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力学论文:采矿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本文针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岩体力学》教学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理论实践并重、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等为一体的优化改革方案,教学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 采矿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 一、《岩体力学》教学现状 《岩体力学》作为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岩石工程(井工开采、隧道、地下空间工程等)中一些力学现象的分析能力,使学生接受矿山开采和岩层控制基本理论和试验技能的初步训练,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从事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岩体力学》一般在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完成后开设,在学生学习本课程时,不仅可对先修课程进行系统回顾,又可有效运用前期基础课程相关分析与计算方法分析宏观工程问题;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可为《采矿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岩体力学所涉及研究范围及方法日趋复杂,这也要求高校教师对岩体力学知识掌握更加全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传统教学过程中,有关《岩体力学》的教学多以课堂原理的讲授,已不再适用于本科生的教育及行业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因此,结合现有条件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适应工科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岩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力学基础相对较弱,即使之前已对相关基础课程进行了学习,但由于前期多为应试型学习,且理论性较强,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多为“碎片式”,无法有效形成知识网络,导致学生学习《岩体力学》时非常吃力。此时,若依然按照传统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式讲授方法,则事倍功半。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易形成被动接受方式。《岩体力学》是对前期相关力学课程的延伸学习,若前期基础力学知识及运算方法掌握不牢,将导致学生学习过程形成停顿感,由于课程逻辑性较强,一个知识点产生卡顿,学生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将产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习效率低下。 2.教师课堂讲授方法单一,不易于接受。资料显示,目前非力学专业教师采用的《岩体力学》课件大同小异,均是对课本一些原理及方法的罗列,讲授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导致课堂教学环节枯燥乏味,缺乏与专业特点的联系,学生不易参与其中,知识点也难以接受。 3.教学方法机械性较强,难以融会贯通。《岩体力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岩石力学实验,对于实验部分,一般由实验老师授课,学生容易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验独立开来,因此,实验作为揭示岩体力学现象的一种有效手段,无法让学生理解其独特含义。 4.传统理论讲授过多,新型技术所占比例少。随着科技发展,行业内涌现了大批岩体力学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借助于力学原理,在分析工程问题中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高校教师分析岩体力学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新型技术,将问题分析方法多元化,辅助学生学习力学,又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跻身世界岩土工程大国,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于工程类学生,掌握岩体力学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及科学研究铺垫良好的基石至关重要。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岩体力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效果。讲授内容时应充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例,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讲授平面应变问题下巷道弹塑性分析时,可以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切入,首先对弹性力学中平面问题进行回顾,进而对问题进行假设简化,最后引入弹塑性力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同时应用于解决现场工程问题中去,事半功倍。 2.注重基础,构建知识框架。采矿专业学生由于力学基础相对薄弱,甚至对一些专业术语掌握都不够准确,给课程后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需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讲岩体力学中复杂的理论知识及工程实践成果浓缩在有限的课时内。同时,注重课本知识的统筹规划,强调基础的同时,合理规划授课内容,突出重点,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利于融会贯通。 3.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学习感知。《岩体力学》具有理论复杂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复杂体现在不确定性上,实践性强则因与工程实践密不可分。岩石力学实验则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桥梁,因此,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实验的教学,同时,实验应在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共同参与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4.做好通识教育,触类旁通。岩体物理力学特性受外界条件及自身结构影响极大,不同行业接触的岩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此,应结合专业特点,对讲授内容突出侧重点,例如,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地下工程所涉及岩体力学问题求解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非专业知识课简单讲授原理,专业知识则重点讲授,做到触类旁通。 5.创新教学方法,未雨绸缪。在《岩体力学》教学过程,可适当引入一些新型分析软件和方法,如有限元、离散元及有限差分等软件,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辅助学生理解一些复杂的原理,学生对于一些数值分析软件的理解可为工作及深造后岩体力学问题的分析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做到分析问题针对性强、操作应用快,理解容易,易于自身能力的提升。结合工科采矿类本科学生的实际特点,加强《岩体力学》课堂讲授与工程应用的联系,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结构面,让采矿专业学生掌握岩体力学问题中涉及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找到突破口,提高授课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期工作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具体方案,经过教学实践,授课效果得到良好改善。 作者:王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岩体力学论文:关于岩体力学参数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1一般方法 1.1岩石力学试验法 (1)室内试验。 通过钻孔岩芯取样,利用室内岩块的单轴压缩试验确定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通过岩体的三轴压缩试验确定岩体的抗剪强度-凝聚力和摩擦角。通过岩体卸围压试验研究岩体卸荷过程中的变形和能量变化特点,确定卸载时岩体的参数,如弹模、泊松比、凝聚力、摩擦角。 (2)现场试验。 现场抗剪试验获得岩体、软弱夹层、混凝土与岩石接触面抗剪(断)强度;现场变形试验(刚性承压板法、狭缝法)获得岩体变形模量、弹性模量及泊松比。还有现场声波测试评价岩体完整性等。现场试验是确定岩体强度参数最准确的方法,但由于通常不具备施作原位试验的条件,而且试验周期长、费用高,所以这种方法应用较少。试验法是一种直接又可靠的方法,可以较好反映岩石特性。室内试验得到的是完整岩块的特性参数,但存在“尺寸效应”。现场试验受条件限制,试件制备难免受到扰动,试验结果分散,不能直接采用。 1.2工程岩体分级法 工程岩体分级法主要有: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规范的坝基和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法、巴顿的Q系统分类法及比尼威斯基的RMR分类法。这些分类方法往往是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参数综合指标分级法给岩体进行评分和划分岩体级别,根据岩体级别并结合经验公式,给出岩体参数的范围值。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选取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这两个因素确定岩体基本质量,将影响岩体工程特性的因素如地下水、初始应力、结构面走向与工程轴线方位等作为修正因素,实现工程岩体的分级,并提供了各级别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表和结构面抗剪断峰值强度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附录V提供了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表,主要分类因素也是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此外还有岩体纵波速度和钻孔RQD值,并在附录E中提供了坝基岩体抗剪断(抗剪)强度参数及变形参数经验值表和结构面抗剪断(抗剪)强度参数经验值表,用于规划和可研阶段。应注意该表的注明是参数仅限于硬质岩,软质岩应根据软化系数进行折减。 1.3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类比法是利用大量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确定拟建工程的设计参数,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传统方法之一。类比法是应用相似原理,要求主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相同或相似,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岩性和地层时代(或层位),其余还有地质构造(岩体完整性)、风化状态、应力条件、地下水等等。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在类比、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参数。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根据现场观测结果,对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类比的资料可以参考《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岩基抗剪强度参数》、《工程地质手册》、《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以及地区工程经验(资料库、数据库)等等。类比法完全依靠地质师所掌握的工程实例资料和他对工程岩体的经验判断,人为因素比较大,有时仅仅通过少量个别因素相比较而得到的参数,其结果可靠性较差。然而该方法简单、方便、快捷,在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 1.4反演分析法 反演分析法是利用现场所测得的位移等数值反求岩体力学参数,包括位移反分析、应力反分析、混合反分析等。其中位移反分析方法是根据现场实测的位移值,采用解析法、有限元等方法以及弹性、弹塑性等本构模型进行求解。位移反分析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直接逼近法和逆过程法。由于围岩本构关系的复杂性,目前的逆过程方法的位移反分析研究计算大都采用了线弹性等假设,设岩体为均值各向同性,而天然岩体地质条件复杂,这样与工程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反分析方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应用较多。反分析时稳定系数取值为:蠕动挤压阶段宜采用1.00~1.05,初滑阶段宜采用0.95~1.00。滑带土抗剪强度(c,φ)参数反演分析的方法分为单参数反演和双参数反演两种。前者假定一个参数已知的前提下,反算另外一个参数,通常选择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敏感的作为未知参数。后者在反演中有两个未知的参数,通常选择两个距主滑动面等距的剖面建立极限平衡方程求解,此外,还可以做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1.5人工神经网络法及模糊数学预测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是通过完成输入与输出问题的映射,自动建立复杂现象(系统)的模型并指出其控制规律。该方法考虑了影响岩石力学参数的各种定性因素,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随着数据的积累不断地对样本集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参数取值结果不断趋于合理。缺点是学习样本的选取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模糊数学预测法是考虑到影响岩体变形强度参数的相关因素模糊不确定性,根据经验确定权重集及隶属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岩体力学参数预测。该方法实质就是把岩石与岩体力学指标之间的比例系数当作模糊子集,依据经验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确定一个最佳模糊折减系数的问题,从定量上考虑影响力学参数的各种模糊因素,但在运用上不是很成熟,仍借助于经验。 1.6其他方法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岩体强度参数,如:计算机模拟、声波测试技术、岩体分形分维理论、断裂损伤力学、统计数学等方法。 2岩体力学参数综合取值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方法有很多,由于岩体的不连续性、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等特有属性以及岩体结构的复杂性,使各种取值方法存在局限性,至今还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取值方法。实际工作中应该综合应用这些方法,互相验证,取长补短。笔者基于上述岩体力学参数的取值方法,并结合工程的规模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在满足规程规范的前提下提出了岩体力学参数综合取值方法。该方法针对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型以上工程、重要的大型工程和参数敏感的工程分为以下3个层次。 (1)第一层次。 对于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或项目规划、可研阶段,可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室内抗压试验→进行岩体分级、查表→获得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范围值,通过相似工程类比,调整、修正取得地质建议值;或者采用RMR分类和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公式计算,参考类似工程修正后得到地质建议值。 (2)第二层次。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型以上工程,如重力坝、拱坝,结构面影响坝基、坝肩稳定,初步设计阶段应布置原位抗剪和变形试验,参考类似工程,结合现场地质条件进行调整,必要时由地质、试验和设计三方共同研究确定设计采用值。 (3)第三层次。 对于重要的大型工程和参数敏感的工程,应做专门研究,除运用上述方法外,还应开展计算机模拟试验、人工神经网络法、模糊数学预测法等,慎重确定地质建议值。在施工阶段可以利用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复核岩体稳定性,及时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法,确保工程安全。总之,地质调查和岩石力学试验是基础,是岩体分级、经验估算及数值模拟的前提,因此应重视野外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并注意取样、试验成果代表性问题,使地质建议值符合现场实际。 3应注意的问题 反思多年来我们所做的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在岩石力学参数取值方面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前期勘察时对设计意图不甚了解 设计方案不十分明确,加之勘察周期短,对地质条件的调查和分析不够深入,对试验只是要求做常规的内容,以室内试验为主,取样数量不足,成果代表性差,使得方案比选时难以取舍。按照有关规范,“小型水电工程岩土参数(取值)可在现场简易测试和必要的室内试验的基础上以类比为主。”“中型水电工程岩土测试以室内试验为主,必要时可采用大型野外原位试验。”对于拱坝和重力坝要特别注意,对影响坝基、坝肩稳定的岩土体及软弱结构面可视需要开展原位试验工作。尤其是软岩和完整性差的岩石,软弱结构面发育,且结构面对岩体稳定性不利,岩体稳定性的判别对工程影响很关键,这需要慎重研究,应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布置适当的原位试验,并采取多种方法合理确定岩体力学参数。 (2)勘察报告中抗剪强度和变形参数仅仅根据室内岩石试验查规范,与现场地质调查结合不紧密。 抗剪强度和变形参数是混凝土坝稳定计算最重要的参数,对工程安全和造价影响很大。然而规范给出的值范围较大,勘察报告仅仅依据规范提供的参数表取值是远远不够的。中等规模以上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应进一步开展分析论证工作,结合现场地质条件调查,在岩体分级基础上,运用有关理论和经验公式,例如霍克-布朗(Hoek-Brown)经验强度准则公式等,并参考已建工程经验取值,必要时与地质、试验和设计专业共同会商,合理确定参数。 (3)在软岩地区建混凝土坝要特别注意 如页岩、千枚岩及白垩-第三系泥岩等,由于岩性软弱,构造发育,岩体强度较低,工程安全裕度小,岩体力学参数取值对工程安全和经济性影响大,甚至影响方案的成立。软岩地区一般不适合建中、高混凝土坝,万一要建,就应该投入一定的勘探和试验工作量,慎重研究和分析论证,并留有一定安全裕度。 (4)应考虑定值计算与可靠度问题。 实际勘察设计工作中,是由地质专业提供参数,设计人员进行计算。地质部门依据试验成果,结合地质条件和个人经验判断,提出地质建议值。设计一般直接采用地质建议值进行计算。问题是设计计算方法与地质模型是否一致,地质参数的可靠性或安全阈值是多少,即有多少安全储备。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重力坝可靠度研究。结构可靠性分析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或工程的可靠性,比定值法不考虑参数的偏差有明显的优越之处。可靠度计算需要提供与大坝有关的各类荷载、材料和地基强度的统计特征值(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及分布类型,对地质参数的离散性进行评价。 (5)试验是基础。 如何看待试验成果,地质专业人员常常抱怨试验参数不准,造成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取样的代表性问题,或者原位试验选点问题,要考虑岩性、风化程度、构造等影响,对试验点做专门设计和布置;又譬如有的砂岩与页岩互层,页岩岩芯破碎取样困难,取样只能做砂岩的抗压强度试验,成果偏大;倾斜岩层抗压首先沿层面剪切破坏,成果偏小。二是试验中的误差,应采用数理统计法整理试验成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舍去不合理的离散值。对于原位抗剪试验,要了解试验点的岩性、构造、风化及地下水等因素对成果的影响。另外,试件制备时难免受到扰动,一般要求安排2组以上试验,以便对比和分析。 (6)确定参数时要处理好主观判断与客观评价的关系。 前述的岩体分级法、工程类比法及经验判据法(强度准则公式)都属于经验法,其取值时的人为因素和个人经验对结果影响很大,实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从地质条件的客观出发,分别按不同因素对参数进行修正,减少取值的随意性。 (7)加强施工监测,利用监测资料进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地质勘探、试验、计算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对工程岩体性状变化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施工中要加强岩体性状的监测,及时分析和判断,调整、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安全。尤其是隧洞施工支护,要根据发现的新情况及时修改设计,即采取“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既要确保工程安全,又不能造成浪费。 (8)利用已建工程进行类比确定岩体力学参数是我们常用的方法。 但是没有一个工程的地质条件是完全相同的,而我们个人掌握的资料有限,每个人的经验千差万别,往往仅通过少量个别因素相比较而获得参数,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其结果可靠性较差。应多参考类似工程,并不断积累工程经验。多年来笔者所在单位在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中做了大量的岩体物理力学室内外试验和原位测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结论 (1)岩体力学参数的合理确定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一项基础工作 直接关系到坝基、边坡、地下洞室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由于岩体具有不均匀性、不连续性和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准确确定岩体力学参数是非常困难的。在研究了有关规程规范和各种取值方法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工程的重要性程度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提出了岩体力学参数的综合取值方法,分为地质条件简单的小型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中型以上工程、重要的大型工程三个层次。针对具体的工程应当选择合理的方法来确定岩体力学参数。水利水电工程岩体力学经验参数综合取值研究对水利水电工程坝基、边坡、地下结构稳定性研究和计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规模小、设计周期短、勘察试验工作量有限的特点 在详细地质调查和少量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岩体分级,参考已建工程的成功经验类比确定岩体力学参数是一种简单、快捷而有效的方法。结合工程经验指出了水利水电工程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以供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陈汉宝 黄定强 彭义峰 熊友平 江妤 单位: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岩体力学论文:浅谈如何改进岩体力学教授方法 一、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 1.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岩体力学教材比较多,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授课教材调研发现,基本上都是采用本校权威教授所编的教材或者是国家规划教材。结合我校地质学专业特色及课程教学团队经验,采用我校刘佑荣教授所编的,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岩体力学》教材;2009年又再次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审,由北京化工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的《岩体力学》教材,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合并,并增加了目前国内外研究方面的成果,例如结构面网络模拟等内容。近2年授课则是以这本修编教材为主,但在部分章节的授课中也兼顾了蔡美峰主编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教材,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对岩体力学知识的需求。 2.课程内容优化。 结合教材的内容编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来进行重点讲解,包括岩体的地质特征,岩体的物理、地下洞室围岩应力重分布,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在具体内容编排中也适当地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在岩体的地质特征章节,补充安排了工程岩体分类等内容;在岩体强度与变形性质方面,增加了地下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及体系的相关介绍;在内容编排上突出地下建筑方向的专业特点及需求。 3.教学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总学时为40个学时,2.5个学分,其中课堂教学34个学时,实验课6个学时。本门课程是在系统学习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基础课后进行开设的。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围绕专业工程实例展开授课。《岩体力学》课本身就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在进行每一章节的授课时,可以多以工程实例来展开,尤其是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工程实例,多多采用照片、录像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投入其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例如,在讲第五章地应力的时候,可以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如锦屏电站的高地应力问题来说明地应力研究的重要性;在讲边坡工程,可以选用大量边坡地质灾害的图片。由问题入手,来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源头。 2.结合专业方向特色来授课。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诸多工程的主干专业课,面对的专业层次不尽相同,在授课的时候尽量能结合专业背景展开。针对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要从学生的专业方向特色及专业需求来阐述。作为土木工程地下建筑方向的本科生,《岩体力学》这门学科的发展都与地下工程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本质来讲,纵观岩体力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始阶段诞生的静水压力理论、侧压系数,到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的经验理论阶段出现的普氏理论、太沙基理论,然后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理论及地质结构理论,这些重大理论及思想的诞生过程就是对地下工程认识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并促进了岩体力学学科向前发展。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一发展脉络讲述给学生,并贯穿到后续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大大地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自豪感,也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的认识。 3.结合教师科研工作来授课。讲授这门课的老师,不仅有科研经历丰富的教授博导,也有刚走出校园的博士年轻教师,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和求学中,完成和参与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科研沉淀。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整理,在每章结束时,抽出专门的时间,做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小型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眼界的同时,也可将岩体力学最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讲地应力一章,就曾经将参与过的地应力测试及地应力反演分析的课题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讲地下洞室稳定性时,就将参与的软岩隧道科研项目成果进行介绍;上课时的反响很热烈,大大激发了学生科研的热情,建立了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尤其是对那些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科研的窗户;此外,也让学生了解授课老师及其团队的专业方向及特长,为后续研究生报考提供了便利条件。 4.结合学生实践课来展开。我校《岩体力学》课程是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上这门课的学生仅仅经历的与此相关的实践环节就是大二结束时的地质学专业教学实习。虽然是地质实习,但也是与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各类岩体在打交道,例如各种岩石、结构面。在上课时,不妨将课程中提到的各种岩块、结构面等内容与实习中能看到的种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例如,在谈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时,便可列举实习线路中各类成因、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结构面及岩石;在讲结构面的强度及变形性质时,可以将实习中遇到的各种断层、软弱结构面等现象作为实例来分析其性质上的差异。这些实例学生在实习中都亲自参与过,已经有了部分感性上的认识,重新回到课堂上学习其相关的知识,认识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岩体力学》课程内容丰富,更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要结合所教学生专业方向的特点以及未来需求,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加强理论基础联系工程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认识问题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左昌群 孙金山 罗学东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岩体力学论文:基于高职高专《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考 摘要 通过对传统的《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分析,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深刻认识到传统教学中课程建设的不足,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及对接关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学材的合理科学选用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高职高专的《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探索性方案。 关键词 1岩体力学; 2顶岗实习; 3工学结合 1、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本着“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安排本着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基础后专业,在技能培养方面,将理论学习结合生产实践,实行“做中学、做中教”,力争实现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 《岩体力学》是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不同受力条件(例如荷载、水流、温度变化)下岩体应力、应变、破坏、稳定及加固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岩土、地质、环境、水工、能源、土木、水利、冶金、交通、矿业工程等建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2〕。《岩体力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工程实用价值。 2 、《岩体力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很盲目,定位不准确甚至错位;这样的认识导致教师备课、讲课、学生听课等等环节都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层面,即专业、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历证书阶段,没有更加进一步的把职业、职业标准、生产过程、职业证书对接起来。 (2)理论内容偏重轻视了实践环节,本门课程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科学合理的体系,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对于我们高职高专,已经显得理论的比例过于繁重,实践明显不足,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大批出现的高分低能学生,课堂和生产严重脱节。所以在传统的研究型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应做比较彻底的改革。 (3)教材适应性较差,传统的研究型教学使一批又一批的教材偏于理论,轻于实践,学生学习难度大,乏味,因而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一套理论难度适中、够用,实践比例偏大的教材、学材和与之配套的影像资料等。 (4)教学经费的严重不足,由于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一个教师、一根粉笔、一本书就可以完成一门课程,形成了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极低。 (5)生产实践教师的缺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现有的教师队伍绝大部分从校门又走入校门,从理论中来又到理论中去了,更有甚者教材中的部分验,教师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照本宣科,讲起来乏味,听起来不知所以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6)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岩体力学课程涉及多个相关学科领域,其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而杂、试验项目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导致许多学生认为课程较难。所以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学特点,并更好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对岩体的基本力学性质理清概念、明确试验原理及数理统计方法;难点是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原理能够分析不同工程岩体在不同的力学条件下的稳定性。 解决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上遵循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岩体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上较难理,但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解精讲重点、恰当复习、图文并茂、穿插一些案例结合理论,利用学生求知、求趣、求新的心理引导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 《岩体力学》本身的特点和传统的粉笔+黑板书写速度慢,单一,呆板,信息量小的缺点,课堂教学适当结合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多、图文并茂表现力丰富的优点,提高授课效率,调节学生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就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投入大量的工作,准备多样的大量的图片、影像素材,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近期的工程现场视频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资料,从而使学生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大量运用启发式:岩体力学课程中很多都是有大量的统计得出来的,亦多为经验公式,均有使用条件,在教学中强调经验公式地方性、条件限制性致使我们在实践中使用时,不能照抄照搬一定结合生产实际,再结合实例让同学们去修改完善经验公式,学生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让多媒体真正多起来,ppt、录像、动画、网络视频等等。 (3)《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学院教学改革以来,大力加强教材的建设,提倡教师根据现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编写一些实用性强,灵活方便的学材,教学效果比较好。由于教材的编写需要周期比较长,所以大多数落后于新的科技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新科技新技术,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学材的编写,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能够与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技术进步同步,效果显著。 (4)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配套制定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希望学会在标准制定、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扭转“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局面,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的有力支撑。 教育部副部长鲁晰指出:中长期来看,产业加速转型和高技术的技术型的人才匮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率先技能化。招聘教师要求参加过生产、或让现有的教师到生产单位参加实践,并把这个工作量化,即要求教师必须每年参加一定量的生产才可以授课。 (5)《岩体力学》课程建设改革中的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 A、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一个案例入手,例如三峡水利枢纽是开发和治理L江的一项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区内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其中秭归县千将坪滑坡比较典型〔3〕,以此为契机,布置任务,同学们查阅资料,用岩体力学观点去分析滑坡的地质特征与成因机制。课堂可以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边坡稳定分析的要素,内容充实、方法灵活,自然会有显著的效果的。 B、课堂实验环节要严格执行岩土试验的操作规程,《岩体力学》课程课内试验共有5―8个试验,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标准中要求的每个试验的操作;并组织一年一度的岩土试验竞赛;组织力量强大教师团队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岩体力学实验指导书》该指导书对于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几个试验从原理、实验设备和操作步骤都有具体、详细的讲解,规定了规范的实验报告格式,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C、现场参观和理论知识结合,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的飞跃。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几个施工现场:边坡、洞室、岩体地基,让学生认识这几种工程岩体的地质、 地貌、应力等问题。参观后要求学生编写参观体会和简单的报告。 D、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顶岗实习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确保顶岗实习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实习质量我们需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严格按照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顶岗实习基础上完成学习期间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使学生工作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岩体力学》课程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此次《岩体力学》课程建设的改革符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比较先进,实践教学能够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够达到高职教育的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使《岩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岩体力学论文: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力学参数研究 摘要:在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中,力学参数的选取会对计算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如何准确的反演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力学参数,进一步完善青岛地区岩体分级标准是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安全系数;岩体力学参数 0引言 青岛坐落于大面积分布的燕山晚期花岗岩上,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而且青岛市地铁一期工程,80%以上的线路处于花岗岩中,其余隧道处于第四系地层中。青岛市特有的花岗岩地质条件,对土建方面而言,将节约大量的投资,土建造价大大低于其他城市,所以对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力学参数的研究就有其重要意义!所以本文研究任务是针对现有规范对青岛地下工程设计不尽适应的问题,利用青岛地铁水清沟试验段的观测资料,对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力学参数进行验算和反演,为青岛地区岩体分类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极限分析有限元法在边坡稳定分析中取得了成功[1-2],并逐渐在地基、基坑稳定分析中得到推广应用[3]。郑颖人、胡文清、张黎明等人[4-6]开始将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应用于隧道,由此求得隧道的剪切安全系数。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安全系数反演岩体的力学参数,进一步修正岩体力学参数,最终得到适合青岛地铁上覆岩层的岩体力学参数。 1剪切安全系数的定义 安全系数是指剪切破坏面上实际岩土体的强度与破坏时的强度的比值。就是事先假定一滑动面,根据力(矩)的平衡来计算安全系数。将安全系数定义为沿滑面的抗剪强度与滑面上实际剪力的比值,如式(1)所示: ω==(1) 式中,ω――传统的强度折减安全系数;s――滑动面上各点的抗剪强度;τ――滑动面上各点的实际剪应力。将式(1)两边同除以,则式(1)变为: 1==(2) 其中:c′=,φ′=arc() 可见,极限平衡法是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c和tanφ减少为和,使得岩土工程达到极限稳定状态时的ω即为安全系数,实际上就是强度折减系数。 2工程概况 青岛地铁试验段工程选取了地质条件具有代表性的区间(水清沟~国棉五厂),由1200m的区间隧道和218m的青纺医院站组成。 青岛地铁试验段区间隧道为双洞单线,双洞之间的距离为9m,区间隧道埋深为10~20米,横断面型式为直墙三心圆拱,跨度为4.86m,直墙高3.54m,拱高1.82m。计算选取三个不同埋深的截面,分别为10m、14m和18m。 岩体主要为花岗岩,处于微~未风化带,结构、构造清晰,岩体以整体块状结构为主,完整性好,根据国际《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分别属于Ⅱ、Ⅲ类围岩。 在节理方面:产状走向以NE~NEE向为主体,其次以NW~NWW向,倾角70~80度为主,部分50度左右,节理裂隙存在一定程度的未贯通岩桥,裂隙连通率统计在24~75%,结构面紧闭,岩块坚硬。结构面以闭合~微张裂隙为主,平面光滑,犹如刀切。 3均质岩质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计算按照平面应变问题来处理,准则采用DP4准则,边界范围取底部及左右两侧各5倍隧道跨度[2],地面超载按照国家规范标准20KN/m2,按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各级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如表1,下标上下表示围岩的上下限。 经过ANSYS有限元计算,逐步折减强度参数,分别得到各种工况的剪切破坏安全系数见表2,分析发现:①安全系数随埋深深度减少,明显出现两侧直墙先破坏;②通过破坏时等效塑性应变图可找出最大应变发生在拱角和墙角处,而且根据围岩等效塑性应变发生突变时各断面中等效塑性应变最大点的位置,可以发现围岩的潜在破裂面。 在Ⅱ上围岩下、埋深18米的工况下,隧道的塑性区和应力应变图如图1、图2所示。 4节理裂隙岩质隧道围岩稳定分析和岩体力学参数反演 选取埋深18米的断面,因为埋深18米的跨度最长,且通过地质勘探发现大部分为微~未风化花岗岩,且所处断面最上面基本没有覆土层,分别属于Ⅱ、Ⅲ类围岩。为了简化模型,考虑如下情况:只考虑一组起重要作用的结构面(产状走向为NE~NEE向),倾角75°,间距2.5米,贯通率为75%。各级围岩参数见表3。 经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最终分别得到各类围岩下的安全系数见表4。 在Ⅱ上围岩下、埋深18米的工况下,隧道的塑性区和应力应变图如图3、图4所示。 所以在埋深18m情况下,通过均质岩质中给出的安全系数与节理裂隙岩质的安全系数比较,进行反演,最终在表5中,对一、二、三类围岩岩体的强度参数提出了建议值。 对表5中给出的各级围岩岩体的强度参数建议值研究发现:对II类和III类围岩的,值较规范值增大,这说明青岛地铁上覆岩层主要是花岗岩,岩性好,所以岩体强度参数建议值要大于规范中的给定值。 最后通过《青岛地铁第一期工程 水清沟――青纺医院试验段 施工地质、变形量测、环境检测总结报告》中的位移检测,验证了反演的强度参数建议值的合理性。 最终通过分析发现:相对于青岛花岗岩地区,规范中给出的岩体分类的强度参数偏低,按照规范中的参数进行设计就会偏于保守,所以针对青岛地区花岗岩的岩性特征,笔者对规范中给出的岩体分类的强度参数做了修正,为进一步确定了青岛地铁上覆岩层岩体分类打下基础。 岩体力学论文:浅述岩体力学参数监测在隧道施工中的重要性 摘要:采用新奥法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时,设计单位只能根据监控单位和施工单位反馈的监控数据和隧道开挖揭露情况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宏观判断,隧道设计时应把力学计算和实际背景岩体力学参数相结合,才能更科学、经济的按照新奥法的理念完成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 关键词:新奥法;岩体力学参数;单轴抗压强度 0 引言 在现时的公路建设中,为满足线型、车速、里程、生态环境等要求,隧道工程已被大量采用。建设环境的不可预知性是隧道工程最大的特点,在施工中,开挖的围岩与设计不符的情况屡见不鲜。 鉴于此,新奥法(NATM)被流行地应用于隧道工程工作中。而施工监控量测则是新奥法施工方法中的重要工序之一。 施工监控量测是将施工过程中的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承载能力、初期补强及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开挖揭露岩体的力学参数等情况反馈给设计与施工以达到优化设计参数、优化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目的的工序。 1岩体力学参数的重要性及其在新奥法施工中的现状 监控量测的内容在相关技术规范中已做了相关规定,着重于对揭露围岩情况的观察以及开挖洞室的净空变化、围岩的蠕变趋势、结构及围岩的应力、应变及位移大小量测等。由这些监控数据在指导施工中起到了很直观、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岩体的力学参数测试包括抗压强度、变形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泊松比、围岩完整性指数、应力强度比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在少数工程中对力学参数进行了监测。在进行隧道的围岩基本质量分级和力学建模计算分析时,这些参数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工程岩体这样复杂多变的隧道工程,为了选择一条正确的设计途径,一方面要使经验方法科学化;另一方面还要使设计中所进行的力学计算具有实际背景。 为了做到这点,现场的监控测试就应该提供更多的依据,这样才能把力学计算和实际情况更好的结合。 现在的勘察设计单位都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勘察单位不能对隧道的地质情况做详细细致的勘察工作,而设计单位也只能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有限的勘察资料更多的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 然而隧道的围岩揭露情况与勘察情况有很大一部分不相符。在出现不相符时,设计单位只能根据监控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设计变更。 变更时分两种情况,第一种,设计偏弱,设计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进行一定的补强设计;第二种,设计偏强,实际工作中,此种情况一般未变更设计。 第一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施工进度,有时还给工程留下隐患,甚至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第二种情况,使工程不能体现其经济性,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想隧道工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设计方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料作为设计的背景。在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作为提供设计资料背景方,应该不仅要为设计方提供净空变化、围岩的蠕变趋势、结构及围岩的应力、应变及位移大小等作为宏观判断设计合理性的依据,还应提供更细致的岩体的力学参数为隧道的力学计算提供直观依据,这样才能更为科学、经济的完成整个隧道的新奥法设计、施工。 2岩体力学参数测试和计算方法简介 2.1 抗压强度是指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按照抗压强度试验的试件的尺寸、精度、含水率制作试件,以0.5~1MPa/s的速度加载直到破坏,记录试件破坏形态,逐级记录荷载及应变值,并绘制应力与纵向应变和横向应变曲线图,按照R=计算其单轴抗压强度,按照Eav=,μav=计算平均弹性模量、平均泊松比(σa,σb分别为曲线上直线段始点、终点应力值,εa-εb分别为σa,σb处纵向应变值,εda-εdb分别为σa,σb处横向应变值)。 2.2 黏聚力、内摩擦角可由原位试验得到。 2.3 围岩完整性指数可以由KV=求得,纵波、横波速度可以用岩石超声波参数测定仪、纵横波换能器测得。 2.4 应力强度比可由Sm=式计算得到,σmax为岩体的最大主应力。 3结论及改善建议 逐步的优化设计、施工参数,使隧道工程建设经济、科学、安全的完成,使新奥法施工广泛应用于隧道工程修建的主要原因,但此种施工方法只是更多的反馈于施工,在设计中其作用还未得到更好体现。 要想新奥法中的监控量测结果更好地反馈于设计,岩体的力学参数的监测在监控量测中的重要性就必须得到体现。 岩体的力学参数的监测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中很少实施,原因是隧道工程实施的相关人员未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新奥法能更好的应用到隧道设计、施工生产中去,相关人员应对此项工作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来完成此项工作。 岩体力学论文: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为适应当前勘察、土木、地质、石油等行业对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高要求,本文基于岩体力学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岩体力学本科教学的现状以及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内容、试验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改革措施。以期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岩体力学本科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岩体力学;教学内容;试验教学;数值仿真;教学方法 岩体力学是土木工程、石油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研究岩体在外界因素(荷载、水、温度等)作用下的应力、变形、破坏、稳定性与加固的学科,理论基础广泛,涉及地质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数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知识[1,2]。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有关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相应的工程概念(如强度理论、工程岩体分类、稳定性分析),为后面的相关专业课(如基础工程、钻探工艺学、计算岩土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也为毕业后从事建筑、勘探、采矿、采油等相关工作奠定必备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岩土工程广泛兴起,复杂的岩体力学问题不断涌现,从而对高校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3]。 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基地,高校在岩土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模式以及相关的各类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已经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4]。因此,针对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如何安排好岩体力学教学,培养合格的本科生,成为摆在各大高校相关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岩体力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岩体在形成与存在过程中,长期遭受着复杂的建造与改造地质作用,最终变成一种被大量不同类型与规模的断层、节理、层理、片理、裂隙等结构面切割包围而成的材料,具有非均质、非连续、各向异性的特点。同时,岩体还赋存于复杂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中。这些使工程岩体的力学行为极其复杂,通常呈高度非线性。岩体力学问题大多是病态的、不确定的、多尺度的,很难找到一种解析或数值算法进行精确地求解[5]。从而,依托于岩体上的各类工程(如地下空间与地下隧道工程、岩质边坡工程、岩石地基与坝基工程、采矿工程以及钻井工程)的设计计算分析极为复杂,目前实际工作中,仍通过以工程经验、现场试验与监测为主,理论指导为辅来完成。可以说,岩体力学还很年轻,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理论尚不成熟,自身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的要求。 随着中国能源、交通、水利、国防、城市建设等事业的发展,岩体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给岩体力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高校在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材陈旧、内容落后、试验教学不足、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课堂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学改革,旨在既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与实践能力,又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改革应从多方面着手: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为教学案例密切联系实际,增加室内试验与数值仿真等试验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探索满足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岩体工程建设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育的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高校岩体力学本科课程无统一教材,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握。相关教材也比较多,如沈明荣与陈建峰主编的《岩体力学》(2006),刘佑荣与唐辉明主编的《岩体力学》(2009),陈海波等主编的《岩体力学》(第2版,2013)以及阳军生与阳生权主编的《岩体力学》(2008)。各教材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表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工程应用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各任课教师应根据其校本专业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与学时安排,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的方针授课,在讲授岩体力学基本原理与知识的基础上,以实际工程进行案例教学,并适当向学生介绍当前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等发展动态与学科前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岩土钻掘方向)的岩体力学本科课程,根据国家学科组指定的教学大纲,编制授课计划,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发展需要,对大纲进行了适当调整与修改。教材以教育部地质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推荐的刘佑荣与唐辉明主编的《岩体力学》为主,以《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岩石力学与工程》、《岩石力学与石油工程》、《钻井岩石力学》、《矿山岩石力学》等相关教材为辅,删除其他相关课程的重复性内容,同时补充隧道钻掘、地下工程支护、工民建勘察、大陆科学钻探以及石油钻井等方面的工程实例,根据本校本专业本科教学计划40学时左右的内容进行编辑,在满足本专业学生对岩体力学认知与掌握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 (二)增加试验教学环节 试验是岩体力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限于学时、设备、经费等原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能有选择地让学生动手做几种相关室内试验,难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增加试验教学环节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通过与相关试验室相关人员协调,在课余时间借用试验,开展相关岩体力学试验,从而尽可能多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不影响试验室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学生划分多批次,参观有关科研项目的岩体力学试验过程,以实现尽可能多地感性认识岩体力学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 2.通过鼓励和指导本科生积极参与所在院系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科技报告会项目、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活动,在项目中实际运用岩体力学知识,进一步锻炼学生认识、分析与处理岩体力学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6],采用数值仿真手段弥补试验场地和设备的不足[7,8],并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值模拟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边坡稳定性、地下隧道与矿山开采围岩变形、地基岩体稳定性、井壁稳定性等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室内试验与数值仿真试验教学环节的增加,使本科生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知识,找到自己的不足,增强对岩体力学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以多媒体电子课件为主、黑板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中。岩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教师应针对此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限于学时、安全等原因,任课教师通常无法带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参观讲解。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接轨,就需要充分利用电子课件能够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递工程现场信息,从而弥补实践的不足。 对于理论方面,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补充多媒体教学,对重点、难点公式用板书一步步推导,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增加课上与学生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多多就知识点提问,增加课堂作业环节,添加学生分组演讲报告环节。增加课下与学生互动,如建立QQ群、微信朋友圈,在上面经常行业最新动态的图片、新闻、视频,发表小课题引导学生讨论,以及邀请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改革考核方式,总成绩既包括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又包括平时表现、试验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等。 通过以上种种手段,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公平地评价学生的课业表现。 三、结语 岩体力学内容丰富、知识复杂,给本科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笔者针对目前岩体力学本科教学方面的不足,从教学内容、试验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改革措施。以期通过这些改革,既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岩体力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岩体力学论文:基于颗粒流方法的节理岩体力学参数量化 摘 要:节理岩体的力学参数是与岩体相关的地下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区别于实验室完整岩块,现场原岩中结构面的存在显著弱化了岩体的强度,为地下工程设计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为解决此问题,本论文拟采用基于颗粒流的数值模拟方法,为节理岩体的力学参数量化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颗粒流;岩体力学;模型参数 1 概述 颗粒流是近年来兴起的主要应用于硬岩的数值模拟新方法。区别于现有的连续性数值模型,颗粒流以不可破坏圆形颗粒作为基本单元,通过颗粒之间的粘结来显式模拟完整岩块的脆性破坏。当颗粒之间的拉应力超过颗粒粘结的拉强度时,裂纹被标记为拉破坏,反之当颗粒之间的剪应力超过粘结的剪强度时,裂纹被标记为剪破坏。通过这种简单的接触关系,颗粒流方法可以精确再现岩块在压缩或者拉伸状态下的裂纹扩展模式。颗粒流方法通过颗粒之间的微观接触来控制模型的宏观破坏模式,模型的宏观力学参数是通过不断校对这些微观接触参数来实现的。 2 颗粒流模型 本论文采用的实验室完整岩块的力学参数来源于灰岩,包括峰值强度:122MPa,弹性模量:80.0GPa,泊松比:0.25。图1显示了不包含任何节理的颗粒流模型,用于初始的颗粒接触微观参数校对,其中三个测量圆用于监测模型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变化。然后建立三个包含结构面的节理岩体颗粒流模型;每个模型包含三组节理,其中主节理组1的倾向为0度,主节理组2的倾向为90度,两组主节理的产状设置为相同;次节理组3设置为与两组主节理同时垂直。为了描述方便,本论文以主节理的倾角作为标识:R-30、R-60、R-90分别表示模型中主节理的倾角为30、60、90度。各组节理的平均直径均设置为0.5m。 3 模型解译 本论文主要考虑节理岩体在单轴压缩状态下的力学参数,包括岩体的峰值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由于工程岩体的尺寸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适合现场原位试验,目前这两个力学参数主要通过经验或者半经验方法估算,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本论文介绍的颗粒流方法从数值模型的角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一系列针对图1中完整岩块模型的单轴压缩试验,最终校对的颗粒流模型微观参数如表1所示。完整岩块在单轴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确认基于表1的微观参数所得结果符合第2节列出的灰岩力学参数。表1同时提供了结构面的力学参数。 图2 完整岩块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图3显示了节理岩体数值模型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这些节理岩体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也标注于该图中。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节理岩体的峰值强度明显受到结构面产状的控制。岩体强度随主节理的倾角变化显示出典型的U型特点,即当节理倾角从15度增加到45度时,岩体强度从47.1MPa减小到24.5MPa,然后逐渐增大到52.0MPa(主节理倾角90度)。强度的U型变化可以从节理岩体的破坏模式来分析(完整岩块控制和结构面控制)。根据简单力学分析,当结构面的摩擦系数大于结构面的倾角时,沿结构面的完整岩块剪切破坏会被阻止。这种条件下节理岩体的破坏主要由节理间的完整岩块控制,考虑到岩块的强度远大于结构面的剪切强度,当节理岩体的破坏是结构面控制时,岩体峰值强度会偏小。 节理岩体的弹性模量呈现出与峰值强度类似的U型变化特征(图3)。当主节理倾角从15度增加到90度时,弹性模量首先从42.2GPa减小到29.9GPa和30.2GPa,然后增加到40.7GPa和52.5GPa。类似的,由于结构面的刚度小于完整岩块的刚度,当岩体的破坏是结构面控制型时,节理岩体的弹性模量偏小,反之,节理岩体的模量偏大。 4 结论 本论文展示了应用颗粒流量化节理岩体的力学参数的新型数值模拟方法。通过作用于完整岩块模型的单轴压缩试验,本论文首先校对了颗粒之间的微观参数,然后通过一系列不同结构面分布的节理岩体模型,本论文确认节理岩体的峰值单轴抗压强度呈现出典型的U型变化,即当岩体所含节理有利于岩块的剪切滑移时,节理岩体的强度显著减小;而当节理不利于岩块的剪切错动时,节理岩体的强度更多地受到岩体中完整岩块控制,强度显著上升。节理岩体的弹性模量呈现出与强度相同的变化规律。本论文为量化节理岩体的力学参数提供了额外的途径,论文结论可以作为地下岩体工程设计的参考。 岩体力学论文:岩体力学发展史与新技术展望的综述 摘要:本文阐述岩土力学发展历史和概貌,岩体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当今岩土力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岩石力学研究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使岩石力学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急需解决和提高岩石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水平,以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岩土力学,发展,新技术,展望 引言岩体力学是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应用范围涉及采矿、土木建筑、水利水电、铁道、公路、地质、地下工程等众多的与岩石工程相关的工程领域,一方面它是上述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正是上述领域实践促使了岩体力学的诞生与发展,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岩体力学的发展历史和概貌 (1)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是岩石力学的萌芽时期,产生了初步理论以解决岩体开挖的力学计算问题。海姆提出了静水压力的理论认为地下岩石处于一种静水压力状态,作用在地下岩石工程上的垂直压力和水平压力相等;朗金和金尼克也提出了相似的理论。 (2)经验理论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该阶段出现了根据生产经验提出的地压理论,并开始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方法分析地下工程的支护问题,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普罗托吉雅柯诺夫提出的自然平衡拱学说,即普氏理论,该理论认为,围岩开挖后自然塌落成抛物线拱形,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等于冒落拱内岩石的重量,仅是上覆岩石重量的一部分。太沙基提出相同的理论, 只是他认为塌落拱形状是矩形,而不是抛物线型。普氏理论是相应于当时的支护型式和施工水平发展起来的,进一步说围岩和支护之间并不安全是荷载和结构的关系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围岩和支护形成一个共同承载系统,维持岩石工程的稳定最根本的还是发挥围岩的作用,尽管如此,上述理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条件下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 (3)经典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岩石力学学科形成的重要阶段,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被引入岩石力学,确立了一些经典计算公式,形成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的理论,岩体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这些都说明岩石力学发展到该阶段已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经典理论发展过程阶段,形成了“连续介质理论”和“地质力学理论”两大学派。早在20世纪30年代,萨文就用无限大平板孔附近应力集中的弹性解析来计算分析岩石工程的围岩应力分布问题,20世纪50年代,鲁滨湟特运用连续介质理论写出了求解岩石力学领域问题的系统著作,同时,开始有人用弹塑性理论研究围岩的稳定问题,导出著名的芬纳-塔罗勃公式和卡斯特纳公式,塞拉塔用流变模型进行了隧峒围岩的粘弹性分析。 20世纪60年代,运用早期的有限差分和有限元等数值分析方法,出现了考虑实际开挖空间和岩体节理、裂隙的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的弹性或弹塑性计算解,使运用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原理进行实际岩石工程的计算分析和设计变得普通,促进了中国早期的地应力测量工作的开展。 地质力学理论注重研究地层结构和力学性质与岩石工程稳定性的关系,由德国人克罗斯创立起来的,理论反对把岩体当作连续介质简单地利用固体力学的原理进行岩石力学特性的分析,强调重视对岩体节理、裂隙的研究和结岩石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1951年在第一届地质力学讨论会,形成“地质力学研究组”并广泛应用于岩石工程。 (4)现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现在) 此阶段是岩石力学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用更为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学模型来分析岩石力学问题,把力学、物理学、系统工程、现代数理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的最新成果引入岩石力学,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原位岩体与岩块的巨大工程差异被揭露出来,岩体的地质结构和赋存状况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用于岩石工程隐定性计算的数值计算方法,主要是有限元法,20世纪80年代数值计算方法发展很快,有限元、边界元及混合模型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岩石力学材料分析计算的主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数值分析终于在岩石力学和工程学科中扎根,岩石力学专家和数学家合作创造成一系列计算原理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岩石工程三维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等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现代数理科学的渗透是非线性科学在岩石力学中的重要应用。 智能岩石力学涉及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数学、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固体力学和岩石工程等许多领域。 二、岩体力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岩石力学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对任何岩石工程领域来讲,下列基本内容是首要进行研究的。 (1)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包括:1)各类工程岩体在开挖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位移分布特征;2)各类工程岩体在开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3)各类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等。 (2)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包括:1)岩块在各种力学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特征以及力学指标参数;2)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加载条件、温度、湿度等;3)岩石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其破坏判据。 (3)岩石的物理、水理与热力学性质。 (4)结构面力学性质内容包括:1)结构面在法向压应力及剪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参数及其确定;2)结构面剪切强度特征及其测试技术和方法。 (5)岩体力学性质包括:1)岩体变形与强度特征及其原位测试技术与方法,2)岩体力学参数的弱化处理与经验估计;3)影响岩体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4)岩体中地下水的赋存、运移规律及岩体的水力学特征。 (6)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岩体规律及其测量理论与方法 (7)岩石、岩体的地质特征,内容包括:1)岩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2)结构面特征及其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3)岩体结构及其力学特征;4)岩体工程分类。 (8)岩石工程稳定性维护技术包括岩体性质的改善与加固技术等。 (9)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 (10)工程岩体的模型、模拟试验以及原位监测技术,模型试验包括数值模型模拟、物理模拟等。 根据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或所依据的基础理论所属学科领域的不同,岩石力学的研究方法可大概归纳以下四种: (1)工程地质研究方法;(2)科学实验方法;(3)数学力学分析方法;(4)整体综合分析方法。 三、岩体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水利水电工程;(2)采矿工程;(3)铁道和公路建设工程;(4)土木建筑工程;(5)海洋勘探与开发工程。以上只是一些主要方面,随着岩石工程建设的发展,还会有新问题的不断提出。 四、岩体力学与工程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国际上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研究的最新趋势: (l)岩石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同全球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离不开的。 (2)对岩石或岩体的力学和水力学特性与温度场、应力场等相关场的耦合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再是对简单环境下单一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 (3)对岩石力学特性及岩石工程的数值方法和数据模拟的研究一直是长盛不衰的。 (4)岩石或岩体特有的节理裂隙对其力学性质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致。 (5)原位测试及勘探。水压致裂及三维裂纹勘探受到重视,声发射致裂研究裂缝扩展及强度的破坏。 (6)越来越重视岩石力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7)高科技在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的应用开始崭露头角。 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应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1)岩体力学研究由局限的岩体走向解决山体和地体等大范围、大尺度的工程和资源开发问题。 (2)岩体力学由研究单一的固体不连续材料向多场耦合和多相运动研究发展。 (3)岩体力学从单纯的地球内动力驱动或外动力驱动模型向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型的转变。 (4)岩体力学从工程岩体稳定性研究向极端灾害的非线性动力过程的预测及防治进军。 (5)从常规的岩石开挖的失稳防治到新型大规模暴力攻击的防护,以及人地关系的协调。 这些问题都是对岩石力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使岩石力学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急需发展和提高岩石力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水平,以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 岩体力学论文: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的现状 摘 要:在深部开采工程中产生的岩石力学问题是目前国内外采矿及岩石力学界研究的焦点,“三高一扰动”的复杂环境,是深部开采面临的挑战性、高难度课题。虽然目前对于深部开采工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部分成果,但对深层次、注重个案、侧重技术的基础研究重视仍然不够。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应集中在深部岩石力学基本特性、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控制、深部开采地表环境损伤控制以及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深部开采;岩石力学;三高一扰动 深部开采岩石力学,主要是指在进行深部资源开采过程中引发的与巷道工程及采场工程有关的岩石力学问题。目前,对能源的需求逐步增加,开采强度也不断加大,这些都造成了浅部资源的日益减少,因而国内外的矿山都相继进入深部资源开采状态。而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工程灾害也随之增多,这对深部资源安全高效的开采造成了巨大威胁。 1 深部开采岩体的力学特点 1.1 开采环境 深部开采和浅部开采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深部岩石所处的特殊环境,也就是“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三高”主要是指高地温、高地应力和高岩溶水压。“一扰动”主要是指强烈的开采扰动。当进入深部开采后,岩体呈现塑性状态,即由各向不等压的原岩应力引起的压、剪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并且对岩石造成破坏。 1.2 力学行为特性 深部岩石的“三高一扰动”复杂环境,对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深部岩体动力响应的突变性,深部岩体应力场的复杂性,深部岩体的大变形和强流变性,深部岩体的脆性一延性转化,深部岩体开挖岩溶突水的瞬时性等五个方面。 2 深部开采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 目前对于深部开采工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对于侧重技术、注重个案的深层次基础研究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深部开采“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力学环境,使深部岩石力学行为及其深部灾害的特征与浅部开采明显不同,因而在浅部开采基础上建立的传统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研究环境。 2.1 强度确定 深部开采时地应力水平比较高,因而工程开挖后的工程岩体在高围压作用下,一个或两个方向上应力状态的改变所表现出的强度变化并不是简单的表现在受拉或受压,而是复杂的拉压复合状态,即径向产生卸载,同时切向产生加载。所以深部开采时工程岩体的强度不能单纯用岩块强度来确定,必须建立符合深部开采特点的工程岩体拉压复合强度确定理论。 2.2 设计理论 深部开采时,由于工程围岩所表现出的非线性力学特性,在稳定性控制设计时不能采用简单的一次线性设计,因而必须建立采用二次以至多次非线性大变形力学稳定性控制设计理论。 2.3 稳定性控制理论 在深部开采环境下,工程开挖后工程围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采用二次支护甚至多次支护才能够实现工程稳定性。因此,原有的稳定性控制理论不能适合新的环境,必须建立适合深部开采工程的二次(支护)稳定性控制理论。 3 今后研究重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一些长深铁路、公路隧道的修建,有了许多深部开采事故的预防应用,并由此发展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我们认为对岩石力学问题,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对深部岩石力学基本特性、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控制、深部开采地表环境损伤控制和深部厚煤层综放开采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 3.1 “深部”的概念及其分类体系 目前国内外对深部工程中所引发的岩石力学问题研究十分重视,但是在“深部”、“深部工程”等一系列概念上的差异较大,这些对该领域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发展及交流有一定影响。因而,对“深部”的概念、分类体系以及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定义,是推动深部岩体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3.2 深部岩石力学的基本特性研究 深部工程的“三高一扰动”复杂环境,使得深部岩体的组织结构、基本行为特征和工程响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导致深部开采中灾变事故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因而,深部资源开采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正是采掘扰动表现出来的特殊力学行为。其中的深部高应力场成因以及多个应力场的耦合作用状态研究、深部复杂应力状态下岩体拉压复合强度确定方法及其灾变机理更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3.3 深部开采工程的稳定性研究 深部开采工程的稳定性问题是研究围岩在开采破坏后与支护系统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二次稳定问题。在深部条件下的工作面回采所形成的采动应力场与巷道掘进形成的开挖应力场相互耦合叠加,这些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应力场。同时,采动应力的分布与回采空间动态、多维的时空规律以及支承压力区的范围和峰值应力等也将产生很大变化。因此,应该结合深部岩体的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在对深部采场以及巷道围岩采动的应力时空分布规律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探讨深部开采采场及巷道一体化的稳定性非线性力学控制对策。 3.4 深部工程灾害的发生机理以及控制对策的研究 在深部条件下,“三高一扰动”环境使深部岩体的基本行为特征、组织结构和工程响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同时导致了深部开采中灾变事故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因而,研究岩体在地下水、瓦斯、高地应力、温度等作用下的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状态以及转化机理、条件和规律,探索深部多相介质、多场耦合的作用下工程灾害频度和强度等特征,这些对揭示深部工程灾害的诱发机理和成灾过程,并对相应的灾害提出预测方法及控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高一扰动”特殊地质力学的环境下,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部分或全部失效。因此,对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大力开展,能够对深部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并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能源和资源保证。 岩体力学论文:12081工作面煤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及UDEC数值模拟分析 摘 要:由于12081采场围岩运移的复杂性,现场实测的数据反映的只是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规律,对顶板活动难以有一个全面了解。研究方法采用相似模拟只能在部分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是会消耗较高成本。实验周期经较长,并且一次只能模拟一种状态。近年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能得到相似模拟所达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煤岩体 力学 参数 模拟 分析 由于12081采场围岩运移的复杂性,现场实测的数据只能反映某一些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规律,难能对顶板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采用相似模拟的研究方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模拟的成本高,实验周期经较长,并且一次只能模拟一种状态。近年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能得到相似模拟所达不到的效果。本次采用UDEC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初撑力条件下,上覆岩层的稳定性。 1 煤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1.1 煤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关于岩体参数的参考值,其材料特性满足库仑—摩尔准则。确定模型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1.2 节理和角点圆弧化 可以将岩石块体之间的接触面认为是节理。根据不同的粗糙程度,个别的接触点构成接触面系,通常两个端点的接触可以代表,端点会在运动的时候发生相对的法向位移和切向位移。 块体不仅会有面接触还有点接触,不管是点还是面的接触,都会有数学上的奇异性,点接触会引起计算上的应力集中,但是实际情况是,尖角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钝化,因此还要将圆弧化处理加入到角点的计算中。 圆弧化处理角点之后,可以将圆弧的中心道边的垂线和边的交点作为边和角的接触点,节点的发现方向也就是垂线方向。两个焦点的接触点可以取两个圆弧中心的联机和圆弧交线的交叉点。经过圆弧化处理的角点增加了计算的时间,但是角点接触的奇异性被消除,这样的计算和实际接触点的物理图像更加符合。本次模拟时round取值0.2。 1.3 刚度系数 在UDEC中节理的法向和切向刚度系数kn和ks的正确选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刚度系数取得太大,刚体块将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无相对运动可言;如果取得太小了,则刚体块将成为一盘散沙,相互间没有约束。作为一个经验的规则,刚度系数最大可取为刚度最大的邻接块体之间的等值刚度的十倍,即有: 式中:K为体积模量; G为剪切模量; Zmin为节理两侧块体单元的最小宽度。 如果取用太大的刚度系数,会将大幅增加计算时间,却不会改变物理图像。但是如果取用太小的刚度系数,时步会被增大,加快计算速度,但是节理“过软”,块体间“嵌入”太多,与实际情况不符。 刚度系数对于不同的岩石其变化是很大的。对于软弱粘土夹层可为10~100 MPa/m。而对于花岗岩或玄武岩等的致密节理,则刚度系数甚至可以超过100 GPa/m。 UDEC中的刚度系数不同于一般弹性体的刚度系数,它仅仅作为单元间传递力的因子。刚度系数应取足够大,以使计算结果趋于稳定值。同时考虑到计算费用的经济性,在满足精度和稳定收敛要求的前提下,宜尽量减小块体刚度,刚度系数一般取1010~1011 n/m较为适宜。计算中刚度系数取值1010。 2 UDEC数值模拟 2.1 低初撑力状态模拟 根据实测单体支柱平均支护力为13.8 kN,采用UDEC进行了数值模拟,按单体支柱平均支护力为90 kN,采用UDEC进行了数值模拟。 2.2 UDEC模拟结果分析 从模拟结果可以得出,低支护力状态下,顶板离层,平衡结构形成的层位相对较低,当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遇断层或特殊地质结构岩体时,容易出现顶板事故。高支护力状态下,平衡结构的层位相对较高,对工作面的影响也较小,工作面变形量也较小,工作环境大大改善。 采场围岩运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过程有两层内容,一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二是随支护力不同而变化的动态过程。如图1所示为低支护载荷条件下围岩运移状态,支护顶板距平衡结构8~12 m,平衡结构对采场的影响较大,由于支护力过小,顶板易发生离层,支护状态差。如图2为合理支护条件下围岩运移状态,平衡结构下方岩层厚度为15~19 m,距离支柱较远,支柱上方顶板发生离层的可能性较小,采场处于安全状态下。 2.3 FLA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从FLAC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工作面的支护初撑力大小对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低载荷,应力峰值和高应力范围均显著增大,而导致顶板剪应力区显著扩大。而高载时,顶板剪应力仅在煤壁上方很小的范围出现峰值。 剪应力从煤壁附近向控顶区上方顶板的扩展是导致顶板破碎的主要原因,而顶板破碎范围与支架载荷有关。 随支护载荷的增加,煤壁前方的支撑压力明显减少。煤壁前方顶板应力减少。由于支架载荷较低,煤壁前方垂直应力增加,控顶区上方剪应力集中程度增加,范围增大。 控顶区上方的顶板铅垂应力随支架载荷的增加明显改善。支护载荷的增加,导致和围岩应力降低,从而改善围岩控制,避免顶板破碎。 随着支护载荷的加大,位移矢量也有所改变。位移矢量由低载垂直位移变为高载的水平位移。即控顶区围岩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在主应力图中低载时,应力矢量比较紊乱,很不规则。而高载时,主应力矢量在煤壁上方的顶板岩层,指向煤壁前方,显示了煤壁前方的应力集中效应和压力拱效应。 岩体力学论文: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方向的《岩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岩体力学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体系面广而复杂,在教学时一定要围绕学生专业方向特点及专业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内容及授课模式的安排,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理解。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方向“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为例,从教材选择与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为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岩体力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岩体力学;教学改革 《岩体力学》是岩土工程、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学科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岩体力学是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岩体力学是研究岩体在各种力场作用下变形与破坏规律的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基础学科。岩体力学是一门认识和控制岩石系统的力学行为和工程功能的科学。因此,在岩体力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加强课程实践环节,体现岩体力学作为基础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和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的实践性,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地投身到该课程的学习中去。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从成立时,一直将《岩体力学》课程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并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教材及实验条件都十分充足;且该课程一直作为我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硕士、博士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较好的课程教学经验。但在我校也存在多个专业不同方向都沿用一套教材、一套大纲、一套讲义的教学现状问题,并未结合专业方向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故此结合近几年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专业方向本科生授课经验及感受,介绍面向地建专业方向的岩体力学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措施及效果。 一、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 1.教材选择。目前国内岩体力学教材比较多,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国内其他兄弟院校授课教材调研发现,基本上都是采用本校权威教授所编的教材或者是国家规划教材。结合我校地质学专业特色及课程教学团队经验,采用我校刘佑荣教授所编的,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岩体力学》教材;2009年又再次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审,由北京化工出版社出版了修订版的《岩体力学》教材,对部分章节进行了合并,并增加了目前国内外研究方面的成果,例如结构面网络模拟等内容。近2年授课则是以这本修编教材为主,但在部分章节的授课中也兼顾了蔡美峰主编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教材,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对岩体力学知识的需求。 2.课程内容优化。结合教材的内容编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来进行重点讲解,包括岩体的地质特征,岩体的物理、地下洞室围岩应力重分布,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等内容。在具体内容编排中也适当地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在岩体的地质特征章节,补充安排了工程岩体分类等内容;在岩体强度与变形性质方面,增加了地下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及体系的相关介绍;在内容编排上突出地下建筑方向的专业特点及需求。 3.教学学时安排。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总学时为40个学时,2.5个学分,其中课堂教学34个学时,实验课6个学时。本门课程是在系统学习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力学基础课后进行开设的。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围绕专业工程实例展开授课。《岩体力学》课本身就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课,在进行每一章节的授课时,可以多以工程实例来展开,尤其是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工程实例,多多采用照片、录像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投入其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例如,在讲第五章地应力的时候,可以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如锦屏电站的高地应力问题来说明地应力研究的重要性;在讲边坡工程,可以选用大量边坡地质灾害的图片。由问题入手,来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源头。 2.结合专业方向特色来授课。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诸多工程的主干专业课,面对的专业层次不尽相同,在授课的时候尽量能结合专业背景展开。针对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要从学生的专业方向特色及专业需求来阐述。作为土木工程地下建筑方向的本科生,《岩体力学》这门学科的发展都与地下工程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本质来讲,纵观岩体力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始阶段诞生的静水压力理论、侧压系数,到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的经验理论阶段出现的普氏理论、太沙基理论,然后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围岩和支护共同作用理论及地质结构理论,这些重大理论及思想的诞生过程就是对地下工程认识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并促进了岩体力学学科向前发展。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一发展脉络讲述给学生,并贯穿到后续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大大地培养了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自豪感,也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的认识。 3.结合教师科研工作来授课。讲授这门课的老师,不仅有科研经历丰富的教授博导,也有刚走出校园的博士年轻教师,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和求学中,完成和参与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科研沉淀。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些科研成果进行整理,在每章结束时,抽出专门的时间,做个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小型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眼界的同时,也可将岩体力学最新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技术介绍给学生。例如,在讲地应力一章,就曾经将参与过的地应力测试及地应力反演分析的课题成果向学生进行介绍;讲地下洞室稳定性时,就将参与的软岩隧道科研项目成果进行介绍;上课时的反响很热烈,大大激发了学生科研的热情,建立了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尤其是对那些希望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科研的窗户;此外,也让学生了解授课老师及其团队的专业方向及特长,为后续研究生报考提供了便利条件。 4.结合学生实践课来展开。我校《岩体力学》课程是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上这门课的学生仅仅经历的与此相关的实践环节就是大二结束时的地质学专业教学实习。虽然是地质实习,但也是与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各类岩体在打交道,例如各种岩石、结构面。在上课时,不妨将课程中提到的各种岩块、结构面等内容与实习中能看到的种类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例如,在谈岩块、结构面和岩体的地质特征时,便可列举实习线路中各类成因、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结构面及岩石;在讲结构面的强度及变形性质时,可以将实习中遇到的各种断层、软弱结构面等现象作为实例来分析其性质上的差异。这些实例学生在实习中都亲自参与过,已经有了部分感性上的认识,重新回到课堂上学习其相关的知识,认识和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岩体力学》课程内容丰富,更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要结合所教学生专业方向的特点以及未来需求,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加强理论基础联系工程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认识问题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岩体力学论文:12081工作面煤岩体力学特性与电镜分析及底板特性测试 摘 要:为更好的服务生产,保证12081工作面回采顺利,并探索一套能够指导类似工作面的技术,我们在12081工作面进行工业性试验,对煤岩体力学特性与电镜进行分析并对底板特性进行测试。 关键词:煤岩体 力学特性 电镜分析 底板特性 测试 为更好的服务生产,保证12081工作面回采顺利,并探索一套能够指导类似工作面的技术,我们在12081工作面进行工业性试验,对煤岩体力学特性与电镜进行分析并对底板特性进行测试。 1 12081工作面煤体特性和电镜分析 12081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二1 煤,煤种贫煤,煤质以低灰、发热量特高热值、特低硫、特低氯、低磷为主要特征,为一级含砷煤。煤灰属较高软化和较高流动温度灰。二1煤中无烟煤和贫煤可做为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开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1。12081工作面煤体电镜分析见图1。 二1煤煤类有无烟煤和贫煤,以粉状为主,粒状、鳞片状次之,块状少许,易磨碎。二1煤为黑色-灰黑色,黑-灰黑色条痕,以粒状为主,次为块状,粉状,可见鳞片状。 块煤为金刚—— 玻璃光泽,贝壳状、参差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可见镜煤条带,莫氏硬度2~3度。粉、粒状煤污手、质软,煤芯疏松易碎。二1煤层相对真密度为1.49t/m3,相对视密度为1.45t/m3。 与底板特性测试的结果相吻合。说明煤体软而且酥,极易风化。工作面可见底板煤层浸水后,踩上去似泥窝一样把矿工靴陷进去。 2 12081工作面顶板和底板岩体力学性能与电镜分析 二1煤直接顶板多为砂质泥岩和泥岩,砂质泥岩为深灰色薄层及中厚层状,裂隙不发育。泥岩多为深灰色块状。也有砂岩为灰白色,一般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有伪顶,岩性为泥岩及炭质泥岩,厚度0.43~0.95m。 从电镜图可见,岩体破坏的界面与煤层截然不同,煤层的界面就像小米粒一样处于松散的状态;顶板岩体的界面就像坚硬的实木裂口一样,处于相互嵌合的状态。 综上所述,12081工作面即二1煤层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和泥岩,岩石抗压强度较高,属易管理顶板。12081工作面即二1煤层底板,为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不易变形中硬度底板,亦易管理。 3 底板比压特性曲线图谱显示 12081工作面底板比压测点分布,如图3所示,在工作面每测区距煤壁1~4m之间建测点,共建16个测点。按照上述计算方法计算每个测点的对应数值,并绘出底板比压特性曲线图谱。 图3中编号:左起第一为数字是指,按照距离槽头的距离排序的序号;第二位数字是指,1代表用采用BPN型内注式静压比压仪测定底板实体煤层的比压,2采用DZD40-A底板比压仪测定底板表层煤层的比压。最后一位数字是与井下记录的联系,没有具体含义。空心曲线代表底板比压。当底板比压仪的底模尺寸大于的油缸内径时,因为折算后的值小,如空心曲线所示。 4 结论 为全面掌握12081工作面支柱与底板的相互作用现状,必须测量和研究12081工作面底板的煤层或岩层抗压入特性,确定容许的底板比压值,以选定单体支柱的底座面积与合理支护密度,增强支护系统的刚度。对指导和加强回采工作面底板管理工作,搞好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分析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联 财务会计主要工作是在业务发生后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债权人、投资人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等提供有用的财务报表信息,协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对过去的总结与分析。管理会计是以管理为基础的,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方式,对财务会计及非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和报告,随着企业经济绩效的不断提升,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然是企业的两个分支,但是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会需要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行管控、调整成本,二者的目标相同,二者之间的联系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重点的差异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基于过去的信息报告,其工作重点侧重于对过去的总结。而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是管理预测和管控成本。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遵循的原则、法则的差异财务会计工作受严格的原则和标准约束,要求非常严格。而管理会计只是企业内部的一项活动,不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约束,所以工作比较灵活。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基本素质需求的差异财务会计人才是受到会计原则有序制约的岗位,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也应该懂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选择人才的标准较高。而管理会计以其较高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信息,因此更加注重全面的能力,要求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二、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计业绩也在不断提高。企业中建立了若干具体的劳动岗位分工,其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便是其中之二,在企业中占据两个重要位置。作为会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具有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二者对各类经济、财务信息进行了处理和分析,使决策人员能够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相关内容,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提出相关对策。而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电算化逐渐代替基础会计工作的新形势下,单纯简单的财务会计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新形势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使企业更具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了各大企业的首要目标。而做好会计工作是使得公司在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有力的保证,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加强企业对于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能力,实现现代化管理和控制的完成,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基于此才能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可以使企业的发展在更深层次上得到巩固,能够更为有效的促进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二者之间信息流动性差 我国的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工作有着严格的要求,而管理会计工作相对于财务会计来说,其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宽松,他们的工作方式正好相反,而不同的工作流程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的传递不及时性,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二)会计人员无法满足二者融合之后的会计工作需要 为了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迫切需要综合全面发展的会计融合性人才,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调控,而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客观要求。传统财务会计的视野、业务、专业知识等综合能力基础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在一段时间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管理会计要求的是在掌握基础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二者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且现如今的许多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会计师认为,融合便是整合,是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简单结合。这种观点相当片面。二者融合是为了将成本最小化,得到的信息资源利用处理最大化,最终的目标是使会计结果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合并或替代。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落实工作依据的规范不同 在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者和部门决策者的需求为基础,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管理会计的特点会影响企业的费用和经济成本。因此考虑到这些方面,企业经济法规一般以管理会计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为基础。但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在企业中所有的工作行为都是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实施的,其工作细节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这些规定注定了财务会计受会计准则的影响,约束很大。而这两者工作遵循的基础条例的差异,也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也带来了二者整合的困难。 四、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措施 (一)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做好财务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是动态会计信息与静态会计信息系统的结合,合并这两个会计信息系统的组合也允许管理会计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共享,并根据需要提供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完成决策过程。二者融合所需要的信息的汇总大大增加了会计信息的总数,而企业也应当积极引用先进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做好财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企业应该向所有会计人员普及现代会计概念,并从根本上扭转这些旧的工作理念,以先进的会计理念和技术指导会计工作的发展。同时,企业还需要搭建沟通平台,确保会计人员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每个会计师都可以从会计信息中准确把握企业资金的使用现状,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便可制定下一期投资计划,减少闲置资金,为企业创造利益。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我国会计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阻碍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国家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这才能加快企业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加快企业中会计的转型的速度。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企业内会计任职人员的教育培训。企业应将管理会计知识融入日常办公工作中,在培训过程中,要拓宽会计视野,培养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综合型会计人才。同时,要派会计人员出去学习,学习先进企业的会计综合能力,学习管理会计的知识。二是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培训的专业机构。这个项目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专业组织和建立专业管理会计资格考试,以便能够培养更专业的管理会计。 (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会计制度 在我国的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和谐融合合作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了财务会计制度,使财务会计工作有章可循,但企业管理会计制度普遍存在缺陷。因此,现代企业应建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后和谐相处的会计制度。以管理会计为重点的现代会计制度与管理会计工作流程的进一步完善,明确管理会计的职责和权限,使企业管理会计能够以工作为基础,并根据需要调用资源,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模型,以科学的方式预测企业的运营,为企业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等。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单纯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二者的融合应当被企业管理者所重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嘉馨.浅议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中国商论,2019(4). [2]葛丽娟.浅议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中国商论,2019(4). [3]刘大兵.浅议证券公司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中国集体经济,2019(5). [4]余秦.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2). 作者:卢静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房地产相关论文:新经济常态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新经济常态之下,我国房地产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得不面临更大的成本开支。因此,在这样的困境下,房地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开始凸显。文章将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着手,深入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 一、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一)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未得到企业足够重视 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均有内部控制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够突显出来。因此,企业的相关领导并未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作用,往往只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开源的问题之上,而忽视了节源问题。 (二)内部控制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家各种宏观政策的颁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经营及施工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增加,企业对于专业性管理人才的要求也愈加严格。但就当前而言,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极度缺乏拥有丰富管理经验以及专业技能更高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涉及到财务、经营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内部控制工作更加复杂,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专业技能不足、专业素质不够,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的难度较大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从项目地址的选择、项目的立项、土地的征收、居民的拆迁、施工场地的探测开发、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到后期的合格验收、销售移交,需要历经很长的一段时间,短则数月,多则数年,具有较大的时间跨度区间。与此同时,房地产项目在具体施工、发展、完成的整个过程中,涉及区域十分广泛,不仅牵涉到建设施工企业、城市规划局、施工材料供应方、设计单位等多个主体,在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多个工种的合作协调。除此之外,企业在项目开发的前期需要投资较多的发展资金,进而在该阶段企业需要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以上诸多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难度。 (四)企业监督体系缺乏 企业在进行监督评审时主要依赖企业的内审机构,但在企业实际的发展中,企业的内审机构多数是以财务机构进行统一分配管理的,并未构建成一个独立的监督系统。除此之外,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多只是进行简单的会计账目操作工作。同时,企业监督体系的缺乏使得企业在主观上直接忽略了各个机构部门的工作效率、内部审查工作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评价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受到影响。 (五)缺乏完善的企业文化 完善的企业文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来说,多数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尚未构成符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企业文化。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良好与否将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从管理者角度而言,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深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对于企业的员工而言,企业应该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工作,以各类知识的宣传、技能培训活动来提高员工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认识,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努力构建相应的内部产权制度, 充分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创设相应的董事会,实现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外部员工的紧密联系,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监督系统的科学性与完善性。最后,企业还应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企业活动,让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员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员工工作的幸福感。 (二)加强业务监控,以成本为杠杆 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是组成成本管理的重要部分。其中,目标成本不仅是项目成本的控制线,更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目标成本的合理化将有利于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动态成本管理,它起着直接反馈目标成本执行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业务的监控力度,提高业务的监控水平,坚持以成本为主要杠杆。在具体操作时,企业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目标成本变更与形成的评审工作、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监督工作,加强目标成本与战略联系。 (三)从业务流程优化着手,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 为了构建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可以从业务流程的优化作为主要着手点。第一,构建招投标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强化招投标管理的规划建设时坚持以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严格控制合格供应商的管理程序,促进合格供方库的建立与完善。在制定企业单项招标计划及招标年计划时,需充分考虑公司的项目进度以及公司的发展战略。第二,加强合同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工作,合同的管理工作应该包含材料设备合同、土地合同以及工程合同等与工程合同相关联的信息管理工作。最后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房地产行业在逐步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客户的满意度逐渐成为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部控制时,可以从售前、售中、售后这三个阶段进行操作。 (四)加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一方面,我国企业的会计多数只是进行单纯的会计核算工作,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都只是报账工作,在确认具体的经济业务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决策层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会计工作的独立性无法保证、企业的管理与监督职能被极大的弱化。另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制度、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政府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多沦为对外的公共产品。因此,企业内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动力减少,少数企业甚至会存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行为。 保证会计系统的科学性、有效性,不仅有利于真实、客观的记录经济业务信息,有利于相关会计事项信息的披露,还有利于会计战略的重新定位。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现代会计的地位有所提高,其存在的意义除了为内部管理提供服务的工具之外,还需要会计系统与管理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传统的核算内容也开始进一步延伸到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它将有利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完善,有利于整个组织效率的提高。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企业的会计系统为了有效的防范风险,促进风险的最小化,可以构建相应的风险防控系统,从风险提示、防范、控制、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 (五)实行全方位的风险评估 想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企业需要重点关注风险评估与环境控制这两个方面。就国外企业来说,其多数采用SWOT风险分析方法,对外分析外界威胁与机会,对内分析自身的短处长处、劣势优势,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制定自身的发展计划。就国内企业而言,房地产企业也可以在多个方面采用SWOT这种的分析方法,在企业进行日常内部控制时采用这种方法,在制定战略目标时采用SWOT分析方法,以此来降低内部控制目标风险。企业在进行具体风险评估时,除了需要历经风险的辨别过程、风险的分析过程。还需要历经风险的管理、控制过程。在这一阶段,企业还需要注意防范因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导致的风险问题,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以提升自身的风险评估能力。 三、结语 就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其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完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行。但目前来说,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之下,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想要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产企业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努力。 (作者单位:天津市津辰银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房地产相关论文: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对策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税务筹划是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理财、投资等活动的事先筹划与合理安排,尽可能地减少税费支出,以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经济越发达,税务筹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就越突出和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税务筹划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极为广泛,房地产投资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所以,在税费的缴纳上,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税务筹划的空间也较为宽泛。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做好税收筹划工作,是企业创效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人对税务筹划的内涵理解不清,甚至错误地认为税务筹划就是偷税漏税。所以要阐述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筹划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从税务筹划的特征说起;其次,解析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税种,分析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中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税收政策;相关问题;税种 1 税务筹划的特征 第一,合法性特征。在税务筹划方面,企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完全符合税法要求的。低税负缴纳的决策,主要是在尚未确定纳税的义务,且纳税方法多样化的条件下完成。 第二,筹划性特征。通常情况下,纳税义务的滞后性十分明显,并且是在企业发生经营行为以后产生。在开展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当前政策与税法,并与企业经济活动相互结合,进而合理地制定出承担最轻税负的具体方案内容。而这种超前性的行为也使税务筹划工作的筹划性特征较强。 第三,目的性特征。积极开展税务筹划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税负,并且涉税零风险,有效地规避名誉与经济的损失。 第四,多维性特征。站在空间角度分析,税务筹划工作不应当局限在企业本身,同时也需要联合其他具有业务联系的单位,共同努力找到节省税收的有效方式。 2 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对税务筹划概念认知不全面。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此工作的本质并不了解,一味追求税负而忽视其他要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企业税务筹划和偷税漏税相互混淆;第二,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仅仅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设置相关方案内容,严重影响了预期的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房地产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首先,最主要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要依法筹划。房地产企业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始终遵循国家与地方税收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营特点予以深入分析,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最终选择契合企业经济利益且符合税法规定的税务筹划方案;其次,企业税务筹划应着眼长远的发展战略。房地产企业必须要具备完整思维以及方案,注重企业长远利益,对内部税务与财务等相关内容予以实时关注。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应重视战术筹划,同样要给予战略筹划一定的关注,坚决不允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在对税务筹划项目决策的初期,需要针对项目整体予以合理性的规划,对于企业自身纳税成本予以深入考量,通过采取最佳手段来达到纳税筹划的主要目的,有效地缓解企业税收的负担。 (2)税务筹划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一致。房地产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往往缺少专业人才,如果难以正确把握税收政策,就会严重影响税务筹划质量。房地产企业若针对税收优化的限制条件把握不合理,就会使企业错过最佳筹划的时机,甚至陷入到偷税与漏税境地。除此之外,也存在着在房地产企业内部,税务筹划工作人员自身职业素质不高,违法与功利性动机十分明显,所以,很容易导致税务筹划与正确的发展方向严重偏离,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要加强税务筹划,就要全面提高税务筹划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第一,税务筹划工作人员需要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在处理企业与国家利益的时候,税务筹划工作人员必须要始终坚守自身职业道德;第二,税务筹划工作人员要实现个人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在理论知识方面,必须要不断学习并理解法律,对于税法的变动予以时刻关注。在实践操作经验方面,必须要针对企业涉税的种类以及业务和数额进行合理的分析,能够针对企业的具体状况合理地找到切入点,进而制定出与企业相吻合的税务筹划方案。[1] (3)行政执法制约税务筹划落实效果。税收法律在制定时,很容易存在规定不明确或者有法律漏洞等情况。税务筹划工作人员通常在理解税收政策方面会偏向利于企业的方向,但是,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在执行税收政策方面会偏向利于国家税收利益的方向。此外,部分税收的处罚措施与优惠政策标准并不明确,必须要在可以商榷范围内落实。由此可见,税务筹划实际执行程度都与税务机关认可程度存在紧密的联系,而这也是导致大部分税务筹划方案实际执行效果难以达到方案制定要求的主要原因。[3]但是,随着国家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健全,这种干扰会越来越少,作为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筹划人员,要深入地解读税收法规,做到依法筹划,以保证税收筹划方案的落。 3 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的重点税种解析 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繁多,在针对房地产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要分清主次。在实际工作中,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税务筹划利益空间最大。下面简要分项加以分析。 (1)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土地增值税的税务筹划主要应该围绕着土地增值税的减免优惠政策进行。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免税政策包含五个方面:①纳税人出售普通标准住宅,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20%的,免征;②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和收回的房产,免征;③以房地产入股的,免征;④合作建房自用的,免征;⑤企业兼并房地产从被兼并企业转入兼并企业的,免征。上述五种减免条款中,2~5项的内容属于一种特殊事项,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用到。对于第一种减免条件,是房地产企业的纳税筹划重点。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中要注重以下两点:第一,分别核算不同类型的开发产品。对于纳税人既建有普通标准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的,应该分别核算增值额,对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者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普通标准住宅不适用免税规定;第二,在税务筹划中要注意20%增值额这个“临界点”的问题。控制增值额,可以从可扣除金额和售价等方面综合考虑,首先要对可扣除金额进行合理分摊,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合理预计开发费用支出,综合考虑开发费用、利息费用的占比问题,选择适合企业的扣除方式,是选择利息+(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开发成本)×5%的方式还是选择(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金额+开发成本)×10%,直接影响到增值额的高低。这正是需要企业进行筹划的一个方面。其次在可扣除项目不变的前提下,还可以通过降低房屋价格的方式来降低税负,但是这要对减少的收入和减少的税金大小进行比较来决定,必要时还要跟企业所得税进行合并综合考虑。 (2)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减免政策大多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对于一般房地产企业而言,在进行所得税筹划时,要着重从收入和成本费用支出税务风险防范上加强税务筹划。①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没有完工之前,采取核定征收或按毛利率预缴企业所得税的方式。但是一旦开发产品满足完工条件,则要按照规定结转成本,调整毛利,并对前期以销产品在完工年度进行调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开发产品已经交付使用,但是出包工程尚未结算,公共配套尚未建造和完工,应向政府交纳的公建维修基金尚未上交等情况,对于后两项成本,企业要提供和保留充分的证据,可以进行预提,但是对于第一项,即出包工程未最终结算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在证明资料充分的前提下,其发票金额最高也只能按10%预提。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在结算计税成本时,其实际发生的支出应当取得但未取得合法凭据的,不得计入计税成本,待实际取得合法凭据时,再进入计税成本,虽然是早晚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取得合法发票,不能计入前期成本,会降低完工年度单位开发产品的成本,造成年度内应交企业所得税多缴,而前期的多缴税金又无法弥补后期的亏损,这样就可能造成企业多交税金的情况。所以,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及时办理结算并取得合法发票,对不能及时入账的成本,要提供有效的预提证明材料;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集团企业统借统贷的利息费用的扣除,在税务稽查时,经常会因为企业提供的证明文件不全面、不合规被税务机关否支。所以,在日常业务管理时要注意事前防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 结 论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与税收政策相吻合,以更好地达到企业财务目标要求,并且获取税后最大利润。最重要的是,房地产税务筹划工作的开展还能够更好地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充分发挥国家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房地产相关论文: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企业得到了不断创新发展,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金融风险层出不穷,为了促进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管理力度,降低风险发生频率。本文将对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风险 问题 对策 经笔者研究,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存在诸多金融风险,根据不同根源划分为动态金融风险与静态金融风险,基于激励的市场竞争下,房地产企业若不做管理对策,便无法促使房地产稳定运行。笔者将分别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研究,两个部分来阐述。 一、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一)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有:全球经济市场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的发展趋势,产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经济学及金融学理论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现实经济市场环境中,各行各业都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导致所获信息并不完整,对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需求越来越大,有必要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二)金融风险管理过程 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应对管理目标进行确立,并将风险评价机制应用其中,实际上金融风险管理目标旨在识别金融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原因来制定有效方案,以此确保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研究 综上,笔者对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就目前来看,我国房地产企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分别表现在:缺乏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金融避险工具相对较少,笔者将从这两方面来阐述,加深对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研究管理。 (一)风险意识薄弱及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市场环境中,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出现越来越多的风险问题,但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前形成的传统金融观念普遍存在,金融风险意识薄弱,对金融风险管理了解程度较差,甚至还会认为经济市场上的收益或亏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出现诸如房地产企业躲避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盲目扩张业务,热衷于违规账外经营等现象,存在大量不良债权,导致金融秩序严重混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都表明我国目前金融风险意识较为薄弱。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康持久稳定运转得益于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经过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取得明显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体制尚未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有效率较低。 (二)金融避险工具及产品业务较少 在全球经济金融市场上,有存款、贷款、期货交易、理财业务、混合经营、全球化运作等金融业务,但我国金融市场现有的产品与业务中,仍以存款和贷款为主,房地产企业能够进行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套期保值工具较少。金融避险工具较少,产品业务形式单一,未能适应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发展,各行各业的投资者对优质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投资优惠的政策和条款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和金融机构的涌入,在我国金融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危机也大量出现,造成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不协调。 三、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综上,笔者对房地产企业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创新,企业部门必须采取有效对策,首先应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并形成防范意识、其次应转变经营模式,顺应时展、还应对房地产企业财务机制充分健全、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加大沟通力度,从多个方面来实施,以此促进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金融风险管理防范意识 为促进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房地产部门必须加强金融管理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房地产管理人员,应定期实施培训,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增强对金融风险的深度认识,从而感受到金融管理的重要性,总结我国房地产企业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教训,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改进完善。 (二)转变房地产企业经营策略 为促进房地产企业有效发展,房地产企业应积极转变经营策略,将创新意识应用其中,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下,应对基层员工经济管理理念加以创新,最重要的是,房地产企业领导应积极转变传统管理理念,用全新视角去看待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在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中,最好采用虚拟化与柔性化管理模式,针对企业需求来展开管理。此外,房地产企业还应适当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注重品牌效应,优化自身形象。 (三)健全财务约束机制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在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房地产企业应对财务约束机制不断健全及完善,为企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房地产企业应从日常管理中入手,加强对各种小额支出的管理力度,如:水电费、通信费等等。从根本杜绝资源浪费,防止员工以各种名义蚕食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当然,完善制度只是一方面,严格执行制度才是确保房地产企业财务安全的重要保障。财务约束机制的健全是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应加以重视。 (四)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创新,为确保房地产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应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效率,加强房地产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在信息化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能利用信息系统突破各种限制,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例如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等。信息化系统加强了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使得数据的输入与计算都变得更加准确,显著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五)加强多方协调 加强各方协调,实际上就是加强房地产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以优化房地产企业的资源配置,帮助房地产企业更加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在金融时代,资源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争夺市场的最有利财富,因此,最大限度地U大新资源并保护已有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房地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前提。加强多方协调能力已经房地产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基础,只有合理分配并利用资源的房地产企业,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当前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着风险意识薄弱及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金融避险工具及产品业务较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房地产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房地产企业应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管理防范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制度,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等策略,能使房地产企业规范化并健康持久稳定运行。 房地产相关论文:房地产相关研究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证券、股票等金融市场日益繁荣,房地产、土地等实物形态的投资市场也不断发展。为研究各地区的商品住宅价格变动的特征,文章把地区分成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并研究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的房价的相互影响关系。此外,分析了房价与其他资产价格的关系。 [关键词]房地产;商品住宅价格;房价 1研究背景 在房地产市场中,我国住宅投资长期占总投资的20%左右,占GDP比重的10%左右(陈杰,2016),不难看出房地产市场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之深远。为了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利益,对于房地产价格的调控非常重要。 2各省市自治区商品住宅价格变动分析 2.1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商品住宅价格用商品住宅销售额除以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得到,发达(X)与非发达(Y)地区的住宅价格用各自代表的城市的平均价格来表示。文中采用的数据是1999年一季度到2016年一季度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弘数据库。为消除季节因素引起房价的变化,对数据进行价格平减。 2.2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的房价的相互关系 为了研究发达地区的房价是否对非发达地区的房价有影响,或者非发达地区的房价对发达地区的房价是否有影响,需要对两类地区的房价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所以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应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两个房价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见表1。 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的房价都是一阶单整,即原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进行一阶差分以后的数据平稳。说明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的可能性,即这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接下来检验二者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可以发现发达城市房价的变化会引起非发达城市的房价变化。 3房价与其他资产价格关系分析 3.1房价与其他资产价格趋势关系分析 3.1.1指标选取 文章在研究房价与其他资产价格关系分析时,选用全国平均房价、实际利率、上证综指进行研究。 3.1.2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为了研究房价与实际利率、上证综指的关系,文章选用1999―2015年全国平均房价、实际利率、上证综指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商品住宅价格与上证综指直接就能得到,但是为消除一定程度的季节变动影响,将商品住宅价格与上证综指转换为同比发展速度来分析,即用增加量进行研究。而对于年实际利率,用名义年利率减去相对的CPI得到。 3.1.3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与实际利率关系 利用房价的同比发展速度和实际利率做折线图,就可很直观地分析出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与实际利率的关系,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到,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与实际利率之间呈现一定的联动趋势。实际利率的波动性比较强,央行对于名义利率的调整每隔几个季度调整一次,但是由于CPI每个季度都不同,所以每个季度的实际利率会出现不同幅度的波动。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也是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从2003年开始,国家每年针对房地产市场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虽然房价的同比发展速度上下波动比较大,但是房价总体依然处于上升趋势。从图中看比较明显的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为了刺激市场,多次下调利率,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使得房价的发展速度大幅上升。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可以发现既存在实际利率上升,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上升的情况,也存在实际利率上升,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下降的情况。 3.1.4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与上证综指关系 利用房价的同比发展速度和上证综指同比发展速度做出折线图,分析房价与上证综指的关系,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到,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与股价同比发展速度之间也呈现出一定的联动态势。我国股价的波动性很大,因而股价的同比发展速度的波动性也较大,呈现一定时间段连续地上升与下降态势。在2005年下半年我国股市出现了一次大牛市,上证综指出现了大幅度上涨,2007年第二季度,我国股票市值第一次超过了GDP,股价对宏观经济及楼市的影响开始显现,股价与房价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从图中看到,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与股价同比发展速度大致呈现出同涨同跌的情形。 3.2房价与其他资产价格相关关系分析 上述对房价与实际利率、上证综指的趋势及关系进行了描述,但商品住宅价格与实际利率、上证综指价格之间的相关程度还尚不明确。下面通过简单相关系数进行描述,分析房价与实际利率、上证综指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与实际利率同比发展速度以及上证综指同比发展速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实际利率同比发展速度的相关性为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上述分析有一定的契合,房价与利率之间的联动关系并不是很明显,但如果从短期来看,供给对于利率的反应是迟钝的,而需求对于利率的反应却是敏感的,因而利率的提高在短期来看是会使房价下降,即利率与房价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从表3可以看到,房价同比发展速度与上证综指同比发展速度具有很强的正向相关关系,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这也印证了上述分析,房价与股价呈现同涨同跌的协同关系。 综上所述,房地产价格同比发展速度与实际利率以及股价同比发展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从短期看实际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会出现一定的下滑,实际利率下降,房地产价格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c股价同比发展速度之间同涨同跌关系比较明显,替代关系不明显,只在少数季度出现了反向关系。 房地产相关论文:中国CPI与房地产价格长期走势相关性研究 【摘要】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伴随着高CPI的是房价的一路走高,CPI与房地产价格的长期走势表现出了一致性。因而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增进对资产价格与物价间关联的理解,有助于有关当局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从而维护经济的稳定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本文在结合了西方经济学界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价格的长期走势与通货膨胀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首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与通货膨胀的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两者间关系的看法。然后,从理论上分析房地产价格长期走势与CPI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继而,选取了2010年6月到2016年9月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对其展开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在长期两者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最后,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际经济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 通货膨胀 相关性 一、引言 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各类资产价格波动频繁,屡屡出现过度投机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化,进而引发金融危机。如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泡沫破灭后的日本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萧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也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引发的,之后传导到资本市场,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于1998年,房地产价格也一路走高,尤其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宽松的政策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至今房价仍在高位运行。与此同时,一般物价水平也持续上涨,且中国房地产价格长期走势与CPI的走势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物价上涨和房价上涨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稳定房价和物价成了政府的重要任务,为了探究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间的关联,本文选择房地产价格的长期走势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文献综述 欧文・费雪是最早研究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间关系的经济学家,他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会首先表现为房地产价格,证券价格等资产价格的上升,然后导致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他认为货币政策应当更多的关注资产价格,而不仅是停留在消费品价格水平上。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过有关于通货膨胀的著名论断:“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走高伴随着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发放,出现了信用的扩张,增加了货币供给量,推高了通货膨胀。 Alchian klein认为CPI仅考虑了当前的消费品价格,而消费者会根据未来预期价格的变化作出理性调整,资产价格恰能反映消费者对未来支出的安排。提出应当将资产价格纳入“跨期生活成本指数”中去,从而反映未来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Shiratsuka 认为资产价格是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通过不同结构的矢量自回归模型对包含GDP平减指数与总资产价格指数在内的几个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结果显示在5%的统计显著水平上,总资产价格指数是引致GDP平减指数的格兰杰原因。并通过其他的实证检验表明资产价格的波动将引起GDP的相应波动,且资产价格的波动含有未来价格变动的信息。Goodhart对12个国家的CPI通货膨胀方程进行了估算,验证资产价格对通货膨胀是否有显著的解释力。自变量为滞后的通货膨胀值、滞后的产出值、货币增长、汇率变动以及利率。资产价格包括房地产价格与股票价格的变动以及受益的差价。其检验结果表明,广义的货币增长率、短期利率和房地产价格三个变量显示了很强的显著性,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确有助于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段忠东利用1998年1月至2006年12 月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长期,房地产价格对通货膨胀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货膨胀在长短期都对房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通膨胀与房地产价格走势相关性理论分析 (一)通货膨胀对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影响 1.要素价格上涨对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影响。通货膨胀时期,钢材、水泥等建设材料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开发商的原材料成本。同时,通货膨胀也会使得劳动者实际工资缩水,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增加了房地产商的劳动力成本。房地产商为了弥补成本上涨的损失,而提高房屋销售价格,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与此同时,要素价格上涨会使得各类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普遍上涨。在名义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居民的实际收入降低。由于我国居民的投资渠道极为有限,这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过快,而房地产市场供给受生产周期、土地政策等因素制约,短期供给弹性很小,供求关系紧张,房价快速上涨。 2.实际利率下降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从生产者的角度看,由于房地产商对资金需求大,使用周期长,因而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很大。通货膨胀发生时,银行贷款利率难以及时调整,使得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房地产企业需要偿还的实际本金与利息减少,从而降低了开发商的资金成本,提高了利润率,促使房地产商增加投资,同时也增大了开发商囤房炒作的可能性。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由于房产价格较高,消费者通常无法一次性支付全部房款,大都是以住房按揭贷款的形式购买房产,即消费者以所购买的房产为抵押,向金融机构或是公积金管理机构申请贷款,并在一定的合同期限内偿还本金与利息。通货膨胀发生时贷款利率没有及时调整,实际利率下降,使得贷款成本降低,使得消费者更愿意购置房产,进而导致房地产市场需求增加。 (二)房地产价格走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房地产的居住使用权的购买表现为消费品的属性,房地产的所有权的购买表现出投资品的属性,这使得其具有独特之处。一是增加了货币供应量,相较于其他商品同CPI之间的相关性,房地产市场具有其独特之处。房地产行业存在着大量的以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商以土地抵押向银行贷款,消费者通过抵押房产办理按揭贷款,以及一些贷款公司或是银行推出的房产抵押贷款。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贷款额度也随之上升,且房地产市场体量大,贷款需求旺盛,扩张了货币供应量,推高了CPI,这是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性。二是通过“财富效应”影响通货膨胀,中国房地产市场大部分为住宅房产,而房产作为中国家庭资产中最为重要的资产,又与居民的日常消费密切相关。从中国商品房销售情况看,住宅销售面积在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中占有大多数的份额。房地产价格变动对居民的日常消费影响可以通过“财富效应”来实现。房地产财富效应指当居民手中所持有房产价格上升(或下降)时引起居民财富的增长(或减少),其拥有资产组合价值增加(或减少),进而改变居民的短期消费倾向。拥有房产的居民能够通过出售或是出租房产来实现财富的增长,进而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即便拥有房产的居民不出售房产来获得收益,也会因为房价上涨而带来虚幻的财富增加感,使得总需求扩张。进而使得经济体面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也是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性。三是房地产价格通过投资影响通货膨胀,当房地产价格上涨时,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上涨,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会增加对房地产市场的投入。房地产产业链长,涉及面较广,体量之大也是绝无仅有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的上涨也会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价格的增长,进而促进相关产业的投资,使得社会投资总水平增长,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结合相关数据来看,自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房地产产业实现了高速的增长,在199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2.72%。而至2015年,这个数据为22.54%。由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带动投资的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会带动社会总需求的过快增长,使得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四、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走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选择的说明 由理论分析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走势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研究通货膨胀与房地产销售价格间的相关性,研究变量为通货膨胀率,房地产销售价格。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百城价格指数(一线城市)数据来自Wind资讯。CPI以2010年6月的CPI数据为基期,将各月的月度CPI环比数据连乘得到定基CPI数据。“百城价格指数”为中国房地产协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立的中国指数研究院,其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本文选取的百城房地产价格指数为中国各大城市房地产销售价格的月度数据加权平均而成,能够比较真实的反应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情况。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对CPI、房价指数数据取对数,分别记为LNCPI,LNHPI。 (二)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的是ADF检验考察变量的平稳性。ADF检验的假设为:H0:r=0,H1:r 将各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与相应的临界值比较,可知LNCPI,LNHPI均为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故LNCPI和LNHPI为一阶单整序列。两者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由于LNCPI和LNHPI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法,包括迹检验法和最大特征值检验法协整检验结果整理后如下表所示。 3.实证研究结果。Johansen协整分析法的结果表明:长期上,中国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房地产价格指数LNHPI和通货膨胀率LNCPI间长期弹性系数为0.1736,即在长期内,房地产价格指数(LNHPI)上涨1%,能够导致LNCPI上涨0.1736%。该实证检验的结果同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基本一致。 五、关于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政策建议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可知,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走势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会给经济体的稳定运行带来压力。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同时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形势,对防止房地产价格异常波动,稳定通货膨胀,本文给出如下建议:一是发挥房地产价格走势对通货膨胀的指示作用,由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可知,房地产价格可以通过消费、储蓄和投资等途径影响一般物价水平,故房地产价格走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物价水平的走势。而当前中国的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中并不包含房地产价格水平,现行CPI的构成难以反映房地产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的真实影响,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把握市场价格的真实水平,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当局有必要将房地产价格纳入通货膨胀指数,作为衡量价格水平的指标。如构建广义价格指数API(Average Price Index),将房地产价格水平、股票市场价格水平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都包含在内,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二是通过抑制通货膨胀控制房价,在通货膨胀过高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可以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这三大政策工具调节通货膨胀和房价。人民银行通过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率以及在公开市场上购入证券,都能够使得货币供给量减少,进而导致利率上涨,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减少,提高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成本,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首先,由于房地厂商资金大都来自于商业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减少和利率的提高会使得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持有房产的成本上涨,减少其囤房捂盘的行为,促使其快速销售。其次,由于大部分购房者采用贷款购房的方式,贷款的减少会增加其获取贷款的难度,利率的提高能够增加购房者的资金成本,增加其持有房产的成本,迫使其放弃囤房炒作,抑制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机。最后,人民银行运用政策工具减少货币供给量,调高贷款利率能够释放出紧缩性政策的信号,降低投资者对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使得投资者减少对房地产市场的投入,有助于平抑房价。注重三大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过去我国人民银行常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调节货币供给量,但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增长,应更多的发挥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条件作用,减轻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房地产相关论文:房地产行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摘 要】 以我国2007―2014年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视角,从货币薪酬、持股比例和在职消费三方面分别检验了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前后数据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了改革是否有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货币薪酬、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且其相关程度均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且其对国有企业的负面影响更大;国企改革对货币薪酬的管制及对在职消费的抑制初显成效。研究结论对完善企业薪酬激励机制、深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房地产; 货币薪酬; 持股比例; 在职消费; 企业绩效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国企高管薪酬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先后出台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期健全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据2010年同花顺数据显示,在年度薪酬排行榜居前十位的高管中,房地产行业非国有企业高管占据了四席,在2011年、2012年、2013年更是达到了半数之多。因此,本文选取高管年度薪酬较高的房地产行业进行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对比分析。同时,和君咨询股权激励中心显示,从2009年开始,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数目迅速增长,至2013年已增长7倍,但国有企业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仅占比9%,远低于非国有企业。那么,存在薪酬管制且股权激励不足的国有企业高管是否会利用职务便利进行过度的在职消费以弥补薪酬不足?本文将高管货币薪酬、持股比例、在职消费同时纳入高管薪酬变量分别与企业绩效进行相关性研究,为我国国有及非国有企业完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绩效 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为了降低成本、实现对人的有效激励与监督,会与人签订“薪酬-绩效”契约,将人的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因此,提升企业绩效成为人获得高报酬的重要手段。 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绩效与高管货币薪酬的研究开始于Taussings et al.[1],得出二者相关性较弱的结论。随后,Michael et al.[2]收集1974―1986年《福布斯》公布的2 213名高管薪酬数据研究发现,高管货币薪酬对股东财富衡量的企业绩效敏感度低。近期,Sigler[3]以2006―2009年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280家公司高管总货币薪酬为样本,认为其与以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的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我国学者因经济体制不同、信息披露不完善等的影响,对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尚未得出统一结论。李增泉[4]以1998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高管货币薪酬与以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的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关系。谌新民和刘善敏[5]、宋德舜[6]等也得出类似结论。而陈志广[7]、陈永明等[8]、王海菲和公宇[9]等却得出高管货币薪酬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衡量的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周仁俊等[10]、刘绍娓和万大艳[11]从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视角,对比分析得出: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表现更为显著。国家统计局公布多项数据显示,近年来,几项重要楼市指标,如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以及土地购置等均出现增幅同比下滑,而房地产高管薪酬却一直呈上涨走势,非国有企业薪酬普遍高于受各项政策约束的国有企业。因此,本文认为,在房地产行业中,非国有企业的问题较国有企业更甚,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较弱。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国有企业高管货币薪酬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高于非国有企业。 (二)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 高管持股能使高管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且高管持股作为长期激励机制,能够使高管更加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这样,高管的个人利益就与企业绩效紧密联系起来,能够促使高管为了自己和股东的共同利益而努力提升企业绩效。 Mehran[12]随机选取1979―1980年间制造业的15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得出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另一方面,在Jensen and Meekzing提出协同效应(Alignment effect)、Fama and Jensen提出堑壕效应(Entrenchment effect)之后,Randall et al.[13]通过对371家公司进行分段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管持股比例在0~5%时,Tobin'Q值与董事的持股比例正相关;在5%~25%时,Tobin'Q值与董事的持股比例负相关;超过25%时,两者又正相关。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高管持股比例是一个内生变量,依赖于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如行业地位、投资机会、成长阶段、经营风险和管理者偏好等,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相关。在国内学术界,由于股权激励在我国上市公司并未普遍实施,高管持股比例偏低甚至为零,多数学者认为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俞鸿琳[14]以2001―2003年间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水平和企业绩效(以Tobin'Q值衡量)对于全部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均无显著相关关系,只对国有上市公司有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而高雷和宋顺林[15]利用上市公司2000―2004年五年的面板数据,证明高管持股规模与企业绩效是显著正相关的。2005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出台的《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才首次明确大中型国企管理层可以持股,而在2006年12月下发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中又限定单个高管“获授的本公司股权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限定全体高管“授予的股权总量在0.1%~10%之间合理确定,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因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小于非国有企业。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低于非国有企业。 (三)高管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 高管在职消费是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需要,给予高管适当的在职消费权利能够弥补我国现阶段货币薪酬、股权激励的不足,对高管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我国学术界对此一致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过度的在职消费,降低了企业绩效、损害了股东利益,高管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西方学者对于高管在职消费主要有观、激励观两种观点。Fame[16]认为,在职消费可以通过调整人的薪酬合约来消除,当调整后的薪酬不足以弥补在职消费成本时,它才成为成本的一部分。Hart[17]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职消费是高管的私人收益,其代价超过了其带来的效益增量,会降低企业绩效。而激励观的代表学者Rghuram et al.[18]认为,在职消费是由职务和工作需要引发的消费,企业为高管人员提供在职消费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效率或强化经理人的地位和权威,并以美国300家上市公司1986―1999年数据为研究样本,结果证明在职消费可以提升企业绩效。国内学者对在职消费的衡量主要采用陈冬华等[19]的做法:手工收集年度报表附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明细项目(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通讯费、出国培训费、董事会费、小车费和会议费),检验得出在职消费对非国有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国有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亦有人采用权小锋等[20]的做法:自管理费用中扣除董事、高管以及监事会成员薪酬、计提的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以及当年的无形资产摊销额等明显不属于在职消费的项目,仍得出在职消费具有负面价值效应的结论。在我国国有企业中,高管薪酬由政府机构决定,且政府还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实施了薪酬管制,国企高管在货币薪酬水平较低、持股收益很少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进行在职消费来弥补显性激励的不足。因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高管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强于非国有企业。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高管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国有企业高管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高于非国有企业。 三、数据选取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06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沪深两市A股房地产企业为研究样本,以2007―2014年为事件研究窗口,剔除在创业板上市的、被ST和PT的、相关数据缺失的企业,最后共获得了108家上市公司864个观测值。其中,国有企业59家,非国有企业49家。数据主要来自于万德资讯及国泰安数据库,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Excel 2010、Eviews 6.0和SPSS 19.0。 (二)研究设计 1.变量设置与说明 (1)企业绩效变量 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该指标是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是检验股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有利于股东对高管进行较为全面的业绩考核。 (2)高管薪酬变量 货币薪酬(Ln Pay):本文将高管定义为董事、监事、经理、党委书记及年报上公布的其他管理人员,选取其从任职企业获取的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等货币性报酬总额(以万元为单位)。同时,为了减少量纲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对该薪酬总额取对数。 持股比例(MSR):指上述高管持股数量总额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了数据的统一可比性,选择期末高管持股数量和期末总股本两个时点指标进行比较。 在职消费(Perk):本文借鉴权小锋等(2010)的做法,用管理费用扣除高管货币薪酬总额、计提的坏账准备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税金、研发费用等明显不属于在职消费项目后的金额作为在职消费绝对数,再将其除以营业收入,作为高管在职消费变量。 (3)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Ln Size):该指标为样本企业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企业规模越大,获取的各种资源也越多,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资源,对高管能力的要求也越高,给予的薪酬也相对较高。 股权集中度(Cocen):该指标为年末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股权越集中,表明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越强,对高管的监管更加有力,有助于高管更尽责地提升企业绩效。 成长性(GC):本文用净利润增长率表示。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发展潜力。成长性越好,表示当年盈利越多,有利于促进企业未来绩效的提升。 财务杠杆(Lev):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衡量。该指标反映企业主要的筹资方式和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偿债压力越大,企业便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绩效。但由于国有企业高管的特殊任免制度,当负债率较高的时候,高管可能并不担心被接管或撤换,所以相比而言,负债对国有企业高管的约束作用要小于非国有企业。 2.模型构建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为研究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ROEi,t=α0+α1Ln Payi,t+α2MSRi,t+α3Perki,t+α4Ln Sizei,t+ α5Coceni,t+α6Levi,t+α7GCi,t+μ 四、实证研究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解房地产行业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现状及高管激励现状,本文对模型中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1第一部分可知: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企业发展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而高管之间的货币薪酬更是有天壤之别,既有不领取报酬的也有总薪酬高达亿元的企业。同时,高管“零持股”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国有企业占32.2%,非国有企业占40.6%。高管在职消费程度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1、12.93,表明企业高管在职消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管理模式、管理者风险偏好等的不同,在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净利润增长率、财务杠杆这四个方面,企业之间差异更大。由表1第二部分可知:国有企业高管货币薪酬均值小于非国有企业,但中值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这可能与国企中的高管薪酬管制有关,以致国企高管货币薪酬差距并不大。国企的高管持股比例均值显著小于非国有企业,而中值差异不大,这表明国企高管“零持股”比例虽较少,但持股比例普遍偏低。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程度均值与中值均大于非国有企业的,表明房地产行业中国有企业高管更倾向于在职消费以弥补显性激励的不足。 (二)Pearson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模型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无论是整个房地产行业还是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企业绩效(ROE)与高管货币薪酬(Ln Pay)显著正相关、与高管持股比例(MSR)正相关、与高管在职消费(Perk)负相关,初步证明了前文提出的三个假设。但在国有企业中,ROE与MSR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政府对国企高管持股数量的限制所致;而在非国有企业中,ROE与Perk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3,只有Ln Pay与Ln Size、Lev与Ln Size以及国有企业样本中Perk与ROE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5,两两相关程度较高,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准确度,本文使用容忍值法(Tol)和方差膨胀因子法(VIF)来检验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由表3可知,全样本、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各变量的容忍值(Tol)远大于0.1,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大于1小于5,充分表明模型不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回归分析 1.模型总体显著性检验 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是指检验全部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共同影响是否显著,即检验回归模型中的参数是否显著不为0,使用F统计量进行检验。由表4可见,全样本、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模型的F值分别是23.661、11.355、16.940,Sig.均是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a,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2.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 表5报告了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结果。全样本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Ln Pay的估计系数显著大于0,意味着高管货币薪酬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在对国有与非国有企业样本分别回归后发现,国有企业Ln Pay的估计系数显著大于0且大于非国有企业Ln Pay的估计系数,但在非国有企业中Ln Pay的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国有企业高管货币薪酬对企业绩效更敏感,该结果符合假设1。该结果说明,高管要想获得更高的薪酬,需更加致力于提升企业绩效,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全样本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MSR的估计系数显著大于0,意味着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部分支持假设2;在对国有与非国有企业样本分别回归后发现,国有企业MSR的估计系数显著大于0但大于非国有企业MSR的估计系数,该结果与假设2相反,可能是国企高管“零持股”数量过多所致,后文将进一步解释说明。该结果说明,企业采取适当的股权激励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全样本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Perk的估计系数显著小于0,意味着高管在职消费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在对国有与非国有企业样本分别回归后发现,国有企业Perk的估计系数显著小于0,且小于非国有企业Perk的估计系数,但非国有企业Perk的估计系数不显著,表明国有企业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更敏感,该结果符合假设3。该结果说明,企业中的在职消费负面效应依然存在,尤其是国有企业,委托人应不懈怠于抑制在职消费。 对于控制变量,无论是全样本、国有或非国有企业模型,Ln Size、Cocen、GC的估计系数均显著大于0,与预期相符;Lev的估计系数在全样本与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为负、在非国有企业中为正但不显著,表明负债率对国有企业高管的约束并不严格,在非国有企业中财务杠杆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五、进一步研究 (一)非国有企业高管“零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表6分年度报告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样本中高管“零持股”家数所占比例。在非国有企业中,高管“零持股”家数所占比例高达40%或近40%。除2013年、2014年外,高管“零持股”家数均多于国有企业。高管“零持股”过多是否对非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的敏感性产生了影响?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说明。由表7可知,企业绩效(ROE)在方差齐性检验中显著性水平为0.403,大于检验统计量0.05或0.1,表明两总体方差不存在显著差异。均值相等的T检验中,ROE的显著性水平为0.095,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高管“零持股”的企业绩效与高管持股的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非国有企业中高管“零持股”过多以致于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弱于国有企业。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还用年末净利润的自然对数(Lnπ)代替企业绩效变量进行了T检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二)国有企业改革前后高管货币薪酬、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的不同影响 2009年2月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高管发出“限薪令”,规定高管年薪应限制在60万元左右且切实形成企业负责人绩效年薪与实际经营业绩密切挂钩的机制。为了检验此项改革在国企中是否有成效,本文以2009年为分界点,采用如下模型进行检验: 表8分别报告了上述两项政策实施前后国有企业高管货币薪酬、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的不同敏感程度。根据模型1结果可知,改革前Ln Pay的估计系数为2.5661,而改革后其估计系数上升为2.6203,高管货币薪酬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略有提高,二者的相关程度加强,表明“限薪令”初显成效;在模型2中,Perk的估计系数为-0.6002,而改革后其估计系数为-0.2062,高管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降低,表明上述改革措施对在职消费起到了约束作用。 六、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上述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本文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本文用前三名高管货币薪酬总额代替全部高管货币薪酬总额,重复上述研究,得到同样的结果;第二,考虑到多数委托人较为关注净利润,本文用年末净利润的自然对数(Lnπ)代替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绩效,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依然与上文一致。因篇幅所限,不再附表格。 七、结论及建议 本文结合我国特定的制度环境,以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从高管货币薪酬、高管持股比例、高管在职消费三个维度研究了高管薪酬对企业绩效的激励作用,并对比分析了该作用在国有与非国有企业中的差异。 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可知,在全样本及国有企业样本中,高管货币薪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这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都采用“基本年薪+绩效年薪”的薪酬模式有必然联系。但这种单一货币薪酬激励容易导致高管过度重视其任期内的企业绩效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为避免高管的短期行为,企业应将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而长期激励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高管持股。从三类样本检验结果来看,高管持股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本次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中亦可探索股权激励试点。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高管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为股权激励机制在上市公司中的推广提供政策支持。 高管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的负影响在国有企业中依然十分显著,亦指出:“国企负责人没有‘职务消费’,按照职务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根除。”《意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第一次将国企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中的工作保障和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界定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因此,对国有企业而言,要健全高管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制度体系,落实监管责任主体,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在非国有企业中,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 房地产相关论文:对新形势下房地产档案管理问题的相关思考 摘 要:结合实际,针对新形势下房地产档案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形势;房地产档案管理;对策 1 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内涵 房地产档案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今后城市规划、实施财产清查、解决房地产纠纷、化解产权争议的主要参考资料。因此房地产行业要不断根据新情况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创新房地产档案管理,以便更好地发挥房地产档案的服务功能。 1.1 房地产档案概念与特点 房地产档案是房产在建设、交易、审批等管理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且以不同载体形式存在的档案资料。房产档案具有法律凭据性,可为产权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房产档案区别于其他档案,有着自身的特点:动态性。房产档案会随着房产产权变更、城市改造等发生动态变化,因此需对房地产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区域性。每宗房产产权情况及发证机关都具有唯一性,每宗房产的档案信息受地区限制而不同。 1.2 房地产档案管理内容 首先,房地产档案收集、归档。就是按规定把分散的房产档案集中到产权部门实行归档,统一管理。其次,房产档案整理。就是对档案进行分类、排列、目录编制等。再次,房地产档案的鉴定与保管。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收集的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及价值性进行鉴定。档案的保管,是指根据房地产档案的特点科学地对档案进行存放、安全防护。最后,房产档案的利用。就是建立在信息化的系统下对档案信息检索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服务工作,如编制检索工具、卷宗目录的编制等。 2 新形势下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新时期我国不断调节房地产市场,给房地产档案管理带来很大影响,认清房地产档案管理对于国家房产市场调控、居民生活提供服务、避免房产资源浪费、降低炒房、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等违法违纪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找出房地产档案管理存在的不足,以便完善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 2.1 新时期房产档案管理的意义 首先,降低资源浪费,房地产档案作为一类档案资源,承载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最直接有效的信息,只有合理利用这部分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档案资源本身的浪费,而且其有效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紧张的住房供给提供了有效凭证,从而避免住房闲置浪费。其次,为国家调控提供依据,房地产档案管理为国家实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有效信息统计与分析工作,为国家调控提供有效依据。再次,为人们生活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房地产档案管理承载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最直接有效的信息,在我们住房市场供给小于需求的今天,提供有效的房地产信息才能为人民的基本生活、住房选择等提供有效的服务。最后,降低炒房等违法违纪率,因此房地产档案信息管理与合理开放部分档案信息可以有效地打击炒房、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等违法行为。 2.2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房地产信息开放度过低。房地产档案承载着众多的房地产市场信息,无论对于国家、房地产开发商、普通民众都有重要的信息利用价值,高利用率才是建立房产档案的价值所在,也是建立房地产档案的主要目的。但由于现阶段我们处于严重的房地产卖方市场阶段,造成房地产档案的开放度低且开发商不必利用或极少利用房地产档案信息来开发市场的局面,使得消费者及普通民众很难得到或利用房地产档案资料。 2.2.2 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都在接受信息化的改造,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收集、归档、整理、鉴定与保管、信息检索利用等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还要不断加强房地产档案知识的培养,对档案信息进行价值筛选,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敏锐的信息洞察力等,这就对现阶段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提高提出了挑战。 2.2.3 缺乏有效的信息检索系统。目前虽大部分房地产组织建立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但由于房地产档案建立具有唯一性及区域性,使得很多房地产档案受到区域性、地方性的限制,全国不能形成有效的、统一的信息检索系统,即使是以省市为单位的地方房地产信息系统,由于受到现阶段卖方市场的影响,对用户开放条件苛刻,检索的信息质量偏低,正是如此才造成很多以投机投资性购房为目的的现象出现。 2.2.4 信息收集、甄别不完善。近年来房地产更多地参与到地方经济活动中,而且就房地产档案管理本身而言,具有很强的动态性,房地产档案信息收集随着城市改造、拆迁、房屋买卖、继承、抵押等相应地发生变化,每当有涉及到房地产产权的活动发生,都会产生相应的产权文件资料。房地产档案从种类上划分有房产购买登记档案、产权注销登记档案、房地产交易档案、房屋拆迁档案等等。目前我国的房地产档案信息收集主要集中在买卖档案登记,产权交易登记部分,加之档案收集复杂,所以造成信息收集不完善的现状。《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定对归档的各种房地产权属档案材料进行验收,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归档。"但在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房地产市场把目光主要投向了房产交易上,对于完善与甄别房产信息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在实际工作中更正与查补房产档案信息工作难度大、程序复杂,造成了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甄别不完善。造成部分房产虚假信息的存在,这也是出现众多房地产市场乱象的原因之一。 3 新形势下加强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档案管理立法严格执行,逐渐改变市场供求关系 针对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开放程度过低及信息甄别系统不完善的现象,国家应严格立法,严格要求房地产市场的信息甄别与开放度,对现行的房地产档案查阅制度、材料收集制度、鉴别归档制度、检查核对制度、保管保密制度等进行完善,针对新时期新问题,制定一些新的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内容。科学立法严格执行,不断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市场监管,只有逐渐调整房地产市场长期的卖方市场现状才能更好地发挥房地产档案管理的作用。 3.2 提高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正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程度的加快,再加之房地产档案业务不断更新和拓展,都迫使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大力提高房地产档案工作者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建设一支以既精通房地产管理业务,又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体的专业队伍, 是实现房产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 要创造条件使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学习机会,适时进行系统培训,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整个档案管理数据库的服务能力,吸收各高校专业人才,注入新鲜血液。 3.3 构建信息化系统,完善检索机制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建立完善的房地产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克服地域性差异,统一标准建立国家大范围内的房地产信息数据库。运用政策性指令加大房地产市场对于数据库建设的投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档案归档标准,编制统一的检索目录规范,提高检索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适时根据市场变化,把握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形成多方配合全面行动的工作思维,才能发挥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本质作用,进一步助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房地产相关论文: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尤其在房地产工程质量问题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本文先分析了目前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生活,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深入研究当前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和企业运营情况提出可行性的整改措施,以提高房地产工程的质量,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前期规划。前期规划是保证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在当前复杂的房地产工作中,进行前期的规划管理是开展房地产项目工程施工的前提。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很多房地产企业并没有进行完整的规划。 (二)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实际的房地产工程项目施工中,很多工作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都不强,基本都是在发现问题才进行补救工作,这会使房地产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做到质量问题的有效预防。 (三)施工人员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在实际的房地产工程项目建设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还会增加企业投资成本,甚至会造成工期的延误,阻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二、应对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控制问题的措施 (一)强化前期规划。前期规划管理的缺失会影响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所以,在施工开始前房地产企业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保证房地产工程的整体规划,以保证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如当房地产企业在拿到开发权之后,就可进行详细的用地规划,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开展科学的项目定位。一般房地产企业可从七个方面进行房地产工程项目定位:一是从企业的先进流预测;二是根据政府的整体规划;三是根据实际的土地条件;四是估算项目建成后的销售速度;五是调查客户群,确定主要客户群;六是依据房屋的投资总价;七是房地产企业希望达到利润。这样在经过详细的计划和筛选之后,便能确定房地产项目的定位:建设居民用房,或是商业用房。在实际的房地产项目规划中也经常会出现因没有进行前期规划而导致房地产企业经济亏损的,如没有详细分析周边的用户群体和消费情况,就开发成商业用房的。另外,房地产企业应该在施工前进行详细的调查,设计出符合实际施工环境的设计图纸,以保证后续施工环节的顺利开展。如在房屋内预留足够的空调、暖气等基础设施的安装控件;或是设置合理的井道,避免出现井道出现在人行道中间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效果。 (二)加强整体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对于房地产工程项目而言,施工质量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整体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并且房地产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施工工程,涉及较多的施工工艺和施工人员,其管理难度也较大。因此,房地产企业不仅需要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还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人员。 如管理人员应该在确保某一施工环节的质量合格之后,在允许施工人员进行下一环节的施工。如果该环节的施工质量并不达标,那么就应该进行及时整改,至到质量合格。另外,施工企业还应该加强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设备、相关辅助措施的管理,对于违规操作的现象应该严加制止,并勒令整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如某施工企业制定的质量管制制度中提到工程使用的重要材料(钢材、水泥、配件、构件)应于进场时即时进行检验核查,必要时取样送有关单位进行试验;混凝土配合比及配合试验,应于浇注前及浇注中检验、核查;工程使用的机具、模板、吊具在第一次使用前进行检查;隐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旁站,经验收后方可继续下一工序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旁部或检查,施工结束后进行确认或验收;施工单位建立、保存、提交的自检、试验记录报告,应即时核查,并对照报告内容是否完整、齐全、准确、有效。由此可见,保证房地产工程项目整体环节的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保证房地产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还能减少施工事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加强竣工后的验收质量管理。验收是检查房地产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最后一道工作环节。所以质量验收人员应该重视最后的质量检查,以防有问题的房地产工程项目流向市场,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另外,房地产企业还可以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各个部分的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以及工程项目施工信息的整合,以方便后续维护工作的开展。 一般在房地产工程项目竣工后,需要房地产开发商想当地的主观部门递交验收申请,之后主管部门才会进行综合验收。综合验收是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的整体审查,包括规划要求是否合格、配套设施是否完善、质量验收手续是否齐全、物业管理是否完备等等。房地产工程项目的验收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共同配合。一般涉及到的验收部门包括国土资源局、市建委、房管局、环保局、消防部门等。只有完全合格后,房地产工程项目才能进入市场。当然,除国家项目政府部门的验收外房地产企业也应该先进行内部验收,如某房地产项目中规划验收包括竣工测量资料、电子报批文件技术初步审查检测资料?、规划局送案资料;环保验收包括排污口规范化登记资料?、验收监测提交资料、环保局送案资料等,其中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是由施工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验收组进行工程验收,监督站对工程质量验收的组织形式、验收程序、执行验收标准等情况实施现场监督。只有这样严格做好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把关,才能提高房地产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我国每年都会发生房地产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事故,给人们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低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成本,保证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 如企业可以开展以安全意识为主题的培训活动,从思想上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某房地产企业开展的安全意识培训活动,主要要求是:一是工程管理方要认清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工程安全监管负责人要对所在工地施工人员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三是工程一线施工人员要强化安全知识自我学习,熟悉所负责工种的安全隐患知识,具备危险发生时应急逃生技能。另外,房地产企业还应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减少因违规操作引发的安全事故。如某房地产企业在业余时间开展了以“标准施工,减少安全事故”的专题培训,详细介绍了房地产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总之,房地产企业应该从多个方面开展安全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 总结:综上所述,深入研究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是提高房地产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房地产企业应该重视前期规划、加强施工管理,并加强施工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工程竣工的验收,从而提高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工作的效率。 房地产相关论文:当前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现状及相关政策 摘要:近些年我国房地产档案管理不断的发展,房地产档案信息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房地产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不够重视档案的利用,当前房地产档案的利用效率不够高,浪费了房地产档案资源。本文结合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现状,提出加强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对策,希望可以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当地产 档案管理 对策 当地产管理部门主要利用房地产档案,在管理活动当中,形成各种具有价值的登记材料,这些登记材料当中记录了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房地产等级活动等,具有凭证的作用,如果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管理当中,发生房产纠纷和征地拆线等问题,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当前房地产的档案管理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解决措施进行完善。 一、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意义 在审批和建设以及管理当地产档案的过程中,其中档案资料的载体形式包括文件、图纸、音像等。房地产档案具有动态性和广泛性特点,是城市规划中的主要决策依据,也是我国财产清查的主要依据,可以将房地产纠纷和产权争议等进行解决,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对于房地产档案进行合理的应用,可以将房地产档案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避免发生浪费的情况。针对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房地产档案管理重视资料管理,但是档案利用并没有得到重视。重视档案的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服务没有得到重视,还没有形成档案信息检索体系,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也比较低。因此当前需要将房地产进行加强,合理的利用档案信息,为决策机构提供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房地产档案的利用率比较低 建立房地产档案,主要是为了提供给人档案用户进行使用,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从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前房地产档案的开放度比较低,如果检察院需要利用相关的房产资料,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平常的人们,很难真正利用房地产档案资料,将彼此的纠纷进行化解,进行实际实施也具有很大的困难。 (二)当地产档案信息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 房地产档案信息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用户对于房地产信息的各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当前房地产服务是有限的,客户对于自身当地产档案信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需要利用各种渠道,获取需要的知识。房地产当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及时的编排信息,实现档案信息化,房地产管理部门需要补录已经形成的产权登记档案,但是建国以来的管理文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补录,很难进行查找,这样一来,当地产档案信息资源更新的速度就会变得比较慢,信息的实际内容也会比较变得比较枯燥,信息的形式也非常的单一。 (三)房地产档案检索体系不够完善 在信息化背景的影响下,在各行各业当中,信息化网络技术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要想是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工作人员在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并且得到有效的管理成果。利用信息化技术,使房地产档案管理变得更加便利,但是与此同时,房地产档案管理也面临着隐患危机。网络环境具有很强的虚拟化,在这个虚拟的环境当中,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约束。房地产管理人员需啊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但是针对实的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并没有对其引起注意,使房地产档案出现遗漏和丢失的情况,当地产档案管理也因此出现管理方面的危机。 三、当前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用户对于房地产档案的利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房地产档案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信息服务,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房产权管理部门可以研发出有关房产档案的再现管理系统,用户可以针对房屋产权,实现在在线查询和房屋产权办理等,提高房产权信息的利用率。对房地产档案资料进行整合,结合当前二手房的交易情况,使用户可以具备有关房地产产权的原始的档案资料,可以有效的保障二手房的合法交易,使我国二手房市场可以更加有秩序的进行下去,房地产档案部门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对房地产的原始资料进行利用,并且结合各种类型的房产纠纷的案件,可以使案件的解决变得更加快速,使法院的办案效率得到提高,产权人自身的合法权益也会得到保障,当地产档案管理部门也会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整合房地产档案信息,城市规划和房管部门可以利用动态的房地产档案信息,相关的部门也会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制定出科学的城市规划,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将房地产档案经济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管理 当前房地产档案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房地产档案管理无法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变革带来的变化没有得到适应,房地产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漏洞。要想将房地产档案管理进行有效的提升,需要利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设备,结合科学流程,对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规范,转化人工记录,利用智能输入进行取代,这样在输入的过程中,就会减少出现数据误差的情况。实现房地产档案挂历的现代化,需要提高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将国家上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的引进到国内,需要定期举行当地产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将泛地产档案管理人员自设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进行提高,使房地产档案管理和当今社会保持同步发展。 (三)完善房地产档案信息检索体系 针对房地产档案材料,需要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类,有效的核查档案信息,及时的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合理的编排房地产档案,采取科学的分类,并且建立出严谨的检索标准,使更多的用户可以享受到房地产答案信息,用户只要检索需要的信息,就可以迅速的找到,并且可以得到比较便捷的服务,除此以外,信息的防病毒工作需要得到有效的注重,需要针对房地产档案,建立备份,并未定期清理垃圾,这样一来,信息检索系统才可以保持施工保持顺利。 (四)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档案管理资料源自人们的生活,还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房地产档案资料是从人们的生活当中发展来的,如果人们有真的需要,就要向人民展示房地产资料。可以增加网络办公环节,当今社会电子科技非常发达,人们可以享受到来自档案带来的福利。需要定期树立档案资料,并且实现定期更新,并且定期进行更新,使档案的资料可以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避免出现陈数据和陈档案的情况。 (五)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使档案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需要得到加强,需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深圳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质,对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管理人员还要具有很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对用户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要针对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优化档案信息的界面。 结束语: 房地产管理工作自身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其中的问题,使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实现与时俱进,更好的服务人民。 房地产相关论文:基于房地产测绘的特点分析与其技术应用相关研究 【摘要】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在经济迅速腾飞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因此房地产测绘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土地和房产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因此需要进行法律的保护,而房地产测绘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对人们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另外房贷产测绘逐渐成为了房屋建造管理中的产业测绘技术。本文就对目前房地产测绘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普及一些测绘技术相关 知识,旨在能够服务更多的企业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房地产测绘;技术应用;研究 新型经济模式促使国内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得的飞速的发展,相应的房地产行业在市场的推动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在房地产开发管理过程中测绘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房地产测绘能够使地产的权属和建筑面积得到永久性的保证,从而受到国家法律永久性的保护,保证了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想要更好的提升房贷产开发管理能力,就应该充分了解房贷产测绘的特点,然后在应用过程中更加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一、房地产测绘的类型和重要性 1、房地产测绘的主要类型 (1)基础测绘:基础测绘的范围主要局限在一个城市之中甚至狭小到某一块地域中,可以从整体上建立非常健全的房地产平面控制网络,该网络系统中包含有房地产基础图纸的设计等内容。(2)房地产的项目测绘:项目测绘指的是才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对其平面图进行测绘及其相关的所有活动内容,其中平面图包括地基平面图、楼层、户型等平面图,还包括与平面图相关的各种表格和施工手册等。项目测绘所涉及的活动内容比较多,比如房地产权属拆迁、交易、开发等管理活动,所有的活动之间关系均比较密切,在项目测绘过程中工程量最大,且最具现实意义的测绘要数土地权属附图测绘。 2、房贷产测绘的具体作用 房地产测绘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房产活动的内容,比如产籍的管理、交易管理、开发管理和拆迁管理等,在这4个方面的管理活动中中还涉及有产权的评估、税收等所需要的基础测绘图;另一方面则是房贷产测绘能够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提供基础的资料,比如政府要对某块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时,首先要了解其房产的权属情况,而房地产测绘则能够最为准确的依据。 二、房地产测绘的特点分析 1、专业性较高 房地产测绘的精确度和真实性非常的重要,因此对于测绘的人员要求比较高,首先测绘人员要对房地产知识有一个非常全面且专业的认识,另外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在测量绘图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多种的测量方式和技巧,对于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均能够熟练掌握,这样才能够保证测量和绘制的图准确有效。 2、复测周期短 所谓复测就是当城市进行重新规划或者房屋的权属问题以及用途发生变化,或者房屋的面积以及位置都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导致之前等级的资料出现变动,从而进行的二次测量。复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修测、补测和变更测绘等,同时还要根据该城市的制定的复测周期进行定期复测、从而保证房屋资料的现状性和完整性。 3.房地产测绘的比例尺较大 在房地产测绘过程中,其需要进行标注和表示的内容非常多,为了能够让每个标注的内容都能够更加准确的分辨,所以选择的比例尺均比较大,目前在城镇建设时测绘的比例尺一般选择1:1000,部分会选择1:500。如果在测量绘图的过程中涉及到房屋的分层、分户以及分丘图,那么所选择的比例尺将会更大。 4、测绘的内容非常广 房地产测绘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不仅要标注房屋的位置和数量,同时对于其的权属、质量用途等也要进行详细的标注,那么在测绘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所有的资料均要调查清楚,同时还要将房屋的面积按照最为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测算,然后按照目前的市场评估其价值等。 三、房地产测绘的技术应用探讨 1、用于外业数据采集的技术方法 外业数据的采集是指使用高质量和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将房屋的外围、内部结构等数据进行采集的过程。将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记录的同时还要核对草图中的标注数据,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错量、漏量的情况出现。在外业数据测量的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全站测量仪,该种仪器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分别是测角、测距和微处理器等,在距离的测量时可以使用光、电来实现;角度的测量时可以通过高差、水平垂直角等进行实现,而其中内置的电子薄能够将测量的数据实施保存,如果需要随时可以传输至计算机终端进行应用。 全站测量仪在不断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自动化程度和精度不断提高,然而在房地产测量的过程中,GPS技术也得到非常广泛的使用,GPS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精度高,甚至能够实现全天候的测量操作,目前科学家们开始着手将GPS技术和RTK技术进行结合,相信全新的测量仪器在房地产测绘中大放异彩。 2、用于内业数据处理的技术方法 业外数据处理完之后应该及时的对业内的资料进行处理,在处理之前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然后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绘图技术。(1)在图形的处理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数字化成图技术,但是在成图技术使用之前必须保证其资料完整录入该系统中。所谓数字化成图技术即使用楼层表及其权属信息所生成的房屋户的对应信息,让测量的所有数据都能够和楼幢号之间产生联系,然后使用CAD制图软件将图形交换文件直接参入到所生成的图形之中,继而便会获得比较准确的房地产平面图。(2)以准确且可靠的房地产平面图为基础,然后开展业内计算,一般的都会采用常规的计算方法,在房屋的测量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其基本要素,将要计算面积的图形进行合理的分割,然后根据其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终求得房产面积等数据。 四、结束语 房地产测绘是一种技术要求非常强的工作,通过测绘确保房屋权属者的利益,人们首先应该了解其的意义和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测绘的质量控制,即选择技术过关的工作人员,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等,在房屋的归属权等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的进行复测确保房屋资料的完整性、实时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房产测绘是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希望能够不断的加强对测量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推进房地产事业的健康发展。 房地产相关论文:论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产业也随着快速发展起来,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关系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人们对房地产工程的质量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工程质量,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就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一、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充分地对规划与设计工作的管理进行优化 规划、设计阶段的工作十分重要,其对项目能否取得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不过,在现阶段,一部分房地产项目早期工作比较粗浅,未作出科学规划与设计,导致施工时出现一系列预估之外的事。项目建设时,因为诸多因素影响,造成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工作过程中,市场定位不准确,配套建设不理想,产品规划不符合实际,相关工作深度远远不够,并未采用切实可行的手段对设计工作进行优化处理。项目建设前,示对项目图纸进行全面研析,设计标准不高,与工程实际脱节,绘制的项目图偏离实际,造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和实际不符的问题,从而制约了项目施工进度。例如,对立面建设过程中,空调安装空间不足,或者是未预留空调安装空间;起到消防作用的管理没有埋设,直接显露出来;规划井道安装时,规划与实际不符,导致一些井道安装在人行道上,等等。与此同时,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其未对项目所需的全部材料、设备等作出全面的规划,且检查工作不到位,建造商对工程不熟,完全根据要求进行建设,工程质量大打折扣。在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时,出现功能性不足的问题无法得到市场认可,所以,就项目而言,其收益保障性较差,对后续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影响至深至远。 1.2 项目施工监管不到位 对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管者质量意识不强,在项目建设结束后方发现质量问题,导致大量项目在建设时质量远远不达标,从而严重影响项目质量,提升施工作业风险性,为建成投入运营后居住者带来生命财产威胁。举例:一些建设商和园林施工方合作过程中,交接时常出现问题,尤其是工期不足时,在主体建筑外立面尚未竣工时,是无法撤除相应的对外排架。所以,园林施工方则无法施工作业,迟缓了建设进度。与此同时,进行安装作业时,没有根据相关基准进行操作,造成门窗渗漏。对建设项目进行质管时,工程完工检验查收结束后,就不再开展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不存在对成品进行保护的思想认识。举个例子,对铝合金门窗进行保护方面,在一些承包商完成门窗安装工作时,实际上没有和接下来进行施工的单位进行交底,造成在后续施工作业时,门窗滑道出现质量破损。与此同时,后续作业基本上都是业主委托及分包其它单位来完成的,导致责任不清,致使维修主体出现非常严重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大管理难度,同时加大了协调成本支出。所以,项目建设时,一些作业者往往会对那些施工有难度,或出现的微小质量问题重视程度不够,通常将这些问题隐藏起来,这样的结果就是,哪怕在一段时间中没有质量问题出现,那么,在长久居住过程中,必将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 1.3 工程完工后质量管理不到位 工程竣工后,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对工程进行检查和验收,但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竣工后的检查不够重视,许多房地产公司在工程完工前都没有提前进行验收,而且其他验收单位也没有根据实际的图纸和要求进行验收,使得工程不能按期投入使用,影响了公司的效益。而且没有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使得整个工程最后环节的管理工作不能有效、顺利的进行,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二、解决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2.1 对工程项目前期的规划与设计力度进行加强 就目前我国房地产工程的质量管理来看,对工程前期都缺乏管理,对整体工程质量与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工作与管理工作,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施工之前,要对整个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严格勘察地形,做好市场的调查工作,从而对工程项目的整体风险进行预测;然后依照市场考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图纸,对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精确测量与计算,确保设计出的图纸是对工程项目实际情况的真实化映射,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加强对施工整体环节中质量的管理 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施工过程至关重要,其最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确保良好工程质量的实现。相对而言,房地产工程较为复杂,施工环节较多,所以相关人员要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在对施工整体环节中的质量进行监管时,必须确保所有的施工环节及步骤都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只有在前一道工序合格的基础上,才可以开展下一个环节,倘若这一环节质量不达标,则必须重新进行改进,禁止未经改进就开始下个环节的施工,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技术以及设备质量加强管理,确保质量达标,一旦发现不达标的设备和材料出现时,必须立刻停止施工,对不达标的设备与材料践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直至质量达标后方可继续开展施工。除此之外,还要健全监督及管理部门的建设,对施工现场进行全天候的监管,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及时积极的解决。 2.3 加强对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质量管理 对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质量进行检查是工程检验的最后关卡,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及时发现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第一时间解决,防止工程投入使用后出现质量问题。当工程竣工后,必须将国家质量检验标准作为相关的依据,验收与认定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刻进行更正,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合格。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质量的评估报告,对整个工程项目有关质量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便于对今后的工程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4 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与安全意识 加强对房地产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还要对施工人员的道德素质进行大幅度提升,帮助其树立质量与安全的意识,培养施工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使其能够认真负责地进行工作,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对于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并且及时解决,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保障。此外,还要还要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促使施工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能够对所有的新技术与新设备进行充分良好的应用,把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落到实处。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进程也不断加快。同时,大量的案例也表明,科学的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效益,并且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不力则会造成房地产工程项目投资规模的增加,并且无法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操作违规等情况,不仅对房地产投资方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也不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不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房地产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实现对房地产开发和建设的有效管理,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房地产相关论文:论“在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如何在房产不景气环境下谋生求发展” 【摘要】虽然国家已全面进行限购松绑,但2014以来,我国房产景气指数仍逐月下滑,房产投资增加放缓,各大中小城市房价大幅下跌。房价寒流蔓延到与之紧密相关的各行各业。面临楼市的重新洗牌,国家应减小调控政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各房企应更多引进技术管理新型人才、主动求变积极进行多元化转移,让中国房产经济实现平稳的软着陆;而各行各业则更要整合营销、减小对房产依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防御措施,才能在危机中生存下来。 【关键词】限购松绑;房价下跌;相关行业;技术管理;调整结构 一、引言 2008年经济危机之时,政府曾以4万亿投资撬动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房地产领域,带来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5年的畸形繁荣。直到房价涨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2010年,政府出台了史上最严格限购政策并快速推行全国各地,房贷政策也相应收紧,导致房产产景气指数一再下滑,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均呈现负增长房价大幅度下跌,从三、四线扩展到一、二线。而房产与中国经济紧密相关,GDP贡献度占整体五分之一,而房产投资每减少5%,GDP将被拉低0.6%左右,面临经济“硬着陆”风险,2014年6月,各地政府纷纷放开限购政策。但由于限购、限贷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改善性需求被遏制,房价并没有预想中反弹。相应的,在房产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与之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家装、房产中介等紧密相连的行业都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纷纷受到房市寒流的影响倒下。曾经有人统计过这样一组数据,明显地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减少钢材需求2万吨,减少门窗需求8万套,减少2万套左右的卫生洁具需求。 那么随着经济发展由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的减速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经济新常态带动的房地产业发展新常态下,各房企该以怎样的姿态积极适应潮流的发展;与房产相关的各行各业在进入微利时代之后,又该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生存下来。本文将会以理性的态度和判断提出在房地产经济新时代,对房企和各行业提出一些建议 二、主动求变,实现房产经济稳定软着陆 2.1 国家转变房产调控思路,房企引进技术管理型人才 自从房地产市场发展进入新常态――日趋成熟和理性,国家房地产调控思路也在发生转变。“去行政化”减小国家调控力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建立房地产适应新常态的长效机制【2】,将房地产涉及的金融。土地、税收和住房保障等方面政策工具进行重新组合。在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更加重视政策的系统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确保包括金融、土地、税收、住房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工具目标,形成政策合力而不是相互掣肘。 加快引进技术加管理型人才。在经济转型的社会结构中,技术管理型人才更能利用专业知识进行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加强对成本的控制。通过高技术型人才对市场积极的探究调研、营销策划并结合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同时这些高技术人才也更能掌握网络的能量利用一些软件,如VR虚拟仿真技术,能模拟工程项目设计情况,在三维场景中任意漫游,人机交互,这样很多不易察觉的设计缺陷能提前察觉,有利于管理者设计者规避风险。 2.2 关注微观区位选择,积极进行多元化转型 如今不再是拿地便造房的暴利时代,各大中小房企应应用知识,加大对其自身物业管理的投入,根据商业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微观区位的选择标准【3】,让所建筑的区位达到最佳的用途,从短期来说,好的区位包括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齐全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能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和市场口碑;从长远来看,微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宏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面对生存困境,面对供过于求的高库存压力,房企普遍采取减少拿地,变通营销策略,降价生存。这对于大部分房企无疑是割腕卖肉,苦不堪言,但是更具有生存智慧的方法便是积极进行多元化转型,规避政策风险,用互联网思维化解行业危局。如2012年下半年,万引爆地产互联网营销的新风潮,联合淘宝推出“账单抵扣房款”的活动。 三、各行业应勇于创新,摆脱依赖,方能长远发展。 3.1 积极拓宽业务面摆脱损失,摆脱对房产政策的依赖 之前连续五年的房产经济繁荣让很多房产相关行业尝到了甜头,也不愿意从房产业转移到其他行业,导致行业从业者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就算政策几经变化也仍然对房产业心存幻想。而随着调控的深入,与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行业也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进行重组,市场份额也会重新分配和集中。但是外因从来就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关键还是在于内因。所以想要在这轮洗牌中存货下去,必须要积极调整心态,摆脱对房产经济的依赖,摒弃暴利心态,苦练内功,实现战略转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想要做百年老店,就要做出自己的核心能力,能抗周期抗风险,做出属于自己真正的优势。 要主动拓宽业务,如钢铁、水泥行业除了要投入到道路建设等行业中,更要把眼光放长远,把业务拓宽到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提高技术核心。而房产中介企业则需在最低迷的时候坚持挺进。组建高技术和能力的销售团队,如朱泳强“在别人撤退时,慢火熬出人脉”【4】,坚持和客户联系,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认真为客户服务,多多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及时为自己充电。各家装企业可以通过抱团促销的方式,和装饰公司合作推销产品,更广的拓宽自己的业务。 3.2 夹缝生存出新招,低碳经济助生存 行业的规范整合往往是通过大量“新陈代谢”并且在大环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发生的。如应在“工装公司”和“地产公司工程部”的家冯总开建新的业务。家装行业应该将服务提升一个档次,推出针对不同房源,不同户型的装修业务;也可以针对经济适用房和保障房等推出低端装修业务,或者提供全程化一对一服务、2次装修施工业务等。更加细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家装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 而对于建材行业来说,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绿色环保建材家具商机却是无限的,加强新品的研发和推广,比如选择新型环保的防水材料等。不断深挖渠道,通过多与客户交流创造更多适合市场的产品,抢的更多的市场份额。 结语:房地产市场从“过紧”走向“常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房地产商品本就是应有其商品应有的规律,房地产市场也应是一个正常的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而不是一个暴利的市场。国家不会再出现非常规的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在这场新的战役中,智者存,弱者亡。房企和各相关行业应紧密关注国家政策,发挥智慧开源节流,增强实力,方能长久立于市场中。 房地产相关论文:当前房地产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在其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我国房地产业的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同时也需要房地产商和房地产市场管理部门的相互协商、科学的调整,在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适应中国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管理;创新;发展 前言:房地产管理是指房地产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对与房地产交易有关的机构、各种交易活动和交易规则所进行的各项管理。房地产管理受到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密切关注,个人通过购买住房与房地产管理联系起来,关系到个人的住房问题;房地产企业通过建房、卖房与房地产管理联系起来,关系到房地产企业的利润;政府房地产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的调控与房地产管理联系起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市场活动的研究来制定市场规则,从而来规范市场行为。房地产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管理部门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既要规范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企业和多数从业人员的行为,也要规范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另外一方面,要能够保证房地产市场能够向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例如,住房信息、价格信息、房产信息等。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从开始试点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我国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的惊人,同时也是非常让人担忧的。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 ~1991 年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92 ~1995 年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5 年~2002 年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2003 年至今,房价不断上涨,国家宏观调控的新阶段。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现在正步入第五阶段,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的形势分析,第五阶段很肯能是房地产泡沫破碎的阶段,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碎极有可能导致无数的投资者瞬间变得一贫如洗,出现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危机。这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 通过上述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可知,不管是国家房地产行政管理机关,还是房地产开发商都需要对房地产目前的发展形和房地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然后进行科学和合理规划与管理,才能够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管理方式太过松散和表面化 近年来,随着房价飞速的上涨,房价动态已经成为民生关注的热门话题了;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对房价的调控。2007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致力于控制房地产价格,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可谓是重拳出击,短时间内密集出台多项关于房地产管理的政策,但是收效甚微,房价依旧持续上扬。造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大多数出台的规定,形式化色彩太过浓重,只是走过场,没有切中要害,不知不觉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性循环,很多政策条文没有从实际出发,可操作性不强;其次,房地产市场由于其相对的低投入高获益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地方政府创收的重要形式,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对中央关于调控房地产价格相关政策执行不力;最后,与房地产价格密切相关的金融、土地、企业、地方政府等多个环节在日常运行中通常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调,这种现象更让大多数房产管理调控政策流于形式。 2.2房产行业泡沫经济现象端倪初现 房地产行业作为一个竞争性行业,占有资源多,资金需求量极大,当社会资金被大量的挪用到房地产行业的时候,极易形成经济泡沫,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这种泡沫经济现象就已初露端倪,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普遍呈现交易量大幅度减少,有些与上年同期相比,甚至减少40%以上。近两年来,这种现象依然有增无减,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愈加明显,而房价的上扬也没有因此而出现停滞。据统计数据分析,楼市若在经过6个月左右成交量的萎缩后,开发商将会面临巨大的降价压力,而大量房地产企业在价格急剧下滑中同时也将出现资金链条的崩溃,造成房地产的“硬着陆”,因为靠非理性疯狂拉高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拉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并可能使整体经济和社会受害,最终榨干社会财富。这一切如果不通过加强房地产经济管理,运用创新手段对其进行调节,势必会对于国民经济的总发展将会构成巨大的威胁。 三、房地产管理应该如何创新 当前,房地产交易信息日趋网络化、交易活动日趋市场化、交易主体日趋多元化,传统的房地产管理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这种现状,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来建立科学的、先进的、规范化的房地产管理模式。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对房地产管理进行改革创新: (一)不断探索和借鉴新的管理模式。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主要有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基本运行规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想要不断健康发展,自身就要不断探索创新,把科学的房地产管理方法运用到实际房地产管理中间去。同时还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房地产管理模式,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二)建立宽广的交流平台。政府房地产市场管理部门既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实际监控,又要运用科学的办法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平台,从而满足房地产市场多层次的需求。 (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是用来对企业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从而规范从事房地产相关产业企业与个人的行为,保障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科学的评估体系建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协助与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四、制定详细经济发展规划,确保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发展方式都面临着调整与改革,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转变思路,认清形势,鉴于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住房条件关乎国计民生,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当下房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制定长期与短期发展目标,明确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总体思路,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发展规划,以此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的实际居住需求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把宏观的、长期的经济管理目标分解为较为微观的、中短期目标,使其更加符合房地产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求不断理顺当前房地产市场复杂多变关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五、结束语 房地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带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针对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对房地产的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使其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形势。 房地产相关论文:对房地产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相关研究 【摘 要】随着市场和政策的利好,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房地产广告向消费者传递楼盘信息,突出楼盘卖点和优势,树立开发商的品牌形象,进而吸引消费者购买。当前消费者不仅倾向广告中的卖点的理性诉求,还对企业文化价值有所认同。房地产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成为地产商和消费者传递软实力沟通的媒介。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展示当前房地产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房地产广告;女性形象 全面的审视中国的女性现状,在明确男女平等的前提下,其实传统文化逐渐形成的是男性文化的视角,女性形象诉求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呈现在广告上的具象表现是:出现女性形象是为了呈现广告商品的物质属性,作为广告营销的一种展示方式。广告中经常出现的画面是对女性身体意象的物化,呈现在商品广告中的画面是:以女人大腿比喻瓷砖柔滑的诱惑,以女性曲线等同于汽车的舒适感,以女性洁白肤色诠释饮料的爽滑宜人,以女性的美貌讲解某种产品的物超所值,此时,女性成为一种物品,女性的功能沦为从男性欲望观点所期待的待价而沽的商品,广告运用产品物化了女性,使她成为“物欲的祭品”。[1] 房地产广告包含多元的信息诉求,为了促进楼盘销售,需要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进而达成购买行为。女性形象出现在房地产广告中,不仅作为地产商或楼盘卖点诉求的传播路径,还将抽象的企业文化具象化,让消费者对企业文化和楼盘信息有直观的认知。国内十大房地产商的华润置地,邀请许晴作为万象城的形象代言人。许晴形象端庄、气质优雅,作为华润置地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一、房地产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一)女性外在优美形象做主动传播。行为心理学家华生(John B. Watson)提出“刺激一反应”原理,认为人们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时,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优雅的女性形象出现在房地产广告画面中,消费者接收到广告传递的信息,呈现的反馈是有关“美”“好”的联想,进而泛化到消费者对房地产商的评价和印象。只要见到优雅的女性形象出现,就会影响消费者对房地产楼盘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房地产商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很好手段。 许晴外形甜美,在公众中时刻呈现出优雅的笑容,保持端庄温和的外在形象。华润置地万象城项目选择端庄秀丽的许晴作为女性形象代言人,借此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宣传产品信息,增强消费者对万象城的认识,进而改变消费者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促进市场销售。同时,许晴优雅的外在形象,也彰显出了万象城的优秀品质与优雅格调。 (二)女性的象征意义。房地产商销售的是房子,房子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保障,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场所。房子已经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备符号意义,是“家”的符号象征,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2]房地产广告营造的是“消费总体性”,将女性形象高度物化,呈现出柔媚的形象。依附于房地产广告,女性形象成为传达象征意义的消费符号,配合女性的外在形象,融合文字和音视频等效果传递符号背后的含义。 房地产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出现,是喻示着“家”的隐形情怀,反映出“家”的共性,带来宣传传播之外的附加价值。华润置地的代言人许晴在对外宣传中,构建的形象是为了衬托出楼盘的高端品质,同时对于消费者也突显出“家”的形象,营造充满温馨的氛围,引发消费者的感情共鸣,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 (三)女性形象的内在品质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房地产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用于商业宣传,但同时也是展现企业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方式。女性的形象气质能较好的与房地产的文化价值取向高度融合,女性在家庭责任、行为方式和精神态度一直体现了社会的责任。借助女性的内在品质,房地产得以将企业文化蕴含其中,将品牌精髓具象的呈现给消费者。华润置地一直提倡品质给城市更多改变,关注和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以“高品质”的要求切入市场。华润置地万象城是“一站式”和“体验式”商业综合体,在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彰显时尚品味与优雅格调,引领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潮流。许晴国际化的时尚属性不仅让消费者印象深刻,还促进消费者对华润置地的企业文化的认同和与形成品牌忠诚度。 二、总结 房地产广告借助女性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不仅带动了项目的楼盘销售状况,还有效的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蕴含其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消费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女性形象在房地产广告,促进地产商从“被看”变成为“主动的吸引人看”、从“主动劝服式传播”转变为消费者“主动接受式传播”。 房地产相关论文:关于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解析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可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成为了一个极其热门的产业,其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在房地产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本文将在详细分析我国房地产工程项目现状的基础之上对其质量管理提出一定的见解。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解析 一、前言 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为高效率的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活动。一般包括开发管理、规划管理和施工管理三个阶段。做好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对于整个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作用 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几个阶段。 1、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即是对项目的开发建设制定计划,使工程项目有序的开展。通过一个动态的计划管理,可以有效地将工程的整个过程纳入轨迹,使目标有效地实现。 2、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通过责权的划分、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的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的组织保障体系,能够进一步确保目标的实现。 3、协调管理 协调管理对各个内外环境,各个组织结构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有效地促进了公共环境的和谐,促进了人际关系,确保工程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 4、控制管理 控制管理即是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成本进行控制,以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为目的。控制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计划、决策、反馈和调整,通过这些手段,对项目进行分析,执行与检验各种指标、定额与阶段性目标,从而对成本、工期和工程质量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常见管理模式 目前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包括常规单一项目质量管理模式、常规多项目操作和大项目部制。 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常规单一管理模式属于职能型组织结构,相应成立的相关控制部门为:财务室、项目拓展部、工程部和销售部,四个部门统一由总经理负责。其中工程部的职能明显,责权较大。这种模式板式效率较高,人员精练,但随意性较大,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工程质量与成本之间难以控制,容易形成管理漏洞。 常规多项目操作主要有工程部下辖项目组和项目公司制两种形式,均属于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组模式实现了对工程部职能的拆分,与单一项目质量管理模式相比职能减少,仅负责规划部门规定内的事务。该管理模式针对性、专业性较强,但管理面较窄,存在部门间的相互牵制。项目公司则直接由总经理领导,在财务上可进行独立核算。项目公司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较高的效率,但决策受到多头领导的制约。 大项目部制是项目组和项目公司之间的一种模式,该管理模式的工程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进行方案的优化等;项目部拥有资料、现场技术岗、事务协调岗、建筑设计岗、材料岗和预算岗;还存在设计部、预算部和招标小组等。该管理模式专业化强、灵活规范,责权明晰,效率高,但存在多头领导。 四、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目前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 1、风险管理薄弱 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环保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7个方面。政治风险即是政治环境的变化,将影响投资走向,导致房地产投资风险。环保风险即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如噪音和粉尘等污染,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所面临的风险。金融风险一般是因为跨国或者金融风暴或者国家货币政策所带料的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设备资源的短缺所带来的风险。良好的信用是企业的象征,信用风险涉及到开发商、承包商和营销。企业经营都必须避免财务风险,若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2、成本管理问题 从房地产工程的决策、设计到施工和竣工都会涉及到工程造价和管理费用。因此,优化项目成本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减少错误决策、根据实际建设问题合理造价,控制施工造价的合理性等实现成本的控制。 3、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还存在组织结构问题、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企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五、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途经 1、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加强对房地产工程项目进行质量管理,还要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使他们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能够认真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对于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及时解决,有效的保证工程质量。还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在施工时能够较好的利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把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落到实处 2、优化组织结构,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实现对组织结构的优化将有利于建筑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决策、组织落实、进行相关协调并对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在工程的进行中,若监理单位发挥的作用不到位,造成与投标时承诺不符,将给工程项目的管理造成影响。因此,需要约束监理单位,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增加合同中可操作性强的条款,如改变进度款支付的方式。 3、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通过加强项目质量管理来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质量,诸如人员、材料、机械、施工方法、环境等对建筑房地产工程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质量管理包含了较多的内容,需要对多个学科,对项内容进行学习,如学习工程的新材料和新工艺等。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也要求企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等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实现对项目质量的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使项目的管理更加成功。 4、加强造价控制和成本管理 实现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的三重效果,主要从决策出发,控制设计造价,在施工中全面进行对决策与设计中的造价管理来实现的。成本管理的阶段主要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招投标阶段、项目建设阶段和竣工经营阶段。对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可以通过合同条款实现对设计人员的规范作用,增强设计人员的经济意识,避免设计的变更。还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计单位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来实现对设计的优质优价,对设计质量形成一定的要求。投资决策阶段,同时对成本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项目的大体成本以及效益成本进行分析,以便控制造价成本。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控制造价必须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并按程序办事。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即需要委派工程监理,对施工现场,诸如材料、方案和施工进度进行监督和控制。 5、调动总包及监理单位的积极性 对总包及监理单位采取定期考核,定期总结并与季度检查挂钩。对于表现优秀的总包及监理单位采取提高付款比例的奖励措施,反之则降低付款比例。定期安排现场总包及监理单位进行总结交流,树立优秀榜样进行推广。 6、做好运营后的管理 房屋使用后做到有效的管理,对经验教训进行积累,将促进以后项目质量管理的完善,既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利益,又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保证。一般是对房地产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估,主要包括对承包单位的施工、管理、工程质量以及施工中发生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评估分析。并尽量发挥物业公司的职能,做好日常的运行、维护等工作。 六、结束语 总之,房地产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其各个阶段的施工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将其真正的意义落到实处,本文笔者在上述文中针对房地产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也在最后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从而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浅谈冶金建材工业发展策略:冶金建材工业发展策略分析 本文作者:陈振华 1钢铁工业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1992年钢产量超过80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1994年钢产量超过9000万吨(为9153万吨),跃居世界第二位。据发展规划至2000年,我国钢产量将达1~1.2亿吨,可能居世界首位,发展前景很好。但是,我国钢铁工业在前进中问题也不少。郭廷杰在文章中,分析了当前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产品品种、质量还不能满足需要;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消耗高、缺乏竞争力,能源供应仍是薄弱环节,节能任务艰巨。作者认为造成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偏小(年产1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产量仅占总量的62.7%),设备容量小(1990年全国县以上钢铁企业,高炉平均炉容103米”,电炉4.43吨,转炉23.27吨,约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部分企业仍使用二次化铁炼钢(1991年达870万吨),并为严重浪费资源的小高炉和土法炼焦提供了市场,企业机构庞大、臃肿,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改善。文章对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机制,向经济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以大钢厂为核心组建冶金集团公司,主辅分离,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纪贵东在文章中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劳动生产率状况〔2〕。指出:1992年全国钢铁企业职工298万人,年产钢8000万吨,人均26.8吨,大体相当于日本的1/25,美国的1/15。国内最好企业(宝钢)达人均200吨,但比日本新日铁687吨/人•年,韩国浦项657吨/人•年,仍低得多。作者认为劳动生产率低的原因: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辅助生产及后勤服务庞大,企业组织管理机构重叠低效,职工素质不高,就业压力大。就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出应从提高装备水平、改革用工制度、强化现代管理、提高职工素质、分离辅助作业和后勤服务、发展第三产业等方面深化改革。 郭廷杰还就我国钢铁工业节能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我国199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为977公斤标煤(其中宝钢为810,首钢为875),而同年日本全国吨钢可比能耗为629公斤标煤。文章按主要生产工序分析了节能措施和潜力。如采用大容量节能型焦炉、干法熄焦、余热调湿加煤,采用超碱度烧结矿和酸性球团矿相配合的节能型炉窑和大型设备;采用精料、高压炉顶、余压发电、富氧喷吹等高炉节能措施;淘汰平炉、发展直流电弧炉、转炉复吹、炉气回收和铁水预处理;大力发展连铸;发展热装、直接轧制、连续轧制及节能型加热炉,等等。作者在此基础上对我国2000年钢铁工业能耗作了预测,如高炉、转炉联合企业产钢占70%,电炉钢占30%,全国大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可降至640公斤标煤,略低于日本水平。文章还就近年钢铁工业节能途径和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科学管理和科技节能,大力推广结构节能(压缩二次化铁炼钢和平炉炼钢,取代土焦等),扩大企业规模,鼓励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等。 郑硕生就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综述了信息与工程咨询、技术进步和企业文化作为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信息是企业竞争获胜的重要因素,工程咨询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程序化的重要保证。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要制定鼓励技术进步的政策、加强考核、保证必要的科技投入,确定技术进步的战略重点(扩大品种、提高质量、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以及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技术选择的原则应包括基础技术原则(材料、能源、信息)、主导技术原则(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与经济合理性原则。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管理方式,其实质是重视人,重视职工的意识和观念,激发其进取和创造精神,要鼓励职工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发挥领导模范行为的作用,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不断根据形势发展创新企业文化。 2有色金属工业 1994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继续发展,全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375.2万吨,比上年提高7.5%,由于市场行情看好,整个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宋永高就我国铝工业发展战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我国铝土矿资源并不丰富,世界人均4.45吨,而我国人均仅1.45吨,按目前开采水平我国铝土矿资源可开采130年(世界200年以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如人均耗铝由0.6公斤提高到下世纪中期的3.5公斤,则只可开采50~60年,应重视资源保护和节约。关于铝工业发展原料选择问题,认为将是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并重,指导思想应是效益原则,国内企业面临激烈竞争。关于铝工业布局问题,作者认为利用国外铝土矿生产氧化铭比进口氧化铝合算,故氧化铝基地除国内靠近资源建设外,必将在东部沿海建设,以处理进口矿和其它铝资源,电解铝厂布局应考虑原料、电力和市场,利用国产氧化铝的电解铝厂应重点在中部和西部,利用进口原料则应布局在东部,并随着东部能源(核能)条件改善和靠近市场,东部将会发展迅速,随着铝制品由为国防服务转向民用为主,铝加工业由“三线”向沿海转移趋势将会继续存在。总之,铝工业布局东移将是必然趋势。蒋绪斌在文章中〔6〕,对原苏联铝工业作了全面介绍,原苏联是世界铝生产大国,1989年生产氧化铝350万吨,原铝238万吨,产大于销66.5万吨,对国际铝市场影响很大。原苏联解体后,一方面大量抛售铝,以缓解国内经济困难,另一方面铝工业面临成本上升、装备老化、供销渠道(原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受阻等问题。作者认为对我国的启示是: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搞好铝电结合,发挥规模效益,加强与原苏联各国的铝业合作。丁立言在文章中〔了〕,介绍了发达国家再生铝情况,指出80年代以来,由于再生铝能耗仅占原铝生产的5%,普遍重视再生铝的回收,再生铝在原铝中的比重,1980年为21%,1987年为27%,1992年达36.7%,其中日本达98.74%,意大利、美国、墨西哥等均超过50%。 万臻新就我国铜工业发展问题作了分析〔8〕。文章指出:我国铜工业发展较快,铜产量由1952年的1.05万吨,发展到1990年的50多万吨,年平均增长7%。但我国铜消费增长更快,长期以来我国铜自给率在50%~60%,据预测至2000年我国铜消费量可达125~185万吨,供需矛盾还将扩大。我国铜工业发展艰难,探明尚未利用的铜资源丰度不够,建设条件不好;现有铜矿山困难重重,难以在40万t/a含铜量基础上有大的发展;废杂铜回收利用不力。作者提出:发展铜工业首先必须立足于国内,重视原料工业建设,鉴于铜矿山建设还贷期长(15~20年),国家应加大投资比重,实施优惠政策,并在建设方针上深化改革,积极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一般可节省投资和缩短建设周期30%,作好废杂铜的回收与利用,我国再生铜产量约占25%~30%,国外可达60%~70%;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资源,以进口铜精矿为主,适当进口铜废料、精铜和铜材,满足国内需要。曹异生就当前铜熔炼建设过热问题提出异议〔9〕。文章指出:1991年我国粗铜生产能力42。71万吨,当年产粗铜38.46万吨,达实际能力90%,但1992年起,铜熔炼厂建设掀起高潮,据调查已开工扩建和新建19家(新增能力26.51万吨),即将开工建设的14家(新增能力35.9万吨),设想准备建设的还有9家(可新增能力69.3万吨),如全部建成粗铜生产能力将达173万吨,为现有能力的4倍,生产能力将居世界首位。文章对建设铜熔炼厂基本条件(主要是原料)进行了分析、经详细计算,国内至2000年矿山铜含量生产能力仅46万吨,产量水平40万吨左右;由于我国铜白给率仅64%,长期靠进口弥补(至1991年已系计进口550万吨),通过详细分析,认为至2000年我们可争取到的进口铜精矿含铜约为10~15万t/a,据此,至2000年国内可供熔炼的铜含量为50~55万吨,考虑留有余地,国内铜熔炼能力最多只需增加20~30万吨。作者认为,对当前盲目建设铜熔炼厂应十分慎重,并建议重点抓老厂技术改造,限制小铜厂发展,否则会造成极大浪费。 曹异生对我国铅锌工业现状作了介绍,并预测了发展前景。我国铅锌工业发展较快,累计投资40亿元,形成年产铅45万吨、锌70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世界重要铅锌生产大国(1992年铅居世界第三位,锌居第口位)。过去我国铅锌产量尚不够国内需要,但从1986年起已自给有余,1992年产量为消费量的比例:锌137.5%,铅132.1%,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文章从消费领域分析着手,采用回归分析法和弹性系数法,预测至2000年和2010年我国铅锌需求量分别为35万吨(铅)、85万吨(锌)和50万吨、120万吨。作者指出:我国铅锌工业发展有喜有忧,90年代铅锌将会有较大发展,但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需要努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建议重点开发锌高铅低资源,适应市场需要,抓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技术经济指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促进铅锌产品出口。 李恩生就锡工业生产与消费等发表专文。文章介绍了我国锡资源丰富,至1991年保有表内金属储量373.6万吨,以脉锡矿为主。近年来世界锡产量略有减少,1991和1992年世界精锡年产量在20万吨徘徊,国际精锡消费呈持平状态(1991年为22.14万吨)。我国1991年精矿含锡和精锡产量名列世界第一和第二位,1992年产量分别为4.58和3.96万吨,国内消费目前约为1.5万吨(预测至2000年可达2.55万吨),锡工业存在主要问题是:砂矿资源消失、老企业资源枯竭、资源破坏严重、技改资金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国际锡贸易量在13~13.6万吨之间,国际锡生产国协会(我国已加入)限额我国精锡出口不超过1.5万吨(实际超过),但1991年我国进口马口铁耗汇(26632万美元)超过出口锡产品创汇(14042万美元)。文章就我国“复关”后锡工业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锡工业产品价格优势已逐渐消失,精锡成本按公布外汇牌价折算已超出国际锡价现货价,竞争力不强,加之世界锡消费变动不大,我们增加锡出口,只会带来锡价下跌,创汇并未同步增加。文章最后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控制精锡产量,至2000年前总量应控制在4一4.5万吨(出口按1.5万吨);测算脉矿含锡小于0.5%、砂锡矿含锡小于0.18%的资源暂缓开采,国内锡冶炼能力仅发挥60%,不宜再新建锡冶炼厂;改革产品结构,争取多出口锡制品;加强老矿山外围勘探,提高综合回收水平,优先开发富矿;开展多种经营,扩宽经营渠道,弥补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足。 3云南冶金工业 1994年云南冶金工业取得好成绩,钢产量超过13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2万余吨,提前实现“八五”规划目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姚天佑在1994年全省冶金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提出了发展规划,布署了1994年工作。报告指出:云南1993年产量与1980年相比,钢增长1.28倍、生铁增长2.07倍、十种有色金属增长3.55倍,并在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科技进步、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报告提出了云南冶金工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优势,加快云南冶金工业发展,钢铁工业达到产品数量基本自给,有色金属要加速优势资源开发,拓展深度加工,为国家多作贡献,规划目标是至2000年,钢产量230万吨,生铁200万吨、钢材180万吨、锰矿石60万吨、十种有色金属50万吨(地方33万吨)、有色加工材6万吨、实现利税20亿元(地方16亿元),发展布局上,全省形成十个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报告并对1994年工作做了布署。龚振华从资源、基础、外部条件(能源交通)、市场、环保、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t个方面,论述云南冶金工业可以发展成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按规划实现,至2000年工业总产值可达110亿元,实现省政府提出超百亿元的目标〔‘3〕。1994年8月,冶金部部长刘淇、副部长王汝林,同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副省长李嘉庭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加快云南冶金工业发展进行了商谈,冶金部表示积极支持云南钢铁工业发展,重点建设昆钢,并可选择一、二个条件好的铁厂,建成30~50万吨能力钢铁企业,支持云南建成我国的富锰矿基地,冶金部协助列入计划,支持云南建成国家级黄金基地,争取引进技术和资金加快矿山建设,积极支持云南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发矿业。云南省政府表示,把云南冶金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建设决心不变,已定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不变;已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变;云南冶金工业管理体制不变。 关于云南钢铁工业发展,龚振华在文章中简介了云南钢铁工业现状,全省1993年有县以上钢铁企业44个(大型企业仅昆钢一家),6.5万职工,固定资产18.1亿元,产钢114万吨、铁153万吨,钢材109万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矿山滞后、装备老化、小型企业多且基础差、区域不平衡,品种、质量、数量还不能满足省内需要。