设计图纸界面容易出现界限迷糊无法分清的问题,如气体灭火控制屏的220v电源线,空调机的控制柜至电源箱间的管线属于强电范畴,但强电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现设计图纸与强电施工要求不符,于是要求设计单位进行修改,从而及时避免了隐患的滋生。厘清施工界面,对避免各个施工单位因无序施工而出现施工真空或重复施工问题。 1.2交错施工 跨专业间的施工、调试需要仔细安排,早作分析,协调进行水、电等专业的配合,对重点工序进行排查,检查落实。如配电施工与电缆铺设间的交错,墙面电线敷设与墙体装修的交错,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施工盲点,保证施工质量,还能提高施工效率。 2 严格把控关键设备的安装质量关 智能建筑与电气工程联系密切。电气工程专业性强,作业面宽,工程繁杂,对质量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关键设备安装问题,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出现智能不“智”的问题。因此,在监控过程中,应做好规划,明确施工方责任,抓住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坚持报难制度,及时排除质量故障。 2.1严把配电装置质量关 如果说电气工程是智能建筑的核心,那么配电装置则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因此,必须对配电装置的质量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支撑基础系统稳定运行的配电装置质量安全。为此,必须对配电设备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严格按图施工和规范验收。实际中,建筑楼内的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设备在安装中往往会出现技术性问题,像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实际要求等等现象。考虑到整定电流在整个配电系统中的关键性,整定电流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整定电流小,开关容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系统在出现过载或非金属性短路时会因为无法跳闸而造成人员触电或短路失火等安全事故。因此,配电装置安装过程中要仔细检查,认真核对图纸,及时排查,坚决消除事故隐患。 2.2 确保电缆铺设质量 电气工程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缆线。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倘若质量不高,极易发生火灾或频繁短路的事故,大大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当前智能建筑工程中采用的电缆绝大多数的规格从三芯到五芯不等,加上工程施工中多将电缆沿竖井、桥架和沟道铺设,各种各样的电缆多缠绕在一起,而且一旦铺设不宜再返工,倘若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或者马虎疏忽,不分门别类、严格审查,将极易造成运行过程中电缆发热而烧坏的问题。如某工程中的电缆型号采用的有gnhyje系列、gnhyjv系列等,施工队在铺设强电竖井的电缆时,错将50平方毫米的gnhyje型电缆换成了gnhyjv型电缆,由于电缆连通的设备的电压要求不一样,导致电缆设备的防火标准大大降低,使用性能也大打折扣,为工程埋下了事故隐患。智能建筑多用电负荷高,一旦出现电缆质量问题或者电缆铺设错误,将可能出现电缆烧毁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而且频繁的短路也会对智能设施形成破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电缆的铺设质量。 2.3 检查配电箱 配电箱是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方面发挥着控制器的作用,要使工程中的动力、照明以及弱电负荷能正常工作,配电箱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当前的智能建筑工程中,采用的配电箱型号复杂、数量多,而且大部分配电箱还受楼宇、消防等弱电设施的控制,箱内原理复杂、上筑下级设制合严格。另外,电气系统的专业要求和施工队资质的参差不齐,在设计中受各方干扰的情况较多,会造成设计修改通知单增加,配电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等问题。若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只专虑按设计图施工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顾对号入座而不仔细地进行技术审核,就可能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因此,业主、监理方应对现场的配电箱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纠正开关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数不够等错误。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量配合相当严格,若不符合技术要求,势必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供电可靠性差,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2.4 确保弱电设备安装质量 智能建筑往往要铺设大量的弱电设备,专业性极强,要求每个弱电子系统要搭配专门的技术人员安装调试,以确保安装质量。在安装实践中,可能由于监控管理人员一般对某些智能系统不够精通,因此在做好基础的管线、线槽施工质量的同时,重点对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监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在智能建筑安装市场上,对关键设备的安装采取的是招投标的形式,许多专业队伍为争取夺标,往往承诺满足系统更多更新的功能,而且以低报价来增加竞争优势,这导致许多缺乏资质的企业混入安装市场,一些不合资质的企业在实际施工中为节约成本会去掉某些功能,忽视一些监控点。工程监控点减少无疑埋下了事故隐患,这是当前一些智能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实施质量目标预控 质量目标即使工程施工的方向,也是对相关责任方的约束和监督。根据现场施工经验来看,施工现场存在着业主、监理、施工管理人员等主体,为此在明确责任方责任的同时,必须实施质量目标预控,从而才能促使每个工程主体都按照各自的责任去执行。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电气质量监控中,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管、补管、交接等重点协调环节,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后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监控。电气工程除了设备材料的施工质量外,系统的功能也是重要一环。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先进的设备不断出现,功能不断增强,而同一产品,功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价格的明显不同。所以,在监控中,一定要根据合同仔细推敲,严格管理,确保系统应具备的功能,防止功能与实际要求不符而出现工程返工的问题。 4 小结 智能建筑是集各种先进科技于一体的建筑,对其进行机电安装质量的有效监控必须坚持分而化之的原则,就是对各个机电设备的安装都要严格把关,确保各个设备质量、安装质量都要是质量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上做好协调,防止无序施工造成的施工盲点和重复施工,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智能建筑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潮流趋势,只有对机电设备安装实现有效监控,确保建筑质量合格舒适,才能使智能建筑为广大老百姓广泛接受。 机电安装论文: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自动化的机电工程施工被广泛应用,很多水利工程、建筑等各种企业的水电安装工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机电安装的工程可以应用于工业、民用等领域,使用范围很广,而且规模大,自动化程度高,所以机电安装施工技术作为企业建设的重点工程,施工要求需要标准较高和质量控制较严。 关键词 机电安装技术;质量管理 机电安装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项目,包含电气、自动化仪表、电子仪器、管道、电梯、动力站、消防设施、智能化建筑等项目。通过设计、安装和调试三个阶段完成安装工程竣工,以完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机电安装工程极其复杂和多样化,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措施。 1 施工技术 安装低压配电箱,首先在配电箱的盘面涂上光滑的漆,做好鲜明的标志,牢固盘架,箱底板不能安装电器。把木制配电箱开关电器的照明盘电流设置在60 a以上、动力盘电流设置在30 a以上,在操作频繁的照明盘或者易燃场所的配电盘上加设铁包皮;墙上的配电盘,应保证盘底和地面距离要在1.2 m以内;在配电盘距地面1.8 m的地方安装电度表,在与地面相距不过2.1 m的地方明装立式铁架盘;在配电箱上安装的a、b、c三种母线,分别涂上黄、绿、红三种相色漆,易于区分;最后,把低压漏电保护器安装在配电盘上,以确保用电的安全性。室外配电箱,应在箱体上方安设防雨罩,公共场所配电箱,应加锁固定箱门。 调试电力拖动系统分为调试准备、试运行、启动和调速、停止运行四大步骤。调试前应做好准备工作,详细核对铭牌上的各项数据,察看使用环境,查看离合器进、出风处的通风流畅程度,根据机型检查接线的方式,检查进线电源电压和频率;检查机座接地装置连接的牢靠程度。 采用柱式法安装配电变压器,用两条槽钢把台架固定在两根电杆上,台架和面的距离要达到2.7 m,同时确保台架的水平倾斜在1/100以下。然后,在两槽钢中安装配电变压器,在配电变压器的底部安置两根枕木,谨防配电变压器滑脱以及与槽钢产生振动。用直径在25 mm以下的钢绞线缠绕变压器油箱顶部两杆,采取扭麻花的方法来缠绕,抽紧操作采用花兰螺丝;把防蛙罩加装在变压器高压柱头上,用低压绝缘导线和铜铝设备线夹联接低压柱头出线,裸露导线的绝缘处理采用热收缩绝缘套管;最后,设置好安全保护措施,即需要在槽钢周围悬挂禁止攀登等警告牌。 2 施工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包括方案设计、技术、施工组织和成品质量控制四个方面的监管工作。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机电安装技术的特点和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施工工序,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 在安装施工前要仔细勘测施工现场,确保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要与实际工程的需求相符,平整施工场地,验收好进场的各种类型的施工设备和分配好施工人员的工作和责任,确保合理安排安装施工的整套计划和工序。 2.1 施工准备工作质量控制 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之前,应准确校对设计文件和设备的文件。在安装过程中会使用很多大型的安装设备,必须保证使用的设备与安装施工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相对应。同时,结合现场地质和气候,对水管、供电、供暖、抗震等临建设备采取防护措施,保证建筑的其他设施的安全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合理做好的准备工作再做好施工安排。 另外,安排施工人员认真检察并妥善保管进场设备,审核机电安装施工的设计图纸、施工材料,组织技术人员针对电缆走向、排水坡度处理等问题进行综合性探讨进而实现有效的解决,以防因审核不周引发的安全隐患。 2.2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机电安装施工极易出现质量问题,必须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重点控制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及时整改和纠正潜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符合国家既定标准的施工质量。另外,竣工交接的每一项已经完成的工序,都要逐一保护和检测成品的质量。 2.3 质量控制方法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信息化的监控手段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检测手段,科学技术能渗透到工程施工质量监控的所有环节,并能达到预期的监控目的。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工程整体优良建设质量的保障,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要从施 准备工作入手。施工准备工作的重点在于隐蔽项目验收,在安装施工前必须按质量标准严格验收好排水、供暖、风等隐蔽项目,有利于保障机电安装施工的整体质量。 机电安装施工具有很多工序,为了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工作,都会在关键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的部位设置多个质量管理点,以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这种方法以多个施工点的质量控制来衡量整道工序的质量监督和管理,节省了质量管理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把科技含量高的新设备、新技术融入质量管理点的质量控制,实时监管质量问题,减少施工工序停滞。 但是,安装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施工技术的控制,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针对关键的施工技术从严控制构件的安装质量,尤其在自动化设备安装质量要求重点控制和管理。对机电安装施工的整体质量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在确保建设施工优良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工程的投入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都是机电安装工程的重点工作,而且都依托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制,在不断更新和改造安装施工技术的同时,注重严格的质量控制盒管理,同抓技术与质量优质的双向指标,实现机电安装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机电安装论文: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管理措施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实践,详细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并对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及有效控制安装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和 总结 。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动态控制;有效控制 1引言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是贯穿于整个安装工程由始至终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长期存在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竣工结算超施工图预算的“三超”现象,除开 自然 因素的影响外,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可以尽量减小甚至完全消除的。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虽占总造价的比例不高,但安装工程的系统多,主要有给排水、消防喷淋、照明动力、通风空调、 计算 机 网络 、弱电工程等,技术含量高,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安装造价往往很难控制,因此,做好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关键所在。 2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由设备费、建筑安装费以及其他管理费构成,其中建筑安装费是建设工程造价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管理,把建设资金控制好,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投资效益是投资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有闸阀、截止阀、蝶阀等等,规格从dn15mm至dn350mm以上,以上3种阀门在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一些非 工业 工程中,3种阀门任选一种都可使用,即使同一种品种的阀门,又可分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从其材质上又可分为马铁铜芯、全铜等,法兰又可分为单闸板式、双闸板式阀门等,它们的价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 2)新材料、新工艺、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近几年来,不少新产品、新材料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一些传统产品,如给排水工程中,传统的镀锌钢管已逐步被塑料给水管、铝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铜管等新型材料所取代,水电相结合的远程水表正成为一种 发展 方向,有望取代传统的水表。 3)现有安装定额落后于建筑领域的发展速度。施工机械水平的提高,设计验收规范更趋合理化、国际化,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已使目前的定额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4)变更多。由于安装工程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配合,以及安装工程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要求,以致于设计的平面图纸上无法完全表达实际施工情况,如“风管、水管、电气管道”这3管在同一空间必须避让,同时这3管还要与土建配合,避让梁、柱、与装饰相配合,既不影响技术性能,又要紧凑装饰尺寸、位置要求,以利美观,只能在施工中加以变更、完善。 5)暗装、暗敷多。为了美观,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暗敷。因此,竣工后的工程,现场不能直接地反映出安装所用材料的规格、品种、尺寸,不易检验出是否按设计验收规范施工。因此,也就不易发现是否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如空调工程施工完后,较难发现是否按国家制定的验收规范规定的镀锌钢板的厚度制作风管,风管保温层的厚度是多少等问题。 3影响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分析 根据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其工程造价控制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如图1所示。 3.1按工程建设的进程,影响造价最大的工程设计。 影响造价的各种可能因素中,其中初步设计阶段占75%~95%,技术设计阶段占35%~75%,施工图设计占5%~35%。如果设计不合理,设备和材料选用不合理,则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当前,各设计单位相同专业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在设计人员安排上不可能择优组合,这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而且影响设计单位的声誉和业主的收益;另一方面,受市场 经济 的冲击和管理、分配体制的影响,设计人员热衷于为业主从“推荐”施工单位到“推荐”“选用”某种品牌的设备、材料,从中收取生产厂商的回扣,实质加大了业主的投资。个别设计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赶时间、抢任务,设计质量差、深度浅、详图不全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无法准确计量工程量。此时,施工单位往往钻在自身角度有意或无意地多算或重算计算工程量,造成工程计价多估冒算,同时给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埋下了伏笔。例如在某工业厂房设计中,生产工艺管道系统无管道系统图,造成无法算量,识图困难,施工中施工方全部按现场布管,全部走现场签证。 3.2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 个别施工 企业 尽量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取不合法的最大收入,内部质量技术及造价管理部门的设置不健全或设置健全但无具体的落实和监督措施。这种施工单位不是本着提高服务质量、为建设单位节约的原则,强化管理、内部挖潜、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而采用以下方法获利: 1)在订立合同时,采用各种办法使合同条款欠缺细致的规范,给施工单位预先留下许多漏洞,导致工程造价严重突破工程预算。特别是在包干工程项目中,导致包干项目包不死,最终成为按实结算工程。 2)在工程预算、分阶段结算或工程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往往站在自身角度,故意曲解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定额子目的套价,对定额中的活口,更是加以充分利用。 3)取费标准不按“安装工程类别划分标准”和施工企业资质等级套,低类高套,增加安装工程造价。 4)安装工程未计价材料的价格,目前完全是实行市场价。在进入计价表之前,必须经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单位大量采用高价低质的材料,这不仅是使安装造价增加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存在施工质量隐患问题。 5)重复报量和超进度报量。同样的工作内容,改头换面或稍加修饰,重复多次向建设单位报量,目的是使划拔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超过实际完成的工程造价,施工单位尽量提前收取工程款,为以后的工程结算纠纷和工程造价的超冒奠定基础。 6)由建设单位供应材料的工程,施工末期施工单位采用多报材料计划,材料到货后,易地串换,套成现金,为日后甲乙双方“扯皮”埋下伏笔。 3.3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既定设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标准。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如何处理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设计变更费用及签证费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造价。由于不少业主对工程概预算专业不甚精通,处理不妥就会增加工程造价成本。 4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措施 根据机电设备安装各阶段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控制管理措施不到位,人为影响因素较大等,因此,加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实施动态控制,将工程造价始终控制在预算或者合理的范围之内,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4.1制定先进合理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目标 开工前应充分阅读施工图纸、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对合同中有“活口”的条款、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投资控制的关键点,并准备对应的防范措施。 由于安装工程中管线布置较密,难免会有“打架”情况,因此需要做好施工图纸交底会审工作,对施工单位提出问题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确定与控制。若发现各专业间图纸出现矛盾,则尽早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以免出现返工现象,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4.2择优确定专业分包单位,防止少数垄断性行业任意抬价。 在工程建设中,有些特殊专业工种不得不委托专业施工单位承担,如变配电所安装工程、煤气工程等,而这些行业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一般每个建设项目的变配电系统必须由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负责从设备采购到安装的专业分包,而且价格是一口价。如某房地产公司开发的由几栋办公楼及数栋住宅楼组成的小区,需要10kv扩容供电及新建几个用户站,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根据《电力建设安装工程定额》、《电力 工业 基本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及规定》、《湖南电力行业材料预算价格》编制的预算为3600万元,对此预算进行分析并通过材料市场调研,发现母线槽2500a的价格要高出40%,原报价11520元/m,而询价只有6200元/m,就此一项差了100多万元。为了降低造价,同时又确保质量,首先以尊重供电部门的规定为交涉前提,但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另外邀请几家供货商参与报价,同时向供电局认可的几家供应商询价,通过与供电部门所属的三产一轮又一轮的商讨,列举证据,最终同意以3200万元的合同价与业主签订了合同,从而使供电部门的垄断价格尽量贴近市场实际,仅此一项为业主节约400万元投资,核减率为10%。 4.3灵活运用多种材料、设备询价体系 安装工程由于系统多,材料设备的种类也多,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的造价,所以严格控制材料价格是降低造价的有效手段。某些大型设备如冷水或热泵空调机组、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水泵、锅炉、柴油发电机组等,在总包招标过程中一般只要求施工总包单位报安装费、人工费,而设备购置则由业主通过招标采购或业主指定供货商进行采购。由于大型设备经测处将占机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的60%~70%,而且这些设备专业性强、价值高,对造价影响大,造价工程师可在此阶段或在施工阶段协助业主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从技术规范的响应性、商务报价的高低水平、付款方式的优惠程度、售后服务等 文献 ,由评标小组或评标委员会通过综合评议法或最低投标价法进行比选,并对供货商或生产商加以考察。主要考察其生产或供货能力、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工程业绩,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要求的合格供货商或生产商。通过集中招投标采购,可使业主获得有竞争性的价格。如某工程中的空调热泵机组设备,招标前市场价14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050万元,节省400万元;变压器,招标前市场价135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95万元,节省40万元;高低压开关柜,招标前市场价1850万元,通过招标中标价为1300万元,节省550万元。 4.4严格把握安装工程变更签证 施工过程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发生一些设计变更及签证现象,处理不妥就会给施工方留下索赔的伏笔。因此造价工程师必须依据工程变更内容认真核查工程量清单和估算工程变更价格,进行技术 经济 分析比较,检查每个子项单价、数量和金额的变化情况,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的条款确定变更价格, 计算 该项划等号变更对总投资额的影响。如果待工程变更付诸实施后再去核实计量,现场已面目全非,不但核量不准即使核准了,也木已成舟,难以更改。 由于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变性,工程实施阶段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图纸外工程项目或隐蔽工程。对于建设单位,除随时检查隐蔽工程外,对图纸外工程实施隐蔽前要组织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单位对隐蔽工程进行会签,确保隐蔽工程的准确性。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要坚持按图施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控制造价。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认真履行隐蔽工程会签制,搞好动态结算,为工程款支付提供可靠依据。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坚持按图施工的原则,按照设计施工图要求,进行施工和监督,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控制工程造价。 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核实各阶段施工单位所报进度量,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有关材料设备供应方式、现场签证办法、进度结算制度等执行,各专业部门必须按基建程序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这是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关键。 4.5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 国家相继出台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工程造价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从业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6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道关 作为对造价的综合控制与管理,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竣工结算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建设单位必须按图纸、规范、合同及基建程序的要求进行复查。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首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逐一核实,予以确认;对工程质量、工期作出评定,此后再按核实工程数量、定额单价、取费标准确定结算造价,并按合同要求作出进一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善地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永恒的动力;作为建设单位,尽量控制和减少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中的工作重点,而准确判断和识别造成安装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因素是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提。 因此,在施工及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以批准的施工图预算作为标准,严格按合同的规定执行,按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程序层层把关,力求实现预算造价。而对于整个项目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而言,只有将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时刻控制在制定的每个分项目标范围内,才能保证整个安装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 机电安装论文: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控制 摘要:煤矿开采离不开机电设备,基于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设备运行,而且易引发安全隐患。对此为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介绍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及作用,分析了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控制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0前言 随着我国煤矿科技的发展,煤矿开采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煤矿企业已开始引入一些高性能机电设备,而矿井生产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要想使这些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必须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而要想安装好这些机电设备,有必要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明确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掌握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对策。 1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特点 当前由于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通常需涉及机械工程专业、数控专业以及信息技术专业等多学科、多专业,因此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相对较复杂,应由专业安装人员以矿井实际安装条件为基础,科学安装。专业安装人员一方面应具备全面的机电设备安装知识,另一方面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种类不断增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设备安装工序较复杂,不易安装,要求安装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扩大,需安装的机电设备也会不断增多,设备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增大安装人员工作压力,安装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 (1)安装监管。由于安装矿山机电设备不仅要用到很多专业知识,而且技术性较强,因此,一方面安装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应达标,应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做好安装监管工作,安装监管人员也应懂安装、会安装。而就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不重视安装监管,甚至有部分矿企根本没设置安装监察岗位,只靠安装人员自行安装,不能及时有效的管理安装。若在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中安装人员责任心不强,安装不认真,图省事简化安装步骤,时常会造成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不达标,以致设备在后期运行中频发故障严重影响矿井生产。(2)安装设计。由于安装设计是指导矿山安装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应在矿山机电设备正式安装前就应完成相关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在进行安装设计前,应充分了解生产区域实际情况,把机电设备安装位置以及需用到的安装工具、安装技术等信息全部确定出来,以充分指导安装工作。若在实际生产中,安装设计人员设计不合理,不详细,或不重视审核设计内容,机电设备安装工作存在设计缺陷,必然会影响安装工作,最终安装出的机电设备便很难满足生产需求,易埋下安全生产隐患。(3)安装技术难点。很多矿山机电设备在实际安装时都会遇到一些技术难点,若处理不好这些技术难点,必然也会影响安装质量,引发安装问题。纵观以往的机电设备安装情况,发现变频器安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难点。在实际安装作业中整流桥、谐波、供电电源以及电网噪声等这些因素都会干扰变频器,引发变频器安装问题。如谐波的存在,会影响线路信号的正常传递等。另外,机电系统中存在的整流桥也会严重干扰电子、电气设备,致使这些设备不能接受正常指令信号。(4)安装人员。随着矿山机电设备体积的增大,结构的复杂化与数量的增多,对安装人员的安装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安装人员要想安装好每台机电设备,首先要充分了解这些机电设备,并掌握必要的安装技巧。但就当前我国的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现状而言,很多煤矿企业都缺乏专业的机电设备安装人才,加之矿山机电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安装人员工作压力逐步加大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策略 (1)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矿山企业可通过设置机电设备安装监管岗,来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监管,积极寻找机电设备安装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以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同时各煤矿企业还应定期评估各安装人员工作质量,并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安装技能,以科学、合理的安排安装作业。总之矿山企业应重视监管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努力提高机电设备实际安装质量,以确保实际生产中机电设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2)强化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管理。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安装、正常运行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安装设计。设备安装人员在实际安装矿山机电设备时,应严格按照安装设计要求来确定安装场所,选择安装技术,对此,矿山企业应强化管理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设计。设计人员应在充分勘查实际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再进行机电设备安装设计。做好安装设计后,相关部门还应做好设计审核工作,一旦发现安装设计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内容,应及时进行整改,以免影响最终安装质量。(3)处理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干扰问题。实际在安装矿山机电设备变频器时若电压值过大,为防止变频器干扰其他电力设备,则应单独布置变频器。同时机电设备安装设计人员,一方面应尽量简化线路连接,另一方面应确保供电系统电流能稳定传输。除一些重要线路必须保留外如控制系统线路、变频器线路等,应科学合理的去除或适当隔离其他线路。另外,基于变频器谐波会严重干扰电网运行,易缩减电网功率,使电网电压降低等,对此,设计人员可通过给变频器电源侧加装电抗器的方式,来减弱变频器对电网的影响。(4)重视引进与培训安装技术人才。矿山机电设备的安装主要靠这些安装人员来完成,安装人员安装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实际安装质量。在实际生产中,矿山企业要想提高本矿井矿山机电设备安装队伍的整体安装水平,具体可从下列两方面着手:①及时引进矿山机电设备安装技术人才,以确保本矿井机电设备安装队伍能掌握最先进的机电设备安装技能;②矿山企业应重视强化培训企业内部现有安装人员,大幅拓宽安装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努力提高他们的安装技能。与此同时,矿山企业还应重视培养矿山机电设备安装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安装人员的责任心,促使他们爱岗敬业,严格按安装规程作业,并想方设法的自动提高机电设备安装质量。 4结束语 总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设备运行。为避免矿山机电设备运行受到影响,应在充分了解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特点的前提下,掌握影响矿山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的因素,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如强化监管安装过程、安装设计,重视引进高尖端人才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质量,才能使机电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王松 王凯 胡叶丰 原晋林 单位:潞安环能股份公司王庄煤矿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方式是我省为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观念产生的新的营销策略,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1世纪是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发展的世纪,云南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时代潮流。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云南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云南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策。 关键词:云南省 农产品 绿色营销 策略 一、云南省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 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云南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云南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云南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云南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云南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 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三)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生产、包装、价格、分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绿色原则,并将这些环节进行科学的组合。一是抓好绿色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步伐,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二是做好绿色包装,对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大有好处。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中间经销商,联系绿色农产品专柜或销售公司,并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四是实施绿色促销,这是宣传农产品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各种绿色农产品的促销活动,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将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宣传给消费者,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基于体验营销视角的晋州市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体验营销概念的提出,将其运用在具有体验性特点的旅游业,对旅游营销的开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将体验营销的理念运用于正在大力发展旅游的河北省晋州市,针对晋州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制定旅游体验营销策略,对发展晋州市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验营销;晋州市;旅游体验营销 河北省晋州市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明显。既是大唐名相魏征的故里,又有全国唯一实行“乡级集体核算、土地集体经营”管理体制的周家庄乡,依靠这些有利资源发展旅游大有可为。将“体验经济时代”提出的体验营销的概念运用到晋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对晋州市旅游业准确定位,吸引更多旅游者,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旅游体验营销的模式 1.1 体验营销的含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伯恩特.h.施密特把体验营销定义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和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营销是以体验作为营销客体的市场营销,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通过满足顾客的体验需要而达到吸引和保留顾客、获取利润的目的。消费者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经营的关键。进行体验营销的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发掘顾客潜意识中的渴望,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以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为宗旨去设计、出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使他们在接触产品的同时,参与到产品的情感创作中来,使他们体验到产品的个性化魅力,以帮助所有顾客真正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 1.2 现代旅游营销的本质是体验营销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但是与其说旅游是一种集交通、食宿、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不如说它是消费者的一种体验。比如,去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沉浸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之中,是为了体验异国别具一格的风情;去中国的故宫,徜徉于苏州拙政园的庭廊之中,是为了体验古代的皇家文化;攀登珠穆朗玛,在冰雪之中挑战自我,是为了体验超越极限的快感。所以说,旅游就是一种体验,它集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环境体验、景观体验、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健康体验等于一身。在旅游行业里,旅游景区扮演的角色就是体验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或者叫做体验经济的制造者。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仅是旅游产品,他们更看重的是停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体验经历。因此,与传统旅游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出发点相比,现代旅游营销的本质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体验为目的的旅游体验营销。 1.3 传统营销与体验营销的比较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体验需求的产生,必然要求体验营销与传统的营销存在着差异,并且在今后的营销策略制定中,体验营销的指导作用会日益重要。它与传统营销的比较如下: 从产品特色、市场特征和竞争状况中进行市场定位 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 营销策略以4p、4c、服务营销策略为主 从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出发 焦点在顾客体验上 体验“符号化”,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体验消费情景 认为顾客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顾客因理智和因为追求刺激、乐趣等一时冲动而购买的概率是相同的 营销策略以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营销为主 2 晋州市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2.1 周家庄乡的农业观光游 周家庄乡实行以乡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土地集体经营,在全国农村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的。周家庄是著名的林果之乡,林果面积8000亩,形成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游客通过参观合作史纪念馆来领略集体公社制度的魅力,通过观光采摘来欣赏田园风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却没有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并且在目前的形势下,观光旅游对游客来说,已经不具备新鲜感,且在不同的地区都会有农业观光旅游,因此不具备地域优势,只能吸引部分附近游客,使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壮大受到很大限制。 2.2 魏征文化游 晋州市以“廉政教育”为指导思想,以魏征公园、魏征故居为龙头,大力发展魏征文化游。以游客参观,导游讲解为主,缺乏深刻的体会,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对魏征文化深入挖掘与体会。 从晋州市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资源丰富,但传统的旅游营销策略已经不能满足,甚至制约了当地旅游的发展。从体验营销的视角来制定旅游营销策略,是当地突破重重限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选择。 3 晋州市旅游体验营销的实施策略 3.1 以旅游者的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旅游体验 迪斯尼为父母和子女设计了分享快乐时光的地方。从售票处,到主题公园内的建筑、设备、员工、提供的游戏以及旅游纪念品都能够让父母回忆流逝的童年,让孩子享受正拥有的童年。有体验感的广告能使主题更加鲜明,“好客山东”,“浪漫之都—中国大连”,“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这些广告语的设计,令游客在去旅游体验之前就进行了心灵的体验,充满向往,充分激发了消费者的思考,触动了他们的情感,引起了他们的行动。晋州市应该首先找准定位,选定突出自己特点的广告语,从情感上吸引旅游者前往。 3.2 针对周家庄文化加强旅游者的角色体验 周家庄文化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在国内外都能吸引大批人前来学习研究。将单调的观光游发展为体验游,也就是使旅游者进入“”的角色之中,听到熟悉的“东方红,太阳升”,看到那一时期的画和语录,亲自动手进行劳作,在“大食堂”里品尝自己劳动出的食物,重现那一时期的生活模式与分配方式,通过亲自参与其中,加强角色体验,来达到思想与感情上的认知。 3.3 深入挖掘魏征文化,从情感上使旅游者达到共鸣 魏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代清官廉吏的杰出代表,受到百姓苍生,历代官员和家乡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在魏征故居内摆放魏征进谏的奏折,以及魏征的名言,名篇。导游在带游客参观的过程中不是生硬的讲解和让游客自己看,而是让游客能够明白魏征文化的内涵,让他们自己有机会聚在一起向导游阐述这些古文的意思,通过与导游进行互动体验,以自己思考的结果,引领自己今后的行动,使魏征文化深入人心。在游客离开之后,能够把这种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3.4 开发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表,甚至象征着良好的旅游地形象。一个好的旅游纪念品,饱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对游客是一种吸引。旅游纪念品可以随着游客的足迹散布到四面八方,能为该旅游地进行最广泛最直观而且是免费的宣传,为该旅游地招徕更多的游客。针对晋州市的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来看,能够凸显“”精神和魏征文化的纪念品是最佳的旅游纪念品选择。当游客离开晋州之后,看到这些纪念品能够引发他们情感上的依恋,在思考晋州深刻文化的同时,以魏征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并且把晋州推广给更多的游客,达到从精神上的体验到行动上的转变。 在日益重视旅游业发展的河北省晋州市,资源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而真正重要的是正确的营销策略,突破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基于旅游者体验视角的营销策略的制定,是实现旅游者和旅游营销者共赢的选择。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还对人们的购物习惯和企业的市场营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网络营销逐渐成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面对大企业挤压的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可以使他们避开了资金不足,品牌弱势等弊端,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对网络营销的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是对网络营销的策略进行一些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营销 互联网 网络营销策略 0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产业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中,网络营销作为当今新兴的营销方式,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营销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开拓。 网络营销是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internet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自始至终贯穿在企业经营全过程,寻找新客户、服务老客户,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 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它是直接市场营销的最新形式。随着internet的普及,为企业进行现代营销开辟了新途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营销形态和业态。研究网络营销策略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网络营销的内容、运作规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下面就分析一下网络营销的主要策略。 1 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是指类似于病毒一样快速蔓延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模式。病毒式营销并非传播病毒,而是利用用户之间的主动传播,让信息像病毒那样扩散,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 病毒式营销的特点:利用他人的资源,呈几何倍数地繁殖。 病毒式营销的本质:是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免费服务的同时,附加上一定的推广信息。常用的推广工具有:视频、flash短片、qq桌面壁纸、屏保、贺卡、邮箱、软件、即时聊天工具等,即为用户获取信息、使用网络服务、娱乐等带来方便的工具和内容。病毒式营销的关键在于创意,传播只有打动用户的心,用户才能主动去传播。 例如:必胜客的“吃垮必胜客”邮件的传播、百度的视频广告:唐伯虎篇和孟姜女篇等 2 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与搜索引擎广告营销 seo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内部链接结构、网站物理结构、网站逻辑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搜索引擎广告很好理解,是指购买搜索结果页上的广告位来实现营销目的;各大搜索引擎都推出了自己的广告体系,相互之间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搜索引擎广告的优势是相关性,由于广告只出现在相关搜索结果或相关主题网页中,因此,搜索引擎广告比传统广告更加有效,客户转化率更高。 3 电子邮件营销 电子邮件营销是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把自己的信息传播给自己的目标受众的一种营销方式,以此建立与用户之间的信任与信赖关系。大多数公司及网站都已经利用电子邮件营销方式,毕竟邮件已经是互联网基础应用服务之一。 4 bbs营销 不用细致的解释了,这个应用的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对于个人站长,大部分到门户站论坛灌水同时留下自己网站的链接,每天都能带来几百ip;当然,对于企业,bbs营销更要专也精。 5 博客营销 博客其本质来说就是网络日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博客的广泛应用,博客已经完全超载了日志的原始内涵,融会了信息传播、时事热评、情感交流、营销宣传等多种功能。对于企业而言,博客的意义远非只是个人话语权的自由释放那么简单,它所带来的信息传播、话题引导等给企业创造了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 5.1 博客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与客户进行双向沟通。企业可以在博客上提出一些问题或一些信息,读者可以就此发表评论,通过评论可以了解客户对企业行为的看法,企业也可以回复客户的评论。企业还可以直接在博客文章中设置在线调查表的链接,便于有兴趣的客户参与调查。 5.2 相对比较严肃的企业简介、企业新闻和产品信息而言,博客更容易受到目标群体的欢迎和接受 5.3 博客能够直接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客户 5.4 企业可以利用博客增加被搜索引擎收录的网页数量,降低网站推广费用。博客网站是增加企业网站链接的一条有效途径。 5.5 企业可以利用博客进行危机公关。 例如:2007年月1月29日,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集团全资子公司——五粮液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宣布,他们将与国内最大的跨平台博客传播网络bolaa网携手合作,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对其红酒新产品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这是传统名牌酒类企业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的一次重要的营销突破。 6 播客营销 播客营销是在广泛传播的个性视频中植入广告或在播客网站进行创意广告征集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例如:前段时间“百事我创,网事我创”的广告创意征集活动;国外目前最流行的视频播客网站(世界网民的视频狂欢),知名公司通过创意视频广告延伸品牌概念,是品牌效应不断的被深化。 7 sn营销 sn:social network,即社会化网络,是互联网web2.0的一个特制之一。sn营销是基于圈子、人脉、六度空间这样的概念而产生的,即主题明确的圈子、俱乐部 等进行自我扩充的营销策略,一般以成员推荐机制为主要形式,为精准营销提供了可能,而且实际销售的转化率偏好,例如:google gmail邮箱即采用推荐机制,只有别人发给你邀请,你才有机会体验gmail;同时,当你拥有了gmail又可以给其他人发邀请,用户通过邀请机制扩展 了其社交网络,同时,google gmail通过人的不断传递与相互关联实现了品牌的传递。这也可以说是病毒式营销的升华,这对于用户认可产品的品牌起到很强的作用。 8 创意广告营销 创意广告营销,也许看完“youtube热门视频分析“后你会受到一些启发,企业创意型广告可以深化品牌影响力以及品牌塑求。格子网站、我有钱这样的是纯粹的创意广告。 9 知识型营销 知识型营销就像百度的”知道”,通过用户之间提问与解答的方式来提升用户粘性,你扩展了用户的知识层面,用户就会感谢你,试想企业不妨建立一个在线疑难解答这样的互动频道,让用户体验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高质服务,或是不妨设置一块区域,专门向用户普及相关知识,每天定时更新等等。 10 事件营销 网络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或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或事件,通过网站,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兴趣与关注,从而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终达到促进企业销售的目的。 网络事件营销特点是:成本低、见效快,网络事件营销的本质是将企业新闻变成社会新闻,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将企业或产品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在互联网时代,不管企业有意还是无意任何一起营销事件都必然会在网络媒体上再次传播,网媒的广泛传播,也推动着事件进一步聚集,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可以说,现今的所有事件营销都属于网络事件营销。 11 口碑营销 口碑营销虽然并非2.0时期才有的,但是在2.0时代表现的更为明显,更为重要。 例如:圆通快递无偿运递国旗,支持海外华人助威奥运;5.12地震王老吉捐款1亿元以上就是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与分析,我们深信随着社会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还会不断涌现出更新、更好的网络营销手段。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关于企业事件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消费者周围充斥着繁杂的信息和同质化的产品,事件营销因其显著的传播效果为许多企业青睐,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外十分流行的一种公关传播与市场推广手段。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对事件营销的基本理论作出了归纳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事件营销;王老吉;品牌 1 文献综述 事件营销的应用从上世纪初就开始了,但对于事件营销的研究则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才开始。在关于事件营销的研究中,学者主要对事件营销的概念及特点、效果、基本策略进行了阐述。 1.1 关于事件营销定义的研究 要对事件营销进行深入讨论就必须广泛的从各个理论角度进行研究。作为近十年才出现的一个术语,事件营销通常用来“描述将一个品牌和一个事件相联系的营销实践”。tom duncan认为,事件营销就是利用能够引起高度注意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从而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参与,其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参与性。马成在《事件营销》中表示,在大传播时代,事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简单的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李光斗则认为,事件营销指的是“企业通过介入重大的社会活动、历史事件、体育赛事和国际博览会等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一举扬名天下知“的目的”。这些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营销做出了定义,那么综上,我们可以把事件营销定义为:企业有计划地制造或借用“事件”,以“事件”为载体形成注意力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体验需求,与利益相关者形成相互沟通传播,传递企业信息,最终形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和企业品牌的建立。 1.2 中国企业事件营销的现状 1.2.1 事件营销常用策略 事件营销,本身就是通过充分利用造势或者借势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的一种营销手段。 (1)借势。 所谓借势(事),是指企业及时抓住广受社会关注的新闻、事件以及明星人物的即时轰动效应,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到的目的而展开一系列相关活动。比如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会议或者事件,这种本身就广受关注的事件便正是事件营销的最好机遇。总的来说,借势策略主要包括新闻、明星、体育赛事三大方向。 (2)造势。 所谓“造势营销”,就是举办活动,或制造事件,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引起社会大众或特定对象的注意,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声势,达到企业扬名的目的,进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在公众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改变那些对企业不友善的态度或者不利于企业的看法。 1.2.2 企业事件营销的不足之处 虽然众多企业在借势造势上都做的很好,但我国企业事件营销策略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营销目标不明确。 在事件营销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运用事件营销的初衷都是认为事件营销可以花很少的钱而达到很大的营销效果,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事件营销能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事件营销确实有这样的特性,但当与企业再更深入地接触时,发现其实企业根本不知道实施事件营销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或者说效果。 (2)只强调事件,没有构成事件营销体系。 有些企业只注重事件本身,将事件操作的尽善尽美,却忽略了事件是用来营销的,结果虽然事件炒作的满城皆知但实际上企业的销售并没有上升。其实企业在操作事件的同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兼顾,比如营业推广,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的购买意识被企业的广告或公关活动刺激起来后,并不一定就会购买企业的产品,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会受商场的购物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3)事件与品牌缺少关联。 国内不少企业盲目跟风,看到其他企业运用事件营销获得成功,自己也想运用事件营销来打品牌。但是,对于事件营销的本质他们根本不了解,牵强附会的将产品品牌与事件搭上关系,生搬硬套将二者“撮合”在一起,不考虑产品与事件的相关性,最终造成产品形象混乱、目标市场模糊。 2 王老吉品牌事件营销实践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5月18日20时,《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行,此次贩灾募捐活动共募集15.1429亿元人民币,创下了募捐活动的最高记录。正是在这个活动中,“多加宝”集团即生产王老吉的企业捐款一个亿。而王老吉公布的财务报表显示:2007年王老吉在凉茶业务方面的总利润也就是一亿元左右。这就意味着,这次王老吉把去年企业的全部利润都捐了出去。接下来的几天里,王老吉的贴吧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褒奖之声不绝于耳。一篇名为“封杀王老吉”的帖子首次出现在天涯论坛就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而后又被网友们疯狂转载。光是论坛的转载就超过3000多条。惊人的转载量、回复量和点击量让这个帖子登上了各大论坛的首页,也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 3 改进企业事件营销的对策和建议 由王老吉事件营销可以看出,企业是完全可以更加充分的运用事件营销的,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运用事件营销这一利器呢? 3.1 明确事件营销目标,做好事件营销定位企业的定位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但往往是抽象和静态的,事件营销定位正好填补了企业定位的静态性,有效地表达和增强企业定位。事件营销定位较之营销定位更为具体,实现地位的动态表达,但是它的风险也更大,直接影响着事件营销的成败,关键在于实现事件受众群体定位、事件定位、产品定位这三者的统一。 3.1.1 事件受众群体定位 事件营销虽然是以外部事件为依托的一种特殊性质的营销手段,但也并不是单纯地、盲目地制造或利用事件,它必须有明确的受众对象。明确对事件营销的受众对象的定位这是事件营销定位的第一步,了解目标群体的生活态度和潜在期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营销效果。 3.1.2 事件定位 即便是同一事件,它的定位也可以是不同的。选择了确定的事件之后,应该确定挖掘事件的角度,明确利用事件的核心点。事件营销不能脱离品牌的核心理念,一定要找到品牌与事件的联接点,而不是只是利用媒体将事件报道出来。事件定位的错误会导致事件无法承载企业信息将其传达到假设的受众群体。 3.1.3 产品诉求点定位 事件营销的失败往往来源于产品诉求点的定位。在事件营销过程中,产品的诉求点要和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切不可将事件与产品同时堆砌。 3.2 将事件营销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 事件营销的“项链理论”认为,事件营销的整体设计应该像一个完整的故事,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各个阶段,但有一条主线,能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也就是说,企业对自己的品牌在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后,还必须注意一切的事件营销都围绕这个定位来进行,并最终形成一致性的品牌形象。比如在世界性的品牌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品牌“维珍”,其品牌的建立过程就是一部关于事件营销的优秀连续剧。1984年维珍首航时,公司创始人兼形象代言人理查德•布朗逊和他的朋友、记者坐上该班飞机,并在机舱内播放音乐让顾客真正感受到航空旅程轻松、快乐和富有情趣的价值承诺;当维珍婚纱开业时,理查德•布朗逊亲自穿上结婚礼服出现在开业典礼上;当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维珍商场开业时,理查德•布朗逊驾驶着热气球从100英尺的高空降落:为充分表现维珍品牌创新、自由和反传统的个性,理查德•布朗逊还在英吉利海峡某处裸跑。可以说,事件营销在维珍的身上早已提升为一种长期的战略,而这个战略也的确为其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总之,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传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的宣传已经不再局限于广而告之自身的品牌或产品信息,更多的是追求与顾客、公众、同行、员工之间建立更长远的更密切的联系。与此相应的,事件营销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事件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问题依然存在,只有更加科学有效的运用事件营销才能帮助企业在商海沉浮中更上一层楼。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浅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市场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市场营销是中小企业摆脱目前困境的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并进一步指出金融危机对消费者心理及购买行为的影响,最后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了中小企业应该选择的市场营销策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已经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影巾摆脱出来,很多行业已经成功地重新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经济的缓慢复苏并不意味着这场经济危机已经完全地过去,相反,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全球经济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善,实体经济仍旧不断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与威胁。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的波及的范围和影响程度,都是人们所意想不到的,虽然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但是在全球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还足棚对缓慢和不成熟的,尽管我国参加全球化的步伐也比较谨慎,时间相对较短,但我国的经济仍旧避免不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如果说仅仅对于那些以对外贸易为主,并且是相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的话,这一场危机具有前所未有的毁灭性,这次危机带给中小企业的巨大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出口问题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然后进一步地波及到全世界各个地区,但是由于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出口大国,因此,随着美美元的贬值以及美国公民的购买力的下降,中国的出口企业就会受到严重打击,还有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他们面临着更大的阻碍,逐渐导致产品销路不通畅、产品积压,以至于资金周转困难。 (二)融资环境恶化,融资难度加大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融资环境逐步恶化,中小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我国的银行不仅需要提高融资的标准和成本,与此同时,我国的融资额度也在明显地降低,而这种情况中小企业而言,他们最缺乏的就是资金,目前的这种做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利,以至于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三)消费群体的购买力下降,企业产品的销售相当困难 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物价也随之上涨,这无疑是不能够避免的,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收入降低,就意味着购买力的不断下降。金融危机正在无形地影响着广大消费者的心理,然而,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依靠消费者,可是,在整个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背景下,消费者需要适当的去考虑缩减一定的消费开支,同时进一步控制自身的消费欲望。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小企业营销环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困难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制度不健全、抵押担保机构少等问题,这进一步造成我国中小企业不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融资途径少、难度大等问题,然而,这也成为不断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与问题。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二)原料成本的上升,使中小企业的利润进一步减小 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整个原材料的价格全而上涨,与此同时,整个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呈现出大幅度的提升,而这些条件直接地电话号到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第二,新《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用人制度,进一步为维护工人的基本权益,提高了工人的收入,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用人成本,使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进一步地加大;再次,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各级政府不断地加大了环保力度治理环境问题,他们进一步要求中小企业需要对污水进行处理、废气进行回收净化等,对于污染环境、排放不达标等等有类似问题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 (三)市场总需求下降,中小企业的销售范围减小。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使得他们的整体的出口数量下滑。这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带来很大障碍。随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不断减少,使得国夕j、市场依赖程性高的中小企业呈现生产力下降、利润减小的趋势与状态。因此,面对逐步减少的市场份额,我国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变得更加激烈,进而使产品价格不断地下降,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使得他们的生存压力以及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受到了威胁,步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金融危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消费者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消费心理更加成熟,并在其影响下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并且呈现出如下的变化: (1)消费者在进行产品的选购时开始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品牌声誉。金融危机之后,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的破产与重组等,如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等。中国社科院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报告表明,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宣布倒闭,40%的企业即将宣布破产;虽然中西部的倒闭比重较小,但沿海地区的倒闭比重要大于内陆,所以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容乐观。 (2)消费者开始更加理性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过多的担忧,是经济危机给消费者心理上造成的最大冲击,尽管当经济慢慢地好转时,消费者的不再有这种恐慌的心理,然而消费者现在的心理会更倾向于理财和财产保值,支出会更有计划性,消费观更加理性,当企业的产品推出一些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真正需要的东西来选购商品,并且目标明确,更加关注物美价廉的商品.即便是商家针对消费者购买频率比较高的生活必需品推出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也不会超出自己所预想的购买范围,消费者具备了更强的抵抗力。 四、中小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营销战术 (一)竭尽全力地规划和完善营销战略 为了增强市场营销水平,中小企业必须从很多方面做出改变,例如,改变传统守旧的营销观念、开发并壮大自己的营销队伍等。竭尽全力地规划和完善营销战略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中小企业开发营销战术的根本出发点。按照常理,为了实施营销战略,中小企业必须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目标,为了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就更加需要一些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意义的营销策略,众所周知,良好的营销战略是进行下一阶段营销工作的前提保证。 (二)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 据有关材料介绍,来自一家调查公司的对几百家的中小企业的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领导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即他们觉得公司机构最重要的是财务会计部门,市场营销只能排在第二位,而且绝大多数的人觉得,市场营销只不过是简单地“将企业生产的产品卖出去”而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缺失和认识程度的薄弱,这样一种状态根本不可能创建一个真正的营销时代,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领导们都知晓市场营销的长效定律,也就是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市场营销的效果,较短时间内很难会有什么作为,所以,他们甘愿将心血投入到管理企业财务和维持良好的现金流。 (三)采取组合营销策略.保持营销的合理投入 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刻板的考虑往往是先是减少费用支出,把缩减营销费用当做首要目标。但实际上,缩减营销费用将使企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与之相反,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时企业反而应该适当加大营销开支。因为当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在缩减营销费用的时候,企业自身所需的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对于投入营销开支无疑是件好事,如果企业此时仍然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合理的营销开支,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从某种程度上也为企业建立品牌开辟了道路。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探析当代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特点 营销策略 [论文摘 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以高校大学生为消费主体的消费品市场也将成为一个独特而有潜力的细分市场。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商家该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网罗这个群体,文章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就是学生,他们都是依赖学生生存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商家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的。 我通过对粤东地区四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市场存在明显的消费特点。比如,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且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呈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趋于理性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市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并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针对大学生市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如果想抢占大学生市场,获得巨大的回报,就必须在认真分析和了解大学生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确定与目标市场相适应的营销组合,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的组合。以下我就自己的观点提几点营销建议: 一、产品组合策略 企业应开发适合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力求进行产品创新,以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比如,目前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手机企业可以提供多种风格、多种款式和色彩的系列手机装饰产品,供不同偏好的同学选择,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如,电脑、mp3、数码相机等商品在大学生中拥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适合大学生市场的产品。同时,企业还要注重大学生休闲产品的开发,调查显示,40%的学生休息时间是在睡觉和上网,一些具有商业价值而又有益于大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项目却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比如说课外培训教育及旅游项目等。企业在产品提供上要有针对性,使产品组合丰富多彩并能及时更新以适应大学生多样且多变的消费性格。 另外,在服务性行业,如自助洗衣店、熨烫、缝补衣物的服务店,以经营各类考试用书、学习用书为主的书店等等,都是大学生急需的。特色的小餐馆、美发店也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思路中,除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外,还要考虑产品的包装,品牌以及所有附加利益和服务等整体价值。大学生消费注重产品的实用方便,对服务要求不高,但被人尊重的心理比较强烈,有较强的品牌感。企业要让大学生感受到作为顾客的优越感,建立一个反应迅速的顾客意见反馈系统,及时妥善地处理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产品定价策略 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经济上尚未独立,市场整体消费水平不高,使得针对大学生而开发设计的产品的定价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但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巨大,因此,企业在产品定价时应注重产品的市场规模,而不是产品的单价。大学生消费市场的产品定价应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份额和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并且保持产品质量稳定、优良。 三、渠道创新战略 调查发现超市是大学生最常光顾的购物场所,因为超市的商品品种全、价格低、购物环境轻松。校园内的便利店通常集中在食堂、宿舍楼附近,非常方便大学生应急型购买。日常用品的销售渠道应当以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渠道。另外,网上销售、直销及团购等方式,也是非常适合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销售方式。网络上最适合的产品是流行性高和新潮的产品,如书籍报刊、软件、数码产品等。采用这些销售方式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比如与高校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进行合作,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实践机会给大学生,树立企业的形象,加强关系营销及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 四、针对性的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应注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建议企业重点不放在传统的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而转向针对性强的互联网广告、校园卖场的pop广告等。而激发热情的互动性活动策划将是大学生市场促销的非常有效的形式。各种形式的竞赛、文体活动、讲座、晚会和各类社团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是企业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加深对品牌的印象的时机。加强与高校有关部门和各种学生组织的联络,将当前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消费动态,及时在学生中进行宣传,也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品牌的建设。 作为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吸引学生认购企业的产品,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消费引导,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基本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是大学生中也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现象。有些消费项目与缺乏理财能力和追求物质享受等因素有关。这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流,但却不容忽视。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对生活的感受等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根本原因。对于关注大学生市场的企业而言,应当主动承担传播健康消费观念的责任,而非抓住大学生心理的弱点,借机谋取暴利。企业也应当看到,大学生的消费潜力在学生生涯中并未完全体现,但却是品牌忠诚度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企业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而是以创造顾客满意与长期社会福利为企业目标。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需要配合学校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共同推进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的建设。这对于培育大学生市场,扩大社会消费以及促进社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市场开拓,提高企业的利润和销售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更有益于指导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理财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水平。旅游咨询服务属于新型服务业,是旅游服务的高级形态。其营销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旅游经营绩效。为有效赢得市场竞争,旅游咨询服务需要科学制定营销策略。文章基于4p和4c辩证统一中的4r为理论依据研究市场化的旅游咨询服务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 旅游咨询;服务;营销 一、旅游咨询服务的现状 传统的旅游咨询服务是政府主导的旅游服务推展模式,主要起到窗口宣传和信息提供的作用,以展示区域性旅游业的发展,如推介旅游线路、景点等旅游产品;通过现场接待咨询、热线电话咨询、多媒体电脑自助查询、旅游图书阅览查询以及互联网网站咨询等开展定点和网络咨询;旅游救援、投诉受理等被动式服务。国内旅游咨询服务的运营以两种情况为主:一是由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或其相关机构单独营运;二是由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或其相关机构与旅行社联合经营,后者居多。而属于新型服务业的旅游咨询服务的经营实体是完全市场化的企业,是旅游咨询服务的高级化,主要以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方案、旅游规划咨询、旅游经营诊断等智能化知识服务为核心业务,其突破了事业性或公共服务提供型的经营运作模式。 目前,我国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咨询服务的供应方是从事咨询业务的各种咨询公司。约4000多家,从业人员近13万人。国外专业性旅游咨询或主要业务为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已有近10家进入中国。这些旅游咨询服务公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外国知名咨询公司。其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有强大的组织网络和资源库支持。收费高,是高端旅游咨询服务市场的主体,占有高端旅游咨询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第二层次是国内比较成型的旅游服务咨询公司。这些公司构成国内旅游咨询服务的主力,占有市场份额70%左右。第三层次是近年来新成立的旅游咨询服务公司,为数众多,业务量小,总体上占有市场份额约20%左右。 我国旅游咨询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可以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潜在需求巨大。2007年我国旅游咨询服务收入约为20.16亿元,但旅游咨询服务公司大多靠政府补贴维持基本运作、造血能力低、没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因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质量不足而步履艰难。 二、影响旅游咨询服务提供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旅游咨询服务企业在向客户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前要考虑旅游咨询服务需求方的基本需求水平、经济能力、时间成本;研究确定企业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应具备的外部制约条件:政府规制、技术变革、政治和法规变化、竞争态势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抓住机遇、消除威胁,做到有的放矢。 2 服务对象要素 接受旅游咨询服务的对象不同,那么提供的旅游咨询模式和方案也不同。要明确旅游咨询服务接受方的心理偏好、地域文化特质、对旅游咨询服务期望特征、旅游组织的方式等;尤其对于接受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要明白其组织的目标、政策、程序、组织机构、制度等,根据其企业内部组织要素的不同,提供与之相宜的旅游咨询服务和个性化方案。 3 人际因素 旅游咨询服务方案的实施涉及到相关部门人员,消费者作出旅游咨询服务购买决策之前,会听取各方的意见,如曾接受过旅游咨询服务者,旅游咨询服务购买的影响者,旅游咨询服务的购买者、决定者,旅游咨询服务质量监控者,不同的角色在旅游咨询服务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要针对不同的角色制定相关对策。 三、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主要是4p策略,即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西方营销学者提出了以消费者欲望和需求、消费者欲望和需求的满足成本、购买的便利条件及沟通为四个营销要素组合的新理论——4g理论,其核心是强调旅游咨询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双方在互动沟通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要求。 4p与4c分别是站在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均未能从系统辩证的维度兼顾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均衡。针对这一问题,唐·e·舒尔茨提出了4r营销新理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4r:关联、反应、关系、回报。将其理念应用于旅游咨询服务,就是侧重于用更有效的方式在旅游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关系。4r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眼于旅游咨询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互动与双赢,体现和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本文的旅游咨询服务策略以4p和4c辩证统一的4r为理论依据。 1 旅游咨询服务产品策略 旅游咨询服务市场竞争的根本在于客户资源的竞争,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是赢得客户的关键。随着旅游咨询消费需求的日渐多样化,提供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就必须能够持续不断地满足旅游咨询服务需求的变化,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很难被模仿的独特的旅游咨询服务,以客户的需要和要求为核心,而不是以旅游咨询师为中心。 2 旅游咨询服务价格策略 服务的价格既是顾客非常关心的,也是服务价值的真实反映。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杠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旅游咨询服务提供机构在确定旅游咨询服务的价格时,应以有益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成本控制法为基础,既要考虑企业的成本因素,又要切实地考虑到客户的购买成本,包括消费者购买旅游咨询服务的货币支出,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购买风险,做到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定价。从市场需求出发,以企业获取利润为前提,制订旅游咨询服务的最低价格、优惠价、标准价格,然后根据客户信用等级、战略性绩效的大小等因素进行abc分类管理,依次执行相应的价格政策。 3 旅游咨询服务提供的渠道策略 在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与消费者的关系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是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交易变成战略协同,从渠道控制变成与客户的互动。在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站在客户的角度认真地倾听客户的希望和要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作出反应,满足客户的需求。旅游咨询服务营销是一种btob、btoc的营销,高端的旅游咨询服务作为知识产品,几乎只能由旅游咨询顾问来销售,宜采用直接营销的渠道模式。 4 旅游咨询服务促销策略 以4p和4c辩证统一的4r为理论为指导的旅游咨询服务促销不是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对客户的单向购买激励,而是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基于企业本质的特性,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指针,通过双向交流沟通,谋求顾客与企业间的双赢。追求适度利润是旅游咨询服务的动力源泉,对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来说,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因此,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在利用商函、宣传单、广告、网页、电子邮件、座谈会、展示等促销载体进行促销时,除了能让客户了解旅游咨询服务的基本情况,还应让客户了解这些服务对满足其需求的有效程度。同时,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应为客户提供使用前、中、后的咨询、培训、指导等全程服务。 5 基于旅游咨询服务生命周期特征的营销策略 旅游咨询服务作为一种知识性的无形产品,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分别为导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时期的营销策略应有所侧重。 (1)导人期的营销策略 这一阶段的营销目标是使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旅游咨询服务能在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由于新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刚进入市场,了解的人甚少,故此时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所开展的营销活动应主要是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广告等促销,让潜在的客户了解推出的旅游咨询服务的特性,说服他们作出最初的购买尝试。 (2)成长期的营销策略 成长期的标志是旅游咨询服务的合同量迅速增长,早期购买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开始获益,其他一些需要旅游咨询服务的企业也开始跟进,旅游咨询服务产品取得一定程度的市场认可,同时,其他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也开始进入,故此时的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的重点已从不惜代价在市场上提供所需服务转变为寻求旅游咨询服务提供与成本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份额。以及建立和扩大市场知名度。为此,需要建立广泛的客户关系体系。确定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形成一个基本的服务平台,明确向顾客提供基本服务所承担的义务水准。 (3)成熟期的营销策略 该阶段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也是旅游咨询服务销售的高峰期,因为一种旅游服务模式的成功往往会引来各种模仿的甚至超越的模式进入竞争,故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此时一般会尽力保卫自己的市场份额以获取最大利润额。为此,调整价格和服务提供就成为企业的一种标准战略措施,其旅游咨询服务的购买变得具有高度选择性,营销的重点是调整基本服务以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创造关键的优质客户忠诚,建立强大的客户关系联盟体。 (4)衰退期的营销策略 作为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尽管会尽量延长各种旅游咨询服务的寿命,但每种旅游咨询服务提供都有被市场淘汰的一天。在产品生命周期最后的一个阶段,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面临的选择是:一方面。必须定位于继续维持相应的一些旅游咨询服务业务;另一方面提供的旅游咨询服务模式被淘汰时,不至于冒更多的风险,此时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的营销重点是为及时调整旅游咨询服务模式提供关系保证。力保客户的数量及相应的合作关系,顺利实现旅游咨询服务提供的周期性转换。 6 围绕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强化内部营销 (1)提升员工队伍的素质。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要致力于对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的高层管理人员开展有关现代旅游服务营销理念、知识、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关系营销的知识和方法方面的培训,在企业中建立起服务意识和理念,建立起服务营销。尤其是关系营销的思想和观念,为旅游服务咨询师素质的提升,提供学习与再学习的机会。 (2)合理、高效地设计和组织旅游咨询服务的标准化工作流程 旅游咨询服务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的设计和组织。既要从旅游咨询服务企业的实际出发,又要考虑客户的利益。一方面,要清晰、简约;另一方面,要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成立专门的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策略实施与管理部门,建设好旅游咨询服务营销团队,确保旅游咨询服务营销策略的实施,优化旅游咨询服务营销工作计划,方案的制定,策略控制、调整、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3)服务方式灵活,满足客户的差异性需求 服务方式灵活,就是要能够根据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供灵活的特色服务;联合具有异质性服务提供的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开展协同旅游咨询服务。或者在旅游咨询服务的业务超饱和时,实施有控制的合同性服务外包。 四、结论 旅游咨询服务提供商要有效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实现从传统营销理念向现代服务营销理念的转变,按照现代旅游的要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市场环境。选择和确定旅游咨询服务的系统化营销策略。首选的营销策略是基于数据库管理状态下的关系营销,建立起btob、btoc的直销服务网络,通过合理的竞争去获得发展和提高。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客运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的迅速 发展 ,各种经济力量的发展壮大,激烈的竞争正改变着运输市场的格局,铁路在运输业中“一统天下”的地位已悄悄地发生变化,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且供不应求的铁路客运 企业 ,近几年受到了来自其它运输方式的严重挑战,使得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旅客列车除春运,重大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时期外,虚糜现象在全路已司空见惯,少了往日那种买票靠关系,乘车怕无座的热门现象,仔细 分析 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虽然社会的客观因素有一定 影响 ,但铁路自身的主观因素更不容忽视,所以,笔者认为,必须从铁路 问题 着手,认真查找在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立铁路客运营销在铁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从而下定决心,加快铁路客运营销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由此重振铁路客运雄风。 关键词:客运营销 营销策略 客运雄风 一、 铁路运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必须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所谓“营销”是企业通过一定形式上的商品(劳务)交换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为实现最大的企业利润而有计划组织的综合性经营销售活动。“营”:经营、营销;“销”:推销、销售;“营”为着眼点,“销”最终目的。所谓“市场”就是一定地区内某种或各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市场营销观念有五个发展阶段:生产观念(物美价谦)产品观念(以上乘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社会营销观念。铁路运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上,所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是通过市场的市场机制为基础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市场行为主体以公有制为主,其次,市场主体的个人消费基金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再次,市场经济运行要求客观要加大力度。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特点:我们的铁路运输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必须满足旅客,货主的需求与欲望,以提供位移服务为中心,组织全行业的整体营销活动。 二、 当前铁路客运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唯我独尊“铁老大”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铁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养成“铁老大”作风,官场习气,唯我独尊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虽然铁路各级党、政组织近年来围线市场竞争的主题,进行了形势 教育 ,多数职工树立了市场意识、竞争观念,但还有相当部份的干部、职工至今对铁路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形热认识不清,自视“国家第一号”,运输行业的“巨无霸”,自成体系的“高、大、半”仍在孤芳自赏,以至缺乏紧迫性、难有责任心,使得野蛮待客,野蛮装卸、乱收费、乱涨价的路风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损害铁路形象,令旅客、货主望而生畏,使客流流向它方,这种状况如再延续,结果必然导致优势的衰退,酿成难以吞下的苦果。 (二)体制落后,改革缺乏力度,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铁路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职能上政企合一,组织上统一领导,运输上统一调度指挥,计划安排,财政上统收统支,至使管理上多层次,少灵活性,因此,对内在改革上步履艰难,在利益的再分配上涉及到一些单位、部门、个人的上下、去留,得失时,决策者怀着手心手背都是肉,扔下哪能个都心疼的家长心态,不是去想方设法为促进营销搞活机制,大胆改革,而是考虑如何均衡各种利益更有甚者,不愿意舍弃自身利益,惧怕改到自已头上,革到自已脚下,对改革工作明推暗阻,对外少灵活性;一些计划需经层层审批,费力耗时,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难以做出适应市场的反应,以至在其它运输企业的“紧迫”之下,节节败退,连连失利,因此,造成的是良机的不断错失。 (三)机制不活,缺乏竞争力 机制不活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下达运输任务缺乏 科学 的预测,未按市场 规律 分析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采取“水涨船高”的方式下达指标,势必严重挫伤生产部门和职工的增产增收的积极性;二是运价机制僵化、呆板。基层部门根本无自立权,不能依据形势采取其它运输方式所施行的诸如:协调运价、浮动运价、季节运价等措施,以适应客运的需要,赢得客运市场,从而造成列车或严重超员或严重虚糜;三是利益分配驱动力弱,内部竞争机制尚未合理建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铁路一些优势的充分发挥,致使铁路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三、 为什么要大力拓展铁路的客运营销: 就当前铁路所面临的市场形势,大力拓展铁路的客运营销,是铁道运输企业的战略任务,关系到铁路企业的生死存亡,其理由是: (一)开展客运营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环节,满足旅客和货主的要求,将人和行包位移这种运输产品销售出去,是铁路运输企业维护资金正常循环的先决条件。 (二)通过客运营销能拓宽营销思路,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客运新的增长点,并依托优势大力发展多元经济,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增强铁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通过开拓营销市场,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尽快理顺现有与市场营销不断适应的管理机制,做到以人为本,激发活力,选优胜劣汰,科学民主决策,使生产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的价值在营销过程中得以体现。 四、 当前铁路客运营销策略 (一)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营销打基础。 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不适应形势发展,是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竞争失利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加快铁路客运营销战策的步伐,首先是要带领全体员工向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告别,确立与市场经济、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相合拍的新思维,新理念,即:由粗放型经济向集体型转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以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破除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思想,“官商”、“坐商”观念。一切从市场从发,从旅客、货主的利益出发,树立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十万火急转观念”、“快马加鞭促营销”的浓厚氛围,使每个职工都能自觉地把本能工作与市场营销联系起来,把个人利益,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成败联系起业。科学、灵活地组织生产经营,自觉、主动地服务于旅客、货主,向他们提供“精品”运输,确保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的运输质量充分体现,塑好铁路形象,从而形成全面出击的营销态势,迅速抢占市场。 (二) 加快改革,完善机制,为营销作保障 1、 加快改革,理顺体制。党的十五大把握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摆上战略高度,提出在本世纪初,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起 现代 企业制,这为铁路改革指明了方向。 何谓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中企业的组建、管理、运营一系列行为规范的制度形式包括: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制度、财会制度、管理制度、运行规则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国家对企业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内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铁路也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体制。我们的企业地区深深地感到这一点,就拿上海路局的公司制改造来说:由于近年来航空和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铁路运输占整个市场份额的比例在缩小,航空和公路的飞速发展其重要因素,就是建立了与市场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反映铁路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革除,未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上海路局把处华东经济发达地区,客运的潜在市场前景广阔,要把自觉和精力“聚焦”于客运市场,增强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及时捕捉、寻找、掌握市场机会,最根本的在于培育一个客运市场主体,形成一个 市场化的经营机制,通俗地说,上海路局成立公司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拓、占领客运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因此,铁路还应有更多的现代企业制度出台,通过运输组织优化,市场主体的确定划分,营销利益格局的调整,以至从资源配置、运价机制、产品的促销手段和方式,以及信息反馈等方面强化营销,使现有的运输能力,优势得以最大的发挥。 2、 完善机制,优化管理。要想全面实施营销战策,就必须对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首先要按照市场要求,搞好人、财、物的最佳配置,并搞好机构设置,根据市场营销,重新确定岗位制度、人员职责和考评标准,即完善用人和考评制度,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营销队伍,并通过强化业务技术培训,使其面向市场,责任明确,反应迅速整体协调,形成营销组织体系,以营销为主体建立以工效挂钩为基础,能准确体现,评价员工实际工作水平和绩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分工有别,标准一致,目标相同的生产,营销考评机制。从而建立,健全以经济为“杠杆”的生产营销管理考核制度。切实做到奖优罚劣,变过去的“要我干”为今天的“我要干”,彻底摒除“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不良风气,激发各部门及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努力开拓营销市场,搞好运输质量,提高效益,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三) 加强市场调查,完善运输组织工作为营销开拓市场 开展市场调查,是铁路制定符合旅客要求的运行图的前提,是搞好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的基础,关系到铁路对客流的吸引程度。困此优化运行图,完善运输组织,是铁路客运营销成败的关键。 1、 开展市场调查,搞好售票组织 通过对客流的市场调查,掌握客流结构是铁路采取灵活对策,满足不同层次旅客乘车要求,再好适销对路的旅客列车,更好地组织售票的前提,因此,市场调查工作,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到深入细致,给决策者 科学 决策提供依据,现阶段的客流具体定位在两个层次上:一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私营 企业 职员和个体小商贩、学生、军人的群体。这部分人对旅行条件的要求较高,是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竞争的焦点。这是铁路应当优先争取和保证的对象,二是民工流。代票价对他们有较大的吸引力。是铁路较固定的群众,他们一般售中在春节期间和农忙前后乘车。虽然他们偏爱于列车,但近两年在铁路正常列车运行的情况下,无法保证他们及时购票乘车时,长途汽车的定点运输,挖走了这部分急于上路的客流,因此,对这两个层次的旅客,铁路一要加强售票的组织工作,其中加快 计算 机售票的建设步伐,以 科技 进步来搞客运营销是当务之急,同时采取各种售票渠道,实现售票方式的突破,以“三活”方式(时间活、手段活、预售活)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购票,二要在客流高峰时期在一些客流量大的车站及线路,备好临时车底,采取“四是”措施(早联系、早计划、早安排、早预许可证),做到有客流就近开车,不能把客流推向其它的 交通 工具。 2、 调整客车方案,优化运行图。 根据市场调查,了解需求情况,编制符合市场 经济 发展 规律 、满足旅客、货主要求,具有经济效益的旅客列车运行图,即优化客车开行方案,在积极发挥客运市场。并加强站、加预报,做好客车分流,突出保证重点,长、短途列车分工的客运组织工作内涵,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严重超员与虚糜并存的现象。 开展绿色通道,增开长途客车,开行假日列车,调整夕发朝至列车,行包专列等营销策略的实施,对吸引客流,增加收益已获益菲浅为此,铁路再进一步地开展营销策略的探索,以争取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四) 注重形象设计,实施“品牌”战略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是我们挤身运输前列,扩大市场营销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铁路的运输质量有着丰富的内涵, 于运输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安全,服务、价格、品牌、人员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每位铁路员工都应当认识到: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是 社会 对铁路运输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进步,拓展运输市场的迫切要求。因此,要把提高运输质量摆上重要位置,针对旅客、货主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 问题 ,全面改进铁路在安全、经济、快捷方便、舒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铁路在市场的竞争力。 就当前情况,铁路客运部门的形象设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提高队伍素质,铁路客运工作的服务为主,服务工作以人为本。因此,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 影响 着服务质量,所以必须坚持对职工进行市场形势,职业道德、服务技能的 教育 培训,通过减员增效,开展岗位竞争,以挑选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各个岗位。结合科学管理,政策驱动,促使每位职工都能真正视旅客如“上帝”,千方百计地为旅客、货主提供方便,解决困难,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彻底入改变过去“生、冷、硬、顶”的恶劣服务,赢得旅客而赢得市场。 2、 抓好列车安全,提高正点率。继续深入开展安全基础建设,以“从严站车,基础取胜”为指导思想,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树立“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的观念,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搞好列车治安的综合治理,从而确保旅客生命及财产的绝对安全。搞好站车组织,提高列车正点率,让旅客乘上放心车,满意车。 3、 完善站、车设施、美化客运窗口,要从服务营销,改善铁路形象的高度出发,对站、车客运设施加大投入,改变一些车站脏、暗、乱列车服务备品陈旧,破损的状况,使站、车面貌有个根本性的改观。提高站、车硬件档次,改善旅客在购票、候车、施行等方面的环境,进一步地体现铁路在安全、舒适方面的优势。 4、 加强路风建设,杜绝“两野、两乱”致使旅客、货主吃尽苦头,导致铁路市场的大理流失,应当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目前 铁道部的客运服务质量活动正是站在市场营销的高度,把路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严肃认真清理价外收费,以车以票谋私等行为,杜绝“两野、两乱”,刹住各种不正之风,维护良好的铁路声誉,真正体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5、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优质服务。旅客出门旅行,已由过去“走得了”京戏成现在“走得好”,因此,以往的服务工作已不能满足旅客的要求,便得铁路的吸引力下降,所以如何创出“品牌”列车“品牌服务”,如今已显得日趋重要。新型空调车的不断换代使用, 旅游 列车、假日列车,夕发朝至列车的开行,列车服务宾馆化的方向发展,已一定程度地增强了列车在运输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提高铁路“品牌”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的影响力,要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履行服务承诺,使“品牌”名符其实,对旅客、货主产生起真正的吸引力。并通过“品牌”的创立,带动其它各项服务的开展与提高,以留住老顾客,吸引新客户,不断争夺战取客流份额。 (五) 依托优势,发展多元经济,促进铁路事业的全面发展。 依托铁路现有的优势,大力发展多元经济增加效益,加大对主业的投入,增强主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这已在全路上下形成共识,应全力投入。 1、利用客运支柱旅游业,形成新的客运增长点。依托铁路在价位、运量、安全、舒适上的优势和铁路站线旁多旅客量的特定环境,大力发展铁路旅游业。旅游业现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交通运输又是旅游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铁路应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好客运支柱旅游,旅游增强客运效益,有旅游资源的地方,应高度重视铁路旅行社的建立和发展,形成具有铁路优势及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经营 网络 ,搞好一条友服务,开发并组织好旅游客流,开好专列和假日列车,拓宽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抓住商机,大力发展铁路多元经济,车站、列车是很好的广告媒体,众多的旅客又给铁路发展第三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这些都为铁路创造了无限的商机,铁路客运部门要抓住商机,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大力发展铁路多元经济,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新,大力发展铁路多元经济,在积累资金的同时,解决铁路内部一些矛盾,从而促进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 诚然,铁路当前所面临的形势虽然严峻,要做的改革及探索工作依然繁重,应当说铁路目前正处于一个“困难和优势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发展 时代 。检中我们面对现实,立下破釜沉舟的决心,真正重视并切实搞好铁路客运营销工作。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内部改革,就一定能重振铁路客运之雄风。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我国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文化营销 营销策略 餐饮文化 论文摘要: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本文以餐饮行业为例,阐释了餐饮企业实施文化营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重点探讨了其文化营销的策略选择。 21世纪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企业产品的同质化,文化因素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文化营销模式正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新生力量。【1】 一、文化营销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活动的融合点,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培养、创造和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并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2】文化营销以文化价值为纽带将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维系在一起,既是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方式也是营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途径。实施文化营销可以起到创造差异化、增强内部凝聚力、增进企业外部形象等作用,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1】 二、餐饮行业与餐饮文化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的一种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我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关于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文化意蕴。餐饮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等特征。除了饭菜的质量和价格,消费环境、服务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餐饮行业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餐饮企业必须重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塑造,并通过有效的文化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一)借鉴文化因素,丰富餐饮品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历史变迁、民族习俗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很容易对饮食消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产生共鸣。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寻找产品、服务、品牌与中国文化的衔接点,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借鉴各类文化因素,有效地丰富餐饮品牌的内涵。 1、深挖历史和民俗: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朝代的饮食文化精神,汲取民族原生态的饮食文化习俗,从形式到内核进行总结和提炼,保留原汁原味或改良创新,通过就餐环境的装潢设计、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菜品的选料加工、相关文化节目的现场表演等一系列营销手段给顾客带来难忘的消费体验。 北京的“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馆就是个将地方传统文化与餐饮经营有效融合的典型例子。带着浓重北京腔的吆喝声,身着对襟衣衫、脚蹬圆口黑布鞋、肩搭手巾把儿的小伙计,大理石的八仙桌,红漆实木的长条凳,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地道的北京风味小吃,每一个因素无不映衬出古朴的京味儿文化。在此就餐不仅仅是品尝北京的地方菜品,更重要的是体验北京的地方文化氛围。 2、迎合时尚因素:追求时髦是许多现代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在餐饮服务中加入时尚的文化因素往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个性、新奇性和娱乐性成为很多现代餐饮企业着力打造的卖点。以各种文化娱乐元素为主题、装潢别致的小型餐厅层出不穷,为满足现代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诸如生日包厢、情侣茶座等特色服务项目屡见不鲜。各式各样迎合都市时尚及生活方式的文化营销方式给传统的餐饮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以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推动餐饮文化营销 现代企业间差异化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企业内在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品格、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而文化营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对受众进行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引导、培育和塑造,与消费者在思想、观念、情感和道德上产生共鸣。【3】因此,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进行文化营销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动力源泉。 1、树立“真、善、美”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类文化活动的终极意义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求“真”,要求企业真诚待客,诚信服务;向“善”,要求企业关注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寻“美”,要求企业在服务中融入艺术美感,增加审美情趣。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企业文化极易被社会接受和推崇,使文化营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的高品位素质,使营销不仅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而且成为追求社会效益的文化行为。【4】 山东著名海鲜餐饮集团“净雅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独特文化管理的实践,在餐饮行业中树立了以文化管理推动品牌文化营销的典范。净雅文化标准包括“灵魂篇、理念篇和标准篇”,分别回答了净雅“将成为什么”,净雅“是什么”和净雅人该“怎么思考、怎么做”。整个文化价值体系围绕“幸福快乐与奉献同在”的核心价值观和“真诚、忠诚、谦虚”的企业核心素质展开,通过制度、流程、考核、审计和信息化等多种手段有效地将“真、善、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落实到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使企业成为优秀文化的孵化器,辐射并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 2、注重员工文化培训,实行全员文化营销:文化就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好,其员工素质自然也会提高。因此,在企业培训活动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深植入员工的心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文化的主动实践者、文化的自觉变革者和文化的积极传播者。通过员工这个外界了解企业的“窗口”,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评价和定位。 四、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餐饮行业,合理选择文化营销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对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唤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中北房地产公司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必要性分析 一、 研论究背景 1.中北房地产公司简介 中北房地产公司隶属于吉林省中北集团。中北集团具有22年历史,总资产达50亿元。是集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药品经营、金融服务、物业管理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集团成功地打造了中北大市场、中北生产资料市场、中北瑞家家居广场、中北新天地购物乐园、中北医药超市等十余家子公司,商业范围辐射吉林省。2007年集团进军地产领域,成立中北房地产公司。中北地产公司定位目标市场为三线城市,从建立伊始至今,在吉林市、通化市、松原市进行大量投资,开发城市综合体项目。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独立成功开发、操作的集中高端住宅产品和商业综合体为一体的地产项目。 成功打造了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家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广场——新生活购物乐园。新生活购物乐园的运营填补了这三个城市综合性商业空白,同时中北集团地产品牌在异地落地生根,成为吉林省本土商业地产龙头企业,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实体品牌。 2.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1998年全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吉林省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投资以每年34.5%速度递增,房地产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受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严重衰落,房屋价格涨幅回落,商品房交易量持续下降,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规模缩减。但从长期趋势来看,房地产行业处于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吉林省房地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知名品牌物业企业不断涌入,房地产开发规模日益扩大,住房消费需求强劲,房地产信贷增长迅速,商品房价格逐渐攀升,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导致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产生。 为了解决投资过热的现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局面,经营不善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出局。 在国家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中,中北房地产公司率先在三线城市成功开发城市综合体项目。中北房地产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经营,虽然已经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运营中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为依据。因此,科学系统的研究中北房地产公司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同类课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国外对房地产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国外主要运用现资组合理论主要着重研究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投资作为投资的一种,它在各种投资中所占的地位和与其他投资的相关度,二是房地产投资内部各种物业的风险散度和收益的大小,经过欧美国家诸多专家学者的实证研究,得出下列结论:即房地产的收益大于物价上涨率,并且,房地产投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与其他投资的关联度很小。 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房地产业的研究。房地产市场营销理论综合了房地产经营管理学与市场营销学两门学科理论,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因而针对房地产营销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研究也处于初期阶段,尚未成熟。对全国性房地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的前期开发研究,企业融资研究,人力资源研究,以及国内知名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战略和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从网络搜索信息来看,主要有以下学者进行吉林省房地产业研究。以郄瑞卿为首的学者们在《长春市房地产运行机制分析》中通过研究长春市房地产运行机制以及房地产在长春的产业地位及供需结构和支付能力,提出了长春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并针对问题提出房地产在长春的发展机制。李成员在《长春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效益研究》指出长春市房地产开发态势良好,但是结构和空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合理调整商品房的供应结构,并加强经济适用房和集资性建房的管理。刘薇在《完善吉林省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探讨》中,通过对吉林省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现状调查以及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和住房公积金资金归集,使用、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指出运行中的成绩与经验及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协调各方面工作,为吉林省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提出可行办法。少有用本土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案例而进行的系统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吉林省中北房地产公司为案例,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工具,在调研基础上拟对其目标市场营销战略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中北房地产公司吉林项目营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企业内外部环境和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征。在对中北房地产公司营销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其在营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将从通过不断渗透中北房地产公司强大的商业品牌优势的角度出发,旨在为中北房地产公司吉林项目制定科学系统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有效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制度,用明确有效的市场战略保障企业在竞争中的立于不败之地。 本研究的重点有三:一是中北房地产公司营销环境分析;二是目标市场消费群体需求特征分析;三是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制度的制定。研究组成员将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积极进行市场调研,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以确保本研究的有效进行和顺利完成。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用相关市场营销理论对中北房地产公司进行系统分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北房地产公司营销环境,准确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找到内部优势和外部劣势相匹配的契机。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对目标市场消费群体需求特征分析,锁定目标客户群,进行产品定位。运用4ps理论制定中北房地产公司吉林项目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并运用营销战略管理理论制定营销策略实施保障制度。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预期形成《中北房地产公司长春项目营销策略研究》研究报告一份,并发表相关论文一篇。本研究能够有效促进科研资源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实践意义。 第一,由于中北房地产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该企业市场营销有直接的理论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该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从而确保该企业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二,中北房地产公司是吉林省本土商业地产龙头企业,具有行业示范作用。所开发的项目是该企业定位三线城市的成功案例。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目标市场为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第三,本研究可以促进更合适的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和建设。使营销理论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第四,本研究的有效实行有利于高校青年优秀人才成长,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能力建设,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作者:汪亚琦 刘东 何志清 谢文婷 谢玉斐 吴黎明 宣磊 摘要 对温控系统在安徽省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温室大棚在安徽省的整体发展状况和趋势,走访和县、临泉、肥西等地进行温室大棚生产现状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得出该系统在安徽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为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市场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温控系统;推广应用;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安徽省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新阶段,温室环境控制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对温室环境进行控制使作物在最佳的环境中生长,是目前农业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满足现代农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需要和响应农业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独立研发了远程农业实时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具有控制精准、功耗低、体积小、监控范围大、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研究对象系统简介 整个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gprs终端、上位机3个部分组成,通过部署在监测区域的多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完成数据采集。其中协调器节点和路由器节点只负责数据的收发,终端设备节点上安置了相关的用于区域监测的传感器,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路由器转发给协调器或直接发送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和gprs终端相连,gprs终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过来的数据按照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发送至gprs网络。gprs/internet内部网关将gprs网络的数据格式转化成internet数据格式,远程的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获取传送过来的数据,在界面上实时显示出来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1]。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发送数据采集命令给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同时监测部署在监测区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运行状态。 1.1创新点 一是实现了对温室群的控制与管理。二是系统中设置了温度传感器网络节点,具有自组网能力,摆脱了传统温室采用485总线以及can总线等有线方式与计算机通讯的距离困扰,并利用成熟的gsm网络技术,实现对温室群的远程控制[2]。三是充分结合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实现了对温室环境的科学有效调控,满足了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对温室环境的要求。 1.2技术关键 一是无线自组网技术;二是单片微处理器控制技术;三是gsm/gprs远程控制技术。主要技术指标:控制精度、传感器精度、响应时间、无线传感器组网距离、系统功耗等。 2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解安徽省设施栽培现状,于2010年1月25~30日,笔者前往和县、临泉、肥西等地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了为期5d的温室大棚生产情况实地调研。此项调查几乎涉及各界人士,其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和集中生产的大农户占调查总人数的58.5%,已就业人士占11.7%,在读大学生占15.75%,农业研究机构专家占调查总人数的1.75%,政府官员占调查总人数的2.3%,其他占10%。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调查范围,全面考虑和分析市场需求,以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从而得出有意义而且正确率较高的调查结果。该次调查涉及的人数较多,最终共收回有效问卷2 000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673份,集中生产的大农户497份,已就业人士234份,在读大学生315份,农业研究机构专家35份,政府官员46份,其他200份,调查对象比例基本符合该系统前期主要应用农业领域的要求。 3温控系统推广应用的市场分析 3.1设施栽培现状的实地调研结果 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至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至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1.78万hm2,年产量50.9万t,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至2004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83万hm2,其中大棚蔬菜1.33万hm2,产量超过80t,产值8.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4%,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1 1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8%。至2008年,大棚蔬菜发展到10多万农户、2.67万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以上。棚体结构普遍使用高架、钢钩大棚,既可以发展吊蔓栽培,又可以增强抗风雪能力。 截至2009年底,临泉县早春甜西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色西瓜基地面积扩大到800hm2,以临泉县范兴集乡、高塘乡、杨桥镇、老集镇为中心,涉及到阜南县、颍上县、太和县、颍州区、颍泉区、界首市等“三县二区一市”,为全市高效农业发展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1户群众种植0.67hm2西瓜年效益3万元以上,可以带动5户群众共同发展。该生产基地2010年将继续扩大大棚西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 400hm2。 2010年1月30日沿路返回时实地调研了肥西三岗、蜀山井岗、庐阳大杨、包河大圩等大棚农业种植区。截至2008年,合肥市大棚栽培总面积55.6hm2,其中加温温室8.2hm2,占14.8%;日光温室11.9hm2,占21.4%;钢架大棚为35.5hm2,占63.8%。合肥市正在积极推进具有合肥特色的“一县一品”。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围绕“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进行建设,其中不少项目就涉及到蔬菜。比如,“五带”中的环巢湖百公里水生蔬菜产业带、肥西县合铜公路15km蔬菜园艺特色产业带、肥东店白路高效种养一体化产业带等。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全市将形成100个66.67hm2以上特色种植园区。此外,十大园区的建设,基本都与瓜果蔬菜有关,比如包河区东大圩万亩蔬菜园艺观光农业产业园、造甲宋岗万亩蔬菜草莓生态种植园和肥西县官亭丰祥万亩大葱、药材、生态养殖产业园等。此外,六大产业集群很多也是规模化高效种植。比如以长丰水湖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草莓产业集群,以肥西上派镇为核心的1.33万hm2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肥东撮镇、肥西三河和包河大圩为核心的6 700 hm2莲藕产业集群。 由上述调研情况可知,安徽省设施栽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全省目前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据专家预测,还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棚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二是大棚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国产钢架大棚结构设施没有根据当地不同气候条件进行改造。大棚材料防尘、防老化、防雾滴性能差,以致透光率下降快,使用年限短。三是产业化规模小。散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运行管理的水平低。应逐步扩大设施生产的经营规模,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以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四是设施农业的科研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3]。针对江淮地区气候特征和连栋大棚生产中存在的小气候问题,部分学者对连栋大棚遮阳网覆盖降温问题(内外遮阳网的降温效应对比)进行了观测和定量研究,同时对小气候效应及种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但在环境可控温室和大棚的结构参数优化、环境控制策略和满足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在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中的环境负荷有待进一步研究[4]。棚室内智能控制系统设施为空白,只有丰乐生态园和丰乐种子公司的基地大棚内有配备,但基本上也处于闲置状态。 3.2 问卷调查结果 在发放问卷所获结果中,农业生产者基本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持欢迎态度,有小部分不了解此系统的人士,经过调查员解释后也对此系统表示感兴趣,大都希望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并表示如果市场上存在这个系统会进行尝试购买。在读大学生中部分出身于农民家庭,表示希望有这样的系统产生,以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减轻其劳动负担;另一部分也表示这样的系统较好,顺应了当代农业的发展潮流。已就业人士,因亲眼见过很多农业生产,对这个系统还是怀有一定期待心理的。通过逐个研究农业专家的35份问卷,基本看出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也曾涉及到此类系统的研究问题,还有部分类似系统研究产生,但是他们多数处于研究角度,在成本、销售等方面存在问题,故基本没有投入实际使用,了解该系统后,他们表示看好该系统。政府官员大部分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故该系统有着很大市场潜力。其他被调查者中基本涵盖了各界人士,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对该系统给予了好评。在问卷最后的简答题中,部分人士给予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所提出的功能(除部分人士提出的极端功能,如自动控制农药配比进行喷洒、对偷窃者自动报警和抓捕等之外),其他的所研发生产的系统大部分能够实现。 3.3调查前期市场现实需求预测 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农户温室面积约21.3万hm2,主要分布在和县、临泉、繁昌、阜南、肥西等县;安徽省有110个县,每个县有1个县级示范园,每个县级示范园约占地1.3hm2,共143hm2;此外省内用于科研、旅游观光以及珍贵花卉苗圃种植的温室大棚面积约200hm2。因此,安徽省总共温室面积约21.4万hm2。预计大棚温室面积还以每年15%的递增率扩大。由于该产品是以温室大棚使用者为目标客户群,1个系统可以控制200m2,因此预计前期可以占到10%的市场份额,约可销售系统100多万套。后期将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完善系统,增加客户人数,争取可以占到市场份额的50%。 3.4关键外部机会 一是我国智能化的先进集约化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应用不广,而同样的在国外发达国家智能化集约农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且市场应用广泛,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地提倡和扶持智能化的集约农业的发展并引导传统农业向其转变,因此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的推广正是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二是随着世界发展由互联网向物联网转变的时代,我国也于1999年启动了物联网的建设,并且物联网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智能化系列传感器识别系统将会迎来新的机遇,温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必定无可阻挡[5]。 3.5调查前期市场潜在需求量预测 世界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不会止步不前。因此,根据当前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种植也会逐步从散耕型向密集型发展,而且利用大棚种植的农作物的种类也会逐步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作物产出率也会加大要求。要实现这些要求,除了种子本身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和外界环境,这对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的需求量就不言而喻了。该系统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各期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低廉,适用面广,在未来市场中潜在需求量很大。 4营销策略 4.1定价策略 在考虑该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到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较小,因此采取需求导向定价,利用可销价格倒推法,将本产品尤其是针对大棚农户的市场定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和商愿意接受的利润水平来确定其销售价格。对于销售于科研性质的农业示范园的相对高端产品,同时考虑到与市场上同等竞争者的产品价格,采取投资回收定价法进行定价,确保投资按期收回,并获得利润。 4.2分销渠道策略 一是分销。这是一种最为重要的销售方式,即在省内选取几个重点地区进行推广,在每个地区建立1个渠道寻找商进行推广销售。二是采取网络直销。接受网上订购,然后直接发货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以此来扩大产品销量。 4.3促销策略 一是人员推销。派遣推销人员到温室大棚种植区对农户和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推销。二是广告营销。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接受网上订购;印制宣传单,到目标市场和示范园区进行宣传;通过目标市场的当地县级的电视台和广播进行宣传促销。三是公共关系。通过广告的宣传和老客户对本产品建立的口碑,扩大该产品的影响力;横向联合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优势,将会大大提高该产品的信誉和影响力,使更多的消费者信赖该产品,从而无形中提升销量。四是营业推广。在每年大棚种植的淡季购买产品将给予一定的优惠;将每一位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办理会员卡,会员卡将以积分的形式给予不同的优惠,对于老顾客介绍新顾客的情况,老客户将得到新客户购买的新产品价格的同等积分;在推广的县级地区设立售后服务网点,完善和保证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 5致谢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学院管理系缪群道、李道芳、张晓锋、俞军、陈琳老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宋良图研究员、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汪社宽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张金云副研究员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研究商业银行中基于客户价值的联动营销策略 摘要: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不断涌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单纯依靠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需要,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型。因此,本文通过对基于客户价值的联动营销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商业银行开拓新的营销思路,进而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联动营销客户价值 一、前言 客户是商业银行一切经营行为的基础,而客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更是商业银行的效益源泉。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优质客户成为众多银行竞争的热点。商业银行突破条线间、部门间、上下级间的分工,加强与系统外有关单位的沟通与合作,立足客户价值展开联动营销,充分利用整体资源优势,增加客户产品覆盖率,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特别是在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环境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联动营销显得尤为重要。 二、商业银行联动营销的属性 对银行而言,联动营销是一种以客户期望为核心,调动本行系统内及相关单位一切必要资源和环节,联动展开的经营管理手段。其特征是多方联动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满意度,使客户沉淀在本银行系统,并持续创造价值。 (一)主体的广泛性 联动营销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下单兵作战的格局,参与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与行外相关单位间(如工商局等)、行际间、部门间、上下级间、前后台间、对公和对私业务间以及各种业务产品间均可以展开有机互动,从而充分利用全行的人力、财力、信息及客户资源,形成合力,最大限度提升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 (二)方向的可逆性 联动营销既可由下级行首先掌握客户信息,进而争取上级行的支持,展开上下级之间的联动,也可由上级行首先掌握客户信息,将有关的下级行纳入联动营销体系中;可由对公条线作为发起方,捆绑营销对私业务产品,也可由对私条线在服务个人高端客户过程中掌握到对公业务的有用信息,从而引出对公客户及产品的营销。联动营销体系可形成一个信息链条网,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可掌握到有用的信息,从而引起其他节点的连锁反应。 (三)联动的必然性 在当今金融市场环境下,各家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益趋同。通过多条线、多部门、多产品的联动营销,抓住更多的优质客户,将客户牢牢绑定在自己银行产品上,是赢得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的关键。同时建立有效的联动营销机制,可以克服银行内部经营专业化带来的部门、条块分割,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对银行优质客户的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这在“时间就是效率、信息就是生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显得至关重要。 三、构建科学高效的联动营销体系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都开展过规模或大或小的联动,但如果使联动营销成为全行的自觉行为,须立足“早、实、快、新、巧”五个字,构建科学、高效的联动营销体系,通过机制建设充分激发员工的营销积极性,提高优质客户的产品覆盖率及综合贡献度。 (一)广辟信息源泉,及早谋划,快速行动 一家商业银行只有拥有尽可能多的优质客户,并能充分满足、挖掘和创造客户需求,才能获得比较优势,赢得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占有客户尽可能多的资讯。这就需搭建信息平台,广辟信息源泉,加强信息沟通,实现各条线间市场、客户、产品、政策制度乃至人脉关系等信息资源共享和精准营销,才能提高营销效率。 (二)加强机制建设,落实配套措施 1.建立联动营销机制,破除条块分割。完整、高效的机制,是联动营销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将联动营销提高到机制层面并建立起动态的积分考核激励体系,跨行、跨岗营销就不再是“分外事”,而变成能直接提高自身积分买单分值、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可激发员工的营销积极性,促使其挖掘各种资源,有效提高营销业绩。可在二级分行内部成立联动营销工作组。小组应具备以下职能:一是条线部门在营销各自的客户前沟通,让其他条线部门共同参与,真正做到联动营销。二是定期分析各自条线业务的营销状况,对存在问题进行沟通,使各项业务的营销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三是通报各自条线推出的营销产品,作为其他条线部门在营销业务时作联动营销之用。四是指导并督促下级行开展联动营销。五是组织有关培训,交流经验,提高条线人员营销技巧、能力和水平。联动营销领导小组成立后,要充分发挥作用,真正破除条线部门间的条块分割。 2.联动营销需落实责任。联动营销是由多方主体参与其中的,须明确各有关责任部门,各方主体内部要细化分工,落实相关责任人。同时,主办单位只能有一个,否则可能会造成责任人过多而互相争抢客户、推诿责任的情形,避免产生“人多无效率”。 3.联动营销需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联动营销就无从谈起,要解决营销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须从解决营销利益分配问题入手。一是恰当评估营销效益。对营销利益执行分割。对营销所产生收益进行评估。评估营销成果要充分考虑静态的、动态的,定量的、定性的等多种因素。评估方式有多种,有的须对营销收益执行评估,有的只要对支付的成本执行评估,有的要对收益和成本同时执行评估,还要对参与营销的各方执行评估。对评估结果,一般只能提供一个基本的事实,不是绝对的,对利益的分割也只能建立在相对合理的基础上。二是合理分配各方利益。充分考虑参与联动营销有关方的切身利益,建立分部门、分产品的核算体系,实现内部转移价格市场化。三是以积分制的动态考核方案取代完成数等量化考核机制,可有效避免因重大项目的营销产生产品批发,从而形成巨额买单,并能合理解决内部转移价格及合理分配各方利益。 4.联动营销应注重时效性。要提高整个联动机制的运行效率,建立责任追踪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各参与方要定期就项目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对营销过程中的难点和需要其他联动各方配合解决的问题进行沟通,并就自身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5.联动营销需要加强分析总结。在日常联动营销实践中,注意定期总结成功的经验做法,分析失败原因所在,为更好地开展营销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加强流程化建设,建立快速运行机制 尽管因业务种类不同,银行开展联动营销活动程序有的复杂,有的简单,但为克服实际操作中的无序状态,提高营销效率,需建立一个普遍适用于本行所有联动营销行为的工作流程,并规定可在具体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化。联动营销工作流程一般应包括目标客户的确定、明确联动营销主体、联动营销方案的设计和审定、组建营销团队、追踪落实营销进度、营销成果考核评价等环节,并建立《联动营销目标客户信息联系单》等,以便落实具体工作的有关责任人、追踪营销进展情况等。当然,对于特别简单的联动营销,比如办理公积金贷款业务捆绑营销网上银行产品,就不需要严格遵守上述流程,将业务办理简单化。 (四)突破传统思路,创新营销手段 提起联动营销,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条线之间、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对行外的客户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营销。其实工作中还可以与行外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合作,开展联动营销。如财政局等单位,掌握的大量客户信息囊括当地所有的重点企业、利税大户等,与这些单位搞好合作,可掌握到有用的目标客户信息,这些客户都是银行营销的重点所在。 (五)善用周到服务,用巧劲打动客户 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各家银行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十分激烈。在金融产品日益趋同的背景下,如何博得客户的青睐,答案是善用服务手段,用心打动客户。联动营销过程中,做好客户的公关,联动各方须注意细节,关注客户喜好,及时了解客户所想所需,甚至关注客户家属的需求,在恰当时机给予客户最需要的帮助。 四、结束语 当前,银行业逐步开放,与外资银行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营销需要。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联动营销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帮助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的营销模式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进而提升营销水平,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巩固现有优势,确保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商业银行跨国公司客户营销策略研究 银行对公业务的竞争实际就是优质客户资源的竞争。在对公业务客户中,跨国公司客 户无疑是一个优秀但挑剔的客户群体。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 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控制着众多的行业和资源,许多跨国公司都是世界500强企业, 他们是银行业客户群体中经营稳定、信誉较好的客户;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的 领跑者,银行单纯的存贷服务已无法满足其日新月异的需求。他们以其全球经营的经验 ,以国际银行业的惯例审视中国的商业银行,不断挑战银行传统的服务领域,期待我国 的商业银行能以国际通行的标准、国际认可的专业水平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外资银行拥有成熟的产品品牌、先进的电子化系统支持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在对 跨国公司客户的营销和服务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巩固和发展与跨国公司客户的合作关系,只有认真分析跨国公司的需求,加快研 究高效率、专业化的营销策略,棚探索新的银企合作模式,在服务好跨国公司客户的同 时,加快自身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的步伐,提高人员素质,建立灵活高效的服务快速反 应机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竞争优势。 一、商业银行跨国公司客户金融需求分析 跨国公司在带来先进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水平的竞争活力,带来了复杂多 样的金融需求。高效的资金管理要求、灵活的保证方式、创新的业务产品、优惠的服务 价格、多样化的融资安排、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服务等等,这些对一般客户来说目前难 以企及的服务内容往往却是跨国公司最基本的服务需求。 (一)全面、一体化服务需求 提供全面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是跨国公司对商业银行服务需求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上 讲,全面的一体化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商业银行人员、产品和服务 等方面的一体化、全系列,即商业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就能发挥银行与企业间的桥梁沟 通作用,及时、有效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在产品和服务上,银行能提供包括国内外结算 、资金调拔、授信、信息服务等专业化、全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二是指跨国公司希望与 商业银行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商业银行要将跨国公司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 视为一体,以相同的标准提供服务。 (二)效率服务需求 效率朗国公司需求的核心,是反映银行产品及服务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跨国公 司对银行服务的效率需求主要包括客户需求响应效率和决策效率两方面内容。客户需求 响应效率主要指日常业务处理效率,即业务处理速度和办理质量。如对客户需求的反应 要迅速有效,内部业务处理如授信审批或业务报批流程要快速便捷,根据实际需要灵活 安排操作流程,为跨国公司等重要客户提供特殊的、简化的业务处理绿色通道。决策效 率是指决策部门在研究客户需求解决方案时做出重大业务决策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当 遇到重大问题或办理时限十分紧迫时,决策层快速反应、灵活处理的能力。 (三)高效的资金管理需求 减少资金在途,节省资金成本,加快生产流程和销售进程,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益是跨 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随着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扩张,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分支 机构不断增加,跨国公司在及时归集和使用销售资金,有效实现集团对分支机构资金的 管理和监控上的需求日益突出。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跨国公司产生了更 多、更细的需求,如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和掌握银行账户的详细资料,并能进行远 程结算操作;能实时查询每一笔汇款的明细资料,如汇款人、用途、时间、相关合同号 或订购号等。 (四)多样化的授信产品需求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力度的强化,投资方式的多元化,促使其产生多样化的授信需求, 例如希望银行将跨国公司的总分支机构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资金需要和授信政策;为了提 高销售资金回笼速度、降低坏账率,要求银行给其客户融资便利;把应收账款转让给银 行,以有效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理财效率等等。因此,衍生出全国或全球统一 授信、银团贷款、长期可循环的综合授信额度、买方信贷或消费信贷、国内保理、并购 融资等许多新的授信产品需求。 (五)价格服务需求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动机使跨国公司十分关注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同时,跨国 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也使他们在与银行的往来中占据着较为有利的价格谈判优势。在授 信业务方面,他们通常要求采用基准甚至下浮的利率;对于中间业务,则要求根据业务 量大小制定差别价格或综合其他业务品种提供一揽子优惠。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公司客户营销策略研究 服务效率、产品适用性、价格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等是跨国公司客户选择合作银行时 的主要考虑因素。为了有效地拓展跨国公司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树立现代化商业银 行经营理念,进行管理革新和银行再造,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客户为原则改造业务流程, 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客户需求应变能力,加强产品开发,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提供差 别化服务,对不同的行业乃至不同的客户制订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建立应变灵活、决策 迅速的客户管理体制,配备高素质客户经理,加强对重要客户直接管理的力度等。 (一)建立灵活、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系 效率需求是跨国公司最主要的需求之一。商业银行应通过减少组织层次、减少管理环 节,建立灵活应变的工作模式,加快反应和决策速度来提高服务跨国公司客户的效率。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成立专门的客户经理小组,配备综合素质高的专职客户经理。由商业银行总行派出 首席客户经理,负责对跨国公司营销和服务的总体协调工作。各分支行设置专职客户经 理,按照首席客户经理的要求,为当地企业提供具体服务。 客户经理应具备较高素质,熟练掌握银行的各项业务,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流畅的沟 通技巧。分支行的客户经理要定期搜集跨国公司信息,分析客户潜在需求并制定对策, 灵活解决跨国公司的问题。 2、建立总分行、分行间及各部门间的快速协调机制。客户营销,特别是跨国公司客户 营销是一项涵盖面广、质量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总行的内部协调能 力、资源调配和服务调度能力,加强总分行、分行间及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上下配合 、协同营销。首先,具体产品、具体服务和实际成效是能真正赢得客户的保障,这不仅 需要客户经理准确把握和反映客户需求,更需要各业务部门在产品和服务开发设计上的 有力支持。其次,跨国公司的全面、一体化需求也要求银行提供的服务跨出本行、跨出 本区域,这就需要其他兄弟行和总行的大力支持。 3、开辟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绿色通道。绿色通道就是制定特别流程、特别操作为跨国公 司客户提供快速服务通道,特事特办,例如对跨国公司授信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省却中 间审批环节,实行特别时限。 (二)进行差异化营销 作为具有国际化标准经营管理特色的客户群体,跨国公司的需求不仅不同于国内的企 业,跨国公司间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提高拓展跨国公司客户的成效,商业银行 应该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制订差别性的拓展和服务措施。 1、产品差异化。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对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进行组合 或者进行产品开发,争取为跨国公司客户提供针对性强、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例如, 对于一些生产销售型的跨国公司,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并不是其需求的重点,他们希 望借助银行广泛的服务网络为其客户提供便利的缴款途径,同时能迅速归集销售资金, 获取客户缴款的有关信息。银行是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银 行提供的服务将决定其运作流程的效率,对其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的客户战略 ,对其获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可根据这部分客户的具 体需求,将银行柜面、网上银行、客户服务系统、自助服务设备等多种服务渠道进行整 合,建立销售资金管理系统,提供企业销售资金实时入账、交易信息实时查询以及银企 业务联动处理等服务。 又如,有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及在华企业的地区总部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的融 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分支机构融资能力受到限制,那么总部濒在资金上提供支持 或提供相应的融资保证,而且,分支机构的融资困难可能影响到公司整体生产运营计划 并增加管理难度。因此,这类跨国公司希望银行给予全国统一授信,向总部提供授信额 度,其下属分支机构在额度范围内可以在异地使用该授信额度。对此,商业银行可以由 总行牵头,充分利用各分支机构资源优势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进行汇总评估,核定 跨国公司在华统一授信额度,并规定分支行对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授信总额不超过其总 额度。 2、价格差异化。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对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利率和收费标准是个性 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可以有力地争取优质客户,拓展对银行综合效率贡献最大的客户群 体。在具体实施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业务量等标准对跨国公司客户实行差别 化定价,实行在收费标准上增量递减收费办法,在效益优先的原则下通盘考虑贷款利率 、服务收费和业务手续费的标准之间的匹配,争取总体以较小的价格折让获得更多的业 务量和收益。 (三)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随着在华投资的不断深入和投资策略的不断调整,跨国公司的需求也日新月异,提高 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能力是商业银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要提高商业银行的 业务创新能力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加强对市场和客户的调研,大胆突破传统业务范围,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 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原有产品的优化完善。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在国内投资的迅猛发 展,同一母公司在华有多家、甚至数十家投资企业的情况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跨国公 司为加强账户管理、提高资金效益,提出了高层次现金管理服务的需求。各家银行为提 升市场竞争力,纷纷将现金管理业务作为产品研发与营销的重点,并将其作为拓展市场 、服务跨国公司等重要客户的主打产品。大银行依靠遍布全国的网点为客户提供网络服 务,新兴商业银行凭借后发的数据集中优势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 2、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银行产品的开发要特别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根据信息时代 的要求开发先进的产品,使现有产品体系实现质的飞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银行业 务成为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例如,企业网上银行系统突破了传统柜面办理业 务的模式,提供在线查询、转账、电汇、开立承兑汇票等业务,跨国公司的财务人员足 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操作。 又如以上所述的现金管理业务,其内涵就是凭借先进的电子银行手段,将银行已有的 收款、付款、账户管理、信息咨询服务、投资、融资等业务产品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 最便捷、经济的资金管理方案,使银行成为跨国公司客户的“财务管家”。 (四)加强银行境内外机构联动 商业银行可通过境内外分支机构的联动,加强对跨国公司集团的整体了解,提供全方 位、高品质的服务,从而与跨国公司建立全面的银企合作关系。 1、建立境内外机构之间通畅、有效的信息沟通体系,为跨国公司营销和服务奠定良好 基础。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信息准确提供、实时更新的境内外机构信息沟通体系对 跨国公司客户的拓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对跨国公司客户进行分类,建立境内外业务联 动信息库,集中完整反映包括银行各分支机构对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公司的授信明细, 各机构所在地跨国公司营销市场概况,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公司经营情况,各行采取的 营销手段等信息。既有利于形成对跨国公司的整体营销体系,有利于各分支机构取长补 短、融会贯通,启发新思路、新想法,也为即将对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展开业务拓展的 机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加强境内外机构的产品交流和联合研发,为跨国公司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产 品和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境外分支机构作为国内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间桥梁与纽带 的作用,加强境外分支机构对境内机构产品的支持力度,以境外分支机构的产品作为境 内各机构拓展跨国公司客户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加强适合境内外分行合作的业务产 品的开发和推广,整合资源创造最大效益。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关于零售行业的文化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 零售业 价格竞争 文化营销 个性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零售行业已成为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仅仅靠价格竞争和规模化来获取市场份额已经不再是理想的竞争策略。建立文化营销,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文化精神需求,成为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零售行业擅长采取的价格战和规模化等策略的竞争空间越来越小,随之产生的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营销竞争已成为一种定势。文化营销战略以鲜明的时代特性、科学的经营理念、有效的实践运用使自己始终处于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从而能够有效地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何科学、有效的将文化营销嵌入零售行业的竞争当中,是决定每一个零售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 价格战阻碍零售业的发展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价格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了打开和赢得市场,经营者想尽了各种办法来降低成本,平价商场如雨后春笋,折价销售遍地开花。然而价格大战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博弈双方的利润极低,构成一个稳定的“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经营者而言却是灾难性的。 价格竞争策略是市场竞争中最常见的现象或方法。它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效率,挤占市场份额。但价格战同时不可避免的引起业内同行之间的互相拼杀和报复,导致行业利润下降,国家税收流失 ,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长远发展。由此看来,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味盲 目的追求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微薄利润。不但不能有效的击败对手。反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因此,零售企业必须加大营销观念的创新,以创新求生存、求振兴、求发展。 二、文化营销战略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技术、高价值、高档次的商品不断增加,产品的差别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不仅包括质量 、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因素。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认知度及顾客的忠诚度,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必须为产品或品牌注入更多的文化性因素,以显示和竞争对手的不同。而对于竞争激烈的零售企业。更要重视通过对无形资产的软投入形成差别化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营销则是在营销过程中充分表达了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而引起价值共鸣,在价值共鸣状态中达成促销,完成文化营销的历程。 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的契合点,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但是它强调物质需要背后的文化内涵 ,把文化观念融会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互动与交融。近年来,很多零售企业尝试将文化营销的理念嵌入营销竞争之中,着力提高商业服务的文化档次,把消费者的购物过程变成知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情感的交流过程,相继开展了消费者知识讲座、摄影大奖赛、时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 。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企业营销理念的正确与否决定了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文化的发掘和提炼不能以自我利益观为中心,必须重视消费者的价值感受,要真正把文化营销作为企业与消费者寻求价值认 同的过程 ,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文化信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企业所主张的营销理念。 三、文化营销的应用策略 (一)产品文化营销 对于产品的理解菲利普在《营销管理》中提到,产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核心层、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企业首先应满足消费者最基本的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然后在附加产品与期望产品上做文章。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一般同类具有竞争力的零售企业都能满足最基本的产品层,要想进一步发掘产品的差异化,企业必须认识到产品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物质的生理的需求,更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产品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设计、造型、生产、包装、品牌、使用等各个方面。例如,经过调查发现,2006年春节消费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货市场文化味特浓。一些零售超市独具匠心地将庙会引进店内,推出多种商品一条街等;还有的特意将春联、灯笼、年画、剪纸、爆竹等民俗年货纳为年货街,不再小规模销售;还有的在店堂布置上下足工夫:一串串红灯笼,形形色色的“福”字,大大小小的中国结,身着唐装的收银员和热闹的迎春锣鼓 ,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这些具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营销措施,使产品的包装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不仅良好地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创新发展融合了时代文化风貌,巧妙地利用文化差异增添产品的魅力。一方面使消费者赏心悦目,激起他们的共鸣与感动,另一方面商家自身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其实就是文化营销战略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提高产品自身的文化含量 ,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核心价值,是加强企业文化营销的根本途径。 (二)品牌文化营销 在市场营销中,品牌不仅仅是便于识别,而且是产品形象和文化的象征。品牌是产品的一种“视觉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会逐渐转向品牌的竞争。牌文化营销就是要突出品牌个性,丰富品牌的内涵,增强品牌在目标市场上的号召力。 目前 ,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讲,在品牌建设方面面临着两条战线作战的问题。一方面需要迅速打造零售商的企业品牌 ,使得 自己能够在即将展开全面“斗争”中占有有利地形;另一方面国内零售企业也要清醒地看到,许多跨国零售企业不仅拥有良好的自身品牌价值,而且努力打造旗下 自有品牌的力度也是惊人的。在美国,著名的西尔斯零售公司 90%的商品都是自己的品牌,以沃尔玛为例,其自有品牌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比重很高,所开发的samschoice可乐,价格比普通可乐低 10%,利润却高出 10%,在 自己门店中的销量仅次于可口可乐。因此 ,我国的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 ,也应采取 pb战略(自开发商品战略)进行产品开发,以取得品牌竞争的主动权。 在商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品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在“人群”中识别的符号,它更是直接体现着一种差异化、一种价值、一种获得消费忠诚的理由。甚至可以武断一点的讲,品牌缺失的零售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最先被淘汰与消失的就是那些“只卖商品”的零售企业。因此,只有经营名牌产品,并创造出 自己的品牌文化,零售企业才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并逐渐形成市场影响力,从而使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被充分认识和认同,也只有这样,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才愿意支付超过实物价值的额外价值,企业才能获得财务、竞争等方面的优势。 (三)个性文化营销 消费个性化是时代潮流。今天,消费者的素质空前提高消费者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市场已经细分到个人,社会呼唤一个人的市场。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的:客户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技术 ,而是完整的解决方案。 个性文化营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当今企业须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代表着当今企业营销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个性文化营销 ,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的营销要有自己的个性、用 自己的特色创造出需求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是全方位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全面竞争时代,没有特色就无法胜出;同质营销时代 ,没有特色就无法让消费者记住。特色化首先是基于对目标市场和消费需求的深刻了解和尊重 ,是对竞争环境的深刻了解和把握,是共性营销中的个性文化营销。正如我国一些零售企业定时举办的“vip文化节”。企业通过开展一些有品位、有趣味的文化活动,不但可以利用文化独特的亲和力,把具有相同文化底蕴与文化喜好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达成有效的沟通,取得价值观的认同。而且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个性服务,起到促销的效果使企业的用户和潜在用户获得独特的文化附加值,起到“涧物细无声”的品牌推广效果。 由此我们认识到,营销绝不仅仅是促销。明确“我是谁”,打破固有思维定势和从众怪圈,走出个性化路线:寻找个性之根、形成个性之树、传播个性之香。求新求变,这才是我国零售业营销突围的必由之路。 上述几种文化营销策略,在实际营销活动中并不是截然无关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有时在同—个营销活动中也会运用多种文化手段。总的来说,在消费心理13趋成熟,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零售企业必须突破价格竞争的障碍,运用多种文化营销策略,创立品牌,更新与消费者的价值链关系,打开“文化”思路,多层次、多角度、个性化地实施文化营销策略,把文化营销落实为一种营销实践活动。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浅谈成品油销售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成品油 销售企业 营销策略 油非互促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成品油销售企业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按照建立现代营销体系的基本要求,对成品油销售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物流组织相对集中、主导产品销售专业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决策信息化的现代营销体系。 一、成品油销售企业现状 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主要包括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下属的各地市销售公司的销售网络以及社会加油站和外资加油站等,主要销售渠道是加油站的零售和油库的批发。 成品油销售企业赢利的主要手段是降低运作成本、扩大销售网络和提高服务质量,维持客户忠诚度,但目前各销售企业并不能完全达到这种状态,具体表现在:成品油销售网络有待扩张,成本居高不下,经营方式与内容单调,销售渠道不均衡,许多宝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石油公司,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对市场的变化不能做出快速反应,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成本监控、业务流程以及绩效考核监管不严,由于对市场判断错误和信息传递滞后,导致决策质量不高、预测不准、协调不力。 二、成品油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灵活贴市价格政策 虽然成品油价格基准由国家调控,但企业仍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社会民营企业及加油站在定价上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一,企业要加强对油品价格变动的趋势预测,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周边地市及企业成品油、非标油市场价格,抓住有利时机,及时进行价格调整,赢得最为直接的竞争优势。 第二,本着批发稳市场,零售增效益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指导价的浮动区间,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在批发市场,批发价格要紧贴竞争对手,区分不同销售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环节、不同时间实行针对性强的竞争性定价。对竞争激烈地区制定相对较低的价格,对封闭地区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在零售板块,稳定主营产品的零售价格,并以93号和97号高标号汽油为主要利润增长点。批发、零售相搭配,量价互动、量价并重。 (二)油非互促策略 一方面要抓好主营产品,一方面要竭力打造非油品主业。对于主营产品,要在产品种类和质量上不断努力,满足顾客日益多样化需求。一是合理配置销售产品结构。针对不同区域,灵活调整经营重点。城区市场要主推93号和97号高标号汽油,0号柴油为辅;远郊、农村则要充足供应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适量销售93号汽油;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则以0号柴油为主,以93号和97号高标号汽油为辅。二是加强质量管理。要抓好质量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公司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完整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油品全过程动态质量监管体系,把好油品入库、储存、出库质量关,实行“环环相扣、逐级否决”的责任制度,保证销售的每一滴油的高品质。 在经营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油站便利店服务。要利用加油站网点布局、地理位置、品牌、客户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非油品业务,结合需求,挖掘市场潜力、注重营销,扩大消费群体、树立良好口碑,逐步形成功能完备、服务配套、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的营销网络,油非互促,实现油品和非油品业务“双提升”。一是持续推进规范化管理,明确权责,规范流程,落实监督;二是继续落实扶持政策,注重发挥品牌、规模、网络三个优势,努力做大销售;三是抓好重点商品促销工作,瓶装水确保旺季不脱销,烟草努力提高配货等级,进口红酒等走进社区,提高知名度;四是加强样板店建设,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增量先导、管理示范三大样板作用。 (三)多方面发展销售渠道 加油站零售是成品油销售的最主要渠道,因此要大力巩固和发展加油站销售渠道。要在提高单站销量上下功夫,巩固市县城区、高速公路市场,开拓县域、水上市场;积极开展点对点竞争、油非互动等专项营销和其他主题营销,促进单站销量增长;加大站外客户开发,灵活开展小额配送,扩大零售规模。要在做强加油卡上下功夫,新建及改造站全部按刷卡联网站进行安排,加大非ic卡站改造,增加站内售卡充值点,尝试设立站外售卡充值点,确保售卡充值点占在营站的50%以上;各类营销活动要以加油卡为载体进行,积极推广加油卡积分系统,利用ic卡充值优惠、ic卡定点加油、累计积分、上门充值、“加油卡进社区”和油非互动等促销手段,引导和鼓励新老客户持卡消费,以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批发、直销也是重要的销售渠道。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关注销量较大的县片区、水上市场、配送市场,尤其是关注年消费量在5万吨以上的重点县片区,对于市场份额丢失较大的地区,继续加强帮扶、给予扶植政策;发挥联营单位的协同控制作用,并大力开拓区外市场;要按照不同的行业性质、经办人员的爱好特点、资金信誉情况、营运状况及趋势,制定直销营销计划,做到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公司要以基建消费为重点,积极拓展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抓好直销配送业务,推动直销增量。 (四)加强对客户的管理 一盯:紧盯竞争市场,防止客户流失。一是对本地市场深入了解,通过客户走访,达到对本地市场潜在客户的开发;二是通过与具有本土优势的中间商、运输户密切联系,实时掌握市场竞争信息,提前预判成品油市场趋势,及早争取政策支持,灵活应对市场竞争。 二深:一是深入市场。通过调查摸清、摸透、做实本地市场,调查研究客户的具体情况及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坚持每季度对成品油市场进行摸排,对区域内客户进行分级管理,对所有客户根据忠诚度、用油量等建立详细档案,为开展一对一营销提供依据。二是深挖市场。加大市场营销力度,重点深挖中小型终端用户和边远农村网点,客户经理实时保持与客户联系,定期跟踪访问,密切关注客户的消费动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信息,主动联系购油事宜。 三维护:通过强化“三个维护”,确保客户不流失,稳定销量不下滑。一是强化对终端客户的维护。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对终端客户开展差异化营销,实行“一户一策”。二是强化边远农网的维护。根据消费数量小,批次多,产品要求不很苛刻的特点,抓好边远地区农村网点的维护。三是强化对优质大客户的维护。由客户经理全程跟踪负责,在价格和服务上向其倾斜,通过积极拜访,随时沟通,密切跟踪其购油节奏、油品消费进度、库存情况,分析其实际消费需求,稳定对大客户的销售。 (五)优质贴心的特色服务 不同企业的成品油在物质形式方面差距很小或几乎不存在差距,要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就要依靠提供优质的服务,用服务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应该创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造“一切为客户”的环境,尽可能多的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加油站应完善便民服务设施,提供便捷完善的服务项目,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如设置供应饮用水、便民药箱、方便油桶、简易维修工具、司机临时休息区、免费阅读报刊架、ic卡客服咨询等服务。鼓励加油站根据当地情况和客户需求,开展极具个性的特色服务。现代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挑剔越来越多,企业一方面要设法取信于客户,另一方面也要改善自己的服务,把服务做得更好。要把服务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提升服务品位,创造服务特色。 三、成品油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物流设施设备投入力度。逐步完成对成品油物流设施设备的改造,新建一批分销库和集散库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成品油仓储需要,加快成品油主管网建设,并推进成品油管道分输线以及炼化企业至地区公司油库之间的短途管道建设。二是加快建设成品油物流调度指挥系统。成品油物流调度指挥系统包括一次物流调度指挥系统和二次物流调度指挥系统两部分。优化成品油从炼厂到油库(一次物流)、从油库到加油站(二次物流)的运输,实现对油库库存和各种物流作业的实时监控。三是进一步优化油库布局。重点是关停低效油库,加大对现有油库的技术改造力度,以提高油库的利用率。四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资源流向,开展资源串换,理顺部分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状况,保证公司资源供应链的平衡有序。 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固网增值业务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固网增值业务,就是网络公司和通信公司为用户提供的各种连接到互联网的手机应用业务。用户可以通过增值业务享受更多种网络服务,运营商也可以通过增值业务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将简单描述固网增值业务的发展现状,通过体验营销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增值业务的体验营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关键词】固网;增值业务;营销策略 前言 增值业务,是区别于电话、电报、传真等基本业务的服务方式。增值业务在基本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各种新型服务,比如移动QQ、QQ彩信、手机贺卡、固网彩铃业务、预付费业务等等。增值业务的出现,丰富了通信业务的服务手段,满足了用户更多的需求,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增加了移动通信行业的经济效益。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猛,通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固网增值业务的营销策略也要随之做出改变。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采用新的体验营销策略,是每一家运营商所必须做出的方案调整。 1体验营销理论 体验营销是一种注重用户使用感受,极力增强用户的产品体验感的销售方法[1]。这种营销策略以顾客的感受体验、认识为标准,考虑顾客在享受服务和使用产品时的感官、思考和行动,针对性地进行销售。体验营销比传统的营销策略更为重视顾客的地位和感受,围绕顾客的感官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力求为顾客营造更好的使用环境。这种策略能够最大化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有助于培养一批高忠诚度的顾客群体。在专业学者建立的关于移动业务满意程度的模型当中,客户的实际感受和预期感受是影响客户满意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2]。如果客户购买产品和享受服务以后的实际感受高于预期的感受,用户就会对产品感到满意,如果实际感受远远高于预期感受,那么这种满意就会转变成对产品的忠诚,顾客就能够成为产品的固定客户群体。反之,如果实际感受低于预期感受,用户就会觉得产品的价值不符合价格,对产品产生厌恶心理。体验营销策略就是从这一角度入手,提高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使用感受,为客户创造使用价值之外的“额外价值”。 2增值业务的体验营销策略 2.1将业务的收费标准透明化 过去,我国的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用户对通信方面仅仅满足于最基本的通话需求。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用户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满足基本通话需求的同时,用户开始注重一些增值业务的体验。但是,我国目前的固网增值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收费规范,各家运营商收费的标准不一。很多增值业务的收费混乱,用户不明不白花了很多冤枉钱,导致用户对增值业务产生了排斥心理。所以在进行增值业务的营销时,一定要考虑顾客的接受程度,制定一个合理的收费价格范围,并且要公开收费标准,让顾客消费得安心。 2.2详细划分市场 由于越来越多的用户购买并享受增值业务,客户的群体越来越大,客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要想彻底推广增值业务,就要对客户的群体进行详细地划分,按照不同种类客户的不同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各项增值业务。做到这一点,需要运营商充分收集客户的各类信息,按照客户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提供不同的业务组合。还要注意与客户之间多多交流沟通,倾听客户的想法,深刻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口味。 2.3丰富客户体验 增值业务不能得到推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顾客缺乏业务体验[3]。只有让客户先体验再消费,才能够让顾客了解业务的优势和方便之处,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同时,运营商也可以借此机会接收用户对业务的反馈,对服务方式进行改进。丰富客户体验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免费试用、优惠折扣、满消费金额赠送礼品等方式。这些手段的运用,可以让用户感觉“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形成良好的口碑。 2.4提供人性化服务 虽然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增值业务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但是仍然要在业务的操作性和服务性上保持人性化。无论增值业务的技术水平有多高,始终要以用户使用是否方便为衡量标准。向用户介绍各种增值业务的内容时,也要把重点放在服务方式和业务功能的介绍上,不要介绍过多用户很难理解的技术方面内容。 3结论 我国的固网增值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是每一家网络运营商首要考虑的问题。针对新时代的通信行业的发展态势,运营商必须切实考虑到客户的体验,为客户提供感受良好的服务,这样才能吸引顾客,推广自家的增值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基于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 1、财务精细化管理内涵 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就要借助优质手段令管控内容持续深化、管理领域不断延伸,进而令财务管理渗透至电信企业运营生产的各个层面,全面提升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财务管理的精细化需要针对各个工作岗位、各项具体业务创建适应性工作流程与实践规范,令财务工作渗透至各个经营发展领域,通过财务监管职能的科学 履行,形成零死角管理,挖掘财务实践活动内涵的核心价值。精细化财务管理具体涵盖手段及内容的全面细化。其中内容体现为财务管控合理转变成全面分析形式,体现管理控制的深入细致及科学针对性,通过基础信息数据的全面剖析,明确企业复杂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本质。管理手段精细化则为财务管控应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推进。其主体目标为令企业管理经营成本有效下降,令其经济收益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的精细化体现了战略化思想,由微观层面注重长远利益目标的实现,从内向型管理信息体系逐步向外向型发展转变,注重电信企业发展提升同环境变更的同步一致性,进而实现优化效益目标。同时财务管理精细化需要基于企业价值管控核心思想,在履行必要职能的基础上,涵盖运营阶段中各项层级环节的统筹管控,其基于价值核心创建联盟体系,并将提升顾客价值视为管控导向,实现共享利益科学目标。 2、电信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科学必要性 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对其资金运作决策、管控规划极为重要,是企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关键。精细化财务管理可辅助运营单位创建优质内部经济系统环境,促进各单位协同工作。因此我们应树立细化、细致的工作态度,为企业发展经营供给必要的完整详实财务数据,令其成为企业发展管理的价值参考。同时精细化电信企业财务管理还可通过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降低财务风险可能,强化电信企业风险管控水平,令其投入成本合理有效,资源配置全面优化,并拓展服务管控范畴,实现持续、优质、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可令财务工作人员明确生产管理工艺流程,令企业经营管控体系更加清晰梳理,并确保电信企业整体发展目标的良好实现。 3、电信企业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有效途径 3、1促进观念更新,科学开展集中财务管理 电信企业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应秉承大财务理念,将财务工作渗透至各个实践环节之中,参照实际状况令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更加细化,通过有效分解而后实施良好整合,基于科学管控体制做好协调配合。同时应赋予电信企业财务单位规划、资金管控、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各项职能,由管理范畴、工作内容及实践手段入手,实施精细化管控。应确保令财务管理工作深入至电信单位各个经营生产发展领域,为其提供准确详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促进财务管理同业务管理经营的一致协同发展。另外,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财务工作人员投入更多精力至数据研究分析之中,进而为预算及成本管理做足充分的准备。为实现这一目标,电信企业应强化财务工作信息化硬件设备物资的投入,完善财务系统软件平台的实践工作培训,基于模块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工作模式,创建流程管控与决策支持财务工作体系,保障资讯信息的科学、完善、真实、独立,促进财务工作流程同实践业务的有效对接。另外,为巩固电信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我们应树立集中管控思想,基于企业战略转型目标,加快财务工作体制发展更新、全面改革,在进行财务一本帐实践阶段中,强化集中财务管控力度。应科学履行与完善省级对市级部门的两条线收支管控,令电信企业资金分成收入经费、成本以及建设项目工程费用等管理形式。另外电信企业成本经费与建设项目资金应实现预算拨付,做好总量统筹管控,实现一体化的电信企业财务工作进程。电信企业应借鉴他类行业优质现代化管控体制,实施集团财务控制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做好各级地市的有效职能分配。在基于电信企业自身发展状况的同时,应做好稳扎稳打、实事求是开展集中财务管控,可令市级单位总体核算职能科学上划,会计核算工作应一致由核算中心实施,并依据费用种类做好核算优质分工,各类同种类费用应做到统一入账,并实现合理的政策制定、科学的执行以及培训管理的有效集中。可借助影像体系、邮政寄递等良好方式做好凭证上传及高效审核管理,进而进一步优化电信企业财务信息整体质量水平。 3、2开展实时财务管控,强化资金管理 电信企业要想获取长足进步,应准确及时获取财务信息研究分析结论。基于电信行业快速转变发展环境,令各类丰富多变的拆分、重组、上市愈演愈烈,令长期在垄断发展环境下建设的电信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发展竞争与投资方对盈利发展的广泛期许下 形成的巨大发展压力。电信单位一般面向具备海量级的客户群提供服务,其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收费形式变化万千,采集数据工作较为复杂且相对滞后。同时还应全面考量其资费套餐捆绑等因素影响。基于市场激烈竞争发展,电信单位持续推出新型服务业务以及名目繁多各类优惠促销活动、丰富资费套餐扩充市? ⑽突В钇湔寮品压芾矸瘛⒂? 收款项管控与收益评价管理变得更为复杂。不仅需要电信单位全面引入现代化信息管控体系开展高效财务管理,同时应树立实时管控理念,开展精细化资金管理。即完善货币资金、存货经费以及应收各类预付款项资金的管控。应基于现金龙头完善资金管理,科学利用现代银行体系平台,利用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及短信平台,保证电信企业科学管控各项资金,不仅应协调各类资金应用的科学有序,还应促进资金沉淀相关成本的良好节约。另外应科学选择电信企业理财工具,令闲置资金体现最大化应用效益目标。对于短期现金应用投放,应选择风险管理收益由低到高的有效理财手段工具,涵盖活期与协议存款以及国债、投资股票及基金收益等。再者应合理利用贸易结算手段与融资工具,科学选择衍生金融产品,提升外汇增值相关收益。电信企业还应有效开展运营资金优质管控,降低风险影响,通过优质筹资促进融资成本的有效下降。 3、3财务人员应以身作则,开展精细化管理 为优化精细化财务管理,电信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应强 化现代化管控技能与方式的学习,电信单位应更新传统用人、管理制度层面的弊端,促进财务单位实施深层次优化改造。另外应促进财务组织系统优化完善,基于财务、出纳以及会计管理岗位之上,设置电算化、财务分析、编制预算等工作岗位。对于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应优化调控岗位管理方式,令纵横交错矩阵管理系统深入至业务单元之中,采用精细化管控、核算、分析,保证财务管理各项精细化要求的全面落实。再者,应促进电信企业理清财务工作体系,优化管控界面的梳理,明确实践流程,细化各业务层面的管控方法制定与管理细则编制,并将精细化财务管理落实到位。再者,电信单位应全面宣传财务精细化管理必要性,由思想层面强化员工提升精细化意识、优化综合素质,营造精细化管控环境,进而通过绩效管控、奖惩考核管理,提升财务精细化管控水平。 4、结语 总之,电信企业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极为重要,我们只有树立精细化管控理念、明晰工作内涵及科学必要性,更新观念、推进集中财务管控、开展实时财务工作、强化资金管理,才能真正提升财务工作水平,实现综合效益目标并朝着健康、优质方向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关于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当前,我县财政面临着收入规模小、可用财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监管体制薄弱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__财政健康运行,我结合个人的工作岗位和日常工作中的所学、所思提出一些意见供参考。 一、我县财政的基本现状 一是我县财政收支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财政收入三年连续呈现负增长,支出虽然逐年增长,但增幅较小,无论是支出增速,还是支出规模,与市内的其他县、市、区都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9,590万元,财政支出98,519万元;2013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6,809万元,财政支出103,432万元;2014年全县财政全口径收入26,520万元,财政支出113,355万元。二是新的税收政策将极大影响我县财政收入。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大型水电企业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10号)文的规定,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销售自产电力产品超过8%税率的增值税部分要执行即征即退,按照这一政策,我县从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通过即征即退方式退库的__电站发电环节的增值税约2.3亿元,影响我县的地方财力近4000万元。三是我县新的支柱税源尚未形成,财税增收的根基不牢,财政收入缺乏有力的财源支撑,纳税大户少,地方工业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压力大;四是国家许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取消和停征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将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五是预算仍存在较大风险。根据我县税源和上级财力补助政策情况分析测算,全县每年的可用财力缺口都还比较大。 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条例的必然要求。中央八项规定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二是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必然要求。《条例》规定:“坚持总量控制,科学设定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总额,加强厉行节约绩效考评”;“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工作特点,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水平,制定分地区的公务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加强相关开支标准之间的衔接,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定期根据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调整相关开支标准,增强开支标准的协调性、规范性、科学性”;三是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__政发(2015)18号】的必然要求。《意见》提出:“要按照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提高预算管理绩效…….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按规定将以前年度一般预算、部门预算、专项转移支付结转资金,收回统筹使用” 1.强化财源聚集、提升保障能力。税源始终是财税工作的基础,加大财源聚集的力度、做大财源的总量是当务之急、首要任务。一要加大征管力度。要切实强化收入征管,应收尽收。要认真开展税源结构、纳税对象、征管范围变化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征管重点,拓展纳税空间。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严厉打击偷税、欠税、骗税行为,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做到以查促管、以查促收。要加强非税收入征管,科学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行为,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二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上,各乡镇、各部门要抢抓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动脑筋、想办法,主动出击,积极主动到对应的上级部门汇报和反映情况,全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扶持。三要强化对单位资产和收费的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经营行为并及时将耽误的资产经营收入和各种规费收入及时全额入库。 2.强化支出进度、提升支出效益。要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规范拨付办法,严格按照“先有项目、后有预算、再有支出”的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精心做好计划安排,加强衔接沟通,加快项目进度,管好用好预算指标,尽快把财政资金支付到位。要将所有财政资金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对有条件的项目实行“直通车”拨付,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3.强化资金监管、提升廉洁意识。要严格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在建制度、抓规范、强监管上狠下功夫,要把监督检查贯穿于财政资金运行各个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和专项资金使用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要加大对涉农惠农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民生资金的检查力度,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浪费等行为。 4.强化预算约束、提升预算绩效。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公开预算执行信息,增强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我县人代会通过的预算安排支出,加强预算编制和管理,严格按政策规定编制完全的部门预算。要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贯彻落实公务接待和公务出差管理规定。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预算的刚性约束,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5.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当前我县各级各部门的财 政财务管理人员总体的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部份管理人员的理论基础、操作技能和责任心都有欠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我县财政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教育他们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供人才支撑。一是每一位财政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踏实做事;二是各单位领导要支持单位财务人员大胆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要为他们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财政法规和财务制度开展工作,工作中坚持按“快、细、实、严”的要求,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尽心尽责,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职责;三要进一步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根据财政财务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形势及时加以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新的知识。要强化财政财务管理人员廉洁从政的教育,建立一支为民、奉献、务实、高效、廉洁的队伍。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分析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管理会计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论文摘 要:管理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分支,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管理会计作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中型企业的青睐和采用。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管理会计的运用方面还较为落后。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建议。 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在自身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探寻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1 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1.2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筹资对企业顺利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的渠道很多,如何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有效降低筹资成本,都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密切相关。 1.3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 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和执行阶段作用很大,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帮助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执行阶段搞好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多不精通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经常出于个人主观判断,缺乏财务理念。很多中小企业的技术部和销售部建设往往高于财务部,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2 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没有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财务管理和必要的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定然要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这必然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留下隐患。 2.3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中小企业中,在任用财务人员时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不是领导的近亲就是好友,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财务知识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财务记录和资金收取。财务人员素质的偏低,必然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 2.4 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乎三种:一是亲朋借贷,适用于初始创业阶段;二是向银行借贷;三是到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提供给社会的财务信息很难取信于人,这就使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到资本市场融资更是无从谈起,资本的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的方法和观点 管理会计是新兴的会计分支,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方法和观点如下。 3.1 作业成本法 该方法是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表现为特定的经济活动或作业)来认识成本。通过作业来确认生产费用,再依据产品确认其耗用的作业,从而实现了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量目标。 3.2 目标成本法 该方法是以同行业或竞争性的产品价格作为新产品售价的上限;根据期望的产品销售数量,决定利润目标;以预计的具有竞争性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确定产品生产的目标成本;运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在成品产出的同时,将成本一并“筑入”。新产品的目标成本一旦确定,就应当为以后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建立各自相关的目标成本,各部门都要为其目标成本承担相应的责任。 3.3 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按现代企业管理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产的价值,包括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二是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三是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自然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由此可见,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为此,中小企业必须注重培植企业文化。 4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4.1 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要求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把财务管理人员置于管理者地位。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要培养、引进、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敢于让家族外人才担任财务管理岗位,不能任人唯亲。 4.2 管理会计所倡导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如果强调产品生产前各阶段(特别是产品设计阶段)对目标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就应采用目标成 本法;如果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角度认识成本,宜采用目标成本法,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不必要、无效率的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3 中小企业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应该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努力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使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管理会计中,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4.4 实现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管理会计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逐步建立存货管理、财务分析、资源配置以及本量利预测等计算机软件系统,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实践都有待完善,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也使管理会计很难尽快得到应用,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帮助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思路 【摘 要】 传统财务管理要适应新形势,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其发展思路可概括为: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观念;强化知识资产管理;使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建立网络财务管理模式;实施财务再造策略等。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再造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卫星通讯等新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再局限于本企业、本地区,而要加强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动的分析,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各类信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相应变革,最关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要全面更新。企业要以全新的理财观念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理财。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积极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观念(要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全面、准确、迅速地获取信息以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无形资产观念(加强对企业商誉、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风险理财观念(增强风险意识)、知识化理财观念(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知识资本观念(要重视对知识资本的管理)、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观念(企业要顺应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企业之间竞争的“双赢”)。 二、财务管理效率的最优化 在具体的生产领域,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注重“三效”的提高上,即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注重经济效果的好坏、注重经济效益的高低。企业同时要具备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在管理意识上,要具有整体化,即有效益意识、战略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开发意识、时间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 三、财务管理对象要素的转变 企业财务管理对象要以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四、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 在新世纪里,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同时考虑的两大方面。企业对知识的重视和利用、一项新技术的获得、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无疑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但高收益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于: (一)提高企业财务实力 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提高企业的财务实力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而企业财务实力的改善主要应依靠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多方面的综合战略安排来实现。 (二)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财务风险有敏感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及时、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能熟练运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在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能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 (三)建立科学有用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 企业财务预测是对未来融资需求的估计。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预测了解自己的财务需求,可以提前安排融资计划,并根据融资计划,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可以把投资和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而造成现金周转困难。同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机制,能对事件的发展状态、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和修正,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五、财务管理中心体系的建立 企业财务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一切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为目的。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的电算化管理,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总之,要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企业经营的全方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要求。 六、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财务报表,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的使用者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 (一)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 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二)增设 人力资源信息表 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三)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七、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倡导的再造思想,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企业界,正成为一种最新的管理趋势。哈默把再造工程定义为:“对企业过程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从而使成本、质量、服务和反应速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指标获得巨大的改善。”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今天,“企业财务再造策略”应成为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财务管理策略。企业财务再造策略要求从零开始,用集体智慧,将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功能一一列出,再经过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最关键、最基本的系统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成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这样,既可更明确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责利,又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每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状态,让顾客导向的观念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到体现,以发挥群体优势。财务再造策略包括:财务流程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融资机制再造、投资机制再造、收益分配机制再造等内容。这一策略的实施,使企业财务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更好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职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浅析等 第一,一套制度总管。镇农经站与财经所合并后建立起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实行村账镇管,委托财政部门记账。在制度建设上主要制定有《农村财务管理实施办法》、《记账核算程序和制度》、《收入程序和制度》、《支出程序和制度》、《“一事一议”筹集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等,并制定了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工作流程图,确定了代[!]理记账人员岗位职责,理顺了镇记账与村财务报账的财务关系,为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一个流程运行。凡村级实现的各项收入、财政部门核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上级下拨的各类专项资金,一律缴纳或拨付到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在信用社开设的专户上,实行专户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村级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坐收坐支及其它违纪违规问题。对村级正常运行的资金,如村组干部工资发放、订阅报刊等开支,一律通过“一本通”或收款方提供的银行账户直达单位或个人账户;对用于公益性建设或其他项目的必要支出,先由村委会提出用款申请,然后报经财经所审批,通过县国库集中收付局或镇信用社直达收款单位与个人账户,确保专款专用,进而遏制截留挪用、乱支乱补或举债办事的行为发生。 第三,一份预算管全年。为帮助村级组织理好财,用好财,增强财务收支计划与增收节支意识,每年年初,分村编制财务收支计划,计划包括五保供养经费统筹、村组干部工资与干部补助、订阅报刊费用及公益建设开支等。执行计划时,按收入进度拨付,按村级可用财力办理业务,年终进行总决算,实现村村预算平衡目标并保证工资兑现得到保障。 第四,一种信誉理财。镇财经所建立农村财务核算中心之后,仍然坚持村级组织核算主题不变、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村级债权债务清偿权不变的原则,尊重村级组织享有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决策权,做到代管而不越权,而不包揽,处理好与村级组织委托和的业务关系,保障村级资金能够随时缴进来与拨付出去,以诚信赢得基层干群的支持与信任。 第五,一副监管重担系在肩。财政干部在行使记账的同时,积极履行财政监督与财务审计职责,确保村级财政资金在保证五保供养、村组干部工资发放、正常办公支出与应急支出、公益事业发展的前提下运行,为防止村级组织出现新增债务、招待费开支、截留挪用及不合理开支。财政干部在履行财政监管职责的同时,积极配合上级纪检、监察及检查机关查处村组干部违反财经纪律案件,将财政监督与财务审计融于服务之中,促使村级组织依法理财,节约财力,提高效益。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和农村社会的稳定。2005年1月1日起,新《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新《制度》针对目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规定,对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村集体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许多财务人员在理解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时存在误区。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权责发生制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行思考。 一、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在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是不完全一致的,即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此而产生两个确定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一个标准是权责发生制;另一个标准则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互关联。 (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基础,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凡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权责发生制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的要求,解决收入和费用何时予以确认及确认多少的问题。在权责发生制下,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仅包括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出的费用,也包括下期收到的收入和支付的费用,或包括在上期已经取得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所以,在会计期末要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必须根据账簿记录按照归属原则进行调整。(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在现金收付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以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因此,在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考虑预收收人、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的问题,会计期末也不需要进行账项调整。 (三)两种核算基础的评价及应用范围一是权责发生制的评价及应用范围。该方法认为,只要交易发生即使没有收到款也可确认为收入;凡当期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或开票,都视为当期费用,任何预期费用包括各种税收都确认为当期费用。所以,它是从本质上对收入或费用加以确定,具有真正的经济含义。其优点在于:收入和费用在同一时期是匹配的,很容易做出准确的损益表,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同时,权责发生制使管理层了解所有的财务变化,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更正。权责发生制在反映其财务状况时也存在其局限性:在损益表上看来经营很好、效率很高的村集体,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才采用权责发生制。二是收付实现制的评价及应用范围。该方法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即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该核算方法比较简单,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信息有其优越性:用收付实现制确定村集体经济 组织的收入、费用及利润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收付实现制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拥有的现金,而村集体能否按期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年终分红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集体所实际拥有的现金。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是长期投资的决策目标。投资者注重现金的实际流入或流出,只有投资期限内现金总流入量超过现金流出量,投资方案才是能够被接受的。其局限性在于:收付实现制所描述的只是收入的收取行为或费用的支出行为已发生,它只是表面形式上的确认,并没有收入或费用的真正经济含义,难以全面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状况,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按照这种方法计算的盈亏不准确,对各 期收益和费用水平的反映不合理。因此,收付实现制不适合核算经营性收支业务,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收支业务的核算则可采用收付实现制。 村集体经济组织除了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经营性功能外,还具有行政、事业的职能,这一特点使得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农村会计核算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财务人员在根据具体的会计事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选择较为合理的核算基础时,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其他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权责发生制的实际应用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是属于可以抵偿当年支出,纳入当年收益分配的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与上交收入、农业税附加返还收入、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一般情况下,经营性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等,以及部分其他收入(如利息收入)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其他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承包人无故拖欠或破产或其他原因)导致村集体无法按期收到款,许多村财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挂账。这样不仅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还可能使村集体蒙受损失。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处理。在确认收入的同时,按债务人(即欠款人)设明细在“应收款”账户中反映。这样做既合理确认了收入,又可提醒村集体尚有钱未收回,促使村集体积极追款,避免受损,确实收不回来,再按要求转作坏账。因此,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收而未收的各种经营性往来款项应遵循权责发生制来核算。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支出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旦运作,必定会有支出。从会计的角度讲,支出可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前者如经营支出、管理费用,后者如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支出。也有人认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出包括:经营支出,管理费和其他支出;集体资产支出则是指应由该集体经济组织负担的各种资产性支出。一般来说,经营性支出以及部分其他支出(如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其它支出(如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补助五保户支出、修缮费、报刊费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多数的情况是:当年一次性付出了购买固定资产的全部金额,而固定资产要在以后发挥作用,如果将购买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支出一次性计人当期成本是不合理的,会虚减当期利润,同时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由于没有计提折旧,账面上也虚增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因此,应按其预计使用年限将其价值分期摊入成本费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分期摊入的成本就可理解为是分期计提的折旧额。累计的折旧额不仅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还可以提示村集体有计划地安排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仅体现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和配比原则,更是以权责发生制核算为基础。同样,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当期应付而未付的各种经营性往来款项;即使当期未支付,也应在当期挂账,遵循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合理计算当期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农村财务支出是多项的、复杂的,财务人员可灵活把握,只要合情理合法规,能够正确计算村集体的收益,不存在虚增或虚减当期利润,这样的会计处理就是恰当的。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谈财务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的循环和周转,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投资、筹资和股利的决策,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金活动贯穿始终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消费和所得等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反映出来的,管好用好资金,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尤其重要。 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现金流量周转效率 企业存货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如何能够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份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二、加强往来账目清理工作,减少费用支出 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 企业的资金使用大部分用于购进材料与设备上,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在采购部门设立比价采购小组,采购组长由采购业务部门主管担任,明确采购小组的职责、权限及采购程序。比价小组要对采购的物资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证明询价工作已经完毕,等待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的审批,企业的价格管理办公室(价管办)直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全面负责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由比价小组呈报“物资采购价格审批单”,价管办人员进行继续询价、压价,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确实做到货比三家,核实无误后下批价格审批单,将比价工作落到实处。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在购进货物的运输上,在合同签订时要求采购员原则上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如有特殊要求,需报批价管办审批。 三、加强生产管理、产成品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必须熟悉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与生产部门一起制订合理的制品计划,并作为对分厂考核的一项内容,并与生产、技术部门一起研究生产物流的合理性,要合理布局,尽可能缩短工艺流程,使在制品降低到最低程度,生产部门要按单件小批生产,用以销代产的原则严格控制资金的占用,避免在产品资金占用过长而增加资金的投入量。同时,要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减少废品损失,减少或避免资金的积压和浪费。对产成品资金要加强管理,对产成品库存量应制定统一标准,一旦超过标准,及时分析原因,对产品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四、调整资本结构,加强企业借款合同管理 虽然国家为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推行了系列债转股措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改善了企业生产条件及资金结构,但企业仍然有较高的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存在,其数目仍然很大,资产负债率约占70%,根据标准财务比率和国际上用来测算工业化国家企业债务与资本金合理比率的经验,以自有资本占50%—60%,负债占40%—50%是比较合理的,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达到资产负债率60%以内,在现有负债总量前提下,向社会发行募集股份,以求增加资本金及企业持续经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减少负债是比较困难的,但在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利息支出上每年利息费用支出很多,财务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政策下的倒贷措施,尽早还旧贷,贷新贷。这几年来,国家一降再降贷款利率,使还旧贷,贷新贷后减少一定的贷款利息,减少财务费用支出,使资金真正的“活”起来,相对提高经济效益。 五、积极利用国家现有政策、优惠政策,加快资金周转 国家鼓励企业出口时,也给予出口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口退税是企业一项存利,财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税务部门联系,汇报出口情况,当年出关的货物尽快办理核销单,争取 当年出关当年退税,既增加经济收入又提高资金的流动性。 六、严格控制管理费用,节约资金 财务人员应吸取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先进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其中,最重要一点是使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这样,各单位、部门就能够转变观念,制定出合理的出差方式及路线。将工资、资金与办公费用是否超标挂钩,也可以节约大量资金。 七、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 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再生长面临着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游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 另外,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及时反映资金的流向和存量情况,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 总之,企业要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的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让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物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的探讨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较多缺陷问题,首先制度层面存在不足,即所有者缺位。高校经费所有者始终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国有资产由高校实施调控管理。其次,由于高校经费的应用以及投入欠缺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规划,导致资产管理以及管控监督呈现出一定的缺失问题,由于高校不以盈利为发展目标,也不核算有关成本,因此体现了明显的财务弹性,无法激发其真正的财务管理工作职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资源、规模、师资上均持续壮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完善,使高校更加快速的融入到市场之中。由于高校从事的经济活动不断丰富多样,因此面临了更高的财务风险,这样一来使得财务工作体制需要应对更大的挑战与考验。为此,高校对管理会计以及财务分析更加重视,制定了统一标准,然而该类指标却没能囊括具体的高校发展规模、取得效益以及更新速度等内容。另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存在一定的不健全性,校长负责制体制之下,财政分配权利由少数人掌握,没能构成对应性的经济责任,无法发挥其核心作用,令审批支出权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的后果以及收入全面考量,与具体经济活动相违背。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对策 1.高校投资决策中管理会计应用 投资决策涵盖两个层面因素,即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风险价值。高校应将上述两个价值合理应用至管理会计之中,便于更好的完成决策研究,衡量风险以及报酬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净现金流量、回收期以及报酬率等标准进行评估分析,并借助多元化策略,有效进行资金分配,形成最优质的投资组合,实现分散风险,提升效益的综合目标。 高校预设投资项目首先应树立长远规划,依照具体的投资环境,把握最合理的时机。而评价则应联合有关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共同开展,制定决策需要经过校领导与有关单位的共同审批,当讨论通过后,财务部门要积极进行资金的筹措,并对具体的进度、成本与质量做好监督管控,确保投资依照预算合理执行。 2.高校预算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 高校财务预算包含收入以及支出预算两类,前者涵盖从事教学、科研与他类活动获取的非偿还资金,例如财政补贴、教育事业经费与经营收入等。而支出预算则包含经营性支出、基建支出、事业性以及附属性支出。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管控,进行科学筹集、有效分配应用资金,提升总体应用效率。管理会计应做好全面预算的合理编制,以年度工作计划以及整体规划为核心,遵循相关原则,通过零基预算以及绩效预算等方式,细化研究,从具体的数据资料之中提炼重要内容,总结经验、找到真正的差距所在,进而为后续的财务预算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预算过程中应全面将收入以及支出等事项囊括到预算内,针对学校具体发展状况、各个部门、院系资金资源做好配置,明确规定重点项目、成本经费的使用标准。应通过科学方式进行追加论证,确保公平合理的使用资金,预防不良浪费现象。另外,管理会计执行预算阶段中,应对遇到的各类变化因素进行重点考量,预留一定的使用经费,预防出现资金周转不良的问题。 3.高校战略管理会计应用 顾名思义,战略管理会计即是使管理会计以及战略管理工作有效融合,这样一来使得管理会计核算应用范畴持续拓宽,更加重视市场竞争,需要以战略眼光审视市场、判定产品信息以及行业状况,并为企业战略发展进行服务。高校经营发展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将为财务管理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突破单一会计工作的限定,并高度重视外部发展环境以及竞争对象。战略管理会计需要以全面的视角分析高校外界环境,并为其提供突破自身财会工作内容的重要信息。该类信息更加广泛,因此对于高校明确财务管理方针、做好资金配置体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更多的非财务信息针对高校的持久发展发挥了关键影响,比如就业率、人才聘用单位满意率、用人要求等对高校生源形成重要影响,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为此战略管理会计应积极为高校提供有用的非财务信息,令管理会计有效的由以往财务会计工作中脱离出来。同时,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真正的留住人才,激发管理会计核心潜能价值,推动高校财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教育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高校为赢取主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针对存在的不足问题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合理激发管理会计潜能价值,明确有效的应用方案,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扩大高校影响力,提升认可度,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信息时代高校电算化财务管理人员 [摘要]信息经济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结构,打破了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管理工作对会计的要求日益提高,相应的会计信息量随之增加,传统的高校会计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21世纪高校财会人员所担负着的核算、反映、监督高校管理的职能作用。因此,在现代高校财务中,计算机操作代替传统的会计操作,对会计信息系统实行电算化管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高校财会人员作为高校管理中间环节的重要角色,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迎接信息时代的诸多挑战。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校电算化 财会管理人员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开始逐步进入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由于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的能力强、速度快,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高校财务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也打破了传统高校的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因此,信息时代的高校会计人员想要更好的迎接信息时代的高校财会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信息系统与会计的联系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算帐、报帐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管理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财务人员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财务工作的正规化和规范化,使其健康有序的蓬勃发展,为整个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已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高校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高校财会人员如何适应现代高校的电算化会计要求 会计人员只有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将整个核算过程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等,进行具体判断和正确选择,从而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高校实际情况。电算化时期的财务人员除了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知识,如输入、拷贝、打印之外,还必须结合财务岗位的工作特点,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简单维护。综观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并有一定英文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实在太少,这是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一大障碍。会计人员如果只懂会计没有电脑知识,就不可能提出很好的财务管理构想去实现会计电算化;只有既熟悉财务,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会计专长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财务管理方案,让程序设计者开发适用软件,使电算化发挥最大效能。再者,财务人员如具备一定电脑常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操作错误,降低差错风险,从而保证会计数据安全。为此,高校财务管理要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工作,让现职会计人员掌握电脑知识,为实现电算化提供有利条件。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互联网信息量中有93%是以英文形式,常见的网而设计及程序也都以英文为基础。英语作为语言体系中的支撑语言在一日千里的网络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曾经在我身边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一名资深会计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时,不小心触动某一键位,导致出现蓝色屏幕。尽管显示屏上有英文提示:Repeat enter to recovery(敲击回车键即恢复原状)。由于不懂英文,这名老会计大呼有病毒而束手无策,引起一场不必要的慌乱。在会计信息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今天,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如果在英语方面有所欠缺,就不能娴熟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也不能对财务软件进行常规的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就难以起到中枢作用。除此之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还要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优良的服务意识,做到快速、高效、周到全面,以赢得使用单位和广大师生的满意。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到科学计划,加强管理,以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三、信息时代的高校电算化财务人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创造性很强,与其他系统比较,有很大的特殊性,它处理的信息量大,数据要求准确可靠、保存期长,需要严格监控;同时,会计数据要求严格、保密性强,属管理部门的敏感资料。因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及财务人员均有特别的要求。 (一)会计处理方法制度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繁复而涉及面广,不宜经常修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实行制度化。如果会计处理方法更改频繁,一则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二则影响电脑系统正常动作,容易发生差错。 如果不慎修改出错,就会导致系统损坏,影响正常会计工作,因此,无制度的变更,一般不要随意更改会计核算方法,以保持会计业务环境相对稳定,保证电算化系统正常运作。 (二)加强监督和管理,保证信息安全 实现会计电算化,必须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计算机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电脑病毒入侵、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非法毁损等因素影响,数据很容易被破坏,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一方面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受权人员上机操作;不能连接与业务无关的终端,禁止与互连网连接;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实践证明,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安全的最好保障。 (三)实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财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就要求对计算机产生的各种内容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同时也为了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所以就要求有严格的内部控制,而这些会计信息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内容的准确可靠和安全无误,才能预防和减小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可见建立一套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容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的电算化改革是高校体制改革的正态发展,是高校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更能系统地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是可行且必要的。电算化时期的高校财务人员任重道远,应时时反省自身,提高自身,不断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从而适应现代高校管理的改革之路。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高校财务管理的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六项应对对策。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新问题解决对策 市场经济已把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这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及高效的资源配置,这也正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如果一个学校资金紧缺,甚至正常的教学秩序都不能维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只能说是水中捞月、缘木求鱼。因此高校管理必须确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高校改革必须以财务管理改革为重点。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当前,财政投入仍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此外,学费收入、科研收入、校办产业获得的收益,以及社会各方捐资助学收入等多方面筹集的事业资金也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虽然财政投入仍然是我国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途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资金来源客观上要求多元化,而我国高校目前主要依靠财政投入资金。因此,必须改革现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高校资金来源多元化趋势的要求。 (二)完全学分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完全学分制强调学生毕业时所需的最低学分数,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这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准确把握高校在校生的规模。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是按所选的学分的数量进行交费。这种付费方式在增加学校安排年度预算难度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学校生均成本的上升。实施完全学分制给学校的学费收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有部分学费收入要推迟入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学校所需的资金,这样就增加了学校的资金成本。此外,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课,选择上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而学生大多希望选择校内的名师授课,普通的教师面临着下课的尴尬境地,这样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增加学校人员支出。 (三)后勤社会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1999年12月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要求,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至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这对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特别是财务管理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如何理顺各种财务关系,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既适应高校未来发展需要,又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一项紧迫的任务。因为只有改革当前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模式。只有这种模式才能提高竞争力,实现高校后勤集团的高效运行。 (四)银行贷款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银行贷款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一样形成了高校的资金来源。但是,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银行贷款是学校的借入款项,其实质是一种负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五)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制度性缺陷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国家知名大学)的显着特点是“所有者缺位”。它的出资人———国家(有的为捐款人)是高校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但国家不要求偿还其所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获取经济上的利益。这样,高校会计不实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及盈余分配,财务管理弹性相当大,高校校长和中层干部手中都有签字权,极易发生以权谋私。由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可知,如何协调企业财务活动所涉及的不同利益主体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尤为突出。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直接反映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对所有者来讲,经营者所得的利益,正是其所放弃的利益。对于高校来讲,国家对其投资,但并不对其财务进行管理,造成所有者缺位,资源缺乏有效的配置与管理。 二、解决高校财务管理新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办学模式,实现高校所有制的多种形式 实践表明,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不应替代本应由民间资金力量行使的高等教育 投资权利与义务,应当允许公立与私立并举、非营利法人和营利法人共存的办学格局的存在。在明确产权、权利、责任、义务的条件下,高校的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总之,高校要由以往“政府主导办学”模式中的零责任或负很少责任向高校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或领导者负大部分责任的模式转化。高校领导模式的这种转变,将导致高校的办学思想和观念、高校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和标准、高校领导体制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高校领导人的权力及责任范围、高校领导人的权力行使及负责任的方式等一系列内容的变化,从而使高校的活动能够更加贴近高教活动的本质和宗旨。 (二)制定激励政策,积极支持筹资形式多元化 随着各高校内部办学形式多样化和筹资形式多元化活动的展开,高校各部门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高校办学体制的方向,财务部门要配合制定一些激励政策给予积极支持。既要认真宣传国家财经法律和有关经济政策,使各种形式的办学创收活动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又要帮助创收部门树立理财思想,同时也要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一切方便。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要拉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配距离,创收与不创收不能一个样,效益好与效益差不能一个样。从而调动全校广大教职工参与各项办学创收活动的积极性,筹集办学经费以增强学校办学整体财力。 (三)制定合理的收费依据和收费方式 完全学分制增加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时间弹性,任何教学时限的延长都意味着教学成本的增加。从配比原则的角度讲,学生应对那些不可避免成本进行相应的分担。学生就读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后的收益会有所不同,就读于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学生的预期收益较高,其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也相应增高,学生对成本的分摊额也应较大,因此,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学费应由专业基础费用和学生选课费用两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费用是学生必须缴纳的基本费用,选课费用是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学分数和学分单价计算的费用。同一门课程的学分单价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之间应不存在差异。高校在学生收费方面可以采取按年预收,学生毕业前,按学生所学学分总数清算,多退少补。 (四)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好后勤服务业 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放开手让后勤集团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法国高校的后勤服务业社会化程度很高,不仅学生食堂、宿舍,就连图书馆和一些体育中心、文体中心,甚至就业指导中心都不是学校的,只有这样才能引入竞争体制,促进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这样高校可以专心致志搞教学和科研,后勤服务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搞服务,两者互相协作,各尽所职,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五)控制贷款规模,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财政拨款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多数高校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缺乏资金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高校收入减去支出为本年度现金结余量,考虑到资金周转因素,年度用于还贷的资金数量为年现金结余量的50%,这是高校本年度的最大信贷额度;贷款的期限=高校根据发展的需要确定的贷款规模÷最近几年年度平均最大信贷额度。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高校应该尽可能少地测算收入,尽可能多地测算支出,以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六)适应时展,适时运用高科技的财务应用软件 随着计算机科技和财务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财务管理软件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核算、管理的重要工具。优秀的财务软件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管理资源、从而实现规范的、科学的管理。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财务管理系统国际化研究 国内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全面发展实现了信息化,内部建立了局域网,外部与互联网相连,硬件环境相当完善。软件方面,国内各大财务软件公司已开发了多套财务管理系统,ERP也已是各公司主推的产品,企业也已实施。但它们基本上是基于国内的财务制度,功能上还不够完整,还未得到国际认可,没有达到国际化的要求。例如世界银行对中国电力系统的多项贷款项目中均附加相应的软贷款项目,要求开发符合国际化会计的财务管理系统。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如何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体会,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来分析企业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管理系统应具备功能的设计方法。 二、财务管理系统国际化的功能分析 控制和集成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于企业战略决策是非常基本的要求。现有财务管理系统中已包括财务会计功能,但国际化后应予加强,使之可以集中跟踪财务会计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多家子公司,并以多种语言和多种货币以及多套会计科目体系所表示。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应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特别在总帐、应收/应付帐款、资产会计、资金管理等方面予以加强。 管理会计提供内部成本所要求的种种功能。现有财务管理系统中也含本功能。但在管理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核算、产品成本控制、成本对象控制、实际成本核算、获得能力分析应进一步完善,以满足国际化需要。 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不仅要加强以上功能,还应引入目前国内财务管理系统尚不具备或不完备的功能概念。 (一)投资管理方面 投资是当前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如何进行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国际化财务管理系统的投资管理应支持对整个企业集团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包括从策划到结算的整个投资过程。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功能模块: 1.企业预算管理。投资管理模块可以应用任何条件定义投资计划结构,可以分配特定的投资工具到投资计划结构的若干结点。可以了解最新的投资信息,如可利用的预算,计划成本以及由于内部和外部活动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投资计划可以帮助分配预算,监控投资计划,避免预算超支。 2.拨款申请管理。投资管理提供各种有效工具,可以从最初阶段计划和管理资本开销项目。在资本开销过程的初始阶段,可以以拨款申请方式输入资本开销项目申请。可以定义评估和批准程序,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维护拨款申请状态的详细历史记录。当拨款申请被批准实施时,所有相关数据均可传递到投资工具,为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目的,可以按不同形式拨款申请输入成本和收入详细计划数值。 ①本文为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JJY2123) 3.投资工具管理。根据其复杂程度,需要具体监控的投资工具,既可以用费用订单来表示,也可以以项目来表示,这些费用订单或项目提供了实际执行资本投资的手段。即它们起收集各种主要和次要成本对象的作用,用以计算费用和利息,管理预付款和承诺资金。如将投资工具用于在建工程,投资工具就可以充分利用必要的资产会计功能。投资结算应既非常灵活又几乎是完全自动的,这种结算方法可以确保内部会计和外部会计的完全集成性,并一直提供最新的数值。 4.自动结算固定资本管理。投资管理认同投资工具在资产会计方面的重要性,可以自动区分需要资产化而未资产化的所有成本,从而将正确部分记入在建工程的借方。根据不同会计需要,可以应用不同的资产化规则来分解这种投资成本。对投资计划成本,在投资计划完成阶段,投资工具可以逐项结算并转入模块对所有有关采购和生产成本系统交易都能提供准确的来龙去脉。 5.折旧预测管理。投资管理总是根据现行价值来预测资产负债表和进行成本规划。拨款申请和投资工具的计划折旧值可转入现行费用成本计划。无论何时这些计划数据被更新,应会重新计算出折旧值。 (二)企业监控方面 企业监控可以在不断实现内部增长和投资目标的同时来优化股东价值。目前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监控是不完备的,国际化系统应包括决策信息系统,经营策划,合并和利润中心会计等功能模块。 1.决策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时综合了解企业管理所必需的关键信息,除了定量处理之外,还应支持对自动出现在所有报表中定性信息的管理。根据关键业绩指数和平衡记分卡也可以生成集团报表。数据采集功能可以很容易地从其他应用模块,其他商务应用系统和外部数据源来传递数据。 2.经营规划模块。经营规划是制订高水平企业规划的工具。它可以灵活表示客户特定部分计划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损益关系,资产负债表和资产周转计划。经营规划还支持基于用户自定义计划模型进行经营规划模拟。 3.合并模块。合并提供法定和管理合并所要求的报表。它对外部会计和内部会计提供不同的合并视图,以既符合中国会计准则,又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的并行报表功能。不管有多少数量的合并单位和不管公司架构多么复杂,使用方便的状态监示器可确保始终可以观察同一公司级别上所采取和计划的合并步骤,整个合并是完全自动化的。按一下相关按钮就可以进行数据传递,单位间数据删除和投资合并等,并借助 于大量报表工具对有关信息进行评估。 4.利润中心功能模块。利润中心功能用来分析内部责任中心的获利能力。公司的组织架构是以利润中心结构来表示的,其中利润中心是最小的责任单位。同利润有关的所有财务会计模块、管理会计模块、物料管理模块、资产管理模块以及销售分销模块中的业务事项都能在利润中心中反映出来。为评估内部事项自理的获利能力,可以自动地应用内部转让价来确定一个利润中心自另一个利润中心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利润中心角度看,这些内部事项处理影响到利润,所以它们也会被包含在获利分析中。其结果是,不管物品是内部销售还是外部销售,每个利润中心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告诉它在物品利润贡献中占有的份额。 还有一种可能是通过利润中心来有选择分析资产负债项目,并利用它们来计算各种比率,例如投资回报率。 利润中心计划是整个企业计划的一部分,它尤其强调企业计划的集成方面。其中应用模块中的计划可以在利润中心会计中被合并,扩展和修改。除了允许评估实际价格之外,转让价使不同利润中心之间内部货品移动的收入计划成为可能。通过它,信息系统可以分析与利润中心有关的过帐,可以运行一些标准报表和生成为特殊分析目的客户化报表。利润中心功能可以为适合的管理和控制部门提供获利信息。 (三)企业理财方面 企业理财是目前财务管理系统不具备的概念,但是它可使企业获得重大竞争优势,且可通过有效管理短、中、长期付款流来减少经营风险。实际运营中,会大量涉及各种资金作业,如短期为银行帐户余额的监控和集中,中期为应收和应付款计划与预测,以及长期为对采购和销售业务的观察等,所有这些都强调不同分部信息的集成性。在企业理财活动中将这些运营部门同已实现的和已计划的投资联系起来,且浏览系统业务处理情况,对企业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应主要包括以下功能需求: 1.现金管理功能。现金管理可以分析指定期间的财务事项。为财务预算目的,现金管理也可以识别和记录将来的发展情况。现金管理中,付款事项处理按照现金持有、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进行归类。现金管理模块提供资金来源和占用信息,从而确保按时进行付款清算。现金管理还能够监视和控制输入和输出资金周转,且可以为管理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和借贷提供必要的数据,评估时间期间,可以区分现金状况,清算预测以及中期和长期财务预算。在银行帐户管理中,电子银行和控制功能为管理和评估银行帐户提供支持。 此外,清算预测功能可以同财务会计和采购及销售业务中的预期付款流集成起来,以形成中长期清算概貌。现金状况和清算预测一般也适用于外汇持有和期望的外汇项目管理。 2.企业理财管理功能。利用当前清算和风险分析中获取的信息,在企业理财活动中的财务工具形式实施具体决策之前,可以将资金和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条件考虑在内。企业理财管理应具备管理财务交易和状况功能,从贸易直到将数据传递到财务会计。企业理财管理还应支持灵活报表和评估结构以分析财务交易、状况和有价证券。 为短期清算和风险管理目的,可利用资金市场或外汇交易来平衡清算中存在的汇率问题或避免货币风险。此外,在中长期方面,还可以应用证券和贷款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帮助有效管理利率和货币风险。有许多功能可以用在金融贸易方面,如记录财务交易,行使股东权力,进行评估和计算价格(如可选项价格计算器)。在后台办公处理中,可输入处理各种交易(比如帐户分配和付款细节)所必需的额外数据且产生自动确认。状况管理功能(比如证券户头转帐或有关证券方面公司行动)在后台办公领域也得到支持。总帐可以在会计领域得到更新。除了计价和应价/延期方法之外,它还具备灵活的付款处理功能。 3.贷款管理。贷款管理可以有效地输入和管理贷款,根据设计,它通过将典型的业务流程自动化来方便货款管理。从对有兴趣借款方贷款出价的生成,到作出决定时合同的起草,以及整个附属担保管理到传递信息至财务会计,所有阶段支持简化处理活动。由于可以灵活地决定贷款条件,它甚至能够处理最复杂的利息和偿还条件。当进入到起草标准合同时,可以借用大多数预设条件模板和贷款参照模式。 状况管理功能可以编辑现有的合同。合同数据更新很方便以考虑合同的变化情况和非计划交易情况,且能够自动生成新的合同价格以及必要的信函。 可以具备许多工具支持贷款会计核算,如手工和自动借款人数,轻帐过帐,结算工作和状况评估。除了明细帐管理之外,贷款管理还可方便客户欠款科目管理,从而提供同财务会计的接口以确保传递相关的过帐信息。还有,因为贷款管理同企业理财是集成在一起的,可以即时知道贷款对清算或利率风险的影响。 4.市场风险管理。在企业理财管理中,市场风险管理在确保公司的竞争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流程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反馈环路,包括数据收集,风险测度,分析和模拟,以及动态金融工具计划,此流程同其他企业理财和公司职能机构是紧密关联的。其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关作用关系需要强有力的工具来支持。 市场风险管理起一种带监控和管理功能的集成化中央控制台作用。访问现行和未来资金周转情况,以及己经处理的财务交易信息是绝对必要的,结果是公司诸如采购或销售等各部门资金周转情况的现金管理部件形成了市场管理的基础。为风险管理目的,公司所有运营部门的资金周转情况都能了解到。进而所有在企业理财方面管理的财务事项处理都能够同运营部门产生的资金周转情况一起进行评估。 它还具备各种手段来分析和评估利率和货币风险。市场到市场,有效比率和有效收益计算多是基于最新市场数据来进行的。这些数据是通过数据馈入、上载、以及通过财务事项处理或状况来获取的。通过模拟市场数据来确定风险结构。利用模拟的事项处理,可以测度和比较替代性交易策略的影响。根据统计概率,风险价值分析可以确定财务状况的潜在风险。 三、结束语 以上功能分析,是本人通过对国内外财务管理系统的多年研究产生的认识,并归纳出中国加入WTO后,财务管理系统满足国际化需要所应具备的功能需求和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国内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仅具备部分功能,国际上也仅有部分大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系统基本具备各项功能。希望本文能给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提出发展方向,以满足财务管理系统国际化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的需要。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论有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兼评以利润、企业价值或效益、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诸观点 近些年来,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论著发表了不少,但众说不一,未能形成共识。这种对目标理论认识上的不统一,很难对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正确指导,甚至还有可能误导企业走入歧途。为了防止这种不良后果产生,有必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和现实目标的选择作深入探讨。 一、有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近些年来所发表的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论著的学习,感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以致至今未能提出一个科学的可供大家共同使用的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客观评价标准。而要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上达成共识,就必须寻求一个能够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优劣的科学评价标准。这个科学而又客观的评价标准的确定,笔者认为,应该从目标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依据目标管理基本理论和我国推行目标管理的经验,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机制。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既然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伴随财务目标管理而产生,而且为企业的财务目标管理而服务的,那么所提出(或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否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就是评价该目标是否正确的科学评价标准。依据目标管理确定目标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国有企业推行目标管理的基本经验,笔者认为,既能够适应财务目标管理的基本要求,又能够达到财务目标管理的三个目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如下五个特征。 1.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 所谓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所谓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论著中有这样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也有高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看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之所以强调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在经济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种规律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异。资本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它就必然维护资本家的利益,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它就必须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在这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企业,当然应使它的财务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这样,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有现实意义,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也才具有中国特色。 2.具有统一性 所谓统一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能使制约企业发展、与目标有关的主要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该特征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框定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范围内制约企业发展而又与目标密切关联的主要矛盾有如下三个: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各自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收益和风险的矛盾以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我们知道,企业是由所有者(股东)、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组合而成的经济联合体,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经济利益目标来创办企业:企业的所有者追求红利和资本增值、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则追求自身的经济收入。既然如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这三个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目标必须予以体现,并且应使这三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统一。而能够使之三者达成统一的惟一途径,就是在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明确各自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在制定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时,要由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代表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协商能够使之达成统一的基础就是企业发展和互相让利,并使各自目标达到满意。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中,明确体现组成企业的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是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的需要,它是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使企业具有活力的基本条件。在企业经营中经常存在着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科学的目标管理应该使这个矛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一的办法是企业在赚取收益时要不忘风险,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在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目前利益应服从长远利益。这两个矛盾都与财务管理相关,在命名和确定企业财务目标时,要使目标能够体现这两个矛盾已达到统一,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科学性的主要标志。 3.货币性 所谓货币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指标,必须能够以货币度量。大家知道,企业财务管理是运用经济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它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财产物资的价值形态——资金,反映经济价值必须能以货币度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货币性是它区别于企业内其他不同性质管理目标的显著特征。 4.明晰性 所谓明晰性是指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概念清楚、措词准确、内容明确。在财务管理目标中,企业所确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工作的奋斗方向,是落实企业经济责任的条件和手段,是检查考核企业经济责任执行情况的标准。只有目标具有明晰性,才可使目标管理方向明确,便于分解落实,有利于目标完成和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总之,目标具有明晰性是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 5.可控性 目标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对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本质地讲,目标管理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形式。企业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以经济责任为核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从经济责任制角度来看,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在明确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责任。如果所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与企业理财人员的工作无关或关系不紧密,企业的理财人员经过努力对其无法控制,那么,这种经济责任将无法落实,也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就形同虚设,严重者还会挫伤企业理财人员的积极性。目标不具有可控性是目标管理的大忌。可控性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将所确定的量化指标可以按照工作的性质和业务的职责在所属范围内 进行分解落实,以形成所属部分的可控指标。 除此而外,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确定的具体定量性的财务指标还应具有先进性特征。具体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先进性,能起到对广大职工群众和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鼓动性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的内在潜力。 上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基本特征,是分别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它们的互相补充,可成为一个完整的比较科学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评价标准。一般来说,所命名或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只有同时具备这五大特征,才能说它是科学的,如果它缺少某一、两个特征,其科学性将会大打折扣。 二、对几个有代表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评价 下面我们运用所概括的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个基本特征,对当前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观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试进行评价。 1.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主张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人数不少,该观点主要产生于粉碎“”以后。该观点的提出,在当时对于批驳“”否定利润挂帅和奖金挂帅的错误行为,在微观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对把企业从抓阶级斗争为纲引导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有促进作用。从目标管理角度看,它也符合货币性、可控性特征。但是,它没有明确企业赚取利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干什么,这就与目标应具有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统一性和明晰性三个特征不太相符。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不出这三个特征,就不利于建立企业的内部利益的制衡机制,目标的激励鼓动作用也不会明显,这是该目标的重大缺陷。后来我国实行利润承包制的国有企业所出现的大面积亏损也证实了这一点。由于该目标缺少统一特征,所以它未能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结果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短期行为。现在看来,把利润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不太恰当的。 2.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主张把经济效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也不乏其人。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是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剔除了企业规模因素,能够直接了解企业的获利水平。但是它同样具有与科学目标应具备的前三个特征不太相符的缺点,所以它并不能克服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存在的致命弱点。 3.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和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观点受到严重挑战时,有的就借用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即股东财富最大化来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股份制或公司制企业,用股东最大化目标替代利润最大化或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确实有利于克服企业的严重短期行为,有利于正确处理企业的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因为,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就必须要求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收益持续上升,股价稳中有升,唯有如此,股东财富才能达到最大;而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由于该目标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率等定量性指标来表示,所以它具有货币性、明晰性、可控性特征。但是该目标也存在重大缺陷。首先它的适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使用。最主要的还是它有违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该目标只追求股东一方的财富最大化,这就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可以预料,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很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激发企业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看来,将该目标作为资本主义企业的目标很合适,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还是有问题的。 4.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近几年来,有些学者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忽略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目标的片面性,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取而代之。该目标乍一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就能满足企业各方面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需要,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缺点更多。首先,它有违明晰性特征,企业价值这个概念很不准确,可以作多种解释:从性质上看,企业价值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之分;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别。这里所讲的企业价值究竟指的是哪种企业价值并不十分清楚。其次,它没有明确企业财务管理最终的目标究竟是干什么,这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也不太相符。第三,它未能把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目标明确表示出来,这也有违统一性特征。第四,该目标很难实行分解,不能把它落实到各经济责任单位、个人。第五,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很多,好多外部因素是企业财务部门无法控制的,这也有违可控性特征。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五大缺陷,所以它不适合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把它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还可以。 5.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 为了克服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各种缺点,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在1995年《理论与现代化》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企业目标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文章。在该文中,笔者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义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笔者认为,该目标完全符合有中国特色财务管理目标应具备的五大特征,因此,将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比较科学的。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若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可见,该目标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不容易产生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完全符合中国特色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五大特征,所以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问题初探 【摘要】 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运用和普及,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由此也出现了新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电算化的发展给内部控制带来的新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对策,以确保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以及计算机、Internet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校财务工作使学校财务工作进入以账务处理、收费管理以及预算控制等为核心的综合管理阶段,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建立一套符合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重点由过去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的双重控制,使一切数据的处理都处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中,以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良好、平稳运行,已成为必然要求。 一、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特性的内在要求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会计与计算机处理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因其处理的性能高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单靠外界的监督,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处理的准确,它自身必须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干扰的能力,即由内部控制来实现自我保护。高校会计电算化最大的特点: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手段,达到数据及信息及时、完整、准确;二是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三是便于日常管理查询。 高校财务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财务管理的特质,表现在:一是涉及面广。高校在教学科研、生产开发、服务等业务活动中,都与财务部门有联系,都要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二是综合性强。高校通过财务管理,运用价值形式把各项经济来源如预算内、外资金及其支出、使用效益,加以综合反映。三是敏感性高。在高校一切业务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平均耗费的多少;科研成果的等次和项目的多少;社会服务收益的大小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反映在高校财务上。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性,要求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很有必要。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的方法和制度受到了挑战。从近几年高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又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内部控制的范围更加广泛 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深层次的发展,会计部门的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人员。财务数据和信息以网页存储和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原来的许多核算过程在计算机及网络中自动完成,诸如:学生网上缴费,网上银行对账,网上财务信息查询及各种电子单据等。因此,必须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即在加强对人员控制的同时,建立系统的人与机器相结合的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会计系统对高校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 2. 会计内部控制的方式更加多元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相结合,使控制过程贯穿于计算机处理过程之中。 3. 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度要求更高 计算机信息转化为数字存储在磁、光介质上的存储方式及电子数据本身具有可复制性决定了对电子数据的窃取、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计算机系统下的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控制之下自动进行, 一旦由人工进行审核并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原始数据发生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因此造成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准确与否,依赖于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 4. 内部控制重点的转移 据“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的原则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一些关键控制点因电算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使得控制的重点变为电算化系统本身和电算化后仍不相容职责上。会计电算化后控制的手段由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控制。控制的形式由分散控制转变为相对集中控制。会计电算化后控制的基本目标仍是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5. 缺乏有效的内部牵制制度 实行会计工作的电算化之后,传统的会计分工模式将被打破,产生许多新的岗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手工记账方式下的各种互相牵制手续都被合并到一起由计算机统一执行,会计人员可以既输入数据,又输出报送数据,也有条件对数据进行修改,加大了出现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某些问题在较长时间不能及时发现、处理。 6. 授权与批准制度控制不完善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高校涉及会计相关工作的各级人员必须在规定的范围、权限内完成有关的经济业务事项。它规定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实行会计电算化后,新增的信息化岗位,如系统维护人员、数据管理员等,都工作于财务信息数据的底层, 未经授权的人员都完全有条件绕过授权与批准浏览全部高度集中的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数据等操作,这对授权与批准的执行产生新的威胁。 7. 内部控制的方法更加复杂 随着院校合并后高校规模的扩大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校区间完整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使数据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限制,同时也给财务系统的安全带来严重的挑战。一是大量的会计信息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传输,使一些非善意的访问者有了可乘之机。计算机病毒也给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巨大的风险。有效地防止非法入侵会计信息系统和防治计算机病毒对高校财务正常、安全、高效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使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较之以前更加复杂。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对策 要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正确反映高校经济活动,必须在加强对人员管理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控制,建立科学、系统的人与机器相结合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内部控制可分为总体控制、管理控制和应用控制等三个方面。 (一)总体控制 总体控制是对整个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的控制。总体控制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每项计算机应用的成 败。加强总体控制包括组织控制、开发与操作控制、硬件控制、文件与维护控制等。 1. 组织控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即业务处理和业务记录的分离。包括计算机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分离,即业务授权、执行、记录和资料保管予以分离;在电算化系统中的不相容职务主要是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人员、电算化操作人员和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要使这些有关人员在数据处理中的越权活动难以进行 ,以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差错的出现 ,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 2. 系统开发与操作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主要是对软件程序的编制工作进行控制,以保证系统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具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功能。操作控制的目的在于通过标准的计算机操作来避免和减少错误,主要方法:一是密码控制。即对程序代码进行加密;二是识别控制。对用户、终端、程序等做出标识;三是建立日记文件 ,系统自动生成操作者使用会计计算机系统的时间和所作的工作,保留下使用者的踪迹。 3. 系统文件控制和工作环境控制 系统文件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准、系统设计资料、程序的流程图、数据结构形式文件、系统说明书和操作手册等。必须设专人保管这些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资料。对于磁性文件不仅要防止被任意调用和篡改 ,而且要注意防止高温、潮湿、灰尘、强磁和折叠等。工作环境控制主要包括制定计算机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硬件检查与维修制度,供电系统要采用不间断电源,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高校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电算化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 1. 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 财务管理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改进了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也需要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尤其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要大力加强培训力度,而且要分对象进行不同的培训。通过培训,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为高校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创造条件。 2. 安全可靠软件的选用 目前,专门针对高校的财务软件很多,财务软件公司在完善财务功能上投入较多,而对数据的保密问题却没有过多研究。即使是所谓的加密,也只是考虑防盗版,加强了软件系统自身的保护,而对用户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涉及不多。因此在财务软件的选用或开发过程中,必须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增加财务软件的限制能力。在财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进行升级。 3. 上机管理及病毒的防治 要建立健全系统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等。同时应建立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一是采用正版的、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二是外来软件和传输的数据必须进行病毒检查;三是建立防火墙;四是要尽力专机专用,专人专用, 不得在装有电算化系统的计算机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如网上聊天、玩游戏等,更不能允许无关人员使用计算机。 4. 数据备份和档案管理。 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做好数据每日备份,最好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而且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纸质档案和其他介质档案双重保管。为防止档案被破坏,高校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高校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5. 强化对系统的审计 在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中,内部审计除进行常规的审计外,还要对系统进行各环节的审查,防止存在漏洞。一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二是审查电算化系统内的数据与业务发生时的原始形式、系统数据与书面资料是否一致;三是检查数据的存贮和保存方式是否安全;四是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必要时还需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参与。 (三)应用控制 应用控制是对会计计算机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功能的控制。是为适应各种会计行业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能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的控制措施。 1. 数据输入控制 在手工方式下,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之间的相互稽核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凭证数据的错误,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这种稽核关系已不存在,对凭证正确性的控制就成为关键。在假设原始凭证正确的条件下,在会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时应设置凭证编号控制、辅助信息控制、金额控制、科目使用控制、内部转账控制、凭证复核控制等控制点对会计凭证的正确性做出严密的控制,符合内部控制完整性、正确性的要求。 2. 数据处理控制 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就是将凭证数据转化为账表数据的过程。这部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工作,必须对其程序设计和计算公式进行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病毒感染。 3. 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一是数据处理结果输出的控制。这类控制主要是对会计账簿、报表和其它各种报表的控制。可采取人工检验输出报表的准确性及输出报表的分发与保管的控制。二是控制信息输入的控制。处理控制中计算机完成的各种控制程序的反馈信息。 通过多年的实践,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比手工核算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只有建立起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电算化系统的运用向更深层次发展,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都是在吸收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二者既有一些相同点,也有很不同点。本文就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不同点作一简要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说明二者相互吸收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发展,进而对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作一探讨。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政部在全国注册会计指定参考书中提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突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如何获取、如何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 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之后,积极探讨结合我国的国情,给管理会计作了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需要而产生,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既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手段,又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管理会计是“西方学者把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地融汇在一起,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两种定义都认为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精巧结合,目的都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从以上定义的比较中不难看出,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二者具有相同的管理属性,其基本作用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满足企业营运发展的需要除这一根本共性外,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有如下共同点:从管理理论、方法体系以及管理过程看,二者都是按照计划、决策、执行与控制这一顺序进行的;二者都以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为信息分析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决策与控制;二者在管理中产生的报告文本、数据资料等文字载体均不具法律效力,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二者都主要是根据企业运作的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积极规划未来,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发展至今,二者的不同点也很明显。最根本的区别是,财务管理主要管理资金,考虑的重点是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资金。财务管理是连接企业与外部环境的重要纽带,它与金融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可以说,成功的财务管理是高度关注金融市场现状及其动态趋势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为自身寻求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并达到企业价值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则是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考虑的对象不仅是资金如何高效地物化,还考虑物化后的资源在经营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进行配置。而且,管理的对象还包括人,它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与控制会计实现对人的成功管理;通过有效的激励安排,达到人、岗位、财物的高效搭配,从而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可对比如下 不同点 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 面临的环境 以环境变化为背景,密切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变化 以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稳定为前提,主要着眼于企业生产的直接经营环境 主要理念 时间价值,风险理论 成本—效益分析,经济模型,数理分析 研究侧重点 资金的获取和有效作用 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计划、预算、决策、业绩评价与控制 研究对象 物,主要是资金/,!/运动 物,也通过责任会计、业绩评价会计激励人 调整的关系 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核算主体 整个企业 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部门、小组甚至是个人,可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可以针对某一种环节 研 究范围 内外部管理并重 主要是内部管理,或者是某些具体事项 时间要求 一般要求定期编制资金计划和定额 没有固定的时间需求,根据需要确定三、二者各自优势的相互吸收 财务管理中的时间价值观念是一种以较低程度体现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它引入了经济学中关于成本利润的思考,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观念考虑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提出了灵活性的要求,对预算的编制、决策的选定有指导意义,在业绩评价会计、责任会计中也可以加以有效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风险观念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符合企业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管理转变的需要。 管理会计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管理学、数学、运筹学、系统学、信息论、控制论的众多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同样可以为财务管理所消化吸收。其中,有关的数学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有助于财务管理的进一步量化。此外,管理会计所吸收的委托理论、激励理论可以指导财务管理活动,对经济实践中的财务管理行为与绩效评价有启发作用,值得借鉴和吸收。 四、对财务管理学科属性的探讨 从学科角度讲,财务管理跟管理会计不同,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不是从属会计学科的子学科。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不同于财务会计,应无异议。目前,会计理论界已经在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大分支上取得了共识,但财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基本职能看,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应属企业理财的范畴,企业理财学是财务管理的学科归宿。企业理财的主要职责是合理、高效地聚财、用财、生财、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大致是这样。企业理财学是有关企业聚财、用财、生财等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方法是企业理财学的组成内容,其学科归宿是企业理财学。 那么,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日益紧密结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理财学具有什么特点,其未来学科地位怎样呢?应该说,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科学特色。理财学的研究内容基本决定了它的学科特色。理财的对象是资金的获取、资金的物化以及企业财物的货币化,它跟金融市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企业必须注重理财,在金融市场上以最低的成本筹集资金,或者用本身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或者通过金融市场抵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更好地培植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理财人员需要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需要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对企业的筹资、投资等作出迅速的调整。这些都要求企业对面临的各种外部或内部金融风险有比较准确的预测,对金融市场上的具体操作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在生产管理向资产管理、资本营运转化日益明显、资产证券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下显得愈益重要。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国际化尤其是金融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理财与金融的关系会更加密切。顺应这一必然趋势,企业理财学将不断得到发展,有可能成为管理与金融紧密有机结合的重要科学。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风险及规避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 1.投标阶段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存在较多不规范操作的陋习,部分企业为了在项目投标上占有优势,其标价往往压得较低,不断缩小利润空间。还有就是部分企业自身投标预测存在错误,在方案决策上存在较大的漏洞问题或资金预算错误,这些都会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施工利润,给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另外,建筑业主出于资金与施工质量保障等层面的考量,一般要求施工企业先期垫付一定的施工资金,同时还要求交付一定的履约、工程质量等保证金。在这些财务压力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稍有不慎都会导致亏损问题的出现,甚至部分项目在中标承接后,其亏损已经属于必然问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问题。 2.施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需要把相关项目进行分包或选择相关协作单位。这时,如果相关分包单位与协作单位无法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延期、机械设备消耗过大以及施工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等问题出现时,往往会导致实际效益和预期收益出现较大的差距。另外,部分企业的成本控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损耗与维修费以及管理费等无法全面预算控制,导致施工成本超出预算范围,使施工企业的亏损问题较为严重。而企业在财务核算工作上,对于合法票据归集不全、账务操作处理失误等问题也造成流转环节的增加,使企业的纳税调整增加,不利于企业税收有效筹划。 3.工程竣工过程 在建筑工程上,无法根据项目预期完成竣工验收办理、竣工决算编制等问题时,都会导致建筑工程财务结算工作严重滞后,进而无法按照合同及时收回项目结算尾款,使企业的资金贷款利息无故提升。同时由于项目保修根据竣工交付开始算起,如果无法按时办理竣工验收时,将会延长项目保修时间,进而有可能增加工程保修费用,提高企业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潜在性风险问题。 二、建筑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相关规避措施 1.加强投标的财务有效管理工作 一般情况下,企业能否在项目投标上脱颖而出,关键是看其投标方案的编制是否合理,标价是否在项目业主计划承受范围内。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投标工作前,要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预算预测,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标价。而在投标方案中,对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成本、材料选购与应用、调度生产以及工期计划等要详细列举。然后财务部门在掌握标价与相关计划方案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资金预算方案与成本费用开支管理计划,针对不同时期与项目计算出实际施工成本,使人、材、机等成本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上,真实反映出项目的盈亏情况。另外,还要做好财务资料的记录与保持入档工作,为项目的税务稽查与会计审计等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加强法律法规的运用 法律法规作为市场规范前提条件,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时,一定要熟练掌握有关内容,为自身的利益提供重要保障。例如,对于分包项目与协作项目,企业与各单位要做好合同的签署工作,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力,避免后期纠纷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问题。另外,企业与其他公司或单位存在经济业务活动时,财务人员要充分考虑相关业务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关系,其中如果存在优惠政策时,要强化利用,不断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核算管理工作 对于整个工程项目,要强化会计主体的全面统一工作,要求协作单位执行报账制。在我国《建筑法》中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除了个别专业可以分包外,项目主体工程在中标后,不能再进行转包与分包,而相关专业项目分包的工程价款要保持在工程总价款的30%以下。因此,在财务核算工作上,一定要以中标企业为主体,以各个项目为单位,要求协作单位或分包单位做好及时报账工作,从而对外统一公布会计信息,避免违规问题的出现。 对于每一项目的施工,一定要及时收集整理会计信息与资料,在整个项目接近竣工阶段时,要根据所签署合同的竣工验收标准整理相关财务信息。在完成全面核算的前提下,要及时交付施工企业与业主审批,避免竣工延期问题出现的同时,还能及时收回工程尾款,切实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4.加强内部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在工程项目施工工作上,相关人员技能与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与风险问题的概率。例如,对于财务人员来说,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核算审计以及纳税等都属于其工作范围,在实际工作上,其是否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处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概率的出现。因此在实际工作上,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前,要针对相关项目进行培训工作,让每一个财会人员掌握知识岗位标准要求。 5.审时度势、谨慎投资 工程建设公司财务高风险的特征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审时度势,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而在实际工作上,企业管理层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决策能力,通过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把握,把握市场动态,让自身的项目施工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并要勇于创新、开拓经营,在谨慎与创新有效结合下,在稳定中求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经营规模。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与积极规避属于整个施工经验层面的战略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项目利润。因此,在实际工作上,相关施工企业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现有针对性的把握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做好及时的规避工作。 财务管理论文范文:浅论施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在建筑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一批大型国有施工企业集团公司如中建集团、中冶集团等,在国内、国际建筑业市场上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企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急切要求建立和现代经济相吻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产生了与施工企业集团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采用各分子公司、项目部逐级上报的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施工企业集团来说,工程项目业务量大,数量多,工程内容包罗万象,施工地点远近不同,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甚至国外;工期纵横交错,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对企业来说,资金流动性大,出入频繁,因此,资金的运作管理尤为重要。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控制,使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政策能有效地贯彻执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因此,用何种模式成了集团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集团二级分子公司多、项目部多,而施工地点不集中,为防止财务管理分散,人员难以控制,贯彻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彻底,形成各二级公司、项目部各自为政,失控。因此集团对每个二级公司总会计师、项目部主管会计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有效的形成分散与集中、粗放与集约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企业财务总部与二级公司、项目部财务独立核算之间的分散与集中二者之间的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二、制定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会计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财税政策,实现公司及下属各内部单位在会计科目使用、经济业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等方面的规范统一,明确真实、完整地提供更有价值、更快捷的会计信息,公司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组织业务骨干,编写符合公司经营特点的制度及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和统一公司及所属单位的会计核算,为公司财务人员提供一本会计核算及工作指南,例如中冶集团为财务人员配发了《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会计制度》。 三、制定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施工企业是一个以工程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营单位,按照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要求,财务体制在操作上应引用以工程成本为中心的财务模式。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企业项目利润目标为导向,细化成本管理措施,告别过去那种粗放的甚至是虚无的成本管理工作,树立集约化的管理理念,落实科学而规范的成本工作。 1、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应该在每一工程项目开工之前,简便可行,节约成本。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及项目环境,方便可行的施工方案,预出项目的操作成本、项目费用,制定出项目利润率。 2、项目部根据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所测算的成本总额,按照“分级编制、逐级汇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预算编制原则进行。 3、各项目部及下属各单位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成本与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预算的成本,提交公司领导批准,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门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调整,几经平衡、调整后,最终与公司经营目标达成一致,形成公司的财务预算报公司董事会审批。 4、建立施工成本责任制,对成本进行细化,落实到班、组、个人,进行成本考核,建立成本考核及奖罚制度,同时对成本的超支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公司应对预算的执行的情况采用双轨制进行记录,即对每一笔的财务支出均能在系统及财务软件系统中同时记录。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的“过程管理”。 四、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合同是一切业务发生的纽带,驾驭业务的全过程。合同的签订不应以单位某个人而决断,而要集体参与决策。因此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的制定、监督合同的执行、工程竣工的验收。首先,施工单位项目多,工程分散、工程量变化大,涉及面广,合同种类多种多样,有人工费包干的,有总价包干的,有按实际工作量结算等合同。因此财务人员要掌握工程内容,熟悉工程环境,掌握市场信息。其次,合同的签订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主要审核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否按规定和批复的范围、内容办理支出;项目的实施进度与资金的使用是否一致,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是否组织验收,资金使用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防范资金的风险,控制合同的违约和违规。 五、注重财务、税收筹划成效 任何施工单位既面临企业责任也面临社会责任,这种双面性,促使企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特别是企业要注重财务 计划、税务筹划相结合。 在工作中既要全盘考虑效益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又要为国家创造价值即社会贡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交纳各种税款。施工单位如果仅仅存在单个项目而言,税收筹划是简单不过的,因为施工项目涉及到的税种仅有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合同印花税以及代扣的个人所得税、劳务费,但是当施工单位有多个项目,并且项目不在一起,跨地区、跨省,甚至跨国,税收涉及到的不纯粹是税种的问题,还有税率、税收的清算汇缴、纳税地区分配等等,这些有关财税问题要充分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监控和检查、事后核算和总结,充分考虑到现金流的问题,同时掌握国家税收政策,更好地合理避税,为企业工程项目赢得现金,能使工程项目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六、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施工单位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多达几个甚至几十个,有的施工企业往往以项目设置项目经理部为一个内部独立的核算单位,全面领管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财权。施工单位的集团公司财务总部对其项目财务的一切工作基本交由一个会计全面进行核算与监督,而施工单位任命的项目经理却有着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的一切大权。从现实意义来说这种操作模式只能使企业运营低效益化,同时在财务操作上来说违反了财务制度,没有实施财务操作的规范化,从而使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疲于奔命,出力不讨好。项目会计人员既要遵守集团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又要应付项目经理,而由一个会计人员全面操作是得不偿失,是控制不了整个项目的开支,在过程中是无法完成使命,何况很多施工单位根本不派出驻地会计,而是定期理理账,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只能是有形式没有实质,如何谈起财务总部的全面管理。财务经理更是无法掌握财务动态及落实财税政策,谈何财务管理工作以及财务分析。这种模式无法使企业做强做大,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濒临绝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集团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控,资金的收入支出由集团全面控制的模式,也就是在资金支付上,严格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资金付款审批,所有工程项目的资金进入集团资金管理部门的网银中心,所有项目支付通过集团资金管理部门进行核付,集团财务部直接向项目部委派会计人员建立项目财务分析平台,按月制定资金分配计划,报集团分管领导签字后,送交资金管理部门核定批准,之后到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支付。同时,工程项目配备一个出纳员,配合委派主管会计进行集中报账。这种操作模式可以每日对资金收支进行监控,随时掌握资金动态,做到量入为出,及时编制月报、季报、年报资金收支情况表,实行弹性预算,保持安全资金存量。充分运用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账户,打好资金进出时间差,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保障工程建设和生产开支用资金。同时,财务总部通过这种模式能使财务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避免了项目经理部财务各自为政的局面,使财务操作更规范更合理,使财务与税务紧密相关,简化了程序,重要的是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益和效率。 七、做好财务基础工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等5部委颁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则,着重从三个方面强化薄弱环节。一是加强存货管理,制定《存货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收发及保管流程,根据生产需要工程项目部库存限额,建立完备的管理台账,及时盘活闲置物资。二是加强工程物资材料验收管理,制定《工程材料供应管理办法》,强化工程材料质量验收反馈责任制。理顺细化验收反馈程序,接纳整改反馈意见,确保工程材料物资质优价廉。三是加强工程结算制度管理工作,针对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上抓起,理顺流程,分清职责,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供制保障。 八、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公司广大财会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引导他们树立良好行为、认同公司发展宗旨,自觉以先进企业文化指导自己的财务工作,调动每个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做大做强做好财务工作,认真执行好《会计法》以及单位内部的各项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履行好会计职能。因此,树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是财务管理工作重中之重。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管理出效益,并让企业每位职工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认清事情的本质,考虑到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财务也是如此,既要考虑财务管理可操作性,又要顾及管理成本问题。其次,财务管理需要得到其它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把资金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企业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懂得财务管理,抓财务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生产中去,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降低资金成本,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框架浅析 [摘要]价值链会计是21世纪会计发展的新动向,将成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价值链会计的文献进行提炼,从起源、涵义、基本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探讨,预测并展望了其广阔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理论框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现代企业的概念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供应链上。衡量企业优势的标准不再仅是利润,而应该是更综合的竞争能力指标,“企业的价值”。因此,追求价值增值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目标,价值管理更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为价值链会计的产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一、价值链概念提出 1985年, 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九项与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认为每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九种基本活动以独特方式连接在一起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既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系统。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以价值链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活动。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Jeffer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提出了虚拟价值链和有形价值链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我国,阎达五教授基于“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国内外管理学科动态,最早提出了“价值链会计”概念,即“通过收集、加工、存贮、提供以及利用价值信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流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以保证其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实现最大化价值增值”。他认为价值链会计的框架体系可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设计。空间上,沿着企业价值链分别向客户和供应商两端延伸并扩大会计管理视野;时间上,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 价值链会计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以单一会计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会计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这样,会计管理的视角就大为扩展,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就统一为价值信息。在时间维度上,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1.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在实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另有学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一个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另一个将决策论与价值链的思想相结合,认为价值链会计提供的是对企业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2.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1)价值链会计主体假设。阎达五指出,“价值链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于畜生、张敏(2005)认为,“价值链会计第一层次的管理主体是核心企业,第二层次是价值链联盟。”笔者认为,如何处理核心企业与价值链联盟的关系是价值链会计管理主体确定的前提。核心企业在价值链中所特有的知识、信息、物流整合功能使其对价值链的影响至关重要。 (2)项目存续假设。项目存续假设是针对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价值链会计领域的日常核算是根据每一个项目的持续时间来划分的,其站在了一个微观的层面,强调在每个项目的初始、实施、完成阶段是持续不断的。 (3)交易期间假设。交易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收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和报表,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利润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经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交易期间的长短,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表,这使得价值链会计期间假设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更具灵活性和弹性。 (4)价值计量假设。价值计量假设是指价值链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辅之以实物计量。这样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 3.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价值链会计对象的实质是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价值链,涉及范围包括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笔者认为此观点把会计对象的认识与会计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用更为抽象的言语来表述,价值链会计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与价值信息的合理统一。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前景展望 价值链理论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动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分析方法。价值链的价值活动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以企业价值链为主线,价值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组建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会成为未来价值链会计发展的一大方向!随着网络的不断拓展,企业最终将利用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输速度和时时入网的能力,实施并优化价值链会计操作系统,使企业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主体框架,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效统一,促进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活动的密切融合!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解析 [摘要] 主要从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础、 会计要素、 会计程序、 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等方面阐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 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整整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 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 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 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 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 (主要是财务会计, 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 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主要包括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础、 会计要素、 会计程序、 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 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 (目的) 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 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 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 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 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 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 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 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 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 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 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 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 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 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 设置帐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 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 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 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 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 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 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 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 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五、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 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 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国家、 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 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 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 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其称号也由 “国营企业” 改为了 “国有企业” , 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 “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 。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 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 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 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 职工持股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 运作还很不协调, 因此, “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 并未真正确立, 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 “政绩理念” 的影子, 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 “行政许可法” 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 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 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 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 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 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 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买方市场的形成, 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 “顾客是上帝” 不是虚言, 等等。所有这些, 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我国的社会, 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 “人本理念” 。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使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系统化,必须构建科学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本文试图就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构成要素以及结构进行探讨,提出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构成要素及结构为:环境会计概念、环境会计本质、环境会计目标、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职能、环境会计核算原则。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基础理论 构建科学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是使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系统化的需要,是环境会计趋于成熟的表现,这对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指导环境会计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研究环境会计理论结构不仅必要,而且已有的研究成果使开展环境会计理论结构系统化研究具有了可能性。传统会计虽然也考虑部分环境问题,但仅从会计主体内部加以考虑,没有把会计主体放在整个环境系统加以考虑,环境会计的建立将弥补这一缺陷。研究环境会计理论首先要明确构成环境会计理论的要素,其次是根据诸要素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结构。环境会计理论包括环境会计基础理论和环境会计应用理论两部分。本文只对环境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研究。 一、环境会计的经济学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关于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需要的理论,强调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要求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以获得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了采用制度、技术等手段外,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研究中,从而为测度可持续发展提供流量和存量信息,环境会计也因此产生。 (二)稀缺理论 稀缺是经济学的核心,环境会计也是建立在稀缺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和排放物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阈值,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随着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当稀缺的环境资源成为经济资源时,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损失等概念应运而生。环境会计通过对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目的是为合理开发与利用稀缺的环境资源提供信息。 (三)效用理论和边际价值理论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分析是边际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价值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可以说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如果物品可以无限供给,人们不付任何代价取得,则该物品不具有价值,因而稀缺性和效用性相结合构成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边际量在边际价值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边际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最后增加量。边际效用是指满足边际欲望的物品所具有的效用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影响的最后增加量,边际成本是指生产最后一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值,边际量成为衡量物品价值量的尺度。从环境资源为人类提供的效用来看,借助效用理论和边际价值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从而为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中扫除了价值理论上的障碍。 (四)外部影响理论 所谓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通过价格以外的渠道影响别人的福利。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商品,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所提供的服务属于内部性问题,而这项经济活动对主体外部的影响是属于外部性问题,对主体外部不利的影响叫外部不经济,有利的影响叫外部经济。传统会计只考虑经济活动的内部效果,而忽视外部影响,这对解决环境问题极为不利。因为受影响的对象,如空气、土壤、景观等都具有“公共商品”的特性,造成影响的人不需要对其行为负责,即可以不考虑由于其行为所造成的外部影响对其它受影响者所引起的费用和负效益。这样,导致企业无节制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企业的利润是虚的。因此,要高效率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消除外部不经济影响。环境会计是消除外部不经济影响的重要手段,是将对企业的外部影响产生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合理地把企业经济活动的内部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结合起来,并以货币和非货币为计量形式进行反映。 二、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 (一)环境会计概念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环境的要素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笔者认为,环境会计里的环境是指自然或人工改造过的环境,绿色会计或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环境则更广泛,不仅包括前述的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所以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分支。环境会计是指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将会计学与环境相结合,确认、计量和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预防和治理、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自然资源价值、环境污染(负债)、环境保护支出、环境收益等。从环境信息使用者讲,环境会计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从空间角度讲,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看,环境会计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分支;从核算的对象讲,环境会计分为自然资源会计和环境保护会计。 (二)环境会计的本质 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的本质是经济信息活动,而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本质是对结构的描述,经济信息活动体现了会计的信息结构,经济管理活动体现了会计的管理结构,笔者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为管理服务的经济信息活动。环境会计的本质是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信息的活动,它体现了环境会计信息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 (三)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大多数学者把环境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但其内涵不同,有的把基本目标定位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具体目标是充分揭示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张端明);有的从宏观和微观环境管理角度提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刘永祥、贺花认为,环境会计目标是环境会计研究最基础的概念,居于环境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对环境会计其他问题的研究具有决定性影响。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目标必须体现环境会计的本质,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所以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信息。 (四)环境会计假设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环境会计实践主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是环境会计核算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1)会计主体假设。传统会计所指的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组织,它界定了会计的空间范围,具体来讲是指拥有独立的经济资源、进行独立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组织,该组织是指能够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并对资源的经营和使用承担一定的法律和经济责任的经济组织。传统观点把会计主体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或非经济组织,不考虑其外部性(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没有把会计主体置于整个环境系统。尽管环境会计继续使用会计主体假设,但除了原有的含义之外还被赋予新的含义。环境资源是当代人、后代人和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国家的产生导致环境资 源拥有者不同,因此对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严格的限制,要求控制在对环境资源具有独立所有权、使用权的某一国界或地域内,或是实际开发、使用环境资源的微观组织内。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绝不仅是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环境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了环境资源,还须承担来自法律、道义及其它方面的对环境资源的责任,而且应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并向信息使用者报告履行情况。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把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和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核算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此来界定环境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虽然界定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范围,但没有任何―个主体的经营活动可以与世隔绝。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自身的经营活动都会对社会其它方面或生态环境造成某种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被人们称为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环境会计的目的是要综合考虑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个组织活动的外部性必须纳入环境会计考虑范围之内。各个会计主体在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共同占有该国或地区的环境资源,这就要求环境会计主体假设不仅要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自身的经济性,而且还要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外部经济或不经济性。(2)多元计量假设。由于价值观念的扩展,按照边际价值理论和效用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突破传统会计单纯的货币计量假设,可以采用货币和非货币进行计量。在明确环境资源有价值的情况下,环境会计到底采用哪种计量假设与所采用的可持续观点紧密联系,可持续观点包括弱可持续和强可持续观点。环境会计意在促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在讨论环境会计中,由于试图建立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在考虑环境会计计量假设之前识别弱可持续和强可持续的概念是有用的,弱可持续发展要求总资本(人造资本加上自然资本)不减少,而强可持续发展要求自然资本不减少。弱可持续把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仅作为收入(实际或归因于)的来源,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资本替代另一种资本总是可能的――如环境恶化(自然资本减少)可能被增加的工厂建筑(人造资本增加)所抵消。尽管有明显的资源和污染限制,正视可持续增长是可能的。如果环境会计只使用传统货币计量假设就要求人们接受弱可持续观点,因为企业增长伴随着连续的环境恶化,假设投资人造资本是充足的。这样,货币计量环境会计不仅需要弱可持续观点,而且弱可持续需要货币计量环境会计。只有自然资本(或者至少其中有变化)用货币计量,人们才能知道环境恶化是否被人造资本所抵消,发展是否在一个(弱)可持续的道路上运行,因此选择环境会计货币计量的方法取决于弱可持续观点。但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是补偿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包括这两方面使用的增长。此外,处理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本,由于各种因素,如缺乏替代性、不确定性和破坏的不可逆转性等要求给予特别处理。换言之,弱可持续观点不一定运用于所有的环境服务。根据强可持续观点,货币计价没有必要或没有什么优势。实施强可持续政策要求遵守一套规则,即以可持续为标准,限制不同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各种污染物的释放。为了监控这些政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环境的不同方面进行独立计量,可能物理单位较适当。笔者建议,首先,采用弱可持续观点,逐渐过度到强可持续观点。也就是让企业有一个适应期,先对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然后再过度到使用货币和非货币计量环境活动。(3)可持续经营假设。传统会计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预期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关停并转,这是基于企业内部考虑的,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外部性。环境会计是在考虑企业的外部性基础上寻求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主要核算环境资源以及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当代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要对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耗费进行补偿;更强调后代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不能牺牲后代人的环境资源来取得自己的福利。可持续发展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对环境资源,当代人与后代人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当代人有义务保管和保护好后代人资源,后代人有权利要求当代人保管和保护好资源。为了寻求代际公平,反映当代人传递给后代人的环境资源的增加和减少,环境会计主体必须核算和报告所耗用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补偿。所以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环境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更长期的),即环境会计不仅关注会计主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关注人类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4)环境价值和稀缺性假设。环境资源为人类提供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人类及其它生命体提供生存场所,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优美的大自然是旅游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天然的物质资源。可见,环境资源价值除作为生产资料表现为市场价值外,多表现为“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其特殊性在于: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经济开采和利用,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经济与非经济功能,这与传统的价值论中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没有实现价值的观点截然不同。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是对人类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且也包括对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及对地球生物圈系统整体完善、健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自然界具有多样性价值,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等。因此,其价值是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判断和评价。尽管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但由于环境的所有权和特定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权不同,一般情况下环境并不用于交换,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认为没有劳动参与并不能进行市场交易的环境没有价值,导致对环境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致使自然资源大量损毁,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环境资源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根据边际价值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因此,在环境会计核算中,以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突破劳动价值理论,利用边际价值理论和效用理论,假设环境具有价值。正是由于环境是有价值的,随着人类的利用和开发,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财富会减少,并且这些环境财富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在现有的条件下,环境资源和良好环境是稀缺的。 (五)环境会计的职能 本质是结构的描述,职能是本质的外在表现。环境会计的本质是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信息的活动,提供信息的活动体现了环境会计的核算即反映职能,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现了环境会计的控制职能,所以环境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控制职能。 (六)环境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环境会计的一般原则是确认、计量和报告环境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则,但环境会计面对着许多传统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在诸如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等基本理论问题上与传统会计有区别,在程序和方法上也与传统会 计存在差异,除了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外,又要有适用于环境会计所特有的会计原则。(1)社会性与公平性原则。传统会计单纯追求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一般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不会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要求会计核算和报告时考虑经济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以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站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业绩,以便维护社会资源环境,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同社会环境效益的长期整体最佳,这就要求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充分揭示企业对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社会责任。此外,环境资源是人类(包括子孙后代)的共同财富,既要保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证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公平原则。(2)充分披露原则。传统会计披露经济事项要考虑金额与性质两方面,但是很多环境事项并不涉及金额,更多地关注环境事项的性质。环境事项的性质关系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必须对其充分披露,即要求环境会计在公布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者污染、损耗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3)推定性原则。传统会计对经济事项确认时强调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正因为有法律规定,会计才给予核算与报告,否则不予核算和报告;而环境会计则不同,它对环境事项核算和报告时,对法律有规定的会计需要做出反映,法律没有规定的,可能考虑到其他或商誉等情况,也要进行核算与报告,所以环境会计不一定非要遵循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只要存在推定义务(在不存在法律义务时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有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就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4)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不管是否支付或收到都应该作为当期收入或费用进行核算。尽管传统会计广泛的应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但是企业耗用的环境资源并没有确认为当期的成本和费用,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权责发生制原则,环境会计是无法对环境活动进行反映的。如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污染控制成本的实质是假设环境污染控制成本是生产成本。也就是,当期生产活动发生的成本作为当期产品成本,(当期发生的为了)控制(和预防)未来污染发生的成本应该资本化并分配到未来的生产活动。为补救以前年度生产活动的环境破坏发生的成本应该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尽管识别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的成本经常是很困难的,但是必须做出努力。记录环境污染控制成本对财务状况的影响是,由于生产场所环境恶化和重建,或者由于可能确认既没有资产含义也没有法律身份的负债导致改变企业财产的价值。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意味着维护现存环境条件的污染控制费用作为当期费用处理,重建已遭破坏的环境质量的成本是资本性支出,如果是支付初期破坏的成本可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也可以记入产品成本。维护未来生产场所的污染控制支出应该资本化并分配到预计收益期内。又如生产场所的价值取决于充足的空气和水资源以及废物处理的有效方法,赋予生产场所价值的环境质量下降或损失,这种损失必须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如果环境污染是由企业自己的生产活动引起的,那么资源损失成本应该与引起环境恶化的生产活动有关;如果是由其他企业的活动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规章制度发生变化导致工业废物处理的效率降低,资源损失成本应该作为期间费用或损失。除了对环境污染造成的资源损失确认外,还应对过去和现在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引起的预期未来支出进行估计并在当期报告。诚然,估计预期未来支出是困难的,或许在当前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困难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不重要。采掘业应该在采掘经营期间将预计在采掘结束的土地平整恢复成本记为负债,制造企业应该将承担的公共领地的清理成本应计为负债,即清理海滩、湖、河流等,权责发生制要求在污染期间而不是在支付期间将费用计入损益。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责任会计基础理论解析 责任会计源自于分权管理,为落实经济责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若干责任单位,并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同时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在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下,对各责任单位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预算、控制、考核及业绩评价等一系列会计制度。 责任会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双增加和提高企业软实力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一、责任会计的内涵、指导思想与职能 (一)责任会计的内涵 米切尔马赫在《成本会计为管理创造价值》中对责任会计进行了描述,即利用会计进行业绩评价通常被称作责任会计。杰希姆和乔尔西格尔在《财务总监》一文中认为,责任会计是指按各个责任部门来收集和报告收入与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其存在的前提是管理者应对其自身的经营行为、下属员工的经营行为以及他们的责任单位的活动负责。罗纳德希尔顿在《管理会计学》中对责任会计也有相应阐述,认为责任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人员为了促进目标一致性,在衡量人员和部门的业绩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概念。毛洪涛(2006)在研究业绩管理会计时认为,责任会计是业绩控制会计的基础,他认为从业绩管理会计的研究分析来看,建立业绩管理会计系统的根本原因在于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的压力以及对一个更加有效的战略执行方法的需要,企业希望通过这个执行方法来增加股东的价值。 责任会计是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作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一,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作用是管理者提供各责任单位履行其经济责任的会计信息。在分析责任会计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责任会计的三个要素即战略目标、目标会计报告及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责任会计系统具有以下内涵:第一,责任会计是基于绩效管理的视角而建立的会计体系,责任会计具有战略性、人本性和组织性的基本特点;第二,若干责任单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企业整体,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也是企业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责任会计实施,需要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主动性,以保证各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能够顺利完成。由于企业预算的合理分解形成了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因而责任会计在督促各责任单位完成责任单位责任预算的同时,也保证了企业预算的顺利完成。 (二)责任会计的指导思想 一是设计本企业的责任会计体系并建立责任单位。在一般原则指导下,根据企业经营特点、管理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企业责任会计体系,以落实责任,核算责任过程,加强责任分析,实行责任奖惩等工作,从而加强责任管理,防止隐患,调动可能的积极因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实现其社会效应。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和内部管理。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有关责任人对其业绩应承担相应责任。责任会计要求明确责任预算,通过科学系统的责任核算和责任控制,使相关责任人自觉地增强责任意识,调动尽可能的积极因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责任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主观意识到责任重大性,是责任落实到位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负责人或相关责任人主观上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实施相应的内部管理。因此责任会计的实行要强化相关人员的意识,加强各责任单位有关人员自觉履行应尽责任的意识,激励员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管理的目标。从这个方面来看,责任会计不局限于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还要以行为科学和运筹学为支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还应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做好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感,激发财会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效益效率观念。三是责任落实与业绩考核紧密结合。责任核算、分析及奖惩紧密结合;责、权、利及效益紧密结合,促进经营管理机制的完善,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这都是责任会计的核心理念。 (三)责任会计的职能 一般情况下,责任会计的职能有以下几方面: (1)预算职能。责任会计的预算职能就是在企业预算的指导下,合理编制各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作为各责任单位的努力目标以及衡量各责任单位工作成果的标准,以确保企业预算得以顺利完成。(2)控制职能。责任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对责任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事前制定的责任预算进行检验和督促,对发现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保证各责任单位实现其报告期的预期目标。(3)核算职能。责任会计的核算职能是对责任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采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计算、记录和报告等,并通过一定方式向责任单位负责人和企业管理者反映责任单位责任预算的完成情况。(4)考核职能。责任会计的考核职能是以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作为依据,根据责任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对各责任单位的工作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工作成果与奖惩制度紧密结合起来。 总体上,责任会计的职能是在企业内部除了要算产品财务账以外,还要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原则,按照责任归属,确定责任单位如成本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等,明确责任指标如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以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按责任指标进行核算、控制、监督,实行统分结合、双层核算的会计管理制度。责任会计的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预算职能提供责任单位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控制职能促使责任单位的工作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核算职能反映责任单位对责任预算的执行结果,考核职能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完成责任预算,保证责任会计的巩固和发展,为编制新的责任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二、责任会计系统的实施原则 (一)责任会计目标应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责任会计是企业分权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产物,坚持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的原则,是指企业把一部分经营决策权分配到各责任中心,同时应注意防止各责任中心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偏离企业整体目标而各行其事,应当保证企业上下目标成为一个整体,使分权经营组织形式保持高效率。坚持目标一致性原则能使一个企业所有子单位或责任单位的管理者都努力达到企业最高管理层制定的目标。 (二)责任会计的实施过程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 责任会计的实施,要为每个责任单位明确其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此相对应的也将会赋予责任单位相应的权利,同时也会为每个责任单位制定业绩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工作主观积极性,从而保证企业总体利益或目标的实现。 (三)责任会计实施应坚持可控性原则 责任会计主要是以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为核算对象,核算其责任成本和产生的效益。各责任单位发生的成本有的是责任单位自身可以控制的,有的则是责任单位所不能控制的。因此,在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仅能考核该责任单位可以控制的成本,其不可控的成本应当不予考核。否则将无法作出合理的评价,以该评价为基础的奖惩办法也不合理。因此构建责任会计系统应当遵循责任成本可控性原则。 (四)责任会计实施应执行反馈性原则责任会计实施过程中,各责任单位预算的执行需要有一套健全的反馈系统,对执行责任预算的过程进行控制并及时、准确、可靠地反馈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使各责任单位不仅能很好地完善记录,建立并执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且能通过实际完成数据或情况与预算数据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控制和调节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确保实现预定责任目标和任务。 (五)责任会计实施应注重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责任会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责任会计的目标之一即是激发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及相关责任者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责任会计在执行过程中确立目标、预算以及各项奖惩措施时,要注意从物质和精神多层面激励,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努力。 (六)责任会计要坚持收益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在财务核算基础上,责任会计应按照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进行会计调整,对于不属于当期的费用与成本进行扣减处理,而对应在当期反映而未反映的费用与成本进行调增处理,以客观反映责任单位收入与支出的正确配比,并在确定收益时严格界定收益与费用的对应配比关系,对于与费用成本没有对应关系的收益进行客观的调整。 三、责任会计相关基础理论研析 (一)责任会计与分权管理理论 分权管理即是现代企业组织为发挥较低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把生产管理决策权适度分配给各下属组织,最高领导层仅保留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分权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策权部门化,即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具有一定自主权的内部组织机构。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授权,使每一责任中心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对应的责任。应当说分权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而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目标则是分权与效率的结合点。在企业整体目标的指导下,高层管理者把一些日常的经营决策权直接授予负责该经营活动的责任单位,使其能针对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反应,避免逐级汇报延误决策良机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各单位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权管理理论是责任会计产生的基础。在分权管理中应重视责任会计的运用。现代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其分散在各地的组织成员,或是制造中心,或是销售中心,或是产销一体的分子公司,它们分布非常广泛,组织机构较为复杂。为了有效地控制多个管理层级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如何把握各组织的资金活动,从而控制他们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与企业目标一致,责任会计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企业起步阶段规模通常较小,因而通常选择集权管理,主要负责人不需要正式的责任会计系统就能控制经营。对于小企业的经理而言,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日常经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随着企业组织的扩大,经理需要更正式的信息系统以实现控制如管理会计信息等。企业建立了会计系统来计量记录经营活动事宜,并对内外提供财务报告,成为计划组织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服务和生产经验,其又建立起标准成本预算和弹性预算来帮助控制经营。企业的不断成长,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授权成为必然,最终便形成一个成熟的责任会计系统。 (二)责任会计与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首要研究领域是在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即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通过研究得出如何调动组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该领域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的观点可以描述为在特定时刻,如果人的一切需要均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最主要需要的满足就比其他需要的满足更为迫切,从而将需要划分为五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责任会计源于分权管理,而分权管理又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授权分权的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责任单位便是分权管理的一种体现。