文章提出云南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是:在一段时间继续以数量增长为主,然后分层次推行结构优化;为实现2000年全省规划目标,其发展方针,一是依托昆钢,确保2000年实现2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合理布局,滇中、滇西、滇东北和滇南都能利用当地资源,立足。 当地市场,发展地方钢铁工业,优化结构,鼓励和支持新技术发展,特别是电炉短流程和最终型连铸技术;协调发展,大、中、小企业,省、地、县企业,国有、集体、合资企业,都要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陈启忠就调整钢铁工业产业结构,加快云南钢铁工业发展发表文章〔,幻。文章指出,即使按省规划实现,至2000年云南钢材供应尚缺口80万吨左右,云南钢铁工业必须上一个新台阶。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外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后,提出了云南钢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利用云南电力优势,发展短流程炼钢工艺;技术装备必须高起点,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以超高功率电炉和炉外精炼为特征的,短流程连铸连轧的新型钢铁企业,向产品多元化发展,发展中宽热轧带钢、不锈钢、硅钢系列产品;有计划地发展直接还原铁、锻热压块、金属化球团、脱碳粒铁等炼钢新原料,多渠道集资,发展钢铁工业。最后就钢铁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开发的产品方案,特别对特钢产品市场及外延产品开发提出了建议。任廷孝在全省地县骨干炼铁厂会议讲话中,对全省小高炉炼铁发展状况、科技进步、综合利用、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云南地县炼铁企业的发展指导思想、经营方针、矿山及焦炭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方向等提出了若干意见。傅先良从云南锰矿资源特征、锰铁高炉熔炼的优点等分析,提出云南发展高炉锰铁的建议。 关于云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问题,姚天佑在报告中提出,2000年前发挥现有及新建骨干企业作用,形成滇中铝铜铅及材料、滇东北铅锌锗及材料、滇南锡及铅锌铜镍、滇西南铅锌银、滇东南锌锡锑、滇酉北铅锌及锡、滇东10万t/a电铝及铅锌硅、哀牢山国家黄金生产等八个生产基地。杨炜、刘星等发表调研报告,针对个旧地区以锡为主的支柱产业面临的困难,即结构悬殊及产品附加值低,锡资源减少及市场竞争加剧,老企业包袱重等,提出开发巨大霞石资源,生产氧化铝、钾碱产品和水泥,作为今后主要接替产业,同时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开发铜、锌资源,以及发展轻化工业等。焦苏华从分析云南铝工业现状出发,提出应优先发展云南铝加工工业的论点〔2。〕。文章认为,发展铝冶炼存在高能耗、环境污染、原料靠外进口等问题,提出铝冶炼发展速度要有所控制。而铝加工工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有广阔前景和潜在市场,发展铝箔为云南“两烟”工业配套,包装铝箔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铝型材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并可开发印刷用PS板及电气用铝材等。文章在剖析云南铝加工工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铝加工企业集团、建立铝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改造步伐、改革管理体制等建议。此外,赵惠英和杨涌分别就云南玉溪地区和兰坪县铜资源开发发表了看法〔?‘,2忿〕。文章对资源情况、开采现状及问题、发展铜生产建议等作了论述。林万儒就文山州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发表文章。介绍了文山州本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分析了矿产资源损失的方向和原因,提出合理开采、充分回收、综合利用的意见。 4金属市场回顾与展望 1994年由于日本、欧州、独联体钢生产下降,至上半年钢产量比1993年下降1.9%,8月份开始回升,9月份起日本开始增产,使全年钢产量预计为71640万吨,略比1993年(72630万吨)减少约900万吨。但1994年西方经济继续复苏,全年钢消费量估计增加3.9乡命因此,1994年世界钢材价格虽有所波动,且地区不一,但总体上价格有所上升。国际钢价自1993年n月跌入低谷后,至1994年中期约上涨2%~5%。一季度美、德、法线材逐步提价,二季度欧州型钢、远东钢坯、亚洲板材等均提价5%以.上,三季度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板材、轧材、带钢均要求提价10~20美元/t,其中无缝管达20%~30%。年终由于中国进口钢材减少,远东地区钢材价格有所回落(特别是线材和小型材)。我国钢材一直供不应求,1993年共进口钢材3034万吨,其中12月分达454万吨,1994年上半年进口势头不减,1~5月共进口820万吨,估计全年可达1800万吨。进口钢材严重冲击了国内钢铁工业,1994年9月份国务院发出完善钢材进口管理的通知,加之国内钢材价格下跌,进口已无利可图,进口势头才减缓。我国钢材价格,主要受需求而不是受成本所影响〔24〕,由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造成钢材供应偏紧。自1992年3月价格放开,实行市场价格后,国内钢材价一路攀升,1992年价格上涨一倍,1993年上半年又上涨30%,国内钢材价格已高出进口钢材平均价的30%~40%,改变了国产钢材价长期低于国际市场价的状况,从而刺激了钢材的大量进口,加之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压缩基建规模,国内钢材出现供过于求,使钢材价格受到很大冲击,1993年下半年平均价格下降25%。1994年受进口钢材冲击,价格一直起不来,年中国内各钢厂钢材大量积压,销售价已跌至成本价(2850~3000元/t)边沿或以下,加之贷款拖欠严重,钢铁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好。至年底尚无明显好转。 1993年世界有色金属市场一直不景气,出现较为严重的供过于求。产量增长趋缓(约0.22%),消费增长有限并存在地区差别,但贸易非常活跃,投机气氛增强;价格在大起大落中趋于下滑,但是1994年世界有色金属市场将明显好于1993年〔25〕。据预测,1994年西方七个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2.2%~2.4%(1993年为1.1%),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畏速度(5.5%~6.5%),从而促进了有色金属的消费和生产。据预测报道:1994年全球产钾量1102.5万吨,铜消费量1132.5万吨(19岛年为1095万吨),全球铅产量443万吨,消费量达463万吨,全球锌产量预计为544万吨,比1993年下降0.8%,消费量预计为567万吨,增幅3.2%,全球锡产量预计为11•7万吨,比1993年下降8.6%,西方国家铝产量预计为1445万吨,低于1993年的1512万吨,而实际消费量为1574万吨,增幅3.1%,西方国家镍产量为57万吨,而实际消费量预计为67.7万吨。以上可见,1994年主要有色金属产量低于消费量,因此,促使有色金属价格全面上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几个时期主要有色金属价格见表1。特别是锑价戏剧性大涨,由3月的1719美元/t,至6月达3150~3300美元/t,9月更达到5360~5500美元/t。国内有色金属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与钢材价格下跌相反,一路攀升。上海金属交易所(SHME)和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SME)1994年四个季度铜铝成交价见表2。其它金属也均逐步上升,锑价由年初的8000、10000元/t,最高升至45000~50000元/t。 1995年金属市场预测,有关报道均较乐观,主要是西方国家经济继续恢复,预测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3.9%;东欧及独联体经济也将停止继续衰退,加上发展中国家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1995年钢材及有色金属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价格将进一步_L涨。 1995年世界钢产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世界钢消费量将达7.17亿吨,接近最高的1989年,钢材消费量达6.5亿吨。过去20年钢材消费平均年增长2%,今后可能达2.8%。1995年钢铁产品价格将会缓慢增高。首先因为原料价格上涨,世界主要铁矿石出口国1995年粉矿价格将上涨5.8%~9.3%,球团矿将提高售价12%一20%,废钢价格也将上涨,必将促使钢材价格上涨。据已见报道,日本六大钢铁公司宣布1995年出口钢材平均_L涨10%。由于热轧、冷轧、镀锌钢板需求看好(欧州增5%,日本增7%),1995年价格可能提高40~100美元/t,德国、乌克兰等国也将提高线材销价(德国拟提高80马克/t)。1995年国内钢材市场情况是:社会需求将平稳增长,需求总量将达1亿吨,国内生产能力充足,预计钢材产量8800万吨,比1994年增10%,并有增产条件;钢材进口将继续回落,国际钢材价格上升和1994年国内钢材价格持续下跌,将有利于钢材出口而不利于进口,预计全年进口钢材会在1200万吨以下,且主要是国内短缺品种,价格将稳中有升,随着进口钢材减少,库存消化,预计国内钢材将由供大于求逐步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促使价格合理回升,由于国际钢材价格看好,国内钢材价格还有进一步趋于坚挺和上升的可能。 1995年世界有色金属需求形势看好,估计西方国家在经济衰退后的两年里,金属需求增长率达10%~15%。据预测:全球铜产量将达1157.5万吨,增长5%,铜消费量将达1165万吨,增长2.9%;铅产量456万吨,消费量475万吨,锌产量为550万吨,增长1.1%,消费量为587万吨,增长3.5%,锡产量为12.05万吨,增幅1.9%,西方国家镍产量为58万吨,需求量为69.3万吨(有文章分析全球消费量超过90万吨);西方国家铝产量将降至1433万吨,而消费量将达1631万吨,增幅3.6%。各主要金属的消费量将超过生产量,由于原料短缺,库存减少,故将促使价格上涨。据有关预测,1995年有色金属价格为:铜2755~3000美元/t,铝1563~1800美元/t,锌1065~1100美元/t,铝646~700美元/t,镍6550~5000美元/t,锡5908~7000美元/t,均比1994年年平均价有较大幅度提高。国内有色金属生产将进一步发展,除铜需进口外,其余金属均可满足需要,并将增加出口。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价格已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国际市场价格直接影响国内价格,故1995年国内有色金属价格必呈上涨趋势。同时,由于国内有色金属冶炼能力偏大,而原料(矿山)生产能力严重不足,1995年必将出现原料大战,抬高原料价格,以及外部条件(能源、运输提价)影响,生产成本也将上升,推动价格上涨。此外,本刊1994年还发表了电子工业引线框架材料、铜线杆等市场分析专文,以及国内外铝市场综合评述等,不一一叙述。 浅谈冶金建材工业发展策略:冶金建材工业色彩赏析 本文作者:李庆福 色彩是客观存在,人类无时无刻不与色彩发生密切关系。色彩最善于赋于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感受,因而是人类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作为建筑色彩来说,不仅在建筑艺术领域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方面,而且在体现建筑功能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民用建筑是这样,工业建筑也是这样。尤其是就建筑功能而言,工业建筑的色彩设计比民用建筑更为重要,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因为第一,处理好工厂建筑的色彩设计,提高其建筑效果,不仅可创造舒适的作业环境,使生产人员得以美的感受,而且可以从精神功能方面启迪工人爱厂如家,提高其劳动积极性。显然,这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第二,可利用建筑色彩的功能,向生产人员提供视觉上的警告和辫识的信号,防止生产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第三,处理好厂房内部的色彩设计,可改善工人的视力作业条件,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这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的重要保证。第四,好的建筑色彩设计,可使人们精神舒畅、心情愉快,这在心理作用和精神功能方面,能够降低生产人员的疲劳强度,增进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劳动出勤率。近些年来,国外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极为重视人类工程学的研究,而建筑色彩设计,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受到普遍的重视。目前,色彩在现代化的工厂建设中,正在被广泛地运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现仅就冶金工厂的建筑色彩设计,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必须彻底改变灰黑污浊的面貌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界对工业建筑的色彩设计是不重视的,尤其是冶金工厂的建筑色彩,更是无人问津,因而造成厂区建筑色彩单调、一片灰黑的状况。即使在建设初期厂房内部喷刷了白灰,但由于年久无人管理,早已沽满污垢,也变成灰黑的颜色了。这样的生产环境,不仅严重危害着工人们的健康,而且给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今后的冶金工厂建筑设计,必须彻底扭转这种违反科学的局面。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厂,在建筑色彩设计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先例,把人们印象中又黑又脏的冶金工厂,建设成了一座绚丽多彩的现代化工厂。该厂的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视建筑色彩的处理。一开始就在建筑设计统一技术条件中,对建筑色彩设计作出了明确规定:将全厂区的厂房建筑按其生产属性划分为五个色彩区,规定每个色彩区的主要厂房建筑,均采用同一基调的建筑色彩;并对全厂的辅助建筑物的建筑色彩,也分别作出了统一的规定,其具体色彩规定,详见表1和表2。由表1、表2可见,宝钢的建筑色彩是丰富多彩的,并且按功能分区做不同的建筑色彩处理,既有变化、对比,又有协调统一,体现了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全新风貌。 二、厂区内建筑物的外部色彩设计 建筑物外部色彩的设计,应根据其周围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建筑物本身的性质、功能、体形、规模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统盘考虑,这是建筑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于冶金工厂来说,其厂区内建筑物的外部色彩应如何具体处理?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整个厂区的建筑外部色彩,在色相的选择上应避开红色、金黄色等过热的色相。因为冶金工厂的工人,在全部生产过程中,都是与火红的铁水、熔渣、钢水、热钢锭钢坯等打交道,一是高温烘烤,二是火光刺眼,如果建筑色彩也处理为热色、火色,则必然会导致内外夹攻、火上加火、热中增热的局面,从而加剧生产者心理上的灼热感和疲劳感。因此,整个厂区建筑物的外部色彩,都应选取偏冷或中性的色相,如淡绿、淡蓝、浅灰绿、浅蓝绿以及浅咖啡、银灰等等。这样,工人在上下班时,行走在厂区会有轻快、凉爽、舒适之感。 2.在色彩的彩度选择上,应以低彩度、力求淡雅为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淡雅色彩的建筑物容易与其周围的绿化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由于冶金工厂的生产特点是劳动繁重、精力高度集中,火光刺眼、噪声较大,工人们在心理上总是希求一个轻快、安静、凉爽的环境。而清淡、雅致和恬静的建筑色彩,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清心悦目的环境,使人们得以轻松、愉快,这对确保工人的健康和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均可起到较大的作用。而高彩度、过艳的色彩,只能加剧人们心理上的紧张、烦乱之感,使人们的疲劳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另外,对于地处南方的冶金工厂来说,低彩度淡雅的室外色彩,对于反射太阳辐射热,改善厂房室内热环境,也是极为有利的。 3.如前所述,整个厂区建筑物的外部色彩,虽均应以偏冷一些的色彩或中性色彩为基调,并力求协调统一,但在协调统一中还应求得变化、对比。因为有变化、对比的色彩才有生气,才能活泼、动人。那末,如_何求得变化、对比了第一,可以像宝钢那样,按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区,如炼铁区、炼钢区、轧钢区、机修区等等。对不同区域的厂房建筑,采取不同的外部色彩,而各区域的建筑色彩之间,又要互相有联系、差异不过大。这样,就会使全厂区的建筑色彩既有联系、协调,又有变化、对比。第二,在同一个色彩区域内,也应在协调、统一的色彩基调中,求得变化和对比。比如对于区域内部形体小的办公和生活福利建筑,可以选取明度高、色相偏暖、彩度稍艳一些的建筑色彩。这样就可以与形体高大、色彩偏冷的厂房建筑形成对比的效果。而且,办公、生活福利建筑物就会像建筑小品的作用一样,对厂区的建筑色彩起到点缀、润色和补充的作用。另外,对厂区内的烟囱等高大构筑物,均涂以红白相间等醒目色彩,这一方面可丰富厂区的空间色彩,更重要的是为航空飞行提供信号,以确保安全。还有,对厂区内不同功能的管线(如煤气管、氧气管、油管、水管等等),分别涂以不同的色彩,这样既可取得色彩变化、对比的效果,又对操作者识别各种管道,以及保养和安全等方面,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三,对每一座单体厂房建筑物来说,除了大面积的统一色调,如淡绿、浅蓝、银-灰等色之外,还应配以其它色调的线条,如在檐口、栏杆、勒脚和门窗等处,以求得变化、对比的艺术效果,避免出现色彩单调、呆板的弊端。但是,在运用变化、对比的处理手法的同时,须往意两个问题:一是配色的运用要适宜,不能喧宾夺主,而要烘托、陪衬,突出主题,为基调服务。也就是说,整个区域内点缀、对比的色彩不能过多、过杂,以免冲击了基调,导致杂乱无章的局面。对于单体厂房建筑来说,色彩对比时要注意对比色与基调色的面积比例,对比色的面积要显著的小一些。特别是用艳色作为对比色时,其面积比例更要严格控制,否则可能造成眩目刺眼的后果。二是色彩的对比不宜过强,因为过分强烈的色彩对比,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引起人们心机跳动和情绪不安。 三、厂房内部色彩设计 厂房内部的色彩设计,以处理好环境色、设备色和聚焦色为主要内容。 1.环境色 所谓环境色,是指围绕着生产机械设备的建筑空间色彩,亦称为背景色。厂房内部环境色的设计选择,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厂房的生产性质、工艺布置、设备状况、室内温度以及采光通风要求等等。对于冶金工厂来说,绝大多数为热车间,生产都是围绕着熔融或赤热的钢铁展开的。因此,其内部环境色宜采用沉静的冷色调,以缓和生产工人心理上的紧张、灼热之感,并恢复视力的疲劳。即利用建筑色彩的功能来改变室内气氛、创造室内良好环境。另外,厂房内部环境色也应以选择低彩度,力求淡雅为原则。一方面是因为过艳和.过杂的色彩,会导致生产者心情烦燥不安、精力分散、视力模糊不清,并加剧疲劳感;另一方面,过艳的环境色会削弱甚至破坏聚焦色的信号功能效果,给安全生产带来危害。利用色彩处理的反射效果来改善厂房的室内照度,也是内部环境色设计中应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厂房内墙面、天棚面等大面积色彩,也是以采用明度较高的浅淡色彩为好。 2.设备色 厂房内的生产设备,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视力集中的部位,因此其色彩的选择首先应考虑如何减少眼睛视力疲劳这个因素;同时又要确保其色调能与加工部件明显的区分开来,避免混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特别是对于机械加工性质的车间来说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第一,设备色应比厂房内部的环境色稍深一些。这样,在浅淡的背景色衬托下,使设备更为醒目。第二,应选取沉静、有利于视力保护的色调,如苹果绿、灰绿、蓝绿等,以使生产者得以清心悦目的感受。第三,不应采用高光泽的色调,以避免由于镜面反光作用而导致眩光。 3.聚焦色 所谓聚焦色,包括两个方面的概念。其一是指警告标志色而言,即为了确保安全,用最明亮、最醒目的色彩来标志和描绘所有危险性部位,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警告,或指引人们注意安全出人口及疏散的路线等等。如车间上部开行的吊车、地面上行驶的运输工具、有触电、爆炸、火灾、毒气等等危险性的部位,以及危险障碍物、未加围栏的坑洞、有危险灾害的机械设备、太平门等等。聚焦色的第二个概念是指识别标志色而言。即为了便于保养维修和抢救生产事故,将电缆和各种不同用途的管道均涂以具有明显识别性和诱目性的色彩,为工作人员寻觅和识别复杂的管线系统创造有利条件,以避免因识别错误造成生产事故。 在设计中,应根据色彩的诱目性、认识性和可读性的特点来选择厂房内部的聚焦色。一般来说,彩度浓的红色、黄色、橙色以及红白相间、黑黄相间等色彩的明视度高、醒目效果好。所以警告标志色,如火警、危险、停止、注意等等,均选用这些色彩。绿色、蓝色也有一定的醒目效果,但不及前者。 国外有些国家专门制订了工业安全颜色和管道识别规范,对工厂聚焦色的选择予以法律性的规定,全国统一,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色彩的诱目性、认识性和可读性受其背景色(即内部环境色)的影响较大、当背景色和标志色的色调比较接近时,则标志色的诱目性、认识性和可读性将被破坏,甚至完全丧失标志作用。因此,鉴于人们习惯于用红、黄、橙等高彩度的热色相作为聚焦信号色,所以为了提高这些色彩的诱目性、认识性和可读性的效果,厂房内部的环境色以处理为低彩度、淡雅的冷色调为好。 另外,在处理厂房内部粗大管道的识别标志色时,要注意强烈的大面积标志色彩可能干扰工人对工作的全神贯注,引起精神分散,甚至会导致操作质量低劣和生产事故,同时也会造成工人视觉疲劳。因此,对于粗大管道的识别标志色不宜满涂,可采取涂带状色、环状色或在局部位置、关键位置涂标志色等等措施。这样,既可达到识别目的,又避免了因大面积艳色所带来的弊病。 总之,厂房内部色彩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在选择环境色、设备色和聚焦色时,要注意处理好其相互之间的衬托关系,以便更好地发挥建筑色彩的功能,达到美化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生产事故,以及增进工人健康水平等目的。 当代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革命时代。冶金建筑设计也必将跟上时代步伐,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不仅会体现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方面,而且将体现在重视人类工程学的开发,进入以协调人一机一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中心的新的设计领域,其中建筑色彩设计将是主要内容之一。因此重视建筑色彩设计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使命,是建筑设计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浅谈冶金建材工业发展策略:现场总线在冶金建材工业中的运用 本文作者:房启超李培松斯可克单位:江苏淮钢集团有限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经过多年的论证和争论,国际电工委员会在标准IEC61158中,最终采纳了多种现场总线于一体的折中方案,看起来是把最终选择推给了用户,但从技术角度看这种选择并非是无章可循的。通过对不同现场总线技术特点的深入分析后,我们认为选用哪种现场总线技术的主要依据是:应用对象的类型和现场设备的种类。本文首先分析冶金工业自动控制及现场设备的特点和基金会现场总线(FF)的特点及优点,然后介绍基金会现场总线在冶金工业应用的实例。 1冶金工业自动控制的特点 冶金工业虽然属于流程工业,但它的控制内容却是热工过程控制(典型的如加热炉)和运动逻辑控制(典型的如轧钢)的混合,其中许多还带有批控制的特性(如转炉炼钢等)。冶金工业的现场设备既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变送器和调节阀等热工仪表,也有位置编码器、调速电机这类机械量测量和运动逻辑控制设备等。冶金工业热工过程控制系统中回路控制所占比例通常不大,而采集检测占大部分。冶金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大部分属非易燃爆炸性质,少数需防爆的(如煤气)也可划归I类防爆区从而可使用隔爆技术。因此每条总线上可挂较多设备(如16台),有节省90%电缆的明显效果。 冶金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仍存在许多不易测量的参数和不易控制的过程,所以软测量(即间接测量)和先进的控制策略(如专家系统)等也是非常需要的。冶金工业环境较恶劣,主要是温度、粉尘、振动和电磁干扰等,需要现场设备有较强的环境承受能力。 从经济角度看,冶金工业属于大规模工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设备投资巨大,物流、资金流规模巨大,使其有经济实力使用高档次的自动控制设备。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使其不得不提高其自动控制水平,它们已经或正要实现从检测到企业管理各层次、全系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但是,市场竞争又使得利润趋于微薄,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不得不降低自动控制设备的档次,其自动化水平往往还停留在基本检测和必要的单机控制。 2基金会现场总线(FF)的特点和优点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低速总线H1直接联接到现场设备(变送器,阀门等),支持传统的两线制供电和本质安全。高速总线HSE用于大量的H1总线链接桥路或与集中的控制器联接,与DCS控制总线有些类似。与其它现场总线一样,FF是全数字化的通信总线。FF现场总线采用设备描述技术和互可操作测试,使其开放性和互可操作性最好,不同公司的产品可做到像4~20mA设备一样即接即用。 与其它现场总线不同的是,FF-H1现场总线将控制分散到总线上的现场设备中,从而分散了控制风险,弱化甚至取消了集中的控制器,减少了系统硬件数量。目前FF支持的现场设备以热工过程仪表为主,例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浓度、酸碱度等变送器和调节阀。FF不排斥远程I/O设备,对于简单的信号采集来说,这仍然是最经济的选择。FF不排斥PLC,它把逻辑控制器仅看成一台智能现场设备。与复杂、低速的热工回路控制不同,简单快速的逻辑控制并不需要控制彻底分散,所以PLC还是相对集中的控制器。FF也不排斥PLC常用的总线,如Modbus等,对那些与H1总线无关的信息,可直接通过它们和上位机通信;对PLC中与H1总线有关的信息则通过接口卡和其它现场总线设备交换信息。 由于控制被分散到现场设备中,系统由有控制功能的智能设备垒砌而成,系统规模的变化主要在于智能设备的数量不同而无其它本质区别。这类系统的一个特点是:在小系统上被证明的功能,可以简单地推广到大系统上,而且系统规模越大,其优越性越突出。 现场总线技术是从控制室向现场设备的一次大变革,使现场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它带来的主要优点是:(1)来自现场设备的信息量增加几十倍,这些信息除用于控制以外,大量的用于维护、诊断和管理。控制系统从传统的I/O卡扩展到现场设备。许多原来要到现场完成的工作如校线、诊断、调试可方便地在控制室操作站上完成,原来需要停电的维护现在可在运行中进行。许多原来要手工完成的管理文档现在都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和保存。(2)节省大量电缆(50%~90%),节省盘柜、硬件设备、控制室面积及相应的施工工作量,这是既先进又节省的技术。(3)硬件设备的简化,控制功能的分散,包括现场设备在内的实时自诊断技术都导致了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提高,而数字化又必然导致控制系统的精确度和鲁棒性的提高。 对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优点,往往仅仅被简单地理解为/节省电缆0,实际上只有在我们尝试到充分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后,才会发现节省电缆只不过是现场总线技术的表面和非首要的优点而已。 现举例说明如下。 图1是典型的基金会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框图。此系统集成了仪表控制(彻底分散),电气逻辑控制(适度分散),信号采集(集中或远程I/O就地),先进控制和企业管理,即所谓EIC一体化,管控一体化。以一大型现代化高炉为例,它可分为炉顶、槽下配料、炉身、水渣、循环水、热风炉、制煤粉、喷煤粉、余压发电等部分,共使用约380台压力、流量、液位变送器,约100个控制阀门,数千个采集和逻辑信号。现场到控制室平均距离约250m。可以这样来粗略估算,对于380台变送器,100个阀门,只要用(380+100)/16=30根H1现场总线,而不是通常的480根电缆,节省450根,节约的长度为450@250=112500(m)。其余上千个开关量信号和温度信号则由分布在各现场的约20台PLC或远程I/O就近连接控制,而它们仅由2根冗余的Modbus总线与系统通信,估计节省60%的电缆。更重要的优越性是系统可通过现场总线直接、在线地管理、诊断和维护那些智能现场设备。将冶金工业自动控制的特点与基金会现场总线(FF)的特点和优点对比,可以说基金会现场总线(FF)在冶金工业应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3基金会现场总线在冶金工业的应用实例 例1:煤气混合控制中高炉、焦炉煤气通过混合调节达到压力和热值的稳定。为防爆采用本质安全系统,硬件连接如图2所示。一条H1现场总线共挂11台现场总线仪表,由3个安全栅进行限能隔离以保安全。所有控制计算都在现场总线仪表中完成,包括气体流量温压补偿、压力流量串级调节和热值修正配比调节。下装在现场总线仪表中的软件功能块的连接如图3所示。高炉煤气温度输入AI-t1、压力输入AI-p1和流量输入AI-f1经ARTH-1进行温度压力补偿后到PID-1功能块中进行副环调节,其设定值来自流量分配计算功能块ARTH-3,它的输入是来自混合煤气压力输入AI-p3经PID-3主环调节和热值调节PID-4的结果。当混合煤气压力波动时,同时调节高炉焦炉煤气的阀门开度,以维持压力稳定。而混合煤气热值波动时,则改变高炉、焦炉煤气的阀门开度的比例,以维持热值稳定。各虚线方框为现场总线仪表,方框内圆圈表示内装的软件功能块,功能块间的联线表示通过现场总线通信的信号连接。 例2:某6000m3制氧机(含提氩)成功地实现现场总线控制。 其系统为双操作站冗余,4条H1总线共挂32台现场总线仪表,完成出空冷塔空气压力控制;空冷塔液位控制;下塔液空液位控制;液氨蒸发器出水温度串级控制;空透出口压力防喘振调节;1#增压机出口压力控制;2#增压机出口压力控制;出冷箱污氮压力控制;粗氩液化器氩侧压力控制;粗氩液化器氮侧压力控制;纯氩塔上部压力控制;纯氩塔下部压力控制;纯氩泵出口压力控制;纯氩冷凝器液氮液位控制;粗氩冷凝器液空液位控制;粗氩塔下部液氩液位控制;纯氩塔蒸发器液氩液位控制;纯氩塔阻力控制;粗氩流量控制。还有15个手动遥控回路,共34个控制输出,另外还有85个模拟输入和77点温度输入,101个DI,62个DO,逻辑控制由一台PLC完成。本系统还通过DDE与其它系统成功地实现了信息交换。 浅谈冶金建材工业发展策略:冶金建材工业结构整改分析 本文作者:孙振岳陈连金单位:浙江省冶金(有色)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 1前言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原材料基础工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但是,浙江省冶金工业总体上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消耗高、效益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处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关键时刻,适时对全省冶金工业进行结构调整,以摆脱困境,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意义。这里就浙江省冶金工业的结构调整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2浙江省冶金工业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浙江省冶金工业概况 浙江省冶金工业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经过“八五”、“九五”期间的结构调整,形成了包括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耐火材料制品业、冶金碳素制品业、金属丝绳及其制品业等8大门类的工业体系。全省共有冶金企业1270家,从业人数14.04万人,其中县办以卜企业127家,从亚人数8.46万人,大中型企业48家,被列人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培育企业8家,系统内国有企业68家。1997年底,全省已具有年产钢158万认钢材180万t、生铁83万t、焦炭63万t、有色金属19万t(其中铜•12.5万t、铝3.8万t、铅l万t、锌2万t)、有色金属加工材50万t(其中铜材加工40万t、铝材加下10万t)、铁合金14.6万t,以及钢丝、钢丝绳、钢绞线6.9万t、黑色有一色矿山采选309万t的生产能力。据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1998年全省黑色、有色冶炼压延加工企业为338家(国有工业企业和年销售收人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不包括矿山、金属制品、耐火材料、冶金机械企业),工业总产值167.n亿元,销售总收人167.95亿元。全省产钢量为166.6万t,成品钢材258万t,生铁为91.5万t,铁矿石156万t,十种有色金属达10.82万t,生产铜材34.7万t,铝材8.7万:,实现利润总额4.14亿元,工业增加值(现价)32.8亿元。至今已初步形成黑色冶炼与压延加工以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为主、铜冶炼和加工以宁波地区和绍兴地区为主、焊管以浙江金洲集团为主、不锈钢管棒以浙江久立集团和温州地区为主、耐火材料以湖州地区为卞的区域经济结构,但在这些区域经济中除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等少数企业外,仍然存在着企业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工艺装备陈旧以及初级产品占主导等结构性问题。 2.2“八五”、“九五”期间结构调整上所做的工作 2.2.1”八五”期间结构调整工作 “八五”期间,浙江省冶金工业依照“打基础、上水平、增效益”的指导思想,国有企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9亿元。首先,一批工艺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如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的焦化二期工程、焦化热电站工程、6000m3小制氧机、5万二户煤气柜、3号连铸机工程、110Kv变电站、中轧改造,绍兴轧钢厂650热轧开坯项目,杭州万胜钢缆集团公司的铝锌合金镀层钢绞线,浙江漓铁集团公司的选可改造,温州冶炼厂锌技改工程,浙江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电解铝工程等。还有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年产25万t的小型连轧生产线,绍兴钢铁总厂70t电炉工程等致力于开辟以连铸生产为中心、带动炼钢和轧钢的新土艺项目在“九五”初期相继建成投产,为全省冶金行业结构调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次,“八五”期间,全省冶金行业组织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原省冶金工业总公司与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合并组建了浙江冶金集团)浙江漓铁集团公司、浙江天工矿业集团公司、嘉兴钢铁集团公司、东风莹石集团公司、浙江建德铜矿集团公司、浙江姚冶集团股份公司、杭州万胜钢缆集团公司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也先后成立。其他冶金企业也积极推进内部“丁制”改革,在“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2.2.2”九五”期间结构调整工作 “九五”期间,全省冶金行业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市场总量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下,生产经营运行能够基本保持平稳过渡,得益于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九五”前三年全行业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1亿元。首先,企业装备水平有所改善,工艺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主要建设项目有: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小型连轧工程、80、超高功率电炉工程、220KV输变电工程、热带轧机改造、3号烧结机改造、二号制氧机改造及高速线材工程前期工作,绍钢70t电炉改造及配套,浙江漓铁集团二期工程,绍兴平水铜矿二期工程等;杭州钢铁集团、遂昌钢铁厂、宁波钢铁总厂相继实现了小型连铸,提高了炼钢连铸比,嘉兴钢铁集团棒材生产线和绍兴轧钢厂线材生产线也相继实现了“一火成材”工艺;嘉兴东方钢帘线有限公司年产l万t汽车子午线轮胎钢帘线工程(一期)、嘉兴德龙钢铁有限公司年产3万t精密冷轧薄板生产线、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年产8万t(一期)高精度冷轧不锈钢薄板生产线也相继建成投产。这些项目起到了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其次,产品结构调整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普通钢材比例有所下降,合金比有所提高。如宁波兴业集团着力发展拳头产品—高精度铜板带,杭州万胜钢缆集团开发生产55%铝锌合金镀层钢丝及钢绞线、5%铝锌稀土层钢丝及钢绞线二个新产品,绍兴第三铜材厂开发的C2720黄铜带列人1998年国家重点新产品。通过加大技改投人力度,产品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次和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市场竟争力进一步加强。再次,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尤其是“杭钢股份”的顺利组建及上市,对全省冶金工业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学•邯钢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围绕成本管理,进一步降低消耗。“九五”前三年全行业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比“八五”末有了明显改善,先后培育了一批部、省、地市名牌产品和星级企业,多家企业通过了I阳9000质量体系认证。 2.3浙江省冶金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钢铁工业 自1996年钢产量突破一亿吨以后,我国钢铁工业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以数量为主的“规模扩张”阶段进人“结构调整”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结构调整和优化上,转移到品种、质量、效益上。而浙江省钢铁工业的结构尽管在“八五”、“九五”期间进行了一些调整,但还不够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仍制约着全省钢铁工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一是产品结构尚不合理,仍以生产普通钢材为主(1998年普钢为111.4万吨、优质合金钢为55.2万吨),常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初级产品仍占主导地位,新产品、短缺产品生产能力不足,支柱产业急需的特殊产品还不能生产;二是工艺结构不尽合理,工艺装备陈旧,不少企业还是靠落后的设备唱主角,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全省50多座5t以下的小电炉及几十架横列式轧机,已不符合口前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属于必须淘汰的设备;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偏小,离散度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大量资本沉淀,不良资产得不到及时置换,抗风险能力弱,尚未形成以大型优强企业为核心带动众多中小型专业化生产企业的生产体制和产品开发体制。 2.3.2有色工业 从有色行业来看,在产品结构方面与钢铁企业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常规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严重下跌,造成了全省有色行业效益低下,资金紧张,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当然浙江省的有色加工业也有它的特色和强项,一些具有优势的非国有一企业在唱主角,产品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铜材约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 2.3.3矿山企业 从矿一山企业来看,资源枯竭的状况相当严峻,浙江省大部分矿山都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经过三四十年的开采,资源已处于枯竭状态,加上“八五”期间地矿部门提交的地质储量极少,按目前的生产规模最多只能维持几年。必须加大新矿体勘探力度,寻找新的矿山资源,否则矿山企业必将无矿可采,陷人困境。综上所述,加快浙江省冶金工业的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 3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 3.1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浙江省冶金工业结构调整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三改一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产品结构、工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尽可能满足社会总需求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关键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以“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先进工艺技术改造老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提高产品质量,大力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搞好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决策管理水平,要按照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确定投资方向,投资决策要实行“效益否决”;全面提高全省冶金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冶金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2结构调整的重点 3.2.1钢铁工业实行总量控制 根据国家经贸委要求,钢铁工业将实行总量控制。重点控制对一象是: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的“五小”等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连续三年以上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严重供大于求的产品;年产50万t以上的国有重点大中型企业。要坚决制止重复建设,3年内不再批准新建炼钢、炼铁、轧钢项目。已经停产的企业和生产线不得恢复生产,其设备就地淘汰不得转移。据此,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坚决制止重复建设;要加强对生产许可证和钢材市场的管理,积极配合国家冶金上业局、技术监督部门,把已发放的77份热轧带肋钢筋产品生产许可证压缩30%一40%,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对“以产顶进”钢材则给予优惠政策及扶持。 3.2,.2工艺技术装备结构调整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落后工艺装备已成为制约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结构的调整是钢铁工业调整的核心。近期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推进以连铸为中心的技术进步,抓好现有连铸机的挖潜与高效化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促进工业技术及装备的整体优化和升级。二是坚决按照国家经贸委、冶金工业局的要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环保能源、质量政策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和整顿钢材交易市场等手段,限期淘汰污染严重、能耗高、产品质量差的“五小”企业,刘列入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目录的要加快淘汰,削减工艺、技术、设备落后的生产能力。5t以下的小电炉,无环保设施,1998年冶炼电耗超过630kw•h/t钢,1999年要停产;5一10t小电炉,在2002年前淘汰,而对于无环保设施,冶炼电耗超过省定最高限额(630kw.h/t钢)要提前关停淘汰;1999年小电炉钢产量争取再压缩10万t;同时严格控制新增生产能力,坚决制止重复建设。省、市有关部门要积极给予配合和支持,使全省冶金工业结构调整得以顺利实施。三是强化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为中心的工艺配套改革和监控技术,把节能与环保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全行业要充分重视和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科技开发的力度,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行小方坯连铸工艺、轧钢一火成材工艺、高炉喷煤粉、交交变频等成熟的先进技术,进一步节能降耗,搞好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重点抓好一批结构调整项目,如杭州钢铁集团公司80t电炉达产达效,淘汰3座5:小电炉,高速线材工程,连铸机高效化改造,烧结机改造和中型轧钢扩大品种改造及热带分厂热装热送改造;浙江久立集团公司年产4000t工业用中、大口径不锈钢焊管项目;浙江星鹏铜材集团年产3O0()t高效节能内螺纹铜管项目;温州宏源铜业公司年产1万t宽幅高精度铜带项目;浙江兴业集团公司“三环”牌铜板带名牌产品的扩产;以及浙江漓铁集团公司矿I匕二期工程、绍兴平水铜矿矿山二期工程、遂昌金矿二期上程等。 3.2.3产品结构调整 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对冶金产品品种和质量的多层次需求,特别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冶金产品(如冷轧薄板、冷轧硅钢片、冷轧不锈钢板、机械用钢、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高性能高精度硬质合金、新型刹车材料等),要立足国内解决,实现“以产顶进”。主要措施: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和配套,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及大J一不愿生产,而小)一又不能生产且有一定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二要加强技术开发,搞好科研攻关和引进技术软件,在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上下功夫。三要寻求机会,利用浙江省港口的优势引进外资,合作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项目,实现“以产顶进”。 3.2.4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在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步伐,要以现有企业改造为重点,盘活存量资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充分重视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通过所有制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产业的跨越,盘活存量,跳出原有产品和工艺的老圈子,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体制上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引入非国有经济和外地经济参与我省冶金国有企业的改组,大胆进行资本结构多样化的实践。通过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组建较大的集团公司,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达到壮大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同时,对产品无销路、亏损严重、扭万无望、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 3.2_5培育和发展 “五个一批”重点骨干冶金企业全省冶金行业目前有8家企业被列为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以冶金工业总量控制为契机,把行业整体结构调整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要自觉地承担重任,在行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各市、县财政也要视财力可能,对省冶金“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技改资金和贴息资金中给予重点支持,为这些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通过培育和发展“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规模经济。 3.2.6加强冶金行业的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及省政府、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有色局等有关部门对冶金行业的要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切实编制全省冶金行业整体结构调整的实施计划和“十五”规划。要加强行业主管部门与有关市、县政府的联系,做好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冶金行业整体结构的调整。 3.2.7深入学邯钢降成本,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全省冶金企业要将学邯钢活动推向更深的层次,推行管理、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等全过程成本管理,建立扭亏责任制,加大激励和约束力度,切切实实地做好扭亏增盈工作。认真贯彻《浙江省冶金有色工业质量振兴计划》,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努力塑造全省冶金产品的良好形象。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分离辅助、减人增效工作,将分离辅助和实施再就业工作结合起来,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4结语 1)浙江省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之一,而作为原材料工业的冶金工业其结构不合理,滞后于总体工业水平,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有碍于全省经济发展,浙江省冶金工业结构性调整已迫在眉睫。 2)面对国内外冶金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工业对冶金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浙江省的冶金行业如不迅速行动起来,抓住机遇,坚决淘汰那些落后的装备和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逐步萎缩C 3)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全国大市场逐渐形成的情况下,要做好冶金工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除了需要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外,还需要政府部门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以及给予大力的支持。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网络经济呼唤建立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应用平台、开发技术、功能体系在不断的更新,会计电算化走向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迫切要求会计实验教学与之适应,以满足网络经济环境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许多财经类高校虽然大多重视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但是,很少建立信息化会计的实验环境,在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环境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层次低下 目前大多数院校所进行的会计实验教学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单一的子系统模式”的会计核算子系统,基本上只进行总帐系统的实验,要求和层次只停留于采用某个会计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建账、制单、审核、记账和编表的基本训练上,实验内容往往选择工业企业中某一时期的几十笔经济业务,仅仅在财务处理、报表系统上进行模拟实验,其他的相关学科以及如何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使用很少涉及。 (二)缺乏系统的高质量实验教学教程 实验教学采用的会计软件大多是单用户版,这就决定学生只能进行单机应用模拟试验而不能进行网络应用模拟试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会计电算化教材的内容比较陈旧,与之相适应而用于实验教学的会计软件已经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软件的发展。这就导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只能在单用户模式下简单使用会计软件的账务、报表处理等功能而不会使用网络财务软件进行其他的业务处理。 要使会计实验教学获得满意的效果,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就目前的情况看,实验教材尽管琳琅满目,但内容单一,大多是用友、金碟等会计软件操作手册的翻版,所给资料的业务只是帐务,诸如固定资产、材料等最基本的模拟数据都很少涉及,功能如此单一,如何能进行预测、管理、分析和决策等控制职能方面的教学?教材内容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开发技术、工具或平台落后。由于会计软件规模相对要小些,加上早期的开发者大多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所以一般都选择大众化的开发工具。目前尽管部分会计软件已从DOS转到了WINDOWS平台,但大多数软件的开发工具仍然摆脱不了DBF的文件体系,缺乏ORACLE之类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四)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表现在仅限于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学生没有深入实际工作中,不便于增强学生对财会部门内部信息及与其它部门业务信息联系的直观感受和消除模拟实验可能存在的不确信感。 因而,传统的电算化会计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会计理念,对电算化会计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发展信息化会计。因此,财会教学的一个首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 (一)支撑平台 校园网建设为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和网上模拟实验提供了支撑平台和应用要求。首先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这为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方便的物质基础。学校的校园网将校园网络中心和各院、系实验室综合考虑进去,将光纤布到院、系实验室,形成校园网中心与院、系实验室正常的节点关系,提供模拟实验室到网管中心的宽带传输通道,这样,不需要投入就具有了基本的硬件基础设施;其次结合校园网建设,对现有的机房进行扩容和改造,对现有的计算机进行升级和更换,使其符合网上实验教学的需求。同时,将校园网布线到教师家庭、学生宿舍和上课的教室,扩大实验教学的覆盖范围。 (二)教学基础软件 多媒体与数据库技术日益成熟,奠定了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及一些基于WEB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已经成熟,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既简洁又方便的开发财务教学软件。这样就可以实现在网络财务环境下,抛弃传统财务系统所采用的小型数据库,而使用网络财务所采用的MYSOL、ORACLE、SQL Server等,为运用用友V8.X和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提供数据库环境。 (三)网络版会计软件 网络版会计软件可选空间广阔。利用网络版会计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要特别重视教学软件的选择,选择那些功能强、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有代表性的网络版的会计软件。比如,用友V8.X FOR SQL SERVERE或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作为教学实验软件,并且力争做到功能全。 (四)实验的组织 实验的组织要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知识点全面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以特定的角色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具体做法:将用友V8.X FOR SQL SERVERE或金蝶等企业级网络财务软件、模拟企业的会计资料文件安装在服务器上,将诸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应付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系统等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工作站上,实验教师按照会计实务和实验教学的要求,设计多个实验角色,比如,系统管理员、财务主管、出纳、审核等,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每组模拟各自企业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上网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和记账。期末处理时,可由总账系统完成结账,报表系统完成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验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财务软件的所有的操作,从而,掌握此软件的所有功能。 利用网络财务软件进行模拟集团公司跨地区、跨公司的管理,学生通过模拟使用合并报表系统可通过网络直接调用若干个自己建立的企业账套数据,再进行汇总计算,完成汇总报表的编制,进行财务分析。 三、实践教学基本框架:两个模拟实习体系,三种社会实践 对学生会计信息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一是校内模拟,二是社会实践。 (一)两个模拟实习体系-课程模拟体系、岗位模拟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当前的课程为对象,按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单元模拟、阶段模拟、综合模拟。岗位模拟体系是按网络化会计的岗位进行模块划分,分组进行实习。课程模拟体系与岗位模拟体系不是独立的两个过程,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 1、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 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是在课程中进行的,属于课程模拟。会计信息化基础模拟的内容,主要是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设计、账务处理系统、其他业务系统、报表系统的设计框架以及实施。这是会计信息化其他有关课程模拟的基础。 2、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 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是实习阶段完成的,属于岗位模拟。会计信息化行业模拟是财会专业实践的重点。学生从建账套开始,完成初始化、输入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操作(完成手工和计算机两套账务处理)。此模块可划分为三个二级模块,即网络化会计岗位实验模块,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模块,行政事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1)会计信息化岗位实习模块。主要按会计信息化的岗位分别提供相关的经济业务。 (2)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可按几个主要行业分别设置模拟实习内容,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以工业企业为主,其他企业为辅。提供一个小型企业一个月的常见经济业务。 (3)行政事业会计综合模拟。可按不同单位设置模拟实习内容,如行政单位、学校等,提供不同单位一个月的常见业务,由学生完成全过程的操作,此模块可作为选修内容。 3、财务管理模拟 财务管理模拟内容可在上述会计核算基础上,补充提供相关的基础资料,由学生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 (二)三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基地实践、顶岗实习 1、社会调查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社会调查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调查报告可作为学生课程考察的一个方面。调查内容由代课教师根据课程所学内容进行宏观上的安排,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具体选择。社会调查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好的教学案例,充实教学资源。在时间安排上,社会调查可放在节假日进行。由于目前网络版会计软件或相关软件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中使用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学生做这样的社会调查是完全可行的。 2、实习基地实践 选择会计信息化比较规范、应用比较成熟的企业,与之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分批分期到会计信息化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实施信息化会计的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针对性极强的业务技能训练与感受。 3、顶岗实习 结合毕业实习,安排一定时间的顶岗实践。将校内模拟实践课运用到岗位实践中,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已签定就业协议意向的学生可离校顶岗实习。 以上仅仅对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以及实践教学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而在整个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解决,如师资培养问题,会计实验数据传输、接受过程的安全问题,与企业信息化的接口问题,信息化软件问题等等。 会计信息化论文:时展与会计信息化 摘要 会计信息化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共享性、阶段性等特点;会计信息化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工作信息化、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和会计管理信息化等内容;目前实施会计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特征与内容 实施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全面应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与会计电算化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会计系统的全面信息化,是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到会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要求对会计流程的重整和会计模型的重构。 2.智能化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多元化 ①信息来源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②信息提供多元化。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期间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既可以按既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时生成、提供会计信息,还可以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③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如存货计价可以同时采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在实际成本法下,也可以运用多种计价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选择相对准确的计价方法。此外,由于系统接收了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④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用户可以各取所需;⑤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等。 4.共享性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监会、政府管理部门、银行、税务、企业)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届时,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阶段性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是从手工会计方式-会计电算化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阶段,到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阶段,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会计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在企业主要表现为建立新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要求在会计的所有领域充分依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整,通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来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 基于工业经济社会的传统手工会计基本理论,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如何构建信息社会的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是目前会计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应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在会计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告原则等方面形成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将这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中公示,让关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识之士都能在网上随时了解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并就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使会计基本理论在开放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占据一定的位置。 2、会计工作信息化 会计工作信息化主要是指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重整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包括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职责、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显然,会计理论体系的变革与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建立在手工会计模式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必将进行适应性变革,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凭证的传递、审核等都将根据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和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是社会信息环境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创新和会计实务工作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3、会计资料信息化 会计资料信息化包括会计数据的搜集、加工、处理和会计信息的输出、使用等的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会计工作信息化的直接结果。 4、会计教育信息化 在信息环境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建立会计教育网络系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让在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师、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会计教育网上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讨论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辩论,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失败教训等。会计教育信息化可以使会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在校会计教育、后续会计教育、终身会计教育提供信息资源平台。 5、会计管理信息化 会计管理是指财政管理部门对会计的管理工作,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与会计信息管理两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和会计证管理系统,还可通过发达的教育培训网络,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使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新制定的会计业务处理规则等,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培训及时地传达到广大的会计人员中。会计信息管理主要是通过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财务法规、会计制度、财会规定等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提供合法性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实施会计信息化必然会遇到新问题,就目前来看,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难点主要是人才匮乏、软件功能针对性不强、财务与业务协同化程度不高、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这些难点,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目前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只是利用电脑处理会计的基本核算,而大量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仍采用手工操作,很多单位因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使财务管理成为空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无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具备电子商务知识,懂管理,善理财,他们既是专才,又是通才,真正既博又专。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培养目标的挑战。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在会计学、管理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是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完善ERP软件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 我国会计软件正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管理决策型方向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正在向功能综合化和技术集成化方向发展,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全面,但是针对性和适用性却比较差。商品化ERP软件、会计软件都不是针对某一类企业开发的,通用性比较强而专用性不够,所谓好的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合适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软件才是最好的。ERP软件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平台,商品化ERP软件必须智能化、人性化,各个使用单位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业务处理流程,能够轻松实现对软件重整,可以按需要进行拆卸和加载,真正发挥ERP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实现数据高度共享,为实现会计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 3、确立电子数据的合法地位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其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依然是纸介质形式,那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会计信息化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一场革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证、账、表不可能再以纸介质传递,会计数据可以在系统内外直接获取,业务与财务完全可以协同处理,根本没有必要像会计电算化系统那样,将电子数据转化为纸介质以确认业务的发生等,因此,电子数据如果不能合法化,如果不具法律效力,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需要法律上的支持,电子数据需要取得合法地位。 4、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保证信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虽然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但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以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控制是指各个工作站分散输入业务,由网络服务器对全部业务进行集中序时处理,并对数据库实施统一管理;授权式是指各个工作站可以根据权限访问网络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接受访问。三是建立数据双备份制度,以避免因误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丢失;四是建立系统安全维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论文:露露会计信息化建设经验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为应对新世纪世界信息化浪潮而采取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企业而言,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战略研究,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民族饮料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多年来以“打造民族饮料的世界品牌”为己任,在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行财务信息化战略,有效地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露露的实践证明,财务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企业提高财务管理和核算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发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提高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一、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国的集团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着资金管理松散、预算管理困难、集团监管力度和时效性不足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等问题,需要通过财务信息化的开展、各类制度的建设、监管体系的建立、管理理念的变革和基础工作的规范等综合治理,其中财务信息化的开展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我国企业组织形式日趋集团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组织结构倾向于扁平化和网络化,跨行业、跨地区财务核算和管理等情况大量出现,集团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完整的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以便对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优化配置,将财务系统由核算型转变成为管理控制型。 二、公司未来发展对管理的需求 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力争在五年内产销量达到50万吨占领全国市场,再用十年的时间把产销量扩大到100万吨,把我国的民族饮料销往全世界。公司在实施管理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实现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的管理信息系统,以适应公司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公司未来发展对运营管理的需求 公司的不断发展和未来发展规划对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找到一个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为管理层服务。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能迅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劳动成本。要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包括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在内的新管理体制,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把组织看作是一个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的相互协作功能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信息交流沟通系统,迅速提高组织的效率。 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要把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发展为全行业和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出现要求企业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及信息交换技术,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以支持产品协同商务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二)公司未来发展对财务管理与核算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重要的决策支持系统。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要把握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和决策性的原则。这些原则对满足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财务管理信息同样要适用,只有努力推广财务预算和分析功能,才能很好的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目标的确立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企业不仅仅归属股东,而且也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除了要满足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关注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还要求企业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兼顾社会效益,履行社会责任。 (三)财务管理内容也要进行创新 在创新财务管理内容中预算管理是首要点。通过预算目标的确定、分解与落实、执行与调整、评价与考垓等,反映企业对市场要求的应变和措施,对企业起到规划发展、协调行动、控制经营等方面的作用。 (四)风险管理的作用应高度重视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加大、担保的增加、应收账款的滞收、生产资金的各有短缺等,企业有发展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建立资产财务状况评价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企业财务核算和企业运营管理相结合的财务信息化解决方案 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引进安易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公司了财务信息管理第一次飞跃。自2001年开始开发实施企业信息化到2003年,公司已成功的实施动行了ERP管理系统,为以后财务业务一体化铺垫了基础。2003年公司提出了财务业务一体化设计思想,并与吉大工易软件公司合作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开发设计出了财务业务一体化《露露运营管理系统》。 (一)方案的提出 根据公司未来发展对财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最佳的企业财务解决方案应该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相结合的集成系统。在此基础上,公司融合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和传统的企业运营管理系统的特点提出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运营管理系统概念。 随着公司业务品种的增加和业务量的增大,将公司的产、购、销、存与财务管理结合起来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运营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建立起产、购、销、存一体化的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业务核算及登记全部由计算机一次自动集成。 (二)方案的实施 加强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财务业务一体化方案的前题是必须先有业务信息化的基础,做为一财务管理系统来说,数据的准确是最基础的,只有企业将信息化发展到成熟阶段业务数据才能保证准确,在财务业务一体化前,必须将公司分销、生产、采购、存储等管理模块完善,并在保证上线运行无误,这样才能确保传给财务的数据准确可靠。 对财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的变革,业务流程的改进,会设计到组织结构的调整及人员业务的改变。首先对人员进行信息化认识上的讲解,其次对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及流程的培训。 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要对系统进行运行评价,要让所有人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谈出自己的体会,由项目经理分析研究,对系统进行完善改进,促使系统更好的运行。 (三)方案的使用效果 目前,公司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完成,组织机构调整,流程优化已结束,各业务流程运行正常,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以订单为导向,围绕实现成本核算所展开的各项业务流程的大型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系统已全面实施。 实现了公司的数据共享。在传统管理中,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不连接,财务数据要滞后并且容易出现失误造成数据不准确,财务业务一体化后,财务数据实现了直接由业务端的及时准确传输。 实现了公司资源的统一配置。公司所有资源经过整合后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能,物流资源经过整合使公司物流的流程更加合理,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商流资源和销售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金流资源也得到有效整合。 企业财务核算和企业运营管理相结合的财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实施还加强了公司的财务监督功能,提高了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 四、加快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国企业综合竞争力 目前我国管理信息化正在企业中普遍展开,最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是ERP,但是国内企业ERP的应用处在十字路口,但是企业要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来优化企业资源,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已成为企业提高自己竞争力的一个主流。 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出和实施在业内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希望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当中,逐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为提高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会计信息化论文:时展与会计信息化 摘要 会计信息化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共享性、阶段性等特点;会计信息化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工作信息化、会计教育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和会计管理信息化等内容;目前实施会计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特征与内容 实施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全面应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与会计电算化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会计系统的全面信息化,是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到会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要求对会计流程的重整和会计模型的重构。 2.智能化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多元化 ①信息来源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②信息提供多元化。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期间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既可以按既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时生成、提供会计信息,还可以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③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如存货计价可以同时采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在实际成本法下,也可以运用多种计价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选择相对准确的计价方法。此外,由于系统接收了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④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用户可以各取所需;⑤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等。 4.共享性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监会、政府管理部门、银行、税务、企业)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届时,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阶段性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是从手工会计方式-会计电算化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阶段,到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阶段,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会计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在企业主要表现为建立新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要求在会计的所有领域充分依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整,通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来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 基于工业经济社会的传统手工会计基本理论,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如何构建信息社会的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是目前会计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应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在会计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告原则等方面形成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将这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中公示,让关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识之士都能在网上随时了解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并就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使会计基本理论在开放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占据一定的位置。 2、会计工作信息化 会计工作信息化主要是指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重整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包括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职责、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显然,会计理论体系的变革与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建立在手工会计模式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必将进行适应性变革,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凭证的传递、审核等都将根据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和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是社会信息环境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创新和会计实务工作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3、会计资料信息化 会计资料信息化包括会计数据的搜集、加工、处理和会计信息的输出、使用等的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会计工作信息化的直接结果。 4、会计教育信息化 在信息环境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建立会计教育网络系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让在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师、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会计教育网上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讨论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辩论,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失败教训等。会计教育信息化可以使会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在校会计教育、后续会计教育、终身会计教育提供信息资源平台。 5、会计管理信息化 会计管理是指财政管理部门对会计的管理工作,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与会计信息管理两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和会计证管理系统,还可通过发达的教育培训网络,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使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新制定的会计业务处理规则等,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培训及时地传达到广大的会计人员中。会计信息管理主要是通过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财务法规、会计制度、财会规定等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提供合法性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实施会计信息化必然会遇到新问题,就目前来看,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难点主要是人才匮乏、软件功能针对性不强、财务与业务协同化程度不高、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这些难点,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目前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只是利用电脑处理会计的基本核算,而大量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仍采用手工操作,很多单位因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使财务管理成为空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无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具备电子商务知识,懂管理,善理财,他们既是专才,又是通才,真正既博又专。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培养目标的挑战。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在会计学、管理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是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完善ERP软件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 我国会计软件正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管理决策型方向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正在向功能综合化和技术集成化方向发展,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全面,但是针对性和适用性却比较差。商品化ERP软件、会计软件都不是针对某一类企业开发的,通用性比较强而专用性不够,所谓好的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合适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软件才是最好的。ERP软件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平台,商品化ERP软件必须智能化、人性化,各个使用单位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业务处理流程,能够轻松实现对软件重整,可以按需要进行拆卸和加载,真正发挥ERP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实现数据高度共享,为实现会计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 3、确立电子数据的合法地位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其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依然是纸介质形式,那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会计信息化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一场革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证、账、表不可能再以纸介质传递,会计数据可以在系统内外直接获取,业务与财务完全可以协同处理,根本没有必要像会计电算化系统那样,将电子数据转化为纸介质以确认业务的发生等,因此,电子数据如果不能合法化,如果不具法律效力,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需要法律上的支持,电子数据需要取得合法地位。 4、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保证信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虽然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但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以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控制是指各个工作站分散输入业务,由网络服务器对全部业务进行集中序时处理,并对数据库实施统一管理;授权式是指各个工作站可以根据权限访问网络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接受访问。三是建立数据双备份制度,以避免因误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丢失;四是建立系统安全维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论文:浅析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改进 摘要: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在教材、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对于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是有着负面作用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我们需要在调整教材和教学结构等方面进行改进,促进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完善。 关键字: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 现状 改进措施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不断地渗入,职业院校会计学科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为了满足教学要求,职业院校根据会计学科的性质,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发展成为一门会计信息化课程,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将会计与管理信息技术融合的综合性学科。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有着较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依据目前会计信息技术的要求,基于会计理论和信息技术,对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从结构和目标要求上进行系统分析,更好地促进和改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得该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内容上也得到不断充实,目标要求相对明确,打造新型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是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 一、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目前主要就是存在两种。第一种就是比较简单的软件应用型。该种软件应用型主要就是要求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简单的财务软件,能够利用财务软件来对平时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核算能力增强,不过缺陷就是管理能力会比较差,对于会计信息的基础知识与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第二种就是软件开发型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能够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有着详细地了解和运用,能够参与到软件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对软件有着较为深入的学习。所以,该目标会帮助学生的软件能力较强,不过较多的计算机相关内容的课程,有时候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学习的重点。有的职业院校对于会计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相关课程在教学上是缺乏的,这样也是会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的。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材过于陈旧单一 目前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时所采用的相关教材在时间上是比较陈旧的,大多是在上个世纪末的教材,以涉及科学发展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比较陈旧。所以,目前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材在更新过程中是比较慢的,所以其中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也是比较落后的,对于教学中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是不够的,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材只是注重财务知识和方法,对于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容涉及还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在计算机的相关教材中来对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内容进行编写。对于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的结合在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方面还是比较空缺的。 (三)师资力量的信息化综合能力不强 目前的就业形势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师要求是比较高的,从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于扎实熟练的操作技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也要有一定的掌握。在当前的职业院校中,会计管理类以及计算机类的专业教师在师资配备上还是比较充足的,不过对于会计信息化理论和技术,信息化设计和应用及信息化的实践上的教师就显得不足了。而且,教师在专业面上是比较窄的,而且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的会计信息化教师更是缺乏,这是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障碍。 二、改进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改善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结构比例 目前,想要更好地推进职业院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改革,最好就是从调整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结构开始的,这是调整课程体系的核心。目前在改进职业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做好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合理调整课程模块与课程模块之间的比例和关联是主要内容。另外,在构建以会计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会计信息技能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必须要以实践应用能力为课程体系的目标,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改进课程之间联系是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 (二)调整职业院校的教材结构 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大部分都是过于落后和陈旧的,在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够很好 地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和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这样调整职业院校的教材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加强实践性课程教材建设是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直接决定课程教学的导向,教材的不断改善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实践性教材的使用,尤其是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加理论及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时地将新的知识与方法纳入教材体系,改善教材内容,体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论文:谈谈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问题 摘 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问题:一是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说明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二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三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策,针对我国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加快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我国企业 会计信息化 问题 发展对策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成为主要的改革方向。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和科技水平有限,再加上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要高度重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发展。 一、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已渗透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企业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领域,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很多国家都在推动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借助企业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美国在1954年第一次利用计算机处理职员工资以来,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会计信息化可以使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企业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对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总而言之,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对于改革企业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和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1.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1979年开始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来,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虽然目前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推广,但是会计信息化在我国企业中的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截至目前,高级应用阶段会计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的企业还不够多。此外,crm、erp、scm等高级应用系统还不够完善,不能被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中来。很多企业主要将会计信息化系统用于财务管理和文字处理等方面,还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仅仅将局域网的应用限制在信息共享层面上,不能充分发挥局域网的作用,不能将其应用于生产控制等领域。 2.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性,在企业会计工作中不能对会计信息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说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于重视硬件的配置,轻视软件的配置。很多企业在购置硬件设备时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但却不重视软件配置,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与软件配置不同步,不能有效发挥先进硬件设备的作用,也不注重开发和利用软、硬件资源,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二是重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忽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与运用,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使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不到位,不注重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较低,不具备应有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也缺乏学习意识,限制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存在 着体系不完整、实用性差、保守等方面的缺点,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此外,我国很多企业建设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还存在着很多缺点,如实用性差、过于保守、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等问题。目前仍然有很多的企业在沿用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如传统的手工报账、算账以及记账方式仍然在很多企业中被使用。在这种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下,不能及时记录和反映相关的会计信息,导致信息流通不畅、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会计工作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出现很多问题,进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缺乏科学的管理 目前,尽管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也在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会计信息化在很多企业中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多企业没有形成流程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与方法,管理流程、模式、方法还比较落后,无法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不能充分发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作用。 (4)财务信息安全控制不到位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之上的,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现阶段,网络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网络病毒在侵蚀电脑的同时,也可能对电脑中储存的财务信息进行剽窃,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总之,病毒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企业的财会人员,如果不能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顺利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现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挫伤人们使用电子交易的积极性,使信息的安全与快捷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1.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企业内部,无论是高层管理人员还是会计工作人员,都应当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信息化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他们的会计信息化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督导他们严格按照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制度和技术要求开展工作,以会计信息化提升会计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2.建立健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要提高会计信息化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与可操作性,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有效配合,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会计软、硬件技术水平 会计工作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实施者,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与教育,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及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与业务水平,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为企业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财务工作人员。此外,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也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与前提。因此,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满足企业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财会应用软件与硬件设备,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 4.推动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同时,要加强对其他方面业务的信息化改革,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平衡,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总之,企业应在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同时,加快整体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现生产、业务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化、系统化,保证财会与其他部门的有效连接,使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5.加强财务信息安全控制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 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作出具体的规定,使业内的企业交流与资料共享搭建一个安全的平台,净化网络环境,为财务信息的安全控制提供法律保障。企业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财务信息的安全管理。首先,应建立财务信息的保密制度,对业内的商业机密严格保密;其次,企业应定期对财务信息软件进行质量检测,及时发现软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后,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信息资料的管理,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确保电脑与所使用的网络的安全性,有效避免病毒入侵,防止病毒对资料造成损坏或泄密,对打印好的资料要妥善保管,并严格遵守相关制度,预防文件的丢失。 四、结语 新形势下,企业会计信息化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与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更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及时发现企业在发展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的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策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化论文:浅议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 摘 要: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会计信息系统已在企业中逐步得到推广。会计信息化提升了企业生产管理效率,促使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由于信息系统自身特点,会计信息化也会带来不少安全风险。本文在介绍了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面临的各种会计安全问题后,针对性地给出了风险控制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会计安全 风险控制 一、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风险类型 1.会计信息系统风险。伴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管理中越来越普及。正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推广,会计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通过运用集成化、系统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数据的高度集中和网络化传输,以此提高数据收集、传输、交换以及处理效率,缩短经营管理的中间环节,进而提高整个单位的科学管理水平。但是也需要看到一点,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存在风险,计算机系统极易受到外来攻击,或者系统本身出现问题故障,这些问题出现时就会导致相关的会计信息丢失,甚至系统瘫痪,对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干扰。而且由于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网络化、远程处理等特点,当某一地方出现问题时,极易造成大面积的影响。 2.数据存取及处理风险。电子数据信息的存取一般都是利用磁性介质工具来完成,这些磁性介质的使用给数据存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数据存取存在风险。它们往往都无法对数据进行追溯,一旦数据遭到篡改,通常难以找回原始数据。因此,假使日常工作过程中,会计人员不小心修改了数据,就很难发现并追回原始数据,这给会计工作造成困扰,增加工作量。而且,不全面的数据信息被计算机接受并处理后,会衍生出错误的后续数据,最终导致会计报表信息不准确,出现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另外,磁场介质常会被磁场变化等外界因素干扰,致使数据出现紊乱。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也越来越普遍,已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磁性介质传播,扩展到网络传播层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在遭受病毒感染后,不仅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系统,而且可以依靠远程控制继而感染其他管理系统,造成大范围的传播。病毒的传播速度也极快,往往会造成短时间内大范围感染。而且越来越隐蔽,在特定环境下会潜伏起来,在收到某些刺激时就会自动激发,激活病毒并产生连锁反应,感染数台电脑,很难清除干净。 4.黑客攻击风险。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是管理人员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中的信息常会被竞争者或者咨询公司所觊觎。因此,存在黑客非法侵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现象,以此窃取数据信息,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造成危害,影响正常运营。会计信息化的大背景给黑客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极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被篡改或者泄露。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控制安全与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道德教育。会计信息化的管理环境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技能,也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正是基于此,在推行会计信息系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兼具会计、计算机技术。同时,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信息安全理念,强化安全意识,减少风险。 2.提高信息系统软硬件管理水平。计算机和网络和企业推广会计信息化,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只有计算机和网络的质量得到保障,会计信息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对于关键设备,建议通过双系统模式加以保障。并聘请专业的网络和计算机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维护,对重要设备的的使用要申请,获得授权批准才可借用,同时明确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要专用,避免不安全操作对信息数据的威胁。 3.防范计算机病毒侵害。企业应当配备专门的反病毒软件,及时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环境进行检测,并对查出的病毒彻底杀毒处理,并逐步实现得网络环境安全性的实时监测,以此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另外,会计人员应对重要数据及时备份,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经常性地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测试,减少黑客攻击的威胁。 4.健全以及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内控制度。(1) 施职责分离,强化系统内制约监督作用。通过实施职责分离可以有效增强内部控制力度,要实现会计信息系统内的有效的控制,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内设置操作和监管两个不同职位,相互牵制,对进行的每一个经济业务都做备份,会计人员的每一笔账务处理所产生的数据信息都会实时传输到监管岗位的计算机中,监管人员可以实现实施的监管。通过落实会计信息系统内的职责分离,来强化系统内的制约监督,明确各自的分工职责和权限,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保证各个岗位既相互制约又明确分工。 (2)严格数据处理操作规范。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数据信息对于企业管理运营具有极其重要性。因此,对于会计信息数据的操作管理要有严格的规范,避免不正当操作给信息数据带来风险,造成损失。对于实用信息系统的人员,要做明确的规定,详细规定好其操作范围和操作权限,严格保密操作密码,杜绝内部人员交换口令。同时对信息系统的操作设置权限,未授权的人员不能进行系统操作,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减少数据安全隐患。 总的来讲,企业积极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推行会计信息化,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科学化管理水平提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集约化管理。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在运用会计信息系统中难免存在不少风险,对会计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要实现系统内部的职责分工,相互制约监督,严格数据操作处理规范,切实维护会计信息安全,减少信息风险。 会计信息化论文:高校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教学研究 引言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研究”、“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审计”、“erp原理与应用”、“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初级会计电算化”6门课程,此外,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未来高校有必要开设《xbrl应用实验》课程(或将其整合到现有课程的实验内容中去)。笔者根据10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对当前还没有引起大家重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梳理,对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1 对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1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对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差异较大,而且普遍对硕士研究生层次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教学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从已经开设会计信息化相关研究生课程的高校来看,将“会计信息系统研究”作为课程名称的居多。开设了该门课程的高校虽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大相径庭,但是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另一类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与管理为主要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课程应通过介绍国内外会计信息系统最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动态,使会计专业研究生在了解会计信息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深远影响,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管理控制、绩效评价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奠定基础。 建议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如下6个专题:①会计信息化的历史发展:会计信息化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学科内容及知识结构;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与方法: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③集团财务与成本控制系统:信息技术在集团财务与成本控制中的应用;④网络财务报告的xbrl技术、标准及应用:xbrl的产生与发展、xbrl在中国的应用与未来的趋势;⑤it治理、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审计: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规范、理论框架;⑥it价值管理及绩效评价:理论框架、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 1.2 关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定位与教学内容 “计算机审计”不同于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即isaca (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是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安全等专业领域唯一公认的全球性组织,自1978年以来,由isaca发起的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认证已经成为涵盖信息系统审计、控制与安全等专业领域的全球公认的标准,它的信息系统审计和信息系统控制标准为全球执业者所遵从。从cisa的执业内容来看,与人们理解和所熟知的常规审计存在很大差异。cisa主要对组织的it治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与实施、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支持、信息资产的保护等进行审计,对组织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提供评价与建议。 而常规审计主要是注册会计师(cpa)对组织的财务信息进行鉴证。“计算机审计”课程应主要关注常规审计中cpa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要求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关注的是财务信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鉴证及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遵循的执业准则是审计职业界所的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准则,这类审计准则是在cpa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体系下开发的准则。当组织采用大型化和复杂化的信息系统时,财务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价过程中超过cpa知识范围的那一部分,就转为cisa的业务范围,这也是cisa的一部分执业内容。 笔者认为,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资产已成为企业的重点保护资产,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因此,应面向高校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单独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而不是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简单介绍一下。建议“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如下4个方面:①计算机及网络环境对传统审计的影响;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系统开发审计;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即caat(computer-assisted audit technique),包括审计人员如何利用计算机对财务数据或管理数据进行获取和检查,以及利用审计信息化工作平台开展审计各个阶段的工作;④网络审计、世界计算机审计及其发展趋势。 2 对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2.1 关于“会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实验教学 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会计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方向课,“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应主要配合课程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上机实验,使其理解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理解主要计算机会计应用子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计算机会计应用子系统的使用和日常维护,最终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理念,对it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综合应用企业管理软件中涉及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部分,并能将先进的管理方法与计算机结合起来,提出应用解决方案,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 随着审计对象与审计手段的信息化,“计算机审计”的实验教学环节对于会计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将会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应是使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了解和掌握,使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计算机审计业务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规则,掌握计算机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培育使用审计软件及相关软件工具的习惯,从而为今后从事计算机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 2.2 配合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建设 2.2.1 建立“xbrl应用实验室” 2010年10月,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和xbrl技术规范,成为中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里程碑;2011年财政部组织了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工作,各实施单位为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财政部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通用分类标准,并鼓励其他省(区、市)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本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参加实施。可见,从xbrl的应用实践来看,xbrl的普及指日可待。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将xbrl的内容纳入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建设中去。2012年12月17日,财政部颁发了财办会[2012]47号——《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会计软件应当能够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财务报告”,并在工作规范起草说明中指出,对工作规范新规定的会计软件必备功能(如生成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财务报告),软件供应商不承担免费为客户提供软件更新的义务。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配备的教学软件一般无法通过更新或升级的途径来获得与xbrl相关的功能模块,需要相关管理软件供应商考虑教育领域的需求,为高校xbrl实验室的建立与推广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 2.2.2 建立并完善“集团财务实验室” 从财政部刚刚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来看,对于处于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的企业来说,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实现资金管理、预算控制、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处于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的企业来说,规范要求“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实现财务分析、风险控制、绩效考核等决策支持信息化”。可见,规范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的实验室不能停留在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实验教学上,需要纳入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当前管理软件供应商提供的管理软件产品,可以分为部门级的(或称之为低端的)、企业级的(中端的)、集团级的(高端的)管理软件,一般而言,集团级的管理软件包含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功能,如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绩效考核等等。高校如果要实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最好是能够建立独立于会计核算信息化实验室的“集团财务实验室”。到目前为止,笔者了解到,从用友的集团级管理软件产品nc以及金蝶的集团级管理软件产品eas来看,还很少有高校配置这个级别的管理软件,即使配置了这个级别管理软件的高校,也还没有开始使用或者是还没有充分利用它们进行实验教学。所以,从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来看,高校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建立、完善并充分利用“集团财务实验室”。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发生了质的变革,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信息化的会计档案,而对这些信息化档案的管理也不能沿用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本文阐述了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档案 安全性 维护性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随着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档案的产生与保管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手工记账中的纸质凭证和档案也被电子凭证和数字档案所取代,由传统意思上的档案变为了信息化档案。 1 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特点 1.1 会计信息化档案的载体多样性 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纸质材料, 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资料和证据。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形成的会计档案, 既保留了传统意义上书面纸质的会计档案, 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和相应电算化环境下的财务软件系统等 1.2 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传统的会计档案直观性强,主要以书面纸质形式保存,可以不借助任何技术手段而直接查看会计信息,但记录信息量低,占用空间大,数据查找不便且不容易保管。信息化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环境下才能使用,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很强,但记录信息量大,占用空间小,数据查询简单方便且容易保管。 1.3 信息处理的便易性 信息化会计档案因其会计信息的数字化, 大大提高了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 便于会计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但同时也加大了会计档案被篡改、破坏及泄密的风险。 1.4 保管条件较高 信息化会计档案存储介质十分精密,电子数据容易因温度、湿度和其他意外情况而丢失,对使用存放环境要求较高。 2 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2.1 安全性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的调阅将不再完全依赖于手工的查账,会计信息资料可以直接由软件查询,或通过拷贝光盘等存储介质直接获取相关资料,从而在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中保证档案的安全是首要问题。确保信息化档案安全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化档案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符合新环境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权限分级制度,实行岗位专人专职制度,对不同岗位赋予不同权限,在会计电子档案管理中负有不同职责,采取不相容职责相分离措施,严格岗位责任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健全档案归档、档案查阅、档案目录登记和鉴定销毁管理制度,严防会计电子档案毁损、丢失和泄密。其次对信息化档案采取必要的物理保护措施。根据其档案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对于每一备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最好做异地存放,存放地点还应远离磁场,注意防尘防潮防静电防高温。对这些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文档,还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以便在再利用或发生意外时能及时恢复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第三对传输、存档的会计信息化档案要提供保密功能,最好使用相关的档案管理软件能对产生的会计数据提供相应的加密措施,即使数据丢失,没有特定软件解密仍不能读取数据,保证其不会泄密。第四对保存有信息化档案数据的计算机应采取物理上的隔绝,只接入财务系统内部局域网,与internet互联网物理断开,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在相关的计算机上直接使用移动存储介质,必须用最新杀毒软件查杀完毕后才可使用,防止计算机病毒感染,造成数据被破坏。 2.2 维护性 在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除了上述的安全性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极其复杂和困难的,那就是会计信息化档案的维护工作,它要求其操作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软件的相关使用与维护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与计算机硬件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维护人员是作好会计信息化档案维护难题的前提,一方面,要对在职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以分层次、分阶段和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培训为原则,着重加强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引进具备会计学、计算机、档案学和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符合型人才,逐步改变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满足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信息化档案存储介质的选择。会计信息化档案主要是电子档案,对电子档案的保存需要使用一定的存储介质。在保证存储数据稳定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存储成本,并选择使用更加方便的介质。现在数据的存储一般应以光盘存储为主,因为光盘作为一种光存储介质,其存储容量大,dvd光盘甚至可达4gb到8gb,而且有造价低廉、存储时间长、保存方便、对环境要求低等特点。第三是不同版本财务软件的存储。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变化以及其它经济法规的出台,也会导致财务软件版本的不断变化,对于不同版本的财务软件,在存储其会计档案时,一定要将其对应的财务软件一并存储,以防止因为在不同的财务软件版本下会计数据结构的不同而带来的会计档案不能被借阅或者产生某些意料外的错误,影响会计信息系统档案的再利用。第四是财务软件的选择。在财务软件的选择上,不仅要看软件的功能,还要看软件的开发公司是否具有开发财务软件的资格和能力。此外,还应注意财务软件的兼容性,在软件更新换代后能不能兼容以前版本的财务数据,能否查询浏览以前版本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第五在利用现有软件调用会计信息系统档案时,要注意操作时间与会计期间的不同,即在查账和用账进行系统注册时,需以系统时间进行注册;当调用历史档案时,再修改会计期间的会计年份和会计月份,以查询相应的历史资料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操作日志中的跟踪是有意义的。第六是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硬件设备。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不断发展与升级,许多配置落后的计算机将无法运行新的软件,面临淘汰,但新的计算机又不能运行老的软件,无法查询过去的会计信息化档案,给查询工作造成麻烦。因此,应在计算机软硬件更换的时候做好记录,并将淘汰替换下的硬件和相关说明文档一并存档,以便在需要调阅前期档案的时候更加方便。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摘 要]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构建了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并提出了培养电算会计职业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电算会计岗位; 职业能力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信息化后的电算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在工作任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要求上都有较大差别。如何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是一个值得会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下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 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一) 促使会计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化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 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 对会计工作岗位分工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因此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二、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 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来源与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工作流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对原有的手工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岗位工作制度。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实施信息化后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手工会计岗位分工已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工作的要求。根据电算会计工作的流程和特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应由传统的以账务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电算会计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日志记载情况。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进行银行对账工作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完成账务处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及结账工作,编制会计报表,及时输出打印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由于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较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操作员岗位并进行权限设置和分工。 数据审核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原始凭证,及时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交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输入后、登账前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凭证、各种账表。 数据分析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和分析时间,为企业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报表、账簿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历史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有理有据的事前预测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对有关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实施情况(如进度、成本、费用等)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后,应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总结的分析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电算会计岗位和手工环境下的基本会计岗位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除了某些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如出纳和数据审核员),由不同的人担任外,电算会计岗位和基本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前提下交叉设置。 三、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其主要工作岗位,我们可以构建出电算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框架(见表1)。 四、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 明确会计信息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学生。中国论文联盟 (二)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学科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3部分组成。整个课程体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而专业核心课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表2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基础课可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讲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 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定了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还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断变革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可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验中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各课程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个大案例,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基于手工会计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货币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业务等会计核算工作。然后在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中,以同样的经济业务,基于电算会计工作过程,上机操作初始化设置、建账、凭证处理、记账、结账、报表输出等项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对比,让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变得易理解、易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中承担会计工作。例如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可以根据电算会计下的不同岗位: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这种仿真的角色体验、真实的财务软件操作,营造出仿真度高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电算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工作过程导向法 工作过程导向法即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过程设置教学顺序和内容。例如“成本会计实务”,可按照“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成本会计工作过程,按顺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工作过程设置一个小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把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技能。 4. 设错教学法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尽力避免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使学生在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下按照老师的指导,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看起来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电算会计技能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设错教学法。教师可有意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鼓励他们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自行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中国论文联盟 5. 实战演练教学法 在每门课程实验环节或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实战演练教学法。如校内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可借助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创建账套、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 (四) 制定电算会计技能考核标准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不够重视。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电算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在手工会计下,即使总账和明细账对账不平衡,会计人员仍可进行期末结账,但在电算化环境下,如果总账和明细账的对账结果不平衡,系统将会拒绝用户的结账操作,会计人员必须认真检查软件内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调整错账后才能正常结账,这对会计人员的软件操作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明显,只对理论知识考核而忽略对电算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审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个电算会计技能考核的标准,可根据表1的电算会计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是否具备完整的电算会计技能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可由老师自行命题考核,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课程实验作品并结合口头答辩的方式,还可采用让学生在课后参加面向社会的一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方式。如鼓励学生课外学习考取用友及金蝶erp财务管理专家认证、初中级会计电算化证,参加各级会计职称考试等。 会计信息化论文:试析会计信息化进程中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前进和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逐步享受现代化优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新科技的带动下逐步完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能力。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划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效率,且更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人类发展文明渐渐走进了信息时代,信息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应用在会计工作事务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期新背景下的会计工作者,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了新一代会计人员首要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从事会计工作多年,将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于如何提高职业素质及加强业务能力,给予了综合的阐述,并希望本文能对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人员能力 培养 前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且已经成为了今天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对于会计工作事务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各个领域相关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化就是把传统的会计工作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将以往的会计数据作为如今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手段等作为首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对于会计事务进行数据化的信息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信息化普及,不仅为会计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更好的做出自己的贡献给予的重要的技术支持,也为相关服务企业部门提供了更快捷准确的财务服务,使相关经营管理人员正确把握经营策略提供更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竞争实力,从而使其经济实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所以在新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1. 会计信息化的涵义 会计信息化是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的情况下,由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一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它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上升发展的新的阶段。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具有账务处理职能集中化的特点,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充足、实时的信息。其涵义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地报告会计信息。 2. 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2.1范围广。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包括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会计教育以及政府对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只是进行会计核算,还包括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而且要以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为主,进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2.2开放性强。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通过互联网从系统直接获取信息,未来会计信息系统将日趋开放。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系统通过与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受货币和非货币形态信息,提供历史信息、现时信息和未来信息,空间渠道多元化;会计期间已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可以快速地生成所需信息,并可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提供信息时间多元化;会计系统在采用主体认定计算方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提供信息渠道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之外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和语音化信息。 2.3智能性高。会计信息化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未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 加强会计人员能力培养的途径 3.1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内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3.2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必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 3.3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会计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财会人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人生态度。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必须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遵纪守法,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敢于抵制、纠正、揭露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3.4加强会计人员职后教育。会计人员的执后教育是针对于在职的或已经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在其工作期间进行不定期的继续培养,以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是如今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财会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做好自身职能的转化工作,学量新的专业知识,努力向参与管理、参与经营决策方面转化。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影响的再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的深化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理论的创新、指导与支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是否还能继续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间学者们从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会计面临的冲击和挑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会计的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披露、会计工作流程、会计方法、内部控制、会计组织、会计人员等会计理论和实务领域及范畴。关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要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传统会计理论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触动会计的本质和内涵,在新的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仍然适用,只是需要正确理解其本质,对其重新认识和诠释。 应该承认的是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的确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并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会计信息化究竟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哪些方面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是否属于实质性影响,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真正研究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影响的论著较少,而其中探讨对会计实务和工作影响的较多,大多是针对会计的技术手段展开的讨论,特别是针对会计实务工作和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进行的探讨,而探讨对会计理论影响的较少。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对会计信息化的涵义没有一个正确和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传统会计理论中相关范畴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因而无法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也就无法判断传统会计理论是否还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明确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变革的方向。究竟是要对传统会计理论进行不断的修补,还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理论新体系?这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因此,本文将在明确会计信息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受到的冲击和影响,重新诠释相关范畴,从而明确应对的措施,以指导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当时对会计信息化涵义的理解是:“会计信息化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的报告会计信息。之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诠释,但对其涵义尚无一致的界定。目前较权威的观点是杨周南教授在其论著《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中对会计信息化核心内涵的界定:“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可见,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变革和理论创新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 三、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及其重新诠释 1、拓展了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形式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做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是环境赋予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工业经济基础上的会计基本假设必然会受到冲击和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立场及对其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传统会计主体是以有形的实体组织为主,有明确空间范围。但会计信息化下出现的虚拟企业等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使会计主体出现了模糊性、整合性、不确定性,更加不易确认,于是,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已不再适用,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等假设来取代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会计主体并非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它应具备两个特性: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控制的经济资源及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很显然虚拟企业是完全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其模糊性、整合性并不影响该组织的客观存在,其形式上的多变也并不影响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反而更加显示出其会计处理高速、便捷的优势。因此,虚拟主体的出现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形式,拓展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范围,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主体可以是实体主体与虚拟主体的并存。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是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原则的基础。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主体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加剧,使得人们更难于辨别一个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于是,有学者认为这动摇了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应用破产清算假设来替代持续经营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持续经营假设并不表示企业不能破产清算,而是表明在正常的环境因素下企业能够生存,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遵循会计原则,对其经济业务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无论是传统意义上有形稳定的实体主体,还是会计信息化下的无形易变的虚拟主体,都不会无限期地存续下去,都会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只不过是存续期长短的差异,但这并没有影响企业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会计处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仍应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而对于那些存续时间较短的企业可使其提早进入破产清算环节,依据清算会计程序进行处理。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为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它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然而由于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传送成为可能,会计期间的间隔可以趋向于无穷小,财务报告期的大大缩短,特别是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联机实时交互式会计报告成为可能,规定会计期间似乎变得不再重要。于是,有学者提出应用“交易期间假设”替代会计分期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比性,实时高效、个性化的会计信息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本质,它只会影响会计期间的长短而不会使其消失,也并未否定会计分期的存在。而如果以交易期间作为会计分期,因难以保证各个交易期间时间间隔的一致性,反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它解决了会计计量的尺度问题,而货币性信息的效用则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然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企业间技术、资本自由流动的加剧,对非货币信息的重视,使得货币成为观念的产物,也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仅以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货币计量假设受到冲击和挑战。于是,有学者认为,应用以电子货币计量为主的“在线货币假设”替代货币计量假设。对此,应该明确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排斥非货币单位的补充运用,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也一直是以货币信息为主,非货币信息为辅,这并没有违背货币计量假设。虚拟货币的出现只是增加了货币计量的形式,加速了货币的符号化,使其变得更加无形和抽象,但这并未消灭货币或者超越价值抽象的范围。另外,货币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币值稳定作为货币计量的附带假设,所受到的冲击在通货膨胀环境下也存在,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仍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基本假设虽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实质和内涵,只是拓展了会计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多样化,会计基本假设仍然适用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它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理论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定位于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由于它们都把信息使用者当作一个完整的群体来看待,因此只能提供共性的信息,无法满足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而会计信息化使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的实时双向交流成为可能,不同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得多元的个性财务报告,充分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既有助于决策者的经济决策,又有助于反映受托者经营责任。因此,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目标应是两者的融合,即向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而这一点在新准则中已有所体现:新准则针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仍不够完善的现实,确立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同时说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体现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双重要求。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并未改变传统会计目标,反而利用其网络技术平台的优势,促进了会计目标的融合和实现,更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强化了会计的各项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的功能,即会计能够干什么,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实现会计信息化之后,信息的处理实现高度自动化,会计的反映职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同时,由于实现了实时和自动的核算处理,使会计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会计日常事务中得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有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而会计信息的实时跟踪,使会计人员能及时了解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及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会计的规划、调节、监督、考评、决策等职能也得到了加强。 4、突破了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会计只能确认企业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而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则不能进行确认。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这一标准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由于信息反馈速度慢;无法确认企业因长期生产经营积累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资本;无法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及大量与信息使用者决策关系密切的预测性信息,因此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而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于企业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内完成,使得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收付实现制则成为会计信息化下会计确认基础的客观必然。会计信息化下强调的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重的确认标准。 5、丰富了会计计量属性的形式 会计计量既是其他会计处理程序的前提,也是其他会计程序的结果。一个完整的会计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两个要素: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仅以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难以对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准确计量,也难以反映产品和设备的真实价值,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滞后,使得公司管理当局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得到完整、准确的反映,就必须丰富会计计量属性的具体形式,这一点在新的会计准则已有所体现:在新准则中,原来的历史成本原则已作为会计计量的一种属性出现,新准则全面引进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明确了计量规则。公允价值的引用意味着会计确认与计量不再一味记录过去,更多的是需要面向未来。而由于各种计量属性各有所长,因此应尽可能根据各种计量属性分别计算,并将各自不同计量结果交给信息使用者,以更好地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6、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满足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的影响,同时也波及到与其相关的或以其为基础的会计原则。会计信息化下,信息使用者的投资策略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其信息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一些原来看来不相关、不重要的信息变得相关而且重要。而一些现在看来非常相关、非常重要的信息可能会变得次相关和不重要,这使得传统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变得不甚相关,相关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变化,重要性原则的侧重点也不得不进行调整。信息的实时获取和传递,以及提供信息的多元化,将更有利于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增强信息的时效性。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灵活地选择各种信息组合,信息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更多地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判断,及时性和可比性也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更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7、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 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最终产物,是会计处理程序的核心环节,主要目的是向需求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传统财务报告是一种定期报告模式,披露的主要是以过去交易为主、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单一的、货币化的、通用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者使用者对信息的全面化、多样化和及时性的要求。会计信息化下采用的是一种实时在线财务报告模式,它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供的是一种更为全面完整的、易理解的实时交互式专用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其范围涵盖财务及非财务、货币及非货币、历史及实时等全方位信息。而xbrl技术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更是推动了财务报告模式的变革,一种跨平台、跨语言、低成本、高效率、实时交互、面向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化的确对传统会计理论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其表现出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但这种影响大多并未真正触动传统会计理论诸范畴的实质和地位,因为不少问题实际上在以前就已经存在,并非是由会计信息化环境带来的特有问题。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又产生新的质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会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进而不断作用于会计准则和规范等应用理论范畴,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对会计应用理论的修修补补已经不能满足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要求,亟需通过改变会计的概念结构甚至基础理论,并用新的理论去指导建立新的应用理论体系。因此,会计理论要想满足会计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新变化和挑战,就不能停留在对传统会计理论的不断修补上,而是要发生质的飞跃——创新传统会计理论,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新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想同传统的会计理论之间的日益不适应,迫切要求会计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呼唤会计信息化理论的诞生,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积极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相互影响,构建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已成为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安全与风险控制研究 一、会计信息化下最为常见的安全和风险类型 (一)信息系统存在风险。 在企业中,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会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科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提高,他们会使用高度集成化及网络化的分布式的系统结构,这样就更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采集的效率以及提高了整理数据、传输反馈和做出一些决策的速度,整体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而使企业运转变得更为流畅。然而在某一程度上计算机系统还是比较容易受到影响的,如果计算机的硬件或者是软件甚至是网络本身发生故障时,数据就会丢失,更严重还会导致系统瘫痪,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系统的分布式、对外开放性以及可以远程处理的特点,系统的统一性和可以控制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出现某种问题,就会有更大的范围受到影响,而且想要恢复系统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数据存取以及业务处理方面存在风险 当前,一般使用一些具有磁性介质的工具来实现数据的存取,例如:u盘、硬盘、磁带机等等,这些存取数据的磁性介质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证据追溯性,假如篡改或一不小心修改了存储的数据,那么原始的数据就会被更改,而且很难找回原始数据。在日常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会计人员无意中修改数据就会变成很常见的问题,而且很难被发现,这就会增加会计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如果一旦接收了一些不完整的数据信息后,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之后所有的衍生数据都会变得不完整,一旦进入审计流程,这些问题都会会计业务发展的重大阻力,造成不必要的财务处理风险。除此之外,这些磁性介质很容易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磁场变化、震动等。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数据紊乱就会成为常见的问题,这将导致整个会计业务的混乱,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存在道德风险 这个风险主要是指某些人非法侵入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目的是窃取该企业的重要数据和一些知识产权,更有甚者,他们会侵入系统内部扰乱系统的正常运作,给该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财务上的一些数据是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信息,其中包含了该企业不能公开的一些机密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是一些与其竞争的企业和某些咨询公司想要得到的情报。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大量的信息会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如果制造出一系列的监听设备或者是黑客软件,再加之一些企业内部人员做内应,那么就会出现大量的机密数据泄密事件,经大量数据表明,大多数的企业机密泄露事件跟其内部人员有关。 (四)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再是通过某些磁性介质,而是逐渐上升到网络传播的层次。而且计算机病毒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型的特点:1、扩散范围变广。计算机病毒在传染时,不仅仅能快速地扩展到某个财务系统,而且还可以通过该系统的远程实时操作的过程中,传染到其他的财务系统,涉及到的面积大大增加。2、传播速度极快。网络病毒大多数都具有很强的再生性,一旦接触到他就会通过网络无限蔓延。3、传播方式各式各样,破坏力极大。4、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一定的可激发性。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计算机病毒具有了和单片机病毒一样的特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计算机病毒就能够很快的活跃起来,而且想要清除这些病毒更是困难,如果有一台计算机没有被清除干净,那么就还会产生连锁反应,是整个网络系统全部被感染,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控制安全与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高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 在会计信息化的趋势下,会计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来适应复杂多变的信息系统环境,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会计技能,还要掌握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以便于可以处理和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正是在这一要求下,企业在实行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种集会计、计算机数据处理与管理于一身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具体来说,对企业里现有的会计人员常进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将会对会计人员对认识会计信息系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会使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对职员进行安全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他们的安全意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二)重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硬件及软件的建设和管理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保障,所以计算机这一核心的质量需要得到充分的保证,不能因为一些资金方面的问题就要降低一些设备硬件的质量。对于那些关键的设备,必须采用双系统的方式进行强有力的巩固。除此之外,放置计算机的房间内的用于提供动力和照明的供电设备应尽可能地与计算机的供电设备区分开,还要配置不间断的电源、防辐射以及防磁干扰的设备等。在一些硬件的管理上,应该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其他的人员一律不得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如果要用到该设备,一定要向上级提交申请,并确认不会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经授权后方可使用。还要明文规定,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要专门应用于会计处理企业的账务、填写账务报表以及其他的会计所需处理的事务,任何人不能未经允许将此系统用于对外开放的服务,更不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上进行一些具有安全威胁的操作。 (三)建立防病毒的措施 在解决计算机病毒的问题上,我国研发出很多反病毒的软件,这些软件一般都会有效地检测出多数病毒,并且能及时的进行杀毒处理,并且具备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的实时监控的先进功能。除此之外,企业还要要求会计人员及时备份数据库,并且在不确定是否会感染病毒的情况下一定要是某些重要的软盘处于写保护状态。而且切记不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上打开来历不明的一些电子邮件,并且经常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测试和杀毒处理。 (四)健全以及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内控制度 1、监控和操作的职责分离,进一步强化系统内部的相互之间的牵制 职责分离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会计信息化系统内设立两个职位,分别是操作和监控,然后对每一笔业务都进行多份备份,当会计人员利用该系统处理企业账务时,他们操作的数据及相关信息会同步到监控人员的计算机上,监控人员进一步对这些数据进行备份,并且定时检测,以防出现意外的事故。一旦审计部门怀疑某些数据时,可以通过调用监控人员的备份数据进行检验,这样就强化了系统内部的相互之间的牵制。做到职责分离,使其工作范围都有很明显的界限,没有交叉和兼容,使各职位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 2、明确数据的操作及管理的权限 对上机操作的人员使用会计软件要制定明确的规定,其工作内容和权限都要设定,对该软件的操作密码严格保管,避免内部人员之间相互交换操作口令,最好的建议是使用硬件密码系统。严禁一切未授权的人员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保证已经该输进计算机的会计凭证都是经过审核才登记入账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是数据安全,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措施,还必须要提高高层领导对信息系统存在数据安全风险的认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规定,减少差错,以及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觉保护软件系统的安全,并能及时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给予解决,这对降低系统的安全隐患也是十分必要的。 会计信息化这一改革可以说是改变了以往获取及利用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中会计的工作效率,将过去局部的、分散的管理模式的财务的管理转向财务远程处理以及集中式管理的模式,但是信息化也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说它会增加会计工作的风险,一些信息有可能会流失,这就会对会计的要求有所提高,会计人员不但要有本专业丰富的专业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方面的知识,以便于他们能较为轻松的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信息化。 总的来说,会计信息化是传统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他使企业中的会计的财务管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这一变化使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质的突变,尽管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会计的办事效率以及统计账务的准确程度,但是也改变了原来的一些比较有效相对安全的内控措施。所以,企业必须采取一些使用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与风险的控制措施,才能够保障会计信息安全高效的运行,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运作,为企业的规范化、科技化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会计信息化论文:会计专业毕业: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及其意义 摘要:近几年信息化在企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企业,硕士论文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影响最大,使会计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信息化;会计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管理是企业行之有效的一种内部控制方法,在一个企业里会计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在进行核算时,货币是其直接的操作对象,直接联系到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会计的财务核算能够正确的指导企业的经营方向以及经营策略的制定,高速公路是一项大的工程,其中的会计职能更加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会计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的形式了,目前的会计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个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工作模式。 一、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职能 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中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高速公路经营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对于高速公路经营的核算主要是通过货币的运算,以及对结果进行统计、确认、分析、记录等步骤,最后对高速公路的经营情况做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分析,通过在核算中发现的问题,来对高速公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监督职能就是针对高速公路中的每个和经济活动有关的项目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能够按照计划预定的程序进行,对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些经济活动作出监督,保证其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可以把我国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1.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单机应用时期。 高速公路多是国内的大型工程,会计的早期管理时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高速公路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而进行的生产管理的电子化过程。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电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电脑的不断普及下,企业抓住了电脑能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所以在公司的管理中就引入了计算机,其中会计领域深受益处,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面貌,或者说计算机让会计的工作方式完全从一个形态进入了另一个形态,电子技术使会计的工作效率更高,并且结果更为准确,会计是企业的核心部分,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是整个高速公路快速运转的推动剂,在更为快捷的财务预算系统下,高速公路的施工进程得到很快的提升。所以说这个时期可以说是高速公路会计信息化的初始阶段,虽然技术不成熟,但是却给高速公路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帮助。 2.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局域网单项应用时期。 对于高速公路的企业里,有着多个机构和部门,所管理的事物繁多,采购、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安全检查等等多个方面的管理都需要高速公路企业来承担,这样就为单机的电子会计系统提出了挑战,众多事宜已经不再是单机的会计模式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高速公路里会计就从单机电子信息系统向着局域网进行转型,这个时期中高速公路会计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职责,而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系统的职责,整个信息网的系统中分工明确,每个会计负责不同的区域,最后再由总的会计对上述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结算。这样就完成了高速公路会计的由单机向局域网系统的转变。 3.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时期。 这个阶段的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就非常高了,这个集成的信息化的系统中,能够对整个高速公路企业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密的核算和严格的监督。这个时期的会计信息化是不断按照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而发展来的,具有系统性、准确性、全面性、完善性的特点。这个时期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的智能化工具,可以自动的对高速公路中每个施工的环节进行把握,做出科学的预算,为企业找到最有效的施工设计方案。现在很多软件开发公司开发出了多个企业会计管理的软件,实用并且安全,这是高速公路企业得以更为快速发展的有效工具。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近几年已经非常的完善,然而随着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会计的信息化也会不断的升级,随着企业对会计的要求做出新的改变。 三、高速公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1.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意义。 对于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建设,核算是企业良好运营的大事,尤其是工程成本的核算,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施工、护理等都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每个活动都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本,高速公路企业也是市场经济的实体,同样也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利润的最大化,科学的高速公路企业核算系统就为这种企业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能够促进企业核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成本核算、支出和收益核算永远都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能够得以继续正常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系统,这个工作过程正是会计的职能之所在,会计是高速公路企业中资金运算管理的直接参与者,这就需要会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而信息化系统就为这个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使企业会计的管理核算工作更加的便捷,更加的方便,信息化的实现多是靠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固有的特点就是准确、快速也体现了出来。信息化对于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的意义一方面就是在核算模式的升级,计算机使整个企业的数据运算系统能够准确全面的进行,节省了人力,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 信息化在高速公路企业会计监督中的意义。 监督是企业中会计的又一大职能,财政是企业运作的主要风向标,会计则是对风向标做出统计和计算的人,会计对高速公路工程流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出统计计算,这种统计计算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工程监督,会计会对工程资金细节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哪边出问题都可以反映在会计的统计计算结果中,尤其是像高速公路这种大型的工程中,有人会觉得工程大很难做到管理的全面,所以就会打工程的主意,这些都逃不过会计的法眼。信息化对于 -- 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在于监督管理上的便利。信息化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运算系统,更是一个科学的监控系统,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在高速公路企业的监督管理中我们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对企业进行全程的检测,当会计的计算出现异常现象时,软件就能及时做出提醒,这样就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即使存在问题,被会计计算出来,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分析软件导致问题不能被发现,最后给企业带来危机时才被人们注意。信息化在会计的管理中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意义重大,尤其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会计经营管理这一方面,在给会计的管理带来准确便利的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市场的行情做出分析和判断,能够带给会计第一手的市场信息,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所以高速公路企业中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有重大的意义。 会计信息化论文:浅析加快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会计环境的剧变,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无疑对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应运而生。会计信息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及内容,对会计信息化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了加快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网络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及特征 会计工作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简而言之,会计工作信息化即指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化呈现以下特征: 1.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对会计进行的系统而全面的发展;会计信息化是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模型的重构。 2.开放性。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现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式erp,提供的信息不仅向企业内部各部门开放,也有控制地向企业外部开放,从而财务信息可以在原始凭证的步骤上就实现实时动态化。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将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3.智能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4.多元化。一是信息收集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二是信息提供多元化。在会计信息条件下,会计期间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会计信息的披露既可以按年、季、月来披露,也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并可以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三是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如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采用的直线法,如果需要亦可以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四是信息空间多元化。由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既有货币形态信息,也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市场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用户可以各取所需。五是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以外,也可以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算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等。 5.渐进性。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从手工会计核算到会计电算化,从会计电算化过渡到初级会计信息化,从初级会计信息化到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发展过程。 二、会计信息化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1.标准数据接口不规范。不同软件、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企业所必须的,如cpa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沟通等,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企业同外界的交流将日趋频繁,而软件和软件之间要实现信息集成就必须有标准数据接口,否则就不能实现自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如果他们所使用的软件不符合标准数据接口规范,那就将遇到很大不便,事实上在cpa的社会审计工作中已经遇到了此类问题。 2.财务会计软件研发力度不够完善。科技进步是产业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际上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研发投人占其销售收人的5%以上,比较而言,中国的软件企业科技研发投人比较少,加之中国在信息化技术方面起步较晚,技术层次上本来就落后欧美发达国家一大截,所以很难开发出总体解决中国会计信息化系统所面临问题的软件。从市场效果来看也不好,至今没有出现成熟的erp系统软件。 3.网络安全因素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网络时代,企业将着力于面对网络给企业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便决定了企业必然与外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决定了企业需要集成和共享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信息的特性。这些共享或集成的信息包括诸如企业的财务信息和营运信息等各种信息,而其中的一些信息又是企业的商业机密,如若被竞争对手获取,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因而中国大部分企业在到底要不要实行网络财务、电子商务方面产生顾虑并处于两难境地。假如企业不进行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从而也就会失去了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商机,而一旦进行了面向网络的信息集成,又会担心有泄漏本企业的商业机密的风险。 三、加快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先,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之一。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信息反馈的过程之中,而反馈职能是信息联系和传递的重要形式。通过反馈职能的控制作用,校正信息,完善信息的联系和传递,并实现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减少与目标的差异。离开了控制系统,信息的加工处理也就失去了意义。会计信息作为会计系统的输出,同时又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输入,在此过程中,通过控制系统信息反馈的作用,会计信息得到完善,并在控制制度的监督下成为再输出的信息。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对会计信息进行了过滤和整合,从而保证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其次,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整体过程都起到了保证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程序包括了设计一套合理、高效的,包括分工、授权、记录、保卫等一系列控制程序的防范机制。控制环境中的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则从组织结构的设计开始,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形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人员的胜任与道德。风险评估要素通过目标的确定和分解,及时辨别管理风险,使由于各种变化因素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下降。监督要素通过预算、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手段,持续地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合理的保证。 2.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第一,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这里的“复合型”人才是指既懂会计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第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系统后,改变了原有手工记账状态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这使原有的审计程序受到了影响,审计固有风险中增加了软件运行风险,只有对电子凭证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相关法规的审计人员才能胜任。第三,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将使hib(财会主管)人才成为热点。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烦琐的账务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这也是未来会计的主要责任。第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会计人才需求将会增大。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信息处理有了质的飞跃,随着internet的出现,全球信息处理网络化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第五,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会计理论研究人才的需求将有新的选择。 3.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对财务软件的需求。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系统的功能空前强大,与以往的会计电算化相比,对财务软件无论深度、广度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型数据库将会成为财务软件的主流;二是网络财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三是功能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将逐步出现;四是财务软件本身功能日趋增强,功能进一步细分;五是财务软件将会出现统一的接口标准,对审计电算化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加强会计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因素。首先,对信息共享的过程进行监控。在施行信息交流和共享过程的同时,应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数据的动态控制,分析和推断出某个合作商状况是否处于正常情况,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分析并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消除风险隐患以防止实际损失的发生。其次,加强防火墙建设,免遭网络信息集成中的信息系统遭受外部黑客人侵的危险。企业要进行与其他企业的信息集成,其信息系统就必然会是开放式的,而网络上的不法分子可能寻找系统的薄弱环节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攻击,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但防火墙并不仅仅指用来提供一个网络安全保障的主机、路由器或多机系统,而应该是保障安全的手段,通过控制人、出网络的权限和身份认证等手段,迫使所有的连接都通过并接受防火墙的检查,建立一个网络安全协议,来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保护。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建筑室内装修设计 【摘要】当今社会建筑装修,尤其是对建筑室内装修正是一个发展机遇,其合理性、严肃性、 效果、舒适度、美观情况又有很多的探讨之处,本文分析了当前室内工程装修的现状,提出了室内装修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程室内装修动态管理经济体制装饰要素设计原则技术要求 1 室内装饰设计要素 1.1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于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1.2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1.3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1.4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1.5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得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1.6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2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②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精神功能要求。③室内装饰设计要满足现代技术要求。④室内装饰设计要符合地区特点与民族风格要求。 3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室内空间是由地面、墙面、顶面的围合限定而成,从而确定了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室内装饰的目的是创造适用、美观的室内环境,室内空间的地面和墙面是衬托人和家具、陈设的背景,而顶面的差异使室内空间更富有变化。 3.1基面装饰――楼地面装饰①基面要和整体环境协调一致,取长补短,衬托气氛。从空间的总体环境效果来看,基面要和顶棚、墙面装饰相协调配合,同时要和室内家具、陈设等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②注意面图案的分划、色彩和质地特征。③满足楼地面结构、施工及物理性能的需要。基面装饰时要注意楼地面的结构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构造、施工上的方便,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同时要考虑如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等物理性能的需要。基面的形式各种各样,种类较多,如:木质地面、块材地面、水磨石地面、塑料地面、水泥地面等等,图案式样繁多,色彩丰富,设计时要同整个空间环境相一致,相辅相成,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2墙面装饰室内视常范围中,墙面和人的视线垂直,处于最为明显的地位,同时墙体是人们经常接触的部位,所以墙面的装饰对于室内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满足以下设计原则: ①整体性:进行墙面装饰时,要充分考虑与室内其它部位的统一,要使墙面和整个空间成为统一的整体;②物理性:墙面在室内空间中面积较大,地位较主要,要求也较高,对于室内空间的隔声、保暖、防火等的要求因其使用空间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宾馆客房,要求高一些,而一般单位食堂,要求低一些;③艺术性:在室内空间,里,墙面的装饰效果,对渲染美化室内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墙面的形状、分划图案、质感和室内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创造室内空间的艺术效果,墙面本身的艺术性不可忽视;墙面的装饰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上述原则而定,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抹灰装饰、贴面装饰、涂刷装饰、卷材装饰。这里着重谈一下卷材装饰,随着工业的发展,可用来装饰墙面的卷材越来越多,如:塑料墙纸、墙布、玻璃纤维布、人造革、皮革等,这些材料的特点是使用面广,灵活自由,色彩品种繁多,质感良好,施工方便,价格适中,装饰效果丰富多彩,是室内设计中大量采用的材料。 3.3顶棚装饰顶棚是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①设计原则。a.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b.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c.顶面 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②顶面设计形式。a.平整式顶棚:这种顶棚构造简单,外观朴素大方、装饰便利,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展览厅等,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顶面的形状、质地、图案及灯具的有机配置;b.凹凸式顶棚:这种顶棚造型华美富丽,立体感强,适用于舞厅、餐厅、门厅等,要注意各凹凸层的主次关系和高差关系,不宜变化过多,要强调自身节奏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c.悬吊式顶棚:在屋顶承重结构下面悬挂各种折板、平板或其它形式的吊顶,这种顶往往是为了满足声学、照明等方面的要求或为了追求某些特殊的装饰效果,常用于体育馆、电影院等。近年来,在餐厅、茶座、商店等建筑中也常用这种形式的顶棚,使人产生特殊的美感和情趣;d.井格式顶棚:其是结合结构梁形式,主次梁交错以及井字梁的关系,配以灯具和石膏花饰图案的一种顶棚,朴实大方,节奏感强;e.玻璃顶棚:现代大型公共建筑的门厅、中厅等常用这种形式,主要解决大空间采光及室内绿化需要,使室内环境更富于自然情趣,为大空间增加活力。其形式一般有圆顶形、锥形和折线形。总之,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 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希望能和设计同行们共同探讨。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探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所产生的问题日益凸显,大自然如此,房屋室内亦如此,不仅对社会造成了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害。正因如此,环境保护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环保组织、环保部门等的大力宣传,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房屋作为人们的主要生活场所,室内的环境合不合格,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所以在装修的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绿色环保设计,改善生活环境。本文分析了几种室内环境污染类型,强调室内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的意义,点出绿色环保设计原则,并提出相关绿色环保设计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绿色环保设计;类型;意义;原则;方案和措施 前言 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技术和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广泛的应用于房屋建设和装修之中。新材料的产生给房屋装修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但是伴随着产生了新的污染问题。许多室内装修材料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或气体,对人体造成危害。如何建设适合人居的绿色室内环境,成为当前装修行业所亟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一、室内环境污染的类型 室内装修时需要采用许多的材质,这些材质有的含有化学物质,有的释放有害气体,对人体有非常隐性的危害,同时在装修时,光线、声音的处理也极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将这些室内环境污染分为三大类型: 1.化学污染。虽然有大量的新技术应用在装修材料之中,但是这些材料许多都是通过提炼加工而成,在加工成成品后,材料里仍含有一些化学成分,这些化学成分有的会挥发,有的因为装修时的切割、电热等方式产生高温,导致和别的物质产生化学作用。挥发和化学作用往往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或物质,如甲醛、甲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或物质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危害性。 2.生物污染。在室内的居住环境中,生物污染是比较难以发现的,它是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如细菌、真菌等,在适宜生长的环境中,它们的繁殖速度快,数量以几何倍增长,并且单凭肉眼难以看见,是人们身心健康的又一威胁。未处理的垃圾、未清洗的脏衣服和家纺、人体携带的细菌、建筑材料的附着污染等,都是产生生物污染的源泉。 3.物理污染。物理污染主要是指在室内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光污染和声音污染等。光污染源主要来自室内灯光的设计,如果灯光设计不合理,过强或过弱的灯光,对人体都有一定的影响。声音污染主要来自外界,如果室内装修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隔音的设计,人们长期生活的噪音之下,久而久之亦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二、室内装修设计中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的意义 室内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们接触时间最长的空间,可见它的重要性。但由于现在许多的室内装修材料含有化学成分,对室内空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形成安全隐患,必将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必然会损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如果在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中,意识到这些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绿色环保设计,使人们远离这些污染,则他们将得到一个健康、舒适、安全和卫生的生活空间。 三、室内装修中的绿色环保设计原则 装修是比较复杂的工程,在进行绿色环保设计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但也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无害原则。无害原则主要是指在选择装修材料时,要尽量选择具有国家或相关组织机构认证的绿色环保标志的材质,拒绝三无产品。 (2)节能原则。绿色环保设计要充分考虑节能的问题,选择材料时,尽可能的选用节能型材料,同时设计好的物品也要能具备一定节能功能。 (3)美观原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要具有美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样才使人们住着感觉不仅舒适,同时也舒心。 (4)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指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装修材料,减少成本,使房屋空间经过装修后空气既达标,格局又美观。 四、室内装修采用绿色环保设计的方案和措施 绿色环保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优化室内装修,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提供一个宜居的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室内的绿色环保。 (1)从设计层面上来实现绿色环保。从设计层面上来实现绿色环保主要是针对房屋整体的结构材料和布局进行设计,达到环保的要求。设计时每个细节都要充分考虑到绿色环保要素,地板用什么材质的,墙面、窗帘和家纺需要什么颜色,家具要多大的,油漆使用什么牌子的等等,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要素,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综合归纳为四点:一是在设计时要注意空间的容量。在有限的空间内有一个合理的承载量,超出了这个承载量,必然对空间环境有一定影响。如在本来只可以置放一张床、一张桌、几张椅的空间内,再去置放一些譬如柜子、茶几等物品,不仅不协调,也增加了释放有害气体的物品。二是设计时对材质使用量的控制。装修材质许多都有化学物质,如果单纯的用一种材质,可能会增加某一类有害气体的排放,造成超标,但如果在设计时,考虑到同一个被装修的部位合理搭配不同的材质,可以降低单一某种有害气体的指标。如地板装修设计,可以考虑客厅用一种材质,卧室用另一种材质,从而保证有害气体在一个安全值范围内。三是在设计时要注意房屋的透气性。房屋的透气性好,意味着室内的空气循环条件良好,从而可以保证室内不断得到新鲜空气,稀释了室内的一些有害气体或物质。四是在设计时要考虑预留空间。 (2)从装修材质上来实现绿色环保。装修材质是室内环境污染的首要原因,所以在装修材质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材质的环保性,严格选用安全型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一般来说,绿色环保产品都具有国家或相关组织机构认证标志和证书,这些经过认证后的材质所含的一些化学成分是在一个安全值之内,在装修时使用这些材料,符合绿色环保理念。而甲醛、苯、纤维等都是有害气体或物质,室内装修尽量选择不含这些物质的产品,这样杜绝室内首要污染源,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装修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如做一张实木门,可能会消耗掉很多棵树木,但是如果选择复合型材料,则一棵树也许能做很多张门,且不会降低门的使用功能。另外装修时也尽量采用一些节能型材料,如节能灯具、节能热水器等,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符合绿色理念。 (3)从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方面实现绿色环保。装修材质不管是绿色环保型的还是资源节能型的,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的有害气体或物质,难以绝对保证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设计,因而在尽可能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或物质含量时,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措施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室内种植合适的绿色植物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绿色植物不仅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或物质,同时也能美化室内环境,给人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空间。根据生物学研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都适合在室内种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加工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中,其释放的有害气体或物质成为室内环境隐形杀手,并且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于是在室内装修中采用绿色环保设计便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设计、选材、种绿植等三种途径,可以有效实现室内绿色环保,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给人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作者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基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实现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时,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保证建筑的整体美观性和功能作用,有必要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模式正确应用于设计中,使建筑设计更具艺术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 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如果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脱节严重,势必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最终成果即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在国内,内外反差较大的建筑随处可见,很难将建筑整体的完美形象体现出来,很多建筑工程中,往往是土建设计完成甚至工程竣工后才开始跟进室内装修设计,使得室内装修设计者无法通过与建筑设计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原建筑设计意图,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这样的脱节不仅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还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尽快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以设计一体化的模式来指导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保证建筑外观和功能的完整性。 一、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建筑设计的元素包括建筑结构、地下管线、功能分区、线路分布等,这些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的要素包括空间要素、色彩要素、光影要素、陈设要素、绿化要素、墙面要素、地面要素等,各个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要素的特点,还要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具协调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所谓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就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同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情况,及时修正,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设计,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更加包容统一,而室内装修设计可充分运用建筑设计埋下的伏笔进行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的设计。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必要从建筑和室内的生态化、智能化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一体化设计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力争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 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在实践中的统一性表现 以某住宅别墅为例,在该工程中,受到业主委托,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分为两个专业小组进行工作。工程规模不大,别墅面积大约为500m2,总共三层,业主要求将第二层设计成自己的私人住宅,第一层设计为公司活动间,业主还希望室内装修能体现出中国特色风格。在进行现场考察并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后,完成了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室内设计师及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内容比较多,包括室内平面设计、空间组织设计、界面设计、照明设计、室内陈设等,划分的较为细致,需要在考虑业主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室内的空间环境和空间形态,这些涉及的更加具体的问题是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而室内装修设计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个成功的室内装修设计对建筑室内完成后的界面有明确定位,使得天花板的造型、灯具的选择和定位、空调的选择和定位、电器和插座电源的定位以及数量等具体工作都落到了实处,这就为电气专业、排水专业设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条件,进而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能够相得益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与室内装修设计者进行了有效沟通和交流,通过了解建筑设计意图以及对建筑设计的合理调动,最终使建筑设计意图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体现了出来,而建筑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完美发挥。最终效果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从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充分体验到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统一性,对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对于以后一体化设计的实现具有夯实作用。 三、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优越性 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同时,一体化设计的优越性也会随之显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是分为两个专业小组共同进行的,或是由建筑工程师统筹进行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涉及的各个专业能够实现有机协调和配合,避免了专业或团队不同造成的设计方面的差错,而建筑设计者也可充分把握自己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理念,并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第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步到位使各个专业之间更加协调,对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专业不协调带来的大面积的改动具有重要作用,最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证了建筑质量;第三,一体化设计缩短了周期,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团队在工作时间上趋于一致,有效避免了不同团队由于施工时间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噪声污染,对于控制工程造价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现代建筑的整体完美,我们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吸收成功经验,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关系,充分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模式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使两者相得益彰,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和完整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将会取得瞩目成就。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新形势下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风格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居住条件以及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良好的室内装修不但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舒适感,而且也能够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发展,使得室内的装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下;室内装修设计;主要风格;发展趋势 一、室内装修的原则 (一)美观、实用、经济化原则 室内装修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房间更大的功能,在满足更好生活质量的同时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物品,最大化的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设计要讲究艺术性,要符合使用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在室内装修中高效的利用有限的经济,来达到最高效的装修效果,其中包括交叉利用不同档次的装修材料,已达到不同质感不同用处的目的。在室内装修中并不提倡奢华装修,要综合考虑使用者的生活需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制定经济实用而且美观的室内装修方案。 (二)安全保护结构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问题。首先室内任何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梁柱、阳台的半截墙等,不论其位置在哪里都是不允许进行拆除的。然后就是要注意室内材料的安全防火,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线织物都要进行防燃处理。对于室内的用电设施,插排线路等如果在装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移动位置,那么电表容量以及保险丝、电线粗细都要进行重新的设计安排。装修过程中如果破坏房屋的防水层,就要进行必要的重修工作。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材料要使用合格安全的产品,防止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三)个性、环保化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要以使用者的个人爱好与独特品味为依据,通过室内空间的造型、室内布景以及材料选择等角度来凸显使用者的个性化。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也要讲究材料选取上的环保特性,要有环保意识,在节能降耗以及通风采光等方面下功夫。 二、当前新形势下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风格分析 (一)自然风格 广义地也可以把田园风格,乡土风格等归于此类。倡导“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对话”,美学上推崇“自然美”,重视环境与生态,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广泛采用绿化,突出土壤,植物和自然形态。其多采用木材、石材,纤维织物等天然材料,自然粗犷的家具和灯饰造型,材质显示固有纹理,崇尚清新雅洁的室内环境氛围。混土风格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态,在装潢家具与陈设中融中西于一体。其运用多种体例,不拘一格,但在形体、色彩、材质、配置的总体构图和视觉效果中仍然匠心独具,深入推敲。 (二)传统风格 其在室内设计、建筑装潢中的含义较为广泛,它既指不同地域,如中式传统、西式传统、日式传统、印度传统、以斯兰传统、北非城堡传统等风格,也指西式古典包括罗马风、哥德式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等。不同时代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对汲取传统古典装饰“形“、“神”特征的建筑和装饰风格也可归入此类。其具有较为浓郁的文化气质,烘托出延续历史文脉的气氛。对装饰线脚、纹饰等设计和创作要求较高,相应的对家具、灯具、陈设品等的配置也须有整体协调的要求。 (三)时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鲍豪斯学派。其特点:重视功能,注重建筑空间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讲究清美的创作工艺,强调显示材料的质地及其配置,崇尚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也可泛之造型新颖,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或室内环境。特点,简洁、明快与时代节奏较易和拍,可采用新型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有较佳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四)当代设计风格 人们习惯将中国现今的家居室内设计风格概括为中式风格、欧式风格、现代风格、简约风格及地中海风格几种。但这其实是一种大体形式的划分,严格从设计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概念。中国家居室内设计在家装设计时会充分尊重业主喜好而对设计风格不做强制规定。但对设计历史非常了解的设计师往往能从混搭的设计风格中看出独立的设计,也能将这些独立的设计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混搭的功夫是中国设计走出模式套索创立自我风格的开始,随着国人文化观念的统一,届时将会出现一种非常有代表意义的设计风格。 (五)后现代主义风格 强调建筑和室内装饰应具有历史延续性,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对装饰构件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采用集传统与现代,融感性与理性与一体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的设计风格。后现代风格的创作具有多元性和地域都市文脉的内涵。其风格更能体现设计师的个性和创意。具有较为独特的视觉感受,使家装更具个性化和造型特色。 三、目前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先进的装修技术以及方法 当前室内装修方法主要就是利用先进的装修方法在有限的房间内扩充可以活动的空间,进行对有限空间的最高效利用。在扩大人民的居住面积中却又有着诸多的困难,例如众多的历史名记需要保留,众多的山区无法建造房屋等。有的科学家在不断探索向高空扩展人们的生活空间,有的科学家在积极探索向海洋扩展生存空间,有的则是想利用太空技术扩展空间。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在积极的为了生存空间而努力,在不断革新着室内装修的方法,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梦想一定会成功。 (二)室内装修的大环境化趋势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家居品味也在不断提升。在制定室内装修方案时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景观、阳光、绿色植物等方面的因素,房间使用者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偏爱风格选择相和谐的住宅小区等,然后再制定自己喜欢的室内装修方案,以达到与外部环境高度的和谐统一。比如说如果业主偏爱中式风格的装修风格,首先就要选择偏中式的小区,之后才能达到室内环境与外部大环境的相互统一协调。这种大环境的室内装修考虑,在现今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在今后的室内装修中此方面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三)建筑材料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室内颜色的不断丰富,室内装修材料的质感问题有所改观,以往的对于外表的平滑、细腻、华丽等要素已经不再适应与现在的审美要求,相反人们所追求的效果是想要表面的粗糙之感和原始不加修饰的感觉。也更加倾向去选择原始的石材作为家装材料,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在室内装修中出现的越来越广泛。这都体现了人们追求与自然亲近的家装发展趋势,同时我们要看到在现今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全玻璃的设计风格,与外部景物自然和谐的统一。可以预见在将来的室内装修风格的发展趋势,会为利用多元化的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亲近自然。 (四)电子化产品融入室内装修当中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电子科技领域,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的家装中,除了家电以外,已经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服务。例如家中的声光控开关,一个自动报警的防盗设施,可以自动识别是否为房主的自动门窗等。很多较为高档的生活小区已经普及了这些产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室内装修中会越来越多的看到电子产品为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巨大的贡献。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装修的要求不断在提高,因此,就需要加强对装修设计的重视。因为在实际的装修中,每一个人的生活品味不同,在进行装修设计中也需要按照实际需求来改变,利用各种先进的材料以及科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新形势下室内装修设计的主要风格及发展趋势 摘要: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风格;发展趋势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二、室内装修的基本原则 2.1安全保护结构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安全问题。首先室内任何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梁柱、阳台的半截墙等,不论其位置在哪里都是不允许进行拆除的。然后就是要注意室内材料的安全防火,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线织物都要进行防燃处理。对于室内的用电设施,插排线路等如果在装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移动位置,那么电表容量以及保险丝、电线粗细都要进行重新的设计安排。装修过程中如果破坏房屋的防水层,就要进行必要的重修工作。在室内装修中使用的材料要使用合格安全的产品,防止甲醛等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侵害。 2.2美观、实用、经济化原则 室内装修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房间更大的功能,在满足更好生活质量的同时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物品,最大化的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设计要讲究艺术性,要符合使用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在室内装修中高效的利用有限的经济,来达到最高效的装修效果,其中包括交叉利用不同档次的装修材料,已达到不同质感不同用处的目的。在室内装修中并不提倡奢华装修,要综合考虑使用者的生活需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制定经济实用而且美观的室内装修方案。 2.3个性、环保化原则 在室内装修中要以使用者的个人爱好与独特品味为依据,通过室内空间的造型、室内布景以及材料选择等角度来凸显使用者的个性化。新形势下的室内装修也要讲究材料选取上的环保特性,要有环保意识,在节能降耗以及通风采光等方面下功夫。 三、室内装修设计风格 3.1 人性化的处理和创造 室内的环境的主体是人,人是室内空间的基本特性和属性,它的环境可以与人类相互产生很多关系。目前人们环保的意识不断在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所以在装修时多采用自然式的材料,期待自己有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感觉。这给设计者们的一个指示就是在设计上要突出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材料的装潢设计上一定要突出其肌理的效果,运用一些比较抽象的设计手法和手段使人们联想到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当人们身处这样的生活环境时,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愉快。这时人与环境就会得到和谐统一的境界,使人们有一种安全归宿舒适的感觉。 3.2 艺术性和科学性结合,历史和时代并重 近十年来,在室内装修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室内空间的不同的装修风格、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人文环境,在设计时应该表现一定的艺术特色和一定的个性,并且在设计的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使工作繁忙压力大的人类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比较放松的场所和地点,寻求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平衡。任何设计者在室内的装修设计中,一定要将创造的个性和艺术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运用多种设计手段和美学原理,创造出一个比较舒适、功能比较合理,能够满足人们多种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间。 3.3 绿色设计 对于设计师们来说,在任何一个室内装修设计中一定要时刻记着低能耗高环保的理念。设计方案应该有着污染少,排放少,能耗少的特点,并且人们居住起来比较环保,比较健康,比较现代,比较低碳,比较时尚。就室内采光来说,为了使室外的阳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室内得到紫外线的消毒,可以采用比较透明的玻璃设计。窗几的设计可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室外美丽的景观。要是在设计时,不考虑通风采光的话,会使室内比较幽暗,给人们造成一种比较压抑的感觉,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的危害。对于暖气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其通透性,避免造成气流受阻,造成能源的损失并且给取暖造成一定的影响。绿色的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比较舒适、比较安全、比较环保的空间,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绿色设计的引入,是技术和观念上的一种变革,能够使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存,并且是室内装修具有了科技和情感的双层含义。 3.4 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风格的室内装修强调的是在继承历史因素的同时做出一些夸张的再现,不要拘泥于历史中具体事物的原有组合以及形态,要大胆的进行在创新。后现代风格的室内装修更加体现的是设计师的独特思想以及创新的精神,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们思维僵化的年代受到极大的推崇,所以说后现代化的室内装修风格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四、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推移,现代室内设计具有以下所列的发展趋势: 1、从总体上看,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业主及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这是由于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总是离不开生活、生产活动于其间的使用者的切身需求、贴近生活,能使使用功能更具实效,更为完善。 4、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上述各部分自身的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完善。 5、由于室内环境具有周期更新的特点,且其更新周期相应较短,因此在设计、施工技术与工艺方面优先考虑干式作业、块件安装、预留措施等的要求日益突出。 6、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要求出发,室内设计将更为重视防止环境污染的“绿色装饰材料”的运用,考虑节能与节省室内空间,创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室内环境。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于自己心灵以及身体的归宿――家的装修设计工作越来越重视,一个好的室内装修能够令使用者回到家中就会有一种平静的愉悦感。由于每个人的生活品味不尽相同,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也要做到实时而变,但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室内装修的发展趋势为利用各种先进的材料以及科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建筑室内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运用 《摘要》 近年来,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设计也与绿色环保结合起来,室内装修设计愈加注重绿色环保理念与居住环境的融合,以创造一个舒适、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绿色、节能、环保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因此有必要对室内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进行探究。 《关键词》装修设计;绿色环保;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居住环境要舒适、健康。由于城镇化大规模的发展,城市垃圾污染、工业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室内装修设计所使用的传统材料大多是不能回收利用的、高污染的建筑材料,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周围环境的污染。面对的环境逐渐恶化的现状,室内装修设计提出了绿色环保理念,提倡高效、节能、清洁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建筑设计与绿色环保理念相融合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肯定,绿色建筑材料逐步取代传统材料成为建材市场的主流,与传统材料相比它具有高效、消耗低、规范、环保等优势,设计师致力于真正把绿色环保理念完全融入到室内装修设计中去,给人们营造一个绿色、温馨、生态、健康的室内空间,实现“以人为本、和谐生态”的设计目标。 一、室内装修设计中运用绿色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室内装修设计必须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室内环境,做到先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在目前的家庭装修中,由于设计、用料、施工不当,导致装修污染的情况非常严重。家装的主要污染是劣质乳胶漆、人造不达国家标准的墙地砖、板材、地板、家具和放射性超标的石材等,主要的有害物质为:甲醛、苯、氨、氡气以及其他放射性元素等。 氡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是建材中含有镭、钍、钾三种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能够进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甲醛主要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伤害,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二甲苯,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的症状,轻者头晕、恶心、胸闷、乏力,严重的会出现昏迷,一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苯主要是对皮肤、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苯混合物的人,再生障碍性平血发病率较高,并影起白血病。孕妇吸入大量的甲苯会造成胎儿畸形,中枢神经系功能障碍及生长发育迟缓等缺陷。所以,家庭室内装修一定要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污染。 古代没有电,人们知道用天井采光照明,坐北向南来引风,起翘的屋檐设计使冬天也有更多太阳晒到屋子里,这些现在普遍提倡的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近年来,工业化的进程造成能源危机的加深使得绿色环保理念又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要节约资源、降低能量损耗,从建筑入手能收效不少。因此,提出装修设计绿色环保是十分必要的。 二、室内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运用 从空间的布局、建筑材料、家具、照明、绿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室内装修设计,以下是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中绿色环保理念的具体应用。 (一)空间布局方面的应用 (1)保证采光率 设计师设计室内的空间布局时,要认真考察空间的采光、朝向、通风、温度等因素。采光良好的的保证,能大量减少室内的灯光照明,不仅节约了用电消耗,也能使环境更加舒适、温馨,调节住户的心情。因此室内布局时尽量避免大装饰物遮挡光线,保证室内采光,视野开阔。挑选透光性好、吸热强的室内玻璃的挑选方面,有利于进入室内的光线充足、使室内采光率比较合理。 (2)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为确保室内有适于住户身心健康的新鲜空气,一定要有一个空气流通、清新的室内环境。所以,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实际是应该合理运用空气动力学,保证自然条件下空气的均匀流动,尽量使得空气自然流通,而尽量通过空气净化器或空调来通气,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营造室内空间气氛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让阳光、空气及水分等自然资源进入室内,从而让室内空气流通、采光良好、通风、防潮,回归到自然生态、舒适温馨的住宿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通过墙绘艺术在室内墙壁创作绿色景观,多设置室内绿化盆栽等装饰环境,通过角窗等采用太阳能设计引入阳光,保证室内充足的光线。 (三)室内装饰材料的运用 室内装修材料设计效果的影响很大,挑选建材时,要综合考虑到材料的使用寿命,有害物质的含量高低及材料的更换维护。 (1)材料的使用寿命 装修材料的使用寿命决定了其环保能力,使用寿命越长的材料,更换的频率较低,机会减少废用、弃用的装修材料,同时也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相对的控制了装修材料排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切断了污染的源头,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得很好。 (2)材料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室内是一个居住环境,与人接触时间最多,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大大超过了其他程度的伤害。如花岗岩的发散性、地板中的甲醛等都会引发人体的疾病,因此要尽可能挑选有害物质含量低的绿色材料,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原料,节约资源,保障人体健康。 3)更换维护难易程度 室内装修材料使用时间过长必然出现损坏,需要做一些更换调整或维修,而相对简单的更换流程和安装工序,维修起来不费事,就能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也相应了绿色环保的主题。 挑选室内装修材料时,尽量选取更有利于更换和维修的配套式、流水生产的装修部件,易于组装的家具,朝着人性化、和谐自然的方向发展。 (四)室内家具方面的应用 以保护自然资源为核心概念而设计的,有害物质含量低的绿色家具深受居住者的喜爱,在家具市场具有很高的占有率,因为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不会构成大的伤害,同时经过技术处理后能重复使用,节约环保,所以绿色家具运用于室内装修设计中越来越普遍。因此装修设计时,挑选美观、价廉的绿色家具,注意对人体无危害,能够进行回收利用,对环境污染不大。 (五)绿化植物的应用 自然景观可以调节人们的心情、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减轻人们的压力,室内环境移入自然景观能起到一样的效果。通常用绿化植物来增添室内环境的生机活力,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更有利于工作、生活的质量。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可以将绿化植物、其他自然景观,像花草、池塘、假山石等具观赏性的自然景观移到室内环境中,它们可以达到净化空气质量的效果,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有帮助,也可以因早一个绿色生态、舒适的整体环境,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作效率。 (六)绿色环保理念应用于室内搭配 绿色环保的室内搭配有助于缓解身心疲劳,释放压力、不良情绪。摆设的家具和室内的各种照明的搭配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室内装修设计中要引入生态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概念,一方面要考虑到室内装修设计的成本问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会直接影响居民情绪和健康的室内搭配。选择室内总体的颜色时,可以与居住者提前沟通其喜好,建议尽量选择清新明亮颜色。选择照明的灯具时,注意高效节能高能源,要将自然光源和室内照明结合,节能与环保都要注重。 三、贯穿绿色环保理念的室内装修设计应注意的方面 要实现绿色环保装修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家庭设计要简洁、实用、尽可能的减少含甲醛高的装饰材料(油漆,乳胶漆,地板,板材等),设计要充分考虑室内空气流通,只要通过一定时间的通风释放,其甲醛含量会降低到规定标准以下,如果室内设计封闭,通风不好,就不利于有害物质的排除。切记设计一定要保持空气流通。 (2)选材:严格选用安全环保型材料,如木工板材,墙纸,油漆涂料,胶水等,木工板材选择指节板或达E1级的木工板等,尽量不用多层板;墙纸最好不选择PVC材质的;漆尽量选择水性类的,并少用有色漆;就可大大减少有害物质的对自己的危害。选择材料时尽量选刺激性气味小的材料。 (3)施工: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像沾胶、刷漆等,本身就很容易造成污染;现在刷墙时,刮腻子时常用腻子粉,腻子胶水,中都含有甲醛,尽量选择环保一点的。 《结语》 室内装修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的运用,为室内装修设计开创更加科学、人与自然合一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增加,绿色环保认识也得到不少人的相应,绿色、节约成为了室内装修设计发展的趋势。普及绿色环保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促进社会建立绿色价值观,进一步推动能源节约型社会,以保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摘要: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是建筑装饰行业的重要一环,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优劣程度对建筑物装修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重点介绍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所涵盖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所需要材料媒介的质量、建筑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施工流程中涉及的技术要点、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的技术要点三个方面。 关键字:材料媒介;室内装修;装修设计;综合运用 所谓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利用材料媒介对建筑物的墙体和天花板进行装饰性处理。在建筑装饰行业之中,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主要涉及有对建筑物使用的有石材、木材等材料媒介。在进行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过程之中,不论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建筑装饰材料媒介,都要严格按照高级建筑装饰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的要求来进行施工工作。通过本文,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的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石材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使用最广泛,使用的时间最长的装修材料媒介就是石材材料。近几年来,随着装修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更新,在优秀的室内环境设计师的独特布置之下,石材材料又重新成为了体现建筑物室内设计美感的关键材料之一。截至目前为止,使用最为广泛的身材材料包括大理石材料和花岗石材料。 在进行大理石材料的应用过程之中,针对大理石材料抗压力能力强,但是总体的硬度不够强的特点,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之中,一般对大理石材料进行磨光处理,使得大理石材料具有着光线的表面颜色。截至目前为止,使用大理石材料进行装修设计的场所主要包括有各种室内的客厅以及餐馆的吧台等部位。 在进行花岗石的应用过程之中,由于花岗石材料的主体部分是二氧化硅,这就可以使用火烧加工的方式进行对花岗石材料的处理。当花岗石材料经过磨光处理之后,一般都会表现出高雅的斑点状花纹,增添整个室内设计的设计美感。与此同时,花岗石材料还具有着相对比较均匀的色彩结构和相对比较高的密度,这就决定了花岗石的硬度是要高于大理石材料的,但是,在进行花岗石材料的应用过程之中,要注意花岗石材料可能带来的辐射,以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木材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木质材料媒介在室内装修设计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究其原因,与木材所独具的木材纹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不同的木质材料也具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栓木木材就具有着直条纹的木材纹理,樱桃木木材具有着不均匀细条纹的木材纹理,红木木材具有着断续细直纹的木材纹理,胡桃木木材具有着疏密不均的细纹的木材纹理,花梨木木材具有着山形花纹的木材纹理,鹅掌揪木木材具有勾线花纹的木材纹理。通过对这些木材纹理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完美的居住环境。 木材材料的基本属性还和木材的生存环境和树木种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树木种类不仅仅给不同的木材材料提供了各不相同的木材纹理,还赋予了不同的木材材料不同的色彩和表面光泽。例如,具有着浅色调和柔和手感的枫木木材,具有着乳白色颜色和柔和手感的白杨木材料,具有着深颜色色调和柔和手感的核桃木木材等,这些自然赋予的优良属性都给与了木材材料独一无二的装饰性效果。 如果室内装修设计过程全部选择的是木材材料进行装修设计(就是在装修过程之中全部使用木材,铺设的地板使用的是木材,构造墙壁使用的是木材,搭设的天花板是木材),居住在这样的装修环境之中,就会给居住在其中的人民群众身心上的享受,让人民群众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木材材料的合理搭配的过程之中,可以实现木材材料和其他装修材料的合理搭配使用。例如,在进行装修的过程之中,将木材材料和进入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赋予整个装修设计坚硬与耀眼的装修设计表面;还可以将木材材料和玻璃材料结合在一起,赋予整个装修设计现代化和自然化的交融,使得整个装修设计具有一定的浪漫气息和色彩。 三、玻璃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截至目前为止,玻璃材料在室内装修设计之中的应用已经不再简简单单的局限于室内采光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玻璃材料已经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材质来控制室内光线的明暗,调解室内的温度,控制室内的声音大小等功能。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具有美观功能的材料,玻璃材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能。例如,在室内装修设计的过程之中,可以将玻璃材料所具有的晶莹透明的特点完美的和室内的装修设计结合在一起,丰富建筑物室内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建筑物室内的装饰墙上安装一大块的玻璃材料,构成整个建筑物室内的视觉中心,给予人民群众在视觉上的美感。 四、陶瓷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陶瓷材料是在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之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材料媒介,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目前,广泛采用的陶瓷材料是釉面砖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着干净敦化卫生、易清洗等优良特性,其价格一般也比较大众化,在室内装修过程之中广泛地应用于厨房和卫生间的地面铺设。另一种广泛使用的陶瓷材料是陶瓷锦砖,这种陶瓷材料具有着外观精美、易清洗的优点,可作为建筑物室内的墙体和地面装饰材料。一般情况下,装修团队可以将陶瓷锦砖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在一起,美化建筑物室内的视觉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材料媒介是一种具有着悠久生命力持续发展的视觉载体,材料媒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的与时俱进,近几年来,综合性材料媒介的出现丰富了人类社会建筑物室内装修的新篇章,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赏心悦目的居住空间,也丰富了现代装饰艺术的内涵。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正。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基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实现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者已不再满足只拥有住房,而是要求一个舒适、优美、典雅的生活环境。研究表明,室内装修越来越普及,装修档次越来越高,装修材料越来越新颖。但是,室内装修也凸显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实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 引言: 对于一个建筑来说, 如果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脱节严重,势必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最终成果即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在国内,内外反差较大的建筑随处可见, 很难将建筑整体的完美形象体现出来,很多建筑工程中,往往是土建设计完成甚至工程竣工后才开始跟进室内装修设计, 使得室内装修设计者无法通过与建筑设计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原建筑设计意图, 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 这样的脱节不仅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还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尽快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以设计一体化的模式来指导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 保证建筑外观和功能的完整性。 一、室内装修设计要素 1. 空间要素:空间合理化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的基本任务,我们要勇于探索时代技术赋予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2. 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 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多种感受。 4. 装修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楼梯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征。 5. 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得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6. 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移花栽木,利用绿化和小品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二、室内装修的设计理念 1.简约 最时尚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简约设计理念可以体现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简化、空间分隔的弱化、装修装饰的简洁。为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常常增加不同的功能空间,比如通过传统整墙隔断,加大了套型面积,提高了房屋成本,并且套内空间过于复杂影响了日照采光条件,又增加了设计难度。 2. 绿色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觉醒,对存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住在城市水泥方盒子中的人们向往自然,提倡绿色食品,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大自然绿色环境中,因此希望使自己的居室环境走向绿色回归自然,反映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可称为室内“绿色设计”,所设计的住宅称生态住宅。它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样,其总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与地球可持续进展,设计具有高科技加情感的特点。 3. 和谐 常用的绿色设计的手法有室内设计室外化;改造建筑设计使室内外通透,创造出开敞的流动空间;追求田园风味,营造农家田园的朴实无华、实用舒适的气氛;用绘画手段在室内创造出山水,绿化景观;运用室内造园手法;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材质肌理的运用;在室内环境创造中采用模拟大自然的声音效果、气味效果的手法、生态设计等。 三、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建筑设计的元素包括建筑结构、地下管线、功能分区、线路分布等,这些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的要素包括空间要素、色彩要素、光影要素、陈设要素、绿化要素、墙面要素、地面要素等,各个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要素的特点,还要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具协调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所谓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就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同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情况, 及时修正, 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设计,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更加包容统一,而室内装修设计可充分运用建筑设计埋下的伏笔进行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的设计。 四、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在实践中的统一性表现 以某住宅别墅为例,在该工程中,受到业主委托,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分为两个专业小组进行工作。工程规模不大,别墅面积大约为500m2,总共三层,业主要求将第二层设计成自己的私人住宅,第一层设计为公司活动间,业主还希望室内装修能体现出中国特色风格。在进行现场考察并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后,完成了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室内设计师及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内容比较多,包括室内平面设计、空间组织设计、界面设计、照明设计、室内陈设等,划分的较为细致,需要在考虑业主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室内的空间环境和空间形态, 这些涉及的更加具体的问题是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 而室内装修设计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个成功的室内装修设计对建筑室内完成后的界面有明确定位, 使得天花板的造型、灯具的选择和定位、空调的选择和定位、电器和插座电源的定位以及数量等具体工作都落到了实处, 这就为电气专业、排水专业设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条件,进而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能够相得益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与室内装修设计者进行了有效沟通和交流, 通过了解建筑设计意图以及对建筑设计的合理调动, 最终使建筑设计意图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体现了出来, 而建筑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完美发挥。 五、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优越性 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同时, 一体化设计的优越性也会随之显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体化设计过程中, 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是分为两个专业小组共同进行的, 或是由建筑工程师统筹进行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涉及的各个专业能够实现有机协调和配合,避免了专业或团队不同造成的设计方面的差错, 而建筑设计者也可充分把握自己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理念, 并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第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步到位使各个专业之间更加协调, 对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专业不协调带来的大面积的改动具有重要作用,最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证了建筑质量;第三,一体化设计缩短了周期,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团队在工作时间上趋于一致,有效避免了不同团队由于施工时间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噪声污染,对于控制工程造价也具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现代建筑的整体完美,我们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吸收成功经验,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关系, 充分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模式运用于实际操作中, 使两者相得益彰, 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和完整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将会取得瞩目成就。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节能设计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集成与创新 摘要:运用自然能源和节能技术,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是每个设计师的责任与使命。设计从业者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持续性,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节能 绿色 低碳 结构 自然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巨大的资源消耗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面对这一情况,国家颁布看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我们应当具有这样的责任心和对行业的使命感,应当时时警示自己,采用怎样的有机手法最大利益的运用自然能源和节能技术,有效的控制能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 这个时候提倡节能、绿色与低碳理念,并不是在大环境下的一种追逐风尚和临场作秀,作为建筑装饰行业,是将建筑物从建筑本体向使用本体过渡的工程实施过程,是一栋建筑物交付使用的最后工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所以必须从装饰设计、选材、施工、项目管理机后期维护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从而完成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体现其价值所在。 正文: 装修设计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对建筑进行表面装饰装修以及相应功能的改造。由于功能的变化,空间内部的物理状况常常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满足功能需求、装饰效果以及节能减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根据空间性质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对外围结构部分进行改造: 外围结构由于体表面积大,对建筑内部各方面能耗影响较大。在日常的室内设计中,由于建筑原来的外观、窗墙比等固有条件不易进行改造等原因,对原建筑进行外墙保温改造的实施条件往往不足,故可以考虑采用外墙内保温技术及外门窗改造等手段。 1、外墙内保温改造: 目前常用的技术为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内保温系统,及胶粉聚笨颗粒保温浆料内保温系统。在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耐火性,满足空间的防火要求。由于内墙装饰面是覆盖与保温层上的,故在设计及施工时需考虑连接稳固的问题。尤其负重物件,如窗帘盒、石材龙骨、大型装饰挂件等,仍需固定在原结构墙体上。因此,这也要求设计师在面对内保温基层时,在满足效果及功能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装饰材质及饰物,避免过重过繁的设计,给施工制造过大的难度。 2、外门窗改造: 在装修设计中,原建筑门窗通常无法改变,在装修中采用以下办法进行改造: ①将原有窗框更换为满足节能要求的新型塑钢门窗框和铝合金断桥隔热门窗框,并提高窗体与墙体之间的密封性。 ②采用新型节能玻璃:根据原有外墙条件,设计师可选择色彩及质感合适的新型节能玻璃,如中空玻璃、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LOW-E玻璃、着色玻璃等,改善由于阳光直射造成的建筑内部能耗增加。 ③在原建筑门或窗内加建一层:如室内空间允许,确定合理间距,并能满足窗户的热工性能指标,避免层间结露,可以改善保温隔热效果。 二、遮阳设计的应用 可以根据地区气候特点,空间的功能以及朝向,考虑增加遮阳设计,同时也是对建筑物的装饰。 ①外遮阳系统 在原建筑门窗外增设活动或固定的遮阳设施,还可配合室内装修风格,设计门头入口,别具风味。 ②内遮阳系统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建筑内设置百叶、卷帘、遮光帘等,优势是可以与室内装修效果结合得很好,但其遮阳效果不如外遮阳系统。 三、自然通风采光的保留 设计师有时出于装饰效果或使用功能的考虑,将原有建筑的窗从内部封上,这种改造将会减弱空间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增加照明及空调的能耗。但是现在人们更加倾向于享受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光照与和煦清风,对自然光和自然通风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适应感。在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这些天然能源的应用重新引起我们的重视。 1、自然采光的应用 在装修设计中,对窗户的框料、玻璃等材料进行更新换代,提高其保温、隔热、遮阳等特性或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修改控制窗墙比例之后,在装修空间环境中,有效进入自然光,可有效节省照明用电能耗。同时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对窗框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对光影进行切割,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序列性。 2、自然通风的应用 在建筑主风向的立面设计适当的门窗,即可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其带来的舒适感是空调不可比拟的,故而人们一贯把良好的自然通风作为评判一个空间优劣的标准之一。 四、灯光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在室内装修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我们思考在室内设计中如何既能保证光环境的艺术质量和文化质量,不需降低照明标准,又能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 1、合理选择环境照度 在以往的设计中,尤其在高大空间中,常常会有设计师过分追求高照度的华丽效果,不但会造成使用上的浪费,也会造成使用者的不舒适感,可谓得不偿失。在做室内设计时,设计师应根据空间的特定用途选择适当的照度。所谓适当的照度,应满足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①视觉功效; ②视觉满意程度; ③经济水平和能效的有效利用。我国于2004年12月执行了新的国家标准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其中对不同房间或场所的照度标准值做了详细的规定。设计师可参照该标准进行照明设计。 2、合理选择光源灯具 要使空间照明既能满足照度质量,又能保证艺术效果,还能降低电耗,达到节能要求,就需要设计师为环境选择高效节能的灯具。目前,高效照明节能产品主要有:T8、T5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CFL)、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电子镇流器等,与传统灯具相比,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经过统计,用高效照明产品替代传统低效照明产品,可节电60%~80%,由此可见,其中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能。 3、合理设置照明机动性调节功能 在空间的使用过程中,会随着不同时段,使用需求发生变化,照明要求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如餐馆的就餐高峰期与客流降低期的照明要求有所区别,展馆因展品变化而发生的照明要求变化等等。目前,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对灯光照明进行分组控制: 在大型空间内大量使用筒灯、射灯等,并满布天花,这一手法的优点是照度均匀,光线柔和,缺点是空间使用需求一旦发生变化,密布的灯具就会显得过量,反而会造成环境的空洞感,同时产生电耗的无端浪费。②采用调光开关: 设置调光开关也是有效的节能方法,在小空间里,显得更为经济实用。而且在调节照度时可满足个人主观感受,在家居、宾馆客房、小餐馆等空间得到广泛使用。 五、新型节能材料及节能技术的应用 关注不断进步的新型节能材料及节能技术,及时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如将太阳能引入墙体保温、电力提供等方面的技术;在透光天棚等部位设置智能感应型遮光系统;利用角度精确的玻璃棱镜集取自然光,既提供了舒适的天然光,又控制了其所带来的热量等。另外,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如导光管、光导纤维、光敏和热敏材料等,都向我们显示了技术节能的潜力,应引起设计师们的关注。 结束语:在能源消耗巨大的今天,每位设计师都有机会扮演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执行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我们应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捍卫自我的职业道德,为增强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尽一份力量。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珍爱地球,共同创造美好的绿色家园!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人性化”思考 摘要: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得到提高,在室内进行装修设计时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作为一种新的装修设计理念逐渐被大家认可,“人性化”的设计能够使得使用者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满足。文章通过对室内装修设计的“人性化”的意义和原则入手,提出了具体的“人性化”设计的措施,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人性化;措施 引言 在建筑装修设计中,必须要以生活为基础,而生活的主体就是人,因此,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过程中,需以“人”为中心,即人本思想,人性化的理念。 也就是说,作为设计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我们要做人性化的设计。室内环境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境,如何对室内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人性化”设计进行分析,以更好的促进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 1.室内“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考虑到室内“人性化”设计的深刻内涵,那么,对于室内装修设计在体现不同的人的不同个性诉求、对人文精神的倡导、对环保工作的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不难发现的。 1.1体现个性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崇尚自由,重视个人兴趣爱好,追求个性。普通的事物和原始的使用功能再也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每个人对室内装修设计风格的期望都不一样,人们都希望室内装修设计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人性化”让每一个室内环境使用者都能够从这种独特的设计中感受到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使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我们这个社会毕竟已经不再只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共性要求,室内装修设计师应当重视和考虑个人或者小部分群体的消费需求,并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体现。可见,发展“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就是对人们的个性的体现,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内容。 1.2倡导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上和对精神上的享受同样很在乎,而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体现了人们对精神上的享受的追求。在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里,办公环境会让人感觉到舒适,居住环境会让人感受到温馨,而人们在舒适且温馨的的环境里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能够更好地放松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缓解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各种压力。所以,通过室内装修中的人性化设计,充分的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层次。 1.3促进环保工作 环境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在最近的几年里,世界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劣,因此,如何改善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意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人性化的室内装修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它不会忽视整个人类的发展,会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考虑,有助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2.人性化室内装修设计的原则 2.1安全 安全是室内装修设计最基本和核心的要求,是室内装修设计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由于少数设计师片面追求美观,任意改造和拆改承重墙,导致部分房屋发生倒塌等其它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而,人性化室内装修设计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并把它贯穿于整个室内装修设计方案中,同时及时发现并排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设计的安全可行。毫不夸张地说,离开安全性原则,再华丽的设计方案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2.2舒适 舒适性是人性化室内装修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室内装修设计中采用人性化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提供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居住环境,保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愉悦的身心。舒适性原则主要包括视觉舒适和内心舒适两个方面。 (1)视觉舒适。影响视觉舒适的主要因素有整体颜色搭配、相对距离、物体的外观形状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颜色选取上,根据该用户的颜色偏好或者大多数人的喜好综合考虑,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盲目确定。另外,国内用户大多比较喜欢冷色调或暖色调为主的色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同一空间多个地方使用视觉冲击力强的深红、深蓝和黄色。同时,空间距离设定上,设计师应尽量扩大视觉空间距离。 (2)内心舒适。在进行人性化装修设计中,需要加强对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之间的迎合,这就要求设计师加强与用户的交流与沟通,了解用户真正喜欢的风格与色彩,从而设计出能够使用户内心感到舒适和愉悦的效果。 2.3环保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性原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人性化室内装修设计的重要原则。室内装修设计与环境的保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室内装修设计的环保性原则充分体现了设计对人的尊重,是人性化设计的显著体现。 3.室内装修设计中人性关怀的体现 3.1意境塑造 在对室内装饰进行装修时,促使装饰装修和室内的家具、配套饰品以及界面保持和谐统一,塑造室内环境的意境并且对整个室内装修设计的美观性产生积极影响。在进行室内环境的设计时,不能一味的追求和模仿高档酒店、宾馆的装修风格,忽略建筑本身的基本的格调,从而造成室内环境特点不明显的现象。比如,在一些室内装修设计中,虽然看起来很有品味,但是实际上却与自身的格调相背离,属于“模仿设计”,因此,要加强室内意境的设计,塑造独特的意境。 其次,在对地面进行设计时,既要满足视觉需求,也要确保其实用性,促使室内地面设计和室内空间相互融合,提高室内装修设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然后,在设计空间界面时,需要维持界面以及室内相关设备之间的协调和统一。界面是室内的一个重要背景,可以衬托室内空间以及空间内的设备。 3.2空间布局 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其中一项主要的任务就是室内空间布局的设计,在对室内空间进行布局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建筑设计的空间进行延续之外,还需要与室内具体的环境进行结合。比如,在进行医疗建筑的设计中,要体现出人性化设计,可以在患者进入到医院大厅、候诊室、诊室等不同空间的心理需求,来对建筑内部的各个空间进行分项设计。总体上的设计要体现出一种亲切、温馨的效果,营造出一种舒适、轻松的氛围,减少患者对于医院的恐惧感。 3.3软环境设计 在室内装修设计中,所谓的软环境就指的是除过硬装修环境之外的其他环境,即室内的软性装饰物品和人之间建立的一种人与物相互对话、交流的关系。比如在装饰中的纺织物品的应用,由于其相对来说更具有与人之间产生对话特点,其材质、花色、肌理等,都比较使人容易接近。这些表现通过人的视觉和触觉等,反映到心理上,使其能够更加体现其本身的意义。比如:纺织品的柔软的触觉能够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柔和的线条通过视觉传达出一种轻松感,色彩的明亮能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等等,都表现出子啊室内装修设计中注重软环境设计的意义。 结束语 设计的人性化将在室内装修设计领域从表面走向深入,并将产生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室内装修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给设计增加灵感,从功能、美观、经济、科学多方面推动行业的发展。因此,设计师就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不断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在其中找到平衡点,然后不断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引领人性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浅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室内装修设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影响因素。新时代的人们的新追求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室内装修服务于人类,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得到社会、人类、自然的和谐统一,使我国的室内装修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主要对室内装修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原则;措施 伴随着人们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住空间功能性得到满足的同时,更注重于居住空间美的表现,因此不难看出室内装修设计在人们心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要。打一个比方来说,硬装修就是人的相貌以及身材,而软装饰则是人的衣服。一个居住空间的风格是依靠这些硬装修符号所形成的,软装饰则是在其基础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装修的概念与特征 装潢与修饰的总称为装修, 它包括平面与立体空间的内容两大部分。装潢侧重平面的艺术处理,修饰则注重立体空间的改善与创造。一般建筑与环境均要装修。许多人把装修看成纯艺术性的工作,或是做一些添枝加叶的事。其实装修有着广泛的内容,如果把建筑的墙体、 柱廊、 楼板视为建筑空间构成的骨骼与框架, 那么装修就是血肉与皮肤,它赋予建筑物以生命、 思想与感情。装修是技术与艺术、 文化与科技高度统一的体现。装修工作包括建筑的外观形象,建筑内部各界面的面层处理、家具、灯具、陈设、装饰、绿化等的配置与式样的设计与施工。除此而外,装修工作应与建筑工程同步进行。尽量避免目前所谓一次装修、 二次装修的错误概念。 装修不是附属性的工作, 它不是化妆品与服饰。更不是弥补建筑缺乏的营养品。做好装饰工作, 必须具备优良的设计、精选的材料、高素质的施工、高科技的设备。另外, 装修的环境意义随着大自然渴望程度的增强,而越来越具有其广泛性。除建筑本身的装修外,还要注意如何将周围的山水树石更有机的运用,产生和谐自然的情趣。 二、室内建筑装修设计的要点 1、室内建筑的空间布局 首先要考虑的要素方面就是墙面的装饰,因为首先墙面所占的立体面积比较大,是人们的视线范围接触最为频繁的区域,所以说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装修,对墙面进行装饰的时候,要注意到整体性的原则,使墙面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会非常突兀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空间上力求完整;在墙面的物理性方面,会因为所建建筑物的不同,在功能上也会有所不同,墙面在一项建筑中,所呈现的立体面积是比较大的,基本的物理作用就是保暖,防潮和隔音,那么对其进行装修设计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功能的使用;在对墙面进行装修设计的时候,艺术性是比较重要的,在基本的功能完成之后就是在艺术的领域对其进行设计,因为墙体的面积比较大,所以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广阔。对墙面进行装饰可以改变室内的空间感,比如说对墙面上所用材质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墙面的基础功能有所加强,并且可以为室内的氛围增添亮彩。对于墙面所用颜色的选择,可以让局促的空间有扩张的效果,增加空间的宽阔感。在墙面上装饰的饰品还可以美化室内建筑的环境,点缀美化效果。 2、室内建筑装饰的顶棚设计 顶棚设计属于室内建筑装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室内建筑空间装饰中最富有变化,引人注目的界面,其透视感较强,通过不同的处理,配以灯具造型能增强空间感染力,使顶面造型丰富多彩,新颖美观。要注重整体环境效果,顶棚、墙面、基面共同组成室内空间,共同创造室内环境效果,设计中要注意三者的协调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各具自身的特色。顶面的装饰应满足适用美观的要求,一般来讲,室内空间效果应是下重上轻,所以要注意顶面装饰力求简捷完整,突出重点,同时造型要具有轻快感和艺术感。顶面的装饰应保证顶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能单纯追求造型而忽视安全。顶面设计形式,平整式顶棚:这种顶棚构造简单,外观朴素大方、装饰便利,适用于教室、办公室、展览厅等,它的艺术感染力来自顶面的形状、质地、图案及灯具的有机配置;凹凸式顶棚,这种顶棚造型华美富丽,立体感强,适用于舞厅、餐厅、门厅等,要注意各凹凸层的主次关系和高差关系,不宜变化过多,要强调自身节奏韵律感以及整体空间的艺术性。 三、室内装修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1、新手法新方式的装修手段 新的世纪全球人口在不断增加,然而有限的生存空间却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在20世纪很多国家就出现了房荒的现象。新世纪的室内装修方法旨在利用先进的装修方法在有限的房间内扩充可以活动的空间,进行对有限空间的最高效利用。在扩大人民的居住面积中却又有着诸多的困难,例如众多的历史名记需要保留,众多的山区无法建造房屋等。有的科学家在不断探索向高空扩展人们的生活空间,有的科学家在积极探索向海洋扩展生存空间,有的则是想利用太空技术扩展空间。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在积极的为了生存空间而努力,在不断革新着室内装修的方法,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梦想一定会成功。 2、室内装修的大环境化趋势 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家居品味也在不断提升,在现在的装修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房间内的装修风格与使用者的个人爱好以及品味相和谐,同样要考虑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统一协调。在制定室内装修方案时要考虑外部环境的景观、阳光、绿色植物等方面的因素,房间使用者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偏爱风格选择相和谐的住宅小区等,然后再制定自己喜欢的室内装修方案,以达到与外部环境高度的和谐统一。比如说如果业主偏爱中式风格的装修风格,首先就要选择偏中式的小区,之后才能达到室内环境与外部大环境的相互统一协调。这种大环境的室内装修考虑,在现今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在今后的室内装修中此方面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3、建筑材料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油漆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装修的颜色选择上越来越丰富,业主与设计师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作为房间的主色调。随着室内颜色的不断丰富,室内装修材料的质感问题有所改观,以往的对于外表的平滑、细腻、华丽等要素已经不再适应与现在的审美要求,相反人们所追求的效果是想要表面的粗糙之感和原始不加修饰的感觉。也更加倾向去选择原始的石材作为家装材料,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在室内装修中出现的越来越广泛。这都体现了人们追求与自然亲近的家装发展趋势,同时我们要看到在现今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全玻璃的设计风格,与外部景物自然和谐的统一。可以预见在将来的室内装修风格的发展趋势,会为利用多元化的建筑装修材料更加亲近自然。 4、电子化产品涌入到室内装修中 今天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电子科技领域,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的家装中,除了家电以外,已经可以看到电子产品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服务。例如家中的声光控开关,一个自动报警的防盗设施,可以自动识别是否为房主的自动门窗等。很多较为高档的生活小区已经普及了这些产品,例如江苏南京的某高档小区内,户主进入房内需要刷卡,甚至在公司内工作闲余可以用高科技产品遥控逗狗、煮饭、洗衣服等,这些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相当大的角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室内装修中会越来越多的看到电子产品为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作出巨大的贡献。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室内进行的装修设计是一门学问,它融合了多种元素于一身,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有专业的建筑方面的知识,还要拥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并且在思维上具有一定的美感,具有人性化的服务观,这样装修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够给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为工作和生活创造有利的氛围。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概论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数量也在迅猛增加,能源消耗也随之增加,甚至出现过度消耗的现象。因此人们在开始追求建筑环境舒适性的同时,也要求注重建筑环保节能以提高建筑的环境质量,同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装饰装修;绿色环保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室内装修已经成为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行业,然而在各类装修施工进行的过程中,装修材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尤其是装修材料中所具有的化学成分的挥发,在不经意间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就需要在室内装修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绿色环保理念,使室内装修更趋向自然化与生态化,减少装修污染对人们健康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由此提出了室内绿色设计的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关注健康,回归自然,将自然生态的思想引入室内设计中,扩展室内设计的内涵,使室内设计走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目前,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为营造优美、舒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可行的理论基础。 一、室内装修污染类型分析 室内装修中造成污染的类型分为很多种,本段就室内装修污染的几种主要类型进行分析: 1、化学污染 由于建筑装修材料大部分是通过化工提炼加工的,因此很多建筑装修材料还保留着明显的化学成分并容易通过空气挥发,造成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同时在装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切割、加热时,使建筑材料中的化学成分更容易挥发在空气中。 建筑装修材料常见的主要污染成分是化学气体,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气、甲醛、苯等。装修施工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方面包括:装修材料含有可挥发的化学成分;高温加热对装修材料产生的物理反应;家具材料中的化学气体成分;外部环境污染等。 2、生物污染 建筑内部生物污染不仅仅是由于室内装修引发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会造成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发现,并且不像光污染和空气污染那样直观。生物污染是通过细菌、真菌和微生物等形式在室内环境下进行传播,而很多细菌都具有致病效果,它们如果在适宜生长和繁衍的环境中,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几何级数的增长和扩散。 建筑室内环境中生物污染的产生形式主要有:(1)未及时处理的生活垃圾;(2)衣物和家纺用品;(3)人体微生物以及细菌的携带;(4)花卉以及家庭宠物生物污染;(5)装修建筑材料微生物附着污染等。 二、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修设计理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和空间环境问题也更加重视。在室内装修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把控装修效果,更重要的是科学地应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关注健康,回归自然,降低装修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影响,发展健康环保的装修事业。 1、从装修设计方面加强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合理地计算房屋空间承载量,由于大量装修材料都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过度装修会造成更多的危害。因此,合理地计算室内空间的环境承载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室内绿色环保设计倡导适度消费的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不赞成室内装修中的豪华和奢侈铺张。把生产和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绿色环保设计一种崭新的生态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2、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时要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问题。尽可能选用节能型材料,如节能型门窗、节水型坐便器、节能型灯具,要尽量利用自然光进行室内采光,这些都会降低装修后的能源消耗量。 室内“绿色设计”强调在室内环境的建造、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 3、合理搭配各种装饰材料的使用量。在作装修设计时,要对各种装修材料进行把控。特别是污染程度较大的石材要避免大量使用。而对于污染程度低或无污染的环保材料则应大力推广使用。 4、在室内装饰装修的施工工艺设计选择上,要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特别是一些已经被实践证明容易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施工工艺一律不得使用。 三、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修的几点做法 1、选择绿色环保的室内装饰材料 人们在进行室内装修时,要尽可能的减少使用污染较大的材料,要了解不同的材料可能会对居住环境造成的危害。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把关室内装修材料,包括油漆、涂料以及塑料制品等,要检验正规的生产许可证明及产品检验合格报告,杜绝使用耗能比较高、污染比较大的装饰材料。 当前市场上很多绿色的建材产品是装修材料的首选。应优先选择那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进行过正规检验认证的室内装修材料。 2、装修建材的搭配使用问题 一些装修材料中含有的有毒有害气体成分较多,因此在对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在室内装修时该材料的使用量,特别是墙体以及地面材料,占整个房屋中绝大多数面积,例如在墙纸、木地板的使用中,就需要适当减少对这类装修材料大面积的使用,避免装修建材中的有害物质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集中超标情况。 3、提升房屋装修过程中的节能效果 现代新型房屋的设计和装修都是以节能环保为基本发展趋势,在进行绿色环保节能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选用具有节能效果的新型房屋装修材料。在装修选材方面,要严格选用环保安全型材料,倡导消费者进行室内装修时选择无污染或者少污染,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绿色环保产品。例如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剂,不含苯的稀料,不含纤维的石膏板材,不含甲醛的木工板、贴面板等,以提高装修后的室内空气质量。 4、室内绿色植物的科学选择 选择一些适宜种植的绿色植物可以降低污染,美化环境。 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有:月季、玫瑰吸收二氧化硫;桂花有吸尘作用;薄荷有杀菌作用;长青藤和铁树吸收苯;万年青和雏菊清除三氯乙烯;银苞芋吊兰、芦荟、虎尾兰吸收甲醛等等。 不适于室内种植的植物有:兰花的香气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紫荆花所散发出来的花粉如与人接触过久,会诱发哮喘症或使咳嗽症状加重;含羞草体内的含羞草碱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物,人体过多接触后会使毛发脱落;月季花所散发的浓郁香味,会使一些人产生胸闷不适、憋气与呼吸困难;百合花的香味也会使人的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等。 5、要做好室内环境检测和治理工作 购买新房、家具和装饰新居后,应该先找室内环境检测部门进行检测,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入住时间。选择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设施,可根据造成居室、厨房、卫生间的不同污染情况,选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如空气净化器、排油烟机、臭氧消毒器等。在进行室内通风换气时,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开窗换气时间,防止室外大气污染进入室内。 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中,首先从设计的角度,合理地应用绿色环保理念,将绿色生态思想引入室内设计,扩展室内设计内涵,引导建筑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同时在室内装修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室内装修对人们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产生积极作用。总体来说,绿色环保的建筑室内装修设计,是装修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主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论室内装修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及软装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对室内装修设计的要求也日益丰富。室内环境色彩设计是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软装配饰设计则是近年来新兴的设计组成部分。设计师通过色彩及软装的有机搭配,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现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色彩及软装的科学运用,能够使室内设计视觉效果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满足空间、环境、人协调统一的需求,实现室内装饰设计整体性及视觉艺术效果。本文就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色彩及软装应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色彩;软装;应用 引言 在我国现代城市建设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室内装修设计的要求日益丰富,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设计。作为室内装修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色彩和软装,对室内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应用色彩与软装的有机结合,就是追求达到空间、环境以及人之间的协调统一。色彩与软装搭配得当就能够让人感到舒适惬意。这需要设计师对色彩、软装进行深入的了解并进行合理搭配。 一、室内装修中色彩设计的原则 1、整体布局上要具有协调统一感。 在进行色彩设计之初,一定要先从整体出发,考虑布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室内装修的和谐与统一。首先,使用的色彩的数量不要太多,其次,还要在设计中注意各种色彩的搭配,要分清主次。比如说,在作设计的时候,通过对方案的分析,设计师会把一种颜色作为主色,其他的颜色进行辅助,但颜色反差比较大的色彩尽量不要多于三种。举例来说,如果设计师将室内的墙壁、家具以及天花板等使用的颜色设计发差太大,就会让整个房间的色彩显得混乱,没有主次之分,而应该尽量选择色调比较相近的颜色进行设计,比如说将蓝色和绿色以及灰色进行搭配,就会显得房间安静又精致。 2、在局部进行个性化的渲染。 从整体的色彩设计进行考虑之后,还要注意对局部的设计。在重点部位的设计效果,能够成为人们视觉中的焦点,从而彰显个性。在将主色调确定之后,需要用其他更亮或是更暗的颜色来进行搭配和点缀;也可以运用一些特定的颜色,使它们与主色调产生强烈的对比。 3、色彩的运用要在满足室内功能需要的基础上进行。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属性。一般色彩效果:蓝、绿、灰色表示“安静、凉爽”;红、粉红、橙色使人有温暖感并使人容易兴奋。明亮色调使房间显得较大,暗色调可以使房间看上去比实际显得狭小。 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是不同的,色彩的设计也要随着功能的差异而做相应变化。有的需要明亮的空间气氛,有的需要柔和的空间氛围。这时,设计师必须针对不同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色彩进行表达。即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性能和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渗透空间,达到改善空间的效果。例如居室空间过高时,应使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收缩色。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粗笨之感。 此外,室内色彩设计要体现稳定感、韵律感和节奏感。为了达到空间色彩的稳定感,常采用上轻下重的色彩关系。通过室内色彩的起伏变化,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同时注重色彩的规律性,切忌杂乱无章。 4、要做到符合室内设计的色彩统调。 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要定好空间色彩总的倾向,即色彩的统调。色彩的统调在营造室内色彩气氛中起主导、陪衬、烘托的作用。形成室内色彩统调因素很多,主要有室内色彩的明度、色度、纯度和对比度。其次要处理好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室内色彩的统调形成在天、地、墙大面积的室内空间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加之其它可视物的色彩与其呼应,使整个空间达到统一。 5、将自然色彩融入室内空间。 室内与室外环境的空间是一个整体,室外色彩与室内色彩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将自然的色彩引进室内、在室内创造出大自然的气氛,可有效的加深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自然界草地、树木、花草、水池、石头等是装饰点缀室内装饰色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自然物的色彩极为丰富,它们可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联想,并将人带入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可让室内外的空间相互融合。 二、室内装修设计的色彩运用及要点 1、从整体设计出发,进行色彩及软装的运用 在现代室内装饰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的今天,设计师需要从整体设计出发对色彩、软装等进行分析,在整体风格及色彩相统一的基础上,考虑不同功能区域的使用需求并对其进行色彩的选择。从整体设计出发,营造出个性化的协调环境。通过整体化的室内设计、软装设计及色彩运用,提高空间利用率,提升空间设计的品味,为业主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2、室内装饰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应根据房间的朝向进行不同的色彩选择,提高房间及功能区的视觉效果。如窗户朝东的房间,最早见到日照,但是由于光照的转移,房间光线多数时间下处于较暗的环境,因此在色彩的选择时应在浅暖色系中进行选择,改善房间的光照及视觉效果。而南向房间的日照时间长,使用冷色系能够使人更加舒适。北向房间缺乏光照,应在暖色系中进行色彩的选择。通过对房间朝向的分析及不同的色彩运用,提高居住舒适度。 在室内装饰设计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中,还需要根据房间的功能用途进行颜色的选择。房间的用途、功能需求是决定色彩的重要因素,色彩的运用能够提高视觉效果及个人心理感受,实现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如厨房的设计中考虑食材制作需求应选择浅亮色系,满足烹饪过程中的视觉需求。餐厅是主人就餐的场所,背景色可以选用橙色、黄色等促进食欲的暖色系,餐厅软装则多选择深暗色系。而客厅是主人待客的重要场所,其色调及色彩的使用原则应遵循明亮、放松、温暖的感觉。 在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中,还应首先确定整体色调,并根据功能区域进行色彩的选择。但在色彩选择与应用中严禁同一功能区域出现多种主色调并存的现象,否则会造成各主色相互影响,杂乱无章。设计时应在主色调确定的基础上,使用对比色彩进行点缀,并突出重点,营造和谐的色彩环境。 三、软装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室内装饰设计中,软装在表现装饰效果的同时,还能体现业主个人生活品味,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硬装修相比,软装是一门集合整体环境、空间美学、陈设艺术、生活功能、材质风格、个性偏好等复杂元素的设计学问。其不仅仅是将各类家具陈设简单叠加的过程,软装饰同样需要整体设计,并注重功能区域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整体设计及适合的软装色彩、造型,为业主营造愉快、舒适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根据设计要求,软装应与硬装同时进行。在确定业主风格喜好、色彩喜好的基础上,以软装、硬装同步整合参考,实现由内而外的整体设计。通过软装设计与硬装的完美配合,达到理想的装饰目的。 家具也是整体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整体装饰风格的要求,对大件家具的风格特色、尺寸造型、细部做法等进行设计,以符合居室整体装饰的基本色调、风格以及空间结构。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灯饰、布艺及饰品。以家具的选择、陈设为核心,实现室内装饰设计的整体协调搭配、营造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四、软装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关于布艺的运用 布艺是软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窗帘、地毯及沙发靠垫等,都对室内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时,窗帘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窗帘占据墙面的面积比较大,如果做好了窗帘的设计,如果选择适宜的窗帘,不但为室内装饰增色,而且会在其他装饰材料有一些缺陷或者是不足时,也能够用窗帘来进行弥补。 同时,布艺具有比较好的柔软性,对于硬朗的空间能够起到中和的作用。布艺还有着比较丰富的颜色以及图案,能够对室内环境起到比较好的烘托作用。 2、关于自然元素的运用 绿色植物等自然元素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运用,不仅能使室内的空气得到净化,还能给室内的环境增添情趣。选择植物时,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这种植物能够在室内生长,能够适应室内的湿度以及温度。其次,还要注意空间对植物的制约和影响。 3、关于字画以及艺术品的运用 字画以及艺术品的运用不仅能体现出业主的品味,还能作为室内装饰中的视觉焦点。细腻的工笔画带给人品味高雅的感觉,而苍劲有力的书法能够给人的视觉带来一种张力。另外,将艺术品摆放在房间中合适的位置,也能形成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3、关于灯具的运用。 灯具在软装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市场上的灯具种类繁多,各种各样风格的装饰灯具也是软装中不错的道具。为了保证装饰的效果,可以将不同质感的灯具进行合理的排列,以达到独特的装饰效果。灯具选择时还要将其与空间形态及色彩等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束语 现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室内装饰设计中对色彩及软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针对色彩选择及软装配饰等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室内装饰设计师应在整体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工作。根据业主的性格特点、身份、色彩喜好、风格喜好以及个人品味等基础信息,运用色彩学、心理学、空间美学、陈设艺术等理论进行整体设计,以达到和谐、统一、舒适、美观的设计目的。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室内装修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新房要装修,旧房也要装修。如今这个体验至上、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时代,室内艺术设计情感化、人性化的趋向日益明显。重视体验、文化与情感,并极力寻求新的、更多可能的交流方式,将是传递我们思想和感情的有效语言表现。 关键词:室内设计;颜色 引言 在诸多造型因素中,色彩是一个能够相当强烈而迅速地诉诸感觉的因素,从人的视觉感知物体的过程看,色彩和形体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色彩甚至比形体更轻易首先为人所留意。人们在绿色的山坡上发现一个红色的物体时,可能立即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印象,却不一定能立即判定出这“万绿”究竟是何草何木,这“点红”究竟是红花还是穿着红衣的儿童。 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色彩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房间富丽堂皇、花梢艳丽;有些房间简洁淳朴、淡雅清新,它们不但与家具、陈设的多少和款式等有关系,而且还与墙面、地面、顶棚的色彩以及家具、陈设、织物、灯光的色彩有关系。这是由于室内设计涉及的空间处理、家具设备、照明灯具等各个方面、终极都要以形态和色彩为人们所感知。空间、家具和设备的形态再好,如无好的色彩来表现,终难给人以美感;反过来说,空间形式、家具和设备的某些缺欠却可以通过色彩处理不同程度地加以弥补和掩盖。 人们早就熟悉到,室内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如使人欢快兴奋或淡漠安静。中世纪的哥 特式教堂就经常利用丰富多变的色彩制造圣洁神秘的气氛。住宅室内色彩也是一种最实际的装饰因素,同样的家具、陈设、织物等,施以不同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色彩可以使墙壁、地面、顶棚等,表现得“突出”或“隐没”,也可以使其成为装饰的重点或其他器物的背景。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色彩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具有实际价值、物理作用、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因此,对住宅室内色彩的研究必须逐步地从定性进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一般主观评价上升到主观与科学检测结合的评价,使住宅室内色彩设计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1 住宅建筑室内色彩设计应充分考虑精神功能要求 住宅室内色彩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色彩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活、学习、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色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精神功能要求,并力争体现与精神功能相应的性格和特点,使室内色彩环境公道化、舒适化、科学化。 住宅中的客厅是全家团圆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是最能展示主人的审美情调,和文化底蕴的地方,色彩设计要呈现出亲切、和睦、舒适、优雅的气氛。客厅一般面积较其他的房间大,色彩运用也最为丰富,客厅的色彩要以反映热情好客的热色调为基调,并可有较大的色彩跳跃和强烈的对比,突出各个重点装饰部位。色彩浓重,可以显出高贵典雅的气派,如选用深红、黑等重颜色。墙面宜根据家具的色彩和风格,一般以选用红、紫、黄等颜色为主,调配时,不同的色彩纯度上可以有所区别。顶部的色彩则选用金黄色的装饰灯及其光线构造出富丽堂皇的色彩效果。 卧室是人们睡眠休息的地方,对于色彩不同年龄要求差异较大。儿童卧室,色彩以明快的浅黄、淡蓝等为主。男青少年宜以淡蓝色的冷色调为主,女青少年的卧室最好以淡粉色等热色调为主。新婚夫妇的卧室大都采用***、热烈的热色调。中老年的卧室,宜以白、淡灰等色调为主。有调查表明人的生命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卧室是休息的场所,其色彩不宜过重,对比不要太强烈,宜选择优雅、宁静的色彩。 餐厅是进餐的专用场所, 也是全家人汇聚的空间,它的空间一般会和客厅连在一起。在色彩搭配上要和客厅相协调。具体色彩可根据家庭成员的爱好而定,一般应选择热色调,如深红、橘红、橙色等。这样的色彩设计不但能从心理上进步人的食欲,同时突出了温馨、祥和的气氛。在局部的色彩选择上可以选择白色或淡黄色,这是便于保持卫生的颜色。 厨房是制作食品的场所,是一个家庭中卫生最难打扫的地方。颜色的选择以清洁、卫生为主。因此,应以白、淡灰、淡青色为主。地面不宜过浅,可采用深灰等耐污性好的颜色,墙面宜以白色为主,便于清洁整理,顶部宜采用浅灰、浅黄等颜色。 书房是学习、思考的空间,需要冷静理性的色彩。一般应以蓝、绿等冷色调的设计为主,以利于创造安静、清爽的学习气氛。书房的色彩尽不能过重,对比反差也不应强烈,光线一定要充足,色彩的明度要高于其他房间。 卫生间是洗浴、洗涤的场所,也是一个清洁卫生要求较高的空间。传统色彩设计是以白色为主的浅色调,地面及墙面均以白色、浅灰或淡蓝等颜色做表面装饰,但是现在也有较为时尚的色彩设计。以深色为主调,地面、墙面以玄色,金色、银色做小面积的装饰色彩。两种效果各有特点,第一种简明、轻松,一般家庭选择的较多,第二种具有个性强,促进思考的特性。 2 住宅建筑室内色彩设计要力求符合构图原则 要充分发挥室内色彩的美化作用,色彩的配置必须符合形式美的原则,正确处理协调与对比、同一与变化,主景与背景、基调与点缀等各种关系。色彩种类少,轻易处理,但轻易单调;色彩种类多,富于变化,但可能杂乱,这就要解决好构图题目。 2、再次,“材料”也是营造情感的很重要因素之一:造型、色彩、装饰、肌理固然是设计语言的必要要素,但它们的展现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材料为媒介。材料作为人类进化的标志是诞生室内设计语言的首要条件,是室内设计艺术变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客观阐述和展示设计信息的必备载体。即使同一种材料也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导致传达的视觉语义也迥然不同。玻璃有透彻明快之感,而磨砂玻璃则传递给人一种朦胧、柔和的感觉。材料不仅承担着架构空间和界定空间的作用,而材料本身在与特定展示环境的特定造型相匹配的同时,被做为重要的信息展示传达载体,发挥其材质美的特性和对人感官的表现力,增强整体室内空间的审美价值。材质的结构和性能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生理结构间形成异质同构,外界信息的传达和人内心审美经验对接。 如果将不同的材质同用于一种室内设计中,合理的搭配可以互相增辉,不合理的搭配会出现因“性格”差异而产生相互抵触作用,这种作用会降低或弱化环境信息的传达力,影响到整体室内形象展示的语义传达。如果以原木变现罗马石柱。尽管其造型传达给人的信息是罗马柱形象,但材质的应用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造型的视觉信息传达力度。而同样是原木,如果以其再现中国风格的室内设计则相得益彰。 3、另外:“光”的设计在室内情感营造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一些特殊室内环境的气氛营造尤其如此:比如:酒吧、咖啡屋的光营造在气氛和人的情感体验中某种程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光还能调节形态、材料、色彩的情感感受,暖色光能使暖色的色彩和柔软的材质更具热烈和亲切感,暖色光同样能调整冷色和硬质的材质,使他们偏向柔和。 结语:室内艺术设计的本质就是一种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特定艺术语言的创造。室内艺术设计中情感化的走向,是当代设计艺术和人们的生活品质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艺术设计关注的重点不再仅限于是形式、样式等的组合,而是更多地趋向于室内空间和生活空间人文的、生态的多元化关怀,使室内空间的创造更具有人性情感,更符合现代人对室内的审美需求,这种设计理念也会在今后室内艺术设计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刍议视觉和错觉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室内室内装修的概念、特点及原则,然后分析了室内装饰设计的功能运用,最后探讨了视觉和错觉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室内装修;视觉;错觉;设计创新 1室内装修的概念及特点 室内装修是在整体的建筑完成之后,对室内的居住环境进行的设计装饰。关于室内装修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大概的含义就是通过一些设计手法的运用,对于室内的格局部署进行相应的设计,然后达到一定的效果,使居住在里边的人感觉到舒适。那么在装修方面首先要对整体方面进行一个大体的设计方面,房间的格局首先需要确定,然后是考虑到在通风,采光和取暖等方面的最基础的需求,进而在室内的细节方面就行装点。设计师在对室内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和业主进行沟通,看业主主要有哪些方面的需求,喜欢什么样的设计风格,然后设计师根据业主的喜好,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室内进行初步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反复的和业主进行沟通,一定要达到让业主满意,因为居住在室内的主体是业主,所以要充分的满足业主的需求。尽量的争取在设计时一次性的完成设计方案,避免在施工的时候出现返工的现象,那样的话不仅对浪费人力财力,而且对业主来讲会产生一定的损失。 2室内装修的基本原则要求 2.1遵循实用性与美观性相协调的原则 设计师在室内装修设计时应遵循实用性与美观性相协调的原则,将美和实用巧妙的结合。一方面,人们都有对美的欣赏与追求的权利,设计美观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但另一方面,不能一味的追求美的效果而忽视实际的用处,这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 2.2根据环境需要确定室内装修风格 一些人认为,室内装修为了显示气派,一味的追求豪华的装修效果,照搬一些高级酒店的设计效果。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样的效果。如果是家庭室内设计使用这样的装修,不但会破坏家庭的温馨气息。还会给人以浮夸的印象。若是办公室装修成这样,会给人以财大气粗而不稳重的感觉。居家装修应衬托出温馨的气氛,办公室装修应尽量给人以严谨又不失明朗的感觉。所以,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确定装修风格,在不同的地方做出不同的设计。 2.3室内装修设计应适应“环保、低碳”的新要求 如今社会是一个消耗型的社会,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了工作生活的高成本,环保、低碳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设计师也应将“环保、低碳”的理念用于室内装修设计,装修材料可优先选用绿色环保型,在设计时考虑自然采光和自然美。就地取材,尽量减少人工光源、降低能耗。 3室内装饰设计的功能运用 装饰作为一种造型手段具有双重的性格,适宜的装饰可以产生美感,过分的、不适当的装饰则会产生混乱的感觉,使装饰的意义消失。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使用环境和使用功能 为保持顶棚的美观和安全,石膏板吊顶应改用防潮型石膏板。浴室、厨房的水汽油烟较大,其墙面可选用表面光滑的内墙釉面砖贴面,以便清洗。居室墙面选择用织物制作的壁纸比较合适。南方住宅的客厅常用陶瓷地砖铺设,清洁、美观、凉爽;北方寒冷地区宜选用有一定隔热保温性能的木地板较为合适。在有水的地面还应考虑防滑,如卫生间浴室的地面,最好选用防滑的陶瓷锦砖。在人流集中的商店、候车厅的地面,应选择耐磨性能好的彩色水磨石和陶瓷地砖或花岗石贴面。选用适当的建筑装饰材料对建筑物表面进行装饰,不仅能对建筑物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降低维修费用。 3.2烘托室内气氛、强化室内环境风格 人们进行室内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和改变环境,这种环境应该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高度和谐与统一。气氛即内部空间环境给人的总体印象,如欢快热烈的喜庆气氛,亲切随和的轻松气氛,深沉宁重的庄严气氛,高雅清新的文化艺术气氛等等。设计师布置的装饰设计可以引人联想给人启迪,满足人们视觉美感要求,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享受。 4视觉和错觉在室内装修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4.1合理运用色彩元素,使室内装修设计更出彩 在对室内装修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对于色彩的运用。因为当人们进入到一个封闭的空间环境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整体的色彩,视觉的冲击力是非常强烈的,如果室内的色彩风格比较厚重的话,那么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压抑的,假如设计的色彩是比较简约明快的,那么人们的心情也会比较愉快。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它可以产生很大的装修效果。颜色的合理搭配可以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心理层面的,如果长时间的居住在色彩搭配比较压抑的环境中,那么久而久之,人们的心理就会有烦躁厌倦的情绪产生,对人们的生理健康有所影响。所以说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将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使室内的装修效果更佳的出彩,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居住环境。 4.2巧妙运用设计要素,制造装修设计的错觉 设计师合理利用设计要素,勇于创新,打破的陈旧的观念,将可以产生装修设计神奇效果。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将设计空间与颜色的有机搭配,将会产生不同空间错觉,比如,暖色因为给人以突出的感觉被称为进色,而冷色给人以退后的感觉被称为褪色,所以,用冷色调的颜色涂墙壁可以使小空间的感觉变大一些,反之用暖色则会让人感觉变小一点:如房间狭小可选用乳白色、米色、天蓝色为墙面颜色,再配以浅色窗帘:对于采光不好的南房,可选用浅鹅黄色的墙面,令人既感到温暖,亲切,活泼,又提高了明亮度。 4.3适当利用灯饰,提高室内设计的品味 灯具虽在开始是作为功能产品,但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逐渐被赋予丰富的信息载体和文化形态,灯饰俨然成了主角,一个灯泡、一支光管照亮居室那样的潮流早已逝去,可以说,如今的灯饰是人们审美情趣、科技水平、功能需求的综合体现。甚至有人说,灯是家的眼睛,是一个家居空间里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传统材料外,如今新型材料的出现使灯具造型和艺术风格更加的多元化,由此营造了多样的光影效果及氛围情趣。 4.4精心挑选室内装饰品,为室内设计添彩 在室内的装修中,对于大体上的基本功能都已经完成之后,就是对于室内进行装点性的设计,有时一个成功的装饰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室内设计增添很多的亮色。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装饰品的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室内的设计风格来挑选布置,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素:第一,对于装饰品的选择要符合空间设计的风格特点,比如说室内的装修风格具有比较浓烈的氛围,那么在选择装饰品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夸张性质的,为浓厚的氛围增添亮色。第二,挑选的装饰品要符合室内的空间要求,如果室内空间比较局促的话,那么要选择可以节省空间的装饰品,尽量的在有限的空间开发更多的使用功能。 5结束语 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设计人员要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为日后的施工做好指导,力求将室内设计做的更加出色。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探讨 【摘要】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室内装修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室内装修;室内设计;绿色设计 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崛起,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了各种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的设计装修形式。因为居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家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 保护结构及安全原则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一是保护结构,对承重墙、阳台的半截墙、房间的梁或柱,无论其位置如何,绝对禁止拆除、改动。二是在装修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不得超过住房的荷载能力。三是注意保护防水层,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危及或破坏防水层,就必须进行防水层的修补或者重做。四是注意安全防火,设计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织物等易燃材料应该进行阻燃处理;根据用电器具的摆放位置,对电表容量、导线的粗细等都应重新进行设计,以避免使用时发生事故。 经济性原则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居室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把不同档次的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充分发挥其不同质感、颜色、性能的优越性,就能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美化原则。不提倡透支装修,不提倡豪华型装修,家庭装修要考虑到日常生活的需要,要起到方便生活的作用,装修结果必须实用。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居室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一是为居住者提供空间环境;二是最大限度提供物品储藏的需要。把为生活服务的功能性放在重要位置,一定要给使用者在生活中留下方便、舒适的感觉。 美观化原则美观化是指居室的装饰要具有艺术性,特别是要体现个体的独特审美情趣。环保性原则搞装修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材料的选配上应首选环保材料,注意节能、降耗、无污染,特别要在采光、通风、除臭、防油等方面下功夫。 2 室内装修的未来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一是要创造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的审美要求;二是要形象简捷、造型亲切、经久耐用、界面友好、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可再生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才是受人们欢迎的创新设计。 2.1 简约是最时尚的设计理念 最时尚的设计理念就是简约。相关专家认为,简约这种设计理念可以体现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简化、空间分隔的弱化、装修装饰的简洁。在一些豪宅里为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增加了不同功能空间,主要采用传统整墙隔断,加大了套型面积,提高了房屋成本,并且套内空间过于复杂影响了日照采光条件,又增加了设计难度。如果简约,采用简洁的方法,实用色彩、地面材料、隔断、灯光等不同要素都可以暗示不同的空间功能。也是提高住房舒适度最短平快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空间是一种感觉,引发读书的感觉是书房,引发娱乐念头的是活动厅。再说严严实实的方盒子空间并不完美,墙体是对空间最大的束缚,流动的空间是很美的。 2.2 室内装饰走向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的概念。室内设计是连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绿色设计的手法。a.室内设计室外化。人们厌烦在水泥方盒子中生活,渴望获得自然。设计师通过设计把室内做得如同室外一般,把自然引进室内,这种设计手法称为室内设计室外化。b.通过建筑设计或改造建筑设计使室内外通透,或打开部分墙面,使室内外一体化,创造出开敞的流动空间,让居住者更多地获得阳光、新鲜空气和景色。c.在城市住宅中,甚至餐饮商业服务的内部空间中也追求田园风味,通过设计营造农家田园的朴实无华、实用舒适的气氛。以及在室内设计中运用有生命的造型艺术;室内绿化盆栽、盆景、水景、插花等景观来获得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移天缩地的对自然的感受。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盆景艺术有丰富的遗产可以继承。d.用绘画手段在室内创造出山水,绿化景观,是受到原始人类洞穴中岩画的影响,室内风景壁画、植物花卉、云天水色等,既有把大自然引进室内的效果,又增加了室内艺术氛围。e.运用室内造园手法,如四季厅,共享空间中营造较大型自然景观的庭院设计,这些全天候的花园,受到人们欢迎。f.在室内设计中强调自然材质肌理的应用,让使用者感知自然材质,回归原始和自然,设计师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用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功能性来突破框,大胆地原封不动地表露水泥表面、木材质地、金属等材质,着意显示素材肌理和本来面目。有的材质原始粗犷,有的则施以精密的打磨,使之具有冷静光滑的表面,都能牵动人们的情思,用各种艺术手法来进行设计,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所具有潜在的怀乡、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 绿色设计的未来。科学家提出人类未来的城市将是“森林城市”“、山水城市”的设想,城市中有山、有水、有茂密的森林,由于科技发展,用生长着的植物来构成建筑,居室内有新鲜的空气,婉转的鸟鸣和沁人的花香……凡大自然的“野趣”都应在城市里充满无穷的魅力。 未来,地球上到处城市化,人们会更留恋郊外,而不留恋故乡。家庭住房走向随意性,小房子将成为畅销产品,这种低成本的小房子通过计算机设计可以一层层地盖起来。在某一个季节,几百个家庭集体休假,一夜之间,活动房屋,活动商店会突出出现在遥远的郊野上,构成一座小镇。休假结束,小镇随之消失……这些科学设想,多么真实地勾画了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心态。这些新的理念向室内设计师们提出了挑战,需要去不断地研究、构思和创新。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办公室内装修设计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办公室内装修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论述了对办公室装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场地凸显公司形象及室内设计的艺术性和必须考虑的成本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办公室室内设计装饰 前言 办公空间作为现代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向客户及合作伙伴展示自身实力和文化的平台。如同一个人的服饰、打扮,让人一眼就能了解您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和行业属性。有关调查表明:客户、人才对企业的第一印象90%以上来自办公环境,而办公环境的优雅或粗俗则取决于装修的质量(设计、材料、施工)和装饰。此外,装修质量还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心情,毕竟员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办公室渡过的,办公室就是员工的第二个家。由此可见,办公空间的装修对业务的开展和对人才的吸纳都是十分重要的。 1 对办公室内装修时应把握客户需求 大部分客户对装修是缺乏经验的,尤其是办公环境、商业环境的装修更是接触的极少,客户的装修设计要求多是感性、方向性的笼统概念,虽然有的客户提出的要求很具体,但由于他的想法是抽象的且缺乏专业常识,所以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出了矛盾。 第一准确测量装修空间,详细记录现场资料,摄像或照相保存现场资料。 第二设计师主动对设计必须考虑的要点一一向客户进行表单式询问,对客户已有需求的问题要详细记录,对客户未考虑到的问题做出特殊标记。 第三引导客户阐述出其对空间装修的全部想法,越详细越好,设计师以听为主,进行详细记录,甚至是客户的语气和表情。 第四扩大沟通范围,了解客户全面的企业信息,如运作模式、实力状况、近期商业计划、人员组成,重要人员的个人信息、该企业客户群体特征等,另外,深入全面了解客户的本人资料,等等。 第五整理收集信息,分析、挖掘客户表达和未表达出来的内心需求,将客户全部的主诉需求以表单式陈列出来,同时,综合客户全部信息,将通过对该空间的装修所能为客户创造的全部价值也以表单式陈列出来,通过综合分析,最终提炼出明确的设计策划。 2 办公室装修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办公室装修秩序感 办公室装修运用形的反复、形的节奏、形的完整和形的简洁这一基本理论来创造一种安静、平和与整洁环境,而且秩序感不仅是办公室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 ,甚至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2.2办公室装修明快感 办公环境明快是指办公环境的色调干净明亮,灯光布置合理,有充足的光线等,这也是办公室的功能要求所决定的。目前,有许多设计师将明度较高的绿色引入办公室,这类设计往往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创造一种春意,这也是一种明快感在室内的创意手段。 2.3办公室装修现代感 现代人机学的出现,使办公设备在适合人机学的要求下日益增多与完善,办公的科学化、自动化给人类工作带来了极大方便。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地利用人机学的知识,办公室装潢按特定的功能与尺寸要求来进行设计,这些是设计的基本要素,室设计的基本要素。 2.4企业办公室空间设计与整体规划 办公室装修除了美观、实用和安全,办公室装潢办公家具还多了一份营造情境与搭配完整环境的规划。办公室装潢在设计上,率先将“人体工学”理念,广泛运用于办公家具上,并协助客户进行办公室规划,充分考量OA设备的整合、环境景观的设计、办公室装潢动线规划及使用效率管理、网路、照明、噪音处理及搭配…。等等细节。主张是“办公室整体规划系统”,期望能结合优质的产品以及经过完整规划的环境,创造一个完美的办公空间,不仅为客户增进工作效率,更提升整体企业形象。 3 主要场地凸显公司形象 多数的办公室主人,他们最主要希望在办公室中给予客户三个感觉:实力、专业、规模。 前台的设计,是体现公司形象的门户所在,客户和生意伙伴的第一印象从前台开始,因此前台的装修绝对不能轻率应付。不同风格的前台在设计的因素以外,材质的使用是影响最大的因素,而从细节上来说,最主要是一些用料的细腻。办公室的整体风格从前台初见端倪。 作为大多数客户必到的会议室,不仅要表达整体形象,而且要采用装修策略,减少对抗,为自己和生意伙伴创造愉快放松的商务洽谈氛围,为商业洽谈的成功助力。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家具的设计问题。国内家具行业的发展,已经与国外的水平越来越近。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桌的设计,要尽量避开一种谈判的对峙布局。即便无可避免,亦应尽量予以柔化。 4 室内设计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是在创造室内环境中高度重视科学性,高度重视艺术性,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创新精神的新的风格的兴起,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现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视,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并已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和绘图。 5 追求先进时代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装置的速度要求也推动了商业通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表现在办公室装修装饰方面,先进的光纤电缆、共享宽带等加速了收发邮件、上网冲浪和数据上传下载的速度,计算机化的通讯和信息存储技术已经变得非常精密、体积越来越小,而高性能的计算机越来越成为标准配置。而在装修装饰越来越注重时代感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因素。 9.11后的商业界,安全成为极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公司对其所处环境的安全非常谨慎。现在,许多办公场所设计都配备了先进的保安系统,从迷你摄像头、通行卡和超敏感报警系统到X光扫描和扫描站。有些公司甚至不用通行卡而使用生物测量,后者需要对拇指、手掌和视网膜进行扫描;非接触式卡可跟踪员工,并监控出入情况。 6 必须考虑成本 管理者们过多地强调环境初始营建的成本,却总是忽视办公环境维护的成本。就像现代企业的业务重组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与企业重组相关的办公环境维护也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 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这两种成本的比例关系也是不尽相同的。国内有些企业,片面喜欢追求巨大奢华的办公场地,常常导致总面积居高不下,维护与重置费用相当可观。因此对于一家理性的企业来说,合适的办公面积、精良的办公陈设才是最实际、最有效的选择。 7 结语 总的说来办公室设计趋势将会越来越迎合我们的对于更好工作的全面要求,让我们在这一个忙碌的空间中,生活得更好。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室内装修设计的发展趋势之探索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新的追求。因为居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建筑装饰室内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室内设计;风格;绿色;发展趋势;研究 一、室内装修设计概述 美化生活环境以及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建筑装饰室内的设计,而不断创新就是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核心,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的价值取向在于创造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空间以及审美空间,并且坚持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多元化以及多层面这一重要价值取向。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是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审美取向的,并且在建筑艺术以及观念艺术的共同影响和作用下,设计师将建筑装饰的室内设计这一艺术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使其成为更加具有原创性以及先锋性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作品。人们追求幸福、健康和美好,就要求有一个舒心优雅的生态环境,因此,人们对城市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要求,即卫生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等。由于现代城市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提升,不仅要求生活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中,而且对家居室内环境有了更新的追求。因为居室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审美意识和居住生态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家居装饰设计的几种风格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的不同和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对家居装饰的理念和思潮也会根据居住者的性格、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志趣、爱好等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多种文化内涵和风格特色。总结了目前家居装饰装修形式,其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风格: 中国传统崇尚庄重和典雅。装修上吸取中国传统木构架构筑室内屏风、隔扇等装饰。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色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清静淡雅而简朴。 2.乡土风格:主要表现为尊重民间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保持民间特色,注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或利用当地的传说故事等作为装饰的主题。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的田园生活情趣,创造自然、质朴、高雅的空间气氛。 3.自然风格:崇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摒弃人造材料的制品,把木材、砖石、草藤、棉布等天然材料运用于室内设计中。这些做法,在别墅建筑中特别适宜,备受人们喜爱。 4.复古风格:人们对现代生活要求不断得到满足时,又萌发出一种向往传统、怀念古老饰品、钟爱有艺术价值的传统家具陈设,再配以相同格调的壁纸、帘幔、地毯、家具外罩等装饰织物,给室内增添了端庄、典雅的贵族气氛。 5.西洋古典风格:这是一种追求华丽、高雅的古典风格。居室色彩主调为白色。家具为古典弯腿式,家具、门、窗漆成白色。擅用各种花饰、丰富的木线变化、富丽的窗帘帷幄是西式传统室内装饰的固定模式,空间环境多表现出华美、浪漫的气氛。 6.西洋现代风格:以简洁明快为主要特点,重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能,强调室内布置按功能区分的原则进行,家具布置与空间密切配合,主张废弃多余的、繁琐的附加装饰,使质和神韵。 7.混合型风格:在空间结构上讲求现代实用,舒适的特征,在装饰与陈设中融中西为一体。如传统的屏风、茶几,现代风格的墙画及门窗装修,新型的沙发,使人感受到不拘一格。 三、家居装饰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第一原则 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家庭居住环境的安全。一是保护结构,对承重墙、阳台的半截墙、房间的梁或柱,无论其位置如何,绝对禁止拆除、改动。二是在装修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不得超过住房的荷载能力。三是注意保护防水层,在装修设计过程中,如果施工危及或破坏防水层,就必须进行防水层的修补或者重做。四是注意安全防火,设计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织物等易燃材料应该进行阻燃处理;根据用电器具的摆放位置,对电表容量、导线的粗细等都应重新进行设计,以避免使用时发生事故。 2、个性化原则 在设计中个性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居室空间内的造型、造景、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来体现的。正确表现装修个性的方法。任何家庭在装修时都要借助一定的参照物,很多人不顾家庭的生活需要,选择宾馆饭店作为家庭装修的样本,就不可能反映出家庭的特点。突出个性要注意与整体和谐,要以长远的、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家庭装修设计。 3、经济性原则 从自身条件出发,结合居室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把不同档次的材料进行巧妙组合,充分发挥其不同质感、颜色、性能的优越性,就能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美化原则。不提倡豪华型装修,家庭装修要考虑到日常生活的需要,要起到方便生活的作用。 4、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指居室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为居住者提供空间环境并能最大限度提供物品储藏的需要。把为生活服务的功能性放在重要位置,一定要给使用者在生活中留下方便、舒适的感觉。家庭装修要的是艺术美的追求,但必须以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为前提,艺术取向要与生活价值取向相一致,与生活习惯相和谐。 5、美观化原则 美观化是指居室的装饰要具有艺术性,特别是要体现个体的独特审美情趣。 6、环保性原则 搞装修也要树立环保意识。在材料的选配上应首选环保材料,注意节能、降耗、无污染,特别要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下功夫。 四、未来时尚因素的新型设计理念 室内设计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重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合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不仅要创造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的审美要求,还要有形象简捷、功能多样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才是受人们欢迎的创新设计。 1.最时尚的设计理念--简约 这种简约可以体现在建筑功能空间的简化、空间分隔的弱化、装修装饰的简洁。在一些豪宅里为了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增加了不同功能空间,主要采用传统整墙隔断,加大了套型面积,提高了房屋成本,并且套内空间过于复杂影响了日照采光条件,又增加了设计难度。如果简约,采用简洁的方法,实用色彩、地面材料、隔断、灯光等不同要素都可以暗示不同的空间功能。也是提高住房舒适度最短平快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空间是一种感觉,引发读书的感觉是书房,引发娱乐念头的是活动厅。再说严严实实的方盒子空间并不完美,墙体是对空间最大的束缚,流动的空间是最美的 。 2.室内装饰走向绿色设计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觉醒,对生存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住在城市水泥方盒子中的人们向往自然,渴望住在大自然绿色环境中,因此希望使自己的居室环境走向绿色回归自然,反映在室内设计活动中可称为室内“绿色设计”,所设计的住宅称生态住宅。它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样,其总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与地球可持续发展,设计具有高科技加情感的特征。 结束语:我们建造一个室内的空间目的就是想要把美的环境传达给身临其境的人,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师就必须要懂得室内空间这一形象的心理效应,并且对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风俗人情、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生哲学以及文化传统等等进行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还要对不同心理效应进行合理的调度和安排,从而恰如其分的将其应用到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之中去。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有关现代室内装修设计的分析 摘要:室内装饰设计目前是一个很热门的行业,然而关于室内装饰设计理论的研究却落后于实践的需要,但实际上,室内装饰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侧重于从平面功能、空间组织形式、室内建筑材料、装饰手法、装饰色彩、室内陈设等方面,对室内装饰设计风格变迁进行了论述,并加以分类。表面上,它是作为建筑设计的附属而存在的,其实它有着自己独立的属性。从这方面来说,室内装饰设计其实与建筑设计是互为因果的。 关键词:装饰;设计;功能 一、室内装饰风格的成因 室内装饰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装饰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二、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 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室内装饰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等等。 1.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 3.后现代风格 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 4.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能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室内多用木料、织物、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此外,由于其宗旨和手法的类同,也可把田园风格归入自然风格一类。田园风格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也常运用天然木、石、藤、竹等材质质朴的纹理。巧于设置室内绿化,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 三、室内装饰设计的流派 流派,这里是指室内装饰设计的艺术派别。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从所表现的艺术特点分析,也有多种流派,简单的介绍几种流派:光亮派、白色派、超现实派以及装饰艺术派等。 1.光亮派 光亮派也称银色派,室内装饰设计中夸耀新型材料及现代加工工艺的精密细致及光亮效果,往往在室内大量采用镜面及平曲面玻璃、不锈钢、磨光的花岗石和大理石等作为装饰面材,在室内环境的照明方面,常使用折射、折射等各类新型光源和灯具,在金属和镜面材料的烘托下,形成光彩照人、绚丽夺目的室内环境。 2.白色派 白色派的室内朴实无华,室内各界面以至家具等常以白色为基调,简洁明确。白色派的室内,并不仅仅停留在简化装饰、选用白色等表面处理上,而是具有更为深层的构思内涵,设计师在室内环境设计时,是综合考虑了室内活动着的人以及透过门窗可见的变化着的室外景物,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室内环境只是一种活动场所的“背景”,从而在装饰造型和用色上不作过多渲染。 3.超现实派 超现实派追求所谓超越现实的艺术效果,在室内布常采用异常的空间组织,曲面或具有流动弧形线型的界浓重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光影,造型奇特的家具与设备时还以现代绘画或雕塑来烘托超现实的室内环境气氛。实派的室内环境较为适应具有视觉形象特殊要求的某些或娱乐的室内空间。 4.装饰艺术派 当前社会是从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过渡的时候,人们对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物质功能之外,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内装饰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与之朝夕相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室内装修设计论文:浅谈小户型室内装修设计 摘要:针对都市中日益走俏的小户型家居,从家装风格、房间功能、厨房设计,家具选择等多方面进行介绍家装的新潮流。小户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何在这个小环境里充分利用空间之余,还能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家居布置风格和品位,这就需要花点心思了。 关键词:小户型装修风格 引言 小户型的装修。在色彩搭配、家具安置、材料运用上都各具特色,装修风格上或简约、或时尚、或精练,风格各异。小户型面积一般在30-70平方米之间,装修的风格也较多,很难抉择哪种风格比较适合自己的居住空间,但是如果从风格、功能、家具、色彩、材料、配饰等六大方面去分析,就能会更好的得到答案,让小户型的装修更加明朗化,更加简单化。 1 小户型室内装修的风格特点 风格对小户型的装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风格的确定将能更好的定位装修,当然也包括材料,家具的定位,以及装修费用的定位,风格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一般通过客户自身的欣赏水平和个人爱好而形成的,也包括设计师的建议。现在比较流行的装修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题统一的装修风格,这种风格比较适合超小户型,它可以让空间狭小的居室显得简洁、精致,适合的人群主要是性格不太张扬、在室内活动较多的年轻人。而另一种是多种风格相结合的装修。这种风格的前提就是居室要有足够大的空间,适合的人群主要是性格外向,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他们不愿意将居室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装扮自己的居住空间。 2 小户型室内装修的功能选择 功能是否合理,也是在装修中经常谈论到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小户型有限的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设计师现在以及很久以来不断考虑的问题,也是客户所希望得到的答案。在平面格局上,小户型的设计通常以满足实用功能为先,合理地布置各个功能分区、人流路线和一些大型的家具。可以采用开放式厨房或者客、餐厅并用等方法,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利用相互渗透的空间增加室内的层次感和装饰效果。 3 小户型的室内装饰设计要点 3.1小户型的居室设计 对于性质类似的活动空间可进行统一布置,对性质不同或相反的活动空间进行分离。如会客区、用餐区等都是人比较多、热闹的活动区,可以布置在同一空间,而睡眠、学习则需相对安静,可以纳入同一空间。因此会客、进餐与睡眠、学习就应该在空间上有硬性或软性的分隔。应尽量避免绝对的空间划分,可以利用地面、天花不同的材质、造型以及不同风格的家具以示区分。如果房间小,又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那么在居室中采用隔屏、滑轨拉门或采用可移动家具来取代原有的密闭隔断墙,使墙变成“活”的,同时使整体空间具有通透感。 3.2 厨房 厨房是很重要的一个装修重点,户型再小,厨房也不能少。对厨房来说,无论是大厨房还是小厨房都要保证它的环保和实用性。针对面积较小的厨房,设计上就要体现出足够的紧凑性、便利性。相对于标准厨房来说,小户型没有足够的空间供其“挥霍”,所以小户型的厨房,一定要将空间充分利用,在样式美观的基础上,做到功能齐全。 一个完整合理的厨房是由洗物区、料理区、烹饪区所组成,是一个舒适便利的三角工作区。如果能够将厨房做成半开放式。用一个旋转餐桌或者拉伸餐桌将厨房和起居空间分离,这样就使厨房不再被间墙独立,达到了延展空间的效果。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对厨房要求,可以为小厨房配备一些可以增加厨房空间的全拉伸的抽屉或拉篮,增加的这一点投人能够让人在小空间厨房工作时也感觉非常轻松。也能大大增强了您厨房的储藏能力,让小厨房的每寸空间都得到最合理的充分利用。 3.3 家具选择 小户型的家具必须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进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居室各功能既有分隔,又有内在联系、不产生拥挤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具的形式和尺寸。 造型简单、质感轻、小巧的家具,尤其是那些可随意组合、拆装、收纳的家具比较适合小户型。或选用占地面积小、比较高的家具。既可以容纳大量物品,又不浪费空间。 3.4 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方面,主张个性化设计,色彩设计在结合自己爱好的同时。一般可选择冷色调。冷色调因有扩散和后退性,使居室能给人以清新开朗、明亮宽敞的感受。可以将家庭的墙壁变成大麦黄、淡绿、浅粉等颜色,配合木本色或白色混油的家具效果更好。在家居中最保险的配色方案是:墙浅,地中,家具深,天花板的颜色浅于墙面或与墙面同色。当整个空间有很多相对不同的色调安排时,房间的视觉效果将大大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空间内不要过多地采用不同的材质及色彩,这样会造成视觉上的压迫感,最好以柔和亮丽的色彩为主调。 适当在局部采用对比和亮丽跳跃的颜色,可以使房间显得简练干净。常用的对比色有蓝黄、红绿、红白黑;局部的跳色可以安排在影视墙、窗帘、沙发等处,并在房间点缀相同色系的饰物与之呼应。但是,室内色彩对比千万不要过于强烈,因为长期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而现在大多数的青年人比较喜欢选择多样化的色彩。但是根据现在的科学资料显示,现在青年人大多追求性格的张扬,所以只要是不太怪异的色彩,都可随心所欲地按照他们自己的个性搭配。 但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红色因为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即使喜欢也只能用来点缀,不可多用。特别是在卧室中,否则它会给人以燃烧感,让人难以入睡。同时,接触过多还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感,使身心产生受压的情绪,容易疲劳。 3.5 家居装饰 在家居饰品的选择上现在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水晶饰品,主要是各种造型的小摆设,它的特点是永远流行不过时:第二种是布艺玩具,这种主要被女孩子宠爱,它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家居饰物;第三种是中式家居饰品,它的特点是古典的内涵结合了现代的功能,颜色上大多选择黑、白、灰等单色系。 值得注意的是,饰品是要起到装饰作用的,所以在选择家居饰品的时候,选择的种类不要繁多,颜色要一致,要与居室的整体装修风格相协调。 在装饰上,小户型的家庭尽量不要复杂的装饰,在各个功能分区内最好要有统一的元素。由于房子小,饰品更要少而精。陈设要有重点,有次序,如果东西太多,就会使人看到觉得烦。窗户就须多加装饰,少用粗重的帷幕,窗帘的色调要与整个房间的装修协调,最好薄的金属条遮帘。如果卧室很小,就要用落地大窗帘。厨房、卧室和门厅要用同样的壁纸。这样才能使房间显得宽大。 4 结语 小户型房如今成为80后年轻人置业的首选。房子虽小,依然要承载的全部生活;因为年轻,也总要多些创意。由于小户型的居室面积相对来说较为狭小,在一个房间中可能要包括起居、会客、储存、学习等多种功能活动,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要使室内不致产生杂乱感,这就需要对居室空间进行充分合理的布置。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概述:浅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工艺的应用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机械制造相关的技术正在不断改进,与之相应的机械制造工艺也获得了提高。现代的新式机械制造技术在本质上运用了一体化的机械制造手段和方式,有助于节省成本的同时减少劳动消耗。从机械制造工艺的角度来讲,机械制造工艺符合新时期的技术进步趋势,在此基础上也确保了机械制造的整体效果提高。由此可知,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和改进符合新时期的技术趋势,有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实效。因此对于机械制造的相关工艺和技术而言,有必要明确现代机械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技术方式;结合机械制造的现状,探求现代工艺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相关工艺 具体应用 经济进步的趋势下,现代机械制造也逐步展现了独特的技术优势。相比于传统技术,机械制造的现代化技术可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也受到了更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现代性的机械制造具体包含了网络技术、信息传感技术、自动化管理技术等,因而具有多学科融合的基本特征。企业为保障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就应当致力于改进传统流程,运用现代性的制造工艺来提高生产效能,同时杜绝制造过程中的偏差[1]。机械加工及制造通常涉及较复杂的多个流程和步骤,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熟练新时期的自动化加工手段和制造工艺,通过全方位的技术改进来体现技术优势。 1 机械制造工艺的技术特性 在企业生产中,机械制造工艺是不可缺少的。相比于传统制造工艺,现代机械制造体现了先进性的特征,与此同时也具有灵活高效、清洁度高以及能耗低的工艺优势。由此可见,新时期的机械制造不仅包含了最基本的工艺技术,同时还包含了产品制作、产品研发、开拓市场等各个环节[2]。现代机械制造从本质上来讲应当构成整体,这是由于机械制造工艺融合了很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具体而言,机械制造的现代工艺和技术具备如下的特性。 首先,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包含了多学科的技术,因此具有综合性特征。从现代意义上讲,现代机械制造摆脱了传统工艺限度,在更高层面上确保了机械制造流程的统一性。企业若能适当运用现代化机械制造方式,那么就可以保障综合实力的提升,服务于企业生产实效的提高。 其次,机械制造的现代工艺技术具有全球特征,符合了新时期的全球化趋势。在一体化进程的推酉拢各行业都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为适应一体化,企业就有必要做出技术层面的转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现有的机械制造工艺仍缺乏完善性。作为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应当从根本上转变认识,尝试接受并认可现代的新式机械工艺。 第三,现代机械制造与网络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了统一的生产流程。面对剧烈的行业竞争,企业为获得自身的优势,就需要从全面的角度入手完成技术转型。机械制造技术整合了制造成本、制造产品的耗时、产品质量控制等多层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统一的结合体,这样做有利于整合原本分散的机械加工流程,确保企业获得优良的机械加工质量[3]。 2 具体的技术应用 机械制造行业具有独特的性质,这是由于机械制造包含了多层面的综合性内容,因而也有利于适应新的技术形式。在应用层面上,机械制造工艺与技术包含了如下要点。 2.1 集成化和信息化技术 从机械加工角度来讲,企业若要通过加工得到优质的机械产品,那么有必要运用集成的信息化技术来确保实现。机械制造的现代化系统正在经历转型,在这个时期也逐步引入了智能制造、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的新方式。在网络的辅助下,集成化机械制造有利于保障全局操作的精确性,同时也融合了产品设计、机械设备生产、机械零件装配、产品检验和销售等不同的环节。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信息化机械生产流程体现了更强的集成特点,进而构建了智能化的自动式机械加工体系[4]。 2.2 改进机械加工的方式 特种加工工艺集成了化学能、热能和光能等不同的能量形式,在能量集成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新式的超声波加工以及电解加工。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机械制造领域也逐步开始运用新型材料和新式加工工艺。从现状来看,特种加工技术已经运用于新时期的机械加工,从而体现了特种工艺的独特优势。例如:对于耐热的硬质合金、金刚石或者淬火钢等材料,如果运用传统的流程是很难予以加工制作的。然而,特种加工的手段却可以顺利完成对于硬质材料的制造加工。近些年来,机械加工领域还诞生了水射流加工的新模式,这种工艺尤其适用于加工细小精密的硬质材料。 2.3 引进新型机械设备 企业如果要顺利运用现代机械加工及制作,那么首要的前提就是引进机械制造的先进设备和机械。这是因为,高效精密的机械制造仪器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成本的节省。例如最近几年,现代化机械加工的相关企业逐步开始运用五轴数控的高精度铣床、集成电路的数显仪和超重型龙门铣。这些先进的大规模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节省人力操作,企业也能由此加快机械制造的整体速度,有利于改进工艺。 3 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 从技术趋势来看,机械制造技术改进的关键点就在于自动化。对于机械制造的工艺领域,一体化的人机技术、集成技术以及智能技术都在迅速扩展,此外还包含了柔性制造的工艺方式[5]。运用自动化技术,有利于在加工流程中随时调整原先的工艺步骤,从而更加符合机械加工的整体规划。在网络化的帮助下,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工艺还会进一步更新。对于机械产品设计、筛选加工原材、零件主体的制造和加工、市场销售等都会继续加以改进。总之,自动化技术的诞生有利于构建企业密切交流的新渠道,保障企业顺利实现机械制造管理。 机械制造通常涉及很多流程和环节,在这些步骤中如果能运用虚拟化的机械制造方式,那么就能在本质上缩短加工流程,与此同时也显著降低了投入机械制造的总成本。虚拟技术主要用于检验工艺合理性、优化产品制造流程。由此可见,虚拟技术可以用于检验机械制成品,通过不断调整现有的制造技术,就能优化机械加工。在产品制作周期缩短的同时,企业也能借助虚拟技术的手段来调整物流、落实过程化管理并且保障生产安全。 4 结语 在转型阶段中,机械制造工艺和技术也应当随之改进,只有不断加以完善才能适应现今剧烈的行业竞争。对于机械制造行业而言,在引入新式机械制造技术时应当依照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确保引入的新式工艺符合自身的生产特征。在运用新技术的基础上,机械制造以及加工行业应当符合网络化、信息化和集成化的基本宗旨,确保企业获得优良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完善日常生产的流程。然而截至目前,企业在运用现代机械制造手段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完善,有待长期改进。在未来实践中,机械制造的相关人员还需要不断摸索经验,进而服务于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质量提高。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概述: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机械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传统的机械制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从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加工技术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设过程中,机械制造工艺是需要现代化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的工艺技术,提高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可以促使我国在日后的建设中更加具有发展优势。而精密的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提高和完善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重要技术就是精密加工技术,它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建设更加快速发展,并具有非常重要的义意。 一、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 1.关联性 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通过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特点,发展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关联部分,如开发产品、制造工程、制造加工、调研等,有关这些方面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必须确保各个环节的准确性,一旦发生问题,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其关联性的特点上不断的提高技术制造效益。 2.系统性 机械制造的产品的设计、开发、加工制造等方面都需要一个完整的体制,这样能够清楚的了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之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系统性需要做好全面的掌控,这样有利于现代机械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 3.全球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诸多经济领域逐渐的与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我国机械制造业为提高企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顺应时展,积极引入先进的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的加工技术,加强企业内部的科技投入,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研发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现代机械制造工艺 1.气体保护焊焊接工艺 机械制造工艺中的气体保护焊接工艺主要是通过电弧作为能量,把气体当做被焊接物的保护介质。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电弧的周围会产生气体的保护层,将熔池及电弧与空气相隔绝,有效的预防有害气体对焊接的影响。同时保o气体也可以稳定电弧,使其得到充分的燃烧。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则是最普通的保护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非常容易获取,成本较低,在机械制造中使用率很高。 2.螺柱焊焊接工艺 螺柱焊焊接工艺是保障螺柱的一段能够接触到板件或管件的表面,直到接触面出现融化的现象,加大螺柱的压力完成焊接。它的主要焊接方式由储能式与拉弧式。这两种方式都属于单面焊接,其中储能式大多使用于薄板焊接,拉弧式大多适用于重工业的焊接。螺柱焊焊接工艺在焊接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水漏气等问题,使其得到广泛的使用。 3.电阻焊焊接工艺 电阻焊焊接工艺主要是由被焊接物紧压在正负电极之间,并对物体进行通电,借助电流的作用使被焊接物的表面及周围形成电阻热效应对金属进行加热,使金属融化,并与另一段金属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电阻焊焊接工艺。这种焊接方式在施工中具有加热时间短、焊接质量高、生产效率高、过程简单、无污染等优势。但这种焊接方式也存在缺点,如焊接耗能高、维修成本高、设备成本高。而该焊接工艺通常使用在航天航空、医疗设备、军事、汽车等高端技术的精致行业中。 4.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 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最早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TWI焊接研究所研制的,被誉为FSW。在上个世界90年代末,这种工艺对航空、建设、车辆等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一工艺技术在焊接时仅需要焊接的搅拌头,非常资源和材料。 5.埋弧焊焊接工艺 埋弧焊焊接工艺则是在焊剂层下燃烧电弧来进行焊接,它有半自动与自动的区别。自动的埋弧焊接只用于焊接,而移动电弧和焊丝需要专门的机器运送。而半自动的埋弧焊接,它的移动电弧和焊丝需要人工手动输送。因此,在发展中几乎被淘汰。在选用埋弧焊焊接工艺时,需要特别注意焊剂的碱度、选择等,这是最能体现电流种类、冶金性能、工艺性能的重要等级技术标准。 三、精密加工技术 精密加工技术主要是为了达到常规精密加工技术很难达到的高精度的加工。它主要的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切削技术、超精密研磨技术、微细加工技术,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精密加工技术进行分析。首先,精密切削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切削手段来完成精密切削。由于零件、机床容易受外部因素的较大影响,目前大多使用微控制、超精密定位等方式来实现精密切削加工技术;其次,微细加工技术,目前诸多的高新科技产品的它的零部件体积较小,相关的属性和运行的频率较高。因此,大多地区和国家都会使用超微细的离子技术,这样才能够进行高新科技产品的电子零部件的制作;最后就是超精密研磨加工技术,对于普通的抛光、研磨等方法是很难满足当今复杂电路的基本硅片的需求。因此,研发超精密研磨技术尤为重要,它的主要技术包括化学机械研磨、线修整固体研磨等一系列的精密加工技术。由于超精密研磨技术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及设备较为简单等加工优势,因而在机械制造业中被广泛的应用和认知。 四、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机械制造领域中,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应用在开矿、冶金等各个方面,并位于核心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也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重视和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和推动了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不断取得巨大的飞跃。使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能够在我国工业发展中,起到更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这样在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中能够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是将一切理念与规划变为实体的必要途径,也是发展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充分的意识到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在实际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发挥出来的重要价值,它是整个机械制造业的核心,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性能、生产效率等都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是有利于加快机械制造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这需要我们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要想使机械制造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要不断研发、引进、改进新型的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并能够使其能够合理的使用到机械制造业中,从分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使其能够更好的为现代化加工事业与机械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概述: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深析 摘要:当今时代,无论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信息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之一。尤其在工业制造生产中,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信息水平直接关系着其生产效率的高低,关系着竞争实力的强弱。可以说,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表征。在企业制造发展方面,机械制造工艺与现代信息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机械制造领域竞争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实际工作背景出发,探讨研究工业企业中机械加工工艺与信息精密加工技术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行业;制造工艺;精密加工技术;应用情况 当前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稳定,第二产业快速腾飞。在这种发展前提下,机械制造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尽管一二产快速腾飞,但受制于薄弱的基础、市场等多重制约因素,导致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仍然停留在“中国制造”领域,“中国创造”实力还相当薄弱。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国机械生产的产品市场替代性强,淘汰率高,长远发展的后劲不足。探寻“中国创造”困境的根本原因,其中很大程度上还是我国工业发展观念相对保守和封闭,对于传统制造工艺和技术手段盲目固守不与时俱进引进新的技术。加强技术的与时俱进,就要求我们要拥抱新的信息技术时代,加强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信息加工技术的融合发展,要求我们要客观分析,科学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做法,再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力稳步发展进步。 1.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需要相应的机械设备来维护它的不断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这些机械设备的质量必须得以保证。更通俗的来讲,就是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1.1关联性特点 现代的机械制造业属于一条龙的流水制造工艺链,每一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企业制造者一定要对每一个环节加以重视,在分清主要矛盾的情况之下还要搞清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始终保持谨慎性,与此同时更重要的就是要做好生产过程监督工作,以便于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及时找到根源所在并解决问题,这一项特点不仅仅是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特征。 1.2系统性特点 看似简单的机械制造业其实在整个开发过程当中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工程,从最初的研发到最后的销售每一个阶段都是一项相对独立的工程。而且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手段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机械制造业所涵盖的相关知识范围是极广的。 1.3全球化特点 近些年来,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并逐渐连为一体,这种全球性的关联性不仅仅体现在产品的销售范围方面,更体现在技术共享方面。在这一行业当中有非常多的厂商,每个厂商之间的制造是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相互独立是因为每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是不同质的,他们生产的产品大多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就如同之前所讲的关联性一样,它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功能以及销售等各个方面。但是关联性又体现在他们的基本功能等方面是存在很大联系的。要知道,经济全球化越是发展这一特点就愈加明显。 2.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与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关于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分析(以焊接工艺为例) 2.1.1气体保护焊工艺 在生产过程当中,工人们难免会由于工作而受到伤害,最常见的便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而被灼伤,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现在提倡使用气体保护焊工艺。由于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工程基础训练课程,大多数的学校会选择使用这种方法避免学生们受到伤害。在进行焊接时主要通过另一种介质来进行,在电焊的过程当中这种介质会产生一定的保护气体,阻止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流出,它不仅仅可以让焊接工艺完美的进行下去,还可以保护人们不被受到伤害,可谓是一箭双雕。 2.1.2电阻焊工艺 之前说给大家介绍的这种工艺方法是一种粗糙的制造方法,只适用于一些基础的入门工程,在现代等各种精密仪器的制造过程当中往往是不被使用的。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制造工艺,叫做电阻焊工艺。它是通过正负电流的压力来进行焊接工作,应用这种焊接手段制造出来的工艺产品是非常精致的,不存在较大的缺陷,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对于许多规模较小的厂商而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厂商而言这种工艺方法显然不可取了,根本原因就是制造成本较高,会浪费大量的财力资源,无法实现大多数企业所追求的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1.3搅拌摩擦焊工艺 这种焊接工艺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知道目前为止仍然被广泛的应用于铁路以及飞机等各个大工程当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这项技术之所以能够受到市场的青睐,最终的原因便是因为他所耗用的成本是很低的,可以有效提高各厂商的经济效益。而这项技术在前几年引入到我国的机械制造当中,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关于现代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说到现代精密加工技术,大家可能最熟悉的便是纳米技术,这项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由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许多产品都是运用这项技术而完成的,因此会被大家所熟知。当然除了这项技术外,还有其他一些精密的技术手段,比如超精密磨研、微密加工等等,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所采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制造的生产技术水平。 2.3浅谈微机械技术 首先第一种技术便是微机械传感技术,它必须要有特别高的精准度,才可以符合各厂商的要求。在这一总概念之下又有众多的技术分支,各有各的特点和功能,根据厂商的不同需求所选择采用,但他们的运作原理都是一样的,并不存在较大区别。其次便是微机械使用的材料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应用历史相比较其他技术而言是比较长的,在早期各厂商通常会采用硅来进行这项技术的使用,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材料技术愈发显现出了它的弊端,于是各厂商便开始寻找新的替代材料,最终发现镍是一项符合要求的材料。最后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微机械的制造工艺技术,可以说这是一项比较综合的系统工程,它所涵盖的知识范围是极广的。 3.结论 经过以上的阐述,相信大家对于当今现代机器制造行业的制造工艺以及精密加工技术手段所拥有的特点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对于其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措施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要知道,如果要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便是要坚持技g手段的创新和升级,虽然我国的制造业比较发达,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缩短这一差距并超赶其他发达国家,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现代机械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要从技术手段的升级这一方面来下手,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概述: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一些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使用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可以更好地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本文立足该技术和工艺的特点,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现代机械 制造工艺 精密加工技术 应用研究 机械制造行业在经济发展的背景和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传统的一些机械制造工艺和技术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在技术和工艺上进行变革,引入现代化工艺和精密的加工技术,使其更好地为制造行业提供帮助。 一、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机械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工艺、结构、材料的设计都是其中的内容。在机械设计上,传统的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械产品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新的科学理论和相关的方法来进行技术和工艺上的变革,以此来应付在机械设计上遇到的种种难题。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相关机械制造的技术也需要提升,而产品的产生需要利用制造工艺把设计转换成成品,在进行转换的时候,相关的制造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决定了实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和工艺的不同也会使得所生产的产品不一样。 二、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特点 (1)系统性。现代机械制造是一个重大的工程,在使用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的加工技术时,还会配套使用现代传感和计算机、自动化技术,除此之外,还需要新工艺、新方法、新型材料和管理方法的辅助和投入使用。因此,整体有着较强的系统性。 (2)关联性。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不仅在机械的制造过程中发挥作用,提高制作的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在产品的设计、研发甚至售后等各个环节都会有着较大的作用。 (3)全球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主要的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也要主动和国际先进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进行接轨,加大研发的力度。 三、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 1.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 (1)电阻焊焊接工艺。电阻焊接工艺的主核心是电的利用,通过对被焊接的物体进行通电操作,使其在电流的作用之下在表面产生溶化的现象,最终相互产生黏合,形成一个整体。这项工艺技术是一个传统的技术,但是效率高、质量高、效果好,应用十分广泛。 (2)保护焊焊接工艺。保护焊工艺属于热源焊接工艺的一种,它以气体作为保护的介质,一般常用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气体的隔离保护功能,为电弧提供一气体状态的保护层,避免电弧和空气之间产生互相的干扰,从而影响焊接工作的进行。这类工艺通过对有害气体的阻隔保证了焊接的质量,同时还促进了电弧的充分燃烧。 (3)埋弧焊焊接工艺。埋弧焊工艺属于燃烧电弧工艺的一种,这种燃烧一般在焊剂层进行,有半自动和自动两种类型。前者依靠人工来完成电弧的移动操作,并且要依靠机械设备来输送焊丝,人工程度较高,后者则会用一个专用的小车来完成电弧的移动和焊丝的输送,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节约了成本。 (4)搅拌摩擦焊接工艺。搅拌摩擦焊接工艺属于传统焊接工艺的,在使用上,它只对搅拌头进行一个焊接操作,除此之外,不对其他的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适用范围很广。 (5)螺柱焊接工艺。螺柱焊接工艺主要运用了压力的原理,对螺柱进行施压,并在上面进行通电操作,使其熔化。螺柱焊接工艺一般分为拉弧式和储能式两种,但是它们都属于单面的焊接方式,前者在重工业当中用得比较多,后者则一般用在薄板的焊接时有着应用。 2.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 (1)精密切削技术。精密切削技术是一种直接的切削技术,在精密加工技术上应用广泛。在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提高产品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如果使用精密的切削技术,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机械产品在制造时对其他零件、工具的使用,节约了成本,同时还使得技术更加精良,避免在生产的环节出现粗糙工艺。 (2)磨具成型技术。在电子产品的制作中,会涉及很多的零件,当前这些零件大部分都是利用磨具成型技术来完成的,对于磨具的精度提高来说十分有帮助。 (3)超精密研磨技术。超精密研磨技术在电路基板的硅片加工集成中应用十分广泛,对于存储密度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4)纳米加工技术。纳米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当前,这种技术已经可以在硅片上画出一个纳米宽的线,使得信息存储密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结语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和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推动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帮助,加强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探讨,可以更好地使得企业健康并且稳定地发展。
建筑设计论文: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中国哲学思想概述 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其精髓,主旨是对于每一个面向社会的人,要求以礼仪、仁义以及一系列良好的品德来约束自己,以完善自身的标准来完善社会,使人能够向天靠拢来获得舒适自然的感受;而道家则是要求在完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后,升华于社会,回归到田林、山地等自然中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道互补的命脉由古到今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实践到每个人的身上的具体形式,则是人必须在社会中竭尽全力完成自身被赋予的社会责任之后回归到大自然的环境中,达到无欲无求、名利不争的“无为”状态,也就是从“入世”到“出世”的转变。这一点与佛教最后达到的“涅盘”状态非常像,也是不执着、不贪欲,但是佛家达到了这个状态之后还需要回到社会中去,并尽可能地完善更多的人群来继续修行,并且佛教自魏晋传入之后才逐渐汉化,究其根本也是外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同儒家、道家一同发展的还有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其他流派。法家要求以规范或法律来治理国家,墨家以严格的纪律和组织来武装自身,而阴阳家发展到后期与天文、占卜、五行等方术相关,具有了宗教迷信的性质而不能在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因此,儒、道两家从众多的学术流派中脱颖而出而成为中国社会中主导的哲学思想。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概述 (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在长江流域的多水地区就有干阑式建筑,干阑是独立的底层架空结构,底下架空的一层用来蓄养牲畜,人居住在上面而能够有效隔潮并且能防御野兽的侵袭;秦汉初期楼阁建筑的兴起,促使斗拱结构发展;北魏佛教传入,建筑明显受其影响并开始大量兴建寺庙、开凿石窟;转入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唐代建筑气魄宏伟,开明之中又见严整;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赵州桥。北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木构架结构,总结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 (二)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特点 1.木构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创造出了独特的木结构形式,木构架结构的建筑是古代建筑典型的结构,主要有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木构架结构在屋顶与顶梁的交接处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构件——斗拱,其将屋面的承重由横梁过渡到立柱上,造型美观大方。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中经常采用华表、牌坊、铜狮等依附性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的氛围,达到所谓主次分明、相依相衬的整体效果。 3.封建宗法礼制的设计 中国古代许多宫廷皇室建筑的组群被均衡分布在了中轴线上,封建社会中的均衡分布、规矩方圆被牢牢限定在了建筑组群中,等级制度相当森严。 4.庭院式的组合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体,其通过主体建筑、辅助建筑、花草、山木、雕塑、河池等一系列的艺术景观将各个建筑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建筑、生态、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 三、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髓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礼制的运用,“礼”作为日常生活中君子自律的修身规范,被运用到建筑物中则是规矩、均衡、定制的体现。作为皇室宫廷的代表建筑,故宫将封建等级制度的划分发展到极致。故宫的主体和辅助型建筑都被安置在了中轴线上,宫城内外四四方方的布局使主体、辅助性建筑分布鲜明,前三殿与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为重要建筑,在穿过前三殿的主要空间之后,又在太和殿布置了一些庭院以强调前朝的尊严。而在空间气氛的处理上,由大清门、天安门和午门形成三处渲染氛围的高潮,大清门和天安门是一段,天安门和午门又为一段,在穿过午门以后,绕过金水河才到太和殿,经过一重又一重的空间渲染,使人们在进入大殿之前就感到严肃的气氛。此外,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组群也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四合院的大门均不设在中轴线上,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西北角上。大院分前院和后院,以院墙隔开,墙文化是古代建筑中内外隔绝的最好例证。分隔内外院的门设在中轴线上,前院招呼宾客,后院为主人房,宾客不得入内。正房置在中轴线上,一般为长辈居住,厢房在左右两边对峙分布,为晚辈居住,前后院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致,这种根据封建宗法礼制和等级观念分布的主次顺序、内外有别在住房上相当讲究。 儒家礼制在建筑中的严格规整、均衡分布使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在等级森严的建筑中生活与居住,不免会感到乏味倦怠,并且文人“入世”后的悲愤不平与无奈妥协又使其灵魂不由自主地要求解脱放松,于是便有了退隐山林的私家园林,文人们在那里畅谈欢笑,将自己淡泊豁达的情怀寄托到山水之中。 苏州园林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例子。其中最为出名的沧浪亭,在其园门外,有一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水之景借入园中,此乃是古代园林专注《园冶》中“借景”的方法。其余的园林设计包括山、石、池等都模仿自然,以达到《园冶》里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这里,道家的思想尤为可见,在经过规范礼制的社会生活之后逐渐升华自身,修行自己的灵魂,形成“天与人”的结合,将人工雕琢嫁接到自然恩赐上,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语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思想使古代的优秀历史建筑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反观当今的一些新建筑,频繁地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将形式的运用作为设计的代名词,这些建筑以夸张新颖的造型与技术获得了世人的关注,其“为形式而形式”的设计观念颇符合消费社会的价值需求。但建筑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承载,只有将设计与文化的概念巧妙地结合到具体设计物之中,才能实现建筑设计的实质内涵。 建筑设计论文:论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关系 当前,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新奇造型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建筑细部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在参考人的尺度下,高层建筑设计外部形象的设计,主要处理好五种尺度关系,并试探地提出一些设计指导原则。 当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设计多以追求建筑形象的新、奇、特为目标,每栋高层都想表现自己,突出自我,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生硬,建筑个体外部 体量失衡,缺乏亲近感,拒人于千里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认真仔细推敲,因此,对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定义一下尺度,所谓的尺度就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建筑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建筑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讲到尺度时应注意它与尺寸之间的区别,尺度一般不是指建筑物或要素的真实尺寸,而是表达一种关系及其给人的感觉,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公里、米、尺、厘米等对建筑物或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建筑及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尺度使高层建筑显得挺拔或厚重,有的则使高层建筑显得庞大或轻飘,它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见,尺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高层建筑设计中尺度的确难以把握,因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很容易根据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高层建筑物的体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的尺度。二是高层建筑物不同于日常用品,在建筑中有许多要素不是单纯根据功能这一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它们的大小和尺寸的,例如门,本来可以略高于人的尺度就可以了,但有的门出于别的考虑设计得很高,这些都会给辨认尺度带来困难。 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只单单重视建筑本身的立面造型的创造,而应以人的尺度为参考系数,充分考虑人观察视点、视距、视角,和高层建筑使用亲近度,从宏观的城市环境到微观的材 料质感的设计都要创造良好的尺度感,把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分为五种主要尺度: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 1、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外部尺度 1.1城市尺度 高层建筑是一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因其体量巨大,高度很大,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对城市产生重大的影响。从对城市整体影响的角度来看,表现在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影响,城市的天际轮廓线有实、虚之分,实的天际线即是建筑物的轮廓,虚的天际线是建筑物顶部之间连接的光滑曲线,高层建筑在城市天际线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从一个城市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也是一座城市给一个进入它的人第一印象。因此,高层建筑尺度的确定应与整个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脱离城市,自我夸耀,唯我独尊,不利于优美、良好天际线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高层建筑对城市局部或部分产生的影响,是指从市内比较开阔的地方,如:广场、干道、开放的水系和绿地所看到的天际线,也直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际轮廓线不仅影响人从城市外围所看的景观,也直接影响到市内居民的生活与视觉观赏。 高层建筑对城市各构成要素也产生重大的影响,高层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确定,也应充分地考虑该城市尺度、传统文化,不当的尺度会对城市产生不良的影响,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也改变了原来城市各构成要素之间有机协调的比例关系,如:上海市,黄浦江可谓是城市一条重要水系,原先具有宽大、雄壮的气势。但由于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过于靠近黄浦江,其他高层建筑也跟着靠近黄浦江建设,使黄浦江的尺度感变小了,失去了原有的雄壮,而改变了老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东方明珠塔的建成又是一件憾事。 1.2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给人的感觉。整体尺度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关于建筑的整体尺度的均衡理论有许多种,但都 强调整体尺度均衡的重要性。面对一栋建筑物时,人的本能渴望是能把握该栋建筑物的秩序或规律,如果得到这一点,就会认为这一建筑物容易理解和掌握,若不能得到这一点,人对 该建筑物的感知就会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混乱和不安。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2.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高层建筑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裙房、主体和顶部,也有些建筑在设计中加入了活跃元,以使整栋建筑造型生动活跃起来。一个造型美的高层建筑是建立在很好地处理了这几个部 分之间的尺度关系,而这三个部分尺度的确定,应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参考系(如把建筑的一层或几层的高度作为参考系),不能每一部分的尺度参考系都不同,这样易使整个建筑含糊 、难以把握。 1.2.2高层建筑中各部分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高层建筑各部分细部尺度的划分是建立在整体尺度的基础上的,各个主要部分应有更细的划分,尺度具有等级性,才能使各个部分造型构成丰富。尺度等级最高部分为高层建筑的某一整个部分(裙房、主体和顶部),最低部分通常采用层高、开间的尺寸、窗户、阳台等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尺寸,使人们观察该建筑时很容易把握该部分的尺度大小。一般在最高和最低 等级之间还有1~2个尺度等级,也不易过多,太多易使建筑造型复杂而难以把握。 1.3街道尺度 街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影响。这是人对高层建筑近距离的感知,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如:在新加坡老区和改建后的一条干道的两侧,为了不致造成新区高层和老区低层截然分开,沿新区一侧作了和老区房屋高度相同中相似的裙房,高层稍后退,形态效果良好的对话关系。 1.4近人尺度 近人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最底部分及建筑物的出入口的尺寸给人的感觉。这部分经常为使用者所接触,也易被人们仔细观察,也是人们对建筑直接感触的重要部分。其尺度设计应以人的 尺度为参考系,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易使建筑缺少亲近性,过小则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使建筑犹如玩具。 在近人尺度处理中,应特别注意建筑底层及入口的柱子、墙面的尺度划分,檐口、门、窗及装饰的处理,使其尺度感比以上几个部分更细。对入口部分及建筑周边空间加以限定,创造 一个由街道到建筑的过渡缓冲的空间,使人的心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如:上海图书馆门前采用柱廊的形式,使出入馆的人有一个过渡区,这样使建筑更具有近人及亲人性。 1.5细部尺度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更细的尺度,它主要是指材料的质感。在生活中,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我们通过说“美妙”或“可怕”来对这些事物做出反应 ,形成人的视觉质感,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不同材料的质感,来塑造建筑物,吸引人们亲手去触摸或至少取得同我们的眼睛亲近感,或者换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 觉上优美的感觉。勒。柯布西埃在拉托尔提建造的修道院是运用或者确切地说是留下大自然 “印下”的质感的优秀典范,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斜撑制作在混凝土上留的木纹。 2、高层建筑外部尺度设计的原则 2.1建筑与城市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 注意高层建筑布置对城市轮廓线的影响,因为在城市轮廓线的组织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因而它的布置应遵行有机统一的原则进行 布置: (1)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布置,可以形成城市的“冠”,但为避免其相互干扰,可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虽采用相仿高度,但彼此间距适当,组成有关的构图。也可以单栋高层建筑布置在道路转弯处,以丰富行人的视觉观赏。 (2)若高层建筑彼此间毫无关系,随处随地而起不到向心的凝聚感,则不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 (3)高层建筑的顶部不应雷同或减少雷同,因为这 会极大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感。 2.2同一高层建筑形象中,尺度要有序 高层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城市尺度、整体尺度、街道尺度、近人尺度、细部尺度这一尺度的序列,在某一尺度设计中要遵守尺度的统一性,不能把几种尺度混淆使用,才能 保证高层建筑物与城市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及与人之间保持良好的有机统一。 2.3高层建筑形象在尺度上须有可识别性 高层建筑物上要有一些局部形象尺度,能使人把握其整体大小,除此之外,也可用一些屋檐、台阶、柱子、楼梯等来表示建筑物的体量。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习惯的认知尺度部件就会 造成错觉,效果就不好。但有时往往要利用这种错觉来求得特殊的效果。 3、结语 高层建筑的外部尺度影响因素很多,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中充分地把握 各种尺度,结合人的尺度,满足人的使用、观赏的要求,必定能创造出优美的高层建筑外部造型。 建筑设计论文: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发展前景 1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方法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 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高潮,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晨 2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紧紧依托大自然,许多工程甚至就建筑于自然的山水之间。而且,水利工程一般不需全年运行,年运行时间长的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汛期的几天,有诸多有利条件结合水利工程进行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我们应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然山水的自身优势和秀美的水体环境,通过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等手段,将单一功能的工程水利设计向多功能的环境景观化水利工程设计转化,形成集水利工程与观光、游览于一体的水利观光景区。 发展多功能环境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丰富的水利环境景观,让环境创造价值,实现水土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都市外花园式的水利观光区,从而吸引社会消费,形成水利工程结合景观建设,带动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的良性循环,推动水利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这将不失为一条水利建筑事业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发展之路。例如我们院做的江宁赵村水库工程,现在已成为着名的横山湖风景区,在发挥水利功能的同时,形成了优良的风景,是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水库管理处完全实现了以库养库的目标。结合工程水利,加强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发展景观水利的设想,对于水利建筑业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将成为水利建筑业的发展目标。 建筑设计论文:论给排水工程的建筑设计 简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已除了要求有合理、先进的工艺流程,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水,还需要整个厂区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建筑形态。这就必须对给排水工程的原有设计方法和程序思路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应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以确保设计出一个优秀工程来。 关键字:给排水工程 建筑设计 一、问题的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特别是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日趋变化的业主市场。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就生产而生产,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业主的各方面要求,更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 近年来给排水工程设计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必须在设计的观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革新,或者说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真正确保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质量的提高,即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建筑形象的高度统一。良好的功能可为生产和管理人员创造舒适安全和整洁优美的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良好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范畴,但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艺(这是很重要的),如何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完美的构思能得以表达,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在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的条件下,在加强内部工种联系的前提下,在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和正确的方式组织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以制订(其中还要特别重视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的模式;单一———就事论事的模式,稳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优秀工程。 二、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1 工艺流程的要求 给水处理厂即一般常称的自来水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水厂内的主体处理构筑物中沉淀池、滤池基本上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而当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时,其池长达100余m,在水厂中会形成单调冗长的池体,都需加以仔细设计。 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亦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高潮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为控制,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必须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必须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2 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划时首先要有一个总体布局的构思,其中应包括:工艺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广场的适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区,其中包括办公、科研、试验、管理、会议室、食堂、厨房等内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区合理、简捷、便利、经济的原则;②风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则;③构图优美、对比均衡、空间流通的原则等,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结合厂址的自然条件及环境条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质条件、厂外道路系统、绿化条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注意要创造良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还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绿化,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统一规划(特别是厂前区),然后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绿化等环境中。在绿化设施中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并多种植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和减少尘埃的树种,以改善厂区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厂区的明洁度。 同时,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原则还必须在立足于“环境、空间、形式”三者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都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和谐调,并通过曲直、高低、虚实、明暗、黑白、凹凸、方圆、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 传统观念的改革 传统是指技术上、文化上历史的凝聚、沉淀和积累,它是人们长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它之所以能长期继承,经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态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寻味的余韵,因此它往往极易被人们长久地、习惯地循套,自然地袭用,即使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成功来说总往往可加以原谅,或者最后说总的还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则可以这样说,在继承传统之余必须要有充分的创新,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作转变的工作”。如果工艺总是老一套形式,形式总是老面孔,色彩总是陈调重弹,即使在功能上还可以过得去,能满足业主的一般要求,但从社会发展来看,从两个文明来看,无论如何在组织形式上、在事先指导上、在各专业的协调、在通气上都应该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旧。在工艺上必须要创新、要提高、要有些新东西。在选型、色彩上必须要美观、要有所升华,否则就不能使业主感到非常满意,不能心情舒畅。为此可以说挑战创新是必须的,是绝对的,没有创新就会暮气沉沉没有生气,就不能前进。 4 防止专业之间的各行其是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的习惯做法是工艺一马当先,先提出设想,后再递交给其它各工种,尽管各工种可以回提条件给工艺,但由于已成习惯,且因为各专业对工程总的概念认识不足而未能充分进行必要 的商榷了解,互相质疑,因此就提不出内在的、关键的问题,致使矛盾隐蔽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有时还会引起返工,最后造成木已成舟的尴尬局面,导致项目得不到最佳的方案,达不到最理想的质量。 从管理科学上来说事先指导,预先协商,不把问题的解决拖到最后,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专业的设计,一味地关在工作室里,并且总是闭门苦思(即没有和其它有关专业认真商量研究),就只会把这些设计(即使是本专业中最优秀的设想)从一个社会现象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并且将这个专业完全裹入到“绝对正确”之中而一丝也动弹不得,其结果必然是感觉迟钝且视感平平,最后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总要求。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事先的协调,重视事先的各有关专业的参与协商,并且必须认识到这不光是一个单一的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劣的关键必然是组成这个组织内的各有关要素的综合,而决不是一个主导专业的所为(当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决不能允许各专业各行其是,或者说是过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体相融性。只有通过组织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设计安排,我们才能把一个初看好像支离破碎、意见分岐、没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乱的印象,变成一幅诗意盎然、变化有序、排列恰当、构图完美的图画。 5 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设计(特别是工业建筑)在思想上趋于封闭狭隘,在形式上趋于呆板一律,在色彩上趋于灰暗、单调,总之建筑在如何体现满足人类的舒适和精神要求这方面考虑得太少了,更谈不上在美观的构思上多下功夫,而只片面单纯地理解为单一的功能性构筑物,仅为满足生产而已,别无它求,诸如环境、空间、选型、尺度、色彩等方面都无关紧要也无须多考虑。 因此在工业建筑中,建筑的地位一直不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后造成厂区建筑不美观,品味不高,大家不满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能生产出较好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人们的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包括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内的赏心悦目的舒适的氛围,更需要防止和减少工业建筑常有的废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建筑设计,对污染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保证有清晰的水质和洁净的空气。建筑设计虽然不像工艺设计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全局、长远的效应来看,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社会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给排水工程中建筑设计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它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效应的结果并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设计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懂总图的设计师来进行总的牵头、控制和协调,平衡各专业,取其所长限其所短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暂且称此设计师为总协调建筑师吧。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总协调建筑师要始终以能形成最佳环境景观的观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工艺流程的最先进、最便捷,结构布局的最经济、最合理,不断地向各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就当地环境景观的形成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并不时向他们提供大家能接受的各种状态建议或者能取得平衡的一些构想,以达到最广泛的共识,统一的行动。 为了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控制,总协调师还要根据其对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观念预先策划制定各项设计细则,它将作为整体设计的原则引导各个单体在循序渐进中得以贯彻、实现、完善,起到启发创新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又要避免造成对各单体专业自由构想的束缚,以细则为依据进行整个设计运作的协调,在各专业之间按照具体的变化情况就整体和单体衔接部分之间进行柔和的调整,使之达到统一。 此外,总协调师还要在尊重各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为实现全局的一种“缓和宽松的秩序”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总的协调是指制约的开放性,或者说是在整体观上充分保持单体设计(专业设计)者的自立性,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把所谓的束缚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后达到辩证的统一,即互相限制了各自的不足,又保留了各自长处,而且彼此心情愉快,形成最佳的综合效应。 建筑物的设计处理大体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1 公共建筑(1)总平面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构图优美,比例匀称,并注意韵律。(2)功能相近者尽量合并,减少地面分散的构筑群,要做到大中见小、见透。(3)要处理好内外部空间,做到宽松、明亮、空透、轻灵。(4)立面和平面都力求避免过于平直、呆板,可适当组织上下、左右、高低参差,和配以局部的弧形以示流畅、舒适。(5)色彩上可区别于厂区建筑,但又不能太过于突出,必须符合统一中求变化的大原则,即在和谐中求局部的突变和醒目。(6)屋顶的处理可以在平屋顶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小斜顶,或局部注以建筑符号起到全区的点缀、装饰之用。 2 生产性建筑(1)合并同类型相近功能的设施,多占天,少占地。(2)平面要简朴,要注意构图均衡,立面处理不宜运用过细的线条,要突出块形,要有厚实感。要注意虚实对比,高低有序,前后层次,交错合理。窗子形式可作为一种图案,多求变化。(3)要注意细部设计,任何一种粗心大意、不拘小节都会给整个建筑带来败笔。特别要注意室内的线路,管道、孔洞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一般不暴露在外。(4)色彩处理宜平淡整洁为主,另配局部点缀,其鲜明程度要次于厂前区建筑的色彩处理。(5)要考虑到建筑物的连接体处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过渡,进行超常规的处理,并顾及相互的空间和环境。(6)屋顶的处理可略同厂前区建筑。 结束语综上所述,给排水工程的建筑设计是一门多学科又“色、香、味”俱全的特殊工程,牵涉到的因素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本文因涉及到的面较广,工艺流程也较复杂,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由于这方面的理论较缺乏,实践不够,因此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但不管怎样只是想通过本文能对水厂(污水厂)的建筑设计全过程引起重视,作为提高水厂(污水厂)整体设计质量的一种尝试、探讨。 建筑设计论文:自然通风在适宜地域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的作用原理,指出了自然通风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而论证了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实现自然通风,提出自然通风这项传统的技术要与建筑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相适应,并辅以实例分析了自然通风与地域气候的完美结合。旨在引起在地域建筑设计中对自然通风传统适宜技术的重视。 [关键词] 自然通风 机理 效益 地域建筑 设计 长久以来,自然通风做为一项传统的建筑防热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湿热地区,人们看到的传统民居往往有这样的外表: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采用轻便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且设置有通风口;建筑往往架空,以避开地面的潮气和热气,采集更多的凉风——这样形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对利用自然通风技术的朴素观念。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 空调的产生,使人们可以主动地控制居住环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渐渐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天,迫于节约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种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 1.自然通风的理论机理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1.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而在实际中,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1.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因此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1.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内通风。 2.采用自然通风的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自然通风是当今建筑普遍采取的一项改革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的技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制冷系统。而这一取代过程有两点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当室外空气温湿度较低时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达到人体热舒适,即使室外空气温湿度超过舒适区,需要消耗能源进行降温降湿处理,也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输送处理后的新风,而省去风机能耗,且无噪声。这有利于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是可以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新风),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自然通风可以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 3.建筑设计中自然通风的实现及实例分析 传统建筑对自然通风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而在我们现代的建筑设计中积极地考虑自然通风,并注意与地域建筑的有效结合,对于自然通风的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具有现实意义。 3.1建筑体型与建筑群的布局的设计 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效果很大。考虑单体建筑得热与防止太阳过度辐射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然而对于建筑群体,若风沿着法线吹向建筑,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根据风向投射角(风向与房屋外墙面法线的夹角)对室内风速的影响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群体布局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由于前幢建筑对后幢建筑通风的影响,因此在单体设计中还应该结合总体的情况对建筑的体型,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 3.2维护结构开口的设计 建筑物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型式和开启方式,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根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通风效果最佳。开口的相对位置对气流路线起着决定作用。进风口与出风口宜相对错开布置,这样可以使气流在室内改变方向,使室内气流更均匀,通风效果更好。 3.3注重“穿堂风”的组织 “穿堂风”是自然通风中效果最好的方式。所谓“穿堂风”是指风从建筑迎风面的进风口吹人室内,穿过房间,从背风面的出风口流出。显然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风压差越大,房屋内部空气流动阻力越小,通风越流畅。此时房屋在通风方向的进深不能太大,否则就会通风不畅。 3.4在建筑设计中形成竖井空间,来加速气流流动,实现自然通风。 在建筑设计中竖井空间主要形式有: (1)纯开放空间——目前,大量的建筑中设计有中庭,主要是平面过大的建筑出于采光的考虑。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我们可利用建筑中庭内的热压形成自然通风。由福斯特主持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就是一个利用中庭进行自然通风的成功案例。在这一案例中,设计者利用计算机模拟和风洞试验,对60层高的中庭空间的通风进行分析研究。为了避免中庭内部过大的紊流,每12层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各自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取得良好的效果。 (2)“烟囱”空间,又叫风塔——由垂直竖井和几个风口组成,在房间的排风口末端安装太阳能空气加热器以对从风塔顶部进入的空气产生抽吸作用。该系统 类似于风管供风系统。风塔由垂直竖井和风斗组成。在通风不畅的地区,可以利用高出屋面的风斗,把上部的气流引入建筑内部,来加速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风斗的开口应该朝向主导风向。在主导风向不固定的地区,则可以设计多个朝向的风斗,或者设计成可以随风向转动。例如在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中,设计了可以随风向转动的风斗,配合其他措施,利用自然风压实现了建筑内部的通风。 3.5屋顶的自然通风 通风隔热屋面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1)在结构层上部设置架空隔热层。这种做法把通风层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上,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达到屋面降温的目的,另外架空板还保护了屋面防水层。2)利用坡屋顶自身结构,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也可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 b.被动式自然通风实施效果一 c.被动式自然通风实施效果二 a.自然通风原理示意 在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规划设计实施工程中,多数是从冬季较寒冷的山区迁移到夏季较炎热的丘林坝子中。原住居民的住屋形式是在寒冷地区发展与延续下来的,其夏季的通风问题不是主要的空间约束。而新迁地夏季较炎热,室外亦有较大的区域风,但是室内风速则相对较小。因后墙及山墙均无窗户,所以室内通风不是很好。新搬来的住户对室内的热环境都表现出很大的不满。因此,改进建筑的通风效果是克服民居缺陷的主要途径。在新农居的设计中,二层楼的前部采用窗加百页的构造,后部加设可开启的窗户,以保证二层堆放农作物的自然晾干功能。针对夏季的炎热气候,加大了挑檐设计,精心做了堂屋、卧室与阁楼的通风设计,通过简单的构造措施,对民居的热环境做了积极的改进与引导(图a,b,c)。在该工程中,有效的将传统的自然通风这一绿色适宜技术用于对传统民居的更新,既满足了经济的要求,又符合了生态的效益。 3.6双层玻璃幕墙维护结构 双层(或三层)幕墙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被誉为“会呼吸的皮肤”,它由内外两道幕墙组成。其通风原理是在两层玻璃幕墙之间留一个空腔,空腔的两端有可以控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冬季,关闭进出风口,双层玻璃之间形成一个“阳光温室”,提高围护结构表面的温度;夏季,打开进出风口,利用“烟囱效应”在空腔内部实现自然通风,使玻璃之间的热空气不断的被排走,达到降温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实现隔热,通道内一般设置有可调节的深色百叶。双层玻璃幕墙在保持外形轻盈的同时,能够很好地解决高层建筑中过高的风压和热压带来的风速过大造成的紊流不易控制的问题,能解决夜间开窗通风而无需担心安全问题,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并能降低室内的噪音。在节能上,双层通风幕墙由于换气层的作用,比单层幕墙在采暖时节约能源42%-52%,在制冷时节约能源38%-60%,是解决建筑节能的一个新的方向。 3.7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 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这一可持续能源转化为动力进行通风。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的建筑结构主要有:屋面太阳能烟囱、Trombe墙和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以上三种结构可以单独设置来强化通风,但是,为了在夏季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通常将这些做法与其他建筑结构组合成一个有组织的自然通风系统。 4.结语 通风是建筑的最基本功能之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动态的平衡,将是建筑在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美学要求后应追求的更高目标。 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尤其是一些建筑的更新如新民居的设计,不仅要关注自然通风技术,更要注意把这一传统的技术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和气候因素等相结合,提出多层次的、全面的、适宜的建筑技术,体现“气候决定建筑”的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论文: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纷呈,但均不可避免地受到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如何做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国建筑师努力的方向。可以说建筑设计与哲学思想互为同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极具指导意义。 1、“整体思维”与“群体形态构成” 中国哲学有着大一统的思想,思维的基点是整体,即把事物作为有机的整体看待。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周易》中则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视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群”,一种有序的群体组合特征。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单体形式较为接近,但在群体组织上却反映出和谐统一,既注重个体与群体,也注重群体与群体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形成以群为主的整体。中国建筑群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故宫,它的虚与实,空间与实体,内与外的整体和谐,正是中国这种整体思想的体现。同样,这种整体思想也存在于城市的整体布局,是由一个个样式大致相同的四合院排列起来,形成一条条的胡同、街道,整个城市简单而又和谐。(见图1) 现代建筑应寻找与中国古代整体哲学思维的结合点,可以参照中国古代建筑,以平面展开的形式,表现为院落空间组合的特征;也可以表现为多个单体建筑的聚集,形成“群”的空间关系。其中,所有的“群”处理,都必须符合“和”的精神,因为整体性是群建筑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 例如,湖南大学天马西麓建筑群设计,以结构的整体性为依据,建筑单体的位置、体量、取向等因素都与外部空间协调,并利用建筑单体与组群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既在横断面上联系,又在纵断面上连续,试想如果没有整体的思维,每一幢建筑都“独善其身”,那么整个建筑群就很难达到和谐统一。建筑群体的扩大就是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就是若干个建筑群的聚集体。总之,“群体形态构成”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及其衔接过程中都可以起到极其有益的作用。(见图2) 2、“天人合一”与“新地域主义”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思想观点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但是在自然观上几乎都是统一的,即“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是指与天地共存的人,是主体。主体融入客体,达到天人混成,就是“天人合一”。老子曾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其意也就是讲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着重人与空间的和谐,讲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说,崇尚自然,也是一种美学特征,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方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例如“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贯穿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反映在建筑设计中,是建筑的重要思想基础,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观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观。其对中国传统城市和建筑的影响表现在大到都城选址、宫域规划,小到建筑高度、面阔、进深,以及门窗尺寸的确定。其重点在于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节约使用、建筑结构的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等。应该说这种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在园林艺术方面表现得最明显,中国园林表现的是顺应自然的审美情趣,其首要原则就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建筑群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见图3) 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还应囊括更为广泛的生态建筑思想与实践——“新地域主义”,即把建筑置于一个大环境(物质的与文化的)下进行观察和考量,在特定时空的有机整合中,突出建筑主体与个性,同时强调大环境的整体性。这样往往能突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实现创新,环境的不同,又将给每一件作品带来它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希冀在现代建筑中深刻体现“天人合一”时,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哲学思维的抽象性及整体性,那么我们的建筑作品将既是现代中国的,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外墙大量使用木板装饰,栏杆也采用编织在钢框架之中的竹篾,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质朴与亲切。(见图4) 3、“阴阳五行”与“现代建筑意向”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阴阳两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统筹作用。将世界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负、南北、奇偶等。秦汉时就出现关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思想以及东南西北中五岳庙祭祀。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规则与自由、实与虚、顺凹与逆凸、刚直与柔曲、限定与余地、天功与人代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内在的阴阳思想。中国住屋的规则严整与庭园的自由柔和,常被用来说明儒道两家思想在人文环境上的反映。其实,这也不如说是中国阴阳思想的流露。(见图5) 根据阴阳哲学与美学思想,根据现代人的心理感觉,并参照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表现,可以认为,现代建筑中体现“阴阳相生”,可能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在哲学与美学层面上,即阴性事物与阳性事物在建筑中的基本平衡、相互协调相互包容,以表现“阴阳相成”、“刚柔相济”的现代建筑意向;二是健康理念,即建筑中朝阳和背阴空间的平衡带来健康的人居环境。结合阴阳思想,可以规定现代建筑要素的隐形或阳性属性,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适当搭配不同属性的建筑要素,以表现“阴阳相成”、“刚柔相济”的现代建筑意向。 例如,长沙市简牍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以黑白两种颜色为主,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其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独特地表现出“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建筑意向和宇宙的幽深奥妙。 (见图6) 4、“善”的美学理念与“适形”的理性主义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善为美或称美善同一。此处“善”非善良,而是有用,属于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善”即功利,包含道德功利和现实功利。功利主义美学思想是来自于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国语·楚语》中的“伍举论美”,是中国美学理论第一个关于美的定义,就是关于建筑之美的论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现实),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从“先秦”开始,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开始贯穿着这个总思潮、总倾向。儒家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问题,认为“文以载道”,艺术有教化作用,陶冶人的 情操,反对奢侈浪费。最精到的莫过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了儒家以实用理性主义的态度看待问题和实用经验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美学观要求建筑注重本身的实用价值,更多地考虑实际需要,讲求“话形”不讨千追求讨分高大与华丽,减少攀比与浪费。(见图7) 在现代建筑中应继承其有益之处,一方面,要求从国情出发,朴实节俭;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要有适宜的尺度,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不需要创新,在“适形”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原创精神。 例如,甘肃庆阳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它结合地形条件,从生土窑洞中借鉴了基于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元素。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茅草、芦苇等。使用地方材料,营造出丰富、自然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并在自然通风采光,保温和粪便处理等方面独具匠心,用适用技术达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另外,当地工匠的营造,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的结合,也使这个并非引人注目的建筑实践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成为“高科学、低技术”的“适形”的优秀范例。(见图8) 5、在传统中创造未来 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东西总是与新的东西(包括自身系统产生的新事物和外来新事物)发生传承、整合作用。这个过程是以传承为基础并最终扬弃传统,而在新的传承中,又把自身作为传承因素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建筑的发展是对传统中无意义的信息加以选择、清洗和淘汰,把传统中那些对人类今天和未来有意义的部分与来自自身以外的有意义的且有相同或有相似背景的信息,通过特定的媒介和关联方式重新聚合,融为一体。所以,只有真正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懂得创新是根本,脚踏实地、立足现实,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不妄自菲薄以媚外,也不坐井观天以祟古,运用相关的哲学观念来指导实践,终究会找到既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时代感的中国建筑之路,创造出与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现代建筑艺术的未来。 建筑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摘要: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结构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着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 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 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 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 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包括: ⒈允许的用途。 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 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⒉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⒊ 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比如: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建筑设计论文:办公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 办公室设计顾问、作家弗朗西斯·达菲指出,"所谓的办公建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标志之一。在各大洲是办公楼的塔尖勾画出了城市的天际线。作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技术发展最常见的标志,办公建筑已经成为这个世纪世界运转状态的象征".这一点完全正确,因为办公建筑最能够反映过去一百年来在就业方式方面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今天,在美国、在西欧、在日本,至少有50%的从业在办公楼里工作。相比之下,二十世纪初这一数字仅为5%.办公建筑设计研究 关键词: 办公楼 办公建筑 经济 有趣的是,一个典型的服务机构,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支出中,大约3%-4%是办公设施开支,4%是运转费用,1%是家具费用,90%-91%是员工工资,因此,如果办公机构能够充分利用这3%-4%的办公设备开支来提高工作场所的产出率,它将对占服务机构支出费用90%-91%的员工开支产生事半功倍的影响。 为顺利达到这一目的,建筑物必须受益于可以完成一系列目标综合设计思路。通过综合设计,新一代的高效能办公建筑正在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些办公建筑能够为业主和承租人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有益健康,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节能环保。特别是通过运用生活周期分析,这些设计方案可以使建筑设计、系统选择、大楼建设这些先期投资发挥积极的作用。 方案提交团队 高效能办公建筑融合了各方面专家的设计成果,包括项目经理、房地产专家、设备经理、策划师、内部设计人员、图像设计人员、景观设计师、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照明工程师、消防工程师、声学工程师、电脑设备工程师、安全顾问、餐饮服务顾问、视听系统工程师、建设人员(也就是一般合伙承包商等等)。这些专家的成果必须融合在一个涉及各专业的建筑系统内。通过制定并落实详细的计划进度表,可以约束方案的实施,并最终使方案成为一个能够使办公室达到高效能目的的浑然一体的设计。 方案提交阶段 办公建筑的提交过程需要考虑大型商业建筑在经济方面的可行性。为了确保计划购买使用的设备符合美国公共事务总署和承租人的目的,以及他们的要求能够在高效能办公建筑的开发中发挥作用,美国公用事务总署已经制定建立了一个指南来指导方案提交过程和项目发展研究。 城市规划 大量的办公人员聚集在一个建筑物内将对他们的邻居们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办公楼的建筑造型可以通过设立零售店、餐饮店使邻居关系更加和谐。通过办公室之间的业务互补还可以为相邻办公室带来业务。开发办公建筑时,还必须考虑运输问题。办公建筑通常与城市规划和市政区划冲突,因为城市规划和市政区划总是试图使土地利用和和睦的邻里关系能够和谐共处。 空间类型 办公建筑有建筑外壳和承租人改造部分组成。承租人需要通过不同的空间类型来适应办公楼的内部构造。可供使用的空间类型包括办公后勤区、仓库、小实验室、私人卫生间、滞留区、医务室、健身区、护婴中心、会议室场所、图书室空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室空间、零售店空间、餐饮空间。办公建筑空间一般还包括地下停车场和地面停车场。 建筑设计必须考虑潜在承租人方方面面的要求,包括他们想要的建筑外观、开放度、运转时间、附属物要求、安全问题,以及大楼受攻击可能性评估结果、组织和群体大小、发展可能性、长期需求的持续性、集会必要条件,电子设备和技术要求、音响要求、特殊升降和装卸仓储要求、特殊公用服务、各种经营材料和生产流水线上的材料,特殊的健康危害,交通工具的使用和类型,以及经济目标等等。 建筑组成 建筑系统和组成包括建筑外壳和建筑内核。建筑内核包括停车场、景观和绿化、场所照明、场所消耗、场所家具、大楼入口、建筑物包装(如玻璃窗、大门和其他开放空间)、内部分隔、雨篷、屋顶系统和天窗、披屋结构、地基和下层结构、结构系统和地板背板、空气流通、垂直运输(楼梯、电梯、自动扶梯)、邮件支持、泊车场、设备维护、窗户保洁、大楼安全保卫,以及建筑物标记等等。大楼外壳的机械系统包括供暖系统、降温系统、送风系统、排气系统和系统控制。建筑外壳的电气系统和相关槽隙包括电力服务和配给,照明、紧急电源、照明保护。建筑外壳的管道系统包括公用给排水服务、供气服务、家庭冷热水系统、卫生排污系统和管道维修。建筑外壳消防系统包括压制系统、警报系统、排烟系统。建筑外壳通风系统和空间包括入口装置、垂直和水平通道、箱体和结合物。建筑安全系统包括场所屏障和缩进,周边屏障和防爆装置、公用保卫、进入控制和侵入检查、入口扫描、包裹扫描和控制、空气和公用供给保护。建筑外壳包括与建筑核心、公共走廊、门廊、普通空间和公用空间(如机械、电气、管道、通道、消防、安全等空间)相关的内部建筑。 内部建筑和承租人改造包括分隔、门、标识、活地板、窗户处理、墙面涂饰、地板涂饰、天花板系统、特殊机械服务、管道服务点、电力接口、器材、铺设的通讯系统电缆和安装的接口、配备的家具和办公设备。为了能够提供良好办公环境,内部建筑必须在概念上与建筑外壳相一致。 建筑物属性 集成性 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要在考虑所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构思。除此之外,大楼的建设用途和维护方法也很重要。为保证建筑的完成与建筑物维护相分离,由建筑用途出发而得出的建筑设计就很重要。这意味着高效能办公建筑的整体设计必须在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和委托人的合作下,贯穿于整个设计和建设过程。 可变性 高效能办公室必须能够简单、经济地装修,必须适应经常性的更新改造。这些更新改造可能是由于经营方重组、职员变动、商业模式发生变化或技术创新的来临。但是不管怎样,办公楼的基础设施、内部系统、家具配备必须进行升级换代以应对这些需要。 技术创新正在飞速进行,特别是在电讯、照明、计算机领域。先进的办公室必须通过有效采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通过革新设备如电缆汇流、数模配电,来迎接技术的发展变化。 安全、健康和舒适 在办公环境中,对雇主来说,最大的一笔支出费用就是办公室中这些雇员的工资。这类支出一般来说超过设备租赁费和所耗用的能源费用。因此,在高效能办公室中,员工的健康、安全和舒适是最最重要的问题。 在正在形成中的新一代先进办公室中,这些问题已经被制定为标准列入建筑说明书,如,提高新鲜空气流通率,采用无毒、低污染材料和系统等。 居住者的舒适度是工作场所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效能办公室能够提供个性化气候控制,允许用户设定他们各自的、局部的温度、空气流通率和风量大小。 虽然难以衡量满意度的高低,但有一点被广泛接受,那就是当办公室职员被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后,员工满意度和业绩提高了。提高工作场所满意度能够得益于此,部分原因是员工们可以接近自然,视野开阔,有相互交往的机会,还可以控制自己周边的小环境, 能源效益 根据办公室大小、局部气候、使用收益和效用比,能使能源消耗降至最低的策略包括:①减轻负荷(通过综合考虑建筑与场地状况,充分运用建筑外壳,如减少透光、提高隔热性);②使用规格大小合适的取暖、通风和空调系统;③安装高效能的设备、灯具和器具。 必须考虑可更新能源的使用,如可以为建筑物提供照明用电的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池系统、可以提供家庭热水供应的太阳能加热系统、通过抽取地球中饱含的热量的地热抽泵系统,提高高压输电系统的性能等。 另外,还必须考虑其他可利用能源的应用,包括微涡轮机、燃料电池等等。可利用能源可以提供供电可靠性(如紧急电源和关键时刻用电)和独立的电力系统,减少对化石电力的依赖。 支出效用 高效能办公室必须运用生命循环经济模型和材料评估模型来进行评估。在一些情况下,业主必须要认识到,为了今后建筑物能在长期运转和维护方面节约资金,充分发挥建筑物的性能,必须要心甘情愿地在开始阶段投入更多的资金。 工程经济学 为了使在设备上的投资达到最佳性能,工程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得到与每一个设计元素和建筑构成所花费用相对应的性能、表现。在设计阶段,建筑开发商应正确地采用工程经济学来考虑可供选择方案,以确保项目完成时能够达到所预期的支出效用。 工程经济学通过在减少生命周期费用的同时又可以维持或改善结果得出选择方案。在建设阶段,通过共享节约,鼓励承包商采用他们特殊的“绝活”来进行方案改动,这些改动必须既能够降低建设费用又能保持或以高建筑质量、价值和功能。 正确建设和维护 随着已经提高了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控制的到来,作为质量保险计划的一部分,各种高效能建筑的正确委托建造显得极其重要。在许多案例中,对正在建设中的工程进行委托已经显示是可行的。 一旦建筑物已经建造完毕和投入使用,通过测量、监控、报告等积极处理措施来确保和巩固其长期性能就很关键。这些反馈结果应当告诉维护管理人员,也可以为新的设计成果提供参考。 出现的问题 建筑物安全 回顾在过去的十年中所发生的恐怖,我们的设计要关注于保护居住者和其财产不受暴力袭击。通过综合威胁评估、易受攻击度评估、风险分析,可以被确认特定建筑物的安全需要。应该确保恰当的、合理的应对性设计能够融合进办公建筑的设计中。 现代化 过去25年来形形色色的设备的出现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显著的挑战。对于现代化这个问题来说,其关键领域包括升级外部包装、机械系统、电讯设施,加强安全性和提高内部涂饰效果。对现代化这些设备来说,提高工作场所质量和能源性能,加强安全使之能适应承租人的频繁改造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对建筑物的历史或部分历史遗迹进行恰当的保护也是现代化效果的一部分。 可通行性 办公建筑必须根据法律的要求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通道 历史保护 根据美国国家历史保护法案(NHPA)的要求,国家历史名册上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或其部分建筑必须给与特殊对待 可持续设计和建设等级系统 对以这一点,许多系统正在开发之中,如美国环保总局(EPA)的建筑物能源之星计划和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USGBC)的LEED等级系统。这些系统可以使能耗和环境性能可以被正确地测量出来并和普通的国家标准相比较。EPA的计划专门关注于节能效果,而LEED等级系统则致力于研究涉及范围更广的一系列关于可持续设计问题。 活地板系统 活地板的使用是办公建筑的主要设计特征,它明显提高了办公建筑的效能。活地板可以进行高效的电缆铺设和电力分配,还可以提高送风能力来提高每个居住者的舒适度。 进行委托 一些联邦机构和私人机构正在积极地开展托管所有的高效能建筑物业务发。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委托范围和委托费用是矛盾所在,所以各方仍要在这方面协商一致。但是,一些组织却将委托看成是正常的建设过程中多余的、不经济的干扰行为。 能源效能 包括国防部、公共事务管理局和国家公园服务中心在内的许多联邦机构,正在积极采取行动来保证能源效能。采用可替代能源系统,如使用太阳光、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池、风力发电,以及充分发挥利用废热发电技术或天然气燃料电池技术的自主发电策略,已经成为高效能建筑设计中的标准要素。 工作场所的连接 许多研究机构和制造公司正在努力开发可以提高工作场所连接性的设备和系统。在这些正在开发的产品中,有改善了的活地板系统,可以插接传输电力、数据、声音的光纤,数字分配线网和汇流器,会议集成交换器和各种各样的其他产品。正确处理建筑设计和承租人改造之间的关系是改善工作场所连接性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 摘要: 建筑设计可以“模糊”吗? 人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复杂体,所有建筑的诞生及使用都是由人类完成,其规划、设计、审美、消费以及感知的一系列过程所涉及的诸多评判的标准都不是简单的是或非可以绝对划归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或0、1原理。 关键词: 建筑设计 自然辩证法 模糊 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复杂体,所有建筑的诞生及使用都是由人类完成,其规划、设计、审美、消费以及感知的一系列过程所涉及的诸多评判的标准都不是简单的是或非可以绝对划归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或0、 1原理。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定位一个建筑作品的优秀与否,这个评判和下结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灰色的概念,好或不好都是相对而言,是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标准或尺寸来进行衡量和评判。比如红色,可以包括浅红、桃红、深红、大红……设计中碰到的大量问题都是这样非绝对概念的灰色问题,或者定义为模糊的问题。 “模糊数学”理论的产生为分析模糊现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1965 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数学家L.A查德(L.A.Zadeh)教授发表了题为《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的论文,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它以精确数学集合论为基础,提出用“模糊集合”作为表现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在模糊集合中,给定范围内元素对它的隶属关系不一定只有“是”或“否”两种情况,而是用介于0和1之间的实数来表示隶属程度,还存在中间过渡状态,当隶属于0和1之间值时,就是模糊集合。很多模糊现象其实都是靠着“度”这个概念来区分,过之或不及,黑或白,都是一种相对界定,有一个过渡过程。比如酸碱度以数字化0~14的PH值来表示,达到7以上为碱性,7以下则是酸性,等于7时呈中性,在其间不同的取值点上则定义出不同的强度:比较酸、特别酸、很酸,或微碱、强碱……(详细分析涉及到模糊数学理论中集合论、模糊逻辑等相关专业知识,在此不予论述)。建筑设计里也提到可靠性、可靠度的概念,引入概率进行分析,任何房子都不可能永远不倒,只能保证在常规定义多少年的使用期内,是安全的,所谓安全也就是97.73%的不失效概率。建筑规划及设计作为系统工程,其间涵盖有大量的模糊现象,诸如地段区域的功能划分合理性研究、各种受力面最大或最小承重值的取定、以及空间效果上高与低、宽敞与否、设计风格上古典与现代等等这样一些对立的概念的运用,都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而运用模糊数学则可以把这些模糊问题引入数学模型中进行可操作性处理,L.A.查德采用模糊集合理论来建立模糊语言的数学模型,就是把人类语言和思维过程提炼成数学模型,使其数量化、形式化。 随着科学知识的进步诸如模糊数学的产生与运用,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建筑设计实际上是可以“模糊”的。在处理很多灰色问题时,通过运用相应评析体系,可以对建筑设计加以衡量并作出最终评判,典型的如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一个建筑的好或坏,都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外观、室内的风格定位、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划分、空间利用的实用效果等等,对各种对象和目标用相对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设计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综合评价。 比如评判一个房子整体功能的好与差,评判对象:卧室、客厅、厨房、卫浴间、衣橱;功能评判分成五级标准:好、比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据此可以建立关系矩阵:建筑设计以及日常生活里很多事物的差异在中间过渡中的不分明性,都是其本身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性,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需要真实地反映这种客观性,辨证地看待,才是真正接近科学意义上的“精确”。所谓建筑设计的评价可以“模糊”,亦是这种相对概念。当然,模糊数学在建筑学上的运用渗透,也不能仅作为一个概念或者一种理论被机械地套用,而是应该作为处理设计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种方法,与其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最近这些年,许多科学家已建立了模糊评价体系用于建筑设计的评价。 建筑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完成一件设计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论。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筑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在得到收益的同时,也为建筑事业对人类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建筑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这三方面内容必然有对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在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内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但今天的建筑设计已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美观和经济的问题,它还要涉及到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即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居住在一个个孤立的、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而是要居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的绿色建筑体系内。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必须有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一个建筑的设计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师只有解决好各阶段的问题,才能设计出一个健康、安全、高效、节能、方便、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在当今建筑设计系统观主要体现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也就是指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建筑物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其中好的范例是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的设计。该楼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总建筑面积2930m2.该楼的设计尽可能减少一次性消耗能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该建筑结构体系采用钢结构,围护结构强调开放性,过滤性;室内环境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能源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和谐的工作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与生态建筑有关的研究,示范先进的生态建筑技术。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帮助人类不断创造出光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给建筑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现代建筑设计必然要满足科学技术观的要求,在当前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的设计思想。智能建筑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但其核心思想是系统集成设计[3].它包括有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缩写OA)系统,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人机信息处理系统;通信自动化(Communication Automation,缩写CA)系统,即在智能建筑中可以迅速进行各种图像、文字、语音及数据的通信;建筑物自动化(Building Automation,缩写BA)系统,即以中央计算机为核心,对建筑物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建筑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筑节能技术,这是自能源危机出现后在建筑领域内出现的设计大趋势,节能设计通过对建筑的围护结构、环境控制、能源系统和自控测量等系统的设计达到节约能源,使建筑在各种自然环境下处于一种超低耗能的状态。以上三个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由系统集成中心(System Integrated Center,缩写SCI)统一综合管理。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同样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技术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作为科研基地,该楼汇集了多种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仅以该楼的自控测量方案设计为例来说,它在设计中考虑了根据环境的变化调节建筑物各部位的状态,实现建筑智能化控制和实时测量的效果。该楼的控制系统可以自动采集各室外测点的日照情况,根据不同的朝向方位调节遮阳板百叶的状态以减少热负荷;采集室外气象参数,决定外窗的开启状态和热压通风竖井的开启状态;另外还可以控制建筑中采光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和通风系统等工作状态。 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另一个体现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变化莫大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作为较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建筑设计,三维制作软件的发展无疑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当前的建筑设计早已不只是要求画出平面图的时代,而是要求有直观的效果图,甚至要求有虚拟现实的出现。建筑效果图是建筑师展示其作品的设计意图、空间环境、色彩效果与材质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使用户能够在吸收多种信息后,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计算机技术以其简单易用、易修改,可重用、准确真实和易存储传输的特点已经成了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创新观 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志也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并取得了宏大的成绩,但是在“全球化”思想的影响下,给人一种千街一调、百城一色的感觉,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创新,需要营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新的过程,正如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艺术》中指出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即收集资料的过程,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设计思想以及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建筑设计是一件艰辛而复杂的智力劳动,一项优秀的建筑作品的诞生要求建筑师有全面的设计知识、扎实的设计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决非直接搬用国外的设计作品,而是一个不断要否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有特色的建筑往往就建立在巧妙地解决了许多难点的基础上[4],而一个有特色的建筑即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往往就会得到大家的欣赏。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结语 建筑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建筑师应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在建筑设计中要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建筑设计论文:建筑设计与自然辩证法 摘要: 建筑设计是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建筑设计的任务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环境,建筑技术是实现设计意图的条件和手段,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本文从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这三个方面对建筑设计进行哲学的思考,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建筑设计 系统观 科学技术观 创新观 建筑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完成一件设计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论。近几十年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筑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在得到收益的同时,也为建筑事业对人类自然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 建筑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这三方面内容必然有对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1. 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在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内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但今天的建筑设计已不单单是一幢建筑的实用、美观和经济的问题,它还要涉及到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即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为人使用的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今天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居住在一个个孤立的、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而是要居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的绿色建筑体系内。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必须有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个建筑的设计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师只有解决好各阶段的问题,才能设计出一个健康、安全、高效、节能、方便、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在当今建筑设计系统观主要体现在生态建筑的设计,也就是指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样式,即要求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使建筑物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其中好的范例是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的设计。该楼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区,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总建筑面积2930m2.该楼的设计尽可能减少一次性消耗能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该建筑结构体系采用钢结构,围护结构强调开放性,过滤性;室内环境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能源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和谐的工作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与生态建筑有关的研究,示范先进的生态建筑技术。 2.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帮助人类不断创造出光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给建筑设计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现代建筑设计必然要满足科学技术观的要求,在当前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的设计思想。智能建筑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但其核心思想是系统集成设计[3].它包括有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缩写OA)系统,即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人机信息处理系统;通信自动化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缩写CA)系统,即在智能建筑中可以迅速进行各种图像、文字、语音及数据的通信;建筑物自动化(Building Automation,缩写BA)系统,即以中央计算机为核心,对建筑物的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控制和管理。建筑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筑节能技术,这是自能源危机出现后在建筑领域内出现的设计大趋势,节能设计通过对建筑的围护结构、环境控制、能源系统和自控测量等系统的设计达到节约能源,使建筑在各种自然环境下处于一种超低耗能的状态。以上三个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由系统集成中心(System Integrated Center,缩写SCI)统一综合管理。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同样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技术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作为科研基地,该楼汇集了多种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仅以该楼的自控测量方案设计为例来说,它在设计中考虑了根据环境的变化调节建筑物各部位的状态,实现建筑智能化控制和实时测量的效果。该楼的控制系统可以自动采集各室外测点的日照情况,根据不同的朝向方位调节遮阳板百叶的状态以减少热负荷;采集室外气象参数,决定外窗的开启状态和热压通风竖井的开启状态;另外还可以控制建筑中采光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和通风系统等工作状态。 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另一个体现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变化莫大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作为较早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建筑设计,三维制作软件的发展无疑给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大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当前的建筑设计早已不只是要求画出平面图的时代,而是要求有直观的效果图,甚至要求有虚拟现实的出现。建筑效果图是建筑师展示其作品的设计意图、空间环境、色彩效果与材质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使用户能够在吸收多种信息后,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计算机技术以其简单易用、易修改,可重用、准确真实和易存储传输的特点已经成了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3. 创新观 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永恒主题。同志曾精辟地指出:“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志也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并取得了宏大的成绩,但是在“全球化”思想的影响下,给人一种千街一调、百城一色的感觉,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创新,需要营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新的过程,正如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艺术》中指出需要一个准备的过程,即收集资料的过程,包括古今中外的优秀设计思想以及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和去伪存真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建筑设计是一件艰辛而复杂的智力劳动,一项优秀的建筑作品的诞生要求建筑师有全面的设计知识、扎实的设计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决非直接搬用国外的设计作品,而是一个不断要否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有特色的建筑往往就建立在巧妙地解决了许多难点的基础上,而一个有特色的建筑即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往往就会得到大家的欣赏。 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可以体现在建筑外形中,也可以体现在建筑技术中。在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设计中就有多处创新之处,在围护结构设计中包含了生态舱的设计、相变蓄热地板的设计、植被屋面的设计及各种幕墙的设计。其中的生态舱位于建筑物一层北部,将绿色植物引入室内,创造性地在建筑内部增加了与自然接触的人性化空间,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能源主要采用太阳能和天然气,将这些天然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减少了动力电的使用。 4. 结束语 建筑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建筑师应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在建筑设计中要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建筑设计论文:对我国建筑设计及教育的反思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中西方设计思想和设计文化的比较,找出我国建筑设计及相关学科在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引起我国建筑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从而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建筑设计教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之路。 关键词:设计文化 科学技术 设计教育 近年来,广大群众对我国城市建设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许多意见和质疑,从而引发了笔者对我国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现代建筑教育状况的反思。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批的留学生和专家学者到国外学习、进修和交流,可以说他们接受了西方国家最新的设计教育,接触了西方国家最先进的设计思想,了解了西方国家最新的设计理念,学习了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并把西方各国优秀的设计教育方法带到我国的建筑设计教育体系中,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与环境设计人才。但从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建设发展来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种差距不单是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和审美意识上的。 一、思想观念的差异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巫术神学到哲学与美学的发展过程。哲学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核 心,从根本上决定着特定时代的发展方向,同时对特定时代的设计思想也产生重大影响。 1. 欧洲在中世纪早期受宗教思想统治,教堂建筑和广场的产生与欧洲人的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堂的建筑造型和装饰渗透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美学和人文思想。 2. 在古希腊时代,生存环境促使古希腊人重视对自然的探索,并在和自然的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及形体之美。中世纪之后,这一思想又得以延续,所以,欧洲的历史是在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中进步与发展的,这种变革造就了一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如:苏格拉底、卢梭、康德等。这种发展促进了欧洲文明的不断进步,其美学思想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相当大,如古希腊时期强调的尺度、形式、次序、比例、和谐的传统美学观念,都表现在欧洲古典建筑设计中。1908年,沃林格尔所著的《抽象与移情》一书对早期的抽象派艺术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现代著名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形成,就是受沃林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所以,早期欧洲人认为艺术是探知外部世界的一种手段。 随着欧洲科学思想的产生,工业文明更加促进了西方现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从以前关注神的世界逐步转变到研究人的科学思想观,近代西方对真理的追求不是要寻找哪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是符合上帝旨意的,而是直接地追问:“宇宙是什么?”“地球是什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是什么?”这种追求真理的怀疑态度,促进了近代科学与近代哲学的兴起,比如:色彩学、人体工程学、现代心理学、生态学、结构美学等。这些科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计的发展。 3.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以农耕为主的年代,中国人的自然生存环境相对优越,最困扰我们先人的不是自然的侵扰,而是社会的变化莫测,许多道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能用逻辑来理解。因此,儒家思想一直被统治阶级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人性的道德化和唯美主义成为衡量人们思想发展的标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就是中国哲学思想总体特征的一种反映。中国人在思想认识领域中普遍采用一些传统而模糊的思想概念,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学术上的中国式神秘主义,这种神秘主义的学术理论无所不包,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人类文化和精神文化都统归于神秘主义思想观之中,甚至把原始神话概念也作为对某些科学性认识的解释。某些时候,“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人们用来解释人与自然矛盾的借口,这种思想至今还作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之中。另外,中国农耕民族的特点,造成中国人的主流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来取性、逻辑,因而表现出感性强、理性弱的特点,以及中国哲学与科学观念的模糊性。 比较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形态,求真的精神在西方历史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中国人讲“真”主要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真,而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真、科学的真并不特别关心。这种传统思想导致了国人缺少创新精神,缺少探求科学真理的主观意识,造成了思想的保守和科学的落后,至今“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思想仍然存在。因此,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极其重要,只有科学思想的进步,才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会推动设计艺术水平的提高。 二、设计文化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个国家的设计文化都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当今,在我国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的形势下,我们的建筑设计界和建筑教育界更应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欧洲诸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从其城市规划、建筑、绘画、雕塑、手工艺品中,都可以寻觅到历史发展的足迹。任何设计都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宗教、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紧密相关。欧洲各个城镇,甚至于乡村都有不同时期修建的不同风格的教堂,比如伦巴底式风格、哥特式风格、罗马式风格、巴洛克式风格及乡村式风格,教堂的产生和欧洲人的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教堂的产生又受到各个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风格教堂的建筑造型和装饰渗透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美学、人文思想的印迹。 城市广场可谓是欧洲的产物,最著名的广场是被拿破仑称为“世界著名客厅”的圣马可广场。从广场周围的建筑可以看出,当时这里是一个为举行宗教仪式活动而设计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此广场逐步发展成为宗教、政治、贸易活动的中心。欧洲城镇传统式的广场在功能上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与宗教活动的需要,空间形式变化不是很多,但也有个别的广场例外,如:法国南锡市的斯坦尼思拉斯广场。近代,随着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广场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欧洲国家现有的广场来看,他们的广场设计更强调功能性,更关注人性化设计,比如法国的德方斯广场,它作为交通的集散中心,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在空间设计上富有层次感,在周围环境设计上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有其根源的,任何一个伟大的设计都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如果不考虑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以破坏传统文化为代价,盲目地向西方学习,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特色的丧失,在这方面我国的设计师应该向日本设计师学习。日本的建筑业正是将独特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和理性化的工业系统相结合,重视开发新材料、新方法和自我维持研究工作的能力,才在世界建筑领域中独树一帜。 三、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 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对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重新进行思考,这种思考表现在传统观念与现代的碰撞上。碰撞的结果必然引发设计上的变革,从而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等。这些设计运动的产生,反映了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对设计的重新认识,以及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使设计成为一种文化。 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表现最直接的就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上,从英国的“水晶宫”、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西格拉姆大厦”、德国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到中国的“国家大剧院”、“新中央电视台”建筑;从维尔德认为的“技术是产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格罗皮乌斯主张的“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包豪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原则,到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倡导的建筑要生态化、节能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观念,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建筑设计及设计理念带来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工业制造技术和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当今时代,建筑物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比如现代流行的钢结构建筑,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模式,丰富了建筑的造型形式,赋予建筑设计师更大的创造想象力。如果离开了科学技术的保证,就不可能建造出具有时代感的现代化建筑物,这在其它设计领域中也得到印证。 四、设计教育水平的差异 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晚,这是事实,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都在国外或国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论,并把西方的设计教育方法带到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学科中,运用西方的先进教育理论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人才。但我国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产品设计等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建筑作品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我们很多建筑设计教师都受过西方最新的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的教育,其设计思想、理念、方法不可谓不先进,为什么还设计不出被世界建筑界认可的优秀建筑作品呢?抛开前面谈到的几个因素,我认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我国大众基础审美教育薄弱,甚至是缺乏;我国的设计师审美意识普遍较差,艺术素养较低。2001年,一份日本的建筑学刊物第一次介绍了一栋中国建筑,文章称这栋建筑不仅具有极简主义的现代风格,它所散发的独特气质,使它成为建筑界一件全新的优秀作品。这栋建筑是一位自由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师就是房子的主人—艺术家艾未未。在为自己建造这栋工作室之前,他没有接受过任何建筑设计方面的训练。笔者举这样的例子是想说明,建筑师如果只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而自身没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审美修养的话,设计出的建筑也只能称得上是房子,而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建筑作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成功的城市规划和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实在是太少。通过笔者多年来和建筑教育学科、建筑师的接触,感到我国的建筑设计(包括其它艺术设计)教育缺少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审美素质教育。很多设计师不注重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或者对艺术及相关的设计根本就不感兴趣,缺少厚积薄发之力。我国究竟有多少建筑设计师经常关注现代哲学、美学、现代艺术、工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关注其它设计艺术的发展?我们在国内大谈包豪斯的教学体系,而包豪斯设计学院正是因为有了不同设计与艺术方面的人才,才会形成其办学思想、设计理论和教学方法,才会培养出许多杰出的设计师。 我国建筑学科专业教学的不足还表现为对建筑技术等相关学科教学的不重视,在资金的投入和师资的培养上都跟不上现代建筑师培养的需要,我们的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学科等方面的教材还是几十年前的版本,懂得先进结构技术的师资实在是太少。这样的教学状况,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设计师?如何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社会上的广大人士对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建筑表现出的不满,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建筑设计教育界反思吗?我们只要亲自到过法国巴黎,就能真正体会到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与他们的差距,就能体会到我国的建筑设计师和学习建筑设计的学生们在艺术素质、审美修养、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国外的设计师相比存在的较大差距。 中国在中小学阶段基本上采用的是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重分数的高低而轻知识的宽度,不重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综合知识的培养,建筑学科录取的学生在高分光环的照耀下,普遍存在着艺术资质较低的现象。这种隐患的存在,恰恰是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发展和提高中国建筑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建筑设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强的造型能力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修养。而我国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用教授基础绘画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问题,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亡羊补牢的教学方法怎么能提高我国建筑师的艺术素质和设计水平呢?当我在巴黎街头看到法国的学生在画巴黎圣母院,各种美术馆和展览馆里都有学生参观时,我感到:我们的建筑设计教学何止是方法上的落后,更主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不结合国情,盲目学习西方的教学方法,只会走入另一种误区。 我们在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教学中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但形式就不重要了吗?建筑师、环境设计师都是搞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如果只有功能,没有美的形式,那算什么优秀的设计?!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顾一下包豪斯宣言中对建筑的论述:“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艺术家最崇高的职责是美化建筑。今天,他们各自孤立地存在着,只有通过自觉,并且和所有工艺技术人员合作,才能达到自救的目的,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是各种美观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灌注进建筑的精神,以免流为‘沙龙艺术’。”重温包豪斯宣言,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界深思吗? 建筑设计论文:试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论文关键词]建筑设计 地域文化 建筑地域文化 [论文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一)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 1、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所占造价比重甚大,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力学的、美学的特长。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二)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性,除了表现在物质层面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这种地域性的界限一方面联系着种种经济、政治及宗教性质的公私活动,形成了与建筑文化相互关联的规则、法律、习惯、规范、道德、情操、宇宙观等,另一方面,在不断的联系交往中也沉淀下了各个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并反映在地域性的建设文化上。再次,由于礼制的不同,各个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礼制文化与礼制建筑。宗教信仰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宇,如欧洲史前的圆环巨石建筑等。丧葬制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官场建筑,这些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与文化。最后,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建筑文化与建筑活动也必然会产生差异,最终形成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如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的家庭习惯、村规民俗对宅区、村镇建设的影响就非常典型。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的非物质基因表现为人们通过不同仪式化行为和标志边界等各种方法将文化意义赋予场所和行为。建筑中不同的符号、材料、色彩、形式、空间组织和景观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种文化意义。当意义、空间与活动系统相互一致时,彼此之间就加强;当建筑变得与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时,就有归属感。 二、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 1、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质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2、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比如,川西地区传统的养身休闲文化,使人们乐于找寻并享用幽雅的生态环境,成都人潜意识中大多具有盆地意识,小富即安,安逸自在,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上班、下班、菜市场、茶馆、回家,几点一线,周末假日闲暇时到附近休闲放松,有滋有味,其乐融融,也是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3、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并体现在建筑设计中,最终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就存在一个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西方文化是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无法回避的文化环境,它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思维模式。为此,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代表我们要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相反,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师要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利用它的科技性,使地域文化上一个台阶,发出新枝新芽,即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吸收外域文化精华,滋养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精华。为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创意过程中,可遵循这样的流程:在现有文化的整体感觉中寻找灵感;在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寻找胚芽;在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中寻找芽蘖;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及科技观念拓展建筑设计空间的前瞻性。 建筑设计论文: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 摘要: 本文浅谈了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问题,从建筑风水文化的角度浅析了中国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 建筑文化 风水文化 建筑设计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建筑风水学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没未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建筑风水学随着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同,特别是近30年来建筑风水学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形成了中国风水业,中国风水也开始进入了百姓安居的视野,由此可以想象,可以推见在未来的世界闻名进程中,中国建筑风水学必将饰演重要的角色。建筑风水学与当代房地产有效结合是现代风水文化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造福当代百姓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筑风水文化是古代祖先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易道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现在我们共同探讨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问题。 说到风水文化我们很多问题一直没有机会找到答案,比如环境的改变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多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应该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改变,如果要改变的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这些方法有规律吗?有人说这些方法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好,方法论也好,在现代社会还有什么样的现实价值呢?这个现实价值怎么连续、怎么使用等等太多的问题。 风水研究领域目前正在突破也是最难突破从文化来讲就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产生与现代的结合,文明的进步是靠文化的融合,现在我们不是克隆工业化,要把传统和现代融合,建筑文明是新文明的一部分。 中国有一句格言:风水宝地,人丁兴旺。中国是风水宝地,养育着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上曾定都在西安、南京、北京等地,这些地方都是风水宝地,拿北京来说东有渤海,西有燕山山脉,富贵之地能使我们国家昌盛。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灵魂,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风水应有的主导地位,在城市大规模园区的整体风水规划,房地产开发的整体策划,房产风水策划是从根源上把住了建筑风水的关键,从而为更多的百姓营造出一个事业顺随、家庭和美、身体健康的吉祥场所。同时也给开发商带来了回报。 中国的建筑风水学科是内涵非常丰富的,结合我们中国的建筑设计来讲,把建设风水科学与我们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国在21世纪建筑应该具备的特色。 易经是中华五千年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其中内含天象、地理各个方面,目前易经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受了国内外甚至全世界人们的欢迎和重视。近几年来尤其在东南亚各国众多的易学爱好者,纷纷把易学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自从2003年秋在印度尼西亚成功举办“环保与易经”大会以后,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更多的学者把易经风水学和现代建筑、现代家居、现代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之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人们不再要求简单的、外在的气派、豪华,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健康,体现以人为本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 建筑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看法有人扬之,有人抑之。扬者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抑者认为是封建迷信。中国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一些古建筑文化是古代祖先生活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建筑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建筑行业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更希望建筑风水文化能在新时代得到不断发展和重视。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理论结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之所以必须尊重是因为它是创新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世界和中国的历史都表明,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曾经创造了工商文明,未来的文明必定在文化的融合中产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知之明,中国风水文化传统的良莠,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区别,只能在创造未来的实践中鉴别。传统是被保存或淘汰,决定于它在创新文明的实践中是否有积极的贡献。作为环境文化和环境艺术的中国风水文化,不仅包含某些科学和技术的因素,而且包括有终身的价值选择和产业的道德规范。 世界正处在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中国正处在与世界文化融合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建筑产业正处在一个创新文化的关键时期。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宽容的胸胸怀,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讨论,把传统的惯性转变成创造的动力。 我们也希望所有的开发商都有这样的意识,把健康的概念注入我们的开发和建筑当中。进一步探讨、继承、弘扬、发展中国的风水文化,为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我们国家建设现代化服务,为2008年科技、人文、绿色北京奥运举办成功服务,为我们国家昌盛服务,为世界各民族居住健康发展作出我们中华民族及科学、建筑风水文化的应有贡献。 建筑设计论文:浅谈高层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研究 论文关键词:建筑设计 高层设计 分类设计 安全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高层建筑的自身发展,人们对高层建筑中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首先对高层建筑中的总体设计进行概述,对高层建筑分类设计进行分析,同时从建筑防火、电气以及防雷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浅谈高层建筑中安全保护设计。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结构理论和建筑技术也不断得到提高,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也开始趋于多样化发展,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很多在高层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在作为城市风景线的同时,高层建筑还面临着如何搞好高层建筑设计的问题,如何多方面实现高层建筑设计的完善是目前高层建筑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理念。 一、高层建筑整体设计 (一)主体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建筑本身的生态节能。首先对于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裙房而言,虽然其裙房的建设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是对街道的尺度以及人性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的影响都很大。高层建筑的下部门裙房在立面设计上一般跟高层建筑的上部立面不同,在建筑设计当中需要比较细致的设计,要将下部裙房设计的比较多样化,以免显得过于苍白。同时裙房还要进行一定的人性化处理,原因在于群众的视觉一般接触到的都是高层建筑的裙房部分,同时裙房对人们所产生的街道空间感的影响以较大。而对于高层建筑的中的楼顶对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形象又起到了个性化体现的作用,虽然对生态环境的意想不到,但是它们体现的是高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性,因此在楼顶的设计上也不是不容忽视的。 (二)处理手法上的巧妙运用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塔楼部分虽然在设计上没有很大的变化余地,但是在高层建筑的底层部分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处理来实现对空间形式上的丰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处理方法。 二、高层建筑中的分类建筑设计 1.底层入口 首先高层住宅的底层入口处一定要避免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的迎风面,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比较炎热,因此底层入口可以全部或者是局部架空,避免对夏季通风的妨碍。 2.建筑围护 由于人们在高层建筑商居住多半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维护的安装,从而给居民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同时在高层住宅的窗户设计上,由于高层的风压过大,一方面会对外窗开关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们擦玻璃的同时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外窗的设计上应该设计为推拉的启闭方式。 3.服务设施 高层住宅建筑在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服务设施,要在建筑底层入口处设置大楼管理人员的值班室,在值班室中配置夜间电梯紧急呼叫装置、公用电话以及值班人员必要的生活用品;同时还要在大楼内外设计分户信箱以及车辆的存放处,在具体的分户信箱的尺寸安排上,应该大于300mm,同时要保证对墙面面积占用较小的基础上与墙面垂直。 三、高层建筑设计所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一)防火的问题 总体布局要保证畅通安全。在楼道的设计上要保证人员的流动畅通,便于紧急情况时人员的疏散。有采光设施或者照明系统,使居住人员在疏散中能保证安全快速的撤离,从而避免发生踩踏等其他伤害。 合理进行防火分区。在高层建筑的楼道内消防器械、疏散通道必须合理的分区,做到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的采用灭火措施和进行人员疏散。消火栓的位置应保证同层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实现两个消防栓的水枪同时到达。 (二)电气的问题 1.消防电源与配电 高层建筑要求供电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第一种是供电电源必须是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发电厂,保证一个要是遇到问题或者突发事件无法正常工作时另一个也可以正常工作,从而确保建筑的正常运行;第二种是供电电源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变电站;第三种是一个电源来自于区域变电所而另一个是自备的发电设备。目前在一般大多数设计中都是采用了第三种方案,经济合理。 2.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就是指当高层发生火灾及其它灾害、故障时,导致正常照明系统中断而启用的照明,也称事故照明。应急照明的安装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应急照明主要安装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前室、消防控制室、自备电源室、变配电室、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的墙面上或者顶棚上。当电源断电时,应该能清晰地看到。 3.电梯 电梯在设计中要保证位置合理,让电梯在运行中的噪音不会打扰用户的正常生活。电梯的最大载荷也要根据居住结构作相应的调整,保证居住者平时出行上的方便和快捷。电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有方便快捷的方法使人迅速撤离。为了保证电梯正常而安全的运行,便于在发生事故的时候进行救人和灭火。 (三)防雷击的问题 高层建筑防雷系统应该按照“综合治理,整体防御,突出重点,多重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高层建筑物的结构,做好防雷措施,进行防雷击问题上的治理。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以及其他容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针或者避雷带、避雷网。利用结构中的主钢筋作引下线,利用整个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装置。在建筑物周围用扁钢做避雷带。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火花,建筑物内的金属物体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均要接地。 建筑设计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建筑设计方法,减轻设计人员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与工程单位可在万维网上相互沟通交流。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建筑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建筑物 1 前言 计算机技术用于建筑设计已有多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主要是帮助设计者把设计、计算、画图、数据存储和处理等繁重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而设计者把主要精力用于创造性构思。计算机产生的设计结果,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并可模拟,允许设计者作出修改。虚拟现实(简称 VR) 技术能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现实也称虚拟环境或虚拟真实环境,是迅速发展的一项综合性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人工智能、多传感器、网络并行处理,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形象实现的目标合成技术,通过视、听、触觉,以图表及动画方式呈现,让观看者“眼见为明”。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被动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的特性包括: (1) 交互性(interactive) ; (2) 想像性(imagination) ; (3)沉浸性(immersion) .虚拟现实就建筑视觉模拟的可行性而言,应用领域可包括:建筑物模拟、室内设计模拟、城市景观模拟、施工过程模拟、物理环境模拟、防灾模拟、历史性建筑模拟等。在建筑设计中既要进行空间形象思维,又要考虑到以用户的感受为核心,是一连串的创新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巨大的成本和不可逆的执行程序,不能出现过多的差错,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造和体现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整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的对象的全体,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节省投资。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 2 展示建筑物的整个信息 现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达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部分属性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设计不仅仅是设计者的事,住户、管理部门都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3 远距离浏览 设计者设计的建筑物与工程单位可以相互沟通交流,通过万维网达到远距离浏览,也可以以计算机语言开发与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整合,虚拟现实用于Internet 网中提高其普遍性与实用性。 4 实时多方案比较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对设计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对未来建筑物的形象做多种设想,在虚拟的建筑三维空间中,可以实时地切换不同的方案,在同一个观察点或同一个观察序列中感受不同的建筑外观,这样,有助于比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点与不足,以便进一步进行决策。事实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对某个特定的局部作修改,并实时地与修改前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5 专用的人机接互 人机接口是使用者与计算机沟通的桥梁,它是代表使用者意图的转换及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良好的人机接口的建立,可减少使用者对系统的学习时间和增强系统的使用效率。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筑设计中,必须有特定的人机接口模式: (1) 使用者模式。使用者直接进入虚拟现实中,进行观测与互动操作,以第一人称的观测方式,进行虚拟现实的沉浸观察,隐藏的接口,只有在使用时才出现; (2) 者模式。在虚拟现实中,常因沉浸环境与现实环境的感性差距,而造成空间迷失现象,以至于使用者无法掌握虚拟现实中的状态,以空间者的虚拟环境信息的提供,以第一和第二人称的观察方式,进行虚拟环境中的观测; (3) 监控模式。使用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监控虚拟现实中所有的现实状态,并进行虚拟物的监视与控制,而接口的产生与虚拟现实的种类并无绝对的关系; (4) 浸入操作模式。将控制虚拟现实物的接口,置于虚拟现实中,以进行仿真式的操作模拟,使用者以 第一人称的操作方式,对虚拟物进行控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来分析建筑设计,系统的接口连结不当,影响设计质量和施工程序。 虚拟现实系统基本上有两种:模型式和图像式。以模型式虚拟现实,以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简称VRML) 为主要描述语言,使得建筑设计可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建模,利用效果图和三维施工图与资料库,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连结到资料库作为实时模拟操作。虚拟现实造型语言,可用来在万维网(3W) 中定义与更多信息相关联的三维世界的布局和内容,使之能够在一个交互的三维空间中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当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浏览器启动后,它会将虚拟现实造型语言中的信息解释成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空间中的建筑物的几何形体的描述,一旦VRML 空间被用户的浏览器解释,它将提供实时显示,一秒钟可以显示多次,这样,用户的机器上将会有一个活动的场景。 6 应用实例 荷兰的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快,Eindoven 大学的Calibre研究院已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和咨询,他们开发的软件包由一组类CAD 的函数组成,称为CAAD 软件,为建筑结构的创建、修改和可视化提供了工具包, 它支持Auto CADDXF 文件的输入输出,而且能够用于虚拟环境中增加动画和对象的动态行为。已用该系统模型化了一座小城市,具体目标是在河中小岛上设计一栋博物馆。这座城市由好几百栋建筑物组成,坐落在河边斜坡上,可以俯瞰小岛。首先,数字化该城市的地图,创建基本的Auto CAD 模型;其次,按真实三维位置安排每栋建筑物,同时也考虑山坡的轮廓;再次,加上建筑细节,如门框和窗框设计,以便标准地表现该城市的美学特征。该应用实例让人们领略了该领域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 在美国洛杉矶和费城的虚拟建筑三维模拟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虚拟建筑模拟系统之一。各国对虚拟现实技术都在研究和应用,我国也一样,在虚拟世界建筑方面,都已制作和展示了复杂的虚拟世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所涉领域十分广泛,技术潜力巨大,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前景广阔,但软硬件投资巨大,可重复性低,如计算机辅助设计/ 制造数据库/ 计算机辅助工程,多媒体/ 台式视频,图形艺术,形象/动画制作,科学可视化,实时模拟等的硬件价格很高。 7 结语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网络的发达及计算机软硬件的进展,应用层面会更广,成长幅度会更大。网络传输的便捷与快速处理,利用计算机科技来呈现建筑设计成果,已成为新的趋势,而且技术日新月异。