同时分权管理是一项很复杂且浩大的工程,其涉及分权的方式、程度及层次等若干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下放权力的过程。企业分权管理科学性及成功与否,一方面依存于分权授权管理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分权授权管理制度的执行。授权管理的应用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取决于对各责任单位所负责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预算管理、控制、考核及业绩评价等环节执行力度和效果。若实施力度和效果不佳,不仅会挫伤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反映工作的实际情况,影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在授权分权管理中责任会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责任会计与信息经济学理论 对信息商品的成本、价格和价值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它是关于信息的经济学问题的一系列研究。该学科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花费多大的成本以获取信息的价值。通过投入产出的对比分析,从而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价值的信息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一定的信息价值。 责任会计实际上是一个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控制系统,因此应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作为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为了获取各责任单位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和责任评价等信息,需要付出获取该相应信息的成本。在获取责任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投入产出对比分析时,应当兼顾责任会计信息的效果和经济性。有效的责任会计管理控制系统所产生的信息价值必须为正,否则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有碍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责任会计与控制论 管理系统实际是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同时也是管理的职能之一。为了确保企业的目标和计划能够顺利实现,一方面企业应该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修订的标准,对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对比预先制定的预算或目标,在出现偏差时分析原因并予以纠正,同时进行报告反馈;另一方面,企业根据其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重新制订,并依照新的计划对责任单位进行执行、考核、评价和反馈报告,并以此规制不断循环,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信息是控制的基础,它是在控制客体运行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说明其内部状态、外部作用和控制的目标。企业要控制某一过程或结果,应对其发生、经营和成果输出掌握足够的信息,并能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去影响其发生和经营,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以达到企业控制目标。 企业实现目标和计划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责任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企业适当授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划分若干责任单位,而责任会计的产生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和计划奠定了基础。企业管理控制的整个过程贯穿着责任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依据的信息。通常责任会计的运作流程是:制定总体目标、总指标的分解、责任预算、制定内部结算价格、责任单位的日常控制、责任核算、责任报告的编制、责任考核及责任信息反馈等,进而实现其责任单位控制功能。可以看出,责任会计控制的流程和与控制论基本一致,不同在于责任会计控制中融入了会计特有的一些观念和方法。 (五)责任会计与委托理论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委托的主要观点之一。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同,这必然导致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规制的情况下,人的行为有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从而使得委托者需承担一定的委托成本。 企业内部各管理层之间广泛存在着委托关系,企业授权管理即是形成委托关系的典型行为。当委托授权行为发生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如何使得各受托责任单位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为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责任单位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且独立自主地履行其职责。在对各责任单位控制、考核及奖惩中责任会计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有助于增强责任单位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促使各责任单位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完成责任预算,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同时在划清权利委托人和责任单位之间的权责关系方面责任会计也起着重要作用,既然责任单位具有部分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只有正确处理委托人和责任单位之间的风险分担问题,才能使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影响企业及其各环节的行为,进而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目标一致性,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优化。委托理论作为企业授权管理行为的理论基础之一,授权管理的有效实施与责任会计作用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委托理论理是责任会计的基础理论之一。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电子商务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思考 【摘要】本文试从电子商务角度,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一些探讨。 随着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广泛,会计信息系统从相对独立、封闭的状况向网络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从而对传统会计的理论与实务产生巨大影响。 一、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目前,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成为了会计界的研究热点,同时也为会计摆脱目前的困境提供了契机。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标志。电子商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易改动 电子商务数据存放于磁(光)介质,对其进行增删、修改不留痕迹,很难辨别哪一个记录是“原件”。 (二)无形性 电子商务数据是无形的,通常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缺乏实在感。 (三)网络化 商务活动在不同的地点,即刻完成交易。 尽管电子商务可能因上述特点而受到怀疑,但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高速网络的一种商务活动,其快速、便捷的优点仍然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应用及伴随电子商务而产生的网上企业、虚拟企业,导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从而对传统会计产生巨大影响。 二、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传统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基石。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会计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均产生一定冲击。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产生,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已不再成立,必须寻找或建立新的会计假设。理由是“由于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是一个虚拟公司,它不同于传统会计主体的范畴,很难确定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假设则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单位,如果该假设不能成立,其他几项假设也就不能成立,会计工作也就无法开展。 但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等出现,只是丰富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使其内涵不断扩展。 (一)会计主体的范围扩大了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提出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 在网络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复杂化,新兴的网络公司(如雅虎、新浪等)或网上企业使得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也越来越难以界定。但它们绝大多数仅仅利用网络作为业务处理、信息传递的手段而已,只是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储存介质与传输方式,因此,不可能动摇会计基本理论的根基──会计主体假设。在传统的环境下,会计信息可以通过邮寄、电报、传真等方式传递,甚至派专人送达;而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则通过网络传输。这种传递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但决不会导致原来的会计核算范围、空间发生变化。对于那些所谓的网络公司(虚拟公司)来说,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会计主体都末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因为它们既然称为公司或企业,必然以赢利为目的,就必须进行工商登记,明确经营范围,照章纳税。尽管交易并不一定在现场发生,但是其业务范围还是清晰的,可辨认的,即会计的核算空间是可以明确界定的。至于有些个人在网上开设的“今天开,明天关”的商店,既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又没有税务注册,属于非法经营,应予以取缔,因此对其会计主体的讨论毫无意义。 (二)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主体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期不存在清算与破产的可能。在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也不会因业务交易和信息传输方式改变而有所改变,即使是所谓的网络公司也是如此。以追求赚钱为目的的经营者总希望自己的公司(或企业)永远存续下去,而会计期间则是人们为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规定报告财务信息的期限。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在线、实时反馈的功能可使人们随时了解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时限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一个月、一周,但不能趋向于无穷小。因为许多经济业务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分割太细就无法反映某些业务的全貌,况且,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乃至发展前景时,瞬时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会计信息的报告还是应该以一定的期间为单位。而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或许适合虚拟企业的特点。 (三)货币计量假设的内容有所扩展,提供多种计量属性的计价成为可能 电子商务对货币计量假设的要求与传统会计也不一样。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适应这一变化,有人提出统一货币结算,于是有了使用电子货币的倡议。假如使用电子货币,就会使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变得非常容易,尤其是在网上进行交易结算时,电子货币就会发挥出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所没有的优势。电子货币的出现可能引发货币革命与支付革命。 三、对会计实务――会计准则的影响 基于电子商务的特性,对会计实务的确认也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其对会计实务影响最大的方面主要有: (一)确认与计量的一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而不论现金是否已经实际收付。即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收入或费用。凡不是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收入或费用。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高速网络,交易双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完成交易,所以,对于虚拟企业来说,收付实现制相对于权责发生制可能更为合理,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于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会计人员进行资产计价时,根据它取得的实际原始成本计价,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重置价值。对网上企业或网络公司而言,基本上不存在历史成本,更多的是采用市场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公允价值计价。 (二)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1.相关与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及时,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求。如公司的财务与经营状况,公司的重大事件等。在网络环境下,所有交易事项在发生时即可完成并进行记录、处理和报告,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比传统的财务报告更为及时、有用的信息。同时,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务报告还可以更多地考虑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如人力资源、企业形象等,为它们提供和定制个性化报告,使会计信息更趋于大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客观性原则 不论传统的还是网络环境下的财务报告体系,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做到准确、客观,并且不同的、独立的会计(或审计)人员按照相同或类似的会计确认与核算方法能够得出相类似的核算结果。在网络环境下,要使会计信息符合客观性原则,只要保证信息系统中有关数据的客观、真实即可。但修改电子数据可以不留痕迹,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打一个折扣。 3.可比性与一贯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须按照统一的会计原则及方法进行处理;一贯性原则要求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在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更改。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数据输入、处理和传输大多都是按照设定程序进行,大大制约了传统手工环境下人为地任意篡改会计原则及方法。但是,一旦系统或网络遭到非法的、恶意的攻击,将对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威胁。 4.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指财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以便于理解和利用。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财务报表的格式以及其他的报告都已编入程序中,并使随时通用的财务报告成为可能,同时还可以为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个性化财务报告,便于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所的信息,做出对其有用的决策。 四、经济业务的确认的影响 众所周知,会计循环从填制记账凭证开始,但记账凭证的填制必须以原始凭证为依据,原始凭证是确认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对于传统意义的会计来讲,各种类型的销货、购货发票,企业内部的收料单、发料单等原始凭证的获取非常容易。它们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以安全感、踏实感。虽然目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信息存放于磁(光)介质上,但人们仍然习惯于把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甚至一些内部分配表定期打印出来,并按手工规则由有关人员签字或盖章确认,装订存档。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开展,因交易双方并不直接见面,原始凭证的获取、经济业务的确认无法按传统方式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确认,仅凭电子商务数据的传输,人们完全有理由对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表示怀疑。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1996年的第二年会上通过了《电子商务示范法》,我国于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十一会议通过的、并于2005年4月1日实行的我国首部《电子签名法》,解决了电子商务数据的法律问题,为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数据来确认经济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电子商务可能会导致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 五、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鉴于电子商务数据的输入、修改、删除等是无形的,不易被发现,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在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建立更为严格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一)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控制 在网络环境下,应设立软件的开发岗位责任控制。财务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操作和维护、监督工作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来担任,目的是防止信息系统本身不被恶意地留下可操作的技术漏洞,保证信息系统设计合理、运行正常。会计岗位也要有明确的责任,各岗位都要得到一定的授权,并用密码严格控制。 (二)会计数据的输入、审核控制 为了保证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数据在输入系统前都要经过检验,输入工作可以由多人多组分担,但对输入的数据等必须再次进行审核。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大量不相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再加上多用户共享数据库,一旦有缺乏严格控制检验的凭证录入到整个网络系统中,就很难查明原因,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 (三)储存控制 为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以及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使会计信息遭到破坏,对输入的数据要随时备份(最好是每日进行异地备份),以便必要时进行恢复。磁性介质的可复制性会使会计信息极易泄漏与篡改而不易发现,因此,磁性资料应由会计档案保管员负责保管;打印资料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上有所记录后(包括记录输出时间、文件页数及操作人员姓名)及时送达指定人手中;收件人要签收并注明收件日期、文件内容,以便日后查找,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 六、展望 网络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会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会计界对会计系统的传统理念进行重新认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进一步研究、为不断丰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提供了条件。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既懂会计又要懂网络知识,既要懂管理又要懂会计业务操作,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会计基础理论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或有事项准则的具体运用为出发点,分别探讨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总体体现以及运用统计分析我国或有事项具体准则上市公司实施效果,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规范和引导企业或有事项业务的处理和披露。 【关键词】或有事项;会计基础理论;运用 一、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一)会计假设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第二章 第六条 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 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 该准则条文反映了会计基本假设中的货币单位假设。 (二)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1)稳健性原则 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费用和损失,不预计可能的收益,因此对或有损失可能予以确认,而对或有收益不予确认。 第二章 第七条 企业清偿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超过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二章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2)充分披露原则 企业不应确认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符合条件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只能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因或有事项确认的负债(预计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项目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而与所确认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应扣除确认的补偿金额后在利润表中反映。 第三章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下列信息: 1)预计负债。a)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b)各类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c)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 2)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a)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b)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c)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 3)企业通常不应当披露或有资产。但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3)重要性原则 很有可能发生、合理可能发生和不太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分别处理,当或有事项很可能发生,足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判断时,或有事项应予以表内确认或披露,而当或有事项极小可能发生,不足以影响决策信息时,可以不予披露。 第三章 第十五条 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按照本准则第十四条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企业无须披露这些信息,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4)可操作性原则 第二章 第五条 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 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 在其他情况下,最佳估计数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按照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 2)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 (5)配比原则 许多或有事项最终可能给企业增加的费用,常常与会计事项形成时的相关收入不在同一会计期间,如产品质量担保形成时,企业已经售出产品并实现了收入,可能付出的担保费用在以后会计期间。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各期损益的准确性就会大受影响。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总体体现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基本准则:在整个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基本准则是“准则的准则”,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上,而且对实际工作也有指导作用。 分三大层次: (1)第一层次:财务报告的目的与财务报告使用者 (2)第二层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与会计要素 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 相关性(时效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靠性(公允表达、可验证性、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含一致性)、重要性与谨慎性。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净利润或亏损。 五个可选择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和重置成本。 (3)第三层次,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和操作限制 基本会计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充分披露原则。 基本限制条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重要性、谨慎性。 2.总体体现 (1)第一层次的体现 或有事项的披露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1)它有助于信息使者了解企业的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2)它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影响企业的或有事项风险;3)它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根据充分披露原则或有事项会计信息披露应采用表内项目与表外项目相结合,凡是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应在表内反映,否则应在表外附注中披露,以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足够充分和详细的信息。为了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披露。 (2)第二层次的体现 或有事项计量的关键是对影响或有事项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正确合理地估计,选用合理的计量属性,选择计量属性时要充分考虑所计量项目的性质以及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或有事项在时间上虽然跨越过去、现在和将来,但一般没用历史成本,且其经济结果有待于未来才能证实,所以应选择具有现在和将来时间特征的计量属性,所以其计量属性更多地选择公允价值。如现值市价等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现值的采用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若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重大,金额应是结算义务预期所要求支出的现值,即如果影响很大,则必须在计量预计负债时考虑现值因素,反之则无需考虑。 (3)第三层次的体现 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考虑,充分披露应是在防止增加企业信息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对使用者所需信息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披露。 三、我国或有事项具体准则2008-2010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或有事项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若干不确定事项之一,表现在担保、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诸多方面。一方面,或有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或有事项中的担保、诉讼事项往往带来巨额的损失进而导致一个企业经营的失败。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或有事项的披露上也屡屡违规,或隐瞒不披露、或披露不及时。 (一)2008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等相关网站,随机抽取了截止到2009年3月30日的100家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在抽取的过程中,从沪市及深市主板上市的企业中各抽取了50家,本着尽可能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原则,分层随机抽取。在被选取的样本中,有或有事项相关披露的为65家,占总样本的65%,没有披露的占35%。所披露的或有事项中: 1.涉及到未决诉讼的占总样本的33%,在这33家中,披露诉讼原因的有29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87.88%,披露诉讼影响的有12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36.36%,其中既披露诉讼原因,又披露诉讼影响的有9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27.27%。 2.涉及到提供担保的有44家,占总样本的44%,其中只对本公司的关联公司或子公司提供担保的有31家,占提供担保样本的70.45%,另外13家公司中,有4家只对外提供担保,占担保样本的9.09%,有9家对内对外都提供担保,占担保样本的20.45%。 3.涉及到仲裁的公司只有1家,占样本的1%。这家公司将仲裁得到的利得计入了营业外收入。 4.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预计负债的共有22家,占总样本的22%。其中在今年及去年的年报中,只有一年涉及到预计负债科目金额的有6家,占确认预计负债样本的27.27%,另外16家公司均在期初期末都有预计负债科目金额,占确认预计负债样本的72.73%。 5.在附注中披露或有事项的公司有60家,占总样本的60%,在正文中的重要事项中披露的有46家,占总样本的46%。其中,既在附注中,又在正文的重要事项中,均披露的有36家,占样本的36%,占附注披露样本的60%,占正文披露样本的78.26%。 (二)2009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截至2010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计177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9年年报,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已有三年历史,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已经凸显,有效地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存在的风险,应当根据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预计相关损失并冲减当期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超前分配利润的问题。2009年,1774家上市公司中有976家公司存在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损失为504.59亿元,三年平均确认的预计损失为180.93亿元,比2006年确认的预计损失69.12亿元增加了111.81亿元,增长了1.62倍。 (三)2010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2129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或有事项的有982家,占比为46.12%。分析发现,存在或有事项的982家上市公司中,确认了预计负债的有392家,占比为39.92%。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和债务担保是上市公司确认预计负债的主要类型。确认预计负债的392家上市公司中,发生未决诉讼的140家,占比为35.71%;发生产品质量保证的有105家,占比为26.79%;发生债务担保的有80家,占比为20.41%;涉及弃置费用的有25家,占比为6.38%;确认亏损合同的有23家,占比为5.87%;其他类型的,占比为4.84%。需要改进的是,根据职工薪酬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确认的辞退福利应当在应付职工薪酬而不是在预计负债反映。 22家上市公司2010年因计提弃置费用确认预计负债197.25亿元,是确认预计负债金额中最大的一项。这22家上市公司绝大数是能源、煤炭、金属制造和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其中,中国石油(601857)和中国石化(600028)2010年计提的弃置费用金额最大,合计达195.07亿元,占到了22家上市公司2010年计提的弃置费用总额的98.89%。 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因确认预计负债对当期经营业绩影响巨大,预计负债的确认金额占净利润比重超过了100%,某上市公司2010年确认预计负债金额竟占到了净利润的655.85%,值得关注。另外,在存在预计负债的所有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预计负债的“可能性”的判断依据,也值得关注。 四、结论 本文在了解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具体内容在或有事项准则中的体现,以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三个层次在或有事项准则运用中的总体体现。运用统计与案例法在参考财政司自2007年新准则实施之后每年一次地对新准则在上市公司执行情况分析的报告与对巨潮网上多家公司年报数据进行抽样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实施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或有事项的披露不够完整;2.大多没有确认预计负债;3.对或有资产的披露存在误解;4.或有事项披露位置混乱。在个案分析这部分,采用了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个石油化工企业的数据来分析弃置费用的处理对企业的经济后果。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关于国库会计基础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在我国会计体系中,国库会计是一种与预算会计密切联系的特殊的银行会计,它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同时运用银行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全面反映、记录和监督各项国库资金收支活动,为国家预算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国库会计既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基础和具体体现,又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预算会计还是银行会计,它们的理论框架是相似的,但由于自身核算的对象、服务的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会有所差异。 一、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国库会计对象和目标 (一)国库会计基本假设 国库会计假设内容应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预算控制。 1. 会计主体。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国库会计的会计主体比较复杂,应采用双重视角:作为人民银行的一个部门,国库需要通过银行会计核算方式记载账务,将国库会计核算结果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国库会计的记账主体是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预算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需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并向政府和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收支情况和结果,所以,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为政府和财政部门。另外,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具有层次性和复合性特征。由于财政资金实行纵向分级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都是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由此构成多层级的会计主体。目前缴入国库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具体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将工会经费直接缴入国库,则工会也可以成为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以完整地记录和报告工会经费收支和存在状况等,更利于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2.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国库会计是办理国家预算资金收付等业务的专业会计,主要用于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政府及相关部门代表国家执行预算的过程,不仅不能带来盈利,而且必须耗费一定的资财,如果不做持续经营假设,就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延续下去,所以在国库会计假设中,强调国家预算收支活动的连续性非常必要。 3.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目前国库会计按日、月、年分期进行核算和编制报表,会计分期的假设保证了国库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定期了解到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4.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计量尺度。国库会计要反映预算收支的增减变化,利用通用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全部的计量活动,计量结果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从而得到会计报告,并能够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因此,国库会计核算也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5. 预算控制。国库会计核算的收入主要是国家凭借权力无偿地、强制地、固定地向纳税人征收的各种税收,支出主要用于维护国家主权、社会政治的繁荣与稳定,即间接地用于纳税人。国库会计核算的财务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取法、取多少,如何用法、用多少,必须凭借预算进行控制。所以,预算控制在国库会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必要的预算主要是一个内部管理程序,它是弹性预算,缺乏法律约束。而政府部门预算是公共政策和财政意图的体现,是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一种控制机制。因此,预算控制是国库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前提。 (二)国库会计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表述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目前,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属于秘密事项,立法机关和监督机构查阅国库会计资料需要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尚未向纳税人、捐赠人及广大社会公众公开。所以,目前我国的会计基本目标应该是为各级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国库资金运行情况的会计信息,如实向委托者报告和说明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及其结果。 但国库资金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资源的提供者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因此,国库会计目标在满足政府需要的同时,必须以公共责任为依据,并且随着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必然对财政透明度、政府信息公开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考虑未来广大社会公众对决策有用国库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国库会计目标,具体可以通过三个层次表述:(1)国库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信息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征收机关、中央银行、社会公众等。(2)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国库会计的目标是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实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入的形成和支出过程,提供国库资金现金流量和存量信息,从而反映、监督和促进国家预算的执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整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3)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国库会计可以适当对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纳税人、捐赠人及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三)国库会计对象 根据我国委托制国家金库体制的特点,目前,国家预算款项的收纳、保管和支拨等工作都由人民银行办理。国家组织的预算收入、安排的预算支出、地方各级财政库款的收纳、报解、支出、退付和国债款项的收缴、兑付划转等,这些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构成了国库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具体包括:预算资金的收纳、报解、入库、支拨和退付引起的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政府债券款项的资金运动;预算资金调拨引起的国库资金变动等等。目前,我国的国库会计仅仅核算和报告预算内资金运动的情况及结果,核算的范围过于狭窄,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全,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过程。为了全面完整地评价国库的受托责任,促进国家预算执行,应进一步扩大国库会计核算范围,逐步取消财政专户,将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会计核算,确保国库会计提供连续、全面、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 二、国库会计要素及信息质量特征 (一)国库会计要素 从会计的对象看,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而对象则是会计要素的综合、抽象和概括,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分类则成要素,综合则为对象。根据国库会计主体的双重属性,国库会计要素可从两方面理解: 从记账主体角度看,国库会计要素可分为资产与负债。体现在中央银行会计报表中的资产为在途资金占用,包括:中央预算支出、兑付国家债券本息款。负债为经理国库款项,包括:中央预算收入、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国库报解款项等。用会计等式表示为:资产=负债。 从报告主体角度看,国库会计要素可分为收入、支出和库存。收入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受托责任,根据有关法律和法规所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具体表现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支出是指在财政年度内会计主体由于行政或事业活动或法律规章的规定而发生的财务资源流出。具体表现为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债务预算支出。收入和支出相抵后为结余,在国库报表中体现为库存。用会计等式表示为:收入-支出=库存。 (二)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是对会计主体提供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它是连接会计目标与会计确认、计量及财务报告信息表述的桥梁与纽带,如果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信息质量要求,也就无法实现和达到会计目标。笔者认为,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当以受托责任为主线,兼顾决策相关性。主要应当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还应当包括获取的便捷性,约束条件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这些质量特征中,可理解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应当作为国库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其他的质量特征是辅助性的活约束条件,它们有助于提高核心质量特征。 三、国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一)国库会计确认基础 国库会计确认基础是指为达到国库会计目标,而决定在何时确认交易或事项的影响。会计确认基础不同,生成的财务信息也不同,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的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国库会计与报告的主要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有助于相关决策,因此国库会计应根据受托责任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国库会计确认基础,提供适当的会计信息。会计确认基础一般有两种:现金制和应计制。 现金制基础主要计量现金资源的流动,可以反映现金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国库会计使用现金制基础在证明现金收支合规性控制方面是有效的,能够向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预算收支是否遵守预算授权和法律法规要求,也能为政府及财政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目前,国库会计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的各项原则规定,采用收付实现制(现金制)确认基础。 应计制基础主要计量经济资源的流动。应计制向使用者提供主体控制的资源、主体提供服务的成本等信息。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掀起了以降低政府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相对增加了政府直接面对公众的责任。这对国库会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要求国库会计不仅要提供有关财政资金收支的信息,更需要提供为政府进行高效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相对于现金制确认基础,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应计制基础提供的国库会计信息更为全面,更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目前,我国也开始进行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政府的财政绩效,与此相适应,国库会计分阶段、分步骤、分项目地引进应计制基础来确认和计量政府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也是必要的。 (二)国库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在确认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已确认对象数量化和价值化的一种会计行为。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两个要素。计量尺度也叫做计量单位,因为无论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都只能是以货币来反映,所以国库会计的计量尺度只能够是货币。计量属性可分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由于国库会计核算不计算盈亏,所以在计量属性方面,国库会计只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要求采用类似于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的计量属性。 (三)记账方法 目前,我国国库会计表内科目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表外科目根据单式记账原理,采用收付记账法核算。通过国库会计的记录,将预算收支相关的信息数据分别在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进行记录,既可以对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具体的描述和量化,又可以对预算收支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终生成具有不同详细程度的国库会计信息。随着现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国库会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国库建立了以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国库综合业务集中系统,实现了预算收入直达入库、预算支出实时到账,大大提高了国库会计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和政府调配预算资金的灵活性。 (四)国库会计报告 国库会计报告是指国库对外提供的反映国库某一特定日期的资金状况或某一会计期间的资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报表及其有关说明,国库报表包括国库会计报表、预算收支报表。国库作为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点,通过对国库收支存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反映国家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深入了解财政资金运行规律及其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揭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关系,为中央银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这就要求国库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具有完整性、多样性,不仅要提供有关预算资金收支的信息,更需要提供为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高效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目前,我国现行国库会计报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国库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提供的信息比较简单;国库会计信息不便于利用等。从完整性的角度,国库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完整的反映财政收支情况,除了继续报告预算收支以外,还应完整反映预算外收支及结余、非税收入、基金收支以及其他政府资金收支情况。从多样性角度,国库会计报告不仅要提供财务信息,还应当提供非财务信息,即在及时、准确编制各类国库会计报表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库统计分析的作用,对现有国库报表内容进行梳理和完善,并对国库会计核算数据进一步加工和深入挖掘利用,全面反映国库资金动态,进一步发挥国库会计在国家预算执行中的促进、反映和监督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探讨 摘要: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本文从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角度着重介绍了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和要素、目标、基本假设、基本原则、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七个方面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主张和研究成果,力求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归集,勾勒出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框架,对今后研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开始环境会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晚于西方国家20年,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标志着我国开始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随后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从主要是介绍、借鉴、继承和局部创新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与探索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下面就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予以介绍: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虽然环境会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人们对环境会计的具体概念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如孙兴华、王维平、李祥义等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及学科属性等方面来定义环境会计。崔将环境会计表述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此观点为学者们认同最多的。 二、环境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管理的内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所以会计对象决定会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环境会计的对象自然包括自然环境。 孙华兴、王兆蕊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不自然资源环境,他们把环境会计对象界定为: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孟凡利、安庆钊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王辛平、韩军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对环境会计对象进行阐述,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蔡昌、陈炜煜进一步指出环境会计对象是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以及环境资源的收益和价值补偿过程。 环境会计的要素,国内学者主要提出“三要素论”、 “四要素论”、 “五要素论”、 “六要素论”。 “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李心合等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孙兴华、王维平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是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环境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环境会计收益(资源环境收益、环境利润等);王辛平、韩军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收益;刘永祥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四要素论” 的主要观点:朱学义、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有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李宏英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李武立提出“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五类,只不过它们应包含环境内容;“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没有必要重新界定会计要素,只要将传统财务会计六要素的外延加以补充,引入资源环境以弥补传统会计的缺陷。持此观点的学者包括陆玉明、陈琳、武晓玲、刘爱东、王慧等。 三、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持一元论学者李芳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企业通过对自然环境成本的核算,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刘爱东、王慧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是传统会计目标在环境信息上的拓展,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使用者的各种活动提供一个有用的信息平台,其中特别包括环境方面量化与非量化信息的披露。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对此大多数学者都表示认同,但对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内容说法不一。李祥义、杨劲伟、李宏英、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肖卫平、许磊、王辛平、韩军直接将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归结为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对于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李祥义、肖卫平、许磊、方文辉认为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杨劲伟、李宏英、王辛平、韩军的观点进一步具体化,即组织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各部门、各阶层提供与企业环境有关的信息。 四、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合理推断,是环境会计核算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他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否一致呢?为此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暨南大学罗少德提出环境会计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没有特殊假设。王蕊、项国闯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只要在传统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拓宽货币计量假设,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并用计价的假设。李永祥、刘爱东、王慧、认为环境会计假设应该在坚持传统四项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拓展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外延。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计量单位,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计量属性,已全面揭示会计主体的环境信息。罗新华、何丽萍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持续经营假设也要有自己的特殊性,认为环境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孟凡利、方文辉、陈煦江在四假设基础上增加可持续发展假设,提出“五假设理论”。肖卫平提出了涉及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环境价值和多元计量四种假设的环境会计基本假设。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环境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于“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环境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 五、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 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核算时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但又有其独特性。项国闯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除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社会性原则(即环境会计要揭示国家及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责任)、预警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孟凡利、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有七个: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刘永祥、刘爱东、王慧将七项原则进行整合,提出“三原则”即社会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充分披露原则。肖卫平提出了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推定性原则和最小差错原则。他认为环境会计在确认时,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而只需存在推定义务。由于环境会计在计量上存在较大模糊性,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但应遵循最小差错原则,做到相对准确。王蕊则抛开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单独提出真实性、充分性、一致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社会性和政策性原则等六项环境会计原则。 六、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对环境会计确认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的内容及确认环境成本时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上。许容、姜星明采用列举的办法,认为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与管理费用、环境治理费用、政府对正常和超标准排污征收的排污费、环境问题罚款以及对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害的赔付、环境因素引起的损失。对环境成本的处理,大多数学者认同对发生的环境成本,如果符合资产的标准,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级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不会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石中美在研究中指出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欲将通过下列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提高其效率;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为了减少或防止潜在的污染,从而保护未来环境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关于环境会计计量,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计量单位、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前面在讨论基本假设是已经述及,不多累述。对于环境会计计量基础,朱学义、方文辉、认为可以是实际成本,也可以是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安庆钊、李武立、王华等认为依据编辑价值理论和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 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是十分困难的,借鉴环境经济学的估价理论与实践,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孙兴华、王兆蕊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和替代性市场法。李红英的研究指出环境会计的计量有多种计量形式和多种计量方法,如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意愿评估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同时指出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环境会计具有模糊性,只能做到相对准确。安庆钊、徐融、陈红提出了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两种计量方法。王华等认为环境资源一般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的特点,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应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一般有: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生产率变动法。王凤羽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需要配合有关数学思维模式进行,提出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 确认计量环境成本后,就需要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需要进行环境成本计算。学者们的一般观点是有必要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计算体系。徐瑜青等人以火力发电厂为力对采用ABC 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研究。 七、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关于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多数学者主张应该将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认为当前应特别重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关于环境报告的内容,耿建新、焦若静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而后者是披露的重点。对于信息的披露方式,孟凡利、徐融、陈红、李建发、肖华、储姣、郭金华、刘伏强等提出补充环境会计报告和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至于采取哪种报告模式比较合适理论界看法不一。朱丹认为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添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王辛平、韩军认为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尚不完善,在短期内大范围形成较系统完备的环境会计报告形式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对普通企业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列“环境资产”、“应付环保费”、“环境资本”或“环保基金”等科目核算有关内容;对于特殊企业,诸如环境污染大户,可重新设计专门的环境会计资产负债表,以体现其行业的独特性。李建发、肖华认为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首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在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 从上面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基础理论不断完善、会计实务初步实践阶段,许多学者对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界应积极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研究成果,特别是环境会计实务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尽快制定和颁布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以改善环境会计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使环境会计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浅析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摘要:会计工作在兵团企业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着兵团资金的核算与周转等,而会计理论是财物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因此,本文拟从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序、会计要素四个方面对财物会计的基础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简要解析,以期对财物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财物会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序;会计要素 《论会计基本理论》是我国所颁布的一项关于会计理论的重要书籍,其中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归纳,认为其研究有助于界定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并且能够为会计以及相关行业研究人士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等。因此,兵团的财会工作离不开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会计目标 每一个管理工作都有自身的目标。会计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会计工作的目的,也就是会计工作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具体来说,财物会计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的财务报告给需要财会信息的企业或者个人,这种财务报告包括企业,比如兵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效以及资金流量等在内的相关会计财务信息,以帮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决策。 目标是人类从事具体活动的指向标,目标不同,活动的内容就会随之不同,因此,在经济社会活动以及社会需要日益变化的今天,会计目标的制订要随时而动、随需而定,同时,会计人员的活动也要随之变化。 二、会计基本假设 假设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当事人或者其他人员根据事情的走向以及基本情况等因素对事件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预测,它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正是假设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那么何为会计基本假设呢?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很容易理解,所谓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会计工作人员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时,给予基本事实所作出的推测。它假设的对象是各项会计工作开展中所必须的先决条件以及必要条件。它们是会计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会计人员失去它们,就像鱼儿离开了水、雄鹰失去了翅膀一样,无法自由顺畅的飞翔。 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性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会计活动得以在一个清晰明确的空间内开展,它主要是指假定会计活动都是为独立于其他主体以及业主之外的,某一特定主体所开展的。会计分期假设是为了给会计分期报告提供相关依据,从而为会计之权责发生制度以及收付实现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来说,它是假设企业,比如兵团可以将连续经营的长时间段通过人为的手段划分为一个个的短的时间段,而且依据短时间段所确定的收入、支出、利润等财务信息都是正确可以依靠的。持续性经营假设,是为了给兵团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以及计量活动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假设兵团可以按现在的状况正常经营下去,不会倒闭或破产。货币计量假设,可以使会计活动的开展拥有统一的计算与衡量标准,从而可以使得会计活动的具体对象可以进行互相之间的对比,使会计的财物报告更加易于理解,又富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一种认定所采用的货币可以作为会计活动计量最准确以及最优的尺度而的假设。 三、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是对会计过程以及环节的科学性归纳,又被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规程或者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会计程序通常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以及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物清查、编制报表。 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简单又复杂的逻辑关系。简单介绍如下:设置账户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工作的起点,它主要是对会计各要素的范围进行具体的分类。复式记账是一种记账方式,记账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它可以使得经济业务上的往来更全面、清楚。会计记账时必须依据业务发生的证据,这就需要填制以及审核凭证。登记账簿,也是会计程序的重要步骤。账簿能够以一种更加集中的方式将会计凭证中所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往来收集起来,使其更加系统。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所花费的费用,是一种会计术语的专业表达。对企业费用即成本进行计算能够更好的掌握企业的财政支出状况,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账户清查是对企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账户进行彻底检查,财务会计信息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真实性,因此账户清查是会计程序中必要的一环。财务报表是会计程序的终点,会计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而财物报表作为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十分重要。 四、会计要素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是会计要素的重要内容。会计要素的确定可以使得会计活动的日常处理变得更加简单而富有规律。会计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为:资产为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相加的总和,而利润是收入去除支出费用,那么资产也可以说是负债、所有者权益与利润即收入刨去支出费用所赚资金的和。 五、结语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财物会计,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所独有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关系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它是对事物的一种高度的抽象与总结,是促进会计实际工作不断进步与完善上的明路灯,因此,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其逻辑关系,对于兵团的财物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 会计学从我国建国初期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我国将会计学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文就我国会计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的战略背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对会计基础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学在我国社会学科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要求我国不断提高对会计学的重视程度并且重点制定有效的会计学战略方针。本文就现阶段我国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并基于我国对会计学发展的战略方针对其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一、会计基础理论概念及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概念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两类。第一则是对会计科学和会计学科的研究。会计科学形成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对于工业产业带动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世界范围内对经济财务支出的预算和决算都更加严格,为此,会计学作为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预算、决算的一门科学而诞生。会计学科则主要是通过讲述会计基础学和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课程为会计科学做出的准备工作[1]。 会计基础理论特点 客观性。会计基础理论通过对客观存在与会计科学相关的各项事物的阐述,进而揭示会计事物的发展过程本质和规律。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会计部门的相关决策提出宝贵意见[2]。 相对稳定性。会计科学和会计学科的稳定发展是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会计实践工作的必要条件。由于会计基础理论是在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因此对于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会计客观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也是相对稳定的。 系统性。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改善国家经济环境和细化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会计基础理论形成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都是不可缺少的[3]。 二、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完善后的内容与功能 2011年7月4日颁布的《“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高度指出,需要把包括会计科学在内的相关科学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中来。可以看出,不断完善和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对于指导各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4]。 (一)会计基础理论内容 一般性基础理论。一般性会计基础理论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会计基础理论。主要包含了会计系统、本质对象和职能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完善会计基础理论中的各项环节使会计基础理论更加具备系统性,从而更好地应用到不同的社会对象中,使得社会生产的各项职能都有所提高,通过相互配合和促进来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对生产领域和科学的指导作用。 管理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在发挥其竞技作用的同时,对政府及社会各个生产企业和部门的财政管理又具有较强的管理作用。这使得会计的管理基础理论在会计基础理论的行程中具备了重要的地位。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了财务的管理、经营理论和会计监督体系理论以及对成本的和利润的运用理论[5]。 (二)会计基础理论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社会生产领域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议程。下文重点阐述了在会计基础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功能。 认知功能。随着会计科学不断应用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企业发现自身财政状况、提出完备的财政政策和完善自身的经济体制都具有较大的认知作用。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学习,企业可以认识自身经济体制内部在发展过程中的关联。通过定期对自身相关经济事务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较高的提高其经济效益。 基础功能。会计学作为当代社会的一门重要科学对生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各项环节都具有较大的作用。而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科学的基础,可以高效地指导会计学的研究、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的发展可以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和完善来进行。通过深化会计基础理论使会计科学工作由抽象化专为具体化,有效地促进会计工作的展开和会计科学的发展。 预见功能。可以通过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会计科学的具体实践工作中来发现和指导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预见和指导作用,这体现了会计基础理论的预见功能。应用会计基础理论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的良好措施,对企也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好的预见和指导作用。 三、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完善的措施 解放思想。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局限在相关会计人员只对自己单位或部门的预算、核算和决算中,往往对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没有一个全局的考量。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基础理论在社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决策人员和相关会计工作人员需要解放思想,把完善和发展会计基础理论思想提升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这在完善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坚持创新。对于已形成的会计基础理论在完善的同时还需要挖掘和完善自己身的创新能力,坚持创新理念,使现有的会计基础理论不断融入新的血液来促进和指导社会各个学科的发展。 加强财务管理团队的素质基础。有关部门需要结合目前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特征进行必要的理念宣传活动布置,争取将会计相关监督和服务创新功效发展到极致状态根据目前会计职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标准分析,其在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和部门预算、纳税申报等流程中必须稳固良好的疏通、协调角色地位。具体措施包括:定期举办会计基础知识的讲座会谈和内部业务实践活动,必要时可以布置机制范围内部的人员素质竞赛项目,尽量提升职员的专业素养品位,拓宽其在实际应用问题上的处理能力范围。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控制实效地位。财政监管以及相关审计单位必须主动贯彻本职务范围内部的基础思想指导工作,广泛应用不定期抽查手段对必要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和经济处理不合规则的问题进行排查,并实现全面优质化改良。这样能够科学疏导整个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能效,进一步稳固财经纪律,保证主体部门资金的合理应用潜力。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背景,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特点以及功能和理论发展的重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会计基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生产改革和实践中,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初探 摘要:近年来,会计基础理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需要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深入的挖掘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信息,为我国学科建设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本文从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入手,详细的阐述了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旨在其能为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会计学;会计基础理论;基础理论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创新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自身的研究水平,最终达到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可以应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下就是对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内容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由几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第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首先包括会计的一般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的实际工作所涉及到的财产估价等。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计的国际化理论也被融入到了基础理论的内容中,以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实现较好的跨国合作项目;第二,由于会计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的重点内容即为会计核算体系理论等内容,该内容的学习可促使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第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还包括会计管理基础理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能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自身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也是会计基础理论内容之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的较为广泛,因此,在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将其内容的研究放在主要位置[1]。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2]。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一)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突出的功能表现在认识作用上,即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认知来判断会计事物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会计事物,因此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会计基础理论即可较好的认识会计事物,并为企业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良好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下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的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人员则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来对财务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判断,降低财务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二)指导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承担着指导作用,例如,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该会计人员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拥有着指导作用。而为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要求我国企业的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的会议等方式来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促使会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核算认识的基础上,能避免不规范核算行为的发生,并由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上。精准的财务信息可促使企业领导在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时,即可通过财务报表等内容获知,最终促使企业领导可更好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领导在对某一事项进行决策时,也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三)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也是也是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之一,即教师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来完成教学内容。会计基础理论涉及的范围较广,通过对其的教学,可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相应的提高其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利用其教育作用,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岗位中,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3]。 四、 结论 综上可知,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并开始着重研究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内容和功能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宣传,促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较好的解决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难题。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在推进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学的发展也方兴未艾。中国经济的腾飞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会计学在中国的学科中是个热门学科。会计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所关注的问题,对于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加以概述,并从中分析会计学的性质及其内容,从而概括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学的作用内容,应随着会计学的不断发展有所创新与完善。本文针对会计学发展战略,首先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概念、分类、相关研究等加以概述,通过分析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 关键词: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学;发展战略;功能表现;发展趋势 一、前言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日渐提高,会计学理论知识难以满足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应不断加强对会计学理论知识的研究,促进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有效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增强,会计学发展应向着全球化进行,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要求,现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会计基础理论问题加以探究。 二、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1、概念 基础理论是对人们社会实践获得的系统结论的概述,往往蕴含在某些基础学科之中,指导社会活动中人们进行事物分析与判断,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然规律,认清事物或者活动具有的本质特性。而对于会计基础理论而言,既具有基础理论的所有的性质,又是会计学包含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般理论探讨[1]。 2、分类 会计基础理论涵盖内容较多,涉及到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可根据基础理论的形式不同,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划分。第一类,一般基础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目标理论等都属于会计一般基础理论范围。第二类,会计体制理论。主要指涉及到会计体制的理论探讨,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机制、会计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三类,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会计学科中的主要部分,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重要的有会计信息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核算准则理论等。第四类,会计管理理论。该类基础理论涉及到会计的管理方面,管理体系理论、效益理论、经营理论等。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别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对于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学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会计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针对会计学发展战略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的功能表现加以总结。 1、认知功能 根据相关基础理论概念可知,会计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具体的会计实践活动,通过相关的会计实践研究从而对会计事物有所系统总结。因此,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会计事物与会计活动形成全面认知,当在企业会计经营活动中,若遇到相关会计问题可根据会计基础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根据相关规律解决问题减少经济损失。可见,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事物形成良好认识,并在具体的会计活动中将认知的理论进行运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2]。 2、规范功能 基础理论一般是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的总结,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可以作为一种会计标准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企业在进行会计行为时,要对会计基础理论充分掌握与理解,将其作为标准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也可作为重要指标考核相关会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会计基础理论也可规范会计活动,比如说会计核算基础理论,该理论可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加以规范,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具实效性。 3、指导功能 新时期,会计工作在众多的企业、事业单位都有所涉及,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基础理论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发展目标的制定都离不开会计基础理论,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企业管理者才能更好的掌握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企业发展目标。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产经营工作是企业的关键,同时由于涉及的会计行为较多,人员素质与专业技能都需要借助相关理论加以指导,当会计人员对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就会产生自我约束的作用,从而减少了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最后,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做好会计管理工作首要任务是对相关管理理论有所掌握,根据理论实践经验指导管理工作的开展。 4、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将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当前会计专业是我国热门学科专业之一,也是经济类院校的重点学科,开展会计教学工作则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依据。进行会计学知识学习,首先要对会计基础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展开会计教学时,会以《会计学原理》或者《会计基础》等课程进行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形成充分了解。其次,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会计规范》知识讲解,提高学生会计行为的规范意识,这些规范准则都是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最后,结合现代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方法,运用会计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见,会计基础理论对会计教学做出重大贡献[3]。 五、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方向 新形式下,会计基础理论应适应时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当前,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会计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与计划,并在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中加以体现,比如说,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会计学发展应紧跟时代步伐,对会计基础理论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会计学理论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会计基础理论应遵循如下发展原则: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为此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做好全面协调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损害设定成一定的指标,并将其运用到经济核算之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新时期对会计学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相关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基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在今后应重视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基础理论[4]。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基础理论时,要将会计学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业,具体的是要将环境会计作为研究的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核算中,更要注重对于坏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否超出了设定的标准。会计基础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并开始着重研究会计基础的特点,内容和功能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会计基础理论具有较多的功能表现,对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会计学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应该始终致力于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营造良好的基础理论创新条件,不断更新会计理论发展观念,推动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发挥理论带动实际优势。不断加强现代化会计学科建设,更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因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更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创新建设道路。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 摘 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会计学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创新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市场急需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会计学如何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从战略角度研究会计学发展,将会计基础作为研究的重点,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会计学;会计基础理论;战略发展 引言 随着会计学的完善,会计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基于战略角度的会计基础理论,是促进会计行业进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会计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从会计理论的概念、分类等各个方面入手,掌握会计工作的趋向以及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基于战略角度的会计基础理论,首先要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具体如下: 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以及会计职能等等,会计环境主要是指外部原因对会计熊产生的影响,比如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法律等等。稳定、和谐的会计环境能够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提供支持,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体统包括了企业单位,也是单位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亡以及经济活动的成败。这些信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数据,能够wield企业系统化、连续性的提供企业效益状况,是企业未来发展与管理的数据来源。会计工作以特定对象为主,每天都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进行管理、监督和统计,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内容,将会计职能分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会计职能也会不断变化和改变,包括反映与控制、监督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等。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并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包括:客观性。会计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从会计统计、监督以及结论等等,通过这些工作获得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客观分析当前企业的经营状况或者经济情况,减少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规范性,是企业内部所有的会计工作者都必须要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在自己管理范围内进行工作,不能够因为一己私利而采取损害集体以及企业利益的行为,会计基础理论的客观性与规范性,是保障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以上几点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前瞻性、系统性以及支持性等特征。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 1.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主要的目的是奠定企业会计人员的发展前提,会计人员通过会计理论基础能够更好的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宏观的了解,这样在企业会计工作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就能够随时解决和处理,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会计基础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同样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帮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会计实务的重要性,能够更好的把握企业未来经济活动以及经营的趋向,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占据市场份额。 2.指导作用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依赖于会计基础理论,比如会计基础理论中的相关专业内容,能够帮助会计从业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很高,不管是理论知识能力,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还需要克服各种来自外界的诱惑,因此需要会计理论基础能够为会计人员指明工作的方向,帮助他们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会计工作。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是企业领导者与决策者制定各项经济决策的依据,在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方面提供指导,最关键的是可以规范会计人员行为,减少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几率,大幅度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领导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掌握到企业的真实的发展情况,并处以对未来的经济规划、方式进行调整,包括产业结果以及业务交流等等,这些方面的决策都依赖于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性非常重要。 3.教育作用 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提升,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内部需要不断进行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活动,会计基础理论为人员专业培训活动提供了指导,因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学习素材,通过学习会计基础理论,他们统计整合数据的能力,基础会计技能都会得到提升,企业在培养会计人员的时候,要讲会计理论知识作为重点,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当前市场形势为前提,强化人才的亏啊鸡基础理论实践指导,奠定人才的相关操作技能,在未来遭遇工作问题的时候,可以熟练的解决,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方向 新形式下会计基础理论应适应时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当前,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会计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与计划,并在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中加以体现,比如说,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发展趋势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定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自然资源逐渐亏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为此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做好全面协调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损害设定成一定的指标,并将其运用到经济核算之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发展会计基础理论,要以当前的经济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能够脱离实际,依据当前需求,不断创新与完善会计基础原则,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会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内部相关管理者与会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应该客观借鉴国外的先进会计理论与观念,同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色,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基础理论时,要将会计学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业,具体的是要将环境会计作为研究的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核算中,更要注重对于坏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否超出了设定的标准。会计基础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结束语 在会计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完善,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将提升企业会计专业技能为目的,奠定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能力,强化会计人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规范财务会计人员的行为,营造良好的企业会计环境,充分发挥会计基础的指导作用,才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依据。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浅议21世纪我国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摘要: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将给会计迎来新的挑战,也必将对现有的会计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知识经济的特征要求对会计进行全面的改革,重新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基础理论体系。本文重点论述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模式和会计平衡公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应做的调整与创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创新 一、会计原则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会计理论中相关概念定义等已不能对其内涵做出完整的解释,而需要给予重新定义,诸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和计量等。会计核算空间将被拓宽,会计报告将呈现多样性、充分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将更发达、信息传送更快捷。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随着近20年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计算机的产生,计算系统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出现了许多原有经济环境中难以想象的经济活动。以信息为产品的虚拟主体大量兴起,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继登台,使得立足于传统商品经济的会计基本假设理论受到了严峻挑战,导致现有的会计基本假设部分或全部地受到否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应予以披露的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实基础时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以适应新的环境。 (一)会计主体假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二)持续经营假设 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会计分期假设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四)货币计量假设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的重点是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有客观、可验证、中立等优点,知识经济时代仍需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重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技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为正确计量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能够对投资者和决策者真正有用,在会计系统中引人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会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第二,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第三,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第四,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第五,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视域下的高校学风建设浅析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虽然各高校都较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就效果而言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应重新加以审视。本文从“组织行为学”视阈下,将高校学风建设作为一个“学习型”混合组织进行探讨。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风建设;组织 一、“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科学。组织行为是指组织要素之间以及组织要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行为。根据组织要素的不同,组织行为可分为管理行为与业务行为。管理行为是一种影响和协调他人行为的行为;被管理行为影响和协调的行为称为业务行为。通过业务行为,组织可以直接达到组织目的,为了确保这一基本过程顺利而有效地进行,组织还要展开管理行为,管理行为是促进业务行为实现组织目的的手段和保证。 二、高校学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风建设的作用及目标不明确。目前,许多高校重视基建、规模等硬件建设,而对学风建设等软件建设抓得不够,即便抓学风建设,目标也不明确,主要表现在抓考研率、过级率、出勤率等各种率,误解了学风建设的真正要义,把学风的好坏直接等同于各种率,由此,学风建设目标不明确。 2.学风建设缺乏有效的方法和路径。近些年,各高校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但缺乏对学风建设的时效性、系统性、全面性和途径方法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比较急功近利,缺乏持之以恒的准备;另一方面,把学风建设的工作主要交给学工口办,缺乏整体考虑及保障和联动机制的建立;最后,缺乏学风建设的步骤、途径,最终导致轰轰烈烈开始,却草草收场。 3.学习主体对学习的认知不够。首先,学习目的比较功利。部分学生把知识的获取与将来毕业的薪酬简单联系,而且期望值过高,一旦愿望达不成就自暴自弃甚至厌学。部分学生很茫然,把及格或者通过考核作为目标,忽视了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其次,部分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我意识较强、独立能力较差,违纪现象屡见不鲜,这对学风建设而言,无疑是很大的障碍。 三、“组织行为学”视阈下的学风建设 1.学风建设中组织目标的设定。校长作为学校主管,不仅要定好学风建设目标,还要做好相关人、财、物以及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机制等的设定;作为业务执行者的二级学院,也要做好人、财、物以及制度的配套;学风建设的基础单元是班级,辅导员首先要选好班委并监督二级学院学风建设组织目标的实施;各班班委更要把班级学风建设的目标具象化,并落实到每一周、每一天、每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综上所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和业务执行者的执行目标一定要统一,同时要有很好的联动、反馈和纠错,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障组织目标的最终达成。 2.从组织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与组织成员个人实现相统一的角度管理好学生。学风建设的成果或者学风建设的评价标准虽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应该是高校学风建设的管理目标和个人目标实现的统一。有的高校把考研率作为学风建设评价的标准,难免有沦为“考研基地”之嫌;有的高校把出勤率作为学风建设评价的标准,难免有“强人所难”之嫌。对此,笔者认为,在多元的时代下,学风建设目标的达成绝非考研率和出勤率等能涵盖的,而应有丰富的要义,总的来说,组织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与组织成员个人实现统一,同时切实把学生作为个体来看待,但这绝不影响集体行为的实现。 3.从组织内外部相互影响的角度,处理好学风建设的传承及影响。组织内外部的相互关系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所高校的大环境中,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或者学院之间都存在“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交换。要推进学风建设,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方面,全校上下要一盘棋,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学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续发力,注意高低年级之间的传承;最后,二级学院内部各班级之间更容易产生不利于学风建设的信息传递,这就要求二级学院,更要学院上下、班级之间从学风建设的组织、实施、反馈和协调等方面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措施、统一要求、持之以恒地做好各项工作。 组织行为学论文: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剖析如何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 【摘 要】团队凝聚力是推动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一个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既是企业管理者的追求,也是企I员工的诉求。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群体行为理论、沟通与激励方法等角度,对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的策略进行研究剖析,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凝聚力 一、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的意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队伍的发展。如何在企业内部形成团队凝聚力,并将这种凝聚力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与深入思考的问题。 1.团队凝聚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培育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而这些也恰恰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通过创新实践,把握好企业文化追求与员工精神需求间的平衡。 2.团队凝聚力有助于提升组织效能 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让员工可以更加专注、有序、安心地开展工作。相对的,在企业内部形成团队凝聚力,则更容易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保证。 3.团队凝聚力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团队凝聚力可以提升士气、振奋精神,从而提高工作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而企业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效益,也无疑会给员工更大的回报,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将给员工个人发展创造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效益的相互促进。 二、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的总体思路 提升企业团队凝聚力的总体思路是:建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机制,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发挥组织和员工的协同力和凝聚力,以创新思维促进组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从以下3个层次进行设计与筹划: 1.公司管理层的角度 重点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优化、完善与创新。 2.分支团队的角度 根据企业组织结构不同,分支团队可以是业务部门、所属单位或者具体项目组。分支团队在提高团队凝聚力方面重点是做到人尽其用。同时,注重团队内部管理者自身能力的提升,并研究增强组织凝聚力的具体办法等。 3.员工的角度 重点寻求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契合点。采用积极性和建设性的态度来适应和改善公司和工作环境,做好必要的沟通和互动等。 三、运用组织行为学理论剖析提升团队凝聚力的实施策略 1.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重点覆盖以下几方面:可量化的员工考核体系,合理的奖惩机制,明确的职级晋升通道,员工培养培训的实施办法,岗位职责说明及对应的人才选拔任用标准。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结合企业实际,形成一套实施办法,并在公司运作过程中对制度体系进行定期修订完善。 2.借助群体行为基础理论,发挥群体互动过程对绩效的影响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等式:潜在的群体有效性+过程增量(协同配合、集思广益)―过程减量(狭窄思维、社会惰化、小圈圈思想)=实际的群体有效性。通过等式可以得出,在潜在的群体有效性不变或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加大过程增量,减少过程减量,即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更好地发挥出团队的协同效应和凝聚力。可采取的做法如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对岗位职责与分工进行调整,更多强调协作完成;针对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和集思广益,鼓励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等。 3.畅通沟通渠道 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传达和获取信息,控制员工行为,激励他人,情绪表达,这几点对于管理者而言尤为重要。从沟通的方向来看,沟通可以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水平沟通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对于该组织而言都十分重要。作为企业管理者,沟通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组织运行情况和员工的工作、心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并予以纠正;而对于普通员工而言,沟通无疑是解压、解除疑惑和消除不安的必要方式。建议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定期的沟通机制,鼓励大家为组织发展畅所欲言,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又有利于共同进步。 4.运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发挥好保健因素(即环境)与激励因素(即工作本身)的作用 保健因素方面,是否可以建立更加灵活的薪金奖励机制?例如,对于年度考评结果为优秀的员工,发放更多的年终奖,相应的对于考核结果排名末位的,进行警告和少发奖金。再比如,采取更加有效的监督方式或行政管理方式,督促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激励因素方面,给予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更多的培训提升机会,使员工在组织中更有成就感,同时对自身进步和提升更有预期。具体而言,可采取的激励手段分为三类: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奖金激励、工作福利;职业发展激励,包括专业发展和职务发展;文化激励,包括远景激励、主人翁精神等,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方式。 5.管理者必须提高其领导胜任力 美国企业界认为企业家应具备的十大条件,在提升团队凝聚力方面同样适用,即:合作精神、决策才能、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善于应变、勇于担责、敢于创新、敢担风险、尊重他人、品德超人。从管理者个人层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有意识的补齐短板,发挥优势。从组织层面,也要给予员工专业化的培训与指导,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让合适的人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发挥更恰当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行为学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主题。组织行为学是涉及管理层次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将其引入课堂管理是一项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它为中学教育能够更有效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充分铺垫。 [关键词] 中学教育 课堂教学 课堂管理 组织行为学 人性假设 前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创造力,是针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但它不是泛指人的一切行为,而是指人在某一特定组织中的行为。学校教育正直改革创新时期,尤其是中学教育, 管理者能否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教学迫在眉睫。学校领导直管教学老师,老师直管学习的学生,两者都是一定的学校范围的组织关系,这里暂且把老师提升到领导管理层次,把课堂作为组织的中心环境来做分析,来有效地预测、引导学生的行为,使之变消极为积极。 一 、充分认识组织行为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环境,是学校的主生命力之体现,课堂中这一教师和学生构成的组织关系愈发值得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复杂现象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及人类发展的表面规律带来的种种难以理解的假象充斥着青少年的身心。各个领域的新观念新产物带给学生以新的好奇欲。等等的影响都能在学生的课堂中有所表现,不同的行为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因素。及时地发现并适当的引导会使教学如虎添翼,也能达到培养学生人本素质的要求。因此,教学中引进组织行为学尤为重要。尤其是教育组织行为学。它是研究教育这一特定组织内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将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应用于组织行为学科,因此更适应于研究中等学校这一特定范围的教育课题。 二 、中学课堂教学组织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它引入课堂是为了更好的将其应用于课堂中的教学管理实践,来提高教育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课堂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体现着学校组织的教育功能。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需要将实现目标锁定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学生是本课程研究的主体,因此用行为组织学的方针来探讨教师的课堂管理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一个协调、成功的教课堂行为系统。 (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行为发展规律。对中学生作如下分析。 个体: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中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受不同的文化及思想方面的影响。这样组成的一个课堂,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因素,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和积极性。 群体:学生个体处于整个班集体中,肯定会受周边同学的影响,中学生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由各自的性格特性决定的,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也有相应的不同。课程设置和上课环境。也就是所谓的硬件和软件的不同。 组织:所有的组织都是由个体与群体组成的。整个活动体现于课堂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很好的配合来完成教学这一主要任务,教师需要完成学校给予的使命,学生同样需要给自己,家长及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课堂上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 随着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提倡,学生更加注意自我性。有的学生难免会有理解偏差,自我的有些偏激。中学生本来处于社会意识的萌芽期,又加上很强的表现欲,课堂行为表现便颇多。思想上的小差,行为上的小差不时地会流露。另外,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些疏散,学生很难有自制力来控制自己的一些行为,会不自主地情不自禁的流露出来。有时一旦打开这道闸门,教师便很难顺利的控制。学生也继承了“从众心理”,随学,跟学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三 、组织行为学人性假设在课堂中的应用 人性假设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人性假设是一切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实施管理行为的哲学基础,是管理者采取各项管理措施的前提。那教师如何做好这一角色呢?如何将人性假设应用于课堂中呢? 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侧重于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一)社会人性的假设 主要是指不能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一个人周围的环境、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工作积极性同样会有很大影响。这里暂且把课堂作为一个小的社会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他们实现的目标是掌握一定的知识。那个人怎样实现满足呢?首先要让学生有种集体归属感,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组织中必不可缺的一分子,这里就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归属感,亲切感和成功感。把学生引至良好的氛围中,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自己,好的榜样也影响其它正在进行着某种消极行为的学生,使整个组织的大部分都能自我融入,不要与大集体相隔离。 (二)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 自我实现人是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而提出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的,人要尽自己的所能追求更高的成就。教师应该抓住职校学生的自尊心强,思维动作积极活跃的亮点,合理利用到课堂组织的顺利进行中。当学习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成为学生满意的源泉时,学生就会自然地去学,而当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学习条件,或对某种感到不愉快时,就必然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据学生的课堂行为反应给出灵活及时的决策,更好发挥学生的能力,因为职校学生已有自控力,某种程度上可以自己管理自己。 四、组织行为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的方案 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方案 (一)倡导人性化管理 这是首当其冲的,人性化是教育工作本身的要求。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生产(培养)的对象是学生。人性化可以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组织中积极性低下的问题。授课过程其实就是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一个友好的眼神抑或某一细微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学生产生某种好感,最起码要保证不要让学生有“远离感”和“排斥感”。 (二)明确目标原则 一定的组织有一定的实现目标。教师是教学任务完成目标,学生是掌握消化知识目标。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它向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目标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自觉的求知热情,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对于内控工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学者采用多种科学化的理论来完善企业内控制度,成为当下内控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而组织行为学理论属于一个完善的理论发展体系,其对于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借鉴作用。然而目前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进行内控制度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展开深入研究,并为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企业;内部控制;内控体系;建设 0 引 言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研究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采取控制的方法及手段都开始从传统内部控制形式,直接发展成为现代化、多元化的内部控制行为。因此当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不能局限在一个方面,而是应当通过多个角度的形式展开深入的研究,以往多数学者都直接从企业会计、审计以及管理等方面来展开研究,直接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进行内部控制的研究明显较少。本文具体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展开分析和研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为此推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最终促使内控理论能够真正和组织行为学理论有效结合在一起。由于多角度研究所提出的侧重点并不一致,而采用通过组织行为学视角展开研究能够及时地发现其中的问题。 1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1.1 企业内控组织虚位 受到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管理人员针对企业的管理依然停留在行政领导管理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本身所需具备的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的重要本质。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始终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中心纵向线管理的形式,其多部门间的协调管理难以获得充分重视,由此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变得越来越复杂,多个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在内控的建设方面,直接致使相应内控机构形同虚设,权责不明。例如:平顶山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内部严格按照司法规定成立了相应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层等,由此实现其相互间的有效监督和制约的一种治理机制。然而内部董事长的选举直接经由股东大会来决定,而股东大会则由第一股东平顶山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直接控制,因此直接导致股东大会职能无法获得有效实施,这就使诸多内控组织虚位情况越加明显。 1.2 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情况突出 当前依然存在少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重视的情况,甚至其中一些企业并没有相应的内控体系。而其中有的企业尽管由此构建了相应的内控发展体系,但是本身并不完整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有一些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内控系统的理解依然处于内部牵制和监督的阶段当中,甚至认为相应的内部控制其实就是一些文件、制度以及手册,等等。因此直接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化发展,内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根本无人遵循,并且严重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认为喊口号就是执行制度,所实施的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等。 1.3 内部控制系统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开始真正建立起了相应的内控体系,但是其整体而言却明显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具体是由于其内控系统不完善所致,多数人认为企业内控系统其实就是企业内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有些企业本身严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目标,过多地看中其中的短期经营利益,从而直接忽视了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致使其内控体系结构不完整。同时此类企业过于对事后控制起到重视,比如: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一旦产生相应的违规违纪行为后,才能引发组织方面的充分重视,并由此作出有效的处理,直接导致其内控效力的丧失。最后是过于重视企业经济利益及生产效率方面的资源,因此严重缺乏对相关人力资源的管理。 1.4 内控审计制度滞后 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审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主要的内控手段。因此为了能够保障企业内控措施的良好运行,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管理当中单独成立一个不同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然而当前所采用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明显滞后,并不符合当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要求,难以有效地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 2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2.1 内控环境组织行为分析 2.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企业本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从组织行为的视角来分析,组织文化是一种无形且持久的文化类型,其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来说,文化作用非常明显。组织文化对于企业组织行为和绩效等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促使企业员工们非常自觉地将行为统一到组织发展所期望的方向上。 2.1.2 法人治理 企业内控系统当中,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企业法人的治理工作不够完善。目前多数企业从表面看来是一种公司发展的形式,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其并没有针对公司的制度实施优化改造的过程。当前多数企业内的法人治理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有一些企业严重缺乏对内部权力的制衡作用。 2.1.3 组织结构 企业内部科学合理化的组织结构能够促使组织内明确多个成员权利责任,并且通过真正适合的组织协调及组织控制的方式,使其组织整体表现更加优秀,组织效率也将获得显著提升。而一旦其组织管理的形式和结构之间产生明显的脱节情况,则将很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情况产生,由此会引发员工凝聚力降低的显著问题。 2.2 风险评估组织行为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直接促使相关企业的运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应的企业经营风险也随之攀升。因此就有必要针对企业发展运营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具体是企业针对一些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然后直接采取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来实现其风险控制的过程。从而真正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实质上就是提升企业判断、分析及控制风险的能力。 2.3 控制活动组织行为分析 企业内控系统的关键在于其流程和政策,而这本身也是对其思想进行控制的一种指导性体现。通常都是以控制活动作为其主要的表现类形式,由此来促使其中的内控要素能够充分融合起来。而相关政策的推出则直接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树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明确了企业的操作流程方向。其中的政策和流程必须严密结合其风险关键点来实施相关设计的过程。而控制措施的推出本身就是企业结合内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的结果,其充分结合了相应的风险对策,真正利用了内控方法及有效手段。 3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重视并应用组织行为学思想 当今企业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相应的管理方式也开始随之制度化、利益化的方向转变,形成人性化管理的形式。直接从以往传统形式的社会客体因素直接转换成为社会主体因素,对于组织制度设计及机构建设等的重视转向组织重任的心理诉求、行为等方面转变。组织行为学本身在思想上并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真正可行性的方法论,其所具备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要求其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应当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这就需要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发展的团队,从而由此来有效的激发出个人组织所具备的潜能,真正实现其个体潜能、群体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2 树立科学内控观念 具体需要坚持以下几点。①坚持内部控制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在内控系统当中,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者、决策者以及业务人员来有效的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而企业当中的相关人员,特别是相关管理人员均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构建出内控制度人人平等的理念。目前多数管理人员均认为内控的对象只是其下属人员,自身完全不在内控的范围当中,从而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②将内控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内控的实施尽管限制了某些人的切身利益,但是正是因为内控权力的制约和限制,才保障相关企业人员能够遵守原则,严于律己。③内控对事不对人,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并不是单纯针对个人来实施,其所具备的作用具体是规定业务当中的责任及权利。身在岗位就必须无条件接受岗位相匹配的内控制度约束。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主要在于其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由此来切实提升其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这就要求必须树立起相应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将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紧密围绕人的价值管理进行,从而以此对企业内部控制当中的内外部环境关系进行优化调节,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创造主动性,最终保障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控在执行当中必须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内部员工们的个人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来有效避免员工出现短期的投机行为,从而真正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4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工作必须要强化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因为完善的炔可蠹苹构,不仅需要充分保障其内部审计的独立原则,同时还应当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加以明确。同时需要尽可能地提升内部审计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水平,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必须由此具备有效的执业资质和执业能力。此外,还需要保障审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促进其和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等及时有效沟通。最后需促使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促使手工审计形式向着计算机软件审计形式转变。 4 结 语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越来越趋于完善,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在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展开分析,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比如:重视并应用组织行为学思想、树立科学内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组织行为学论文: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运用到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感受互动式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发散式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分析体验式教学与组织行为学教学的结合运用方式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组织行为学 教学 一、前言 组织行为学又称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门类中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基础课程,是在现代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科,综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等基础上产生。组织行为学是针对人类处于不同组织环境而产生的不同的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展开的研究,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体验”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实践方式了解周围的一种方式,把体验同教学的融合就形成了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理解为学校在教学时,自动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经历实际活动中,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式教学有生动性、互动性和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等特点,体验式教学更具灵活性的特点,使得课堂气氛更生动,使学生自主将学习方式向自主式学习转变。同时,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互动和交流促进学习,师生间的情景式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充满乐趣,也能更好吸收各项知识和技能。 二、传统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比的弊端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同体验式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模式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僵硬化模式,这使得教学主体同客体相分离,也就是老师只是单纯地搬运教学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式接受老师提出的教学内容,长时间以后将使学生无法独立性思考问题,也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另外,僵硬化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拘泥于课本内容,常常是照本宣科,仅仅是使用语言教学,学生也只是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写笔记,不能进行自主思考式接受新知识。在传统式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课堂中表现为仅仅是老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信息,学生只是用听觉进行学习,而不能保证信息的完整接收和消化吸收。长时间传统填鸭式教学更有可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学习,更会使学生对教师形成依赖,影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是教学改革后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为了避免传统模式下教学弊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有较多优点,对学生进行情景式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对教师提供更多教学方式的选择。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课堂效率最大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既保证教学任务的正确完成,又能保证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课堂中去。 三、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案例分析法、管理游戏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法主要指的是在教学中使用案例对某一特定场景的阐述,通常在这种情景下会包含着疑难问题,同时还隐含着一些解决办法。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组织行为教学时,通过引入案例组织学生对某一知识进行集体讨论,将组织行为活动实景重现课堂,学生可以对案例中呈现出的相关课程内容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并各自提出有关见解和解决措施。管理游戏也是体验式教学中一种常用方式,相对来讲,这种方式更具灵活性和生动性,课堂上开展管理游戏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游戏来进行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学生通过游戏中面对的实际管理问题而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主要是由美国学者创建的一种心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角色设定,使参与人处于其他人所处社会角色之中,并以某种设定的方式进行操作,使参与人更好了解社会中各个角色所处的位置,进而能够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角色。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以设定角色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性解决。上述三种体验式教学方式的运用都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对组织行为学的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体验式教学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益处,但是这种结合模式的使用仍处于初步阶段,所以,仍需要有注意许多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同内容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应该使用案例法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带动学习,不过,在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不能只是局限在表面形式中,使体验式教学变成一种形式主义教学,这样长期进行会阻碍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在w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尽最大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构建。再次,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而设置课程计划和安排,只有与学生需求相符的课程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最后,在体验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学资源的优化,将各类知识从抽象范围转向具体运用,这对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有较大帮助。在学校的考核体系中,也应该注入体验式教学的改革事项,不能局限于对学生理论记忆的考察,更应该考察其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增加课堂知识的积累量。 组织行为学论文: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摘要】当前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学者们或从社会大背景出发研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或从个体角度探讨社会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或从管理的角度强调政府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或从民意的角度分析社会群体事件的表现方式,但是在组织行为学角度却很少涉及。本文借鉴组织行为学中个体、群体与组织结构这三个依次递进的研究层次,以此作为社会群体事件防治的三个维度,为防治社会群体性事件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社会群体性事件是指“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一定数量的群众参与实施的,采取游行示威、静坐、上访请愿、聚众围堵、冲击、械斗、阻断交通,以及罢工、罢课、罢市等非法手段,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群体行为”[]。当前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学者们或从社会大背景出发研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或从个体角度探讨社会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或从管理的角度强调政府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或从民意的角度分析社会群体事件的表现方式,但是在组织行为学角度却很少涉及。组织行为学主要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其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群体行为建立在个体行为的基础之上,而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又受组织结构的制约,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借鉴组织行为学这三个依次递进的研究层次,以此作为社会群体事件防治的三个维度,为防治社会群体性事件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总体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我国群体性事件次数和参与人数均呈上升趋势,参与人员常常达到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参与的事件在全国也已屡见不鲜。群体性事件涉及行业越来越多,主体成分也呈多元化。 范围已遍及各个省(区)、市、县,涉及城市、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等众多行业和领域。过去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多是农民、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人群,现在则是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干部等各阶层人员。 1.群众变成“群氓”的过程分析 个体的聚集到群体心理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群体狂热的升温,就像感冒发热需要时间的酝酿,从心不在焉的群体、到示威团体、到骚动的群氓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磨挤阶段。这是最初的群体行为方式,刚开始聚集在一起的人都比较理智,也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属于心不在焉的群体,但是由聚集人开始增多,里面有人就开始到处乱撞,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身体发生“磨挤”。磨挤让人丧失私人空间,人变得敏感,容易反应。在这一阶段,群体的情绪是不满与愤怒,但是也存在观望与期待,具有期待有关部门提出措施公平解决争端的积极心态。 其次是集体激动阶段。聚集人增多,人们开始变得情绪化,反应开始变得激烈,冲动与易怒心态开始处于主导地位,变得轻信和极端情绪化,表现开始不稳定和不负责任,自己内心的紧张、焦虑和不满开始需要找发泄。 最后是社会传染阶段。紧张情绪迅速在人群中扩展,这种扩展主要是一种冲动行为和情绪的扩展,扩展到极端就表现为一种疯狂。一旦群体诉求有所指,群体心理变为同质性,这就为狂热发展推波助澜。这种愤怒越是集中就越有毁灭性,而如果这是刚好有特定的团体,愤怒被集中到这个团体上,愤怒就会燃起熊熊大火。 2. 个体维度的防治策略 2. 1 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看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 W习是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地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学了具备动态性、持久性等基本属性之外,它更强调行为的变化。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三大学习理论之一,他认为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并且在后天习得过程中,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特别研究了“强化物”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群体性事件,从参与者规模上来说,它是由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体构成的;从外在表现来说,它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即完成了个体行为的加总。我们认为,个体行为的“合成谬误”[]是造成社会群体性事件极具消极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追本溯源,如何将个体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避免个体行为的“合成谬误”,是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重点。通过对学习理论的借鉴,新思路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有效强化。倘若个体行为得到积极强化,则他们可能反复实施这种行为;反之,个体则采取减少甚至杜绝发生这种行为的策略。具体来说,一是加强调研力度,分析与把握人民的权益需求,充分满足个体合法权益需求,鼓励个体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实现积极强化;二是对扰乱社会整体利益行为加大消极强化,通过多种途径公开消极强化的适用条件,引导个体行为。 (2)塑造榜样。个体的学了直接方式之外,还包括以观察、模仿为主的间接学习。在间接学习过程中榜样占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塑造榜样、塑造什么样的榜样呢?首先,保证塑造榜样程序的公开、透明,确保社会对塑造出来的榜样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其次,塑造的榜样应消除自身与社会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其在行为上的吸引力。 2. 2 从个体社会知觉看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 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概念[]。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社会知觉,在知觉差异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性同样会导致个体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反应存在差别。确保个体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社会知觉的准确性,是此项防治工作的另一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如下: (1)优化个体特征。主要体现在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引导个体塑造健全的人格。 (2)优化社会知觉对象。也就是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本身进行优化,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对社会群体性事件进行定性,透明、公开地向个体传达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全过程,例如防治现状、防治方案、阶段性成果等,促使个体对社会群体性事件形成正确的社会知觉。 3 群体维度的防治策略 3. 1 从群体行为看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防治 群体对成员的从众压力,对于群体成员个人判断和态度的影响在所索罗门 - 阿希的经典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规范能够对成员构成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准。由此可见,群体规范会对个体的态度、动机产生影响。从众压力对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思路主要有以下两个的方面: 3. 1. 1 重视群体规范对群体行为的作用 (1)通过制定政策、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从源头上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利用权威信息加以正确引导。如建立科学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性恐慌甚至动乱。 (3)开展案例教育。利用群众身边所发生的典型案例,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教育群众,以案释法,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理性地决解决问题。 3. 1. 2 重视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作用 群体结构主要包括群体的人数规模和人员构成,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有极大的影响。从群体人数规模看,形成的规模越大,处置越困难。在防治社会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应当考虑到群体中不同社会阶层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水平等变 量,从法理、事理、情理多角度出发做工作,抓住其心理特点,把握其行为倾向,区别对待、各个击破,从而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 2 从沟通看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防治 研究表明,沟通不良是导致人际冲突的最主要原因,人们将近用 70%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群体中,沟通有四种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 (1) 通过沟通机制有效控制社会群体性事件。建立社会对话协商机制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社会协商对话,在客观上给了各群体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使其以合作而非对抗的姿态在体制内活动。 (2)通过沟通激励群众采用合法、多元的手段表达利益诉求。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治大量社会矛盾,是实现管理者和民众间良性互动的有效方式。因此,坚持从制度入手,不断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平台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如建立健全信访制度、听证制度、人大政协制度、 传媒中介传导机制等。 (3)通过沟通有效缓解过激情绪,化解矛盾。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 通过沟通可以使群体把不满情绪释放出来,使压抑的心理得到宣泄并取得一定的平衡,这无疑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4) 通过沟通有效控制舆情,掌握主动权。管理者必须重视舆情的重要作用,重视对信息的管理。首先要保证信息公开,遏制流言的传播,在第一时间做出积极地反应,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防止信息失真,被误传、谣传。其次要构建媒体、政府与公众三者互动平台。媒体是政府于社会舆情互动的连接者,媒体应该成为政府与公众正式沟通的重要平台,对群众进行正确的社会舆论指导。 (5) 强化政府工作的横向沟通。横向沟通,是指在同一组织层次的员工之间发生的沟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是一项多部门联合反应的工作,为加强横向沟通,促进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报合作,形成一股合力,进而提高工作绩效,我们认为“法约尔跳板”能为政府工作地横向沟通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 假设要使 F 部门和 P 部门进行沟通,需要先从 F部门通过层层上报到 A, 再由 A下到 P,这之间每一级都需要停顿;然后顺着原路,逐级返回出发点。如果通过 F-P“天桥”(跳板)直接从 F部门到 P 部门, 那就简单、直接、迅速而且可靠多了,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亦是如此。在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运用“法约尔跳板”理论,注重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共享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工作的信息,避免工作中的重复,从而提高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工作的绩效。 4 组织维度的防治策略 4. 1 从组织结构设计看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防治 组织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方式。运用到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组织结构界定了对防治工作进行正式分解、组合 和协调的方式,最终影响着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效果,决定着防治工作的绩效。 (1)适度的专业分工。专业化分工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但是工作专门化并不是“越专越好”。如图二所示,专业化分工存在经济性和不经济性,其有效曲线存在一个最佳临界点,因此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组织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一定的R祷分工,但不能盲目追求。适度专业分工也是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大多具有扩展性强的特点,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交错,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示范效应。一个领域的矛盾可能会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这就为防治工作的部门合作提出了要求。 具体来说,为实现适当的专业分工,政府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遇到的社会群体性事件进行科学的定性,把握其所属领域;其次,根据事件性质确定防治工作唯一的决策部门,明确执行部门的职责,避免专业分工缺乏统一领导而引起政出多门。 4.2 集权与授权相结合 本质上来说,集权和授权决定着组织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前者构成组织的纵向结构,后者指向组织的横向结构。一要实现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深化民主参与管理;二要构造弹性化组织结构体系,从而保障组织目标能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加强组织的适应能力;三要提升组织领导者的能力,保障集权管理的科学、合法;四要保证组织完备的物质设备,如拓宽通信方式、优化交通状况等。 4.3 从组织文化看社会群体性事件的防治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有意义共享的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对于防治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组织来说,其组织文化也就是防治工作的规范、流程、价值观、组织行为偏好等,具有稳定组织系统、整合组织资源、规范组织行为等功能。 (1)凸显事件防治组织的主文化。组织文化并不是统一的,它有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具体到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组织文化上,它的主文化就是整个政府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而它的亚文化就是政府防治工作下设的职能部门因各自特殊情况形成的工作思维。 第一,政府组织应形成正确的主文化,规范亚文化。首先,组织领导倡导与鼓励;其次,借助影响深远的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成功案例,促使组织成员形成对主文化的认同;再次,利用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的反面案例,进行负面教育,达成消极强化,反过来促进正确行为偏好的形成;最后,保障主文化的主体地位,下属部门的亚文化应当在主文化体制内发挥作用,否则组织成员在文化追随上将出现盲从。 第二,优化主文化。即对主文化进行评估,使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从而保障优良主文化的传承性。具体来说:首先,各级政府的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部门之间应形成层级制的评估体系;其次,科学设计评估内容,保障评估的全面性;再次,加大评估工作的频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主文化的优化进行评估。 (2)维系防治工作的组织文化。第一,严格对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组织人员的甄选程序;第二,优化绩效考核体制,将对组织主文化的运用能力纳入评估系统,从而促使组织成员对组织文化的应用;第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社会群体性事件防治工作组织成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组织行为学论文: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大众“尾气门”事件 [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使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方法,总结和分析大众“尾气门”事件。文章首先归纳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接着总结了大众“尾气门”事件的整个过程,包括其对大众集团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导致大众生产劣质产品的原因,其包括指挥式管理领导风格、雄心勃勃的企业文化和有限的人才资源库等,最后并对此事件作出了思考。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大众;尾气门事件 1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组织情境中的行为的,Wood,Chapman, Fromholtz,Wallace Zeffane(2004)认为其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组织由个体成员构成,个人活动既可以是单独地,也可以是整体地作用于组织行为(Noe,Tews Marand,2013)。第二,组由不同群体组成,群体行为可以对其所处的组织行为加以调整(Sparrowe,Liden,Wayne Kraimer,2001)。第三,组织结构作为个体和群体交流沟通的渠道,能影响组织行为的产生和发展(Aslami,2013)。第四,组织行为受到环境的约束,包括技术、政治、社会和经济上的变化(Turunen Finne,2014)。 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行为中担任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者应该维持良好的任务规划和积极的工作关系,以达到有效利用有限人力的目的(Lewis Heckman,2016)。另一方面,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的目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才库,其包括职员的甄选录用、教育训练、配置使用等(Lewis Heckman,2016)。组织行为学研究者致力于在这两个方面改善组织工作的情况:组织管理侧重于确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关系(Bertrand,Schoar,Bertrand Schoar,2013),组织发展关注于文化调整、冲突消除和变化适应(Bond,2004和English,2008),管理的发展应着眼于提高组织在不同环境中的效能(Rangriz,Soltanieh,Rangriz Soltanieh,2015)。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组织的工作情况。例如,人类需求模型被学者们用于讨论金钱和非金钱激励产生的不同影响(Wood,Chapman,Fromholtz,Wallace Zeffane,2004),管理和领导风格的重要性用于阐述群体的效能(Bertrand,Schoar,Bertrand Schoar,2013),组织结构的特殊性用于比较组织的效率和职员的满意度(Wood,Chapman,Fromholtz,Wallace Zeffane,2004)。特别的,研究者总能参考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找到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Aslami,2013)。大众“尾气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2 大众“尾气门”事件的描述 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是一家有着近80年历史的德国汽车制造商,其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Wolfsburg。大众汽车尾气排放的丑闻发生于2015年,当时美国环保署发现该公司违背了大气保护相关法律的规定(Krall Peng,2015),美国环保署的报告称大众集团故意使用某些发动机控制软件程序,使汽车在实验室测试条件下会自动减少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例如氮氧化物等,以符合法律的标准。但是在真实道路驾驶中该程序不会被激活,造成污染物排放超标40多倍。据调查显示,从2009年到2015年期间,大众销售了超过1 000万台安装了这种具有欺骗性软件程序的汽车(Rhodes,2016)。 大众“尾气门”事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从组织外部来看,首先是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胁。据估计,在2008年至2015年期间,大众缺陷汽车过高的尾气排放量,导致超过了50人的死亡,到2016年可能达到130人(Holland,Mansur,Muller Yates,2016)。同时由于氮氧化物是酸雨、雾霾和温室效应等的重要污染物,造成了环境破坏的加剧(Wang,Jerrett,Sinsheimer Zhu,2016)。从组织内部来看,大众汽车集团受到了短期和长期的冲击。美国环保署消息暴露后,大众股票价格暴跌30%(Krall Peng,2015),不少高层管理人员或免职或停职,其包括大众当时的首席执行官以及旗下奥迪和保时捷的研发部门的领导,尽管他们声称并不知情(Rhodes,2016)。大众还必须支付超过180亿美元的费用用于召回和修复受到影响的汽车(Krall Peng,2015)。此外,该公司由于违反环境保护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相关法规,被众多国家机关调查,将面临着巨额的罚款和其他惩罚。 3 组织行为分析 大众“尾气门”事件的原因可以归纳于三点。首先,该德国制造企业采用指挥式的管理结构和命令式的领导风格(Peterson,1997和Bertrand,Schoar,Bertrand Schoar,2013),尤其是当时的首席执行官Martin Winterkorn被称为是独裁风格式的领袖。这就造成了中层管理者由于害怕工作失败而遭到责备,决定掩盖尾气排放的问题(Cremer Bergin,2015)。因此,他们不但没有主动解决问题,反而故意修改软件程序,以达到在实验室测试中满足尾气排放标准的目的。大众指令式的管理领导风格也可以归因于其大多数高层管理者是德国男性,具备工程师背景(Levin,2015)。所以,他们采用了德国人专制式的工作方法,即从不质疑领导的决定和严格要求下属完成指定的任务。大众的管理者们更多的关注于结果,而不是实现结果的过程。 其次,大众的组织目标是由企业内部少数管理人员制定的,而他们与一线工作者并没有直接联系或者交流很少(Bogosian,2015)。尽管目标决策圈子中工会人士代表拥有第一手的汽车制造信息,但他们并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实际上,雄心勃勃的大众企业的目标造成了研发人员在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设计了符合客户需求的新汽车型号,特别是在环境友好方面必须令客户满意,这就导致了当研发人员不能通过正常流程推出新机型时,不得不采用欺瞒的手段以达到企业的目标。尽管目标完成时,企业能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害的(Kleingeld,Van Mierlo Arends,2011)。例如,大众2015年上半年在美国就卖出了500万辆汽车,并成功摘掉了丰田公司“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的桂冠(Krall Peng,2015),但是,其“尾饷拧背笪攀录极大地破坏了企业的声誉。 最后,大众目前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内部提拔的德国人,储备人才差异性很小,造成了严峻的人才危机(Levin,2015)。换句话说,大众领导者普遍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能力技术(Teodoro Switzer,2016和Lewis Heckman, 2016)。积极地说,企业能通过同类型人才的积累加强其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反过来看,有限的人力资源库会增加失败的几率,因为当某些关键但不擅长的任务出现问题时,很少有人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大众的案例,其中层管理者研发的欺骗性程序最初并没有呈报给董事会,这是因为具备相同背景的管理者秉承了同样的价值观来经营所属事务,他们认为研发该程序是提高汽车性能的一种正常手段。 4 大众“尾气门”事件的思考 大众企业在“尾气门”事件爆发后采取积极的措施挽回了声誉,包括辞去相关责任人和召回涉及的汽车。可惜的是,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消除影响和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组织行为。为防止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大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大众需引入宽松的任务管理模式,并在制定长、短期目标时更多的听取下属意见,保证目标的可完成性;企业应替换其官僚式的决策制定流程,建立自下而上的内部交流渠道,保证高层能够听取一线员工的建议与意见,以更好地提高组织效能;大众必须引入外部优秀人才,丰富人才库,防范“尾气门”事件的重演。 组织行为学论文:以积极组织行为学为视角探析大学生的学习行为 摘 要: 大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有利于其改善学习行为,达成成就目标,反之则对其学习行为进而对学习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对南京某高校社科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显示:在本科学习阶段,大多数学生呈现出低自我效能感、低希望及悲观倾向。本文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为视角,通过对以上现象的思考和分析,为大学生改善学习行为、高校改进教学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积极组织行为学 大学生 学习行为 大学阶段是学生提高各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目标达成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对于消极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大学生确立目标、修正学习行为,最终达成目标,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及教育成果最终须通过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及其发展目标的实现体现出来,作为担负着重要社会责任的组织,高校能否采取必要措施促成学生个体发展目标的达成是决定其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一项对南京某高校社科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结果,试图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视角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改善学习行为及高校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提供借鉴。 一、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其子概念 (一)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OB)是组织行为学科于21世纪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由鲁森斯于2002年正式提出,其理论基础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研究上,POB专注于人的积极优势和心理能力的驱动,而不是仅仅把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概念简单地由消极面转到积极面。 具体而言,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1]。它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怎样发挥组织成员优势以提高组织的绩效水平上[2]。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子概念。 符合POB研究标准的子概念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恢复力(resilience)等,它们是POB取向最典型的代表[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就自我效能感、希望、及乐观三个子概念进行探讨。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能力的一种判断。此概念源自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根据其观点,人对自我信念的强度,决定了他们所做的选择、抱负、在特定任务上付出多大努力,以及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毅力。自我效能感是积极性发挥作用最普遍,也最为重要的心理机制,人只有在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并能阻止不理想结果的发生时,才会有行动的动机,行为才会非常果断。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个体就越有可能真正地投入到任务中并迎接挑战;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成功地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或初尝失败时仍能坚持下去。 2.希望 斯奈德(Snyder)建构的希望理论认为,希望即“个人对于目标能够实现的所有察觉”,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认知过程”。希望不仅指对个人目标可能达到的决心,还包括对达成目标途径的信念。它由两大因素决定,即路径(pathway)和意志力(agency),路径指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意志力指达成目标的动机、信念。高希望者具有积极的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决心和信心,积极寻找有效达成目标的途径,而低希望者则恰恰相反。因此,高希望者更易实现自己的成就目标。 3.乐观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是一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因果归因的认知特征。乐观者倾向于将失败及挫折归因于外部的、非稳定的及特定的因素,而悲观者则倾向于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及总体的因素。 研究发现乐观能够对身心健康、成就取向、动机等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些因素能够进一步带来学业和职业上的成功;相反,悲观则会导致消极、失败和社会疏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消沉和死亡[1]。当然,有时乐观也会产生问题,由于过度的乐观往往会适得其反,POB提倡的乐观是现实和灵活的乐观。 二、POB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行为 笔者曾进行的一项针对南京某高校社科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①显示,目前在社科专业学生中存在以下现象: (一)大多数学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较低。 我们认为,大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专业技能、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调查显示,对于以上各项能力,分别有53.77%、58.28%、50.33%、44.70%的学生对自身此种能力发展状况的主观评价为“一般”;分别有8.85%、5.30%、3.97%、8.61%主观评价为“满意”;分别有1.64%、1.66%、0.99%、2.65%主观评价为“不满意”。总体上看,各项能力中均有超过55%的大学生对自身此项能力的主观评价较低,对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衡量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维度,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的不自信是其自我效能感低的重要表现。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大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认知会导致对个人效能的积极预期,而这种积极预期反过来又会激发个体作出积极的选择,产生学习行为动机,进而产生持久的毅力,积极寻求在压力下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以增加学习目标达成的可能性;而自我效能感低则可能导致个体作出消极选择,难以产生学习行为动机,逃避困难,进而阻碍学习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不仅会影响其学习行为选择、学习行为过程的实施及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如易导致其出现学习心理健康、择业心理健康问题及人际交往和情感障碍[3]。我们没理由相信,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实现自我意识的整体发展、健康心理的形成、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及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在实际学习行为中,大多数学生能够采用有针对性的学习途径培养相应能力,但尚有近半数学生不明确学习目标。 不同学习内容(四种核心能力)的培养须运用与其特点相适应的途径,在调查问卷中,我们所列出的主要学习途径包括:A课堂学习;B课后阅读图书、论文、期刊等资料;C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上网、听讲座等途径获取信息;D与老师、同学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思想等;E参加学校的各种知识能力竞赛;F参加学生工作(学生会、分团委、社团等);G参与工作实践(如社会调查、工作兼职、专业实习)。调查显示,在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途径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A(64.20%)、B(18.52%)、C(9.88%);在专业技能的培养途径中,前三位依次是A(31.37%)、B(27.45%)、G(19.61%);在认知与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中,前三位依次是B(26.32%)、C(23.68%)、A(17.11%);在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中,前三位依次是G(48.94%)、F(18.09%)、C(9.57%)。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在实际学习行为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能力的特点及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学习途径培养相应能力。然而,问卷中关于“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性”的调查显示,48.01%的学生“已经明确”学习目标,48.68%的学生“正在思考”。可见,约50%的学生都对毕业时取得的成果有了思考和预期,这个结果至少是不会让人太悲观的,但另外约50%的学生还处于迷茫或选择状态。 根据POB理论,希望不仅反映了个体达成目标的决心,而且包括了个体对能够制定完美的计划和确定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一种信心。虽然多数学生在实际学习行为中确实采用了有针对性的学习途径来培养相应能力,但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在近半数大学生仍对学习目标感到十分迷茫的情况下,他们能够产生达成目标的坚定决心,并对自己选择的学习途径具有信心。 (三)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将影响自身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内因。 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将影响自身能力发展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内在原因,尤为突出的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及学习自主性不够”及“想努力,但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结合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状况的较低评价及其内部归因倾向,我们可以推断,大多数学生并不倾向于做积极结果预期和积极结果归因,即并不乐观。 根据POB理论,乐观有助于个体获得学业和职业上的成功,而悲观倾向则有可能妨碍个人目标的达成。当然,我们不排除大学生中可能存在“防御性悲观者”,即一些高成就的个体虽然头脑中对未来有消极的结果期望,焦虑地设想一切可能失败的后果,但在实际行动中会努力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把焦虑转化为动机,结果仍然获得高成就[4]。而无论是何种情况,我们都可以认为,悲观倾向至少无益于大学生的目标达成及未来发展。 此外,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想努力,但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是被列在第二位的主因,此项实际反映出大学生并不十分明确该采用何种有效途径以达成学习目标(实现能力发展)。结合调查结果(二)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已在实际学习行为上做出选择,但他们并未对达成目标的途径形成坚定信念,这与我们据调查结果(二)作出的推测相一致。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本科阶段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呈现出低自我效能感、低希望及悲观倾向,而这种普遍存在的倾向很可能对大学生本科阶段的目标达成甚至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妨碍高校教育成果的实现,导致教育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大学生应当深化自我认知,及时纠正自我认知偏差,同时,高校及高校教师也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引导。 (一)大学生应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积极运用可得资源,进行适当的自我定位,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对自身的全面评价及清晰的自我认知,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压力和挑战,有意识的培养自信心,同时应掌握科学的自我宣泄方法,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二)教师应运用积极的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 大学学习期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善于创造机会并努力营造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我效能感;其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激发其学习动机;再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归因,以避免其作出简单消极的自我评价。 (三)高校应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并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 高校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多种类、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其擅长领域的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在不擅长的领域,也会尽力争取达到合格,这将有助于缓解因低自我效能感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此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也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及自我评价。同时,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投入和建设,以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疏导和解除心理困惑及情感障碍,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注释: ①此调查以南京某“211”工程高校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及人文学院的社科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其学习价值取向、学习行为及能力发展状况等为主要调查内容。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其中大一占19.2%,大二占39.1%,大三占26.5%,大四占15.2%。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75.5%)。 组织行为学论文: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高校扩招带来的大班上课给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管理类学科注重案例、模拟和实践等教学方法的授课效果受到影响。本文从课程学习目的、课程教学方式、学生能力培养、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选修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指明了改革路径。 关键词:认知视角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 自实行高校扩招制度以来,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341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021万人(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高校扩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和拉动投资消费贡献极大。然而,在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同时。由于投资相对不足,许多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致使大班教育成为常态。大班授课给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组织行为学的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学科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探讨的是个体、群体和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大学生是潜在的管理者,该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开发良好的人际技能(罗宾斯,2005)。在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该课程不仅是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而且是农林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和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且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选修该课程的人数有逐年增加趋势。 组织行为学集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互动性、权变性、可操作性等特征为一体。不同的章节与学生素质的各个构面和能力的不同维度相对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广大的一线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如注重案例教学(沈茜,2003;匡素勋,2003;王国元,2006;沈茜,2006)、体验式教学(甘春华,2004)、游戏训练教学(陈黎琴,2006)、实验教学(隆意,2007)、模拟团队训练(石建忠,2007)、情景模拟教学(邹琼,2008)、实践教学(刘力纬等,2007)等。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的真理,学生或多或少地带着各种认知学习这门课程。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傅晓明,2008)和认知状况(高晓芹,2005),结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考虑课程的内容安排,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学以致用,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知道”层面进入“悟道”境界,继而指导自己“行道”于管理实践之中.实现组织行为学由低到高这三个层次教学境界的完美统一(曹威麟、毕功兵,2007)。 近几年来,笔者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授课。笔者采用过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演讲、正反方辩论、角色扮演、行为模仿、头脑风暴、自我测试、影视媒体、网络教学等。但也面临有些同学很少参与或发言、上大课互动环节困难、课时紧张等困难。笔者极为重视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不仅平时注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而且坚持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题中要求学生谈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体会。并明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改阅试卷中,笔者获得不少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这大大提高了组织行为学的授课效果。 目前的教学改革研究大多针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专业学生和经济类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技能提升的诉求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探讨的是经济类专业选修学生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二、经济类专业选修学生对课程教学认知的问卷分析 本次问卷的发放对象为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类专业的选修学生,共有116人填写问卷,其中二年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63人,三年级经济学专业的53人:男学生37人,女学生79人。本次调查主要涉及课程学习目的、课程教学方式、学生能力培养、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等内容。 1 课程学习目的 学生最关注什么问题和期待通过何种途径获取解决问题能力的认知影响到课程学习目的。本次关于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发展中最为关注问题的调查结果是:选择个性完善、就业、学业、人际关系、恋爱和情感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3人、26人、15人、4人和1人,选择上述5项同等关注的学生有36人,仅有1人不清楚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表明多数学生看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希望获得关于自身个性发展认识的最优途径.按照选项人数从高到低依次是:从与他人交往中学习的有55位,系统性课堂学习的有31位,自己阅读相关书籍的有27位,其它途径的有3位。通过群体、团队与组织活动实践和通过学习完善自我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 对组织行为学各个构面作用于个性认识和个性发展的认知情况是:95位学生认为个体部分内容能够起到重要作用,93位学生认为群体部分内容有异曲同工的作用。70位学生则认同组织系统部分内容有此功效。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单一,有101位学生是为了兼顾修学分、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占到总数的87.07%;仅有5位学生单纯为了修学分.4位学生为获取知识,6位学生为提升能力。 2 课程教学方式 在大班上课和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学生认为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有:选择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含角色扮演)、各种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如情商测试等)、团队练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影视赏析、正反论辩论赛选项的学生人数分别为101人、72人、70人、68人、58人、51人、50人。案例教学仍是约束条件下最受欢迎的教学方式。 学生最为偏好的教学方式依选项人数从高到低依次是:选择案例教学的有55人,情境模拟(含角色扮演)26人,影视赏析11人,以教师讲授为主10k.,团队练习10人,辩论赛2人,各种与章节内容相关的自我测试(如情商测试等)2人。可见,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在案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前提下.99名学生认为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是教学的合适案例。占样本人数的85%;87人偏好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作案例,占总数的75%;75人认为经典案例合适,44人喜欢熟知的名人逸事为案例。学生希望用离他们生活比较近的事例作为案例剖析,而不希望教师使用太多的经典案例,否则事与愿违。 关于课前预习效果的认知情况是:有60.k认为布置如案例讨论或辩论赛用的作业能够让同学们课前预习效果最好,30人认可上课开始时抽点学生上讲台讲述印象最深的预习知识点比较有效.有16人认为上课时随机提问效果好,有10人填其它选项。依据上述结果表明教师要 有意识地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如果忽视此项工作.授课效果会事倍功半。 3 学生能力培养 如同曹威麟和毕功兵所讲的那样.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应该追求学生“知道”、“悟道”、“行道”能力的完美统一。学习组织行为学,学生“知道”(即明白自己、读懂他人、知晓组织运行规则等)能力获得很大提高的有16人,较大提高的有62人,一定程度提高的有38人;学生“悟道”(即听懂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明白出台的多是折中方案等)能力获得很大提高的有14人,较大提高的有52人,一定程度提高的有47人,没有提高的有3人;学生“行道”(即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行道”于组织或管理实践)能力获得很大提高的有15人,较大提高的有34人,一定程度提高的有67人。尽管知易行难,但总体看来,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均有所提高。 组织行为学与其它课程相比,有28人认为该课程对学生“知道”、“悟道”、“行道”能力培育最为有效,占总数的24%;87人认为较为有效,占总数的75%;1人认为没有差异。在学生的认知中,组织行为学是他们未来人职社会化最为有效的课程。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有11人认为自己的人际技能获得很大提高。45人认为有较大提高,58人认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见,该课程使学生的人际技能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4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虽然多数学生修该课程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修学分。但绩效考核仍是授课绕不开的话题。考试内容应该侧重考核什么?有59人认为应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53人认为应兼顾考核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仅4人认为考核要注重基础知识。大学高年级的授课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道”,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行道”能力。 学生关于考试方式的认知存在的冲突较明显:认为最佳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课程论文的学生分别是54人、24人、38人,如果仅从考试本身来说。学生更为偏好开卷考试,当问及能够区分不同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的考核方式,有92人选择闭卷考试,占总数的80%;选择开卷考试和写课程论文的各有12人;而能够体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差异的考核方式,有59人选择闭卷考试,占总数的51%;37人选写课程论文,20人选开卷考试。尽管学生多数喜欢开卷考试,但难以认同开卷考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该学校目前课程的总评成绩构成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有55人认为应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的比重、占总数的48%,有50人认为应维持不变.还有11人认为应降低平时成绩的比重。学生普遍认为,平时的用心学习至关重要。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本人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推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①组织行为学课程目前在多数学校仅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鉴于该课程对提高学生“悟道”与“行道”能力的有效性,建议在其它社会科学专业乃至自然科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的选修课。②组织行为学的不同章节内容与学生素质的各个构面和能力的不同维度相对应.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寻求不同教法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匹配,训练学生阐述观点、表达立场、协调合作、团队意识、说服他人、妥协折中、临场发挥、灵活应变等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知道”、“悟道”与“行道”能力。③精心筹划每节课的教学安排,通过布置如案例讨论或辩论赛用的作业。或者抽点学生上讲台讲述印象最深的预习知识点.让学生参与到课前准备工作中。④慎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精挑细选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自我测试、团队练习、影视赏析和正反论辩论赛的主题,从学生身边的事例人手,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让学生感觉理论知识就在身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授课效果。⑤教师不要太拘泥于讲授知识点内容,侧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悟道”与“行道”能力;课程考核应以灵活性的主观性题目为主.侧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认为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案例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素质拓展训练这三种实践教学方法;最后,总结了探索的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 实践教学 实践性 在管理学科领域,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是,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也具有灵活的实践性。因此,如何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深化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干中学,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一、加强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有一句名言: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别。现实生活是复杂而多变的,静态的、抽象的理论难以全面概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复制整个现实世界,而只能通过抽象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世界。但是,这种教学是抽象的、不完整的,因此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补充和完善。 我认为,加强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主要有这样几个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目前的大学生,是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走进大学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出于应对高考的压力,普遍接受了长期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不仅给学生带来了长期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由于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突然失去学习压力而无所适从,普遍对于学习失去真正的兴趣,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感到厌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是许多教师面对的难题。教师必须从现实出发,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2.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理论的抽象性,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课程的生动性。灌输教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失去了主体性。讨论可以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增强课程的先瞻性。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的。理论是完美的,课堂是神圣的,而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了解现实,理解现实,学生毕业以后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这样学生才能为将来激烈的职业竞争做好准备。 二、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组织行为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发展很快。在管理和商业领域,国内外许多大学都有开设组织行为学。由于组织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人们普遍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素质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努力丰富实践形式,增强实践效果。 1.案例讨论法。 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使用案例讨论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教师引入案例可帮助学生熟悉管理环境和实际的组织运作过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从西方国家引入的课程,大多案例选取的是西方的素材。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讨论中,学生会产生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本土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企业组织和公共组织的特点。特别是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管理组织。案例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无领导小组讨论。 虽然案例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的实战性和模拟性不够。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目的,就是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是能够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全方位考察应试者的能力和素质。 无领导小组讨论,原是选拔人才或者招聘员工时的一种面试方法。所谓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又称无主持人讨论,是评价中心常用的一种无角色群体自由讨论的测评形式。一组应试者在给定时间里,在既定的背景之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一个小组意见。[1]无领导小组讨论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讨论问题紧贴实际工作,具有真实情景性。二是讨论形式的互动性。在一个没有主持的小组中进行讨论,个体的表现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而且取决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这样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考察一个人的真实行为和表现,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三是讨论过程的实践性。无领导小组讨论,可以把应试者的自我认知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急能力都实实在在反映出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我们按照这样的流程:先随机选取5―7个学生组成小组,然后公布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准备,接着按照个人发言、小组自由讨论和小组代表集中总结的程序进行讨论,最后选取其他学生对参加讨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点评。这种形式新颖、组织严密、点评监督的讨论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且全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效果很好。 3.素质拓展训练。 为了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引入了素质拓展训练。所谓拓展训练通常是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由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它被逐渐广泛推广,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在教学中,利用学校有限的训练环境,通过“十个人十一条腿竞走”、“盲人排队”和“过电网”等管理游戏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感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使课堂里许多抽象空洞、枯燥无味的概念转化为真实的、个性化的体验,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非常受到学生喜欢。正如生存教育的观点:教育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本人,应该使教育成为学习者自己的教育。[2] 三、经验和启发 通过多年组织行为实践教学的经历和体验,我们感觉到开展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也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和启发: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不是死的学习机器,而是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越俎代庖,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教学方法要灵活。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把握生动的现实世界,通过体验去理解组织中的人类行为。三是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而是在互动中的思想碰撞过程。美国学者休伯纳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相遇,“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全在于此,即学生的相互际遇、与他们周围的世界和教师际遇。教育活动就是生活――生活的意义在课程中被证实和体验”。[3]因此,教师要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通过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和分享,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摘要:为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以使其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管理素养的要求,同时为后续管理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促进《组织行为学》教学发展,本文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进行探讨,在分析现有教学及考核模式的基础上,探索设计了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心理测试 等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尝试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实施新的考核方式。该教学及考核方法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强化了《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考核模式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介绍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已经简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应用知识的学生。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综合涉及并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以及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授课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管理专业课的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是以概念、原则、原理和方法的形式来阐述现实的管理活动,相对比较理论化。同时其许多研究结果都可以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并对组织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应用性比较显著。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及考核现状 第一、教学导向偏理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很多理论也能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在教学上要注重将书本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源于国外,理论与中国的实际还有一些差距在“应用”上下功夫,特别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本土化”工作。同时,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实用性需求。90%的同学认为高职教育更应注重实操能力的训练,该结果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就业导向的学习目标的。 第二、教学方法陈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观点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是当前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单向性”特征明显。“教师讲,做板书;学生听,记笔记”,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语言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和记,很少有思维训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教学活动变成了的知识“灌输”。长久以来,大多数学生养成了全程依赖老师讲解、而很少自主思考的习惯。从而难以理解到缺乏真正的组织行为能力,对教师及学生的创造能力也造成阻碍。如何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如何把组织行为学理论体系转换成有效的实际技能,就成为这门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第三、考核方式陈旧。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第四、关于教学改革对学生配合的要求。有学者通过对大学生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对课堂准备持积极态度,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中增加实例内容,80%的学生主张增加课堂讨论比重,只有14%的学生希望增加理论内容。这反映出学生愈来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要求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愿望强烈。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性质及教学及考核现状 的分析,我们知道该课程的教学过程除需进行理论讲解之外,还应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进行必要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级考核模式的改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进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与考核的改革也能加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符合现代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的具体模式 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尝试进行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尝试使用了其他新的教学方法,例如 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教学法及体验式教学方法等。同时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不但能够发挥考试的评价、诊断、反馈、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也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方法是指组织学生对特定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把案例与相关理论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案例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堂中的微型案例,一般在理论知识讲解后由教师口头描述,引导、启发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发思考。一类是综合性的案例,综合型案例指管理情景复杂,涉及理论问题较多的案例。一般在讲授完一章或者重要内容之后,教师列出思考题或者案例材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和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分小组或独立完成案例分析,并形成报告。教师就学生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未来担任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学生非常重要的。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法是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组建团队,团队成员一起体验一套与实际生活、工作情况相似的场景,并进行角色扮演。要求扮演者课下独自弄清角色所处的情境,了解角色言行的知觉和感受,分析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最后教师就学生的情景模拟表现进行总结。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会有怎么样的言行,同时每个情景都有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可以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调动班级气氛。 组织行为学论文: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诸多挑战,这使得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开展并不顺利,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提出应从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机制、实验教学学习考核机制、实验教学配套机制等三个方面建设面向管理决策能力的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管理决策能力;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 1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联结管理学基础理论与管理学具体学科的重要桥梁,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按照目前国内外组织行为学教材编写的共识,其共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大板块,个体部分主要阐述个体行为以及个体行为的心理基础对绩效的影响机制,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群体部分主要阐述群体属性及行为对绩效的影响机制,因而引出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组织部分主要阐述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从而引出组织结构结论和企业文化理论。 由上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的实质是一门探讨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从中挖掘有利于改善组织绩效的具体行为,以服务于企业管理实践。学习、积累、并挖掘因变量(组织绩效)与自变量(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主干。然而,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已初步形成结论,或尚无研究证实,都需要在深入体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只有如此,才能使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提高他们的决策咨询能力。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开展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即通过实验设计或模拟实验学习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一方面,针对很多能够理解但容易忘记的结论,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度,另一方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并不高的现实状况,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他们掌握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开展有利于改善所在企业绩效的实验本领,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管理决策能力,也会进一步改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不容乐观的现实局面。 2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挑战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面临诸多挑战,这使得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开展并不顺利,尚未达到预期效果。 2.1宏观层面 第一,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养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惯性,课程考核方式基本遵循“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套路,认为“本科生掌握大致的理论就可以了,具体如何操作的知识应该去了企业之后再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同学“得过且过”,浅尝辄止,抱着“能通过考试即可”的心态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可以看出,高校教育管理者及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理解、认识还不到位造成了大学生“懒学”的学习倾向。也就是说,当前的教学侧重于知识灌输,而缺乏以实验教学为支撑的技能和思维的锻炼。 第二,培养方案的限制。据笔者调查,很多高校开设的本科组织行为学课程为2学分36学时左右,能够基本满足组织行为学核心内容教学需要,但拓展性内容的教学无法安排。在培养方案的总体约束下,这一学时不可能增加。一些高校近年来实施的本科培养计划修订,主要以压缩学时数为主。在调查中,有老师反映“现有的教材内容在36学时内完成尚很紧张,实验教学的学时更无法安排”。尽管一些老师想建设实验教学模块,但因为学时总数的限制不得不放弃,一致影响了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2微观层面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微观层面的核心问题。根据问卷调查,制约学生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分析工具掌握不够、激励机制缺位、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不丰富等。 第一,分析工具掌握不够。组织行为学中探讨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常常要用到专业分析工具来处理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在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加入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则更为复杂。一般会运用到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SPSS、SAS、EVIEWS等是现在常用的统计分析工具。但对于大二就开设组织行为学的学生而言,这些分析工具的学习和掌握是比较欠缺的,因而制约了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 第二,激励机制缺位。作为激活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实验教学,其学习难度往往超过了教材已有知识,这就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然而,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大多抱着“能通过考试即可”的心态,而又缺乏其他的诸如经费支持、竞赛活动等辅助激励措施的支持,使实验教学“无人问津”。甚至一些同学反映,“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这个,还不如去考个职业资格证,还能帮助就业”。这样“实用”的想法,助长了学生不能潜心学习的态势,实验教学的实施受到很大抑制,势必影响培养质量。 第三,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不丰富。个体行为以及个体行为的心理部分是当前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尤其侧重于通过成熟量表做的人格、个人特质测试,这些内容已经由相关软件开发公司添加完成。然而,缺乏变量与变量关系的动态实验设计,如个体行为如何影响员工绩效,员工投入如何影响员工绩效、企业文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等。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上的不完整、不丰富,制约了学生学习兴趣,呆板的性格测试让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就是这么单调”。 3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策略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对于提升整门课程的学习效度,乃至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决策能力至关重要。针对上述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种种阻碍,必须从协同的角度建立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系统化的体系,具有为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机制、建设科学的实验教学学习考核机制、建设协同的实验教学配套机制。 3.1建设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机制 第一,鼓励学有余力或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积极申报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教师设计的实验项目。要向学生阐明开展实验教学对于课程学习、专业学习乃至工作胜任力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与否,参与哪类实验项目。 第二,实施科学的考核。实验项目结束后,应对所有参与项目同学依照该门课程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鉴定成绩。鉴定成绩可按强制分布法分布,分为“优秀”、“良好”、“中”、“合格”以及“不合格”。 第三,较好地管理考核结果。对鉴定结果要分类管理,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的积极性。对于考核结果在“合格”及以上的,可考虑给予认定学分,计入其所修总学分;对于考核在“良好”及以上的,应积极培育并支持其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如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大学生双创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校在这类项目评审过程中应将学生参与实验创新项目经历作为其中一条重要的考核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应重视学校各类项目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政策的衔接,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的申报,建议学校管理部门主要从参与过实验教学或实验项目设计的学生中遴选立项;对于考核在“优秀”及以上的,建议直接从学校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中立项资助。对考核结果的管理十分重要,是将学生实验教学、实验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有机联系起来的重要指引。 第四,组织开展实验项目类科技创新作品竞赛。由各学院从实验项目作品中遴选一批具有竞争性、创新性的作品予以培育,并推荐参加学校实验项目类作品竞赛。对获奖师生给予表彰奖励。以此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教学以及实验项目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建设科学的实验教学学习考核机制 根据组织行为学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紧扣实验项目特色,设计一套科学的学习考核机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又一重要动力。总体上包括出勤考核、教学内容掌握情况以及创新性项目设计三部分。 第一,出勤考核。和课程学习一样,出勤是实验学习的基础。没有好的出勤率,就无法保证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验教学总学时数对学生实施严格的出勤考核。出勤考核分一般占总考核分的20%,根据学生缺勤次数在出勤考核分中予以相应扣减,同时,应设定出勤的下限,如“对缺勤次数达到总应出勤次数的1/3时,其实验学分计为0”。这一比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教学内容掌握。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内容应要求学生掌握软件操作、模型设定、分析步骤、结论训练等四部分。分值一般占总考核分的40%,每一部分占10%。(1)其中软件操作是基础,是保证学生会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处理数据的前提,鼓励学生至少掌握SPSS软件中数据的预处理、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模型设定主要培养学生理解变量与变量关系分析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量,以及对每种变量作何种分析,如员工投入与员工绩效的分析中,可考虑员工年龄、性别、职位、岗位、企业性质、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引入不同的控制变量,分析过程以及结论自然不同,也就是说分析模型是不同的。(3)分析步骤主要使学生掌握在实验项目的实证分析部分不同分析的先后次序问题。如在上述问题的实证分析中,我们一般会先进行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加入控制变量后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性分析。(4)结论训练主要锻炼学生从数据分析中看到管理问题本质的能力,也可以说是解读数据的能力。如果最终从数据中无法提炼并甄别有效的管理问题,整个实验项目设计及分析都是徒劳的。要得到类似于这样的结论,“在服务业中,男性和女性员工在绩效上并无显著差异”,这些结论都会指向企业特定的管理问题。 1)创新性,是指以文献回顾为基础的项目立意、模型设计、样本选择、方法选用的创新程度,若只是套用已有分析模型换分析样本的设计,创新性不强,反之,立意、模型设计及方法选用都有突破,则创新性很强。(2)逻辑性,是指项目设计的前后逻辑次序是否严密,环环相扣,有理论、有分析、有结论的项目设计逻辑性才强。尤其是针对实验结果作出的结论和管理决策启示,须紧密衔接实验结果进行,防止脱离实验数据本身,也防止“望文生义”。(3)完整性,是指从项目名称至管理启示,整合结构是完整的,一般而言,组织行为学实验项目设计包括引言、文献回顾、概念测量、模型建设及分析、结论及启示等五部分,包含这五部分的项目设计才是完整的。(4)合理性,是指模型设定中的变量选择是否合理、分析方法选用的是否合理、对数据的解读是否准确、从数据中剖析的问题是否合理、所提出的管理启示是否合理等。根据创新性、逻辑性、完整性、合理性作出相应的考核。 3.3建设协同的实验教学配套机制 第一,积极支持实验室建设。在完善硬件设施基础上,要配置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中用到的软件,如SPSS、Eeviews、Stata、成熟的个体心理测试系统等,做到专人维护、更新实验软件。此外,要根据实验室财力支持状况购买企业管理数据库,如实验项目设计为高管个性特征与公司绩效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等,没有数据库的支撑,这样实验设计就无法完成。 第二,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因为学校的课酬低而紧紧满足于完成基本工作量的需求,对于多余课时安排则无心考虑。因此,尽管一些高校给予了参与实验教学教师一定的课时量(作为课酬),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实验教学尚无动力,实验教学内容开发更无从谈起。鉴于此,建议学校完善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一是鼓励参与实验教学的教师积极开发实验教学内容设计,除给予相应课时量之外,可还应该给予必要的专项资金资助,二是若参与了实验项目设计学生在学校、省部级竞赛中获奖,应给予实验项目带队教师适当奖励,三是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一线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出外交流学习。 组织行为学论文:基于中国化管理的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摘要】基于我国的组织行为学教学一直以来都基本沿用西方的学科体系,其概念和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人,在管理中国人时有很多尴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组织反而是因此变得更加混乱了。本文对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一些看法,试图以此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中国化管理的组织行为学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国化管理 组织行为学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中国化管理 组织行为学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研究人的心理、行为对管理活动的影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课程,所以是各类管理类专业培养管理人才的专业主干课和必修课。 什么是中国化管理?很多学者指出,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中国人的信仰、价值观变得多元化了,但是中国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人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以,用别人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来管理中国人有很多尴尬,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组织反而是因此变得更加混乱了。所以,管中国人就要用中国化的管理。总结一些学者的观点,本人认为中国化管理就是尊重并理解中国独特的国民性格、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保留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主体性,以中国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哲学作为指导,配合西方、日本等先进国家的成熟管理方式方法,中西结合,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 组织行为学起源于西方,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其教学至今,都基本沿用西方的体系。但东西方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环境、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我们在教学中照搬西方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管理人才进行培养是基本背离现实的,他们所学的东西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各类组织中所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尤其是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着许多不同于西方管理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这就更需要有中国化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来满足培养应用性、实践性管理人才的目标。所以,对组织行为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之更加中国化,具有很强的改革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化管理研究取得的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有很多学者从事中国管理、东方管理的研究,从中国古代的著作中寻找、挖掘我国的传统优秀管理思想,并融合西方优秀管理文化,出版了诸多著作与论文,积累了大量成果。复旦大学东方管理创始人苏东水教授的东方管理学研究,以“学、为、治、行、和”五字经为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东方管理学派并不只是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同时融合了西方管理学以及华商管理思想,出版了一系列的东方管理相关著作与论文,如《中国管理通鉴》(四卷),《中国式管理研究》、《东方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被称为中国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研究中国式管理30多年,出版《人性管理》、《超世纪大易管理》、《中国式管理》、《中国管理哲学的现代化应用》、《胡雪岩的经营管理》等著作,并致力于中国式管理的推广,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出版了大量的音像资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徐联仓教授,把自己的本土化心理学研究应用到管理实际中,并出版了著作《走出丛林的管理心理学》,里面有大量中国化的管理研究成果;另外,朱永新主编的《中华管理智慧: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研究》,于江山、王颖、许亚涛编写的《中国化管理》,黄涛编写的《归零:论中国化管理思想》等。还有上千篇关于古圣贤管理思想的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基于中国化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与改革方向。 三、基于中国化管理的组织行为学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看法 1.教学目标:培养能深刻认识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科学管理中国组织的管理者。 2.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要用辩证唯物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和每一个观点,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古为今用的原则:学习古代组织行为学思想,就是为了给我国现行管理提供历史上有价值的思想和成功的范例,使我们在管理中少走弯路。③中西方双重管理文化结合的原则,把我国传统文化精粹中蕴含的大量珍贵的管理文化遗产同现代的管理文明相结合。④双重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内容体系时,既要为教学服务,又要为建立我国组织行为学学科体系服务。⑤双重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组织行为学思想的发展与管理实践的变化,有时是同步的,有时又是不同步的。因此,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的变化要有机地结合起来。⑥核心概念与术语沿用现有的原则。经过几十年的教学,一些概念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同并被熟悉,沿用现有的核心概念与专业术语便于沟通与传播。 3.课程体系的构想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化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体系应从10个方面内容来构建。经营心理与管理、人性与管理、激励与管理、人际关系与管理、选才心理与管理、用才心理与管理、领导与管理、决策与管理、群体与管理、组织变革与管理。 (二)主要教学内容 经营心理与管理主要对著名历史人物有关经营心理学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并对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营思维、管理思维进行比较。人性与管理集中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人性观对管理的影响。激励与管理集中对我国古代在管理中如何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进行阐述。人际关系与管理集中分析、探讨我国古代管理者如何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协调人际关系。选才与管理部分对历史上各个时期成功的选才思想进行探讨。用才与管理集中分析、探讨古代管理者使用人才的心理与管理效果的关系。领导与管理集中分析、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领导心理学思想。决策管理着重探讨历史著名人物的决策心理学思想。群体与管理主要介绍美国在群体管理中的相关研究成果组织变革与管理主要介绍我国和西方主要的组织变革技术,并分析组织发展与变革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 上述内容构成了一个较系统的中国化管理下的组织行为学内容体系,但由于中国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的构想肯定是挂一漏万,还有待于改革中进一步研究、完善。 (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JG069) 组织行为学论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谈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 摘 要: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首先激励机制模式要建立在教师的个性需求上并且要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及其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且针对个性特征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人性假设”作为激励的依据。 关键词:组织行为;激励;机制重构 一、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式的内在驱动力模型的建立 根据人的内在需求结合高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建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内驱力的基本模型,从而使人们对人的动机的激发和形成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在管理中更加有效的来激励员工完成任务。一般人的激励机制模式为:需求动机行动成功或者失败产生新的需求。 (一)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模式要建立在教师的个性需求上 高校管理的核心和主体是教师,能否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高校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激烈是管理高校教师的有效手段。高校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一定要与高校教师的个性需求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激发和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才有利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过去的高校激励机制的模式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需求,这导致激励的效果没有效的发挥,并且挫伤了高校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是一个具有多样化特征的群体:如高校教师的年龄分布特征主要在30岁到60岁之间,性别的差异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专业知识、学历等,不同的工作性质等。所以说,高校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一定要建立在教师的个性需求上,这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的根本出发点。 (二)激励机制模式重构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激励机制的重构一定要注意保持其拥有完整的系统。现在大多数的激励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在激励系统内部出现断层现象或者激励机制模式的系统内部出现不协调或者相冲突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说明现有的激励机制模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系统。所以说,高校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另一方面,激励机制模式的连续性,所谓连续性是指在整个激励机制系统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式的开放的系统这样有利于整个激励机制发挥其潜力并且充满生机活力。 (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式的重构要注意信息反馈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师激励机制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不关心激励的结果,即不重视激励信息的反馈。众所周知激励的效果如何,激励的结果是最权威的说明和诠释。只有在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激励信息反馈模式,才能使高校管理者在现有的激励机制模式上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高校管理者对教师的个性需求更近一步的了解,不断的完善激励模式的系统,使整个教师激励模式科学、合理、健康的发展。 (四)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的模型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重构模型的内容是:个性需求实施激励教师行动激励的效果信息反馈从新实施激励。在这个激励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往往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激励的实施者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实施激励政策到激励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当一项任务下达以后,客观上来说这项任务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看外部环境对其任务的影响程度,假如是有利的影响,则可以采取手段促进这一影响,也可以不采取手段任其自由发展。如果影响是不利的则需要管理者、或者控制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有利于任务的进行。另一方面,是根据激励的效果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来重新对教师的个性需求进行定位,以便掌握教师的最新需求,从而达到最大激励效果的目的。 二、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模式重构的内容 (一)针对教师的个性特征以不同“人性假设”作为激励依据 高校管理者要想在管理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要转变管理观念。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管理方面取得成功,则必须对管理对象有清晰准确的了解和认识,而这种认识基于对管理对象的人性假设。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人性假设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受雇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理论。从管理的历史角度来看,每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说,在对教师激励机制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教师的人性假设。由于教师个性的差异性,管理者要抛除传统的管理思想――对管理对象进行人性假设的单一性。管理者要采用权变的人性假设,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同一个管理对象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其个性需求也不尽相同。对管理对象的人性假设判断正确,也就意味着基本上掌握了管理对象需求,所以说,正确的人性假设是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重构的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二)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的重构 马克思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强化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当一个人的努力行为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时,则这个人基本上不会重复同样或者类似的这件事。所以说,对教师成绩应该进行有效的强化,对其缺点则采用负强化,而强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则是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等特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有利于充分激发教师积极性,挖掘其潜力。薪酬制度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关于工资激励。工资激励是高校教师经济来源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其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技能工资。工资激励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根据教师的职位,绩效,专业技能等制定以基本工资为基础绩效工资,津贴为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工资激励制度。这样是促进高校教师进行工作的最基本的动力。第二,是奖金激励体制的构建。要针对教师的职务差别,专业技能等设置不同层次的奖金。根据时间的长短设置长,中,短期奖金。 三、激励机制的重构要保证教师的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价,是高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绩效的评价结果,往往反映了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因素。绩效系统的重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其次,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高校领导、行政人员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再次,在对教师绩效进行重构时一定要注意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要结合。因为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教学效果显现的长期性,挑战性,难以定量性等特征,这些都要求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绩效考核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对考核的结果进行反馈,反馈对整个绩效考核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假如没有反馈,则整个绩效考核体系基本就失去意义。这是因为绩效考核的结果本身就对教师起着很强的激励性的作用。此外绩效反馈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对教师行为的导向作用――通过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自身问题以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组织行为学论文: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惯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基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目前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观察思考的视角提出针对教学过程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对当前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能力培养;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 引 言 组织行为学是对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其心理与行为规律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人际关系加以预测、引导和调节,以提高组织成员绩效并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由此可以看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遵循组织行为学这一学科特性,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融会贯通于剖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上。 2 组织行为学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组织行为学是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开展这一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单纯地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组织管理的能力。近年来,每到毕业季,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都十分严峻,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管理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通过完成“积极参与多种实践活动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再投身实践”的循环获得。因此,组织行为学的教学目标与社会对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两者是一致的,而当前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现状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其教学目标,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主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3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中,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仍以采取传统的单一理论讲授式这一教学模式为主,实践性的课堂活动较少,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具体来说,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单一,学生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二是缺乏充足的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课时,有悖于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三是考试的方式的设计存在弊端,考试偏向于理论考核,忽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能起到激励和引导学生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 4 针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4.1 在课程教学环节的改革措施 在课程教学环节,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要扮演好课堂活动组织策划者以及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加强师生的交流。另外,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的学习及应付考试转变为主动学习并重视学习绩效。 4.1.1 在课堂推行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通过引起学生在场景中的感官和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组织行为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人是通过各种感观体验和情感体验来认识世界的。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情境式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悟知识,有利于同学们把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和通过实践活动“外化于行”,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在情境式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创设和安排教学所需的场景,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体验中来,在情境中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知识的内涵并体会组织行为学的实际运用技巧。例如,在学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相关内容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的例子以场景再现的方式来展现,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1.2 通过游戏进行实践教学 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寓学于娱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取得超出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在游戏中,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这个时候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处于活跃期,在这个时候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拓展。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和其背后的形成机制的学科,如果教师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相关概念的真正的内涵。而教师借助一些小游戏来教学,则既能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又可以通过游戏来让学生亲身“品味”知识点的内涵。例如,斯蒂芬・P.罗宾斯编写的《组织行为学》一书就介绍了一个名为“积极强化与惩罚”的课堂小游戏,教师可以参考其介绍开展游戏教学的方法。 4.1.3 充分运用好教学案例 就目前来看,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是高校主要采用的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方法。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社会发展适应性和实践借鉴作用,另外教学案例也易于获取并且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案例的方法没能被科学和充分地运用,往往会出现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低于预期的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研究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运用好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把晦涩的抽象的组织行为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案例中去,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2 在考试评价环节的改革措施 4.2.1 推进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主要仍是采用笔试形式,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具有明显的弊端。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增加考核的形式,能够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完善的考核体制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反过来引导学生根据考核的形式提升自我的能力,实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各高校可对本校现行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重新评估,分析其对学生各项能力的激励作用及效果,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考核形式的调整。而调整工作需要循序“考核形式多样化,各项能力考核比例合理分配”的原则。 4.2.2 在考试中应加大对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考核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教师在考试题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自主权受到的限制较多。大部分时候,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笔试的考试的形式和传统的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单以及论述等题型,考试的内容仍是以理论为主。这样的考核不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在考试内容上,高校应放宽教师的自主命题权限,课程的命题教师则需要加大实际应用题目类型的比重,以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能力的考核内容和题型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严密的逻辑和可行性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结 论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迅速,对企业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应紧跟时展的步伐,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综合能力较高的、能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管理人才。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上,应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中心,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在课程教学和考试评价两个环节来全面推进。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国高校的管理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勘测设计企业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勘测设计企业转型从事国际EPC项目,传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国际化转型的挑战,本文以国际EPC项目为依托,研究项目全过程管理涉及的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并从项目前期财务筹划、执行期实施《建造合同准则》及项目税务风险管理角度深化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 【关键词】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 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院扎实推进国际优先发展战略落地,不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EPC工程市场开拓。当前,我院已从业务单一的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初步转型升级成为以技术和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国际工程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工程项目易受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风险较大,这些给勘测设计企业传统财务管理带来了显著挑战。 一、勘测设计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相比较投身国际市场较早的施工类工程企业,勘测设计企业转型较晚,财务管理工作转型随之较慢。从上世纪80年代起,海外工程行业对劳务的渴求带动了我国施工类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输出更为迫切,在此背景下,勘测设计企业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索转型升级,财务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国际工程地处境外,业主为外国政府、私人公司或上市公司,资信或支付能力各异,加之工程本身不确定因素较多、周期长、风险大,致使国际工程财务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当前,勘测设计企业传统财务管理需要应对以下挑战: (一)境外工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国际工程面宽点散,广阔的市场空间让勘测设计企业有机会在世界各地获得项目。但出于对项目所在国经济政策或税收法规等制度的片面认识,商务团队往往忽视了合同投标、谈判及签订过程中对境外工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对业主决策的互动反馈,未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为项目后期执行带来较大的财务管理工作不确定性。 (二)外汇及境外资金管理难度大 境外工程结算一般涉及外汇(如美元或欧元等)和当地币,外汇的获取往往与信用证关联,专业性强。外汇汇率风险防范是境外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种外汇避险工具由于勘测设计企业缺乏外汇理财专业人才而未轻易尝试,外汇敞口风险仍较大。在经济稍好的国家或地区,境外资金管理一般与发票管理紧密相连,资金流与货物流(劳务流)匹配,需票款两清,导致境外工程往往需要垫资,但所在国融资难度大。此外,资金跨境调配还需获得中外两国外汇管理部门的许可,导致境外资金管理难度。 (三)境外财务核算风险及税收风险大 境外工程为满足国内和境外规定需设置两套账,即内账和外账。境外项目员工能严格按照勘测设计企业国内财务规定收集整理票据报销或结算,但对于所在国有关核算规定或要求则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及时索取合规票据,甚至可能会出现违规购票以填补所在国账套资金缺口的现象。各种不规范操作增加了当地财务报表不能顺利通过境外审计的风险或对真实成本大打折扣,增加税收成本。此外,境外税务局可能就不合规事项进行罚款等,加大了税收风险。 二、勘测设计企业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内容 国际EPC项目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流行的项目管理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强调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一般采用里程牌式进度结算。在从项目的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签订、项目实施到项目竣工决算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财务管理工作贯穿始终,并随项目周期变动而变化。在项目不同阶段,财务管理侧重点各有不同。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的目标为以项目为载体,树立“现金为王”理念,紧密围绕项目,灵活运用财务管理各种手段,合理配置资源,防范项目财务风险,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筹资管理、项目营运资金管理和项目利润分配管理等。 (一)在国际EPC项目前期阶段,精细测算项目现金流,优先实施项目筹资管理,构建适合项目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国际EPC项目四大类64个风险因素研究中,除政局不稳和政府信用风险两项风险外,业主资金能力风险排名第三。因此,资金的持续供应保障资金流不断裂是国际EPC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点。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中,需充分做足所在国人、机、物的询价工作和国内分包的询价工作,根据工程的进度计划,精细测算项目实施期间的现金流,提早发现资金供应紧张期,预先准备项目筹资。积极运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融资,寻找低利率资金,合理运用信用证、商业信用等手段延期付款降低资金短缺压力,不断降低资金成本。融资EPC项目则对市场资金的利率更为敏感,事关项目成败。在项目前期理清各项成本后,可积极与业主协商,将境内外的外汇政策及税费政策融入项目商业策划中,实施税收策划、转移定价等财务管理手段,构建符合项目特点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在国际EPC项目实施阶段,执行资金预算管理,分类管理境内外资金,强化境内外现金流策划,防范外汇风险,合理控制所在国货币支出 国际EPC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是项目财务管理的重心,是财务管理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执行资金预算管理,需要项目落实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结合项目实际执行情况,需滚动调整项目各期的现金注入和流出情况,准确预计资金缺口和资金富余金额,为项目融资或资金调配提供有力支持。国际项目境内资金主要来源于外汇和出口退税收入,对外汇收入可适时运用金融产品防范汇率波动风险,可使用远期结售汇匹配未来支出,确保境内现金流良性循环、满足生产需要;对出口退税收入,需认真研究采购策划、货运报关出口策划与出口退税策划三者协调统一,争取尽早退税实现效益最大化。国际项目境外资金主要来源于业主预付款和结算款,所在国货币的收付需紧密融合所在国税收法规和操作惯例,将所在国的现金流管理与税收筹划相结合,合理控制所在国货币支出或经营当期以支定收,力争在不影响项目正常实施情况下,实现项目所在国税费负担最小化。 (三)在国际EPC项目竣工移交阶段,加快回收项目各类保函及临时进出口押金,积极催收应收账款,清理各类债务,实现利润的货币转化 国际EPC项目合同在生效前,一般需向业主开具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保函期限需覆盖项目验收移交日,保函效期则随工程工期的延长需要更新。一般业主要求的保函条款苛刻且金额巨大,项目往往容易忽视保函的日常维护和保函的违约赔付责任。在出现保函索赔情况下,将对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与信誉损失。因此,在项目竣工移交阶段,需严格履行商务合同条款,加快回收项目各类保函,充分释放保函的潜在财务风险。加快退回临时进出口押金,促使现金及时回笼。积极催收应收账款,降低坏账风险,加快应收账款现金转化,进而实现利润的货币转化,提高收益质量。另外,认真清理各类债务,做好后续资金安排,持续跟踪项目质量保函并及时收回注销。 三、勘测设计企业EPC项目财务管理持续改进 国际EPC项目财务风险因所在国环境复杂多变而各有所异,勘测设计企业实施国际EPC项目面临的困境更大。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勘测设计企业优势更多集中在知识创新与经验的系统集成,在国际EPC项目上则体现为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在资金方面更显优势,在项目管理上更具特色。为在国际EPC市场培育较强的盈利能力,实现国际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仍需在以下方面持续改进: (一)重视国际EPC项目前期财务筹划工作,评估项目投标报价风险,以项目利润管理为出发点规划项目商业模式,构建满足项目需求的财务管理模式 国内项目在合同未签之前可先行进场实施或合同签订后仍可与业主协商调整或变更合同模式,国际EPC项目与之不同,合同签订后具有前期工作不可逆特性,需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履约。这要求勘测设计企业在承接国际EPC项目前需充分掌握所在国政策法规、市场要素价格水平等,研究标书条款,全面预估工程各项内容,避免出现投标漏项。因此,勘测设计企业需高度重视项目的投标报价评审工作,通过评估既可加深对项目技术与商务招标规定和要求的理解,查漏补缺,也可检验投标报价的可行性与全面性,实现投标报价经济适用。通过评审获得国际EPC项目的成本概算,统筹考虑所在国经济法、税法、海关规定等商业要素,以项目利润管理为出发点再评估建筑工程、设备工程与技术服务的产值分配,结合外汇政策、转移定价和不平衡报价等方式谋划项目商务条款,嵌入满足项目需求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以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为契机,提升项目成本预算管理,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预计总成本,加强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 勘测设计企业实施国际EPC项目需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以此对国际EPC工程进行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建造合同预计总成本是基于工程技术方案、项目经营策划方案、资源配置方案、分包方案等情况的价值计量,是提升项目成本预算准确性的重要抓手,也是衡量成本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对预计总成本的适时调整是基于工程实际情况的成本预算调整的动态管理,是加强国际EPC项目财务管理过程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对工程价值量化的准确把握和适时纠偏。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有助于及时发现国际EPC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通过制定改进或管控措施,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可防范项目财务风险,提升项目财务管理水平。 (三)聘请项目所在国经济适用的会计中介机构,严格执行所在国的财经税收法规,结合税收筹划合理设置国际EPC项目内账与外账,降低税务风险 根据国际EPC工程规模及遵循经济合理原则,可在所在国聘请经济适用的会计中介机构或资深会计师开展项目的外账工作,以其审核后的票据为依据进行项目内账与外账核算,除进行税收筹划安排的经济事项外,均应以外账为基础,通过定期移交、索引编号等方式确保外账与内帐一致或可调整一致,降低外文票据的合规风险。加强项目票据经办人与会计中介机构或会计师的沟通与交流,使其掌握所在国票据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当地的财税法规,从源头上索要合规票据,为执行税收筹划夯实基础。聘请当地有资质的审计机构对会计中介机构的成果进行检查和复核,防范会计中介机构的核算风险。积极开展项目税务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深化对所在国税收的认识,培养并提升项目税费节约的意识,适时调整经营方式或方法开展税收筹划工作,节约税收成本,降低国际EPC项目的税务风险。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浅谈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中的角色转变 摘 要: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带动下,企业面向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财务体系相对保守落后,不能满足一个现代化企业对于财务体系的要求,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面对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简单分析了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传统财务部门与财务人员落后于时代的状态,因此,财务人员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并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素质水平,才能使财务人员迅速的适应财务管理国际化的转变,从而适应公司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 关键词:财务人员;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角色转变 在企业全球化的带动下,传统企业为了适应时展和满足市场的需求,逐渐的改变自身结构,在磨合中发现问题并完善不足。而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在向国际化转型过程中,身肩重任。目前关于财务管理体系国际化的研究中,大部分聚焦于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体系本身的改变和走向,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财务转型的必要,并正在积极的探索之中,但是,具体来说,对于财务体系最基层的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变还是缺乏一定的重视,为了建立更好的企业发展秩序,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必须严肃对待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变。 一、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对中国越来越深,中国的企业已经面向国际化,与国外的业务往来愈加紧密[1]。在这一整体趋势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具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第一,财务人员必须为企业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分析,包括国内外的相关政策法规、投资环境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这样才能保证最大程度的降低战略可能带来的风险[2]。第二,为了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财务人员需要在企业既定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评价指标,起到监督企业战略进程的作用。 (二)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可行性 近年来,企业财务管理向国际化发展的环境明显加快,科学技术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市场进一步扩宽等等客观条件的改善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各个方面的助助下,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道路越走越稳。首先,在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价格低廉,也要求产品质量过关。人们对物美价廉商品的追求使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越来越繁荣,国内国外互通有无,交易环境更加稳定,贸易壁垒逐渐被打破,资本交流频繁。第二,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主导地位,对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以致于发行新产品的成本渐渐变大。在降低生产开发新产品成本投入的一致目标下,一些企业选择合作,共同承担风险与成本,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传统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的定位 传统的财务部门和人员需要负责的工作大致包括:给员工发工资、做报表、做账等等,这些落后、封闭的工作特点是由传统的公司地位、保守的理念决定的。 (一)传统的财务工作重点是做账和记录交易,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报税、审核、登记凭证上,忽视了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有效信息的重要性,更没有精力去从事更加有创造力的工作。在企业面向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情况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二)传统的财务工作侧重于事后的总结,对于事件的发生缺乏前瞻性,在公司制定未来发展计划时,往往不能提供具有建设性的相关意见[3]。财务人员对于相关方面的理解和熟知,可以为各个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参与到决策制度当中,有助于全面优化企业的方案。 (三)当前,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仍处于比较落后状态,更有甚者,还保持大量手工工作内容,这严重的消耗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力。在企业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冲击了极大的变革时,财务部门还停滞不前,是不合时宜的。 三、财务人员在企业国际化中如何做好财务管理 (一)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 一个发展良好的国际化企业,离不了健全的财务系统,甚至于财务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了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念,决定了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向,也影响了一个企业能够发展的高度[4]。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从大局出发,考虑企业发展整体,提升整个财务系统的层次。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有程序,客观合理。只有在这样的科学指导下,财务管理才能稳定有条理。 财务管理职能的步骤有:财务预测与决策、预算与控制、分析与评价、会计核算与监督等等。财务理念体系是分层次的,第一是核心理念,是高度概括性和导向性的。第二是业务理念,是指财务人员在面对具体的各个财务业务是应当具备的观念。第三是基础的理念,涵盖资金时间价值理念、税务规划理念、风险理念等等,这些理念都是非常综合性、基础性的。 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运作方式、必须要达到的财务数量与质量标准、活动的有效领域,都是由财务管理理念体系所决定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企业在高效率高水平下,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合理的配置。 (二)加强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 企业走向国际化,要求财务人员不仅仅能够熟悉了解公司的战略计划,还能够为公司的目标制定出谋划策,做到客观的考核公司的业绩,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所以,财务人员相对以往,必须具有更高的个人水平和专业素养。 1、具有国际化财务管理观念 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影响着一个财务人员的工作方法、内容和质量,如何将传统的理念转向国际化,要求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将企业价值最大化,全面配置公司的资源,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并且能判断自身和周围潜在的风险,科学的分析竞争对手。 2、熟悉国际化的会计规则 市场面向国际化之后,企业的业务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国际贸易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财务人员必须全面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系统,才能跟得上公司的发展步伐。熟悉并了解国际通用的财会规则和法规政策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对于合作方国家的相关财务的条例也要熟知,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者更大的利益伤害。只有知己知彼,才有机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3、增强战略思维,丰富知识面 财务工作需要培养全局意识,能够有战略性的思维,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目标与模式都能够及时的把握,并以财务专业知识为基础,提供建设性的想法。 现代化的财务人员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作的能力,在掌握金融等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开拓视野,对于相关方面的信息也要一注意去收集了解[5]。在与国外企业合作时,财务人员最好有一定的外语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沟通,更好的表述自己。 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加强自身素质,成为财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财务人员的水平决定者一个企业财务目标能否实现,也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经营选择和策略的制定,关系着企业能否将利益最大化。为了胜任企业的最新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随时更新知识储备与构成,磨炼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企业的标准后,也要继续学习,从大局考虑,用长远的眼光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贡献力量。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能在变革中,随时适应自己的角色,创造出价值。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金融监管对我国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经融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金融监管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到国际金融监管的影响,我国的监管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国际金融发展的脚步非常的迅速,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考验技术与实力的时期。本文主要对国际金融监管对我国金融企业在财管管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地分析,借鉴和学习世界上金融业发展好的国家,再结合本国的国情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财务管理影响国际金融监管 不同的国家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的特点,并不是说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就一定适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金融业相当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它的监管要求是要达到非常高的标准。虽然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一个国家都必须针对本国的实际国情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但是可以学习和借鉴那些好的金融监管模式,利用已有的资源来完善自己当前财务监管制度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得到进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1全球金融监管的发展局势分析 全球金融监管最原始的发展是一些权威专家对金融监管的总体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在他们的眼里,全球金融监管是一个需要将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起来的共同研究,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理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背景下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的金融监管实践例子,从中获取适应我国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好的方针策略。现在监管的重心已经变成了对风险管理能力的监管了,成本收益权衡也逐渐得到关注,在监管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激励相容的理念,使得全球金融监管的模式越来越完善。 2当前我国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 2.1财务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现代很多金融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带着传统的思想观念来处理事情,在他们的思想里,还在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没有结合时代的特征,不断地对管理方式进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如各种管理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员工的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逐渐壮大,内部设立的部门数量也比之前多很多,管理方式的不恰当会导致各个部门陷入混乱的局面。 2.2财务管理缺少具体有效的法律管理制度 金融行业是一个经常与资金打交道的一个行业,有关于金融的法律也存在很多。但是很多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都比较泛,缺乏明文条例对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进行约束,对财务管理起不到既定的作用,而且许多传统的法规内容与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的特征不相适应。企业当中的的财务管理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相应的利与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抉择,而法律对这方面真实性的管理没有太大的约束,这当中就存在了许多漏洞。 2.3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现代金融企业当中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不足在两个方面具体呈现出来:一个方面是职业责任感的缺失让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对工作十分的散漫,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就是工作,枯燥无味,没有一点热情掺杂在其中,几乎是机械化的对待。即使工作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也直接忽视过去,不放在心上。传统守旧的工作方式,朝九晚五的生活把他们的职业操守都给消磨光了。财务管理人员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如果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另一个方面是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后期应有的专业培训,财务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时时了解金融方面的变化,以便对紧急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而我国企业对人才培训的投资比重缺非常小,导致了当前财务管理发展缓慢的局面。 3国际金融监管给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带来的影响 3.1加强对财务管理模式的监管 财务管理方式的多种多样,加大了对财务管理监督的难度。加深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金融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应该是企业所有部门当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因此,合理的财务管理监管技术的应用是对财务管理的改革的催化剂。明确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让经营目标与监管目标相互融合,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是当前发展的重点。金融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经常会出现监管不善的问题,这是有监管体制的不完善所引起的。如果企业将经营目标与监管目标合二为一,只需要针对这两者进行一个全方面地思考,可以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人员的负担,从而有效率地实现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当目标得到统一,金融企业发展的方向也随之变得更加明朗,银行等金融行业的发展不会受到阻碍,对具体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分析,进行合理的监管。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激励相容的措施早就普及了,给他们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变革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3.2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法律法规 根据21世纪的新特征,针对近几年来财务管理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一些不合法的解决行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大家变着法的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有时候甚至学会去钻空。即使明明知道企业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法律的局限性,并不能把对它做出任何处罚。所以,法律体制应该要不断地更新,及时对新出现的问题修订出相应的惩罚制度,对一些好的行为做出鼓励。财务管理说白了就是与资金打交道,在这个方面如果没有进行严加监管,很容易出现问题。企业中财务人员对业务的处理方式可以任意选择,但是这样状况就使得企业的利润不能直观地被比较,从而对国家的一税收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建立一套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有具体的法律体制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的参照标准,更能使金融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 3.3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目前,在所有行业当中最有经济价值的职业之一就是财务管理师。可是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务管理师的人数非常之少。竞争激烈的金融业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有崭露头角的希望。财务管理方面涉及到的大多数都是专业术语,很多外行的人都不清楚财务报表的使用。而这恰恰给了财务管理人员一个空档,容易做出一些违背职业道德事情。所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管一定要加大力度。实行纵向、横向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学习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 企业现在应该大力培训财务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特点,分析局势,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的金融业务。 3.4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适应国际金融监管模式 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管部门之间的交流,使得信息共享性更强,有利于决策的进行。各大监管部门的分权独立使得国家对国际金融市场走势的分析不能很全面。每个企业对财务管理方面监管所抓的重点都不尽相同,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取长补短,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完善。在英国、美国、欧盟等过国家设立了一个专门负国际金融监管又同时负责国内监管机构的独立监督委员,这样能够加强对国内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监管的信息掌握,同时更好了解国际金融监管的重点,能够更快地按照我国的国情来做出相应的策略分析。如果在中国对财务管理方面能够借鉴这种监管模式,财务管理的成功改革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从而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4结束语 综上所述,放下身段,努力学习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优点,汲取其中的精华,从而对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我国财管人员的技能水平。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水平却并不是非常发达,导致在发展的路上走了不少的弯路。因此,利用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保持积极的方面,消除不好的影响,不断地对已有的体制进行更新和补充。相信未来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水平会得到很大的一个提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上文对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两者的具体介绍,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其各自的优点,并且能够了解银行在面临互联网金融冲击时,应该如何处理自身的发展问题,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的再次发展。期待商业银行能够在挑战中发展自我。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摘 要] 国际财务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开展课程双语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选用恰当的英文原版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班级。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后要注意营造双语氛围,改革考核方式。 [关键词] 国际财务;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提出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双语教学在各类、不同层次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得到迅速实施和积极推广,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普遍共识和重要途径。财务管理专业是民办高校开设率较高的专业之一,甚至是不少民办高校的特色专业,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在专业课中进行双语教学成为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 国际财务管理是高校公认的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其内容具有国际适用性、通用性和比较性,因此较为适合实施双语教学,在很多公办高校,该课程已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双语课程之一,不少学者、教师对此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在民办高校,普遍来讲专业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不长、数量和比例还较少,所以针对民办高校如何开展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研讨较为鲜见。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虽然有其共性,但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一些特征,还需承认与公办院校差异性的存在。所以,本文试就民办高校如何实施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此类院校进行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 民办高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国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3年,我国民办高校共计718所(含292所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主要培养国家、社会和行业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教学形式自然也要与时俱进,虽然目前大多数都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在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普遍要多于公办高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不清 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母语与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根据实际国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主要使用的两种语言分别是母语(汉语)和外语(英语)。对于双语教学目标的理解,当前达成共识的是双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不是讲授专业外语,在双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只是一个“附加值”,即伴生目标。然而,在对双语教学目标实现过程的看法上,目前我国研究者和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全外语浸入型的双语教学效果最好,而有的赞同应根据国别差异、学科特点等因素,选择性采用不同的形式,如母语-外语混合型双语教学,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双语教学。实践中,由于民办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相对要晚些,且受师资力量等教学资源的约束,双语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对于双语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具体实施,是全外语浸入型,还是母语-外语混合型或是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不同的民办高校有各自的倾向,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英语水平较低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自高考成绩中相对较低的那一部分,他们中的多数英语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即使通过在大学里的英语学习,其英语水平仍然无法与大多数公办院校的学生相比,表现形式之一为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普遍较低,所以民办高校的很多学生抵触双语课程,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英语、无法理解专业知识内容,课堂下又不能主动预习、复习,从而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导致双语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这样的问题在公办院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但在民办高校则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在实际双语教学中,民办高校的双语教师对此都有清楚的认识,但很多学校没有根据这一情况对双语教学采取适用的措施和对策,以致授课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学生没有实际的收获和提高。 (三)教学课时较少 在民办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学时与原来中文授课时的学时是一致的,这对于实现相应的双语教学目标而言,时间不够。这一问题的产生源自民办高校上述第二个问题的客观存在。学生的英语水平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就会减弱,在保持与原中文教学相同课时的条件下,学校进行双语授课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不利结果:其一,教学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完成,只能对其中部分相对次要的知识点进行删除或简化;其二,教学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能力消化、掌握专业知识,教学效果很差。坦率而言,这一问题受制于整体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实际中是较难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班级规模较大 民办高校受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在双语教学中开设的教学班级规模一般较大,通常大于学生自然班级,远远超过公办院校双语教学班级。以广东某民办高校为例,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班级人数都在40人以上,普遍规模在50~60人左右,也出现过超过70人以上的超大班级。进行大班级双语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限制教师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授课缺少相应的针对性;同时,学生的从众心态严重,消极情绪容易蔓延,且学生的反馈不能及时向教师传递等方面。若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课时不充裕的情况,教学效果必然每况愈下。 二 民办高校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设计 国际财务管理是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就本科教学来说,一般在第6或第7学期。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财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并了解了一些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税收等相关知识,在这些必要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采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通过双语教学方式讲授该课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财务管理前沿理论和方法,扩充知识面和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国际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服务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 (一) 课程双语教学课前准备 1 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理念 在开展课程双语教学前,首先要明确民办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表现特征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不是全外语教学;并且我国不同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元文化国家,不存在中外语言并重的语言环境;加之民办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全外语浸入型的双语教学不应作为多数民办高校选择的类型,而是更宜采用中外语言结合型的双语教学,即母语-外语混合型或是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具体选择时,要根据双语课程开设的时间来确定。当学生在低年级初次接触双语课程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和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所以,此时进行双语教学适宜运用由母语到外语的过渡型。当学生已经累积了一些双语课程学习经验和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情况下,在高年级阶段开设的双语课程可以采用中英文搭配比例授课的母语-外语混合型,这时的中文讲授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本保障,而英文讲授则是学生开拓视野、锻炼英语应用能力、以及提升中外语言双向交流质量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应采用母语-外语混合型,具体到中英文的实际应用比例上,多数民办高校在教学中英语使用比例不应超过50%。就广东某民办高校而言,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国际财务管理课程难度水平,教师应用英语授课的比例应在30%~50%之间为宜。 2 选用恰当的英文原版教材 教材的好坏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已引进较多国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其主要特征是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结构松散、知识点不够系统、价格偏高。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多数较好,所以对教材的价格不是很敏感,但由于自身英语水平较低,在面对原版教材时通常会望而生畏、产生抵触情绪。国际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从专业知识内容来看,有一定的难度,即使采用中文教学,一些学生也不能即时掌握和理解。因此,在民办高校,任课教师在选择该课程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选用已经配套中文译本的原版教材版本,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中文译本作为消化专业知识的依照;在现有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若原版教材内容无法完成,教师也可以选择原版教材的部分章节内容自编成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 3 合理设置教学班级 合理设置教学班级是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规模庞大的教学班级只会过度消耗教师精力,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和开展。在民办高校师资缺乏、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双语课程开设的比例可以比公办院校低一些,减少民办高校教师整体双语教学任务,但对具体的每一门双语课程,一旦开设就要保证教学效果。双语课程的教学班级一般应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这是因为学生之间互相熟悉、了解,便于教师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利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和交流。在具体人数上,每个教学班应控制在40人以下。此外,在设置双语教学班级时还可以考虑分层方式,将英文水平相近的学生安排至一个班级,这样教师的教学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将更为理想。实践中,直接控制双语教学班级的人数是民办高校较易解决的问题,而按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设置分层教学班级,会连带牵扯很多其他方面,如学生怎样分层、学生心理变化、成绩评定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和如何解决都将对分层双语教学形成制约,民办高校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民办高校,目前应先做好控制和降低国际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班级人数的工作。 (二)课程双语教学课堂组织 1 选择适用的教学方法 国内外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高团队合作以及沟通交往等技巧。根据目前各类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积累的经验,普遍认为,双语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法,创新、应用其他教学方法,经常被推荐的新颖教学方法包括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实际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包容性,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彼此结合、融会使用,如互动式教学法是一个被高校普遍提倡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具体通过案例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具体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课程特征和教学对象这两个关键因素来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双语教学方法,不能盲目追求双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用双语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方法的适用性,即适用于特定的双语课程和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民办高校,教师选择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内容专业性较强,与一些其他课程具有知识上的承接性和关联性;其次还要结合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确保双语教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削减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最终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 合理采取教学手段 对于双语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是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已经在高校中得以普及,而且其优势较为突出。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大幅度减少教师板书时间,同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更为丰富;其次,多媒体课件整体美观、清晰,能够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带来有效刺激,有利于引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除了课件以外,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度地给学生播放有关视频或音频内容,能够增加学生听课的新鲜感和扩充学习视野。例如,国际财务管理课程中“国际财务管理环境”一节内容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播放世界一两个代表性国家当前经济政策介绍的视频(中英文均可),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使学生对国际财务管理活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直观的认识和体会。 另外,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但可以进行教与学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获取国内外大量专业信息、资讯、文献等资源,这些资源既是教师教学的素材、资料,也是学生培养专业阅读、适应英文语境、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在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相对弱一些,所以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好学生,必要时还需设置强制要求,以帮助学生有效获取专业资料、锻炼专业素养。例如,在国际财务管理的“国际融资”一章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课下搜集具体公司采取的国际融资方式资料,做成课件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为了验证课件内容的真实性,还要求学生在课件中链接或截图这些资料的出处或来源。 (三)课程双语教学课后安排 1 营造双语教学氛围 日常课堂教学完成后,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来营造双语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渐熟悉、适应双语课程和教学。在教室这个小环境中,可以利用英语或双语黑板报来提供专业信息或强化专业知识;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可以通过每天听取英语广播、每周参加英语角活动、每学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双语专业知识竞赛等为学生创造接触英语、使用英语、强化英语的机会和平台。在学校营造出的双语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实现日积月累式提升。 2 改革成绩考核方式 在高校,一门专业课程的最后成绩一般是由较大比例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小比例的平时成绩综合而定。学生们已经比较习惯这种常规的成绩考核方式,也找到了应对之策: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拿到这门课的学分,学生平时多是应付的态度,到了期末阶段,的确会下一番苦功来复习,力求一考而过。我国的学生早就具备了这种应试心态,所以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平时的努力和付出较少,主要靠期末临场冲刺过关。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的考核中,应当改革现有的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或者取消期末考试,而由课程论文来替代。这种加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克服学生不重视日常学习的态势,使成绩的评定具有持续性,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精力均匀地分散至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实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英语水平的根本目的。在民办高校,为了保证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效果,应提高平时成绩占最后成绩的比例(如50%或以上),使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案例作业、小组讨论、课件演示、阶段小考等方面的平时表现较为全面、完整地反映出来;另外的成绩比例可以由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来构成,即通过考试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来检验学生综合学术研究能力和书面表达技巧。通常,期末考试的试卷、答题都是用英文来完成的,但若设置课程论文的要求,则不宜要求学生用英文来写作。 总之,为了实现期望的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效果,民办高校需要针对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去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即从课前明确教学理念、确定合适的教材及合理安排班级规模,到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手段的应用,再到课后营造双语教学气氛、革新成绩考核方式。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各民办高校应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改革,完善每个教学环节,从而有效达到短期内实现双语教学目标和长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目的。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贸易业务中的财务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争取竞争优势,这也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这不仅可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市场影响力,也进一步带动了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但国际贸易市场风云变幻,风险较大,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想规避国际风险,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财务工作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以国际贸易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主线展开论述,以期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问题;财务管理;策略 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日益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内企业在面临外汇风险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也在逐步增加。财务管理是外贸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也应看到,我国出口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想规避国际风险,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财务工作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出口的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中小企业众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百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财务管理水平落后。由于中小企业在外贸出口中还没有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吃过亏,没有认识到混乱的财务管理可能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没有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来,使得这些企业的决策者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专门的部门和人才。实践中,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多是由企业的领导者身兼数职。而且,一些即使成立财务部门的企业也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和财务问题的处理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甚至一些财会人员要受到中小企业的直接领导,这就失去了工作的独立自主性,有些甚至会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即定的工作原则。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容易出现混乱,为企业的经营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原则和基础,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指导准则。由于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并没有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在国际贸易进行中存在很多风险,若不能将财务管理工作与对外管理工作恰当的结合起来进行处理,就会导致财务工作与外贸交易的脱节。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不具备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处理的仅是财务中的核算、出纳、记账、报税等基础的工作,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也没有对财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利用率不够,也没有将财务管理作为提升企业外贸出口竞争力的手段,财务信息也失去了作为企业决策重要依据的作用。 3.财务风险的控制力不强 外贸企业不仅要将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还要及时的收账,以便回笼资金,不然可能面临货款难以收回的风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一些企业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不细致,认为常年交往的客户的信用证结构不存在风险,也没有认识到及时应收外汇账款的重要性,导致对外贸易中应收账款的控制力不足,恶意拖欠货款或坏账、死账的比例也不少,极大的损害了对外贸企业的利益。这不仅与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交往的条约规定不熟悉有关,也与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的控制力较低有很大的关系。 二、提高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益举措 1.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首先,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账目的核算、资金的安全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依据。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务必要重视起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作为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来抓,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抓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次,引进专业的财务专业人员,建立财务部门。只有进行专业的管理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将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利用,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仅是外贸企业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外贸企业要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组建专门的财务部门,强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最后,提高财务工作的独立性。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独立完成记账、报税等工作。财务部门在依法依规进行财务工作时,领导或者部门负责人不得随意干涉财务人员的正常工作,要给予财务人员相对自由独立的工作环境。 2.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一方面,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对外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当下,建立现代企业,采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外贸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外贸企业要实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系统,打通财务部门内各管理人员的关系,改进财务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密切财务工作与外贸工作的衔接。财务人员要将财务信息及时的反馈到企业的其它部门,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使财务信息成为其它部门制定经营决策的依据。对于财务部门涉及的核算、记账、报税报关等信息都要及时的与其它部门分享,使整个企业的部门都了解到出口的相关规定,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三)增强财务部门防范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定期制作财务报告。在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之后,财务部门要定期对近段时间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总结近期财务工作的状况,对于企业的货款资金、坏账死账等,都要仔细列明。这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明白企业的资金状况,有利于更科学合理的制定下一步的外贸对策,调整企业的生产量等,降低因国际市场变化所可能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密切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财务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协调,有助于更好的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例如,在回收货款资金的过程中,对于还有收回可能的要与其它部门一同努力,想方设法确保货款及时到位;而对于不能及时收回的,立即着手采用国际贸易相关的纠纷处理规则协调解决,或通过诉讼渠道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外贸易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出口企业贸易的增强,也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国际贸易市场风云变幻,风险较大,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设,故为了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必要在分析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与财务管理水平,强化资金的管理,并拓宽融资的渠道,以促进企业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货物运输业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越来越紧密,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得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快。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货物运输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确保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必须实现国际货物运输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以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水平,实现运输企业的战略目标。下面就国际货物运输业的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详细研究。 关键词:国际货物;运输;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前言 国际货物运事业是一个劳动高度密集的行业,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需要采用多种经营形态,如报关、空运、海运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货物运输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自主定价权授予业务经理,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物运输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成为国际货物运输企业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1.货物运输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 对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高效的财务管理能极大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而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则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新环境下,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对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流程进行严格的管控,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制定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此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而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制度。由此可见,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紧密相连。 2.国际货物运输业中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而言,如果有良好的财务管理质量和内部控制效果,就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流程合理、有序的进行,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对国际货物运输企业十分重要。 2.1 内部控制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国际运输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为自身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就需要从内部管理做起,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内部控制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有效地的内部控制,能对运输企业的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得企业管理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适应国际大市场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际运输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2.2 内部控制能实现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 内部控制是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管控,因此,企业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必须要协调好各个部门、员工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为企业内部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才能保持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目前,国际运输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往往需要两个甚至更多的部门配合进行,因此,各个部门必须通力协作,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及发展。在实践中,通过内部控制,能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权利,确保各个部门各司其职,这不仅提高了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竞争力。 2.3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能确保资产的整体安全 在新环境下,企业要想实现安全、稳定的发展,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资产进行严格的管控,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为了防止经营管理人员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企业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这样才能预防徇私舞弊,确保企业资产的整体安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对国际运输企业的整体发展十分重要。 2.4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对国际运输企业而言,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度,而企业信息披露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科学性,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必须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通过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全面审查、复核企业的会计资料,发现问题后,能及时的纠正,这就能为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提供保障。 3.强化国际货物运输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理念 在新环境下,国际运输企业必须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理念,真正做到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制定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构建良好的内部秩序。企业管理层必须全面认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真正落实在日常经营中,以此促进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 3.2 做好财务分析,创新管理手段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以往业绩、分析企业当前状况、预测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国际市场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做好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力度,培养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确保财务分析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在新时期,企业管理工作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已经朝着网络化、数字化的趋势发展,网络化财务管理打破了传统管理的局限,实现了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报账等功能,因此,企业还需要积极的创新财务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3.3 加强内部控制,促进良性循环 国际运输企业要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特别是在资金使用环节,要全过程跟踪、监督,避免出现资金的盲目使用,造成资金浪费。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体系,对资金的使用比进行严格管控,不断节约资金、增收节支,全面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此外,企业还应该构建良好的外在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能力,深入挖掘市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 3.4 加强风险识别与应对 风险是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环境下,国际运输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在经营决策前,企业要广泛收集资料,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结合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各种信息,找出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确保企业的安全经营。 4.总结 在新环境下,我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国际货物运输业对国际贸易有极大的影响,为确保国际货物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国际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为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的经营打下良好基础。(作者单位:江苏远洋新世纪货运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摘 要:财务管理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密切,加强财务管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践证明,通过成功实施企业财务管理,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可以使我国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自身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从而在重重困境中得以创新突围。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企业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企业如何在新的市场空间中准确定位?如何在重重的困境中得以创新突围?这些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开始注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性,将加强财务管理视为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1 国际竞争力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与能力的整合,能够更加有效地综合利用外部资源,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综合素质。过去我们常将企业竞争力分为国内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无国界,一个企业即使只在国内发展也不可能只面临封闭的国内竞争环境,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所有企业都将面对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企业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培育其优于国际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具有优于国际竞争对手的营运能力、经营安全能力、获利能力、市场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战略管理等能力。 而上述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战略目标下,对企业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实质是价值管理,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助于企业形成稳建的财务能力,使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保持一定的获利能力和持续的发展能力,而这些正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2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2.1 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1)树立风险理念。随着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企业偏离预期收益与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前所未有,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就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要重视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2)树立战略财务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战略财务管理是指将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融入传统的财务管理之中,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战略财务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相比具有全局性、外向性、长期性的特点。在战略财务管理观念下企业会更加重视人力资源投资,在处理财务关系时更加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重视财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这是实现战略性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在战略财务管理理念下,企业更加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他们会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财务管理,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更加重视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应用,更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与全面性,在财务管理中会将信息技术做为一种重要的手段与工具,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能力。 (3)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加强财务管理,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要正确看待财务管理的目标,从影响企业的各方面因素出发,做出最佳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等观点。针对我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应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企业将财务管理的目标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更加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也是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了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集中与概括,更好地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原则,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目标会使企业获得更持续的发展和更广阔的空间。 2.2 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1)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理念。加强成本控制,有效降低成本,就必须树立科学的成本控制理念,要在企业全体员工中树立重视成本控制的观念,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将成本管理的目光投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将成本控制目标做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来对待。 (2)建立科学的成本控制制度。建立责任成本管理制度,进行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确定成本管理目标, 准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的分解,制定成本目标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及时反馈成本控制目标的考核情况,分析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才能不断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水平,提高盈利能力。 2.3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后会更加频繁的面对资金管理问题,如何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要做好资金监管工作,企业应当重视对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分析,注重企业企业形象,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融资能力。同时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要科学做好财务预算和投资计划,做好资金使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注意资金使用过程中对资金结构的分析与控制,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和较好的资金流动性。其次,要重视对资金营运能力的管理,加快资金周转,对存货、应收账款等影响资金周转速度的项目要加强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注重对资金使用效果的控制,提高资金的获利能力,合理使用资金,进行科学的资金使用情况考核,建立调控机制。 2.4 建立财务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财务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为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财务绩效考核体系,应从考核指标体系的确立入手,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将财务绩效考核中“点考核”与“面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要形成一定的网络。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保持一定的先进性,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另外,在建立财务绩效考核体系时,还要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发挥考核的财务预警作用。 2.5 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离不开人这一重要因素。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观念。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因此,我们要从全社会角度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从高校开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化要求接轨,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财务管理人才。同时,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改变传统观念下会计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不分的情况,设立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职责,建立现代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综上所述,企业应当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才能保持企业的财务稳健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浅析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 摘 要:中小企业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引领中小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相应的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账目混乱,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同时还存在财务管理的违纪违法现象。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指导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所担当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文章通过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 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相应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并没有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操作活动。在实际的工作仍旧存在违规行为。例如在会计做账的原始数据凭证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擅自更改原始数据,从而导致原始数据不完整,数据内容虚假。 (二)会计账目管理混乱 在国际贸易活动的中小企业中,很多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同时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很多工作并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定执行,即使工作得到执行但是执行的力度不够,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目标。中小企业在工作的管理中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没有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另外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的比较盲目,没有财务战略目标,只是单纯的最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未来的发展。 (三)财务违纪现象严重 在中小企业中存在一定的财务违纪现象。在中小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由于范围较小,资金的流动量较小,因此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干预力度较小,这就使得财务管理活动直接由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领导直接决定,因此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直接同领导的自身素质相关联。 二、 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所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贸活动的越来越平凡,制定一套规范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必要。近些年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一些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将一些财务管理活动纳入规定的范围内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依旧存在一定的财务管理问题,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分析其原因我们总结如下: (一)财务管理问题重视力度不够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很多中小企业在管理中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的生产中,注重引进人才,改建设备,但是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管理效率低下。在财务工作的管理方面,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财务管理不到位给企业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 (二)财务管理水平滞后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改变自身的发展形式,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这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直接受到领导的调配和管理,这就使得很多财务人员在工作,容易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是某些领导的利益作出不符合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 (三)财务管理监督渠道受阻 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很多监督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工作的重点把控不到位,监督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这一直是困扰财务管理人员的难题。在财务工作的管理活动中很多中小企业主不能获得充分的财务管理信息,没有专门的机构收集财务信息。 三、构建国际贸易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新模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引中小企业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自身的目标。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如何构建新的财务管理新机制。 (一)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引中小企业建立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内部员工的普法宣传工作,及时的引导财务管理人员按照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另外国家应该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干预活动,保证中小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完善财务委托管理机制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务账目可以交由专业的机构进行委托管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核算成本,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提升会计核算的民主性,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财务漏洞问题。通过财务委托管理,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对财务工作作出适时的调整,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的解决自身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来说,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越高,财务工作效率越高,财务工作中的问题就越少。因此在新的财务管理共组机制中我们应该注重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品和自身综合素质,培养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的财务管理队伍。 四、结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工作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财务工作的管理活动监督指导工作,废止传统的管理模式,采取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新形式,更好的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突出国际工程承包特点抓好国际工程财务管理 摘要:国际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即为国际工程的财务管理,企业提升自身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能够扩大自身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国际工程 承包 财务管理 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为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就目前而言,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工作,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提升了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较好,但是大多数建筑工程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国际工程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是比较重要的环节,目前,探寻行之有效的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工程承包特点 (一)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签订具有多国性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在交易达成之后要进行交易合同的签订工作,就此而言国际承包合同签订具有一定程度的多国性。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进行交易谈判、交易达成等方面都是由不同国家一起完成,然而各个国家在实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又相继受到自身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各国的经济体制不同、法律限制也不同,所以建筑工程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承包工作时要格外注意合同签订的相关条款条例。同时,还有一些国家,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不具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并且受民族信仰的情况也较多,在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当地“不成文”的规矩,这些因素都会对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于规模较大、涉及交易金额较多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工程项目由多个国家相互合作承包。所以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签订就需要企业与各国工程项目的承包人进行商定,明确各国工程项目承包人的经济利益与承担责任,界定承包人之间的劳务关系等等。 (二)国际工程支付方式具有多样性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涉及多个国家,所以整个工程项目的招标方与工程项目的承包方会出现使用不用货币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货币的汇率情况以及货币的利率情况都有所不同。国际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向国家缴纳税费,在此基础上国际工程还要在工程建设所在地进行项目工人、项目材料等生产成本的支付,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货币。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工程的支付方式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国际工程可以通过现金进行工程支付,同时也可以运用支票进行工程支付,在此基础上还有银行汇付以及工程款项的国际托收等情况,就此而言,货币的汇率以及货币的利率都会对国际工程承包方的工程成本以及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 (三)国际工程受国际政策、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国际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受到国际政策变化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如果被承包的在建国际工程所在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等情况,被承包国际工程都会出现经济回落现象,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有些在建国际工程的所在国家会出台相应的国家经济政策,会对国际工程造成较大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停止国际工程的施工,这严重影响了国际工程的建设进度,延长工期必定造成工程建设成本的增加,从而降低工程的经济收入,影响国际工程企业的经济发展。针对于国际工程受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问题,工程承包企业要提高其重视程度,将对国际工程造成a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国际工程具有规范繁杂、差异性大的特点 国际工程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使自身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同步一致,无论是生产经营、施工技术还是企业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要与国际经济情况相接轨。由于国际工程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同时不同国家地区又具有不同的国家政策规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甚至还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情况,国际工程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这些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分析,并且当交易活动达成进行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工程的承包方要为工程的招标方明确表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进度、施工规范等标准,在合同中对上述内容进行表述,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项目出现建设混乱的情况。 (五)国际工程风险大、具有可变性 国际工程项目承包与国内工程项目承包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际工程更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国际工程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际工程项目施工效益风险,二是国际工程项目施工人员风险。国际工程涉及多国,同时受到较大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工程成本的支出、工程经济的收入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受到货币汇率、利率的影响,这就造成了国际工程施工成本的可变性,汇率的上调或者下降都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与减少,国际工程项目承包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由于不同的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的影响,一旦国际形势发生激烈的碰撞情况,很容易造成在建工程的停工,严重的甚至会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施工人员的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国际工程的风险性与可变性严重阻碍了国际工程行业的发展进步。 二、加强国际承包工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工程的资金管理 由于受国际工程普遍规模较大、施工技术标准较高、工程风险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工程就需要进行工程项目资金筹集,工程项目的承包方在进行资金筹集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经济趋势,同时要确保所筹集的资金能够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支付,在此基础上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能够带来不同差异的资金成本,且资金筹集的不同情况能够为企业带来不同的财务风险,针对这些情况,工程项目承包企业都要予以全面考虑。要想加强国际工程的资金管理,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工程项目的资金由工程企业的总公司来进行支配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集中性。第二,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成本、收益以及工程特点,根据对整个工程进行科学精准的评估核算,以此来选取最优的工程资金集资手段。第三,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要运用专业的职业技能进行国际工程现金流量计划的编制,要求财务人员在进行现金流量计划编制之前进行工程报价阶段财务资料的审阅,以及工期规定和生产原料的考虑,以此来编制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工程实际建设情况的现金流量计划。合理有效的国际工程现金流量计划能够在保证工期以及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生产成本,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工程项目费用成本的控制 加强工程项目费用成本的控制是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国际工程具有不同的经营方式,企业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探寻行之有效的工程项目费用成本控制手段,从根本上解决项目费用资金支出浪费的问题。企业可以根据国际工程的自身特点为参考依据,进行企业内部的统筹规划工作,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高效生产经营的分块处理,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工程项目审批部门,在工程进行施工之前企业都会先对工程项目费用成本进行预算,该部分要以企业的预算为依据标准,进行工程项目的审批工作。 (三)提高国际工程项目融资能力 想要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的融资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我国金融机构对国际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主要是拓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就此扩展国际承包工程企业的融资渠道,尽最大能力促进买方信贷政策的改善,制定与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外汇政策,以此促进国际工程业务的发展进步。以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为发展背景,对银行功能予以政策性支持,增强其业务能力,建立相应的银行信用体制,为我国国际工程项目提供融资业务扶持,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工程融资问题,以此促进国际工程业务的发展进程。 (四)提高对业主结算工作的重视 工程项目的结算工作是企业资金收入的关键,就此,企业要高度重视与业主工程项目的结算工作,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管理工程结算。该部门不但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负责,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工程项目的收入负责。一项完整的国际工程由工程预付款、工程的进度款以及工程项目的保留金等部分组成,所以,企业设立专业部门进行工程项目与业主的结算工作,以此能够保证工程款项的准时到位,可以保障工期,提高工程效率,实现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总结 总之,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是保障国际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手段,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工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手段进行了阐述,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的控制国际工程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此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探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施工建设企业正逐步向国际化发展方向转化,承接国际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正大规模的走向海外工程市场。然而,随着国际工程项目中的项目金额不断增长,加之国际政治环境的复杂特殊性,为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及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成本控制及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包含的内容等方面讨论国际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希望对提高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国际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 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建议对策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建筑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大举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建设。国际工程项目由于受到所在国的社会政治环境、汇率波动、经济情况以及生产材料价格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海外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国际工程竞标日益激烈,低价中标已成为我境外施工企业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因此加强成本控制和实施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以提高企业防控财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及财务管理的特点 当前,境外施工企业加强国际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是科学细化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境外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各工程项目实行合同管理、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在国际建设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特点 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指的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耗费的总和,其成本构成也包含国内项目中常见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 但因其有海外各种因素的差异,包含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费用。国内设备费成本由设备原价和运杂费组成,而国外项目在设备成本中一般分为:设备采购费、备品备件费、国外运输特殊包装费用、商检费用、国外业主参加检测费用、国外业主参加工厂培训费用等。 2.建筑费用。国外项目的建筑类工程, 国内安排施工单位完成主体施工项目,其余大部分工程都由当地建筑工程公司施工负责承担,建筑成本不仅受当地建筑材料价格的影响,而且当地的建筑技术水平、人工薪酬、机械费用、气候环境条件、税收政策都会对建筑成本产生影响。 3.技术派遣和安装费用。国际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项目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而一般大都由国内委派,其出国费用远远高于安装定额的人工工资和相应的管理费用。此外,工程安装用材一般都在国内采购,增加了安装材料的运输费用。对于特殊机械的使用,还需要考虑机械往返运输和此类设备进出海关的手续费、税金缴纳等情况。 4.其他费用。国际工程项目通常还包含总承包管理费,以及项目费、融资成本、汇率风险成本、海外运输成本及其他费用成本等。 (二)境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国际工程项目因其所在国的经济制度、政策法规与国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项目的招投标及建设过程都要遵守国际惯例和条款,因此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除了具有国内建筑项目财务管理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殊性: 1.项目金额大,融资渠道特殊。国际工程项目一般是比较大型的项目,项目所需资金也较大。受各国政策及文化所限,项目资金融资方式呈现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融资必须严格依照国际资金融通和国际结算方式条款与规则进行。 2.资金风险大。对大型海外工程项目来说,项目资金通常与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因素,如通货膨胀、法律法规、利率和货币汇率等的变化而关联。这些宏观层面的影响程度随着海外建设项目的增大而增加,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隐性风险。 3.财务结算方式的复杂性。国内项目工程的资金结算方式主要是汇兑、汇票及支票等,而国际项目工程的资金结算则更加多样。国际项目工程的资金结算方式主要采用了信用证、保函以及国际汇款等多种手段,且程序更加繁杂。 4.财务人员素质要求高。国际工程的财务人员不但需要有经验,还要具备国际财务管理知识,懂得国际惯例与法则,熟悉项目所在国家的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具有良好的与业主和当地人员沟通的能力。 二、国际工程项目中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综合能力不强、人才流失严重 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机构的从业人员综合能力还不够强,缺乏国际金融知识,对当地的经济政策不甚了解,整体素质有待加强。此外,企业付出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培养出一批经验能力达标、专业素质过硬的海外复合型人才,然而这些培养出的人才又由于企业用人机制及海外项目的艰苦性而不断流失。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筹集困难 尽管我国境外施工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我国对境外施工企业贷款的比重却比较小,加之我国现行严格的信贷政策,即使有好的工程项目,也因其项目周期长、资金量大而难以贷到款。 (三)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成本管理水平低 目前国外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主要以各部门的自主管理为主,没有发挥制度的作用。成本控制仍以各项目不同年度纵向对比为主,未突出不同项目之间的横向对比,同时在成本控制中过于强调客观因素的影响,缺乏承包单位内部及行业间的经验交流与共享平台,致使海外工程项目承包单位的成本管理水平低。 三、加强国际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建议 (一)严格控制开支、加强项目的资金集中管理 境外施工企业要想盈利,就需树立节约意识,严格控制开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首先,需要控制人力成本,做好规划,合理使用,加强当地劳动力与外派人员的劳资管理,避免法律纠纷;第二,缩减材料设备费用,严控采购材料的质量,对成本支出做好有效监管,防止在进料、购置设备的过程中,形成道德风险;第三,资金管理要实行集中管理,财务部门进行项目资金的筹集工作,严格做好项目中的现金流量的计划,保证工程的正常实施;第四,强化国际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将海外人员的绩效管理与项目预算管理紧密结合,确保预算得到真正落实。 (二)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强化合同管理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既降低成本,保障资金运行,也是实现财务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在签订合同时,需充分了解合同货币汇率,并制定预期风险防范,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增强财务管理并合理分配成本,进而规避税额;其次对于合同中的技术部分,要把握技术条款,明确项目执行中承担的合同责任,确保成本控制的追溯性,有效控制风险。最后,财会人员要及时掌握硬通币与当地币的比价浮动规律,尽量在高价的情况下增加当地币储备,做好硬通币与当地币的配比,以降低汇率风险。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财务管理经验交流机制 境外施工企业要以国际工程项目对财务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多渠道、多形式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增强人才对企业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完善其文化层次、专业结构和实践经验,提高业务实践能力,以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的发展要求。 为了让优秀的管理思维和经验能够应用和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企业需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一方面项目内部应该建立起良好的部门间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让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满足财务管理对数据、信息的需求,以便提高财务整体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建立项目部财务人员与办事处、公司总部财务人员及时、顺畅的沟通渠道,保证信息能够及时传递,既满足公司对项目总体情况的及时把握,也便于及时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政策及指导方针。 四、结束语 考虑到海外工程的特殊性,企业需切实把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管理、由上层领导进行统筹,建立一个由上而下的、全面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体系,完善培养用人机制,推行人员属地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完善技术及汇率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经验交流平台,以此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水平,继而为国际工程项目的业务拓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研究 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活动日趋国际化,财务管理也明显出现国际化趋势。对财务管理国际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国际化现状 对策 一、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与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企业发展开始更多的实行“走出去”战略。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中国企业必须更改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的国际化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国际化策略对于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财务人员要想降低企业风险,就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评估战略风险,实现企业科学可控的做出战略决策;其次,财务人员为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就要在在实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指标衡量国际化的进程,识别出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设计可行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企业国际化战略进行监督。 2.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可行性 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等客观环境的变化既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企业实现财务管理国际化策略提供了外部条件。首先,近年来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表明,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需求集中于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而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贸易壁垒,也有利于外国资本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国内市场。其次,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不断加大对科学信息技术的投入,导致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大大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创造“共赢”局面,一些国家的相关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对新产品进行开发和经营,从而提高产品的边际效益,扩大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以减少新产品的开发成本。 二、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现状 1.企业面临多种风险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将越来越复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势必将面临多种风险,从而对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诸多风险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及管理风险是主要的三大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基本政策是否正确,以及法制是否健全等。由于国际化战略所涉及的投资一般具有金额大、周期长的特点,为了确保投资安全,企业要首先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是指利率、汇率、税率及资源等方面的风险,利率、汇率的波动将会对企业的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不同货币的汇率差异和波动将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时时关注汇率的变化趋势、评估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并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管理风险是指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不善、判断失误等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是指主观的、人为的风险。 2.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差异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出现了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趋势,并且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的认可,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在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如,关于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我国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而国际上按换入换出资产的市价入账;关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放现金股利,我国作为调整事项处理,而国际准则作为非调整事项;对编制现金流量表,我国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两种方法,而国际准则只允许采用其中的一种。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差异,我们在很多时候必须采用国际化准则,或将我们的报表调整为按国际化准则编报的报表。 3.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弊端,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企业尚未实现对信息的共享。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设置和业务流程方面趋于复杂化。但是同时,企业管理部门为了各自部门利益,不愿向同级部门以及上级部门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使得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财务信息。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甚至截留某一方面的信息,造成企业内部信息闭塞。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于一个不开放的环境中,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被攻击、截取甚至信息丢失、系统瘫痪等情况,给企业造成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同时,电子信息的保存对技术及环境也有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会计档案等的保存存在更大的风险。 三、相关对策 1.企业应当建立风险预警和健全管理机制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使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尤其应加强对经济风险的管理,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客观和科学的监测方法及时发现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损失,减少对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2.强化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了,新的形势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专业技能,才能符合财务管理国际化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将企业财务管理走向国际化。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外语水平,以了解国际前沿的财务理论与实务,按照国际化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等。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与实务水平。财务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从而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再次,财务人员要充分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结合本企业实际,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关键要素和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并识别、评估和应对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财务管理国际化至关重要,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财务管理国际化就无从谈起。企业应当建立集合产品开发、制造、营销、库存管理及与合作商的业务往来等于一体化的信息系统网络中,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及时了解企业运行情况,更有效的帮助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同时,企业内部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进行财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和升级管理等,保证财务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地运行。另外,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人员能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 4.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方面国际化的措施 为了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够实现趋同,我们应充分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国际趋同。 (1)优化我国会计规范体系,提高会计准则质量。从长远角度使准则实现完全趋同,我们应当逐步实现从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成功做法和验教训,采取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过渡措施。如,对于那些小型企业或者非上市公在一定时期内可允许他们执行有别于市公司的会计准则,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小幅度转换,等到条件具备,再要求他们采用我国统一的会计体系,从而实现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全过渡,这种做法符合国际化趋势。 (2)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提高综合实力。在会计准则制定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我们应我国所处的实际会计环境出发,立足有于我国经济利益的角度,本着“尽力趋允许差异、积极创新”的原则,以实现真意义上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另外,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密结合会计实务,提高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高校财务管理国际比较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发展及现状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发展过程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经历了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现代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发展过程。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阶段(建国初至1978年),高校执行“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期间高校全部的教育经费都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并没有别的筹资途径。国家设立了高校并具有其所有权,高校的全部事务均由国家负责,高校必须遵循国家意志去开展办学,服从和完成是这个阶段财务管理的主旋律。过度的宏观调控和长期的上令下行使得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明显不足。现代财务管理模式阶段(1979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高校执行“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1979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路线的建立,高校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制度也日益变化,高校拥有了法人地位,其日常事务突破了传统教书育人的范畴,渗入到对外校企合作,社会有偿服务,国际交流办学等多个领域。高校为了解决发展的内源性需求与经费相对稀缺之间的矛盾,在经费的筹措方面不再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发展为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利用教学科研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为辅;在教育经费的使用方面更加关注机会成本和时间价值,积极挖潜增效,规避财务风险,注重收支分析,千方百计的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为了与社会发展形势同步并适应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效能,“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应运而生。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由于高校个体的差异性,其执行的财务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当高校的招生人数不多、学科较为单一、教育经费较少,可以执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学校财务处是负责全校经费的集中核算、管理等工作的唯一部门;当高校的招生人数较多、学科较为丰富、教育经费较多,则通常执行“统一领导、二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处负责全校经费的集中核算,各学院和其他部门自行实施二级管理;当高校招生人数很多、学科广泛齐全、教育经费巨大,则通常执行“统一领导、二级管理、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处负责学校层面的经费管理和核算,各学院和其他部门自行实施二级管理并开展财务独立核算工作。纵观上述三种财务管理模式的运作,可谓各有利弊。“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集中核算”在集中高校经费、统筹经费管理方面效果显著,但在提高各学院部门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也欠缺明显。“统一领导、二级管理、集中核算”有其灵活的一面,促进了各学院部门在自身管理方面的积极主动,但也容易造成单位行政管理与财会管理相分离,甚至混淆管理权限和职责,降低了单位发展的成效。“统一领导、二级管理、独立核算”,优点是实行绩效工资制颠覆了“大锅饭”干多干少都拿平均工资的格局,明显提高了各学院部门开源挖潜的主观能动性,相对做到了单位行政管理与财会管理的统一;缺点是由于资源不平衡和财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各学院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伤害了部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收有时被放在了过高的位置可能会影响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国外高校财务管理先进经验借鉴 (一)俄罗斯“多向”筹资 俄罗斯的高校通过多种途径来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享受减免税收等相关利好政策。(1)扩大有偿教育。一是增加了公费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金额,有的高校还实行学费和住宿费每年按比例上涨的政策。二是通过立法取消了自费生招收方面的一些限制,不断增加自费学生的招生规模并增加学费和住宿费。根据俄罗斯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起俄罗斯高校的自费学生比例已经超过了公费学生,到2004年俄罗斯教育部所属高校的自费生比例已经达到79%,目前有的高校自费生比例已经超过了90%。三是积极开展函授教学,或是函授与面授相结合教学,因为函授比面授在教育成本上投入更少但在盈利能力上却更有优势。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大留学生招生比例,因为留学生学费要远高于本国学生。五是高校利用自身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结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公司、机构及个人开办专业技能培训,主题业务拓展,实用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在广开财源的同时还可以享受政府免税的利好政策,是俄罗斯高校赢得市场竞争、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方式。(2)开展商业活动。俄罗斯高校依法拥有校内相关基建设施、教学实习场地、体育场馆、实验仪器、教学设备等资产的经营使用权,并被允许运用上述资产开展商业活动。一是开办产品加工或制造公司、农副产品开发农场、科技文化咨询公司、经济信息咨询公司等校办企业创收。二是以资本或技术参股社会公司分享收益。三是转让专利发明和技术创新成果获得报酬。四是出租学校场地、基建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收取租金。五是金融市场投资获取股息红利和资本利得。俄罗斯高校开展上述商业活动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3)社会捐赠。俄罗斯高校注重吸收社会捐赠,有的高校专门成立了基金会和相关机构游说和管理捐款。捐款对象广泛,既可以是本国公司、机构、团体或个人也可以是国外热心人士;捐款金额也没有限制,多少均可。为了鼓励社会向高校捐款,俄罗斯政府对捐赠者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俄罗斯高校通过上述筹资途径使教育经费得到了较好的补充,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建设。 (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在英国,除了白金汉大学这所唯一的私立高校外,其他的高校全部是公立的。英国的高校历来有自治和自由的传统,拥有极大的自治权,对于来自政府的干预有一种本能的抗阻,不受各级政府的管理和控制。从英国高校的经费结构来看,除了学费、有偿服务或合作、捐赠等自筹收入外,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但也并不是简单的上拨下用,而是政府通过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会(HEFCE)来分配。HEFCE作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一个中介机构于1992年6月2日成立,具有协调政府和高校之间关系的联接和缓冲作用,1993年4月1日起负责政府财政拨款在各高校的具体分配工作。HEFCE一方面为政府教育大臣提供咨询,提出合理的经费分配原则和意见,另一方面协助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发展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HEFCE依据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评估状况进行拨款,鉴于英国政府对待教育拨款的主要特征是不干涉经费的具体使用,高校可以根据个体需求自行规划经费支出。具体到经费的管理方面,在英国,政府立法规定高校行政领导权由“vice-chancellor”掌握,虽然“vice-chancellor”字面上翻译为“副校长”,但却是英国高校首席行政官,拥有一切经济事项的管理权;而“chancellor”,即“校长”,却被立法规定为一项荣誉职位,并不主持高校工作。英国高校根据设立时间的不同,领导机构分为校务委员会或董事会。1992年前设立的高校领导机构为校务委员会,负责高校财务管理等全面事务(除学术活动由大学评议会负责);1992年起设立的高校领导机构为董事会,负责高校财务管理等全面事务。在财务管理方面,校务委员会或董事会负责现金流管理、经费运营、基建投资、房地产管理、课题经费管理等有关经济事项,监督教育经费及相关资产的使用状况并促进其利用效能。英国政府通过高等教育基金会分配经费给各高校,高校由校务委员会或董事会负责财务管理,两者都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国高校与英国高校有着截然不同的治理理念,在社会政治制度、人文传统上也有明显的区别。我国高校要成功借鉴英国高校的董事会制度,探索建立自己的董事会,进而健全社会支持和督促高校发展的长效财务管理体制还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去深入研究。 (三)荷兰、英国、美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 具体而言:(1)在荷兰,绩效评价最先是高校为解决经费问题而采取的自发性举措,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莱顿大学制定了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标准,通过量化和客观的绩效指标在各院系间以自我评估的方式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价,并作为下一年度给各院系划拨科研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此举一出,引起了荷兰政府的高度关注,并在政府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款方面采用了类似莱顿大学的“有条件拨款”体制,取代了之前的“双重支持”体制。在1985年和1988年,荷兰教育部先后发表了《高等教育:自治与质量》报告并制定了《高等教育与研究计划》。前者明确将质量控制体系的发展作为高校由国家控制向自治转变的一个重要条件,后者则着重高校绩效评价作用的落实。在政府层面,绩效评价成为了教育拨款的重要参照,其中第一年至第四年学生人数和授予学位的人数这两个绩效指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层面,由于获得政府及教育部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推动,绩效评价也逐步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各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创建如雨后春笋,总体归纳分析,主要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指导思想,在相应的质量维度下结合基准比对,对资源使用效益、办事完成率、人均经费额、预算支出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量化测评,为高校了解投入、过程、产出提供了一整套统计参数。由于其直观量化和科学高效的优势,在指导办学运营,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作用日益显著。(2)在英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便可见端倪。当时英国经济严重衰退,生产力普遍下降,导致财政赤字频频,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英国高校被指责效率不高,无法按社会需求提供足够的高质量人才,并且与工商业分离,缺乏竞争,成为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成本核算部门。作为公共部门,如何改进绩效,以最经济的手段,花最少的钱,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成为英国高校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价也逐渐提上了政府议程。在整个撒切尔和梅杰时代,各种高等教育报告书、绿皮书、白皮书和法律层出不穷,其中都不同程度的包含着高校绩效评价的内容,尤以1985年的《大学效率研究指导委员会报告》最为著名。该报告针对大学领域的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率问题,对当时负责教育经费拨款的机构大学拨款委员会(UGC)、大学校长委员会(CVCP)、高校本身、政府都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其中在对大学拨款委员会和大学校长委员会的共同建议中明确指出应制定一系列包含投入和产出的绩效指标,使其在各高校中加以运用,并使之用于各高校间的比较。该报告将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分类:内部指标,反映学校自身特点;外部指标,反映高校学科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运行指标,反映办学运营的效益效率情况。其中财务绩效评价侧重于运行指标,按照“3E”原则,通过其中的生均成本、设备利用率等具体指标来体现高校获取资源的经济性、使用资源的效率性和实现目标的效益性。英国政府对该报告中提出的将绩效评价方法作为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给予了非常正面的肯定,并认为高校定期公布绩效指标有利于高校间的相互比较改善高校财务管理,促进公共资金的高效使用。1986年,大学校长委员会联同大学拨款委员会对绩效指标也作出了分类:输入指标,反映高校人力、经费等可用资源;过程指标,反映高校办学过程中有关资源使用率、管理行为等情况;输出指标,反映高校教育产出质量。上述指标比较整体的反映了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3)在美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发展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高校声誉排行研究活动,但实质性的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当时新设立高校的不断涌现,如何改善教育经费、办学物质等有限资源的管理成为了美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各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涌现也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随之建立的 “资源需求预测模型”,通过将生均学分成本作为院校效率基准,帮助高校财务人员确定拨款重点和绩效水平。到了20世纪80年代,政府更为关注高校结构中比例最大的州立高校,各州高校逐步采用以绩效拨款、绩效预算、绩效报告为主要形式的绩效责任考核机制,相互间也更为注重比较资源使用效率并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到2000年,美国已有37个州的高校拥有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相应指标最多可达37个,通过总的学生学时、单位成本、教学人员工作量、生产率等绩效指标使高校的经费使用更加体现效率原则。虽然我国与荷兰、英国、美国国情不同,但高校教育经费供给与需求间的普遍客观规律是一致的,在经费使用上讲求经济、效率、效益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西方国家高校在财务绩效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这对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高效利用和教育质量的蒸蒸日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国际化的财务管理人才。从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与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构成入手,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财务管理;培养模式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际化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鉴于此,许多高校纷纷确定了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意义 作为一个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将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国际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经济金融全球化呈现出如下新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市场交易手段和方式不断创新,交易量迅猛增长;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全球并购活动频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经营和配置资源;WTO、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在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对我国企业经营的金融市场环境、筹资和投资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将是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面临的重要课题。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要求高校更加注重对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通晓国际会计准则和事务,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起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三大发展趋势。世界许多国家都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010年7月29日,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需要 自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内涵 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属于国际化专业人才之一,目前我国对国际化专业人才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和固定的标准。 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专业人才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 国内学术界就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内涵界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从能力素质方面对国际化专业人才进行界定;第二,从文化知识背景、技能要求及素质结构等方面界定;第三,强调国际性。尽管学术界对“国际化专业人才”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国际化专业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专业人才。 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和技能。第一,拥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独到见解以及强烈的创新探究精神;第二,拥有财务管理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很强的国际化知识结构体系;第三,熟练掌握国际财务金融惯例和规则;第四,积极参与国际财务金融活动;第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很强的现代信息处理能力;第六,拥有超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养。 三、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方法与手段,其中实现方法与手段又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管理与评估三个方面的内容。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其他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陆续采取措施加强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途径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例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引入英国和加拿大财务管理职业资格考试来培养国际化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则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国际化。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第一,制订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将国际化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如清华大学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在各行各业起引领作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型人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将“国际化”确立为财务管理本科办学特色,大连民族学院提出要培养“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一些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出现“国际化”、“国际视野”或“全球化”等词语。 第二,开设国际化的课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均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讲授或中英文交替讲授,一些重点高校还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学、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研究、国际史、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等,这些课程反映了国际社会、政治、历史、法律、文化、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能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此外,许多高校加大了引进国外优秀财务金融类教材的速度,各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国外大学专业教材,高校在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例大大提高。 第三,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在“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下,许多高校一方面邀请国外学者来本校讲学和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派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此外,一些高校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迅速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第四,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般高校都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一些高校还开办了网上教学、财务金融实验室。部分高校推广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尤其是最新国外财经案例)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一些高校通过开设各类财务管理实务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第五,建立教学和人才质量评价系统。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第一,通过定期听课、开座谈会、集中交流、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考核、指导实验或实践、指导(辅导)毕业论文等方面进行常规监控;第二,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来自于教育部门和社会三个方面,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科技创新能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估等方面。 (二)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等,与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第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与我国本科教育所处的环境不相吻合,存在定位较为广泛和过高的问题。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此外,本科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满足高级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而能直接从事财务管理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未建立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国际化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境况,尚未形成系统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尚未开展国际化课程教师资格认证,导致部分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数门国际化课程,例如开始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等课程,增加了现有课程的国际内容,但这些课程和内容之间缺乏逻辑衔接,呈碎片堆积状况;课程名目混杂,边界不清;内容重复或遗漏。 第三,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千校一面”,缺乏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造成“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此外,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仍然沿用“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和手段没有广泛使用;教学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第四,缺乏科学的国际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注重对校内教师的监控,缺乏对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环节的监控;注重对教师授课的监控,缺乏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监控;注重终结性评价,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我国当前对财务管理人才质量的评价多停留在表面上和数量上,忽视质量;评估过程不规范,评估方式单一;评估结论不科学;重视外部评价、忽视内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并未涉及国际化方面,抑或对人才的国际化评价偏主观,缺乏客观的指标等等。 四、优化高校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就是要明确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的选择,做出取舍。高校要避免“高大全”的目标定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准确地界定培养目标,比如,除少数研究型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可以将财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财务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即以企业而不是机关或事业单位为顾客,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研究或教学为导向。只有这样明确定位,并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式等方面强调实践教学和应用训练,高校才能培养出大量符合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第二,引入国际化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体系。目前,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包括:美国管理会计师(CMA)、财务管理师(CFM)、财务策划师(RFP)、注册理财规划师(CFP)、美国财务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国际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等,这些职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的机构主办,其培训计划和大纲能反映会计、财务管理、金融领域最新发展态势,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根据学生英文水平和专业程度,引入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考证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对接,使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相一致,在内容上与执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基于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师作为国际化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化课程的效果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要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首先要有一支较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高校应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一方面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培训、攻读学位、合作科研;一方面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华访问和讲学、聘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名师)等,开展院际、校际和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运用国际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录音、录像、投影、电视、网络、语音实验室、卫星传输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课堂教学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实践课堂教学方式,如开展多媒体、远程和个性化财务实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的全球市场环境中进行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活动。 第五,改革教学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首先,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督导专家、学生信息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评教等构成的、约束、培养和激励机制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其次,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国际财务管理论文: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实务分析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家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国家间贸易的频繁使得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选择哪些结算方式对于经济风险较小是当今时展的重要话题。本文将对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进行相应的介绍,并对结算风险的观点进行相应的介绍。 【关键词】国际;结算;风险防范 一、引言 国际结算是指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密切交往发生的以货币表示债权债券的清偿行为,其中国际结算中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其中有形贸易中引起的国际计算称之为国际贸易结算。无形贸易引起的国际结算为非贸易结算。国际结算的出现可以促进国际将经济的交往,促进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实现。国际结算可以为本国创造巨大的外汇收入,引进外资繁荣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结算风险的防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际结算的方式 (一)国际汇兑结算 国际汇兑结算方式时一种比较普遍的结算方式。国际汇兑结算的完成需要汇款人,接收人,汇出银行和汇入银行的共同参与方可完成,汇款过程是付款方由银行转汇给收款方。国际汇总结算之前付款人需要填写境外汇款的申请书,同时还要加盖银行的印章,同时要向汇出银行提供相应的发票,汇出银行将这些文件通过加压的形式发送到汇入银行,汇入银行在将加压文件解付给收款人。 (二)托收结算 托收结算方式是由出口方向进口方收取各种款项的一项结算方式。托收结算包括跟单托收和光票托收。跟单托收是将进口产品运到进口方,把相关的手续交给银行处理,托收银行在将进口商付款以后把货运等相关单据交给进口方。光票托收结算是指委托人交给托收银行汇票,这些汇票实现向国外债务人的支付。 (三)信用证结算 信用证结算是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并且在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基础之上,凭借有关的单据向指定的收款人汇款的方式。 三、国际结算中的风险分析 (一)汇兑结算 1、汇兑结算就是出口商经货物发给进口商,但是货款是在货物到了进口商手里才能进行支付,这样就相当于将所有的出口货物的凭证交到了进口商手里,是一种先进货后付账的形式,这种情况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汇款什么时候能到位这个完全由进口商决定,这就要看进口商的信誉,如果进口商的信誉地下就会容易造成货物的丢失,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出口商的经济利益。 2、货到付款的形式有寄售和售定之分,这两种形式的差异点表现在付款时间上的不同,一般出口企业愿意选择售定方式进行交易,当出口商和进口商达成一致时签订有效的合同在进行付货的教育。 3、预付汇款的方式是指进口商井货款先输给出口商,出口商在接收到进口商的有效单据在进行发货。由于预付汇款设计到数量较大的金钱交往,往往采用定金预付的方式。 (二)托收结算 1、进口商和代收银行的风险:如果出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进口商在交易过程中寻找各种理由拒收货物,这样会对进口商的信誉造成一定的伤害。同时代收银行与进口商关系进行经济利益的协商,串通起来容易发生骗取货物的行为。 2、进口国家的风险:进口国家可能会因为战争等各种事故导致得不到正规的进口许可证,这样就会出现进口国家不能按时付款,在进行进口时,这些意外情况不得不提高警惕,尤其会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影响的问题。 3、财务风险:如果当出口商按照进口商的要求将货物发出去之后,进口商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各种理由拒绝付款,这样就会导致出口商汇款收回失效,如果出口商寻找各种理由付款,其中的所有费用损失均为财务风险。 (三)信用证方式风险 信用证的结算方式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信用证结算方式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定的金融便利,解决了买卖双方及其不信任的矛盾,但是在国际结算中依旧存在着很多风险。 四、防范结算风险的措施 (一)风险回避 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回避是从根本上对付风险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回避完全可以降低甚至避免风险发生的机率。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出口商准备与一家外国公司发生贸易往来,首先要对外国公司的资金运作以及信誉进行充分的调查,确定其资源运作正常并且信誉良好在于其开展贸易交往。只有对那些资信条件比较好的公司才可以选用汇付的结算方式。进口商和出口商都要意识到结算风险的出现会使双方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进口商和出口商要签订有关条约,选择好结算货币,本币作为结算货币产生外汇风险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在交易过程中需要用外汇结算,要争取实现在出口用硬币,在进口用软币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结算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交易前与贸易目标国政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出口商与贸易目标政府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是一种寻求政府保护的有效方法,出口企业要尽可能与目标国政府签订官方协议,保证贸易过程中风险降至最低,同时也有利于贸易过程中的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依据。 (三)对双方的合作进行风险评估 出口国要对进口国的政策以及经济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如果政策和经济环境都很好,那么将会大大降低贸易过程结算风险的出现,同时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的形式,调查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支持率以及各比对外贸易风险和利益的对比率进行调查,准确的估算出风险情况。 (四)签订官方承认的信用保险 随着国际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很多国家的企业为了鼓励本国开展进出口贸易,往往会在对外买一企业中提供出口贸易保险,这些保险当对外企业在进出口风险过程中遭受到损失会给予一部分赔偿。因此为了有效避免结算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可以选择签订官方承认的信用保险,这样当风险发生时候可以得到一部分补偿,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济损失。 (五)建立有关的信用管理部门 我国外贸企业中往往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这样就会导致外贸过程中出现问题,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很多外贸企业内部并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这样就会导致风险预见性低,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少,这无形之中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因此外贸企业要建立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是一个专业性很强,同时综合性很强的工,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要选择专业人士进行信用管理的工作。 五、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国际之间的贸易日益紧密,国际贸易与其他行业的风险相比较大,并且风险存在于每一个环节,风险的出现会对外贸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结算在贸易过程中处于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过程中要树立结算风险的防范意识,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如何避免国际贸易中结算风险,实现资金的正确周转是一个值得谈论的问题。本文从风险回避,交易前与贸易目标国政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对双方的合作进行风险评估,签订官方承认的信用保险,以及建立有关的信用管理部门五个办法对结算风险的防范进行了有效的讲解,希望能够为国际贸易过程中结算风险的防范有一定作用。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对目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电力工程的预结算编制也得到不断的创新与改进,当前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于正确的进行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编制。文章将对当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质量方法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方法 1.前言 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内容是电力工程施工的主要依据之一,计价计量的其他依据还包括签订的合同,因此签订的合同中工程预算是确定的,也就无需再进行改变,合同的总价格也就相当于预结算价格。一般来说电力工程预结算具有统一性的特点。在清单计量项目制定工作方面要遵照规定的价格。计价标准一律要求统一。目前在我国,对于电力工程预结算价格管理还未形成正规的市场体制。因此,应当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监督电力企业尽量节约使用能源资本,既要减少能源资本的过度耗损又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总体质量。 2.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2.1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奖惩系统,对于预结算报表缺乏有效合理的控制,并且许多组织施工的单位员工素质不高,其思想认识不够深刻,电力工程量由于这些原因往往过多,并且在工程的周边环境较为复杂,许多地质勘探工作不够精确,设计思想无法满足现实情况,对于工程的施工不断的进行调整导致工程量不断增加,在工作上导致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容易出现疏忽。 2.2重新核算的情况 对于电力工程质量进行二次复核的时候,容易将包含在内的工程质量内容进行重复核算,一些真正需要进行复核的内容却没有涉及,因此使得二次复核过程充满着错误,虽然制定了合同,但是对于双方当事人的约束力不够,许多条件存在着偏差。 2.3工程材料的价格控制缺乏合理性 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电力工程材料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有效的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对于工程材料的价格控制缺乏合理性,使得材料市场越发不健康,价格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在整个电力工程计价中,材料价格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因此工程材料的调控对于工程效益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3.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策略 工程的利益不受损害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编制质量,每一个施工单位都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3.1平衡各方利益 工程建筑市场日趋激烈,因此为了稳固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应当在工程投标中做到胜出,企业能否更加良好的发展依赖于工程能否获得利润,企业经营决策以及成本控制等活动也受到其影响。对于各方利益加以平衡,处理好各方关系,协调好各方工作,对于工程项目投标工作要严格管理,配备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对于工程预结算工作进行负责,为了刺激预结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当配套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检验,成立专门的计算部门,为预结算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保障。 3.2提高预结算编制人员的素质 对于工程的定额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预结算编制人员来掌握,对于工程使用的计价清单需要对于相关内容和规范加以熟悉,使用相关的计算方法来灵活掌握工程结算。随时更新关于计价方面的信息,并且做到正确应用,认真观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形,对工程项目大部分的结构和技术工艺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据有关条例,找出索赔原因,并加以解决。面对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其的价格定位要灵活控制,基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应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督导员工继续学习和深造。 3.3严格依照合同进行预结算 合同是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基础,依靠合同来完善预结算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公平原则来签订工程合同,电力工程建筑市场的主导是业主,在拟定合同中要避免违反公平原则的签订条件,虽然可以扩大业主的权利,但是违背了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并且依据市场风险进行定价,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认真贯彻合同的约定,对于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予以明确规定,提供工程预结算的良好依据。 3.4汇总收集预结算资料 在开始电力工程施工之前,应当搜集汇总相关资料,有利于保障预结算工作的整体性,顺利开展预结算工作,斌且减少核算过程产生的争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预结算人员应当搜集工程材料,包括项目合约、设计图纸、机械设备价格等,在确认工程施工以前进行合理分工安排,保障材料的完备性。有的工程项目往往要经过几年才能完工,因此保障材料的充足性是施工能够持续的关键。 3.5避免遗漏 遗漏的情况会导致企业收益受到损害,为了有效的避免遗漏的情况,结算人员在项目一开始的时候就应当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的预结算,根据对比工程投标清单以及项目预算图纸,从中找出偏差项目、遗漏项目等,比如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除此之外,须在工程施工时着重搜集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并保护好索赔的证据。 结语: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电力工程企业的经济体制结构也在发生转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质量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非常关键,文章对于预结算对于电力工程企业的意义进行分析,企业应当加强预结算工作的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水平与能力,从各个项目环节入手,对于预结算工作中的各个问题加以彻底解决,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的结算编制浅析 摘要:结算编制工作是电力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在竣工结算编制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论述了如何提高电力工程结算的编制水平。 关键词:电力工程;结算;编制 0前言 如何把已实施的工作内容,该得的利益,通过竣工结算反映出来,而使自身利益不受损失,是每个施工企业均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竣工结算也是施工企业考核工程成本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是总结和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依据。电力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电力工程的结算也有别于一般工程的结算。 作为电力工程结算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施工方根据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进行工程量的计量与计价。如果采用的是固定总价合同,没有变更的话,那么直接向业主申请结算报告,合同价等于结算价;如果是综合单价合同,施工方根据施工图准确算出工程量,乘以综合单价,加上设计变更增加费用、其他索赔增加的费用,就构成了向业主申请的结算价。施工方结算编制人员编制完成汇总后,经本单位相关人员审核后,在规定时间内向业主递交结算报告结算书,等待业主最终的确认,以下从几方面谈谈电力工程的结算编制。 竣工结算的前提是企业领导重视,建立结算组织机构 在现行的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企业在投标竞争中获得任务,但所接任务能否盈利,又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这就牵涉到经营策略、日常生产和成本管理、竣工结算等一系列环节,企业为保证综合效益,应正确处理好各环节的关系,为此要求企业领导能尽力保证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在重视投标工作的同时在结算编制方面也应配备足够的高水平的人员,让其参与投标决策分析。另外,为调动结算编制人员的积极性,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条件,对相关工程的结算成果进行检查考核,同时还可建立以公司、项目部、现场核算相结合的一整套的成本管理体系,为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很好的组织保证。 编制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是编好结算的基础 2.1 能正确理解定额内容,准确套用定额项目,能对定额项目单价进行必要换算,能准确理解和运用合同条款对该调费用进行调整。 2.2 要及时掌握计价信息,(如各地的补充定额、规定调整的计价文件等)并能吃透精神,准确运用。 2.3 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工程现场情况, 掌握各分部工程的构造做法及施工工艺, 进行必要的签证和费用计算。 2.4 应懂得必要的法律知识,能主动把握索赔起因,根据索赔程序,利用索赔技巧进行索赔。 2.5 针对新材料、新工艺,能利用定额原理自行组价等。 为实现以上要求,就需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考试,如定额交底、预算编审人员资格考试(初、中级)、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等。同时,应建立个人利益与其水平及效果挂钩的制度,督促职工自我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3、签定公平合同条款, 为结算编制提供必要条件。 无论是电力工程还是其他工程项目,最终都要以合同为主要的依据,因此,合同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就显得十分的关键。从招标阶段,开始研究和关注的投标文件和工程结算的条款,直到完成整个合同。由于投标报价是投标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标书中的任何一个承诺将成为结算的依据。 从理论上讲,合同的订立应遵循公平原则,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难以判断一份合同的公平程度,所以承包商为签订一份有利的合同,仔细研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特别是关于合同范围、价款与支付、价款调整、工程变更、不可抗力、工期、保险、违约、索赔及争端解决等条款,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当事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为最后的结算提供合法的依据和基础。企业、项目部主管合同负责人要一起参与合同洽谈,在洽谈中更好的理解合同精神和执行合同。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所签各种资料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以防利益损失。 注意收集与工程结算相关的资料,为结算编制提供充分依据 在电力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与结算工作相关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十分必要,一方面它可保证结算编制内容的完备性,另一方面可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审核时产生过多疑问和矛盾。所有这些资料都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相挂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工程的结算价款有关。 4.1 工程承发包合同,它是结算编制的最根本最直接的依据,因为工程项目的承发包范围、双方的权利义务、价款结算方式、风险分摊等都由此决定,另外结算中哪些费用项目可以计入。 4.2 图纸及图纸会审记录,它是确定标底及合同价的依据之一,也是电力工程结算编制的依据之一。 4.3 投标报价、合同价或原预算、中标书,它是实际做法发生变化或进行增减删项后调整有关费用的依据。 4.4 变更通知单、工程停工报告、监理工程师指令等。 4.5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记录、原始票据、形象进度及现场照片等,或调整、如何计算也都以此为据。 4.6 有关定额、费用调整的文件规定。 4.7 经审查批准的竣工图、工程竣工验收单、竣工报告等。 5、做好电力工程量计量与计价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电力工程是按实际工程量结算的,由于大多数电力工程招标时采用的是初步设计图纸招标,而结算时是采用施工图纸结算。作为电力工程结算编制人员,应该按施工图纸算准工程量再加上设计变更工程量部分以及索赔的费用,计算出工程的结算总造价。对于变更部分计价,根据合同规定的变更估价的原则采取相对应的计价原则。对于已标价的清单中有适用的,采用该子目的单价,有类似的就参考,没有的可按照成本加利润原则由双方协商后确定。关于非乙方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的计算.作为乙方应根据合同相关条款,根据所收集到的有效资料,及时地提出索赔报告和索赔依据,因此作为电力工程预结算人员,一定要正确把握工程索赔量价,使工程合同既能顺利进行,又要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也不损害已方的经济利益。 6、正确处理好公共关系是搞好结算的重要手段 结算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搞好电力结算,施工方除充分考虑自身因素外,还应正确处理与其他相关单位及人员的关系,同他们建立必要的经济合同关系。在工作中建立友好的协作关系。在各方面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合同履行上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来润滑结算各环节,为搞好结算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电力工程的有关结算工作,最终需要经过业主方和乙方双方的认可,作为电力工程项目的业主一方,他有可能自己进行审核,也有可能会委托其他的中介机构进行有关结算的审核,如果由其他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就会产生三方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作为施工的一方应该在结算过程中把彼此的关系理顺好,做到有理有据,不要危害第三方的相关利益,并且在工作中建立互信共赢的局面,让最终结算结果做到彼此满意。由于我国的电力工程项目大多由国家进行投资建设,所以作为一个电力工程项目,在进行电力工程结算以后,国家或相关行业部门还要对工程的决算情况进行审计,这就决定了每个由国家投资的电力工程的结算工作,都会牵涉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7、总结 总之,搞好结算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而作为一个电力工程的施工企业,电力工程结算编制工作,无论是从组织机构的建立,还是到结算的最终结果的确定,都不能放松,这样工程结算工作才能做好,并为企业获得较高的盈利水平。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浅谈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探讨了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内容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用电量需求加速, 电网建设发展快、投资大。电力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 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使之更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 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为决策层提供强有力管理依据, 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如何才能既快又好地做好工程造价的审核, 特别是预结算的审核呢? 一、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1、审查工程项目是否符合规定 在审核中,查看定额编号、工程项目名称及规格,查看设计标准是否符合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要求有无任意变更项目、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问题;工程预结算的价值是否突破概算价值,有无超合同的现象,并分析工程结算超合同的原因;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应实行招投标的项目而未招投标情况存在。 2、审查工程量的真实准确性,把好工程量计算关 工程量审核是结算中最基础的数据。它直接影响计算直接费和其他各项费用,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工程量的计算是编制结算最繁琐的环节,计算规则多,工程量大,最容易出现多算、重算或漏算。因此,必须根据竣工图纸及其他相关资料以及现场情况,对工程量的准确性进行严格核实。有重大设计变更的工程量,应由设计单位修改设计图纸并出具设计变更通知书,还应附有工程量变更预算书,经相关部门会签后报省公司批准后方可纳入结算。 3、审查定额套用是否符合规定 工程造价定额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法令性,它的形式和内容,计算单位和数量标准任何人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提高和降低。在审查竣工结算套用定额时应注意各专业的适用范围及使用界线的划分,套取定额编号计价时,必须看清定额的工作内容和材料含量,防止低工程套高定额子目或已综合的价格却又分成几个子目重复计算计取费用。 4、审查工程取费标准比例是否符合规定 取费主要审查有无人为提高取费类别的现象,取费类别与工程类别是否一致。取费应根据当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及规定,结合相关文件如合同、招投标书等来确定费率。审核时应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执行的取费表是否与工程性质相符;费率计算是否正确;价差调整的材料是否符合文件规定。 5、审查材料价格等是否合理 对装置性材料进行审计时主要审查有无价格不实,价格与实物不相匹配、是否进行招投标采购,这些都可作为疑点进行深入调查,通过向有关人员了解或进行市场询价来求得解答。目前电力工程设备、主材价格均要求按照省公司招投标的中标价格。 6、审查工程项目的隐蔽工程记录,变更签证单 在工程结算中隐蔽工程的签证常引起争议,因为签证人员往往在重视技术及时间的前提下,忽视了计费问题,结果签证中出现了在定额内已包括的内容重复签证的现象。再者建设单位的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掌握施工内容,做到签证内容与施工内容相符合,在现场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在签证单上只体现工程量和施工内容,绝不能体现工程费用。 二、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1、在激烈的工程建筑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稳固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必须要做到在工程投标中胜出,但是对于赢得的工程能否获得利润,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正常的经营活动和成本控制、工程收尾结算等相关环节。企业要做到平衡各相关方利益,必须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企业领导者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协调合作,对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严抓的同时,还要在工程预结算工作中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积极带动其参加工程项目的投标工作。为了激发预结算编制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提供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对预结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检验,专门设立包含企业、工程项目部门、当场结算的综合成本计算部门,为预结算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2、要做好工程预结算工作,预结算编制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工程中的定额知识,并对工程使用的计价清单要做到熟知及规范掌握,对于工程结算中需要使用的计算方法要灵活掌握。要清楚定额工程如何套用,能够快速进行定额工程的单价转换计算。要知道综合单价的组成模式,要正确运用合同中费用调整的方法。随时更新关于计价方面的信息,并且做到正确应用,认真观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形,对工程项目大部分的结构和技术工艺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据有关条例,找出索赔原因,并加以解决。面对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其的价格定位要灵活控制,基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应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督导员工继续学习和深造。 3、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是靠合同完成的,它是否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合同是否完善。工程合同的签订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电力工程建筑市场的主导是业主,业主往往在拟定合同时,主观臆断地提出了许多有违公平原则的条件,这些条件无形中扩大了业主的权利,减少了应尽的责任义务,违背了要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但反观另一面,由企业依据市场风险情况进行定价是合理科学的。因此需要企业严格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分析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尤其是合同的包含范畴、支付费用、协调价格、工程变化等,必须在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确定,为将来进行工程预结算提供良好的依据。 4、企业开始电力工程施工后,需将相关预结算工作的材料详细的搜集汇总,这样既可保证预结算工作的整体性,又能促进预结算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减少核算时的争议。所以预结算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搜集汇总工程材料,重要材料包含:工程项目合约以及相关的补充条件,经过认定的项目整体设计图纸,机械设备的价格要严格按照规定的价格标准,报价投标书,项目施工准则,相关的技术认定等,在确认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分工安排,保证材料完备。由于工程项目完工需要几年时间,所以要确保材料能够充分体现当时的施工情况,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预结算。 5、遗漏是工程预结算编制中最容易产生的失误,遗漏会导致企业收益受到损害。要有效预防遗漏,即结算编制人员在项目开始时,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的预结算,比较项目预算图纸与工程投标清单,从中找出偏差项目、遗漏项目等,比如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除此之外,须在工程施工时着重搜集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并保护好索赔的证据。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件和图纸都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整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在工程项目结束时更好地行使索赔权利。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有效方法探究 【摘 要】 文章通过对预算和结算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纠正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更加合理确定电力工程造价,达到预期有效的目的,从而保证目标管理的实现。 【关键词】 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控制方法 目前,电力建设过度的竞争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施工单位的过度签证,导致了建设单位过分的压价,进而使合理的工程造价严重的失真。电力建设工程竣工的决算是电力施工企业根据招投标文件、中标结果、合同的规定内容完成的全部的承包工程,通过相关部门竣工验收,质量的合格,符合要求后,承包单位向发包单位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工程结算直接影响着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利益,结算编审过程中由于工程造价的编审人员的地位和目的有所差异,编审程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差距是很正常的,如果差距太大,就会压制造价或高估预算。 一、工程造价结算失真原因 (一)、一些审核结算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进而导致的多报失真现状。 (二)、建设的单位在发包合同和现场签证时用词不谨慎,导致了结算和实际的预算有出入;施工单位对结算压的太紧,来提高结算的工程造价。 (三)、在电力工程量的计算方面,电力工程量计算是根据施工图、设计的变化关系和国家统一计的规则编制的,是结算编制的根本。 (四)、在材料价格方面上,根据电力工程所需的材料型号和材质不确定,也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五)、在费用的计算方面上,不按照合同要求设定金额,或者是因为合同上用词不严谨所导致高额定价都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二、工程施工中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尽早做好结算审核工作 在电力工程量的清单模式下,合同的执行过程就应该展开工程的结算工作。首先就是要对合同变更的审核,其次就是对工程清单项目的进行审核,因为电力工程量项目做出及时的核算,能很好的对工程的整体造价进行控制,及时的了解项目实际的投资状况。 (二)、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 电力工程量是工程费用的主要载体,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隐蔽性,确定电力工程师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审核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结算上报的工程和实际工程量有着较大的出入。 (三)、工程单价套用上的审核 套用单价的审核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套用定额单价审核,对电力建设项目内容和电力施工图是否一致进行审核;2、换算定额的单价,直接套用在单价的基础上,对换算的内容进行审核;3、对补充定额进行审核,是对人工与机械单价的合理性编制的依据与方法是否准确的进行。 三、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 (一)、偷工减料,项目减少但是价格却没有减少。在电力工程中,电力施工材料价格往往会出现在定额规定中,但是实际上要根据市场的价格进行调整,材料差也是电力企业工程造价审核结算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可能会采用一些手段规避材料差,例如在电力施工材料的使用上,以次充好,或者对取消的项目不上报,造成了电力工程造价上的虚增。 (二)、有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上不采取定额报价的方式,却采取议价,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电力工程虚价的存在。 (三)、利用各种手段抬高工程造价,例如有的建筑单位抓住了要赶工程进度这一情况,索要赶工费用,但是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化设计时,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索要变更设计的费用,对这些需要减少的变更并没有减少。 (四)、招标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电力建筑招标过程中到多采用实物工程量的清单进行招标,施工单位通过委托方的实物工程量的清单进行报价。 四、控制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一)、分组计算审查法 这种方法是把预算中的项目分为若干个组,把有一定联系的编为一组中,审核和计算在同一个组中的分项工程量,电力工程量中相同和相似的计算基础,判断同一个组中其它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二)、全面审核法 实际上是审核人员重新编制的电力施工设计图的一种预算。首先要根据电力施工设计图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进行的工程和审核对象进行比较,根据定额和单位的评估价格来核实对象的价格。 (三)、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和全面审核法差不多,和全面的审核相比就是审核的范围不同。这种方法主要侧重的是电力施工计算部分价格相对高和所占投资的比例的一种分项工程量的审核方法。 (四)、分析对比法 在总结和分析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基础上,找出同类的造价和电力施工中所用的工料消耗,根据用途、结构形式和地区的不同,将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指标整理出来。然后,将这些指标进行审核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工程进行重点审核,并分析其原因。 五、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注意的事项 (一)、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必须和施工方得合同相联系 施工合同是承包人作进行的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付款合同,电力施工合同具有一些属性,例如平等自愿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在审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电力施工合同的原则和具体意义,遇到问题时及时的解决,作出判断。 (二)、搜集资料,严把结算审查 电力工程竣工的资料包含:电力工程竣工图、设计的变更、主要材料合格证等,对工程不大的变更,可以在施工图上标明,不用重新制作图纸,对于电力工程量变化较大的要重新制作设计图。计划变更的通知必须由原有的设计单位下发,对一些工期较长的工程,价格的幅度很大,必须要分期对主要的建材建设单位进行价格的签证。 (三)、补充费用可否有依据 设计的变更部分,必须具有设计资格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才是合法有效的。变更原因造成的费用要相对减少。慎重对待电力工程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定价,就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价格和品种。 (四)、熟悉专业知识,讲究职业道德 预算人员不仅要熟悉定额的计算,还要全面了解电力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很好的进行定额的计算。预算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电力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结 施工管理是企业的重要指标,在施工管理中,要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控制了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工作。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以及质量改善措施 【摘 要】自改革开放一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那么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斗争中站稳脚跟,就要做好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预结算编制直接关系着电力工程经济价值,对电力工程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确保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尤为关键。本文主要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特点及其质量改善措施两方面内容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特点;质量改善措施 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是决定电力工程造价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改善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是做好工程建设计划、投资管理、工程造价的重要条件,对提高电力工程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特点概述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是电力工程后期电力工程项目开展的重要依据,电力工程企业在预结算编制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操作,确保预结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从而为后期工程项目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那么一个电力工程企业要想做好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首先要了解预结算编制的基本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具有一定的法定性能。电力工程项目价格在项目各个环节都比较稳定,它的这一特性降低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难度,是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电力工程各个项目的价格计算标准十分统一,电力工程企业在清单计量项目制定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定价格来进行,不得有按照自身意愿进行相关操作。第三,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对电力工程质量及进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够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投标环境。 2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现状分析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对电力工程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影响,那么要发挥其积极影响,需要全面优化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就目前我国电力工程企业预结算编制工作实施状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最为突出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点,部分电力工程企业对预结算编制工作质量管理监督的力度不够。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发现自身内部预结算编制工作存在一些小问题并没有及时解决,没有建立严格规范的奖励惩罚制度,从而导致预结算编制工作内部一片混乱的状态。另外有些员工素质偏低,对预结算编制工作的认识力度不够,从而在预结算编制工作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预结算编制工作流于形式化,并没有发挥其本身的功能性及作用。第二点,为了电力工程质量,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复核,一些复核工作人员在复核过程中不够仔细认真,从而导致有的工程项目审核了多遍,而有的项目却被忽略,从而导致复核人员在二次复核中出现错误,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电力工程整体质量。第三点,工程材料价格不稳定,工程材料价格的上下波动及价格市场的不健康竞争会加大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难度,会致使编制工作人员无法合理控制预结算编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改善措施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是电力工程企业内部的重要工作内容,是电力工程项目合理化进程的关键,所以要全面把握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那么要从根本上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还要从源头做起,同时控制预结算编制工作的全过程。以下是笔者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改善措施分析: 3.1 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 (1)做好准备工作。要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应从源头做起,在开展预结算编制工作之前应全面搜集相关材料,比如电力工程勘察地质报告资料、工程施工图纸、施工环境资料及各类标准图集等,另外还要对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电力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为预结算编制收集工程计价依据,以此来确定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方法。 (2)预算与施工相结合。在计算电力工程量之前应充分了解工程额定总说明及相关附注,清楚掌握工程量计算原则。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施工图纸,从而掌握整个工程布局,了解电力工程的关键点,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对电力工程进行预结算编制。 (3)提高电力工程可预见性。若电力工程不具备可预见性,那么就无法保证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准确性及质量。在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程中,要想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就要全面提高电力工程的可预见性,对工程人员、材料、设备、技术、施工周期及工程变更等因素进行合理把控,另外在工程预结算编制中还要考虑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从而准确定位工程价格,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缩小电力工程预算与结算之间的差距。 3.2 合理控制电力工程结算 (1)做好资料收集与整合。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要明白搜集资料的目的,首先工作人员应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记录,掌握工程整体特点及工程设计意图,同时对于工程变更,要搜集工程变更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再根据这些资料科学编制电力工程施工方案及组织设计,确保后期施工的流程性与规范性,在编制过程中涉及到工程结算或者索赔的事件或做法要认真对待,因为这些资料极有可能会作为工程变更的重要依据。 (2)强化工程单价与工程量审核力度。工程单价与工程量审核是确保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重要手段,因为强化工程单价与工程量审核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工程预结算编制中的重算、漏算及多算等现象,大大提高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工作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应重点对工程单价与工程量审核,单价审核就是对工程施工中的各项成本开支进行审核。在工程量审核中一般都是采用增减法、实算法、系数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按照工程量计算原则对工程量进行有效核对,保证电力工程量与施工设计上完全相符。 (3)强化合同管理。合同是维护工程合作双方利益的有效证据,若不按照合同进行工程预结算编制,那么有些工作人员极易偏向自身企业,所以需要强化合同管理,在进行各项工程事宜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在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若合同中有不合理或者与工程实际不符的状况,应及时与对方进行交流,调整合同价款。另外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条约进行施工操作,认真贯彻合同内容及施工范围,这样工作人员在工程预结算编制就可以清晰对工程各个环节的预结算编制,合理控制工程各个环节的编制质量。 4 总结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在电力工程企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做好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是确保后期各项工程项目顺利开展。那么要保证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应强化预结算编制工作力度,同时还要提高预结算编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工程各个环节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方法的探讨 摘 要:针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以及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了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方法 1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就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正确地进行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编制,是目前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电力工程进行工程量预结算编制的分析,如表 1所示 表 1 某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表 这份表格简单列出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内容,是电力工程施工的依据之一,当然,还要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对工程进行计价计量。假如签订的合同中工程预结算是确定的,则不需要做任何改变,即可向企业直接递交预结算报告书,合同总价格相当于预结算价格。施工方就要依据预结算表将工程量与单价相乘得出价格数据,然后汇总变化价格和索赔价格等,向承建方递交预结算价格。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具备如下特点: (1)对于电力工程的价格计算是具有统一性的,在清单计量项目制定工作方面要遵照规定的价格。计价标准一律要求统一 。目前在我国,对于电力工程预结算价格管理还未形成正规的市场体制因此,应当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监督电力企业尽量节约使用能源资本,既要减少能源资本的过度耗损又要保证电力工程的总体质量。 (2)鼓励企业单位自觉呈报价格,进行投资的一方企业能够自行设定价格,企业单位通过市场调研,依据当时的市场价格,并考虑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最终确定价格,还可以依据工程造价部门提供的参考价格进行定价。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使电力工程逐步与国际模式靠拢,从而形成了全面的市场竞争体制。因此,要求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这样不仅对电力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起到了保护作用,还形成了公平公正的投标环境。 (3)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还要具有法定性能,因为电力工程的价格在各个环节均较稳定,所以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2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监督管理缺乏力度,针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系统的惩罚、奖励制度;管理编制预结算报表单位缺乏合理的控制;同时组织施工的单位员工的综合素质较低,思想认识不深刻,这些都是导致电力工程量过多估算的主要原因。有些工程的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勘探地质时缺乏精确性,设计思想不能够深入延伸,缺乏应有的技术水平,造成了施工过程中设计的再三调整,现场的认证和勘察增多,工程竣工的基础资料不够详尽和细致,导致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容易出现工作上的疏漏。 (2)电力工程的质量进行二次复核时,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经常误将已经包含在内的工程质量内容重复进行核算,而对一些需要重新进行核算的工程质量内容却未曾涉及到,以致预结算编制人员在二次复核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由于合同制定缺乏约束双方的规约,相关条件存在偏差,这就为施工一方故意重复核算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进行工程承包中,没有详细规定承包的范围和条件,造成了“按实结算”。 (3)虽然近年来电力工程材料的市场越来越具规模,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工程材料的价格控制缺乏合理性,引起了材料市场环境的不健康竞争,以及价格出现上下波动的情况。我们知道在整个电力工程计价中材料价格占有率达到了 60%,工程材料费用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工程材料的良性调控对提升工程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3 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有效保护了工程享有的利益不受损害,每一个施工单位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激烈的工程建筑市场竞争中,为了能够稳固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必须要做到在工程投标中胜出,但是对于赢得的工程能否获得利润,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正常的经营活动和成本控制、工程收尾结算等相关环节。企业要做到平衡各相关方利益,必须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企业领导者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协调合作,对工程项目投标工作严抓的同时,还要在工程预结算工作中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积极带动其参加工程项目的投标工作。为了激发预结算编制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要提供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对预结算编制人员的工作成绩进行检验,专门设立包含企业、工程项目部门、当场结算的综合成本计算部门,为预结算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2)要做好工程预结算工作,预结算编制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深刻理解工程中的定额知识,并对工程使用的计价清单要做到熟知及规范掌握,对于工程结算中需要使用的计算方法要灵活掌握。要清楚定额工程如何套用,能够快速进行定额工程的单价转换计算。要知道综合单价的组成模式,要正确运用合同中费用调整的方法。随时更新关于计价方面的信息,并且做到正确应用,认真观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形,对工程项目大部分的结构和技术工艺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据有关条例,找出索赔原因,并加以解决。面对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对其的价格定位要灵活控制,基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应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督导员工继续学习和深造。 (3)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是靠合同完成的,它是否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靠合同是否完善。工程合同的签订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电力工程建筑市场的主导是业主,业主往往在拟定合同时,主观臆断地提出了许多有违公平原则的条件,这些条件无形中扩大了业主的权利,减少了应尽的责任义务,违背了要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但反观另一面,由企业依据市场风险情况进行定价是合理科学的。因此需要企业严格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分析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政策方针,尤其是合同的包含范畴、支付费用、协调价格、工程变化等,必须在合同中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确定,为将来进行工程预结算提供良好的依据。 (4)企业开始电力工程施工后,需将相关预结算工作的材料详细的搜集汇总,这样既可保证预结算工作的整体性,又能促进预结算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减少核算时的争议。所以预结算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搜集汇总工程材料,重要材料包含:工程项目合约以及相关的补充条件,经过认定的项目整体设计图纸,机械设备的价格要严格按照规定的价格标准,报价投标书,项目施工准则,相关的技术认定等,在确认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分工安排,保证材料完备。由于工程项目完工需要几年时间,所以要确保材料能够充分体现当时的施工情况,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预结算。 (5)遗漏是工程预结算编制中最容易产生的失误,遗漏会导致企业收益受到损害。要有效预防遗漏,即结算编制人员在项目开始时,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的预结算,比较项目预算图纸与工程投标清单,从中找出偏差项目、遗漏项目等,比如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除此之外,须在工程施工时着重搜集有价值的证据材料,并保护好索赔的证据。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件和图纸都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整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在工程项目结束时更好地行使索赔权利。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预结算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加强预结算工作的力度,提高预结算人员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从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入手,彻底解决预结算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目的。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加强措施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阐述了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期望达到提高预结算编制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工程; 预算编制 ;预算管理 1、电力工程预算概述 1.1电力工程与工程预算 根据建设性质电力工程可划分为: a)新建:企业新建设的项目。如:投建新的变电站 b)扩建:扩大企业内原有的生产能力或新增生产能力。如:扩大原有容量变压器或增设变电站主变压器。 c)改建:指企业为降低能耗,提高质量,节约能耗,而引进新的技术来改变原有的网络结构,对原固定资产进行整体改造。如:增改进出线、母线,改变输电线路电压等。 电力工程是扩大企业再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重要工程,关系到各地区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必须做好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而电力工程预算是电力施工管理的基础,关系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准确的工程预算,可有效的避免工程损失和资金浪费,因此必须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1.2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也应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一份简单的预结算编制包括:施工单位、工程项目、编号码、工程数量、项目工程费用等科目,并且具备以下特点: a)计价标准的统一性:电力工程计价标准具有统一性,因此在制定清单计量工作要遵循合同规定的价格。目前我国由于对电力工程预结算还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因此为了减少能耗,提高电力工程总体质量,应当科学管理市场公平竞争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b)严格规范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电力工程项目也逐步与世界接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因此更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编制工程预结算,在保护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基础上,规范公平的投标环境。同时对于企业单位也要自觉通过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力,呈报价格。 c)法定性能:由于电力工程价格在各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大大降低了工程预结算人员的工作强度。 2、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1)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体系的监管缺乏力度,企业单位对编制预结算报表缺乏合理的控制,预结算员工综合水平偏低,思想认识不足,并且预结算编制中出现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往往导致过多估算电力工程量。此外,由于建设预算体系区别于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因此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得不到落实,失去了其应有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工程建设预算也经常出现预算超过概算、决算超过预算的现象。 (2)二次核算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二次复核时,工程预结算编制人员经常忽略需重新核算的工程质量内容,却对已包含在内的工程质量内容进行重复核算,导致二次复核出现失误。同时,缺乏约束双方规约的合同也为重复核算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工程承包中,往往因为没有明确承保范围和条件,造成“按实结算”的现象。 (3)物料价格控制不合理 尽管目前电力工程材料的市场初具规模,但对于工程材料的价格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材料市场产生了不健康竞争,价格起伏不定。由于整个电力工程计价中,材料价格大约占到60%,比重较大,因此对工程材料良性的控制能有效的提升工程效益。 3、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 针对目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各个施工单位都应高度重视并努力需找提高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方法。结合工作实践,个人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高预结算编制质量: 3.1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a)电力施工项目经济核算主要目标是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两算”对比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与分析,通过对比实际施工图预算与投标报价预算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多算、漏算,以提高预算准确度;通过对比进行核算单位工程各类材料消耗,确定本工程项目的成本指标。 b)编制施工成本计划:根据承包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及利用情况,参照以往类似工程的有关经济指标,进行测算调整,编制出本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 c)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科学的管理方法可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减少或消除不利偏差。主要内容包括做好材料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人工、机械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施工管理费及其它成本控制与管理。此外对于索赔项目,应尽力整理索赔凭证资料,提高索赔成功率。 3.2把好施工管理关 a)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电力施工返修工程影响着工程费用,因此要及时发现和找出单项工程、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的问题,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保证工程质量,降低返修率。 b)加强工程进度过管理: 工期的长短决定了管理费、工人费的多少,因此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合理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降低成本。 c)加强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为避免电气工程管理人员不管算帐的问题,投资失控等问题,批准图纸、设计标准不得随意变更,需要变更的要严格按程序进行。 3.3做好预算、概算工作 a)投资估算对建设工程预期总造价所进行的优化、计算,是进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判断项目可行性和进行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以后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限额。因此预结算中要不断培养高水平员工,成立成立专门的综合成本计算部门做好投资估算工作。 b)预结算编制人员要深刻理解工程的定额知识、套用定额工程,不断更新计价信息,做到对工程项目结构心中有数。并且鉴于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企业在灵活控制价格定位的同时,还要掌握合理调整合同中费用的方法。 c)施工方案的差异、技术水平差异都会导致编制的施工图预算的不同,因此在预算编制中首先预算人员要深入研究,不断掌握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施工技术,提高对施工规律的认识;其次预算编制既关系到企业、集体利益,又是企业控制不合理项目投资的依据,因此要全面了解材料价格、工程的单项成本。对于涉及到施工图纸变更的,应及时核对工程量,及时列入工程量结算清单,做到一目了然。 d)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预算人员应该深入了解施工方法及施工工期,及时查漏补缺,对施工期间超出或增加预算额的项目,应严格审核把关,杜绝铺张浪费。在预结算审核时,施工人员应及时向预结算人员反馈施工详细情况,方便预结算,使预结算工作做到准确、及时、具有针对性。 3.4处理好遗漏工作 要求预结算编制人员在项目开始依据设计图纸,绘制项目预结算,对比工程投标清单,找出遗漏或偏差项目,作出合理的调整。如:预算价格与合同价格不同等。在实际编制工作中,严格按照审计通过的图纸,把实际材料量与抽样量进行对比,再次核算计算量。并且为了保卫索赔权利,还要做好有价值证据材料的保存工作,项目中图纸的系统处理工作。 4、结语 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预结算部门更是工程项目中的重中之重。企业必须要加强预结算工作的力度,要求预结算人员严格遵循电力建设的规章制度,提高预结算人员的职业素养,从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入手解决预结算工作中的问题,以实现提高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目标。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控制措施 摘要:电力工程结算审核是明确工程造价的主要途径,属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部分,该项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关系着工程造价。基于此,文章针对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结算审核;控制措施;工程造价管理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电力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一路攀升以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电力工程不管是总造价还是单位造价都相应地增加了。怎样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如何对工程造价的上涨进行有效控制,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前期对电力工程结算审核进行的策划 1.1 保证合同的公平性,为结算审核提供依据 结算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根据均为合同条款,合同是否完善及其表达方式往往决定着结算结果。所以,建设方为使所签合同最大限度地对自身有利,务必要熟悉掌握有关法律法规,比如《招投标法》以及《合同法》等,要对其条款进行认真研究,尤其是和工程变更、违约、合同范围、索赔、价款及其调整和支付、保险、不可抗力以及争端处理等有关的法律条文,要在合同中规定有关方面的权利以及义务,以保证结算工作有法可依。 1.2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招标方式 电力工程在招标时仅具备初步设计图纸及概算文件,所以通常会在初步设计概算的前提下选择固定总价招标的方式。这就使得承包商往往要在工程量方面承担较大的风险,增加了结算过程中发生合同争议的可能性,阻碍了结算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延迟工程进度。所以,在进行招标文件制作的过程中,应选择一种主要承包法结合一种辅助承包法的方式。在初步设计环节,对工程量概算子目的准确性有较高要求时可选择总价承包法;对工程量概算子目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时可选择固定单价承包法。这样有利于减少承包商在工程量方面承担的风险,避免争议问题,保证后期结算审核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部分单项工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选择施工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方式进行招标,该类招标法有助于避免合同争议问题。 1.3 建立结算审核部门,明确结算审核步骤 招标模式不同,则在结算审核工作上投入的人力大小也会有所区别,不过不管采取哪种模式,建设方都必须建立自身的结算审核部门,培养一支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丰富、技能水平较高的队伍,只有如此才能展示其在电力工程结算审核工作中的作用。结算审核部门不隶属建设方的任意机构,其实质是和工程有关的各个部门的一个集合,比如建设方及受其委托而且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以及监理方等,由它们根据建设方所定的审核步骤对结算实施全方位审核,以防止承包单位对合同清单结算或者是变更项目进行过高估算,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1.4 对结算人员开展相关培训 要想保证结算审核编制有一个较高的水平,首先必须对结算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因为电力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管理不仅涉及到各方利益,而且引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结合市场对电力工程结算审核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积极开展以工程造价以及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 2 电力工程开展过程中对结算审核进行的控制 2.1 收集各方资料,为结算审核提供便利 电力工程开展过程中,广泛收集和结算审核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料是非常关键的,该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直接影响着结算审核能否正常开展,影响着审核过程中是否发生过多争议。所以,建设方务必要尽最大努力收集齐全这些资料:(1)原预算,投标报价以及合同价格。这是具体做法出现了某种变化亦或是存在增减删项后对有关费用进行调节的依据。(2)承发包合同。该合同是结算编制的主要依据。这是由于不管是承发包范围以及风险分摊办法还是各自权利义务以及价款结算方法等均由其直接规定。与此同时,结算中何种费用能够计入及其调整、怎样计算等也均以合同为依据。(3)原始票据、现场照片、施工组织设计、形象进度以及施工记录等。(4)图纸及其会审记录。这主要是用来明确标底及具体的合同价格。(5)监理工程师下达指令,变更通知单以及工程停工报告。 (6)通过审核得到认可的竣工报告、竣工图以及竣工验收单等。(7)对费用或者是定额进行调整的相关文件。上述涉及到的资料在项目管理中,由不同管理机构及其人员负责。就施工项目管理整体来说,工程建设方要从大局出发,科学分工,尽可能维持资料的完整性。与此同时,还要及时为结算审核机构及其人员提供资料,只有如此,这些资料才能在结算审核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2 对单价选取或者是定额套用进行审核 结算计价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定额计价法,二是清单计价法。选择定额计价法的电力工程,其实质就是以定额规则为基本依据,以定额子目内容为参考套入工程量,计算出费用,不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定额单价套用往往出错的可能性较大,具体包括这几个方面:(1)人为减少或者增加项目套用定额的等级或者是规格。(2)对定额内的工作内容可以分开重复冒报,也可以将其合并少报。(3)所补充定额未得到审核批准就计入了结算。(4)不遵照定额要求的换算方式做换算。 选择清单计价法的电力工程,在确定其工程量单价的过程中要坚持这些原则:(1)合同中存在和该项目类似的单价,这时可以该类似单价为参考进行套用。(2)合同中不存在适用单价也不存在类似单价,主要由承发包单位给出合理单价,通过对方审核认可后再实施。(3)合同中已存在和该项目相适用的单价,根据此单价直接套用。在具体实施时,所选单价项目通常都和合同中项目存在一定的区别,此时如果承包单位所给单价太高,而建设方所给单价太低的话,二者就不能达成统一,就会出现争议和纠纷,这样工程结算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完成。鉴于此,双方可通过协商一致后选择一家经验丰富的造价咨询中介公司加以委托,进行独立审核;或者是委托电力工程当地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处理纠纷和争议。 2.3 对工程量进行科学合理的审核结算 工程费用的依据就是工程量,但是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工程量不仅弹性较大,而且隐蔽性较强,因此准确计算工程量对整个工作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结算审核中结算而且上报工程量和真实工程量不一致的现象会经常出现,经过全面分析后我们发现了原因,具体包括:(1)施工方将其所做的一些工作以整体进行结算。(2)部分项目发生了变更,比如减少甚至取消,可是依旧按以前工程量将其计入结算。(3)在不同处重复算工程量。(4)施工方专门夸大甚至增加工程量及其施工难度。对于这些现象,要在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对监理工程师、竣工图、现场以及隐蔽验收单等进行严格查验的方式,找出多余工程量将其扣除,发现漏报工程量将其添加结算,以避免建设方以及承包商的经济利益受到任何损失。 2.4 对电力工程结算误差进行分析 工程结算与建设方以及施工方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在结算编审时因为编审人员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比如目的、地位以及立场等均不同,此外不同的编审人员其专业水准也不一样,所以编审结果出现差异也是很正常的。不过如果差异太过于显著,就有专门压价或者是高估冒算的嫌疑。因此务必要对工程结算误差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处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最大限度节省资金,保证各方 利益。 2.5 结算过程中其他费用要根据其具体性质进行审核,做到科学分担 其他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市场价格变化导致的价差费用。(2)政策性费用。(3)采取激励机制导致的费用。(4)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费用。其他费用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计入结算,选择固定总价方式的合同禁止发生任何变更和调整,可以变更调整的要以规定步骤及其方法做出变更。与此同时,合同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条款,要以国家目前实行的法规规定以及解释等为依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结算审核是在考虑我国现今建设工程市场的现状以及国情的基础上选用的措施,要想保证电力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整体质量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异常复杂,因此作为一名结算审核人员,要想使结算审核更加科学合理,就必须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只有如此才能使编制出的结算审核与实际情况相符,才能有效处理现今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胡乱压价、投资失控以及高估冒算等现象,才能保证合理有序的咨询市场。 作者简介:张月兰(1972-),女,山西吕梁人,同煤国电王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计划部副主任,经济师。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措施探讨 【摘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影响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因素,然后重点探讨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结算审核;措施 项目工程的结算审核主要指依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定额、工程消耗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参数、施工图纸、工程的实物量、有关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等,以施工承包合同为基础进行的工程造价审核,该审核结果将作为承发包双方履行结算的科学依据,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和依据。由此可见工程结算审核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规范、服务与引导意义。因此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浅谈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措施。 一、影响结算审核的因素 结算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除按照以上依据外还必须考虑电力行业自身的一些因素, 对症下药: (一)结算审核必须适应目标工期的要求, 对提前工期有所反映 根据现阶段电网缺电的状况,电力工程一般时间要求紧、工期要求短( 输变电工程还需考虑停电时间安排等问题),实际上招标工程的目标工期往往不能等同于工期定额, 而需要缩短工期。承包人此时要考虑相应的施工措施费, 增加人员和设备的数量, 这样就势必增加工程成本。因此编制结算审核价格时, 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把增加的费用列入结算审核。 (二)结算审核必须适应招标方的质量要求,对高于国家验收规范的质量因素有所反映 首先应按照国家有关的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作为合格的建筑产品, 按国家规范来检查验收。而由于招标方提出高于国家验收规范的质量要求, 为此承包人要付出比合格水平更多的费用。因此, 结算审核的计算应体现优质优价增加相应费用。 (三)结算审核必须适应建筑机械、材料采购渠道和市场价格的变化, 考虑材料价差因素 应主动收集、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相关资料, 分析确定恰当的、切合实际的各种基础价格和工程单价。切实注重施工机械设备选型。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认真分析、合理选择, 力求经济实用、先进高效,切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否则将直接导致定额选择和单价分析的偏差。 (四)结算审核必须合理考虑本招标工程的自然条件和招标范围等因素,以确保编出合理的结算审核书 在电力系统的送电线路的审核过程中, 现场的勘察至关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现场施工运输、施工措施费用的考虑问题。如果不去实际踏勘, 很难做出正确的并符合实际的结算审核。 例如: 对于1000 万元的220千伏送电线路工程,人力运输每100 米的改变可能就造成造价20~30 万元的变动, 一个材料中转地、牵张场的设置可能影响到施工整体部署, 跨越江河、水库的措施费用动辄差距以10 万元计。变电工程的编制过程中, 现场的勘察也很重要, 因为前期工作的进展情况(如土方平整、周围水源、电源)、周边环境的好坏都会给施工造成影响。另外招标范围的确定也显得很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造价的费用的考虑问题, 只有明确了施工招标的范围,做出的结算审核才能符合业主的招标要求。 二、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一)签订公平合同条款,为结算审核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结算工作是在合同基础上进行的,并以合同条文作为理由和根据,结算的结果常常取决于合同的完善程度和表达方式。因此,建设单位为签订一份有利的合同,应依据《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及《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文件,仔细研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特别是关于合同范围、价款与支付、价款调整、工程变更、不可抗力、工期、保险、违约、索赔及争端解决等条款,在合同中明确当事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为最后的结算提供合法的依据和基础。 (二)采用合理的招标方式 电力建设是典型的“三边工程”,招标时只有初步设计图纸和初步设计概算文件,因此一般是在初步设计概算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总价招标。这样加大了承包商在工程量上的风险,造成结算时经常有合同争议产生,影响结算工作顺利进行,有时甚至还会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因此,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可以采取一种承包方式为主、另一种为辅的策略。对初步设计阶段工程量相对准确的概算子目可采用总价承包方式;而初设阶段很难准确把握的工程量概算子目则采用固定单价承包方式。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承包商在工程量上的风险,减少争议的发生,使得后期结算工作顺利进行。 另外,对于一些单项工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施工图工程量清单招标,这种招标方式对减少合同争议的发生更有利。 (三)建立合理的结算审核机构及审核程序 不同招标模式下的结算审核工作所需要投入的人力是不同的,但无论何种模式,都需要建设单位建立健全结算审核机构,形成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相当专业知识的结算审核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工程结算审核中的职能作用。我们所说的结算审核机构不是指隶属于建设单位的某一个部门,而是与工程相关的不同单位的部门集合,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委托的有经验的第三方等,由它们遵照建设单位制定的审核程序对结算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审核,减少承包方对变更项目、合同清单结算项目的高估冒算,从而控制工程造价。 (四)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为结算审核提供充分依据 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与结算工作相关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十分必要,它可保证结算审核的顺利进行,避免审核时产生过多争议。为此,建设单位应注意以下资料的收集,如工程承发包合同、图纸及图纸会审记录、变更通知单、工程停工报告、监理工程师指令等。很多资料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人员,从整个施工项目管理而言,工程建设单位应统筹安排,合理分工,确保资料的完整。同时,应及时提供给结算审核部门或人员,确保这些资料在结算中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 工程量是工程费用的主要载体,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隐蔽性,确定工程量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审核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结算上报的工程量与实际的工程量有较大的出入,综合分析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有些变更减少或取消的项目,仍按原先工程量进入结算;2.施工单位故意夸大或加大工程量和工程难度;3.施工单位将自己完成的部分工作按整体进入结算;4.在不同的地方重复计列工程量。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查验竣工图及隐蔽验收单、现场勘察、询问监理工程师等方法,将多列的工程量扣除、漏报的工程量添加进结算,从而切实保护建设单位和承包商的利益不受损失。 (六)在结算中其他费用的审核应区分费用性质,合理分担 其他费用可分为四类:1.政策性费用;2.施工中发生的费用;3.市场价格波动产生的价差费用;4.实行激励机制产生的费用。其他费用的计入应根据合同的规定,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包死的不得再进行调整,允许调整的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调整。同时,对于合同中规定不详细的地方,应注意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法规、规定、解释等,如财政部和建设部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 三、结束语 总之, 工程结算审核是针对我国目前建设工程市场发育状况和国情而采取的措施,具有“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的特色。在一定时期内,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中结算审核的编制与确定仍是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提高工程结算审核的质量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复杂工作, 结算审核人员要完成更加合理的结算审核,,只有不断努力学习相关的造价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并总结经验, 才能编制出反映实际的工程结算审核, 解决当前电力工程建设中随意压价、高估冒算及投资失控等问题, 才能为国家节约建设资金, 维护咨询市场正常秩序,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如何做好电力工程结算的审核工作 【摘要】本文依据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及其结算审核工作的重要性展开了电力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科学探讨,并就工程结算审核的前期策划与具体审核阶段制定了科学实践策略,对提升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电力工程;结算;审核 1 前言 项目工程的结算审核主要指对与项目有关的定额审核、具体的施工材料消耗标准、相关费用等级以及施工环节中的材料、人工、设备投入费用、施工图纸设计费用、工程的其他实物量、有关施工变更、设计变更的材料及签证依据等进行的工程造价审核,该审核结果将作为承包、发包方履行结算的科学依据。由此可见工程结算审核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规范、服务与引导意义。因此笔者以电力工程的结算审核工作为例,展开了全过程审核的细化探讨,意图通过综合的实用分析为结算审核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2 电力工程项目结算审核的前期准备与策划 在电力工程项目结算审核开始之前,建设单位应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通过周密的策划确保结算审核工作全面到位、顺利进行。首先应与施工单位签订一份公平、细节完备的合同条款,从而为结算审核工作提供科学的考察依据与良好的工作条件。在结算工作中,合同是最具约束力的结算基础,因此在履行结算的过程中工作进行的是否顺利,双方是否能较快的达成结算协议均取决于合同的完整细化程度、表达准确清晰度与明确合理性。因此,要想签订一份对双方均有力的合同,建设单位应充分遵循相关的合同标准、建筑、招投标及施工等法律法规进行细化的研究与完善的前期准备,尤其注重对合同的约束范围、相关工程的价款与支付环节、必要的价款动态调整、工程设计与施工变更,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工程造价增加、工期的约束、突发事件的保险条款、违约、索赔事项及双方引起争端时的解决条款等应进行逐条、逐项的明确规定,将双方在电力项目建设直至竣工结算的全过程中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均明确到位,从而为顺利的结算提供良好的合同支撑与法律基础依据。另外基于电力工程的三边化特点,即在招标期间仅能用初步设计的图纸与概算文件进行工程量总价的确定招标,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大承包商承担工程量变更的风险,甚至造成对整个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影响。因此在结算前期我们还应合理的选择招标方式,例如在编制招投标相关文件中采用以承包方式为主的策略,对于初步设计阶段中能相对准确预期的工程量采用总价的承包方式,对于难于准确概算的其他子项目采用固定单价的承包方式,以降低承包商工程量承担方面的风险,并进一步减少双方在履行协议中的争端问题,使后期的结算工作顺利完成。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单项工程,我们还可以在项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依据施工图的工程量清单招标方式,从而进一步降低合同争议的风险性。当然工程结算审核进行的科学与否、高效与否关键在于审核方是否能依据科学的审核程序,成立专业的结算审核机构进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合理审核,因此建立统一的审核机构、明确合理的审核流程是十分必要的。招标模式的不同其结算审核中所需要的人力投入也不尽相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核算模式,建设单位均需要形成专业的核算机构,建立一支配备精良、具有丰富核算实战经验、专业知识完备的综合审核结算人才队伍,在结算审核中发挥重要的审核评估职能。 3 电力工程项目结算审核的全过程控制 3.1 尽早开展结算审核、全面搜集审核资料 工程结算审核工作并不应等到工程全面竣工后再进行结算审核,而应在工程量的清单模式下以及合同执行的过程中就开始着手进行工程结算的审核,首先应对合同中约定的变更项目进行及时审核从而使建设单位能尽早的了解工程实际施工运营情况,并合理的审核合同中确定的变更金额,杜绝争议的发生。接着基于初步设计中工程量确定准确度较低的情况应对清单项目中的工程量及时进行全面核算,从而形成一种对电力工程整体造价的实时动态控制,使建设单位能及时掌握项目工程的运营及投资情况。另外我们还应全面搜集电力工程项目关于结算审核的相关资料,以避免审核过程中因缺乏依据双方产生过多的争议。在完善的搜集准备中我们应尤其注重对结算编制提供最直接依据的电力工程项目相关承发包合同资料进行搜集,合理明确工程的承发包权责范围、建设施工双方承担的权利及义务、工程价款以何种方式结算、风险的分摊怎样进行、在结算中哪些项目费用允许计入进行调整,如何进行计算等。同时还应注重对体现标底及其合同价格依据的施工设计图纸与会审记录的搜集;反应实际施工变更或项目增减调整费用依据的投标报价资料、合同价格及原预算资料的搜集;相关工程变更通知单、停工报告单及监理人员的工程指令资料的搜集;施工过程中的组织设计、相关施工记录、原始工程价格票据、施工进度形象与现场施工照片资料的搜集;相关工程定额、工程费用调整文件法规资料的搜集;批准通过审查的竣工图、工程竣工环节的验收单及竣工报告等资料的搜集。 3.2 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科学选取工程量单价,推进独立审核 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是明确工程费用的主体依据,由于其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与可调整弹性,因此对工程量的合理确认是影响整个结算审核科学开展的必要保证,也是审核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审核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上报的结算工程量与实际发生的工程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由于一些工程变更会直接取消或简化一些电力工程项目,而结算过程中却仍然按原工程量计算、施工单位一方恶意夸大工程量或增加工程难度以获取更多结算金额、施工单位将部分完成的工作按照整体完成的工作进行计算、重复列计工程量计算等原因导致双方工程量结算出入较大。依据以上不良现象,在审核计算工程量中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科学探究的原则,通过强化竣工图的检查验收、对隐蔽验收单的核查、与监理工程人员进行实时沟通、深入实地的现场勘查等方式合理的将重复列计、多列计、虚假列计的工程量予以扣除,同时对于漏报的工程量进行合理添加,从而完善保护承建双方的共同利益与合法权责。在依据工程量清单进行工程计价时,我们应科学遵循如下原则,当合同中包含了适用于该项目的单价选取,则按照合同进行单价套用;若合同中出现类似的项目单价,则可按照类似单价履行套用;若合同中没有包含适用此项目单价或类似的单价则由承包或发包人提出适宜的单价并通过双方确认后予以执行。通过实际操作我们不难发现项目单价的计价选取中合同中能够适用的条款较有限,而依据承包方建议的单价又过高,与建设单位之间无法达成价格协议,这样僵持下去必然会引起纠纷,导致延误结算时间。依据此类情况笔者认为双方可达成协议,共同委托第三方有一定经验的造价咨询单位或中介机构展开独立审核,或者提请相关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进行统一咨询,从而使双方就工程量单价尽快达成均满意的价格标准。 4 结语 电力工程结算包含了众多科学的技术原理与经济评审方式,同时还涉及到许多法律法规标准与手段,导致其项目结算审核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建设单位审核人员只有科学掌握专业的审核素养与高水平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技术,充分做好前期审核准备,明确合同签订及竣工结算全过程的科学组织控制,才能合理的引导控制工程造价,并最终实现电力工程建设服务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本文总结了行业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以工作人员为主体,从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各个环节入手,使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让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编制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策略 一、电力工程预结算的特点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的竞争极为强烈,电力企业要想在这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在电力工程的预结算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以及创新。对电力工程预结算进行正确的编制,这就是电力企业在当下最重要的目标。电力工程进行预结算编制(以某电力工程为例)的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中显示了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内容,这就是电力工程施工的依据之一,当然了,除此以外,施工方还要对工程进行计价计量,而这是依据所签订的合同的。如果在前期签订的合同中,电力工程的预结算是正确无误的,那么就不需要再做任何改变了,就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交预结算报告书了,也就是意味着签订的合同中的总价格与预结算的总价格是相符的,不需要再做出改变协调。所以,在另一个方面, 如果签订的是单价合同,那么施工方就需要根据预结算表,把单价与工程数量相乘,所得的积就是总价,这时要将汇总的变化价格以及索赔价格递交给承建方,也就是给其的预结算价格。在电力工程差的预结算编制中,具备以下的特点: 1 计价标准要统一 在计算电力工程的价格时,一定要具有统一性,在遵守规定价格的前提下进行清单计量项目的制定。在整个过程中,计价标准一定要统一,不可出现计价标准互相不同,不统一的情况。在我国,目前在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结算的价格管理方面,还是没有形成固定而且统一的正规市场体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竞争力,要科学的管理市场的公平竞争活动,使得企业的能源资本尽量做到节约使用,在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对能源资本的损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 鼓励企业自觉报价 应该鼓励电力企业自觉进行呈报价格,投资企业要具备自行设定价格的能力,电力企业单位则要做足市场调研,得出结论,然后再依据调研所得的市场价格,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经过多方位的考量,最终确定价格。除此之外,投资企业还可以根据工程造价有关部门给出的参考价格进行定价。经济的全球化在电力行业里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电力工程逐渐的向国际化的模式靠拢, 从而使得市场竞争体制不断地全面化。所以,结合此种情况考虑,就要求电力工程结算编制一定要严格的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这样做不仅仅在一方面保护了电力工程的质量,保证电力工程的进度,而且在另一方面,还在行业内形成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标环境。 3 电力工程预结算还需法定性 除了以上的两个特点之外,在对电力工程预结算时,还要具有法定性能。这是因为在各个环节上,电力工程的价格都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的减轻了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二、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中所存在的问题 电力工程预结算虽然在大力的发展,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电力工程预结算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下就对电力工程预结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 1 电力工程结算编制缺乏监管力度 在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质量在监管上的力度还不够,在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的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但是却没有问责制度,更没有较为系统完善的奖惩制度,工作出现失误以及工作不负责任造成的损失也不需惩罚,工作出色也没有奖励,这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管理编制预结算报表的单位缺乏合理的控制;再者,组织施工单位的员工的思想认识还跟不上,综合素质并不高,以上种种都是可能导致电力工程预结算有过多估算的原因。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有些工程的周边环境过于复杂,在对地质进行勘查时准确性不够,在设计思想上,还延伸不够深入,技术水平方面还有所欠缺,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再三调整设计的情况,另外,在施工现场的勘察以及认证逐渐增多,在工程竣工时的基础资料上并不够详尽,这容易使工作人员出现工作上的疏忽。 2 二次复核容易出现问题 在对电力工程的质量进行二次复核时,有些工作人员将包含在内的工程质量内容重复复核,而对于那些需要重新核算的工程质量内容却忽略掉了,出现严重的二次复核失误。因为在签订合同时,合同的条款缺乏对双方行为约束,有些条件上,双方的要求条款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使得施工方可以有意的进行重复核算。尤其是在工程承包中,有时候对承包范围以及承包条件没有进行详细的要求,所以会造成所谓的“按实结算”。 3 材料市场存在不健康竞争 近些年来,电力工程材料的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使得经济增长被大大带动,但是在这个市场中,却没有对材料的价格有一个合理的控制,所以导致了目前电力工程材料市场的不健康的竞争,材料价格上下波动情况严重。实际的电力工程中,材料价格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0%,这个比例十分巨大,所以在控制材料价格这个方面对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良性的调控会提升电 力工程的效益。 三、提高电力工程与结算编制质量的具体办法 在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对预结算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使得工程的应得利益不受到损害,每一个施工单位都要高度重视预结算的编制质量,以下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办法。 1 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 现在,电力工程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为了稳固企业的市场地位,就要中标,但是对于中标的工程是否有利润,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向前发展,而且这也和企业自身的经营与决策、正常的经营都有莫大的关系,基于此,企业要做好对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平衡,使各个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处理良好。在严抓投标工作的同时,还要为电力工程预结算的工作安排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使投标工作能稳定顺利地开展。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设置合理科学的奖惩制度,要对工作人员的成绩进行严格的评价。 2 提高预结算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准 要达到做好预结算工作的目标,最根本的就是用业务水准最好的员工。所以预结算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业务水准。预结算工作人员要熟悉掌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知识,能够快速的对定额工程的单价进行转换计算。要一直关注市场上计价的最新信息,而且还要认真的对工程现场的工作进行观察。 3 拟订合同要慎密 工程的展开是基于合同的,所以工程的建设结果与合同就有很大的关系。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虽然业主在该行业占者主导的地位,但是也住在制定合同时不能扩大自己的权力,削弱自己的责任,不能违背合理分配财务风险的原则。所以,企业在制定合同时,一定要认真谨慎,认真的对法律条款进行分析,在合同中一定要严格明确的对双方的责任进行划分,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4 减少预结算工作时的失误 由于在预结算工作的过程中容易有遗漏的情况发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所以要减少预结算遗漏。工作人员在工程开始的时候,要按照设计图纸绘制工程的预结算,认真的对比预算图纸和投标清单,找出遗漏,并立即进行解决。在预算时,要参照审计之后的图纸。此外,还要在施工的时候搜集有力证据,并保护好索赔证据。 结语 预结算工作在电力工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加强企业在预结算工作上的力度。目前在我国,该行业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损害了企业本身的利益,也是的整个行业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行业水准的更好发展。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竣工结算的问题和难点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力工程竣工结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工程结算拖延、预结算编制质量、工程量漏项和索赔追加是造成施工企业竣工结算水平偏低的主要问题。通过对上述结算问题的系统性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关结算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 竣工结算 索赔 根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工程概预算的计价方式和计量规则来看,电力工程的结算有别于一般工程的结算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如何及时、准确的完成电力工程结算,是提高电力施工企业资金的资金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竣工结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拖延工程结算情况普遍发生 按照电力工程通用合同范本的规定,从工程竣工验收到办理结算付款,不得超过三个月时间,超过部分按同期利率计算利息。也就是说,一旦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施工方的施工任务完成,仅承担期间内质量保证责任,从而进入工程结算确认和应收账款回调工作。但是在实际结算过程中,业主方通过拖延工程结算进度,以此达到拖延支付时间和减少支付工程费用的目的。施工方在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制度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从电力工程的竣工结算情况发现,工程结算超期三个月以上未最终结算的工程占三分之二以上,使得施工单位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施工双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结算条款不严密,专用条款前后矛盾,单总价范围及调整方式不明确,违约条款缺乏可操作性,使工程结算时没有依据遵循,为工程结算工作埋下隐患。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条款的有关规定:“发包人收到承包人递交的竣工结算报告及结算资料后28天内进行核实,给予确认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发包人确认竣工结算报告后,通知经办银行向承包人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因此,从法律的角度讲,业主方以工程结算未审定为由而不予支付工程款,业主拖延工程结算的不利后果只有施工单位来承担。 (二)预结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 电力工程竣工结算的主要数据依据是分阶段预结算资料,预结算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最终结算造价水平。目前,施工企业的预结算编制质量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在电力工程分阶段预结算编制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且对管理编制预结算报表缺乏合理的控制,工程量确认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责任意识薄弱,这些均为导致电力工程量计算精确度不高,造成了结算和审计过程中的多次调整,使得现场的认证和复核工程量工作加大。在对工程量进行二次复核时,分阶段预结算的编制人员经常误将已经包含在本体的工程量重复进行计列,而对一些需要增加列项的工程项目未进行纳入,以致预结算二次复核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此外,虽然近年来电力工程材料市场的信息价格逐步规范,也为工程结算提供的参考依据。在一项电力工程中,材料价格占施工造价相当大的比重,相关地材价格出现上下波动的情况导致预结算编制过程的材料价差缺乏合理性,用市区价格无法判定高电压等级的较偏远地区材料价格,运输费用为合理考虑计列。 (三)竣工结算编制漏项情况严重 遗漏是工程竣工结算编制中最容易产生的失误,相关结算项目的遗漏会直接导致施工单位经济利益的受损。例如某输变电工程分为单价和总价结合的承包方式,但是在最终上报结算时土建工程围墙及大门部分在单价部分漏计列,从而导致施工结算费用缺项。尤其是委托采购材料设备的漏项情况较多发生,施工单位的技术和采购部门收到委托书后未及时与技经人员进行沟通,就直接采购至现场使用,导致结算编制人员漏计列该部分的原甲供转乙供的材料及设备费用。 (四) 工程结算索赔追加工作困难 毫无根据的索赔或夸大索赔的额度,必然会引起业主方的拒绝,不仅索赔更加困难,而且还会影响对施工单位的信任。一些施工企业对承包合同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是在买方市场的驱动下,大多数施工单位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没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二是施工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合理费用索赔和追加事项缺乏及时高效的跟踪。依据现行电力施工承包合同范本的通用条款中索赔及追加程序的描述,施工方在追加和索赔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向监理和业主单位发出追加费用的指令申请,保留相关事件记录,并提交索赔追加的工程量证明。业主方应当在上报索赔追加申请的14天内核对有关追加工程量,如逾期未作出答复,视为同意施工方上报的索赔追加请求。由此可见,承包商在追加费用事件发生后,如果未及时按追加费用程序对追加费用的事项进行管理,将导致大量的追加费用堆积到竣工结算,为竣工结算工作造成较大困难。在实际竣工结算中,发现现场签证有问题时,已经时过境迁,业主项目经理和监理很难联系到,造成追加费用单据的补充、完善困难。 二、加强竣工结算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以严密的合同条款有效控制工程结算 电力工程施工合同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资料,是编制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因此,要严格电力主管部门颁发电力工程施工合同范本,合同签订对相关结算原则应尽量细致,做到事前能预测和判断到的问题,均在合同中做出明确说明,从而使工程结算能够及时、准确、合理的进行。这些细节问题包括合同价格为总价承包还是单价承包、材料市场价格是否在调整范围、现场签证变更的预算编制主体、工程索赔如何计算、施工过程中如发生造价纠纷如何解决,是协商、调解还是仲裁等。 此外,还有尝试转变以往的结算方式,以配合验收作为结算谈判的筹码。施工企业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主体一方,应当与业主、设计、监理拥有平等的权利地位,按公平交易原则进行,参见各方均应承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根据合同约定交工不仅仅是施工单位的义务,也应体现其应有的权利。可以在工程交接的同时进行工程价款的商定。尽管在施工行业很难做到竣工验收即结算支付,也应当将交工程序从验收程序中分离出来,实行拒不结算的工程拒不交工的制度,并将发承包双方签署的结算交工文件列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必备资料,没有结算交工文件的工程不予备案,也不得进行权属登记,使施工企业在交工环节中能自主行使应有的合法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此消除工程竣工验收后业主拖延结算或拒绝结算的现象。 (二)提高预结算的编制水平 施工企业在进行竣工结算编制时,应当将有关预结算工作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汇总,这样既可以保证竣工结算工作的整体性,又能促进竣工结算工作顺利开展,并且减少工程核算的冗余工作量。因此,预结算人员在分阶段文件的编制过程中,对工程项目合同约定以及相关的补充条款,经过审核认定的项目整体设计图纸,机械设备的台班价格,投标报价书的综合单价计日工等要进行仔细的掌握,才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预结算。预结算编制人员应当满足一下五点要求:一是要深刻了解电力工程的定额规范要求,要清楚定额工程如何套用;二是要熟悉掌握电力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于工程结算中需要使用的计算方法,能够快速进行定额工程的单价转换计算;三是要对综合单价的组成内容进行了解,正确运用合同中费用调整的方法;四是随时更新关于材差价格方面的信息,并认真观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形,依据小运距离的长短和施工工序的先后来灵活控制价格定位;五是对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要基于电力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特殊性,合理运用计日工条款。 (三)避免竣工结算编制漏项情况 结算编制人员在进行结算文件编制的初期就要参照设计图纸绘制项目施工结算,比较施工图纸和投标工程量清单,从中找出偏差项目和遗漏项目。尤其是在发生预算价格同合约价格有差异情况时,要立即向业主要求调整合约价格。在预结算编制工作时,严格参照审计后的图纸,将实际使用的材料量同抽样量相比较,并再次核查计算量。与此同时,编制人员应当将收集的计价证据材料及索赔的证据妥善进行保管。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件和图纸都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系统整理,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在工程项目结束时更好地行使索赔权利。 (四)加强索赔追加证据的收集 施工单位只有依据施工合同,清晰发、承包双方各自的风险和责任,加强追加费用管理,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有效追加费用,减少不应该由自身承担的风险,降低成本,提高营利。首先,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协调会议纪要、施工日志、现场照片、验收记录等资料的收集工作。例如项目管理日志,项目部应安排指定人员详细记录施工现场发生的各种情况,包括天气、出工人数、设备数量及其使用情况、进度及质量情况、安全情况等,这类现场的记录和日志文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正确分析结算追加工作。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关于如何做好电力工程施工阶段工程结算审核工作的探讨 【摘要】电力工程的过程审核指的是电力工程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内容后进行结算的相关的过程,建设单位根据电力工程承包人员所提供的各种资料,对承包方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预算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对其合法性进行相关的审查,这些步骤都是电力工程审查所必不可少的步骤。要使得工程造价合情、合理、合法,那么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审核的工作做好,严格遵循审核的程序以及规定办事,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规范工程结算核实,加强工程审核的力度与强度,使得审核的质量得到保证进而降低审核的风险。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结算审核 1.引言 工程结算是工程造价的最后的关口,做好工程结算的审核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但是影响工程结算审核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果在工程结算的审核过程中造成某项因素的欠考虑都可能会在成较为严重的损失。这两工作具体而繁复,按照南方电网公司《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规范工程结算核实,在进行结算审核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坚决杜绝漏断多算甚至是少算的情况的出现,在进行实际计算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严格尊重数据,更要以真理为导向,并且工程结算所采用的人员都要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使得工程的量与工程的价的计算都能反映最为客观的事实。本人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从电力工程施工阶段作为建设单位(发包方)对工程结算的各个细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此作为控制电力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作为有用的手段。 2.合同协议以及招标文件的审核 对工程结算进行审核的关键是对合同以及招标文件等进行的审核,作为首要的任务就是研究上述的招标的合同以及招标文件签署的协议等,对于上述资料的审核可以较为快速的确定工程造价的结算方式。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会随着工程合同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首先应该确定的是合同计价的类型,接着就是对合同中的调价的各项条款进行仔细的研究,在结算审核的过程中根据这些条款进行一一的结算审核。 合同同各种协议文件以及预算等属于比较客观严肃的文件,但是由于目前在编人员的水平问题或者是其他问题,很多时候这些合同协议等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错误,例如在合同中将某个项目定义类型为包干项目则不会出现结算的字眼,这样的描述会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结算审核的过程中茫然不知所措,此外还有的情况是由于我们自身工作人员的水平或者粗心问题导致合同中的很多的细节问题没有规定这就为日后的合同纠纷以及相互的扯皮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 2.1 工程量审核 在工程结算审核的过程中由于结算人员的不同那么其审核的工程量以及工程的价都会有所不同,由于发包方以及承包方双方的利益立场不同所以在结算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工程量以及价都不同的情况,这些情况都是客观实际存在的,但是比较庆幸的是国家在工程结算中对于工程量的计算标准以及工程价的计算标准都进行了实际的规定,那就是要在工程结算的过程中都要遵守的。对于承包方来讲,他们一般会采取增加虚假的工程量的方法来提高工程的造价。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虚报塔基占地面积增大青苗补偿的范围承包商将扩大面积的青苗列入结算的费用进行了审核;虚假的增加工程值守的费用;有的还凭空加大工程量。有的施工单位将取消的施工图仍然进行了计价。还有的承包方在变更方案上大做文章增加工程的造价。如果要对工程量进行审核那么不仅要懂得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还要能够看得懂图纸然后结合工程的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来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真严格按照《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要求开展审核工作如果发现图纸不明的情况那么一定要到现场查清楚。通过验收记录可以得到隐蔽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审核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作用,比如根据工程实际的情况就可以确定是否使用大型机械,土方的开挖方式以及运输的距离,还包括与施工造价紧密相关的各种施工以及组织措施等,这样就可以在审核的过程中做到心底有数,大致估算出工程的实际造价的情况。 2.2 材料价格审核 施工过程中材料的价格也就是建材的价格的审核也是控制工程造价很关键的一方面由于在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材料的价格占了工程造价的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使得有些承包方有机可乘通过材料报价造假使得工程总的造价变高,这种情况在工程造价审核的过程中较为普遍,在建材价格波动较大的时间段内承包方倾向于材料的造价向着价格较高的标准靠近。所以在对施工材料进行审核的关键是审核材料的造价是否虚假过高,材料的计划量是否和图纸以及计划描述的一致,是否通过提高零件的损耗率来提高了工程的造价。如果施工工程的期限较长那么这个期间材料的价格波动会比较大这个时候靠的就是合同对于承包商的约束。通过合同进行约束也就是根据材料市场的价格的变化规律对于采购的价格给予上限的一个规定或直接规定在合同期内材料波动影响由承包商自行在投标时考虑,合同不予调整以降低发包人的风险目前随着建筑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在材料市场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新材料由于审核人员对着新材料的价格不明这也会导致工程造价过高问题的出现。 2.3 套用定额子目审核 在目前很多施工单位中套取定额子目的情况也比较普遍,承包方套取定额子目的规律一般是那个子目的价格高就套取哪个比如使用模板是钢模板写成了造价较高的模板,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工程造价的虚高。所以在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套用定额子目的类型是否和施工图纸具有一致性,还要看其是否进行了重复的套用,对于定额子目的换算要注意是否允许换算以及换算的方法是否正确等。补充定额是否具有编制的依据,工时、材料的使用、机械的数量以及各种单价是否合理等。 2.4 签证或变更审核 目前施工结算存在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工程的造价要比合同所规定的高出很多,这其中签证或变更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所以目前加强对于签证(变更)的审核是极其重要的。承包方在签证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巧立名目来无形中增加工程的造价。但是由于签证审核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涉及的因素与方面众多所以实行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3.审核中不对称因素的弱化处理 由于在审核的过程中施工方也就是承包方会强调自己对于工艺的理解,而发包方会强调自己对于定额的理解所以会导致双方的审计结果出现差距。施工方由于实际的参与整个工程的具体的施工,施工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施工的变更,施工人员应该是比较清楚。但是由于发包方也就是发包方的审核人员不可能将精力投入到施工的各个细节所以二者计算出的审计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是工程量以及工程价都具有不同的结果。并且有经验的资历较老的预算员和资历较浅的预算员所作出的预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基于上述因素,审核的双方以及审核人员要相互学习才能够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正常的完成。同时,审核人员按照《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开展结算审核工作,有效地规范结算审核工作,避免遗漏,提高审核效率。 4.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工程量是提高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由于对于工程量的审核与造价的审计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还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起码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对各种规范以及定额能够较好的理解,能够快速准确的计算出工程量以及造价,这对我们审核人员提出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不仅要熟悉工程施工的过程各种审核的标准利用好《工程结算审核及总结算编制指导书》,甚至是各种材料的造价等,总之审核人员只有不断的总结自己审核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才能够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保质保量的完成。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关于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控制措施 【摘要】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电力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一路攀升以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电力工程不管是总造价还是单位造价都相应地增加了。怎样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如何对工程造价的上涨进行有效控制,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工程 结算审核 控制措施 引言 考虑到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电力工程从经济效益已突显优势,因此,电力工程结算工作也是益重要。要想保证结算审核工作的质量不仅涉及非常广的范围,而且非常复杂,作为结算审核的工作人员,要做到结算审核更加合理,必须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结算审核与实际情况相呼应,才能处理好现今电力结算工作中存在的各样问题、现象,才能保证企业的效益。 1 工程结算审核中造价控制的问题 工程结算审核是根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预算定额、工料消耗标准、取费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设计图纸和工程实物量,以工程承包合同为基础,在竣工验收后结合施工变更、工程签证等相关依据,做出符合工程施工实际的竣工造价结果,作为承发包方结算的依据。 工程结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几方面:(1)工程变更联系单信息错误、事情发生以后补签,签证表述的不清楚、不及时,准确度也不够。(2)工程量计算出现误差,单位不一致、计算错误,造成工程量的小数点错位。(3)忽略了定额的综合解释,高套定额使套用定额出现错误。(4)材料的价格出现偏差,在设计中没有明确标明材料的型号材质,而且除了规定的材料价格,大部分都采用市场价,最后影响了结算的造价。(5)夸大工程的类别、分包工程却套用总包工程,或者是城镇的工程采用市区的费率,使费用计算出现错误。(6)其他方面的一些误差①编制依据有歧义,合同和现场的签证用词不明确造成结算的误差。②结算的人员专业水平不够过关,使计算失去准确性。③施工单位考虑到结算审核修改量大,便巧立名目以各种方式加大结算的虚报部分。 综上这些错误性的做法是电力工程结算中较常遇到的,现今的电力工程施工复杂且多元化,新工艺、新技术也较多,如果不加以审核、纠正,在最后的审计审核时就很容易被审减扣除,造成结算上报金额与最终金额有很大悬殊,有时还会审减掉更多的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一定要重视电力工程结算的内部审核。 2 电力工程结算审核的前期策划 2.1 给结算审核工作提供条件,保证合同的公平 结算工作是依据合同的条款进行的,结算的结果与合同是否健全有直接关系,同时与合同的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是以建设单位想要拥有对自己十分有利的合同,这就必须做到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筑法》、《合同法》、《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及《招投标法》等),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条款(合同范围、工程变更、保险、索赔、违约和价款调整等),同时,为保证最终结算更为合法,必须确定合同中双方的义务与权力。 2.2 招标方法的正确、合理的选择 电力工程建设在招标时只有初步设计的图纸和概算文件。因此,在基于初步概算的基础上,通常使用固定总价进行招标。然而,这样做却加大了工程量的风险,甚至使最后的结算出现合同的争议,对结算工作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为此,相关人员在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制过程中,为了降低工程风险以及减少合同争议,采取一种承包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的策略。 2.3 建立相应的审核机构,并确立其审核程序 工程单位必须在结算审核工作中的不同招标模式(投入不同的人力)下,建立自己的结算审核机构,构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结算审核团队,同时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它在工程结算审核中的职能作用。结算审核部门是与工程有关的各单位部门的集合,它是工程单位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另外,这个部门在工程单位审核程序的确定的条件下实行全方位的审核,为此,使承包单位对合同清单及变更项目的估算减少,核算合理的工程造价。 2.4 培训相关的结算人员。想要保证结算审核部门有较高的水平,首先要培训相关的结算人员。电力工程的结算审核工作关系到各方的利益,引导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结合市场给电力工程结算人员提出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如有关工程造价和工程技术内容的。 3 做好电力工程中结算审核控制 3.1 结算审核的开始工作 结算审核工作最早在电力工程合同执行中的工程量清单的条件下就开始进行。其核算审核工作主要包括合同变更以及工程量清单项目的审核两个方面。由于最开始设计的概算工程量精确度相对较小,所以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对工程量进行核算,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更好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并实时对相关项目投入的资金情况进行了解。另外,对于合同的变更也要抓紧实施,只有这样做才能有助于对工程实际状况的掌握,尽快确定审核合同的变更金额,预防长期的合同争议。 3.2 做好电力工程的材料收集工作 保证结算审核顺利开展涉及电力施工的整个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关键环节就是收集与结算工作有关的资料,这一环节是否能做好与结算审核的顺利进行直接相关,规避审核中发生争议。因此,承包方要注意收集这些资料。其中包括原预算,它是实际做法发生变化或对有关费用调整的依据;工程承发包合同,它是结算编制最根本的依据;原始票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记录、现场照片和形象进度等;图纸、图纸会审记录,它是确定标底和合同价的一个依据;工程停工报告、监理工程是指令、变更通知单等;经审核批准的相关材料,如竣工的图纸、验收单以及报告等;有关费用、定额调整的规定。 3.3 审核结算的两种方式(单价选取、定额套用) 在结算中,通常选用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这两种计价方式。在具体的实施中,所选的单价项目比合同中相同的项目少,经常会出现一些争议、纠纷,这主要是因为承包人出的单价过高,建设单位提出的单价太低,双方很难达成统一,使结算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不能完成。 3.4 工程量审核结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工程费用主要就是通过工程量来计算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工程量具有较大的弹性,同时,其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确定工程量对整个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采取多种查验方法(查验竣工图、隐蔽验收单、监理工程师、现场勘查等),扣除其中多余的工程量,再把漏报的工程量添加进来,最后进行结算审核,切实保证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 3.5 根据具体性质区分结算中的其他费用 审核中要做到分担的合理性,将结算中的其它费用,根据性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策性与市场价格波动出现差价的费用以及施工中与激励体制中的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必须符合合同规定,在固定总价合同中不予调整,可以调整的要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必须依据国家现行法规(《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办法》和《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解释合同中规定不详细的地方。 结语 明确电力工程造价主要就是通过工程结算审核,而电力工程的结算审核又属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部分,电力工程造价是多少又与工程结算审核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电力建设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一路攀升以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电力工程不管是总造价还是单位造价都相应地增加了。怎样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如何对工程造价的上涨进行有效控制,是日后在实际工作中值得深究与实践的问题。 电力工程结算论文:电力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有效方法探究 摘 要:文章通过对预算和结算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纠正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更加合理确定电力工程造价,达到预期有效的目的,从而保证目标管理的实现。 关键词: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控制方法 目前,电力建设过度的竞争市场形成,工程造价管理也越来越规范,施工单位的过度签证,导致了建设单位过分的压价,进而使合理的工程造价严重的失真。电力建设工程竣工的决算是电力施工企业根据招投标文件、中标结果、合同的规定内容完成的全部的承包工程,通过相关部门竣工验收,质量的合格,符合要求后,承包单位向发包单位办理工程竣工结算。 一、工程造价结算失真原因 (一)一些审核结算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进而导致的多报失真现状。 (二)建设的单位在发包合同和现场签证时用词不谨慎,导致了结算和实际的预算有出入;施工单位对结算压的太紧,来提高结算的工程造价。 (三)在电力工程量的计算方面,电力工程量计算是根据施工图、设计的变化关系和国家统一计的规则编制的,是结算编制的根本。 (四)在材料价格方面上,根据电力工程所需的材料型号和材质不确定,也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五)在费用的计算方面上,不按照合同要求设定金额,或者是因为合同上用词不严谨所导致高额定价都会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结算。 二、工程施工中的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尽早做好结算审核工作 在电力工程量的清单模式下,合同的执行过程就应该展开工程的结算工作。首先就是要对合同变更的审核,其次就是对工程清单项目的进行审核,因为电力工程量项目做出及时的核算,能很好的对工程的整体造价进行控制,及时的了解项目实际的投资状况。 (二)合理审核结算工程量 电力工程量是工程费用的主要载体,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具有较强的弹性和隐蔽性,确定电力工程师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审核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结算上报的工程和实际工程量有着较大的出入。 (三)工程单价套用上的审核 套用单价的审核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套用定额单价审核,对电力建设项目内容和电力施工图是否一致进行审核;2、换算定额的单价,直接套用在单价的基础上,对换算的内容进行审核;3、对补充定额进行审核,是对人工与机械单价的合理性编制的依据与方法是否准确的进行。 三、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存在的问题 (一)偷工减料,项目减少但是价格却没有减少。在电力工程中,电力施工材料价格往往会出现在定额规定中,但是实际上要根据市场的价格进行调整,材料差也是电力企业工程造价审核结算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可能会采用一些手段规避材料差,例如在电力施工材料的使用上,以次充好,或者对取消的项目不上报,造成了电力工程造价上的虚增。 (二)有一些施工单位在工程上不采取定额报价的方式,却采取议价,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电力工程虚价的存在。 (三)利用各种手段抬高工程造价,例如有的建筑单位抓住了要赶工程进度这一情况,索要赶工费用,但是电力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化设计时,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索要变更设计的费用,对这些需要减少的变更并没有减少。 四、控制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有效措施 (一)分组计算审查法 这种方法是把预算中的项目分为若干个组,把有一定联系的编为一组中,审核和计算在同一个组中的分项工程量,电力工程量中相同和相似的计算基础,判断同一个组中其它分项工程量的准确程度的方法。 (二)全面审核法 实际上是审核人员重新编制的电力施工设计图的一种预算。首先要根据电力施工设计图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将本人进行的工程和审核对象进行比较,根据定额和单位的评估价格来核实对象的价格。 (三)重点审核法 这种方法和全面审核法差不多,和全面的审核相比就是审核的范围不同。这种方法主要侧重的是电力施工计算部分价格相对高和所占投资的比例的一种分项工程量的审核方法。 (四)分析对比法 在总结和分析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基础上,找出同类的造价和电力施工中所用的工料消耗,根据用途、结构形式和地区的不同,将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的指标整理出来。然后,将这些指标进行审核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不符合规律的项目工程进行重点审核,并分析其原因。 五、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注意的事项 (一)工程造价的审核工作必须和施工方得合同相联系 施工合同是承包人作进行的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付款合同,电力施工合同具有一些属性,例如平等自愿原则、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在审计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电力施工合同的原则和具体意义,遇到问题时及时的解决,作出判断。 (二)搜集资料,严把结算审查 电力工程竣工的资料包含:电力工程竣工图、设计的变更、主要材料合格证等,对工程不大的变更,可以在施工图上标明,不用重新制作图纸,对于电力工程量变化较大的要重新制作设计图。计划变更的通知必须由原有的设计单位下发,对一些工期较长的工程,价格的幅度很大,必须要分期对主要的建材建设单位进行价格的签证。 (三)补充费用可否有依据 设计的变更部分,必须具有设计资格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才是合法有效的。变更原因造成的费用要相对减少。慎重对待电力工程中新工艺新材料的定价,就必须深入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价格和品种。 (四)熟悉专业知识,讲究职业道德 预算人员不仅要熟悉定额的计算,还要全面了解电力工程预算定额的组成,很好的进行定额的计算。预算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电力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结: 施工管理是企业的重要指标,在施工管理中,要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控制了工程造价结算审核的工作 。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如何变革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最近这一较为敏感的网络话题,总是频频的出现在各类IT媒体上。而究其实质而言,即为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而进行的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分配的交易模式。从其实质描述可知,电子商务绝非是商业领域独有的宠儿,在各个领域包括单位内部也都存在一种电子商务的缩影。因此,各行各业大谈而特谈电子商务的势头确属理所当然了。在此,笔者想从企业中以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为中心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此点上是如何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迎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一、略谈电子商务 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前已涉及,对于目前许多媒体所语电子商务及其分类等,笔者不敢持完全赞同的意见。当前的许多媒体将电子商务从交易对象来看,通常分为三类:BToB(商家与商家)、BToC(商家与顾客)、CToC(顾客与顾客),或从电子商务中交易形式来看,分为“集体议价”和“零售独卖”的形式。很明显,这是从商业领域即销售领域谈及的电子商务。而目前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又主要集中于这一领域,因此,在许多印象概念上,也就将商业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当作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了。笔者在此要谈的电子商务,是一种建立在商业领域的电子商务的基础上,面对企业而言的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其不仅针对商业领域,也针对了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各环节或子系统间的电子商务。当前的电子商务以其“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前景看好"的特点已经开始为各方面人士所赞同、认可。而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主要表现了以下特有的优点: (一)提高资金的运转速率、缩短运转周期 电子商务,以其所依赖的基础一一Internet的快捷、准确、方便的特点,可以在交易发生后最短的时间里,使得资金到帐,而再不用考虑以前的在途资金了。资金的高速率运转和周期的缩短,不仅为企业的后续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而且对整个企业,商业领域而言,都注入了无限生机活力,加速了市场的资金流动,更为信息时代企业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效益发挥提供了保障。 (二)降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 提起降低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我想大家并不陌生。据日本一家金融机构调查、统计和核实显示: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降低幅度从2%-36%不等。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不仅针对企业的材料采购以及销售环节中产成品的出售,同时也将反映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的产品、半成品的转移等。电子商务将以数据化的形式将材料半成品传递到下一环节的子系统模块上,参与该模块的运作,并将数据通过企业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存储起来,以用于企业整体数据化管理运行。 (三)交易过程的无形化、国际化,交易程序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过程中,交易双方都是通过互联网络各自了解对方的情况,并通过数据的发送来完成交易。而交易的双方仅仅在通过鼠标的点击,根据国际通用的商业标准和互联网数据传输协议来提醒对方交易的结果,而自己全然不知对方是在隔壁的房间还是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样,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都按照约定的规定、程序来进行。各程序段都通过电子商务数据来确认对方的合法、成功与否等。因此,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交易程序都实现了无形化、国际化和电子化。,面对如今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所依赖的核心基础一一Internet技术,建立在企业级Internet和国际Internet上的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来如何达到与电子商务自然默契的配合呢?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如何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呢? 二、会计信息系统如何变革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信赖于企业的IAN信息网络,将企业从内部和外部WAN骨干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该网络对外发送数据包。其运行的工作环境基础就是企业级局域网络LAN以及所挂接的WAN骨干网(通常指现行的Internet),而电子商务其实质也是基于Internet核心技术的一种新型商业、贸易、工程、作业的交易。两者从本质、核心来看都有一种质的联系一-网络。那么,企业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如何才能适应和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工具呢?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运行状况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企业局域网(LAN)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其功能就在于将系统接受的各种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和处理,并形成一种新的分析数据,对企业的各项措施、计划等进行调度、管理,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极其优越的外部环境和技术支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也从最初的财务数据处理型向业务数据、信息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并提供分析数据的管理型系统方向发展;从结算型向决策型方向发展。系统的运行环境也从企业的内部局域网(LAN)广域网(WAN),也即当前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系统的运行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网络范围的扩大使系统有了更广阔的数据来源和发送对象,也给系统能够更好的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时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就现有状况下,当前企业中构成“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组件,却存在着以下的缺陷: 1.企业的业务数据无法自主进行双向交换 当前状况下,企业的一些业务数据(需求、采购、供应、销售等)往往都是通过将数据置于企业的Web页面,而外界要获取企业的业务状况数据就必须直接访问企业的Web页面,将数据取出。但电子商务的出现是要求数据能双向自主、自由的进行交换,要求商家(卖家)与客户(买家)能够互相获取对方的数据来达到实现交易电子化的目标。客户可以很方便的将数据获取,而对企业来讲,却不能将某些数据自主的发往目的地和从目的地获取必要的认证数据。这就使得企事业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调度功能有所减弱,企业电子商务的实现有心无力。 2.企业的资金不能通过系统自主调度、划拨 这其实是一个网络技术和系统技术不到位的问题。电子商务的实现就是网上交易,网上直接支付。而当前存在一个很大的困惑,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仍不能自主的通过系统所运行的局域网及局域网所挂接的骨干网络来实现资金的划拨和收付,通常还需要单位再人为的将资金通过银行划拨到对方的帐户上并 得到确认后才能获取和发出必要的发货通知。这一缺陷也成了阻碍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解决企业电子商务问题的关键所在。 3.对外采购、发货仍无法通过网络直接进行 当企业发生对外采购业务或者对外发送货物时,往往很难是直接通过网络得到确认的。目前的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只能将企业的产品数量、型号、规模等通过网络对外公布,在获取对外的采购消息后,通常还需要得到银行的资金确认通知后,才能发货。同样,当企业对外进行采购时,仍无法直接根据外界传送过来的数据进行确认对商品的采购决定,仍然需要有关的专门采购人员和银行的资金服务项目来辅助实施。总之,目前影响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完全适应、利用电子商务的因素很多。许多却是与企业本身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类型的不配套而引起的。因此改进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技术,发送的速率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对于系统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改进会计信息系统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时代的出现,经济的一体化使得我们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趋于白热化。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特点要求我们的企业必须改进自身系统功能和提高网络技术来迎接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并在其中乘浪前进。 1.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增强数据的共事性 互联网上的数据形式虽然都服从WWW协议,但其类型还是多种多样。如对应的货币性数据,其数据精确程度,对应的数据单位等都有好几种。而这几种类型的数据组合在被系统接受时往往因为精确度或单位不符合等而被予以拒收和报错。因此应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在对接受的数据进行核实后,根据对方的类型自动对其进行调整,并记载数据类型,以便在恢复和返回数据时,能够按照原标准进行发送。同样道理,当企业内部通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对外接口来对外发送数据时,其数值类型也得有选择。首先,通过接口端软件进行模拟测试,获得对方数据接受类型后,调整待发出数据的类型进行发送。因此,增强系统的数据共享性,也成了促进企业网络数据的双向交换顺利成功,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了。 2.将企业的资金帐户与系统挂钩,推进网上收支的直接性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实现了网上迅速快捷的直接收支。对于单位而言,将企业的局域网定向到银行的帐户上,能够到网上直接进行资金的划拨和收入,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率,确保了网上交易的顺利实施。而对此领域技术开拓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安全与保密问题,因此,必须对系统的内部管理、安全防护等进行改革,防止数据的泄密和被截取。同时系统应对银行帐户进行实时或定期的核对,当发现数据有异时,将立即封锁银行帐户并进行检测和适时解封。当然,以上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系统的数据接口端核查模块来自动实现完成。电子商务在系统内实现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让系统与银行或中介机构系统的企业帐户发生挂钩,将需处理的业务变成数据包的形式传送到银行或中介机构的系统内部进行处理。此举的做法可以降低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的几率,因为许多数据的操作都在银行或中介机构系统内部进行处理,途中传送逗留时间减少。 3.内部各环节传输实现数字化标准管理 电子商务的实现,不仅表现在企业对外界的贸易电子化,也表现于事业单位内部各生产环节或事业部门间的产品物资等的数字化传送。内部数字化标准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系统内部进行全面、科学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其产生的各项数据也有利于对外交易的数据参考和标准核算,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单位系统对外交往的效率。 (三)电子商务支配下的系统效率 过去,在企业未能实现网上交易时,企业各项对外交易都是通过人为的接触进行,从而获取对方的各项凭证,在销售环节和采购环节再由人工输入各项数据,交由系统内部去核算。这样,根据木桶原理,整个系统的效率就因为销售环节和采购环节的手工操作而大打折扣,即与人的效率或销售采购环节的效率成一种直线分布。电子商务的实现,使得整个系统的两个主要对外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了电子化,对于系统的效率提高了很高一个档次。另一方面,也为系统的各项管理模块如ERP(辅助管理软件)的有效、正确运行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因素,为系统的整体分析功能和提供管理、决策参考数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作为划时代的产物在各行各业展现了其极大的生命力。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企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随着网络技术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电子商务及其支配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效益将全面展现出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效果。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特点的演变讨论 摘要:分析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业务执行主体的演变,阐述了由手工到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内部控制问题的特点变化。提出会计业务执行主体是我们认识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主线的观点。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会计业务执行主体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指的是由于会计工作组织或业务实施等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合理、不合法等一系列方面的控制问题。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完整与安全,确保会计及其他数据的可靠,保证国家及企业所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以及查错防弊加强管理等为提高经济效益所采取的一切制度、方针措施和管理程序,均属于会计内部控制的范畴。 任何一家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不论其规模大小和业务性质,也不论其采取何种会计工作组织程序和信息处理方式,在其会计业务处理系统中,总是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存在着一定的系统内部控制问题。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没有变,会计核算的复式记账和借贷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没有变,但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计算机自动化,使得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工作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引发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探讨和研究这些特点的演变,有助于我们建立科学严密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二、手工环境下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特点 任何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其系统的问题风险主要产生于会计业务的执行主体上,因而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的制订与实施,也应该围绕这一主体。手工条件下,人是所有会计业务组织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所以以人为控制实施主体,是分析理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特点的关键。 1、从会计工作的组织机制上来认识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是以经济业务性质来划分不同的核算职能组。内部控制建立的基本原则是职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企业建立各种会计岗位与机构,制订各级财务制度与职责。不同的人员严格限制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内,各级主管依制度实施严密监督。通过核对记录可以追溯任何一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未经授权,任何人员都将难以浏览全部的会计资料。由此形成了手工条件下会计系统组织制度上的内部牵制网。 2、从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上来认识 手工业务处理系统,账、证、表的处理工作分属于不同的会计人员完成。为了正确处理每笔会计业务,人们在手工业务处理程序的各个关键环节,设立了相应的稽核制度和审查制度,如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账实核对,以及各级主管审查、签字、盖章等制度和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也保证了各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体现了在手工条件下业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主体都是围绕着人的因素展开的。 三、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演变 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将手工条件下的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如记账、算账、过账、对账、计算产品成本、编制报表等,均集中在电子计算机中由会计软件来完成。原来手工条件下的会计部门工作基本上演变为只负责对原始数据的收集、生成、审批、编码和信息处理结果的分析和保管方面。 依上图可以看出,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变化: 1、会计业务执行主体的变化导致了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变化 在电算化条件下,尽管计算机不能取代全部人工条件下的所有会计工作,但是,关键的会计信息处理和业务核算工作已由会计电算化软件集中代替。于是,会计工作的执行主体演变为人与电算化软件两个因素,且电算化软件是主要的执行因素。这种变化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内部控制实施主体也演变为人与软件两个因素,且电算化软件导致的系统问题风险将成为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 2、数据输入操作不当问题是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电算化系统中,所有数据都源于凭证库,当凭证输入后,系统将自动进行多项业务处理。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错误。因而,数据输入操作不当的问题控制将是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控制环节。 3、电算化条件下数据与责任的高度集中衍生出一系列重要的内部控制问题 手工条件下,会计的多项业务资料,如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均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并保管。未经授权,任何人都难以浏览到全部的会计资料。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所有的会计信息均全部集中于计算机中,且由同一套电算化软件执行多项业务处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所导致的计算机数据资料高度共享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这种系统问题所导致的可怕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不同于手工条件下由多个业务岗位和多个责任人独立操作所形成的明确责任分工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全部责任高度集中于同一电脑系统(或网络系统),高度集中于同一电算化软件系统。这种特点使系统数据和信息处理资料面临被不留痕迹非法浏览、修改、拷贝乃至毁损的巨大系统问题风险。因而数据与责任高度集中的内部控制是电算化后会计系统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的内部控制问题。 4、电算化后会计资料存储介质的变化导致了会计资料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内部控制问题 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电算化,引发了会计信息存储介质的一次革命。原来手工条件下的纸介质将由磁性存储介质所代替。磁性存储介质的主要特点是阅读分析直观性差、数据涂改不留痕迹、忌受潮、忌磁化、忌受热和忌弯曲等,这些特点和要求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料保存也面临了一系列新的风险问题。 另外,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还引发了其他一些系统问题风险的控制点,如系统的不当开发问题、软件系统的计算机病毒入侵问题、未经授权的软件调用和修改问题,以及软件系统实施所引发的审计问题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使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变化,这些特点变化,均源于电算软件这一新的会计业务执行主体。它是我们认识和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主线。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浅论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摘 要】本文基于ITGI刚刚的COBIT 4.1,对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跨国公司执行COBIT的经验和做法,进而提出,借助于COBIT 4.1,加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COBIT;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一 、COBIT简介与浅析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和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普华永道的《2006年全球信息安全状况报告》中统计,全世界63%的公司采用了COBIT控制框架标准,这一比率是IT控制框架采用率最高的。COBIT是由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ISACA)(www. isaca. org)下属的IT治理研究院(ITGI,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 Institute)()开发和的,旨在为IT 的治理、安全和控制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公认的标准,以辅助企业管理层进行IT治理。自COBIT 问世以来,先后经历了1998年、2000年和2006年的修改补充,2007年5月,ITGI了COBIT 4.1,它从IT治理的角度,从更高的层面上来指导管理层进行IT控制和信息系统管理。由于一方面全球信息化的加剧和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COBIT对信息系统控制与审计又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当前介绍和引进COBIT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COBIT 4.1主要是由4部分组成:框架、控制目标、管理指南和成熟度模型。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COBIT是由相互关联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够为不同的顾客群提供有关治理、管理、控制和保证方面的需要。下面对其组成部分逐一介绍分析。 1. 框架(Framework) COBIT将IT过程、IT资源、与业务要求相适应的IT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与业务要求相适应的COBIT的IT总体控制目标具体是有效性(Effectiveness)、高效性(Efficiency)、机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vailability)、符合性(Compliance)、可靠性(Reliability);IT资源主要包括应用系统(Applications)、信息(Information)、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和人(People);IT过程则是在与业务要求相适应的COBIT的IT总体控制目标的导向下,对信息及相关资源进行规划和处理,从信息技术的计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与评价等4个方面确定了34个信息技术处理过程。实际上, COBIT的IT控制目标的实现就是在IT过程中管理IT资源来完成的。图3详细地描述了完整的COBIT框架,显示了COBIT的处理模式是如何根据业务和治理要求来管理IT资源并使之给业务传递信息的,该模式由4个领域构成,包括34个一般过程。 2. 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 从领域、过程和活动3个层面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对特定的活动实施控制,以实现预定的系统目标。为有效地进行IT治理,在COBIT框架内部通常将需要进行管理的活动和风险分为4个领域,即计划与组织(Planning and Arrangement)、获取与实施(Acqui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交付与支持(Delivery and Support)和监测与评价(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领域目标按34个过程进行细分,根据每一个信息技术过程所涉及的系统资源,确定出相应的控制目标;针对每一个信息技术处理过程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任务,确定出210个具体的控制目标。针对这些具体的控制目标,COBIT提供了详细的系统管理策略,包括具体要采取的措施以及要考虑的问题等。这3个层次的控制目标体系使系统管理目标更清楚、更明确,更有操作性。COBIT覆盖了整个信息系统的全部生命周期,涵盖了战略、战术与操作的所有层次,处于各个阶段的信息系统都可以参照使用,它所带来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它使IT战略与组织战略紧密联系,在业务目标、信息系统、业务绩效目标之间维持平衡。 3. 管理指南(Management Guidelines) 管理指南是控制目标在企业的具体应用准则,以进行自我评价与选择,进而实施并完善对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其目的是对IT业务活动进行有效控制,使IT与业务活动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传递组织所需要的信息使业务活动得以进行。管理指南给出了度量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个IT控制过程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的指标体系。 4. 成熟度模型(Maturity Models) 对IT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成熟度模型是评价组织的一种方法。它划定6个成熟等级,如图4所示。每一个成熟度等级都规定相应特征,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界定出本企业的当前状态。该方法来自于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SEI)为软件开发能力所定义的成熟度模型,但COBIT只是借助于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形式来为其IT管理过程的性质界定出成熟度等级。在COBIT 4.1中,34个IT治理过程都规定了自己的具体模型。 二、IT环境下,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 会计信息系统的 演进 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会计数据处理工具与处理模式来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二是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三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阶段。杨周南教授认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又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电子数据处理阶段,二是综合数据处理阶段,三是决策支持与专家系统阶段。 2. 会计信息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是一种面向价值信息和基于会计管理活动的系统,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环境下,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个人机交互的管理信息系统。其基本特征如下: (1)AIS以符合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变更的需求为主要目标。 (2)AIS以解决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为主要功能。 (3)AIS以现代计算机硬软件和网络平台为处理环境,由人(含会计人员)、信息技术设备(含数据文件)和运行规程三要素组成,其核心部分是功能完备的会计软件。 (4)AIS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或半自动)采集、存贮、处理、分析、传递和反馈会计信息。 3. 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在IT环境下,由于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疏忽差错(Unintended Errors)。系统操作员或交易执行员在经济业务资料的输入与处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上岗作业培训或身体状况欠佳等原因造成的非故意差错。 (2)蓄意差错(Deliberated Errors)。蓄意差错也就是故意性差错,实质就是舞弊,是不正当的或违法的。在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流程中,甚至在软件的开发与研制过程中,都可能产生这种差错。它不仅对有关数据或输出信息的正确性与可信性造成影响,而且还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短缺损失和掩饰有关盗窃行为。 (3)疏忽性资产毁损(Unintended Asset Damages)。企业数据资料记录可能承受非故意的毁损,比如存储于硬盘中的应收账款记录未作备份,可能因偶然的断电故障这类偶发事件而消失。 (4)安全措施破坏(Breaches of Securities)。未经授权许可的人员可能非法接近企业的交易资料与其他记录。电脑“黑客”通过互联网擅自进入企业的计算机系统窃取、篡改或恶意破坏交易资料或记录,以及未经授权员工私自偷阅未设定密码或口令保护的企业员工薪金报告等。这种风险可能在被竞争对手窃取本单位的重要资料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5)暴力(Forces)。暴力的存在来源于外界人士(如恐怖分子)和怀有怨气的现有员工或已遭解雇员工的报复行为。如损坏会计信息系统或销毁企业的客户往来档案记录等。其后果可能是毁损企业的资产和资料,甚至导致经营过程中断以及企业的破产倒闭。 基于以上风险,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具有前所未有的必要性,具体如下: (1)IT环境下电脑操作隐形化和无纸化存储介质的缺陷。 (2)IT环境下内部稽核削弱。 (3)IT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有赖于计算机硬软件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及会计人员本身的操作水平。 (4)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5)网络财务是IT环境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安全性和保密性有赖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三、借鉴跨国公司经验,运用COBIT,加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1. 保诚公司的经验分析简介 保诚公司于1848年在英国成立,它是目前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大鳄和在亚洲领先的欧洲寿险公司。随着其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增长,保诚公司(亚洲)在亚太地区的12个国家里拥有了9 000多位员工,除了在新加坡有一个区域分中心之外,它还有两个关键的区域IT中心,其中一个在马来西亚,另一个在中国大陆。 保诚公司亚洲地区的资讯科技部长罗德里格斯在2005年首次引进COBIT。他在香港领导着一个区域IT小组,该小组拥有6名成员。由于得到这个区域IT小组的支持, 保诚的CEO及其委员会成员同意采用COBIT的倡议,他们强烈地支持采用更好的IT框架、系统和程序以在整个地区给公司提供更好的竞争优势。“COBIT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强有力的管理工具,它让我们实现我们的目标”,罗德里格斯说。 罗德里格斯还认为,“一个好医生是一位能够清楚地向她或他的病人解释如何保持健康的人,同样,一个好的IT专业人员是能够使该项目对一个公司观众来说容易得到理解的人。毫无疑问,我认为COBIT是允许我获得这种能力的工具,利用COBIT,我相信我们能为保诚建立一个更好的IT和公司责任的文化。” 虽然保诚实施COBIT仍在进行之中,但是,很显然,罗德里格斯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1)IT治理:泛区域战略构成、一致性; (2)削减成本:减少重复; (3)安全:区域客户资料管理; (4)外包:为外包业务伙伴提供适当债务; (5)沟通:让广大的公司员工易于理解各种术语; (6)业务增长:为领导者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一致的全面IT环境,以使其把精力集中在可增加企业价值的解决方案上。 上述这些经验显然是对整个保诚公司(亚洲)的IT治理而言的,但是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经验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具有指导意义。 2. 勇于开拓,争取早日构建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并与国际接轨的COBIT框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国已逐渐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2006年,被业界称为中国的“内部控制年”。 财政部牵头联合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邀请行政机关、高校、社会团体以及大中型企业的专家兼职咨询。该委员会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包括基本规范和一系列具体规范,并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第××号——计算机信息系统》(征求意见稿),包括总则、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信息系统开发、变更与维护控制、信息系统访问安全和会计电算化及其控制等6部分。另外,财政部还于2006年颁布了新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审计进行了规范,其中第5章“对内部控制的考虑”里,提到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的规定,考虑被审计单位在电子商务中运用的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这些标准或规范只是为本专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个应用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IT治理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综合的 IT治理或IT内部控制来看,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适应各种需要的综合的、完整的、系统的框架。目前虽然有些在国际上有显着影响力的IT服务公司使用自己制定的标准或框架,如IBM公司使用IBM IT Process Model( IBM流程模型);HP公司使用HO ITSM Reference Model(HP服务管理参考模型);微软使用Microsoft Operational Framework(MOF,微软运营框架),但是国际上绝大多数公司都使用主流的像COBIT这样的IT治理标准。因此,有必要建立我国自己的COBIT框架,一方面是提升我国公司的管理能力,提高其经济效益,使其不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去的需要 。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 【摘要】本文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整合的框架中,全面论述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形戚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会计改革不能局限于就会讨论会计,而是应站在管理的高度,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使会计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终形成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局面。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管理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网络。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 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外部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起着为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间的信息,在企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城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其价值会一落千丈,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综上所述,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冶钢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响应。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又确保了这种相辅相成关系的正常秩序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呢?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的定义是:它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完全可以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并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是现代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而作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些硬件包括(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审计系统一起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由上可见,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6]。 同时会计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与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董事、监事和社会公众要从企业管理系统中获得会计信息,而企业的会计、审计系统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及其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产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 、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当时还就新的会计在有关铁路的杂志和许多新出版的金融杂志上展开了广泛热烈的争论,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大讨论。这些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构想出并于以后几年逐渐完善的会计方法,很快便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首批大工商企业所采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相当一段时期,它们一直是美国工商企业的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 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二是设计出投资回报率(ROI)这一指标(即后来被广泛运用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利用这一指标,杜邦公司的经理们得以明确地说明,现代管理对利润率和生? 仕鞒龅哪遣糠只竟毕住ü跃缮头峙涔痰牟牧狭鞒探泄芾硇鞫玫降慕谠肌U庑峒粕系拇葱鲁晒晌似笠稻肀夭豢缮俚墓芾矸椒āMü庑椒ǎ攀构芾砩系挠行蔚氖衷谛骱图喽骄没疃矫娴靡匀〈谐×α康奈扌蔚氖帧8]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 乩嫱盘宓牟恍概Γ?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就是现代企业强化公司治理与管理的产物。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 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其后十余年中西方会计界在对管理会计反思的同时亦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大力吸取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管理科学,不仅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还产生了适应现代生产管理制度的新分支,如全面质量管理会计、适时制度系统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 通过以上历史考察可见,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技术革命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革,管理的需要呼唤着会计的发展,创新的会计系统又成为了企业管理顺畅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另一方面,当企业组织还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外部约束时,会计系统又可能成为内部人所控制的,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而要纠正这一切,又必须依赖于企业内外部法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即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 五、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我国现实,在会计信息失真时,人们往往对会计本身横加指责,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会计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会计论会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可喜的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就如何形成合理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决定”也特别强调改革企业管理,“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这表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得到高度的重视。 实践中,随着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认识的日益深化,亦开始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1993年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1998年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稽察特派员制度以及近几年以来因成效卓著而日渐推广的财务总监制度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都是立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对会计工作进行引导和管理。新近修订颁布的《会计法》也着重强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维护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得到改善和提高,会计系统必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最终形成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良性循环的局面。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会计信息系统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探讨 「摘 要 电子商务,这一新生事物作为划时代的产物在各行各业展现了其极大的生命力。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必须改进会计信息系统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电子商务指通过电子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得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借助电子方式联系,无需依靠纸面文件、单据的传递,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当前的许多媒体将电子商务从交易对象来看,通常分为三类:BToB(商家与商家)、BToC(商家与顾客)、CToC(顾客与顾客),或者从电子商务中交易形式来看,分为“集体议价”和“零售独卖”的形式。很显然,这是从商业领域即销售领域谈及的电子商务。而目前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又主要集中于这一领域,因此,在许多的印象概念上,也就将商业领域中的电子商务当作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了。笔者在此要谈的电子商务,是一种建立在商业领域的电子商务的基础上,面对企业而言的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其不仅针对商业领域,也针对了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各环节或子系统间的电子商务。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主要表现了以下特有的优点: 1、提高资金的运转速率、缩短运转周期 电子商务,以其所依赖的基础-Internet的快捷、准确、方便的特点,可以在交易发生后最短的时间里,使得资金到帐,而再不用考虑以前的在途资金了。资金的高速率运转和周期的缩短,不仅为企业的后续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而且对整个企业,商业领域而言,都注入了无限生机活力,加速了市场的资金流动,更为信息时代企业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效益发挥提供了保障。 2、降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 提起产品的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我想大家并不陌生。据日本一家金融机构调查、统计和核实显示:电子商务的出现, 对于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降低幅度从2%-36%不等。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不仅针对企业的材料采购以及销售环节中产成品的出售,同时也将反映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的产品、半成品的转移等。电子商务将以数据化的形式将材料半成品传递到下一环节的子系统模块上,参与该模块的运作,并将数据通过企业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存储起来,以用于企业整体数据化管理运行。 3、交易过程的无形化、国际化,交易程序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都是通过互联网络各自了解对方的情况,并通过数据的发送来完成交易。而交易的双方仅仅在通过鼠标的点击,根据国际通用的商业标准和互联网数据传输协议来提醒对方交易的结果,而自己全然不知对方是在隔壁的房间还是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样,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都按照约定的规定、程序来进行。各程序段都通过电子商务数据来确认对方的合法、成功与否等。因此,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交易程序都实现了无形化、国际化和电子化。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提出的挑战 1、电子商务要求会计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网络、信息社会的产物,其活动领域可以形成从政府到市场、从市场到生产、从生产到消费者等许多方面的网络与联系,从而形成了全球统一、规范竞争的有序的大市场。会计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客观要求,服务于这个大市场,其服务范围也应不断地扩大,不但要服务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还要服务于非物质生产领域,面向政府、流通行业、生产行业、消费者以及国内外贸易的各个方面。 2、电子商务要求会计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在电子商务中,企业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工具,诸如EOS(电子货币)、EDI(电子数据交换)、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共系统)等系列化、系统化的工具,使得各经济主体间的交易得以迅速、准确地进行。同时,会计作为一种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为了不断地满足财务报告需求者的客观需求,也须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手段为企业服务。在会计电算化和网络会计的条件下,会计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更加速了财务报告生成的及时性,为会计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3、电子商务要求会计市场国际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扩散,会计市场必将打破国界而趋于国际化,使得全球各地区的人们可以在国际化的会计市场中方便地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会计商品;同时也可提供自己的会计商品,实现会计商品等价交换的双重耦合。会计市场国际化也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三、会计信息系统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依赖于企业的LAN信息网络,将企业从内部和外部WAN骨干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该网络对外发送数据包。其运行的工作环境基础就是企业级局域网络LAN以及其所挂接的WAN骨干网(通常指现行的Internet),而电子商务其实质也是基于Internet核心技术的一种新型商业、贸易、工程、作业的交易。两者从本质、核心来看都有一种质的联系-网络。那么,企业级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如何才能适应和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工具呢? 1、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增强数据的共享性 互联网上的数据形式虽然都服从WWW协议,但其类型还是多种多样。如对应的货币性数据,其数据精确程度,对应的数据单位等都有好几种。而这几种类型的数据组合在被系统接受时往往因为精确度或单位不符合等而被予以拒收和报错。因此应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在对接受的数据进行核实后,根据对方的类型自动对其进行调整,并记载数据类型,以便在恢复和返回数据时,能够按照原标准进行发送。 同样道理,当企业内部通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对外接口来对外发送数据时,其数值类型也得有选择。首先,通过接口端软件进行模拟测试,获得对方数据接受类型后,调整待发出数据的类型进行发送。因此,增强系统的数据共享性,也成了促进企业网络数据的双向交换顺利成功,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了。 2、将企业的资金帐户与系统挂钩,推进网上收支的直接性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实现了网上迅速快捷的直接收支。对于单位而言,将企业的局域网定向到银行的帐户上,能够在网上直接进行资金的划拨和收入,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率,确保了网上交易的顺利实施。而对此领域技术开拓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安全与 保密问题,因此,必须对系统的内部管理、安全防护等进行改革,防止数据的泄密和被截取。同时系统应对银行帐户进行实时或定期的核对,当发现数据有异时,将立即封锁银行帐户并进行检测和适时解封。当然,以上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系统的数据接口端核查模块来自动实现完成。 电子商务在系统内实现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让系统与银行或中介机构系统的企业帐户发生挂钩,将需处理的业务变成数据包的形式传送到银行或中介机构的系统内部进行处理。此举的做法可以降低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窍取的几率,因为许多数据的操作都在银行或中介机构系统内部进行处理,途中传送逗留时间减少。 3、在内部各环节传输上,实献数字化标准管理 电子商务的实现,不仅表现在企业对外界的贸易电子化,也表现于事业单位内部各生产环节或事业部门间的产品物资等的数字化传送。内部数字化标准的实施不仅有利于系统内部进行全面、科学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其产生的各项数据也有利于对外交易的数据参考和标准核算,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单位系统对外交往的效率。 4、提高电子商务支配下的系统效率 过去,在企业未能在实现网上交易时,企业各项对外交易都是通过人为的接触进行,从而获取对方的各项凭证,在销售环节和采购环节再由人工输入各项数据,交由系统内部去核算。这样,根据木桶原理,整个系统的效率就因为销售环节和采购环节的手工操作而大打折扣,即与人的效率或销售采购环节的效率成一种直线分布。 电子商务的实现,使得整个系统的两个主要对外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了电子化,对于系统的效率提高了很高一个档次。另一方面,也为系统的各项管理模块如ERP(辅助管理软件)的有效、正确运行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因素,为系统的整体分析功能以及提供管理、决策参考数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电子商务的出现,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必须改进会计信息系统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电子商务及其支配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效益将全面展现出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效果。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从手工发展到电算化,由部门级发展到业务系统集成,成为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其运作对会计核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原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方法有些已逐步失去效用,必须采取新的管理和控制方法。本文拟就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与控制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会计数据的来源发生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积极的影响有:①会计数据不必重新录入,减少了会计数据录入错误的机会;②会计数据直接从其他系统采集,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③会计系统从其他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进行会计处理,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消极的影响有:①从其他系统直接采集的数据,如果数据本身有错误,则该错误可能会带到会计系统;②会计人员被动地接受其他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会计处理,审核功能被削弱;③由于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传输与数据共享,数据生成部门或客户如果反复更改同一经济业务的数据,则会给会计部门的账务处理带来不便。 2.信息流与单证传递相脱节,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形态发生变化。当企业的信息系统大规模联网时,数据可以跨部门、跨地区传输,且传输的速度极为迅速,而纸质原始凭证却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在需求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有些电子交易甚至没有产生纸质原始凭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记账时难以取得数据发生时产生的纸质原始凭证,而只能依赖原始数据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凭证,如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凭证或数据汇总凭证等。企业的信息系统越发达,数据的共享性越强。然而,在数据共享的同时,数据的使用部门往往要无条件地接受所共享的数据,难以审查数据发生时的原始凭证,会计部门在会计核算时也会面临这种情况。 3.系统升级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具有较大影响。在信息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系统的升级要对原有的数据和系统进行更新和转换,新系统达到稳定和可靠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和过程。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可靠性,往往要求新系统和老系统并行一段时间,稳定后再甩掉老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新系统切换后,造成会计数据丢失、数据紊乱的情况时有发生。系统升级过程中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具有较大影响。 4.会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依赖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系统的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也由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掌握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这就好比以前由会计人员保管的会计账簿变为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保管,而且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熟悉信息技术,所以不能排除他们具有改账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在进行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时,或者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只能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帮助解决。在解决问题时,会计人员有时会提供本人的代码和密码,使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极易掌握会计人员设定代码和密码的规律。如果会计人员事后不及时修改密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会计人员的密码进入会计系统。 二、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与控制 1.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集成后,业务系统可直接向会计信息系统传输数据,只有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有效、可靠地运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才能有保障。 借助于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的业务处理活动大多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手工环境相比,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业务处理的控制形式和控制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业务处理控制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在信息系统中,对业务处理的控制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在建立业务处理环节的各项控制措施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设计的原则,并考虑信息技术环境下业务处理过程的特点,针对各个业务处理环境设置相应的控制。对于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在信息系统中的业务处理控制,应当关注相关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信息系统的控制是企业为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的对象是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应用系统、数据和有关人员等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信息系统的控制采用系统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相结合的方式,由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组成。一般控制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所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确保应用系统得到恰当开发与实施、程序和数据文件完整、信息系统良好运作。一般控制主要有: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数据资源管理控制、安全管理控制、运行管理控制、质量管理控制、信息系统外包的管理控制等。应用控制与具体的应用系统有关,是为确保数据处理完整、正确而实施的控制。应用系统对数据的处理一般都要经过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这一共性出发可将应用控制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但是,由于应用控制与具体的应用系统相关,因此在设置应用控制时,还要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结合具体业务设置相应的控制。 2.注重对会计信息系统及业务系统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特别是对会计核算有何影响,需要在持续的控制之后,对此做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在评价内部控制时,往往注重对业务处理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忽视了对信息系统控制是否有效执行、是否健全的审查,从而导致由于信息系统控制的漏洞而有意无意地改变了信息系统中有关数据,这样就无法保障后续会计处理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不仅要建立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对所建立的各项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特别是要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的控制测试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两个方面。控制设计测试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设计是否合理、适当,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健全性进行测试。可将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描述情况与理想的控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出关键的控制以及控制的强点和弱点。对于控制的弱点,应寻找解救性的控制措施。控制执行测试是确定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否存在并发挥作用,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由于信息系统控制既包括人工控制,又包括计算机程序控制,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控制测试方法是无法完成该项工作的,还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才能对信息系统控制进行全面测试。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控制形式,选择相应的控制测试技术。 在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进行测试之后,要对各项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评价。根据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执行测试的结果,通过合理判断,可以确定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在哪些方面控制严格,能够发挥其作用,哪些方面控制不足或存在缺陷。针对识别出的控制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建议,及时改进。在日常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要经常关注会计信息有无异常,要利用各种手段发现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于信息系统控制制度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3.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操作环节的控制。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实现集成后,成为会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会计 信息系统也由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若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不当,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有效运作,甚至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必须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加强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操作环节的控制。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管理和运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类人员都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对于重要岗位,要配备技术过硬、责任心强、道德品质高的人员从事相应的工作。 首先,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各类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其职责范围内应具有的信息技术技能。上岗前要进行业务技能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和岗位要求安排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考核不合格的不能上岗。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对于会计职业操守方面要有一定要求。其次,要实行授权操作制度。对于系统升级、系统转换、数据清理等重要操作,必须由企业统一组织进行,具体操作必须得到主管人员的授权,任何人不能擅自操作。再次,要实行操作记录制度。除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日志外,对重要事项的授权人、授权内容、操作人、执行结果等要有书面记录。最后,还要有检查与责任追究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和定期检查,不仅要审计和检查会计人员的工作,也要审计和检查电子信息处理各个环节的情况,及时发现违规操作,及时处理。 4.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内部控制意识。在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全面了解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风险,提高控制意识,尽量减少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依赖。特别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人员必须参与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通过分析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了解与业务过程相应的信息处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信息系统中需要设置哪些内部控制,从而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措施,使会计核算工作在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之下进行,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可靠。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浅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 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阐述了其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电算化 会计信息 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财政部2001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二十六条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本文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做如下阐述。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手工记账系统的会计数据是用可视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的,这种记账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甚至笔迹也可以成为控制的手段。采用计算机集中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人工形成并掌握的信息便越来越少。当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人的判断作用便降低了。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的透明度较高,因此,对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进行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其中有许多的处理过程对会计人员来说是“暗箱”,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应用程序和硬件的可靠程度,因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起在计算机处理方式下特殊的内部控制。 (三)在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对有关会计法规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效果。财务部门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控制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须有新的方式取代它。会计工作的质量除受原有因素的影响外,还将取决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会计人员自身对新系统的操作管理水平。在这种旧的数据处理方式未被完全取代而新的方式尚未成熟的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大了。为了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减少转换风险对会计信息的威胁,电算化会计系统更应当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控制制度。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普遍适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 1.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 2.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 (1)应用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应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按规范收集和保管有关系统的资料并加以保密等。 (2)系统建立控制则是针对系统建立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资源的适当配置;系统的调试应有各岗位人员的参与;新的系统应与传统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替代传统系统使用;严格的验收程序等。 (3)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 3.数据和程序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输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会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来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分别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 正确等。 2.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常用的控制措施包括:登账条件检验,即系统要有确认数据经复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能力;防错、纠错控制,即系统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在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修改权限与修改痕迹控制,即对已人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控制,也就是说,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己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计算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提供更改功能等。 3.输出控制。控制措施包括:控制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从而达到限制接触输出信息的目的;打印输出的资料要进行登记,并按会计档案要求保管。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论银行业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为辅助管理者制定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相应地会计信息系统也应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 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 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规律,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会计信息系统向管理一体化发展的实现思路 自从1979年,我国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领域以来,许多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使企业的财务人员摆脱了手工操作,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条件。但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一些缺陷阻碍了信息系统的全面发展。 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以模仿替代手工核算为主,帐务系统大多从记帐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帐、算帐、报帐等工作,并局限在财务部门内部,仅仅是完成事后核算反映的功能,无法进行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和监督。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记帐凭证为输入口,故只能反映货币信息,很难反映非货币信息。 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开发没有统一规划,而采用单项开发再通过凭证方式传递各种数据,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核算模块是彼此独立的孤岛。 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核算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只能满足财务部门的需要,而不能同时满足与财务部门相联系的人事、仓库等职能部门的需要,这主要是受最初会计软件开发中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及传统组织机构的制约。因此,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只能提供主体信息,不能提供与主体相关联的信息。 一、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概述 目前企业遇到很多困难、如销路不畅、资金周转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现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缺陷也是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不能共享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就会造成结算拖延、应收款难以收回、坏帐损失加大、信用下降等弊端,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由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来完成。那么,什么是管理工体化信息系统呢?即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能够覆盖企业的全部业务,体现当代先进管理思想,采用最新信息技术,为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及时提供管理上所需要信息的全面统一信息系统。一般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等子系统,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整合成一个并发操作、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个子系统都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进行运作,完成本身特有的管理目标和任务,但同时各个子系统之间又要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提供必要的管理信息。这样一来,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企业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使得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具有了核算到信息系统的完全功能。它不仅可以完成凭证录入、记帐、算帐和报帐等核算工作,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服务。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不仅允许在使用过程中调阅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而且增加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功能,这为各部门顺利完成其职能提供了保证。在国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从MRP到MRPⅡ再发展到ERP。MRP、MRPⅡ都是面向生产部门的,而ERP与MRP相比,扩展了管理信息集成范围,除财务、库存、分销的生产管理之外,还集成了企业的其他管理功能,如人力资源、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ERP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可以面向企业外部提供管理信息,但本质上依旧是面向生产部门的。现在的世界早已形成了买方市场,因此,开发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上乘之选,不过我国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因此就要从低起点上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二、基于企业MIS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图如下: 图1 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包括了会计和财务两部分,会计主要的任务是记帐,使资金的运作不发生差错,财务则更多关心如何运作好资金,使其产生效益。会计系统最成熟、最固定的部分是记帐,这部分几乎已经定型,各种企业几乎相同。目前会计主要涉及的是历史数据,根据这些可以产生一些综合数据报表如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但现代的会计已开始向财务延伸,涉及未来的数据,如获利能力计算,责任会计等。尽管当代会计系统已经相当成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随着经济全球化,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系统仍会不断变化。会计信息系统只是财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财务的总目标是最好的利用资金和剩余资金的最优投资。财务信息系统是为协助主管达到以上目标的计算机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概念模式如图2: 图2 财务信息系统 图2财务信息系统输入子系统中的内部审计子系统实际上也是会计功能。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和运营审计。财务审计主要看公司的财务记录是否正确,帐、钱是否一致。调运营审计是审计财务手续是否完备。高效,它往往和信息系统的再设计联系在一起。运营审计一般应有信息系统分析员参加。财务情报子系统向股票持有者、财务社团以及政府机构提供信息,帮助了解公司经济环境,还从政府报告、期刊、网上数据库收集经济信息,以便分析经济形势。输出子系统是财务系统的主要系统、它们能帮助公司进行财务决策。资金管理子系统可以说是财务系统的最重要的子系统,它通过现金流分析,按照现金流人大于现金流出的标准进行调节以确保全年现金净流量的稳定。资金和证券管理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用计算机模拟寻求最佳的资金来源,并处理多余资金的投资问题,确定合理的证券组合、投资组合等。财务控制子系统主要控制一些支出和控制一些企业性能的参数。 MIS的概念是发展的,最初设想MIS是一个单个的高度一体化的系统,它能处理所有的组织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单个系统显得过于复杂,并难以实现。MIS的概念转向各子系统的联合,按照总体计划、标准和程序,根据需要,开发和实现一个个子系统,MIS成了相关的信息系统的集合。对于企业来说管理信息系统只有优劣之分,不存在有无的问题。目前企业所拥有的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只是一些子系统的简单集合,系统与系统之间往往相互独立,本文所倡导的就是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即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随着对信息处理规律认识的逐步提高,人们提出研究更高级系统。直接支持决策的要求,从现实条件来看,将AIS进行扩张发展成为MIS是一条必由之路。 三、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实现思路 (一)开发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几种方式 在开发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分析其数据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凭证资料,为分析计算提供原始数据,第二类来自帐簿中的数据,第三类是财务部门之外的数据,前两类是财务会计处理的主要内容,在核算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可直接产生数据,而第三类数据来源复杂,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密不可分,这使开发管理型财务软件的难度远远大于核算型财务软件。为获取这类数据,可采取以下几种不同方式:第一种是在其他业务部门拥有自己独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情况下,解决好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问题,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传递。第二种是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和整体设计,系统高度集成、数据完全共享,建成一个集业务管理、生产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于一体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财务只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种是在原有财务核算软件的基础上,向其他业务部门扩展。 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要将原先各自独立开发的各个系统组合在一起,往往因接口过于复杂,在许多情况下比重新规划难度更大,一般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的实质都是将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为企业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它不仅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组会计的功能,而且集成了企业各个业务部门的管理功能。 从理论上讲,第二种方式最理想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但在是否符合我国国情这一点上值得考虑。国外的管理一体化软件一般由财务系统、配销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构成,相对于国外软件这种以业务为中心的模式,我国开发商大都认为“财务是管理的中心”,这是与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相联系的。国内财务软件一般由帐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与折旧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成本管理等系统组成,其范围起出了国外的财务软件,包含了业务系统中关于资金的核算,尚不具备真正的管理功能。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相对独立,作为一个专门的系统发展,其普及和应用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管理软件。近年来,我国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发展明显加快,有些企业按上述国外模式进行开发,结果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管理水平太低,应用计算机管理的意识不强。而另有一些企业从财务部门起步,分级分步实施,从单一部门应用逐步向生产管理。物资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扩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在企业管理模式不够规范、资金比较紧张、人员素质不够高的情况下,发展管理一体化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因为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可能像财务系统那样,占有整个企业70%左右的经济信息量、从资金的实物形态(产量、质量、物资、耗费等)到价值形态(利润成本收入)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概貌、严密地(数据之间有对应关系,报表之间有勾稽关系)、系统地(编码顺序系统、时间顺序系统、业务分类系统)记录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财务部门有一套严格的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和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规范的。这是财务部门的软件普及应用程度大大高于其他业务管理部门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许多企业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从财务部门开始的,在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一定经验后,企业很自然地要求与财务部门相关的其他部门运用计算机管理,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共享。对我国广大中小企业而言,目前还是采用第三种方式即在原有财务软件基础上向其他业务部门扩展的方式较为可靠。分系统、分阶段开发,一次性投资不会太大,完成每一阶段都能很快见到成效,这样既增强了使用者的信心,又积累了经验,使系统开发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扩展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必须保证与财务系统的联接和数据共享,避免出现子系统之间相互孤立的局面。其不足之处是系统间的联系可能不够紧密,信息流程不够合理,因为较多考虑适应企业现有管理水平,未能充分考虑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所以。对那些管理水平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企业而言,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建立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更好地为提高经济效益和支持决策服务。 (二)开发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必须以完善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为基础财务核算数据是管理层分析、预测、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应能实现手工会计的全部职能,提供和输出完整的会计资料,能够方便提取历史数据供分析之用。在生成管理报表所需的数据中,有许多是对财务核算的帐证表数据加以分解之后才取得的。如果核算软件没有设计这方面的内容,当管理会计需要这些数据时,只能人工分解数据,再输入系统,造成同一数据两个人口的情况,影响了系统的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因此,在设计核算信息.系统时,要求做得更深更细,将与经营业务管理要求有关的会计数据进行分类细化,充分考虑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需求。 2.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接口 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然而,目前市场上各种版本的财务软件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的财务软件即会计核算信息系统之间不能相互交换数据,如果用户使有了不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在进行报表的合并、汇总及不同系统间查询时就会出现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求不同的软件之间可以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交换。这样一来,不仅能为管理会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各种软件的数据转换及用户的选择。有了标准的数据接口,管理一体化软件获取数据时,可以从不同版本的财务软件直接取得,也可以从标准数据库中取得,还可以通过手工录入。财务软件数据交换标准还涉及到财务软件和其他管理软件的数据交换问题,有了统一的交换标准,使企业在开发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过程中,不必更换已有的财务软件,就能顺利地实现系统集成,这样即使系统不断地升级换代,数据资料也能长期保留下来并得到有效利用。 3.强调以会计理财、经营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为主以前的核算型信息系统,因为遵循统一的记帐规则、会计制度等规范的规定,流程单一,同时我国软件开发人才不足,所以走入了重计算机技术,轻管理的误区。而新的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否在于开发人员对会计管理方法和技术掌握的程度,这必然要求改变原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策略;强调以会计理财、经营管理为中心,计算机技术只是实现的手段与保证。在新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没有会计专家和管理专家的参与,新的信息系统只能是一个失败的系统。 4.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实地开发,走集成化发展的道路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经营管理范围和管理方法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因此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难以像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那样成为规范的通用性产品,必须由软件开发单位与用户密切合作开发,走集成化发展的道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用户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模型,提出具体的管理指标体系,明确企业的各种经营控制和管理活动,掌握这些活动所需的数据流程及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关系。既要考虑到企业管理的现状,又不能仅限于把原有的会计模式、管理模式进行简单的移植,而且应尽量采用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促进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会计和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这种开发方式最大的问题是成本较高,要解决这一问题,更需要强调系统的标准化、集成化和开发性。开发者在完成数据环境建设时应留有完整的扩充接口,可以面向单一用户进行再开发,使开发出来的产品既有通用性模块,又积累了特定领域的再开发经验,长此以往,标准模块就会不断增加,成本就会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也为用户扩展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保护了用户的长远利益。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时间不长,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着眼于如何实现手工算到电算的过程。在实践中,90年代以前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以单机为主,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的发展,集各种网络数据通讯、多种计算机系统及不同数据处理为一体的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如今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本身的功能在不断地发展,正从单一的会计核算型,迈向管理型、决策型及智能型等综合化、集成化,还加强了企业内部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及与企业外部相关部门的联系交换。在这样一个开放共享体系中,任何对新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都是会计信息系统赖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这使得集计算机及通讯技术为一体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必须对系统的安全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起必要的内部、外部安全制度,以抵抗来自系统内外的对系统硬件、软件的各种干扰和破坏。只有严格的安全措施,才能保障会计信息系统实现连续而全面地进行业务处理。 限于篇幅在此不作安全系统实现的讨论,仅就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分析,这是安全系统实现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对其安全可分为五方面来讨论,即可靠的硬件资源配备、具有后继支持的软件、周密的运行环境设计、具有良好素质的员工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等。 一、 可靠硬件资源配备 可靠硬件资源配备,其重点在于配备。对于硬件资源,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性能价格比进行选择。并不是要求价格越高越好,功能越多越好,因为有些功能在系统中用不上,有了也没用。 硬件要针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来配备,会计信息系统有以下几种特性:保密性、连续性、历史性。从保密性的角度看:在网络上应配置具有较强功能的防火墙设备。如添加专用防火墙服务器,给数据加密的专用设备或黑盒,具有加密算法和多数位加密的路由(ROUTERS)等。从连续性及历史性的角度来看,应有足够的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存储的配置,如在服务器上配置双硬盘作镜像处理,在硬盘出故障时保证系统能充分的备份。当系统数据一旦丢失时,便可即将其现行的及历史的数据进行恢复处理,恢复至遭破坏前的状态。 二、 具有后继支持的软件 在这里着重探讨应用软件,它包括会计信息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和附加在网络设备的一些软件(如网络协议、压缩、加密算法等)。 对于会计软件,其后继支持主要在于具有升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这些能力当然应由软件制作者或系统管理者负责实现。由于操作平台的更新,如DOS更新成WINDOW平台,单机系统更新成网络系统,会计软件势必作相应的升级,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畅通运行。另外系统中的数据遭病毒的破坏或遇上千年虫之类的问题,也需靠软件的后继支持来解决。 对防病毒软件,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般来讲,总是有某种病毒后,才产生消除该病毒的软件。因此在系统中,应不断地升级防病毒软件或采用新的防病毒软件来御防病毒的侵害。升级或采用新的软件便是防病毒的后续支持。 至于附属在网络设备上的软件,所需的后继支持,在于能满足不断完善的网络系统和数据压缩,加密算法的改动或更新。例如:各种路由所适应的网络协议或隧道协议。因为在创建安全隧道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遂道协议,如:IPSEC,PPTP以及L2TP等,然而并非所有的产品都能够支持这些协议。另外,某些针对这些协议的标准仍在制定过程中。其中带宽也在不断地调整加宽。因此,当你选择某些产品时,一定得向供应商索取后续支持的承诺。压缩加密算法的改动,更新更是不可避免。一般来说,有加密,就有解密。世界各地的黑客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例如:各种控制符加上大小写的字母,共有95个字符,若此95个字符组成的密码,在P II的机器上只需运行一天便可解开。因此,要想我们的系统安全,不仅要尽量加长密码而且还要经常更新。 三、 安全的运行环境 环境的设计,应建立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要明确系统内外部界限、数据流经的环节及出入口。安全的环境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系统所处几何空间的设计。如:某人办公桌的位置安排,在哪设置防盗门,在机房设置缓冲间等。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网络环境的设计。如:保密隧道、操作权限、系统监控。 从布局上,考虑到会计信息系统应相对独立于机构内的其他系统,以减少数据泄露和病毒感染的机会,在局域网上,对于机构内的一些端口,也应设置权限,什么情况下可改写,什么情况下不能改定应有所控制。对于远程通讯或广域网上,都必须设置可靠的加密关口和防火墙。对会计信息系统而言,数据在漫长的线路上传输,确实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若铺设一条专用的光纤,对安全而言当然是较理想的,但其费用实在太高,若广泛使用,企业难以承受。 四、具有良好素质的员工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除了前面所提及的方面,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未经有效的业务训练和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本身,对系统的安全是一种威胁。无论系统有多完备的防护措施,也难以抵御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防火墙可以用来保护机构内部网络,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保护信息免受无关人员窃取,数字签名技术能确定收到的信件是否有人伪造等等。是不是有了这些安全技术或措施,我们的系统就安全了呢?许许多多的案例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对于外来攻击者,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渠道,如文档的存放、草稿的处置、甚至垃圾堆、碎纸机中的材料、闲谈的内容等等来得到他们想要的目标信息,而不需要太高级的手法。若员工们在这方面有所警惕,便可杜绝不少漏洞。 许多系统被攻破是因为它们过分依赖用户创建的口令,由于不便于记忆,人们通常不会选择保密性很强的口令,如用某些名词的英文单词或拼音字母头、用诸如生日等日期作为口令,当这个口令被用作加密系统的密钥时,比起随机生成的密钥,它们更易于被破解。另外,出于某些原因,有的员工会把自己的口令告诉同事;不仔细检查收到邮件的电子证书;安装系统软件时,贪图方便不改变软件的缺省安装值(尤其是Windows 9X/NT 用户)等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 这表明了,看一个系统是否安全,我们不应该只看它采用了多么先进的设施,更应该注意员工日常工作行为的规范。观察近几年在Internet上发生的攻击,可以看出这样的威胁依然存在。所以说我们的员工不管是普通财会人员还是系统管理员,都应该接受所用系统在安全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学会选择好的口令,管理好口令记录表,保持警惕,掌握处理系统的突发紧急情况以及如何安全升级系统等技术。 五、完善的管理机制 国外资料显示,解决安全问题的技术控制与存在非技术性的控制相比,更应该考虑的是非技术控制,其中管理的控制占58%,法律、法规、职工道德体系占有10%,物理占20%,技术安全占12%。 通过对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系统内不相关职务得到恰当的分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避免人员滥用授权,及对系统监管不利。 在复杂多变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只有充分了解其安全需求并配合有效的安全控制,才有可能构造出安全的系统。在安全系统的基础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方能得到蓬勃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 【摘要】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具有系统开放性、结构分散性、数据共享性的特点。因此,其系统风险已不再限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本文首先对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弱点及其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接着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方面设计了系统控制点分布示意图,并着重讨论了各控制点控制方案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外部控制 在全球网络化的热潮中,国内外的会计(管理)软件公司纷纷推出基于互联网(Internet)的会计信息系统。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被推上开放的互联网世界后,一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控的优越性,同时也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我们必须根据互联网系统的特点,重新考虑和设计会计信息系统控制体系,而不能把希望仅仅寄托在诸如“防火墙”之类的公用技术上。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再是企业中封闭、独立的信息系统,它已完全融合于企业内联网中,并在企业内联网中发挥“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本文在讨论中更多的是把它等同于企业内联网看待,这不仅仅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也是对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认识上的转变。 一、善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内联网结构的系统。所谓企业内联网(Intranet),是指企业应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标准,如TCP/IP通信协议。WWW技术规范等建立的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和交换平台。企业内联网并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企业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公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控成为现实。当然,由于互联网/内联网系统的分布式、开放性等特点,与原有集中封闭的会计信息系统比较,系统在安全上的问题更加突出。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系统故障风险。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由于操作失误,硬件、软件、网络本身出现故障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并且在互联网/内联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2、内部人员道德风险。主要指企业内部人员对会计数据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方面的风险。网络安全的最大风险仍然来自于组织内部,据统计,大部分的非法闯入者来自于内部雇员。因此,内部控制仍然是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基础。由于互联网/内联网结构本身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远远超出了以往计算机系统的范畴,已从会计机构内部扩展到对整个企业内部人员的控制。 3、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主要指关联方非法侵入企业内联网,以剽窃财务数据和知识产权、破坏系统、搅乱某项特定交易或事业等所产生的风险。广义地说,企业的关税方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软件供应商或开发商,也包括银行、保险、税务、审计等社会部门。企业与这些关联方存在着特殊的业务和数据交换关系,过去这些企业各自的计算机系统在物理上基本是隔离的,也有部分企业与关联方之间采用专用增值网(VAN)实现电子数据交换(EDI)任务。在互联网条件下,为适应竞争发展需要,企业与关联方需建立统一的外联网(Extranet)。所谓企业外联网是指用企业内联网的技术和标准,把外部特定的交易地点和合作企业连接起来构造的合作网络,它实际上是一个虚拟企业应用平台。在外联网内,企业之间的数据查询、数据交换、服务技术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松散型关系),也可通过虚拟专用网(VPN)实现(紧密型关系)。因此,无论是从业务联系还是从网络联系上看,我们都可把外联网范围内的企业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内部关系。特殊的内部联系也使相互间道德风险的发生成为可能,尤其是象软件供应商或开发商这样的关联方,由于其对企业内联网的控制结构一清二楚,在接受网上技术支持和维护的同时,实际上也向对方敞开了系统控制的大门。 4、社会道德风险。主要是指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对企业内联网的非法入侵和破坏,包括来自网上的信息截收、仿冒、窃听,黑客入侵,病毒破坏等。这是目前媒体报道最多的风险类型。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没有国界和时空的限制,来自社会上的道德风险几乎不可避免。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风险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对社会来说,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法律的威慑作用,不断创新安全技术产品;而对企业来说,则需要不断提高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 二、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障经营管理政策的执行而采取的全部方法和措施。内部控制可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类。一般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环境的控制,应用控制则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显然,不同的环境和应用系统模式,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同的。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在系统的开放性、处理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等方面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类型的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以往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模式,扩展了系统运行的环境,从而大大改变了以往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互联网系统的特点及其风险来源,重新确立系统的内部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 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也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独立内联网结构的应用系统;第二类是异地内联网结构的应用系统(适合于有异地分支机构的集团型企业);第三类是外联网结构的应用系统(适合于联盟型虚拟企业)。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系统结构,其系统组成的基础都是企业的内联网(包括分支机构的内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内联网内的控制。 1、操作系统控制。由于操作系统面向所有用户,再加上自身的缺陷。因此它时刻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潜在威胁,包括系统内人员的滥用职权、越权操作和系统外人员的非法访问甚至破坏。如使用浏览法搜寻主内存中的口令信息、使用伪装法复制合法注册程序、设计“后门”程序建立非法访问系统的通道、用“特洛伊木马”法探测系统的弱点,以及各种各样通过操作系统破坏整个系统的计算机病毒等等。要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除了要尽可能地选用安全等级较高的操作系统产品,并经常进行版本升级外,在管理控制上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1)计算机资源授权表制度。明确规定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2)日志审计制度。对运行系统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进行实时监视和记录,并对日志文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3)存取控制。对系统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用户级别,限制系统资源的共享和流动;(4)特权管理。由于超级用户具有操作和管理系统全部资源的特权,因此,其特权一旦被盗用,将给系统造成重大危害。特权管理是使系统由若干个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共同管理系统,使其具有完成其任务的最少特权,并相互制约,以提高系统安全可靠性。 2、会计数据资源控制。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系统控制的主要安全目标。对数据库系统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二是由于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造成数据库的物理损坏。针对上述风险,会计数据资源控制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定义应用子模式。子模式是指全部数据资源中面向某一特定用户或应用项目的一个数据子集。在网络环境下,为了限制合法用户或非法访问者轻易获取全部会计数据资源,应根据不同的应用项目(功能)分别定义面向用户操作的数据界面,做到需要什么数据,用到什么数据,就开放什么数据。(2)会计数据资源授权表制度。明确定义每一用户对数据资源访问的范围和内容,并分别规定对数据库的查阅、修改、删除、插入等操作权限。(3)数据备份和恢复制度。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备份和恢复远比成批集中式处理环境下要复杂,为保证系统恢复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建立业务日志文件(记录系统处理过程的文件)和检查点文件(作业内容信息能被记录下来,并可重新启动该作业的一个点)是必要的。 3、系统开发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一种预防性控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及其内容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在过去封闭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传统的会计控制措施(制度)尚能发挥作用,因此系统开发者主要关心如何实现业务功能。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必须把会计控制功能全面融入系统逻辑模型中。在软件开发的前期,内审和风险管理人员要参与系统控制功能的研究与设计,包括上文和后文讨论的许多内外部控制措施,在系统中应当得到恰当的体现,并在软件开发及测试阶段加强监督,确保所有既定控制功能在系统中得以有效地实现。 4、系统维护控制。系统维护包括软件修改、代码结构修改等,涉及到系统功能结构的调整、扩充和完善,其过程类似于系统开发,因此,系统开发控制的方法同样适合于系统维护。此外还应建立维护审批制度,维护方法、维护内容测试、维护文档编制的规范化制度,维护用机、测试数据与营运机器、实际数据的分隔制度,源程序保管控制制度等等。 5、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指具体的应用系统中用来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以及处置不法行为的内部控制措施。大部分应用控制措施在系统开发时可直接嵌入软件功能中。这些控制措施可分为三大类:(1)输入控制。目标是确保网络环境下数据采集的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2)处理控制。目标是确保会计数据处理过程的正确可靠性,包括处理正确性控制、数据一致性控制、预留审计线索控制等;(3)输出控制。目标是确保会计系统信息输出或传输中没有被遗失、错发、截留,秘密没有被泄漏等,包括打印程序控制、分发控制、废报告控制、最终用户控制等。 6、计算中心控制。计算中心控制主要是对系统的物理环境及设备可靠性的控制,目标是确保系统设备能实时地、连续地运转。主要包括三方面控制:(1)计算中心安全控制。包括中心物理位置、机房结构设置控制,进人机房控制,电源、防火、防磁、温度、湿度控制等;(2)群集系统控制。所谓群集系统实际上是一种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多机热备份制度,平时各服务器运行各自的应用项目,并保持系统和数据的共享联系,当一台服务器(或其它设备软件)发生故障时,群集系统中的另一台服务器会立即承担故障服务器的工作,并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对不间断运行要求很高的系统,一般要采取上述方法加以控制。 7、组织控制。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计算机服务功能(工作站)分布于企业内各业务应用部门,实行会计与业务协同处理。因此,计算中心对各工作站的控制由原来集中处理模式下的行政控制转变为间接业务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1)工作站点设置控制。合理设置工作站点,并通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各工作站的职责分工控制;(2)内审制度。设立内审组,监督和控制各工作站的日常运行;(3)风险管理制度。设立风险评估小组(可由系统分析员、内审人员、主要用户组成),定期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弱点分析,以不断完善会计控制体系;(4)人事管理控制。实行业务考核制度,对特殊企业(如金融企业等)的重要岗位可实行轮岗制度等。 8、工作站控制。工作站可以是单机点,也可以是分服务器站点,它是整个网络系统在某应用项目(如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下的一个用户界面。工作站既是系统日常应用处理(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和输出)的端点,也是潜在威胁系统安全的一个入口。工作站控制包括:(1)工作站内部控制。包括工作站物理环境控制、操作权限控制、系统存取控制、操作规程控制做障处理控制等等;(2)工作站对整个系统访问的控制。根据最小特权原则,要严格控制工作站超越权限的操作行为,这主要可通过计算中心的职责分工、授权控制与日常监控来实现。(3)数据通信控制。工作站与计算中心常位于不同建筑,甚至不同街区。因此在数据通信过程中,系统面临着因线路和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毁坏的风险,以及人为拦截、泄密的风险。为此,需要采取数据加密、回响检查、奇偶检查、备份控制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进行控制。 三、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外部控制 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联网已不再是独立、封闭的系统,已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内部控制也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有效地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保证企业网上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把内部控制从企业网的小内部扩展到互联网的大内部,也就是说,同时还要对企业内联网以外的系统空间进行控制。下面要讨论的外部控制,指的就是面向企业内联网外部环境的控制。企业内联网与外联网、互联网的关系如图2所示,其外部控制包括周界控制、大众访问控制、电子商务控制、远程处理控制等。 1、周界控制。周界控制是通过对安全区域的周界实施控制来达到保护区域内部系统的安全性目的,它是一切防外措施的基础。周界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设置外部访问区域。访问区域是系统内接待外界(关联方、社会分众)网上会计数据访问、与外界进行会计数据交换的逻辑区域。企业在建立内联网时,要对网络的服务功能和拓扑结构的布局进行详细分析,通过专用软件、硬件、管理措施,实现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之间的严密的数据隔离、访问限制。(2)建立防火墙。防火墙是指建立在被保护网络周边的分隔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一种技术系统。根据网络系统区域划分的不同,可设置多级防火墙系统。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层防火墙,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第二类是应用级防火墙,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之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过访问区域对网络应用系统服务器,尤其是对会计数据库系统的非法访问。(3)建立周边监控系统。通过对系统日志和网络数据包的实时监控和审计分析,实时检测来自外部的入侵行为和内部用户的未授权活动,同时为追究入侵者法律责任提供线索和证据。 2、大众访问控制。网上大众访问包括电子邮件传递、网上会计信息查询等内容。由于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社会大众的网上行为实际上是不可控的。因此,除了加强社会法律威慑作用外,企业主要是在系统的外部访问区域内采取防护控制措施。包括:(1)邮件系统控制。一般宜将邮件系统限定在外部访问区域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上比较安全;(2)网上会计信息查询控制。社会大众可在网上查询企业的产品信息、财务报告等内容,这类业务一般也应限制在系统的外部访问区域内。系统要对提供信息的时间、内容作严格规定,并通过安全通道及时更新访问区域上的信息资料。 3、电子商务控制。就企业来说,可采取下列措施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管理与控制:(1)分别情况,建立与关联方的电子商务联系模式。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据测览型模式,企业通过WWW向外部企业提供数据和条件检查功能,外部企业不能更改数据;另一类是事务处理型模式,交易双方可在网上直接进行电子凭证的交换,并更新双方的事务处理文件。为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可靠性,防止被窃取、被仿冒、被篡改,交易双方可对传输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对稳定、密切的合作伙伴还可进一步建立虚拟专用网,实现双方(或多方)之间具有相互操作性的数据联系;(2)建立网上交易活动的授权、确认制度,以及相应的电子会计文件的接收、签发、验证制度;(3)交易日志的记录、审计制度。交易日志用来自动记录电子商务每个步骤的交易时间和内容,对企业内外部来说都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企业需要同时也有义务保证它的完整性、可靠性。 4、远程处理控制。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为集团型企业实现远程查帐、远程报表、远程审计,以及对交易事项的远程财务监控创造了条件。建立相应的远程处理控制系统,是开展远程处理业务的前提。主要控制措施包括:(1)分支系统安全模式设计。分支系统是企业在异地具有独立内联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母系统的监控和访问直接伸入分支系统内部,而不是在通常的外部访问区域。因此,需要特别考虑由于远程处理给双方增加的风险问题。除了通信技术应采取互联网上的虚拟专用网外,在保证实时会计处理和财务监控有效的前提下,分支系统可采取单独设置母系统访问区域的做法,以提高其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2)远程处理规程控制。由于远程实时处理双方一般不是通过系统的外部访问区域连接的,任何一方的安全问题很可能给另一方带来危害。因此,双方要制定严格的远程处理控制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权限控制、内容授权控制、处理程序控制、通道及两端服务器安全控制等等。对于需在线实时处理的内容,如在线财务审批、电子转帐等内容,应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下进行,确保处理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验证性。 以上从系统风险评估、弱点分析、控制方案构建与实施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设计与实现。由于信息安全技术总是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安全的实现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企业要把系统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化,以保证系统的控制方案及安全政策不断随系统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浅析基于事项法与价值法的会计信息系统比较分析 【论文关键词】 事项法 价值法 会计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介绍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和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对基于事项法与价值法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了详细地比较分析。最后确认: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 在现代信息化时代里,会计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会计信息供给的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这促使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著名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说过:“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提出、出现和发展完全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基于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新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能够得到企业较为全面的经济业务事项信息,满足其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而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没有以使用者为中心,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而仅仅是遵循会计理论或为了利益相关者去“粉饰”会计信息。这就形成了传统企业经济业务的记录与报告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以下缺陷是形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限定及决策模型固定 基于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是确定的、固定的和有限的,即对会计报表的需求是相同的,业务数据按照会计报表视图的要求提取、记录、存储、传输和汇总就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这种假定导致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不能为所有决策者的决策模型提供最优的输入价值,而只能满足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求。 (二)部分经济业务未录入系统,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现实状态 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的严格限制,部分经济业务被排除在会计报表之外,如期权、租赁、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这些经济业务的不完全记录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及时地掌握企业现实状态,做出投资和信贷等方面的决策。 (三)非货币计量的事项很少反映,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不全面 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受严格确认条件以及计量模式的限制,没有采集到业务事件的全部事项数据,仅将会计事件的发生日期和以货币计量的信息采集记录到系统里,而对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事项及业务事项,如生产力、执行情况、可靠性、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之类的其他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未予反映。由于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使得在辅助管理决策功能上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和限制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管理和决策企业经济活动的能力。 (四)输出数据高度抽象、高度汇总,会计信息使用者易产生歧义 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数据是按照会计固定标准汇总的数据,还含有会计人员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数据。这些加工后高度抽象和浓缩的综合价值数据在影响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同时,也容易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更不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多角度、个性化的决策信息需求。 (五)传统价值法会计处理模式的实时性差 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传统的会计信息是在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后,遵循会计固定流程,经过证、账、表体系顺序化处理而产生,这就存在会计信息取得与业务活动的时间差。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只能等到期末的财务报告后,被动地接受“历史”信息,因此,传统的会计处理和编制的会计报告难以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企业无法运用动态战略对瞬息万变的挑战作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决策。 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众多缺陷,大大影响了会计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二、基于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 事项会计是指按照企业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其核心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对各项交易的事项进行存储、组织、处理、传递和输出,包括事项法下的会计事项和影响企业价值的非会计事项。事项会计的目标是为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丰富、连续、完整、无任何修饰的原始事项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个性化、多元化决策行为方式和决策模型的需要。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相比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提供原始事项信息,实现了源数据仓库共享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源数据仓库的共享,系统结构将使企业的多个数据库在逻辑上集中,对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存储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错误及冗余。由于建立共享的综合业务数据库,这使得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管理流程之间能够紧密合作,解决了各子系统信息孤岛和低效的状态,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内外部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的需求。 (二)信息实时性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可储存大量的事项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因特网或内部局域网访问此数据库,借助强大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及时获取并处理所需求的信息。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可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随时构建个性化财务报表或其他决策模型,无须等待到会计人员的期末报表,这大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三)按照事项法进行信息披露,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财务报告中信息的偏差与失真主要是由数据加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基本事项的原始经济信息。事项法披露模式中可有效避免人为操纵的会计报表粉饰,从而欺骗投资者等行为,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等问题。 (四)计量属性和报告形式多样化,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需求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事项各方面的特征,全方位地揭示经济事项的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如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人力资源、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信息,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因而事项信息具有全面性、完整性、连续性及冗余量少的特点。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中心,提供“原始业务”的事项信息,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运用个性化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帮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有用性。 (五)优化审计工作流程,完善审计技术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优化了审计工作流程,扩展了审计的范围,降低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同时完善了审计技术,让审计工作也变得简单和直观。 (六)有助于XBRL的发展和国际会计标准的统一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是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发展的方向,他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原始的经济业务事项信息,是符合应用XBRL建立数据库的需求。 (七)提供充足的全面的数据,满足系统决策需求 在信息化环境中,“决策缺少的永远不是模型和方法,而是数据”。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大量会计事项与非会计事项,全方位记录企业经济业务,满足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要求,也符合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时有海量数据的需求。 三、基于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瓶颈问题 事项法会计信息虽然有众多的优势,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以下几点影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需建立在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和良好的信息处理环境下 现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活动日益复杂且频繁,而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是用多种计量属性对经济事项进行采集,这些导致系统接收及处理海量的信息。所以,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需建立在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和良好的信息处理环境下,否则系统将出现信息处理错误的情况。 (二)大量原始经济事项信息,可能泄露企业商业机密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企业大量的原始经济事项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同时这些事项信息也可能带来企业的商业机密泄露,这对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利的。对一个企业自身来说关键问题是:“哪些事项信息能公开,哪些事项信息不能公开”。 (三)需制定事项法的统一标准 现代企业经济活动是极其繁多且复杂的,涉及到的事项哪些应进入系统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哪些事项又可以忽略,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来执行。这将影响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导致数据录入成本和获取信息成本的增加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数据包括传统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众多的非会计信息,这大大增加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使用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可能导致数据录入的成本和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 四、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建议 从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看,基于事项法的会计信息系统将必定完全取代基于价值法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笔者通过比较分析,就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重点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以网络化会计作为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技术基础 网络化会计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网络化会计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来改变会计信息的载体和信息存储方式,能够充分扩大会计主表、附表、附注的信息容量,更加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网络化会计技术,汇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事、仓储等各业务部门的相关事项,加快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不仅能获得以货币形式反映的价值信息,还能够获取非货币的事项性信息,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应变能力、服务质量的经营业绩信息。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扩建会计信息系统的事项数据库 基于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我们应借助和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新型的信息技术,根据决策者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的需求,扩大会计信息系统的事项数据库。事项数据库是实时动态的,是经营业务活动中采集并存储业务事项的所有数据,包括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事项数据仓库资源的共享。 (三)吸取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加快网络版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速度 加快建立和应用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速度,除了加大网络化会计的理论研究力度和尽快建立有关法规外,国内网络版软件生产厂家,应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还需重点吸取国外高新的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开发国际通用的网络会计软件。生产出来的会计软件产品能保证远程网络数据传输,满足用户存储事项数据和处理大数据量的需求,建立一个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开放的、全球共享的、具有管理和决策功能的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使网络会计软件全方位地进入即将到来的全网络时代。 (四)依仗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强化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度 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包括会计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决策等主要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子系统,应与之有机衔接在一起。在建立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活动,在逻辑上构成一个无缝链接的整体。从整体上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 (五)设置入侵检测系统,确保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完整 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源数据库信息被泄露或病毒侵入,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以设置入侵检测系统来提供实时的防护手段,从四个方面采取防范措施:一是通过鉴证技术、口令选取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保密传真技术,保证对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存取,特别是输出端的安全。二是通过数据加密,如网络内部的链路加密和用户选用的端间加密,保护信息系统中的敏感数据。三是利用安全的口令系统,防止伪造的信息和入侵的病毒进入网络,做到在网络中可靠地交换信息。四是建立保护信息系统的报文验证码,防止非法字符进入数据流。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论银行业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为辅助管理者制定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上来,相应地会计信息系统也应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关键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职能;管理决策 一、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银行业对会计的要求已从简单的事后算账、报账转变到参与经营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施控制和考核上来。会计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和监督已不能完全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参与决策、实施控制和考核正成为会计新的职能。这种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转变成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目前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体系。其存在的问题:一是系统功能较单一,大多只是简单地报表查询、汇总以及财务比率分析。二是系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货币性信息,而一些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如: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不能及时披露。三是系统缺乏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不能有效地支持管理决策的制定。四是系统需求的提出、实际开发和应用不统一,基本上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均从本部门的管理需要和角度出发来进行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存在着数据来源多头、数据格式不一、功能单一重复且各部门的系统数据不能充分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而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却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的单机处理到80年代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和会计报表处理系统的应用,从90年代各行全国联网系统和多元化自助服务系统的广泛应用到目前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各业务处理系统操作平台的统一集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截至目前,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已发展成具备事前审批、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功能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系统。但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却一直进展缓慢,没有重大突破,学术界对何谓“管理型”也一直争议颇多。下面笔者将具体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从管理的本质出发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构建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之所以发展迅速并能很快地被推广应用,主要是因为它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复式记账理论,系统采用的核算方法(即对数据的分类依据)与传统手工会计记账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披露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报告格式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因此以复式记账为理论基础,以对外披露会计信息为目标,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起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理论上人们对于“管理”这一概念含糊不清,对于以何种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开发依据,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软件开发行业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而这关系到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问题。 其次,在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的银行(包括同一银行内部不同部门)管理风格不同,要求系统提供的管理信息内容也不同,要求辅助决策的程序不同,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也给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因此要想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要先弄清楚管理的本质。自泰罗和法约尔开创管理学以来,学术界对“管理”的定义一直是众说纷纭,如:“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组织系统的活动,使系统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过程”:“管理的本质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管理的特征,笔者以为最后一种观点最能体现管理的本质——即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赫伯特。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企业整个管理过程。决策是组织及其活动的基础。组织是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对这种活动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制定一系列决策,如制定计划的过程是决策;组织设计、机构选择、权力的分配属于组织决策;实际同计划标准的比较、检测和评价标准的选择属于控制决策等。总之,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非是一些不同的、间断的瞬间行动,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工作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情报活动——探查环境,寻求制定决策的条件。第二,设计活动——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抉择活动——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个适宜的特别行动方案。第四,审查活动——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一般来说,上述四个阶段是顺序进行的,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则要更复杂,在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决策制定过程。 (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西蒙把企业的管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即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这类决策活动叫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不重复出现的,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等。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极其复杂,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但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非程序化决策。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银行的日常管理活动(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的制定、财务计划的制定、决策的执行、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等)可划分为程序化决策活动和非程序化决策活动两大类。其中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关系到银行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经营方向问题,且将会随着经济环境、竞争态势、技术、组织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而这些因素很多又是事先无法精确预测的,没有一个固有的程序来遵循,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因此经营战略的制定通常属于决策理论中的非例行活动,一般由高层管理者(主要指总、省行的行长)制定,实行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而财务计划的制定、业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盈利能力分析等管理活动通常是常规性的、反复性的、且结构比较清晰明确,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些管理活动则属于决策理论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各业务部门的经理)制定,实行的是程序化决策。至于前台营业网点及其主管部门的业务活动则属于决策的执行活动,决策执行的结果将通过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反映。从经营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到决策的执行,到事后盈利能力分析和业绩的评价,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 三、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一个企业组织的全部活动就是决策活动,一个完整的决策活动包括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站在企业全局的高度,不仅要满足中层管理者们日常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也要满足高层管理者们非程序化决策活动的需要;不仅要满足事后的财务分析、业绩评价,更要满足事前的市场预测、风险预警及战略、战术计划的制定。一个完整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要保证每个主要管理人员都能收到有用的数据信息和主要业绩指标,通过这些信息和指标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对其负责的工作管理得更好,且随着机构管理层次的逐级下降能够提供越来越详细的管理信息。 (一)系统目标:辅助管理者决策、强化内部管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对象:银行内部中高层管理者 (三)数据源:包括内部和外部。内部数据源主要为会计核算系统反馈的经营数据和其他业务处理系统(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中的相关数据。外部数据源为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主要经营数据、竞争战略、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贡献及经营状况等。 (四)系统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知识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的支持。知识库主要包含政府、监管部门等的重要文件、本行的重要规章制度、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数据、主要产品和市场份额、重要客户的分布以及需求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库将不断更新,以便更有效地支持决策。 2.模型库:该模块主要是为中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进行盈利预测、风险控制等管理活动时提供丰富的数学模型支持,如:投资决策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线性(曲线)回归分析模型、风险评价模型等。为便于用户操作,模型库在系统中可设计成模型字典,用户通过浏览模型字典选择不同的数学模型,系统再调用该模型相应的子程序进行运算分析。 3.经营计划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帮助银行中高层管理者制定本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的制定如前所述属于决策活动的非例行活动,通常关系到企业未来3到5年的发展目标,制定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更多地需要决策者的判断、直觉和创造,这是一个参与人员最多、需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的复杂过程,因此就要求系统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对话环境,如可采用问答式、图表式或菜单式来引导管理者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即市场计划、产品计划、经营计划和危机处理计划)。战术计划是战略计划的具体实施和补充,属于决策活动中的例行活动,一般由计划制定小组中的各部门根据总体战略计划制定本部门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的市场、产品和经营计划(经营计划又包括资产负债计划、收入计划、费用计划和资本支出预算)。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业绩评价、盈利预测以及知识库等模块的支持程度,在具体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要注意吸收新的管理思想。例如:在竞争战略管理方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克利斯。斯泰尔斯(Chris Styles)提出的“战略车轮”方法,该方法通过8个步骤(即1.目前的绩效;2.本行的产品优势;3.竞争对手状况;4.进行目前的行业典范分析;5.预测未来5年内本行业发展趋势;6.分析未来5年内客户的需求;7.确定发展战略目标;8.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设计,确定盈利目标)来综合分析本企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终确定发展目标,该方法对于开发创新竞争战略就很富有启发性。 二是要注意吸收新的信息技术。该模块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设计思路,特别是要注意借鉴、吸收近年来人类对人工智能、计算机神经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4.盈利能力分析模块:该模块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成本计算、盈利分析以及盈利预测三大子模块。其中成本计算是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该模块负责收集各项支出、费用和数量数据,并向特定的成本对象(如各项产品)进行分配,如:活期存款产品的成本就包括账户维持成本、每笔交易成本等内容。盈利分析则使用成本计算模块产生的数据,与收入相对比形成盈利能力报告,该报告可以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进行分类统计,盈利分析结果也将为业绩评价提供重要的评价数据。盈利预测模块主要是在考虑历史盈利状况、战略计划目标、市场变化等因素对未来的盈利情况进行预测,预测时可使用模型库中的趋势分析模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等数学工具来进行,预测结果可作为制定下年度战术计划和未来战略计划的依据。 5.业绩评价模块:该模块定期对各责任中心(可按机构、按产品、按客户)的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找出完成或未完成计划目标的主客观原因,为对责任中心的奖惩考核提供依据,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财务业绩和营销业绩三大子模块。评价方案为管理者提供了各责任中心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标准,如:给出每一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根据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打分、综合打分的算法等等。财务业绩主要是对本企业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性等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营销业绩主要是对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及所占市场份额、贷款质量等非货币性信息指标的评价。无论是财务业绩评价还是营销业绩评价,评价时除了同计划目标相比,还要同历史经营成果、同竞争对手经营成果相比,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本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6.风险控制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衡量、监控并提供预警信息。银行是高风险的经营行业,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同时如何降低、控制风险也是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信用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和营业风险等六种风险,对不同的风险可通过不同的比率指标来衡量。其中控制目标子模块负责定义管理者对各种风险管理的预期比率指标,风险监控子模块负责对各项比率指标进行计算并与预期比率指标对比分析,如发现风险向不利方向波动,系统将提示预警信息报告。此外对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充足性风险等涉及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控制,系统还提供一些专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控制,例如:利差管理模型、缺口管理模型、持续期分析模型和资产配置模型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仅对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粗略的设想,真正开发起来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考虑,如需要统筹考虑不同部门的信息需求、不同管理级次的用户权限设置、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加工、输出管理信息报告的格式等等。但笔者以为,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以复式记账理论为基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应用,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如以决策理论为依托,抓住管理的本质规律,也将会走人一个新天地。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信息技术进步与中国会计信息系统的设想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从内容上讲,应从根本上改变现有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建立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从技术上讲,应建立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模式。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化 一、信息技术时代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的过程中,正经受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经营活动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也主要限于生产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企业的更多精力则投放在人员培训、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或新设备)、市场调查、计划、设计、广告营销和内部沟通等信息活动上,这些信息活动价值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劳务)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正日趋上升,几乎所有的产品(或劳务),正逐渐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演化。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产业也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替代加工制造业而跃升为第一大产业。 2 企业管理对象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管理的核心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材料、产品、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资产的管理;二是对相对比较固定的生产(成本)和分配活动进行管理。而在信息社会,企业财富创造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企业管理更多地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资产的管理,这些信息技术资产包括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信息系统、顾客需求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信息、知识产权等;二是对人们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活动进行管理。 3 企业的组织机构方面。在工业社会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而且企业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的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较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信息社会,企业组织结构正在经历一场“横向革命”(扁平化结构),其特点是:①在通信系统足够良好的情况下,传统的作为上下级指令传输链条上的中间管理层将显得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要,甚至也没有必要再设立那么多管理层;②劳动分工出现非专业化分工趋向,企业各部门功能融合、交叉开始出现;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企业上下级之间、各功能部门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从而有利于企业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 (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困惑 由信息社会的到来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变化,当然要求会计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然而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它与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处理信息社会的经济事项时所表现的困惑将在所难免。它主要表现在:①产品中信息成本的计价问题;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价问题;③人力资源计价问题;④商誉价值问题;⑤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反映问题。 二、对现有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 (一)对国内会计软件现状的总体评价 1 对总体模型的评价。目前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总体模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主要以模仿、替代手工核算为主,帐务系统大多从记帐凭证输入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帐、算帐、报帐等工作,并局限于财务部门内部,仅仅是完成事后核算反映的功能,无法进行事中或事前的监督、控制和预测;由于是记帐凭证为输入口,故只能反映货币信息,很难反映非货币信息。②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③各核算子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与信息,只能满足财务部门的需要,而不能同时满足与之相关的人事、仓储、设备等职能部门的需要,这主要是受最初会计软件开发中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建立在工业社会分工论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制约。 2 对会计软件发展的评价。我国的会计软件开发商往往比较注重会计软件的使用平台、开发工具、使用环境等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提高,所说的版本升级也往往是计算机技术的版本提高。至于如何使会计功能更完善,更能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的需要,这方面没有大的变化。 (二)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再认识 1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现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电子记忆、数据处理、通讯传送的能力,很快便改变了人们对这个神奇机器的看法。当计算机慢慢地向经济领域渗透时,它首先便在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系统规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找到了用武之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自计算机一开始进入会计领域,它便展开出一种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对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而言,系统硬件以计算机这种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加算盘。但这种置换并不是简单地形式上的改变。而它所带来的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功能质的改变。从理论上说,这一改变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而利用同一基础数据便可实现的多元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汇总、重组、再分类、再汇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恰恰相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却陷入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泥潭。 2 现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困惑。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时下流行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表面上虽然已经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究其本质而言,计算机只不过充当了传统会计的工具,它仅仅只是会计信息处理手段的改变。电算化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因为传统的纸张、笔墨加算盘换成了电子屏幕和键盘而有丝毫改变,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规程也并没有因为计算机技术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说,当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及其功能定位;而不是反过来,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改造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它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征和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它的表现形式即现有的会计软件。 但是,为什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陷入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泥潭泥?也许其中之过并不在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本身,而在于用以开发这些软件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则和处理程序,并没有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有丝毫改变。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规则或程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不适应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症结,还在于改造会计本身,而不单纯是置换会计信息系统的挑战。如果说纸张、文字、书写等技术的发明,创造了复式簿记,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信息技术的诞生已经为传统会计的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三、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一)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的根本性再思考 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正急待于进行运行机制的转换,其中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在人们寻求改革方法的历程中,无论是优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还是精简会计的组织机构;无论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是投资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虽然也或多或少在实际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却并未能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究其原因,问题在于企业(会计)只是利用技术将现有过程(会计流程)予以快速化或自动化,而并不更改过程(会计流程)本身。因此,要想使企业绩效(会计信息交易)的大幅度提高,必须打破旧有体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重新开始,设计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系统集成化思考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信息进一步加工提炼成的知识智慧,将作为21世纪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智力工具和克敌致胜的武器,企业利用它,可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中,运用虚拟现实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求解企业所需的最优决策,在博奕中取胜。这将大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信息社会使世界进入一个科技发展高新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商业竞争全球化、经济决策科学化的崭新时代。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捷,要求能迅速、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又要能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要求企业管理高度市场化、信息化、集成化,通过一个完整、高效、可靠的会计系统把企业内外部信息经过综合、提炼、创新、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由此提出科学的决策。 集成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的具体的整合性管理思想及方法,它围绕高科技时代的企业特点,强调对技术、管理、组织等进行集成研究,从而使企业适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要求,实现超速成长,并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从理论上来看,集成管理可视为高科技时代各种具体管理思想、方法及先进工具的集成和综合。 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管理从形式上说是多维的、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它处于企业管理应用及信息技术结合的中介过程。 其次,从企业内部来看,它是面向数量的执行系统、面向价值的核算系统、报告及监控系统、分析及信息系统和规划及决策系统的纵向集成和覆盖生产、采购、销售、成本监控等信息系统及企业规划与决策等在不同层面上的横向集成。 再次,从企业外部来看,Internet Intranet技术使企业管理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它脱离了时间、地域及计算机本身束缚的交流方式,使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市场间信息交流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企业管理经营模式本身的重整和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工程电力论文:电力工程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 1、前言 高压输变电工程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使得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难度不断提高。其施工方案、组织和工程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在管理工作中采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工艺和方法让管理更加准确有效,对成本与时间的整体控制更加的合理,这对于提高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效益、降低施工投入成本和加强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力工程是一项劳动密集型模式,因此施工管理的主要难点就在于资源密集、专业众多、技术专业、施工复杂、资金密集等,在实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设计、设备和材料的影响,使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工程施工管理中进行良好全面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能够满足要求。 2、高压输电线路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高压输电线路工程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的严格规范。而输电线路工程作为一项多工种、多专业、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基础工程、测量工程、土方施工成、架线工程、搭杆工程等多种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只有严格有效的确保这几部分的施工质量,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进而保证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 针对目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施工单位应当结合现有的规章和制度进行全面控制,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做到责任到人,明确规范各方面的管理原则和要求,使得具体管理规范和措施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对员工的施工规范和管理意识有着良好的提高。 2.1施工管理原则和要求 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各施工队队长等管理人员的责任,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以保证能顺利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应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把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安全施工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尽可能的堵塞管理漏洞,防止不安全施工。 2.2高压输电线路施工管理的方法措施 根据此前确定的施工管理原则,企业可根据以下几点具体的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安全施工管理: (1)各施工单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建设总体目标,在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期确立明确的安全施工目标,并根据所制定的目标进行层层细化,使得各级人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安全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其考核的重要标准,以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施工。 (2)依照《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有关规定,施工单位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根据此前制定好的安全目标,层层细化,落实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微步骤中,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文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专门人员进行填写,以便监察人员抽查调研,保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同时选举出来的各级相应责任人,必须认真仔细落实其对应的安全施工责任,在源头上做到“安全第一,重在预防”。 3、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压输电线路基础施工 所谓的基础,是指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地下部分的总体。它能够承受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的荷重并将其传递给周围的地基,起到稳固高压输电线路的目的。基础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对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造成影响。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中一般采用板式基础,阶梯基础、掏挖基础、岩石基础、斜插基础及桩基础等多种基础形式。为了有效控制基础施工的质量,应针对不同的基础形式所具有的不同技术要求及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 3.1.1掏挖基础施工 直接将混凝土浇筑在掏挖成型的土坯中,即可形成掏挖基础。掏挖基础的特点是其承载充分利用了原状土的机剪强度。因此,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尺寸进行开挖,尽量避免对基坑周边原状土的扰动。在基坑施工完成后,为避免基坑裸露时间太长而造成坍塌,需要立即进行}昆凝土浇灌。此外,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一旦发现孔壁有坍塌迹象,应立即停止施工。 3.1.2阶梯基础施工 阶梯基础具有施工难度小、工艺简单等特点。要注意在开挖施工过程中,以防降低地基土的承载力,应尽量避免扰动到基底原状。由于高压输电线路穿越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经常会遇到如较塑状态的粉质粘土等容易塌方的较差土质。此时,应根据现场具体的土质情况,合理放坡,并采用基坑土堆放在离基坑较远处、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制过程的排水施工、基坑附近严禁堆土、校核L(基础中心至坡边的距离)是否满足要求,是否能按要求降基等基坑支护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3.2高压输电线路杆塔施工 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施工一般可分为整体组立施工和分解组立施工。其中,整体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要求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分解组立杆塔时,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要求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0~/o。在施工过程中,还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在杆塔的起吊设备、绳索规格、起吊方案的选择及起吊现场的布置等方面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起吊技术标准要求。此外,为防止车位不合理造成起吊困难,起吊杆塔前要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地选择吊车车位。(2为防止钢管杆在起吊过程中脱节,在钢管杆整体起吊前,应检查其每段之间的插接长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并在插接部位预先做好保护措施。(3)在杆塔起吊过程中,要缓慢转杆,防止杆塔突然倾倒。为防止杆塔一侧受力后有些部件会变形损坏,在必要时要采用双吊点同时起吊。起吊的吊点位置应与设计图纸上所标注的位置一致,不能擅自更改。(4)在组立杆塔过程中若遇到特殊情况,如组立角钢塔时发现杆件加工尺寸误差太大,无法正常安装,就必须与铁塔加工单位联系更换。 4、结语 工程施工管理的目标应当全面贯彻“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原则。输电线路作为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电力工业的大动脉。对于“大动脉”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电力工程的成败,也与我国的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做好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管理,不但保证了输电线路的健康运行,同时也保证了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 工程电力论文:电力工业工程控制及管理 随着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力工业是十分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电力工程管理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工程管理不仅是电力工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不断顺应现代化的电力企业的运营水平,电力工程管理也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不断提升抵御工程风险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电力工程管理。 一、对电力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在电力工程中将质量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也是我们在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必须要贯彻的方针,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将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摆上最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电力工程的质量工作,从而为提升服务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提供强有力基础支持,为占领市场、争取用户、壮大企业、提升效益提供高水平的设施保证。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整个质量工作完成纳入控制之中,要明确具体的质量目标、可行的质量方针,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过细的质量职责,要有严肃的追究机制。在此基础上,电力企业还要拥有覆盖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手册,从上至下必须贯彻统一的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要根据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作业指导书来开展工作,对任何关于电力工程质量的工作都有文件化的真实可靠的记录,从而确保电力工程质量监控工作更具规范、科学、合理。 二、对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是项目施工中的重点控制目标之一,科学、精细地控制电力工程进度可以合理安排资源供应、有效节约成本,严格安排序时进度按期完成施工任务。在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有效依据工程施工计划以及工程合同要求,规范、合理组织工程施工,不断优化调配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科学编制、适时调整工程进度计划网络图。为了确保电力工程的如期胜利完工,必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条件的动态变化,着力对工程进度实施更加科学的动态跟踪管理,不断调整工程计划、及时优化工程进度,有效解决电力工程的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不能完全吻合的问题。 为了确保取得电力工程施工能够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要运用网络计划技术,从而更加便捷地对电力工程的进度实施动态控制,对施工所需要的资源实施科学平衡,从而确保以最合理、最优化的流程来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所以,我们在电力工程进度管理中,着力引入关键路径法(CriticalPathMethod,CPM),该方法可以在确定工期、成本、资源等条件之下,得出最优化的计划安排,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工效、缩短工期的目的。因此,在强化电力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效掌握、深入研究“关键路线法”及其关键工序。 三、对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实施阶段是工程建设的最关键阶段,也是投资支出最大的阶段,许多电力工程在建设阶段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工程造价增加、资金投资浪费。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高度强化管控意识、高度重视造价管理,确保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1.优化工程招标。电力工程招标必须要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的原则进行,实施电力工程招标是择优选择工程施工单位,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有效保证工程工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通过工程招标环节,还可以有效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条件、财务状况以及有无承担类似工程的经验等,在切实控制了工程造价的基础上,还为提升工程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合同管理。强化合同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客观而言,能够合理地选择适当形式的工程合同,会有效提升经济预测能力,将电力工程面临的造价风险降到最低。一般情况下,电力工程的造价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的价格变化风险。所以,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提升经济预测能力,有效做到科学、准确地预测工程建设的各项费用的价格趋势,之后,以此为依据选择最为合理的工程合同形式。 3.提升工程结算水平。通过高度重视和着力加强工程造价结算管理工作,可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在电力工程竣工以后,需要全方位、多层面认真进行造价结算审查,从而切实提高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水平,保证标底质量。而且,提升电力工程结算水平也可以直接反映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工程总造价及工程投资的效果。 四、结语 电力工程管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由于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从而使电力工程管理变得更加繁琐、更为复杂,这就要求电力工程管理人员不仅要深入了解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现场第一手资料,更要掌握市场行情、熟知合同条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准确审核地工程内容、工程质量、工程量、工程进度以及子工程单价、工程合价、其他费用等,从而确保对电力工程实施全方位、全天候、全系统的监控与管理。 工程电力论文:非开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分析了非开挖技术特点、工艺流程、施工设备、管材粘接及安装,认为目前在汕头地区进行大规模管网施工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环境的目的,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势在必行。另外,该文还提出了非开挖技术施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非开挖技术 电力工程 线路 1 非开挖技术的特点 与其它技术相比,非开挖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20多年中,非开挖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开挖技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都市铺设管道的施工手段,采用非开挖技术铺设管道具有若干得天独厚的优势。 非开挖技术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在国内也逐渐普及。不开挖地面,就能穿越公路、铁路、河流,甚至能在建筑物底下穿过,是一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 非开挖技术不开挖地面,故而被铺设管道的上部土层未经扰动,管道的管节端不易产生段差变形,其管道寿命亦大于开挖法埋管。 采用房下非开挖技术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动迁用房,缩短管线长度,有很大经济效益。 2 非开挖方法 2.1 技术准备 2.1.1 地下现状管线勘查 根据工程所能提供的工程现场地下管网资料,对现场地下管网进行复查,准确掌握地下各种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分布及埋深,为导向孔轨迹提供准确的设计依据。 2.1.2 地形地貌测量 根据市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路由,按施工区域地形及路线定出钻孔轴线,沿轴线的地表走向标定地面有效标定点的距离和方位以及各个标定点的地面标高(或高差),为导向孔施工时地面跟踪监测提供准确依据。 2.1.3 现场地质勘查 掌握钻孔工作区地层特征,为成孔工艺提供钻探参数。 2.1.4 设计理论导向参数表 画出设计敷管路由图及设计敷管轨迹断面图,将以上勘测结果反映在图上,制订工艺方案。 2.2 施工场地准备 2.2.1 施工场地 文明施工,施工区域要安装防护围栏,施工机械、机具和材料要按规范安装和堆放,需占用道路或人行道的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施工安全标识,引导车辆和行人合理分流,夜间要设立反光标识和警示灯,施工区域分为机械作业区和下管作业区。 2.2.2 作业工作坑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开挖入射作业坑及下管作业坑,同时做好作业坑的支护和降水工作。 2.2.3 机械进场及安装 施工机械进场就位需调用汽车和吊车,通常要临时占用道路;吊装现场须设好临时路障等安全设施;钻机、动力站和施工器具就位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合理布局;安装钻机的地基必须坚实、平整,对松软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后才能安装钻机,钻机安装在入射点处,调整钻机倾角为设计入射角后固定钻机;连接动力站,连接泵站。 2.2.4 导航仪器标定 将探头装入导向钻探头盒中,将导向钻头放置在无其他信号干扰的场地内,打开导航仪,检查导航仪工作情况并进行标定。 2.3 施工步骤 2.3.1 导向孔施工 施工准备:将导向钻头安装连接,检查探头发射的各个参数是否正常,探头电池容量是否足够。 开孔:为保证入射角的准确和稳定,开孔时须保持连续钻进至少2.5m,同时宜采用低钻速、小泵量、慢进尺。 造斜钻进:调整钻头工具面向角至需要角度,钻机顶进形成造斜段,导航仪跟踪监控钻头仰角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土层,顶进结合钻进,勿使仰角的变化超过钻杆的最小曲率半径。 保直钻进:钻机匀速回转钻进,给进速度尽量快,使导向孔直线段更平直。 设计导向钻进参数表。 2.3.2 回拉扩孔 孔径设计:根据敷设管道的直径和根数计算需要成孔的最小直径,既不能过大,也不可过小,成孔直径过大,敷设管道周围土层坍塌易造成路面下陷,成孔直径过小,会使拉管阻力增大,引起脱管或管道变形。 分级扩孔:各级扩孔分别为一级φ200mm、二级φ250mm、三级φ300mm、四级φ400mm、五级φ500mm等。根据设计的成孔直径,由小到大分级扩孔,直至扩到工艺要求的孔径。 孔壁加固:扩孔的同时通过扩孔钻头向孔中注入泥浆,泥浆的浓度根据不同的土层条件来配制。泥浆渗透到孔壁中,通过扩孔钻头的挤压和磨擦,起到对孔壁的维护和稳定作用。 回拉敷管:拉管过程中的回拉力要克服管道与孔壁摩擦力,成孔的质量与导向孔的曲线形状以及扩孔工艺有着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敷设PVC或PE管的回拉力不应超过5kN,拉力过大会造成管材断裂或变形。 3 施工设备 非开挖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导航系统:用于在钻进过程中对钻头进行定位,以确定钻头的倾斜角度和钻进方向。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台、摇控显示器、电源等组成。包含有软件系统的导航部分,不仅能绘制施工图,还能对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实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打印施工资料等。目前雷达导航的非开挖高端技术在国内已有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已被普遍使用。 主机由发动机、液压系统、机载泥浆泵、动力钳、钻?U及其装卸系统等执行机构组成。它用于提供钻进、回旋的动力以及对钻进的控制。目前,国产的非开挖机在钻头100r/min的转速下,扭矩已达15~20kNm。 钻具由钻头、回扩钻头、钻杆等组成。不同的施工需要和不同的地质要选用不同的钻头。非开挖工程使用的钻杆与地质勘探的钻杆有所区别,有很大的弹性、韧性和抗扭强度、耐磨损。钻具在航道钻通以后,还要对通道回扩和牵引管线,使电缆便于穿过。 泥浆搅拌系统可增加钻头的润滑作用,降低钻进阻力和钻头的工作温度,提高管壁的强度等。泥浆还减小钻头磨损、软化地层、易于钻进以及利用泥浆的的流动性和粘结力使钻孔产生的岩粒、砂粒处于悬浮状态,以利于护壁和清孔,由泥浆罐和高压输送泵及高压连接管构成。该技术可用来铺设直径40mm至2500mm的各种地下管线,距离可达十几m至几km。直径2.5m的非开挖管线足足胜过常规的电缆隧道,在老城城网升压改造工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该项技术与传统的"挖槽埋管法"相比,具有不破坏环境、不影响交通、施工精度高、施工安全性好、周期性短、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4 管材粘接及安装 使用PVC管材须提前24小时将管材粘接好,以保证接头的抗拉强度。 下管作业要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做成斜坡,防止坑下管角度过大折断管材。 连接管材和钻杆的分动器安装之前要仔细检查,防止拉管过程中出现卡钻。 拉管时孔中须注满泥浆或水,以减小拉管阻力。 5 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沿管线土层变化频繁,所以在非开挖技术施工前必须了解土层的变化情况。此外对于要经过回填土地段,需要提前加固处理,以防非开挖技术施工后地表有过大的下沉。 5.2 有毒气体的检测与防护 非开挖技术施工的地层一般会通过淤泥层,腐烂物、植物体会在地下形成有毒气体,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有人员在非开挖技术内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定时监测管内有毒气体含量,采用通风装置予以解决。 5.3 超前探查地下管线 尽管先进的非开挖技术设备具有在施工的探查前进路线不远距离管线的能力,但是采用在地面提前查明地下管线仍是值得开展的,这对于保证通讯、电力、上水、排水、煤气等其它管线安全运营,确保公众正常生活仍有必要。 5.4 穿越建筑物时对基础的探查 非开挖技术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时,需要明确施工路线上所遇到的基础类型,对于部分基础非开挖技术顶进前可采取托换、加固措施。 5.5 顶进计算 顶进计算:其一包括准确计算顶进推力,根据计算结果选定相应的油缸类型和确定中继间的分布;其二是工作井设计,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大顶力,提出工作井的加固方案。 6 结论 鉴于以上非开挖技术的技术分析,我们认为在汕头地区选择合适非开挖技术机械进行非开挖技术施工,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来讲是巨大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是针对汕头土层特点选用相应的非开挖技术设备进行施工。不可更改的是历史,着意刻画的是未来。我们认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汕头市的管网乱挖现象,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另外一面从切实做到保护环境入手,加大推广非开挖施工技术力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管线铺设技术将以非开挖技术为支撑。 工程电力论文:试析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的个人修炼 论文摘要:结合电力建设工程监理队伍现状和当前政策导向,从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到监理工作能力以及监理、人格魅力等方面,论述了电力监理工程师必须进行修炼的内容和方法,以期供同行参考,对不断提高电力监理工程师个人素质、圆满完成监理工作、适应电力监理改革、履行监理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论文关键词:监理;技术能力;工作能力;从业道德;修炼 监理企业是专业化、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受业主的委托提供高智能的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投资、安全,公正地管理合同,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作为特殊基础行业的特殊人群,代表监理单位行使监理职能的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更应不断加强个人修炼,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适应工程监理改革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胜任监理工作,圆满完成监理任务,履行自己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从事工程建设和监理工作多年,往往能听到各方面对监理行业的议论。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整天说外行话;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素质太差,整天向施工单位吃拿卡要;又有人说,某某工地某某监理管理水平太低,对内不会管理,对外不懂工程协调;还有人说,监理不过是帮业主承担责任,仅仅是签字盖章的,等等。虽然有些说法有失偏颇,但总体上来说,社会上对我国整个监理行业、监理人员的评价普遍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除了目前我国监理制度、工程建设模式需要改进,业主行为不规范、监理市场不规范等之外,监理服务费用偏低和监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并形成恶性循环是主要因素之一。2007年3月30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联合下发了670号文件《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重新规定了监理费用收费标准(政府指导价),以保障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8月5日,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中电建协电力工程监理专业委员会下发24号文件,对《电力建设工程监理市场行为规则》中监理费指导价和最低限价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了施工监理投标最低限价。种种迹象表明,监理服务费低、监理人员待遇低、监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怪圈将被打破。“十二五”期间,我国监理行业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不能胜任监理工作的一批人必定会被淘汰。 那么,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个人修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理任务、适应行业发展呢?笔者认为,电力监理工程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个人修炼。 一、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修炼 监理工程师首先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从事监理工作的基石。主要包括知识、经验、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 监理工程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火电工程建设,所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很多,大的专业分类通常为汽机、锅炉、电气、化学、热控、土建、焊接、安全、计经、物资等专业,细分专业更多。因此,作为一名监理工程师,至少应系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应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经济、法律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设计、施工、管理,并保持知识与技术、法规、管理的发展一致,不断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 如果监理工程师不能较好地理解设计要求、设计思路就很容易判断失误,对工程的关键部位把握不够,就容易对重点部位疏忽监督或放松管理,引起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同样,如果对施工管理、四新技术和政策规定理解不够,对一些现场问题很难提出正确的监理意见,更难以体现监理的专业权威和咨询专家水平。 从这方面来说,一些年龄偏大、不爱学习新知识、仅靠老经验进行工程监理的老同志必须要强化学习、系统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修炼,否则连当“监工”都无法胜任。 2.经验 监理工程师应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对工程现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失误,少数原因是当事人责任心不强,大多数原因是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大部分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来说,最需要的是工程施工和施工管理经验。 因此,一个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至少应具备5~10年的现场工程施工和管理经验,应当具备所承包单位工程部、质检科科长或项目生产经理、总工程师的专业水平;项目总监、副总监应具备本行业的专家级水平,起码不低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水平。这样,在审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时才能正确提出监理要求和建议,在现场出现问题时才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尤其是这几年来,作为各大发电公司的业主逐渐都在培养自己的工程管理团队,实现专业化项目工程管理,业主的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监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这方面来说,那些现场施工经验少,甚至刚毕业就进入监理企业的人,必须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扎根于施工现场,处处留心,虚心向老师傅学习、向施工单位现场技术人员请教,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3.能力 在具备专业知识、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监理工程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主要有: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敏锐觉察问题的能力是监理工程师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求监理工程师做事用心、处处留心、勤于思考。 (2)分析判断、决断能力。监理工程师工作在现场,业务方面的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判断和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往往要非常及时。 (3)学习的能力。监理工程师要做好工程监理,必须要有学习的能力。一本新规范的颁发或老规范修订后,有人自己阅读理解掌握了;有人通过宣贯基本了解了;有人被宣贯后还是不甚了解。 建议有条件的监理工程师认认真真学习科技语文知识,这对提升思维和阅读理解规范、图集会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规范、标准五年左右就更迭一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二、监理工作能力的修炼 1.灵活应变的能力 工程项目建设不是企业生产流水线,具有很强的一次性实施的特点,现场许多具体情况并没有针对性的处理模式可以参考,这时监理人员的独立应变能力就非常重要。工程实施中对规范、标准有力执行、细致执行和到位的执行就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说,监理工程师应该明白,监理工作不是死背规范、死抠字眼,而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思考,灵活机动地发挥,才能实现有效地监督管理,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2.交往、沟通和协调能力 从根本上来说,工程建设的五个要素人、机、料、法、环中,人是关键性、决定性因素。监理工程师在工程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跟人打交道,交往沟通能力就非常关键。 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理念、观念意识能否被业主理解、接受,能否跟业主达成某种程度的看法和利益一致,完全取决于沟通和协调的效果。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达成了解和观点上的交流,业主以及各参建协作单位才能认可监理、支持监理的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把工程干好。 每个监理工程师都应具备独立召开专业专题会、协调各方统一意见、解决现场各种问题的能力。部门主任以上的监理人员应具备召开大型工程协调会,指挥现场上百、上千人进行工程会战的能力。 从这方面来说,监理工程师应积极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沟通、协调能力,锻炼能正确表达自己思想、与各方实现良好沟通、协调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共同去实施的能力。 三、监理从业道德、人格魅力的修炼 1.从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切职业从业的根本核心素质。与学武一样,“学拳以德行为先”。监理工程师的特殊社会角色要求必须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目前社会各界对监理行业的一些不良意见主要也就是个别从业人员“德行不良”造成的。 有关法律法规也对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作了具体规定。简而言之,就是监理工程师不能受利益驱使做出损害工程建设各方的合法利益的行为,要守法、诚信、公正地为业主提供服务。 2.人格魅力 任何行业的任何职业人,其工作是否出色都与自身的修养息息相关。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人格魅力是人格修养的体现,也是监理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监理工程师是工程建设的管理者、参与者,依据与业主的委托合同开展工作,处于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和核心地位。因此,监理工程师应具备完备的人格魅力,能够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了解,使业主对自己更加信任和支持,使承包单位从技术上佩服、从人格上敬重。 尊重与品德。赢得尊重靠的就是人格的魅力。人格魅力来自自身的人格修养,修养的重点就是高尚的品德。作为监理工程师,就是要修炼自己心地纯正、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率先垂范的品德。 平等与心态。监理工程师要有一个平等的心态与意识才能够真正理解监理的地位与角色。 首先,从监理与被监理关系来说,要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领导人。监理指令是一种工作的手段与渠道,不是上级对下级下达命令。如果没有平等心态,施工单位不予配合,所有的监理指令等于一纸空谈。 其次,从委托与被委托关系来说,也应该认识到监理工程师不是业主的监工。工程参建各方都是法律平等主体。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委托合同、承包合同合法、公正地进行工程监理,有权拒绝按照业主违规操作、违章指挥。对于业主的意见,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尊重,但也要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权益和尊严,加强沟通,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业主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 最后,为人大度和宽容。在工作中能够以工作为重,不要在人的态度上斤斤计较。要能够将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去看待人和事。当一个人总能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别人,能够原谅对方的不恭,终会赢得对方的真诚与尊重。有一句话:“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有了平等的心态,说话做事自然会有分寸,双方配合顺利,整个工程的进展才会顺利。 四、结论 电力建设监理工程师是特殊行业的特殊人群,担负着国家电力行业基础建设质量、安全社会监督的重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能力,除具备相当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工程经济、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工作艺术,更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才能顺利完成监理工作,并达到“干好一个工程,树立一座丰碑”的目标,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工程电力论文:浅析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 摘 要 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是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电力建设发展很快,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电力工程造价上涨很快,这将影响电力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从决策、设计、实施各个阶段入手,严格控制电力工程造价。 关键词 电力工程 造价 控制 1 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1 项目的建设规模 近几年来,电源项目大多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发电机组,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和用电负荷日益增长的需要。大容量机组虽然建设投资高,但发电能耗低、效率高,运行经济性好,而小容量机组只适用于热电联产、能源综合利用或燃油调峰项目,优点是一次性投资低,环保和社会效益好,运行经济且能满足电网调峰需要。确定电源项目建设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建设成本,而且要考虑运行成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又要考虑企业长远效益。 1.2 项目的建设水平和技术 装备项目的建设水平主要指建设规模、建筑标准、技术装备、配套工程等方面的标准。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估算的重要依据。建设标准是否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有很大影响。建设标准应根据技术进步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制订,标准订得过高,只能无谓地增加造价,浪费投资。标准订得过低,达不到先进适用、高效运行、安全可靠的技术标准,不利于技术进步。因此,现阶段大多数建设项目应采用中等适用、适当超前、安全可靠、运行经济的标准,既要考虑现时投入,又要考虑长远效益。技术装备的选择和工艺设计应充分应用技术经济原理和价值工程理论,分析其投入产出,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1.3 项目建设地点 合理选择项目建设地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命运、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和今后的经营状况。建设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项目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气象、地质、水文等建厂自然条件,遵从工业项目和其他相关项目比较集中的原则。 1.4 可行性研究及投资估算 项目的决策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是确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总投资的限额。可行性研究不仅要分析评价项目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对方案进行优化论证,并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细度,投资估算必须准确且能满足限额设计和控制概算的要求。初步设计概算是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必须控制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范围内,项目收口总概算突破可研估算,可行性研究必须重新修改报批。因此,决策阶段应保证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在规定的范围内。 2 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多头管理,项目审批不完善 工程造价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都有直接关系。在现阶段有的建设项目批钱与给钱不是一个单位,用钱与还钱不是一个单位。而工程造价的高低与这些单位利益挂钩的程度不同,因此这些与造价相关的单位对造价高低反映也就大不相同。目前基本建设中没有一个有权威的部门来管理基础投资,在实际工程中是谁都管,但到关键时刻又谁都管不了,所以工程造价管理长期以来处于实报实销状况。除此,审批项目的漏洞也是投资失控原因之一。审批投资计划存在的问题表现为“钓鱼”项目,有的单位为了达到顺利通过审批而不惜采用有意识地漏标或少算投资以降低审批额。一旦项目批准通过,就要求审批机关追加投资调整概算。 2.2 入世后与国外管理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电力工程建设造价领域的从业人员,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还未建立起来,而对国际市场的管理模式还很生疏。例如,国外工程造价一般是由咨询服务机构来完成为委托方提供工程造价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咨询服务,包括投资估算为委托方提供项目管理、协助或招标、项目合同管理、支付索赔管理、对工程进行监理以及提供有关工程造价的信息咨询等。他们熟悉国际惯例,深受外商和合资方的信任。而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造价机构的服务内容仅停留在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结算审查上,还只是按国家、地方、行业的规定审查考核定额、计算工程量等,不了解国际惯例,无力承担市场经济中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工作,服务范围要比境外机构小、服务内容少。入世后,如不加快改变这种局面,将会拱手让出这个市场。 3 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3.1 明确决策,合理确定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和成本 在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建设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投资决策阶段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在前期工作中,项目法人要深入细致地搞好调查工作,落实对造价影响较大的外部条件,充分考虑工程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情况,加大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可行性研究报告要进行多个厂址建设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认真地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做到详尽科学、事实求是;投资估算要全面准确,既要打足投资,又要避免高估冒算,真正起到在项目建设中控制工程总投资的作用,也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据有关资料表明: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达到80%~90%;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25%~35%;而到了施工阶段,影响的可能性只有10%。 3.2 加强对项目设计阶段的控制,合理进行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对立统一的过程。项目一经决策,设计就成了工程建设和控制造价的关键。初步设计决定工程建设的规模、产品方案、结构形式和建筑标准及使用功能,形成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就能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造价。设计质量和功能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多少,而且影响到建成后的使用效益。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现时投资,而且能降低今后的生产成本、经营费用,提高长远效益。据有关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只占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1%,但影响工程造价却高达75%以上。一个建设项目或一个单项工程,可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因此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比较、技术经济分析,选用先进适用、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优化可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在满足功能或尽量提高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3.3 严格控制工程实施,依法进行严密控制 (1)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 加强电力建设工程的合同管理。首先要加强开工前的准备工作,项目法人应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选择适当的工程开工时机,以利于建设资金的合理安排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工程开工时,以下确保建设项目法人及开工报告已经批准、项目已纳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资金已落实、建设场地“四通一平”工作已完成、主要设备和施工队伍已经选定,供货和施工合同已签订、施工组织设计已审定,图纸已会审并进行了设计交底。在签订执行合同时,要在工程承包合同中明确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工程项目造价影响的变动因素进行详细而周到的约定,在合同中事先考虑造价变动因素和变动量,对设计变更和索赔的结算处理有明确的说明,避免合同执行中出现纠纷,结算时出现麻烦。 (2)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另一方面是在工程变更上。一个庞大的建设项目,设计变更往往不可避免,但应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量降低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设计变更包含由于设计工作本身的漏项、错误或其他原因而修改、补充原设计的技术资料。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凡属设计变更范畴,必须按设计变更处理,不能以现场签证处理。设计变更是工程变更的一部分,因而关系到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越大。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 要先算账后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 (3)加强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管理,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在电力建设工程造价中,设备、材料占很大的比例,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要加强设备、材料采购管理。对于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加强信息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材料价格信息、市场供求动态,货比三家,择优选择;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依靠批量优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材料购买价格;做好主机和大型辅机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并严格执行供货合同。建设期间要优化工程进度安排,合理安排各单位工程的开工顺序和开工时间,以压缩设备储备时间。加强建设中工程资金的支付管理,根据施工组织和工程进度合理安排建设资金,以便控制全局并采取纠偏措施。对于工程材料也要按工程进度有计划地购买,以缩短材料储备时间和对资金的占用时间,减少建设期间由于筹措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 3.4 推行项目法人制,加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 控制电力工程造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必然遇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前提下,造价管理从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和施工中的重大设计修改,直至调概,凡属大中型工程,统一由中央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进行控制。目前的调概方法不得不将合理的物价上涨与不合理的超标建设、浪费,甚至违法乱纪等问题混在一起处理,漏洞很多,实质上是实报实销。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和避免集权过多产生的官僚主义,必须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责、权、利统一的项目法人从工程前期到后期进行全过程管理。在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过程中,应选拔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后,由于各投资方与项目法人大多数还是国有资产的代表,除努力提高其控制造价的自觉性外,还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约束机制,包括政策控制,董事长、总经理资格控制,决算审计,纪律监察及造价控制。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新体制下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电力工程 项目造价控制 审批核准 论文摘要:由于投资体制改革,投资项目由原来的政府审批制改变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因而加大了企业投资决策权,倾向于市场配置资源。就新体制下电力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的途径以及有关措施进行探讨。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到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的投资体制也经历了国家拨款(无偿使用)、拨改贷(低息贷款),到当前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即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和还贷。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于企业投资项目,如果不使用政府资金,国家将不再进行审批,但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国家有关部门还要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核准和备案。并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根据新的投资体制,从政府层面,一是要对规划进行综合评审,保证其科学合理;一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对企业加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和管理。就企业自身来讲,要加快建立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风险约束机制,做好投资预测,规范投资行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由于电力工程造价控制涉及的范围广、项目多、工程量大、情况复杂,在现有投资体制下,要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须通过对整个建设过程从预可研(立项)阶段、可行性研究(核准)阶段、工程建设阶段、竣工验收及后评阶段层层把关,全过程地动态控制,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1.科学决策是降低工程造价的前提 电力项目开工前要经历项目预可研(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核准)阶段,两阶段所做的工作深度不一样,但各阶段进行的项目决策都很重要。 (1)项目预可研(立项)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项目单位可委托有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进行预可研,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重点是对厂(站)址选择的区域、地质条件、交通条件、水文、环境保护、施工资源、建设规模等,对水电项目还有水库淹没面积和移民的多少,要做多方案的比选,进行科学的决策,选择最优方案。不能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盲目争项目,做虚假方案骗取项目上马,造成单位造价上升,资源浪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关键。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地质评价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水资源论证报告和接人系统报告等专题报告。确定建设规模和征地范围,进行设备选型,优化设计方案,编制项目概算,进行效益分析等。 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而项目在可研设计阶段基本形成雏形,决定了项目投资的基本规模。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2.实行项目招投标制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手段 按照《招投标法》和项目五制的要求。引人竞争机制对工程设计、监理、设备及材料采购和施工实行全过程的招标工作。一是做好招标项目的技术和商务文件编制和审定工作,重点是明确工作量(规格型号、数量)、技术要求、边界条件、投标单位的资质、承包方式、物资供应方式、结算方式(含价款调整原则)、索赔和违约责任等,文本表述要清楚明确,不能留有弹性。一是制定完善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实行推荐、评标、定标二分离,评标规则严谨、科学、操作性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通过公开市场,创造有效竞争,形成局部均衡价格以逼近较低的交易成本状态,实现降低建设过程的交易成本。 3.签订合理的经济合同并严格履行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保证 一是建立和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责,规范合同的流程,合理授权签订,必要时要请法律顾问把关,规避合同签订的法律风险;二是重视合同谈判和签订工作,要在招投标的基础上,做好合同的谈判工作,重点对标的内容、数量(型规格号)、承包方式、施工工期、价款、付款方式、供料方式、验收方式、合同变更和索赔、违约责任等进行进一步洽谈和明确细化,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三是做好合同的内部会签工作,按照合同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和人员要进行审核把关签字。保证合同签订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四是严格按合同履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发生的项目变更和新增工程量要及时签订补充协议,规范合同的履行;五是对不符合招标条件的项目,如征地移民项目、垄断经营性项目和无法获得充分市场竞争性项目,可按政府指导价格为依据或询价进行确定合同价款,能有效地降低建设成本。 4.做好工程建设管理是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 科学、有效的工程建设管理是工程实施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保障。一是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按照工程规范,科学安排施工进度、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设置和施工方案、安全文明施工规划、施工交通运输、土石方平衡方案等,可避免工程建设无序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二是依法依规进行征地移民工作,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土地使用面积,尽可能采取临时用地;三是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重点是①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好征地移民工作;②做好“五通一平”工作,实现工程路、水、电、汽、通讯畅通和场地平整工作,不致于工程开工后,造成工程窝工和索赔;③做好工程招标和主要设备招标工作,选择好的施工队伍和好的设备等于工程完成了1/2;④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核准工作,争取主体工程尽快开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四是优化项目设计,加强工程变更管理。由于可研阶段设计深度有限,到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设计细化与优化,对工程关键项目和部位可借助一些咨询单位,包括设计监理,对设计方案进行比选,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因设计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变化会出现许多设计变更项目,要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五是加强物资供应,可减少工程不必要的停工损失。六是加强工程结算。对施工图与竣工图进行比较,防止把已取消的施工图项目仍列入竣工结算,计取工程费用。工程变更通知单是施工过程中图纸改变的依据,也是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和工程监理把关不严,变更联系办理不及时,时间一长。就会模糊不清或不齐全,为施工企业多结算价款埋下伏笔。“四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专业管理 活动,而“安全、进度、质量”控制对工程造价均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安全是工程建设的保证,只有安全控制措施到位,才不会发生安全事故,不会对工期造成影响,可减少直接经济开支,间接经济效益更可观,反之。发生了安全事故,将会增加经济支出,耽误工期,并带来社会负面影响;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如果工程质量差,造成返工,甚至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不但会造成工期延长,处理费用难以估量,同时也会遗留工程质量隐患,减少工程的寿命或增加工程的维护成本。 5.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能有效控制建设资金成本 目前电力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资本金和项目融资两部分组成。对项目资本金各股东应按照项目的进度,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本金,减少项目融资和建设期利息的支出;项目融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筹集低成本的资金,主要可采取以下方式:①银行贷款;②发行电力企业债券;③融资租赁等。根据内外资的利率水平,充分考虑汇率风险,可采取内外资组合贷款,并发挥电力基础行业优势,要求项目贷款银行利率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在筹集长期贷款的同时,筹集一定比例(30%-40%)的短期贷款,降低资金成本。在日常资金管理中,制定年(月)资金计划,量出为人,合理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推迟资金的支付,减少资金沉淀,节约建设期利息。 6.实施工程过程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监督保证 工程过程审计就是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或聘请一家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工程造价事务所进行的工程全过程审计咨询活动,从第3方的角度,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有关的制度,提出审计意见。重点审查项目的可行性,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参与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和经济合同的洽谈;全过程审查工程的进度结算和竣工结算,并出具竣工结算审计意见书;负责工程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咨询等。通过工程全过程审计,可以强化工程过程监督,在公司内部建立一种约束机制,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和则务管理工作,确保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合法性,防止工程结算高估冒算,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7.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电力行业的投资体制、企业经营机制、企业会计准则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形势下,要降低整体工程造价,需要全体工程建设者和管理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实施工程全过程的总体控制和各阶段、各环节重点控制相结合,相互协作,克难奋进,为努力降低电力工程建设造价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 摘要:工程造价失控是当前电力建设领域的普遍现象,本文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阶段分析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造价 电力工程 控制 1、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基本建设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原材料价格上涨,建设规模的变化,电力工程的总造价和单位造价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使工程造价的增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及竣工决算。工程造价的控制,则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把建设工程的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以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力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从设计、施工、结算三个环节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 2、设计阶段 从设计技术经济角度看,合理控制工程造价,要从可研、初设和施工图设计做起,从各个专业做起。 (1)可研阶段。首先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一切想法和决策都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行业的规定,同时,要考虑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本工程的有关资料,对本工程进行多方案分析比较,提出最优方案。最优方案不仅在技术上要先进、可行.而且在经济上要合理,才能满足投资方的需求,按期收回所投资金,并有最佳效益,使收益率达到基准水平。在设计中,不盲目追求一流,既要满足顾客和规范要求,又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因设计失误而造成浪费。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完成后,应当积极进行回访,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同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例如:新建变电站工程,市区的临街变电站由于受占地面积及安全措施要求的约束,设计为室内变电站,外墙为玻璃幕墙,设计美观但造价高;但是位于县区的变电站由于征地面积大,架构及主要设备可以摆放在室外,主控及配电室可以设计为普通的砖混或框架填充墙结构,造价相对较低。 (2)初步设计阶段。实践证明,初设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一95%,施工设计结束,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5%一75%,施工开始,通过技术措施节约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只有5%一10%。由此可见,施工以前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投资决策出台后,控制造价的关键则在设计阶段。