工程毕业论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环境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有助于提高环境工程本科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环境工程学科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于1999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经过10余年发展,该专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暴露出一些问题,使毕业设计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成为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的毕业设计题目通常由指导教师确定,指导教师的水平将严重影响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由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教师为年轻的硕士、博士,参加工作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因此给学生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多为模拟设计,如模拟废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废气处理工艺的设计等。此类题目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但与真题真做差距较大。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多简单套用国家规范、标准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设计方案的确定、工艺参数的选择等都比较随意,未能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选择,导致毕业设计形式雷同,没有特色。 1.2 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指导环节薄弱 指导教师在指导多名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承担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致使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程实践经验或科学研究经验,而近年来许多硕士、博士未经过工程实践锻炼和系统的岗前培训,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一线教学岗位,缺少毕业设计的指导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在选题、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不足,影响其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 1.3 学生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 根据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第8学期前3周为毕业实习,接下来是为期14周的毕业设计,而这一阶段是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时期。目前,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双向选择,竞争激烈。对于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就业问题,而导致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同时指导教师也为学生求职着想,放宽对学生的要求,降低毕业设计难度。而对于已确定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说,若将来从事的工作性质与专业相差较远,则认为毕业设计不太重要,进而投入毕业设计的精力有限。另外,有些学生根据多年来无论毕业设计质量高低最后都能通过的现象,想当然地认为“毕业设计不卡人”,从而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消极,时间精力投入不足,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4 毕业设计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学校和学院近年来针对毕业设计出台了相应的管理规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题目质量把关不严。学院虽然有毕业设计题目审查一关,但由于各种原因,力度不够,未能起到把关的作用。(2)对毕业设计检查效果不佳。据学校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对毕业设计要进行初期、中期检查,相关要求也较为严格,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检查未按规定进行或虽进行了检查,但未做好检查情况的反馈工作,导致检查“走过场”,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3)在毕业设计评审及成绩评定环节把关不严,不论设计质量高低,均可参加答辩,同时对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比较宽松,多年来不及格率基本为零,形成了毕业设计无论质量高低均能通过的现象。 2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毕业设计题目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保证毕业设计题目质量,在选题方式上,由指导教师“闭门编题”的传统做法逐渐改变为到设计院或相关企业寻找课题,在实践中选择课题[1]。毕业设计题目的深度和广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要切合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如某化工厂的废水或废气治理课题、某水泥厂的噪声控制课题、某小区的固体废物治理课题等。同时指导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全面应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学院通过毕业设计督导组加强对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查工作,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将不允许开题。 2.2 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为了避免学生因求职而对毕业设计质量 的不重视,可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为此,我校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的总体思想是专业课程前移,在第7学期的前8周仅安排少量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利用第7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毕业设计的一部分工作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由于在第7学期和假期已进行了部分毕业设计工作,因此学生在求职比较忙碌的第8学期,也能够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保证质量。 2.3 加强质量监督,完善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实行以指导教师全面负责的指导教师负责制[2]。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督促,及时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学生能够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院成立毕业设计督导组负责毕业设计的检查工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3]。通过不定期检查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毕业设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定期检查主要分为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中期检查通常安排在毕业设计的第7周,主要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质量以及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通常安排在答辩前1~2周,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毕业设计质量,若质量较差,将不允许参加正常答辩。 2.4 严格答辩程序,避免走过场 成立以专业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督导组为主体的答辩委员会,负责整个答辩过程。答辩过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的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答辩委员会通过审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确定学生的答辩资格。对没有完成毕业设计或完成的毕业设计质量较差,将不允许其参加答辩。第二个环节是在答辩过程中,除考查学生对本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要考查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未能达到毕业设计要求,答辩不及格的学生,不予通过,要求其重修毕业设计,并重新答辩。同时为督促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学院组织低年级的本专业学生参加旁听,以利于低年级学生熟悉答辩流程,同时毕业设计不予通过的真实例子可也促进低年级学生认真学习,树立良好的风气。 2.5 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指导环节 毕业设计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毕业设计的指导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4]。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必须要求教师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加强实践方面的锻炼,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导师团队,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5]。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系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并组织青年教师到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等单位进行培训学习或挂职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和研究经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提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6]。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完整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分析了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选题、强化指导、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过程管理等应对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可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工程毕业论文: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关键问题探讨 摘要:毕业设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本文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和保证毕业设计答辩质量等关键环节阐述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机械工程,本科,毕业设计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作者结合广东工业大学的实际,从科学选题、落实开题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 2 科学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但是选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另外,系与系之间和各系内部之间的设计题目在难度和分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工程应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科研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为2003 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三座标工业机械手的设计”,“防伪矿泉水瓶盖的设计”,“自动门PLC控制系统设计”,“适合于电感的微点焊系统研制”等新颖又结合科研实际的课题,尽量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结果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 (2) 要考虑完成课题的客观条件。学校毕业设计经费、教学试验条件都有限,不是任何来自科研实际的课题都可用做毕业设计,必须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设计题目,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可查资料库源,试验设施和足够的经费等,因此我们在选题时,一般选用能为学生提供可用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条件的科研课题,例如“微细特种加工中心”试验样机在我们教研室已经搭建好,“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超声抛光装置”等设备可以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提供可以直接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的机会。 (3) 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深度。举例说我们选择“旋转超声主轴振动系统研制”课题时,考虑到该课题涉及了声学,机械振动学,电力电子学,数电,模电等多个领域,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工作量较大,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考虑到本课题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或做出阶段性结果,我们安排了两个同学参加,在掌握总体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进行硬件结构设计、驱动电路等不同部分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经过分工合作,完成了整个课题的设计任务,效果良好。 3 落实开题环节 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和探索出适用于毕业论文设计全环节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可借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新增开题环节,以强化学生包括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实验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科学实验与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撰写实验论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能力。 (1)开题环节的必要性。开题的意义在于完善论文设计方案,使论文设计方案更加系统化,收集信息,听取各方意见,明确思路以坚定论文设计者的信心。一般说来,将思考的东西正式地讲出来和写出来,会比原来所思考的更有升华的意味,因为从“思”到“说”和“写”,其间加入了逻辑的创造过程。通过撰写开题报告,要求学生讲清题目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明确毕业设计课题的目的和要求,对题目有更深刻理解与认识,会使原来的论文设计思路更加完善和系统,对自己的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减少盲目性,避免出现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尴尬局面。 (2)开题环节的组织 在开题会之前,每个学生按规范书写了开题报告。学生持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的选题报告书、任务书及其它相关资料上台汇报选题的目标和意义、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 等内容10分钟。评审小组根据学生自述和选题报告书及其它文本内容,对学生论文设计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完成论文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考核,并对论文设计广度、深度、贴切度、重点和难点等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 保证毕业设计答辩的质量 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可根据本院及所属各系的具体情况成立若干答辩分委会,分委会下辖若干个答辩小组。分委会主任和答辩小组组长均由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担任。答辩前应认真审查学生的答辩资格,毕业设计(论文)应由除指导教师外的答辩小组1名以上教师认真评阅,写出评阅意见与评分,评分不及格者不得参加答辩。凡毕业设计(论文)拟评“优秀”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各系答辩分委会组织的集中答辩。对毕业设计平时不认真、小组答辩成绩较差的学生,由相关分委会组织复答辩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通过。答辩时间应控制在学生汇报15-20分钟,教师提问20分钟为宜。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优秀”的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本专业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以内,优良比例应严格控制在60%以内。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除了本身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 外,还应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工作中查阅处理信息和应用各种工具的能力、撰定科研报告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答辩委员会要办事公正,治学严谨,严把质量关,对毕业设计(论文)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决不姑息。 5 结论 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的是要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经费投入到位、指导教师到位、学生到位和管理工作到位。另外,科学选题,严把选题关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开题工作是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 建筑信息化是目前建筑业大势所趋,高等院校应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BIM技术,让毕业生做好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尽早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BIM技术;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 1毕业设计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强烈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又兼具工程经济及工程管理知识,可服务于工程建设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维阶段等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学生毕业之后将来在施工现场工作,必须对现场施工技术十分熟悉,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毕业设计就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衔接阶段。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或实际课题的训练机会,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全面锻炼、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土木工程系一直以来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环节高度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人才的办学宗旨,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讨适合专业的毕业设计之路。 2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四年所学基础与专业知识,在给定建筑图纸的基础上,独立搜集资料,编制工程项目相关投标文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并了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和各环节工作要求,了解建筑市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虽然也是一人一题,摒弃砖混结构建筑物,因为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采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但是多采用广联达软件进行建模、计量与计价。而在,在2016年8月住建部颁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筑行业要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简称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现代建筑行业从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甚至运营都在使用BIM技术,而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要想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毕业之后顺利转换角色进入工作岗位,必须进行创新,引入BIM技术必不可缺。 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管理 3.1扩大建筑类型 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多侧重于对大学四年只是的综合运用,往往忽视了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去芜存菁。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应该扩大建筑物类型,而不仅仅停留在住宅,例如一些厂区、宿舍、公寓酒店等项目都具有普遍性,可以纳入到毕业设计的设计题目之中。而此类建筑物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应用BIM技术可以减少重复建模,只要设计阶段模型建好,后期就可沿用。 3.2进行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的核心课程有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土建、安装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一般都设有课程设计。而具有某个假定的项目是这些课程设计得以实施的前提。笔者认为为减少重复作业,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可以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就给定学生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随着学期递进和课程逐步学习,分别做该工程项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到了毕业设计阶段就会留有足够时间进行完善,改进,选择适合将来职业的毕业设计题目。而现在技术做出大的CAD等图纸不具有通用性,在招标阶段做的模型,不能在投标阶段使用,在投标阶段的模型也不能够应用于施工阶段,大大增加了学生(未来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应用BIM技术做出的模型,则可以在全寿命期使用,大大减少了重复建模工作量。 3.3在系内部进行 BIM技术培训BIM技术不仅在工程管理急需,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也必不可缺,因次可以发动全系治理,广泛开展BIM学习。但是目前BIM技术在全国还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BIM技术的不同需求,开展学习班深入学习。首先,相关毕业设计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学会BIM技术,鼓励考取BIM师资证书,并应用在基本教学中;然后,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习广联达、BIM-revit、梦龙等软件并熟练操作。 3.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联达 BIM校园大赛广利达公司推出广联达BIM,与全国900多家院校进行了合作,其工程教育业务比较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广联达BIM校园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高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网络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BIM课程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的参与不仅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锻炼了团队分工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4结论 国外BIM技术在高校已纳入教学体系,并有完善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但笔者认为BIM技术纵然在国内成绩斐然,但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完善,不能照搬国外模式。目前需要的是在工程管理部分课程及毕业设计中植入BIM技术,推行教学改革,然后才能徐徐图之,将BIM技术正式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做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作者:葛具萍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摘要: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最终环节。本文提出了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从拟题监督、资源统筹、过程管理、格式规范、有序评审等方面进行改革,最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石油工程;改革 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集综合知识运用、科研能力锻炼、创新意识培养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体现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最终环节。它是衡量石油高校办学质量、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内容,体现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我国石油工程专业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学科竞赛开展如火如荼、各种仿真实验室建设方兴未艾,但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环节却还是延承不变、流于形式,形成巨大的反差。 一、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普遍存在选题不合理、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资源分配有限、时间安排不恰当、导师投入时间少等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相对下降、教学效果削弱。具体体现在: (一)学校配套过少 毕业设计属于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上通常难以满足毕业设计教学要求。实验仪器、药品完全由教师承担,限制了毕业设计开展范围。部分教师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甚至全为文献调研,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 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对齐全的管理文件,但部分内容不够具体、细致。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质量要求和评定标准难以严格实施,使得评审和答辩流于形式。 (三)教学安排不合理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但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部分学科知识缺失、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条理、系统,往往就难以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毕业设计环节暴露出很多问题。 (四)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高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相对不足的问题。骨干教师承担大量科研、教学任务,难以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而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专业方向、试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也力不从心。这两方面也导致毕业设计效果差。 二、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建议 (一)切实执行拟题申报审查制度 指导教师的选题内容应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一定的工程背景下结合实际做课题,坚决避免历年题目雷同情况的出现,严格控制教师文献调研项目的数量。 (二)统筹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分配学生数量 在实验中心的统一管理下,调配现有本科教学实验室,实现现有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教师多带学生;鼓励优秀毕业论文教师多带学生,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增强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如增强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和石油工程专业之间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将石油工程专业基础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问题的理解。 2.提前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加强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查找文献、了解国内外技术前沿的习惯。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选修课程、增加学科前沿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3.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四)实行过程管理 1.强化过程指导。指导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问题,加强指导。建立具体指导、阶段汇报制度,教师应做到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了如指掌。 2.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积极性。指导教师应做到高起点、高要求,增加学生的忧患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对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性,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3.强化写作能力的培养。从画图工具、文献编辑软件、以及论文的页面、段落、字体设置等进行细致说明,使学生在接触毕业论文写作时不至于茫然。 (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学科方向相近的老师之间形成团队,除了群体指导模式外,让学生为主体定期开展课题内技术汇报和研讨,让他们之间相互指导,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三、结语 影响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因素比较多,如果忽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协调好学校、教师、学生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赵众从1李燕2柳建新1 单位:1.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长江大学图书馆 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问题及对策 摘要: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指出了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指导老师小组化、规范设计内容、科学评价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答辩和二次答辩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公开;毕业设计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是加快“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新技术应用”。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使用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由于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都从事建设、管理和设计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过程,要求把所学课程做到融会贯通,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在学校完成的最后一项大作业。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应能将所学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能够读懂施工图纸,能够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因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比较重要。怎样才能保证并逐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1-7]。笔者针对贵州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难易程度不一 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如多层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设计,小高层酒店设计,设计高层商住楼,轻钢和重型钢结构厂房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施工组织设计等。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框架结构较熟悉,对其他结构较陌生,造成选题时出现部分指导老师名下学生较多,而概预算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足的情况发生。在高层商住楼设计过程中,为使计算结果满足相关规范指标的要求,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调整模型,且后期施工图的绘制比框架结构教学楼设计工作量大,时间非常紧张,基本没有手算内容。毕业设计时,涉及到的软件有PKPM、天正等。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设计不清楚、对相关规范不熟悉,因此对电算结果判断与把握不准,往往计算结果出现问题后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更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概念设计引导,毕业设计不能仅仅只依靠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重视理论培养。要加深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解,通过PKPM软件计算与手算一榀框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误差的原因分析。毕业设计过程中,有些指导老师要求手动计算一榀框架,而有些指导老师又不作要求,导致难易程度不一样。 (二)指导老师辅导时间不足 大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同时还承担有其他的教学任务、行政职务、科研任务、设计任务、施工管理等,随着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贵州大学受到编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导致指导老师严重短缺,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2名毕业生,工作量较大,一般指导老师每周辅导两次,每次2个小时,但个别指导老师每周只辅导一次,短短一个小时,无法保证辅导质量。大多学生已经习惯填鸭式教学,毕业设计辅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主动讲解,学生因为本身知识面窄,不向指导老师提问,不能形成良性沟通,导致有效辅导时间减少。 (三)毕业设计学术价值不足 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设计类题目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施工组织设计或预算。最受欢迎的题目为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等框架结构设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集中在施工单位,少数去设计院、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极少数考研、考公务员,基于此,毕业设计对于大多去施工单位的学生有较大指导作用;但对于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而言,可设计有科研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其参与,从而对其今后研究生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对于去设计院工作的毕业生,可设计比较实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以便工作后能独挡一面。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分为两部分: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其中,建筑设计2周,结构设计11周。建筑设计时间较短,学生一般从网上下载完整的建筑图,造成部分学生的建筑图完全相同,导致后面已经进入结构设计部分时还在修改建筑图,迟迟定不下来,建议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建筑图,以避免学生在建筑图上浪费时间和金钱。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关键,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大多去施工单位,因而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对学生到施工单位工作也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甚至有些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概预算相关工作,应把施工组织设计和概预算纳入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来。 二、毕业设计改革对策 (一)建立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 学院建立标准化的毕业设计标准化题库,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致。由各个指导老师根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参与到的实际工程项目的有关数据,整理出相应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把设计题目和相应的建筑方案建档进入毕业设计题库。在被选入毕业设计题库前,组织教研室老师对设计题目和建筑方案进行讨论,以便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基本一致。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学生可从题库从选择相应题目和方案,以避免出现指导老师名下学生不均的现象。 (二)指导老师小组化 毕业设计可实行分小组和指导老师负责制,即要求2个老师组成一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原则上该小组题目相同,每小组由20~24名学生组成。设计过程中,每个指导老师单独辅导两次,比不分组前辅导时间增加1倍,可提高辅导的时间和效率。小组中的两名指导老师应及时沟通,并互为评阅人,及时解决毕业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毕业设计内容规范化 建筑工程专业结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重点,建筑设计一般只有2个星期的时间。结构设计时间长,要进行细化和标准化,如把结构设计分为电算部分(结构计算、结构施工图绘制)和手算部分,主要包括有:基础设计、地梁设计、梁板柱设计、楼梯设计等,尤其是手算部分,规定应统一,不能出现有的计算一榀框架,而有的只计算一个连续梁,出现难易程度不一致现象。做到尽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同,但最终设计成果基本相同。 (四)毕业设计评价科学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应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设计成果评价、评阅老师对图纸完成情况及计算书评价、毕业答辩评价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比例分别为0.4、0.2、0.4,应提高指导老师在评分中的分量。而实际执行过程中,评阅和答辩往往一起进行,且答辩时指导老师也在答辩委员会成员当中,造成毕业设计评价不规范。指导老师结合日常考勤和设计成果给分;评阅老师评分时可按建筑20%,结构80%的标准制定评分细则;毕业答辩根据自我介绍、图纸情况、计算书、回答问题、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仪表等制定评分细则。在答辩问题上,也要控制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五)毕业设计二次答辩 为了使学生做毕业设计时不能太过松懈,在毕业设计的动员大会上要求,每个组毕业答辩时,排名最后一个学生必须参加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委员会由学院安排,答辩更加严格,答辩不及格不能获得毕业证书。此项规定能促进学生努力完成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以避免其参加二次答辩。 (六)毕业设计公开答辩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对于每小组设计过程中表现最突出、答辩表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的毕业生,学院组织公开答辩推选出学校优秀毕业设计和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并可考虑颁发证书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毕业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大三马上进入大四即将要做毕业设计的学生。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门综合性课程的学习,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无论今后从事设计还是施工,都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改革和实践意义重大,只有学生勤于学习、指导老师准备充分、计划合理、管理科学、辅导时间充足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使毕业生学习到真本领,踏入工作岗位后能给贵州大学添光添彩。 作者:卢亚琴 李莉 魏艳辉 王勤征 单位: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研究 摘要:通过对盐城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5届学生268篇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在指导教师、论文选题研究类型及领域、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论文的过程管理四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学院从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管理制度以及提高学生认识这五方面进行探索实践,逐步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1]。所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就成为评价专业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盐城师范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于2006年,为了进一步做好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从毕业论文入手,总结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各个层面的努力探索实践,逐步提升了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1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2010-2014年生物工程专业毕业5届学生,共完成毕业论文268篇。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指导教师 指导毕业论文的专职教师的严重不足,全校一共有37位教师参与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但隶属生物工程系的教师不到10人,基本没有工科背景的教师。专职教师每届平均指导8名学生,有个别老师最多一届指导13名学生毕业论文。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在校学生700-800人,而专职教师不到30人,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一个教师即使水平很高,经验丰富,若指导的论文选题太多,学生太多,也会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2]。此外指导学生最多的教师基本是刚进校的博士,青年教师指导论文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和科研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节奏,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1.2论文选题研究类型及领域 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典型的工学专业,因此要求本专业本科生掌握生物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基本技能,成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要求,作为本科培养最重要的一项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中工程设计类题目必须占到总题目的一半及以上[3]。我院生物工程论文268篇,其中基础研究(动物学、植物学、遗传进化等)145篇占54%,工程类论文(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食品工程等)123篇占46%。其中生物化学工程和发酵工程相关论文各40篇,食品工程22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共21篇。此外有4篇为综述性论文,出现在专业建立的前两年。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论文全部是实验性研究。从广义的生物工程学来看,选题类型和领域基本达到工程类毕业论文的要求,但没有工程设计类论文,远远有悖于真正意义工科专业要求,从论文的整个选题内容来与生物技术专业并没有区别,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果与理科专业没有区分度,从而不能突出工科专业的优势。 1.3论文研究内容创新性 经过初步统计有60篇左右的论文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些论文经过整理部分可以达到发表的要求,但只占总论文数的22%。总体来看毕业论文创新性不够,质量不高,实用价值小“。提取工艺的优化”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题目之一。 1.4论文的过程管理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迎接审核性评估,所以对论文的过程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但是这一措施对提高论文质量并没有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学生和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以及过程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论文的过程中的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都在走形式。例如中期检查时我校要求学生找一篇英文文献全文翻译,而且要求手写版本。这项要求的本意是好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并防止网上复制。但在过程管理中并没有提前告诉学生有这一要求,而是快到中期检查时才这一新要求。这就导致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结果翻译几乎都是网上字典翻译。此外学校毕业论文网上录入系统很不科学,多数指导教师不知道如何正确操作,导致最后在录入论文材料时浪费大量的时间。 2提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质量的实践探索 为了提升生物工程专业论文质量,二级学院从2014年开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2.1引进人才,不断增加专职教师人数 师生比例不协调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个专职教师每年指导3-5个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是比较合适的。目前我院每年引进2名博士作为专职教师,而且偏向工科,同时与滩涂重点实验室联合,至2016年,每个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平均指导6个学生。这样在毕业论文期间,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减少,他们就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论文选题以及指导学生,这样无形中就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2.2加强现有教师的工程实践设计能力。 学院聘请有工科背景的江南大学教师给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上《生物工程工厂设计概论》等课程,同时安排本院教师随堂听课学习。另外学院聘请盐城工学院专职教师给本院教师培训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目前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已经增加了毕业设计,这也是我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方面的一个重大的突破。 2.3增加校企合作单位,鼓励学生到实习单位做毕业论文 通过学校教务处和学院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单位逐年增加。学生可以实习并做毕业论文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学生通过实习掌握专业技能,并找到合适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企业也比较认同这一方式,这样学生在企业里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能真正的为企业做一些工作,从而实现双赢。而且在企业里做毕业论文这种形式也增加了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2.4逐步完善毕业论文相关管理制度 生物工程专业从2014年起,每年7-8月对上届毕业论文进行全面调研,针对毕业论文实施和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改并制订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生物工程专业尝试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布置论文选题,学生也可以在大三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和确定论文题目,在第七或第八学期灵活的进行毕业论文。一方面避免实验室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实习和考研,保证了毕业论文的时间。 2.5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对大二、三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相关的宣传,并选取部分同学提前参与某些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科技论文写作有一个正确理性的认识。在做好学院和指导教师工作的前提下,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学生自己,教师仅仅起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我院生物工程专业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通过毕业论文的锻炼,一些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受到录取学校的好评;通过实习加毕业论文的方式,用人单位增加了对我院学生的了解,大大提高就业率。但从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毕业论文的质量的提升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特别是毕业设计。 作者:范忠军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就解决办法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全面结束前都要进行毕业设计,这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储备转化成工程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才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受时间限制,毕业设计深度不够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个学期,并且学生在完成两个月的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学生还要兼顾就业应聘等事项,用于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被迫减少,导致学生应付心理严重。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有:选择设计题目,对设计任务、目的及要求做到全面、详细的掌握;广泛搜集设计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制定设计进度规划表。而紧张有限的设计时间以及其他事件的干扰致使学生从开题立意,到资料查找,到整体思路规划,到设计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形成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处于仓促忙乱、精力难以集中的不良状态,毕业设计的广度以及深度也就难以满足教学要求[1]。 1.2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高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般都是几名老师同时管理或者指导一个班级级毕业设计不同阶段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辅助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有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在身,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通常只在学生有疑问或者有困难的时候给以简单指导和必要的帮助,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甚至最终的毕业答辩等评价机制也存在漏洞,学生在缺乏必要的管控和约束下,毕业设计进度滞后、抄袭以及突击应付等现象极为严重。 1.3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有些高职院校在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安排毕业设计任务时,使用的设计资料及图纸往往是连续几届都不变,缺乏新意、资料陈旧、选题范围受限等因素很多,而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规范规程的不断更新,毕业设计成果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2.解决方法 2.1高职院校要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 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毕业设计基本训练任务分四个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前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建筑、结构施工图及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第一阶段:施工图识图(1周)。熟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了解工程概况,掌握图纸会审的基本要求;第二阶段:施工图预算(3周)。完成工程量清单报价表一份。第三阶段:施工组织设计(4周),按毕业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完成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第四阶段:毕业设计成果整理及答辩和评价。由此,在毕业设计中应遵循以下教学步骤: 2.1.1教师在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就着手进行动员,详细说明设计目的、要求、大致进度安排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等; 2.1.2正式布置毕业设计的课题及任务; 2.1.3学生明确各自承担的设计任务以及自身的具体进度计划; 2.1.4过程汇报,学生在每一阶段结束时要给老师汇报完成情况,老师及时对学生的过程成果作出评价,并给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1.5答辩和评价。 2.2优化毕业设计课题 课题选择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课题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设计成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着重考虑: 2.2.1适应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需求; 2.2.2优先选择与社会时展联系紧密的课题,比如企业厂房、民用建筑以及办公、教学楼、住宅等,课题难度适中且涵盖知识点较多,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要求及评判标准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 2.2.3兼顾就业需求,把毕业设计的课题与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机集合,有意识地消除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之间的距离感[2]。 2.3完善健全答辩及成绩评定机制 毕业答辩以及成绩评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比毕业设计过程要重要的多,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提高答辩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此促使学生加强对毕业答辩的重视程度,打消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在制定详细的打分标准和实施细则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课题难易程度、学生知识水平等,负责打分的答辩委员会要对实际打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统一,保障评判结果的公正性。 作者:谭敏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桥梁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针对以往传统毕业设计中的不足,结合湖南城市学院的自身情况及基于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理念,结合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的选题、指导、过程监督与管理及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等各环节,以提升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桥梁工程;校企合作 随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土建专业高校人才培养如何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教育部共同在高校土建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而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借助该阶段的学习,可将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知识,系统地、全面地应用于毕业设计中去。因此,毕业设计这一环节,历来被认为是高等建筑院校完成工程师训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湖南城市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提倡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面向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施工、设计和技术管理等生产一线,培养“基础功底深、专业平台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从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目前,正在探索以土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验基地及大学生实验创新中心等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此背景下,以该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依托,解决当前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引入校企合作培养理念,寻求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一、当前高校毕业设计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校传统的毕业设计环节大都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时间大约为12-16周,且均在校内进行,所选课题多为虚拟的工程背景,普遍脱离生产实际,实用价值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能力也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同时,加之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相互冲突,均增大了毕业设计开展难度、制约着培养质量,使得毕业设计达不到综合训练效果。 1.选题不当、学生缺乏兴趣 毕业设计选题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后续设计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也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实用价值及工程价值。虽然越来越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基础情况,提出自主选题,但即便如此,所提供的选题指南其可选择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譬如桥梁工程方向的毕业选题,一类为桥型方案设计,一类为某桥型的施工图设计,由于指导老师工程资源有限,不管哪类设计,其设计的工程背景往往是虚拟的,而侧重的是桥梁结构的理论计算。导致了闭门造车,脱离生产实际的现象。有些指导教师虽具有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往往会根据本人科研项目的需要,制定毕业设计题目,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未能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综合考虑。 2.指导老师数量有限及专业素养不高 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社会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导致师生比严重下滑,加之指导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理论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指导老师常常顾此失彼。以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学院为例,近年来该校土木院毕业生达800人左右,而能承担毕业设计的专业教师仅有52人,也就相当于平均每个指导老师要指导15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调研兄弟院校,发现情况也是如此,由于老师人数的不足及精力有限,指导学生只能是“放羊”。当前高校为不断提高师生比、壮大师资队伍,增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了一批学历高,研究基础好的硕、博士研究生加入队伍中,但该部分青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其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和企业联系较少,无法紧跟技术更新的步伐,造成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落伍。以学校老师指导的单师型指导毕业设计模式,从内容到形式均由指导教师全程负责,指导教师由于精力不足或自身专业素养不高均可能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不良后果。 3.设计过程监管难度大 有效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最基本保证,目前高校毕业设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尽管各高等院校都有自己关于毕业设计管理的相关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还是难度不小,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从立题、审题、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评阅以及答辩等各个环节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淡漠,教师指导也只流于形式。除此,由于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学生就业及考研冲突加大了毕业设计管理难度,使得毕业设计时间得不到保证。毕业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本科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就业和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就业难度的不断增大,高校为提升学校就业率往往从多方面给以学生支持,并鼓励学生继续深造读研。而这一举措又刚好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相违背,使得高校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学生也是面临升学、就业及毕业设计的多重压力。 二、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实现 高校要走出目前毕业设计的困境,就要对传统固定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近年来,校企合作这种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模式有超强的生命力,校企合作模式从国外走进国内,从高职院校走进本科院校,从某环节校企合作到全方位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应用于高校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实践也证明,这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 1.校企合作选题 土建类专业高校教师单独选题时,选题过于重视理论计算分析及专业软件的应用,概念设计淡化,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离。所选课题的深度及广度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兴趣低下,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能力的要求,毕业设计的岗前锻炼意义不大。针对这种与企业客观实际需求不协调的现状在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内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并且管理较为科学规范的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伙伴,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品类型、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详细地了解,以确保企业专业技术方面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拟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吻合,设计内容是解决企业的某一具体技术难题。另外选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选题和具体的设计要求,避免大而空或难度过高或内容过多的题目。 2.校企合作打造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定期组织青年指导教师参与到设计院、施工单位、科研院所等企业实践锻炼,解决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难题。教师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特别是参与到工程设计一线,可以不断收集成功的工程设计案例,将其运用于毕业设计选题中,体现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结构设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同步性。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的教师队伍,教师在理论层面对工程结构的设计理解更加深入,通过完成企业的设计项目或科研项目,对设计院的设计理念、设计流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虽然高校教师工程经验欠缺,但有着理论功底扎实、科研能力强等优点,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企业可能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或新型课题,这时老师又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展研究,既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又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科技成果。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3.校企合作就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新模式下,毕业设计不再必须呆在校内,面对假定的课题进行设计,而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在企业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以实际课题或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来完成,比如在设计院所企业直接参与某工程结构的设计项目,在施工单位企业参与项目预算及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如此学生有机会超前介入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能够深刻了解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程序,并能初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了解本行业领域前沿和新技术、新工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除此,在企业完成课题的过程也是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磨合、适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避免了一直呆在学校做设计而错过了就业的机会,其在企业的学习工作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展现将会是学生获得一份工作的砝码。而对企业来讲,一方面他们工作任务繁重,希望所签约的学生立马来到企业工作,甚至有企业不允许准员工(毕业生)留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一方面企业想通过在企业毕业设计的过程,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工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等情况,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比较,通过优胜劣汰,决定毕业生的去留。 三、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实践成效 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实现选题实用化,“真题实做”,并聘请现场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近两年的校企合作及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校桥梁工程专业积极引进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向,向学院及指导老师提出申请校外企业毕业设计,并与校内指导教师及校外企业指导老师协商确定课题,满足其毕业后的工作需要。如2014年,我校桥梁工程方向毕业生125人,其中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为25人,对该25人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及设计成果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校企合作模式指导的设计课题均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以及有待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或科研课题,将以学生亲身参与毕业实习的工程项目为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真实的毕业设计,从而保证了高质高效的完成毕业设计,并体现了设计成果的可利用性。参与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普遍反映校企合作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工程方面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略,是校企合作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拓展,是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重要补充,使得毕业设计不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是“真刀实干”。该模式有利于弥补学校教师的不足,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尽管如此,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在高校不断推广与应用,但存在问题还很多,过程管理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作者:黄国平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角色扮演网络工程毕业实践改革 摘要:通过对目前国内高校IT类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借鉴国外顶点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虚拟企业的形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毕业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进行岗位体验和行业认知,缩短大学生和职业人之间的距离,以网络工程模块为例给出了实施参考案例。 关键词:毕业实践;校企合作;虚拟企业;角色扮演 目前本科专业的教育多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是“知识本位型”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理论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度不高,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偏差。 一、高校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 以目前国内高校的IT类专业为例,人才培养中偏重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的传授,而轻视非技术因素,忽视了工程商务与工程沟通等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完整性存在欠缺。同时,现有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以下困境: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掌握足够的本领以进入社会、企业去解决全新的、复杂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教育他们的老师虽然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却有相当部分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身就很欠缺。现代大学教学应贯穿着重视科技知识及其发展、创新与应用的知识本位价值,追求个性、创造性与实践性的人本位价值,以及以社会生产、市场需要为导向的社会本位价值。[1]毕业实践是大学期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对大学所学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是走向社会前的综合性培养环节。但以毕业实习环节为例,市场化经济下学校很难统一组织学生成建制地到企业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也很难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习岗位的学生也很难得到企业工程师的全面指导,资源不足、管理缺位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质量。社会与行业发展需要大学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知识本位向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并重转变,其中综合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有真实的工程案例与工作情景,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真实工程项目和技术问题引入到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毕业实践教学是解决高校毕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方式,通过虚拟企业形式的毕业实践可以加强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基于角色扮演方式的综合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岗位体验和行业认知,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缩短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2] 二、毕业实践的教学形式 (一)校内外相结合的毕业实践 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将传统的毕业实习改造为校内集中实践与校外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新模式,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3]校内外相结合的毕业实践包括校内集中实践和校外企业实个部分。校内阶段可以设置在大四第1学期,把企业化运作模式引入到校园,开展为期1-2个月的“虚拟企业”校内集中实践,将学生分团队成立虚拟公司,从项目招标要求出发,进行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工程投标、组织实施、验收交付等环节,完成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体验。校外阶段可以将经过前期强化训练后的学生,成批地、有组织或自主地进入行业认知与职业定位阶段,到校外实践基地和行业企业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行业认知、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 (二)虚拟企业形式的毕业实践 工程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在一定的工程背景下,运用相关的工程技术手段,开展社会变革的能力,主要由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工程操作能力、工程商务能力、工程沟通能力等构成。行业和企业需要有较好工程素质、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在短时间内能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高校毕业生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的顶点课程(CapstoneCourse)教学模式,为学生在毕业前提供一个集工程设计、工程应用、工程操作、工程商务和工程沟通能力多方面融合培养的综合性工程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一是支持学生的深层次学习;二是可以作为本科学习的有效评价工具;三是帮助学生从学校向职场过渡。在这方面,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竞争力提升为目标,已连续4年开展基于虚拟企业的校内毕业实践,跨专业开设了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DSP芯片应用开发、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PLC电气控制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开发、软件技术应用开发等模块。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有目的地融入工程实践能力的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有效解决了毕业实习走过场、毕业实践环节效能缺失等问题,同时引入职业拓展训练、职业性向测试,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进行融合教育,强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三、基于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要求与社会职场工作要求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校内虚拟企业模式的毕业实践环节要帮助学生进行岗位体验和行业认知,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4]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5]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6]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角色扮演法既是要求参与者扮演一个特定的岗位角色来观察被试者的多种表现,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种测评方法,又是通过情景模拟要求其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训练,可以在一定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受训者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并改进提高。 (二)基于角色扮演网络工程毕业实践教学 以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模块的毕业实践教学为例,根据网络工程项目的基本规范[7],为参加该模块实践的学生设计了项目的基本实施流程[8]。将参加该模块实践的学生按5-6人为单位进行分组,要求各组组建虚拟形式的企业,并由项目经理根据成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个人意愿及网络工程项目的实际分工进行岗位分配的。该项目中总计需要工程师10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人员的选定和角色的组合,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各个岗位的角色也可以进行轮换,但每个阶段每位学生的岗位责任和考核要求是明确的。如:项目的第一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需要参加的人员有项目经理、网络架构工程师、系统架构工程师、售前工程师等岗位人员,进行项目启动会议,根据项目的背景进行项目分析、业务需求分析等工程。由项目经理进行人员的分工、实训的进度计划的制订等。中间还可以组织模拟的项目投标和方案答辩训练等活动。项目的第二阶段为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参加的人员有项目经理、网络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服务器工程师、无线工程师等岗位人员,根据网络设计方案来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由项目经理对人员进行岗位任务重新分工、组织项目实施。项目的第三阶段为项目测试阶段,需要全体项目组人员参加。其主要人员有项目经理、网络测试工程师等。通过对网络各个功能区块的测试,首先需要网络测试工程师提交测试报告,信息安全分析工程师提交信息安全测试报告,项目经理组织其他项目组成员撰写并提交试运行报告、终验报告,最后由项目经理提交项目总结报告。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以团队方式组织项目实施,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给予考核,过程考核也以发放虚拟奖金方式进行,强调真实工作场景实施体验式教学,学生的工作激情和兴趣浓厚,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强烈。 四、结论 经过几年的探索,虚拟企业形式的校内综合实践模式和基于角色扮演的实践教学持续受到学生和行业的认可,多角度的岗位角色轮换,紧贴行业需求开展技术的综合实践训练,培养了成员间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工作能力。学生角色扮演的任务是解决问题,思考分析并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学会自我规划与管理,成为会学习、会工作的人。在这种毕业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面对并解决真实的技术、商务或管理问题,提升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项目联系起来,也培养了兴趣和主动性;在问题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还可在问题情境中互换角色,锻炼换位思考。 工程毕业论文: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次系统检验,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对国内大多数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现状调研,归纳、总结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对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突破单纯的造价管理,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一、毕业设计的作用与目的 工程造价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专业动手能力。调研显示,大多数高校本科培养计划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训练的机会并不多。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课程,是以学好《建筑制图》、《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为前提,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作为学校与市场的过渡,也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现行毕业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盲目,对毕业设计内容认识不足 通过对多地高校调研发现,目前包括四川师范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是由指导教师给出,经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方向进行选题。[1]这种模式虽然能保证毕业设计按部就班的推进,但也有其弊端。首先,教师出题,很难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思考设计的内容,在选题之初仅靠一时兴趣或对某位指导老师的偏爱进行盲目选题,到后期发现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再临时调整题目,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周期被大打折扣。其次,每一年均需提供至少十个不同的题目及相配套的设计图纸,并保证项目规模、设计深度相当,这对于老师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最后,老师出题,学生大多对工程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无法跟进项目,因此缺少实战演练的机会。 (二)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于管理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选题、开题,第二个学期全面开展设计工作并进行答辩。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同学而言,这期间正是实习和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因此常常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2]另一方面,老师经常在学校无法联系上学生,更谈不上针对毕业设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毕业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了一套毕业设计网络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本是想有效地控制学生按时、按量、保质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但运行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重视程度并未因此提高,反而是老师成了被督促和监督的对象。与此同时,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老师更难见到学生,无法掌握其真实进度及成果的真伪性。 (三)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从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一直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老师灌输为主,而进入大学后,则更加提倡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多领域、多方向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是惯性思维,也可能是目前高校毕业率的控制范围小,毕业很容易,所以无论老师如何强调自学的重要性,学生依然置之不理。这种现象直到四年级依然十分突出。作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初稿中工程量计算出现偏差,作者指出问题所在,学生竟让其明示是偏大还是偏小,以及偏差的百分比。目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这类学生并不少见,当然,这与我国高校“严进宽出”的培养体制密不可分。 (四)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很难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运用到毕业设计上,常常是拿到设计题目无从入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设计任务认识不足。第二,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软件,只知道如何将图导入计量软件汇出成果,却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出现漏项或者结论偏差较大时,也不清楚是具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手算能力极差。 (五)指导教师责任心、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学生不认真对待外,部分老师也是存在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而其他组老师若是严格把关,学生便会进行横向对比,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自己的导师过于严格,别组老师如何宽松,而最终认真与不认真、刻苦与不刻苦都会顺利毕业,甚至毕业成绩相当。这种现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会让尽职的老师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质疑自己的工作态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中产生了大量的价值观的自我否定,那么专业发展必然无法有序、良性的运行。 三、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选题应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选题上,除了老师命题的方式外,也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利用在外实习的机会,结合自身实践,选择自己可跟踪项目,将实际工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其仿真性更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命题,可有效减少毕业设计的盲从性,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架构出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思路与大致内容,使得设计任务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当然,在学生自主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需要对题目所涉及的项目规模、类型等给出学生合理的建议,并进行严格把关,保证毕业设计的可行性。 (二)毕业设计模式可多样化 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多是以编制工程量清单及计价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模式的探讨。一方面,可鼓励学生采用论文的形式,抓住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造价领域某些方面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针对即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言,理论水平的提高与升华也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构建系统化的毕业设计程序,学生从二年级的《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开始,自己设计建筑方案,并进行结构配型,最终以该设计方案作为毕业选题完成计量计价的设计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周期较长,却能在各个环节得到相关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整个过程中,毕业设计与课程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而非为了设计而设计。 (三)规范过程管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许多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如果只根据最后的成果和答辩表现进行评分,而忽略过程管理,则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因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进行综合评定,由平时成绩、设计成果、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老师通过指导日志,做好平时指导记录,给出合理的平时成绩,做记录可有效反映学生的实际工作量及进度。同时,在开题之初,指导教师应配合学生制定严格的进度计划安排表,其中包括提交初稿、修改稿、定稿的期限,以及每个环节设计成果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各阶段任务。此外,设计过程中可增加一些监督环节,如中期答辩、预答辩等,通过这样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严格控制学生进度,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提问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监控不能只成为一种形式,答辩后需要给出一个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让部分同学推迟毕业答辩,从而引起重视。当然,答辩的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采用模拟招投标现场的形式,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报价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次比较系统的检验。[3] (四)突破一对一的固定模式,实现导师组 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到多方面专业问题,而所谓术业有专攻,老师也是专业领域各有所长。因此,突破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以导师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组成员专业涵盖多方向,以组长牵头,进行系统的指导。这种模式中,为了核定工作量,学生应有一位主要负责导师,其他老师均为其副导师。设计过程中的每次讨论、答辩,其他老师均可给出分数,避免了一位老师给成绩而造成的武断。另一方面,导师组也是对指导老师的一种监督,组长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老师工作量的真实性进行评价,而以往的模式中,各个指导小组自成一体,小组间没有横向联系,指导老师谁也不清楚谁究竟真正的完成了多少工作,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历年对于指导教师的鉴定和考核,只评价了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却没有建立一整套制度去约束消极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导师组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五)设计过程强调手算与电算结合 盲目依赖计算机进行设计,使得大多数同学未能真正掌握造价专业的核心理论依据,甚至连结论的准确性都无法评判。面对偏差较大的结论,却不知错在何处、漏在何处。因此,在选题规模上,不鼓励选择规模过大或层数过多的建筑类型,宜选择一些规模、复杂程度适中的建筑,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再结合手算进行验证,判断结论的合理性。这种方式,既不脱离市场运营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又巩固了学生自身理论水平及专业修养,同时手算稿还可作为老师评判成绩的参考依据,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结束语 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毕业生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深加工工序”,[4]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思考与改革,严格把控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再接受一次系统的、全面的训练,是我们教育者应经常反思的问题。 作者:王乾蕴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工程毕业论文: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应用 摘要:文中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特点,从毕业设计选题、课题共性与特性、指导特征、设计实效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毕业设计的弊端,阐述了微课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应用与实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应用;实效 0引言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拓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期间训练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为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打下基础[2]。结合本人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学生独立性差,习惯机械地照搬例题和应用设计软件,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体系紊乱,设计成果漏洞百出。因此,如何提高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的设计实效,是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问题。 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特征 1.1毕业设计课题的共性与个性 从近几届的毕业设计来看,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如下共性: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均来源于工程实践或模拟工程实践,如教学楼、办公楼、宾馆、公寓、大型商场、高层住宅、图书馆等,其结构型式为多层或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但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其个性:选题方式、课题的深度、指导模式、质量控制等各有特点。如我校毕业设计个性鲜明:老师按照1∶1.2的比例提供课题,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课题按难度分A、B、C三个等级,学生在四年一期期末进行网上选题,并分阶段自主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利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自主选择学生,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制定质量控制手册统一成果评定标准,按环节评分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1.2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派3~4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协商排好值班表,确保工作期间的每个时间段均有老师值班,值班老师负责全班同学的答疑和指导,由于每位老师指导的面广、时间有限,对单个学生的设计成果缺乏系统的了解,最终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远远达不到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我校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指导模式,全院范围内分阶段师生双向选择,结构方向的老师指导建筑结构阶段,施工方向的老师指导施工组织和清单工程量计算阶段,优化了老师的资源配置。每位老师限额指导15~20位学生,全过程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全方位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 1.3毕业设计指导效果 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设计成果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较差,资源共享的理念缺乏,对问题的考察、论证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照搬书本或设计范例,过度的依赖结构设计软件和相应程序,依赖老师,既不对具体问题加以探究,又不对设计结果加以分析、校核,习惯于就某些数据或公式的来源提问。指导老师疲于回答这些表面的问题,有时甚至于一个问题重复回答10来次,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而无法深入疏通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优化结构模型。为了能扫清这些普遍性的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课题特点进行特性指导,我们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 2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与实效 2.1毕业设计微课堂的架构 为了让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且能融会贯通,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向来是“假题真做”,其内容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全套建筑施工图设计、一榀框架的结构手算、结构电算、全套结构施工图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清单工程量计算七大部分。多年的指导经验告知,设计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的结构概念缺乏,建筑方案的结构体系紊乱,建筑施工图空洞、结构施工图不完整。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手算一榀框架的内力和配筋,学生盲目地照抄范例,机械地照搬计算过程,不探究内容的对与错,对整个知识体系无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书杂论无章,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设计效果差。如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疏通知识体系,使其尽快的融于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指导课题组的老师们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题困惑,精心制作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掌握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的要点。在微课堂的架构设计中,每个微课堂对应一个知识点,授课教师详细地阐述了其要点、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制作了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题,微课视频及微课课件,并上传至湖南微课网,学生点击“注册”,待身份审核通过后,即可在线学习、提问、进阶练习,每天安排一位老师在线解决学生的问题。 2.2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应用实效 微课制作完成后,安排了5位老师对学生集中授课,详细讲解了微课的学习要点,指导学生按微课排列顺序进行学习。要求每个学生上网独立完成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的学习并评价,且做完全部的测验,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在线提问,有错即改,直至满分。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按100分计算,微课学习占20分。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督助学生学完了20个毕业设计微课堂,整个设计期间学生的微课点击数达到23000多次,完成了521在线答疑。通过学习,学生对结构设计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结构计算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学微课解决了,老师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大部分学生的手算计算书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计算结果合理;答辩时思路清晰、问题回答较正确;设计成果深度完全满足本科毕业设计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计效果较往届有较大程度地提高,微课的应用取得了实效,值得推广。 3结束语 文中通过研究毕业设计的特征,探讨了毕业设计的共性与个性,从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师生的资源配置、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传统的设计指导模式不利于优化教师资源。为了能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优化其设计成果,引入了毕业设计微课堂,微课堂系统地阐述了结构设计理念,针对学生设计中容易出错或遗漏的问题、各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设计中的共性问题。微课的应用,既提高了指导老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结构概念,取得就较理想的毕业设计效果。 作者:彭朝晖 孟茁超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普通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经历,尽快适应工作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工程设计、制造工艺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我们从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实习基地等实际条件出发,认真探索适合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等,并不断进行改革实践,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1毕业设计教学过程 本校生物工程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按照学院培养方案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旨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毕业设计历时20周,大四上学期4周,下学期16周。本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方向是生物发酵,毕业设计工作也主要围绕生物发酵展开。在学生大四上学期的后四周,教师开始下达毕业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即进行文献综述,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及提炼观点的能力;进行外文文献翻译,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进入大四下学期,学生们将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工厂实习、工艺计算、工艺论证与设计等环节,最终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参加毕业答辩,综合训练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在的毕业设计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毕业设计的选题问题。历年的毕业设计,都曾经只是围绕酒精发酵展开,生产工艺没有大的改动,实习工厂多年未变。学生之间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产量、生产方法、以及不同的工艺段设计。彼此之间差别不大,就造成了同学之间,上下届之间的相互抄袭。其次,是大四学生的时间分配问题。大四的学生基本处于两种状态,忙于考研和忙于找工作,毕业设计在学生的心里处于次要地位,因此,看似20周的时间,但学生实际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却很少。考研的同学基本在大四上学期是不进入毕业环节的,等到大四下学期开学,又开始准备复试或联系调配等;忙于找工作的同学,自大四上学期的年底开始,准备资料,参加招聘会,用人单位面试等,签订三方协议后,又经常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去实习数月,这样,毕业设计的时间非常难于保证。再者,毕业设计监管失效。毕业设计的进行,多数是在教师分配任务以后,学生独立完成的。这就使得某些学生并不是独立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而是照搬照抄其他同学的内容,老师检查时,常出现两份、有时甚至几份雷同的现象。最后,是毕业答辩环节。毕业答辩环节问题的设置比较单一,常常停留在检查学生上交材料是否正确上,而没有深入挖掘学生是否自己独立完成,是否对毕业设计关键内容有所掌握。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这几点,我们认为是最主要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锻炼学生,达到毕业设计教学应有的目的。 3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面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期待毕业设计教学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首先,针对毕业设计选题比较单一的问题,各位指导教师不辞辛苦,多方开拓渠道,开辟新的实习基地,提出新的设计课题,在原有酒精发酵的基础上,提出谷氨酸发酵、链霉素发酵、干扰素发酵、啤酒发酵等新课题,使毕业设计的选题日趋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每一个大课题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真正做到一人一题。这样,大大避免了由选题单一带来的同学之间雷同,上下届之间雷同的问题。其次,对学生毕业设计时间不能保证的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措施。对考研的同学,在大四上学期的四周给予充分的理解,允许暂时不参与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相应时间调整到寒假期间。在选定指导教师的时候就达成此协议。参加考研的学生多数都是平时成绩较好,有一定学习欲望的孩子,师生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能够按照约定在大四下学期开学前完成任务。开学之后,四月份是考研复试和面试的时间,根据考研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作相应的毕业设计时间表,他们基本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设计任务。对找工作的同学,敦促他们在不参加招聘会的时间里,必须按时完成任务。指导教师每周安排工作汇报,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对于外出实习的同学,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请实习单位提供相应的毕业设计条件,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另立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与本学科相关的毕业设计工作。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毕业设计问题。毕业设计学生的监管一直存在问题,教师不可能全程陪同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所以我们设定了指导教师每周的检查,以及学院的定期检查制度。期初设定期初教学检查、开题报告等;期中设定学生自查与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设定指导教师评阅、其他教师互评等环节,通过层层把关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才能获得参加毕业答辩的资格。毕业答辩环节,问题设置多样化,全方位考察学生是否独立完成、是否深入理解自己所进行的设计、对自己的设计材料是否真正融会贯通等。 4结语 通过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全面改革,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真正得到了训练。当然,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加以完善。 作者:葛雅琨 张元新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工程毕业论文: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 一、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大学工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节。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工科毕业设计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工程意识差、创新意识单薄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造成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下降。如何改进和加强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就业活动干扰教学工作 我校桥梁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数就业于施工单位,少数学生选择了考研。对于就业于施工单位的学生片面地认为自己以后不搞设计,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而对于考研达到研究生复试线的学生,要忙复试、调档调剂等,根本没有心思做毕业设计。因此,以上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肯定是很难保证的。 (二)毕业设计选题单调,设计手段落后,脱离实际情况 目前,我校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相当一部分为“假题假做”的形式。由于受到毕业设计内容、设计深度等因素的限制,使毕业设计课题与实际工程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实际工程意识,与学生的就业发展存在一定距离,不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资源紧张,教师指导片面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增加,教学资源紧张,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知识和工程经验不足,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实际经验,会出现指导不全面、过程控制片面、质量评价不客观等现象,很难起到培养解决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 (四)评价体系不合理,过程控制流于形式 以往的考核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设计成果和答辩表现情况,评定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难以控制个别学生的抄袭现象,更会打击勤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重视毕业实习,使学生建立桥梁工程的完整概念 当前的大学教育仍然偏重理论教学,课堂上采用的文字教材和PPT课件多数为静态资料,动画视频或桥梁施工录像很少,学生难以形成桥梁工程完整的三维概念,而毕业实习就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途径。毕业实习针对性要强,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和毕业设计内容将学生分组,安排到不同的工地进行实习。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桥梁工程的构造特点、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以及与毕业后工作的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精心选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必须从毕业设计选题的多样化、真实化等方面加强毕业设计选题库的建设。目前,我校桥梁专业毕业生面临去施工单位、检测单位、设计院以及研究生深造等多种选择。对于去施工单位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一些与施工技术相关的题目,如模板设计、支架设计、围堰设计、挂篮设计等;对于本科毕业以后读研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对本学科的某一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如程序开发、模型试验等方面的等学术型研究课题。由于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联系紧密,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三)顺应时代潮流,变更设计手段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桥梁结构设计已从简单的手工计算发展到计算机辅助设计阶段。学生不但要掌握桥梁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软件在工程中的应用。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使用商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桥梁的结构计算,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研究采用VC或VB语言进行计算机编程,有利于加深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四)强化指导,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要采用多种指导形式:对毕业设计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发动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另外,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建立有效的师生联系机制,如建立QQ群。一方面可以在QQ群里上传一些电子版的规范和书籍供学生学习参考,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从科研、设计、施工单位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实行“双师制”指导,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过程监控,构建客观公正的考核制度 建立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三级过程监控体系,将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和改进为主。检查考核分三阶段进行:1)开题报告。主要检查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程度、资料的收集情况以及为完成课题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2)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出勤情况、设计工作进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检查不合格的学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3)后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是否理解所做的设计内容。此外,还应严格执行日常的考勤制度以及阶段性的设计成果考核制度等。 四、结语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中心,从毕业实习、设计选题、指导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熟练掌握了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锻炼,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文清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环境专业论文: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 民办 实践教学 探索 【论文摘 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该文结合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兴趣、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立定点实习基地等方面,对民办高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2008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2009年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环境专业论文:浅议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互动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全球化趋势,这是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 因此,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他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态度以外,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一般的英语教师要求不同,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要具有较高水平,更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能将专业和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目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师一般由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水平高,但缺乏专业知识,授课时会侧重于讲解语法、篇章结构知识,这样仅仅是对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延伸,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而专业教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发音不准确等问题,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比而言,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相比,讲授专业英语时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是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对于这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英语教学水平培训,从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的基础。目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还不够重视,觉得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基础英语课的延续,上课时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1.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合成式教学运作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将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练为辅”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构建出轻松、自由、喻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情况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互动式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结合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教材方面笔者选用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钟理老师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该教材内容涉及面广,难度适宜,但存在着部分文章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状况的问题。教师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可以通过检索环境学科国际核心期刊,如《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等作为教材的补充,这些文章的英语写作技巧高,而且文章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专业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而缺乏活力、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学活动各要素问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积极参与和全身心地投入,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公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为了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当堂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快速阅读教材中的指定段落,然后随机指定学生让其当场翻译,翻译完毕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正其翻译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该段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专业词汇。这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认识,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调整授课重点。但对于这种方式,某些英语基础较差、性格羞涩的同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教导,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其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其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缺乏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巨大障碍之一。同时,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复杂,缩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较多。缩略词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词组中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TOC(总有机碳)是total organiccarbon词组的缩写;派生词如:biofiltration生物过滤(作用),是由filtration和前缀bio组成的;合成词如:InhalableParticulate Matter(可吸入的颗粒物质),则由3个单词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的记忆与理解。 同时,需要采取一些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如适当地抄写与默写对于词汇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词汇考试内容,促使学生重视对专业词汇的积累。 三、作业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平时作业的形式,如采用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当前国际环境科学热点研究题目,如:The continuing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marine pollution(墨西哥湾的持续石油泄漏与海洋污染)。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后上交。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传统作业的厌烦情绪,又可以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 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采取较为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如:依据出勤率、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减少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而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形式方面,传统专业英语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即仿照传统英语考试形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考查学生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能力、英译汉能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考试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如选择一篇难度适中、长短适宜的环境工程英文期刊原文(若期刊过长可以选取其中部分段落),允许学生带上词典等工具书,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对所选文章的翻译工作。相比闭卷考试,这种开卷考试更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英语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作业、考核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切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是每个任课教师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环境专业论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教学体系 办学思路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 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 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环境专业论文:简论网络环境下的专业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专业教学;行为改变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进行教学,是目前需要思考的课题。建立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和课程网络资源库,延伸网络资源是保证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财会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构建起全新的财会教学新型模式。 一、网络教学环镜的构建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以学习为目的的前提下,我们要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一个分类、梳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学和学习,否则更多的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要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这个平台要以自我资源为中心,并向全网络相关资源去延伸,有层次、有目的的展开。一个好的网络教学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的核心网络资源,不是到网上随便搜集一下,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学环境,是保证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 网络服务系统包括教学门户网站,相关教学网页,电子邮件服务,OA办公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络课程,BBS等为代表的教学、科研、服务、教学课件资源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是全校各专业共同资源的平台,财会专业是这一平台共享的一个模块,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建立相关网络服务系统。 (二)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库 1.制作教学网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成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小组,负责网站的教学资源建设及后续更新,在网页上体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同网络最优化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网络的优势,吸引学生更热爱学习。 2.制作电子教案与IP课件等,传统的教学媒介是书本和黑板等,每堂课教学内容有限,教学工作量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减少了书写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通过网络每堂课还能体现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制作电子教案,IP课件等。 3.在网络上增设练习与测试,以及模拟题等,讨论与反馈并做好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使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三)延伸网络资源 教师要熟悉网络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将相关资源链接于本校网站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同时也节省了学生上网搜集的时间,也避免不良网站对学生的侵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定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网络更新后,教师也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利用网络更好的进行教学。一是构建教学资源。在这个信息时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网络资源的构建者,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二是指导学生学习。在网络学习环境里,教师的角色从“教”转变为“导”。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协调不同学习群体的学习,通过网络,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学习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完成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参加相同的考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这种网络教学的协调能力,要懂得和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师进行沟通,组织学生、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讨论,更好建立网上资源,开发课件等,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财会专业的教学行为 (一)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财会专业整合的最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财会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提供者,而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引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促使学生在自学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财会学科的整合,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同时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积极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并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财会专业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三)构建起全新的财会教学新型模式 在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的整合研究,初步探索构建起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财会专业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为深化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在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和教育资源的现代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培养信息社会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要将自己时刻放置在网络这一教学环境下,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形象生动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的改变。在网络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对于财会专业,互通有无的讨论形式更受学生们的欢迎,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务中会遇到的问题。 3.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网络,学生们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求动手能力要强,所以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适合财会专业。 4.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多媒体教材。同时通过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为财会专业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摸索,相信这种教学行为的改变会更适合当今财会专业的学生,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背景,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专业论文:浅谈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环境 经济管理 专业教学 校企合作 论文摘要:高职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但在当下的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流于形式,或者脱离市场实际,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学”不能很好地致“用”,为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作出探讨,并提出相关举措。 高职学校培育职业技术专业人才,与市场的契合度要求非常高。教学与市场脱节,就意味着教师教学的失败,学生就业的失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就业而言,亦是如此。高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侧重于技能性。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同时,须熟练运用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切实问题。 根据相关就业调查显示,现在就业难情况的出现,多半是由于学生“学”不能直接致“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左。高职院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操性要求比较高,对教学模式的市场性倾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在当下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多情况只是教师一味地理论教导,灌输式传授,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职业技术性能力偏低,教学效果不佳。有以下几个不利影响: 一、与企业需求脱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活跃度大大提升,导致了市场的多变,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比如,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出台的新政策、改革新目标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从大方面响到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需要的变化。但高职学校如果反应慢,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依旧按既有的教学方案施教,如此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产生间隔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表现在:教学班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学内容设计趋于程序化、标准化,自主发挥意识和空间狭小;实操性教学多依赖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动手操作经验缺乏等。这种模式往往造就程式化的学生,没有突出专长,应用性欠佳。而与经济管理工作灵活多变的要求有了出入。 三、教学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真实性相差比较远 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一直以来都是薄弱的一环。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内容单一,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就会导致学生所学和真实职业所需无法对接,“学”不能致“用”。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就业的不相符问题,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准熟练”经管管理类专业人才,高职学校应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即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操教学与训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四、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专业研究,认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改变现状,现提出以下教学改革举措 (一)建立市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一个良好的传导社会关于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整个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这个机制应该是市场机制。由于教育层次越高,培养的人才越专门化,为了符合社会的需要就越需要市场机制来引导。可见,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是派生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所以,一个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学生就业渠道,是毕业生得以符合社会需要的保障。 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证。 (二)校企联合,建立合同式双赢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这种形式使得校企双方双赢互助,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效益,降低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深化“订单式”合作,将学习与就业结合 “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工种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开设教学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实现培训学习、就业服务一条龙的联合办学模式。“订单式”合作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是让市场的力量决定教学,指导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增加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 此种办学模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对于解决生源问题,招工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在被大多数中职院校和技工类企业所采用,也到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环境专业论文:简论网络环境下的专业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专业教学;行为改变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在这样一个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进行教学,是目前需要思考的课题。建立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和课程网络资源库,延伸网络资源是保证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财会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构建起全新的财会教学新型模式。 一、网络教学环镜的构建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以学习为目的的前提下,我们要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一个分类、梳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学和学习,否则更多的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所以要建立一个网络教学平台,这个平台要以自我资源为中心,并向全网络相关资源去延伸,有层次、有目的的展开。一个好的网络教学环境,首先要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的核心网络资源,不是到网上随便搜集一下,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学环境,是保证开展网络教学的基础。 (一)建立完善的网络服务系统 网络服务系统包括教学门户网站,相关教学网页,电子邮件服务,OA办公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络课程,BBS等为代表的教学、科研、服务、教学课件资源等一系列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是全校各专业共同资源的平台,财会专业是这一平台共享的一个模块,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建立相关网络服务系统。 (二)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库 1.制作教学网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成立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小组,负责网站的教学资源建设及后续更新,在网页上体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同网络最优化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网络的优势,吸引学生更热爱学习。 2.制作电子教案与IP课件等,传统的教学媒介是书本和黑板等,每堂课教学内容有限,教学工作量大,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减少了书写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通过网络每堂课还能体现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制作电子教案,IP课件等。 3.在网络上增设练习与测试,以及模拟题等,讨论与反馈并做好相关网络资源的链接,使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三)延伸网络资源 教师要熟悉网络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将相关资源链接于本校网站上,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同时也节省了学生上网搜集的时间,也避免不良网站对学生的侵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定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网络更新后,教师也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利用网络更好的进行教学。一是构建教学资源。在这个信息时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网络资源的构建者,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二是指导学生学习。在网络学习环境里,教师的角色从“教”转变为“导”。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协调不同学习群体的学习,通过网络,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学习群体都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完成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参加相同的考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这种网络教学的协调能力,要懂得和不同地域的学生、教师进行沟通,组织学生、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讨论,更好建立网上资源,开发课件等,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财会专业的教学行为 (一)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财会专业整合的最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财会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主迅速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提供者,而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伙伴,引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促使学生在自学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财会学科的整合,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同时在丰富的信息资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积极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并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财会专业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三)构建起全新的财会教学新型模式 在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的整合研究,初步探索构建起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财会专业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为深化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在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环境的现代化和教育资源的现代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培养信息社会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要将自己时刻放置在网络这一教学环境下,通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形象生动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的改变。在网络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已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对于财会专业,互通有无的讨论形式更受学生们的欢迎,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务中会遇到的问题。 3.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网络,学生们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求动手能力要强,所以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适合财会专业。 4.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多媒体教材。同时通过网络,可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为财会专业教学行为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摸索,相信这种教学行为的改变会更适合当今财会专业的学生,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背景,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专业论文:浅谈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环境 经济管理 专业教学 校企合作 论文摘要:高职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但在当下的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流于形式,或者脱离市场实际,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学”不能很好地致“用”,为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意义作出探讨,并提出相关举措。 高职学校培育职业技术专业人才,与市场的契合度要求非常高。教学与市场脱节,就意味着教师教学的失败,学生就业的失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与就业而言,亦是如此。高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学以致用的实用型人才,侧重于技能性。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同时,须熟练运用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切实问题。 根据相关就业调查显示,现在就业难情况的出现,多半是由于学生“学”不能直接致“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左。高职院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操性要求比较高,对教学模式的市场性倾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在当下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多情况只是教师一味地理论教导,灌输式传授,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职业技术性能力偏低,教学效果不佳。有以下几个不利影响: 一、与企业需求脱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活跃度大大提升,导致了市场的多变,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比如,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出台的新政策、改革新目标及国际大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从大方面响到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需要的变化。但高职学校如果反应慢,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依旧按既有的教学方案施教,如此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产生间隔 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表现在:教学班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学内容设计趋于程序化、标准化,自主发挥意识和空间狭小;实操性教学多依赖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动手操作经验缺乏等。这种模式往往造就程式化的学生,没有突出专长,应用性欠佳。而与经济管理工作灵活多变的要求有了出入。 三、教学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真实性相差比较远 高职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一直以来都是薄弱的一环。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内容单一,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就会导致学生所学和真实职业所需无法对接,“学”不能致“用”。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就业的不相符问题,培养出市场经济需要的“准熟练”经管管理类专业人才,高职学校应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即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操教学与训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四、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专业研究,认为校企深度合作可以改变现状,现提出以下教学改革举措 (一)建立市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一个良好的传导社会关于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整个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这个机制应该是市场机制。由于教育层次越高,培养的人才越专门化,为了符合社会的需要就越需要市场机制来引导。可见,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是派生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状况。所以,一个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学生就业渠道,是毕业生得以符合社会需要的保障。 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深入到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证。 (二)校企联合,建立合同式双赢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这种形式使得校企双方双赢互助,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效益,降低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深化“订单式”合作,将学习与就业结合 “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工种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开设教学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实现培训学习、就业服务一条龙的联合办学模式。“订单式”合作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是让市场的力量决定教学,指导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这种办学模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增加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 此种办学模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对于解决生源问题,招工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在被大多数中职院校和技工类企业所采用,也到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环境专业论文:关于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本科院校在日益竞争激烈的高校发展状况中的唯一出路。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和搭建产学研平台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环境专业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本科高校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为近十多年通过院校合并或学校升格而成立的高等院校。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的社会状况,办学形势严峻。专业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好专业?这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大胆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需求,必将是新建设本科院校的出路。 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对为什么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以及如何培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希望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推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人才 同志于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局面。 1.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是民族进步的根本、基础、核心,就是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在民族进步的各种要素中,创新是决定性的因素。创新表现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生产领域中的创新最为重要。在创新的推动下,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得到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创新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活动能够满足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创新使世界变得丰富多样,使社会进步的基础越来越雄厚。比较重复性生产和创造性生产,比较生产力的量增加与质的飞跃的差异,可以得出创新是在社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在同一文明形态中,不同民族表现出发展的水平有高低、国际地位有先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大小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语) 2.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挥创新能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历史性产物。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不断体现着人类的创新活动。人类总是较多地投入创新能力提高生产力,因而生产力表现为在社会进步中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当生产关系已明显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人们的生存发展时才转入较多地关注它,投入较多的创新能力来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从科技救国到科技强国,中华民族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辛历程。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的经济从贫穷开始走到小康,中国的地位从弱小开始走向强大,这一切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可以说,促进百年转机的内在动力就是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通过创新人才的不断创新才能实现。 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高校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 今天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已经是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高校如何主动与社会结合,如何利用大学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服务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要更好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推进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真正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是高校努力的目标要求。 2.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创新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第一资源,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高校能够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高校承担者重大科研和重大的工程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有大量的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精英、国际级学术大师,有一批海外归来的中青年学者专家。这些都造就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有利条件,使得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3.高校是先进科技的引导者 高校在传播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高校在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研究经济全球化、应对本国经济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方面负有责任。同时,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担负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者。 三、本科院校环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确立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下面就本科院校环境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转变观念,倡导创新 高校要转变旧观念,倡导大学精神,以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为第一要务。创新不是精英的专利,人人都是创新的主人,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学习而激发出来的,并且还可以提高。在高校中,改变传统的“以考核书本知识为主”的观念为“重视考核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的观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的两种重要素质,在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来考核。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改变整齐划一的理念,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创新个性,保护、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热情。环境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是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人才,同学的创新成果不仅需要在实验室得到检验应用,而且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应用。社会环境问题的治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层出不穷,环境保护的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来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变化。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在社会中不断实践中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努力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继续遇到新问题,继续努力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循环前进,寻找发明出高水平的技术,应对日益变化的环境问题。在这些环境问题解决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必须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也是时展对环境专业学生的要求。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理念 高校教育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观念和创新培养的才能。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完整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有近似完美的个人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其次,教师要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将最新的教育和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平等对待学生,充分认识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再次,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培养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鼓励支持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高校努力创造条件,不断增强教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另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各类教学名师。学校创造条件使高水平的人才留得下,安心工作,安于教学。 3.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1)鼓励学生具有怀疑精神。要教育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不必迷信传统、书本、权威。例如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大气污染控制”中烟气脱硫的内容:脱硫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这要靠创新发明来提高。当前,已经有学者研发脱硫增效剂来提高脱硫的效率,但是书本并能有涉及到这些内容。因此,书本并没有穷尽真理,仍然有许多领域等待探索。即使是真理的知识也有相对性,不必将其绝对化。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大胆怀疑,勇敢质疑,培养学生具有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登台演讲。教师在教学中设法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辩论、演讲的机会。在环境专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中进行一些模式的尝试,例如在固体废弃物收集方式的内容上,根据城市的变化情况,结合书本的内容,讲述自己收集方式的思考和创新思路。同时,让同学比较思路的合理性,并提出个人的想法,展开辩论。只要大家一致认可,并且合理,就可以获得好的评价,并记录在平时的成绩中。教师针对大家的发言,给予恰当的点评,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可获得好的评价,对同学的发言技巧给以指导,并促进学生提高发言水平。 (3)课堂内外结合。知识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内,充分发挥课堂外的时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在环境专业的“固体废弃物处理”课程中固废收集运输内容方面,安排学生走上街头收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分组选派学生从垃圾的源头开始到最终处置环节,详细记录(纸质和照片),整理为产品(报告和电子产品:录像和PPT),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到现实场所收集信息资料,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多次讨论之后了解现实情况中固废处理方法和不足,最后提交一份自己改进的固废处理方案。此方案的优劣也通过课堂的交流和讨论最终获得评价。根据环境专业课程的内容,教师设计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和实践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4.积极推行产学研相融,建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学校积极构建产学研融合平台,加快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转化率,激发教师和学生创新的热情。学校设有企业的项目课题和教师培育性的课题以及大学生创新课题,学院鼓励环境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水、气、固废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找到了施展才华、实践创新的舞台。在水的净化课题中,例如如何降低生活污水的BOD和COD等指标都吸引着同学的学习热情,激励同学去实践、思考。这些课题既完成企业的需求、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又深化了理论知识,不断激发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成就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极好的平台。 四、结语 通过环境专业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普遍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了激发。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不断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在教学方式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智慧,不拘一格。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创出一条新路,为本科院校找到一条发展的大道,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专业论文:简论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 论文摘要:掌握和运用一门专业外语是高等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大有裨益。针对目前普通新升本科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教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步提高专职教师素质等措施以改进环境科学专业的英语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环境科学;创新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且学科仍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熟练掌握英语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全面把握其发展方向。环境科学专业英语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本科实习阶段,需要查阅大量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经常接触和使用专业英语词汇,具体工作中使用的高端环境科学分析仪器和设备大多系国外进口,这些都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专业英语教学是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学会用英语直接查找专业信息或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且涉及基础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这给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河南城建学院建校时间较晚,升本时间不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学生英语素质水平、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与重点本科大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在新升本科院校中开展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尚需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教材的筛选和优化 当前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各级政府对环保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带动了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国内与国外日渐增多的沟通交流,需要系统地了解国外环境科学方面的发展状况。由于环境科学内容涉及面广,该学科包括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等多个分支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全面深入地学习环境科学各个方向的专业英语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很遗憾,至今尚未有环境科学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用教材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国内高校中选用最为广泛的原版环境科学英文教材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国内发行的影印版《Environmental 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至今已发行到第11版。该教材共分为5个部分、20章,篇幅近500页,内容极其广泛。对于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有限的学时内(小于80学时)很难完成教材的全部内容。任课教师自行选编的教材由于受自身专业水平所限,文章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难于设计合理,因而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 专业英语学习是高等院校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使本科生在专业内容方面进行系统的英语阅读训练。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及其习惯用法,逐步增强相关专业文献阅读、写作及听说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材的筛选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内容的系统性上要较为完备,所选教材能基本反映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水、气、固废、噪声等大的方面,同时兼顾有害、放射以及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术语概念、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不易超出学生现有的专业认知水平,又能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教材选购时应专门组建负责选购教材的团队,由资深教育专家、优秀的基础英语教师及环境科学专业教师组成。由环境科学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向团队汇报专业特点、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专家对拟引进的教材进行论证推荐,并最终讨论决定选购合适教材,避免教材单一带来的局限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大多是沿袭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教授为主的灌输型模式,简单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和翻译,对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单词、词组及复杂语句进行重点讲解,往往忽视专业英语自身特点、习惯用法及语言结构特点等内容的学习。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板书为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一言堂”或师生一问一答等现象,师生之间交流相对缺乏,学生缺乏主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用汉语简单地教授和翻译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语法和句法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利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外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国内许多高校已开设了环境学概论、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科学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而环境专业英语往往不是主干课,很少高校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不仅与大学英语课程重视提高听说能力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双语教学不仅包含教学内容的讲授,更强调一种专业外语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相关专业英语的内容,熟悉专业英语的使用技巧和方法,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应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很多基本的专业词汇,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讲授词语的组成规律或者通过学生的阅读一带而过,会导致印象不深;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在阅读之外又能不断地重复应用,可以多次、多角度强化记忆。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将会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一名称职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部分由英语专业的老师兼任,一部分由环境科学专业老师兼任。英语专业老师英语功底较强,听、说、读、写方面与环境科学专业老师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但对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及专业老师;相反,环境科学专业老师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丰富,但英语教学方面会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大部分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师不能兼顾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两方面内容,缺乏合格师资已成为制约环境科学专业英语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河南城建学院2002年才升为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技术人才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博士人才的引进力度,但新进教师普遍缺少留学背景,英语水平亟待提高。因此,新升本科院校应采用有计划、分批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985类重点院校进行专业英语教学脱产培训,或择优支持教师出国(境)进修,或加大力度引进留学回国人员等多途径,逐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及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环境科学涉及内容非常广,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在蓬勃发展之中,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也应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也应随之不断更新和创新,使之更符合专业发展及时展的要求。专业英语的教学既要有别于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别于纯粹的英语语言教学,把学生学到的基础英语进行专业化训练,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出专业背景知识扎实、基本掌握专业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提升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从优化教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步提高专职教师素质等措施来提高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 环境专业论文:浅析民办高职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环境科学 民办 实践教学 探索 【论文摘 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任。该文结合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兴趣、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立定点实习基地等方面,对民办高职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2008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2009年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环境专业论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教学体系 办学思路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 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 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 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环境专业论文:浅议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互动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全球化趋势,这是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 因此,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他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态度以外,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一般的英语教师要求不同,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要具有较高水平,更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能将专业和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目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师一般由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水平高,但缺乏专业知识,授课时会侧重于讲解语法、篇章结构知识,这样仅仅是对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延伸,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而专业教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发音不准确等问题,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比而言,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相比,讲授专业英语时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是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对于这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英语教学水平培训,从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的基础。目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还不够重视,觉得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基础英语课的延续,上课时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1.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合成式教学运作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将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练为辅”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构建出轻松、自由、喻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情况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互动式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结合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教材方面笔者选用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钟理老师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该教材内容涉及面广,难度适宜,但存在着部分文章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状况的问题。教师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可以通过检索环境学科国际核心期刊,如《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Materials》等作为教材的补充,这些文章的英语写作技巧高,而且文章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专业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而缺乏活力、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学活动各要素问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积极参与和全身心地投入,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公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为了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当堂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快速阅读教材中的指定段落,然后随机指定学生让其当场翻译,翻译完毕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正其翻译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该段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专业词汇。这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认识,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调整授课重点。但对于这种方式,某些英语基础较差、性格羞涩的同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教导,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其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其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缺乏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巨大障碍之一。同时,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复杂,缩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较多。缩略词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词组中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TOC(总有机碳)是total organiccarbon词组的缩写;派生词如:biofiltration生物过滤(作用),是由filtration和前缀bio组成的;合成词如:InhalableParticulate Matter(可吸入的颗粒物质),则由3个单词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的记忆与理解。 同时,需要采取一些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如适当地抄写与默写对于词汇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词汇考试内容,促使学生重视对专业词汇的积累。 三、作业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平时作业的形式,如采用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当前国际环境科学热点研究题目,如:The continuingoil spill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marine pollution(墨西哥湾的持续石油泄漏与海洋污染)。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后上交。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传统作业的厌烦情绪,又可以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 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采取较为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如:依据出勤率、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减少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而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形式方面,传统专业英语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即仿照传统英语考试形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考查学生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能力、英译汉能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考试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如选择一篇难度适中、长短适宜的环境工程英文期刊原文(若期刊过长可以选取其中部分段落),允许学生带上词典等工具书,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对所选文章的翻译工作。相比闭卷考试,这种开卷考试更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英语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作业、考核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切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是每个任课教师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环境专业论文:关于家庭环境等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护理专业 学习成绩 论文摘要:为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170名护理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成绩与学生家庭户口状况、体育活动时间有显著相关;而与谈恋爱、缺课无显著关系。 一般情况而言,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而对于同一所学校的大学生,由于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进入大学,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不能成为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就成为了主要原因。非智力因素是指在智力以外,对智力活动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对认识过程起动因、定向、引导、调节和强化作用。本课题是专门研究非智力因素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此专业学生的学习改革,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吉林医药学院2005级护理学本科班170人。其中男生8名,女生162名;学生平均年龄20.94±1.09,最小19岁,最大23岁。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书面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家庭环境、爱好及行为因素。学习成绩是大学一、二年级所有考试科目的成绩,共16门。发出问卷170份,收回170份,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97.6%。 统计分析。各学期成绩作为预测变量,非智力因素作为自变量,将自变量各定性变量数量化,即定义哑变量(DummyVariable),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由于预测变量与自变量存在相关性,故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要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1.主成分分析 简介: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实证研究中,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人们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往往要考虑与其有关的多个指标,这些指标在多元统计中也称为变量。这样随着指标的增多就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各指标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大量重叠,有时甚至会抹杀事物的真正特征与内在规律。基于上述问题,人们就希望在定量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又较全面。主成分分析方法正是研究如何通过原始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始变量绝大多数的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可以有效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示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到对事物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些深层次的启发,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结论: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三个主要因子y1、y2、y3,累计贡献率为95.65%,其中y1为68.43%,且成分矩阵载荷很高,意味着它们与因子y1的相关程度很高,故y1因子比较重要。 2.逐步回归分析 并不是所有自变量都对预测变量都有显著的影响,挑选出对预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的最常用方法是逐步回归法。具体做法是将自变量逐个引入,对选入的变量进行逐个检验,当原引入的变量由于后面变量的引入而变得不再显著时,要将其删除。引入一个变量或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一个变量,为逐步回归的一步,每一步都要进行F检验,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变量之前回归方程中只包含显著的变量。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既无显著的自变量选入回归方程,也无不显著自变量从回归方程中剔除为止。逐步回归目的确定哪些因素对因变量影响最大,从而获得最佳预测模型。 选取预测变量y1,自变量非智力因素进行逐步回归。结果见表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p值均为0.000,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 二、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 y1=0.335-0.705(城镇)+0.563(体育活动少) 1.城镇户口学生比农村户口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低0.705分(P<0.01) 2.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经常参加或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平均标准化成绩高0.563分(P< 0.01)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1.农村户口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通过座谈了解到,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压力很大,尤其是对那些农村家庭的学生,部分学生上大学是要脱离农村环境,到城市就业;但绝大部分农村学生是要依靠个人努力来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家庭现状,改善家乡落后面貌,这样就会被迫努力学习。我们也认为,家庭条件好,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孩子的投入的教育资源更充裕,学生在学习成绩应该更好些,但也可能会削弱人的斗志,降低人的拼搏精神。 2.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已有研究证实,体育活动有助于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同样对学习也是有益的,但过量地运动可能会影响学习,这也许与过量运动后人体的新陈代谢及激素的分泌发生变化有关。 3.护理专业学生中,谈恋爱、缺课等因素与学习成绩无显著关系。有资料显示,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如果谈恋爱或经常缺课,都会不利于学习。本调查结果,也许与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等有关,例如护理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此外,在护理专业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女性,学校对这一部分学生管理比较严格,而女生也相对男生来说,服从学校管理,在谈恋爱、缺课等问题上做的相对较好,没有影响学业。 环境专业论文:谈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 环境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非理工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以及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范畴,多设置在理工大学内。由于我国的环境形势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O多年内集中出现,所以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在农业、林业、综合性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但是,这些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存在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积累不足和专业氛围不浓等问题,影响了本科生的质量和就业。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原有的专业传统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非理工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就高等林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2006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年,同志又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年的建设,其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已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毕业生还只是“万金油”式的人才,哪方面的知识似乎都懂一些,但又都不精不深;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专业属于其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曾于199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后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缺乏足够的工程学科支撑等原因而停招。2007年,学校审时度势,决定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重新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 目前,如何实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全国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深化该专业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二、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以此为契机,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已初显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就难以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规定”,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名师讲堂、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等。 2.专业课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考虑了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诸如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控制生物学、环境植物学、环境地学、林产化工污染控制、测量学、环境数据分析等具有高等林业院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使人才的培养既具有鲜明特色又方向明确。 3.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而这又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工程训练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导致的。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比重;同时,国家推行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强调了高等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中为学生安排了350学时的教学实验课(其中专业课教学实验84学时)和11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习6周);在选修课中又安排了88学时的专业教学实验课和6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数据分析课程设计1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1周、环境植物学课程实验1周、测量学课程设计1周);此外,还安排了不少于14周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间,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适应性强和上手快的能力。 4.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本科学生在大学第三、四年安排了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吸引一批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熟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规划、管理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知识,拥有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呼唤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己满意且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3。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几门专业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制定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合理的教学大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必须是“真刀真枪”的实际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为了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关,学院还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过程监控和指导,重点把握好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3个环节,为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五)教学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态度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方面积极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年轻教师教学技巧的培训,通过“以老带新”和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学院教师的博士化率达100,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此外,通过建立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建设;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和发表教改论文。2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学校教改项目8项,有19位教师共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环境专业论文: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摘 要〕会计专业环境包括会计目标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环境、专业导向环境、会计主体环境。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专业环境;目标环境;人员素质;专业导向;影响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尽如意,虚假会计信息满天飞,虽然国家制定种种措施和办法,但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会计环境是主要根源。会计环境,是指影响会计工作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包括会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如经济体制、法律体制、自然环境、企业管理环境等;内部环境如会计专业环境、会计国际环境等。会计环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会计发展的方向。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会计是会计环境发展变化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会计的发展来看,会计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会计环境变化的结果。笔者欲从会计专业环境来分析其对会计的影响。 一、会计目标 环境会计目标是会计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美国会计学者Walter B Meigs和Charles EJohnson等认为:“会计的根本目标是提供关于某个经济实体的财务信息”(Accounting The Basis for Business Decisions 1977)。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目标是“为制定合理的投资及信贷决策提供有用信息”。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目标是“为更广泛的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企业经营状况和业绩、财务状况变动等方面的信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认为会计目标应“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可以看出,上述不同的表达是有差别的,但是不难发现,上述各种表达均反映了会计目标就是设置会计的目的和要求,即回答“为什么要设置会计?”“会计应做些什么”等问题。由于会计工作的最终表现成果体现为会计信息,显然是因为外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而产生了设置会计的目的;因此,会计目标的中心内容就是会计信息。具体而言,会计目标就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显然,会计目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跨越了会计内、外两环境,即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调整会计目标,同时作为会计的起点,在会计系统中为会计实践活动指明目的和方向。也就是说,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独立影响会计工作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连接会计内外环境的桥梁,因而其对会计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环境对会计的具体影响,可从两派观点的表述中窥测一斑: 受托责任观认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两者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存在。所有者为委托方,经营者为受托方。作为经营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计应属于经营方,即属于受托方。受托方的责任主要有:接受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有效管理与运用该资源以使其保值增值;承担如实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受托方同时负有社会责任等等。这些责任的存在,要求双方均不得缺位或模糊,否则将直接影响受托责任的履行,因而要求双方处于直接接触的位置上。会计是商业语言,委托责任与受托责任的具体表述通常以会计指标为起点,以会计信息为终点,因而此观点认为会计应在受托责任关系确立的目标下开展具体的会计实践活动,从易于揭示受托责任的角度合理组织会计核算,报送会计信息。此观点的一个有力支持点为现行的会计报表审计制度:正是因为有委托责任与受托责任才产生了审计的动机,开展独立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证实会计信息的真伪和公允性,其委托人恰是受托责任的承担者。决策有用观点认为:企业虽然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实,同时也存在受托责任,但由于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而不是由双方直接接触,也就是说,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不是直接建立起来的,而是借助于资本市场建立的,因而会计的目标并不是揭示受托责任,而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等方面的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两权分离由直接变间接,委托者在资本市场以一个群体出现,从而使个体变得模糊,二者的委托关系也变得模糊,且随着资本经营的深化,所有者对资源的直接管理已日趋淡化,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别于前一种观点,由此而对会计工作产生一种更宽松自如,放任其按自身规律组织会计核算的影响。 不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有决策有用观,都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市场及其影响。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正处于摸索阶段,因为受托责任的履行仍占主导地位。既已明确了会计在经济活动中的使命,因而根据委托方(我国目前主要是国家)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会计目标对于把握会计工作要点,合理组织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人员素质环境 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会计作用的真正发挥和对提高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具有重大影响,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目标在素质不同的会计人员身上会反映出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果,优秀会计人才市场总是供不应求。一名优秀会计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可以毫不夸张地断言,与其他任何一门专业岗位的管理人员相比,企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最高的。然而,由于经济、教育科学、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优秀的会计人才极为稀缺。作为一名优秀会计人员是如何影响企业会计工作的呢? 1.依法行事,客观公正。这是一名优秀会计人员首先应做到的。这里的法不仅包括国家颁发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企业权力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会计人员时刻与“钱”打交道,处理的每一件事务都牵涉到各有关利益群体,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坐得正,行得直”,不偏不倚地处理会计事务。 2.选择最合理的会计政策,直接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会计政策的选择对现金流出和成本费用的影响已不需例证,当所得税已正式成为企业的一项费用后,企业会计的职责之一便是降低该费用。业务水平不高的会计人员大多采用“做假账”或“账外账”的方式瞒报收入或虚列成本费用,如此做法其性质已成为违法,一经查出,后果不堪设想。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在会计政策的调整以及与其他部门协同作业等方面,充分利用所得税优惠政策合法地降低所得税费用,即合理避税。 3.提供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为内部管理服务。我们知道除了会计政策的合理调整、会计方法的适当运用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外,企业经济效益更多地是依靠供、产、销环节去创造。如通过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资金支出;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增产节支;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量、获得较高的价格等。会计人员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主动为上述环节的管理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服务,促进供、产、销环节加强管理、堵塞漏洞、转嫁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会计的地位,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中枢地位。 4.保守商业秘密,恪守职业道德。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几十年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其在社会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证实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会计部门作为一家企业的信息中心,会计既要为外界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又要防止不恰当的信息披露会使企业陷入被动经营的境地。会计手中的数据也许会变成竞争对手利用并致之于“死地”的武器。例如,赊销百分比法一度作为合情合理的坏账准备金计提方法而流行,但其后企业纷纷予以舍弃而改用余额百分比法或账龄分析法,只因该方法下披露的会计报告会使竞争对手毫不费力地推断出竞争企业采用的销售政策,在了解其资金状况后能迅速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应战或发起战争,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会计人员应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同时恪守职业道德,不主动向外提供会计信息。 三、专业导向环境 作为会计重要专业环境之一的专业导向环境,原本只是在西方国家争论,但这些年,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深入,已越来越多地被我国高层会计管理机构和会计理论研究者所关注。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会计模式,已被会计实践证明确有不适应市场经济之处,尤其是在适应市场竞争方面会计政策明显滞后,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措施,如加速折旧方法的准入,制造成本法取代完全成本法,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再次扩大坏账准备金计提范围和金额的同进,将减值准备金的计提扩大到全部资产,并新增设“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核算原则,取消开办费五年摊销的规定等等,可以说新《企业会计制度》已在极大程度上消化了中西方会计政策上的差异,剩下的只是操作程序上的不同而已。 四、会计主体环境 没有会计主体便没有会计行为,会计主体与会计实践这种“主仆关系”决定了会计主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对会计的影响程度:会计与会计主体共存亡。 1 会计主体的构造差异决定着会计工作的复杂程度。会计主体构造主要包括组织形式、管理制度、资金来源、内部机构设置等内容。首先,从组织形式上看,一个无限责任公司与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上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从会计的受托责任看,无限责任公司的会计主要是清理债权债务关系;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除纳税信息外,一般较少关注其财务状况的好坏,至少没有对有限责任公司那般密切关注;从会计政策的选择看,有限责任公司政策变动的影响远大于无限责任公司,因而要求揭示会计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影响程度等。其次,从管理制度与内部机构的设置来看,影响着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安排。复杂的管理制度与机构设置要求会计提供详细的成本费用管理信息,如责权利方面分工越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便越大;同时,管理制度越健全,机构设置越合理,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便越能顺利开展,但机构设置越多,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会越多,这又增加了会计工作者的压力。再次,从资金来源角度看,资金来源渠道越多,限制条件就会增多,对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也会增加;反之,资金来源渠道少,用资限制和经营者的压力也会变得相对少一些,因而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也就相应简单。 2 会计主体的性质差异影响着会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当一个会计主体属于营利性组织时,其对会计报告的内容要求主要集中在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上,希望会计报告揭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以及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利润计划完成程度,希望报告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正式的对外定期报告,也存在非正式、不定期的对内报告。但当某个会计主体为非营利性组织时,其会计报告从内容到形式都简单多了,一般只存在定期报告,仅需能揭示少量资金收付或费用方面指标的会计报告即可,不存在复杂的成本计算与会计政策的多变选择,也不需要编制更为复杂具体的内部会计报告。此外,会计主体的行业差异对会计工作的影响颇大,如建筑业与商品流通企业、农矿产品企业、金融业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产品及产品市场的差异性,不同行业的会计主体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着不同的偏好,如商品流通企业关注的是与会计分期一致性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总体性信息,而建筑业则是针对某一具体建筑对象来测算收入利润,很难按固有的会计分期来报告精确的损益信息。前者很容易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后者则更趋向收付实现制原则。
电气制造论文:浅谈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的发展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钢性需求的增加,高压电气开关生产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新一轮的基建和农电升级,必然为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市场大浪陶沙式运作中,市场推动了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内将出现少数几家类似于西门子、abb的国际型企业,这是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制造企业生产逐步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多元化转化为产业化,产业最终转变成国际化。 关键词:高压电气开关;发展;国际化 根据国家电网数据显示“十一五”电网建设投资15000亿元,比“十五”增长84.62%,输配电相关制造业受益颇深。 “十一五”期间,220 kv及以上级别变电容量新增9.9亿k·va,“十五”期间此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增加4.4亿k·va,此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十一五”比“十五”增长139.1%。电网投资中输变电领域设备投资增长139.1%明显高于电网基建投资增长84.6%,输变电领域是未来输配电行业投资重点。在输配电行业中,高压电气开关订单占据大头。2010年我国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容量达到18.4亿kva,2005年此数据仅为8.5亿kv·a。从具体年度发展情况上看,2006年全国新增变电容量1.5亿kv·a,2007~2010年完成8.6亿kv·a,年均完成2.3亿kv·a,未来五年220 kv及以上变电容量将远高于2006年完成的1.5亿kv·a水平,随着输变电行业发展,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 高压电器开关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输变电领域中电压等级越高增长率越快,而高电压等级增长速度与低电压等级增长速度差距有变大趋势,输变电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电压等级差异明显。在产品分布的结构方面,高端产品的发展速度高于低端产品增长速度不仅表现在电压等级上面,且表现在同一个电压等级产品中高端设备的占比。国家用于投资电力基础的资金不断加大,电压线路等级从35 kv跨越至1100kv,经济发展对电力设备需求一次次增大,尤其是在国内gdp高速增长下,输变电项目不断的追加投资。2010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农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明确,要通过3年左右时间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总体投资规模2 200亿元左右,约三分之二将转化为对电力设备的订货。这也刺激了无数厂家在朝着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涌入。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2010年1月21日,浙江正泰电器挂牌上市;1月28日,西安西电集团上市。此外还有4月8日开始网申的金利华电、南都电源等多家涉电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使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实力再次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制造商同台竞技的时代越来越近。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新资本涌入电力制造行业,这种开放式无节制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竞争,但是更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资金、技术多方面的配置不合理化。然而,我国的电力技术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电力的市场化应用程度尽管很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导致电力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普遍化。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各个地区发展差异极大,致使各种阻碍电力技术普遍开展的技术还没能研制出来,这样就使得全国各地区的人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人均享受的服务不足,导致全国发展不平衡。电力技术的差异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 2 案例简析 目前国内输变电企业非常之多,变压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等厂家众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龙头的企业,也有着后起之秀。随着国内外广阔市场竞争不断地恶化加剧,价格战一次次开起,但国内缺乏像abb、西门子这样顶尖的企业,每次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批量标中,总会有大部分订单落入合资企业高价口袋中,反思下,为什么订单不能给中国的企业。重要的是在关键领域,我们输配电产品还存在着技术差距,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自顾自身的效益,反复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 2.1 案例一 电力系统一种电力设备110 kv gis(gas insulated substation)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也称sf6全封闭组合电器。110kv gis是110 kv变电系统中的开关设备的心脏。gis设备自20世纪 7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已广泛运行于各地。gis不仅在高压、超高压领域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特高压领域也被使用。与常规敞开式变电站相比,gis的优势之处在于结构紧凑、单位土建成本小、三工位开关的可靠性高、各元器件配置灵活、现场整体安装方便安全性强、环境适应能力强,检修维修工作量很小,主要部件的维修间隔不小于25年。最初国内就4个厂家在生产这样设备,即西高、平高、沈高、北高。但随着市场的扩大,一些民营企业看到了利润,不断涌进市场,2010年数据显示国内至少40个厂家在生产,但实际国内只有6个厂家(平高、西高、泰高、沈高、北高、合资公司)产量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生产厂家增多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的速度,随即而来的是价格战争,各个厂家不断扩大投资上gis生产项目,甚至有的厂家在上500 kv gis生产线,利润下是无序竞争。忙于上生产线的同时各个厂家忽视了技术的高层次发展,当国内厂家恶性竞争的同时,abb、西门子这样的跨国企业此时只做了一件事情,不断的科技化集约化,惰性气体绝缘,光电控制系统,正在颠覆传统的sf6绝缘,使gis不断的增加科技含量,当国内厂家掉头发现的时候,技术应用上已经又落后了数年。毫无疑问当企业技术落后的时候,用户的资金肯定会选择有性价比高的厂家。 gis生产厂家众多只是电力制造企业中发展的冰山一角,我国电力设备进出门槛需要提高,低门槛任意厂家都可以进来,犹如河里有鱼打一网,无鱼晒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修建水库,搞大型规模化的渔业。国内电力生产厂家过多看中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电力开关制造企业需要时多元化的支持,不仅要提高gis、断路器、隔离开关有所发展,有较高话语权,而且在低电压行业也要有勃勃生机。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有35kv以上电压生产能力,更应有35 kv及其以下的配套生产能力,因为辽阔的中国2/5电力市场一半在城市,2/5电力市场在乡镇。 目前的电力制造企业比较混乱,竞争无序,以至于达到了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地步。企业最大化地追逐经济利益,盲目上项目。在短期内,恶性的竞争导致电力制造企业的效益极其低下,资源严重浪费和无序建设。在长期内,由于电力制造企业缺少规划和战略布局,致使大量的企业发展没有长远目标和核心产品。这样就会导致大量的企业产品没有市场销售渠道,资源浪费严重,效益较低。因此,只有紧跟国家农电升级的步伐,才能促进国家农电设备的改造升级,在国家农电产品饱和的时候,才能适销对路,不至于没有营销渠道而导致电力产品资源浪费。只有建立强大的完善的海外营销体系,多条腿走路,才能更快更稳的发展。 2.2 案例二 平高集团始终以高压开关设备为核心,不断强化各种高压开关设备技术含量,平高除gis领域拔得头筹外,在低压农电领域的开拓有很多值得关注地方,其35 kv断路器占有率达到35.9%,农网智能开关设备在不断开发,城网10 kv柱上断路器,开关柜,负荷开关一直紧跟市场,时刻准备国家农网升级改造,但弊端平高没有变压器,交钥匙工程时候不容易协调统一,需外协采购,且变压器在合同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此外中压35 kv真空断路器由于其优良的灭弧性能和少维护、免维护的特点,尤其是小型化、低重燃的真空灭弧室的应用,在户外配电断路器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柜内断路器品牌,平高品牌有高度的市场认知,平高需要完善化专业中压电气生产基地,断路器是核心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不断完善改进,未来配网,农网中的需求量会大量激增,只有赶上这般列车,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发展。低压无功补偿迅速转化进入市场,降低产品成本,配电系统产品引进成熟产品不断更新技术改进,紧跟市场的动态调整,实行产业化经营。 随着市场对高压开关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的提高,对高压开关设备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许多研究、国内企业设计和生产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另外,基础理论、材料技术、生产工艺、加工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高压开关设备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逐步要求必须有一个产业化的企业。以平高为例,新平高在规划新的基地,配套电力试验研究所,平高有着良好的设备基础,市场品牌认知,基层技术人员水平扎实,但也有着困难,产业需要配套化,多元化,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有什么,这是最大的难题。一个 造基地必须有很强的龙头产品和全面化产品。 纵观国内几个大的电力制造厂家所在地,其中平顶山是个新型能源基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周边配套厂商众多,地方经济富有很强的活力,统一协作能力较强。如果国家产业部门牵头,组建大的中国电气产业基地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目前只是靠平高自己发展,成长成能跟abb、西门子抗衡的企业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3 结 语 为了适应今后电力发展的需要,高压开关设备的发展必须更快,向着国际化的产品靠近。龙头型的企业还需加大研制开发力度,以求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高压开关和低压领域的发展情况,在设计中如有可能应尽量采用国内先进的高压开关设备。展现未来,高压开关设备将向超导、无触点方向发展,届时电力系统将不是现在的概念和模式。相信我国的龙头制造业会早日在国际舞台上同跨国集团一争上下。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运用 摘要: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助力器。采取电气自动化技术大大的减少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时间,并且节约了人力资源,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控制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运用为研究课题,系统的进行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企业;有效运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所占领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缩短了机械加工制造的时间;另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弥补人工制造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提高品质的同时还能减少材料资源浪费。 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应用及特点 1.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当中,对钣金产品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钣金加工是生产电气产品的一个关键环节。钣金加工的对象通常是厚度上较为轻薄的金属板材,它是通过切割、冲裁、弯压等步骤加工完成的。并且在当今钣金加工的过程当中,需要一定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配合。通过编程语言将电气自动化和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生产线。此外,因为其成本费用比较低廉,所以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购买使用[1]。 1.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特点 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一些生产设备工序比较复杂,所以在其用电设备上分别装置了配电室和电动机的控制中心。但是其处理的信息数据的工程量比较的浩大,再加上电气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工序的复杂性,导致其维修工作难以进行并且维修难度较大。然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优点是传统手工技术无法具备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低频率供电可以维持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运转,并且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后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工作状态,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操作,提升了机械制造企业的工作效率。再者,因为机械设备都是依靠电力支持进行机械制造工作,所以机械制造企业的用电量是非常大的,很容易出现电压不稳的情况。若出现电压失稳的情况,除了不能正常进行机械制造工作外,还会导致电气自动化机械设备的损坏,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通过以上情况来看,电气设备需要一定的保护系统,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运转[2]。 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 2.1钣金加工自动化的应用 工业生产当中,经常运用的技术除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外,就是自动化机械化技术,在现代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中,钣金加工自动化的应用时非常普遍的。钣金加工自动化除了将机械自动化生产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外,还实现了机械制造的全程自动化操作,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其中,在钣金自动化加工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数控自动化的冲床,它能够提高工业机械化生产效率,并且也能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 2.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技术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钣金加工方面在机床本体、专用模具上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对于现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来讲,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自动化技术的革新。通过技术上的改革,优化了配电设计,促进了电力传输的合理配置。使机械制造企业的自动化设备效率达到了最佳状态,并且保证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稳定性,同时还充分的考虑了用电量过大导致的电压失稳的安全问题。此外,为了促进电压平稳,还设置了接地装置和防电击设备,且不断的完善现今的管理技术,保持电力的稳定的大前提之下,进行管理方案的优化设计,降低了设备的运营成本和减少了资源的消耗[3]。 2.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需要改善的地方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当中的应用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在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现代技术进行改善。一方面,应该加强管理上的监督工作,在电气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业当中,虽然一切机械设备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水平,但是电气设备的一些外力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电力设备的损坏,所以加强监督工作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外在隐患的发生。另一方面,应加强相关技术设备的引进工作,无论是钣金加工方面的技术还是其他电气自动化技术,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创新,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有效运用的研究,可以得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帮助机械制造厂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产品品质上也比传统的手工技术更加的优秀。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还需要完善电气自动化技术,使其能更好的为机械制造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作者:陈永建 单位: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策略探析 摘 要:不同于建筑生产,电气开关柜的生产过程受外界干扰较少,并且,因开关柜制造过程涉及的人力、原材料、设备、工艺等多方面,企业管理者应建立完善的机制,实现开关柜制造过程的科学管控,并且,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也比较重要。文章从材料、采购、设计、操作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对制作开关柜过程进行有效质量控制的方式。 关键词:电气;开关柜;制造;质量管理;企业管理 目前,电气开关柜在我国各领域中广泛使用着,于是,“开关柜具有良好的质量、以确保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不受危害”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开关柜制造企业可进行高水平质量控制尤为关键,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重视,从生产方方面面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合格。 1 节省材料,优化成本 第一,在开关柜设计中,设计者可对结构进行优化,以尽可能的节省材料。铜在开关柜制作中需要量较大,为优化开关柜成本,可对利用铜母线情况进行合理设计,设计者应对母线绝缘支撑位科学安置,以实现柜体结构的优化,节省铜母线,如,在馈线柜的设计中,可在接地开关与互感器间搭接电缆管,这样可有效节省铜母线,并于二交感器存在时将一绝缘子省下; 第二,设计者可在保持产品性能前提下,使用规格较小的材料; 第三,设计者可将高价材料替换为低价材料,同时保证产品使用不受妨碍。比如,可替换不锈钢板为铝合金板,使开关柜成本被降低,等等。 2 原材料和电气元件采购的质量控制 首先,对总体设计产品的要求,如采购材料或元件的质量标准、型号、规格等指标,采购者应当掌握清楚; 其次,在确定供货方时,应参考从前合格分供方材料,若材料上无记录,应开展市场考察,其中,生产方的质量保证水平、市场信誉等内容应重点考察,比如,可为获知企业是否有相关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收集一下用户评价其产品的内容等; 再次,采购产品的商标、合格证,执行标准类型等可与采购前检验清楚; 复次,对所要购入产品的各类技术指标仔细查验,以确保符合本方设计要求; 最后,做为最后符合要求的判定,开展检验试验、或抽样鉴定。 对于原材料质量、采购电气元件因合同纠纷、合同失误等受的影响,应采取措施尽可能的降低;为防止企业因不当运输、责任不明、参数不清等受到损失,各类拟购入产品的质量要求、技术指标,供方运输形式、交货形式、采购方验收形式等内容必须在合同中列明。 在电子产品制造中,采购原材料及电气元件是基础内容,尤为关键,企业应在产品质量控制考核中将此工作明确列入,若采购者出现拿、卡、喝、吃等不良行为,或存在考虑不妥、工作粗糙等现象,应适当给与处罚。为严密控制采购过程,企业必须将完备采购管理流程建好。 3 设计试制中的质量管理 为保证开关柜制造质量合格,必须加强对设计试制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对于竞争对手状况、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开关柜使用者的需要等方面应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在产品质量目标的提出、制订应符合本单位的实际状况上,要做到科学、先进; 其次,先行开发,如,试验研究等的工作质量应符合标准,并在经济、技术上严密论证设计计划,并对工装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水平进行严格审查; 最后,产品试制鉴定应组织严密,以使产品技术文件、设计图纸质量和最终定型产品的质量受到保证。 4 制造开关柜中的质量控制 4.1 使用先进生产工具与设备 目前,科学技术在飞速进步,客户也不断着提高者对产品功能、质量的要求,加工设备、生产工具的持续完善与创新也受到了推动。若所生产、安装的电气产品不同,所需的设备、工具功能将存在差异,设备或工具质量水平在机械作业中尤为关键,其于很大程度决定了产品的优劣。和其他行业产品比起来,电气产品的生产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且需要的工具、设备更新速度快,因此,为保证产品质量、获得客户青睐,必须确保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加工设备。 4.2 强化工艺管理,明确工艺规程 质量管理者应当对各工序标准清晰规定,保证工人在生产时严格遵守工艺规程,并且,还应及时更新工艺技术,保证生产工艺的领先性。 目前,组合式开关柜为国际领先的低压成套配电装置,其优点在于:通用、省料、省工,且具有适合标准化设计的零件,大量存储、表面处理方便,技术性能佳,生产效率高,可进行大规模生产等等,而在中国当代工业生产中,焊接柜已显然不合适了。 4.3 为防止不合格品出现,做好工序控制 若想确保产品质量突出,必须提高工序质量,管理者应以先进的管控方式,对生产活动进行监督,实现问题的及时发现及解决,以保证环境、工艺方式、原材料、设备、操作者等决定产品质量的因素不存在偏差,以杜绝不合格品的出现;在实践中,一些制造开关柜的企业不具较为严密的工序质量管控,特别是对关键工序的管控存在不力,其未将质量控制点设好,就无法将质量信息反馈做好,于是就导致了产品质量不佳。 目前,ABC管理法在我国开关柜制造企业中普遍使用着,其优点是:适用面大、使用灵活便利、方便掌握、且效果明显,可行性较高。 4.4 操作者加强技术能力 除了持有生产工具、在车间对加工设备进行操作的技术者,对自动生产线进行管理的技术者、对加工设备进行程序操作的技术者均为操作人员。操作者应同时具备优良的技术能力和高度责任心,才会顺利进行流水线生产。企业应时常培训、考核操作者的工作技能,并经常带领其进行学习参观,还要将其收入与自身业绩联系起来,以适应电气行业的要求;而且,应不断增加操作者的知识储备,并致力提高其实践能力;最后,为顺应时代需要,应组织培训,提高操作者的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 4.5 做好质量分析 管理者应将各类产品质量原始记录做好,并进行严格统计,目前有些制造开关柜的企业没有认识到质量跟踪的重要性,结果造成原始记录的不全及缺失,特别是,无法及时提供重要工序原始记录,分析产品质量受到了妨碍。因此,制造企业应采取优良措施进行质量分析,并科学管理不合格品,为便于质量分析,工作人员应仔细检查不合格品、并做好记录[1]。 4.6 完善相应制度和规程 企业应健全完善其工艺规程、规章制定、并致力严格执行,同时,应对生产产品过程进行规范,使其较为高效、合理,以适应生产需求。为保证产品有着合乎要求的质量水平,必须对员工工作过程加以规范,以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综上,优化产品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标准并严格执行。比起建筑等行业,生产电气开关柜过程受外界影响少,其是以流水化作业、工厂化生产进行的,推行以上内部控管机制比较合适。 5 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测试 不同于其他产品,“不仅要试验、检验所有电气元件,还应整组试验成品,保证各元器件匹配度良好,且具合乎设计需要的整体性能”是电气开关柜检测要求。为保证一切产品均具满足有关要求、标准性能,一切成品在未出厂时均应进行一系列试验,如整组传动试验、各类测量仪表试验、回路功能试验、高低压回路绝缘试验,等等。 对于产品质量,企业的外部检查监督及内部质量试验、检验的意义较为重大,包括:①鉴定产品最终质量;②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且利于用户,企业“忽略长期发展、片面追求眼前效益,不抓产品质量现象”可被避免,有助于管理效果的提升。安全问题在应用电气产品时最为关键,若质量不佳、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将会严重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给企业、客户带来较大危害[2]。 6 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节能降耗 制造开关柜企业内部可能会存在资源、材料、能源浪费的情况,管理者应对各部门承担的质量管理权限、责任及任务划分清楚,并保证各部门在良好配合下进行节能降耗:班组、车间会大量使用能源,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对其资源、材料、能源使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以防止浪费;材料购入是节约成本重要环节,采购部门应对优质供货商进行有效吸引和确定,同时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在最优时机进行材料采购,并在第一时间套期保值重要订单,实现成本的有效节约、风险的有力控制;技术部门应持续开发新材料、新配方、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不断优化;营销部门须及时对应收账款进行收回,预防、减少因坏账、死账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企业运转顺利、资金稳定;而行政部门应对企业水电、办公、维修等各方面费用进行控制,做好资源的节约控制,等等[3]。 7 做好考核与激励 管理者可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并健全考核方式,以确保产品质量较为优异:第一,为保证质量考核具有依据,企业可制定完备考核标准;第二,企业可规定合理的产品质量评选标准,对现场制造水平、成品质量进行合理评定;第三,在考核生产工艺、工序上,企业应有明确规定,并出台清晰、可行、操作方便的量化标准;第四,为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应做好员工激励,在完成考核后,给与合理的奖励和处罚。 8 重视客户意见 顾客评价包括:①产品各部件连接状况、总体形象等外观感觉;②使用状况,如非预期发热状况、噪音、维修概率,或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某些潜在需要等,企业在计划管理过程中,会将以上等客户评价考虑其中,并以此为依据,优化、改进电气产品。做为重要的产品质量控制环节,在客户评审程序中包含着顾客评价,与客户建立信息沟通途径、收集、处理信息、改进决策、实施提高为客户评审程序的内容。通过循环程序的形成,产品质量得到逐渐提升,进而满足客户需要。 9 结 语 开关柜制造企业可在设计时尽可能的优化开关柜结构,并做好各类规划、控制,实现材料成本的节约,并且,在健全机制的约束、激励下,企业采购及生产过程应当合乎有关标准、设计要求,此外,产品的质量检验及测试也尤为关键,不可疏忽,在全方位的控制管理下,生产的开关柜质量才可受到确保,并让使用安全性得到保证。 电气制造论文:中国制造2025与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 【摘要】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其本质都是要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形成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上。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广厦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内涵与特色,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对广厦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素质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2015年5月18日《中国制造2025》。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其本质都是要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智能生产,形成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网络。未来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机器设备是否我完善功能;是否能在网络化的未来产业链中实时监测、追踪各类数据,并归纳分析和利用。谁掌握了世界制造的脉搏,谁就将决定未来世界制造业的格局。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集中反映在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上。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广厦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内涵与特色,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对广厦学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基于“中制造2025”电气自动化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庄西真在职教论坛2015年10月中的《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科技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二者缺一不可。因为,在今后的智能化制造过程中,整个生产模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应用电子、软件等新产品新技术,对在一线的生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需要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合格人才。 为进一步地了解企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状况,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电气教研室对浙江和上海10多家企业单位(以校企合作单位为主)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调查显示企业的工业生产线、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故障诊断,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需要大量的电气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一)工业自动化装备设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企业新一轮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嫁接改造的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成为现代设备控制和工艺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无论是整个生产线的连续生产工艺控制,还是单机生产控制,无论是单个工艺指标的检测调整还是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PLC、DCS、FCS、工控机等技术与设备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一些重要的生产环节和生产线,没有自动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整个生产就无法进行。 智能制造是关键。近几年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进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对合理组织供产销各个环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地竞争力产生了极大地推动。PCSMESERP的紧密集成,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的实施,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及相关的各层数据的网络传输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当今的自动化已经不仅是单一的控制功能,同时还将控制参数的采集、变换、传输、存储和管理溶为一体。 (二)企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从事的岗位能力要求 随着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在迅速发展。企业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一是在现代企业中,设备更新、管理方式现代化、工艺流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导致岗位群的构成发生变化,新的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型的技术技能劳动者逐步取代岗位操作者;二是由于企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原有技术岗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劳永逸的就业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从业者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较快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新生行业或职业的需求。三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企业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懂产品设计又熟悉生产工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不可缺少的。 我们还对其它地区和其它行业进行了调查得到的信息是:大量事实证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集约化、生产技术的精密化和高度化、生产设备的复杂化和信息化,更依赖于大批高级生产过程自动化人才。一些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培养了大批自动化高级技术人才,为运用科技成果,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最终为形成自主技术提供了人力条件,才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企业劳资部门普遍反映,由于行业背景和国有用人体制的束缚,能适应高技术含量工作的各类、各层次毕业生极为短缺,特别是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生产适应能力,拿得起、留得住的人才更为难求。 二、应对“中国制造2025”,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的趋势 对比《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用人标准、企业岗位技术领域任职要求的实际需要,以服务为宗旨,市场为导向,与行业紧密融合。有效实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 (二)对接中国制造2025,优化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 在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先进行与电气相关的行业、企业调研,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提升基础课程水平,整合和优化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创新课程结构,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基本技能实训与“岗、课、证”融合,探索并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大力推进项目化、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制定课程标准,确保基础核心课程质量,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对接智能化制造产业,加强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对接智能制造企业,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主动谋求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教学实践条件建设,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熟悉和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比如与浙江图维技术有限公司实现校企合作为期一周的实训,有企业派出校外导师和提供相关的实训设备,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熟悉和掌握行业的先进技术。 (四)对接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事“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推进项目化、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先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线上+线下”为路径的融“教学做考”为一体的数字课堂建设模式。 1.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的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学生真正称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够自主设计项目,对项目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接触时间。 3.拓展课堂教学宽度,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注意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精品课堂工程。积极推进幕课、微课、在线课堂,手机课堂等课程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 三、结语 对照“中国制造2025”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提出的新的要求,改革自动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入手,到课程标准的制订,到课堂教学改革,校企深度合作,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目标,促进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电气制造论文:谈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摘 要:电气开关柜是一种常用的电气设备,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以及国防等诸多领域。近年来,电气开关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电气开关市场的发展,一些制造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由于市场监管不严,秩序混乱,许多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电气开关柜充斥着整个电气市场,不仅给采购厂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市场的信誉。因此,加强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引言 电气开关柜的生产制造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因此要想从整体上保证其质量,必须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文章首先分析了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引发质量问题的常见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优化措施,对电气开关柜的制造实现了全过程质量管理,有效提高了制造效率和制造质量。 1 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常见因素 1.1 原料采购把关不严,材料质量存在问题 与其他制造行业(机械制造、模具制造)相比,电气制造行业具有精度高、做工细、专业性强等特点。一个普通的电气设备往往内部包含着大量的细小元器件,对于制造细心程度要求较高。而电气开关柜内部包含了大量的断路器等元器件,整个构成成分极为复杂,因此对于各个元器件的质量、型号要求都相对严格。 首先,材料采购人员在进行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元器件对于电气开关柜整体质量的的重要影响,放松了对元器件的质量要求。以断路器为例,常见的品牌有西门子、施耐德和ABB等,其种类有真空断路器、产气断路器以及磁吹断路器等。但是原料采购人员在选择购买时,没有严格按照采购清单上的规格、信号要求,导致一些不适用的原料进入制造车间,给电气开关柜的制造质量埋下了隐患。其次,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厂家出具产品说明书、质量合格证书等一系列证明文件。电气市场的发展和丰富,也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滋生土壤,如果采购人员自身的专业辨别能力不强,加上商家的低价诱惑,很容易降低材料质量要求。 1.2 生产制造工具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相关行业对电气开关柜的需求程度不断升高,电气开关柜的生产速度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受当前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的限制,很难保证数量与质量的兼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制造厂家放松了制造过程中对电气开关柜的质量要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虽然在短时期内保证了订单完成,获取了可观的产品利润,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了恶劣影响,必然制约企业下一步的发展。 除了设备、技术等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当前电气开关柜的质量需求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产制造过程中细心程度不够也是影响电气开关柜整体质量不达标的重要因素。首先,从整个电气开关制造行业来说,缺乏严格的人员准入机制,由此导致一些专业能力不强、细心程度不够的人员进入工作岗位,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其次,相关企业负责人对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定期开展在职培训工作。众所周知,电气制造行业的技术、设备更新程度非常之快,往往在数月之内就可能研发出新制造设备。但是基层的制造人员很少有机会进行自我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知识水平与行业潮流逐渐脱节,新的设备不会操作、新的技术没有掌握,也容易导致制造质量出现问题。 2 加强电气开关柜制造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严把电气元件和原材料采购质量关 第一,采购人员要了解产品设计的总体要求,例如拟采购元件或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要求等主要技术指标;第二,要根据以往的合格分供方资料选择供货方,无资料记录的要在市场上进行考察,重点考察生产企业的市场信誉度、质量保证能力,例如可听取一些用户对其产品的评价,了解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等;第三,要在采购前检查拟采购产品的合格证、商标与执行的标准类型;第四,要对照设计要求,查看拟采购产品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或超过我们的要求;第五,要进行抽样鉴定或检验试验工作,作为满足要求的最后判定。 努力降低采购合同失误或合同纠纷对采购电气元件与原材料质量的影响,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采购方的验收方式、供方的交货方式、运输方式等事宜,以杜绝因参数不明、责任不清及运输方式不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2 重视顾客的反馈意见 一个电气产品质量的优劣,一般用户的评价不外乎就是以下几方面:一是外观感觉因素,如产品的整体形象、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等;二是使用情况,如维修几率、噪音或非预期的发热情况,安全性能、使用寿命以及一些潜在要求等。所有这些往往作为顾客的评价被列入企业的管理与计划工作之中,作为改进与提高电器产品质量的依据。 这种顾客评价包括在顾客评审程序之中,它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顾客评审程序依次包括:建立与顾客沟通的信息渠道、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决策改进、实施提高。形成循环程序,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求。 2.3 电气开关柜制造与安装过程质量控制 随着技术更新日益加快,顾客对产品质量及用途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生产工具及加工设备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不同的电气产品生产与安装需要不同功能的工具或设备。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工具或设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电气产品与其他行业产品相比,其技术含量较高,设备与工具的更新及改造周期较短。所以保证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先是产品质量保证,满足顾客需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现代化流水线生产,要求操作人员除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针对电气行业的特殊情况,要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参观学习,将个人业绩与收入挂钩;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外语培训及计算机的培训,以适应世界技术相互渗透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需求。除此之外,在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的同时,要根据生产的需要,逐步对其进行完善,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其程序更科学、更有效。 结束语 电气产品的质量管理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措施和标准以外,还有按国际标准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电气产品的生产质量。当然这是现代企业的发展及其与国际接轨的前提条件,目前我们企业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争取尽早实现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 电气制造论文:浅析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摘要: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提升,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自动化程度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如何应用。 关键词:电气技术 机械 制造业 应用 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提升,人们对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自动化程度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产品既要价格合理、质量高档、外形美观,同时对自动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顺应时展,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生活质量要求,对于社会的产品就要求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它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电气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系统控制、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本文主要阐述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其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的一个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由于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因此,机械制造业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底子薄,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在内的机械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几年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呈现出显著发展的态势,尤其体现在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方面,这标志着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在整体提升。尽管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在不断地开发、创新,也在不断地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而且产品的工艺、质量和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导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创新、管理和技术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气技术的发展,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电气技术的支持,而同样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同样推动着电气技术的发展。因此,电气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机械制造业要想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就必须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发展,而这一过程就离不开电气技术的支撑。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动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是一项普遍应用,随处可见,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例如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传统的加工过程完全靠人工实现,其加工的难度大并且合格率很低。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只需要动动手指在机床上输入所加工零件的操作流程,机床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实时采集加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自动完成零件的加工过程。其生产批量大、合格率高。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初始的设置工作以及完后的回收工作,其余过程完全不需要人为参与,这样就使得生产效率及合格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 (二)传感器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对产品的检测在机械制造业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过程。在传统的检测中,大多采用人工测量的方式,费时费力,效率还很低下,甚至有些重要数据人为测量无法进行,这就跟不上如今大规模的生产过程。而电气技术中的传感器为数据的测量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传感器可以通过非接触式的测量,比如通过超声波测量液位、红外线探测热轧钢板的缺陷等等。通过传感器测量使得对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测量更加准确,测量范围也更加广阔,检测速度也明显提高。机械制造业要想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离不开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规律,更有利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 (三)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担任大脑、中枢神经的作用。通过计算机的大型数据处理及计算,信息技术对数据的采集,成为了机械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核心。例如,在数控机床的使用中,由计算机开发的系统,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测试,将一整套程序应用到机床的操作中,通过机床内部计算机系统的计算、分析来发送指令进而控制机械手臂的操作。通过信息技术对采集到的现场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反馈到计算机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了机械制造业的智能化操作。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技术也逐渐融合,形成智能化、系统化的一体化技术,这种科技的结晶势必会为机械制造业带来光明的前景。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会逐渐形成机电一体化,这会加快电子产品和更新换代,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电气制造论文:伊梅尔特:通用电气制造业的创新回归 作为科技创新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性人物――托马斯・爱迪生,他所创建的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被世人尊为世界工业领域的丰碑。百多年来,GE的业务领域几乎遍及了人类所有的工业领域,将爱迪生先生那种创新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石,不断寻求构建美好世界的方式,秉承公司创立时的信念走向未来。笔者有幸采访了这家伟大企业的现任董事长杰夫・伊梅尔特。 掌舵GE是件艰辛的事情 伊梅尔特向笔者坦言,人们都将GE视为伟大的公司,自己的前任――杰克・韦尔奇亦被业界成为最伟大的企业家。自己就任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也被媒体冠以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可只有他自己深深地了解,执掌GE其实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情 自从2001年伊梅尔特上任以来,他整整花了13年才摆脱前任董事长杰克・韦尔奇的影响,终于可以把这个行业巨头引向新的发展方向。按照他的说法,这家由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先生创建的工业型公司里,长期以来科学家和工程师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地位不如通用资本部门的同事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GE虽然在金融业方面收益颇丰,却正在偏离企业应有的正确发展方向。伊梅尔特认为只有不断地坚持科技创新,全力回归制造业,才是GE长盛不衰的正途。伊梅尔特成为董事长的四天后,“9・11”发生了。GE很快感受到了影响,公用事业支出的重心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国防领域。他对笔者表示:“我刚上任时,做梦也没想到GE会遇到那么多风险:‘9・11’、安然丑闻、卡特里娜飓风、福岛核事故和全球金融危机。” 尽管伊梅尔特上任不久就开始大谈GE战略的核心主题――全球化、增加调查研究的支出及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但在他出任董事长的前几年里,却放任GE的金融业务继续猛增。此外,房产泡沫虚涨时,通用资本扩大了它的按揭贷款规模,大量买进公司债券,还进军商业地产项目,这些都让它在2008年9月雷曼公司破产后显得脆弱不堪。事已至此,伊梅尔特不得不向巴菲特求助,巴菲特给通用电气投资了30亿美元。似乎在那时,伊梅尔特意识到GE需要一场彻底的改变。 在韦尔奇掌舵通用的最后时期里,GE是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自2001年伊梅尔特接管公司以来已经下跌了三分之一。这几年GE正在恢复,但股价还只是韦尔奇在位时期最高值的一半,而现在的排名跌至第六,第一名的位置已被苹果取代,通用的价值仅是苹果的一半多一点。 把GE从一个温和而偏重金融的集团,转型为一个偏重制造工业设备的集团,伊梅尔特为GE确定下来这个坚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GE在缩小它的金融业务。2016年开始,通用金融业务的利润将降至25%以下,其2013年的金融业务利润为45%。 2009年3月,在投资人会议上,伊梅尔特提出减小通用资本的规模和丰富度的计划。那时,通用资本并没有全面放弃金融业务。通用电气解释道,可以通过向中小型企业贷款来实现公司增长。 尽管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以后,通用资本一直获利颇丰,但是投资人普遍赞同缩小通用金融业务的战略。事实上,一些投资人认为GE在这方面进展太慢。GE在集中发展最大的业务――能源、水、交通和医疗等方面做得还不够迅速,或不够彻底。消费金融业务即将缩小,收购阿尔斯通将在风力发电、洁净煤技术等方面给GE增添力量。 伊梅尔特似乎终于得以按照自己的计划重整公司。从金融领域转向重工业的另一大关键,是借助鼓励研发的手段,让GE重回它善于发明创造的传统中。在韦尔奇时代,鼓励研发的支出下滑到总收入的3%。伊梅尔特在2010年将其提升至4%,2011年提升至5%,以后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 押注航空业结出累累硕果 伊梅尔特要GE全面回归制造业的决心可谓坚定不移,从其豪赌GE9X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就可见一斑。2013年11月的迪拜航展上,仅用两天时间,他治下的GE收获了400亿美元的发动机订单―― 几乎相当于朝鲜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成绩令其竞争对手普惠(Pratt Whitney)、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几乎颗粒无收。采用全新材料、冷却技术、气动力设计的GE9X发动机是此次航展当之无愧的明星。作为波音777X系列飞机的唯一选型发动机,GE9X是通用创新研发的集大成之作,其60:1的增压比创下燃气涡轮航空发动机历史之最。其叶片数量仅16片,是目前所有的双通道客机发动机中最少的。由于其核心机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与金属部件相比,强度增大一倍,耐热性能亦显著提升,而重量仅有其三分之一。借助GE9X,每架飞机每年可为航空公司节约1100万美元。 GE9X发动机堪称伊梅尔特王朝的皇冠。“当你乘坐飞机的时候,往窗外看会发现巨大的飞机发动机,那可是GE而不是Google做的。世界上也只有两家公司在这个领域基本接近GE所做的事情。”伊梅尔特骄傲地对笔者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伊梅尔特远见和豪赌的产物。仅2014年一年,通用电气用于GE9X的研发费用超过10亿美元。其研发历时超过十年之久,且几近夭折,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最具戏剧性的决断竟是伊梅尔特最艰难的时刻做出的。 9・11事件发生前三天,伊梅尔特接任通用电气 CEO。当时,航空业面临灭顶之灾,多数人对其前景顾虑重重。令人惊讶的是伊梅尔特却并未因此陷入恐慌。相反,通过贷款和其它融资方式,他拯救了一些濒临绝境的航空公司,并对其加大赌注。通用电气的飞机租赁业务也迅速壮大,并与全球超过200家航空公司有业务往来。此外,它还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引擎生产商兼引擎维护服务供应商,80%的订单来自除美国之外的市场。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伊梅尔特仍孤注一掷将航空领域的研发增加一倍。此举使得通用电气每年而非十年能够推出一款新型引擎和燃气涡轮机。“你想在行业持续领先就要有很好的承诺,在特别困难时,你要能够做艰难的决定。我们这样做赢得了客户信任。” 伊梅尔特说,通过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GE在喷气推进技术领域处于前沿地位。这其中就包括为波音777提供动力的全球最强劲的发动机――GE90。这款发动机在过去20年里影响了所有喷气发动机的设计。GE还将复合材料引入应用到喷气发动机的制造,GE90把碳纤维复合材料风扇叶片引入航空领域,而GEnx发动机(适用于波音787和波音747-8飞机)是第一款采用复合材料风扇机匣和复合材料风扇叶片的发动机。复合材料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发动机重量,从而直接提高飞机的燃油效率。GE为C919提供的LEAP发动机将是历史上首台在热端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CMC)部件的喷气发动机。它不仅质量很轻,而且耐热性极佳。 GE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对于研发的持续投入,GE航空集团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0亿美元,并且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永不减缓。此外,GE航空集团与知名大学以及GE全球研发中心密切合作,这些合作对于GE航空集团在当前和未来的行业领先地位至关重要。 GE全面看好中国市场 当谈到GE与中国的关系时,伊梅尔特则表示,过去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非常大,这对中国至关重要。基础设施投资一旦完成,就可通过服务提升各个行业的生产率,这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培养更多人才。 伊梅尔特认为,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基础设施,可在此基础上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这是中国的一个巨大优势。现在要加上的一个环节就是人才。中国有很多机会进一步提高现有资产的利用率,使其达到峰值效率。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对能源和资源的优化将是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应用领域。此外,控制系统、传感器、远程监控等应用也会大有用武之地,在中国都会催生出优秀的公司和行业,不仅会提高生产率,也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虽然,此前伊梅尔特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耿耿于怀。但他坦陈,中国“十二五”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本土化创新,更符合GE的胃口。2010年伊梅尔特在北京承诺,未来3年内将投入超过20亿美元拓展GE在中国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建立合资企业。这20亿美元在其全球技术开发200亿美元投入的篮子中占了十分之一。 伊梅尔特称,这几年GE与西电、中航工业、华电、南车等多家国有企业建立了合资企业,进军医疗、能源、电气化、高铁等多个领域,“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投资,也不排除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可能”。今后还将与中国企业共同研发高铁技术,并携手开拓北美高铁市场。 GE与中国未来战略思维的对接,不仅体现在产业创新的选择上,还体现在中国的区域选择上。2012年,GE成都创新中心的建立拉开了GE全面投入中国市场的大幕。伊梅尔特认为成都是“中国西部的大门”,GE的中国新布局重心正渐渐远离东部沿海。在5亿美元的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中,GE第一阶段选择了成都、西安、沈阳三个城市,逐步带动GE在西南、西北、东北区域的发展,并与公司在上海、北京和无锡的研发机构形成协同效应。 中国是伊梅尔特最为倚重的市场。“GE需要有新战略来去适应在中国的发展。”伊梅尔特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多元化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和技术都能够在这找到市场。”相对于每年1000余亿美元的全球销售收入,GE在中国的业绩只贡献了不足10%。伊梅尔特对此却并不气馁,“我刚当CEO时只有10亿美元,现在已增长了好几倍。”伊梅尔特说,GE在中国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电气制造论文: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探讨 摘要:文章介绍了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作为国网公司试点单位,在电工电气制造企业中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就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其解决办法及建议。 关键词: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性评价管理;信息系统 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所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板。2014年7月,在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的领导下,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宁夏公司”)对区内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 根据国网公司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的要求,宁夏公司在宁夏隆达电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缆公司”)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试点。电缆公司建厂已有20余年,年产值不足亿元,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截至2014年底,完成了对该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 1 宁夏公司的实践及成效 1.1 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方式和依据 按照企业自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全性评价,具体做法为:首先由电缆公司先组织自评价,然后公司安质部再委托宁夏电力行业协会组织专家查评。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试行)》和《国家电网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查评依据(试行)》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 1.2 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开展情况 电缆公司依据国网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从安全生产管理、生产设备设施、作业现场和环境、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开展自查、自评,汇总编制电缆公司安全性评价自查报告。宁夏公司安质部委托宁夏电力行业协会负责组建专家组,并分成安全生产管理、生产设备设施、作业现场和环境、产品质量安全四个专业组。专家组通过听取电缆公司安全性评价自查评情况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测等方式,从安全生产管理、生产设备设施、作业现场和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入手,形成安全性评价专家查评报告,并就查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整改意见及建议反馈至电缆公司。 1.3 安全性评价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电缆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试点,成果显著。一是发现了电缆公司人员、设备及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做好事故的超前防范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管控作用;二是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及安全生产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三是为上级部门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四是增强安全管理的技术含量,确保安全管理工作长期健康发展。 2 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第一,在安全性评价自查工作中,电缆公司虽然成立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及四个评价专业小组,负责安全性评价的指导检查和具体实施工作。但从试点的工作情况看,由于电缆公司缺乏在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四个专业小组职责的区分也不够明确等原因,使我们对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的力度不够,四个安全性评价专业小组工作的开展不均衡,影响了安全性评价的效果。 第二,国网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此类企业所有的工作范畴,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安全性评价自评价和专家评价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评价工作,又不能顾此失彼,所以,如何做到面面俱到,又要兼顾重点,确实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国网公司系统集体企业中,中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集体企业无论从规模、安全生产及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按照目前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宁夏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要求过高。 第四,宁夏公司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专家组,委托宁夏电力行业协会负责组建,虽然行协专家普遍是电力系统退休的老专家,多年来从事电网运维、施工安装等专业工作,但对电工电气制造方面的设备管理、质量和技术管理等颇为生疏,是“门外汉”,作为安全性评价试点,评价专家在查评过程中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掌握,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准确地按照电工电气制造专业安全性评价标准开展评价 工作。 第五,在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中,从自评价到专家评价的所有表格的统计汇总,均是手工操作。自评价由班组汇总统计至车间,再由车间汇总统计至电缆公司,形成自评价报告。 第六,从使用的评价标准来看,笔者认为,国网公司现行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评价标准要求过高,且对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 3 解决办法及建议 第一,针对电缆公司自评价缺乏工作经验和组织机构职责不清的问题,电缆公司在下阶段开展安全性复评价工作中,应建立更加严密的组织,严格区分安全性评价领导小组、各专业小组、各部门的职责,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配合和协作,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使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走向制度化。 第二,针对如何做到广泛性和全面性,又要区分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根据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区分出不同的类别等级,将有限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安全有严重影响的项目上,进行重点的查评,并适当缩短相应的查评周期,做到经常性的查评;把安全影响等级较低的评价项目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查评周期。 第三,针对采用统一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评价标准,部分内容不适合宁夏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国网公司应针对经济发达、较发达、欠发达地区,分三种评价标准的版本,由电工电气制造企业根据企业所在的区域及自身状况进行选择使用;二是由各省(市、区)电力公司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参照国网公司评价标准,制定适合本省(市、区)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的标准。 第四,针对专家在电工电气制造方面的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等专业不精通的问题,应由各省(市、区)电力公司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的形式进行,并选择专业精通、信誉好的安全评价咨询机构,严格把关,聘请具有电工电气制造各专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确保安全性评价工作的质量。 第五,针对安全性评价汇总统计采用手工操作的问题,建议电力电气制造企业应在今后的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积极开发和引进安全性评价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安全性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安全性评价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使用安全性评价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增强客观公正性,消除人为主观因素干扰和影响安全性评价公正性的问题。 第六,针对现行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评价标准要求过高的问题,建议对目前使用的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适时进行修订完善,其中对一些不适合集体企业实际,又对集体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没有实际意义,且资金投入较大的安全性评价项目,在修订完善时予以取消。 4 结语 第一,通过对开展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试点工作的研究,找出了国家电网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及建议,便于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学习和借鉴。 第二,电工电气制造企业安全性评价工作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还有待于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安全性评价工作。 电气制造论文:谐波对电气设备制造的影响 【摘要】根据对供电电力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限定高次谐波,存在于不同的用电设备中。本文主要分析高次谐波产生的原因及为限制高次谐波在相应电气设备设计制造时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傅立叶级数;高次谐波;绕组接法;非线性设备;高次谐波预防措施 引言 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制造时,考虑的因素很多,如电气设备的布局、设备的结构、设备性能、相关创新技术的应用等。其中电力传输设备如变压器等在结构设计时不能忽略电能的传输质量。变压器的的高压绕组通常设计成星形接法,低压绕组是角形接法。在大容量变压器设计生产时绕组接法基本如此,目的是为了抑制高次谐波的干扰。 1.谐波定义 谐波是指电流中所含有的频率为基波整数倍的电量,一般是指对周期性的非正弦电量进行傅里叶级数分解,其余大于基波频率的电流产生的电量。从广义上讲,由于交流电网有效分量为工频单一频率,因此任何与工频频率不同的成分都可以称之为谐波。 2.谐波的产生 现代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及应用无处不在。电力系统在生产及传输电能过程中,用到很多相关的电气设备。交流电网中,由于投入电网运行的很多设备是非线性电气设备,使得电压、电流波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弦波,而是不同程度的非正弦波。 非正弦波通常是周期性电气分量,根据傅立叶级数,可分解成基波分量(频率50Hz)和高次谐波分量。 2.1 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分解 根据电路原理知道,电气线路中会遇到非正弦周期波形信号,如常见的矩形波。由高等数学知道,非正弦周期函数,用傅氏级数展开后,含有高次谐波,镜对称的周期函数作傅氏级数变换后是奇谐波函数,满足f(t)=-f(t+T/2)规律。其表达式为: 2.2 非线性设备 电力线路中产生高次谐波的非线性设备主要有:含铁芯设备,变流设备,电弧炉等。下面分别介绍。 2.2.1 含铁芯设备 电力变压器、电动机的铁芯具有非线性磁化特性,为了提高铁芯的利用效率,通常变压器的额定磁通密度B都设计在磁滞回线(B-H曲线)的临界拐点,从而造成变压器的励磁电流i0为非正弦波,其中含有大量的奇次谐波。 由电路理论知,磁路中的磁通与励磁电流是非线性关系。所以,交流电流作用下,磁路中的磁通与励磁电流服从铁磁物质的磁化曲线。 当主磁通正弦变化时,励磁电流曲线具有尖顶波形。如图1所示。主要含有三次谐波及其他高次谐波电流。当励磁电流正弦变化时,主磁通具有平顶波形,主要含有三次及其他高次谐波磁通。如图2所示。 图1 不考虑铁耗时的励磁电流波形 图2 励磁电流无三次谐波时主磁通的波形 2.2.2 变流设备 变流设备,指的是电力电子电路,对三相交流电进行整流变换,以满足要求,如整流,逆变,变频等。从整流或逆变电路原理及输出波形分析易知,为了获可调的直流电压或调速要求,根据控制角的大使可控硅或功率管导通,造成输出形非正弦而产生高次谐波。变流设备是高次谐波的主要谐波源之一。 2.2.3 电弧炉 电弧炉一般是三相式,通过专用电弧炉变压器供电。电弧炉工作时,因三负荷不对称,产生很多高次谐波。 电弧炉工作在熔化期时,炉内填料未融化而成块状固体,电弧阻抗不稳定电极之间通过炉内金属块状导体形成极间短路,短路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弧炉变压器的阻抗和串联的电抗器,因为熔化阶段三相电极频繁的短路断路,加上阻抗不稳定,从而产生高次谐波。 3.谐波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3.1 对变压器结构的影响 变压器构造上因有铁芯,所以在传输变换电能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高次谐波。从供电质量上讲,希望输出谐波越少越好。而变压器的输出谐波大小与绕组的连接方式及铁芯结构相关。 我国变压器常用的连接组方式有:Yyn0,Dyn11,Yd11等,电力变压器多用芯式柱状铁芯结构。 由电路理论分析知,三次谐波电流因构成零序对称组,而不能存在于无中性线星形连接的对称电路中。因而对于Yyn0接法三相变压器,一次侧的励磁电流不可能含有三次谐波电流分量。而根据傅氏级数可知,谐波次数越高,幅值衰减越大,若不计幅值不大的五次及其他高次谐波,励磁电流就呈正弦波。前面已分析,由于变压器磁路的非线性特性,正弦波的励磁电流,必激励出平顶型波形的主磁通。主磁通中就含有三次谐波分量,如图2所示。将平顶型波形以傅氏级数等效展开也可得出这一结论。三次谐波磁通及其影响多大,取决于变压器磁路系统的结构。这也是变压器在设计制造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次谐波电流因其幅值、相位、角频率都相同,构成零序对称组。对于三相变压器芯式铁芯结构而言,三次谐波磁通也是零序对称组,三个同相磁通不可能在芯式铁芯内闭合,和三次谐波电流不能在Y连接的三相电路中流通类似。但磁通和电流不同的是,磁通可以存在于铁磁物质中,也可以存在于非铁磁物质中,只是在非铁磁物质中因磁阻很大,数量很小。也就是说三次谐波磁通虽不能存在于三相芯式变压器器铁芯中,但可以经过油、油箱壁、铁轭形成闭合路径。又因为磁阻很大,使三次谐波磁通大为减弱,从而相电势中没有明显三次谐波电势,波形接近正弦波。三次谐波磁通经过油箱壁,感生涡流,产生附加损耗,降低变压器效率引起局部过热,因此这种绕组接法只适用于中小容量变压器。 对于Dyn11接法,原绕组三角形连接,三次谐波电流形成回路,即励磁电流中含有三次谐波分量,由前面分析知,主磁通、原副绕组感应电势波形很接近正弦波。可以看出这种接法变压器传输电能时有利于改善输出波形。 如果是Yd11接法,副绕组为三角形接法,原绕组的励磁电流是正弦波,则主磁通和相电势会有三次谐波分量,而副绕组三角形接法使得呈零序对称组的三次谐波电势产生三次谐波环流,三次谐波环流产生的磁通抵消了原励磁电流产生的三次谐波磁通。效果上改善了主磁通和相电势的波形,和Dyn11接法相同。这种绕组接法在中大容量变压器中常见。 3.2 对电动机绕组分布的影响 我们知道,脉振磁势是异步电动机各相绕组的磁势分布规律,以两极电机分析容易理解。由异步电机工作原理知,旋转磁场是电动机之所以通电转动的关键,旋转磁场的建立依赖于旋转磁势的建立。从旋转磁场的强度要求讲,周向旋转时磁场强度要求大小不变,即磁势旋转时也要求不变,旋转磁势由三相基波磁势合成时最佳,这就要求各相绕组的脉振磁势中高次谐波分量越小越好。 电动机的定子绕组是沿定子周向按极距均匀分布的,为了便于分析绕组磁势的规律,引入分布系数概念。分布系数表示同样匝数的分布绕组,其基波磁势比集中绕组的基波磁势减小的倍数,或者是把绕组各线圈排列分布后所引起的基波磁势的折扣。集中绕组指同样匝数的线圈集中在一个槽内。通过分析,得出5、7次谐波的分布系数比基波分布系数小得多,即采用分布绕组,虽然基波合成磁势减小,但5、7等高次谐波却消弱更多,也就是说,分布绕组的合成磁势谐波分量比集中绕组小得多。这也是异步电机绕组采取分布排列设计的初衷。 3.3 对电弧炉变压器结构的影响 电弧炉变压器工作时,由于二次绕组工作于短路状态,且炉料阻抗不稳定,极易产生高次谐波。为了减小高次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干扰,二次绕组通常是角形接法。电弧炉变压器要求二次电压具备很宽的调压范围,而二次绕组匝数少,电流大,二次侧调压不方便,通常在一次绕组带负荷调压,通过三角-星型切换或改变抽头等方法,即一次绕组有星形或三角形接法。电弧炉变压器的绕组联结,小容量的接法为D或Y,d0-11,中大容量的接法为Dd0或Yd11,Ynd11。 4.结语 由上述高次谐波的产生及为了减小高次谐波影响,电气设备尤其是电机自身绕组的联结、绕组的排列分布做了针对性的设计,最大程度减小电气设备正常工作时附加产生的谐波污染。抑制高次谐波还可以通过外加滤波器实现,本文不加详述。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电气制造企业近年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放在企业的重要规划上,以促使电气制造企业上下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为企业带来更来效益。本文从电气制造企业展开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作用着手,分析了当前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电气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电气制造企业 人力资源培训 问题 对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时代,电气制造企业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从提高员工工作技能、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水平做起,深入了解员工当前工作中的不足,在把握企业发展所需和员工自我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培训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立足电气制造企业当前运行现状,以解决电气制造企业当前面临的人力资源培训严峻形势。 一、电气制造企业展开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培训及管理关乎到电气制造企业是否能够顺利运行,而且与企业人事部门人才机制设立有着密切关系,处理好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工作为企业运行减轻许多负担,同时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 首先,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可以使得员工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企业价值观,同时认同企业的文化建设,愿意在企业发展指标的指导下共同努力。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让员工从培训中感受到企业惯例的制定缘由,并且培养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规定,能够上下团结一心处理一切难题,携手并肩获取努力成果。 其次,提高了员工的整体技能。电气制造企业一般组织的培训都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和技能水平的,经过了培训,员工的整体水平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高要求,经过不同岗位技能培训和规范技能训练后,员工的个人能力会得到提升,能够胜任企业交待的工作任务。 最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很多员工在企业不甘心总是做一些反复枯燥的事情,因此,企业考虑到了这一点,为员工提供到大型企业参观学习、出国进修、到社会上机构进行历练及在员工休息时为员工提供一些技能锻炼机会等,员工通过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其他企业,认识到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就会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 二、电气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缺少系统组织的培训规划。很多电气制造企业觉得只有员工在平时工作时多积累经验,就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忽略了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和组织,只看到了员工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没看到员工个人对技能、知识的高需求,企业通常是为了应付检查做个样子,走一走流程,准备一周或者十天的时间进行员工培训,根本没有做好培训规划,培训效果自然不理想。 其次,培训太过注重理论方面。电气制造企业中用于生产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培训中总是会涉及到生产时所要更新的技术知识和企业运行知识等。但是,很多企业都是在培训时讲的十分清楚,但是没有给员工提高将学到的理论用于实际工作的机会,缺少一定实践性,与电气企业实际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 最后,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电气制造企业展开员工培训不是为了提高员工技能,而是一种行为安慰,因此,很少电气制造企业会展开培训目标及培训过程的细致分析,缺少专业培训指导,往往是凭借一时需要展开员工培训,忽略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培训比较盲目、比较一概而论,培训质量不理想。 三、提高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对策 首先,电气制造企业上下员工树立正确的培训观。企业要率先提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培训理念,要从每一位员工的需要出发,结合员工岗位技能所需、个人知识所需做好培训规划工作,结合员工未来的岗位发展提供相对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能够积极认真参与到企业组织的培训当中。 其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展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不是说要摒弃到传统的旧观念,而是适当将培训理念加以更新,吸收旧培训观念的精华,融入新培训理念,从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入手,对不同岗位和特点的员工制定相对应的培训手段,理论联系实际为主,加强培训实践环节,促使培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根据员工需要制定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源培训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提高培训效果,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有力手段,因此,可以适当制定激励机制,让培训过程与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相挂钩,比如推出具有人性化的“培训积分”机制,培训效果与员工的个人表现积分相联系,积分高可以与薪酬相挂钩,也可以获得企业的奖金福利等,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员工能主动参与培训。 最后,要依据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只展开培训远远不够,还要针对培训进行切实的效果评估,从评估中了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调整和完善,尤其是员工在培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经过评估才能为今后的人力资源培训提供实际可参考的评估数据。 四、总结 电气制造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确实不能一朝一夕看到效果,要经过漫长的工作后才能看到效果,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因此,电气制造企业应该谨慎对待人才培训,明确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制定培训的规划和方案,才能促使企业员工整体技能有所提高,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电气制造论文:基于电气装备制造业的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仓库设计与探索 摘要:由于我国现代企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使仓库逐渐成为生产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当今立体仓库逐渐向小面积方向发展,逐步取代了空间的利用率低的平面仓库,这种替代促使仓储物流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柔性 电气制造 系统 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 仓库 1引言 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已经成为了柔性制造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有助于推动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和实用化进程。同时,随着柔性制造系统在汽车工业日益广泛发展的今天来说,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的制造企业对教学、科研以及技术服务开展了研究,并且相继的开发出了许多模拟柔性制造的训练基地。根据实际运行结果证明,对于所构建的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单元需要完全满足柔性制造系统的高效性实用要求。 2柔性制造系统的总体组成与工作流程 2、1柔性制造系统的总体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的构成通常包括:数控车床、AGV运载机器人、自动输送线装置、六自由度行走搬运机器人、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单元、六自由度焊接机器人、CCD形状检测系统、加工中心以及相应的附属设备。对于系统的运行总线以及开发型组态软件等网络通讯技术来说,要使得总控单元对各个单元设备来进行集成控制,最终能够根据生产任务得到相应的变化。而且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软件设置方法来进行调整,从而可以适宜多种品种以及中小批量的生产。 2、2柔性制造系统的工作流程 在系统开始工作之前,通过人工的方式要将不同的工件和托盘按照相应的规划好的各个零件毛坯区域送到原料的库货架中去。对于工件或者是毛坯从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原料仓库中取出来时,要通过AGV按照预定的相应轨道来进行运行,最终到达取料的位置。然后,通过出库的平移台,将毛坯由AGV送到自动的输送线中,再经过六自由度的搬运机器人送到柔性的制造加工单元中,再按照工序流程的程序,在数控车床或者是加工中心来进行再加工工作。最后,在加工完成之后,要通过机器人来取出工件,通过输送线和AGV进行同时运行,最后将工件放回到入库的平移台上,然后送入仓库的成品库货架,最终完成。对于所有的软件要进行相应的信息记录,从而更好的便于管理,完成一个工作流程。 3立体仓库的工作原理 立体仓库中都配有中央服务器和一台监控计算机及数台的管理计算机作为信息系统硬件,执行系统配有几台巷道堆垛机和其它的辅助设备,从而更好的完成出入库作业所发出的指令、监控以及库存管理等。对于其设备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接受上级的计算机控制调度及单机的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还有能够自动定位的控制系统等。对于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来说,其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即分离式、集中式及分布式。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是分布式控制方式。 对于整个柔性制造系统中,其中某个工位向系统提出了入库的要求,就必须要求其具有零部件名称和数量等等。在系统响应之后,要根据指令的形式来相应的通知对应的仓库。对于仓库来说,在接到入库的指令之后,要对库存内的信息进行检索,一旦有相应的空间,而且相应的装置都处在正常的状态下时,应该随时进行入库准备,并且同时反馈给系统,此时,系统应该做好了入库的准备。在系统确认之后,要及时发出准许交接的信息,将运送的装置、堆垛机等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次序来进行动作运行,并且要将零件分别的存入仓库的缓冲区内。在进行交接完之后,要将递送的一方向系统发送完毕信息,也要向系统反馈收货信息。对于仓库内部,应该将零件通过传递装置放置到安排的单元里,并且要对库存信息表进行修改,在完成之后,要向系统发出正式的入库记录表。仓库在接受出库指令时,要执行与上相同的方式来进行出库操作,同时还要对数据库进行修改。对于出现货物的种类、数量不相符合的时候,要及时的向系统反馈出相应的信息,并且由系统来做出处理决定。如果仓库的机构中出现了故障,就要及时的通过传感器来检查和翻译具体的信息,然后通过系统网络来向上一层管理系统发出故障信息,还要向维修部门来进行报警维修。 4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与控制 4、1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的设计 通常,对于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单元的组成构件来说,主要有挂壁式的码垛机以及相应的两套仓库,同时还需要有两套出入库的平移台和托盘,以及仓位的传感器等等。同时,两套货架和挂壁式码垛机和传感器可以共同组成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单元。对于仓库的货架上来讲,每一个货位都有安装相应的机械微动开关和激光定位系统,同时还要在货架的上方来装有巷道装置。 对于出入库平移台来说,主要负责在仓库单元和输送线之间来传递工件,同时由铝合金型材来进行搭建,这样可以使用直流电机加减速器来进行驱动,对于上面安装对射光电传感器感应工件的位置,由同步带来传送工件,最终完成出库和入库的动作行为。 4、2软件控制系统设计 对于柔性制造系统的总控制单元的构成,一般包括主控制机,其中的主控制软件是为操作人员来使用的前台程序,最终使用组态王软件来进行开发工作。通过对各个分站动作,可以同时的实现人机交互界面的接受用户控制,其中的操作分为连续自动和各分站手动控制两种方式。 仓库单元都是通过通讯模板和主站的控制计算机来进行通讯的,主要是通过主控软件的设定,最终来控制码垛机的运行系统。码垛机的出入库动作一般是由PLC来进行完成的,当码垛机接收到了出库的请示时,就可以将码垛机从上而下、从左到右的来进行扫描原料库的各个仓格,同时还要对扫描到的第一个有工件的仓格来进行出库操作,这样才使得出库运行的状态达到最佳。 5总结 综上所述,电气装备制造的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种具有集信息、储存以及管理融为一体的高技术密集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其中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对立体仓库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研究,使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大大提高。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开关柜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型便捷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随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电气开关柜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各个领域。下面,本文简要分析电气开关柜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电气开关柜;制造;质量管理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新型便捷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随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电气开关柜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各个领域。我国目前从事电气制造、尤其是工业电气制造的企业越来越多, 尽管国家对电气产品的质量有专门的标准, 但还存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符合标准的情况, 在使用过程中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生产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它的产品必须是质量过关的, 而且是一流的。本文简要分析电气开关柜生产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1采购质量控制不严格,导致原材料和关键部件存在质量问题 企业在采购活动中,容易在合格供方评定及原材料、 外协件、 外购件进厂检验等方面存在问题, 如: ①对合格供方的评定, 追求低价政策; ②对采购件分 A、 B 类时, 不是按照产品部件、 材料重要度分级表中规定的重要程度划分, 而是根据产品采购的价格划分, 将主母线、 绝缘气体 (SF6气体) 等关键部分算作 B 类物资, 铜线没有检验尺寸, 不定期对含铜量及电阻率进行检测, SF6气体不定期进行合格测定。外协件、 外购件的进厂检验只检查外观, 或以供方提供的质量证明为检验依据, 而对其性能和技术参数不进行复检和抽检等。 电气制造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 制造企业分工精细、专业化强, 一个成品电气产品往往由很多电气元件和材料组成, 这样一个企业或单位一般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 而要在市场上进行采购。因此, 采购质量管理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一, 采购人员要了解产品设计的总体要求, 例如拟采购元件或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要求等主要技术指标; 第二, 要根据以往的合格分供方资料选择供货方, 无资料记录的要在市场上进行考察, 重点考察生产企业的市场信誉度、质量保证能力, 例如可听取一些用户对其产品的评价, 了解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等; 第三, 要在采购前检查拟采购产品的合格证、商标与执行的标准类型; 第四, 要对照设计要求, 查看拟采购产品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或超过我们的要求; 第五, 要进行抽样鉴定或检验试验工作, 作为满足要求的最后判定。努力降低采购合同失误或合同纠纷对采购电气元件与原材料质量的影响, 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采购方的验收方式、供方的交货方式、运输方式等事宜, 以杜绝因参数不明、责任不清及运输方式不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电气元件和原材料的采购工作非常重要, 它是制造电气产品的基础环节。要把这项工作列入产品质量管理考核之中, 可以对采购人员在采购中工作未做精做细、考虑不周和在采购中吃、喝、卡、拿的不正当行为, 分别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处理。 2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到位 企业设计文件、工艺文件、设计图纸编制不规范,内容不完整 。如:①设计文件无方案图示;②对新标准信息掌握不及时, 执行作废的过期标准;③产品技术条件与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参数、 结构不对应; ④技术条件中要求的试验参数与实际检验规范中的参数不一致; ⑤设计总图缺失、 图纸绘制错误; ⑥工艺文件中工序卡与作业指导书混为一谈;⑦对一些不断出现的新工艺不能及时编制工序卡,无工装夹具等质量控制手段, 未编制作业指导书,却在制造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高性能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严, 无工艺纪律考核制度, 产品组装过程的每一步骤未明确合格标准, 导致所有问题都依靠最终检验去发现。 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及设备:随着技术更新日益加快, 顾客对产品质量及用途要求越来越高, 促进了生产工具及加工设备的不断改进与创新, 不同的电气产品生产与安装需要不同功能的工具或设备。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 工具或设备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电气产品与其他行业产品相比, 其技术含量较高, 设备与工具的更新及改造周期较短。所以保证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先是产品质量保证, 满足顾客需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人员不仅是指那些在车间亲手拿生产工具以及操作加工设备的技术人员, 还指通过电脑控制程序操作加工设备的人员和管理自动生产线的一线技术人员。现代化流水线生产, 要求操作人员除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外, 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针对电气行业的特殊情况, 要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定期组织参观学习, 将个人业绩与收入挂钩; 要拓宽操作技术人员的知识面,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外语培训及计算机的培训, 以适应世界技术相互渗透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需求。 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工艺规程:在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的同时,要根据生产的需要, 逐步对其进行完善, 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 使其程序更科学、更有效。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工作质量, 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的要求。总之, 执行标准、健全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工厂化生产、流水化作业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 基本不受外界环境(与建筑行业相比)的影响, 更适合这种内部管理机制。 3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测试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对于检测设备,存在检测设备没有按国家规定校准和检定,或出具检定证书的机构不具备相应资质 以及自制的检验设备未进行鉴定就使用情况。检验人员只经过简单培训,对检测标准不十分清楚,没有高压作业上岗证,焊接人员无焊接作业证书,缺乏操作基本常识等。 电气开关柜与其它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除要对每个电气元件进行检验试验外, 还要对成品进行整组试验, 检验各个元器件之间互相匹配是否合适, 整体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所以在出厂之前, 所有的成品都要进行高低压回路的绝缘试验、耐压试验、各回路的功能试验、各种测量仪表试验、保护定值整定及模拟试验、整组传动试验等一系列的试验, 确保产品的所有性能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要求。 不管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检验与试验, 还是来自外部( 政府质检部门) 的监督检查, 对产品的质量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对产品最终质量的鉴定(合格或不合格); 二是对用户和企业长远发展负责。它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也有利于防止某些企业领导只重眼前利益, 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只重视效益, 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短期行为。电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 安全是头等大事, 因产品的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 就会使企业与顾客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4 忽视客户意见 一个电气产品质量的优劣, 一般用户的评价不外乎就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外观感觉因素, 如产品的整体形象、各个部件的连接情况等; 二是使用情况,如维修几率、噪音或非预期的发热情况, 安全性能、使用寿命以及一些潜在要求等。所有这些往往作为顾客的评价被列入企业的管理与计划工作之中, 作为改进与提高电器产品质量的依据。这种顾客评价包括在顾客评审程序之中, 它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顾客评审程序依次包括: 建立与顾客沟通的信息渠道、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决策改进、实施提高。形成循环程序, 逐步提高产品质量, 满足顾客需求。 结束语 随着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电气开关柜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各个领域。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其发展前景也会非常广阔。这就要求生产制造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加强其质量管理。 电气制造论文:浅谈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的发展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电力钢性需求的增加,高压电气开关生产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新一轮的基建和农电升级,必然为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市场大浪陶沙式运作中,市场推动了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内将出现少数几家类似于西门子、ABB的国际型企业,这是高压电气开关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制造企业生产逐步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多元化转化为产业化,产业最终转变成国际化。 关键词:高压电气开关;发展;国际化 根据国家电网数据显示“十一五”电网建设投资15000亿元,比“十五”增长84.62%,输配电相关制造业受益颇深。 “十一五”期间,220 kV及以上级别变电容量新增9.9亿k·VA,“十五”期间此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增加4.4亿k·VA,此电压等级变电容量“十一五”比“十五”增长139.1%。电网投资中输变电领域设备投资增长139.1%明显高于电网基建投资增长84.6%,输变电领域是未来输配电行业投资重点。在输配电行业中,高压电气开关订单占据大头。2010年我国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容量达到18.4亿kVA,2005年此数据仅为8.5亿kV·A。从具体年度发展情况上看,2006年全国新增变电容量1.5亿kV·A,2007~2010年完成8.6亿kV·A,年均完成2.3亿kV·A,未来五年220 kV及以上变电容量将远高于2006年完成的1.5亿kV·A水平,随着输变电行业发展,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 高压电器开关制造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输变电领域中电压等级越高增长率越快,而高电压等级增长速度与低电压等级增长速度差距有变大趋势,输变电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电压等级差异明显。在产品分布的结构方面,高端产品的发展速度高于低端产品增长速度不仅表现在电压等级上面,且表现在同一个电压等级产品中高端设备的占比。国家用于投资电力基础的资金不断加大,电压线路等级从35 kV跨越至1100kV,经济发展对电力设备需求一次次增大,尤其是在国内GDP高速增长下,输变电项目不断的追加投资。2010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农网改造升级工作会议明确,要通过3年左右时间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总体投资规模2 200亿元左右,约三分之二将转化为对电力设备的订货。这也刺激了无数厂家在朝着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涌入。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2010年1月21日,浙江正泰电器挂牌上市;1月28日,西安西电集团上市。此外还有4月8日开始网申的金利华电、南都电源等多家涉电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使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实力再次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制造商同台竞技的时代越来越近。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新资本涌入电力制造行业,这种开放式无节制的涌入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竞争,但是更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资金、技术多方面的配置不合理化。然而,我国的电力技术发展程度还比较落后,电力的市场化应用程度尽管很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导致电力技术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普遍化。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各个地区发展差异极大,致使各种阻碍电力技术普遍开展的技术还没能研制出来,这样就使得全国各地区的人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人均享受的服务不足,导致全国发展不平衡。电力技术的差异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 2 案例简析 目前国内输变电企业非常之多,变压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等厂家众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龙头的企业,也有着后起之秀。随着国内外广阔市场竞争不断地恶化加剧,价格战一次次开起,但国内缺乏像ABB、西门子这样顶尖的企业,每次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批量标中,总会有大部分订单落入合资企业高价口袋中,反思下,为什么订单不能给中国的企业。重要的是在关键领域,我们输配电产品还存在着技术差距,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自顾自身的效益,反复恶性价格竞争,最终受害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和重复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 2.1 案例一 电力系统一种电力设备110 kV GIS(gas insulated substation)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也称SF6全封闭组合电器。110kV GIS是110 kV变电系统中的开关设备的心脏。GIS设备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已广泛运行于各地。GIS不仅在高压、超高压领域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特高压领域也被使用。与常规敞开式变电站相比,GIS的优势之处在于结构紧凑、单位土建成本小、三工位开关的可靠性高、各元器件配置灵活、现场整体安装方便安全性强、环境适应能力强,检修维修工作量很小,主要部件的维修间隔不小于25年。最初国内就4个厂家在生产这样设备,即西高、平高、沈高、北高。但随着市场的扩大,一些民营企业看到了利润,不断涌进市场,2010年数据显示国内至少40个厂家在生产,但实际国内只有6个厂家(平高、西高、泰高、沈高、北高、合资公司)产量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生产厂家增多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的速度,随即而来的是价格战争,各个厂家不断扩大投资上GIS生产项目,甚至有的厂家在上500 kV GIS生产线,利润下是无序竞争。忙于上生产线的同时各个厂家忽视了技术的高层次发展,当国内厂家恶性竞争的同时,ABB、西门子这样的跨国企业此时只做了一件事情,不断的科技化集约化,惰性气体绝缘,光电控制系统,正在颠覆传统的SF6绝缘,使GIS不断的增加科技含量,当国内厂家掉头发现的时候,技术应用上已经又落后了数年。毫无疑问当企业技术落后的时候,用户的资金肯定会选择有性价比高的厂家。 GIS生产厂家众多只是电力制造企业中发展的冰山一角,我国电力设备进出门槛需要提高,低门槛任意厂家都可以进来,犹如河里有鱼打一网,无鱼晒网,而不是把资金投入修建水库,搞大型规模化的渔业。国内电力生产厂家过多看中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电力开关制造企业需要时多元化的支持,不仅要提高GIS、断路器、隔离开关有所发展,有较高话语权,而且在低电压行业也要有勃勃生机。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有35kV以上电压生产能力,更应有35 kV及其以下的配套生产能力,因为辽阔的中国2/5电力市场一半在城市,2/5电力市场在乡镇。 电气制造论文:电气开关柜制造质量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几个要点,简述了质量控制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电气质量;开关柜;管理 1前言 开关柜中的接地开关是作为检修时保证人身安全,用于接地的一种机械接地装置。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时,对于可能送电至停电设备的各个方向或停电设备可能产生感应电压的都要合上接地开关(或挂上接地线),这是为了防止检修人员在停电设备(或停电工作点)工作时突然来电,确保检修人员人身安全的可靠安全措施,同时开关柜所断开的电器设备上的剩余电荷,也可由接地开关合上接地而释放殆尽。下面就将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写出来.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怎样搞好电气产品质量管理这个问题。 2 严把电气元件和原材料采购质量关 电气制造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制造企业分工精细、专业化强.一个成品电气产品往往由很多电气元件和材料组成.这样一个企业或单位一般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而要在市场上进行采购。因此.采购质量管理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一.采购人员要了解产品设计的总体要求,例如拟采购元件或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要求等主要技术指标;第二,要根据以往的合格分供方资料选择供货方.无资料记录的要在市场上进行考察.重点考察生产企业的市场信誉度、质量保证能力,例如可听取一些用户对其产品的评价.了解生产企业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等:第三 要在采购前检查拟采购产品的合格证、商标与执行的标准类型:第四 要对照设计要求,查看拟采购产品各项技术指标是否满足或超过我们的要求;第五.要进行抽样鉴定或检验试验工作.作为满足要求的最后判定。 努力降低采购合同失误或合同纠纷对采购电气元件与原材料质量的影响。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拟采购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采购方的验收方式、供方的交货方式、运输方式等事宜,以杜绝因参数不明、责任不清及运输方式不当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电气元件和原材料的采购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制造电气产品的基础环节。我们把这项工作列入产品质量管理考核之中.对采购人员在采购中工作未做精做细、考虑不周和在采购中吃、喝、卡、拿的不正当行为.分别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处理 多年来我单位已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采购管理程序.使采购环节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 3电气开关柜制造与安装过程质量控制 制造与安装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过程,是产品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 (1)使用生产工具及设备的先进性 随着技术更新日益加快.顾客对产品质量及用途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生产工具及加工设备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不同的电气产品生产与安装需要不同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在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工具或设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电气产品与其他行业产品相比.其技术含量较高.设备与工具的更新及改造周期较短。所以保证加工设备的技术领先是产品质量保证.满足顾客需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2)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操作人员不仅是指那些在车间亲手拿生产工具以及操作加工设备的技术人员.还指通过电脑控制程序操作加工设备的人员和管理自动生产线的一线技术人员。 现代化流水线生产.要求操作人员除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 针对电气行业的特殊情况.要经常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参观学习.将个人业绩与收入挂钩:要拓宽操作技术人员的知识面.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外语培训及计算机的培训.以适应世界技术相互渗透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需求。 (3)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工艺规程 在严格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的同时.要根据生产的需要.逐步对其进行完善.规范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其程序更科学、更有效 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的要求。总之.执行标准、健全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工厂化生产、流水化作业的电气开关柜生产过程中.基本不受外界环境(与建筑行业相比)的影响.更适合这种内部管理机制。 4产品的质量检验与测试 电气开关柜与其它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除要对每个电气元件进行检验试验外.还要对成品进行整组试验.检验各个元器件之间互相匹配是否合适,整体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所以在出厂之前.所有的成品都要进行高低压回路的绝缘试验、耐压试验、各回路的功能试验、各种测量仪表试验、保护定值整定及模拟试验、整组传动试验等一系列的试验,确保产品的所有性能符合设计及相关标准要求。 不管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检验与试验.还是来自外部(政府质检部门)的监督检查,对产品的质量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对产品最终质量的鉴定(合格或不合格):二是对用户和企业长远发展负责。它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也有利于防止某些企业领导只重眼前利益.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只重视效益.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短期行为 电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是头等大事.因产品的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就会使企业与顾客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5结束语 开关柜接地开关安装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操作简便的防误闭锁装置仅是防止电气误操作必要的补充措施,但是单纯的依赖防误闭锁装置是完全不够的。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电力行业标准,采取严格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首先依靠组织措施保证操作人员按正确的程序操作,而万一疏漏,则由技术措施来有效的制止误操作。应加强操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坚持操作票制度、工作许可证制度等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电气制造论文: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护 摘要:通过对几家有代表性的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电气设备运行状况的分析,探讨在这一行业内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和预防性维护。 关键词: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电气设备;可靠性分析;预防性维护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基础设施日益不能满足公众需要。近几年,政府引导投资,搞一系列的基础建设,给电线电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电线电缆企业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企业内部电气系统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复杂。由于使用的环境、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过程和人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电气系统不可避免地发生故障,故障的发生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一些负面影响。作为设备、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电气系统,它的可靠程度是关系整个企业内部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的关键。对于业内从事电气维护、管理的人员来讲,系统地研究企业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实施有效的预防性维护,是保证企业安全稳定生产的重要环节。 可靠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此定义适用于一个系统,也适用于单台设备或一个单元。 预防性维护是指为了降低设备失效或功能退化的概率,按预定的时间间隔或规定的标准进行的维护。 1行业内电气系统的现状分析 电气系统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动力系统,一是控制系统。对动力系统而言,也就是从低压配电设施、配电网络到最终的用电设施的整个供电通道。这之间是一个串联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会导致供电的中断。低压配电系统整体可以理解为一个小型的电力系统。对电力系统而言,为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电力行业根据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规定,对电力设备进行定期的停电试验、检修和维护。这是一种计划检修,是按照预试规程所规定的试验周期、到期必修。这种模式运用在国家级电力系统中,保障国计民生,无可厚非。但对于企业而言,不是很经济。企业本身是一个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这种养护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另一部分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气仪表、检测元件、控制网络等组成。典型的有:仪表、PLC、工业电脑、中间继电器、接近开关等。由于它们的兴起,降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浪费,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工厂运营成本。对于电线电缆行业来讲,这些已经开始融入到我们的设备、设施中。它们的运行状态,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生产线的正常工作。同时这些设备一般情况下都是整体封装的,也很少出现故障。比如PLC的输入、输出触点,使用寿命达到几万到几十万次。由此易使我们的维护人员走进一个误区,出现两种心态:①觉得没有必要预防性维护;②知道需要保养但不知道应该怎样维护保养,重点需要关注些什么,进而造成检修养护不足或者找不到重点。同样造成非必要的浪费,又不能有效控制设备故障的发生。 1.1电气设备故障统计 为研究电线电缆制造企业电气设备发生故障的分布和规律,以减少定期检修的盲目性和增强检修的针对性。以一家合资企业为例。 2009年度,电气故障进行统计分析如下:电机发生故障13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3次;变频器发生故障7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0次;仪表发生故障8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0次;加热元件发生故障40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1次;接触器发生故障4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2次;开关件发生故障3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0次;电位器发生故障2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0次;其它故障25次,其中预防性维护中发现3次。预防性维护发现故障比率为9.61%。 由此可见,当前实施的预防性维护并不能有效地防止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所以要求我们对电气设备的状态进行有效的可靠性分析,及时掌握设备的状态。 1.2电气设备可靠性分析 由于电气设备在设计之初、加工生产、使用环节都有导致故障的可能。故障模式很多,其可靠性的分析也比较复杂。设备的故障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但大多具有一定的发展期,在此期间会产生各种前期征兆,可以表现为异声、振动、发热等现象。在进行必要的可靠性分析判断后,根据各种征兆,对设备、元件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和判断,从而尽早发现潜在故障。 我们追求的是通过现场的监测、故障数据统计分析、可靠性分析等手段,在保证安全完好性的前提下,以维修停机损失最小为目标。也就是由原来的随机故障,变成可控的规律性的检修排除故障。正如目前业内部分企业推行的TPM(设备的全员维护)中所追求的零故障率。通过有效开展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护,可以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维修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1.3提高电气系统可靠性途径 提高电气系统可靠性途径:①认真从事电气系统可靠性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可靠性要求;②改善电气元件/设备的使用环境,电气元件对使用环境比较敏感,有效的控制环境因素,可以大大降低电器元件的故障率;③可以适当降低元器件/设备的负荷,现实工作中,很多故障来源于过设备/元器件的超负荷运行,适当减轻负荷,能够有效地预防故障发生;④尽可能实现电气系统的简化,元器件/设备越多,故障发生的可能性越高;⑤重点关注使用时间较长,可能存在老化的元器件/设备,减少因为设备老化这种可控因素带来的故障。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预防性维护工作。 1.4预防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工作的前提是基于我们的统计数据或者历史数据。预防性维护计划的拟定,需要我们平时统计的平均无故障时间,进行计划安排。这些维护计划,都是我们根据历史数据,在下一个在故障发生前,完成故障检修。这中间存在一个假设的故障。预防性维护,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能力,使得故障发生可以控制,或者提前消除故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成本。 1.5电气设备可靠性分析管理与预防性维护的基本任务 (1)分析电气设备运行可靠性。 (2)以可靠性指标来检验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环节。 (3)研究和制定可靠性目标。提高设备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水平。 (4)做好各类故障和检修停运的统计分析,可靠性指标预测,尽可能地将预测和分析结合起来,对比分析找到影响可靠性指标的关键因素和设备的薄弱环节,并实施相应的技术改造工作。 (5)根据统计数据,结合可靠性指标,完善预防性维护的计划与实施。 2实施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护的好处 有效的可靠性分析与预防性维护,可以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主要表现为:①消除设备因故障引起的非计划性停机,减少应急维修带来的额外费用;②增加人员的利用率,电线电缆行业维护人员的实际工作量普遍不足;③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了非计划停机;④改善设备安全可靠运行能力,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⑤降低公司日常运行成本。 3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可靠性监测分析系统本身运行可靠性欠佳。例如:大部分企业实施几级分工维护保养。一线操作工人实施日常监测、保养;现场保全人员实施周期性巡查;专职维护人员实施维修与保养。如此很难做到协调管理,尤其是涉及跨部门管理更难。可靠性检测设备很多处于缺失或者半缺失状态。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加大在线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升设备自检能力,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故障隐患。 (2)电气运行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不能及时发现电气设备的初期故障,使得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复杂化,在这方面要通过专业业务素质的培训,另一方面在选择设备时也要考虑到系统的易用性。 (3)先局部后整体的思路,易于推行可靠性与预防性维护管理工作。企业可先从某一台关键性的电气设备开始逐步推行可靠性分析和预防性维护,在取得一定经验积累后再推广。 (4)建立合适的管理章程,确定相关责任人,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电气制造论文:摩恩电气:特种电缆的专业制造商 上海摩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摩恩电气)――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特种电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等专业领域,公司主导产品为电力电缆和电气装备用电缆中的特种电缆,包括变频电缆、屏蔽和耐化学药品功能电缆、耐油耐腐分相综合护套电缆、耐高温电缆、金属柔性护管设备电缆、耐寒电缆等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能或特殊结构的电缆。同时,公司也生产少量普通电缆作为特种电缆的配套产品销售。报告期内,公司特种电缆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平均达87.07%,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达29.59%、32.93%和32.27%,保持较高水平,显示公司产品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水平 摩恩电气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将技术研发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公司拥有一支包括国内行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资深研究团队;公司还建立了信息工程、客户信息和产品技术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技术发展趋势。针对石化、冶金等行业不断涌现的新型需求,公司相继研发出耐油、耐腐、耐高温、防火、耐化学药品、变频等十几个系列的产品,很好地解决了行业难题,其产品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对特种电缆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创新,摩恩电气在特种电缆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产品技术秉承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优势,其主导产品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专业化定位 客户基础稳固 摩恩电气根据电缆行业竞争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优势,确定了差异化和目标集聚的竞争战略,明确定位于为石化、冶金等目标行业提供专业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够替代进口产品的特种电缆产品,报告期内,石化和冶金两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平均为86.52%。另外,相对于普通电缆产品,公司的特种电缆产品毛利率水平较高,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摩恩电气的专业化定位和服务意识已获得众多客户的认可,并在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公司已与石化和冶金行业内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包括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中冶集团、鞍钢集团等及其下属企业确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特种电缆领域市场需求旺盛 电线电缆是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配套产业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煤炭、石油、冶金、建筑、通信、船舶、汽车、国防等领域。近年来我国电线电缆制造业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其中,特种电缆因其具有特殊功能而应用日益广泛,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如:在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建筑、交通、通讯以及大中型城市的供电部门等都规定使用环保型电线电缆;发展交流变频调速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的十大高新技术项目之一,变频电缆正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10年我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行业将处于爆发性增长阶段,风能电缆、光佚电缆、核能电缆等特种电缆需求量剧增,特种电缆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摩恩电气在巩固石化、冶金两个细分市场的领先优势外,正在向机车电缆、风能电缆、石油平台电缆等细分领域拓展。此外,该公司特种电缆在中高压领域的延伸,将有助于完善公司特种电缆的品种结构,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摩恩电气此次公开发行A股,募集资金主要投向铁路机车车辆、风力发电及海上石油平台特种电缆和交流变频调速节能电机电缆两个项目。我们认为,募资项目与现有业务密切相关,是对公司现有业务的扩张和延伸,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其中。铁路机车车辆、风力发电及海上石油平台特种电缆项目的实施,将在实现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司在特种电缆研发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开发出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扩大公司市场占有率;交流变频调速节能电机电缆项目的实施,除了使公司产品结构更完善,质量更可靠外,也为公司积极开拓电解铝,铁合金、水泥等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公司业务能拓展至新能源及节能减排领域,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摘 要】先进制造技术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得以进一步加速的重要核心。本文就先进制造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业 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日渐普及,但是需要注意的时,现代人们对先进制造技术概念还缺少着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也就形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会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的技术理论,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具体应用和实现,能够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制造业因为自身生存雪球,诸多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出现也能够让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促使其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逐渐推广到其他制造领域中。 1 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其是由美国学者结合当时美国制造业所遭遇的危机和机遇,通过全面、深刻的分析其在制造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国民经济中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得到认识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1]。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行促进了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制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创新改革,相对于传统制造技术而言逐渐发生着重大改变,先进制造技术思想也就是在当下的社会局势下逐渐衍生。先进制造技术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诸多国家的普遍认可,如日本、欧洲各国等,并结合此技术将一系列发展技术制定出来,以此来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近几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充分认识。 从当下理论界而言,尚海没有出现一个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公认的严格定义。而笔者认为先进制造技术属于一种技术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对信息、草料以及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然后将其运用到制造全过程,如产品设计、加工以及生产管理与销售等上的一种制造技术总称。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主要可划分为四种:第一,先进制造技术并不是某种具体技术,而是一种技术群,且这种技术群并不是始终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动态化。第二,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种只是指制造过程中的一种技术,而是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以及营销的所有制造过程中予以落实贯彻。第三,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技术群且具有着一定程度的综合性特征,其融入了诸多专业学科中的先进技术。第四,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在于计算机技术,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据的一种先进技术。 2 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1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现代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在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诸多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如:绿色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技术、可靠性设计以及并行工程等,促使传统设计思想和方法逐渐开始发展改变。从设计内容的角度上讲,传统机械产品设计的设计过程主要可分成三个层次,及方案、技术以及工艺设计,其设计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而现代设计的内容已经延伸到了产品制造的全过程的全面设计,如产品规划、制造、检验、销售以及维护和回收等。而从设计方法的角度上讲,传统设计的主要示结合所积累的经验、单一化的知识以及滞后的生产设计工具来实施,而现代设计则是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基础上,以多种学科及技术手段为核心,让并行化、最优化以及精确化的设计过程得以实现。 2.2 产品制造是所衍生出来了一系列新工艺和新技术 机械制造工艺主要是指将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制造成机械产品的一种方法和流程,在机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制造过程中,随着日渐渗透进来的先进制造技术,再加上生产的实际需求,已然衍生出来一系列全新工艺和技术。例如:在毛坯制造上,近几年来涌现出来了诸多高新技术,包括钢液精炼和保护成套技术、高效金属型铸造工艺及设备、新型焊接电源及控制技术以及激光焊接与切割技术等。从机械加工角度上来看,有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技术以及复杂型面的数控加工技术等。从热处理上看,有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激光表面合金化等先进技术。从自动化生产角度上看,机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传感技术以及集成制造技术等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这些应用技术,不仅能够让机械制造本身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而且也能够对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发展和建设带来一定的支持作用。 2.3 先进制造技术让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得到创新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大都是以功能专业化为主,通过对刚性生产线进行运用,让各个部门都能够严格执行自身的职责。而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渗透,促使现在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正逐渐转变成中小批量生产模式,由此也就促使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不得不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和改革[3]。首先,使其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逐渐转变成并行工作方式;其次,从组织形式上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形式逐渐转变成小组组织下的动态、自主管理形式;第三,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生产管理结构转变成扁平式网络机构;第四,从质量为主的竞争战略转变成迅速响应市场的竞争战略;最后,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变成以人为本。 3 结语 综上所述,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创新和改革,其为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传统机械制造业输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进一步促进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浅谈现代先进制造技术 摘 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和深远。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业中现代加工技术不断地创新,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工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所不同。 关键词:先进制造;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它不是一般单指加工过程的工艺方法,而是横跨多个学科,包含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到产品销售、用户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所有相关技术,涉及到设计、工艺、加工自动化、管理及特种加工等多个领域,并逐步融合与集成。 一、先进制造技术产生背景 先进制造技术计划是美国根据本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首先提出了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此后,欧洲各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也相继作出响应。人们往往用AMT来概括由于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给传统制造技术带来的种种变化与新型系统。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关键技术 一是成组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中,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将成组哲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整个生产系统,改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构造有多个企业参加的“VM”环境,以竞争合作的原则,在虚拟制造环境下动态选择合作伙伴,组成面向任务的虚拟公司,进行快速和最佳生产。 三是并行工程。并行工程(CE)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在传统的串行开发过程中,设计中的问题或不足,要分别在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中才能被发现,然后再修改设计,改进加工、装配或售后服务(包括维修服务)。而并行工程就是将设计、工艺和制造结合在一起,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并行作业,大大缩短生产周期。 四是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是利用所要制造零件的三维CAD模型数据直接生成产品原型,并且可以方便地修改CAD模型后重新制造产品原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决速发展和三维CAD软件应用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产品基于三维CAD设计开发,使得快速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快速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宇航、航空、汽车、通讯、医疗、电子、家电、玩具、军事装备、工业造型(雕刻)、建筑模型、机械行业等领域。 五是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以计算机支持的建模、仿真技术为前提,对设计、加工制造、装配等全过程进行统一建模,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时并行模拟出产品未来制造全过程及其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出产品的性能、产品的制造技术、产品的可制造性与可装配性,从而更有效地、更经济地灵活组织生产,使工厂和车间的设计布局更合理、有效,以达到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最小化、产品设计质量的最优化、生产效率的最高化。 六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IM)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织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它强调通过“智能设备”和“自治控制”来构造新一代的智能制造系统模式。因此,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制造业市场应变能力、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常见先进制造加工技术 一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它是指对工件表面材料进行去除,使工件的尺寸、表面性能达到产品要求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当前,纳米加工技术代表了制造技术的最高精度水平,超精密加工的材料已有金属扩大到了非金属领域。根据加工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精度加工可大致分为精密加工、超精密加工和纳米加工。 二是精密成型制造技术。它是指工件成型后只需少量加工或无须加工就可用做零件的成型技术。它是由多种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毛坯成型技术融合而成的综合技术,正在从近净成型工艺向净成型工艺的方向发展。 三是特种加工技术。它是指利用电、磁、声、光、化学等能量及其组合施加在工件的被加工部位上,从而达到材料去除、变形、改变性能等目的的非传统加工技术。 四是表面工程技术。它是指采用物理、化学、金属学、高分子化学、电学、光学和机械学等技术及其组合,提高产品表面耐磨、耐蚀、耐热、耐辐射、抗疲劳等性能的各项技术。表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热处理、表面改性、制模和涂层等技术。 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生产的产品无论是质量、效率,还是品种,都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实施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的行列。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面向转型应用本科院校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改革 【摘要】本文从转型应用本科院校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探索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扬课程最大价值,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转型院校 教学改革 引言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作为本科机械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通常开设在大学本科第6或第7学期,也有的高校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此课程,一般为32~48学时。该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内容覆盖广,知识融合多,技术特点新,模式更新快。而相比之下,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却存在:内容滞后性,知识概述性,体系分散性和技术动态性等特点[1]。同时,自十八大以来,在全国改革一盘棋的背景下,现代高等教育正引领高校向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方向转型发展。在此背景下,势必要求技术特点鲜明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本科教学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措施,以更好地完成在本科人才培养任务中的学科使命[2]。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改革,旨在更好服务学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革新教学目标,完善评价方式 学科教学目标必须首先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应用本科院校的技术类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娴熟的动手能力。所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转变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性创新能力上来。而相应的课程评价方式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考试或期末考查的方式来进行,可以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行课时段,根据内容特点区别性考核,全方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对于基本概念,重点理论等知识点可通过学生事先预习,再通过一次随堂测验考核;对于重要技术,前沿科学可通过设置课后开放性作业考核,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检索文献后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考核;对于综合技术可通过学生汇报答辩考核;对于实践能力除考查课上实验报告外,还应将课外实验次数,实验内容,企业技术调研结果,工程训练活动等内容纳入进来。形成一套围绕教学目标比较完备的考核体系。 二、精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知识涵盖广,在有限的学时里不可能做到一一尽述。所以,应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内容讲解。可以适当增加先进制造工艺,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管理技术的讲授;相对缩减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章节的学时。而每个章节内部讲授也应有详略之分。比如先进制造工艺一章中,就可以强化对其他课程中未介绍且技术应用广,发展前景好的特种加工,快速成型工艺等作详细讲授。而对其他课程中已介绍或技术相近的内容只作补充介绍,不必一一赘述,如材料成形工艺技术等。另外,教学的内容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最新的学术成果,技术应用和研究热点,以补充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不足。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内容多,哲理深奥,综合性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与学生现行的学习实习内容融合较少,造成学生感性认识欠缺,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普遍感到枯燥难懂[3]。因此,授课时应避免只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应尽量丰富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先进成型工艺一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实验演示教学,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周边企业观摩或是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又如介绍柔性制造技术时,可以结合学生前期到企业认识实习参观的零件加工工艺,设置“同样的零件通过柔性制造加工时在工艺,设备,工具等方面与现行的加工方式相比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类问题,通过现场讨论作答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再比如当介绍ERP的知识时,可只对ERP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介绍,可通过让学生课后自行搜集资料并课上汇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增强共赢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先进制造技术来源于应用实际,但并不仅仅局限于当前技术,它是用更新的工艺、设备、技术、管理方法优化或改造旧的生产模式。其本身的内涵就相当丰富且新颖,因此在制造类课程中它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利用这一点,采取一体化教学团学活动的方式,让学过该门课的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同学良性互动,既可以巩固高年级同学的知识结构,培育榜样意识,也能够促进低年级同学的求知欲望,发扬进取精神,是一种双赢局面。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专题讲座、知识问答、技能训练、模拟工程师、创新竞赛,在全专业内形成团结互助,热爱创新的浓厚氛围。 结束语 总之,《先进制造技术》的课程教育应该摒弃不合理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革新长期不变的知识内容,探索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过程式评价方式,尽最大力量发扬以课程特征为基本的价值效益。立足课程,服务于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更好地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为不断提高我国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做出相应贡献。 【关键词】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 制造业是我国第二产业中的重要行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制造业中的技术和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加深对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方面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 (一)先进制造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制造技术的内涵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手工制造上,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是集多家之成,融合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学科内容,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使得制造商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制造工艺、设计技术、自动化和管理,是传统制造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来说先进制造技术在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面向工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工业中进行应用,而且不仅仅局限在制造工艺的应用上,而且现代先进制造技术还能够应用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包装、维修等等各个方面当中,其应用面更加广泛;二是竞争性强。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制造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内产品往往受到来自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冲击,这就对国内制造企业在制造技术方面的投入提出了较高要求;三是带来制造业的改革。先进制造技术标志着制造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既继承了传统制造技术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且将制造技术贯穿到产品生产过程当中,形成制造业中比较特色的产品技术群,掀起了制造业发展的一场革命。 (二)机械制造工艺 机械制造工艺则是机械制造业产品工艺水平的高低,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与传统大不相同,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正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自动化技术和程序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推广,机械制造业也正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管理自动化,而且生产整个过程也要实现自动化。随着国内对机械制造需求量的增加,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也成为制约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自动化的生产模式能够大大提升机械制造生产效率,降低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二是现代机械制造业正朝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提升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其加工模式也由以往的分散式加工向集成化方向改变,从机械制造工艺的第一步到最后加工成品完全集中在一起进行,这样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而且能够提高管理效率。 二、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制造技术影响的是整个制造行业的发展,而机械制造作为制造行业中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到制造技术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首先,先进制造技术能够推动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使得机械制造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不断得到提升,促进了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不断得到应用,推动机械制造企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其产品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而且其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市场营销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可以说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机械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不断增强机械制造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实力,为机械制造工艺和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次,机械制造工艺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部分,其工艺水平的提升和使用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不断丰富了先进制造技术。由此可以看出,机械制造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之间是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结束语 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应该加强对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研究的重视,上到国家下到制造企业应该将技术和工艺水平提升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结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制造技术水平,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的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浅谈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课堂教学 摘 要: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制造技术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先进制造技术,新技术就会需要新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新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教师在讲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时引进学科前沿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学科前沿;“先进制造技术”;课堂教学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信息量大而且知识比较新。而先进制造技术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新科技、新理念不断完善,不断有新成果、新技术产生。结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和先进制造技术本身特点,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以研促教、教研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必要性 先进制造技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而来,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工厂生产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一系列新的职业及岗位[1]。我国高等院校的机械专业正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些人才作为制造部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紧跟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全面了解制造业,为此高校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2]。先进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那么“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也应该是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新科技、新理念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而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发明等都和学科前沿紧密相关,所以将学科前沿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本科课堂教学就非常的必要。 二、教师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终身学习 近些年来,国家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设置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基金项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及进行成果转化。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学的海洋,不断有新发明、新产品以及高水平的论文走在科学的前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和教材有关章节的内容有机结合,对于学生而言能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而言教研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教材,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教师而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以研促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学生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非常兴奋和自豪的[3]。 三、学生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积极向上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技术在航天科技、医学、房屋建筑、汽车、电子、服装等领域都有所应用,使得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变成可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将3D打印技术的最新成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快速成型这个章节,对于学生而言能开阔视野,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掌握最新动态学科前沿,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同时也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投身科学研究中,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教师课题研究并可以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几年来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而言,也是终身受益的。比如本科阶段参加科研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养成思考的习惯,大四完成毕业论文时就能得心应手。如果学生本科阶段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继续深造,走上科研的道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研产生兴趣,那么在科研的道路上也会硕果累累。所以教师应该将自己的科研和本科教学有效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走向高度综合。“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更是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程和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3D打印技术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摘 要]对3D打印技术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对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建筑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高精尖技术领域的需求与3D打印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3D打印,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建筑 0引言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是指依据计算机三维模型数据,采用与减式制造技术相反的逐层叠加方式,利用金属、塑料或其它材料逐层打印来制作物体的过程,也被称作叠加成型技术或快速原型技术。3D打印技术自1984年问世以来便广受关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推动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掌握和应用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将是未来国家间竞争的重要体现和地位分水岭。目前,发达国家正在飞速发展3D打印技术,美国、日本和德国占据了3D打印市场的主导,尤其是美国占据了全球近40%的比重。我国的3D打印技术起步较晚,然而,近年来其在国内的应用市场日趋升温,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2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10亿元人民币,到2013年达到了20亿,预计到2016年将达到100亿,从而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 3D打印技术引发了制造业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已在航空航天、医疗、建筑等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尖端技术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 1 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尖端领域是3D打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美国麻省理工Technology Review中指出,高性能金属材料3D打印技术的突破是3D打印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将成为航空结构轻量化、高效低成本化的革命性途径。美国增材制造路线图将航空航天列为推动3D打印发展的第一工业目标行业,美国国家增材制造创新联盟2014年资助的15个项目中60%与航空航天直接相关;欧盟Horizon 2020 计划给增材制造带来发展新机遇;英国政府2014年资助考文垂大学6000万英镑,建设开发航空部件的国家增材制造中心;德国建立了直接制造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和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结构轻量化方面的应用;法国增材制造协会致力于增材制造技术标准的研究;瑞士的洛桑理工学院以及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均成立了增材制造研究中心;西班牙也启动了一项发展增材制造的专项,研究内容包括增材制造共性技术、材料、技术交流及商业模式等四方面内容;我国在《国家增材制造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 年)中提出到2016 年在航空航天等直接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 在众多研究计划支持下,航空航天用3D打印金属构件取得了重要进展。美国AeroMet公司于2000年9 月完成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机翼结构件,并于2001年为波音公司制造了次承力钛合金结构件;2013年,美国普惠-洛克达因公司采用SLM技术制造了J-2X火箭发动机的排气孔盖,另外,美国军方已经利用3D 技术成功试制出导弹弹出式点火器模型,并取得良好效果。我国从2000 年开始钛合金等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一直受到政府主要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打印的钛合金零件的抗疲劳性能比锻件高32%~53%,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降低一个数量级,该团队制造的某战机钛合金主承力构件加强框投影面积达5.02m2,通过了装机评审,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飞机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并实现装机应用的国家,该成果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 生物医学领域 随着生物制造概念的提出和发展,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个应用方面是快速构建医学模型以利于术前模拟,提高手术成功率,美国儿童医院曾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患者的心脏模型。 第二个应用方面是利用3D打印的优势来调节材料的密度,通过改变孔隙率和微孔大小,制造适应细胞生长的活性骨骼。Jiankang等人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了钛合金半膝关节和多孔生物陶瓷人工骨骼,组装后得到了临床表现良好的复合半膝关节假体;国内的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了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成果制造出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骨骼。 第三个应用方面是制造生物器官。美国南卡罗来纳医药大学采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出了三维肾脏血管;Mannoor等人[13]打印出的仿生耳能实现听觉;清华大学成功制造出了具有自然特性和生物活性的组织器官;西安交通大学采用天然基质生物材料成功研发了打印立体肝组织的仿生设计和制造技术。 第四个应用方面是个性化控制细胞分布,精确打印牙齿生物支架。美国Stratasys公司和德国Envisiontec公司的都生产出了专门用于牙科应用的3D 打印机;华中科技大学自主研发、制造出了可摘除的钛合金义齿支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成功研制出了人牙髓细胞共混物,并成功进行了打印实验。 第五个方面是3D精准扫描建立3D数据模型实现整形美容。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牛耳细胞在3D打印机中打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于先天畸形儿童的器官移植;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成功研发出能打印出皮肤的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英国口腔外科医生Andrew Dawood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恢复了肿瘤患者的说话和吞咽能力以及面部特征;我国上海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利用 3DP工艺,打印头颅三维模型及缺损的下颌骨模型,成功为23位患者进行了修复下颌角截骨整形术。 3 建筑领域 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制作建筑模型;二是在工程施工阶段利用3D打印技术建造实际建筑结构。 在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师可以使用3D打印机将计算机中的设计三维模型直接打印为建筑模型,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环保、低成本等优点,可以用于制作精美的建筑模型。目前3D SYSTEM公司能以石膏粉为原料打印彩色建筑模型。 在工程施工阶段,3D打印技术用于快速打印建筑结构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当前应用的3D打印技术主要有D型工艺(D-Shape)、轮廓工艺(Contour Crafting)和混凝土打印(Concrete Printing)。D型工艺由意大利发明家恩里克・迪尼发明,通过打印机底部的喷嘴,喷射出镁质黏合物,在黏合物上喷撒砂子可逐渐铸成石质固体,通过一层层黏合物和砂子的结合,最终形成石质建筑物;建造完毕后建筑体的质地类似于大理石,比混凝土的强度更高,并且不需要内置铁管进行加固。“轮廓工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教授比洛克・霍什内维斯提出的,轮廓工艺的材料(混凝土)由喷嘴根据设计图在指定地点中挤出后,由喷嘴两侧的刮刀进行外型修整,凝固后可形成建筑结构外墙。混凝土打印由英国拉夫堡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提出,使用喷嘴挤压出混凝土通过层叠法建造构件。 4 结论 许多高尖精技术领域的需求推动了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这些领域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3D打印技术,解决现存的技术难题,实现打印产品规模化生产是3D打印技术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根本所在。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基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创新实践 摘 要: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学目标的重组、教学内容的创新展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改革成果。 关键词:制造技术;教学目标;课程创新 近几年,学生的就业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式,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学亟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二次开发,其核心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即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某门课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交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做、思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 一、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 1.教学任务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主要讲解的是逆向设计、建模与加工。其具体的工作流程是针对现有样品或模型通过三坐标数字化测量仪准确、快速地将物体的三维坐标数据以数据点集的形式获取得到。在经过数据处理、构建曲面、编辑、修改后,传送至常用的CAD/ACM系统作进一步的设计,再由CAD/CAM系统生成刀具的NC加工轨迹传送至CNC机床制作所需模具,或者生成STL文件传送到快速成型机将样品模型制作出来,也可由CAD生成机械加工用的图纸,再由传统机床加工出产品零件的流程。 2.学生情况分析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大三的学生。学生已进行过三维设计软件造型的基本技能训练,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学习过机械制图、CAD/CAM技术等专业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 3.教学资源分析 理实一体教室或实训室配置有40套三维逆向建模与创新的软、硬件平台。 4.教学目标设定 综合以上对教学任务、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的分析,根据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职业标准和教学大纲为依据,设计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二、教学内容重整组合 三、教学方法推陈出新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遵循“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比一遍”的技能认知规律,采用“听、看、做、比”相融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培养他们勤于动手,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知识掌握较以往更牢固,学习兴趣浓厚了。看来高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源于工作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着手。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浅谈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愈来愈快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抽油机制造行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高速发展着。本文主要先就抽油机制造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当前抽油机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最后对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抽油机 制造行业 科学技术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同样适用于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工艺、新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属未来抽油机制造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我国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也日渐成熟。本文就在以分析当前抽油机制造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发展应用展开探讨。 一、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分析 就从当前世界范围看来,我国属世界上排名地位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家,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各项能源的需求量也愈来愈大,尤其是原油的消耗量不断增加。但是,如若仅从我国当前能源利用的生产现状来看,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的发展需要,不仅如此,石油的大量进口也与我国国情发展严重不符。无论是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这都对我国的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重阻挠。而我国当前面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能源的挑战。基于此,在以我国当前发展现状为前提条件下,不仅应该着重提高我国的石油生产量,同时还需做到节能减排,实现我国能源可利用率的提高,特别是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进一步提高。 依据我国大量实践资料与研究表明,当前抽油机在油田工作中具有极高的耗电量,最高可超过油田耗电总量的40%左右,而抽油机可利用的有效电能仅占实际耗电的1/3左右,就此,如何控制抽油机能耗消耗,实现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是相当大的一个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应用到抽油机制造行业中去,以期借助先进制造技术的优势,促进抽油机工作效率的提高,增加原油产量。 总之,为节省抽油机的能耗消耗,我们通过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采用改革抽油机基本结构、减少抽油机总体用钢量等方法,取得较好效果。当前得到普遍应用的包括双驴头型抽油机以及下偏杠铃型抽油机等等。 二、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 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的制造技术比较,存在诸多优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进制造技术重视在制造过程中的组成以及对管理合理化的更新方面,它属于由硬件、软件以及人组成的系统集成。 第二,先进制造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为实现并提高制造业的低能耗、高效率、清洁以及灵活生产,实现上述目标可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及应变能力。 第三,先进制造技术除了对制造工艺的应用之外,在整个制造业的运作过程中都有应用体现,例如从初期的市场分析,产品的设计以及加工,直至后期的产品服务于维修等各个阶段,都可以将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其中。 第四,先进制造基础除了包括物质流与能量流外,还包括信息流及知识流,也就是说其属于将人、信息、管理与技术集为一体的四维集成应用,这也属于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钢材料的价格在近些年来也突飞猛涨,有些企业虽然在此过程中不乏缺少对抽油机的改革创新,但却并未获得较好效果。究其原因,我国当前还并未形成与抽油机改进制造相关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也就无法实现对抽油机的改革创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这也与我国发展制造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我国当先对抽油机的改革来说,主要是集中在引进设计或者是引进改进这两点,设计层次并不高,而就国外已经较为成熟的抽油机设计来看,其出发点在于对抽油机制造原理、结构设计以及使用等多方面、深入角度的剖析,在借助先进制造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抽油机的高效性与节能性。这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要实现我国抽油机的发展,应积极、主动探索国外成熟技术,将新的、成型原理引入到抽油机制造行业中。 三、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就结合我国当前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来看,应积极对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进行探索,加以借鉴,引进国外成熟的抽油机制造技术原理,将其在符合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有效应用与完善。随着我国机床业以及装备业的高速发展,与当前高素质人才相结合来看,我国其实已经具备了设计、制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实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人才资源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继而提升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的发展水平,促进产品技术实力的提高。我国大部分抽油机制造行业其实都存在属于自己的研发网络,且将CAPP、CAD等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其中,已经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于此,与现有技术充分结合,积极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在抽油机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建立与完善抽油机虚拟样机,在以虚拟样机为基本前提下,进行对我国抽油机工作情况的探讨,可以实现对抽油机可靠性能及基本使用性能的深入分析,继而发现其中不足之处,总结后采取相应对策进行完善。 结束语 当前正是我国抽油机制造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还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属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难关。针对于此,我们应紧抓机遇,进一步促进我国抽油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提倡并实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提升我国抽油机制造能力,争取尽量与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水平持平,确保在竞争日愈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可以占得一席之地。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的工艺若干分析 摘 要:随着相关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各个行业也取得相应的进步。在现在社会上的制造行业和相关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制造行业和机械行业之间出现了一些相似的地方,这些相似的地方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社会的行业之间的发展都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而且在相关的制造行业中运用相关的机械行业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制造行业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提高,从根本的角度上解决我国制造行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进一步使得我国的相关经济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分析 总的来说相关的制造行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进行相关制造行业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的经济方面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而且在很大方面来说,我国的相关制造行业与先关的机械行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使得我国的制造行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提高,从而使得我国的相关经济水平取得了更加良好的发展。自我国实施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的制造业也取得了很快速的发展,这种快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相关制造工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这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就需要对相关的制造技术与相关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相应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制造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1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1.1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相关的制造技术的发展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相关的工业制造项目还包括相关的食品制造和机械制造的项目。总的来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相关的制造技术的。而且对相关的制造技术的概述还可以看出相关的制造行业是属于我国现在社会上经济来源的最主要动力,因此做好相关的制造技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相关的机械制造工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要求对相关的机械制造进行相关的改革。从很大反方面来说,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中出现的相关机械设备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改善就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相关的机械设计和重新制造,在这里就涉及了相关的计息可制造。而且在进行相关的制造技术中也经常会使用一些机械设备,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紧密的联系。从相关的实例中可以看出在进行相关的制造技术中配合使用相关的机械制造工艺,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相关的制造技术的进行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得相关的制造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总而言之,这两者之间是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1.2 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相关的来说,实行先进的制造技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作用是非常大的,而且进行相关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对现在社会上的技术设计和相关的工艺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在近年来发展的机械制造工艺在很大声的程度上是受相关的制造技术的影响,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表明了相关的制造技术采取先进的手法可以对机械制造工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与机械行业的改变通过相关的实例可以发现其改变的趋势主要在于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生产方式产生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相关的机械制造工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采取先进的设计理念。而先进的制作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够满足这种先进机械化的生产,因此先进的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主要在于使得机械制造工艺的生产更加便捷,进一步实现相关产品零库存的思想目标。 2 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水平和机械制造工艺质量的相关措施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涉及社会各个行业,先进制造技术的水平高低决定了机械制造工艺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改进机械制造工艺能力。在新形势下若想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创新能力,就必须采取相关方面的措施,以此提高先进制造技术水平。 2.1 采取措施提高先进制造技术运用与机械制造工艺之间的契合度,加强工艺创新研究开发力度,使制造技术同机械制造工艺进行整合。机械制造工艺创新是指机械制造企业利用新型生产制造技术、制造方式和规则体系等等,目的在于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运作能力、机械设备的品质和经营效率的制造活动。工艺创新的方法主要有:应用信息化手段、使用先进设备、使用集成技术、使用优化理论。 2.2 国家政府部门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制造部门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的工艺程序。不仅如此,制造单位也要积极参与研究,因为制造单位才是研发的主体。就目前现状来说,机械制造单位应当改变传统的制造理念,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经营管理质量。政府部门要关注机械制造的发展,尤其是对薄弱的环节,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采用政策积极引导、支持制造企业的发展。 2.3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试行区域,不断循序渐进的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要因地适宜,地区、单位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在开展推广工作的时候要立足实际,采用滚动式发展方式。试行地区应当采用重点单位和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不断的研究与分析,一定好待先进制造技术体系完善和成熟之后再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 2.4 政府部门和制造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高机械制造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相关技术的改革,尤其对我国现在社会上高速发展的制造行业和机械行业来说这种改革的趋势显得更快速。而且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相应国家的社会发展需求对相关的制造工业进行相应的改革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对相关的制造行业的发展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需要涉及相关的机械行业,因此合理有效的发展机械行业使得相关的制造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 【摘 要】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的主要特征,论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指出数字化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对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数字化;先进制造;机械;信息化 1 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 先进制造技术AMT(Advanced Manufactories Technology)是指以提高制造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综合利用信息、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以及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对传统制造过程中及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中的使用、维护、回收、利用等有关环节进行研究并发行的所有适用技术的总称[1-2]。 相对传统制造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是一项融合数字化技术和制造技术,且以制造工程科学为理论基础的重大的制造技术革新,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数字化先进制造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诞生的。它是对制造过程进行数字化的描述,将制造信息采用数字化的表征、存储、处理、传递和加工,从而在数字空间中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3-6]。 2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1 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特征 先进制造技术包括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先进性。制造工艺作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必须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工艺,它从传统制造工艺发展起来,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2)通用性。先进制造技术不是单独分割在制造过程的某一环节,它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甚至回收整个过程。 (3)系统性。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先进制造技术的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流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是可以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4)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集成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5)技术与管理的更紧密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及对最佳技术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先进制造技术十分重视生产过程组织管理体制的合理化和最佳化。 2.2 基于数字化的先进制造技术 数字化制造技术符合先进制造技术的上述五个基本特征。先进制造技术时代是数字化信息的时代,数字化技术是数字的生产、采集、存贮、变换、传递、处理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制造业从50年代数控机床的发明,标志着机械制造业向着数字化走出了第一步,随后制造信息化沿着三个方面推进,一是现场生产方面,如:NC/CNC/DNC/PLC/FMS/AC等;二是产品和工艺设计方面,如APT/CAD/CAM/CAE等;三是生产管理和集成方面,如MRP/PDM/ERP/CIMS等。可以说信息技术改变了当代制造业的面貌。 3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 3.1 数字化先进制造的核心技术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它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诞生的。数字化先进制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技术[4,6]: (1)制造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制造过程的建模与仿真是在一台计算机上用解析或数值的方法表达或建模制造过程,建模通常基于制造工艺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并为实验所验证。 (2)网络化敏捷设计与制造。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改善企业对市场的响应性。我国企业向国际接轨就必须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尽快掌握并赶上国外先进水平。 (3)虚拟产品开发。虚拟产品开发有四个核心要素:数字化产品和过程模型、产品信息管理、高性能计算与通讯和组织、管理的改变。 3.2 数字化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实现 (1)数字制造的全球实现―网络制造。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些企业可利用协同工作技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小组成员共享通过数字网络在企业内部传递的知识与信息。 (2)数字制造的动态联盟―敏捷制造。为实现高增值、高产品质量及优质服务,只有借助于高性能计算机和高速网络,在数字化环境中,充分利用其他企业制造过程的信息流和数据库等有用的数字化资源,才能对变化市场做出快速的响应。对于某些产品一个企业不可能快速、经济地独立开发和制造其全部,必须根据任务,由一个公司的某些部门或不同公司按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于是,一种以数字制造为平台的先进制造技术即数字制造的动态联盟―敏捷制造崭露头角。 (3)数字制造的计算机实现―虚拟制造。数字化表征与传递、建模与仿真是数字制造的核心科学问题。这种能实现制造形状与过程的数字化表征、非符号化制造知识的表征、制造信息的可靠获取及其传递的、由整个制造信息形成的数字空间,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 (4)数字制造的快速实现―快速原型制造。制造业面临两个重要的挑战:一是要大大减少开发时间,二是产品的个性化。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和CAM)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但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集成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障碍。 虚拟制造技术在计算机上实现了产品实际的制造过程,对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减少开发费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催生了制造技术上的又一次新的变革―快速成型制造技术。 (5)数字制造的环保化实现―绿色设计与制造。制造业为人类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每年产生了近55亿吨的无害废品和7亿吨的有害废品。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一定要在制造的各个阶段进行污染控制。有必要使用能在各个阶段评估环境被影响的后果的工具和方法学来支持设计和制造,一种具有意识的先进制造技术―绿色设计与制造ECD M (EnvironmentallyConsciou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 4 数字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未来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基础环境和重要手段,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例外地建立了内部网。制造业在知识经济到来时呈现明显的信息化趋势,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促进当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信息技术将在更深层次上渗透和改造传统制造业。 当前,数字化制造正在深入发展,其主要趋势呈以下四点: (1)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形成以MBD/MBI(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 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BasedInstructions,MBI基于模型的作业指导书)为核心的设计与制造。MBD是用集成的三维实体模型来完整的表达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定义技术标准,为设计人员服务,解决的是要制造什么的问题;MBI是以三维模型表达的车间工作规范和方法,为加工、装配、检测人员服务,解决的是怎么制造的问题。MBD/MBI技术将使工程技术人员从繁琐的二维图纸和表格文化中解放出来,可将更多精力转移到需求分析和产品创新研发上。 (2)真正并行和协同的实现-数字化制造中的直观可视化工作环境以及建模和仿真技术,为并行和协同工作提供了友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及有效的实验验证手段和评估优化工具。数字化制造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也是目前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如精密化、智能化、网络化、极端化等,无一不与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3)数字化装配与维修的应用―装配是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环节。虚拟现实技术(VR, Virtual Reality)的发展为解决装配序列规划和装配性能仿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虚拟装配技术可在无物理样机的情况下对产品可装配性、可拆卸性、可维修性和装配过程中的装配精度、装配性能等进行分析、预测和验证,并支持面向生产现场的装配工艺过程的动态仿真、规划与优化。目前虚拟装配技术已从简单的几何装配正朝着考虑精度、物性、过程、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装配技术方向发展,这是推进虚拟装配技术实用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4)数字化车间与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工厂是数字化制造技术在车间和和工厂集成应用和高效运营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在三维工艺过程、工艺装备、生产线布局和生产管理综合优化和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在工厂、车间和生产线上由设计到制造的数字化执行、管理和控制问题,是实现企业挖潜和增效的最有效形式。目前,生产线建模仿真技术和车间布局规划已日益受到重视,它为高效物流实施以及精益生产、可重构制造、单元化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提供科学分析工具,尤其对多品种、变批量和混线生产等复杂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 结束语 先进制造技术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地在我国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需要明确研究、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重点。综观以上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可以看出数字制造实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实施其他先进制造技术的平台。 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是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中的重要一环,其本质是支持数字化或信息化制造业的技术。充分运用当代数字化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符合本世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面向车辆工程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摘 要:很多高校都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都非常重视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然而现有的先进制造技术教材不适应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并且当前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该文立足于车辆制造业,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改革尝试,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在教学模式上尝试采取流程教学法。实践证明,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 车辆工程 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 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为了应对其制造业所遭遇的挑战,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以增强其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由国家科学工程技术委员会(FCCSET)主持开始实施先进制造技术计划。随后,欧美日等国家纷纷跟进。 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总称,涵盖了制造的各方面,包括工程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技术、物流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支撑技术和支撑环境。 国际生产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Production Engineering Researeh,CIRP)统计表明,当前先进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多达30余种[1]。特别是我国近十年来制造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汽车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汽车工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2372.29万辆,同比增长了7.3%,同时汽车销量为2349.19万辆,同比增长了6.9%,产销量均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前六强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和广汽,其销量分别为558.37万辆、380.25万辆、308.61万辆、254.78万辆、240.09万辆和117.23万,占2014年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79.2%。然而,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销量为277.44万辆,仅占轿车销售市场的22.4%,同比反而下降了17.4%。因此,国产汽车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制造技术亟待提高和加强。相应地,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这方面的课程需要加强。 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现状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高校就开始面向本科教学相继开设了《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来满足工业企业生产的要求。 一直以来,先进制造技术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全面,但是重点不突出。大多数教材都是把先进制造技术分为几个主题技术群,即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和制造自动化技术。该分类方法是1994年由美国工业技术委员会提出的[2]。然而,时至今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了20年,许多新涌现出的技术尚未吸纳进现行的教材中。 先进制造技术之所以谓之先进,是因为它指的是动态的技术,是在不断吸收其它学科新技术的基础上体现其先进性,所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也应该是动态的,其教学内容应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3]。 另一方面,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教材内容广泛,但没有考虑到行业特点,缺乏对应的案例,因此就成了泛泛而谈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造成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状况。 3 课程改革 3.1 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目前的课程现状与本校的行业特点,重庆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着重强调交通装备行业特色,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车辆制造(汽车、摩托车和轨道车辆)为导向,引入近年来车辆制造企业逐渐采用的新技术。 机械产品的制造分为三种方式:去除成形,整体成形和添加成形,对应的典型工艺分别为切削加工,材料成形(铸造、冲压等)和快速成形。当前几乎所有的先进制造技术教材都包含了去除成形和添加成形的内容,例如高速加工、精密加工和快速成形,但是现有教材却始终忽略了材料成形技术。然而,汽车、轨道车辆等制造企业已经在开始使用这些新技术。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增加这方面的知识。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先进材料成形技术,如渐进成形技术、多点成形技术、热冲压成形等[4]。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先进板料成形技术内容。 另外,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日益受到重视,汽车轻量化成为当前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就是轻量化材料的使用。而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的焊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钢质车身,因此例如搅拌摩擦焊等一些新的材料连接技术被应用于车身的焊装生产[5]。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先进连接技术内容。 3.2 流程教学法 现行教材内容组织在章节上基本上分为先进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制造自动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制造模式几部分[6],然而企业生产实践中,各种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技术的使用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打乱教材的组织顺序,以生产实际中制造流程来讲授相关技术。实践表明,流程教学法类似于案例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1)产品开发阶段。从汽车概念设计开始,在车身造型阶段引入逆向工程技术和CAD建模技术,在车身结构设计时引入CAE技术,在样车制造阶段引入快速成型技术。 (2)生产准备阶段。针对工装夹具设计讲解成组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针对模具设计制造讲解CAM编程和数控技术。 (3)批量生产阶段。针对汽车三大部件:发动机、车身和底盘,以发动机为对象,讲解高速加工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和特种加工技术。以车身冲压为例,讲解先进板料成形技术;以白车身焊接为例,讲解搅拌摩擦焊等先进焊接技术;结合焊接机器人讲解机器人技术。结合冲压生产线和总装生产线,讲解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模式。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简析制造业先进制造技术模式 摘 要 受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以及生产周期和精度要求越来越严格等因素的影响,先进制造技术呈现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首先,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背景和概念;然后,结合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特点、技术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要求,分析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 模式 生产 1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简称AMT)是指在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融合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等现代科学技术,使材料转换为产品的过程更为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精益、敏捷、灵活,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体系,包容了从市场需求、创新设计、工艺设计到生产过程组织与市场信息反馈在内的工程系统,主要以先进制造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辅以支撑技术和制造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技术)。如支撑技术包含有信息技术、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管理技术着重在产品品质管理及人员组织培训等。因此,先进制造技术就是人、技术、组织三者的协调融合统一。 2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模式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是从传统的制造生产模式中发展、深化和逐步创新的过程而来。工业化时代的福特大批量生产模式是以提供廉价的产品为主要目的;信息化时代的柔性生产模式、精益生产模式、敏捷制造模式等是以快速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为主要目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知识化时代的绿色制造生产模式,它是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能源消耗为主要目的。 2.1柔性生产 柔性生产模式由英国莫林斯公司首次提出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推广应用。该模式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以增强制造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且改进产品质量。 2.2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模式是由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日本制造工业的经验时提出的。这种模式以改革企业生产管理为特点,其基本要求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同时获得极高的生产率、最好的产品质量和极大的生产柔性,使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精益特点。 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因此有些管理专家也称精益生产方式为JIT生产方式、准时制生产方式、适时生产方式或看板生产方式。其核心思想包括: (1)追求零库存。精益生产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生产,或使库存达到极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2)追求快速反应,即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精益生产者开发出了细胞生产、固定变动生产等布局及生产编程方法。 (3)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精益生产方式成功的关键是把企业的内部活动和外部的市场(顾客)需求和谐地统一于企业的发展目标。 (4)人本位主义。精益生产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和未来发展的原动力,包含了充分尊重员工;重视培训;共同协作等。 (5)库存是“祸害”。高库存是大量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由于设备运行的不稳定、工序安排的不合理、较高的废品率和生产的不均衡等原因,常常出现供货不及时的现象,库存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缓冲剂”。但精益生产则认为库存是企业的“祸害”,其主要理由是库存提高了经营的成本以及库存掩盖了企业的问题这两个方面。 2.3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模式是将柔性制造的先进技术、熟练掌握的生产技能、有素质的劳动力,以及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灵活管理三者集成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机遇做出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4虚拟制造 虚拟制造生产模式是利用制造过程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来实现产品的设计和研制的模式,即在计算机中实现的制造技术。在产品真正制造出来之前,首先在虚拟制造环境中完成软产品原型代替传统的硬样品进行试验,对其性能进行了预测和评估,从而大大缩短产品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高其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以便更可靠地决策产品研制,更经济地投入、更有效地组织生产,从而实现制造系统全面最优的制造生产模式。 2.5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模式是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绿色化学”、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成果,使制造过程中没有或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生态型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模式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长远发展的制造模式。 3结语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基础,被称为“立国之本”。先进制造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制造技术成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数据化控制和研发为依托,绿色技术为制造主体,系统化管理为辅助系统的更加灵活而高效的低污染技术模式,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互动。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论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特色与教学方法 摘 要 分析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结合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先进制造课程教学方面提出了教学内容优化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先进制造技术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0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传统的依靠手工制作的制造业也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元素,其产品的设计、制作的工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等均得到不断的优化。先进制造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从而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将先进制造技术这门课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从而系统地介绍先进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是集机械、自动化、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课程,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纷繁复杂,并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比例,将所学的先进制造技术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给门课程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牢靠,印象更加深刻。 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色 1.1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 先进制造技术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结合机械、电子信息、经营管理等现代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作加工、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过程中,以便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低耗和清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各大高校所使用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较深,前后章节之间的衔接性不是很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很吃力,对先进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不太熟练,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的特色 首先,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从课程,其综合性较强。由于该课程涉及到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包含了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其涵盖的内容、过程和信息相当的复杂。 其次,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内容覆盖面广的学科。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相比,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涉及到产品生产加工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跟踪与质量服务等各方面的过程,其运用到的技术包括自动化技术、产品制作加工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技术等等。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跨学科的技术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和强度,并且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学生适应能力也不断受到挑战。 再者,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动态发展的技术,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融入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而这些技术渗透到了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的设计到生产加工到生产管理再到最后的销售和售后整个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最好,才能实现高效、低耗和清洁生产的目的。因此,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也要随着发生变化,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最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较强。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加工制造业的应用较为广泛,实践性较强。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法不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不仅重视技术的学习,还重视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得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用性得到加强。 2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 2.1 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态变化的课程,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做出调整。首先,要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的学科范围较广,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难以兼顾到教材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知识板块的重要性程度做出课程所需课时的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把握课程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去学习相关知识点。其次,先进制造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力,企业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受到制造型企业的青睐。为了顺应这种市场形势,高校必须保证先进制造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学习这门课程。最后,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特色,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2.2 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更新速度较快,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为了培养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另外,现代制造型企业已经从传统的加工装配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先进制造的技术还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理念指导实践,随着新理念的诞生,新的技术也随之出现,因此,随着先进制造理念的独断发展变化,先进制造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只有让学生掌握好了新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才能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另外,除了要更新教学理念之外,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既有对基本概念的讲解,也有对相关技术知识的讲解,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可以采用授业式讲解,对技术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或者两者相互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相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对于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这样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结合先进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课程信息量大,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节省上课板书的时间,使教师将主要的时间用于相关知识的讲解上面。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动画、视频等,不仅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也更加深刻。但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还是应该对整个课程讲解起到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对相关重难知识点做出板书,方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提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增加了教学的效果。 2.4 注重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先进制造课程的实用性和工程性表明这门课程不仅要有理论教学,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再加上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对理论知识难以形成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久而久之,便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要加大先进制造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操作,能够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参与到实验室的项目中来,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大型制造型企业、科研机构或者其他实验基地进行观察和体验,从而对先进的设备和制作工艺有一个更加感官的接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先进制造课程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便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种新的认识,并且更加愿意去探索和挖掘这些理论知识的实用型。 3 总结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涵盖的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并且由于先进制造技术融入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先进制造技术也要不断地发生变化,以便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除此之外,先进制造技术还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四种教学方法,分别从教学内容、讲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效果着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教学,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各个制造行业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而且在整个制造业生产流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先进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制造业生产流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如何顺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把握发展机遇,不仅是我国当前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国际上制造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研究 虽然到目前为止,行业内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和概念。但是几乎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先进制造技术不仅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制造业生产流程需要,而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共同发展的成果。因此,对现代制造业生产流程在先进生产技术影响下的再造进行研究,不仅符合当前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大环境,而且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1.制造业生产流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在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对国外的倚重比较大,这样不仅造成了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较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国制造业流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设备技术改造投入不足,生产工艺、制造业管理以及人员素质相对落后。 面对当前国际制造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对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加强我国制造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的水平、促进我国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自身制造技术相结合 首先要明确: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并不意味着照搬国外先进制造技术,而是要将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我国自身制造业特点相结合。在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方面,既要重视对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又要加强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因为只有立足于我国制造业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生产流程再造,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制造技术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上还要按照行业自身规律进行,不能盲目地进行生产流程再造。 1.2加强制造业人才的培养 对制造业进行生产流程的改造,既要基于先进制造技术,同时又要注重对生产人员的培养。因为先进设备毕竟只是外在因素,想要真正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保证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取得成功,关键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上面,即制造业企业要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工人,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过程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想保证整个生产流程再造成功,不仅要注重对一线产业工人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对管理人才的培养。 1.3发挥制造业企业主体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制造业企业是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的主体,因为归根结底,先进制造技术运用效果还得需要实践检验。制造业企业想要成功地进行生产流程的再造,首先就要重视引进先进制造技术的投资,制造业企业应该将眼光放长远。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要在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的再造上发挥引导作用。当前我国很多的制造业企业都存在着制造技术开发能力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更加应该发挥好其宏观管理的职能,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再造的引导和扶持,提升地方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运用水平。 2.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技术的运用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以往单一的技术手段。相应的,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同样也体现在多个方面。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制造业的整个过程中,以机械制造业为例,不管是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还是生产流程中的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日益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以机械制造业为例,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机械产品毛坯制造工艺的生产流程再造 对于机械制造业来说,机械产品的毛坯制造既是整个制造流程的前提,也是整个制造流程的关键。目前较为先进的机械产品毛坯制造技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铸造的精密性与洁净性,例如,外热风冲天炉熔炼、处理、保护成套技术;钢液精炼与保护技术等等。除此之外,在机械产品毛坯的锻压方面,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诸如:热精锻生产线成套技术;冷温成型成套技术等等,都促进了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再造。 2.2机械产品加工工艺的生产流程再造 机械产品加工流程的再造是整个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再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逐渐呈现出高效率、高精度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主要包括:高速切削与高速磨削;复杂型面的数控加工以及游离磨料的高效加工等等。 2.3机械产品表面处理工艺生产流程再造 随着机械产品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机械产品表面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目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表面处理方面运用的先进制造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镀非晶态合金技术;新型节能表面涂装技术;高速燃气喷涂技术等等。 2.4机械产品自动化生产技术流程再造 目前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逐渐呈现出自动化的趋势,而且在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的再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是一个大趋势。目前机械制造业生产中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机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集成制造技术、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等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世界各国制造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制造业企业进行生产流程的再造是大势所趋。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把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我国制造技术的自主开发相结合,从而使我国的制造业能够在更高的技术层次上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探析 摘 要:经济高速发展必然带动科技前进,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作者简单的分析了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的内容,分析了其特征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新兴交叉学科;智能化;绿色制造 1 定义 所谓的制造技术就是把原料变成最终的产品的一种科技。当前时期,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产业,而且国际上常常以该项能力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从上世纪末期开始,由于电脑等科技的出现,使得产品不断的更新发展,此时过去的制造技术已然无法和当前的经济发展能力相协调。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只有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才能够获取更好的发展。 2 特征分析 先进技术相对于过去的技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过去的技术一般是指将原料单纯的变为产品的一个过程,集中于产品的加工以及装配等,但是新技术的特点是其涵盖了很多先进的工艺,能够应用到整个过程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区别是在以前各项学科等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然而先进科技的特点是能够将各种学科知识有效的融会到一起,逐渐的变成一种综合化的内容。彼此间的界限正不断的模糊。 当前世界是一个整体,由于贸易以及交通体系的完善加之通信领域的发展,制造业已然成为了全球化的模式。而先进制造技术也得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应用推广。越是技术发达的国家其发展速度就越快。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全面的推广使用先进制造技术,不过在具体发展的时候也要结合当前的国家发展态势等来分析。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当前正在以非常快的速率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不断的探索研究适合我们国家具体情况的优秀制造科技。 3 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技术群和支撑技术群 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技术群主要包括有关产品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两大技术群。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群系指用于生产准备的工具群和技术群。产品研发所需的费用以及其品质和何时研发成功等都和设计技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设计的时候可使用很多工具,比如通过电脑来配合设计。最近几年开始出现的并行设计有着其重要的存在价值。第一是它能够缩短产品研发所需的时间,第二是能够将生产时期制造的废弃物质数量减少到最低,进而保证了产品能够再次回收使用。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指用于物质产品生产的过程及设备。例如,模塑成形、铸造、冲压、磨削等。由于先进技术的发展,过去的制作工艺等开始出现显著的改变。制造工艺技术群是有关加工和装配的技术,也是制造技术或称生产技术的传统领域。 支撑技术群是指支持设计和制造工艺两方面取得进步的基础性的核心技术。基本的生产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技术,诸如:测试和检验、物料搬运、生产计划的控制以及包装等。它们也是用于保证和改善主体技术的协调运行所需的技术,是工具、手段和系统集成的基础技术。 4 发展方向简述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逐步智能化、信息化。基于CAD/CAM技术的CMS是制造业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向。CMS通过CAX系统和PDM系统,进行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仿真,并结合数字化制造设备,进行自动加工。所谓的智能制造,具体的说是把人工智能合理的融会到生产活动的所有步骤中去,其能够模仿人类大脑开展高效率的活动,能够保证生产活动呈现出最为合理的状态,而且它还能够进行组织活动。当前社会是一个以信息科技为主体的社会,人们的活动离不开信息,信息科技的发展速率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能力。此时信息科技开始不断的向着制造行业融会,促使着行业发生变化,此时出如C IM 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与虚拟制造等就出现了。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正在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贡献了非常显著的力量,不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受到一定的破坏。当前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在这种背景之下绿色制造就应运而生了。绿色制造是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它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能够将生产活动对生态的污染减少到最小。而且能够显著的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尤其是在当今这个资源日渐减少,生态不断恶化的时代里,这种制造方式的优点非常明显,它将会成为今后行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加工制造技术向着超精密、超高速的方向发展。目前加工精度达到0.025μm,表而粗糙度达0.0045μm,已进入纳米级加工时代。超精切削厚度由目前的红外波段向可见光波段甚至更短波段靠近。超精加工机床向多功能模块化方向发展,超精加工材料由金属扩大到非金属。 超高速切削。目前铝合金超高速切削速度已超过27m/s,铸铁25m/s,超耐热镍合金为5m/s,超高速切削的发展已转移到一些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 生物制造系统正在逐步形成。日本三重大学和冈山大学率先开展了生物技术应用于工程材料加工的研究,并初步证实了微生物加工金属材料的可行性。我国于1982年将生物技术列为八大重点技术之一。在过去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生物和制造这两个根本没有联系的学科能够交叉到一起,然而在当前社会两者不但出现了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正在以非常密切的形式存在。此时的生物制造体系的出现就是两者融会贯通的产物 。 5 我国当前的发展态势分析 从“六五”开始我国就启动了制造技术,主要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国家部委与地方级重点攻关研究开发,因为受到体制方面的干扰,此类的规划以及探索工作一直都是依据领域来开展完善的。单位自主研发新技术的水平十分有限,而且其不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所需的费用等都十分的欠缺。 1995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从战略高度探讨了我国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路线和方法。同一时期,国家二期863规划也开始规划下世纪初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最近的几年,我们国家不断的引入优秀的科技,而且注重培养综合化的人力资源,正是由于不断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很多单位已经在制造技术方面获取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当前我们的技术较之于西方还存在一些欠缺点。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完善其基础要素,比如扩充数控机床数量等,不断的发展信息化产业群,提升在市场中的份额。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积极的培养优秀的工作者。 6 结束语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的时代,只有获取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够获取有效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开始出现并且发展壮大,其实一个逐渐发展而且变化的技术体,它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讲,当前的制造业是一个集各种先进技术为一体,并且不断发展创新的行业,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
工业计算机论文:小议工业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当前人们为了防治网络病毒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主要包括安装杀毒软件、在实际的网络工作中尽可能的使用无盘工作站,设置只有系统管理员才能使用的最高访问权、在工作站中设置防病毒的芯片,可以有效地防止引导性病毒、设置用户访问权等等。尽可能地在因特网中就直接把毒源消灭,避免病毒进入造成网络瘫痪。当前网关防毒产品已经成为了杀灭病毒的首选,这种设备在网络接口直接就设置了简单的保护措施,在病毒进入到计算机网络之前就直接被连接,避免了病毒入侵造成计算机和服务器出现问题,为工业网络安全提供了一个可靠屏障。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受到了黑客的入侵,造成了企业重要信息的泄漏,当前黑客入侵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网络安全问题。根据统计数据表明,百分之百的企业受到过黑客的侵入。当前主要的反黑客的技术包括信息加密、预防窥探、设置访问权等等。在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中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为网络实行多重防护,加强网络的侦测技术和加密技术等等,防止黑客的入侵。 来自工业网络内部的工业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1来自工业网络内部计算机病毒问题 针对工业网络内部的计算机病毒问题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采用专门的防病毒软件。在使用这种防、杀病毒软件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软件的扫描速度、升级的难易程度、警示手段等等方面,但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应该及时地到专门的网站进行升级。除了使用这种软件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技术措施,例如重要文件加密、后备恢复、生产过程控制等等。除了使用这些措施之外,还应该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定时的对接触企业重要信息的人员进行选择和审查,给工作人员进行设置资源访问权限,对外来人员应该进行严格的限制,禁止使用内部办公计算机玩游戏、禁止使用盗版软件等等。 2工业计算机本身软、硬件问题 IPC本身问题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实体两方面。软件系统安全内容包括软件的自身安全、存储安全、通信安全、使用安全和运行安全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使计算机软件系统发生或大或小的故障。硬件实体方面主要指IPC硬件的防盗、防火和防水等安全问题,IPC工作环境指标和IPC硬件故障等方面内容。软件系统和硬件实体方面的安全问题应及时发现、报警和检修,要有一系列故障应急措施。 3外界干扰问题 IPC直接与生产环境相接触,工作环境情况复杂,影响IPC安全可靠运行的主要是来自系统外部的各种电磁干扰。这些因素对设备造成的干扰后果主要表现在数据采集误差加大,控制作用失灵,数据受干扰发生变化,程序运行失常等。IPC设备进行可靠性设计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是元器件级可靠性设计,应严格管理元件的购置、储运,对元件进行老化筛选、测试,在低于额定值的条件下使用元件,尽可能选用集成度高的元件。其次是部件及系统级的可靠性设计,包括电磁兼容性设计,信息冗余技术,时间冗余技术,故障自动检测与诊断技术,软件可靠性技术和失效保险技术等。最后是排除诸多外部干扰,如温度、湿度、震动和灰尘等工作现场环境因素的影响。IPC为了更适于工业生产作了如下改进:取消了PC中的主板,将原来的大主板变成通用的底板总线插座系统;将主板分成几块PC插件;有CPU板、存储器板等。 工业计算机数据备份 IPC数据备份不只是简单的拷贝文件,应该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备份方案,其中包括,备份硬件、备份软件、日常备份制度和灾难恢复措施等四个部分。此外,备份技术的正确应用也是工业计算机数据备份的关键问题。 1备份方案问题 备份硬件方面主要是备份介质的选择,备份介质要求价格便宜、可靠性高、可重复使用和便于移动。随着闪存技术和微硬盘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几点要求是很容易满足的。备份软件选择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支持快速的灾难恢复,支持文件和数据库正被使用时备份,支持多种备份方式,支持多种备份介质,支持高速备份,支持多种校验手段和数据容错等。以IPC为核心的工业局域网不同于以PC为核心的诸如证券交易网等其他局域网,日常备份制度的制定要紧密结合工厂实际情况,包括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等,还要联系生产过程控制方法。日常备份制度制定好后要严格执行,注意加强管理,高技术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和有效的制度执行的保障是毫无意义的。灾难恢复一般都是程序化的操作,只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即可。 2备份技术问题 关于备份技术有以下几点很关键,对于IPC所处的大型局域网应使用本地备份方式,将大型网络划分为若干小型子网,每一子网使用集中方式进行备份,备份窗口要开得合适,即保证一个工作周期内留给备份系统进行备份的时间长度要合适,备份计划应覆盖尽可能多的故障点,即尽量找出所有可能影响日常操作和数据安全的那部分数据进行备份,备份介质轮流使用,好的轮换策略能够避免备份介质被过于频繁地使用,提高备份介质的寿命,在多数环境下容易实现跨平台备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工业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仅仅需要一定的防护技术,因为任何一项防护技术都是不完善的。虽然各种防护安全措施都能够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但是不可能一直都保护系统的安全。信息安全问题是伴随着人类信息化发展而产生,必然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存在下去,这就需要我们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尽可能地解决问题和降低损失。(本文作者:冯琳 单位: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计算机论文:工业计算机技术论文 1提高工业上的造型与结构,在计算机上的模拟能力 工科相关专业的学生,高等院校是要加强对其,进行提高计算机模拟能力的教学,工业上的造型与结构,小的有日常生活中商品,大的有楼房建筑,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模拟,以保证其外观性,质量性和可行性。这些软件包括入Lll。(八D、1扮。月!NGINEER、UGNX、501云W6rks、Maste「(八Nl、3dsMax、入Nsys等等[2]。楼房建筑造型外观,关系到城市的美容,自然重要,可以用3dsMax来实现模拟。但是比外观更重要的是楼房的结构,它必须力学结构设计合理,质量好,没有安全隐患;再如产品中的机械,是由机构组成,机构与机构间的运动,相关重要,稍有不慎,其设计的结果,将是个瘫痪的产品。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不至于人力物力的浪费,必须考虑到深层次的分析,而社会上,多用软件入NsYS[s]来进行分析,因为软件入Nsys,对工业设计细节问题的模拟与分析,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一个产品或者一个模型,首先成型于软件入Nsys里,然后通过软件入Nsys的功能,进行相关分析,包括力的作用,运动的干扰,优化的实现等等。至于工业上的造型外观,除了3dsMax软件以外,其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也可以很好地进行模拟,且各具特色,这就给设计人员带来很大的灵活性,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祝,不同的需求而做出选择,在与跟顾客沟通时,设计人员可以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展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里的工业造型,根据顾客的意见,当场做出满意的修改,以获得满意的订单,这就体现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当然,其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大多数也有软件入Nsys的相似分析功能,一般情祝下,都用得上,只不过没它好用,没它那样受欢迎。所以,提高计算机白勺模拟能力,有助于打造美观、安全和令人满意的高质量建筑和产品。 2提高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实现高精度的数控加工和自动化控制 对于理工实力较高的高等院校,不管是师资、生源,还是相关的设备,都具备较强的优势,是可以很好地开展,与工业相关的计算机编程教学,以实现工业的自动化。计算机的编程技术,对数控加工很重要,也只有应用它,才能实现加工的高精度性。数控加工,主要分为平面加工和曲面立体加工。平面加工的编程技术含量不高,也就是在机床上的X轴和Y轴,来回走刀,这可以手动进行编程;但是曲面立体加工,尤其是复合曲面的加工,就不一样了,它主要是在机床上的x轴,Y轴和z轴上,进行立体似地走刀,必须用到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制造模块。比如生活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及其部件的曲面造型,是比较美观的,它们是通过立体数控,加工成冷冲模的凹凸模,或者加工成注塑模的凹凸模,而这样凹凸模的接触面或者间隙面的形状,和实物是一致的,企业在生产中,将这样的凹凸模,投入生产线,进行成批加工制造,得出高精度的汽车及其部件的曲面造型。那么具体用什么计算机辅助软件,才比较合适呢?在中国的珠三角工业地区,其数控模块的软件常以uGNx和Master(八Nl为主,这两个软件的曲面立体造型功能和曲面立体数控功能,结合得比较好,具体是将其曲面立体造型转为数控编程代码,再把数控编程代码输入数控机床,以实现模拟到现实的加工。问题是,在UGNX或MastelC入Nl里,怎样设计,才得出很好的编程代码,对编程代码,如何进行优化,才实现很好的加工,这就关系到设计人员的编程技术。由此可见,数控编程,可以说是机床加工的灵魂。计算机的编程技术,对自动化控制也很重要,也只有应用它,才能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在大型企业里,自动化生产比较常见,多用于生产线上机械自动包装或机械自动装配,其机械自动运作,可通过编码器、数字控制(可编程序的NC)、动力负载控制(可编程序的PLC)、马达、机械传递机构等技术来完成。这样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日益显得完善,如现在的一些大型企业,研究出的工业机器人,呈现多工种化,可代替大量的人为劳动力,其作业中,抗疲劳性、快速性和质量性,是令人赞叹不己的,这将极大地提高其企业的生产能力,或许,这就是未来大工业时代白勺主流。如果把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生产,比作一个生产工人,那么,编程技术就相当这个生产工人的大脑,由此可见,编程技术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提高该计算机的编程能力,有助于数控加工的高精度化和机械控制的自动化,以实现产品生产加工的高质量性和快速性的目标。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日益显得重要,给工业带来的发展也日益显得突出,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方面,提高其相关的教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把相关的技术带到企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尤其,以传统粗放型工业为主流的欠发达的中等城市,要跟得上时展的要求,则更需要具备这类技术的人才,进而提高其企业的竞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作者:龙超 单位:广东医学院计算机实验室 工业计算机论文:油脂生产领域中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用 摘要:根据油脂加工工艺要求,选取了基于WinCCV6.2的上位机和S7-300系列PLC控制器构成的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分析和功能模拟。针对该控制系统在过程控制、实时监测、数据记录和查询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油脂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油脂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和柔性化,对于保障油脂产品品质和工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 关键词:油脂生产;工业计算机;自动控制;PLC 近年来,油脂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油脂产品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传统以单一自动控制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大型油脂加工工厂的技术要求。当前,基于大中型集散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结合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电力、石油、化工等领域获得了广泛推广和应用[1]。但油脂行业的生产管理依然还是以PLC控制系统为主[2]。采用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将分散的控制室集成到一个主控台上进行管理操作,实现了油脂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和柔性化,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改善了生产者的工作环节和劳动强度,对于保障油脂工业安全生产的意义重大[3]。因而,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工业计算机成为各油脂加工厂提高市场竞争力、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并成为衡量现代化油脂企业的一个标志。 1油脂生产工艺流程 现代油脂制取工艺一般包括:对油料除杂、去皮、破碎、分离、烘干等预处理,为油脂的制取提供满足出油率要求的料坯;利用压榨技术(一次压榨法、二次压榨法、预榨浸出法、冷榨法)得到毛油;对毛油进一步精炼加工,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成品油。该制备过程中,若采用传统的人工控制,或者基于单一局部的控制技术很难满足现代化油脂大规模生产需求,如在油脂生产尾气压力、浸出器存料箱料位、毛油液位等关键点调节中[4],利用操作经验或单循环回路控制技术很难达到工艺要求。而通过组态软件设置PID智能自控模式,利用PLC主控器对关键点的全自动控制,能大大提高传统单回路控制的关联性和可靠性。 2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即利用工业控制软件和上位机组态软件,结合系统设计人员工业控制经验、系统软件水平和现场操作人员实际工作经验来达到油脂生产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效果。整个油脂制取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上位机监控系统和下位机控制系统组成(见图1),通过上位机接口向设备发出指令,利用PLC进行系统数据信息和指令的采集和控制,在人机交互界面上动态显示系统运行状态信息。 2.1上位机监控系统 油脂制取自控系统中,上位机监控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间的交互点。监控人员通过交互性的人机界面实现对整个生产现场的实时监视,一旦出现异常,系统发出故障报警,满足操作人员对系统的控制。同时,操作人员通过上位机监控系统与PLC、系统设备进行信息交流,向PLC、控制设备发出指令,PLC也可利用通信模块将设备运行数据信息反馈给上位机,从而满足监视人员对现场工况的实时了解和数据查询、归档。 2.2PLC控制器 油脂生产工艺现场环境较为恶劣,存在较大干扰信号,为保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采用PLC作为整个油脂生产流程的核心控制部件。PLC执行压力、温度、液位、流量等仪器设备现场信号的采集,阀门的启闭,各电机设备启停操作。现场采集的模拟/数字信号通过内置通信模块实现与PLC的数据交互,满足对油脂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图3为采取循环扫描工作方式的PLC流程图,一次循环扫描将实现对输入/输出信号的采集和刷新。 2.3PLC与上位机通信系统 PLC与上位机以及PLC与执行机构、测试仪表等的数据传输是保证信息传输和指令下达的关键。油脂生产中常见的通信方式有串行通信、现场总线、多主站通信、工业以太网等几种类别[5],本文针对SIMATICNETCP343-1通讯卡进行功能分析。采用自备处理器的SIMATICNETCP343-1通讯卡,能有效缓解中央处理器的通讯任务[6]。CP343配备的RJ45接口能够连接工业以太网,能同时独立处理工业以太网上发生的数据拥堵情况,从而保证油脂生产过程中庞大的数据采集量和下达指令能得到及时响应,满足远距离、多用户的访问连接。集成S5在通讯方面的兼容器,在不需要编程器的条件下进行现场调试,满足了油脂生产过程中复杂环境下设备维护更新的灵活性。 2.4PLC的I/O资源配置 PLC的I/O配置要满足现场传感器、一次仪表和现场控制设备相连接,便于数据信息的传输。根据油脂生产工艺特征和现场工况,现场信号包括对罐体液位、温度、压力检测信号,电机、油泵启停信号,电磁阀、流量阀、蒸汽阀的开度调节信号,蒸汽流量、温度调节信号,变频器频率调节等,因此整个系统应设置多路数字量输入/输出信号和模拟量输入/输出信号。 2.5现场设备和仪表 现场采集设备和仪器主要是针对油料预处理、压榨浸出、精炼等操作过程的温度、压力、料位和流量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采集现场温度、压力、料位等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如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速度变送器、雷达式料位器。系统的执行机构和电子元件,包括各类气动、电动调节阀门,蝶阀、变频器等,通过布置在设备上的仪器来采集变化的信号。 3系统的功能模拟 油脂生产中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对象包括了现场各类电机设备启停,各类阀门启闭;各储存罐液位控制等。交互界面上显示对象包括各储存罐、管道、阀门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元素。通过界面监控各阀门开关、储存罐参数的变化,并调取变量的历史曲线等。交互系统画面组成包括主操作界面、监控界面、系统报警界面、数据浏览界面等。操作人员通过鼠标和键盘执行各项操作任务,并在不同画面之间进行切换,监控各运行程序的具体情况。组态软件通过现场I/O设备获得各系统的实时数据,对数据进行加工后以图像形式在显示终端显示,另外,根据操作指令和组态要求将输入指令传输到对应的I/O设备,控制执行机构改变运行参数或运行方式。对需要存储的数据写入到历史数据库中,当接收到历史数据的查询指令时,将从数据库中调取数据在终端显示。当设备运行触动报警值时,系统以图像、声音的方式反馈给操作员,同时存取报警信息,以备缺陷的反馈追踪。 3.1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及显示利用控制系统 对设备实时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对脱溶机、提升机、负压尾部风机等重要设备进行状态监测,一旦出现异常状况,传感器接收故障信号并通过控制器进行处理,系统人机界面发出声光报警,控制系统自动改变运行方式或运行参数调整来避免故障的扩大,与此同时,通知现场人员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油料预处理阶段,通过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来实时监控油料储存仓。利用安装在料仓底部的料位传感器保证油料的正常供应,确保油料的正常损耗率以及最大限度避免由于空仓而造成的效率降低问题。同时,监控设备上的显示屏显示各电机、泵、阀门的运行工况,便于操作员针对工况做出预判,避免可能存在的故障发生。 3.2运行参数的调整 通过PLC主控制器设定温度控制范围,对参数报警值和报警记录设定;对系统压力、真空度控制值和变化曲线设定,对参数变化范围和报警值进行设定;对系统流量值进行设定并监控等。油脂制取过程中浸出器内部需维持一定的负压避免溶剂挥发而出现事故,要求浸出器存料箱和落料斗料位维持一定高度;为满足工艺要求,提高脱溶效果,要求蒸脱机料层稳定在一定高度范围;为保证第二蒸发器的温度值,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翻罐或不利于混合油蒸发的问题。利用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浸出器负压、蒸脱机料位、蒸发器温度,有效解决了人工控制存在的误差,满足了工艺要求。通过布置在设备上的测量容器负压、料位、蒸发温度,经过信号处理传输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对信号进行比较分析后,向电气执行元件发出指令调整运行方式,保证运行参数在设定范围内。 3.3历史数据的查询系统 实时显示和记录现场监测数据,并提供设定时段的数据报表打印功能。各设备的瞬时负荷值、设备故障时间、报警响应、故障参数的时间报表,生产过程的压力、流量、蒸发量等状况报表,结合人机交互界面提供选定参数的历史曲线,生产打印报表[6]。系统数据库存入各类参数信息,以便后续统计分析。工业计算机系统能够实时反映设备和工艺的运行数据,并及时将数据信息自动保存。一旦发生故障,操作员可通过应用界面调取相应时间点的参数信息,对故障进行分析和调整,保证安全生产需求和工艺品质标准。因此,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摘录记事本的文本记录方式,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记录和故障分析工具,提高了实时监测效率,且避免了人工记录和时间的制约。 3.4传动装置的启停控制 根据油脂制取工艺,在组态软件的支持下,通过交互界面实现对设备的启停控制,并对设备过流、过载、空载、故障停车控制处理,结合设定的逻辑控制单元和报警设置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跟踪监控,满足工艺需求。在浸出工艺中,负压蒸发中的尾气风机对真空度的要求非常高,尾气风机转速过高,则容易带出溶剂,转速过慢,则真空度下降,压力可能转为正值,影响安全生产。采用人工控制难度较大,而通过工业计算机控制则能很好解决。利用安装在尾气风机上的压力变送器获得相应的真空度信号和压力值,控制器对接收到的信号对比分析,向变频器发出指令,改变风机的转速,保证尾气风机压力和真空度保持在微小负压范围。 4结束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油脂加工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具备先进的加工工艺、优良的设备配给,卓越的自控系统将是油脂加工企业实现大吨位高度集成生产链的追求目标,基于PLC可编程控制器结合大中型集散计算机控制系统(DCS)的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油脂生产加工全过程进行工艺监控和信息管理,符合现代化油脂加工厂家的自动化控制理念,也是提高油脂生产品质的必然趋势。 作者:徐毅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工业计算机论文:工业计算机在机务设备的应用 【文章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机技术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铁路机务段检修生产工时采用C/S两层模式进行开发,文中从概述C/S模式的情况入手,分析了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规划,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铁路机务管理;应用 检修生产这一环节时铁路机务部门合力组织生产活动的基础,是确保机车正常运行的依据。机车检修生产可以划分为大修、小修、中袖、辅修等多个修程,不同修程其生产班组采用派发工作单、加班加点单、停止工作但等模式对工作人员进行任务的划分,对实际的工作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等情况进行记录。该模块对有效监督检修生产的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检修工作出现问题会对责任人进行考核扣分,月底依照班组及个人的出勤情况、完成工作量、工时等情况核算及发放奖金。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架构对全段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享,确保整个检修生产工时管理步入现代化管理模块,实现机车检修生产工时各项资料实施自动计算,有效提升机务段的管理效率。文中以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为研究依据,提出了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规划,介绍了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1 简述C/S模式 传统的C/S模式又被称作两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因其具有联网简单、硬件维护方便等优点,更适用于铁路系统的实际情况。用户从应用程序对客户机发出数据请求,客户机由网络把用户的请求转交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处理任务之后,把处理后的用户需求那部分数据上传至客户机上,由客户机实现对用户所需数据的处理。C/S模式是有一种两层或三层的结构系统。在两层模式中,一端是客户端,一端为服务器。数据被放置在服务器上,客户端界面当做程序的另一部分存放在客户桌面计算机上。 2 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规划 机务段检修考核系统是由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工时考核管理应用系统组合,它作为机务段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网,运用C/S两层模式开发获得。服务器段采用Windows2000网络操作系统,选用应用服务器、WWW服务器等作为服务器集群进行远程访问、MALL等相关服务。数据服务器内设置有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为数据库进行管理提供服务。确保各个数据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对用户的SQL查询进行应答,没有设置用户界面。客户端则采用Delphi6.0进行开发,在局域网内的客户机上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登录、检修、统计等一系列的功能。客户端软件采用ADO组间由TCP/IP协议访问服务器。所有用户只需要具备给定的权限就能采用网络操作或查询服务器的数据。该系统对检修所用工时、工作质量、员工出勤等情况进行自动统计,系统自行统计出工人应发的工作及奖金等一系列信息,便于各个管理部门对用工情况进行合理把握和安排,从而提升工时利用率及其管理水平。 3 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3.1 软件的主要功能 机务段检修考核系统一般运用多文档界面,可以一同对不同项目数据进行输入和查询工作,依据铁路机务平常的工作状况及管理制度可以设置出六个功能模块。 3.1.1 工作录入 工作录入模块是把平日里检修过程中填写的各种单据中的车型、车号、检修人员名称、工作内容等信息进行录入或编辑到子系统中。 3.1.2 职单考核模块 该模块是对各个管理部门的质量考核中的负责人、班组、考核的内容、扣分情况等录入和编辑到子系统内。 3.1.3 工资分配模块 这个模块是对整个班组或个人一会早他的出勤、工时、考核等情况计算该员工的总工时及其所发工资,同时也对一些数据的子系统进行汇总。 3.1.4 查询模块 该模块是对所有录入的用工情况、考核情况、工资奖金发放情况、完成工时等一系列信息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展开查询并打印出结果。 3.1.5 双达标考核模块 该模块是为满足机构推行个人岗位考核及班组升级达标累进考核,同时对少数人员出现两违事件的次数较多,性质较为严重的责任人或班组实现综合考核的需求,通常半年实施一次综合性考核,这个子系统与工时考核、工资奖金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3.1.6 数据维护模块 该模块的设置及是为简单软件操作设置出来的,采用相应的代表及基本数据进行数据的维护工作。 3.2 系统主要特点 3.2.1 为最大程度使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节省多次开发软件所需的费用,如果机构内已经有出勤考核系统,可以以本系统为基础,直接获取网络数据库内所查找工作人员的名单,对该员工的出勤情况进行核算发放工资和奖金。如果机构内部没有出勤考核软件,本系统内已经设置了这一模块,可以及时给予扩充。例如:设置请假登记、考勤刷卡、考勤汇总、设定上下班时间等一系列功能。 3.2.2 系统可以把数据访问的链路与实际用户界面相互分开,只要书数据访问部件多设置在数据模块上,确保应用程序具备统一的用户界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编程效率。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操作者在录入大量数据时一直使用鼠标的不便性考虑其中,因此专门设置了可以采用回车键让光标下移这一模块,按住CTRL可以让光标不断上移,如此设计操作部件简单且具有优良的容错性能,运用菜单、工具栏都会给予清楚的功能提示。 3.2.3 采用ADO组件与ODBC数据库前端存取界面配合使用,通过SQL命令来对关系型数据库实施具体操作步骤。ADO组件可以对数据源的数据进行读取、修改,如此一来,只要在ODBC程序中存储的数据源都被看作是ADO存取的对象,同时ADO组件具有较好的运行率,在实际运用中使用的资源较少。 4 结束语 本文以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为研究依据,运用采用C/S两层模式开发该系统,分析了设计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规划,介绍了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工业计算机论文:浅谈工业计算机控制 【摘要】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个实时控制系统,其可靠性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成败的关键,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具有完善的人机联系方式,随着被控生产过程的不同。常常要求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案或控制算法,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灵活地组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控制方案。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控制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计算机控制系统已成为生产设备及过程控制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替人的思维成为工业设备及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的指挥和监督中心。 【关键词】工业计算机控制 组成 重要意义 应用 引言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技术的创新与改善,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逐渐提高,精密仪器的生产过程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制造都要求一套成熟而缜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需要有处理复杂程序、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自动化控制为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工业自动化生产具有开拓意义。企业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优化生产结构,将会为公司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一、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工业自动化体系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自动化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科学的紧密结合,给工业生产过程带来了新的技术革新。 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CCS)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由控制部分和被控对象组成,其控制部分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这不同于模拟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只由硬件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一般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和服务性程序等,它们通常由计算机制造厂为用户配套,有一定的通用性。应用软件是为实现特定控制目的而编制的专用程序,如数据采集程序、控制决策程序、输出处理程序和报警处理程序等。它们涉及被控对象的自身特征和控制策略等,由实施控制系统的专业人员自行编制。 二、工业控制计算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意义 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是开放式的系统,其高可靠性、易用性方便了工业环境的使用。并且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化和现场总线技术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控制计算机可谓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源动力。并且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节约运营成本,使生产企业得以实现深层次的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使企业得以取得最大的效益,赢得发展先机。目前,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随着电力、冶金、石化、环保、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工控机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工控机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生产应用 1、自动化生产中的现场总线应用 自动化生产中的现场总线是数字化通信的测量控制设备,在自动化生产的现场使用,广泛应用于自动化制造业,现场总线使用专用处理器置入传统的测量控制器中,具有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现场总线使用简单的双绞线作为通信介质,可以使多个测量控制器与计算机网络直接对等连接,自动化生产线的现场总线把分散的测量控制器变成网络探测节点,联机完成自动控制。如现场总线使自控系统与设备之间具有了互相通信实时分析的能力,经过连接网络系统,可以在信息网络及时发现异常,使企业的自动化生产信息沟通更加便利。自动化系统结构使用现场总线技术是企业自动化生产的趋势,现场总线在进行设备数据交换、实时更新数据、显示信息等方面具有方便灵活的特性。 2、确定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它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控制系统的成败。注意点:① 所选择的控制算法是否能满足对系统的动态过程、稳态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② 各种控制算法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计算公式,但具体到一个控制对象上,必须有分析地选用。③ 当控制系统比较复杂时,其控制算法一般也比较复杂,使整个控制系统的实现比较困难。合理简化,再完善。 3、人机联系设备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如果说过程通道是计算机与生产过程之间的桥梁,人机联系设备则是操作人员与计算机以及过程之间联系的纽带。人机联系设备按照信息传输的方向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前者如键盘、鼠标、球标、光笔等,后者如CRT显示器、打印机、绘图机等。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用的比较多的是键盘、CRT显示器和打印机。 4、信号处理和控制算法 要实现计算机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的功能,就必须及时从生产过程中获取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以运行人员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必要的控制作用。从过程通道可以得到反应生产过程情况的数字量信号,但是这些数字量信号中,有的常常包含着一定的干扰信号,与被测量之间有非线性关系。 5、系统硬、软件的设计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一些控制功能既能用硬件实现,也能用软件实现。因此在系统设计时,硬、软件的功能划分应综合考虑。硬件速度快、可减轻主机的负担、但要增加成本;软件可以增加控制的灵活性,减少成本,但要占用更多的主机时间。①硬件设计:包括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的设计,输入、输出通道设计和操作控制台的设计。 要设计出硬件原理图、印刷电路板、机架施工图等。②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好了后,系统的功能主要依赖软件。要绘制程序总体流程图和各功能模块流程图,编制程序清单,编写程序说明。 6、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随被控对象、设备种类、控制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但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大体类似,一般包括系统设计分析、确定控制算法、系统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系统调试等。下面分别作一些介绍。①确定控制方案:开环?闭环?单环?多环?DCC?SCC?DCS? ②确定系统的构成方式:要求高:工控机;要求低:单回路控制器、低档PLC或总线式工控机。③现场设备选择: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器型号和类型的选择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的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应用将更加智能化。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繁荣的同时,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更加优化,在现实应用中更加的便捷,这样将有效推动高效产品生产事务的发展,有效减少重复事务的工作量。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重点强调通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有助于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节约设计成本,提高运行质量。 工业计算机论文:工业计算机在机务设备的应用 【文章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机技术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铁路机务段检修生产工时采用C/S两层模式进行开发,文中从概述C/S模式的情况入手,分析了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规划,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特点。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铁路机务管理;应用 检修生产这一环节时铁路机务部门合力组织生产活动的基础,是确保机车正常运行的依据。机车检修生产可以划分为大修、小修、中袖、辅修等多个修程,不同修程其生产班组采用派发工作单、加班加点单、停止工作但等模式对工作人员进行任务的划分,对实际的工作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等情况进行记录。该模块对有效监督检修生产的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检修工作出现问题会对责任人进行考核扣分,月底依照班组及个人的出勤情况、完成工作量、工时等情况核算及发放奖金。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架构对全段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享,确保整个检修生产工时管理步入现代化管理模块,实现机车检修生产工时各项资料实施自动计算,有效提升机务段的管理效率。文中以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为研究依据,提出了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规划,介绍了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1 简述C/S模式 传统的C/S模式又被称作两层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因其具有联网简单、硬件维护方便等优点,更适用于铁路系统的实际情况。用户从应用程序对客户机发出数据请求,客户机由网络把用户的请求转交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处理任务之后,把处理后的用户需求那部分数据上传至客户机上,由客户机实现对用户所需数据的处理。C/S模式是有一种两层或三层的结构系统。在两层模式中,一端是客户端,一端为服务器。数据被放置在服务器上,客户端界面当做程序的另一部分存放在客户桌面计算机上。 2 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规划 机务段检修考核系统是由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工时考核管理应用系统组合,它作为机务段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网,运用C/S两层模式开发获得。服务器段采用Windows2000网络操作系统,选用应用服务器、WWW服务器等作为服务器集群进行远程访问、MALL等相关服务。数据服务器内设置有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为数据库进行管理提供服务。确保各个数据的存储和数据处理,对用户的SQL查询进行应答,没有设置用户界面。客户端则采用Delphi6.0进行开发,在局域网内的客户机上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登录、检修、统计等一系列的功能。客户端软件采用ADO组间由TCP/IP协议访问服务器。所有用户只需要具备给定的权限就能采用网络操作或查询服务器的数据。该系统对检修所用工时、工作质量、员工出勤等情况进行自动统计,系统自行统计出工人应发的工作及奖金等一系列信息,便于各个管理部门对用工情况进行合理把握和安排,从而提升工时利用率及其管理水平。 3 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3.1 软件的主要功能 机务段检修考核系统一般运用多文档界面,可以一同对不同项目数据进行输入和查询工作,依据铁路机务平常的工作状况及管理制度可以设置出六个功能模块。 3.1.1 工作录入 工作录入模块是把平日里检修过程中填写的各种单据中的车型、车号、检修人员名称、工作内容等信息进行录入或编辑到子系统中。 3.1.2 职单考核模块 该模块是对各个管理部门的质量考核中的负责人、班组、考核的内容、扣分情况等录入和编辑到子系统内。 3.1.3 工资分配模块 这个模块是对整个班组或个人一会早他的出勤、工时、考核等情况计算该员工的总工时及其所发工资,同时也对一些数据的子系统进行汇总。 3.1.4 查询模块 该模块是对所有录入的用工情况、考核情况、工资奖金发放情况、完成工时等一系列信息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展开查询并打印出结果。 3.1.5 双达标考核模块 该模块是为满足机构推行个人岗位考核及班组升级达标累进考核,同时对少数人员出现两违事件的次数较多,性质较为严重的责任人或班组实现综合考核的需求,通常半年实施一次综合性考核,这个子系统与工时考核、工资奖金是相互独立存在的。 3.1.6 数据维护模块 该模块的设置及是为简单软件操作设置出来的,采用相应的代表及基本数据进行数据的维护工作。 3.2 系统主要特点 3.2.1 为最大程度使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节省多次开发软件所需的费用,如果机构内已经有出勤考核系统,可以以本系统为基础,直接获取网络数据库内所查找工作人员的名单,对该员工的出勤情况进行核算发放工资和奖金。如果机构内部没有出勤考核软件,本系统内已经设置了这一模块,可以及时给予扩充。例如:设置请假登记、考勤刷卡、考勤汇总、设定上下班时间等一系列功能。 3.2.2 系统可以把数据访问的链路与实际用户界面相互分开,只要书数据访问部件多设置在数据模块上,确保应用程序具备统一的用户界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编程效率。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操作者在录入大量数据时一直使用鼠标的不便性考虑其中,因此专门设置了可以采用回车键让光标下移这一模块,按住CTRL可以让光标不断上移,如此设计操作部件简单且具有优良的容错性能,运用菜单、工具栏都会给予清楚的功能提示。 3.2.3 采用ADO组件与ODBC数据库前端存取界面配合使用,通过SQL命令来对关系型数据库实施具体操作步骤。ADO组件可以对数据源的数据进行读取、修改,如此一来,只要在ODBC程序中存储的数据源都被看作是ADO存取的对象,同时ADO组件具有较好的运行率,在实际运用中使用的资源较少。 4 结束语 本文以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为研究依据,运用采用C/S两层模式开发该系统,分析了设计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规划,介绍了机务段检修生产考核工时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工业计算机论文:试析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建设及技术 摘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存在着漏洞和安全隐患,这导致工业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时出现了各种问题,来自计算机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和隐患。本文通过对近一段时间工业计算机网络建设、运用和维护工作的梳理,在描述工业计算机网络存在安全隐患的基础上,说明了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方法和技术,希望为切实做到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经验积累、方向和技术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工业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安全隐患;安全设计;“最小授权”原则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有了不断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工业的生产、管理使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良性的发展,当前工业的相关业务和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正在发挥辅助决策、功能倍增和参与管理等重要工作,可以不夸张地说计算机网络正在引导着工业的新革命。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存在着漏洞和安全隐患,这导致工业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时出现了各种问题,来自计算机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和隐患,无时无刻可能爆发,既影响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问题,又影响工业生产和管理,成为当前工业生产和计算机网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实现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应该做好对近一段时间工业计算机网络建设、运用和维护工作的梳理,明确了解和清晰认知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具体问题,在科学分析工业计算机网络存在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提高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实际工作形成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方法和技术,在细节方面为切实做到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经验积累、方向提供和技术指导,在宏观方面提升工业行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水平。 1工业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1.1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外部隐患 常见的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外部隐患有:火灾、电击、水灾等外部灾害对工业计算机网络设备或传输介质的损坏;工业计算机网络的病毒发作;工业计算机网络的黑客攻击等。 1.2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内部隐患 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内部隐患有:工业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人员的非安全、非规范操作;工业计算机网络本身存在地域能力地、系统脆弱和自身缺陷;管理员对安全权限设置不当、备份不及时等。 2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策略设计 2.1工业计算机网络物理安全的设计 设计中应该确保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实体部分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影响;设计中应该对工业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进行条件控制,防止不具备操作权限的人员进入关键部位;建立工业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确保电击、漏水、跌落等外部伤害。 2.2网络加密传输与认证 应该设计好工业计算机网络第一道防线——用户名和密码,通过严格的设置和验证手段起到对工业计算机网络的保护作用。 2.3工业计算机网络防火墙的设计 工业计算机网络可以控制进出两个方向的信息安全,有效防止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外部非法用户对数据的访问和操作,应实现工业计算机网络对数据的过滤和保护作用。 2.4数据加密 工业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加密技术可以保证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实现对数据流进行加密传输,直到用户退出系统为止。 2.5“最小授权”原则 “最小授权”原则是指网络中帐号设置、服务配置、主机间信任关系配置等为网络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小限度,及时删除不必要的帐号等措施可以将系统的危险大大降低。 3工业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技术要点 3.1做好病毒防范,及时更新系统 安装必须的组件,关闭不需要的服务,及时更新系统和补丁程序,经常检测系统是否存在安全漏洞、是否有入侵侦测的可疑活动。安装正版防病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期查毒、杀毒。对从网上下载的软件进行杀毒处理,对外来U盘需查毒后才能使用,做到防患于未然。 3.2设置安全有效的服务器密码 扩大密码的设置范围,提高密码的破解难度,并且做到每台服务器的密码不同并经常更换。另外,系统管理员也很注意密码的保护,做到不泄漏、不共享,避免了使用密码的安全风险。 3.3采用分层方式管理服务器 将工业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放置在两台服务器上,不仅使管理方便,更有助于整体的安全性。 3.4定期进行数据备份 系统备份是防止由于硬件设备损坏或受黑客攻击导致数据丢失的防范措施和方法,因此,对工业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备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任务。推荐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备份方式是每天对整个系统进行包括系统和数据的完全备份,当发生数据丢失时,只要进行恢复,就可以找回完整的数据。 3.5采用虚拟网技术 在工业计算机网络网络中,应采用VLAN技术,各网段用户在网上邻居上只可以访问自己网段的计算机,从而提高VLAN内数据传递效率以及各VLAN之间数据的安全性,解决了不同网段、不同部门间病毒的传播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实际的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管理和维护经验,从效果上看已经正在起到逐步优化工业计算机网络环境,有效提升工业计算机网络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工业计算机网络操作者防范黑客入侵的观念,这些进步为工业计算机网络实现安全运行提供了先期的保证,并成为工业企业和行业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提高的手段。同时,我们应该有清醒、客观的认知——绝对安全的工业计算机网络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我们继续做好工业计算机网络的技术防范,加强工业计算机网络操作人员的素质教育,提升全员的工业计算机网络应用安全意识,在实际的工作中尽量减少违法操作和物力损坏,以操作规程和安全守则为指导,规范地进行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管理和维护,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为工业计算机网络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促进工业的生产、活动、管理,在客观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工业计算机论文:关于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探讨 摘要:随着工业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生产已经越来越依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为工业化的生产提供了信息资源、设计辅助和决策帮助等重要功能,是工业现代化、科技化的标志。工业应用计算机网络会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信息泄密、信息破坏和信息安全等问题,本文根据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际,强调了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原则,提供了实现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具体措施和具体解决方法。 关键词: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原则;信息安全设计;网络安全设计 1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设计原则 1.1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等级原则 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应该采用等级限制,应该实现审计、自主、结构、安全、标记 访问等各种活动的保护等级,实现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等级使用和运行,确保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1.2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实用性原则 应该实现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用性,要突出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价值,根据不同的工业生产、管理和流通,设计实用性的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要求,使网络不但具有安全设计的因素,更具备实际运用的特点。 1.3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可靠性原则 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时应该在确保工业计算机网络先进性的基础上,采用优良和成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可靠性,使工业计算机网络具有较高的恢复能力和防范能力,确保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2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 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应该包括:物理方面的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安全管理措施方面的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和防火墙技术的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组织保障和保密规定的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在具体的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中应该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级别进行科学的划分,通过访问权限限制、登录规程和身份鉴别等多重手段确保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这是近期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3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探讨 3.1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信息设计 首先,加强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储的安全设计,在工业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和运用中应该确保信息在存储、运用和加工过程中的可控性、完整性、保密性,因此要防范非法访问,网络后面等泄密可能的发生,预防对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侵入,确保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其次,建立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危险控制模型,通过科学的设计确定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具体来源和危险程度,要根据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所处网络位置,以不同的保密要求和密级,规范对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访问和处理,有效防治用户以非法访问和加工受控工业信息,推荐的方式为:加强工业信息用户的身份鉴别工作,设计访问权限控制方式,加强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审计和跟踪过程。最后,加强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存贮的加密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加密进一步限定对非法用户非法访问网络信息,并做好对工业计算机网络重要信息的备份,以利在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出现破坏时及时恢复。 3.2工业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网络设计 首先,加强工业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安全设计,应该确保所有的工作站通过桥接设备和中继器连接在同一网段,共享通信信道。其次,防范工业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的安全威胁,通过信息加密,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泄密。其三,做好工业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隔离,减少网络危险。具体做法是:根据工作性质将网络用户进行分组,根据信息重要程度将计算机网络分类,建立工作组,将同组用户接入同一局域网。其四,做好工业计算机网络层安全危险分析。于计算机网络来说,网络层的安全性核心是网络得到了何种控制,由于许多网络中存储着非常重要的保密数据,不是任何一个IP地址都能够进入网络,进入网络的计算机必须能够进行有效地控制。网络层的主要安全威胁是地址欺骗。每个用户都拥有一个独立IP,通过网络通道对网络系统进行访问时,IP地址表明用户的来源。目标网站通过对来源IP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其数据是否安全,能否对目标网络系统造成危害,一旦发现数据来自不可信任的IP,系统会自动将这些数据拦劫。最后,做好工业计算机网络层安全方案设计:在网络层安全方案设计中,重要解决的是利用IP地址欺骗问题。网络层的安全方法包括:利用VLAN划分、路由器进行数据包过滤、采用防火墙等。利用路由器实现包过滤。在局域网中,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信息间不允许相互访问或共享,在同一处室内,各计算机在同一局域网内,要实现工作性质相同的计算机间的访问,又要限制不同工作性质计算机间的访问,因此,要想满足这种要求,必须在网络层采用安全设计。安全路由设计主要用于这种网络限制。安全路由方案设计是利用编程技术,由用户根据需要动态修改路由信息,实现由用户控制的动态路由连接,使用完毕后关闭路由,以此来实现安全访问,VLAN实质上是将局域网分成若干个工作组。VLAN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采用VLAN技术,使非授权用户对网内的网络资源进行利用或破坏,并能进行安全性检查。最后,做好工业计算机网络的VLAN设计。虚拟专用网络主要由各级管理服务器组成,用于管理不同级别的设计和生产,为了保证该网络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要求具有高度的网络安全保证,要求各服务器采用多穴主机技术和VLAN技术构建。利用防火墙实现网络层安全。防火墙用来保护由许多台计算器组成的内部网络,通常是运行单独计算机上的专门服务软件,监测并过滤所有信息交换,识别并屏蔽非法请求,保护内部网络的敏感资料,有效防止跨越权限的资料访问,并记录内外通信的有关状态信息日志。 工业计算机论文:以开放标准推进应用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代STD总线工控机,90年代的第二代PC-based工控机,到了今天的ATCA/CPCI总线技术,工业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发展过程中,工业计算机的应用也实现了多元化,尤其是随着3G业务的推广,以及各种通信、网络等技术的融合,其也不再单纯局限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那么,未来的工业计算机将如何发展? 为了促进工业计算机的发展,寻求工业计算机下一代的发展契机,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PICMG/P.R.C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工控机专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中国PICMG技术年会暨中国工业计算机发展论坛”,此次以“整合平台加速应用创新”为主题,讨论如何让企业找到更适合发展的技术,以及工业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技术新趋势。 新机会下的应用多样化 “未来,从发电到配电到传输都是在智慧电网的监控下,而且智能电网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以跟你家的黑匣子联结在一起,这个黑匣子实际上就是一个电脑,电脑可以连接到你家的所有的用电设备。将来的电网会实时报价,而你的黑匣子会自动接收电网的报价。在电价过高的时候,你可以每10分钟停掉你的冷气2分钟,每10分钟关掉电冰箱2分钟,你家的充电电池汽车是晚上12点才开始启动充电。通过黑匣子,每一个家庭可以减少大概28%的电力的使用,把整个用电高峰的曲线拉平,我们以后就不需要发那么多电了,而电可以更有效地利用。” 研华大中华区总经理何春盛介绍道,这就是研华智能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一切都是在工业计算机的控制下实现的。 过去,谈到工业计算机,人们往往会把它和工业自动化联系起来。目前,工业计算机不只应用于自动化领域,而是结合了通信、网络、光电和半导体等技术,应用在能源、电信、医疗等领域。按照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PICMG/P.R.C会长刘鑫的话说:“工业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它已经远远不是我们过去想象的一个壳子里装一个计算机,它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应用也远远不止在工业自动化领域。” 据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中国工业计算机市场规模超过55亿元(不包含应用系统),工业计算机的出口约2亿美元。 我国的工业振兴和结构调整也给工业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机遇。以轨道交通为例,截止到2008年,我国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约800公里,而有25个城市的超过25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经通过了国家批准,在车站的售票系统、车载、检测、供电等方面都给工业计算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研华大中华区总经理何春盛介绍,研华中国2009年前三个季度的收入第一次跟美国市场的收入在全球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同。 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推进行业应用的适用性,带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据刘鑫介绍,过去到电信企业的机房参观,满屋子都是服务器、交换机,中间是连接线,根本辨认不出连线连的是哪台机器。未来,由于空间的限制和维修方便,电信企业的机房一定是一个ATCA平台将板卡、服务器、交换机组合一起,可以解决用户所有的需求。工业计算机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其设计呈现出多元及定制化的设计特点,技术发展也进一步体现了网络IP化和硬件架构IP化。 与嵌入式和云计算的结合 与嵌入式和云计算技术相结合,也成为众多工业计算机厂商关注的重点。据研华嵌入式运算核心事业群总监张家豪介绍,研华公司的“嵌入式核心服务”为嵌入式应用开发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包含从COM载板设计服务、SoC 平台开发到加固和宽温设计的各种服务,这种服务的范围覆盖了从嵌入式主板、模块到软件服务等各种服务,透过这种系统化的搭配设计方式,可以简化设计工程师在主板、BIOS、周边模块等项目上的选择。 云计算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技术概念,也不会被工业计算机厂商所忽略。刘鑫说道:“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如何解决工业计算机和云计算相结合的问题,一定是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鼎钛克电子总工程师彭文进也认为:“通过云计算这样一个新的技术,把设备、软件、服务融合为一体,使多网融合成为现实,使用户的需求也能得到更好的满足,这也是鼎钛克把目标放在千兆以太网通信计算平台上的原因。” 开放化的标准 今年,国家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中国从信息大国发展到信息强国。但部分的企业利润较低,研发投入较少,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为了推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基于开放标准的整合平台是一个关键。开放标准是当今世界潮流,也是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式发展的机遇。 目前,国家对于标准化建设相当重视,工业计算机行业也在制定相应的标准。据刘鑫介绍:“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关于工业计算机的通用标准,我们现在正在制定的标准是开放化的标准,对于国际上已经通用的标准我们会吸收进来,而有些还未制定并流通的标准我们会先吸收一些厂商的技术优点,把它融入我们的标准之中。”他同时还谈到,基于开放标准的整合平台给用户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保证各个厂商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使竞争各方可以在市场上平等竞争,用户不会被锁定于某个特定的供应商,从而能避免产生垄断。采用开放标准,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此外,基于开放标准的整合平台的引入并不是舍弃自主研发,而是让用户通过适当的整合,可以专心于自己擅长的应用上,快速建立系统模型,缩短研制开发周期。 工业计算机论文:浅谈我国工业计算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当下,工业计算机再也不仅仅局限于工业自动化的领域,由于在通讯、网络、软件及光电的整合和应用下,并结合了消费电子、通讯、半导体及软件等应用,其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丰富多样化,并呈现出其定制化的设计特点。在自动化和信息化产业链中工业计算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工业计算机不单是传统行业升级改造与"两化融合"的马达,更是"3C融合"与建设3G的主要硬件框架和基础平台。 【关键词】工业计算机3C融合发展 一、引言 工业计算机领域包括工业计算机整机、处理器板或嵌入式主板、数据采集板、通信板、功能板(如图像、视频、存储、运动控制、DSP等),以及一体机或HMI、机箱背板、周边设备、软件和应用系统。最早前,针对工业自动化中特殊规格及严苛的环境要求,工业计算机厂商设计特殊的主板、芯片、机箱、操作系统等,以满足特殊作业环境的需要。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工业计算机日渐成为工业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二、全球工业计算机发展概述 2.1工业计算机产业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无线网络技术、信息家电、汽车、以及医疗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工业计算机正越来越多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工业计算机产品在的需求和发展也变得更加旺盛而迅猛!工业计算机是工业自动化设备和信息产业基础设备的核心。传统意义上,工业计算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测量、控制和管理,但今天已经远远超出工业程控制的应用范围,而是广泛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3C融合、三网融合、企业信息化加速进行,无论是信息产业基础设备、还是企业计算市场,对工业计算机的需求从来都未像今天这般为IT业所重视。工业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基础设备的核心,工业计算机已成为一个与信息网络融为一体、以人为中心的随时随地的服务平台。各种各样的工业计算机技术将无处不在新的工业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更强的交互性和互操作性,同时也是多种信息系统的融合平台。最后,工业计算机将朝着创建一个开放、标准化平台的方向发展。 2.2中国工业计算机产业发展历史 (1)STD总线技术开创了低成本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先河 工业计算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标志性产品是STD总线工业计算机。STD总线技术具有标准化、开放式、模块化、组合化、尺寸小、成本低等特点,这一特点深受传统型中小企业的欢迎。STD总线最早是由美国Pro-Log公司和Mostek公司作为工业标准而制定的,后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吸收,成为IEEE961标准。1991年,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牵头成立了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STDMG/P.R.C分会,在国内推广普及STD总线。由于其是机笼式安装结构,并且设计、开发、调试简单,得到了当时急需用廉价而可靠的计算机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广泛欢迎和采用。 (2)开放标准造就了一个PC-based系统时代 1981年IBM公司正式推出了开放架构IBM PC机,其的出现震动了世界,并获得了极大成功。随后PC机借助于规模化的硬件资源、丰富的商业化软件资源和普及化的人才资源,于80年代末期开始进军工业计算机市场。从1997年开始,我国的工业计算机厂商开始进入IPC市场,促使IPC的价格不断降低,也使工业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行业发生极大变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IPC的应用从传统工业控制向数据通信、电信等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延伸。更为值得一提的是,IPC开创了一个崭新的PC-based时代,拉开了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走向开放平台的序幕。 3、迅速发展和普及的工业计算机 当时间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和计算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独立的业务应用逐步融合为更易使用的、集成的业务应用,同时融合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它必须是一个兼容并蓄的通用平台,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标准架构。这对工业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计算机技术更是无处不在,它带来的是一个充满联网设备的世界。融合通信最大的设备挑战是可用性和功能开发缓慢等不利因素。提供全IP功能的通用平台可以支持业务差异化,整合内容和业务支撑系统,将复杂的网络简单化,提供最佳用户体验。 由于IPC构造和其连接器的缺陷,对于其散热和高可用性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由此才诞生了新一代工业计算机CPCI,解决的是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问题。CPCI是PCI总线的电气和软件加上欧洲卡,CPCI技术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性是具有在不关闭系统的情况下的即插即用功能,该功能的实现对高可用系统和容错系统非常重要。基于以太网的工业自动化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ATCA的诞生恰恰赶上了信息产业链变革的机遇。 三、中国工业计算机市场概述 3.1工业计算机产业主要发展特点 (1)企业向自主创新的方向转变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的工业计算机企业正在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例如中国的一家本土企业自主研发了新一代工业计算机EPI,不仅解决了IPC工业计算机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还能完全兼容PCI标准,具有开放性、良好的散热性和抗振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等特点,而且加工工艺容易,成本低,便于推广,已经成功应用于国产数控装置。 (2)工业计算机越来越被行业用户所接受 工业计算机产品和技术是属于中间产品,是为其他各行业提供可靠、嵌入式、智能化的工业计算基础平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许多行业的关键任务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工业计算机,而以工业计算机为共性技术和基础平台的低成本工业自动化正在成为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的主流技术路线,中国的工业计算机厂商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从数字家庭用的机顶盒、数字电视,到银行柜员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加油站管理、制造业生产线控制,金融、政府、国防等行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加,对工业计算机的需求很大,工业计算机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市场的主要形态 工业计算机界不同于商用计算机采用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不同应用有不同的功能需求设计,企业需针对用户需要设计符合其功能需求及外观的产品。因产品复杂度较高,价格敏感度较低,毛利率较高,普遍均在30%以上,相较于商用计算机市场,仍处于蓝海市场。因单品数量少而小型供应商多,呈现长尾市场特点。 (4)工业计算机走向服务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际厂商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预集成平台或整合平台。它是在工业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产业链下游发展的结果。国际厂商不再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工业计算机的供应商,而是针对用户的某一个项目或装置的开发,从系统方案的制定开始,包括部件集成、硬件采购、软件配置、现场调试、直到验收,全过程都由其承担。它们既是方案供应商,又是产品供应商,还是系统集成商。这种做法既可以进一步满足用户的要求,同时也可以解决工业计算机厂商目前价格过于透明,利润率降低的问题。但是这将要求厂商对应用行业技术发展走向、目标系统的设计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技术发展、不同类型模块的功能和性能都要十分了解。这对国内工业计算机企业的技术能力、市场能力、产业链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四、结语 中国工业计算机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格局基本稳定,即使在全球金融风暴的阴霾中,中国工业计算机市场依然将保持较快增长。不论面向工业控制的传统IPC市场,还是面向公用设施和金融电子等新兴领域的嵌入式计算机,国内企业与台湾品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面向铁路车载和航天军工的抗恶劣环境工业计算机、以及构成工业计算机系统的数据采集板和功能板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品牌同台竞争,面向工业控制的传统IPC市场作为我国工业计算机技术的发源地,一直是工业计算机的主战场。这类产品产量大,应用领域最广泛,是服务于传统产业升级与现代服务业的主力军。 工业计算机论文:试述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应用 摘要: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控制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计算机控制系统已成为生产设备及过程控制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替人的思维成为工业设备及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的指挥和监督中心。 关键词: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 在工业自动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工业控制计算机,即IPC,或者叫产业PC。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控制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计算机控制系统已成为生产设备及过程控制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替人的思维成为工业设备及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的指挥和监督中心。工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随着计算机的进步、工业生产工艺过程控制要求的提高和生产管理的完善而不断发展。 一、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工业自动化体系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自动化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科学的紧密结合,给工业生产过程带来了新的技术革新。 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CCS)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由控制部分和被控对象组成,其控制部分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这不同于模拟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只由硬件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一般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和服务性程序等,它们通常由计算机制造厂为用户配套,有一定的通用性。应用软件是为实现特定控制目的而编制的专用程序,如数据采集程序、控制决策程序、输出处理程序和报警处理程序等。它们涉及被控对象的自身特征和控制策略等,由实施控制系统的专业人员自行编制。 目前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按结构层次基本上划分为:直接数字控制(DDC)系统、监督控制(SCC)系统、集散型控制系统(DCS)、递阶控制系统 (H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几种,其中DCS是融 DDC 系统、SCC 系统及整个工厂的生产管理为一体的高级控制系统,该系统克服了其他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危险集中”问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但是,为了进一步适合现场的需要,DCS 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近年来,集计算机、通信、控制三种技术为一体的第五代过程控制体系结构,即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成为国内外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计算机控制在工业自动化的设计和应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了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来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以达到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那么如何实现工业计算机控制呢?现在介绍设计思路如下: (1)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随被控对象、设备种类、控制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但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大体类似,一般包括系统设计分析、确定控制算法、系统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系统调试等。下面分别作一些介绍。①确定控制方案:开环?闭环?单环?多环?DCC?SCC?DCS? ②确定系统的构成方式:要求高:工控机;要求低:单回路控制器、低档PLC或总线式工控机。③现场设备选择:传感器、变送器和执行器型号和类型的选择 (2)确定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它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控制系统的成败。注意点:① 所选择的控制算法是否能满足对系统的动态过程、稳态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② 各种控制算法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计算公式,但具体到一个控制对象上,必须有分析地选用。③ 当控制系统比较复杂时,其控制算法一般也比较复杂,使整个控制系统的实现比较困难。合理简化,再完善。 (3)系统硬、软件的设计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一些控制功能既能用硬件实现,也能用软件实现。因此在系统设计时,硬、软件的功能划分应综合考虑。硬件速度快、可减轻主机的负担、但要增加成本;软件可以增加控制的灵活性,减少成本,但要占用更多的主机时间。①硬件设计:包括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的设计,输入、输出通道设计和操作控制台的设计。 要设计出硬件原理图、印刷电路板、机架施工图等。②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好了后,系统的功能主要依赖软件。要绘制程序总体流程图和各功能模块流程图,编制程序清单,编写程序说明。 (4)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包括系统硬件、软件分调与联调,系统模拟调试和现场投运。调试过程往往是先分调、再联调,有问题再回到分调,加以修改后再联调,反复进行,直到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5)工业计算机系统的维护 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常用方法:a 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b 采用冗余技术;c 采取抗干扰措施;d 采用故障诊断;e系统的恢复技术;f 软件可靠性技术。 总之,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总体思想具备:①系统操作性能好,硬件和软件要使用方便和维修方便;②可靠性高;③通用性好,便于扩充;④实时性强;⑤设计周期短、价格便宜。至于具体的系统设计和总线类型的选择由于篇幅原因不再详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三、工业控制计算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重要意义 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是开放式的系统,其高可靠性、易用性方便了工业环境的使用。并且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化和现场总线技术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控制计算机可谓是工业自动化发展的源动力。并且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节约运营成本,使生产企业得以实现深层次的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使企业得以取得最大的效益,赢得发展先机。目前,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随着电力、冶金、石化、环保、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工控机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工控机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工程管理类论文: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 作者简介:肖磊( 1975-),男,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e-mail)。 摘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将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列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六大核心知识领域之一,如何提高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亟待研究。文章基于“引导深层学习,培育创新能力”的理念,从构建知识框架、加强课堂实践、改革考核方法3个方面提出引导学生深层学习的具体方法。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改实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solo分层法 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核心知识领域包括“工程项目经济原理” “工程项目管理” “土木工程法规”3个核心知识单元[1],文章所述管理类课程主要针对后两者。审视近年来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下述问题:首先,学生普遍对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第二,学生普遍对工程管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难以理解,缺乏深入探讨;第三,理论教学环节中缺少运用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为充分发挥管理类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笔者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尝试了教学改革,以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 教学改革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曾基于“教学对象仿真、教学内容仿真、教学环境仿真”的理念,努力构建适宜的教学环境,收集实用的素材和实际案例,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综合能力却未见明显提高。集中表现在:第五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时,极少能运用管理的眼光去观察现场、发掘问题、分析问题。然而,实际工程中,管理环境变化万千,任何工程管理人员都面临如何把其他场所的工程经验成功应用于“本案”的创造性人工再造问题,所以要求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对基本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培育学生建立对工程管理先进理念和方法的正确认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学生工程项目管理创新能力, 是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 (一)引导深层学习 “深层法”(a deep approach) 是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在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该方法以理解思想和探寻意义为目的,关注各个论据的意义、要旨和相互关系,而不是词语、文本或者公式本身。针对高校学习情况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深层学习法与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有密切关系。如果学生有能力把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用于新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获得的学习效果要比没有能力这样做的学生好得多[2]。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肖磊,等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引导法教学实践和思考 管理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综合性强。比如:不能抛开施工项目管理而单谈合同管理,不能抛开合同管理而单谈造价管理,也不能抛开造价管理而单谈施工组织管理等。各门课程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时往往是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而这种综合运用恰恰应该是工程管理人员核心技能的综合体现。其所涉及的知识有相当的广度,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满足广度的要求,又要兼顾一定的深度,传统的讲授方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就其表层含义来讲是不难读懂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教师讲授的重点是针对繁杂的知识点梳理逻辑关系,揭示逻辑内涵,并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4]。为此,引导学生开展“深层学习”十分必要。 (二)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能 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创新”就是“创造和革新”,谈到管理创新,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管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新观念、新构想的形成;二是已有先进观念和构想的运用。工程管理理论中有很多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可以很好地指导和支持现场工程管理的创新活动。根据笔者多年工程管理实践的体会,当前的现场工程管理仍然过多依赖于经验管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仅仅在各种执业资格考试中受到关注,而真正将其运用在管理改革和管理创新实践的少之又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实施过程中缺少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基层工程管理人员,因此,培育学生的工程管理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工程管理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积极引导学生创新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现场工程管理创新活动,有利于学生达到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所需人力资源的要求。 二、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如何引导学生深层学习”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切入点,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3个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一)分析知识逻辑,构建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下功夫。《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及时的引导。该《规范》强调,专业教学的内容由知识体系、知识单元和知识点构成,与课程名称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相比,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重复或遗漏。其中涉及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有3个,其中之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涵盖8个知识点,分别涉及学院培养计划中的三门课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1.基于pmbok对知识进行分解与再综合 根据项目管理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图1),把上述三门课程中融合三类知识的内容分解,分别归类,帮助学生理清各相关知识的源头,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任务,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先分别站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学的角度,把管理学的一般知识和项目管理学的专有知识分解,然后在建筑工程应用领域的实践中综合运用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让学生明白通用管理原理和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途径。希望学生不仅是掌握一项操作技能或记住一些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建立和管理技术应用方法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认识,拓宽学生视野。 2.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逻辑树 借助“思维导图”工具(mindmanager)构建知识逻辑(图2),利用其可视化的绘图软件,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引导学生有序地组织思维、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将其作为一种学习管理工具主动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乃至今后的工作效率。 图1项目管理知识范畴 图2工程项目管理知识逻辑树 3.运用“霍尔结构模型”构建知识框架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工程特点。由于学生自身知识构建能力有限,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往往了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形成系统认知,从而影响其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某些具体任务,借助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构建立体化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对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通过设计五维质量控制模型(图3),运用系统观来看施工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并运用分层法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在貌似繁杂的因素中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且记忆深刻。 图3五维质量控制模型 (二) 合理设计课题加强课堂实践 对理论的理解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化,加强课堂实践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课堂实践形式的选择、组织和课题的设计是保证课堂实践效果的重点。 1.课堂实践的形式 笔者主要采用课前作业加课堂汇报讨论的形式。提前一周将要汇报讨论的课题、案例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发给学生,明确汇报要点,充分调动学生探讨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主动研读教材和其他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当前大学生所缺乏的[5]。以此引导学生摆脱知识灌输的惯性,积极尝试深层学习,积极尝试从管理角度认识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问题,激发学生工程综合管理的潜质,为几年后走上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2.课堂实践 课题设计 课堂实践要想获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课题设计。课题必须面向实际,但绝不是简单地模仿实际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把学习讨论作为对实践活动的一种领悟过程[6]。比如:在讲述项目组织时,提出“运用组织学原理设计一份项目组织策划方案”的课题。项目可以选择学生已有的经历,如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再结合学习任务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在讲述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时,设计了“运用五维质量控制模型设计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方案”的课题,在已有桩基施工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观看待桩基工程质量控制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通过课堂作业和课堂汇报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 (三)强调学习过程,改革考核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类课程传统考核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等题型。学生往往依靠考前强化记忆来通过考试,不仅占用大量时间,而且对所记忆的大量概念性知识点不能灵活运用,很难达到教学考核的效果。为此,笔者也尝试了改革。 1.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强化平时考核 设置座位分。以平时成绩加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坐在教室前三排,客观上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 设置汇报讨论分。对参与汇报讨论的学生给与表扬和加分,鼓励学生主动汇报作业,并积极参与讨论。 2.采用开放性试题和solo分类法评价学习质量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可观测学习结果的结构,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比格斯(biggs)教授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 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7]。solo 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 solo 分类法的基本观点包括: (1)以研究学习质量为主要目的,从学习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出发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关注认知过程, 而不仅仅是认知结果,分析学生针对某项具体任务的反应是描述学习进步和认知结构的最佳方法;(3)可以从能力、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和应答结构4个方面对学生的回答分成不同的水平。 为了改变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局面,尝试开卷考试,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组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开放性地回答问题。依据“solo”分类法的原理,根据学生回答问题中所使用素材的数量来评价学生掌握工程管理类知识的量, 从学生回答中所表现的思维方式、一致性与收敛情况来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即运用基本原理认识、分析、解释工程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改革效果评估 为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设置了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主要采用“自我评价”的方法[8](表1)。结果显示,相比往届学生,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成效都有明显提升。 表1 学习效果调查统计表序号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人数1课程互动很有兴趣52 对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53对所学课程知识有基本的了解144对所学课程知识感到有明显收获35 开拓了眼界,对监理行业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17注:学生共44人,根据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分类,分入一类后就不再计入其他类。 四、总结与反思 “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是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从提升教学质量的角度,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开拓视野、完善思维方式、锻炼综合能力。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在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总结的情况下,很难适应跳跃性的教学方式,结果甚至不利于其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上述矛盾要求教师继续深入思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应兼顾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传授的学习需求,而通过加强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以及开拓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方法来“引导深层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另一个思路是从新生进校开始,即在各门课程中全面实施“深层学习”的引导教学,随着学业进展,逐步改善学生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为专业课阶段的“深层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建筑结构教学 结构就像是人体的骨架,是一种受力体系,承担各种作用,要求不出现大的变形,不因外界干扰而影响骨架寿命,在此基础上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这样就把结构知识和工程造价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工程造价不能脱离工程而存在。而后续教学内容围绕讲述结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这条主线展开,并以基本构件承载力计算和变形验算为切入点逐步深入,体现课程特点。 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涉及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力学、建筑施工等课程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课程间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涉及到前期哪些课程知识?对后续课程有什么作用?例如,钢筋混凝土梁是房屋建筑中最常见的构件。在房屋建筑学中梁的尺寸和形状与建筑设计以及房屋的净空高度要求有关;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梁是由混凝土和钢筋两种材料结合而成的组合受力构件,发挥着各自不同力学性能,承担相应荷载作用。从力学看梁是承担横向作用的受弯构件,在受荷后截面上存在弯矩和剪力两种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后发生挠度变形、可能出现裂缝。所以建筑结构中梁的设计计算就是依据力学原理,根据梁在破坏时极限承载力,在相应基本假定条件下根据力学中力和力矩平衡关系求解出梁中所配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数量。在保证承载力基础上依据力学知识结合混凝土材料特性验算梁的挠度和裂缝宽度,使其符合安全性和适用性要求。那么制作某根钢筋混凝土梁的费用(造价)如何?引入在建筑施工中讲授的梁中各钢筋下料长度的计算方法,求出钢筋总重量和混凝土体积,套用相应的预算定额,此梁的直接费用即可求出。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对比,找出合理配筋、合理截面尺寸使梁的造价更加趋于经济适用。因此,建筑结构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始终要与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紧密配合。这样做一方面可回顾以往关联课程知识,另一方面把学生所学零碎知识点连成片,相互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加强理解,使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现场教学作用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对于建筑结构课程仅此还不够。结构设计计算理论多,内容抽象繁杂、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仅凭课堂讲授不易使学生对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加之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学生对结构体系感性认识较少。所以除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扩充教学信息量和增加学生对建筑结构的感性认识外,还应利用现场教学的直观优势。例如,利用业余时间到校园和周边建筑工地参观,让学生看到“建筑实物”,非常自然地就会明白混凝土框架结构、砌体结构各自的结构特点。又譬如,利用施工现场参观讲解钢筋混凝土肋型楼盖中梁、板、柱之间的传力关系,以及梁板柱中钢筋的布置。在参观中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例如,楼盖模板怎样支设,怎样拆除?单向板、双向板怎样区分?梁、板、柱钢筋绑扎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工程量怎样计算?套用预算定额中的哪个分部分项工程?混凝土的自然养护时间应该是多少天?学生通过现场教学,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牢记于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现场实践,巩固和充实理论知识并把实践过程写成报告,作为学生平时考察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会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专业教师素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对书本内容的讲授,教师只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就可以胜任教学工作。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教师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促使高校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应不断提升,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有一桶水”,“打铁还需自身硬”,单纯的“教书匠”已不能适应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作为教学的主体之──教师,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密切关注本行业本专业的发展动向,熟悉和掌握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和现行规范、规程、标准等。二是全局观念,把握好学科专业之间,相关课程间的先后衔接顺序和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保证所讲授的内容有的放矢,促进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教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社会经历,把工程实例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体现真实感,把教师的社会工作经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四是需要认真选用教材,备好课,适当将科研、教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五是对教学对象──学生群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九零后与七八十年代的学生相比较无论是在个性、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对社会认识、信息量的摄入和对知识渴求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体系中教与学主体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正逐步转变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为教学引导者,而学生也逐步地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盲从性少了。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更加开放更加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共同提高。为把握这种变化和差异,应注重设置讲授内容,突出重点,深入浅出,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加上通俗易懂的例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认可。例如,在讲授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裂缝宽度计算时,课前把面粉加水拌好裹在橡皮条上,待其干燥后拿到课堂进行演示。包裹的面粉相当于混凝土,橡皮条相当于钢筋。张拉橡皮条时,包裹的面粉其抗拉强度远低于橡皮条,故而在所裹面粉上出现第一条裂缝,再继续张拉橡皮条,面粉表面裂缝增多直至分布、间距趋于稳定。这时趁热打铁告诉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因为裹的面粉和橡皮条在张拉时变形大小不同,形成了变形差,裂缝必然产生。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后,再来讲述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计算,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而且掌握的比较牢固。另外还应注意到,建筑结构这门课专业性较强,相关课程联系广泛,教学难度大。力学是结构设计计算的理论基础,结构是依据力学原理建造的实物,没有力学理论,结构如同海市蜃楼。因此结构与力学密不可分。只要真正学好弄懂力学,结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在前期教学中应提高对建筑(工程)力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学时,配备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力学课,打好基础推动后续课程顺利实施。 结语 针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谈了一些看法和体会,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能有借鉴作用。建筑结构课程所要讲述的结构无论是按照材料分类还是按照受力体系分类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不宜面面俱到,实践证明效果也不好。建议今后能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混凝土结构为主要授课内容,其他如砌体结构、钢结构以及与土木工程有关的专业知识可开办各类讲座或者作为选修课完成,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作者:孙犁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工程管理类论文:思想政治工作对工程管理类企业经营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体现在财力、物力方面,更体现在人才方面。工程管理类企业人数比较多,而且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给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主要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工程类企业经营中的引导、警示、组织、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及通过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以人为本关心基层员工等方式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企业经营;思想政治工作;工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工程类管理企业通往一般项目工程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工程的管理是企业经营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这给企业的政工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然而如果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那么企业的管理只是形式上的。思想政治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工程管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保证企业顺利发展。 1 思想政治工作对工程管理类企业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和创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无论是在过去的战争时期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在我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言,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1.1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引导作用,特别对基层员工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工程类企业基层员工的数量比较多,而且素质也参差不齐。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部门的一些言行或者举措可能会触碰到他们敏感的神经,从而引起他们心目中的不满,这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思想隐患,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进行有效地疏导,可能会引起他们一些不正当的行为,从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如果企业的政工部门能够及时发现员工思想变化,采取适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引导,那么就能及时解除员工内心的不满,改变员工的心态。工程类项目一般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员工的住宿条件和工作环境比较复杂,员工很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或者对企业充满抱怨等情绪,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企业应该及时给予基层员工一些关心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心。比如夏天在施工地区采取一定的防暑降温措施,调整作业时间,避免高温时段施工,或者给员工发放一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冬天作业的时候,对户外的员工采取一定的保暖和保健措施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这些事情看起来虽小,但是却向员工表明了企业的一个态度,企业还是很关心员工工作的,用这种实际行动来教育员工,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的泛泛而谈,比口头上的说教更有用。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关心员工的思想变化,抓住员工关心的内容,并想方设法帮助员工解决,让他们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从而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企业上下一心,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员工才能真正将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设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1.2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的组织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作用是最重要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组织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素质。比如如何企业不能制定唯才是举,有才者居之用人的机制,而任命一些工于心计、圆滑世故的人作为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那么企业的组织建设只是一句空谈。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组织建设的作用必须确立。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制度建设的作用,让每一个企业基层员工感受到组织的严谨性和严肃性。严谨性指的是企业党委领导对各部门的选择人才的程序和制度必须严格,通过公开竞选,竞聘上岗,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公开每一个选拔环节,除了考核员工的能力还要考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在考核的时候,还要有基层员工对其的评价,将每一部分的考核分数进行累加从而选拔合适人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严肃性指的是选拔人才的人事部门和企业直接领导要严格按照公司制度,高度重视企业选拔人才的工作,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不允许拉关系走后门,不收取贿赂等现象,最大限度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作用,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企业的管理层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3 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警醒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警觉性主要针对管理层,特别是在国企,由于企业体制监督的局限性,很多优秀的管理者因为长时间的思想懈怠,工作慵懒形成很多不好的工作习惯。特别是工程类企业的施工时间长、投资规模大,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拿到项目,往往通过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正当方式拿到指标,很容易引发企业的不正之风,不仅会严重影响企工程质量,而且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如果不能及时给予他们警醒,可能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人的发展,还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者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党、政、工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企业党委会的角度来说,可以从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国家政策法规,特别是从十八大以来,中央非常重视反腐工作,坚持“老虎、虱子”一起打,要将“权利关进笼子里”,坚持反腐的高态势,十八大以来,地方和中央多位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不正之风的企业管理者一定的警示作用,让他们保持高度的警示精神,在工作中不能违背良心,违背原则; 第三方面从企业工会的角度来进行。企业的工会要从职工的角度出发,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在日常工作中,员工要大胆检举、大胆建言。通过工会的工作,培养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发挥员工监督的作用。 1.4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思想文明建设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解决人的政治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的目的,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一切出发点最终都是为了发展,而企业文化其实也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的一种体现。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号召企业上下一心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一旦企业文化为所有员工集体接受,就会自觉转化为员工日常工作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企业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企业文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企业成长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保持企业的活力,而文化能让企业更加繁荣,企业文化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企业的不断改革,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发展又为企业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更新观念,凝聚人心,推动企业不断改革,不断发展。 2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环境和工作对象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不断上升,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的开放和文明,也让员工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第二个是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的利益,随着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职工思想也会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人事关系的调整、薪资福利待遇、医疗和住房改革,以及企业竞聘上岗等给员工带来的危机意识; 第三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的空间不断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通过广播、电视、户外广告、网络等媒介,员工接触的信息面越广,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不得当,很容易导致员工的反感情绪,特别是当下很多企业的基层员工年纪比较小,大多数都是90后,90后个性独特,喜欢自由,这一定程度都增加了思想政治的难度。 3 如何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3.1 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手机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用手机消费、学习、交流。特别是随着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普及和发展,大多数年轻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微信号、微博和QQ号,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紧跟时展的潮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企业有什么新的举措,可以在微博和微信上与职工进行沟通,根据员工的建议和要求进一步完善。 其次,政工部门可以以社交媒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及时一些中央政策的文件和相关规定,职工可以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直接下载,这样即便是在偏远工程项目建设的员工,也能及时学习。 3.2 以人为主,关心基层员工的生活 企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主体。因此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广大干部职工,解决基层员工的生活、工作、思想问题,提高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要一心一意为员工排忧解难,解除职工工作的后顾之忧,在中秋、元旦、春节等一些重大节日,企业领导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让困难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怀,对于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职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帮助职工子女圆大学梦,一些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并号召全体上下为其捐款。 第二是为职工办实事,工程类企业基层职工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因此企业要从大处着手,关心职工、关爱员工,在夏日为员工送清凉,为一线施工的工人送去药品、纯净水、毛巾等一些防暑降温的用品,天冷时为员工购买手套。 第三是关注员工思想状况,政工人员要定期走访基层工人,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倾听员工的呼声,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 4 结 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从细节入手,关心员工的思想动态,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达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深化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目的。 工程管理类论文:应用技术型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很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本文在简要概述应用技术型本科概念和分析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需求,探讨了应用技术型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帮助企业获得战略资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推进,我国企业需要大量既懂信息系统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以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是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应用技术型本科是近年来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科学进步、产业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是相对于传统“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的,具有创新性、职业性、应用性等特征[2]。应用技术型本科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从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角度分析传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与职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管理信息系统教材更新比较慢,且不同的专业,讲授基本相同的知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必要的针对性,无法满足职业需求。 (二)先修课程教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实践环节薄弱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对行业管理知识了解较多,但是计算机知识较为薄弱。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开展实践教学困难,对很多知识的掌握会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很难学以致用。 (三)师资缺乏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然而一般来说高校教师只具备单一的专业背景,而且大部分教师信息系统开发经验较少,“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技术型本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很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应用技术型本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很多工程管理类专业将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培养方案,满足了企业对复合型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但是也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和职业需求相匹配、与行业知识相结合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行业就业人数减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对于动手能力高超、创造能力突出、适应能力极强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极大。因此,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岗位实践、职业培训相对接 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具备更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大多来自于岗位实践和职业培训。