例如,某电力工程,初设概算为800万,预算为1040万,工程结算为1082万,经分析主要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工作不够深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了施工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使预算大大超出了概算。因此,在初步设计阶段,一定要认真搜集、调查、分析、研究工程资料,设计人员密切配合技经人员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合理的范围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图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实行经济核算、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控制工程进度拨款的依据,同时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因此,设计人员应主动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争取把设计变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技经人员应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进行沟通,例如,某变电站土建工程,由于技经人员的疏忽,施工图预算中落掉了变电站大门的费用,经工程管理人员的审核,及时对预算进行了补充。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造价控制的重要一环就是要科学地组织建设,正确地处理造价和工期、质量的辩证关系,以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由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就是承包合同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支出,并将实际支出值与造价控制目标值进行比较,而后作出分析及预测,对各种干扰因素加强控制,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对造价控制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并切合实际。例如,在某变电站工程的施工中发现,若按设计进行外引接地施工,将要花费50几万元,且还不能保证接地电阻达到要求;后来,技经人员与设计人员协商并重新收集资料,认为利用周围的民房接地配合站内接地网即可达到要求,且造价只需7万多元。 另一方面对于相当多的工程现场更改较大,加上技术人员与技经人员的脱节,导致更改部分造价无法控制,而使结算价超出合同价甚多。比如,有些工程施工场地狭小,土方开挖量大,先外运再回填,结果往往要增加工程造价的5%左右。因此,在现场施工中,管理人员要实事求是地从控制造价的角度来审查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签证的的准确率。同时,对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分、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分的工程量在图纸上是不定值,还要标明被隐蔽部分的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而不在签证中简单地签写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以免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供准确的依据。 4、工程结算 工程决算审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甲乙双方的经济利益。对建设单位来说,要精打细算,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对施工单位而方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通常多报结算,以增加工程造价。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工程决算审核实际上是双方技术能力的较量。建设单位的预算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定额子目的组成内容和套用规定、工程造价的计算程序,而且还要掌握三者的编制原理、内在联系,唯此在应用中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此外,技经人员还应有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既能对现场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可对签证中的不合理因素提出质疑。另外,预算人员还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下工地了解现场情况,掌握工程动态。在工作之余,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5、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本文所论及的仅是笔者几年来的工作体会,一得之恳而已。随着我国造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造价工程师制度的推行,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将使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 论文关键词:造价控制;限额设计;设计变更 论文摘要:文章对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总结,尤其对电力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所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电力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在项目法人的主导下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终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根据不同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特点展开具体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达到最佳的工程造价控制目的。值得指出的是,必须将项目法人的利益和工程建设的最终效果联系在一起,不仅包括工程质量和工期,更要把工程造价作为评价项目法人绩效的重要指标,上级监管部门要对项目法人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手段使项目法人实际地对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负起责任,从而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 下面就分别谈谈电力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控制工程造价所需注意的问题。 一、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 根据不完全统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对整个项目造价的影响分别为:投资阶段75%-95%;设计阶段35%-75%;施工阶段5%-35%,可见,控制工程造价的最重要阶段并不是传统的施工阶段,而是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是决定电建工程诸多指标水平的初始研究规划阶段,诸如项目的比选,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等,特别是投资估算的最终确定,对于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的第一关。 具体说来,在这一阶段就是要切实做好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工作,项目法人要以正确的观念来对待这一工作,即不必过于节省工作的费用,因为从整个项目的投资来看,这一阶段工作的投入是非常小的,而其影响却是巨大的。所以,对受聘从事本阶段工作的咨询单位要给予足够的研究费用和报酬,以保证其工作质量。 二、项目的设计阶段 项目的设计阶段是对可行性研究所确定的方案进行深化和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将被全面详尽地安排和制定,所以,在投资决策阶段确定了投资估算之后,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比项目的实施过程更大。在这一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好设计招投标工作 招投标是为了引入竞争,从而对竞标者产生激励作用,使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质量。长期来看,招投标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时就一个项目来说,项目法人可以通过招投标选择出最合适的设计单位。项目法人不仅应该在招标文件中对工程的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深度做出要求,而且要把工程造价与设计单位的设计费挂钩,如果设计概算过高并且在节省工程造价上有采取措施改善的余地,那么就可以要求设计单位进行适当的方案修改,否则应该对设计单位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当然,工程造价是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才是越低越好,所以要注意招标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对于招投标工作,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上级部门要加强监管,同时要保证投标单位的申诉渠道,对于在招投标过程中有疑问的中标要进行严肃的调查,如果确实存在问题,要追究项目法人和相关单位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达到招投标的本来目的,维持电力市场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严格执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限额设计的基础是可研阶段形成的投资估算,所以必须要保证投资估算的质量,这样才能将其作为限额设计的“额度”,控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项目法人和设计单位要严格执行限额设计,要将限额设计的内容写入委托设计合同,以对设计人员起到约束作用。对于设计超出限额的部分,要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属于设计单位主观上的问题而非工程上的客观原因,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扣除一定比例的设计费。另外,限额设计工作要做细,对各个专业都要提出相应的细化限额,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实施具体的控制。要定期对限额设计进行考评,实施主动控制。 限额设计要求提高设计的合理性,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超标准设计,另外要鼓励优化设计,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和分析,在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采用更节省的工程规模和标准,保证设计方案的先进适用,经济合理。 (三)保证设计深度,提高设计质量 虽然控制工程造价要求进行限额设计,但这与保证设计的深度并不矛盾,如果工程设计没有足够的深度,得出的工程概算就会失去意义。比如,如果在电力工程勘测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勘察不够深入准确,就会在施工的时候遇到麻烦,造成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成本支出而提高了工程造价。同时,要完善设计贯标工作,狠抓设计质量,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要切实加强施工组织设计,认真编制施工预算,预算受设计概算的制约,同时也要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些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做到全面、准确。 在设计工作结束后,项目法人要组织各专业专家对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审查,即对设计报告、图纸,设计概算和施工预算等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审查,及时发现工程设计质量和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对设计和预算进行修正,对于问题较大的,要视情况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或对项目决策进行调整。 三、项目的实施阶段 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按照设计成果建设工程实体的全过程,虽然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受施工预算的控制,但这一阶段的工作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特别是费用投入在几个阶段工作中最多,因而造价控制所需的力度也是最大的。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工程造价的实际形成阶段,如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诸多影响因素控制不利,那么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的质量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决算必然会超过预算,出现工程造价失控。所以,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招投标工作,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备材料供应商的选择,必须全面地做好招投标工作来引入竞争,从中选择综合素质高的单位,保证工程质量,同时降低工程费用。项目法人要按照相关的法律和规定编制全面的规范化的招标文件,此外仍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选择报价低的施工单位,防止因施工质量不过关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招投标中应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取消传统的固定价格的计价模式,即全国制订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并且给出统一项目划分之下的各项目的消耗标准。在招标时,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各投标单位根据自己的实力,按照竞争策略的要求自主报价,业主择优定标。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保证价格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又能通过竞争来降低工程造价。 (二)严格按照基建程序办事,做好施工配套工作 工程开工时,要保证开工报告的批准、年度投资计划资金的落实、现场的“四通一平”、施工供货合同的签订,设备与施工队伍的选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图纸的审定和交底等工作已经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工,按工程进度编制长短期资金计划,加强资金的支付管理,合理安排建设资金。同时要充分重视征地、动迁等涉及地方政策性的施工配套工作,协调好与各方的关系,特别是要力争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高效率实施,并节省建设资金,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三)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设计变更存在不同原因,有的是因为项目法人对工程项目的功能、规模、标准等进行调整,有的是因为设计单位的设计存在不完善或错漏的地方,还有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无法采取工程措施解决的实际问题等等。设计变更一旦发生,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控制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从抓电力工程建设的前两个阶段以及施工准备期间的工作质量开始,即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的数量。对于可能存在设计变更的问题,要尽早研究决定,变更越晚,困难越多,损失也就越大。对于设计变更,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也要算好经济账,争取把变更的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加强审查,严肃查处诸如为盲目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旨在争取更多投资拨款的设计变更的发生。 处理设计变更的另一重点是加强合同管理,工程承包合同是约定了工程发包和承包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契约性文件,对于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的控制都有重要作用。就造价来说,合同中应对影响工程项目造价的变动因素进行详细的约定,特别要对工程设计变更和索赔做出明确规定,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纠纷却没有依据而发生“扯皮”现象。 (四)加强对设备和材料采购工作的管理 设备和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动对电力项目工程造价影响很大,需要及时掌握设备和材料的市场情况,货比三家,必要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选择。采购时要发挥批量优势,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节省采购支出。 另外,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同样要加强资金的支付管理,要根据工程进度做好库存和采购计划,在不影响工程建设的前提下使资金占用时间最短,减少资金成本支出。 (五)加强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协助项目法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对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建设工期和控制工程造价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对施工质量和工期的监理来讲,监理制度对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应该予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监理工程师要严格履行工程支付的监督职责,根据工程进度进行投资控制,按照施工合同,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等事项,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监理制度不仅需要在施工阶段加强,而且在工程前期的科研和设计阶段也可以大力推广,以提高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工作质量,同时对全面控制工程造价发挥重要作用。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还要重视最后的竣工结算工作,项目法人要按照合同和竣工图等依据,全面对施工单位的工程量和工程报价进行审查,特别要重视设计变更和施工索赔是否存在问题,这也要求审核人员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影响因素多,控制投资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电力建设的过程中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最大程度的获取投资效益。 此外,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中,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要加快造价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努力建设为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提供快捷、高效信息服务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要通过上网电价的竞争来控制工程造价,形成电力工业商业化运营的良性循环;要加大造价工程师的培养和考核力度,为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供优秀的智力支持。 工程电力论文:非开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该文分析了非开挖技术特点、工艺流程、施工设备、管材粘接及安装,认为目前在汕头地区进行大规模管网施工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小破坏和最大保护环境的目的,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势在必行。另外,该文还提出了非开挖技术施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非开挖技术 电力工程 线路 1 非开挖技术的特点 与其它技术相比,非开挖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20多年中,非开挖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施工工艺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开挖技术是极为重要的一种都市铺设管道的施工手段,采用非开挖技术铺设管道具有若干得天独厚的优势。 非开挖技术在国外已广泛使用,在国内也逐渐普及。不开挖地面,就能穿越公路、铁路、河流,甚至能在建筑物底下穿过,是一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环境保护的施工方法。 非开挖技术不开挖地面,故而被铺设管道的上部土层未经扰动,管道的管节端不易产生段差变形,其管道寿命亦大于开挖法埋管。 采用房下非开挖技术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动迁用房,缩短管线长度,有很大经济效益。 2 非开挖方法 2.1 技术准备 2.1.1 地下现状管线勘查 根据工程所能提供的工程现场地下管网资料,对现场地下管网进行复查,准确掌握地下各种管线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分布及埋深,为导向孔轨迹提供准确的设计依据。 2.1.2 地形地貌测量 根据市政管理部门审批的路由,按施工区域地形及路线定出钻孔轴线,沿轴线的地表走向标定地面有效标定点的距离和方位以及各个标定点的地面标高(或高差),为导向孔施工时地面跟踪监测提供准确依据。 2.1.3 现场地质勘查 掌握钻孔工作区地层特征,为成孔工艺提供钻探参数。 2.1.4 设计理论导向参数表 画出设计敷管路由图及设计敷管轨迹断面图,将以上勘测结果反映在图上,制订工艺方案。 2.2 施工场地准备 2.2.1 施工场地 文明施工,施工区域要安装防护围栏,施工机械、机具和材料要按规范安装和堆放,需占用道路或人行道的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施工安全标识,引导车辆和行人合理分流,夜间要设立反光标识和警示灯,施工区域分为机械作业区和下管作业区。 2.2.2 作业工作坑 根据施工工艺要求开挖入射作业坑及下管作业坑,同时做好作业坑的支护和降水工作。 2.2.3 机械进场及安装 施工机械进场就位需调用汽车和吊车,通常要临时占用道路;吊装现场须设好临时路障等安全设施;钻机、动力站和施工器具就位要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空间,合理布局;安装钻机的地基必须坚实、平整,对松软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后才能安装钻机,钻机安装在入射点处,调整钻机倾角为设计入射角后固定钻机;连接动力站,连接泵站。 2.2.4 导航仪器标定 将探头装入导向钻探头盒中,将导向钻头放置在无其他信号干扰的场地内,打开导航仪,检查导航仪工作情况并进行标定。 2.3 施工步骤 2.3.1 导向孔施工 施工准备:将导向钻头安装连接,检查探头发射的各个参数是否正常,探头电池容量是否足够。 开孔:为保证入射角的准确和稳定,开孔时须保持连续钻进至少2.5m,同时宜采用低钻速、小泵量、慢进尺。 造斜钻进:调整钻头工具面向角至需要角度,钻机顶进形成造斜段,导航仪跟踪监控钻头仰角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土层,顶进结合钻进,勿使仰角的变化超过钻杆的最小曲率半径。 保直钻进:钻机匀速回转钻进,给进速度尽量快,使导向孔直线段更平直。 设计导向钻进参数表。 2.3.2 回拉扩孔 孔径设计:根据敷设管道的直径和根数计算需要成孔的最小直径,既不能过大,也不可过小,成孔直径过大,敷设管道周围土层坍塌易造成路面下陷,成孔直径过小,会使拉管阻力增大,引起脱管或管道变形。 分级扩孔:各级扩孔分别为一级φ200mm、二级φ250mm、三级φ300mm、四级φ400mm、五级φ500mm等。根据设计的成孔直径,由小到大分级扩孔,直至扩到工艺要求的孔径。 孔壁加固:扩孔的同时通过扩孔钻头向孔中注入泥浆,泥浆的浓度根据不同的土层条件来配制。泥浆渗透到孔壁中,通过扩孔钻头的挤压和磨擦,起到对孔壁的维护和稳定作用。 回拉敷管:拉管过程中的回拉力要克服管道与孔壁摩擦力,成孔的质量与导向孔的曲线形状以及扩孔工艺有着密切关系,正常情况下敷设PVC或PE管的回拉力不应超过5kN,拉力过大会造成管材断裂或变形。 3 施工设备 非开挖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导航系统:用于在钻进过程中对钻头进行定位,以确定钻头的倾斜角度和钻进方向。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台、摇控显示器、电源等组成。包含有软件系统的导航部分,不仅能绘制施工图,还能对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实时记录设备运行数据、打印施工资料等。目前雷达导航的非开挖高端技术在国内已有采用,计算机导航技术已被普遍使用。 主机由发动机、液压系统、机载泥浆泵、动力钳、钻?U及其装卸系统等执行机构组成。它用于提供钻进、回旋的动力以及对钻进的控制。目前,国产的非开挖机在钻头100r/min的转速下,扭矩已达15~20kNm。 钻具由钻头、回扩钻头、钻杆等组成。不同的施工需要和不同的地质要选用不同的钻头。非开挖工程使用的钻杆与地质勘探的钻杆有所区别,有很大的弹性、韧性和抗扭强度、耐磨损。钻具在航道钻通以后,还要对通道回扩和牵引管线,使电缆便于穿过。 泥浆搅拌系统可增加钻头的润滑作用,降低钻进阻力和钻头的工作温度,提高管壁的强度等。泥浆还减小钻头磨损、软化地层、易于钻进以及利用泥浆的的流动性和粘结力使钻孔产生的岩粒、砂粒处于悬浮状态,以利于护壁和清孔,由泥浆罐和高压输送泵及高压连接管构成。该技术可用来铺设直径40mm至2500mm的各种地下管线,距离可达十几m至几km。直径2.5m的非开挖管线足足胜过常规的电缆隧道,在老城城网升压改造工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该项技术与传统的"挖槽埋管法"相比,具有不破坏环境、不影响交通、施工精度高、施工安全性好、周期性短、成本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 4 管材粘接及安装 使用PVC管材须提前24小时将管材粘接好,以保证接头的抗拉强度。 下管作业要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做成斜坡,防止坑下管角度过大折断管材。 连接管材和钻杆的分动器安装之前要仔细检查,防止拉管过程中出现卡钻。 拉管时孔中须注满泥浆或水,以减小拉管阻力。 5 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5.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沿管线土层变化频繁,所以在非开挖技术施工前必须了解土层的变化情况。此外对于要经过回填土地段,需要提前加固处理,以防非开挖技术施工后地表有过大的下沉。 5.2 有毒气体的检测与防护 非开挖技术施工的地层一般会通过淤泥层,腐烂物、植物体会在地下形成有毒气体,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有人员在非开挖技术内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定时监测管内有毒气体含量,采用通风装置予以解决。 5.3 超前探查地下管线 尽管先进的非开挖技术设备具有在施工的探查前进路线不远距离管线的能力,但是采用在地面提前查明地下管线仍是值得开展的,这对于保证通讯、电力、上水、排水、煤气等其它管线安全运营,确保公众正常生活仍有必要。 5.4 穿越建筑物时对基础的探查 非开挖技术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时,需要明确施工路线上所遇到的基础类型,对于部分基础非开挖技术顶进前可采取托换、加固措施。 5.5 顶进计算 顶进计算:其一包括准确计算顶进推力,根据计算结果选定相应的油缸类型和确定中继间的分布;其二是工作井设计,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大顶力,提出工作井的加固方案。 6 结论 鉴于以上非开挖技术的技术分析,我们认为在汕头地区选择合适非开挖技术机械进行非开挖技术施工,从技术上讲是完全可行的,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来讲是巨大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是针对汕头土层特点选用相应的非开挖技术设备进行施工。不可更改的是历史,着意刻画的是未来。我们认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汕头市的管网乱挖现象,从政策法规方面予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另外一面从切实做到保护环境入手,加大推广非开挖施工技术力度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管线铺设技术将以非开挖技术为支撑。 工程电力论文:解析变电站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加深,加剧了全球的能源危机,节能减排逐渐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热点。变电站电力工程可以说是现如今我们社会中覆盖面积最大、使用最为普遍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在变电站中推广节能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世界性能源不足的问题。本文从节能的概念性问题入手,结合变电站电力工程的设计,探讨了在其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节能工作,以期能为所需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变电站电力工程节能 一、概述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供用电工程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加快,电力消耗也逐步增大,并且对能源的需求还在进一步加大。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如果能源问题一直持续下去,我国的经济发展就面临着十分大的阻力。因而节能措施,作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环节,当前正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电力行业作为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推行节能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节能减排追求低消耗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上述提到的供用电工程中更加需要节能措施,在设计时节能措施成为了重要课题。然而,节能是一个相对系统而复杂的事情,它需要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它不精需、要新的材料、先进的技术更加需要的是创新的理念以及科学的措施等方面。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对变电站等工程设计的节能技术进行分析,使得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电力工程的科学设计,它不仅仅能带来电力系统的改革,并且能更好的带动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是一项具有指导性的项目。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的节能重点主要放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电力工程节能措施的推行,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能源紧张的问题,还能够大大地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及其效益最大化,同时还能为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动力。变电站电力工程的节能设计,可以使得我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二、变电站电力工程设计中的节能技术 1、调节运行电压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在母线上设置电力电容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等方式,在保证供电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的调节运行电压。由于电压的平方与有功损耗呈正相关性,因此,只要合理的控制运行电压就可以实现节能的效果。自动调压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输入电压的调整来保证输出电压的恒定,且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来获得较高的供电质量,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影响电压稳定的因素有很多,除去难以防范的自然因素外,还有我们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的人为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加强预警,还要努力提高设计、施工、维护人员的工作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利因素,维持电压稳定。 2、保持三相负荷的平衡 三相负荷不平衡时,产生较大漏电电流的称为灵敏相,产生较小漏电电流的称为不灵敏相。由于变压器负载损耗与其负荷电流的平方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灵敏相上的漏电电流常常会导致变压器有功损耗变大,甚至引起变压器温度升高直至损坏。不灵敏相常常会发生触电、漏电事故,甚至引起保护器拒动。当三相负荷不平衡时,必然会影响线路中的电压升降,影响用户用电质量,严重时会烧坏变压器、烧断供电线路,对用户的用电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中性线被烧断,还有可能造成用户低压电器被烧坏,引起安全事故。因此,维持三相负荷的平衡无论对电力节能,还是用电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者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可以设置配电变压器来对剩余电流进行保护,平衡三相负荷。 3、推广节能变压器 从1881年第一台变压器的发明,至今已有百余年,变压器是供电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也产生了巨大的电力损耗。当前,我国的电能从发电厂输出之后,至少要经过五次变压才能达到符合用户使用的水平。由于变压器数量众多,因此,电能损耗也十分严重,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变压器产生的电能损耗可达系统发电量的百分之十,每降低百分之一的电能损耗,每年就可以节约上百亿度电,由此看来,推广节能变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现用的变压器,也可以通过调整其电力负载与运行方式的手段来降低其电能耗费,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 4、计量方式的合理化 在供用电工程 设计中,尤其是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计量方式的合理化十分必要,应引起十分高度的重视。计量可以有效地对工程建筑能耗进行分析和整合,能够得到各用电设备的具体能耗大小。因此,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具体地根据功能、区域的不同对相关设施进行用电消耗计量,并通过其科学准确的消耗计算,可以更直接地得到电量消耗的额度大小。 5、总平面规划 经过具体的分析,在变电站总平面规划时,根据方位设置,尽量将建筑物进行南北方向设置。这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朝向。这样做的原因是,经过这样设计规划的变电站,在夏季时可以大幅度降低太阳的辐射热量,然而在冬季能够吸收很多的太阳辐射热能,并且内部对流的过程十分优良,最终形成良好的通风过程。 6、开展无功补偿 在我国现有的供电系统中,供电网络中的很大程度上的电力负荷都是感性负荷,因而存在一定的功率折损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但是所折损的这一部分电能并不完全是有用功。因此,减少设备无用功的消耗是节能的一项重点项目。设计人员在进行变电站的电力工程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并联电容器的大小或其他无功补偿设备的特点控制电能损耗大小,这就减少了供电系统中的感性负荷,从而达到无功补偿的目的。无功补偿对于我们目前的电力系统来说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它有着十分深远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能够十分有效的降低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折损,提高用电质量,还能提升相关电力设备的工作效率,节省电费成本。此外动态无功补偿也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静止无功发生器的作用进行补偿,其补偿效果更加突出,性价比更高,因为与传统的电容器相比,它的性能提升幅度巨大,且响应速度迅捷,谐波产生量低,可以很好的控制无功功率、抑制电网谐波,并且能够通过对供电质量的改进降低供电线路的负载,延长供电网络使用年限。 7、加强监控力度 通常来讲,大型企业一般比较先进,通常配有配电监控能源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可以连续监控并显示电力负荷变化曲线,显示电压饼图、详细柱状图;监控并体现整个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变化;实现对电力网络的系统科学性管理。 除上述技术手段外,还可以利用价格机制对电力进行市场进行调节,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电力企业寻求节能的新方式,实现节约用电,规范用电;还可以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善传统的电能来源结构,如天燃气燃烧时产生的能量要远大于同等质量的煤炭燃烧所产生的能量,且污染更少,因此,新能源的利用是节约电能的重要措施;新的技术的使用也是节约电能的重要途径,如对发电厂燃煤系统进行改造,不仅可以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对减少环境污染也大有裨益。 三、结论 经过以上观点的论述可以看到,在变电站电力工程行业实行有效、持续的节能工作,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必要举措,有效的节能措施可以不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长足有效的动力,并且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生活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有力的后盾。 工程电力论文:探究电力工程管理革新和运用 1、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是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在实施项目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要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进行,保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工程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风险。通过分析,项目管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通过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实施的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建设电力工程的过程中,建设方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部设立多个管理部门,通过各个部分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从而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加以管理。例如规划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电力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设计图进行分析,并根据该图纸对电力工程造价进行核算,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然后要求施工企业根据这一工程造价购买原材料,尽量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要与财务部门相互沟通与协作;最后,再由监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进度与质量加以监督,避免因某一个环节的操作失误而影响到整个电力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施工效率。 1.2通过项目管理有利于保证管理的系统化与规范化 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保证这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实现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是电力工程管理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相互协调与合作,以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其经济效益。 2、电力工程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2.1电力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实现工程管理创新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就需要电力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创新及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电力工程的建设,使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与时俱进,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在其中,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其工作加以改进,推动电力工程的顺利建设,完善其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电力工程以及施工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针对于承包管理模式,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通过各项技术手段来优化其业务流程,然后将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创新电力工程的管理理念,在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得到应用。由此看来,监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对其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以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2.2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 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成本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力工业中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生存压力存在的情况下,很多的电力工程投资者和施工单位也就不得不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考虑电力工程中存在的成本等很多问题了,并进一步作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使自己能够不断地去适应工程管理战略的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中也要注重成本管理战略的创新性。利用其领先发展的目标实现降低成本,并依此来引导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其次是创新组织机制,可以说组织机制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力工程管理模式中基础条件的创新,例如:创新相关组织机制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基础条件得到了创新时才能保障管理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为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不间断的动力。针对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特点,这就很明确地指出一些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对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进行一些切合实际的改进和创新工作。是自身得到全过程、全要素创新方法与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行。为此,电力工程应该重视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劳务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打造一支优秀的项目团队,着力组建一支管理创新能力强、解决问题能力强、领导能力强的全能性管理队伍,推进人才工程建设,以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同时,还要注重推进电力工程企业的科技进步,跟上时代要求肯于向一些先进国家借鉴学习,敢于使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管理软件,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电力工程的管理效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项目管理的软件,这些管理软件都能够很好的做到将电力工程的进度、资源限量、资源平衡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能够很好的结合施工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可能由过去经验性结论导致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电力工程管理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现代化管理软件,对电力工程管理效率将可以做到大大的提高。 3、结语 在电力工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电力工程的管理至关重要,该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设计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每个部门具有独立性与整体性,通过相互协调与合作对电力工程的建设进行严格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电力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才能够促进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工程电力论文:概述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 一、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现状 1.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概述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资料和数据都比较庞大,档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的电力工程建设日益增加,电力工程所担负的供电任务越来越艰巨,能否科学地管理好档案直接关系到电力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如何归集种类繁多的电力工程档案,提升电力工程成果应用水平,这对电力工程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科学合理地划分电力工程档案的类别,建立标准一致的电力工程档案模板以及规范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流程,是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关键。 2.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实施 电力工程档案主要对各类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电力工程成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进行记录,使电力工程的各环节信息记录在案,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及效果有据可查,以达到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扩大电力工程成果应用的目的。科学规范地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做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从规范化管理流程、档案类别的划分、标准统一的档案管理三个方面着手。 (1)规范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流程 由于传统的电力工程档案随意不规范归档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电力工程管理机制,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形势下电子档案查询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企业文化及特点,在传统的电力工程档案归档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档案管理理念和标准化管理方式,使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更加符合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及归档时限实现整个电力工程资料归档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创建纸质及电子档案两种方式,真实有效地记载电力工程的信息,通过信息手段为企业工程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2)科学合理地划分电力工程档案的类别 包括电力工程设计过程、电力工程施工过程、验收过程。电力工程档案应按照“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及管理,便于保存、统计及查询。基于这一目标并结合供电企业当前开展的电力工程,将电力工程各类档案分别进行登记、编目、分类整理、保管,便于查找、统计和分析。 (3)建立标准一致的电力工程档案 电力工程档案的规范统一对于电力工程档案归档、后续查询及成果应用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标准一致的系统化电力工程档案模板以及电力工程档案装订顺序对于了解电力工程进度、电力工程效果及电力工程评估、改进意见都具有直观性及针对性。电力工程档案应根据电力工程类别分别制定各类标准化、系统化的档案。 3.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内部通过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评选的办法,实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提升电力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开展电力工程档案的评先评优,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评比,如电力工程档案的标准性、完整性、分类的准确性、信息的丰富性,进行年度综合评选。对于优秀员工进行表彰,同时作为电力工程档案范例进行公开展览并组织学习,促使各电力工程负责部门按照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督促按时保质地完成电力工程档案工作。另外,对于未按标准、未按要求时限对电力工程档案进行整理的,将列入绩效考核指标对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 4.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意义 电力工程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是电力企业不断加强电力工程过程精益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电力工程档案及时归档、合理分类、规范整理、安全保管、方便利用,促进各电力工程项目的实施严谨有序,注重实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电力工程档案记载着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电力工程情况,对管理人员研究、了解电力企业整体员工队伍素质及电力工程情况,以及为经营决策提供了支持性证据数据,同时有利于确认企业取得的经营成果。第二,档案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各项电力工程工作中真实的历史记录,电力工程档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过往的一个个电力工程案例、一份份电力工程评估表及改进意见书可以为今后的电力工程提供借鉴,从而可以提升电力工程建设的效率和效果。第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标准,规范管理,有力保证案卷质量,为电力工程档案的借阅、复印及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度不够,信息化意识不强 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信息化意识不强是影响档案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一些电力企业没有意识到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其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注重刻意追求档案数字化,而忽略了相关发展配套技术,这种信息化建设只是流于形式的存在,不能适应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需要。 2.专业人才不足 在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缺少专业化训练,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化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信息的采集、开发与利用缺乏实践经验,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理论联系实际,影响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3.缺乏信息化系统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不足 我国档案信息化技术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在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同时,因缺乏相应的配套服务平台和科学完善的检索工具,从而使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利用受到限制。目前要实现电力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共享,必须要统一档案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软件的管理标准,同时也要统一电子文件的管理标准和纸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及资源共享。 4.设备落后,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许多电力企业对档案工作不重视,加之档案管理的经费有限,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这成为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普及利用的关键性因素。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必备基础设施,技术得不到提升,系统更新缓慢,影响了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 三、新时期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增强电力工程档案信息化意识,制定发展规划 管理者对档案信息化要予以充分重视,对档案信息化的资源配备、信息共享、协作开发等问题能够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科学计划,企业各部门相互协作以加快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工程电力论文:浅谈电力工程物资管理 摘要:文章基于现实实际和各种科学理论,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并且客观地指出当前我国工程物资管理在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有操作性的具体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对其他行业的物资管理问题提供一些不成熟的借鉴。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物资;管理问题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运营和发展的基础保障,电力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需求缺口不断增大,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无法真正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客观实际问题,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我国电力和电网企业在近几年中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均大幅度提高了投入,对于输变电系统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和升级,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电网的发点、输变电能力,为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最终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电力行业体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不仅导致管理效率相对低下,而且也造成了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成本过高,这对于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阻碍作用。 1 完善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作为电力基础设计建设的基础,电力工程物资的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工程质量和工期,对电力基础设施成本控制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保证工程工期并提升工程质量 所有的建设均必须以建设物资作为基础,没有建设物资,任何建设便只是图纸上的计划而非现实。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便是电力工程物资,对于电力工程物资进行科学、有效、全面的管理可以对电力工程物资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防止施工现场流入不合格的物资和设施,从而对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1.2 可以有效地对整体建设成本进行监管 降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最为主要的方式是对物资采购进行有效监管,而强化物资管理恰恰可以对物资采购单价进行有效控制,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库存物资量和运输成本,由此在保证工程建设物资的正常供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也杜绝了违法违规事情发生的可能,可以促进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正常、有序的轨道内快速发展。 1.3 可以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项全面、深入的综合管理活动,物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物流、采购、财务、施工、监管、会计等,是一个集全公司之力为一点的工作,这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一种考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管理水平也较为低下。 2 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目前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成本的60%是有关工程物资采购和管理的成本,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我国电力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错误思维,不仅导致工程物资管理较为落后,而且还使得物资管理成本高昂,物资的供应质量和时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而言,我国当前电力工程物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管理意识和人才的落后 受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甚至仍然停留在20世纪的管理模式之中,管理思想意识极为落后,而且由于目前我国电力行业仍然未能实现市场化运作,使得电力企业对于工程物资管理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正确认识。 此外,我国的电力企业长久以来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一贯存在着重视建设人才而忽视管理人才的错误思维,许多企业员工都是电力专业背景,这使得他们很难具有完善的综合管理能力,造成了目前企业大量缺乏管理人才,从而形成了现在粗放的管理方式,不仅不利于企业电力工程物资的精细化管理,而且对于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造成了极为严重的阻碍,而且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良影响。 2.2 物资管理配套投入少,缺乏相关管理制度 建设 作为物资管理的物质基础,物资管理配套需要规章制度的具体保证。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没有对物资管理的相关配套系统进行有效投入,导致仓储方式过于落后,大量电力工程物资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而且管理制度也极为不完善,都是依靠员工进行手动记录,极易造成记录的混乱,对于物资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我国电力企业对于物资管理规章制度极不完善,无法对当前企业进行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现实需要进行有效监管,导致物资管理活动陷入 混乱。 2.3 缺少监督,内部制度不完善 完善物资管理的基础是严格的内部监控和控制,当前我国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监督极不完善,从而导致了电力工程物资的极大浪费,这也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此外,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物资管理部门建设极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设立相关的工作岗位,许多员工的权责不对等,也没有完善的流程和管理制度,造成了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困难,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3 完善我国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建议 电力工程物资是我国电力发展至关重要的缓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基于现实实际,提出下列三个方面的建议: 3.1 提高管理意识,培养管理人才 对于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意识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导致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极为混乱,对于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极为不利。 3.2 提高建设投入,完善电力物资管理系统 物资管理的投入是电力企业进行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基础保障,但是,由于长期意识的落后,导致我国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设施落后,许多仓库都缺乏现代化的设备和信息制度。因此,我国电力企业必须加大对物资管理的资金投入,通过改善仓储条件等平台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3.3 完善电力工程物资财务管理制度 电力工程物资管理是一个极为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加强其中各个环节,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对此,我国电力企业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信息系统,保障电力工程物资管理的健康、快速运行。 4 结语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是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力工程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全社会都必须对这个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找出解决的办法。 作者简介:朱晓莉(1985—),女,天津人,国网天津电力公司蓟县分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配电电力工程、电力工程物资。 工程电力论文:浅议如何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在企业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它对工程设计、质量管理、资金监督管理、造价管理都着重大作用,因此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已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的重点改革方向。文章首先对电力工程预算作出基本的解释,然后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资金管理;量价分离法;工程造价管理 1 电力工程预算概述 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竞价招标时,电力工程预算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一旦存在缺陷,将会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前景。 电力工程的特点是具一定规模、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导致工程工作难度大,如果在各个环节上缺少科学系统的程序,没有系统的工程管理标准,企业的决策者将很难做好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所以,企业必须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利用这套科学规范的体系来对工程项目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2 目前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缺陷 在新形势下,企业如果依赖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就不仅无法为企业的工程项目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无法解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企业要想在项目管理中使投资管理变得主动,就必须认识到现行预算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 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是根据我国电力事业部门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方法来进行编制的。分析现有的预算编制体系不难看出,现有体系太过注重概预算而忽视轻资金的管理,预算体系无法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不能有效管理控制工程造价。从内容上看,虽然现有的这套标准体系在内容上非常的详细,把各种费用都罗列出来,但是费用的计算规则却较为复杂,另外由于编制人员没有对国家颁发的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调整,使编制出的体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造成费用预算不合理,容易出现缺漏和重复计算的现象。从方法上看,企业编制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纳入资金管理这个内容,仅仅根据设计阶段的估算、预算、概算来编制预算书,编制环节本本主义盛行。仔细分析这一方法,就会发现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造价计定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的是先估算后预算的手法,因此没有遵循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即计定合理、提前预控。 2.2 企业缺少对资金管理监督的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通常是由编制人员编制完成后上交有关审批部门,编制人员只需要按照审批部门的要求来进行编制,编制完成后就无需对编制体系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行考核,因此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缺少有效的约束体系和控制作用。在编制完预算文件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是无法准确地预算出费用是否超过预算的,只有项目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才能得到验证,工程造价超过预算问题也难以得到补救。另一个方面,企业预算体系与财务会计专业在投资成本上没有形成统一,造成财务会计无法对成本费用起到监督控制的 作用。 3 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方法 3.1 利用量价分离法来进行电力工程预算 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企业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工程造价,因为工程造价是一个整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量”和“价”,所谓“量”指的是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所付出劳动的总和;“价”指的是工程项目中每项消耗物的价格,其包含工人劳动价、材料机械台班价等。我们所说的量价分离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企业的“量”是相对不变而价是有波动变化的情况下,按照政府颁发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确定消耗定额,选用合理的工程费用计算方法。在完成设计方案之后,就只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上标注的“量”来进行项目施工,这样就能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了。 所以,要想保证电力安装项目的成本费用预算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之内,就应该控制预算施工阶段的每项消耗单价和实际结算单价基本持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建设不会出现工程预算超标的现象。编制人员事先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应用合理的工程计算方法和消耗定额计算的消耗总量,按照当地市场物价 情况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费用。 3.2 把握预算数和结算数的误差幅度 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安装工程成本投资的计算方法,不难发现要想精确地预算出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安装项目中每个工人的施工时间和材料机械台班总数通常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企业在日常经营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直接费、间接费),以及企业经营利润和税金全部是以基本直接费为基础的,由于税率和费率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因此也是相对不变的,这些方面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受市场变化影响的。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尤其是某些规模大、工期长的大型工程电力项目来说,利用当前的预算手段无法对跨度过久的工程项目做出最佳预算,因此现行的预算方法已经逐渐地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市场变化。因此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正确地预算出工程项目的费用,才能保证工程预算数和实际结算数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内。 在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已成为企业的重点改革对象,而基于量价分离方法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实物法来辅助施工图预算工作。编制人员事先对市场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成本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做出的施工图预算就能使当地实际水平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因此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单价预算与当地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偏差,从而保证电力项目中的各项不必要的预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过降低工程预算费用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必须对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熟练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完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让企业的工程预算更加全面规范。 对于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而言,在实际编制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 (1)人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做到对施工进度心中有数,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工程知识,时刻关注与该领域有关的知识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对于企业而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因此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还要仔细地套用定额,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要求,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避免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也具有预测企业投资是否合理的作用,因此工程预算编制直接决定预算的这一功能是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编制人员必须对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材料价格进行调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劳动效率,以及把握好企业的每项工程投资成本,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能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4 结语 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配置相对应的人才,包括技术、管理、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工作;还应组建一批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来管理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使企业的经营能力更上一层楼。
农业规划论文:城市农业规划设计思想渊源与研究进步 城市农业是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及相关活动,它们融入城市的经济、生态系统,并与之相互影响[1-2]。城市农业要求组织好与城市既有要素的关系,以便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而这要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来实现。规划设计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城市与农业积极融合的技术手段,一直以来得到各领域城市农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呼吁[3]。事实上,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理论很早就对城市环境中的农业活动进行过关注和思考,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智慧被主流思想长期忽视。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城市农业研究与实践的兴起,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和实践又形成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一、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渊源 1.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构想 现代城市规划经典理论对城市农业问题的关注,有着浓厚的社会背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出于救济和安抚失地农民及城市劳工的目的,英国一些慈善机构和资本家在城郊募集部分土地,并划分成小块进行廉价出租,形成了份地农园(Allotmentgarden)这种小规模的城市农业形式[4]。19世纪中后期,份地农园在欧洲一些国家逐渐兴起并影响至北美。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城市农业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例如美国,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自由农园、救济农园和胜利农园运动。1944年,美国2000万块胜利农园生产的农产品,满足了全国44%的食物需要[5]。尽管城市农业随着危机的缓和逐渐衰退,但总体上看,其发展规模较大、参与度较高,形成了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这必然对亲历其中的城市规划先驱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关注城市农业、思考城市与农业关系的文献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探索中并不鲜见。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与当时英国的份地农园有着密切关系[6]。在田园城市中,霍华德把零散分布的份地农园整理成宅地农业和环城农业两种类型:在城市外围,5000英亩的永久农地环绕1000英亩的城市进行布局,形成了固定的土地配置模式;在城市内部,5500块独户住宅用地平均每块有20×130英尺(约6×40米),建房之余,足够进行养活5口之家的农业生产。为了构建一个尽可能自给自足的城市,霍华德强调农产品直供城市市场的重要性,并对食物加工、运输、城肥返田等作出了全面计划。他指出,通过居住与工作、生产与消费的紧密关联,每一个农民都能在家门口获得市场,城市居民也无须为农产品支付过多的额外运费,城市垃圾可以很快地返回土地增加其肥力而无须支付昂贵的铁路运费[7]。柯布西耶这位坚定的现代主义旗手,对城市农业的思考达到了广泛而多样的程度,不过他遵从另一套逻辑。1922年,柯布西耶在“当代城市”方案中构想了多种形式的城市农业:紧靠城市起防护作用的大规模农田、郊区独立住宅区中的集中式社区农园、城市中心区集合住宅(细胞或蜂窝式街坊)中的空中农园及公共绿地上的果树和果园[8]。柯布西耶对份地农园以户为单位的农地配置方式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方式只是收获“一篮苹果和梨子、一些胡萝卜、一些炒蛋用的香芹,等等,微不足道”。为了创造新型社区农园,他主张从每个住宅地块中拿出150平方米合并为公共商业菜园,并提议以职业农民为主,采用现代技术集中管理和生产[9]。柯布西耶还构想了一种带有悬挑花园的两层别墅叠加而成的高层公寓,以便用“垂直田园城市”取代霍华德水平向发展的田园城市。除了霍华德和柯布西耶之外,其他现代主义大师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农业提出了构想。赖特在1935年提出的“广亩城市”中,为每户配置了1英亩的土地,晚年出版的《活的城市》收录了他提出的一种城市农业规划布局模式,与今天北美郊区的住区农业非常相似[6]。德国景观建筑师麦基(L.Migge)把城市农业提升到政治和民族的高度加以认识,他主张德国所有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创建大量的园圃和公园来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而密集的菜园[10]。德国现代建筑大师、包豪斯学院教授希伯赛默(L.Hilberseimer)改进了霍华德田园城市中城市与农业间半集中化的包围关系,以小尺度和分散的农业空间嵌入工业化城市的土地利用中,以实现更加交融一体的格局[11]。尽管当时的城市农业规划思想并没有发展出真正适合生态时代的城市新范式,但这些探寻城市根本走向的经典理论,却为当今学者研究城市农业、探讨其规划设计模式提供了宝贵借鉴。霍华德立足城乡融合,把农业和食物问题作为关键要素纳入田园城市的整体构想中,展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最系统的思考,为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奠定了部分思想框架。柯布西耶、赖特等所提出的极富创建性的城市农业形式,则实质性地成为当今一些“有农”城市形态的早期范本。 2.1970年代重建住区农业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结束后的20余年间,欧美国家经济复苏、城市快速重建,大幅提高的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使得食物供应充足。城市居民手中的农园土地开始被收回并大量用于城市建设,私家后院和保留下来的少数公共园地,也从种植果蔬普遍转向发展装饰性绿化和休闲活动的空间,城市农业从城市空间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迅速消退[5]。然而,战后城市重建对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城市中心衰落、大量物业空闲;同时,工业化发展的环境弊端在1960年代开始显露,引发了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态问题的思索。于是,城市居民和政府的城市农业记忆被重新唤醒,城市农业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再度复兴。在城市中,社区花园、份地花园等形式的小规模农业成为社区重建的重要部分,并持续发展至今,为当前城市农业研究奠定了广泛的实践基础;在乡野间,出现了一些在住区上重建农业、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共同构成了1970年代生态城市探索中较为显著和普遍的特征[12]。澳洲生态学家莫林森(B.Mollison)与霍姆格伦(D.Holmgren)受澳洲热带雨林植物群落互助现象的启发,于1978年首次提出“永续农业”(Permacul-ture,由永久Permanent和农业Agriculture组合而成,台湾译为朴门永续设计)的思想,发展出一套整合农业与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是城市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范。永续农业是一套模拟自然系统的综合设计体系,其要旨是把人、建筑、农业、动植物等各种社会及环境要素融为一体,构成相辅相成、循环交换、“高效率、低维护的最佳生产组合”[13]。在永续农业的完整结构中,农业和食物占据重要位置,它们不仅与其它要素共同完成复杂的生物和自然过程,还提供了一种低熵、高伦理的生活方式———“不再需要赚大钱,因为你周围到处是食物,也没有任何能源成本开支”[14]。永续农业的思想,是希望通过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一体化来创建“永久的人类文明”。 1970年代末,科贝特兄弟(J.Corbett和M.Corbett)在加州戴维斯设计并建造的乡村家园,延续了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尺度,把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良好的步行环境、自然排水和“食用景观”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12]。70英亩的总用地中,有四分之一专用于小规模农业,包括两个葡萄园、两个社区菜园和几处果园,食用植物占全部绿化的55%,使得果蔬自给率达到了25%。生活中,居民还普遍利用自家有机废物进行堆肥,大大减少了垃圾排放[15]。乡村家园注重培育土壤,把农作物视作更有效的绿化方式,通过细心构建环境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创造健全的整体系统,这一点与永续农业的思想十分相似。建筑生态学的创立者索勒里(P.Soleri)于1970年开始的阿科桑底生态实验,“尝试把食物生产融入城市设计”。他保留了上佳的土地用于农业,建设23个果园台地,引入“生产性植被”[16],在建筑中大量设置南向附加温室,这些温室在长年种植蔬菜的同时,还能够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17]。坎菲尔德(C.Canfield)于1974年提出的共生社区(Symbi-oticcommunity)思想,在自然承载力的约束下构建与生物圈的共生关系。在塞罗戈多社区规划建设中,他保留肥沃的农地和林地,把社区、农场和森林联接成整体,并严格践行生态林业和有机农业,让社区居民参与生产并自给自足[12]。1970年代西方出现的各种早期生态城市探索方案,往往置身于乡村或自然环境中创造自给自足的住区,农业重回住区遂成为这些思想倾向的自然选择。尽管这些探索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住区层面,其方法对于庞大的城市系统来说也尚须调适,但由于其与当今城市农业思想有着更加接近的背景和愿景,因而成为CPULs、农业城市主义等思想最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 二、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 城市农业思想在1970年代的涌现,只是其在乡村环境和住区层面上的一度繁荣。事实上,整个20世纪中后期,欧美城市规划设计的主流思想,极少关注城市农业问题,因而留下了令人尴尬的空白。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珀秋卡奇(K.Pothukuchi)、查尔斯(W.Charles)等人进行过深入的总结分析[18-19]。在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城市农业内在的多重价值和曾有的智慧之思,再次受到瞩目。以可持续发展为宏愿的当代城市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很快就与国际组织的城市农业研究与实践相融交汇,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当代城市农业运动和思潮的再次高涨,与城市和农业在长期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负面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本位思想及掠夺式发展模式,严重忽视了供应食物等人类生存必需品所须付出的环境代价,因为城市食物系统的生态足迹占到城市总生态足迹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现代农业高度依赖石油、化肥和农药投入,同时也是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其跨越区域和国度的庞大产品分销系统也要完全依赖于矿物燃料,资本控制下的工业化食物体系严重影响到公民的食物安全。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发展地方农业,赋予市民参与农业生产、消费适宜食物的权利,成为欧美城市的一种普遍觉悟,从而激发了大量以城市农业为主题的创新性思想探索和规划设计实践。 1.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把城市农业作为重要要素纳入到城市整体理论建构中,偏重在理念层面上构建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价值基础;第二类是以城市农业为研究对象,较为完整地提出城市农业规划的设计方法,包括空间系统研究和技术系统应用两个方面。第一类理论研究出现较早,相对独立于当代城市农业理论体系之外,并以共同的思想动力与之保持呼应。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主席瑞杰斯特(R.Register)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伯克利的城市研究中,他把农业视为“决定伯克利城市命运的关键之一”,提议成立城市农业部来帮助人们自己种植,“把无法由私人实施耕种的城市土地投入到食物和木材生产中”,以便发展各种尺度和形式的城市农业[20]。1995年,加拿大景观学家霍夫(M.Hough)将城市农业与水、植物、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气候并列为兼有自然过程和城市过程、应当主导城镇规划的城市环境要素,从而把农业问题嵌入城市整体思考中[21]。2004年,吉拉尔代(H.Girardet)以生态足迹理论解析城市这个人类主要栖息地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提出以能源、资源和食物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主要参考框架”,来“重新设计人类住区系统”,以便构建代谢良好的“再生城市”[22]。第二类理论研究更多地受当代城市农业理论的影响。在欧洲,英国布莱顿大学建筑系教师维尔容(A.Viljoen)与建筑师波恩(K.Bohn)编辑出版的《CPULs连续生产性城市景观:为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农业》一书,跨学科地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将城市农业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加以连贯,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基本要素[6]。维尔容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农业设计较为完整的方法,“为建筑学打开一个新的领域”[8],对其后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荷兰发达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为城市农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瓦赫宁根大学建筑系的提莫伦(A.vanTimmeren)与建筑师洛灵(W.Roling)提出可持续植入理论,将城市农业作为功能组件嵌入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构建分布式“关键流”代谢循环技术体系[23]。2009年,荷兰建筑师格拉夫(P.deGraaf)以其领导的“食用鹿特丹”研究项目为依托进行城市农业的设计探索,从空间、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整合,提出了针对鹿特丹城市特征的五层次空间布局构想[24]。在北美,新城市主义旗手DPZ和加拿大HDLa-narc事务所在2008年共同组织一次设计工坊后,分别提出农业城市主义的思想,重新思考城市居民与土地、食物及社区的关系,并把食物生产的需求从各个层面融入城市结构,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DPZ的主要贡献在于针对美国城市特点建构起贯通城乡的城市农业空间规划布局方法[25];HDLanarc则重点解决了纳入城市农业的市政基础设施的技术整合方式及空间设计方法[26]。同年,爱荷华州立大学景观学系的瓦格纳(M.Wagner)等在CPULs的基础上,提出将食物系统与城市空间连接成点、线、网的食物城市主义概念[27]。2011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生态创新实验室又提出了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Food-sensitiveplanningandur-bandesign,FSPUD)[28]理论。 2.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往往结合设计实践进行成果表述,上述城市农业设计理论都进行了相应形式的设计实验。但目前设计实践数量仍然较少,更普遍的是从设计着手,较为具体地探索城市农业在各个层面的规划设计方法。1999年,香港大学的弗朗西斯(F.Francis)结合中国华南沿海某建筑设计方案,提出整合生态建筑与城市农业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较早把建筑与农业联系起来的案例[29]。2000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戴斯博米尔(D.Despom-mier)首次提出“垂直农场”的概念,随后又不断深化技术系统,与建筑师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设计方案[30]。英国建筑师林纯正(CJLim)从2001年起,在设计实践中以创新生态城市模式为目标,探索城市融合农业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包括深圳光明智慧城市在内的一大批城市设计方案[31]。荷兰建筑事务所MDRDV于2001年提出的“猪之城”垂直养猪场设计方案,亦是国际上较早的设计案例[32]。2004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赞助和联合国发展规划署的领导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学教授布哈特(V.Bhatt)开始负责为期三年的“创造食用景观”(MakingEdibleLandscape)项目,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融合农业到低收入住区的设计实践[33]。非盈利组织“纽约太阳”的创始人开普罗(T.Caplow)于2005年开始探索将农业与建筑相结合的生态技术方法,提出建筑农业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开发出集成雨水收集、光伏发电的Brightfarm建筑立面垂直栽培系统[34],并计划在2020年设计提案中进行验证。2008年以后,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尤其是建筑与景观设计领域的实践探索进入爆发期。在宏观层面,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与摩洛哥本地专家合作,开展卡萨布兰卡大都市区“未来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2008-2013年),把城市农业作为气候优化的整合因子和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PGI)纳入该地区的城乡空间结构中[35]。在微观层面,出现了WORK建筑师事务所的PS1公共农场景观装置[36]、Vincent的蜻蜓垂直农场、SOA建筑师事务所融农业生产与居住空间为一体的生命之塔、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联手威廉•麦克唐纳进行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总体规划[37]等一大批以城市农业为主题的探索性设计。 三、结语 在国外现代城市思想发展史中,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探索主要出现在经典现代主义时期、1970年代生态思想启蒙时期及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运动中的城市农业构思,还是1970年代生态城市运动中的重建住区农业思想,都是回应人居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从根本上反思城市化道路的结果。前者为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形态雏形,后者则提供了更为贴近的指导方法和实践经验。当然,当代城市农业回归的背景,又与前述阶段有一定的差异,其思想基础也较多地吸收了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当论成果。当代城市农业刚刚开始走向与城市、建筑和景观规划设计的融合,即已显示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显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理论前沿和实践热点。当前,全球人口持续剧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压力,城市在人类住区系统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谁、以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来养活城市”这一曾经“最紧迫的城市问题”,在乡村人口比例下降、现代石油农业失败的大背景下,或许将再次成为城市发展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美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发展历程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农业规划论文:现代化农业规划理论探讨 摘要:“石油农业”发展在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增加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终极目标。为探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该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该研究可为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分析,规划,现代化,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农业规划,现代农业 0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解决粮食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步入以化石能源投入和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石油农业”生产。石油农业依靠化肥、农药、化石燃料、塑料薄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2]。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农机具、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消纳,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3-7]。 为此,人们开始尝试探索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循环经济理论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名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W.Pearce和R.K.Turner于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8]。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9-10],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形式之一,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增加物质在农业系统中的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多级使用,得到更好更多的农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载体和实践模式是循环农业[11],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联系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我国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提出“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力求通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循环农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12]。自2010年起,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梯度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 寄望为制定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1.1以欧盟为代表的综合型循环农业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主要目标是限制化学品投入,强调使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态产品,追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统一。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尤以德国为典型。 为了发展综合型循环农业,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化肥施用量限制、废弃物排放控制、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污染处罚,另外还倡导农牧业相结合、作物轮作、少耕免耕、再生资源开发等。在农业生产环节提倡清洁生产,严格限制投入品种类及数量,尤其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有: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除草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蚀质保持地力;采用作物轮作或间作等种植模式;根据牧场承载力核准养畜量,鼓励使用天然饲料;禁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非常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选育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制取燃料乙醇、甲烷等,替代化石能源;实行农产品统一的生态标识认证措施。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产品信任度和透明度,实现了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 1.2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型循环农业美国是最早倡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主要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突出特点是引入高新技术,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美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方法是将高新技术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构建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高技术型循环农业模式依靠高新技术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精准管理,科学配方施肥,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高效施肥、灌溉以及节水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保证了美国传统循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美国农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特性、水分、养分等情况进行定点定时测定和记录,并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气象资料等对补给量进行计算,做到了按需投入。美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高新技术对紧缺资源的替代作用,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益、低投入和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拓展了循环农业的外延。 1.3以日本为代表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环保型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护产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其突出特点是生态环保。主要做法包括控制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地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培育作物新品种,使之适应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增加耕地面积,弥补耕地短缺。 在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协调资源系统关系、兼顾部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日本注重强调农业系统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部门所包含的资源系统关系的协调,并考虑比例结构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的统一,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此外,对国土范围内的林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发挥森林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绿色资源。为了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日本还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长期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主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4具有菲律宾特色的玛雅农场循环农业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比较早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也是发展场区范围内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 在场区范围内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全部处理的目标。主要做法是在场区范围内建设麸皮养鱼、肉食加工、沼气生产、有机肥还田以及粮食生产等的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13]。具体方法是利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废弃面粉厂,回收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建立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再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取塘水、塘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通过发展场区农业循环经济,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生产良性循环的场区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1.5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可知,在现代农业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科技水平,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来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美国主要依靠其掌握的高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资源替代,把高新技术引入农业循环经济之中。再如,德国土地资源短缺,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劳动力素质高但稀缺,所以其农业发展走的是综合发展之路,通过提升现有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循环,其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科学技术在作物新品种开发、农业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明显,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如美国通过高科技手段来降低对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在污染治理中也发挥积极作用,如日本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济、法律及人文文化等整体协调。2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科学规划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与基础,现代农业规划应充分遵循循环经济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产业与农业争地、争水、争能源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更加突出。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现代农业规划,就是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之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14]。不仅要强调区域或园区内经济、生产、资源环境、社会和技术5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而且要改变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和大量增加物质投入的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的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的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链接、废弃物循环和绿色消费。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应包括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等。 2.1清洁生产理论 “清洁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源头、过程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也是循环经济的载体[15]。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产品流通、消费直至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关注生态效益,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如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质能源等,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和危害[16-17]。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或减少污染物,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路线,尽可能减少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以达到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清洁生产不但关注生态效益,同时强调经济效益,应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2“零”排放理论 “零”排放理论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成熟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大气、水和土壤遗留废弃物。 农业生产的“零”排放并非绝对不排放,而是把原有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使得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循环到生产过程中再利用,实现生产链系统的循环,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系统外的排放。 2.3“三生四产”理论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活动、最终目标和保障,三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保障,生产是可持续的物质基础、生态是保障、生活是长远目标和检验标准,任何一个目标失衡,都将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18]。“产前、产中、产后、产地”,简称“四产”,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物质基础,产前、产中、产后环环紧扣,协调一致,才可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产地环境是建立农业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产地环境系统实现调控、保护与生态涵养,方可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从过程实现清洁生产,效果达到“零”排放,才可融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一个产业,可持续运行。将“三生四产”理论纳入现代农业规划,就是在农业产业过程中应考虑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同时,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产前、产中和产后,还要重视产地环境系统调控,适时修复产地环境和增强耕地地力,倡导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划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限制生产区,实现实时监控,并建立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和矫治措施;同时,还应以肥沃土壤,使用优质高效肥料,营造安全、洁净环境为核心,全面保障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 2.4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全生命周期评价”原理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强调的是从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循环农业又被称为是“从摇篮到摇篮”的过程[19]。在现代农业规划中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就是对一种农产品从产地开始、直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考量其经济、环境、能量效益,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产品生产系统的不同方案或者对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比较,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20]。 3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3.1思路方法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就是要掌握好2个原理,运用好3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 第一,掌握好2个原理,即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在规划现代农业过程中,按照物质转化守衡定律和能量流动逐级耗散规律,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功能,促进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不断转化循环,有效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加工下脚料等,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第二,利用好3种资源。自然生物界由3类生物组成,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一是农业生产清洁化,包括清洁投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清洁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农产品)和清洁生产(使用无毒无害化肥、农药等)。二是产业内部资源利用梯度化。合理安排产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空间结构,尽可能地减少水、肥、土、药等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产业间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在相关产业间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农产品消费理性化。引导消费者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的消费档次、产品种类和品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引导产品种类调整、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工艺改进,促进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避免结构性、泡沫性资源浪费。 3.2核心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循环结构、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3.2.1农业循环结构 现代农业规划中农业循环结构包括3个:第一,产业链循环结构。主要是指某一种农产品自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防控,做到源头控制、中间处理、末端循环,使污染物排放量最小。第二,农业行业内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行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交换,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以及农产品生态加工等都是典型的发展模式。第三,农业行业外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各行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3.2.2农业产业链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及生态加工业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如以蔗田种植业系统、制糖加工业系统、酒精酿造业系统、造纸业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制糖生态产业链,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来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3.2.3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引入高新技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态技术体系。通过运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在生态产业区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生态技术等,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清洁生产的控制指标等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最后,以这些生态技术为支撑,构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和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园区。 4案例分析 4.1《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简介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30km。地理坐标处于N45°08′~45°43′,E125°41′~126°42′之间。东、东南与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的榆树、扶余为邻;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相望;东北紧靠哈尔滨市区。规划范围:双城市所辖9镇15乡,东西长85km,南北宽65km,全境域总面积3112.3km2。根据双城市各乡镇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将形成“1核4区10带”的格局。“1核”是指以新兴乡“中国双城有机瓜菜批发市场为核心作为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物流中心;“4区”是指沿江河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加工业集约开发区、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区、西部南部生态农业优势区;“10带”是指有机玉米产业带、有机水稻产业带、有机杂粮产业带、有机蔬菜产业带、有机两瓜产业带、有机奶牛产业带、有机肉牛产业带、有机生猪产业带、有机肉鸭产业带、有机蛋鸡产业带。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4.2双城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 该规划中确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极具双城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发展格局。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实施有机肥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有机玉米、有机水稻、有机杂粮及有机瓜菜等有机种植示范基地;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为核心,建设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有机家禽等有机畜禽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沼气和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优化农业系统内部结构,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加强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有机农产品附加值;健全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创建双城有机农产品品牌,扩大有机农产品出口能力,打造国家级新型食品工业基地和亚洲食品产业城。如图1所示。 4.2.1各个产业之间循环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农业循环结构,即产业之间的循环、产业内部的循环以及产业各层次之间交换。在规划中,设计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有机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各产业构成循环结构。规划期内,有机种植业达到3万hm2,以阳光、土壤、水分、肥料等养分生产有机玉米、水稻、瓜果蔬菜等有机食品原料,附带产生农作物秸秆、瓜秧、蔬菜剩余物等废弃物资源。有机食品原料进入农产品加工产业,一部分进入食品市场,一部分生产为饲料产品循环到有机养殖业之中,进而形成畜产品,畜禽粪便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有机种植业产业内,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另外,加工业的下脚料等废弃物也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有机肥,也可回到有机种植业之内,也形成一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在该规划设计中,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能够形成多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关系,进而在农业产业系统内充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2.2各子产业形成农业产业链 在该规划中,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包括各个子产业形成网状的农业产业链。例如在规划过程中,根据有机玉米种植规模,测算有机饲料量(包括玉米饲料和秸秆青贮饲料),确定发展有机奶牛达到6万头、有机肉牛6.5万头、有机生猪45万头,有机蛋鸡达到300万只,有机肉鸭达到180万只。 有机肉牛和有机奶牛养殖规模约占整个奶牛与肉牛产业的10%~15%,有机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约占生猪与家禽产业的15%~20%。把双城建成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及有机家禽的示范、生产基地。有机种植业产出的玉米秸秆用于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可供应到加工业的工业锅炉,也可满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另外,有机玉米秸秆可作为生产青贮饲料的原料,满足有机奶牛、肉牛业生产的饲料需求,有机奶牛、肉牛业的粪便可作为沼气和有机肥原料,满足下游农村生产与生活用能和有机种植业肥料需求。 构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4.2.3在规划区域内构建农业生态技术支撑体系在双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中专门突出了生态技术的支撑作用,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设计了技术推广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作为生态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3双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在规划中,双城市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适度集中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发展沼气、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生物有机肥、秸秆饲料等,形成产业链,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实现化石能源替代;同时,满足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业生产用肥需求,保护产地生态环境。规划期内,双城市域内每年预计产生农作物秸秆265万t,根据各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土壤肥力、养殖规模以及农村炊事采暖需求情况,分别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实现秸秆还田量达49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30万t/a,分布在10个乡镇;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量达86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满足双城市种植业肥料、养殖业饲料和部分农村用能等需求,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期内,双城市域范围内每年可产生畜禽粪便1060万t,根据农村用能需求和土地承载力情况,确定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利用量达到207万t/a,生产沼气、沼肥;建设有机肥生产场,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量达到853万t/a,项目建设完成后,双城市境域内的全部畜禽粪便生产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折合氮肥22万t、磷肥18万t、钾肥8万t,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满足有机种植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5结论 该研究是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规划现代农业的理论提炼和方法总结,也是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的系统梳理与概括,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该文首先追溯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起源、发展历程、存在形态以及未来趋向。适应新的形势,文中分析了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重要启示,提炼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4个方面的主要理论,即清洁生产理论、“零”排放理论、“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体系,四者之间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应统筹考虑,不能割裂开来。论述了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就是要围绕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并遵循食物链原理等。同时,在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三者之间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产业内部资源梯度利用、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产品理性消费。最后,选取《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典型案例,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在现代农业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农业规划论文: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摘要: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产业,融合了农业产业以及观光悠闲为一体,景观生态学产生于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伴随着农业旅游的飞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与农业景观规划的关系日益密切。本文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系统地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重点讨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中的本底、斑块、廊道和景观中的最优格局,以确保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观光农业 应用 1.前言 景观生态学由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于1937年在东非利用航空照片对景观进行解释时首次提出, 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关注身边的景观环境和生态效应,使景观生态学获得长足的发展。景观生态学主要运用于生物保护、景观与区域规划、农业与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1]。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观光农业,是结合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在景观规划中,要落实到具体的农业景观格局,更需要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只是近期这种研究才被应用于实践领域之上,且正在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景观生态学于6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大陆迅猛发展,到80年代被北美所普遍接受[2]。初期的研究随所涉及空间尺度和区域内部特征的差异显得很不相同。欧洲面临的问题是深受人类干扰的、破碎化的及密集均质分布的农业景观,研究中尤其强调斑、廊和基的作用和功能。因为纯农业景观属于不适宜大多自然物种栖居的基,所以碎化作用的调查分析着重强调非农景观元素的维持。 景观研究的基础之一是要确定EcotoPe ― 均质的景观功能单元,它在地表上通常具有清楚的边界而区别于其他周围环境。不管如何定义,有一点在本质层面上是一致的,即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由一系列Ecotope组成的数平方公里广阔地域内的异质土地单元之间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镶嵌随时间的变化。与生态学的其它传统分支不同的是,人文因素包含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中。对时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景观生态学成为规划和管理中富有潜力的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可以从结构、功能及时间分为三方面总结。这些原理中,最具争议的是维持栖地内部结构间或维持更大空间范围内结构关联的相对重要性。无论如何,这两种不同观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互补的。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保护较大群落时廊的质量限(即树篱的结构复杂性)比其存在更为重要。尽管某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有证据表明对某些特殊物种而言,斑的大小及相对孤立性可深刻影响物种种群的生存。斑的可通性或关联对濒临灭绝的个别地方物种的保护也相当重要。 3. 案例分析 浙江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坐落于金华市北约12km处,是个近郊山岳型以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面积约79.9平方公里,,包括双龙洞、黄大仙、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及大盘天六大景区。其中大盘天景区开发程度相当小,其知名度和游客到访率低。目前景区以小片分散的晚季蔬菜地和林地景观为主。因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和其它景区的空间关联,开发观光农业的潜力十分大。 3.1规划的原理与原则 相同于其它内容的景观生态规划,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综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并主要用于旅游观光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做到这一点,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执行如下几项原则:1.适宜面积原则;2.类型多样性原则;3.景观单元关联原则;4.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3.2景区观光农业的总体格局 景区中主要景观类型有:山地灌丛、针叶林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各级道路、居民点及人工水面一西湖等。其空间结构表现为以东西两大居民点(武平殿和盘前)分别为中心、以景区中部东西向主道路为中枢的不规则葫芦状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区位因素,从两个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点耕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次生林和灌丛草坡等景观类型,这亦构成整个景区观光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显然,这种结构既有对自然景观生态合理利用的基础,又具一定的景观美学价值。 该景区位于双龙风景区海拔最高的地域,拥有较高海拨和超过50%的森林覆盖率使其具有独特的地方小气候环境,表现出近暖温带的特征。与山下相比,气候大约滞后一个季度,因而具有相当长种植晚季蔬菜的历史。这是可投资观光农业开发利用的一大优势。借助于塑料大棚等人工措施,还可同时丰富淡季观光农业内容。 3.3观光农业的结构分类 依据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区域的生态条件,划分出以下各观光农业景观类型: (l)梯田农业观光类型针对于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状况,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础上修建石级梯田,对其进行间作套种或林农兼种,开发面向市场,以精细农产品为方向的三高农业。农作物仍以蔬菜为主。同时组织游客参与到播种、锄草、采摘、收割等务农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来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和收获时的满足感。 (2)自摘果园类型是利用景区内现有的山植、弥猴桃等野果资源,引种一些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果树品种,在园区内分片集中种植。园区内设置石桌石凳、休憩草亭、洗果水池等设施。到收获季节组织城市居民来此自摘即食,体验果农收获的乐趣。 (3)反季节果菜园类型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反季节地培育当地少见的瓜果蔬菜,以弥补露天种植的蔬菜瓜果只在夏、秋两季成熟的缺点。采用温室技术可不必考虑本地实际的气候条件,可根据需要营造特定人工气候;因此可在温室中引种热带和温带特有的蔬菜和瓜果品种,一来以稀缺取胜,向金华市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农产品,二来使水果的成熟期分布在全年各月。只要想采果,随时可以出发,提高自摘果园的号召力。 (4)野生动物园充分利用了风景区内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划定的区域内封闭圈养野鸡、野兔、野猫、野猪等野生动物,供游人观赏、摄影留念及狩猎等。 (5)避暑度假类型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使得这里可以作为夏季游客住宿休闲的场所,地址选在武坪殿附近。具体项目如下: 花园别墅、高中档宾馆、野味餐厅、帐篷露营区等。 (6)西湖水景园是个天然山顶湖泊,景色优美,旅游价值高。根据其体量和水资源的现状用途(黄大仙景区的生活用水),未来拟开发成一个以自然水面为中心、湖四周以草地绿化为主的高山水景园。 4. 结论 景观生态学在空间结构分析上具有独特优势, 为观光农业景观结构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以保护为前提,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特点为基础,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突出个性的原则,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实现自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农业规划论文:区域农业规划中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摘要:研究了区域农业规划中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等3种重要农业资源的供给量、需求量测算及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宁夏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为例,应用平衡分析方法进行了3种农业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关键词:区域农业规划;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并且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要求,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了区域农业规划的编制、颁布和实施力度,这些规划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引导、调控、支撑和保护等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高效和持续发展[1]。 区域农业规划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业发展所作的总体规划设计[2]。其主要内容是在研究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结构布局,明确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重要对策、重点项目[3],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投资效益、环境影响、资源平衡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确定所编制的农业规划的可行性[4]。 区域农业规划的范围通常以行政区划为界,如全国农业规划、省域农业规划、县域农业规划、镇域农业规划、村域农业规划等;如果需要,也可以针对某些有共性的区域进行农业规划,如某流域农业规划、某开发区农业规划等[5]。区域农业规划中的资源平衡分析,主要是分析所规划的区域范围内与发展农业相关的资源条件——重点是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等[6]是否能够满足规划期内农业发展目标的需求,以保障规划实施中的资源可行性。 1 资源平衡分析方法 区域农业规划中资源平衡分析需要利用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以便切实掌握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的现状和未来变化情况。如果缺乏这些规划成果,应采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权威资料和地方行政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以及必要的分析测算,全面掌握规划区域内农业资源的情况。 1.1 土地资源平衡分析 土地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检验规划区是否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支撑规划期内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土地资源平衡分析,需要了解规划区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现状,研究规划期末各种土地的变化情况,以便掌握规划范围内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在编制农业规划中,通常将农业用地分成耕地、其他农业用地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土地平衡分析。 1.1.1 耕地资源平衡分析 编制规划期末耕地利用规划表,并根据规划期末的耕地面积计算出耕地复种指数,分析耕地的复种指数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规划的耕地复种指数过高表明耕地利用过度,规划难以实施,过低则表明耕地利用不足,土地产出率难以保证。 耕地复种指数不仅与当地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有关,也受到种子肥料、作业方式、耕作制度等种植技术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耕地的复种指数虽然能够提高,但变化不大。因此,规划的耕地复种指数不宜与现状耕地复种指数相差过大。 规划期末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就是规划中确定的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占用者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7]。因此,一般规划期末的耕地总面积变化不会太大。 1.1.2 其他农业用地平衡分析 编制规划期末其他农业用地利用规划表,并根据规划期末的其他农业用地面积增减情况,分析其他农业用地增减面积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其他农业用地增加过多,土地开垦难度大,规划实施困难,其他农业用地减少过多,农业增收有可能难以保证。 1.2 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核实规划区是否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撑规划期内农业用水的需要。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首先要测算出规划期末可供应给农业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同时测算出规划期末农业需要使用的水资源总量,然后对比两者大小就能够判断水资源供需是否平衡。在各种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例最大[8],当出现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时,一方面可考虑调整规划中的农业产业结构,减小生产规模,通过减少灌溉面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9];另一方面可考虑强化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措施,通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灌溉定额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10]。 实际规划编制工作中,为简化计算并方便表达,水资源平衡分析测算一般都采用列表计算法。 1.3 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 进行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明确规划区内自产的饲草料供应量与规划区内养殖业发展的饲草料需要量之间的差距,并分析这种差距是否合理。虽然饲草料资源可以从规划区以外的其他地方得到,但区域农业规划中还是应该注重种养结合,以降低养殖成本,推进高效发展[11]。 2.1.2 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孙家滩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期末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出孙家滩耕地开发利用规划见表2。到2015年,孙家滩其他农业用地种植规划利用见表3。 2.2 水资源平衡分析 2.2.1 可供水量现状 孙家滩农业可供水量现状见表4,规划期末孙家滩地区不可能有新增的水资源。当前孙家滩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二是农业用水日趋紧张;三是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孙家滩农业灌溉绝大多数采用的仍然是渠道引水+地面灌溉的传统方式,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不足,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提高孙家滩农业用水效率仍然有潜力可挖。 2.2.2 农业用水量测算结果 依据规划确定的农业产业规模,分别按照现状用水和高效用水两种方式测算规划期末农业灌溉用水量。 现状用水方式是指基本保持现有农田水利和农业灌溉方式不变时的用水量。现状用水方式下,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见表5,现状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取0.53。高效用水方式是指强化农田水利并推广普及管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后的用水量。高效用水方式能够大幅度降低灌水定额,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见表6,规划期末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取0.68。规划期末孙家滩的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牧养殖用水量的测算结果见表7和表8。 2.2.3 平衡分析 根据当地水利专项规划,规划期末孙家滩地区农业供水不可能新增水量,只能基本保持现状供水量,因此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可供水总量就是表4中的现状总供水量。据此,农业用水的平衡分析见表9(表中其他用水量取灌溉、畜牧和生活三者用水之和的10%),可见,继续沿用现状农业用水方式,规划期末农业用水将严重短缺。要实现规划期末的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必须强化农田水利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节水灌溉,才有可能保证孙家滩地区农业用水的供需平衡,确保规划实施中水资源的可行性。 2.3 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 2.3.1 饲草料自产量 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种植业发展规模,参照相关农作物的谷草比,估算出规划期末孙家滩各种饲草料的年自产量为:精饲料1 260 万kg、青干草6 000 万kg、青贮饲料21 000万kg、秸秆1 500万kg。 2.3.2 饲草料需求量 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参考相关畜禽的饲喂定额,估算出规划期末孙家滩发展畜牧养殖饲草料的年需求量为:精饲料29 900万kg、青干草16 000 万kg、青贮饲料43 000万kg、秸秆17 400万kg。 3 小结 当前,加强区域农业规划编制中的资源平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但国内对区域农业规划中农业资源的平衡分析方法缺乏针对性研究。为此,从规划角度分别探讨了区域农业规划中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等3种重要农业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宁夏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为例给出了3种农业资源平衡分析的实例。文中所提出的农业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依据充分、简明实用、精度能够满足规划层面的要求。希望今后更多的同行关注和创新区域农业规划中的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使我国区域农业规划更科学、更实际、更可行。 农业规划论文: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 摘要阐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以赣榆县观光农业发展为例,总结规划布局的原则,以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原则;江苏赣榆 休闲观光农业是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旅游者前往观赏、品尝、劳作、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又被称为“农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1-2]。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发挥环保、教育、休闲、文化、健身、医疗等功能,集市场性、娱乐性、商品性、观赏性于一体。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 赣榆县位于苏、鲁2个省的交界处,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属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3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区域,观光农业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赣榆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已经并将不断显现出其在社会、经济、生活、生态中的积极意义。 1.1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化平台 赣榆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型的农副产品产、经、销模式。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表明有条件的地方农业产业化还有新路可走。农业渗入旅游业,旅游走进农村,充分发挥了农业生产、特色产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使农业产业化得到新的延伸。 1.2美化城市环境,顺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现代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而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赣榆县开展“四城同创”的实践,体现了美化环境是城市发展、提升品位的需要,是服务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都市农业建设为美化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城市营建了一批后花园。和谐宜人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品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吸引力也逐渐增强。 1.3扩大服务功能,满足市民消费的需要 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总是在生产功能上大做文章,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双休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增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竞争力的增强,希望走进大自然获得精神放松的人越来越多。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正迎合了当今社会旅游休闲消费新潮,展现了越来越大的市场潜能。休闲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旅游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象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有品味的高尚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定前景看好。 2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 结合赣榆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多样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整体开发原则。最近几年,赣榆县一直致力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使该类型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进行全盘规划、合理布局[3]。一方面,要不断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全面完善休闲农业的创建;另一方面,要遵循已经获取的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准则。 2.1市场导向原则 在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根据城乡间的不同环境特点,发展以居民旅游消费为主的新型产业。为有效挖掘城乡周边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客源,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要进行、实地调查,以详细了解观光农业园区的游客来源、游客的消费水平、居民的主要娱乐项目、交通状况等方面内容,由此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以降低区域内同类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等竞争压力[4]。根据市场导向原则,赣榆县市场定位为3个级别:一级市场(核心市场),即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等周边地区一、二日游客源市场,为赣榆县吸引国内游客的核心市场,该客源市场是赣榆县社会经济潜力高峰区,市场前景广阔;二级市场(目标市场),即江苏省、上海市及山东省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出游需求较高,市场消费潜力大,是赣榆县规划中远期市场主攻方向;三级市场(机会市场),即华东六省一市及其他地区,可以定位为机会市场。 2.2突出特色性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点是不断创新,由此维持休闲农业的长期运行。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应着重展示新奇的农村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等[1,5]。赣榆县的国家级“四季田园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夹谷山休闲观光园艺园区”、“海州湾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以及芦野沙洲—罗阳湿地公园、采菊东篱—青口市民农园、春华秋实—石桥生态园、巍巍忠魂—抗日山风景区、百花争妍—城西万亩花卉苗木园、梅桂溢香—沙河子植物园、小河弯弯—八十一湾现代农业园区、神农百草—门河万亩药材观光园、湖光山色—大吴山塔山湖风景区、江枫渔火—海陵湖风景区等,都是以特色取胜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是突出特色性原则的杰作。 2.3综合效益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发展的高效、新型市场农业,需遵循综合效益的原则[6]。赣榆县结合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沿海开发的背景下,将生态环境的保育、观光休闲的开发与人文记忆的延续有机结合,以推动赣榆县社会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主旨,以人本主义的观光休闲体验规划为核心,努力寻求自然、资源、产业、人文以及居民需求之间的契合,将农业生产的单一功能拓展为体验、游憩、康体、文化、教育、娱乐等“四生”(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体验)功能的复合,从而推动赣榆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多样性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内涵丰富,按照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购物型、疗养型、观赏型、娱乐型、品尝型、度假型、务农型等类型,按结构不同可划分为观光渔业、观光种植业、观光生态农业、观光林业等类型。延长旅游者在园区的停留时间,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经济效益的重点[7-8]。因此,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地看到多种休闲观光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赣榆县环境优美,人文荟萃,拥有多姿多彩的观光休闲资源,是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品牌目的地,“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赏乡村美景,采田园鲜果”的县域旅游产品已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2.5参与性原则 游客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代旅游新时尚,而休闲观光农业就最富有参与性的特点。赣榆县休闲农业创建的种瓜栽花、锄草施肥等农耕参与型;采果、摘果等农园采摘参与型;狩猎、跑马、垂钓、划船等健身康体参与型;品瓜、品果、品茶、品美食等农宴品尝参与型;推磨、舂米、汲水、杀鸡、宰羊等日常生活参与型;泥塑、编织、刺绣、唱山歌等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娱乐艺术习作参与型等,都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休闲观光农业参与型项目[9]。赣榆县农家乐集群,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如花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桃乡农家乐等,以“农”字吸引了大量为尝鲜而到农家院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的城市旅游者,达到城市旅游者多层面、深层次体验到农村生活情趣、农民情感的良好效果。 农业规划论文: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规划研究 摘要:城市扩张、旅游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改善,一直是古村落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试图通过在外围构建休闲农业产业来破解诸葛古村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难题。通过规划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形成古村落核心区―休闲农业带―外围生态恢复区的圈层发展模式,打造古村落的生态围墙,化解城市扩张对古村落的威胁。中圈层休闲农业产业带将布局旅游功能区,各旅游功能区可有效提升诸葛村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减轻旅游对村民生活的冲击,促进村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休闲农业规划 古村落是区域文化遗存的载体之一,它不仅是被物化了的砖木石材和视觉中林木覆盖的园林景观,还是饱有特定生命、文化意味的艺术形式,是凝固了乡土化精神的象征性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而城市扩张、旅游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改善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古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 合理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可以尝试破解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休闲农业是发挥农业“三生合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保护)功能,形成的“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休闲游憩服务)新型产业形态[3]。通过农业与旅游结合,旅游业借农业经济之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之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本研究以浙江古村落型旅游区――诸葛村为例,通过在其外围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带,提升诸葛村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减轻旅游对村民生活的冲击,促进村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我国古村落保护提供思路借鉴。 1诸葛古村景区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诸葛村景区概况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城西18 km处,古称“高隆”,村中有3 000余人,是诸葛亮嫡传后裔,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4]。村中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200多处,1996年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它还是中国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庄,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8条弄堂,将全村分为8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是国内少有的古文化村落。 诸葛村依托奇特的乡村聚落景观、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了古村落观光游、修学考察游等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5]。1994年,村民自筹资金开发旅游,采取滚动开发式,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旅游业呈稳定发展的态势。1994年试开放,门票收入仅2.2万元;2005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不久前有关部门已做出决定,把诸葛村纳入黄山、千岛湖、西湖国际旅游专线,诸葛村的旅游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1.2诸葛村景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与国内其他的古村落景区一样,诸葛村的发展受到多方面问题的困扰[6]。古村落内的环境质量受到了旅游活动的影响。诸葛村早期保持了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问题开始出现。调查结果表明,水体质量和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是居民和游客普遍反映的问题,旅游给诸葛村的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比较严重。水体景观是江南古村落的精神和感动旅游主体审美心理的亮点,但诸葛村内的钟池水质开始变得混浊,严重影响古村落的内在气质和外部形象。 诸葛村目前对诸葛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深度不够,以观光旅游为主,无法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消费需求。诸葛村旅游经济表现出门票经济的特征明显,旅游总收入中门票收入占比重非常大,其他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2005年游客人(次)均花费约50.00元,远低于同年浙江旅游人(次)均花费的971.64元,且旅游形式单一,娱乐活动单调。游客普遍反映来诸葛村就是走马观花,看看老房子,逛完一圈就走了。此景区一般是旅行社安排的二日游、三日游线路中的一站,停留时间在1d以内,不会在村里住宿用餐。除了门票和少量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外,游客消费很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古村落现有布局空间狭小,承担着村民生活和游客活动的双重功能,旅游接待规模进一步扩大面临着旅游承载力的限制。村民已经认识到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破坏了村落的宁静环境、旅游发展引起了村通拥挤,不过还没有感觉到打乱了日常生活,出于经济收入的考虑非常欢迎旅游者的到来,但说明二者已经出现矛盾。随着更多游客的涌入,这个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旅游开发与经营中,村民被有选择的加入,造成了新的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问卷调查中,“发展旅游只使少数人受益”的认同率较高,说明旅游导致村民收入两极分化,大部分村民从旅游发展中实际受益程度较低。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村民通过参与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是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村民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景区地形和植被的破坏,导致景观层次不丰富,美感质量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区周边的城市不断扩张。距离最近的兰溪市建成区不断向外蔓延,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蚕食诸葛古村周边的农田,对古村落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进一步扩大接待规模发展旅游业,改善村民生活的环境质量,促进村民就业,通过增加游憩活动项目来提升游客消费,坚守保护红线,已经是摆在诸葛村景区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2基于古村落保护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实施农旅互动,可以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减轻传统耕作方式对景区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以丰富诸葛村的旅游产品类型,拓展游客活动空间,缓解高峰期游客压力,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可提高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协调旅游发展与村民受益的矛盾,提高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为诸葛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7]。 2.1休闲农业产业规划中的古村落保护规划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是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因此,对现有诸葛古村落以保护为主,主要进行配置环卫设施,完善解说牌识,实施墙体绿化和庭院绿化,丰富古村落景观。在保护古村落景观的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2.2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带景观规划 2.2.1规划原则规划原则是整个规划设计工作的统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划原则是根据指导思想所确定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对开发中所必须突出的重点,所必须达到的要求,所必须协调的关系和所不可违背的条规进行明确的界定。借鉴国内外同类规划项目的编制经验,根据本项目的基本情况,提出编制规划应依据的主要原则。 1)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特别需要把握对风景资源、生态环境、文物和游客安全的保护。对观赏、游乐和基础设施的位置、体量、风格等的规划,必需以保护为前提,与资源协调。对环境容量、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必需有到位的措施。对文物资源、不限于已经列入全国或地方政府保护名单的所有历史或民俗文化性资源,都应该予以保护。 2)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符合地方文脉的原则。诸葛亮对后世留下遗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在诸葛古村中遍布的中药植物和远近闻名的药堂,是诸葛良医文化的遗存,在休闲农业规划中应充分把握这一文脉。 3)情境化与体验化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应对观赏性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情境化改造与设计,形成情境化的场景、情境戏剧化的环境;通过情境化设计,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变为人性化的观赏过程,转变为具有吸引力、可使游客兴奋的产品。在诸葛村休闲农业产业带开发中,自始至终都要把握情境与体验的设计。 4)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突出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的原则。 2.2.2目标定位发展目标是对开发宗旨所要达到的目的作出具体规定和对未来形象的一种表达,目标定位决定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企业的成败。 本规划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以满足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为目标,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融乡村休闲度假、农家餐饮、乡土娱乐、乡村观光、中医保健、诸葛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乡土风格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 通过发展景观和经济效益均佳的大田农业,建设和完善乡村游憩及休闲设施,完成区内植被抚育和景观改造,彻底改善整体卫生及生态环境,并进一步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和社区参与制度,打造乡土风格突出、产品多样化、文化特色鲜明、社区参与度高、经营管理机制高效、与诸葛村相互配套和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 2.2.3空间布局根据诸葛古村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需要,将整个项目分为古村落建筑保护核心区、农业休闲旅游区和外围景观恢复区3个圈层。农业休闲旅游区分为入口景观服务区、乡村休闲度假区、中药保健游憩区、田园观光体验区、景观林带和外围景观恢复区六大功能分区(表1、图1)。 2.2.4分区功能设计 1)入口景观服务区。主要承担游客集散、团队餐饮和旅游购物等功能。①生态停车场:占地 10 000 m2,60个大车位,30个中巴车位,100个小车位。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村中,由电瓶车接送游客。②游客中心:占地面积1 200 m2,将现有游客中心外移至此区并改造,包括旅游商品廊、入口管理处、客栈等,床位数200个,具有旅游纪念品、土特产销售、售票、游客咨询、旅游住宿、停车服务等功能。③餐厅:设置可容纳600人同时用餐的特色餐厅,建筑面积1 200 m2,为江南民居式风格,砖木结构。 2)乡村休闲度假区。此功能区融农家餐饮、乡村休闲度假、乡土娱乐、中医保健、诸葛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建筑景观突出乡土风格,与诸葛村整体氛围协调。①水上餐厅:设置休闲钓台和水上餐厅,餐厅建筑面积300 m2,可同时容纳150人就餐,以诸葛八卦宴、农家土菜、中药饮食为特色。②药浴中心:建筑面积600 m2,砖木结构,开展保健药浴和中医专家门诊等。③休憩广场:按八卦阵图设计,中央设置七星台,占地面积160 m2。④度假中心。建小木屋、草庐、竹屋各1栋,建筑面积1 000 m2,床位数56个。乡土风格,简约明快,功能实用。⑤盆景园:占地1 150 m2,设置奇花异卉、珍稀植物盆景,供游客观赏、休憩。盆景园可分为中心小广场,盆景展示区和盆景培育区。⑥说书堂:游客喝茶、品评三国故事的场所,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0 m2。⑦戏憩园:占地560 m2,网格形的农作物种植区,游客参与采摘,采摘的农作物可在水上餐厅烧制品尝。⑧弩箭场:占地800 m2,游客可用弓弩对草人和箭靶进行射击。⑨兰苑:占地2 800 m2。以种植兰花为主,搭配种植如菊、梅、海棠、牡丹、芍药等。⑩观光果园:占地面积54 000 m2,种植桃、梅、李、杏等水果品种,营造出春花秋实的乡村农业景观,为游客提供林果观赏和采摘品尝场所。其他项目包括亭、台等,供游客观景、休息,如望远亭、赏花台等。 3)中药保健游憩区。结合诸葛村的“药文化”营建特色景观带,以药用蔬菜为游客提供餐饮原料,以中草药炮制品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以药用植物的植物精气为游客提供林间养生保健活动场所。①鹿苑:占地1 000 m2,用于饲养梅花鹿,为中医保健药浴中心和村中寿春堂提供制药原料,如百补全鹿丸等。游客观赏梅花鹿、了解梅花鹿的药用功效、购买滋补鹿制品等。②药林浴:游客在药用植物林中漫步、休憩,沐浴植物的芬芳,达到养心舒肺、美容养颜的养生效果。③中药坊:建筑面积200 m2,砖木结构,游客可现场参观草药茶、丸、片、饮、散、膏的制作过程。④钓鱼台:半圆形,占地300 m2,钓位8个,为游客提供钓鱼、观景平台。⑤水上植物浮岛:在北漏塘中设置人工植物浮岛,植物浮岛上以荷花、睡莲等水生花卉为主,以千层菜、菖蒲、梭鱼草、美人蕉植物为辅。植物浮岛不仅能有效地利用闲置的水面,而且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扩大生物栖息范围。⑥水车阵:在北漏塘与荷花塘交界处设置水车阵,供游客游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田园观光体验区。以农业生产过程形成的农业景观、农事操作活动和农俗体验活动为主体,形成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业观光体验功能区。①蔬菜采摘园:种植豆角、樱桃番茄、葫芦、苦瓜、黄瓜、丝瓜等藤蔓类蔬菜,形成瓜蔬满园、绿意盎然的田园景观,开展蔬菜采摘、农事操作。②经济作物观光园:旱地作物采用以“油菜+油葵/向日葵/芝麻”为主的景观经济作物种植模式,提供“春观菜花,夏赏葵花,秋采葵盘”的观赏景观和参与载体。③水生植物园:对池塘、水稻田和荷塘进行整理,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景观水体。调减水田面积,扩大荷塘面积,增加荷花品种,丰富荷花景观并提供采摘莲子的场所。④传统作坊:以传统的“前店后坊”的形式,把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作坊展现在游客面前,既可参观,品尝,又可亲自动手制作,让游客参与,乐在其中。主要的作坊项目有豆腐作坊、蒸酒作坊、榨油作坊、草编作坊、竹木器作坊、孔明锁作坊、孔明灯作坊、孔明扇作坊等,建筑面积300 m2。⑤景观长廊:长20 m,宽3 m,木质结构。内设桌椅,供游客休息,近可欣赏田园风光和古建筑,远可观青山如黛,层林尽染。⑥特色表演区:占地500 m2,开展斗牛、斗羊表演,推诸葛车竞赛,敲诸葛行军鼓等项目。 5)景观林带。①入口景观林:原进村公路、330国道、古村落、入口景观服务区之间的区域,与入口景观服务区一起构成第一印象区,对游客及过往行人车辆形成诸葛村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采用自然更新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途径进行乡村风貌保护,景观林营建。对于不影响观瞻的地段采取封闭保护,让其自然更新。对于处于紧靠道路一侧的地段,采取栽植绿墙和攀缘植物的方法予以隐蔽和隔离保护,并使其自然更新。②四季景观林:位于“卧龙度假区口道路――古樟树”谷地两侧的山坡。主要结合现有竹林、楝树等植被树种,人工补植色叶植物和观花植物,如山麻杆、女贞、含笑、广玉兰、杜英、香樟、桂花以及无患子、枫香、栾树、乌桕、三角枫、郁李、鹅掌楸、银杏等乡土树种,营造乡村四季景观。建观景亭一座,面积15 m2。③竹林:诸葛小学南面一块三角形地带,植被以竹子和少量的香樟树为主。在此区域引进竹子新品种,形成竹林种植区,并开展竹林迷宫游憩活动。 6)外围景观恢复区。①外围景观恢复工程:人工环境整治结合自然恢复,构筑外围生态屏障和景观带,保护乡村风貌,占地100 hm2。禁止破坏性开发,避免大挖大填,造成景观创伤面;对集镇、街区进行环境整治,形成秩序井然、整洁卫生、风格统一、富有特色的环境氛围;保护基本农田,不乱占、乱建,保持田园风格;对山体植被封禁,以自然恢复为主。②牌坊:恢复重建。北漏塘东南角是诸葛村中水口,过去曾有一座关帝庙和一座贞节牌坊,坐东面西,并肩而立。按照风水学说,关帝庙像锁,贞节牌坊像钥匙,庙和牌坊关锁住水口,有利于“藏风聚气”。③隆丰禅院:历史上又名高隆寺,位于村西南面,恢复重建,占地面积约0.5 hm2。高隆寺供奉者观音、关公、文昌、土地、五谷、真武大帝、八大天王、十八罗汉,还有“子孙堂”,体现乡土生活各种需求。④卧龙坡度假村:位于村西面,占地10 hm2,三面环山,植被茂盛,开展森林休闲度假。 3结语 休闲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游憩休闲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建设和开发休闲农业区不但对现有农业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提升效应,而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8]。 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开发,是古村落型旅游区保护和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通过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开发,可以实现诸葛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经济收益,扩大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第一、第三产业就业机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扩大旅游开发受益面;通过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农副产品就地销售、就地升值和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本地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还可以为古村落提供大面积绿化景观背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阻止城市向诸葛古村扩张的屏障,可有效促进古村落的保护。 农业规划论文: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摘要:文章从观光农业、观光农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入手,从总体上研究了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和条件,初拟了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几点对策建议,为今后制订观光农业规划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性功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针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规划论文:当代高效农业规划分析 1江苏现代农业新发展与新问题 江苏省是全国主要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以占全国3.91%暗的耕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国1/10的GDP总量。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344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4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57: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江苏必须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虽然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但截至2009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仅占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30%,这表明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制定引领性的农业规划显得尤为必要。 2制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目的意义 2.1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尤其在江苏省发达的苏南地区,“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使占总人口30%的农村人口的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短腿。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能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也成为关键。在江苏,为推动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每个县(市、区)认定并扶持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因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涉农企业,纷纷邀请各路专家团队编制某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其中规划的精髓都将深刻体现现代农业内涵in-t3],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断引进和集成组装农业科技新成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模式,通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示范引导各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2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依靠科技优势,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展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同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输出先进生产技术、标准和品牌,带动本地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 2.3引导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应建设高效、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例如“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是江苏悦达集团和法国家乐福两家联合,在江苏省建湖县建设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该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家乐福超市的后备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是江苏悦达集团为回报社会、致富农民、推进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与建湖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旨在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营造农民、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2.4绘就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板块,都明确要求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多元化致富农民,紧扣农村经济发展核心,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发达、农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进步、环境优美宜人、生活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技术路线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从立项到实施,需要经过调研、座谈、大纲编制、起草初稿、送审、专家评审等一系列过程,大概可涵盖的内容。规划大纲在编制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大纲编制要充分领会当地发展重点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还要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完成后要与当地相关部门座谈、讨论,并请专家指导,充分吸收不同意见后,总结完善,确定规划大纲。根据大纲编制规划初稿,请当地相关人员及专家参加座谈,讨论规划初稿。如果座谈通过就要修改完善制定评审稿请专家评审,如果不通过还要回到起点,在大纲基础上再次调研、座谈、收集资料。最后邀请多位有丰富经验,与农业相关的专家评审,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后,定稿实施。 4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功能定位 4.1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理念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灵魂所在即功能定位。在制定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时,就要综合考虑各地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重点等的差异,将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以及各地政府、企业等的发展思路合理概括。总体来讲,现代高效农业要实现3个方面的现代化,即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从生产条件来看,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电气化4个方面。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新优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经营模式、经营规模等方面,培育适宜现代设施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拓展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因此,现代高效农业规划要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在现代农业园区里要处处体现现代特色,并依据市场、生态、休闲、效益4个因素来共同决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主体的规划布局。归根到底,现代农业理念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生产功能;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休闲、教育、度假、观光、旅游与游憩的场所和机会的生活功能;提供清新、宁静、优美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 4.2案例分析 4.2.1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实施地位于苏北建湖县,结合建湖政府和苏北特点的市场需求以及江苏南方悦达集团和家乐福超市的要求,园区定位主要是生态保障、循环可持续、科技先导,在规模种养殖等产业中体现绿色、休闲、循环、高新、市场化等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种子种苗、种禽种畜供应和技术标准输出基地,循环农业的示范基地,休闲观光旅游人居胜地,工业反哺农业的楷模,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力争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新貌、产业发展等共荣的社会良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超市”的经营模式,在建湖鼎力打造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休闲观光、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4.2.2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建设是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该集团资金雄厚、管理有序、市场开拓能力强,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人民币建设现代农业园。由于规划的实施地位于沿太湖城市之一的苏州市,因此保护太湖环境将是规划的重点。根据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苏州大成企业集团的实际规划设想,将该规划定位为绿色无污染、科技优先、休闲观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质产品为核心、以企业化经营为手段,注重优质安全高端农产品生产、营销功能,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展示、培训功能和太湖生态保护、修复功能的园区。通过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民营资本投入农业,实现园区管理企业化;以优势品牌为核心,实现先进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输出;以生态绿色为理念,实现技术、投入对环境的友好;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力争将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经济、生态、社会3个效益相统一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5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1政策扶持 为保证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顺利实施,建议将该规划主体项目纳入该地发展的年度计划,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方面改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投资环境,鼓励对农业多功能领域的拓展和探索,带动农民致富,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5.2组织保障 一个高质、高标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成立以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为组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大成企业董事长、金庭镇镇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3技术支持 高科技是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依托当地或省内乃至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力量,加强农业科研、农产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建议成立技术指导组。 5.4资金保障 高投入是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保障某地或某园区现代农业规划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制度,确保规划主体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和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都是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的经费投入机制,而2个园区的投资主体均是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有序的知名企业,因此能够保障园区规划的顺利实施。 5.5人才保障 目前很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都是非农企业作为,缺乏农业方面的人才。为促使规划建设主体的顺利实施,建议聘用相关项目建设的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与涉农科研院所结盟,以保证规划主体的有序化、规范化建设和经营。 农业规划论文:区域农业规划方法探究 1产业选择 产业选择是区域农业规划的基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区域重点产业的确定可指引未来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可明确财政资金投资区域农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重点农业产业。其选择的依据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进行比较优势测算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区域适宜性、市场前景、区域发展目标等综合因素。对重点产业的规划要从两个方面实现其对城乡资源的统筹.一是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角度进行综合打造,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联动:二是要大力发展集产品提供、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提高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以及价值和效益。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正逐渐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分工体系。农户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专门的部门提供。产品的销售也由专门的企业完成等。在这样的要素供需过程中,城乡资源、要素和产权等实现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由于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劳动生产率提高,部分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进而出现两种分流:一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农场主,他们雇佣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化:二是部分劳动力转让土地使用权后也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向城市流动,使得城乡劳动力市场得到了统筹发展。另外,土地集约化利用可使土地资源有效集中,加之科技的不断集中投入,不但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也能使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减少的耕地问题得到缓解,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的核心和基础是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在区域农业规划中要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与土地这一空间资源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不可移动性,而这一属性正是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平衡的出发点。区域农业规划中关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平衡,同时,土地在空间、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可以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完美结合。在某特定行政区域内,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由土地的空间范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数量相对稳定,并缺乏弹性:在土地自然供给基础上,通过土地开发活动或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空间,形成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但这种经济供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受行政区划控制,因此,区域农业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着眼区域和城乡统筹,打破行政界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等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要素流动的诱导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系统,其中最直接因子是各要素对利润的追求。另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诱导因子。在目前农村大部分要素收益率低于城市的现实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和强化服务,降低要素进入的成本和门槛,吸引城市要素和国家、同际资源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即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农村发展稀缺的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流出相对丰裕的普通劳动力和农产品,在要素流动中实现城乡双赢的结果。因此,区域农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必须从增强农业和农村地区吸引要素的诱导因素和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出发,构建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连接点、网络或区域,这些点、网络或区域为城乡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构建平台,使生产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讲,区域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可以包括以下4种空问布局模式。 2.1DESAKoTA模式 20世纪90年代,麦基在研究亚洲的许多核心城市边缘及其间的交通走廊地带时发现,这种“城市与乡村界限逐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类型,他称之为“DESAKOTA”模式,“DESA”指村庄.“KOTA”指城市[61。这是一种独特的城乡联系模式,一般在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商品和人流等要素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在这种模式下城乡是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选择以供应城市的鲜活农产品生产为主,突出农业的景观、生态屏障以及观光、科普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产业布局体现城乡的融合,形成兼具城市和农村优势的田园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引力,摈弃一般城市和农村惯有的斥力,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要素互动、资源共享,既有效汇集城市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又拥有乡村相对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惬意舒适的旅游等,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综合协调的田园城市,既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也富有农村的优美田园风光。 2.2网络化模式 21世纪后,关于城乡间的“联系”和“流”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也发展起来。道格拉斯从城乡相互依赖角度提出了区域网络发展模型,认为“网络”概念是基于许多聚落的簇群,每一个都有它自已的特征和地方化的内部关联.而不是努力为一个巨大的地区选定单个的大城市作为综合性中心。他还认为乡村的结构变化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流”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相联系,包括人、生产、商品、资金和信息等5种“流”,每一种“流”体现出不同的空间联系模式和多样的利益趋向特点。为确保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流”必须导向一种“城乡联系的良性循环”。城乡空间关联水平是城乡要素能否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直接决定因素,城乡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是城乡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农业产业带或旅游观光带,通过节点的建设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产业选择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体现产业的规模性和集约化;实现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互动交融。 2.3现代农业园区化模式 斯多尔和泰勒认为合理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人们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基础上,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应是农村发展,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自上而下的发展政策与来自最下层居民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化模式以乡村区域为中心.选择有产业基础和位优势的地域建立现代农业同区,通过园区的集聚效应主动吸纳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同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种园区可以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园区,也可以是以高科技引进和示范为基础农业科技园区,还可以是结合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功能型观光农业同区,以及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加T园和农业物流同等。 2.4专业镇模式 朗迪勒里、费孝通等㈣均认为,小城镇承担了城市与农村持续联系的任务。是城乡联系的节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小城镇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投入产出链条.克服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之间因经济活动内容、产品、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无法连接的困难,使乡村与城市的经济保持紧密的联系。二是小城镇是城市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它将城市与农村两种互不相干、封闭的经济体连接起来。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发展模式.主张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城乡联系。区域农业规划中促进城乡统筹的专业镇发展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镇域为范围,选择具有较好资源禀赋的镇发展某种农业产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吸引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3配套体系 区域农业规划中的配套体系规划可包括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机械化规划、农业信息化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科技推广等,这些配套体系规划是区域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区域农业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统筹城乡资源的路径之一。首先,市场流通体系集销售、收购、服务于一身,既做买卖,又传递信息和科技。市场流通网点在将农资和日用等工业产品送下乡的同时,还通过连锁网络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这种物质和信息流的双向互动,将极大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其次。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可汇聚人流、物流等,可改善村容村貌,给农村带来现代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和谐的乡村风尚。第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对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第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可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业发展,联系和签订订单保证农产品销售,规范农产品标准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根据市场的变化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市场流通体系水平的关键。区域农业的市场流通体系规划要借鉴现代物流的模式。采用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方式,使先进管理理念在更长的链条和更大范围内延伸;打破依据行政区划来规划物流企业的模式,建立跨区域的物流体系。可通过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形式,建设具有连锁配送网络、销购服务功能一体、覆盖全市农村地区、城乡双向互动的市场流通体系 4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是区域农业规划编制的最终落脚点。是规划实施的基础和抓手。重点项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不但影响规划编制的水平.而且大大影响规划实施的效果。重点项目选取的原则是要符合区域农业规划总体目标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影响度高,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主要着眼于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环节突破.解决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瓶颈问题。重点项目设定的依据是产业选择、空间布局以及配套体系等规划内容,是这些内容在目标、规模、位置等方面的具体反映,是对规划实施的具体指引。重点项目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标准化建设、鱼塘标准化建设等.以及加工物流等项目建设,主要从建设地点的选择、建设规模和目标的确定、投资资金的估算以及资金筹措的方式、实施期限等方面进行规划。这些规划内容是对下一步具体项目实施前期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指导,有些重点项目如园区建设等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与可行性研究重点项目是带动投资增长的有效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区域农业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不但是规划实施的具体抓手,是区域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指南。重点项目中明确项目发展的具体内容、规模等,既是对财政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的指引和规范,也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重点项目的发展,使每一个重点项目都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统筹城乡资源,多渠道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在重点项目平台上汇聚,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农业规划论文:农业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1项目概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西临古都洛阳,东临古都开封,北接黄河。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郑州市新郑东北部航空港区境内,占地135hm2,紧邻新郑国际机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区内地势平坦,是较为理想的建设地点。 2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2.1.1适宜的自然条件项目区内土壤多为沙质壤土,富含大量的有机物质。郑州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南花北调”、“东花西运”提供了良好的驯养条件。2.1.2便利的交通条件航空港区东、南、北三面紧邻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郑州机场高速、郑州少林高速、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等将航空港区与郑州市区连为一体,可实现航空、公路之间“零”换乘,交通十分便利。2.1.3科技支撑条件园区建设以河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对园区内盆花鲜切花生产、设施农业等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生产加工进行指导和研究,为园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保障。2.1.4社会经济条件目前,航空港区已形成了食品、印刷、制药、物流四大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加快港区的建设发展,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使得航空港区日益成为倍受广大海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2.2劣势分析由于受农产品的周期性和游客旅游心理等因素影响较大,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在经营中会出现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巨大,若是超过园区接待负荷,势必给示范园带来过大的负担;在旅游淡季,游客量减少,园区休闲娱乐项目收入相应减少,有可能造成设备闲置、从业人员失业等现象。此外,园区农产品的生产也具有强烈的季节性。2.3机遇分析2.3.1园林花卉苗木市场机遇花卉苗木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绿色产业。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城市绿化,对城市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苗木一直保持旺盛的需求态势,盆花、鲜切花的需求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礼仪用花、年宵花、公共用花市场日渐活跃,家庭园艺市场也日益兴盛,年轻人逐渐成为稳定的花卉消费群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更成为我国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3.2旅游市场机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进程不断发展,使得国内旅游行业持续增温。按照旅游行业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呈现观光(人均GDP达1000美元)—休闲(人均GDP达2000美元)—度假(人均GDP达3000美元)渐次升级的模式[2]。我国正处在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过渡阶段。目前,我国高收入、高消费群体逐年增多,人们追求的生活品质也逐渐趋于健康、绿色和环保,而现代农业示范园恰逢其时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游玩的新去处。2.4挑战分析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自周边的旅游市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地处郑州市郊,一面与侯寨樱桃沟采摘园毗邻,北部还有黄河湿地、黄河游览区等已开发成功的旅游景点相望。这些成熟景区虽然对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起到了一定宣传作用,但也使其面临较大的竞争风险。 3规划项目定位和目标 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定位是,以地理地势条件为背景,充分利用郑州市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在郑州新区建设,并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农产品市场、园林苗木花卉市场和旅游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桥梁,形成健康、新颖的产业链条,并结合休闲观光,在保障农业生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需求,从而探索出一条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发挥其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项目的具体目标是,前期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规划建设农家乐餐饮、开心农场、香草养生吧、观光采摘园等项目吸引人气,提高园区知名度;中期以设施农业为主,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培育新奇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后期通过资金积累合理扩大投资,开发新的主导产业,使园林花卉苗木产业横向发展。 4具体措施 项目占地135hm2,根据所在地现状和目标定位,将园区划分为“一轴”、“三大区”(如图1)。“一轴”指的是贯穿园区南北的景观大道;“三大区”包括农家乐、果树采摘等休闲观光区,设施农业区和园林花卉苗木培育区。4.1以健康生活为依托4.1.1农家乐区该区位于园区北部,占地3.2hm2。建筑采用四合院式,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的理想去处。中央设计水池作为垂钓区,驳岸为草坪、石堆等生态驳岸,同时借助亲水平台修建木质驳岸,增加园区自然气息。水上设置垂钓、亲水广场和水上娱乐设施等,增加游客与水的亲和性。4.1.2开心农场区开心农场位于农家乐南侧,占地1.9hm2。其设计理念源于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田间竖有蔬菜样式的木牌,上面标有蔬菜品种和认养人姓名等。每到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农耕,亲身体验田间劳作。业主无空照料时,园区可提供一条龙服务,让其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蔬菜的长势。在成熟季节,园区提供传菜服务,让业主品尝到自己种的蔬菜。4.1.3香草养生吧该区位于农家乐和开心农场西侧,占地0.6hm2,是园区“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借助时下流行的花草养生法,并结合微地形种植薰衣草,设置花茶吧、芳香浴室、干花制作坊、精油DIY制作坊和花店等区域。其中,在精油制作坊中可对薰衣草进行粗提纯,使游客亲身体验精油的初步加工。经营期间可开设香草养生课程,向游客介绍香草文化及其美容舒压等功效。在香草养生吧里,游客可闻香草、观香草、喝香草,引领健康养生的时尚潮流。这里将成为都市人群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好去处。4.1.4观光采摘园区该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占地32.1hm2,规划种植树莓(RubuscorchorifoliusL.f.)、樱桃[Cerasuspseudocerasus(Lindl.)G.Don]、柿子(DiospyroskakiL.f.)、李(Prunussali-cinaLindl.)、梨(Pyrusspp.)、葡萄(VitisviniferaL.)、杏(ArmeniacavulgarisLam.)等果树。在果树品种选择时,应力求四季有花、多季有果,从而延长果树的采摘期和观赏期。在果树种植时,充分利用果树的树形、枝叶、花这三个元素进行造型,提高果园的观赏性,例如将梨整形成主干形、“Y”字形等;将葡萄整形成伞形、篱壁式等[3]。将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对果园进行管理,采取施有机肥、果园种草覆草等生态措施,减少劳动用工,同时也减少农药的用量,提高果品的质量。4.1.5旅游景观大道贯穿园区南北的景观大道位于全园中部,将原有不足5m的道路拓宽至双向车道,并增设自行车骑道和人行道,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机会。道路两边进行绿化种植,并布设休闲座椅和景观小品,使人们行走于林间,置身于大自然中(如图2)。4.2以科学生产为主导4.2.1设施农业区该区位于园区东北部,占地36.7hm2,包含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区内主要种植传统蔬菜如黄瓜(CucumissativusL.)、西红柿(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辣椒(CapsicumannuumL.)等;新奇蔬菜如苦苣(CichoriumendiviaL.)、穿心莲[Andrographispaniculata(Burm.f.)Nees]、番杏[Tetragoniatetragonioides(Pall.)Kuntze]等;温室内种植反季节蔬菜。设计时,可利用蔬菜的叶色、花色,在道路两边、景观节点等处建立蔬菜花境或蔬菜花坛,在生产的同时也提高观赏性和趣味性。4.2.2盆花、鲜切花生产区该区位于园区东南部,占地12.8hm2,分为种苗工厂、鲜切花和盆花3个区域。以中高档盆花及鲜切花为主,主要品种有蝴蝶兰(PhalaenopsisaphroditeRchb.f.)、红掌(Anthuriumandraeanum)、仙客来(Cyclamenper-sicumMill.)、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aethiopica(L.)Spreng.]、百合(Liliumbrowniivar.viridu-lumBaker)等,并配置有冷藏室、储藏室、管理室、基质配置车间、包装车间等服务设施。4.2.3园林苗木生产区该区位于园区西南部,占地45.4hm2。露天场所种植的大规格苗木,可为市场提供生长旺期的园林树木,包括彩叶树、花灌木、行道树、珍惜苗木、常绿灌木等。控根容器苗木主要用来培养一些珍贵苗木或急需的苗木。4.3以自然生态为根本4.3.1生态餐厅生态餐厅位于农家乐东侧,毗邻景观大道,与3座智能温室相邻,占地0.48hm2。餐厅内种植绿色景观植物,并布置假山瀑布、小桥溪水、竹木亭阁等园林景观,充分诠释了绿色生态的理念。此外,餐厅内长期供应有机蔬菜及其他有机副食品,包括有机酱油、有机油、有机醋等。4.3.2生态养殖区生态养殖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占地1.3hm2。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的规律,在林下养殖猪、羊、柴鸡等家畜家禽,不仅能让家畜家禽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提升肉的品质,而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使绿色农产品走向更宽广的市场。 5结论 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健康生活理念为依托,使人们认识并追求一种更加绿色时尚的生活方式;农业的科学生产,使得对土地的利用价值大为提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以生态为根本的园区景观迎合了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心理,也符合国家政策。由此可见,农业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兼顾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和自然生态3个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规划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园区在日益广阔的市场面前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樊玉婉 苗丰 王鹏飞 杨森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业规划论文:浅析现代农业规划策略 一、规划构思 1规划定位综合考虑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特性和五一农场的发展需要,将园区的性质确定为:新疆现代有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环保的有机农产品,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链,同时促进其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市民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 2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提升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份额,促进有机农业与市场接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走优势高产高效的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之路,为推进农场农业结构调整和职工增收服务。园区集农业观光旅游、新品种展示、新技术运用、有机果蔬生产为一体。使五一农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兵团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和转化基地、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 3规划策略(1)通过从城市到团场的时空演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脉络,体现城乡统筹发展时代主旋律;(2)通过“五阳湖、花果山、智能化玻璃温室”等特色景区与景点的塑造,打造自然生态有机农业景观;(3)通过营造大尺度湖面和湖中岛、亭桥长廊等标志性景点,通过特色水岸环境与绿化、植被的规划,提升园区新风貌,打造五一农场的新景观;(4)通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创造出农工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形成新的旅游娱乐景点。 二、景观规划特色分析 1功能分区根据五一农场的发展战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期核心区东南角20hm2用地作为启动区,以点带面辐射推动发展。在启动区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基地现状发展条件、项目设置分类组合、有机农业产业化生产的特殊要求、观光农业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将启动区分成游客接待入口区、管理服务加工区、休闲度假区、青少年儿童活动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设施农业区、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七大区块。 2景观特色与结构园区呈现完整而富有层次性的空间结构体系,主要以五阳湖和湖中花果山为中心来组织景区景点,构建完善便捷的游览空间系统。 2.1游客接待入口区游客接待入口区由入口广场和广场型迎宾大道组成,迎宾大道两侧各列12根二十四节气浮雕文化柱和12根高杆太阳路灯,向园区内延伸,地面铺装采用花岗岩彩色蝴蝶图案,色彩和谐统一,与周围植物形成完美的结合,突出农耕文化主题,给人以大气好客的印象。 2.2管理服务加工区管理服务加工区主要通过参观、交流学习,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的景象。 2.3滨湖观光游泳活动区滨湖观光游泳活动区以五阳湖和室外游泳池为中心,创造丰富的水景形态,挖湖堆山,既增加了园区景深,丰富了园区的天际线,又提高了观赏视野和角度,弥补了农业园区内地势平坦的缺点。花果山上遍植乔木、花灌木、草坪和露地花卉。山顶观星台是夏季夜晚孩子们数星星的好地方。山下湖心岛是生肖广场、儿童天地、亲水长廊和平台,这里是少年儿童进行素质训练、拓展、野营、登山、休闲游憩活动和童趣镶画的乐园。另外,在五阳湖西面规划室外游泳池,满足游客夏季游泳、嬉水、亲水和冬季溜冰的需要。 2.4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设计军垦文化小广场,通过农具古今博物馆、军垦文化墙、军垦犁雕塑、记事柱、组雕等时空隧道,展现了军垦人艰苦奋斗、屯垦戍边的丰功伟绩,纪念军垦人“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知青小屋周围种植农作物、蔬菜、瓜果等植物,适合游客进行农事活动,是游人放松、休闲的好场所。为游人设置了一定量的农具和各种工具,游人可以亲手尝试务农的滋味,并且亲手采摘劳动成果。游客可以在这里做农活、品自酿葡萄酒、品农家饭、体会淳朴的民风和农家乐趣。使久居大城市中、厌倦了大城市生活的游客心灵得到净化和彻底放松。 2.5设施农业区设施农业区由智能化玻璃温室、物理技术有机农产品生产大棚、有机农产品展示销售厅、有机生活体验馆等组成,智能化玻璃温室主要用于育苗、花卉新品种的养护与展示,游客在此主要参观现代化大农业景观。 2.6休闲度假区休闲度假区紧邻着五阳湖是园区的接待服务中心。植物配置上,该区采用了较为高档的树种和乡土树种相结合的种植形式,同时安排了高标准的阳光草坪、网球场等设施,将此处装点成为一处林木葱郁的田野休闲度假休憩地。在休闲垂钓湾周边设垂钓平台,池中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在观景平台处的水边茶室观景和品茶,这里四面皆景,形成“佳景四面”的景色。湖堤附近种植有垂柳、蟠桃等树种,沿着湖堤行进,沿湖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长堤烟柳、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观。人们在这里观光、垂钓、休闲,可以彻底放松心情,修养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风光。 2.7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分为花卉种植区、果蔬品种展示区、有机果蔬认养区、有机果蔬生产区、苗木展示区、葡萄品种展示区等6个亚区。区内道路系统完善,主次干道四通八达,游客可以到达每一个角落,游客可以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化的国营农场并立的奇特画面。在此开展游客亲手种植、采摘活动,体会到种植、采摘的乐趣,丰收季节来临,游客可以免费品尝自己亲手种植采摘的水果,给久居大都市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一个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机会。充分享受种植、采摘乐趣将是一大特色。 3道路交通规划为了增加园区的可达性,入口处设置小广场,直接连通园区主轴线,保证了园区的可通达性。园区主入口景观大道总宽16m,中间为12m宽广场型花岗岩车行道,两侧各2m宽人行道,园区内主干道宽7m,次干道宽5m,连接各个分区,在核心区形成田字形路网,并和园区外围主干道衔接,园区道路通行电瓶车、马车和自行车。还设计有无障碍游步道,使游客可以自由地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游览步石小径采用自由式,曲径通幽地联系园区内各小广场、游步道。根据园区现状及规划特点,满足游人游览集散、消防、运输等功能要求,同时也是电瓶车、马车的主要运行线路。在会展中心前设置园区集散广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生态停车场,以方便游客停车和人流集散。 4植物景观规划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结合花卉、蔬菜,再辅以多种观赏树林、果林、雕塑、小品、花境,丰富园区的园林文化,营造大片绿色,创造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观,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在植物景观设计上运用“适地适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模拟自然生态群落,按照上、中、下3层进行设计,营造层次丰富、景观多变、具有特色的农业观光环境。除特殊部位采用规则式种植外,大部分采用自然式种植,力求接近自然。以春花、夏荫、秋叶、冬干的植物四季特色为主基调进行设计,种植观花、观叶、观果等不同类型的植物,采用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乔木和灌木结合、灌木和地被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结构丰富、层次清晰、千变万化的季相景观。 三、结语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是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以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为中心,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市民希望到郊区观光旅游,这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城郊观光休闲农业的市场,同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采用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集生产、示范、推广、观光、休闲为一体,以“农业科技带动休闲观光,以观光休闲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先进理念将给游客带来深刻的印象。该项目强调和城市新区发展的关系,注重园区的整体定位和策划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塑造都市农业观光环境,构筑出“城市-近郊区-团场-田野”的农业观光休闲系统。 作者:熊培东单位:乌鲁木齐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群管理论文:国有建筑企业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分析 摘要:在国有建筑企业中,基层项目部是企业持续稳步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最直接力量,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基层项目管理中,党群工作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做好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的意义、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基层项目党群工作开展实际,全面分析了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从而使党群工作更好地促进基层项目生产经营工作和助推企业和谐稳步、科学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 建筑企业 基层项目 党群工作 精细化管理 1、概述 中共十八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对于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来说,基层项目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因此,项目部是企业开展党群工作、创造经济效益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围绕项目部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开展好党群工作,一直是基层项目党组织和党群工作者不断探求的课题。本文以基层项目党群工作开展实际经验为基础,对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2、做好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的意义 从建筑企业项目自身的特点来看,项目部一般都面临着环境艰苦、点多面广、危险源多、人员流动大等工作特点。在这种情形下创造生产经营效果的最大化就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维护项目整体的创效与发展,职工队伍的和谐与稳定。 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围绕项目部生产经营中心工作,通过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党建各项规章制度,贯彻企业管理与经营理念,加强对纪检、工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做好对项目部与职工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以确保工程项目全面履约,最终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基层项目作为企业奠定发展基础、创造经济效益和持续开拓市场的先锋队伍,必须要确保项目自身的稳定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做好基层项目党群工作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3、基层项目党群工作存在的问题 作为基层项目,党群工作应随时顺应企业改革发展的形势,积极在上级组织的引领下,主动围绕中心,全力服务大局,切实关注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项目管理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和项目党群工作本身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基层项目党群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项目工作的整体开展与推进。 3.1 对党群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 基层项目虽然能够按照上级组织的要求,把党群各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年初进行安排部署,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但在日常具体的落实中,项目自身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党群工作的重要性,个别干部对党群工作重视不够,部分职工对党群工作理解不深,导致项目对党群工作的投入和关注不足。 3.2 对党群工作的重心有所偏离 项目党群工作需要站在政治和大局的立场来为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服务,只有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才能够确保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快速、高效、优质的完成。所以,项目党群工作的重心应该是具体的、务实的、能为生产经营服务的、能满足职工需求的各项工作,而不是侧重于各类学习或者会议;是实实在在为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团队建设等工作做出的努力和成果,而不是侧重于应付上级组织的工作要求。 3.3 对党群工作的制度缺乏创新 项目党群工作能够做出成绩,关键在于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基层项目党群工作主要还是围绕着上级组织的规定动作和模式在开展,没有形成一套完全符合项目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方法,工作理念转变较为困难,具体工作开展中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不强。 3.4 对党群工作的人才缺少培养 基层项目是为企业培养各类业务人才的最好平台,拥有管理工作的各类业务人才。但是,相比其他业务人才,对政工干部队伍人才的培养不够深入,存在数量整体匮乏、专业素质不高、工作经验不足、服务意识不强、人员流动性大、兼职现象严重、日常培养缺失等问题,导致基层党群工作落实效果不明显。 4、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精细化管理 基层项目想在党群工作开展中实现成效最大化,要始终坚持“精细化”的工作原则,做实、做细、做好每一件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为职工谋取幸福,为社会承担责任。要始终坚持“党群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紧密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与措施,发挥对项目生产经营工作的推动作用,对广大干部职工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4.1 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合理规范 基层项目从进场到完工,各个阶段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党群工作必须紧随项目进度任务,在不同的阶段,不断完善符合特定条件的管理制度。党群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应该在此基础上及时跟进、跟踪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确保制度能够符合实际,真正落实,起到实效。 基层项目党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必须贯穿在项目生产经营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不能因为“抢工大干”就把党群工作搁置。相反,越是在“抢工大干”时期,越是需要发挥好党群工作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查找党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在认真完成上级组织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各项党建、纪检、工会、共青团工作制度,如项目“三重一大”决策、效能监察立项、厂务公开落实、中心组学习、员工薪酬管理、宣传工作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多项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党群工作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规范,并时常调研和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确保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从而推进各项工作常态化和规范化进行。 4.2 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基层项目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头。因此,基层项目党群工作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努力促进项目发挥好基础性重要作用。 基层项目党群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或环节。在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应从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手,积极开展“青年职工座谈会”、“老职工代表座谈会”、“项目经理讲形势”等教育谈心活动,开展干部职工劳动纪律整顿、工作绩效考核及规范行为等管理活动,不断增进职工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促使职工团结一致,全身心投入到生产经营工作当中;在后勤保障服务方面,应坚持从细节入手,随时对涉及职工吃饭、穿衣、居住、交通、待遇等各种权益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及时解决职工生活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以深入开展“职工代表巡视调研”、“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捐一日工资、献一份爱心”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切实强化对职工的关注、服务与人文关怀,不断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组织的融入感;在外协队伍管理方面,应采取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力解决外协队伍在住宿、交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营地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用水用电情况的管理力度,确保进场退场有序,生活安心稳定,工作有质有量;在主题活动开展方面,应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年”、“劳动竞赛”、“创先争优”、“文明工程创建”、“青年文明号创建”等活动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和具体工程节点目标完成上。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时机,组织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职工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在纪检监察工作方面,应深入开展“强化廉洁从业意识、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活动,始终坚持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认真落实惩防体系建设要求,深入开展“效能监察”活动,高度重视和参与工程施工、设备采购、物资处理、工程分包、合同评审等重点工作,积极发挥纪检监察在项目过程管控中的有效作用,为项目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在重点工作宣传方面,应在工作中以制度求保障,以奖惩求发展,以目标求落实,以督促求成效。明确年度宣传工作线索,做到工程主要节点、重要活动开展重点宣传,典型、亮点工作必须宣传,日常工作持续跟进宣传,保证项目内外同步宣传,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4.3 切实加强组织自身建设,推进各项工作持续升级 随着建筑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自身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基层项目党群工作必须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中走出来,积极面对和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因此,组织自身建设成为项目党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组织自身建设上要紧紧围绕“管理提升”这一关键要领,以“基层组织建设年”等主题活动为契机,及时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上级组织的要求和标准,对标优秀组织和先进单位,查找自身的短板和瓶颈,结合实际,明确定位,制定措施,对自身建设提出更高更细的要求,从而夯实党群工作基础。同时,在对党群工作人才的培养上,要结合现有资源状况,不断加大对党建、纪检、工会、共青团专兼职人员的培训、教育和培养力度,通过召开工作专题会、学习讨论会、印发学习资料、考核工作绩效、强化岗位锻炼等措施,逐步提升基层项目党群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确保党群工作顺利推进和持续升级。 4.4 充分统筹各种有利资源,实现各项工作理念创新 基层项目党群工作的对象是一线职工,性质是为生产经营工作服务。因此,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利用多种载体,采取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基层项目党群工作。 一要搭建起有效工作的平台。自觉把党群工作安排融入到生产周例会、月例会之中,做到生产工作与党群工作相互结合,同时安排,同步开展,同时总结;二要将各项党群工作主题活动与生产经营工作有机融入。比如以安全文明施工为核心,组织开展“平安工地”、“文明工地”创建活动。以工程质量为内容,组织开展“创样板工程”活动;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加强对外协队伍的介入管理等等;三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综合治理、社会维稳、突发事件、地质灾害等事件面前,应充分展现国有企业党群组织敢于担当与奉献的精神风采。 5、结束语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基层项目处于企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产生效益的最前线,肩负着带领一线职工竭力完成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的艰巨任务。认真做好基层项目党群工作,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成生产经营目标任务为导向,结合实际,从细处入手,做实工作,推进企业和谐稳步、科学持续发展。 项目群管理论文:项目群建设下的钢管采购管理 为充分发挥项目群建设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深入践行建管分离、一级管理、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在项目群集中建管模式下,钢管的采购管理,在计划方面应管控有力,钢管供货有条不紊,衔接顺畅,圆满的完成了国家能源通道建设的钢管保供任务,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钢管采购和供应 2007年以来项目群建设共计完成西气东输二线、漠河-大庆原油管道、香港支线海底管道等60余个国家级管道工程钢管供应,钢管采购981万吨,3万余公里,年均供管速度6000公里,实现了国家能源通道骨干管网的建设。 二、钢管计划管理 物资采办计划的编制是以工程总体部署为重要根据,以生产企业排产计划为主要依托,并充分考虑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与运输周期等因素编制而成,物资采办计划的编制集中反映了物资供应过程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使原本繁杂的物资能够量化于纸面之上,锁定了供应时间节点,成为物资采购的基础依据,有效保障了物资的供应。 2012年以前,钢管计划管理是综合计划、需求计划,多个计划并存的局面,且每月计划安排对钢管发运、车皮申请带来困难,虽然保障了工程钢管的需求,但是计划执行相对依据不充分,2012年通过对钢管计划管理的进一步加强,2012年5月开始,钢管计划全部调整为依照综合计划一本计划,2012年10月份开始,综合计划全部提前3个月,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性。 随着管道建设项目群管理的推进,钢管采购计划的编制更将钢管采购方案细化到中转站,即发挥了区域化采购优势,又形成有效竞争,降低采购成本。2011年以来开工建设的中贵线、兰成线等项目钢管采购全部对应至中转站,发挥了宝鸡、资阳区域化供货优势,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三、优化采购策略,降低采购成本 (一)引进竞争机制,压缩生产成本 目前工程用X70/X80钢级板材、管材已经属于成熟产品,所有项目管材采购均在能源一号网采取竞价方式进行,邀请具备生产能力的钢厂、管厂参加,在确认技术条件后,以价格作为授标的主要依据。通过竞争,将钢厂的板材价格、管厂的加工费、材料消耗、防腐费和厂内运杂费降至最低。 (二)减少物流环节,控制运输成本 为保证工程物资供应,最大限度优化采购程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在钢管招标、授标过程中结合区域供管优势,实现供给就近满足需求,采用钢厂-管厂,管厂-中转站的直接物流运输方式,使钢厂、管厂及中转站三者在钢材、钢管运输费用方面控制在相对经济的半径之内,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流向的效果。在建项目漠大线、秦沈线均安排东北地区的制管企业供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试制管理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做为世界首条X80钢级,1219mm长输管道,板材、钢管生产工艺之高,对国内钢铁与制管企业是前所未有的挑战,2007年9月,物资采办处组织国内大型7家钢铁企业与5家制管企业开始X80钢级板材、钢管试制工作,试制分两个阶段,分别为单炉试制阶段与千吨试制阶段,2007年9月成功突破单炉试制难关,2009年11月圆满完成千吨试制任务,并制定相关10项制管技术标准,取得了石油管道建设历史性的突破。 为扩大供应商范围,降低采购成本,2012年通过积极推动厂商新产品试制工作,牵头组织完成2家单位(涟钢、兴澄特钢)X80板材试制,1家单位(八钢)的X70板材试制,2家单位(番禺、渤装新疆公司)X80钢管试制,扩大区域化供货商范围,增强竞争,降低了采购成。 为推动国内管线钢产品技术突破,按照单炉-小批量试制-试制鉴定的流程,完成西气东输三线西段0.8设计系数的钢管试制工作,并成功推进了国产X80大变形试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了钢管国产化进程。 五、数字信息化建设 2007年以来,中国的项目群管道建设始终处于国际管道建设领跑地位,面对庞大的项目建设信息,资料,离不开数据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建设,把繁重的、重复的劳作,从员工手里解放出来,是数字信息化建设的优势,通过OA系统实现公文的一个平台、集约处理,通过物资系统实现采办物资收、发、存动态跟踪,工程结算、付款与合同紧紧挂钩;通过综合计划系统,实现工程进度掌控,识别风险,及时采取措施。 通过几年来的钢管采购管理,收获的有成功也有教训,我认为需从几个方面巩固我们的工作: (一)加强计划执行环节衔接和管控 严格按照综合计划到管计划组织钢管供货,转变思维,钢管计划提前3个月下达,钢管至少提前10天全部发出,到站钢管当日收货,提高计划、排产、生产、发运、收货衔接效率。 (二)增加监造进度监控职责 进一步加强监造管理,监造既要对钢管质量监控,也要严格对计划进度管控,敦促管厂按计划交货,避免了钢管超发,欠发,月度供货不均衡。 (三)优化采购合同和招标文件 作为钢管供应工作的根本,2013年将在钢管招标文件,合同文本条款上做进一步修改,针对2012年暴露的钢管运费调整频繁问题,形成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四)进一步整合信息化平台 目前项目群的综合计划平台、物资系统平台、造价数据库等都已经投产运行,数据已经基本实现的共享,统一,后续将继续完善相关模块,使平台数据无缝对接,资源信息为员工所用,提高工作效率。 项目群管理论文: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研究 摘要:本文以大型工程多项目群为研究对象,以管理组织结构为着眼点,就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管理组织结构创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提出了建立在多项目群管理团队基础之上,适宜于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的管理组织结构,对于提高组织管理质量水平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管理;组织结构;创新;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工程项目而言,组织的最核心定义在于:在完成整个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分解结构图当中,当中覆盖的个人元素、单位元素、以及部门元素在依照一定规律的基础之上,所构成的群体性概念。应当说:“组织”是工程项目行为主体的构成系统所在,良好的“组织”对于保障工程项目顺利、有效完成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组织结构当中,各个组成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结构描述的方式获取。实践研究结果同时证实:“组织”是项目管理工作得以实施的最基础性手段,同时也是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模式能够确保各个成员工作状态的高效与稳定。但,对于大型工程而言,为确保其管理的可靠与有效,还需要对多项目集群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创新。本文试对其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1.组织结构创新的基本原则分析 为了能够达成多项目群的发展目标,就需要确保组织结构的合理、可行、在低成本状态下,实现高效率的运行。在项目组织的设置方面,仅遵循组织学的基本规律与原理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各方人员开始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包括目标统一、责权平衡、组织制衡、分权授权在内的相关原则。因此,在有关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管理组织结构创新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几点:(1)组织结构需要兼顾灵活性与适用性:从适用性的角度上来说,所构建的组织结构应当与整个工程项目的覆盖范围、组织大小、所处环境战略、乃至项目业主的战略方向相适应;同时,组织结构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对管理者项目管理经验的充分重视,确保组织适宜;从灵活性的角度上来说,需要尽量对组织结构进行简单化处理,对组织人员进行精简处理,在确保组织规模最小化的前提下,确保对相关职能人员使用的可靠;(2)组织结构中所对应成员及责任之间应当兼顾连续性与统一性: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管理的一大特点就在于管理的阶段性。不但项目组织人员的投入被划分有一定的阶段,在组织任务的投入方面也同样具有阶段性特征。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组织结构所对应的责任体系出现中断问题,各阶段投入的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行为带有短期性特征。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就需要在组织结构的创新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障项目管理中,人员要素、组织要素、过程要素、责任要素、乃至信息系统要素的连续、统一,以保障整体稳定。(3)组织结构管理应当兼顾跨度性与层次性:建立在组织效率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最为合理的项目组织应当是规模适度、层次较小、且结构相对简单的模式。特别是对于大型工程多项目群而言,过于庞大的规模往往会使得组织结构尤为的复杂,因此就需要特别权衡在管理跨度以及管理层次方面的问题。 2.多项目群管理团队内涵分析 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为了能够在大型工程建设管理的实施过程当中体现工程的“并行”性,就需要建立在多项目群实施全寿命周期概念的基础之上,构建能够满足各方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操作平台。在各种可供选取的大型工程项目群管理组织结构创新方案当中,最能够体现集成化管理思想的方案就在于:MPMT多项目群管理团队,同时在引入MPM多项目群管理概念的基础之上,确保其能够在大型工程多项目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其价值,确保子项目能够与整个项目群实现有效的协同,以促进相关工作模式的顺利开展。 对于整个大型工程多项目群而言,建立在全寿命周期概念的前提条件下,所涉及到的参与方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供应商、承包商、分包商、运营商、业主方、咨询方、设计方等。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又涉及到了包括土建、电气、安装等在内的相关专业。在众多参与方与众多专业项目配合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以该系统为依据所构建的多项目群管理团队能够有效对大型工程多项目群在实施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集成、分析以及处理,最终面向各参与方下达最正确的指令。因此,相对于整个大型工程多项目群而言,管理过程中的多项目群管理团队结构如下图所示(见图1)。 3.多项目群管理团队组织结构特点分析 建立在多项目群管理团队组织结构的角度上来说,整个大型工程多项目群在管理组织方面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组织成员的动态性:在多项目群管理团队组织体系的外围节点当中,分别对应多项目群的组成成员。这部分组成成员面向体系提供不确定性、以及确定性的信息,同时也参与到了对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过程当中,面向业主提供决策信息的支持。在整个多项目群管理团队组织体系当中,由于有着不同的成员组织,因此充分体现了动态的结合,能够更加良好的与组织结构设计的灵活性特征相契合;(2)业主的核心性:考虑到成员在整个组织体系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引入需要构建能够协调各方参与者的领导核心,确保项目实现的可靠。业主作为项目法人主体,处于多项目群管理团队的核心地位,能够发挥对多项目群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决策;(3)咨询方的支撑性:考虑到多项目群管理团队的特殊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业主往往需要同时面对大量单位,合同管理复杂程度高。这就需要借助于专业性咨询机构的力量,提供咨询服务方面的支持,作为业主决策的支撑主体。 4.结束语 在本文有关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管理组织结构的创新过程当中,首先对整个组织结构在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组织结构需要兼顾灵活性与适用性;(2)组织结构中所对应成员及责任之间应当兼顾连续性与统一性;(3)组织结构管理应当兼顾跨度性与层次性。进而,本文提出了适宜于大型工程多项目群的多项目群管理团队概念,对其内涵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种组织结构方案下,分析了其主要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成员的动态性;(2)业主的核心性;(3)咨询方的支撑性。希望能够通过各方人员的通力合作,以最大限度的保障组织结构创新的有效与可靠。 项目群管理论文:网站群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和项目招标评价研究 摘 要:文章对网站群管理系统建设模式、运维服务内容、运维管理平台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列出了网站招标评标标准,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网站群;模式;运维;招标;评标 1 网站群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及运维服务内容 网站群管理系统应基于J2EE架构,支持分布式部署,实现网站群内站点与站点间的信息的共享与呈送。主站和子站要求具备以下功能模块:网站群管理内容管理、信息公开、辅助工具等。网站群软件平台需支持IBM大机的zlinux的操作系统。基于采用云计算、门户PORTAL等先进技术,依托网站群技术平台和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各个部门网站的整合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部门网站在技术标准、平台规划、资源管理、安全保障、运维服务统一协调管理。网站群建设及运维服务内容主要如下:网站群建设的总体架构分析与实施;网站群技术平台和运维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建设;现有网站和部门网站数据结构分析与数据迁移;信息公开资源整合与功能实现;网上办事资源整合与功能实现;网站英语版建设、无障碍访问服务实现以及中文简繁体版本系统功能开发;个性化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站群业务规划、软硬件系统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站设计及程序开发团队;网站群技术平台系统的安全、日常维护、升级和数据备份,无差错率为100%。 2 网站群运维管理平台功能 2.1 网站群统计分析管理平台 网站群访问统计分析平台主要可提供各部门人员的信息维护情况及外网用户访问网站情况的详细统计,要求能够满足网站群绩效评测技术监测的需求。网站群统计分析管理平台可提供针对单个站点或网站群的用户访问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并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同时能够产生多种方式的报表为系统维护方提供决策依据。包括:网站访问量分析:网站浏览量统计、网站点击量统计、网站数据流量统计、网站Spider流量统计;网站访问者来源分析:按访问者国家统计、按访问者省份统计、按独立IP数量统计、按访问量最大IP数统计;相关排名分析:最受欢迎新闻排名、最受欢迎栏目排名、网站群访问量排名、网站群综合信息排名;针对外网访问用户群体的访问情况,以掌握网站群内不同服务内容的访问量,并根据用户喜好需求及时调整优化现有服务资源,从而为提高网站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2.2 网站群运维管理平台 系统安全是项目建设中最需要的环节,除了项目建设系统平台自身的安全性,还需提供相应的软硬件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如数据容灾备份、网页防篡改、网络部署等)。针对各部门子网站日常维护相关需求,通过该平台进行提交管理,由网络中心统一管理审核,以完成各部门子网站需求的整个业务办理流程。系统具体功能需求如下:支持系统用户在线注册功能;支持前台用户注册的审核功能;支持网站建设、网站页面修改、网站功能修改等工作提交的工作流设计功能;支持用户反馈,对于提交的网站修改、网站建设等办件办结后用户可以进行评价。 2.3 标准数据交换体系建设 网站群建设不仅仅整合同构网站数据,还需整合异构网站数据,建设标准的数据交换体系,既要能够在互联网上实现异构网站的信息整合,还要能够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政务外网内系统的数据同市政府主站的信息整合。各网站应用系统通过遵循标准数据交换体系的公共标准接口规范实现与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交换平台可支持各应用系统注册、交换任务管理、信息交换、日志管理、运行监控管理等功能。项目建设是针对门户网站的集中改造建设,对于各个部门的网站历史数据应该基于全面、妥善的保存和延续利用,要求数据交换标准以及详尽的数据迁移的实施方案并完成项目实施。 为保证各应用系统与交换平台对接后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各应用系统在交换平台注册时应支持多种加密认证方式。交换平台支持xml格式标准、同步列表标准、WebService接口标准等。应能根据要求定义多种接口方法:如获取字段格式接口、获取信息总数接口、获取信息接口、接收信息接口、获取附件接口、接收附件接口、任务完成情况接口等。数据交换平台在性能上满足以下要求:响应速度在2 s以内;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对于不同的错误类型即使捕获,也能保证程序的稳定性;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如Linux AS4、Linux AS5、Windows2003 Server等;支持多种数据库,如Oracle、MySQL5.0、SQL Server2000等;支持多种应用中间件,如WebLogic、WebSphere、Tomcat等。 项目群管理论文:群体建设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探索 摘要:群体建设工程项目具有项目规模、数量和组成上的复杂性,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孤立的、分散化的项目管理容易造成全面开工后管理工作跟不上需要,指令、沟通和协同不畅。 有效地调动项目参与各方的力量,对群体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向投资方提供价值最大化的项目产品是项目管理者应尽之责。 关键词:项目集成化探索 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总征地面积438.57亩,代征用地面积(含代征道路)86.51亩,建设用地面积352.06亩,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分市场区块和配套区块。项目从2008年开始设计,到2013年基本建成,历时六年,作为一名亲历者和全程参与者,对业主方做好群体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谈点体会。 一、项目组成 (一)项目分解: 浙江新农都物流中心项目构成情况: 临时项目——三通一平、营销中心、工程管理用房 永久项目——1#副食品市场、2#副食品市场、3#冻品市场、4#水产市场、5#粮油市场、酒店、住宅 市政项目——道路、绿化、水、电、气、通讯项目 大市政项目——水、电、气外围配套工程 (二)工作分解: 前期工作——拆迁工作、场地准备、审批程序 设计工作——总图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 招标工作——设计招标、监理招标、总包招标、专项招标、设备采购、主要材料采购 施工工作——场地施工、土建施工、安装施工、装修施工、室外施工 投资控制——清单、标底、进度款、跟踪审计、造价审计 二、项目管理总框架和组织模式创新 组织是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业主是项目实施的总策划者、总组织者、总集成者。 前期工作、设计工作、招标工作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前瞻性,需要有个总体管理部门,这个部门作用是支持、服务、监管。 施工工作是项目实施层面,需要有个实务项目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作用是组织、管理、实施。这个部门也是多种知识和技术构成的团体,各成员代表了各自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之间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一体化办公,无边界协同”的原则下,共同讨论项目相关部分的执行方案,各种信息能有效、正确地传递,把项目群串联为一体。 在总体项目管理、实务项目管理、专业咨询和设计单位、总分包商的项目管理总框架下来构建我们的组织模式。 三、制度建设 项目实施游戏规则的建立和应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是万万不能的。项目管理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与效益之间的妥协与平衡是项目管理的精髓。 我们需要在投资控制与合同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现场管理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 投资控制与合同管理至少应建立以下制度: 《招标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工程款支付管理办法》、《变更管理办法》、《竣工结算管理办法》等。 技术管理制度: 《设计管理工作大纲》、《工程文档综合管理办法》等。 工程现场管理制度: 《工程现场日常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 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些工作流程,来确保我们的制度得以有效、顺畅实施:如《招标文件编制流程》、《工程合同审核流程》、《工程合同付款审核流程》、《变更费用审核流程》、《竣工结算审价流程》等。 四、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是业主项目管理最首要的任务,群体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特点有: 1、不同子项目进展时间不同,处于不同阶段。 2、不同子项目的阶段之间有联系,要统筹考虑。 3、不同子项目之间的进度相互牵制,要进行协调。 为此,业主项目部对进度控制应该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预见性,一切围绕进度。对项目进度控制要做到重心下移,并要做到: 1、项目进度计划要进行分解、细化,形成计划系统。 2、要区别不同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进度控制。 3、应建立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展的比较机制,形成控制体系。 五、人力资源 一个强大的项目部,不在于人力数量多少,而在于人力的精干。 项目管理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1、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2、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3、能驾驭全局的系统观。4、扎实刻苦的工作作风。5、能受委屈的极高情商。6、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口才。 具有谦虚、勇敢、快乐、负责、敬业、创新的个人品德。 六、结束语 用字当头,实践第一,创新能力源于实践。 (浙江新农都实业有限公司工程部孟一挺) 项目群管理论文:架构治理对电网企业信息化项目群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 随着国内信息化大潮的兴起和发展,项目群管理以及企业架构的方法逐步被国内的电网企业接受和采纳,但实践中鲜有能够将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治理与项目群管理结合在一起的应用。因此,本文将结合广东电网企业架构治理的实践,探索运用企业架构治理实现信息化项目群管理能力提升的方法,对电网企业规避信息化建设风险、实现信息化效益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一、企业架构理论及其内容框架 1.企业架构理论概述 企业架构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在信息化建设日益复杂,难以管理,难以控制的情况下提出的。目前已经衍生出Zachman框架、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框架等多种框架,并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中。应用企业架构的基本目标是在对企业的业务战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形成灵活稳健的IT结构,以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战略和IT战略的落地。因此,企业架构强调从全局视角去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的企业级信息化方案及其发展路线,对上支撑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信息化战略,往下指导信息化项目建设落地。 2.电网企业的企业架构内容框架 企业架构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使企业拥有应对变更的能力。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架构内容框架定义了企业架构所关注的内容,包括企业架构组件和企业架构治理。(1)企业架构组件包括参考架构、架构蓝图、技术标准和架构原则、架构发展路线图四部分内容。(2)企业架构治理又称企业架构管控,是保障企业战略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确保企业架构发挥其价值的方法。 二、电网企业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的应用 1.电网企业项目群管理应用概述 项目群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业务需求,而对一组项目(项目群)进行的统一协调管理。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我国电网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正处于高潮期,如何统筹管理正在进行的营销、生产、人力、综合等各领域的信息建设项目,是电网企业当前面面临的巨大挑战。在项目群管理应用上,电网企业实践中关注的重点集中在:让每个项目为统一的企业战略和业务需求服务;构建覆盖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项目管理规范,最大化提高质量,降低风险;为项目管理制定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形成可指导操作的成果;为每个项目分配企业的资源、协调各职能部门很好的为项目服务;项目组合、优先排序的问题;项目绩效评价的问题。 2.信息化项目群管理能力及其不足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已识别的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的能力包括:交付战略目标;可预测的,可重复的工具和技术的使用;在项目管理方面专业人士的增长;标准化和轻便的工具和技术;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成为核心竞争力;组织设计和绩效的改进;更多能干和熟练的项目团队;利润率的提高;组织整体绩效的外部认可。 同时,电网企业的项目群管理也容易出现如下几个问题:(1)与企业战略结合不足,只从领导关注及业务紧迫性去协同各项目,无法从战略的角度掌握项目群的资源调度、排定项目顺序,并明确各个项目的范围、目标与可用资源;(2)忽略项目间的关联,如在进行项目分群时只是简单的按业务进行项目群的划分,这就无法从根本上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以及项目的协同等问题;(3)对系统的架构管控能力不足,在没有引入企业架构治理前,由于缺少必要的标准和方法,项目群管理无法对项目群的信息化系统架构进行评估。 三、企业架构治理及对信息化项目群管理能力的提升 1.电网企业的企业架构治理 (1)企业架构治理组织 广东电网企业架构治理是在承接南方电网企业架构资产和企业架构管控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电网的实践开展的。组织架构包括:①企业架构委员会是企业架构治理的管理层。主要职责为:建设或优化企业架构管理队伍;组织开展并指导业务、应用、数据、技术领域的系统架构管控工作等。②架构管控组(设计层)是企业架构治理的设计组织,包括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四个架构小组。主要职责为:负责开展企业架构管控工作,评审系统架构设计资产等。③架构专家组由企业内部专家和外部专家顾问所组成。主要职责为:负责参与系统架构遵从评审;负责参与设计/优化企业架构管控体系。④架构管控组(执行层)是架构治理的执行组织,由各项目的系统架构师、外部咨询机构有专业职能的人员组成。主要职责为:负责依照企业架构的要求组织开展项目内系统架构设计;配合开展系统架构遵从审查,以及系统架构归集和更新工作。 图1企业架构治理组织结构图 (2)企业架构治理标准 企业架构治理的标准包括企业架构的元模型、总体架构资产(如数据架构标准)、设计标准规范(如《信息化架构管控业务指导书》)、文档模板和流程表单模板(如各阶段的架构遵从审查表单)等内容,应用于系统架构设计以及系统架构的遵从审查过程中。系统架构设计遵循元模型标准,使用统一的流程表单,确保整个企业使用一致的架构设计语言。系统架构遵从审查则以企业架构资产为标准,审查系统的数据和技术设计是否遵循架构资产。在元模型标准和企业架构资产的基础上,再结合企业的项目标准制定系统在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上的设计标准,指导系统架构设计师依照规范化的原则、策略和方法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工作。系统架构遵从文档模板则用于规范化项目建设过程文档,为企业架构委员会进行系统架构遵从审查提供基础,同时提升项目管理精益化水平。 (3)企业架构治理流程 企业架构治理流程包括:总体企业架构(简称总体架构)资产管控、项目建设系统架构(简称系统架构)资产管控、系统架构遵从审查以及公共流程。①总体架构资产管控,用于规范总体架构资产的设计和维护过程,明确相应的过程步骤、职责分工和流程表单,包括总体架构设计流程和总体架构变更流程。②系统架构资产管控,用于规范系统架构资产的设计和维护过程,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流程、系统架构变更流程和系统架构改造流程。③系统架构遵从审查用于规范项目建设生命周期各阶段过程对企业架构资产的遵从,针对系统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需求阶段、系统设计阶段和系统上线阶段。④公共流程包括架构遵从例外申诉历程和企业架构问题咨询流程。 (4)企业架构治理绩效 企业架构治理绩效用于评价架构治理效果,通过哪些关键业绩指标(KPI)考核架构治理绩效。通过对企业架构相关工作的评估客观评定企业架构治理现状,及时发现提升点,促进企业架构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企业架构人才队伍指标:评价公司内部员工对企业架构熟悉程度,一方面评价了解企业架构理念的员工比例,另一方面评价公司员工对企业架构的熟悉深度。如:企业架构普及度。 ②企业架构能力指标:评价公司企业架构能力,包括企业架构建设能力(即架构蓝图、标准的实现程度)和企业架构应用能力(即企业架构应用于公司信息化项目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如:蓝图现状实现比例、受企业架构管控项目比例。 ③项目建设架构指标:评价单个项目企业架构能力,包括项目中的人员配置、系统架构设计完整、规范、遵从程度、以及项目开展系统架构设计和更新工作的积极性。如:系统架构遵从度、企业架构更新及时性。 2.应用企业架构治理提升信息化项目群管理能力的探索 (1)企业架构治理在电网企业项目群管理的应用 企业架构治理在项目管控上的应用,一方面是企业架构遵从的管控,即对项目由可行性研究、需求规格、系统设计、测试验证和系统上线等各阶段对企业架构资产的遵从审查。另一方面是架构相关过程的管控,要求项目建设或改造过程中的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变更和系统架构改造使用统一的设计语言、流程表单、文档模板和设计流程。 应用到项目群管理,主要是将企业架构治理在项目管控的应用与项目群的各管控要素进行融合,发挥企业架构治理在架构上的能力优势以及项目群管理在项目过程管控上的能力优势,为统一的企业战略和业务战略服务。结合广东电网的实践经验,企业架构治理在项目群中的应用模式如下: ①在组织结构上,在项目群既有组织中融入架构治理的组织架构成为项目群管理的架构小组,在项目群既有组织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架构治理的能力要求。 ②在管理流程上,在项目群管理的需求管理、需求变更管理、质量管理流程中增加企业架构遵从的审查,实现企业架构治理流程与项目群管理流程的无缝衔接,并增加质量管理计划中的企业架构管控节点。 ③在文档标准上,在项目群管理已有的文档模板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架构使用企业架构治理相关模板的要求,将企业架构的流程表单模板和工作模板融合到项目群管理的文档标准中,实现项目群管理文档模板的架构化。 ④在绩效考核上,在项目群管理原有的绩效考核指标模型基础上,增加企业架构治理的相关考核指标,实现绩效考核的架构化。 对不同状态类型的项目,管控要点有所差异。针对新建项目,在可研、需求、设计和上线四个关键节点进行架构管控工作;针对已建在运项目,开展系统架构归集和架构评估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系统整改和系统迁移两种方案规范化信息建设;针对在建项目,在进行架构遵从性的审查后进行架构的归集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方案和计划,在完成整改后,对整改情况进行评审。 图2企业架构治理在项目群管理中的应用 (2)企业架构治理对信息化项目群管理能力的提升 企业架构治理是确保企业架构发挥作用的必然途径,应用于项目群管理中既能解决项目群管理容易出现的与企业战略结合不足、忽略项目之间的关联以及对系统架构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也能实现对信息化项目群既有管理能力的提升。 ①提升交付战略目标的能力。传统的项目群管理更多是基于项目级别的变更控制,而不是基于企业战略级别的。通过应用企业架构治理能够增加匹配企业战略的控制点,使单个项目的项目目标与企业架构相符,从而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匹配。 ②提升可重复的工具和技术的使用能力。项目群管理模式对项目在管控的同时也应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架构治理的相关标准,作为可重复使用的工具和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项目群,提升项目群管理对项目的服务能力。 ③项目群管理的组织设计和绩效改进的提升。在项目群的组织机构中,融入或培养架构设计与审查方面的人才,提升项目群管理组织对企业架构落地的能力,实现项目群管理整体绩效的提升。 ④提升项目群管理提高利润率的能力。架构治理能够避免应用重复建设、信息孤岛、项目之间缺少协同等问题,降低IT投资和运营成本以及信息化建设风险,实现IT系统的灵活性和互操作性,以更快地响应业务需求,增强组织的外部认可。 四、结语 文章在分析企业架构理论和电网企业的企业架构治理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架构治理与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的融合思路,并结合电网公司的实际情况,指明了企业架构治理应用于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的模式以及企业架构治理对信息化项目群管理能力的提升,适用于省级电网公司企业架构治理与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的融合建设。 项目群管理论文:项目群管理理论综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逐渐出现了项目群工程,大型项目呈现出项目群的特性,项目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传统项目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孤立地考虑单个项目,使得项目群管理越来越重要。而面对日益出现的项目群工程,传统项目管理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从事项目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和管理者把目光投向如何对项目管理集成化,如何对多项目进行管理。由此,项目群管理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单项目管理的方法被提出。项目群管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公司资源、协同运作,尽可能产生多项目的协同经济效益。 关键词:项目群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 企业战略 1 项目群管理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变化的环境下,组织要想取得长期生存和发展,需要设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组织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制定的具体目标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够实现,项目以它所具有的面向目标、面向对象、独特性、临时性等特点,成为了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载体。然而,一方面由于组织缺乏战略或者战略模糊,另一方面,组织规模的越来越大,并行运作的项目越来越多,组织往往忽视项目的战略性问题,从而在现代组织中出现项目管理与组织发展的总体战略脱节的问题。因此,要想使竞争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组织就必须将项目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项目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项目群管理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理论和工具。项目群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和项目群的共同目标,应用知识、技能、技术、方法和工具,对项目群进行协同管理。 2 项目管理、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 项目群管理或者项目集管理(Programme management)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作为项目概念的延伸,其含义尚未得到一致的认识。PMBOK 2008中,项目群被定义为一组相互关联且被协调管理的项目,而项目群管理是指对项目群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以实现项目群的战略目标和利益。目前项目群管理的类型有:面向约束型、面向客户型、面向产品型和面向战略型。 项目管理、项目组合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相互联系,又各具特征。一方面,项目群管理和项目管理,从定义上,项目群管理是为了实现多个项目整体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而对一组项目进行的统一协调管理。而单个项目管理则是为了交付某个特定产品以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另一方面,项目群管理和项目组合管理,项目群管理要求项目之间必须具有关联性,通过协调管理使项目形成协同关系,但项目组合管理对项目间的关系并没有严格要求。因此,项目群管理不同于项目组合管理,它重点关注项目间的依赖关系,并找到管理这些依赖关系的最佳方法。而项目组合管理关注的是通过审核项目和项目集来确定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确保对项目组合的管理与组织战略一致。但是,项目群管理和项目组合管理又有一定交叉性,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其管理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协调和管理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最佳项目组合。 3 企业战略和项目群管理 随着项目和多项目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逐渐深入,项目群工程已成为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管理好这些项目群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传统意义上,衡量一个项目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按时、在预算内和规定的标准内完成项目”,而这些用来衡量一个项目群工程是否成功则远远不够。在项目群管理中,企业关注的不仅是单个项目对企业战略的贡献,还包括整个项目群工程产生的整体效益,如果单个项目按时在预算范围内并且符合个项具体要求的完成了,但没有能够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或项目群的整体目标不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也不能认为这个项目成功。由于战略是组织项目选择构建项目群、企业项目群中各项目的资源分配的基础,因此项目群的管理过程中始终要把企业战略摆在首位。项目群管理中,无论从项目群选择,资源分配、项目协调还是项目评价,始终围绕着组织战略这个根本目标来进行,所以组织战略是项目群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项目群是企业战略和项目之间的一个桥梁,项目群可以随着战略和项目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4 项目群管理生命周期 项目群管理生命周期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①项目群识别和定义。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群进行定义并制定其目标,同时其目标要符合组织的战略目标。只有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项目群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②项目群计划。此阶段主要是对项目群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化,包括进度安排等。 ③项目群实施。此阶段就是对前面设定的计划进行具体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计划进度开展各项工作。 ④项目群收尾。这个阶段不仅包含项目群的验收和项目群的运行,而且包含项目群运行后的评价,以便对整个项目群的工作进行总结,从而使项目群经理更好地管理以后的工作。 借助于项目群管理生命周期,项目群经理可以更好地控制和协调项目群,从而提高其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使其达到组织预期的目标。 5 项目群管理在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局限性 项目群管理通过在不同类型、不同经营领域的项目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资源,将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项目群管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受到了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如何处理项目群经理和项目经理之间的关系。PMBOK 2008中,项目经理是执行组织委派其实现项目目标的个人,而项目群经理负责统筹管理一组相关的项目,从而取得单个项目管理所无法实现的收益和控制。项目经理与项目群经理密切合作,以实现项目目标,并确保项目计划符合所在项目群的整体计划。 第二,如何使企业战略和单个项目目标相匹配。企业战略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而项目群管理的目标一旦设定就不再改变了,这就限制了项目群管理的灵活性。 第三,如何处理因抢占资源而导致项目之间出现的竞争。因为资源有限,在某一时间内,可能出现多个项目对某一资源的过渡需求而对另一资源闲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项目之间因抢占资源而产生的必须按照优先次序使用资源的情况成为了整个项目群成功的关键。 6 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项目群管理的概念、生命周期以及它与企业战略的关系等,项目群管理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随着经济社会和项目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群工程必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项目群管理也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项目群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间的依赖关系复杂,同时也受到有限资源的约束,由此便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确定项目间的优先级关系和权重?第二,如何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资源在项目间的合理分配?这些都是未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内容。在今后的项目群管理中,项目的选择、资源的分配、项目群管理的组织、支持机构PMO的管理、风险管理、HR管理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以形成一套成熟的项目群管理体系。在未来成熟的项目管理组织中,项目管理会处于一个由项目群管理和项目组合管理所治理的更广阔的组织环境中,管理好整个项目群和单个项目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因此,项目群管理将会是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项目群管理论文:试论群体别墅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 摘要:完善群体别墅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对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开发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群体别墅工程;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管理 完善群体别墅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对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开发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开发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项目开发初期的成本管理缺乏足够认识和控制 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开发初期包含项目的投资决策以及规划设计两大方面是整个项目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费用占据项目总费用的比率并不高,一般不会超过 3%,但这个阶段对整体成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甚至会影响整个项目的 90%的成本。 项目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资源是否能实现优化配置并获得最大效益。 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更是成本控制的龙头。 通过确定合理投资并科学勘察设计,将工程项目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有机结合,实现投资的效益化和工程设计的全面化。 当前我国很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对工程项目缺乏经济和技术的综合分析,这些企业本身缺乏专业的房地产专业人才, 设计人员只关注项目质量,对项目的总体造价并不关心,这就导致企业的设计方案缺乏经济性。 另外工程设计清单中还存在工程量的错算甚至漏算情况, 既难保证工程质量又使项目成本难以有效控制。 2、项目组织管理涣散,成本管理很难有效实施 当前在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 为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很多企业都会对工程进行拆分实行分包或转包。 这种开发方式在项目建设初期的问题并不明显, 越到项目实施后期,各分包单位之间、分包单位与总承包单位之间以及承包单位和开发企业之间在项目的配合以及对接上的矛盾将会日渐突出,这些矛盾都成为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开发后期管理的难点问题。 由于参建单位众多,交叉作业项目多,各单位的进、退场时间就有所不同,开发公司要与各专业工程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单位签立施工合同。 由于招标工程中的要求不够完善、监管不够到位,签订的合同不够严密,很多施工企业都只考虑自身利益,相互间合作意识差,工期拖延情况时有发生,管理上也比较混乱,企业很难对项目成本做好控制。 3、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开发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缺乏 群体别墅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即项目从评估创意到建设,最终至项目竣工交付和售后服务等所涉及到的全部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会涉及到企业的资金流动,因此成本管理控制必须贯穿整个寿命周期,立足各环节,以系统的全局发展观来对项目进行控制。当前很多房地产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只侧重于施工建设阶段,对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则关注较少,对群体别墅工程项目的拆除和竣工等阶段的成本管理不到位。 4、成本管理方式落后,管理难度大 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企业在房产项目中成本预测方式和方法滞后, 并未依据国际的一些通行做法在项目投标前就完成并细化项目的各项成本预算。一些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在投标阶段只计算投标价格, 没有将计划成本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具体项目以及各实施环节,没有具体的管理目标。 二、群体别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完善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环境复杂,随着政府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完善群体别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着手实施: 1、项目决策阶段成本管理完善措施 项目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可以从项目的定位选择以及规划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方面,需要对群体别墅工程项目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其各类经济指标。 当前一些群体别墅工程项目定位不当,在功能设置上不合理,导致投资成本高而收益低,远远背离投资初衷。搞好市场预测并确定合理的开发建设标准和消费目的市场,并确定建筑项目的特点、价格水平、经营策略以及开发计划等,再拟定项目的具体投资规模、项目成本和投资收益等指标,尽量降低项目投入;另一方面,需要优化群体别墅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与项目品质息息相关。一个高品质的项目需要具备高质量、优景观、美环境,花园式的宜居社区是很多项目设计时追求的目标。 项目要做好规划设计就需要充分结合地域特色以及民众的居住特点,尽量设计并创新出更多产品。 2、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完善措施 房地产设计阶段是指在做出项目的投资决策后,经过房地产企业与收托单位共同确定的项目具体设计成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的方向与概念设计、项目的整体设计、布局设计、工程量设计、具体施工图设计以及费用耗费估算等多个方面。项目的设计阶段是项目整体成本控制管理的关键,此阶段费用虽然在总建筑安装费用中所占比率不大,但对工程的整体造价却是影响深远。项目设计总体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体建设费用高低以及建设工期长短,更决定着各类资源的投入多少。科学的设计能有效降低项目工程造价,因此房地产企业迫切需要走出重技术、轻经济合理性、设计标准改变随意性等误区。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完善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推行设计招标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合作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要积极推行建筑方案和经济方案相结合的项目设计招标方法,将项目的围护、绿化等配套设施的设计融合进主体项目进行统一招标,通过对竞标企业进行系统的、 有组织的专业评比后选择出最优的设计单位,以达到既优化项目又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第二,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完善设计经济责任制,有效控制项目造价。设计人员需要熟悉掌握工程项目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和建筑材料预算价格,根据项目的投资估算对项目成本进行概算和初步设计,最后在此初步设计基础上设计项目的整体概算和施工设计。 在对投资资源的使用中,必须秉承质量与效益双赢的原则,设计一旦确定后就要进行严格控制。;第三,强化法律意识,运用合同控制造价。 3、在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作为招投标工作的延伸, 这也是资金投入的最大阶段。 施工阶段作为施工合同履行落实的阶段, 加强施工控制的过程就是履约的过程。 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为: (1)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作为业主方造价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前把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项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从使用功能、经济美观等角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投资失控;另外,对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及时提出反索赔,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做好月度工程进度款审核,避免投资失控。 (2)从技术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技术措施是项目投资实施的必要保证, 广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办法等等,想方设法在技术上实施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因为直接费的高低影响到间接费的高低,所以选用新工艺和新材料,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工期的有力保证。 (3)从经济措施上展开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 严格控制管理现场经费,合理使用广告策划费、销售费等,减少销售成本,最大限度降低静态投资。 另外,加强材料的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及损耗。 4、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竣工后与建设单位办理结算手续,尽早结回工程款,有利于偿还债务和资金回笼,这也是项目成本过程控制的目的。 这样一来,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运营成本获得相应利润,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最终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根据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法规、合同预算及费用定额、竣工资料,对送审的竣工决算进行核实工程量,落实联系单签证费用,使审核后的结算真正体现工程实际造价。 三 总结 重视对群体别墅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使房地产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项目群管理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项目群集成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一型房地产企业,企业的项目一般规模都比较大。现代房地产企业的项目朝着大规模、投资多、建设时间长、影响大的方向发展。项目群的概念也逐渐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做好项目群的管理是房地产企业项目成功的关键一步。本文就项目群管理,分析房地产企业项目群集成管理模式。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群;集成管理模式 在工程的开发、设计、施工、竣工结算中运用工程项目管理可以使得工程在一定的秩序下进行,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从工程监理到工程项目管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而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的项目开始朝着规模大、投资高、参建的单位多等方向发展。而且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的项目又承载着一定的风险,项目规模的扩大和各种技术的复杂因素又增加了风险,这使得房地产的项目管理越来越复杂,项目群集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当前形势下房地产企业需要重点思考的地方。 一、项目群管理概述 项目群,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有一些内在的联系,这些项目在单独管理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益和目标,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统一协调管理时就可以获取预期的效益和目标。项目群中的项目需要共享组织的资源,需要进行项目之间的资源调配。项目群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复杂性,项目群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各个项目之间相互重叠,非常复杂。第二,不确定因素多。由于工期较长,这样使得项目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发生极大地变动,涉及的层面广又使得项目的风险加大,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第三,工作内容可量化。项目群虽然内容纷繁复杂,但是基本上都是一步步进行下来的可以量化的工作,可以对项目群的进展进行跟踪和评价。 项目群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而对一组项目(项目群)进行的统一协调管理。项目群管理需要运用知识和资源,来界定、计划、执行和汇总客户复杂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群管理是站在一个较高的立场上进行的,是一种协同管理的方法。项目群的管理是基于相同的目标进行的,是各个子项目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下进行的。 比如说,某大型房地产企业在全国的不同省份同时都有建设项目,对这些项目的管理需要按照各个省份当地的情况来进行,而由于地域范围广,无法实现强大有力的管理,这样很容易造成管理信息的滞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那么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些项目内在的共性将项目联系成一个整体,实现项目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综合管理,然后再在各个小项目上进行具体的管理。项目群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容,需要从很多方面来进行规划创新,建立合理的信息共享系统,促进信息的交流,促进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房地产项目群集成管理的层次分析 项目群的集成管理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管理集成运用系统化的思想,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使系统各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系统为对象综合性地解决管理系统问题。房地产项目群的集成管理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横向管理,一个是纵向管理,这是根据项目群内在联系方式的不同而带来的,需要企业根据具体的项目群和企业想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来确定集成管理的方式。 1、横向管理 房地产行业的项目群的横向管理指的是在一个大型的房地产项目中,将这个项目视为总项目,然后这个项目的总承包商就是主要的管理人员,总承包商会根据项目的特点对项目进行分割,将不同的子项目分割给其他的很多承包商,也就是所谓的分包,那么这每一个分包就可以视为子项目,这些项目有机组成一个整体,各自发挥着作用。不同的子项目要对总承包商负责,这是一个项目群,大家在资源共享的环境下协调工作,各自完成各自的工作,从整体上进行集成管理,就是要实现整体上每个项目的优化,最终实现整体项目的目标和效益。而如何将这些子项目集成最终促进项目群整体目标的实现,是集成管理中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是需要根据项目的内在机制和特点来分析的。 2、纵向管理 纵向管理表现为一个大型的房地产项目中内在的集成,是根据内部机制而形成的集成,将内在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方式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一个部分都在一定的机制下形成前后贯通、相互关联的模式。这种方式就是在整体上实现各个项目的最优化设计,让项目的投资者对项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能够对项目实现实时的监督,让项目内部信息实现共享,实现上行下效,促进建设施工的保质保量完成。 三、项目群集成管理实现模式分析 项目群集成管理中首先要注意三个维度的集成管理,也就是全生命周期的集成、管理要素的集成和管理组织的集成。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就是根据各个子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从项目的开发设计到最后的竣工结算,每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素的集成就是说对于可能会影响项目进程的要素如:工期、费用、采购、人力资源、信息交流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做好全局优化处理。第三,管理组织的集成就是将项目群中所有出现的管理者连成一个整体,实现他们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挖掘每一个管理者的潜力,实现整体项目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1、“6S”模式 所谓的“6S”模式就是基于6个分解体系而形成的集成管理模式:EPS(企业项目分解体系)、WBS(项目群下工作分解体系)、RBS(项目群资源分解体系)、OBS(组织责任分解体系)、CBS(项目群费用分解体系)、KMS(项目群知识管理体系)。这六个分解体系根据项目的特点,将项目中的一些内在的东西分解出来进行集成管理,每个分解体系之间都是相互配合的,相互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这几个分解体系之间又是相互顺承的关系,首先是企业根据具体的项目群做好EPS,然后在进行WBS,进行工作分解之后就是资源的分解,总之互相之间是顺承的同时又是相交的,相互联系紧密。在6S模式下,企业的项目群就是在整体的目标上再进行各个子项目的集成,各个环节的集成,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 2、信息网络模式 在房地产项目群的管理中,信息资源的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各自都是分离的,这样导致了各个管理者之间、各个环节之间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家之间没有信息的交流沟通,这样就导致了信息的滞后和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在项目群集成管理下,根据内在的联系,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每一个人的活动都纳入到信息网络之中,通过信息网络可以获取项目的进程的各方面情况,可以实现大家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工作的高效进行。 四、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快,而市场竞争力也是越来越大,而目前大型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使得房地产企业在项目管理中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为了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降本增效,必须对项目进行项目群的集成管理,在整体上系统的把握项目群,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对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是建筑、房地产、水利等行业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项目群管理论文:海洋工程群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快速发展,海洋工程行业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海上油气田的大量开发,导致项目数量急剧增加,但项目管理人才确一时间未能跟上步伐,此时就需要采取一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群项目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更高效的发挥出人才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项目多管理人员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海洋工程行业管理现状及模式的浅析,为从事于海洋工程行业群项目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工程群项目组织模式战略 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已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效益的经济时代。而项目管理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所以,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最新分支,无论在研究和在应用方面都正在迅速发展。而在面临单一战线不能满足需求而需要多条战线同时拉开时,项目群管理模式自然责无旁贷的担负起这个重任。 现状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油气资源供应不足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为提高对油气资源的占有量,海洋油气的开发已经成为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海洋石油工程行业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量,需要克服工作量大、工期短、资源短缺、天气恶劣、协同作业能力要求高等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有效的群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式是保障多个项目能够有机的协调与配合的必然模式。 模式介绍 工程项目组织要求其成员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任务,因此,所建立的组织机构应当是有柔韧性的、适应任务要求的组织。组织中的成员具备多种技能,能够在必要时从一种工作轻而易举地转到另一种工作。 依据国际项目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针对公司业务领域逐步扩大,项目数量逐年增多,项目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项目特点分作业区块组合群项目组织形式,实行群项目总经理负责制,在群项目基础上实行专业化项目管理。 群项目组织机构特点 集中项目人员综合使用,节省项目管理资源,专业协调、计划、费用、秘书一套人马服务于多个分项目。 根据项目特点,从设计方案、施工工艺统筹考虑,利于标准化及设备材料采办。 按照专业划分,利于逐步培养专业化项目管理队伍。 群项目组织机构的原则 按照项目所属海域、结合在建项目情况,分区块将多个项目集合成群项目组。 按照项目类型将相近及业务关联的项目并入临近区块群项目组。 结合项目对应业主情况,适当组成群项目组。 群项目基本管理关系 群项目实行项目总经理负责制,项目总经理接受公司总裁任命。 群项目总经理按照合同分别与相关业主沟通,是执行群项目经济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 群项目组下设分项目组,分项目经理由项目管理中心任命,具体负责个体项目的施工管理协调,向项目总经理报告工作。 具体做法 工程群项目组织机构是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中的职位结构设置以及设置的结果。项目群组织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成立,而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项目组织成员之间的通力配合。 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管理计划是项目群管理计划的一个从属部分,项目总经理接受任命后,应根据合同要求并结合项目实际,编制完成项目管理策略性文件,针对项目人员配备管,描述何时及以何种方式获得项目成员。 项目团队组建 毫无疑问,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包括资金、技术和设备等等。这些因素当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居于主动地位的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一个有效的项目团队是项目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时间表 人员配备管理计划说明项目对各个或各组团队成员的时间安排要求,以及招募活动何时开始。 成员复员安排 确定团队成员的复员方法和时间,对项目、团队成员都有益。在最佳时间,将团队成员撤离项目,可消除工作职责已经完成人员的费用支出,并降低成本。 培训需求 如果预期分派的员工不具有所要求的技能和能力,则可作为项目的组成部分制定一份培训计划。计划也可包括如何协助团队成员获取对项目有益的证书等各种方法。 改进空间 在项目一开始的时候,项目总经理就应该详细说明项目的目标以及项目工作范围、质量标准、预算、进度计划。项目团队建设除了需要项目领导班子的努力外,项目团队成员的努力付出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相信其他成员都能按时按质完成各自的任务而不影响其他成员的工作。尊重团队的所有成员,把项目成功看得比个人获取更重要。总之,团队中没有自我的概念,也没有个人的成败,如果项目成功了,那么人人都是赢家。 结束语 项目群管理需要基于项目管理视角构建组织群管理,完成业务、管理、信息流程的整合,为项目管理构建一个从单项目级到集团级的预期环境。在群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条件的变化,项目的进展可能会偏离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对各项目间的利害关系加以分析,通过组织手段对其进行调整或纠偏。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归根结底是面对现实与未来不断做出各种决策,使组织的各部分都可以不断地运行下去,直到取得满意的成果。 项目群管理论文:谈谈建设工程项目群管理 摘要:建筑企业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式管理组织。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多项目同期运作是现代大型建筑企业经营中的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已经意识到工程项目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关系,企业的决策与管理层会把他们首要关注的方向转向如何通过项目的实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而项目群管理通过对项目群中的所有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能最优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最大化商业利益,因而将成为今后项目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项目群管理 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持续发展。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建设工程项目以大型、复杂、群组的“巨项目”形态出现。表现为投资多,周期长,范围广(主要指地域范围),影响大。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大型项目,如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工程等,都包含很多个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另一方面,国内建筑企业的改革正在向施工设计总承包和专业总承包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由现行的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的企业转变,管理出效益是所有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企业为了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往往需要同时建设多个不同的单项目,不仅每个项目都要保证成本、进度和质量等目标的实现,而且每个项目完成后还要能达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由于这些项目往往在人员、资金、物资材料、时间以及技术管理等关键资源利用上存在着各种关联与冲突,一旦管理不善,多个同时实施的项目就会陷入一种混乱、低效的状态。如何面对这种局面,让企业从多项目管理的困境中找到出路,成为了项目管理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工程项目群成为了急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什么是项目群和项目群管理 1.项目群 国内外对项目群有多种定义。文献[1]认为项目群是一组相互关联并需要进行协调管理的项目;文献[2]认为项目群是以协调管理或集成战略层面的报告为目的而进行的项目组合;文献[3]指出项目群是对项目以协调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对相关项目的结构和过程进行组织,以获得比单个项目管理更大的整体利益;文献[4]提出项目群是通过对项目组合协调管理、改变组织以获得战略意义。 虽然这些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包含项目群的3个特征:多项目并行实施、统一战略目标、统筹分配资源。 (1)多项目并行实施 指有由多个项目组成,这些项目同时发生或部分搭接。这些项目相互间存在这一定的联系,如资源利用,风险组合等,并具有相同的目标。一个项目的实施可以对其他或者整个项目群造成影响。 (2)符合企业的既定战略 指项目群的构建及项目的选择是建立在企业的既定战略上。各组成项目在整体上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都为整体目标服务。 (3)统筹配置资源 指项目群范围内系统化地合理安排资源。由于目标的同一性,多个项目可能同时使用同一资源,或同一资源供若干个不同项目调用。这就需要在单个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从项目群系统角度出发,在不同项目之间合理调配资源。 总之,项目群就是对现有的和将开展的一些项目进行集群的一种组织框架,这些项目基于组织的战略建立共同的目标体系,以适应组织内部、外部环境的方式相互关联,最终创造出超出集群个体项目综合的价值[5]。项目群经过协调统一管理以便获取单独管理时无法取得的效益。项目群中的项目需要共享组织的资源,需要进行项目之间的资源调配。 2.项目群管理 大型复杂的项目管理、多项目管理和远程项目管理是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的三个发展方向[6]。项目群管理(Program Management)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而对一组项目(项目群)进行的统一协调管理。项目群管理需要运用知识和资源来界定、计划、执行和汇总复杂项目的各个方面[7]。 同项目管理相比,项目群管理是为了实现项目群的战略目标与利益,而对一组项目进行的统一协调管理[8]。项目群管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单个项目上进行日常性的项目管理,项目群管理是对多个项目进行的总体控制和协调。单项目管理与项目群管理的区别见下表。 单项目管理与项目群管理的比较 单项目管理 项目群管理 管理目标 项目完成交付 企业战略目标 管理方式 自下而上,单一性、战术性的 自上而下,层次性、战略性 管理范围 单个项目 执行或拟执行的所有项目 管理周期 短期,从项目启动到项目结束 长期存在 管理决策层次 项目经理/项目部 高层管理者/企业决策层 重要管理者 项目发起人 项目经理 项目客户 企业高层管理者 财务经理 企业最终股东 管理内容 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 根据战略目标进行项目组合范围定义,构建选择和动态组合管理 二、工程项目群管理 工程项目群管理是项目群管理理论在建设工程项目领域上的应用,是对现有和将开展的一系列工程项目进行集群的一种管理框架。这一系列项目基于总体战略建立共同的目标体系,利用项目间的项目关系,以适应整个工程项目组织内部、外部环境的方式相互关联,最终创造超出集群个体工程项目总和的效益。对于大型工程项目和多项目的情形,建立起基于整个战略与资源的多个工程项目群,各个工程项目群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同时项目群以一两个核心工程项目为中心,集合一些存在资源、技术、结果及效益相关的项目,构成多种类型的工程项目集合,从而奠定实现整个战略目标的基础。而工程项目群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总体战略和项目群的共同目标,应用知识、技能、技术、方法和工具,对工程项目群进行协同管理。使一系列工程项目管理变得更高效、更合理、更科学[9]。 工程项目群管理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群定义、工程项目群构建选择评价和项目群管理实施三个方面。 项目群定义是项目群启动的第一个步骤,它把项目与组织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工程项目群定义是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对拟组建的工程项目群的范围、产出成果、功能和目标进行界定。项目群定义要解决的问题有:项目群的目标、范围、输出、风险。项目群目标是指需要通过项目群实现的某个组织的特定任务,这个目标来源于该组织的战略需求。对项目群目标的说明应清晰准确,并应包含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度量标准,项目群目标主要包括进度目标、质量目标和成本目标三个方面。项目群范围是指项目群包含的所有项目、项目和项目群的边界以及项目之间的接口或联系。项目群范围的确定必须明确、具体,包括时间和空间范围要求。在项目管理中,WBS(工作分解结构)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PBS(产品分解结构)是管理者有效的范围管理手段。 工程项目群构建为了更加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多个工程项目,通过对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和对一系列工程项目的相互关系、风险等的属性的分析,将多个工程项目组合成一个或几个满足战略与约束的工程项目群,从而有利于多个项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充分、高效的利用项目之间的资源,减少组织管理之间的冲突,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工程项目群构建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9-10]: (1)单个项目或子项目的信息收集。包括单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数据、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目标效益、费用成本、人力资源需求、风险因素等。这些数据是进行项目群构建优选和后评价的主要基础和依据; (2)工程项目优选技术和方法。即如何根据企业战略和项目群的定义,确定在资源冲突时项目群组成项目实施的优先顺序,这种优选技术和方法通常包括各种数学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 (3)工程项目的选择标准。即确定选择组成项目群的准则。由于企业实施的项目不一定都适合组成项目群,因此需要制定选择标准,使根据标准选择到的“正确的项目”既要符合项目群的定义,同时还要兼顾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4)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群往往涉及大项目、多项目,其面临的外部环境比一般项目要复杂很多,从而面临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多。在工程项目群中某一个项目的风险可能影响到整个项目群的顺利实施,工程项目群风险主要包括单项目风险和项目组合风险两个方面。 工程项目群管理实施主要包括项目群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与协调,项目关键资源的调配与集成利用,各项目信息沟通管理,风险控制与管理以及项目群后评价等方面。 三、工程项目群管理的适用范围 由于组建工程项目群管理需要额外的资金、人力投入,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实行项目群管理,只有当实施项目群管理能够实现额外的效益,或者不实施项目群管理则整个项目运作会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状态时,才有必要实施项目群管理。一般来说,工程项目群管理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 (1)大型“巨项目”。主要指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实施的界面(地域、空间等)广,包含多个复杂工序和施工段的大型项目。如西气东输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等。 (2)大型群体建设项目。主要包含多个功能上相互关联,内容上相对独立的群体工程。如包含 “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在内的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工程,一共有31个比赛场馆和45个训练场馆需要同时修建,需要运用项目群管理理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资源,达到最佳规模效益。 (3)同时有多个在建项目的大型建筑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同时运作是这些企业的特点。因此建立具有相同的地域属性、资源属性、目标属性等的项目群,实施统一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整体最优。如贵阳的花果园项目、世纪城项目等。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群管理是站在企业战略层面对现行企业中所有的在建、拟建工程项目进行筛选、评估、计划、执行与控制的项目管理方式。与单个项目管理不同的是,项目群管理是在存在多个项目的前提下,针对构建的项目群,如何通过协调和分配现有资源而获取最佳项目实施组合的管理,已获得集群效益的过程。通过项目群管理平台,企业能够很方便地对多项目直接进行监控和干预,对多个项目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更好地进行资源调配。同时,多项目管理也是项目组合管理的基础,建筑企业的项目导向性非常明显,项目的成功是企业利润来源的基础,项目管理的成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另外,对建筑企业来说,同时可能有多个项目在实施,这些项目之间在资金、时间、资源方面往往存在争夺关系,项目之间的这种关系往往导致公司资源的调配方面出现激烈地争夺和冲突,恶化企业的管理环境,造成项目的失败,而通过项目群管理,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约利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这种管理局面;因此,实施项目群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群管理论文:浅析EPC总承包项目群招投标管理 摘要:在工程招标中,总承包项目群的招投标有利于设计施工的一体化管理,但是对于投标主体的资质要求就相对高很多,所以,项目群的招投标管理对于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控制非常重要。本文分析项目群招标投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恶意串通招标、暗箱操作、假招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招投标管理中资质审查力度差、标价过低等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项目群招投标的管理措施,分别从制度管理、标书管理、资质审查、政策引导等方面,加强对不正当招投标行为的遏制,科学合理的进行项目群的招投标管理,从而解决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工程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工程质量安全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标投标;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度 一.前言 项目群是指一批位于不同地域,设计标准类似,规模类似,由同一个企业不同生产部门实施的项目。项目群的管理结合了设计、施工、采购管理的多项工作,这对于我国分散管理的施工行业来说,能够同时具有项目群各项管理职能的施工企业很少,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独立经营的格局在我国持续了很长的时期。近几年来,EPC模式在我国发展迅速,项目群EPC总承包时有出现,为了做好EPC项目群总承包,首先要做好项目群招投标。但是,在实际招投标管理中,由于招投标管理不善,存在着几家施工企业共同投标、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合作投标、恶意串通招标、资质挂靠、投标单位盲目压低标价等不正常现象,扰乱了正常的招投标秩序,不利于EPC总承包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投资保证。因此,在项目群招投标管理中要加强制度管理和规范招投标流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项目群的招投标正常进行。 二.EPC项目群管理和招投标的基本理论 EPC是英文:Engineer,Procure,Construct的第一个字母缩写。EPC项目群的含义是指对整体工程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的综合管理,即工程总承包。同单一项目管理相比,项目群管理是对一组项目进行的统一协调管理。项目群管理需要运用丰富的知识和足够的资源,来界定、计划、执行和汇总客户复杂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群管理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对多个项目进行的总体控制和协调。 项目群管理理论包括集成管理、协同管理、各应用领域以及通用的管理理论,其中集成管理在项目群管理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实现项目群管理的关键。集成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项目群的集成管理包括管理要素集成、管理组织集成和全生命周期集成: (l) 管理要素集成:是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费用、范围、采购、风险、沟通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整体管理,进行的全局要素的优化。 (2) 管理组织集成:是指对参与项目管理的监理咨询、设计师、承包商、供应商和业主之间的交易关系的综合管理,管理组织集成有助于参与管理的各方沟通协调,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 (3) 全生命周期集成 :即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集成,包括设计、决策、施工和后期运营评价各个环节的整体管理。 招投标,是招标投标的简称。招标和投标都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是交易过程的两个方面。招标投标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国际惯例,是应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的作用和技术、经济的方法,有组织开展的一种择优成交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行为中,招标人事先拟定的采购的标的和要求,然后投标人按照要求条件进行平等竞争,在招投标过程中按照规定程序并组织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专家对投标人进行综合评审,从中择优选定项目的中标人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最优的货物、工程和服务。2000年1月1日《招标投标法》施行以来,对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鼓励公平竟争,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实现企业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存在的问题 在招投标管理中,由于招投标管理的制度缺陷、人为因素等原因,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和管理缺陷存在于招投标过程中,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串通招标投标。串通招投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竞标,采取的不正当手段,隐瞒自身资质缺陷,排挤其他竞争者,从而谋取利益这些串通方式的不正当竞争形式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甚至会对后期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串通招投标有几种形式: 1)投标人之间的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包括投标人联合约定抬高或压低标价;投标人约定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中标;投标人约定一人中标而由大家共同分担标的;投标人内部先私自选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竞标;投标人约定一人中标,中标后给其他投标人利益补偿等形式。 2)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的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包括招标人内定中标人;招标人向投标人泄露标底;招标人协助投标人更改标价;投标人与招标人协议回扣等补偿,定向投标等行为。 3)假招标行为:也是暗箱操作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是招标人出于利益关系已经将项目给了某个单位,但是却对外宣称公开招标,制造假象。 4)关系标行为:这种行为的形成关系来源于招投标管理不规范、评标人员素质低、政府领导权利干预、地方保护等因素。 2. 标底过低或者投标者为了中标盲目低价竞标。这主要是由于业主为了压低投资成本,设置标底过低,或者是投标者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一味的盲目低价竞标。这两种形式都会给中标者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对于中标企业来说,低价工程已无利可图,只能通过节省管理经费、提高功效或者偷工减料来达到目的,或者干脆直接转包拿取管理费,这将会给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有可能因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工程停工,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3. 投标资质审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借用他人的资质证书、挂靠其他企业、花钱买标书等形式,有些企业有很多资格证书,但是资格证书的持有人并不是本企业的职工,这些企业在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员配置上不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在投标资质上弄虚作假的行为。 4.招标中业主对工程的投入量未作详细理解,有些未尽事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对于出现的工程量增加,业主和施工方往往不能按照合理的处理办法兑现增减投资,就会导致承包商要么碍于关系不敢索赔而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损失,要么双方产生纠纷,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四.EPC总承包项目群招投标的管理策略分析 1.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普法宣传 虽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已经明确了招投标管理的相关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于对利益追求的诱惑,对于招投标中的不正常现象仍是屡禁不止,对于这些非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还不够,在证据收集和查处过程上存在很多困难。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行相关《反不正当竞争法》、《建筑法》、《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关键是把住招投标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招投标的每一项活动公开透明、公正合理,鼓励群众监督,杜绝不正当竞争。 2.进一步理顺总承包项目群招投标系统体制关系的管理 理顺工程管理方(及业主)、工程承包施工方和政府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建立正常有序的工程招投标市场的最基本要素,必须要弄清楚工程管理方(业主)的责任、工程承包施工方的责任和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的责任,并实行相互间制约关系,这就一方面要求工程总承包方,即建筑施工设计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可以积极献计献策,推动招投标管理工作的公平合理进行,并发挥群众监督职责;另一方面,业主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维护招投标工作的管理体制,充分尊重行业特点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要求,明确与施工方的权利与义务,从自身内部堵住不正当招投标行为的源头,公平招标;其次,政府管理部门要协调好业主与施工方的关系,积极有效的沟通合作,监督招投标过程和后续相关监管服务,严格遵守招投标管理法规,互相制约,共同抓好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确保招投标工作的正常进行。 3.规范招标投标程序,对总承包项目群各个环节综合管理,严格控制招标过程的公平性 总承包项目群由于牵扯的项目内容比较集中,异地施工建设,工序环节很多,包括标书中的相关项目设计、施工计划、技术人员配备、机械设备的配备等等,确保中标单位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施工经验,以及行业信用,是保证工程的施工顺利和质量安全前提。下面对总承包项目群的招投标程序管理逐一分析: 1.资格审查 资格审查内容包括:投标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亲属关系、上下属关系等,避免有些企业同时派出几个有隶属关系的单位或者亲戚关系的单位一起参与投标,从而进行串通或者操纵标价的现象;投标人的资金实力、管理经验、技术力量配置和企业信誉,对投标人内部的主要管理人员的资质证书要深入企业一一对应查实,杜绝挂靠和买证现象;企业的施工业绩审查,可以直接了解企业的综合实力。 2.标书管理 标书管理中包括:标书的制定、评标定标标准、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和标后管理八个环节: 1)标书制定时,充分考虑总承包项目群的特点,标书内容涵盖工程设计、综合施工管理和采购管理的综合内容,对于项目分项的要求及项目施工标准等详细分解,保证业主能够详尽的表达工程招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有未尽事宜在定标后再出现纠纷。 2)评标定标标准的制定要根据项目的性质,比如,一般技术性不强的民用工程,侧重点可倾向于价格竞争,对于技术性强,专业性复杂的工程项目,应倾向于投标人的技术水准、管理经验和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其次考虑价格。标准制定时同时确定标底,标的的制定中,如果标底过低,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标底过高又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要合理确定标底,以价格平抑工程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之间的平衡,。 3)在定好标书和评标标准以后,招投标单位就可以公示招标内容、标的、评标标准和投标评标时间,进行公开招标。 4)投标单位编制标书,总承包项目群的招标书应包括技术标和商务标内容,详细表述施工组织设计、机械设备投入、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进度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以及报价、资格预审资料、资信凭证资料、银行信用资料等内容,标书呈交后要进行密封管理。 5)开标前要在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督下,由招标单位主持宣布评标标准,先开技术标进行评分后再开商务标,公示标底,公开唱标,选出符合标底范围的有效标。 6)评标,评标过程是在招投标中最关键的环节,公正合理的进行评标是减少不正当竞标行为的保证,这包括评标标准的合理性、评标专家的公正性、评标程序的公开性是保证评标有效进行的基础条件,同时在评标过程中加强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招投标的合理性。 7)定标,评标的综合分数出来后要进行公示,然后根据资质审查的结果,确定最后的中标人,这也是要在监督下进行。 8)招投标完成后,业主可以继续跟进工程的设计、施工、采购等过程,并结合社会监督力量,发现企业弄虚作假的,可以采取中断履行合同、重新启动招投标管理、索赔等方式,保证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业主投资的安全性,这是落实招投标工作实施效果的服务程序。 五.结语: 总承包项目群是最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工程施工模式,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有利于工程质量的管理和综合控制。例如由发改委批复的、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作为项目法人承建和管理的的国家冷鲜肉储备库建设总承包项目群,从2008年开始,在山东德州、河南周口、四川浦江、安徽合肥等地,在全国十一个省市分两批共十一座万吨级中央直属储备肉冷库的建设施工管理,项目涉及到冷库的设计、异地施工管理与材料采购等综合内容,是一项综合技术性很强的施工项目,作为承建单位的我院在项目招投标管理中,严格按照招投标管理程序,在标书制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保证区域性的施工质量,在部门管理中坚持横向和纵向的科学分工与协调,加强施工企业与业主的沟通协调,按照合同要求执行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物料采购集中管理,对各分项内容内部采取招投标管理,整体评估效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因此,规范招投标流程,有利于总承包项目群的招投标工作的正常开展,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推动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项目群管理论文:房地产企业项目群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型房地产企业纷纷进行跨区域的多项目扩张,既而项目群管理成为了各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趋势,能否对项目群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管理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房地产企业项目群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对项目群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项目群管理 特征 难点 在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连续调控的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业已形成多个大型房地产集团逐鹿的格局。房地产集团企业为了实现既定战略目标,需要同时建设多个不同的项目,不仅每个项目要实现投资、质量和进度等要求,而且所有项目完成后才能达到企业共同的目标,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集团化规模增长。 1、房地产企业项目群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1.1房地产企业项目群管理的内涵 房地产企业项目群管理是按企业发展为项目开发设计总谱,并帮助企业从全局的需要出发,有效整合项目资源,使其在统一的平台上,协调一致地实现总体目标。项目群管理是企业层面对多个项目的管理,是企业战略的体现及细化。 房地产集团的所有项目都是围绕企业的愿景、使命及战略而展开的,项目群管理是高效地完成一系列房地产项目而使企业的愿景、使命及战略得以实现的基石。 1.2主要特点 房地产企业项目群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多项目并发、阶段性资源投入以及多专业协作。 (1)多项目并发 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和众多的投标机会,房地产企业经常会面临多项目并发的问题,如何对项目进行筛选、评估、计划、执行与控制已经成为许多房地产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单个项目管理不同的是,房地产企业经常需要在假定存在多个项目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协调和分配现有的项目资源,以期获取最佳项目实施组合。 (2)阶段性资源投入与多专业协作 房地产项目本身存在严格的专业分工和协作,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存在多专业的分工与协作,因此在房地产企业的具体项目操作过程中,存在严格的阶段划分和专业协作。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项目经常按照国家标准被划分为不同的项目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参与,因此存在阶段性资源投入的特点。从具体的生产环节看,在资源保障的情况下,既存在同一批设计人员参与到多个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又存在不同的项目阶段需要同一批设计人员参加。 2、房地产企业各发展阶段的项目管理特征 由于项目群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项目管理,因此项目群生命周期与项目生命周期类似,在这里,我们简单地将项目群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1)初创期 房地产企业在初创期主要靠项目经理个人做项目,企业项目管理基本上属于空白,在创业阶段、发展初期阶段的公司大多如此。当项目开始多起来时,企业发现单靠个人,项目无法提供客户合理的价值或由于发展起来后,不能及时补充上合适的项目经理就随便抓人来,但由于经验稚嫩,不能完成项目或项目失败开始增加,企业意识到这些问题,公司开始设立独立的岗位或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管理,此情形通常存在于发展阶段的公司,此时通常是某副总或总监负责公司所有项目,开始有一些项目管理方面的制度,通常为技术部门制度。 (2)成长期 处在成长期的房地产企业一般要进行专业化扩张,企业开始建立项目过程管理相关制度,投入相应资源进行项目过程管理,开始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知识库、建立企业定额等企业项目管理关键数据库,此阶段公司大多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是开始进入成熟期,在此阶段企业对项目的成本控制要求开始加强。 (3)成熟期 在成熟期,房地产企业进行一体化、多元化发展战略,巩固自己的市场份额。此时企业拥有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制度,组建专业的PMO来开展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知识库能满足大多数类似项目应用,企业项目成本标准化,此阶段为高级阶段,通常为成熟期企业,各个项目资源能通过企业合理进行配备,且个人影响力为最低。 3、房地产企业项目群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项目群管理虽来源于项目管理,但它无论从战略高度,还是管理范围、管理内涵、复杂性、不确定性都远远超越于项目管理。它不仅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还包括协同管理、知识管理等体现项目群管理特点的管理要素。项目群管理有自身的重点和难点。 (1)项目群的风险管理。由于项目群组织庞大且处于动态变化中而极易产生隐性风险,影响组织终极目标的完成,必须建立项目群风险集成平台,将各个单体的隐性风险转化成显性风险在组织内部共享分解。按照复杂系统理论,项目群的基本结构属于星型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容错性,一条支线差错能由其它线路弥补。项目群管理者可以通过调配资源,化解某个子项目或单元的差错,保证实现项目群的最终目标。 (2)项目群的HR管理。项目群经理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水平和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项目群经理应该注重学习型组织开放性文化的建立培养,让战略层、运作层共享知识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有效的执行力。但目前存在的项目群管理者多是从那些优秀的项目管理者中提升而来的,这些项目群管理者中绝大多数虽说担任着项目群管理的角色,但是其思想、理念、行为、态度均还处在项目管理的层次上,从而导致项目群利益的受损。因此,在提升项目管理者职位的同时,如何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能力是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项目群的协同管理。项目群管理的一个首要作用就是协调群内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但是具体下来如何协调,怎样协调才会令各个项目都满意,最终得到“1 + 1 2”的效果,这是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在项目群的管理过程中,主要按照绩效竞争的机制对待单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对绩效好的项目重点照顾,包括物资的优先供给,管理上给予尽量多的授权等。在这种情况下项目之间的协作无疑会大打折扣,从而也就降低了项目群的管理绩效和整体利益,阻碍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4、结语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会面对项目群管理问题,项目群管理必将会成为项目管理新的发展阶段。 项目群管理论文:高科技民用产品开发项目群集成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当代航空业的先进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民用产品,笔者所在单位已经发展为行业领先的集开发,研制,制造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科技公司,同时面临巨大的管理挑战:项目干系人需求管理难度高,项目研发成本和进度压力大、内部研发和外包管理并重等,整个公司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多地以“多项目和项目群管理”形态出现,而集成化管理是实现项目群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探讨高科技民品项目群的集成管理的实现。 关键词:业务模式;项目群管理;集成管理;项目管理计划与控制;分解结构(BS) 一、项目群管理(Program Management)背景 参见图1,项目群管理(Program Management)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而对一组项目进行的统一协调管理。由于大型复合型民用产品高科技公司的业务需求变化快,需要对时间,成本,风险,范围,资源,质量和收益进行协调统一的联动管理和依赖性管理,集成管理成为实现项目群管理的关键。 图1 企业多层次项目管理体系和目标 二、项目群环境下集成管理 大型高科技民品开发项目群管理必须运用系统化的思想,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使系统各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系统为对象综合性地解决管理系统问题。项目群的集成管理应该包括2个维度的集成管理:管理要素集成和全生命周期集成。 全生命周期集成指将项目实施的整个周期,从决策、设计开发、交付运营到后评价,各阶段各环节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集成为一个整体。 管理要素集成指同时对范围、工期、费用、质量、人力资源、采购、风险、沟通等多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目标和要素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考虑,以达到对项目的全局优化。 三、项目群全要素集成管理实现的模式 以上项目群集成管理的理论和基本模型为我们实现项目群的集成管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以下为笔者对集成的具体实现模式的设想——以广义网络计划技术为基础的“6 BS”模式,参见图2。 图2 基于广义网络计划技术的“6 BS”模式 1.“6 BS”介绍 (1)EPBS(Enterprise Project BREAKDOWN Structure)企业项目分解体系 企业项目分解体系(Enterprise Project Structure,简称EPBS)反映大型复合型民用产品高科技公司内所有项目的体系分解层次,是所有项目的一种组织形式。EPBS的层次结点可以代表分公司、部门、项目地点、项目类别等。而具体项目存在于EPBS结点下,一个EPBS结点可以包含多个项目。EPBS有效地保证企业目标始终受控,并为实现项目群的范围管理打好基础。 (2)WBS(Program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项目群工作分解体系 项目群工作分解体系WBS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范围的一种逐级分解的层次化体系,在项目建立以后,WBS将整体项目内容逐级分解成较小的、较易控制的管理单元或者工作包,以便于项目计划的细化与编制、责任的落实与监控。WBS根据项目的技术组成,反映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范围的把握。WBS指导作业的执行,作业可进一步细化其作业步骤直至工作包级别(通常为1人周工作量)。 (3)RBS(Program Resource Breakdown Structure)项目群资源分解体系 资源是指完成作业上的工作所需要企业的人、材、机以及其他东西。资源分解体系RBS是对企业内所有资源的一种层次化排列的组织方式,根据RBS建立的资源库有利于统计、分析和逐层汇总资源在项目群内所有项目的分配和负荷情况,为实现项目群的资源管理和平衡提供保证。 (4)CBS(Program Cost Breakdown Structure)项目群费用分解体系 CBS是根据项目管理需要依照预算或者成本核算体系建立的一种费用体系,用于对项目群的费用控制,WBS是基于项目技术的分解,由各作业的费用依照WBS层层汇总可以得到费用的汇总,但是这种汇总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对于成本核算或者合同费用体系,如图3,CBS的建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企业各好地控制项目群内各个项目的费用。 (5)KMBS(Knowledge Management Structure)项目群知识管理体系 项目群知识管理即是以知识和知识活动为中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交换及项目内部的分享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等进行管理,促进项目各参与方系统性地利用信息内容和专家知识,提高效率、技能及响应能力,以谋求在专业知识有效利用的环境中完成项目的目标,提高业主的满意度。 (6)OBS(Program Organization Breakdown Structure)组织责任分解体系 组织责任分解体系(Organization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OBS)是多项目组织管理和责任落实体系的层次化排列。OBS表达的是一个统一的责任权利体系,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清晰方便的分配管理范围和责任,而且有利于保证管理人员职责与权利保持平衡。 2.“6 BS”模式 核心运行框架 首先,复合型民用产品高科技公司的业务模式设置EPBS,在EPBS结点下建立项目。然后针对每个项目制定WBS,在WBS的指导下建作业甚至工作包。由此建立整个企业项目群和项目从宏观到微观的项目层级体系。RBS可以根据企业的资源体系来建立,往往是将内外部研发资源以及生产制造能力资源池植入企业的资源库中,并依据项目优先级给各个作业分配资源,再与工程量结合,便可生成费用。CBS分配给作业的每个资源,使之都有一个对应的CBS编码。OBS与EPBS、项目、WBS对应关联,实现责任分配、范围和权限控制。由KBS建立的企业知识库全面支持整个体系。由此也构成了项目群集成集成管理的基本框架。 3.广义网络计划技术 图3 以进度为主线的集成 如图3,利用广义的网络计划技术编制的进度计划,融入“6 BS”结构,是工作协调的基础,进度计划确定相关项目管理流程的起点与终点时间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业务、各项目组与进度计划结合构成动态的、环环相扣的集成系统。 四、6 BS架构下集成各项业务管理实现 为使6 BS模型成为可操作的范式,不同专业或职能部门的管理业务必须与之建立良好的集成关系。如下图所示,EPBS、项目、OBS、WBS形成项目群集成管理架构,它们与以作业工序为基础的广义网络计划技术共同构成6 BS模型的核心。从质量、进度、费用等管理要素角度对项目群/项目的分解与EPBS、项目、OBS、WBS关联对应,甚至到最底层的工作包级。这样在兼顾各专业管理需求前提下,实现在主框架下的集成,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支持决策。下面详细说明最核心的进度成本量费集成和质量集成。 图4 6 BS与各项业务集成模式 五、结束语 大型高科技复合型公司的业务发展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已经要求管理层不再满足于过去以单个项目,单个任务为管理对象的交付和运营模式,需要转型到以企业收益和企业战略目标可持续性实现的角度,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借鉴先进管理思想,不断创新,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得以永续经营,从这个角度上说,项目是企业战略实施最重要的工具,而项目管理能力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所必备的能力。 项目群管理论文:多项目群协同管理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建筑企业项目数目的不断增加,传统单一项目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多项目群协同管理能力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体现。传统的单一项目管理侧重于单个项目的效益,而无法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对多个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可能由于资源过于紧张而无法有效地开展项目实施。在分析了多项目群协同管理的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建筑企业的特点,从层次和组织结构、计划分级管理、资源的动态配置和绩效评估四个方面讨论了多项目群协同管理体系来改善现有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多项目群;工程项目管理;协同管理 一、引言 多项目群协同工程管理是近几十年来工程界的关注重点,也是整个社会的重要命题,涉及管控下的多个项目工程管理中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管理问题,同时涉及各工程领域和各工程专业以及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随着房地产单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跨区域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也不断增加,而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建筑企业有不同的背景和历史,不同区域的项目通常拥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对于多项目协同管理来说,无论是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还是历史遗留问题上,都对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有重要影响。多项目群的系统工程管理的重点不再仅仅是项目的质量、费用和进度,而且要关注工程的目标、对象、流程和技术等全部要素在多项目的维度上的整合管理,从而实现多个项目工程的优化协同管理。 目前我国的工程界仍然集中于单个工程的建设管理问题的研究,而忽视了多个工程各个阶段的管理,对多个工程的协同管理的基本规律的理解依然不够深刻,例如对于多项目工程的质量稳定性的保证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甚至缺乏广泛的认识,因而导致了多个项目群管理过程中的不理性和不科学,甚至相对盲目的工程管理和执行行为。所有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多项目群协同管理体系的研究[1]。 本文在对传统项目工程管理的局限性和多项目群协同管理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多项目群协同管理的层次和组织结构、多项目群项目计划分级管理、多项目群资源的动态配置管理和多项目群协同管理绩效评估四个方面分析了多项目群协同管理体系构建。 二、传统单项目工程管理的局限性 传统单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主要集中关注于单个项目在技术是否可行以及能否盈利,因此当建筑企业存在多个项目需求的时候,使用传统的单项目工程管理无法有效地捕捉各个项目进展和施工期间资源使用方面的互相影响。所以,对于拥有多个项目需求的起来来说,单纯通过传统的单项目工程管理理论和技术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并无法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 在传统单项目工程管理中各种资源专属于特定的一个项目,因此其资源是不可调度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项目进度计划的安排,但是当多个项目同时开展的过程时,它无法捕捉不同项目之间可能存在资源使用方面的冲突,并且无法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进而严重降低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多个项目的整体项目进度。随着工程项目的需求的持续增加,同时开展多个项目是各个建筑企业的长足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单项目工程管理中的资源不可调度性管理严重影响着建筑企业的长足发展战略。 随着建筑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存在工程项目数目的增加,工程项目的规模也将不断扩扎,而这必将涉及更多的管理人员。然后,传统的单项目工程管理中项目的各种信息相对封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项目之间和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无法有效地实现项目知识和资源的管理,因此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却又降低了项目管理的效率。这就致使多项目群的需求分析变得更模糊、项目资源不足以及项目计划无法有效控制,同时管理人员的内部也存在潜在的各种矛盾。 传统单项目工程管理以特定的单一项目为核心开展项目工程管理,以单一项目的资源使用效率和工程进度为优化目标,而无法全面集中的统筹整个建筑企业多个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单项目工程管理缺乏多个项目之间交流、沟通和理解,无法满足多个项目管理的文化,并且也不能为提供清晰准确的多项目发展的战略目标。换言之,传统的单项目工程管理已经无法满足项目数目急剧增加的实际项目管理需求。 三、多项目群协同工程管理的概念 项目群是指通过相互关联的多个项目构成的一个整体,而多项目群协同管理时对项目群中的所有项目的多个参与方(投资、建设、管理、施工等各方)、多个阶段(规划、审批、招投标、施工、分包、验收、运营等)、多个管理要素(人、财、物、技术、资料等)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项目群协同管理不仅有利于各个项目和具体目标的实现,而又有利于整体项目群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多项目群的概念包含了两层涵义:首先,多项目群也是项目群。从两者的概念对比可以看到,两者都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对这个整体进行管理都能起到相似的作用;其次,多项目群又不是简单的项目群。正由于多项目群是由多个项目群组成的。而每个项目群又包含着多个项目。甚至是项目群。因此多项目群中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通常是层次结构,此时的多项目群也可以称之为多阶项目群。如表1所示,给出了项目群、项目的区别和关系。 表 1 项目群、项目的区别和关系 与单一项目管理不同,多项目协同管理侧重于信息的共享和理解,并且有助于建筑企业的高层确定详细具体的长期发展目标。同时,多项目协同管理实现了项目和项目群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大量项目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效地满足整个建筑企业的长期目标。项目群中的各个项目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甚至包含特定群范围之外的相关工作的部分,这有助于对整个建筑企业的各个项目的信息的挖掘,从而针对特定的目标通过综合的协调调度实现最大收益[2]。与传统单项目工程管理相比,多项目群协同管理的主要优势包括: (1)多项目协同管理的过程中侧重于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孤岛。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的效率将不断增加,从而可以将更多的项目整合到统一的多项目协同管理系统中,消除不同项目应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沟通的状况。知识的共享也有助于对整个建筑企业的相关项目的信息和数据统计,从而为建筑企业相关领导的各种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各个项目相关信息的利用率和整体的工作效率。 (2)通过对各种各样的相关项目的统一管理,有助于整个建筑企业长远目标的制定。多项目群协同管理与整个建筑企业的战略性目标和长远规划息息相关。对于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基于多项目群协同管理也有利于由建筑企业高层和不同地域的各个项目群中的各个项目之间信息交互。从而以分层的形式实现建筑企业高层目标和具体项目之间紧密耦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单一项目管理之中项目经理的管理方面的一些困难,将具体的各个项目的项目经理与整个建筑企业的长远规划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与项目的效果相关联。 (3)多项目群协同工程管理通过将建筑企业的长期目标与整个社会和大环境紧密结合,可以实现项目相关的多个方面的优化,而不仅仅侧重于建筑企业的财政收入,而是可以将建筑企业的自身财务效益与整个社会的效益相结合。通过协同工程管理可以更加科学对多个项目的开展进行评估,进而为与建筑企业中各个项目相关的方面进行协同优化提供基础。