高校教育培养的更多的是通用性人力资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比较容易使学生出现通用性人力资本过剩,但专用性人力资本缺乏的现象[3]。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岗位实践和职业培训,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过程中人才需求相适应。 四、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观念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现状以及高层次应用技术性人才要求,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一)改善师资水平,引入协同教学理念 所谓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就是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策划和执行某门课程教学的教学形式。可以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改变一位教师负责的状况,可以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4]。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包括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和企业中系统开发人员(外聘)组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同时,锻炼教师队伍。 (二)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专业特色,制定教学内容。例如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侧重点应该以物流管理系统、道路实时监测系统等作为案例。重视先修课程的开设,设置课程组,压缩各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注重实践环节。 (三)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该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使用价值的项目,让学生分组由导师带领实际进行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环节,实践过程中的需求驱动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 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使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引入“协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针对专业特色整合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行业变化,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求。 工程管理类论文:论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的实践教学方案 [摘要]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扎实、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为了培养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合格人才,文章创建了“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并阐述了其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程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巩固和验证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目前均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仅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一)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校企合作、双向互补、合作共赢、共同促进”为宗旨,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让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实训的实践平台、保证学习和工作的可持续性,学生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的指导下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真正做到校企双方的“双赢”。 (二)创建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及提高教师团队实践教学能力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以“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为原则,培养素质优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第二,编制可行的课程实训教学大纲和实习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详细列出实训要求、实训内容、专业基础工作、工作深度、考核标准,将实训的各项内容尽量量化,以便考核。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共管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跟进指导、企业“导师”对学生岗上指导;学生向校内和企业“导师”汇报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训成果,并提交实训报告;专业及课程实训结束时召开总结评价会,最后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评价,共同评定实践成果,完成职业能力素质考核和实践考核。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建立实训考勤、答辩、评价和汇报制度,通过实训成果、实习日记、实训总结、考勤情况、实习单位鉴定、答辩、上交收集的实训现场资料和自评、互评结果综合评定实训成绩。 (三)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力度,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 一方面,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应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首先,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使其与工程实践内容相衔接;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保证实训内容相互之间的承前启后、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后,要求企业和学校的“双导师”带领学生真题真做,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紧密对接。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力度,让学生体验全方位、实战式、全过程、参与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中积累工程管理经验。 三、创建“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一)“四层深”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及实施 “四层深”是指:(1)专业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如公共基础素质课程、社团活动、专业讲座等;(2)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如课内实训和课程设计等;(3)单项能力培养,如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等;(4)专题设计能力培养,如综合训练和顶岗实训等。工程管理类学生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要提高实践能力首先要梯度地安排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各实践环节;其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教授作专题讲座、综合案例讲座;最后,大力提倡大学生课外社团等活动。 (二)“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 “五种类”是指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考虑工程、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和软件应用等五类知识的综合。实践中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搭接各课程、融汇单个课程内容、贯通系列课程、融合不同体系课程知识(见图1)。通过设计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的设计将以上五类知识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 “三步曲”是通过制定详细的实训教学大纲,完成从“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提高综合技能”的任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见图2)。第一步,综合课程内容。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和实验实训教学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第二步,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认识实训、生产实训、综合性课程设计(如工程管理软件、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课程)环节的实践教学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不同课程内容得到融合和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层次训练。第三步,融合专业知识。在顶岗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中,通过由教师提供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设计和实训题目,达到融合专业知识的目的。 四、“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实施 “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主要通过课内实训、课程设计、认识实训、实验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及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由简入繁、逐步深入地实施。 (一)实训教学的层次与内容 1.认识实训。这是专业入门的引导,是学生首次亲临施工现场了解和感知工程的活动。认识实训环节能够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直观认识和感性了解、为后继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生产实训。这是在学习若干土木工程技术类和工程管理类等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上的实训活动,一般安排于第二学年。学生通过生产实训教学过程,能够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造价管理过程和质量管理过程等工程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3.顶岗实训。这是在专兼教师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的。该实训可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工程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工作环境来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和工程实践项目,通过此实训也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 1.技术类实验实训。它涵盖建筑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房屋构造基础理论和施工技术等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技术类实验实训环节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要求,依托校内外实验、实训室实操完成。学生通过该项实训能够直接得到实验数据,与所学课程知识接轨,为后续课程和参与施工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2.管理类实验实训。它含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及进度控制、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施工方案、编制项目采购方案、进行项目评价、绘制工程CAD图、编制招投标文件、评定项目标书等实训内容。 3.综合类实验实训。它含有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实训等,如工程项目组织、成本、质量、进度控制及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综合训练;在管理类实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单项能力训练模块,结合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和手段实现合成训练,提高学生对各课程知识的综合认识。 (三)课外实践内容 课外实践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专业规划理论,在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各个学期中安排的,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参与工程实践、完成专题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教学质量调研等)、参与技能竞赛、在企业兼职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该实践活动通过撰写专业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编写调查报告、创新工作计划和完成总结报告等形式来完成。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工程管理类专业“四层深、五种类、三步曲”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表现。该方案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上从点到面的突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也是培养单项能力到合成能力再到综合能力的关键。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土木工程概论”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该课程也是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针对该课程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理论多而实践少的特点,结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学时少、学生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立足两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模式的确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 上海电力学院目前共有两个工程管理类专业,即工程管理专业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在两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均涉及土木工程相关知识的认知性教育,且均以“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为载体,具有内容宽泛、信息量大的特点。而两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对土木工程认知教育的定位与教学目标上也有所不同。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学生入学以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土木类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1]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土木工程素养,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从概念、原理、过程、技术等各环节有初步的认识,[2]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尤其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肩负着把这些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大门,使他们了解并热爱本专业的重要使命。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作为专业类课程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必要补充,学生关于电力工程建设中土建工程方面的知识将主要来源于本课程,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建筑识图的能力,熟悉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和建筑材料等关于建筑工程的基本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针对两专业的土木工程认知教学模式,力求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最大认知度。 一、课程的特点 鉴于两专业课程目标的不同定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选择了不同的教材。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全面介绍土木工程的基本情况,即大土木的知识,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等基本知识;[3]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在认知教育上侧重于建筑工程的相关知识,包括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等,[4]针对专业特色还适当补充了电力建筑的知识。 虽然授课内容有较大不同,但是作为概论类课程,两门课程有以下共同特点。 1.课程内容广泛而不深入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范围涵盖本专业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全貌以及部分核心的管理类专业课程,涉及本专业许多相关课程的内容,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范围也基本涵盖了所有主要的建筑工程类课程内容。每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甚至一门学科,如桥梁工程这一章涉及桥梁学科的内容,而建筑施工这一章涉及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学两门课程的内容,教材在编著时考虑覆盖的内容广泛而不深入,因此在深度上都是点到为止。[2] 2.课程教学理论多而实践少 课程内容大都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于某些内容虽然也会列举工程实例,但只是进行理论性地阐述和介绍,没有实践内容或者实践课程来支撑。有些章节虽然也涉及一些具体的专业知识(如电力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建筑识图知识、建筑构造知识和电力建筑知识等),但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土木工程类课程中,“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较新的课程,相对于其他已经讲授多年的课程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都不是很成熟,[5]而且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研究多数是面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多而学时少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教材涵盖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时只有32个,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将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 2.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即学习本课程,而电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在大三第一学期才接触本课程,但是前期几乎没有任何先修的相关课程,也就是说,两专业的学生都是在不具备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来学习本门课程,而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使得讲课进度较快,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困难,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根据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取舍 由于课时较少,没有条件详尽介绍教材各章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再根据各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尽可能反映课程全貌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课时抓住重点及难点,其他内容则简单带过留给学生自行阅读。[2,6]比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和建设项目管理等。结合学校电力特色的教育,在特种工程中可以重点介绍火电厂的冷却塔、输变电工程中的输电塔,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可以重点介绍水电站厂房及各种坝体,而对于交通工程、桥梁工程和港口工程等内容可以简单介绍。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重点是使学生具备建筑识图的能力,熟悉建筑物的构造和建筑结构特点,熟悉各种建筑材料,尤其是与电力建筑关系较密切的钢材和混凝土等材料,了解建筑施工技术;而建筑设备中应重点讲解建筑电气的知识,其他内容可以简略。现有教材均没有专门介绍电力建筑的章节,教师在教学中还需搜集资料,补充发电厂建筑、输变电建筑和变电站建筑等电力建筑的基本知识。 任课教师应在确定了全部教学内容并确定了章节学时后,再开始准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必须明确每堂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会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土木工程和人们的生活相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举出很多鲜活的例子,尽管学生尚不具备专业基础知识,但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思维活动能力。教师在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工程建筑为切入点,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比如在讲授地基沉降时,可以将比萨斜塔作为一个重点案例来介绍,通过比萨斜塔的建造过程使学生理解地基沉降的知识,围绕比萨斜塔展开的纠偏大讨论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很多关于建筑纠偏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丰富的案例,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各种各样的启发或暗示来引导学生,通过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2,5]如在讲授房屋基本构件梁、板、柱时,可启发学生在教室里观察,根据自己感官认识和课堂讲授内容来理解各种构件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介绍更多不同截面形式与材料的基本构件。在介绍建筑结构实例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教学楼或图书馆为例,事先拍摄相关图片,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或给出正确答案。还可以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讲授有关内容,然后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这样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 目前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课堂讲授中主要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所展现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6]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工程建筑的各方面知识。但是单纯按课件内容来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影响听课效果,因此,除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入案例和增加师生互动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及时更新自身储备的知识,随时搜集身边有用的信息并将其带入到课堂中,增强讲课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效性。比如在讲到超高层建筑时,可以讲在建的上海中心;在讲高速铁路时,可以讲我国高铁建设的历程及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结合这些热点事件去讲,会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这都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注重学生的反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课外通过作业、答疑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学生聊天、发邮件和发放调查问卷可以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看法和意见,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引入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本课程课时较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除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以外,可以采用布置课程论文和布置课程调研的方法,调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弥补课时的不足。比如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完成一篇与土木工程内容相关的课程论文,教师给出参考题目和科技论文范文,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最终论文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实践证明,这一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搜集素材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其学到了一些较为前沿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而对于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则根据其学习内容安排了课程调研,在学习完建筑构造和建筑结构的知识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一个独立建筑物的构造和结构情况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巩固了课堂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通过学生反馈也发现,每一调查小组人数(5~6个)偏多,限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这在今后教学中可以改进。 4.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知识,[7]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的组合:播放工程录像,了解工程建设的内容;安排学生参观校内实验室,一方面参观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和构成,一方面参观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布置课程调研,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和实践,了解身边建筑物的构造和组成;安排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典型工程和有代表性的在建工程,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5.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 由于本课程知识覆盖面大而内容不够深入,如果采用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方式,则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带来较大负担,也违背了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但无法杜绝学生的抄袭现象,在成绩评价时难以解决公平的问题,还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的现象。 为了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考核应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测验、课程论文或课程调研成绩组成,目前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有条件时应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在平时成绩中,课程论文或课程调研的成绩应至少占到总评成绩的15%。期末成绩可采用开卷或闭卷考试。总之,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兴趣,理解了所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课程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大土木的各个领域和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每一章的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甚至是一门学科。因此,本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8]要想每一章都讲得非常精彩,最好分别由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来讲授,但只有土木学科比较齐全的高校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科技论文的写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从事教学改革的探讨,到生产第一线锻炼,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素质。 四、结论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总结了该课程的特点,根据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立足两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考核模式的确定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为电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补充扎实而必要的土木工程知识。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随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集成化、智能化,为了适应整个建筑管理环境的发展趋势,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综合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管理本科 教学效果 培养方向 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应健全系主任、二级学院院长任职制度 由于现阶段系部专业发展遵循的是系主任或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制,因此该岗位聘任应遵照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主、行政领导为辅的方针。通过我本人对国内几所211院校的调研得知,大部分系部主任或院长为博士、教授,还有个别院校为“长江学者”,当然这是国内高校注重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更充分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但是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二本院校,不注重这种学科建设的理念,一味的“官本位”思想,该职位往往是处级干部担任甚至兼任。由于对专业方向的把握不到位,失去了办学根本,始终把生源和就业看做第一位,既然办不出特色,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生源和就业当然会成为问题,不可能促进整个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特色课程设置应适应现阶段生存环境 国内大部分综合性院校几乎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各大院校为了体现出办学的与众不同往往设置特色专业,但是只注重特色而失去了学生适应现阶段生存环境的根本,为了规避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合并部分专业基础课 在主要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管理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就针对前面所列举的课程而言,经济学基础和工程经济学两门课程就可以选择其中之一。 (二)开设公共关系课程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强调的素质教育,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建筑市场,具体来讲主要是在建筑工程公司就职,部分学生可能进入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就业,因此在复杂以及乱象丛生的建筑领域生存,要注重任何人之间的相处,以及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公共关系。因此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有利于指导学生在和各种人群沟通交流中解决问题。 (三)开设谈判课程 由于我国现阶段建筑市场是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中标人,因此在谈判时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更大,或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如何使自己的损失变得更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谈判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甚至博弈,各方追求的不是损人利己,更不是损人不利己的结果,而是如何通过沟通与交流使双方取得双赢的局面,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利润目标,而且还可以交往很多该领域的朋友,对公司和个人以后的发展开创出新的局面。因此谈判时一种艺术,要想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综合性人才,建议应该开设谈判类课程。 四、应健全专任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中专任教师是整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教师应该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能力,三尺讲台可以使人“明理、笃行、思远”,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应是任何高校生存的根本。 (一)建立多媒体教学效果预评价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设备进入了千家万户,同样也进入人类灵魂的殿堂--高等学府,现在的高校老师大多采用电子教案、PPT、Flash等媒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帮助作用,但无形之中也会带来弊端。 (二)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的配合,作为老师如果只按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授,只是做到了教而忽视了学,学生学习中,知识的来源最多的不是来自老师的讲授,而是学生自学得来的。因此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和学生打成一团,像朋友一样相处。 五、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中来 高校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工程管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更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另外科研应该学以致用,因此让学生加入老师的科研团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工程管理研究方向的了解,并且能够深入的应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六、结束语 总之,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面向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多学科相融合的专业,面临的建筑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要想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当代大学生,就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培养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科方向,健全教师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设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使得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整体方向。 工程管理类论文: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本文在分析制约综合能力形成因素基础上,吸取不同职业教育模式优点,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整体设计。以课程作为综合能力知识点融汇的载体进行实用的教学改革,探讨整合型的工程造价课程改革,并以实例说明课程改革设计的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综合能力;职教改革;教学实践 工程管理类专业就业情况表明: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多元化,分布在工程建设流程的每个环节;该专业就业岗位有从技术管理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流动并不断加强的趋势。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岗位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人规格的提高。职业界对人才的要求日趋综合化和复合化,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培养出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而是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素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岗位。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合格工程管理类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 前几年的职业教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将高职教育办成压缩型本科,强调理论学习;近年来又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将高职教育办成培训班或考证班。这两种倾向都限制了学生的良好发展。高职教育应符合我国的实际,在综合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优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倡导“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本研究拟结合本省、本专业实际,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发展和提升为目标;有效选择不同教改模式的有益成分,实施课程内容的综合优化,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探讨多元整合型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依据行业和岗位对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概括为:技术能力(对项目质量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对进度计划的管理能力)、计价能力(对造价确定和控制的能力)。本文以“计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着手点,详细探讨和分析该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二、基于计价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参照国家造价师(员)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确定的工程造价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工程造价行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经济复合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具备工程造价确定和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践能力;拥有胜任和向相近岗位迁移的素质。本文依据国家对造价工程师(员)职业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出工程管理类学生的“计价综合能力”知识体系如表1。 表1“计价综合能力”培养知识体系设计 教学模块我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国家造价师资格认证知识体系工程计价(控制)模块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计价实训 装饰工程计价装饰计价实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构成 工程计价基本方法 建设项目造价确定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工程计量模块计量实训含在工程计价模块中建筑工程计量 装饰工程计量造价技能模块造价案例实训技能提升-毕业设计工程造价案例(二)培养内容分析与设计 “计价综合能力”的形成不是一门课程的任务,是由表2中相应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整合成“知识串”,再链接成的“知识链”,它是多元性的、经有效整合后拔高的知识——能力。知识链的连通只有在打通课程间壁垒并在知识融通基础上,在培养计划制定和执行中灌输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前提下,才有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笔者对专业能力提升关键因素的调查表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综合能力和整合能力欠缺,经深入分析后认为缺乏知识点间的有效融通制约了这些能力的有效构建。知识点有效融通的核心在于双师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教学团队在调研岗位知识、技能需求基础上,明晰人才培养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符合学习规律的整体设计,提出与岗位能力适应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岗位体验等一整套培养方案,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完成学生从知识掌握到专业素养的积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现,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的身份变化,才有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积极回应。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表2“计价综合能力”培养内容分析与设计 能力要求知识体系能力形成示意熟悉建筑物构造建筑识图及构造建筑结构及识图熟悉工艺及组织工程施工技术组织设计实训专业入门掌握工程计量知识建筑工程计量装饰工程计量具有工程计价能力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计价实训装饰工程计价装饰计价实训专业能力发展培养造价综合能力造价案例实训造价软件应用造价基础综合实训技能提升-毕业设计职业能力形成。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根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运用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相关内容的知识,提出了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思想,以PowerOn系统为基础,构建了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教学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本科教育的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1]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5]“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在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把“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技术经济学”、“工程估价”等主干课程都安排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实践内容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而且缺乏创新性和综合性设计。为此,我们提出建立项目管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设想,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9]本文将从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体系的组成入手,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 一、综合实验组成 从项目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我们以项目管理应用为主线,以项目管理目标为核心,综合考虑“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技术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相关教学软件,通过项目管理计算机操作平台开展实验教学设计。综合实验教学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招投标管理 项目招投标管理是通过招投标模拟系统将招标、投标过程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借鉴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思路,我们首先将学生按实验小组进行编排,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验内容,主要是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实例,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如业主、招标人、投标人、政府主管部门、评标委员会等),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能,真正体验招投标过程。 2.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进度管理的总目标是确保项目的既定工期目标的实现,或在保证项目质量和不增加施工实际成本的前提下,适当缩短项目工期。项目进度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规划、控制和协调。实验中,规划主要指总进度控制目标规划和分进度控制目标规划。控制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实际进度与目标进度的比对,监控偏差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协调是指协调与项目进度有关的单位、部门和工作队组之间的进度关系。 3.项目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采购管理不是简单的信息记录,更重要的是要将业务过程进行串联与管理,包括从系统外部获得货物和服务的整个采办过程。在实验中,项目采购管理实验包括:根据材料、设备、机具资源需求计划,结合相关流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完成对材料、设备、机具的请购,对请购单审查、招投标、合同变更、合同支付、到货、到货检查,以及设备监造、检验、不合格项处理等过程。 4.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在企业层面的质量管理模块下展开,以保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各职能部门和项目部的贯彻执行,同时将各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数据汇总,以便于查询和统计分析。项目部层面的质量管理由质量保证(QA)、质量控制(QC)、质量策划、质量过程管理、统计分析和PDCA组成。 实验教学中的质量管理模块,配置了多个行业的验评规范,其中包括验评表格等,并且通过项目实例得到应用。 5.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 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有助于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信息交流系统,同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规避和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隐患,节约项目资源。项目沟通与协调管理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交流贯彻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不仅将各种管理职能关联起来,而且将项目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有助于达成富有成效的领导和积极的工作环境。 6.项目费用管理 项目的费用管理是基于费用科目和费用类型构建的费用工作表进行项目费用跟踪、控制和管理的,如图1所示。 7.文档、竣工资料管理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档资料,这些信息的查找和保存非常困难,教学实验操作系统将企业及各个项目的文档资料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将竣工资料的移交和档案管理模块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同时管理项目文档的新模式,把项目文档管理融入日常工作中,实现电子档案移交。 8.项目HSE管理 HSE管理,即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其目的在于,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和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标准化管理,以实现安健环管理活动台账管理、新进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作业危险源控制、安全检查及安全整改、违章处罚、安全事故处理、特种作业人员登记、特种设备统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报表等功能。 9.项目风险管理 试验中,项目风险管理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风险规避。借助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形成一种度量和控制的有效机制,也就可以在绝大多数风险形成破坏之前,对项目提出警示。目前,大多数企业把这一内容归入安全环境管理内,在教学实验中,我们仍单列。 二、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将项目管理各个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搭建统一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目的。本项教学改革主要从软硬件建设和教学方案设计来构建项目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工程管理类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整合 摘要:指出了扬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课程体系不稳定性、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和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教学问题,阐述了管理类课程相互之间的顺序和平行关系,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了管理类课程的逻辑关系,绘制了逻辑关系图。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教学注重于应用性知识的原则整合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1]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2]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3]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平台课程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2门专业课程组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4门专业课程组成。对以上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关系。 工程管理类论文:基于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分析我国目前建筑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依据我院该专业现行的培养目标以及我院土木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施工企业的实际状况,研究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系列基于工程管理能力培养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基于学生工程管理能力的素质要求,本文指出了构成工程管理能力的各种能力要素。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能力;施工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培养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建筑市场更为激励的竞争,必须加速提高我国的工程管理水平,对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精通技术,又要有较强的工程管理能力。这就为高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这一时代要求[1]。为了满足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培养多种类型的复合型人的要求,我们应该主动转变教学理论,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编写和选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适时调整和增加系列管理课程的设置,并且全面深入地探讨教学内容,加强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2]。 1施工管理类课程改革的背景 高校对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目标,是加强学生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工程管理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欠全面系统,具有片面性,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新知识、新政策、新规范、新标准在教材中更新慢,如《建筑法规》、《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紧密联系,时效性强。本人多次到工程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相当贫乏,肤浅,不适用工程企业所需要的能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的现代工程管理人才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国际工程管理水平高低已成了制约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瓶颈。用人单位均希望高等教育能加强和改革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首先必须解决课题,如何有效实施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改革于一体的综合改革实践。土木工程是一个较为古老的专业,我省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其辐射作用早已形成。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多数学生都将走向与工程实践相关的工作岗位,其服务主要是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建设部门,以及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设管理部门[3]。目前国家、省、市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城市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大规模建设,为地方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量用得上、留得住、工程素质高、工程管理能力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作为一所刚完成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大土木工程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方面还处在积极的探索和试验阶段,这与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因此,积极探索“应用管理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目前高校都非常注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特别是对某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者较多,且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成果,如:各种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等,但对土木工程课程体系内的某个课程群加以研究较少。在以往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往往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施工管理能力的培养,本人正是为了满足时代要求,围绕提高毕业生施工管理能力,对这方面的课程模块加以研究[4],[5]。 2施工管理类课程的探讨 长期以来,土木工程的主干课程过分强调各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缺乏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衔接,缺少优化统筹,主干课程之间相互重复,课程庞大琐碎,教学效率低下。一方面教师抱怨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另一方面不同课重复讲授一样的内容。教师普遍注重各课程讲授的纵向深入,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目前流行的许多大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其所谓的整合和重组,实际上只简单地把几个专业方向内容相叠加拼凑,缺少横向与纵向的贯通,使用效果不甚理想。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本人充分认识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迅速把国内外经济信息、科技发展动态、国家的新政策法规、新规范标准整理归纳融会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调整与研究中还注意处理需要和可能,当前与长远、通用与新兴,基础与应用等方面的关系。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加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探索[6],[7]。 2.1施工管理类课程的构成要素 通过长时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一门课程的讲授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建立若干门课程的教学才能达到。因此首先就要对工程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完善,是否反映时代需要,都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所以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管理课程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我们通过研究探讨,工程管理课程由以下若干具体课程构成 (图1)。 2.2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教学课时确定 明确了工程管理课程设置组成后,就必须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完善。在研究设置的每门课程中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政策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因此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时充分注意它们的目的性和教学适用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做到内容删繁就简,关键问题阐述透彻,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教学上要求实际实用够用的原则;在教学手段上优先考虑案例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十分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尽量做到:(1)教学计划是以其整体来体现教学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2)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调整好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是“树干”与“树枝”的有机组合,形成合理的教学内容构架,体现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最好体现是知识结构合理,反映时代要求,而课程优化设计又是对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最高要求。选用教学内容时充分做到:(1)通过向用人单位的广泛调查及模糊统计,确定课程中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重要性。(2)通过调研获得了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相关度,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与知识的综合相关度是确定教学课程内容的学时数的相关因素。在调整学时时做到从整体范围来考虑其连锁反应,保持课程的学时数与掌握度相匹配。工程管理课程的课时分配(表1)。 3施工管理类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课程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共同构筑一个管理课程平台,担负着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管理能力。其工程管理能力构成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图2)。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工程管理能力培养是以建筑工程概(预)算为核心,建筑法规为基础,实现工程施工、合同、招投标、工程经济等管理能力和工程监理能力的培养目标。 4结论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施工管理能力,从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着手研究课程设置模块体系,用系统的观点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和开设时间,形成科学的施工管理类课程体系教学模块,完成了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施工管理能力培养合理框架。
计算机工程论文:电子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的优化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逐渐渗透进了各行各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性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了更多的弊端,网络工程软件控制问题日益凸显,这种情况给用户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证网络秩序,打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 1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的概述 1.1网络软件 网络软件指的是在计算机中可以承载网络活动以及数据通信的软件。网络软件直接与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可以与其他的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体验。网络软件一般包括五种,分别是协议软件、通信软件、管理软件、操作软件、应用软件等。 1.2工程网络控制 工程网络控制指的是利用通信网络装置建立一个以上的闭环控制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对其操作功能进行不断优化和处理。一般情况下网络控制系统主要应用在通信网络中间,对系统信号进行快速的分配和处理。 1.3网络控制软件 网络软件中包括网络控制软件,良好的使用网络控制软件可以有效提高网络工作效率,主要是由管理人员来操作和使用,以便实现网络的自动化管理和实时监控,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提高网络工作效率。 2网络控制软件的应用及弊端 2.1网络控制软件相关应用 计算机网络控制软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1).狭义从狭义方面来说,网络控制软件可以根据其控制对象分为设备管理软件和系统管理软件两种形式。其中设备管理软件主要来源于各个设备厂商,最终目的是加强网络设备的管理效果;系统管理软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整个网络,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管理。(2).广义从广义方面来说,只要是存在的网络的地方就需要利用网络管理软件对其进行网络管理。眼下有很多的企业都有实行网络管理,例如:银行企业、电信企业等等。 2.2网络控制软件存在的弊端 网络的兴起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难免也存在着大量的弊端,对互联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其中包括:计算机运行卡顿,网络系统安全性较低,宽带级别过低信息传输堵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决定着工作人员必须要对网络控制软件进行优化和改进。 3如何对电子计算机工程网络控制软件进行改进和优化 随着眼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应用的需求也逐渐变得越来越高,面对这一趋势,网络控制软件逐渐朝着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此外网络工作人员也要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具体内容如下: 3.1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首先对应用的网络进行安全性测试,一旦发现存在漏洞和安全隐患立即进行处理和排除。很多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些漏洞,对于这种现象可以使用一些软件进行漏洞修补。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于运行的软件越多,漏洞产生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必须要注意避免过多的运行软件,定期进行扫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电脑运行速度,避免产生漏洞的产生,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性。除此之外,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加密技术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方式除了指定的网络以外基本上没有人可以能够破解。一般情况下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应用在网络维护和系统运营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可以对网端安全性进行有效的保障,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3.2优化网络配置 (1).信息资源分配使用SNMP来询问路由表,接口表,地址表和ARP表等。(2).利用管理协议更改配置利用SNMP协议进行网络设置更改,由于绝大多数的制造商都不允许将访问资源表明,因此主要是通过登录系统进行,这样就可以直接实现对系统配置的更改。 3.3实行分布式管理 眼下的分布式管理技术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分别是移动技术和CORBA技术。对网络实行分布式管理首先要建立多域名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不同域名的不同管理,同时保证各个进程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与协调,进一步促进网络全球化管理的实现。使用分布管理不仅可以将网络管理负荷有效降低,同时也能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时间,提高网络管理效果。 3.4实现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专家系统、分级智能系统、学习智能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系统等。智能控制可不经过任何人工操作,就可以直接实现设备自主操作的控制形式,其主要就是依靠模仿人类智能从而实现具体操作。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控制软件中可以进一步实现电脑控制自动化,不断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同时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程。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眼下社会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要求不断提高,相关网络工作人员也必须要加强管理和控制,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工程网络控制软件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软件使用性能,促进网络集成化、智能化发展,保证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效果。 作者:颜滨竹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交通管理局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应用问题与优势探讨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工程技术的快速普及,数字化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快。网络环境的开放式管理得到人们的认可,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计算机工程应用过程中往往受计算机应用的影响,需要对工程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体优势方案,按照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逐步建立良好的计算机应用管理标准,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生产效果,实现对计算机工程优势化的管理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优势 计算机发展与网络信息发展相互适应,通过资源数据信息的共享,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化管理,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的快速应用水品个,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络信息应用的优势提升。根据计算机工程应用分析标准,对计算机实际的发展形式和发展类别进行准确的分析,充分研究计算机实际符合需求的应用范围,按照计算机应用实际工程领域标准,重点分析计算机工程存在的各种优势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的安全可靠化的管理,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1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问题 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化应用,逐步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过程,提高计算机工程化应用标准,对计算机工程的相关安全问题进行逐步探索分析,明确计算网络应用对人们的关注度。加强计算机网络应用信息的分析过程,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相关应用问题进行判断,确定实际网络信息问题的快速分析和解决。 1.1受病毒黑客的侵扰 在计算机工程网络化应用中,需要建立合理的网络安全标准。黑客如果恶意的攻击或干扰,就会对计算机应用造成负面的影响问题。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需要以数据、物理构成以及功能应用为安全管理标准。在计算机应用中,逐步加强实体的安全化管理。计算机应用需要与外围设备相互适应,逐步完善计算机实体的安全规范控制范围,对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储控制功能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实际不同类型用户的非数据存储标准。根据计算机实际优化配置标准和存储能力,准确的分析用户操作规定范围内存在的违规行为。根据计算机有效控制标准,利用计算机体系的运营标准进行负责建设,明确数据文件的存储和检测方式。按照数据结构化的输出量,对管控标准进行全面的责任化分析。计算机往往是以口令识别身份的,根据口令的生成、信息的等级、期限的规范等数据进行严格的管控。对于系统可能存在的自动识别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明确实际文焕有效应用的标准登记范围,采用全面识别的方式确定终端量。计算系统记录中的相关内容,对计算机系统的节点、用户名称、口令、终端、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应用,确定实际数据操作判断的标准类别,明确实际数据的信息登记过程,确定有效识别数据信息的方案。 1.2信息安全通信的平衡关系 计算机应用信息安全分为低、中、高三个安全级别。按照实际不同信息等级,准确的分析安全保护的有效策略方式。根据安全实际的数据信息保密特征,合理的分析计算机信息传输、存储过程中的相关标准,保证实际可见的数据信息动态量。一班计算机往往受电子数据邮件、个人资料信息、口令录入等内容的工具,网络服务器无法及时对计算机终端进行安全化管理。根据计算机实际工程程序标准,对程序的相关内容进行准确的修正,确定实际终端的安全漏洞问题,改善计算机网络信息人才存在的匮乏现象,适宜的完善管理信息的安全漏洞。 2计算机网络应用存在的优势效果 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得到有效的扩展,根据计算机实际应用效果,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进行分析,逐步完善计算机技术的优势特点,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化进行处理,提升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应用效果。 2.1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需要以合理的建筑标准进行支持,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数据的传输协议,保证信息系统的合理规范。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处理,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传输性,完善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提升信息整体发展水平。 2.2计算机网络科技教育的优势性 计算机网络信息需要对实际的应用范围进行分析,按照计算机网络应用标准,采用合理的教育科研活动,大力开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提升教育新发展的拓展水平。按照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远程标准教育范围,逐步完善我国教育综合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平,拓展教育范围,提升教育背景,实现教育整体效果水平的提升。按照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采用远程化教育形式,全面构建合理的教育手段,提升教育发展促进的积极性,实现教育体系的快速建设。例如,在教育科研中加强虚拟数据的分析应用过程,按照实际数据分析标准,对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管理进行数据分析,明确实际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标准,依附传统数据分析过程,确定相关预期的分析效果。按照实际计算机网络信息开发的基本原则,结合网络虚拟分析方式,逐步提升数据的分析效果。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快速应用 按照网络信息的传播发展途径,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的标准,为互联网系统提供合理的拓展空间。以因特网、信令网、光纤分布、数据接口分析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信息,需要加强信息数据的快速拓展,逐步提升信息网络数据的安全级别。 4计算机网络公共服务的安全体系 社会服务信息体系需要良好的公共服务管理进行拓展,逐步提升公共服务网络结合的效果,改变传统公共服务的应用标准,对人工数据的输入进行合理的分析,提升整体服务拓展水平,降低服务效率,造成大量的数据安全隐患。依照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对公共服务系统进行技术支持,提升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改变性意义,实现传统信息公共服务模式的拓展和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应用需要改变现有的信息支持,逐步拓展社会发展水平,改善计算机各个领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标准,拓展社会的发展进程,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现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的快速拓展,保证计算机综合性应用水平的提升。加强计算机公共信息应用服务的管理方式,改善计算机技术应用标准,对实际计算机的优势进行准确的分析,逐步完善实际计算机优势拓展办法,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优势的快速发展。 作者:张艳艳 丁乐 单位: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学院发展设想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成立了。这是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整个学院在深化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们深信,这对我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转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总体目标 我们将经过五年努力(前三年打基础,后二年初见成效),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有创新,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有突破,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有创造,在教育教学内容上有革新,总体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应用技术型本科计算机类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培养质量位于重庆市应用技术型本科前列,把计算机学院建设成在全国有影响,在重庆为一流的民办应用技术型二级学院。我们将不遗余力地坚持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执行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国家意志,并将国家意志转化成我们实际行动;我们将不予余力的坚持走教育国际化之路,坚持开门办学,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将不予余力坚持质量强校的方针,切实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为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努力。我们一定统一思想,积极推进,把计算机学院办成高层次,高亮点、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二级专业学院。为实现计算机工程学院立足重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之梦而奋斗。 二、具体发展规划 1.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着重体现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体现重庆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需求。加强和国际国内ICT公司合作,使设置的专业方向显特色、专业内容上层次、专业群集有体系。经过三年努力实现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全覆盖,同时突出在IT领域社会人才需求的关键的几个专业方向:软件体系、软件技术、软件开发应用和云计算技术及信息系统技术,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方向。打造完备的,具有特色的专业群,使人文科技学院成为重庆IT专紧缺人才示范校。到2017年成功申报5个专业:有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和数字媒体、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 2.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热爱教育事业,有人文素养、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核心。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在学校支持下,下决心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招贤纳士。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师资队伍配备和学科发展要求,到2017年教师总数达85人左右,并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尽最大努力趋于科学合理。 3.学生招生数 为了从学生规模上体现专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特色专业、亮点专业的较大发展,以适应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专业的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二个方向)招生150名;软件工程专业(设三个方向)招生250名;网络工程(设二个方向)招生150名;物联网工程(设二个方向)招生100名;智能科学与技术(设二个方向)招生150名;数字媒体技术(设一个方向)招生100名。到2017年,在校学生达2000人左右。这将有利于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内涵特征,有利于学校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 4.研究生教育 为了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提高我校在重庆市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积极与ORACLE公司、微软公司、中兴通信公司和思科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充分利用他们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教育资源、成果资源,快速提升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首先是办好计算机本科专业教育,只要条件成熟就全面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申报,为我校专业硕士的培养做出贡献。 5.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体现。通过与ICT公司的合作,三年内建设完备的优质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就有如下特点:第一,体现专业特色的鲜明性,工程技术的实用性,知识架构的先进性。第二,结合重庆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我们的实情,使课程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全面,并与我院的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深度融合。第三,充分利用全球教学资源,把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把课程设计与工程项目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建立一套完整的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实训为一体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库。使我校在重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列。 6.建立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治理体系 将充分利用我院的合作办学的优势,强化国际现代教育思想,用三年时间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教育管理和治理体系。包括:教育教学各项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各项治理条例,教育教学各项激励机制,教育教学的各项保障机制,教育教学各项约束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使我院教育教学管理科学有序、教育教学规范育人、教育教学发展持续。 7.建设5大工程实验中心 以专业设置为基础,建立配套的5大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试验中心、软件工程试验中心、网络工程实验中心、物联网工程试验中心和云计算工程试验中心。把工程试验中心建成集专业试验、课程设计、科学研究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开放性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工程试验中心的内涵管理,用三年时间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运营机制;通过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支合作精神强、技术能力过硬的团队;力争建成重庆市级重点实验室。 8.加强和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 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彰显教育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力。我们将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方法。我们将以MOOCs为改革的突破口,组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二个MOOCs教学攻关教研组,用二年的时间,对MOOCs课程脚本的研制、课程多媒体的制作、MOOCs应用平台的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术上作出示范性的成果,推动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改革的发展。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同样是高等院校重要任务。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活动中,这对提高教师深刻地掌握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教师科学学术水平,提高教师紧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能力至关重要。有这样一支教学团队,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用二年的时间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教改和科研激励机制,并制定配套的实施意见。实现每年每个教师1-2篇,讲师以上的教师至少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每个专业每年成功申报省部级教改或者科研项目1-2项,并获得专利或著作权1-2项;每个专业三年内完成1-2门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经过三年努力,在教改和科研成果方面位居重庆市民办高校前列。 9.构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应用型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及其重要的模式,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研究新形势,提出新问题,创新新机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型上来,作为产教结合的行为指南。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六方面,即:产教结合的机制、产教结合的形式、产教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型、产教结合的师资队伍、产教结合的课程体系、产教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建了产教结合的科学体系。我们的目标是:用一年时间初步形成产教结合的体系框架,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及实施办法。再花一年时间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产教结合体系构架,并完成大部分相关的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的制定。第三年形成一套完整的产教结合体系构架,实现较成熟的产教结合机制、体制、制度、方法的有机融合,为产教结合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走的路很长很长,但只要我们按照既定的目标坚定不懈的走下去,前途一片光明。 作者:汪林林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分析 近年来,计算机相对应的软件技术及硬件技术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工程技术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程序化应用也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由于计算机工程技术本身是一种较为固定的程序模式,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其创新设计的理念,而是直接按照计算机工程技术中的程序进行应用,因此,才会使得计算机工程技术在应用中没有真正地发挥出他的价值及意义。 一、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高科技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等,但仍然会存在相应的弊端,如:计算机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缺点需要工程师进行合理化的调整,我们认为,计算机工程技术想要得到合理、深刻的运用必须要将其弊端充分地展示出来,让所有使用者对其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进行针对性的合理应用。与不少工程师交谈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工程的设计还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意识和责任感,但总的来说,他们还是比较热衷于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我们必须要将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弊端展示出来,让工程师了解实际工程设计中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要将计算机工程技术与实践经验和知识结合起来应用。例如:专业的工程师在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上会了解该工程的每一项细节,如设计模型、设计原则及原理等,再者,利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来进行准确性计算和设计,最后再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出最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判断计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弊端展示出来,还能够让使用者了解到它的真实性能[2]。 二、计算机工程技术和传统工程技术的融合应用 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出现无疑是帮助工程师解决各种设计及计算问题,使得工程师和相关工程审核人员的观念及思维都处在了一个高科技水平的阶段之中,有的人会认为,不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是与现今时代脱离的现象。正是由于这样的想法,致使部分工程师自身对于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缺乏了应有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以建筑工程为例子,大部分的工程师都会借助计算机工程技术来对建筑面积范围进行计算,然后再对建筑工程进行规划,其中就包括了所需要使用的原材料等等,整个建筑工程的设计都依赖于计算机工程技术来实行,手工的操作逐渐减少,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建筑工程的安全得到保障。完全地依赖于计算机工程技术而不参与手工预算,对于建筑的安全会形成一定的威胁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操作过程中,建筑工程师应该将计算机工程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实践中找出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整合和修改,最大程度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如:站在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角度上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设计出建筑工程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传统的手工分析,提出多样化工程设计方案,最后,将计算机工程技术和传统工程技术相结合在一起,再将设计好的思路整合,运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来设计出最终的程序[1]。 三、合理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 计算机工程技术虽然存在弊端,但其实用性极强,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工程师在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时也应该扬长避短,合理地运用它来开展工作。计算机工程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以一些适合的自动化工作内容经过高科技转化来进行,对于工程安全性及威胁性问题则要求工程师手工进行预算,控制工程整体设计方案中的偏差,确保工程具备足够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如:在实际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使用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规范、数学的原理等知识,假设工程师因为缺乏这类知识将使得其难以判断工程技术是否适用于工程,为此,工程师在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时要有选择性,才能够将计算机工程技术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四、结语 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在实际中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使用者探索出解决途径,以最大的限度来推动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合理应用。透过全方面的了解,有意识地选择使用计算机工程技术,确保自身的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尤其是建筑工程等领域,要确保其设计的安全性,真正地将计算机工程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发展。 作者:王玉峰 单位:赤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应用问题分析 1概述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促进了商业、信息业、通信业等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逐步演变成数字化时代。如今,计算机工程应用具备方便、快捷等优势不可否认,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非法用户有机可趁,随之带来了病毒入侵、数据丢失、黑客攻击等一系列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挖掘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取得创新,以确保计算机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计算机工程应用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计算机工程的应用中,由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开放共享,病毒与黑客极易入侵计算机系统,对信息数据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计算机工程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对计算机安全的管理,包括软硬件结构管理、数据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的管理。首先,在计算机应用阶段,计算机的实体安全性应该得到有效确保,计算机实体、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应该得到有效控制,使其符合各项安全指标。其次,针对计算机软件设施,应该进行高效安全的管理和控制,使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得到体现,阻止非法入侵和数据丢失。除此之外,提高计算机的存储防护能力也很重要,约束用户的作业范畴,避免用户读写操作跨越规范的界限。对于数据信息管理,设置专人进行数据的安全管理以及数据的输出管控,实施安全体系监测,有效记录数据及系统运行状况。另外,对计算机传输数据的输出进行全面审核也很重要。在计算机系统中,用户识别身份的方式通常为口令识别,因此,应严格管理用户登记信息,当应用中出现非法请求,系统应实施全面追踪程序,进行有效识别,对非法用户实施拦截。此外,计算机应自动对应用中的日志记录进行全面记载,记录项目包括节点名、用户名、用户口令、使用终端、使用数据等方面,实施对信息的有效保护。在计算机中,计算机应用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存在失衡。安全体系的安全水平等级不一,针对信息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保护。确保信息与数据的保密性、整体性、可用性。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计算机信息的取用,使用者必须经过授权方可访问,这是确保网络管理信息保密性的根本[1]。在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未经授权用户禁止擅自更改数据,破坏数据的整体性。同时,要体现动态信息的可见性,提高系统静态信息的可操作性。 3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 计算机工程在应用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计算机信息实施安全保护非常重要,计算机工程应用也因此得到发展。例如,运用入侵检测系统,对计算机软硬盘设施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检测,及早发现恶意攻击。对于黑客的入侵和恶意攻击,采取防火墙、防病毒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保护,防火墙可以对网络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防止外部入侵,对非法用户进行约束[2]。运用加密技术,使黑客无法还原数据,从而阻止其恶意攻击。优化端口保护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对单端及双端进行保护,解决远程终端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不足。计算机工程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计算机工程的发展,带动起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网络平台的发展给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带动电子产业、商业、信息业、通信业等各大领域的大规模发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让用户安全、放心的使用。在公共服务体系中,计算机工程得到社会的广泛应用,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过去,公共服务体系数据需要人工采用手工输入法输入,导致工作效率较慢、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质量欠佳等想象。如今,计算机工程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公共服务体系得到明显改善,服务效率有所加强,获得巨大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相关的安全问题,但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因此,对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不足与优势进行探讨,掌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以解决计算机工程应用存在的不足,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促进经济、科学的发展,提高全民经济水平。 作者:王玉峰 单位:赤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计算机工程论文:一体化计算机工程LVDS显示技术研究 1某一体化计算机中LVDS显示电路的设计原理 根据LVDS的传输线路组成,某一体化计算机中显示电路应由LVDS信号输出、LVDS信号传输、LVDS信号接收三部分组成。在选择LVDS输出电路时,应注意LVDS输出接口的选择。LVDS输出接口也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单路6位LVDS输出接口,RGB信号均采用6位数据,共18位RGB数据; 2)双路6位LVDS输出接口,采用双路方式传输,RGB信号采用6位数据,其中奇路数据为18位,偶路数据为18位,共36位RGB数据; 3)单路8位TTL输出接口。这种接口电路中,采用单路方式传输,RGB信号采用8位数据,共24位RGB数据; 4)双路8位1TL输出位接口。这种接口电路中,采用双路方式传输,RGB信号采用8位数据,其中奇路数据为24位,偶路数据为24位,共48位RGB数据。考虑到实际使用,单路6位LVDS接口就可以满足。而单路6位LVDS接口需要四对差分线来通讯,三对差分线是数据传输,一对差分线用于时钟信号传输。因此,选择了一款支持单路6位LVDS显示输出的COMExpress模块作为LVDS显示的信号输出端,选择一款支持单路6位LVDS的LCD液晶显示屏作为LVDS信号接收端。 2一体化计算机中LVDS显示的实现 一体化计算机中的LVDS显示发送端及接收端选型好之后,还需要考虑好LVDS信号传输的设计,以确保信号质量。 2.1计算机背板PCB设计 从COMExpress模块引出的信号不能从COMExpress接口直接传输到液晶屏上,这需要计算机背板的转接,在背板PCB设计时要考虑好高速LVDS信号的走线,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LVDS信号的匹配阻抗通常为100Ω±10%;2)保证差分线平行等距,一般是将差分线对长度误差限制,尽量使用同层内的差分; 3)LVDS差分对走线应尽可地短而直,避免过孔和大于90°的转向; 4)LVDS信号要远离其它信号。其他信号最好分层布线,若必须使用同一层走线,距离应大于3~5倍差分线间距; 5)不同差分线对间的间距至少应大于3~5倍差分线间距。 2.2传输线缆的设计 从计算机背板到显示屏之间,需要设计有传输线缆。在设计传输线缆的时候,为确保信号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信号传输线缆应双绞、等长; 2)要做好线缆的屏蔽,屏蔽层要接地; 3)信号线缆要注意避开其他信号线,尤其是电源线缆,防止造成干扰; 4)选用的连接器务必要压接可靠,采用的接触件一般为铜材质以保证信号质量。 3调试及故障分析 一体化计算机按照上述设计方案进行了生产,在首次测试时,发现显示屏上没有显示,经检查,LVDS信号线路连接正确,在调试板上测试COMExpress模块,显示正常,但在查看BIOS设置时,发现可以设置主模块的输出为单路6位LVDS输出,或是单路8位LVDS输出,默认的是单路8位输出,与液晶屏的输入接口不符,导致没有显示。调整为单路6位输出后,显示正常。在后续一体化计算机的调试、试验中,发生过一些显示故障,总结起来,主要有黑屏、抖屏、缺色现象。通过更换模块的方式进行排查,排除了线缆、液晶显示器的问题,定位是LVDS显示输出异常。然后在发生故障时,测量了故障模块的LVDS信号输出波形,通过对比工作正常时的波形,发现主要是时钟信号波形异常。工作正常时的LVDS时钟信号(TXCLK±).根据LVDS信号的通信原理,在LVDS显示工作正常时,时钟信号的摆幅应满足的要求,即LVDS时钟信号的TXCLK+与TXCLK-差分信号对的差值在250mV~450mV时,判断为逻辑“1”,差值大于-250mV时~-450mV,判断为逻辑“0”,而且同时必须满足峰峰值的要求,在差值最小的250mV时,峰峰值最小应满足500mV,在差值最大的450mV时,最大峰峰值为900mV。根据故障时的时钟信号波形与要求对比,可以清晰地判断出故障的波形不满足中的LVDS时钟信号的要求,从而造成LVDS显示无法正常工作,解释了故障机理,下一步则需要对输出LVDS显示的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故障分析。 4结论 本文在工程应用中,依据LVDS显示的基本原理,结合了LVDS在应用中的一些经验,成功实现了应用LVDS显示的某一体化计算机,并对调试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供其他需要LVDS显示工程应用的设计者作为参考。 作者:孙懿 单位:江苏自动化研究所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绘图土木工程论文 一、从教师的角度寻找提高专业绘图能力的途径 教师的教学要结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应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本科学生要有一定的区别。应结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改革,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建筑施工图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实践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实践总结,融合进教学之中,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提高专业绘图能力的效果。 (一)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过去教师系统讲解理论知识、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计算机工程绘图这一门课程来讲,主要应采用项目引领、任务导向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及人机互动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听课的专注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1.项目引领项目引领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依托,并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展开针对性的教学。通过计算机工程绘图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在进行教学时,以项目引领的方式,使用具体的工程项目教学;在绘制具体的工程图的各个环节,在学生急需知道下一步做法时,传授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最想学习的时候,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学习兴趣也是最浓的。 2.任务导向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把一个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以实际的工作过程(建筑工程施工图)为载体,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绘图命令、修改命令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高级操作命令。打破原有的章节顺序,以任务为引领,逐级深入。以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真正、切实地掌握绘图技巧,精确熟练地利用课内知识,以及内容的精准应用为主。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结合课内知识,自己动手并总结经验。这样做的目的,避免学生在绘制工程项目时,由于工作量大,而感到枯燥,并产生厌烦情绪。在绘图的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渗透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入企业岗位资格标准。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小任务时,绘图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升。并且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从而愿意去主动学习。 3.教学做一体化将课堂教学和实训室整合在一起,采用一体化教室上课,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由同一名(批)教师担任。通过项目引领、任务导向“边做边学、边学边教”,促使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打破了原来的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是一种非常适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教师多半时间都是在辅导学生,而不是讲理论课。 4.应用广播教学软件教学广播教学软件可以完成:一机(教师机)对多机(学生机)的广播(授课或播放各种软件、课件等)、一机(教师机)对一机(学生机)的辅导、控制和查看学生机的屏幕。应用这种教学软件,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代替了投影仪加大屏幕的多媒体的教学,并且不会受到投影仪投影效果的影响,是一次教学方式的改革和飞跃。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乐于接受,效果显著。 (二)整合教学内容 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绘图的教学内容,不能是本科这门课教学内容压缩或简单地删减,学生不愿意接受或很难接受的理论知识,尽量地少讲甚至不讲,尽量多地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容易接受的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学校的教学内容应以将来的实际工程应用为主。要打破原来的章节顺序,按照工程图的绘制顺序,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三)模拟真实的工程实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实践力度 为了使学生的绘图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必须增强实践力度。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模拟真实的工程实例,绘一小型工程的施工图,根据课时量,模拟的施工图内容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绘制典型的施工图纸,比如建筑的平、立、剖、节点都只画一张等,学生在绘图时,要严格执行各种建筑绘图规范。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参与、独立完成,才能形成相应的技能,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土木工程类学生绘图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教计算机工程绘图的教师,最好能具有双师素质,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双师素质,在整合教学内容,以及按照绘制施工图的顺序,重新排列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主线上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教师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可以很随意地找到一些极容易画、学生又感兴趣的建筑施工图或结构施工图的相关内容,能够对各种相关规定,把握得相当到位,并能根据新规范、新图集及时修订所教的内容,使学生所学与将来的工作完全接轨。同时做到教学相长,有时学生的思路,也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并且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更多的学生因此而受益。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动手能力很强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其计算机工程绘图能力,并不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这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按照实际施工图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其中所有的案例都围绕真实的施工图进行,并且重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学生有了对专业的热爱,了解具有绘图能力的必要性,从而愿意去画图,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去主动练习。按照这样的途径去执行,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制工程图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作者:谢桂英 张威琪 杨化奎 霍堂霞 王滨生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系统设计论文 1研究思路与目标 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使集成电路和处理器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多核技术的出现,处理器已经变成构成系统级芯片(SoC)的基本单元,因此,从集成电路的功能级设计层面讲,计算机系统设计实现采用的方法就是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系统的设计方法。从卓越人才培养的角度,VLSI系统设计是微处理器的逻辑实现手段,而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基础。学生的数字逻辑系统设计能力和VLSI系统设计能力直接决定了其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因此提升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数字逻辑系统设计能力和VLSI系统设计能力。为了切实提高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本科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目标确定为:以数字逻辑设计方法为设计基础、以硬件描述语言为设计工具、以硬件仿真系统为设计环境、以FPGA为系统实现手段、以计算机系统设计实现为目标和主线,将计算机系统设计实践完整地贯穿于专业核心课程之中;教学改革研究思路确定为:系统视角、整体优先、设计牵引、讲做结合、注重能力。该研究思路不同于一般的课程群,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审视,是“自顶向下”的观点和“自底向上”的实现的一种结合方法,最终目标是提升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本科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 2研究内容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包括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设计与调试、计算机系统设计、VLSI系统设计等。课程各有目标,课程之间有宏观上的先后顺序,有微观上的相互穿插,有内容上的重叠。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各门课程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1]:VLSI课程中会涉及算术逻辑单元的设计甚至处理器设计方面的内容;汇编语言的作用已经从编程工具转变为描述和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有效工具;HDL语言和仿真工具不再专属于数字逻辑电路设计领域,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通用语言和工具。但是,由于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分头讲,实验分头做,总体学时不少,最终效果欠佳。笔者的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系统设计为目标,从能力培养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设计与调试、VLSI、计算机系统设计等课程,借鉴CDIO的思想,将系统设计思想和设计实践贯穿整个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过程。 2.1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计划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整理涉及的各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对相互影响的重要知识点整体排序,整合相近和相似的知识点,归并出一些重要的专题,提出有利于培养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全线引入HDL语言,全线引入基于FPGA开发板的设计实验,紧密配合理论课、设计方法课、实践课,形成“学习—构思—设计—实现”的完整过程。 2.2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课程内容的改革 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重点是设法强化和提升学生使用硬件描述语言说明硬件系统的能力,将硬件设计语言的介绍提前到课程的开始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过程中就开始使用硬件设计语言,相当于使学生掌握了一个设计工具,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提供支持,另外,从教学上形成学习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就是学习集成电路设计的理念。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课程的实验既有使用逻辑电路器件搭建实验电路的传统型实验,又有使用FPGA开发板的设计实验。 2.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借鉴“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教材中的思想,调整了部分课程内容和授课重点,比如,在数据表示部分增加了C语言的整数表示以及比较运算的示例,在存储器部分增加了程序访问局部性原理的C语言示例,在指令系统部分增加了寻址方式的C语言示例等。增加C语言的示例是进行教学视角调整的一种尝试,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C语言,已经初步掌握了编程方法,但是并不清楚程序在计算机内部,特别是在计算机系统底层硬件中是如何表示、如何执行的。通过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一些C语言的示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 2.4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内容的调整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为了更好地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设计与调试等课程衔接。增加多核处理器和多线程调度等方面的内容;对教材中给出的一些具体处理器实例给予更多关注,比如Pentium、PowerPC和MIPS处理器实例等;重视向量运算和向量处理器部分的内容。 2.5计算机设计与调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计算机设计与调试课程把以往让学生设计实现一个有十几条基本指令的微程序控制器改变为设计实现向量协处理器;以PowerPCRISC处理器的指令系统为参考,把设计PowerPC扩展指令协处理器AltiVec模块中的VSFX指令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整个设计任务分为8个相互联系、难度逐步增加的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学生实践、实现设计、完成测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让学生完成协处理器中的部分设计工作并熟悉完整的协处理器的设计与调试方法。 2.6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开发出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结构及相关软件的综合实验,使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强化对学生计算机综合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嵌入式系统开发实现的全过程,包括完成硬件、软件的功能分配,进行主控数字系统硬件的设计和制作,设计驱动和功能软件,硬件、软件的分别测试与综合测试等。 2.7VSLI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VSLI系统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把实践分为3种类型:课程实验、自主实验和课程设计,3种类型的实验全部基于Nexys3FPGA开发板进行设计。课程实验包括XilinxFPGA设计流程、Nexys3FPGA开发板主要模块接口设计和基于IP的数字电路设计等。自主实验部分的题目类型包括:串—并转换电路、FIFO存储器设计、大数加法器设计和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等。课程设计部分的题目类型包括密码协处理器设计、数字信号协处理器设计和图像处理协处理器设计等。 3实验室建设 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年建立了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建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所。实验室配备了数字逻辑实验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台、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台(带有FPGA模块)、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台等教学实验设备。这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能够满足常规的计算机系统实验,但对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支持还不够。为此,学院2013年与美国Xilinx公司合作,建立了天津大学—美国Xilinx公司计算机系统设计联合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50多块Nexys3FPGA开发板,实验时可以满足每人一块开发板的要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研究所于2012年引进BEECube公司先进的BEE3系统,该系统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第三代商用FPGA系统,包括4个Virtex5FXTFPGA芯片,以及高达64GB的DDR2ECCDRAM和8个用于模块间通信的10GigE接口。有了Nexys3FPGA开发板和BEE3系统,我们具备了实现学生设计的各种计算机系统的设备平台,为培养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4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指引下,学院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建设了新的实验室,引入了新的实践手段和方法,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计算机学院教学管理过程化规范化改革”和“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两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2013年天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者:张钢 郭炜 车明 魏继增 李雪威 单位: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与各专业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我们主要以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根据“初步体验、独立项目实践、从业实践与实训”3个层次实行渐进式实践教学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验环节的设计到课堂教学案例和实验教学的开展,都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进行遴选。 1.1采用工程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我们以工程案例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以网上书店的开发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设计技术融于案例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传媒行业特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与新媒体应用相关的多媒体数据库等新技术内容,加强数据库工程应用设计及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各章的教学中,我们用案例进行分析,逐层引导,全过程地阐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中的各类概念和技术问题。 1.2实行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 1)初步工程训练体验。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相应的课内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实践,主要包括特定DBMS的使用、SQL语言的编程练习以及数据库的连接技术;另一部分是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采用工程化的基本思想,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现一个初步的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初步工程训练体验阶段,教师提出工程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系统界面设计、基本的数据操作和查询统计功能设计、性能指标设计等基本要求。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根据教师要求自主选题并自主选择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环境,在完成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一些特色功能模块,然后完成项目设计的总结报告。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项目验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PPT进行项目工作汇报并演示所设计的作品,由学生推选出的若干学生评委负责项目评分。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 2)独立工程训练实践。独立工程训练实践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该阶段要求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开发实践,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自学数据库开发工具和环境,强调独立设计,强化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除了提出项目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要求和设计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外,还给出一系列参考选题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选题,但需征得教师同意,以保证选题的质量。为避免抄袭等行为的发生,每个学生的题目和内容必须不同。同时,课程设计阶段会要求学生采用与上一次设计不同的工作模式(C/S或B/S),采用工程化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基本的设计实现工作。课程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评委(7人)对学生作品和设计方案进行检查,最后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评定作品设计成绩。作品设计和汇报答辩成绩由学生评委给定,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负责答疑,在答辩过程中负责点评,但教师有权对成绩进行微调。另外,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要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教师对课程设计报告批注评语并给出成绩,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作品设计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组成。经若干次实践证明,上述实践教学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同时又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并取长补短,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报告,学生提高了撰写规范的项目设计方案的能力和设计总结报告的水平。 3)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主要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以行业一线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背景,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工作(或作为其毕业设计),培养数据库工程应用实践开发和运用数据库技术从事服务外包等实际应用开发能力。第3阶段主要是结合实际数据库工程项目,尤其是与传媒应用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如电视节目查询点播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影视资料编目系统等。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在离校前具备应对复杂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通过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到一线从事数据库工程及服务外包等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多数课程的考试都采用期末笔试形式,课程考试无法真正做到考核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此改革评价方式宜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为使实践训练能落到实处并能给出客观公正的实践评价,我们对于C语言、Java课程以机考为主,采用具有自动评价学生程序功能的程序设计上机练习及考试系统,改变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在开学半学期后每两周组织一次机考,采用多次开卷机考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如果不满意成绩,还可以在学期结束前的任何一次考试中重考。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和机考两部分,期末总评成绩建议按照平时成绩占20%、笔试成绩占40%、机考成绩占40%的比例计算。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和工程项目设计各占总成绩的50%,其中设计作品占40%,设计报告占10%,不再单独设置平时成绩,而以初步的工程项目实践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课程成绩的评价采用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式。 三、结语 通过组建由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与应用4门课构成的计算机类课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1)以案例驱动方式深化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全由学生自学C语言语法,突出专业层面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训练。 (2)以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并重的方式深化Java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前半学期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学会Java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调试方法,熟悉Java特性和程序架构,特别是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念;后半学期主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项目设计实现能力训练。 (3)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开展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以学习传统的、经典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核心,以掌握算法设计基本功能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与OJ系统中相应的配套练习,基本达到工程设计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 (4)以工程案例驱动和分组数据库应用工程训练方式改革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我们通过工程教育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将工程设计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系统中,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作者:殷伟凤 瞿有甜 郑珺 徐强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应用问题与优势 一、计算机工程应用相关问题 计算机工程应用阶段中,由于较易受到病毒干扰与黑客入侵影响,因此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应首要关注的内容。计算机安全保护主体应针对其物理构成、数据信息以及应用功能进行安全保护管理。一般来讲,计算机工程应用阶段中应体现良好的实体安全性。其主机同外设形成的电磁辐射较为显著,为此应控制计算机实体符合安全规范标准。对于系统软件则应体现良好的存储管控功能,应能够预防用户非法存取各类数据。同时,计算机实体还应具备优质存储保护能力,进而有效预防用户作业超越制定范畴实施读写操作。再者,还应具备良好的管控功能,进而有效的记录并反映体系运行状况,并做好数据文件存储读取的有效监测。同时,处理数据机构进行的输出管控应设置专人全面负责。传输数据文件至用户前期,应通过数据处理机构的全面审核,同时输出信息发放应具备完善审批手续。计算机对用户身份识别的常用方式为口令,因此应对口令生成、信息登记以及期限的更换实施严格管控。系统应实现对各类非法请求的全面跟踪,并登记该类文件应用状况,对非法终端进行全面识别。另外,计算机系统应具备全面详实日志记录,在每次成功应用后,应登记节点名称、用户名称、具体口令、终端名称,登陆时间,应用数据信息内容以及程序名、实施操作的类别,还有修改之前以及之后各类数据值等。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应用目标为,在安全以及通信便利性之中寻求一种平衡。计算机总体安全水平应体现出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丰富多层安全体系,并可对各类重要信息、数据制定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策略。其安全特性则表现为保密性、整体性与可用性。保密性为网络资源仅能通过授权实体进行存取调用。而信息储存以及传输阶段中应保持良好的整体性、全面性,不应在没有授权的状况下,由其他方进行修改。可用性则为对各类静态信息应体现可操作性,同时对丰富动态数据信息内容应体现可见性。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还包含一定的漏洞,由于其属于复杂庞大的软件包,因而最大漏洞为I/O处理。基于TCP/IP应用明文进行传输,因而攻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截获实现攻击。还可通过网页口令录入以及个人资料写入进行攻击。Web服务器同网络浏览器则无法确保全面安全。较多人在进行CGI程序编写时,并非做新程序的编辑,而是实施一定修改。进而令其呈现出相似的安全漏洞。安全管理阶段中,则由于欠缺网络管理人员,操作不规范,没能定期做好安全测试、全面监察,欠缺对网络系统安全的有效监控,进而形成了网络系统安全的一定威胁影响。 二、计算机工程应用显著优势 计算机工程应用常常存在安全问题,同时为有效应对漏洞的影响,则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工程应用向前的发展与推进,并令其呈现出一定优势。例如,为应对网络攻击、黑客入侵,可通过应用加密技术,防火墙系统凸显其安全优势,有效的弥补漏洞,提升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工程系统综合安全水平。还可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做好网络安全的有效防御。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优化端口保护为网络安全防控的首要环节。基于远程终端以及通信线路均为计算机信息安全之中的薄弱问题,因此可应用端口保护凸显优势效能,做好单端以及双端的安全防护,提升计算机工程技术安全应用水平。同时,计算机工程应用安全问题进一步会为网络犯罪创造一定空间,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一定层面也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刺激作用,并扩充了就业机遇。当然,该类影响作用我们应有效把握,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积极探寻有效的安全防护策略,激发计算机工程应用的正面优势。例如,应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挥计算机工程应用优势,创建健康、优质、良好的信息环境,令客户不会受到空间、地域范畴的限制。可加快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传输,价值化资料综合应用,并推进个性化、高效性、优质化的电子商务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应用需求。同时,可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平台推进开展丰富商务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令较多企业可实现快速、自动化的商务处理,而无需像往常一样关注内部的具体分工。基于计算机工程技术,较多企业可提供给客户更为全面统一的集成服务,网络则在该类服务之中发挥了催化剂作用。企业则可令客户具体服务过程转移到网络系统中,令客户通过更为快速、简单、清晰的方式应对各类复杂工作,提升实践效率。例如,将资金由存款户头实现向支票户头转移,还可清晰的明确信用卡的具体收支事项,进行发货请求的详细记录,或是搜集查阅并采购各类稀有材料与产品。该类操作均可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快速的完成。由此可见,应用计算机工程技术开创电子商务系统,可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高效、快速、一体化的优质服务,对于客户自身以及企业发展,均发挥了显著的优势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工程应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同时显现出在现代化社会发展建设进程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我们只有针对安全问题特征,变不利为有利,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管理策略,提升计算机工程技术安全应用效能,激发现代化技术综合应用优势,方能凸显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价值,有效弥补安全隐患,促进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快速、科学与全面发展。 作者:王峰 单位:江海证券有限公司 计算机工程论文:巨型计算机工程的创新 1983年12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将其命名为“银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以及全国大力协作的产物,也是中国工程创新的成功案例。本文以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为例,着重探讨该工程的决策、组织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为后人提供有益借鉴。 1工程的背景与决策 国际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6年美国CRAY公司研制成功的Cray-1流水线向量巨型计算机,标志巨型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并开始进入商品化阶段。苏联、法国、英国、西德以及日本奋起直追[1][2],相继研制出各自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先进、功能最强的计算机,历来被首先满足于军事领域的迫切需求。美国国防部以及和军事密切相关的航天局、能源部、国家安全局,一直是巨型机的最大用户,也是巨额研制费用的提供者。1976年,美国著名核武器设计发展中心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以88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第一台Cray-1机[3],美国三军及战略武器部队的C3I系统也使用了Cray-1机[4]。因此,美国将巨型计算机看作“军备竞赛的基本要素”,决定“不应让这种计算机输出到任何国家”,尤其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和禁运。第三台Cray-1机原本是苏联定购的,但被美国国防部一票否决[5]。 中国考虑研制巨型计算机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56年中国的计算技术开始兴起[6],经过仿制苏联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等不同发展阶段,先后研制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为国家经济、科学研究尤其是国防科技做出重要贡献[7][8]。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与国家安全、国防科技以及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1967年9月聂荣臻就提议研制更高水平的计算机。据此,国防科委四局组织调查组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调研,准备百万次计算机的研制方案。1968年4月,在北京召开总体方案论证会,9月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向中科院计算所下达百万次计算机研制任务书,代号1025。1970年11月,十院向国防科委报告,提议中科院计算所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代号723[9]。1972年10月,国防科委根据国家尖端武器、增强国防实力的迫切需要,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问题,并向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建议,将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974年初,中科院、四机部和国防科委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提出组织全国力量,开展巨型计算机研制。1975年10月,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指示科委机关,组织国内计算机知名单位,进行全国性调研,了解国内对巨型机的需求、国产元器件质量状况、外部设备的生产能力与水平,以及性能价格比等情况。但是,由于“”的干扰,巨型计算机工程几经筹划,均未能正式实施。 “”结束后,巨型计算机工程问题被再次提出。1977年国防科委经过一段紧张的酝酿、准备,于11月14日向中央呈报了《关于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事》的请示报告,四机部、中科院等部门亦积极争取。此时,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专门从事计算技术研究的研究所,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四机部第十五研究所(即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另一支是分散在地方和军队高校中从事计算技术教学、科研单位。1978年3月4日,在中央部署巨型计算机研制的汇报会议上,邓小平决定将研制任务交给国防科委,责成长沙工学院完成[10],规定用六年左右时间(到1983年底左右)、2亿元左右经费,研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长沙工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改名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1978年10月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新回到军队序列。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能够争取到巨型机工程项目,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研制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国防科委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承担该项工程的经费。二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是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一个9人计算机小组发展而来,尔后逐渐发展成为军用计算机室、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自1958年以来,先后研制出一系列军用、通用计算机。1965年,在慈云桂的主持下,率先用国产元器件生产出稳定可靠的441B晶体管通用计算机,打破“国产元器件做不出稳定可靠计算机”的说法,先后生产30余台,用于国防科委各基地、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民经济各部门。1970年代研制的151-3/4型百万次计算机,在1979年、1980年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潜艇水下发射、同步卫星发射等一系列科学试验中应用。三是与慈云桂的运筹帷幄和不遗余力分不开。在中央决策到底由谁承担巨型机研制任务时,中科院计算所正在研制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该工程直到1983年11月完成)[11];四机部十五所承担的718工程任务,“进展十分缓慢”[12]。此时,慈云桂正在主持国防科委巨型机国内需求及生产的调研工作,虽然也承担着718工程任务,但因前期工作进展较快,1977年下半年就把主要骨干力量抽出,提前进入巨型机的预研和方案论证,从而把握时机,抓住机遇。1978年5月,巨型计算机工程正式立项,代号785工程。 2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785工程的组织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工程指挥、组织队伍、建立制度以及政治工作等方面。 2•1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工程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是保证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785工程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上马的,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少人认为五年根本研制不出亿次机,即使勉强研制出来也不能工作。有人甚至上书中央、国务院、军委领导,希望制止这种“毫无成功希望”的工程[13]。慈云桂和同事们顶着压力,提出“豁出命也要把亿次机研制出来”[10]。慈云桂参加过1975年、1977年两次全国性调研,了解国内当时无法提供巨型机所需的大规模、高速集成电路和其他相关元器件。如果完全立足国内,从元器件攻关开始,十年也没有希望研制出巨型机。因此,他们大胆提出,785工程不能走闭关自守的老路,必须闯出内外结合的新路,进而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反映时代特征的工程指导思想:“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尽量以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为起点,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引进必要的技术、设备,洋为中用。从我国实际出发,尽量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元件,把先进性和现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速完成研制任务”。785工程总体方案设计,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1977年,亿次巨型机的总体方案设计是瞄准美国1972-1973年研制成的两台著名巨型机Star100和ASC,此方案1978年5月通过。几乎同时,设计人员偶然了解到美国新近推出的Cray-1产品简介。对新技术极其敏感的慈云桂,立即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认为Cray-1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手段是先进的,是新一代巨型机的杰作,当即决定把瞄准目标转向Cray-1,重新设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主流机兼容的总体方案[14]。1978年12月,建立在一个较高起点上的785工程总体方案获得批准。 2•2建立垂直的工程指挥系统 785工程立项后,即建立了由国防科委、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所)、研究室和专业组构成的组织系统。国防科委组成785工程工作组,张震寰[15]副主任担任领导、组织协调。张震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便协助聂荣臻、张爱萍组织“两弹”的研制,主抓试验工作。国防科技大学成立785工程领导小组,张文峰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785工程办公室。计算机研究所分为教学、科研两大块,其中,科研人员按亿次巨型机的构成,分成若干研究室,室下设专业组,形成所、室、组三个层次。张震寰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指挥方式,亲自带领工作组定期到工程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经常把电话直接打到计算机研究所下辖的室、专业组和车间,做到处理事情不过夜。工程涉及的境外订货,凭电话“热线”办理,按正常程序需几个月才能办成的事,缩短在几天完成。学校785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也经常深入工程第一线。为保证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国防科技大学组办了“785工程简报”,将工程进展情况及时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和单位。在这个工程指挥系统中,慈云桂担任了多重角色:作为副校长兼计算机系(所)主任、学校785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具有行政指挥权力;同时,作为785工程总设计师,直接负责技术工作;此外,上至直接接受钱学森、张震寰等领导的指示,下至深入到研究所各研究室、专业组以及工厂、车间,在整个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组织各种相关力量,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785工程上马之时,正值“”后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展开,研制、设计、生产人员十分缺乏。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陆续从校内、外调入近百名技术干部。国防科委司令部从各基地抽调50名战士集中培训,从事785工程试制、调试的辅助工作;招收100名知青经过政治和业务集训后,参加785工程的生产。“大力协同”是对研制原子弹工程的重要批示[15],也是中国成功发展尖端武器的重要经验。鉴于785工程研制力量的短缺,“必须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组织各种相关力量联合攻关”。一方面在校内与各系及相关部门协作,另一方面与校外相关单位协作。这些协作,按其内容、方式及深入程度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即直接参研、提供设备器材、人力支援、给予技术支持和参加试算,共计48个单位。为使研制出来的巨型机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785工程开始不久,用户便派技术人员到计算机研究所参与工程,同步学习、掌握巨型机的使用、操作及维护。为解决这批协作人员的住宿问题,专门建了招待所,称其为“协作楼”。在785工程的推动下,计算机研究所(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逐步形成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教学体系。77级、78级和79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在研究室研制人员和教员的指导下,大多数是围绕785工程任务展开,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了技术人员,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为保证785工程的生产,计算机研究所不仅为计算机工厂[10],抽调培养上百名技术工人,而且从国内、外购入相关设备,大大提高印制板生产、绘图与制板、打孔、层压、金属化孔、蚀刻、抗蚀镀金、外形加工、装联工艺等工艺水平[10],攻克许多技术和工艺难关。 2•4建立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国防、军事工程尤为如此。为保证785工程按时按质完成,计算机研究所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设计、生产、保障等管理的规章制度。首先,制定了从设计研制人员到生产、加工、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岗位责任制。整个工程期间,要求“严格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各种事故。……决不能迁就敷衍”。在研制设计层面上,所领导定期召开各室领导、各部分技术负责人的联席会议,讨论、解决工程研制中出现的问题。后逐渐形成每周一次的协调会制度。计算机工厂也建立相应的生产协调会制度。其次,成立器材设备科,负责785工程器材设备的采购、验收及经费管理。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实行“用采合作”方式:由科研人员提出所需器材清单及要求,器材设备科统一采购。涉及国外采购任务时,实行“技贸合作”方式:技术上由计算机所把关,贸易由相关部门专人进行商务谈判。为确保进口元器件设备及时而准确到位,有关部门简化审批手续[10]。此外,还建立器材进出库制度、请领申报制度、元器件老化筛选制度、工具申请登记制度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研究室也有专人负责器材的清理与保管。正是由于这些合理的器材管理制度,不仅保障了785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而且节省了大量资金,全部工程支出只为下拨经费的五分之一[10]。再次,坚持质量第一、可靠性第一,把“三严”作风贯彻到整个工程的始终。为保证生产质量,计算机工厂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各类人员质量管理职责,对厂长、总工程师、科室、车间、工程技术人员直至生产班长、检验员、工人的质量管理职责,都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严格的生产工艺规程,创下100多万个焊点无一虚焊等多个工程上的纪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2•5开展“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工作 政治工作历来是中国大工程成功的保证。要想把有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战士、工人、知青和政工干部组成的团队,长期集合在一个专业领域中,以创造精神和高超技术团结协作,不断做出贡献,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基础、传统作风,是不可能达成的。政治工作在工程创新尤其是国防科技工程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大工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计算机研究所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全体研制人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竖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同国家计算机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联系起来。在工程实施的各个关键时刻,通过思想教育、动员会、总结表彰等各种方式,强调“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是立了军令状的,是极其严肃的问题”,大大提升研制人员为国增光、为军服务的政治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同时,785工程各基层党组织,始终注重将政治工作与科研、技术与生产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弘扬献身国防、无私奉献和我军优良传统,倡导开拓创新、集智攻关和团结协作精神,坚持科学求实、质量第一和三严作风”这一主题展开。政治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需要付出极大的创造性劳动。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激发全体研制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大道理的层面,更要注重人文关怀,积极解决涉及研制人员切身利益的晋职晋级、学习进修、出国考察、夫妻分居、住房改善、子女教育、日常生活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解除大家的后顾之优。政治工作者的这些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正是通过亿次巨型机的研制,逐步形成大家一致认同的“银河精神”: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 3相关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银河亿次巨型机工程的顺利完成,与其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组织管理措施,对于当今的工程创新尤其是国防工程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国家支持与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它不仅包含着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而且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巨型计算机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实中“用精度高、速度快的巨型机来解决的问题并不太多”,加之技术风险大、研制费用巨,不是某一个部门、单位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的。因此,必须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规划、决策、组织、协调与管理,并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银河亿次巨型机正是在国家鼎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下完成的。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巨型机技术的空白,而且在国防尖端技术和石油地震勘探领域得到实际应用,促进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然而,亿次巨型机工程完成之时,就已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3],其应用也非常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的政治意义大于技术意义。它不仅充分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独立自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帮助中国人建立自信,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在高技术领域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因此,亿次巨型机是大工程更是大政治,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3•2两弹一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的示范作用 统一领导、行政和技术两线式指挥、总设计师制、“集中力量、大力协同”以及预先研究、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即PERT)等,是两弹一星工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银河亿次巨型机工程的决策与组织管理,以两弹一星工程为示范,并加以发展。如“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指挥方式,“预先研究+模型机研制”(通过对模型机的生产、组装、调试、试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避免浪费)等。但有些方面还做得很不够,1979年钱学森视察785工程时就曾指出:亿次巨型机工程,从制定计划到组织管理,要使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如PERT,要提高效率,要进行质量控制。 3•3工程质量与规章制度的可靠保证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也是巨型机运行稳定可靠的重要保证。在工程的研制、生产、测试、质检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坚持“三严作风”(严肃、严密、严格)、“十六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按时保质达成设计目标。 3•4领军帅才与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 慈云桂院士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是亿次巨型机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具有战略眼光,对新技术敏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总体方案、关键技术以及整个工程的组织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这支团队相继产生一名科学院院士、两名工程院院士,并为国防科技领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发扬我军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勇攀科技高峰的银河精神,始终是支撑这支队伍从事巨型机工程创新的理想信念与内在动力。 计算机工程论文:国外高校计算机工程特点研究 1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 计算机工程是涉及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操作的科学与技术,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计算机处理器、多处理器通讯设计、网络设计和存储器体系,着重研究硬件设计以及与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交互性能,如嵌入式系统、分布式数据与大规模存储系统。绝大多数美国学校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是在一个系,除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知识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相关课程、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系统及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软硬件课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工作的能力,或具备基于计算机相关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应用和集成工作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5]。下面主要介绍美国这4所大学的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情况。 1.1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大类:1)科学基础与数学课程(31学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在内的10门课程。2)计算机工程核心课程(34学分),这些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共有10门课程。3)专业基础数学课程(6学分),包括离散数学和概率、工程应用两门数学课程。4)写作课程(4学分),1门写作原理课程,主要讲授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5)专业技术选修课(23学分),其中1门必须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之外的课程,其他必须均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强调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用到的主要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6)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18学分),这些课程被工学院认可并满足学校对学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通识教育的要求。7)自由选修课程(12学分),这些几乎没有限制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工程专业深入学习课程,也可以学习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或语言等课程。 1.2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5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6大类:1)通识教育课程(24~25学分),包括6~7学分的两门交流技巧课程和18个学分的社会与人文学科选修课程。2)数学课程(21~22学分),数学课程有两种套餐,各6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3)科学基础课程(18~19学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面向对象编程等5门课程。4)工程基础课程(7学分),包括工程导论两门课程及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以外学科的工程学科选修课1门。5)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49学分),包括32~33学分的13门计算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门共计1学分的研讨课程;2门3~4学分的高级设计课程;2门8学分的研究生课程;1~2门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使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达到49学分。6)任选课程(4~6学分),根据辅修要求或个人兴趣,任选课程可以从理学院或文理学院中适合工科学生的数学、科学课程中选择,目的是使总学分达到125学分。 1.3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IIT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30~134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3大类:1)限选课程(109学分),学分分配如下:计算机工程专业限选课程47学分,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两类课程;数学限选课程24学分;物理限选课程11学分;化学限选课程3学分;工程科学限选课程3学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限选课程21学分。2)选修课程(15~19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9~12学分,其中含1门硬件设计选修课;科学选修课程3学分。3)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6学分),包括IPROI跨专业实践项目I和IPROII跨专业实践项目II两门课程。 1.4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48门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类:1)通用工程方法、数学、科学基础课程(15门),必修计算方法与线性代数GenEng205-1、线性代数与力学GenEng205-2、动态系统建模GenEng205-3和微分方程GenEng205-4等4门通用工程方法课程;必修微积分(I)MATH220,微积分(II)MATH224,微积分(III)MATH230及多元积分与矢量微积分MATH234四门数学课程;必修普通物理(I)Physics135-2和普通物理(II)Physics135-3两门科学基础课程;从McCormick工学院科学基础课程中任选其他2门课程;另外必修IDEA106-1工程设计与交流(I)、IIDEA106-2工程设计与交流(II)两门工程设计和交流课程。2)工程基础课程(5门),必修4门,包括EECS202电气工程导论、EECS203计算机工程导论、EECS211编程基础(C++)、EECS302概率系统与随机信号,并从McCormick工学院工程基础课程热电力学、系统工程与分析、材料科学和流体与固体中任选1门。3)交流与社科人文学科课程(8门),选修GenCmn102演讲或GenCmn103课程的其中1门,另外选修7门满足McCormick工学院要求的社科人文学科课程。4)专业核心课程(5门),必修EECS205计算机系统软件基础、EECS303高级数字逻辑设计、EECS361计算机体系结构、EECS311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和EECS343电路基础这5门课程。5)技术选修课程(10门),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与软件系统4个方向,每个方向开设若干门技术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在这4个方向中选修5门课;从专业基础课程EECS213计算机系统导论、EECS222信号与系统基础、EECS223固态工程基础、EECS224电磁场与光学基础、EECS225电子学基础5门课中根据学习方向选修2门;剩下3门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数学、科学基础等课程中选修,如可以是生物学BIOL210-1,2,3和化学原理CHEM210-1,2,3课程,也可以经申请同意选修相关计算机工程研究生课程。6)自由选修课程(5门),共修5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若从未学习过任何计算机编程语言,建议其中1门选修编程入门(Python)EECS110课程。7)高级项目课程(1门),至少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1、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和VLSI设计项目EECS3923门课中选修1门。 2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特色 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通过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BET的EC2000指标体系认证,有如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贯彻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7-8],而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是通过通识教育实现的。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不同的是,这4所美国大学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他们还特别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广泛深入的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解,使所有工科学生在数学、物理、信息、物质、生命、技术和能源科学方面及人文社科方面打下广泛的基础。这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普度大学第一年的工程基础培养及UIUC第一年的计算机工程训练从一开始就围绕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科学和数学知识。 2)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处理问题的本领。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狭隘的技术知识背景所能胜任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6,8]。UIUC、普度大学、西北大学和IIT在课程设上均体现了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思想。UIUC规定学生在技术选修课中必须选1门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以外的课程,例如宇航工程、农业与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生理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也必须选修1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领域以外的课程,以满足工程拓宽要求,可以是航空力学、化学工程计算、噪音控制、核工程导论、材料结构与特性、环境工程中的物理化学原理、环境可持续工程以及运筹学-优化、运筹学-随机模型中的任何1门。西北大学的计算机工程本身就是该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和融合的结果,学生除必须选修科学基础选修课中的普通物理-电磁学、普通物理-波现象和现代物理外,还必须在遗传和进化生物学、工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中任选1门。IIT规定科学选修课必须选1门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原理,工程选修课必须选1门机械学导论或热动力学。 3)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本身就意味着实践,意味着更加重视工程实际和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4所大学都十分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有丰富的实验课程,而且通过更为灵活多样的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IIT有IPRO跨专业实践项目,西北大学要求学生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VLSI设计项目(EECS392)等项目课程中必须至少选修1门。普度大学要求学生选修电气工程设计导论(ECE402)、计算机设计与样机(ECE437)、操作系统工程(ECE469)、编译器与翻译器工程(ECE495S)和数字系统高级项目(ECE495C)等项目课程。UIUC则有计算机组成与设计(ECE411)、高级数字系统项目(ECE395)、微处理器项目(ECE412)、数字信号处理项目(ECE410)等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 4)发挥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及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工程教育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兴趣、个性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计划是这4所大学的共同特点。西北大学为计算机工程学生提供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及软件系统4个不同的学习路径。UIUC、IIT及普度大学则采用庞大的选修课程及明确的课程分类,使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自行组织课程和学习内容,以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 5)坚持课程设置机构的开放性,改变只按学科知识、由教师单方面设置的做法。在课程设置机构方面,这4所大学均根据产业界对计算机工程师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知识等要求,学生求职的需求,毕业校友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反馈及ABET2000指标体系,成立由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产业界、教育认证机构、学生及毕业生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讨论、确认、不断改进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这与我国由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导、以学科为导向,追求知识完备性为基础,由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相比,在满足学生求职和产业界需要等方面有明显优势[8]。 3改进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截至2006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万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校生近45万人,在规模上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问题是我国计算机工程教育与计算机工业界脱节较严重,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趋同[8]。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和比较美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色,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课程体系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计算机毕业生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普通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以下是我们对工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和评价体系、产学合作等方面综合考虑。 2)从培养目标上,工科计算机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导向转为求职导向,也就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这使学生能形成胜任今后工作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称职的产业人员,而不仅仅是只掌握系统、完备的学科知识。 3)课程体系要符合大工程观的要求,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加强实验课程、项目课程和企业实习项目的建设,强调做中学、用中学,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4)评价体系涉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教学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如果要培养符合计算机产业界需要的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师,以理论考试为主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就尤显片面。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在基于项目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5)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应片面追求高学位和高学历。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环节的训练,鼓励大学教师到产业界兼职、进修和实习,通过必要的产业实践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他们对产业发展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应聘请产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到工科院校兼课,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指导他们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目前,产学合作主要体现在校企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今后,我们应将产学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工科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实践项目课程教学、教学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中去。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能力教学思索 1现状分析 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人才一直是社会和行业关注的焦点。早在11年前,对于工程教育的迫切性就被人提出来[1]。工程教育本身也作为一个系统问题被讨论[2]。现在从国家层面在战略上建立了软件学院进行专门培养,各个高校也不断推出新的课程、新的措施方案。在这一领域虽然比过去似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来自企业的呼吁似乎一直反映出诸多不尽如人意。更多的思路希望将企业的力量直接引入到教学,比如实训基地等[3];而国家层面也非常关注实训[4]。但实际效果可能变得流于表面,因为企业往往难以将核心的工作拿给学生做,而其训练的项目也并未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去设计,其锻炼效果就有限了。在软件开发这一领域,由于其具有变化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特点,导致不少在教育内容上选择了追逐新技术、新语言、新平台,以能用会用这些流行主流技术为目标。典型的代表就是北大青鸟,有些二本的学生在毕业前专门花钱去青鸟学习,似乎可以看到这种教育的优势。但另一个矛盾的情况是,往往那些关注员工后劲的公司却不愿意招聘青鸟的学生。如果将目光投向国外的顶级大学,例如斯坦福,其教学上并没有去“依赖”校企合作,以及很热门的“实训”。其核心课程依然是过去的传统经典课程。以一个研究生为例,一学期能修2门课是正常,3门就很优秀。它并没有追逐所谓的新技术。但无人质疑其学生的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2什么是计算机工程能力的核心 什么才是我们软件开发教育的核心知识架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调查过一些非常高水准的软件开发者,发现他们往往在底层软件上持之以恒地进行长时间深刻的锻炼,然后在未接触的新领域才能非常迅速地掌握核心。例如,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系统分析员曾经“只”在DOS这种原始的操作系统下玩了10年,甚至自己写过一个汉化的DOS。他只有书本上的一点点网络知识时,就用一两天时间解决了一个学通信的研究生1个月都不能解决的网络故障。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并没有“实际的”网络经验,什么使得他如此轻松地进入了新的领域呢?而另一个曾就职于vmware、google等顶级公司的程序员,在Unix下只用C语言做了10年系统级编程。当用Java,C++甚至是javascript时,其学习时间只是1天,很快就比做了几年专门java编程的程序员还精通。如何才是软件开发人员的本质力量?什么才能让他们在变化万千的新技术面前屹立不倒,乘风破浪? 2.1计算机工程能力 我们认为计算机工程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核心知识架构;(2)计算机的思维方式。什么是核心知识架构呢?是反应该领域最基本规律和支撑技术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的操作系统、编译、数据库。操作系统将硬件、软件、高级语言和汇编融汇在一起,它几乎包括了软件工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似乎只有面向对象这种“高级东西”才有的虚函数运用,其实在Linux中就有相应的虚文件系统。操作系统是最为复杂的计算机工程之一。编译融汇了大量的算法,而且能让大家真正看“穿”语言的外表,深入到其内里,体现了最根本的计算机技术。其优化技术,也深刻地和硬件交融在一起,很好体现了底层风范。数据库,不仅是运用算法最多的地方,甚至是超越操作系统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缓存技术到i/o优化,到索引,再到事务处理,无一不是反映计算机最深刻规律。大家可以发现,所谓核心知识架构,都具有两个特点,反映本质规律,体现软硬融汇交织。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下面谈到的“计算机思维方式”。 2.2核心知识架构 为什么我们没包括一些新兴的语言和技术呢?似乎它们很“实用”。而且已经出现的问题是,按照传统科目和方式学习后,学生在企业什么都不会。这也正是大家关注工程教育的初衷。为什么不强调这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教育还在强调“古老”的“基础”。计算机领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表面上知识更新非常快,新技术、语言层出不穷。这很容易导致当我们发现学生能力欠缺时,将问题归罪于新技术的学习不得力,知识结构老化。但其实目前的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是否是基础教育不得力?分析国外著名大学,如斯坦福、伯克利的课程,我们发现两个特点:(1)关键的基础课程,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始终是其最重要的课程,并没有过分追逐各种“新潮”技术。(2)学生一学期能修的课程非常有限,一般为3门课。而国内却呈现相反的状况,比如编译原理被降到了选修课的角色,新潮课程层出不穷,一个学生二年级一学期要修13门课。在这种走马观花的状况下,计算机这种具有强烈“手艺”色彩和工程实践的学科,被完全纸上谈兵化。而一些可怜的实验内容,还被学生的复制拷贝所湮没。我们认为,恰恰是这种情况,使得基础核心知识教育没有工程化,没有充分动手,导致了基础知识教育某种程度上的巨大失败。从以下鲜明的对比可以窥见问题的端倪:国内学生反映操作系统课程是文科课程(只需要背条款考试即可);而相对地,国外著名高校操作系统课程要求学生实现“小”操作系统。国内数据库只讲其应用(如大量讲解sql等运用,sql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士也很容易学习,这也是它被发明的初衷)。斯坦福的数据库课程中有一门需要实现一个数据库系统。在笔者走访的计算机工程上优秀的人才,发现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诸如操作系统或数据库上都有很深入的学习经历,比如前面提及的自己构建过汉化DOS系统,或者在Unix下,做内核以及驱动很多年等。而当他们接触新技术时,之前深刻的经验和淬炼的思维就让他们如虎添翼,快人一等。更有甚者,国外真正的最顶级专家,都是在这些领域有无与伦比水平的专家,从delphi的缔造者,转战到微软并入主.net平台的开发,也可看到雄厚的底层知识和能力的巨大作用。所以“老”知识并不是障碍,而是通向天堂的阶梯。究其原因,就涉及到工程能力的第2个方面,计算机思维方式。 2.3计算机思维方式 对非专业人士它是很抽象的概念,而对真正专业人士,这又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概念。这里限于篇幅,我们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面对在C++中外部代码如何直接修改私有变量的问题,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就是:对象也是放在内存中,只要能拿到对象的地址,并知道对象的布局,那么就可修改。而没有建立这种思维的人,就完全被高级语言的语法所左右,无从下手。一句话,无法看到本质,没有从下而上的底层思维。核心知识课程的有效深入教学和计算机思维方式建立有何直接关系呢?我们认为核心知识因为其反应了计算机本质规律,而且从底层建立起来,所以对其深入掌握运用后,它从开始的逼迫到最后的陶冶,最终潜移默化地让受众建立起“计算机思维方式”。而这正是计算机工程师安身立命之本,就如同音乐家有其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一样。为什么诸如java之类的课程于建立计算机基本思维不太合适呢?因为它更高层,无法让学生看到最下面。而唯有彻底、深刻和系统的底层淬炼,才能真正建立起“计算机思维方式”。 3如何打造强大的计算机工程能力 大家一方面指责基础课程的“空洞”、“无用”、“陈旧”;另一方面在不断开设的海量新课和技术中压得学生更加远离编程,远离实践。即使能培养出熟悉某种语言的学生,也无法看到他们和培训学校有何不同。实训也似乎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往往是那些自己醉心于编程的学生最后有着卓越的表现。让基础知识能支撑和指导实践,而非仅仅“符号”,并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实践。 3.1“3块连一线”,4门基础课程整合打造核心知识架构 我们将4门基本课程进行贯通式整合,着力塑造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下层的是3门基础课(在上一小节探讨了其在工程能力训练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软件开发环境产生支撑。而软件开发环境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工程实践,从应用角度将3门课程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将基础知识和工程开发更有机整合在一起。首先,阐述为什么将以上课程整合在一起的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什么东西支撑了优秀程序员。在我们的调查人员中,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很深厚的底层软件开发背景。有长期从DOS的Hack入手的;有长期从事Unix内核编程的;有从Windows的driver起步的;有以反汇编逆向为根基的。长期在最底层的经历,使他们建立了最真实和能触摸的系统观,能以计算机的方式思考。所以面临新技术时,他们能透过新形式很快把握其精髓,深刻地把握其实质。“太阳下面没有真正的新事物”,例如号称21世纪最新的重要的软件技术AOP(AspectOrientedProgramming,AOP),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在了汇编一级的软件技术中,它本质就是钩子技术的系统化。在底层的软件世界,我们不仅能够用到那些所谓的最新的技术,而且能看到其本质(我们可能就是用机器码自己构建出来的,而不被新技术的华丽外衣障目)。这些使得具有底层经验的开发者,更有创造力,更能创造,也更能洞察迷乱后的本质,庖丁解牛,解决那些异常复杂的工程问题。举一个笔者遇到的真实例子,一个具有深刻底层经验的程序员(一直只有C语言和操作系统编程经验)和一个只有深刻Java经验的程序员,在同时学习Javascript的闭包概念时,后者一个礼拜都还有些似是而非。前者很快就能自如运用,且最后指点了后者1个小时,后者顿时豁然开朗。这是典型的“新”与“老”,上层和底层经验在面对新事物时的对比。既然底层软件赋予我们如此强大的能力,那么哪些是底层软件呢?大家公认,操作系统、编译和数据库由来就是计算机工程自身的根基。所以,我们必须将这3门课涉及的知识好好淬炼。而如何将3门课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的软件开发联系起来呢?如何用它们指导平时程序的开发呢(我们大多数是开发用户级软件,不会开发内核软件,因此许多人认为几乎整个在内核中的操作系统对用户级软件开发无从指导)?另一门课,《软件开发环境》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有一条主线,通过反汇编将C语言和汇编串联起来,让系统级的知识从高级语言的面纱下展现出来。同时用逆向工程这把庖丁之刃,将编译、链接、面向对象等软件开发中的重要知识块剖剔,让底层与上层贯通一气。而逆向的技术技巧,本身也是非常高级的软件开发技术。因此,我们用“3块连一线”来总结4门课的关系是最好不过了。为什么不纳入语言课程,比如C/C++语言?从我们的工程经验来看,语言只是计算机原理和思想的载体,是表述方式而已。为了表述形式而专门花大力气是不值得的。比如,国外的著名大学很多都不开设语言课,在其他课程作业中必须用C语言编程,学生们就在那里锻炼了。真正的语言的力量并非来自语言本身,而是底层知识为支撑的项目锻炼。我们的思路是以构建式完成大量的完整系统的编写,这样就很好锻炼了软件开发和工程能力。同时,“软件开发环境”本身从逆向层面也对语言有了深刻的剖析,这是纯粹的语言课难以完成的。另外,从大纲安排上,我们在大一就会让学生用C语言来初步接触程序编写,这时并不适合放入太高级主题。而在教学中,语言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一个个工程构建中,随风潜入夜了。为什么不纳入算法课程?从某种程度上,“程序就是算法与数据结构吗”?我们认为在系统中运用算法,算法才具有生命力。而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我们专门设立的一些课程设计将全面运用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在实战中运用并学习提升才是王道。这也正是构建式学习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精髓所在。算法课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元件,就看你怎么去组装甚至改造。 3.2以构建主义的思路,深度实践的风格改革课程 前面我们论述了底层知识架构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来将它们实际地建立在学生的工程实践中呢?简单地说就是“构建一个具体而微的系统”。讲操作系统就构建一个小操作系统,讲编译原理就构建一个小编译器。同时,设计一些跨度较大的课程设计覆盖这些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构建完整系统本身就可真实淬炼工程能力,而这些内容的复杂性、难度以及运用知识点的广度,本身就超越了简单的企业实训项目,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挑战性独特优点。我们需要的是运用团队的思路和现代软件工程的手段,将其开发过程管理发起来,从而熟悉企业级开发的工具链,将软件工程学到的知识贯通到实作中。这也回答了“和以前相似的强调基础课程教育,什么特点使得我们的做法能获得强大的工程能力?”这一问题。以前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现在的做法是回归计算机工程的自身科学规律———实践为王。 3.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充分强调动手实践 以前我们一直是卷面考试,实验分数只是象征性的点缀。这本身违反了计算机工程的特点。只有改变评价考核标准,才能真正驱动学生充分锻炼工程。在课程软件开发环境中,我们采取了平时的考试结合期末考试的方式,而两者均为软件编写。期末考试在实验室上机编撰指定题目。不强调对一些函数名等死知识点的记忆,可以用在线帮助。这本身也符合软件开发的规律。 4结束语 我们在计算机工程教育上试图做一些回归本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在软件开发环境中,学生普遍认为:“似乎将3年学的程序课全学习了,收获很大”。更有同学,在外企公司的面试中,直接运用了课堂上的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是难以获取的。但整个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所以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许多环节需要优化。我们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深入探索工程教育的规律和本质。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实践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尤其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1-2]。一般工科院校在全国高校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是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的主力军。虽然许多高等院校一直认为自己培养的是工程型高级人才,但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轻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性和综合性[3]。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感叹找不到他们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在对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我们借鉴国外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的高素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开展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二、国外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研究与启示 (一)德国FH“企业主导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FH是德国的一类以培养工程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府,施行的是4年制8个学期的本科教育。FH是德语单词Fachhochschule的缩写,由Fach(专业)和Hochschule(高等学校)两部分组成。FH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德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社会不仅需要传统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各级职业教育培养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同时更需要介于两者之间的高级工程型技术人才。1968年,联邦德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协定来组建FH[4]。为了更好地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1998年由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HRK)提议,德国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KMK)审议,FH的英文译名被正式确认为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即应用科技大学。德国的FH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企业的主导地位是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学生进入FH后,有2个完整的学期被安排在与今后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第一个实习学期安排在第3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提高技能,对未来职业获得一定了解。第二个实习学期通常安排在第7或第8学期,学生在此时要承担接近工程师要求的任务,由企业中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指导。FH的教授与企业里的指导人员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协调,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5]。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学校能够高度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为目标;企业能够将给FH学生无偿提供一些实习和实训支援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政府积极地给予立法上的支持[6]。我国高校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企业在理念上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因而缺乏参与合作培养的热情与责任感,加之政府缺乏必要的立法支持及相关的优惠与鼓励政策,全面有效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很难开展。 (二)英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英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普通教育证书在内的非常完整的在国际教育中独一无二的证书体系。完整的证书体系以及相应严格、标准的资格认证制度,促使以培养工程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以适应科技发展及市场需要,确保了实践教学质量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质量[6]。英国的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因此,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必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建立以实际工作效果评定学习成效的考核制度,教学效果按“国家职业资格”规定进行评定。科学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完善的资格认证考试体系是在高等院校中推行“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创建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目前已经开展的有软件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等资格认证考试,很多在校大学生都积极参加此类认证考试,但该认证考试还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另外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还很不完善,覆盖面有限,加之一直以来,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关注点不同,要真正在本科教育阶段实现二者的并重还有一定困难。 (三)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6] 加拿大的CBE(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基础,其最大特点就是不从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出发,而是从围绕着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制定培养方案,决定教学方法、步骤、内容及考核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较高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我国高校,尤其是以培养工程工程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工科院校,可以借鉴CBE的指导思想,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通过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确立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胜任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并以此开发专业课程,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业教学计划;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科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等。由此,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我国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以上对有关国家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采用何种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可满足企业需求、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我们在借鉴国外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初步形成了图1所示的高素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图2所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框架。 (一)培养方案 符合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我们在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下,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来自产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意见,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计算机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环节的总学时数均超过35周(四年累计);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等;根据企业需求,采取了灵活弹性的专业选修课设置、考核与管理模式。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我们成立了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人才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与企业之间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西安软件园、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以及大连软件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中关村软件园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实训中心成为我们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我们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窗口。根据来自企业的信息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充实调整,如针对社会对对日软件外包人才需求量大,且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日语水平这一现实,我们及时在“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日语课程;企业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我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IT企业员工职业素质”课程,聘请企业人事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这些调整和合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理论教学 1•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认识规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实验和实习,通过认识、实践再到认识的循环使他们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产生兴趣。我们的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生已经厌倦了听课、考试。到了大学,如果还是延续这样的教育模式,我们的工程型人才培养将完全失败。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改变知识传授的方式,加强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把知识传授和实习实验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科技活动让他们在各类活动中发现自我,增强综合素质。例如,近年来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同年级学生中开展相关课程的程序设计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学习气氛,培养了团队精神,达到了单纯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2•建立适应工程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扩招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企业都在感叹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培养可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关键就是要拥有一批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他们都具备有坚实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近年来,我们成立了IT工程型人才实训中心,通过中心的窗口作用,与很多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2006年暑假,我们派出四位教师到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参加欧美软件外包的相关培训;2007年暑假有三位老师到广州周立功嵌入式系统公司进行为期六周的访问学习,直接参与到企业嵌入式系统项目组的研发工作中去;我们还先后派老师到用友软件公司、西安康奈克软件公司、微软公司、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公司等进行短期的交流学习。我们要求每一位刚来的青年教师,要么参加到校内的某一个科研项目中去,要么去对口的公司进行至少三个月的交流学习。 (三)实践教学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工程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除了加强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外,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各实验室积极配合,我们积极开展了实验室开放工作。各个实验室在完成正常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的同时,全天为学生开放。每门课程都开发了供学生在开放实验中选做的综合性设计实验项目。这一举措既解决了正常课内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又为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受到了同学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学生自由参加的开放实验外,还成立了十余个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目前,我们的五个实验室都承担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其中“嵌入式系统兴趣小组”安排在软件实验室;“FPGA兴趣小组”安排在电科实验室;“多媒体制作兴趣小组”安排在软件工程实验室;“网页制作及组网兴趣小组”安排在网络实验室;“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兴趣小组”安排在硬件实验室。一个兴趣小组常常出现数百学生报名的可喜景象,但由于资源和指导教师的精力所限不得已采取了一些分流的措施。近年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在陕西省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以及各类企业或行业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多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极参加开放实验或科技活动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四)校企合作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 高等教育与产业脱节是目前出现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们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有:与企业联合培养IT行业的紧缺人才,如针对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等人才的供不应求,举办校企联合培训班,经过培训的学生毕业后都被相关企业直接聘用;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定向培养,先由企业在三年级学生中招聘,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进行培养;与政府机构合作的分段接力式联合人才培养,建立“中关村软件园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园提供课程或培养要求,学校按照中关村软件园的要求培养学员,软件园实践中心接收毕业生到软件园实训,并推荐学生在北京软件园区的企业工作;与企业联合建立3+1教育创新实验班,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前三年基本上执行原培养计划,第四年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在某技术领域所需要的新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例如,在国内著名的嵌入式系统公司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与我们共同举办了“周立功3+1嵌入式系统创新教育实验班”,培养当前IT领域很多企业十分缺乏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报名十分踊跃。国内的应试教育模式更注重人才学历的培养,而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则寄托于自觉。职业素质是人才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说来,人才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越多一些。国内各大高校开始积极对计算机工程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但大多数学校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无法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素质培养的大环境,同时,在校教师也并不深入了解企业,无法实现相关授课环节。近年来,我们积极与企业合作,在毕业班学生中进行了IT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如东软的素质拓展训练,因地制宜,寓教于乐,使同学们从内心到身体都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洗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追求的目标更为坚定。这也让包括教师在内的校园一族,亲眼看到、也亲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 四、结语 近年来,在教育部、陕西省及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由企业参与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各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等。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组织实施框架,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计算机工程论文: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现状及发展趋势 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主要有“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在新形势下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显得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动手能力培养,更无法有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逻辑”,要求学生掌握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分立元件、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及基本的可编程器件等,介绍的方法也以传统方法为主,已无法适应目前应用的需要;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内容是讨论计算机的结构、各功能部件原理及设计方法,同时介绍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目的是让同学们熟悉计算机的结构,为以后应用和设计计算机系统打下基础。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教材在部件设计中讨论的方法主要是硬布线逻辑或微程序设计方法:硬布线逻辑运行速度高,但缺乏灵活性;微程序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占用多,运行速度慢。尽管这两种方法对于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尴尬,讨论以16位个人计算机为背景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适合入门和了解基本原理,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一样,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系统编程(ISP)、片上系统(SOC)等技术的发展,32位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成熟,多核64位计算机应用也将逐步成为主流。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相关新技术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国外许多知名高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作了适时调整,如麻省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专门开设了“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自主设计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流水线32位MipsCPU和Cache;斯坦福大学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环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杨百翰大学在基于可编程逻辑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也有大量成果。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以提高应用能力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多种特征,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教学中尤其适合案例式教学。目前在国内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比例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案例数量不足,质量欠缺;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等。 2以ISP技术为主线改革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按合理教学顺序一般为“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一些课程可以在时间上重叠,如“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由于ISP、EDA技术可以灵活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产品,是目前工程实践领域和芯片设计领域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相关技术列为重要内容,即以ISP、SOC技术为主线,使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应大幅增加可编程逻辑技术的比重,重点讨论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IP核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设计原理和实践的内容,也可考虑再单独增加一门计算机设计课程以替代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中重点讨论如何采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计算机各部件如CPU、Cache等,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可以考虑以16位计算机应用知识入门,以讨论32位计算机的应用为重点。相应的,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先行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应把相应的内容整体提升到32位,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先易后难,可以先介绍16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作为入门,再对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展开。 单片机系统本质上也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针对应用或用户定制的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操作系统原理、应用程序设计和硬件设计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特别是硬件系统设计能力可以通过以上几门硬件课程的系统学习逐步培养,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意衔接,同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面向实际应用,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目的。针对实践教学,目前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及内容固定,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步骤程式化,许多同学按教学实验计划做完实验,仍然无法充分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无法真正拥有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理应不断地适应这种要求,相关的实验教学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思路是利用ISP、SOC技术开发出一种内容可定制的硬件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由于作为控制对象的外围电路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设计为通用模块,而实验平台控制部分则可以利用可编程逻辑改变,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如控制部分设计为基本CPU即可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相关实验;控制部分设计为单片机即可做“单片机”课程的相关实验;甚至控制部分可以设计为个人计算机CPU,配合有关的接口电路,即可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相关实验等。在我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相关硬件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院“数字逻辑”教学大纲已在近年作过相应调整,EDA技术、可编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原来的20%增加到60%以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数字逻辑”课程在今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引入利用ISP技术设计CPU软核等教学和实践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也增加了32位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新的实验设备可以进行32位的相关实验等,这些安排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提高了。 3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事先精选的典型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可以为同学们模拟实际应用的场景,获得近似于实战的经验。为完成设计目标,同学们自然会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这样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上,而不需要过分在知识细节上消耗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首先必须有代表性和实时性,必须是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在实践中应用的几率高,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费精力讨论和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同样重要的是案例需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可以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和特定的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行设计,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还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案例集,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应定期对案例集进行评估,剔除一些过时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典型应用实例。这样就保证了案例的典型性、实时性及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方法,并把案例分为4类:一是问题评论型,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实现型,不给出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方案;三是实际模拟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四是发展开放型,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讨论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我院在相关课堂教学中采用的部分案例如表1所示。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重点章节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上述案例法,调动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听众,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发表意见和争论的气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4总结 为实现面向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确定完整合理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硬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我们提出了以ISP技术为主线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为两方面:一是调整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中以“数字逻辑”课程为先导,以ISP、SOC技术为主线贯穿于各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中把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到32位等。二是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的优势。实践表明以ISP技术为主线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符合国家高等质量工程建设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规划,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也意识到计算机工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许多方面,我们将在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农业设施论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及策略 近年来,邳州市委市政府“千村万户学寿光,发展大棚奔小康”决策.提出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邳州市的富民之根本。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推广以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为主要形式的设施农业产业。由零星种植向集中连片规模集约化生产转变。为保证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应当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的建设。 1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邳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市耕地面积183万亩,农业人口122万,设施农业面积仅l0万亩。邳州市设施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初期规模小,技术不成熟,季节性生产明显,效益比较低,处于探索阶段。该市近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设施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1设施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自2010年,邳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选择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块沿线发展设施农业以来,仅2010年就新增钢架大棚75000余亩,13光温室800o亩。 1.2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据了解,2010年新建的钢架大棚,经营比较好的每亩年均收人在2万元左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突显。可以预期,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种植技术的普及提高,必将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 1.3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2010年邳州市设施农业的成功实践,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对设施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产生了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增收致富的强烈的心理愿望。今后只要继续加强引导和扶持.邳州市设施农业将获得长足发展。 1.4设施农业对相关产业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首先创造了就业机会。设施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安置了相当数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培养了一部分致富带头人,避免了因劳务输出而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其次,设施农业的产品具有流通快等特点,因此有效推动了当地物流商贸业的发展。1.5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该市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二是鼓励引导政策措施对头;三是科技服务比较到位:四是村组干部积极带头。 2目前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 总体上看,邳州市的设施农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邹庄、港上、四户、新河、八路、车夫山等市,其余各市生产规模偏小,且比较分散,没有集中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关部门要对此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农户进行规模化连片建设,并给予补贴。 2.2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日光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亩的日光温室需要资金2500O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一方面.虽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农民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多渠道投入的机制还未形成。近两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虽然财政一22一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但金额有限,加之银行贷款的落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不同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2.3设施农业发展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 在设施项目建设初期,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设施项目建设完成以后,在引导种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设施农业生产服务基本上处于只管种养,不管销售。并且设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邳州市农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专业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更是缺乏,加之农民的科技实用技术水平较低。大部分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概念不清;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能力和推广意识较弱,对设施农业栽培管理技术把握较差,同一地段、同类棚室、同种作物收入高的可达2万元,低的只有3000~4000元。对于后期的经营服务更是很少过问,特别是一些远离城市、公路的经营户生产的产品除了本地销售一部分外,其余的很难找到销路。开展配套服务存在着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的现象。市场信息链服务滞后。邳州市只有一家蔬菜批发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健全。解决产销脱节问题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当务之急。 2.4无公害蔬菜生产量小。品牌产品缺乏 设施蔬菜的生产没有充分利用水、土、气等环境无污染的有利因素,没有发挥出预期的效果,现有蔬菜产品生产仍是以大路品种为主,蔬菜品种结构趋同。据调查,农户在温棚中普遍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十分突出.由于这种封闭式的种植,没有雨水的冲刷,阳光的直晒,设施农业产品中药物残留令人担忧,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优质蔬菜品种短缺,无公害蔬菜缺乏,同时销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产品的销路和经济效益。因此,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亮出产品产地,注册具体的商标名称,优先满足高消费阶层和出口需求.并要做到生产的产品有品牌、有商标、有承诺.实现树形象、创名牌,引导消费、扩大市场的战略目标。努力实施“放心菜”工程。 2.5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学技术推广不够深入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那些从未上过学或文化水平低的农民,大部分都是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级领导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不够.特别是懂技术、懂生产的行政干部不多,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也没有在栽培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2.6设施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邳州市设施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较低,并且产量有限,难以满足外销需求。对于本地销售市场,目前主要生产 的黄瓜、尖椒、麻椒、豆角、西红柿等,品种较少,还存在供应不及时,难以满足本地批发商的需求的问题。邳州市生产的果类蔬菜与外地同类产品相比。外形不够美观,品质不高,上市价位低,缺乏竞争力,经营效益受到很大影响。 3对邳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设施农业在邳州市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切实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在基础建设、品种优化、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积极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市场导向作用.设施农业必将成为邳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1宣传引导。提高认识 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将邳州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措施、成功经验、最新走向传达给农户,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发展优势,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教育群众,切实增强群众的投资意识和市场意识,从多方面激发和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能够自觉自愿地投身设施农业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继续落实邳州市委市政府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建议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设施农业的村给予奖励;对在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较大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予奖励.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2多元筹资。确保投入 首先,邳州市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好扶持设施农业的政策,在资金使用上要统筹安排,确立重点扶持区域,解决当前资金不足问题;其次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对于设施农业基础建设适当提高最低信贷额度;第三要抓住国家推进农村经济改革的契机。在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土地流转的探索,吸纳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人士承包土地搞设施农业,集中力量引进、培植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带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3.3强化服务,加快发展 建议邳州市政府进一步健全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积极引进人才,大力提高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水平.带动培养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力争达到“一户一个明白人”。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转变培训方式,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形式,加强与外省市间、各苏木市间的交流学习,以观摩交流等形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科学的投资运营模式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尽快让农民掌握设施农业的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管理,依靠农技队伍,加大设施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关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操作规程.组织解决好设施农业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要建立健全市场销售服务体系。积极组建和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建设蔬菜交易市场,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依托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队伍及龙头企业,促进产销衔接,多渠道销售蔬菜产品,以流通促进生产,以流通提高效益。 3.4打绿色牌。走特色路 要科学规划布局。针对邳州市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资源条件,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区域。要科学规划各苏木市的市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确立最科学、最适合邳州市的建筑模式进行推广。要着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积极推广无害化栽培新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质量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农业设施论文:设施园艺工程与我国农业现代化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 农业现代化 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 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 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 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 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 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 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 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 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国家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农业设施论文:针对不同职业游客谈农业旅游设施建设 作者:李昕升 谭寅寅 刘铸贤 应舒 吴文玉 【摘 要】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将农业资源地转化为农业旅游景区重要途径与前提条件,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农业旅游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过于不足或“城市化倾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性”破坏、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苏南地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农业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不同职业游客角度对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使设施建设更加符合不同职业游客的需求,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 农业旅游 设施建设 苏南地区 一、研究背景 在旅游业发展日益火爆的今天,农业旅游渐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旅游的核心,是将农业资源地转化为农业旅游景区的关键。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实践中,存在着旅游设施建设过于不足或“城市化倾向”,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乡村性”破坏、吸引力下降等问题。本文以苏南地区开发较为成熟的农业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不同职业游客角度对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差异性分析,旨在使设施建设更加符合不同职业游客的需求,进而有效推动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5月以及7月对苏南地区农业旅游景点内的游客以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随机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共200份,回收问卷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9.00%,有效率为98.48%。本次农业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建设调查以苏南地区的七个农业旅游景点为调查对象,分别为:南京千盛农庄、苏州农林大世界、苏州旺山农庄、苏州艳阳农庄、苏州星期九农庄、无锡唯琼农庄和无锡龙寺生态园。问卷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设定相关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相关变量值,采用excel得出相关表格以及分析结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不同职业游客职业结构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职业在问卷中的分布比例,学生(40.5%)、企业管理人员(27.2%)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职业,其次分别是公务员(8.2%)、农民(6.7)和工人(4.6%)。以上五种职业占据了被调查者的90%左右,可以说是来访农业旅游景区的主要群体,职业来访率和回头率都很高,应该受到农业旅游景区的重视;被调查的教师、军人数量较少,其他职业不具代表性,笔者以下不予分析。 2.不同职业游客对不同设施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职业的游客对不同农业旅游设施满意度各不相同,尤其在农家餐厅和解说设施上表现最为明显。农民对农家餐厅不满意度最高(33.3%),公务员不满意度最低(5.6%),其他职业对该设施不满意度也较低,均在10%左右。 企业管理人员对解说设施不满意度最高(23.5%),工人和学生不满意度也在15%以上,企业管理人员、学生等对解说设施的知识性、指导性比较看重,过于简单、单调、乏味的解说设施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这部分群体的要求。 不同职业游客对公共卫生设施不满意度都比较高,农民不满意度最低也在16.7%,最高的公务员甚至达到了44.4%,公共卫生设施可以说是农业旅游景点数量最多的设施之一,其风格、位置、整洁程度对各种职业游客影响力较大,但却往往受到农业旅游景区的忽视,不是缺乏创新、没有乡土气息就是长期没有更新、污损不堪。 四、对苏南农业旅游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1.深入调研游客职业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建设 游客的职业特征各不相同,对旅游设施的需求、关注点、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存在巨大差异,这给农业旅游设施建设怎样满足游客的差异性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商务型游客,如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对餐饮及交通等设施更为关注,且对园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要求高,在保持农家餐厅、交通绿化设施良好现状的前提下,应加大游憩、解说设施等的建设力度,尽量满足其需要,以争取回头客;而对于度假休闲或学习型游客,如学生,他们对园区内的游憩、解说设施更为关注,游憩设施的建设要突出趣味性与冒险性,解说设施的建设要能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方便。对于工农来说,则更关注旅游设施的实用性,当前各景区都比较注重旅游设施的建设,使得工农的农业旅游偏好相对较容易得到满足。 2.把握主要矛盾,主攻个别职业 农业旅游观光游客何止几种,但笔者所述五种职业可以认为占据游客大部分比例,具有代表性。尤其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就占据了四分之三左右。农业旅游示范区,尤其是中小型或刚刚起步的农业旅游景点可将主要精力头放在这几种职业的接待上,针对职业特点与需求完善各种设施的建设,但不可顾此失彼,过于青睐某一职业游客,否则会造成不同实施的普遍使用率不强。如果该农业旅游景点客源稳定、效益较好的话还可发掘潜在市场,如离退休游客等。 3.注重细节,不忽略任何一种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见效快、收益大的餐饮设施等,对于各种职业游客普遍关心的、关系到游览质量的解说和公共卫生、解说、游憩设施,则要加强农业旅游示范区的环境营造,从细节出发,增强景区的整体和谐性,从游客需求出发,做好设施地维护、保养和更新工作,同时加强设施创新工作,提高设施的可持续性,尽最大努力吸引、挽留游客,增加不同类型游客的数量。这些设施投资相对较小、易于改进、改进效果明显,应该是农业旅游景点再建设的起点和重点。 4.有针对的开展宣传工作,争取回头客 农业旅游景点在进行宣传促销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广撒网的宣传方式时不可取的。比如可以打造“学生游学专线”“带薪假期两日游”等等,针对不同的职业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甚至可以专门到某一职业集中区域进行宣传,不但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宣传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话还会争取到大量的回头客。 农业设施论文: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榆林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针对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现行管理体制在管理理念、灌区经营、服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灌区效益的发挥。 1 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濒黄河,北接内蒙,西临宁夏、甘肃,南与延安地区接界,总土地面积43 578 km2,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1.2%。榆林市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水系和全省唯一的内陆水系。黄河为晋陕界河,从府谷入境,流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个县,共270 km。集水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共有109条,主要是“四河四川”(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清涧河以及延河、洛河、泾河部分支流自榆林市流向西南及东南而入延安地区。内陆水系较大的有八里河和红碱淖,除此之外,北部风沙区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海子200多个,水面达120 km2。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设施面积8.65万hm2,有效面积7.42万hm2,实灌面积8.14万hm2;其中28个国营灌区设施面积20 620 hm2,有效灌溉面积17 680 hm2,近年来年均实际灌溉面积17 020 hm2。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7.7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415 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903 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24.779 5亿m3,二者之间的不重复量为14.512 5亿m3。全市主要流域水系地表水可利用量为7.288 0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可利用量为5.462 6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2.750 6亿m3。 当前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比较薄弱,多数国营灌区都已运行50~60年,受自然侵蚀,再加上管护不当,渠道年久老化失修非常严重,带病运行已成为普遍现象。虽经历年岁修,但整个工程完好率仍在40%以下,渠道渗漏现象特别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0~0.45,水资源利用率极低,设施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不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充分履行行业监管、科技推广、技术指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导等职能;农业灌溉水价政策收费标准偏低,大部分灌区管理单位运行困难。 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集中在7—9月,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对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规划 2.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实践载体,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保障,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改善农业灌溉设施条件,增强抗御旱涝灾害能力[1]。 2.2 基本思路 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以恢复和增加灌溉面积;完善全市水管体制改革遗留问题,要将灌区管理单位的管理经费、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足额到位,妥善解决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开展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完善斗渠以下田间工程,全面实施灌区末级渠系加固维修,用“u”型砼预制块衬砌,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修复和建设步伐,切实增强榆林市农业灌溉设施的支撑功能。 2.3 总体目标 2011—2015年节水改造项目,计划衬砌干渠400 km,支渠衬砌190 km,改造渠系建筑4 800座,维修改造小型抽水站、机电井11 000处,需投资6亿元。2016—2020年节水改造项目,计划衬砌干渠376.2 km,支渠衬砌167.6 km,改造渠系建筑物3 458座,维修改造小型抽水站、机电井9 939处,需投资5.5亿元。 2.4 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中小型国营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改造步伐。继续实施横山县定惠渠、米脂县织女渠节水改造项目,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营灌区更新改造。二是实施小型灌区更新改造。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小型抽水站、机电井、池塘和小型饮水灌溉工程进行改造加固、修复配套,力争恢复灌溉面积3 466.67 hm2。 3 强化政策措施,抓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 3.1 加大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各县(区)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履行农业灌溉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主要责任,随着财力增长,在新增财力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并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市级财政在足额落实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泵站更新改造、省级财政小型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等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同时,以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土流失补偿费等收费权为质押,通过信贷融资方式筹措资金,加大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县(区)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动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2]。 3.2 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灌区农业水价和抽水电费补贴机制 各区(县)政府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和《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相关经费。积极探索建立农灌工程运行管理财政补贴机制,推动农业用水价格综合改革,切实降低农民用水成本。要进行科学测算,市级财政给予资金扶持,尽快解决中小型灌区因水价不到位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和农灌抽水成本过高的问题,实现农业灌溉设施良性运行。各级财政、水利、物价等部门要搞好评估测算,提出具体的补贴方案报同级政府审批后实施[1]。 3.3 抓好规划编制,统筹组织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工作 水利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抓好大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农田基建等专业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为统领,分类、分区域组织实施,将建设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实现灌溉面积稳步增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管理、扶贫开发等规划要与全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相互衔接,捆绑整合,形成合力[3-4]。 3.4 推进管理体制创新,落实设施管护责任 进一步深化灌溉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向小型水利工程延伸、向基层水管单位覆盖,逐步将灌溉管理单位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加快建立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的农业灌溉设施管理新体制。灌溉管理单位要深化内部改革,优化人力资源,完善分配制度,减员增效,增强活力。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基层水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引导用水户参与灌溉设施建设与管理,从体制和机制上逐步解决农业灌溉设施管护责任落不实、工程效益难发挥等问题,努力提高灌溉设施的效率和效益[1]。 3.5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合力 各级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市政府要成立全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承担农业灌溉设施建设规划编制、计划安排和行业监管等具体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按照分级办水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实施,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农业灌溉设施建设作为“水利振兴杯”考评的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县(区)政府和水利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并在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各级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物价、扶贫开发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同意领导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加强支持和指导,共同推进全市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农业设施论文:雨水集蓄灌溉技术在浙江省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的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25%,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雨水是区域水资源最根本的来源,当雨水作为一种用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及其生态环境需要的物质资料时,它就成为雨水资源[1]。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计划“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和“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中把高效集蓄雨水利用摆在了首要位置[2]。 浙江省的降水量比较丰富,但是水污染现象较为明显,雨水集蓄灌溉技术的推广显得尤其重要。浙江省雨水资源丰富,设施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较大,同时利用集蓄雨水灌溉优势显著,推广的可行性高。浙江省的年平均降雨在140 d左右,年均降雨量达到1 601 mm,可集雨1 m3/m2,可产生径流逾100万m3/km2[3],集雨量可谓相当可观。由于浙江省年际内降水在2个汛期较为集中,大量的雨水超渗产流,后期无效蒸发,珍贵的雨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加之浙江省“七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地理条件,比较容易发生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的问题。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应用,可很好地缓解农业用水压力。 1 雨水集蓄灌溉技术简介 雨水集蓄利用系指人工收集雨水、加以储存并进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我国的雨水收集和利用历史已有1 000年,发展至今已形成完善的雨水径流引导技术、雨水汇集技术和贮蓄技术。20世纪90年代,节水农业研究工作及雨水集蓄技术的利用在国际雨水利用事业的推动下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各省(区)推动实施了许多雨水利用工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窖窑工程”、陕西省的“甘露工程”、甘肃省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山西省“123工程”及内蒙古自治区“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以及浙江省的“葫芦岛雨水集流利用工程”等,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了农业生产活力的提高。 设施农业技术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设施农业中,集雨利用系统则发展设计成集雨面、导流槽(管道)、蓄水设施(集雨窖或集雨池)和灌溉系统4个部分。天然降水通过设施棚面及周边空地、道路等集雨面收集后经导流槽汇聚,集中在蓄水设施中,再依靠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输送给作物,高效、有效地对雨水资源进行了利用。 2005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小汤山特菜基地开展了蔬菜生产全年雨水灌溉技术的试验示范,取得的效果很好,收集的降水量可达到300 m3/年以上。在北京市的郊区,在保护地上从事蔬菜的生产一般为1年2茬,如果生产的蔬菜种类为黄瓜、番茄等,则每年需要水资源的总量为4 500 m3/hm2左右。根据2005年该试验示范的结果,正常年份在保护地膜面所收集的雨量可充分地满足蔬菜生长所需要的用水量[4]。这是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的成功案例,值得在各地进行推广。 2 集雨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推广的意义 目前设施农业仅仅对现代节水灌溉系统的节水比较重视,忽视了对自然降水的利用,出现棚外降雨而棚内却仍然在灌溉的状况。与露天进行设施农业的种植方式相比,该状况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节水灌溉的效益,该种现象在湿润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5]。 目前,浙江省设施农业的总栽培面积达到93.33万hm2,且每年以超过6.67万hm2的速度逐渐增加;设施大棚中不能直接地对雨水资源进行利用,全靠外界采取的灌溉措施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且对于设施大棚中生长的作物来说,其不仅生长期较露地栽植的时间长、而且茬数多,对水量的需求也就更大。据相关报道指出,在设施大棚的栽培条件下,蔬菜种类、土壤条件及时期的不同,其每天的需水量均有所不同,一般在1.1~15.0 mm,因此设施大棚每年的总耗水量达到4 015~54 750 m3/hm2,若根据5 mm/d的需水量进行计算,则设施大棚栽培每年的总需水量可达到18 250 m3/hm2。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取连栋大棚雨水收集率90%,单栋大棚雨水收集率85%,以年降雨量1 600 mm进行计算,则雨水收集量分别为14 400 m3/hm2和13 600 m3/hm2。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灌溉用水,大大节约水资源。按照目前灌溉水成本均价0.4元/m3、每年收集雨水量1 600 mm计算,可节约灌溉费用6 390元/hm2。同时减少了部分地区提灌提排的动力消耗,节省了电力能源和燃料资源,利于节能减排。 2.1 农产品品质改良 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水的质量及其灌溉方式,多数作物对灌溉水质的要求较高,而普通的灌溉用水不能满足作物的这些需求。尤其在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平原或海涂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通常也会伴随着严重的水质污染发生,导致灌溉水中硝态氮、盐及氯等含量较高,难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优质生产。对于一般的灌溉河水来说,其含盐量一般在1.5~3.0 mmho/cm,而一些优质的花卉如凤梨花等,其对灌溉用水的含盐量要求控制在低于0.1 mmho/cm。雨水是一种灌溉效果较好的水资源,不仅含盐量等各项指标对大多数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还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实现了作物的“绿色”生产。同时,雨水中的水质条件还可以满足微喷、微滴等节水灌溉的需求,有利于促进雨水利用率的提高,进而对作物灌溉模式进行改善。 2.2 土壤性质优化 设施大棚中直接“享受”不到自然雨水的淋洗,长期的灌溉只要依靠提水或地下水,容易恶化土壤中的理化性状,尤其在那些土壤中的盐碱含量较高的平原或海涂地区,地下水及灌溉水中盐分的海量较高,导致了设施农业中出现严重的返盐现象。数据表明,温室作物化肥与农药残留量是大田露地作物的2倍以上。如果用污染河水进行灌溉,那棚内更加成为严重的污染区[3]。如杭州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连栋大棚中每年或每茬要消耗大量的水对土壤中的盐分进行淋洗,甚至需要息耕一段时间进行养地。有不少地区水污染严重,特别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水污染越来越重,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解决该矛盾,应对天然的雨水进行合理、有效利用。 2.3 水土保持 浙江省虽然降水量比较多,但呈不均匀分布状态,导致有的地区涝、有的地区干旱的状况。通过雨水集蓄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工程实施,既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对水分的余缺进行调节,还有助于排涝减洪,减轻水土流失。特别是在降水量较多、较大的时期,大棚内不能对天然的雨水进行利用,加大了周围的地表径流,导致了土壤中的养分被大量冲走。如将棚面的雨水进行收集贮存,不但可对防洪排涝的压力进行减轻,还可有效地保护水土、防止水土的流失。 3 雨水集蓄的建议 3.1 雨水收集 在同样的集雨面面积上,要收集更多的雨水,集雨材料特性是主要因素。集流面由棚面和棚间道路组成,一般为覆膜棚面和硬化道路。一般有机塑料板和塑料薄膜的集流效率可达90%以上,而棚间道路根据硬化方法和材质不同,从混凝土、沥青、水泥土到原土夯实,集流效率依次减小,分别为75%、65%、50%和20%[6]。集流面材质的选择需根据工程实际、现场条件和投资金额综合考虑。 3.2 雨水过滤 进行雨水的集蓄,集流面应选择合适的材料,此外,因久旱逢雨或雨季之初的雨水中含有较多的大气污染物,应尽量避免集蓄。雨水的水质直接受大气的影响。一般雨水经输水管汇集后需经过过滤池进行处理。雨水过滤池多用砖石砌成,100号水泥砂浆抹面,池内分成3个格区,每个格区内填不同粒径滤料:第1格区投放1~8 mm的粗砂和砾石;第2格区投放8~17 mm的砾石;第3格区投放15~20 mm的卵石。池底留有1排水孔,用于排泄池内沉积的污水、浑水[7]。 3.3 雨水储存 若雨水的集蓄中未对设施的容积进行合理的设计,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设计的溶积太小,会导致集蓄雨水的总量不能达到灌溉的需求,导致剩余雨水的流失;如设计的存储量过大,则可能因长期的贮存而导致水质的下降。贮存水的水窖材料不可选择橡胶、塑料等,因其透气性不好,易导致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cod含量超标等,进而对作物的根系呼吸产生不利的影响;集雨池不可采取露天的方式,以防止水藻的大量滋生而堵塞灌水器[8]。为保证雨水的水质,水窖体积一般以40 m3为宜[7]。还可在窖体内壁贴附食用级材料,以对水质进行保护。 4 结语 浙江省的雨水条件充沛,设施农业发展较快,普及率较高,推行集雨灌溉的可行性高。此外,虽然设施农业中节水灌溉技术较为完善,但是由于目前普通大棚的集雨蓄存技术和雨水净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较为缺乏,收集的雨水只能作为备用水源。雨水集蓄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力推广,可推动农业的科学用水。浙江省需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环境整治,保证雨水的洁净。总之,应重视对普通大棚集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轻农业用水压力,减少能源与可用水的消耗量[9]。 农业设施论文:设施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 发展设施农业是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了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了该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方向定位在“高效、规模、特色、生态、观光”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设施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充分挖掘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控的适宜生长环境,确保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较高产量、品质和效益的一种高效农业。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易于集约化生产等特点,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2013年以来,福建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22个农产品主产区,漳平市就是其中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现就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 1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优劣势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区位优势 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国土面积2975km2,人口28.4万。年平均积温6281.1℃,年日照时数1801.6h,无霜期310d,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具多种区域性小气候,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合发展设施农业。漳平是闽南金三角的“后大门”,鹰厦铁路贯穿其中,莆永高速和漳永高速建成通车,南三龙快速铁路于2013年动工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漳平将成为融入闽南、延伸珠三角、拓展西部的重要战略要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经济优势 漳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中2014年GDP实现172亿元,较上年增长10.8%,财政总收入10.4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961元、12259元,分别增长9.6%、10.3%;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1.2亿元,各项存款达88.8亿元,这为漳平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上级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4年各级财政对漳平涉农投入达6.9亿元,其中省和龙岩市投入5.2亿元,这也为漳平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1.1.3生态优势 漳平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9.4%,拥有天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九鹏溪风景区等众多名山秀水,国家级南洋湿地公园于2014年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试点工作,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园、闽西首个省级生态市、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分别有11个乡、3个镇获得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命名,43个行政村获得省级生态村命名,良好的生态拓宽了设施农业发展渠道。 1.1.4科技优势 漳平通过落实、实施《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法》等,大力推广以螨治螨、秸秆就地转化增值等“五新”技术,有力带动了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截至目前,漳平在台湾农民创业园挂牌成立全国首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授牌12个实训基地;在农林大学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者达1256人;拥有市乡两级农业专业农技人员165名、种植大户100户,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试点县。同时,漳平在赤水镇、桂林街道建成工厂化育秧大棚,永福镇后盂村、龙车村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现代农业蔬菜产业集约化育苗基地,和平镇东坑村建成百亩早春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南洋镇暖州村、北寮村建成百亩智能温室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千亩漳平水仙茶综合生产标准化示范生态茶园,这些基地为设施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1.1.5产业优势 漳平“花茶菜”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迅猛,先后获得“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及全国蔬菜生产大县等名片近10张。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4年,漳平市花卉种植面积3133hm2,实现产值15.7亿元;茶叶种植面积7133hm2,产量1.1万t,实现产值22亿元;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3000hm2,实现产值2.3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40亿元,增长4.3%,占GDP比重达23.3%;漳平市共有家庭农场1006家、专业合作社253家,培育省级、龙岩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 1.1.6品牌优势 漳平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品牌,有力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漳平相继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基地标准化县”“省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等称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企业3家,认证产品15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7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 1.2劣势分析 1.2.1耕地资源不足 漳平市地处山区,拥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仅1.24万hm2,人均耕地面积仅433m2,且耕地分散,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再加上目前个体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土地经营权流转难度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无法满足外地市场调运需求。 1.2.2劳动力成本较高 随着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的发展,非农领域工资报酬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一般价格,成为设施农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主要成本。随着非农就业工资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农业盈利将大幅减少甚至亏本。 1.2.3农民职业化程度较低 漳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仅2000多名,分别占漳平市农业人口和漳平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36%和0.64%,与全国0.6%、1.2%相比,差距较大,各类具有专门技艺的职业化农民群体尚未形成。同时,漳平年轻农村劳动力与各地情况一样,更愿意到非农领域就业,导致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且呈老龄化。截至目前,漳平共有农业人口22.5万人,其中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仅5.17万人,50岁以上人员占57.2%,断层现象十分明显。 1.2.4设施农业推广难度较大 漳平拥有设施农业面积104hm2,其中钢架大棚栽培面积37.3hm2、智能温控大棚面积9.2hm2,分别仅占漳平市设施农业面积的35.9%、8.8%,占漳平市耕地面积的0.3%、0.07%,设施农业基础仍较薄弱。而当前简易大棚造价需7元/m2,标准钢架大棚造价需60元/m2,普通连栋大棚造价需40元/m2,发展设施农业成本较高,仅靠农民自筹资金很难达到较高水平。同时,漳平农业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的特征十分突出,现有农业加工企业仅18家,其中规模以上仅3家,原料加工型企业仅2家,分别占总数的37.5%、11.1%。再加上农技专家少,获得高级职称的仅11人,且大部分临近退休年龄,导致基层农技服务方式单一,农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较低,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发展需求。 2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分析 2.1.1政策机遇 一是资金扶持。2013-2015年,省里每年安排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3.5亿元,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设施农业建设。龙岩市也出台了相关配套补助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农业资金力度均比以往大。二是信贷支持。省、龙岩市都出台了支持村镇银行组建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信贷支持。三是加快土地流转。省、龙岩市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意见的通知》《2008年大田农作物生产十条措施》等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建立耕地流转示范片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降低了土地流入方的生产经营成本。四是加强农业保险。省、龙岩市均出台了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保险政策,将规模化、设施化生产的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支持有农业保险资质的保险公司参与开展设施蔬菜政策性保险工作,并对参保的设施蔬菜,省、市、县各级财政均给予保费补贴,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2.1.2社会机遇 一是消费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营养、安全的农产品需求不断加大,设施农业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时效,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这为设施农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二是增收需求。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产业和资本的转移,设施农业成为广大群众创业就业、促进增收的重要渠道。据漳平2014年典型调查,设施种植每667m2纯收入达到5500元,是水稻的6倍多。其中,设施蔬菜每667m2年纯收入6240元,比常规种植净增4000多元;设施花卉苗木每667m2年纯收入15500元,比常规栽培净增6000多元。许多企业家、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资金、项目寻找设施农业投资场所,部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及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把投资设施农业作为就业创业的选择。 2.1.3产业机遇 设施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革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国不断加大设施农业研究的力度和推广应用,科技含量水平大幅度提高,已发展成为世界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产业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2.2风险分析 2.2.1市场风险 漳平市设施农业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基本以农户小面积分散经营为主,对市场的认知度不高,造成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设施农业专业化组织作用相对薄弱,大多数专业协会管理分散、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多数产品在省内外、国内外没有形成知名度,80%以上的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2技术风险 设施农业对温湿度的控制、病虫害的防治、投入品的选择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漳平33.1%的温室还是竹木结构的日光温室,温室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温效能较差,且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影响了栽培作物的品质。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还无法完全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已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风险。 2.2.3经营风险 设施农业属高投入产业,需要实行项目化建设、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否则很难实现盈利。而当前漳平经营设施农业多以农户为主,专业化程度较低,种植品种多而杂,影响了整体效益的发挥。即使是大资本投入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也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比较粗放,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2.4自然风险 虽然设施农业能有效控制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一些剧烈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涝、冰雹等对设施农业造成的损失相当巨大,甚至是灭顶之灾,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3漳平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建议 漳平市设施农业发展方向应定位在“高效、规模、特色、生态、观光”上。 3.1完善规划,优化结构 一是围绕区位优势完善规划。按照省有关设施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对接龙岩市农业产业化“亿元企业计划”,并根据各乡(镇、街道)、村的区域特点,进一步修订完善漳平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做到“四定”“三明确”。即定点、定位、定质量、定进度;明确重点产业,明确重点发展区域,明确实施主体,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围绕资源优势完善规划。依托各乡(镇、街道)资源优势,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大力发展“花、茶、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持续打造好新农村经济发展三条长廊,即城郊现代农业示范长廊,以和平、西园为核心,主要发展蔬菜、生态种养殖等产业;南部闽台农业合作示范长廊,以永福镇为核心,主要发展高山茶、高山反季节蔬菜、花卉、台湾良种花木等产业;北部休闲观光农业长廊,以南洋、双洋为核心,主要发展观光茶园、烤烟、优质稻等产业,并开发采摘园、观赏农趣园等功能,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都市休闲生活功能有机融合。三是围绕品牌优势完善规划。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依托“漳平水仙”“厚德萝卜”“西园苦瓜”等知名品牌,规划布局一批项目,将品牌文化有机运用到项目建设中,放大品牌效应。同时,加大漳平现有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工作,及时兑现奖励措施,打造更多农业知名企业、著名品牌、驰名商标,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3.2扩大招商,增强后劲 一是对外招商。按照龙岩市“项目会战年”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区域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特点,坚持面向台湾等农业发达地区招商,争取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企业)。重点依托即将到来的交通后发优势,加快海西(漳平)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步伐,鼓励引导鑫贤、龙泰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对接,通过注资、控股、参股、收购等方式,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打造闽西最大农副产品集中加工区。加快推进越丰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并建立农产品开发中心、交易中心,吸引更多项目落户漳平。二是对内推广。制定出台设施农业投资发展指导性政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旅外乡贤投资设施农业,与当地农户建立形式多样的联合与合作,共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大力加强典型培育,持续抓好南洋暖洲闽台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和平东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示范项目建设,争取尽早发挥效益,以典型的力量激发漳平市群众参与投资设施农业的热情。 3.3促进流转,扩大规模 一是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特点,选择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定完善农民梯度转移、分类转移等各项规划,进一步落实“七进园区”措施,实施低保户在园区务工可继续享受低保待遇等促进用工政策,加快农民集聚集中。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加工、贮藏、保鲜、运销等业务,实现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为广大农民就业创业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以漳平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合作签约为契机,持续运作好县级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运营中心,继续举办“淘宝创业”培训班,推动更多农产品上网销售。 3.4健全机制,夯实基础 一是健全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等扶持政策,创新出台民营经济、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优惠政策,努力为设施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认真梳理整合各级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向上沟通联系,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统筹山垅田、撂荒地整合改造,扶贫、新农村建设等涉农资金分配,集中资源要素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堤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切实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推广茶树、林权证抵押贷款等措施,加大设施农业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融合,多元资金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不足困难。 3.5育好队伍,加强保障 一是壮大农技队伍。探索实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进修轮训制度,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学历提高培训,培育一批本土农业技术人才。落实“引才引智”政策,坚持每年招聘一批农业技术专业高校毕业生,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强与上级农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加快设施农业科技成果引进,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实施系统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专项科技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等活动,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打造一批设施农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产销经纪人,鼓励引导其加强市场对接,解决农产品难卖难买问题。三是壮大农业专业合作队伍。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扶持培育一批花卉、茶叶、水果、蔬菜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加强专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更多社会化服务功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农民投身于设施农业发展。 作者:张保民 单位:漳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设施论文:国内设施农业发展浅谈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均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在农业方面,我国正逐渐采用更加科学的设施农业技术。 关键词 设施农业;害虫防治;发展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设施农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应用。 1设施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民以食为天,农业事关国家发展的根本,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的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设施农业作为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农业受环境和季节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各种农业设施,为农作物的生活营造更适宜完善的环境,使其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因素减少,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从20世纪中期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初具规模。例如,之前我国在农作物配置方面广泛采用保地技术,即在土地表面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这种技术能对一些株茎较矮的农作物提供足够的温度,但是这种技术并不适用于一些株茎较高的农作物,在此基础上,催生了塑料大棚技术,这种技术有效地保障了株茎较高的农作物的生长;但就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环境来说,农作物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生长速度会放缓或者不再生长,因此温室栽培技术又应运而生,这样不仅解决高度问题也解决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设施农业已经逐步溶入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如今这种农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整体规模,完善技术和逐渐发展的科技方面的技术的发展趋势[2]。此外,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局限应用于普通的蔬菜瓜果等的农作物产品的培植,还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畜牧和水产方面的养殖等,这对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2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中采取了很多新方法、新技术,农作物产量也有了很大进步。在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中,设施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设施农业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例如,冬天建设大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环境对蔬菜生长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花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温室中培育花卉也使人们的需求不再受到季节的限制;在水果种植方面,冬天也能吃到夏天才能吃到的水果蔬菜,再也不用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了这些生产生活中的变化表明我国的农业产业技术在水平和产量品质上都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这些成果要归结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要求的,因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民的吃饭问题,袁隆平教授研究的杂交水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温饱问题才基本解决。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和实施设施农业对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大意义[4]。在农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设施农业是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且在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人民收入、改善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都有很大的成效。抛开设施农业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单从对农作物生产方面来说,设施农业具有许多传统农业不具备的优点,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经济效益。设施农业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技术问题,包括环境生物、地质、市场销售和品种发展等。设施农业通过与其他技术的结合来提升它的技术水平。另外,设施农业将所有的土地资源和工作人员等可以利用的技术全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多种特性的集合产业。这种农业采取管理模式和器械的运作,结合不断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方式,使设施农业这项农业技术不但可以增加农业产率还可以改变产业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益,在实施的过程中完全充分利用了可以应用的环境因素,在这个方面上形成了综合的经济模式。 3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设施农业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其他农业形式相比,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设施农业发展前景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立足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实际,着眼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景,实现科学的发展规划,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 3.1设施的标准化 从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设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与气候、农业发展规律以及农作物种植特点结合起来,这种特点的出现,使在某一区域内的某一种农作的种植,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实现了农业设施的标准化。 3.2设施农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其与农业结合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设施农业的本质在于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有效控制,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加入,能够大大提升设施农业的调节精度,使设施农业所营造的环境最大程度地满足农作物生长的要求,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结语 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采取设施农业是对社会进步的最好的实施。它可以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管理化,使作物的生产可以不受环境和温度的影响。此外,在各种不利的因素发生的同时,也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只有合理的农业技术,才可以使我国的农业快速发展。 作者:李培胜 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农业设施论文:农业生产经营视阈下水利设施论文 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减少了交易费用,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在农田灌溉中,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降低了农田灌溉成本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实现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对接,有利于选择适合自然特点和农业种植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果自建农田水利设施,如建设水井、池塘,则可以通过集中灌溉,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灌溉成本;如果选择使用社会供水系统,如向水库等供水单位购买水,由于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者为了节约用水,会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的终端沟渠,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而且减少了灌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灌溉的经济外部性,这些都将降低农田灌溉成本。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的创新 (一)加快农田水利交易的市场化改造 伴随着市场机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传统的政府主导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也必将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需要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水库、塘堰和湖泊等设施通过经营改制,利用承包等经营方式,将其培育成为农田水利市场供给方,组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公司,开发适合农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台,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农田灌溉。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形成垄断的条件,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农业种植因素,其价格机制极为脆弱,为确保农业生产,需要建立确保粮食安全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政府主导型定价机制。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不再从事具体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责任,只须负责大型水利设施、水网、渠道等设施的建设管理,而且在相对农田灌溉中还可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制订农田灌溉指导价格,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者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利用土地、人力和机械等资源的规模利用优势,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由于经营者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也有意愿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水库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设施,可以吸引具有建设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单位参与承包建设;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打井引水公司、农田灌溉公司等,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田灌溉服务;为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市场,还可以组建专业的农田灌溉中介组织,建立供水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活跃农田灌溉市场,提高灌溉效率。 (三)建设适合规模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系统 农田水利与其他基础设施不同,由于水权无法在经营者之间实现清晰的分割,导致经济外部性产生。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以后,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与细碎的家庭承包土地制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田灌溉成本。土地适度集中方式下的农业规模生产对农田水利设施要求不同,它要求对农田灌溉水利系统进行重新规划,使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从另一方面讲,完善的农田水利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的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生产,从某种程度上讲,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系统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前提。为适合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政府可以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系统的改造,如建设直接通往经营者承包土地的渠道,或布置适合土地规模经营的灌溉水网,降低农业经营者的灌溉成本;而在土地承包范围内,经营者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设计与建设灌溉沟渠,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确保农业生产。 作者:鲍春生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农业设施论文:地方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设施农业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效应、规模效益不突出 在已建成的设施农业园区中面积相对较小,区域化布局未形成,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带动,发展方向不明朗。 (二)技术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差 掌握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的农技人员不足,用于设施农业的公共服务经费较低,交通工具缺乏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技术服务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和消化。 (三)引领设施农业发展的产销龙头企业不健全 乌拉特前旗现有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队伍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许多产品未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由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相对分散、信息传递不畅、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民对市场信息等了解渠道不畅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有关苏木镇、农牧场在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的同时,还成立了设施农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建立长效的宣传工作机制,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并积极宣传引导农牧民认识到设施农业是从本地实际出发,适合农业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发展 把招商引资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优惠政策招商。继续执行已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乌拉特前旗投资。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旗委、旗政府门户网站、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招商信息,搭建供需信息平台。以活动促招商。适时组织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地资金推动乌拉特前旗设施农业发展。 (三)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农民观念转变发展 设施农业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要用灵活方式引导农牧民观念转变。要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身边的事例启发、引导群众,要从资金、技术上等多方面支持农民,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四)做好促新强旧工作 在落实好新任务的同时,要对现有的温室小区,增加投入,提升服务水平,抓好小区的棚室改造、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栽培管理、市场销售等重点环节,使小区蔬菜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为新温室发展增强动力。 (五)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多元化投资机制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筹资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树立品牌意识,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 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在抓好设施农业生产的同时,首先要充分发挥绿色优势,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生活需要,增加设施农业中蔬菜产品价值。其次要积极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质量抢占市场。再次要着力培养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设施生产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投资设施农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模式。 (七)加强设施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要重点组织农业服务部门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搞好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骨干,然后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种植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八)构建市场供需网络,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 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和连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专门人员长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和研究,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建立以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供需见面、产品洽谈等方式,促进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与销售商签订购销意向协议,使蔬菜生产、销售更具有稳定性,减少产品产销的盲目性。 (九)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动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苏木镇、农牧场要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专门负责具体工作落实。搞好协调服务,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有序发展。抽调技术人员下乡包村蹲点指导设施农业建设,抓好技术服务,加大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种植、平衡施肥、病虫冻害防治等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推动设施农业在我旗进一步发展,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 作者:武永胜 王改凤 单位:乌拉特前旗蔬菜管理站 乌拉特前旗农牧业局 农业设施论文:农业发展中的农业设施 一、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二、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1、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2、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1)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作者:曹金科 单位:黑龙江肇东市东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 农业设施论文:设施农业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1设施农业技术的概述与应用 在现代设施农业中,其技术主要有耕整地技术、卷帘技术、滴灌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设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来说,上述四项技术是应用比较多的技术。 首先,耕整地技术主要是以旋耕整地为主,它是靠发动机推动旋耕部件的旋转来作业的,在耕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耕作深度与进度进行有效控制,而且可以随意来调整手把的位置,这样就有利于温室边角上的作业。 其次,卷帘技术的功效主要是体现在草帘与保温被的卷铺上。鉴于行走的方式不一样,可以把卷帘机械分成固定式和自走式。其中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减速机来达到卷拉覆盖帘的目的。 再次,对于滴灌施肥技术来说,它主要包括施肥、过滤、滴灌管、供水泵等。而滴灌施肥中的输水管涉及到三个部分,即主管、支管和毛管。当然用途不同,输水管的材质也不尽相同。主管和支管主要采用的是PE管,而毛管则适宜采用压力相对比较低的滴灌管。只有在特定材质的管道中,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最后,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主要是用来保护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在温室中,应用比较多的是臭氧防治机,它是以温室内的空气为原料,利用高压放电的技术手段,来达到杀死温室内各种病菌的目的。对于臭氧来说,它有一定的还原功效,杀菌过后,臭氧会还原成氧气,而在此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2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成效 通过对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不断实践,我国设施农业在设施技术的使用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中,设施栽培农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大中城市中,设施栽培农业的生产面积超出了当地菜田面积的1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还达到30%以上。由此看出,我国设施农业的分布在不断扩大。 第二,通过对设施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应用中,我国节能日光温室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设施结构不断完善的同时,设施内的生长环境也得到了很好地优化。第三,对于设施农业来说,它已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农业的首要选择目标。比如,北京的朝来农艺园、上海的孙桥园艺试验场等,这些项目都是把现代的温室园艺和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为设施农业技术一种新的应用,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 3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设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园艺业和种植业都潜在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对农业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农民的增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大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当然,在此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适应新型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只有大胆地创新,把握市场的运行规律与特点,适时抓住机遇,才能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本文作者:丁佳平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农业设施论文:设施农业开展途径研究 本文作者:阿生祥 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水务局水电设计公司 1设施农业及其主要特征 设施农业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00多年前,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已出现玻璃温室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大规模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兴建规模化养殖场,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对设施农业的概念,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观点,我把它归纳为以下一段话:设施农业就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和气象技术,按照动植物微生物生长发育机理、产品储藏保鲜的要求,提供可控的、最佳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进行动植物微生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从种类上分,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类,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无论是哪一类,无论是简易的塑料大棚,还是智能化的工厂化生产,都是利用人工设施,调节光、温、水、土、肥、气等要素,优化动植物生长、发育、储存环境,实现平面、立体、空间利用,放大乘数效应,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获得最佳效益。 2我县设施农业现状 全县现有日光温室2186座,温室规格(26米~42米)*7.5米,其中巴燕乡上胡旦村(270栋)、波航乡胡思洞村(90栋)、和平乡和平村(88栋)比较集中,其余均比较分散,主要种植蔬菜、果品、花卉等。根据以上现状可看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温棚在各村试点中大部分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种植的品种,也没有形成规模,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3我县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设施农业水利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设施农业(温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区域经济和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温棚水利部分的设施不配套,全县温棚用水根本无统一规划,其用水都是各村自行临时解决,无保证的可供水源,限制了温棚的快速发展和现有温棚应有效益的发挥。温室灌溉用水是就近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网中引取或从附近河道中挑、驮运,由于温室灌溉用水量较大,使各村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尤其夏季温室需水量高,加之温室内无水利配套设施,温室灌溉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量不足,温室灌溉用水只能靠附近河道用人挑、牲驮的方式来解决,浪费水资源,占用了大量的劳力,增加了劳动强度,延缓了温室发展的速度。 3.2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县河流属湟水水系,河流众多,境内有大小沟道86条,正常有水的河流25条,水源以降水补给为主。其余均为季节性山溪小沟,平时干涸,汛期山洪爆发时,沟水陡涨,山洪因含沙量大,雨过沟干,一般难以利用。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146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5778亿立方米(包括地下水资源量5503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10.46万m3/km2,人均占有水资源1183.8立方米,按耕地面积平均占有水资源量531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全县实际水资源利用量只有6000万立方米,实际利用率为19%。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120.4万立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152.8万立方米,牲畜饮水95.8万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5498.3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49.2万立方米。另外,小水电利用贯流水1.892亿立方米。随着全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上述各项水利水保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步构成了比较合理的以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供水体系框架,为湟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4设施农业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有利条件 4.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水利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以及自然客观规律的要求,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全县设施农业(温棚)发展速度较快,由于部门间协作、协同较少,使温棚的水利配套设施起步较晚,无统一规划,各村温棚用水由各村临时解决,无法长期、稳定的保证供水。2)各村温棚用水因无专业部门的指导,无可靠的供水水源及供水管网系统,无法保证温室的四季灌溉问题。在水源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只好让温室用水只好用畜驮、人挑或手扶拉运水的临时办法来灌溉农作物,不仅费工、费力,还占用许多劳力和增加了劳动强度。 4.2有利条件 我县设施农业(温棚)水利配套工作今后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和艰巨,需要进一步精心规划,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尽管问题很多、困难较大,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1)从国家的大政策上来分析,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深入,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是被放到更加重要地位加以重视并优先安排的项目之一,只要我们抢抓机会,仍将会给我县的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这将对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有利; 2)各级政府及省、市业务部门对我县水务工作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对我县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信心,我们坚信上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视程度和项目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这将对我县水务工作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3)随着近几年我县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突显,要求设施农业水利配套逐步完善是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将为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带来机遇,水利设施的发展也对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湟源县水务局组建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为我县水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5设施农业(温棚)发展情况 设施农业是一项集设施水平、栽培技术、养殖技术与管理模式于一体的综合新兴农业产业,设施农业的发展,将会推进整个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体现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减轻热、冻、风、霜等气象灾害,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能较好地满足农作物对生态条件(光、热、水、肥等)的要求,使农作物有一个温馨的家,能够“吃饱喝足,住得舒服”,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得到比露地耕作高几倍的经济效益。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因此,设施农业的发展是促进农业企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讲,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品质、高产量和高效益等特点,是现代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县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发展农业经济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畜棚,形成产业化生产已初见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胡萝卜、马铃薯、青蒜苗等几个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本县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产业带区,为构建我县合理的农产业产业布局,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6设施农业(温、畜棚)发展制约因素 随着日光温室、畜棚的发展,温室灌溉、畜棚牲畜饮水矛盾突现,水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灌溉用水是限制发展日光温室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的拦路虎,全县现有的日光温室灌溉多数是群众从附近河道挑、驮运来浇灌,少数温室及90%畜棚牲畜饮水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中引取水源,使原本运行良好的人饮工程出现超负荷运转,尤其在夏季出现人畜饮水与温室、畜棚浇灌水量不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达不到应有的温室经济效益。 7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以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根据省、市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规划原则,强化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认真做好农村水利,全面提升水利服务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全县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等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安排,分类指导,合理开发配置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坚持节水保护与开发配置并重、节水保护优先的原则,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努力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问题的同时,要把节约用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放在优先位置来抓,节水为主,治污优先,兴建节水治污工程,转变用水方式,调整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提高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根据国家公共财政状况和投资政策以及省、市、县经济发展的水平,在深入研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的基础上,明确水利发展的重点,合理确定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坚持水利建设与水利社会管理并重的原则,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不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水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五大安全保障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加强水利自身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洪水管理、水量分配和水权、水资源保护等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法制,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7)坚持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8发展设施农业的总体思路 根据近几年设施农业发展的速度,努力使相应的水利设施同步化,更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县城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做好铺垫。为此,根据省、市有关文件和要求将我县设施农业水利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兼顾,紧紧把握机遇。我县的设施农业水利发展思路为“把握一个主题,围绕两个坚持,保障三大安全”。一个主题:就是要始终把握水利为富民强县,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两个坚持:坚持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动摇,努力为农民增收服务;坚持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不动摇,实施水源涵养等综合治理,为绿色经济服务。三大安全:一是保证设施农业发展给农村人畜饮水带来的压力,保证农村人畜饮水的安全;二是通过对温室的水利设施配套,保证全县设施农业的稳定生产;三是通过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工程的立项上马,保证我县经济发展用水。 9加强我县设施农业的几点看法 9.1加强领导 真正按照国家的要求,落实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加强领导,努力做到计划安排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切实搞好设施农业水利这块工作。 9.2依法治水,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和本省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规范各项水事活动,依法管水用水。2)加强水行政立法工作,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责权清晰、可操作性的水法规体系。3)加强水利执法队伍的建设,积极宣传水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制意识。4)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积极工作,理顺关系,逐步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加快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进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水量开发与水质保护相结合;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狠抓工程建后管理;生产生活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并重,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3加强前期工作 按照规划和计划,下决心、下本钱、下大力气搞好水利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扭转我县在设施农业方面的水利前期工作滞后的被动局面。加强对勘测设计工作的管理,引人竞争机制,提高前期工作质量;立足长远,对规划的项目,及早安排,做好前期工作,逐步建立“湟源县水利项目储备库”。 9.4加强日光温室水利设施 目前我县温室多采用传统沟灌、畦灌,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容易造成室内泥泞、板结、湿度增大、降低了室内的温度,不利于作物生长。所以温室采用滴灌,对于节约水利资源、改善温室生产环境、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滴灌是最先进的温室灌溉方式之一,低温季节在温室中采用滴灌,能够避免其他灌溉方法灌水后温室内湿度过大而易使作物染病的弊端,因此滴灌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温室生产中灌溉系统的最佳选择。在温室中采用滴灌具有省工、省水、节能、优质、增产、适应范围广、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还可以配合施肥设备精确地对作物进行随水追肥或施药等作业。#p#分页标题#e# 9.5实施“科教兴水”战略,加强人才培养 科技兴水,提高素质,搞好自身队伍建设,为提高广大水利职工的政治素质,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纪律严明、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高素质水利干部队伍,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学习;二是搞好业务培训,使广大水利职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水利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三是加强水利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四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五是转变职能,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工作程序。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为生态建设服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尽量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并要抓好职工队伍建设,按照规划,着力培养好领导干部、科技人才、经营人才和技术工人等“四支队伍”,使全行业干部职工的素质有明显提高,以适应湟源水利大发展的需要。工程技术 农业设施论文:推进设施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摘要:随着城镇化日趋深入,在农村地区,为缓解劳动力不足这一现状,设施农业应运而生。设施农业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其重要因素是不仅天然绿色无公害,而且能够在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以及又有怎样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地位及作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设备也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相应的设施农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工业的进步,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作物不减产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有效的对环境和农业进行调控,进而使设施农业持续有效发展。 1设施农业的概念 及类型设施农业就是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力条件,使农作物抗病增产的新兴农业。从另一方面讲,设施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植物的栽培和水生鱼类植物类的养殖等设施类;二是包括温室、植物工厂等技术类设施工业。因为我国南北跨距较大,气候差距较为显著,所以不同地区,常用的设施农业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气候较为寒冷,天气较为干燥的北方,普遍用地膜覆盖农作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简易覆盖型。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昼夜温差较大,一般采用塑料大棚、温室以及微滴灌等一般设施型。而对于距离城镇较近的蔬菜、水果基地,为保证蔬果的新鲜,通常使用塑料薄膜等简易设施对其进行低空覆盖。复杂设施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类设施型,同时,也是效益最高的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作物的栽培,其包括如无土栽培、育种工厂化等,另外整个设施也包括通风、加热、降温等多个系统。综上所述,以上四种设施类型为我国各个地区最为常见的设施农业。 2生态环境建设中,设施农业具有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设施农业既满足了农作物的增量增产,又促进环境的生态平衡,在此基础上,设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应的应用面积也在逐年增加(面积增加主要包括蔬果和花卉)。据相关统计,采用设施农业种植蔬菜已成为蔬菜种植的一种种植趋势,设施蔬菜的栽植面积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随其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也一跃成为设施农业的龙头产业。而这一现象在我国大力提倡退耕还林的西北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现阶段而言,农村人口仍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一些政策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例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疆阿克苏地区等都在积极相应号召,开展设施农业,进而取代其他农业类型,据调查,近几年,设施农业已一跃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型产业。随着相应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技术的普及,其投资成本逐年降低,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产也形成一定得规模,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综合以上因素,以温室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得到大面积的应用。从另一方面讲,其也成为农业经济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其发展也极大的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新疆阿克苏为例,从2008年~2014年,六年间温室的数量快速增长(其中蔬果的生产面积最多),农村经济也快速发展,环境也得到相应的改善,真正将持续发展彻底落实。 3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措 施设施农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其在技术上以及环节还没完全成熟,在某些环节中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设施农业得到持久性发展,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是首要任务,当地政府可以用点线面的方式对设施农业进行推广。所谓的点线面,就是在当地划分出一定的土地当做示范田进行示范,然后由小及大,进行推广。当然,以上方式都是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完成的,为此,政府应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对其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进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3.2增强科研力度 科技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要想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应加大科研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在优良品种的培育及推广方面应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除此之外,要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进而使农民能熟练的应用科技进行作业。 4结语 本文对设施农业的概念进行解释及对设施农业的主要类型进行分类,并对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详尽的阐明,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作者:辛子野,裴丽,王薇,王聪 单位: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 农业设施论文:智能化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随着农业节水灌溉控制技术不断改进和成熟,智能化灌溉设备开始取代传统农机灌溉,在节水灌溉中实现了系统化和自动化运作。结合国内外先进节水灌溉经验,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其控制的核心主要有两点:一测、二控。 关键词:智能化;农业用水;节水灌溉;控制系统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受水资源不足、人多地少、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农业用水的浪费率高,这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是严峻的挑战,也是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外经验,研究分析适合我国的智能化设备农业节水灌溉控制系统。 1节水灌溉技术及国内外发展 (1)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工程节水技术;灌溉控制技术。①工程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原有的灌溉设施并对其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或者重新建设先进的灌溉设备其目的是通过设备改造和创新减少水资源的损失,节水利用原则一是减少输水损失、二是减少无效灌溉;具体技术有管道输水,滴灌等等。②灌溉控制技术:灌溉控制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根据自然环境、农作物用水需求以及可用水量等因素,综合协调保障供水,其供水原则更加精细化和可控化。相比较传统的人工控制灌溉,灌溉控制技术不再依靠人的经验进行控制灌溉,而是利用对地理环境以及作物生长的特性,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满足用水需求的同时,做到不浪费水。 (2)国外农业节水灌溉控制技术应用。 国外在农业节水灌溉控制技术上有发展时间长,智能化水平高,其自动控制系统更加完善和先进。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控制灌溉系统,检测和掌握土壤环境,从而有效控制和掌握实际需水量,使用滴灌和喷灌,并且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只需要在控制室就能够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在自动灌溉配套设施中,流量控制阀、减压阀等,能够大大提高整个设备的运行效率,促使作物获得最佳的生长环境。 (3)国内农业节水灌溉控制技术发展。 国内节水灌溉技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由于在管理和推广方面的问题,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在灌溉技术上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先进的设备住哟还是依靠从外国进口,并且未能形成完备的控制体系,相比较国外地区,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有其特殊性,土地相对分散,并且地形较为复杂,一些国外的灌溉控制系统在适应性上存在不小的问题,并且这些设备价格昂贵,在我国推广的难度大,我国在发展灌溉控制系统时需要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对控制系统的整合和升级,开发适用性强、成本低、效率高的智能化灌溉控制系统。 2节水灌溉控制系统 (1)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节水灌溉控制系统是利用土壤测量仪器探测田间土壤各种信息,并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转化成数字量,并在控制器上予以显示。同时这些信息及时传输和推送到PC上位机的人机界面上,实现对信息的掌握和控制。从接收的信息上结合预设的农作物需水量和以及整个灌溉系统的灌溉用水量、水速进行有效控制。一旦需要灌溉就可以启动相关按钮进行灌溉操作,整个过程中的信息都能够在人机界面中得到显示,主要包括灌溉时间、灌溉量以及剩余时间和水量等信息,如果不需要进行灌溉,就可以发出控制指令,机器就会停止操作。 (2)灌溉实现与控制。 在灌溉系统中,最核心的是采用电机驱动离心泵的方式将水注入管道,从而实现灌溉的目的。而这个过程中,执行灌溉任务的是电磁阀,电磁阀在这个系统中充当管理者角色,它能够控制区域灌溉与否,并且连接着灌溉干支流的各个管道,在整个系统中形成若干个连接点。灌溉支管上安置了若干个喷头,根据区域需水量进行灌溉或对区域实行轮流灌溉。对于分片区域,安放一定量的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监控所在地点的土壤水分,并将检测到的数据和结果通过通讯设备传输到单片机中,单片机再根据预先的参考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实施灌溉。 (3)节水灌溉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根据具体的原理和实际的需求,对于灌溉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其工作采用的是某型单片机,并采用控制电磁阀对于田间进行灌溉操作,其系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测量电路、模数转换电路、控制电路等等,结合上述的功能及总体结构。在研究智能化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控制系统时,将灌溉控制系统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硬件电路,另一个是软件程序。硬件电路主要是负责对数据的处理和执行,并且硬件设备能够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软件部分主要负责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控制硬件的执行,属于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而整个系统的完成质量主要是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相互协调的结果,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发挥节水灌溉系统的最大功效。 3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建议 (1)系统设计主要内容。 智能化设施的农业节水灌溉控制系统设计可以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硬件设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单片机主机;②模数转换电路;③LED数据现实电路;④超限报警电路。软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设计:①灌溉系统主系统设计;②采样子程序设计;③数据处理程序设计;④尺度变换程序设计;⑤转码程序设计。 (2)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中国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基础,所以在技术推广和应用中,需要不断的注意实事求是原则,加强整个设备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保证整个设备在能够符合中国国情,并利于推广使用,这一点对于任何设计来说至关重要。二是与时俱进。在设计和开发相关控制系统时,研发人员要重视与时俱进,不仅要立足于现在还要着眼未来,要加强在技术上的考虑和投入。在布局规划上,灌溉系统不仅要服务于农业基础,更能够指导农业进步。三是开拓创新性。智能时代的到来已经深入的影响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在农业发展上,智能化革命的影响也将不断加深,所以在控制设备的研发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职能化的优势,提高产品的智能化和创新性,更好的为现代农业服务。四是试用检验。在设计完成及制造组装之后,还需对强智能化设备进行实验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完善,以保证设计目标的实现。 作者:段从文 单位:兰州市中川水上绿化管理处 农业设施论文:论农业高校园艺设施培植的建设 1讲授内容灵活多变 在课堂讲授内容方面,随机应变、因生制宜,对课堂相关内容进行增减。比如在园艺设施的构造施工这一章,针对高专园艺专业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相对缺乏的特点,只要求学生掌握温室建造的选址、采光和保温等知识,而对课本中涉及力学的详细内容不作要求。在园艺设施的种类、布局、性能及应用这一章,针对当地农业设施特点,重点讲解生产上普遍应用的设施种类,详细讲解常见园艺设施的布局、性能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其它简易设施类型则只作简单介绍。在园艺设施覆盖材料这一章,首先介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覆盖材料,然后展开介绍国内外新型的覆盖材料。在无土栽培这一章,以当地几个重要园艺作物的无土种植过程为主线,对无土栽培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在整个课程讲授中,注意实例的运用,将知识点融于实例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较好的讲授效果。 2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2.1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设施园艺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涉及内容较多,按照传统的讲授方法即“粉笔+黑板”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方法的要求[2],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讲授,可以克服板书刻板、抽象的不足,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两个感官功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升课程讲授质量。比如,在讲授“大棚建造”章节时,采用多媒体视频,把学生引领到大棚构造的现实景象中。另外,在网上收集实际建造大棚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1)定期让学生走上讲台,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和锻炼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知识来丰富自己所讲内容。比如,在讲授设施类型和结构章节时,就让学生调查自己故乡的设施栽144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Sci.Bull.2013,19(01-02)培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作简要的陈述。(2)采用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验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根据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差别,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通过图片列举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中的典型代表,生动形象,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这部分内容。(3)定期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提问、答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疑惑。如在讲授多功能薄膜时,要求学生思考不同的助剂在采用3层共挤成膜工艺过程中应该加在哪一层?为什么?请学生回答后再讲评,能够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4)及时总结,强化记忆。在课程结束前对课堂关键知识点进行提问或进行小测验,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对一些概念、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2)对于直观性较强的,例如设施的类型、结构、设计建造等,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采用现场教学,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点[4]。如讲解育苗技术时,可结合所处的栽培季节,实地讲授育苗流程、关键设备、基质配比及营养液配方与管理等。(3)建立校外的生产实习基地,与相关的园艺公司签订协议,安排学生定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4)教学科研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科技文献的检索、实验方案设计等相关工作,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专业的最新研究进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5)定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的老专家,走进课堂给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致富经验,增加学生对实际生产知识与技术的了解,对设施园艺发展前景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核方式注重实践 其中,理论闭卷考试占50%,实践技能考核占50%,理论考核在期末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试卷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给出参考答能力考核并重,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结语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实践环节的科研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还须进一步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作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引导者,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的高低也对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努力做到科研与教学相长是每个高校任课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姜宗庆余乐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进展 [摘 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实践教学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通过运用文献资料、词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过去13年来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研究发展演化的历程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GIS;实践教学;词频分析 1 引 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GIS)实践教学研究相关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发现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时发现了该专业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全部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该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14年,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054种,文献总量4300万篇,且数据可实现每日更新。[1]检索出版年度2002―2014年;检索条件:主题=“GIS”and “创新能力”and“实践教学”;匹配模式“精确”。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26篇,剔除书评、征稿启事、会议通知、无关键词、无作者等文献,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08篇。 除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常规研究方法之外,本文重点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p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比较广泛。 3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地理信息科学教学研究的时间分布特征 研究成果的发文量和学术共同体规模的时间序列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从2002年至2014年,该领域教学研究共发文192篇,作者301人次。 图1显示,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和学术共同体规模从总体上呈现波动起伏中的增长态势。从其走势来看,2002―2014年这13年间的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2002―2005年为起步阶段;2006―2009年为缓慢增长阶段;2010―2014年为快速增长阶段。3个阶段的发文量分别为14篇、47篇和131篇,各占本数据集文献总量的7.29%、24.48%和68.23%;作者人数分别为26人、117人和334人,占本研究领域作者总人次的5.45%、24.53%和70.02%。由此可以看出,2010―2014年是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各级部门对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视和社会对地理信息学科人才的需求。2007―2015年教育部连续出台了教高〔2007〕1号、教高〔2007〕2号[2]、教高〔2011〕6号[3]、教高〔2011〕1号[4]、教基二〔2014〕4号文件,强调了大力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系列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为实践教学研究注入了活力,进而催生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的繁荣。 3.2 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的机构和作者分布特征 13年来,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领域共有非重复作者301人,分布于多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机构。其中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有郑贵洲(7篇)、田雨(5篇)、卢秀山(5篇)、晁怡(5篇)、袁艳斌(5篇)。高产作者人数较少,发文量也偏低,创新点较少,缺乏突破性和前瞻性,这表明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领域学术共同体的规模偏小,缺乏创新和实践。95个研究机构中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有9个,分别是测绘科学(14篇)、地理空间信息(10篇)、测绘通报(9篇)、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8篇)、中国电力教育(7篇)、教育教学论坛(7篇)、科技信息(6篇)、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5篇)、测绘工程(5篇)。它们可称为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相对高产的机构。总而言之,国内地理信息系统虽然兴起20年之久,在近些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总体来看,仍属于一个比较偏僻的研究领域,研究力量分布较为分散,领军人物缺失,创新能力不足,学术集散中心尚未形成。 3.3 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分析 词频分析法能够用于揭示某一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对国内GIS的相关学术期刊论文(193篇)进行梳理和挖掘,得到非重复关键词139个,通过ROSTCM数据挖掘软件进行分析,得到28个高频关键词(见下表)和共现网络图(见图2)。 从上表中高频关键词的词频信息可知,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形式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该领域相关研究除教学改革(117次)整体层次上的创新培养问题之外,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70次)、培养模式(68次)、课程体系(52次)等子科目,而同属教学改革范畴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等科目的实践教学研究则较为薄弱。 通过仔细观察图2高频词共现关系,结合上表关键词词频分析发现,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问题展开,这几个方面是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 为揭示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热点的形成与演化态势,我们绘制了总词频15次以上热点关键词的历时性演变趋势图(见图3),以窥探国内教学改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图3显示,国内GIS实践教学研究未来几年仍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各方面相关问题将继续保持研究重点的地位。此外,从部分相对低频(6~15次)关键词近三年的年度变化趋势来看,以校企合作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几年新的研究热点。 4 结 论 (1)从国内GIS专业实践教学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和学术共同体规模上来看,呈现出波动起伏中的增长态势;从总体规模上来看,研究成果不明显,学术共同体的规模不太可观。 (2)国内GIS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培养模式3个方面,是从宏观角度把握研究方向,细致的具体实施过程涉及较少。 (3)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大规模需求的推动下,国内GIS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未来几年仍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相关问题研究将继续保持重点地位,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具体环节将会成为研究热点,由此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MOOC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课程评述 【摘要】MOOC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MOOC提升自身素质和对传统课堂教育进行改革,已成为每位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全球MOOC的发展历程及平台现状;然后以Coursera平台为主,详细介绍了MOOC平台现有的GIS相关课程,包括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GIS专项课程、斯坦福大学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图、地理空间革命和地理空间智能等课程;最后,简单探讨了MOOC课程和传统GIS课堂教学想结合的混合式GIS教学模式。 【关键词】 MOOC 地理信息科学 Coursera平台 一、全球MOOC的发展 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主要致力于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无限制和公开的在线学习[1]。MOOC起源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免费的网络课程,吸引了全球十万多人的注册学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4]。 2012年是MOOC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纽约时报称之为“MOOC之年”[5]。若干有着雄厚资金并且和全球顶尖大学合作的MOOC平台开始出现。其中,Couresa、Udacity及Edx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大MOOC平台[6]。Coursera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是目前全球知名度也最高、用户最多的课程平台。汇集了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100多所名校的MOOC课程,国内的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在Coursera平台上课程。Coursera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平台,涵盖各种学科,主要以英文课程为主。2012年5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Edx平台,超过70多家大学、非盈利机构及公司在Edx平台上课程。截至2016年5月份,超过7百万学生在线注册学习了700多门课程。Udacity是一个私立教育组织,主要从事线上学习,Udacity网站于2012年2月推出,课堂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且以计算机课程为主。不过,Udacity也开始尝试向职业教育培训方向转型发展,对课程的学习进行收费。 随着美国高校主导参与的MOOC的蓬勃发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自己的MOOC平台建设。英国主导的首个MOOC平台FutureLearn于2012年12月成立[7]。截止目前,共有83家英国和全球合作伙伴。不同于其它MOOC平台,FutureLearn除了合作高校外,还包括了一些非大学合作伙伴,包括:大英博物馆、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图书馆等众多机构。Open Universities Australia (OUA)是位于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机构,其Open2Study在线平台于2013年3月份正式上线,已有超过60万的学生注册学习。此外,还有法国的FUN平台、西班牙的MIriadaX平台、日本的Gacco平台等,都各具特色。 在全球MOOC发展的浪潮中,我国高校和相关机构也积极展开在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的早些时候,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MOOC,成为国内率先试水的高校[8],目前,我国MOOC平台主要有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在线等。2013年10月10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堂在线MOOC平台正式向全球。学堂在线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紧密合作,学堂在线将不断增加课程的种类和丰富程度。中国大学MOOC是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于2014年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其宗旨是让每一个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好大学在线(CNMOOC)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导,是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的官方网站。旨在通过交流、 研讨、协商与协作等活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向成员单位内部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MOOC课程。其愿景是让所有人,都能上最好的大学。 纵观全球各国的 MOOC平台,它们均提供学习课程的网络平台,全部教学资源,定期开课,按时布置作业和测验,强化师生互动等。这些海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我国开放课程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同时也可以成为高校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9]。 二、MOOC 平台GIS相关课程 GIS 作为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的技术和工具,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有 200 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 GIS 本科专业,在校学生上万余人[10]。虽然,我国GIS本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MOOC平台GIS相关课程的出现及发展,为我国GIS本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由于MOOC平台上现在主要以公共课为主,GIS专业相关的课程并不多。通过检索发现, Couresra上有GIS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因此,本文以Coursera平台为主,介绍该平台上的GIS相关课程。 在Couresa平台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于2016年推出GIS专项课程,该专项课程是全球MOOC上的首个GIS专项课程,包含“GIS基础”,“GIS 数据格式、设计与评估”,“地理空间和环境分析”,“影像、建模及应用”4门课程和一个“地理空间分析毕业项目”。 通过该专项课程,学生将学习到怎样分析空间数据、利用制图技术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培养与GIS相关专业人员协作能力。在毕业项目中,将会利用空间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创建一个专家级的GIS毕业作品。该专项课程提供付费和免费两种注册学习机制,两者区别在于是否最终可以获得课程证书,如果不需获得证书则免费注册学习即可。 下面将简单介绍该专项课程中每门课的基本情况。“GIS基础”(Fundamentals of GIS)是专项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3-5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基于ESRI公司的ArcGIS平台学习ArcMap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怎么安装ArcMap软件、空间数据的导入及基本操作、数字制图和结果的共享。“GIS 数据格式、设计与评估”(GIS Data Formats,Design and Quality)是专项课程的第二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2-3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进一步学习栅格和矢量两种空间数据类型、结构、质量和存储等,包括:空间数据模型和结构、创建矢量数据及基本操作、ArcGIS数据存储机制、探索空间数据库,并评价数据质量及不确定性。“地理空间和环境分析”(Geo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是专项课程第三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3-4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是将已经学习的GIS知识应用到地理空间分析中,重点关注于分析工具、3D数据、栅格数据处理、投影以及环境相关变量的分析等。本课程的学习将基于一个完整的项目,从投影开始、通过数据检索、元数据管理、数据处理以及最终的分析产品,完成空间分析的完整流程的训练。具体内容包括:ARCGIS工具箱的运用、栅格数据的操作、3D分析、投影及坐标系统的深入学习、数据的符号化等。“影像、建模及应用”(Imagery, Automation,and Applications)是专项课程的第四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课程内容主要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完成技术性任务,比如栅格计算和适宜性分析等。具体内容包括:高级栅格分析、DEM分析、适宜性分析、水文分析、空间建模工具等。“毕业项目”(Capstone: Geospatial Analysis)中,学习者将独立设计和完成一个基于GIS的完整分析项目。该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生产产品阶段和最终展示阶段。项目计划阶段,主要写一个简单的计划,内容包括:项目描述、所需数据、时间安排、怎么完成项目等。分析阶段,利用所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实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生产产品阶段,获取并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进而运行构建的模型得到初步结果。最终展示阶段,生成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图、数据及方法提交给指导者进行评价。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GIS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Coursera平台上,全球顶尖的斯坦福大学GPS研究实验室开设了一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导航入门,使用智能手机与全球实验室互动”(GPS: An Introduction to Satellite Navigation,with an interactive Worldwide Laboratory using Smartphones)的课程。课程主讲教授是斯坦福大学Per Enge教授和Frank van Diggelen教授,Per Enge教授是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斯坦福大学GPS研究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本课程主要介绍了GPS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介绍卫星导航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同用途。通过生动的在线讲课,以及利用支持GPS的智能手机或平板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学生将能够把在线学习和现实中的实践联系起来。该课程内容分为6个模块,包括:GPS如何工作、伪距、卫星轨道和信号、接收机设计基础、辅助GPS、GPS现代化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地图学和地理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GIS学科的发展。2015年春季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Coursera上开设了“地图和地理空间的革命”(Maps and the Geospatial Revolution)课程。该课程结合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思维的核心概念并用现实世界的例子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高级别的地理知识。同时探索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独特性,如何创建空间数据,如何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如何设计地图等。同时在课程中,使用了最新的地图和分析软件来探索地理问题。该课程总的学习时间为五周,每周需要学习6-9个小时。由于目前该课程并没有开设新学期教学的计划,Coursera平台上的学习资源现已不能访问,不过幸运的是国内网易公开课有该课程视频的镜像备份。 GIS技术在国防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情报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将GIS功能与地理空间情报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技术地理空间智能(Geospatial Intelligence,GEOINT)。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Coursera上也推出了“地理空间智能分析和及其影响”(Geospat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Geospatial Revolution)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GEOINT在商业、执法和国防中的应用。在这门课程中,学习者将体会到GEOINT的价值,将学习如何通过使用GEOINT工具和谍报来设计和执行地理空间分析项目。这门课程专为想要学习GEOINT基础知识的人士而设计,但并不适合地理空间智能分析专业的学生。 此外,Coursera平台上还有明尼苏达大学于2014年开设的“从GPS和谷歌地图到空间计算”(From GPS and Google Maps to Spatial Computing)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空间计算的概念、算法、编程、理论和设计,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Google地图、基于位置服务(LB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学习如何收集、分析和可视化自己的空间数据集,开发更好的位置感知技术等。同样由于目前该课程并没有开设新学期教学的计划,Coursera平台上的该课程学习资源现在不能访问。 除了Coursera平台上提供了GIS相关的课程,Udemy平台也了一些GIS课程。如“利用开源工具创建企业级GIS” (Using Open Source Tools to Create an Enterprise GIS)、“GIS入门”Introduction to GIS、“提高你的GIS技巧”(Sharpen Your GIS Skills)等,这些课程主要由个人制作,多面向专业职业教育,并且多数都是收费课程。 国内MOOC平台现有的GIS相关课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在中国大学MOOC上搜索到中山大学将于今年9月份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计量地理学”和南京大学开设的“走进地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有的脱胎于原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甚至是仅仅对原有精品课程视频和素材的重新剪辑和整理,与国外MOOC课程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总结 MOOC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我国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而MOOC平台上的国际名校开设的GIS相关课程为国内高校GIS专业教师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在GIS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入相关MOOC课程,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但由于我国GIS相关MOOC课程缺乏,国际MOOC平台的GIS课程又主要以英语授课为主,如何解决本科生学习MOOC课程的语言障碍也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考虑的问题。可行的措施有,对国外课程进行翻译,加大国内GIS相关MOOC课程建设等。总之,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预见这种传统GIS课堂教学和MOOC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未来GIS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性较强,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是该课程课堂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本研究在分析本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将“团队研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培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团队合作 问题导向 地理信息科学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后,我国GIS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目前,国内已有近200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案(石永明,2011)。其中,遥感系列课程(遥感物理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成为GIS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模块。充分利用各种图像处理算法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各种生物物理参数和土地覆被/利用信息,可以为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式模型提供输入参数,在遥感技术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系统研究遥感图像理论、技术和应用的课程(路元刚,2012), 它是遥感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朱洪锦,2012;宋怀波,2014)。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分支几乎扩展到农业信息科学的全部领域,该课程强调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升科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通过适时安排实验课,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高校中该课程一般都安排有12个学时以上的实验。新疆农业大学GIS专业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于2009年开设,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有20-24学时的上机实验,按照教育部对实验课的要求,实验类型主要为验证性和综合性。虽然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完全调动,主动思考的意识尚有待提高。而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遥感图像处理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是在本课程课堂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笔者所在的新疆农业大学GIS教研室的教师通过多年的课程实践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朱磊,2014),需及时地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农业类院校遥感图像处理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以规范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推动授课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GIS专业学生的遥感图像处理的实践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中,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今后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和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 1.调整课时安排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新疆农业大学自2009年开设“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以来,课程总学时为50-52学时,其中实践教学课程始终保持在20学时至24学时之间,占课程总课时量的近50%,高于其它同类高校约33%的平均比例(黄秋燕,2008)。较高的实践教学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综合性实验,并有足够的时间能在教师指导的状态下熟悉和掌握实践技能,这对他们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战经验大有益处。全部课程共十章,除第一章绪论外,其余各章均安排有2-4学时的课堂实习。 2.补充教学材料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相关教材较多,我们选用的是韦玉春等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韦玉春,2007)。该教材结构设置合理,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讲解。但限于篇幅,教材中对涉及到的其它遥感领域的一些定义、算法和思路仅做了概述,因此向学生推荐了多本辅助教材,如:赵英时主编的《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2003)和戴昌达等主编的《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与分析》(戴昌达,2004)等。另外,鉴于教材中部分内容的时效性,不能够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教材中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行检索并下载阅读近1-3年相关领域的文献,并推荐有能力的同学阅读英文文献。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查阅资料,不断更新知识库、扩展知识面。 3.推进学科交织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构成了“3S”综合应用体系,遥感作为该系统最重要的数据源,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学生已初步具备了GIS和GPS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教师适时地运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方式将“3S”实际应用的案例穿插在理论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遥感图像处理在整个“3S”应用体系中的作用和技术要求,以及RS如何与GIS和GPS衔接与集成。此外,积极引导学会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做,同样的方法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自己是否能够独立解决等等,这对学生日后面对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1.构建任务导向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实践教学方案,各主要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均安排相关内容进行上机实验。课堂实验选题设计为学生在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的“真实世界”的现实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整个过程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写作为主,减少教师的“灌输式”讲述。在每一个任务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并定期进行总结。如:第八章图像分割上机实验题目为“运用空间建模手段,提取给定影像上的植被信息,非植被区域保留原始影像”。通过完成该任务,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以下知识点和技能点:(1)归一化植被的概念、作用和计算步骤,不同取值的指示意义;(2)如何为植被区域赋常量值,非植被区域保留原始影像;(3)借助专业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的空间建模平台,构建针对本任务的模型。上机实验中任务的设计对教学效果极其重要,应全面考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要求教师对重要知识点的提炼和融合,力求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课堂任务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实践教学活动在我校综合实验楼GIS机房中进行,作者本学期所带的GIS132班共计29人,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分为10个小组(除第十组为2人外,各小组均为3人)。同一小组的同学座位相邻,便于交流。每人一台计算机,保证操作的独立性。 首先用很短的时间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的复习,让学生较快地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氛围中来,并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实践内容与复习内容的相关性,为之后学生自主探究及实践做铺垫。 之后教师课堂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由于最终的考核是以小组为单位,所以组内的每位成员都需按时完成任务,且保证质量,小组内部就会产生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状态,每个学生都不想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影响整个小组。从而在小组内自发形成“快带慢、快帮慢”的学习模式。此外,在任务完成质量同等的前提下,教师将对先完成任务的小组给出较高的分数,各小组间也形成了竞争模式。先完成的小组可以帮助进度较慢的小组,这种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任务的过程也会让先完成的同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任务一出,大家争相完成”的学习氛围。 3.改革学习考核评价方法 本研究运用上述授课形式,对GIS132班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学期末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获取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及对该授课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综合学期考勤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记录和期末调查问卷,得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效果评价,结果显示:(1)学生出勤率较高,完成作业情况较好,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全班共计29人,本课程包含13个教学周,总计旷到1人次、请假2人次、迟到5人次;课后书面作业5次,总计4人次未按时提交,作业正确率较高。(2)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牢固,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了解了实际应用的领域。(3)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全班认为“问题导向型模式”和“小组协作型模式”有助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的比例达到100%。 四、结语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在理论和方法的课堂教学之外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索性地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的课堂实践环节中,构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体系,同时编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手册》。该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培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如能将该模式与翻转课堂等其它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地组合,将开创《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并有助于探索出一套适合GIS本科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式的综合教学体系。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基于国家需求,高校信息科学专业取得快速发展,我国GIS专业人才也呈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趋势,结合各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从GIS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研究地球表层,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数据进行编辑、综合分析、可视化表达,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决策的技术系统。随着“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提出,面向社会需求发展需要,对GIS专业人才需求也不断扩大,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及人才培养规划。目前,我国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已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大批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点正在建设与发展之中,GIS教育发展空前壮大,而GIS专业人才培养是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招生规模扩大和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探讨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内容有望对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的基本理论与综合技能,使毕业生能在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在城市、环境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有关的应用研究。目前GIS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讲解上,并没有真正进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和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就业需求上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高校的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上,用“泛”字可以概括,对GIS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更谈不上二次开发;程序的编写,也只是停留在基本程序的设计上,根本谈不上对于GIS的研发。 (2)从培养模式上和培养目标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迅速在中国高校中兴起,依托着以地理学为基础,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素质不强,使得大学本科生在软件应用方面,动手能力没有大专、高职的学生强,而软件开发的能力却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这就导致了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跳槽多”等现象。所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设置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GIS专业是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里不仅要求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同时也应该从教师队伍的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可以对部分专业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座谈,邀请专家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活动。聘请GIS软件开发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了解国内外最新GIS软件发展趋势及公司的需求,比如超图公司举办的超图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交流开发经验与心得,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即提高了学生的开发能力,又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机会。鼓励专任教师积极申报省部级课题,整合GIS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都是一些不错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为此,我系制定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由于GIS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更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1998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才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仍处于调研与讨论过程中。因此如何制订出适合社会需要的GIS专业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重点。 几年来,在制定每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时,根据系情、校情、国情对上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提出初步修改意见,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意见,以使每一届GIS专业培养方案既合情合理,又与时俱进,既保证了GIS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特征,又力求有自己的培养特色。GIS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均有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增加GIS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课时量;对其他相关辅助课程来说,如城市规划、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资源管理、环境、生态等课程,可以安排一些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进行学习,大三学生应适当增加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一些编程课程,如网络技术等;结合GIS专业特色,也需适当增加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其他相关课程等等;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地信专业的课程将适时增加学生测绘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竞争力。 四、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研究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历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的过渡时期。近几年来,我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纵向课题项目“从无到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GIS产业化,增强了专业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缺少与社会紧密联系,还没能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横向课题项目。因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联系,促进我院GIS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校级教研项目,通过校级项目的申报,可以整合GIS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GIS专业教学改革,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极为有利。 五、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契机下,GIS专业得到极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GIS专业,这对于GIS专业人员就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面临着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很有必要调整专业能力培养思路及理念;培养GIS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相能力,是当前GIS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教改 摘 要: 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是很重要的课程。针对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数据库课程教改展开讨论。首先明确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授方式与手段的改进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针对数据库技术课程教改效果进行分析,提出突出特色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教改思路。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 课程体系; 数据库技术; 教学改革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至今,地理信息系统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由单纯的技术发展为一门学科[1-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以空间位置为主线,以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分析和描述空间物体的定位分布及与之相关的属性数据,并回答用户问题等为主要任务的计算机系统。1992年,Goodchild提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概念,地理信息科学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地理信息科学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多学科、多手段联合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同时,还注重支撑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理论的研究[2]。 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于2000年开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本科招生,学科代码为070503。历经十数年的发展,2012年长江大学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更改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招生,学科代码070504,顺应了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需要。地理信息学科专业下属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地球科学学院具有深厚的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背景,如何在普通高校中,办出地理信息科学在石油地质勘探行业应用的特色,如何制定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成为了我校专业教师关注的重点。 数据库技术是大容量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手段,能实现石油企业海量数据的安全共享与存储管理。无论是早期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还是目前的地理信息科学,空间数据库作为空间信息的有效管理手段,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一直是教学教改的重点。本文结合石油地质勘探的专业背景,针对数据库技术课程教改展开探讨[4-5]。 1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自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招生以来,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与课程的设置积极参考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优点,目前开设有“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运用技术”两门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专业队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应用的需要,现有的课程设置、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进一步改进,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6-9]。 ⑴ 总学时占比过高 现有的课程“数据库原理”的课时为56,学分3.5,“数据库运用技术”的课时为64,学分4,两门课程总学分高达7.5,占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的23%,极大地挤压了程序设计、GIS技术等方向课程的学时数,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⑵ 教学重点不突出 现有的两门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且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过高。例如,在“数据库原理”课程中,对关系代数的教学要求过高,是参照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要求来制定的,该内容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发展作用不大,学生学习起来还比较吃力。教学重点也不够突出,例如,“数据库运用技术”中的T-SQL语言基础、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等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在课时上没有体现。甚至有部分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重复明显。 ⑶ 教学内容特色不明显 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地球科学学院开设,具有较强的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背景,但数据库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体现专业特色,没有紧密结合石油企业对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共享、数据安全的需要,导致教学内容特色不够明显,影响了毕业生的行业竞争力。 2 数据库技术教改 2.1 课程调整 结合我校的行业背景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需要,数据库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调整,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主,针对石油行业海量数据存储共享、安全管理的需求,对数据库技术相关课程进行教改。将“数据库原理”与“数据库运用技术”两门课程共计120学时,7.5学分,调整为一门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64学时,4学分。由于学时的压缩,更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2.2 教学目标 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与学时的调整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主流数据库平台SQL SERVER的应用技术,掌握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及逻辑对象的创建,重点掌握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的数据库编程,能利用其解决石油行业的海量数据存储管理的需求,明确数据库安全管理的实现机制,能基于SQL SERVER实现石油行业数据的安全控制。 2.3 教学内容 重新整合了原有的“数据库原理”、“数据库运用技术”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了新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压缩了数据库原理的教学内容,剔除了关系代数等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教学内容,突出了T-SQL语言基础、存储过程与触发器等数据库编程等内容的地位,增加其课时,进行重点教学。并且,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特点,补充了空间数据库内容,针对石油勘探开发专业背景,增加了数据安全管理教学内容。 2.4 教学方式与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训+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一种商业数据库SQLSERVER的应用。同时,为了顺应社会知识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模式,多媒体信息量大,并且方便现场演示教学,板书能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 3 教改效果分析 数据库技术教改在2011级学生中开始实施,基于学生的理论课程成绩,分析难度系统与往年相当的考题,平均成绩由原来2010级学生的72,提升至79分,教学效果提升明显;基于学生的课程设计大作业情况,学生能更加顺利地完成数据库课程设计,质量有显著提高;针对2010级、2011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学生对数据库的实践应用更感兴趣,对过于基础的关系原理等内容,感觉枯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验证了此次数据库教改的效果。 4 结论 通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数据库技术教学改革,我们取得了以下的认识与结论。 ⑴ 教学目标要适应专业背景和发展需求,针对我校石油地质勘探专业背景,修正了数据库技术的教学目标,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重点。 ⑵ 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针对我校普通高校的地位,生源质量,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提出关系代数等,对数据功底要求过高,行业应用价值不大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提升教学效果。 ⑶ 教学方式要多样,采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训+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⑷ 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采用多媒体+板书的,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载荷大,能现场演示教学的优势,同时配以传统的板书,能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的优势,传统板书和快捷多媒体相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在宝安区地下管网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城建档案由传统模式向数字模式的转变带来了契机,并创造了档案管理手段革命性变更的条件,也促成了我区建设档案室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诞生,为我区地下管网数据入库和查询,提供一种高效、快捷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系统 地下管线 数字档案 1.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软件需求分析,软件系统中的表示逻辑、业务逻辑、后台数据库被分离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各司其职。表示逻辑负责用户界面及信息的输入、输出,业务逻辑负责事务处理,后台数据库负责业务逻辑中的数据持久保存。三个层次通过网络分布环境下的标准协议TCP/IP连接。 数据层是是业务的数据视图,是业务处理的基础;业务逻辑层是业务本身的逻辑表达,业务逻辑通常是不断变化的;表现层是业务逻辑图形化的表达,是用户参与系统的界面。 系统体系架构要考虑的核心是将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分离,保持它们的独立性,以便使系统能很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扩展。利用接口的方式将三层之间松散耦合起来,这样当每一层单独改变时不会影响其它层的运作。 总体上系统包括三个层面,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系统的功能结构 2.1数据的管理功能 管线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采集、输入、建库以及维护。 系统具有对普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能力,能够方便、有效、快速地把普查获得的数据转换为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格式,从而进入系统。 管线图与地形图绘制,图形库与属性数据库双向更新。 数据库安全性控制,为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不被随意修改或破坏,应建立安全机制,只有被授权的操作人员才能使用系统和修改数据。 系统具有海量图库管理能力。可对辖区内的任意图幅统一管理,进行各种操作(增加、删除、检索等)。 系统建立点、线属性库,可任意增加、删除、修改属性库结构字段,可对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增加、删除、修改、查询操作。 2.2综合查询、统计功能 系统具备图元的双向检索功能,用户可方便地了解图形与属性库的相关信息。系统具有管线点、线专业属性库的条件检索功能,检索条件可由用户系统交互式设定。 按道路名、对象类型、专业、图号、对象的属性字段、空间位置等查询任意范围的管线及附属物。 对任意指定范围,任意的一个或几个专业,对一个或几个属性字段进行单一和组合查询。所查实体按适当的比例放大,同时列出其相关属性及文档、图纸等。 2.3管线工程规划管理功能 管线竣工后将有关符合《宝安区城建档案室地下管线数据导入规范》的测量成果数据,经计算机差错、录入,转换入库。 对现状管线数据库进行修改与更新操作。 系统基本功能由十大模块组成,包括管网管理、辅助设计、三维图形处理、数据导入导出、图形打印、资产统计、系统管理、系统帮助。其功能结构如下图: 图2.1系统功能结构图 3.系统的主要应用 3.1数据快速入库 宝安区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城市的、现代化的、数字化的包含各种市政专业管线的综合管线信息系统。系统不仅能够记录历史数据,并在日常管理中及时对各专业管线数据进行更新、维护,实现地下管网信息的动态更新。 系统在数据导入方面采取了多种手段,面向档案系统目前以数据表转换导入的方式为主。在充分考虑已有竣工测量资料的基础上,专门为本区定制了以工程技术要素表为原型的数据导入工具。通过对包含有各种专业管线节点坐标、埋深和材质等全方位信息的工程技术要素表的读取,生成管线及管线设施的图形和属性表,并在检查无误后直接入库。这将大大简化工程数据的导入程序,同时提高了录入效率。另一方面,为保证工程技术要素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系统将对档案审查单元提出更高的要求。 3.2综合查询输出 建设档案归档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利用。怎么能提高档案利用率,也是我们档案人十分关注的另一个焦点。系统是否拥有一个能实现数据全方位查询和输出的功能也因此成为衡量一个档案系统好坏的重要指标。 宝安区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按重要地物、道路名称、道路中心线、管线设施及工程属性信息等多种查询方式,并可实现地下管网数据的分幅、批量及各种比例尺的打印出图工作;实现管线数据分层、分区显示、输出、查询、编辑等功能;能够按年代、按类型、按增量等多种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并输出报表和专题地图;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在业务管理系统间实现数据共享;为应用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有关管线信息,实现对城市综合管线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为相关部门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及辅助手段。 4.系统应用的优势 有别于专业管线GIS系统,该系统着重于档案管理方面,对分析和三维方面要求较低,相反对于和传统档案的挂接方面则要求更高。通过本系统不但能够向专业管线那样,按照图形要素查询,还可以通过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等工程属性查询和统计,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通过这类查询调看该工程的文字扫描资料。这也是数字城建档案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与传统数据管理方式的比对来看,海量数据库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仅有数量庞大的图纸和光盘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量占用库房面积的情况。地下管网系统数据库的可靠性和可移植性,决定了该系统可以通过定期的数据库异地备份的手段提高地下管网数据的安全系数。地下管线信息的快速检索能有效的提高调取、查阅数据的速度,节省查阅时间。数据的定位与输出功能也更为强大,能更加有效的为施工单位提供施工开挖前图纸准备,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专业部门、应急指挥部门提供有效准确的定位和打印输出服务。系统的应用也使我们从令人昏迷的纸质文件库房中解脱出来。竣工数据的快速实时更新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数据更新入库的方式。通过数据表的方式更为安全精确,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野外重复采集调绘等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5.系统应用的社会效益 5.1服务的快捷性和多样性 由于传统数据入库的周期比较长,在查询服务方面多以纸质档案查询为主,不但查询速度慢而且服务较为单一。地下管网系统的应用真正从源头上(工程报建开始到竣工验收)进行把关,有效提升了竣工测量数据的质量。在竣工测量数据(工程技术要素表)移交后经过校正可直接入库,如此一来将大大缩短相对于重复探测成图的周期。传统后期探测成图到入库的周期至少要六个月,而直接从竣工测量数据入库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一个月以内,从而使查询服务更为快捷。服务方面也将不再只拘泥于传统纸质图纸的调阅,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图形查询、属性查询、叠加或分层查询、范围查询以及精确定位查询输出服务。 5.2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大多数城市地下管网都是多头管理的状况,国土部门每年要花大量经费在管线的后期探测上,造成了大量公共资源的浪费。建设部如果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在工程竣工的同时把数据收集上来,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传输给国土部门作为补充,那么每年将节省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 建设部第136号令第四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取得该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现状资料。地下管网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更能强化体现这一政策意图。将有效的提高查询输出质量,更好的为新项目开工准备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因盲目施工而造成地下管线被挖断的事故出现,降低因事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利影响。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与时俱进 培养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与时俱进 培养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秉承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走过了“专题地图编制与地图集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地理信息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道路,形成了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量高端地理信息科学人才。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理信息科学是集地理科学、测绘学、遥感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嵌入式软件、云计算、大数据、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已促使地理信息科学向着集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迈进,而且与办公自动化、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综合的信息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已经渗透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环保、交通等多个国民经济部门,并成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组成部分[1]。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与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事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人才培养是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等院校则是培养高水平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摇篮。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快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理论创新和高端应用人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面临着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重要命题[2]。 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学科由原地图学专业发展而来。地图学专业是在陈述彭院士的支持下,李海晨教授于1957年创办的,是当时国内综合性大学中唯一的地图学专业。最早招收的地图学专业学生是从1956年入学的地理系学生中选出的,1961年向国家输送了第一批五年制本科毕业生。1972年地图学教研室开始主攻地图制图自动化,1974年招收2届制图自动化方向的学生,开创了国内高等院校计算机地图制图教学与科研的先河。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后来在学生培养方向上兼顾了传统地图编制与计算机辅助制图两个方面。1974年,我国首幅全要素计算机地图诞生于南京大学。在教材建设方面,李海晨教授编著的《专题地图与地图集编制》于1984年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二等奖,被全国大多数高校采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地图学随着遥感技术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日益表现出数字信息处理的时代特征。1989年黄杏元教授撰写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地理信息系统教科书,在全国有较大的反响,被广泛采用,推动了地理信息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发展,在我国地理信息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3],该书1995年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自学科创办到20世纪末,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学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科研反哺教学,有力促进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教育部先后将“地图学”专业更名为“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南京大学的本科生人才培养也随着专业的更名而与时俱进,不断摸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一、师资队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编制各类地图的专门人才[4]。所以,在确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并满足现代社会对这类复合型专门人才的特定需求。地理信息科学是高新技术、边缘科学,而且理论方法发展速度快,软件更新换代频繁,要想办好这个专业,需要有十分雄厚的师资队伍。南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施的是拔尖人才培养战略,长期以来每年本科招生人数控制在20~30人之间,具有少而精的特点。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强调“国际化”,直接从海外名校引进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或者促进本土教师的国际名校学术交流,要求至少有1年的海外留学经历,使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强调“符号化”,注重“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的成长。 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因此许多优秀的海外学者陆续加入南大地理信息科学教学科研团队,壮大了学科力量。目前教师队伍中80%以上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者直接从海外引进。拥有千人计划学者1人,创业千人计划人才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3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创新人物奖。尤其是在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镜明教授的带领下,建设了“碳循环陆气协同遥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全球变化遥感”江苏省创新团队,进一步壮大了师资队伍的实力。这些教师专业背景各不相同,优势互补,与“地理信息科学”这个新兴边缘学科的特点比较吻合,形成了强大的师资队伍阵容,有利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 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名校的课程设置[5-7],达到洋为中用、兼收并蓄的目的,每四年进行一次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完善优化。 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遵循四个原则:一是为学生积淀雄厚的外语、计算机和数理基础;二是要使学生有扎实的地理学基础;三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兴趣、爱好,并激发求知与探索欲望;四是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发散思维,开阔知识视野,同时对就业和进一步深造要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测量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地理学实习等。开设的专业课有数据库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遥感图像处理、卫星导航定位原理、数字摄影测量、数字高程模型、地图设计与编制、地理建模、地理信息技术、虚拟地理环境、地理信息科学专题讲座、地理信息系统实习、遥感实习、测量实习等。专业选修课有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空间数据库、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城市规划CAD、地理科学知识讲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与评价等。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始终注重教材建设。近十年来先后主编教材十余部,如《GIS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三版)》、《地图投影》、《3S技术集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等。而且比较注重教材的质量,《GIS设计与实现》2005年荣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三等奖,并列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在专业课的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突破,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地图学课程建设与实践、GIS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分别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GIS设计”课程于2007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三、实验与实践教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以来,南京大学形成了基础学科与技术科学结合、理论教育与技能训练结合的特色,确立了课程实验、野外实践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8]。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程之中。 我们建设有江苏省高等院校地理与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3S技术综合应用等与地理信息科学实验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实验室,有先进的地图制图(绘图系统)、测量(徕卡GPS、激光雷达测量系统等)、遥感(ASD光谱仪等)等硬件设备,同时拥有ArcGIS、SuperMap、ERDAS、ENVI、GAMMA、VirtuoZo等通用软件。良好的实验教学设施保障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实施。南京大学建设有庐山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包括地质、地貌、水文地理、气象气候、土壤地理、植物地理等)、地图、遥感、测量等课程的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综合实习安排在大三的暑假至大四第一学期的前两个月。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参与实习单位的具体工作,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目前南京大学已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四、科研训练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9]。南京大学建设有卫星测绘技术与应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和地理信息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齐全,研究开发技术手段先进。近几年先后承担了“863计划”、“973计划”等多项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纵向科研课题数十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次。良好的科研条件促进了各项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教学与科研形成了良性互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人才培养项目的资助下,专门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国家、江苏省或南京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从大二起,学生就可以选择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申请使用重点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进行科研训练。从大四的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都要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要经过开题、中期进展报告、论文答辩等环节,历时四个月。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同时积极支持并资助本科生跨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较早地与国际同行交流,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最新国际动态。这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眼界,也有利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目前,南京大学的地理信息科学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2006至2012年,本科生在校就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1名本科生获得Geoinformatics2007最佳学生论文奖,获得中国GIS协会2007ESRI杯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二等奖1次。有二十几名本科毕业生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特别是2008届的毕业生,有6位同学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荷兰的国际名校攻读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在地图设计与编制、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遥感图像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测量工程等方面实践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因此毕业生也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就业率都在100%。 随着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时代的到来,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对地观测与导航定位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新的形势赋予新的使命,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将不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地理信息科学高端人才。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三维地理信息科学进展 三维世界的逼真显示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许多(哲学)讨论的主题。对地球球形形状的承认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的论点。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进化,科学家们不断地改进地球的三维显示,同时开发了用来分析许多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自然过程及现象的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过去的30年内同步发展。 三维分析与模拟工具能在城市规则考古学景观建筑、制图学及风险管理学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为了满足各界对三维分析与模拟工具的经久不断的需求,第4届国际三维地理信息专题讨论会于2009年11月4-5日在比利时西北部城市根特举行。 本书共汇集了11篇论文。1.欧拉算子与外壳建筑模型导航;2.奥地利达赫斯坦山峦冰川后退的逼真三维可视化:跨媒体的硬复制与软复制显示;3.有关先进的交互式万维网透视图服务;4.谷歌地球中建筑物的交互式建模:用于城市规划的三维工具;5.应用于三维地质学模型构建的专家系统实验法;6.三维地图籍中的数据可视化;7.从三维拓扑学关系到接触关系;8.对用于都市环境中车辆定位的三维城市信息及传感器融合技术的需求与潜力;9.使用地球-DBMS在三维导航中经由可视地标的建模能见度;10.大数据集合三维包含测试;11.动态城市径流模拟的三维体数据软地理目标。 本书是《地理信息与制图学讲座笔记》丛书中的一本,它专门面向对地理信息科学三维组件感兴趣的广大学者与专业人员,包括地理科学家、土地丈量员、计算机工程师、摄影测量师、城市规划者、考古学家及制图员。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本科生能力调查分析 1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能力期望分析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3结束语 就业率的高低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毕业生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社会对GIS专业学生需求量较大,而且寄希望他们从事GIS工程开发与维护工作,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GIS软件操作与二次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针对就业单位的需求,本文构建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它可以作为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为GIS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作者:程朋根 夏元平 聂运菊 刘波 郭先春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的绘图方法研讨 作者:董晴晴 董敏 冯欣欣 1(略) 2基于ArcGIS的实现本文基于上述制图思路,以ArcGIS9.3为技术平台,以绘制西准噶尔地区地质图(1∶1000000)为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实现。 2.1空间数据获取西准噶尔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的碰撞带,属于古生代残余洋盆的后碰撞花岗岩类[6]。确定该区的范围,扫描其纸质地质底图和地理底图,在ArcCatalog中建立空间数据库,将底图配准后通过ArcScan自动矢量化或者手工矢量化,得到该区的地质、地理底图的矢量数据。经过拓扑检查后以点、线、面的形式存储(图略)。 2.2属性数据关联空间数据库中的每个要素类都有各自的描述,主要通过要素类名称、空间数据类型(点、线、面)、数据类型、数据存储长度、约束条件、数据项描述等进行描述与定义(表略),为数据加载做准备[7]。属性数据以传统数据库方式存贮和管理,并通过公共字段与各要素进行关联,使点、线、面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图元单位,而具有地质特征描述内容[8] 2.3图例制作图例是地图的语言体系[9],集中体现了制图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以及对这种本质的分类思想和分类体系。在以往的图例绘制中,人们只关注规范化表达。传统纸质图时代的图例采用人工手绘来实现,由于人的主观判断和绘图工具的误差,会导致线条粗细不匀、符号大小不一,无法完全实现图例的规范化表达[10]。同时,作为传统地质图整饰内容的一部分,图例是一种机械的“排列”,与图件主体部分并没有有机的联系,仅是单纯的视觉表达,实现了认知表达中的符号层,而概念层仍然隐式地停留在人的大脑中。Fishnet是ArcGIS平台下的一种空间分析工具,相当于图形化的Excel。它可以自由定义的基本单元格的大小,并对其赋予属性。利用Fishnet制作图例,不仅可以实现符号的标准化表达,更重要的是,它是在数据库中管理符号和数据,可以随时修改或查询[11]。 2.4STYLE匹配将Fishnet中的图例存储为Style,或者将整个要素调用Savetolayers命令存成Layer。调用Proper-ties中的MatchtoSymbolsinastyle,用Layer与图件主体中要素的相同字段进行匹配,或者用Style直接进行匹配,实现图件的自动符号化。在匹配时,如果按照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会产生很大的工作量。比如,不同时代的侵入岩很多,若采用一对一匹配,那每个时代(设有M个)的每一种侵入岩(设有N个)都要有相应的符号(CMN)。但是如果采用多字段来描述同一个地质体,采用多对一的方式,只需要制作时代的符号和侵入岩的符号(M+N)。在制作图面内容较多的地质图时,这一方法将会大大提高效率,而且对于数据的分类尤为便捷(图略) 2.5整饰成图在layout视图下,调整图面大小、位置,添加图名、比例尺、指北针、经纬网、责任栏等整饰要素。图例可以以图片形式添加,或者以数据窗口的形式添加。 3基于地理信息科学制图的优势 从地理信息科学的视角出发,地理信息系统就成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的一个环节[2],这就使制图不仅具有所有数字制图的优势,如方便携带、易修改、易复制、易整饰,存在严格的拓扑关系,不受比例尺的限制,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及动态性[12],更能体现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优势,使图元单位与地质实体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使隐式存在于人脑中的语义显式地表达出来,实现信息的查询、新图件的生成、空间数据分析等优势。 3.1信息查询传统纸质图和数字制图只是对纸质地质图的数字复制,不具有信息查询的功能。比如,若想了解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情况,在传统图件中,你只能通过读图例在图上圈出泥盆纪的地层。不仅费时,而且导致图面内容更加复杂,极易出错。基于信息科学制图是运用数据库储存数据,图面与数据关联,因此信息查询很容易实现:打开属性数据表,在查找中输入“D*”(其中*代表D的任一组),在属性数据表中属于D的所有地层就会被选择出来。相应地,在图上所有泥盆系的地层也会特别标识,这样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系的地层分布就一目了然。如果需要查询泥盆纪侵入岩分布,则将相关字段相加再进行查询。 3.2图件派生在传统纸质图和数字制图中,图面一旦固定,再做任何修改或派生图件都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相当于重新制作。但基于信息科学思想成图不是一幅图件的终结,而是生成新的图件的渠道[13]。比如要制作西准噶尔地区侵入岩分布图。在西准噶尔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查询“岩性大类”挑选出该区侵入岩数据,导出选择的侵入岩图层,或者在原图上删掉其他不相关数据或让其他数据不显示,调整图面大小、图名、图例、比例尺等整饰要素,一幅新的派生图件就完成了。 3.3空间数据分析所有的空间分析都是基于数据而不是基于图形。在这方面,基于信息科学成图具有别的制图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成图方式中,每一个点、线、面都是具有实际地质意义的单元。在进行点的密度(如矿床的密度分析[14])、线的缓冲(断层对特定矿种的影响范围[15])、面的选择(矿床模型对成矿有利地层的选择)时,依托ArcGIS平台都能够迅速实现。这些依托数据的空间分析目前正在探索应用之中。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科学,以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为基础,以ArcGIS为平台,阐述了制图的新思想及实现。运用数据库来存储、修改地理地质数据,利用Fishnet规范化表达图例,并以公共字段与图件主体关联,使用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匹配,在实际输出中,达到了图件的规范化表达;在图件管理中,能够快速实现信息查询、数据修改;在应用中,可以依据需要派生多幅图件,最重要的是能实现空间数据分析。大量实践证明了该思路的可行性。目前,这种成图方式的推广将会成为制图的一种趋势。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GIS教育的基本现状,认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量身设计面向研发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和有利于检验研发能力的考核方式等,实现为社会培养和储备GIS研发人才的目标,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教育;研发型人才;培养 一、GIS本科教育中开展研发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目前,以GIS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方式正面临挑战,而以研发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方式将在以后一个阶段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原因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本科阶段是学生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决定他们未来的求职定位和发展目标。从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高校GIS教育应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研发型人才储备;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不少从事GIS研究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缺乏基本的软件研发训练,读研阶段难以配合导师做好科研课题,或者无法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虽然要使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软硬件研发能力并不容易实现,但高校积极地在这方面加强引导和培养,将是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培养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提高我国GIS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GIS本科教育基本现状 国内GIS本科教育的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产业发展而转移。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之初,国内GIS应用的重点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方面,如国家基本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建设[1],此时国内GIS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为主,能力水平主要达到Marble的第三层次。2003年刘耀林[2]、秦其明[3]等所提出的课程设置优化建议,主要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培养较强的软件操作和应用能力为主,并开始强调GIS二次开发能力的培养。随着国内测绘类软件企业的发展壮大,对研发型、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大量软件公司需要大批研发人才,从事空间数据图形输入、海量数据管理查询、空间数据网络传输与共享、空间分析、二三维可视化、高精度数字制图等GIS核心功能的研发工作以及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高校也进一步重视GIS毕业生的二次开发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培养[4~7]。通过分析各高校培养方案可发现,重点高校往往开设课程较多、涉及面更广,如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而地方高校更注重专业技术类课程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原因可能是重点高校在师资、生源上的优势。总之,大多数高校还是非常人性化地考虑了学生个人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国内高校并未要求所有GIS本科生都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4~5,7],有志于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学生还是少数。 三、GIS本科教育中研发型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建议 1.设计面向研发型人才培养的GIS专业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体系的优化设计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国外UCGIS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是一个完备的参考体系,但是每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师资水平设计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设计面向培养研发能力的GIS专业知识体系,其核心实质是在完备的参考体系中,围绕基础理论、程序设计、模仿创造能力为主线,选择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授课内容和技能训练体系,并以此作为评价准则。对于重点大学来说,由于师资水平相对较高、生源素质相对较好,可适当扩展这一体系前两种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如武汉大学不仅要求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强调对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一般原理和知识的了解;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则不宜在相邻专业上开设课程,地理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方面课程也不宜开设太多,而应重点建设本专业核心课程,有选择地讲授一些核心算法设计和实现,在这一个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由于在办学初期缺乏经验,开设了较多基础课程,涉及到测绘、城规、地理学、土地管理等方面,而在计算机、数据库、GIS软件应用和开发方面的课程投入不足,导致某一阶段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欠缺等问题。通过调整,一些相邻专业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或被删除,将整个知识体系定位为以桌面版和WebGIS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5],主要涵盖如下知识模块:①编程语言模块,主要讲授C++、C#等两种编程语言,C++便于学生在以后进行较为复杂的算法设计时使用,C#语言则用来向学生讲解GIS二次开发技术;②基础理论模块,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算法基础以及测绘学科相关课程;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相关课程。特别是在第②模块,重点设计若干算法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编程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先示范一些简单算法的代码编写过程,然后逐渐加深难度,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完成相应算法代码编写,加强对GIS软件研发的自信心。第③模块,学生掌握了软件工程设计、组件式GIS开发技术,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成4~5人小组,每个小组在实践环节都必须完成相应的设计和代码编写任务。学生不仅软件操作能力逐渐增强,程序开发能力也相应提高,逐步扭转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局面。 2.建立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的本科生导师制度 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仅仅是教学目标实施的第一步。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对程序设计研发的兴趣并不高[4,7],一方面是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对就业的压力感知不足,认为即使没有学好难度相对较高的GIS设计和开发相关课程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不够,设计和开发类课程上完了,课后就没有再去关心学生怎么应用,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实践课的要求不高,应付了事。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始尝试采用本科生导师机制,促使学生得到导师在学业和未来规划上的指导,具体作法有:①导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术研究方向,在二年级时开始选择一些学生进入自己的兴趣小组,为以后参加国内各类竞赛做准备,也可以在课题研究和生产项目上对教师起到帮助作用,并直接在该导师指导下做毕业设计工作;②结合桂林理工大学推行的应用研究型课程教学项目,解决学生选修课学分问题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量补偿问题;③对于导师和学生,无论是参与校内比赛还是国内比赛获奖,都给予相应奖励,形成激励机制。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通过导师在课外的指导,激发本科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比仅仅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有更好的效果;②导师在日常交流中,可以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和接口以及软件设计语言和组件式软件开发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辅导,避免以往一个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知识内容断层严重的局面,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监督和鼓励。 3.实施有利于检验研发能力水平的考核方式 由于研发能力通常体现为对基础知识、专业软件、编程语言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表现,过去主要采用笔试和平时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但平时成绩考核往往仅为对学生是否到课的检查,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设计研发能力的体现。涉及到实践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可以分成笔试、上机考试和PPT介绍设计内容等过程进行,每门包含上机课、实践环节的课程均可划出一定课时用于上机考试或PPT演讲。上机考试和PPT演讲可占总分值的30~40%,有效地避免部分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随着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对高校GIS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更多高校参与到GIS教育中来,办学单位和毕业生都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GIS研发能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对GIS毕业生的指标要求,虽然在当前情况下要完全按照研发型人才标准对GIS专业学生进行“一刀切”式衡量并不现实,但高校只有在办学中坚持高标准培养要求,突出自身特色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至于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 作者:蓝贵文 杨霞 殷敏 靖娟利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论文 1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1.1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劣势 1)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校任教,缺少教学、科研的经验与积累,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负担较重。因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上未能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与专业的办学历史不符,在科研上也没有确定某一明确的方向,各位教师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无法实现1+1 2的整体涌现性。 2)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结论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学风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整体的思维,从学生、教师、管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良好学风。 作者:吴德华杨冰龙岳红张习科汤淼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摘 要】在当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数据结构的教学内容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相似,如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色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结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进行数据结构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对数据结构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 【关键词】数据结构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教学内容改革 一、前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算法和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的两大支柱。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数据结构是GIS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计算机专业和GIS专业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学习重点也不同。因此,在GIS专业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GIS专业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通过数据结构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基于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运算,如插入、删除、检索等;基于各种数据结构的算法,例如基于图的最短路径分析、查找算法等;分析算法的效率,主要指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1]。 GIS专业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遥感技术和地图学于一体的新型专业。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计算机功底,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够处理和分析二维/三维的地理空间数据。然而教师在当前的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普遍重视非空间数据的处理,较少涉及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学生对于数据结构与GIS专业的关系非常疑惑,特别是常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与专业相结合,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引入空间数据存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关系、空间分析等与GIS专业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数据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对GIS的学习也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GIS专业的数据结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一)数据结构用于空间数据存储和运算 数据结构研究内容包括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结构。它们不仅能够对非空间数据进行表达,也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表达。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对数据结构存储的内容进行扩展,数据结构中存储的不再是整型、浮点型、字符型等简单类型,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空间数据。 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点、线和面等不同维度的矢量和栅格空间数据、影像空间数据的结构体(或类),并实现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等结构的定义和运算,使数据结构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空间数据。 (二)树结构用于空间数据管理 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树结构,设计典型的空间数据索引。空间数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是其海量特征。海量的空间数据管理,需要设计相应的空间索引。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空间数据结构,空间索引介于空间操作算法和空间对象之间,它通过筛选作用,排除大量与特定空间操作无关的空间对象,从而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比较有代表性的空间索引有格网索引、四叉树索引、R树和R+树索引、CELL树索引。 空间索引的设计需要树结构的支持。例如,四叉树空间索引的构建可以用树结构进行描述。通过建立树结构表示,表达地理空间对象,能够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快速检索。 (三)图结构用于空间关系表示 GIS不仅关心空间目标自身的几何特征及属性,还必须能够处理其与所处环境间的关系。因此,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空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并设计相应的图结构,使图数据结构能够对各种空间关系进行计算机表达。 空间关系是GIS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主要包含拓扑、方位和度量空间关系。拓扑关系描述了空间对象在拓扑变换下的拓扑不变量;方位关系描述了空间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度量空间关系是用某种度量空间中的度量来描述对象间的关系。因此,数据结构支持空间关系的计算机表达,也是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空间关系可以通过图数据结构来表达。图G是由集合V(G)和E(G)组成,记为G=(V,E),其中V(G)是顶点的非空有限集合,E(G)是边的有限集合,边是点的无序对或有序对。在空间关系的表达过程中,采用顶点表示地理空间对象,边表示地理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V(G)表示地理空间对象集合,E(G)表示地理空间对象关系的集合。然而,地理空间对象之间存在多种空间关系,例如,地理空间对象A和B之间的拓扑关系为相离、方位关系为东、度量关系为10米。这就需要定义多种子图,分别表达不同的空间关系,然后将各种子图进行合并,形成一更高级别的图集合。可以定义图的集合:,其中,表示图的集合,分别表示各种子图。 (四)数据结构应用于空间分析 GIS包含很多空间分析方法,如叠置分析、网络分析、地形分析等。其中,网络分析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理论并设计相应的图结构和改进的Dijkstra算法进行路径选择、资源分配和网流量分析。 网络分析可以通过图数据结构实现。例如,基于图数据结构和改进的Dijkstra算法能够进行网络分析。进行网络分析,能够选取一条最优的路径,也可以选择合理的资源配置中心,同样可以选择最佳的布局中心。 四、结论和展望 空间数据存储、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关系、空间分析是GIS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教师结合GIS专业特色,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强调数据结构在GIS方面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既有利于增强GIS专业学生学习数据结构的兴趣,又有利于GIS专业人才培养。 地理信息科学论文: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教学优化与实践 摘 要:该文针对当前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特点、社会需求、学生素质提升等方面出发,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探索,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地图学;教学优化;实践 我国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教育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以地理学、测绘学或计算机科学为背景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地图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阅读、使用和编制地图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2]。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地图制图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从而间接地影响了学校该专业未来的毕业生就业率。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现代地图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较之传统地图学有了很大的不同与发展[3-4]。当前很多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地图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更新速度慢,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实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所学内容与当前行业研究热点不一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导致课堂出勤率不高。因此,如何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探索适用于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地图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地图学课程的特点 地图学是建立在正确的地理认知的基础上的图形表达、制作与应用分析的技术科学,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的基础[5]。与其他课程相比,地图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1 多学科交叉 地图学与众多学科之间存在交集,如数学、测绘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色彩学、心理学等。因此,在探索地图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地图学与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2 实践性强 地图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基本的读图、制图和用图能力。因此,地图学课程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地图制图常用工具,如ArcGIS、SuperMap、ArcInfo等。 1.3 技术更新快 不同于其他学科,地图学相关的技术更新速度快,从而对地图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地图、数字地图以及三维地图等。因此,在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引入前沿技术到教学案例中。 2 课程教学方法优化探索 2.1 引入实际案例教学 地图学课程涉及较多的理论教学内容,若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即使在课堂上勉强吸收也难以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且容易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厌倦的情绪。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可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式,将书本内容以实际项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不仅可以变枯燥内容为生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最终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应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型,最好是结合自己的项目经验选取教学内容。这种案例选取方法的优点在于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收放自如,避免出现教学生疏现象;另外,选取教师熟悉的教学案例还能使所选取的教学案例贯穿课程教学的各个章节,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亲身参与的某地电子地图编制项目为例,在地图投影、地图数学基础、地图符号化、地图概括、地图等章节均已该项目为例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还熟悉了类型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其之后的就业具有很大帮助。在案例选择时,还应考虑所选内容的时效性,即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当前行业生产中广泛涉及的内容,保证学生掌握该案例对其就业是有帮助的,避免选取时效性差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2 实践内容与时俱进 地图学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用图、制图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在地图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6]。当前大学毕业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是其感觉学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工作单位中碰到的实际应用问题差别很大,所学知识难以派上用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导致的。笔者通过与部分地图制图行业从业人员交流得知,该现象在地图制图人员中也普遍存在,大部分地图制图人员都是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相关的培训后,才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因此,地图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例如,目前高校的地图学课程教学普遍基于传统的二维平面地图展开,给学生讲授地图制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当前行业的研究重点是三维地图、虚拟现实地图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等,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笔者在地图学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少量课时给学生讲授传统的地图制图方法外,更多的课时被用于讲解新形势下的地图制图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ArcGIS、SuperMap这类传统的地图制图工具的使用,还要求他们能够熟练使用3d Max、SketchUp等三维地图制作软件。从学生课后的教学反馈意见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材料得知,该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 目前,随着GIS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面向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竞赛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地图制图竞赛。这类型的专业技能竞赛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笔者所在的安徽省每年举行一届“GIS技能大赛”,其中必备一项现场操作组竞赛,该组考察的就是学生操作地图制图软件的熟练程度。从近几年的指导学生参赛情况来看,这类比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大作用。此外,在毕业生就业时,用人单位也倾向于录用那些具有参赛经验的人员。 3 结语 本文基于高校地图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提升等教学改革方法,对地图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优化探索。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环节,与时俱进地给学生讲授行业最新出现的技术及工具,使所讲知识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此外,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其以后的就业、择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验证了优化的教学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企业信息化论文:谈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现如今,国内外企业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而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直接影着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电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纷纷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然而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还面对着诸多的理由和挑战。为此,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前状况,并提出了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应倡议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目前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人类社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企业管理决策的始终。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信息化,就意味着被时代抛弃,对其深化发展极为不利。而电力企业高端技术密集,企业对信息的运用能力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许多电力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扩大企业的存活、发展空间。因此,如何在当前信息化改革的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摆在电力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电力企业信息化涵义 电力企业信息化就是电力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创新和电子商务运营的电子化。电力企业信息化由4个部分组成: (1)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电力企业工作流程信息化,其中包括信息的采集、档案的采集、文档的传递等基本工作流程;(2)电力生产制造业务的信息化,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数据管理等;(3)电力企业营销流程信息化,其中涵盖了销售、采购、库存等业务流程;(4)电力企业运作管理信息化。 2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状况分析 上世纪60年代电力生产过程就基本实现自动化。而发电厂、变电站也致力于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自动监测与监控方面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但电力行业因为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一直使其处于相对独立地位,而且电力行业改革较为频繁,如何贯彻体制改革和提高产能一直是改革的关注点。不断的制度体制变革使得整个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电力行业缺乏统一性标准。纵观现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总结出建设存在几大结构性理由: (1)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很高的技术性,目前来看,“重硬轻软”。现在,我国电力企业还停留在大规模的基础硬件的投入阶段,信息化建设程度建设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同时,相对而言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中的人才战略与激励机制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的深度利用,引发了企业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这个过程中,人才战略与激励机制无疑是变革成功的保障,只有首先激发变革主体积极的工作心态、向上的工作作风、高水平的工作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这场变革。本文在总结了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和激励机制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人才战略的转变模型,并探讨了适于信息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基本战略。 关键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1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首先引发的将是一场“人才大战”。外资企业在中国拓展业务,由于对国情、民情不熟悉,唯一可走的捷径就是实现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外资企业将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大量吸引国内企业的优秀人才,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我国企业的部分人才、客户、市场资源的流失,因此如何从战略高度审视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关系到我国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业务、管理、决策的信息化。目前企业广泛采用现代化电子设备,既消灭了许多传统手工业务和服务功能,又创造了大量的新业务和服务方式,打破了传统企业柜台服务的时空限制,把企业服务推向纵深领域。信息化革命不但使企业管理创新手段、竞争手段日益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经营资产规模不断扩张时对企业的人才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包括建立适当的cio机制,知识管理人员的出现等等。这些观点都已经为企业的实践所证实,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新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宏观战略和支持技术两个角度出发,来分析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信息化过程中人才战略的转变模型,并给出企业应对这种战略转变的两个主要措施:一是建立适于信息化的合理的激励机制;另一个是建立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 2企业信息化人才战略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部门从前的工作内容大部分都是分散的服务支持性的工作,面向业务的研发和日常运行系统的维护,多是事务性的处理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技术利用的广度与深度,事务性的常规工作内容逐渐减少,其中很多事物性工作都已经实现电子化。相应的人力资源的管理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转变中,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主管信息的高层领导的职能,让他们行使类似于国外cio工作的内容,比如负责企业重大信息战略的部署等。 这种转变是一种从三角形组织到菱形组织的转化,即减少常规性日常事务,强化战略职能,结果是企业绩效的大幅度提高。要实现这种人才战略的转变,就必须要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这个体系要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下面将探讨如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力资源激励体系,并对其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做详细介绍。 3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体系是做好信息化人才战略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这里对信息化激励体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做些分析。 在近些年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企业激励流程,这里总结归纳为图2所示的流程。该流程依据员工的历史信息及岗位要求对其阶段性的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来安排员工的培训工作,同时依据考核结果和员工淘汰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方案选择。在这个流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重点模块是考核、培训、淘汰制度与激励方案。 3.1建立科学的考评原则 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纲领,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的考评体系中,必须坚持以下考核原则: (1)公平公正性 (2)科学性:在考核过程中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国外引入的对比法、员工特性法、工作结果法以及关键绩效法(kpi)都是很好的方法。 (3)差异性:对于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应该采用不同的考核内容与考核指标,技术人员更侧重的是业绩考核,而管理人员侧重的是素质考核。 (4)反馈与修正 3.2充分重视培训在激励中的重要性 培训是企业激励员工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一种开发策略。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根据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和每个阶段的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告诉员工在上个阶段有哪些不足,而职业生涯计划告诉员工在下个阶段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两者相结合为员工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方向。 培训工作不仅是优化人员素质的手段,而且是保留人才的重要激励手段。对于培训的方式和种类有很多种,视具体情况而定。图3中给出了一个典型的考虑了激励因素的企业培训流程。 3.3确定适于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激励策略 激励方式直接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决定员工的绩效水平。随着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适于信息化管理的激励模式,这种激励策略不但要考虑物质激励,同时还要更多的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多个层面建立合理的激励体系。 物质激励要以基于信息系统的绩效考核为基础,实行“以岗定人”与“以人定岗”相结合的用人策略:以岗定人旨在避免机构冗余、人浮于事、浪费人力资本、工作效率低下;而以人定岗旨在有效的保留人才,是发现宝贵的人才后保留他们的重要手段。此外,物质激励还要设立灵活的工资制度。由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员工数据的处理能力,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人员实行灵活的年薪、月薪等不同的薪酬体系。 精神激励是物质激励的有益补充,当员工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时,精神激励成为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精神激励的效用主要是改变职员的工作心态,从而使员工工作能力最大程度反应在工作业绩上。 根据国外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一些激励方式中选取你认为最好的激励方法,结果“得到上级的认可”被排在了第一位,这充分说明满足员工的自尊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激发员工潜在能力的发挥。为此,要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计划,在努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的同时,应十分注重促进员工自身发展,将促进个人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对企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 4 企业信息化不容忽视的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4.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层次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ms,humanresourcemanagementsystem)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保障。hrms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但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第二代的hrms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已成为关系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公正、公平、合理”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数据库技术、客户/服务器技术,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使得第三代hrms的出现成为必然。此时hrms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20__年后hrms进入革命性变革阶段,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衍变成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 我们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分为四个层次,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基础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例行性工作)、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工作)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性工作)。 基础性工作主要指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包括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切管理活动的企业内部“法律依据”。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支撑,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混乱现象。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会陷于纸上谈兵。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 例行性工作是在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流程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进行操作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薪资、福利、离职等管理内容。应该说,例行性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hr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将它们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战略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企业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形成,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开拓性工作则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提供达成目标的条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是通过提升员工的效率和组织的效率来实现的,而提升员工与组织绩效的手段,就是要结合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重点思考如何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个性化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薪酬体系与激励制度,并特别关注对企业人力资源深入开发。 根据这四层工作的具体内容,企业的hrms结构是以基础信息和常规业务流程为基础,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战略决策支持(见图5)。基础数据层包含的是变动很小的静态数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员工个人属性数据,如姓名、性别、学历等;另一类是企业数据,如企业组织结构、职位设置、工资级别、管理制度等。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基础性工作,在hr系统初始化的时候要用到,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业务流程层是指对应于人力资源管理具体业务流程的系统功能,这些功能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产生与积累新数据,如新员工数据、薪资数据、绩效考核数据、培训数据、考勤休假数据等。这些数据来源于例行性工作,是企业掌握人力资源状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提供决策支持的主要数据来源。决策支持层建立在基础数据与大量业务数据组成的hr数据库基础之上,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利用数据挖掘等深度it技术提供人力资源战略计划。 4.2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实施基本策略 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性意义,我们有必要建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四个层次内容,同时依托网络,实现企业职员自助管理、知识共享(见图6)。这个系统能执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功能模块,同时通过授权员工进行自助服务、外协及知识共享,使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务性琐碎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部门。 在hrms中建立知识库和呼叫中心,员工可以实现自助服务,希望询问人力资源问题的员工可以接通呼叫中心,进入一个经常是由交互式声音应答(ivr)和计算机电话控制的系统。通过使用电话屏,他们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菜单选项,输入id号,获得进入客户服务代表(csr)的路径。通过使用计算机电话技术,客户服务代表可以得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的员工档案和数据。 5结论 本文在总结了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人才战略和激励机制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人才战略的转变模型,并探讨了适于信息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基本战略。 要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战略,必须要解决如下问题: 提升信息化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建立以cio为代表的 信息管理人才体系。 分析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对象构成,比如技术研发队伍、技术维护队伍、管理队伍等等,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策略。 确定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并把这种机制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形式固化下来。 建立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论文:中小企业信息化快速实施新规则 过去二五年,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阅历了快速成长;未来二五年,中国中小企业仍将面临快速成长。然而这先后两个二五年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是不1样的。前二五年,国内企业更可能是内部竞争;未来二五年,咱们更多 的将面临全世界化经济下的国际竞争。这就请求中小企业更快的掌握市场以及业务变化信息,更快反映并快速的适应变化。 “快速配置、快速施行、快速利用、快速奏效”就是1套立足于国内中小企业独有的产业发展违景的信息化竞争策略.该竞争策略基于下列基础: 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在欧美,不管是新经济仍是传统经济领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依附于世界五00强或者其他跨国公司盘踞垄断地位的产业链,这些企业只能以某种情势介入到大公司的产业链中。但国内的产业集群化程度低,工业化仅处在起步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通过自主立异由小变大,与大型企业以及特大型企业彼此独立,竞争剧烈。因而中小企业普遍将快速成长列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请求信息化能聚焦,解决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包治百病;在聚焦的基础上拥有较好的扩大性,能随企业的发展快速配置新的业务支撑系统、适应新的商业环境,即实现快速配置;要拥有较好的易用性,快速知足企业的需求,即快速利用。 中小企业的资金链:资金短缺,财务不健全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小企业的范围小、抗风险能力差、融资资信度低,快速发展的中国中小企业又是在_个金融市场还不完美、企业信誉体系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无比难题,信誉风险的防范任务艰难,致使国内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管理为核心,重财务、轻业务。由此构成了1些与国外“最好业务实践”迥然不同的业务流程以及经营作风。国外企业财务管理的所谓“最好业务实践”对于中国常常不合用,而中国企业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如“资金集中管理”,在“最好业务实践”里根本就没有记录,SAP等国外厂商也没有对于应的产品。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问题绝没有国外提供的“最好业务实践”这么简单。 中小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的发展水平抉择了供应链管理模式。国内中小企业的供应链有两个特色:内部整合与快速扩张并存。﹁方面,中小企业的供应链流动集中在企业内部的职能流动,缺乏部门与部门之间、工厂与工厂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整合。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快速提高内部产供销环节的物流调和的效力,解除企业快速发展的障碍,同时实现财务业务1体化,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调和管理。BPR等在国外大型企业广泛采取的供应链流程重组对于国内大部份中小企业而言为时尚早,否则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因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要的是快速施行。另外一方面,跟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快速向新的业务以及行业延伸,信息系统应支撑新业务的快速配置,否则,就会堕入失败。ERP失败案例中的“南方第1单”就是由于外方软件采购系统中不能新添信誉证管理功能而宣布失败的。相似的问题却可以通过金蝶的BOS快速配置。 中小企业的组织链:近年,企业普遍加快了变革以及重组的速度,媒体频繁暴光的大企业组织结构调剂已经经令人们见怪不怪。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调剂的频率更是难以计数。组织架构是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频繁的组织结构调剂将使患上任何的“最好业务实践”都只能在短时间内施展作用,唯有跟着组织结构动态调剂的快速配置才能适应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需要。 中国的中小企业的领导人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清楚地知道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然而不了解怎么去解决,也不了解“甚么样的IT解决方案能够对于他有所匡助”。ERP供应商,应当能够理解客户的管理模式的独特性。金蝶K/三 V一0.一,就是这样1套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其独特竞争优势体现在于凭仗金蝶自主研发的BOS(商业操作系统)平台,实现“流程可快速配置,语言可快速配置,模块可快速配置”,能够把中国中小型企业之中最好的业务实践总结起来,为中国成长型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管理引擎。 中小企业信息化新规则的核心:快速配置 发展迅速的中小型企业,无比需要能够适应快速灵便的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工具。而1些传统信息化施行法子在中国成长型企业1次又1次遇阻,暴露出简单克隆国外企业的信息化“业务蓝图”以及“最好实践”已经经难以知足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要的不是照搬“蓝图”,缘木求鱼;而是依据企业的动态发展,通过快速配置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这是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与传统管理软件的主要区分。 长时间以来,在知足客户的需求方面,国外厂商强调的1直是所谓的“预配置”的概念。比如SAP强调:“SMB固化的部份是SAP依据企业所在行业以及地区的特色,让合作火伴应用SAP提供的预置件盖成1个毛坯房的进程……这就是SAP配置的全进程。” “预配置”的实质就是“移植”现成的国外企业“最好实践”,结果就是让国内的中小企业亦步亦趋的紧随国外企业的“最好实践”。这与国内中小型企业过去所走过的自主立异的发展道路完整不同。 咱们企业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通过软件系统将企业的各种轨制、管理法子以及工作流程固化下来,通过软件提高速度、降低本钱、强化管理。然而,企业的生命周期是1个动态变化的进程。在每一个成长阶段、企业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有所区分的政策、管理方式、工作流程以及组织模式,业务环境在变,组织架构在变,业务流程在变,对于于众多快速成长中的中国企业,情况更是如斯,每一年,每个月乃至每一1天均可能产生着变化。 而快速配置体现的信息化策略恰是让软件系统快速地、动态地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不是让企业来适应“最好实践”。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的主要立异是通过可快速配置的管理平台(如金蝶BOS)快速实现业务流程配置、业务环境配置、利用集成配置、行业个性配置,以此来动态适应企业商业环境、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行业个性的变化。 例如,企业在发展早期,因为岗位设置简单,但愿业务流程能够简化处理,流程设置为: 销售出库—发票—收款;企业发展到必定阶段,为了体现灵便性,增添了现销业务,在快速配置平台上增添1个现销业务流程:发票—销售出库—收款;跟着企业进1步走向规范,需要增添症结节制点,可以增添合同、销售定单、发货通知等节制点;为了增强内部节制,可以在快速配置平台增添症结节制点多级审核,配置灵便的管理节制方式;跟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在多语言环境下沟通,此时可以通过量语言配置平台快速配置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语言环境之间还可以动态切换。另外,快速配置平台还知足不同角色对于系统的个性化请求,如CEO、CFO、COO可以按不同的管理角色配置各自所需要的决策支撑系统。 快速配置平台更可以快速完成客户流程、报表、单据以及信息使用权限的客户化定义;快速切换到用户熟识的多语言、多货泉、多时区需求;快速整合企业已经有的不同平台、不同利用范畴、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数据交流;快速接入医药、房地产、汽车、金融、外贸等不同行业的特殊利用,从而提高业务系统的灵便性,知足企业快速、延续、健康成长的需求。 快速配置与 “预配置”的不同理念,反应了企业信息化中“由小变大”以及“由大变小”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依照“预配置”的解决法子,你需要将1大堆原本不需要的“预置件”买回来,然后裁减出自己需要的1部份。为了做到“随时配置”的灵便性,中小企业支付了“由大变小”的本钱,而且增添了风险:裁减的部份也不必定就是“最好”的。而“快速配置”则可以适应企业“由小变大”的发展趋势:中小企业处于成长早期的时候,可以只实现标准软件提供的最基本的解决方案;跟着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BOS配置新的业务流程,使系统适应新的业务环境、集成新的解决方案、知足更多的行业需求。 快速配置,将成为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新选择。而金蝶已经经率先构成“BOS+ERP”自下而上的技术体系。未来,ERP软件的竞争将再也不是停留在开发利用领域的竞争,而是软件厂商能否进1步下沉到基础开发平台领域,这将成为决克服负的症结。只有基于自主研发的BOS(商业操作系统)平台,高速、高灵便性的利用才有机会成为可能,企业客户高度灵便性的业务需求才能患上以知足。 中小企业信息化新规则的核心:快速施行 ERP最先是利用于世界五00强等大型企业的,国外大型ERP厂商的整套施行法子基本上都是在施行大型企业项目的进程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施行法子针对于的都是拥有较好的管理基础、不乱的抗风险能力、成熟的业务模式、庞大的后续资金保障、专业化的人员分工等大型企业管理环境。如SAP过去就只选择那些管理基础较好的特大企业,否则,SAP的总体施行体系患上不到有效的管理保障,失败的风险高。 所以,依据传统的ERP施行观点,中小企业不具备施行ERP的能力。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则以快速配置平台为基础,树立了包含特定的人员配置、施行步骤以及施行工具的1整套快速施行解决方案。这套施行方案针对于的就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基础弱、资金不宽裕、业务频繁变化、专业化人员少等特色,与国外ERP的施行体系拥有显明区分: 一、 快速施行体系从快速解决企业管理基础开始。依照“整体计划、分步施行、快速奏效”的快速施行原则,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可以先行解决企业的基础财务、基础物流、基础制造,完美企业的基础管理;很少有中小型企业1次全体“买单”,由于中小型企业CEO知道如何节俭投资,会按部就班的实现配套利用。这就请求ERP厂商能够为客户提供总体计划,并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替客户设计他的管理体系。 二、 快速施行体系在施行进程中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来自国内同类企业的行业标杆知识库、行业解决方案库。象金蝶这样国内领先的管理软件厂商,客户群庞大,历经数年的累积,累积了各个行业的胜利样板客户,为快速施行打下了基础;本土市场获得胜利的企业更值患上国内企业学习。固然咱们要鉴戒或者者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然而咱们要学他们的精华,而不是说去学他的“形””。 三、 对于症下药的快速施行法子防止了传统施行法子中的无的放矢。金蝶就在国内开创了针对于中小企业特色的Kingdee Way快速施行法子,可以匡助中小企业最大限度的降低本钱。 四、许诺施行天数,节制施行风险。中小企业底子薄,不愿意冒为改善流程而缓解企业发展速度的风险。但金蝶提供了施行天数的许诺,如1个八用户的金蝶快速供应链基础软件包,最新的施行时间是四五人天。最新推出的快速制造利用(基础)软件包,五五人天就能基本施行终了,使中小型的制造企业能够迅速强化出产、拉通供需链、实现财务业务1体化,以规范基础管理。 五、最后,也是最为症结的,快速施行法子将项目施行的症结放在项目管理以及人员配置上。这里的人员,即项目的决策人、项目参谋、产品工程师、合作火伴和客户项目团队负责人。不少用户给咱们反应,国内企业的施行人员业务精湛、经验丰厚,在交换以及协作上比国外厂商的ERP参谋要好相处良多。这类感觉并不是偶然的。国外ERP参谋的思惟模式依然固守在大型ERP施行参谋的角色中,他们的知识筹备以及个人本钱限制了这些参谋“往下走”,他们不可能象现在国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参谋可以以及客户贴患上这么紧,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另外,施行国外ERP的咨询参谋多年来1直处于1个高活动的状况,对于国外客户而言,这是1个无比现实的问题。在人数上,国外ERP厂商及其合作火伴在国内的施行人员也仅仅是国内ERP厂商以及合作火伴施行人员的1个零头。比如金蝶具有1个超过一000人的庞大快速施行服务网络资源,再加之一00余家服务火伴、六00余家商,这为中小企业的“快速施行”以及“贴身”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金蝶的文化也是1种拥有中国特点的“执行文化”,讲求快速反映。 跟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兴起以及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的呈现,“功能无比强大、结构至关繁杂、施行需要大量投入”的“大而全”的解决方案将逐步为中小企业所遗弃。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将愈来愈不愿意堕入厂商提供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知识黑洞”中,可快速配置的管理软件采用了施行1个模块、利 用1个模块,即module by module,快速配置保障了管理软件的快速施行。 依据国内中小企业的管理特色,中小企业企业ERP的快速施行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从施行策略来看,可以进1步斟酌简化ERP系统的基础数据,尽可能施行以及使用ERP系统的标准流程以及标准功能,从优化整个供应链价值流的角度简化ERP系统组织结构的设计,只记录症结的交易数据。金蝶推出的快速解决方案包,恰是为知足中小企业快速施行量身度造的,为中小企业的快速施行,提供了适合的产品基础。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分析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在我国,“大力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已经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信息系统(EIS)、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虚拟企业等概念和应用层出不穷。企业信息化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控制要点等等发生重大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管理人员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经营和控制企业,电子商务将成为新世纪中全球贸易的发展方向。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产生了哪些影响?内部控制应该如何改变才能适应变化?企业应该如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这些正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及其构成要素 目前,对内部控制较为权威的定义是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念。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具体包括五要素:(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内部各成员的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控制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2)风险评估。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加,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从企业风险的分析入手,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传统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分离、监管、业务记录、接触控制和独立稽核。(4)信息和沟通。企业必须保证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5)监督。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内部审计和对控制的自我评估是最重要的两项监督。 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企业信息化如何影响内部控制(how)? 为了分析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必须先分析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企业哪些方面,从而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即企业信息化是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的。 1.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业务流程中的一些环节被省略或合并。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间交易的自动化程度也将得到提高。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是根据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及交易方式来进行的,因此,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不可避免地对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以及控制理念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企业信息化改变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方式。传统方式下,原始数据的获取靠的是企业员工肉眼观察、手工计数或使用仪器测量。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利用传感设备全自动地获取所需的数据或信息。例如:用装有重量感应装置的货架自动测量存货数量、用自动监控装置代替值班人员等等。利用自动传感设备具有高度自动化、准确性高、24小时不间断、数据实时获取、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等优点,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 3.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信息存储的方式,存储介质由纸变为磁盘或光盘。与纸介质相比,磁介质或光介质具有存储密度大、擦写不留痕迹的特点,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存储密度大使得企业可以集中保存数据和信息资源,便于对其加以保护,但一旦毁损或被盗将使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擦写不留痕迹使得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增大,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4.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借助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能够使得信息处理的速度大为加快,效率大为提高。然而,这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实施更复杂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借助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企业员工或管理当局造假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例如:利用随机数产生程序伪造应收款项或存货的金额、利用报表编制程序快速编制多份虚假财务报表等等。这又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5.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传递,改变了手工环境下的传票、报告、电话等方式,利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等以光速传递信息,而且传递的信息量远非传统方式可比,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但如果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到了阻碍或破坏,也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6.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领导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电脑屏幕前对遍布世界的跨国公司了如指掌。 轻点几下鼠标就能成交生意、调动资金、指挥员工。企业信息系统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价值。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得到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企业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而信息是无形的,与有形的资产相比,对信息的窃取更隐蔽,更不易被发现。这要求内部控制不但要保护有形资产,更要对企业的数据和信息资产加以保护。同时应当针对信息的特点,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 8.企业信息化将对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下,人们可能越来越多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将有所减少。网络世界的无形性和匿名性将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控制环境。 (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造成了什么影响(what)? 1.企业信息化不影响内部控制的目标 设定目标是任何一个人造系统的首要环节。内部控制的目标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要素、手段及其他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但却是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也是促成内部控制的要件。企业信息化虽然对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因此,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也没有改变,仍然是达到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遵循相关法令。当然,各项具体的控制活动和控制措施中的子目标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变化。 2.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 (1)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控制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机制、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品行与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等。企业信息化将影响企业的治理机制。通过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董事会、监事会可以更及时更全面的了解企业的全面信息,因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战略制定、经理人员选择和绩效评价、企业运营情况监控等等,对企业进行更好的治理。小股东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通过网络在线参加股东大会,而不必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放弃自己的权利,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信息化将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 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所面临的商务环境竞争加剧、变化加速,管理者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倍增,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些都要求管理者不但要有更强的把握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运营管理企业中利用好信息资源,而且要有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重要性和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制定良好的IT战略和IT规划。 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将有所减少。网络世界的无形性和匿名性将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部分人误以为借助网络为非作歹不容易被抓住,从而可能降低犯罪的心理阀值。信息资产价值的提高可能诱使掌握它的管理人员将其买给竞争对手的犯罪行为,而由于信息的无形性、可拷贝性,信息的泄密不易被发现。再者网络的远程接入性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方便,他们只要获得一个登录密码就可能通过网络侵入系统,窃取企业重要的信息资产,或是使信息系统崩溃,而不必像盗窃有形资产那样需要翻墙入室、避开警卫等麻烦之举。这些均对管理人员的品行和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企业加强对信息资产、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通过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降低风险。 (2)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降低了业务处理过程中源于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企业的运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信息在企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信息化环境促使信息存储高度集中、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大为提高,这些都增加了与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信息化环境下,如果信息系统失灵或崩溃,重要信息被窃,都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当作好有关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方面的风险评估,建立良好的IT治理机制,减少灾难的发生以及灾难发生时的损失。 (3)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控制活动必须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情况和具体的控制点进行设置,因此,控制活动受到企业信息化的直接影响。信息化环境下的控制活动分为两部分: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自动化业务控制的控制对象仍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但其形式和控制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于企业信息系统之中,对业务的控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系统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对象是企业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应用系统、数据和相关人员等等信息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考虑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控制的问题。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对控制活动有着不同要求,使得传统的六类控制活动都有一定的变化。 信息化环境下的交易授权可以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使得授权过程不明显,控制的失效往往在发生损失后才被察觉。因此,管理者对交易授权的关注应该转移到对相关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检查上。 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能够避免人类通常会犯的错误或舞弊,手工环境下的一些不相容的职责可以由计算机来执行,所以职责分离和员工的相互检查成为不必要的控制活动。同样,也没有必要针对自动业务流程进行监管和独立稽核。然而,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操作等活动,职责分离、监管以及独立稽核仍然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在信息化环境下,业务记录不再是书面的签章、编码、交叉索引等,而是通过登录密码、操作日志等技术手段进行业务记录,其有效性受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接触控制与传统方式下并无太大的区别,主要通过实物防护措施来进行。但对于信息资产的接触控制,由于网络的远程接入性,应当通过防火墙、操作员权限设置、登录密码安全策略、信息系统审计等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实现。 (4)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这一要素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当然,也要警惕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信息过量的问题,以及借助高速信息处理能力造假的问题。 (5)对监督的影响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一部分的监督过程自动完成,并且可能实现实时监督,从而提高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应当注意的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过程所进行的监督应当成为监督的重点。同时,“控制自我评估(CSA,Control Self Appraisal)”仍然是很有益的作法。CSA是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CSA有助于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帮助人们了解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至的后果,然后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对于一个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经营程序以及控制风险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实施IT治理,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作出制度安排 IT治理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是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作出制度安排,制定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的IT战略,并 从战略投资、企业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IT风险。IT治理的目标是帮助管理层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和IT相整合为中心的观念,正确定位IT部门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最终能够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企业发展的IT战略。IT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适当管理IT相关风险。 (二)加强信息系统控制,实施信息系统审计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有效的信息系统控制是技术与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不能仅由技术人员负责,而应当受到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内部审计机构是信息系统控制最重要的执行者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操作过程中应当进行严格的独立审查,并定期对信息系统加以检查,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给企业管理当局,提高管理当局对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视程度,帮助管理当局弥补信息系统控制中的缺陷。 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当实施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是独立信息系统审计师,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被审计单位的最高管理当局,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系列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综合运用IT技术与审计理论和方法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提供合理的保证。 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2)评价企业在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的管理和实施方面的有效性及效率,以确保其充分支持企业的商业目标。(3)对逻辑、环境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确保其能支持企业保护信息资产的需要,防止信息资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披露、修改、损坏或丢失。(4)评价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这些计划保证在发生灾难时,能够使企业持续处理业务。(5)对应用系统的开发、获得、实施与维护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流程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满足企业的业务目标。(6)评估业务系统与处理流程,确保根据企业的业务目标对相应风险实施管理。 (三)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如果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实施了蕴含先进管理思想的企业信息系统,但其业务流程仍然保持手工环境下的状态,必然造成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之间存在许多冲突,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出现低效率,而且会形成内部控制的弱点和许多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概念最早由着名管理学家Michael Hammer提出。他认为,“业务流程重组是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并彻底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着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任何企业的核心均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合理配置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内部控制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证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品行。信息化环境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但要熟悉更多的业务流程,而且还要熟悉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等人员对信息系统具有巨大潜在破坏力,要求这些人员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企业应该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保证员工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员的素质和品行,对他们进行合理且有效地管理,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使拥有知识的人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知识创造财富,留住了解重要信息资源的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以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损失。 企业信息化论文:ERP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成功应用 在二00四年第七期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有两篇关于中国ERP的文章,其中1篇题为“为何西方供应商不能占领中国ERP市场”,其中分析了造成这类现象的主要缘由:西方的ERP软件采取的企业模式反应了西方的工业实践,他不适应中国的文化,不适应中国的工业实践。从采取西方ERP软件的企业施行的效果也说明了这1点。事实上没有1家西方的ERP软件供应商能针对于中国企业的需求来修改他们的软件。 在当前信息化还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的时代,我国已经具有功能比较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RP产品。同时,国产品牌产品在能够知足用户需要的基础上,贴近本地化需求成了产品最大的竞争优势.并且,因为国产ERP软件产品都是近些年开发的,融会了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最早进的管理理念,所采取的技术架构与国外软件差距不大。1方面国产ERP以及国外产品相比具备贴近用户需求的优势,并且技术架构以及开发工具也比较先进;另外一方面,在中国企业用户IT投入不高的大情势下,国产品牌更受用户青睐。 国家八六三规划重点支撑的ERP供应商以及佳ERP在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简称紫竹药业)胜利施行,说明中国ERP软件日益成熟,从紫竹药业ERP施行周期短且效果显明来看,说明中国ERP软件比西方ERP软件合适中国企业。因为国际企业面临全世界竞争的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的扭转、市场的扭转已经成为普遍需求,我个人认为这给我国ERP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于占中国市场主导地位的ERP软件将在中国发生,而且这类ERP软件代表了未来方向,它势必占领国际市场。 目前,在紫竹药业的胜利案例分析中,咱们可以明晰的患上知紫竹药业信息化核心是业务流程优化以及ERP项目的施行,并且该项目拥有5个光鲜的特色: 1是在二00三年“非典”期间签约的ERP项目。 2是国内明确把效益指标写入ERP合同的项目,堪称首创了信息化指标评价先河。 3是管理咨询、业务流程优化、ERP施行全面1体化的项目。 紫竹管理咨询从4个不同的视角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 首先是企业战略的视角。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动身,树立企业的快速市场反映机制,企业的可延续发展的供需链体系。 其次是客户的视角。从为客户提供价值的角度,提出企业应当专注以及善于业务流程及其优化的方案,为企业的ERP施行奠定基础。 再次是内部价值链的视角。分析现有流程中存在的缺点以及问题,剔除了不增值的功课,提出相符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最后是流程的视角。突破部门的壁垒,重视各主要业务流程之间的衔接,保证各业务环节的物流、信息流的畅通。例如在流程重组以及ERP项目施行的衔接方案的建议中哪些问题可以通过ERP项目施行患上到解决,哪些是不依赖于ERP项目解决的问题等都逐一做了当真分析以及详细说明。 4是国内全套信息化(ERP)项目施行周期短的项目。 该项目于二00三年五月二0日签约,六月一日启动管理咨询,七月一日启动ERP系统;二00四年一月一日系统试运行,四月一日正式运行。打破了业内ERP施行难、周期长、胜利率低的不利局面,为国内其他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总结经验。 5是从ERP选型、调研、培训、施行、调和,董事长全面介入的ERP项目。 紫竹药业决策层对于ERP项目的注重程度之高,在国内是少见的。董事长尹栩颖明确表示,紫竹上ERP系统,不是为了赶时兴,掩饰企业管理门面,而是企业在可延续的科学管理发展中需要这样的1种管理模式。尹总同时也强调,ERP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融会企业本身管理需求的信息化工具。企业如果没有源自于这类生存以及发展的需求,甚么样的管理工具都是杯水车薪的。同时,ERP项目施行给紫竹药业带来了新变化,首先在信息集成方面,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从规范化管理方面请求其构成规范的管理模式,通过ERP固化使流程通畅、信息透明、资源配制、决策支撑,构成1个规范的管理模式。 目前紫竹药业ERP成果已经经在企业管理方方面面患上到了体现,使紫竹药业在企业管理领域前进了1大步,为企业经济效益延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加快了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逾越发展的步伐,为企业经济效益延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紫竹药业的胜利为国产ERP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信念。为在全国医药行业树立拥有中国医药行业特点的信息化体系提供了可贵的经验财富:1是企业最高决策层始终如1的支撑是ERP胜利的抉择性因素;2是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需求是ERP施行的源动力;3是ERP施行的症结在于企业管理立异;4是严格的项目管理;5是要加强基础数据的收拾;6是要与软件厂商树立长时间的合作火伴瓜葛。 企业信息化论文:浅议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是: 1.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为先导。传统商务环境下,企业多按职能部门进行具体业务的运作与考核。按专业职能分别执行任务,各自处理信息,阻隔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也降低了具体业务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ERP要求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依物流、资金流设计具体业务流程,及时汇总整理每天的营运资料,实时跟踪生产过程,处理生产中的动态信息,从而实现JIT管理和全面质量控制,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因此,实施ERP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2.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ERP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SCM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性,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3.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中心。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4.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ERP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作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和优化。 二、企业信息化的一般模式 企业信息化无固定模式,一个典型企业的信息化方案应包括前台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及后台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 1.前台:建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1)建立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企业的主页、企业产品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服务内容的介绍等。 (2)建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一是卖方解决方案:生产供应商提供基于销售的门户站点,众多的买方可以到卖方的网站上进行采购。二是买方解决方案:采购商建立自己的采购站点,为众多的供应商提供网上供货的机会。三是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在网上以中介形式将供应商和采购商联系起来,通过向客户提供会员服务收取月租费或按交易记录收取交易费。 2.后台:建立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真正信息化的企业,内外所有的工作都应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完成。这些内容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OA)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比较 为了跟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区别,我们把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带来的影响,先对两类系统的基本特征作一对比。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财会部门边界范围内的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 (3)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的系统 (4)事后核算型系统 (5)与业务处理分割的系统 (6)与管理控制分割的系统 (7)无法实现与企业内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 2.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企业边界范围内的非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 (3)业务流程重组以后的系统 (4)实时数据处理的系统 (5)与业务协同处理的系统 (6)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 (7)信息高 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 四、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 1.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商场收款机采集的销售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也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空范围,远程处理、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3.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保证输入的正确性,一般也就保证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4.对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以后,会计数据的生成与管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集成系统处理总是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元的,因此记账凭证的数量将会十几倍地增加,再打印记账凭证将会付出较高代价。二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或不存在,或分散在企业的业务源头,再强调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书面匹配,将会人为增加冗余的业务流程和处理工作量。三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查询、使用以及财务报表的越来越趋向于网上在线的形式,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书面资料的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办法应过渡到基于电子数据的会计数据生成和管理办法。 5.对会计数据处理组织的影响。传统会计组织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并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因此组织形式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会计信息化系统将完全融合于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乃至于整个企业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6.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更多地表现为电子数据的形式,日常业务及其管理工作一般按规范的流程开展。传统的以部门控制为主的控制模式不再有效,而必须建立新的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为目标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新的人员职责分工制度、凭证传递审核制度、软硬件管理制度等。同时,需要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来实施内部控制措施,如人员操作口令控制、软件和数据的加密技术、会计数据自动检测程序等。当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层次时,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将从会计组织内部扩展到整个企业组织乃至全社会。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它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以财务成本控制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把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服务整个过程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想是: 1.以业务流程重组(BPR)为先导。传统商务环境下,企业多按职能部门进行具体业务的运作与考核。按专业职能分别执行任务,各自处理信息,阻隔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也降低了具体业务在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ERP要求企业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依物流、资金流设计具体业务流程,及时汇总整理每天的营运资料,实时跟踪生产过程,处理生产中的动态信息,从而实现JIT管理和全面质量控制,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因此,实施ERP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2.以供应链管理(SCM)为重点。ERP在MRPII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供应链跨越了部门与企业,形成了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SCM从整个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出发,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组与业务的重组,大大改善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物流与信息流运转的效率和有效性,减少了浪费,避免了延误。 3.以客户关系管理(CRM)为中心。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逐渐由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客户上来,尤其是在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前台领域。CRM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源集中应用于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身上。其目标是通过缩短销售周期和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寻求扩展业务所需的新市场和新渠道,并通过改进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方面来改善企业的管理。 4.全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ERP旨在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以及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它支持敏捷化企业的组织形式(动态联盟)、企业管理方式(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方式)和工作方式(并行工作和协同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用户、供应商及其他商贸活动涉及的职能机构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和优化。 二、企业信息化的一般模式 企业信息化无固定模式,一个典型企业的信息化方案应包括前台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以及后台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 1.前台:建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 (1)建立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基础电子商务平台包括企业的主页、企业产品的广告宣传、企业形象的宣传、企业服务内容的介绍等。 (2)建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一是卖方解决方案:生产供应商提供基于销售的门户站点,众多的买方可以到卖方的网站上进行采购。二是买方解决方案:采购商建立自己的采购站点,为众多的供应商提供网上供货的机会。三是第三方交易平台模式:在网上以中介形式将供应商和采购商联系起来,通过向客户提供会员服务收取月租费或按交易记录收取交易费。 2.后台:建立以ERP为核心的集成系统。真正信息化的企业,内外所有的工作都应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上完成。这些内容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CI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办公自动化(OA)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比较 为了跟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区别,我们把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会计信息化系统。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带来的影响,先对两类系统的基本特征作一对比。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财会部门边界范围内的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 (3)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的系统 (4)事后核算型系统 (5)与业务处理分割的系统 (6)与管理控制分割的系统 (7)无法实现与企业内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 2.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1)企业边界范围内的非独立信息系统 (2)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 (3)业务流程重组以后的系统 (4)实时数据处理的系统 (5)与业务协同处理的系统 (6)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 (7) 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 四、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 1.对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在很多情况下被电子数据所代替,如电子商务产生的交易凭证、商场收款机采集的销售凭证、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自动记录的生产数据等等。二是原始凭证的输入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在财会部门,而在产生数据的业务部门,如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以及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三是大多数记账凭证将由会计电算化系统自动产生。会计数据输入形式的改变将对传统会计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数据资料的生成与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 2.对会计数据处理内容的影响。传统会计数据的处理围绕会计要素展开,会计信息主要是价值信息,最后形成若干通用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资本价值和最佳收益,信息使用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数据就可决定决策模式。这种会计方法的特点是,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不同信息使用者都是统一的、事先确定的、综合性的、单一计量的。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库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共享,它存放的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事项的数据,而不是按会计要素进行货币计量并分类、归并和综合化的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极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对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也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空范围,远程处理、实时监控成为可能。 3.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数据处理流程的起点由财会部门的凭证输入点扩展至企业的业务源头,进入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系统数据处理的准确与否。二是日常的会计数据处理和信息输出均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进行,除非出现计算机安全问题,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一般是不会出差错的。也就是说,只要保证输入的正确性,一般也就保证了处理和输出的正确性。因此,在计算机内部没有必要模仿手工处理流程进行账账核对和试算平衡处理,数据处理流程可直接根据实际的数据流来设计。 4.对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的影响。企业信息化以后,会计数据的生成与管理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于集成系统处理总是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元的,因此记账凭证的数量将会十几倍地增加,再打印记账凭证将会付出较高代价。二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或不存在,或分散在企业的业务源头,再强调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书面匹配,将会人为增加冗余的业务流程和处理工作量。三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查询、使用以及财务报表的越来越趋向于网上在线的形式,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书面资料的会计数据生成与管理办法应过渡到基于电子数据的会计数据生成和管理办法。 5.对会计数据处理组织的影响。传统会计组织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并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因此组织形式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会计信息化系统将完全融合于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乃至于整个企业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6.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更多地表现为电子数据的形式,日常业务及其管理工作一般按规范的流程开展。传统的以部门控制为主的控制模式不再有效,而必须建立新的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为目标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新的人员职责分工制度、凭证传递审核制度、软硬件管理制度等。同时,需要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来实施内部控制措施,如人员操作口令控制、软件和数据的加密技术、会计数据自动检测程序等。当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到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层次时,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将从会计组织内部扩展到整个企业组织乃至全社会。 企业信息化论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二0世纪九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世界规模内患上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渗入也在不断走向深刻。充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以到达有效降低出产经营本钱、显著提高经营管理效力、胜利开辟国内外市场以及大幅度促进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已经成为世界企业发展的潮流。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施行“信息化”既是1次难患上的历史机遇,也是1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的极好的机遇,同时又是1次不得不稳重对于待的考验,由于信息化意识稀薄、信息化基础差、信息化施行难度大、信息化风险难以掌控等是众多中小企业不能不面对于的现实问题。分析钻研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理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探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策略,是—项10分首要而又成心义的工作。 有关“企业信息化”的表述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不同的对于象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是指中小企业结合本身业务的特色,在企业出产、设计、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以及方方面面,充沛应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讯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装备,充沛开发、广泛应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以及综合管理,到达优化配置企业各种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力以及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竞争能力的1个动态化的进程。从中咱们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信息化有本身的特色: 以业务为根基,以信息技术利用为手腕 中小企业信息化其实不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简单利用,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依据本企业产品、工艺、流程、客户及服务等特色,运用适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提高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需以本身的业务作为根基,把具体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否则,脱离了企业具体的业务展开信息化建设必然会成为“无本之木”,从而致使失败的结果。了解这1点是颇有必要的,由于,不少中小企业有这样的误区: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如信息中心、计算中心等)的事,只要由信息技术人员具体施行就好了。实际上,这样的设法是过错的,由于企业信息管理部门因为其所处的地位较低和对于业务的了解不足,对于企业的业务缺少通盘问虑,很难独立完成企业信息化的相干工作。所以,企业信息化是1项繁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企业业务部门的支撑与介入,是很难胜利的。 以提高效力为动身点,以改善企业管理为着眼点 管理粗放,效力低下是泛博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首要缘由,1方面是由于中小企业因为本身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较差,另外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因为缺少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尤其是没有充沛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力、改善企业管理中的显著作用。企业信息化请求中小企业在企业出产、设计、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以及方方面面,充沛应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讯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装备,充沛开发、广泛应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需把提高企业出产经营管理的效力,改善以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基本的动身点以及着眼点,没有效力的提高以及管理水平的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未免会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工程”,这是泛博中小企业需要极力防止的。 以理顺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优化企业资源为方向 业务流程割裂,企业资源扩散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必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晋升。尤其是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工作流的割裂以及扩散运作,不仅大大增添企业经营管理的本钱,降低了企业业务运作的效力,而且使患上中小企业对于市场反映的灵敏度降落,难以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有效集成以及综合管理,既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力,降低经营管理的本钱,又可以对于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对于更好地争夺、保有以及服务客户无疑会起到踊跃的作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一样有良多文章可做,比如,通过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利用,使企业的信息资源患上到充沛同享,人力资源患上到公道配置,客户资源患上到有效开发与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都会起到极其首要的作用。 以增添效益为驱动,以提高竞争力为根本目标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有必定数量的人、财、物质源的投入,而企业信息化又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效益。因而,有1部份人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不能发生效益,是1笔“赔钱的买卖”,还不如不做;另有1部份人则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斟酌效益,有无效益都要弄。咱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不全面的。首先,应当认识到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需以“增添效益”为驱动,没有效益的信息化不是真实的信息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也是需要竭力防止的;其次,衡量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益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既要看到由此而发生的企业盈利的增添,经济效益的上升,更应看到,通过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企业形象的改善,经营效力的上升,经营本钱的降落,管理水平的改良,对于市场反映灵敏度的提高以及客户满意度的晋升等,这些间接的效益良多时候比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有价值,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贡献也更大;再次,咱们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效益的评价,不能只看短时间利益,而应把它作为企业长时间发展,不断成长壮大的必然选择。由于,没有企业信息化作为中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小企业是很难真正“长大”的,在市場经济的大海中也是很难长时间生存下去的。 所以,跟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市场竞争的加重和客户需求的深层次变化,对于泛博中小企业来讲,实现信息化再也不是“愿不愿意”、“需不需要”的事,而已经经变为为“不能不施行”、“不得不尽快施行”的事。否则,当企业错失发展机遇后再意想到信息化的首要性时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企业信息化论文: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档案部门转型思考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从7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进行铺垫,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各种信息系统纷纷建成、运行。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流通速度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给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带来冲击,迫使其重新思考其定位转型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 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 [论文网]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 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集成化。对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包括企业档案)进行统一 规划和管理,建立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实质是将企业内其他业务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采购系统等)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集成,无缝衔接,建立起企业内部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和知识平台。 总之,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深化,档案部门不得不重新思考在企业中的定位问题,通过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档案部门通过集中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冗余及部门间沟通低效的问题;通过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从而最终发挥档案部门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新作用,实现部门价值,提升部门地位。 企业信息化论文: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分析 1、我国企业信息化投资发展过程分析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 IT 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 3 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 Internet 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 PC 机的深度使用率为 38%,而中国只有 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 20 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论文:浅谈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医药流通 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竞争,医药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医药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医药流通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对医药企业信息化的认识,阐述了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就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米的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竟争,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要实现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就要建立医药流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医药企业加人WT。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我国目前医药行业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分全国一级医药采购供应站、地区二级药品批发企业、县(市)三级批发单位及各药品零售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逐级调拨供应体系被冲垮,被多渠道、少环节的药品购销体系所代替,且竞争激烈。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 2万家零售企业11.5万家,但覆盖全国性的公司极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规模化不够,网络化不够,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 1. 1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的药品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最多为60多亿元,而年销瞥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到100家。而且,网点分布在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比例也很不合理。 1. 2医药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无序竞争、过渡竞争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违规经营,一些地方开办或变相开办药品集贸市场,药品交易行为不规范,医药市场存在着地区封锁等。 1. 3多数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流通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差。据统计,全国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 ,销售利润率《1 %而国外大的医药公司一般年销售金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医药零瞥企业通过不断兼并,历经洗礼,形成了Rite-Aid,Walgreen,CVS三寡头垄断的状况,这3个公司的零售额占全美的医药零售总额的600;批发企业业务则主要由Mckesson和Cardinal Health两大公司主导。全美批发商平均毛利率4.5%,平均费用率只有2:9%,由于采用配送制,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效率高,整体实力强 “十五计划”以来,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许多医药流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如上海龙头医药、北京医药、苏州“雷允上”药业、重庆华博医药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2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 1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医药流通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医药流通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 2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医药流通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间题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3加快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 1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应纳人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3. 2切实建设医药流通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医药流通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飞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3. 3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医药流通企业认为资金投人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3. 4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产品、实施、价格及其他相关配套条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信息化建设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必须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战略。因此,信息系统也要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总要求,反映、监控井提高企业战略执行状况。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的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只有这样,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企业信息化论文:关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的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知识经济 论文摘要:从信息化与知识管理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探讨如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知识管理。构建了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说明了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知识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了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前,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它是我国信息化的重点,已成为企业适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获得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 “知识管理”一词由美国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l988年提出,APQC(American Productivity QualityCenter,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发展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它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两个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企业信息化实现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技术优势,使两者充分协调,相辅相成,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企业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为了促使企业增加收益、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或组织将存放在文件以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理和分类后,存储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然后,通过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存储、查询、更新和交互能力,将这些知识、技能和信息传递到能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地方。 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企业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和查询,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共享、再利用以及知识的创新。同时,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因特网的普及和企业局域网的应用,使企业内的信息沟通有了物理保证。因此,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一就是对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3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应用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企业所面I晦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基于企业信息化来实现知识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的根本保障。 企业信息化和知识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建设目标。对于知识管理项目来说,要得到企业各个层面的持续支持就必须将知识管理项目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出知识管理内在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明确我们在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做哪些事情,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保证知识管理的各种措施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 2)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通道,它不仅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网络,使知识能够得到快速传播便于学习和交流,从而充分运用内外资源以提高企业面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我国企业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现实的信息需求,避免盲目引进。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①数据信息系统;②信息分析系统,主要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成员协同分析,依靠群体决策来完成;③信息提供系统,针对企业不同层次进行分类的信息检索、鉴别、筛选的服务,或者根据企业重大项目、技术创新课题提供专项服务等。 3)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知识编码化。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因此,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 4)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并将网络信息有序地纳入其中。企业把部分研发项目文档资料、企业员工资料文档、市场宣传的积累资料、日常办公业务网络文档、竞争对手产品库等内部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为内部人员提供可即时在专业知识仓库和主页上信息的平台。企业员工可在权限管理范围内便捷地将数字化资料、情报信息和经验知识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加以共享。知识库作为知识的集合,要尽可能囊括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企业知识库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有序化传递,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在已构建企业知识库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成熟的网络多媒体互动和数据库技术,使企业成员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协同工作、汇集信息,从而将人们头脑中的灵感和知识组织起来,以供恰当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从因特网上收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经过智能的处理整合后,以个性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5)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人是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主体,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缺乏人才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6)建立知识库的安全和使用权限管理机制。