实体经济论文:美国金融海啸的实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 【摘要】本文从美国 金融 海啸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这场金融海啸的实质是虚拟 经济 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最后探讨了金融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海啸;金融工具;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一、美国金融海啸的形成与实质 美国当前的金融海啸,始于2006年出现、2007年2月首次披露的次级贷款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疯狂追求高额利润的资本主义的痼疾,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无限制地运用杠杆化,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过分膨胀,最终致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调,这是此场金融海啸的实质。 美国的多数居民一贯超前消费、寅吃卯粮。因此在美国,向银行抵押贷款、 贷款买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原本只有收入可观且稳定的居民才可以贷款,但10年前,美国房市一片大好,在正常的房贷得到满足以后,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利息收入,扩大消费群体,又再次降低贷款的条件,扩大贷款的范围,向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和收入不稳定的一族发放抵押贷款。为使次级贷款者有能力还款,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零首付、利率优惠(前期固定利率,后期浮动利率或是提供一定的低利率优惠期)等。贷款公司成功开拓了次级贷款市场,但因为次贷风险较高,于是找来投行(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等)分担风险。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一再降息,致使房贷资金充裕,购房需求愈增,房价上涨,房地产升值。持有房产者对其房产增值部分,再次申请增加抵押贷款,这部分涨价增值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信用等级低,与之相对称,金融机构也就提高它的风险收益的预期,提高它的利息率。其利率曾高达10%—12%,比普通抵押贷款利率高一倍。投资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了增加、扩充它的资金来源,运用杠杆化的原理,再引入资产证券化,运用新产品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其本质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由于cdo是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风险较高,很多投资者不敢问津,于是将cdo分成优先cdo与普通cdo。发生债务危机时,优先cdo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相对于普通cdo而言,优先cdo风险较小,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普通cdo则风险更大,主要销售给偏好风险的对冲基金。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使得以次贷为基础的优先cdo与普通cdo均市场红火,对冲基金除按照协议从投行处购买普通cdo,更将普通cdo抵押给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普通cdo的购买力度。而投行为了分得利益,又从对冲基金处回购普通cdo,同时投行开发出信用违约交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即在cdo中取出部分资金到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提高cdo的信用评级,将次贷的资本链进一步拉长,也使得风险级数进一步提高。 由于房价仍高涨,cds市场销量可观。华尔街在cds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种新型基金,专门投资买入cds的基金。 只是将基金资本分为不同的切片,其中一个部分作为support tranche,即在亏损时先由support tranche进行垫付,不足时才由其他切片依次支付。support tranche其本质是一种保证金。新型基金大卖,各种养老基金、 教育 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新型基金大量增发,但保证金support tranche并没有增加,导致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大为下降。从次贷到cdo,再到优先cdo、普通cdo、cds、新型基金,这一系列的衍生品的创新过程,华尔街不是在遵循贷款证券化最初的分散风险的目的,而是在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 这些抵押贷款,还有股票、债券、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他们都是实体经济的“纸质复印件”,称之为虚拟资本,他们的运行形成了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以2006年的估计数据为例,美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万亿美元,而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的价格总额估计为40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30倍,虚拟的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统计资料显示,1994—2007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大幅提高。美国抵押市场全部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由1994年的55.8%提高至2007年的74.2%,而所有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率则由1994年的31.6%大幅提高到了2007年的92.8%。据美联储统计,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规模从2000年的3.0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83万亿美元。据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次贷危机报告》,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从2000年的4.8万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8万亿美元,年增13%,形成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 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 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 发展 到2005年的20%。在高度证券化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次级抵押贷款的呆账和坏账,恶化了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的资产池,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收益的不确定性。抵押品赎回权的丧失率(delinquencies)在2005—2007年短短两年时间内激增50%。 这样连续不断自我膨胀的虚拟资本总有一天要达到充分饱和的状态,泡沫太大终究会破裂的,金融资本的链条也就会断裂。诸如由房产供给逐渐扭转大于需求,房价下跌,房产及二手房卖不出去。房产抵押贷款中原先凭房产上涨增值而增加的贷款,就会难以继续还贷。这种情况逐渐多起来,使信心不足,房地产资本链就会断裂。 美国最大的金融信贷机构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fanny mae)是在1938年根据美国国会颁布的法令成立的;房地美(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reddie mac)是1970年成立的竞争机构。他们只收购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的房贷资产(信贷凭证),然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取得的房贷资产打包向投资人出售。他们虽然不直接提供房贷,但提升了信贷市场的流通性,使美国中低收入的家庭得到房贷。从1994年到2006年,次级房贷使900万户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从2002年到2005年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升幅一路上涨,2005年上升达17%,累计涨幅超过50%,更加刺激了次级房贷市场的大发展。2005年达到6 250亿美元,比较2001年扩大了5倍,到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高达12 21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繁荣,使参与房贷的金融机构收益丰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增加信贷资源,也被社会所推崇。 必须指出的是,次贷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等虚拟经济的繁荣是以实体经济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为基石的。但是,自2005年以来,美联储由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连续17次提升基准利率,从1%到5.25%。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峰顶摔下,2006、2007年跌跌不休,城市房价跌幅高达17%,最小也有11%。次级房贷的还款额因利率上调而逐步增加,低收入的不能偿还贷款的家庭大增,至2007年6—8月形成冲击市场的次级房贷危机。至2008年,比尔斯登破产、雷曼兄弟公司也被迫破产,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美林也被美国银行收购,扩展为2008年的金融海啸。 二、 金融 海啸对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分析 美国的金融海啸及次贷危机是金融衍生工具闯的祸吗?这样提问题和看问题是值得再度思考的。因为这种认识,不利于我国的 经济 发展 ,不利于我国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是一种工具,其性质是中性的。任何工具,特别是有效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民造福,也可以用来闯祸。诸如在房价上涨阶段,可用来集中资本,让众多中小收入者凭所购房产作抵押取得房贷,拥有住房,繁荣房地产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在房价下跌阶段,那些凭房价上涨、房产增值取得房贷从而套现者,以及没有提供收入证明而取得房贷者,则成为房贷市场资本链的薄脆环,有断裂爆破引发危机的可能。又如,金融期货,可以用来套期保值,对冲风险,又回避风险;也可以用来投机,追求高风险的高收益,引发高亏赔。这是违规操作追求高收益的贪婪造成的,是信贷缺少应有监管和风险管理不到位所致。在金融资本市场上,如果监管缺位或监管不力,正常的经营者也会流入投机者流。凭房价上涨增值发放贷款,是种没有实际抵押品的抵押贷款;没有收入证明发放抵押贷款,是将抵押贷款变成了没有信用的信用贷款。滥发信贷,就会使房贷市场的泡沫膨胀,其膨胀倍数大大脱离实体经济,增大了泡沫爆破引发危机的风险。 次贷危机发生后,众多学者、政界和 企业 界资深人士,特别是一些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按市价调整的 会计 准则发起猛烈抨击,纷纷指责金融机构实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是引发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国及欧盟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中,一些银行家抱怨由于会计准则规定衍生工具要以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格计量,严重低估了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加剧了金融危机。美国国会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中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起金融机构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改用成本估值计量。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对国际会计准则作出紧急修改,允许金融机构对一些以前必须以公允价值或当前市场价值入账的金融资产“重新分类”。 其实,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个会计技术问题,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而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达到客观、透明、真实的高质量要求。改用成本计量也不能降低实际亏赔,只是账面和报表上好看一点而已,并不能解决价格下跌的问题,也不能改变危机的本质。首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例如,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由于资产必须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预期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不可能以 历史 成本方式进行计量, 而只能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这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计量更合乎资产定义。同理,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由于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以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现值计量负债,也合乎负债的定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会计核算的前提之一物价稳定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尤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价值随时间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逐渐降低,其决策有用性也大打折扣。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要比过去的历史信息更有用于决策,从而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获知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帮助其作出理性的决策。因此,按公允价值计量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 实体经济论文:中国金融要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 众所周知,2008年美国金融创新的滥用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不仅中断了世界经济在失衡结构中的增长势头,而且也让缺乏抗周期调整能力的南欧产业和支撑其高福利水平的财政赤字平衡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今天由此造成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迅速影响到欧元区整体的经济活力及其银行业的稳健性,从而会进一步损害到长期以来由美元与欧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虽然,四年来为了修复金融危机给美国金融体系的借贷双方所造成的资不抵债的巨大压力,美联储不惜余力地大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经济缓慢复苏的效果,但是,美国今天高失业率状态下的经济复苏,不但不给中国经济缓解外部的压力,而且还在以更加频繁的制造中美贸易摩擦的保护主义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出口,以实现大选之年奥巴马提出的、能够给美国本土带来就业曙光的“再工业化”目标。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和其他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都陆续加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从而依靠美元与欧元所提供的巨大流动性,渐渐确立了本国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发展模式。而如今欧美经济需求的深度疲软和美元与欧元币值及其流动性的巨大波动,却给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 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金融改革刻不容缓 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的动荡格局,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梳理清楚三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对症下药。否则,盲目行事,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首先是结构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全球化红利、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开始出现程度不同的单边衰竭趋势时,中国现有产业结构和制度安排下的外需主导增长方式是否会面临巨大的阻力?而跳过客观的发展阶段和无视禀赋约束下的比较优势原理来推进企业自律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否能如愿以偿? 其次是周期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企业利润下滑,融资困难,投资意愿不足;而在虚拟经济部门却出现流动性泛滥,价格扭曲,投机行为加剧的现象。虽然这里提到的流动性泛滥是前期泡沫经济膨胀和事后政府大规模救市所产生的后遗症,但是,脱离经济基本面支撑却被大量“激活”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今天一起绕开了正在不断“去库存”和“去杠杆化”的实体经济部门,而奔向稀缺的全球资源市场,或去波动的国际金融市场与脆弱的新兴市场寻求短期套利的机会,这种投机现象给各国生产部门的复苏造成了成本上升和销售环境恶化的不良后果。尤其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中国,更是出现了让宏观调控政策左右为难的“钱流”和“钱荒”并存的状况。 最后是外部性的矛盾。由于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各国消费、投资、贸易和政府支出之间的“相互平衡机制”被打破,于是针对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结构失衡所带来的尖锐的矛盾,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程度不同的救市干预政策,甚至很多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货币救市政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拥有货币主导权的发达国家。而且,欧美发达国家更是利用他们在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舞台中的“话语权”,而不顾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阶段对现有 “一刀切”的平衡调整思路的消化能力,一味强化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和国外利己性的市场开放要求,以达到缓解他们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和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的效果。这种只站在自己国家利益至上的立场上所推进的缺乏“共赢”的国际政策协调方式,确实增添了世界经济利益不断分化的复杂性,给中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挑战。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来自于大宗商品市场的输入型通胀与通缩压力,以及海外游资短进短出所产生的外汇占款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既要保持币值和价格稳定又要确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目标的我国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全球“失衡发展”的格局一旦破裂,上述各种矛盾的叠加效应就会接踵而来,从而不能抱有幻想,而是应该抓紧时间,抓住机遇,从制度改革着手去打造市场活力,化解矛盾,消除矛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选好调整时机,谋求共赢的国际合作方式。 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是未来金融改革的切入点 中国金融的发展从规模和结构上看今非昔比,随着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丰硕成果的日益积累和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的不对称冲击,中国银 业的资产规模和股市的市值水平等,和中国经济的生产总值一起都跃居到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中国加入wto融入到了全球化体系之后,大量为了分享中国全球化红利的外资金融机构都纷纷汇聚到上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上海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 但是,尽管如此,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定位一样,我们创造高附加价值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家发生危机是金融创新滥用过度造成的后果,我们受到牵连是金融创新不足惹上的麻烦。佐证这一判断我们可以拿出很多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比如,在国有股份制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模式中,对长期以来一直靠垄断的息差盈利方式和在过度的行政监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普遍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来提升金融服务的附加价值。于是,金融服务的缺位也造就了民间金融的发展空间,但是一直以来这片土壤没有很好的规范、引导、培育乃至必要的保护,所以它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是最直接的,一点儿经不起外部冲击的考验。今天,有相当一批“新派金融家”,在不同程度上“痴迷”上了“以钱养钱”的金钱游戏,并没有花精力去打造一批具有发展潜力、代表中国未来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和为新农村发展的农民企业家团队。当然还有社保基金的空帐问题,商业保险的信誉问题等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中国金融“软实力”严重匮乏的问题!它具体表在六大方面: 一是金融资产价格扭曲。比如,中国目前以利率和汇率为代表的核心金融资产价格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再加上市场分割问题又并行存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国债和企业债等市场还没有整合在一起,无法为利率的合理水平提供有效的市场依据(收益率曲线)。这就会进一步严重影响到其他各种金融服务中合理的价格水平的发现和制定,从而使得很多金融服务的收费价格存在严重不合理的现象。另外,若在这种扭曲的价格体系下完全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那么,在目前欧美货币宽松的环境下,就非常有可能会造成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利用少量的自有资本和大额度的金融杠杆来华进行无风险的价格套利,从而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夺走中国大众长年辛苦积攒的储蓄(很多金融危机发生的新兴市场国家,就是没有顶住来自于投机机构所在国家的政府要求市场开放的压力,在没有充分完成其价格体系改革情况下,贸然开放了自己脆弱的金融市场,结果引火烧身,惹来民族的灾难)。 二是市场流动性不足。虽然股市的市值规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投资者换手率极高,价格波动非常明显,无法形成价值投资的格局,这就使得二级市场无法向一级市场传递融资条件的正确信号,从而也催生了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公平的格局。尤其是当经济周期下行的时候,这种矛盾就更为突出,于是很容易出现别人股市下行调整的时候,我们会跌得更惨,而别人股价反弹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为市场流动性不足而苦恼,刚拉起的股价片刻就被无情打下。当然,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投资者避险情绪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所致,而进一步的原因就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国大众财富的实力没有他们那么雄厚,所以很容易过度反应。 三是风险分散能力不强。无论是违约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无论是市场风险还是操作风险等,我们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银行体系凭借抵押和自身流动性准备来应付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而市场体系基本上由投资者自身来承担全部的风险(即使基金出现账面上“损失”也会通过信息不对称的保护伞来转移实际利润和靠垄断的服务费征收来把损失转嫁给弱势的大众股民)。这两种传统的“顺周期”风险管理模式都可能造成信贷过度和信贷不足的问题。比如,对(以实物或政府信用为靠山的)抵押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企业,进行过度的放款,而对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却没有足够抵押能力的中小企业出现惜贷的行为。事实上,日本泡沫经济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一旦系统性风险爆发,那么所有的抵押品瞬间就会失去变现的能力。美国次贷危机中唯一值得我们借鉴经验的地方就是他们“逆周期”的风险分散意识:在市场繁荣的大好时机进行资产证券化,起到了很好的分散风险的作用。 四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内幕交易,粉饰报表,错误引导等都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在这方面要通过“事前”的机制设计尽量杜绝利用“信息不对称”盈利的一切漏洞,而在“事后”要对可疑的现象 ,彻底追查,严厉打击。另外,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常常是阻碍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因素,由于他们抵押能力不足,加上在它们又处在产业链的末端,准入门槛低,竞争十分残酷,盈利能力就十分有限,所以,缓解违约风险就全靠银行自己去加大对客户事前的信息管理和事后的资金跟踪,这样就使得银行信息生产的成本大大增加,从而挤压了他们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本来就微薄的利润。于是,这批群体融资难的问题就很自然在中国这样银行主导的国家中发生了。 五是公司治理机制缺位。今天无论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还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无论是强化金融业高管薪酬体系的改革,还是坚定不移地引入股市的退市机制等,都让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引入竞争机制和对金融机构奖惩分明的制度安排,对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提高企业的业绩表现有着多么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之所以发展不快,除了盈利模式严重受到抵押能力不足的阻碍以外,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现代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确立。其中,作为激励机制的政府扶持力度还需要有很大的提升。 六是价值创造的取向有偏。如果金融服务不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那么投资者的价值创造就是一种“零和博弈”。而且,最终财富要么会集中到在不公平竞争的市场中获胜的少数人手里,要么就会因为不愿意介入这种投机行为充斥的市场而被迫温存在没有效率的银行体系,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平均融资成本大为上升。当然,中国股民习惯跟随“政策市”来抓住资本利得的短期上升机会,也改变不了中国资本市场价值创造能力长期不足的现状。所以,引进价值投资的专业化金融机构和完善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建设以及打造各类创新产品以满足由此产生的对各种高端金融服务需求,才是中国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必由之路。只有企业做强了,金融服务取向明确了,那么,大家才能真正致富。而且,那个时候投资盈利模式的选择对绩效的影响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三、 金融改革方案的选择要继续立足服务于实体经济 未来上海金融的发展一定首先要重视价值创造的取向,即要为创新驱动(提高附加价值)和转型发展(降低对外依存度)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改革必须依靠国家一盘棋推动的重要性,稳中求进。要把国家引领的对现有金融体系所进行的“优化调整”的“存量改革”和上海自发的利用 “先行先试”的制度红利所推进的“市场创新”的“增量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率先打造出一个依靠“要素服务软实力”创造高端价值的全新增长模式,努力改变上海长期以来依赖“商品制造硬实力”进行同质化竞争的不利格局。 我曾在去年5月10日在《解放日报》的思想版上,较为详细地比较了“商品制造大国”和“金融创新大国”之间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解释了为何东亚国家在充分放开金融管制、满足金融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要素价格自由波动”的时候,却失去了过去商品制造中依赖“要素价格保持稳定”所带来的“性价比”竞争优势——从而导致这些国家不仅出现了制造产业空心化的倒退现象。鉴于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也强调了中国金融改革要充分重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探索多元化改革道路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为此,我提出了上海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未来所需要“做实”的七种金融服务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企业家金融。发挥上海高等教育、研发环境、金融人才和专业技术等各种知识型要素较为集中的比较优势,把过去控制要素投入成本的盈利模式尽快转变为发挥要素创新能力的价值创造方式,大力培育像美国硅谷那样的“企业家金融”的发展模式,即这类由天使基金和公共基金主打的金融服务,享受政府优惠的税收待遇并同时受到投资方式的严格监管,促使他们靠不断增长的企业实际利润来作为自己发展的收益来源,而不是靠“推动”企业未来“利润潜在增长的预期”,来谋求自己在退市过程中的高额资本利得。显然,对于后者的发展模式,一旦监管不到位,就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投机行为。今天中国的创业板,在这方面就有很多教训值得反思。只有把社会资本、企业金融家和创新人才三者牢牢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扶持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才能化解上海“大学生就业难、海归成海带”的资源浪费现象,从而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其二,关系型金融 效仿德国银行业的普遍做法,即依靠专业化、差异化的银行资金扶持和量体裁衣的投资管理计划,使得银企关系十分稳定,避免了同质化的盈利模式和银行之间恶性竞争。通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资本回到实体经济的舞台上。 其三,供应链金融。上海要为汇集而来的银行家创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努力塑造像日韩银行业那样的“供应链金融”,即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产业链和利益链通过激励机制和产业组织的设计将其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由大企业为小企业做融资的抵押担保的格局,这样就会大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 其四,消费者金融。充分利用上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集聚一身的明显优势,在确保让优质上市企业稳定主板市场价值以及完善和规范各种激励与风险防范的制度基础上,营造一批富有责任感的真正“为民理财”专业化金融机构,开拓符合中国现在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理财目的为主的“消费者金融”的服务模式和风险管理模式,从而让日益稳定增长的“财富效应”来推动中国内地市场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同时,也要兼顾在上海较为集中的高端收入群体改善生活质量目的的财富管理需求,为此,尤其要依靠金融创新来支撑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的高端服务。 其五,全球化金融。掌握“先行先试”的主动权,利用上述“企业家金融”平台、“关系型金融”环境和“消费者金融”模式所提出的多元化市场和金融服务的高要求,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尤其要促进以四个中心建设为代表的“要素服务型行业”在上海的集聚,行政服务效率的提高和对异地而来的金融人才的人文关怀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另外,上海和中央的金融政策协调、信息沟通也是打造国家“金融安全”所需要的、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的“全球化金融”模式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要重视与各国之间、全球各大市场之间、国际货币所在的主要区域之间的金融开放与合作模式,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努力打造人民币在海外越来越宽广的安全流通与结算网络。 其六,政府金融。在上海提供的得天独厚的“企业家金融”平台和“消费者金融”的市场环境以及“全球化金融”的运作体系中,探索管理外汇储备和社保资金等公共财富资金进入海内外市场的“政府金融”运营模式,提高诸如“主权财富基金、社会养老基金等”的资本运作绩效水平。同时,还要结合未来“藏汇于民、公私合作”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来优化“政府金融”运作效率的管理方式,从而分担社会大众的后顾之忧,释放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压力,确保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 其七,国家金融。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上海较为集中的现象,主动与国家相关部委提出“以上述国家资源为主导,以市场运营机制为基础,以民间资本和海外先进技术为补充” 这样一种“政企紧密合作”的“国家金融”发展模式(一种和国家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有益的“信用配给”模式)——即使银行的收益来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受到政策保护的息差收益,但是其核心任务就是大力扶持中国“资本密集型”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标准”支撑下的国企和国有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 上述七大“金融业务模块”虽然侧重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风控方式也不同,但是,如果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监管方式安排得体,它们一定会相互促进,有效地完成中国金融成功转型的艰巨任务,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价值取向。 实体经济论文:虚拟经济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 摘 要: 房利美、房地美被国有化,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众多百年老店的迅速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而加强基础“标的”的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新兴市场用沉重的代价换取的最重要启示。 关键词: 资本市场,虚拟经济,衍生市场,新兴市场 次贷危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一次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危机。所谓资产价格泡沫,就是资产的价值与价格离得太远。这里有一个常识的判断,泡沫是非常脆弱的,泡沫的破灭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实上,华尔街金融巨头,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已经在虚拟经济的泡沫中灰飞烟灭。 衍生产品与虚拟经济 这次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的泡沫,包含很多内容,从信用泡沫--产品泡沫--资金泡沫--价格泡沫--市值泡沫,形成一条长长的泡沫链。 最底层的标的次级贷款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抵押贷款是一个信用产品,信用产品应该带给有信用的人。但是,次级贷款把一个信用产品贷给了一些低信用,甚至没有信用的群体。而且附加了许多加大信用风险的优惠条件,比如零首付,比如,延迟本金还款等等。次级贷款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信用泡沫。 基于这个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超万亿的债券抵押凭证的所谓结构化产品(cdo),近万亿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cd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以及各自近万亿的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汽车消费贷款证券化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超过美国4.3万亿的国债市值两倍。一旦那些一厢情愿的假设,比如房价不断涨、利率长期低发生变化,次贷违约率上升,危机就爆发了。 价格泡沫和市值泡沫的制造与巨大的杠杆交易放大资金泡沫密切相关。在次贷危机中倒闭的著名的凯雷资本下面的凯雷基金,泡沫高峰期间,其6亿多的资本金,把管理的资产放大到200多亿,杠杆倍数高达32倍。当市场下跌3%,凯雷基金面对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黯然退出曾几何时还叱咤风云的华尔街历史舞台。 我们看到,这里最关键的部分是,这些也冠名为“产品”的东西,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并没有创造任何真实的财富。产品链越长,越不知标的为何物。次贷衍生品数万亿上十万亿的市值,是被虚拟货币托起的泡沫,是杠杆交易方式放大的虚拟财富,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到危机四伏的地步。 美国前财长保罗·奥尼尔认为,“通过扰乱世界货币市场获益的人是投机者。在我看来,他们并没有提供多少有用的价值。”奥尼尔对金融市场的观点以及其为金融市场制定规则的重要的职责,挑战了金融机构的巨大利益,这可能是其被迫从财长位置上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价格泡沫结局是危机 我们已经看到,次贷泡沫最后只可能是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泡沫破灭,瞬息之间,数万亿数十万亿的虚拟财富消失,化为乌有,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几乎摧毁华尔街。次贷危机从新世纪抵押贷款公司的关闭开始,次贷违约,沿着次贷产品的证券化产品、结构化产品、保险互换产品、债券保险、债券市场、信用卡证券化产品、消费信贷证券化产品直至债券保险公司,都深陷危机。贝尔斯登倒闭,把危机的严重程度提高到红色警报,几乎所有金融公司都陷入了次贷危机的漩涡。 政府支持的最大的房地产抵押担保机构--房利美、房地美被接管,雷曼兄弟已经成为贝尔斯登第二,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命悬一线。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的经济的失败。试想,如果不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联储可以随心所欲发美元,华尔街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完全可能重现1997年泰国一天关闭58家银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一幕。 次贷危机把另外两大经济主体拖入衰退。受次贷影响英国北岩银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挤兑行为,最后英国政府对其实施了国家收购。因为直接持有大量次贷衍生产品,欧洲成为重灾区。虽然欧洲央行的大规模注资,使欧洲所有金融机构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因次贷延伸影响,一般滞后美国一年的欧洲经济已经开始面对衰退。日本经济也重返了负增长之途。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通货膨胀,全球经济危机一触即发。次贷危机爆发,华尔街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买,证券投资资本大规模撤出华尔街和其他国际金融市场,进入商品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推高了石油粮食价格,全球通货膨胀急剧恶化,超过70个发展中国家通胀超过两位数。美国的通胀已经5.6%,欧洲的通胀大大超过警戒线,使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都处于经济放缓与通胀的两难之间。全球通胀是否最终引发全球危机还要拭目以待。 新兴市场发展应“脚踏实地” 次贷泡沫使华尔街伤筋动骨,使全球经济陷入深重的危机。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连华尔街都难逃劫数,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础和相应金融体系不足以与金融资本一较高下之前,切不可以身犯险。 新兴市场多是初级市场,或者是不成熟的市场,夯实金融市场基础,是初级市场的根本大计。次贷泡沫的危机给新兴市场最大的启示是,新兴市场最应该夯“实”的基础,就是不要远离实体经济,不要过度虚拟,要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 新兴市场要扎扎实实发展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有效把资源配置给有成长、有价值的行业和公司的不同层次的市场,比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主板、三板、企业债、公司债市场。只有以上市公司的价值增长和发债公司的价值增长为投资目标的市场,才是金融证券市场的基础,也是金融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使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做实做强做大基础“标的”的市场,才能分享企业和公司的成长,才能分享经济的成长,而不会被过度虚拟的泡沫经济伤害。 新兴市场的衍生产品市场应该以对冲风险管理风险为目标发展,切忌以投资为目标推出。而多层次衍生产品的市场要审慎渐进。衍生产品是衍生出来的,虚拟的成分随着衍生的层次增加而增加。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 如果像次贷那样,被衍生的基础产品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成分,衍生出来的整个衍生品市场就是建立在一个“虚拟资产”的基础上。这样没有基础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而加强基础“标的”的多层次市场的建设,避免虚拟经济引发危机的灾难性影响,坚持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新兴市场用沉重的代价换取的最重要启示。 实体经济论文:房地产业的虚拟化及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 摘要:房地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产业。一方面,它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子部门,另一方面,又有非常强烈的虚拟经济属性,这主要表现在价格的强波动性、资本增殖的自主性和产业资本的虚拟化等方面。因此,在分析房地产市场价格是否偏离其价值时,不仅要从房价收入比、房地产空置率、房价租金比等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也要从货币供应量、利率、信用、金融自由化等虚拟经济的角度出发。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例,从实体经济因素分析美国泡沫的生成虽有意义,但存在缺陷,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不仅是一种价格泡沫,更是一种以货币、金融衍生产品为基础的信用泡沫。本文发现,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判断和预测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较之实体经济更有意义,而且,房地产泡沫的治理也离不开货币金融政策的支持配合。 关键词:房地产 虚拟化 实体经济 美国次级债 一、传统一元分析框架的缺陷 房地产被称为“不动产”(property),是指土地及其土地上的永久建筑。在人类的其他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房地产提供的住宅或厂房是保证这些活动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传统的理论视野中,房地产一般都被认为是实体经济中的一个子部门。长期以来,人们也习惯于用实际收入、家庭与人口数量、就业量等实际经济因素来解释和预测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就房价而言,是否已经产生了泡沫,或者,是高了还是低了,有没有偏离其本身的价值,从目前学术界各种观点来看,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个标准是房地产价格收入比(housing price-to-income-ratio)。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根据1993年联合国对107个国家的调查,一般居民可支付收入跟房价比大概是3到6倍左右,这是一般的标准。 第二是房地产空置率(vacancies),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商品房供求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要采取一定措施,加大商品房销售的力度,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 第三个标准是房价租金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300:1~200:1。如果房价租金高于300:1,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低于200:1,表明这一区域房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房价租金比无论是低于200:1还是高于300:1,均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价值。 第四个标准是经济基本面。如果整个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那么由于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可以相信房地产业也会有一定的过热的现象。 不可否认,以上这些指标确实可以解释一些房地产经济活动,但是,研究表明,仅有这些因素不足以对房地产波动给予充分的解释。quigley使用1986-1994年美国41个大城市截面数据,根据居民收入、家庭数量、人口数量、就业量、每年房屋建造许可和开工数量、空房率等实际经济变量及房地产价格滞后变量对房地产价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解释变量对房地产价格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难以预测价格变动的拐点,预测最准确的模型错误率也高达52.73%。19(见表2-1)这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只根据实际变量无法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很好的解释和预测。显然,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已经不能仅由实际经济方面的一元分析来解释,必须联系货币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的因素。 二、房地产业的二重性 在当代社会经济中,房地产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产业。一方面,在传统产业理论中,它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子部门,强调房地产作为不动产的物理特征和物质价值,认为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的一种形式,价格和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水平大致平行发展。另一方面,却具有非常强烈的虚拟经济属性。在我国,中国证监会(csrc)的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4754-94)为主要依据。在证监会的分类指引中,房地产业作为单独的一个门类,在所有产业中排行第15位(分类代码:j)。证监会是将房地产业单列出来,不仅是为了突出房地产业的重要性,更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产业属性的这种复杂性使然,总体来说,证监会是将房地产业列入实体经济的部门。但是美国、英国等国家,不论是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ics),还是伦敦金融时报的全球分类体系(gcs),都将房地产业列入金融产业的范畴。在这些虚拟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房地产业的虚拟化已经非常深刻,所以,房地产业与银行、保险、综合金融等一起被列入的是虚拟经济的范畴。房地产业的二重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房地产的资本化定价特点使房地产价格具有强波动性。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件商品的价格应该等于其成本的加总,是其生产要素投入的总和。以边际成本定价法为例,方法就是使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即p=mc,当某一产品的价格与其边际成本相等时,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是,当房地产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而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候,房屋的销售价格就不再是建筑及土地成本决定的供给和由消费者效用决定的需求的一种均衡,而是以未来收益现金流的贴现方式出现,反映的是投资于房地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和资产升值的潜力,这是一套与成本定价法完全不同的资产定价理论。在这种定价方式之下,房地产与股票一样,具有了强波动性。传统上人们认为房地产价格波动要远远小于股票价格波动,大约只相当于股票价格波动的五分之一,但是,投资专家、学者和基金管理者认为现在的房地产价格波动要远远高于这一水平,他们估计房地产价格波动大约要相当于股票波动的57%。 第二,房价脱离实体经济因素,资本增值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由资产价格理论得知,房地产价格由房地产租金收益流的贴现值决定,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假如两者发生背离或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幅度大于房地产租金的波动幅度,就表明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了异常。但是,在现实中,房屋销售价格与租金的背离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房地产价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了租金的增长速度。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欧洲房地产周期波动中,房地产的价格与租金价格相比,也呈现更强的波动性。这说明房地产作为虚拟资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房地产业的资本增值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无关,这也体现了虚拟经济运行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房地产业资本的虚拟化倾向。房地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传统的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这使银行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储蓄与贷款协会纷纷倒闭就是一个教训。于是,为了分散风险,抵押贷款证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等直接融资方式纷纷发展起来。截止2007年末,国按揭贷款市场规模已经接近110,000亿美元,年增长速度甚至一度达到近16%。(图1)基于1.5万亿美元的信用泡沫,美国创造了超过2万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为了这些证券的高评级,债券保险公司又产生2.4万亿担保产品。眼花缭乱的产品泡沫以及伴随的价格泡沫,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值泡沫。在美国。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图2)房地产虚拟资本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房地产实体经济的规模。 三、房地产市场二元分析框架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有三条路径,一是从实体经济层面进行研究,二是从虚拟经济视角展开,三是从产业经济学和政府规制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周建军、鞠方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利率政策、信贷波动及股价等对房地产的价格存在显著的影响。他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高波动性与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来自金融因素,主要与金融风险的增加有关。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房地产泡沫的虚拟经济决定假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房地产价格波动基本上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或者实体经济决定论,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展壮大,经济虚拟化愈来愈明显,金融危机和房地产价格波动越来越明显,房地产波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更多的与金融发展有关。现代经济实际上是货币经济,货币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活动的纽带。房地产泡沫归结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应该从货币资金循环和货币政策角度研究房地产泡沫,这有别于一般的强调实体经济因素和金融因素的分析,也有别于存量分析方法。货币资金的流转循环变化是导致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 房地产泡沫既有实体经济的因素,又有虚拟经济的因素,这与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虚实两重性密切相关,而且,在房地产泡沫中,虚拟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引入虚拟经济因素可以较好地解释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同步发展时所存在的房地产泡沫现象,即使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没有出现背离,如果房地产和其他虚拟资产之间的结构不合理,发展速度不平衡,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出现背离,同样可能由于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在房地产市场上而造成房地产泡沫。可以说,二元结构分析框架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角度来判断房地产泡沫,改变了传统的实体经济判断泡沫的局限和不足,为研究房地产泡沫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与向实体经济的回归 1、从实体经济因素分析美国泡沫的生成有意义,但存在缺陷 首先,从美国历年来的房价收入比来看,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2.7-5.2之间,07年底为4.9(见图图2-5)。根据1993年联合国对107个国家的调查,一般居民可支付收入跟房价比大概是3到6倍左右。显然,美国的这个房价收入比尽管近年来有所上升,泡沫风险确实在提高,但是,美国的房价收入比仍还在国际承认的安全范围之内。要知道,在我国,10年来,我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估值,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在8以上。08年6月北京的房价收入比为21.0;上海的房价收入比为15.6;广州的房价收入比为13.6;深圳的房价收入比为19.4。而且,相较之下,图2-6数据表明,与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美国的单套房价也不是很贵。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生次金融危机,而美国却成为金融危机的引爆点呢?显然,从房价收入比等来解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级债危机,说服力并不强。 其次,在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房价租金比虽有所上升,但仍在安全范围之内。从图2-7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9年到2007年间,美国的房价租金比大体上是上升的,毫无疑问,这加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直到2007年,美国的房屋租金比不到300:1,应该还是在合理的区间内。 再次,次级债危机前,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向好。首先,从美国gdp增长率来看,直到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仍然保持在2%以上,这说明,在2007年以前,美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衰退。从就业人口数来看,在危机发生之前,美国就业人口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且,我们也从中可以发现,在次级债危机爆发的2007年7月,美国全就业人口就有所下降,相应的失业人口增加。 毫无疑问,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不论是房价收入比、房价租多比,还是gdp增长率、失业率等,这一系列传统的实体经济因素尽管都有或多或少的征兆,但都无法在根本上解释次级债危机的发生。显然,仅从实体经济因素考察美国次级债危机存在缺陷。 2、金融自由化与货币循环流视野下的美国房地产泡沫 从房地产虚拟经济属性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级债危机则是一种金融或货币现象,即房地产市场和虚拟经济部门发展背离,大量的货币资金积聚于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房地产价格膨胀。但除此之外,美国房地产泡沫不只是单纯的价格泡沫,我们从前文中已经得出结论,美国房价尽管已经开始与其实体经济相背离,但价格泡沫并不是想象中的严重。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本质,还在于它是一种以货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为基础的信用泡沫。 首先,我们可以从图2-10中看出,房价的走势与货币供应量是正相关的,而且,从图中,我们也可以大约推算一下,房价一般要滞后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换句话说,货币供应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房价的上涨或下跌。此外,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无疑对房地产市场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在利率水平较低的时候,购房者的月供较少,促进了房地产的需求,同时低利率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加速增长,居民收入预期增加,也促进了对于房地产的需求;在加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前景普遍非常乐观,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增长。同时房价的上涨也促使居民进一步购买房产,进一步促进了房价的上涨。(2)在利率水平较高的时候,购房者的月供较大,抑制了房地产的需求,同时高利率水平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速的下降,居民收入预期减少,也遏止了对于房地产的需隶在降息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经济前景普遍非常忧虑,居民收入预期进一步下降。同时房价的下跌也促使居民的观望乃至抛售房产,进一步促进了房价的下跌。从图2-11中可以看到,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美国住房价格存在强烈的反向作用。这说明,房地产泡沫的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大。 其次,近年来美国房地产的房屋价格与通胀率背道而驰。根据belke和wiedmann(2005)的观点,房屋的价格增长应与通胀率的走势大致一样。一般来说,从货币循环流的角度,当通胀率高企的时候,投资者会以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以对冲货币随时间的贬值。因此,房价增长率与通胀率相差的过大正是房屋根本价值与市场价值不相称的表现。从图2-10中,我们可以看到,1995年以来,美国的通胀率均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水平,按道理说,从实体经济的角度,这意味着宏观经济较为稳定。但是,从1995年以来,美国房屋价格开始大幅背离通胀率,直到2005年,这一差距被放大到了最高点。房屋价格与通胀率背道而驰的加剧表明,尽管国家通货膨胀并不明显,但房地产领域仍聚集着大量的投机资金,而这,正是房地产泡沫化的一个重要征兆。 在我看来,美国这一次次级债危机的大背景,是上世纪以来的“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加剧了货币在各个虚拟经济部门之间自由、快速地流动并投机、套利。毫无疑问,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住房金融约束的放松,为大量货币流转于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提供了原材料。金融自由化使信贷约束放松,造成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货币资金增加,也就是需求增加,在供给刚性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信贷约束的放松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对房地产泡沫负责。美国这一次次贷危机,本质上是一种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特征的信用危机。房地产抵押贷款本来是一个信用产品,但是,由于金融自由化和近乎疯狂的金融创新,由于管制的放松,由于法律的不到位、缺位或者刻意被规避,银行的抵押贷款被给了一群没有信用的人。信用标准的降低,次级债款越来越多,使银行的信贷资金过度流入到了房地产市场,制造出了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 更重要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按揭证券化在美国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图2-11)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商业银行等整个金融市场通过抵押贷款证券化、担保债务凭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紧紧联接在一起。在按揭项目不断进行证券化的过程中,银行及其它机构把原本一部分的借贷款及相对风险转移给按揭证券的持有者,由于证券可以在市场自由流通,在货币循环流的作用下,更多人可以间接投资于房地产市场,按揭证券的资金来源也不再只局限于本地的存款金额,也可以来自证券市场,毫无疑问。这又变向增加了房地产及其衍生品市场的资金来源渠道,在扩大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范围的同时,也在放大房地产的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房地产泡沫就会通过这种具有“传递”性质的证券,将房地产领域内的风险转嫁给固定收益市场。很容易理解,这是一整条的泡沫镱信用泡沫一产品泡沫一资金泡沫一价格泡沫一市值泡沫。 3、泡沫的破灭:向实体经济的复归 什么是房地产泡沫,我们知道,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然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资本虽有其独特的定价方式,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但决不能背离这个基础而孤立的发展。如果虚拟资本的市场价格大大背离它的内在投资价值,形成泡沫,而泡沫作为一种财富幻觉,终有醒来的一天,泡沫被挤出后,虚拟资本的价格会立刻回到其自身价值的水平之上。泡沫破灭之日,就是向实体经济复归之时。从图2-13中可以看到,在房价开始下跌的情况下,股票也开始下跌,泡沫破灭。虚拟经济逐渐向实体经济回归还表现在美国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上。在图2-14中,从2002年开始,美国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开始越过均值,比重逐年加大,这意味着,货币更多地流向房地产市场,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由此而来的次级债危机。紧接着,2006年-2007年间,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美国住宅投资占gdp的比重开始重返均值。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甚至经济衰退。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为0.9%,第二季度为1.9%,第三季度为-0.3%,都远低于去年的2.2%。从目前来看,虽然美国经济陷入长期、深度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中性的观点认为,美国会经历2-3年的低迷期。二是失业率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1月份以来,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就开始下降。2008年10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减少24万个,9月份则降28.4万,8月份降127万,这使得美国失业率升至6.5%,创下1994年以来最高纪录。 五、政策含义与建议 通过传统实体经济角度来分析房地产泡沫尽管有一定的解释力,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基于房地产市场的二重性,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方面来看待房地产市场及其泡沫问题,则有着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显然,房地产泡沫的治理离不开货币金融政策的支持配合。加强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货币金融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信用的治理,防止大量货币积聚在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活动,消除房地产泡沫的货币根源,是治理房地产泡沫的关键。 事实上,以货币循环和金融自由化为切入点,通过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生成和破灭,以及美国次级债危机传导过程的分析,证明了美国这一次的房地产泡沫不仅与实体经济有关,更与货币向房市的过度集中有关。对于我们国家,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是两方面的。首先,站在国内的视角,我们应逐渐认识到,金融自由化不是不切实际的金融创新,不是单纯的放弃政府管制,而是改变政府管制的作用方式与政策工具;金融自由化所抛弃的仅仅是妨碍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金融抑制政策,而不是放弃所有正当而必需的金融体系游戏规则。事实上,要使得金融自由化导致真正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有一整套完善有效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则,以此来支撑金融体系的自由化过程。 其次,鉴于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笔者还认为,有必要在二者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这里所指的防火墙,是指在当前的货币政策的调控中,作为监管部门的央行,应特别关注虚拟资产价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建立起虚拟资产价格监测等相关指标体系。 实体经济论文: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 摘要:本文从讨论虚拟资本入手,论述了虚拟经济的形成机理、发展和规模;接着研究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侧重研究了负面作用,即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引发泡沫经济;随后分析了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虚拟经济:形成机理、发展与规模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不同,它是指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因此,讨论虚拟经济可以从虚拟资本入手。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与实际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能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独立的价值增值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虚拟资本的形成是与货币的产生分不开的。货币开始是为突破物物交换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交换媒介,但货币发展到由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价值符号以后,在交换媒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价值储藏功能,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在信用关系出现后,资金借贷双方联系日益密切,资金需求者愿意向资金供给者支付利息,货币产生了“收益”,从而转化为了虚拟资本(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于是股票和债券应运而生,它们是最明显的虚拟资本。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继股票、债券之后,又出现了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化资产是因资产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样等于是在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的基础上,又产生的虚拟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的虚拟化程度。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的买卖者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无任何实际对应物,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 与虚拟资本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闲置货币资本化。这是虚拟经济的最初阶段。例如,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人却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将其闲置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借贷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贷方据以获取利息收益的活动也就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 2、借贷行为中介化。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银行的产生。在这一时期,货币资金借贷主要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而是表现为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借贷。此时,对广大的存款人而言,其持有的能够带来利息的存款凭证就是虚拟资本。因此,借贷行为的中介化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由于能够扩大社会的资金借贷规模,提高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而,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证券交易的市场化。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一种便于有价证券实现流动性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证券市场应运而生。虚拟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4、虚拟经济国际化。进入20世纪后,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开始出现,虚拟资本的发展由此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下最终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从而使虚拟资本交易日益呈现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5、金融工具创新化。20 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8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使得虚拟经济的运行愈发脱离实体经济而扩张。据报道,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2、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 3、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但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要正常运转,需与实体经济的规模相适应。然而,虚拟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对于证券市场未来价格的预期往往并不是基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基于一种心理预期和想象空间。这种投机者的“市场接力棒理论”(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生动地描述了投机者普遍存在的“博傻心理”,即投机者见到大家都看好某一金融资产,自己也加入这一行列,期望自己的“接力棒”下传,由于大家有相同的预期,在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接力棒就不乏接手者,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使市场价格脱离客观价值,形成泡沫。前面所提及的虚拟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再次虚拟化,几乎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易形成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投资中也可能存在着泡沫成分。企业为解决 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遇到经济全面衰退,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 经济中出现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经济的出现,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而自动恢复均衡,只有当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地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才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现象,会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破坏经济均衡;泡沫经济所造成的混乱的信用关系,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并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 泡沫经济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金融投机引起的。人们在“博傻”心理支配下,金融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从客观上看,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由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见一斑。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三、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决定,基本不受市场影响,而且金融交易近乎为零,基本不存在泡沫现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深沪股市的建立和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使“泡沫”的威力大大发挥出来。 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泡沫是众所周知的。我国股市上有很多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50倍以上,大大高于美国的水平(nasd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为20倍)。今年st板块的几番上涨,也有利地说明了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泡沫。 在股市泡沫严重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较之房地产泡沫,犹如小巫见大巫,这是由于体制漏洞而导致的疯狂炒作的结果。而且,股市炒作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居民个人,而房地产的炒作主要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资金量大,泡沫膨胀更加厉害。时至今日,房地产泡沫导致的后果依然是触目惊心的。 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除了这两种泡沫以外,还存在更严重的泡沫形式,即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银行、存款人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循环才能正常进行。企业效益不佳则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价值无法还清贷款,银行会出现坏帐,若拖欠贷款,则会形成呆帐。企业风险只是单个风险,但当它通过不良贷款转 嫁给银行以后,就成为金融系统风险。我国企业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我国经济潜藏了危机。 四、结论和建议 以麦金农、格利和肖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盲目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却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当慎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逐步的。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在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包括扩大证券品种的规模,也不仅包括增加新的证券品种,而且包括拓展和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其中,存量股份制、债权转为社会股权、将建设国债建立在运用资本经营方式运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等,都是应当重视的具体措施。 2、 积极推进创业投资,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积极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实物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实物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物的非货币化,有着诸多弊端;资产的非证券化,严重限制着资产的准确定价和资产存量的盘活。 4、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何种机制和规范。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运用计划经济机制,虽一时抑制了某些现象,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成长,结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为此,应特别重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强化金融监管。 实体经济论文: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机制运行效率的提高,均与虚拟经济的扩张发展密切相关,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了比较严重的泡沫经济,导致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有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也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很大冲击;即使经济发达国家也存在诸多泡沫经济的隐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后,至今未恢复增长;美国经济不断积聚的泡沫成分,让全球经济界人士忐忑不安。如何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泡沫经济,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后,金融服务业将被迫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进程将日益加快,研究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以便在充分发挥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同时,防止金融深化过程中发生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进而引发泡沫经济问题,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活动占总经济活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是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创新。由于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存在大量的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交易额和金融活动本身的产值迅速增长,形成规模不断扩张的虚拟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股票和房地产等长期资产价格迅速的膨胀,是虚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所形成的整个经济虚假繁荣的现象。其形成过程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上涨的预期吸引了大量新的买主,这些新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投机获取价差、牟取利润,而对所买卖的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或盈利能力不感兴趣;由于新买主的不断介入,价格节节攀升,形成泡沫经济现象;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裂,便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整个经济衰退。历史上著名的泡沫经济案例有1636年发生的荷兰郁金香泡沫、1791??1720年发生的巴黎密西西比泡沫、在伦敦发生的南海泡沫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的泡沫经济案例拉美地区的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金融危机等。 在讨论泡沫经济时应严格区分泡沫经济和经济泡沫,泡沫经济并不等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上下起伏的经济周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机制会对经济泡沫起制衡作用,无论速度快慢,最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总会出现一个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将下降。但市场机制对泡沫经济则无能为力,因为泡沫经济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均衡点,突出表现为价格上升,需求随之上升,市场充溢着买涨不买落的投机气氛,泡沫经济运行不遵循市场的基本运行原则,是市场失灵的特殊典型。1846??1847年英国铁路狂热,1919??1920年伦敦和纽约股票和商品价格暴涨暴跌,1920??1923年德国物价剧烈波动,1982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850美元跌至350美元等,均是比较典型的经济泡沫的案例。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驽,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其根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则虚拟经济将无从谈起,即实体经济是第一性的,虚拟经济是第二性的。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电子货币、股票、债券、abs等金融工具,已经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的支持,落后的虚拟经济会成为快速发展的实体经济的障碍。 但是,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款增加了20%以上。由于大量新增资金并未投入实体经济部门,而是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投机活动日益猖獗,并使日本经济迅速泡沫化:日经指数1985年为12000点,1986年开始急剧上升,到1989年底已突破39000点,四年之内翻了二倍多;日本土地价格以1980年为100,1985年上升为154,1990年上升为626,日本土地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按当时市值计算,1990年日本的土地总值已达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资产总值多四倍(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倍多。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其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密切有关的。 2、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过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是引发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放松金融监管和金融审查,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贷款抵押品手段非常软弱,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泡沫经济迸裂,股票和房地产价值回归其合理价格时,被抵押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抵押品出现大量缩水,不仅高息无法收回,而且贷款本金亦难以到期收回,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帐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当广大民众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信心,便会发生挤提,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如泰国银行坏帐占银行总信贷的比例,1996年为9.8%,到1997年就上升为11.9%,1997年8月国际债信评价机构认为,泰国金融贷款中25%付不出利息。银行体系存在的大量呆帐、坏帐已经严重扭曲了泰国的金融体系,积聚了极大的金融风险,引暴了金融危机。 3、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在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1980-1996年期间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占gdp 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97》 4、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也是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因素。国际游资属于短期投机资本。从新兴工业化国家泡沫经济的形成及其破裂过程看,国际游资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较快,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且在金融监管方面经验不足,使国际游资有了大肆进行投机牟取暴利的机会。 1988-1997年新兴工业化国家股票证券投资流入(亿现价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99年世行发展指标》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引发泡沫经济,但并非说虚拟经济快速发展中形成的经济泡沫即为泡沫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且美国股市最近持续高涨,引致全球经济学界对美国经济是否泡沫化的担忧。事实上,美国目前仅仅是存在一些经济泡沫,整体经济并未泡沫化:其一是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是由实体经济中高科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80年代之后一直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80年代后为5%,90年代为1-2%,目前为1.5%,失业率不断降低,98年跌至4.3%,消费持续旺盛,兼并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等,使美国实体经济稳步、持续增长,足以支撑美国虚拟经济中的金融泡沫;其二是美国虚拟经济中存在一些金融泡沫是合理的。首先,美国股市虽然频频创出新高,但主要是由nastaq科技股的强劲上扬所带动,工业、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股票走势较为平稳。nast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以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平均为20倍,均处于合理区间,不能仅仅因为一个科技股板块市盈率偏高而认为泡沫成分过大。其次,科技股板块整体市盈率偏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根据现代的现金流量模型,股票价格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成长性的预期,股票的内在价值由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所预期并接受的现金流所决定,等于预期现金流的贴现值。其公式为: v=d1÷〔1+k〕 若按此方法计算,除个别市盈率过高的股票,如有的科技股市盈率达2900倍,存在过度投机现象,大多数科技股若长期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则美国科技股的定价尚不太高。其三,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健全、规范、高效的金融体系,具有较高的金融监管水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好,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强。因此,美国经济虽然存在一定的金融泡沫,但并未泡沫化。 反而会引发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edwards.shaw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不仅对本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损害,还通过国际贸易、汇率变动以及资本流动等渠道,对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金融危机。 四、虚拟经济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发现的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使发行主体如企业等能及时并充足地获得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优良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获得社会资金的企业有义务提高其经营透明度,由广大虚拟资本投资者予以监督和审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资金流向,使社会资本流向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管理规范的行业和企业,使没有前途的企业由于资金匮乏而自生自灭,提高社会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在这一方面,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经济近十年的强劲增长。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与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有关,但风险资本市场提供的巨大支持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风险资本市场为美国的网络经济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资本,使其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2、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其一,虚拟经济在促进社会资本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力、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部门,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二,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股权置换、控股收购等产权交易方式的创新,为企业低成本规模扩张提供了便利渠道,有助于社会规模经济的发展。其三,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对社会经济发展最具影响也最具推动力的企业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制,而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股权交易,这些均是虚拟经济的重要范畴。 3、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其三,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现货市场供求关系的未来转变,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4、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金融资产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变化(1995年不变美元) 1980-1996-年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中经网数据处理中心 五、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的。但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投机活动始终是共存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资本配置的高效率,取决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而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是依靠投机活动实现的;虚拟经济所提供的风险规避功能如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等,风险也是通过投机者分摊的。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所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而投机过度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并形成泡沫经济。从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经验看,泡沫经济的产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直接结果,但与实体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引发泡沫经济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货币政策失误与金融监管不当是产生泡沫经济的体制性因素。在金融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低利率和超量的货币供给会使大量资金流入股票、房地产等容易产生泡沫经济的领域,导致投机活动猖獗,引发泡沫经济。如日本货币供应量在1982??1985年期间十分稳定,经济也稳步增长,出现大量外贸顺差,导致本币升值;且由于日本居民储蓄率始终很高,银行拥有大量过剩资金。为了继续保持其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日本央行在坚持零利率政策的同时,多次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1987??1990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cd)超过了10%;日本银行积极向房地产经营者提供贷款,1985-1987年间对房地产的贷 六、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危害 在看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致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危害。泡沫经济产生后,无论其持续时间有多长,最后均会发生破裂并引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构成多方面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泡沫经济兴起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很高的回报率,高回报率使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使股市、汇市和房地产异常繁荣,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同时,股市、汇市和房地产业的高收益使大批人才流入泡沫经济领域,使劳动成本因人力资本短缺而迅速提高;生产成本的过度膨胀会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阻碍出口贸易的增长。泡沫经济所扭曲的资源配置方式,会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阻碍一国的经济增长。 2、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泡沫经济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扭 曲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产生过度消费现象的重要根源,而过度消费又容易引致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会降低出口竞争力。进口的大量增加与出口的急剧下降,破坏经常项目的贸易平衡,经常项目出现巨额逆差,外汇储备剧减,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破坏金融系统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中投 机活动盛行,资金需求剧增,诱使银行不断提高利率以获得更高的收益。高利率促使银行扩大信贷,放松对信贷质量的审查和可行性研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过度投机市场,实体经济由于无法承受过高的银行利率而使其正常资金需求受到极大抑制,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既得利益集团,对股市、汇市和房地产投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经济泡沫的破裂不仅使大批个人或企业陷于困境甚至破产,也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带来巨额不良信贷,造成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抗风险能力减弱,引发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破坏宏观经济稳定。 4、泡沫经济可重新分配国民收入,加剧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会引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安定构成威胁。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1998年俄罗斯泡沫经济崩溃时,产生了许多俄罗斯新贵族的同时,是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和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迄今为止,俄罗斯经济仍未见起色。 七、结论与建议 当前,国际经济学界和imf等国际金融组织在处理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已取得了应对泡沫经济的一些经验,如加强国际协调、督促有关国家优化调整实体经济结构等,但对如何从体制上扼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防止发生泡沫经济问题,还远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对应对泡沫经济的许多措施的有效性,也存在很大的争议。我国目前即将加入wto,必然面临金融、服务等被迫对外开放等问题,更应积极致力于该项课题的研究,汲取他国发展经验,在充分发挥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科学把握虚拟经济发展的“度”,对泡沫经济防患于未然。 1、大力培养金融人才,迅速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体系是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金融人才又是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先决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前,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金融业发展才获得生机,金融监管水平是在金融发展过程中边干边学中提高的,缺乏一批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应尽快培养或引进一批高水准的专业人才,为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和探索先进的监管办法创造必要条件。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发展,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防止产生泡沫经济。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实体经济论文:对中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1998年到2006年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自的变动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利用 gdp指标与股市的相关指标进行一般性的实证分析。股票市场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种融资和资源配置,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借此以研究我国股市对经济的促进、表征与预测作用。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关联分析 滞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中国股市的波动做了一些研究,其基本结论与经验判断证明,目前我国股市仍然是“政策市”,推动股票市场发展的直接动力源仍然来自相关政策。也有一些学者利用 1990—1998 年的沪深股市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股市的运行特征,认为我国股市目前已经初步具有了成熟股市的基本特征,股市运行曲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吻合。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活动可以发现,gdp 增长率、gnp增长率等反映经济基本状况的指标呈现周期性特征,同时零售物价指数也在短期内表现为周期循环。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必然会对股市产生影响,从而使得我国股市与其他发达市场一样,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运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二者有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 2. 无论是短期抑或长期,经济增长对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单向granger 因果关系。 3. 就长期历史平均而言,中国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态势;但就短期历史动态而言,并未达到可作为“经济晴雨表”的程度,甚至出现了背离宏观经济的现象。 二、实证分析 1.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98年-2006年的gdp值、上证指数以及二者之比:证券化率。 证券化率(securitization ratio)作为衡量一国(或地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测度了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当证券化率越高,证券市场在该国(地区)经济体系中越重要。一般,发达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证券化率较低。尽管短期或许存在不稳定性,证券化率仍不失为权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度的较好参考指标。 2. 对反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据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 ① 主成分分析:第一个主成分(以下称实体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年度累计、进出口总额年度累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增加值这四个变量,是和实体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实体经济主成分; 第二个主成分(以下称金融市场主成分)可以解释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m1、金融机构存款总额、金融机构贷款总额这四个变量,是和金融市场相关的指标,称之为金融市场主成分; 第三个主成分(虚拟经济主成分)可以解释收盘价、上证指数、股票总市值这三个变量,是和虚拟经济相关的指标,称之为虚拟经济主成分。 本文只研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也就是第一类主成分和第三类主成分)各自的发展规律和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对于金融市场方面我们在这里不做研究。 ② 建立arima模型,以显示虚拟经济的变化规律: 可得出虚拟经济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0.131+0.077 xt-1 依据方程式(1)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宏观方面,其预测结果分析可以减少股市不规则波动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一定程度上避免股市的大幅度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微观方面,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 ③gdp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分析: 可得出gdp变动规律方程式表示为: xt= 64.863-1.002xt-1-0.973 xt-2-0.951 xt-3 依据这个方程式(2)我们可以对gdp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预测,其预测结果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经济策略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④滞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与其国家的政治环境及经济景气状况的变动周期是高度相关的,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预期心理会首先从股市上反映出来,因此人们称股票市场为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但是股市预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我们选取股票总市值作为虚拟经济的一个代表指标,gdp作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代表指标,检测股票总市值变化反映gdp变化的滞后性。 三、研究结论 第一,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虚拟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股票总市值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实体经济的一些指标如: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解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显著相关的,虚拟经济指标的变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实体经济的变动。 第二,虚拟经济主成分和gdp的变化规律都符合arima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出的虚拟经济变化规律可以对虚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测。预测结果可以反映股市的未来变动,政府根据这个变动可以对股市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减少股市的大幅波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这个预测结果也可以作为投资者们进行投资的一个参考,降低投资者投资风险。用gdp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指标,构建gdp变化规律的arima模型。它可以作为一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一个依据,使国家宏观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 第三,股市虽可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但它的预测作用往往是具有滞后性的。根据我们滞后回归分析的结果,我国股市对经济发展预测的滞后期是三个季度。滞后期的验证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做了进一步的优化,使经济预测的结果更合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都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实体经济论文:股市正进入与实体经济脱钩期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已经四年了,还有很多疑问依然在那里,无人能够赢得共识。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根本问题上的分歧——我们究竟处于危机后时期的哪个阶段?在今天的研究中,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只有确定“我们在哪里”,正确预测“我们正走向何方”的概率才能最大化。 趋势一:全球经济陷入“死亡螺旋” “危机后”实施的临时性政策刺激,正在面临“信心危机”——当刺激政策药效逐渐消退,经济状态依旧疲软的时刻,更多的人开始怀疑“政府,本身或许是问题的根源”。迅速积累的、庞大的国家债务,让每一名国民感到失望,这决定了他们手中的选票会投向谁!即便非民主选举国家,民心所向的变化也会让政治家们感到恐惧。 凯恩斯主义被纳税人终结,只是时间问题。财政政策“被迫”收紧,给脆弱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免令人担忧。不过,完全放弃努力,却又是任何政治家无法做出的抉择,因此,无休止的谈判、结构化的政策,会令经济数据看上去陷入“下降螺旋”,而非猝死。 货币刺激,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不过,最大问题是,刺激成本的上升会逐渐体现,通胀周期开始缩短,经济增长幅度开始收窄,各国央行如同吸食吗啡的瘾君子为了追求同等快感而不得不逐渐加大用量。 过量货币投放,可以恢复经济增长吗?这个问题没有共识。美联储认为“可以”,其他央行“不反对”或者被迫“弃权”。没有通胀预期,货币流通比率就会下降,经济活动就会减少,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尽管货币过量投放不一定能够促使经济出现持续性增长,但却可以做到维持实体经济基本稳定,虽然每一轮货币投放的力度必须加大。 相比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纪通胀”,眼下通缩造成的失业率上升更令货币决策者担忧。因此,量化宽松上各国央行的“一致性”体现得尤为明确。 凯恩斯主义完成了“家庭债务”向“国家债务”的转移,量化宽松则完成了“近期债务”向“远期债务”的转移(前提是以新增国家债务为抵押的货币发行方式比如美元)。本质上,它们都是财务技巧——将债务展期的一种方式。债务从来没有消失,政策刺激的根本作用是“减轻负荷、争取时间”,只有真正的经济增长出现才能在未来对冲掉一部分债务。 不过,真正的经济增长不会来自任何政策刺激,政策刺激只能是作为“诱因”或“债务转移”;真正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创造性需求或替代性需求的持续出现(技术革命或战争)。“自发性复苏”何处会出现呢?没有人能够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结束,可以归功于罗斯福新政,但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创造需求”,也许结局会是另外一个答案。 如何甄别“自发性复苏”来临呢?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来发现,当游戏规则依然是“危机逻辑”——以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那么说明全球经济还没有走出衰退阴霾。阶段性的经济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而游戏规则的变化则更为“诚实”。 趋势二:中国经济“减速换效率、减税换增长” 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增长处于趋势性放缓。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城乡劳动力转移红利的消退,带来了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从短周期看,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黯淡,使得中国经济外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货币过量投放导致的通胀高悬以及房地产泡沫,抑制了长期政府主导下的内生增长。推动经济高速行驶所引发的成本(人力、物力、环境)上升,使得“宽松货币拉动投资、财政刺激主导投向”这套组合策略的边际利润已经下降至临界点。 值得庆幸的是,当下“减速”已达成共识——在没有寻找到新的可持续增长点之前,“减速”是最保险、最经济的选择。由此引发的失业率上升压力,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创造就业能力强的部分产业政策放宽来有所分流。减速不是目的,效率增长才是目标。这是所谓“调结构”的初衷。不过,“减速”同时,需要做一件事情——让“大政府模式”寿终正寝。否则,“减速”换不来效率。 主动减速,意味着不可能再出现“四万亿”刺激政策;意味着不可能再依赖房地产投资来拉动gdp;意味着经济目标彻底转向效率增长。这等同于宣告“大政府模式”的终结。高投资、高税赋是过去十年“大政府模式”的经典特征。我们要观察“大政府模式”是否终结,投资增速、税赋比率的变化趋势将是实证。 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实现效率增长的唯一出路,是应对全球经济“死亡螺旋”的唯一办法。通过全方位减税,交出投资主导权,改善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不平衡,逆转财富循环方向,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即减税换增长。 “政府并非我们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政府则恰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国家,“危机后”时期的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并不高,如果要继续坚持走“大政府模式”并非不可以,但必经地方债危机或房地产泡沫破灭——政策刺激一发力,房地产在产业链前端,泡沫化必然更上一层楼,随时可能捅破。所以,某种程度上,房地产泡沫是当下放弃“大政府模式”的现实原因。 趋势三:“危机模式”证明真实复苏还没有出现 丑陋的经济数据与金融市场的繁荣并存,存在即合理。有人称之“非理性”繁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周期不吻合,所以既有趋势脆弱且不可持续。我不同意上述带有“道德色彩”的教科书式观点。 趋利避险,是人性所归。资本的秉性一定是选择安全边际较高的区域。资本流向只是在说明——自发性复苏并没有真实出现,政府主导的人工复苏缺乏足够安全边际,没有形成足够稳定的趋势。因此,资本更愿意选择驻留在虚拟经济,而非实体经济。 为了拯救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而不断输入流动性,在过去四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三倍,中国广义货币年增长20%,欧央行提供了过万亿欧元的长期贷款……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铆足劲印刷货币,以维持实体经济平稳。 不过,“凯恩斯”也好,“量化”也罢,货币创造不等于需求创造。当经济不景气,需求不振,货币乘数下降,新增流动性只能暂时“平衡”货币流量,但无法改变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周期趋势。 相比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货币需求相对容易“创造”。接连不断的货币扩张计划,使得货币贬值预期上升,大量货币追逐有限资产的未来图景令投资人慌乱。金融资产的快速变现能力相对于固定资产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从投资人的选择,我们可以鉴别出当前经济所处周期——“危机逻辑”而非“复苏逻辑”——危机逻辑中,流动性数据是逻辑主线;复苏逻辑中,经济数据是逻辑主线。只有当自发性复苏出现,投资人预期影响下的资本流动才会逐步形成向实体经济转移的趋势。在此之前,货币扩张预期会支撑虚拟经济的阶段繁荣,与实体经济“脱钩”。 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泡沫化”作为周期性现象,是证明经济尚未出现真实复苏的“论据”。当前金融市场的表现只能说明流动性状态,而并非经济晴雨表。投资人只会为各大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紧缩投票,而漠视各国疲弱不堪的经济数据。 简而言之,金融层面的流动性危机已经过去,经济层面的螺旋式衰退还看不到尽头。危机逻辑下,流动性是考量金融市场趋势的核心要素——这是投资人处于不同周期下的预期偏好所决定。 实体经济论文:小议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 【摘要】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会扭曲消费行为,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安全。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体经济与在其基础上产生的虚拟经济是现实经济中并行的两个经济体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以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体现在正反两个方面。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其本身还存在诸多不健全和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极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面积极作用 有利于促进资本集中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和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性,尤其在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环境背景下,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和方便快捷的交易支付。虚拟资本的流动引导社会资本由效益较低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向效益较高的企业、行业和地区,进而带动社会资源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持续的重组和再分配。从宏观上看,虚拟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和促进了经济增长。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机会。虚拟经济通过其财富效应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例如,股市上涨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带动就业增加。此外,虚拟经济的扩张,需要大量的金融等专业人才补给,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振兴将进一步刺激内需,吸纳一大批城市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有助于实体经济分散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是虚拟资本为风险配置发展起来的风险配置载体。它可以为大量的投资者分散风险,也可以提供具有各种不同风险等级的虚拟资本,把它们分配给对风险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资者。① 有助于解决实体经济信息不明晰的问题,提高资本运营能力。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和金融创新,来处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投资业绩的优劣,可以通过资产价格的信息功能来判断。虚拟资本的高速流动,加快了货币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部门内部的资本运营能力。② 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资本市场支持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创建和日常运转。此外,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源泉。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股权的分割、设置和交易,而这些都是现代虚拟经济运行的重要范畴。 反面消极作用 过度投机危害实体经济。在金融活动中,投机和投资都直接表现为金融工具的买卖行为。投机活动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行为,随处可见,然而一旦过度投机,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扭曲资源配置,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不合理,拉大贫富差距。三、过度投机必然会滋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脱离实体经济独立发展,自行扩张,一旦其规模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就会使经济泡沫的成分不断增加。 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当人们看到所持有的虚拟资产价格高涨,预期未来收入将大大增加,就会增加现期消费,若消费过度增加容易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加之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加大,会削弱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会受到抑制,这将导致该国经常项目的贸易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③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秩序。虚拟资本发行过量、流通频繁,加上杠杆的放大作用导致银行信贷呆账坏账激增,使银行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进而会扭曲正常的信用关系,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和高流动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会严重威胁世界经济安全,阻碍各国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由于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像对冲基金这种虚拟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可将外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传导到一个国家的内部,引发该国的金融危机,并将危机传播至其他国家。④ 反作用的机制分析 投资效应。一、托宾q值的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1969年提出了所谓的q值的概念,这个值是企业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与其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之比,它反映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是不相等的,因此q值一般不等于1。那么q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呢?当股价上涨使得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q值升高至大于1时,此时增加资本的成本将小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进行投资有利可图,于是扩大投资,产出增加,经济繁荣起来。当股价下跌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成本时,也就是说q值下降至小于1时,企业增加资本的成本会大于资本收益贴现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者认为继续投资会无利可图,甚至会亏损,于是就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投资不振,以致产出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股价的变动来改变企业的q值,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最终作用于实体经济。二、资产负债表效应,即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影响信贷水平。它指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若金融资产的票面价值大幅上涨会使得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如企业权益增加、负债比例降低等,企业方面的净资产上升,增强了本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度;银行方面的不良资产状况得到好转,银行也就会相应地放松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放贷意愿增强,企业筹资更加容易,筹资成本也大大降低。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银行放款增多,企业筹资增加,投资更加活跃,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⑤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财富效应,也被称为消费效应,指有价证券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导致资产持有者财富的变化,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化。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他指出货币余额的变动会使消费者的支出引起变动,财富是消费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然而,对于财富效应应该重新思考和认识。股市上涨时,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自己账面财富的增加,因为账面财富的增加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此时投资者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其一,大部分投资者将虚拟资本的变现所得用于增加现期消费。而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去考虑其账面财富的增加是否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经济部门产品的增加。若流向实体经济领域的货币过多,而实体经济本身的规模又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扩张,这就可能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二,由于投机心理的驱使,投资人将增加的账面财富再投入到虚拟经济领域,如再购买股票、债券等,也不会给实体经济的增长带来任何作用。因此,财富效应究竟有多大作用或其产生的条件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股权变动效应。股权变动效应的作用途径是投票机制。人们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投资者认为某公司的股票有上涨的潜力,预期能够获益,便买进并持有该股票,反之就卖出。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的买卖交易行为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较多地体现在其发行的股票走势上,进而反馈到该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另外,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他们通过用“手”投票来实现其权利,加之大股东自身条件的差异(如财富状况、投资经验、持股份额,风险偏好等方面)从而使得大股东在投资经营决策时有所不同,结果由于股份的变动而导致股东的变换,就必然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方向、经营规模等经营策略。通过股权的这种变动效应,可以看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实体经济论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之辩 论文关键词:实体 经济 虚拟经济 关系 论文摘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必须保持适度平衡,否则会出现经济危机。当前欧美发生的 金融 危机 ,正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的结果,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10月14日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话时表示,要认真 总结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金融创新 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温总理向西方发达国家首脑提出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的呼吁,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论是深深卷入危机中的欧美金融强国,还是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其释义尚无定论。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特别是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第25章及其后,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 银行 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虚拟经济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购买某种货物,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额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 社会 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 证券 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并可以将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 市场 化,即有价证券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市场化不仅能使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大大提高虚拟资本的流动性,还能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在国际范围内引导资金向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 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也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虚拟经济具有五大特性: 1.复杂性。虚拟经济是一种复杂系统,其主要组分包括 投资 者、受资者,以及金融中介者,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虚拟的经济活动。虽然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对 环境 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及其预定目标独立决策的自由,但每个人的决策又不能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2.介稳性。所谓介稳系统是指远离平衡状态、但却能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系统虽能通过自组织作用而达到稳定,但其稳定性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扰动所破坏。虚拟 经济 是一种介稳系统,必须要靠与外界进行资金交换才能维持相对的稳定。 3.高风险性。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幻无常,而 金融 市场 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多使其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对市场及 环境 变化的预测能力不足,从而较易导致决策错误;还有许多人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回报的 金融创新 不断出现。 4.寄生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可看成是资本的循环运动。 5.周期性。虚拟经济系统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价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及金 融资 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 二、实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有时候这个词语甚至被应用得很通俗化。 金融危机 爆发后,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的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我们还可以认为,美联储把核心能源消费这一块也排除在实体经济之外,理由就是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健康”往往与能源价格走势相反。而且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美联储所关注的实体经济指标往往同时反映大量中小企业的运行态势。这样看来,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与 三、准确把握实体 经济 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 融资 渠道,转移 市场 运作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或者 金融 危机 。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维护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 环境 。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 社会 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 银行 为主体的各类 金融机构 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 证券 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 历史 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理由是: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 检验 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制定宏观政策时,首先要健全 法律 法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主体行为;其次要规范、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规避和转移风险;其三要加强监管和严格执法。 实体经济论文:融资水平助推实体经济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直接融资水平,充分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全市实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全面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到2020年末,全市直接融资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融资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不低于35%,在全省的排名超过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国民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0%,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交易,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50%以上规上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新增主板或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企业1户,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户,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累计达到80户。 二、突出工作重点 (一)全力推动股权融资。 1.推动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大力实施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四年行动计划”,自2017年起,每年改制比例不低于10%,努力做到应改尽改。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对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对改制企业“一户一策”给予指导,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改制企业提供财务、投资及法律顾问等方面的服务,或根据地方财力给予完成改制的企业适当费用补助,积极推动企业加快改制步伐。 2.做大做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依托省上“五千四百计划”和“创业板行动计划”,健全充实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筛选推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好、成长性强、龙头引领作用明显、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规范的重点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每年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补充、调整和更新,实行一年一报、动态筛选、重点跟踪、动态管理,确保全市重点培育企业数量长期保持在150家以上。 3.鼓励重点培育企业多渠道上市挂牌融资。支持重点培育企业选择合适上市途径,引导其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对具备条件的重点企业实行“一户一策”精准帮助,力争更多企业纳入全省“五千四百”计划。鼓励和支持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上市;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支持上市挂牌企业公开转让股份,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并购重组,促进股权与资本对接;支持有意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资本的企业境外上市。 4.支持上市企业做优做强。鼓励上市企业充分依托资本市场,通过公司债、可转债、定向增发、配股和优先股等多种方式实现再融资,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提高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并购重组海外产业链核心资产以及研发、品牌与技术资源。 5.着力提升资产证券化率。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市属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进有条件市属国有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全力推进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利用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 (二)大力推动债券融资。实施债券优先战略,扩大债券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改善我市直接融资结构,力争到2020年末,50%以上市县两级国有企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在AA+以上的上市企业及其大股东实施债券发行计划,发行规模累计达150亿元以上。鼓励企业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推动优质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集合债、私募债等。各区市县、园区要加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债券承销机构与发债企业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驻市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各自法定经营范围内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和结算业务,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申请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商资格。 (三)加快推动基金组建。鼓励和支持小平故里发展基金采取“1+N”模式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实做大小平故里发展基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我市基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2017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50亿元、提款达12亿元,2018年底基金授信总规模达100亿元。加大与央企、省属国企合作力度,积极对接系列基金等省级基金,合作设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等基金。加强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接,积极引入保险、银行理财等资金投入到全市经济发展建设。市本级设立3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参照设立。鼓励重点产业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并购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着力优化我市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环境,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我市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开展各类投资合作,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强化工作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依托上市公司与产业引导基金发展工作组,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直接融资协调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改制上市、并购重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各区市县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市级相关部门要主动与重点培育企业沟通对接,优化行政服务,特别是在重点培育企业实施改制、资产重组、上市挂牌、发债等过程中,要建立“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服务”制度,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政府金融办要加强对重点企业培育和提升直接融资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挂牌、直接融资等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中介服务体系。优先吸引行业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进驻我市,帮助开展企业规划、实施境内外首发上市、债券发行和兼并重组等业务。积极引进和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信用评级、金融资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建设机构较为齐备、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整合,提升行业整体实力。支持驻市证券营业部拓展业务领域,增设业务网点,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能力。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并积极为全市重点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融资提供担保服务。加强中介机构监督检查,加快建立中介机构服务评价体系和诚信档案,引导中介机构以客户利益为中心,履行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严守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奖补政策,扎实做好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类奖补资金的申报、审核工作,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税务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相关税费支持政策。 实体经济论文: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如何围绕我国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大局,加大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的效力、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无疑是商业银行必须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对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银行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建议 近年来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无疑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工作。而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和作为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型企业,无疑需要加快发展步伐和加大支持力度。可见,提升银行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意义十分重大。因此,银行必须重视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在服务机制完善、质押模式探索、担保体系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和资本市场建立等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科技型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银行机构加大了对科技型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以某市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该市银行业机构为150多家科技型企业授信130亿元,占全部授信的15%。然而,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影响到了科技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状况或生产经营状况无法满足贷款条件 大部分的科技企业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不稳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发企业,获取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入生产需要大概2年时间,期间客户只预交少量订金,研发成功即可获的全部研发资金,如不成功则合同失效,企业自行承担研发费用,企业因生产周期长、研发费用高、经营风险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二)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少 通常科技企业自有资产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缺乏有效担保,如某市科创园区为近年来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但大部分科技企业为租用园区工厂,自有资产不足以提供抵押担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因技术性强、专业性高,难以评估作押。 (三)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和意识有待提升 银行专业化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特色化还不够,对科技型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目前,大部分银行基于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贷款资金必须有符合条件的抵押,某市仅有商业银行在试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且信贷产品、信贷担保、业务流程、风险评价等主要还是面向传统产业客户和传统有形资产,未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区别的信贷业务系统,也没有相应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风险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需完善 缺乏再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担保机构能力偏弱,部分担保机构对企业发展评估专业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业是否有担保、抵押为评判标准,弱化了为企业提供有效担保的效果。 (五)政府对科技型企业支持有限 虽然有政府“两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但这些资金在高新技术发展资金中所占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对一些好项目大项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资渠道单一 调查显示,银行信贷仍是科技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占企业融资的80%以上。社会性的投融资渠道不畅、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会资本积淀,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企业投资风险大,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资产少,相应负债能力也比较低,风险较大,难以吸引投资者。企业获取资金困难,致使一些好项目因缺少资金支持,难于做大做强,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和实现产业化。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实践 (一)加强监管引导 金融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引导银行加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引导银行建立完善适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和信贷业务流程;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基层机构的审批权限;三是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信贷规模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四是对科技型企业不良贷款进行科学考核和及时处置;五是鼓励银行业机构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品、融资渠道、担保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各地紧紧抓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搭建科技专营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银行机构成立了科技专营支行,并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在建立商业可持续的科技型企业贷款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 针对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大的特点,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试点信贷融资业务风险补偿暂行办法》,实现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全面改善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办法》通过对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数额的坏账风险补偿和奖励促使银行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 (四)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品种 根据科技型企业市场状况,各地银行业机构及时开发出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的新产品,如某市商业银行与市中小企业创新中心、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合作,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并推出针对以企业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动产或货权为抵质押担保项下的“仓储通”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推广互助式会员制担保贷款,为9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200万元,累计投放资金3700万元。 (五)对科技型企业开展上市辅导 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对有上市预期的科技型企业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规划与辅导,募集资金监管与使用,后期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智力支撑,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某市为例,在银行的帮助下,该市有2家科技企业将于2年内实现上市,企业发展即将步入新阶段。 (六)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以某市为例,为帮助企业实现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2014年度由浦发银行该市支行主承销的1家科技企业的5亿元中期票据成功发行,为企业拓展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对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开展好间接融资服务 进一步推动科技专营支行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核算独立化、风险分散化,指导科技专营支行坚持重点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理念不变。探索科技支行“一行两制”模式,坚持并完善科技支行“五个单独”管理体制——单独的客户准入机制、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单独的拨备政策和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推动贷款审批权限的下放;坚持信贷评估时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兼顾、重大项目的联合评审、风险管理前移、团队责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风险管理机制。 (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开发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 指导专营机构不断探索和创新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满足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处置方式;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流程,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绿色通道”;制定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技术规范和实施办法;探索“评估+担保+信评+辅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模式。建立“统借统还”融资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贷工厂模式,推进联合互保贷款;探索“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小额贷款模式。推进质押贷款创新,不断创新保理融资模式。推进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应收租金保理、债权保险融资等方面的创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服务 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的创新。推进科技担保在担保模式和反担保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互助担保、补贴资金贴现,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无形资产质押;推进科技担保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创业担保、担保换分红和担保换期权。探索贷款银行、产业园孵化器、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专项支撑资金、科技担保机构共同担保的“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机制 统筹市县(园区)两级支持金融、科技等相关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重点用于信贷风险补偿、创投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债务发展、引导基金资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工作经费,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导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探索政府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及采购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新模式;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探索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 完善促进股权投资发展的政策,依托当地区域优势,积极引进全国性或区域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机构和拓展业务;通过政府出资引导,组建产业重组基金,促进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和衰退期企业的整合重组。通过税收优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办公服务和项目对接等政策优惠,创造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区,促进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为PE、VC等风投资本提供通道,拉动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跟进。完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系统,通过上市奖励、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或返还和提供中介桥梁、历史遗留解决、协调服务等,促进科技企业上市。搭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有组织推进金融创新和服务协调,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作者:何虹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新野县支行 实体经济论文:有关扶持实体经济的意见 为积极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大一高”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重点,促进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质量,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扩大信贷投放,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持续提高企业满意率、贷款满足率和贷款覆盖率,努力实现三个“不低于”的目标,即: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各项贷款增速不低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破解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落实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要抓住我市成为中原经济区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区的难得历史机遇,有效发挥货币信贷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产业转移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我市实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二)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认真落实各项金融支持政策,努力提高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比重,切实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贷款难问题。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落实有扶有控的要求,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着力加大信贷投放,着力建立完善机制,着力创新服务方式,着力突出差异监管,务求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显着提高涉农信贷投放比例。要进一步推进“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三农”金融服务网点和网络,以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中心,落实“三农”金融服务政策,探索构建“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加大对各类群体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对符合要求和条件的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及零就业家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其自主创业。对符合贷款条件、新增就业岗位吸纳上述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微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促进就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要充分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资源优势,继续稳步推进信用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的作用。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对“四大一高”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1.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均衡增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信贷资金结构,统筹配置信贷资源,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重大项目所需配套信贷资金及时落实到位。2.对符合国家投资投向、正在报批或需要继续完善新开工条件的重大投资项目,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的沟通协商,扎实高效做好信贷审查和信贷资金拨付的前期准备工作。3.对重大项目要建立起快速决策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包括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债券承销、融资顾问等全方位服务,并在利率优惠、规模调配等方面给予倾斜。4.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为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提供有效信贷支持,发挥各家银行的优势和品牌特色,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信贷支持合力。 (二)鼓励引导信贷资源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决杜绝附加不合理的贷款条件,同时考虑小型微型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设立科学的贷款利率和服务收费标准,适度进行让利。要建立小型微型企业项目库,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科技政策的优质小型微型企业;支持科技含量高、特色鲜明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小型微型企业;支持有助于增加就业和具有可靠偿债能力的小型微型企业。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确保优先将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争取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规模不受限制。鼓励和支持银行发行小型微型企业专项金融债券,监管部门要做好相关的组织推动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小型微型企业信贷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利率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处理机制等“六项机制”,并在2012年底前全部建立完善并实施到位。要坚持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的“四单原则”。对从事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人员建立专门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科学设定尽责、问责和免责条款。各农村法人银行机构要学习银行的经验做法,在2012年底前确保做到“四专”,即建立专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专营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小型微型企业金融工作的专业人员;制定专门针对小型微型企业授信的专项考核;单列小型微型企业信贷的专项规模。各国有商业银行和洛阳银行分行要大力发展延伸专营机构,切实解决小型微型企业信贷管理部门挂靠和没有单设专营机构的问题,凡是有县域银行机构的,争取在县域设立专营机构。 (四)提升小型微型企业金融产品适用性。1.加快担保和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抵质押担保形式,逐步由单一抵押扩大为包括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不敢贷”、“不能贷”等问题。2.加快小型微型企业信用评级方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避免对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传统评级方法的过度依赖,将“三品三表”(人品、产品、抵押品,电表、水表、报关单表)纳入综合评定,以此作为发放贷款的相关条件,扩大小型微型企业授信面。3.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小型微型企业成长周期、行业特点、风险状况、资金特点和盈利能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行(社)制宜,研发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金融产品,探索金融产品多样化,提高金融服务个性化,逐步由提供信贷资金向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转变。4.加快业务流程的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简单、方便、快捷的服务原则,积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规范操作标准、集成信息决策,不断缩短审批链条,提高放贷效率,逐步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横向功能集中、纵向时间缩短,满足小型微型企业“短、小、频、急”的信贷资金需求。 (五)积极推进服务“三农”金融体制改革。1.积极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按照单独信用管理、单独信贷考核指标、单独能力资源配置、单独的激励考核安排、单独贷款政策扶持体系等要求,推进改革进程,加大支农力度。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3.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实现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在各县(市、区)全覆盖,发挥其支持“三农”的补充作用。4.大力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民间合作组织,引导民间闲散资金的合理流动。力争用2-3年的时间推动农村逐步建成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资金需求。 (六)努力形成金融支持“三农”合力。农业发展银行分行要在及时足额供应粮棉油收储信贷资金,维护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水利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等信贷业务,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项目等。农业发展银行分行、农业银行分行要下大力气抓好农业产业化贷款的投放,要在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筛选一批经营效益好、示范效应明显的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进行重点营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覆盖率;同时要选择一批信誉良好、项目可行、有公司依托的种、养、加工业大户,稳妥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市农信办要把广大农户作为基础客户群,适当提高信用农户的授信额度,发放循环授信凭证,切实为农民贷款提供便利;实施批量营销、批量评估授信、批量放贷相结合,主动对专业村、专业户集中营销贷款;确保信贷资金向特色农业倾斜,集中培育壮大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优质特色产业。邮政储蓄银行市分行要扩大“百亿送贷活动”的成果,继续依托特色村信贷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涉农贷款比重。 (七)探索建立“三农”信贷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1.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支持“三农”的税收优惠政策。2.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地方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的风险补偿资金,财政部门以上一年度县(市、区)涉农贷款的实际余额为基数,按新增涉农贷款的一定比例予以风险补偿。3.建立农业贷款保险制度。引导农村保险与农业信贷相结合,建立职能部门间的联系机制,共同解决经营风险和农民投保的承受力问题。在政策性保险缺位的情况下,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财政部门根据承保与赔付的情况对保险公司给予补偿。 (八)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研究完善配套政策,主动融入金融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有关部门和经办银行要进一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手续,明确办理各项手续的具体流程和时限。同时,要加强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掌握小额担保贷款相关的工作流程、时限和要求,提高小额担保贷款的办理效率。经办银行应建立区别于其他商业性贷款考核制度的小额担保贷款单独考核制度,在操作规范、勤勉尽责的前提下,经办银行的小额担保贷款质量考评情况可实行单独考核,不影响经办银行和信贷人员的年终评比、奖励和晋级。 (九)建立健全再就业贷款联动机制。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的成功率。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人民银行要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面向所有创业者的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加快信用社区建设,利用社区劳动平台为小额担保贷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民银行和经办银行要加强配合协作,积极开展个人信用意识教育,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和社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有效降低小额担保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个人购房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前景好的项目,要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满足房地产开发的合理融资需求,增强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优先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继续支持居民首次购买自住普通住房和购买改善型自住普通住房的贷款需求。对居民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符合条件的,可执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要严格执行对第二套购房的贷款条件和所规定的政策,对非自住、非普通住房的贷款条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当予以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款比例,切实改进风险定价水平,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论文:金融与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一、把握经济发展主流。拓展金融服务空间 湖北经济具有其他区域难以比拟的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把握自身特点,趋利避害,发扬所长,弥补所短。是湖北经济实现后发增长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的重点,也是湖北银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难点。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湖北要加速经济步伐.就要抓紧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和公共基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主两副”个中心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旅游区开发、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发以及湖北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汽车产业升级建设、长江汉江水资源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都是支撑湖北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建设项目.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金融支持湖北经济发展,就要针对省情区情,抓住突出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真正对这些关系湖北经济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工程加大投入.保证丁程尽快实施,加快建成。积极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未来竞争力和发展增长点。对湖北而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加快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符合湖北的经济文化特点,具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当率先优先发展。金融在服务这两个领域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三个方向:第一,紧紧抓住新兴产业与湖北传统产业的结合点和升级通道,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持湖北主流实体经济结合起来;第二,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与加大科技创新手段结合起来。支持文化加科技的文化龙头企业向市场化、产业化、资源化发展和转型;第,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首先需要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调整服务布局,积极推动“一主两副”战略实施。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与平衡湖北省内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原则。理解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通过金融手段,促进资源要素在不同功能区域的重组流动,提升经济的活跃度和整合集聚能力。湖北自身经济和金融资源毕竟有限,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需要挖掘经济金融存量,更需要提升经济金融增量。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应当充分鼓励和调动两个副省级中心城市的资源聚集和资源利用能力,这就需要在政府科学决策、金融监管部门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主体变革图新、地方政府创新机制方面共同作用。武汉则应重点打造多层次、多主体、交叉融合的现代金融市场化服务体系,引导金融市场各个主体突破传统模式.实现金融服务跨越发展.引导区域以外金融要素向武汉集聚,提升武汉经济金融总量。 二、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成长模式。基础来源于银行服务市场的定位与银行发展的核心战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方式.特别是核心价值理念与实现业绩可持续增长的模式。都面临着深刻的考验。同时,银行机构在资本约束背景下,也在推进着盈利模式转变,努力形成多元化收入和利润来源。因此银行机构越来越重视在制定发展规划中,以实现资本运用效率目标为基础,把自身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发展需要进行比较,从而在确定发展区域、业务重点、业务结构、资源投入、组织架构、绩效管理等进行综合考虑。银行服务价值的核心是在满足核心客户经营需求的同时,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目标。服务的竞争必然带来服务的差异化和专业化,银行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了解核心客户的核心价值诉求与实现银行经营目标的契合点,不断明辩和调整客户因市场变化而产生的x,t银行服务需求的变化,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核心目标客户。所以在服务湖北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和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客户,形成针对核心目标客户的客户服务策略。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在确定自身核心客户策略和服务目标之后,就必须努力提升和巩固在这一领域内的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满足客户的要求。在发展自身专业化服务能力过程中.银行机构既要遵循银行基本服务功能与内控管理原则。更要通过金融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满足客户对服务品质、服务价格、服务效率的更高要求.在金融服务中保持竞争优势。湖北主流经济发展为银行提供了丰富的客户市场资源,但这些客户自身也在实施着产业升级、行业整合、市场网络建设等工作,也需要在现代融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商业银行不仅要满足于较为传统和单一的金融服务功能,把传统业务做专做精。而且更要抓住客户发展提升的机会,向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的方向转变,通过创新业务、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从总体上提出加快湖北创新型、复合型、综合型金融人才培养计划也属当务之急,这既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兴行之策。要发挥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各自优势,提高各级政府对金融产业和金融发展的认识;调整各级政府对金融产业、金融机构的评价视角,完善考核办法;积极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积极鼓励引进创新金融人才和创新金融机构。湖北的银行机构在培养金融创新人才或者建设专业化服务团队方面不应当与发达地区有太大的差距。在实现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应当优先发展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服务的方式促进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提速、上规模。 三、加快区域金融强省建设。促进经济金融共同繁荣 湖北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应当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充分互动.将金融服务升级、经济结构升级和微观主体培育三者放在一个宏观框架下进行统筹规划,为湖北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金融、企业共同实现跨越发展。金融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过程,高度关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提升自觉响应能力。为此应当把金融经济运行纳入全省经济活动、经济调度和经济分析的体系内。在体系内加强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交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同时,围绕建设区域金融强省的目标,政府层面应当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金融市场环境建设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加以规划和管理,引导出台支持金融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从招商引资式的金融业发展政策向引导、服务和支持的金融业发展政策方向转变,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升级搭建政府服务平台和政府合作平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首先把武汉自古就有的区域以外资源导入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吸引区域外部甚至境外机构向武汉积聚,在做大的基础上形成做强效应。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当确立服务全省的发展目标。发挥出辐射和脯养湖北全省特别是重点发展区域的作用.发挥资金加管理加人才的优势.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武汉城市发展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型。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批准武汉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强大政策优势,结合湖北的优势资源,以科技金融、产业金融的机制体制创新和发展模式突破,服务于湖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也在我国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湖北的特色模式。在这一最有可能实现突破发展的金融模式创新中.有两个重要内容应当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良好的竞争性发展的创新环境和集群化生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通过强化专业化风投团队市场发现机制建设和银行对成熟技术产业化的支持,湖北完全有可能培育出有中国特色和湖北特色的硅谷银行发展模式。湖北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加上湖北拥有的信息、传媒、通讯、多媒体技术优势,也完全有可能打造出像湖南、江苏、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产业集群,为湖北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更丰富内涵。打造湖北金融的信用高地。有关各方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和环境建设,强化湖北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有效防范各种类型的区域金融风险,营造让党和政府放心、让金融机构安心、让人民群众舒心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中小金融服务组织的制度化发展建设.加强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建设,规范发展民间金融,优先发展信用中介服务体系,构筑多层次满足中小企业、社会居民正当合理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使湖北成为金融资产质量最高、金融服务效率最好、金融法制环境最优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信用高地,促进湖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管理基础论文:试析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在三大基础问题 论文关键词:政府管理创新 宪政转型 强政府与强社会 制度政府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创新,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然而,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审视政府管理创新问题推进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必须首先解决好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问题、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问题以及政府管理创新的职能选择问题三个基础问题。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创新问题: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观念更新、理论创新等等,因此,政府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权宜之策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政府管理的系统T程。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审视政府管理创新问题一. 一、宪政转型: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 宪政是近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宪政不同于宪法,但与宪法具有密切的关系。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即以宪法为基础.通过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保障公民权利的民主政治理念和制度的总和美国学者丹·莱夫认为,“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宪政是对政府最高权威加以约束的各种规则的发展。这是从宪政与公共权力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还有学者从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的角度来理解宪政.认为宪政“一方面是要保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是要制约公共权力:”美国学者路易斯·亨利则从权利、权力、制衡、法治、司法公正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宪政,他认为:宪政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那政府只享有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而这一切受制于法治;它还意味着权力的分立以避免权力集中和专制的危险;宪政还意指广泛私人领域的保留和每个个人权利的保留;另外,宪政也许还要求一个诸如司法机构的独立机关行使司法权,以保证政府不偏离宪法规定,尤其是保证权力不会集中以及个人权利不受侵犯。由此可见,“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核心和首要原则,宪政下的一切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源于宪法和法律,这是立宪政府的基本精神。可以认为,标准的立宪政府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宪法规定了施政的基本规范,据此能够限制政府;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据此公民的确有权监督政府。总之,宪政是和近代民主政治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在现代法治国家.宪法是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具体体现,民主与法治要求国家的最高政治权威只能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法治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表现为宪治,即宪政如果说民主的目的是促进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那么法治就是通过法律规范和限制政府(强制性公共权力)的规模和范围,保护公民权利不受政府滥用或误用公共权力的侵害宪政不仅具有政治和社会价值.如公民权利至上、祟尚法治和民主政治,而且也具有经济价值。因为宪政就是在政治领域依据宪法治国,这种宪法不仅仅在法律上是至上的,是政治权力的运行规则,界定了政府权力的界限与条件,而且它是符合自由民主精神的,从政治上来说.它是有利于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所内含的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保护个人经济经营权利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行民主宪政的开放社会,才最有可能出现稳定而公平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看到,经济的改革实际上是宪政转型的一部分,但这种关系许多研究经济转型的学者并不重视.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宪政规则的改进一直都处于摸索中。但是,作为宪政核心的对于权力的制约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一直非常强调法治,一再重申“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吴敬琏等学者开始区分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认为好的市场经济就是有法治的市场经济。但是,宪政的问题仍然未能进人议事日程。只有法治显然还不是宪政。因为法治固然能对权力形成制约,对权利形成保障,但是,法治如果没有民主作前提,法就可能是个别利益集团主导下制定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恶法。正如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所说的:“从市场经济到法治社会必须经由民主政治的环节,即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各种利益诉求并不会自动而是要首先转化为某种政治力量时才能在法律中得到反映。中国已经提出建设市场经济与法治国家的目标,但是如果没有民主政治的媒介,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是法治经济,这样的市场经济也就难以成功的。根据政治生活的原则应与经济生活的原则相适应的原理,为了使宪政秩序适应加人WTO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日益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适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就需要适时地完成宪政秩序调整,而这一调整就其根本而言就是宪政转型。因为“比市场更重要的东西,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是民主化和法治结合的宪政建设。”四即而宪政主义价值的实现自然地需要创新政府,需要创新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问题,政府必须在价值理念上、治理制度上和行政行为上进行创新。因此,政府创新意味着价值理念的转变、制度的创新以及治理行为的有效更新。而宪法秩序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种制度创新的框架,公民权利在那里能够得到充分地表达和行使,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受到了法律限制和约束。公民权利不仅受到司法保障,而且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中能够得到实现。因此,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适时地进行宪政秩序调整,实现宪政转型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必要保障。 二、“强政府”与“强社会”:政府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 “治理”(Governance)是上个世纪90年代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流行起来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政。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度的领域内维护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111。也就是说,治理就是要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的善治为最高目标。而所谓善治,就是指“良好的治理”(Good Governance),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治理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进行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改革,对政府社会管理的体制、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对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使之与经济市场化的趋势结合,与国际先进规则接轨在管理中加强宏观、放宽微观,使之管理科学,从而一既使政府不至于陷入繁杂的社会事务,又可以让政府有效的管理好整个社会系统,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治理与善治理论的提出,从治理视角中强调政府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即是进行社会本位、民本位基础上的政府职能转变。因此,当前,我国应该在治理与善治理念指导下,进行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创建“强政府”和“强社会”的强强联合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心和关键问题。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政府必须退出微观的经济管理范畴,而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干预经济,并且把原先占有的权力交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承担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经济管理和规范职能,或者由政府与社会合作,进行共同治理。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有限政府”的基本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强社会”。因为只有公民社会真正强大起来,市场经济才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只有在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有限政府”的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转变社会管理模式,打造出一个“强政府”。由于市场经济强调政府还权于社会,还政于民,大量的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兴起并承担重要的职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需要适当地退出社会领域,但是并不可能完全放弃社会管理职能。也就是强调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规范和管理,以保证这些社会组织真正适应WTO规则的要求,真正为我国的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服务。由此可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需要本着“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基本理念和战略目标,从政府垄断走向市场参与,形成多个治理主体合作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充分互动,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合力,形成“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共同治理”,才能最终达到“善治”的目标。 三、构建制度政府:政府管理创新的职能选择 制度就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确定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制约二简单地说,制度是一套社会活动的公共行为规则,或者说是一套社会游戏规则如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所说:“没有适当的制度,任何意义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必须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市场行为,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但恰恰在这方面,我国的制度准备仍有很多不足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的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同WTO的制度、规则相比较,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制度空档或制度缺失,而且制度稀缺的程度比较高,许多社会公共事务领域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如何在当前制度稀缺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政府愿意并能够推行,同时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且实施成本较低的制度安排,成为我国政府制度创新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这里所提到的“制度政府”,就是从制度的角度来看政·府职能,政府的功能应当以制度方式向社会提供“规则”并且政府本身也必须按照制度行事。因此,从制度的角度看待政府,构建制度政府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式。事实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的职能就应当是向社会提供制度供给和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政府为社会制定“游戏规则”监督“游戏规则”的执行,针对“游戏规则”失灵进行“游戏规则”创新。如前所述,就制度的功能而言,制度就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确定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制约。但事实上,不管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还是在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需要依赖于信任。信任是以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种秩序就需要依靠各种制度和规则,同时,也只有制度才能真正保护个人的自由领域,帮助人们避免和缓和冲突。因此,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更需要政府根据市场规则向社会提供制度供给并适时地进行制度创新。 由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是同时进行的,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反过来,政府制度创新必须遵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一种职能向另一种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制度创新与人员转变相互补更能够巩固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果;其次,制度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每一次制度创新都意味着新旧规则的更替和转变,而这种规则的更替和转变最终必然会导致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政府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政府职能转变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而制度创新也会带来政府职能的转变。 管理基础论文:如何夯基础抓重点,提高高职院学生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精细化水平 论文摘要: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高职学生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文凭,这无疑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要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要从学生的基础文明抓起,以生为本,培育优良思想,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扩招后,因为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学生生源整体水平相对下降,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尤为明显:集体观念欠缺、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不断暴露,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现状 随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呼声中,相当一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不得已”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完成学业,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了目标,就等着熬完三年拿到那一纸文凭,或者单纯为了了却父母的心愿,这样的动机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稳定,集体观念不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仍不牢固,其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没有成熟,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对于自己的将来没有明确的定位。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于独来独往,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缺乏团队意识及集体观念,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经常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入校时的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以2010年江苏省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普通高校本一批次的录取分数线是文科345分,理科355分,而第一批高职分数线文科类210分;理科类200分,两者有100多分的差距。考试分数虽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不高,“60分万岁”;作业不能独立完成,靠抄袭交差;“平时不努力,考试就作弊”,平时课堂上下没有多少积累,临时报佛脚又嫌太辛苦,为了考试合格,打起了歪主意:夹带资料、传递纸条、手机作弊、找人代考,这些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自我约束力不强,组织纪律性差。 “90后”个性张扬,因为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约束力不强,喜欢“随心所欲”,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做事不考虑后果,易冲动。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遵守,迟到、早退、旷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犯了错误不反省自己,反而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这些现象向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育与市场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与这个目标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学校在三年中要对学生进行“改造”,通过教育教学把低水平进来的学生培养成高起点的社会有用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夯实基础,把握重点,努力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 (一)把握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 行为以思想为主导,要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稳固的“三观”,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为将来踏入社会积累资本。 1.关口前移,开展“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刚入校对学校、专业都不了解,处于迷茫状态,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稳固专业思想,可以通过举办“入学教育从学业生涯规划开始”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企业人员、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为学生做就业、专业教育报告会,讲解就业现状及专业发展前景,为新生打开一个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专业的窗口;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为新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供借鉴;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解答家长疑问,间接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2.以节假日为依托,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 利用重大节假日的特殊意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清明节祭扫缅怀先烈、“五四”青年志愿者活动、“十一”讴歌祖国、“一二·九”纪念活动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远大的理想,把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节日化,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3.健全报告制度,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为环境、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继而引发各种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教育的重点。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宿舍;根据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班级信息员制度、班级情况一日一报制度,从不同层面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特别关注“三困生”的思想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关爱。 4.利用信息网络,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建立育人信息服务网,充分利用网络的教育服务功能,通过宣传学习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服务网在思想教育、服务学生、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二)稳固基础,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1.从日常管理与教育入手,扎实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稳定工作。 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的第一要务。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学生管理人员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进行安全大检查,倾听学生反映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平时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严格落实学生请销假制度及晚就寝检查制度;在日常工作中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注意“防火”、“防抢”、“防盗”、“防骗”。通过组织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消防安全演练、观看消防安全科教宣传片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技能,营造“时时讲安全,处处抓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2.从抓学生基础文明入手,切实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是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但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的基础素质出现很大滑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需要从基础文明入手,推进班风与学风建设。 (1)开展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学生文明程度。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和争当“文明大学生”等活动,要求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责任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摒弃生活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新风。 (2)推荐先进,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要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引导、激励学生。通过各种评奖评优及先进表彰活动,宣传报道校园的先进个人及事迹,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3)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诚信行为。通过催缴学费,召开考证、考级、考试教育,助学贷款催款等相关工作,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的诚信行为,比如通过诚信征文、诚信演讲、诚信辩论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行为。 3.从关心学生入手,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家庭情况较好,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来自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这部分学生存在更多的学业压力和思想负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一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保证认定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二是要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让有限的资助费用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要鼓励、引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等自立行为,通过诚实劳动自食其力,既减轻家庭负担,又增强自信。 管理基础论文:浅谈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管理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学生管理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对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一方面,阐释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所具备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针对现存的一些教学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学生管理纳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早在几年前,计算机就与英语和驾驶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三大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职场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及简单的程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始终很难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更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经验体系,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最终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实践重于理论,教学中二者脱节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部分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始终是分为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两部分。而在学期考核时往往只将上机操作作为最终课程评估的方式,这就难免让学生产生重操作而轻理论的错误认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的知识由于时间间隔较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逐渐淡忘。 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在课程设置上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明确地划分为理论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教学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学生也就很难将实际的应用问题转变成自身的技能。 2.教材更新速度慢,与学科发展不同步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当时主要应用于军事国防领域,不到一个世纪,微型计算机已经在家庭中普及,这样快速的发展,是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多知识随着技术的改进而变得陈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学生就很可能被教材的权威性所误导。 3.计算机等级考试致使教学出现应试性 在很多学校,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成为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证书而不是真正掌握技能。与此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省级和国家级两部分,一般的省部级院校会要求学生通过省级计算机通一考试,文科要求通过省一级,而理科的要求相对较高为省二级。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就业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会选择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 问题在于,所有的考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往往会使用题海战术,但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高速的发展性,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学生通过了考试,而实际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容乐观。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管理 在学校公共课的设置上,始终存在几种不同的声音,学校及相关领导部门始终认为公共课的设置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而学生往往会认为,我所学的专业很少会用到公共课上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能够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建立在强制性的基础上。而计算机教学这一课程设置的初衷越来越难实现,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学生管理上进行适当的改变。 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几个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高校教学体制上所存在的顽疾,但如果从学生管理角度进行思考,其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消化知识 由于学校计算机硬件设施资源有限,不可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机会上机练习,而课时数的限制又要求理论课是不能偏废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理论课之后为学生布置少量的课外作业。例如office操作与简单的编程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而知识的连贯性又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温习。 2.加强教师的一对一教学 当前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一个讲解员的角色,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发挥。 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走下讲台,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疑惑与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更扎实的掌握新知识。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教学设施 毋庸赘言,计算机硬件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硬件受到损坏,不仅影响实际的教学工作,还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上机操作的课堂上,应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号入座,并对自己所使用的机器的健康状况负责。一旦出现损坏,则按价赔偿。这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软件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保证技能与知识的传授,还要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善。毕竟,教与学是两个严密结合的整体,哪一方面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生当做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主题,尊重教育学规律,才能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理性的对待计算机基础教学。 管理基础论文: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 1 前言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分析,对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标准的综合评价,真实反映该企业的现实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门科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还债务的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 企业绩效评价在西方国家已出现多年?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已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监督和约束企业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评估,以事实为依据,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目标,使企业得以长足进步。 长期以来,成本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成功,评价一个企业的业绩情况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比较其与竞争对手间的获利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但是在强调专业分工、快速定制化产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年代,企业间的竞争重点已逐渐转变为各自供应链体系的效能之争,即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顾客手上,企业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就必须从仅以成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多样化的顾客为中心。 全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要求各个企业必须重新设计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2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缺陷 (1)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侧重于单一企业或单个职能部门的评价,不注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衡量。 以前,企业一般将组织中的各个部门视为独立的个体,并为每个独立的个体设定目标与绩效评估衡量标准。各部门领导人只重视改善自己负责的部门的绩效,以确保其目标的达成,而很少关心其部门目标的达成会不会对其他部门或是供应链中其他成员造成影响。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逐步转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体系主导企业未来命运。因而,可行的企业绩效评价应是对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评价。 (2)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往往来源于财务评价的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及投资报酬率、经营收入、每股赢余等情况,因此不能反映企业持续发展力和创新能力等。导致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长远发展潜力。 (3)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不能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分析,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经营过程的偏差,当发现问题时已成为事实,并造成损失和危害,已经难以补偿。 (4)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注重企业内部评估,不重视企业与外部的联系。 3 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依托的企业绩效评价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企业更新现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出发加强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各个经营环节的管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及用户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因此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依托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能恰当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应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整个供应链是否有能力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是否有能力满足市场顾客的需求。 3.1 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依托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⑴对关键绩效评价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⑵应重视对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动态评价,而不仅仅是对静态经营结果的考核衡量。 ⑶评价指标应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而不是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⑷要能反映供应链各节点?部门?之间的关系,注重相互间的利益相关性。 ⑸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并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⑹重视对企业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 3.2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依托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评价原则,在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依托的企业绩效评价时应综合考虑: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供应链中上下各节点间的关系、供应链经济效益、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并分别为每个方面设定对应的评价指标(如表1)。另外,企业绩效的评价和指标设定应根据具体的发展远景和战略进行,因而不同的企业?供应链?其评价侧重点和具体评价指标可以不同。 ⑴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的评价 ①产销率指标。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即: 产销率 = 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该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节点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库存越小。 ②产需率指标。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即: 产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各节点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准时供应率低或供应链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③产品生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供应链产品生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生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以各节点的循环期总值或循环期最长的节点指标值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产品生产?或服务?循环期。 ④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以下几项: (a)供应链信息系统成本。供应链信息系统成本的开发与维护费及EDI、因特网的建设和使用费等通讯费用。 (b)供应链总库存费用。包括各节点企业在制品库存和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之间运输储存费用。 (c)各节点企业外部运输费用。等于供应链的所有节点企业之间运输费用之和。 ?2?对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的评价 ①准时交货率指标。准时交货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准时交货?或服务?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准时交货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服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或对生产?服务?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跟不上供应链运行要求,反之,则说明供应链的生产?服务?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②成本利润率指标。成本利润率是指供应链各节点单位产品?服务?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服务?总成本的百分比。产品?服务?成本利润率越高,说明供应链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越高。 ③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产品质量合格率是指供应链各节点提供的质量合格的产品?服务?数量占产品?服务?总产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供应链节点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 ④售后服务质量指标。售后服务质量指标定性地评价供应链各节点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后,对产品进行跟踪服务的质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售后服务成为竞争对手间非价格竞争、留住客户、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的主要手段。售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客户售后服务响应时间,一定时期内客户访问次数、产品?服务?返修率、客户抱怨投诉次数等。 ?3?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 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可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如:销售利润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产值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各指标的含义均很明显,应用也很广泛,这里就不重复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应从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成长性四个方面全面衡量;另外应从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选取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并注意与其他层次评价指标间的相容性,避免相互间的冗余、冲突。 ?4?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全球性经济环境中,对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的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往的绩效评价中很少注意这一方面。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之一,亦是企业长盛不衰、长足进步的根本保证。 ①智力资本比率指标。智力资本比率是指企业?供应链?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所占的比重。智力资本比率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是否重视智力资本以及智力资本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在新经济条件下能否适应市场,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的能力体现。 ②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是指企业?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提供新型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的产品?服务?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供应链?的新产品?服务?设计、开发能力越强,对新产品?服务?的综合营销能力越强。 * ③雇员建议增长率指标。雇员建议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供应链?雇员向公司提交的合理化建议数量与上一评价期相比的增长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内民主管理意识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强。从一定程度而言,雇员建议增长率指标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活力强弱的具体体现之一。 确定了绩效评价指标后,可选择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本企业?供应链?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首先确定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再运用一定的方法得到一个反映企业?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综合指标值。 4 结论 由于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的种种缺陷,使得它已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下对企业评价的要求,建立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依托的企业绩效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企业财务、业务流程、上下游关系等方面的评价,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从而找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管理基础论文:试析无因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立法价值 论文摘要 无因管理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在大陆法系国家中通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制度而存在。本文拟就历史发展各个阶段,有关无因管理制度设定功能的各种学说加以分析,旨在将无因管理与相似制度区分开来,并论证其制度价值与存续的合理性。 论文关键词 无因管理 理论基础 价值 在大陆法系国家,无因管理是债法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无因管理是指“无法律上之义务而为他人管理其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是以直接形成一种法定之债为途径,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互的诉权的法律体系。正如产生其他法定之债的原因,如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等相同,无因管理必须有一个非常严谨的定义与明确的范围。 一、无因管理制度的来源 无因管理的规定在法律中出现最早的记载位于罗马法。对于关债的规定,优士丁尼在《民法大全》将其划分为:契约、私犯、准契约与准私犯四类。其中的准契约是指那些非从契约产生,但与契约十分相似的债。罗马法中的准契约之债主要处理关于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监护与保佐、继承、共有、服务单位对旅客携带物品与海损方面的问题。 大陆法系各国均继受了罗马法中的这一制度,将无因管理纳入到其民法制度中。法国法上的无因管理承袭罗马法,其内涵与罗马法保一致,也称作事务管理,属于准契约的一种。早期法国法的无因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本应该属于不当得利的内容。而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民法典》则抛弃了准契约的概念,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规定为两种不同债的发生原因,将无因管理作为债的独立发生依据而进行了专门规定。随后的《瑞士民法典》虽然没有超脱德国的模式,但在《日本民法典》中,却已经将无因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定之债,至此确立了无因管理在债法中的独立地位。 三、无因管理的制度价值及法律地位 (一)无因管理的制度价值 无因管理制度在大陆法系发展到今天,其制度价值与罗马法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罗马法上的无因管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管理临时离家之人的事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战争引发的一种社会需要。因此无因管理是为满足被管理人的需要、维护被管理人的利益而产生的,起初只赋予被管理人以诉权,管理人的相对诉权是后来被确立的。实际上仍然是维护被管理人的利益。现代民法典的无因管理制度以管理人的请求权为中心,强调管理人行为的正义性和适法性。从现代民法私权神圣,从意思自治和责任自负的理念来看,“任何人只能被他所同意的义务所约束”,未经要求擅自干涉他人事务,应由行为人自己承担后果,被管理人不应因此负担任何义务。但无因管理制度以利他主义为出发点,不但承认这种干涉的正当性,更赋予为他人利益行事的管理人以请求权,允许其向被管理人索回支出的费用,目的是鼓励社会互助,以维护社会利益。这是今天为立法和学理所公认的无因管理制度的价值所在。 如何协调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是无因管理制度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首先,就无因管理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而言。创设无因管理制度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更为有效地保护本人的利益,进而寓有符合社会利益之意。权衡双方的利益,应该更加着眼于管理人的利益保护,使其摆脱负担,解除管理时的后顾之忧,并最终更好的保护其的利益。其次,就无因管理制度的规范功能而言,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也是必要的。无因管理本是一个道德范畴,但既然法律将其规定为一个制度,就有必要从双方面对其同时进行规制,以达到调试社会关系的目的。最后,创设无因管理制度时,应该合理平衡管理人与被管理人之间的双重利益,进而鼓励人们去实施符合道德标准的管理行为,这将对此制度的合理创设便有着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无因管理不单纯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从更广泛的意义讲,它是一种催动社会公益,指引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无因管理制度的价值,从规范社会秩序的意义上来说,是在引领一种社会团结与救助危难的观念。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最终将细化为对每个人利益的保护。无因管理制度鼓励社会互助,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操,强化从困境中挽救他人的社会观念,最终在整个社会普及一种自觉救助他人的风尚,最终保护了意思自治与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 (二)无因管理制度在法律中的定位 无因管理在法律中的定位,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在法学研究中的定位,第二是在实体民法典中的定位。法学研究中的定位将是法典规定的基础,主要考虑对无因管理制度的定性问题,要么按照传统理论上的准契约来定位,要么将其作为与合同、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并列的,债的发生依据之一。在实际的立法规定上,争议主要围绕着无因管理制度应该细化到何处——即,应该放置在民法典的哪个位置上。关于前者,目前理论界的争议并不大,现代以后,无因管理制度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这已经是普遍的定论。但后一方面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 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多以债的定位将无因管理纳入债法体系中,差别也仅仅体现在名称上的不同。比如法国民法典中关于无因管理的规定,其外观虽然沿用了罗马法中准契约的名称,但实质却将其作为一种特定之债,即“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来规定。德国民法典对该制度使用的名称为“无委任的事务管理”,同样并未将其排除于债法之外。至于日本、意大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则并未在名称上多加调整,给无因管理制度的定位就是债的发生依据之一,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民法的债权法体系。 在我国,若要确定无因管理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首先一点应当明确的是,无因管理管理的制度的体系虽小,却在地位上,却与其它债的发生方式位于同样的逻辑层次,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无关紧要,而如传统手段一般,将其随意点缀在合同法各种有名合同的章节之后。对于它的定位,现在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是与合同与侵权相仿,将无因管理制度独立编成一个章节,这同样是纯粹的逻辑给我们指明的出路。但不得不说,无因管理的体系本身并没有能够支撑起一整个制度的宽度,单在条文数上就远落后于另外两种制度,这样编排并不符合立法技术的需要。第二是将无因管理规定在债法总则中,自然,前提是我国民法典设定专门的债法总则。第三是将其规定在民法总则中,这只是在没有专门债法总则情况下的替代措施,于法理无据。而就民法体系的分则制定而言,它是按照权利类型或行为类型来制定的,也难以找到无因管理的位置。究竟如何操作,将是实践中将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管理基础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 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新课改中校长应有的管理行为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校长的应有管理行为包括: 1、帮助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应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校长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并有效地运行。让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必定引起一场教育因素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就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中心。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要求是: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第三,教师首先成为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校长应帮助教师学会判断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教学研究中体验成功。 2、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校长应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家长、教师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功。这些特点,校长都应该促使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付诸教学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3、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 作为校长,应注意发现和体验学校管理重构对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在新课程与学校发展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教师、校长、教研员以及各种教育力量如何加强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对当地的风俗、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组织人员开发校本课程,创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事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 4、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作为校长,应了解认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进而产生改革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校长应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对于学生的评价,《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纲要》指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校长应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更具有激励功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5、促进课改与学校同步发展 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新课程只能在学校中生成,课改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促进学校概念的变化,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校长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独立性地思索、创造性地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创造性计划是创造性工作地开始。校长应重视学校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通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管理基础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管理基础论文:“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 [摘要]“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独特性体现在: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突出了改革的自我意识。 “新基础教育”研究是叶澜教授主持的一项综合性研究项目,涉及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和多个领域的研究。早在其探索性研究阶段,该研究就曾关注过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问题,如学校科研如何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形成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工作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等。[1]在研究进入推广性、发展性阶段之后,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于2002年3月举办上海闵行区“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者研修班,研究主题涉及学校管理改革各个层面的问题。2002年5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会,叶澜教授作了《高质量整体加速推进新基础教育,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专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改革实践目标。学校管理“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化了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第一负责人的意识,并由此在学校管理层面开始了更为深入而富有创意的改革。[2]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上述坚实的基础,所以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才在学校管理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现状、问题与发展空间,自主规划学校发展,积极开展学校科研,开展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建设,降低管理重心,重构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自主构建反思--重建型的管理方式,关注学校最基本的师生日常生存方式的转换。可以说,每一所扎扎实实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其管理层面都显现出整体转型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从“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学校管理改革之路是没有终点的。“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乃至于“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必将为丰富、拓展学校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管理基础论文:论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基础:数据库营销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形态正逐渐由稀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过度,但这种过剩是底层次的过剩,产品的技术差别很小,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企业的习惯营销思维仍是以产品的推销为主,一次又一次地祭起“价格战”的大旗,结果是消费者逐渐麻木,并开始怀疑产品的品质,同时又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资本积累、科研开发及后续发展的能力。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但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不是通过简单的削价可以换来,也不是通过折扣、积分等暂时的经济利益可以买来的,要靠数据库和顾客关系管理(CRM)系统,从与顾客的交流互动中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来实现。 数据库营销作为本世纪90年代一种方兴未艾的营销形式,包含了关系营销的观念,着重于给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服务,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IS)来充分的建设和利用客户数据库,而且,强大而完善的数据库是未来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基础。 1.未来的顾客服务模式与CRM的运用 顾客服务模式的变化 忠诚、持久而稳定的顾客群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国外,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地需求,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只是单向被动的适应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已经落在时代变化的后面,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往往对企业而言还可能是致命的。现代的企业各个部门将被高度整合起来,以顾客为中心工作,追求顾客的终身价值。 顾客关系管理(CRM)呼之欲出 实现顾客的忠诚度,满足顾客随时变化的需求,相应的是企业管理的重心正从内部向外部扩展,从生产制造向顾客关系管理转移:ERP—SCM—CRM……顾客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据2001年2月27日中国经营报消息,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和康柏合作,投资400万启动大中华地区制药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管理系统(CRM),由Sibel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上海罗氏希望在3、4年内通过CRM的建设,彻底改变与客户打交道的方式。 CRM作为新一代的顾客资源管理系统,把企业的销售、市场和服务等部门整合起来,有效地把各个渠道传来的客户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里。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共享这同一个客户数据库,发生在这个客户上的各种接触,无论是他何时索要过公司简介,还是他是否曾经购买过产品都记录在案,每个与这一顾客打交道的部门经手人可以很轻易地查询到这些数据,让这个顾客得到整体的关怀。从中我们也可发现,CRM系统的基础是一个数据完备、功能完善的客户数据库在营销中的整体功能发挥。 2. 数据库营销的实际应用 数据库营销,是在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大量的信息,经过处理后预测消费者有多大可能去购买某种产品,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地目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各个部门都对顾客的资料有详细全面的了解,可以给予顾客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支持和营销设计,使“一对一的顾客关系管理”成为可能。数据库营销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体系,它为每一位目标顾客提供了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并且这种反馈是可测定和度量的。 数据库营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里已相当普及,在美国,1994年Donnelley Marketing公司的调查显示,56%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有营销数据库,10%的零售商和制造商正在计划建设营销数据库,85%的零售商和制造商认为在本世纪末,他们将需要一个强大的营销数据库来支持他们的竞争实力。从全球来看,数据库直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功能——市场预测和实时反应 客户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基于顾客年龄、性别、人口统计数据和其它类似因素,对顾客购买某一具体货物可能性作出预测;能够根据数据库中顾客信息特征有针对性的判定营销策略,促销手段,提高营销效率,帮助公司决定制造适销的产品以及使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可以以所有可能的方式研究数据,按地区、国家、顾客大小、产品、销售人员、甚至按邮编,从而比较出不同市场销售业绩,找出数字背后的原因,挖掘出市场潜力。企业产品质量上或者功能的反馈信息首先通过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线人员从面对面的顾客口中得知,把有关的信息整理好以后,输入数据库,定期对市场上的顾客信息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帮助产品在工艺或功能上的改善和完美,产品开发部门作出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市场上的实时信息随时调整生产和原料的采购,或者调整生产产品的品种,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做到“适时性生产”(JIT)。 微观功能——分析每位顾客的赢利率 事实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真正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顾客只占所有顾客中的20%,他们是企业的最佳顾客,赢利率是最高的,对这些顾客,企业应该提供特别的服务、折扣或奖励,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竞争对手也是瞄准这些顾客发动竞争攻击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的顾客战略只是获取顾客,很少花精力去辨别和保护他们的最佳顾客,同时去除不良顾客;他们也很少花精力考虑到竞争者手中去策反顾客,增加产品和服务,来提高赢利率。利用企业数据库中的详细资料我们能够深入到信息的微观程度,加强顾客区分的统计技术,计算每位顾客的赢利率,然后去抢夺竞争者的最佳顾客,保护好自己的最佳顾客,培养自己极具潜力的顾客,驱逐自己最差的顾客。通用电气公司的消费者数据库能显示每个顾客的各种详细资料,保存了每次的交易记录。他们可以根据消费者购买公司家用电器的历史,来判断谁对公司和新式录象机感兴趣,能确认谁是公司的大买主,并给他们送上价值30美圆的小礼物,以换取他们对公司产生下一次的购买。 数据库营销是CRM的基础 CRM系统主要包括销售自动化(Sales Force Automation, SFA)、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和支持、客户呼叫中心、网络功能几个模块。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市场、销售、服务三大部门的作用,并且使三个部门能充分共享顾客信息,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堡垒的封锁,从而使各个部门以一个企业的整体形象出现在顾客面前。在企业前端CRM系统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顾客服务数据库,存储了顾客的各种资料及交易行为,并能利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对顾客的价值和赢利率进行分析。可见,在实施CRM过程中,将企业原有的顾客历史数据整理有序化,输入数据库,搭建好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是基础(关系见图)。 3. 网络时代CRM中的数据库营销 营销数据库和CRM把企业、经销商和维修站连成一体 在传统的企业结构中,要真正和顾客建立起持续、友好的个性化联系并不容易。原因很简单——技术上无法达到,观念上无法想像。比如说售后维修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难于提供24小时的即时服务;或者某个顾客的购买喜好只为单个销售人员所知,到了其他推广或售后服务人员那里就可能无法获得最适意的选择;一些基本顾客信息在不同部门的处理中需要不断重复,甚至发生数据丢失。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往往仅从完成销售定额的角度出发,在销售过程中缺乏和后台支持人员的沟通,让顾客在购买之后才发现服务和产品性能并不象当初销售人员的描述那样,因而有上当受骗之感。这些常见的“企业病”都是由于企业的运作流程没有按照“以顾客为中心”的宗旨去设计实施,而是各部门从各部门自身的利益出发,多头出击的结果,在短期内即使可以赢得定单,却损害了与顾客的长期合作关系,最后仍然要由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修补。 企业和经销商、特约维修站之间的联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这三者之间的维系的途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恰恰是顾客服务系统CRM,系统的前台是CRM,后台就是营销数据库。上海通用公司在2000年安装了由IBM公司提供的CRM系统,它把企业的客户服务部、经销商和特约维修站联成一体,当一位顾客反映所购的轿车有问题投诉到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时,工作人员马上能根据顾客的名字从数据库中调出相关资料,其购买的是什么型号、购买时间、所售的零售商、曾有的维修记录、当时由谁负责、判断出顾客反映问题的所属的质量类型,从而马上通过系统通知离顾客最近的维修站,同时进行跟踪记录,何时解决问题,顾客的满意度等,大大加快了对顾客投诉的响应时间,同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把他们从日常数据采集转化为能够增殖的顾客服务。 假如没有这个系统,企业和各维修站、经销商是隔离的,同样一位顾客的投诉,不可能马上对问题的处理迅捷和有条理,公司的顾客顾客服务中心可能还要打电话、发传真了解在经销商、维修站里有关顾客的信息,如果资料不是很切确,还要反复的核对,期间的麻烦和效率可想而知。 基于Internet的数据库营销和CRM 如果想领导这个数字时代,就必须充分了解因特网,这样才能准确预测网络生活方式对你的产业意味着什么(见比尔·盖茨著《未来时速》)。现在许多企业所建立的网站,并没有站在电子商务的高度,仅仅当作自己企业的电子宣传栏,网上预订的产品也只是目录式的,没有产品直观的多媒体介绍。应该说还没有领会网络在商业中的本质价值,不理解网络所扮演的销售角色,最终使企业的网站变成孤岛。 将网站和公司的客户数据库连接起来,网站可以通过对顾客网页浏览的顺序、停留的时间长短为这位顾客建立个人档案,识别出具有相似浏览习惯的顾客。同时,电子商务前端的客户关系管理应该和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ERP、SCM等)连接起来,不管客户从哪个渠道进来,都可以跟后台的企业管理系统连接起来。网站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顾客需求这一中心,要符合顾客的浏览习惯,充分考虑到顾客在网上可能碰到的困难时需要的帮助和技术支持;开展网上自助服务,顾客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的上网查询,自行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帮助降低成本。可以为他(她)定制在线购物经验、定制广告、促销活动和直接提供销售报盘,辨别出具体的顾客偏好,以便提供改进的个人服务,海尔公司推出了“网上定制”,顾客进入海尔网站的主页面后,就可以清楚看到定制冰箱和定制电脑,以定制冰箱为例,消费者可以自己设计冰箱的外观色彩和内件配置,从而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2000年8月海尔推出“定制冰箱”一个月时间,就从网上接到了多达100万台的要货订单。 4.提高企业顾客信息能力的非技术因素 在设计数据库之前,首先让一组营销人员来明确公司的业务需要,所设计的数据库要包含哪些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数据库能帮助营销人员去做什么。然后让一组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去实现相应的运作条件。在具体的开发实施中,这组营销人员和MIS专业人员共同协作(Team Approach),互相支持,使数据库开发顺利进行。 所设计的数据库应能够回答有关现有顾客或准顾客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定问题(或查询);能够在特定标准、营销事件(Marketing Events)或姓名评分模型(Name Scoring Models)的基础上挑选将来促销的对象姓名;能够跟踪促销结果并对反馈者和非反馈者进行顾客轮廓分析(Profiling)。 大多数公司建立营销数据库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并首要的把他当作一种分析和促销的工具,但一个完全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完全将公司的业务、决策支持和营销系统,合并成一个单一的一体化的数据库应用形式,数据库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创造力的整合的营销体系。 顾客竞争其实就是信息竞争,筹建营销数据库和CRM系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顾客信息能力,顾客信息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的判断能力,即能够根据已有的事实判断那些未知因素将会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顾客信息能力已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它能贯彻到市场、销售、服务等各职能领域。 但是很多企业走入一个误区,在提高企业的信息能力上将近80%的资源投资在顾客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建设上,忽视了企业信息能力除了技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非技术因素,包括人才、文化观念、组织结构、领导艺术和战略观念。 4.1人才队伍 公司须组织一支均衡的信息队伍,其中包括:具有扎实业务操作经验的人才;敏捷、富于创造性,最少受行业传统束缚的人才;来自IT并熟悉本行业务的人才;来自本行业并熟悉技术应用的人才;具有新环境销售潜力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数学和统计才能的人才;在与客户交流环境中能熟练应用信息的人才。 4.2企业文化 营销数据库的实施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些软件包的组合、调试、安装、测试和运行,但是蕴藏于信息管理的核心的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实施CRM需要销售人员、市场推广人员、维修服务人员等等的全方位参与,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再好的系统设计也不能发挥效力。公司要创造一种学习和创新的信息文化,努力使业务和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的信息文化相互适应,评估人们在工作中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美国一家企业的经理对此有深刻的发现:“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周围那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企业文化方面与众不同。” 4.3组织结构 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现有的组织结构中,企业并不是单一的公司组织,而是由许多半自治部门组成。就象美国一家业务领先的银行经理指出:“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有自己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像六个竞争者在相互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每个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分享顾客信息,形成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得各部门无法协同工作,从共同的信息中获取更大的力量。企业必须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奖励机制,在部门之间经常举行群策会议,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小组专门从事信息开发,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建模作出明确预算,改变原有组织结构,根据信息价值创造规律创建信息流。 4.4领导艺术 企业要高度重视那些推动改革、创新和新的处事方式的人,这是企业改变行业惯例的开始。辨别企业中守旧的领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教育或进行更换,在每个管理层中寻找具有信息远见并勇于进行信息改革的人,从而在各项业务中加入信息指导。应该说,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企业信息转型的支持是企业提高信息能力的关键。 4.5战略观念 信息在传统上归入技术的范畴,在实施中也没有完全当作一种战略资产,围绕企业信息开发的大量资源很大程度上被用于信息管理而不是价值创造。随着企业意识到顾客信息的真正价值,企业的注意力从“管理信息”向“顾客信息”演化。制定顾客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开始系统化的信息收集工作,同时,筹建数据库,对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存储,对已知信息的百分比进行评估并设法提高该比例,讨论其潜在的价值。利用数据库能准确统计出公司顾客数目,计算出各顾客贡献的利润,辨别哪些是公司顶级顾客等。 5. 结束语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营销方式仍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数据库营销只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补充和改变。但从长期看,数据库营销必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尤其是营销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创新使用。现在一些具有领先观念的企业如上海罗氏、通用汽车、广东美的已经建设了CRM系统。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了可能,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在这场强敌环饲的角力中胜出,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客户信息能力,作为企业经营战略中非常重要的营销体制也必须吸收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革除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数据库营销是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晶,必然是企业未来的选择。但中国企业首先要从客户数据库建设和营销做起,打好基础,革新观念,最终走向CRM。 管理基础论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青睐,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争夺生存和利润空间,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必然需要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有效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 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 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 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 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 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即问题,包括提高效果和降低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成本,优化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 (1) 寻找价格的费用;(2) 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 考核费用;(4) 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 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购货方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决定了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将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这种压力是通过组件转移的,因此为供应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其结果就是购货方与供应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携手合作对于目标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导致了目标成本法真正成为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其跨企业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购货方必须设定可完成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如果供应商认为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无法完成,那么会降低他们努力的积极性。第二,购货方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供应商应用目标成本法。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在设置成本降低目标和如何完成它们时是否给予供应商足够的自由空间。第三,购货方可以设置激励系统来激发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此,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视角上,以作业和交易为基础分析间接费用来优化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企业内部的间接成本以作业为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而企业间的间接成本(交易成本)就需要以企业间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如谈判、买卖等,为基础进行分析。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Blanchard和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 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四)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样是一种需要购货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将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这种合作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在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不能达到的成本节约。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既可以由购货商发起,也可以由供应商发起。例如,购货商可以向供应商委派设计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可以在购货商的配合下寻求新的部件设计方法。 第二,“价格传递机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购货商的改善成本管理体系同样可以通过确定供应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将市场压力传递给它的供应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价格传递机制”将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购货商并不是针对于降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而是对所有的外包部件规定一个统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应链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像目标成本管理那样在相关企业间实现首尾连接。 四、结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企业内部,而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其目标是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委托理论、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等。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管理基础论文: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才能把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工作搞好,也才能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会计信息。 目前,在会计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所以,对之实行规范化管理,也就是一件必须完成的工作了。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及原因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是: (一)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凭证不合法、会计数据不准确、会计资料不完整,帐簿记载不当,瑕造信息、帐外设账,私设“小金库”。 (二)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按企业领导要求办事,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 (三)会计监督力度不强。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内部审计制度难落实。 (四)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无会计证上岗的中小企业较多,甚至在一些大的企业,也存在不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不按规定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等问题。 上述问颖的原因比转复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单位领导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上,很多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到经济效益的指标上,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没有什么关系。 (二)企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有缺陷。一些单位没有按规定制订财务制度,或者有了制度不落实,常常为了自身利益及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人为调整会计报表数据。 (三)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大多单位会计人员实际上隶属于单位领导,难以独立行使会计监督。 (四)会计法制建设难落实,一些企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某些单位领导为了某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指使或强迫会计弄虚作假,侵吞国家财产。 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规范化管理”,是指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既要保留原有的科学、合理的内容,又要有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内容。 (一)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目前新《会计法》实施后,与《会计法》配套的法规相继出台,例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会计准则,完善了会计法规体系,为了落实这些法律和法规,依法加强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财务法规。 (二)健全和规范原始记录、计算工作,定额管理。原始记录要以满足国家、企业和会计工作的需要为前提;计量工作要建立必要的计量机构,配备人员,充实计量器具;定额管理要科学测算,选择最佳值。 (三)完善内部岗位责任制。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是会计工作正常运作的保障、各单位应尽快制订岗位责任制,并且还要让一个岗位的会计人员定期检查另一个岗位会计人员的工作,并向财务负贵人汇报。 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确定基本思路。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为会计工作提供必备的资料和条件的各项基本工作,它是企业财会管理的基础。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不能仅依靠财政部门以及各单位财会部门的力量,要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从上到下采取有力措施。这种要一抓会计法制建设,健全会计监督;二抓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三抓落实会计基础工作岗位责任管理。 (二)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 1各级财政部门是本地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机关。各级财政部门要按《会计法》行使管理会计职能,将分散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章制度统一起来,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差的单位要给予限期整顿,过期不改者在发放会计证、评聘技术职称方面予以相应的制裁,同时对会计基础工作健全的企业及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2.各级业务主管部门是本地区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机关。因此各主管部门是管理本部门的领导机关,应负责制订本部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考核实施规划,努力使所属单位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3.单位领导人是本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单位负责人必须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单位领导人必须重视会计工作,组织领导财会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承担法律责任,对违法乱纪的典型人物要严肃处理。 (三)加速人才培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现行单位应加紧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化。应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多项内容,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多项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理论及发展趋势,新会计制度和新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学界的最新成果,会计电算化技术等等。还应根据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发展规则,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多方面能力是: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预测决策能力。 (四)落实会计基础工作责任制。 1、健全原始记录、定额管理、规范计量工作需要各部门、全体职工参与,并且涉及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因此单位领导必须出面协调,切实把责任管理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责权挂钩,奖优罚劣。 2、实行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各单位对每个岗位的会计人员,制订岗位责任制,装订成册形成制度让各个岗位会计认真执行,总会计师与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综合、协调工作,定期进行会计互审。 (五)加大会计执法力度,完善会计监督。目前我国已逐渐步人以法治国的法制轨道,在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维护各单位的合法权益,推进会计工作步人法制轨道。要不断完善会计监督机制,督促会计部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执行的质量的监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四、严格特殊经济行为的会计基础工作 (一)关于登记帐簿发生错误,划线注销在更正处盖章。《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第62条第(一)项中规定:“登记帐簿时发生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井由记帐人员在更正处盖章。”但《会计法》在第15条第二款规定:“会计帐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会计帐簿记录发生错误或者隔页、缺号、跳行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的方法更正,并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盖章。”因此,登记帐簿发生错误以及隔页、缺号、跳行划线更正盖章,应由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在更正处共同盖章。 (二)关于会计交接工作。(会计法》对“会计交接”工作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加上实际工作中交接工作又经常不受重视,所以有必要重申它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会计交接的内容和程序如下:(1)提出交接申请;(2)交接准备;(3)监交申请;(4)交接内容;(5)有关人员签章:(6)移交清册的保管。 管理基础论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物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青睐,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争夺生存和利润空间,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模式下需要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必然需要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来获得竞争优势,如何有效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产生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竞争日益加剧,降价现象也许不是普遍趋势,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面临着更激烈的价格竞争。在许多西方国家,商业街和购物城都在持续降价,不仅如此,包括上游的供货商,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也都在降价。 全球竞争加剧已经使得价格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外竞争者涌入市场,参与竞争,而他们的生产成本比较低。作为主要生产商中国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贸易壁垒的撤除,市场自由度的增加都使得新的竞争者更加易于进入市场,这一现象使得许多行业的企业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增加了降价的压力。 第三,Internet技术的应用使得价格信息的对比十分便捷。Internet技术同时使得拍卖和交易在整个行业范围内进行,这也助长了降价的趋势。 第四,顾客和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产品的价值。曾经一度,品牌和供应商具有一定的价格号召力,因为当时市场认为不可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为了缓解不断的降价压力,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企业必须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度过降价的危机。由于企业已经实施了许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所以想寻找到新的成本降低方法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降低成本最后的机会就存在于供应链而非企业自身的运作中。因此,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降低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供应链总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为此,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其中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和概念”。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供应链成本管理比一般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更加重视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的优化,同时要将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上,追求“精益管理”。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 是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 它拓展了成本管理思想到整个供应链, 意味着成本管理方法跨越了组织边界,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更为复杂。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即问题,包括提高效果和降低成本。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根据委托理论来分析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处于上游的企业所扮演的是方的角色,而下游企业是委托方角色。存在委托关系就必然要发生成本,包括激励成本、协调成本和人问题成本等。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就需要对这些成本进行分析,以期降低成本,优化效果,使链条间企业的关系成本最低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n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罗纳德•科斯在研究企业性质时提出,是指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谈判、签约、激励、监督履约等的费用。毫无疑问,利用外部资源将带来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需要一种“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这就是供应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致包括: (1) 寻找价格的费用;(2) 识别产品部件的信息费用;(3) 考核费用;(4) 贡献测度费用。另外,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利益共享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企业在供应链整体运作中的贡献。由于分解和考核各企业的贡献是困难的,这时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人的仲裁必不可少,这也是供应链交易成本的内容之一。因此,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信任,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四)组织间成本管理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 Cost Management,ICM)是对供应链中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是通过共同的努力来降低成本。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所有参与的企业应该认同这个观点:“我们同坐一条船”,并且要鼓励他们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他们自身的效率。如果整个供应链变的更加效率,那么他们分得的利润也就更多。因此,组织间成本管理是一种增加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方法。由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协调,所以它只适用于精细型供应链,因为在精细型供应链中,买卖双方互相影响,信息共享程度也很高。为了使组织间成本管理行之有效,任何改进措施取得的超额利润应该让所有参与的企业共享。这种共享可以刺激到所有参与企业可以更好的共同合作。 在供应链中,企业可以有三种途径来应用组织间成本管理来协调降低成本的活动。第一,它可以帮助企业、它的顾客和它的供应商寻求到新的方法来设计产品,以使得它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生产产品。第二,它可以帮助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寻求方法在生产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降低产品成本。第三,它可以帮助企业寻求方法使得企业间的交接地更有效率。 当然,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包括博弈论、约束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等等,本文对这些理论不再叙述。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丰田(TOYOTA)在60年代开发出的成本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采用。目标成本法的目的在于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所有相关流程的强制性竞争约束,以此来保证将来的产品能够创造出利润。 目标成本法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市场驱动型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的准许成本。这是产品在预期销售价格下销售,并且保证一定利润水平时所能发生的最高成本,准许成本是由目标销售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得到的;第二个部分就是确定可完成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第三部分就是设定产品包含的每个组件的目标成本。 购货方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决定了供应商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将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因为这种压力是通过组件转移的,因此为供应商成本降低工作的重点指明了方向。其结果就是购货方与供应商共同合作,进行成本管理工作。正是因为这种携手合作对于目标成本法效果的重要性,导致了目标成本法真正成为一种跨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其跨企业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购货方必须设定可完成的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如果供应商认为组件层次的目标成本无法完成,那么会降低他们努力的积极性。第二,购货方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供应商应用目标成本法。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们在设置成本降低目标和如何完成它们时是否给予供应商足够的自由空间。第三,购货方可以设置激励系统来激发供应商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成本降低率。 (二)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以作业为成本核算对象,基于这样的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和服务耗费作业。其目标是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企业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识别出那些与最终顾客的效用无关的作业,并通过减少或完全剔除这类无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因此,供应链作业成本法应该站在供应链的视角上,以作业和交易为基础分析间接费用来优化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企业内部的间接成本以作业为成本动因进行分析,而企业间的间接成本(交易成本)就需要以企业间发生的各种交易行为,如谈判、买卖等,为基础进行分析。 (三)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前,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理解,大多是依据Blanchard和Fabrycky的定义,“生命周期成本是指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与该系统相关的所有成本”。在生命周期成本法系统中,产品使用者承担的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和周期结束成本)负责补充传统上由产品生产商所承担的成本。并且除了考虑实物流程及其相关物资和能源流动(LCI)的成本外,还要考虑劳动力和使用知识(如专利)的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如信息流)。例如,在生命周期中需要考虑产品的开发成本。 在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就可以确定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周期结束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并据此识别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其悖反关系,以开发和生产最小总成本的产品。 (四)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是供应链上各企业在产品生产阶段的最主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改善成本法也是一种前馈型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通过预期的成本降低需要来制定产品成本的降低目标,而不是当成本超标已经发生后才做出反应。并且,通过改善成本法的实施,可以使成本降低压力持续于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 将改善成本法局限于某个企业内部,将忽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企业进一步节约成本的潜力。改善成本法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跨组织应用是通过大量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挖掘所有的成本降低机会。改善成本法可以看作是目标成本法在产品生产阶段的延伸,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改善成本法的应用与目标成本法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改善成本法同样是一种需要购货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的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都将共同实施改善成本法。这种合作使得企业可以实现在单独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不能达到的成本节约。改善成本法的跨组织应用既可以由购货商发起,也可以由供应商发起。例如,购货商可以向供应商委派设计工程师或提供技术支持;供应商可以在购货商的配合下寻求新的部件设计方法。 第二,“价格传递机制”在改善成本法中依然有效。购货商的改善成本管理体系同样可以通过确定供应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将市场压力传递给它的供应商。所以,制定合理的改善成本降低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价格传递机制”将失去效用。但是,在改善成本法中,购货商并不是针对于降低某一特定产品的成本,而是对所有的外包部件规定一个统一的成本降低比率。所以,供应链的改善成本管理在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像目标成本管理那样在相关企业间实现首尾连接。 四、结论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跨企业的成本管理,其视野超越了企业内部,而是将成本的含义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的作业成本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其目标是优化、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总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委托理论、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管理方法主要有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等。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析监理工程师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龙滩水电站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了监理工程师的组织形式及在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砂石加工系统 生产运行管理 监理工程师作用 1 工程概况 广西龙滩水电站麻村人工砂石加工系统位于坝址右岸下游4km处,主要担负龙滩水电站Ⅰ、Ⅱ、Ⅳ、Ⅴ标以及临建工程约160万m3混凝土所需骨料的生产任务。按混凝土浇筑强度3万m3/月计算,砂石系统生产处理能力为300t/h。根据混凝土使用骨料级配要求,砂石系统以生产二级配骨料为主,同时也能生产三级配骨料进行设计。成品料生产能力240t/h,其中人工砂(≤5mm)96t/h,小石(5-20mm)72t/h,中石(20-40mm)72t/h。砂石系统由麻村灰岩砂石料场(含溜井)、料场进场公路、砂石加工系统(粗碎车间、超细碎车间(制砂)、成品料堆场)、给排水系统、废水处理系统、供配电系统及辅助设施等组成。 2 监理组织机构设置 2003年3月,长峡龙滩工程建设监理部受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双方签订了“麻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合同”,监理的主要内容是:麻村采石场毛料和剥离料开采的质量控制及边坡安全观测和支护施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含设备管理)等监理。根据合同授权的监理范围并针对砂石料生产运行的施工特点,监理部确定了监理组织机构设置及专业人员配备(如下图),同时编制了工程监理岗位责任制、“工程监理规划”和有关专业“监理实施细则”,确定了工程监理的总目标。根据监理服务内容,制订了砂石料质量控制措施、监理工作程序、监理工作制度,规范化地开展监理工作。 3 监理工作程序 监理部和监理人员严格按照合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责任制。在做好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阶段质量、投资、进度三大目标控制的基础上,严格履行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理职责,保证项目监理人员专业配套、人员到岗,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监理工作。其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 3.1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2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 3.3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4.监理工程师作用 4.1控制与管理 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监理部在建立健全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和监理工作制度过程中,全面展开各项监理工作,并坚持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制度、主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监督管理制度。监理部还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业务素质,为砂石加工系统的生产运行有序进展提供了保证,确保了砂石料及料场开挖质量一直处在受控状态之中。同时,监理人员不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且还协助运行单位完善生产运行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证成品砂石料的产品质量。 4.1.1 质量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并制定了《砂石料生产质量及试验检测制度》,从料场开采、破碎、筛分各生产环节实行全面生产质量监督控制,并按《砂石料质量试验检测制度》规定进行取样试验检测。各质检责任人职责分工明确,生产运行期间要求质检人员坚持每天进行一次取样试验检测,发现砂石料质量问题及时停产进行整改,按制度和规范要求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了成品砂石料质量。监理到现场采用旁站检查、见证取样、巡视等方法对砂石料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现场质量监控,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实施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人员掌握和熟悉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制订质量控制目标和质量成本控制计划,明确监理质量控制机构、人员和任务;检查并协助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对关键部位和工序进行旁站监理,坚持进行质量检查与评定,作好质量检验记录,随时记录施工中有关质量方面的问题, 对工程质量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并定期按规定格式编制工程质量统计报表。 4.1.2进度控制 监理工程师进行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是:规划控制协调。即根据施工合同确定工程项目的总进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与协调管理。成品砂石料生产根据销售情况或成品砂石料堆场库存情况确定。 4.1.3投资控制 砂石加工系统项目结算分成二个部分:①覆盖层剥离、无用料处理及边坡支护结算为单价合同,由监理控制投资;②毛料开采费用计入成品砂和成品碎石单价合同中,监理只控制成品砂石料质量,不控制其投资;。考虑到边坡支护由施工单位施工总承包,监理工程师处理边坡支护合同时,采取如下措施来控制投资:①在审核设计支护方案和设计图纸文件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注意听取设计地质人员的意见,优化设计方案,节约投资;②在施工阶段,严格工序控制,通过对工程计量的审核,以及必要的抽查等手段实现对工程量的控制。 4.1.4信息管理 在信息管理方面,监理部设置了综合组负责信息管理,负责收、发、保管日常工作中的来往文件、通知、报表,负责保管与工程有关的图纸文件,按月整理日志,会议记录及有关技术资料,每月编发监理月报。监理部要求各专业组认真做好现场监理记录和大事记录并由综合组妥善保管,推进监理规范化管理。 4.1.5安全管理 自从我部承担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运行管理的监理工作起,对安全管理尤其重视,多次发文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安全管理。在平时生产运行管理中,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安全监督:检查督促施工运行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审查批准施工运行单位对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安全问题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防护措施;对施工生产中安全薄弱环节生产现场夜间照明及高边坡的危石落石等进行经常性检查,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及时指令整改;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参加对安全事故进行的调查分析,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事故报告及安全报表,监督施工单位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督促运行单位认真执行业主下发的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文件,并扎扎实实地做好此项工作,以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督促运行单位加强新工人进场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基层班组和民工的管理,执行班前会制度,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安全监督得力,两年多来,砂石加工系统从未发生一次机械伤人事故和重大安全事故。 4.2组织协调 4.2.1与建设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建设单位领导及其驻工地授权代表的联系与协商,听取他们对项目监理工作和项目监理人员的意见。在召开监理会议、延长工期、费用索赔、处理工程事故、支付工程款、工程变更的签认等监理活动之前,征取建设单位的同意。 4.2.2与运行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与承包单位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依照有关的法令、法规及委托监理合同赋与的权利,监督承包单位认真履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使施工合同中约定的目标实现最佳状态。在涉及承包单位的正当权益时,监理单位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予以维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了解和协调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以及合同管理中的有关情况,理解承包单位的困难,并热诚地帮助解决困难,促使承包单位能够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 4.2.3协调方法:(1)根据需要召开监理例会及专项、专题会议,由总监理工程师或其指定人员主持召开协调会,统一步调,交流意见,决定会议的主要内容及会议程序。会议内容于会前约定,会前明确开会的目的,会议的决议事项应对与会各单位有约束力。凡涉及组织协调工作的人员或单位,聚集一起开会共同研讨协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使问题得到解决。(2)协商是沟通双方之间的情况,减少分岐,解决矛盾,统一意见,共同作好工作的重要方式与方法。在监理例会和专项、专题会议召开之前,总监理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好协商、协调工作,以提高会议质量,减少无效的争议。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设计单位、勘察单位、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参加有关的会议,对于重大问题的协商与决策,也可召开由建设、承包、监理单位领导层参加的高一级协商会。(3)协商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协调工作没有目的,也就是难以收到成效,信息沟通工作通过各单位不同层次人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如专业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与设计工程师之间,与承包单位各专业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驻工地代表之间,与设计单位项目总负责人之间,与承包单位项目经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信息沟通还可以通过监理月报、监理会议纪要、简报等形式,还可以将所属监理单位的有关业绩的信息传达给有关单位和部门,让他们对所属监理单位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提高监理单位的声誉,增强信任,促进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 4.3指导和帮助 监理项目全过程控制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从工作内容来看又由若干环节组成一个整体。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和工作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手段,环环扣紧,条条落实,是监理工程师实施项目全过程控制的重要职责之所在。 运行单位在监理单位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了各项操作规程,并监督各项操作规程的执行和落实。完善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网络,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的组织保证体系。对自己所属责任区范围内的环境做到清洁、整齐,不乱堆乱放,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监理现场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通知运行单位进行整改。 对砂石加工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如预筛分中碎车间生产工艺设计为闭路生产,即经中碎破碎后的骨料全部返回预筛分进行闭路循环,限制了半成品给料机的给料量,且增加了该筛分机的负荷,经中碎破碎机的排料大部分是 40mm骨料压在预筛分下层筛网上(造成下层筛网超负荷),导致下层筛横梁、纵梁及筛网频繁出现断裂和破损现象,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期间虽对该振动筛进行几次改造(原横梁为方型钢结构,已全部断裂,受横梁断面尺寸限制,只能用ф95无缝钢管制作更换,更换后继续出现断裂现象),仍难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且制约系统的生产能力。为此监理与业主协商并提出采取改造措施1更换预筛分4# 振动筛为3YKR2052型国产圆振动筛。2在5# 胶带机机头部增设1台Y1542型振动筛 (将经过GP200SES液压旋回破碎机破碎后的骨料进行筛分处理,大于40mm骨料返回预筛分, 小于40mm骨料经新增加30# 胶带输送机20# 21# 胶带机8# 9# 胶带输送机输送至筛分调节料仓。使中碎与预筛分形成半开路生产,可减少预筛分4# 振动筛的过负荷量,提高了系统生产能力。 5.几点体会 ①业主的支持是监理工作开展的有力保障。监理受业主委托,在业主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没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信任、支持和指导,监理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 ②搞好监理工作的关键是加强监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在监理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监理工程师除要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公正、廉洁,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③建设监理工作是一项需要各种专业技术、经济、法律综合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智力密集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监理人员具有控制投资、管理合同和信息,调解经济纠纷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合同管理意识。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监理,一丝不苟,才能有效地对施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真正有效地为业主服务。 管理工程师论文:试论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摘要:工程监理制度是建筑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实行和基本建设利用外资贷款项目的增加,工程监理制度变的也越加重要。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程监理体系,并建立了一套法规和组织管理模式。此文结合本人从事监理的工作经验以及参与监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就探讨监理工程师应该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提出几点概述。 关键词:工程;质量;施工;技术 1质量监理的阶段划分和内容 1.1施工准备阶段 (1)施工技术资料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应审查承包单位现场项目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确能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时予以签认;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施工机械、设备,应审核承包单位提供的技术性能报告,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使用。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计量器具等应要求承包单位上报有关检测部门的鉴定证明,并注意其有效期。 (2)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项目监理机构中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按以下要求对承包单位报送的测量放线控制成果及保护措施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时予以签认:①承包单位专职测量人员的岗位证书及测量设备检定证书;②复核控制桩的校核成果、控制桩的保护措施以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临时水准点的测量成果;③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报送的施工测量放线成果(记录)进行复验和确认。 (3)施工技术方案的质量控制。项目开工前,项目监理机构组织监理工程师审查承包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关于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审查意见,并经项目监理机构审核、签认后报建设单位。 1.2.1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原则 工程建设监理在其监理活动中应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坚持质量标准;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以预防为主;坚持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要以主动控制为宗旨,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以督促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主动控制为途径,监督其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质量保证作用;严格掌握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供货单位分包工程;严格禁止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在工程上使用;对未经工程建设监理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工序不予签认,且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1.2.2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程序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的过程,也是工程质量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工程建设监理应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每道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使工程质量的形成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开工时,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申请进行审查,并对其完成的施工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查通过后,项目监理机构方可签发开工令并报建设单位。 项目开工后,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项目监理机构应安排监理员进行旁站监督。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承包单位报送的隐蔽工程报验申请表和自检结果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予以签认。未经项目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项目监理人员应拒绝签认,并要求承包单位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1.2.3施工过程阶段的质量控制 (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监理方一旦进入工程质量监理,首先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综合施工质量水平评定考核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到位。仔细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检查和审查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2)质量监控事前预防,施工操作事先指导。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针对钢筋、水泥等材料多源头、多渠道,对进场的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材料,及时清退出场。采用目测和检测相结合,对钢筋焊接半成品首先从外观上对轴线位移、弯折角度、裂纹凹坑等进行检查,然后随机抽取焊接试件进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验收。 (3)动态控制,事中认真检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是现场监理与质监部门的重要不同之处。对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多的同志往往认为监理工程师只是在现场转一转、看一看,验收时检查工程是否按图纸、规范、标准进行施工。这样往往使一些质量问题已经出现,甚至还要返工。在质量控制中是改静态检查变为动态控制,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全天候旁监。对于每一位现场监理工程师要求做到“五勤”:即眼勤,要经常到现场了解施工情况,多看施工图,熟悉设计哪些是重要部位;手勤,发现问题要常记,处理哪些问题要有记录;腿勤,常到现场转转;口勤,对于施工队易出现的质量隐患要常提醒,对施工队要经常交底;脑勤,熟悉图纸,动脑筋想措施来保证工程质量。在工作方式、深度上要求做到“严”(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严格检查把关)、“准”(处理问题要果断、准确,要以数据为说话依据)、“细”(工作中细心,自理事情要细致)、“实”(做到一件事要实实在在,亲自去做,去检查,遇到质量问题要做实质性处理,不能找理由推脱,要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解决实质性的技术难题)。 (4)事后验收,及时处理质量问题。当分项、分部工程或单项工程施工完毕后,及时按相应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方法,对所完工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质量控制中最后的补救措施是事后验收。通过事后验收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将问题处理。从而达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不影响工程进度,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3工程完工验收阶段 项目监理机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质量评定标推和办法组织监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报送的分项(检验批)工程和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对于有使用要求的分项(采暖、电器等项),必须在检测、试验或运转后再进行检查评定(验收),同时应督促承包单位做好竣工资料的整编工作,审查承包单位提交的竣工资料及工程质量报告。针对工程质量和内业资料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及时间要求,整改完毕签署工程竣工报验单,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并报监理公司审核签字。 2质量监理的程序 监理程序是合同管理中为保证监理工程师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而将工程中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应做的工作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而确定下来的工作步骤,这个步骤一旦形成正式规定,承包人和监理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已采用的工程质量监理程序有:施工监理程序和质量管理程序两种。 施工监理程序是在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的随工程施工顺序,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应做的工作内容和顺序,就工程监理规划中土建部分对各个工序的划分,明确监理工 程师的质量控制点及控制手段。见表1。 质量管理的程序是工程监理中一整套管理程序之一。其中还有合同管理及进度控制程序及计量与支付管理程序,这个质量管理程序中主要控制“开工申请,质量验收,交工签证”三个环节。 3质量监理的方法 工程质量监理是根据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对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每个工序进行严格的、系统的和全面的监理,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工程质量监理的对象主要是原材料、结构和安装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过程中各环节和完工后总体质量。为了保证达到质量监控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如下的监理方法: 3.1检查(旁站) 检查是工程质量监理的一种主要方法。检查就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全部或部分时间“盯”在施工现场或者通过中间抽查来检查承包人的施工工艺是否符合技术规范的规定,所用各材料或混合料配比是否合格,以及是否有发生事故的苗头。根据工程施工的难易程度、复杂性和稳定程度不同,对现场检查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三种情况:全过程旁站、分时间旁站和巡视检查。 (1)旁站监理的依据。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38条规定,“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相配套的一部重要的法规,它将旁站监理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说明旁站监理在监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旁站监理的关键部位。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颁布了《办法》明确规定了监理机构在编写监理规划时要有旁站监理方案,在方案中根据工程监理的特点、难点等实际情况明确需要旁站监理的关键工序和部位。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颁布了《办法》规定下列关键部位与关键工序必须安排旁站监理,既在基础工程方面包括:土方回填,混凝土灌注桩浇筑,地下连续墙、土钉墙、后浇带及其他结构混凝土、防水混凝土浇筑,卷材防水层细部构造处理,钢结构安装;在主体结构工程方面包括:梁柱节点钢筋隐蔽过程,预应力张拉,装配式结构安装,钢结构安装,网架结构安装,索膜安装。 (3)旁站监理的方法。①工程情况旁站记录。旁站监理记录应真实、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的有关情况。内容应包括施工活动时的天气情况、现场人员活动情况、施工内容、施工起止时间、施工部位、完成的工程量等。文字书写应工整、清晰,语言表达应简明扼要,措辞严谨。旁站监理记录应采用专业术语,基本情况要详实,所做资料要完整。②监理工作情况记录。旁站监理过程中,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指令,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旁站监理人员发出的指令,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及总监理工程师的回复,各方指示,包括建设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或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旁站监理人员的指示都要记录在旁站记录中;监理工作情况记录是旁站监理工作的真实记载,它不同于《监理日记》,监理人员除在监理日记中详细记录施工过程外,还应该在旁站监理记录中详细记录,以便日后查阅。 3.2测量 测量是监理人员对承包人的施工放样和有关几何尺寸指标进行检查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3.3试验 工程的施工质量判断,有许多是要通过试验(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才能做出结论的,因此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试验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试验内容有:各种原材料的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测定,混合料配比、密实度、强度试验等。这些试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能否验收和支付。 3.4监理工程师指令文件 在工程质量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有时也可通过指令文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如监理工程师可通过文件给承包人指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或质量事故的苗头,提醒承包人加以注意或改进,在监理发现或确认发生了工程质量事故后,可以发“质量通知书”,这就成为永久性的记载,存入竣工文件和档案中,这种情况是承包人最不愿意发生的。监理工程师还可通过监理指令文件变更设计、补充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以及一些通知、备忘录、会议纪要等等。这些文件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一般都能得到承包人的重视,使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结语 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监理工程师怎样做好工程质量监理的问题,按照“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严格监理,热情服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行使好法律赋予的质量签证权;分析实际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对相应的处理方式进行总结,不断学习积累现场经验,加强施工监理工作,用细致、踏实、负责的工作把好工程质量关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使监理工程师在施工中起到核心管理作用,促进工程项目按计划、有序地实现三大控制目标,监理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工程造价管理 摘要: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接受了建设单位的委托管理,就有义务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控制投资成本,以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是监理工程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建设工程 工程造价 管理 前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接受了建设单位的委托管理,就有义务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控制投资成本,以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 因此,如何做好工程造价管理,是监理工程师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工程造价常见的存在问题 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法来进行招投标,其内容包括直接工程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技术标内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经济和技术确定的数量,由施工方在商务标里以现场施工配套措施所发生的但又不形成实物量的费用,由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经济和技术确定的数量自主选择报价,但造价工作中,有些施工企业往往把原本归属于预算内的项目再列入造价,提取工程费用。2、施工图与竣工图存在问题 施工图是建筑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和凭证,竣工图是对竣工验收的重要标准,包括了施工过程产生的工程签证单、工程联系单、设计变更单、工程洽商记录等,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一些规模大、建筑复杂的工程,项目书与实际的出入会很大,一些施工方将已经取消的施工项目仍计取工程费用,人为地提高工程预算造价。 3、变更联系单 变更联系单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图纸结构形式改变的主要依据,在项目施工中,如果监理工程师审核不够严格,技术专业性欠缺,责任性不强,变更联系单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间隔的时间很久,就会导致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有的施工方通过联系单弄虚作假,欺骗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采用有助于自己的联系单,故意歪曲、公然篡改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变更联系单为提高工程造价创造了机会。 4、谎报建筑施工原料价格 由于建筑施工原料的价格和消耗量定额对工程造价存在很大的影响,通常会遇到施工方在编制工程造价指数和工程量清单价格时虚报工程量、材料性能和价格标准。材料以次充好现象也成为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原因。例如:明明施工合同中注明的是优质环保材料却被施工企业换成了价低质次的”有毒”材料,结算时却谎报高等材料价格。二、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强施工准备阶段造价管理(1)选择良好的施工队伍。施工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工期,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严格对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不容忽视。(2)设备、材料费用的控制设备材料费用在建筑安装工程中约占整个造价的70%左右。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供应对造价的影响很大,应单独招标。材料、设备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建设费用的大小。因此,在监理过程中,要引进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条件,开展设备、材料的招(投)标工作,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供应控制主要是价格和质量方面,招标前监理与甲方应深入市场调查,然后定下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技术指标及其质量、价格档次,由投标单位按要求自行报价,形成投标价格,签定合同时就形成了固定单价合同,这样工程主要材料及大型设备的价格和质量就有了保证。(3)合同中的工程价款,不宜笼统的写为按有关规定和双方审定的预(结)算为准等不明确的说法,导致投资、资金、计划安排都心中无数,为结算工作造成隐患。我们必须坚持开工前确定价款,及时处理合同规定允许调整工程价款部分,及时增补合同值,加强合同的动态管理,合同签订愈细愈好,能事前预料和想到的问题,都应在合同中明确,语言上要严密,双方责任权利要明确,工程索赔条件必须清楚,合同价款的调整要明确规定。做到心中有数,监理工程师才能对投资进行有效的控制。 2、加强施工阶段造价管理(1)施工阶段工程进度款的控制 工程款超付工程进度,占用甲方资金,降低投资效益;工程款给的不足或拖欠,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影响施工企业的效益。靠估算,由现场代表靠经验估算,准确率低。按月完成实物量套定额取费计算,监理工程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子项很多的工程不适宜。按阶段目标控制法,效果最佳。即合同价款确定后,按形象进度编制分析阶段工程进度付款计划,经甲乙双方核定后,达到一个阶段或完成一个目标,经现场监理工程师认可签证可按合同规定拨付工程进度款。打破旧的管理模式,不局限于每月末结算一次,达到目标就可结算。在管理上,调动了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加大了监理工程师的权利和责任,有效的控制工程进度款提高了投资效益。 (2)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加强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在积极协助、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监督的同时,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3)施工阶段设计变更较多,经常出现工程量变化、材料代用等不可预见费用问题,为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制定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管理制度,明确变更签证的权限范围,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只有对每一个工程的变更都做到严格控制,才能使施工图预算不突破概算,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如果发生设计变更或方案变更,就要严把签证关。签证必须达到量化要求,工程签证单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都必须清晰,内容必须与实际相符不能超过应签证的范围。签证的联系单应充分体现变更原因,把变更部位、变更内容及涉及的费用表述清楚不能有歧义。监理在签证过程中是必须多方多次沟通,进行方案讨论或设计交底时应通知造价人员参加,这样费用审核人员同步跟进,及时了解工程情况,对工程造价可做到事先预控。 3、工程竣工结算阶段造价的管理(1)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对招标工程来说,主要是审核其工程量是否正确、单价的套用是否合理、费用的计取是否准确。审核竣工结算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招投标文件,是否按定额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造价主管部门定期的当地材料调价系数进行编制。(2)竣工图是反映工程竣工后真实面目的图纸,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设计变更都应反映在竣工图上,对未修改的部分直接计算工程量即可;修改部分如果是施工前修改的则直接计算修改后的工程量,如果是施工后修改的则计算修改后的工程量,而原图纸施工及拆除部分的工程则计算其工程量并作现场签证处理。监理工程师应根据施工图结合设计修改通知单、设计变更协商单和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查,认真核实每一项工程变更是否真正实施,资料手续是否齐全,竣工图要监理在审查图、签字、盖章,审查是否按图纸及合同规定全部完成工作,是否有丢、漏项工程,保证竣工图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控制工程项目投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监理工程师要在施工各个阶段的方方面面都要管理好,同时要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为建设单位控制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 管理工程师论文:总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监理资料管理工作 摘要:监理单位是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之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列》专门列出第五章,规定了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在第77条提出了质量终身负责制的要求,即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退休等原因离开该单位后,被发现在该单位工作期间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仍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监理资料是监理工作的原始记录,是评定监理工作、界定监理责任的证据,监理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关键词:工程监理 资料管理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明确提出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并在第7.4.2条写明“监理资料的管理由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因此,总监理工程师管理好监理资料,不但是监理工作的需要,更是责任所在。 监理资料是在工程监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程的工期越长,规模越大,技术越复杂,监理资料就越多。总监理工程师工作繁多,当然应按规范要求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管理监理资料,但是否仅此就可以达到《监理规范》第7.4.1条“监理资料必须及时整理、真实完整、分类有序”的要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总监理工程师自身该如何做好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呢? 一、建立监理机构内部责任制和工作制度 监理资料是在工程监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整个工程监理过程环节繁杂,专业各异,不论是总监理工程师,还是专职资料员,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据监理资料产生于监理过程的特点,制定“谁监理、验收,谁负责”的监理资料管理原则是适宜的。因此监理机构内部必须明确分工,划分监理工作范围,建立内部责任制。监理工作范围清楚了,监理资料的责任也就明确了。专业监理工程师负责本专业的原材料、分项工程的验收及有关监理资料(含附件)的收集汇总及整理,分部工程验收完毕,即应将完整、真实的监理资料交资料员验收归档。资料员负责监理资料的验收、分类整理。为了保证监理资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项目监理机构还应建立内部工作制度,确定工作程序、内部会议制度、工作检查、汇报制度及监理人员轮休工作替代制度,保证岗位不缺人,工作有人做,资料有人管,监理日记有人记,确保监理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 监理人员汇报监理工作时,应同时汇报监理资料的情况。总监理工程师在检查监理人员工作时,也应同时检查其负责的监理资料。从监理资料的质量可评估该监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二、要重视对施工资料的监理 监理资料管理要做到及时、真实、有序,在施工监理的全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对施工资料的监理。施工资料是施工过程的记录,是每一工序、分项、分部工程的实体质量合格文件。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的验收就是在审核施工资料的基础上,对工程实体进行检查,以验证施工资料的真实性。我们对工程实体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分项、分部工程依次做起,同样对施工资料的质量控制也应从工序、分项、分部工程做起。细分目标,步步把关。对施工资料的监理是监理工程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施工资料也是日后施工单位质量责任的证据。施工单位有义务做好施工资料的管理。为了促使施工单位对施工资料管理的重视,在第一次工地例会上就要强调施工资料的重要性,要交待有关施工报验工作的程序和基本条件。特别在施工准备阶段一定要严格把关,坚持报验必须资料先行,各项施工资料必须真实、合格的原则。在平时的工程例会上也要多次重申,并争取获得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三、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监理资料管理工作与其他监理工作一样需要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监理资料中的施工合同文件、勘察设计文件、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工程定位及标高资料、地下障碍物资料等等,都由业主提供。平时工作的来往信函、会议纪要、监理工作联系单等也和业主有关。工程计量和工程款支付、工期的延期、费用索赔等工作也要与业主沟通。对施工资料的严格要求也需要争取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否则工作很难开展,监理资料的管理工作就难以落实。 四、监理日记是总监检查监理工作、监理资料的主线 监理日记是逐日记录监理工作和施工活动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工程建设的全方位,时间的连续性强,它是总监检查监理工作和监理资料的重要线索。 总监应每天签阅监理日记,这样既检查了监理人员的工作,又熟悉了监理情况。对于监理日记的检查,总监理工程师可根据监理人员的职责和施工进度,检查监理日记是否有漏记部分,例如:工程施工已到基础验收阶段,工程项目某单元的土建。专业的监理日记中应有该单元的施工方案报验、材料报验、测量放线报验、基础隐蔽工程报验等事项;如期间内有召开工程例会、质量问题处理等事项也应有记录。以这些记录为依据,可再进一步检查该监理人员负责的监理资料是否完整、及时、分类有序。如监理日记中记载水泥进场报验,可核查当天有无水泥报验单,并检查所附的水泥合格证、准用证等质量证明资料是否齐全、有效;如当天有测量放线报验记录,可检查当天是否有测量放线报验单,并检查所附的施工单位自检资料及测量成果、监理复测记录等。我们还可以根据有关监理资料来核查监理日记。如:根据某一份原材料报验单的日期,检查该天的监理日记是否有记录等。目前有的监理日记记录过于简单,内容不完整;有的记录内容不准确,只记录施工形象进度,监理工作内容却未认真记录,有的记录日期与施工资料不相吻合等。对于监理日记的缺陷,总监理工程师应及时检查,督促改正。这样,总监理工程师通过监理日记的核查,既能掌握每个监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可以督促监理人员按规范要求作好监理工作。 实践证明,要做好监理资料的管理,应在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总监理工程师应予重视,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勤于检查督促。这样,工程竣工后就能留下一份满意而放心的监理资料。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的管理 【摘 要】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和承包人因工程建设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责任达成的协议,是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监理工程师所有监理活动都必须围绕施工合同来展开监理工作,是监理工程师实现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三大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程监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行为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工程监理; 管理;施工 一、《FIDIC 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中规定实行监理的工程,业主履行合同的代表是监理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的角色是业主履行合同的代表,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承包人所有的工程活动必须通过监理工程师或者得到监理工程师的认可。而实践中,有的同志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会损害承包人的利益,这样似乎违背了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因而在实际监理工作当中缩手缩脚,不能够大胆地去监理。其实,监理工程师执业公正性与维护业主利益并不矛盾,施工合同是当事人双方对施工过程将要发生的权利、义务、责任协商一致的结果,当事人双方最大、最根本的利益就是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商品交换。监理工程师不能为了执业公正性而去主动帮助承包人行驶权利,更不能一味地去维护业主利益,而去损害承包人的利益。对承包人符合合同约定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地及时处理。 二、关于工程变更 由于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设计文件至固有的错、漏现象,工程设计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发包人、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三方共同商议提出或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认为有必要时提出,指令承包人对任何单项工程、任何工程的数量、本工程任何部位的标高、线形、位置和尺寸进行变更。监理工程师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根据施工合同通用条款第51.2条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第5.6.1条规定,没有监理工程师的指令,承包人不能进行任何工程的变更。无论是发包人还是承包人提出的设计变更,均要在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后,再由发包人通知设计单位编制设计变更文件。一般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设计变更都要邀请设计代表参加。设计变更,一要注意工作方式,尊重设计者的意见。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实际需要,符合设计规范,要经济可行。要心平气和地与设计者沟通,千万不要把关系搞僵。二要注意变更通知发出后,要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审核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确定最后变更工程量、单价和总价。变更工程价格的增加和减少额,要以工程量清单中的单价或总额价为依据。如果工程量清单中未包含适用于变更工程的单价,则采用工程量清单中监理工程师认为适合的单价用于作价的依据。如果不适合,则由监理工程师和承包人协议一个合适的单价或总额价报业主批准后,定出他认为合理的单价或总额价,并通知承包人,抄送业主。如果此单价或总额价一时不能议定,监理工程师可以确定暂时的单价或总额价,作为暂付账款列入期中支付证书中,待议定后再在其后的支付证书中调整。 三、关于工程索赔和反索赔 索赔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一部分,广义的索赔管理包括索赔和反索赔。从合同管理的角度讲,索赔和反索赔属业主和承包人双方面的行为,均有可能发生。在招标工程建设中,无论是业主还是承包人,合同管理均处于工程管理的核心地位,而索赔和反索赔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索赔和反索赔是合同管理中的必然产物。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索赔和反索赔不仅是维护各自利益、降低各自风险的一种手段,也是普遍形成了以低价中标后再通过对工程项目的精心施工和管理求得经济效益的模式,许多承包商为了在建筑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夺得某项工程的施工合同,除了在投标报价阶段充分利用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方面的优势,尽可能挖掘本企业的潜力和采用低 政策而压低投标价格力争中标之外,还会采取通过现场考察,对招标文件中的合同条件和图纸进行详尽分析研究,寻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索赔机会,着眼于施工过程中通过索赔而获得额外利润的策略,承包人的这一投标策略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合同当事人索赔和反索赔意识淡薄,有的业主很反感索赔,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工程索赔和反索赔行为很少存在。部分监理工程师对索赔和反索赔处理的原则、方法、技巧还比较生疏。工程建设索赔是国际惯例,合同履行过程中索赔和反索赔的提出与处理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工作。妥善处理索赔和反索赔事件是反映监理工程师执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合格的监理工程师,一要树立正确的索赔和反索赔观念。承包人提出的合理索赔要求,是避免风险的最后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当受理而不能拒绝。二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掌握索赔和反索赔的原则、方法、技巧,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习惯做法。三要认真阅读合同文件,了解本合同履行的风险。在索赔和反索赔要求提出时,能够知道该要求与合同约定的差异,迅速判别索赔是否成立。四要注意搜集整理原始资料、原始记录,作为索赔的凭证。原始凭证是索赔的关键,证据不足或者没有证据的索赔就不能受理。如果承包人根据合同条款中任何条款提出附加支付的索赔时,承包人应当保存当时的记录,作为申请索赔的凭证。监理工程师从一进场,就要有目的地安排专人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对证据齐全、符合合同要求的、计算准确的索赔要予以签认。五要认真履行监理工程师的职责,规范化、程序化地展开监理工作,减少和防止因工作失误、疏忽而发生的索赔。 四、关于合同争议 无论在施工过程中或在工程竣工之后,无论在本合同的失效或终止之前或之后,如果业主和承包人之间就本合同的条款、规定、图纸、规范、质量与进度要求、支付与扣除、延期与索赔、调价发生任何法律上、经济上或技术上的争议,首先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监理工程师解决,并抄给另一方。监理工程师有权对此合同争议进行调解,尽快化解分歧,不使这些分歧久拖不决以至影响合同正常履行。监理工程师在调解争议时,一要注意平时与业主代表和项目经理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他们发生合同争议时,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二要了解分歧产生的具体原因,弄清是非曲直,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三要公平公正,是业主的原因不偏袒,是承包商的原因不姑息。四要注意工作方法,要防止事态扩大,致使双方无路可退。除非本合同被终止,承包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尽一切努力完成本工程。五是调解结束时,要以书面形式,及时形成诸如会议纪要、补充协议等,各方与会代表都要签字确认。 五、关于已完工程验收 已完工程验收是确认履行合同规定的重要工作,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费用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已完工程验收分为分项(工序)工程验收、分部(中间)工程验收和单位(竣工)工程验收。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验收工作中,一要注意已完工程量的验收。组织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的人员对承包人已完工程量进行详细地验收检查,组织已完工程验收会议,根据施工合同中的工程量清单和变更设计文件逐项核实,做到公平、公正。二要注意验收工作不完全是工程师和承包人之间的行为,还要通知设计、质量监督、环保、消防和有关方面派员参加。 总之,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合同管理过程中,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以施工合同为准则,在不损害承包人权益的前提下,在业主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的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施工合同事件,从而较好的实现工程质量、进度、费用三大目标控制。 管理工程师论文:关于监理工程师在控制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的思考 【摘 要】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工程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工程建筑技术也愈来愈先进,但仍然存在不少工程建筑安全隐患。而工程监理对消除建筑工程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监理工程师在控制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监理工程师在开展项目安全管控过程中的相关监理要点及管控内容,对加强工程项目安全监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管理措施 工程建筑项目本身属于极为复杂、特殊的项目,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工程项目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使得企业及使用者严重损失财产,而且极为容易危害人员的人身安全。愈来愈多人意识到加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这就涉及了工程监理,全面有效的工程监理是加强项目安全建设,杜绝安全隐患的有力保证。下文笔者将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就监理工程师应当如何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与控制方面展开论述与探讨。 1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作用 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即是监督施工方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虽然不直接指挥生产作业, 但要对所有作业环境、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 来消除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在施工方自管自监的情况下, 再加上监理工程师监管能起到关键作用。 2 工程项目现场施工安全监理要点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重要内容, 当一个建设项目开始实施时, 各参建方陆续进入, 监理工程师首先要协助业主从专业角度审查各参建方的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期限、项目组成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是否经过安全生产考核、资质类别是否与所建项目相符合、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否健全。 2.1 严格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是否符合标准规定 在正式施工开始前, 监理工程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 是否能满足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 并重点就以下分项的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措施、安全验算结果进行核对: a. 基坑支护和降水工程; b. 土方开挖工程; c. 模板工程; d. 起重吊装工程; e. 脚手架工程; f. 拆除、爆破工程; g. 现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及临时用电方案。 2.2 审核施工现场环境 对施工现场的布局、生产区、生活区、材料堆放、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出场道路等现场环境,防雨、防火应急预案、器材准备进行检查, 发现有不妥的地方, 以书面形式告知施工方进行整改。 2.3 审核工程建设的用电安全情况是否合格 对进场设备、机具、材料进行检查, 杜绝带病设备进场使用及有缺损机具投入使用。不合格材料( 主要是指辅助材料, 如脚手架、扣件、钢丝绳、电线、电缆、安全网、脚手板等的使用) , 所有设备的用电必须按照一机一闸一漏电的配置原则, 动力用电、照明用电分开设置, 对照已批准的临时用电方案严格核对, 接零接地保护要齐全。 2.4 其他施工安全监理内容 对进场作业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 对特殊工种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信号员进行检验其证件和有效期, 并人、证对照, 逐一核对。另外,监理工程师还应当参建单位的行为合法性、组织机构完善性、施工方法完善性、施工方法的正确性、安全生产措施的保障性等, 从建设环境、参与人员、使用材料上全面控制施工作业状态,为下步全面大规模施工生产提供保障。 3 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控内容 3.1 建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工作联系制度 在施工现场由专职安全员、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组成安全检查组, 定期进行检查, 重点是危险源, 如用电、深坑及高空坠落物、临边洞口、支护防护的破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等。对检查发现问题后, 提交施工项目经理, 并督促其安排人员进行及时整改、修补,消除隐患。 3.2 加强施工技术安全交底方面的监管 对危险性高、难度大的作业施工, 监理工程师应跟踪监督其施工过程, 及时提醒作业人员应注意的事项, 并在施工作业开始时检查施工方的技术安全交底是否到位。 3.3 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监管,及时发现、解决安全隐患 利用监理例会、专项安全会议及碰头会的形式, 就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 让施工管理方的负责人、建设方的代表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 监理工程师应起到协调管理的主要作用。 在施工现场一旦有重大隐患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监理工程师应及时下发停工令, 先停止危险作业面的施工, 有重大隐患的, 要求施工人员在停工后, 采取可靠的措施进行整改。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要先要求施工方按照应急预 案采取急救措施, 抢救受伤人员, 减小事态的发展, 协助各方将事故发生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配合施工方保护好事故现场, 协助调查和处理事故。 3.4 现场安全生产监理工作采取的措施及手段 从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来讲, 主要有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措施对安全生产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工作, 紧密联系施工现场条件, 工程实体状况,采取适合的方式, 灵活掌握各种措施并相互结合运用。如: 对不尽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议有关方进行更换, 协助业主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发生问题后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 发现用于安全防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 要下监理通知单将其清退出场。 总之, 要想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好, 监理工程师要熟悉建设工程的程序, 施工现场管理程序, 坚持原则、严格监理、严格把关, 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好业主的参谋, 特别是在安全生产的管理方面, 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解决好安全生产防护的投入和实际使用, 并要强化各参建方的安全生产意识, 在作业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 才能把好安全关, 当好一名 称职的监理工程师, 完成自己在建设项目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 小结 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及施工项目经理的努力,同时还需要监理工程师的认真负责。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按照监理要求,定期做好项目建设施工场地的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及时排查、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才能真正做好项目安全管控与监理工作,也就是说,监理工程师必须首先贯彻好安全监理观念,在项目施工监理过程中,切实做好审查、记录、监督、报告工作,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在项目安全管控方面的作用,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如何对工程施工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摘 要 监理工程师要把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实施目标管理,这是因为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关键词 建筑 工程 监理 工程师 施工 质量 控制 管理 监理工程师要把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应实施目标管理,这是因为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一、在选择施工单位方面,监理应替业主把关 施工单位的整体施工素质可决定工程整体的质量,工程质量的形成受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良好的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生产人员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可以直接保证工程的质量,所以在选择施工单位方面监理应替业主把关,对于施工中发现施工素质差的单位应及时向业主发放工作联系单建议更换施工单位。 二、监理对于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要点 认真的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各项施工方案,并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方案施工。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施工单位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对质量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在施工前应仔细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并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施工。 三、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用材应当进行严格的管理 严格对施工材料进行管理,施工单位所使用的材料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用材应当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进场的所有材料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应检查进场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并按照规范要求送检,工程检测试验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所提供的检测、试验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对于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允许进场投入施工。 四、严格监督施工单位实行施工质量检验检查制度 监理工程师对于施工质量检查方式主要有日常检查、跟踪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施工质量检查的一般内容包括施工依据、施工结果、整改落实等。对于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时下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并回执,并对已整改的问题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待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施工质量检测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贯彻执行建设法律法规强制性条文的重要内容。工程检测试验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所提供的检测、试验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 五、监理工程师应抓好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单位对于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在实施管理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并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而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六、监理工程师应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管理 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于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 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技术,确保工程质量。 七、制定质量控制的目标,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 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经验并加以总结,转化成今后保证质量的标准和制度,形成新的质保措施,而存在的问题则要作为以后质量管理的预控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施工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迅速得到解决。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3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的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是监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施工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设备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也是实现建设项目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理工程师就要把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放在首位。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中问题研究 索赔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的主体是合同的双方。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筑承发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索赔来实现赚取收益的现象不断发生,因此,作为“公正的第三方”的监理工程师已成为建设工程索赔管理的主体之一。监理工程师公正、科学、及时、实事求是地处理索赔,对于保证施工合同的顺利实施,维护合同双方合法经济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制度与国际接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变,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被不断引进,索赔理论和成功工程案例在中国市场陆续得到介绍、分析和采用。承包商往往采用首先低价中标,然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千方百计提出各种索赔请求的策略,最终达到盈利的目的。因此,当前研究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系列应对措施,真正实现公正、科学、及时、实事求是地处理索赔,对提高我国监理工程师的索赔管理水平,保护工程投资者利益,深化我国建筑业改革,推动我国建筑业与国际接轨将起到一个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索赔事件的处理和解决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是个核心。在整个合同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索赔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监理工程师的任务、职责、权力常常跟业主对监理工程师的信任程度、依赖程度、工程需要和业主自身的工程管理能力、水平等因素有关系。具体来讲,监理工程师的索赔管理活动往往会受制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业主与监理工程师的监理合同。业主将工程项目委托给监理工程师,必须与他签订一份监理合同。在该合同中具体规定业主与监理工程师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业主赋予监理工程师管理承包合同和工程的职责。 第二,承包合同。虽然监理工程师不是承包合同的签约者,但按照惯例(例如 FIDIC条件),承包合同对监理工程师的作用、权力、责任都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这在工程中是最重要的。承包合同是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在工程过程中解决业主、监理工程师、承包商三者关系的最根本的依据。 第三,业主对监理工程师权力的限定。即使使用 FIDIC这样标准的合同条件,业主仍有权力书面限定监理工程师的权力,或要求监理工程师在行使某些权力时得到业主的批准。 由于监理工程师受制于以上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的不足之处。 二、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中体现的问题 监理工程师在处理索赔过程中处于非同一般的位置,索赔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利益的分配和工程的正常秩序,但目前索赔管理仍存在缺陷。 1、监理费收取过低,索赔管理积极性不高 目前监理收费是制约工程监理索赔管理工作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监理企业的监理收费实际收入严重低于国家标准。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对监理费的收取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监理质量的评价高低是监理工作取得的重要因素,但是监理费收取高低也直接制约着监理工作的能否中标,有些监理公司由于成本小、费用少,在承接监理项目时自行压低监理费,以低价优势承揽工程,这样直接使得监理单位不惜降低收费标准来赚得监理工作的取得,由于工程项目的监理费达不到合理的监理成本水平使得监理单位只能通过减少执业人数,降低工作标准来完成监理工作,这样使监理质量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热情,降低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质量,一旦发生索赔,不会得到有效的解决,严重破坏投资者的利益。 2、索赔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监理工程师声誉 在索赔管理执业过程中存在少数监理工程师不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的现象,使自己的行为严重影响到整个行业中的声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监理工程师的素质修养问题造成的。 (1)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 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界对其的反映程度,在索赔管理过程中的确存在少数监理素质低下者,正是由于少数人的素质偏差,使外界对监理从业人员产生错误的认识,造成有些承包方害怕施工过程中索赔的提出。 (2)执业素质能力问题。 执业素质能力是监理工程师是否适应监理行业,能否进行有效索赔管理的关键。监理工程师应该除工程技术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法律知识、财务监控、项目管理和材料设备等,并且掌握计算机辅助管理。但是我国当前的监理人员整体素质普遍不高,从事工程监理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窄、素质不高、年龄老化、兼职挂名多、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而且目前我国监理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为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和基建单位的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经验,不熟悉施工索赔管理,使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造成工程中索赔连续的发生,最终投资方的权益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在行业中加强人员素质的管理与考核显得犹为重要。 3、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具体操作不规范 (1)索赔管理过程中有法不依现象严重。 法律是维护市场秩序井然的有力工具,在当前监理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索赔管理工作同样存在着管理混乱,不按正常法律途径解决索赔的现象,管理人员一味只依靠自身经验和旧的体制下形成的处理事件的方式,而把法律法规只是当作进行教育的说理工具,让正常的索赔处理程序受到严重破坏,合同管理成为一种形式。 (2)索赔管理阶段过于单一,易造成索赔过频提出。 一项工程的实施是从可行性研究、招投标、设计、施工直至项目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建设监理索赔管理工作状况来看,索赔管理工作还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没有做到从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工作参与,这样使监理工程师在融入工程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时间,期间由于对工程概况不能做到完全掌握,容易做出错误的指令与承包方发生工作的不协调滋生索赔事件,产生不必要的索赔机会。 (3)监理工程师工作内容不清且操作不规范。 索赔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是监理工程师必须要遵守的,这是正确处理索赔事件的关键,内容和原则遵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索赔控制和业主利益维护的好坏。 当前的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形势不容乐观,法律法规制定及遵守的不规范、监理内容操作的不规范、监理从业人员的素质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了正常的索赔管理工作,寻求解决措施显得十分紧迫。 三、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现阶段,监理工程师索赔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实现建筑市场索赔管理秩序化,需要及时正确的利用可操作的措施解决问题,具体如下: 1、 积极工作、加强沟通,解决业主与承包方的错误认识 监理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以饱满的热情加强对工程的监管,减少索赔事件的发生,在工作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还要加强与业主方的沟通,做好日常监理日志定期向业主汇报工作内容,让业主方认可其工作内容,产生认真负责的好印象。使业主乐于把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交给监理工程师,实现对工程索赔事务的全面管理。 2、调整监理的取费标准,提高索赔管理积极性 对收费标准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收费标准应当实行政府指导价,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费标准的调整将以监理与咨询服务工作的社会平均成本、相应的税费及合理的利润为基础,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和接受能力以及目前监理市场运行状况,并与工程勘察设计、前期咨询等收费标准适当衔接,同时,调整还应充分考虑监理与咨询服务市场供求和竞争状况,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收费的调整必然提高监理管理水平,使监理单位有充足的人员进行执业管理,监理人员对工程中的索赔管理被充分重视且有高涨的热情对待索赔管理。 3、加强法规的建设,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索赔管理 法律应成为人们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监理工程师工作应以有关工程建设和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因而,监理人员上岗前,监理企业应组织监理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行业、企业所颁发的有关工程建设和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管理制度,熟悉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有关合同法规和监理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这是做好监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索赔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行事,重视索赔管理中法律的地位,使建设秩序实现良性的发展。 4、提高监理工程师素质,促进索赔管理能力增长 监理工程师作为从事工程监理活动的骨干人员,其素质的高低对工作质量的好坏影响极大。其应当从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与能力、管理知识、经济方面、外语能力等方面提高素质,确保索赔管理的顺利实施。 此外,还应讲究交流沟通的技巧,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过程中,必须会与业主、承包商、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监理部内部进行交流沟通。同样一个问题,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不同,其结果肯定不一样。监理工程师应不断加强这方面修养,努力提高交流沟通的技巧,将索赔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5、构建监理声誉体系,重塑索赔管理新形象 监理工程师声誉就是指监理工程师在索赔管理乃至整个执业过程中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监理工程师声誉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公平效率的保证。近年来监理工程师公信力下降,监理工程师整体形象和社会评价受损严重。因此,构建监理工程师声誉制度,加强监理工程师声誉管理,有切实必要性。 对监理工程师而言,处理索赔问题的成功与否,即可反映其对项目管理的水平如何。索赔管理的健康开展对于培育和发展建设市场,促进建筑业的发展,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促进双方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履行合同;有助于双方提高管理水平和素质;有助于加强合同管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有助于双方更快地适应国际惯例;有助于对外承包的开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索赔在项目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重视索赔管理,加强索赔管理意识,提高项目管理业务能力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综合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由于施工过程中的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因素,使得施工合同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合同管理是监理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是提高工程监理水平,增强单位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管理的内容来说明其重要性。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施工合同;管理 引言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主要是指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对施工合同的管理,监理工程师以承包方和业主依法签订的合同为依据,用较低的工程成本,并且保证工程质量按期完成工程为目的,以公平合理地处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为准则,对施工项目进行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实际工程中,有些人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必然要损害承包人的利益,因而在监理工作中不按照正常合同要求办事,甚至违背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最根本的利益是在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前提下,享有合同约定的权利。严格履行施工合同就是维护承发包双方的利益,体现监理工程师执业公正性。监理工程师通过对施工合同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使工程变更、工程工期管理、合同索赔管理、合同纠纷的协调、保险合同管理、工程价款支付控制以及工程竣工等方面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因此,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合同的监督管理非常重要。 一、关于工程变更管理 工程变更指的是针对已经正式投入生产的产品所构成的零件进行的变更。由于施工设计文件中存在一定问题或者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工程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承包人、发包人以及工程师三方提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监理工程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无论是承包人还是发包人提出的变更,都需要经过工程师审查并且同意后,才由发包人向原设计单位提出变更文件。在施工过程中提出的变更要满足规范要求,要尊重设计者。另外,在变更通知发出以后,承包人要及时向发包人或工程师提交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计量,要确定最后变更总价、单价、工程量。在实际工程中,业主方经常要求对项目个别部位使用功能进行修改,由于施工技术的要求、现场施工环境或者业主要求的变化而产生设计变更等,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设计变更,引起施工进度、工程量调整等情况,导致合同价格、工期的调整。因此,作为监理工作人员要认真耐心地对待工程变更。 二、关于工程工期管理 在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建成交付使用。工程竣工时间通常是科学、全面的分析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各种因素来确定的。但是在施工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工期不能如期完成。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提出缩短或者延长工期的合理化建议,经建设单位认可、同意,双方应签订工期调整和相关费用补充合同,并应办理缩短工期合同变更备案手续。如缩短后工期压缩幅度超过原确定工期标准的15%,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施工工期进行评估,并出具专家评审认可的施工工期评估报告。施工工期评估报告作为缩短工期合同变更备案的条件。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进行合理控制,保证整个项目施工能按期完成。 三、关于合同索赔管理 目前,许多合同当事人索赔意识比较淡薄,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有的业主对索赔非常反感,很少存在工程索赔的行为。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涉及工程索赔的法律法规,工程索赔也进入法制化轨道。监理工程师应学会索赔处理的方法、原则以及技巧,克服只注重工程进度、质量控制,而忽视施工项目的索赔,把索赔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努力搞好索赔管理工作。 (1)、保持协商一致原则,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地与承包方和业主进行沟通,保持经常联系,处理好索赔问题。特别是在决定工期、调整价格以及费用补偿时,应充分与合同双方协商,取得共识,达成一致,有效避免索赔争议。 (2)、保持公正原则,如果遇到索赔事件,监理工程师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根据合同约定审查索赔,审查索赔一定要合理、正确。 (3)、要注意搜集积累原始凭证、资料和验收资料等一些重要的记录。这些证据是工程索赔的关键,如果证据不足索赔就不能够受理。监理工程师开始进入工作,就要安排专人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建立严密的工程日志以及来往文件档案制度。 (4)、监理工程师应该认真履行工程师职责,减少和杜绝工作失误、疏忽、预测可能引起索赔的事件,及时采取合理方法措施,避免可能发生的索赔。 四、合同纠纷的协调 (1)、签订合同时坚持原则。在处理合同纠纷时要控制事态发展,对一些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可以暂停处理,等冷静后在处理分析,对合同理解有误的一方要解释清楚合同本意,促使双方严格履行合同。 (2)、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追究产生问题的一方,不要不偏袒任何一方。 (3)、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了解产生分歧的具体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弄清是非曲直,对症下药。 (4)、监理工程师平时应注意与项目经理和业主代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便发生争议时能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和解。 (5)、调解结束后要及时形成文字,做好相关记录,补充协议或双方签认等。 五、保险合同管理 当事人双方必须严格地、全面地按保险合同约定的条款履行各自的义务。监理工程师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在订立保险合同前,当事人双方均应履行告知义务。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有责任采取一切措施,避免扩大损失,并将保险事故发生的情况及时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对保险事故所造成的保险标的损失或者引起的责任,应当按照保险合同的规定履行赔偿或给付责任。对于损坏的保险标的,保险人可以选择赔偿或者修理,监理工程师可进行适当的调节。如果选择赔偿,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已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并且保险金额相等于保险价值的,受损保险标的全部权利归于保险人;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时此保险标的的价值取得保险标的部分权利。 六、工程价款支付控制 监理工程师在项目监理过程中,要按施工合同的有关约定按期审批工程款,在承包人得到合理的款项后,督促承包人确保工程正常施工。对于业主提留的保留金和保留金的返还以及由于物价上涨、意外事件等,应根据施工合同约定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防止造成甲乙双方的经济损失。 七、关于工程竣工 监理工程师应及时督促承包方整理工程竣工文件以及相关验收资料,并提出监理意见。根据施工单位的竣工报告,提出工程质量检验报告。同时竣工验收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工程竣工是工程按照施工合同及设计文件要求,完成全部施工内容,且按照施工验收规范要求验收合格后,交付给发包人的工程。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是设计、施工有关规范、批准的设计文件、合同及协议文件以及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工程具备验收条件后工程师应及时进行该项工作,确保承发包双方最大利益。 (2)、施工单位按规定编写和提出验收交接文件是申请竣工验收的必要条件,竣工文件不正确、不清晰、不齐全以及其他情况,不能验收交接。 (3)、施工单位应在竣工验收前将已经编好的竣工文件及绘制的竣工图,提供监理工程师一份,审查确认完整后,报建设单位,其余分发有关接管、使用单位保管。 结语 总之,监理工程师是履行合同的代表,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在合同管理中,监理工程师应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以业主满意为准则,以不损害承包人合同权益为前提,在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合同事件。 管理工程师论文:探讨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摘要:为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本文从总监理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探讨了一些个人体会与心得。 关键词: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安全管理 1.引言 一部分施工企业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防护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因此对安全监理尤其总监对现场的安全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工程监理的职责是控制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在总监理工程师的职责中,主要是接受监理单位法人的授权,全面负责委托监理合同的履行,并组织工程项目监理部门的日常工作,而其中项目的安全绩效对项目总监理有中重要影响,下面也结合总监理工程师工作的实践,对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展开探讨。 2.提高安全责任意识,规范安全管理 监理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由于环境、施工特点、施工机械、设施、人员等等复杂因素,会形成较多的安全隐患,而隐患的形成对安全事故一触即发,事故一旦发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不可估量。因此作为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一定要树立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明确安全管理职责,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条列、规定和管理制度,组织安全监理,监督规范施工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 总监理工程师把控好施工前期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工程安全顺利实施的保障。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制度文件管理方面。总监理工程师应先根据合同和监理规范的要求,主持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编制、安全监理工作流程的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以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安全监理方案等的编制,配备合格的安全监理人员并形成安全监理组织网络,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总监应负责组织审核施工方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特别审查安全保证体系是否健全、安全施工措施是否完善,并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应组织专业安全监理工程师审核并签字批准,审查总包单位确定的专业分包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同时应督促施工项目部在签订分包合同或协议时必须签订分包规程安全生产协议书,审核施工单位安全防护费用计划和应急救援预案。 (2)人员管理方面。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审查,要保证施工现场的管理和作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上岗资格,如在施工现场从事起重机、焊接、电等特殊工种的人员,一定要经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允许上岗,以此来避免施工单位在人员管理上的混乱,避免非特殊工种的人员从事特殊工种作业带来的安全责任事 故发生。 总监也应按照本监理单位要求应对监理部成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监理意识,从而使他们掌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施工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施工现场危险因素的识别方法以及各类施工机械设备性能、安全操作规程等知识。 (3)设备管理方面。建筑施工已经逐步买入机械化施工时代,机械设备则是重要的物质保障,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施工现场采用的机械设备都要良好状况,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其结构庞大、结构复杂、运行空间广而使用起来所产生的危险系数也就越大。因此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一定要组织好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按管理程序如安装验收、检测、使用登记备案等环节全过程监督,并在使用过程中监督检查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确保机械不带病患,运行正常。 (4)环境管理方面。工程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和工程施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总监理工程师,应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经验,在施工前组织评估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安全影响因素,评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是否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是否影响周边环境安全;地下管线对施工的影响;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和设施的影响;毗临高压线、高架桥、高大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状况;施工现场脚手架、高支模、塔吊、易燃易爆化学品、有毒有害气体等重大危险源对通信、居民、行人、幼儿园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影响;施工中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程度等。总监理工程师应分析判断各种环境因素对施工产生的影响成都,组织研究制定各项应对措施,防范施工安全风险。 4.施工阶段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1)督促落实施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施工项目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应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审核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专项方案组织施工,确保施工符合方案所确定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施工中如发现有违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内容和强制性标准的的,应及时予以纠正,必要时签发工程暂停令。 (2)基础施工阶段重点安全管理 总监应督促施工单位按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的开挖方案、基坑支护方案、拆除方案等施工,并严格遵守“先撑后挖、分层开挖”施工程序。安排专业安全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现场巡查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要安排监理员旁站。注意开挖过程中支护桩附近留土,不使基坑卸载过快引起变形;注意顶部堆载或振动造成滑坡,避免由于施工不当、超挖、支撑设置和拆除不正确等造成滑坡,应及时收集基坑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及时联系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遇突发事件,立即督促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救。如果有爆破施工,必须要检查施工单位的爆破方案经政府部门批准;地下室的开挖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基坑周边防护栏杆和安全网设置工作,围护支撑梁上设通道防护栏杆和安全网;挖出的土方不应堆放在基坑周边,出土口要采取加固措施;基坑上要搭设便于施工人员上下的安全梯子,夜间施工要保证充足的照明等。 (3)主体施工阶段主要安全管理 1)脚手架工程。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外墙脚手架类型较多,其中整体提升脚手、落地扣件式脚手、悬挑脚手在工程使用较为普遍,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专业监理人员监督好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如审核脚手架设计计算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关键点关键部位的安装拆除的安装说明和安全技术交底,避雷装置的设置,整体提升脚手的安装验收、检测程序化管理等等。施工中,总监应安排安全监理员旁站监督安装施工并定期检查作业情况,现场脚手架应实行动态管理,所有更改搭拆都必须向总包申请,监理批准执行;督促施工单位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制止和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完善防护措施和提高施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素质;禁止乱搭乱设现象和使用不合格材料、设备,严格监督按规定程序和方案要求进行安装作业,按规定监督和组织好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检查验收工作。2)模板工程。模板工程中高度大、跨度大、荷载量大的模板支撑具有搭设难度大、危险性较高、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安全监理中应重点监控,施工前除编制专项方案外,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模板工程,应按规定督促组织专家论证。施工中应重点检查立柱间距、水平支撑、纵横剪刀撑间距应符合方案要求;搭设模板承重架所用的钢管、扣件进场后应按要求进行抽样复试,如测试结果不合格,必须更换钢管或扣件;现场搭设质量控制首先应对搭设操作人员的资质进行审查,其次应检查搭设是否按批准的方案内容进行,最后应检查立杆、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的搭设、各部位扣件的数量是否符合构造要求;控制模板上的施工荷载和堆放不均。搭设安装完成后,应按规定组织各方验收,验收中应采用必要的检测手段和工具,不符合方案要求和标准的,不得使用。3)高空作业。高空作业即为高危作业,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重点检查安全网、防护栏和安全门的设置;洞口作业应检查洞口标志、防护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及其他防坠落措施的设置;悬空作业应检查工作面是否有牢靠的立足点,作业使用的脚手架、吊篮、平台及塔架等是否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高空作业人员的防护用具和防护设施。 (4)临时用电安全管理 在该工作上,总监理工程师要组织电气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制监理实施细则,审查施工单位制定的临时用电专项方案,保证该方案是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以及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方能允许实施。安排监理人员巡查,现场应重点检查施工用电的布置要按方案规定进行;检查作业人员电工上岗证书,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严禁无证操作;严格按“三相五线制” “一机一闸一保护”规定实施;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接地PE线连接。作防雷接地的电气设备,必须同时作重复接地。施工现场的电力系统严禁利用大地作相线或零线;严禁使用老化、破皮、漏电的电线和电缆;架空线路应设在专用电杆上,敷设时应有绝缘保护;配电箱内要有标记,进出线从专门口子进出,有门、有锁、有防雨措施;机械设备应有可靠的接地装置,应督促监理员定期检查漏电保护记录和电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 5.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项目总监理工程师首先就要树立高度的安全管理责任意识,组织好各个专业的监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并从工程的开工前期就做好安全监管工程,工程实施阶段落实每个细节上,消除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样就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实现项目的安全目标。 管理工程师论文:浅谈如何做好企业质检工程师管理工作 [摘要]:结合福州项目工程具体特征以及大包管理模式,在控制施工质量过程中的几个要点,并分析其必要性。 [关键词]:质量技术交底;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奖罚制度;三检制;人员管理 一、前言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质检工程师是工程质量管理的直接操作者,肩负着质量管理的重任。因此,对于质检工程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内部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衔接。结合福州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xx合同段实际情况,浅谈在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几个要点。 二、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工程施工中,所谓技术交底,就是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都要进行详细的质量技术交底与安全技术交底。质检工程师要有预知性的把准备施工的工程的质量难以控制的细节要求提出来,针对每一道工序施工要达到的质量目标,借此为契机,引发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探讨,分析哪些环节可以达到,哪些有施工难度。通过分析质量隐患存在的原因及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终达到与作业班组人员意见一致,方可组织施工。 通过质量一级、二级技术交底,目的是要把质量目标传输给了操作人员,把质量目标明确到操作人员,这样有利于质量提前得到控制,将质量隐患消失在萌芽状态。例如:在牛坑大桥墩柱施工之前,对墩柱外观质量的要求:即砼表面无蜂窝、麻面及气泡均要满足规范要求,并且保证拆模后砼表面无龟裂现象。针对质量具体要求,采取以下两条措施: 1、对墩柱施工的砼振捣人员进行严格培训,在前一道砼施工工序中加强技能操作,经过现场试验墩柱砼振捣操作考核合格后,才能允许进入墩柱施工工艺; 2、为了预防风把拆模板后的砼面吹出龟裂,故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生,具体施工工艺为:用塑料薄膜对墩柱进行严密缠裹,保证侧面密封性能,并用绳子从上向下捆绑,防止风吹开。 在墩柱施工过程,现场技术人员要对墩柱的外观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众所周知,工程结构砼的外观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荣誉。因此在砼外观质量施工工艺控制方面,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我们要选用成熟的砼振捣施工班组 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从而达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 三、质量通病控制 因为工程质量通病防治,重在预防,一旦产生质量通病,甚至酿成事故,即使尚可补救,但已造成损失,留下缺憾,事后治理,实属无奈,亡羊补牢,终究不是上策。所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制定了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质量通病经常易发生的薄弱环节,结合工程具体实例进行多媒体讲座学习,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学习,警示所有技术人员对质量通病控制方面高度重视,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并将详细的《质量通病治理方案》让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提前进行传阅,鼓励他们在施工中尽量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周密的预防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质检工程师应及时总结施工经验,及早提出预防措施。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事先要心中有数,分析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及产生的原因,才能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例如:在马鞍溪大桥桩基施工中,有50根嵌岩桩,桩长好多只有15米左右。因为桩长短,故钢筋笼重量相对比较轻,采用砼罐车快速灌注时,当砼面埋深距钢筋笼底部1米左右时,在砼灌注速度过快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经过分析,制定了预防钢筋笼上浮的措施,要求在第一斗砼灌注后,放慢砼灌注速度。当砼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通过有效施工措施控制后,该桥桩基施工顺利,质量合格。 四、在奖罚制度方面 项目部针对工程承包模式为大包模式,制定了合理的、详细的、易于执行的奖罚措施。在施工中,质量管理涉及的点多面广,执行起来相对难度偏大。为了将项目的质量奖罚分明、合理,质检工程师应及时与项目领导进行沟通,说明奖罚原因,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必须做到有规可循,这样才有利于施工人员严格遵守,预防因不知或懈怠而留下质量隐患。在施工中,质检工程师也须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质量控制,将工程质量落实到人,并加强管理执行力度,从而在奖罚分明的管理中有效的激发协作队伍的劳动积极性,施工中出现了比质量,比进度的、比文明施工的工作氛围。 五、质检工程师对施工队伍管控 质检工程师对施工队伍、施工班组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操作人员动态,确保满足施工要求。对于协作队伍,在进场之后,质检工程师需要对施工班组中的砼工人、电焊工人、预应力张拉工人等特殊作业班组人员进行详细的考察,看是否满足施工要求。通过现场对结构物进行操作,观看预应力张拉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操作要求;通过让其从事现场操作,观看其振捣的过程和检查拆摸后砼外观的情况,判断其是否满足质量要求;考核电焊工人,不仅要看其是否有合格的焊工证,更重要的是验证其钢筋焊接水平,通过在现场取试件进行电焊操作,冷却之后,在拉力机上试验,试件质量合格后才允许其从事电焊操作。每个影响质量的主要工种,在技术操作考核后做到了心中有数,合格后方可允许操作人员大面积施工。在我担任质检工程师期间,我对每个施工队或班组的主要操作人员进行登记,随机抽查人员流动情况,除特别情况下,特殊工种施工人员不允许随便更换,并对考核通过的人员登记注册发上岗证,没有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该专业。从事直接影响质量的人员得到了受控,是质量成功的第一步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六、企业内部制度执行 在施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严格执行“三检制”。特别是在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重要部位的工序上布设质量控制点。根据现场的施工特点,把三检定为:自检、互检、专检。自检是由施工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请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合格后由质检工程师进行专检,检验合格后方可请监理工程师检验。我认为:专检这一关检查特别重要,因为在进度的要求下,工区的技术人员有时检查相对不细,这就需要质检工程师严把最后一关,将容易疏忽的质量细节管理到位,才能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优质完成。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三检工作,首先要制定详细的分项、分部工程检点表,通过分析工程质量控制重点后,制定实用的三检表。三检表的作用主要是:预防事故或问题的发生,检查内容和方法可以随工程的特点而不同,三检表也可以根据施工经验和工程特点进行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查便于操作,起到有效的质量控制的作用,这就要求质检工程师在施工图纸、技术规范、评定标准特别熟悉,才能将工程质量技术把关与质量控制到位。 七、结束语 我认为做好质检工程师工作,不仅要熟悉工程施工工艺与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在施工巡视过程中,细心检查工程质量,及时将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改正,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方可将工程成本控制到位,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管理工程师论文:关于监理工程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入迅猛增长期,城乡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大量的建设工程项目在各地实施,于是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随之实行并广泛应用。本文探讨了现场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的步骤方案与对策,并提出了施工管理和控制的方法,以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安全管理;安全生产 在工程建设中,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制度以及批准的项目建设文件、建设承包合同和建设监理合同, 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对工程建设实行的监督管理,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得到完美实现。 就目前建筑行业来讲,生产环境特殊、危险源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已与矿山、工业等并列为高危行业。近几年来,重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人员、财产损失严重,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作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者,其作用的关键和责任的重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笔者就监理工程师如何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充分认识监理工程师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地位和重要性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由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五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成,五方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各自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内部层次、分工各有不同,但不论组织和结构有什么样的区别,所有参与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是由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来进行,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导生产作业。施工现场的作业及人员都是由施工方组织指挥,因此,施工方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谁来从外部进行监管,这就是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虽然不直接指挥生产作业,但要对所有作业环境、作业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来消除各种不安全的因素。由于市场经济进程加快,施工过程中大量的作业人员流动性强、组织性差、作业时间长短不一、作业个体技术水平、安全意识差别也大,只依靠施工项目部来进行管理和监督是不够的。大量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施工方自管自监的情况下,再加上监理工程师监管能起到关键作用。 2 监理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包括《: 建筑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列》《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条文》《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若干意见》等。 (2)合同依据《: 施工合同》《监理合同》。 (3)相关资料:设计图纸、图审意见、地质勘探报告、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工艺操作规程。 3 安全生产监理工作的步骤方案及对策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重要内容,当一个建设项目开始实施时,各参建方陆续进入,监理工程师首先要协助业主从专业角度审查各参建方的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期限、项目组成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是否经过安全生产考核、资质类别是否与所建项目相符合、各参建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是否健全。 (1)在正式施工开始前,监理工程师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审核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是否能满足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并重点就以下分项的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措施、安全验算结果进行核对:a.基坑支护和降水工程;b.土方开挖工程;c.模板工程;d.起重吊装工程;e.脚手架工程;f.拆除、爆破工程;g.现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及临时用电方案。 (2)对施工现场的布局、生产区、生活区、材料堆放、大型机械设备的进出场道路等现场环境,防雨、防火应急预案、器材准备进行检查,发现有不妥的地方,以书面形式告知施工方进行整改。 (3)对进场设备、机具、材料进行检查,杜绝带病设备进场使用及有缺损机具投入使用。不合格材料(主要是指辅助材料,如脚手架、扣件、钢丝绳、电线、电缆、安全网、脚手板等的使用) ,所有设备的用电必须按照一机一闸一漏电的配置原则,动力用电、照明用电分开设置,对照已批准的临时用电方案严格核对,接零接地保护要齐全。 (4)对进场作业的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对特殊工种电工、焊工、架子工、机械操作工、信号员进行检验其证件和有效期,并人、证对照,逐一核对。 (5)在完成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后,就从参建单位的行为合法性、组织机构完善性、施工方法完善性、施工方法的正确性、安全生产措施的保障性等,从建设环境、参与人员、使用材料上全面控制施工作业状态,这也是监理工程师的事前控制具体方法,为下步全面大规模施工生产提供保障。 4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建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检查制度、工作联系制度等。在施工现场由专职安全员、监理工程师、业主代表组成安全检查组,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是危险源,如用电、深坑及高空坠落物、临边洞口、支护防护的破损、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等。对检查发现问题后,提交施工项目经理,并督促其安排人员进行及时整改、修补,消除隐患。 (2)对危险性高、难度大的作业施工,监理工程师应跟踪监督其施工过程,及时提醒作业人员应注意的事项,并在施工作业开始时检查施工方的技术安全交底是否到位。 (3)利用监理例会、专项安全会议及碰头会的形式,就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让施工管理方的负责人、建设方的代表及时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监理工程师应起到协调管理的主要作用。由于监理工程师不直接指挥操作人员,只有通过对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让其正常运转,减少失误。 (4)在施工现场一旦有重大隐患和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监理工程师应及时下发停工令,先停止危险作业面的施工,有重大隐患的,要求施工人员在停工后,采取可靠的措施进行整改。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要先要求施工方按照应急预案采取急救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减小事态的发展,协助各方将事故发生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施工方保护好事故现场,协助调查和处理事故。 5 安全生产监理工作采取的措施及手段 从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来讲,主要有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监理工程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措施对安全生产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工作,紧密联系施工现场条件,工程实体状况,采取适合的方式,灵活掌握各种措施并相互结合运用。如:对不尽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议有关方进行更换,协助业主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制度,发生问题后对主要责任人进行处罚,发现用于安全防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要下监理通知单将其清退出场。安全生产管理不是一个单独开展的工作,它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密切联系,三者又相互制约。抓质量的同时也抓安全生产,抓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安全生产,没有安全生产,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就无法实现,而只抓安全生产又会影响进度和质量目标的实现,三者要同时抓,要有主有次,协调管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6 结语 要想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好,监理工程师要熟悉建设工程的程序,施工现场管理程序,坚持原则、严格监理、严格把关、热情服务、热情监督,同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当好业主的参谋,在作业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才能把好安全关,当好一名称职的监理工程师,完成自己在建设项目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监理工程师还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只有这样,监理工程师才能维护好业主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做好监理工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服务好,把好关。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的责任及风险管理 提要: 分析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特征和责任风险,强调认识和防范责任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控制责任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 监理;责任;风险 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建设监理制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建设监理被定义为:受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我国的监理事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迅猛发展,社会对监理工程师的工作成效给予了极大的希望。这种期望无疑对监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人们对监理的认识也产生了某些偏差与误解。众所周知,有责任就会有风险,认识并防范监理责任风险已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监理工程师的工作特征 1.监理工作是一项具有委托性的,基于自身专业技术的咨询服务 。 在国外,通常被称为咨询工程师或顾问工程师。由于监理工程师本身专业技能水平的不同,在同样的工作范围及权限内,不同水平的监理工程师所提供的咨询服务质量会有很大差别。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水平与工程实践的差别;二是本身工作协调能力的差别。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协调方面,即协调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技术力量,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监理工作的成效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较大 同样的工作可能做得很认真,也可能做得较为马虎。工作成效的好坏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很难用定量指标去衡量。监理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来自于自我约束以及业主的支持,业主与监理工程师的相互信任与诚意,会大大激发监理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 3.监理工作成果是集体行为的产物 监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最终是由监理机构的整体服务来体现的,是多专业配合协调的技术服务,其中总监对监理机构内部的领导组织与协调水平至关重要。只有在监理机构内部设立了人员职责分工明确、沟通渠道有效的管理模式,只有整个监理机构有效地运行,监理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二、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 从上述监理工作的特征可以看出,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责任风险可归纳为:行为责任风险,工作技能风险,技术资源风险,管理风险,社会环境风险。 1.行为责任风险 行为责任风险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监理工程师超出业主委托的工作范围,从事了自身职责外的工作,并造成了工作上的损失;二是监理工程师未能正确地履行合同中规定的职责,在工作中发生失职行为造成损失;三是监理工程师由于主观上的无意行为未能严格履行职责并造成了损失。 2.工作技能风险 监理工程师由于他在某些方面工作技能的不足,尽管履行了合同中业主委托的职责,实际上并未发现本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现代工程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并不是每一位监理工程师都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所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无法完全避免这一类风险的发生。 3.技术资源风险 即使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没有行为上的过错,仍然有可能承受一些风险。例如在混凝土浇注的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法,对施工过程进行了检查和监督,并未发现任何问题,但仍有可能在某些部位因震捣不够留有缺陷。这些问题可能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发现,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无法发现。众所周知,某些工程上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不可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同时,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的限制,监理无法对施工过程的所有部位、所有环节的问题都能及时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必然需要面对一方面的风险。 4.管理风险 明确的管理目标,合理的组织机构,细致的职责分工,有效的约束机制,是监理组织管理的基本保证。如果管理机制不健全,即使有高素质的人才,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5.社会环境风险 建筑法第 55条明确规定: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的,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第58条规定: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显而易见,承包商作为工程施工质量的主体,必须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实践证明,推行监理制,可以使工程质量更有保证,但监理工程师的工作不能替代承包商来担保工程不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监理工程师的重要职责应该是及时发现或预防工程质量问题,避免工程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因此,应该解除监理工程师的顾虑,大胆工作,勇于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如果要求监理工程师承担过大的质量和安全责任,甚至以工程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来评价监理工作的成效,则可能促使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掩盖、隐瞒工程质量问题,反而使工程留下质量和安全隐患。果真如此,实行监理制就毫无意义了。 三、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就是一个识别、确定和度量风险,并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风险管理应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过程,一般也是一个循环过程。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对策决策、实施决策、检查五方面内容。 四、责任风险的防范机制 由于以上风险的存在,因此,监理单位和总监理工程师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及时防范风险,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为此,监理单位和总监理工程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1)坚持独立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监理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组织各方协调配合,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为使这一职能顺利实施,必须坚持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只有按合同的约定建成项目,业主才能实现投资的目的,承包商也才能实现自己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取得工程款和实现盈利,从而使监理工程师自身的风险损失降低。 (2)在工程建设中实现权责一致 监理工程师履行其职责而从事的监理活动,是根据监理有关法规和受业主的委托、授权而进行的。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职责应与业主授予的权限相一致。因此,监理工程师在明确业主提出的监理目标和监理工作的要求后,应与业主协商明确相应的授权,达成共识后,明确反映在监理委托合同中和承包合同中。 总体而言,成功的项目风险管理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项目的风险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相关性,但项目风险同样与项目可能遭受的损失或可能增加的成本相对应。项目风险管理在改进已选项目的同时,也是对成本损失或不确定性的降低,等于提高了项目运行的效率与效益。 管理工程师论文:试论暖通助理工程师如何协助部门管理以及提高专业知识 摘要:我们国家已经步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全新阶段,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升,暖通事业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对暖通的管理方面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暖通助理工程师,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如何协助设计部门的问题,以及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关键词: 暖通助理工程师管理设计部门专业知识水平 1 关于暖通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暖通工程师的工作职责是制定工程项目中的暖通工程具体施工工程方案,现场指导暖通工程施工过程,并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承担项目中暖通工程技术分析工作;主持暖通工程招标工作,并签定合同、协议,选择施工队伍;编写暖通施工工程方案,并监督实施;办理暖通方面配套手续;审核暖通专业图纸;验收暖通施工工程;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协调沟通。 1.1关于暖通建筑工程 暖通建筑工程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作业过程,主要包含有空调、采暖、通风等系统的安装,这种过程是较为复杂化的,在作业的时候也存在很多的难度。(删)特别是在桩基后进行做好暖通工程的预埋和预留工作更好的实施暖通工程。在结合现实的情况,根据图纸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依据性强、质量可靠的暖通工程,随时有效的处理在作业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矛盾。 1.2完成作品的分配管理 暖通工程师要注重每一个工作中的细节,在设计部门这一块,要做到烂熟于心,当设计作品完成后,要仔细的检查是否存在隐患,同时还要记录好在完成作品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步骤,以及让设计部门的整体员工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对于这点我有如下建议: 首先,及时的让企业内部注意到该作品的重要性,领导者可以采取宣传事迹,提高奖金,开会表扬等方式,达到每一个人都认识到需要努力学习的意识。 其次,将以往的优秀作品,进行定期展览,可以让作品的作者或者该作品制作的主要团队进行宣讲,将产品的出色之处做到深入人心,将积极向上的氛围带进企业内部,做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2 设计部门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暖通设计指的是在采暖、空气调节剂通风三方面进行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总体称谓。通常被简称为“空调系统”。通常的空调体系包括制冷供暖系统,新风系统,排风系统等的有关的整体设计。也就是说,暖通是是建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性方面。从建筑设计方面来讲,暖通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性分支,不仅仅指“空调”,暖通设计无论是在工业建筑还是居民建筑上有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2.1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暖通空调的供暖入口设置的过多,现在设计中只图室内系统的设计方便省事,而不顾及室外管网系统,只考虑到了室内供暖系统的合理性,而没有考虑到与室外管线衔接的问题,不仅仅对外线施工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室内系统调节;供暖系统设计也有不合理之处,例如有的供暖管道布置的不尽合理,这样就会造成供暖管道与建筑专业不易协调,或供暖立管直接立在窗子上,既影响使用,又不雅观;或者供暖水平管道铺设在通道的地面上,既影响行走,又不便物品放置。 2.2设计图纸方面的问题 有些工程的设计说明内容很不完整。一般来说,设计说明都应该有室内外设计参数;热源、冷源情况;热媒、冷媒参数;供暖热负荷及耗热量指标,系统总阻力;散热器型号;空调冷、热负荷;系统形式和控制方法;风管、管道材料选择、安装的要求;系统试压要求等等。但是有的设计说明的内容会不完整。系统图深度不够,往往忽略了空调冷冻水系统图和风系统图,对于一些复杂的通风空调设计,不能单纯的靠平面图。同时还存在锅炉房设计过于简化,有的锅炉房设计,仅画了一个平面图,无任何剖面图和系统图,许多应该交代的内容没有交代,距设计深度要求相差甚远。 3、助理工程师如何协助设计部门加强管理 3.1弄清暖通空调设计的原则 暖通空调是分户的中央空调,中央空调它最大特点,是能够创造一种舒适的室内环境。暖通空调既能解决冷暖问题,又能解决空气处理过程,其空气处理过程有以下步骤:首先是空气进来以后,除了引进新风以外,可以把空气进行冷却处理,然后就进行过滤处理,过滤处理以后,(删)增加了几大特点:第一就增加电子除尘器.,它主要可以捕捉非常小的颗粒的灰尘,一般来讲它可以捕捉一个微米的灰尘,而这个灰尘的范围内大部分都是细菌、病毒、烟尘,或者是异味也这样就都可以过滤掉;另外就是会增加一种加湿设备,这个加湿器可以创造我们房间的加湿达到40%左右的相对湿度,这样人会感到很舒适。 要进行暖通空调设计的时候,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该建筑物及其周围的供水、供电等管线的铺设方式与可能的接口地点。这可为本建筑物设计供热入口时的客观条件提供参考,也可以根据主要入口的朝向,确定大门的做法。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层数、层高及建筑物的总高度,看其是否属于高层建筑。按照现在行使的规范规定:10 层及10 层以上的住宅或者是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其他民用建筑,应遵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防火分区的划分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足够了解这些问题,从而设计防烟排烟系统。 3.2注重暖通空调节能的思路 暖通空调的能量耗损较大,使用过程中会对周围空气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空调系统中所使用的高品位、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可再生资源和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途径,为此必须开发一些合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缓解目前的紧张局面。 暖通空调节能设计的水平是要提高自动控制,不仅能保证暖通空调房屋温度和湿度控制的要求,并且可以节约热力,更大程度上,它还可以降低空调能耗。它是运用改良技术和组织等形式,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为节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开发绿色能源技术,在暖通空调地中尽量使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譬如说采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制冷供热系统,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值得在工程中推广采用。 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环境能源,如在地热丰富地区,运用地热作为暖通空调消耗的能量资源,通过把地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应用于空调制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清洁并且没有污染。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和深层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等等都可以作为冬季热源和夏季冷源,是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我们认识到的这种技术已经在国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可想而知,这种系统的暖通空调有着较大发展空间。虽然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但太阳能的利用技术还没有得到深度研究,我们应该紧跟社会步伐,推广应用绿色能源技术是暖通空调专业设计人员的社会责任。 3.3重视暖通空调系统的热量分摊的功能,提高设计人员素质 (删)热量计装置是建筑物楼前的总热量表和户内的热量分摊装置。住宅建筑总热量表是该栋楼耗热量的结算依据,而楼内住户应理解热量分摊,每户有相应的装置,作为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目前国内应用的热量计量方法有:温度法、热量分配表法、户用热量表法和面积法等等。同时我们应该大力注重设计人员的素质问题,应该定期组织有关设计人员学习现行的规范、规定、标准,并严格贯彻执行,定期举行专业讲座、论坛等活动来提高相关设计人员贯彻执行规范的自觉性,同时我们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倡导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提高设计质量。 4、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工序,设计方案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初投资、运行成本、使用效果等等,造成暖通设计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设计人员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对规范不熟悉,设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与工作马虎。我们要杜绝设计工作的失误,大力加强设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时要深入与设计人员多交流勾通,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我们要综合考虑,以寻找到符合最大经济效益和功能要求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方案。那么如何能够最大化的帮助设计部门加强管理的实施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熟悉设计部的各项运作流程,一些最基本的设计常识要熟悉,做到融会贯通,同时要新颖,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观,要切实落到实处。可以适当的去走访各地区人们对于暖通工作的反映,在人民群众生活最基础的地方,了解最真实地状况,切实的保护好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服务为了人民,这样的设计才算是成功的设计,才算是优秀的设计。 其次,要懂得无论一个部门最高位置的人如何杰出,没有一个团结优秀积极的团队,就不会让设计部门完成出色的任务,因此,加强团队的建设,提高设计部门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同样重要。管理者需要在每次任务中挑选出最努力的表现最佳的职员,适当的嘉奖,鼓励,反之,一些自身水平不高的人员就要加大力度去培训,对于培训的方式,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向企业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定期对设计部门的员工进行培训,邀请优秀的相关业内人士,以及在设计部门工作的较为出色的人员,或者比较有经验的老员工,进行授课,做到循序渐进,一丝不苟。 (2)适当的招收一些年轻人,因为在设计方面,年轻人有最热情的血液,同时,每一个新进员工,可以找一些老员工带领他们,这样在新颖与经验方面就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3)可以在设计部门找出一名能够在工程实施阶段及时跟进的人员,这样就会避免,明明一个很好的设计却不能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样的状况发生。 结语: 在暖通建筑作业当中,一定要根据有关的规章制度、作图标准来进行。同时也要依据现实中的状况。在确保完全安全的情况下,来减少施工成本、更加精湛的施工作业技术,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新的科技、工艺技术在暖通建筑作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自己对有关方面的认识和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对更多新知识的了解,争取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有效的运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管理工程师论文:监理工程师如何进行施工合同管理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施工合同管理中,当出现的工程变更、工程索赔、合同争议、工程验收时监理工程师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监理工程师;施工合同管理 1、引言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主要是指监理方受业主委托对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管理,监理工程师以业主和承包方双方依法签订的合同为依据,以保证工程质量,并用较低的工程成本按期完成项目为目的,以公平合理地处理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为准则,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是施工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理工程师就是对施工合同行为的监督管理。 实践中,有的同志认为,维护了业主利益,就会损害承包人的利益,这样似乎有违监理工程师的执业公正性,因而在监理工作中缩手缩脚,其实,执业公正性与维护业主利益并不矛盾。施工合同当事人双方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是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商品交换。严格履行合同就是维护了业主的利益,就是体现了执业公正性。 2、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变更的处理 2.1工程变更的含义 工程变更是指构成施工合同文件的任何组成部分的变更。包括设计变更、施工次序变更、施工时间变更、工程数量的变更、技术规范的变更、合同条件的修改。实质上,工程变更是对施工合同文件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2.2工程变更的处理 由于施工中的不确定因素和设计文件中固有的错、撞、碰、漏,工程设计变更在所难免。设计变更通常由发包人、承包人和工程师三方提出。监理工程师对设计变更的管理首先要注意完善申报、审查程序。在申请设计变更时,一要注意工作方式,尊重设计者。提出的问题要有根据、符合规范。二要注意变更通知发出后,要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审核承包人提交的工程计量申报表。对变更项目计量,确定最后变更工程量、单价、总价。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业主方对项目要求的修改,设计方面由于业主要求的变化或现场施工环境、施工技术的要求而产生的设计变更等。这些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主观原因产生,如勘察设计工作粗糙,以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许多招标文件中没有考虑或估算不准确的工作量,因而不得不改变施工项目或增减工程量;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如发生不可预见的事故、自然或社会原因引起的停工和工期拖延等,多使工程变更不可避免。因此,作为监理人员要认真对待工程变更。 2.3工程变更的估价 承包方在工程变更确认后,提出变更工程价款的报告,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调整合同价款。 2.4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变更审查的原则 (1)变更后的工程不能降低使用标准 (2)变更项目在技术上必须可行,同时还必须可靠 (3)变更后的工程费用要合理 (4)变更后的施工工艺不宜复杂 3、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索赔的处理 3.1工程索赔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影响,合同当事人索赔意识淡薄,有的业主很反感索赔,有的承包人不会索赔,工程索赔行为很少存在。部分监理工程师对索赔处理的原则、方法、技巧还比较生疏。 随着《建筑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我国加人WTO,使我国建筑施工索赔管理,纳人了法制化轨道。监理工程师应克服只注重工程质量、进度控制,忽视施工索赔管理的现象,把施工索赔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提高对施工索赔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施工索赔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努力搞好施工索赔管理工作。 3.2工程索赔的处理原则 3.2.1公正原则 遇索赔事件时,监理工程师应以完全独立的身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以合同为依据审查索赔要求的合理性、索赔价款的正确性。另外,业主、承包商也只有以合同为依据提出索赔时,才容易索赔成功。 3.2.2协商一致原则 监理工程师在处理和解决索赔问题时应及时地与业主和承包方沟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做出决定,特别是调整价格、决定工期和费用补偿,做调解决定时,应充分与合同双方协商,最好达成一致,取得共识,这是避免索赔争执的最有效的办法。 3.2.3及时、合理处理索赔 如承包方的合理索赔要求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积累下来可能会影响其资金周转,从而影响工程进度。此外,索赔初期可能只是普通的信件来往的单项索赔,拖到后期综合索赔,将使索赔问题复杂化(如涉及利息、预期利润补偿、工程结算及责任的划分、质量的处理等),大大增加处理索赔的难度。 3.2.4重视资料的积累 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论证的资料,技术问题、进度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的会议应做好文字记录,并争取会议参加者签字,作为正式文档资料。同时应建立严密的工程日志,建立业务往来文件编号档案等制度,做到处理索赔时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 3.2.5加强索赔的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的索赔事件的发生 监理工程师应对可能引起的索赔有所预测,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4、监理工程师对于合同争议的处理 由于业主和施工承包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合同条款理解的角度不同,以及合同条款不够严谨和设定的条件发生变化。此时作为第三方的监理工程师的职责是尽快化解分歧,不使这些分歧久拖不决以致影响合同正常履行。为了正确处理合同争议,监理工程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注意平时与业主和施工承包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在他们双方发生合同争议时,能在一个平和的气氛中接受和平调解。二要了解分歧产生的具体原因,弄清是非曲直,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三要公平公正,是业主的原因不偏袒,是承包方的原因不姑息。四要注意工作方法,订立合同时不怕伤和气,而履行合同时就怕伤和气,要防止事态扩大,致使双方无路可退,一时不能解决的不妨先放一放,冷处理。五是调解结束要及时形成文字,诸如会谈纪要、补充协议等。 5、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验收的处理 工程验收是确认履行合同规定的重要工作,是监理工程师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工程验收分为分项(工序)工程验收、分部(中间)工程验收、单位(竣工)工程验收。监理工程师在工程验收工作中,一要注意承包人超出合同约定而增加的工程量不能“实事求是”地验收。除非业主同意,否则,会给承包方留下要求增加工程计量的凭证。二是要注意验收工作不完全是监理工程师和承包方之间的行为,还要通知有关方面派员参加。对基础、主体等分部工程验收要有勘察、设计、质量监督和与之有关的分包单位参加,还要有规划、消防、环保等部门参加。 5.1工程质量检验制度 检查和签署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认定意见,参加单位工程的预验收(中间交接验收),提出“初验报告”,参加工程的竣工验收,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5.2工程竣工验收制度 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检查施工单位及时整理竣工文件和验收资料,受理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提出监理意见。根据施工单位的竣工报告,提出工程质量检验报告。 综上所述,监理工程师在合同管理时,必须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以业主满意为准则,以不损害承包人合同权益为前提,在授权的范围内代表业主行使监督检查权力,并根据合同条件的变化,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处理合同事件,从而较好的实现三大目标控制。推进建设领域的改革,提高建设工程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避免经济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铁路行车论文:铁路行车调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摘 要:文章从行车调度工作中易发生的问题出发,从阶段计划编制及下达、调度命令、应急指挥、施工组织等四个关键环节来分析、探讨,查找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及对策,对调度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关键词:调度指挥;调度命令;关键环节 1 行车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朔黄铁路是一条煤炭运输专线,西起山西省神池南站,东至河北省黄骅港和天津市天津港,全长600多公里,设计运量3.5亿吨/年。运行列车按牵引重量分为5000吨、10000吨、20000吨列车,使用的车辆型号包括C64、C70、C80以及KM98底开门新型车辆,机车型号及列车编组方式多样,给行车调度指挥提出很高的要求。行调的正确组织指挥,特别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是保证运输生产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是整个行车过程实现安全的重要环节。但在行车指挥中,违章作业、错、漏发调度命令现象较为普遍,事故隐患与事故危机仍然频繁发生,严重危害调度安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阶段计划编制及下达存在问题 朔黄铁路是一条运煤专线,运输计划按照生产要求的变化很大,按图行车的兑现率不高,因此编制阶段计划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阶段计划编制不准确和下达不及时。造成的后果包括:装车站始发列车开车与通过列车交叉影响严重,甚至造成列车机外停车;到达站计划点不准确,致使车站准备不充分,调车作业延时;列车变更到站后计划没有及时下达给相关车站,造成到达站接车困难,甚至是误放通过;列车集中到达,造成卸车站卸车困难等。 1.2 调度命令存在的问题 调度命令上存在的问题是调度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也是调度安全最需要强化的薄弱环节。存在问题包括:简化作业现象较多,情况了解不清,命令不严肃认真,不严格遵守规章,内容不确切,违章发令、错发、漏发命令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的后果包括:漏发施工揭示命令,错误放行限速车辆;调度命令时间、作业内容等要素不准确,造成现场无法执行;接触网天窗命令错发停电范围,造成电力机车带电进入无电作业区;施工命令错发路用列车车次、停车里程及行车条件等情况多次发生,每一条不合格命令就是一个安全隐患,对调度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1.3 应急指挥存在的问题 在行车指挥中,遇紧急情况,如果处理果断及时、方法得当,就会减小损失保证安全。反之则会扩大事件后果,发展成严重行车事故。应急指挥是调度安全的关键环节,提高列车调度员应急指挥能力对于保证行车安全有重要意义。 1.4 施工组织存在的问题 由于运输任务繁重,设备更新改造频繁,既有线进行的施工项目多,这些施工对正常的运输生产造成较大干扰,并产生一些不安全因素,影响行车安全。如何在保证行车安全和运输畅通的前提下,完成施工任务,是行车调度每天面临和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安全生产思想不牢固、责任心不强 部分调度人员因长期从事调度工作,思想松懈,容易形成想当然的思想,对现场情况掌握不准确,对装、卸车进度盯控不细致,对车流调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阶段计划编制不准确、下达不及时。 2.2 业务水平跟不上科技发展 随着铁路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CTC等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行车组织方法及规章也发生较大更新,有关行车凭证、调度命令随之发生变化。但是由于调度工作紧张繁忙,部分调度员平时不注重学习业务知识和规章,不善于发现问题、摸索规律、吸取经验教训,阻碍了业务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的提高。 2.3 “天窗”日施工、维修项目多,行调台工作量集中 目前调度台管辖范围长,遇天窗日施工及维修作业项目多;如遇到大型施工及阶段性密集施工(集中修),施工内容复杂,影响范围大,理清施工程序需要较长时间;行车调度员在天窗开始前既要做好各站列车停车计划,又要听取现场登、销记,核对施工计划,还要拟写、下达调度命令。由于行调精力有限,疲于应付,容易忙中出错,一丝一毫的疏漏就可能造成事故隐患。 2.4 值班主任、计划调度员未起到安全卡控作用 在应急处理、命令下达、施工组织中,对关键环节的掌握、各种情况的处理,全凭行调个人的业务水平,值班主任、计划员未能履行监控职责,没有对关键作业起到盯控把关的作用。 2.5 应急处理能力不强 个别调度员业务基础不扎实,平时不注重业务学习,应急处理能力不强,遇到非正常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不会正确指挥,造成事故并扩大事故后果,与调度安全有关的事故往往是列车事故,等级较高,影响较大,后果严重。 2.6 缺乏业务培训 调度指挥中心二线业务部门基础工作薄弱,不注重提高调度员应急处理能力,平时没有组织针对非正常情况下应急指挥的学习培训、业务指导、业务考核,影响调度指挥水平的整体提升。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 以行车台为核心,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以行车台为核心,加强对安全关键环节的控制,建立及完善安全自控、互控与他控体系。跨调度台的工作,相邻两调度台之间要加强联系,互相检查监督,相互卡控,堵塞漏洞。计划员要对行车台的调度命令、阶段计划、行车组织、施工组织等关键作业环节进行卡控,及时发现情况解决问题,一旦行车台有错漏时,及时弥补防止。 3.2 强化对阶段计划及调度命令的检查与考核 调度指挥中心安全技术教育室应强化日常对阶段计划的抽查,并对调度命令全面检查。发现典型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并通过业务学习会、交接班会进行通报、分析,从问题的处理中提高调度员责任心和业务水平。 3.3 加强行调台力量,做好值班主任、助调与行调间的互控 助理调度员要充分发挥关键环节的互控作用,协助行调做好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理、调度命令等关键环节的把关。遇紧急情况,值班主任必须上台进行全过程指导、盯控、协调,对调度命令和应急指挥进行把关,保证行车安全。 3.4 控制安全关键环节,规范调度命令 根据事故案例及经验教训,查找分析调度命令环节存在的问题,落实关键环节安全卡控措施,对施工组织、接触网停送电,汛期雨季限速慢行及封锁开通区间、故障及事故的应急处理等安全关键环节及调度命令进行卡控把关。详细了解现场情况,对现场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判断,严格按照《技规》、《调规》的规定命令,正确处理问题。 3.5 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业务部门定期开展应急行车指挥专题培训,分析探讨事故案例,吸取经验教训,激发调度员学习讨论规章的积极性;组织应急指挥和事故救援模拟演练,提高行调的应急处理能力。针对信故、网故、断轨、红光带、机故救援、汛期限速慢行等情况,进一步细化非正常情况下行车安全组织办法,将非正常情况行车规章、卡控措施、处理方法汇编成册,发给行调,提高调度员应急处置能力。 3.6 大型施工应有专人帮台,加强对安全环节的卡控 大型施工及(集中修)施工,施工调度室应派专人到行车台帮台,减轻行车台劳动强度、加强对施工组织及调度命令的控制把关。明确职责,做好运行调整和施工命令的分工,相互协助、相互把关,对施工人员登记汇报、现场作业进度、施工命令的拟定、、闭塞方法和行车条件的变化、行车凭证等关键环节进行卡控,当现场情况偏离施工日计划时,及时汇报,正确处理,保证施工与行车安全。 3.7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行调岗位是一个中控指挥岗位,需要经常和其他部门或者工作人员对接,比如机务部门,工务部门、电务部门、供电部门等,所以要重视和其他部门的沟通,确保沟通渠道能够畅通高效。对于发出的指令必须做到准确无误,协调电务、工务、车辆等各单位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列车正常按图行车。 4 结束语 铁路行车调度存在的问题在行业中普遍存在,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问题的解决也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调度指挥工作的提高与完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经过反复修正的过程,才能不断地提高员工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减少问题的发生直至消除。 铁路行车论文:基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下铁路行车安全的探讨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铁路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历了几次大提速,现在高速铁路、城际列车对于乘客而言已经不再陌生。然而,速度的提高势必会增加行车事故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智能交通系统也由此应运而生,它可以高效的解决交通拥挤和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文章从智能交通系统对运输安全的作用及其实现条件,铁路行车的方法及其事故的危害预防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能交通;综合信息系统;铁路行车;安全 一、智能交通系统的实现条件 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单独的从车辆方面考虑或单独从线路路方面考虑都是片面的,仅仅依靠他们不能够经济、高效地解决交通拥挤和交通安全方面问题,所以要把人、车、路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指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港口、机场和通信等)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综合技术有效地集成,并应用于地面运输系统,从而建立起在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系统。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试验和应用电子技术来改善交通情况,对交通进行管理,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利用电子计算机对路口信号灯进行协调控制、但这并不是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想要实现智能运输系统要做到以下几点: 尽量完整的和实时的对道路上的交通信息以及与交通相关信息进行采集。 可以作到实时和高效的交换交通的参与者、交通管理者、交通工具、道路管理设施之间的信息。 交通管理中心、用户终端装备有按照智能化系统的思想研制开发的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 整个系统应该是按照智能化系统和面向知识信息处理而构成的。 二、智能交通系统相比于传统运输系统的优势 传统运输系统的交通控制和管理的基本思想: 假设每一个人即每一个交通的参与者(包括驾驶员、乘客、行人等)都是理性的,都不做任何违反交通规则的行动,在交通规则的指导下运动,规则引导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时间、费用、安全)。 交通的管理者将交通系统假设某种物理系统模型:它的输入符合某种概率分布,然后利用经典数学的方法(微积分和概率论)来求解这个系统的最优解,即为引导交通参与者获得最大利益的交通规则。但是前提条件是是交通的参与者必须按照交通管理者的假定去做,这种假定通常是认为每个人都理性的基础上做出的。在这个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里管理者是主动的,而交通参与者是被动的,各种交通工程设施是迫使使用者这样做或不那样做,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们在心理上的某些其他因素。 智能运输系统更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交通系统带有太多的社会性与人为性,它不是努力将交通系统描述成某种模型,而是向道路的使用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让道路使用者从给出的信息中得出不同的方案,然后选择自己所认同的那一种,以诱导为主,而不是以强迫为主,使人们的出行得到最大的满足。 三、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性 对于运输而言,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铁路运输中尤其重要。因为铁路运输的运量大,使得每一个细微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灾难,所以铁路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铁路工作人员放在首要位置的关键问题。 铁路运输保证着国家重点物资、重要工程建设、重大科研基地及军事运输的需求,保证铁路行车安全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以及实现经济利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现在多种运输方式竞争激烈,安全迅速的运送旅客和货物是增强铁路运输竞争力的关键。 要想实现安全运输,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从意识上进行不断的强化,必须提高铁路工作人员和每一个旅客的安全意识,只有大家都发自内心的重视安全,想到危害的严重性,那么事故率能够降低。其次,行动上也不能落后,不能只是空喊口号,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每一个旅客遵守安全规定的行为才是铁路安全的关键。只有把握好铁路运输安全的大方向,才能切实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 如今铁路的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我们一定要继续加强铁路安全管理,加强铁路安全的宣传力度,切实保障铁路行车的安全。 四、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对铁路行车安全的意义 随着铁路运输向高速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要实现铁路交通系统高效、安全、舒适的目标,就离不开高可靠、高有效性综合信息系统的支持,所以发展铁路智能交通系统是在不断提高速度的铁路运输下要保证行车安全势不可挡的趋势。 所谓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就是集成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控制与系统技术、智能自动化技术等,以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为基础,通过高效利用与铁路运输相关的所有空间、时间、移动、固定和人力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达到保障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目的新一代铁路运输系统。 例如,卫星导航在运输系统中的运用。在铁路运输领域,通过安装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可极大缩短列车车站间隔时间、缩短区间追踪运行间隔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有效提高运输效率。卫星导航系统将提供高可靠、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实现传统调度向智能交通管理的转型。 此外,我国是一个铁路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我国铁路线遍布全国各地,山区、高原、盆地等灾害分布广泛,情节严重,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铁路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推动了智能铁路交通系统(RITS)的发展,主要应用于铁路桥梁垮塌与落石的监测预警。我国铁路运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灾害预测系统采用科学的预测手段,搜集导致灾害事故的各种数据,对洪水、地震等灾害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灾害报警并制定灾害下的行车规则,使有可能的自然灾害铁路事故防患于未然。灾害检测系统直接检测那些落石、塌方、桥梁冲毁等灾害,使运行中的列车及时停车,并将信息传给有关部门,对相应区间进行封锁、施工等。另外,关于平交道口的安全防护系统,主要采用站内道口监控系统和道口障碍物检测装置来保证平交道口的安全。 五、总结 在我国,铁路运输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由于各种新机器新设备不断引进,我国铁路运输迅速发展。很多的设备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他们的技术过硬。同时也要求他们做事认真严谨。这样就要求铁路工作人员不断的提高自己。智能交通系统在铁路的应用有效的降低了事故的发生,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铁路行车论文:铁路行车调度的影响因素 摘 要:行车调度是一项负责铁路线路运输调度以及列车调配的工作,是行车组织当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对保证铁路线路稳定、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所以铁路行车调度员当岗位职责意义重大。在实际的铁路行车调度工作当中往往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给铁路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威胁,所以要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就需要对影响铁路行车调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提高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铁路行车;影响因素;安全 1 铁路行车调度的工作内容介绍 铁路行车调度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铁路行车调度员依据列车运行路线图以及工作计划对区域内的列车和相关站段进行指挥和协调,确保列车按照一定秩序运行。 第二,确保下达行车口头指示和调度命令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列车运行、施工维修和重点超限运输提供安全保障,并对非正常情况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 2 铁路行车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铁路行车调度员指挥铁路行车是通过调度指挥系统实现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操作与列车、行车人员保持联系,因此铁路指挥系统的技术性能和信息化水平很重要。当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铁路行车的调度指挥系统自动化程度偏低,主要还是人为操作,这就无法保证铁路行车调度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准确性。当前的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系统中包括的列车运行图程序、调监系统、调度命令系统以及货追系统等都是独立分散的,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导致系统信息分散,只能依靠指挥人员分析和整合相关运输信息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但因为认为操作难免会出现漏洞,在加上各个调度员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样就很可能在工作中出现错误,进而给铁路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比如一些常见的问题,一些行车限制条件或者有超限重点物资车辆的车辆的数量和车号有错误时不能够给予提示和警告,只能通过人来判断。 2) 由人来拟写的调度命令不能通过自动检查,不能实现调度命令的自动化拟写,不能结合列车运行图运行线和标示进行自动生成。 2.2列车调度员缺乏安全意识 铁路行车的调度岗位还实现铁路线路安全行车的根本保障,所以可以说铁路行车的调度员是铁路行车组织的安全屏障,所以铁路行车的调度员一定要具有很高的安全意识,这是一个合格列出调度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调度员在行车调度工作当中的义务,更是责任。而在铁路行车的实际调度过程中,很多调度员一直都有重任务轻安全的思想,严重缺乏行车安全意识,这就给铁路线路的行车安全造成极大的风险。铁路行车调度员缺乏安全意识的表现如下: 1) 对安全信息不够敏感、不够重视,当收到威胁安全行车的信息和报告的情况下不能给予及时果断处理,甚至还存现侥幸心理。 2)没有对非正常情况列出的放行条件进行严格的分析和确认就进行盲目放行。 3) 调度命令的不够严谨,太过随意。 2.3铁路行车调度员的业务素质不足,缺乏应急处理能力 铁路路线的运输生产的过程、效率和安全与铁路行车调度员的业务素质有着直接关系。而在传统的铁路行车调度员培训模式当中,以对规章制度的强行记忆和考核为主,这样的培训模式很不利于铁路行车调度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如今随着新线路的不断增加开通,铁路行车调度工作队伍也不断扩充,很多情况是对上岗人员进行数月的速成培训就开始上岗工作。新上岗的调度人员普遍存在着缺乏行车调度方面的工作经验,实际工作能力不足,在进行铁路行车调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进而给铁路线路的安全行车造成严重影响。 2.4铁路行车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比较大 相对来说,铁路行车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每个班次的工作时间一般都在13个小时,而且在工作期间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判断,铁路行车工作的高强度、时间长的特点给在岗的调度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进而影响到其进行行车调度指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行车调度员在工作期间容易出现麻痹和松懈的心理,对行车信息判断错误,给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带来风险。 3 铁路行车调度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 3.1提高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的信息化水平 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的信息化水平对铁路行车的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提高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的信息化水平是保证铁路行车安全的有效途径。对于分散性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系统进行整合,提高调度指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和运行程序的关联性,实现系统信息数据的共享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调度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一步消除人为因素造成的行车安全隐患。 3.2提高铁路行车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 第一,对铁路行车调度人员进行培训,给他们灌输‘安全第一’的行车调度理念,提高行车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强调在行车调度过程中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不能等到问题凸显出来以后才想办法解决,作为行车安全屏障的行车调度员一定要有对安全隐患的洞察力,把安全事故扼制在初级阶段,不能任由事态扩大。 第二,对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实施针对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摆脱不良习惯和工作心态,培养他们抓控制、重预防的工作理念。 第三,对行车调度人员实施案例教育、监督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为一体的管理制度,通过优胜劣汰模式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端正行车调度人员的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走好安全预防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3.3提高行车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 行车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对铁路线路的稳定、安全运行有着直接影响,所以要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教育方式来提高和强化行车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第一,通过对调度人员的进行抽查、抽问、小组讨论研究以及案例教学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第二,注意提高行车调度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应急处置模拟程序,对现实当中的事故现场进行模拟,有利于提高调度人员的实践能力。第三,调度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学习和提高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实践工作经验的不断总结来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水平。 3.4调整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 铁路行车调度人员的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很容易导致工作人员身体和心理疲惫,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甚至出现严重的工作失误。所以要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有效运行有必要调整调度人员的工作强度,适当减轻压力,进而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首先,提高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减少调度人员的作业量;其次,对列车调度台进行优化设置,解决调度管辖范围大,工作量大的问题;另外,可以实施替班制度,通过定时替班来缓解调度人员的工作疲劳问题。 结语 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在保证铁路线路安全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一定要尽可能消除影响行车调度的不良因素,提高铁路行车调度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文分析了铁路行车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和阐述。相信只要对铁路调度工作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就能进一步保证铁路线路的稳定安全运行。 铁路行车论文:浅谈铁路运输企业员工作业行为与行车安全 摘 要:在铁路运输中,良好的行车安全环境和秩序、先进设备的合理利用、养护和维修等都需要人的控制和管理,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也要靠人去制定、去落实。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有设备、环境、人为等因素。希望通过文章的叙述,可以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铁路运输;行车安全;分析 行车安全最终是靠不同工种诸多作业者的行为――作业行为来实现的。而人的行为包括作业行为收人的内心在心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人的行为习惯,掌握作业者的行为规律,就可能预测人的作业行为习惯,并进行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从而减少行车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达到矿区铁路运输安全的目的。 1 概述 人的行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许多情况下,职工的作业行为是决定事故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索研究人的行为实质有助于改变和控制作业者的行为,以减少事故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2 特征的分析 作业中的行为是外显的、可观察的,甚至是通过各种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来明确加以规定的。可以说作业行为的实质是现场设备、作业环境、作业者的反应之间的关联。因此要分析作业过程中的行为,就必须考虑现场设备、作业环境、作业者的反应。 2.1 作业行为与安全行为概念 作业行为是指作业过程中为完成作业任务所形成的行为。作业行为的规范的行为,绝大多数作业行为都必须经过培训才能定下来的。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表明,在机器和作业人员之间,作业者可以通过作业行为的合理分配来提高作业效率。但同时作业行为也带来了效率与安全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2.2 环境对人的行为分析 人的行为实质就是人对环境外在的可观察到的反应,是人类内在心理活动反应。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2.3 员工疲劳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分析 铁路运输工作要求运输职工在全部工作时间内自始至终保持稳定的注意和高度的警觉,这就造成生产和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大,耗费的身心能量多。因此研究疲劳和疲劳产生的原因对保证运输安全有重要意义。 2.4 心理素质影响分析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个体的气质、能力、性格、情绪、需要、动机、态度、爱好、兴趣、意志、协作心理等各个方面。研究人在行车安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对建立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3 作业行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 3.1 员工的个性心理因素 员工个性潜含着冒险、好胜、自负、标新立异等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会被容易安全管理人员忽视,如员工承担与自身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作业等,如果这类行为经常发生则逐渐形成作业者不安全作业的心理趋向。 3.2 员工主观愿望因素 员工为了达到某种愿望和目的,采取不安全行为手段。如简化作业程序、作业中聊天等。 3.3 员工违章行为因素 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如果忽视人的心理需要,那么不利于安全的因素就会起作业,使员工的违章心理加强。如组织内部存在的一些规章制度相抵触的风气、习惯等行为模式。 3.4 员工的环境心理因素 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为违章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如作业场所的噪声、振动、温度及作业超劳等,对员工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降低作业能力,引起烦躁、疲劳、厌倦,强化违章行为的心理因素。 3.5 员工不良习惯因素 作业引起的瞌睡、走神和精力不集中。单在紧急情况下,员工往往会用习惯动作代替标准化作业,产生不安全行为。 4 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优化行车安全管理 4.1 推行作业标准化管理 作业标准化就是对相差过程中,经常重复进行的、有规律的作业活动,如机车检查、机车操作、信号确认、调车作业、车机联控、手指口述等,规定严格的标准并实施。这些标准包括作业程序、作业方法、时间要求和质量要求,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了安全、准确、协调地完成各项作业,从而确保运输生产过程的整体效果。 4.2 进行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 (1)在进行教育是对不同性格的职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必须认识职工性格的差异性,尤其应重视具有引发违章或事故的性格的职工,针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 (2)加强安全知识培训,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协助职工形成积极的安全态度。职工的文化程度和安全技术水平与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水平有关,从而与安全态度的形成只有着内在的联系。各单位可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并创造各种条件,让职工获取安全生产的新知识、新技能,一协助职工健康符合企业安全生产所要求的积极态度。 4.3 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安全活动 组织职工参与安全活动对形成安全的积极态度是十分有效的。如让职工参与行车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参与行车安全工作的检查、参与行车事故的处理、参与行车安全技术知识竞赛等。 4.4 审查和监控 各种审查是防止人失误的重要措施。在时间比较充裕情况下,通过审查可以发现失误的结果而采取措施纠正失误。如值班员接受调度命令呼诵,对行车信号呼唤应答的确认等,都会发现接受时的错误。 5 结束语 员工作业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某一环节出现了差错,都可能引起行车不安全行为或行车事故发生。针对行车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有很多,但是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科学安排作业时间,防止超负荷作业或产生疲劳,使作业人员的心理紧张保持最佳。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行为抽样和不安全行为的纠正等方面管理。三是加强职工安全文化宣教,让员工养成一个良好的文化风气。四是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和自我管理”方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运用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技能,来控制和调节思想、感情、行为或者注意,以适应安全行车的环境达到作业标准化管理。 总之,行车安全是铁路运输的大事,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有设备、环境、人为等因素。在铁路运输中,先进的设备要靠人去控制和管理,合理的利用、养护和维修,良好的行车安全环境和秩序要靠人去建立和维护,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也要靠人去制定、去落实。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人的努力,安全将成空话,铁路行车发生的许多事故根源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铁路行车论文:浅析铁路专用线行车闭塞和接发列车运行安全 摘 要 电厂铁路专用线行车闭塞采用电话闭塞法,其在铁路行业运输上沿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时代检验的程度及意义来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接发列车作业,是铁路运输生产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不间断的接发列车、严格按列车运行图行车是对车站接发列车工作住址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铁路专用线 行车闭塞 接发列车 安全 1行车闭塞法 1.1 闭塞分区划分 电厂铁路专用线以厂站D1高柱信号机和史口站D2高柱信号机为分界点,将铁路专用线站内以外正线划分为一个区间。在同一时间内,区间内只准许一个列车运行。 1.2 行车闭塞方法 与史口站行车采用电话闭塞法。电话闭塞办理程序如表1所示。 1.3确认区间空闲办法 调度员应根据《行车日志》、《调度值班日志》中的列车到达电话记录和调车作业计划确认区间空闲。 1.4占用区间的行车凭证 由于受信号设备限制,厂站和史口在办理我厂的小运转列车时,均按调车色灯信号机显示的信号运行。小运转机车自厂站、史口站进入区间的凭证为调度员(史口站为车站值班员)的口头指令和发车进路上调车信号机显示的行进信号。 2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工作 2.1 组织指挥系统 2.2接发车工作原则和要求 车站行车工作必须坚持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调度员是铁路专用线行车工作的组织、指挥、领导者,所有与行车有关人员必须服从调度员的统一指挥,认真执行作业程序和操作方法。贯彻落实规章制度,严格按作业标准作业。做到安全、迅速、准确地接发列车。 2.3接发车进路准备办法 (1)布置进路(2)准备进路(开放信号)(3)确认进路(4)确认接车线路空闲办法。在控制台上能够确认时,根据控制台的显示确认。有车占用时,显示红光带;无车占用时无显示;进路准备妥当后显示白光带。 2.4发车准备的有关规定 (1)发车前有关人员应做好发车准备并具备以下发车条件:①列检检车完毕,防护信号已撤除。②防溜措施已撤除。③列车制动机简略试验良好。④列车机车乘务组到岗齐全。⑤发车进路准备妥当,进路信号机已开放。⑥已办理闭塞手续。⑦有人看守道口已通知到位。 (2)确认已具备发车条件后,调度员通过手持电台直接向列车司机下达发车指令,列车司机凭调度员的口头指令和出站进路调车信号机显示的信号开车。 3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列车工作 3.1厂站内无空闲线路时接车办法 接车前,调度员应亲自或指派有关人员确认接车线内停留车位置和空闲地段长度,并及时告知列车司机;列车进入接车线,速度不得超过10Km/h,机车乘务员应时刻注意t望,并做好随时停车准备。列车停车后,与前方停留车的距离不得小于50m。因线路有效长限制,列车必须停于警冲标外方的,在具备条件后,应立即按调车作业方式将车列移至标内或(部分)转入它线。 3.2无联锁条件下接发列车办法 (1)无联锁条件下,调度员应组织道岔清扫员(必要时可指派其他胜任人员)用手摇把摇动道岔准备进路。(2)接发车人员接到准备接发车的命令后,有关人员应持手持电台站在接车线中心确认线路(发车时,自列车前部至进路范围内)空闲、机车车辆未越过警冲标,影响进路的调车作业停止后,按照来车方向由远而近,正确及时地准备进路。(3)手摇道岔时必须严格执行“一看、二摇、三确认、四汇报”制度。对进路上不需摇动的道岔亦应认真进行确认。(4)进路准备妥当后,进路上所有对向道岔和防护道岔用钩锁器加锁,钥匙由道岔清扫员保管。进路准备妥当后,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二次确认后,调度员方可认为进路正确。必要时,信号员应到现场协助摇动道岔和确认进路。(5)接发车条件完全具备后,调度员命令有关人员按调车作业的方式(执行要道还道制度)将列车发出或接入站内。(6)无联锁接发列车时,道岔清扫员应及时向调度员报告列车接近、进出站情况。 3.3特殊情况下接发车进路变更的规定 信号开放后,除危及行车或人身安全时,不准变更。遇特殊情况必须变更时,应做到:(1)变更接车进路时,应保证列车在D1高柱信号机外不停车的情况下,方可关闭信号机,变更接车进路。列车已越过D1信号机进入站内,禁止再变更进路;已通知列车司机停车股道的,变更后应及时通知司机变更情况;站内不能接车时,应及时通知区间运行的列车司机注意运行。(2)变更发车进路时,必须通知列车司机停止发车后,方可关闭出站进路信号机取消发车进路,严禁先取消进路后再通知列车司机。 铁路行车论文: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因素的分析 摘要:铁路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铁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较多,导致铁路行车安全受到影响。本文针对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因素进行简单分析,探讨提高铁路行车安全的策略。 关键词: 铁路安全;铁路行车安全;行车安全;影响铁路安全;安全因素 一.引言 铁路运输线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重要枢纽,近年来随着铁路建设里程的延长,交通运输总量也在增加。繁忙的铁路交通运输量增加的同时,铁路行车安全风险也逐渐提高,导致铁路行车安全受到影响。近些年多发的铁路安全事故,用血的教训证明了行车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安全运输教育中,必须要深刻分析影响行车安全因素,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提高行车安全性。 二.行车作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人与安全 对于现阶段的铁路行车来说,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人来操作。因此,多数发生问题和事故的时候,都是人为方面的原因。在任何一个方面,人都存在一定的弱点。从操作方面来说,由于现阶段的铁路行车设备还有待完善,工作人员在操作的时候,难免会疏漏一些环节或者在某些操作方面出现失误,这就造成了铁路行车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在铁路行车安全中,工作人员在指挥方面,也需要加强。现阶段的人口增长,对铁路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国家目前在铁路行车配备方面,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指挥,就成为现阶段改善铁路行车的有效措施,工作人员在指挥的时候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有时会出现一些失误,造成了铁路行车的安全隐患。 2.设备与安全 在铁路行车方面,设备是根本。只有将设备的安全进行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铁路行车安全。铁路行车所包含的设备非常复杂,除了基本的行车设备以外,还有指挥设备以及车站内的设备。这些设备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对铁路行车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修,是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一个有效措施。铁路运输设备不仅影响着铁路运输生产的效率,而且对行车安全起着直接的作用,质量良好的设备是行车安全的物质基础。这些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行车安全。由此可见,铁路行车设备对铁路行车安全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环境与安全 在铁路行车安全管理方面,环境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方面,就现阶段的铁路行车安全管理来说,虽然在环境方面有很好的措施,但在将来的时日中,必须不断的研究出新的措施,才能应对环境的多变和复杂。在自然环境方面,铁路行车必须提高自身的性能,在一些恶劣的天气下仍然能够正常的运行。对于地理环境而言,铁路行车应该尽量避免一些不良的地理环境,同时加大科研力度,努力克服不同的地理环境,将铁路行车的范围不断扩大,减小现阶段的行车压力。在人文环境方面,主要指的是铁路内部环境。由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铁路内部的一些制度和政策有所改变,在人员配备方面也做出了较大的改动,这就触及到了某些工作人员的利益,有效的进行改革,是稳定铁路行车内部环境的重要手段,只有将铁路行车的内部做好,才能保证外部的铁路行车安全管理能够顺利进行。总之,在环境方面,要从内部和外部双方面来考虑。 4.管理与安全 铁路行车安全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在管理上。因此,将管理作为铁路行车安全的首要方面,是有一定根据的。从工作人员方面来讲,制定正确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铁路行车的安全。从铁路行车设备上来讲,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以及规范设备的使用方式,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可以说,正确的、符合实际的管理方式,能有效避免工作人员和设备上的不足,同时对铁路行车安全也是一重强有力的保障。现阶段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有一定的不足,着力改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是最快、最有效的措施。 三.提升铁路行车安全策略 1.有效改善技术设备 改善铁路交通的技术设备是确保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硬件基础。铁路线路及沿线的车站及通信信号和机车故障、破损、性能不良都是导致铁路行车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铁路线路信号故障及钢轨损伤、机车车辆车轴和车钩、转向架及制动装置破损都容易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须要不断提高铁路交通中相关技术设备的强度、性能及可靠性,尽量采用具有故障自动报警,能够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有利于进行远程维护的技术设备,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安全。 2.努力健全安全法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法制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基本保障。通过制定关于铁路运输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各级政府及铁路企业以及广大社会群众能够共同维护铁路行车安全。目前,针对铁路行车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及质量相对较少,为确保铁路行车安全,加强铁路行车安全管理,必须要通过健全法制建设,促进铁路行车安全性提升。 3.完善安全监察体制 在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约束基础上,严格贯彻落实,加强对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的监督和管理。作为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监督机构,要做好以下方面:对于新建、改建的信号、土建及电气化等工程项目要进行检查;针对上报的事故要及时进行调查,并编写好铁路事故报告进行公开。铁路行车安全监察单位要代表政府部门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铁路行车安全运输进行有力监督;对监察工作处理结果进行审核,监督单位自身贯彻落实规章制度,并协助各级单位建立完善的事故预防措施,确保铁路行车安全。 4.落实设备检查制度 必须要做好设备检查制度,依据铁路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制度,做好铁路沿线专用设备、设施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要按照规定项目,逐条进行检查确认。对铁路道口、道岔、线路及信号、通信、电力等与行车安全相关的项目的质量要求和检查内容进行明确。采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模式,在加强日常检查的同时,深入开展督促和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为确保检查质量,在开展联合检查时,要对各个单位进行详细分工、统一协调,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依据检查流程开展全面、细致、深入的检查工作。各单位对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整理成书面报告后及时上报危及行车安全问题。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做好整改处理,加强后期监督。 四.结束语 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因素较多,既包括人、设备、环境,同时也包括管理的因素,针对具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技术设备、提高监管力度,切实提高铁路行车安全管理水平,确保行车安全。 铁路行车论文: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及策略研究 摘要:目前铁路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它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等特点,是我国货运与客运最主要的方式。所以铁路行车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铁路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 前言:铁路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安全的运输方式之一,但是近些年来铁路安全事故频发,比较重大的事件有2011年杭深线上的两辆动车追尾,造成40人死亡,210人受伤;2010年沪昆铁路上一辆列车脱轨,造成19人死亡,71人受伤。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已经发生5起火车脱轨事件,虽然未造成人员死亡,但是给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所以对铁路行车安全风险进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设备问题 设备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设备自身的设计存在缺陷,比如强度不够,设备的设计、制造强度与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强度存在差距,即设计强度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在制造过程中采用材料的性能较差,甚至使用一些不合格的材料;设备安装人员在安装过程中安装不当,导致设备存在一定的隐患。其次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故障。比如长期使用,造成设备的磨损,元器件老化,而没有及时的更换,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环境因素 首先,环境会对人产生影响,比如高温会使人情绪焦躁,进入青藏高原会产生高原反应,这些都会对行车安全产生影响。其次,环境还会对设备产生影响,比如铁轨长期暴露在外,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腐蚀,特大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会直接对铁轨造成破坏[1]。 (三)人为原因 首先,一些列车司机疲劳驾驶,或者在驾驶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造成安全风险;其次,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私利,破坏铁路设备,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 二、行车安全风险管理 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识别、估计、评价行车过程中的风险,然后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这些风险项目进行处理和控制,从而有效保障行车安全。目前行车风险管理主要采用动态的方法进行相关控制,主要由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以及风险监控五个方面组成,它们五个共同构成一个闭环,管理者不断对新情况进行风险识别,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如此不断的循环往复,从而保证行车安全[2]。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它的作用是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使风险估计变的更加准确,更加有效。判断、识别风险因素的依据主要来自于铁路部门常年积累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是铁路部门对以往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的总结。而铁路行车安全事故主要和机务、车务等多个部门的工作有密切联系,所以可以将风险分为大风险和小风险两种。大风险就是指那些一旦发生就会给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并产生不良社会效应的安全风险事件。而小风险就是铁路日常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工作疏漏,它涉及的事项比大事故更加的多,虽然小风险不会像大风险那样造成重大的行车安全事故,但是如果过分忽视小风险,对小风险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不对小风险进行改进,小风险就会不断积累,最终发生质变,造成大风险。所以对于管理者而言,小风险虽然琐碎,但也不能忽视,要对小风险进行实时的、动态的管理。 (二)风险估计 风险识别工作完成后,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对小风险和大风险分别进行风险估计。通过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将风险识别找到的风险项目分为不能承担的风险项目,风险承担较难的项目以及影响较小的风险。此外还要运用相应的概率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发生风险的概率和风险发生后的损失情况进行估计。 (三)风险评价 行车风险管理的第三项工作就是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价。通过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将各个风险项目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并找到各个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主要风险和次要风险,从而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应对计划,努力做到只需消除主要风险就可以排除多种风险。风险评价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对大风险的评价 由于铁路行车的自然环境和行车条件都比较复杂多变,大风险的数据一般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层次分型法就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把这些因素按照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进行分组,然后形成一种递阶层次结构,再进一步对这些因素进行判断,找到每层中相对比较重要的的因素,并建立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得出本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权重。按照上述方法可将大风险分为严重风险、一般风险和轻微风险三种,对于严重风险要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一般风险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对轻微风险进行普通管理就行[3]。 2、对小风险的评价 与大风险相比,小风险在铁路的日常运营中具有广泛性,而且小风险的产生、发展以及解决都与铁路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采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在制作安全检查表时要充分考虑小风险的类型,努力将小风险的所有种类都包含在内,并将所有项目可能会产生事故的状态列在表格之中。即要对所列项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项目越全面,内容越丰富,检查越彻底,安全漏洞就越少,系统也就越安全,然后用常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各个部门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可以把这种方法作为一项定期的安全检查工作,从而实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所有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防止细小的漏洞发展成为重大的安全事故,此外还可以起到监督工作人员的效果。 (四)风险应对 对风险评价完成后,管理者对行车中的各种风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掌握,所以在此基础上要采取一定的对策,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风险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小。比如当大风险发生后要把拯救遇难人员的生命放在首位,而小风险则要在造成损失以前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避免小风险发展成为大灾难[4]。 (五)风险监控 随着铁路网络的不断扩大,设备的不断更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运输中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多,以前不确定的因素现在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所以要对铁路行车进行实时监控,判断是否有新风险项目出现;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是否有所变化;应对风险的措施是否合理有效,是否将措施落实到了实处等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结论:铁路运输作为当前我国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其安全性能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做好铁路行车安全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以及风险监控,从而尽量将行车中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减少损失。 铁路行车论文:铁路行车规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铁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作为铁路运输生产中基本工作之一,对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具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种技术管理,行车规章能够为铁路职工提供必要的工作依据,能够明确铁路工作的程序与方式,规范铁路职工的行为。但现阶段我国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文章分析了现阶段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铁路行车规章管理;安全;措施 行车规章管理是铁路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内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等特点,对铁路运输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铁路运输安全包括铁路工作中职工作业、岗位、专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必须采用有效的管理手段,以预防控制为契机,提高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性。现阶段,我国铁路运输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对铁路行车规章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铁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作为铁路运输生产中基本工作之一,对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具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种技术管理,行车规章能够为铁路职工提供必要的工作依据,能够明确铁路工作的程序与方式,规范铁路职工的行为。但现阶段我国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文章分析了现阶段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供相关人员参考。 1 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铁路行车规章管理逐渐的完善,为我国铁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就整体而言,我国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行车规章制定与修缮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相关人员在铁路行车规章制定与修改前需要进行必要的调研与论证,但是目前一些规章管理人员只是单纯的按照领导的要求与指令对行车规章进行修改,忽视了对现场的调研工作,也跳过了调查行车规章修改后与铁路现场情况的适应程度,在安全隐患的规避方面有待提高。这就导致铁路行车规章与现场实际脱节,不能对铁路核心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 1.2 行车规章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差 现阶段,铁路运输部门人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完成行车规章中规定的事项,就需要追究工作人员的责任;如果行车规章中没有规定,出现安全事故后就应该追究行车规章管理人员的责任。基于这一错误认识,规章管理人员将行车规章过渡的细化,忽视了工作人员的执行能力,导致行车规章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的落实。 1.3 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不能兼顾 一些管理人员没有从铁路运输长远发展考虑,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加上现阶段铁路运输生产压力逐渐增加,当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出现矛盾的时候,管理人员在没有经过调研与论证的情况下,打破行车规章,为铁路运输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1.4 部分行车规章之间互相抵触 在铁路政企分开以后,为了统一行车故障管理与相关的标准,需要对原铁路行车规章进行全面的调整、修改。由于时间、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部分行车规章之间存在互相抵触的现象,不利于行车安全生产及现场作业人员的执行。 2 铁路行车规章管理问题对铁路运输安全造成的危害 ①铁路行车规章是铁路运输工作人员工作的主要依据,如果行车规章中存在错误,行车作业程序不够完善,很有可能引发铁路行车安全事故,造成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如果铁路行车规章中规定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会对铁路运输工作的效率与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 ②如果行车规章中相关规定超出了工作人员的能力范围,会影响铁路行车规章管理制度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车规章的权威性。 ③如果在行车规章中对不必要的作业或环节做了详细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会增加铁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④如果铁路行车规章中相关文字表述不够清楚,可能会引起工作人员理解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作业操作出现偏差,给铁路运输工作带来安全隐患。 ⑤另外,混乱的行车规章管理,导致管理制度无法有效的落实,这就必须保证行车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保证规章中文字表述清晰,必要时配上图解说明。 3 加强铁路行车规章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铁路运输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行车规章的科学合理性,提高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性,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对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铁路相关领导应该加强对行车规章管理工作的重视 行车规章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铁路运输生产的科学规律,并通过调研论证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行车规章。另外,在具体岗位安排的过程中,领导应该充分考虑岗位的特殊性,选用能够胜任的人员。 3.2 树立安全意识,以安全生产作为工作第一原则 铁路运输部门领导与职工应该树立安全意识,将安全生产作为铁路运输工作第一原则。加强对行车规章的审核,并且在规章审核阶段要以安全生产作为审核的核心指标。如果发现铁路行车规章中存在问题需要及时的向有关人员汇报,并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 3.3 制定行车规章时要深入现场调研,反复论证 保证行车规章能够有效的反映出铁路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铁路行车规章与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原则产生矛盾,需要找出两者的结合点,实现两者的统一。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对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深入到铁路运输现场中,潜心钻研,准确把握住铁路运输生产规律;及时抓住要害,并制定出易操作、实用性强的对策,以此完善行车规章。 3.4 推行动态的行车规章管理 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行车规章网络,实现对铁路行车规章的动态化管理,同时完成对行车规章的修订工作。并利用铁路部门的局域网,实现对站段技术人员的统一管理,保证行车规章文电准确性、有效性、实效性以及准确性,为铁路运输安全生产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 结 语 总之,铁路行车规章管理是铁路运输工作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现阶段我国铁路行车规章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提高对行车规章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保证行车规章的科学合理性,强化信息化动态行车规章管理,为铁路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保障。 铁路行车论文:铁路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安全的风险控制 摘 要:铁路行车调度员主要负责铁路线路的区域性运输调度和列车调配,对维护区域性火车线路稳定、高效运转有重要意义。铁路行车调度是确保铁路安全、高效运行的最关键岗位,因此其岗位重要性最高,但是在实际的铁路行车调度过程中,铁路行车调度岗位存在着一些诸如人员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干涉现场调度指挥、岗位设置不合理等安全隐患,这些严重威胁着铁路的运输安全,因此应该从提高行车调度员个人素质、改善岗位设置合理性、优化调度所管理机制和提高调度指挥技术含量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行车调度水平,提高对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的安全风险控制程度。 关键词:铁路行车调度员 隐患 风险控制 措施 分析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政治、文化交流,加之我国陆地面积辽阔,因此铁路就成了不同区域间沟通的主要交通要道。铁路既承担着货物运输的功能,又承担着客运的功能,铁路的线路跨度大、线路周边环境复杂,且近些年铁路线路的运输任务不断加大,使得同一条线路需要担负更多的运输量,这就使得铁路运输必须得到严格的控制和精密的规划,才能确保铁路在电力、车辆、运输、信息等部门的协同合作下完成预定任务、保障铁路线路的运输安全。作为铁路线路的现场指挥者,铁路行车调度员是负责区域性铁路线路运输方案的主要人员,铁路线路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调度主要依靠行车调度员对各线路火车运行速度和到站时间的精准控制,一旦此岗位出现错误操作或是出现错误指令,其后果不堪设想,轻者造成铁路到站后线路拥堵、延误线路正常发车时间,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不同线路火车之间的相撞。因此,铁路行车调度员的职责对铁路线路安全、稳定运行有重要意义。 1 铁路行车调度岗位现存隐患 铁路行车调度是确保铁路安全、高效运行的最关键岗位,因此其岗位重要性最高,但是在实际的铁路行车调度过程中,铁路行车调度岗位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安全隐患,主要分岗位本身、人员隐患、调度所管理隐患三个方面,详述如下。 1.1 铁路行车调度岗位本身隐患 近些年的铁路线路增长迅速、铁路运输任务快速上涨,由此导致区域性铁路行车调度任务越来越重,但是相应的铁路行车调度员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这就使得大部分的铁路行车调度岗位任务重、管辖面积过大、管辖线路过多,行车调度员的日常任务繁重。尤其是在管辖线路出现意外情况时,比如恶劣天气导致的线路瘫痪、线路车辆的故障、节假日线路加车等,这时的线路调度任务更加巨大,行车调度员非常容易在紧张、疲劳的状态下做出个别错误指令,而这对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是致命的危险。 1.2 行车调度员自身安全隐患 行车调度工作职责重大、任务艰巨,因此对行车调度员的个人素质要求极高,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难保证所有的行车调度员都能符合岗位需求,大多数的行车调度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三个方面的安全隐患,分别是思想上的不重视、工作上的不严谨和重任务、轻安全,详述如下。 (1)思想上的不重视。 行车调度员的主要工作范围是火车中转站一定范围内,但是其影响却能够辐射到通过该中转站的所有线路,因此行车调度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整个火车运行的整个系统来考虑安全问题。当前许多的行车调度员对待工作不够认真,从思想上并没有对调度岗位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随意性大,对部分列车直接采取站外停车的调整方式,甚至对个别需要修整的列车不予理会,直接投入运行行列,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各线路运行列车的隐患增加,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火车线路的运输效率。 (2)工作上的不严谨。 个别新入职的行车调度员和年龄过大的老行车调度员对待工作不够认真,在工作中随意指挥、胡乱规划、频繁更改调度指令,导致调度所管辖区域内的车辆行车计划混乱,车辆误点现象频频出现;为了完成货运任务,许多调度员不是从全局出发合理规划,而是以牺牲客运列车的正点运行为代价优先货运列车通行;现场的调度工作不够认真仔细,许多工作只是给出大概的指令,使得现场人员很难明确指挥意图,往往造成错误操作。以上这些都是工作上不严谨的表现,这些都是干扰行车安全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行车调度员要立足岗位实际,严谨工作作风,确保岗位职责的履行。 (3)重任务、轻安全。 当前许多行车调度员为了追赶货运进度,盲目的改动调度计划,而忽略了行车安全的重要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运列车的长期性晚点问题;另一个是火车检修时间压缩的问题;首先,客运列车让步于货运列车的现象,在各个列车调度平台都有出现过,主要是部分调度员为了完成运输任务刻意的延迟客运列车进站、暂缓客运列车出站,这样做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客运列车的时刻更改影响会辐射至该客运列车途径停靠的所有调度站,这样就容易降低整个铁路网的运行效率;其次是火车检修时间压缩的问题,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货运任务急剧增加的特定时间内,为了追赶任务进度,调度员大幅压缩进展列车的检修时间,一些尚未处理隐患的列车也被列入行车行列,这些都是引起货运列车事故的根源。行车调度员应杜绝以上现象,将行车安全放在首位,否则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1.3 调度所内部管理给行车调度指挥带来的安全风险 1.3.1 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表现为调度所重视强调对行车调度的安全管理,而忽视了对其他工种调度的安全管理。比如:施工、计划、客运、军运、罐车等工种调度的安全管理。施工、计划、客运、军运、罐车等调度的工作失误,同样能使行车调度员的行车指挥工作陷于被动,给行车指挥工作带来安全风险,给铁路行车安全埋下隐患。 1.3.2 对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作业过程控制存在的不足 目前,调度所对行车调度员的行车指挥作业仅停留在事后分析、总结、通报的层面上。而对行车调度员在非正常行车、天气不良、调度命令、施工组织、重点列车、超限列车、限速车辆运行、剧运输、接触网停送电、事故处理等关键作业过程不能做到实时地检查、监督、指导。往往是一个班、甚至两个班都过去了,业务科室才通报行车调度员在行车指挥、的调度命令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出防患于未然,真正地防止、厄制事故发生的作用。 1.3.3 依靠科技手段保障安全,控制行车指挥安全风险的水平不高 尽管目前TDCS系统已被普遍采用,但对行车调度员安全指挥的辅助、控制作用仍然还需要相关部门花费大力气逐步地来完善和成熟。比如,目前TDCS系统对施工调度命令的受令处所、命令内容以及列车运行图中临时客车运行线的铺画等还需要行车调度员手工来完成;行车调度调度命令重号问题仅局限于辅助提示功能,而没有实现控制功能等问题。 2 铁路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安全的风险控制措施 为了控制铁路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的风险,需要从行车调度岗位实际出发,提高行车调度工作的各方面质量,以消除行车调度的安全隐患。 2.1 提升行车调度员素质 部分行车调度员的素质低下是导致行车指挥安全隐患频现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从行车调度员安全意识提升和业务素质提升两个方面提高行车调度员的综合素质,以提高行车指挥安全的风险控制。 首先,应以培训的形式提高行车调度员对岗位职责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类行车调度安全事故,向行车调度员展示岗位的重要性,以及岗位工作的失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以此提高行车调度员的安全意识,并明确安全和运输任务之间的关系,应时刻以安全运行为首要任务,其次才是满足运输任务。其次,以培训的形式传授行车调度员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管理制度,确保行车调度员熟练的掌握自身岗位技术,从而确保消除行车调度指挥技术方面的隐患。 2.2 夯实调度所安全管理基础 2.2.1 加强对施工、计划、客运、军运、罐车等工种调度的安全管理 完善、修定施工、计划、客运、军运、罐车等各工种的岗位作业标准,各工种岗位作业标准的修定要以突出体现“安全”二字为中心,强调各工种调度之间的横向联系制度,各工种调度员应密切与行车调度员的业务联系,各工种调度要积极为行车调度员的行车指挥安全创造有利的条件。 2.2.2 调度所对行车调度员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需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 行车、安全、技术教育等业务科室要密切配合,对行车调度的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不断摸索、创新。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行车调度培养机制,不断提高行车调度员的业务素质和调度指挥技能,真正地把铁路局的行车调度队伍打造成为一支业务精湛、肯于吃苦、能打硬仗的队伍,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2.2.3 应使各班组值班主任和值班副主任充分发挥出在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工作的安全引领作用和行车指挥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作用 值班主任、值班副主任对班组内行车调度员的业务能力、涉及行车指挥安全的文件、电报、上级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及全局范围内其他涉及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安全方面的情况掌握得既全面又具体。班组值班主任和值班副主任对行车调度的安全提示、提醒作用,特别是当行车调度台出现设备故障、天气不良、非正常行车、以及发生行车事故等情况时,值班主任和值班副主任对行车调度作业过程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就显得非常地必要和重要。 2.2.4 其它科室要加大对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作业过程的安全控制力度 各科室对行车调度台的包保要明确分工,落实干部包保责任。保证每一个行车调度台、每一名当班行车调度员必须配备相应的包保干部。当行车调度台出现非正常行车、设备故障、天气不良、有影响较大的施工、重点列车、超限列车、限速车辆运行、剧运输、接触网停送电、事故处理等情况时,相关科室要立即派得力干部赶赴行车调度台检查、指导行车调度员的指挥作业,协助行车调度员进行行车指挥,来保证行车指挥的安全。 2.2.5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来调动行车调度员安全指挥行车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比如,调度所每年可以通过在行车调度员中评选“安全标兵、岗位能手”等活动,并对评选出来的“安全标兵、岗位能手”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来充分调动行车调度员安全指挥行车的积极性。 2.3 优化行车调度岗位 行车调度岗位当前的管辖范围过大、调度任务繁重、调度员工作环境恶劣,因此可以从缩短管辖范围、增加调度人员配置、引入先进调度管理系统等方式降低行车调度员的工作任务量,从而确保行车调度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充分考虑行车调度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制定出最优的行车调度方案。 2.4 提高行车调度技术水平 行车调度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已有车辆运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给出下一步列车运行的时间安排表,以优化铁路线路使用效率,并兼顾各方面因素。因此,传统的人力分析和人工制定行车方案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繁重的铁路运输任务和众多的铁路并行线路,应通过引入先进的铁路线路调度平台等方式引入先进的技术辅助铁路行车调度,从而强化对行车调度员指挥安全的风险控制。 3 结语 铁路行车调度员岗位职责重大、岗位任务间距,许多行车调度员为了国家的铁路运输常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尤其是节假日等铁路运输高峰时期,他们更是需要一如既往的守着铁路线路,丝毫不能松懈。正是因为该岗位的职责重大,处在该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辛苦,我们更应该客观的去看待和分析岗位实际,理性的分析出铁路行车调度岗位中现存的各类隐患,并根据岗位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改善举措,以此提高铁路行车调度员行车指挥安全的风险控制程度。如果是人员思想方面的问题,就应从人员素质提升和员工素质培训方面入手,强化行车调度员人才队伍建设;如果是岗位设置方面的缺陷,就应该主动向上级部分反映,协调岗位职责和权限范围,优化行车调度员工作环境;如果是技术方面的缺陷,就应该积极寻求各方合作,开放式的寻求行车调度技术提升途径,推动我国行车调度平台的优化。作为行车调度员,我们更应该立足岗位实际,首先树立自身高度重视行车指挥安全控制的意识;其次在工作中寻求更好的行车调度管理途径,为我国铁路行车调度技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铁路行车论文:太中银铁路行车转线接触网过渡工程施工方案 摘 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在铁路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新建铁路施工和既有线路并列同时运行的情况,为不影响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便促成了大量的接触网过渡工程要实施。文章就太中银铁路电气化过渡工程特殊性,过渡方法及总体的过渡施工方案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接触网 铁路电气化 既有线路 过渡方案 太中银代建太原西南环铁路跨太长高速公路特大桥,位于北六堡至北格区间,与太中银铁路并行等高。太中银双线位于中间,下行线、上行线外侧分别相邻于西南环右线、左线。由于太中银电气化铁路已于2011年开通运营,而西南环左线181孔桥梁未能架设。为优质高效安全完成架梁任务,保证西南环线的工期,经建设、运营、施工、监理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如下方案;将西南环右线用做太中银下行线,太中银下行线用做太中银上行线过渡行车(如下图1所示),为西南环左线架梁提供可靠条件。太中银铁路担当山西到宁夏的客货运输任务,线路运输繁忙,线路运行速度快,高达160 km/h,有效的施工天窗点短,而且接触网过渡工程施工结束前必须恢复既有接触网的正常行车状态以保证既有太中银铁路正常运营,因此在接触网过渡工程施工前,必须根据土建过渡施工方案和现场实际情况制订详细可行的接触网过渡施工方案,报送监理及业主单位,通过专家组审核论证后方可进行施工,同时确保运营单位后续的接管与维护。 1 接触网过渡方案基本原则和步骤 永临结合、节约投资、分束管理、方便施工、质量可靠、确保运营施工安全是制定过渡方案的基本原则。 1.1 熟悉图纸和现场 管理、技术人员在拿到设计图纸后,要实地踏勘现场,熟悉了解施工范围,既有接触网状态,地下管线分布情况。重点关注电分相位置和供电线上网杆号。设备产权归属,并尽快和相关设备管理单位签订安全协议。 1.2 做好与土建单位的沟通配合 土建过渡施工方案是制定接触网过渡方案的前提,要尽快获取土建单位的改造方案,同时做好现场交接桩工作,现场确认影响线路预铺架和线路拔接时既有接触网支柱。提前拆除,为土建施工创造条件。 1.3 主动联系铁路运输部门,签订施工配合协议 了解掌握施工区间天窗点时长及时段,为编制过渡方案提供依据。并根据运输部门要求提前报送封锁施工计划。 2 接触网过渡方案常用的几种方法 在站场和区间接触网改扩建施工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接触网工程通常要为土建施工让路或创造条件,同时又不能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生产。过渡工程的成因主要是按图纸新建的接触网因各种原因无法架设或者应拆除的既有网又因行车需要无法拆除。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过渡方案归为四类即:软横跨过渡法;小锚锻过渡法;利用既有支柱或新立支柱倒锚过渡法;做临时接头延长线索等过渡施工方法。这些方法在一项工程中常常单独或结合使用。由于在线路拔接天窗施工时,接触网天窗比较短,而拔接当天工务、电务等施工人员众多,相互干扰大,因此总的原则是:尽量减少拔接封天窗内接触网工作量。 2.1 软横跨过渡法 因为既有支柱或新设支柱影响线路道岔预铺架或者线路拔接时影响线路的整体拔移,均需采用软横跨的方式进行施工,该方案是先进行临时软横跨的施工与安装,之后将所需移动接触网倒换至临时软横跨上悬挂定位,同时拆除既有接触网支柱。为土建施工提供场地。天窗点内拔接转线时,拔移调整软横跨上接触网,确保开通。过渡工程结束后,再按照设计图纸,在新立支柱上安装悬挂装置,将接触悬挂倒至新立支柱悬挂支撑上。之后进行倒锚施工拆除临时软横跨,完成施工内容。 2.2 增设小锚锻过渡法 当新建接触网无法架设或者新建接触网和既有网搭接配合土建线路拔移开通时。采用增加300米左右的小锚锻过渡施工,临时开通。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待土建任务结束,现场条件具备后再架设新接触网,拆除小锚锻完成施工。 2.3 利旧或新设支柱倒锚法 因接触网正线锚锻长度通常在1500 m以上,站线锚锻也在800 m至1000 m左右。当在道岔周边或咽喉区既有支柱影响土建施工时,在改变悬挂方式和定位方式后,利用旧支柱或新设支柱进行倒锚。在利旧时要核算支柱容量。倒锚完工后拆除影响土建施工的既有支柱。 2.4 延长线索过渡法 按设计要求应该拆除的接触网因行车需要(部分区段还在行车使用),或为土建提供场地需先行拆除一部分旧支柱,采用临时接头延长线索做临时下锚过渡。 3 制定接触网过渡方案 接触网过渡方案与该工程工期要求,现场条件、本专业所上的机械、劳动力安排,材料准备情况,天窗点时间长短及所批复天窗时段,土建工程过渡施工方案等因素息息相关。我们根据设计图纸、现场调查资料、土建过渡施工方案以及本专业拟上场人材机等要素,并依据分束管理,节约投资原则,以北六堡方向拔接区为例制定如下施工过渡方案,限于篇幅限制,其他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 3.1 供电线上网位置的设置改变 接触网网上电压为27.5KV高压强电,铁路股道、相与相之间用电分相、电分段和绝缘子等绝缘材料隔离。铁路封闭给点时,有V停(单边停电)、垂停(即上下行同时停电)之分,因此了解供电线上网和电分相位置,确认停电范围,部署防护范围,接地点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场实际我们确定拔接后供电方式如图2所示(既有太中银上行电分相中心里程K972+150,下行电分相中心里程K972+550,西南环右线电分相里程与太中银下行相同)。太中银下行线路拨移至西南环右线后,利用西南环右线电分相;太中银上行线路拨移至下行后,利用既有下行电分相。过渡过程中保证上下行分别供电)。 3.2 接触网过渡方案 接触网过渡方案如下图3所示: 利用软横跨过渡方法 将拨接区130#至140#硬横梁吊柱改为固定绳形式悬挂接触网,线路拨接地段单独设置接触网锚段,以锚段关节形式与既有太中银接触网进行连接。 拨接完成后,两处拨移地段间太中银上行接触网(两个拨接点之间)断电并做临时接地极,为架梁创造条件。桥上既有14处上行非支影响铺架,采用降低补偿张力,将非支抬高至7.3 m进行处理并加装分段绝缘。过渡结束后调整接触网至既有状态。 3.2.1 太中银下行拔接准备 完成124#拉线基础灌制、制做拉线。将130#至140#的硬横梁吊柱改为软横跨固定绳接触悬挂,并设置好线路间绝缘。将太中银下行进站锚段关节开口,交叉方向进行倒接。 3.2.2 太中银下行拔接天窗 将下行进站关节中Ⅶ3锚段接触网拔移至下行过渡便线位置,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将下行进站关节中区间2锚段接触线抬高,使其处于非工作状态。同时细调接触网达到开通条件。 3.2.3 太中银上行拔接准备 利用延长线索过渡法将区间2锚段接长并倒锚至124#(此前已经核算容量满足要求),同时将该锚段的进站部分拔移至上行过渡线的位置,要调整该锚段使其处于非工作状态。此时该锚段已经脱离太中银太原方向下行供电臂,并与上行供电臂做可靠电气连接。 3.2.4 太中银上行拔接天窗 拆除区间1锚段,同时调整区间2锚段和Ⅶ3锚段形成过渡锚段关节。注意要使区间2锚段接触线处于抬高位置。调整拔接区段接触网使其达到开通送电条件。 北格方向的拔接与此类似,不再详细叙述。在北格和北六堡上下行拔接完成后,桥上原太中银上行接触网已经完全断电,两端设置永久接地线。满足桥梁架设条件。 4 结语 在铁路接触网改建施工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过渡工程的存在。本文简单总结了制定接触网过渡工程基本原则和步骤,概要性介绍了常用的四种过渡方法及其应用。同时利用上述的方法制定了太中银行车转线接触网过渡工程的实施方案。在工程实践中,接触网过渡工程的方法还有很多,具体方案的制定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复杂,但工程技术人员只要遵循上述步骤和方法,本着永临结合、节约投资、分束管理、方便施工、质量可靠、确保安全的基本原则,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参照类似工程的经验,就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过渡方案。接触网过渡工程方案论文现在已经很多,但作者希望本篇论文能为同行从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补充! 铁路行车论文: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的思考 摘 要: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要道,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国铁路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出一系列问题,导致铁路行车安全受到影响,铁路行车安全问题对人民生产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铁路行车的高度负责性和高精密性,以至于人们对行车安全的忽视,导致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上出现问题。在铁路管理过程中,要认识到安全行车的重要性,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改善措施,切实提高行车安全性。本文对铁路行车安全管理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铁路行车;铁路安全;安全管理;行车安全;安全因素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交通建设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据国家铁路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万公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铁路总营运里程第二位。铁路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车安全问题也逐渐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发生的特别重大铁路行车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铁路行车安全管理力度迫在眉睫。 二、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性 我国的铁路建设和安全是我国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铁路运输安全,是实现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要因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安全运输在我国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铁路运输安全是保障全局工作稳定的基础,是深化铁路改革的保证。同时,铁路安全运输是铁路建设的必然要求,铁路安全运输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安全管理建设,稳定社会秩序。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阶段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主要还是靠铁路。对于铁运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运输效率的保障,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从小环境而言,安全生产是确保企业员工工作安全的基础,也是维护员工家庭稳定与生活质量的保障;从大环境而言,铁运企业注重安全生产是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国家经济的必要举措,对确保国家物资流通、保护劳动生产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铁路运输安全的现状 1、铁路周边事故监管不力 铁路周边事故缺乏监管力度,缺乏科学性以及贯彻性。由于铁路建设的原因,偏早的铁路沿线有穿越居民生活区的状况,而由于建设年限早的原因,没有考虑到建设相应的安全防御设施,导致铁路路外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效地开展安全调研,建设安全防御设施,从而在根本上减少铁路周边路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2、惩处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对于铁路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某些地区贯彻上存在很大难度,再加上制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地区形成一种针对铁路设施、过往车辆的犯罪产业链。这种行为时时刻刻地威胁着铁路交通安全,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制裁手段也没有很好地贯彻实施,以至于对犯罪分子以及危害铁路交通安全的人员没有形成有效的威慑,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因此,铁路执法相关部门务必要严格贯彻我国铁路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犯罪分子进行严格的制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也保证了铁路交通安全。 3、平安铁路创建困难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危害铁路交通安全的案件频繁发生。由于我国个别铁路线安全防御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关管理部门对创建平安铁路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将创建平安铁路这个议题纳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没有统筹规划好相关的责任和权利,导致平安铁路创建工作推进缓慢。希望各有关部门一如既往地支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推进铁路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铁路沿线治安稳定、运输安全畅通,努力实现平安铁路的创建目标。 4、货运人员素质较低,安全工作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列车货运人员存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现象,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货运人员非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学习铁路货运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其不过硬的业务水平导致应急能力的缺乏,对于列车运行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进而导致铁路安全管理的制度与措施得不到实施,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 其次,货运人员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部分货运人员在铁路运输工作中缺乏严明的组织纪律,对工作不负责任,急于求快,而忽视工作质量。部分货运人员自认为其能力强,能充分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性,进而存在违章违纪的工作行为,这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及做法给铁路运输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四、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策略 1、建立高效、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监管的责任 针对当前铁路的快速发展,要认真分析现有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是否还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铁路运输,是否还能够有效地规范、制约现有铁路运输体系。否则,就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有超前思维的安全管理体系、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而把握安全主动性,向路内、路外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全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以来,铁路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升,运输安全总体趋于稳定。但铁路安全风险无处不在,思想上的一点点自满、管理上的一点点松懈、作业上的一点点疏漏,都可能让我们之前所做的努力化为乌有,在安全上吃大苦头。 2、构建铁路调度体系模拟系统,完善预防安全管理工作 在铁路运行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严重的安全事故,如“7・23”动车追尾事故,这次事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损失。事故的发生说明了铁路调度模拟演练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为此,应推动铁路调度部分建立铁路调度体系模拟系统,将设备故障、车流聚集、列车晚点等信息纳入到调度模拟系统中,通过模拟仿真出各种接近实际事故的场景,从而提高调度人员反应能力及操作技能。通过加强调度模拟系统应用,不断提高调度员综合素质,在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下,实现铁路调度工作的综合效益。 在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下,铁路调度工作中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铁路运行的安全性及经济性。提高调度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调度员基础学习水平,提高调度员综合业务素质,加强对重点问题的跟踪与检查,通过日常检查、专业检查等措施,及时发现铁路运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是彻底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保障。 3、加强对铁路设备实施的技术改进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社会,任何工作领域都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尤其针对铁路运输事业,更加需要强有力的技术设备支持,才能保证其运行的安全性。因此,铁路运输要加强对设备设施的技术改进,加大对设备设施的建设投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科学适用的技术设备以减轻货运人员的工作,进而降低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这种设备设施的改进,要充分考虑铁路运输的安全性,不断升级改造行车安全监管装置,消除铁路运输设备上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用现代化技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 4、加强铁路货运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铁路货运人员的培养,是保证货运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高效进行的途径。首先,要强化货运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保障生命财产为宗旨,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对铁路货运人员安全教育的投入,提高其业务水平、文化水平及人文素养,以高度的责任心及综合能力进行铁路运输工作的执行。最后,要加强对使用技术设备的人才建设,提高货运人员技术素质和安全素质,加强对列车运行期间设备设施的规范使用,以减少由人为举措造成的安全事故。 五、结束语 铁路行车安全关系重大,在日常行车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深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原因,采取针对性改善措施,确保行车安全。 铁路行车论文:铁路行车指挥系统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简述了行车指挥系统结构,重点阐述行车指挥系统中心设备升级迁移割接实施步骤及过程,分析了过程中风险因素,通过实施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车指挥系统;割接 铁路行车指挥系统是实现透明指挥,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设备。随着大规模铁路建设展开及行车指挥系统技术标准的提升,对行车指挥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行车指挥系统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结合新技术建设高标准的行车指挥系统势在必行。南宁铁路局行车调度指挥中心是新建立起来对行车指挥系统的网络结构、网络规模以及网络性能的优化与升级的综合工程,工程要求从既有中心迁移至新中心实现无缝切割,即在迁移同时须保证指挥中心对控制的200多个车站近3000公里线路指挥安全,并要求割接过程中数据实时更新,在割接同时实现系统升级。行车指挥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搬迁过程中对在用运输生产的实际影响,充分考虑到系统搬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须对系统结构及系统功能认真分析、周密制定方案,行车指挥系统迁移工作对用户的影响降至最小。 一、概述 为满足目前调度指挥的需要,并考虑南宁局远期发展对系统容量的需求,按照铁道部《关于印发《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调度集中系统(CTC)组网方案和硬件配置标准》(暂行)的通知》(运基信号【2009】676号)技术要求构建新系统。 工程涉及行车指挥系统(TDCS)所有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通信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前置服务器、TD结合通信服务器、铁道部通信机、维护台、行调台、计划台、查询台、核心交换机、核心路由器、电源设备、网络安全设备、通信质量监督设备,割接新调度大楼TDCS中心(新中心,下同)与既有调度楼TDCS中心(既有中心,下同)中心及新中心及既有中心与广域网连接。 二、网络结构图 新建行车指挥中心(TDCS)网络结构示意图如下: 三、方案总体思路 1.在新建的调度指挥中心内新建一个TDCS中心,并组建中心TDCS系统局域网,服务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网络安全设备、调度台等设备均按全新配置。 在搬迁之前,必须在新中心和既有中心间实现高速通道,分别实现两处中心互联。分别采用4根百兆光纤进行连接,采用光纤收发器将两处核心交换机通过光纤实现互联,确保其安全可靠 通道用途: 1.1系统割接时的数据迁移通道 割接过程中,有大量的行调及数据库相关数据需要进行数据迁移,要做到短时间完成此项工作,必须在新中心与既有中心交换机间建立高速数据通道。 1.2某车站广域环回通道割接失败时的应急响应通道 在通道第一个环割接过程执行完毕后,若车站物理环回点在新中心出现问题时,保证新中心与该物理通道环上的车站可以通过既有中心的路由器上环回点通信。 2.修改环状广域网通道的,将既有TDCS车站广域网通道切换到新中心。具体实施方式为先将环的一头接入新中心,环的另一端维持既有。 3.将新中心的调度台、计划员台等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并完成新中心与既有中心间数据迁移工作。 4.根据施工计划统一安排,实现调度台的切换工作(TMIS系统和TDCS同步实施搬迁)。 5.将广域网通道剩余一端接入新中心新设网络设备中。 四、具体实施步骤 1.实施阶段 1.1新中心设备准备阶段:完成电源系统、中心局域网的构建、数据库的构建、应用服务器的构建、接口服务器的构建、调度台的构建、各类终端的构建、综合布线的构建。 1.2新中心设备联调阶段:主要完成整个系统的联调联试。 1.3新老中心联调联试阶段:主要完成机房网络联通,部分设备试用。 1.4车站层设备切割。 1.5TDCS系统整体切割阶段:主要完成所有既有中心数据向新中心迁移。 2.具体实施步骤 2.1新中心系统全部搭建好(服务器全部双机、正常模式),新中心局域网调试完成。 2.2甩开既有中心系统防火墙。 2.3沟通新中心与既有中心间光纤通道。 2.4分步切割所有车站2M网单通道。 2.5切割通信前置机。 2.6分步切割所有双通道,完成车站2M网由既有中心割接到新中心。 2.7新中心系统与既有中心系统采用特殊的数据同步软件,将既有中心系统数据实时同步到新中心系统。(此时,两边系统都是双机正常模式),此时新中心系统调度台可以看到实际信息。 2.8切割服务器。 2.9启用新调度台 2.10切割分界口、铁道部、TD结合通信机。 五、割接方法 广域网通道割接是实现既有中心向新中心迁移的关键环节,方法如下: 1.单通道割接 广域网通道(包含中心与TDCS车站、邻局、铁道部间等)构成物理通道环,每个物理通道环的环回点分别连接至中心两台不同的路由器,所以可在不影响既有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将既有中心路由器A上的2M通道割接至新中心的路由器A上,实现单通道割接。 割接前示意图 单通道割接后示意图: 2.系统数据、应用系统迁移 利用新老中心交换机间的光纤通道,作整个系统的数据迁移,将既有应用系统运行中的数据迁移到新系统中,使新系统达到可靠衔接使用状态。 3.新系统启用 系统数据、应用系统迁移完成后,新系统即可全面启用,所有行车指挥相关岗位可使用新系统开始工作。 4.双通道割接 将既有中心路由器B上的2M通道割接至新中心的路由器B上,完成双通道割接。此时,已实现该物理通道环从既有中心向新中心的迁移。 双通道割接后示意图 六、结束语 通过事前系统周密制定方案并组织深入技术交底,事中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按制定方案实施,事后测试、检查、分析、评价,圆满地完成了南宁铁路局行车指挥系统割接升级任务,用户业务几乎未受影响,对保证行车安全、运输秩序发挥了突出作用。割接改造后,南宁铁路局网络安全系统功能在全路处于领先水平。 铁路行车论文:既有线接触网改造施工对高速铁路行车安全的影响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布局的不断调整,高速铁路既有线接触网的改造工程日益增多,如何根据铁路运输生产需要及时合理地做好高速铁路既有线接触网改造工作以及安全工作,是每一个接触网技术人员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既有线;接触改造施工;高速铁路;安全 一、高速铁路既有接触网改造工程施工难点 国内既有电气化铁路大多是繁忙干线,行车密度大,客货运量巨大,由于施工不慎导致中断行车的后果十分严重。高速铁路既有线接触网更只有夜间封闭作业施工天窗条件,且施工要求标准高,天窗点时间短及控制严格,停电干扰因素多,尤其在铁路枢纽地区的分片分区域停电施工中安全管理难度极大。因此,高速铁路既有线咽喉区道岔改造、上下行正线同时停电接触网改造、以及既有站场接触网过渡改造等项目是接触网改造的难点。难点主要体现在天窗点内站场硬横跨更换、更换整个锚段接触网、线路拨接及接触网拨移、交分或无交分道岔改造、绝缘关节或非绝缘关节改移、关节式分相改造、多专业配合大封锁施工等。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充分考虑高速铁路既有接触网改造中的各项施工困难,以施工组织为出发点,在施工过渡阶段对接触网进行合理优化,确保既有接触网改造顺利实施。 二、当前铁路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纵观近年铁路既有线施工的安全事故,其绝大部分的事故原因都是因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而造成,主要体现在参加施工人员在施工前未接受严格的培训,对施工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流于形式,对以前的各类施工安全事故并未从中认真学习吸取教训,对施工过程中会遇见的各类困难与阻碍也未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因此,施工人员薄弱的安全意识必然造成施工过程中的违章作业现象的出现,这成为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因,也是既有线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瓶颈。 (二)监管人员监管力度不强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更需要监管人员的有力监督,然而,目前铁路既有线施工的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工作质量与工作能力差强人意,例如:部分监理人员对验收规范、设备名称不清楚,当设备管理单位提出相关意见后不发表意见,不敢勇于承担责任。在施工现场,个别现场建立人员的配备不达标,监理工作中见证、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工作环节很难全面兼顾,个别监理单位没有相应的能力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这些因素无疑为既有线施工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各施工单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既有线施工中各设备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密切协作、相互配合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只有配合默契,才能安全、正点完成施工任务,但由于施工点多,个别施工单位仍然存在盯大不盯小的现象,给行车和施工带来巨大隐患。甚至有些施工单位由于缺乏整体配合意识,在车站施工时,由于不听车站的指挥,擅自作业,导致发生的事故屡见不鲜。 (四)施工作业关键环节卡控不严 施工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施工作业前准备工作,施工中接发列车作业,施工结束后放行列车条件确认。但常常出现施工前超范围准备,施工中挖断电缆,爆破损坏线路或行车设备,作业中车辆溜逸,轨道车违章行驶,接发列车办理不畅,施工后未达到放行列车条件违章放行列车,机具、路料侵限,违章使用封联线、手摇把等易发事故和危及行车安全的问题。 三、既有线接触网改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与相关运营站段签定安全配合协议。与相关单位根据铁道部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签定安全配合协议,接受各运营站段的安全监督与管理。 2、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及施工方案交底会制度。要点施工前一天下午组织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召开点前施工预备会,在会上有项目技术负责人对第二天的施工作业内容进行技术交底、安全技术交底、施工内容交底并与相关施工负责人签字交接。达到所有参加会议人员明白各自施工内容的技术要求、安全卡控重点,施工作业方法。 3、施工现场预想施工过程。开完施工预备会后,由施工总指挥组织参加施工人员到各自施工区域熟悉现场情况。各施工负责人应在熟悉现场的过程中,开展施工过程预想,重点考虑所备工机具是否满足使用要求,所备材料是否符合现场实际需要,人员配备是否合理,点内机械设备停车位置等。 4、施工现场通信及指挥制度。施工总指挥只与要令人员、施工负责人及两端验电接地人员联系。要领人员向施工总指挥通报要令情况,施工总指挥复诵确认无误后向两端验电接地人员下达验电接地命令,逐一收到验电接地人员汇报所有验电接地完成后,施工总指挥向各施工负责人下达开工命令。结束施工时,施工总指挥确认各施工负责人完成施工任务,接触网具备开通条件后,施工总指挥联系各施工区域施工结束,人员已撤离后下达拆除接地线命令,逐一确认接地线拆除后,向要令人员下达申请消令的命令。消令后,涉及改变既有接触网悬挂状态的要点施工,施工结束同时留人观察列车通过状态,确认无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后方可离开。 5、接触网施工前必须按照规定人员数量、位置等设好行车防护,未设好防护严禁施工。停电作业时,通话时必须实行复诵制度,防止误听误传。利用V停天窗进行作业时,严禁人员、机具侵入邻线,且与带电体保持最少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6、在停电作业前,将施工范围,停电范围及具体的施工内容保送供电部门,涉及改变既有接触网悬挂状态的要点施工,自申请停电起至消令结束施工全过程在作业程序上接受供电部门的监督管理。 7、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严禁在临线股道上行走,所用材料机具等均不得侵限。若确需跨股道运送材料,应提前与防护人员联系,确认无车通过时方可上道。运送材料时严禁搭接轨道电路。 8、施工期间应加强临线路料管理,严禁在线路两侧堆放路料。如确需短时间内放置少量材料,应派专人24小时不间断看守。 9、在拨接口接触网断线过程中,要及时通知线路施工单位及相关施工单位,防止断线过程中,砸伤人员、损坏机械。 10、在进行接触网悬挂调整过程中,提前要进行防护用具的检查,防止高空坠落及物体打击打伤线下各单位施工人员。 11、在进行梯车移动过程中,严禁将梯车移向临线,必须需要移动时,从田野侧进行移动或在驻站联络员及现场防护员的监护下移动梯车。 12、轨道车辆使用的安全措施 (1)所有轨道车辆的操作人员均经过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 (2)所有轨道车辆在使用前均应进行全面的检查维修,确保工作状态良好,严禁带病车辆投入施工。 (3)作业车司助人员必须听从作业组长的指挥,同时受施工驻站联络员的统一调配,严禁急剧起、停车。 (4)作业平台升降时,作业人员严禁上下;V停天窗作业时,作业平台严禁向邻线转动,并注意配重。 (5)作业车上的工具、材料的堆放必须稳定,且不得侵限。 (6)多台车辆作业时,作业车和车梯两端设好防护,协调动作,防止挤、碰、挂,在坡道及曲线处做好防溜、防滑、防倾倒措施。 四、结束语 在对高速铁路既有线接触改造施工工程中,只要提升了铁路既有线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更好的组织运输生产,保障铁路既有线的有序运行,最终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铁路行车论文:浅谈铁路天窗作业中如何避免一般行车事故 提要对于铁路天窗作业中我们对所需施工工程进行了施工论证,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工程细分合理定量,施工准备,安全防护,避免一般D类延时行车事故。 关键词铁路施工、天窗作业、安全教育、工程细分定量、安全防护 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所需铁路的大量施工,不可避免的有对既有铁路的改造施工或临近既有线的施工。做为专业的铁路公司,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全部受到过专业的安全技术培训和教育工作。而在天窗作业中造成的行车事故主要为施工延时、施工劳务人员及施工机械侵线和安全防护工作。为了确保铁路行车安全,就亲身经历的西宁东货站试风管和脱轨器的安装工程中着重在以上三方面对天窗作业的施工避免一般行车事故发表一些浅见。 一、施工论证 1、技术人员和施工负责人到现场勘察施工现场,根据设计交底、现场调查情况和有关施工安全的政策法规,核对设计文件、设计图纸。由于个别工程设计周期较长,可能会出现与新实行的法规政策不符或者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按原设计施工可能会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以及其他等方面的原因,需要从施工安全的角度对设计文件、图纸进行认真复核。 2、施工现场障碍物和既有线对施工的影响,与设备管理单位共同调查确认各类地下管线、隐蔽建筑物的位里、各类建筑物的限界现状。各类地下设施和各种限界现状是影响施工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施工单位必须弄清这些情况。如地下设施埋设年代久远,设备管理单位确实无法提出其准确位置时,施工单位也应采取仪器探测、人工探测等方法进行调查,严禁盲目动用机械施工。 3、了解掌握施工地点所在铁路局的《行车组织规则》、《营业线施工管理办法》、相关车站的《站细》等有关行车和施工安全的规章及规定。施工单位在执行铁道部有关既有线施工安全规章的同时还必须执行所在铁路局关于行车组织、行车安全的有关规定。因此,在施工前有必要全面了解掌握这方面的要求。 4、确定对该工程采用何种施工方法及工艺,编写施工方案,其中包括组织机构方案(各职能机构的构成、各自职责、相互关系等)、人员组成方案(项目负责人、各机构负责人、各专业负责人等)、技术方案(进度安排、关键技术预案、重大施工步骤预案等)、安全方案(安全总体要求、施工危险因素分析、安全措施、重大施工步骤安全预案等)、材料供应方案(材料供应流程、接保检流程、临时(急发)材料采购流程等)。 二、安全教育 加强劳务工的管理。参加营业线施工的劳务工必须由正式职工带领。对劳务工要进行安全培训、法制教育,加强治安管理,先培训,后上岗。在工程施工前最少一周时间对施工劳务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教育工作。每天进行最少一小时的人身安全和施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并在上岗前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场施工。营业线施工的轨道、桥隧、信号、接触等技术复杂、可能危及行车安全的作业项目,严禁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劳务工不能担任营业线施工的爆破工或施工安全防护员等工种,不准单独使用各类作业车辆。 在铁路既有线从事作业的所有人员,必须认真落实下列劳动安全措施: 1.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作业纪律,认真执行保休制度,班前充分休息,严禁班前、班中饮酒;严禁脱岗、串岗、私自替班或换班,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2.新上岗、转岗、提职职工必须进行单位、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及其它规定的安全教育,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准单独作业。学徒工、实习人员、干部在参加劳动、学习期间,不准单独顶岗。 3.行车、特种作业人员,机械设备、工具操作人员.须经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准持证上岗。 4.作业中必须按规定着装、佩戴防护用品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具,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5.横越线路时,必须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严禁抢越、钻车或穿越两车间隙,严禁在道心或枕木头行走.严禁扒乘机车车辆以车代步。 6.上道检修人员应配备自动报警或通讯联络工具,在设有来车报警设奋的区段作业时,应按规定使用报警设备。接到来车通知后,必须停止作业,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待避车辆。 7.电气化区段作业人员除落实上述措施外,还应严格执行《电气化铁路有关人员电气安全规则》。 8.不得在轨道上行走,如在两旁路肩行走时,所扛工具不得侵入限界。 9.横过车站股道或通过无人看守道口时,应止步望,确认两端均无列车开来时方准通过。 10.不得在车底下避雨乘凉、从车底下钻过或递送工具材料 11.严禁作业人员跳车、抓车、钻车、扒车 12.冬季施工不得戴无孔遮耳防寒帽。 13.特快旅客列车到达施工地点前10 min,必须停止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施工,且人员、设备等应撤至距钢轨头外侧2m以外,施工机械、物料堆码必须放置牢固。 14.不得利用特快旅客列车与前行列车的间隔进行施工。 15.在区间或站内正线作业来车时,作业人员应在距离本线不少于800m,邻线不少于500下道避车。 16.在区间或站内正钱作业来车时,慢行条件下可距离本线来车500m下道避车.邻线可不下道,但必须停止作业并注意本线来车。 17.在站内其他线作业来车时.作业人员应距离本线列车不少500 m下道避车;邻线可不下道.但必烦停止作业。 18.休息时不准坐在钢轨、轨枕头及道床边坡。绕行停留车辆时其距离应不少于5m,并注意车辆动态和邻线开来的列车。 19.施工时佩戴安全护具,如安全帽、安全带、防护手套等。 20.严禁超范围施工。 三、工程细分 每次天窗作业施工前组织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技术员、安全员、防护员、施工劳务队、特种工作人员等开施工组织会议。明确各部分、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负责项目内容。 在单次天窗时间内明确施工目标,合理安排工程量。对施工工序要科学、合理、有效,对施工人员和机械的安排做到细致有序,制定天窗时间内工序时间表。对施工进度及防止施工延时有重要作用。根据站场给出的天窗作业时间合理安排工程量,天窗作业时间内应预留0.5-1小时时间作为突发状况解决时间。 例如:封闭到发线施工项目的步骤及内容 步骤一:封闭到到发场1、2道(147#道岔岔尾至K171+450段站线),进行脱轨器(“脱1-2”、“脱2-2”)安装;DN40 钢管“管西1-2”埋设;相应位置试风执行器安装及电缆埋设施工。 车站给出的天窗时间:14:00-20:00。下表为天窗时间工序时间表。 天窗时间工序时间表的制定并非是盲目的制定,需与施工劳务队、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特种工作人员等多方面的沟通了解。对各方面的施工能力,人员配备,机械状况及效率等做多方面的调查,合理的分配时间,能够在施工时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率的完成作业。 对于施工时的个人职责安排的清晰到位,使每个人清楚自己工作内容,目的明确。防止因人员多、工作量大、职责不明确而导致管理混乱、耽误工时造成施工延时或完不成施工内容。 对于施工时的细节充分考虑周全,对于能在施工时提高工作效率的任何施工方法和准备工作都要提前讨论其可行性并使之实施。 在天窗时间工序时间表内部分施工工序具有时间弹性空间,但是总体时间上除非遇到重大险情是不可更改的。所以我们在施工时在前期需要快速施工抢时间,为下一步工序在时间上做充分的保留。 对于在施工时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 四、施工准备和安全防护 1、天窗时间作业前施工管理人员、安全员、防护员、机械设备、劳务人员全部提前60-90分钟到场准备。施工管理人员现场指挥施工准备工作,对施工场地范围设置警戒线。与施工无关人员清场。机械设备调试正常,可以正常工作,并备有相关配件或备用机械可以天窗时间内连续施工,不因机械设备问题造成费时误工。如有大型机械,例如吊车、挖掘机等需有专人负责防护,并且提前寻找支设地点,需支设稳定,无坍塌、倒塌等安全隐患。劳务人员和施工工具齐备,在指定地点集结等待施工命令。严禁无命令施工和提前施工。劳务人员不得在天窗作业前进入铁路线施工场地。安全员现场查看安全隐患。 2、在天窗作业中安全防护工作是人身安全和施工安全的保障。施工防护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既有线的行车安全和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在行车线上或紧靠既有线施工,为了确保行车和施工安全,必须按规定设置安全防护。未设好防护,不得进行施工作业。在施工中我们配备驻站联络员、工地电话防护员、施工工地防护员和中间防护联络员。要求防护员必须由铁路正式职工、年满18周岁、思想品德好、组识纪律性强、身体健康、视力和听力良好、说话吐词清楚、能作正确记录的人员担任。防护员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应具备担任防护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铁路行车有关规章制度和施工作业情况。防护员必须经过铁路运输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或过程处一级的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有关规章业务、本职工作基本技能和技术安全规则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上岗作业合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禁止指派未经过安全业务培训,未取得上岗合格证的职工担任安全防护工作。施工安全防护员由段(队)领导依照有关基本条件批准的职工担任。一经派定后不得任意调换。施工时要求防护员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上岗前按照规定带齐防护信号和通讯设备、备品,确保使用性能良好。工地防护员在收到驻站联络员发出的列车预报、确报后,要立即通知作业负责人,同时应加强警戒,监视来车。作业中集中思想,认真燎望,坚守岗位,密切注意工地作业和列车运行情况。在任何情况下,如施工地点的停车防护信号尚未撤除或待避工作尚未做好而列车临近时,防护员应立即向列车显示停车手信号,使列车停车。认真注意观察检查线路的变化情况。对顶进桥涵施工,路基坍塌,线路扣轨架空作业等重点危险地段,要做到一列一检查。发现危及行车安全时,要及时设置停车信号防护,并通知有关部门迅速进行处理。认真记录列车通过慢行处所的速度如发现超速现象,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与驻站联络员通话时,必须严格执行复诵制度,防止错听,并及时记录通话内容。按规定设置停车或慢行防护信号。封锁施工终了时.按施工负责人的命令.及时撤除停车防护信号。驻站联络员上班前点名时.必须认真听取工长布置的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生产任务、作业地点、作业内容、人员分工情况等。带齐应带的信号用品,并认真检查信号用品是否良好,不良者立即修复或更换。在开始防护前,负责核对钟表,做到车站运转室、驻站联络员、工地电活员三者时间一致。不得随意离开运转室(信号楼)。负责办理施工要点登记手续。按规定向车站值班员办理轻型轨道车出车、返回或机具转移时的要点手续,填写“轻型轨道车使用承认书”一式两份(一份交车站,一份自用)。区间要点时,车站、工地双方分别填写“轻型车辆使用承认书”,事后补办签认手续,要确认机具下道后再由值班员消点,在值班员未签认前,不得通知机具、车辆上道。办理封锁施工时,在施工前按规定向车站值班员提出申请办理封锁施工手续,及时准确地向工地电话防护员传达调度命令内容。及时了解车姑值班员办理区间闭塞或接到邻站发车及办理本站发车前、开车后等手续以及临时变更情况确认后,立即向工地防护员发出预报,确报或变更通知。为了确保行车及施工安全,利用列车间隔施工时.必须执行预报、确报制度。驻站联络员必须坚守岗位,如因事暂时离开时应有人代替。防护用通信设备必须妥善保管,经常检查试用,保证在使用时性能良好。与工地防护员通话时,必须严格执行复诵制度,防止错听,并及时记录内容。临近施工挤终止时间.提前询问施工负责人能否按时开通。如果需延长施工时间或限速运行,必须提前通知车站值班员办理手续。 封锁施工完毕.根据施工负责人或工地电话防护员的汇报,向车站值班员办理线路开通手续。 在西宁东货站试风管和脱轨器的安装工程中我们在40天的天窗作业中没有发生行车事故。其中对劳务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劳务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方便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施工时的工程技术准备、施工方法工艺工序的细分、人工机械安排使之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施工内容;安全防护工作的尽心尽责令施工人员放心工作;使避免行车事故起到了重要作用。 铁路行车论文:浅谈影响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引言:本文分析了影响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因素,阐述了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对策。 铁路车站行车安全是指在运输过程中,维护铁路正常运行秩序、保证旅客和铁路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障运输设备和货物的完整性的全部生产活动的集合体。铁路行车工作是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因素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一、影响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因素 (一)设备质量因素。①机车:制动系统故障,自动停车装置失灵,蒸汽机车摇连杆裂损、烧漏易熔塞,内燃机车柴油机、传动装置、电机、电器破损,电力机车主变压器绝缘被击穿,电器设备短路着火,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故障等。②信号及通信设备、机械部分故障,电气接点接触不良,信号灯熄灭,电线短路、断路、混线、虚接等。③车辆:断轴,制动梁或下拉杆脱落,制动装置失灵等。④线路:钢轨或鱼尾板折断,轨道几何尺寸超限,胀轨跑道,道岔病害,路基损毁等。 (二)环境影响因素。①社会环境: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社会风气和岗位工作安排会对工作人员的心理造成影响。一些不法之徒也对行车安全构成危害。②自然环境:高温和高寒都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高温使人容易疲劳,高寒情况下人要多穿衣服使得行动迟缓。温和高寒同时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高温时人会变得烦躁,高寒时人会变得懒惰。嘈杂的噪声使人难以发现异常声响和报警信号;照明不够和大雾天气使人不易识别物体;有害气体和粉尘损害人的身体健康等。 (三)人员素质因素。①思想素质: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安全意识等。②业务素质:文化修养、业务水平、法律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处理各种非正常情况的作业能力等。③群体素质:群体目标、群体人际关系、群体凝聚力、群体信息沟通等。④心理素质:气质和性格、能力、情绪、需要和动机、态度、爱好、兴趣、意志等。⑤生理素质:年龄、性别、记忆力、体力、耐力、血型、视力、视觉、听觉、动作反应时间、疲劳和饮酒等。 二、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接发车作业问题严峻。很多值班员不遵守技术规范和行为标准,不及时停止影响接发列车进路的调车作业;不在规定的地点进行接发车作业,常常出现隔线发车,隔车接车的情况;不认真执行“一指、二看、三呼、四按程序”,接发列车作业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被随意简化。不按照规定执行车机联控,不及时开放进出站信号机,在遇到非正常的情形,不主动呼叫司机。 (二)调车作业冲突频发。调车作业是影响行车安全的薄弱环节,很多车站没有配置合理的调车设备,没有专用的调车牵出线,当需要调车作业时,不得不穿越到发线、正线,甚至需要出站调车。一些中间站常常利用本务机车进行调车作业,但由于运转车长、机车乘务员对站场情况不熟悉,作业人员难以主动配合,极易引发调车作业冲突。 (三)落后设备比例大,不满足安全行车要求。 ①设备建设不规范。如安全线没有和相邻线路保持适当间距,如果一旦发生脱线情形,车辆容易侵入邻线,给安全行车带来隐患;信号表示器、信号标识没有按规定安装,车站线路有效长度不足等等。②设备比较落后,很多还处于老式的半自动闭塞、电气集中连锁设备,无法满足当前铁路运输的要求。 (四)习惯性违章现象突出,行车安全风险较大。①不按规范填写调车通知单,平面示意图上显示的停车位置与客观实际不一致,有关线路占用等重要信息漏填、误填的现象比较普遍。②调车人员不在规定的位置进行调车作业,致使安全隐患无法及时被发现,安全防范措施无法及时做出。③不遵守《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规定,班中离岗,不及时准备接发列车。 三、提高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对策 (一)改善行车作业人员福利,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特别在面对中间站工作艰苦、行车作业人员福利待遇偏低的情况下,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改善中间站人员流动大的问题,就需要完善行车作业人员的分配体系,使工资奖金向一线作业人员倾斜,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加大奖励考核力度。通过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增加行车作业岗位的吸引力,提升职工工作热情。 (二)规范列车接发作业,提升行车安全系数。日常接发列车工作中,除了要求工作人员严格依照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接发列车作业外,还必须重视停电、施工等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列车措施。对此,车站需要安装无连锁接发列车进路监控系统、助理值班员接车记录仪等装置,从而在无连锁条件下实现对接发列车情况的监督和控制,增加作业人员之间的联防互控,此外,还需要建立行车岗位的双岗制度、接发列车干部写实制度等,以真正保障行车安全。 (三)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良好行车环境。各主管部门、各车站要高度重视行车设备建设和维护工作,针对本车站的基本情况,对不符合规定的行车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对欠缺的行车设备及时添置。车站内各职能机构分工合作,重视各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严格按照技术规定,解决好部件裂纹、弓网故障等问题,积极处理路基下沉、边坡坍塌、轨枕失效等危险状况,加大对信号电缆、轨道电路等的整治力度,使行车设备保持较好的性能和运行状态。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人是各项生产操作的主体,是设备的控制者,因此,必须重视车站职工队伍建设。除了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职工理论素养,使职工掌握有关行车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外,还要重视专业技术培训,使职工的专项素质能够与技术发展同步,能够适应新设备的操作需要;此外,还要重视实际演练,不断提高职工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掌握各种行车意外的处理方法。 (五)抓好调车工作,防范吊车冲突。在设有调车组的车站中,必须在调车长将作业计划连同作业注意事项向相关作业人员传达,并且被作业人员了解、掌握后,方可实施调车作业,作业过程中,只能由调车长单一指挥。在没有设立调车组的中间站,可以根据情况由车站值班员、运转车长承担指挥工作,若变更计划进行本务机车调车作业,必须重新编制计划。在调车组人员或机车乘务员人数不足时,禁止作业;调车作业必须采取推送调车法,不得溜放作业。 结束语 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能力、铁路的声誉和经济效益,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铁路行车安全工作只有通过全公司职工的共同努力,全过程、全方位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安全工作,才能确保铁路运输工作的安全,才能让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工作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哈尔滨铁路局满洲里车站)
铁路管理论文: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建议 【摘要】我国铁路国有资产数额巨大,约占全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1/10。铁路国有资产管理如何,不仅直接关系铁路运营效益,而且影响到我国国有资产全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的管理体制已经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在铁道部的领导下,铁路部尝试过组建客运公司,进行过网络分离,撤并分局和站段的调整,但是这些改革都不是从体制上入手,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触及中国铁路的症结。本文从分析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现状入手,然后对我国铁路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 铁路 管理体制 现状 改革 一、我国国有铁路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1、政企不分,政府与企业间的权责不清。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铁道部政企合一,它既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同时又经营着庞大的全国铁路网;既是一个权力主体,又是一个利益主体,这种兼而有之的情况既违背了市场经济要求,影响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政府和企业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铁道部要实现的增值目标和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必然要妨碍企业的行为,影响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 2、站段撤并后,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登记不及时、不完整。 铁路企业在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原有的站段进行撤并后,新站段大部分都是由两个或是多个站段撤并组合形成。根据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必须先进行资产清理,然后统一入账管理。可是有些站段以种种理由为名,没有认真履行程序、认真清理资产和及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及时、不彻底解决。 3、缺乏商业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铁路运输业走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前提条件。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之间是一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分局、铁路局依次对上级单位负责,铁路企业之间不存在商业竞争,或虽然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竞争,但由于与自己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相互竞争并不明显。在这种基本不存在商业竞争的情况下,铁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 4、排斥了铁路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地位。在现行体制下,铁路局、铁路分局名义上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却没有相应的法人财产权。资源的配置,包括职工总数的增减、投资来源和使用、存量资产的转移和处置等主要通过纵向计划安排和调节,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不能自主决策、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没有建立健全的资产经营责任制。铁路企业每年对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考核未实行经营责任考核,在任职期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考核没有风险性、责任性。国有资产是纽带,是确定经营者责任,考核其业绩的重要指标。如果经营者在任期内各项指标都没完成,说明其驾驭国有资产的能力还不够,对其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铁路企业应该既抓生产又要重视管理指标。 6、投融资主体是铁道部。在投资机制上,投融资主体是铁道部,这本身不符合市场经济投融资主体的属性要求。在这种体制下,对于铁路运输基层单位来说,投资是上级的,利益是本部门的,造成了业务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进行经营决策时,均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问题。反正是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结果导致生产要素分散,设备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与此同时,一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铁路企业也缺乏经营决策的主动性。 7、成本与运价的关系被扭曲。我国铁路由国铁独家经营,在运输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铁路实行全国统一定价机制,加上成本是“倒逼”式的定价,无法体现各个不同地区铁路修建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差异,使成本与运价的关系完全被扭曲。 二、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1、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铁道部的行政管理职能要与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分离,两类机构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铁道部行驶行政管理职,能不再直接管理企业。 2、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在国有资产运营过程中,谁代表所有者、经营者、适用者,相互之间具有何种责权利关系都必须十分清楚,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落到实处。 3、提高经济效益。要通过改革,使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追求盈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一项基本目标,企业是否盈利,盈利多少,是衡量企业经营好坏、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志。在改革中,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才能说明改革的成功。 4、鼓励竞争。要通过改革,在铁路内部各企业之间,铁路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通过竞争来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优胜劣汰。 5、震动较小,便于实施。铁路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运输手段,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为了降低改革对运输任务完成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当尽量选择对社会振动较小,便于操作,能与现行体制有机衔接的改革方案。 6、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领导下,铁路运输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部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票、解决假日买票难的问题,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 三、对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国铁路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现有铁道部机构职能一分为三。 (1)将目前铁道部行使的政府行业管理职能部门独立出来,与交通、民航等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成立国家运输部,统一行驶政府的运输管理职能,包括制定国家运输政策法规,监管国家运输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制定国家运输发展规划等。 (2)将目前铁道部行使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独立出来,成立国家国有铁路产权管理局,代表国家管理铁路行业国有资产,包括对铁路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和重组,考核任免国有产权运营机构的产权代表,收取国有资产收益,负责铁路国有资产处置等。 (3)将目前铁道部行驶的全路运输调度指挥、运输清算等职能独立出来,成立全国铁路运输组织调度中心,负责协调全路组织调度、运输清算、协调经济利益关系。 上述构想用图表示为: 2、改革现有的铁路局制度,组建公司制企业。鉴于目前铁路分局经营资产较多,运营能力较强,又是独立法人等情况,应建立以铁路局为主体的资产投资运营机构,在其所管辖的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对出资人负责,在经营的业务上接受铁道部管理。铁道部作为国家铁道行业的主管部门继续存在,或者改组为铁路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监管和协调的职能,退出企业的角色。这样,出资人对铁路企业拥有产权,各铁路企业的管理者则拥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成为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各铁路企业集团(包括国铁和地方铁路、合资铁路等)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市场的竞争,承担风险,享受收益,解决投融资体制方面的问题。 在公司选型上,由于有限责任公司有利于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与铁路现行体制有一定的融合性,组建和运作相对容易,应成为现阶段铁路企业转制的主要形式。从长远来看,股份有限公司除具有有限责任公司的优点外,还具有很强的筹资能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力度大,应作为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形式。同时参照原有的铁路局框架,在原有铁路局的基础上保留车、机、工、电、辆等部门运用和日常维护部分,适当缩小规模。铁道部适当放开运输价格,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并界定铁路运输企业的业务范围仅为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业务。 3、改革铁路新线投资经营体制。在新线的投资及运营管理方面,对于使用铁路建设基金或者国债资金投资的国防性或公益性新线,应改变由铁道部指定由某个铁路局管理的原有体制,由相关铁路企业集团竞标经营,并签订资产经营责任合同,按照合同期限或者年度经营业绩对经营者进行考核,国家只掌握铁路建设的金融资产及其收益。结束铁路局接管新线时只享受经营管理的权利,而不承担经营风险和义务的历史。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新线,应以铁路运输企业为投融资的主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形成铁路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成立新的股份制铁路运营企业。 4、组建全国性的铁路客车、货车、机车租赁公司。成立一个或几个全国性的铁路客车、货车、机车租赁公司,负责铁路车辆的购置、管理并拥有产权,负责AEI――货车车号自动识别系统、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的管理,以向各铁路运输企业出租车辆的使用权的方式获得收益。客车租赁公司备有适量的客车车底,供客运公司租用(在出现突发客流,如民工流、学生流、假期客流等情况时使用)。根据货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购备各种类型、不同吨位的货车,供货运公司租用,以既有机务段为主体,成立机车租赁公司。根据单司机、轮乘制、长交路的思路考虑机车租赁站的布点。各租赁站按需求备有各种型号的机车,为客运、货运公司服务,按机型及运营条件收费。 5、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对无形资产要求的提高,铁路部门应成立员工培训学院,加强对员工的电脑技术和服务质量培训,真正做到微笑服务于每一位乘客,对乘客的要求能给予适当的满足。 四、结束语 总之,铁路改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应看到改革的艰巨性,也要看到改革的迫切性,既要考虑改革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在不违背社会道义的前提下,克服政企不分的一切难题,早日实现政企分离。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相信我国铁路改革一定能取得重大进步。 铁路管理论文:国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国外铁路管理体制的变迁,然后着重从经济、政治、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了近年在国外兴起“铁路改革潮”的深刻原因。这对研究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思考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及发展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铁路 改革 原因分析 一、引言 铁路自1825年在英国诞生以来,迄今已有18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世界铁路经历了约100年新兴产业的鼎盛,50年传统产业的衰退,继之以传统技术经济与现代高新技术结合,再度复兴。这一生产力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有技术创新及设备变化的原因,同时也伴随着管理体制、产权关系的内在演绎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进入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各国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等国家,实行了对铁路等关系“国计民生”产业的国有化,西欧各国、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大规模实施了企业国有化政策。铁路企业因其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成为了国有化或国营化的重点,国有化后,各国对铁路普遍实行了集中式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在铁路垄断运输市场时期,特别是在战争和恢复战争创伤时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其它运输工具的迅速发展和运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国的铁路运输普遍出现了客货运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经营亏损严重、政府补贴增加的趋势。 二、国外铁路管理体制的变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纷纷调整铁路发展政策和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为中心,对铁路管理、组织、价格体制等进行重大改革,形成一股强劲的世界铁路改革潮。 1、发达国家情况 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塔格斯法(Staggers Rail Act),在运价和经营范围等九个方面放松对铁路“管制”进行对联合铁路公司的股份化改造。1985年,法国国营铁路公司与政府签订了第一个计划合同。1987年,日本国铁分割为七个公司,迈出了经营化第一步。1988年,澳大利亚铁路全面实行以商业化为目的的改革。1988年,瑞典铁路实行线路设施与运营分开的“上下分离”管理体制。1992年,意大利宣布将国营铁路公司改组为股份公司。1992年,英国政府铁路改革白皮书,在“上下分离”的基础上,出售货运及其行包业务,对客运业务实行特许经营。1992年,德国政府宣布将东、西德铁路合并,成立线路,货运和客运3个独立部门,然后将其改组成子公司,最后实现股份制改造。1993年,新西兰实施铁路整体出售战略,以2.2亿美元的价格将铁路出售给美国一家铁路公司。 2、发展中国家情况 除发达国家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近几年相继进行了铁路改革。阿根廷国营铁路于1992年以国际性招标和特许经营方式,实现公司化改革。印度尼西亚从1992年起将部分铁路实行公司化改造,私营公司获得在爪哇岛的铁路产权及经营权。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韩国、台湾、俄罗斯、波兰等国也先后实行了铁路管理体制改革。 三、世界性铁路改革的原因分析 世界性铁路改革的风起云涌,成为二十世纪末对全球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之一。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以及来势之猛、进展之快史无伦比,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1、经济方面 (1)政府补贴不堪重负。长期以来,由于铁路是国家垄断经营或管制,其投资、运价、赢利水平、借贷、利润分配等资金运作都处在政府直接控制下,即使经营入不敷出,也有政府财政补贴弥补,企业便失去降低成本和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原日本国铁管理部门就坚信铁路是一条永不沉没的大船,亏损最终会由政府承担,因而国铁赤字连年居高不下亦无危机感。日本国铁从1964年首次出现亏损到1987年国铁解体,累计亏损达25亿日元,加上有关债务共计37亿日元,约等于日本政府1年的税收。前联邦德国铁路自1982年以来,平均每年得到政府上百亿马克的财政补贴,到1993年国铁实行股份制改革前,东、西德共欠国家债务550亿马克。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对国铁企业过多、过细的干预,也导致了政府管制成本的上升。美国对铁路及其他运输方式的管制成本在60年代时每年大约需100亿美元。北欧等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国家,政府把铁路旅客运输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待遇,强制性地要求以低运价经营,由此导致的亏损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致使客运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 (2)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各国政府对企业资金运作的直接控制,是通过高度官僚化的企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的。在发达国家,尽管国有铁路也称为“公司”,但实际上是国家的特殊法人,政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的现象非常明显。很多公司直接隶属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公司董事会成员或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由政府官员兼任,公司职能部门甚至一般员工都享受政府公务员待遇。官僚化体制下的管理层次繁多、机构臃肿、决策迟钝、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了企业规模过度膨胀和对人力资源配置、资产存量调整的刚性约束。 (3)市场份额急剧减少。20世纪30年代以后,汽车工业、高速公路、航空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公路、航空、管道运输比重迅速上升,改变了铁路运输独占运输市场的格局。但铁路却反应迟钝,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平等竞争的条件。各国未能认识到垄断条件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对铁路的管制政策和体制,却对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及相关产业发展给予极大的偏爱。从而在各种运输方式主体间造成不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剧了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困难。美国铁路货运由于受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传统的直达运输优势逐年削弱,但由于铁路企业没有废弃亏损线路的自主权,又无法自行调整运价,致使一些企业无力支付货款利息,处于濒临破产的境地。竞争的不平等还表现在铁路企业所承担的大量公益性运输服务和过重的基础设施费用上。公益性运输服务虽然得到一些政府财政补贴,但在政府与企业间并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关系界定,说不清损益和责任,铁路企业的绩效难有公正的衡量尺度,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铁路在运输市场中份额下跌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1970―1990年,欧洲铁路客运市场占有率从10%降到8.6%,货运由27.8%降至15.4%。从铁路自身来讲,在国家垄断经营体制下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是造成铁路衰退的主观因素。铁路企业管理体制的弊端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这是造成其衰退的客观因素。待铁路醒悟,“用户”的习惯已经改变,新的运输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再想夺回市场主导地位已不太可能。 2、政治方面 通过铁路改革,降低沟通门槛,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以欧洲为例,欧盟成立后,将铁路和交通政策的统一放在欧洲政治议程的首位。欧盟政治首脑们认为,跨越国界的铁路列车的运行,是实现欧洲一体化的助推剂,建立一个放眼未来的欧洲铁路网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需要。1991年,欧盟题为“欧共体铁路之发展”的EC91/440号指令(Council Directive of 29 July 1991 on the Developmentofcommunity’s Railways)。该指令结束了欧盟成员铁路独家控制该国铁路线路使用权的历史,鼓励组成国际铁路集团,让欧洲铁路客货运输在统一规划和统一经营的管理体制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允许各国铁路基础设施向私营运输公司开放。 虽然EC91/440号指令只规定了铁路进入自由化市场的指导原则,却导致欧盟各国铁路在战略配置和管理模式上发生重大改革以及制度性变革。为及时解决成员国铁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使改革顺利进行,1992年欧盟又了“运输指南白皮书”(COM〈92〉494,布鲁赛尔1992);1995年颁布了对91/440号指令进行补充的第18/1995和19/1995号两个新法令;1996年,欧盟委员会发表铁路振兴白皮书,确定铁路自由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促进产业调整的运输政策,从而使铁路在完成欧盟经济竞争性改造中成为重要主体。 经济自由化促进运输市场开放竞争。为防止在欧洲运输市场重组过程中铁路被抛弃,欧盟除在政策上支持铁路改革外,还在资金来源、行业管制等许多方面采取能使铁路继续生存和得以发展的激励手段,为铁路提供能够重新回到运输竞争市场的机会。 3、环境保护和交通方面 如果说减少铁路企业亏损、摆脱政府财政困境是各国掀起铁路改革的重要原因,那么,就世界范围而言,改善环境、节约能源、发展清洁、便利的大众交通运输则是全球铁路普遍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在本国铁路长期经营亏损、濒临破产之际,并没有采取让铁路自生自灭的消极政策,而是千方百计寻求起死回生之术,促使其复兴。 上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展开了一场全球性汽车竞赛。在此期间,18个欧洲国家花在公路上的投资是铁路的3倍。铁路在飞机和汽车布下的天罗地网里迅速衰落。以1970―1994年间欧洲货运市场变化为例:铁路市场占有率从31.8%下跌到14.9%,公路市场占有率从48.5%跃至71.7%。 进入90年代,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加剧,人们开始认识到放弃铁路去大造公路是个严重的历史性错误。据统计,从1985年到2005年美国公路上每年因汽车误点的时间,从30亿车时上升到120亿车时。美国联邦政府技术评估办公室专家们的一项非正式估测表明,交通堵塞造成的损失,即使不大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每年投资在公路上的钱,也至少是等于那笔投资。尽管世界各国修建了众多的高速公路和立交桥以及规模庞大的停车场,但仍然满足不了像潮水般的汽车。 此外,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汽车燃烧后的废气是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的一大祸害。据日本对三种交通工具排入大气主要有害物质二氧化碳的测算,铁路列车的排放量是汽车的八分之一,是飞机的五分之一。汽车尾气会引起人们头痛、肺炎、癌症和心脏病变加重。同时,由于汽车尾气产生的温室效应,已使地球温度逐年升高,后果令人担忧。 面对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环保和社会问题,铁路的优势凸现出来。铁路不仅空气污染比汽车小,且是各种交通工具中最节能的,据统计,移动同一货物,卡车的能耗是铁路列车能耗的八倍。铁路还有占地面积小的优点,一条铁路复线完成的客运量与一条具有十六车道的高速公路相同,即占地15米宽的铁路与122米宽的公路的作用相当。为此,位于欧洲交通要冲的瑞士,于1994年通过全民公决,禁止卡车大量穿越国境,同时禁止进一步大规模修筑公路。从2004年起,穿越瑞士的卡车和拖车必须“坐火车”通过该国。 因此,一度被各国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各国应通过改革促进铁路的发展。 铁路管理论文: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摘要:文章从铁路内部组织结构的角度审视了世界各国铁路改革的主要模式,对美国、英国和日本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前后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简述了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即提高了运输效率,有利于发挥新技术装备的作用,有利于减少运营管理成本,有利于推进铁路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 关键词:铁路;体制改革;直管站段;主辅分离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一直实行的是“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的四级管理模式。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作为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管理重叠、职能交叉、相互掣肘、效率不高,对铁路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特别是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深入实施,铁路局和分局两级法人的弊端越来越突出。2005年3月18日,经铁道部党组研究,报请国务院同意,全国铁路设施了管理体制改革,撤销所有铁路分局,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新的管理体制。这是我国铁路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变革,对于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铁路新管理体制,尽快缓解铁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审视国外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进一步解读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能够加深我们对铁路改革的理解。 一、国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在公路、航空业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铁路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问题,而且越来越突出。许多国家铁路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财务状况日趋恶化,经营出现严重亏损,成为国家政府的沉重负担。分析其主要原因,既有技术不适应的问题,也有铁路管理体制不适应的问题。日本国铁从1964年首次出现亏损到1987年解体,累计亏损高达37.1万亿日元,相当于政府一年的税收。德国铁路在1993年前,累计欠下国家债务550亿马克,而美国铁路到1970年有约1/4的铁路企业破产。 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国家围绕重新界定政府与铁路的关系、改革产权制度、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实施企业重组等推进铁路管理体制改革,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模式。从改革铁路内部组织结构的角度看,世界各国铁路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北美模式 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主要特点是货运以干线为主,组建货网一体的区域性铁路货运公司;客运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一个公司,租用货运公司的线路。 (二)欧洲模式 以打通欧洲各国铁路界限、建立统一的运输网络为目标,将铁路客货运营与线路基础设施相分离。 (三)日本模式 以建立区域性运输公司为主,组建6个区域性客运公司、1个全国性货运公司。 (四)大一统模式 以俄罗斯和印度为代表,将路网和客货运营合为一体,全国组建一家铁路公司,对全国铁路运输生产实行统一管理。 表1列出了美国、英国和日本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前后的对比情况,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三种模式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效果。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的体制改革,共同特点在于: 第一,实行市场化经营。各国铁路改革普遍以市场为导向,对运输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调整组织机构,改革运价制度和财务制度,引入市场化经营机制。 第二,重新界定政府与铁路的关系。各国在推进铁路改革中,注重调整政府与铁路的关系,明确政府在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偿还历史债务、补贴公益性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减少并逐步取消对非公益性运营亏损的政府补贴。 第三,推进铁路投资主体多元化。各国在推进铁路改革中,通过对铁路企业实施改组上市、兼并重组、股权转让、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拓宽铁路融资渠道,改变过去主要由国家投资铁路建设和经营的局面。 第四,实施基础性改革,为铁路体制性变革创造条件。各国普遍采取渐进式推进改革的方式,欧洲各国铁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结合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实施减员措施,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日本铁路在民营化改革前,先后5次实施内部改革,通过整合编组站、实行货运集中化,提高了运输效率。这些基础性改革,为铁路体制性变革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些改革为世界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经验。我国铁路一直以来所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基于这些经验,并结合我们的国情以及我国铁路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 二、我国铁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铁路局(公司)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 我国铁路设施的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所有41个铁路分局,并根据铁路网布局和客流货流集散的实际情况,从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出发,新成立了太原、西安、武汉3个铁路局。加上原有的15个铁路局(公司),全国铁路共设立18个铁路局(公司),所有铁路局(公司)实行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具体改革方案是,撤销太原、大同铁路分局,组建太原铁路局;撤销西安、安康铁路分局,组建西安铁路局;撤销武汉、襄樊铁路分局,组建武汉铁路局;撤销哈尔滨铁路局所属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海拉尔铁路分局;撤销沈阳铁路局所属的长春、沈阳、锦州、通辽、吉林、通化铁路分局和大连铁道公司;撤销北京铁路局所属的北京、天津、石家庄铁路分局;撤销郑州铁路局所属的郑州、洛阳铁路分局;撤销济南铁路局所属的济南、青岛、徐州铁路分局;撤销上海铁路局所属的上海、蚌埠、南京、杭州铁路分局;撤销广铁集团公司所属的羊城、长沙、怀化铁路总公司;撤销成都铁路局所属的成都、重庆、贵阳铁路分局;撤销兰州铁路局所属的兰州、武威、银川铁路分局;撤销乌鲁木齐铁路局所属的乌鲁木齐、哈密铁路分局和南疆铁路临管处、北疆铁路公司。 (二)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从1998年开始,工程、建筑、工业、物资、通号五大总公司与铁道部签订了资产经营责任书,实施结构性分离;运输系统首先在四个不设分局的铁路局(呼和浩特、昆明、柳州和南昌铁路局)试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到1999年,全路14个铁路局全面实行了资产经营责任制。2000年,铁道部对辅业进行大规模剥离,原由铁道部直接管理的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工程总公司、建筑总公司、通信信号总公司、中土公司等五个非运输企业和十所高等院校与铁道部脱钩。到2005年,基本完成了教育、医疗机构移交工作,共有826所铁路中小学校、208所铁路医院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包括2003年移交国资委的铁通公司、物资总公司和42家设计施工企业,有35万人从铁路主业中分离出去。 三、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 (一)提高了运输效率 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作为两级法人,都履行配置运力资源的职能,造成运输组织指挥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对职能重复,限制了运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全国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情况下,解决铁路运输能力紧张、对国民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问题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一方面要加快铁路建设,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挖掘运输潜力。撤销铁路分局之后,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减少了运力配置的中间层次,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优化运力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优化运输组织,提高管理效能,提高运输效率。 (二)有利于发挥新技术装备的作用 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尤其是连续五次大面积提速,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进步,线桥隧涵质量明显提高,通信信号设备几经更新换代,机车全部实现了内燃和电力化,客车和货车车辆技术也有了较大提升。在2004年第五次大面积提速后,主要干线客运机车交路已经由过去的不足500公里延长到900多公里,直达特快列车的机车交路达到1500公里左右,直通货车的机车交路已经由过去的不足280公里延长到500多公里。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实施后,这几个数字还将有大幅度增加。随着客运专线等高等级铁路的建设和客车动车组、大功率货运机车及调度集中等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以及修程修制都将发生重要变化。运输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形势,客观上要求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通过撤销铁路分局,可以打破管理层次多、铁路分局管理跨度小对新技术装备作用的限制,适应不断扩大运输能力的需要。 (三)有利于减少运营管理成本 撤销铁路分局,可以精简机构,减少铁路管理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管理层次,解决由于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而造成的管理效率不高和增加管理成本的问题。同时,在铁路分局机关有一大批具有实践经验、熟悉运输业务、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人才,由于铁路局与铁路分局管理重叠,这批人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撤销铁路分局之后,这批人才有的安排在了路局机关,有的充实到了基层站段和车间,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聪明才智。 (四)有利于推进铁路管理体制创新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事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撤销铁路分局,解决两级法人以同一方式经营同一资产的问题,有利于推进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于目前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提高路网综合运输能力是当务之急,铁路改革必须坚持运输集中统一指挥和路网的完整性等重要原则。撤销铁路分局,实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的体制,既有利于运输的集中统一指挥和路网的完整性,又为未来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五)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 铁路局作为运输企业,是铁路运输管理的主体。由于铁路分局这一管理层次的存在,制约了铁路局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铁路局及时了解运输工作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运输生产中的问题。撤销铁路分局后,铁路局的管理主体责任更加明晰,企业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者为该单位副教授) 铁路管理论文:浅谈铁路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摘要:铁路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经常处于运行状态,对会计体制构建有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查询大量的文献并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构建铁路管理会计体系的原则与方法,希望对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铁路管理 会计体系 构建 一、铁路管理会计概述 铁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集合了管理和会计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也被称之为内部报告会计,它主要是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延伸,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的计划、预测的信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在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铁路部门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为管理者制定科学规范的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撑,对铁路部门的发展和运行,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铁路管理会计含义 铁路管理会计通过相应方法,对财务会计、统计部门,以及各个科室提供的数据和材料进行深入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对各个部门资金使用进行规划、控制、评价以及考核,从而保证铁路各级管理部门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同时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铁路管理会计体系的组成 铁路管理会计体系包括管理控制体系和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两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把管理会计理论和铁路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系统的分析,浅议了构建铁路管理会计的原则和主要方式。 二、铁路管理会计原则 (一)遵循决策有用性原则 决策有用性原则是保证铁路管理会计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首要质量特征,第二个层次是次要质量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首要质量特征 包括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铁路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遵循相关性原则,在收集、汇总、分析、处理、提供信息和资料过程中,一定要保证信息用户的需求达到决策有用性,促使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有效性。 第二,要遵循可靠性原则,确保铁路管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出现错误或者偏差,对铁路部门造成损失,从而真实准确的反映管理会计需要反映的现象和质量,从而保证铁路管理会计体系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次要质量特征 次要质量特征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方面是要坚持一惯性原则,各个会计期间所使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应当相同,不得随意变更,保证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另一方面,是要遵循可比性原则,能够真实准确的体现出各组信息中存在差别。 (二)信息约束原则 信息约束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成本效益原则,保证管理会计带给铁路部门的效益比其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高,达到实行管理会计的真正目的。第二,重要性原则,铁路管理会计在实际操作中对重要信息应分项核算,重点分析,对于次要事项,在不影响真实性的情况下可简化核算。第三,民主性原则,铁路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中,要通过民主管理,保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能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第四,要遵循灵活性原则,每一个体系和制度的构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需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完善,所以在铁路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灵活性原则,为后期完善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针对用户的质量原则 在铁路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中,要融入用户质量原则,才能保证相关的的制度和政策能落实的更加彻底。在针对用户质量时要遵循可理解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保证信息用户对传送的信息能清楚的认识。 三、铁路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式 (一)建立完善的铁路管理会计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分工和协调的系统,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离不开组织结构的支持,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和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利的划分,明确各部门之间彼此如何协调、配合、补充、替代的关系,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管理会计岗位的设置、职责分工、任职要求、从业资格、学习培训、考核激励机制等等,是保证铁路管理会计体系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而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原始凭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财务报表、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章制度等等。 (三)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传递、沟通的平台,它有利于企业信息的及时收集、传递和处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内部沟通,有利于及时了解竞争对手信息,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及客户信息。首先,企业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纳入信息化规划,防止“信息孤岛”现象,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可以通过新建、整合或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其次,企业应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从核算到管理决策),推动管理会计工作。 (四)建立管理会计业绩评价制度 业绩评价是管理会计控制的方法,同时也是检验管理会计成果的有效手段,通过业绩评价,传递和引导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管理会计业绩的评价不能采用单一的财务指标,应采用综合性评价指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并重的评价方式。管理会计业绩评价综合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面最新、内容全面的方法,它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创新与学习角度对业绩进行评价,平衡了长期与短期业绩、内部与外部业绩、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并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经济增加值(EVA),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EVA是一种全面评价企业经营者有效使用资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能力,体现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经营业绩考核工具,也是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四、结束语 铁路管理会计的构建对铁路事业发展和运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铁路部门应积极转变思想,积极探索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运用管理会计手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铁路管理论文:关于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摘 要]铁路作为国有资产,其管理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对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对我国国有资产的全局发展产生影响。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铁路管理体制慢慢地显现出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态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铁路管理体制的发展及其现状,然后提出了几点关于我国铁路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经济效率;国有资产 1 我国铁路行业管理体制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政企不分 如今的管理体制之下,铁道部在我国是政企合一的,它不但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且扮演着企业的角色,管理着我国的铁路网,它不仅是权利主体,又是利益主体,这种权利-利益的双重角色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违反了公平竞争的要求。另外,由于铁道部和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不一致,铁道部所追求的增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缺少商业竞争 竞争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铁道部、铁路局、铁路分局之间是一种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分局、铁路局依次对上级单位负责。在这种基本不存在竞争的商业环境之下,铁路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员工服务水平都存在一些问题。 1.3 没有体现铁路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地位 目前,我国铁道部下属的铁路局及其分局虽然在法律意义上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但是却不具备相关的财产权。资源分配,比如:员工人数的变化、融资渠道及其用途、资金转移及其处理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纵向计划规定的,铁路企业缺乏自主权,如此不利于铁路企业的发展。 2 深化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我国的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建立与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输管理体制以及运营机制。在对我国铁路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查阅相关文献,笔者给出了几点有关于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式的建议。 2.1 政府管制职能应该实现独立化、科学化 政府和企业之间权责不清,是对我国铁路管理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需要对其职责进行适当调整,明确其管理职能。铁道部对我国铁路行业政策的制定进行管理、监督,在遵守铁路法的基础上严格履行其管理职能,但是其不能进行或参与任何形式的商业经营行为。因为铁路行业存在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国家还可以对铁路行业进行合理的扶持,采用经济杠杆对其市场进行管理,但是其管理措施均需要通过科学论证,并且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2.2 深入落实铁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192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说明国有企业只有经过进一步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才能跟得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该决定确立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进一步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促进国有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如今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还是集中在制度层面上,把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当作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符合我国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2.2.1 规范铁路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必须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明确投资方、决策方及管理方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各行其责、有序参与、高效运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资金监管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根据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考核、监管制度,增强监管的合理性及时效性。在这方面来看,我国铁道部及其下属铁路企业的职责权限与工作范畴还应该深入细化、区分。 2.2.2 努力追求资本保值增值 健全资产经营、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考核运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也要考核技术创新绩效指标,并且制定与之相关的资产经营评价体系;不仅考查年度指标,也要重视中长期发展目标;不仅考查铁路企业业务经营、资本运营实绩,也要重视业务经营、资本运营能力,形成资产保值增值的长效机制。2014年6月,铁路部对其下属的,18个铁路局的考核方式及清算方式将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会更加重视市场而不是计划,更重视质量而不再仅仅是任务完成的数量,更重视企业未来发展而不是短期的数字变化。 3 结 语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牵涉面非常广,既要充分认识到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也要认识到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在法律、政策、道义允许的前提下,解决我国铁路行业政企合一、缺乏商业竞争等问题。尽管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随着社会体制进一步发展,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必然会获得成功。 铁路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加强合资铁路管理 摘 要:合资铁路是铁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实现形式,是铁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合资铁路是指铁道部(铁路总公司)与其它部委、地方政府、企业或其它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的铁路。其按《公司法》建立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四自一体”体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目前合资铁路已基本组建或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合资铁路;管理;重要意义 1 建设合资铁路的意义 合资铁路的产生与发展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铁路的要求,不仅加快了我国铁路的建设速度,而且突破了传统的铁路建设和管理模式,对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合资铁路发展迅速,在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国铁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合资铁路的兴起,也突破了旧的铁路投资体制束缚,改变了长期以来铁路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依赖国家的状况,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拓宽了筹资渠道,初步形成了铁路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先后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也在征地拆迁、经营税收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 2 合资铁路现状 截至2013年底,国铁出资的合资铁路公司共183个,109个已投入运营;74个在建。其中,国铁控股公司168个,96个已投入运营,72个在建。96个运营控股公司项目总投资18172亿元,总资产规模17968亿元,占国铁总资产的35.9%;总营业里程2.79万公里,占国铁总营业里程的28%。 沈阳铁路局自管内第一条合资铁路-长双烟铁路2008年7月开通运营以来,随着大规模铁路建设持续推进,合资铁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2014年末,有10个合资铁路公司开通运营(含2个区段开通),营运里程1609公里,其中:高铁1104公里,普速铁路505公里,总投资1392亿元。随着2015年沈丹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吉图珲客运专线的开通,合资铁路公司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客货运量和营收指标占国铁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整个路网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高铁客运专线的建设,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带动了沿线城市多区域更均衡的发展。 3 合资铁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经营效益有待改善 3.1.1 合资铁路有的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外部经营条件比较差。而且大部分为尽头线、支线,没有形成路网,辐射的周边区域有限。有的公司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客货运量增长有限。 3.1.2 由于资本金不足,合资项目存在大量银行借款,还贷压力大,财务费用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大,导致经营严重亏损。 3.1.3 高铁动车组上座率不高,冬季与夏季呈现不均衡状态,客专车站大多远离市区,不方便旅客出行。比如哈大高铁冬季每天开行动车组67对,夏季每天开行动车组79对。但是受东北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经济环境影响,除去节假日出行高峰期外,动车组上座率不高,而且淡旺季差距明显,导致客专公司的收入不理想。另外,高铁新建的车站都选址在城区边缘或市郊,新车站的选址满足了各地方政府依托高铁建设新城区,但是客观上造成旅客乘坐高铁列车不便利而减少部分客流。 3.1.4 高铁票价比较低,市场需要培育期。因铁路票价受国家管制,高铁票价定的非常低,与高额的投资规模不成比例。中国高铁的价格只有日本的1/4,平均来看,中国高铁每公里票价只有0.42元,远低于法国、日本、德国。另外,高铁市场需要培育期,目前,百姓习惯了低票价,对高铁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廉价和基本的舒适程度比节约几个小时时间而花费三倍以上的车票价格更重要,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铁收入不太理想。 3.1.5 经营收入比较单一,资产的综合开发没有实质突破。目前,合资公司营业收入主要为客货运输收入,经营与市场脱节。由于合资公司现有管理体制和机构及人员配置与市场脱节,没有能力对合资公司的资产进行综合经营利用与开发。合资公司作为法人主体、经营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货源组织、客源组织方面完全依赖铁路局,自身在资金、人员上不具备经营的能力,没能体现合资公司法人主体和市场经营的主体地位。 3.2 部分资产权属不清 受工程配套建设等因素影响,铁路工程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合资公司运营管理的资产不统一,存在部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产边界交叉的情况。资产界面不清也导致了铁路局在与合资公司签订委管合同时在交叉资产上存在很多争议。 3.3 规范管理和资产经营开发理念意识有待加强 一是缺乏明确的委托费用标准;二是对重大经营事项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三是合资公司普遍存在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不高,更缺乏依托自身优势开展资产经营开发的主动性;四是没有明确的专业部门、专业人员进行市场营销和开发。 3.4 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存在行政化管理问题,缺乏依法行使股权管理的观念意识和制度体系,重大事项不履行公司内部决策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部分合资公司多数高管人员兼任董事、监事,经营层与决策层重叠,公司治理结构难以有效制衡;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合资公司对经营层尚未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经营层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有待提高。 4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合资铁路管理 4.1 构建股权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为加强对合资公司的管理,铁路局应明确合资公司的管理部门,履行国铁股东管理职责,强化股权行使、公司治理、资产监管等职能作用。会同其他股东规范合资铁路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指导合资公司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经营班子经营管理责任,确保公司治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通过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对合资公司的指导与监督,依法落实投后管理权益。 4.2 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适时推出合资铁路公司绩效考核办法 铁路局做为控股的国铁股东,应建立对派出高管人员的履职考核机制,加强履职监管,并指导合资公司建立安全生产、经营业绩等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经营班子责任,确保安全基础持续加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4.3 做好新建土地综合开发工作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精神,研究和争取新建合资铁路支持政策,加强经济效益论证,推行“铁路建设+综合开发”模式,为开展经营开发创造条件。在前期工作和建设管理过程中,提前介入,以项目经济与技术分析、财务评价分析为依据,研究政府补贴、资源争取、经营开发、对外投资方案,同步开展综合经营开发前期研究,编制综合经营开发机会研究报告和综合经营开发方案,纳入项目前期工作和合资公司组建方案,为后续经营创造条件。 4.4 积极探索研究推进合资公司重组整合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做好国铁控股合资铁路公司规范管理改善经营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持续健康发展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结合铁路干线网布局、区域经济特点,研究推进相关合资铁路公司合并重组,不断提高路网整体效率和效益。 4.5 发挥合资公司主体作用,推动资产经营开发尽快取得实效 合资公司承担公司资产保值增值主体责任,要在促进运输业增收节支,强化成本管理,严格落实合资公司年度预算,强化经营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资产经营开发业务和项目,努力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做好闲置资产的开发利用,指定专人、专门部门负责,加强市场营销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明显、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路局将给予扶持,争取利用铁路发展基金,做为我局的重点资产开发项目推出。 4.6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 加强对合资铁路公司的指导,支持合资公司利用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特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争取铁路运营补贴,减轻资金和经营压力。 铁路管理论文: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浅析 [摘 要]金士宣是我国著名的铁路运输专家,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创始人,他从事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三十余年,工作实践中将丰富的铁路运输管理经验和深厚的学术理论充分结合,创建了一套以经济化、商业化和科学化为主要特点的、完整的铁路运输管理思想体系,带动了整个中国铁路管理思想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铁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考察和研究金士宣的铁路管理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士宣;铁路运输;管理思想 金士宣(1900年-1992年),浙江东阳县人。我国著名的铁路运输专家,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创始人。金士宣自幼聪颖好学,1923年,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并在当年编辑出版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学》著作。同年,被交通部选派赴美留学,就读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先后取得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1927年6月,金士宣学成归国,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先后出版《铁路问题经验谈》、《铁路行车组织》、《中国铁路发展史》等专著,创建中国铁路运输学科。金士宣认为:“铁路科学可分两大类,一为工程技术,如轨道、桥梁等。二为运输经济,如铁路网之计划、国家政策之确立等。简言之,前者谓之铁路工程,后者谓之铁路管理。两者异趣同归,互相表里,正如人之双足,缺一不可”[1]1。 一、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金士宣的青年时代正好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爆发,金士宣多次走上街头参加学生游行、声援北京被捕学生。中学时代的金士宣非常崇拜和敬仰孙中山先生。关于铁路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孙中山有过极为深刻的论述:“国家之贫寡,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定之”[2]。孙中山“铁路立国”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一批有志青年投身于铁路等实业建设,这其中就包括金士宣,年轻的金士宣萌生了“铁路救国”思想,认为铁路是国家兴盛之先驱,“交通事业之改进,实为今日救国之唯一要图”[3]2。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中国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时期,中国铁路管理事业也开始了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变。清末民初中国铁路管理或因由外人控制而“水土不服”,或因沿袭传统的经验管理而“裹足不前”。海外留学的经历开阔了金士宣从事铁路管理工作的视野,国内铁路管理混乱的现状为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金士宣在改进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铁路运输管理机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首倡负责运输、首开旅游专列、提倡联运等等。民国时期,金士宣曾于两次任职于负责铁路管理的中央政府部门,并提出过不少改革建议,但对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化、不顾民怨发动内战深感失望,后多次拒绝当局的任命,隐居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士宣振奋精神,受邀回到母校北京交通大学任教,主讲《铁路运输学》等课程,同时出任副校长。 金士宣对不同时期的铁路管理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地调研与思考,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可以说,中国社会的转型和铁路事业的发展是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外在环境,而救国爱国精神则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 二、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建筑政策的经济化 民国时期铁路建设仿欧美各国成例较多,建筑华美、规模宏大,且都要等到全部工程和设备完成之后才开始营业,工时长,负担重,甚至发生了因经费不继而全线废弃的情况。对此,金士宣认为当时的中国铁路还处于幼稚时期,人们所需要的不是欧美那种壮美的运输设备,而是要以最少的金钱来筑最多的铁路,他极力主张建筑政策的经济化,所谓的经济化,主要包括:“(1)经济是铁路设计的前提,最初不妨简单,先完成行车必需之设备,以便通车营业,再由营业收入提拨款项,作为逐渐改良扩充之用,使建筑成本达于最低;(2)工程设备方面,务求适合运输需要,因当时内地工商业尚未发达,需要的运输能力较小,可随着铁路的经营而逐渐增加工程设备;(3)工程设施方面,确定计划后要限期完成,以免中途停顿延误工期,造成经费困难”[3]15。1932年8月,金士宣任杭江路运输课课长一职,筹办杭江路的建设。杭江路是省办路线,建筑经费全由省库筹划而来,预算紧张,工程几近停顿。金士宣上任后制定了“先求其通,后求其备”的原则,轨条改用轻磅、车站借用民房、一切行车设备都极简单,边施工边通车,在工程列车上兼售客票,以部分营业收入抵补支出,同时培养营运能力。“先求其通,后求备”的做法开启了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先例。杭江路顺利建成盈利,且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便宜的铁路。 (二)强调管理政策的商业化 中国铁路特别是国有铁路,每每官僚化,无视人民便利,缺乏应有的服务精神,要免去各种恶习积弊,金士宣认为惟有提倡商业化。采取的措施诸如:(1)顾念商民利益:铁路是一种新兴的运输方式,普通百姓对铁路了解不深,金士宣任职期间推行一系列政策,拉近铁路与百姓的距离,如铁路通车前,把客货运价目表、里程表等张贴在沿线各站及通衢要道;在报纸上刊发广告和新闻;各车站设问询处;召集路商商谈讨论,招揽客货运;针对当时各路客车多开行一、二等客车、且只备西菜大餐的情况,金士宣主张多开行三等客车,饭菜以中餐为主且减价供应。(2)提倡廉洁服务的精神:金士宣认为运输是一种公共事业,其服务对象为全国人民,故应遵循“公众第一”及“普遍服务”之原则,“使人民尽量享受现代交通之利益。运输事业既有独占性质,又多由国家经营,应设法增进员工工作之效能,启发其忠勤职守之思,并纠正其漠不关心之态度,铁路事业才有进展的希望”[1]15。过去各路的车站人员,人们无法知道,金士宣任职各路期间将值班人员的姓名公之于众、将车站人员的名牌悬挂于站长室、客票房等处,发生了一种监视作用;规定员工应用的礼貌用语及态度,以免傲慢,主管人员随时督察。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但对铁路管理上的改善,实有不少的帮助,宗旨是将铁路作为一种生利事业,以优良业务增进铁路收入,以盈余款项负担铁路建设投资之利息、线路的改良扩充等。 (三)强调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金士宣认为“求铁路运输效能之增高,须先求运输组织之健全,人才之补充”[1]316。为此首先要建立一个责任清楚、组织严明、精简高效、便于指挥的组织机构。各国铁路的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集权制,即分处制,路局以下设总务、工务、车务、机务等处,处以下设段,段长对处长负责。以英国为代表。其二是分权制,即分段制,把全路分为几个段,每段由主管段长负责管理,段内人事和一切事务直接由段长负责。我国铁路的组织是采用分处制的。北宁铁路也不例外,北宁路全长一千四百公里,总局设在天津,除距离天津较近的几个段外,其他各段接洽易往返迟误,非常不便,即使是同区间的各段因彼此互不统属,缺乏合作意识,尤其是车机两部分因行车关系密切,常起纠纷,待报到天津总局时已事过境迁,不能有效调解,运输效能受到严重影响。1929年5月金士宣任北宁铁路局运输处文书人事科长,职掌全处的人事、组织等。次年,金士宣着手北宁路运输组织和人事的改革,合并机务处和车务处,改组为运输处,重新划分车机各段,使其管理的区间相同,车机双方有关的事务,由各段段长协商处理,不能解决的再会同呈报运输处。这种改组实际上是采取了段长负责制,各段间随时就地解决问题,增加行车效率,大大增加了运输能力。至于人事管理,他认为:“铁路事业经纬万端,欲期事业之举,首在得人,得人之方,不外职制分明、进退有度、赏罚有则、待遇一致”[3]24。金士宣在北宁路实行公开招考,各地报考青年,只要成绩优良,就有录取的希望,公开招考可谓是铁路用人制度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民国时期,中国铁特别有国有铁路深受当时军阀、官僚习气的影响,金士宣的人事改革旨在“遵守拔擢人才和公平待遇两个定则”,严密管理,以求最大的效能。 三、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对当下中国铁路管理事业的启示 近百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铁路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金士宣的铁路管理思想,对当下铁路改革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视铁路如企业的管理原则 世界各国政府管理国有铁路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由政府行政机关直接管理,如瑞士、日本等。二是组织铁路公司管理,于公司理事会下设铁路总局,如法国、澳大利亚等。中国铁路从创办之初采用的即是前一种方式,政府将铁路部门视为一般性的行政机关,“其组织不免衙门化,而未能以企业精神谋求业务的发展”[4]。金士宣认为要弥补此类弊端,就要对中国铁路实施企业化的组织与管理:(1)使内部组织严密,职权分明,免除推诿延搁,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服务员工,应依其资格及服务年限,甄叙任用,提高待遇,使能一心一意为路服务。(2)关于运输改进事项,准由工农商业团体参加研讨,或准其参与运价的审订,以保障公众的利益,并加强民路双方的合作。(3)使铁路会计及预算脱离普通行政预算及会计而独立,以铁路收入专供维持路产、改良扩充设备、展修路线及还本付息之用”[1]432。如何政企分开,使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说是伴随至今的中国铁路发展问题,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就是取消铁道部,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铁路企业化改革进程的重启,解读着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的深刻性与前瞻性。 (二)崇尚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管理精神 金士宣留学海外并在美国铁路管理部门有过实习经历,但他是根据中国铁路及社会发展情形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金士宣特别注重沿线的经济调查,“凡要整顿一条旧路,好象医生治病,须寻找病源,然后才可对症下药”[5]18。金士宣每到一条铁路任职,他首先要对沿线的经济状况及运输状况进行调查,他担任杭江路运输课长的第二个月,就到沿线去调查,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调查沿线商业状况、亲自坐民船、轮船、汽船、轿子,了解沿线运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最佳管理方法。此外,在京沪、北宁、平绥、清浦、粤汉等路任职时,金士宣对各路沿线经济及运输状况都作过详细调查,为整顿客货运、调整运价等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各路运输业绩均有明显提高,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曾称赞道:“金君之对铁路运输,不尚空谈,而以实事求是为职志,……服务各路,致力既闳,体用兼备,部方路方,众论许之”[5]1。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本思想,他认为“无论什么事业,最要紧的是人事和设备两大问题,设备要完善,人事更需健全,营业运输才能办得好,而且只要人事管理有效能,即使设备不好,我们也可以利用人力以补救设备的不足,所以人事管理最重要”[5]28。铁路各部门工作,“非用专门人才,业务发达决不可期”。故应“各项用人,一本人才主义,凡进用者,概以学识经验资格为权衡。期在征求实学,发展业务”[5]5。在金士宣看来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铁路员工是与铁路设备同等重要的生产经营的主体,主张要才得其用,人得其位。在北宁、杭江、浙赣任职期间连续举办各种培训班,他负责拟定教育计划,聘任兼职教师,还亲自授课,讲述铁路管理经验。在发展铁路客货运过程中,金士宣所推行的一些措施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杭江路通车后,有许多春出冬归务工的贫农,为节省旅费,往返仍旧乘坐轮船快船,在金士宣主持下,杭江路于1932年冬季和1933年春季,开办小工车,减低票价。此外,金士宣还在客货列车后部挂一辆逢车,专供人货在一起的挑贩乘坐,虽然这些措施对增进铁路收入不多,但对铁路客运服务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顾念商民利益,多开行三等车,减价供应中餐等便民措施,看似微不道,却蕴涵着深厚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当今社会,铁路运输设备在不断地更新,一条条新建的动车、高铁缩短了人们回家的路,而高票价、天价盒饭引起的热议虽不免偏颇却也发人深思。金士宣铁路管理思想中“公众第一”、“普遍服务”的人本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是中国铁路管理事业的不懈追求。 铁路管理论文:现代计算机技术在铁路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主体,越来越活跃的市场带动了经济的稳健发展,而铁路则成为带动经济大发展的载体。铁路在人们外出以及货物运输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又为铁路管理带来了便捷。作为铁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化在铁路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在铁路管理中的重大作用,其次阐述了当前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铁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现代计算机技术;铁路管理;信息技术;应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铁路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资金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铁路具有固定成本高、投资效率低的特点。铁路的经营业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偏低,资本成本往往呈现过高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铁路经济效益,减小铁路资本成本,有必要对铁路资产结构进行重建和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则是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带来巨大的成本优势。众所周知,铁路出现于一百多年前,当时依靠手势、标语等多种人工方式传递信息,从而指挥铁路运行,这些方式具有效率低、时间长、信息量小、劳动力耗费量大等缺点。而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其在铁路运输生产活动中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例如美国著名的铁路公司CSN,其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铁路管理中,每隔三万公里左右就建立一个计算机信息中心,实行火车的统一调度和控制协调,自动化处理相关铁路信息,自投入运营以来效果显著,不仅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的运量,同时大大节省了列车的能耗,减少了劳动力,运输收入大幅增长。此外,自从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铁路管理中,铁路公司对人们的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同时增强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由此可知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铁路管理中十分必要,是铁路部门提高其生产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货物运输量的客观要求,是铁路管理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需要,是铁路管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铁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在提出“中国梦”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理念后,铁路作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大发展的载体,其“中国梦”则表现为要为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带动整个铁路管理的现代化,是促使我国铁路又稳又快发展的一大重要方略,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重大举措。从一九七五年铁道部电子中心出现以来,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在铁路管理中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无到有,从生涩到成熟,实现了稳步向前的跨越式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在铁路管理中的应用已经自成体系,这表现在我国铁路已经具有多级计算中心机构,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合而为一的铁路信息技术体系。各个铁路站段的计算机网络相对完善,涵盖运输、财务、办公等方面的诸多计算机系统已经实现了联机联网,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铁路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仅具有全面性,而且具有实时性。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我国铁路管理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每公里铁路所需工作人员大大减少,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火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货运营销和生产管理系统、集装箱追踪系统等诸多系统,实现铁路运输管理的现代化。其次,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行车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行车调度指挥信息系统之后实现了实时监视列车状态的功能,能够简单便捷地发送相关调度指挥命令、提取相关信息资料。再次,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列车车票的发售和预订系统。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列车车票的发售和预订系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列车购票的目标,尤其是12306火车订票系统网站建立以来更是减轻了人们亲自去火车站订票的负担,只要在家上网就能轻松订票。再次,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于财务、货运清算系统。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财务清算系统使得铁路财务会计核算更加方便,点到点成本计算成为现实。最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铁路办公自动化系统。上至铁路总公司,下至铁路各个站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应用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办公系统的联网联机,具备了政务、信息查询以及制作电子公文等诸多功能。 3.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管理的相关建议 在我国铁路管理信息化已经逐具规模的当下,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开始调整相关思路,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时展。我国铁路管理必须要明确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在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且全面地提高我国铁路管理现代水平,使得计算机技术能够更为广泛且深刻地应用于铁路管理中。具体而言,笔者对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管理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第一,为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整体化的效益,有必要对当前不能互联互通的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具体制定各个系统的优化整合计划,使得各个系统之间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依存。此外,更加重要的是,有必要从整个铁路管理的整体出发,高屋建瓴地建构整个铁路管理信息化体系,系统而全面地对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铁路管理作出规划和部署,兼顾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使分布建设与总体规划实行并轨,将某个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是否能融合于整个总体建设为考量标准,最终使我国铁路管理能够实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 第二,在社会运输需求日益膨胀的当下,铁路面临越来越大的运输压力,铁路运能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因此,现代计算机即使的应用要始终围绕增强铁路运能这一目标。而提高运能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则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放在调度协调集中相关系统方面,建立一套综合性强、可行性高的调度指挥系统是确保高负荷铁路运输运行安全的客观要求,是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需要。 第三,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尤其是铁道部撤销改组以来,铁路管理更要深刻践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求发展”的服务理念,将现代计算机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人们购票订票中,将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与铁路运输相结合实现信息共享、联合售票。 3.结语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铁路管理系统也不断地大规模建设,而在铁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为了因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铁路运输服务,有必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更为安全可靠的铁路管理体系。 铁路管理论文:论如何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高速铁路也在快速的发展着。现今,高速铁路作为一项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现代信息技术是21世纪最为先进的科技发展之一,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到我国的高速铁路管理中,对于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并使得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输更为安全、稳定与高效。所以,本文就如何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速铁路 现代信息技术 管理 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也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其也是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与保障。高速铁路的建成与发展是我国铁路交通建设中一个巨大的进步,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国高速铁路的管理系统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运输压力以及密集的列车流量等还是具有一定的缺陷的,尽管现今我国高速铁路的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但是其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程度还不够。因此,在我国的运输高峰时期,其就会难以适应庞大的客运流量以及网状化的现代高速铁路车站管理了。所以,要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的高校、优质化管理,就必须实现高速铁路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方式是提高高速铁路运输效率的必要手段。 衡量我国高速铁路运输质量的指标是其运输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现今,在我国铁路交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铁路的运行设备在不断的更新着,而要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铁路交通建设,必然要使用同样具有高速发展性能的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我国的高速铁路管理中,是提高高速铁路运输效率的必要手段。 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方式是促进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措施。 现代人对于高速铁路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有着充分、清晰的认识,而要在高速铁路的运输、服务等方面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不可缺少地就是高速铁路自身运输系统的优化与更新。所以,从现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方式是高速铁路稳定、快速发展的保障,也是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措施。 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方式是提升高速铁路系统科技的必要途径。 现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于世界的各个领域、行业的发展都具有着积极的推动与支持作用。所以,在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体系中,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是我国铁路交通建设顺应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信息技术对于高速铁路体系建设的科技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 我国铁路运输管理的发展 铁路运输的管理是铁路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保障,我国的铁路运输管理大约从五十年代开始。当时,对于铁路信息的管理、传递主要依靠的是电话,即电话网就是铁路资源传递的网络。而五十年代的铁路运输资源的管理的效率还是比较低的,对于铁路运输管理的发展也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到了八十年代,我国的铁路运输管理引进了计算机设备,铁路运输专门的管理部门也逐步地建设起来。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铁路运输管理网络也逐步建立起来,形成了我国铁路运输信息化管理的雏形。 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 现今,制约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因素之一就是铁路部门中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就我国的人才储备现状来说,我国对于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储备本就不足,而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对于信息化人才还具有更高的要求,使得在高速铁路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持。 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基础的信息传递设备是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实现的物质前提,而我国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尚不完善,从而制约着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所以,当前我国要加大对于高速铁路的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于某些重点项目要做到首先发展的原则,从而为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奠定基础。 缺乏协作性的信息平台。 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其不仅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对于已建成的信息资源平台,其中也缺乏着必要的联系以及协作性。这些平台和信息系统在建设时,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使得它们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以及协作性,从而使得铁路运输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共享与使用。 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将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纳入我国铁路交通建设的范畴。 要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要使得人们在思想上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从资源的组织管理、战略实施等方面推进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建设。 对铁路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的建设、发展以及维护等,所不可缺少的就是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以及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因此,要实现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必然要对铁路工作人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加强其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保证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另一方面,对于既掌握计算机技能,又了解铁路事业发展的人才,我们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储备,使得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加快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快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实现的根本,且其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程,只有具备了稳定的基础设施,才能对其进行宏观上的规划,促进信息化高速铁路的管理方式的实现。 再一点就是,在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其各个基础设施与系统之间的协作的有效性以及整体性。我国目前的高速铁路实际上已经处于具有信息管理的雏形,即管理的自动化,但是各个信息化管理平台之间的联系还是缺乏一定的有效性的。所以,对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注重其整体性的建设,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性,进一步推动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的实现。 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保障措施的建立。 要使得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化管理在实现之后,保持良好的运行,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来保证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高效性。像是,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我们要建立一系列的规范或是规章制度,从而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责任,以保障其的正常运行。 总结 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输的稳定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率的前提。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是管理与创新我国铁路系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必要途径。尽管我国在信息化的高速铁路管理建设上还面临着许多难题,但是,这些难题同时也指明了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向。所以,我们要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逐步实现我国高速铁路管理的信息化。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从长远的发展目标中结合高速铁路运输的安全性、高效性,正确认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使得信息化高速铁路管理系统的建设的质量满足要求,推动我国高速铁路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更新。 铁路管理论文:铁路管理机构百年变迁 1876年,中国出现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这标志着中国铁路的开端。对于这样一个新事物,清政府管理部门毫无旧例可循,对于铁路的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摸索。 进入民国后,铁道部成立,发展铁路联运,加大线路建设,推出《铁道法》,在法律上确立了铁道部对全国铁路的主管地位;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弊端:机构庞杂,不堪重负;领导变动频繁,十年换了七任部长。 1938年,国民政府公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将原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之公路处、军委会所辖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全合并到交通部。至此,国民政府铁道部宣告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继续实行铁道专部制。除1970年至1975年间与交通部、邮电部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之外,铁道部一直延续。2013年3月,在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组建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不再保留铁道部。 清朝铁路最早归总理衙门海防股管理 中国铁路最早的主管机构是总理衙门海防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负责对外交涉事务,内设司务厅、清档房和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四股。 1883年,增设海防股。海防股职掌统管北洋海防与长江水师,兼管机器制造、新式学堂、电报通讯、铁路、矿业等事务。由此可以看出,那时候包括铁路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新兴产业全归海防股管。 海防股成立时,中国土地上仅存一条由中国人自建的唐胥铁路(唐山到胥各庄)。这条铁路1881年修通,是一条很短的运煤铁路,属于开平矿务局管理。可以说,当时海防股管理铁路还只是挂个名,手中并没有一寸铁轨。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痛定思痛,清廷决定成立海军衙门,“统一事权,大练海军。”1885年10月14日,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 李鸿章认为,“巩固海防,在乎多修铁路,运饷调兵,方期灵便。”因此,他建议将铁路归海军衙门管理,清廷允准。在海军衙门管理下,唐胥铁路延伸到了山海关外;台湾铁路也于1887年开始修建,到1893年,建成了从基隆经台北到新竹全长99公里的铁路。这一时期,海军衙门对于铁路最大的贡献还是使清廷打消了对铁路的疑虑,开始接受铁路。1887年,李鸿章趁光绪帝大婚之机,修建了专供慈禧、光绪帝御用的西苑铁路(又称中南海铁路、北海铁路、紫光阁铁路)。西苑铁路南起中南海紫光阁的车库,经福华门、阳泽门进入北海。沿西岸向北经极乐世界转弯过石桥向东,至静清斋前码头。这条铁路的出现,让清廷最高统治者亲身体验了铁路,改变了对铁路的偏见。1889年,清廷终于下旨“毅然兴办”铁路。 清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筹资修铁路 甲午战争以后,铁路被视为“洋务”的一部分,获得朝野的一致重视,铁路管理机构开始专业化。不过,由于晚清政府机构变动频繁,铁路的主管部门也跟着换了好几茬。 1895年甲午海战爆发,中国惨败,海军衙门被撤销。铁路又重新归总理衙门管理。1896年,总理衙门组织成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由盛宣怀领导。1898年,又设立了矿物铁路总局。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筹资修铁路;路矿总局是铁路行业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这一时期,铁路上有较为专业性的行政领导机构,下有市场化的公司,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铁路迎来了一个兴建高潮。这一时期修筑的铁路有卢汉、正太、沪宁、卞洛、粤汉、津浦、道清(道口至清化镇)等。但由于大量举借外债,路权大量丧失也在此时。 1901年,庚子之变后,清政府应列强要求,将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铁路事业开始归外务部考工司负责。 铁路与外务部的缘分只持续了两年。1903年,为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清廷成立商部。铁路事物也划归商部通艺司领导。商部成立伊始就表现出了相当的革新和进取精神。按清代老规矩,酷暑时节,各衙门往往清晨开始上班,午后就下班,唯独商部照常办公。 商部领导期间,铁路发展也日新月异。一是创立路务议员制度。以往铁路虽然有中央领导机构,但是铁路真正大权却操之于地方督抚手中,管理极为分散。1906年,商部设立各省路务议员,负责对各地铁路的督察管理。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铁路的管理,为中央统一的铁路行业管理奠定了基础。 商部对铁路第二个重要贡献是推动了商办铁路的发展。晚清财政捉襟见肘,根本拿不出钱来修铁路。只能借外债,其结果就是丧失路权。商部成立后,立即颁布《铁路简明章程》,鼓励民间投资商办铁路。这一政策大大激发了人民自办铁路的热情,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出现了18家民营铁路公司。后世史家对这一热潮毁誉不一。赞扬者称其维护国家路权,反对者认为商办铁路与官办铁路相比,经营分散,效率较低,并不利于铁路事业发展。 铁路纳入邮传部 晚清学者曾提议设立“铁路部” 1906年,铁路迎来了其在晚清的最后一任“婆家”——邮传部。邮传部是晚清机构改革的产物。为了加强对铁路、航运、邮电、电信等等行业的管理,清政府特设邮传部。邮传部是按照“大交通”的思路建立起来的。与商部相比,邮传部是专门的交通管理部门。由它来管铁路,显然更合适。邮传部负责铁路行业管理的部门有两个,一是路政司,二是铁路总局,二者分工不同。 路政司负责铁路订立铁路规章、规划全国铁路等事宜,铁路总局负责行政及外交。地方各线铁路局不得再称“总局”,一律称“局”。自此,中国铁路基本形成了“地方铁路局—铁路总局—路政司”这样的管理模式。邮传部期间,铁路建设迎来了又一个高潮,著名的京张铁路就是这一时期建成的;邮传部对于铁路发展的贡献还有制定章程,统一技术标准、培养人才等方面。 在晚清几十年的时间里,共有6个部门主管过铁路,变化之繁,令人眼花缭乱。大体来说,铁路管理逐渐朝着专业化、集权化的行业管理发展。这反映了清政府对铁路认识的不断深化。铁路具有的专业性强、投资金额大、辐射范围广、网络化程度高的特点,迫切要求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央管理机关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晚清学者陈炽早在甲午战争后就提出“设铁路部以主持全局”的主张,这是符合铁路行业特点和当时的时代潮流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邮传部改称交通部。交通部与邮传部在铁路管理体制上变化并不大,最大的变化就是将路政司与铁路总局合并称之为路政司,职权更加统一。 民国交通部继续加大对全国铁路的统一领导。规定路政司司长兼任全国铁路总督办,以制约地方各铁路督办。此外,交通部还通过大量制定法规条例,统一路权。这样基本形成了由路政司统管全国路权,地方管理局行使经营权的格局。然而,距离中央集中统一的管理还有相当的距离。 民国铁道部 从独立到合并至交通部 孙科出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首任部长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文告:“文明国家对于铁道事业类多设专部。为贯彻总理铁道政策,着手设置铁道部,以期计划之实现与发展。除特任部长,组织成立外,着交通部即将关于铁道行政一切事宜,移交铁道部办理,以专责成,而明系统。”从这一天开始,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成立。 文告中所称的“总理”即孙中山。众所周知,孙中山被迫辞任大总统之后即致力于铁路建设,曾提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重要论断。因此,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也有继承总理“遗教”的意思。第一任铁道部部长即为孙中山之子孙科。 铁道部设有部长、政务次长、常务次长以及建设、理财、管理和总务四个司,各司设司长一人。从铁道部创立至结束,共有部长7人,其中很多人都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七任部长是:孙科、连声海、叶恭绰、陈公博、、顾孟余和张嘉璈。其中叶恭绰未到任,陈公博、为兼任,且任期还不到一个月,连声海任期也仅仅半年。孙科、顾孟余和张嘉璈三位部长在任时间较长,贡献和影响也最大。 铁道部存在的十年,正好是国民政府所谓的“黄金十年”(1927-1937)。铁路在铁道部领导下,取得了不少成绩。 发展铁路联运 乘客不再频繁倒车 首先是铁路联运。今天我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很简单,买张票,睡一觉就能直达。但是早期铁路这一点却很难实现。翻开鲁迅日记,鲁迅1919年从北京到上海,先是从北京坐京奉铁路到天津下车,换乘津浦铁路到达南京,再从南京转乘沪宁铁路到达上海。从北京到上海明明有线路可直达,为什么要不停地下车换乘呢?这是因为早期铁路实行分线管理,各自为政,各条线路之间互相不相连。 铁道部成立后,针对这种弊端,大力发展联运业务。所谓联运,就是跨线列车无需中转,直接到达。这一点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极不容易。这涉及运输成本如何分担、票款收益如何分配、技术标准如何统一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就连最基本的机车车辆调配都是困难重重。 国民政府铁路虽然大部分国有了,但是火车却是有着各自归属的。比如从北京到上海,要跨越三条不同的铁路线,谁家都不愿意贡献机车车辆出来。结果往往是“甲路感机车多余,乙路感车机不足;或甲路机车多而车辆少,乙路机车少而车辆多;或甲路之某种车辆超过需要,乙路之某种车辆不够供给。凡此种种,均是减少机车车辆运用之效能,而为整个铁路之损失”。 为此,铁道部多次召开会议,并设立专门的联运处协调管理,终于使联运事业初具规模。到1929年,所有国有铁路都实行了旅客联运,联运的总里程达14000公里,货物联运站约有二百多个,旅客联运站约有七百多个。乘客乘车出远门不再需要频繁倒车。这无疑为乘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没有铁道部的统一领导,这一点是很难实现的。通过实施铁路联运,铁道部也不断加强自身的领导地位。 推出国家大法性质的《铁道法》 民国时期还制定了专门的《铁道法》。1932年7月,《铁道法》由民国立法院通过,具有国家大法的性质。《铁道法》规定国营铁道由国家经营,民营、公营和专营铁道由铁道部监管,其操作规范也由铁道部定。《铁道法》的颁布,在法律上确立了铁道部对全国铁路的主管地位,意义深远。 自从铁路进入中国以来,铁路投资主体不一,路权一直分散。基本分三部分,一是国有的,比如著名的京张铁路;二是民营的,主要是民间投资的;三是主权在外国人手中的。1911年,清政府颁布“干路国有”令,规定民间商办的铁路干线一律收归国有。这些商办铁路,很多老百姓都投了血汗钱进去,清政府却不予合理补偿。企图通过一纸公文就将铁路收归国有,这自然激起了百姓极大民愤,激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差不多在同时期,日本也进行了类似的铁路国有运动,但由于日本政府对民间资本处理得当,铁路国有化顺利完成。) 晚清政府为“铁路国有”付出了亡国的代价。然而“铁路国有”的思想却被民国政府继承了下来。民国时期,铁路国有成了社会主流思想。孙中山曾经说过:“夫吾人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试以铁道论之,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他主张铁路彻底“国有”,实现集权式管理。 《铁道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它企图确立国家对铁路的集权领导,但很多时候并不能如愿。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山西的窄轨铁路。《铁道法》规定了铁道轨距应用1.435米的国际标准。但阎锡山偏偏要在山西修1米的窄轨铁路,国民政府拿他没办法,只能默许。 铁道部主导期间另一个重要业务是发展货运业。铁路货运收入大增,铁路形象也有所好转。 加大铁路建设积极抗战 民国政府铁道部在铁路建设上也下了大力气,铁路建设再次迎来新的高潮。苏嘉线(苏州-嘉兴)、浙赣线、湘桂线、钱塘江大桥等的修建、陇海铁路的西延、粤汉铁路的贯通都在这一时期。此外,为应对日军侵略,铁道部还积极备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全面抗战伊始,铁道部就公布了《战时铁路员工奖惩法》,规定抗战期间铁路员工一律不得托故请假或辞职。铁道部要求各路员工以英勇的抗战精神,做到“与军队同进退,无论敌人如何轰炸,必须随炸随修,勿令行车有一日阻断”。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对京沪铁路狂轰滥炸,最激烈的两个月敌机轰炸竟达264次,平均每日合4次,其中炸中路基13次,桥梁涵洞14次,轨道91次,站台33次,车库14次,票房30次,修理厂10次,仓库13次,煤水站14次,其他建筑物22次。铁路员工冒着生命危险,随炸随修,保证铁路无一日之阻断。 积极意义之外,铁道部的弊端也不可忽视。一是高度集权带来的衙门化作风严重。铁路系统贪污、舞弊屡见不鲜。以行政代替业务的做法也造成了管理效率低下、忽略民众利益的现象;二是铁道部成立后,机构越来越庞杂,冗员也越来越多,不堪重负;三是铁道部领导变动频繁,十年换了七任部长,每任部长的平均任期只有一年多。 抗战爆发 铁道部合并到交通部 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的初衷本为铁路集权管理,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铁道部部长顾孟余曾叫苦说:“铁道部名为管理全国铁道的机关,可是能完全管理的,全国中不知有几条铁道?”许多铁路“营业情况如何,中央不得而知,用人情况如何,局长是谁,也不得而知,叫他们报告,他们不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各地军阀视势力范围内的铁路为己有,把持路政、索取饷源,还动不动征用车辆。这些现象铁道部根本管不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国土开始大面积沦陷。铁道部管理的铁路越来越少,再加上出于战时交通统一管制之需要。1938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将原铁道部、全国经济委员会管辖之公路处、军委会所辖之水陆运输联合办事处全合并到交通部。新组建的交通部负责统管全国国有铁路、公路、电信、邮政、航政的规划、建设和经营,并负责监督公有及民营交通事业。改组后的交通部部长由原铁道部部长张嘉璈出任。 铁路管理论文:我国的铁路管理制度的利弊分析 摘要: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铁道部的拆分,我国的铁路制度改革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铁路基本上为国家控制,该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家控制铁路的利弊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铁路建设;经济发展;区域协调 一、国家控制铁路的优势 1 .铁路自身特点决定 铁路建设是跨度大、多省市、多区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条铁路涉及到多方的利益,谈判与协商的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由于铁路能给沿线城市带来的丰厚利益,铁路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好处诸多:如增加了民众的社会福利,促进地区的对外开放,导致一批新兴城镇的崛起,影响到区域产业带的布局、规模与发展方向,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网络,为沿线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着沿线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对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等。因此各地可能会出现攀比现象,盲目的建设铁路。因此铁路由国家控制,政府可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规划,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力度和发展潜力等制定规划方案。 2. 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一方面可以免除区域与区域之间因为利益而引发的争端、矛盾,甚至优质建设项目的搁浅,或因攀比而过度建设;另一方面可为政府从宏观角度规划区域 协调发展服务。 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为配合各战略的实施,在我国的铁路网规划相应的一些建设项目。青藏铁路的建设为促进西部大开发、生产力的发展、中西部的沟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青藏铁路的建设施工的难度极高,从经济效益方面将,成本大,利润率较其他国家级铁路也较低,若此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由地方之间协商建设或是私人企业建设是很难完成的。 国家控制铁路为建设项目注入了国家力度,贯彻性与实施性得到极大地提高,国家能更好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3.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铁路是实体,选线不科学或设计不合理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不科学的方案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和对地形地貌带来一定的影响。但若由国家控制铁路的建设,可尽量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特别是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例如在建设青藏铁路时,需要经过藏羚羊迁徙的路径,为了保护藏羚羊为它们打开绿色通道。 4. 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与人口分布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外投资和产业持续向沿海地区转移,经济布局也呈现出想沿海地区集中的态势,沿海地区出现了若干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密集区。经济总量大、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未能相应吸纳更多的人口,据统计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人口占全国15%,但拥有全国35%的经济总量。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直接结果就是地区间的不协调增长,区域矛盾突出。若由地方控制铁路的建设权,我国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强,有能力建设更多的铁路,我国的铁路分布差距也将进一步扩大,从而更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地区间的矛盾增大,不利于我国总体的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由国家控制铁路的建设,将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植入铁路选线方案的考虑因素中可解决上述问题。 二、国家控制铁路的劣势 1 .存在寻租空间以及滞后性 铁道部、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10月19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的《(西南)区域铁路网建设衔接研讨会》上介绍,将建设一条全长1060公里,总投资895亿元,贯穿河南、湖北、重庆的高速铁路,即郑渝铁路。建成通车后,它将成为连接华北、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通道。然而,一年多以来,关于铁路走向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原因在于,渝鄂豫三地十余城市都希望铁路从自己的地盘上经过。于是,不仅地方政府官员积极对本省领导展开游说活动,甚至直接向中央领导投书;而在民间,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各地民众们或在网上大举造势,或频频集体向地方政府施加压力。而今,铁路抢线已有一年之多,呈现出了“地方热,中央冷”的局面,悬而未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抢线成功是有利可图的。铁路首先意味着出行方便;其次,交通改善的意义还在于货畅其流,便利的铁路条件带来了更好的流通、市场和发展。而这一切,都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放前流传于东北大地的那句俗语,“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放在当今中国,依然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理。 而对于作为有权决定这一条铁路具体走向的铁道部和发改委,又增加了一些衡量的原则和尺度,决策更复杂,使作出最终裁决有增加难度,选线方案的出炉一推再推。决定建铁路的时候是根据当时的市场和发展要求制定方案,经过立项决策、设计、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等通车时,已是近十年了,产生了之后性,这是中国铁路不足的原因之一。 2. 未充分利用动用民间资本 铁路建设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耗资巨大,能有如此强大的财力来建设此项项目的也只有国家才能够做到,但也不是说国家有这个能力就全部由国家出资建设,民间资本积聚起来也是有很强的实力的。我国现在的铁路建设的出资是以国家出资为主,民间资本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铁路制度在总体上尚能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存在的相关问题,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逐步引入民间资本,完善铁路建设的地方间协调机制,保证国民经济血脉的畅通。 铁路管理论文:近代中国铁路管理机关的沿革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拆分铁道部是改革派主张的核心内容。但历经数年改革动议,始未成行。2013年,铁道部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中国的铁路改革向实质性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而实际上,中国铁路管理机关革新自近代以来就出现了,而且变化多端。这里不妨给大家梳理一下。 近代我国铁路管理机关发韧于晚清时期的“洋务内阁”——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对外交涉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内设司务厅、清档房和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及海防五股。其中海防股为1883年增设,职掌统管北洋海防与长江水师,兼管机器制造、新式学堂、电报通讯、铁路、矿业等事务。由此可见,总理衙门海防股有管理铁路的职权,应是近代我国管理铁路的第一个机构。但由于当时中国并无铁路,而后来创办的唐胥铁路又为开平煤矿管理,因而海防股虽有管理铁路之权,而无行使职能之实。 1885年李鸿章操办的海军衙门成立后,李鸿章“以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奏请将铁路事务划归总理海军衙门管理,奉旨依议”。1896年清政府为接洽外国借款筑路,特设中国铁路总公司,以公司的形式办理铁路借款与修路事务。1898年清政府又将原先铁路行政管理事务从海军衙门划出,单独设立统辖矿务铁路总局,所有路矿两项事务都由矿务铁路总局主持。 20世纪的最初几年,我国铁路管理机构几经更迭。先于矿务铁路总司转至外务部考工司,后又转至商部通艺司,再至农工商部。1906年9月20日,清政府为推动交通业和工矿业的发展,在中央设立邮传部。邮传部的主要机构为路政司、船政司、电政司、邮政司、庶务司以及参议厅和承政厅,其中路政司是管理铁路事务的机构,1907年邮传部将路政司原有的营业、监理、交涉三科裁撤,改设铁路总局,作为铁路对外交涉机关。 在地方铁路管理上,清末一直以来采取铁路督办制度。督办之下有总办与会办,负责具体铁路建设与管理。在邮传部成立之后,督办虽名义受制于部,但其权力很大。 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邮传部改称交通部,原设路政司及铁路总局事务并入交通部路政司,由路政司司长兼全国铁路督办的职务。1913年路政司改称为路政局,1914年交通部机构改革,路政局被裁撤,路政局职能由路政、路工和铁路会计三司分掌,1916年路政司与路工司又合并为路政司。 在地方路局管理上,交通部初期仍沿用清末的督办制度。但考虑到督办权力过大,构成对路政司的威胁,民国五年(1916)交通总长许世英以“各路组织大多因借款关系,沿用各债权国制度,各不相谋,权限不清,责任不明,且于交通部管辖各路统一会计上造成许多障碍”,于是年8月颁布《国有铁路管理局编制通则》,在已成的营业路设立管理局,未成路设工程局,使地方路政渐趋一致。督办渐被裁撤。 总体来看,至20世纪20年代交通部时期,我国铁路中枢机构已基本完备,中央由交通部路政司统管全国路权,地方以管理局为主体行使管理、经营之权。但存在铁路中枢机构级别偏低、内部机构权力分散及地方路局“尾大不掉”等不良现象,使得路政迭受影响,因此建立一个统一、集权的管理机构大有必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就文告称“文明国家对于铁道事业类多设专部,为贯彻总理铁道政策,着手设置铁道部,以期计划之实现与发展”。言下之意是铁道部的设立既是文明国家所通用的做法,也是为实现孙中山铁道政策的选择。而事实上,国民政府当时要设立铁道部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除上述因素外,也有社会经济发展和巩固政治的需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铁路也在战争中被破坏不堪。在这种情形之下,整理与改革原来旧有的制度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制度革新才能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才能适合经济发展对铁路的需求,更能巩固现政权的经济基础。对于国民政府而言,设立铁道部更重要还在于“正名”。担心自己在南京另立的新政府“名不正言不顺”。为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便标榜自己的“正统”出身。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整理国民经济,振兴实业,声称秉承孙中山“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遗教”,“深知铁道为交通之主要工具,且为实业发展之根基”,“自训政开始之以还,全国上下均以为非依照总理实业计划实行建设工作,不足以符革命之本旨,而建设工作,又以交通为首,铁道之建设,则尤为当务之急焉”。而孙中山在其铁路建设思想中,一再主张铁路要实行中央集权,实行国家控制,方能获得发展。故而,为增强中央权威之目的,为标榜身份之“正统”考虑,重视铁路建设,加强对铁路控制,急需设立一专职部门来实施。 1928年11月1日,铁道部正式挂牌成立,同日启用印信,开始办公,并以孙中山的儿子孙科为第一任铁道部长。铁道部成立之初,其内部的主要行政机构计有总务、理财、管理和建设四司,以及秘书和参事两厅。各司又分设多科,各厅则分设多股。1929年铁道部对各行政机构的名称和内部设置进行了调整和增删,将理财、管理和建设三司分别改称财务司、业务司和工务司。财务司保留原有的总务、计核和统计三科,取消原理财司所设的会计科,将会计科职能移给总务司;业务司与工务司下设科室与原来的管理司、建设司相同;总务司原设的机要、编译两科改为机要室、编译室移属于秘书厅。另外,铁道部陆续增设卫生处、联运处和驻沪办事处,及各种专业委员会。1932年,为指挥和监督国有铁路警察行政事宜,铁道部在部内设立路警管理局,统一指挥铁路警察。至1936年6月,铁道部中央组织系统包括总务司、业务司、财务司、工务司、秘书厅、参事厅、技监室、顾问室、联运处、会计长办公处、路警管理局及14个专业委员会。 在地方路局的管理上,铁道部通过设立直辖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1929年颁布《直辖管理局组织规程》和《直辖管理委员会组织规程》。1935年,铁道部直辖的国有铁路管理局或管理委员会,包括京沪、沪杭甬、道清、正太、平汉、平绥、南浔、北宁、陇海、广韶、湘鄂、津浦、胶济等十二个铁路管理局和管理委员会。铁道部又根据各管理局路线的长短和营业状况将路局分为三等,其中北宁、京沪、沪杭甬、津浦和平汉五个铁路管理局为一等局,平绥、陇海、广韶和湘鄂铁路管理局为二等局,其余为三等局,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为一等路。铁路管理局一般设有总务、车务、会计、机处和工务五处,处下设若干课。 另外,在新建铁路方面,铁道部则设立工程局或工程处实施管理。工程处、工程局一般设处长、局长一人,处长、局长之下设总工程司与副总工程司,并设有总务课、工务课、会计课、材料课、工务段和机厂等。1930年代铁道部前后设立工程处或工程局有沧石、包宁、粤汉铁路株韶段、陇海铁路潼西段、陇海铁路西段、苏嘉铁路、成渝铁路、湘黔、湘桂等11处。 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不仅铁路里程有了较快增长,而且铁路运营的效率也有提升,管理制度也基本上成形。但好景不长,1937年底,随着抗战的扩大,日军已进逼中国首都南京,铁道部随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办公。为增强对战时运输的管理,国民政府决定对交通体制进行调整。1938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将铁道部所管事务统一归并交通部,原铁道部长张嘉璈任交通部长。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交通部调整各地方铁路管理的体制。1946年3月宣布全国铁路实行干线区管理制。设有平津区、津浦区、京沪区、浙赣区、粤汉区、湘桂黔区、平汉区、陇海区、昆明区和晋冀区等铁路管理局,管理本区干线及其支线。另在东北设有特派员办公处管辖锦州、沈阳、吉林、齐齐哈尔和牡丹江五个铁路管理局。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占领区也推行按区管理铁路的体制,并先后筹设过东北区铁道部和军委铁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委铁道部改称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滕代远担任新中国的第一任铁道部部长。从此,中国铁路揭开了新的篇章。 铁路管理论文:浅谈徐沛铁路管理处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摘要:徐沛铁路管理处开发应用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实现管内票据填制、内外部票据管理、内外部票据查询统计,全面实现货运票据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以车站制票和徐沛铁路管理处集中管理为两个着眼点,并将两者的有机结合,满足车站和处两级用户的具体需求,实现货运制票和票据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管理处货运票据的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专用铁路 货运制票 票据管理 系统开发应用 1 系统开发主要内容 货票是铁路运营的主要票据之一,是运输统计、财务管理、货流货物分析的原始信息,也是运输调度指挥作业不可缺少的基础依据。本系统是针对企业货运运输的特殊需求而开发,能够实现管内货票、杂费、到付票的信息填制、费用里程计算、票据打印、数据传输、查询统计,同时提供票据的申领、发放、监控、管理功能。 本系统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1)为提高货票信息的管理水平,本系统通过基层制票点对货票及相关信息的一次输入,在信息中心建立完整的中央货票信息库,所有的货票信息、基础字典均在中央货票库内;(2)根据企业货运运输的特殊需要,在相关法规政策范围内,针对不同的运输对象及特定条件可提供灵活的费用计算方式;(3)以参数记事为基础,提供多种杂费收取项目;(4)可直接从国铁相关参数文件直接导入基础数据字典,提高参数维护效率;(5)提供了票据格式设计手段,当票据格式发生变化时用户可自行调节,而不需软件升级;(6)对各种票据进行统一管理,即时监督各制票作业点的票据存量及使用情况;(7)为保证数据安全,每台客户端产生注册码后由管理员统一注册,方可连接数据库进行相应的制票、维护、查询操作。 2 系统开发技术方案及说明 2.1 系统目标设计 结合国内外先进、成熟的软件开发经验,采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徐沛铁路管理处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方案。 开发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 在选定的车站建立货运制票与票据管理系统,完成系统的试点试验。 实现票据的填制、里程计算、运杂费计费、票据打印、数据保存、查询统计。 实现票据的号码制管理,记录票据的请领、发放、使用情况。 按货运票据管理的要求和作业控制流程,从信息角度提供相应的卡控措施、警示措施,提供一定的自动分析功能,为票据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 按车站、公司两级体制实现生产功能和相应的管理功能。 2.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包括以下四个主要部分:系统维护、票据管理、票据填制、查询统计。 细分为系统管理、参数维护、票据管理、货票填制、杂费填制、财收四结账、数据查询、汇总统计等几个模块。 2.3 系统管理 (1)终端机管理,对终端机集中管理,经过授权的终端机可以连接到系统中,进行票据填制、查询统计等业务操作,未经授权的终端机联入系统后不能进行操作。 (2)岗位角色管理,根据公司管理需要,设定任意个岗位/角色,对每个岗位/角色授予指定的权限,拥有相应角色,可以使用系统进行对应的功能操作。 (3)操作员管理,维护操作员,并给操作员授予适当的权限,操作员登录系统后,只有经过授权的模块才能使用。 (4)数据备份/恢复,使用Oracle系统功能,对基础数据、生产数据进行及时备份、恢复。备份数据以文件方式存储,可以备份到移动介质。 (5)数据清理,对过期的数据进行清理,只有管理员身份才能进行数据清理。时间使用数据库时间进行验证,生产数据至少保留一个年度,防止误删除。 (6)安全管理,设定操作员密码,默认密码自动提示修改。 实际应用软件,根据货运作业的基本规范,本系统包括制票点及铁管处两级应用。 车站制票点应用系统负责票据信息的输入、打印、传输,为方便实际应用及管理维护,并根据用户方提出的技术要求,采取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方式运行,实时将票据信息保存在中央数据库内。 3 车站制票应用软件的主要功能 (1)票据的填制、计费及打印,包括发送货票、到付货票、杂费票据。其中根据收费的不同,发送货票和杂费票据又分为用于沛屯集团内部运输的票据填制及集团外货物运输的票据填制。而到付货票主要是由驻沙塘站货运员将到达货票的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其信息可供填制(到达)杂费票据是提取及用于统计查询。 主要填制内容包括计划/运输号、票符票号、发站、到站、车种车号、施封篷布号、发货人及地址、收货人及地址、品名、件数、发重、铁重、记事和用户自定义输入、托运/承运人装车标志等,输入过程中进行数据校验,并根据输入数据调用计费模块进行里程、费用计算,确认后进行票据打印,然后将数据保存在工作数据表内,填制过程中,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多种记事栏的选择和输入。 根据不同营销策略的收费需求,在完成票据内容填制后用户可根据提示进行计费方式的选择。 其中一般计费是指安装国铁规章规定的正常收费方式计费;优惠计费是在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按照优惠价率进行计费;特殊计费是指所有费用(除印花税外)仅按照每吨公里固定单价收取。上述优惠价率和固定单价由收入部门根据相关文件修改录入。 (2)数据处理,包括票据查询及票据作废,可以查询由本机填制的票据信息,对结账前发现填制错误的票据进行作废处理;票据单号查询可查询本机请领发放情及使用情况。 (3)统计报告,包括财收四统计及其他信息综合处理。财收四统计按系统时间做日统计,也可以按指定起止日期进行旬统计。统计内容包括票数、作废张数、财收情况、发送重量等,是本站财务统计上报的基本文件,分别包括内部货票、外部货票、内部杂费、外部杂费的财收四统计数据及汇总。 如果勾选了“货票财收打包”复选框后,系统将生成正式财收四,即对当日票据进行结账打包,此项功能一天只能运行一次,为确保票据信息的安全可靠性,结账后所有票据信息将不能做任何改变。 信息综合处理则是根据用户要求及基层制票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关的票据信息处理、统计功能。 4 徐沛铁路管理处管理维护应用系统功能 徐沛铁路管理处维护应用系统功能包括货票信息的查询、统计、管理、维护等,后台建立货票信息库,前台采用客户端方式实现用户提出的各种查询、统计、管理需求。管理维护及综合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通过基层制票点对货票及相关信息的一次性输入,在铁管处建立完整的中央货票信息库。 (2)具有货票及相关票据信息查询功能,可供铁管处各级业务和管理部门进行票据信息查询,包括实时信息或历史信息。 (3)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相应的汇总统计分析功能及报表打印。 (4)为用户提供良好准确的权限管理及基础数据字典维护手段。其中基础数据字典包括统一字典和专用字典。统一字典维护的数据为与国铁统一的制票系统基本字典一致,包括品名字典、站名字典、车种字典等,管理人员也可以进行部分微调。 专用字典维护与铁管处或本系统实际应用相关的基础数据字典,包括货运站字典、货运制票点字典、装卸车作业点字典、操作用户字典、收发货人字典等。 (5)提供灵活可靠的各项计费参数、公式维护手段。维护计费相关字典,包括计费公式及计费参数记事字典等。 (6)票据管理,统一对各种票据进行管理,包括票据审核发放(根据制票点填制的票据请领申请,经领导审核后,生成可使用票据号码段,并打印票据发放单)、票据使用情况查询(根据指定票据号码段,查询每张票据的使用情况,包括制票日期、操作人、制票点等)、票据作废与调拨、票据使用情况统计(根据实际制票情况,对已发放的票据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包括已使用及未使用票据,根据制票点、号码段生成清单)及报表打印等。 5 徐沛铁路管理处货运制票及票据管理系统开发的特点及作用 货运制票及票据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人机界面友好,操作简洁方便。系统采用C#.NET软件工具开发,符合Windows系统操作习惯。 (2)易学易用,尽量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制票系统操作界面基本模拟国铁制票软件,对于熟悉国铁制票软件的货运员基本上不用培训都可以直接进行操作。同时,对应很多输入项都有提示栏提供相关的录入帮助。 (3)尽可能减少输入数据的工作量。 (4)能对输入的数据进行校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具有良好、可靠的维护管理功能。 (6)功能尽可能全面,基本满足用户对各种制票的要求。 (7)提供灵活的计费维护手段,系统使用后,当计费方式发生变更时,一般情况下,只需管理用户维护计费公式及相关计费参数表即可实现收费的变更或添加新的计费科目,而不需对软件进行大的修改升级。 由于系统采用了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方式,使得货票、杂费票据信息的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加强,同时,提高了货票信息监督、维护等手段。灵活的收费方式,可以有效加大企业货运营销力度、使营销策略和市场紧密相连,严格的票据管理功能有效减少了票据使用中的浪费现象,杜绝了虚假现象的发生。随着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得铁管处货运水平得到总体提升,进一步为增加铁路运输量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铁路管理论文:矿区专用铁路管理模式与创新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如何做好矿区专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事关我国矿产能源是否能被及时利用,能否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矿区铁路既有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然后提出创新建议,以望对矿区专用铁路管理工作有一定的促进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用铁路;铁路运输;管理工作 1.目前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在我国从事矿区铁路运输的技术人员,通常在较为闭塞的环境中忙碌工作,得到学习进修的机会很少,日久天长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渐变陈旧、老化,无法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长期的专业知识匮乏、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无法实现高效率运行,有碍于铁路运输的服务水平。 1.2 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生产中有很多难题,例如安全设施不健全、机械化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有限、科学技术手段较缺乏等,这些都在严重阻碍着矿区铁路运输生产发展、进步,这也是矿区铁路运输行业艰难发展的真实写照。 1.3 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系统亟待进行改造,然而相应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启动。在运输生产中,不少设备都是带着质量问题坚持工作,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也给运输生产带来了潜在风险。矿区铁路运输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设备与技术条件有限,通常超重较长的列车很少运行,从而导致运力下降,影响了工作效率。 1.4 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生产受原煤炭供求影响,无法及时采取先进技术来更新换代,以陈旧的设备进行运输生产,比如较低的列车净载质量,较慢的行车速度等,都严重制约了运输效率,出现恶性循环,不良的经济效益。 1.5 国有铁路运行紧张,影响了车皮的正常供应,失去了国铁的有力协助,矿区铁路运输生产更为艰难,进一步降低了其外运产品的质量与数量。 2.创新矿区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方法与建议 2.1 矿区铁路运输单位可以聘请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教授,在不影响正常运输生产工作的状况下,可以开展短期培训、脱产学习等综合形式的进修活动,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根本目的。此外技术人员也要自己好强,利用职称考试或函授等多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内容,不断完善自己。 2.2 不断寻求新型的能源,来保障矿区铁路的持续运输能力,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符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求。综合利用多种能源,减小经济发展对煤电的依赖性,有利于降低矿区铁路运输生产的压力,从而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实现自身的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 2.3 矿区铁路运输部门要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合理提高晋升空间及福利待遇。此外需要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力度,比如可以提供自短期培训至学历教育的学习深造机会,激励有志向的员工从基层勤奋工作学习开始,有望晋升至高职高管等。有学习深造需求的员工要和企业签订长期的工作合同,以确保企业对其实现有效培养的同时,防止流失人才资源。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是必要的,因为煤炭行业的劳动强度高,而收入水平较低,如果没有相适宜的福利待遇,是吸引不来人才的,也是留不住本企业优秀人才的。 2.4 各行各业都存在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矿区铁路运输部门首先要从自身内部挖掘资金资源,并且积极争取政府或其他合作部门的援助,利用资金先要改进技术、更新设备、管理手段等,才能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循环。 2.5 矿区铁路运输工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来指引其更好的发展,以确保矿区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性、标准化、高品质,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强化自身的纪律管理,配合宏观调控,定期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出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同时实行工作责任制,发现工作问题要严格查处,切实保障企业整体员工的权益,配合重大隐患事故举报奖励制度,激励员工主动参与关注企业、管理企业,共同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6 尽快建立矿区铁路运输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以及时处理,抑制其扩散,实现早期的预防、抑制,并且维护好预警设备,确保其及时发出信号提醒,将故事引发的损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更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规、实行工作责任追究制,加大事故的惩罚力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员工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认真进行生产或管理工作,保障企业的安全、可持续经营。 2.7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要时常派遣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经济效益好的矿区运输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活动,引进对方在使用中认可度高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吸取对方有效的管理经验。同时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改进自身问题,以节约的理念指导企业不断完善、改造升级。 2.8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把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生产情况、安全状况及其隐患、员工的培训学习及其职称晋升等都录入计算机中,有利于企业领导的参考分析,更有效地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指导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9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要开展自身的改建工作,以利于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发展预留充分的空间。在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的前提下,未来我国矿区铁路运输行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牵引动力的升级及其配套工程,车站站场的扩建与维护,信联闭设备的改造与更新,调度监控系统的引入及开发等,都是将来作为科技型运输企业必备的设备与条件,当前企业要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2.10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管理模式,依靠国有铁路运输人员,共同统一调配车皮,确保企业的大量煤炭外运工作。另外从源头上控制好装车外运,分析外运列车的满轴、超轴模式,保障重大型列车运输的实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矿区铁路运输的管理工作方法很多,自企业内部至外部都有着可以开发及利用的资源,如何有效控制这些资源、利用好这些政策,需要企业管理者们加强观察、善于分析,提高自身领悟能力,期待尽快实现我国铁运业的蓬勃发展。 铁路管理论文:张学良与平汉铁路管理权之争 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爆发后,采取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让出青岛地盘由张部接防等手段收买,最终促成张学良出兵华北,从而决定了中原大战的胜负,以及中国后来的历史格局。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和平通电,“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9月19日,东北军开入关内,开始武装调停中原大战。随着晋、冯两大集团军事失败,东北军逐步控制了华北。兑现承诺,随即将冀、晋、察、绥四省,北平、天津、青岛三市的军政交由张学良统辖。但是,对于铁路的管理权,国、奉双方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争夺的主要目标是贯通南北的两条铁路交通干线。 其一是津浦铁路。津浦铁路起自天津,终至浦口。由于长江的对岸就是南京,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南京政府很快就拼力争夺过去。另一条是平汉铁路的北段。 张学良部顺利接收 平汉铁路“自北京之卢沟桥,直达汉口,绵亘直豫鄂三省,计一千二百余公里,约合二千一百零八华里,为我国中原贯通南北唯一之大干线,实腹地交通之要道也。”平汉铁路沿线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平汉铁路的北段尤为重要,特别是山西、河北大量的煤炭和河南的大宗农产品都是经由该路运输,客货运业务十分发达。这对于南京政府和东北军都是一项大有可图的财源,更不要说军事意义上的重要。因此,建路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平汉铁路北段的管理权为平汉铁路北局。此时东北军已经接收到新乡地界,平汉铁路黄河以北的部分也在其掌控之内。所以,9月23日,张学良就任命葛光庭为平汉北局局长,随即任命郭恩海为副局长,并于10月初正式接收了平汉铁路北局。 葛光庭(1880—1962年),字静岑,安徽省蒙城县城关北大街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入安徽武备学堂。毕业后选为公费留学生,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回国后任保定军官学校炮科教官。民国初年,任陆建章部参谋长,第四混成旅旅长。民国12年11月,一度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高级参谋。民国19年初,任内蒙古土默特旗公署总办。 郭恩海,字惠舟,1885年生,辽宁省义县人。他曾在东三省讲武堂就读,后转陆军二十九师军官团学习。1920年7月任黑龙江省骑兵第一旅第一团第一营营长,后历任东北军团长、旅长等职。1925年冬,郭恩海任兴隆店(三方面军团大本营)警备司令,后又任三、四方面军团守备司令,兼任京汉北段铁路局长。奉鲁军设立“奉直鲁交通副司令部”时,郭恩海兼任副司令,三、四方面联合军团司令部副官处长。1927年8月30日任京奉路护路司令,1928年6月22日,任东北陆军警备总司令,还任东北军交通司令。后又在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任运输方面的负责人。1929年,东北军正式缩编后,郭恩海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少将参事,后又任戒严司令等职。 葛光庭和郭恩海接收平汉铁路北局后,“所有职员令其照常工作”,铁路运输逐渐恢复。 南京政府同样觊觎 此时,南京政府铁道部的目光也盯住了平汉铁路北段这一重要的运输干线。 时任铁道部长孙科,是孙中山长子。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7年任第一任广州市长。1923年、1926年两次再任广州市长。1927年3月任国民党常务委员与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10月任铁道部长。 孙科任部长后,宣布以“管理统一”、“会计独立”两大原则为“铁道施行方针”。而统一路权就是“管理统一”的重中之重。东北军接收华北后,他就急急切切地要“拟派员分别接受各路”,并拟定了南京方面的接收人员名单,去征求吴铁城的意见。 吴铁城(1888-1953),国民党政要。1921年任孙中山大本营参军。1924年任参军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师长。1927年后追随,历任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委,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南京总理陵管理委员会委员。吴铁城是当时南京政府的重要人物,游说张学良率东北军出关援蒋,他是南京方面的代表。同时他也是张学良与南京方面的联系人。 接到孙科的电报后,吴铁城去找张学良商量。张学良不同意孙科的主张。张认为既然已经承诺,入关后的“平绥铁路局长、平汉铁路局长、正太铁路局长、沧石铁路局长”可由自己“先派人后保荐”,所以,孙科应对张安排的铁路局长“加委任之处”。吴铁城复电孙科后,孙科只同意张委任的曾广勷为平绥路局长,但平汉北局等其他三局的铁路局长仍要派南京方面的人员接任。 张学良没有理会孙科的意见,仍按自己的既定方针办,平汉铁路北局依旧在葛、郭的主持下照常运转。 9月24日,平汉铁路南局的局长何竞武按照孙科的旨意,准备派员来北平接收平汉铁路北局,以合并南北两局,统一平汉铁路。 9月25日,孙科致电吴铁城,说南京方面接收人员“前赴平津,计期约需旬日”。吴铁城复电孙科告知,张学良早已派人接收了平汉铁路北局等华北的铁路。并认为这只是“为应付大局起见”,“暂时通融办法也”。 没有办法,孙科以“路政不可一日无人”,“并已电张长官,仍恳协助指导,及通饬平津各部知照。”勉强同意张学良暂时派人接管平汉铁路北局。9月29日,孙科又电告吴铁城说,“则军事稍定,于行政统一”,“一路两局一局两长之情形,固万不可有此意,务请兄转陈汉兄,求其谅解,是所盼祷。” 国奉之争拉开帷幕 从表面上看,平汉铁路北局的各项工作一切依旧,暂无风波。然而,铁道部对合并平汉铁路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事情很快就有了发展。孙科计划用调走葛光庭局长,取消平汉铁路北局的办法,从而将整个平汉铁路完全掌握在南京政府手中。 10月22日,吴铁城致电张学良,“铁道部拟调平汉路(北段)铁路局长葛光庭任陇海局长”。葛光庭自任北局局长后成绩斐然,正处于雄心勃勃之际,对于铁道部的突然拟调,他大为不悦,拒绝调转。葛立即回电吴铁城:“弟任平汉尚未一月,即拟调长正太,在部长意见,仍属厚我。在弟之地位,实等左。况正太现仅管理数站,将来中央预谋统一难免又为牺牲,此弟所未敢轻于尝试也。弟自接事后,收回车辆,疏通货运,路线虽仅半途,日入已达三万,功不敢居,过亦幸免……”请求继任北局局长。 张学良当然也不肯轻易放手,他于本日复电吴铁城,请吴向铁道部孙科“尽力说项,俾缓更改”。 10月28日,吴铁城电告孙科:“查东北军进占平津之际,平津中央机关接收事宜,业奉主座电,准由张副司令先行派员办理,以一事权,而利军事。兹承主座命商汉卿兄将前委接收平津中央各机关人员,分别呈咨请中央正式任命,以重职守,而符政制。兹汉卿兄电荐”“葛光庭为平汉铁路管理局长、郭恩海为副局长……并希察照办理…”吴铁城告诉孙科,这是有言在先,早就答应张学良的。 孙科见此,也只能后退一步,在10月29日电告吴铁城,“昨接汉卿兄电,请委各局长,当复电云”华北平绥等,“均如命照派。惟平汉一路,因受军事影响,南北尚未通车。俟全线贯通,再行办理。” 张学良初战告捷,他委派的四个铁路局局长中有三个局得到了南京政府的正式任命,葛光庭的拟调一事也暂时作罢,待全线通车后再议。 中原大战时,平汉北路的黄河铁路桥屡被炸毀,全路交通发生阻碍。自张学良派员接收北局后,立即积极恢复全路交通,並加工赶修黄河铁路桥。至10月30日,该桥已完全修复。北局当即派车一列,开至该桥修复试车,结果安全通过。于是电告湖北省主席何成濬,磋商平汉全路通车。新乡驻防军石友三总指挥原来曾扣用车辆,约有货车三百辆,机车十辆。后经派员接洽,商妥即刻放还。与此同时,平汉北局准备加编车次,增进收入。至此,平汉路由郑州北上车辆,凡属于军用者均可直达新乡。平汉路形式上虽未全线通车,但事实上也可以算是通车了。 按照10月29日孙科在电报里的允诺,既然平汉铁路具备了全线通车的能力,铁道部就应该对葛、郭正式任命了。然而,孙科却食言了。事情的发展陡然逆转。 11月1日,东北司令长官公署秘书长吴家象致电张学良:“顷接葛光庭郭恩海等阳电一件……查津浦平汉交换局长消息传来,我方已将津浦北段迁就先交与铁部管辖,而本路南段何局长竞武,江日过河至新乡带有职员多名,接二方面军车辆,并驱逐段长,更换站员……强硬态度……”何竞武以粗暴的行动,来试探东北军对铁道部合并平汉铁路的反应。 葛光庭、郭恩海并没有受到干扰,他们采取免收加价、扩充客货军运输车等措施,继续搞好北局,筹划全路通车,因此,也深得北平民众之好评。 再行拟调故伎重演 博弈的又一个回合开始了,孙科还是用调离葛光庭的办法,来达到将平汉路北局划归南京方面的目的。 11月9日,吴家象又致电张学良:“部中突欲将葛局长仍移长正太,此事关乎个人者小,关于军运及南北大局者实大,孙部长受人蛊惑,置津浦平汉迁就原意于不顾,更调靡常,乃多年之故技……” 铁道部执意合并平汉铁路,并决定把总局局址设在汉口。平汉北局前途渺茫。于是,11月9日早八时二十五分,平汉北路副局长郭恩海乘车赴天津面见张学良,请示应对孙科、保住平汉北局的办法。 11月10日上午十时,郭恩海由津返平,在车站与记者谈起有关平汉路北局路权问题,说前允诺将平汉路让与东北军方面整顿,近日铁道部又更前议,张学良殊为诧异等,言语之中透露出张学良并非愿意移交北局之意。 11月17日,北平总商会就铁道部计划将平汉北局并入南局,局址设在汉口一事,致电“南京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蒋主席、张副司令、行政院钧鉴;铁道部勋鉴”,认为“平汉铁路成立卅余年,为全国交通之枢纽,亦南北转毅之孔道,其形势冲要,实以北平为中心。路局驻在地点,亦以北平为最宜”。如果“南迁汉口,去繁就简,舍本逐末,未有不旷日费事者也……伏乞昭鉴愚诚,收回成命,恒山漯河,同沐恩光。”北平总商会的致电,对于巩固东北军在平汉铁路北局的既得利益是非常有利的。 出于对平汉铁路军事意义、经济价值的考虑以及民众呼声的压力,迫使铁道部又设计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把平汉铁路局改为委员制。委员制即“委员会设委员长一人,委员四人”。“此种制度实为政治的产物,籍以调和各方政治势力。”委员制能够使铁道部达到接收平汉铁路北局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东北军的参与权力。 对于铁道部做出的妥协与让步,张学良不得不部分接受。但是,就总局局址是设在汉口还是仍设在北平,争斗双方又出现了分歧。 11月22日,郭恩海致电张学良:“闻铁部拟该平汉局为委员制,志在统一全路。惟总局仍须设在北平,委员长一职事关统筹全局,于将来我方军事饷糈,均有密切关系。拟恳钧座力为主持……” 对于铁道部要接收平汉北局,并把总局设在汉口的决定,在北平各界必然会产生很大的震动和影响,特别是平汉铁路北局职员的情绪。这不能不使北局首长特别的重视。为了稳定职员队伍,搞好铁路运输,力争将总局局址设在北平,12月1日,平汉北路副局长郭恩海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本路局长葛光庭,日内将随张副司令自南京返平。关于葛局长调任消息,外间传说纷纭。葛局长在京亦有电来,铁道部初拟调葛为正太路局长,继又拟调平绥路局长,后来又拟调胶济路委员,又拟调铁道部次长,最后复有平汉局改委员制,北平汉口两局合并之拟意,皆未成事实。本日中央要员吴铁城来电,亦云所传调任各处之说,悉不足信,大家应安心任事云云,本人及葛局长皆奉张副司令命令而来,调任与否,张副司令与蒋主席间自有一定之商议…… 恩威并受同意移交 1930年11月12日,张学良就华北善后等问题去南京与磋商,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极为隆重的礼遇和接待。他到下关时,有文武官员(文官简任、武官少将以上)数百人迎接,江中布满军舰,鸣礼炮19响;入城时,沿街布满欢迎标语;在国民政府纪念周上,主持人介绍张学良对助蒋统一的贡献,蒋又亲自作欢迎词等等。最让张学良受宠若惊的是,竟以对等的身份,而不是以对待下属的方式迎接他。此次南京之行让张学良感到春风得意,无尚荣光。所以,12月6日张学良返回天津以后,对移交平汉北局也就不在利益上多思了。 12月9日,张学良出面致电北平总商会,“前为平汉路局南移事,经电行政院铁路部,代请从缓”,“转知各界查照为盼。”藉以安慰北平总商会及全体市民。 12月11日正午十二时,先前随同张学良去南京的北局局长葛光庭由天津返回北平。12日晚,葛光庭在北局会见记者。据葛讲,此次赴京,与铁道部接洽较为圆满,铁道部委葛为胶济路局长,拟定日內交接结束,即赴青岛就职。至平汉路局是否南迁,尚不详细。 葛光庭还谈到,在天津时,北平总商会曾派代表晋谒张副司令,请求中央勿将北局南迁,藉以繁荣市面。张学良副司令答应一定转达。 至此,平汉铁路北局的移交工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12月12日,平汉路南局发表局令,凡前任局长谢宗周所委任的员司一律停职,停职者计达二百余人。前任局长谢宗周,就是葛、郭接收平汉铁路北局之前阎锡山的局长。现在平汉路南局不通过北局现任局长就下令将“凡前任局长谢宗周所委任的员司一律停职”,也就等同于北局已归南局领导了。这种强硬的态度、急切的心情、无视北局局长的傲慢,已经可见一斑了。 12月13日上午七时,铁道部新任命的平汉路局驻平办事处长郭沣抵平。下车后,他即赶往北局拜访局长葛光庭,二人面谈多时。正午十分,葛光庭在东兴楼设宴招待。郭沣向记者透露,他此行系代表何競武前来视察平汉路通车情形,並无其他任务。 12月14日,张学良致电“南京行政院院长,铁道部孙部长……日来北平各业纷推代表来津,陈请谓,年来平市十室九空,若再将数十年来常设之机关迁移他去,盖令人心惶惑,务恳饬令平汉路局暂缓南移等语,环察各方,情词确系,十分迫切,可否令缓移汉,以维平市现况……” 然而,南京方面无视东北军的意愿和北平民众的呼声,15日,何竞武仍按计划北上。 何竞武,曾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副官长。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后任铁道部平汉铁路管理局局长。 其实,从1929年3月的蒋桂战争爆发,到1930年的中原大战结束,新军阀混战不已,兵连祸结,国无宁日。国民党的“一统天下”并没有真正统一,铁路管理也就没法统一起来。“铁道部名为管理全国铁道的机关,可是能完全管理的,全国中不知有几条铁道?”“国民党中央和民国政府的行政令仅在‘中央军’辖区生效,其他”地方实力派“控制的地盘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对中央‘集中’铁路管理权”“的‘行政令’不买账”。 面对这样的现实,铁道部长孙科深感自己的话语威力甚微,对能否顺利接收北局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他抬出。12月16日,孙致电张学良; “平汉局移汉,以该局接近首都,便于指挥监督,且系奉主席令办理,敝部未便擅更,请即晓谕各界以免误会。” 的命令使张学良态度开始发生了改变。 12月18日下午,张学良复电孙科:“奉悉已令葛委员长光庭,即日将平汉北段移交,并遄赴胶济局”。 为了敦促平汉北局尽快移交,12月19日,亲自打电报给张学良: “牯岭 中正皓,已兹为整理平汉路政,已饬该局何局长竞武趋见,希详赐指导,并希转知葛静岑兄即日交卸,速赴胶济路新任为荷 国急 中正皓已印” 同天,孙科也致电张学良:“调葛君光庭充胶济路委员长令已发表,请饬该员将平汉北段早日移交,并速赴胶济路任事”。再次垂促葛光庭赴任。 12月20日,孙科又复电张学良:“令葛光庭将平汉北段移交,维护路政统一,交通至深纫感……特电复谢。”南京方面的一再催促,使得已取得华北军政最大利益的张学良终于彻底答应交出北局。 12月21日,张学良致电: “急 牯岭 蒋主席钧鉴,密、皓电敬志,关于平汉交替一事,遵已转令葛局长光庭知照,谨电陈复 张00叩(马)行秘印” 张学良明确复电,答应移交平汉北局。同日,何竞武北上,赴郑州清理车辆后,即至北平接收北局,统一后的平汉铁路总局设在汉口。 12月23日,得知北局南迁决定的北平总商会再次致电张学良,恳请“保留平汉北局,不要南迁……请转中央收回成命”等,然而大局已定,移交北局、局址南迁都已不可更改。 结束拉锯正式移交 12月25日,平汉路南局局长何竞武奉铁道部命令来北平接收北局,凌晨一时十分搭特別快车到达北平,随员十余人。葛光庭郭恩海及平汉局总务处长等人到站欢迎。何竞武在站內对记者讲,他此来系奉铁道部命令接收平汉北局等等。早晨八时二十五分,何竞武赴天津拜谒张学良,就北局移交问题请示张副司令。 12月30日,张学良致电住在国民饭店的葛光庭:“……胶济路萨委员长经返部任司长职,该路事务乏人主持,请饬葛委员长早日将平汉北段移交,即遄赴胶济局任……”张学良同时电告孙科:“已令葛委员长光庭即日将平汉北段移交,并遄赴胶济局”。孙科立即回电:“……请饬葛委员长早日将平汉北段移交即离,赴胶济局任,互为盼祷”。孙科接收北局的心情真是急之又急,唯恐夜长梦多,东北军变卦。 1月5日,就北局移交的具体时间和程序,葛光庭复电张学良:“……光庭本定于徽日交卸,因元日至五日恰值新年假期,员司均不到班,故未能如期办理,兹拟蒸日移交,庶可将一切手续从容整理……” 1月6日,北平总商会又一次致电张学良,以“北平民生亟待救济,市面亟待繁荣……平市百万人民之呼吁”为由,恳请平汉路北局勿移汉口,以慰民情。并指责铁道部“罔恤民意,坚主迁移,是诚何心”,“世人尚知移局之议,无益于汉,有损于平”,然而铁道部“置萧条臻极之北平于度外,摈百万人民请愿之不理……”,此时此刻,这呼吁已显得非常的微弱无力。北局移交已是板上钉钉,无任何回旋余地。 在正式移交前夕,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何竞武1月7日致电张学良说:“平汉接交职,亲谕后,即准,葛局长函称徽日移交,嗣又改期蒸日方能移交,兹又与郭副局长恩海晤谈,面称本人未亲钧座诏令,到时不能移交等,请究应如何办理…… 1月9日,张学良只好电告“北平平汉路郭副局长”,移交北局,“以令员局长交代,该副局长切自自应随同交代。” 1月10日,郭恩海复电张学良:“天津张副总司令钧鉴汉密,平汉何局长竞武,到平表示北段军运紧急,本人每不接洽,拟留恩海在平办理,且出我方友人函件,并派员屡次挽留,不许离局,就表面上观察,欲表示好感,但如此办法是否相宜,恩海去就两难,尤恐招恋职之嫌。优思恩海叨受钧命为副局长,应与葛局长同其进退,现拟本月十日议与葛局长同时交代后,并拟剋日赴津。” 1月10日,经过几番拉锯,北局终于移交。《盛京时报》以“平汉铁路北局接收——员司照常工作以待后命”为题目,描述了移交时的情形: “北平讯云,平汉路局业于十日上午由平汉局长何竞武接收,俟各处卷宗完全接收后,即实行返汉,全路员司照常工作,听候命令,驻平办事处即由新任处长葛沣着手组织…… 接收印信平汉卷宗何竞武于十日上午十一时偕同平汉路局驻平办事处长葛沣以及路局秘书萧林各处处长等十余人,分乘汽车赴平汉路局,”“前任局长葛光庭副局长郭恩海则于十一时前到局,旋何等到来,当由葛郭等迎入局长室休息。葛郭两氏即将正副局长印绶亲自交付何氏收执,至十一半,即召集路局员司在礼堂训话,全体员司千余皆参加,礼堂狭隘,以至拥挤不堪。 召集训话开会后,首由葛光庭氏致辞介绍云,平汉路局铁道部近令南迁汉口,并令何局长来此接收,”“何氏当致训词……”“至此何葛郭等相继外出,在大门前与全体员司合摄一影,以示纪念,摄毕何氏复此立致辞云,葛局长已经铁道部调任胶济路委员长,郭副局长亦经调为包宁路局长,此后系在铁路上服务,同仁等特借此机会,表示欢送之意云云。言罢全体鼓掌,葛郭两氏亦起立向大众答谢,并与何氏等握手为别,当分乘汽车离局。 平汉局接收后,何竞武氏特于下午三时在局内召集局务会议,葛沣以及在平各处长皆出席,由何竞武主席,关于整顿路务,以及北平办事处组织等项事宜,决议甚多,迄六时始行散会云。” 经过一番争斗后的移交,场面还是十分融洽的。 移交仪式结束了,原北局的首长也各赴前程。1月11日下午八时十分,胶济铁路管理局委员长葛光廷,包宁工程局长郭恩海同车赴天津,晋谒张学良,报告平汉路局交接经过。葛光廷在天津稍事休息,旋即赴青島就职;郭恩海亦着手筹备组建包宁铁路工程局的工作。 1月12日,何竞武电告南京蔣中正、孙科、天津张学良三方,报告北局业已接收。1月19日,平汉局驻平办事处开始办公。何竞武局长日前赴津拜谒张学良后,由天津返回北平,日內即将返回汉口。1月26日下午,何竞武乘津浦快车赴南京,报告接收平汉局经过情形。 自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近四个月的博弈,国、奉双方对平汉铁路管理权的争夺终于落下帷幕。
建筑质量论文: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对策 引言 建筑工程是人类生存,生活,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创造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设施。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建筑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建筑工程的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 一、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 由于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到设计,施工,建设,使用,监督,监理,管理等多个部门,而建筑工程一般又是在露天环境中施工,所以质量事故的发生总与某种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和各级管理机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诸如,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不按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投标,从而造成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等,必然产生工程质量事故。工程地质资料不足和勘测不准确,加上处理方案不当或质量不高等,造成地基承载能力不足或地基变形太大,很容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选择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设计和有关标准的要求,或构件制品质量不合格,也是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构造不当,计算简图不准确,结构计算出现错误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严格按照图纸作业,不经设计单位允许,随意改变设计,造成结构存在严重质量隐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操作质量低劣。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较差,施工管理水平不高或混乱,施工顺序出现错误。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荷载超过了设计规定值,或者地面堆载太大温度、湿度及特区的变化影响;酸碱盐等物质的化学腐蚀。自然界的不可抗力,社会的战争,罢工等也有一定影响。 二、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特点 工程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为满足各种特定的使用功能要求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建筑工程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各地的气候、地区条件不同,施工条件不同。如建筑物的开裂,可能是设计构造不良,或出现计算错误,或地基沉降过大,或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形,或干缩过大,或材料质量低劣,或施工质量较差,或使用不当,或周围环境变化等,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工程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发生过程质量问题往往会给单位带来诸多麻烦和困难。有的会影响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的会给工程留下隐患,有的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有的会使建筑物成为危房甚至不能使用,最为严重的是使建筑物发生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所以要高度重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分析,提出处理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工程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多随时间、环境、施工条件等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例如,钢筋混凝土大梁上出现裂缝,其数量。长度和宽度会随着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能逐步发展成构建的断裂,以致造成工程倒塌。 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性。一些常见问题经常象病医院经常发生被称为工程质量通病。如,混凝土裂缝,砂浆强度不足,预制构件开裂,房屋卫生间和房顶的渗漏等。还有就是同类型的工程质量事故重复发生。 三、工程中一些常见质量问题及措施 (一)基础工程 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基础工程的常见质量问题有:桩基偏位,离析等。在桩基工程施工中,首先保证桩基不能发生超出规范的位移。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正式施工前,场地平整,定位放线必须按照图纸进行,并经过严格校核无误后方能进入桩基施工;施工是要再说个场地周围或场地内不易发生位移的地方,根据施工需要作好控制桩。桩身离析主要发生在孔底,又是也发生在桩的中部,它将严重影响桩基的承载力,甚至造成整个桩基失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我们采取的防止措施是:一是导管距孔底的距离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应保持在0.3~0.5米之间,不同孔径的钻孔应采用不同直径的导管。二是在正式浇注混凝土施工之前,要认真检查导管的密封性,不合格的不准用于工程施工中,在正式施工过程中清除导管接口上的杂物,连接端口涂抹黄油,在抖料灌注后检查是否渗漏,同时也得仔细检查混凝土的质量,不合格的决不能用于工程中。 (二)混凝土工程 在拆除模板后,发现混凝土柱、梁、板出现鼓凸或翘曲等,不仅影响外表美观,而且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有时甚至要拆除重新浇筑。在进行模板及支持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模板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钢筋自重,浇注及卸料所产生的侧向压力,进行最合理,最安全的荷载组合。支撑底部若为泥土地基,仅进行认真夯实,设置或水沟并铺设垫木或型钢。还有在模板拆除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构造筋和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很容易在侵蚀介质的作用下产生锈蚀破坏。露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严重的质量缺陷,要认真处理。对于结构表面的露筋,在刷洗干净后,用1;2.0或1:2.5的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压平整,并加强养护;对于露筋较深的部位,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振倒是产生漏浆,轻者使表面出现蜂窝麻面。严重的出现孔洞,漏筋。为防止该类问题发生,我们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及模板类型,选配合适的模板系统;木支柱规格不宜太小,并用对拔楔来调整标高级固定。 在检查核对绑扎好的钢筋骨架,当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图纸对照时,发现某种钢筋发生遗漏。对于所遗漏的钢筋要全部补上,不得再出现任何遗漏。 混凝土构件在拆除模板后,当其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不影响结构的安全,处理办法很简单:在麻面部分充分浇水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使颜色保持一致,修补完后,应用草帘或草席进行保湿养护。 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满足结构强度要求时,按混凝土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施工时,如果发现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过慢,可采取加强保温以及通蒸汽来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长。 (三)砌体工程 众多工程实践证明,砌块墙体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有:砌体结构的强度不足,建筑物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不同构件,材料兼变形不协调,和材料有很大的干缩变形,温度较大变化等。 我们要注意的是:一是在设计方面,减少屋面温度影响和变形,增强墙体抗裂能力。设置适宜的伸缩缝。二是在施工方面,确保砂浆的饱满度和提高强度,正确处理梁柱和接缝处,做好预留及二次装修的基础工作。 由于温差引起的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如建筑是否保暖,所处地点的温度变化等,设置合理的伸缩缝;预留施工后浇带,等一段时间再浇筑带中混凝土,这样可以避免裂缝;混凝土要分段施工。但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较大荷载的作用下,会出现各种裂缝甚至出现压碎,断裂,崩塌等现象,使建筑物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这类裂缝的出 现是非常严重的,很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所以应对裂缝的长度,宽度随时进行观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裂缝较细,数量较少,但裂缝已基本稳定时,可采用灌浆加固。当裂缝较宽但数量较少时,可在与裂缝相接的灰缝中,用强度等级高的砂浆和细钢筋填缝,也可用块体嵌补法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混凝土楔子或扒据加固。当裂缝数量较多时,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的处理办法。(四)脚手架,模板工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多次发生脚手架,模板倒塌重大事故,造成很大损失。如,1992年全国建筑施工中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31起,死亡人数达156人,重伤34人,其中脚手架,模板倒塌造成死亡59人,重伤20人,分别占38和59。1993年脚手架,木板倒塌事故仍时常发生,在福建,大连,重庆等地连续发生由于支撑失稳,造成模板倒塌的重大事故。由以上重大工程事故可以看出,脚手架,模板工程在整个过程施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而且影响施工的声誉和发展。 对此,我们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检查脚手架所用钢管;模板共正式施工前应先进行模板设计,并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合理选用支撑材料,多层和高层建筑必须禁止使用竹制脚手架,对模板支撑的空间高度小于4米。 (五)屋面防水工程 屋面防水工程位于房屋建筑的顶部,它不仅受外界气候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还与地基不均匀沉降和主体结构的变位密切相关。屋面防水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历来普遍受到关注。 在进行屋面防水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使用要求,如工业与民用,城镇与农村,南方与北方,防水与保温结合与否,雨量与风力大小等。施工人员还要现行防水材料品种,性能多了解,根据防水工程施工图,合理选择防水材料。防水工程的质量如何,一般要在建筑物竣工后2,3年才能定论,因为防水层要经受高温,冻结,雨雪,阳光,侵蚀介质等的考验,而此期间是屋面防水管理维护的关键时期。对屋面防水层和节点部位要不定期地检查;屋面的杂物等要及时清除。并在雨季来临前,对屋面进行一次大清扫,彻底清除积灰,杂物以确保雨水口畅通。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腾飞,为了确保建筑工程优质高效的完成,我们应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严格按照建筑行业规范行事,进一步完善建筑法规,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我们也将是建筑行业中的一员,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做到与实践相结合,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建筑质量论文:谈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监控探究 【论文关键词】智能建筑 机电安装 质量监控 【论文摘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建筑安装技术的日益更新升级催生了智能建筑的不断涌现,其中机电设备作为整个智能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安装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关系着整个建筑的质量。本文分别从工程协调、质量控制、质量监控等几个方面探究了如何确保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希望为日益兴起的智能化建筑质量安全提供一些指导。 智能建筑是当前和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潮流趋势,是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融合的产物。智能建筑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智能化,这有赖于大量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运用。机电设备是智能建筑的重要设施设备,机电设备的安装关系到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工程质量。因此,加强对智能建筑的机电安装质量监控,是确保整个智能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笔者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提出了从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协调、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强化监控的看法。 1 加强施工过程的工作协调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能建筑安装是个复杂的工程,施工队伍庞杂,施工技术水准参差不齐,而且在各自的承包责任范围内,施工队往往只注重本专业内的施工进度和质量,而忽视专业交界面的施工。这样,施工现场主体多,工作千头万绪,倘若单位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将埋下诸多质量隐患。因此在安装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各施工单位协调配合,交错施工,质量达标。 1.1划清专业施工界面,避免施工真空或重复施工 智能建筑对电压的要求极为苛刻,强电与弱电的施工设计图纸界面容易出现界限迷糊无法分清的问题,如气体灭火控制屏的220V电源线,空调机的控制柜至电源箱间的管线属于强电范畴,但强电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现设计图纸与强电施工要求不符,于是要求设计单位进行修改,从而及时避免了隐患的滋生。厘清施工界面,对避免各个施工单位因无序施工而出现施工真空或重复施工问题。 1.2交错施工 跨专业间的施工、调试需要仔细安排,早作分析,协调进行水、电等专业的配合,对重点工序进行排查,检查落实。如配电施工与电缆铺设间的交错,墙面电线敷设与墙体装修的交错,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施工盲点,保证施工质量,还能提高施工效率。 2 严格把控关键设备的安装质量关 智能建筑与电气工程联系密切。电气工程专业性强,作业面宽,工程繁杂,对质量要求极高。一旦出现关键设备安装问题,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出现智能不“智”的问题。因此,在监控过程中,应做好规划,明确施工方责任,抓住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坚持报难制度,及时排除质量故障。 2.1严把配电装置质量关 如果说电气工程是智能建筑的核心,那么配电装置则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因此,必须对配电装置的质量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支撑基础系统稳定运行的配电装置质量安全。为此,必须对配电设备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严格按图施工和规范验收。实际中,建筑楼内的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设备在安装中往往会出现技术性问题,像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实际要求等等现象。考虑到整定电流在整个配电系统中的关键性,整定电流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整定电流小,开关容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系统在出现过载或非金属性短路时会因为无法跳闸而造成人员触电或短路失火等安全事故。因此,配电装置安装过程中要仔细检查,认真核对图纸,及时排查,坚决消除事故隐患。 2.2 确保电缆铺设质量 电气工程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缆线。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倘若质量不高,极易发生火灾或频繁短路的事故,大大影响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当前智能建筑工程中采用的电缆绝大多数的规格从三芯到五芯不等,加上工程施工中多将电缆沿竖井、桥架和沟道铺设,各种各样的电缆多缠绕在一起,而且一旦铺设不宜再返工,倘若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或者马虎疏忽,不分门别类、严格审查,将极易造成运行过程中电缆发热而烧坏的问题。如某工程中的电缆型号采用的有GNHYJE系列、GNHYJV系列等,施工队在铺设强电竖井的电缆时,错将50平方毫米的GNHYJE型电缆换成了GNHYJV型电缆,由于电缆连通的设备的电压要求不一样,导致电缆设备的防火标准大大降低,使用性能也大打折扣,为工程埋下了事故隐患。智能建筑多用电负荷高,一旦出现电缆质量问题或者电缆铺设错误,将可能出现电缆烧毁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而且频繁的短路也会对智能设施形成破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电缆的铺设质量。 2.3 检查配电箱 配电箱是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方面发挥着控制器的作用,要使工程中的动力、照明以及弱电负荷能正常工作,配电箱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当前的智能建筑工程中,采用的配电箱型号复杂、数量多,而且大部分配电箱还受楼宇、消防等弱电设施的控制,箱内原理复杂、上筑下级设制合严格。另外,电气系统的专业要求和施工队资质的参差不齐,在设计中受各方干扰的情况较多,会造成设计修改通知单增加,配电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等问题。若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只专虑按设计图施工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顾对号入座而不仔细地进行技术审核,就可能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因此,业主、监理方应对现场的配电箱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纠正开关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数不够等错误。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量配合相当严格,若不符合技术要求,势必造成系统运行不稳定、供电可靠性差,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2.4 确保弱电设备安装质量 智能建筑往往要铺设大量的弱电设备,专业性极强,要求每个弱电子系统要搭配专门的技术人员安装调试,以确保安装质量。在安装实践中,可能由于监控管理人员一般对某些智能系统不够精通,因此在做好基础的管线、线槽施工质量的同时,重点对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监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在智能建筑安装市场上,对关键设备的安装采取的是招投标的形式,许多专业队伍为争取夺标,往往承诺满足系统更多更新的功能,而且以低报价来增加竞争优势,这导致许多缺乏资质的企业混入安装市场,一些不合资质的企业在实际施工中为节约成本会去掉某些功能,忽视一些监控点。工程监控点减少无疑埋下了事故隐患,这是当前一些智能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实施质量目标预控 质量目标即使工程施工的方向,也是对相关责任方的约束和监督。根据现场施工经验来看,施工现场存在着业主、监理、施工管理人员等主体,为此在明 确责任方责任的同时,必须实施质量目标预控,从而才能促使每个工程主体都按照各自的责任去执行。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电气质量监控中,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管、补管、交接等重点协调环节,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后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监控。电气工程除了设备材料的施工质量外,系统的功能也是重要一环。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先进的设备不断出现,功能不断增强,而同一产品,功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价格的明显不同。所以,在监控中,一定要根据合同仔细推敲,严格管理,确保系统应具备的功能,防止功能与实际要求不符而出现工程返工的问题。 4 小结 智能建筑是集各种先进科技于一体的建筑,对其进行机电安装质量的有效监控必须坚持分而化之的原则,就是对各个机电设备的安装都要严格把关,确保各个设备质量、安装质量都要是质量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上做好协调,防止无序施工造成的施工盲点和重复施工,给工程质量埋下隐患。智能建筑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潮流趋势,只有对机电设备安装实现有效监控,确保建筑质量合格舒适,才能使智能建筑为广大老百姓广泛接受。 建筑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是一种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只有各级质检部门不断提升监督与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有关部门急需思考的问题。 1 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建设活动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工程质量的快速提升,详细分析如下。 1.1 监管力度不足 目前,政府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较为松散,致使有些建筑企业在运营中漠视建筑行业的法律程序,在不具备建筑资格的情况下随意承揽相关业务;有些建设机构没有经过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就不负责任地将工程承包给这些施工单位;有的工程图纸没经细致审核就投入施工中盲目使用;有的企业盲目追求施工进度,片面苛求降低成本,对重要的施工工艺潦草施工,为项目质量造成很大不利影响。以上种种问题,都与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有密切关系。 1.2 建筑行业秩序混乱 建筑行业出现乱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建筑法规制度。其混乱秩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建筑项目没有依据建筑条例进行规范设计与施工;施工单位以包代管,将项目随意转包,建筑部门在招标时有意压低造价,甚至故意将整个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项目承包给数个施工企业,以减少繁杂的管理,造成项目质量普遍不高;很多施工单位不具备施工资质或者资质过低,但通过挂靠的等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 1.3 监督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过度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甚至把监督机构看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方,这就颠覆了常态中工程的建设者对项目直接负责的做法。其实,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权是政府赋予的,质量监管工作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政府部门应该也是项目质量的监督者。这就造成了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从直接监管转为间接监管的政府管理职能与当前的质量监管方式之间的矛盾。过度单一的建筑质量监督方式,不易实现监督部门对建筑项目各个参建方行为的全面监督与控制。 2 加强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的有效策略 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是新时期对工程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笔者凭借多年的经验,就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技术监督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2.1 完善技术监督体系 完善建筑项目的技术标准,是提高项目质量及技术水平的前提条件,也是工程施工中技术应用的指挥棒。因此,应对建筑工程中各个主体进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培训,加深其对技术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其按标准施工的能力。对建设中违背强制性原则的做法,发现一个,严惩一个,尤其是对相关责任人,应严格依照相关处罚条例对其严厉处罚。应将完善各主体工程的保障体系作为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积极建立质量技术监管制度,促使施工机构依据自身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操作规范、施工工艺标准等,确保工程质量的程序化、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筑企业应全面梳理“精品工程”目标,借助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能力,应严格遵守项目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章程。针对监督工作中的薄弱之处,应积极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善于采用新技术提高质量水平。 2.2 严格规范建筑行业秩序 建筑行业的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对参与建筑过程的各个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规范建筑行业的入行准则。但凡不具备建筑资质或者资质不达标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管理部门应拒绝对其立项,规划机构也不可为其发放经营许可证,安全管理机构也不应尾气发放施工许可证。建筑行业应全面实施质量管理制度,请国家质检部门对建筑材料厂家、监理、施工、设计企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与检验,考核达标后,为其发放建筑标志及质量证书,以证明这些企业的产品及服务到了规定标准,可以在建筑行业从事建筑各类活动。对于尚未认证或者认证不达标的建设材料常见、建立、施工、设计,不可以任何形式参与建筑业务。针对当前建筑行业秩序混乱的现状,应严格查处超区域、超级别承接监理、设计、施工等业务的行为;违规承包、转包、挂靠承包等行为;建设、监理同体行为;严格审核建立、施工、设计单位的资质,对于出现严重事故的单位应果断吊销或降低其等级与资质。 2.3 积极发挥用户的监督作用 建筑工程的用户,是建筑成品的消费者,成品质量的高低与消费者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用户应从切身利益考虑,绝不允许任何偷工减料、受贿、行贿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可见,积极发挥用户参与建筑工程的全程监督工作,对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有重大意义。当前,依据建筑项目工程特点,可机动灵活地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消费者参与监督工作。针对已确定消费者的项目,比如建筑已经确定业主的,就可从诸多业主中挑选一些有建筑管理及技术基础的人,担任监督组织领导,如果监督组织发现建筑项目施工中出现了违规行为,比如不按工序标准施工、材料不合格等,都可以直接要求施工单位补救或停工整顿,其他业主也可在空闲时间随时都建筑现场对施工活动进行监督。对一些尚未确定受益者的建筑项目,可组建项目质量投诉机构,用户都可以采用来访、电话、信函等方式投诉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投诉机构在接到投诉后,应积极核实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投诉人有所回应。另外,建筑工程的监督部门还可采用举报有奖措施,对项目监督工作中表现出色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 总之,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及技术管理部门,应积极健全各种管理与控制体系,严格依照相关制度办事,充分调动各个建筑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有效发动用户参与监督工作,借助先进的质量监督与技术管理技术,以增强监督与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质量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应对策略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建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中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效益,促进资金的回笼,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质量通病。质量通病的存在,对施工企业的信誉、企业形象等都是巨大的影响,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问题,并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及原因分析 (1)预埋件根部渗水现象 预埋件根部渗水对建筑物内部的结构和美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进行预埋件的安装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在装饰墙外部安装预埋件时,有时会造成新老材料产生冲突,造成结构的开裂。另外,如果安装后的预埋件没有及时填洞也会导致渗水现象的发生。 (2)屋面出入孔渗漏水 屋面出入孔渗水的一般在雨季较为突出,会造成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的现象,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防水层的质量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平时缺乏保护,使得防水遭到破坏却没有及时的治理,因此容易在下雨时出现渗水的现象。同时,缺乏对屋面的有效管理,在相关的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健全,缺乏对建筑物的定期检查,建筑物遭到破坏时没有及时的维修。 (3)变形缝部位渗水 变形缝部位发生渗水现象,对建筑物室内的装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变形缝的设计本身就不符合相关的设计现象,缝内有堵塞现象,对变形缝原有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导致沉降不均匀,甚至造成墙体的开裂。另外,如果变形缝内部使用的防水材料质量较差,或者是盖板的设计不符合使用要求,则无法达到支撑变形缝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造成盖板的开裂,而导致渗水的发生。 (4)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问题是所有通病中沉陷频率较高的一个质量通病,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建筑企业中,由于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和验收等工作往往都由同一个单位来完成,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偷工减料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工程施工的标准方面,都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顺序不合理,容易导致路段结合部位发生断裂,劣质的施工材料也容易造成桥台表面的沉陷。在路面洼坑的地区,与建筑物之间的填充物不够坚实和牢固,会导致建筑物由于填充不饱和而发生沉降。 (5)建筑电气工程通病 在室内电气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材料的质量和施工顺序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比如箱盒的安装高度不一致、箱盒的开口不整齐、形状不规则等。如果箱体内的箱盒位置发生了移动,没有及时将其高度进行整理,也没有及时对箱体进行整理,造成了箱盒中杂乱无章。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预埋箱盒时缺乏有效的固定措施,或则是安装人员为了一时的方便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安装,擅自改变了安装的标准和要求。 二 对建筑物通病的应对策略 (1)预埋件根部渗水防护 对预埋件进行安装时,要对预埋件的数量、质量以及安装的位置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安装的过程中要做好固定措施,确保其不会出现移位或者松动。在对铁制预埋件进行安装时,要事先做好除锈工作,确保预埋件与墙体紧密切合,不存在缝隙。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预埋件产生冲撞作用,以免其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松动,产生裂缝。 (2)屋面出入孔渗水防护 对建筑物屋面要由专人进行管理,定期的检查和维修,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在选择施工材料时,要严把质量关,要砌好低层屋面上的附墙,铺贴防水卷材的附加层,卷材头要紧紧的粘贴在附墙上保持稳固。 (3)变形缝部位渗水防护 对于变形缝的施工,要做好清洁工作,确保变形缝内部不存在杂物,保持其畅通。同时要保证变形缝的设计符合施工设计要求,防水层的设置要使用弹性密封材料,保证变形缝的水密性。 (4)路基沉陷防护 对于路基沉陷的防护,首先要确保其施工土基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在面对土基弱的土层要采用挤石砂桩、碎石砂桩等处理办法。形成有足够的强度支撑。 (5)建筑电气工程防护 确保箱盒的位置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安装时要对线盒的位置进行确定,并且确保其与墙体密切的贴合,不产生缝隙。而且要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对线盒做好防护措施。 三 结束语 综上说书,施工质量通病是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一个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其影响着建筑物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质量通病的产生对其自身的影响,并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避免或者减少质量通病的产生,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建筑质量论文:分析如何提高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1.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1.1防雷接地。 1.1.1现象: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焊缝不饱满等缺陷;焊渣不敲掉、避雷带上的焊接处不刷防锈漆;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 1.1.2原因分析:操作人员焊接技术不熟练;现场施工管理员对GB5016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力度不够。 1.1.3预防措施: (1)加强对焊工的技能培训,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高难度焊接进行培训。 (2)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土建如是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 1.2室外进户管预埋。 1.2.1现象:采用薄壁钢管代替厚壁钢管;预埋深度不够,位置偏差较大;转弯处用电焊烧弯,上墙管与水平进户管网电焊驳接成90°角;进户管与地下室外墙的防水处理不好。 1.2.2原因分析:材料采购员采购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施工管理员不严格或对承包者的故意违规行为不敢持反对意见,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出现漏洞。 1.2.3预防措施: (1)进户预埋管必须使用厚壁钢管。 (2)加强与土建和其他专业的协调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 (3)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弯曲或购买专用的9倍弯头,不允许焊接和烧焊弯曲。钢管在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着的凹痕现象,弯曲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4)做好防水处理。 1.3电线管(钢管、PVC管)敷设。 (1)现象:电线管多层重叠;电线管埋墙深度太浅,甚至埋在墙体外的腻子层中。管子出现死弯、压折、凹痕现象;电线管进入配电箱,管口在箱内不平顺,露出太长;管口不平整、长短不一;管口不用保护胶圈;预埋PVC电线管时不是用堵头堵塞管,而是用钳夹扁扭弯管口。 (2)原因分析:建筑设计和电气专业配合不够,造成多条线管通过同一狭窄的平面。 (3)预防措施:当塔楼的住宅每层有6套以上时,土建最好采用公共走廊天花吊顶的装饰方式,电气专业的大部分进户线可以通过在吊顶之上敷设的线槽直接进入住户,也可采用加厚公共走道楼板的方式,使众多电线管得以隐蔽;电线管不能并排紧贴。电线管埋入砖墙内,离表面不应小于15mm,管道敷设要“横平竖直”;a电线管的弯曲半径(暗埋)不应小于管子外径的10倍,管子弯曲要用弯管机或弹簧使弯曲处平整光滑;b电线管进入配电箱要平整,露出长度为3mm~5mm,管口要用护套并锁紧箱壳。进人落地式配电箱的电线管,管口宜高出配电箱基础面50mm~80mm;预埋PVC电线管时,禁用钳将管口夹扁、扭弯,应用符合管径的PVC塞头封盖管口,并用胶布绑扎牢固。 1.4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 1.4.1现象: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1.4.2原因分析: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1.4.3预防措施: (1)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2根,中间需加平垫片。 (2)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人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 (3)采购人员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 1.5配电箱的安装、配线。 1.5.1现象:箱体与墙体有缝隙,箱体不平直;箱体内的杂物未清理干净;箱壳的开孔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用电焊或气焊开孔,严重破坏箱体的油漆保护层和箱体的美观;落地的动力箱接地不明显,重复接地导线截面不够;箱体内线头裸露,布线不整齐,导线不留余量。 1.5.2原因分析:安装箱体时与土建配合不够,土建补缝不饱满,箱体安装时没有用水准仪校水平。 1.5.3预防措施: (1)认真将箱内的砂浆杂物清理干净。 (2)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使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相匹配。如不匹配,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厂家重新加工。 (3)动力箱的箱体接地点和导线必须明确显露出来,不能在箱底下焊接或接线。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cm~15cm的余量。 1.6开关、插座的盒和面板的安装、接线。 1.6.1现象:线盒预埋太深,标高不一;面板与墙体间有缝隙,面板有胶、漆污染,不平直;线盒留有砂浆杂物;开关、插座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有串接现象,开关、插座的导线线头裸露,固定螺栓松动,盒内导线余量不足。 1.6.2原因分析:预埋线盒时没有牢靠固定,模板胀模,安装时坐标不准确。 1.6.3预防措施: (1)与土建专业密切配合,准确牢靠固定线盒。当预埋的线盒过深时,应加装一个线盒。安装面板时要横平竖直,应用水平仪调校水平,保证安装高度的统一。 (2)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开关、插座中的相线、零线、PE保护线不能串接,先清理干净盒内的砂浆。 (3)剥线时固定尺寸,保证线头整齐统一,安装后线头不裸露。为了牢固压紧导线,单芯线在插入线孔时应拗成双股,用螺丝拧紧;开关、插座盒内的导线应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最少预留100mm~150mm。 2. 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是依赖于建筑物而存在和使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等关系密切,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发生的电气火灾居各类火灾之首,人身触电事故、电气设备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妥善地进行处理,防止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 建筑质量论文: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建筑工程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更是直接决定着建筑施工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命运。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施工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项目工程的投标时,首先,为了确保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要做到以工程项目经理为核心,对工程项目技术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并且,由工程施工项目部的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直接领导,对施工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技术指导,在整个施工运作程序中,保证企业内部施工项目部可以通过项目计划、项目施工检查及项目处理工作,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整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都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而且,要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健全的施工项目决策体系,从工程项目的经理到施工项目技术的负责人,以及项目施工人员和项目质量监督员等,都需要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机构,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机构,各施工人员各自发挥各自的工作职能,对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2、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2.1设计图纸的审查 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确保图纸的设计质量好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合理性,而且还可以对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具体的施工中,对设计质量有效的控制,要求项目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要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专业的审查,对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审定会议上提出,并且,对于项目工程设计部门做出的答复和计划上的调整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对工程设计图纸中的差错进行有效的防止,而且避免了工程施工工期的延误,保证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2.2明确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职责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人员,不仅要按照相关规定中的具体职责进行施工质量控制,而且,要对施工人员的权限进行控制,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企业施工职能部门和施工技术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具体施工管理问题也十分繁琐,比如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工程施工的计划和调度问题、建筑施工所需物资的供应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和安全管理等问题,而所谓工程施工的质量,实际上就是对上述施工管理问题的直接反映,因此,要想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明确从工程负责人到具体施工人员的职能,与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有关管理规定要相互对应,认真贯彻落实。在整个质量体系中,要承担必要的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对工程施工进行十分明确的分工,将施工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施工人员个人,积极履行工程质量控制的职能,进而保证整个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2.3严把材料质量关 原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实体构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根据我国的《建筑材料管理规定》,对建筑物质承包商提供的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通过严格的评定后,才可以对该承包商的材料进行采购,然后根据其质量的标准和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订货和运输,在材料收货的时候,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不验收。 2.4合理设置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标准 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的质量都符合标准,对施工中有必要进行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关键点,要按照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规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相关施工单位、施工质量监督人员及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在具体的施工控制中,对各个施工质量控制环节都要安排专业的检验人员去严格检验,以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为根本依据,按照建筑工程质量检验的相关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2.5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要严格控制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就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施工工序构成的。因此,要想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首先,必须要对各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对施工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施工设备的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培训,以及施工材料的合格,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采用相应的施工管理和技术操作,对施工工序的活动效果进行模拟实测,进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 3.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 3.1建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请记住我站域名/故处理等制度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面较广,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设计失误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故障,轻者影响工程质量、重者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故障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这种时候,事故处理制度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是保证房屋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 3.2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有效性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能否真正得到保证。因此,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建立一个可行性高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且,从施工准备及施工操作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落实,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保证其运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结语 伴随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优质高效的服务逐渐成为现阶段国内各大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胜的法宝,更是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建筑行业,面对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不仅要积极开创发展道路,革新企业管理和运行的有效机制,充分运用新型的企业管理手段,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光是企业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胜出的根本条件,更是我国建筑事业今后面向世界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监管,把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 控制,是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正确目标和发展方向。 建筑质量论文:智能建筑电气安装中的质量监控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电气系统施工安装的过程,指出了强、弱电系统安装中质量监拉的关键环节,分析了关键环节的施工组织协调方法和安装质量监控步骤。 关键词:智能建筑 关键环节 质量监控 配电装置 配电箱 智能建筑内部专业设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为了保证智能建筑整体运行的先进水平,发挥其智能作用,强、弱电系统的先进性、合理性至关重要。电气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强电系统主要设备有:干式变压器、柴油发电机、高压配电装置、低压配电盘、电线电缆及动力照明等。进线系统一般为二路10kV独立电源进线,分列运行,自动切换;配电系统大部分采用双回路自动切换方式,应急电源除了箱内设置自动切换及整流装置外,还可能设置多套UPS电源。弱电系统主要有:楼宇自控、火灾报警、综合布线、电磁屏蔽、安保监控、电视电话等。各系统本身设备精密,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 智能建筑工程建设中的投资、质量、工期目标明确,指标要求高,总体要创优质工程。所以整个工程建设中的投资、质量、工期目标明确,指标要求高,总体要创优的责任心严格要求,争创一流。我们在智能化“八一大楼”的电气施工中,着重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的监控,使大楼的电气系统安装达到了分项的优质工程标准。 1 协调环节 大楼内强、弱电专业门类齐全,施工队伍多,施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各自的承包范围内,施工队往往只注重本工种的进度,而忽视专业交界面的施工。互相扯皮,造成施工协调困难。由于总包单位和这些弱电专业单位没有直接的责、权、利合同关系,在施工中遇到扯皮问题时,总包方根本不予理睬。为了能使各施工单位协调配合,交错施工,质量达标,建设和监理单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工作。 1.1 适时办理交接手续 专业队伍一进场,总包单位就要求限时扫管,办理交接手续,否则不让穿线。而专业队伍从自身效益出发,匆忙办理交接手续怕漏项,总是一边穿线一边扫管,拖延时间。针对这个问题,管理人员一方面要要求专业队伍增加人力,集中扫管,抓紧办理交接手续;另一方面要做总包方工作,办交接手续后对漏做的管盒,只要是图纸上有的,一定要补做,并要求双方顾全大局,互相体谅。 1.2 现场督促补管 在穿线过程中,经常遇到管路不通和漏做管盒的问题;开始总包方的对漏做的管盒处理比较容易接受,时间一长,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拖着不补。为此,尽量要求弱电专业施工方将漏做的管盒一次查清、搞准确,并耐心与总包方说明:大面积的管盒,要求一次性查清,确实不易。甲方和监理要不怕麻烦,多找双方人员交流,深入现场,找部位、指地点,随时补管。并及时组成一个由双方参加的临时小组,专门处理补管事宜,防止出现互相指责,推诿的局面。 l.3 分清专业施工界面 强电和弱电的施工设计图纸界面往往分不表,如气体灭火控制屏的220V电源线、空调机的控制柜至电源箱间的管线等虽属于强电的范围,但叵在强电施工单位仔细审图,及早提出问题,并通知设计单位进行修改,让强电方施工有依据,避免扯皮现象。 1.4 耐心摩合,交错施工 跨专业之间的施工、调试、需要仔细安排,早作分析,协调进行。如:在电磁屏蔽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电磁屏蔽在挂网时,要涉及到土建和风、水、电等专业的协调配合,而各专业一般朝阳只为自己进度着想,只顾自己施工方便,技术交底不深,从而产生互相埋怨、吵闹情绪。甲方、监理人员要深入现场,掌握各专业施工进度,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土建施工时要督促风、水、电等专业的配合,电磁屏蔽施工前要组织各专业施工队的汇签,制定局部的施工进度配合计划,检查落实每一步琐碎的施工工序等等。做到各专业施工逐步适应计划,以期达到较好的磨合,得到较高的质量保证。 2 设备环节 由于电气工程专业性强,在工程投资少、时间紧、作业面宽、工程繁杂、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若不分轻重环节,“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在监控过程中,应认真学习、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分析工程实际、抓住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坚持报难制度、处理解决关键性质量问题、避免施工中的偷工减料和系统混乱状态的发生。 2.1 配电装置 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它如同人的心脏,一旦出了毛病,人员和设备就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为此,对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都要毫不放松,严格按图施工和规范验收。大楼内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等设备都比较先进,其生产厂家一般出较具规模,按常理是还会出现技术性问题的。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经过认真检查,常常会发现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满足不了要求等现象。因为整定电流是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整定电流小了,开关容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了,系统出现过载和非金属性短路时开关不跳闸,造成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事故,施工中来不得半点马虎。在监控过程中应仔细检查,核对图纸,消除事故隐患。 2.2 电力电缆 电缆是输送电能的载体,若质量不高,就会造成火灾等事故的频繁发生。工程中使用的电缆绝大多数是沿竖井、桥架和沟道铺设,电缆集中、数量多,规格从4mm2~I85mm2的三芯至五芯电力电缆不等,如不分门别类,严格审查,就会出现施工混乱、以次充好,造成运行中电缆过热、发生危险的现象。如工程中电缆型号有GNHYJE22、GNHYJE、GNHYJV22、GNHYJV、GZRYJV22、GZRUJV ZRYJV等,施工单位在布放强电竖井的电缆时,将50mm2的GNHYJE型电缆换成了GZRYJV型电缆,将10mm2的GNHYJE型换成了GNHYJV型电缆,降低了防火标准和使用性能。我们及时通知了路工单位并更换电缆,追查责任,避免了类似现象的发生。 2.3 配电箱 配电箱是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的表量也是电力负荷的现场在直接控制器。要使工程中的动力、照明以及弱电负荷能正常工作,能配电箱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工程中配电箱型号复杂、数量多,大建部分配电箱还受楼宇、消防等弱电专业的控制,箱内原理复杂、上筑下级设制合严格。电气系统路工队但多各专业又有自己的使受用特点,在设计中受各方干扰的情况较多,会造成设计修改通知集单增加,配电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若施工单位在订货时只专考虑按蓝图订货而忽视修改,在安装时只顾对号入座而不仔细地刊进行技术审核,就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甲方、监理方应对现场的配电箱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纠正开关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数不够的错误。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量配合是相当严格的,若不符合技术要求,势必造成系统运行不合理、供电可靠性差,埋下事故的隐患。 2.4 弱电设备功能 大楼内弱电设备多,专业性强,每个弱电子系统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安装调试,监控管理人员一般对诸多智能系统不可能都精通,应在抓好线管、线槽施工质量的同时,着重对系统设备的功能进行监控。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专业队伍为了竞争夺标,往往提出实现系统的许多功能,许多测控点,而报价又不高,以增加竞争优势。在施工时,为了省钱,往往去掉某些功能,忽略一些测控点。管理人员若不按合同监控,就会使工程少测控点、缺功能。 3 严格质量监控 电气施工安装中,管理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做好质量的监控。 3.1 认真阅图是做好质量监控的前提 图纸是施工阶段的前提和依据,只有详细消化图纸,对工程每一系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现场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做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电气工程系统设备先进、管线繁锁。在电气施工前的每一阶段,都要仔细地审图和校图,特别是对每一份设计修改通知单,都要认真地进行管理,逐一描绘到蓝图上。只有利用这样的修改蓝图,进行工程质量的监控,才能纠正-个又一个错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正确性和质量的安全可靠性。 3.2 熟悉规范,把好质量关 电气施工质量规范条框较多,监控人员要结合工程实际,边干边学,不断积累,牢记规范条例。在监控工作中,一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仔细认真,勤动笔头,不怕麻烦;深入现场,拉下面子,严格质量管理。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施工质量好坏的关键,要始终把材料设备质量的监控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只有严禁伪劣产品用于工程,才能保证电气施工工程的安全在可事。矢"“能建筑论文集专刊 3.3 实现质量目标的预控 既然质量目标是优质工程,那么如何具体来实现呢?我们认为:甲方、监理、施工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凡事有预则明,有明则清。反之,不预则废,在电气质量监控中,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管、补管、交接等重点协调环节,明确关键,制订措施,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后以点带面,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监控。电气工程除了设备材料的施工质量外,系统的功能也是重要一环。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先进的设备不断出现,功能不断增强,而同一产品,功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价格的明显不同。所以,在监控中,一定要根据合同仔细推敲,严格管理,实现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成为分项的优质工程的要求。 建筑质量论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心,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目前一些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必须积极探讨推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质量管理,求得企业生存发展,并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前言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是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所能达到的综合要求。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设工程本身的特性和建设生产特点决定的。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二是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三是产品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四是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基于建设工程以上特点,形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本身具有以下特点:建筑工程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 一、质量管理的定义与原则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一致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对于一个管理者,要成功地领导和经营其企业,需采用一种系统的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8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世界各国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现代质量管理各种模式的核心理念,也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编制基础。质量管理8项原则是指: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质量管理的这8项原则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着,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 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的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2、质量责任意识不强 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建筑施工行业,从事一线作业的人员大部分质量意识差,也缺乏应有的质量知识。他们很多都是凭经验施工,没有有效的质量管理办法;在管理层和技术层的人员,综合素质也不高,对建筑质量方面的有关法规和标准、规范也缺乏了解。 4、建筑行业秩序不规范 目前,建筑行业秩序实际上还比较混乱,不少建筑企业不执行有关的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比如,不少工程主承包商中标后,仍将主要工程分包给不具有资质的包工头,而这些包工头接到工程后,有些质量意识不强,有些唯利是图、偷工减料,安全施工难以保证。 三、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1、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 施工企业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作,对施工企业而言,质量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是否科学、实用、健全,是否与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模式接轨。当前要以宣传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是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推翻,而是要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所以,科学的质量体系应强调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满足标准要求。三是注重持续有效运行。通过运行?审核?评审?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2、努力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相当多的建筑工程企业已在设备水平、施工水平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却远远未达到施工本身存在的客观要求,必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乃是当务之急。提高企业有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实技术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尤其要重视优化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结构。 3、企业负责人要推动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领导者的作用是8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在质量管理的活动中,企业负责人要始终通过管理承诺来统一员工思想,从中发挥领导者协调、激励、引导的作用,以自身行为来影响员工为实现企业质量管理而努力,并用企业经营的绩效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程产品质量的改进。 4、重视质量目标的量化管理 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质量目标的制定、实施、检查、改进是日常工作的重点,将质量目标量化到各个岗位,而且对高层管理者实施质量目标考核是2000版iso9000标准的要求,也是保证体系运行、持续改进和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5、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 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 建筑质量论文: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中国经济这个大舞台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我一再给离校前的准建筑人传递这样一种思想:工程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建筑业永恒的主题。当前,虽然从政府建设部门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工程质量问题都比较重视,但在建设项目质量控制和决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见。我把我的一点思考写在这里: 一、注重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忽视设计质量监督。 大多数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认为,施工质量应当是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工序流程,此种做法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意识在质量管理及隐患造成根源上产生了明显错误。众所周知,设计院设计图纸时大多考虑了建筑外观造型、结构形式新颖等因素,考虑地区环境差异、抗震构造、施工条件限制和整改难度等则相对较少。加上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核定单手续出具也较繁琐,由此给工程质量和后期整改埋下了不少隐患。鉴于此,有关部门及单位应当加强图纸会审和工程设计方案的招投标工作,使其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二、注重土建工程质量,忽视配套设施及设备的质量。 在政府部门组织的质量审查及竣工验收中,问题整改通知多集中在土建方面,对水、暖、电、智能、电梯、防火、卫生、设备等配套设施检查力度较小,容易忽略相关问题,施工方容易蒙混过关,例如:水压小而导致供应不足、流水不畅管路不通、电线超负荷工作寿命短、窗密封性差漏风漏雨或保温隔声性能不好等这些问题给业主及后期建筑使用者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而,要保证整个工程质量,加强对非主体专业工程的质量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注重工程表面质量,忽视隐蔽工程质量。 一般工地检查质量、评估工程、竣工验收和用户反馈意见等,往往偏重于外露的质量问题,对隐蔽工程的质量问题,如:钢筋间距均匀性、搭接绑扎质量、焊接接头质量、砼保护层厚度控制、砼浇筑密实度等都比较容易忽视。再加上现场管理人员质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水平较低等因素,造成某些表面质量不错且深受好评的工程,实际还存在着砼强度不足、钢筋废料充数、主筋位移导致砼保护层增大或减小、设备启动困难或耐久性差、防水材料不防水或过早老化剥落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隐蔽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检查。这就需要甲方、施工、监理做好协调配合隐蔽工程报检及技术交底、签字验收、资料整理审查等工作;监理旁站跟踪、督促整改、严格管理,把由隐蔽不合格引发的质量隐患彻底消灭。 四、注重施工阶段现场质量管理,忽视工序进行前的准备工作管理。 施工过程中往往盲目急切追求节省工期和人员配置开销,而导致在管理结构体系上遗留下监督某些必要工作进展情况的严重空缺,例如:材料供给速度缓慢、送检及报告出具不及时、机具未提前检修而故障频繁出现、设计变更或技术核定单签字盖章迟缓、必要的安全设施配置、各工种同时操作干扰而发生矛盾纠纷等。这些都源自于对工序进行前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料考虑不全面,反而造成窝工、怠工和人员、材料、机具、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延误了正常施工进度。可见,加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前提。 五、注重单位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度,忽视整体效率 在实践中,有的开发商为避免工期拖延尽早回收资金,通常要求施工单位几个班组轮流作业,加班加点,最终虽然较快地完成了单位工程并尽早的完成了相关后续手续,但由于其他相关配套工程来不及施工,许多遗留问题暂时不能处理解决,使用户虽已缴纳足够房款却迟迟不能入住,例如:主体外围工程与附属工程计划相互不配合、资金到位不及时或数量较少而中途停工、装饰设计图纸和变更不确定、管网(给排水、供热、弱电)不完善、道路不畅通及供水电不及时等。只有当这些相关计划在时间上取得协调,资源上获得平衡,符合工程开展的逻辑顺序,才有可能实现项目的整体效率。由此可见,重视个体计划质量及施工进度固然重要,但更要重视整体效率。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从开工前期逐项进行控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握关口,把容易忽视与注重的几方面问题相协调配合,以 确保完成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建设工程项目。 建筑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及基础安全施工技术 摘要:保证建筑安全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施工安全,决定着建筑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近年基坑工程的坍塌事故屡有发生,而且常常是多人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因此本文对建筑安全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筑基础工程安全施工技术中桩基施工与沉井和地下连续墙安全施工进行了几点总结。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基础安全 1 .建筑安全及质量 建筑安全和质量管理都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国家倡导的方针政策,对于质量强调的则是“百年大计,质量为天”。充分说明了安全与质量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1 建筑安全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业具有产品固定,人员流动大、露天施工、立体交叉作用多、建筑物变化大、形状不规则等特点,施工中危险大,工作条件差、不安全因素多,预防难度大。加之大量民工进城,从事的工作主要就是建筑施工,这些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章作业比较严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又跟不上、措施不力等原因,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繁,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十分严重。 建筑工程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安全离不开高质量的设计、高质量的管理。只有重视安全,工程质量才能得到持续和保证。只有安全生产才能有质量,出精品,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确保工程质量,建筑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才有保障。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安全事故发生与否,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安全和质量是项目管理的两大硬指标,只有保证了这两个硬指标,项目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圆满。 1.2 改进技术措施 (1)工程开工前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编制安全防护措施及施工用电、基坑支护、脚手架搭设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中严格按此执行; (2)做好施工机械的检测、维修和保养。不允许为了赶进度,违章作业,让机械设备“带病”工作。 (3)进入现场的作业人员必须带好安全帽,按规定佩带劳动保护用品。 (4)全面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在危险部位应挂设安全标志。 (5)做好文明施工,首先从思想上强化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扰民、不损害附近居民利益。施工现场要封闭施工,保证道路畅通。 (6)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各种带电设备要有防雨及安全保护装置,设专人管理、使用维修和保养;所有机器必须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并接零保护,必须带电作业时要经有关部门批准。 2. 基础工程安全施工技术举例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以下就桩基施工与沉井和地下连续墙施工安全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2.1 桩基施工安全 2.1.1 打混凝土预制桩 利用桩机吊桩时,桩与桩架的垂直方向距离不应大于4m,偏吊距离不应大于2.5m;吊桩时要慢起,桩身应在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系上缆索,由人工控制使桩身稳定。桩身附着物要清除干净,起吊后禁止人员在桩下通过。吊桩与运桩发生十扰时,应停止运桩。 插桩时,严禁手脚伸人桩与龙门架之间。用撬棍或板舢等工具矫正桩时,用力不宜过猛。打桩时锤击不宜偏心,开始落距要小,如遇贯入度突然增大,桩身突然倾斜、位移,桩头严重损坏,桩身断裂,桩锤严重回弹等应停止锤击,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 拔送桩时应选择合适的绳扣,操作时必须缓慢加力,随时注意桩架、钢丝绳的变化情况。送桩拔出后,地面孔洞必须及时回填或加盖。 2.l.2 沉管灌注桩施工桩管沉入到设计深度后,应将桩帽及桩锤升高到4m以上锁住,方可检查桩管或浇筑混凝土。耳环及底盘上骑马弹簧螺丝应用钢丝绳绑牢,防止折断时落下伤人。耳环落下时必须用控制绳,禁止让其自由落下。沉管灌注桩拔管后如有孔洞,孔口应加盖板封闭,防止事故发生。 2.1.3 冲、钻孔灌注桩施工钻孔灌注桩浇筑混凝土前,孔口应加盖板,附近不允许堆放重物。冲抓锥或冲孔锤操作时,严禁任何人进入落锤区范 围内。各类成孔钻机操作时,应安放平稳,以防止钻机突然倾倒或钻具突然下落而发生事故。 2.2 沉井和地下连续墙施工安全 2.2.1 沉井施工安全沉井下沉时,在四周的影响区域内,不应有高压电线杆、地下管道、固定式机具设备和永久性建筑物,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沉井的制作高度不宜使重心离地太高,以不超过沉井短边或直径的长度为宜。 抽承垫木时,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分区域、按规定顺序进行。在抽承垫木及下沉时,严禁人员从刃脚、底梁和隔墙下通过。 井字架、扶梯等设施均不得固定在井壁上,以防沉井突然下沉时被拉倒发生事故。沉井顶部周围应设防护栏杆。井内的水泵、水力机械管道等设施,必须架设牢固,以防坠落伤人。 沉井下沉前应把井壁上的拉杆螺栓和圆钉割掉。特别是在不排水下沉时,应全部清除井内障碍和插筋,以防割破潜水员的潜水服而酿成事故。当沉井面积较大,采用不排水下沉时,在井内隔墙上应设有供潜水员通行的预留孔。井内应搭设专供潜水员使用的浮动操作平台。 采用抓斗抓土时,井孔内的人员和设备应事前撤出。如不能撤出,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进行妥善保护。采用人工挖土机械运输时,土斗装满后,待井下工人躲开,并发出信号,方可起吊。采用水力机械时,井内作业面与水泵站应建立通信联系。水力机械的水枪和吸泥机应进行试运转,各连接处必须严密不漏水。 沉井在淤泥质粘土或亚粘土中下沉时,井内的工作平台应用活动平台,严禁固定在井壁、隔墙和底梁上。沉井发生突然下沉,平台应能随井内涌土上升。采用井内抽水强制下沉时,井上人员应离开沉井。不能离开时,应采取安全措施。沉井如由不排水下沉转换为排水下沉时,抽水后应经过观测,确认沉井已经稳定后才允许下井作业。沉井下沉采用加载助沉时,加载平台应经过计算,在加载或卸载作业范围内,应停止其他作业;沉井水下混凝土封底时,工作平台应搭设牢固,导管周围应有栏杆。 2.2.2 地下连续墙施工安全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区域的调查。挖槽开始之前,应清除地面和地下一切障碍物,做到场地平整、无积水,挖好排水沟,方能进行施工。导沟上开挖段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止人员和工具杂物等坠落入泥浆内。挖槽施工过程中,如需中止时,应将挖槽机械提升到导墙的位置。在特别软弱土层、塌方区、回填土或其他不利条件下施工时,应按施工设计进行。在触变泥浆下工作的动力设备,如无电缆自动收放设施,应设有专人收放电缆,操作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并应经常检查电缆,防止破损漏电。 3 .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采取有效的对策,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的损失,并通过对已发生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起到震慑、吸取教训,才能保证工程安全及质量。 建筑质量论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型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进入施工阶段,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建筑电气施工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且涉及到建筑工程施工的多个环节,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整个工程的建筑结构、墙体承载力、外观和功能、防火和防雷性能等密切相关,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多年工程实践,针对电气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和预控措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 工程施工 质量通病 防治措施 前言 电气工程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建筑工程的整体使用功能和安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由于电气工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因此,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它在技术和质量上的优化和改进,不断提高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性能水平。本文就我国当前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通病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更进一步的强化建筑工程电气项目在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上的水平,促进和推动我国建筑电气行业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迈进。 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目前,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主要存在的质量通病有五大类型,具体包括有: 1.1线槽及金属桥架安装不严格 此类问题是当前施工中最常见的一种,因为工人对此方面的意识不足,认为差点多点不要紧,结果造成数据的严重差错。而有些线槽支架和金属桥架也没有按照规定同配电箱进行接地连接,更有甚者居然没有将其同接地干线进行连接,从而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此外,部分施工单位在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为了降低成本,没有严格的遵照施工设计的要求来选用相应的桥架配件,导致其内部镀锌层的破坏,从而缩短了项目的使用寿命。 1.2防雷接地方面的问题 防雷接地是整个建筑电气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在施工中的主要问题常常体现为: 1.2.1在引下线的截面方面,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来设置,而是小于避雷带的相关截面面积。同时,其缝隙焊接的质量不合格,没有牢固的将屋外高出的金属体(构筑物)连接到防雷装置上。 1.2.2没有选用材料是镀锌圆钢的避雷带进行安装,在感观上的质量偏低,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 1.2.3接地体没有充分的间隔或着埋深,防腐处理不合格。 1.2.4螺柱在断接卡处的要小于m8,并且没有进行变形缝的补偿措施。 1.3照明方面的问题 目前,照明已经成为电气工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施工中的主要问题常常体现为: 1.3.1没有对插座的零线、地线、相线等进行规范、整齐的放置。 1.3.2缺乏平整的插座或开关面板,且与建筑物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缝隙,缺乏统一方向、规格的开关。 1.3.3启辉器、日光灯、镇流器等设备设施没有进行合理、配套的运行使用,双链设置的平行程度差,且没有设置有效的挂线盒。 1.3.4此外,还存在一些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违法违规问题。 1.4电线管铺设的问题 目前,在建筑电气工程当中,对电线管的敷设方式主要包括有暗敷和明敷两种类型。在对它的敷设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质量问题。 1.4.1由于线管弯曲的半径比较小,常常使得电线管的表层出现起皱现象。 1.4.2在电线管的转弯部位,其过线盒的埋设没有严格的遵循施工设计的要求和规范。 1.4.3在镀锌线管的安装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底线跨接的问题。 1.5配电箱方面的问题 当前,在部分建筑电气工程配电箱项目的施工安装过程当中,对回路的出线和电箱的进线径截面没有按照设计的要求来施工,导致其截面面积小于设计的规定。同时,部分住宅用的建筑电气工程的安装施工中,总表箱在每户开关的回路出线不是设计规定的10平方毫米,而是不合要求的6平方毫米等,从而造成施工人员在视觉上的差异错误,导致相关荷载的盲目增加,最终使得进线因荷载过大而造成发热现象,严重的甚至导致火灾的发生。 1.6接地系统 目前人们在对整个建筑电气系统进行接地处理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pe线来对这些电气设备施工,但是由于建筑电气设备比较多,这就导致建筑电气线路十分的复杂,因此导致安装人 在pe线连接处理的过程中,无法对其安装的位置不够清楚,这就容易使得电气设备的接地系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致使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大幅度的提高。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当前建筑电气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建设施工单位要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确保电气工程的顺利完工运行。具体措施如下: 2.1对母线进行科学的安装 母线是电压配电设备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能够连接变压器、发电机等相关的电器元件,是传送电能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安装。 2.1.1要严格对母线的数量、规格、型号等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和筛选,以确保其能够满足施工设计的要求,从而提高它的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 2.1.2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支架的制作,科学、合理的使用电焊机、砂轮切割机等机械制作设备。并且对其中不符合规定的母线要进行相应的机械或人工矫正,以确保其质量的合格。 2.2加大对避雷针、网、带的设置 对于避雷带的安装,应确保扁钢的搭接长度大于宽度的2倍,且三面加焊。对圆钢则要求搭接长度大于宽度的6倍,且双面加焊。当扁钢和圆钢相连接时,应保证搭接的长度大于圆钢直径的6倍,不运行进行单面焊,有效解决搭接长度不够的问题;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一般将建筑物顶的永久性金属物作为接闪器,确保接闪器的厚度大于2.5mm,且施工满足技术要求;在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对防雷问题达到充分重视,确保金属物顶端与防雷装置连接,做到等电位,防止静电可能带来的隐患和危害。 2.3强化照明系统的安装 建设单位要根据施工设计的具体要求以及施工现场的客观情况准确的定位插座、开关、灯具、吊扇等的安装位置,并将其误差控制在施工设计的允许范围值中,从而确保它们的正确性和精准性。同时,还要根据施工设计的具体要求和建筑工程的实际使用功能选择适当的日光灯进行安装。并要科学、合理的确定预埋接线盒的安装位置,尽可能的使其偏于一侧,从而保证建筑电气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2.4确保电缆敷设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在施工前要对施工所使用的电缆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电缆的数量、规格、型号、质量标好等,以确保它们符合施工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同时,要在敷设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用敷设方法(主要包括有两种,即机械牵引和人力牵引)。要严格的区分控制电缆和动力电缆的安装施工,将它们按照相应的施工要求分开排列安装,并根据等级要求的不同,合理的对其进行敷设。此外,在敷设安装的过程中,还要坚决避免电缆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并保持其弯曲半径大于外径10倍以上。 2.5对配电箱进行科学安装 配电箱不仅仅是电路中的一个部分,更是控制的节点,所以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要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准确的定位配电箱的相应位置,并在它的安装孔部位标记十字线。同时,还要根据箱体的孔径合理选择膨胀管和钻头的型号。在安装的过程中,必须用锁紧螺母将箱体同墙体进行连接,以确保配电箱墙壁连接部位的牢固性和安全性。 3.结束语 建设施工单位要加强对电气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积极的创新和改革施工安装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施工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从而确保电气工程运行使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和美观性,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方便、安全、可靠的建筑电气环境。 建筑质量论文:浅析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及施工措施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势必会影响其基本的使用性功能,为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存在的质量问题比较严重,更是会对建筑工程安全性造成影响,关乎着人民和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探讨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寻求相应的施工措施,以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房屋建筑;质量问题;施工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调的推进,建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建筑有了新的进步,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房屋建筑质量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房屋建筑质量问题,给予规范化的施工措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1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原因 1.1设计的原因 房屋建筑工程中,地方施工中如果先抹预制空心板上的找平层,然后再作面层,如果地面和天棚按照这种设计进行施工,则绝大多数工程都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如果楼盖上设有进深梁,并没有在进深梁上方加设辅筋,则在此处会有大孔隙裂纹发生的几率就非常高。 1.2选择材料的原因 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选用了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建筑材料,则工程建成后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脱皮和变色等问题。外墙饰面砖不符合质量要求,外形不规格整齐,没有按照操作规程施工,吸水率过大等,均会导致外墙饰面砖发生灰缝不均匀、饰面砖脱落、空鼓、釉面爆皮等质量通病。施工中选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石膏板,其质量低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受潮,施工后会出现顶棚变形、板块翘角、中间下垂等质量通病。 1.3施工原因 施工人员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过硬的施工技能,如果施工企业中存在太多的新工人,其整体技术水平肯定会大打折扣。同时,如果没有完善的技术培训,则工人的责任心不强,施工没有规范的程序。施工企业中缺乏完善监管制度,质量控制体系没有发挥作用,各工序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接,在上一道工序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被发现,下一道工序施工中即使发现了施工问题,也不会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更有甚者会故意隐蔽已经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施工最重要的质量控制阶段是设计阶段、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并且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都有这些方面因素的存在,要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就必须很好的控制这些方面的因素,避免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1.4安全原因 房屋建筑工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工程均属于高空作业,且大多都在露天条件下施工,安全影响因素很多,所以房屋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比较多,部分工作具有比较大的危险性。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房屋建筑工程中绝大多数安全事故均由于违章操作而造成,而这其中,大部分又是因为施工过程中没有重视安全作业而造成。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缺乏和监管的缺失,施工操作中,麻痹大意,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存在侥幸心理,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也还有待提高。 2房屋建筑施工措施 2.1设计因素的施工措施 设计阶段是施工之前完成的,是一个准备的过程,也是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核心阶段。为了有效控制设计因素对房屋建筑质量带来的影响,应不断完善设计方案、改进设计,同时,房屋建筑设计工作者应与工程施工工作者进行完整的技术交底,充分听取设计人员的意见,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欠缺之处进行修改。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现场实践,保证实际情况与设计尽量相符合,以免出现设计差错,从而保证质量。 2.2把握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关 材料是所有工程的重点部分,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和选择合理的造价一样的重要。实际工程施工中,由于材料选择和造价选择而导致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比比皆是。所以,材料选择和造价选择的监督对于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需要实现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更为重要的是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材料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规范操作,严格把握采购、运输保险、检测、使用等环节的质量关。应当全程、全面的监督检查房屋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对于质量、型号、规格不符合设计标准要求的建筑材料,坚决不能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 2.3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单位首先应保证能够有效的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再从承接任务开始,以及施工全过程的准备、工程调研、施工生产、施工材料采购、客户回访、质量保修、施工操作等方面,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实际应用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以实现最好的质量管理控制。工程质量控制流程见图1。 图1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图 2.4健全安全制度体系 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充分结合当地政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细化优化安全制度,然后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之中。在不易确定监理责任的情况,要做好监理工作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理人员的个人职业素质。监理单位的基本责任就是工程质量安全,并且,施工安全也是工程建设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安全专业知识,全面把握是施工技术规范,才能更好的预防控制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 3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 第一,屋面和厨房卫生间渗漏防治。必须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进行屋面防水,选用合格的防水材料,并严格检验制度,一定要有质量合格证和化验单,对沥青的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处理女儿墙根部、伸缩缝、檐头等,管道穿过楼板时加设套管,并做好防水地漏;第二,地面和天棚开裂防治。保证预制板灌缝密实,选用等级相同的预制板对同一房间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抹地面用砂的含泥量;第三,下水道堵塞防治。每层加设下水管道检查孔,竣工验收之前用圆球打通并一次封闭。 4结束语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房屋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房屋建筑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房屋建筑质量十分关心,房屋建筑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无论问题的大小,都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对其问题出现的原因要进行分析讨论,要认识到起危害性,给予针对性的施工措施,从根源上避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 建筑质量论文: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对策分析 摘要:“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对于建筑工程而言,亦为如此。质量是建筑施工单位得以长久生存、永葆青春的基石。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成本控制以及建筑技术管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时期下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途径及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现场 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对一个施工食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进行成本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好与坏,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筑施工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施工单位要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要在项目施工中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来降低r程成本,把影响j:程成本的各项耗费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呵以在单位内部或项目经理部实行项目经理部工程承包制,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目的。项目经理部工程承包制即指在工程设计图纸下达后,项目部成本核算人员首先根据工程预算做一个成本预测和计划,然后项日部根据工程成本预测计划向主管领导提交项目承包责任书及成本控制目标。 1.1材料管理和使用 1)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工长必须反复认真的对上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和分析,根据工程测定材料实际数量,提出材料申请计划,申请计划应做剑准确无误。在材料采购前,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小组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可以定期召开例会,在例会上由询价小组汇报材料的询价情况,对于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订: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南,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2)材料的使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量的管理,施工现场应:a.在项目经理部实行材料包于使用,节约有奖、超耗则罚的制度。b.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木材、砂石料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严格管理。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清点、汇报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对材料消耗或超耗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c.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实行特殊材料以旧换新,领取新材料由材料使用人或负责人提交领料原因。材料报废须及时提交报废原因。 1.2 项目部工程承包制中的全员管理 面对房地产开发性质的t程尤其是商品住宅楼工程,其造价基本锁定,一次经营利润测箅都很低,要提高项目获利水平,就只有精细化项目成本管理、群策群力向管理要效益。要想把工地每时每刻发生的成本支出都精确控制,决不是项目经理或者是所谓“承包集体”几个人所能做到的,它需要项目部每一员工甚至劳务人员的参与和配合。项目经理部工程承包制中项目部要想做好成本管理t作,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成本控制要做到全员参与,树立全员经济意识。而如何调动全员经济意识正是现在施工单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在项目部工程承包制中调动全员经济意识应做到以下几点:1)可以由项目经理首先与上级领导签订责任书,明确自己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同情况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在明确责任的同时要确定责任成本。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如果出现成本人为超耗,视具体情况按百分比扣除项目经理奖金;如果成本损耗低于成本预测计划即工程成本降低了,则按百分比一次性奖励项目经理部分奖金。2)在项目部内部层层分解责任,层层分解责任成本,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好项日部内各个成员的责任,谁负责、准负担。提高项目部内成员的责任意识,可将责任书上墙,时刻提醒项目部成员。3)具体考核措施:可以在项目部内部成立一个考核小组,在每道工序完成后,根据项目部内成员责任成本完成情况,进行商议考核。在各自责任成本范围内,成本节约了则所节约成本的一定比例作为奖金奖励给相关人员。如果成本超耗且是人为超耗则按超耗成本的一定比例扣除奖金。 1.3机械管理和使用 1)确定机械人员的岗位职责,每天记录所用机械及外租机械使用情况。2)对于重要工序所使用的重要机械,机械人员叮以在施工工序开始前向项目部提出申请承包机械种类、数虽及台班数,待工序完成后如台班数节约则所节约的台班数按台班费兑现,将其中的一定比例奖励给机械人员。 2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与控制 2.1 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各项规范 建筑企业要从本企业实际入手,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以及确立关键环节的限值和具体的作业指导书,让一线操作工人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准则作为约束。 2.2 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 落实建筑施工技术的各个环节的责任,责任到人,加强在施工环节进行监管,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随时纠正那些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要求而影响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的违规操作,重点关注工程进度、施工的客观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 2.3 优化制度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的原因是为了优化操作规范以实现节约成本,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目的。作为建筑企业首先应该严格的贯彻落实《建筑法》,并根据《建筑法》对工程运作的细节进行规定,这样工程施工队伍在工作中就有据可依。施工中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有序操作,禁止随意私自的改变图纸的行为。比如土方工程就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首先勘察现场,根据现场环境确定施工方案。第二,测量定位方线。第三,清理现场。第四,排水处理。第五,研读图纸,进行技术交底,安排岗位职责。在此基础之上符合挖方标高轴线,严格执行gbj300_88,gbj201_83,gbj123_88 规范。在施工中,尽量的减少人工操作可能,采用技术措施,工作手段的优化策略能够将人工因为懈怠和松弛对工程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比如混凝土的振捣搅拌就可以采用自动化机械完成,人工操作会因为力量不均匀而造成施工时的不密实。机械化操作为主,人工操作为辅,人机结合的操作方法一方面能够控制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控制施工进度。 3 结论 总之,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管理科学。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化管理的思维和方法,制定属于自己的施工现场管理标准,科学管理,为企业节省资金,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筑质量论文:浅谈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摘要:由于现代的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为了能够使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其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本文探讨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及措施。 关键词:建筑;质量;因素;措施 建筑行业能否良好的发展取决于施工的质量管理,换言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的灵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不仅是整个工程竣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工程质量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其存在的意义不能忽视。 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第一方面,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一个行业想在社会上立得住脚,并想取得一定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建筑业也不例外。而建筑业实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因为一个施工质量管理水平高的建筑企业,能更好地发挥其所掌握的建筑技术和所拥有的建筑技术设备,让它们在同等条件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标准;第二方面,从目前建筑业面临的具体情况开看,建筑类型趋向多样化以及施工条件深受诸如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这是建筑施工所表现的特殊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以便科学合理使用各种施工技术和工艺,这是应对和处理建筑施工这些特殊性的重要途径。 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1、人员管理的因素 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一线施工人员具备较强的实际施工经验,但是缺乏实际的理论知识和施工意识,整体施工人员素质较低,流动性较高。较高的流动性为工程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增加了管理的不确定性,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很多岗位如项目经理、造价师、技术管理等职位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不能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施工设备的因素 施工设备是整体工程项目施工的基础,在现代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各种施工设备的采用提高了工程施工的效率,在现代化建筑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际使用施工设备时,很容易出现由于施工设备而造成的质量管理问题。首先,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较多,施工现场较为分散,由于减少成本和缩短工期的要求,使其讲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转包,造成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出现相应的问题。其次,由于施工设备属于大型设备,设备成本较高,部分施工单位忽视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导致设备运行情况不佳,缺乏相应的维护和更新,降低工作效率,产生大量的安全隐患。 3、施工现场管理的因素 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整体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可以对施工现场中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在部分工程项目中,建筑材料的管理工作存在缺陷,在建筑材料的引入上,存在很多以次充好和不合格的现象,使得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在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施工现场施工秩序混乱,施工环境较乱,防盗防火措施不到位,从而增加了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对工期产生影响。 三、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1、加强工程建设中人的管理 无论建筑施工的管理体系多么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多么健全,如果没有进行施工人员的高质量施工培训,那么这些目标也没有办法实现,因此,提高质量关键是对建筑施工的一线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在思想上进行教育和宣传,只有让施工建设的一线人员充分的认识到质量不达标给百姓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事故灾难,才能调动他们在工作中的认真态度,才能兢兢业业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实施施工建设;其次,还要进行质量达标施工的培训,如果片面进行思想意识教育,而施工人员不具备安全正确施工的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些错误的施工而导致产生安全隐患。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关键需要依靠人,因此必须落实人员的管理。 2、重视施工材料的管理与控制 工程建设原材料是施工活动的主要对象,是构成工程建设的主体,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需要以建设原材料加以支撑。因此,工程建设 材料的质量好与坏之间关系到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缺乏高质量的工程建设原材料,空谈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和保障,便显得毫无意义了。重视施工材料的管理与控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做好材料计划的编制、材料验收、材料复核等工作,每个环节都应当本着认真、认真、在认真的态度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其次,规范材料采购程序和行为,以工程设计对材料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为前提,在复核预定的规范和标准的前提下,对比各个商家的材料报价,择低而购,并做好材料的验收、复核与入库工作。最后,加强材料入场检验和控制工作,对入场的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对于不达标的材料或者是损坏的材料坚决不允许其流入施工现场。加强材料的控制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只有做好材料各项活动的控制工作,才有可能从总体上为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提供一份助力。 3、 做好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一个工程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充分意识到:只有做好施工机械设备的合理维护和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生产效率,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益。因此,先要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的完善管理体制,做好定人、定岗和定职责的事项,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综合、全面、统一三面协调管理。再对施工机械设备的平常保养严格执行以及建立定期保养体系。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设备在施工运用中的作用不同,也就对可靠性的要求也不一样,不同的维修体系具有不同的长处,因此可以灵活地推行多种维修制度来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最后,使用专人去施工机械设备入场前进行检验,从而保证机械的运行状况没有故障的进入工作场地,另外项目部门要配备专门人员去负责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4、强化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是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形成的主要环节,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强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重点关注一下五个方面工作:第一、监督检查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试验仪器、测量仪器是否齐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第二、监督检查各级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运转是否正常;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是否到位, 有无更换现象;工程款是否挪用,是否有转包和未经业,主许可的分包现象;是否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第三、对工程质量隐患和不合格工程及时提出监督意见,并认真监督检查施工单位对质监通知的落实情况。施工单位要重视和落实监督工程师通知中所提出的问题,及时将整改后的书面信息反馈质监站。第四、对工程施工活动个项目进行综合检查、巡视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工作。第五、重视项目工程质量的存档,对工程质量检查过程中的各项抽验检测结果、工程设计变更以及有关图像照片等档案进行规范化存档。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也是保证人民生产财产安全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这样施工单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才能继续蓬勃的发展。 建筑质量论文: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与控制要点分析 【摘 要】 建筑工程中钢筋水泥混凝土质量问题存在于施工和材料等各个方面,建筑中一旦出现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最终的建筑效果和质量,甚至会发生一些危险事故,因此建筑中应当加强对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检测和控制。 【关键词】 建筑工程 钢筋混凝土 质量问题 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建筑的质量,它作为建筑整体的支撑力量,在整体建筑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监管力度,保证最终的建筑能够有较高的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使用者财产和生命的安全。 1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1.1 混凝土问题 1.1.1 水泥方面的原因 (1)水泥品种和标号选择不当,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或者没有根据工程的性质及工程环境进行选择,这样使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例不符,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产生过多过少的现象,从而影响到整个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对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果造成不利影响。(2)品种、标号不同的水泥混用,混合后的水泥整体性能不够稳定,破坏了水泥的内部稳定性,影响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容易发生质量事故。(3)没用对进场水泥进行及时的检测,尤其小窑水泥的质量不稳定,容易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有些工程在建设中对于超过有效期的水泥不经复检就继续使用。 1.1.2 骨料方面的原因 (1)若石子的表面特征与颗粒形状同要求不符,含有过多针片状的颗粒,由于针片颗粒本身就容易折断,会使混凝土的强度受到影响,而且还会使骨料空隙率增加,影响到混凝土搅合物和易性。(2)骨料的表面附着的淤泥、粘土、硫酸盐、有机质等,对骨料与水泥的粘结会产生很大影响,砂、石含泥量控制不到位,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并同时使混凝土用水量增加,从而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 1.1.3 混凝土施工原因 (1)混凝土浇筑之前,未对模板内的泥土、木屑、砖块、钢筋上的油污等进行清理,木质模板不浇水,混凝土强度受到影响。混凝土在拌制前不计量、不试配,导致混凝土的强度波动比较大。不经试验就随意使用外加剂,有些计量不准确,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2)混凝土的拌制和浇筑不协同进行,有些混凝土拌制后到浇筑完毕,其延续时间远超过规定时间,使得混凝土的强度无法达到设计的要求。(3)对混凝土的养护不到位,混凝土的水分蒸发得不到控制,使混凝土耐久性和强度受到影响。 1.2 钢筋问题 钢筋是钢筋混凝土中比较重要的原材料,对钢筋原料质量的忽视,也会造成钢筋混凝土质量的低下。钢筋在使用之前一定要注意它表面是否有裂痕或者明显损伤,这样的钢筋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重视钢筋的质量证明书和实验报告单,这两种基本材料保障了钢筋的质量,若是在工程建设中使用没有这两个证明的钢筋,极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钢筋必须具备出厂质量证明和试验合格的报告单,其加工、绑扎、配置、安装与焊接都必须符合规范。 2 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控制 控制保证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二者共同保证了钢筋混凝土的质量。在建筑工程中,要控制钢筋混凝土质量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加强工程监控 工程质量的监控主要体现在监管人员和组织上,建筑企业要不断提高工程监管的力度,给建筑人员和施工人员树立起高质量的理念,在施工过程中推行质量管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好质量保证等相关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实时把控质量监督,清除质量隐患。 2.2 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质量不均匀,将导致钢筋混凝土的质量波动,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水泥是对钢筋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材料,要经过检验方可使用。骨料要在开采、堆放、筛选及运输的过程中进行质量的检验与控制,钢筋要符合规范规定并且经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中对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及时进行调整。应当经常对骨料含水率进行测定,了解在运输过程当中混凝土的拌和物坍落损失,在一定的水灰比下,对用水量和砂率进行调整,保证混凝土强度,外加剂必须经过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原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之后需要工程师和各部门 的管理负责人员对其进行确认和验收,等确认无误之后方可投入使用。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当立即弃置不再使用。 3 结语 建筑工程是一个有很大危险性和后期利用性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一定要保证使用材料的质量,从而保障整个建筑的质量。钢筋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企业需要从人员管理、原材料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督管理,确保整个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都是最好的,这是作为一个建筑企业最起码的职业操守,也是保障后期使用性能最直接的手段。 总之,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必须受到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只要各级部门和人员都保持清醒的质量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执行质量控制,加强监督,就能够减轻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隐患,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建筑质量论文: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设计理念、新的结构体系、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构配件、新的施工机具、设备的不断出现,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不断上升。房屋建筑施工涉及很多方面,在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影响到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许多人为或者自然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所以实行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和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深入探讨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前言:房屋建筑施工涉及很多方面,在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影响到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许多人为或者自然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所以实行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和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深入1、探讨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1.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特点 1.1.1影响因素多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设计、材料、机械、地质、水文、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因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1.1.2质量波动大 由于房屋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流动性,不具有一般工业产品的固定生产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完善的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所以工程质量易产生波动而且波动大。 1.1.3质量隐蔽性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 2、导致房屋建筑工程出现问题的因素 2.1造价因素 很多单位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而不断抑制成本投资,但过度压低工程造价往往会适得其反 2.2设计因素 房屋建筑设计能够为后面的施工操作进行指导,这是保证工程作业有序进行的基础 2.3施工因素 施工时房屋建筑质量影响的重要时期?施工因素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不达标体现在多个方面 2.4监理因素 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缺失是导致房屋建筑质量不达标的另一因素。没有专业的监理团队将使得工程施工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给质量检测工作带来不便。 2.5材料因素 选择哪一种材料就觉得了哪一种施工方案,材料选择不当同样会影响到房屋工程的质量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3.1现代大多项目正在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度较之以往呈指数倍增,在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发展、进度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 3.2管理工作的好坏,可以说决定了企业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等问题。建筑工程施工时,必须具备了优良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设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设备,同时又需要有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发展实施。 3.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所承担的工程可能在结构上就更为复杂,在功能上更为特殊,在装修上更为新颖,从而促使了生产技术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技术装备也必须更为先进,而技术管理上也要求更高 3.4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5“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管理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每项工程的各具体小项目各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岗位均要全面实施到位管理,不能有任何疏漏。在实施全过程管理 ,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上易出问题的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 4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4.1 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 想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比如施工质量责任制以及事故报告处理等责任制度,同时也要让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在真正工作中得到发挥,使其能发挥真正的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 4.2 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实效发挥实际作用,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有效进行下去的关键环节。这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有效运行下去的前提下,从任务承接,工程调研,乃至施工前期中期的准备,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生产,施工操作以及回访客户,质量保修等方面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质保体系的完善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 4.3 加强协调管理 其中包括技术协调、管理协调、组织协调三方面 4.4 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 优选施工人员是奠定质量控制的人本基础。工程质量是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管理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施工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 4.5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充分发挥质量检人员质量检查控制作用按照“防检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推行“讲、帮、防、卡”的科学检查方法,与施工人员一道,共同对业主,对下道施工工序负责。质检人员、用户、施工人员要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质量检查人员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向用户提供高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4.6 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质量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物质基础。国家《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4.7 施工方式选择最优化 在施工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必须以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原则,进行优化设置。首先我们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方案,质量标准以及操作规程。我们必须采取较为先进的工艺,用以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这样做的同时,会提高项目的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上,我们要对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调查,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和实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绝对不要为了省钱而选择不好的施工方案,这自然会造成得不偿失的局面,所以在施工工艺的最优化选择上,企业要慎重再慎重。 4.8 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结语 建筑施工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比较广,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是管理的重点之一,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促进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张是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技术管理和企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不重视施工的技术管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说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工程施工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各级的施工人员的技术都参差不齐,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会导致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出现,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技术措施来避免施工质量的隐患,要不断完善施工技术和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对建筑工程技术和质量的有效管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代化概述 [摘 要]在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各个行业都强调技术质量的今天,水利水电工程对其施工技术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工程施工中一定要保证将施工技术工作做到位,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会因技术问题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本文主要对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现代化的技术进行了概述。将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对施工质量、经济效益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代化 引言: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 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长期以来,水利水电这一行业由于受到了技术更新速度缓慢,工作人员科技文化不高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始终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水电工程中快速开展现代化技术的应用等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内容,一定可以促进工程进度,提高其施工质量,使企业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对企业创造出独立品牌做出重要的贡献。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施全方面的控制及管理,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现代化施工技术应用的重视,是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代化的内涵及意义 1.1 施工技术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是指施工技术以可持续发展为思路、市场经济的系统发展的规律为理论指导,目前我国正在水利水电领域广泛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型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水利水电现代化最关键的一步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在施工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测绘等更加专业的知识,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来源。 1.2 施工技术现代化的意义 水利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安全无污染的优点,其广泛应用可以为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施工技术是工程建设的根基,十分关键。因此,做好施工技术工作是使水利水电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直接决定着工程能否顺利完成,只有在施工中将技术问题解决好,将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将整个过程协调配合完美,使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一个质的飞跃。 2.常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概述 2.1 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定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项技术可以为建筑工程取得更好的效益。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对边坡的固定能避免岩体的破坏,且过程既简单又快捷,使施工迅速完成,所以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建筑中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预应力技术就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基岩发生形变之前对其产生锚固作用,在进行锚固的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所产生的拉应力能传递到其他部位。预应力锚定技术能够根据事先预定好的水利水电施工的目标及尺度等来提前对需要施工的建筑物施压,从而可以很好的达到固定的目的并且适当调整其受力程度。 2.2 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 施工导流对工程的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充分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并且要考虑到周围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顺利实施。一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顺利进行施工导流,先要修筑围堰,这是解决施工导流最有效的方法。而在修筑围堰时,必须将河床的稳定性及其周围环境考虑在内。在进行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测量河床的床位,准确地设计整个施工过程,只有通过施工导流准确的设计河床,才能够保障整个水利水电建筑施工顺利完成。在修改围堰结构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分析,充分发挥出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的作用。 2.3 土坝防渗加固技术 一般情况下,水库的土坝很容易发生渗水、潮湿等现象,这些现象就会导致土坝的渗漏、变形,严重时可能会对水库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现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土坝防渗加固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至关重要。土坝防渗加固技术可以很好地处理土坝的渗水与变形的问题,可以将坝体劈裂灌入浆液,使之在坝体内形成一种牢固的防渗体,以维持坝体的稳定性。且在对土坝坝体的劈裂中安置灌浆孔时灌需根据土坝的实际尺寸来进行安置,主排孔要严格按照坝轴线设置,副排孔需保证在坝轴线正上方的1.6m处,且主,副排孔之间需保证有2~4m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灌浆孔顺利穿透坝体,最后形成坚固的防渗体。 2.4 使用外加剂 由于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所以外加剂的使用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所必需的。我国目前常用的外加剂主要有,改变表皮的外加剂,修补缺陷的外加剂和改善色泽的外加剂,还有增强表面强度的外加剂等多种类型,使用外加剂的好处在于可以很好的提高混凝土的质量,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质量。 2.5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混凝土,这些混凝土在工程建筑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大体积的混凝土具有非常密集的钢筋结构,并且对施工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混凝土由于其面积较大的缘故,所以需要使用科学的技术对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进行处理。在施工过程中配备的设备要配合土坝的施工过程,根据混凝土大体积的性质,在碾压过程中对混凝土混合物搅拌的标准以及碾压推铺等工艺进行深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实现整个碾压施工技术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可以顺利实施。 2.6 计算机辅助设计 利用CAD建立数字化模型,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既直观又明确的图形计算方式。另外在绘制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图及其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图纸,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编制一些计算程序,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具有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测量时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7 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 利用数据库技术或者GIS技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可以系统的储存大量的数据或信息,建立出三维数字模型,实现管理的科学现代化。用三维模型虚拟布置出虚拟施工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建筑的组成部分及其在在空间上的分布,实现建筑施工全过程的仿真演示,为施工过程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2.8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现代化还体现在保护环境上 过去传统的施工技术一般对环境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应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在尽量避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使工程进度稳定而安全地进行,这也是让水利事业可以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也在努力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不断提高技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水利水电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准决定着水利水电建筑项目施工是否能顺利的完成,选择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能够提高建筑施工的水准,使得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获得更高的利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越来越多,熟练的应用这些技术才能使建筑更加稳定。因此,在水利水电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与管理必须十分严格,这样有利于工程的长远发展。在严格要求施工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为建筑施工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的加大,然而,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却成为了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利用,预防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对地区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利用水资源发电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电力资源保证。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力度也不断的加大,然而,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却成为了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足。水利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进行设计与评估,它不仅可以为项目实际施工提供相关依据,还可以避免盲目施工带来的恶果。不过目前一些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前,工程设计与评估工作存在漏洞,相关单位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没有严格的依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与水利部门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工程设计与评估。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水利项目,工程设计只是保留着最简单的资料,现场勘查与地质勘查等程序都没有进行落实,进而制作的项目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 (2)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在任何工程的施工中,质量和安全都是工作的重点,但在现实的实施中,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还是有所欠缺,。一些施工单位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全然不顾工程的安全质量问题,没有真正认识到质量安全才是工程施工的首要因素。质量存在缺陷、工艺作风较为粗糙等问题常常会出现在水利水电施工的过程中,因此,在进行施工之前,有关的单位已经将相关的施工条例以及作业指导书制定完毕,但是,却未按照相应的措施或相应的条例进行施工,不仅仅如此,针对生产性试验结果以及施工情况也没有进行严格、认真的总结和分析。 (3)工程前期勘测设计不规范。个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己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特别是缺乏较系统全面地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址勘测资致使方案比选不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严重滞后,整个前期工作做的够扎实,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立项、进度和质量等。而设计单位普遍存在资质低、设计水平低、施工图不规范、图纸错误较多、结构不符合实际,设变更随意性大等问题。设计人员施工经验差,未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能力,考虑设计规范较多,考虑施工现实条件较少,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有一定困难。 (4) 施工过程中转包现象严重。就目前来看,水利工程的转包现象尤为严重,一个水利项目往往会经过层层转包,而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一些工程承包单位会偷工减料,伪造相关施工资料,这样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而且有些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原材料的选择与管理,一些劣质材料甚至是过期材料被用到实际施工中来,这样的工程即使竣工验收时蒙混过关,实际使用时质量问题就暴露无遗。同时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技术落后,技术人员水平不够,现场管理与施工体制不完善等,都会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 (5)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完善的空间,不完善的原因包括:项目的权、责、利三者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取得紧密的联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受到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导致管理效率低,最终导致水利工程的发展缓慢。 (6)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为按照施工条例或者规定实施管理,到时工程质量受到影响,而被管理工作人员也对自己的职责不够明确。另外,为了获取工程施工中利益的最大化,有些管理人员偷工减料,这样不但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质量,还对整体工程质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管理人员缺乏对现场施工的管理、监督的作用,因此,造成被管理工作人员态度自由散漫,工作不认真等等。 2 对策探讨 (1)完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要聘请技术过硬的工程设计人员,先要对工程施工场地进行现场勘查,分析地质条件与环境问题,确保工程建立之后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恶劣影响,之后进行科学严谨的工程设计,在满足工程相关功能要求的同时,提高工程的可实施性。之后到专业的评估机构对工程设计进行评估与造价管理,确保工程设计的质量,并且对施工造价有一个整体认知。 (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在工程招投标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在成立项目部的同时,就应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层层分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赋予相应安全管理权力,包括违章作业制止权,严重隐患停工权,经济处罚权,安全一票否决权等,保证其有效行使职责。在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应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实行安全与效益挂钩,使其能认真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对新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准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3)严格工程开工和验收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前,项目法人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开工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申请开工, 经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 工程方能开工。同时严格审核项目验收条件, 对具备验收条件的,按要求组织开展验收工作。 (4)做好施工工序间进行有效连接。不同施工工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与相互制约的,经常会因为起始工序存在问题导致后来一系列的施工出现问题。因此要做好不同工序之间的衔接工作,这不应该是属于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中,应该单独设立一个机构负责工序的衔接问题,对不同工序及时验收检验,合格的做出合格记录,转交至下一阶段进行施工,不合格的应及时返工,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顺畅性。 (5)坚持标准化管理。坚持标准化管理是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规范化施工是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的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等,执行标准化要求和规定,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 (6)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好坏与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密不可分。因而,一方面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项目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最终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知识,懂经济、懂法律、善管理, 同时精通计算机和外语的高素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自然条件差,在施工中安全生产的管理环节多,安全隐患多。我们要针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从而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分析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大,这也就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为了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工程建设,我们必须做好施工技术工作。为此,本文主要就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引 言: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规模较大。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各类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促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得到保障,经济效益得以保障。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意义 水利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而且安全无污染,其应用为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技术是工程建设的根本与关键,因此,一定要做好施工技术工作,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顺利的实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直接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完成,只有在施工中将技术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从而使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提升到一个质的高度。 2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技术没有得到充分验证 施工方在没有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进行充分的验证就让其直接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就使得施工技术可能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不能依靠得到实践检验的科学技术水平来把握施工质量,这可能会导致在施工中出现一些纰漏,而我们知道,水利水电工程如果出现任何小的失误都会酿成巨大的灾难。 2.2 准备工作不够细致 受到经费有限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方面没有做到充分的论证,在相关资料方面缺乏足够证据,而只是从现有的资料入手,没有对施工环境以及经济的现状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更别提精准分析与讨论了,因此,在有些水利水电工程中,许多项目的评估无法达到标准,从而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它的顺利施工与投入使用,对于社会来讲是有深远意义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技术方面主要有下面几种。 3.1 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中,预应力锚固是具有独特性质的技术,它在工程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预应力锚固指的是预应力岩锚和混凝土预应力拉锚,它在施工中要在把握好设计图纸中锚固的大小、方向以及深度方面的基础上对基岩提前施加相应的预应压力,预应力锚固通过张拉、编束、防护和造孔等步骤来完成,在造孔时,还需要完成扫孔、钻孔、扩孔和测孔等步骤,因此,一定要规范操作。在水利水电施工之前对基岩施加一定的预应压力,就可以使基岩承受更多的拉伸力,起到理想的锚固效果。 3.2 土坝防渗加固施工技术 一般情况下,土坝由于属于制作原始阶段,没有经过修缮,可能会出现渗水、跌窝和潮湿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这些细小的问题就会日积月累最终会酿成坏的结果,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因此,这个问题需要重视起来,要解决土坝的这些问题,可以采用防渗加固办法。这一办法在处理土坝渗水以及变形时,对坝体进行劈裂灌浆,使得在坝体内部能够形成一道防护体系,从而有效的解决渗透的现象,以维护整个坝体的稳固和寿命。在对土坝两头的灌注孔进行选择时,要在对土坝整体的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因素以及施工程度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方面来布置。 3.3 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 相比其他技术而言,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是一种出现较晚的新生技术,但是,虽然年轻却有着强劲的势头。最近几年来,在我国,由于经济的需要,大批的水利水电工程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而碾压混凝土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步,在全世界都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拥有其他技术无法企及的优势,就是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它的运用相较别的技术而言具备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一般的混凝土比较,碾压混凝土更具防渗透、占地面积小以及承受压力大等优势,而且碾压混凝土可以通过大型机器设备进行,从而大大简化了施工步骤,保证了施工进度。这一技术主要是以砂石骨料、混凝胶原料等为材料,用大量的土石块修筑一道石坝,再通过振动式碾压器械,又薄又大的压实混凝土。 3.4 合理的使用添加材料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外加剂是最主要的添加剂,使用的数量非常之多,在大量混凝土应用的基础上才保证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要对混凝土的添加剂进行慎重选择,这样不仅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还能在更大程度上修缮水利水电工程的不足,保证工程的质量。在目前看来,主要有修补外加剂、增强表面强度外加剂、处理外表外加剂、改善色泽外加剂和提高抗变形能力外加剂等类型的外加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来对外加剂做出正确选择,使混凝土在相应的外加剂的调配下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有效的起到防渗防护的作用,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无误。 4 强化水利项目建设技术的方法 4.1 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 要想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就必须要加大科学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创新,将现代化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引进与优化。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能够以工程项目的施工特点和工程化的造价为基础,深入研究技术的难关,尽可能地保证施工的技术研究工作于项目的施工同时进行。 4.2 加强施工的科学化、标准化 在水利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要召开图纸的审查会议,及时发现图纸的不合理之处,及时解决,加强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的沟通,使图纸设计的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使得施工人员提前了解施工方向,明确施工程序。在具体的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需要更改施工方案,则需要施工方与设计方相互沟通,然后确定科学合理的更改方案,而且施工方案的更改还需要与业主进行沟通。如果工程中发现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要及时更换,切不可将就使用,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4.3 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 要想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水利施工队伍的素质普遍较低,严重缺乏创新性的人才。要想提高工程的施工技术,引进先进的科技人员,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队伍也是有必要的。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加快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培养老员工。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专业工作人员的聘用。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要加强新型人才的引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综合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前,人才是水利工程技术进行创新的难点也是重点,施工企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结束语 总之,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必须严格管理控制外,每个参与施工的一员,都结合理论知识和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试验和学习,为水利水电技术的科学、有效应用,为国家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及其措施的研究分析 【摘要】为满足社会经济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应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本文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以及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涵洞设计;节能设计;措施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的研究分析 1.1涵洞的设计。(1)涵洞位置的选择。涵洞位置的选择对于涵洞的设计及其使用性能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首先,涵洞位置在受路线分布影响的情况下,必须要选择与路线的设计极其走向相一致。除此之外要考虑的就是地形、地址的因素,以及地基的承载力和沟床的稳定性等因素。在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需要考虑的就是施工技术的难易等问题。要在保证涵洞有效使用的前提下,控制施工及后期养护和维修的成本。通常需要设置涵洞的情况及地理位置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当施工路面的积水面积高于规定标准时,需要在施工路线与河沟相交的位置设置涵洞。其二,在施工路线必须穿过农田灌溉区,需要考虑通过设计和建设涵洞来解决问题,避免影响农田灌溉,造成不良后果。其三,在山区施工的的山坡面,为了保证有效的排除路基内侧边沟的积水的情况时,需要考虑通过设计涵洞解决问题。其四,当施工路线必须与其他路线或者一些重要管线交叉的情况出现时,都必须考虑相应的设置涵洞。(2)确定洞身与涵洞长度。涵洞的洞身对于涵洞的设计和使用来说,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作为保证水流畅通的排水的主要建筑,涵洞的洞身必须要保证稳定性和一定的承载力,而且必须随时保持畅通的状态。另外,涵洞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支撑路面的作用,因此就要求涵洞必须具备足够的承压能力。所以说涵洞洞身高度与涵洞的长度的设计比例,也是涵洞设计合理、正常使用的关键因素。(3)涵洞孔径的设计。涵洞的洞孔主要起到的是稳定涵洞使用性的作用。如何通过涵洞洞孔的设计,在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节约构建成本是涵洞洞孔设计的关键。跨高比是指涵洞切面的直径与涵洞高度之间的比值,主要用于衡量涵洞洞孔的关键性数据,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涵洞洞径的该比值控制在零点七五到一点一二五之间是最佳的范围。(4)涵洞基础设计。涵洞基础的设计主要需要考虑是工地的地理情况,通常可以设置在地面、河床低等位置。在河床低设置涵洞时必须要将其设置在河床低一米以下的位置。在考虑将涵洞设置在地面时,要考虑其地基土质的情况,需要适当将地基进行处理。 (5)涵洞洞口布置与设计。关于涵洞的洞口设置通常情况下相对灵活,具有多种形式。在实际设计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是一字型洞口和八字形洞口,以及与之相关的组合型洞口。涵洞洞口的主要作用在与进出水,以及协调和美化涵洞与周围的环境。 1.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的节能设计。(1)主体工程施工节能设计。施工设备选择宜遵守下列原则: ①适应工程所在地的施工条件,符合设计要求; ②设备性能机动、灵活、高效、能耗低; ③设备配套选择应有利于设备的调动,减少资源浪费; ④设备通用性强,能在工程项目中持续使用。应结合施工总布置及施工总进度做好整个工程的土石方平衡,以减少弃渣二次倒运。利用工程开挖料作为混凝土人工骨料时,开挖爆破设计宜控制岩块粒度,适应装运、破碎设备要求。应考虑运输设备与挖装设备的匹配。料场规划及开采应使物料及弃渣的总运输量最小,做好料场平衡,以达到节能目的。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使中转环节最少,运距短,温度控制措施简易、可靠。(2)施工交通节能设计。施工交通运输可划分为对外交通和场内交通两部分。应结合节能要求,经比较选择对外交通运输方案,进行场内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运输节能设计要求: ①运输距离尽可能短;②中转环节尽可能少;③有条件的工程可采用水运。场内交通运输节能设计要求: ①场内交通运输宜采用公路运输方式; ②运料线宜采用平坡或重车下坡、轻车上坡; ③上坝线与运料线相接,并随坝体的升高而变化;④应加强道路维修养护,以保证路况良好,降低能耗。 2 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的措施 2.1完善健全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涵盖了建筑和水利水电的专业知识,更是建筑施工的基础,没有一个合格的设计方案,任何工程都不能投入实施。同时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不同与普通的民用建筑,具有其特殊性。一个方案的设计不仅要听取投资方的建设意见,还要与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人员予以沟通。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设计师不够专业,自作主张,导致不符合投资方的要求,方案需要重新设计,更有甚者投资方会与设计师终止合同,这不仅损害了设计师的经济利益,更是影响了施工的正常开展。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首先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投资方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提出的外观和装饰方案,设计师要站在投资方的欣赏角度,尽量满足投资方提出的要求,并多次与投资方和水利水电工程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直到达成意见统一为止。 2.2合理安排资金。一个好的设计师力求做到设计方案的完美,不仅要做到满足投资方和专业标准,还要合理安排资金,达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经济、美观、实用的目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当中,经常会有设计师完全投入艺术创作,而对投资方提出的预算毫不理会的现象出现。再者,还有的设计师会注重建筑的美观,而忽略了建筑的实用性,造成了头重脚轻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经济与美观不协调的局面。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来说,它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艺术品,相对来说,它更是一件实用品,它的利用价值要远远高于它的观赏价值。所以,设计师应该从资金量出发,紧密跟进市场变化,了解材料价格和材料的质量,合理安排资金的分配比重,在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的实用性和坚固程度的前提下,考虑建筑的格局和外观,实现建筑的美观性。 2.3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应与环境相融合。建筑不是独立的,尤其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往往依山傍水,矗立在一个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所以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到与环境的融合性。有的设计者认为水工建筑物地处旷野,往来人等较少,没有必要对水利建筑作美化设计。还有的设计者不顾周围的环境风格,标新立异,设计出来的作品虽然新颖别致,但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这样的设计作品也是失败的。所以即便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周围地广人稀,设计者也要对当地的环境考察给予重视,充分尊重自然,树立环境意识。同时设计师为了达到美观的目的,可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特殊的建筑特点,对建设的设计中添加适当的点缀,达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目的。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设计是工程实施的核心部分,它要求设计者不仅要结合当前先进的施工技术,同时还要考虑到建筑的美观,设计要求极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成为了新时代对水利发展的根本要求。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省级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四川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和四川水利职教大校园,深化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创新育人机制,探索出了“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一、引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作为水利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其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学院的发展。多年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教育模式传统,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日益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不能致用,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学生的就业率逐步下降,从而影响专业和学院的发展。因此,探索出一个能适应当今社会和高职学生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现在的教育领域中,办学层次、形式、模式堪称丰富,而每个层次的教育模式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均不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我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区域需求,一直在不断探索着符合职教特色和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合作育人机制 1.深化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1)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共建专业、共育人才的管理细则,校企共同研讨论证专业定位(含服务面向定位、职业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标准等。 (2)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在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指导下,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以及能工巧匠组建本专业兼职教师团队,与专职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本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参与教学活动。 (3)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发挥企业优势,接纳在校学生开展跟岗实训和顶岗实训,并依托企业建立毕业生的就业平台。四川都成泽源工程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与我院共同建设水利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完成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实习实训项目开发和实习实训文件编制等工作。 2.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相关制度 依托四川水利职教集团和水利职教大校园,在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和教学工作委员会引领下,设立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水利工程系主任担任部长和委员会主任,实训教研室主任担任副部长,下设行业单位合作室和企业单位合作室两个机构,分别负责与行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联络。在组织完善的基础上,制订了《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水利工程系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制度》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规章管理制度,保证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顺利推进,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水利工程系校企合作部和水利工程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立以后,校企共同研讨和创新了本专业“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三层次训练;紧跟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岗位需求,设置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五个模块实施选择性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实施认岗、跟岗与顶岗实习,进行进阶入岗。其模式构架见图1。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定下了基调,我们以此为导向,校企合作,广泛调研,专家论证,依据岗位群所需的专业能力,按照各专业能力的工作过程确定行动领域,从而明确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能力,最终确定相关课程,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建立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的特点: 1.以项目化教学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第五学期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分列为五个教学项目,即重力坝设计与施工、土石坝设计与施工、水闸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和水电站厂区建筑物设计与施工,利用真实的典型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体现学生认岗―跟岗―顶岗的岗位训练过程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安排学生到典型水利水电工程现场进行认识实习,实现认岗;利用第一、二学年暑假集中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实现跟岗;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锻炼工作实践能力,实现顶岗。 3.课程排序符合职业能力递进规律 《水利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和《水工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等课程完成对学生制图能力、测量能力和检测能力等通用能力的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水利工程管理》等课程实现对学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专项能力的培养;《重力坝设计与施工》、《渠系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4.“双证融通”体现职业成长规律 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我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技能训练后考取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钢筋工等工种的中级工证书,在四川省水利厅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考取施工员等管理岗位证书。 5.职业素养养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将法律法规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系统思维等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 水利水电建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体的实施过程见图3。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12级和2013级分别选择了一个试点班用于践行“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进阶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81%,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3.75%,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团队意识等均明显强于原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有别于其他任何形式和层次的教育目标,研讨和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极具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工作的结束,我们会紧跟社会和专业的发展,不断改进、完善甚至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它能更地好适应社会和岗位新的需求,同时,我们认识到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仅仅有一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够的,还必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逐步加强实训条件的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内涵建设,最终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岗位需求。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法分析探讨 摘 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是目前中国非常重视的施工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利用好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的深入应用,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坝体填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这四项成熟技术,在此基础上,必须努力创新更多的施工技术方法,以此来提高中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水平。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引 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一大批巨型水电站的水发电系统,其工程规模之大,施工难度之高,进一步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拥有了一批有自己特色的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因此,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 1.1 混凝土的大面积碾压的优点 碾压混凝土相对于常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有着更多优点:(1)采取薄层铺料;(2)干硬的混合物;(3)坍落度是零;(4)碾压表面坚实;(5)其方法接近土石坝的填充方法。在实践中,碾压混凝土也具有经济效益高、施工速度快的独特优点。目前,碾压混凝土成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高粉煤灰掺和混凝土;2贫碾压混凝土;3砂卵石与水泥掺和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的材料,与普通混凝土材料一致,主要由胶凝材料、砂石骨料、水以及一些空隙气泡所组成。虽然材料一致,但是各种材料的组合比例有很大的不同。正因为此,碾压混凝土的混合物是非常粘稠的,需要通过碾压才能压实。它可以用于各种建筑工程。 碾压混凝土的材料与一般的混凝土材料在配合上有很大的区别:(1)碾压混凝土的粘稠度范围较窄;(2)水泥量较少;(3)掺有较多的粉煤灰;(4)骨料的直径不能过大;(5)含砂率比较高等。根据运输、推铺以及碾压的具体情况,施工会对碾压混凝土有着不同的要求。 碾压混凝土主要是采用薄层来碾压施工的。因此,碾压层之间是最薄弱的地方,它关系着工程的稳定性以及耐久性。我国的碾压混凝土历史造就了变态混凝土。变态混凝土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混凝土。它的层面结合质量与一般的混凝土没有太大差别,因此,在工程的上游,桥梁空洞的周围,都采用同一种的混凝土,这样不但能够简化施工过程,而且能够减少因搭配两种不同混凝土所造成的弊端。 1.2 预应力锚固的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个在工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措施,也是具有无限潜力的措施。它不仅经济效益显著,适应范围广泛,而且可以加固、补强原有的建筑物。它逐渐在新建工程中展示它的独特优势,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它是预应力岩锚和预应力拉锚的合称,是一种以预应力混凝土为基础的锚固技术。它能够根据设计的大小、锚固深度以及方向,对建筑物在变性之前加以主动的预应力,从而使建筑物得到加固或者改变其受力条件。预应力相对于其它措施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传递拉应力。预应力锚固是由锚孔与锚束组成。锚孔是锚束的钻孔,而锚束就是施加预应力的主要部分。锚束通常是由锚束体、锚头以及锚固段组成。锚头处于锚孔的外边,主要用于支撑锁定预应力。锚固段在锚孔底部。连接锚头和锚固段的重要部分是锚束的自由段,它承载着预应力所施加的所有压力。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2.1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的深入应用 导流和围堰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以及工程质量的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导流和围堰技术的应用是目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对于导流来说,选什么样的导流方案,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以及安全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对于围堰来说,它是施工质量好坏的保证,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施工导流是一项与河水争地争时的过程,直接关系着施工的总进度。而修筑围堰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施工导流问题。因此,必须务必做好修筑围堰工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全面的考虑结构的复杂性和稳固性,以此来减少因过水面积狭窄、水速加快、水流量加大,给围堰带来大的冲击。 2.2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面积混凝土辗压技术也是一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它是通过大面积碾压干硬混凝土混合物,而进行浇注的方法。近年来,该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了其高效。该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不影响混凝土强度,能够很好的改善层面,高效性与利润性好,该法经济效益高、施工速度快、投资少、见效快。另外,碾压混凝土主要有砂卵石与水泥掺和混凝土、贫碾压混凝土、高粉煤灰掺和混凝土等三类。根据碾压、推铺以及运输的具体情况,通常施工对碾压混凝土会有不同的要求。碾压混凝土的主要施工方式是采用薄层来碾压施工。所以,最薄弱的地方是碾压层之间,它与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息息相关。 2.3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随着中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据库技术也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得以广泛的应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据库技术能更加有效的为工程建设服务,同时也提高了作业技术水平,缩短了劳动时间,避免了施工中一些技术上的误差。另外,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可以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数据利用率,减少人力劳动的重复,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同时,对于一些施工过程还能进行电脑仿真,保证了真正施工过程的质量。 2.4 坝体填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坝面流水作业作为坝体填筑工作的关键因素,主要施工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在流水作业执行完毕后,进行卸料和平料的施工作业,另外,要及时有效的制定出流水作业过程的单位时间和程序的工序数目,方便作业的顺利进行。(2)要根据作业内容进行划分坝体填筑的施工工序,同时,坝体填筑工序步骤受到很大因素的制约,必须明确这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填筑面积,施工强度和季节以及铺料方式等等。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好这些因素,归顺坝体填筑工序的步骤;(3)在进行划分坝面流水作业的工作段以及大小方向时,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必须符合坝面面积,另外还要满足施工机械正常的作业要求。为此,我们在平时的作业中,要求辗压机械的作业为如下参数:长度大约在40~100 m之间,宽度在10~20 m之间。(4)在夏季和冬季进行施工的时候,要考虑热量流失情况,因此必须控制好填筑土料的作业时间,另外要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作业循环时间。 3 结束语 当今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革新,力保工程施工质量,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运用探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工程实施历程中作用重大,它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作用。由此,为了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对水利水电工程实施全历程、全方位的管理及制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运用。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浅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方法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施工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对一个工程项目来说,节流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施工中,对人工费、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及工程分包费用进行控制。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降低成本;有效办法 引言:随着国家对水利水电行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通过加强施工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目前水利水电施 工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措施。 笔者试结合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就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谈谈看法。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定义及重要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在保证安全、质量和进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施工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及费用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以保证降低成本目标的实现的行为。 全面性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必须要严格落实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每一个施工环节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工到竣工的整个过程濡要进行全面的施工成本控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实际清况最大程度地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 科学性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不能空喊口号必须要严格落实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腔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积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例如采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价值法、量本利计算以及目标管理等方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的科学化控制。 目标管理原则: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设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目标指导水利水电工程各个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真正落实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各个班组和各个部门扰化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提高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本责任原则: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度将成本控制分阶段的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人沛定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目标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所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层层分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责任难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的严格执行。 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降低施工成本的有效方法 (1)加强成本核算力度:一般来说,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主要是:材料费、人工费、间接费、机械使用消耗费及其他直接费。比如人工费用控制方面,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培养,只有调动起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才能缩短工程周期,降低人工成本,切实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这些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工作安排,来减少或避免人员和机械闲置现象的发生,只有对企业的方方面面加强管理,才能真正的从源头上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 (2)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通常来说不同的施工方案对工程项目 的施工工期影响巨大,施工方案主要涉及施工方法和施工器械的确定,流水施工的安排以及施工顺序的统筹安排等方面,此外,所要选用和调配的机械设备也需要依据施工方案来确定,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对项目承建企业来控制成本投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利益来说意义重大。在对施工方案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现场地理环境、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方面面的因素后再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3)加强工作人员素质:在一个项目中,整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以及安全问题都有项目经理部门负责。尤其是项目经理部要对整个工程的财务收支情况做出详细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做好资金的合理调度。因此,其人员配置以及素质高低则直接影响了工程成本和质量的控制情况。项目经理部门要注重加强工程中的员工素质,通过培训、宣讲等方法来增强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控制成本之时,还要保证工程质量,坚决杜绝投机取巧等现象的发生,切实抓好水电水利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问题;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安全施工强化培训,向员工灌输安全施工意识,让员工明白,安全施工不仅是为了企业,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企业可以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同时制定安全施工奖惩制度,将安全问题与管理人员的薪水、考核挂钩,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从而减少事故赔偿费用和停工损失,降低安全成本。 (4)降低材料成本:材料成本在施工成本中占据的比重超过55%,所以降低材料成本,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通常整个过程项目的最终利润,就来自于材料成本的节余,甚至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材料成 本的节余来支付其他成本的超支,所以降低材料成本对于降低施工成本有着重要意义降低材料成本的具体方法如下: 1)合理制定材料需求计划:材料需求计划,通常是根据设计图纸以及施工进度进行每月编制,这是为了避免材料出现采购过多,材料用不完,造成资金积压、材料过时失效等问题,从而提高材料成本;或者采购不足,材料不够用,造成施工停止、窝工等问题,从而提高其他成本所以材料需求计划需要根据多方实际情况同工制定,按月制 定,确保材料够用且不浪费。 2)合理制定材料采购价格:材料价格是具有波动性的,企业应当组建材料委员会,定期对材料的造价信息进行更新,确保材料价格的透明性、即时性同时尽量供货源头,减少中间环节,并且货比三家,选择最优惠的材料价格不过不能一味的追求低价格材料,控制材料采购价格的前提是,材料性能必须满足工程质量的要求,在这个基础 上,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材料,如此才能真正降低材料成本 3)合理制定材料管理措施:材料管理主要包括材料的运输、保存、使用,加强材料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造成的不必要浪费,从而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间接地降低材料成本 (5)降低机械成本的有效方法:对于施工所需要的机械进行合理搭配,避免功能重复,并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机械功率和数量、同时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规范机械使用方法,加强日常保养,减少设备损坏率,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对于租赁的设备,根据工期对其进行合理利用,确保设备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并将操作人员的绩效与设备利用率挂钩,若超额完成工程量,则多出的部分给予奖励,从而鼓励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规范用电、燃油消耗,当机械设备不使用时,及时断电,避免空转,浪费电力同时做好燃油消耗记录,加强燃油保管措施,避免燃油不必要的损耗,减少运行成本,并将燃油消耗与相关人员的绩效挂钩,若拥有超标,则多出的部分由相关人员自费,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节油意识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水利水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社会都有了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工业领域,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成效上有具备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在很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之后,一些建筑漏洞、建筑质量问题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暴露出来,而其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的问题在运行过程中的变现最为突出和和直接。本文将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出发,找出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和探讨施工技术的应用,更好地做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工作。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当前,随着“三峡大坝”等巨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完工好进入运行,我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在总体发展状况下呈现出上升和完善的趋势。但是在市场利润、行业规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运行中暴露出来众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使用效率,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在生产上都带了不小的损失和使用上的不方便。施工技术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在工程的整体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技术环节质量,更好地发挥水利水电建筑功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生产建设。 一、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意义 水利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并且是一种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其广泛地应用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了,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实不只是在水利水电建筑的体现上,所有的工程建筑施工技术都是基本和基础的。高质量的施工技术有助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的稳定性,保证工程在建设过程和在施工完成阶段以及以后的投入运行阶段避免“打返工”的现象出现,如果出现工程的返工既费时又费力,给建筑工程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高质量的工程师施工技术能够让受益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和进行工业的生产。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做得好的话,才能将技术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好,有助于协调其他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的协调组织工作,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下就水利水电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2.1、预应力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直接影响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效益。预应力锚固是通过预应力的岩锚和混凝土的预应力拉锚所使用的统称,也是对预应力锚固不断向前推进的一种新型锚固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拉力的更好实用性,有利于拉力的更大程度的延伸,这是预应力锚固这一技术的最大优势。预应力锚固技术由于中立之间额差异性而在很大程度上的结构构造不同。锚束是预应力作用的基础,预应力锚固的锚孔是放置在锚束的钻孔,锚偷着安置在锚孔的外边,这样对于预应力的要求和控制就会更加完美。同时预应力锚固技术能够很好地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进行加固,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2.2施工导流技术。施工技术中的导流是一项具有特殊效应的防护工程,通过施工导流能够防护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修筑围堰建立挡水防水的工程物,因为在围堰中的水流速度很快,而且河道面积会减少、流量较大,因而在建设围堰的时候要注意其技术上的抗冲击能力和稳定性能,有效控制河床位的抬升,在施工导流中要注重充分考虑其他环境、地形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协调配合好防护工作。 2.3土坝渗透防护加固技术。通常而言,水库的土坝很容易产生漏水、潮湿的现象,这会不利于土坝的稳定和安全。通过土坝渗透防护加固的技术对于土坝的各项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处理土坝的变形,避免出现渗漏的情况发生。同时,对于土坝的渗透防护要注意土坝的实际应用情况,对土坝的防护岩浆依据土坝的轴线进行设置。 2.4外加剂技术的使用。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使用和应用也十分广泛,利用混凝土外加剂能够有效防止书里书店建筑工程的变形,外加剂主要使用范围包括处理表层、专业修补、色泽纹理等方面,通过增强建筑强度,提高抗压力和防止变形的作用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质量,不仅是对混凝土技术的使用保护,更是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的防护,进而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 2.5坝体填冲技术的使用。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对材料的清除卸理的工作,从而根据所指定的工作进行坝体的填充工作。坝体的填充要依据施工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环境进行铺料的工作,同时对于坝面得划分能做好碾压工作,这样可以使得大坝的建筑面积得到有效的保障,并做好填充材料的时间规划和安排。 2.5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在建筑过程中具备的流程和工序会十分繁多,施工的过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前的阶段准备工作的时候,要注意施工的管理工作的安排和规划。对于施工前,要做好安全防范意识,对施工人员要进行施工安全培训,对于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一定要严格选取救赎水平高、实践操作经验强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要牢牢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意识,同时,对于施工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建立定期检查、定期排查、随时巡防的监督体制,对于存在违规违纪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处理,将施工过程中的程序和要求能够落到实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应用对水利水电建筑养护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使用效果。因此,要从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和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基本点,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重视施工技术的施行和运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综合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层面,让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更加牢固可靠,更好地让群众享受公共服务。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阐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摘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工程,近几年来,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水利建设已成为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发展的重点,各地区正在大力兴建水利,有效的开发拓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防治灾害减少甚至消除,有力地保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为实现水利工程的功能,必须对其建筑工程进行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应用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其质量的要求也十分高。在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尤其要注意管理信息化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并积极开展。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发展。进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目的保证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确保其质量达到要求,使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得到提高。下文笔者主要围绕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展开探究。 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概述 1.1 管理对象具有动态性 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投资形式方面是较为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除此以外,时空及自然环境都会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有着相对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其具体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近年来,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技术标准要求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动态性不断增强。 1.2 管理目标具有综合性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较有相对较大的工程量,同时其技术工种也较多,易受环境的干扰,因此必须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使施工质量得到保证,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这就使得管理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1.3 管理行为具有专业性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其专业技术性强,同时管理过程必须具有规范性。 2.水利工程建筑管理的重要性 2.1安全管理 在水利工程中的各项壅水、蓄水、输水或者泄水的建筑物,必须具有良好的防渗漏、抗水压、耐冲刷、抗冻融等特殊功能。“安全生产”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管理的重要先进思想,因此实行安全管理,可以满足水利水电建筑设施功能改造的要求,防止由于结构性耗损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2.2调度管理 水利工程向来都是调节与调配天然水资源的基础性设施,而天然水资源来量在时空分布上十分不匀,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会使效益的稳定性及连续性受到影响。而水利工程可以实现调度管理水资源的作用,从多个角度实行科学的调度方案,使水域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满足地方水资源分配及使用的要求。 2.3分级管理 目前我国现代的水利水电工程被看作为服务于区域化建设的配套性施设,水工建筑与区域水资源的调度效率息息相关。在这过程不仅有水电工程公司及电力公司进行管理,还积极构建了工程分级管理模式,使过去传统管理方案的弊端得到有效的解决。 3.强化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工程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于工程管理存在松散,使得工程在建成后年久失修,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以至于造成重大损失。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利部门强调内部管理,缺少相关部分的监督,导致水利水电的管理工作缺少外部的约束。除此以外,在水利的管理工作中,只是强调行政手段,使得管理手段十分,因而远远起不到制约的效果。归根结底,这些原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的管理观念所导致的。 3.2 健全网络,使职责明确 (1)聘请水利员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协管员,定期组织相关水利工程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及管理业务培训讲座,对区域范围内水工程运行负有检查监督职责进行明确,必须通过相关的考核取得相关证书才可以上岗。同时,对于管理工作先进的个人年终应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以提高工作者的工作事业心及责任感。 (2)各流域管理所进行水政监察中队牌子的增挂,进行合署办公,同时还必须明确其本管辖区内的水利建筑工程日常的管理职责。 (3)水利管理所作为一个区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工作是进行水工建筑的维护修缮等。县水土保持监督所以及水政监察大队等相关部门是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面执法管理单位,依必须依照相关的规定对生产经营以及开发建设活动中涉水事务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如此一来,才可以保证在各个层次的不同方面进行明确分工,同时又相互协同,从多方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进行管理。 3.3建章立制,落实责任 (1)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规可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因而在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进行合理的规章制度的详细制定,对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必须进行明确的规定,严格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性的奖惩制度,做每一项工作责任都落实到个人,分别对考勤、巡查、受理、立案、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 (2)不断完善水行政主管部门层级监督以及互相监督的规定与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社会举报制度的完善,可采取适当经济奖励的办法鼓励群众进行举报。各职能单位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落实自身工作职责,做到每周至少两次的巡查,巡查的时候必须进行相应的记录,如果发现问题必须进行及时的上报,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3)强化科学管理,使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在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进行管理时,要注重对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引入,加速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大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投入,主要包括人才与资金投入这两方面,使得信息化建设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使用。除此以外,水利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注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这些人才不仅要懂得水利工程的相关工作,还必须熟悉法律、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水利工程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4大力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综合经营 水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可以在工程建设阶段的管理上得以体现,还可以在工程完工后的经营阶段得到充分的体现。水利管理单位要积极开展综合经营,以工程资源的优势进行业务的开展,使水利工程的效用促进水利水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水利二、三产业,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增强水利工程管理的后劲。 3.5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设计的方面较多,因而需要多方协调通力合作,因而领导在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的管理时,必须要进行统一领导,同时又要进行分权的管理,使统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水利水电事业有序地进行。在进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时,要应用多种载体,组织开展管理“执法年”活动,同时建立管理、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会议,分析研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管理、执法的新办法、新措施。 4.总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质量关乎着国计和民生,因而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人员必须对水利水电建筑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从根本上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要点 摘 要:虽然我国对建设现代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起步很晚,但是我们在建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处于领先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地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对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也在不断提高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水利水电工程涉及面比较广,比如港口航道、大型水利枢纽中心(三峡)、给水设施、水利发电中心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地完成,不仅取决于施工技术方面,混泥土是建造水利水电工程的根本,该文从混凝土的原料、营销混泥土的因素、混凝土使用的要点等方面,分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泥土施工的要点。 关键词:混凝土 原料 影响因素 使用要点 工作效率 我国经济虽然在增长速度方面强于欧美,然而毕竟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发达的欧美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人均购买力方面差距更大,水利水电工程在欧美国家已经非常完善了,但我国属于发展阶段,为了减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学、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只有这样老百姓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提升。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技术和建筑材料的支持,尤其是混凝土的质量,它是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混凝土的使用成本占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混凝土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混凝土的选材和使用过程中,都必须要足够重视。 1 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管理现状 1.1 管理观念的差距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领域,我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对混凝土的管理方面却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施工人员往往会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小,混凝土管理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施工体量大的工程,混凝土管理就会重视,体量小的工程,在混凝土管理方面就会容易忽视,这样的管理理念肯定是错误。不能因为工程量小就忽视,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时间是很长的,一项工程通常会服务几代人。 1.2 缺乏管理知识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缺乏管理知识也是影响混凝土管理的主要原因。虽然我们的施工技术和欧美不存在差距,甚至在有些方面要领先于欧美,然而关于混凝土管理的知识却存在差距,欧美施工人员所受教育较高,在混凝土管理上,有很高的知识素养,我国施工人,尤其是最基层的人员,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从而缺乏混凝土的管理。 1.3 机器的缺乏 混凝土的管理不仅是施工人员的责任,管理机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混凝土的稀释程度可以通过肉眼来观察,混凝土的酸碱程度必须要借助测量器械来完成,混凝土的酸碱程度决定了耐腐蚀程度,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水坝底部的水和混凝土的pH值差距过大,就会加快混凝土的腐蚀。在管理混凝土方面,机器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选料的要点 混凝土是指:水泥、沙、石等外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成为一种复合建筑材料。混凝土的种类,可以根据混合材料的不同出现很多种类。比如:无机凝胶混凝土,有机凝胶混凝土、石膏混凝土和金属混凝土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内容不同,我们可以选择有利于工程的混凝土进行使用。但是最基本的材料我们必须要选择好。 2.1 水泥的选择 在水泥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一级水泥,比如硅酸盐水泥,这种水泥保水性非常好,在长距离的输送过程中,依然能保持很好的粘稠度,如果建造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东北和西北等天气寒冷地区,必须选用抗冻性较好的水泥。在购买量方面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工程施工量较大就购买过多的水泥,正常水泥的使用期限为3个月,超过3个月的水泥在使用的时候,会失去使用效果。 2.2 沙子的选择 沙子的选择同样重要,要选择含泥量少的黄沙,当沙子含泥量较多的时候,混凝土一旦凝结,泥土的强度要低于混泥土,这样会形成中空的小孔,这样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减小坝体使用时间,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2.3 石子的选择 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石子的使用对混凝土的强度同样重要,而且石子的使用在同一个工程中的标准不能一成不变,在建造水坝基底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较大的石子。这样可以增加水坝基底的重量,增加基底的强度。建造坝体表面的时候,要使用较小的石子,这样可以增加混凝土之间的切合度,减小混凝土之间的空子,选择含有较小石子的混凝土材料,在建造坝体的时候,能够使坝体表面更加平滑,减小水流有坝体的摩擦力,延迟水坝的使用寿命。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使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3.1 表面干裂 在很多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由于一些施工的失误,混凝土在凝结以后,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干裂的现象,干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混凝土在逐渐变干燥的过程中,混凝土由于失去水分就发生一些变形,当混凝土变形的程度大于骨料变形,骨料就会受到压力,导致骨料面产生干裂、裂缝等情况。第二,混凝土配比不适当也会造成干裂,水泥的用量较大或者水泥规格较差,混凝土在这类情况下也会出现干裂。第三,工人施工的不当,在施工过后,混凝土还未及时凝结,施工人员除去固定模具,这样混凝土也会出现干裂的情况。 3.2 蜂窝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出现蜂窝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蜂窝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后石子外露的情况。这样的表面非常疏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混凝土中混凝土的含量较小。在混凝土中,石子、沙子等骨料主要支撑混凝土的强度,而水泥和其他添加剂主要起到凝结作用,一旦混凝土中水泥比例较少的时候,沙子石子等骨料凝结力就会较小,从而导致混凝土在凝固后出校表面疏松的蜂窝情况。第二,石子直径较大。混凝土中石子个头过大,在对坝体浇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骨料分离的情况,这样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蜂窝的情况。 3.3 钢筋外露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钢筋外露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危害是非常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钢筋因为施工等原因出现位移,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对有钢筋位置混凝土使用量不够。当出现钢筋外露的情况时,施工步骤必须重来,这样才能减小更大的损失。 4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如何正确使用混凝土 混凝土的拌制标准必须要符合之前设计好的规格,在拌制的过程中,对水泥、沙子、石子等骨料的的配比必须要使用称量工具称重,这样可以确保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对于用作拌制混凝土的水也十分重要,在拌制混凝土之前,首先要测量水的pH 值,看看水的酸碱程度和混凝土的成分,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在拌制方法方面,混凝土的拌制,分为人工拌制和机器拌制,人工拌制效率较低很少采用,水利水电工程中都会采取机器拌制。 5 结语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在要求高技术的同时,也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建造技术是整个工程的灵魂,而混凝土的使用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如果把一个工程比作一个人的话,技术是他受教育程度和具有的技能,混凝土就是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浅谈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技术和管理 摘 要:我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民生设施这方面的缺口还很大,比例:水库、水利枢纽中心、港口、公路、桥梁等。尤其是以水坝、水利枢纽中心为代表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的民生基础,国际的根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很高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工程管理方面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同样重要,该文重点描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运用的技术比如:导流技术、围堰技术、坝体填筑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同时也阐述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比如:施工场地的管理、施工设备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管理。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技术 有效管理 国家的民生基础设施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经济水平。正是因为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每个国家对本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投入都非常大。我国有着十四亿的人口,占地的面积更是高达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地广人多是基本现状,所以我国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需求量非常的大。自古以来我国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都非常的重视,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悠久的历史给予了祖先无限的智慧,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秦人李冰就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它是集防洪、灌溉、航道运输为一体的水利工程,到了隋代,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更是架起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桥梁。当代三峡水利枢纽中心的完成,彻底解决了我国中西部供电的问题,所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个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所需的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核心问题就是技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它的使用时间很长,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要服务几代人,施工技术可以确保一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服务的可持续性,通常水利水电工程运用的技术用以下几点: 1.1 导流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最基本要数导流技术了。导流技术是指: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中,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更加便利,施工工程在干地上实施,采用围堰来保护基坑,将水流引向预先设定的泄水建筑物泄向下游。导流施工在水里水电建筑工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它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在河流内实施水利工程,非常不方便,施工导流的目的就是,保持施工的场所出于干地上,这样就有利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河床外导流、河床内导流、明渠导流、隧洞导流,以及涵洞、坝体底孔、梳齿和缺口过流、涵管导流等导流方式,正是施工导流的多样性,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采取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导流方式。比如当水利水电工程较大,河床较宽的时候可以采取床内导流,如果遇到工程施工量较小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采取涵管导流、渡槽导流,对于施工导流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的效率。 1.2 围堰技术 围堰技术:在建筑建造水利水电工程过程中,为了防止水和泥沙等杂物进入到建筑工程,修建临时维护建筑工程的设施。围堰技术和导流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起到保护作用,他们都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围堰技术,并不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一部分,当水利水电工程完工的时候,用于保护工程的围堰会进行拆除,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围堰的水位有可能会很大,所以在建造围堰的时候,在技术和工程材料的使用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围堰的种类并不是单一的,它主要分为a类:土石围堰、草土围堰、木板桩围、木笼围堰、钢板桩围堰,由于围堰种类的多样性,所以在工程施工方面提供很大的便利,在水利水电工程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利于整个工程施工的围堰方案,比如:有土石建筑而成的土石围堰,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土石围堰的技术很简单,工作程序很简便,在施工条件比较苛刻的环境下,可以使用土石围堰,遇到工程量较小的工程时,可以选择草土围堰、木板围堰、这样在建造小型工程时,就可以减小一些资源的浪费,木笼围堰的技术,它在水利工程中运用的比较少,因为主要是针对不易打桩的粘性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利用最广泛的要数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它受施工环境的影响很小,可以针对任何土质,同时在实施大型水利工程中,围堰的水位会很高,钢板桩围堰技术可以更大的程度上保证围堰的强度。 1.3 坝体填筑技术 完成导流和围堰到时工程的前期工作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中心环节坝体填筑就要开始了,在坝体填筑施工之前,为了使坝体填筑更加的有针对性,施工人员往往对整个坝体实行分段填筑,首先要把场地清理干净,清理完成后,并且对坝体内的施工留下的沟、坑、漕,进行回填,之后要用重型碾压机进行来回碾压,这样可以确保,坝体根基的稳固,在对坝体填筑时,就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分段,根据地势,由低到高进行填筑,坝体填筑的材料顺序,分为主堆石、次堆石、下游堆石,在不同的填筑阶段,选用不同的填筑材料,这样针对性的选料很大程度上保证整个坝体的稳固性,自卸卡车把铺料用到坝体之后,为了避免铺料凝固,推土机要及时把铺料及时的铺平,之后用压路机来回碾压,在碾压过程中,为了避免机械化操作的局限性,必须要用人工对铺面进行找平,并且要对铺面适量的添加水,这样可以使填筑铺料密度增加,保证了坝体铺面的坚固性 1.4 预应力锚固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造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的使用必不可少,预应力锚固技术是指:同过预应力锚索和张拉设备的操作,使高强度的钢材、钢筋、处于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受拉结构,这样可以增加岩体的抗压强度,预应力锚固技术具有很大的科技型,同时对预应力锚索和张拉机械的要求也很高。虽然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我国的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我国已经完全的掌握了预应力锚固技术,并且在三峡大坝上就很好的运用了预应力锚固技术。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 一项完美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完工,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工程的科学管理同样非常重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分为:施工场地管理、施工器材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管理三个重要方面组成。 2.1 施工场地的管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说其庞大,不仅是指施工内容的庞大,它的施工占地面积同样庞大,施工场地的管理同样重要。(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所需的工种不同,操作内容也不同,为了让提高施工的效率,可以按照不同的工种,来划分他们的工作区域,并且每个工种所需的材料尽量靠近它们所需的工作区域。(2)在施工完成后,必须把施工场地打扫好,保持施工场地整洁。 2.2 施工器材的管理 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施工器材的管理同样重要,器材的管理分为建筑材料管理和建筑器材的管理。第一,像水泥、沙子、石子、混凝土添加剂、钢筋、钢板等建筑材料对存放场地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水泥、添加剂的在存放时,首先要保持它们的干燥性,做好防水、防潮等措施。它们在使用之前一旦进水,就会失去使用效果。钢筋、钢板等金属材料不仅要避免雨水的侵蚀。在存放钢筋,钢板的时候,更要注意避免酸性和碱性的的侵蚀,钢筋、钢板一旦沾上就会发生化学变化进而产生生锈的情况,这样会损害他们的使用寿命。第二,对建筑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材也要管理好,因为水利水建筑工程整体是有混凝土构成的,混凝土具有很强的凝结性,每道工序之后,对使用器材要及时的清理,不要让混凝土凝结在器材上面,保持其使用的可持续性。 2.3 施工人员的管理 作为整个工程的施工主体,施工人员可以说是不确定因素。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工作健全的工作制度。每个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完成,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工作制度,要明确工作内容,对工程的进展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对工人要实行奖惩制度。这样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确保工程顺利完工。(2)安全教育。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安全生产是每个工程都必须提倡的内容,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工人实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加工人对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摘要: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脚步,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已经逐渐兴起。这项工程的建设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就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并对其施工技术等做出研究分析。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应用、技术分析 1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意义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近几年来我国研究出的一种利国利民的项目,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资源可再生,并且这种可再生功能并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和浪费,既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满足了目前应用的需求,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工程。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在洪涝灾害方面有一定的防御作用,更能在农田灌溉、发电等方面有所保障。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当中,其施工技术的好坏是决定整体项目应用效果的关键之处。所以说,只有在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通过良好的管理、过硬的施工技术才能更高的完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在整体上提高质量,为我国的事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2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分析 2.1坝体的填筑技术 大坝在初步修建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坝体的内部填充工作,其填充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坝体的填筑需要准备材料、机械设备,人员到位;二是在在大坝初建的基础上做准备工作,计划填筑步骤;三为了保证能够满足建筑大坝的设计要求,需要按照大坝的面积分工进行技术操在进行坝体填筑的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较大的热量流失,减少工作的时间,增大工作的效率。 2.2大坝的加固防渗技术 大坝是指水库的大坝,水库的大坝一般由于长时间与水体接触,很容易发生渗水现象,有时还会出现大坝变形、大坝跌窝,这些现象的产生很容易造成对大坝的破坏,并间接影响水库的使用。这几种问题如果出现,需要即刻进行处理,避免出现较大的问题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加固防渗是处理大坝问题的主要技术,这种加固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坝体进行劈裂灌浆,由此可以在坝体内部形成一种防护体,可以有效的保持坝体坚固与稳定,同时也能起到良好的防渗作用。 2.3施工围堰与施工导流技术 修筑围堰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施工导流,而施工导流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具有特点的一项施工技术,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体建筑的质量问题。为了能够高水平的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需要在地面上建立起围堰,这属于临时性的挡水布置。但是由于围堰的建设会占据整体建筑的部分面积,河道中的流水速度及流水面积将会受到影响,这对围堰来说具有一定的冲击隐患,所以在进行这一施工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河道水流速度以及围堰的抗冲性能和防渗性能等。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河道河床,所以在整体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增加了施工导流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加安全系数。也正是因为施工导流技术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导流技术方案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严格执行。在整个导流技术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将各方面的因素都调节好,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事先通知搬运、供水、防洪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另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处理容易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之外还与天气环境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施工围堰和施工导流技术施工的时候,要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来进行,避免出现对工程不利的影响因素。 2.4预应力的锚固技术 这种加固技术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当中被应用的频率较高,并且它的应用会使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作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预应力锚固技术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好会,能够直接影响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这种预应力锚固技术主要应用在混凝土构件拉锚方面,是根据建筑整体的设计要求不断改变构件预应力的一种新型技术。这种技术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以及锚固深度利用仪器向基岩施加预应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基岩的受力更大,保证基岩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承压效果。另外,预应力的锚固技术有着其他技术没有办法比较的特点,那就是预应力锚固技术可以更好的保证拉应力的延伸作用。这种技术使得建筑结构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变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锚束,他可以直接连接到锚头,这样可以是基岩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并能够承受更加多的荷载压力;其二是锚孔,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放置锚束。总的来说,预应力的加固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加固技术,他可以有效的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更好的完成整个工程项目。 2.5混凝土的碾压技术 混凝土的碾压技术主要是一种筑坝技术,这种技术的施工过程是将大面积的干燥混凝土进行碾压,碾压后通过添加不同规格的添加剂或材料在进行浇筑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优点是能够在原混凝土的基础上将混凝土的性质变得更好,并且这种技术具有成本低、施工快、效益高的特点。但是这种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混凝土被碾压之后的坍落度需要达到零,并且材料要选用水、胶凝材料以及砂石骨料等,在施工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整体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以达到设计标准为目的。 3水利水电工程中其他问题的探讨 (1)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当中,混凝土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外加剂的使用就成为了施工当中重要的步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使用的外加剂一般包括提高构件变形能力的外加剂、构件表面处理的外加剂、增加构件表面强度的外加剂、改善构件表面色泽的外加剂以及修补构件表面破损的外加剂。外加剂的有效利用可以很好的控制整体建筑的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的应用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 (2) 由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的难度系数大、工程量较多、施工技术复杂并且施工季度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等因素,又因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使得这项工程中的安全质量问题格外重要。所以在进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正式开始之前,施工企业需要派遣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方面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每一位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施工安全意识。对待技术施工人员,要进行专业技术的考核工作,尽量使每一位人员都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待特殊的工种和施工技术,一定要做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并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避免因细节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这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另外,管理人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规划和管理,制定晚上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标示,尽可能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就我国目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发展的情况来看,其施工技术水平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潜心研究,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已经初步取得了效果。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施工技术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体项目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使以后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更加完善,我国必须要加大力度支持施工技术管理的研究,保证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探讨 摘 要: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取得明显进步,而且施工技术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同时,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关键要素。因此,研究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 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水利水电行业正处在稳定、持续发展阶段。对此,为了提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就一定要合理应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另外,施工技术应该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深入研究理论,然后依据实践工作经验,科学应用在施工技术全部层面,掌握施工技术的重要因素。尽管国内水利水电建筑施工技术取得进步,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而,需进一步探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关键性 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自身而言,其是一项环保工程,不但满足我国可持续战略发展原则,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应用可加快国家发展与建设的步伐,并加速社会进步。而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时,水利水电施工是工程项目的基础,直接影响工程施工周期,并且关系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质量。同时,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之前,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等贯穿各个施工环节,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应用年限,如果指定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不能满足工程需求,就会导致施工建设时发生各种问题,从而影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了能够确保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可以正常实施,在施工时就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技术,加强施工技术监督与管理,合理协调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各个施工环节,从而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 2.1 土坝防渗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土库经常会发生跌窝与渗水等问题,甚至还会造成水库渗漏,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若是技术工作人员难以准确发现水库存在的问题,或是并未及时应用修补手段,就可能造成水库坍塌,发生安全事故,因而需要采用加固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工作人员应该定期针对土库实施巡检,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采用土库加固技术,防止土库发生变形和渗漏等问题,加强水库安全性与稳定性。而在土库坝体的灌浆之前,技术工作人员应该针对土库总体状况实施检查,并结合具体实践状况完成灌浆,而主排孔应依据坝体轴线设置,同时副排孔应在坝体轴线相应正前方距离150 cm左右。另外,需要把两个排孔进行分开设置,一般需要保证距离在3~5 m区间,进而确保灌浆顺利实施,有效加强土坝牢固性,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质量。 2.2 施工导流和围堰技术 在处理导流问题过程中,往往应用围堰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而言,若是施工场处在河流上游,应该在干燥与土体稳定岸坡进行水工建筑施工,此时通常会应用围堰技术,把水体合理引向预定下游位置,进而发挥疏导河流的功能。因此,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进行施工时,一定要综合分析施工场地相关气温条件与地质结构及水文特点等,若是流水量相对偏小或是枯水季节,可有效降低施工导流作业难度和作业量,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减小施工成本。对于施工导流而言,需严格根据国内有关规范与标准,综合考虑河流处在1年之内的周期性变化,合理编排组织施工活动,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定详细的导流措施与设计方案,具体划分导流时段,主要以河流周期进展作为主要内容,加强施工进度的管控。通常情况下,如果施工场地条件与自然条件较好,可采用分期围堰导流。针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中增设的围堰。其目的是为水利水电枢纽建筑工程结构的施工建设奠定基础,而水利水电枢纽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先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通过结构物安全性和稳定性及围堰性能等实施验证,然后科学规划与设计围堰结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航运排水难度和压力,确保围堰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2.3 大面积混泥土施工碾压技术 混凝土碾压技术作为一项运用大面积碾压实现各种混凝土成分有效融合,同时完成工程浇筑的现代工艺。近些年,国内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大面积混凝土施工碾压技术的大量应用,展现良好发展趋势。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碾压技术是其他普通技术难以取代的,利用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且大面积碾压技术的作业流程简单,投入较少,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普遍运用在多种大体积与大面积施工工程项目中。除此之外,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与一般混凝土技术相比较而言,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自身具体与土坝填充相类似的技术,其碾压土层表面相对平整,土坝的掉落几率低。此技术还可应用在干硬的混凝土材料中,利用薄层辅助,可确保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顺利施工。与普通混凝土材料进行比较,其主要应用石骨料和混凝胶原料等相关物质,存在的差异为所有材料之间的搭配比例不同,其中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碾压技术一般选择较为粘稠的搭配比例,进而确保混凝土可以进行坚实碾压处理。对此,调配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材料过程中,一般利用含砂率偏小,骨料直径偏小,水泥含量低的材料,而且还需要掺入大比例粉煤灰,满足粘稠度要求,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现阶段,大面积混凝土的施工碾压技术运用的材料包含3种,主要为砂卵石掺入规定比例水泥混凝土和贫碾压混凝土物质及掺入高粉煤灰混凝土。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时,技术人员必须依据当地具体状况,合理选取混凝土材料,从而保证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功能的充分发挥,加强工程施工质量。 2.4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大量应用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需求,还为混凝土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目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用材料为混凝土,而混凝土外加剂又是混凝土的第五种构成材料,其具有作用大和用途广及效益高等特点。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较多,如加强表面强度混凝土外加剂,提高混凝土变形性能添加剂,改进新拌混凝土相应流变性质添加剂等。 2.5 坝体填筑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坝体施工技术十分关键,由于坝体表面采用流水施工作业方式,此种状况下,使坝体填筑技术广泛运用。在流水施工作业之后,应该实施卸料与平斜作业,对此一定要保证施工工业与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各个相关部门必须综合考虑岗位任务。同时坝体填筑也要依据相关方案严格施工,并在施工之前完成准备工作,铺料与碾压进行前,必须合理划分坝面区域,才可实施碾压工作。除此之外,坝体填筑施工时,一定要确保存在热量,因而为了避免热量快速流失,工作人员应该依据施工方案针对填筑材料具体时间完成科学规划,同时加强控制,确保坝体热量,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 3 结语 近些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水、电等相关能源需求提出严格要求,为了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居民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建设适宜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利水电工程。另外,因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关系到水利水电项目的实践应用效率,所以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水利水电建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关工程负责人还需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采用科学、合理方案,依据当地具体状况进行建设,同时引入世界现代化工艺,掌握施工技术关键点,保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摘 要: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建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改革开放至今将近40年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有了不断地提高,由于我国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且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是一个庞大综合的工程项目,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很多的专业技术,该文重点阐述导流技术、围堰技术、坝体填筑技术、混泥土碾压技术、水库坝体防渗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同时也表述了,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要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施工要点 施工技术 注意事项 提高效率 1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历史 水利水电工程,自古以来都是利国利民的工程,我国有着五千年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我们先民伟大的智慧,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智慧的祖先就设计建造了当时领先世界的都江堰,都江堰的建设使大面积的土地得到了灌溉,同时都江堰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该地区的洪涝灾害,并且都江堰也成为重要的航道,更为重要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给后来的其他水利工程起到了很好的参照作用,堪称水利工程最早的教科书。另外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要数京杭大运河了,它连接了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现在三峡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中心,在防洪、发电、环境治理等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所需的技术 水利水电建筑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而且科学性很高,每一步关键技术都十分重要,它们之间环环相扣,一旦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整体性的问题。 2.1 施工导流 施工导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中,为了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更加便利,施工工程在干地上实施,采用围堰来保护基坑,将水流引向预先设定的泄水建筑物泄向下游。导流施工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它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在河流内实施水利工程,非常不方便,施工导流的目的就是,保持施工的场所出于干地上,这样就有利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河床外导流、河床内导流、明渠导流、隧洞导流,以及涵洞、坝体底孔、梳齿和缺口过流、涵管导流等导流方式,正是施工导流的多样性,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采取有利于工程建设的导流方式。比如:当水利水电工程较大,河床较宽的时候可以采取床内导流,如果遇到工程施工量较小的水利水电工程,可以采取涵管导流、渡槽导流,对于施工导流技术的灵活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的效率。 2.2 围堰技术 围堰技术:在建筑建造水利水电工程过程中,为了防止水和泥沙等杂物进入到建筑工程,修建临时维护建筑工程的设施。围堰技术和导流技术对水利水电工程起到保护作用,他们都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围堰技术,并不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一部分,当水利水电工程完工的时候,用于保护工程的围堰会进行拆除,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围堰的水位有可能会很大,所以在建造围堰的时候,在技术和工程材料的使用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围堰的种类并不是单一的,它主要分为:土石围堰、草土围堰、木板桩围、木笼围堰、钢板桩围堰,由于围堰种类的多样性,所以在工程施工方面提供很大的便利,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有利于整个工程施工的围堰方案,比如:有土石建筑而成的土石围堰,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土石围堰的技术很简单,工作程序很简便,在施工条件比较苛刻的环境下,我们可以使用土石围堰,遇到工程量较小的工程时,我们可以选择草土围堰、木板围堰、这样在建造小型工程时,就可以减小一些资源的浪费,木笼围堰的技术,它在水利工程中运用的比较少,因为主要是针对不易打桩的粘性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利用最广泛的要数钢板桩围堰,钢板桩围堰受施工环境的影响很小,可以针对任何土质,同时在实施大型水利工程中,围堰的水位会很高,钢板桩围堰技术可以更大程度上保证围堰的强度。 2.3 坝体填筑技术 完成导流和围堰工程的前期工作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中心环节坝体填筑就要开始了,在坝体填筑施工之前,为了使坝体填筑更加的有针对性,施工人员往往对整个坝体实行分段填筑,首先要把场地清理干净,清理完成后,并且对坝体内的施工留下的沟、坑、漕,进行回填,之后要用重型碾压机进行来回碾压,这样可以确保坝体根基的稳固,在对坝体填筑时,我们就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分段,根据地势,由低到高进行填筑,坝体填筑的材料顺序,分为主堆石、次堆石、下游堆石,在不同的填筑阶段,选用不同的填筑材料,这样针对性地选料很大程度上保证整个坝体的稳固性,自卸卡车把铺料用到坝体之后,为了避免铺料凝固,推土机要及时把铺料及时地铺平,之后用压路机来回碾压,在碾压过程中,为了避免机械化操作的局限性,必须要用人工对铺面进行找平,并且要对铺面适量地添加水,这样可以使填筑铺料密度增加,保证了坝体铺面的坚固性。 2.4 预应力锚固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造过程中,预应力锚固技术的使用必不可少,预应力锚固技术是指:同过预应力锚索和张拉设备的操作,使高强度的钢材、钢筋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下的受拉结构,这样可以增加岩体的抗压强度,预应力锚固技术具有很大的科技型,同时对预应力锚索和张拉机械的要求也很高。虽然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我国的技术发展时间不长,但我国已经完全地掌握了预应力锚固技术,并且在三峡大坝上就很好地运用了预应力锚固技术。 2.5 水库坝体防渗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本身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水坝渗水等情况层出不穷,当水坝渗水时,施工人员必须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补救,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高压喷浆技术、接触灌浆、固结灌浆、劈裂灌浆、帷幕灌浆、截渗墙、坝基岩溶防渗等防渗技术被广泛运用,防渗技术的多样性,同样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大的帮助,塑性防渗墙是指:在石堤上凿一定数量的孔槽、泥浆固壁,用混泥土向下浇筑成为防渗墙。塑性混泥土防渗墙的抗渗性非常好,可以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并且塑性混泥土防渗墙和其他防渗技术相比,可以很大地节约水泥和钢筋等建材的使用,可以控制工程施工的成本,节约资源,而且在实行塑性混泥土防渗墙的时候,不需要放空水库,所以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这类技术往往用于土石坝的防渗工程。高压喷浆技术是指:用钻机把特制的注浆管钻进之前指定的位置,用高压机械使灌浆通过注浆管从特制的喷咀高压流出。高压喷浆技术容易掌握,但是在实施此技术的时候,必须要保持水库防空,所以高压喷射技术往往用于水位较低的水库。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要点 3.1 健全的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要求科学的建筑技术,在工作人员的管理上,也要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对于工作积极的人员,应该予以表彰和嘉奖,这样可以树立榜样带头的作用,激发全体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 3.2 安全知识的教育 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的技术和施工人员的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安全生产是整个工程的首要任务,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在施工的期间,必须要进行安全知识的专业配需,对于哪些安全知识掌握不好的施工人员,要强制管理,可以阻止他们工作,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佩戴安全帽、安全鞋等防护措施。 4 结语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不仅是利国利民的工程,同样是一项涉及众多技术的庞大工程,在建筑建造工程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重要,因为适当的方法,不仅能确保工程顺利完工,同样可以节省工程成本,节约资源。同时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也是整个工程顺利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论文:关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摘 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利国利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事态良好。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大型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致命性质量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步伐。文章在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和应用现状,对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 建筑工程 管理 应用 探讨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地位变得越来越突出,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加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也正呈现出健康良好的发展状态。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及应用方面开展研究以来,一方面有利于为其稳定发展创造各种良好的条件和充足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大型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致命性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步伐。由此,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方面的探讨与研究至关重要,也是当前水利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通过建筑物集中水流落差,以水库汇集与调节水流流量,在水流推动水轮机转动下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而将蕴藏在水体中的位能通过机械能进而转换为电能,最后通过变电设备以及输配电设备等将产生的电力并入国家电网,由此输送到千家万户。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设备和充足的资金等硬件,而且还需要相应的管理软件,否则,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就会失去指挥、没有目的、缺乏纪律,犹如一盘散沙,不会发展成为任何有利于人类的大项目。因此,要想发挥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真正作用,实现整个建筑工程质的飞跃,就要在每一次施工过程中加强实施对各种设施乃至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即在合理施工管理系统的管理与指导下,对某一项目施工的过程的各个方面予以把控,涉及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人员协调、材料采购、设备应用与管理工作等方方面面。 加强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及其应用探索意义重大:通过在施工前阶段,对施工技术工作予以科学合理地安排与管理,结合实际施工环境选择出最佳施工方法与技术,确保最终的建筑质量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通过对施工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予以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来提高其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通过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促使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所涉及的资源得到合理地分配。 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和应用现状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规模庞大,施工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工作环境艰苦,安全影响因素颇多等,而效益的保障得益于安全生产,安全的核心在于管理,管理结果出效益。但目前传统企业太过包容,存在职工缺乏正规培训,企业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 水利水电建设企业管理系统尚不完善,缺少先进性。这直接导致在建设施工时缺乏科学合理地管理指导,失去对工程整体的把控,造成施工混乱、人员协调不当等问题。此外,目前相当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水利水电项目施工管理起步较晚,缺乏丰富的现代化施工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现代化水利水电项目施工的健康发展。 在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上,还有很多工作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小型工程却罔顾国家法律法规,前期未进行任何科学合理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便直接施工,为项目的可实施性以及工程的安全性埋下极大隐患。此外某些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项目聘用的设计人员资质低下,技术水平差劲,缺乏设计能力,造成工程图纸精确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致使工程设计整体就不达标。 对施工技术的由其对先进的、完善的施工技术的缺乏,使得相应的水利水电工程没有强力的技术支撑,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埋下较大的质量隐患,甚至危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工作极易不到位的环节,除了相关监理部门对质控和管理意识不足容易忽视之外,对其机制的严格与完善迫在眉睫。对施工现场管理及其机制的完善敷衍了事危害深远,严重影响施工工序、项目周期、施工质量等。在材料管理上,某些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由于时间紧迫在开展之前对材料的检验不够仔细,而在施工阶段,管理人员警惕性不够,对施工材料没有进行充分地检验,一步一步导致项目建设过程中误用了质量不达标的施工材料和相关产品,施工的质量大打折扣,给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在施工设备管理上,由于施工设备对于项目施工必不可少,直接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能否顺利开展,因此施工设备的租赁是常有的事,如果对其没有实施有效地管制,例如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那么在施工时将会出现施工设备无法正常运转的情况,此时就会在增加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同时,影响施工进度。 除此之外,就施工单位而言,一些施工单位在不具备工程施工资质时就强行动工,可以预料其在施工中必然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施工经验,再加上置国家政策和要求于不顾,工程安全隐患极大,施工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 3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及应用探讨 引入先进、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系统,保证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目前全面的管理软件系统在施工企业的应用比较广泛,其管理上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促使无论相关的施工管理人员是否身在现场都可以通过软件了解工程进度并实施全程地监控及管理。此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单位要尽可能地积累丰富现代化管理经验,可以通过对国内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进行案例研究与分析,扬长避短,形成一套符合实际情况、适用于自身的施工管理体系。 在技术管理上,首先,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技术管理予以足够地重视,加强技术管理执行力度,并且深化技术管理改革及完善技术管理,切实做好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有力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事故,促进技术管理的良性发展。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并健全技术管理制度无疑意义重大,在对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进行有效约束的同时健康发展,有利于技术管理工作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促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满足实际需要,进而提升技术管理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中的管理效果。技术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可否认,发达国家的水利水电建设施工技术远在我国技术水平之上,我国现在的技术管理水平仍然极其单一,技术管理手段尚处在较低水平阶段,距离技术管理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管理及应用研究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吸取经验和教训,丰富和健全现有的技术管理手段,并以此为基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实现技术管理手段的提高完善。 在人员管理上,秉承安全生产宗旨,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抓安全促生产。建立健全一套安全生产的组织制度,相关项目负责人保证厂站、车间、班组的三级管理工作网,实施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收集技术信息,建立事故与故障整理、分析、反馈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工作总结、技术经验交流、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注重加强职工技术水平培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属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相应地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高,要求兼具电气、机械、运行甚至机械检修工作。通过专业培训班、短期技术培训班、函授和面授相结合、结合职工实际受教育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等方式的技术培训使职工能够通过理论学习而在工作实践中其技能切实有所提高。
机电一体化论文:模具中采用机电一体化综述 由于旋盖的螺纹长度较长和螺纹成型后脱模力较大,与常规的脱模机构不同,图4模具采用电机驱动链轮使螺纹型芯旋转的方法来实现自动脱模。 模具结构特点:(1)常规的三板模结构,1模2腔,侧浇口进料。(2)无拉料杆和推杆装置,在弹簧力的作用下通过浇口推板将主流道凝料从定模板上推出,模具结构简单。(3)模具工作可靠,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4)脱螺纹机构的主要零件有:电机、链轮、链条、推力轴承、深沟球轴承、接近开关、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模具的工作过程为:模具合模、注射、保压、冷却过程结束后,模具开模,动模开始向后运动,浇口推板18在弹簧17的作用下,将主流道凝料和塑件从动模上推出。动、定模开模到一定距离,注塑机顶杆通过动模座板16的顶出孔进入模具,使接近开关22受到感应,并发信号给中间继电器19,启动电机26。 电机通过主动链轮24、链条14带动从动链轮8旋转,螺纹型芯7在推力轴承5和深沟球轴承6的配合下作旋转运动。塑件与型芯在相对旋转运动的作用下实现自动脱模。当时间继电器20到时后自动断电,电机停止运转,型芯同时停止旋转,模具的一个工作循环过程结束。 模具中采用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电器控制、机械传动和动力元件三大部分。电器控制部分功能上包括:信号采集、信号传递和信号控制;机械传动的类型有:齿轮传动、链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以及常用机构等。动力元件有:电机、液压泵和气压泵。下面主要对电器控制元件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介绍。 信号采集元件信号采集元件可分为:接近开关(见图5)、光电开关(见图6)、信号传感器等。图4模具中使用接近开关作为信号采集元件。接近开关是一种无需与运动部件进行机械接触而可以操作的位置开关,当物体接近开关的感应面到动作距离时,不需要机械接触及施加任何压力即可使开关动作,从而触发交流或直流电器工作或给计算机装置提供控制指令。光电开关是利用被检测物对光束的遮挡、吸收或反射,检测物体有或无。物体不限于金属,所有能反射光线的物体均可被检测。光电开关将输入电流在发射器上转换为光信号发出,接收器再根据接收到的光线的强弱或有无对目标物体进行探测。 信号传递元件图模具中采用中间继电器(见图7)作为信号传递元件。中间继电器是用来传递信号或同时控制多个电路,也可直接用它来控制小容量电机或其他电气执行元件。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某一输入信号(如电压、电流、温度、速度、压力等)达到预定数值时,使它动作,以改变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既定的控制或保护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继电器主要起传递信号的作用。 信号控制元件模具中采用的信号控制元件是时间继电器(见图8)。时间继电器的用途是配合工艺要求,执行延时指令。时间继电器可分为通电延时、断电延时、循环延时、释放延时等。时间继电器使用于交流50~60Hz,额定电压12~380V的控制电路中作延时元件,按预定的时间接通或断开电路,具有延时精度高、触电容量大、延时范围广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初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采用电子技术代替和完善机械产品中的一部分,以提高产品的性能,而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机械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使产品性能实现质的飞跃。旋盖成型模具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简化模具结构和提高模具性能,可为注射模上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参考。 机电一体化论文: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概述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我国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处系统之首,其作用相当于系统感受器官,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考验,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如缺少这些传感器对系统状态和对信息精确而可靠的自动检测,系统的信息处理、控制决策等功能就无法谈及和实现。 一、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主要用于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与操作对象、作业环境状态,为有效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作提供必须的相关信息。随着人类探知领域和空间的拓展,电子信息种类日益繁多,信息传递速度日益加快,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增强,相应的信息采集——传感技术也将日益发展,传感器也将无所不在。 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传感器热”,各先进工业国都极为重视传感技术和传感器研究、开发和生产。传感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现代科技领域,传感器及其系统生产已成为重要的新兴行业。 二、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是左右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产品之中: 1.机器人用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准确操作,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准确感知自身、操作对象及作业环境的状态,包括:其自身状态信息的获取通过内部传感器(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来完成,操作对象与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外部传感器来实现,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足以为机器人控制提供反馈信息。 2.机械加工过程的传感检测技术。 (1)切削过程和机床运行过程的传感技术。切削过程传感检测的目的在于优化切削过程的生产率、制造成本或(金属)材料的切除率等。切削过程传感检测的目标有切削过程的切削力及其变化、切削过程颤震、刀具与工件的接触和切削时切屑的状态及切削过程辨识等,而最重要的传感参数有切削力、切削过程振动、切削过程声发射、切削过程电机的功率等。对于机床的运行来讲,主要的传感检测目标有驱动系统、轴承与回转系统、温度的监测与控制及安全性等,其传感参数有机床的故障停机时间、被加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功率、机床状态与冷却润滑液的流量等。 (2)工件的过程传感。与刀具和机床的过程监视技术相比,工件的过程监视是研究和应用最早、最多的。它们多数以工件加工质量控制为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件识别和工件安装位姿监视要求也提到日程上来。粗略地讲,工序识别是为辨识所执行的加工工序是否是工(零)件加工要求的工序;工件识别是辨识送入机床待加工的工件或者毛坯是否是要求加工的工件或毛坯,同时还要求辨识工件安装的位姿是否是工艺规程要求的位姿。此外,还可以利用工件识别和工件安装监视传感待加工毛坯或工件的加工裕量和表面缺陷。完成这些识别与监视将采用或开发许多传感器,如基于TV或CCD的机器视觉传感器、激光表面粗糙度传感系统等。 (3)刀具(砂轮的检测传感。切削与磨削过程是重要的材料切除过程。刀具与砂轮磨损到一定限度(按磨钝标准判定)或出现破损(破损、崩刃、烧伤、塑变或卷刀的总称),使它们失去切(磨削能力或无法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完整性时,称为刀具/砂轮失效。工业统计证明,刀具失效是引起机床故障停机的首要因素, 由其引起的停机时间占NC类机床的总停机时间的1/5-1/3.此外,它还可能引发设备或人身安全事故,甚至是重大事故。 3.汽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传感技术。随着传感器技术和其它新技术的应用,现代化汽车工业进入了全新时期。汽车的机电一体化要求用自动控制系统取代纯机械式控制部件,这不仅体现在发动机上,为更全面地改善汽车性能,增加人性化服务功能,降低油耗,减少排气污染,提高行驶安全性、可靠性、操作方便和舒适性,先进的检测和控制技术已扩大到汽车全身。在其所有重点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地使用曲轴位置传感器、吸气及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 三、我国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发展方向 传感器技术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其水平越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在一套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如果不能利用传感检测技术对被控对象的各项参数进行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并转换成易于传送和处理的信号,我们所需要的用于系 统控制的信息就无法获得,进而使整个系统就无法正常有效的工作。 我国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研究所和大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先进的计算、模拟和设计方法; (2)先进的微机械加工技术与设备; (3)先进的封装技术与设备; (4)可靠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技术研究和引进先进设备,以提高整体水平。传感器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可有几方面: 1.加速开发新型敏感材料:通过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种学科,各种新技术的互相渗透和综合利用,可望研制出一批基于新型敏感材料的先进传感器。 2.向高精度发展:研制出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互换性好的新型传感器以确保生产自动化的可靠性。 3.向微型化发展:通过发展新的材料及加工技术实现传感器微型化将是近十年研究的热点。 4.向微功耗及无源化发展:传感器一般都是非电量向电量的转化,工作时离不开电源,开发微功耗的传感器及无源传感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5.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感器的功能已突破传统的功能,其输出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模拟信号(如0-10mV),而是经过微电脑处理好后的数字信号,有点甚至带有控制功能,即智能传感器。 机电一体化论文:对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现状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煤矿机械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子(微电脑)控制装置在煤矿机械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结构将更加复杂,维护也将更加专业化。为帮助煤矿机械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对煤矿机械中的电气与电子控制装置的功能、类别及特性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这些做一下介绍与浅述。 煤矿生产中,煤矿机械的性能自动化程度及其经济性等可以说直接影响到生产,也直接影响到煤矿供电、排水、通风、提升等的安全运行。而煤矿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部分质量的好坏与性能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机械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生产效率及使用寿命等。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已成为煤矿现代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价煤矿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煤矿机电产品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在煤矿机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而其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这样就对使用与维修维护这些设备的煤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煤矿职工的培训工作和对煤矿设备的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为适应煤矿机械对性能的要求,仅仅依靠机械和液压技术已显得力不从心。电子(微电脑)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成了煤矿机械的必要选择。机电一体化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将其引入到煤矿机械中,必将会给煤矿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外机械上得到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兴起,推动了机械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微型计算机及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在机械上的应用,极大促进了煤矿机电产品的性能,使煤矿机械进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以微电脑或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在国外机械上的应用已相当普及,在我国也是发展的方向,已成为机械高性能的体现。 目前机械的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如下功能: 1)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采煤机上变频器就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多种在线监控和故障自诊,还有煤矿用各种电器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2)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井下使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3)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煤矿机械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因操作者的经验不足,对作业精度的影响。例如,冀中能源黄沙矿2009年投入使用的一整套薄煤综采设备,由我国北京天地玛坷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与德国MARCO公司合作生产的PM31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就是微电脑控制,只要在支架操作控制器上输入程序,支架使会自动连续动作,也可实现远程控制和工作面无人操作。 4)其他应用 一些国外生产的输送机、采煤机、综掘机等采用了电子(微电脑)控制的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外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传动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功率,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电动机功率,大大提高了能耗经济性,而且也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作业人员操作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在综合机械化采煤机上采用电子(微电脑)控制,可实现无人操作,使机械能在危险地带或人无法接近的地点进行作业,也配备了无线遥控装置,可远程遥控也可微电脑编程控制。电子(微电脑)系统的可靠性是煤矿机械非常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由于煤矿机械一般井下作业,其直接受到潮气、煤尘、通风、石块、地质变化等的侵袭,此外还受到采煤振动和冲击以及各种电、磁等的干扰,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必须满足井下性能环境要求,能在井下环境温度下可靠、稳定地工作;抗压强度高、抗老化,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密封性能好,能防止水分和污物的侵入;较好耐冲击和抗振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系统能在各种干扰下可靠地工作。 机电一体化论文: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管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基础的机械技术、以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动技术。而在在矿井的生产过程中,采煤工艺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能力。因此,要尽量选用先进的采煤工艺,从而到矿井的高产高效的目的。随着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自动化在矿上的应用目益增多。 因为煤矿是高危行业,提高机电设备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最大减少用人,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机电的自动化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高效、又好又快发展。 电气自动化在采矿机械设备中的应用采煤机从中厚煤层起步,发展到薄煤层、大功率、大采高强力滚筒采煤机。从有链牵引、无链液压牵引方式,逐渐发展到了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液压支架高度从薄煤、中厚到厚煤层,支架型式由占主导的掩护式,逐渐发展到有四柱支撑式低位放顶煤、两柱式的高位放顶煤(单输送机)、两柱掩护式低位放项煤液压支架等多种架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煤炭生产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实现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设备,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作用。目前从国内煤矿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效益出发,电液控制液压支架主要用于年产400万t以上的一次采全高长壁工作面,600万t以上放项煤工作面及薄煤层高效开采工作面。将在近年内结合各矿特点尝试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 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采煤的过程更加人性化,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是国产采煤机研究的主要内容。该系统能够实现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和采煤机的远程监控,使采煤机根据煤层的变化实现自动割煤、煤层的软硬自动调节采煤速度,检验并完善动态监测综采支架液压系统压力和各受力点的状态,自动调节支架推移输送机的拉移等,使综合机械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 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20世纪 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尽管各地方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 2种职能:一是机电管理,二是机电生产。 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大量压缩机电人员,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未能健全,机电管理网络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技术手段落后。 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及机电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机电管理凭经验进行。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经常发生。设备故障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用电管理 两票三制坚持不严,带电作业,约时停送电时有发生。 设备存在隐患较多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末能定期防腐。有的矿井为了赶产,不能保证主副井2h的停产检修时间,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井下电气设备没有按规定做电气试验,过流保护整定过大,漏电保护、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输送机保护、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甩掉不用或试验及记录不规范。井下局部接地极及连线的材质、工艺不符合要求,安装不合格。非阻燃的电缆、输送带仍在井下使用。电气设备失爆现象屡见不鲜。 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即: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杈;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 ;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认真落实规章制度,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加大机电培训。达到培训的目的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培训上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严谨机电培训走过场。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到目的。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忧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隹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现代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械制造与机电一体化发展探究 1.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1.1人机互动的功能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对图形的精密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产品的设计与操作,通过计算机的窗口与菜单完成产品生产的操作过程,利用快速编程、蓝图编程、三维彩色动态图形展示、图形动态跟踪、图形模拟、多方向视图、比例缩放等技术为机械制造提供技术支持,以大量的可视图形和技术数据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完成设计过程,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时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实现产品制造过程的人机互动。 1.2高效化、智能化的性能发展方向 在目前机械制造的操作系统中,高分辨率检测元件和多CPU控制能够提高机械制造过程的效率、精度和速度,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数字伺服系统,使机床的运转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自动化调整机械生产的信息流和物料流,以机械制造群控系统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与水平。 1.3集成化、可控化的体系发展方向 随着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内的不断应用与推广,基于网络数据资源的机械制造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深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及设计原理,实现了编程、设定、运行、操作的集成化与可控化,提高了机械设计和制作的效率。机械制造的集成化、可控化的体系发展方向以软硬件运行速度和数控系统的集成度为依据,利用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可编程集成线路,提高了集成电路的密度,减少/!/互联长度和数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性能和系统可靠性。这是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2.机械制造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的结合发展 机械制造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的结合是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机械制造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说来,机械制造与智能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化 网络技术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物料选择、产品设计、零件制造、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异地与跨国生产已经非常普遍,技术交流、产品开发合作和经营管理学习也在广泛开展。机械制造企业在网络化的发展环境下既竞争又合作,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因此,网络化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2智能化 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运筹学、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模糊数学、生理学、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模拟人类智能,使机械生产过程更具人性化。 2.3自动化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以系统技术、集成技术、人机一体化技术、单元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技术为支撑,为机械制造营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使机械制造朝着敏捷化、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2.4系统化 机械制造的系统化表现为开发式和模式化的系统体系结构,实现了灵活组态、任意裁剪、任意组合,达到了综合管理和系统控制的目标。此外,机械制造领域内的通信功能也在不断增强,更加注重产品和人的关系,通过模仿生物机理来研制机电一体化产品。 3.结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机械制造业也将不断吸收智能化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智能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机械制造业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论文: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 主题词:机电一体化、对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 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 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五、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 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 ,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抓紧开发、生产中小型PLC,用PLC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抓紧组织生产多色胶印机、中英文打字机、电子出版系统、中高调频X射线疹疗设备、心脑病人监护设备、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模糊控制器、汽车电子高压开关、高频电子点火器等产品。同时要注意用变频调速技术、电力拖动技术、模糊技术、PLC等改造供暖、供水设备,进行高层建设的现代化管理,解决交通难、出行难问题……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系统抗干扰问题的探讨 摘要: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业应用环境运行时,系统受到的干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干扰 抗干扰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投入工业应用环境运行时,系统总会受到电网、空间与周围环境干扰。若系统抵御不住干扰的冲击,各电气功能模块将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微机系统往往会因干扰产生程序“跑飞”,传感器模块将会输出伪信号,功率驱动模块将会输出畸变的驱动信号,使执行机构动作失常,最终导致系统产生故障,甚至瘫痪。 1 干扰源 从干扰窜入系统的渠道来看,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供电干扰、过程通道干扰、场干扰等,如图1所示。 (1)供电干扰 大功率设备会造成电网的严重污染,使得电网电压大幅度地涨落、浪涌,大功率开关的通断,电动机的启停等原因,电网上常常出现很高的尖峰脉冲干扰。据统计,电源的投入、瞬时短路、欠压、过压、电网窜入的噪声引起CPU误动作及数据丢失占各种干扰的90%以上。 (2)过程通道干扰 过程通道干扰主要来源于长线传输。当系统中有电气设备漏电,接地系统不完善,或者传感器测量部件绝缘不好等;及各通道的传输线如果处于同根电缆或捆扎在一起,尤其是将信号线与交流电源线处于同一根管道时,产生的共模或差模电压都会影响系统,使系统无法工作。 (3)场干扰 系统周围的空间总存在着磁场、电磁场、静电场,如太阳及天体辐射;广播、电话、通讯发射台的电磁波;周围中频设备发出的电磁辐射等。这些场干扰会通过电源或传输线影响各功能模块的正常工作,使其中的电平发生变化或产生脉冲干扰信号。 2 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1)配电系统的抗干扰 抑制供电干扰首先从配电系统上采取措施,可采用图2所示的配电方案。 其次可采用分立式供电方案,就是将组成系统各模块分别用独立的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构成的直流电源供电,这样就减少了集中供电的危险性,而且也减少了公共阻抗以及公共电源的相互耦合,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电源散热。 另外,交流电的引入线应采用粗导线,直流输出线应采用双绞线,扭绞的螺距要小,并尽可能缩短配线长度. (2)利用电源监视电路 在配电系统中实施抗干扰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仍难抵御微秒级的干扰脉冲及瞬态掉电,特别是后者属于恶性干扰,可能产生严重的事故。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性措施,即使用电源监视电路。电源监视电路需具有监视电源电压瞬时短路、瞬间降压和微秒级干扰及掉电的功能;及时输出供CPU接受的复位信号及中断信号等功能。 3 过程通道抗干扰措施 抑制过程通道上的干扰,主要措施有光电隔离、双绞线传输、阻抗匹配、电流传输以及合理布线等。 (1)光电隔离 利用光电耦合器的电流传输特性,在长线传输时可以将模块间两个光电耦合器件用连线“浮置”起来,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各电气功能模块间的电流流经公共线时所产生的噪声电压互相窜扰,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长线驱动和阻抗匹配问题。 (2)双绞线传输 在长线传输中,双绞线是较常用的一种传输线,与同轴电缆相比,虽然频带较窄,但阻抗高,降低了共模干扰。由于双绞线构成的各个环路,改变了线间电磁感应的方向,使其相互抵消,因而对电磁场的干扰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阻抗匹配 长线传输时,若收发两端的阻抗不匹配,则会产生信号反射,使信号失真,其危害程度与传输的频率及传输线长度有关。 (4)电流传输 长线传输时,用电流传输代替电压传输,可获得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5)合理布线 强电馈线必须单独走线,强信号线与弱信号线应尽量避免平行走向。 4 场干扰的抑制 防止场干扰的主要方法是良好的屏蔽和正确的接地。须注意以下问题: (1)消除静电干扰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感应体接地,接地时要防止形成接地环路。 (2)为了防止电磁场干扰,可采用带屏蔽层的信号线,并将屏蔽层单端接地。 (3)不要把导线的屏蔽层当作信号线或公用线来使用。 (4)在布线方面,不要在电源电路和检测、控制电路之间使用公用线,也不要在模拟电路和数字脉冲电路之间使用公用线,以免互相串扰。 5 软件抗干扰技术 各种形式的干扰最终会反映在系统的微机模块中,导致数据采集误差、控制状态失灵、存储数据窜改以及程序运行失常等后果,虽然在系统硬件上采取了上述多种抗干扰措施,但仍然不能保证微机系统正常工作。因为软件抗干扰是属于微机系统的自身防御行为,实施软件抗干扰的必要条件是: (1)在干扰的作用下,微机硬件部分以及与其相连的各功能模块不会受到任何损毁,或易损坏的单元设置有监测状态可查询。 (2)系统的程序及固化常数不会因干扰的侵入而变化。 (3)RAM区中的重要数据在干扰侵入后可重新建立,并且系统重新运行时不会出现不允许的数据。 抑制数据采样的干扰可采用:数字滤波,宽度判断抗尖峰脉冲干扰等办法,也可采用重复检查法,偏差判断法来检查判断是否有干扰信号。而程序运行失常的软件抗干扰措施一般有: (1)设置WATCHDOG功能,由硬件配合,监视软件的运行情况,遇到故障进行相应的处理。 (2)设置软件陷阱,当程序指针失控而使程序进入非程序空间时,在该空间中设置拦截指令,使程序进入陷阱,然后强迫其转入初始状态。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智能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 【论文摘要】提出一种新型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该执行机构各功能元件的选型与设计、阀位及速度控制原理以及各种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该执行机构将阀门、伺服电机、控制器合为一体,采用8031单片机、变频技术实现了阀门的动作速度和位置控制,解决了阀门的精确定位、阀门柔性开关、极限位置判断、电机保护及模拟信号隔离等技术问题。现场运行情况表明,该电动执行机构具有动作快、保护完善以及便于和计算机通讯等优点。 1 引言 在现代化生产过程控制中,执行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自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有的国产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存在着控制手段落后、机械传动机构多、结构复杂、定位精度低、可靠性差等问题。而且执行机构的全程运行速度取决于其电机的输出轴转速和其内部减速齿轮的减速比,一旦出厂,这一速度固定不可调整,其通用性较弱。整个机构缺乏完善的保护和故障诊断措施以及必要的通信手段,系统的安全性较差,不便与计算机联网。鉴于以上原因,采用传统的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差。随着计算机网络、现场总线等技术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这种执行机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笔者设计的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阀门、伺服电机、控制器合为一体,利用异步电动机直接驱动阀门的开与关。通过内置变频器,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实现阀门的动作速度、精确定位、柔性开关以及电机转矩等控制。该电动执行机构省去了用于控制电机正、反转的接触器和可控硅换向开关模件、机械传动装置和复杂、昂贵的控制柜和配电柜,具有动作快、保护较完善、便于和计算机联网等优点。实际运行表明,该执行机构工作稳定,性能可靠。 2 电动执行机构的硬件设计及工作原理 电动执行机构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智能执行机构从结构上主要分为控制部分和执行驱动部分。 控制部分主要由单片机、PWM波发生器、IPM逆变器、A/D、D/A转换模块、整流模块、输入输出通道、故障检测和报警电路等组成。执行驱动部分主要包括三相伺报电机和位置传感器。 系统工作原理: 霍尔电流、电压传感器及位置传感器检测到的逆变模块三相输出电流、电压及阀门的位置信号,经A/D转换后送入单片机。单片机通过8255控制PWM波发生器,产生的PWM波经光电耦合作用于逆变模块IPM,实现电机的变频调速以及阀位控制。逆变模块工作时所需要的直流电压信号由整流电路对380V电源进行全桥整流得到。 控制系统各功能元件的选型与设计: 1)单片机 选用INTEL公司生产的8031单片机,它主要通过并行8255口担负控制系统的信号处理:接收系统对转矩、阀门开启、关闭及阀门开度等设定信号,并提供三相PWM波发生器所需要的控制信号;处理IPM发出的故障信号和报警信号;处理通过模拟输入口接收的电流、电压、位置等检测信号;提供显示电动执行机构的工作状态信号;执行控制系统来的控制信号,向控制系统反馈信号; 2)三相PWM波发生器 PWM波的产生通常有模拟和数字两种方法。模拟法电路复杂,有温漂现象,精度低,限制了系统的性能;数字法是按照不同的数字模型用计算机算出各切换点,并存入内存,然后通过查表及必要的计算产生PWM波,这种方法占用的内存较大,不能保证系统的精度。为了满足智能功率模块所需要的PWM波控制信号,保证微处理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整个系统的检测、保护、控制等功能,文中选用MITEL公司生产的SA8282作为三相PWM发生器。SA8282是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独立的标准微处理器接口,芯片内部包含了波形、频率、幅值等控制信息。 3)智能逆变模块IPM 为了满足执行机构体积小,可靠性高的要求,电机电源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该执行机构主要适用功率小于5.5kW的三相异步电机,其额定电压为380V,功率因数为0.75。经计算可知,选用日本产的智能功率模块PM50RSA120可以满足系统要求。该功率模块集功率开关和驱动电路、制动电路于一体,并内置过电流、短路、欠电压和过热保护以及报警输出,是一种高性能的功率开关器件。 4)位置检测电路 位置检测电路是执行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提供准确的位置信号。关键问题是位置传感器的选型。在传统的电动执行机构中多采用绕线电位器、差动变压器、导电塑料电位器等。绕线电位器寿命短被淘汰。差动变压器由于线性区太短和温度特性不理想而受到限制。导电塑料电位器目前较为流行,但它是有触点的,寿命也不可能很长,精度也不高。笔者采用的位置传感器为脉冲数字式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是无触点的,且具有精度高、无线性区限制、稳定性高、无温度限制等特点。 5)电压、电流及检测 检测电压、电流主要是为了计算电机的力矩,以及变频器输出回路短路、断相保护和逆变模块故障诊断。由于变频器输出的电流和电压的频率范围为0~50Hz,采用常规的电流、电压互感器无法满足要求。为了快速反映出电流的大小,采用霍尔型电流互感器检测IPM输出的三相电流,对于IPM输出电压的检测采用分压电路。如图2-2所示。 6)通讯接口 为了实现计算机联网和远程控制,选用MAX232作为系统的串行通讯接口,MAX232内部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平转换电路,可以把8031串行口输出的TTL电平转换为RS-232标准电平,把其它微机送来的RS-232标准电平转换成TTL电平给8031,实现单片机与其它微机间的通讯。 7)时钟电路 时钟电路主要用来提供采样与控制周期、速度计算时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日历。文中选用时钟电路DS12887。DS12887内部有114字节的用户非易失性RAM,可用来存入需长期保存的数据。 8)液晶显示单元 为了实现人机对话功能,选用MGLS12832液晶显示模块组成显示电路。采用组态显示方式。通过菜单选择,可分别对阀门、力矩、限位、电机、通讯和参数等信号进行设置或调试。并采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显示直观、清晰。 9)程序出格自恢复电路 为了保证在强干扰下程序出格时系统能够自动地恢复正常,选用MAX705组成程序出格自恢复电路,监视程序运行。如图2-3所示,该电路由MAX705、与非门及微分电路组成。 工作原理为:一旦程序出格,WDO由高变低,由于微分电路的作用,由“与非”门输入引脚2变为高电平,引脚2电平的这种变化使“与非”门输出一个正脉冲,使单片机产生一次复位,复位结束后,又由程序通过P1.0口向MAX705的WDI引脚发正脉冲,使WDO引脚回到高电平,程序出格自恢复电路继续监视程序运行。 3 阀位及速度控制原理 阀位及速度控制原理框图如图3-1所示。 采用双环控制方案,其中内环为速度环,外环为位置环。速度环主要将当前速度与速度给定发生器送来的设定速度相比较,通过速度调节器改变PWM波发生器载波频率,实现电机的转速调节。速度调节器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具体内容另文叙述)。 外环主要根据当前位置速度的设定,通过速度给定发生器向内环提供速度的设定值。由于大流量阀执行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加速、匀速、减速等阶段。各阶段的时间长短、加速度的大小、在何位置开始匀速或减速均与给定位置、当前位置以及运行速度有关。速度给定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比较实际阀位与给定阀位,当二者不相等时,以恒定加速度加速,减速点根据当前速度、阀位值、阀位给定值的大小计算得来。 执行机构各阶段运行速度的计算原理 图3-2为执行机构的典型运行速度图,它由若干段变化速率不同的折线组成。将曲线上速率开始发生改变的那一点称为起始段点,相应的时间称为段起始时间,如图3-2中的t(i)(i=0,1,2,……),相应的速度称为段起始速度,如图3-2所示v(i)(i=0,1,2,…)。 设第i段速度的变化速率为ki,则有: 式中:Δv为两段点之间的速度变化值,Δv=vi+1-vi; Δt为两段之间的时间,Δt=ti+1-ti。 显然,当ki=0时为恒速段,ki>0时为升速段,ki<0时为减速段。任意时刻的速度给定值为: Ts为采样周期。 变化速率ki的取值由给定位置、当前位置以及运行速度的大小确定。 4 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 该电动执行机构采用了最新的变频调速技术,电机驱动功率小于5.5kW。用户可根据需要设定力矩特性,根据控制的阀设定速度,速度分多转式、直行程、角行程3种方式。控制系统由阀位给定和阀位反馈信号构成的闭环系统,控制特性视运行方式、速度而定,并具有自动过流保护、过载保护、超压、欠压、过热、缺相、堵转等保护功能。 该执行机构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主要有: 1)阀门柔性开关 柔性开关主要是为了当阀关闭或全开时,保证阀门不卡死与损伤。执行机构内部的微处理器根据测得的变频器输出电压和电流,通过精确计算,得出其输出力矩。一旦输出力矩达到或大于设定的力矩,自动降低速度,以避免阀门内部过度的撞击,从而达到最优关闭,实现过力矩保护。 2)阀位的极限位置判断 阀位的极限位置是指全开和全关位置。在传统执行机构中,该位置的检测是通过机械式限位开关获得的。机械式限位开关精度低,在运行中易松动,可靠性差。在文中,电动执行机构极限位置通过检测位置信号的增量获得。其原理是,单片机将本次检测的位置信号与上次检测的信号相比较,如果未发生变化或变化较小,即认为己达到极限位置,立即切断异步电机的供电电源,保证阀门的安全关闭或全开。省去了机械式限位开关,无需在调试时对其进行复杂的调整。 3)电机保护的实现 为了防止电机因过热而烧毁,单片机通过温度传感器连续检测电机的实际运行温度,如果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机温度过高,自动切断供电电源。温度传感器内置于电机内部。 4)准确定位 传统的电动执行机构在异步电机通电后会很快达到其额定动作速度,当接近停止位置时,电机断电后,由于机械惯性,其阀门不可能立即停下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超程,这一超程通常采用控制电机反向转动来校正。机电一体化的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根据当前位置与给定位置的差值以及运行速度的大小超前确定减速点的位置及减速段变化速率ki,使阀门在较低的速度下实现精确的微调和定位,从而将超程降到最低。 5)模拟信号的隔离。 对于变频器的直流电压以及输出的三相电压,它们之间的地址不一致,存在着较高的共模电压,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将它们彼此相互隔离。采用LM358和4N25组成了隔离线性放大电路。如图4-1所示,采用±15V和±12V两组独立的正负电源。若运放A的反相端电位由于扰动而正向偏离虚地,则运放A输出端的电位将降低,因而光电耦合器的发光强度将增强,则使其集射极电压减小,最后使运放A反相端的电位降低,回到正常状态。若A的反相端电位负向偏离虚地,也可以重回到正常状态。从而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性。 5 结束语 该执行机构集微机技术和执行器技术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终端控制单元,其电机是通过内部集成的一体化变频器来控制,因此,同一台智能执行机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不同的运行速度和关断力矩。该智能执行机构采用了液晶显示技术,它利用内置的液晶显示板,不仅可以显示阀门的开、关状态和正常运行时阀门的开度,还可以通过菜单选择运行参数设定,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显示出故障信息。总之,该执行机构集测量、决断、执行3种功能于一体,顺应了电动执行机构的发展趋势,它的研制成功给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 讨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改变整个机械制造业面貌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说明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术 应用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1.2 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1.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1.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1.5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1.6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1.7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1.8 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1.9 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连铸———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 2.2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2.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2.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广泛实现CIMS化。 2.5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现场总线化检测仪表、现场总线化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2.6 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机电一体化论文: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 主题词:机电一体化、对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 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五、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 ,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抓紧开发、生产中小型PLC,用PLC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抓紧组织生产多色胶印机、中英文打字机、电子出版系统、中高调频X射线疹疗设备、心脑病人监护设备、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模糊控制器、汽车电子高压开关、高频电子点火器等产品。同时要注意用变频调速技术、电力拖动技术、模糊技术、PLC等改造供暖、供水设备,进行高层建设的现代化管理,解决交通难、出行难问题…… 机电一体化论文: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措施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应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环节管理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实习计划应根据实纲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合理安排制定。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2、机床数控技术应用;3、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教学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采用分阶段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即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四周的阶段实习,进行钳工、电工的有关基本操作入门实习;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结合专业课教学,每周安排一天半到二天实习课,进行车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达到初级车工操作水平;在三年级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逐步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操作水平,并能赴工厂生产实习,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并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2、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入门实习、提高实习、强化实习。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要体现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3、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对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工具、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厂交待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4、严格实习考核要求。 实习考核要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接轨,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确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 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浅论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产品;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3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3.4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 、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3.6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花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机电一体化论文:浅谈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从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谈起,对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作详细分析,并着重探讨电工新技术的特点,归纳、总结出相关结论,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工新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 电工新技术目前已在机电一体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依靠电工新技术研发制作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众多,为机电一体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析电工新技术的基本功能,当该技术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以后,不但能有效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环境,提高机电产品工作效率,还能减少能源浪费,实现生产节能。下面笔者结合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概述,对机电一体化中应用到的电工新技术作详细分析。 1 电工新技术分析 1.1 电工新技术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它借助自身技术优势,一方面解放了国民生产力,有效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能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总的来说,电工新技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1.2 电工新技术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所谓电工新技术,实际就是指在当前并未实现规模化应用,但具有一定效益的电工技术。随着时代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电工新技术在国民生产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21世纪最具活力和最具生命力的电工技术。追究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原因,它实际是在传统电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出现的电工新理论、新知识、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等集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新电工技术。电工新技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发展,当时盛行的电工新理论有等离子物理、生物电磁学、电磁流体力学等等,新技术则主要有放电应用技术、磁流体发电技术、电磁诊断技术等。在21世纪的今天,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除了原有的电工技术、理论、设备、材料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外,电工新技术还向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网络技术方向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2 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电工新技术当前已经在机电一体化中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比如生产中常见的自动监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运动控制卡等,都属于电工新技术的范畴。详细分析如下: 2.1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是电工新技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该系统的基本特点是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将该系统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中,系统能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测量,并结合测量数据推断出设备偏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偏差进行处理,尽可能的将偏差降低到最小。在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中,为了将自动化控制系统测量的快速性、稳定性、精确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往往会选择采用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等对系统进行控制。工业大革命之后,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精度、性能、使用可靠性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为了满足市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内部所采用的控制器性能也随之越来越好,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的出现使得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地位越来越高,既能满足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要求,又能提高系统控制与调节精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化控制与调节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大多选择该类伺服系统来实施产品控制。 2.2 pc的应用 pc,实际指可编程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产出来的一种工业控制装置,技术基础建立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上,既具有计算机控制功能,又能实现通信,所以该控制器在出现以后,便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生产自动化控制中。pc技术产生初期,常用的pc大多只具备逻辑控制、定时和记数功能,通常将只能实现这三项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随着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plc的功能日趋完善,性能不断提高。plc已经发展为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于一身的电子装置。目前plc正朝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plc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用计算机编程软件代替继电控制的硬件接线,既发挥计算机优点,又考虑电器操作人员习惯,始终保持大众化特点。plc具有可靠性高、编程方便、对环境要求低、与其他装置连接方便等优点。plc控制系统与继 电顺序控制系统的比较:plc控制系统大部分为软件控制,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plc控制器内部全部为“软接点”,动作快,系统的控制功能改变一般需要修改程序;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周期短plc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检、监控功能,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特别是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与传统的plc相比较能更好的实现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设计,不仅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还可以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2.3 运动控制卡的应用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pc机及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的上位控制单元。它包括脉冲输出、脉冲计数、数字输入、数字输出、d/a输出等功能。它变频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把工频电源变换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来实现电机的变速运行的设备。以达到无极变速,从而缩短电机方向和转速的时间,其中控制电路完成对主电路的控制,整流电路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直流中间电路对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平滑滤波,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它可以发出连续的、高频率的脉冲串,通过改变发出脉冲的频率来控制电机的速度,改变发出脉冲的数量来控制电机的位置,用于控制步进(直线)电机或伺服电机。所以变频器因调速性能好、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等这些优点,使其在数控伺服、机械、同步传动等多种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变速器调速技术已逐渐成为电气传动自动化的一项核心技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措施。电工新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特点,为机电一体化发展创造了众多有利条件,促进了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的实现。总的来说,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它不仅省去了多余的社会劳动力,实现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控制运行,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 机电一体化论文:浅析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作用 摘 要: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煤矿机械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煤矿业,其正处于一个更新换代的转折点,现在的煤矿机械正处在一个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时代,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煤矿设备投入的不断增加,煤矿机械也处在一个更新换代的时期。煤矿业在投入设备的基础上重视安全生产,文章着重对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并阐释了其在煤矿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作用;应用 科技的进步为新时代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型的先进技术,煤矿业也不例外,在煤矿生产中对于机械性能的要求也不断的在提高,煤矿机械中微电脑的应用会更加的广泛,且机械结构会更加复杂,其对于维护的要求也向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以下就通过文章对煤矿机械中电子装置的控制功能、特性和类别以及电气的功能、特性和类别进行初步的介绍。用以帮助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更加了解煤矿机械。 1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目前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现代的煤矿生产中,机械性能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的产出,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以及经济性都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对煤矿的供电、通风以及排水、提升造成安全性影响。煤矿机械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动力性会直接受到机械电气以及电子系统中控制部分的性能以及质量好坏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会直接对机械的寿命施工质量以及生产效率造成影响。微电子系统在现代煤矿生产中越来越不可或缺,已经成为了现代煤矿机械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评判煤矿机械水平的标准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在性能上不断提高,微电子开始在煤矿机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成为了煤矿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煤矿机械系统的复杂程度会越来越高,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应用范围相对也会随之变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其维护和维修要求也相对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这就使得煤矿的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专业机械问题更加复杂。为了更好的适应更加复杂的机械设备以及控制系统,对煤矿员工的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对设备的管理也成为了煤矿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 随着开采技术的提高,以及新时期对于煤矿生产的要求,煤矿机械的使用中仅仅依靠液压技术以及机械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械性能要求。对于煤矿机械应用,现代化的生产要求煤矿机械具有更好的可控性,更加智能化。因此微电子的技术引入成为了煤矿机械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对煤矿机械的控制上微电子控制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机电一体化作为新兴的技术,以其独特的适应性开始受到煤矿业的关注,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引入煤矿生产的机械设备中,不仅仅是对于煤矿机械的技术革新,同时也使得煤矿机械设备从性能上有了本质的改变。 机电一体化又被称作电子机械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跨学科技术,由多种学科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液压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却又独立于上述任何一门学科。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最先得到应用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得以应用于国外机械中。而随着微电子技术在八十年代末期逐步的发展,并成为了核心技术开始,机械制造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并且随着微处理、计算机、检测、传感以及信息处理等技术在煤矿机械中得到引用并逐步发展,对煤矿机电产品性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使得煤矿机械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转变阶段。目前以微处理器或者是微电脑为核心的电控系统已成为了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虽然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微控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技术的引入和研究发展,煤矿机械技术的提升也会十分迅速。 我国煤矿业引入微电子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煤矿机械功能进行提升,其主要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功能。 2 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 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采煤机上变频器就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多种在线监控和故障自诊,还有煤矿用各种电器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3 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井下使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4 有效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半自动化 自动化煤矿机械设备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半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不但从劳动强度上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同时也是对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另外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经验不足而对作业精度造成的影响。微电子在煤矿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也是其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去推广以及应用,使得机械系统的构造越来越复杂,但是功能以及适用范围也会随之而扩大。 5 其他应用 一些国外生产的输送机、采煤机、综掘机等采用了电子(微电脑)控制的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外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传动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功率,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电动机功率,大大提高了能耗经济性,而且也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作业人员操作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在综合机械化采煤机上采用电子(微电脑)控制,可实现无人操作,使机械能在危险地带或人无法接近的地点进行作业,也配备了无线遥控装置,可远程遥控也可微电脑编程控制。电子(微电脑)系统的可靠性是煤矿机械非常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由于煤矿机械一般井下作业,其直接受到潮气、煤尘、通风、石块、地质变化等的侵袭,此外还受到采煤振动和冲击以及各种电、磁等的干扰,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必须满足井下性能环境要求,能在井下环境温度下可靠、稳定地工作;抗压强度高、抗老化,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密封性能好,能防止水分和污物的侵入;较好耐冲击和抗振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系统能在各种干扰下可靠地工作。 6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便是煤矿机械的发展,而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矿机械在性能上的适应性越来越高。随着机电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先进技术的引入,我国的煤矿机械技术发展开始向着微电子控制系统转变,在应用上更加的广泛,同时对于相关维修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机电一体化也越来越得到广大煤矿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的推崇,在应用中不断的吸取经验,从而得以发展提高。虽然世界机电一体化的微电子控制技术发展较早,但是我国的技术应用起步较晚,因此在煤矿的生产上还存在很多的差距。但是社会对于煤矿生产的要求不会因此而降低,因此机电一体化变革刻不容缓,需要煤矿生产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以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机电一体化论文:试谈基于机电一体化的煤矿企业科技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概述, 简要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论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煤矿企业 机电一体化 科技管理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它的本质不仅是单纯地利用电子技术来简化或替代机械,更重要的是将机械系统、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组成了最佳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诊断等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并且简单、方便;适用面广、生产、应变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它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2.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我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它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今后应加强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同时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机器人仍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3.1 提高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使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大量新型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彻底转变了煤矿的作业模式,明显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3.2 提高了劳动安全保障,传统的煤矿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高负荷地工作会严重影响到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煤炭的采掘、运输、提升等,不仅可以使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降低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几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3.3 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矿工的劳动收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使得煤炭的产量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使矿工的劳动收入有所提高,改善矿工的生活质量。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4.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它具有许多液压牵引采煤机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良好的牵引特性。在采煤机前进时它可以提供牵引力,在采煤机下滑时它还可以进行发电制动;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与液压牵引不同的是电牵引采煤机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其它元件没有磨损,因此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维修量小;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轻便简单,只做一次转换,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转换效率可高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电能转换机械能的转换效率只有65%~70%左右。 4.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是矿井提升机,为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在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 4.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带式输送机已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一般为3点驱动,对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的功能、可靠性、灵敏度和寿命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着的差距。 4.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煤矿供电要求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论文: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运用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接口是几点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运用接口,可以更好地将几点一体化产品中的各个组件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能够更加顺畅、有效。因此,接口技术的研究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用效能,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创新接口技术,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1 简述接口、接口类型与接口连接方式 机电一体化系统,即是将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从而发挥机械电子的优势,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性能。而接口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各个模块的重要组件,具有调节、匹配、缓冲等性质,可以有效地转换电平、增加功率,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得到提高;一些技术人员将接口加设抗干扰材料,可以将电子系统与控制系统之间相互隔离,防止两个系统之间的信号受到干扰,影响电子系统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接口的运用,还可以进行电路转换,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各个系统之间电流量的匹配,进而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效率。 不同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性能、工作原理等都存在差异,自然接口也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运用接口技术连接子系统的各个模块时,需要运用到不同的接口。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将接口分成两类,即机电接口与人机接口。机电接口是指执行机构驱动系统与传感器之间的接口,它可以模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并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平稳的电流,以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保持一个有序的运行状态;人机接口是指工作人员或者技术人员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这种接口可以将工作人员的指令,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编码形成有效的信息数据,并通过接口在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以满足实际需要。 2 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运用 2.1 概述接口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接口技术是随之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顾名思义,它是将机电一体化中各个组件、系统相互连接,使其发挥最佳效用的技术。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使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各个复杂的子系统模块之间有效地连接起来,促进其数据、信息的传递与转换,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得到提高。而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将向着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也将越来越高,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2 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同时也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那么,接口技术到底是怎样运用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呢? 第一,连接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模块,充当“开关通道”。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模块相互连接,再通过电子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与转换,使各个系统模块都能够在电子系统的控制下运作。要想实现以上功能,就必须有连续的电流,而在接口技术运用下的接口可以充当“开关通道”,工作人员只需正确操作开关执行器,为系统模块之间的连接提供连续的、平稳的电流,就可以有效实现以上功能。 第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手动接口,满足工作需求。工作人员在操作监控机电一体化系统运作时,通过人机接口使系统按照工作人员的需要进行运作,这种被称为人机接口。人机接口主要分成输入与输出接口,工作人员只需按照需要将指令通过硬件输入系统,系统就会按照需要将指令编码成信息数据,并通过接口传递给各个系统模块,输出相应的状态、运行参数等,以实现工作人员监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的,满足工作需要。 第三,运用接口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系统输出信号的质量。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接口的运用还不是很成熟,导致系统显示的数据、信息等质量不高。随着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运用接口技术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数据、信息输出的质量。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控制输出的数据、信息等运行参数,对这些数据、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调整,就可以实现监控生产过程的目的。 2.3 运用接口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运用接口技术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技术人员在运用接口技术将接口连接于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需要注意接口技术是否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匹配,是否能够符合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性能上的要求,这些都是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合理选择、运用接口技术,才能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正常发挥起到基础的作用;任何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调试,以确保技术运用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同样,接口技术的运用也需要进行智能调试。一般来说,技术人员在运用接口技术连接各个子系统模块之后,就要及时地进行系统测试与接口的智能调试,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运行,也可以为以后接口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接口在使用过程中,人机接口是比较常见的,它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而进行的人工调整的接口,也就是说,这种接口是可调的。因此,技术人员运用接口技术必须积极思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实际生产效能,并注重接口技术的各项指标能够按照要求合理调控,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接口技术。这样的接口技术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按照需要随时进行调控,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提高接口技术的运用效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促进工业化与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我国社会建设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接口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口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创新接口技术,从各个方面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机电一体化论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之技术路径 摘要:本文从分析学科课程体系不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论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技术路径,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技术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念与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推广,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逐渐得到认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顺应国内外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即技能人才需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奠定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提出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工作目标,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多为学科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虽然学科课程体系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优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其缺点也日益凸显,如学科课程忽略世界的整体性,将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道德割裂开来;学科课程强化“精英文化”,强化少数人利益,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学科课程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过多倚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不能等同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学科课程所强调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要求不相符。 进入新时期,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步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强调劳动者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综合运用,孤立的学科课程体系与此需求相去甚远。因此,改革长期徘徊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中,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训课程强调《金工基本技能实训》、《机电设备拆装》、《电子电工专项技能实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单项技能的训练,学科课程体系均从片面的片段的角度看待本专业的整体性职业活动,没有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对专业人才完成一项综合性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非常有限。因此,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技术路径 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课程设计开发要体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的工作形态和工作内容,并将其充分而有效地呈现于教学过程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组织师生企业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工作呈现”的有效性。 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本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技术路径如下: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一体化课程转化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计划编制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 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通过企业调研,与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探讨,观摩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等途径,分析行业、企业实际工作情况和对技能人才的用人要求,确定本专业技能人才的就业领域有:电气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修;电气、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仪器仪表的配置、检测、调试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施工、维护及技术服务;机电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产品辅助开发等。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向若干机电一体化行业的企业一线人员发放“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分析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个人工作经历和现从事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从而遴选符合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条件的企业实践专家。学校确定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骨干教师及聘请的实践专家之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会上,在课程开发主持人主持,专业骨干教师配合下,引导企业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要求每位企业实践专家列举从进入机电一体化行业开始到成为实践专家的发展过程的若干阶段及其每一阶段所从事过的、有挑战性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能够提高工作能力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待所有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后,课程开发主持人引导实践专家配合,从所有填写后的“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中提取代表性工作任务,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按从入行到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排序。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排序,通过企业实践专家分析,共提取了“机电设备装配、调试与维护”、“电气控制柜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系统疑难故障诊断与检修”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转化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目标,按照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原则,在企业实践专业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共同讨论分析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学习领域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最终确定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电气安装”、“机电设备疑难故障检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16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体现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编制教学计划根据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对应每一门课程,开发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直接来源于企业,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设计开发,但它原则上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能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发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工具和仪表检修”、“齿轮传动机构拆装与测绘”、“常见机床动力电路安装与检测”、“自动生产线总装与调试”等58个。在学习任务的排序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排列原则,低年级设计数量较多的引导性较强的学习任务,高年级设计数量较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其目标实现之和应该大于或等于所属一体化课程的目标。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根据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设施设备情况,以及教育教学秩序要求,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与工作时间,编排可执行的教学计划。 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根据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收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的工作素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工作规范要求等,运用编写学习材料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方法,聘请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编制教学材料,例如工作页。学习材料开发完毕后,学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评审课程体系成果材料,评审通过后投入实验。 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目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四年制预备技师班、三年制高级技工班均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新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有利于学生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2)新教学模式基本扭转了学生被动听课的习惯,使学生转变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3)学生的创造能力、工作能力、应变能力都能通过课堂学习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承受挫折能力等有较大帮助;(4)学校的学习工作站比较类似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习需求。 通过一个周期的实施,总结出课程实施要重点从教学组织模式、师资团队建设及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三方面考虑,才能保证课程构建和实施均能取得成功。 教学组织模式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习作为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的中心,以学生自主理解和完成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并指导学生将理解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转化成为适应变化的策略。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教师资源都是学生实现这一完整过程的基础,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按照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思路,课程实施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师资团队建设由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完成若干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因此,对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教师多来自大专院校,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占大多数,势必对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带来影响,所以,学校在考虑推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同时,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师资培养通道,让教师适应并逐渐胜任新课程的实施。 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一体化课程实施需要与学习任务相匹配的教学媒体和设施设备,创设尽量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因此,学习工作环境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技能的重复操作训练而购置大量的设备,要从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性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学习工作环境,也叫学习工作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中,每一学习工作站均划分信息检索区、学习区、实训区、工具区、学业成果展示区等五大区域,方便学生自主检索学习工作过程所需的资源,养成遵循企业工作规范和作业流程的习惯,并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学习。 总之,构建实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改革,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直接载体,建设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能够保证学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 【摘要】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针对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几方面做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核心。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场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收到外界校园学习与锻炼的环境制约,如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对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关注程度和政策倾斜等。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大学生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特性,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对于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几方面途径,如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相关的如大学生电子竞赛类的活动等。本文即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做了分析与阐述。 2.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 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 制订了学科交叉、凸显应用性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的学时比例保证在3:1左右,保证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在课内的实验实践课程上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要关注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对他们综合知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加强学习深度、拓宽学习的宽度,扩充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培养敏捷的思维理性的判断力、楚初的毅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 以工程应用为主线, 按知识模块构建课程群体系, 强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理论课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如电气工艺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边学边做。开设大型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电气类实验教学中心,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各电气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训练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促进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自信心。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活动,鼓励积极参加课题设计与研究,把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使学生接触本学科的科研前沿。引导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撰写学术论文、数学建模,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创新设计与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5.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对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性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个人表现出的新意识、个性与特质,指导教师要给与及时关注,并予以肯定与鼓励,正确引导其发展,对其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升起直接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指导教师应加强具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有批判质疑精神;在活动中与学生经常互动,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型的解决新问题。 6.总结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对其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电气信息类学生,从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建设,各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要不断探索电气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的普遍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实训中大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摘 要:电气实训是大学生进行电气课程学习的重要部分,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理论与实际,提高学生故障排除的能力。但是在实训过程中,还存在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的思考机会过少、电气实训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气实训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文主要分析目前电气实训的现状,并且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故障的原因,设置故障以训练学生的故障排查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几率等,使电气教学效率提升的提升,促进学生专业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电气实训 专业意识 启发式教学 专业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专业的独特认识,主要表现为在遇到专业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使用自身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想获得专业意识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进行积累经验。而电气实训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专业实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当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且形成较强的专业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1 目前电气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气实训的内容主要是电气控制电路的学习,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选择实践的内容,使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电气控制电路设计的方法。而且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坚持从易到难的规律,使学生可以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在教学当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电气实训的目标无法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训理论性过强 由于学生在参加电气实训之前已经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使得许多学生在进行电气实训的时候,常常只是按照理论要求进行操作,而不会思考操作方法的深层内涵。同时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只是按照老师的教导进行实践,没有探索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使得专业知识的应用比较盲目。在实训结束之后,学生不仅无法积累实践经验,也会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些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在参加电气实训的时候,常常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电气实训的效果。 1.2 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弱 在电气实训过程中,很多学生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举手叫老师进行解决。不管是操作步骤出现问题还是机器出现故障,学生总是等待老师的帮助。而老师到来之后,也只是帮学生进行检查故障或者解决问题,但是没有在检查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成专业意识。 1.3 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少 电气实训的主要内容是进行重现电气控制电路,让学生自行搭建电路,可以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只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上的知识是否正确,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电气实训只是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没有创新意识,也无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设计电气控制电路,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 电气实训安排不合理 首先,电气实训需要迎接大量的学生,机器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一些比较老旧的机器,即使不断维修之后,也会经常出现问题。当学生遇到出现故障的机器之后,常常会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其次,实训室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无法及时更新实验设计,同时也无法及时改革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最后,电气实训的老师多是按照教材的内容选择实训项目,使得教学模式的革新无法实现。 2 在电气实训当中培养大学生专业意识的对策 2.1 使用理论知识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电气实训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需要专业的知识,比如线路连接方式、电动机的应用方式以及开关的使用方式等。如果实训只是照搬教材内的知识,使其展示给学生观看,则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电气实训的效果,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了解教材上操作方法的原理。其次老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适当使用问题进行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其了解理论知识当中的规律。最后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意识。 2.2 先纸面设计后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电气实训当中需要建设许多的电气控制线路,可以让学生先在纸上勾勒好电路图,然后再将实际搭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同时在设计电路图的时候,老师可以有效引导。比如在学生进行设计之前,老师需要将电路图的有关原理和要求讲出来,但是也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以免出现学生所设计电路图雷同的现象。另外学生在实际搭建电路的时候,老师可以在旁进行观看。如果老师发现存在电路故障的问题,需要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处理故障,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排除故障,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故障处理方法。 2.3 Y合实训问题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开展电气实训的时候,学生自己设计和搭建的电路可能会出现许多故障。比如线路短路、电机不能正常启动等。这种故障的出现,可以给学生提供重要的经验,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学生找出引发故障的原因,并且示范给学生寻找故障的方法,使学生以后在遇到电路故障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出故障的所在之处,同时老师需要进行示范处理故障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解决故障的技巧,并且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2.4 进行讲解电气故障排除技巧,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学生实践搭建电路,并且已经遇到一点阻碍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重点学习电气故障的排除技巧,为接下来的故障排除电气实训做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讲解实际的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讲解电气故障排除顺序的时候,最先需要进行检查电源和熔断器的部分。其次假如认为是电路短路的问题,则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查。最后老师再一个个比较常见的故障现象,鼓励学生思考产生故障的原因,并且指导学生正确排除故障。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故障排除技巧的同时获得较强的专业知识。 2.5 安排故障排除电气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故障排除电气实训项目需要安排在电气控制线路搭建实训项目之后,然后将已经搭建完成电气控制线路作为实训的基础,有意识地将比较常见的故障安排在线路当中。比如电动机无法正常运行、电路短路、接触器无法吸合等。在开展实训的时候,可以将项目展示到实训专用网板上,然后随机选择故障安排在线路上,每组学生完成故障的排除之后,再将故障进行重新布置,提供给另一组使用。通过给学生进行故障排除实训,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的机会,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意识进行了解故障和处理故障。另外在学生进行排查故障的时候,可以清楚地了解自身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可以认清自我,提高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3 结语 电气实训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在电气线路当中出现故障,引导学生分析引发故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找出解决故障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老可以在电气线路当中安排一些比较常见的故障,让学生分组进行排查故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故障排除的能力。最后,在进行电气实训的时候,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时间操作结合起来,解决遇到的故障的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促进电气实训目标的实现,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我校电类专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也提出相关的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问题 改进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大类。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教学各方面资源、师生层次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更适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对理工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方法,做如下思考与研究。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相对于个人认知能力来讲的,可理解为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①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理工类学生,除了要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还必须接受创新思维的引导,各种试验、实践、实习、技能训练、科技和其他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去实现。 2 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是一个强电弱电结合的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工程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该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随后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目前在校学生约八百余人。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电气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校、校企合作等的探索,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地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实践实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各项实践创新活动。 3 我校电气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和严密组织。很多高校该类专业或者院系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配备相关经费,由专业老师负责培训指导,进行各项科技活动或竞赛等的准备和执行。我校作为粤西地区典型的独立院校之一,校领导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是很支持的,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能力培养的组织和操作上会受到学校各部门管理制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活动经费、仪器设备和师资等各方资源的限制,要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3.2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中实践教学的比例或实施不到位 传统的课程体系重认知重知识,轻实践轻能力,使得实践教学的受重视程度较低。②我校电气专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课程即使开设了实验实践环节,但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开设和实验配套管理并不到位,实践教学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把控,甚至完全由相应的专业老师自己定制规则,其质量无人问津。此外,验室设施得不到专人及时维护和管理,使得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使得教师不能统一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以外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和热情未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 电气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除了理论教学,还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支撑。比如学生科技活动类社团的组建、科技活动的举办、竞赛活动的培训和组织等。我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方法尚在建设完善中。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基本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和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进行此类工作时缺乏固定的良好的场所,也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和认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开展很不容易。 3.4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专业的师生比远远达不到公立大学的水准,相关专业教师中,多以经验不够的年轻教师为主。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行,我校也不断地引荐专业人才,电气专业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主要由专业教师、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外聘教师构成。即便如此,师生比依然严重不足,教师的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5 高校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改进 近年来,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成多个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室,如基本电工电子实验室、单片机PLC实验室、电机拖动电力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等。同时,也开辟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与广东省本地一些学校企业和省内外相关专业全国大学生实习基地取得合作关系。纵观我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受重视程度、管理制度和建设资金等影响,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实验管理制度和管理员素质有待改善,实验仪器和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二是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缺乏工作制度、建设指标和评价标准。 4 大学生实践能力改进方案 4.1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化,我们要正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建立实践创新平台,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从观念上抓起。③首先,学院要重视。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打造较为宽松的实践环境、制订计划后分配专项任务。其次,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体验反思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引导训练学生,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体验、科技活动等逐层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最后,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学生逐渐加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队伍中,逐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4.2 教学实践活动的精心设计 第一,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提升实践创新课程或者动手实践环节的地位。当然,任何实践创新能力的起点,还是学生对核心理论基础的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对基础知识和概念加以透彻讲解,学生理解透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师生对实践创新能力意识专题理论体系、实践方法论的理解也很重要,若有必要,应补充专门的课程,为后续的研究、指导讲解和实践教学活动做铺垫。此外,具体到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譬如,可成立专题教师课程组,将专业课程体系归类并由相应的专业教师负责,分工合作细化任务。 第二,建立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体系及规范。分类细化统计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详明其规范、要求以及实验室配套工作。比如,单片机课程实验各个项目的任务细化安排,包括实验项目本身的目的、要求和实施,以及实验室硬软件环境的准备、配套的管理和实验员配合要求等。 第三,专业实习环节统筹计划。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校校、校企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比如,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组织过三峡葛洲坝电厂实习活动,学生见到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反映收获颇丰。所以电气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仍需大力加强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并利用寒暑假或其他时间段,开展实习基地考察、调研和建设等工作。 4.3 实践创新能力环节等课外活动拓展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进行校内外产学研团队建设课外活动拓展。比如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学生多次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等竞赛活动,获得诸多奖项。另外,我校教务处多次组织师生申报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型创业项目的开展收效显著。今年暑假,机电工程系几位老师自发组织到湛江科技局、湛江企业孵化基地、湛江港务局等单位进行考察调研,随后经由老师引导,我系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由湛江科技局举办的科技类竞赛活动等,开阔了视野,拿到了奖项,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4.4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适当引进专业对口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对我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鼓励年轻教师注重对自身素养的提高,给他们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科研环境,让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空余时间主动探索研究,对于本校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颇具影响。 5 结论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我校通过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实验环节,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开展电子电气类竞赛活动,探索实习基地等方式,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做出很大的努力。虽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在学院领导和师生的精诚努力下,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已经有很大的进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会大大提高。 大学生电气论文:加强专利素质教育促进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在地方院校中,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专利意识淡薄、专利素质教育薄弱、专利权益意识薄弱,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通过创新针对电气信息类学生的专利素质教育,提升专利和学生自身发展双赢关系,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专利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拓宽专利教育渠道,丰富专利教育内容,改进专利教育手段,使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专利申报、实现良性互动。 关键词:专利意识;专利素质教育;创造能力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专利申报的重视,为实现专利倍增计划,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政策。地方高校作为对方的人才小高地,是最有可能实现专利倍增的突破口。除了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专利实用化,也要将学生们的课外科技活动转化为实用新型专利。而目前大学生在申报专利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和不足。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专利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专利意识,对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多有裨益。在过去的几年里,电气学院通过逐步的探索和改革,在培养学生专利素质方面总结出来一些很有借鉴性的经验和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专利意识氛围 专利素质教育的氛围营造,不应该是严肃地、紧张地,而应该是轻松地、愉快地、与时俱进地,这样才能够迎合当下90后的年轻人。因此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必须要不断地创新素质教育的方法。可行性强、易操作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邀请专利公司的专利人到课堂开展专题专利课程教育。针对学生在专利方面存在的疑问,重点解读、全面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尊重他人的专利。为了更好地拓展专利素质教育,把专利知识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专利素质教育的课程定位。从学校角度考虑,积极与地方知识产业局和专利事务所等组织联系合作,邀请其从实战角度指导大学生如何申请专利、如何使用和保护专利进行指导,提高大学生专利意识和专利申报的成功率。 2.使专利数字教育课程穿插于在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中。为了让专利数字教育课程更加生动、易学,专利素质教育相关课程需要穿插于在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中。使得学生在进行创新中思考,在创新中接受专利知识的普及和熏陶。日积月累,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就慢慢培养出来。 3.在专利素质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师资队伍尤其重要。组建既懂科技知识又有专利特长的专利教研室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专利教研室老师承担专利教育任务、专利申请事务、开展专利管理研究,他们属于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的专利人才,只有既精通科技又熟悉法律的人才才有希望成为专利工作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丰富的经验,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研究、转化专利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参与专利申请过程。 4.通过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专利知识。为了让学生可以和专利“亲密接触”,可以通过参观相关展览、观看专利事务所业务流程、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途径,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专利相关知识,掌握专利法律法规。在小组内开展模拟申报专利活动,让学生熟悉专利申请的流程。举办模拟法庭审理专利权侵害案,组织学生旁听,学生可以在在唇枪舌剑的法庭辩论中,学习专利知识,认识侵犯专利权的危害性,从而增强遵守专利法律法规、依法保护专利的自觉性;同时学长们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分组辅导、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以老带新”体制,实现合作团队可继续发展。 二、创新高效的专利素质教育方法 通过营造专利氛围,可帮助学生建立专利意识,从而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创新发明的设计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其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开展多各级科技创新活动。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创新科技锻炼方面很有优势,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参加多种创新科技活动:如校级竞赛、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竞赛、国家级项目立项等环节,这些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专利实现的平台,也是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的实践载体和手段。另外学校还组建了相应的创新基地,针对大学生进行一些创新项目的实施。通过各级科研活动的参与和创新基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被发掘出来。在培养过程中,还可按照学生能力的强弱分类,分别参与各种级别的科研活动,拔尖水平的学生进入深层次的培养,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产学研项目,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申报专利。在申请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发明专利申报过程,对专利保护、专利使用也有更加深刻的概念。多年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好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中培养学生专利意识,非常有效。 2.邀请校外专家讲解实际专利申请成功案例,举例引导。学生可与专利实现距离接触,现场对专家提问,消除疑惑,促进创新思想的发育和成长。实践证明该方式可以高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3.建立学生专利促进激励机制。对成功申请专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和物质奖励,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中都要有所倾斜。以鼓励学生发明创造,提高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 4.设立大学生专利申请专项基金和专利申请指导部门。用于对申请专利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专利补贴。该举措可以解决学生在申请专利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保护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创新科技活动转换为专利能够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丰富全面的专利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创新专利课程和发明创造类课程四年不间断教育,是当前大学发明创造培养方案的一个新亮点,该举措可以极大促进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研究电气信息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见图1),在电气信息类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培养过程中专利课程和发明创造类课程四年不断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分析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的能力,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在选择专利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时,需本着“精简、必要”的原则。课程内容立足于学生当前申请专利的需要。在课堂上,专利教研室老师需要把专利的含义、专利的功能、专利制度与作用等基本知识讲清楚;这样学生就具备了基本的能力要求。其次为了扩展学生的专利实战水平,可将《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内容纳入授课体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如何撰写申请专利文件时,如何应用《中国专利公报》、《世界专利索引》等专利检索工具考虑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以典型案例作为载体,模拟专利纠纷让学生开展维权活动,利用法律法规进行专利诉讼。通过文件的撰写学习,学生对专利的含义理解会跟上一层。这些锻炼对学生以后申请、使用、保护专利和防止专利被侵权,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此类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专利观念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从地方高校校情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优势,考虑学生能力因素,通过营造专利意识氛围、创新专利素质教育课程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级竞赛、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国家级竞赛、国家级项目立项、创新基地培养等环节中逐步发掘具有较强发明创造能力的学生。通过各级立项和比赛的推动效果,将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鼓励其发表高水平论文。对于较好的产品或技术,通过专利素质教育的引导、专利教育课程的启发,鼓励学生参与申报专利及参加专利成果比赛。将专利素质教育引入培养体系中,填补了学校在专利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空白,符合学校的发展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开展专利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和专利申报能力,是专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契机,也是实现专利倍增计划、提高学校内涵发展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又一途径。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 摘要:为适应激烈竞争、富有创新的时代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基于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特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条件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对高校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科技创新;大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经被电气信息类技术所渗透,因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高度重视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本文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行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要求,结合河南城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对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含义及本质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须具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上,以及在将来所从事的科研或设计等工作上,都和科学信息技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即大学生在面临艰巨问题时,能够有恒心、有毅力,在面对具体科研和设计问题时,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洞察力,并且要培养大学生的志向和兴趣。因此,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大学生在科学思想和技术思维指导下,能够运用科学信息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在创造性发明领域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其本质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并且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基本特征。 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改革和优化当前教学模式 对于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实现由“注入式”向“启发式”、由“教师主宰”向“学生主导”、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营造创新型课堂。对于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并且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对于教学管理,注重发展个性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为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二)建立相关创新型课程体系 以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线,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大学生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学习中具备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虽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体系中,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力度,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对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进行课程改革,诸如:FPGA和CAD等课程,可以进行相应改革,变传统授课为师生交流性探讨和实用性、应用性授课,变理论说教为实践应用,发挥学生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为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举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潜能,并为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供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并能使所学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开阔,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竞赛、GE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亚龙牌”智能建筑设计竞赛、“互联网+”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参与这些竞赛,学生能认知本专业相关知识,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 (四)建设科技创新实验室 创新来源于实践,而科技创新实验室搭建了一个大学生走向实践的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兼顾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本科日常教学外,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即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服务平台。 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有实训创新实验室、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实验室、电路制版实验室、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实验室、与美国通用公司GE联合建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以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并且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实践兴趣,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实验室为低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一定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为高年级或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创新设计性实验,积极发挥实验室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五)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院系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引领区域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新格局。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与保障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共青团以及各院系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资金的投入,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推广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并对各院系提交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术指导小组由学校各方面的专家、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其职能包括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审核评定、对受资助的创新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对校级科技创新竞赛进行评审及技术指导。 参照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院系也设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并充分发挥院系学生会的自我管理,学生社团的自我服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我培养教育等功能,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校下发相关文件,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名次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挂钩,如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全国电子大学生设计大赛等,可根据竞赛获奖级别取得一定的学分。再者建立对指导老师的奖励制度,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 (三)加强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指导教师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须有科技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才能站在新的高度去构思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取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加大“双师型”人才建设力度,鼓励并督促教师深入一线学习,丰富其工程实践素养,更好的服务学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培养更多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电气信息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科教兴国。 大学生电气论文: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应用 摘 要 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例,讲述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应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创新项目应用中的有效性,期望能够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驱动法;创新创业教育 1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面向本科生立项的项目,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出发点、以创新为导向,强调自主性、协作性及实践性,让学生敢想、能做、能写、会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着重于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学习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自身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方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项目驱动法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在项目驱动法中,学生根据项目需求来主动学习、寻求知识,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由2~5名学生构成一个项目组,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项目课题,申报成功后再进行项目分解、分工合作直至完成项目。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申报、处理项目中的难题等多个过程中给予指导。整个创新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主。学生和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真正完成一个项目驱动的过程。 大学生创新训练中的项目驱动不同于一般课程中所使用的项目驱动,主要在于一般课程中的项目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好的,项目是为课程所学内容服务的,整个项目综合性、创新性较弱,学科较为单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并结合多门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申报的,项目是学生自主提出来,并且创新项目包括项目提出与申请、项目的总体设计、单元模块制作、总体调试、项目的阶段汇报、项目结题汇报等多个环节,项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本文结合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说明项目驱动法的在电气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扩展项目驱动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希望能够为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2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和申报 技术项目是实现项目驱动法的载体,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确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并结合所学专业、密切联系实践来进行选题和申报。电动机广泛应用在工业机床,家用的冰箱、空调、电动自行车等多种电器产品中,也是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电机与拖动主要的研究对象。项目组几位学生对电动机控制也十分有兴趣,决定选定电动机控制作为创新项目,这样能够把自动控制、模拟电路、电机与拖动等所学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电动机分为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直流无刷直流电动机等多个种类。直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几种电动机控制方法较为简单,同步电动机控制方法就很难;直流无刷电动机是一种控制电动机,结构比较复杂,控制实现难度相对大,得到锻炼机会也就大。最后决定选用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申报,并主动联系电机与拖动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按学校要求填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书,请指导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凝练创新点,经过多次认真修改,提交到学校并最终得到立项。 3 项目驱动法在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创新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项目实施首要及最重要的部分是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先由项目组学生查找资料,提出系统控制的初步方案,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改进,然后把整个控制系统分为若干单元模块项目,每个模块任务由学生进行完成,单元模块完成后再进行系统调试。无刷直流电动机速度控制方法主要有专用芯片控制、单片机控制和DSP控制三种。其中专用芯片由专业的芯片公司开发,学生对具体实现过程不能深入理解;DSP控制功能强大,对线路设计要求高,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DSP相关知识。项目组几位学生对单片机知识掌握较好,在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良好的应用,因此,最后确定选择使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控制的方案。 应用单片机对无刷直流电动机进行转速控制,分为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两大部分,硬件部分要与软件部分进行紧密结合,才能够完成好控制任务。 1)硬件电路部分可以分为4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三相逆变器电路:把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通入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绕组,完成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换相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无刷直流电动机连续旋转的目的。 ②逆变器驱动电路:把单片机输出的逆变控制弱信号进行放大,控制三相逆变电路的场效应管的关断与接通,完成直流电的逆变作用。 ③无刷直流电动机转子的位置检测电路。 ④电机正反转及转速的设定电路及转速的显示电路。 2)软件控制部分可以分为2个主要单元模块任务。 ①根据硬件电路给定的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转速设定信号及转子位置信号,控制输出逆变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逆变电路不同场效应管的导通,达到无刷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及转速控制的目的。 ②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的计算和转速显示控制。 整个项目中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要进行良好的配合,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学生之间要及时沟通,硬件部分进行变化后,软件部分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为了加快项目的进展速度,首先要完成整个系统的主要部分,比如硬件任务的①、②、③及软件任务的①,在此完成的基础上再逐步加入硬件任务④和软件任务②,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把项目分成多个任务,并安排好完成次序,就能够控制项目的完成过程。在每个任务执行过程中,由于任务明确,学生会主动查找相应的资料并自行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努力解决,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生会在项目任务进行过程中碰到一些疑难问题,要能够准确描述出现的问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协商,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进行验证和解决。如三相逆变器电路搭建任务过程中,开始时整个电路由有6个N沟道场效应管搭建而成,电路调试中发现上面3个场效应不能关断。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原因,发现由于驱动电路输出电压为正值而产生的,决定把上面3个N沟道场效应管改为3个P沟道场效应管,最后整个电路能够正常运行关断。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无刷直流电动机的转速检测等问题,也都是由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努力进行解决的。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项目“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项目软硬系统的顺利完成,证明项目驱动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其应用到课程设计、实训等其他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申请项目选题中应该发挥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把握项目的实践性、综合性、创新点及可实现性;在进行项目过程中,要能够把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指导内容会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大学生创新题目本身具有一些创新点,项目进行过程会遇到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教师可能也不是很熟悉,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扩展自身的学术范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从项目选题、项目申报、项目总体设计、单元任务的完成、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得到很大的锻炼。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会主动学习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完成一个项目单元,都会增强信心和成就感,为下一个项目单元的顺利进行积累更多的经验。在项目进行的后期,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用以更好地完善整个项目。学生在基于项目驱动法进行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中,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为今后进行科研、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法应用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是一种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类大学生创新梯队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主要论述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梯队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以及主要方向和内容。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梯队建设,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质量,提高未来就业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优秀合格人才。 关键词:创新梯队;团队意识;就业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毕业人数连年增长,并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教育培养适合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大学生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将创新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有针对性地在校内、校外实施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每年定期组织大学生申报校内大学生创新实践类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并且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学院资源,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连年举办校内竞赛,以此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随着国家、省、市竞赛的普及,学生可以走出校园,有机会与兄弟院校进行竞技,避免了闭门造车现象,有效地做到扬长补短。然而,由于创新理论不能较好地得到贯彻和参与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足,以及指导教师精力有限,致使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较难完成创新实践项目或者竞赛内容。在高校创新教育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是创新实践的两个主体,学校是创新实践的载体。由于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等压力,致使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教师的负担。而且,目前学生受各种因素限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研究电气工程类专业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新模式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梯队的构建 在分析现有电气专业大学生创新不足的条件下,笔者提出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大学生创新梯队模式,如图1所示。此模式共分为三层,其中底层主要面向对象为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践创新环境,可以初步开展相关课程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兴趣,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掌握一种单片机的使用方法;中层主要的面向对象为大二和大三学生,随着专业课程不断地深入,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申请校内外创新实践项目的申报,并参与校内外的专业竞赛,以此检验自身素养,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高层主要面向对象为大四学生,经过前期的项目开展和专业竞赛已具备一定实践动手能力,但未能较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因此,此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更好地提高专业素养。 通过此模式构建的创新梯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6∶3∶1的时间比例投入到高层、中层和底层学生中,不同群体之间构成师徒关系。即教师与高层群体构成师徒关系,指导学生本科毕业设计,然后再由大四学生带领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和竞赛活动,再由大二、大三学生带领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此“传、帮、带”创新梯队模式不仅解决了教师少、学生多、较难全面指导学生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构造了一个微型的创新团队,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二、创新梯队建设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随着近年来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笔者发现目前学生在实践创新中存在以下问题:“单兵作战”现象,不喜欢团队配合,团队意识不强,不能较好地发挥团队力量;“五分钟热血”现象,坚持力较差,往往遇到难题,不喜欢思考解决办法,更多地想着如何放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只会考试,不会做事,较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主体互换。首先,将学生主体转换为教师主体,由教师自身做起,言传身教,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项项目或竞赛活动的完成都不能单纯依靠个人完成,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并清楚地认识到团队的有效分工对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重要性。然后,再由学生作为主体开展实践创新活动,身临其境,从项目的申请到项目的完成可以经历项目的初期讨论、项目内容和技术方案的确定、成员角色的分工和调度、项目进展时间的安排等过程。通过主体互换和微型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避免“单兵作战”现象,以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会。对于未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学生可以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或者由梯队内较为优秀的学生代表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从“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角度介绍专业和创新实践方面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有感性的认识。对于已经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学生需要定期开展讨论会,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项目或竞赛的目的,加深对项目的认识。 创新源于生活,常与学生分享和探讨生活中发现的与科技活动相关的问题,抛砖引玉,举一反三,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思维转换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并与学生一起论证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创新项目的开展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创新实践平台,构建创新梯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好比“巧妇”,项目好比“炊”,创新实践平台好比“米”,由此可知,为了顺利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然而,鲜少有人天生就是“巧妇”,需要一个培养、培训的过程,而创新梯队的构建不仅可以让学生避免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事”。每一位学生是梯队的组成元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立刻告诉学生答案,应该以引导方式带着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将创新实践活动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应用所在。 三、大学生创新梯队实践成果 通过不同层次创新梯队的构建、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开展、竞赛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参加竞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进而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项改革从2011年开始实施,将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竞赛、毕业设计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笔者所带领的大学生创新梯队为例,近几年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对比表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参赛的项目数量和人数明显增加。 由表1可知,笔者所指导的创新团队从2009年至2013年,学生申报项目和竞赛数量逐年升高,队伍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并且在2013年获得了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过程。图2所示为近三年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实物图,主要为应用性较强的电源和电机驱动方向,其中部分成果已经进行了相关专利的申报。 四、结论 此梯队通过几届大学生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首先,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工程素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其次,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少、学生多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资源,通过高低年级的“传、帮、带”互动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再次,通过各种项目和竞赛的开展,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将来的就业能力。总之,通过大学生创新梯队的构建和实践不仅贯彻了创新涵义,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团队意识,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电气控制与PLC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通过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形式、加强实践环节等,突出了PLC技术与应用的中心地位,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电器控制与PLC;改革;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对毕业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种状况对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介绍了几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 一、加强教学直观性 激发创造性思维 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电器元件多,如:按钮、接触器、继电器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有意识地结合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器官去感知事物,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和掌握。相对于以前的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信息量大,显示清晰,方便修改,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制作软件很多,常用的有PowerPoint软件,这个软件简单易学,使用方便,但缺点是动态仿真方面不是很好。而Authorware、Flash软件可以在动态仿真方面做的很好,所以在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用Flash软件作为动画制作的工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教材上的信息生动展现给学生。另外,也拿一些常见电器元件的实物让学生课堂观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创新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部分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理论课以板书教学为主,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对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其教学方法包括:启发互动式教学、仿真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启发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分析能力,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教学方法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互动式教学中,通过设计教学环境,以启发学生问题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创新性和和谐性,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展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2.仿真教学法 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程,在分析电气原理图时,如果只是对照死板的图纸,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果能将死板的电气原理图做成Flash动画,在讲解时可以人为操作某些按钮、开关,让死的电路活起来、动起来,给学生以具体逼真的感受。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项目式教学方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是部分自主的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主导者,而只是在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起一个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项目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是要通过一个完整工程项目的实施,将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其中。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就多个方面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教学效果好。 三、完善考核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考核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转变考试观念,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探索新型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彻底改变“高分低能”和“有分无能”的现象。 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出平时成绩 (占20%)、技能(占30%)和理论知识(占60%)的考核比例,构建了多元化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不仅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上课的出勤率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多年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院课程考核改革起到了示范和推进作用。 四、鼓励课外实践 构建创新氛围 电气控制与PLC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课堂讲授的内容大都较为抽象,枯燥无味,难于立即消化和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迫切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所以要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特别是要鼓励参加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层次竞赛,老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如校内技能比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还有教师申报的校级项目,省级项目等,都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给学构建出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参加课外实践,可以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参加指导的老师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有利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进行。 学校的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让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团队,通过让学生可独立选题、自由立项后,经专业教师论证,获得一定的仪器设备和经费支持,进入实验室进行课外科技研究;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可以将其承担的横向项目中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引入到实验室,结合本院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自身能力,吸收部分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参与研究课题的相关内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性较强的电气控制与PLC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其课程的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气控制与PLC为理论基础的,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目的的教学与实验体系,使“教”与“学”配合的效果得到较好的发挥,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大学生电气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的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国家对电类科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需求,分析了高校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等多种措施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关键词:科技创新 电气技术 实践平台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国家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促进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和发展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需求。同时,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努力的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电类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电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电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的具体措施。 1 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科技创新的认知不够、积极性不高 学生由于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理解不是很透彻,又由于很少在社会上实践,对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知之甚少,所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都侧重于课本上的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识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1.2 学校对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活动安排,有没有创新活动的场所,国家、省里有哪些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仅仅让少数人参与国家或省里的一些竞赛活动,或以创新小组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有限,也无法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方面,缺乏对学生和老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激励机制的缺失就不能肯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使得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精力投入不够。 1.3 科技创新实践资源有限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体制都是以班为单位,实践教学也全是配合着每门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验证实验教学占据着实验总量的绝大部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关闭。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意义不大。有很多高校目前都没有为科技创新的学生配置专业的实验基地、场所和教师。学生及使有参与科技创新的想法也无从下手。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如果要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外,同时还要实时的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因此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电类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 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电信学院电类专业一共有四个,即通信、电子、自动化、建筑电气。每个专业都有若干个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目前,每个实验室在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平时都向学生开放,在业余时间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做过的实验或有新的想法和思路都可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并调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对提高他们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也大有好处。这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避免了浪费。 2.2 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通过现有实验室的开放还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亲自设计科技作品,而现有的教学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学生制作各种科技创新作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除了提供场地外,还需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比如:计算机、电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万用表、操作台等各种相关设备。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 学生本身由于接触专业的实间不长,对专业的认知不是很深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电类的学生,专业要求素质较高,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尽快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设立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以教师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丰富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比如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的就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负责科研项目的老师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下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4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和创新基金 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评价体系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通过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上来。通过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在有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设立创新基金。 2.5 让学生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电类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检验本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深度,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电子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6 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制作科技作品,还要与平时都教学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创新理念传输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都方方面面。 3 结论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实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和手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应努力的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电类人才,就需要建设电气技术实践平台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本文通过描述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电类学生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电气论文:浅析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归纳与综合、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配电系统、防雷接地、消防系统和智能化四个方面,旨为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提供有益资讯。 关键词:配电系统;防雷接地;消防系统;智能化 引言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改善学生居住条件是高校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愈来愈多,技术愈来愈先进。因此,在学生公寓电气设计方面也向我们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既要满足它的安全性、舒适性的要求,又要节约能源,既要有足够的通讯设备,又要有完善的信息设施及智能化系统,而且在设计中还要满足日后发展的需要。此外,学生公寓的智能化管理要与校园网络系统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体,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统一管理,同时考虑与其他专业(建筑、结构、水、暖等)有一个完善的融合,使其在施工中不致于相互“撞车”。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归纳与综合、专家访谈、实践探索等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公寓电气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旨为大学生公寓的电气设计提供有益资讯。 1 配电系统 插座回路采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动作电流为30mA的高灵敏漏电保护器;空调插座采用单独回路,保护装置应能同时断开相线、中性线。为防止对电器可能出现的瞬时过电压,可在终端箱进户端的相线、N线和PE线回路间跨接浪涌限制器(LT);为电压隔离,终端箱进户主开关可选用带负荷操作的隔离开关;为提高配电系统的灵活性,增强美感,应采用模数化终端配电设备。所有电源插座均为三线制,采用暗装安全型插座,插座的安装位置要方便学生的使用需要,要选用面板美观的安全型插座,以确保学生用电安全。 照明单独设置一个回路;学生公寓照明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活动安全和有舒适感,并且要与室内环境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照明灯具的选择应推荐采用节能灯具,房间内照明采用电子镇流器的日光灯,走廊及公共场所采用节能灯,尽量减少白炽灯的光源;走廊灯控制开关设计为集中控制,便于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定时开关,节约能源。 1.1 单间负荷的计算 学生公寓按用电量,每个单间按一台淋浴器(1.5kW)、一台空调(1.5kW)、一台电脑(0.4kW)、台灯、台扇等日用电器及照明,每个单间用电标准按4.0kW考虑,综合加权功率因数取0.8 ~0.9较合适,本文取0.85,则Ie=Pe/Ue×cosФ=4000/220×0.85=21.4A,根据计算,对学生公寓每个房间的进户总开关、进户线取值:进户总开关脱扣额定电流取25A、进户线(L、N、PE)规格BV-750-3×6(mm2) 1.2 导线的选择 导线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导线的型号和规格,要考虑到实际使用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其原则是既能保证配电的质量与安全又能节省材料,做到既经济又合理。其中导线型号应按使用工作电压及敷设环境来选择:选线截面时应留有适当余量,相制中的中性线应与相线截面积相同,三相四线制中的中性线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不平衡负荷电流,文中每个单间照明回路的线径规格为BV-750-3×2.5(mm2),插座回路的线径规格为BV-750-3×4(mm2)如线路电压损失值大于规定电压损失允许值,应加大导线截面以保证线路的电压质量[1]。 1.3 电器设备的选择 电器设备主要指电源配电箱、电表、控制开关、漏电保护开关及电源插座等。电器设备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选用时应根据住宅的负荷情况、安装要求、使用环境、设备的工作电压和工作电流等合理选择电器设备的型号规格,注意设备的容量等级宁大勿小,但又要避免选得过大造成浪费,一般来说在计算工作电流的基础上选大一级即可。为确保其质量,应选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和国内GB、JB有关行业标准,并具有产品质量认可证书的电器产品。总之,电器设备的选择尽可能做到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 2 防雷与接地 2.1 防雷内容与措施 高校学生公寓一般为多层建筑,按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要求进行防雷设计,防雷接地是将电流导入大地,防止建筑物财产等遭到雷电流的破坏,人身遭受雷击。作为第三类防雷建筑,一般均采用在屋面安装避雷带和避雷小针作为接闪器,利用结构柱内的主钢筋作为引下线,上与接闪器焊接连通下与基础地梁及桩基内的钢筋相互焊接连通作为基础接地体,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Ω。当不满足要求时,可补打接地极。 2.2 安全接地的形式与要求 在住宅电气设计建设中为确保电器设备和人身安全务必做好用电系统的安全接地。目前大学生公寓配电系统方式一般采用TN-C-S系统,用四芯等截面电缆埋地敷设,进户后将PEN线重复接地,进总配电箱以后将PE线与N线严格分开。在接地保护时,通常采用防雷接地与保护接地共用接地装置或采用联合接地。每栋学生公寓楼均应在底层设置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MEB),所有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道、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弱电系统的接地、PEN线等均应与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联结,并通过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与接地系统连通。公寓内卫生间均设局部等电位联结端子箱(LEB),卫生间内所有外露金属件均采用BVR-4mm2导线与局部等电位端子箱连接,实现卫生间内的局部等电位联结。 3 消防系统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安装完善的消防系统,对保护公共财产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电气消防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应采用两路供电方式,一路为市电电源,另一路为应急电源;②有应急照明系统;③应用手动响鸣火警警报系统,如可能可加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④开关和导线应选用符合防火规范的开关和阻燃型的电线电缆。 4 智能化发展 现代化的学校少不了现代化管理设施、设备的武装。管理信息化水平正在成为衡量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一卡通”也是学校管理能否达到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提高了物业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了成本,避免重复投资,而且计算机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该系统集电能计量、负荷控制、用电保护、收费管理和用电资料统计分析功能于一体,采用IC信用卡收缴电费。即“一卡通”技术进行预收费,实现了学生用电“先交费、后消费”的智能化管理模式,用户通过收费终端交费后,所购电量数据即传送到控制系统,当用户分路剩余电量用完时,系统自动切断直至购入新电量。欠费断电提示、透支额度设定可以通过软件设置,阀值报警两次。欠费自动断电,交费自动供电,存款打印存款凭条,及余帐户额报表。管理员终端可对用户购电电量、使用电量、剩余电量、违规情况等历史记录按日、月、季度、年度进行统计分析。在设计布线中,只需一控制线将所有的各层管理机柜与校园管理主机相连,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利用IC 卡的强大功能,在银行网络系统、校园网的支持下,用户通过一张IC卡便可以完成通常的资金结算和某些控制操作,解决了学生携带现金交费等繁杂的手续。 大学生电气论文:面向电气专业的大学生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摘要】面向电气专业,开设“机器人实践课”,作为综合性实践课,加强了各课程的联系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课程的情境设计方法和具体设计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机器人;嵌入式系统;学习情境设计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学一直以知识为本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大学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引导。在这种师生授受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强,没有探索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识,容易造成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知识掌握片面,面对具体问题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给予解决。对此,很多研究者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积极运用主体教学原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驱动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性解决所面对的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和探索进行知识的内化。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潮中,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最有影响力。该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所要求各要素可得到满足,这促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接纳,然而,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受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时)和教材所限制,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上主要以“教”为主,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与建构主义思想有一定出入。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大班教学,若完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一则由于学生学习差异性超出预期,在教学时间上把握难度大,无法控制教学进度;二则在大班教学下,学生数量多,无法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良好把握个体的学习情况。对此,理论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实验教学以学生“学”为主,是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因此,可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把握“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学习要素,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虽然在实验教学环节能较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但对于具体一门实验课,其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安排上是围绕对应课程设计的,往往缺乏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在教学效果上,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仍然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无法将以前所学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当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无法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导致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仍然达不到预期目标。对此,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等进一步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并在相关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在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中,凡面向竞赛的,其参与者是选拔出来的,这些学生在相应学科都是拔尖者,且只占了在校生中一小部分,导致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0。而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培养精英的同时,亦须考虑开设面向大众的综合性实践课,以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电气专业,研究“机器人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方法,根据前导课程特点,提出若干综合性的“情境设计”方案,在保证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同时,也加强了电气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性,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探索完成意义构建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升华。 一 “机器人实践课”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性 “机器人实践课”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其它课程的关联性如图1所示,通过运动控制,可关联到《大学物理》、《高等代数》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通过系统功能实现,可关联到《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和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生在接触机器人之前,学过图1所关联的课程,然而他们对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停留在模糊的认知阶段,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可能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遗忘。在“机器人实践课”上,通过合理的内容编排,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解决所遇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应课程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同化”―“顺应”的循环往复过程,最终达到知识的构建。 二 课程“情境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教师的角度看,“情境创设”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学生才能围绕该情境,通过独立研究和“协作”、“会话”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最终经过内化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针对教学机器人,其情境创设可通过设定相应的实践任务,以任务驱动式方式完成学习内容。 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具体问题上,可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并组织协助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之朝有利于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 针对教学机器人,可做以下情境构建:红外寻迹测量;超声测距;磁导寻轨设计;电机驱动、测速与控制;寻轨运动控制。 1 红外寻迹测量情境设计 实验原理:根据不同颜色对光反射性能差异原理,采用TCRT5000反射式红外对管对黑色电工胶布粘成的寻迹线进行测量,由于黑色物相比其他颜色对光的反射性要差,接收管在黑色寻迹线上接收的红外光比其它背景区要弱,导致其感应的电流减小,在接收管上串联适当阻值电阻,可将感应电流转换成电压,进而根据电压的不同可将寻迹线与背景区分出来。 问题设计:1)红外发射管的供电电流会影响检测距离、接收管的感应电流,如何串联合适的限流电阻取得良好的测量效果;2)接收管的感应电流通过串联接收电阻实现电流向电压的转换,如何选取恰当的接收电阻;3)红外寻迹测量信号最后可处理成“0”-“1”的逻辑信号(可通过调节恰当的发射管串联电阻、接收管电阻或采用电压比较器实现)表示探头是否在寻迹线上,也可直接用AD(模拟数字转换)方式将感应电流信号作为模拟信号进行处理,并通过软件设置阀值来判断探头是否在寻迹线上,通过实践比较数字处理方式和模拟处理方式的优劣势。 在教学目的上,该实践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的资料,运用探索法,去了解红外光的反射特性并掌握相关测量手段,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对二极管、三极管、电压比较器、等效电阻、戴维宁等效电路等模拟电路以及单片机的数字输入、模拟输入等相关知识有重新的认识和提高。 2 超声测距情境设计 在机器人实践中,超声测距主要用于移动机器人避障。超声测距的实验原理为:超声发射器发射若干个40KHZ超声波,接收器接收到回波经滤波、放大和比较器后将信号调理成“0”―“1”信号,单片机测量发送波与接收波之间的时间差,再根据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计算出距离。在该情境设计中涉及的关联课程有《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模拟电路》、《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 问题设计:1)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2)超声传感器的方向性;3)超声测距的具体实现。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并且具有较强的方向性,方位角大小由传感器本身特性决定。由方位角特性引导学生对超声传感器安装高度进行思考,通过两种不同方位角的超声传感器的实际测量效果,让学生明白大方位角的超声传感需要较高的安装高度才能避免地面的反射影响,并结合方位角特性和避障距离,让学生建立模型计算安装高度。经过这两个环节后,学生对超声波的特性比较了解,尤其是对方位角概念会有比较具体的认识,此时可穿插市场价格信息,让学生搜索不同方位角传感器的价格,并从中把握性能和价格的平衡点,培养工程意识。在超声测距技术实现上,主要测量超声发送波与回波之间的时间差,再根据声速即可求得距离。在程序编程环节,着重中断程序处理及中断延迟补偿、结构体与联合体配合使用对8位/16位/32位数据混合操作,PCA捕捉等,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引入新技术,提高学生对其接受度。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经历凭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较自信阶段),解决方案缺陷逐个暴露并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陷入思考和迷茫阶段),获得新的线索和新的解决方案(重拾自信和成功喜悦阶段)。在知识结构上,则整个学习过程经历“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并在该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3 磁导寻轨情境设计 实验原理:在导线上一定频率的交变电流会产生交变的磁场,通过电感感应这交变磁场,并通过带通滤波器和放大器对该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最后经过检波器将交变信号转成直流信号供单片机AD采样。导线上的交变电流一般选取20KHZ,通过带通滤波器测量该特定频率的交变磁场,可克服地球的永恒磁场、周边电器产生的50HZ磁场等干扰,并且感应的磁场强度和导线与传感器的偏离距离呈单调关系,由此可测量移动机器人与寻轨导线的偏移信息。 问题设计:1)无限长直导线上通交变电流在空间中产生的磁场分布模型分析;2)如何测量磁场;3)检测干扰分析;4)测量电路原理分析;5)有限长弯曲导线通电电流在空间中的磁场分布模型分析及测量改进措施。 维果斯基(Vygotsky)对知识层次进行研究,提出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是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是指个体在教师或其他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为“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设计问题,使得学生朝最近发展区提升知识,若问题过难,超越学生知识层次太多,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知识混淆,降低学习兴趣,或者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丧失创新性。 磁导寻轨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情境设计上,若一步到位直接给出最终的设计方案,与学生的知识体系有较大的距离,使得学生无法通过自主学习很好地进行内化。对此,磁导寻轨在问题设计上运用了维果斯基ZPD理论,从简化模型入手,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对通电导线的空间磁场分布,可先假设导线为无限长,引导学生查阅《大学物理》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得出传感器与轨迹导线偏移距离与磁场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采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到电感(传感器)上感应电动势与交变磁场的关系,经过这两个环节,学生逐渐体会到《大学物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并对传感器与轨迹导线之间的距离与感应信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若导线的通电电流是20KHZ的交变信号,则感应电动势也是20KHZ的交变信号,但该信号很微弱,且夹杂着50HZ的工频干扰。对该信号测量,可在电感检测单元上串联电容,形成谐振电路,再在后继电路中通过三极管进行放大处理,进而经过检波二极管和电容将交变信号变成直流信号。在该环节中涉及《模拟电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等相关知识,着重引导学生对频域分析、三极管稳态电路与小信号模型的分析、信号检波等知识的深入理解,并让学生通过Multisim等仿真软件进行电路仿真后再进行实物制作,使学生养成通过原理分析― 仿真验证― 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习惯。学生做出原型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往提高精度方向提升,推翻原来的无限长导线假设,针对实际中有限长且可能弯曲的导线,引导学生运用毕奥-萨伐尔定律及有限元进行分析,并在测量环节进行改进,减少非线性放大失真度。经过这些环节后,学生将以前所学的课程知识与当前问题充分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的具体化,并且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多次从不同角度涉及相同的知识,使学生对该知识形成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知识层次上由现有模糊生硬的理解向潜在层次提升,通过量能的积累进而实现质的突破。 4 电机测速、驱动与控制情境设计 电机测速、驱动与控制包含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是闭环控制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该情境对自动化、电气类专业学生加深《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解和实践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测速、驱动和控制的具体实现又与《数字电路》、《电机与拖动》、《嵌入式系统》和《程序设计》等课程具有很强的联系性。 电机测速视传感器而定,目前本教学实践中采用两种传感器:1)单路光电码盘;2)双路正交光电码盘。前者成本低廉,并且可自制反射式光电码盘;后者具有一定加工精度要求。对于多数单片机,没有双路正交码盘接口,需采用数字电路设计思想进行倍频和方向判断,而该环节正好可用到《数字电路》相关知识。以往,学生学完《数字电路》往往只停留在意识层次,并无法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并灵活运用该课程思想进行逻辑设计。双路码盘的倍频和测向提供了很好的应用情境,使学生对《数字电路》有重新的认识,并在该解决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双路码盘相比单路码盘的优势。 电机驱动采用PWM方式驱动,电流放大芯片有达林顿三极管、MOS管等。在该环节主要设计3个问题:1)PWM的频率与驱动噪声;2)PWM的占空比与电机转速关系;3)驱动能效和驱动芯片的散热控制。PWM驱动频率在音频范围内,尤其是在1KHZ至8KHZ之间会使电机发出音频噪音,指导学生利用PCA时钟或系统时钟改变PWM频率,通过实际驱动现象探讨噪音的产生机理和消除方法。PWM占空比与电机转速需从S域变换和瞬态响应去分析,将电机等效为电感与电阻的串联模型,通过瞬态响应曲线,使学生明白占空比与电机平均电流的关系,另一方面电机电流与电动力矩及转速构成微分方程关系,与《高等代数》、《大学物理》具有联系,可用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铺垫,逐步加深引入正题。驱动能效和驱动芯片散热问题从《模拟电路》对三极管和MOS管的介绍知识出发,抓住三极管VCE压降及MOS管内阻对驱动管能效及发热的影响,通过开关管换流时的瞬态特性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提高PWM频率对能效降低及增加驱动芯片发热量的影响,使其灵活掌握PWM频率平衡设计的机理。整个内容在设计上遵循维果斯基的ZPD学习理论,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可防止由于问题突然加难,打破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创新性培养。 电机控制采用PID控制,通过该环节使学生对经典控制回路的反馈、执行和控制三个环节有更具体的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用数学语言描述,比较抽象,以往大多学生由于没有经历实际应用,对该课程理解较差,无法活用相关知识。在电机控制中,首先遇到的是建模,本实践课向学生介绍基于信号激励的黑箱建模和基于机理的白箱建模。黑箱建模的激励信号采用阶越响应信号,电机的响应速度经码盘测量后由UART传送到PC端,由Matlab绘制响应曲线,并引导学生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经典控制理论知识获取动态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而以该黑箱模型为对象,让学生设计P(比例)控制器,运用劳斯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进而用PID的经验公式进行控制参数设计,并将连续模型转成离散模型在单片机上实现PID控制算法。白箱建模则利用电机的电感-电阻等效模型以及力学分析,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此时对电机的关键参数再通过辨识的方法进行估计,在辨识环节又可引入最小二乘法、随机信号激励等知识,加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在电机驱动芯片上,我们采用带电流反馈的MC33887,使控制系统能获得电机转速和驱动电流,进而可用状态空间方法进行描述,在此环节可让学生用能控性判断―极点配置等环节进行控制设计,之后再将电流测量环节去掉,让学生用能观性判断―观测器设计进行状态估计,并将估计结果与电流真实测量值进行比较。这些环节能贯穿《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知识点,经过这些实践之后,学生对经典控制、PID控制、系统辨识、能控性、能观性、极点配置、观测器设计等环节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5 寻轨运动控制情境设计 寻轨运动控制是机器人实践课的综合实践环节。在该环节中,我们增加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把机器人的寻轨传感器、电机转速等信息通过无线传感节点传至PC端,并在PC端采用Labview进行图形化编程,实现寻轨运动控制。在本实践中,受学生所学知识限制,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编程由指导教师完成,并提供UART通讯接口,学生只需按规定的协议读写UART信息即可实现机器人与PC机的信息交互。Labview提供串口的Visa以及一系列的控制与仿真图形模块,学生在Labview下完成机器人检测与运动状态的图形化显示以及控制指令的发送。 寻轨运动控制可用竞赛的形式组织,我们受Freescale赛车竞赛启发,拟定以下两种形式:1)机器人的自主寻轨竞赛,给定地形,由出发地到目的地,时间最少者胜出;2)手动操纵赛,队员只能看PC端机器人回传数据(不能看机器人实际运动状况),控制机器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时间最少者胜出。两种比赛中,机器人完全偏离轨迹线则直接被淘汰,寻轨技术则分成光电寻轨和磁导寻轨,并分开比赛。目的地前方设一障碍物,要求在距障碍物50cm以内有报警信息(通过超声避障传感器检测避障信息)。 通过该情境设计,学生能将前四个情境的内容贯穿起来,进行二次消化吸收。前四次的情境,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会给予较大的帮助,但在综合实践环节则需要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完成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 具体教学环节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可按如下环节展开:1)搜索资料;2)分组讨论及方案设计;3)方案实现;4)交流与方案改进;5)总结与归纳。教学环节中包含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以及协作交流完成特定知识的意义构建。 1 搜索资料 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常用资源网站和搜索资料手段,并让学生自行搜索相关资料。尤其是厂商提供的英文数据手册资料,鼓励学生阅并找出关键信息。在工程应用中,相关的芯片及传感器往往只能找到厂商提供的英文资料,学生往往对这些资料具有较大的畏惧心理,不知如何从中寻找与项目相关的关键信息资料。经过该环节后,能培养学生搜索资料和查阅关键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2 分组讨论及方案设计 根据学生的自主组队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成员针对设计目标,结合所搜索的资料,进行方案设计。通过成员间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分组讨论之后,可适时开展方案设计交流,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方案宜持多鼓励少打击的态度,以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不可行的方案,给予详细的论证,适时地给予否定,但对固执的学生,可让他们先坚持自己的方案,在遇到瓶颈时再给予详细解说其不可行性。 3 方案实现 方案实现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在机器人实践中涉及电路仿真、电路焊接、电路调试、单片机程序开发、Matlab仿真等内容,在这些实践环节,有利于学生将其他相关课程知识与当前问题联系起来,在方案实现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4 交流与方案改进 若各组是通过独立探索进行方案设计及实现,则各组在方案实现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方案实现的多样性,这是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各组的方案实施进度不一致,在方案提出与方案实现之间可根据具体任务设置一个期限时间(往往是三天至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方案实施。各组方案实现后的讨论是借助集体力量实现知识飞跃的重要环节,讨论的结果可使原本复杂的问题明朗一致起来,并且各组通过对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遇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进行充分交流,能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全面、正确的意义构建。各组通过交流,能发现自身方案的缺陷,并做进一步的改进。 5 总结与归纳 该环节是意义构建的升华环节,但也是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总结与归纳要求学生从问题描述、方案比较、方案实施、改进措施、自我体验总结等环节对所涉及的任务以文档形式进行重新组织,学生在文档编写的过程中完成所学知识的最终构建。总结与归纳要轻形式,偏重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 四 结语 通过“机器人实践课”的开展,不仅落实了高校的“大众教育”精神,使得电气专业多数学生受益,加强了各课程的联系性,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认知水平,完善了知识体系,并且对“精英教育”也起到相辅相成作用,使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上获得更好成绩。仅2010年,温州大学本学院电气类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相关学科竞赛有: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金奖1项、省级获奖3项,全国嵌入式设计与开发总决赛二等奖3项,大学生程序设计国家级获奖3项,浙江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今后的教学和培养计划中,应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通过此类课程加强专业中各课程的联系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进行知识内化,完成知识的构建,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信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针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从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采取措施及做法入手,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了符合个性化发展CDIO+5S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辅之以学生创新教育的实践,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体系;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高教强国的必然要求,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1G5].自上世纪末开始,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纷纷采取不同措施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训练[6G7].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并进行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供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培教育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还存在创新创业模式缺乏、没有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不紧密、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等问题[8G9].本文结合我校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情况,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创新意识培养、构建创新能力模式、加强创新实践环境建设等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培养体系,并在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中付诸于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1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培养环境和氛围,通过对我院多年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梳理,从转变教学理念着手,构建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搭建良好的实践场地、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等建设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基础. 1.1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转化,引导教师不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和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热情.从以前重教书、轻育人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学院采取基于“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5S(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CDIO+5S”模式.其核心内容是:(1)确定培育目标———面: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途径及实现方法;(2)实施过程———线: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成、内涵和外延;(3)实现方法———点:构思、设计教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具体课程的知识点及其实施方案,以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素质为目的. 1.2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符合个性化发展模式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在创新能力培养中采取“CDIO+5S”模式,对学生的行为本性(生理与心理,物资与精神)的有效激发,唤醒和激发学生内在的行为动机和潜能,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周期为载体,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运用专业应用软件、网络设备、校内真实工程环境和企业实际现场,进行探究式、研究性自我学习,实现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并通过开展“导师+基地+项目+项目经理+学生团队”五位一体个性化培养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三早定(早定目标,早定方向,早定团队),三早进(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角色). 1.3创新实践场地 为了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学院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和俱乐部等多元化创新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企业实训、创业训练营和创业大赛等情境式创业实践平台.搭建符合客观实际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才”提供阵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学生个性. 1.4政策指导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指导,学院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同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创业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形成持续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体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意引导与兴趣激发.为了激励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培养,制定了“大学生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课程,实施置换学分机制,可以用创新学分替代部分专业方向选修课或者实践环节的学分. 2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2.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设计应用能力,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运用现代化技术实施传统实践教学方法.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应用性强的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上,实现边讲边练、“做中学”的预期效果.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部分实验课独立设课、单独考试.突出学生是实验教学过程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10G12]. 2.2全面实行实验室开放 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和导师制,采取老带新、梯队式模式,促进实验室开放的实施.学生可通过实验室开放进行科技制作、实验研究获得创新学分.同时要求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必须到实验室进行项目实施,达到一定学时方可验收,采取激励与约束手段保证实验室全面开放,鼓励教师把自己的科研课题纳入开放课题. 2.3营造真实工程环境,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与实际企业一致的铝箔生产流水线,在校内建设真实的工程环境,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动手能力;将汽车自动装配、电机及变压器装配等典型的生产工艺和控制过程制成电教片,通过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生产过程,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另外,以实践基地为窗口、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将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区域行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使教学内容跟踪领域动态前沿,把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融入到教学中. 2.4管理模式 实施和构建优质、高效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实现全面创新型人才目标作为技术保障.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质、发挥其个性特长. 2.5分梯队培养方式 学院的创新教育采取分梯队培养和多元化指导方式,具体如下:第一梯队:直接参与课题组的项目称为科研助理.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态度端正、自学能力强、肯钻研、对参与课题组有充分准备的学生直接介入课题组的在研或预研项目.第二梯队:在课题组内跟踪学习.对课题了解不充分、准备有所欠缺的申请人,由第一梯队教师指导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参与项目讨论、观看、模仿、当助手等提高个人能力,使其步入第一梯队.第三梯队:以补充基础,组外学习为主.低年级或理论有所欠缺的人,首先抓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通过开展理论授课、技能操作等培训,使其尽快了解课题,使其步入第二梯队。学院按学科专业方向建设大学生课外创新基地.采取教师+科研助理+学长指导方式,教师负责基地工作计划及方向引领,科研助理负责日常管理及工作计划的落实,学长依托某一方面知识能力优势指导新进基地的成员. 3取得效果 面向学院6个专业2000多名本科生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科竞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如下效果.(1)大学生课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突出.学生竞赛成果显著,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其中物联网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吉林省“挑战杯”特等奖2项,吉林省省长奖1项.学生科技成果在全国科技周、中国载人航天展等大型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受到各级领导关注.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0%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好评.(2)“基地+项目+导师+学生团队”个性化培养,成效明显,依托“自动化应用技术”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3)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得到社会认可和关注,«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曾多次给予报道. 4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应根据学校特点及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案,突破创新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忽视符合学生个性需求、创新教育趋于形式化及与资金短缺等阻碍,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 大学生电气论文: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 摘要:目前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在我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此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变得非常现实和迫切;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技术本科教育面临的现状、加强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和措施等展开谈论。 关键词:技术本科 电气类 职业生涯规划 一、引言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业”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电机学院”历年来一直以“高就业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近几年我校“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步伐越走越快,随之而且来的是大量的本科毕业生,然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的新形势和新的电机本科毕业生不为社会、企业熟悉的情况下,本科生就业相对难也成了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顺利就业,是有关确保学校就业率和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 接下来,我想对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谈一下我的看法。 二、技术本科大学的现状 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就需要发展技术本科来弥补。高校扩招后,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于学术型,那么必然会导致学术型人才大量过剩,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却供不应求,从而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如果把一部分传统本科院校改为技术本科,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调整,学校本身也能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① 由此可见,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需要两个角度说明了当前在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技术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人才市场对应用新技术本科人才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同时,何为“技术型本科”也应当大范围的为大家所认识,明白技术本科面向什么样的工作,技术本科人才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只要性何在。 三、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具体措施 在电气类的技术本科大学生中,学生能够通过高校学习期间对专业知识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毕业时能够获得电工和数控等中、高级证书,去从事多种技术型工作,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却不愿意,觉得自己是个大学本科生,应该是坐在办公室从事一些管理类的事务,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专业在人才市中的需求量,把自己定位于学术型的人才,也就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明确。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孩子开始接受教育的同时就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对自己长大以后做什么有着明确的目标。 其实在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同时也就是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如果仍然把传统本科院校定位为学术型,就会面临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的问题,而同时技术应用型人才再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就造成人才供给结构失调。③这样的人才结构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有着很大的优势,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要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应该明白这样的人才结构,然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比较晚,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有的是父母决定让他们考哪所学校,有的直到被学校录取了自己还没弄清这所学校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将来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我认为,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应该对电气类专业进行详细地讲解,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做些什么,应该考出哪些证书,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找什么样的单位,要求学生为自己做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能够高度重视。 四、结语 电气类技术本科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在初探阶段,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完善,然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习惯形成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努力。作为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一线的教师,我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学生营造更积极更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为电气类技术本科大学生就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农村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 论文关键词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原因;建议 论文摘要 指出村级财务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包括: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强化村级财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健全农村审计机构和职能,强化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 在过去5年中,随着一系列服务“三农”措施的推进,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财务也成为广大农民关注的热点。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的财务管理,先后制定了不少法规、政策和制度,使农村财务管理有了较大改观。但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等问题。 1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出了村级会计委托制、民主理财制、村级两委交叉任职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一些地方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财务队伍不稳定 农村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明显不相称,缺少真正懂财务的专业人员,账务处理不及时,程序手续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按程序办理。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另外,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 1.2财务管理混乱并且执行制度不严 由于管理不严,存在大量账外资产。集体经济的资金使用透明度不高,个人无偿占用集体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村各种借款、拖欠承包金、白条抵库和其他应缴村经济合作社的资金,占用了村社的大量流动资金;有的干部吃喝玩乐的费用全在集体资金里面报销,甚至贪污受贿,集体资金几乎成了基层干部私人消费基金;有些地方会计和出纳由个人担任,有的村干部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收支,甚至虚开发票直接通知会计入账;有的村经济合作社由村干部包租、收税费,造成一部分村干部所收税费自行开支,收钱管钱、坐收坐支;有些地方选拔财会人员任人唯亲,全凭个人好恶,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到会计岗位上来。 1.3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 只有部分村做到按规定时间公开财务。有些村的财务公开存在弄虚作假、避重就轻的情况,公开内容不全面或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内容不详细,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势必怀疑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1.4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 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首先,群众监督乏力,分散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再加上监督水平有限,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其次,内部监督乏力,由于村级财会人员由村级任用,对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再次,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村账站审没有落到实处,许多乡镇的经管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查,即在票据上盖上核销章了事。由于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得农村财务问题久久未能解决,导致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 2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农村组织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是指对直接归农民集体占有、支配、管理的各项资产所发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石。随着农村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外,还应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予以规范管理,这不仅能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也能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1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2.1.1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提高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另外还应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会计知识竞赛活动和农村会计实务培训工作。 2.1.2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这里的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凡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都要经过乡镇、街道或上级部门批准,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2.1.3实行农村会计选聘制。《农村财务会计选聘制》规定,今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录用的财会人员必须实行公开招聘,由镇、街集体经济主管部门负责招考,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会计、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基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具备条件的人员经考试合格,按聘用1名提供2~3名候选人的 比例,按分数的高低,由镇、街集体主管部门推荐给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推荐人员中择优聘用会计人员。农村财务实行会计选聘制,面向社会公开录用财会人员,可促进农村财会人员走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2.1.4实行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委派制是在镇政府按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招聘会计专业人员后,委派到各村任村级会计,并由镇统一考核和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改变以前财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的状况,从体制上保障财会人员严格执法,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2.1.5加强对农村会计的监督,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2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建立良好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是搞好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使农村村级财务会计实务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本省的村务公开条例,这些制度、条例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必须按照农业部、财政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的相关要求,完善各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即财务预决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村级财务工作,统一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账簿、记账方法、会计报表,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避免赤字预算,严禁无票据或白条收付款,各项资金严格按规定用途支出,违规收支不予入账,做到账款、账实、账证、账账、账表五相符。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会计制度,使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项工作迈向规范化、制度化。 2.3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强化村级财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是村级财务要公开。 2.3.1各村成立民主理财组织。村民民主理财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进行。村民主理财小组由5~7人组成,由村民推选公道正派、责任心强、威信较高,并具备一定财会知识的人员担任。村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当事人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职责履行情况,年终要组织村民会议进行1次民主评议。对工作不认真、职责履行不到位的,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可罢免其资格,并进行调整。 2.3.2规范公开内容。公开内容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进行。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活动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村公益事业项目等方案的实施,都应向村民公开,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村集体的所有财务活动,包括集体企业上缴收入和改制企业股权收益等,都要纳入公开。要细化公开内容,对收支情况既要逐项公开,条理清楚,又要逐笔公布明细账目,严禁以项目公开代替明细公开或搞“大而化之”的假公开。 2.3.3公开时间要及时,做到月结月公布,设立固定财务公开日,日常财务活动要坚持每月公开1次,形成一月一公开的制度,对于重大财务活动应随时逐笔公布。 2.3.4公开形式要多样化。公开方式要以公开栏为主,各村要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坚固耐用、防风防雨的村务公开栏。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等其他形式做好公开工作。 2.3.5公开程序要严格。财务公开前,应有民主理财小组参加,由会计和审计人员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1次全面的核实。审核合格的加盖“审计专章”,并将收支情况列入财务公开榜,交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查同意后,加盖民主理财小组专章并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3.6建立并落实问询和责任追究制度。村民有权对本村集体的财务账目提出质疑,对村民的质疑和质询,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受理,对涉及村集体的由理财小组答复,涉及个人的要求当事人做出解释。同时,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未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借贷、以集体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以及变更与处置村集体的土地、企业、设备、设施等均为无效,村民有权拒绝,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承担,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在村民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妥善处理,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把村级财务公开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实现 村级财务的规范化管理。 2.4健全农村审计机构和职能,强化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 (1)政府出台加强农村审计方面的文件,明确农村审计的机构以及审计范围、任务、审计程序及职权、奖惩等,提高农村审计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促进农村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2)县、乡两级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审计干部任免制度和审计制度。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建立和落实农村财务专项审计制度,规定凡纳入委托管理的集体财务,包括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开发管理、集体的债权债务等都要进行审计。如集体土地征用、上级划拨、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使用、村内“一事一议”、村办企业上缴、集体投资收益等资金的使用,都要加大其审计力度,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公布。对在审计中查出的侵占或挪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的,要责令如数退赔;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给予相应处罚。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村中存在的最敏感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改革、发展及稳定以及和谐农村的构建。因此,如何搞好村级财务管理,采取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确保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是亟待我们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模式 为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让农民休养生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1年暂缓推行,2002年全面推开,2005年取消农业(特产)税。自2005年起浙江省也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意味着广大农村和农民从此步入了“后农业税时代”,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而且带动了农村各项改革,推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随着“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村级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给村级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状况和问题。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层的稳定以及农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鉴于当前村级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总理(2004)曾明确指出:“要推动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因此,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不规范。根据《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应当在有关机构中配备专职会计人员。根据目前我国村级的现状,对资金流量大、会计业务量大、经济发展较快的村级,应当设置会计机构。但是,一些应设立会计机构的村级,却往往没有设置。有的村级即使设立了会计机构,仅仅是多挂了一块牌子,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会计主管,村秘书兼任会计,出纳会计一人兼,会计分工不明确,岗位设置不合理。在会计人员的选用上,有的村“任人唯亲”,缺乏有效的监督。(2)会计资料不完整,交接手续不规范。由于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所以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会计资料不完整、不规范现象。如收入账没有开具收据或开具白条收据,支出账没有支出发票或是白条发票,出差不填差旅费报销单,银行收付业务没有将相应的凭证如缴款单、支票头、进账单等附后,在村级,白条入账和白条抵库现象严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经管的会计工作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请交接手续的,不得调动或离职。但是,很多村会计离职时,交接手续不健全或没有交接手续,无移交清册和书面材料。(3)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如原始凭证的内容不完善甚至不真实、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不规范;账薄设置不健全,除了一本流水账外,无总账、明细账、往来账、财产物资账以及日记账等。 2.财会人员素质较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但大多数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往往也跟着换届,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的相对稳定;也有的财会人员由村干部兼任,素质参差不齐,学历较低,缺乏会计业务知识,无证上岗和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现象严重。 二、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 1.制度缺失,农村财务管理机制落后。目前对农村会计的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虽然有些地区在实践中探讨对会计实行聘任制、委派制等措施,对稳定农村会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村会计的任用还是由村主要负责人说了算。 2.约束机制不健全,财务监控的力度不够。财务管理缺乏监督,特别是本村村民的监督。农民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部分农民认为这是政府部门、村镇领导的事,采取观望态度,没有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没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造成财务资金流失。 3.财务管理缺乏保障。尽管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村级财务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影响财务制度执行的因素还没有消除,财务管理缺乏保障:首先,村级财务人员素质低,财会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会计财务处理不规范,没有能力提供一套清晰、完整的村级账;其次,村民与村委之间在财务方面缺乏沟通,使得财务公开得不到有效执行;再次,村民自主监督体系还没有发展起来。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财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4.理财观念落后。一直以来,从决策层到农村财会人员,都把农村财务管理定位在低层次、低水平的“管财”、“管账”上,理财观念淡薄,理财意识不强,理财行为缺位。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贪污腐败,侵害农民的权利;领导能力差,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造成财务资金不能得到有效使用的原因。 三、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 1“.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即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委托经管站对村集体财务进行记账、代管资金。 2“.村账乡代管”制。既在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委托经管站对村集体财务实行统一管理,进行记账,但不代管资金。 3“.村账站审”制。即在保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村集体财务账目由乡镇组织管理审查。 4“.农村会计委派”制。即村级会计统一由乡镇经管站委派,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账目进行管理。 5“.村级会计委托”制。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全体成员代表大会,经代表大会同意,由村集体与乡镇会计委托服务机构签订委托记账协议,由会计委托机构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记账。 浙江省农村是全面实行会计委托制的省份,它最早成熟于浙江省上虞市等地方。各地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都对委托制进行补充、改进。据报道,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有1430个乡镇、33156个村实行了会计委托制,分别占全省乡镇、街道和村总数的98.3%和98.9%。 四、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纵观上述几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都是各地农村财务管理实践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各有利弊。但都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都无法避免乡镇政府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的问题。因此,推行农村会计记账制是一非常有效的方法。 1.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简明、规范、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着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开支审批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 2.规范账务处理程序。要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流程规范,所有财务事项都应当按照工作流程规范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经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按程序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接受县、乡(镇)农经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 3.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各乡镇应建立村财务代管中心,配备会计电算化的硬件和软件,财务代管中心记账、算账、结账、报表编制等一系列会计工作全部实现电算化,提高财务 管理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推进了财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会提高财务公开的质量,推进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 4.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财会人员要实行培训上岗制度。财会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定期接受农村集体经济财务会计、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等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实行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地方,财会人员应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 5.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所在的县级农经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并结合财务公开工作,对集体土地征用、集体企业改制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审计;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组织村范围内的“一事一议”审计;结合村干部换届工作,组织村干部的任期和离任审计。审计结束后,要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布。 6.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制。2002年以来,浙江桐庐县合村乡实行了村级财务委托制,建立了村级财务中心,当时全乡19个村的会计业务均委托乡村级财务中心。之后,根据农村财务管理的需求,把财务制延伸到生产组一级,陆续将全乡93个生产组的会计业务先后都移交乡村级财务中心。 首先,实行农村会计记账制,不仅可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避免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乡镇政府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的问题。其次,具有法律依据。符合《会计法》要求。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记账管理办法》,又为会计中介机构开展农村记账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最后,具有现实条件。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农业企业、农户和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对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的会计服务产生一定的需求。村级会计的核算工作可以按市场规则运行,完全委托给记账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监管实现对农村财务的监督。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议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 1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 1.1 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历来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早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就从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开始起步;联产承包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又率先从财务会计的改革突破;90年代农业进入新阶段后,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民负担管理实际上都是以财务管理为基础的。 1.2 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的需要。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关系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涉及经济利益关系的问题最终都要反映到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上。因此,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是解决当前农村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是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3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搞好农村基层民主的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是财务公开,农村财务与农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广大农民群众最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因此,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决不是简单地算个帐、填个报表的问题,建立健全集体财务管理和财务公开的各项制度,是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要求。 1.4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尽快把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规范经济秩序,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各级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村历史形成和积淀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新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 2.1 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一是个别地方村集体土地、资产、资源发包、出售、出租,不公开、不透明,个别村干部暗箱操作,从中渔利,群众监督和部门监管不到位,造成集体资产流失;二是土地征占中被征地农民要求将大部分或全部征地补偿款分配给被征地农民,否则就到处上访,致使村集体应当得到的补偿费得不到,造成集体资产损失;三是在国家极力鼓励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的部分职能将逐步被专业合作社所取代,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面临撤销或解体,村民(成员)要求分掉全部集体资产。 2.2 农村集体债务沉重。截至2008年末,以哈尔滨市宾县为例,全县村级债务达1.27亿元,村均88万元,债务多的村400余万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削弱了村集体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功能,部分村干群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突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村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盲目举债或赊欠搞达标,个别村为了得到项目资金匹配,借债而增加新的债务。 2.3 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全县村级财务管理整体水平是好的,但仍有个别村财务混乱。主要表现在:村干部独断专行,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财务制度形同虚设;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资金管理混乱,核算不及时;建设项目不招投标、集体资产出售、发包暗箱操作,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大额开支不透明,弄虚作假;管理不民主,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等等。 2.4 村财务会计委托制工作仍不完善,方式尚不够规范。部分乡镇根本没有实行村财务会计委托制;多数乡镇只是对村转移支付资金核算,没有村级的全部会计业务,存在会计核算“两层皮”的现象;乡镇机构的人员业务素质不适应,部分乡镇经管中心人员配备不齐,缺少专业人员,致使无法开展制工作;财务工作流程、账务处理还不够规范。 3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建设的措施 解决农村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工作思路、内容和方法,严格实行纪检监督下的村级集体“三资”委托工作制度。 农村集体“三资”即村级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委托即把村级“三资”以书面形式委托给乡镇成立的“三资”服务中心管理,实行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严格按照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模式运作同时有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这是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的有效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服务制,是指在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签订委托协议,对“三资”实行统一管理。 3.1 搭建一个服务平台。乡(镇)成立一个“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以乡(镇)农村经管中心为依托,成立由乡(镇)领导和相关人员参加的“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办公室设在乡(镇)农村经管中心,内设专职总会计、总出纳员各1名,记账员若干名,负责办理各村会计业务和“三资”管理业务。这样村级财务统一在乡(镇),有利于形成一个模式的业务规范化效果。 3.2 健全“两套”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统一的农村集体资金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工作流程。一是健全农村集体资金流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收入必须及时、足额存入村集体设在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的资金收入专户,统一管理。对村级支出实行预决算审核审批制度,根据年初预算或临时性支出,经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核审批,在村务公开栏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及时入帐核算。二是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流程。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和资源出售、转让、承包、租赁时,由乡、村两级制定处置方案,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公示后,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核,对资产资源价值进行现场核实评估,实行严格的招投标,签订规范的制式合同,同时将相关的会议记录、合同文书归档管理。按照相同条件本村村民优先 的原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竞价方式进行公开发包或招标。资产处置和资源经营结果必须在村务公开栏内及时公开。 3.3 推行“三种”管理方式。对农村集体“三资”实行三种管理方式。一是实行资金委托代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委托乡(镇)“三资”服务中心代管,以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由“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统一设置帐户进行核算、管理。二是实行资产统一监管。村集体资产在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设置台帐,并按照统一的标准、程序,对村集体资产的经营、处置、收益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三是实行资源联合协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承包、出售、租赁、转让等由村制定方案,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核,县农村集体“三资”服务监管组织复核,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合管理。通过建立规范、科学、有效的委托服务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程序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相统一。 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不但能加强村级经济管理同时乡镇以一个模式进行会计核算和规章制度的建设将更有利于村级财务业务规范化建设,更好的为农村发展和农村稳定服务。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是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维护农民利益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基本前提。从目前的情况看,特别是从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的情况来看,农民反映最多的问题,还是集中在集体财务上。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甚至引发社会矛盾,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财务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改革,管理日趋规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本身的问题。 1、农户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造成个别领导干部警觉性不高。 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生产单位基本上是以农户家庭为主,农户与集体特别是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关系不直接,群众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致使少数领导干部放松了警觉性。 2、个别领导干部和部份群众对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经站概念模糊,关系不清,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形成财务管理的一大漏洞。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非生产性开支过大,财务管理不民主,财务公开不落实,票据管理不规范,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白条入账现象时有发生,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形成了财务管理的一大漏洞。 (二)、领导者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个别村领导对经营管理技术不知晓,不明白,不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农村集体层次的统一经营缺乏科学的认识,主要表现在: 1、财务开支审批人员不具体,审批职责不明确,并且审批权限不界定,随意性较大。有实行一只笔审批的、也有实行两只笔审批的。 审批职责方面:有的村是由村主任审批,有的村是村主任、支书混批,形成职责主体不明确。 审批权限方面:不管金额多少,仅由一人审批签字即可报销。有的事前虽通过有关会议决定,但事中、事后仅有少部分人知晓。 2、村级财务主管人员不明确,存在互相推诿现象,财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无人过问区”。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所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专门的日常经营管理者来对整个财务工作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指导。近年来,特别是20__年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以来,村主要领导不明确指定财务主管人员,或不明确财务主管人员的职责,仅凭有事推诿。长此以往,村主要领导只管有无“钱”开支,开支审批,无人关注整个财务管理工作。 3、个别村主要领导办事无计划,只“管”开支、不管收入,寅吃卯粮,收不抵支就挖陈年积累。 4、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成员改选制度,不同程度地给少数领导干部造成了不稳定因素,能管的不管,做老好人,能用的还是要用,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 (三)操作技术上的问题 部分村会计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业务素质不高,而年轻有文化的大都务农经商,不愿承担低报酬的会计工作,导致会计队伍青黄不接,同时由于近些年来各级没有组织各种层次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村、组级财会人员的专业培训,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账务处理过程中记账方法、记账凭证、账簿登记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准确,不按相关的财务规定进行核算,认为只要“钱”不错乱就行。 2、农村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松散,形成部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3、现金、银行存款混用,造成难以对库存现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4、个别村账据设置不符合规定,不设出纳账。 5、个别村纳入村级核算的会计事项不完整,不全面。 6、村、组财务年终收益分配不科学,不合理,造成收益分配过程中不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 7、记账凭证,账簿登记涂改刮擦现象时有发生,错误更正不按规定进行更正,“月结”“累计”不使用或使用不规范等。 (四)其他方面的问题 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不力,内部审计监督和群众监督难以落实,监督主体不明确,致使法定的监督机构和群众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未能很好地履行。 二、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国家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双层经营体制的一个层次,既是一个具有管理、服务职能的组织,又是一个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与企业、事业等其他组织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合作社法人条款,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没有明确定位,究竟是属于其他经济组织,还是属于社团法人,无论是 民法,还是经济法,都缺乏具体规定。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政策上的含混。例如:农村集体资产能否抵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有关业务是否应该缴纳营业税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给农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很多困难。另一方面,国家在制度财经法规时,往往忽视农村集体财务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对这项工作的监督管理缺少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依据,致使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处理不力,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二)、约束机制不健全,财经纪律贯彻不力。 虽然各村都有一套可操作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由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完善,部份领导和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贯彻落实比较困难。一些干部自搞一套,财会人员或听之任之,或同流合污,造成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违章不究。 (三)、财会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 近几年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伴随集体土地的资本化,变卖集体土地的收入大量发生,而这方面在制度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2、收益分配问题,制度上也没有规定;3、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统筹,改革了村提留的征收和使用办法,增加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核算,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核算,这些核算内容,现行制度上都没有规定。 (四)、农村“两委关系”长期不协调,形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一大误区。 由于《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讨论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同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虽然在第三条规定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在关于村委会职责的规定中,又几乎囊括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这种规定的模糊性和重叠性从制度上就导致了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两人个体之间的工作不协调,造成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科学分工,明确责任。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两委各自按照对己有得的法规,一方面争夺财务管理权、各种签字权,另一方面,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又互相推诿。使财务管理问题陷入人人管,人人不管的误区。 (五)、村干部素质差,主管领导重视不够。 少数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视集体财产如家财,带头违反制度,随意撤换财会人员,使制度形同虚设;部份乡镇领导思想上存在有“重生产、轻理财”、“重指标、轻实效”的片面认识,对加强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担心加强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得于各项指标的增长,以致对政策文件的宣传、执行落实不到位。 (六)、群众参与意识淡薄,使民主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一方面由于群众常年忙于各自生产经营,无暇顾及集体之事,另一方面群众对会计财务知识生疏,对公布的账目看不懂,这就导致了名义上,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人人都是主人,实际上,人人又都无法当家作主,其成员对公共资产处于无法监督、无力监督的地位,民主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七)、审计力量薄弱。 例如:某乡(镇)所辖8个村委会,67个村民小组,农经站仅有2人,肩负着全部农经工作,工作量大,对于村级财务工作指导、监督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八)、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低,政府的培训辅导不到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人员都是农民身份,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培训,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三、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财务管理历来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也是滋生腐败、污染社会风气的主要因素。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领导: 1、各级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与村、组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利益挂钩,建立奖惩制度。对于管理好的村,要给予主要领导干部物质上和精神的奖励;对于管理不好、甚至引发社会矛盾的村,要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一定的经济制裁。 2、要端正广大农民对“三者”(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认识,乡(镇)、村、组干部要率先垂范,关心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3、作为村级财务主管部门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认识,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至少每个月要组织一次农村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农村经营管理技能等。 (二)、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法规,健全财务管理等制度。 1、国家应尽快修订完善有关法律规定,增设“合作社法人”条款,并明确合作社法人的相关权益,规范其设立、合并、撤销应遵守的法定程序。 2、省、市、县要根据各地形势发展的变化,适时制定和修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以及其他相关事项的管理办法。 3、乡(镇)、村也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用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农村财务行为。即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财务报表和财务档案管理制度》、《财会人员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三)、理清“村两委关系”,明确规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使村级各种组织有职有责,分工更科学,更明确,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运转。 1、根据《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会计法》第五十条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因此主管村级财务工作的第一负责是村主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权利和法律责任主体相一致。另外,由于组级尚未有“法人”的法律条款,同时结合组级干部法律知识、业务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村级应对组级财务把关、监督,开支单据必须先由组长审批或经组集体讨论通过并由组长签字后,附会议记录报经村主任审核后方可入账。 2、村民会议以及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应作出明确规定,从组织上规范村、组级事务决策程序和议事程序,加大村民监督力度。在村 、组级重大事务决策上,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统一决策程序:①由党支部依据法律、法规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研究提出方案;或由村委会提出方案经支部同意后提交村两会研究。②两委会议对方案进行讨论修订;③召开党员议事会或党员大会讨论修改并形成决议;④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并付诸实施。(四)、实行集体资金“村账乡(镇)管,组账村管”的制度。 凡是村级集体资金和账目统一归乡(镇)农经站管理,凡是组级集体资金和账目统一归村管理。实行计划拨付,定项限额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杜绝集体资金损失和浪费。 (五)、完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增强民主意识。 要切实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必须有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措施相配合。 1、完善奖惩措施,提高农村干部工资待遇,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按章办事,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各乡镇应因地制宜制定村主要干部工资报酬、交通工具管理、电话费用报销标准,保险费、退离职费标准等方面的配套制度,以增强内部控制能力。对坚持原则、照章办事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制定违反财经纪律处罚措施,对县乡农经人员、村干部和会计、出纳等人员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逐一制定明确具体的处罚措施。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必须严肃处理。 2、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搞好以民主理财小组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在村民代表中选举产生3-5人的民主理财小组。明确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民主理财小组对村里发生的收支业务比较了解,容易发现业务的不合理性,使财务管理工作真正置于广大群众监督之下。 3、切实抓好财务公开,重视实际效果。乡镇领导要加强对财务公开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对财务公开不按规定程序、公开内容不规范、搞形式化的村,要采取措施,责令整改;对不进行财务公开的村,要追究村干部的责任,注重财务公开的实际效果。根据群众对财务公开内容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4、加强审计力量,增大监督力度。要根据实际各乡镇配备专职的农村财务审计人员,增强审计力量,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人员深入村、组检查、指导和督促工作。进一步开展以干部任期、离任审计为重点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工作。 (六)、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干部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廉政勤政意识,规范农村干部行为,增强农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首先要对村、组主要干部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经济管理常识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廉洁奉公的品质,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把好财务审批关。 其次是要切实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因,必须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通过《会计法》、《会计工作规范》以及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等内容的学习培训,使财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综上所述,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性质的特殊性,国家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制建设滞后,各地领导重视不够,农经部门没有相应的执法权等种种因素,使乡镇级对农村村、组集体经济的监督软弱无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支持好农经部门履行好财务管理职责,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论文关键词:农村 财务审计 论文摘要:自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然而,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为了管理好农村财务,一定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将审计作为管理好农村财务工作的突破口,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保障。 1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账目管理混乱和乱收乱支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1.2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目前,很多行政村没有公开账务,或者存在公开的账务与账内的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因此,农村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关键,定期对村财务进行审核、检查,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公布。这样,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让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3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资金的积累。然而,目前,在使用农村集体资金时确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没有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随意性较大,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过大等现象较常见。农村集体资金额度有限,加之没有合理规划,导致乱挪、乱占现象经常发生,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则能够合理建议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壮大集体企业上,实质发挥最大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4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着农村财务人员年龄较大、业务水平较低的现象。甚至,很多农村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捆捆账”和“包包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随意处理账务,不遵守会计基础规范要求。 这样的财务人员会严重阻碍农村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从客观上督促农村财务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建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要求,完善会计科目、报表、凭证,确保账目规范。 2 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之后,国家农业部、省、市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各地区逐渐重视起农村审计工作,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新时期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2.1 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 要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审计机构,保证县乡级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同时, 由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因此要求从事农村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素质,所以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及监督,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2 努力克服困难,改善审计工作环境 过去,农村经济部门一直处于地位低,财务困难的状态,因此,阻碍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尤其在执行审计结果时,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听之任之。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应该加强与监察、纪检等权威部门的合作,积极主动地解决纠纷,调节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动寻找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以最终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争取政府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支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与争取,逐渐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2.3 严格审计纪律,树立审计权威 审计质量的提高是打开审计面,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保障,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才能使审计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到“四不”,即:处理问题不留情面;审计账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听偏信;核查手续不留漏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与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我们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广泛合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性。 2.4 着力加强审计力度,不断拓宽审计范围 首先要以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为目标,着力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拓宽审计范围。将审计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拓宽到现在的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等。争取达到日常业务定期审、农民负担重点审、班子调整离职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经常审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在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区要严格遵循《会计法》和《审计法》及本地的相关管理条例,使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积极探索农村会计委派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东莞市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不带县),下辖32个镇区,594个村委会。常住人口151万,此外,还有港澳台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二十多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9年底,镇、村、组三级集体总资产达817.5亿元,其中村组集体总资产达453.3亿元,平均每年村拥有资产8168万元;村组两级集体净资产336.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5.8%;两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总额达44.9亿元,平均每年村纯收入81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市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用于村民的直接福利分配总额13.6亿元,人均分配122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政府行政调控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管好日益庞大的公有资产,如何从源头遏制腐败行为的滋生,如何强化会计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是促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开展的关键。 经过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和资产管理状况,决定从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入手,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 领导重视,统一认识,确保会计委派试点工作顺利推行 我市各级领导对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工作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市委书记李近维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市分管领导亲自下基层进行检查督促。绝大多数镇区都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领导小组,按照市的要求迅速制订工作方案,召开镇区两套班子和村委书记主任会议,统一认识,把推行会计委派和会计电算化作为贯彻落实"三讲"整改和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行动,在领导力量、工作人员和资金配备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证,并注意做好选拔委派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化解予盾,有力促进了委派工作顺利推行。 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推行会计委派工作中注意做好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稳步推进。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门是市、镇两级财政、财务工作主管部门,要责无旁贷地牵头做好市、镇两级财政、财务管理和改革工作,对市、镇直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农村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主管部门要牵头做好农村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和会计委派工作;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要与财政、农村资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会计委派制工作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并且对我市会计委派工作进程进行了统一部署:从98年在东城区试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开始到2000年底,全面完全农村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即巩固村级会计委派成果,全面推行联组会计委派制;从2000年10月份开始,结合镇区财政财务工作管理改革,在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推行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从2001一年一半年开始,在今年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集中核算。力争在2001年上半年建立市、镇、村、组四级较为完善的会计委派网络,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将反腐败关口前移,促进经济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做法 (一)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 我市是98年下半年开始,在东城区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工作的试点,主要做法是: 1、成立会计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属非盈利机构,受区办事处的委托,负责会计委派、培训、指导等工作。服务中心由经管站和财政所共同管理,业务上接受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管部门的指导。对委派会计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服务中心,工资由服务中心从村统筹后统一支付。服务中心与委派会计人员签订招聘合同,期满后,根据其工作表现决定继续留用或解聘。会计服务中心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会计委派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2、公开招聘、统一培训委派会计人员。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招聘的主要对象是,本区大中专以上学历,财会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10月,我们向全区公开招聘,经过严格考核和面试,挑选了19名委派会计进入会计服务中心,成为第一批被委派到村的会计人员,做到全部持证上岗。为了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会计服务中心坚持每星期五下午组织委派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每月月中组织会计人员互相检查财务收支、记帐和建帐情况,并不定期组织委派会计和村出纳进行培训,保证了委派会计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受聘会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9人,其余10人都是中等学历水平,对比村原来的会计队伍,无论是学历还是整体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明确委派会计的工作职责。委派会计人员受服务中心和村的双重领导,代表区对村的资产财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对区办事处和村民负责。委派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村级集体和村下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业务处理;对村属下独立核算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定期向服务中心和村领导报送财务报表,并写出财务情况分析报告;每月15日前,要把村的经济收支情况和重大财务向群众公布;做好会计资料和有关合同的建档工作。 4、推行会计电算化。在委派会计业务上手后,1999年4月,在全区村一级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全区19个村配备了计算机和电话专线,使用统一的农村财务软件,实行区村内部联网。区、村领导可通过计算机随时调阅村的财务资料,掌握村集体资产财务运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4月6日在东城区召开各镇区书记、镇长参加的现场会议,推广东城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经验,对全市的农村会计委派工作了统一的部署。 我市农村会计委派制主要做法和具体内容是:明确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由镇区财政所牵头,镇区农村经管站协同组织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管理、培训、考核和指导,各镇区设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专门负责会计委派有关的管理和业务辅导工作,业务上接受市财政部门和市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指导。会计服务中心属非营利性服务机构,受镇区政府的委托向各村委会派出会计,其行为对镇区政府负责,派驻各村委会的会计人员,其人事关系隶属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通过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的关系,会计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的委派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做好岗位责任制的考评工作,会计服务中心可根据工作的需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转换。此外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工作职责、行使权利、考核办法、奖励和惩罚、福利待遇等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联组会计委派和村级会计委派方式方法基本相同,会计人员均由镇区统一公平招考、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择优录用,联组会计委派还根据村民小组的经济规模情况,采取"一组一会计或多组一会计"的方式,部分经济业务少的村民小组,可由村委派会计兼任,联组委派会计纳入镇区会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人员的任免、调换由镇区会计服务中心考核批准,工资报酬由村委会根据当地实际统筹支付。 目前,全市594个村委会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制,并且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今年7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村民小组联组会计委派制,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在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推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 为了推动全市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工作,今年上半年首先由市财政局在横沥镇抓试点,取得经验后于2000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财政财务工作会议,推广了横沥镇"三个集中"的财政、财务管理经验,部署全市各镇区全面推行"三个集中"(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的财政财务管理改革,把我市镇区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坚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对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明确各镇区会计服务中心由当地财政所具体管理,对不同性质的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由财政供养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集中核算制度,由会计服务中心择优配备若干名专职会计,代表镇政府统一负责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专职会计人员人事关系挂在会计服务中心,使用调动权归财政的,工资福利待遇由会计服务中心统一支付。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不再设置会计岗位,并取消银行账户,银行账户和会计账务统一集中到镇会计服务中心。各单位撤销会计岗位后,由出纳员负责单位日常财务工作,于每月3日前把上月单据报送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专职会计每月10日前要完成财务处理和结账、编报工作,并把上月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报送财政所总预算会计审核汇总后报送镇领导和各会计核算单位。 实施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如有另设账的,一律视为账外账和小金库处理。会计服务中心配置先进的电脑设备,使用市财政局通过政府采购统一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 对于镇属企业统一实施会计委派。由镇会计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取专职会计人员,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后,派遣到镇办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镇办企业所有单据经企业领导审核批准后,交由委派到企业的专职企业进行账务的电算化手段处理,并把账务处理结果输入电脑,由会计服务中心通过电脑网络和电算化手段,集中汇审,集中核算,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报送镇领导和各会计核算单位。 目前,全市32个镇区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市级直属行政事业单位今年侧重于开展对现有会计人员的调查摸底,强化培训,认定资格,集中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同时抓了23个市直行政单位为集中核算的试点,主要是集中会计核算,统一物料供应,为下了阶段全面实施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市直117个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面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由市财政局统一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将在200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成效 1、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通过择优选派的会计人员,因其素质较高,加上有关的考核、管理制度等的制约,委派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较强,主观上有意识,客观上有能力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通过他们开展工作,促进单位重视搞好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使单位难于有真账假算、假账真算的会计作假机会,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2、农村财务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镇区通过公开招考、统一培训、严格考核、择优录用,造就了一支年轻、充满朝气的高素质专业会计队伍。据统计,目前我市村级会计队伍平均年龄从42岁下降到24岁,学历在高中以上的比重由原来的56%上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由原来的6%上升为38.7%。委派会计上任后,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记账、结账准确及时,财务公布整洁划一,档案管理井然有序,同时,委派会计每月或每季定期进行财务汇总及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为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全市农村财务管理面貌大为改观。 3、农村热点问题得到有效的化解。农村委派会计代表镇区政府对村的财务进行监管,与村委会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能够更加大胆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委派制使农民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放心账。今年以来,我市农民集体上访反映农村财务等热点问题的现象大大减少。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对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的安定和团结,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减少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东城区实行联组会计和派制后,村小组会计人员由原来的84名精简到26名,年工资费用减少近80万元。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后,结帐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通过实践,使广大基层干部从新旧管理机制的对比中尝到了甜头,也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委派制不仅是对干部的约束,更是对干部的保护,从而在经济活动中更加自觉地执行财务制度,更加严格地按章办事,农村基层原来存在的"书记账"、"主任账"现象没有了,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大大加强,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市的法治建设,对于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6、通过实施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使各镇区对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力度明是加强,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理财水平,健全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管机制,实现反腐败关口前移。另外,各镇区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后,大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财务费用。如东城区实行会计委派制后,村级会计人员由原来的84名精简到26名,年工资费用减少近80万元。 总之,我市实行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之后,极大地增强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使群众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账,都有权参与财务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让干部能够"清清白白当干部",群众能够"明明白白做主人",从而减少了干部、群众的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工作存在的问题 1、委派会计缺乏农村财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参与集体事务意识不强,向集体提出合理化建议比较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个别会计人员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大胆履行职责。 2、部分已实行村账镇记的镇区由于人员不足,只能停留在代记账的阶段,没能对村的财务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管。 3、少数单位为了赶进度,对会计移交等工作走过场,使原来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1、已经完成会计委派的镇区,要加强委派会计队伍的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力度,经常性地开展业务交流,不断提高委派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切实建立健全委派会计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报酬及补助方案,没有实行交叉委派的,要在近期内实行交叉委派。从制度上促进和规范委派会计参与被派驻单位的经济运作。 2、进一步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电算化与村务公平、民主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加强预算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效应。 3、积极筹划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工作,研究落实委派的方式、方法、步骤,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我市市、镇、村、组四级会计委派网络,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促进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论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村 财务管理 问题 原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迁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村级财务公开等有效形式,使我县农村的财务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但是,一些地方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公开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为此,我单位组织人员对全县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就调研中发现问题及下一步如何规范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提几点建议: 1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严 一是不执行资金代管制度。资金全部由村干部保管,自行管理,自行支配,坐收坐支,逃避农经站监管;非财务人员管理现金,村主要干部掌管现金,左手拿钱,右手拿条子,村财务变成了家财政;白条抵库和库存现金超额现象。二是账务处理不及时。会计收支不按期报结,每年只报账3、4次,收支交错,对应关系不清,甚至长期滞留积压,资金额度不明。三是账簿设置不齐全。村集体未按规定设置“一账五簿”,缺乏完善的村级现金日记账,农户与集体往来账不健全,造成往来不清,镇、村账目无法衔接。四是选拔财会人员任人唯亲。致使一些素质低下、不具备会计条件的人被选到会计岗位上来。 1.2 农村财务监督乏力 一是民主理财监督不到位。干部指定替代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形同虚设,不按审批权限开展财务审批活动,对违规超标开支放任自流。二是乡镇农经站监管乏力。村账站审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有的农经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盖章了事。三是县级审计职能弱化。县级农经机构多是事业机构,执法力度不够。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缺乏力度,各级配合不协调,在处理违纪违法的案件中没有按照原则办事。 1.3 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 一是重表面,轻实质。有的村表面的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公开的内容不够全,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二是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主要表现在:公开栏简陋粗糙,书写潦草,村务公开资料未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三是重简单公开,轻及时反馈。表现在:未建立村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未提取群众反馈信息等。 1.4 农村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农村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有的农村会计文化素质低,不懂农村会计业务,账务处理不及时,程序手续不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按程序办理。二是农村会计队伍不稳。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财务人员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致使部分财会人员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十分严重,工作上依附权势,不能按照规定对农村财务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2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石。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建立健全农村财务规章制度 2.1.1 完善各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预决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民主理财监督制度、财务公开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等。规范农村年度财务预决算制度,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制度等等,通过这些制度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1.2 规范村级财务工作,统一会计科目、会计凭证、账簿、记账方法、会计报表,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避免赤字预算,严禁无票据或白条收付款,各项资金严格按规定用途支出,违规收支不予入账,做到账款、账实、账证、账账、账表五相符。 2.1.3 加大制度落实情况检查力度。农村财务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 2.2 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2.2.1 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举办业务培训班、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是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2.2.2 实行农村会计考聘制。乡镇政府应将村级财会人员的考核录用,改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级财务报账员,经培训考核,择优录取,按照异地任职制,委派到各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要求,统一工资报酬渠道等。 2.2.3 实行“多只笔”签字制度。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由两名村干部签字,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 2.3 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强化村级财务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2.3.1各村成立民主理财组织。村民民主理财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进行。村民主理财小组由5-7人组成,由村民推选公道正派、责任心强、威信较高,并具备一定财会知识的人员担任。 2.3.2 规范公开内容。公开内容要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进行。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财务活动事项,要细化公开内容,做到公开时间及时、形式多样、程序严格,对收支情况既要逐项公开,条理清楚,又要逐笔公布明细账目,严禁以项目公开代替明细公开或搞“大而化之”的假公开。 2.3.3 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作用。村民主理财小组要定期对本村所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一次全面审核,对于不合理或未经审核的票据一律拒收拒付,坚决不予报销。一是事前监督。参与制定财务计划,制定财务预算方案,集体资产处理等重大经济活动和经济合同订立等。二是事中监督。监督财务计划执行的情况,经济活动运行情况,财务账目记载真实合法情况等。三是事后监督。监督财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监督财务计划和经济活动履行情况,协助经管部门开展财务审计等。 2.3.4 落实问询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村民的质疑和质询,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受理,对涉及村集体的由理财小组答复,涉及个人的要求当事人做出解释。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未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借贷、以集体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以及变更与处置村集体的土地、设施等均为无效,村民有权拒绝,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承担,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4 强化审计监督机制,加大财务监管力度 (1)建立有权威的审计组织,强化县乡审计监督机制。(2)建立和落实农村财务审计制度。(3)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监督。做到各部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督促检查,处理违法违纪案件不能心慈手软、偏向袒护,以达到杀一儆百,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关键字: 新农村 财务会计 规范和完善 摘要:本文深入全面的地分析了目前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如何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会计的措施和方法。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决策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会计体制是关键问题之一。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农村财务会计工作要按照财政部财务会计工作要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政中心工作,深入贯彻执行《会计法》,深化会计改革,强化会计监督,加强会计人才建设和会计管理系统建设,把握重点,统筹兼顾,着力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新局面。 一、目前在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有问题。 部分基层干部对财务会计工作认识不清。特别是有的村政一把手,认为会计工作是会计个人的事,没有把自己置身于会计工作中,不明确自身应负的法律责任.这主要原因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参政时间及经验的限制,对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认识;二是政府有的部门没有认识农村财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在培训指导上不注重对村干部灌输一些应知应会的财务会计法规常识;三是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会计政策变更大,农村接受新知识、新政策的速度相对滞后,这对农村干部和农村财务人员来讲有点青黄不接。 2.财务收支无计划,预算管理难执行。 预算管理在有的村还是盲区,资产管理很不规范,财务收支随意性大,更无控制措施,由此造成村财务遗留问题多,家底不清.少数村干部和财务人员私心作祟,集体存款多头开户,甚至公款私存,该问题在土地被征用的村表现更为突出。由于出纳素质良莠不齐,以及村主要干部一手遮天,直接自收自支等原因,致使账实不符,存款短缺,“小干部,大硕鼠”的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屡有发生。 3.村级财务处理不规范。 有一半以上的村没有按制度要求来设置会计账目,有的只设一本现金账而不设财产账和往来账。有的财会人员因不懂业务,干脆不设账、不记账,把五花八门的票据用报纸封成包或扎成捆,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包包账”、“捆捆账”;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账,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会计、出纳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 4.财务管理混乱。 村内经费开支无专人审批,账实不符现象严重。往往是管现金的出纳员常年见不到现金,只管一些账目和条据,而不管现金的村书记和村主任,甚至村民小组长手里却常年拿着现金,而且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审批随便花钱,形成了多人收钱、多人管钱、多人用钱,长期不交账、不结账、不记账,的“财务管理”方式,结果造成了一笔笔糊涂账。 5.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 当前,农村财会人员大都是村“两委”指定的,没有经过正式的业务培训,有的会计业务上只能做到“记记账、打打算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村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造成村财务工作专业性和连续性差,出现了“断头账”和“年年培训村会计、年年有新会计要培训”的现象。 6.部分村组干部腐败,致使农村集体财产大量流失。 “村官”腐败主要表现在贪污、挥霍、作风败坏等方面。巧立名目、重复列支、占有并侵吞集体财产,是少数村干部贪污的惯用手法。如党中央、国务院下拨给农民的占地、粮补、救灾救济等各种款项,不是由县、乡镇两级政府直接派人发到农民手里,而是县里拨到乡镇,再由乡镇直接发到村干部手里。这些上级下拨给农民的“救命款”,一旦到了部分村干部手里,再发到农民手里就十分困难了。这些村干部拿着上级下拨给农民的救济、救灾、扶贫、兴修水利、粮补等款,除了给自己建小洋楼、送子女读“贵族”学校,供家人、个人享受等外,甚至还拿着这些上级下拨给农民的“救命”钱,请乡镇干部到高级宾馆、娱乐场所肆意挥霍。 7.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村账务公开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上级检查什么才公布什么。其次,在实行村账镇管时,虽然村账务是由农经站人员记账,但农经站人员的工资是由村里统筹解决的,这样一来农经站人员的管制力度就弱了,对票据的合理性,合法性不好一查到底,更谈不上对村级账务进行监督了;而镇里又认为村账既已被经管站,就撒手不管,因此村账在管理上形成了真空。第三,在有的村,村账务只是书记一人说了算,重大支出不经过村委班子讨论,使村干部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二、农村财务会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错位。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村民,其管理者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名存实亡,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实际上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由于集体资产管理主体的错位,致使政经、政企不分,行政干预过多,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造成集体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挪用、浪费,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民因集体资产问题到各级政府上访告状不断。 2 .对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管理不力。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有些村虽然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公开,但是公开的内容不具体,比较空洞,群众无法真正了解资金的用途、去向;个别村对一些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没有及时公开,致使群众无法实施民主监督。二是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三是由于部分财会人员怕丢饭碗,对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违纪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四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全镇经管站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 3.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置,按规定要由镇经管站进行考察选配。但是,目前部分村的财会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也跟着换届,出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干,又找不到合适人选,致使一些业务生疏的财会人员无证上岗。 4.乡村干部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一是目前乡村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认识,认为严格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利于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差,导致乡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二是财务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有些主管财务的村干部不熟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范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 (一)建立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会计队伍。 1.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提高财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另外还因定期组织开展农村会计知识竞赛活动和农村会计实务培训工作。 2.稳定财会人员队伍。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这里的关键是要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凡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都要经过乡镇、街道或上级部门批准,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3.实行农村会计选聘制。《农村财务会计选聘制》规定,今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录用的财会人员必须实行公开招聘,由镇、街集体经济主管部门负责招考,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会计、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基本知识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具备条件的人员经考试合格,按聘用一名提供二至三名候选人的比例,按分数的高低,由镇、街集体主管部门推荐给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镇、街集体主管部门推荐,在推荐人员中择优聘用会计人员。农村财务实行会计选聘制,面向社会公开录用财会人员,可促进农村财会人员走向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4.实行会计委派制。农村会计委派制是在镇政府按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向社会招聘会计专业人员后,委派到各村任村级会计,并由镇统一考核和管理。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改变以前财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的状况,从体制上保障财会人员严格执法,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5.加强对农村会计的监督,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奖优罚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坚定不移地实行财务公开,加大民主理财力度。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是村级财务要公开。 1.设立农村账务公开栏。完善公布栏硬件建设,对不符合标准的公布栏统一进行整改,对公布栏地点不合理的重新选点进行设置。 2.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公开内容。统一制定公布的内容和格式,在坚持以农村财务公开为重点的同时,着重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征地款收支状况、工程招标投标情况以及村干部报酬、业务接待费、交通通讯费、村组债权债务、集体资产项目的经营、投资、收益和分配等情况进行公开,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内容实行明细公布。通过不断充实完善农村财务公开的内容,增加公开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干部安心,群众放心。 3.确保公开及时。严格将农村财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性、日常性工作定期进行公开,保证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农村的有关事项和经济状况。 4.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参与财务管理,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理财纳入到财务管理的必经程序;在村组财务支出管理中,统一明确一事一议和专项开支一票否决化的工作制度,对公益性、生产性等专项开支和大额开支预算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定期对村干部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核,从而把民主监督由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 (三)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会计的重要保证。 为使农村村级财务会计实务有章可循,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和本省的村务公开条例,这些制度、条例对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和共同生产费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因此,要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会计制度,使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各项工作迈向规范化、制度化。 (四)加强和规范资金管理。 1.统一开户监管,规范现金操作流程。村级财务应由农经站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开户,各村的所有收入包括往来款项都必须及时足额地上缴到银行的账户上,现金使用实行备用金领用制度,零星支出从备用金中列支。各类支出必须使用财务法规认可的票据,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后方可报账。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结算一律通过银行转账划拨,不得通过现金结算。 2.将“财权”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有两名村干部签名,避免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约的控制机制。 3.继续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农村财务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各级农经部门应积极组织审计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二是规范审计程序。各级农经部门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集体经济审计暂行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规程》的程序和格式,防止因程序和格式不规范问题带来审计上访现象的发生。对在审计中查出的典型案件要移送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以维护集体利益。 4.全面开展村级债权债务摸底清查工作。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和《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债务管理坚决制止新增债务的通知》(农经发[2005]21号)的文件要求,各级农经部门要本着“制止新债、化解旧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通知要求和步骤,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贫困地区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贫困地区农村由于各方面原因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着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帐目较混乱等问题,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应提高对村级财务工作的认识,加强村级财务工作的管理,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理财;考核机制 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已逐渐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还亟待加强,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的农村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成了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张家界市一些贫困山区为例,分析了贫困地区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就如何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我们的粗浅看法。 一、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1年,张家界市农经部门对部分乡村进行了一次财务工作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的村占了三分之一。主要问题表现在: 1.会计核算资料不齐全。1998年农村实行新财会制度以来,有关部门尽管对村会计进行过各种培训,但是村级财务中仍然存在问题,有一半以上的村会计做不好帐,核算不规范,科目不明细,帐实不符、白条入帐,财务帐目不健全,部分村的收支帐目只是村主任在日记本上记的流水帐,没有收支单据,都形成无帐可查的局面,甚至个别村根本不记帐,时间长达五年以上。 2.财务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大部分村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村的制度条文很健全,但执行情况差,或干脆弃之不用,制度条文纯粹是应付检查,形同虚设。村级民主理财组织和财务公开制度没有建立,缺乏群众监督。大多数村会计兼任文书和出纳,既管钱又管帐,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会计档案资料没有认真保管,鼠咬虫蛀,霉乱毁坏。有些村财会人员变动没有正常的帐目交接手续,或不交帐,有的甚至帐目丢失。还有些村村干部谁收钱谁花,收多收少干部之间不清楚,群众更是不明白,财务管理处于无人负责,谁都负责的混乱状态。 3.财务状况恶化,高息负债,偿还能力差。在贫困山区,经济不发达,村里的收入来源渠道窄,村里的财务收入主要是村级提留和发包上交,这些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正常的开支,或入不敷出,差额部分只好向外借款弥补,甚至借高利贷,月息一般在3—5分之间,借款和高利贷利息由于无力偿还,就分摊到农民头上,有的村仅高利贷利息年均人平增加负担120元。 4.违纪支出现象普遍,贪污挪用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利用公款吃喝,请客送礼,购置通信工具,电话费实报实销,无任何制度约束,部分村村干部甚至贪污挪用,专项投资款不能做到专用。全市2000年村级单位审计中,发现有309个村存在财务管理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村级财务管理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村里没有较多的收入来源,村级负债多,村里的各项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无钱兴办和建设,使得基层组织权威削弱,干群关系紧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导致群众抵制上交税费和乡村统筹提留上千万元,从而加剧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2.现行乡村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不合理,当村组干部在向农户收不到税费和乡村提留时,迫使他们采取高息借贷方式来完成任务,从中获取一定数额奖励据为已有,而高息举债利息则转嫁到了农户身上,由农民负担。 3.追求“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盲目借款投资搞开发、办企业、兴办公益事业,没有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结果兴办的企业效益不理想,有些甚至破产关停,造成负债难偿。 4.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审计把关制度,大部分村在现金的使用不能坚持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开支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村干部们寅吃卯粮,拆东补西,各种经济手续十分简单,白条现象相当普遍,且大多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和虚假发票。 5.缺乏会计专门人才。虽然市、县农经部门定期地组织各种会计业务培训,但是村级财会人员或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会计专业知识,不能按照要求做帐,甚至不会作帐。另外,村里会计人员变动频繁,新任会计业务生疏,有的采取新任不管前任帐,致使村级财务形成“节节帐”,前帐拉后帐,财务帐目前清后乱,边清边乱。 村级财务混乱的原因还有多方面的因素,它影响了农村的深化改革,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农民负担增加,阻碍了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的步伐,阻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状况,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为了做到标本兼治,我们提出几点参考对策:1.适应新要求,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村里的收入来源少,资金少,管理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各个方面的认识。要协同村里合理的配备财务人员,选择有文化、思想觉悟高的村民担任会计,人员确定后,要保持其稳定性。要注意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同时要定期的举办一些培训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2.建立和完善村级财务相关制度。(1)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对村里的一些收入、支出要及时向村民公开,村里上项目、办企业、搞开发等,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减少因个别人决策而造成的损失。(2)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的相互监督制度,防止个别人贪污挪用村级资金,损害群众的利益。(3)按照国家的会计制度规定,建立完整的会计核算制度,使村级会计信息资料真实、完整、可靠,让群众满意、放心。(4)会计核算资料要按照要求妥善保管,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便于接受群众长期有效的监督。(5)对村里的收支活动要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制约制度,坚持先支后用,专款专用,尤其是对非生产性开支要严格控制,如要合理配备村干部,精简人员,减少补助人数,规范村干部的工资发放办法,控制接待费用和交通、通讯费用等。 3.由区县、乡镇有关部门加大对村级财务的清理力度,及时地、定期地组织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清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村里要广辟财源,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村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1)努力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资金,减轻村级财务压力。(2)积极稳妥的开展村级经济活动,增加村级组织的收入。鼓励私人在当地兴办企业,村里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并加强管理和支持,指导这些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开发性生产,兴办经济实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本着服务农民的思想,对远离城镇的偏远山区,村里可以成立服务性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帮助农民代购代销生产生活物资,以获取一定的服务性收入。 5.建立四大体系,全面推行“村帐乡管”制度的完善和规范运行,即由各乡经管站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业务培训体系、督办检查体系、严格的考核体系,规定统一的集中报帐时间、采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规范的记帐方法,使帐目管理做到日清月结。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积极探索农村会计委派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东莞市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不带县),下辖32个镇区,594个村委会。常住人口151万,此外,还有港澳台胞70多万人,海外侨胞2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二十多年来,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9年底,镇、村、组三级集体总资产达817.5亿元,其中村组集体总资产达453.3亿元,平均每年村拥有资产8168万元;村组两级集体净资产336.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5.8%;两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总额达44.9亿元,平均每年村纯收入81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市村组两级集体经济用于村民的直接福利分配总额13.6亿元,人均分配122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政府行政调控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管好日益庞大的公有资产,如何从源头遏制腐败行为的滋生,如何强化会计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是促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开展的关键。 经过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和资产管理状况,决定从健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入手,从1998年开始,进行了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试点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 领导重视,统一认识,确保会计委派试点工作顺利推行 我市各级领导对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工作非常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就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市委书记李近维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将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市分管领导亲自下基层进行检查督促。绝大多数镇区都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领导小组,按照市的要求迅速制订工作方案,召开镇区两套班子和村委书记主任会议,统一认识,把推行会计委派和会计电算化作为贯彻落实"三讲"整改和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行动,在领导力量、工作人员和资金配备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证,并注意做好选拔委派会计工作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及时化解予盾,有力促进了委派工作顺利推行。 同时,市委、市政府在推行会计委派工作中注意做好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稳步推进。进一步明确了财政部门是市、镇两级财政、财务工作主管部门,要责无旁贷地牵头做好市、镇两级财政、财务管理和改革工作,对市、镇直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农村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主管部门要牵头做好农村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和会计委派工作;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要与财政、农村资产管理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确保会计委派制工作稳步推进。 市委、市政府并且对我市会计委派工作进程进行了统一部署:从98年在东城区试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开始到2000年底,全面完全农村会计委派制和会计电算化,即巩固村级会计委派成果,全面推行联组会计委派制;从2000年10月份开始,结合镇区财政财务工作管理改革,在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推行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从2001一年一半年开始,在今年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集中核算。力争在2001年上半年建立市、镇、村、组四级较为完善的会计委派网络,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将反腐败关口前移,促进经济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做法 (一)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 我市是98年下半年开始,在东城区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工作的试点,主要做法是: 1、成立会计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属非盈利机构,受区办事处的委托,负责会计委派、培训、指导等工作。服务中心由经管站和财政所共同管理,业务上接受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管部门的指导。对委派会计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委派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隶属服务中心,工资由服务中心从村统筹后统一支付。服务中心与委派会计人员签订招聘合同,期满后,根据其工作表现决定继续留用或解聘。会计服务中心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会计委派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2、公开招聘、统一培训委派会计人员。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招聘的主要对象是,本区大中专以上学历,财会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10月,我们向全区公开招聘,经过严格考核和面试,挑选了19名委派会计进入会计服务中心,成为第一批被委派到村的会计人员,做到全部持证上岗。为了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会计服务中心坚持每星期五下午组织委派会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每月月中组织会计人员互相检查财务收支、记帐和建帐情况,并不定期组织委派会计和村出纳进行培训,保证了委派会计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受聘会计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9人,其余10人都是中等学历水平,对比村原来的会计队伍,无论是学历还是整体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明确委派会计的工作职责。委派会计人员受服务中心和村的双重领导,代表区对村的资产财务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对区办事处和村民负责。委派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村级集体和村下属的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业务处理;对村属下独立核算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定期向服务中心和村领导报送财务报表,并写出财务情况分析报告;每月15日前,要把村的经济收支情况和重大财务向群众公布;做好会计资料和有关合同的建档工作。 4、推行会计电算化。在委派会计业务上手后,1999年4月,在全区村一级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全区19个村配备了计算机和电话专线,使用统一的农村财务软件,实行区村内部联网。区、村领导可通过计算机随时调阅村的财务资料,掌握村集体资产财务运作情况。 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4月6日在东城区召开各镇区书记、镇长参加的现场会议,推广东城区农村会计委派制的经验,对全市的农村会计委派工作了统一的部署。 我市农村会计委派制主要做法和具体内容是:明确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由镇区财政所牵头,镇区农村经管站协同组织对农村财会人员进行管理、培训、考核和指导,各镇区设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专门负责会计委派有关的管理和业务辅导工作,业务上接受市财政部门和市农村集体资产主管部门指导。会计服务中心属非营利性服务机构,受镇区政府的委托向各村委会派出会计,其行为对镇区政府负责,派驻各村委会的会计人员,其人事关系隶属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对委派会计人员具有人事管理权和任免权,通过签订聘任合同的方式明确双方的关系,会计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的委派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做好岗位责任制的考评工作,会计服务中心可根据工作的需要,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转换。此外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工作职责、行使权利、考核办法、奖励和惩罚、福利待遇等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联组会计委派和村级会计委派方式方法基本相同,会计人员均由镇区统一公平招考、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择优录用,联组会计委派还根据村民小组的经济规模情况,采取"一组一会计或多组一会计"的方式,部分经济业务少的村民小组,可由村委派会计兼任,联组委派会计纳入镇区会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人员的任免、调换由镇区会计服务中心考核批准,工资报酬由村委会根据当地实际统筹支付。 目前,全市594个村委会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制,并且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今年7月份在全市全面推行村民小组联组会计委派制,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二)在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推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 为了推动全市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工作,今年上半年首先由市财政局在横沥镇抓试点,取得经验后于2000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财政财务工作会议,推广了横沥镇"三个集中"的财政、财务管理经验,部署全市各镇区全面推行"三个集中"(集中财力、集中支付、集中核算)的财政财务管理改革,把我市镇区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坚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对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核算。明确各镇区会计服务中心由当地财政所具体管理,对不同性质的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由财政供养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集中核算制度,由会计服务中心择优配备若干名专职会计,代表镇政府统一负责镇属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专职会计人员人事关系挂在会计服务中心,使用调动权归财政的,工资福利待遇由会计服务中心统一支付。各镇属行政事业单位不再设置会计岗位,并取消银行账户,银行账户和会计账务统一集中到镇会计服务中心。各单位撤销会计岗位后,由出纳员负责单位日常财务工作,于每月3日前把上月单据报送会计服务中心,会计服务中心专职会计每月10日前要完成财务处理和结账、编报工作,并把上月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报送财政所总预算会计审核汇总后报送镇领导和各会计核算单位。 实施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如有另设账的,一律视为账外账和小金库处理。会计服务中心配置先进的电脑设备,使用市财政局通过政府采购统一开发的会计核算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管理。 对于镇属企业统一实施会计委派。由镇会计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取专职会计人员,经过系统的业务培训后,派遣到镇办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镇办企业所有单据经企业领导审核批准后,交由委派到企业的专职企业进行账务的电算化手段处理,并把账务处理结果输入电脑,由会计服务中心通过电脑网络和电算化手段,集中汇审,集中核算,统一编制会计报表,报送镇领导和各会计核算单位。 目前,全市32个镇区已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市级直属行政事业单位今年侧重于开展对现有会计人员的调查摸底,强化培训,认定资格,集中搞好会计电算化工作,同时抓了23个市直行政单位为集中核算的试点,主要是集中会计核算,统一物料供应,为下了阶段全面实施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市直117个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面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由市财政局统一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将在2001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工作。 三、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成效 1、规范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通过择优选派的会计人员,因其素质较高,加上有关的考核、管理制度等的制约,委派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较强,主观上有意识,客观上有能力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通过他们开展工作,促进单位重视搞好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依据《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使单位难于有真账假算、假账真算的会计作假机会,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2、农村财务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镇区通过公开招考、统一培训、严格考核、择优录用,造就了一支年轻、充满朝气的高素质专业会计队伍。据统计,目前我市村级会计队伍平均年龄从42岁下降到24岁,学历在高中以上的比重由原来的56%上升为100%,大专以上学历由原来的6%上升为38.7%。委派会计上任后,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记账、结账准确及时,财务公布整洁划一,档案管理井然有序,同时,委派会计每月或每季定期进行财务汇总及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为实施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使全市农村财务管理面貌大为改观。 3、农村热点问题得到有效的化解。农村委派会计代表镇区政府对村的财务进行监管,与村委会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能够更加大胆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委派制使农民心中有了一本明白账、放心账。今年以来,我市农民集体上访反映农村财务等热点问题的现象大大减少。实践证明,会计委派对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的安定和团结,确实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减少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东城区实行联组会计和派制后,村小组会计人员由原来的84名精简到26名,年工资费用减少近80万元。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后,结帐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5、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通过实践,使广大基层干部从新旧管理机制的对比中尝到了甜头,也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委派制不仅是对干部的约束,更是对干部的保护,从而在经济活动中更加自觉地执行财务制度,更加严格地按章办事,农村基层原来存在的"书记账"、"主任账"现象没有了,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得到了大大加强,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市的法治建设,对于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6、通过实施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使各镇区对镇属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力度明是加强,进一步提高了政府理财水平,健全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管机制,实现反腐败关口前移。另外,各镇区实行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后,大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财务费用。如东城区实行会计委派制后,村级会计人员由原来的84名精简到26名,年工资费用减少近80万元。 总之,我市实行会计委派和集中核算之后,极大地增强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使群众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账,都有权参与财务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让干部能够"清清白白当干部",群众能够"明明白白做主人",从而减少了干部、群众的矛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我市推行会计委派工作存在的问题 1、委派会计缺乏农村财务的实际操作经验,参与集体事务意识不强,向集体提出合理化建议比较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个别会计人员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大胆履行职责。 2、部分已实行村账镇记的镇区由于人员不足,只能停留在代记账的阶段,没能对村的财务管理形成有效的监管。 3、少数单位为了赶进度,对会计移交等工作走过场,使原来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五、下一步工作设想 1、已经完成会计委派的镇区,要加强委派会计队伍的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力度,经常性地开展业务交流,不断提高委派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切实建立健全委派会计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报酬及补助方案,没有实行交叉委派的,要在近期内实行交叉委派。从制度上促进和规范委派会计参与被派驻单位的经济运作。 2、进一步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会计电算化与村务公平、民主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加强预算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形成整体效应。 3、积极筹划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工作,研究落实委派的方式、方法、步骤,制定工作方案,完善我市市、镇、村、组四级会计委派网络,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促进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论文关键词:农村 财务审计 论文摘要:自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然而,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为了管理好农村财务,一定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将审计作为管理好农村财务工作的突破口,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保障。 1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账目管理混乱和乱收乱支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1.2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目前,很多行政村没有公开账务,或者存在公开的账务与账内的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因此,农村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关键,定期对村财务进行审核、检查,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公布。这样,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让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3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资金的积累。然而,目前,在使用农村集体资金时确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没有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随意性较大,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过大等现象较常见。农村集体资金额度有限,加之没有合理规划,导致乱挪、乱占现象经常发生,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则能够合理建议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壮大集体企业上,实质发挥最大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4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着农村财务人员年龄较大、业务水平较低的现象。甚至,很多农村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捆捆账”和“包包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随意处理账务,不遵守会计基础规范要求。 这样的财务人员会严重阻碍农村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从客观上督促农村财务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建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要求,完善会计科目、报表、凭证,确保账目规范。 2 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之后,国家农业部、省、市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各地区逐渐重视起农村审计工作,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新时期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2.1 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 要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审计机构,保证县乡级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同时, 由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因此要求从事农村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素质,所以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及监督,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2 努力克服困难,改善审计工作环境 过去,农村经济部门一直处于地位低,财务困难的状态,因此,阻碍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尤其在执行审计结果时,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听之任之。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应该加强与监察、纪检等权威部门的合作,积极主动地解决纠纷,调节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动寻找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以最终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争取政府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支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与争取,逐渐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2.3 严格审计纪律,树立审计权威 审计质量的提高是打开审计面,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保障,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才能使审计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到“四不”,即:处理问题不留情面;审计账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听偏信;核查手续不留漏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与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我们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广泛合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性。 2.4 着力加强审计力度,不断拓宽审计范围 首先要以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为目标,着力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拓宽审计范围。将审计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拓宽到现在的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等。争取达到日常业务定期审、农民负担重点审、班子调整离职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经常审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在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区要严格遵循《会计法》和《审计法》及本地的相关管理条例,使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关于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探讨 摘要:我们在看到农村各项工作可喜变化的同时,农村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 财务管理中依然存在着大量不良现象,从而制约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作者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强化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议,当前我国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问题依然是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由于该项工作的良莠可以直接影响到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国非常重视。之于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国家相关部门摸索出一些好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就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问题展开探讨,企冀拙作能够给广大农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财务 管理 规范化 思路及探讨。 农村财务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稳定的最敏感因素,亦为农民群众至为关注的要点所在。我国农经部门之于推行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等工作开展了有益的调研,并总结出“村账乡代管”“村会计集体办公”等高新策略,但是却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村组的财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许多村会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程序不了解,有些村级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由此而形成“节节账”等等不良因素的根深蒂固,导致了农村财务问题成为久悬不决的老大难问题。综上所述,建设现代化新农业,发展新农村,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形成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本文结合实践工作,对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1 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综合大量调查数据,基层农村账目管理超常杂乱无章,亟待大力加强规范化治理力度。很多村会计在进行账目账簿记录和统计过程中,不遵循制度要求来处理明细账目,细账与总账迥然不同。在农村会计中,同时兼任出纳职务的实繁有徒,大多村会计毫无责任意识可言,账目中多记、少记、漏记及随意调账等违规状况司空见惯、俯摭皆是。农村财务资料和会计档案管理和保存比较混乱,无法正常开展账目的核算查证工作。 1.2 时下农村的公款奢靡之风比比皆是。滥用集体公款吃喝奢糜消费以权谋私的不良现象随处可见。多年来,一撮农村基层领导者对中饱私囊损公肥私的做法已经习以为常,利用工作职务之便,动用本村资金,分钱分物,无视法规法纪,大吃大喝肆无忌惮,丝毫不顾老百姓利益,置群众利益于不顾。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嬗变为村级财务的第一弊端。集体资金没有理法来遵循。农村集体企业逐渐增多促使账目越来越繁复芜杂,因此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 1.3 许多村会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程序不了解,许多村庄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由于许多村级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对财务工作知之甚少,长期“依然采用单式流水账,对其他会计核算内容不核算记录,仅仅记录现金的收支,造成无法稽查考核。财务管理要求工作人员熟悉业务,有一定的任职资格,从事财务管理时间相对持久,可是多数农村会计根本未曾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对账目管理认识不够,理论知识缺乏,无业务技巧可讲,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审批不严格、凭证不查实、记帐方法简单等多种账务处理随意的不良现象,难以达到会计基础规范要求。所以难以客观地反映村组集体资产的全貌,上级有关部门无法从杂乱无章的账面上进行监督。 1.4 农村财务干部长此以往借用或者使用村组集体资金,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办理交接清算手续,还有些村庄财务管理不规范。 这是由于财务制度在一些地方执行不严的缘故,有的农村干部目无法则,毫无纪律可言,于各项开支上肆意妄为,随意动用上级所拨的各种款项,甚至专项资金;由于缺乏民主监督,有的大搞”一言堂“,财务人员唯令是从,不敢大胆直言。财务报销凭证采用自制单据、白条入账的情况令人堪忧。造成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的恶果;从而引发村民不满情绪,酿出干群矛盾突出,群众上访不断。 1.5 基层农村干部拳头大的掌权,财务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长此以往的财务管理混乱屡见不鲜,滋生出诸多违法乱纪的不良行径,再加上农村干部多为家族大、亲兄弟哥们比较多的家庭成员组成,纵然违法乱纪的情况赤裸裸,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由于种种弊端长期无人敢管或者说是无人问津,从而为农村贪污挪用的不正之风提供了大量敷衍生息的温床。再加上由于农村处于最基层,点多面广,法律法规存在不足及查处机关在管辖权上认识不一、罪与非罪界定难等因素,司法、纪检查处部门不能全面开展工作。传统的手工记账、算盘核算仍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管理在农村还是死角,构成财务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 2 怎样才能有效解决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窃以为,应该由以下方法来解决。 2.1 有效化解农村财务管理的矛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五个统一“。 严格坚持”五个统一“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即: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统一才可还干部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农村干部也不必因财务管理而费心,农民也不会因财务问题而上访。 2.2 推行农村财务管理网络化、电算化。 实行网络化、电算化管理是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最科学高效的措施,实行网络化、电算化管理将为农村财务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带来福音。实行会计电算化,传统的核算、手工记账、提交申请报告、手写相关资料、事后自评等落后财务程序将连根拔除。作为农村财务管理的有关上级领导和村干部要深化为民理财意识,全面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广泛采纳群众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心声,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的管理体系。实施村级财务村帐乡镇县区代管,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促使农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三到位:即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严肃保障开支的合理合规性得以体现。 2.3 保障工作,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会计法规培训工作,彻底杜绝任意批款的不良状况发生。 财政部颁布的新《制度》针对当前村级财务混乱的种种现状,对于积累工票据管理、费用开支管理、共同生产费管理、农民负担款项及义务工等方面均作了具体规定,大大促进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农村会计法规制度培训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和人员档案管理网络的建设与健全,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彻底杜绝任意批款的不良状况发生。 2.4 加强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紧抓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以及民主理财等逐项重要工作的开展,加大农村财务公开力度。财务公开规范化、有序化建设是民主理财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可行使民主权利。这些优秀措施得以贯彻的基础是让群众参与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管理能力。 首先,要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健全村级年度财务预决算体系、村级会计制度、村干部工资报酬管理制度、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制度、村级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使财务人员遵章而行。 一言以蔽之,从管理制度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是保证农村综合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只要《会计法》得以有效实施,严肃纪律,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管。审计是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包青天,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及时纠正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全面正确的贯彻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管理所起到的杠杆作用,既提高了农村财务基础整体水平,又减少了农村经济犯罪。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农村经济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要勇于探索抓住机遇,农村财务管理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宽,走向一条康庄大道,为进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浅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论文关键词:农村 财务审计 论文摘要:自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然而,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为了管理好农村财务,一定要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将审计作为管理好农村财务工作的突破口,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保障。 1 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账目管理混乱和乱收乱支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制度,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1.2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目前,很多行政村没有公开账务,或者存在公开的账务与账内的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因此,农村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关键,定期对村财务进行审核、检查,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公布。这样,村民才能了解并掌握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让村民明明白白,利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3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有了一定资金的积累。然而,目前,在使用农村集体资金时确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没有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随意性较大,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过大等现象较常见。农村集体资金额度有限,加之没有合理规划,导致乱挪、乱占现象经常发生,资金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则能够合理建议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壮大集体企业上,实质发挥最大的作用,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4 推行农村财务审计,有利于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着农村财务人员年龄较大、业务水平较低的现象。甚至,很多农村财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岗,“捆捆账”和“包包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随意处理账务,不遵守会计基础规范要求。 这样的财务人员会严重阻碍农村财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能够从客观上督促农村财务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建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通过审计督促农村财务人员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要求,完善会计科目、报表、凭证,确保账目规范。 2 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保障措施 自199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之后,国家农业部、省、市相关的审计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各地区逐渐重视起农村审计工作,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新时期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2.1 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 要逐步完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审计机构,保证县乡级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能。同时, 由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因此要求从事农村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业务素质,所以一定要切实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考核、培训及监督,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2 努力克服困难,改善审计工作环境 过去,农村经济部门一直处于地位低,财务困难的状态,因此,阻碍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尤其在执行审计结果时,常常由于缺乏手段而听之任之。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应该加强与监察、纪检等权威部门的合作,积极主动地解决纠纷,调节矛盾,做好配合工作,主动寻找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以最终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争取政府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支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与争取,逐渐使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2.3 严格审计纪律,树立审计权威 审计质量的提高是打开审计面,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保障,只有提高审计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才能使审计工作的效果得到最大的体现。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到“四不”,即:处理问题不留情面;审计账簿不留死角;定性是非不偏听偏信;核查手续不留漏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需要拓宽思路与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审计结果的执行力,;我们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广泛合作,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树立审计的权威性。 2.4 着力加强审计力度,不断拓宽审计范围 首先要以法制化、规范化、经常化为目标,着力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拓宽审计范围。将审计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集体财务审计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拓宽到现在的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村干部离任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等。争取达到日常业务定期审、农民负担重点审、班子调整离职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经常审的目标。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在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各地区要严格遵循《会计法》和《审计法》及本地的相关管理条例,使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财务管理论文: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的21世纪,会计实务的数字化、智能化,使用计算机进行复杂化的多元计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会计电算从单纯地使用计算机登记账簿,到运用数字会计计算进行财务计划,分析和预测财务走向,核算的盈亏,为财务决策提供有效信息等。在具体实践中,会计电算主要进行三个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日常业务财务核算,二是管理会计信息,三是进行财务决策参考。 会计电算是一种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会计实际操作的一种手段,它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现代财务管理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财务领域的主要趋势。同时,这种先进的手段不仅在城市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已经推广到了农村。因此,本文在这个背景之下对会计电算化的农村财务管理应用进行分析,主要是财务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在现实农村背景下实践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及解决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提出一些会计电算在农村普及的建设性观点。 一、会计电算化对农村财务管理的意义 1.保证会计核算的时间性,提高工作效率。 在农村运用会计电算与城市一样,都是利用数字计算的准确性。在会计事务中,一个极小的数字差异都会影响整个统计数据。使用计算机可以有效地避免计算误差,减小会计计算出错的概率。通过在农村广泛推广电算,会计的工作量和计算量就能大大地减少,从而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财务工作。 2.使农村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 使用会计进行管理决策电算更加科学有效,因为通过大量的数据数据,能够从多角度分析财务报表。同时,它建立了一套新的档案储存形式。会计档案资料存放在软盘和硬盘等设备中,这些设备的存贮密度,是以往任何一种纸质会计档案所不能比拟的,查询速度快、检索能力强,可以快速传递会计信息。 3.增加了农村的财务公开的透明度,便于监管 电算化后,记账仅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通过记账这一数据处理步骤,使被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会计档案.记账后的凭证不再允许修改。 4.精简人员为政府节省了开支 在农村使用会计电算,能够节省不必要的人员工资开支。以往3—5人的工作,如今一个人也能游刃有余。会计电算软件的数据展现方式和展现类型多元,在汇报的时候也能简洁有力。以往农村会计抱着沉重的报表和总结的年报去进行工作汇报,不仅十分的不方便,在查看和管理这些数据的时候也容易出错。 二、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困境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农村的会计计算长期依靠纸质的、手算的系统,如果一下子硬性推广会计电算,不仅是会计自身对新科技的接受和适应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查看和利用会计电算数据的其他人一时也不太适应。所以,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的普及和应用,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们对新科技、新方法和新事物的恐惧和排斥心理。 2.操作人员文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农村会计的知识水平基础参差不齐,在农村推广使用计算机手段的会计电算就会面临技术障碍。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国家对农村的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使会计电算化在农村实行得到可能。有时候在农村,不是没有足够的条件,而是没有人有能力胜任这一工作。 3.软件更新缓慢不能很好的适用当前工作 目前市场上的会计电算软件玲琅满目,而在财务工作中却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软件的精度、统计方案和财务规范步骤。还有一个问题是,各种软件之间数据接入和使用方法迥异,报表汇总不能兼容,数据不能有效地通用。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情况之下,农村的会计电算更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最好能够使用通用的软件。 4.基础工作薄弱,资金薄弱 中国的农村条件参差不齐,南北方和东西部差距十分显著。电算化推广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想要在广大的农村普遍推广一个新技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资金和人员投入。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应用的策略 1.加大政府推行力度 政府对于农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础设施欠发达、电算化观念尚未普及的农村,以行政手段推广这一新兴事务是行之有效的,在实际应用中看到这个技术的优越性,才有可能让他们自发地使用会计电算,加入会计电算化的行列之中。 2.培养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农村的计算机人才极其贫乏,在电子计算机电算领域对这样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不过,通过培训和更多接受正规教育人才的逐渐加入,农村应用型知识分子的缺口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基层,实现科学化的财务电算技术普及将成为可能。 3.加大软件的更新升级适应当前工作需要 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等方式来解决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升级更新财务管理软件,以适应会计电算发展的步伐。 四、总结 总之,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具备手工会计不具备的优势,在计算机技术普及大背景下,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行政手段、技术管理、网络安全、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加强认识,付诸行动,会计电算化在农村一定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探讨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工作,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校内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最近几年,教育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付诸实施。但是目前,中小学安全教育形势比较严峻,各种安全问题和隐患日益增多,众多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安全也表现出了焦虑。针对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资源 一、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学校应当从学生幼儿时期就培养他们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并对其实行路队制放学,这既是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好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遵守道路交通规范,比如说,放学回家或者来学校上课的路上,不能随意大闹玩耍,注意在人行道内行走,但是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尚不成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律意识。所以让学生自身遵守道路交通规范往往不会很容易,所以就需要教师的有力引导,而如果学生养成习惯,势必会受用终身。还要让学生知道,如果道路没有人行道,尽量靠右边走。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为他们讲一些关于安全教育的相关案例,让他们认识到遵守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少中小学生由于自身安全意识薄弱,无视自身安全,随意穿越、攀爬,或者倚坐在道口护栏上,还有随意扒车和追车甚至随意突然拦车等,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二、安全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措施 安全教育问题并非只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教育,它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整个过程。为了保障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师要格外提醒学生,不得在马路边上踢球、打闹或者开展其他娱乐活动,学生放学时,要求学生佩戴小黄帽或者红领巾,往往能够起到一定的交通警示作用。如果在上下学的途中,需要经过山路或者人流量较小的地方,尽量结伴而行,避免一个人单独行动。禁止在上下学过程中做危险活动,也不得打闹玩耍,这样很有可能造成车辆意外伤害。 饮食安全问题主要注意农药残留危害,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饱受社会热议,所以教师应当对中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了解食品农药残留的表现和危害,并告知其一些生活实例,从而让其了解到农药残留对人体造成的巨大危害,所以要对社会中食品农药残留危害进行准确分析,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教师可以列举当前社会食品安全现象为学生普及食品安全教育。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危害,很多电视新闻或网络新闻都曾曝光过不少无良商家或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对食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不屑一顾,在食品中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比如说色素或者香料等。同时还要让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滥用的表现和危害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厂家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利,而不顾及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更不可能以合法经营商的身份面对消费者,这种经营商终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此外,课堂上也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作为教师,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有耐心,否则就很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出现。教师在教育教学课堂上也要时刻注意,行为过激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另外,食品包装容器或设备对学生安全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很多教师可能就没有注意到,但确实存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食品与他们关系密切。食品包装问题往往会给人体健康安全带来直接危害,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不得不说是隐藏的杀手,严重威胁到了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教师往往只关注传授学生知识,而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却并未引起重视,这就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或安全问题出现。因此,中小学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保证孩子健康安全成长。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探索 【摘 要】中小学生安全防范能力较差,是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近几年来,安全教育课程虽然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但是教学成效并不显著,传统的安全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本文从学生特点入手,结合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对体验式安全教育展开讨论,希望积极探索新的安全教育模式,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成效。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 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但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阶段、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但实际上,安全教育的成果并不显著,学生伤害事故仍时有发生。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都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安全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检索法 笔者查阅近几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并将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2. 访谈法 笔者访问多位安全教育教师,并与进行过安全教育学习的中小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安全教育课堂,以期从教学一线获得准确的资料。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 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之初表现为喜欢参与,但他们往往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内容,对于过去单一的教育活动形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退。加之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并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随着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学中也要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入手,结合学生的知识记忆特点,教学内容要丰富、生动、有趣,教学形式也要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 体验式安全教育的优点 体验式教学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知、理解、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特定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首先,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热爱学习;其次,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体验中的情节发生过一次就会被大脑牢牢记忆,并且体验中个体产生的情绪也会极大地促进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最后,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脱离特定情境的知识只能是“呆滞的知识”,无法迁移到相关的情境中去。通过特定的环境,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践体验,将安全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3. 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 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把掌握安全常识、具备防护能力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过多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救护技能,如对于火灾,应该让学生学会预防与保护、如何在逃生后快速有效报警,而不是贸然进入火场施救。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安全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平原地区过多学习预防泥石流、干旱缺水地区重点教授防溺水、冬季教防中暑等就偏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没有太多实效性。三是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需要的学时长,也不能像讲座课一样面面俱到,如安全常识类的课程可以以讲座、学生自学为主,将体验重点放在意识和技能培养上。四是系统性原则。中小学安全教育可以分为安全知识、保护能力和救助能力,安全教育要系统地加以整合,如防震减灾,就需要结合地震常识、地震逃生和灾后救助生存等内容。五是安全保障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严格设计,如果安全课程都不能保证学生安全,那安全教育就没有意义了。 4. 体验式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体验式安全教学包括前期准备、实践体验、交流总结、强化提升、拓展延伸6个环节。 以消防安全教育为例。前期准备中,教师需要在选定安全主题后,制定教学目标为掌握消防知识、具备逃生和救助能力。之后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突发不明火灾,学生判断火情后选择紧急疏散逃离,中途可能有同学意外受伤。然后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前将消防演习烟雾弹等道具在学生途经场所布置到位。学生需要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学习相关消防知识。 实践体验环节,教师教学中突然触发提前设置的道具,学生觉察到明火或烟雾后,选择最佳自救方案,运用自学知识正确地用湿衣物或毛巾掩住口鼻,低首俯身,根据紧急疏散指示标志,沿墙逃生到安全场所。教师可设定逃生过程中一些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烧伤、摔伤或窒息昏迷,完成逃生后学生迅速正确报警并及时对设定的伤者展开救护,整个环节教师可全程录像。 交流总结环节,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过程并进行交流,教师可结合活动录像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 强化提升环节,教师针对安全主题的重点知识技能,如判断火情、选择逃生方案、正确的逃生姿势、准确报警、包扎、心肺复苏等进行强化训练。 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性小课题,引导学生课后探讨研究。如火场被困如何创造求生空间、如何利用床单进行结绳逃生、校车起火如何逃生等。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安全教育虽然已经走入中小学课堂,但是传统的安全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体验式安全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其安全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中小学校应该重视对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 2. 建议 (1)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情境设计要贴近生活,给学生以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课程开发要利用各种资源,可以请专业消防员协同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校外体验场馆进行安全教育,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意外发生时才会不慌不乱,从容面对。 (2)w验式安全教育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教学环节要完整,体验是过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才是目的,不能走形式主义,单纯为了体验而体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应该重视安全监控,避免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但是也不能因为害怕事故的发生而降低体验的真实性,如何在活动中保护自己、预防损伤,也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从教师角度思考中小学安全教育 【摘 要】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影响中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中小学安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是值得教师探究的课题。文章从教师角度思考中小学安全教育,旨在为中小学教师做好新时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 意义 问题 建议 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安全为本,安全以预防为本,预防以教育为本。中小学生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知识传播者和贯彻者,他们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中小学教师对安全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安全教育高度重视,先后颁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法规。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理、心理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弱,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的经验不足,生命安全受到各种潜在不利因素的威胁。并且,中小学生白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影响源,是学生的榜样和模仿对象。再者,中小学生对教师有着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对教师充满崇拜。因此,中小学教师对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二、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安全教育事关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但是近年来中小学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目前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安全知识匮乏 教师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很难胜任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甚至将错误的知识或危险的行为传授给学生,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情。中小学安全教育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这不利于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始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安全教育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安全教育课通常是“有时间就上,没时间就取消”。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教师往往偏重于认知教育,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提高学生应试成绩上。所以,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课时不足,实际落实及演练甚少的情况,安全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效果不理想 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大多数学校仍以考试为中心,只教给学生应试的知识,安全教育大多是应景之用,只有在诸如安全教育日,或者某时某地发生了安全事故,教师才会向学生传达安全信息。且安全教育活动常常没有统一、健全、稳定的组织结构,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和形式,安全教育大都渗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使得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内容非常单调,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对于中小学教师做好新时期安全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值得每位中小学教师探究的课题。 (一)转变观念,注重安全知识学习,勤于思考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实践的老师。”中小学教师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大安全观,着力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一点一切将无从谈起。教会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掌握防灾避险知识与相应生存技能,是教育本源的回归。 2.注重安全知识学习,勤于思考 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安全知识和熟练的反应能力。安全知识和安全观念是防患于未然的知识储备,更是大灾大难中出奇制胜的思想武器。如果平时缺乏安全知识的厚积,要想在危难时刻自救、他救,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中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水平呢?首先,要积极参加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专门的教育培训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中小学教师迅速、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其次,平时积极主动、多渠道学习安全知识。如通过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电视、杂志、图书馆、网络等学习安全知识。只有坚持不懈地积累,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安全素养,提高安全教育能力,为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加强重视,认真落实安全教育 当前安全教育大多是应景之用,中小学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是不现实的。 教师要把安全教育工作做好,首先要保证安全教育课时,不可占用安全教育课。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班会、纪念日、活动日等,开展安全宣传周、安全宣传月活动。此外,临下课时、放学时和放假前、重大活动(如社会实践、春、秋游、校运会)等也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安全教育,争取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讲。 (三)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在安全教育时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演练很少,教育效果不理想。那如何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呢? 1.全面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由于安全教育涉及的面很广,因此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r内容要细化、深化。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安全知识就是生命”的理念,全面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包括交通、用电、用火、防溺水、体育活动、做实验、饮食饮水、预防传染病、人际关系处理、打架斗殴、网络、自然灾害等一切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教给学生预防伤害的知识和遇到侵害时的自救、互救、求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 安全教育的内容应有针对性、前瞻性 首先,针对学生经常发生的主要问题进行教育,如违反交通规则、溺水和校园暴力、实验操作、用电、用火等问题,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其次,安全教育的内容不能仅限于解决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教师还要有前瞻性。一直以来,教师对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常识的讲解和应急、避险演练非常欠缺,以致当灾害降临时,学生无法从容面对。中小学教师要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自护知识和能力,学会自救、他救、求救,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再次,安全教育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安全教育要切合中小学生的自身特点、成长需要和时代需求,增强学生安全意识,使之形成正确的安全观。 3.多途径、全方位开展安全教育 首先,教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安全教育,利用一切机会,如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典型案例分析、张贴标语或告示、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或演练、主题班会等渗透安全教育,力争做到安全教育天天说。同时,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时,应注重与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加强演练,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少年的防灾安全知识大多是从课堂和书本上获得的,但理论和现实总存在差距。因此,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才能获得实际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中小学教师要转变观念,安全教育内容要从急救型向防御型转变,教学方式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积极探讨新思路,以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安全教育范围越来越广。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设计安全教育内容时要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拓展和延伸安全教育内容,使中小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养成安全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命,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摘 要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和成才培养的摇篮。班级管理是学校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成效是否显著,直接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建设者和领导者,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 农村 中小学班主任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教育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中小学生的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生,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回想近十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累并充实着,每天从早忙到晚的大事小事,给体力和精力带来很大的挑战。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下面就班主任工作中体会较深的几点略谈一二。 1全面了解学生信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作为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习惯养成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每年开学伊始,我首先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的个体情况,我让学生在信息表中详细地填写个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家庭情况,如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情况、文化水平及家庭的其他成员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人生活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其次,我还向原班主任和科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纪律等情况;此外,还通过家长会议、班干部会议、小组会议等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通过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信息,给班级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可以避免盲目应对、简单处理。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开展了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活动,以期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于学生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使得他们对事物缺乏全面的了解,看问题难免会以偏概全。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也会对学生的思想起到误导和腐蚀作用,使得他们看问题容易陷入误区,走向极端。对此,要求教师应善于正确引导,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思想工作必须有一定的连贯性,要常抓不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贯穿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之中。要经常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为基础,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正确引导班级的“小群体”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班级管理中起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少优秀班主任认为:一个班级教育管理的好坏,往往与班干部力量的强弱、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委犹如整个班级的火车头,要想使整个班级跑得好而快,班主任就要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一支具有示范作用和良好工作作风的班干部队伍,作为团结和教育全体学生的核心力量。我通过组织全班同学设计班级板报、布置教室、开展文体活动等,从中发现并选拔那些表现突出、办事认真、有威信、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愿意为集体服务的同学加入班委。然后还要对这个“火车头”进行调试、维护和保养。我先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分配给他们不同的管理工作,以便他们人尽其才地为全班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又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给予指导,还多渠道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大胆工作的能力。例如,每次班干部会议或班级活动之前,我先向他们讲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自主提出开展工作的各种设想,尔后,对他们考虑得不周到的地方提出补充和建议,以便培养他们的班级管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在组织活动中学习,在活动反思中受益,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真正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更好地带动班级工作。 3 抓好青春期教育,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早恋”可能是最容易让家长和老师神经过敏的字眼。可以说,在一些家长和老师身上存在“早恋恐慌症”,一看到两个男女单独在一起就怀疑他们“早恋”,一怀疑他们“早恋”就如临大敌。一方面把他们打入“另类”,当作“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控制负面影响,害怕他们在集体中起了坏的带头作用,使“早恋”流行蔓延。事实上“早恋”是成人世界制造的一个标签,有些人拿着这个标签到处乱贴,一旦被贴标签,这两个学生就有口难辩,而现在的中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外界的压力可能迫使他们真的恋爱起来。 许多因与异性交往而影响学习的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分散了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教师或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应。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当然,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遇到某些挫折,影响人的情绪,正因如此,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更需要成人的关心、引导。而以此为理由反对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对中学生与异性交往应进行正确的引导。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工作,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只要班主任以生为本,热心耕耘,勤于管理,努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就会理解和支持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也就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好各项班级事务,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浅谈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 要】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安全是最好的,也是最宝贵的。传统校园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少数方面,管理内容较窄加上管理方式机械单一导致缺乏应对校园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校园安全教育已经无法充分满足社会转型期对于校园安全教育的要求。文章通过梳理当前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现状,剖析了中小学在校园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转型期校园安全教育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转型期;中小学;校园安全;安全教育 一、研究的缘起 (一)基于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需要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的根本,是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安全保障是学校进行正常教育活动的基础。因此学校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学校对学生安全状况的格外关注。 (二)基于校园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目前,我国城乡有45万所中小学,9万个左右农村教学点,有2亿1千万中小学学生,.他们的安全及对他们的安全教育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然而我国校园安全并不乐观。据央视2010年2月24日报道,仅在2008年,我国就有2万多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将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另据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活动组委会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10个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占51.44%,公共场所占36.32%,自然环境占10.44%,家里占1.8%。这一调查表明,学校己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 二、转型期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的现状分析 (一)转型期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突出类型和特点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经济监管不力所导致的市场混乱,造成贫富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的差异日益扩大、市场发展不完善、经济秩序紊乱、就业困难等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因而导致了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转型期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突出类型 第一种是从社会外来的伤害有上升的趋势。 转型期的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健全、民间社会心理安抚机构的缺失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个体身上的挫败感逐渐积累、扭曲,最终转化为仇恨和心理失衡,引发暴力事件,这是社会内部矛盾与不和谐因素的反映和折射。”纵观近期的暴力事件,均是风险社会的负面反映,凶手既是穷凶极恶的害人者又是值得关注的社会弱势人群或失败者,其动机与行为方式体现出个人的思想迁怒于社会,伤害无辜的被害人,尤其是缺乏反抗能力的少年儿童乃至幼童。” 第二种是溺水、交通事故、建筑设施倒塌、食物中毒是仍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方面。虽然近年出现了下降势头。但是,农村学校同期发生的安全事故多于城市学校。因为农村学校的安全管理更为薄弱,学生的安全意识很不尽人意,导致溺水、建筑物倒塌等安全事故多发。 第三种是校园暴力事件有上升态势。学生为寻求自我保护,错误的选择了加入帮派等不正当团体。群殴事件的不断出现,令人担忧。 第四种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 2008 年 10 月 4 日,朔州市二中郝旭东老师在教室巡视时被学生追杀致死,该学生喊出的话是:“我就是个坏学生,坏到家了,……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的成长发育期,对外界的影响很敏感,容易诱发一些心理疾病。 三、转型期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突出类型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在各种矛盾当中,贫富分化问题尤为严重。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竞争、权钱交易等各种形式的腐败和非法收入问题大量存在。这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严重损害了普通公众的基本利益。如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小学的8死5伤事件就是在毫无征的情况下发生的。前后约55秒的时间里,在行凶者的屠刀之下,13名学生倒在了血泊之中。55秒的时间人们还不及反应,鲜活的生命瞬间已经消逝。 (二)学校忽视安全教育,周边环境治理不力 一是校园周边治安差,交通、社会闲杂人员等危害师生安全和小摊小馆的食品卫生危及师生安全的事故频频发生;二是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安全管理不到位。如安全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力;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差;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缺乏监督;隐患排查意识差;教师法制和责任心缺乏;学校安全教育走形式走过场,从而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增多。 (三)地震、雷电等自然灾害 缺乏防范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意识,更谈不上自救与互助。有时又将天灾变成了人祸。如在汶川大地震中,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生,对地震逃生知识一无所知,造成了灾害损失结果的加剧。 (四)教师师德修养滑坡 近一段时期以来,教师行为不检点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甚至还发生了个别男教师对女学生进行性骚扰等恶性事件。 (五)家庭教育的失衡 学校教育的误区、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受社会负面作用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丧失了既有的世界观,而新的健康的世界观尚未形成。生活中表现为道德的缺失,行为上肆无忌惮,任意妄为,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类似马家爵杀人案的悲剧背后,就暗藏着教育缺失造成的人性扭曲。 四、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强校园安全教育 而如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学校就是“人才的摇篮”(畸形生存的竞技场)。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亟需我们转变观念,摆正安全教育工作的位置。一是学校要学生的安全和学校的安定联系起来;二是学校应当把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结合起来,以真正达到学校安全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可以通过机会讨论、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师生明白学校安全教育与学科教育不是相互冲突的,而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师生的安全、校园的安全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保障和基础。 (二)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 从借鉴国外安全教育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从改变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有心无力状况的角度,我国亟需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编写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安全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使安全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的契机,建设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安全教育的基本设施。 (三)改进安全教育开展方式 美国教育专家杰奎莱—苏尔斯说:“让七至八年级的学生们考虑安全,就像混合油和水一样难,这个年龄的孩子认为自己并不需要上安全教育课,他们自认为已经全部知道了,不想再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话。”要使安全教育真正进入学生心理,需要改革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教学内容的兴趣性。未成年人,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故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说教的单一形式,更多地采用案例讲解、情景训练、演讲、参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正如安德森说:“为了使一项政策有效,需要的不仅仅是广泛的权威和用以支付实施代价的拨款。良好的控制和政策实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继续强化监督保障 首先,政府的监督要有法律的依据。国家近些年来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指导纲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提出了规范的要求。但只有制度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应尽快出台“学校安全法”,将校园安全建设和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工作纳入国家的法制体系。 其次,建立定期的检查机制。学校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安排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安全工作进行常规检查,不放过任何安全隐患和失职行为。同时,要求各部门、各责任人进行经常性的自查工作。 再次,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要实行安全工作“四不漏过”原则。即不漏过隐患项目、不漏过重点部门、不漏过关键设施、不漏过安全死角。要定期分析师生思想动态,同时建立反应敏锐的信息系统,“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要学会抓“征兆”、抓“苗头”。 (五)形成家、校、民警联防协作 让警察进驻学校有利于打击和震慑校园犯罪活动,防止校园意外事件发生,也可以有助于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家、校、民警联防协作组织上织好一张网,工作上筑牢一道墙,呵护灿烂的生命,确保学校安全,师生平安,共建和谐校园。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探析提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校园安全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要尤为关注安全教育。这就要提升中小学生预防意外伤害以及提升自救的能力。本文分析了在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师生 前言 从我国当前所推行的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已经开始了新课改,但是家长与教师仍然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导致安全教育被边缘化。教师不具备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教材,仅仅向学生传输老生常谈的安全知识。即便很多学校开展了安全教育模拟操作,但大部分仅仅是走形式。发生突发事故时,师生不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措施,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此外,各级培训部门非常注重对中小学管理者以及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培训,但是却忽视了安全教育培训。当这些管理者以及教师在面对以及处理安全事故的过程中,往往显得不知所措,不具备应有的应对措施,而且不知道如何在事故发生前开展预防、应对事故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事故发生后对学生进行及时必要的心理辅导等,从而导致学生在发生安全事故后的较长时期内仍然惶恐不安。 一、强化安全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意识 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师要对学生开展珍惜生命的知识和教育。让学生知晓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让学理解,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就是能够让他们在发生事故发生竭尽所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并学会生存和及时逃生。学校要切实强化安全教育和宣传的举措,要讲授安全教育课程、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借助多种类型的图片、资料、案例以及相关的安全演习活动来强化安全意识。教师要具体地联系生活事例,向学生讲解和教育多种安全知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 学校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以及生活场所之一,但是由于很多学校管理不到位,从而发生了安全事故。因此,学生要进一步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完善和落实相关的安全教育和执行制度,转好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学校要向学生直观了解安全知识,并且具备安全有效的安全技能和能力,从而防止事故发生,而且还要尽可能降低事故发生频率以及在事故中逃生的技能。所以,学校要充分运用所有的有利资源,向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而且还要让学生开展实地演练,从而掌握必不可少的逃生技能。在此过程中,要规避形式主义的安全教育,不断改进安全教学的方式。 例如,学生要从安全教育中的细节开始,让学生知道如何保证自身安全。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在演练中的各项操作,从而在发生事故时做到不慌乱,并能迅速采用有效途径才应对安全事故。例如,在行走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交通安全,知道如何避免坠入窨井或者下水管道,知道如何横穿马路,而且还具备准确的游泳救生技能,在骑自行车的过程中要牢记相关的安全事项,知道在遭遇火灾时正确脱险的方法和路径,如何紧急应付轻微火情,在发生地震时知道如何开展有效的自护自救;知道在分析煤气泄漏如何采取相关措施来应对,而且还要注意,如果在公共场所看到小偷在行窃,知道正确的求助方法,牢记常用的匪警和火警报警电话等。 三、开展富有成效的家校安全教育合作 在整个中小学阶段,乃至全部的教育阶段和人生过程中,都要将安全教育当成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单凭学校的力量很难实现预期的安全教育目标。所以,学校、社会、学生以及家长要积极行动起来,强化家校安全教育合作内容。对学校来讲,要不断深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而且还要经常和家庭保持联系,得到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学校要借助校讯通以及其他形式的家长学校,将容易发生的事故特点、如何预防以及逃生的相关信息和知识都告知家长,从而让家长依据自己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其他情况,向子女传授多种安全知识。此外,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子女开展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情景化训练,使得子女能够在模拟事故现场联系相关的逃生方式以及能力, 四、提升安全教育活动实效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很多中小学校也发生了不少的学生安全事故,而且还有着这样那样的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学习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安全事故,破解这些安全隐患。首先,中小学要定期举行有一定主题的安全宣传活动,让学生掌握安全教育形势,获得相应的安全技能。其次,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自身对学生安全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各位教职员工要切实负责和保证学生的安全。这要求中小学校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从学校角度来看,要向学生宣传和贯彻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法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开展安全管理和教育,从而稳妥地解决相关安全事故,引导学生顺利成长。相关专家认为,如果切实做好安全教育以及预防,可以避免80%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因此,社会、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的工作机构都要切实行动起来,切实做好中小学学生的安全保护,构建安全教育活动机构,不断强化安全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开展警校共建活动 从很多学校来看,都和本地社区的派出所以及相关民警建立了紧密联系,而且还邀请相关责任民警担任本校的治安辅导员。通过开展警校共建、开展普法活动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抗击了外来干扰,强化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安综合治理效果。与此同时,还会定期邀请有关民警到学校开设相关讲座,对学生开展全方面的安全教育,并且运用当地以及学生身边的相关案件、事件或者事故,增强安全教育的影响力以及说服力。 六、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容的不断推进,校园安全教育在创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要切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本校在安全教育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包括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建议等多种方法,切实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以及安全法规的执行力度,从而为正在全面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奠定良好的教育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浅析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措施 摘要: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但是网络在带来便捷性同时,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电脑接触者越来越低龄化,中小学在受益于网络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对实际经验总结,认清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难点,提出建设性的措施,以缓解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危害,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措施 安全问题历来受教育机构重视,保证学生身心安全,是诸多学校进行教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小学生具较强可塑性,对新知识和信息充满好奇。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不成熟,自控力、甄别能力低,这就更需要学校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安全上网,趋利避害。 近几年大容量的信息方便受众学习的同时,也常混杂着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信息,如暴力语言、低俗图片、视频等。要解决网络带来的安全问题,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教师则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承担着主要角色。当下,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面临学校不重视、教育方式错误等问题,怎样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考量教师的水平,也是学校教育观念转变的体现。 一、中小学生网络接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无孔不入的网络闯入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只要联上网,世界各地的信息皆在“屏幕之中”。中小学生的网络接触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年龄也越来越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的。如今,电脑也不再是什么稀有品了,农村里许多家庭都已经安装,学生们放学回家就可以玩电脑,看视频。一旦开通手机的上网功能,中小学生便可畅通无阻的网上冲浪。 (二)上网多是休闲娱乐,学习不是主要目的 现在的学生,所谓的上网,大多就是聊一聊QQ,认识几个网友,收发邮件,或者弄弄空间、微薄,发发心情什么的。比较痴迷的一些学生就是打网游,可以不吃不喝打通宵,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往往既耽误学习,又伤身体。通过上网来主动学习是很少的。 同学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网络知识也多半是从同学那里得来的,从学校获得的网络知识很少。大部分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是不太愿意让同学们进网吧,在他们的眼里,上网多是无益于学习的。这就是“堵”多过于“疏”。 (三)个人信息容易泄漏,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在学生上网过程中,很多网站需要注册登陆,个人的手机号码,姓名,年龄、家里电话经常因此被泄漏,骚扰电话和短信便接踵而来了。有些同学的QQ被盗,里面许多照片再也找不回来了。更有甚者,在网购时,没有安装一定的安全软件,自己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被他人所知,后果严重。 (四)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小女生上当几率大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重,甄别能力弱,当遇到网友约见时,很少人会考虑会是骗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网友见面,多半是个坑。特别是一些单纯的女学生,经常被“劫财劫色”,身心遭受创伤,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二、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一)观念滞后,网络安全教育缺乏重视 在网络新时代,威胁安全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也能威胁安全,如充斥屏幕的犯罪信息。当中小学生以单纯的想法去度量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诈骗、犯罪信息时候,对学生的身心危害及其巨大。所以,安全教育的外延已经大大发生改变。除了外延的拓展,安全教育的内涵也有所改变:即保证学生的安全不再只是保证身体上的安全,还包括心理安全。心理安全在当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怎样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原因。 网络安全教育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所产生,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清网络,教会学生分辨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在网络上受到危害。但是,目前学校对网络的危害认识还不充分,对网络安全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网络安全教育的落后,学生不能得到网络中丰富而有用的信息。 (二)缺少专门的网络安全教育者和教育组织 网络安全教育属于安全教育的一个分支,在组织机构方面可以沿用传统的机构。但是,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是对虚拟空间内看不见的信息进行甄别。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熟悉网络特点的人担任教育者,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 就目前中小学安全管理处的人员设置看,都是一些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代为管理的。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安全教育方面的经验。没错,这些老师在传统安全教育中的确能发挥青年教师难以有的作用。但是,年长也意味着思想的保守,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存在某种程度的排斥。他们不了解网络,不知道网络会怎样危害学生的安全。因此,这种缺少专门网络安全教育者的现象也是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一个现状,制约着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错误,收效甚微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少年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知道网络渠道可以方便快捷地帮助他们实现愿望后,便“沉迷”于其中。而此时,家长和学校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认为上网是不务正业,对其行为加以禁止。这就让正处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反叛等行为,如逃课上网,手机看网络小说、打游戏等,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学中不胜枚举。 目前,网络安全教育家长和老师往往是采取限制乃至禁止使用网络等方法。这源于家长和社会对网络功能认识的不全面。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是用来玩乐和游戏的,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与学校严肃教育和学习相悖。因此,上网总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干涉。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在遇到这样 的情况时,往往是收走学生的网络终端工具,然后告诉家长,学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常常是屡禁不止。更有中小学的教育者在提到网络安全问题时,或者危言耸听,夸大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信息,又或者小看网络安全问题,对出现的网络犯罪现象讳莫如深,觉得告诉学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 三、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我国,虽然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一直被广泛强调,但社会、学校和家长大多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安全和食品安全,而对网络安全关注不够。尽管有的家长也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但更多是害怕孩子“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健康,但对网络的潜在危险估计不足。因此,在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教育,首先需要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摆正其在学校安全教育中的位置。国外对于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阐述,这些内容也适用于中国的中小学,主要包括:在线安全行为问题、个人隐私的保护、下载和版权问题、和网友见面问题、网络欺侮、正确使用手机上网问题等。在许多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还包括其他内容,比如计算机游戏成瘾、网络购物安全等。 因此,我国中小学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全面地囊括这些内容,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当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网络安全问题可能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学校需要及时关注和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变堵为疏,发挥主体作用 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便利的教育条件和师资,使得它应该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体。当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形式可以灵活一些,可通过综合课程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形式展开。但网络安全教育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保证连续性和系统性。 此外,中小学也可以通过主题班队会、团活动等形式,加强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彻底认清“不健康上网”的危害;广泛开展网络科普展览,利用网络世界增加校园生活的多样性;老师要加强对电脑和网络知识的了解,,能给学生讲解有关的电脑知识, 解决一些网络疑难问题,演示一些常规软件的应用,教授网页的制作与简单的编程等。并且也可以借助板报、长廊、宣传画或校园广播等媒体,多途径、多方式展开网络安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关于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使中小学的网络安全教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三)培训网络安全教育者 网络安全教育针对性较强,需要有专门的人来负责,特别需要那些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来担当。作为教育者,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素质,才能教育他人。对我们后一代人来说,他们的社会环境已经有了网络这样一个媒介,网络安全教育应该立足于怎样最大程度发挥网络的作用,疏导学生有序出入,而不是堵住门口不让进。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浅谈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 【关键词】交通安全中小学农村学校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农村交通条件逐渐变好,各种交通工具在城乡逐渐普及,各种大车、小车、摩托车、自行车飞速的在公路上行驶,在给人们带来交通方便的同时,各种车祸也在不断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吞噬,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小学生的车祸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警觉,那怎样抓好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所以说,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交通安全环境,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那么,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对农村中小学生的侵害,下面从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交通安全基础教育薄弱,由于教育教学压力过大,学校主动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很少,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护差不多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学校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情况缺乏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学校对学生遵守交通法律的情况掌握不实,更是缺少这方面有针对性的讲座。 (二)学生自身因素方面:由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生性好动、好奇心强、争强好胜、天生贪玩、心理脆弱等特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极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有:中小学生偷开机动车;过马路时不作前后张望,随意抢道,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道路;追爬、攀趴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骑车在公路上互相追逐、嬉闹玩耍、双手离把或单手扶把等;另外,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及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对110、122、120这些常识性的报案电话也不太熟知,因而常常出现农村中小学生驾驶摩托车、乘坐非法营运的车辆或超员超载的车辆以及在公路上成群结队不靠右侧路边行走等现象发生,为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即使发生交通事故,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及时报警,从而,给肇事逃逸驾驶人以可乘之机。 (三)家庭教育:农村中小学生中,大部分家长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能对子女进行较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多数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甚至为了图一时之方便和利益而违规驾车或乘车,学生接触的家庭教育、社会现实和学校的宣传教育有时是互相抵触的,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是非观念模糊。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是夫妻外出打工,只能把未成年的儿女留在老家,交给年迈的父母看管。由于疏于监护,安全教育缺位等问题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居高不下。 二、开展农村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教育的今天,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也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宣传的内容、形式和手段要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人人都讲交通安全的好风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安宁、安心的学习环境。 (一)学校要强化学生交通法规和安全常识的教育,精心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要采取行之有效教育活动方式,增强全体学生的安全观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第一: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良好习惯。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交通安全宣传片,通过电影中一些场景感染学生,并通过写观后感提升安全意识。 第三、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开展 “文通安全宣传月”活动。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交通安全教育读本》下发至学生每生,做到人手一本,班内黑板报出“交通安全专版”进行宣传让学生制作交通安全手抄报、漫画在学校宣传栏进行展示。校园设置交通安全教育标语和宣传画组织等。 (二)、学生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常识》《道路交通安全法》,把《交通安全常识》熟记于脑,牢记于心,并且落实在行动上,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 (三)、家长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孩子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教育孩子不乘无牌照车辆,走路不玩耍,不强行穿越马路等安全常识,形成家校联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总之、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规范学生交通安全行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只有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才能为我们孩子打造一片安全的天空。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安全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安全防范技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对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构建学校的和谐稳定和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及幸福健康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及主管部门的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涉及安全教育的内容还没有纳入课程教学范畴,大多数以文件形式要求学校落实。学校的安全教育呈现滞后性、随意性、僭越性和微利性等特点,缺乏科学、系统和规范。同时出现“安全大于天”和“安全至尊”等做法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的现象。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安全教育准确定位,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手段进行探讨,以期安全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和科学化,让学生远离危险,健康安全成长。 一、单纯搞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近年来中学生安全事故频发。据教育部通报: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云南省昭通市、临沧市、宁夏青铜峡市、湖南省涟源市、河南省商丘市、甘肃省张掖市、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新疆阿克苏市、海南三亚市、新疆吐鲁番地区、海南儋州市、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曲沃县、长治市长治县、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等地先后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煤气中毒事故及踩踏事故,造成多名学生伤亡。 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各地各校也都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学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政策层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致家长一封信、开展主题班会、跟踪家访,社会各部门也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尽管如此,学生安全事故还是不断发生。 学校及教师在强势的安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有些正常的活动比如春游、运动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只要涉及安全隐患因素和力量型的项目纷纷取消,甚至农村学校体育课也徒有形式,学生自由活动,搞搞无安全隐患的项目打打小球、跑跑步等,致使学生成了“笼中鸟”和“读书机器”,身心发展不平衡,客观的需求与主观的教育手段严重脱节,甚至冲突,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学生在学校获取不了的东西,他们有可能也必然去校外去寻求,比如野游、骑车比赛、探索自然的神奇。 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文件中、会议内、口头上,检查资料记录里,还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可操作的安全教育模式。比如,学生爱游泳,学校在水域面积多的地方就要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游泳课,让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会游泳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学生爱骑车,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骑车技巧,同时告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找不到潜能释放的活动,得不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安全隐患就深埋其中。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安全教育只能是盲人摸象,尽管安全教育抓得紧,抓得密,抓得强,抓得严,但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杜绝安全事故的悲剧再次发生。 单纯的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二、安全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于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其内容显示学校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履行安全监督和管理职责。 安全教育目的就是保障学校及其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只有在这个目的下的安全教育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过犹不及和作茧自缚都是误区。 三、安全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手段 1.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防火、防电、防毒、防震、防爆、防辐射、防污染、防溺水等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活动安全,网络安全,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等。人身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的内容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有所涉及不再赘述。 (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学习交通法规,熟悉交通信号(信号灯、手势)和标志,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范,切实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2)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掌握用电、用气、用火安全常识,严禁违章操作,能正确识别并学会使用各类灭火器。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和用药卫生,严禁食用过期、变质、有异味的食物,不买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菜,防止食品污染、有效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防止其他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如:发芽的马铃薯、没煮透的四季豆、鲜黄花莱、认不准的蘑菇等。 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有关信息,及时向学生通报,特别是各地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要求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这可以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3)活动安全教育 包括运动环境和器械的安全、体育课的安全、游泳、滑冰、野外活动与游戏、放鞭炮、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安全等。 要教育学生遵守体育锻炼规则,作好运动前准备,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游泳要有组织和安全措施,严禁私自下河游泳,杜绝冒险行为。 要教育学生外出、乘车注意安全,管好钱物,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 (4)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 包括水火灾、暴风雨、雷电袭击、地震等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5)社会治安教育 包括盗贼、骗子、抢劫、挟持、绑架、黄毒等。要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被坏人拐骗和伤害。 (6)意外事故处理教育 要教育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老师,掌握安全应急常识,牢记应急电话。 (7)性安全教育 性骚扰和性侵害是生活中对中学生构成性安全威胁的主要形式。 女中学生在与熟识男生交往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不单独和熟识男生相处过久;不在一起看爱情片,更不能与熟识男生一起看“少儿不宜”的黄色影片、光碟、书刊等;不与熟识男生谈论有关身体隐秘部位的敏感话题;衣着得体、不佩戴首饰,不化妆;举止沉稳,行为朴实、严格要求自己。 当遇到熟识男生向自己提出非分要求时,应保持镇定,用理智的态度坚决拒绝,态度鲜明,并尽快离开这个尴尬之境,应坚守圣洁的身体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人格信念。 女中学生与成年异性交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拒绝与陌生成年异性单独会面;未经家长同意,拒绝接受任何成年异性的礼物;不搭乘陌生成年异性的车辆;独自在家,拒绝陌生异性进门。 女中学生要约束、保护自已,必须做到: 上学、放学或外出游玩,应结伴而行;不独自一人到河边、山坡、树林等偏僻处读书、写生;不在深夜单独一人在偏僻小巷行路;不到营业性歌舞厅、茶座、咖啡屋、录像厅、通宵电影院等潜伏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娱乐。 2.安全教育的范围 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可知安全教育涉及学校和公安、文化、卫生、交通等多个政府部门。从学生生活的空间来分,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校安全教育的范围当然局限在学生在校的生活及学校周边环境。那种无限制地追求学校安全教育的责任范围是不合理的,同时也是推诿塞责。家庭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学生的监护人承担和负责,社会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除学校以外的公安、交通、文化、建设、工商等政府部门承担和负责。现在有的地方政府有一种认识:学生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的安全教育也要学校及教师去管理和监督,承担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无限责任,这是很危险的说法。家庭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学生节假日的安全教育中难道不需要承担责任吗?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安全教育上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食其果。这才是依法执教、依法治国的表现。绝不能以地方长官的意志取代法律的规定。 3.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1)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安全是社会的,更是自己的。教育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出行的时间、地点和接触的人,消费的食品和饮用水,使用的交通工具、网络及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会不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一旦出现安全威胁,怎么办?多反思这些与安全有关的问题,无疑会潜移默化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告诉学生记住家庭及父母电话、班主任及学校电话、火警、交警、公安报警、消协投诉等常规求助电话,以便他们在遭遇危险时方便求助,从而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2)编写课程,科学系统地实施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已经成为共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读本也能在书店看到,有些学校也课外选修了。但那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编写的,也进不了课堂的主渠道,仍然是选修读本。我们期待教育主管部门把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编成教材,安排课时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安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 (3)加强实践训练,把理论变成能力 把学生掌握的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那就要求学校科学安排时间,合理组织训练。防震、防火、防电等演练可以在学校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交警部门联系,让学生亲历行车环境,熟知违章行为和处罚手段,进而掌握正确的行驶知识和行驶方法。食品卫生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甄别合格食品和不合格食品,拒购不合格食品,禁吃不合格食品,,将相关知识转化成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4)和家庭、社会协作与沟通,多管齐下,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 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学生从家出发到校,或者从校出发到家的过程,很有可能滞留社会某个处所,这也构成我们安全教育的危险地带。虽说社会有许多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但社会是面,不像家庭和学校是点,范围太广,容易疏忽,况且部门多也容易出现相互推诿,反而出现无人过问的尴尬局面。学校教育要和家庭、社会多协作和沟通,信息共享,互通音讯,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不妨利用网络平台和电子探头等现代传媒技术构筑学生三位一体安全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的活动置于我们的网络系统控制中。学生离开家家长可以给网络平台发短信、拨电话,学生到校网络平台可以给家长发短信告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和道路交通安全部门负责学生行驶道路路况在网络平台。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让学生的活动留有真空地带,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安全教育才真正安全。 四、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因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使一些学校负责人如履薄冰,感染了“安全事故”恐惧症。为了避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有不少学校干脆取消了一切有可能产生危险的活动。正因为学校生活死水一潭,不敢组织学生开展有益身心的校外活动,学生自己才会去做,比如私自游泳。其实,避免安全事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开展素质教育,教会孩子认识危险,躲避危险。 第一,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地位平等的教育。 在安全教育此起彼伏的声势下,学校及地方有割裂安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的做法。有的学校公然抛出“只要安全,不要其他”的做法,有的学校认为“安全只是形式,升学仍是第一”,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是必须的,但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做。”其实,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都是一样的教育,地位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有人认为,安全教育涉及学生生命健康,没有生命安全了,其他教育就无从谈起。诚然,安全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会影响其他教育的开展和延续,但过分强调安全教育,或取代其他教育的做法是因噎废食,不是正确的做法。既要安全教育,又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把它们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安全成长、健康幸福地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教育的内涵会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培养目标也会随之变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搞的应试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适时提出素质教育,其培养目标由德育、智育、体育发展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其目标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可见,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既不能把安全教育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也不能把安全教育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 第三,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真正安全成长的教育。 既然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外,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等等。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既不能拔高,也不能忽视,更不能走过场。安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生命健康保障,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安全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道德支撑、体质准备、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和劳动需要的价值倾向。没有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也无从实现,没有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安全教育也是单一平面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多维教育目标。只有把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提高安全教育的层次和梯度,提高安全教育的含金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安全成长的教育。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我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应对措施的研究 据统计,每年我国中小学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人,相当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安全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国家和社会各层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并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定为全国“安全教育日”。孩子失去了安全,家长也就失去了一切,抽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家长对天孩子的关心排序第一位的就是安全,第二是健康,第三才是成绩。结合我们二十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和73所中小学的实际调研,现将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如下: 一、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从时间,内容、资源、形式、效果、教师的安全知识技能等6个方面;针对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安全教育不仅时间不足,资源匮乏,而且实际演练较少,并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 1、中小学安全教育时间不足。有59.1%的教师表示每学期对学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累计在10课时以下。随着学段的增高,安全教育的时间呈递减趋势,就是说年级越高,安全教育的时间越少。另外,农村和县城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的时间要明显少于城市学校,一半以上的教师希望学校每学期开展主题安全教育活动的时间该在10课时以上。 2、灾害预防演习的安排较少,38.1%教师表示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有看法的学生达到了55.6%,从各个学段来看,初中学校开展预防灾害演习活动的次数最少,从城乡来看,农村次数少于城市学校。安全预案的存在三个误区A、预案不是事故后的应急反应,而是事前的主动防范;B、预案不是放在办公桌上的空头文件,而应该藏于每个学生头脑之中;C、预案不是空洞的理论性文件,而是实际的,可操作的自救自护的技能。 3、安全教育内容相对广泛。59%以上的教师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为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法制教育和运动安全。安全教育内容存在着城乡差异。除了交通教育是城乡教育都最经常开展的安全教育内容外,大中城市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消防、法制、心理和网络教育,而农村教师比较重视饮食、防溺水等教育,这一点体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和社会生活背景差异。 4、许多学校仍然缺乏安全教育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教师最想得到的资源是有关安全教育的影视或录像上,其次为宣传画或者有关挂图、安全知识读本,安全教育教师读本与活动方案。 5、目前教师最常用的安全教育形式或为指导学生阅读安全规则和读本,联系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等等。这就反映出安全教育的形式以说教、听读为主,实际演练较少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对安全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低于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县镇和农村学校中这各情况更为普遍。 6、教师本身比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缺乏应对迷恋网络心理辅导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目前对老师的安全培训主要由学校自行组织和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有关组织的相对较少,教师们认为对教师安全教育培训时间累计为每学期3天到一周比较合适。应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特别是对科任老师要加强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有重要影响,安全教育的滞后已经带了诸多教育和社会后果,是当前社会发展与深化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以体育课程为依据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安全教育网络;注重机关法规和落实监督等发展对策。通过多73所中小学安全教育善调查,在了解现实善的基础上探索与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模式,为解决我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提出依据学校体育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将安全教育融合于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并从师资、教材、课程目标等方面和学校体育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惬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学校体育一体化是一种有益探索。 1、我国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状况 (1)学生安全相关知识来源途径 学校与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仍然是学生获取安全知识的首要途径,而同时“自己看过这方面的书,报刊”和“同学之间了解”两个选择也分别达到了60.9%和39.1%,说明学生从自我途径了解仍然占较大比例。这从反面说明了学校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在传授安全教育知识方面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成长,不但关系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为主,与家庭等其他途径相配合,形成多元互为补充的安全知识来源途径,无疑将能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成效。 (2)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3457名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所的简单灭火装置,缺乏基本的安全自救知识技能,占调查学生的51.6%,只有29.4%的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火灾现场的有毒烟雾以及火灾伤害特点迅速,“用潮湿织物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为逃生和救援赢得时间成为首先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这些并不复杂的知识技能一经掌握就能使学生在万一出现的意外事故中能降低甚至避免本可避免的人身伤害。 三、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应对措施与方法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教育学生有序上下楼,文明把路行。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结合当地实际和事故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坚决避免侥幸心理,坚持利用升旗、课间操、上下学等时间开展演练,寄宿制学校还要开展针对宿舍区的突发演练,并确保演练时学生安全。 1、加强中小学学校安全预案制定与演练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我国首次关于学校安全预案的立法。 2、切实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 从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来看,安全教育应该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小学阶段努力增强对各种危险的辩别能力,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违法行为,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掌握突发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的采取的防范措施,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求助的意识等。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积极参加青少年自救教育,掌握自我保护的常识与技能。 (1)、基本要求:小学生不得玩火。一是不得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是不随意点火,禁止在易燃易爆物品处用火;三是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未成年人要支持先逃生的原则。 (2)、火灾的处理办法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内的油烟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房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灭火;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 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频繁发生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而80%的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安全教育来有效避免的。本文首先分析了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其次,就如何加强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小学 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频繁发生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据统计,我国中小学校平均每天有40多名学生不幸身亡,每年有1.6万之多非正常死亡,这些安全事故有自然因素造成,也有意外造成的,但是最多的却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由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每年因此而酿成的悲剧屡见不止。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成为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而80%的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通过安全教育来有效避免的,本文就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 1 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 黑龙江省早在2006年开始就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二年级,都要开设安全教育课,同时还出版发行《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供500多万中小学生免费使用。各中小学校将生命教育、预防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消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安全教育,争取消防、地震、交通、电力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实践演练和活动基地,配合安全教育。同时要求各中小学校每学期根据学校安全预案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演练或紧急疏散演练。每学期开始前和放假前,各中小学校都要进行一次集中的安全教育活动。尽管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部分中小学安全教育缺乏操作性,过于形式化。安全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且历时长久的过程,教师务必要做到言传身教,通过大量的努力工作来使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中小学都基本开展了安全教育,但是部分中小学安全教育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缺乏操作性,过于形式化,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的时候,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避难和逃生,往往拥挤不堪、惊惶失措。所以,务必要使中小学安全教育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1.2 教育者缺乏有关安全教育的培训。教育部门每年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对学校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培训,但学校安全内容往往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是把重点放在教育科研、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学校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于事故后学生心理辅导、事故中的应对措施和事故前的预防措施都还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 1.3 部分学校没有充分重视安全教育。部分中小学是以追求升学率为学校的中心任务,安全教育仅仅只是落实在口头和表面工作中。这些学校只是单纯地认为安全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硬件安全,安全管理也就是安全教育,当出现安全事故之后,学校总是说是由于没严格落实教师值日值勤制度等,或者说责任分工不明确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于长期缺失安全教育。 2 如何加强黑龙江省中小学安全教育 2.1 开好安全教育课程。把安全教育作为生命教育地方课程的重要内容,落实师资,保证课时,保证质量。同时,通过开展班团队会、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学年专题讲座、专题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主题教育。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安全教育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学习。形成以专任教师、班主任为主体,团队辅导员、学科教师、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等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开设课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我防范的能力。 2.2 做好安全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安全教育工作寓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按照全员参与培训的原则,各级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安全教育培训者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特别是要切实开展好校本培训,真正落实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安全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要为接受培训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受训条件,并做好培训的质量监控和监督检查,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安全教育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抓好安全工作的意识和技能,促进安全工作成效的提高。每个班级都要在学生中设立安全员,明确安全员的职责。 2.3 全方位加强安全教育。一是上好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各中小学依据实际情况,召开安全教育会,观看安全教育短片,学习安全知识,撰写安全教育体会,增强学生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二是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进行防地震演习、消防演习、交通路口安全实地教育。三是校园志愿者走进社区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学生志愿者、教师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文明交通,文明出行”的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倡议活动。通过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安全知识得到了推广,学生、教师、家长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四是开展安全演练活动。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坚持安全演练活动经常化、系统化、制度化。各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制定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食品卫生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真正将安全教育落到工作实处,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总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安全教育也任重道远,切实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显性安全、隐性安全齐抓,才会有效地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广大学生才能健康正常地生活、学习。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因素和对策 【摘 要】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面对我国中小学生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对中小学生的家庭安全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在分析我国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主要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及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安全教育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家庭安全教育 对策 据2007年教育部、公安部等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1.6万之多,即平均每天就有40多名学生不幸身亡。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学80%的意外伤害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但由于我国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结果酿成了惨案。[1]尤其是家庭对中小学生缺乏有效的家庭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时不知所措,以至发生很多悲剧。 一、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成因 1.安全教育主体不明确 调查数据显示家长大多不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去社区学习安全教育知识,并认为学校负有安全教育的首要责任。在家长心里已埋下了“安全教育主要靠学校”、“安全投入主要靠政府”的种子,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千叮咛、万嘱咐”。“学校安全问题是伴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权的让步而产生的”。家长职责不清,过分依赖于学校教育是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 2.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轻视孩子的安全教育。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和教师期待的是学生的成绩,安全教育被忽略、边缘化了。家长的目标是分数,学校的目标是升学,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任务,教师往往在缺乏科学的安全教育教材的情况下,给学生讲一些抽象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走过场,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在家庭中,家长更多的也只是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尽可能的给孩子补习课本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家庭安全教育。 3.教育者缺乏有关安全教育的培训 每年我国各级培训部门都有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育科研、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而对中小学生的“第一教师”——家长却没有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当家长面对事故发生时缺乏应对措施,对事故发生前的预防、事故发生中的应对以及事故发生后对孩子的心理辅导都缺少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在安全事故发生后长时间处于惶恐之中。[2]我们认为,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安全常识,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损失是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4.学校安全教育不完善 安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和安全对策教育几个方面。安全知识、安全责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明白自己在安全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是“知”的方面;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则是使学生在学习“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会”的方面。当前,学校学生安全教育主要侧重于安全知识、安全责任的教育,忽视了安全技能、安全对策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而忽略了“会”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家庭安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注意家校合作,共同搞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反复的教育活动,仅凭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联合学校、家长的力量。家长在明确自身教育孩子安全教育责任的基础上,应多与学校沟通,积极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学校要经常向家长传授各种事故发生的特点、预防、逃生的知识,使家长能够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给子女各种安全知识,家长要注意对子女的安全教育的情境化训练,通过模拟事故现场,演练逃生办法,使对子女的安全教育达到实效。[5] 2.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生命教育是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孩子实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事故发生时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及时逃生、学会生存。家庭应重视安全教育,将家庭安全教育与知识学习教育视为等同重要,并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演习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观念。[4]家长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给孩子讲解各种安全知识,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中小学的家庭安全教育 社区、妇联、派出所等部门都要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以安全健康知识竞赛、夏令营、冬令营、讲座等灵活的形式,向学生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防溺水、防中毒等“防卫演习”,[3]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家长参加各种培训,增强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切实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真正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生家庭安全教育是一项关系学生生命的大事,绝不能大意。社会、学校、家庭必需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对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以及对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难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 孙建国十分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曾经对中小学生沉溺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几起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也引起了孙建国对青少年安全的高度关注。 “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孙建国思考如何提出中小学安全方面的建议,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献计出力。于是,2011年10月,他深入到区属中小学校,走访教师和学生,了解情况,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教师、学生深入交谈,孙建国感到中小学生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多年来应试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偏重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安全教育,甚至没有全国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和固定的课时要求。 为了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将中小学安全教育提到重要位置,孙建国对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撰写了“将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的建议。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这个建议提出的问题有代表性,措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积极向上级机关推荐,刊登在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之声》2012年第73期上。 孙建国建议:将上下学安全、预防溺水、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应对自然灾害、校园安全等中小学生涉及到的安全知识纳入教学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特点,编写统一教材;规定必要课时,并将学生安全教育成绩计入期末乃至升学考试总成绩。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掌握避险逃生技巧,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这个建议,认为它为我省中小学开展安全教育,全方位保障学生安全,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6年来,孙建国先后提出了加强互联网监管、维修老旧楼宇照明设施等5条建议,得到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较好地落实。 “科技兴院,打造特色品牌” 骨伤医院在专科技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但处于市医院、中心医院、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型知名医疗机构和遍地开花的社区医疗门诊的包围之中,中医骨病专科优势和品牌特色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所全省骨伤专科医院中规模较大、人均收入较高、传统特色突出的医院曾一度滑入低谷:技术停滞、收入下降、职工工资得不到保障、人心涣散,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2003年4月,昌邑区卫生局党委对该院领导进行了调整,组成了以孙建国为院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 “科技兴院,打造特色品牌”,在院班子会上,孙建国提出了医院发展方略,得到了班子成员的一致赞成。孙建国和班子成员,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办院方针,带领全院职工踏上了诚信立院、质量建院、科技兴院、勤俭办院的二次创业之路。 在孙建国的领导下,骨伤医院实施科技兴院战略,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先后派出4名一线医疗骨干到南京、西安、北京、长春等大医院进修“小针刀”治疗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神经阻滞等疾病的前沿技术。同时,医院还实施“内引外联”,相继与吉林大学附属医院10名专家、学者建立了业务协作关系,并请他们来院进行典型病例和骨科高端技术讲学、示教手术,使全院的技术水平有了整体提升。医院坚持走自主研发和引进并举的路子,先后自研和引进“记忆合金钢板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等12项技术,填补了医院的技术空白。自主研制的项目“肢体延长、自体骨髓移植”被省、市科委授予科技进步奖;《吗啡雾化吸入用于术后止痛改善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获市科委技术进步二等奖;采用不开创、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技术,对7例患者、9个腰间盘进行了摘除,无一例出现副损伤;“记忆合金钢板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RSS—AF内固定治疗术,远近期治疗效果满意;脊柱椎体的爆裂型骨折或截瘫患者的手术,在C型臂图像欠清楚情况下凭借娴熟的操作技巧完成了3例腰椎间盘微创切吸手术。被患者称之为医治骨病的“神刀” ——“小针刀”,为许多软组织损伤及腰椎间盘患者解除病痛,疗效很好,治疗室几经扩大面积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孙建国创新思维,大刀阔斧推进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当时的14个科室压缩为7个,17名行政管理人员精简到12人:将医务科改为综合管理科,职能由单纯的医疗管理扩展为信息、行风、工作纪律及医疗管理,加大了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针对各岗位的职责制定了“百分考核办法”,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实行待岗三个月,考核合格再予上岗;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革分配办法,向贡献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多的岗位倾斜。加大奖罚力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定岗定编,末位淘汰,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和铁饭碗,使全院职工感到身上有压力、工作有动力,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大胆的改革创新、高超的专科技术、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全程的优质服务,使吉林市骨伤医院门诊量和住院手术患者大幅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吉林市骨伤医院先后被市、区卫生局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和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关于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思考 加强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和谐的问题,而且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掌握自护自救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而且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这对于促进校园的稳定与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就更加显得尤为重要了,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和长远之策。 安全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和保障的,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掌握自护自救知识,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而且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学校稳定与和谐的问题,而且也涉及社会的发展与和谐问题,这就要求需要学校加大对中小学时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投入,其根本是提升广大师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能力。因此,加大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进而最大限度地杜绝或减少不安全因素在校园的发生,必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就一直十分重视,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1996年2月,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的通知》,决定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安排在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增强“安全教育日”活动的针对性,真正收到实效,确定每年确定一个“安全教育日”主题。可见,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它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全社会都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对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中小学安全事故虽呈不断下降趋势,但是前景仍然不容乐观,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校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孩子失去了安全,家长也就失去了一切!这些安全事故很多是人为因素,也有的是意外或自然因素造成的。“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把强化学校安全责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使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生因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的学生。其中不满14岁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已占这一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31.3%,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已迫在眉睫。这些安全事故留给人们的是血的教训,令人触目惊心。安全事故主要有意外事故和人为事故。由于我国对中小学生缺乏有效的安全教育,使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措施,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安全事故时不知所措,以致发生很多悲剧。我国中小学安全形势相当严峻,我国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亟需加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亟待加强,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其核心就是中小学生安全的预防与应对。教师是学生安全的重要责任人,是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安全意识,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安全责任感,明确教师的安全职责。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育工作者要真正认识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事关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着必须本着对党的教育事业,对青少年儿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认识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坚决消除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意思,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教育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和长远之策。 三、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校方面的问题 (1)财力不足,人力不够 学校中配备的专业保安人员,大都是退休人员等非专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能力。 (2)安全工作细节有待加强。 目前各校对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大型活动公共安全、防震、防火、防灾安全已给予充分重视,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但对伤害事故安全还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存在管理漏洞。学校普遍反映,以前未遇过类似问题,缺乏相关知识和制定、操作应对方案的能力。 (3)部分教师安全意识欠缺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师把自身职责仅限于教书育人,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有的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漠视态度,有的存在惩罚和过激行为等,容易导致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教师发生冲突。 2.中小学学生家庭方面的问题 (1)“问题家庭”情况严重 单亲或重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长期由老人担任监护人、父母一方收监等类似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其中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容易冲动,行为表现情绪化,与他人相处时极易发生冲突,但尚未引起学校及老师的重视,成为影响校园安定的隐患。 (2)家长法制意识淡漠 部分家长不能理性对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不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解决问题,导致矛盾冲突扩大化。 (3)家庭教育滞后 部分学生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品行教育,未能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纠纷。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谁要欺负你,就还手打”等所谓的“不吃亏”教育,使孩子在与同学交往时动辄拳脚相向,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3.学生自身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但法律意识淡薄,行为缺乏理性,做事易冲动。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呈现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盲从性交错的时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行为往往不计后果。座谈中,许多老师反映,对学生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学生只愿听好话,听不进批评,同学间、师生间交流交往稍不注意就会产生问题。如有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就采取单打独斗、找小哥们“摆平”,甚至找社会小混混“报仇”等严重对抗行为,容易导致校园犯罪的发生。 4.社会方面的问题 近期全国个别地方小学、幼儿园发生的恶性案件中,犯罪分子的行为令人痛恨,但也反映出背后存在的深层社会原因。一些部门在对待民生权益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导致矛盾不断积聚、激化,加之缺乏畅通、完善的化解纠纷渠道,容易引发对立情绪,个别性格偏执人员容易产生报复社会心理,采取极端行为危害社会。 四、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 1.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和未成年学生的管理 校园安全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与校园管理密切相关的。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和完善校舍及校内设施安全管检修制度,包括对校舍、场地、教具、学具、实验仪器、体育设施等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定期检查、维修、更换、确保使用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设备采取警示措施或停止使用。 (2)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目前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针对当前校园伤害事故频发的特点;采取必要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2.完善校园安全防控责任制,增加校园安全投入校园安全防控,重在责任,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校长总负责的校园安全保卫责任体系。抓好安全工作重在“三落实”。 (1)组织落实。领导分工要明确,分工负责的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抓安全工作,明确学校的存在问题,加强对安全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探索出成功的经验,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2)责任落实。建立安全工作网络,明确安全工作责任。 通过教育和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学校的安全责任和安全工作人员的职责。 (3)工作落实,学校安全工作面广量大,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做到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校园安全防控保卫体系里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基础设施的具体体现,是保护学校师生员工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 3.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认识 校园安全问题在近几年之所以形势比较严峻,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和校园的相关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有很大关系。校园不是净土,但是很多人认为安全问题离自己很遥远,没有应该有的预防心理,当问题出现时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所以,提高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丰富安全方面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治本的方法之一。学校和学生可以通过讲座,主题日活动,签名活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置身于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氛围中。 4.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命教育是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珍惜生命的教育 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事故发生时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及时逃生、学会生存。学校应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开设和完善安全教育课。通过各种资料、图片、案例和演习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观念。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给学生讲解各种安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提高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学校的教师既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又是初中生细致周到的父母,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行动都要观察仔细。因此,学校一定要教育全体教师注重师德修养,以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学生。使学生充分信任,充分认可,有心里话敢对老师说甚至是先对老师说,有事不撒谎、不隐瞒。这样我们才可能及时发现初中生中存在的问题,察觉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取得学生们的支持和配合,有的放矢地进行处理。 6.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要主动紧密配合好各级公安、文化、教育等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加强学校周边文化、娱乐等场所的管理,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健康的精神食粮。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运用教育、法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紧密配合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坚决抵制社会不良思想和人员对初中生的影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初中生精神生活。同时,还要加强对门卫的管理工作,做好对外来人员的管理。 四、结束语 教育必须以安全为发展基础,有安全才能促使学校的稳定和学校的和谐,有安全才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全工作重如泰山,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如歌的岁月在吟诵青春,让我们一起“关注安全――珍爱生命”。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及安全教育需求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和安全教育需求,为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延吉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选取1所朝鲜族、汉族学校,共6所;再采用随机抽样法,对6所中小学1 229名学生及其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41.2%,发生率较高的健康危险行为为玩火、饮酒、试图离家出走、不适当减肥和吸烟。不同年级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50%以上的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90%以上的家长和教师以及7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健康安全教育。结论 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建立训练有素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和开发相关教材,是学校安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健康教育;危险行为;需求估价;学生 随着学生伤害的增加和健康危险因素暴露程度的增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伤害应对能力的培养需求日趋突出。2006年中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指出,仅溺水和交通事故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就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1]。学生安全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中小学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剧增[2-6]。本课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干预研究的基础研究,以PRECEDE模式作为主要理论依据,调查学生的安全教育现状及其教育需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延吉市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中各选取1所朝、汉族学校,共6所;再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每所学校各抽取2个班,以学生及其家长和相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341份(其中学生622份,家长622份,教师97份)。回收有效问卷1 2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共调查男生269名(45.9%),女生317名(54.1%)。学生年龄范围为11~20岁,平均(15.15±2.09)岁。家长中的80%以上具有高中或大学学历,教师中的83.3%具有本科学历。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自编调查问卷,经国际安全教育专家3人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补充,提高了工具的效度。问卷分为学生、家长和教师3个部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伤害类型及原因、健康危险行为、健康危险行为认知、安全教育现状及其需求。 1.2.2 伤害认定标准 伤害是指因为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能量的转移可能是瞬时大量,也可能是长期小量,前者称之为伤害,后者则为慢性疾病[7]。本研究中的伤害是指学生因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伤害而到医院诊治或休学、休息0.5 d以上,或由家长、教师、同学、朋友进行紧急医疗处置过的事件。 1.2.3 健康危险行为的界定 凡是给青少年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通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dolescent health risk behavior)[8]。本研究中的健康危险行为是指各种非故意伤害行为、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精神成瘾行为、各种性传播疾病(包括艾滋病)和非意愿妊娠的性行为、不良饮食行为。 1.3 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经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议通过后,以学校为中心,研究者、学校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合作实施,学校的校医作为研究的协助者,经培训后协助收集资料。整个收集资料的过程,遵循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或退出的原则。学生与教师问卷当日收回;父母问卷由学生带回家,于次日收回。 1.4 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教师和父母的一般情况、安全教育现状和教育需求、伤害发生及伤害类型的分布采用描述性分析,学生危险行为及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危险行为认知的差异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害及健康危险行为 2.1.1 伤害 中小学生过去1 a中伤害发生率为41.2%,其中小学生为54.7%、初中生为38.7%、高中生为36.5%。伤害发生的场所分别为学校(52.0%)、家庭(35.0%)和上下学路上(13.0%)。伤害的原因最多的依次为跌倒受伤(35.0%)、不洁净食物导致不适(8.8%)、与同学发生口角受伤(6.8%)和体育课时受伤(6.1%)。 2.1.2 健康危险行为 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最高的为玩火,在中学生中除玩火外,依次为曾试图离家出走、饮酒、不适当减肥和吸烟等。除吸烟率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年级和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家长和教师对健康危险行为的认知 家长及教师组均认为吸烟属健康危险行为,而家长对学生饮酒、药物滥用、性行为的认知率显著高于教师。家长对性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但在其他项目上,不同年级的家长与教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家长对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等方面的认知率高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教师对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认知率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的健康危险行为认知率普遍低于高中和初中教师。见表2。 2.3 安全教育现状与需求 2.3.1 学校安全教育现状 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62.1%的教师每年接受过1次或1次以上的急救培训,其中76.1%的教师培训地点在当地卫生局或教育系统。分别有85.2%,76.7%,60.0%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回答学校有培训应急方面的规划或项目,但仅有30.4%的教师曾实施过安全教育。分别有40.2%,21.0%,13.8%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回答在正规课程中接受过1~2次的应急知识教育,且以多媒体教学或电视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 2.3.2 安全教育需求 分别有94.6%的教师、92.2%的父母和77.9%的学生回答安全教育很有必要。然而,许多学校不容易开展安全教育,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安全教育不在正常教学计划中(57.6%)、无教材和可利用的教育设备(52.2%)、缺乏安全教育知识和技术(46.7%)。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父母及初中教师对教育的需求比较相近,前4位分别是交通安全、食物中毒、火灾和运动损伤;而高中教师则认为最重要的是性教育、交通安全、运动损伤和火灾;小学生家长和教师的需求集中在火灾、交通安全和食物中毒的预防和应对教育(表 3)。同样,不同学段学生教育需求不同,小学生希望得到有关交通安全和食物中毒的教育,初中和高中学生则希望得到有关窒息、家庭事故、饮酒及药物滥用和运动损伤方面的教育。 2.3.3 安全教育手段 58.3%的学生希望由学校聘请的专家来讲授应急预防和生活安全的课程。有关教育方式,42.0%的小学生和33.8%的初中生希望通过演练的方式学习,40.3%的高中生希望通过看电视或看电影的方式学习。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延吉市中小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发生率较高,学生伤害年平均发生率为41.2%,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报道结果(10.82%~20.4%)[2-3],伤害发生地点与相关研究结果的一致,主要发生在学校和家中[3-4]。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随年级递增而升高,吸烟、饮酒已不再局限于男生。而有些父母和教师很自然地接受学生的这种行为,正如一些研究指出的一样,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不以为然,势必影响学生对健康危险行为的态度和实践[5]。因此,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同时需要父母、教师在认识和态度上的转变。 结果还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安全教育方面的规划或项目,几乎所有的研究对象都认为安全教育很重要,但仅有30.4%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安全教育。究其原因,安全课程未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视为业余活动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多数教师缺乏经验,有24.1%的教师从未接受过安全教育相关培训,还有无课程安排、无教材、无可利用的设备、相关知识和技术欠缺等,制约了学校安全教育的开展。知识是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前提[9],且有研究显示进行安全教育最适合的时期是中小学时期,一旦进入社会,将很难有机会再让普通人受到系统的安全教育[10]。因此,安全教育不应再视为中小学教育的额外任务,应将其纳入教育日程,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体系。 针对调查结果,笔者建议,各中小学校在努力把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扶持中小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教师梯队建设和不同层次的安全教育教材开发、提供技术指导等,这将有助于学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课程开发应充分分析学生现存的和潜在的安全问题,要针对所在社区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突出的安全问题开发安全教育课程,实施适合他们的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防范与处理初探 【摘要】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 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防范 处理 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食物中毒、建筑物倒塌等意外死亡的,每年达1.6万之多,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这些花季少年 夭亡再次警示我们,中小学生安全隐患令人震惊,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防范刻不容缓。“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天职。我国现在有2.1亿在校中小学生,他们离开家庭走进学校,学校就应该担负起安全防范的责任,对学生的生命健康负责。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孕育着希望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收获。少年儿童正值人生的春天,对中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无疑如同在生命中播下了平安的种子。俗话说,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要切实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抓好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学校安全防范与处理。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1.学法用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保障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他们的人生安全。然而目前发生的侵害少年儿童的事件仍时有所闻,并且由于受害人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常常不能想到运用法律来大胆地保护自己,造成违法犯罪者有机可乘,变本加厉。最近,重庆有四名少女(三名中学生)被带到缅甸,幸被警方救回。无知少女埋怨警察未能让她们挣到钱,见到妈妈骂“爬开”,执迷不悟。 我们要求少年儿童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一方面是要让他们从小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为一位好公民;另一方面就是要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少年儿童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同时,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人格尊严,明确自己拥有的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尊严和权益遭到侵犯与损害时,学会采用合理合法手段,运用一切可以和可能调动的资源,机智勇敢地进行抗争,充分发挥自我保护的作用。学校请沙区少年刑审庭杨庭长,结合案例做专题法制报告,典型的人和事,精彩的讲解,学生颇受感动,效果显著。 2.学会生存,掌握自我保护技能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2.1 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如福安市某中学一位年仅16岁的初三学生,无视“高压危险”的安全警示,爬上了离地面3米多高的变压器台架上方铁横杆捉鸟,结果被10千伏高压电击。经紧急抢救,虽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已致残。收集学生在体会中写到:我也曾经有爬上电杆拿风筝的想法,今天我听到了这件事,回想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怕。十年前学校发生的“脚一伸,赔偿三千元”恶作剧,故意把一同学弄倒门牙拌断治疗费。教训深刻,引以为戒。 2.2 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如:学校看木偶戏表演结束,学生端者着椅子上楼梯,前边二年级一瘦小女生被拥挤的人群一挤,失去重心,侧身倒地,几个男生跨过女生而去…… 这种情况就经常在我们学校集会时出现。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在班队活动课上让学生讨论:假如有同学不小心把这位女同学挤倒在地上踩去了,后果会怎样?假如你当时就在这位女同学的身边,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位女同学,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认识到位,提高了类似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意识。 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如“5.3”两车撞击余阳事件,张权上学时私自到民主湖捉虾溺水身亡严重事故等等。 2.3 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少年儿童活动的领域愈来愈广,接受的事物愈来愈多,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经验,自我保护意识及避免伤害的能力也比较弱。因而他们往往在突发事件到来时容易受到伤害。正因为儿童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极其有限,而且仅靠大人跟在身边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积极的办法是引导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机智勇敢地处置遭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护自救。 有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把手割去,捏着伤口,哭着,跑进教师办公室请求教师的帮助;有同学上体育课,不小心脚上擦破了皮,哭着……各种各样的大小问题全部找老师,学生已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一点,召开班会,倡议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在学校医务室准备了一些伤口消毒药水及一些包扎伤口用的物品,教学生尝试包扎一些轻微的小伤口。从此,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小意外,能自己到医务室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体验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 我们要对儿童进行以“生命大于天”的自我保护教育,让他们知道保护生命是现代社会人的最基本权利之一。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我们应针对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从校内学习和校外活动、家庭生活,以及预防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方面,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交通、消防、用电等安全常识,提供预防和紧急应付各类事故的常用措施和方法,教会他们识别常见的安全符号和标志,告诉他们常用的求救电话号码。观看安全教育片《花季少年》和《生命安全高于天》。学校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和《紧急疏散演练预案》,针对消防和不名气体先后两次实战演习,学会紧急情况下逃生技能。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故或案件教育他们,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习自我保护,形成一定技能,使他们学会处事不惊,遇险不慌,真正起到自护自救的作用。 3.增强“免疫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在现实生活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同时也不免存在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因素,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和颓废、丑恶的生活方式沉渣泛起,正在毒害人们的灵魂,败坏社会风气,成为诱发犯罪、破坏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影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盲从不合理的事物和屈从不正当的要求,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这在青少年当中时有发生。迷恋网络游戏导致荒废学业,网上交友良莠不分走向深渊,中学女生误入歧途,这不是危言耸听,值得深思。 应当看到,少年儿童在其向成年人过渡期间,由不成熟到成熟,正值身心发育时期,具有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我们应以利废偏,根据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愿意接受真理这一特点,抓住这一接受思想、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等方面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运用正面教育,先入为主,不断提高少年儿童的“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行为侵蚀,这才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六至十二岁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开始逐渐的变化,特别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意识。虽然识别能力、自控调节能力都存在不少缺陷,但如果认为他们还未成年,就不尊重他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则往往会使幼小的心灵产生扭曲,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们的愿望,重视他们的意见,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创设民主愉悦的氛围。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严加管束,严而无格,更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的少年儿童,采取耐心、细致的引导,进行有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引导他们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当他们有了进步,及时地勉励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一旦遭到挫折,热情鼓励他们去克服。 我们在加强教育、保护的同时,应注意尊重儿童个性意向的正确发挥,才能有利于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信,提高他们的自主、自制、自理能力,增强应受能力与承受能力,也才能使少年儿童自我保护得到体现。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一旦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了,该怎么办?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的事故,必须通知到法定监护人,尽快赶到学校;若受伤较重,立即送往就近县级主治医院,并通知家长迅速前往医院,等候医生治疗。责成班主任调查事故原因和经过,并向家长汇报结果。若是自己走路不小心跌倒受伤,自己承担责任。对方同学有意撞倒或推倒,责任在对方。若是某种原因双方打架造成伤害,共同承担责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公平处理让家长信服。安全事故及时处理,避免后患无穷。为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1996年初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决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学校处理校园安全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少年儿童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更美的和谐校园之果。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介休五岳庙建筑空间浅析 摘要:本文从人的视线角度,对介休五岳庙的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不同视角所带来的空间感受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将人带入肃穆氛围的前导空间;步入娱神祀神活动的核心空间;尺度宜人的后续空间。 关键词:介休五岳庙;视角;空间氛围 山西介休古城历史悠久,有“清明寒食文化之乡”、“琉璃之乡”、“三贤故里”之美誉。古城内保留有多处古建筑群,其中,五岳庙建筑群保存完整,装饰艺术精美,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介休古城受城市等级所限,规模不大,旧城扩建前,四周城墙长度未超过1300米。介休五岳庙位处介休市东南隅草市巷,周围都是民居,基地面积稍显狭窄,南北长95米,东西约23米。 作为城市内部的岳庙,介休五岳庙既受官方祭祀建筑等级的制约,又有介休古城规模限制及周边街巷民居的影响,其建筑空间尺度远远无法与五岳各大岳庙相比。 然而,介休五岳庙在狭小的范围内,不仅拥有完善的功能体系、规整的建筑布局,更利用人的视角对建筑空间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肃穆森严的氛围,凸显五岳大帝的威严。 一. 人视角与空间感受的关系 1.视角的空间界定 视角:外界物体的二点射入眼内相交时所引形成的夹角。正常眼能看清最小物体的视角为1,又称最小视角,小于此视角者,就无法辨认外界物体。 视野:眼睛观察物象时视锥开角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人双眼同时看景物时,能见视野范围为120°,由于人眼的视网膜为弯曲的,人眼所成像中央清晰,周围模糊,因此人的清晰视野一般在75°以内。 通常情况下,水平视野在30°内,视野最为清晰,60°内,视野内物体比较清楚,60°~120°,视野里的物体开始变形。而鉴于眼球的特殊构造,人的最佳视角为仰视30°以内、俯视45°以内、平面视角范围约45°。 2.仰视视角与空间感受的关系 假设建筑物高度为H,人到建筑的水平距离为D,H/D的值决定人的仰视视角α,从而影响人对建筑物的空间感受。 H/D=1时,α=45°,人处于观看建筑单体的极限角度,这时人倾向于观看建筑的细布,而不是建筑的整体。此时人所出的空间较封闭。 H/D=1/2时,α=27°,这时人可以较完整地观察到围合建筑的整个建筑的里面构图,以及它的细部效果。此时人所处的空间有很好的围合感。 H/D=1/3时,α=18°,人倾向于看建筑与周围物体的关系,这是对空间围合感觉的最小角度。 H/D=1/4时,α=14°,适宜观赏建筑的外轮廓,人们几乎感觉不到空间的封闭。 H/D=1/5时,α=11°20′,适宜观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二.介休五岳庙的视角分析 介休五岳庙共三进院落,建筑氛围在有限的空间中,随着人视角的变换,起承转合、层层递进,将人的心里感受完美地融合进来。 1.第一进院落――前导空间 五岳庙入口空间由精美的琉璃影壁、两侧的东西掖门及进入掖门后的八字影壁组成,入口空间之后是高大宏伟的山门舞楼。这两组建筑组成了五岳庙的第一进院落。 进入掖门,人仰视山门的视角为50°,超出了人观看建筑的极限角度,更由于山门飞翘的屋檐,人无法看到建筑全貌。试想,此时香客从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而来,走进掖门,仰视山门舞楼,在一个封闭狭小的院落里,面前看到山门的大屋檐。从街巷空间的小尺度空间到山门舞楼营造出的高大空间的强烈对比,让香客涤去生活空间的闲散,感受祭祀空间的肃穆,完成了心理上的转变。 五岳庙第一进院落,也就是其前导空间,所承担的任务就是人的心理转换,这种心理感受通过视角和空间的界定,起到了完美的效果。 2.第二进院落――核心空间 从山门下的窑洞穿过,就到了五岳庙的核心空间。核心空间由山门舞楼、东西配殿及献殿围合而成。在第二进院落里,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有两个:作为娱神的演出和作为祀神的拜祭。 从戏楼下望向献殿,人的仰视角为19°,献殿与配殿的组合关系尽收眼底,空间围合感较弱。从视觉效果来看,相对于狭小的入口空间,宽敞的核心空间让香客从心理上相对放松,进入娱神祀神活动。从功能上来讲,院落的宽敞主要是为娱神祀神活动准备的。香客来到此处,视线从窑洞的束缚中挣脱,变得开敞,心情也从严肃转为放松。对山门上的戏楼而言,观看戏楼的表演活动时,最佳观看角度α为27°,处于院落中距离戏楼1/3处,再继续往下走,距离献殿越来越近,视角变大,眼睛的焦点聚集在献殿内的贡品上,祭祀活动开始,香客心情再度有放松转为虔诚。 3.第三进院落――后继空间 献殿后为五岳庙的核心建筑――大殿,大殿是供奉五岳大帝之所,大殿后为寝殿,寝殿则为五月大帝是起居之所,大殿与寝殿组成了第三进院落,也就是后继空间。 从大殿望向寝殿,人的仰视角为29°,从寝殿望向大殿,仰视角为27°,在这个院落空间,人可以较完整地观察到围合建筑的整个建筑的里面构图,以及它的细部效果。此时人所处的空间有很好的围合感。符合寝殿起居空间的特点。 五岳庙空间氛围的营造通过建筑来实现,而人对空间氛围的理解则是通过视野去观察。视线的限制是建筑空间对人的感受的控制,也是烘托建筑氛围的必要手段。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晋邦度假酒店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休闲度假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度假形式也从以往走马观花的观光型向追求个性创意、身心放松、优雅精致、休闲品味转变。与之相适应,度假酒店也异军突起。成为酒店业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关键词:度假酒店;设计;功能;风格;地域性 一、度假酒店的定义 度假酒店的定义之所以称其为度假酒店,因为度假酒店不再是单纯提供食宿的驿站,而是要为度假者创造一种具有特色的全方位的休闲生活经历。这种经历往往在度假酒店与它所处的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产生共鸣时显得更加丰富和动人,并容易让度假者产生一种场所感和归属感。 二、度假酒店的类型、特点和地域性的体现 建筑应该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反对那种刻意对别的地域建筑进行模仿的行为,要强调它的”内在气质”,而不能只是单纯的外形服务。此外由于自然环境的优秀和民族气息的浓厚,度假酒店最大化的将当地居民的文化继承下来,但是对空间的放大还要经过精致调整,使使用者在居住过程中能够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 尽量保留基地内的自然风貌,将其融入度假酒店的建筑群体与室外环境之中,体现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和谐共鸣的设计理念。为此,本项目也遵循度假酒店的规划设计原则:保持原有自然形态 ,尊重自然,保持原有自然生态是本次规划必须遵循的原则。 该项目用地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白马山公园南侧,东临公园保护区,周边均为自然绿色植物所覆盖,环境优雅,视野开阔。晋城市白马寺山接待中心(晋邦度假酒店)位于整个地块的南面,北面为二期接待单元。依山而建。项目一期接待中心总用地面积为33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45平方米,主楼高度14.2米,2层,客房高度16.7米,5层。本建筑位于中国传统底蕴深厚的山西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内,酒店里面造型和空间布置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基地内裙山环绕,叠嶂起伏,可谓景色宜人,为白马寺山接待中心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白马寺山三面环山,从风水上说,是内敛聚气之所在,因此将接待中心的主体布局于白马寺上的坡地上,依山而筑,立面风格融会周边几个地域的传统建筑语言和符号,结合接待中心建筑的性格,错落有致,和山体湖景互为呼应。 三、相得益彰的公共空间的组成 在空间组织上,东南亚有很多将传统的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应用到度假酒店的设计中去。许多度假酒店的建筑以庭园来组织建筑,各个功能房间以百合花池,莲花池隔开,铺着木地板的连廊如桥一般将它们接起来。设计营造的景观是很奇妙的,在内穿行起来感觉很不错。还有,在巴厘岛有很多度假酒店使用了巴厘亭,这种设施体现了度假酒店的设计特色,吸引了大批高层次游客来此度假住宿。希望由度假酒店体验当地文化、生态环境,以获得不同的风俗人文,增长见识,培养素质。由此可见,度假酒店应该是一个“文化艺术殿堂”,将文化艺术融入度假酒店空间,使之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吸引更多的宾客。本度假酒店以中国传统坡屋顶建筑风格为主,位于相对平整的低洼山谷地带,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从白马寺山向下望,宛若传统的山西大院掩映在万绿的崇山峻岭之中。近观依然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是山西度假酒店中拥有独一无二景观优势的项目 四、度假酒店的设计中,功能布局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确定度假酒店的主题,并依据主题进行设计。同时还必须从满足宾客需要出发,方便客人的活动。从这个角度讲,本度假酒店的功能布局就要尽可能地分别考虑散客和团队客人不同的需求。例如本度假酒店项目的入口设计上,除度假酒店的主入口外,还设有团队、会议客人独立出入口和行李出入口,还要包括VIP会员专用入口。还有,西餐厅布局时就可以进行团队客人和散客的分区,散客区以2人座和4人座为主;团队区以6人座、8人座为主。这种分区既使散客在就餐时不会受到团队客人的影响,又使团队客人就餐时集中在一起,方便其进行沟通和相互照应。从另一方面讲,对非住店客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最好布局在既方便从度假酒店内部出入又能够单独设置出口的位置,即有两个出入口,分别方便住店客人和非住店客人的活动,使非住店客人的活动路线与住店客人的活动路线分开,相互之间没有大的影响。 本度假酒店建筑群中间建筑一层为入口接待大厅,高度12m,大堂为两层挑高的空间,布置几组休息沙发,办理过手续的旅客可以顺着内庭的延伸向北到达客房门厅,再乘坐两个高速客梯迅速到达指定的客房各层,旅客行李通过行李车及货运电梯运至各层客房。货运电梯按消防电梯设计,紧急时供消防人员登高之用,客房区另一侧设计有二台电梯,其中一台兼消防电梯。大厅北侧为大型无柱宴会厅,设有VIP休息室、设备用房,新娘化妆用房,公共厕所,并设置供物流的独立出入口。大堂南侧为挑高两层的大堂吧,中间为透空玻璃顶温室大堂,种植热带植物,温室景致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相呼应。让人们在工作休闲的同时,并享受到良好的视野景观。充分体现了新型多功能建筑的人性化趋向。基地北侧为客房楼,客房楼为5层,按照五星级标准设计实施,包括主体建筑会议中心,宴会厅,餐饮接待中心,多功能中心,其中客房为1-5层,建筑总高度 16.7米,酒店拥有163套客房,包括标准房152间,套房11间。客房楼西侧为贵宾接待单元1套,配备高规格的接待中心和会议室,客房。 对于该度假酒店,有效提高管理者的效率对度假酒店的运营有重要意义。因而,该建筑群的布局设计也充分考虑提高该酒店经营管理效率。也就是前台和后台这两大管理部分要加以区分。对后台管理部门应该尽量地不占用度假酒店的有效收益空间。比如,行政管理办公室、后勤部门应尽量与住店客人活动的前部区域分开,或者安排在不同的区域,以免员工过多地通过度假酒店的公共区域而影响客人的正常活动,同时又能保证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景观环境共空间氛围与意境的营造。 五、度假酒店的文化定位与 建筑风格 文学艺术有非常丰富的典故、语句、词汇,它们蕴涵深刻的寓意,赋予度假酒店所期望的意愿,对社会表达一定的概念。这类度假酒店易于被人们接受,也反映了度假酒店本身的精神面貌。如世界著名的香格里拉度假酒店,意为世外桃源,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向往。文化的定位使度假酒店获取不同的文化主题。度假酒店文化是指度假酒店自成体系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价值标准、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每一个成功的度假酒店,都具备有反映自己特色、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度假酒店文化。度假酒店的文化定位基于度假酒店本身的自然环境、民族历史渊源、人文环境、时代特征、政治和经济背景、艺术色彩、经营特色等。了解度假酒店各因素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决定度假酒店的主题。民族文化反映不同的国度,不同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是旅游观光者渴望获得知识的旅游目的之一。以民族文化确定度假酒店的主题,不仅可以吸引宾客,同时也使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保持纯真的本土民族文化,也使文化艺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到延伸。历史文化亦为人文景观,名人文史,是贯穿一个国家数百年、数千年的文化、或探访经济、政治、哲学、艺术等发展的线索。许多外国游客到某处旅游,大都是为了追寻文明史,名胜古迹。如果下榻的度假酒店能让宾客感受到这种文化遗产的氛围,必将留下深刻的印象,度假酒店也将由于主题的鲜明而扬名于世。 纵观各地比较成功的度假酒店,建筑风格大多以酒店所在地的地域以及文化为母体,在建筑物立面造型元素来自于基地周边现状和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发展,体量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高低起伏。立面构成采用山西传统的坡顶构造符号,整体形态上实下虚,底部用架空走廊,玻璃面和立柱。建筑主楼由虚实体量相间而成,塔楼由玻璃体和角柱组成,与坡顶屋面对比强烈而且简洁,外立面色彩为白墙黛瓦,粗糙的花岗石,与山地环境的肌理相配合,表达了建筑的生长性,也沟通了酒店空间与山地环境的空间交流。 本项目整个建筑的形体可分解为几个相互穿插的体块,以两层高挑空大堂为建筑核心,功能体布置在两侧,这样的平面及形体最大限度的贴近自然,获得视野景观,并不相互产生干扰。其与用地形状相契合,形成舒展,流畅动感的形体。避免了大体块的厚重感,利用了错位,搭接等建筑手法,保证了各角度均有良好的形体感和视觉走廊,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在立面处理上,设计采用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古典中式风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让建筑既融入自然,又富有活力。实墙面和玻璃,虚实对比强烈,而斜面的屋脊线脚的运用和局部的退台方式加强了建筑的层次感,更加与自然环境融合。建筑外墙面主要采用当地花岗岩,底层为深灰色,其余为淡米黄色,即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建筑成本。屋顶采用灰蓝色陶土瓦,与建筑环境互相协调。落地大玻璃窗可以将室外自然景观纳入室内,互为映衬,让人最大限度的接触自然。 六、趋势及展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注重个性需求。历史、文化和生态遗产的探险热门起来。不同于过去观光式的旅游,旅游者们渴望的是休闲、发现、娱乐、运动和学习。与之相适应,度假酒店也日益展现出新的趋势: 绿色: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成为每个城市人最大的愿望。因此越来越多的度假酒店被建设在绝美的风景之地。它们以低调的奢华融入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同时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将贯穿到酒店的全生命周期。 科技:在这个信息社会里,数字技术已经完全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可以预测的是科技的发展将越来越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无法预测的是这种改变到底有多大、多快!不远的将来。酒店可能会利用信息化系统为客人提供更周到细致的服务。亦或新的技术会帮助我们把酒店建到海底甚至天空中去。一切皆有可能。 人文:客人人住一座度假酒店,绝对不希望它和他曾经住过的任何一家酒店相类似,他希望获得不同的空间体验。看到不同的装饰风格。甚至通过一座酒店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而酒店恰恰可能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空间架构、传统材料的运用、当地风俗习惯的展示和文化符号的陈列应用,酒店可以传承历史,也能被赋予文化气息。 作为度假酒店的设计者,我们有机会为客人创造一种舒适独特的心灵体验,在一座混合了西方科技、管理理念和地域风情与多样性文化的酒店内,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优雅与精致、创意与休闲相伴相生,让更多的人在这里获得了轻松和快乐,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安宁,这也是作为设计者的最大安慰。 以时代为定位的度假酒店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时代特点或某一重大事件确立主题的,具有深刻意义,对人们影响最深。活动对度假酒店的形象宣传及内涵精神,具有决定意义,它更具有一份怀旧的情感,让人重温旧地,缅怀历史。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价值分析 摘 要:古建筑是山西历史文物古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山西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笔者通过对山西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以及其价值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分析,进一步挖掘山西古建筑优越的旅游开发价值,促进山西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结构;价值分析 引 言 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部,地面保存的古建筑为山西增添了一份光彩。山西的古建筑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进行描述和概括:一个是106,它是指山西现存12世纪以前的木构古建筑数,占全国现存同时期木构建筑总数的72%。另一个是18118,是指山西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同时也为中国之最,因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1]。 1 山西古建筑的结构 古建筑的造型结构是通过建筑本身的形态以及构成建筑形态的各个重要部分如屋顶、梁架、柱子、门窗、墙、地面等构件而得以体现的。 1.1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屋顶 山西有很多屋顶样式,例如歇山顶、硬山顶、攒山顶、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卷棚顶等。无论什么样式的屋顶造型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和先陡急后缓曲的艺术性曲线,所形成的弧面也是风格各异的,不仅美观而且受力均匀,它对屋顶的排送雨雪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用于攒尖顶建筑物转角处的翼角,不仅丰富和烘托了古建筑艺术的完美性,而且屋脊上各种各样的脊兽给屋顶也增添了几分生动性。山西地处黄河流域,因此造型各异的屋顶与南方玲珑雅致的风格相比,显得更加浑厚、庄严。 1.2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梁架 山西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它的形成是由各种立柱、横梁等主要构件相互穿插而成的,从而形成了形式灵活多样,丰富且富有弹性的框架。建筑内部空间的层次感、丰富性是随着各种梁架的样式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视觉美感,使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性更上一层楼。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重叠组成的构件,叫斗拱。它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可承载位于屋檐和屋内之间的梁与天花板,并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其做法以及变化也是颇为丰富的。它对古建筑的个性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山西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1.3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柱子 支撑屋顶和基座的必要构件是柱子,人们观察古建筑外观的视觉中心也是柱子。柱子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古人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和当时的审美需求对柱子的每个部分都加以装饰。通过运用各种如施色、雕刻等装饰手法塑造出寓意不同,造型各异的形态。山西盛名的晋祠圣母殿的“蟠龙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4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门窗 按照造型可把门分为出角门厦、平头门厦、拱卷门厦、屋顶式门厦等[2]。如屋顶式门厦的上方是用飞鸟、走兽、人物、花草等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装饰的,然而下部有既实用又美观的檐柱和抱鼓石,与收放自如的门槛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间是厚厚的门或铁皮包身或镶乳钉,并且不同种类的门环又拥有不同的寓意。而窗棂的建筑构件具有非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山西古建筑的窗式有长窗(即隔扇)、半窗、漏窗三种。不同的窗棂实现了不同的艺术价值。古代窗扇上的木格子就是“棂”,古人就是运用改变这些木格子纹图的方式来抒发情怀和寄托心愿,同时使得院子的环境气氛也得到了调节,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墙体的变化,还让墙体的空间艺术效果有了似隔非隔的感觉。 1.5 山西古建筑结构中的墙和地面 山西古建筑大多是用长方形的青砖来砌墙,室外墙面的颜色通常都用砖的自身颜色,但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地方也会被涂刷上一些矿物颜料,对墙体可以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色彩的等级也会相对较高。而将室内的墙面涂为白色,画上内容丰富、寓意深远、色彩艳丽的壁画,不但对室内环境具有美化作用,还保护了墙体,还可以提供人们一些关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信息,将艺术与文化、实用与美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 山西古建筑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价值 2.1 山西古建筑的美学价值 2.1.1 山西古建筑具有形态美 山西古建筑在体现形态美的方面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它具有很高的美学构思和艺术成就,山西古建筑构造的形态美与立体感解决了屋宇外形僵直、不灵活的缺点。此外山西古建筑在形态方面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当地的古建筑造型与结构的多变,正是由于这种灵活美妙的变化构成了山西古建筑的曲线美,给人以一种庄重协调的美感。山西古建筑体现出了雕刻、绘画诗歌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如晋中传统民居的华丽装饰,门窗的花纹繁巧、图纹各异;又如古窑洞墙裙的精美壁画,许多大户人家都用精美石雕或砖雕做护壁来装饰,而屋檐下则是用梁穿插得到斗拱出檐的效果,美轮美奂。 2.1.2 山西古建筑具有自然美 任何一座古代建筑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这三个要素没有固定的模式与绝对的标准,但它们都是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山西古建筑无论民宅寺庙衙署,都是由几座或多座建筑物围绕成一个或几个庭院形成一组建筑的完整格局。如位于平遥县城的东南隅的平遥文庙,前后四进院落,由南至北依次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院落相连,梁架规矩、整齐、坚固,故能完美保存至今,成为晋中地区不可多见的早期建筑佳作。 2.1.3 山西古建筑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美 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等在山西古建筑中都是和谐统一的,它们为我们创造民族化和现代化的建筑,同时为我们进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山西古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我国颁布的旅游文化保护政策中也对山西古建筑的自然环境有很大重视[3],使建筑与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2 山西古建筑具有社会经济价值 审美观念、哲学思想、宗法伦理对三晋民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通过结合其他建筑形式,用规整的型制与建筑风格展示出其建筑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对农业社会的乡情语言有更深的表达,标志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地方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综合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民居水平,它有着广阔的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其中山西古建筑中丰富的人文价值与多样的历史文化特色就决定了其拥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2.3 山西古建筑具有生态价值 山西农民的主要居住建筑是土窑洞,它的历史悠久,大可追溯到100万年以前。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窑洞建筑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今仍然受农民们的青睐。就目前来看山西全省大概有180万孔窑洞,窑洞里有700万人居住,窑洞四季舒适,被称为“天然空调”,除此之外还有“绿色居室”之美誉。窑洞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能源消耗。 2.4 山西古建筑具有特殊功能价值 旅游业的灵魂是差异性,如果古建筑失去差异性,古建筑旅游资源也就不存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是礼制思想,而山西古建筑是承载这种文化思想的形式之一,因此它更加注重营造传统的人文环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中外建筑风格的大相径庭正是这种差异性的表现,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而正是这种语言给山西古建筑增添了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山西建筑论文:道教建筑及其世界观缩影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起源于我国古老的民间原始的鬼神信仰和巫术观念,含有较多巫术行为和浓厚的多神崇拜色彩,神祗系统庞大而复杂。坐落于山西汾阳市城区东北17公里处的杏花镇上庙村北的道教道场太符观所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庞杂的系统。“太符”之名不见他处,道教文献中也无此提法,揣之约为宋徽宗为玉皇大帝上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中“太上开天执符”的简称。 该观始建年代不详,据嵌于观内正殿墙面中《太符观创建醮坛记》记载,金承安五年(1200年),太符观监观道士张若愚集资在观内“建立星坛,示威仪于福地”,可见此观在金承安五年前已经存在,并有道人在主持斋醮等宗教活动。据其正殿“昊天玉皇上帝”之名,应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之后。 太符观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至北曾经依次排列有:照壁、牌楼、牌坊(山门)、倒座戏台(下层为二门)、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山门)至戏台(二门)之间,东设关帝庙,西设二郎庙;戏台(二门)至吴天玉皇上帝殿之间,东设后土圣母殿,西设五岳殿,在后土圣母殿、五岳殿南各设砖券窑洞十孔,窑顶建有钟、鼓楼。整个道观,布局紧凑,规模适中。现今观内建筑除山门、吴天玉皇上帝殿、后土圣母殿和五岳殿外,其余建筑或毁坏或仅存建筑基础。现存建筑南北长177.5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8875平方米。 山门 山门为四柱三檐砖木牌楼式建筑。由明楼、次楼共三间组成,两侧附八字撇山照壁。坊柱包砌下部为束腰的砖墙,砖墙上部外墙嵌黄绿蓝三彩琉璃“二龙戏珠”圆形图案,从龙体的造型和风格看,应为明代作品。砖墙顶部作悬山式灰瓦顶,与琉璃瓦楼顶相呼应。坊柱间三樘门均装板门,门上饰铺首和门钉。正楼上部结构以枋柱直抵脊檩,板门上槛至脊檩间穿插七踩斗棋,悬山顶,屋面饰琉璃脊饰和瓦件,两山钉博风、悬鱼。两侧次楼结构同正楼,唯斗棋五踩。山门两侧的八字撇山照壁的设置,使门前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做为进出山门的缓冲之地。 昊天玉皇上帝殿 昊天玉皇上帝殿位于中轴线北端。坐北朝南,立于高1.2米的砖砌台基之上,殿前置月台,突出了正殿的位置。大殿平面近方形,面宽三间(12.48米),进深六椽(11.22米),单檐歇山顶,施琉璃脊饰,殿顶筒板瓦,蓝琉璃瓦方心、剪边。大殿出檐深远,翼角升起明显,使屋檐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正立面下为隔碱,上部砖墙直抵阑额下,明次间分别开门洞和窗洞,装饰板门和直棂窗,其中板门为金代形制,每扇各钉五排金瓜形乳钉,每排10个共50个。同样作法在山西文水金代建筑则天庙、稷山元代建筑青龙寺等处都可见到。 大殿柱网采用了减柱造,两根后金柱被省略。柱高4.21米,直径0.33米,柱高与柱径之比约为13:1。檐柱一周均隐于墙内,金柱下置平础石。柱头间设阑额、普柏枋,其中阑额在角柱不出头,同建于宋初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原晋祠圣母殿类似。 普柏枋以上施斗棋,斗栱用材粗壮,前檐各间均施补间铺作一朵,两山只前次间施一朵,后檐及其余各间均不施。斗棋结构基本相同,五铺作双杪计心造。乳袱伸出檐外部分作蚂蚱头。明间檐下悬“吴天玉皇上帝之殿”竖匾。匾中文字用“之殿”句式在山西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匾额中较常见。 大殿梁架采用“四椽袱对乳袱用三柱”的结构形式,彻上露明造。平梁上施合踏、蜀柱、叉手承托脊榑。 大殿斗棋及梁袱之上施彩画,色泽以青、蓝、绿、赤为主,色调介于冷暖之间,内容为旋子和各种花卉。 门枕石饰一对“石狮”,造型古怪奇特,有人认为是猛兽狻猊,当地人称为“海狮”。 殿内中央筑神台,神台上设木作紫微阁神龛,神龛檐部小木作遍施彩绘,神龛正中奉吴天玉皇大帝像一尊,高2.45米,左右塑侍臣四,高2.0米,侍女二,高约1.85米,观其风格,应为明代彩塑。塑像神态生动,特别是侍女像更是栩栩如生。这两尊侍女身材比例恰到好处,饱满的脸型显示出山西中部地区妇女的形象特征。 两根明柱上各有盘龙一条,东为黄龙,西为黑龙。龛内小柱上各有盘龙一条,东为白龙,西为赤龙,四条龙是道教的护卫四神的化身,同时也是玉帝的护卫神,以壮玉帝声威。 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大殿主神“吴天玉皇上帝”的形象是一个头戴通天冠,身着朝服,手持笏板的亦帝亦官形象。与端坐云端之上,俯视苍生的天帝形象相去甚远。这一形象正反映了唐宋时期民间信仰融入道教体系的过程。 玉皇大帝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但在南北朝以前,天帝或上帝与玉皇大帝的概念是不同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记载是《尚书·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和《诗经·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昊天上帝”也出自《诗经·云汉》,与上帝同意,本意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人格化的玉皇大帝的出现是记载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456~536年)著《真灵位业图》,此书中把诸神分成七个等阶,元始天尊居第一阶中,“玉皇道君”和“高上玉帝”,分别位居元始天尊之右位第十一和第十九。玉皇大帝的定型是唐宋以后。宋初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一道教本始部》中称太上老君为玉皇;又谓天尊有十号,第九号曰玉帝;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演出神人托梦、伪造符命的闹剧,把民间信仰的玉皇正式列为国家的奉祀对象;宋徽宗则干脆把民间信仰玉皇大帝与儒家传统奉祀的昊天上帝合为一体,于政和六年(1116年)九月初一上尊号曰“昊天玉皇上帝”。至此国家、民间、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但在道教系统,玉帝的地位并不高,位在三清之下,列四御之首。而在民间信仰中,玉皇大帝却逐步脱离了国家祀典和道教经典的束缚,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神。但在道教系统的庙宇中,还必须遵守道教的等级制度,因此玉皇大帝只能居尊位而执臣礼。在山西现存玉皇庙不下百处,著名的宋金建筑晋城玉皇庙的玉皇大帝形象也是如此,这大约是玉皇大帝帝身官妆形象的原因。 前檐次间的墙壁上绘武将形态神荼、郁垒,充为门神。内外拱眼壁处绘龙凤图案。殿内山墙和后壁绘“朝元图”壁画,宽为12米,高约3米,共分134组,这些壁画的主要内容为360天值日星君朝元图,为清代重描笔迹。与芮城永乐官的朝元图不同之处在于每组神祗均有名号题榜,可看到“太罗元始天尊”、“灵宝元帅真君”等字样。这就为研究道教神系的发展、演变以及弥补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无题榜之缺憾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参考资料。 这一组《朝元图》,不仅反映了道教神祗的完整体系,而且人物形象的壮弱肥瘦,举止行为的动静相参,构图的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在多样中取得和谐;壁画色彩精丽而沉着,线条劲健而富有气势;各不相同的虚构神仙,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实际上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世间形象。帝王的崇圣之表,仙道的修真度世之颜,儒贤的高识之风,隐逸的遁世之节,武士的英武之貌,玉女的端庄之态,神鬼的威慑之状,形态各异。曲折地显示了现实中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气质的人物。“朝元图”上塑造了数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但和永乐宫壁画相比,程式化的构图略显呆板。 正立面外壁上镶碑石四块,其一即《太符观创建醮坛记》,前为醮坛,两侧立有铁狮一对,原为汾阳城内铁马老爷庙之物,明正德五年(1510年)铸造。 后土圣母殿 后土圣母殿即东配殿,始建年代不详,明代曾被大火焚毁,据观内《重修太符观记》碑记载: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七檩前廊式构架,单檐悬山顶,山面出际较大。殿顶饰有琉璃瓦剪边,各垂脊均置神兽三尊,屋面盖瓦为灰色筒板瓦。前檐斗棋分柱头科和平身科两种,为五踩重昂斗棋,明间平身科交互斗上出45度斜棋,装饰性较强。明次间施六抹方格格扇门退置于金柱之间,使前部形成檐廊,仅梢间为直棂窗。殿内斗棋、梁枋间遍施旋子彩画(旋子中心多饰赤色),技法较为成熟。 殿内设砖砌神台,上置明代彩塑29尊。正面塑主像5尊,高1.4米。南北两山各塑主像两尊,高1.35米。其中明间正中的后土圣母彩塑,头饰龙凤冠,身披龙凤袍,双手执笏板,安坐于须弥座之上。后土圣母左右有侍女像四,分别奉印、奉巾。其余八位容貌衣饰程式化的女神主像,由于神像牌位遗失,其确切身份已经难以稽考,但从塑像的装饰和每尊身旁各两位侍女像的司职,尚能分辨出两位“圣母”的身份:位于北山墙下为怀中婴儿喂奶的“圣母”,可以判定为“乳饮哺侍养幼圣母(娘娘)”。相邻的另一位“圣母”因身旁各侍立了一位怀抱婴儿的侍女,约为“送生锡庆保产圣母”。在侍从群像中,有一侍女肩挎褡裢,左手护褡,右手提裙,左脚向前迈出半步头朝右侧,扭头作回应状。这尊塑像静中寓动,造型生动,为整堂彩塑中的上佳之品。 圣母殿两山上部为“圣母出行”悬塑,圣母或乘辇或坐轿。前后侍从手执各种仪仗相随。沿途有众神仙和官吏恭敬相迎,整个画面,起伏的山峦和升腾的云气与行进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体量虽小,但和主像相比,造型更为生动。而后土圣母殿整堂彩塑呈现出较为严重程式化倾向。 殿内后壁及两山墙壁上绘有工笔重彩壁画“燕乐图”约40平方米,描绘的是圣母宫中生活的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共四幅,两幅伎乐演奏图,伎乐五人分别执琵琶、笙、笛、云锣和三弦。另两幅为尚宝、尚室图,画面上的侍女分别捧宝盒、典籍、食盒等作侍奉状。壁画为当地画匠所作,每一幅均留有匠人姓名题榜。 后土本来是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对应,总司土地的大神祗。后土之名出现较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从汉代开始,由国家统一祭祀地祗,即后土,汉武帝以后遂成定制。由于古人认为天阳地阴,所以自西汉末至南北朝,祭祀后土常以皇后配享。也许正由于此,民间后土祠每塑妇人像,称之为后土娘娘或后土圣母。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亲临玉清和阳宫,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帝祗”,并规定礼仪规格同玉帝一样。在道教神祗中,后土圣母是掌握阴阳生育,大地山川的女天帝。在道教官观中,后土圣母殿的位置应在中轴线的正殿之后,合封建制度的前朝后寝之法。太符观后土圣母殿的位置在东配殿,与正殿之享的玉皇大帝差了一个级别,而与西配殿的五岳诸神相配,不合道教法度,显现出太符观的民间性质。 五岳殿 五岳殿即西配殿。始建年代不详,据观内清代《太符观葺修岳渎庙》碑记载,五岳殿曾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其主体结构与相对的后土圣母殿相似,应为明代遗构。五岳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斗棋分柱头科和平身科两种,为五踩重昂斗棋,明间平身科交互斗上出45度斜棋,装饰性较强。前檐明次间施格扇门窗,也是退置于金柱之间,使前部形成檐廊。大殿内依北、西、南墙筑高1米的凹字形神台,正面(西)分别塑五岳神像,高2.15米,各配侍女像二尊,高1.6米,南北两山为高1.7米的四渎神像,四渎神未配侍女,表示其神阶低于五岳。由于神灵牌位尽失,加之雕塑程式化严重,所以其确切身份难以确定。但一般而言,由于东岳在道教和民间的影响力最大,故殿内主神应该为东岳神。该殿不设神龛,五岳和四渎端坐在神台之上,五岳背后设泥塑背光,殿中柱上盘塑黄、红、白、黑四色飞龙,分别与南北两侧座上的四岳对应,表示他们是乘龙而来。而正中东岳大帝因为是主人不出去,所以没有表示东方方位的青龙,寓意可谓周全。根据龙的颜色,大致能区分其余四岳。整堂十九尊彩塑保存完好。据其雕塑手法、服饰特征及艺术风格分析,应为明代中晚期作品。整堂塑像程式化倾向严重,人物表情、姿态极为相似。 与五岳殿主像雕塑相比,两山四渎上方的山墙上悬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图则显示出构思巧妙,匠心独具,为明中后期山西寺观悬塑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五岳巡幸”图中,山峰连绵,云雾缭绕,东岳神侧身坐于轿中,正向外巡视,侍从手执伞盖、宫扇随行。其余四岳神或乘龙、或坐车、或骑马,前后相随。山林之间有虎豹出没,云雾之中,青龙正在布云施雨。“四渎出行”图中,河神乘一青龙驾辕的龙辇,由龙君牵护,前后有侍从执卤簿相随,其余三渎分别乘龙、马和麒麟。画面中,人物、动物和云雾、山石浑然一体,互为映衬,静中寓动,刻划生动。人物、动物造型只有几十厘米高,但衣饰华丽,形态各异,层次分明。 在道教系统的神祗中,万物有灵。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更是其崇拜的对象。这与远古先民的自然崇拜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人认为山是神灵的居所,特别是那些或险峻、或秀丽的大山,都有正神统治。五岳诸山,本来都是各地的名山,是古代仙家和巫术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有着比较丰富的古代仙家的遗迹和传说。阴阳五行说盛行后,以中原河洛地区为中心,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选出各方最有影响的大山,作为山神的代表,称为五岳,从秦汉时期开始由国家主持祭祀,久而久之,在人们心目中,五岳便成为有正神居住并可通达天界的灵场。唐宋以后,五岳被人格化,而且五岳的神格不断升级,唐玄宗封五岳为王,宋真宗升五岳为帝,还为他们配了夫人,每位岳神都有自己权力范围。太符观五岳同殿,甚为罕见。 河流崇拜,在我国起源很早,四渎指河、江、淮、济四水,《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其中黄河(文献中称“河”)由于对中原地区的社会影响最大,所以地位也最高。四渎祭祀始于西周,《礼记·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到汉代行成定制,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唐天宝六年(747年)封四渎为公,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封四渎为王。但四渎的祭祀在民间受到来自佛、道两方面结合而产生的龙王的排斥,其影响到唐宋以后大大地减弱了,所以民间的四渎庙少之又少,相反,龙王的香火旺之又旺,凡有水之处必有龙王祭祀。在道观内集中祀四渎是极少见的现象,而汾阳太符观五岳殿集五岳和四渎于一堂更是罕见的。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原来代表星空二十八个区域,是参照月亮每一天的位置规定的,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塑成人物形象并配以包括十二生肖在内的28种动物形成了二十八个神祗形象,顶礼膜拜。根据《云笈七签》等道教典籍,它们的名称为: 东方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氏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太符观西南的紫微阁虽已不存,但阁中原有的二十八宿塑像和刘秀塑像在文管所职工的精心保护下,躲过浩劫,得以保存,部分藏于山西博物院。二十八宿彩塑高约1.5米,被塑成二十八位不同的人物形象,但程式化倾向严重,大约为明代作品。 从太符观的布局特点和祭祀的神祗组合来看,太符观从建立到明清一直是一所民间的宗教场所,太符观的神灵组合一方面表现出顺应道教演变的主流趋势,如玉皇大帝的名号和形象。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民间较随意的神祗组合,如后土与五岳相配,五岳四渎集于一祀,道观中原有的紫微大帝、二十八宿、刘秀、关公、二郎和马王诸神同观中主祀玉皇大帝的关系十分牵强。因此太符观所表现出的宗教的世俗化倾向及其文化面貌的独特性和稀有性,正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道教文化发展进程的真实反映。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沁水湘峪古堡建筑文化考略 摘要:湘峪村位于山西沁水县,是目前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明代古堡,村内明代的城墙及藏兵洞,明清时期的民居都很有特色。通过对湘峪村的考察研究,揭示出它独特的村落布局和建筑特点,并通过研究历史,了解到古堡的形成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湘峪古堡建筑文化考略 前言: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古堡依山而建,靠山临溪,环境幽静,是沁河流域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古堡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00~150米,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是一个完整的城堡式建筑。城内建筑由东西向的两条和南北向的九条巷道将其有序分割。堡内主要遗存有民居、堡墙、古街巷等。在现存的294座建筑中,明代建筑占34%,清代建筑占21%。2003年,湘峪村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被公布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6月,湘峪古堡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堡的建造历史 古堡建于明崇祯初年,是明代晚期户部尚书孙居相、左副都御史孙鼎相的故居。早期研究材料所言其或为孙居相与孙鼎相共同主持修建。孙居相《明史》有传,鼎相附于居相传后,有一简略小传。光绪《沁水县志》二人均有传。 孙居相,字拱阳,一字伯辅,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任恩县(今山东平原县恩城镇)知县。后任南京御史、巡漕御史,以直言敢谏著称。天启初年升光禄少卿、兵部左侍郎,崇祯初年改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后晋升户部尚书,总督仓场。因通信中说“国事日非,邪氛益恶”,被逮下狱,谪戍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卒于戍地。 孙鼎相,字玉阳,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任松江推官。后任吏部郎中、副都御史、湖广巡抚。魏忠贤横行时,因议论魏党爪牙,落职回籍。崇祯初年,起为户部侍郎,以年事已高为由不赴,卒于家。 孙居相、鼎相兄弟俱为著名东林党人。《酌中志馀》卷上载《东林党人榜》,为“天启五年(1625)十二月乙亥朔,逆党魏忠贤矫旨颁示天下”,总共罗列党人309人,“以上诸人,生者削籍,死者追夺,已经削夺者禁锢”。这是中国古代几次政治迫害大案之一。在此榜中,孙居相、鼎相兄弟排名第59和60位。同书同卷还有魏忠贤阉党戏剧化地排出的《东林点将录》,套用《水浒传》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排座次,将东林党人比拟为天罡、地煞,其中赫然有“天暴星两头蛇兵部左侍郎孙居相解珍,天灾星双尾蝎左副都御史孙鼎相解宝”,均在三十六天罡之数。由此座次,可以看出孙氏兄弟在阉党心目中遭嫉恨的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孙氏兄弟在明代晚期朝政斗争漩涡中卷入的深度。 湘峪三都古堡在光绪《沁水县志》卷三《营建志》“砦堡”门有记载,称为“湘峪砦”,据云:“崇正(祯)初寇乱,县城焚毁,土人筑堡相保,共十馀处。”由此可知,古堡建于崇祯初年。因而可以推断,城堡是由孙鼎相主持修建的。从传记中得知,孙居相崇祯初年在朝为官,后遭谪戍,而孙鼎相则在此时决意退隐,未应朝命。故鼎相实为营造之主人。 然而,古堡建造之前,该处已有民居,极有可能即是孙氏居址。古堡内窑洞券门上题“安乐窝”三字,末署“万历己未谷旦”。己未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早于崇祯初将近十年。安乐窝是宋代隐士邵雍居处之名。据光绪《沁水县志》,孙氏兄弟之父孙辰因二子做官得到封赠,但自身并未出仕,可以隐士自居,故此处窑洞有可能是孙辰居所。居相、鼎相的祖父孙廷桢亦有记载,但仅有赠官,而无封官,则是二人显贵时,祖父已经去世,窑洞为其父居所的可能性又增加几分。 古堡内有石质匾额,疑为牌坊匾额,题“恩荣四世”四字,末署“崇祯丙子仲夏吉立”。丙子为崇祯九年(1636)。四世盖指得到朝廷封赠的孙廷桢、孙辰两世,居相、鼎相二人为一世;第四代见于记载的有居相次子孙如瑜,在崇祯年间由贡生而任山东黄县知县。但孙如瑜拔贡在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任知县尚在此后。崇祯九年时所指四世的确切内容待考。 俗称为“官宅”的二进院有木质门匾,分作上下两栏,上栏四大字“四部首司”,下栏小字横三排竖十五行,内容为“吏部稽勋司郎中,前文选、考工、验封、稽勋暨礼部仪制司各员外、礼部主客、兵部武选、工部营缮司各主事孙鼎相第”。此匾内容丰富,下栏完全可以认为是孙鼎相任松江推官与吏部郎中之间的任职经历,补充了传记资料未曾记载的部分,详确可靠。孙鼎相在吏部所有四个司、礼部两个司、兵部和工部各一个司都任过职,而且是在各部从主事、员外郎、郎中一直做下来,郎中就是司里的最高职位。在各部有如此丰富的经历,如此熟悉各种政务,确实难以找到第二人,故自诩“四部首司”,却也无可争议,允为四部司官第一人。 又此院院面门门匾“文武衡鉴”,是形容吏部职能、显示孙鼎相官位的藻绘,如《明史·职官志》所云,“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可以说是展开的阐释。二进院侧门的门匾正面书“司空”,背面书“宗伯”,同样是彰显孙鼎相官位的用典。古人喜用《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比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春官宗伯比拟礼部尚书,冬官司空比拟工部尚书。孙鼎相在礼部、工部均为司官,未至尚书,不过曾在此二部任职,稍有夸张,亦未过当。 古堡修建于崇祯初年,主持修建的人为孙鼎相,而孙鼎相正是在崇祯初年决意归隐,不再出仕,故古堡保留着不少表现主持者当时心境的文字资料。未名处门匾书四字“视履考祥”,俗称“帅府院”的门匾上书四字“其旋元吉”,此二语为《周易·履卦·上九》的爻辞,孔颖达《正义》解释说:“视履考祥者,祥谓徵祥。上九处履之极,履道已成,故视其所履之行,善恶得失,考其祸福之徵祥。其旋元吉者,旋谓旋反也。上九处履之极,下应兑说,高而不坠,于履而能旋反行之,履道大成,故元吉也。”孙鼎相在崇祯时决意不仕,即是认为自己做官到了顶点,可谓“处履之极”,因而归隐,自是“旋反行之”,故而得以安度晚年,安享“元吉”,与孙居相大不同也。过街楼门匾有“履祥”二字,亦是此意,为“视履考祥”的缩写。 此类内容还有西门门额的“来爽”与棋盘院西掖门门额的“挹爽”(现为“爽挹”,疑次序经后人颠倒,应更正),两个“爽”字都是在西门,则有深意。古代词汇有“西爽”,是另一词汇“西山爽”的省略,典出《世说新语·简傲》篇,文云:“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对于权贵的蔑视态度。孙鼎相决意归隐,自然不愿与权贵合作,故特标“西爽”以昭示志趣。此与“履祥”之意异曲而同工。 二、古堡的历史变迁 古堡中尚保留不少从明代崇祯年间直到辛亥革命发生时的建筑以及其他题记,反映古堡在将近三百年中的兴筑与改建等,对于了解古堡的历史变迁有重要意义。 1、俗称“双插花院”脊枋上题记:“时崇祯拾壹年(1638)贰月拾柒日子时宅主孙述祖孙率祖建立” 。 2、俗称“九宅院”门匾上匾额已磨灭,上下题款仍保留,上款“赐进士第户部员外郎赵鸿猷为”,下款“乙卯举人广西北流知县孙鲲化赠”。据光绪《沁水县志》,孙鲲化为康熙己卯(三十八年,1699)科举人,任知县应在此后。 3、俗称“圪坨院”门匾背面题:“雍正甲辰(二年,1724)麦秋,洎滨渔人书”。 4、“都可轩院”脊枋题记:“时雍正七年(1729)九月十六日午时宅卫口男九功孙续创修大吉”。 5、东岳庙墙上嵌“金粧圣像并彩画舞楼碑记”,末署“大清道光戊子年(八年,1828)十月吉旦”。 6、“圪坨院”脊枋题记:“大清同治丁卯年(六年,1867)壬寅月丁卯日开口口堂房上下六间癸卯甲辰日上椽大吉大利口口……”。 7、“书房院”脊枋题记:“道符坎卦画时大清宣统三年(1911)岁次辛亥六月乙未辛卯日宜用卯时明堂黄道上梁创建堂房一座上下六间东北角房上下二间西北角房上下二间宅主礼学正堂孙九如弟孙运来姪宝三自修之后保佑阖家大小人等均吉福寿双全平安康泰诸财兴旺四时吉庆万事亨通永为志耳离卦画道符”。 以上题记等除可注意不同时期的建筑与其他活动,尚有民俗学内容值得重视。我国民间至今建筑房屋都要择吉上梁,此种风俗始于何时,未见有人论及。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梁架题记为“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部工尚书兼御史大夫郑”,三都古堡雍正七年的题记尚无择吉的内容,而在同治六年的题记中可以看到此类内容,宣统三年题记则更为隆重,显见上梁择吉的风俗是在晚近形成的。此处的资料虽然不能做出定论,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古建筑的“大木之殇” 民间保护运动兴起,志愿者纷纷加入拯救古建筑行列 山西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399座,其中辽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国70%以上。399座木构古建,每一座都堪称国宝。2010年8月至今,古建筑爱好者唐大华到山西实地探查历史建筑200余处,发现其中100处以上处于失修的状态,而木结构古建筑失修的比例更是达到2/3以上。无人管护是最常见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没有专项经费。 木料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构材。 木构建筑怕火、怕水,也怕人。 目前,大部分仅存的木构都位于山西省境内。 山西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399座,其中辽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国70%以上。 399座木构古建筑,每一座都堪称国宝。 2010年8月至今,古建筑爱好者唐大华到山西实地探查历史建筑200余处,发现其中100处以上处于失修的状态,而木结构古建筑失修的比例更是达到2/3以上。 无人照管是最常见的原因。 更主要的原因是:没钱。 被遗弃的国宝 位于长治市长子县的布村玉皇庙如今已经声名在外。 听说来了外人,村民田大爷一边戴上“古建筑保护”的红袖标,一边笑吟吟地向记者一行人走了过来,却并不多话。 田大爷和老妻现在还住在布村玉皇庙的清代戏楼里,他家已经在这屋里住了四代人,据他介绍,这个红袖标一共两个人拿着,村里已经发下来一个多月,责任就是看着这座庙,但工资却还没人提起过。 田大爷的院子里是玉皇庙前殿的遗址,因为片木不存,年代已经不可考。 一堵黄泥包裹的薄砖墙将仅存的玉皇庙献殿、中殿、后殿和田大爷家院子隔了开来,参观者需从侧门进入。 蓝色的彩钢板将西边的侧门围了起来,锁门的是自行车锁。 “布村玉皇庙之前是粮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门楼倒塌,把门给堵住了,只好翻墙。后来有一次长子县宣传部长带着官员要来见我,我就说带他们进去看看,五六个政府的官员没办法,也只好穿着皮鞋跟我一起翻墙。”唐大华已经是第八次来到布村玉皇庙,如果不是他从去年以来一直呼吁,这个正在申请第七批国家保护文物单位的古代木建筑基本无人知晓。 布村玉皇庙的价值在于中殿,唐大华推测,这个三间大小一层大殿属唐代原构,对此他深信不疑。 目前已知中国现存的唐代木建筑仅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内,布村玉皇庙有可能是第五座。 “你看,这后檐塌下来的大洞比我上次来时又大了一些,不能小看这些瓦片的坍塌,再让雨水这么漏下来,殿内的这些木构就会慢慢朽掉,整个屋子保不定哪天就会塌下来。这样的例子我见得不少了,很多珍贵的木建筑最后剩下地上的几个烂木头,看着真让人痛心。”一进到院子里,唐大华第一时间带记者去看中殿坍塌的两个大洞。 这两个大洞在2011年6月唐大华第一次来到山西时已经发现,其后随着雨水的侵蚀慢慢扩大。 这一次来访半个月后,唐大华根据中殿“二梁挑昂”的结构断定这属于唐代建筑。 “北大2006年时有学者带队来勘查,后来断定是宋晚期木作,但那个报告太粗糙了,连‘二梁挑昂’这么明显的唐木构特征都没有看出来。”唐大华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徐怡涛2006年后两次带着学生勘察、测绘,作出了布村玉皇庙中殿不晚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结论。 著名古建筑专家、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先生在今年4月对唐大华的商榷回信,虽然对这位非专业出身的后生赞不绝口,但柴老依旧坚持他在2006年所作的判断,认为应属五代时期木构。 6月4日,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院内柴老的家中,柴老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二梁挑昂’的结构在唐木构中确实常见,但后世因袭的也不少,就此认为属于唐木构并不准确。” “就算不是唐代,布村玉皇庙也是一级国宝,珍贵文物。”柴泽俊说。 山西古建筑的“大木之殇” 细细看完了中殿,唐大华领着记者准备介绍属金元时期的后殿。 院子里突然来了四五位穿着短袖衬衣的中年人,默然不语。 “这是李镇长。”田大爷介绍道。 于是记者向李镇长询问布村玉皇庙的历史,李镇长连说不清楚。 “原来都不知道有这庙,后来才发现的,之前据说是个粮站。”李镇长说。 后来一位发须花白的老村民介绍说,在公社时代,附近四五个公社都在此处交公粮,玉皇庙也临时做了粮仓。至于粮站迁走的时间,这位老人说可能是在1961年左右。 粮站迁走后布村玉皇庙作何用途,田大爷也表示不清楚。 唯一能确知的是,长子县2006年在田大爷所住的西楼门口立了石碑,以表明其为县文保单位。 粮站对布村玉皇庙的破坏随处可见,院里用砖石搭建了几间厢房,以增加粮库容量,“跃进库”三字至今清晰,庙内的壁画、佛像却早就消失殆尽。 这样的浩劫对于山西省内的古建筑而言司空见惯。 “我从1979年开始就跑遍了整个山西省,只有两三个县没去,除了调查那里有什么文物以外,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单位都从古建筑里迁出来,仓库、学校、政府……没有房子,就占着寺庙,甚至还有澡堂。”柴泽俊1980年代到这些文保单位四处奔走,逼着把被占用的文物腾出来,交给文物局保护,其中不乏类似乔家大院这样的著名景点,而为了保护平遥古城,柴泽俊更是直闯当时山西省省委书记王谦的办公室。 “也有不少地方是我当时不知道的,因为村委占着,他知道必须交出去,就锁起来,不告诉别人有这么个地方,布村玉皇庙应该就是这种情况。”柴泽俊说。 但对于古木建而言,被征用并未致命,绝大部分建筑本身还是保存了下来。 “就我目前所见的这些木建筑来看,绝大多数继续维修的木建筑属于自然损坏,被人为毁坏的很少,壁画、雕塑虽然没了,但建筑的结构至少是完整的,对于中国传统木作来说,就算是砌上墙,也不影响结构,因为砖墙不会受力。”唐大华说,“雨水、杂草,慢慢地把建筑本身侵蚀掉,就像布村玉皇庙的中殿,柱子、大梁、斗拱都完好无损,但随着屋顶的洞越来越大,木结构慢慢被雨水侵蚀而腐朽,最终就会塌下来。” 唐大华认为,在被征用时期,由于有人使用,对于漏水这样的简单问题就会有人去修,不会因为小问题变成大修,但单位撤走以后,这些建筑就没人去理会,也就很快变得年久失修。 “山西之所以有这么多大木作能留存下来,就是因为民间的信仰十分虔诚,香火不衰,一直在使用,就会有人维修。”唐大华说。 山西留存最多古代木建筑的地方是晋东南的太行、太岳山区,现今以长治、晋城两个地级市最为集中,长治保有元以前建筑135处,晋城则有74处,所有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原则上都有资格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上数古建筑大部分仍只属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没有动力去申请国保,之前的规定,无论国保、省保、市保、县保,都得由地方来出钱,国保越多,压力就越大,于是就有很多像布村玉皇庙、东呈古佛堂这样的国宝文物保护级别都不高。”唐大华说,“后来国家出资来保护国保文物了,地方意识到这点才慢慢地上报,但积极性也一般,因为保不定哪天哪个国保塌下来了,就需要人承担责任。” 保护级别低,就意味着不会有任何的维护资金,更找不到人看管。 2011年6月至今,唐大华已经七次驾车在山西访古,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寻找看门人,但很多地方的钥匙已经不知所终,更不用说看护了。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古代建筑巡礼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已经“千家没有几家存”了。尽管中国的古建筑是如此这般的险象环生、历尽磨难,但是在山西,犹若神明保佑一般,较集中较完好地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建筑物。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存古代建筑18118处,其中,辽金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多达100余处,占全国目前保存下来的同期木结构建筑的72%以上,居全国之冠。许多山西地面的古建筑物是以整群的能够反映历史风貌的方式保存下来,尤为可贵。 山西地面的古建筑形式多样,涉及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有民居、街市、戏台、楼阁、城楼、县衙、驿站、监狱、寺院、庙宇、祠堂、砖塔、木塔……其中的精品比比皆是,灿若星斗,广为大众所知的有平遥古城、解州关帝庙、应县木塔、悬空寺、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五台山寺庙群、晋祠等。山西的古建筑不仅本身是一种艺术杰作,它们还是保存古代艺术品的宝库,在不少古建筑的内部,仍然存有不少极为珍贵的彩塑、壁画,因此,这些古建筑物是贵不可言的。 在山西古建筑物之内,现存唐代以来的彩塑12712尊,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佛光寺的唐塑、晋祠的宋塑(特别是圣母殿内的侍女像)、华严寺的辽塑、双林寺的明塑(例如韦驮像)等都是古代彩塑中的佳品。平遥双林寺、在隰县小西天、长治观音堂等处,庙宇墙壁上塑造出大规模的悬塑,这是古代中国人所创作的三维(立体)画,这些三维画情景交融、场面宏阔、极尽精致、动人心魄。塑造于山西古庙宇墙壁上的大幅悬塑,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堪称国之瑰宝。 在山西古建筑物内部的墙壁上,现在仍有面积可观的相当清晰完整的古代壁画,现存壁画有25000平方米,年代从东汉延至清代,寺观壁画数量居全国第一,这些壁画技法超群、气韵生动、气势雄浑,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例如,闻名遐迩的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墙壁上所绘的朝元图,观者无不为之震撼、为之动容。遥想当年,山西人听戏的风俗十分盛行,因而山西保存的古代戏台位居全国之首,有2888座之多,其中1座金代戏台和8座元代戏台为全国仅有。 山西民居及城池闻名中外,有为数很多的由商贾富户、票号大款所修建的豪宅大院。在山西,现存古代城池和民居遗存1356处,元代以来完整的北方民居实例和典型的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群落,在全国占有显著地位。 历史上,山西的北部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而其南部又与中原腹地相接,这决定了此地长城关隘连绵不断。在山西,现存战国至清代长城2500多千米,涉及战国、汉、隋、宋、元、明、清等朝代,是中国保存长城朝代跨度最大的省份。 山西的古代建筑物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了中国北方古建筑物的风貌、特点,形体匀称,比例协调,厚重而不呆板,细部精美而整体壮观,大屋顶形成的曲线特别优美,整个建筑就是一个大型的精美的艺术品。在你欣赏美不胜收的山西古代建筑艺术的时候,你会从多种角度感受到这些建筑物的设计者的艺术想象力、造型想象力,感受到这些建筑物的建造者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艺。 观察山西古建筑物,你会注意到很多建筑物,特别是比较高耸的楼阁,大多对着一个方向,在一个不大的立面上会构成由多种不同形状的结构组成的复杂的扣人心弦的搭配,这种搭配所形成的造型具有我们所熟知的北京故宫角楼的风格。观察多个具体形制不同且具有北京故宫角楼风格的山西古建筑物之后,你会感到这其中的高妙在于复杂而不混乱,在于多种构造的搭配能够恰到好处,从而形成了富于变化的美,并且给人以难于琢磨的神秘感。这种大胆的造型方式,在现代的建筑物中难于寻觅。现代建筑师可以从山西大量存在的北京故宫角楼式的建筑造型中获得宝贵的启迪,吸取丰富的营养。 山西尚存的古代建筑中,有的楼台,例如介休祆神楼,这一楼阁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具有复杂的变化,即在平面上是曲折的,在高度上是起伏的。这种形制的建筑可以显现出美不胜收、宛若仙境的效果。宋代以前,古代宫殿等建筑并不乏这种形制,例如作为唐代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含元殿,据考证,其形制是:“殿单层,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廊道左右两端南折,与建于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相连。整组建筑围成凹字,好似雄鹰展翅。”令人遗憾的是,所遗存下来的与大明宫含元殿这种形制类似的古建筑已经寥寥无几。例如,尚存的明清两朝宫殿的主体建筑太和、中和、保和三个大殿,这三大殿尽管高大伟岸、金碧辉煌,但是,其中的每一殿的平面形状都是矩形,是孤立的,各殿的造型并不独特。所以,尚存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具有复杂变化的古建筑一定要着重保护,否则,我们将失去感受中国古建筑全貌和真面目的机会。 有的山西古建筑群,例如太原纯阳宫,其各个建筑物既分立又构成一个整体,从一个建筑物的屋顶自然就登上了另一个建筑物的一个楼层,或者可以沿着水平面进入位于较高地势的另一建筑的大门。这种设计一方面节省了占地面积,充分利用了空间,方便了人们在各建筑物之间的行走,另一方面使整个建筑群构成了一个紧凑而又富于变化的整体。 很多寺庙是砖石结构的建筑,这也是山西古建筑物的一个特点。要建造较大跨度的砖石结构的建筑,在技术上具有一定困难,山西的古砖石结构建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问题,有些砖石结构的寺庙不仅年代久远,而且经历过较大的地震之后仍然完好屹立,这在工程力学上构成了值得进一步考察、研究的课题。这些砖石结构的建筑往往通过精湛的雕饰技艺模仿木结构的造型,达到了十分相像的效果,从而解决了砖石结构容易出现的外形简单、呆笨的问题。 山西古建筑的陶瓦及顶饰表面带有琉璃层的相当普遍,这一特色是山西琉璃品制造业曾经十分发达、琉璃工艺十分成熟的一个体现。这些顶饰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可以注意到,不少顶饰的题材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小兽,其中以小马为多,仔细一看,这些小马(小兽)的动作是连贯的,表现的是一匹马(小兽)由慢到快的整个奔跑过程,造型准确,动作生动。山西很多古建筑物的局部装饰喜好以古代的武将为题材,这一点也表现在建筑物的琉璃顶饰上。例如,有的顶饰是两个武士各自摆好了架势准备比量一番,看他们各自的架势还真像是那么回事,由此可以想见,设计和制作这些顶饰的古代工匠们是多么的具有艺术情趣。 山西的古建筑淋漓尽致地使用了斗拱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的弓形木条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结构纵横交错,由下至上拱逐层伸长,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利用它向外出挑,可使建筑物出檐加长,形成造型优美的大屋顶。斗拱是一种特殊的榫卯结构,是力传递的中介,斗拱把屋檐稳定地托住,遇有强烈地震时,斗拱结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形成了建筑物利用摩擦耗能的抗震器。另外,斗拱结构构造精巧、造型美观,本身也是建筑的一种装饰,因此,从明朝开始,在建筑物上设置斗拱已经是单纯的为了美观了。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古迹看山西”,这句话着实不错。山西的古建筑凝结了先人们无数的血汗和智慧而成,每一个古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所闪射出来的文明之光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感受。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郭庄村昭泽王庙建筑形制探析 摘 要:从平面布局、梁架结构、斗和屋顶的形制以及文化传说和历史沿革等方面,对郭庄村昭泽王庙经行了介绍和分析,以求进一步了解该类型建筑的时代特征及地域特征。郭庄村昭泽王庙保留了金代的建筑手法和建筑风格,斗和梁架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地方特征,是研究晋东南金代建筑的宝贵历史资料。 关键词: 昭泽王庙;金代;祭祀建筑;晋东南 1 前言 在山西有很多祭祀性建筑,有祭祀水神的龙王庙和水神庙、有祭祀关帝的关帝庙、有祭祀家中长辈的晋祠、有祭祀孔子的文庙、有祭祀山神的山神庙、有祭祀掌管阴阳生育,大地、山河的女神――后土夫人的后土庙、有同时祭祀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三教庙等。在这众多的祭祀庙宇中,有一个祭祀种类是山西所特有的,那就是昭泽王祭祀。 2 昭泽王 襄垣,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因战国赵襄子所筑,故而得名。在襄垣县古城的周边各县,保存有不少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昭泽王庙。 昭泽王庙即祭祀昭泽王的庙宇。据《襄垣县志》等文献记载:昭泽王原是唐懿宗咸通年间襄垣民间侠士,俗姓焦,名旺禄。他精通阴阳地理之术,为民除旱魔、降甘霖惩恶助善,呼风唤雨,除魔降妖,受万民崇拜敬仰,被封为“风雷将军”。三十四岁仙升后多次显应,祈雨辄应,每求必应,崇为古韩襄垣之“龙神”。历代受封昭泽王、土地将军、灵侯爵、显圣公、甘泽侯、昭泽公、海渎王、海渎之神、灵感康惠昭泽王、海渎龙王、康昭海渎王、焦龙神等称号,深受民众崇拜。 关于“风雷将军”的故事,在山西襄垣、武乡地区已流传一千余年,历代县志均有记载,民间传说“老焦爷”故事的版本很多。因为百姓把焦旺禄看作是呼风唤雨的“龙”,称之为“焦龙神”,故昭泽王庙在很多地区也被称作龙王庙、焦龙庙、海渎王庙、灵侯庙。 在襄垣、长治、长子都有昭泽王庙,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每年七月初五的庙会就是给昭泽王过的,在这些地区具有很重大的影响。在庙会上除了进香祈神的香火活动之外,还会举办社戏、社火等酬神活动,成为劳动人民的主要娱乐。 3 郭庄村昭泽王庙 3.1 概况 郭庄村昭泽王庙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距襄垣县城东南7.5km的王桥镇郭庄村西,村南为民居,村北为高地,乡间公路从庙前而过。昭泽王庙被南北的庄稼地和东西的荒草地包围,已看不出原来的环境面貌。昭泽王庙整体布局规整,庄重和谐,规模宏大,形成左右对称,南北高低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 郭庄村昭泽王庙始建于金代。清康熙二十八年、清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年、民国二年皆有重修。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3.2 郭庄村昭泽王庙正殿建筑特征分析 昭泽王庙坐北向南,南低北高。平面布局为沿轴线纵向布局的长方形二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戏台构成第一进院;东西禅房、客房、东西配殿、角殿、朵殿、正大殿等构成第二进院。整个院落呈三个不同的高度,占地面积1955m2,建筑面积625m2。 正殿是供奉昭泽王的主殿,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 (图1),位于中轴线最北端。正殿后虽经元、明、清各代不同程度的修缮,仍然保持了宋金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为了比较确定郭庄村昭泽王庙正 殿建筑特征,以下将对正殿对照《营造法式》建筑特征进行比较。 3.2.1平面布局 《营造法式》中对殿堂结构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厢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柱网的排列方面,有规整和不规整两种。①规整平面:平面柱网的布置,大多数纵横成行、整齐划一。②不规整平面:柱网平面中为扩大室内空间而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即减柱造;或是移动金柱位置,即移柱造。 昭泽王庙正殿坐落在高1m的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为了给佛像一个更好的视野,殿内采用了减柱造(图2),整个柱网减去了后面的两根金柱。使殿内空间更加宽敞,也给佛像一个更好的观赏距离,这是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史上宋金时期一个新的发展和创造。殿内佛像、神龛皆无存留。单从平面布局看,可知昭泽王庙正殿继承了宋的形制。 3.2.2 梁架结构 《营造法式》中总结了三种结构体系,即“殿堂式”、“厅堂式”、“柱梁式”。殿堂式构架具备以下特征: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①采用天花将构架分为明草两部分;②内外柱同高;③铺作层明确。厅堂式构架具备以下特征:①内外柱不同高;②梁常作彻上明造;③铺作较为简单,一般用四铺作,最多用到六铺作,以外檐铺作为主。梁柱式构架主要特点是不使用斗拱,柱上承梁、檩,多用悬山顶。 昭泽王庙正殿梁架特征: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砌上露明造,举架平缓,梁架规整,殿内两缝梁为前牵后尾出压跳托三椽,大梁保留自然弯材、断面近圆形,各梁间以襻间枋相连,通檐用三柱,两山为二椽对前后牵。蜀柱有驼峰,叉手粗壮饱满,呈弧形,很有金代的建筑风格。 前檐柱四根四棱抹角石柱,黄砂岩石质,四角通体起线,有卷杀,有阴刻铭文题写“大定二十七年(1187)六月乙西施柱十一口根......”铭文,由此可以断定其修建年代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殿内两柱为圆柱,梁架有生动的彩绘,墙面上的彩绘绘成梁、蜀柱和叉手的样子,其围成的区域有黑白的素彩绘。 3.2.3 斗形制 昭泽王庙正殿柱头斗四铺作,方形栌斗,单抄单下昂,耍头砍成蚂蚱头,正身耍头为真昂,与令拱相交直接承托撩檐枋、檩檐,都用粗壮的原木(图3),泥道直接承托慢,慢加长,上立柱头枋,柱头枋为方形。补间无斗。眼壁上饰以白底黑画的象形彩绘。前檐斗拱、替木、檐柱等均为金代遗构,整座大殿梁架结构简练,梁枋简洁明快,用材适中规整,虽后来屡有修葺,仍较完整地保留了金代建筑手法。 辽金两代斗普遍流行一种独有的构造特征,其中以金代尤为显著,那就是在 45°角线上出庞大的斜两缝,使斗的形状如同怒放的花束。这种构造形制在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明间补间斗的上出现过,而山西省潞城市东邑村龙王庙明间补间斗也是这种斗,但郭庄村昭泽王庙却没有斜出现。 3.2.4 屋顶形制 屋顶为单檐悬山顶,正脊和垂背均为绿黄琉璃卷尾吻,破损严重。屋面主要以灰色筒板瓦覆盖,中心饰以绿色的菱形琉璃瓦。木质搏风板和悬鱼保存较完整。正脊中题刻“本村琉璃匠米代宿、米德鲍、门徒韩尚交合作”铭文。 屋顶一直被称作中国古代建筑最具魅力的“第五立面“,而屋顶的也一直是装饰的一个重点。琉璃瓦件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作为装饰物使用;宋辽金开始,低温彩釉制作的瓦(低温釉器)也被称作“琉璃瓦”或“琉璃”(非传统意义上的“琉璃”,即古法琉璃、铅玻璃),在建筑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建筑琉璃;到元代时才开始在皇宫建筑中大规模使用。郭庄村昭泽王庙的黄绿琉璃瓦,上雕龙凤,配饰牡丹,雕刻精美,是研究金代琉璃瓦制造技术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3.3 附属建筑 正殿两侧为东西角殿,角殿两侧各有朵殿两小间,朵殿前有廊房、禅房。戏台在解放初被拆除,仅保存部分基础。前院有厢房,山门,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清代风格,墙体为夯土墙外包砖墙。除西廊房、东禅房塌毁,戏台被拆毁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 4 昭泽王庙与普通意义上的龙王庙之比较 虽然在老百姓口中都为龙王庙,也都是为祈求降雨和风调雨顺而设的祭祀性建筑,但是供奉昭泽王的龙王庙与专门供奉龙王的龙王庙是完全不同的。 农业社会,老百姓最大的期盼就是风调雨顺,来年能有好收成。龙王作为司雨水之神,职责就是兴云布雨,龙王治水便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并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即青龙神广仁王,赤龙神嘉泽王,黄龙神孚应王,白龙神义济王,黑龙神灵泽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这些龙王在神话传说中都是龙,属于神魔的范畴。 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庙、土地庙同样普遍。全国各地都有祭祀龙王的龙王庙,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虽然职责和能力相似,且在传说中昭泽王最后也得道成仙,但他终究是个人,与神魔范畴的龙王不是一个系统的。并且供奉昭泽王的龙王庙是山西襄垣、武乡、上党地区所独有的,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者在建筑形制和布局上都基本相似,都是以二进院落为主,第一进为山门至戏台,第二进为供奉主体的正殿,这也是山西祭祀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形式,体现了“神殿与戏台结合构成神庙,是北宋以后中国本土宗教场所的显著特征”。差别在于昭泽王庙等级要略逊于龙王庙,例如斗的跳数:郭庄村昭泽王庙补间无斗,柱头斗为四铺作;与之对比山西省潞城市东邑村龙王庙院落形制大体相似,而补间斗、柱头斗都为五铺作,高于昭泽王庙;且山西省潞城市东邑村龙王庙明间补间斗(图4)有斜,形如花束,但郭庄村昭泽王庙却没有斜出现,这也是它等级略低于龙王庙的一个表现。 5 结语 昭泽王庙虽然没有龙王庙那样普遍,但在特定区域内仍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现存的金代建筑不算多,郭庄村昭泽王庙正是其中之一。其正殿基本保存完好,保留了金代的建筑手法和建筑风格,斗和梁架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地方特征,是研究晋东南金代建筑的宝贵历史资料。除正殿、角殿、朵殿保存尚可之外,其余殿宇或已坍塌,或破旧不堪,亟待重建和修复。 山西建筑论文:晋商文化与山西传统商业建筑 摘要:以山西省尚存的部分传统商业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对晋商文化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传统商业建筑的前店后宅(坊)的平面格局、临街开敞的立面形态以及独特的地方性等特点。 关键词:山西;晋商文化;传统商业建筑 1引言 地处黄河流域与黄土地上的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资料统计,全国现存的70%地上文物在山西,这一方面说明了山西省的文物保留现状比较好,另一方面却也是山西省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反映。 晋商现象,在中国经济史上是很独特的。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相继出现了晋商、徽商、洞庭商、宁波商、山东商、粤商等“十大商帮”,其中资金最雄厚,经营项目最多,活跃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要数晋商了。从明初开始,晋商一直活跃了五个世纪之久,这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很罕见的,完全可以和世界商业史上著名的威尼斯商人、犹太商人相媲美,可见晋商重要的地位及历史文化意义。 晋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晋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晋商文化即是山西商人(即晋商)在从事商业(品)交换活动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商品财富(利润)和经营经验(精神财富),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①虽然最终晋商衰败了,然而晋商文化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仍然焕发着无限的光彩,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晋商文化的载体,山西目前现存的部分明清城市、传统商业街区以及传统建筑就是晋商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山西商民巨额财富运作积累的一种体现。它们是由特定的经济、文化、地理、气象、材料、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有其独具的特色。本文就是以山西现存的部分传统商业建筑为研究对象来展开论述的。 2前店后宅(坊)的格局 在封建社会,商业和手工业都是世代相传的。宋代打破了市坊制,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结合,从而形成了“前店后坊”、“前店后宅”的合院式格局。在山西的明清传统商业建筑中,非常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特征。在从事商业之初,资本并不雄厚,主要的资金都用于商业活动,这时候,商户对于店铺要求并不高,加上从事商业经营并不需要特殊的场所,只需将沿街的四合院住宅或作坊对外设置窗门,向着街道敞开,就可成为一间简单的店铺。一种情况,手工业者兼商人,所以工作场所与居住地点是连在一起的,作坊兼设店铺,这就是“前店后坊” 的格局。而对于一些没有实行雇工制的小型商行,则又是以家庭为单位经商,多靠家人或族人合力经营,因而又有一些“前店后宅,店宅合一”的格局(图1)。明清时期,山西是全国商业经济的中心,大多山西商人外出经商往往不携带家眷,家眷留在原籍,而商行也多是一些实行雇工制的发达商行,所以商业建筑中不需要过多地解决居住的问题,平面格局也以 “前店后坊”制为多。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山西又逐渐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出现了“日升昌”等票号,这时的商业建筑格局则又为前面是店铺,处理对外交易,后面为办公,料理每日的内部办公业务(图2)。店铺往往有规模、等级的不同,大型的两层五开间,小型的则为单层三、两开间,有的甚至一开间。 3临街的开敞式营业 前面说,山西明清的商业建筑格局,多为前店后坊,前店后宅,店坊合一,店宅合一的格局。商业建筑是脱胎于民居的,很多商业建筑也是由民居改建而来的,但民居较为私密,有蔽护和防范的功能,而商业是一种世俗的活动,商业建筑要外向,才能更多地招揽顾客。商业活动要在一种外向的空间中发生,或者是敞开的门窗,或者是将门板全部打开的插板式的建筑,或者是街旁所设的小摊(图3)。店铺向街道开设门、窗,人们能直截了当地看到店铺内的货品,无须特别的宣传,人们对商品的形、色、质都能一目了然,如果是饮食行业,还可以加上味觉的吸引力。对于购买者来说,一旦发现自己所要买的商品,视线和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过去,就可以去交易。另外,有一些店铺或商贩,还将货物陈列在门头,或将店内货品摆放到店铺前,并结合叫卖声、表演等多种宣传手段,来扩大营业。这样商品直接与顾客见面,构成很大的吸引力,而售买活动也不一定进到室内,这对于那些无需进店的潜在顾客也是一种吸引。邻街营业,顾客活动所占据的是街道空间,人们挑选、围观、购买等一系列活动都在室外或半室外进行(图4)。这样还节省了店铺的面积,这也是开敞式营业的一个原因。这种格局形式使各种店铺毗邻,形成了商业街道的丰富立面。 开敞营业店铺的临街门窗白天打开,晚上锁闭。像柳林县的插板式门面,就属于橱窗陈列,白天须将门板全部拿开,使顾客能看到并进到室内,这样就成了一个露天的市场,到了晚上再将门板一块块插上(图5)。这样商业建筑立面白天外向开敞,呈现虚的特性,而在晚上,紧闭门窗了之后又使街道恢复了宁静,这种虚与实的共生相间,也给街道空间增添了很多趣味与变化。 4地方性 山西商业建筑的地方性是由经济、文化、地理、气象、材料、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作为明清时期的全国经济金融中心,山西的传统商业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特点。 4.1典型的北方风格 山西的传统商业建筑,如前所述,大多采用前店后坊(宅)的院落式布局,即前为店面,其后为管理部分或作坊,有的后部还有居住客房,与民居相似。每个市镇的建筑手法都非常统一,一气呵成。平遥,以其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保留着至今依然很少看到改动和添加痕迹的一座座商铺,祁县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它精美的建筑装饰风格,昌裕川茶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太谷的店铺则相对比较高大森严,而碛口因为其宜人的街道尺度,却又添了许多的人情味与亲切感,洪洞、襄汾虽然破坏较严重,但也给了我较深的印象。无论是在哪里,由于地处北方,它们的商业建筑都表现出典型的北方风格,布局方正,追求对称性,屋顶厚重,用材粗大,封闭感很强。在这一点上,南方的商业建筑由于水文化赋予了其独特灵性,使其空灵轻巧。这也是与山西商业建筑的强烈对比。而就院落比例来说,长宽比大约为2:1,较北京四合院狭长,这一方面是由于山西人稠地狭,又兼之利于防风防沙,另一方面却也能体现出山西人的保守与封闭。 4.2窑洞这种建筑形式的应用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也拥有西北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窑洞,以往的观点认为,窑洞是贫穷的象征,然而在明清时全国最富的地方,窑洞却也是商业建筑中的一种主要建筑形式。窑洞具有许多现代建筑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这里且不再赘述。我们看到,在山西,传统商业建筑大多为木构建筑和当地特有的窑洞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很多二层的院落建筑往往是下层砖窑洞、上层木构。大多时候前店后坊(宅)的坊(宅)的主要建筑多为窑洞,有时候厢房也会为厢窑所取代。更有趣的是,在平遥的日升昌,居然有假窑的出现(图6),所谓假窑,就是在房的外面加一个窑脸,这多少也反映出了明清山西商人对窑洞这种建筑形式的喜爱。它也是对其优良特点的一种折射。 4.3建筑质量较高 作为明清全国金融中心,全国的首富们都在山西,这样很自然地其商业建筑的质量也会远高于其它地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用材,装饰装修水平,建筑规模上看出。下层砖窑洞、上层木构的建筑往往会在砖窑洞前加一圈木构格廊,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想来和当时当地经济的富足有些关系。其次,作为商业建筑,它的世俗性决定必然要有许多繁杂的装饰。在商业建筑重视吸引顾客的方面,人们往往将店面的华丽程度与它所经营商品的效益联系起来。因为装饰装修水平往往象征着一家店铺的发达程度。明清的山西,作为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其商业建筑的装饰装修水平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构思奇特,匠心独具,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建筑中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各种砖雕、木雕及石雕建筑艺术品(图7)。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吻兽到门窗、柱础、石鼓、佛龛、照壁……它们都体现着明清山西商人的经济地位与文化品位,体现着明清山西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审美水平。 总之,徜徉于山西老城镇大大小小的院落和密密匝匝的商业店铺之间,我们不禁会为其华美的建筑风格与丰富的建筑空间而感叹,同时也不免会为院落的破败与零乱而深感惋惜。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建筑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山西传统商业建筑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到它作为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建筑独特的魅力 摘 要:中国,一个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数千年的文明给我们沉淀下了厚重的各种宝藏。其中建筑遗产也是各具特色,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本文中将重点介绍山西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平遥古城四合院 文化内涵 建筑形式 研究山西的建筑就必须从它的历史和地理条件开始研究起,山西地处黄土高坡,在海拔1000米以上,又处于内陆远离海岸线,常年降雨相对较少,而且相对集中在7.8.9月份,所以导致了山西的空气干燥,风沙大,使这里的建筑有一种塞外的苍凉,又夹杂着一丝古都的厚重和奢华。历史上,山西就是一个重要的矿产输出地,从而导致了晋商的富有,唐朝前,就有大量的游牧民族迁入山西,带来了塞外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还有建筑风格,唐朝的开国皇帝就是从山西太原起兵而夺取天下。到了清朝,晋商的富可敌国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如果说唐朝前是建筑风格的变化,唐朝后开始出现四合院和高墙结构,那么清朝时山西的建筑开始向装饰的精细化进发了。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就属于平遥古城里面的居民建筑和榆次老城里面的市楼还有清代大晋商的四合院了。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北部,为砖城墙,城墙上有垛口,敌楼,角楼,魁星楼和瓮城等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御敌式堡垒型古城。城墙周长6163米,高12米,城池形如乌龟,有六个城门,东西一边两个,南北一边一个。城南有两口水井,象征着乌龟的一双眼睛。为了站在城墙上可以看见城内的一切活动,所以平遥古城有规定,一切城内建筑物一律不可以超过城墙。所以城内的建筑不分大小,不论地位高低,最高不过2层。平遥古城的护城河很有意思,河水从2口水井出来,然后流到北门处,寓意着首尾相望,而在每座城门上都坐落着一个三层高的角楼,古代用于守望72个敌楼和发现敌人,而垛口平遥古城有3000个之多,据传说是寓意着孔子的3000个学生和72贤者。 平遥的城市布局是典型的明清城市结构,中轴线是南大街,市楼横跨而过,形成对称布局,左边城隍庙,右边县衙,左边文庙,右边武庙。左边清虚馆,右边集福寺。接到更是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还有无数的小街小巷,站在南大门的城楼上可以看到整个城池完美的对称,就像先建好一半然后照样反刻上去的。在四大街上有许多过去生意人家的宅子,街前做生意,街后四合院的住宅,功能分的十分明确。 古城的四合院一半情况下都是由几套小院子组成的,一进大门正面一块静壁(也有人家称为:影壁),或者一颗古树。里面就是四合院了,左右是东西厢房,在厢房的尽头有钱人家一般会修建照壁和风水楼。屋顶多为平顶,但是却很少开窗子,一半情况下,一个房间最多一扇窗子。显的很结实,很简洁。房间里面空间相对狭小,高炕几乎占据了房间70%以上的空间。在四合院的尽头边上多半会有个小门,进去后就是主人家的房间了,门上多写有灵气的词语。主人家的房间进去后是一个客厅,左右各是一个厢房,房间布局和外面四合院的布局基本一致,也是简洁和结实作为主要元素。 古城的北大街上坐落着二郎庙,其庙小,而名不见经传,但是从建筑的角度看却是非常有特色的。进二郎庙,迎面一块双龙影壁,影壁下是阴阳图阵和十二仙。进去后左右是厢房,径直向里走,就是供奉的二郎真君了,真君殿门口有大的焚香宝塔,和焚香槽,让人朝拜用,左右是土地城隍和二郎真君坐骑:恶白龙马,值得一提的是真君殿外左右一边一个小门通向后殿,这个小门仅仅能容2人并肩而行,小门长大约6至7米,穿过小门后抬头发现刚刚经过的那里是小门,分明是钟鼓楼台的通道,原来,真君殿左右分别有一楼台,一边是大钟,一边是大鼓,而在穿过钟鼓楼后,发现真君殿的背后居然是戏台。想来神仙也爱看戏了。这里我们不难从建筑风格看出来,山西人对戏曲的喜爱程度了。戏台后面是一大块空地,估计是观众席了。继续向后看,居然是玉皇大帝殿,难道舅舅也要沾光,屈居在外甥的小庙里了。玉皇大帝殿左右不能免俗的是财神殿和福禄寿三星殿了。此处又有一个小秘密仔细的看左右,各有一个小门,进去才发现原来是寺庙的道士居住,清修之地,一进小门就有一块影壁,上面简单明了,就一个《道》字。然后在影壁下面有一个大缸,装满水。里面就是厢房了。开始还以为最外面的厢房是他们静修用的,原来外面是给香客用的。二郎庙基本上可以代替这边的大部分建筑,进出大门有影壁,进大门后是厢房,然后是主体建筑,在主体建筑左右是钟鼓楼,如果是民宅的话,则是平台,上可站人,估计是古时候有钱人家的家丁,晚上站岗用。再主体建筑后是附属建筑,和左右厢房。看过二郎庙,其他的建筑基本上大同小异了。 山西经过了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双重洗礼,在精神和物质的共同影响下,已经发展成中国建筑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形式,充分的显示出中国人的创造性智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居住习惯和行为举止。而现在山西的建筑地方性正在逐步的消失,我们不能不保护这历史的珍贵遗产。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经济需要靠旅游来带动和支持,这样确实可以保护一部分古老的建筑,但是那些比较小的传统建筑,又如何来保护,还有,过于商业化的气氛也破坏了古城安宁和厚重。真希望,古老的山西,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延续下去,可以被保护,真希望以后提到山西不会只有老陈醋,和清代的晋商,可以让人们更加多的去想起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 山西建筑论文:对山西郭庄村昭泽王庙建筑形制的研究 摘 要:山西是我国的一个文化大省,以“三晋文明”被广为传说,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佛教、道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都是在此地兴起,有很多的祭祀性的建筑,数量很多。随着时间的更替,这些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冲刷。但目前所保留的历史遗产仍然很丰富,尤其是这些建筑的形制。保留了当时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本文作者以山西郭庄村昭泽王庙建筑为例,分析该建筑的平面布局、结构形式以及建筑形制,进一步对该类型的建筑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进行探索。 关键词:山西;郭庄村;昭泽王庙;建筑形式 1.引言 郭庄村昭泽王庙是山西众多祭祀建筑中的一个,但是这是山西所特有的一种祭祀种类。它保留了金代的主要建筑手法和建筑风格,在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地理背景条件下,充分显示了金代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性。尤其是其建筑采油的斗拱和梁架突出了较强的地域特色和地方特征,成为后世研究晋东南金代建筑的最宝贵历史资料。 昭泽王庙是祭祀昭泽王的庙宇,据历史文献记载,昭泽王原是民间的侠士,他精通阴阳直说,可以为降妖除魔,为民呼风唤雨,普降甘霖,所以在民间颇受民众的爱戴和崇拜,由此很多地区都有昭泽王庙,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群[1]。昭泽王庙每年其余初五都会有庙会,是为纪念昭泽王过的,多数地区都会一起来举行祭祀活动。除此之外还会有社火、社戏等娱乐活动。 2.郭庄村昭泽王庙 2.1 概况。郭庄村昭泽王庙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距襄垣县城东南7.5km 的王桥镇郭庄村西,昭泽王庙被东西的荒草和南北大庄家地所包围[2]。整体宏伟壮观,庄重和谐,以中轴线东西两侧对应,南北高低错路形成的古建筑群。该建筑建于金代,在之后有过三次的重修。目前昭泽王庙已经被国家评委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2 郭庄村昭泽王庙建筑特征。以上提到昭泽王庙是坐北向南,东西对称布局,南北高低错落。整个庙有以三个不同高度的院落组成,第一院主要是山门、东厢房和戏台组成;第二院有正殿、东西禅房、配殿、客房等组成。最具规模的是正殿。正殿是供奉昭泽王的地方,随后经过多次的修缮,但是仍然保持了宋金代原有的风格。以下以正殿为例具体的分析该建筑的建筑特征。 2.2.1 平面布局。昭泽王庙正殿平面属于不规整平面,整体坐落于高1m的台基之上[3],为了使佛像有更大的视野空间,殿内的柱网平面减掉后面的两根金柱,使整个殿内空间跟家明亮宽敞,这样也更利于对佛像的观察。这种方法改变了规整平面柱网的布置格局,是宋金时期建筑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过总体的正殿布局,继承了宋代的建筑形制。 2.2.2 梁架结构。昭泽王庙正殿的梁架结构继承了宋代建筑特点,但是与金代的建筑略有不同,金代梁蟮亩厦姹嚷孕 6在梁架结构中使用单檐悬山顶梁,坡度平缓,并且梁架规则。而殿内的两缝梁是前牵后尾出压跳托三椽螅正殿大梁保留自然弯度,其断面接近圆形。由此可见在建筑形制方面多传承宋金,但是在选材方面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而在各梁笾间以襻间枋相连,通檐采用三柱,两山为二椽蠖郧昂牵。尤其是采用的蜀柱有驼峰,有弧形而且粗壮饱满,颇具金代的建筑风格。在正殿的前檐柱上刻有“大定二十七年(1187……”由此可以显示出该庙建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4]。除此之外在殿内的两个圆柱梁架上生动的彩绘,主要以黑、白、灰为色彩基调。 2.2.3 斗硇沃啤6饭笆俏夜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构件,其精妙的程度令世人感叹在唐代时期斗拱有一定的发展,构件的受力更有突破。在宋时期斗拱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又称斗拱为铺作。昭泽王庙的正殿柱头的斗拱是四铺作,方形栌斗,单抄单下昂,耍头砍成蚂蚱头,正身耍头为真昂,与令拱相交直接承托撩檐枋、檩檐,都用粗壮的原木。其斗拱是白底黑色的形象彩绘,使整个正点的结构简练,梁枋色彩简明。其前檐斗拱、檐柱等全市金代的建筑形制,经过屡次的修缮,金代的建筑构造特征仍显著可见。这种构造在形制在佛教文化的代表五台山佛光寺有出现,但是在昭泽王庙的使用中,确没有出现斜怼 2.2.4 屋顶形制。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在屋顶的形制设计中丰富多彩,主要有殿顶、悬山顶、歇山顶等,而昭泽王庙的正殿屋顶采用单檐悬山顶,正脊和垂背均为绿黄琉璃卷尾吻,但是目前已经皮损严重。屋顶的断面实际不是直线而该建筑中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具美丽的“第五立面”[5]。对于屋顶的装饰,主要采用灰色筒板瓦覆盖,中心采用绿色菱形琉璃瓦。在金代琉璃瓦在建筑装饰中广泛的应用。郭庄村昭泽王庙建筑主要以黄绿琉璃瓦为主,并雕饰有龙凤、牡丹,雕刻精细、美观,栩栩如生,是金代琉璃瓦制造技术的主要体现。 2.3 附属建筑。昭泽王庙第一院戏台在解放初期被拆除,仅留有基础部分。前院的山门、厢房都采用的是砖木结构,建筑突出清代风格,墙体是土墙外包砖墙。整个建筑群出基本保持金代原有建筑,附属的建筑已基本完整。 3.昭泽王庙与普通龙王庙的比较 3.1两者不是一个范畴。昭泽王庙虽然可以和普通龙王庙一样祈求平安、风调雨顺,但是昭泽王庙与龙王庙所供奉的是完全不同的。从本质意义上讲,昭泽王是一个术士神人,但终究是神,而龙王在传说中都是龙龙,属于蛇魔的范畴。由此虽然都是举行降雨祭祀性建筑,但是龙王庙是全过各地几乎都有祭祀龙王的庙宇,而昭泽王庙只属于山西襄垣、武乡、上党地区所独有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龙王是施雨之神每逢风雨失调,干旱时节,民众就会到龙王庙烧香祈愿,求龙王降雨,缓解干旱。两个建筑虽然都有相似的职责和能力,但是一个是人,一个是神,两者不是一个系统。 3.2 建筑形制和布局上都基本相似。普通的龙王庙也是一二进院落为主,通常第一院于第二院的布局进本相同,都是体现神殿与戏台结构的神庙布局,这种布局在北宋以后宗教场所的显著特点。但是昭泽王庙在斗拱中并没有斜淼某鱿郑故其等级略逊于龙王庙。在斗拱的跳数上,昭泽王庙补间无斗拱,柱头以四铺作斗拱铺作,而普通存在的龙王庙不见斗拱、柱头都是五铺作,形式上高于昭泽王庙。而且部分龙王庙补间斗拱还有斜淼某鱿郑这也是两者在等级上的差异。 4.结语 本文主要以昭泽王庙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对金代的建筑形制特点进行了剖析。在山西省宗教发展的影响下,昭泽王庙在这种地域环境的影响下,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其建筑技术水平符合金代时期的精巧细致,平面布局规整,斗拱形式、梁架构件以及屋顶形制,虽然后期有修缮,但是金代的建筑形制特点还是完整的保存。尤其是昭泽王庙是现有的金建筑中不多的建筑之一,充分的将金代的建筑手法和建筑风格完全保留下来,成为后世研究晋东南金代建筑的宝贵历史资料。(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地区寺庙建筑中的悬鱼装饰 【内容摘要】文章对山西地区寺庙建筑中的悬鱼装饰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达到三个目的:了解山西地区寺庙建筑悬鱼装饰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实用价值;从艺术角度出发,挖掘悬鱼装饰内在含义以及艺术价值;对悬鱼装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提出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寺庙建筑 悬鱼装饰 风格 实用价值 艺术价值 山西地区佛教传统寺庙不胜枚举,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保存完整度上都令人惊叹。而本文所探讨的悬鱼装饰恰恰是佛教寺庙建筑中的一个小小建筑构件,同时总结悬鱼装饰的设计手法以及地方特性,这也得益于山西地区遗留大量有价值且可供参考的佛教寺庙。 一、山西地区佛教寺庙建筑悬鱼装饰风格及实用价值 悬鱼装饰出现在山西地区佛教寺庙中,其风格形成主要受佛教思想影响。因为寺庙中的一切物象无不体现佛教思想,也无不为“佛”所服务。山西地区因其地域受山河阻隔,环境自古较为封闭,这也使得这里的人们对于图腾崇拜、神崇拜和仙人崇拜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对神灵的敬仰与对未知世界的探求,使得造物者对作品形体的塑造充满了神秘性,而对悬鱼装饰风格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物非物”的风格在悬鱼装饰中得以体现,悬鱼形制本身即为非具象的表达形态抛开自然实体而存在,在以“鱼”为轮廓的有限空间中,工匠对于内部内容采取象征意向下浪漫而神化的处理,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意义附加于七寸间的隔板之中,于是有了极具地域特色与精神品质的悬鱼形象。如山西双林寺的木刻玄鱼(图1),工匠在木质载体上采用了阴刻的制作手法,同时考虑所处环境,在设计内容上选择了如意纹以及莲花纹。而此处的莲花纹是通过工匠象征意向的处理,由莲花花瓣弧线进行概括,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莲花是佛教八宝之一,其有晓喻佛法圣洁,如莲之清新芳蕙,以沁心馨香,引导众生脱离污垢。设计手法和设计内容的结合,只为一个目的所服务,那就是“佛”。 虽说其风格的形成来源于佛教思想的影响,但是任何物象的存在不仅仅依靠其意识形态而存在,而立足于能否起到实际作用。自古悬鱼建筑构件并不是空有其表,其是有实际作用的。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卷七中记载:“造垂鱼、惹草之制:或用花瓣,或用云头造。垂鱼长三尺至一丈,惹草长三尺至七尺,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垂鱼版: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里。惹草版:每长一尺,则广七寸,厚同垂鱼……凡垂鱼施之于屋山搏风版合尖之下。惹草施之于搏风版之下、搏水之外。每长二尺,则于后面施副一枚。”从此便有了悬鱼制式正式的书面记载,悬鱼在建筑中并不是只有装饰的作用,若如此早该被淘汰。其具有固定屋檐下搏风板以及防止搏风板接口受到雨水的侵蚀的实际用途,在实用前提下对其进行美化装饰及赋予象征意义是大部分建筑构件装饰的共性。 一个小小建筑构件悬鱼从无装饰的木板演绎成为富于具象美化的物象象征离不开造物者的探索,而其形态从具象走向抽象,更多的是人们赋予其更深的内在含义。 二、悬鱼装饰内在含义及艺术价值 山西地区寺庙悬鱼装饰与其建筑形制是相互配合的,其形态的发展从具象走向抽象。工匠采用拟仿、隐喻、联想的方法对悬鱼进行设计,而表现在悬鱼具体制作时则采用木质和琉璃材料、质感、线条以及色彩等手法与之对应。故从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悬鱼可以纵向挖掘其内在含义,悬鱼将会呈现其更为丰富的一面。 广胜寺琉璃悬鱼(图2),施以黄色和绿色琉璃釉,以浮雕雕刻手法制成悬鱼,以铁钉钉与搏风板之上,形制高雅大方,整体呈左右对称式构图,悬鱼由花卉、如意及华盖元素构成,而这些元素恰恰都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其传递出佛教圣洁及祥和庇护之意。而寺庙在信众心中是远离邪恶的地方,同时也体现寺庙中诸佛的法力。即便寺庙中不显眼的悬鱼也被赋予法力,追根溯源其内在含义也是为寺庙中的“佛”所服务,更是构成佛教思想的一个具象表现。悬鱼装饰内在含义不仅仅表现在其内容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其制作表现上。 山西地区寺庙建筑中悬鱼除采用琉璃材质以外,大多数采用木质材料制作,在设计手法上多采用意象形阴刻。如镇国寺、崇福寺悬鱼就采取了这种设计手法。一方面折射出山西地区率真、淳朴、含蓄的民风,另一方面因其出现在寺庙建筑当中也展现了佛教内敛质朴、顺物自然的思想。 山西地区寺庙建筑装饰悬鱼的整体造型呈现出深厚的古拙之美,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形式、意境之中。形式之美美在象征性的符号体现,北汉平遥镇国寺、唐代朔州崇福寺等建筑悬鱼发展历程, 悬鱼形制由“云纹”发展, 建成特殊的美学符号。悬鱼一般以一、三、五、七等数出现, 图形布置形成“数”的关系; 选材工艺, 渐成定制, 在“数”的范围里,图式注重上下关系, 相互呼应,或自成一体。图腾在传播的过程中, 逐渐被赋予祥瑞或镇宅等功用性意义,演进的过程融合了民族文化、社会意义等元素, 形成特殊的符号之美。 《老子》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大匠若拙”的意境之美在悬鱼上得以体现,晋城海会龙泉禅寺悬鱼的有无相生,使得传统直觉与视觉相互结合,发展出“返璞归真”的美学走向, 总结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审美形制。 在这方寸之间的悬鱼装饰,形式之美使其具备了装饰的作用,境生象外的意境深意体现了佛教内在思想。 三、悬鱼装饰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 悬鱼虽然是建筑中的一个小建筑构件,其从具象走向了抽象,从表象上升到意向,同时也因其特性使其运用在平面设计中具有可行性。悬鱼在平面设计中以何方式出现最为合适呢?这取决于悬鱼自身的特点,其作为符号元素出现在平面作品当中最为恰当。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匠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将悬鱼抽象成为现今我们看到的形象。换言之,悬鱼在建筑装饰中是一个符号的存在,而符号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若其转化在平面设计中,则是空间上的转换。可以将悬鱼装饰作为元素进行“存储”,待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主题中进行设计。 其次,山西地区寺庙中的悬鱼装饰多以木板阴刻为主,其一方面展示了地域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线条的韵律美。平面设计中线条的出现不足为奇,同时也是最能展现韵律美感的一种表现方式。悬鱼装饰的阴刻制作中出现的线条恰恰为悬鱼装饰走向平面设计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然而,视觉上的炫酷和冲击只能使平面作品得到短暂的成功,而内涵与形式的巧妙结合才能使得平面作品经久不衰。故内涵是平面设计的“保鲜剂”,悬鱼装饰至今能存留在寺庙建筑中也是得益于此。内涵的转化并不是简单地挪用照搬,而是通过设计方法将内涵与形式统一并将设计观念传递给受众。悬鱼装饰的内涵可以拓展平面作品的深度,并且也可作为平面作品主题的切入点。 由此可见,悬鱼装饰无论是其形态还是内涵都为其提供了进入平面设计领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结语 山西地区寺庙建筑中的悬鱼装饰因其实用而存在,又因其文化艺术魅力而引人注目,而这一切的物象都是为寺庙中“佛”服务的。区域造就悬鱼的地域特色,场所赋予悬鱼内在的含义,材质决定了悬鱼表现的方法,而这一切也成为悬鱼装饰在平面设计中出现的可能性。任何传统文化的传承,都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创新中传承与发扬。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金代建筑的建筑特色与历史价值 [摘 要]金代处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金代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山西保存的金代建筑数量和质量都是最高的,且由于山西处于当时各民族冲突融合的最前沿,其地区性的建筑特色也是不尽相同的,大致说来晋北长期受辽统治,故受辽的建筑风格影响较大,而辽又大量保留了唐代建筑雄伟的主基调,因此晋北金代建筑普遍呈现“豪劲”的风格;晋中、晋南除去一些细微的风格差异以外,主要是继承了宋代“柔美”的建筑主基调。 [关键词]金代建筑;斗拱;梁架 悠悠五千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的历史,到了宋、辽、金、元时期更是达到其顶峰。当时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虽然在军事上对于宋朝占据上风,但在文化上则远远落后于宋王朝,因此无论是在原有的居住区还是入主中原后,他们都主动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金代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是吸收了宋式柔美风格与辽式豪放风格的建筑特色。山西作为文物大省保留了全国最多的金代建筑且各个不同地区建筑特色明显,分区域对金代山西各个不同区域的代表性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明确山西金代建筑的重要历史价值。 一、山西各地区金代建筑的建筑特色 (一)晋北建筑代表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区,创建于唐,辽时称“林衙寺”,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大将军翟昭度奉敕在唐代大雄宝殿后建起弥陀殿,不久又增建观音殿,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海陵王题额“崇福禅伟”,改名崇福寺,一直沿用至今。后元、明、清各代虽都有修缮增建,但主体建筑一直保留了金代时的规模。从崇福寺的历史沿革中,尤其是金代两位皇帝对其的不断增修和题额中可以看出崇福寺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因此足以作为晋北金代的代表性建筑。现存建筑主要有千佛楼、文殊堂、地藏堂、钟鼓楼、大雄宝殿、弥陀殿、观音殿等,下文对弥陀殿着重加以介绍。 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坐落在2.53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殿前檐设五道格子门,后檐在当心间和两梢间各设版门一道,其中前檐的格子门扇上雕有四斜 纹嵌十字菱花、扁米字格、方米字格、条纹菱花、簇六橄榄瓣菱花、簇六石榴瓣菱花等,这样以多种形式的菱花来装饰一座建筑在金代以前是十分少见的,反映了当时金代工匠勇于探索的精神。殿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式,出檐深远,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大弥陀殿的斗拱主要分类为:前檐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单拱造,有45度斜拱出现;后檐及两山柱头铺作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前檐及两山的补间铺作为四杪七铺作;后檐补间铺作为四杪七铺作带斜拱;转角铺作自栌斗口出华拱四缝,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殿内内柱出现了减柱、移柱的做法,减少两根前内柱,并将其他内柱进行了适当移动,这样使得殿内空间发生了较大变化,殿前礼佛空间扩大开敞,同时减柱、移柱造使得屋顶梁架结构发生了变化,横向梁架为前后乳 对四椽 ,上置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再置以合沓稳固的蜀柱,叉手、栌斗承脊 ,为了解决内柱的减少与移动产生的梁架支点问题,在内柱之间纵向设组合式大额、斜撑、驼峰,在山面另加丁 一道加以稳固。整座弥陀殿内外均表现出一种唐、辽建筑的刚劲雄浑的气势。 (二)晋中建筑代表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麓,具体始建年代不详,大致为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叔虞而建,后经过历代增建,现存的献殿是一座颇具艺术气息的建筑。献殿的创建时间根据在殿内脊部襻间枋上有“金大定八年岁次戊子良月创建”的题记,可以断定其年代为金代。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在高1.37米,宽16.24米,深11.23米的台基上,前后分别与对越坊和鱼沼飞梁相连,台基上共计有十二根檐柱,所有檐柱柱脚均微向外撇出,且柱高由中心向屋角逐渐升高,与圣母殿相同,是典型的宋代“侧脚”,“升起”做法,柱间装栅栏,殿前后开门,组成一座四面通透,形如凉亭的小殿,献殿的作用在于敬香、供奉,这种通透的格局使人在敬神时于烟雾缭绕间产生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妙境。殿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式,举折平缓,翼角升起,殿前、后檐下各设柱头铺作两朵,两山面檐下各设柱头铺作两朵均为双假昂五铺作;前后檐下补间铺作各三朵,两山补间铺作各一朵均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另有四朵转角铺作,斗拱造型较简单。殿内横向梁架只在四椽 上架一层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叉手承脊 ,另置丁 、襻间枋连接纵向,简单省料,轻巧坚固,与简约的整体建筑理念相契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完献殿后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 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献殿整体表现出的是一种与唐、辽建筑淳朴凝重所不同的柔美华丽风格,具有宋代建筑特色。 (三)晋东南建筑代表 会仙观位于长治市武乡县中部的监漳山南麓,据传说是由于南宋道士贾志韬会仙于此而建。会仙观是一组保存比较完整的道教建筑群体,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关帝殿、玉皇殿、三清殿,其中三清殿根据其建筑样式,观内碑刻记载应为金代建筑遗存。 三清殿位于会仙观整个中轴线建筑群的最后部,是观内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整个大殿建于高1米的台基上,三面带有回廊,后立面无檐柱为实墙砌成,殿身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加上回廊通面阔五间,通进深四间。屋顶采用单檐歇山顶式(后立面无出檐),覆以灰陶筒瓦,举折平缓,翼角升起。檐下有铺作十二朵,分为柱头铺作十朵和前檐的转角铺作两朵,均为单杪单下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无补间铺作,其中当心间两朵柱头铺作有45度斜拱出现。殿内横向梁架结构为四椽 前压乳 用三柱,四椽 上驼峰承 牵,另有蜀柱和升高的内柱分承平梁两端,平梁上有蜀柱、叉手承脊 。三清殿外檐柱和内部梁架上有明显的彩绘,主要图案有花草、云朵等,其中四椽 上绘有巨龙腾云驾雾的情景,栩栩如生。会仙观整体线条柔美,装修精致具有鲜明的宋式建筑风格。 (四)晋西南建筑代表 太阴寺位于绛县县城东南东华山脚下,整座寺院坐南朝北,背阳面阴故称太阴寺。现存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 大雄宝殿建于高0.5米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顶为单檐悬山顶式,上覆灰筒瓦,檐下共有十七朵斗拱:前檐柱头铺作六朵为单杪双假昂六铺作重拱计心造,前檐补间铺作五朵为单杪双下昂六铺作重拱计心造,后檐柱头铺作六朵为单杪四铺作计心造,后檐无补间铺作。殿内梁架结构为六椽 通搭前后,上置驼峰承四椽 ,四椽 上置驼峰承平梁,平梁上置蜀柱、叉手承脊 ,各梁上均有托脚相固定。大雄宝殿殿身共有檐柱十六根,其中后檐柱与两山面檐柱包于夯土墙中,前立面设五道各四扇的 扇门,殿内后内柱四根,减去前内柱使得殿前礼佛空间扩大,属于金代典型的减柱造法。从整体上看来太阴寺大雄宝殿同样具有宋式建筑风格。 (五)本章小结 通过上述分区域对晋北、晋中、晋东南、晋西南的金代建筑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由于自然、文化传统、与统治中心区的远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山西大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金代建筑特色:晋北地区豪劲而晋中、晋南地区醇和。晋北地区的豪劲体现在建筑个体高大,斗拱、柱额及梁架用材粗壮,结构规整,整个建筑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威严感,这与当时西京大同的崇高地位和辽人遗留下来崇信佛教的传统有很大关系。晋中、晋南地区尽管在具体的某些地方有不同之处,但总体还是显示出宋代建筑的醇和美感,主要体现在个体建筑规模小,殿顶的举折和缓,翼角升起,曲线优美,柱额、斗拱选材规格不高,梁架组合随意但简洁实用等方面。 二、金代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屋顶、梁架、斗拱、柱额、门窗装饰,要考察一个朝代建筑的发展情况也需要从这几方面着手。综合上文对山西各个区域代表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就金代建筑在这几方面的发展做一简要分析与介绍,以便说明其在我国建筑史中的重要地位。 屋顶。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屋顶,不同等级的建筑往往从其屋顶的形制就可加以区分。金代建筑的屋顶大多数采用歇山顶,少数采用庑殿顶或悬山顶。这一时期屋顶形式的主流是继承自宋代的柔美风格,强调举折比例和缓,翼角升起适中,从而形成优美的曲线,而不是唐代那种刚硬的线条。不可否认这种屋顶形式起源于宋代,但是成熟于金代,正是金代建筑的传承,使得以后历代建筑大都保留了这一传统。 梁架。复杂的梁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特色。金代建筑的梁架不再拘泥于规整的定式,而是有许多继承与创新。例如椽 压乳 结构的大量使用,不仅解决了长木材难找的问题还克服了两根梁相对搭于内柱上的稳定性问题。又如梁 间广泛使用托脚,平梁上同时置蜀柱、叉手托脊 ,这种近似三角形的结构极大的增加了梁架的稳定性,到明、清时期渐渐抛弃了这一做法,这不免是一种倒退吧。金代由于广泛使用减柱、移柱造法,使得工匠不得不更多的思考怎样在梁架支点不均匀的情况下保持建筑的稳定,于是大量富于创造性的梁架结构被创造出来,比如崇福寺观音殿的双重人字叉手,在平梁上和平梁前端分别施加叉手以加强支撑,这实在是一大创举。 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是整座建筑中最为精妙的部分,它起着支撑屋顶的作用。金代建筑中的斗拱最直观的一个特点是比起唐代来说显著减小了(晋北建筑除外),补间铺作的规格则越来越大,组合越来越复杂,这种趋势延续到后世造成了现在看到的明清建筑中动辄出现四朵、八朵的补间铺作。斜拱是金代建筑的一大标志,它是从辽代开始出现的,主要作用在于装饰和承挑出檐。金代建筑(主要是晋北)上斜拱达到全盛,除了延续辽代建筑使用斜拱的做法外更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组合较辽代时候更加繁密。金代建筑(主要是晋中、晋南)的斗拱另一方面则是显著具有宋代特色,即延续了宋代斗拱由偷心造向计心造,真昂向假昂演变的发展趋势。宋代官方的《营造法式》是推崇斗拱计心造的,原因在于这一做法使网架更为完善,从现存的金代建筑来看,计心造是占到很大的比例的,比如会仙观三清殿、太阴寺大雄宝殿等都采用了计心造法。真昂向假昂的演变也开始于宋代,金代建筑延续了这种做法,并传向后世,最终元、明、清后世建筑几乎不见了真昂,而全以假昂做装饰用。 柱额。柱额在中国古建筑中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它的建造直接关乎建筑的整体稳定性。金代建筑柱额的突出特征其一是内部减柱、移柱造盛行,其二是阑额上普遍使用普拍枋。减柱、移柱造是通过对应《营造法式》所规定的几种柱网排列形式来判断建筑中内柱的多少与排列方式确定的,这两种方法同样起源于宋、辽,但是在金代却达到了它的极盛,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同时使用了这两种做法以达到加大内部空间的目的,比如金代广泛使用的椽 对乳 用三柱形式,就是根据减柱、移柱的实际情况对梁架进行调整的,这种变化有时的处理方法并不科学,造成梁架因缺乏支点而弯沉,后世不得不补加辅柱支撑,但是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普拍枋是在柱头阑额之上施用的一圈方形木材,早在唐代建筑上就开始出现,但并不普及,直到金代才成为定制,几乎所有建筑上都使用了普拍枋,这是由于金代建筑重视补间铺作,把它规格加大,数量加多,必须施加普拍枋来承受增加的重量,这也成为以后的定制,元明清建筑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使用了普拍枋,只是后来普拍枋和阑额的比例出现了一定的调整。 门窗装饰。《营造法式》中把门窗装饰归于小木作中。现存金代建筑的门窗装饰大都经过后世的重修,原件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保存下来的寥寥几处来一睹金代门窗装饰的风采。崇福寺弥陀殿在前檐当心五间作格子门,每道门又分中间两扇和两边扇,其中中间门扇是两边扇门宽的一倍。每扇门在上、中两处设门额,在下端设地 将门隔为上下两个平面,下部装门板,上部则雕刻花纹。花纹种类繁多,有簇六橄榄瓣菱花、簇六条纹框、扁米字格、方米字格等多种样式。弥陀殿的门窗装饰一改前代版门和直棂窗的样式,使得门窗装饰风格更加多元化也更富动感,是对后代精致的门窗装修的一次开拓性探索。 三、结语 山西作为保存金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且各个不同的地区之间建筑特色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很好的将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特性保存了下来,同时通过上述的分析与总结,我们不难看出金代建筑在做法上具有开拓性的创举并不多,但是贵在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初创的技术,使之走向成熟,并影响了后世的建筑做法。金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作为高潮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过渡性阶段,其重要地位是不应被忽视的。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工程建筑幕墙设计施工探讨 摘 要:山西体育中心位于太原市晋源区中南部,占地1238亩,设60000座体育场、8000座体育馆、3000座游泳跳水馆、1500座自行车馆。基地南侧自行车馆、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连为一体,东南侧设置综合训练馆,分别以流畅的曲线为基本造型,似巨龙飞舞,似玉带环绕。本工程外幕墙种类繁多、造型新颖、幕墙技术先进,其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红色铝格栅;金属罩棚屋面;阳光板屋面;铝单板檐口;屋面天沟;玻璃幕墙 0 前言 山西体育中心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其外立面“大红灯笼”造型取“大鼓之形,灯笼之构、剪纸之饰”等地域传统元素装饰,似巨龙飞舞,似玉带环绕,其建筑形式引领幕墙发展潮流和方向。该工程荣获2012~2013年度建设工程鲁班奖。本文对该工程建筑幕墙设计和施工要点进行简单探讨。 1 幕墙主要材料和系统说明 1.1 红色铝格栅系统说明 外立面红色铝格栅部位,施工难度极大,其设计构思源于对山西民俗特色的“大红灯笼”和“大鼓”的印象,将灯笼的编织手法巧妙地运用到主体育场的罩棚结构体系中,并提取剪纸艺术的图案进行抽象化地运用。由于钢结构每一榀都不规则,红色铝格栅安装必须根据钢结构分格,实测实量,利用电脑建立模型,计算出红色铝格栅每一根料的长度、角度,现场拼装,工作量十分巨大。 1.2 金属罩棚屋面系统说明 金属罩棚屋面系统从内向外共分以下层面: 钢骨架-C型钢300*80*20*3mm主檩条弯弧纵向布置 C型钢140*60*20*2.5mm次檩条环向布置 底 板-0.47mm厚镀铝锌压型钢板 保温层-100mm厚带铝箔保温岩棉 面 板-0.9mm厚铝镁锰板 装饰板-12mm厚蜂窝铝板 1.3 阳光板屋面系统说明 阳光板(聚碳酸酯板)屋面采用热镀锌钢龙骨, C型钢350*80*20*3mm环向布置作为主龙骨,C型钢140*60*20*2.5mm纵向布置作为次龙骨,阳光板采用25mm厚中空双色阳光板(透光率60%,3.5kg/m2)。纵向错台处相邻两块板为高低差设置,高端板材与低端板材搭接量为100mm,并设置挡水板,防止雨水进入内部空间。 1.4 铝单板檐口系统说明 铝单板檐口主次龙骨均采用C型钢140*60*20*2.5mm,通过连接钢件与原有结构主桁架焊接,铝单板采用3mm氟碳喷涂铝单板。在铝单板檐口顶部及下部收口处设置30*30mm通长角铝,作为滴水檐。 1.5 屋面天沟系统说明 屋面天沟从内向外共分以下层面:钢骨架-160*80*4mm方钢管、50*50*3mm方钢管、底 板-1mm厚镀铝锌钢板、隔音层、60mm厚带铝箔保温岩棉、面 板-1.5mm厚不锈钢板、装饰板-3mm厚铝单板 1.6 玻璃幕墙系统说明 竖龙骨采用200*65*4mm钢方管,表面氟碳喷涂,横龙骨采用65*65mm系列铝合金型材,横竖龙骨采用对穿螺栓连接,横龙骨和竖龙骨之间避免刚性接触,采取垫柔性垫片方式。型材表面粉末喷涂处理。铝合金型材材质6063A-T5,型材等级高精级。玻璃采用6+12A+6双钢化Low-e中空玻璃。 2 结束语 本工程外立面中红色铝格栅部位,施工难度极大,由于钢结构每一榀都不规则,红色铝格栅安装必须根据钢结构分格,实测实量,利用电脑建立模型,计算出红色铝格栅每一根料的长度、角度,现场拼装,工作量十分巨大。通过和其他同事的刻苦钻研,使得本工程顺利竣工。其外立面“大红灯笼”造型取“大鼓之形,灯笼之构、剪纸之饰”等地域传统元素装饰,象征山西美好的未来。该工程荣获2012~2013年度建设工程鲁班奖。 山西建筑论文:山西鼓励社会力量认领认养文物建筑 2017年3月21日,山西省政府公布了《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山西省将着力推进文物建筑认领认养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领认养等方式,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游奈锏谋;だ用。 该方案要求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要选择一批适合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项目,遴选热爱文物保护事业、经济实力强、社会信誉高的申请者,签订认领认养协议,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认领认养者使用权、经营权。目前,山西公布了第一批供选项目名单,共列入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的252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认养文物还需强化监督管理 实际上,会申请认养文物的多是民营企业,他们的目的也多是为了修缮之后辟为文化旅游场所。山西省此次划定的252处可以由民间认养的文物古建筑,均为市级、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文物古建相比于那些省级或省级以上的文物古建来说,其重要性要相差很多。而且,若非如此,恐怕相关管理部门也绝不可能狠下心来,将其交给那些既无相关资质亦无相关技术的民营企业去修缮和管理。联想到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曝出的文物古建被毁案例,这批即将被移交到民营企业手里的文物古建的命运也着实让人心存疑虑。 况且,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均是以营利为根本目的的,若是看不到这些文物古建经过旅游开发之后所能带来的好处,或者民营企业在进行旅游开发后发现事与愿违,根本就无法得到其预想中的收益,那么他们还会认认真真地去维护和管理吗?反之,如果开发之后发现了巨大的潜在利益,他们又会不会不顾文物保护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而盲目地进行过度开发与利用呢? 针对这些隐患,山西省有关方面在将这些文物古建交到民营企业手里之初,便应该以合约的形式,厘清双方的权责边界。既要明确修缮的程度,更要标明开发的尺度,同时还必须制订出严厉的违约及处罚条款,以免因修缮不达标、管理不到位,或者因过度开发而对这批文物古建的完整性与历史文化价值造成破坏。不仅如此,这批文物一旦被民营企业认养之后,有关文保单位及其监管部门更应该对其加强指导和监管,切莫从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本意为保护的认养最终沦为不负责任的遗弃。 认养文物可以一试 树木可以认养,动物可以认养,如今文物也可以认养了。山西省推行文物认养模式,开辟了一条文物保护的新路径,这种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当前,各级政府在文物养护工作中承担着主要责任,但一些地方财力有限,拨付的资金难以满足文物养护的需求,这致使不少文物现状堪忧。而认养文物模式则增加了养护资金的来源,有助于从社会上筹得更多养护资金,减轻政府压力,让更多文物得到更多更好的养护。 《文物保护法》第七条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认养文物模式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满足认养人的爱心需求,实现认养人的社会责任。如果认养人在获得一定年限的文物使用权、经营权之后,能够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使用、经营文物,这不仅能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也能让更多的人领略文物风采、接受文化熏陶,还能激发认养人的养护积极性,增强认养的长效性。当然,文物管理部门也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认养文物的细则,明确认养人的权利和义务。认养文物模式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完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需要一定的过程,而在探索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漏洞。对此,我们应该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宽容,多一分鼓励,多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