单位内部的知识往往有密级,必须有严格的保密措施方可在网络上共享。机构知识仓库和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必须拥有专业安全保障,共享使用权限管理必须在技术上、制度上予以保证。向知识仓库中投放信息必须经过特许,以保证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境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企业信息集成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信息门户成为知识共享、传播和应用的平台,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创新提供知识服务。 4构建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对有价值的信息即知识进行强化管理的系统,它采用信息技术与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并管理联接于客户、企业及供应商之间的知识链,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不同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从本质上讲,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使企业在管理上更清晰、透明,以及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收获更大的经营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角度上更注重知识的发现、挖掘与沟通,需要对经济数据进行正确、及时的分析,将各种深奥的计算方法、信息查询方法、分析功能等整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来,以便于企业决策者方便快捷地使用。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业务流程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系统针对企业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加强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而设计开发。一般而言,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由一些基本的系统组件来支持知识的收集、提取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知识平台三个组件。 1)硬件平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以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与企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信息系统的最底层是计算机网络,它使企业员工的用户终端计算机和服务器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内部网。另外,企业内部网还要与Internet相连实现外部网。 2)软件平台。网络操作系统、TCP/IP协议、电子邮件、群件以及电子公告牌的应用,是企业员工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传播的软件工具。 3)知识平台。企业知识库、数据库、数据仓库系统是知识存储与管理的平台。信息被分解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起来。关系数据库中的信息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而文件和基于文本的信息则是非结构化的数据。用户需要以某种方式来存取这些信息,一旦信息被定位,就要以某种方式将其从各种信息库中提取出来。企业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知识的表达、索引、抽取以及查询等都是很重要的技术。对于建立数据仓库的企业,数据仓库的设计、联机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同样也是知识表达、组织和查询的关键技术。 具备了以上系统组件后,企业应根据其所要汲取的知识的类型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在确定自己的知识资源时,必须从自己独特的业务需求、战略和目标出发,确定企业所需的知识。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是与知识管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知识生成、知识挖掘、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的交互过程,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可按下面的四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开发: 1)知识生成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出针对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它包括:确定某个应用领域,建立一个目标数据集,进行信息整理和预处理,对知识进行标记。 2)知识挖掘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按照一定的知识提取算法,从知识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获取能改变对事物认识的知识。这些方法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和偏差检测四类。 3)知识重组模块。本模块是结合具体的用户需求,形成特定用户系统化的知识。具体方法就是运用情报研究领域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将零散的知识转换为针对用户需求且让用户易于理解的知识。 4)知识应用模块。本模块结合决策分析方法,如:SWOT方法、SPACE方法等,将知识重组得到的系统化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即决策备选方案或新的科技成果。 企业信息化论文:浅谈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与项目管理模式选择 论文关键词:分散式项目管理模式 集约化项目管理模式 信息化水平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及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集约化管理模式与分散式管理模式的利弊,提出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信息化标准的引导下,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后,企业应当选择集约化管理模式以应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对建设施工企业的要求。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国际建筑承包商、国有企业、国内民营企业同台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愈来愈激烈。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风险相应提高;中标价格越来越低,原材料、工人成本不断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工程的管理越来越复杂,稍有不慎,极易造成亏损。从最近几年的投标情况来看,低价位竞争情况越来越突出,多数中标项目均为保本价格,亏本竞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建筑施工企业作为项目导向型企业,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基本管理单元。在当今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只有以项目管理为核心,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管理,才能应对市场的挑战。 1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的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项目的角度出发,项目部管理自己的项目,即分散式管理模式,或称为“项目经理管理项目”;一种是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公司管理多个项目,即集约化管理模式,或称为“公司法人管理项目”。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美国的企业普遍采用的是集约化管理模式。 1.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是一种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中,项目实施的全部权利都交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具有工程实施的人、财、物决定权。具体实施方式为企业或工程承包商拿到工程后,任命或确定项目经理并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责任书或承包合同,项目经理按合同向企业或承包商上缴一定比例的费用。 这种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少,对企业信息化要求不高,单机作业甚至手工记账也可以实现,在信息化方面无需投人。但是,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承包合同是业主与符合资质的承包商即建筑企业签订的,企业法人对项目实施过程或完工后的项目负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即如果项目出了问题业主找的是企业法人而不是项目经理。 这种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病有:项目经理具有项目实施的权利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企业法人失去对项目实施的控制权,却承担了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信贷、成本等工程的风险和法律责任;企业无法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去控制项目的资金成本,表面上企业法人收取管理费是只赚不赔.实际上由于大多数传统管理方式管理的项目在账面成本上都不理想或者亏损,企业根本得不到完全可能得到的效益。另外,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将物资材料采购权、工程分包权等权利交给了项目,若缺乏有效的监督,极易发生工程管理的漏洞和腐败。最终,项目成败与否取决于项目经理的能力与责任心。 1.2集约化管理模式 在集约化管理模式中,企业的各职能环节按规范化的程序实施对项目的管理控制,项目经理只是代表企业去管理项目,是执行人而不是决策者,项目经理要严格体现企业管理项目的旨意,严格执行企业管理项目的规范与制度。 集约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通过集中控制特别是人、财、物的“三集中”,人力资源集中管理、财务资金集中控制、物资材料集中采购供应,解决分散式管理模式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企业能通过对多项目实施有效的过程管理控制,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透明化,有助于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企业法人通过集中的项目资金财务控制,提高企业资金流动利用率,增强企业的银行诚信度;能有效地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为社会提供质量优良、使用放心的建筑产品;能有效地堵塞项目管理的漏洞,防止管理人员犯错误、保护人才资源、预防腐败。 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只有依靠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才能有效实施,对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在协同性、集成性、应用性上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投人较多的资金。一般购买软硬件、搭建平台、项目实施一次性投人至少在百万元以上,每年还需投人一定的运行费用。 2信息化发展水平与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2.1信息化发展水平低下时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发展不完备的情况下,总公司与分子公司和项目部,无法达到充分的协同工作和系统集成,公司与项目部之间信息传递失真,决策缓慢,组织效率低下,总公司与项目部之间不得不增加相应管理层级,因此大型的施工企业多为总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无法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同时,由于项目部实施地点分散、产品多样、管理难以规范,以及“联营”、“挂靠”“违法分包”等项目的存在,只能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 因为分散式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要求低,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的企业没有投资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无法取得重大进展。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得企业只能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2.2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时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拥有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的今天,总公司与分子公司和项目部、可以达到充分的协同工作和系统集成,总公司与项目部之间通过VPN技术可以低廉的实现连接、信息实现完全共享、指令在瞬间传达到执行者,技术使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管理项目部成为可能。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管理工作走向过程化、职能划分趋于综合化、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 同时,集约化管理模式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必然会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为集约化管理模式中人、财、物“三集中”的细化、成本动态控制提供良好的平台,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3特级资质达标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200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的通知”(建市[[2007]72号)和“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市[2007]241号)相继出台,首次对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并且作为必须具备的条件,把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特级资质中关于信息化的标准共分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引导性指标等6个方面、共24个考核点。从信息化的要素方面来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保障的方面、信息系统的广度方面及信息系统的深度方面3个方面。 (1)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保障方面考核点主要有:硬件设备、网络环境、安全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对外门户网站等,要求基础设施完备,保障有力。 (2)信息系统广度的方面要求综合项目管理功能齐备,协同集成化程度高。考核点主要有:招投标、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竣工管理、风险管理、设备管理等,基本涉及了施工企业及其项目管理的各个主要方面。同时要求,项目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集成,部门之间、公司与项目之间实现集中管控。体现了工程建设集团分级管理与多项目管理的能力,即集约化管理能力。 (3)信息系统深度的方面要求应用由浅人深,常抓不懈。标准规定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要求使用一年以上。同时,信息化标准将在每三年的资质考核中继续担当重要考评标准,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修订提高。企业必须由浅人深,不懈努力,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开展信息化建设,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的资质复审中不被淘汰。 与特级资质信息化建设水平相配套的管理模式是集约化管理模式,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管理模式。跨国施工企业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管理模式推动成本降低,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国内一些信息化发展较好的企业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管理变革中也选择了这一管理模式,进行跨国、跨地区的工程项目集中管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4其他资质企业应对措施 目前国内的特级资质获取建立了很高的技术门槛,同时,关于其他资质等级施土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也将参照特级资质标准不断出台,这对推动我国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施工企业必须以标准为指导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满足资质审核。适应市场竟争的全球化对建设施工企业的要求。 为充分利用资质要求达标后信息化资源,减少浪费,施工企业选择集约化管理模式作为项目管理模式最有利于企业发展。在集约化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对招投标进行管理,从源头上避免未干先亏;对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合同进行集中管理,以成本为中心、合同管理为主线,争取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集中的项目资金财务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对物资、设备、风险等集中管理,实现物资材料集中采购供应,减少工程资源浪费,堵塞漏洞。管理透明化,应用于进度、质量、安全、竣工各个方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下,对“挂靠”“分包”项目,也可以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使流程透明化。重点对项目进度、成本、合同、质量、安全、竣工进行监督,防止出现挂靠项目工程延期、偷工减料导致质量不佳、合同不履行形成的法律责任、竣工资料丢失造成变更索赔困难以及重大安全事故等情况的发生,降低项目风险,确保工程收益。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思考 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智力解放的新纪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在我国,“大力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已经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信息系统(EIS)、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虚拟企业等概念和应用层出不穷。企业信息化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控制要点等等发生重大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管理人员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经营和控制企业,电子商务将成为新世纪中全球贸易的发展方向。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产生了哪些影响?内部控制应该如何改变才能适应变化?企业应该如何加强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这些正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及其构成要素 目前,对内部控制较为权威的定义是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念。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COSO委员会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具体包括五要素:(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内部各成员的控制意识、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控制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2)风险评估。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加,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从企业风险的分析入手,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传统的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分离、监管、业务记录、接触控制和独立稽核。(4)信息和沟通。企业必须保证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5)监督。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通过监督活动在必要时对其加以修正。内部审计和对控制的自我评估是最重要的两项监督。 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企业信息化如何影响内部控制(how)? 为了分析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必须先分析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企业哪些方面,从而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即企业信息化是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的。 1.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程度,业务流程中的一些环节被省略或合并。而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间交易的自动化程度也将得到提高。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是根据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及交易方式来进行的,因此,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不可避免地对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以及控制理念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企业信息化改变了数据和信息的获取方式。传统方式下,原始数据的获取靠的是企业员工肉眼观察、手工计数或使用仪器测量。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利用传感设备全自动地获取所需的数据或信息。例如:用装有重量感应装置的货架自动测量存货数量、用自动监控装置代替值班人员等等。利用自动传感设备具有高度自动化、准确性高、24小时不间断、数据实时获取、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等优点,为企业实施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 3.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信息存储的方式,存储介质由纸变为磁盘或光盘。与纸介质相比,磁介质或光介质具有存储密度大、擦写不留痕迹的特点,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存储密度大使得企业可以集中保存数据和信息资源,便于对其加以保护,但一旦毁损或被盗将使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擦写不留痕迹使得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增大,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4.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在信息化环境下,借助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能够使得信息处理的速度大为加快,效率大为提高。然而,这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实施更复杂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法,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借助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企业员工或管理当局造假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例如:利用随机数产生程序伪造应收款项或存货的金额、利用报表编制程序快速编制多份虚假财务报表等等。这又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5.企业信息化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传递,改变了手工环境下的传票、报告、电话等方式,利用电缆、光缆、无线电波等以光速传递信息,而且传递的信息量远非传统方式可比,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但如果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到了阻碍或破坏,也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6.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集成性。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领导足不出户,就能够在电脑屏幕前对遍布世界的跨国公司了如指掌。轻点几下鼠标就能成交生意、调动资金、指挥员工。企业信息系统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价值。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得到提高。人们已经认识到企业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而信息是无形的,与有形的资产相比,对信息的窃取更隐蔽,更不易被发现。这要求内部控制不但要保护有形资产,更要对企业的数据和信息资产加以保护。同时应当针对信息的特点,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 8.企业信息化将对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下,人们可能越来越多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将有所减少。网络世界的无形性和匿名性将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控制环境。 (二)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造成了什么影响(what)? 1.企业信息化不影响内部控制的目标 设定目标是任何一个人造系统的首要环节。内部控制的目标决定了内部控制的要素、手段及其他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但却是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也是促成内部控制的要件。企业信息化虽然对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因此,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总体目标也没有改变,仍然是达到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遵循相关法令。当然,各项具体的控制活动和控制措施中的子目标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变化。 2.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 (1)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控制环境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机制、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品行与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等。企业信息化将影响企业的治理机制。通过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董事会、监事会可以更及时更全面的了解企业的全面信息,因而可以更好地进行战略制定、经理人员选择和绩效评价、企业运营情况监控等等,对企业进行更好的治理。小股东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通过网络在线参加股东大会,而不必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放弃自己的权利,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信息化将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 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所面临的商务环境竞争加剧、变化加速,管理者所能获得的信息量倍增,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些都要求管理者不但要有更强的把握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运营管理企业中利用好信息资源,而且要有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重要性和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制定良好的IT战略和IT规划。 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将有所减少。网络世界的无形性和匿名性将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使部分人误以为借助网络为非作歹不容易被抓住,从而可能降低犯罪的心理阀值。信息资产价值的提高可能诱使掌握它的管理人员将其买给竞争对手的犯罪行为,而由于信息的无形性、可拷贝性,信息的泄密不易被发现。再者网络的远程接入性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方便,他们只要获得一个登录密码就可能通过网络侵入系统,窃取企业重要的信息资产,或是使信息系统崩溃,而不必像盗窃有形资产那样需要翻墙入室、避开警卫等麻烦之举。这些均对管理人员的品行和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企业加强对信息资产、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通过良好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降低风险。 (2)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降低了业务处理过程中源于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企业的运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信息在企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信息化环境促使信息存储高度集中、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大为提高,这些都增加了与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信息化环境下,如果信息系统失灵或崩溃,重要信息被窃,都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当作好有关信息资产和信息系统方面的风险评估,建立良好的IT治理机制,减少灾难的发生以及灾难发生时的损失。 (3)对控制活动的影响 控制活动必须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情况和具体的控制点进行设置,因此,控制活动受到企业信息化的直接影响。信息化环境下的控制活动分为两部分: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自动化业务控制的控制对象仍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但其形式和控制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以计算机程序的形式嵌入于企业信息系统之中,对业务的控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系统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信息系统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而采取的控制措施,其控制对象是企业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应用系统、数据和相关人员等等信息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考虑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控制的问题。自动化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对控制活动有着不同要求,使得传统的六类控制活动都有一定的变化。 信息化环境下的交易授权可以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使得授权过程不明显,控制的失效往往在发生损失后才被察觉。因此,管理者对交易授权的关注应该转移到对相关计算机程序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检查上。 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能够避免人类通常会犯的错误或舞弊,手工环境下的一些不相容的职责可以由计算机来执行,所以职责分离和员工的相互检查成为不必要的控制活动。同样,也没有必要针对自动业务流程进行监管和独立稽核。然而,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操作等活动,职责分离、监管以及独立稽核仍然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在信息化环境下,业务记录不再是书面的签章、编码、交叉索引等,而是通过登录密码、操作日志等技术手段进行业务记录,其有效性受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接触控制与传统方式下并无太大的区别,主要通过实物防护措施来进行。但对于信息资产的接触控制,由于网络的远程接入性,应当通过防火墙、操作员权限设置、登录密码安全策略、信息系统审计等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实现。 (4)对信息和沟通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这一要素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在完善的企业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当然,也要警惕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信息过量的问题,以及借助高速信息处理能力造假的问题。 (5)对监督的影响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使一部分的监督过程自动完成,并且可能实现实时监督,从而提高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应当注意的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过程所进行的监督应当成为监督的重点。同时,“控制自我评估(CSA,Control Self Appraisal)”仍然是很有益的作法。CSA是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CSA有助于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帮助人们了解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至的后果,然后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对于一个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经营程序以及控制风险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实施IT治理,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作出制度安排 IT治理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是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作出制度安排,制定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的IT战略,并从战略投资、企业管理变革的角度,降低IT风险。IT治理的目标是帮助管理层建立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界环境为依据,以业务和IT相整合为中心的观念,正确定位IT部门在整个组织中的作用。最终能够针对不同业务发展要求,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并执行推动企业发展的IT战略。IT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适当管理IT相关风险。 (二)加强信息系统控制,实施信息系统审计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是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有效的信息系统控制是技术与制度相结合的体系,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不能仅由技术人员负责,而应当受到企业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内部审计机构是信息系统控制最重要的执行者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维护和操作过程中应当进行严格的独立审查,并定期对信息系统加以检查,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给企业管理当局,提高管理当局对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视程度,帮助管理当局弥补信息系统控制中的缺陷。 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当实施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是独立信息系统审计师,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被审计单位的最高管理当局,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系列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综合运用IT技术与审计理论和方法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提供合理的保证。 信息系统审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2)评价企业在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的管理和实施方面的有效性及效率,以确保其充分支持企业的商业目标。(3)对逻辑、环境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确保其能支持企业保护信息资产的需要,防止信息资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披露、修改、损坏或丢失。(4)评价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这些计划保证在发生灾难时,能够使企业持续处理业务。(5)对应用系统的开发、获得、实施与维护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流程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满足企业的业务目标。(6)评估业务系统与处理流程,确保根据企业的业务目标对相应风险实施管理。 (三)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如果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实施了蕴含先进管理思想的企业信息系统,但其业务流程仍然保持手工环境下的状态,必然造成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之间存在许多冲突,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出现低效率,而且会形成内部控制的弱点和许多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Hammer提出。他认为,“业务流程重组是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并彻底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任何企业的核心均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合理配置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活动。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于内部控制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保证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品行。信息化环境对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不但要熟悉更多的业务流程,而且还要熟悉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等人员对信息系统具有巨大潜在破坏力,要求这些人员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企业应该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保证员工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人员的素质和品行,对他们进行合理且有效地管理,建立良好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使拥有知识的人获得合理的报酬,实现知识创造财富,留住了解重要信息资源的人才,防止人才流失以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损失。 企业信息化论文:协同商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摘 要 协同商务的实质是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信息化过程,内部协同可以帮助企业内部管理发展,外部协同可以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协同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理解它是一种商业战略,基础是共同的商业利益,核心是信息共享。 关键字 协同商务 信息化 商业战略 信息共享 协同商务是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新管理理念和商务手段,协同商务实现的关键是无阻碍沟通和商务过程的协同。 协同商务通过电子化,使企业能够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将所有利益相关者、企业部门、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渠道,实现跨企业、跨地域、跨时间的联合协同作战,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获取与共享的一体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获取服务,整合商务流程,缩短执行时间,提高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与趋势,作出了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企业内部信息化应用。主要是以ERP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统,通过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并且加速了财务统计等业务。但是由于受IT技术发展的限制,原本是解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ERP系统,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协同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即使是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内部也往往由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而难以建立企业一体化应用。 第二阶段,企业外部信息化应用。由于Internet的问世和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了信息技术的主流应用。这一阶段基于Web技术的ERP系统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跨越地域限制,为企业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这时的ERP系统主要分两个方向向外扩展:一是基于Internet网络的采购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业务管理,包括网上采购、竞购与拍卖和反拍卖等。二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它定位于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管理。 第三阶段,协同商务。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商务,是指企业利用前沿技术所提供的一整套跨企业合作的能力,得以更有效的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他帮助企业同其关键的交易伙伴们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相对于ERP的着眼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协同商务则更关注企业内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业。 2 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实践证明,核心企业通过协同商务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提高了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了库存;减少了不增值的管理成本。而处于供应链中的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协同商务与大企业长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发展。协同商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包含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种。 2.1 推动企业内部管理发展 内部协同是指企业内部的协同,包括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的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和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 在协同商务系统中,人力资源和工作流程模块是强相联的,统一协同调配为企业的运作服务;各职能部门是强相关的,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顺畅运转。此时协同商务系统可以从财务、销售、采购、物流、供应链、网上销售等应用系统提取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将企业不同时期开发、分散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上的信息系统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与实时性,然后根据设定的工作流,发送给各有关部门或人员,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既可以从宏观面观察企业的运营,又可以深入细节了解企业,还能够在协同商务的智能化数据分析帮助下,对企业的业务进行预测分析,给出建议,使企业紧跟、甚至超前于市场的需求变化,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2 推动企业间的互利和发展 外部协同是指在行业价值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Internet技术的成熟,使协同商务平台能够将企业内外部各种相对分散、独立的信息及应用无缝地集成到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需求者各取所需,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例如:帮助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人员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务,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为需求者开设门户,根据其要求设置并提供个性化应用,以不同的级别和权限进入网络,参与到企业整个价值链的运作中。这种完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方便随时随地访问系统,整个企业可以跨地域、跨时间地在一起协同工作。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促进企业业务,使企业的视野从事务性和技术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经营模式的高度。 3 协同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新兴的管理理念、软件、服务,协同商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协调多个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多个战略合作伙伴之间,完成协同开发、协同制造直至协同服务。因此,协同商务在企业中实施后将为企业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影响,企业必须重新审视企业本身、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与内外部环境,以达成最佳优势。成功实施协同商务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协同商务是一种商业战略 协同商务不仅仅是一套信息系统。大多数企业一直把协同商务仅仅当作一套信息系统,这也是协同商务至今仍然无法获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协同商务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将“实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谋求更好的合作,用以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列入企业今后的经营战略,并指定高层全程负责协同商务的项目过程。由于协同的主体不仅仅是企业本身,还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它合作伙伴,核心企业应该与主要的合作伙伴建立联合项目组,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范围和方法进行清晰的定义,取得共识,并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实现。把协同商务列入企业的战略,这是协同商务成功的前提。 3.2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基础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实现商务的协同,“共赢”是最根本的保障。所以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充分的价值点来说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协同商务的建设。 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协同商务价值点在于企业能够及时提供原料库的数据信息,甚至让供应商来管理自己的库存,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应商销售预测的不准确。而企业也可以从供应商那里及时获得原材料的价格变动、技术发展、质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参与供应商的配件设计,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 对于下游经销商而言,协同商务的价值点在于企业可以及时提供成品的库存乃至生产信息,帮助经销商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而企业则可以从经销商及时获取库存信息、客户需求变化信息等,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策略。 3.3 信息共享是核心 信息共享是协同的主要途径,也是协同商务的核心。但迄今为止,企业信息共享一直都是异常的困难。例如,经销商终端的数据采集就是令很多企业头痛的一件事。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很多经销商都拒绝提供这一数据。 共同的商业利益是协同的基础,但信任也是影响各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信任的程度是影响信息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信任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取决于核心企业与各个经销商以往的合作以及企业的信誉,需要企业与各方不断地沟通,以及相应的法律保障等措施才能解决。 企业信息化论文: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剖析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信息化;问题剖析 论文摘要:信息化人力资源问题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详细分析了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中各不同层次所面临的问题。包括问题现状、供求现状、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机理等。 从信息化历史来看,企业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包括信息化决策者、信息化管理人才、全体员工。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包括各类信息化人力资源的信息化意识、供求状况以及相应的任用与激励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决策者 企业信息化决策者自身的素质对企业信息化的引入、实施与维护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中企业信息化决策者的信息化素质构成企业信息化引入与实施效率与效果的重要阻力。 的确,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总是不断产生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在企业信息化领域,这些新名词常常代表着不同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是一个几乎只有专家才能搞清楚其功能与作用的庞大体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人来讲,要弄清他们的作用与区别,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更加令人迷茫的是企业投入了资金和精力,期望信息技术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产生巨大的利益回报。但是结果却发现昂贵的信息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员工不知如何有效地使用它们;销售额、利润额没有增长,顾客的抱怨、雇员的消极情绪乃至抵触与日俱增;组织管理依旧保持原样,而企业在新技术方面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却不断增加。更为严峻的是当信息技术在互相竞争的企业中竞相使用时,成本节约与效率提高所导致的好处都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对企业来说,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竞争手段,真正带来效益的是竞争优势,信息技术与竞争优势之间并无天然的联系。 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实践中,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存在如下问题: (一)不相信信息化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市场上传统营销手段还占有相当大的市场,许多企业的大多数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得靠这种营销方式,导致企业领导人不相信信息化对企业的贡献,认为信息化是面子工程、政府的政绩工程,自己的企业不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周围不断有信息化实施失败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案例和言论,也在动摇着企业领导者的信息化决心和意识。 (二)夸大信息化的好处 在各种培训、服务商鼓舞以及少数成功实践的影响下,有些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在企业业务和管理上的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只要实施信息化,必然会立即带来业务和管理上的突飞猛进,选型中盲目追求软件的高档次和高功能,没有意识到企业特点和行业性限制,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比如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信息系统可以代替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等等。 (三)片面理解信息化 有些企业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让技术部门主持信息化;对信息化实施中难度估计不足;对决策者及高层管理人员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起到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有一些大企业才有必要搞信息化,没必要做给别人看;还有些中小企业认为企业只有先信息化才能进行电子商务,把信息化和商务化割裂、对立起来,看不到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能力和开拓市场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就是添置计算机、网络设备让员工联网、上互联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式、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等等都是对信息化的片面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有的企业还表现出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重基础设施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使得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利用率不高,客观上存在着极大的能力浪费。这一现象与企业总体信息化投入不足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信息化过程中主体偏位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实践中,企业与合作方之间,既存在甘当“学生”,一切请“老师”做主的现象,也有“甲方”以裁判身份自居,把信息化纯粹当成是合作方的事情。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充分把握自己主体地位,给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在大型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具有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识方面的特点,但总体来说,由于大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在市场竞争链条中的位置不同,大多数大型企业决策者都不缺乏信息化动力。而实施决策者往往是经过授权的其他高级管理者,这些人往往都有比较好的业务背景和信息化知识,信息化意识要优于企业家群体。 二、信息化专业人员 信息化决策者与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对于企业来讲一般都是既定的,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宏观上受社会总体信息化水平、总体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影响,这些对于具体企业来讲要想改变是很难的。这里着重论述企业信息化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源问题,也就是通常的IT部门的人员问题,也包括虽然不在专门的IT部门,但却专门从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的人员。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连续几年积累了2000多家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的资料,通过分析表明,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的制造业中小企业IT人员占员工总人数比例平均为3%左右,其中具备IT专业学历背景的人员所占比例较低,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人员更为缺乏,IT人员对业务熟悉程度参差不齐,使得IT人力资源能力实际上处于较薄弱的状态,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目前信息化所面临的重大障碍之一。 (一)人员供给与需求 如前所述,从宏观上来看信息化从业人员一直显示出市场供应不足。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各大专院校,培训机构新培养的人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说明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的严重不均衡。供给过剩是客观现象,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是客观现象。这里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企业吸引力不够,愿意进入企业专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难以找到。企业吸引力足,符合企业对信息化人员要求的难以找到。由于信息不充分,本来互相适合的双方没机会接触。 (二)人员任用 首先,在大多数企业里,信息化在企业全盘计划中只能属于从属地位,自然信息化人才也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在此情况下,当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时,现有信息化人员自然满足不了新的需求,特别是需要上类似ERP等需要多部门协同实施,与业务流程关系密切的项目时,现有信息化人才无论从素质和精力上都不能满足需求。 其次,就现有的信息化人才来讲,一旦管理者缺乏关注,就会流失或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使得企业未进行任何信息化改造就表现出信息化人力资源方面的不足。一般来说,越是专业化素质高的信息化人才就越是对自己未来抱有强烈的期望。而企业中,大多数信息化人才的成长上都存在着如下障碍: 1、信息化人员定编少,相互学习的机会少。 2、信息化职位通道窄,不经过特殊安排,很难发展到其他岗位上去。 3、企业信息化应用一般情况下变化少,主要是维护职能,对自己的业务水平锻炼不足,使得信息化人才觉得专业知识成长不够,有被市场淘汰的顾虑。 4、信息化人才主要工作是服务,较高的服务意识要求使得信息化人才对自己的岗位逐渐丧失兴趣和激情。 5、信息化人员的工资由于其在企业全盘工作中的位置,一般都处于中下等,这也是阻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 (三)CIO问题 CIO是信息化人力资源中比较特殊的角色。企业对CIO身份的要求中,对业务精通的程度一般比技术本身更高。因此,也有不少企业选择这一角色时,总是在现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挑选。从理论上来讲,从一般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上来的更具合理性,但实践中这种成长路线还是不多的。 特别是把CIO理解成分管信息化的副总裁以上级别的职位时就更是如此。如果把CIO理解成通常的IT部门经理或主管以及信息中心主任,从内部提升和发展的可能性则更大,这种理解应该偏离了CIO的原本含义。大多数企业IT部门经理的主要任务还是维护和更新现有信息系统,主要背景也只是技术背景,大多数都会涉及到企业的业务流程层面,也许经过多年的实践接触,有些能做到了解或熟悉企业业务流程,但真正能做到从企业战略角度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从信息化角度提供改进建议的很少。在新系统上马的过程当中,大多数都不能起到站在企业的高度去分析、决策的作用。 在我国通常意义的IT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定位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执行的组织者,而不是分析决策者。在这种总体氛围下,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如果不接触到实际业务很难上升到企业高级管理层。IT部门通常都是接受某位高级管理者的领导。在我国,客观上存在着IT部门难以上升到高级管理层,而高级管理层又通常缺乏信息化的基本知识和经验的矛盾现象,这也是造成我国企业信息化普及率和实施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企业对CIO的要求是很高的,一方面是高级管理经验,一方面是信息化技术背景,而这两方面的职业生涯是很难合并设计的。纯技术出身的人一般很难有机会向企业高级管理的方向努力,而朝着管理方向努力的从业者一般又难以有机会有很好的技术背景。而且要让CIO能起到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方向,经济、快捷、高效地开展信息化活动,实际上光有信息技术背景还是不够的,IT行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或服务都是日新月异,没有长期的跟踪学习、关注、研究是很难对技术、产品、服务市场有很好的了解,而这一点是CIO在企业信息化中始终掌握主动权的重要基础。企业对CIO身份的高知识与经验的复合性也是由CIO在信息化中的特殊角色决定的。 CIO是连接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纽带,是处理如何正确把握信息化与企业业务平稳发展的重要人物,CIO角色行使是否到位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最终效率与效果,也决定了信息化成本的高低。CIO角色如此重要而现实中企业这种角色普遍缺位,成为阻碍企业信息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全体员工 毋庸置疑,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是促进企业信息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质受社会、特别是地区内总体人力资源素质状况所决定,单个企业很难左右总体形势。 单个企业在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素质上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其发展历史短,长期培养员工的动力不足。因此,在提升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素质上更应当依靠政府和社会。
设计论文范文:浅论电子政务公告系统的设计 电子政务的概念发源于美国,由英文E-government翻译而来,现为世界各国所采取。通俗地说,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政务管理。它能够使政务工作更有效、更精简、更公然、更透明,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利便的操作。 本次我做的电子政务公告系统是电子政务中的1个分支模块,针对于政务管理而开发的网上利用软件,该系统战胜了C/S结构的不足,采取了基于B/S结构的散布式Web利用程序结构。从实际利用问题的需要动身,该系统的设计环境采取了国内流行的MVC软件架构模式,网络开发平台J二EE的SSH框架、DB二数据库系统以及Java语言实现该系统。 通过该系统任何人均可以在网页上能了解到某个公司已经公然的不同栏目(如新闻, 通知等)的内容,和公司内部员工了解自己公司的1个新闻动态,和通知等。各部门可以发表栏目内容(如新闻,通知等),有关负责人对于需要的内容进行审批。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栏目(如新闻)必需经由审批才能,有的栏目(如通知)则不需要审批就能。该系统共设有4种权限:普通用户、管理员、内容管理、内容审核,系统管理人员要对于用户及其权限进行管理。内容管理可以新闻、通知,内容审核则负责评审提交的新闻,普通用户可以阅读新闻、通知。 电子政务系统也是将来的1种发展方向,公司可以将自己的东西及时到网上,可让公司员工更利便的了解1个政策,和看到公司的通知等、固然这些都仅仅是电子政务的1个小的方面,要想真正做到政务管理,还有良多技术、需求要斟酌。 设计论文范文:浅谈住宅楼室内燃气管道暗埋的设计与施工 摘 要:住宅室内燃气管暗埋是现代住房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国家颁布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对住宅室内燃气管道暗埋没有明确规定。故至今在室内燃气管道设计仍以明敷为主。笔者从事燃气设计工作多年,对燃气管道暗埋的设计和施工方面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室内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室内燃气管道的敷设方式直接影响到住宅室内的装饰效果。对住户来说,墙面光洁、平整是装修最起码的要求。现住宅室内强、弱电管线以及给排水管等已从原来的明敷逐步藏入隔墙及梁柱内进行暗设。但一直以来,室内燃气管道仍采用明敷方式,大大影响了装饰效果,给装修带来困难,被住户视为眼中钉。燃气管道暗埋成为燃气工程设计、施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1993年国家颁布的《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对住宅室内燃气管道睛埋敷设没有明确规定。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设计室内燃气管道时,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多栋住宅楼的室内燃气管设计为暗埋式;从投入使用情况看,效果良好,现对设计和施工服务方面谈点滴体会供参考。燃气管道暗埋虽有不影响建筑美观的优点,但其造价较高,泄漏后不易发现,易发生事故,且故障处理较困难,如何克服这些缺点,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如何处理防泄漏问题 (1)由于镀锌管一般采用螺纹连接,接头处容易发生泄漏;因此,我们在管材上选择了10号或20号无缝钢管;接头采有焊接连接。 (2)管道设计走向尽量选择梁底或墙角;并在墙面、楼板埋管位置尽量标明管线走向;以方便维修及防止住户钻孔凿穿管道发生危险。 (3)管道隐蔽前应做强度及气密性试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封管,其试验压力应为0.4MPa。 2 如何处理好防腐问题 燃气管道暗埋后,由于受墙面(或混凝土体)内碱性液和水气的作用,管道易被腐蚀;所以必须做好防腐措施,以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具体措施是: (1)采用聚乙烯防腐胶带或热收缩胶带作外防腐层,使燃气管道与外界隔绝。 (2)燃气管道周围不得存在有尖利锋日物体、碎片、垃圾或存积水气;防止防腐层被戏伤或破坏及水气的侵入。 (3)应确保燃气管道被混凝土或墙面批当完全包围,覆盖燃气管道的混凝土或墙面批当的厚度不得小于2cm。 (4)混凝土楼板内的燃气管道引出处应设套管。套管伸出地面5—10cm。套管两端应采用柔性防水材料密封。 3 如何解决好施工问题 燃气管道暗埋应在住宅楼主体施工时配合土建工程施工;在早期预埋好管线,防止后期凿楼板、梁、柱及墙面破坏主体结构,增加造价。此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管端螺纹应在预埋前加工,并用堵头封日,以免杂物进入管内。 (2)燃气管道不得与其它金属结构(如钢筋)或中性导电体接触。避免燃气管带电的可能性。 4 体会 燃气管道的设计与施工是造福千家万户的事业,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应使设计更合理、周到,尽量使各家各户都满意。燃气管道晴埋能使家居环境更整洁、更实用,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就得到广泛的尝试、推广。同时,热切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室内燃气管道暗埋的规范编写工作,使设计者做到有法可依。 设计论文范文:砖混住宅结构裂缝处理以及加固设计 1.国内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加固技术,如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法、纤维材料的嵌入式加固法等,这些技术从一开始引进和出现在国内,就以它们优异的性能、特点和加固效果得到了工程界的关注和青睐。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在新加固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新加固技术规范,在工程实践中正逐步推广。预计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加固技术的逐步成熟,一定会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1.1 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在利用碳纤维加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发展却很迅猛。1997年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率先开始了“碳纤维材料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的试验研究开发与应用,并被定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随后通过采用进口的碳纤维材料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进行了一些实际工程结构的补强加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纤维复合材料嵌入式加固技术 纤维复合材料嵌人式加固技术是将加固材料放人结构表面预先开好的槽中,并向槽中注人粘结材料使之形成整体。目前国外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在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这项技术的试验研究,但尚未应用于工程实践。 2.砖混结构裂缝种类及其产生的原因 2.1干缩裂缝:多发生在墙面抹灰层内,一般沿墙面长度方向每隔一段距离形成一条裂缝,这种裂缝开始随时问而发展,以后逐渐稳定。另一种干缩裂缝则呈不规则的龟裂或呈放射状裂缝,此类裂缝宽度较小。产生的原因有:①抹灰用砂过细或含泥量较大;②水泥安定性不好;③砂浆过稀,抹灰不实;④抹灰层失水过快,养护不好等造成抹灰层收缩较大而形成裂缝。 2.2砖墙温度裂缝:一般有如下规律:① 顶层重,下层轻;两端重,中间轻;向阳重,背阳轻;且这类裂缝与温度变化有关。②砖墙温度裂缝随部位不同而呈不同的形状。产生的原因有:① 屋面保温层,隔热保温性能差;② 砖墙砂浆标号较低,砌筑质量较差;③结构构造上处理不当,如采用半圈梁 。 2.3地基下沉裂缝:一般共同规律是:下层多,上层少;纵墙多,横墙少;外墙多,内墙少;斜向多,竖向少。产生的原因有:①地基不均匀下沉;②房屋过长未留缝,沉降不一;③平面复杂,转角较多;④ 高低层相差较大,未留沉降缝;⑤荷载与分布不均匀;⑥ 使用不当,地基浸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多发生于湿陷性黄土地区);⑦ 地基施工质量。 3.砌体裂缝的类型和防治方法 砌体结构裂缝的类型有斜裂缝、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三种。斜裂缝有的发生在有现浇混凝土挑檐的平屋顶房屋和无保温屋盖的房屋顶层纵墙面的两端,一般长度在1开间~2开间范围内,外纵墙两端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外纵墙的两端,斜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向沉降量较大的方向倾斜,裂缝下大上小。水平裂缝有的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皮~3皮砖的灰缝位置,一般沿外墙顶部连续分布,两端较中间严重。有的发生在底层至二层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 根据裂缝产生的原因,要消除砌体裂缝。必须从根源上进行防治,尽可能在夏季或温暖季节,浇灌屋顶挑檐及圈梁混凝土,一般不要冬季施工。挑檐上最好做保温层,并达到规定的厚度:这样就能减小钢筋与混凝士和砌体之间的温差,避免顶部出现裂缝。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设置沉降缝、伸缩缝,提高结构刚度和施工质量,都能减少裂缝的发生。当然,处理好地基是防止墙体底部出现裂缝最有效的方法。 4.常用建筑补强加固方法 4.1 加大截面加固法 加大截面加固法是采用与原有构件同类的材料,通过增大截面的面积,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对原构件进行加固的目的。 4.2 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是把型钢或钢板等材料包在被加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外侧,通过外包钢与原有构件的共同作用,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达到加固的目的。 4.3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是采用外设预应力拉杆或撑杆对结构构件或整体进行加固的方法。它通过改变原结构的内力分布、降低结构原有应力水平来间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4.4 改变受力体系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方法是以减小结构的计算跨度和变形,间接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为了减小构件的计算跨度,常采用增设支点(包括柱支座和弹性支座)和采用托梁技术,从而改变结构的受力体系,使承载能力得以提高。 4.5 粘钢加固法 粘钢加固法是将钢板用结构胶粘贴在混凝土构件的外部,以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这相当于构件的体外配筋。该项技术目前已趋于成熟。 4.6粘贴纤维复合材料法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方法与贴钢加固法相似,只是加固用的材料是纤维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GFRP)、碳纤维(CFRP)、芳纶纤维(AFRP)等。 5.结论 裂缝对结构有较大的危害。论文参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冰冻的影响。混凝土有了裂缝,水可渗入,当气温降到2℃以下时,水分就会结成冰,结成冰的水分膨胀,会导致沿裂缝边缘散裂。冻融循环每重复一次,这种散裂现象就会发生一次,这样裂缝符逐渐加宽:2)钢筋锈蚀 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长期作用使混凝土中性作用物质的碱度降低,丧失保护作用。当碳化到达钢筋表面时,若钢筋上有水溶液、氧和电位差,就会发生电化学腐蚀,使受力钢筋截面积不断削弱。另外,锈蚀的产物大约是钢筋被侵蚀体积的2倍~3倍,这种膨胀效应足以使外围混凝土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致使混凝土裂缝继续扩张。论文参考。影响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 3)破坏结构整体性,降低结构刚度、结构承载力、耐久性,发生渗漏 4)加快混凝土碳化脱落,降低抗疲劳能力:5)影响美观效果。所以一旦建筑物出现裂缝就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建筑结构加固方法的不断进步都有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设计论文范文:农田水利工程中水闸设计的探索 【论文关键字】农田水利工程 水闸设计 特点 【论文摘要】农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比如说水闸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水闸设计的具体内容,以及水闸工作的特点,希望能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史,在很早以前我国就开始修建水闸。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更是在农业发展区大力的兴修水闸,特别是在黄河、长江、海河以及辽河流域。水闸在进行防洪、航运、灌溉和排涝工作上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平原面积广阔,这些地区地势比较平缓,农业发达,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了克服洪涝灾害,满足灌溉和航运需要,我国大部分水利枢纽都需要修建水闸。另外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中,要想有效的控制河流的流量、水位,防止泥沙沉积在渠道中也要建设水闸。我们可以用水闸挡水,也可以利用水闸泄洪。通过控制闸门还可以调节水位。 一般来说我们都将水闸建立在软土地基上,但是它也可以修建在岩基或者是土基上。一般来说水闸既可以泄水又可以挡水,而造成水闸工作条件复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水头低而且变化大!,二是水闸的地基条件差。所以,水闸和其它用于挡水的建筑不同,它有许多自己的工作特点。 1、水闸的具体工作特点 1.1稳定问题 在正常使用水闸时,拦截上游的水位一般比较高,这样就导致水闸上游和下游之间产生很大的水位差,会出现水平压力过大的现象,从而使水闸向下游方向移动。要想稳定自身,水闸必须拥有一定的重量。另外,水闸在建成以后,如果还没有挡水或者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遇到无水期,就会产生很大的垂直荷载,这样基底的实际压力就会大大超过地基能够承受的承载力,从而出现地基变形或者是出现闸基土被挤出的现象,这很容易造成水闸与地基出现滑动的危险。所以,在修建水闸时必须保证基础的面积,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基底的压应力。 1.2渗流问题 水闸在进行挡水时,就会造成上下游水位出现差值,在这种作用下,就会在水闸、闸基与两岸的连接处出现渗流的现象。如果出现渗流,就会在水闸的底部产生向上的扬压力,这就会缩小水闸的重力作用,从而使水闸的抗滑稳定性大大降低。如果两岸和闸基都是采用土基,再出现渗流时也会带走一些细颗粒,这就会在闸后出现翻砂鼓水的现象。如果严重的话还会掏空两岸和闸基。另外,如果出现侧向渗透,会产生水平的压力,对两岸的连接建筑物都会有很大影响,使其稳定性大大下降。还有可能导致岸坡上出现渗透现象,从而加大闸底的渗透压力。如果渗流水量过大,还会对水闸的挡水功能产生影响,妨碍蓄水。 1.3冲刷问题 在开闸泄水时,如果水闸下游水位很浅或者是没有水,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就会加大水流的流速,这种巨大的能量会对下游有严重的冲刷。一旦冲刷的范围过大,就会掏空闸基,造成水闸失事。另外,一般在水闸的两岸都是软弱的岩层或者是土层,如果修建水闸时开设过多的闸孔,一旦开启某一个闸孔就会形成折冲水流,这就会严重冲刷下游河岸,对水闸的安全和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 1.4沉陷问题 软土具有很大的压缩性,如果将水闸建设在软土地基上,就会在水闸自身以及外部的荷载作用下出现沉陷现象。特别是在底板传到地基上的荷载分布不均匀时,或者是分布在地基土层的荷载不均匀时,更容易出现沉陷现象。这种地基沉陷还会导致水闸出现下沉,或者是闸室倾斜。如果严重有可能造成水闸断裂,这对水闸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很大影响。 2、水闸的具体分类 2.1进水闸 通过在河道、水库、渠道或者是湖泊上修建水闸,就可以进行农业灌溉、水利发电或者是其他水利事业,而控制入渠流量的水闸就是进水闸。一般进水闸都修建在渠道的渠首位置,所以这种水闸又被叫做渠首闸。 2.2节制闸 一般来说用于调节流量和水位的水闸被称为节制闸。它主要是用于在枯水期截断河流,从而使水位升高,这样就可以在上游进行航运或者是满足进水闸取水的需要。而在洪水期,节制闸可以有效的控制下游的泄流量。由于这种水闸主要是为了拦截河流建造的,所以又叫做拦河闸。 2.3排水闸 一般在江河的沿岸都会修建排水闸。当出现外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时,就关闭闸门,这样就不会出现江河洪水倒灌的现象。如果河水水位推落时就打开闸门,这样就可以将渍水排出。这种闸门的闸身较高,但是底板高程比较低,而且要受到双向水头的作用,这是因为排水闸既要负责排除洼地的积水,又要负责挡住外河水位。 2.4挡潮闸 沿海地区遭受潮水的影响,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入河,需修建挡潮闸。挡潮闸还可用来抬高内河水位,达到蓄淡灌溉的目的;内河两岸受涝时,可利用挡潮闸在退潮时排涝;建有通航孔的挡潮闸,可在平潮时期开闸通航。因此,挡潮闸的作用是挡潮、蓄淡、泄洪、排涝,其特点亦是受有双向水头作用。 2.5分洪闸 在江河适当地段的一侧修建分洪闸,当较大洪水来临时开闸分泄一部分下游河道容纳不下的洪水,进入闸后的洼地、湖泊等蓄洪区、滞洪区或下游不同的支流,以减小洪水对下游的威胁。这类水闸的特点是,泄水能力大,以利及时分洪。 3、水闸设计要点 3.1拦河闸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拦河闸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拦断河流和壅高河中水位以保证引水的需要。需要壅高的水位,称为正常壅水位,亦称正常挡水位。对于灌溉取水工程,该水位是根据灌区规划对引水高程的要求确定的。洪水时期,拦河闸则开闸泄水。为了满足泄洪要求,拦河闸应具有足够的闸孔尺寸。泄洪时,闸前的洪水位往往要高于闸前的正常壅水位,故拦河闸的闸前最高水位取决于闸前洪水位的高低。为了满足引水要求而确定的闸前正常壅水位是拦河闸的正常挡水高程,而泄洪量的大小和闸前洪水位的高低,则直接影响拦河闸的高度、闸孔的型式和尺寸、闸的上游淹没损失以及对闸下游消能防冲的要求和工程量的大小等。 3.2进水闸基本型式和尺寸的确定 从天然河道取水,按取水方式一般可分为无坝取水和有坝(闸)取水两种方式。当天然河道水量丰富,水位也能满足引水要求时,可采取无坝取水方式,即直接在渠首修建进水闸引水;当天然河道水位不能满足引水要求或引水流最较大时,由于引水有困难,常需采取有坝取水方式,即除了在渠首修建进水闸引水外,还需在河道中修建拦河坝(闸 ),拦断河流,壅高水位,迫水入渠,以满足进水闸引水要求。 进水闸是修建在渠首按需要引水的建筑物,当不需要引水时,则关闸挡水,以免河水进入渠道。显然,进水闸不但要有足够的闸孔尺寸,以满足引水要求;还要有一定的高度,以阻挡河中水流和洪水漫顶,否则就不能完成按需要引水的任务。 4、结语 设计水闸必须有正确的和足够的资料,以便作出符合实际的设计。在以往的水利建设中,有不少工程,由于资料搜集不完善或者不正确,致使有的工程重新设计,有的工程不得不临时停工,或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于造成失事等等;这样的教训不少,应予以重视。 设计论文范文:对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思考 【关键词】人大许可;制度设计;实践思考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体系下,各级人大代表的言论和人身自由受到法定前提的保护,非经法定程序的许可,相关国家机关不能随便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保障各级人大代表执行职务而设定的“人大许可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溯源于宪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之后制定的地方组织法、代表法也相应赋予了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大许可权,尤其是2012年10月新修正的代表法对这一制度的设计更具目的性、更加具体化。下面,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就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与实践运用谈一管之见。 人大许可的制度设定和不断完善。 我国的人大许可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制度的确立是一致的。1954年9月20日经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五四宪法”第三十七条就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许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审判”。由于受“”影响,国家政体制度受到冲击和破坏,“七五宪法”删除了人大许可的这一制度规定,“七八宪法”也没能及时恢复。经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不断完善。1982年制定的现行“八二宪法”恢复了人大许可这一制度,之后的1979年7月1日经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地方组织法将这一许可制度扩大到县级以上,当时法律规定要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到1986年地方组织法第二次修正时,才参照全国人大的做法,改为“许可”。1992年4月3日经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代表法,在宪法、地方组织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人大许可的范围:一是除规定逮捕和刑事审判需要许可外,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也应当得到许可;二是对采取法律规定的限制乡镇一级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人大。 2012年10月新修正的代表法关于人大许可的制度设计更具目的性、更加具体化。新增了“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受理有关机关依照本条规定提请许可的申请,应当审查是否存在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并据此作出决定。”(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之规定)的规定,限定了人大许可的审查范围和重点,进一步完善了人大许可制度设计的目的:“对代表执行的保障”。 透视代表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人大许可制度设定的法定前提有: 一是许可层级的法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不包括乡镇一级人大代表。乡镇一级人大代表只要事后“立即报告”即可,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被逮捕、受刑事审判、或者被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 二是许可主体的法定。在人代会期间由主席团许可,闭会期间由人大常委会许可。 三是许可情形的法定。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第二款同时规定:“对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依法可见,许可的法定情形是“逮捕或者刑事审判”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 四是许可程序的法定。透过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的一些关键用词(如:“非经……许可”,“不受……”;“采取……措施”,“应当经……许可”)不难看出:如果有关机关要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必须要先行得到人大许可,否则就程序违法;除非是现行犯罪,才能事后报告,因为代表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只特别规定:“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五是许可决定的法定,亦称审查范围的法定。代表法新增的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了许可审查的两种情形,即:“应当审查是否存在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根据是否存在的法定情形,“并据此作出决定”,存在的应依法不予许可,不存在的应依法予以许可。 人大许可的程序操作与实践思考。 透视代表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人大许可的程序应遵循先申请后许可的法定原则。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第一步,提出申请。由有关机关向人大提出书面许可申请,这里的“有关机关”是指能够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公检法机关,不包括党的纪检监察机关;因此,实践中出现的对党员干部的“双规”、“双指”,应该不属于人大许可的法定情形。这里的“人大”,如果在人代会期间向大会主席团提出申请,如果是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请。许可申请的标题可以概括为“关于许可对×××采取强制措施的申请报告”,也可以具体到采取某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如《关于许可对县人大代表×××依法刑拘的申请报告》。许可申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拟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人大代表涉嫌违法违规的事实根据,拟依法采取何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及后续可能,拟批准采取强制措施机关的审核意见,同时还应附相关事实根据的复印件。许可申请人一般应是拟采取强制措施的同级有关机关,如同级政府的公安机关和法院、检察院;如果是隶属的上下级机关,可以安排或报告同级相应机关提出许可申请;如果是不隶属的异地申请,应商情隶属的相应有关机关协同提出申请报告。 第二步,受理审核。如果在人代会期间,许可申请报告应交人代会秘书处,秘书处接到许可申请报告后应及时向大会秘书长进行报告,并根据秘书长的意见将许可申请材料交由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相关机构(如:内务 司法机构、代表资格审查机构)进行初步审核;相关机构初步审核后,应向秘书处提出初步审核意见(许可还是不许可)。如果是闭会期间,许可申请报告应交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办公室接到许可申请报告后应及时向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人进行报告,并根据领导意见将许可申请材料交由常委会相关机构进行初步审核,再由常委会主任会议进行初步审查。 第三步,审查决定。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对秘书处(或主任会议)提出的许可审核审查初步意见进行审议审查,决定是否许可;并向提请许可申请的机关作出书面决定。 纵观人大许可的实践案例,走人大许可程序仍有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 (一)未经许可限制人身自由的问题。媒体曾报道,2012年,河南省横川县人大代表李万均未经许可被商丘市警方网上通缉并于4月30日至5月3日被非法羁押在商城县看守所;后经横川县人大方面交涉,才被释放。虽然说,早在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下发了《关于严肃查处非法拘禁人大代表犯罪案件的紧急通知》,但仍有少数地方司法机关人员置人大许可制度于不顾,非法拘禁人大代表。为有效避免类似于李万均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司法机关在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实践中,要落实好公民身份询问查询程序,以确认相关当事人是否具有人大代表身份;另一方面有人大代表身份的当事人一旦被限制人身自由,要主动表明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以避免“误会”。笔者认为,限制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必须坚持事前许可的原则,未经人大许可有关机关绝对不允许限制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否则就要依法从严按涉嫌非法拘禁罪查处相关责任人。 (二)许可申请被否决的问题。关于人大否决司法机关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许可申请,实践中也时有出现。就媒体报道的李万均事件,横川县人大常委会就票决否定了商丘市警方的关于中止或取消李万均人大代表资格的请求。媒体还报道,2012年8月29日,浙江省温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因投票表决赞成票不足半数,否决了广西玉林市公安机关对该市人大代表叶际宣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的许可请求;不过在9月28日,温州市再次召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定许可对叶际宣依法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以上两起许可被否定的案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异地申请,二是投票表决。关于异地申请许可被否决,难免不让人联想到有“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关于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否决许可对人大代表限制人身自由的申请,有所不妥。异地申请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应商请人大代表所在地的相应司法机关提出,最大限度地争取当地相关机关认同和协助。人大许可决定不宜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应依据法定情形予以审查许可,有“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进行法律追究,或者对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其他执行职务行为打击报复的情形”,要依法予以否决,否则就应该许可司法机关的申请。笔者认为,法律设定人大许可制度,赋予人大代表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其目的在于保障人大代表执行职务言论免责和人身自由;人大机关不能滥用许可否决权,更不能让“人大代表”这一头衔成为违法乱纪的“挡箭牌”。 (三)主任会议代为许可的问题。关于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是否能够直接许可限制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过去有过争议,实践中也的确有些地方就是主任会议许可,报人大常委会备案。2010年代表法修正时,草案征求意见稿就有“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由主任会议决定许可,报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确认。”的条款;但是代表法正式修正还是没有赋予主任会议许可权。笔者认为,新代表法第二次修正后,应该杜绝主任会议代行许可的现象出现,只要有司法机关的许可申请,必须经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许可,主任会议不能越俎代庖。 (四)许可后代表职务的处置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人大在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同时,就决定其暂停执行代表职务。实际上,这一做法是有悖法律的。在许可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的会议上,该代表的人身自由实际上还没有被限制,即使是要“被羁押”或“被判刑”符合代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情形的,也不宜在同一次会议上决定暂停其代表资格。笔者认为,在人大许可限制代表人身自由后,其代表职务的处置应顺其自然。代表涉嫌违法被许可限制人身自由后,如果“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或“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正在服刑的。”符合暂停执行代表职务的情形,在下一次人大常委会上就应该依法暂停其执行代表职务;如果被判刑并“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符合代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的代表资格终止,在下一次人大常委会上就应该依法终止其代表资格;代表因违法犯罪可以自行引咎辞职,也可以依法罢免,终止其代表资格。 (五)身兼多级人大代表如何许可的问题。2010年选举法第五次修正增加了“公民不得同时担任两个以上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法第四十五条之规定),有效地防止了“梁广镇现象”的发生;但是,担任有隶属关系的多级人大代表的现象还是有的,也是合法的;那么,如何许可限制担任多级人大代表的人身自由呢?实践中,一些地方只报请最高一级的人大许可,如《锦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市人大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和实施刑事审判的许可办法》第二条第二款就规定“对担任两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或者实施刑事审判,司法机关应当同时向相应的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提请许可,由其中最高一级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决定,并由其通报下级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但是,这一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也不合法理。从法理上讲,上下级人大之间没有领导关系,有的只是一定的法律监督关系、业务指导关系和工作上的联系关系。只经最上一级的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许可,实际上是剥夺了下级人大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的许可权,不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计。笔者认为,如果出现多级人大代表的许可,应依法多级分别进行许可;若出现许可不一致的,应以最高一级为准,因为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依法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之规定)。 (六)对许可决定不服的问题。对人大许可决定不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提请机关对人大的不许可决定不服,二是当事人大代表对人大的许可决定不服。如果是属于提请机关的申请报告不规范或材料不齐全等原因被否决的,应按要求补充材料再次提请许可;如果认为是被“莫须有”理由否决的,可以申请复议。申请复议的途径依法有三:申请人代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再次复议许可;也可以申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复议,因为本级人大依法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地方组织法第八条之规定);还可以通过上级相应机关申请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复议,因为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同样依法有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如果当事人大代表对司法机关限制其人身自由不服的,可以依法行使公民的申诉权,向检察机关进行申诉,也可以向人大进行申诉;但是,这是涉嫌“罪 ”与“非罪”的实体申诉,而不是对人大许可程序的申诉。笔者认为,限制人大代表人身自由,司法机关不能对代表执行职务的言行进行追究,更不能打击报复代表执行职务的行为;人大行使许可权,应依据法定情形作出许可还是不许可的决定,不能“莫须有”地滥用否决权 设计论文范文:五觉设计原理的城市规划初探 1城市特色构成及评价 1.1东城新区城市特色概况 东城新区位于拉萨市东部,而拉萨本身就是一个特色资源富足区。自然生态方面,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丰富,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光照充足,有“日光城”之称;历史人文方面,拉萨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其建城制度和形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地方特色,拉萨拥有藏传佛教三大寺庙,是藏族朝敬的重要圣地,拉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其中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其次,拉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形象共识,“雪域高原、蓝天阳光、藏传佛教、低压缺氧、宁静虔诚”等是外来游客对西藏的典型评价,这为城市特色挖掘与总结奠定了良好的群众认知基础。 1.2城市特色采集及评价方法 城市特色采集按照“视、听、闻、味、触”五觉感知为线索,对拉萨市东城新区特色资源进行初级搜索整理。本次规划设置了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评价项目包括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两项,其中资源要素价值包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25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2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4个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包含知名度与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适用范围(5分)2个评价因子。根据各类资源的价值、利用及影响力情况赋予不同分值,最终按照总分予以分档,形成一级(60~100分)、二级(30~59分)、三级(0~29分)三个档次,如表1所示。对城市特色资源的评价分类结果反映出了以下问题:(1)一级特色资源集中在自然资源和无形人文资源,即非物质文化资源,这说明东城新区的资源基底优良,有较多题材可以用来塑造城区特色。(2)三级特色资源集中在有形人文资源,即城市建成环境。通过实地踏勘发现,东城新区空间布局沿用了现代城市逻辑,因此其城市结构、城市肌理、道路系统、新建居住区模式以及各类建筑布局都与其他现代城市差异不大,仅仅在建筑立面装饰部分传达了藏式信息。在全国宏观层面比较,其特色较弱;在拉萨中观层面比较,与主城区传统风格有所差异,但其所表达的现代风格质量不高,与东城新区形象目标定位还有较大差距。(3)从五觉感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对一处环境产生好感往往来自于多感官满足,比如每年4月日本富士山的樱花游,同时感受了雪山美景、樱花香味、乍暖还寒和拂面春风,所有感觉叠加形成的最佳体验吸引了大量人群。而目前东城新区特色资源的感觉类型过于单一,复合性较差,比如拉萨河、拉萨河湿地以及其他河网体系只能观赏,公共建筑包括二类特色资源中的西藏大学也只能停留在观赏层面,可以引发的感官刺激太少,则其发挥的作用就很有限,不具备长期吸引力。 2城市特色规划策略 2.1策略一:“五觉”设计策略——打造复合型感知体验 多感官复合体验,即打破单一的感知方式,根据体验对象特点进行策划,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感知器官,从而加深体验印象。在文化产业策划中,这是常用手段和发展趋势,比如音乐剧、演唱会、四维电影的流行,其舞台画面、完美音效以及观众的现场参与全面模拟了一个逼真的故事场景,使人印象深刻。在城市特色塑造中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感知特点,根据特色资源特点,将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进行2~5种的叠合,产生多样的城市活动和场景效果,同时从需求角度推动了更多类型的城市空间产生(图2)。策划1:博物之城“博物之城”与“博物馆之城”一字之别,相差颇大,“博物”意指一种城市定位和功能系统,而“博物馆”仅仅是前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东城新区有许多可以展示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每一种资源都蕴藏着一段历史、一个系统、一种流派,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具有很好的传承、教育、科研、观赏作用,对其的展示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和所寄予的意义不同,可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而这样一个“博物”系统的建成,不仅是对本土特色资源的梳理保护,对当地居民意识觉醒和自豪感的培养,也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财富(图3)。结合东城新区城市特色资源,对其进行策划,如表2所示。 2.2策略二:图底关系设计策略——主题式城市场景设计 控制画面要素比例是摄影构图原则中的重要一条,因为它与要传达的信息和主题息息相关,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曾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如果把人对城市的移动体验裁剪为一帧一帧的画面,即可发现这条摄影构图原则对城市设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图4,图5)。让人迷茫的画面多是主题不明确的画面,让人印象模糊的画面多是技巧滥用的画面。同样在城市设计领域,现代城市无特色往往来源于两个技术原因:一是元素过多,不知所云;二是技巧单一,四海皆同。因此,在东城新区的城市设计中通过主题确定、类型分区、方法设计三个步骤来实现特色塑造。策划2:天空之城高原城市的天空纯净、变幻多端,且在视觉上给人触手可及的感觉,所以有“天堂”之称,这是拉萨的无形魅力资源之一,因此在城市设计中以“天空”为主题背景。对于主题“天空”的表达,根据东城新区不同功能区和空间形式的要求,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分类和要求如表3所示。规划结合“天空之城”的设计主题,在东城新区形成“三双一区、五彩东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图6)。具体空间策划则通过重点地段(包括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的详细设计进行落实(图7,图8)。 2.3策略三:空间自组织设计策略——“上”“下”互动的特色塑造 城市系统运行包括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两种动力。控制机制实现了对整体配合效率最优化的目标,然而对于社会系统这样一个复杂体系来说,其所表现出的稳定有序性是不可能依赖于一种高于一切的力量予以控制,其所表现出的丰富多样性更是基于正反馈的自发机制,即在某种约束条件和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大量随机过程最终形成了宏观结果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希利尔的空间句法理论及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为自组织规则”观点中均指出自组织结果背后经济、社会、宗教信仰等支撑因素发挥的重大作用。在传统城市中,自组织体现为无数建设个体的利益博弈、规则遵守及行为模仿。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建设个 体被开发商取代,社会规则被经济利益主导,随之也就导致了形式和空间的疯狂复制,致使城市特色最终消失。因此,在充分发挥自组织多样性优势的同时,仍需要对建设规则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实现“上”“下”互动的特色塑造。策划3:自在之城西藏传统的建筑与造城原则充分体现了自然与信仰发挥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自然崇拜——随山就势的造城规则。(2)信仰至上——同心圆式的空间模式。“转经”、“转山”、“转湖”,从藏族习俗中即可看出,其将崇拜之物置于圆心,所有膜拜行为和建造都呈同心圆式环绕进行,这与西方及汉族的轴线式空间模式有很大差别。(3)独特生境——围合式低层建筑院落。为抵御风雪、争取最大光照,藏式建筑多采用四面围合式院落或独栋建筑,同时因为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建筑通常采用1~3层低层建筑(图9)。在《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的问卷调查中,针对问题“您期望的住房类型”一题,1201人选择低层独院住宅,占调查总数的60.1%。(4)生产特点——群体性室外休闲活动。藏族传统生产方式至今对其生活有较大影响,如游牧,藏族人钟爱郊外野餐与此有很大关系,在许多节庆活动中也都包含此项内容,因此在藏族生活方式中对城市绿地、郊野绿地的要求较高,这一点在《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所作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有所体现,40%(800份)的人认为绿地不够,占到了“影响居住环境主要原因”之首。针对以上自组织原则,规划设计从以下方面做出技术回应:(1)控制城区规模与范围,采用环城绿化带形式约束城市的生长,防止对山体、水系、农田空间的侵蚀,同时作为生态保育用地和安全防护用地。(2)通过全区及片区慢行环路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方式体现这一传统特色,满足人行为模式要求。(3)在街区与建筑设计中,引入对传统空间和建筑形式的研究,并将其纳入现代城市的设计过程中,这种吸纳不仅包括表皮装饰,更重要的是其生态手法、空间模式以及在这种空间中形成的特色社会关系。(4)根据藏族人群日常与节庆习俗,适当增大绿地、广场比例,在绿地的类型、规模、形式、分布等方面与当地社会习俗相衔接。 3结语 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我们必须强调,人才是城市的主角,城市应该是其安居乐业的家园,生活便利、就业及创业机会充分、生存安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应该是城市家园的理想品质。城市规划应该遵循人的物质、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文化认同和空间归属。 设计论文范文:一个商业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一个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并讨论开发基于知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策略。本文对决策支持系统中的问题处理系统和模型库的组织提出了新观点,给出PPS的功能结构和模型的三层表示法。把组件技术引入到系统设计与实现中来,用三层client/server结构来实现DSS。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 商流计划 问题处理系统 模型库 组件技术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一个日趋被人瞩目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目前DSS的研究正向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方向发展。公认的DSS系统结构为四库一体,即模型库、算法库、知识库和数据库。在这一结构中模型及其管理是基础,也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一个基于知识的四库一体的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SLDSS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 系统设计思想和系统结构 商流计划是大型商业企业对本企业商品购进、销售、调配和存储各环节中各种经指标制定的目标规划,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年。商流计划应明确指出下一年度中各个季度,各个月份商品进、销、调、存中各个经营指标。商流计划的范围和内容不同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但一般应包括进、销、调、存货物的数量和金额,毛利和利润额,各种费用额等。商流计划决策是典型的半结构决策问题,既需要对影响商流计划的诸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又要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计算。为此,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对影响商流计划的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尽可能的帮助决策者把握市场变化的幅度,从而预测未来一年的销售总水平;根据预测结果对商品的购进、调配和存储以及企业各种经营指标提出多种商流计划的可行方案。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应尽可能地准确模拟决策过程,所建立的模型也应尽可能是实际决策过程的描述,以期对决策者的支持更有效。另外,系统的设计应向DSS生成器的方向发展,应充分体现基于知识的特征。为此,系统的设计思想为:系统能获取、存储商业领域的经营决策经验(知识),并能准确地应用这些经验;系统使用方便,适应性强,便于修改、扩充;系统能帮助用户建立、集成、修改、查询以及正确使用各种模型;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采用较先进的三层Client/Server系统结构,把组件技术引入到系统设计和实现中来。 为此,SLDSS的系统结构见图1: 在该系统结构中用户(客户端)发送请求,通过问题处理系统(中间层)对问题进行分解后,选择相应的决策模型(服务器端)对问题进行求解并返回结果,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访问各子系统。在这一结构中问题处理系统是关键,它协调各部件的运行。下面分别介绍系统结构中各部件的功能。 问题处理系统PPS PPS是用户与系统的接口,它起着衔接用户与系统环境的桥梁作用,系统通过PPS对决策问题进行分类并确定问题求解的策略。为此,PPS是反映系统功能的主要部件之一,也是整个系统的窗口。 PPS根据商流计划的一般要求把商品分成了12大类。SLDSS中的PPS根据商品的种类不同分别为用户提出制定商流计划指标决策的解决方案。SLDSS中PPS结构如图2: 识别器的任务是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引导其进入相应的处理入口。 推理机是PPS的关键部件,它根据模式知识,通过协调器调用系统环境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加以处理。其中模式知识是对具体决策模式的抽象化、规则化。模型知识的加工过程也是SLDSS的系统分析过程。协调器根据推理机的“智能”分析,完成系统调用,实现具体问题的构模任务。 系统状态参数是对决策过程的跟踪,从决策过程的非连续性出发,对系统的这种跟踪是必要的。 基于四库的系统环境 模型库管理子系统 模型及其管理是DSS的重要工作,本课题把组件技术引入到DSS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中来,把DSS基模型定义为一个结构级组件,把DSS复合模型定义为由基模型经复合运算复合而成。定义如下: 定义1:我们把称为一个DSS模型模式。这里的S表示模型的属性集合,它包括模型的标示ID、模型的类型Type,以及反映模型功能和行为的变量;P可以包括对上述信息的操作和该模型向外界所提供的服务,P对S封闭;E表示模型所产生各类消息的事件集合;I为模型的多重接口,多重接口为模型的连接和了解一个模型的功能提供了一个窗口;O为模型中操作次序,它是反映模型中操作或子模型标示的一个构造数据类型,对基模型一般为空,对复合模型它反映了求解问题的步骤。 定义2:对任何DSS模型M(D(D为论域),DSS模型M为DSS模型模式的一个实例,DSS模型记为:M=;M=称为空模型,记为Mφ。 这里定义的DSS模型是一种结构级的组件。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定义模型的连接运算。 定义3:设M和N为两个DSS模型,如果修改模型M将影响模型N的运行或功能,则称模型N依赖模型M,记作:MN。如果模型N不依赖模型M,则记作:MN。如果模型N依赖模型M,而模型M又依赖模型N,则称模型M与模型N相互依赖,记为MN。 定理1:设A、B、C为三个DSS模型,如果AB,BC,则有AC。 定义4:设M1、M2、...、Mn和N为DSS模型,如果有M1N、M2N、...、MnN,则称N为由M1、M2、...、Mn组成的DSS复合模型。 DSS的基模型和复合模型是相对的,一个复合模型在构造更复杂的DSS决策过程模型时,又成为基模型。所以,在不造成混乱的情况下,可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分。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使用组件开发工具实现DSS基模型,对DSS复合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采用下面策略。 构成DSS复合模型中所用的基模型M1、M2、...、Mn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它们由纯粹基模型构造,并且它们之间不存在着依赖关系,即不存在基模型Mi、Mj使MiMj;其二是由基模型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即存在基模型Mi、Mj使MiMj成立。对第一种情形我们可以通过组件容器把基模型组合成复合模型或通过编写程序的方法把基模型复合成复合模型,这里不再讨论。下面着重讨论第二种情形。两个基模型存在依赖关系意味着两个模型之间有消息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我们可以采用在两个模型之间建立连接器的方法解决消息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连接器与基模型的关系如图3。 这种DSS模型的调用关系与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关系有所不同。在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中,模型Mi 通常作为事件源,Mj做为事件的接受者,并在接到事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而在DSS复合模型中Mj做为事件源,Mi作为事件的接受者,Mi在接到事件后执行相应的操 作或模型Mj回调Mi中的方法。 SLDSS的模型库管理子系统提供的功能包括自动建立模型、模型维护和模型的运算。 知识库管理子系统 SLDSS的知识库中存放了两类知识,事实类和规则类。对事实类的知识,如“今年银行利率增加”,表示为“ZJ(利率)”;再如,对于批处理的模型知识表示为GOTO(START,DLMXL);GOTO(DLMXL,JGSC),对规则型的知识以下列形式存放于规则库中,RULE(规则号,[条件1,条件2,条件N],结论)。例如,“如果工农业生产情况正常且银行利率不便且物价变化幅度不大,则用一元回归分析销售量,可表示为:RULE(22,[ZJ(“工农业”),BB(“利率”), BB(“物价”)] ,ZX(“一元回归”))。 SLDSS中的知识库由若干子库构成,不同的知识按其类别存放在不同的子库中,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管理,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推理机的搜索速度。知识的推理采用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两种推理策略,对于专业领域知识的推理都采用正向推理,对系统知识的推理采用了反向推理策略,既方便又迅速。而对专业领域知识采用正向推理策略与实际情况较接近。 算法库、数据库的组织与管理 算法库的组织及管理SLDSS中算法库存放了一些与模型有关的算法,算法是模型的实现。这些算法以它们的计算机程序和有关算法使用的“智能”信息存放在算法库中,通过算法字典统一管理,算法库字典的结构为: 算法库字典是算法管理的主要依据,算法库的维护也就是其字典的维护,另外,算法库字典又是使用算法的事实性知识,系统推理机通过算法库字典的读取来完成算法的选择工作,算法库管理提供的功能有:算法建立;算法查询;算法修改;算法删除。 数据库的组织与管理SLDSS的数据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企业内部运行数据,这类数据可以采用关系模型加以描述并存储,这里不做讨论。其二是模型描述数据,这类数据描述了模型的属性、调用的条件、返回结果的要求和模型的功能(操作),它实际上是组件的接口。SLDSS中的模型采用三级结构表示法,这种表示法与人工智能中知识的框架——槽值表示法相对应。如线性规划模型,它的三级表示如下: 第一级结构:模型ID,模型名,模型用途,模型类型,算法名,同名序号,结果地址,二级结构ID;第二级结构:二级结构ID,变量数,方程数,同名序号,三级结构ID;第三级结构:三级结构ID,变量上限,变量下限,方程系数,方程系数2,方程系数3,方程系数n。 在上述三级表示中,第二级、第三级结构可以不同,这要根据具体模型而确定,但第一级结构对任何模型都是相同的,它是模型库的字典,是模型库管理的主要依据。 设计论文范文:利用磁场传感器KMZ52设计的电子指南针 摘要:介绍了目前用于定位系统中的电子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详细论述了磁场传感器芯片kmz52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用kmz52磁场传感器设计电子指南针的总体设计方案和电路,同时给出了设计中的一些特殊处理方法。 关键词:电子指南针;磁场传感器;kmz52 1 概述 指南针是一种重要的导航工具,可应用在多种场合中。电子指南针内部结构固定,没有移动部分,可以简单地和其它电子系统接口,因此可代替旧的磁指南针。并以精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得到了广泛运用。 Philips公司生产的半导体器件KMZ52是一种专门用于电子指南针的二维磁场传感器。它采用磁场传感器的磁阻(MR)技术,并用翻转技术消除信号偏移,而用电磁反馈技术来消除温度的敏感漂移。由于外界存在干扰,该系统集成了几种特殊的抗干扰技术来提高系统精度。 本文介绍了电子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设计,同时给出了其抗干扰设计以及信号和数据的处理方法。 2 工作原理与总体方案 图1是KMZ52的内部结构框图和引脚排列。图中,Z1和Z4为翻转线圈,Z2和Z3为补偿线圈。由于环境温度可能会影响系统精度,因此,在高精度系统中,可以通过补偿线圈对其进行补偿。KMZ52内部有两个正交的磁场传感器 分别对应二维平面的X轴和Y轴。磁场传感器的原理是利用磁阻(MR)组成磁式结构,这样可改变电磁物质在外部磁场中的电阻系数。以便在磁场传感器的翻转线圈Z1和Z2上加载翻转电信号后使之能够产生变化的磁场。由于该变化磁场会造成磁阻变化(ΔR)0并将其转化成变化的差动电压输出,这样,就能根据磁场大小正比于输出差动电压的原理,分别读取对应的两轴信号,然后再进行处理计算即可得到偏转角度。 整个电子指南针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单元、信号调整单元(SCU)、方向确定单元(DDU)和显示单元四部分组成。电子指南针的总体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图中,磁场传感器KMZ52用于将地磁场信号转化成电信号输出,信号调整单元用于将磁场传感器单元中的输出信号成比例放大,并将其转换成合适的信号hex和hey,同时消除信号的偏移。对于保证系统的精度来说,SCU是最重要的部件。通过DDU可将信号调整单元输出的两路信号hex和 hey进行放大,然后再按下式计算出偏转角度α: α=arctan煟瑁澹/hex 这样根据抗干扰技术算法对α进行处理就可得出该磁场的偏转角度,最后通过显示单元进行输出。 3 硬件设计 该电子指南针系统的电路设计如图3所示。由于KMZ52内部桥式结构的磁阻输出是差动电压,通过运算放大器可以成比例放大,因此,在测量地磁场信号时,为了将两个磁场传感器信号放大同样的倍数,可以将二者的翻转线圈串联,并对差动电压选用同样的运放结构。翻转信号从①口输入,X、Y轴差动电压信号则分别从②、③口输出。然后通过处理系统对传来的信号进行A/D采样、数值处理和校正后,即可得到所求的角度。 4 数值处理 由于KMZ52的输出信号很微弱,故信号干扰较大。在输出幅值很小的位置上,通常有300mV左右且变化很大的干扰;而在输出幅值时则近似保持恒值。两路信号幅值与角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 为使二者的比值接近tanα煟埃鸡粒迹梗啊悖牭谋浠,可以在幅值较大且数值变化较小的角度范围内,使幅值保持基本不变;而在幅值较小且数值变化较大的角度范围内,用一个函数改变其幅值变化曲线。具体实现时,可按照一定角度对曲线进行分段,并对各段用一次函数y=ax+b去拟合。这样,就可以使幅值变化曲线接近tanα。角度划分越细,精度越高。磁场传感器KMZ52的精度为3°,若按15°划分,可将精度提高到1°。若按5°对其划分,精度可高达0.3°。如划分更细,精度还可进一步提高。若采用高阶函数去拟合,也可以提高精度。实际上,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通常以15°划分就可以达到要求。 5 干扰校正 有时候,某些外来磁场叠加会产生一个恒定磁场,这个磁场对系统指示将造成影响。故可采用如下方法对其进行校正: 让整个系统在水平面上旋转一周,干涉磁场与地球磁场叠加会有一个最大值Vmax和一个最小值Vmin,记录下这两个值和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角度φ,再经过校正,即可消除磁场的影响。现以图5所示的干扰校正方案为例来加以说明。 设地球磁场的大小为Vear,干扰磁场的大小为Vdis熢蛴校海郑澹幔颍剑ǎ郑恚幔+Vmin)/2 Vdis=(Vmax-Vmin)/2 这样,由正弦定理Vear/sinφ=Vdis/sinγ可求出γ。然后在α上加上γ角即可消除干扰磁场的影响。 6 结束语 本电子指南针采用特殊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系统的精度。由于系统采用了抗干扰技术,因而减小了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使系统精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此外,该系统本身可测量2维磁场,故可以很方便地与另一个1维磁场传感器(KMZ51)组成3维测量系统,以消除倾斜现象。由于本系统可以采用各种处理平台来实现,因此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广泛用于定位系统,而且可靠性好,精度很高。 设计论文范文:有关企业信息发表与阅览系统的设计 1设计思想 本系统总体设计是客户端实现用户的注册和登陆界面设计与美化工作,利用Socket编程实现和服务器通信,服务器能处理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并能实现消息反馈。服务器实现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添加、删除和修改用户信息,实现多线程支持多个客户端用户同时在线。具体流程如下图: 2系统功能与实现 2.1功能设计 系统要求用户在登陆界面可以随时浏览企业的通知等动态信息,提供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日历、计算机等小工具,用户可以收藏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并查看网页排名。用户在登陆前进行注册,为维护用户信息安全,需邮箱确认。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采用C/S模式,通过服务器获取数据信息,减少客户端PC的运行负荷,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提高响应速度 。 2.2模块分析 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模块有四个,分别是:用户桌面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数据库模块、后台服务器模块。下面对这几个模块进行分析。用户桌面模块:用户桌面模块即客户端,用来显示主界面、注册界面、登录界面。主界面提供输入用户名、密码的登录操作;注册界面提供用户注册时需注册的姓名、性别、手机等基本信息;登录界面提供用户成功登录后显示企业的动态信息、用户日常使用的小工具及用户可以自己收藏的网站等。 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数据库模块:数据库模块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数据信息的存放和更新。后台服务器模块:后台服务器模块实现各模块之间数据的转发,实现多线程,完成数据更新,实现客户端、数据库及服务器三者的交互。 3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 3.1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配置是采用ODBC数据源加载SQL2008数据库,使用SQL数据库查询语言。数据库设计按照确定建立数据库目的和收集数据、建立概念模型、建立数据模型、实施与维护数据库四个步骤。 数据库模型采用关系(E-R)模型,关系模型是以二维表形式展现,对数据进行划分分析后,优化的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可分为3张表:表1(用户表)存放用户姓名、密码、邮箱等基本信息、表2(企业表)存放企业的通知等相关信息、表3(产品表)存放企业产品的编号、价格、库存等基本信息。 3.2客户端与服务器连接 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连接是实现的难点。客户端是C#编写,客户端用C++编写。可以采用Socket编程。服务器端采用C++的Socket编程,完成对数据库SQL2008的登陆连接,保证数据库只存在于服务器端,通过对于不同权限的用户,设定不同的SQL执行权限,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客户端采用C#的Socket编程,利用TCP协议、与服务器端统一端口号与IP地址进行连接。具体步骤如下:服务器端: (1)加载套接字库,创建Socket; (2)绑定Socket到一个IP地址和端口; (3)将Socket设置为监听模式等待连接请求; (4)请求到来接受连接请求,返回一个新的对应于此次连接的Socket; (5)用返回的Socket和客户端进行通信; (6)关闭Socket,关闭加载的套接字库。 客户端: (1)用指定的端口号和服务器IP创建一个EndPoint对象 (2)创建一个基于TCP协议的套接字; (3)利用Socket对象的Connect()方法向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 (4)如果连接成功,利用Socket对象的Send()方法向服务器发送消息; (5)利用Socket对象的Receive()方法接收服务器发来的消息; (6)通信结束,关闭Socket。控制流程: 4结束语 本文通过C++、C#语言的研究,实现了一个基于C/S模式的企业信息与阅读系统。本系统在用户登陆模块实现界面友好,添加日常使用的小工具方便用户日常生活和工作安排。后台服务器端实现多线程编程,支持多个客户端同时在线。该系统可以便利企业对信息的以及用户对有关企业动态信息的阅读。加大信息传播的效率,增强用户企业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设计论文范文:人工景观湖生态水处理设计 一、生态水处理的社会需求 1、人的精神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已经是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最基本的要求。而更多的是期望生活在一个清晨推开窗,能呼吸清新的空气,能听到婉转的鸟鸣,在夕阳夕下,沐浴在如梦如诗的风景中,抛开尘世的烦恼,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环境里。 仅有翠绿,缺少了鲜活的气息,而精致的水景,使之成为水榭楼台,有了自然的灵气,使自然对人类更加亲近。平静的水常给人以安静、轻松、安逸的感觉;流动的水则令人兴奋和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的细水,让人欢快活泼;喷泉的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水景不仅能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减少尘埃,提高负氧离子的含量,还能在小范围内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2、绿色环保需求 水是生命之源,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所以人人都应该从身边的事做起,无论大小,都应考虑到我们的地球村。尤其是设计人员,在整体规划上就应该站在环保的高度,周密考虑。应该在水景水质要求和低耗能绿色环保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循环过滤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高耗能、高费水的设计首先就不应予以考虑。而投加药剂的方法虽然耗能不高,投资也不大,但是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设计,也力求不让它成为现实。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房地产界的公式: A+B=C A——建设房屋的处理废水、能耗、维修的投入 B——房子建成后,在使用年限期间的所投入 C——全生命周期的投入 传统模式:A=336、B=340,总成本676 新型模式:提高A到390,将大大降低B的投入,B降至23. 即新技术、新材料、新的管理方式的使用,可使后期的投入成几何倍的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降到413.真正的开发高手,增加建筑成本的5~10%,就能带来后期生命周期成本50~90%的降低,节约60~90%的后期管理成本。 采用何种设计能让人类与自然成为朋友,息息相关,和平相处达到环保社会效益双丰收呢? ——生态方式,最原始最自然也是最绿色的方法。 二、人工水景目前的状况 目前大多数的小区在规划设计中都考虑到了水景水质日常的维护,但大都是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处理或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因而造成了前期投资大,后期运行费用多,成效却不显着的结果,水体的水质不稳定,或时而藻类泛滥,或时而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并且整个水景常有人造的痕迹。 下面把人工湖、景观水的水处理方法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1、物理方式: i.引水换水方式 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式,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需要更换大量的水,而水资源在我国是相当的匮乏,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ii.循环过滤的方式。 在水景设计的初期,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沙缸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如果水体面积较大,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引水、换水相比较,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 2、化学方法:投加杀菌灭藻剂 敞开式的水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布满整个水面,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美观,而且挡住了阳光,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质恶化,发出难闻的恶臭,水也变成了黑色。 所以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说用化学的方式处理水质,虽然是立竿见影的,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3、微生物方法:投加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大量而广泛的存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们能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的尸体及残骸分解,将一些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成为无毒害或毒害较小的物质。 可以在景观水水质恶化的时候,投加适当的适量的微生物(各类菌种),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惊人,呈几何级增长,每一次繁殖都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变异品种,导致微生物处理水质能力下降,而且很难控制其数量,其生长又受环境的影响很大,例如温度、气压等等。同时微生物的分解物,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再次导致水质变坏。 因此用微生物处理水质,必须定期进行微生物的筛选培育、保存、复壮等等一系列专业处理过程,而且不能保证水质状况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 三、EWT模式(EcologicalWaterTreatment) 生态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有气象学、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地质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最优化、植物学、动物学、生物生理学、环境概率统计学、环境艺术设计学等等。 简单地说,生态水处理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地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无需人类的外在干预,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处在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和人类共生共存。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需要在施实之前,进行缜密地规划设计。 (一)了解当地的气候和水生物种情况 不同的地域气候不同,降水量不一,会显着影响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生物的种类。根据当地的物种,选择适合培养的生物,能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或耐旱、或耐涝、亦或耐低温、耐高温、耐碱、耐酸。在选择物种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这些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生态功能,不仅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还必须对整个水体有着净化功能。虽然水生植物都能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将其在阳光的作用下,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 统中的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提供食物,但是不同的水生植物对不同的无机盐在吸收能力上不尽相同,必须依据当地的水源水的水质,科学合理地选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离开它,整个生物链不能很好地循环。如果数量过多将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水生植物)大大减少,生物链出现断裂;如果数量过少,生产者(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泛滥,生态系统也不会稳定;这些都会影响生物链进行到底。水生动物的数量一定要经过科学地计算,并结合实践经验确定。水生动物包括鱼类、贝类、各种原生动物等等。将它们引种到水体中,必须考虑到它们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配比;鱼类的食性不同,例如草鱼是植食性的,青鱼是动物食性的,鲫鱼是杂食性的。同一种鱼在不同的生长期,它的食性也会有所改变,例如青鱼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当体长达到15cm左右,开始摄食螺蛳、蚬,而成鱼主要以软体动物、底栖性的虾、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同一种鱼,在不同季节的摄食量也不同。例如团头舫,一年中摄食量4月~11月最大。相同食性的鱼,摄食强度也不尽相同,例如草鱼的食量较大,日食量可达体重的40~70%,而团头舫的摄食强度则低于草鱼。不仅如此,鱼类的滤食特性,也会影响水质状况,所有这些都要综合考虑。 (二)微生物菌种 生物界菌种的种类繁多,都有着相当复杂的生理特性,例如有固氮菌、嗜铁细菌、硫化细菌、发光菌等等,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了它们自然界将堆积满动、植物的尸体,到处都是垃圾。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在不断繁殖的过程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许多变异的种类,这也是为什么微生物的种类不全部为人类了解的原因。这种变异或者会有利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或者会出现退化的现象。 在水生生态中,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能将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某些重金属等等)加以分解、吸收,变成能够为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质,同时还要让它能够降低或消除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环境的美容师。 首先根据人工湖的水源水质情况,利用现有的微生物,进行驯化,培养出适应当地情况的微生物,接着进一步对培养出来的微生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生理活性强的菌种,然后大量繁殖,投放水体。为了保证筛选出的微生物能保持良好的活性,一直处在高效的工作状态,在日常的工作中,必须定期对微生物进行筛选、保存、复壮,将变异带来的对微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微生物物种的稳定性,这也是生态水处理中水质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生物菌种在水体中,不仅要完成它基本的分解有机物,降低或消除有害物质毒性的作用,还要能将水生植物的残枝败叶转换成有机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并且对土壤进行改良,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物理性状,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抑制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长。 (三)人工湖的防渗漏过程 对于不同水域面积的人工湖,可以根据当地地质勘测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设计不同的防漏设计。 人工湖的日常补水量的多少是降低日常维护开支的瓶颈,湖底防止湖水渗漏是人主观上能控制的,所以在人工湖开挖时,防渗漏工作就应该做到位。而降雨量、蒸发量虽然不能为人所控制,但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上了解到相关信息,对日后的补水量的多少和何时会出现补水高峰、低峰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人工湖水位出现大起大落,影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人工湖的景观效果。 (四)人工湖的环境设计 人工湖投放了最佳的菌种,做成了最好的防渗层,配置了各种水生植物,放养了各类水生动物等等,才水质清澈,仅仅如此就能达到梦里水乡的效果吗? 环境设计是人工湖设计中画龙点睛之笔。 诗词有韵律美,音乐要有节奏感,水生植物的造景必须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配合周围的陆地植物、建筑物、人工湖的土岸曲线,以及整个人工湖想体现的主题和气候特点,恰如其分地设计。 在配植构图上,要考虑色彩的调和。清澈泛绿的水色是整个水景的底色,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观赏期,以及观赏部位不同(如观叶、观花等),错落有致,深深浅浅,绿色叠荡,或红或黄的花丛点缀,四季呈现色彩变化,充满韵律感。 (五)人工湖生态处理的优越性 1)无需循环设备的投资,无需额外的设备运行费用和维修保养费。 2)无需专人管理,也能达到水质要求。 3)整个水体自身调节能力增加,对水质的波动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态来进行调整。 4)营造出一个更自然更优美的天然水景 设计论文范文:嵌入式设备鼠标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分析了PS/2鼠标的接口和通信协议,介绍了PS/2鼠标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方法,配合点阵LCD显示器,实现了嵌入式设备的图形化人机接口(GUI)。 关键词:PS/2接口 双向同步串行协议 GUI 当前嵌入式系统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嵌入式系统的人机接口多采用小键盘操作的文本菜单方式,用户操作较为不便。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PS/2接口鼠标,在点阵LCD的单片机系统上实现图形化用户界面的方案。用窗口菜单和图形按钮取代了传统的键盘操作,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 PS/2接口和协议 1.1 接口的物理特性 PS/2接口用于许多现代的鼠标和键盘,由IBM最初开发和使用。物理上的PS/2接口有两种类型的连接器:5脚的DIN和6脚的mini-DIN。图1就是两种连接器的引脚定义。使用中,主机提供+5V电源给鼠标,鼠标的地连接到主机电源地上。 1.2 接口协议原理 PS/2鼠标接口采用一种双向同步串行协议。即每在时钟线上发一个脉冲,就在数据线上发送一位数据。在相互传输中,主机拥有总线控制权,即它可以在任何时候抑制鼠标的发送。方法是把时钟线一直拉低,鼠标就不能产生时钟信号和发送数据。在两个方向的传输中,时钟信号都是由鼠标产生,即主机不产生通信时钟信号。 如果主机要发送数据,它必须控制鼠标产生时钟信号。方法如下:主机首先下拉时钟线至少100μs抑制通信,然后再下拉数据线,最后释放时钟线。通过这一时序控制鼠标产生时钟信号。当鼠标检测到这个时序状态,会在10ms内产生时钟信号。如图3中A时序段。主机和鼠标之间,传输数据帧的时序如图2、图3所示。 2 PS/2鼠标的工作模式和协议数据包格式 2.1 PS/2鼠标的四种工作模式 PS/2鼠标的四种工作模式是:Reset模式,当鼠标上电或主机发复位命令0xFF给它时进入这种模式;Stream模式鼠标的默认模式,当鼠标上电或复位完成后,自动进入此模式,鼠标基本上以此模式工作;Remote模式,只有在主机发送了模式设置命令0xF0后,鼠标才进入这种模式;Wrap模式,这种模式只用于测试鼠标与主机连接是否正确。 2.2 数据包结构 PS/2鼠标在工作过程中,会及时把它的状态数据发送给主机。发送的数据包格式如表1所示。 表1 鼠标发送的数据包格式 Bit7Bit6Bit5Bit4Bit3Bit2Bit1Bit0Byte1Y overflowX oberflowX sipn bitX sign bitAlways 1Middle BtnRight BtnLeft BtnByte2X MovementByte3Y MovementByte4Z MovementByte1中的Bit0、Bit1、Bit2分别表示左、右、中键的状态,状态值0表示释放,1表示按下。Byte2和Byte3分别表示X轴和Y轴方向的移动计量值,是二进制补码值。Byte4的低四位表示滚轮的移动计量值,也是二进制补码值,高四位作为扩展符号位。这种数据包由带滚轮的三键三维鼠标产生。若是不带滚轮的三键鼠标,产生的数据包没有Byte4其余的相同。 3 设计与实现 3.1 接口设计 因为PS/2鼠标接口采用双向同步串行协议,时钟脉冲信号以下皆称CLOCK总是由鼠标产生。因此,可以考虑这种方案:鼠标的CLOCK接主机的一外中断线,数据线以下皆称DATA接主机的某一I/O口线,如图4所示。 在主机程序中,利用每个数据位的时钟脉冲触发中断,在中断例程中实现数据位的判断和接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合适的编程,能够正确控制并接收鼠标数据。但该方案有一点不足,由于每个CLOCK都要产生一次中断,中断频繁,需要耗用大量的主机资源。 由于鼠标与主机之间以双向同步串行协议传送数据,若不考虑CLOCK,仅考虑DATA,则其数据帧的时序与单片机的UART异步串行时序类似。所以,采用了另一种方案:鼠标的CLOCK仍旧接主机的外中断,但鼠标的DATA接UART的接收脚RxD。参照图4 DATA改接RxD。在初始化过程中,主机利用CLOCK的外中断和RxD脚的I/O口线功能实现数据的传输。初始化完成后,切换到RxD功能即UART的接收引脚功能。因为鼠标已处于Stream模式的工作状态,这时鼠标能主动发送数据。这样,主机可以在每收到一帧数据时才中断一次。中断次数大大降低,减少了主机资源的耗用。 不过,在此方案中,必须实现另一个功能:主机波特率的自适应。因为PS/2接口的鼠标一般工作在10kHz~20kHz时钟频率。不同厂家制造的鼠标工作的时钟频率不同。嵌入设备主机要做到与不同鼠标的波特率同步和自适应,才能够正确接收鼠标传送来的数据。波特率的自适应是这样实现:鼠标上电自检时会产生一串时钟脉冲,利用鼠标时钟脉冲产生的中断,结合主机的定时器测量时钟脉冲周期,可以得出所用鼠标的时钟频率,进而求出波特率。通过设置相应的波特率寄存器,实现了波特率的自适应。 3.2 软件实现 软件实现原理框图如图5所示。 (1)鼠标初始化 最简单的初始化就是当鼠标上电自检完成后,主机给鼠标发送一个使能鼠标数据传送命令字节(0xf4),鼠标就会在默认设置状态下工作。主机也可实现自定义初始化,如:复位三次(Snd_CMD(0xff),Snd_CMD(0xff),Snd_CMD(0xff);设置采样率:Snd_CMD(0xf3),Snd_CMD(0x0a);设置解析度(2点/毫米):Snd_CMD(0xe8),Snd_CMD(0x01);设置缩放比例(1:1):Snd_CMD(0xe6);使能鼠标数据传送:Snd_CMD(0xf4)。鼠标每收到一个命令字节都会给出一个应答字节(0xfa)。 (2)两种方案的实现过程 两种方案的软件实现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后一种方案中,初始化时还要实现主机波特率的自适应,关闭时钟脉冲中断和打开串口中断。此后主机利用UART的接收功能接收鼠标数据。 (3)图形化人机接口(GUI)的实现 在点阵式LCD显示屏上实现图形化的人机接口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菜单图标的实现;另一个是鼠标光标的实现。实现菜单图标,显示屏一般工作在图形显示模式。菜单图标有正常显示状态和反显状态,它们都用函数实现:void Draw_ICON(signed int xICON, signed int yICON,unsigned char *pDatICON)。xICONyICON是图标所在位置的左上角坐标值,pDatICON是各个图标及其不同显示状态的点阵码值。反显状态是当图标被光标滑到或点取时才显现的。实现鼠标光标,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层显示的LCD,只能由程序画出鼠标光标。但是,当光标移动较快时,画出光 标的点阵图形需要耗用较多的主机资源。另一种是有双层显示和光标功能的LCD,只需程序控制它的光标移动位置,无需程序画出光标的点阵图形,因而耗用主机资源较少,实现起来效果较好。两种方案简单、明了,容易实现,都已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并且,后一种方案已在某一仪表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总体来说,随着嵌入式处理器性能的不断提高,在嵌入设备中接入鼠标,既可灵活使用,也可减少因接入许多按键而占用的口线数,还能使LCD的图形化显示界面更美观、更人性化。 设计论文范文: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 摘要: 设计了并建立了一个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系统——TATbed(Tsinghua Ad hoc network Test bed)。通过开发底层网卡驱动、路由算法协议模块,使得普通PC机成为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终端;同时通过监测、统计多个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状况获得网络的实测性能指标。目前平台中已经实现对多种路由算法协议的测试支持。 关键词:自组织网络 测试平台 路由算法 多跳自组织网络(Ad hoc network)由多个独立的具有路由(交换)功能的用户通信终湍组成。网络中的相邻终端可直接建立端到端的通信链路;非相邻终端可动态地搜索路由,数据包借助其他终端转发,以多跳方式传递至索路由,数据包借助其他终端转发,以多跳方式传递至最终的目的终端。在自组织网络中,无线信道环境的快速变化及终端的移动性造成了网络拓扑结构不断变化。因此,如何搜索、维护有效的路由成为自组织网络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路由协议草案,如DSR、AODV、SAR等,其性能的评估数据基本上利用网络模块软件如OPNet、NS-2/GloMoSim等仿真得到。由于仿真软件中采用的无线信道、终端分布、终端运动等模型与真实的网络环境相比均有一定的简化,所以在自组织网络技术进入实现商业应用之前,构建实际的Ad hoc网络硬件测试平台对其各层次的网络协议算法设计进行性能测评是十分必要的。但现有的各种无线终端均不支持任何自组织路由协议。 本文设计并实际建立了一个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系统TATbed。通过加载相应的底层驱动及测试系统软件,使得配有无线网卡的普通PC机成为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的实际终端;测试平台对各种路由算法协议提供了统一的模块接口,设定相应的路由算法和测试参数蝗,即可通过检测各个终端间的数据传输状况,得到此路由算法的实际性能的统计结果。同时,测试平台可兼容各种无线网卡标准,如IEEE802.11系列、HiperLan系列等。目前TATbed测试平台已经集成了多种Ad Hoc网络的专有路由算法协议,AODV、DSR、SAR、FSR、ZRP等,并可真实地再现Ad hoc网络应用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终端的移动性与客观信道的实际情况),为研究Ad hoc网络在多种环境下的性能与特点提供可操作平台,对进一步研究Ad hoc网络的结构设计和其各层网络协议算法设计的测试、评估、优化更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结构如下,第一节介绍测试平台系统的总体结构,第二节介绍系统的关键模块设计,第三节介绍其实际应用和总结。 1 平台结构 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开发支持多种Ad hoc网络路由算法协议的测试终端以构建实际的Ad hoc测试网络,并通过检测各个终端间的数据传输过程对自组织网络的各种实测性能指标进行统计、评估。 TATbed测试平台由一定数量的独立的自组织网络终端构成。在实际平台设计中,在配有无线网瞳的PC机(笔记本电脑)基础上开发了支持多种路由算法协议的自组织网络终端,每个终端依据设定的路由算法协议自行组建Ad hoc网络并进行数据传输。图1为TATbed平台的实际测试示意图。 TATbed测试平台的软件系统包括传输任何生成器、终端处理器和数据统计器三部分。 在测试开始前,传输任务生成器将根据设置的测试参数,生成每个终端的起始传输任务列表,以精确地控制测试过程网络的传输负荷。在传输任务列表中定义了整个测试过程中每组数据包的源发出节点、最终目的节点、数据包数量、发出时间。 测试开始后,每个终端上的终端处理器将读取其对应的传输任务列表,在规定的时间进入发数据包流程,处理需要发出的数据包,同时监听无线网卡接收到的数据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测试过程中,终端软件模块记录下本节点收到和发出的每个包的信息,包括收(发)时间、包头信息、包长度等。 测试结束后,根据本次测试的整个网络的起始传输任务列表和每个终端在测试过程 保存的收发包记录,数据统计器统计分析、计算出相应的测试指标,包括网络容限、节点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成功传输率、数据包平均传输延时、延时抖动、数据包传输路径平均跳数、系统路由开销等。 2 自组织网络测试终端设计 由于现有的各种通信终端设备均不支持任何自组织网络中由算法协议,因此开发自组织网络测试终端成为整个测试平台构建的关键。在TATbed测试平台中,通过在装备了无线网卡的PC机上安装终端处理器,使其支持多种自组织网络的路由算法协议,成为实际 自组织网络中的终端。 在现有的标准PC机系统下,网络层采用IP协议,终端之间的连接地址的标识来判别,应用层的传输任务经过数据打包处理后直接交无线网卡发送,并且只有当数据包的源节点和目的邛树熊处于相互无线网卡信号覆盖范围内时,才能成功发送IP数据包,终端本身并不支持任何路由功能。在TATbed测试平台系统中,终端的MAC层和网络层之间加载了自行开发的驱动模块,以支持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多跳传输,形成个虚拟的传输链路,为普通数据包的发送提供传输路由,如图2所示。 终端处理器在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的NDIS(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层基础上开发,包括底层接口驱动、路由算法模块和数据包的监听记录三部分。其结构如图3所示。 为测评各种不同路由算法协议的性能,终端处理器中的接口驱动设计为一个自定义的标准路由算法接口。该接口将各种路由算法协议完成的寻找路由、确定路由民系统网络层完成的其他功能,包括与上下层之间的传递、包头内容的填写等工作分离,使得路由算法协议成为需要嵌入的单独子模块。不同的路由算法协议只需要遵循接口定义编写相应的子模块即可。目前,TATbed测试平台系统可支持AODV、DSR、SAR、WRP、Fisheye、CBRP、ZRP等多种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的测试、评估。同时,由于终端处理器接口驱动中载在NDIS层上,使得测试平台对MAC层协议透明,因此测试平台可根据测试需要选用各种基于不同传输标准的无线网卡。目前系统中选用了基于IEEE802.11b标准的网卡进行测试。 包头的第0~13字节为标准的Ethernet-MAC包头格式,第14~27字节为扩展的“路由信息”域,之后是实际的用户数据。对于来自高层(网络层)的数据包,终端从其IPv4标准包头中读出此数据包最终发送的目的地址并将这一“最终目的地址”保存在“路由信息”域的“最终目的节点IP地址”项内;同时调用路由算法模块,根 据其最终目的地址获取其对应的多跳路由信息,并将实际的下一跳的接收节点的地址写入第7”12字节处的“下一跳接收节点MAC地址”项内,然后将此数据包交下一层(MAC 物理层)无线网卡处理发出。对于来自底层无线网卡接收到的数据包,终端读取“路由信息”域的“最终目的节点地址”,如果此地址与其自身地址相符,则交上层网络继续牏如果不相符,则调用路由算法模块,得到对应的多跳路由中下一跳的接收节点地址,然后交无线网卡处理发出。对于路由算法协议中规定的其他非数据包,如路由搜索包、路由应答包、路由失败包、周期性握手信息包等,则在“包类型”域中标示区别,由无线网卡收发后直接调用相应的路由算法模块处理。3 系统应用 TATbed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平台在普通PC机上开发了支持多种自组织网络路由算法协议的实际无线终端,以构建一个实际的无线自组织网络测试系统。笔者利用此平台已经成功地对AODV、SAR路由算法在多种实际网络环境参数下进行了性能的实测比较分析。测试结果可应用于实际的自组织网络由算法的性能评估、设计优化等方面。同时,TATbed终端软件模块的设计使其可应用于任何基于Windows内核的硬件设备上,具有高度的通用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实际网络系统性能测量、网络规划优化设计、网络各层次算法协议性能评估等诸多方面均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 设计论文范文:红外线感应自动门的理论设计 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自动门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单片机与门结合的产物即自动门系统。主要应用于通过单片机对步进电机的正转、反转进行控制,从而对门进行开、关的控制。在门的两侧各有一个感应器,分别感应从里面出去和从外面进来的人。当有人或物品进入到感应器的扫描范围内,感应器就会做出感应,向中央处理器提出申请,中央处理器转而 控制电机进行正转,实现了开门的过程。 一、红外线探测器的选择与设计 (1)红外线探测器的电路设计。由电压响应度表达式可知,传感器的电压响应度与入射光辐射变化的频率成反比,因此物体移动速度越快,同样的入射功率下输出电压就会越小,只有达到报警阈值电平时,探测器电路才会有电压信号输出。利用热释电探测器Pspice 等效电路模型设计实用探测器电路原理:当人体进入警戒区,人体温度会引起环境温度辐射场的变化,通过菲涅尔透镜,热释电红外探头感应到的是人体温度与背景温度的差异信号,则在负载电阻上产生一个电信号,采集的电信号触发外围电路,最终实现报警。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外电路采用的器件:红外探测器专用芯片红外传感信号处理器BISS0001,热释电红外探头RE200B (传感器),及一些外围元件(电阻电容)。检测元件BISS0001 是CMOS 数模混合专用集成电路,具有独立的高输入阻抗运算放大器,可与多种传感器匹配,进行信号预处理,另外,它还具有双向鉴幅器,可有效抑制干扰,其内部设有延迟时间定时器和封锁时间定时器。 (2)红外专用芯片BISS0001。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是一种新型高灵敏度探测元件。主要用于电源开关控制、防盗防火报警、自动门等。本次设计采用红外专用芯片BISS0001,BISS0001是由运算放大器、电压比较器、状态控制器、延迟时间定时器以及封锁时间定时器等构成的数模混合专用集成电路。 二、红外感应自动门控制电路的设计 2.1主控芯片的选取与设计 外感应控制芯片种类繁多,如HT-7610系列,WT8075控制芯片,KC778B红外传感专用集成芯片,AT89C51红外专用芯片等。通过综合它们的性能及本设计的设计要求,本次设计选用AT89C51红外专用集成芯片。 (1)功能特性。AT89C51提供以下标准功能:4k字节Flash闪速存储器,128字节内部RAM,32个可编程I/O口线,2个16位定时/记数器,一个5向量两极中断结构,一个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振荡器及其时钟电路。AT89C51可降至0Hz的静态逻辑操作,并支持两种软件可选的节电工作模式。空闲方式停止CPU的工作,但允许RAM,定时/记数器,串行通信口及中断系统继续工作,掉电方式保存RAM的内容,但振荡器停止工作并禁止其它所有部件工作直到下一个硬件复位。 (2)接口功能:Vcc:电源电压,GND:接地;P0口:P0口是一组8位漏极开路型双向I/O,即地址/数据总线复用口。作为输出口用时,每位能吸收电流的方式驱动8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1”可作为高阻抗输入端用。在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时,这组口线分时转换地址(低8位)和数据总线复用,在访问期间激活内部上拉电阻。在Flash编程时,P0口接收指令字节,而在程序校检时,输出指令字节,校检时,要求外接上拉电阻。P1口:P1口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1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 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Flash编程和程序校检时,P1接收低8位地址。P2口:P2口是一个带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2的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端口写“ 1”,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此时可作输入口。作输入口使用时,因为内部存在上拉电阻,某个引脚被外部信号拉低时会输出一个电流。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16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例如执行MOVX@DPTR指令)时,P2口送出高8位地址数据。在访问8位地址的外部数据存储器(如执行MOVX@RI指令)时,P2口线上的内容(也即特殊功能寄存器区中的R2寄存器的内容),在整个访问期间不改变。Flash编程和程序校检时,P2亦接收高位地址和其它控制信号。P3口:P3口是一组带有内部上拉电阻的8位双向I/O口。P3口输出缓冲级可驱动(吸收或输出电流)4个TTL逻辑门电路。对P3口写如“1”时,它们被上拉电阻拉高并可作为输入端口。作输入端时,被外部拉低的P3口将用上拉电阻输出电流。P3口除了作为一般的I/O口线外,更重要的用途是它的第二功能。端口引脚第二功能:P3.0 RXD (串行输入口) P3.1TXD (串行输出口);P3.2NT0 ( 外中断0);P3.3INT1(外中断1);P3.4T0(定时/记数器0)P3.5T1 (定时/记数器1);P3.6 WR(外部数据存储器写选通);P3.7 RD(外部数据存储器读选通);P3口还接收一些用于Flash闪速存储器编程和程序校验的控制信号;RST:复位输入。当振荡器工作时,RST引脚出现两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将使单片机复位。ALE/PROG:当访问外部程序存储 器或数据存储器时,ALE(地址锁存允许)输出脉冲用于地址的低8位直接。即使不访问外部存储器,ALE仍以时钟振荡频率的1/6输出固定的正脉冲信号,因此它可对外输出时钟或用于定时目的。要注意的是:每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将跳过一个ALE脉冲。对Flash存储器编程期间,该引脚还用于输入编程脉冲(PROG)。可通过对特殊功能寄存器(SFR)区中的8EH单元的D0位置位,可禁止ALE操作。该位置位后,只有一条MOVX和MOVC指令ALE 才会被激活。此外,该引脚会被微弱拉高,单片机执行外部程序时,应设置ALE无效。PSEN:程序储存允许(PSEN)输出是外部程序存储器的读选通信号,当AT89C51由外部程序存储器取指令(或数据)时,每个机器周期两次PSEN有效,即输出两个脉冲。在此期间,当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这两次有效的PSEN信号不出现。 2.2红外感应自动门的控制电路的设计 整个过程由红外探头探测人体红外信号,然后由S源极输出给BISS0001的14脚,1IN+脚为芯片内第一级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具有极高的输入阻抗,极易与外接PIR的源极S相匹配,能将PIR探测到的人体微弱红外信号无损耗的传过来,经第一级运放高增益放大后,由C4耦合至第二级运放再次放大,经比较器,双向鉴幅器后,检出有效触发信号,去启动延迟时间定时器,由2脚输出高电平的控制信号加至AT89 C51的P3.2脚。人体的移动频率一般在0.1~10Hz的范围内,因此在设计放大器时既要考虑需要放大的信号的频率,使人体辐射的微弱信号得以通过,又要考虑抑制其他物体辐射来的红外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混入,故选择0.2~8Hz的低频带通滤波器,计算:f = 1/2 C3R3=1/6.28×103×2M = 8 Hz;f =1/2 C1R1=1/6.28×3.3K×103=0.2 Hz 当f=1Hz时,其单级增益G1为:G1=20㏒2 fC2R3/(1+2 fC2R2)(1+2 FC3R3) 由分析可知:C2=47u;R2=47K;C3=103u;R3=2M;带入公式计算得G1≈35dB,故单级增益为35dB。 同理可计算二级增益。C4=10u;R4=10K;C5=103u;R5=1M;带入公式得G2 ≈ 40dB,故总增益为75dB。以满足后级所须的驱动信号。COP1、COP2为电压比较器,组成一个双相鉴幅器。由于V =3.15V,V =1.35V,所以当V 为+5 V电压时,可有效地抑制±0.9 V 的噪声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COP3为一条件比较器,当输入电压VC 在开门和关门的过程中,系统通过光电编码器,一直监视电机的速度和位移。如果电机的速度远小于期望的速度,我们就认为撞到了障碍物或人,就会立即使门停下,然后执行倒转运动P1口的P1.0~P1.3口与行程开关相连,与行程开关相连电阻提供电流,当对引脚写“1”时,芯片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进而可驱动TTL逻辑门电路。其中四个行程开关为两个控制电机减速,两个控制电机停止。P1口的P1.4、P1.5口连接手动开关按纽,与上述同样的原理,作为I口用时,当对引脚写“1”时,芯片通过内部的上拉电阻把端口拉到高电平,进而可驱动TTL逻辑门电路。P2口的P2.0、P2.1、P2.2、P2.3分别连接嗡鸣报警,电机过热报警,电压过高报警,速度异常报警,此时作O口用,由相应的检测模块检测状态,出现异常便输送信号给相应引脚,输出电流,导通二极管,驱动报警器。C1~C12采用RTX-1/8W型碳膜电容器;R1~R16采用RT-1/8W型碳膜电阻器。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与实施途径 【摘要】在建筑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日,建筑工程管理做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当今建筑行业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建筑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完美融合的建筑工程管理,其在施工中拥有着它独特且重要的领导与监督地位。本文将根据探讨建筑工程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与实施途径,来研究建筑学与管理学完美融合的产物对于推动建筑工程发展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重要性;实施途径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与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住宅或遮风避雨的处所,建筑物的安全与实用性,美观与独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追捧。然而,伴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壮大,人们对于建筑物的各项要求的提高,如何保证建筑物在建筑过程中的安全与实用性,保证建筑承办商认真负责,以及保证建筑使用者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则成了整个建筑领域与相应的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点。由此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结合了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管理学的科学管理方法,为了保证建筑工程在建筑过程中保持创新、完善体制、加强管理、重视安全和施工过程中的规范操作而起到监督管理与指挥作用。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主要监督管理的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成本的管理。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盈利与否与企业的成本投入与竣工所得有着很大的关系。成本越低,在相同的竣工所得下,利润就越高。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先的计算规划与控制,在核算分析与考核后制定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由项目管理人员落实相应的实施方案,在考虑到成本材料的安全性和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其次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质量管理是建立在科学的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对于施工建筑进行统一的、全局的、由始至终的监督与管理。质量管理的对象不单单是指建筑物或者建筑材料,还包括周围环境、施工工序等多个方面。专业的质量管理可以提升建筑整体的质量,可以提升施工人员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并且可以落实成本管理所拟定的实施方案,对于整个工程的顺利竣工起到推动作用。最后则是对于安全的管理,安全管理的范畴是对整个施工过程和整个施工建筑整体而言的。它是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建筑工程竣工后整体建筑的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对于安全有着充分的认知,施工人员与建筑设计人员才能时刻以“安全第一”为出发点,设计并建造出能够预防灾害,而不是事后补救的建筑设施来。而对于安全的深刻认知,也可以提升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规范操作与认真负责,大大降低安全事故隐患,为整体的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保障。 可以是建筑工程管理是保障建筑工程的经济利益、质量安全、以及施工人员与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学合理的运用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技术与知识,可以推进建筑工程的开展,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为使用者带来更舒适、更实用、更安全的使用环境。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实施途径 (一)重视管理与理念创新 上文简述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它是保证了施工安全与施工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工程管理的重视,并且落实工程管理的内容,是企业的决策人与管理者应该重视的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不仅不再只局限于书本与电视广播,企业的领导与决策人可以通过网络与传媒来了解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培养与教育工程管理者与自身,从而潜移默化的将建筑工程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里,使它成为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通过对于企业文化的宣传,深入到所有企业员工的心中。 (二)完善制度与健全机制 如果将建筑工程管理做为形式主义引入建筑企业,那么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有为了更好的发挥工程管理的作用,建筑企业应该积极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应制度,健全其相应的管理机制,从而配合工程管理监督与管理企业施工。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是学会对于过去的不足进行反思,错误进行检讨;并且了解国家的各种相关政策与法律,认真贯彻建筑行业行为规范;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论与经验,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深入管理基层,切实体验管理环节,严谨暗箱操作,保证管理过程的透明化与专业化,以便更好的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三)增强监管与确保质量 落实了工程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地位,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将可以大大增强其监管力度,也能确保工程施工与竣工后的工程质量。由于工程管理对于成本管理是基于企业合理支配资源与财力,从而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的,所以在监管过程中,对于物资用具的合理使用、保存与避免浪费都是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的对于质量的监管,则是在确保了成本管理的措施得以落实的基础上,对于施工材料的监督与管理,另外还包括竣工后的验收监管。可以说确保了质量与施工过程中对于物料的合理应用,才是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 (四)落实安全教育与措施 在工程管理的重点之中,除了工程成本与质量的监管之外,最重要的则是对于安全的监管。做为确保施工人员与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在工程监管期间,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也跟将建筑企业整齐体专业素质有关,所以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都要深刻认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推广安全教育的学习,从业人员行为规范与操作规范的学习,以及加强企业本身的安全措施,降低建筑过程与建筑竣工后所能产生的隐患。 结束语 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耸立起诸多人类文明的象征,随着建筑的不断增高,预示着人类的文明也日渐茁壮。做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建筑物是经得起风霜雨雪的巍峨之作,而确保它能横跨时间的洪流的重要保障,则是取决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落实与开展。做为建筑物重要的监督与管理科学,建筑工程管理在今后建筑物的建筑过程中必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建筑工程技术,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解析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摘 要:通过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市场化 新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也随之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弊端逐渐暴露,建筑工程管理已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因此,为了满足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必须在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上进行创新。同时,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积极引进新型人才,并对管理体制、技术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1.1 对工程管理不够重视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推广时间短,管理人员对工程管理不够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多数只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虽然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管理工作的重心仍旧是在工程承包上,对管理工作缺乏安排,致使管理工作混乱不堪,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甚至一些企业为了缩减工程开支,在施工中采用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这样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1.2 信息化程度低 建筑工程涉及到各个部门的数据和资源的交换,而数据和资源的交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创建自己的数据库,并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工程管理中。但目前,建筑工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和网络化管理程度比较低,信息化水平不高。 1.3 能源消耗量比较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逐渐增大,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建筑工程能源的消耗量远远高于国外,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多采用节能、环保材料,不断推广绿色建筑,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的必要性 2.1 创新是现代建筑工程的需要 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正逐步走向市场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慢慢改变,竞争意识和市场理念也逐步形成。建筑工程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创新项目管理,而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企业与项目关系模糊、责任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缺点,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使建筑工程管理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2.2 创新是时展的必然 历史表明,想要进步就需要不断创新。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战略就是“促进改革、发展、创新一体化发展”。建筑工程管理应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企业文化相适应,从而建立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如果企业没有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资本和技术等,那么企业就会被市场淘汰。创新是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活力,企业在发展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建筑工程建设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承包商逐渐进入市场,国内的施工单位要想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并进入国际市场,就需要不断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 3 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 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只有遵循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依照市场机制改革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从而建立适应市场化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建立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系。在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的方式时,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建筑企业中标的大型建筑项目,建筑企业需要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等。建筑企业负责项目的监督和评价,而分公司依照相关协议投入资源并进行施工管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对小型项目,建筑企业可以委托分公司进行负责管理,由企业对项目进行安全监督和技术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分公司的施工积极性,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企业要健全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可以对资金实施统一的调配和管理,并要不断强化建筑企业对资金的控制能力。实施项目资金委派管理制,保障资金管理负责人可以独立履行责任,对财务的支出实施严格的审核和管理,做好资金的预算工作,合理安排资金的用途,严格审批招待费用,严禁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3.2 观念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者要重视创新模式的应用,积极培养员工进行理念的创新,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并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从而实现凭借创新思维管理企业。 理者应该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建筑企业中贯彻和落实新的工作方法,同时,企业要把工程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把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建筑工程管理方案的创新,需要探索符合市场发展的工程管理模式,并且要适应建筑企业的管理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情况。 3.3 技术管理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重视技术的创新,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专业化的施工技术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规范技术人员的操作,提高技术人员的施工技能。②提高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能力。建筑企业应该成立工程招、投标小组和项目技术方案管理小组,专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订施工方案。③积极研究适应企业施工技术的工艺和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标准的技术。建筑企业应制订工程技术管理标准,实现工程管理流程化。④建筑企业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等,促进企业的良好运作。 3.4 成本管理的创新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应重视工程合同的洽谈与签订,做好工程投标成本的预算,对合同条款进行细致的分析,规避不合理的合用条款。在合同签订后,对刚性的合同条款,应制订相应的措施,对开口合同条款,制订合理的理赔措施;在合同履行中,加强对施工单位的选择、施工材料的选择和工程预算管理等。在工程竣工后,应做好工程结算工作,尽可能降低成本。对工程后期的管理工作,要处理好客户的投诉和意见,做好工程的维修服务工作,从而降低工程索赔成本。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建筑工程各个部门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同时,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积极引进新技术,创造出符合建筑工程管理要求的管理模式和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论述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总结,着重针对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类似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竞争压力,建筑企业开始不断改进建筑工程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该将工作中心向建筑工程管理上移,坚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工程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工程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因此,下文主要就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2 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仍存在着施工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现场管理粗放,建筑企业组织设计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建筑管理质量,使得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建筑工程管理的运作应该从管理的各个环节出发,通过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管理质量,从而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和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执行的建筑工程方面的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对工程管理的约束性较差。同时,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也相对落后,不适应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未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没有较强的专业性,没有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专业队伍,这就造成了管理的不规范、不科学以及其他问题。 2.2 施工阶段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最关键的阶段就是现场施工,对该阶段的管理是否良好,与工程质量和人员安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在施工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机械和人员问题。机械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比较低;选用的机械不够,机械老化、性能不佳,由于缺少创新技术的支撑,在建筑施工中高效的新型机械很少采用。人员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实际水平与文化程度不对称,施工技术偏低,专业技术拔尖的管理人员少,高级施工技术人员短缺,同时缺乏新材料、新机械、新技术的使用知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3 劳动人员管理比较混乱 建筑业是一种劳动力比较密集的行业,劳动力在建筑工程中占主力军的地位,因此,合理地管理劳动力是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中,没有一套比较合理的行为准则去规范工作人员,对工作人员的调配、管理比较混乱,对劳动力未能形成良好的流动机制和使用环境。 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的是包工制,施工队伍大多是临时组合起来的,施工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未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未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人员调配机制,从而容易造成各部门之间劳动力调配不合理的现象。 2.4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技术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工程管理应当实现规范化、科学、安全的操作,这就需要在技术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工程质量,甚至可能危及到生命财产安全。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着技术管理不科学和管理松懈等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根据自己的职责对建筑工程执行严谨、细致的监督控制未严格把技术关,甚至只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技术标准和要求,导致很多的工程事故的发生。 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状况来看,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比较薄弱,素质偏低。在现代化的今天,建筑工程管理已经成为一项高要求、高技术含量的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比较高的素质,而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以及专业管理程度比较落后、低下,这种状况制约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健康发展。 3 解决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改进建筑工程的管理机制 完善和革新建筑工程的管理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首先,应在管理的法律、法规上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可以在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达到加强管理 目的,保证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要加大完善管理制度的力度,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系统,通过借鉴一些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以及采取必要的管理工具,对现有的操作和规划进行重新调整,使管理变得专业化、现代化。 3.2 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安全生产是所有的企业在生产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技术人员直接领导着工人进行施工,必须非常重视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做到事事有底,每项施工都要有专人负责,对于违章作业要及时予以纠正或处理,排除安全隐患,保证每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完善规章制度,对工程进度层层把关,各阶段都要签定生产安全责任书。监督人员必须督促和检查施工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了生产安全责任制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于没有明确责任的施工单位,要限定时间进行整改,必须做到有章可循,保证施工的安全。 3.3 对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不同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为了能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经过岗前培训,不仅可以使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减少了施工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工程按计划、按质量完成。 管理队伍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管理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工程施工的效率,只有具备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带领建筑施工团队赶上时代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实际的强化管理队伍的工作中,要做好选、育、用等环节,从试用到聘用的过程必须要把好关,保证聘用的管理人员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保持与时代接轨,并能着眼于未来,保持管理水平的现代化。 3.4 优化力资源配置 建筑工程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降低建筑企业成本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少人力的浪费,才能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管理人员要对各个部门的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及统计,掌握各个部门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人员,同时对部分工作人员实行合理流动的机制,从而使人员管理显得更加灵活,达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私营的建筑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建筑工程管理的局面变得比较混乱,弱化了建筑工程管理的运作机制。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合理之处,各种问题并存造成了材料浪费,工程机械的使用效率不高。所以,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管理法的应用策略 摘 要:在管理学科中,项目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分支,将其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对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对施工企业是否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项目管理法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项目管理法;建筑工程管理;应用效果 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工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应用何种方法对施工效益是有很大影响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法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其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1 建筑工程管理中项目管理法概述 1.1 项目管理法的含义 项目管理法的核心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效率,同时更好的完成项目目标,因此,在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通常都是采用的项目经理负责制,这样能够更好的实施计划,同时也能更好的进行组织计划,因此,在进行施工的时候也能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对生产资料进行合理配置,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在进行施工的获得更好的效益,同时也能更好的通过管理手段实现企业项目管理的目标,保证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2 项目管理法的目标、对象及特点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同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和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完成施工工程的建设,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进行全面的控制。项目管理法在进行实施的时候是以建筑工程为对象的,因为建筑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通常每个项目都是一次性的,因此,在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要更加的全面和科学,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施工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在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的是相同的,项目管理要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对施工的费用进行控制,同时对施工的质量要进行控制。项目管理法也要对相关的施工信息和合同内容进行必要的管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所要涉及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施工材料质量进行控制是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关的机械设备以及材料进行很好的质量控制是非常关键的,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生产要素之间是存在着很强的系统性的,因此,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也慢慢出现了系统管理的倾向。 2 如何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运用项目管理法 2.1 明确建筑工程的项目负责人 为了更好的应用项目管理法,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依赖项目负责人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在实施项目建设的时候,项目经理就是项目的负责人,因此,在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也是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的。项目负责人要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掌握,同时,对相关的管理知识以及技能要进行掌握。项目经理在一定意义上不能是单独的个体,应该是一个管理的团队,这样能够更好的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同时也能更好的实施管理。项目经理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更好的运用掌握到的知识,能够更好的将项目管理和时代变化进行融合。 2.2 建设管理项目运行的机构 项目管理法在进行实施时需先进行设计和建立管理组织系统,这样在组织运行和调整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实现项目管理法的目的。组织设计和建立是为了更好的统筹和建设一个能够更好的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的的组织机构,因此,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分工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就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够更好的规范内部人员的活动,同时也能更好的利用信息实现组织目标。在组织系统建立完成以后,各个岗位和部门都是要进行组织设计的,这样能够更好的按照必要的行为来进行工作,同时也能更好的在组织运行的时候进行必要的调整。在组织调整的时候可以同组织设计的目标进行必要的对照,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组织系统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验,这样在运行过程中也能更好的进行改善。项目管理法的组织职能通常是包含着组织设计、组织运行以及组织调整的,因此,项目经理的职能是非常重要的,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效果也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的。现在很多的国有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有了很好的发展,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一定要对项目管理法的应用效果进行 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3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制定管理制度有利于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指导,并规范组织及个人的行为,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另外,在遵循相应标准和规程的条件下,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了保障。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与计划、责任、监督、核算、奖惩等方面联系起来。同时,相关规章制度的制订还应具备科学的依据,能够促使员工主动地接受,它的执行与检查应具体落实到人。此外,为了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应实施奖惩制度,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使一部分员工受益,并不排除某个人受罚的可能。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应将“五无一创建”当作目标,其中,“五无”是指没有超过重伤的工伤事故,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责任事故,没有重大的交通事故,没有火灾与洪灾等事故,没有恶性治安事故;“一创建”指的是创建一流的安全文明施工场所。另外,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应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教育,从严管理、奖罚分明,强化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以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即为建立比较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度,将安全系统工程理念充分利用起来。从项目部的领导开始,一直扩展到基层管理人员,创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机构,并保证其能够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促进网络安全以及建筑工程安全。 2.4 过程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企业应将自身优势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最大利润。另外,在施工阶段还要有计划地采取有效措施去协调资金需求投入量、资金筹措、资金分配等方面的运作,实现合理的投资。项目部的有关部门应对工程单价以及总价构成有一个很好地了解,以控制工程中资金的流动。于流动资金的形态转变中对利润进行分离,强化工程的生产能力,在工程运行的全过程中获取收益。质量控制指的是通过对工作质量进行控制,来确保工程产品的质量符合设计的要求以及合同的标准。而工作质量又会在施工工序中的各个环节和每个因素中得到反映,由此可见,工程质量是由施工工序的质量决定的。合理的周密的进度计划指导着进度控制的进行,而进度控制则跟踪检查建筑工程的进度,并加以分析、调整及控制。进度控制是以实现项目动用时间为最终目的的。 3 结束语 项目管理法在管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对社会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是要对很多方面进行管理的,在管理过程中是要按照必要的方法来进行管理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其经济效益不会受到影响,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建筑施工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项目管理实践性是非常强的,同时,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是要具备丰富经验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对管理技能要进行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项目管理的科学性。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与措施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全面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时间还比较短,而且相对缺乏系统、专业、深入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导致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弊端、漏洞较多,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措施,希望能对工程管理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建筑工程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管理对象是人员管理,而建筑业的管理内容不仅包括人员管理,还包括施工设备、施工规划、施工材料等综合性问题的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工程项目负责人的管理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建筑工程各个基层的管理人员的管理作用。因为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施工量大、施工范围广、涉及内容广泛的工程,所以管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1]。 1 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 1.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在我国有部分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始终坚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完全可以满足现阶段的需求,因而不积极主动地去加以修改与完善,甚至于其主观意识之中对于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有一种排斥感。正是因为他们主观上的抵触,导致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建立、管理责任的明确以及管理任务的具体化等工作难以落实到位,进而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发展缓慢,并且整体管理水平长期以来都处于较低水平。 1.2客观因素 在分析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客观性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主要是指除建筑工程单位自身之外的一些相关的机构与部门所产生的影响。 首先,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与管理的力度不足,是影响我国工程管理工作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协助建筑工程单位加强管理是我国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其职能并未得到全面实施和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次,监理的职能发挥不到位。我国的工程监理体制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作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第三方参与者,监理单位具有独立开展建筑工程全部项目审核与监理的权利 ,但多数监理单位被施工单位“束之高阁”,失去了监理的意义,其职能也难以真正得以发挥。 再次,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还未全面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仍处于低水平的经验型、粗放型管理阶段。对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不够重视,缺乏先进、 实用和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水平、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2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 2.1改变落后的传统观念,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管理理念是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理念多数停留在表面层次,而忽略了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完善,不断的融入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彻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逐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必须加强以下措施:⑴坚决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为加强工程管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我国建立了多个执业资格制度,还设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我们要通过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审查持证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资料,并且进行不定期抽查,以保证执业资格制度的严格执行。⑵强化终生学习。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的社会,只有及时更新所学知识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认清自身的不足,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增强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为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除了严格执行执业资格认证外,还要建立一个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以此来激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取得执业资格后仍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2 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政府建筑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为了提高整体监督队伍的素质,确保监督工作及时有效、公平公正的进行,政府对运行规则要不断完善,并真正落实 这些规则,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来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质量的监督,重点加强对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特别是要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质量监督手续、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施工许可证办理及竣工验收。此外,也应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监测设备,提升监督工作的现代化程度,提高监督工作的科技含量。 2.3实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充分发挥监理职能 实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并充分发挥其监理职能,是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最强有力的保障。在监理单位进驻现场后,要根据先前制定的监理质量目标,完善分工制度,协调好部门工作,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 ⑴确定监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分工,岗位的责任人要签订好责任书; ⑵制定相关的监理管理制度,拟定相应监理的工作程序,使工程监理工作程序化和规范化; ⑶建立沟通协调制度,使岗位人员定期和承包商、建筑工人沟通、协调,对于存在的问题要不断的督促,使其真正的落实到位,坚决杜绝质量问题隐患。 2.4建立新型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促进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 ⑴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全管理制度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优化配置项目管理部门以及机构,保证设置功能齐全,科学合理地分配人员,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次,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度。建筑工程管理责任制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 ⑵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一方面要组建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确定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绩效考核、检查监督等约束机制,切实遏制各种不良作风,提高工程管理的积极性。 ⑶进行技术革新,提升管理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实现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如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管理等,它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提高了企业工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质量,使工程的效益最大化。 ⑷建立新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 建立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体系是由资深的建筑学科专家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共同来组织实施。我们必须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建筑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论,积极吸取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思路与方法,综合整理各方面资料,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实际情况的工程管理思路体系,确保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和稳定发展。 ⑸创新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是提升管理水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忽略了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以及水平的提高。我们要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进行革新与完善,不断融入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从而彻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在这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发展的速度与方向,做到发展速度适中,在充分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实际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 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业要继续保持稳定、健康、持久的发展势头,就必须从自身管理工作抓起,确实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只有这样我国建筑行业才会拥有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的需求,必须向着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不断的弃旧扬新,接受新方法、新技术、新思想,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工具以及高科技手段,从而实现综合、完善、高效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探讨了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 管理模式 发展 创新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使我国建筑行业的企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创新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刻不容缓。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而现代企业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不断创新。因此,我们要先从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开始研究。 1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一直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而无法大力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普遍较低,存在着组织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管理手段滞后、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方面的问题[1]。 对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首先,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必经之路。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项目施工上的完善需要,就必须构建起现代化的企业机制。由于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只有本着创新的观念来实施,这样才有利于建筑企业更快地构建起现代企业制度,以顺应市场的需要。 其次,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大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不利于建筑工程管理的正常开展,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摈弃其中不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方面,才能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 再次,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随着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而工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失效,都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带来不利影响。 1.2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首先,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符合时展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建筑工程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建筑工程的管理,创建出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才能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时展的必然需求。创新、改革、发展一体化,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如果建筑企业墨守成规,那么其被淘汰就是必然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适应新的环境,创建具有创新能力、拥有强大企业品牌效应的工程管理模式,才能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1.3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建筑行业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尤其是在我国建筑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情况下,其发展受到外部人为、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项目管理不规范,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筑企业在工程投标中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使得设计和监理地位被动,难以履行职责,各种职能错位现象经常发生。因此建筑行业企业必须自我完善和创新工程管理模式,以实现国际化发展以及满足市场发展的规律。 2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 2.1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首先,要对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的观念进行创新。工程管理从本质上来看,是对人的管理,建筑工程的计划、协调、控制等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进行创新,直接推动了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从而形成换人不换理念的企业文化,并为建筑工程的管理创新打下基础。 其次,要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理念。工程管理的对象是由很多种元素构成的错综复杂系统,这就要求工程管理应从整个系统出发,使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大力研究与处理好系统内部的 各元素、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还有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之间的关系。 2.2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工程承包考评制度的创新。通过完善工程承包管理制度,加强对工程责任制的考评,将责任指标细化为进度、安全、质量、文明施工、人力资源、技术、材料、成本、结算管理等多项内容,并且详细制定考评标准,以此来规范项目部及项目经理的责任范围和行为,然后进行考核量化打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成本与质量管理制度的创新。目前的施工企业项目成本与质量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事后算”的被动控制为主。尚未建立起来比较科学的成本与质量控制体系。因此,要侧重于对实际成本和施工质量的控制,创新内部控制制度,在抓好项目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基础上,强化项目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并建立成本与质量考核的预警机制。 再次,工程管理责任制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责任制在工程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能否真正落实,是决定工程管理成败的关健。建筑工程项目经理在企业授权范围内,处理好建筑施工工程内部的多方关系,切实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能够协调有序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与服务机制等多项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得以落实,开展灵活多样的组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控制与落实,确保工程项目目标能得以实现。 2.3加强对建筑工程人员管理层面的创新 对建筑工程人员管理层面的创新要确立人本管理理念。人才代表着建筑企业的实力,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源泉,工程管理人才惟有创新才能进步。要加快、创新培养建筑施工技术人才,选拔、任用技术强、素质高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人才的技术提升提供有效保障[2]。 在建筑施工项目确立人本管理理念之下,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人员管理层面的创新: 首先,确定项目组织目标。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加以分解,并构建层次化目标责任系统,在企业内部全部员工积极开展责任目标考核,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整个系统中所承担的任务,这是建筑工程质量责任体系得以构建的重要基础。 其次,应采取相关措施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相关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除应具有相关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该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有助于促进各个方面的人员能相互沟通与了解,并保持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工作氛围,利于有效化解矛盾,达成一致目标,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 再次,加强法制教育。许多重大事故是由于法制理念淡薄引发的,这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等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其根源在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知法犯法,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4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创新 一个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知识、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技术创新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筑工程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来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管理技术创新为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支持,相互相成,共同促进,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办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它对建筑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不断进取的动力。建筑施工企业在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加强各方面的创新,才能不断完善其管理结构,切实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建筑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现状、问题与解决之策 摘要:众所周知,搞建设离不开建筑工程。近年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里面有相当部分来自建筑行业的推动。建筑业的成绩虽然有目共睹的,但是建筑工程中“农民工”、“人海战术”这些印象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脑海中,说明工程管理中尚存在诸多不足。如何认识建筑工程管理现状、问题以及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变革,正是本文不惮肤浅而希望着力探讨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现状;问题;措施 衣食住行,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居者有其屋”也是当代很多人的梦想和追求。解决住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建筑业的发展。表面上看,建筑工程是经过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这个流程完成的,但其中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发挥的作用并不为许多人所认识。目前,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于相当多人的头脑中[1],为通过工程管理取得更大成效的努力带来一定的阻滞,因此需要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现状、问题的剖析,探明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管理功效的策略和方法,笔者为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建筑工程管理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 现状就是当前的状况。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有好的状况,也有不好的状况。好的状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管理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改进工程质量、采用现代管理思想和模式改进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所进步[2]。然而,不好的状况即存在的问题也客观存在,而且有些非常突出,下面予以讨论。 1.1 建筑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尚待完善 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建筑工程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与国外相比差距仍较大,诚然这不单是建筑行业问题,其他行业也有类似问题。就建筑行业而言,仍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符合标准、规范的管理机构,部门分工、职责不明确,无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工作。这其中既与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配套措施与实施监督力度不够有关,也与社会普遍的法律意识淡漠有关。 1.2 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其中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对工程管理的认识较片面,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立即见到成效,所以容易引起重视,而管理的优势要发挥出来需要做许多工作,更会被人看成“虚”的——可大可小、可有可无的东西。二是管理简单化,以包代管,从总公司-公司-分公司-工程处直到项目经理部,人事、财权逐层下放,从管理角度来讲上级把权力下放到下级,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也推给下级,虽然省事,但对工程的约束力也大大削弱了。三是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而且大家都在拼价格,为了降低成本,能减则减,一方面裁并管理机构和缩减工作人员;另一方面雇佣廉价劳力,许多缺乏施工经验人员“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工程管理的专业性、科学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远。 1.3 建筑工程管理重形式“花架子”多,现代管理实质内容少 如上所述,由于对工程管理不够重视,不少管理内容形式有,实质内容却不多。以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0族标准(等同iso 9000族标准)为例,很多企业热衷于该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因为有利于投标等市场竞争。在认证阶段确也做了不少工作,但认证之后则疏于打理。再如信息化建设也是衡量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少企业购买了电脑、网络设备、工程管理软件等,但工程上非常重要的材料、设备、人员信息或档案资料并没有及时录入,这些资料往往在竣工后才补齐。工程管理也往往不按照预定计划实施,更多是依靠以前的经验实施。 1.4 建筑工程管理缺乏整体意识和均衡思想,往往“顾此失彼” 在工程管理中质量、安全、进度、成本都是重要的因素,但经常失之偏颇。如为了强调进度,往往忽略工程质量;为了控制施工成本,也必须牺牲工程质量。另一方面,质量监督部门在检查工程质量时,比较重视土建方面的问题,而容易忽略水、电、暖通方面的细节;或者检查工程质量时,重视外露质量的检查,忽视隐蔽质量的检测。与之类似的还有重视施工质量检查,忽视对设计工作的监督;关注开工建设,轻视施 前期准备等。出现这一系列问题,本质上还是工程管理水平低的表现。 1.5 建筑工程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匮乏 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关键还是人才队伍建设,但工程管理中缺乏既懂技术、又会管理;既熟悉经营,又精通法律;既知晓信息管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精于国际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标准运作的高素质人才。人才的缺乏妨碍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影响到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2 解决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健全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宣教、实施和监督 与法律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已有的法律法规制度也不够完善,表现在过于强调原则性而可操作性不强、适应差,因此法律法规建设的重点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完善法规细节,突出可操作性。 其次,还应加强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实施与监督环节的管理。法律意识淡漠,就不懂得守法,一方面需要宣传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要靠严格的实施和公平、公正的监督来体现法律的尊严。 2.2 更新管理观念、理清管理机制,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增收创效 解决轻视管理的不正确认识,首先应重视企业的战略定位,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企业领导层尤其应该如此。采用简单的似乎不费劲的做法,虽然可以适应一段时间,但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会得到质的提升。纵观国内外知名企业,无不以现代管理思想管理企业。 其次,理清管理机制。管理既需要效率,更应完善职能,增强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管理上重复的功能可以合并,但有些功能需要更专业的管理,不适合裁并,例如成本控制、质量控制、技术管理等环节需要加强而不是弱化。 2.3 内部应加强教育和考核,外部应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内部应通过开展管理教育工作,增强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应建立考核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仍以gb/t 19000质量标准体系为例,如果在企业内部认真落实该质量标准体系,并将责任、要求分解到每一个人身上,重视管理的实质和运行效果,而不仅仅为了“认证”,那么管理效果将会大大不同。 企业外部的监督必须加强,相关政府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工程质量不佳、安全生产事故多无不与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公平、公正的监管让企图投机取巧的企业没有施展的空间,那么更多企业会用心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解决竞争力问题。 2.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问题是影响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有了人才更有利于采用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应建立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承担重要岗位工作。对于基层作业人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流动性大,更应注重岗前培训,并且培训合格才能上岗。在安排具体工作时,不熟练工人必须与熟练工人岗位搭配,这样可以加快新工人熟悉操作技术的速度。 3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多、实施的环境条件复杂,具有普遍性、系统性、综合性、多变性的特点。管理的实质是解决好质量、安全、进度、成本之间的关系,从管理技术上说可通过运用现代工程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管理中的协调问题和优化问题,但管理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应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的素质和管理的效率。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面临着新的标准和挑战。为了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持久的发展,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现状,同时也说明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主要因素;对策;影响;分析 目前,国际化和全球化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竞争压力,建筑企业开始不断改进建筑工程的管理措施。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它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与运作之间的客观规律,是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得出的结论,因此,它能作为工程实践的指导。高效的建筑工程管理能保证企业的效益,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该将工作中心向建筑工程管理上移,坚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工程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工程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管理是根据基本国情,按照客观经济学规律,结合各种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项目整个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期望的质量与效益目标。工程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从立项到交付使用和维护全过程的管理,贯穿于项目投资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工程准备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及工程竣工阶段,主要包括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等。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建筑工程管理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为建筑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融合了管理的实践经验,使得很多建筑企业将工程管理应用到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环节中,有效的协调了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确保建筑业实现高效的利润。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工程管理体制 完善的工程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与秩序维护的基本依据,当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为了节省人员开支,大量从工程管理部门削减人力,很多管理人员身兼数职,长此以往,人员的积极性很难提高,同时造成相关工作不能得到及时落实,没有起到真正的管理作用,难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2、缺乏工程管理人力资源 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占据着建筑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建筑行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代表人才,同时,熟悉法律、技术过硬、懂得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也相对较少,最为缺乏的是了解国际通行的项目管理模式与标准的专业管理人才,由此可见,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不仅很难适应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需求,更不能达到建筑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3、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制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不够健全,基本没有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实施准则作出明确的规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建筑法律法规缺少与国际相接轨的管理准则,项目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难以做到工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从根本上限制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4、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队伍以农民工为主,其很难把握和认识安全与质量、进度、效益错综复杂的关系,当质量、效益、进度与安全管理工作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安全让步的错误观念,进而留下了较大的施工安全隐患。 5、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核心与机制。 施工工程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一重要内容,该工作的实施需要施工、监理以及质检机构三方参与。三者处理工程项目的方向不同,利益出发点也是不同的,并且三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这就形成了没有明确的监管工程质量的核心机构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部门,势必为把握工程质量的安全增加了难度。 三、解决建筑管理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对策 1、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理念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管理者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管理思想与计划管理模式,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引进、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充分体现项目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各项管理活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保障。此外,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 的特点与经营、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与市场发展趋势,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根本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落实到位,最后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方案并通过长期的实践、分析与总结,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以此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2、实行动态施工质量监理制度 动态施工质量监理,可以及时掌握施工进度、发现并反馈质量问题,有效的控制了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动态施工监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常驻施工现场,并深入施工项目中及时观测、记录施工进度,并发现施工隐患。一旦发现相关的安全隐患,则要及时反馈,与施工单位人员取得联系,制定对策,把隐患带来的进度耽误以及经济风险降到最低。 3、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各级政府及建筑主管部门要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对建筑单位的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进行实时监控,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其二,建筑单位自身要制定严明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并切实落实到施工之中。同时还要配备相关的安全设施和用品,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的普及与宣传,以及传授安全设施使用办法的力度。一旦发生事故危险,要确保施工员能全身而退,并把工程的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4、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整个项目组织结构中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部门,选择与制定符合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目标的信息化岗位的专业负责人与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处理平台,真正实现网上交流、网上办公。在实际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由于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在不同的地点,应充分考虑对远程数据通信方式的应用,建立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与文档的共享、管理等。 综合上述,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项目实施的关键之一,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仍然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很难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结合建筑工程特点与现代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加强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监督,对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通过建筑工程管理可以使项目建设达到优质的控制效果。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如何搞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工程管理是每一建筑单位都在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途径 探讨 随着建筑市场经济发展,过去市场的竞争已转化为工程质量的竞争。提高工程管理与控制对于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变得至关重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立足之本。工程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到竣工的各个阶段,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对工程施工的各项技术活动和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运用管理的职能,促进工程技术工作的开展,正确地贯彻国家的技术政策和上级有关技术工作的指示与决定,科学地组织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施工过程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规程和技术规律,以保证高质量地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达到统一。 一、工程项目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质量原则 工程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第一”的思想。 (二)预防原则 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应从过去消极防守的事后检验变为积极预防的事先管理。因为好的建筑产品是好的设计、好的施工所产生的。必须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事先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种种不合质量要求的因素,以保证建筑产品质量。如果各质量因素预先得到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就有了可靠的前提条件。 (三)服务原则 建设工程项目,是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尤其要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就是要把为用户服务的原则,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出发点,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在项目内部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思想。各个部门,各种工种、各种人员都有个前、后的工作顺序,在自己这道工序的工作一定要保证质量,凡达不到质量要求不能交给下道工序,一定要使“下道工序”这个用户感到满意。 (四)用数据说话原则 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必须依靠能够确切反映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否则就谈不上科学的管理。一切以数据说话,就需要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工程实体或工作对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从积累的大量数据中,找出控制质量的规律性,从而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寻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采取改进质量的有效措施,掌握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客观规律,以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建设。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一)质量管理 1.质量监管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同时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业主(监理)监督。 1)企业自身监督———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公司质检部门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质量检查验收(内部阶段性)。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也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2)业主(监理)监督———也称为第三方监督,是最权威性的监督。现行的管理机制赋予这种监督以权当天的管理权限,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2.监管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懒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1)现场监督一一对于施工作业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观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的产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2)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3)编制质量控制书,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说明,指明对策,责成项目部限时整改。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变化,但必须处处以国家规 范和新的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企业自检体系密切配合,共同管理。 (二)工程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的检查与进度计划的实施是融汇在一起的。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是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和信息来源,是调整和分析施工进度的依据,是进度控制最重要的步骤。进度计划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把实际进度与进度计划进行比较,从中找出项目实际执行情况与进度计划的偏差,并对产生偏差的各种因素及影响工程目标的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监理单位、承包商及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工程进度计划。 (三)工程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工程项目要在质量上符合规范要求、工期上达到合同文件要求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建筑工程的正确管理需要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单位共同的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也必然更加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要不断加强其内部的管理体系,以便能获得更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企业部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现代管理体系有着非常强的整合能力,如何做好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管理工作,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够有一个放心安全的居住环境,我国的建筑事业就能够蒸蒸日上不断发展。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研究 【摘 要】随着实行企业自主报价,竞争更加日趋激烈,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应体现在质优、快速、安全、低耗前提下的价廉。无论是项目管理还是更高层次的管理,必须对所有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成本非常敏感。 【关键词】工程管理 成本控制 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成本是指生产建筑产品过程中发生或实际发生的工、料、费投入,它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材料的节约程度、机械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施工组织劳动组织、管理水平等施工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情况。所以,工程成本指标能反映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是评定企业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指标。能够及早发现施工现场活动的成本超支或有可能超支,以便有机会采取补救措施,尽量消除超支带来的影响或将影响降至最低,对工程项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建立健全成本责任制,完善企业立法 成本通常可分为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可变成本是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成本,在建筑行业中,它是劳动力、机械、材料的直接成本以及现场间接成本之和,这些成本可变是因为他们是所进行的工程量的函数。固定成本是指一般管理成本,它的发生与所进行的工程量无关,而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比例。根据每个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具体情况,确立成本控制目标。把目标建立在项目上,使成本控制目标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落实目标成本的责任并使目标成本有效控制的关键是明确承包人的责、权、利,企业在与项目经理签订经济承包合同时,必须确立目标成本和责任,落实承包人的责任和权利。要建立完整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完善企业经营、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材料、定额、核算、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和有关实施考核细则。 二、抓住各个环节控制,疏而不漏,全面实现目标控制 首先,把握工程特点,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企业经营要从投标报价、中标成交条件、合同成交约定等承接工程和承建工程的源头抓起,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和工艺特点,结合企业现有的施工能力、技术水平、工艺装备、可能规范内最大程度更新提高动能等实际情况,修改并完善投标前的施工组织设计,选用经济、合理、较为科学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全过程,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流水作业,尽可能缩短施工工期,减少成本支出“把握成本控制目标。 其次,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成本。在施工前务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节约措施,对将在施工中采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各种代用品均做好事前周密策划,反复实践验证,一经确定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不仅要认真地进行技术交底,更要严格把关检查“保证安全可靠地顺利实施,促使工程成本降低。 再次,坚持计划指导生产,强化定额控制。按照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组织施工和合理安排,根据具体施工安排和定额量,编制出劳动力、材料、设备、机具等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使人、财、物的投入在定额范围内按计划满足施工需要,避免工程成本出现人为失控。 最后,加强人工费、材料费管理,做好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操作人员要择优筛选技术好、素质高、工作稳定、作风顽强的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合理安排好施工作业面,提高定额水平和全员劳动生产力,严格按定额任务考核计量和结算,实行多劳多得。在施工中,要做好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衔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费用。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工程的用工减少,单位时间内完成工程数量增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成本中的人工费,而且还相应地降低其他费用。材料在工程建设成本中占最大的比重,节约材料费用,对降低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管理要从原材料的采购、供应等源头抓起,严格把好质量、定价、选购、验收入库、出库使用、限额领用、余料回收、材料消耗、盘点核算等关键环节。凡工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和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要耗用的工、料、费按成本目标进行支出和有效监控,预防和纠正随时产生的偏差,避免材料超期储存积压,切实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取得建筑工程合同之后,承包商应立即开始准备工程有关部分的分包和材料订购单。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签订的分包协议是其针对工程某一部分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协议内容要尽可能严谨,减少索赔的发生。订购单是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订购合同,其描述了要供应的材料名称、种类、数量和订购单的总金额。 此外,加强机械费、临时费、管理费等费用的管理,做好各项费用成本的有效控制。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杜绝浪费,按用款计划认真核算,控制范围,严格审批。机械费用应按合理测算指标分比例承包,实行机械设备租赁制,严格设备租赁管理和奖赔制度,加大设备使用率,提高设备完好率。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使用费。首先要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严格执行合理的操作规程,按时检查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记录,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防止带病运行。其次,要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不断改进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三是加强机械设备的计划性,做好机械设备平衡调度工作,选择与施工对象相适应的机械设备,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及大型施工机械。四是要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职能,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机械设备台班产量。 三、建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系统 建立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系统,有如下几步:第一,成本账目图表的作用是用于估计项目支出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确定与公司的一般账目和会计职能的联系及与其他财务账目的协调一致。第二,项目成本计划是运用成本账目来比较项目的成本计划和现场发生的实际计划的。第三,成本数据采集是将采集到的成本数据集成到成本报表系统之中。第四,项目成本报表就是确定在项目的成本管理中项目成本报表的类型。第五,成本工程是使成本目标最小化应采取的成本过程类型。 总之,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将是建筑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竞争利器,也是企业推进成本发展战略的基础。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关于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 摘 要: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建设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了很大成绩,某些科技成果水平和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应用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然而,中国的建筑业在工程管理的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些对策或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水平,促进建筑生产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 1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 是反映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有关取费标准得出。计划成本,指项目部按计划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 说明经营效果。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的盈亏情况。 随着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中逐步推广和普及,项目的成本管理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已经得到应用,可以说,项目成本管理正式为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能够体现施工项目管理本质特征,能够反映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够提供衡量施工项目管理效绩的客观尺码。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 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 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二是加强材料管理,严格用料制度,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包干。三是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项目部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四是为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五是在施工中严格做到:按图施工,按合同施工,按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六是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 2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可用以下几句概括: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详细交底;针对难点,组织攻关;样板示范,摸索经验;跟踪控制,严格把关。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全面系统地把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当务之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的质量体系(包括文件化的体系程序)要覆盖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并有效运行,关键也在企业(含区域分公司)和项目两个层次。企业要注重提高各级一把手的质量意识,发挥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的重要作用,建立以经理为第一责任总工程师全面负责、各级质量、技术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实施的监管体系,培养一批内审和管理、监督专家队伍。作为项目层次的管理层项目经理部对公司又是执行层,要在对公司质量方针目标提供保证的同时还要依据合同对建设业主提供保证。必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为主、专职质量检查员、工长、施工队检查员、班组长及其兼职质量检查员组成的质量管理、控制网络,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职能进行合理分配,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的执行机制。 (2)控制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 在建筑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 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 3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 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 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 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2)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 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 根据施工生产特点, 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4 结束语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建筑工程的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运用合理的工程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各专业密切配合。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建筑业也迅猛发展起来,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对管理理论提出全新挑战。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管理理论体系进行分析与阐述,对提高工程效率与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 管理理论 体系 建筑工程管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的管理学科,随着当今社会步入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人们创造财富与福利的方法、途径等有了新变化,不再是重复传统的生产活动,而是更加注重项目开发与项目实施。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越来越成为社会主要管理领域,并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具体项目的应用而不断调整与改进。 1、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企业主要完成上级交付的计划任务,并以追求产值为目标。但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应将市场观念取替计划观念、利润观念取替产值观念、管理观念取替行政指令,以此促进工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同时改变经验主义,实现科学技术管理,强调创新,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 2、施工材料管理理论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原材料进场检验与取样检测,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材料控制是工程的经常性工作,具有涉及项目多、工程量大的特点,应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联合管理。监理单位主要负责抽查进场材料的质量,如石骨料、砂等是否具备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水泥、机械、钢材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于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对其监理取样工作必须有见证人在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取样试验,并经各方签字认可。另外,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率较高,对质量控制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运转过程中,结构的应力状态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如施工中常见的温度裂缝问题。经大量实践证明,混凝土中常见的裂缝,多是不同程度上的表面裂缝,如由于温度梯度而造成的寒冷地区温度骤降也会带来裂缝现象,因此混凝土的保温也对表面的早期裂缝起到决定性作用。 3、施工技术管理理论 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要制度。一般情况下,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任何企业中的建筑工程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者,应参与图纸会审、编写施工方案等各环节,并根据建筑工程的技术措施,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并尽力做到节约成本,加强监督管理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应实现对特殊结构及特殊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日常检查顺利开展,包括样板活动等。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应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鉴别,实现分部工程与一般工程的质量评定、竣工验收等,加强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如果是大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负技术管理责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再加上小组活动,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的监督,并对监督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与安全教育。 4、完善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可让所有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前了解施工设计、建筑特点要求等,并在心中对工程项目有详尽了解,便于科学施工。建筑工程的技术交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工程合同交底。其中应涉及到施工范围及相关技术要求,便于今后图纸审查与索赔。 (2)设计图纸交底。让施工人员对图纸有所了解,包括建筑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和特殊部位等。 (3)施工组织交底。让所有施工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施工方法、施工部署情况、施工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手段、方法与组织形式。 (4)设计变更交底。主要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交底,必须迅速、及时,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与浪费。 (5)新技术项目交底。主要将新技术中涉及到的工艺、材料、结构等,向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尽量全面详细,必要情况下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现场施工监督。一般技术交底多采取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 5、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若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提出质量战略,在企业中塑造质量体系。因为单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只有通过战略策划,并加入更多的质量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变革。实际上,建筑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管理思想与理论的缺陷,而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则需要在技术与方法上进一步改进,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结合、一致,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化。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需要随着工程管理目标而改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正面临经营革命,由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以及销售导向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导向、成本导向以及人文导向。也就是原本内向的质量管理需转变为外向型、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根据管理学原理,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管理应随着方针、政策及目标的不断变化而调整,这也是未来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必将在未来得以发展。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 工程项目历史悠久,传统的项目管理也源远流长。80年代后,随着学术的研究与进步,项目管理理论和方式逐步趋向成熟,渐渐进入了现代项目管理阶段,随之产生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其应用范围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行业迅速扩张,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是要求管理人员及各个系统相结合,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的各项活动中,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目标范围内完成,以实现项目干系人(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单纯的理论思想只能够作为一篇供我们学习的知识内容,如果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就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为了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我们需要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管理方式中得以应用。 二、项目管理运用现状分析 从管理者,特别是高级管理者的观念看,多数领导者并未认识到现代项目管理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巨大作用,思想仍停留在“项目管理只能对一般意义的工程起作用”上。从企业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管理工程项目方面看,仍习惯于领导主观臆造决策,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团队精神。从管理手段上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还不普及,即便是一些使用了项目管理软件和施工企业也只是停留在对工程的一般进度管理,而无法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无法实现对项目实现过程的有效控制。从人员素质看,多数一般管理人员对现代项目管理的一般意义还不够了解,学习氛围不浓,现代项目管理推广存在相当难度。 上述现象表明,推广和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道路还相当漫长,同时,从另方面也说明了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的潜力巨大,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三、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1、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工程项目日渐增多。一方面是政府投资体制改革,逐渐变成以我们开发商直接投资建设为主;另一方面,国家投资比例逐渐缩小,加大了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比重,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现代项目管理,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决策能力。其次,国家对投资体制的改革不仅对私人投资或社会投资管理进一步放宽,而且要对各项投资项目加强监管。因此,项目管理实施方法、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都必须加以保证,现代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风险,例如: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等。由于工程涉及而广,参加和协作单位多,工程实施时间长,市场竞争激烈等多方面影响,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设计或施工时随时有可能遭受风险,所以要求用现代的管理方式加以应对,保证项目质量,保障经济效益。 2、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能够对项目管理给予规范性、合理性、系统性的引导。工程项目管理是约束性非常强的工程管理模式。目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日趋出现规范化、集成化管理的特点,而我国技术落后、组织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加强项目管理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1)规划 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规划,通过该规划的实施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高效管理,在工程实施的各阶段、各环节都必须严格以规划为基础,以此协调工程项目的多方面关系,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施工。 2)团队 优秀的项目管理者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项目管理得以实施的保证。由于现代项目管理具有较大的风险,涉及资金、设计、施工、设备等众多因素和复杂关系,所以需要配备德才兼备的专业性人才,其不但能够将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且需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具备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强有力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能动性。 3)监督 为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目标顺利完成,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分阶段管理,即动态管理。对于不符合项目实施的目标,一旦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作出调整,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竞争性,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在项目管理中,要做好交底工作。增强项目文件的透明度,便于项目管理人员充分细致的了解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基本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返工,节省人力物力,节约时间,降低成本,保证工期。由此可见,强有力的监督是高效实现工程项目目标的重要手段。 4)控制 目标控制是现代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对工程项目来说,加强项目管理的风险意识尤为重要。对项目实施制定具体风险计划,在实施项目的全过程需要有风险管理做保障。加强对风险意识方面的管理,对于风险具有预见性,能够迅速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导致这种风险的因素,预测风险发生对项目造成的影响等。 四、推进现代项目管理的途径 1、要更新管理观念 不同的管理层次对更新项目观念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高层管理者,应当树立起项目管理的哲学思想,高瞻远瞩地审视企业的战略目标,评估战略目标的实 现程度,项目的支持性以现代项目的思维理念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中层管理者,主要应注重管理流程和管理思维,注重从管理角度把握项目的组织、规划、协调和对组织目标的保障程度;对于操作层,应主要关注于技术、技能和操作技艺。 2、要推广现代项目管理资格培训 项目管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在于持续的教育,教育可以使企业、团队和个人对项日管理知识体系有更系统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应当注重内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鼓励员工通过ipmp或pmp认证,对管理者而言,通过pmp认证更具意义,这是因为:拥有一定数量的pmp人员可以大大促进和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为实现项目的战略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3、要培养一支优秀的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队伍是由项目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职能管理者、项目经理和操作层人员等组成,之所以应当重视项目管理队伍,是因为管理层不仅是相应的项目管理执行者,同时也是这一层次的决策者,决策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更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失败。企业造就一支优秀的项目管理队伍的前提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项目的系统化思想更需要逐步建立并扎根于各级管理者的头脑中,对各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培养,必须严格树立起“项目”思想,培训对象包括:1)对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管理理念的培养;2)对各级管理层人员的整体项目理念培养;3)对个人项目管理培训和继续教育;4)对项目团队组合能力的培养;5)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培养;6)对员工和职业道德教育;7)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等; 结束语 如今,工程项目不仅仅只追求经济效益,它是要将社会效益、公共利益等共同结合起来的,这必然要求一套现代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是一套既科学又严密的管理方式,将其合理的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项目实施中,减少由于建筑工地引起的环境污染,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减少使用自然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尽量使用当地供应的材料和可循环领用的材料,充分利用材料;认知社会各方需求,提高社会效益;对员工给予充分尊重,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实践证明,现代项目管理要求工程各方主体与投资、质量、进度相协调,理论应用于实践对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保证工期、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多为我们保证经济效益。因此,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理论以及抓好项目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探析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建筑工程管理理论是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逐步兴起的一门管理学科,是当今社会步入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所形成的工程管理方法。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对社会要求不断增加,对各种财富和福利的创造和取得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目前的人们生活中,对各种生活技术和财富要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活动,而是更加注重各个项目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这就为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措施提供了基础依据。良好的建筑工程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社会管理领域的完善提供了基础。在建筑工程中,伴随着当前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种施工项目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求的完善提供了依据。 1、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中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付的计划任务,并且在工程建设的时候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的目标。在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下,建筑工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以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施工模式来促进施工效率和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应当采用目前先进的社会发展体系和市场理念来取代过去的建筑施工理念,主要的替代方法和措施有场观念取替计划观念、利润观念取替产值观念、用目前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来取代过去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行政指令,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目前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同时也为当前建筑工程的施工体系奠定了理论依据。 2、施工材料管理理论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要通过目前现代化技术措施加强对材料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原材料进场检验与取样检测,原材料作为目前建筑施工的主要基础,提高原材料质量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依据。由于材料控制是工程的经常性工作,并且存在着施工项目广泛,工程量较大的特点,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监理体系和措施应当通过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联合管理。建立单位和施工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自身先进的专业知识负责对工程材料数量和质量进行核对和检查,避免由于施工中各种材料规格和数量的部队称出现了较大的施工隐患问题。监理单位主要负责抽查进场材料的质量,如石骨料、砂等是否具备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水泥、机械、钢材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于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钢筋、混凝土等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材料,对其监理取样工作必须有见证人在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取样试验,并经各方签字认可。另外,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率较高,对质量控制也起到关键作用。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应力和温度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运转过程中,结构的应力状态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如施工中常见的温度裂缝问题。经大量实践证明,混凝土中常见的裂缝,多是不同程度上的表面裂缝,如由于温度梯度而造成的寒冷地区温度骤降也会带来裂缝现象,因此混凝土的保温也对表面的早期裂缝起到决定性作用。 3、施工技术管理理论 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企业的重要制度。一般情况下,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任何企业中的建筑工程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者,应参与图纸会审、编写施工方案等各环节,并根据建筑工程的技术措施,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并尽力做到节约成本,加强监督管理手段。根据具体情况,应实现对特殊结构及特殊部位的技术交底,组织日常检查顺利开展,包括样板活动等。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中还应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鉴别,实现分部工程与一般工程的质量评定、竣工验收等,加强对工程质量与安全的事故调查、分析及处理。如果是大事件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负技术管理责任。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再加上小组活动,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的监督,并对监督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加强技术业务的学习与安全教育。 4、完善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健全,可让所有施工人员在正式施工前了解施工设计、建筑特点要求等,并在心中对工程项目有详尽了解,便于科学施工。建筑工程的技术交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工程合同交底。其中应涉及到施工范围及相关技术要求,便于今后图纸审查与索赔。 (2)设计图纸交底。让施工人员对图纸有所了解,包括建筑的功能、特点、主要部位和特殊部位等。 (3)施工组织交底。让所有施工人员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施工方法、施工部署情况、施工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手段、方法与组织形式。 (4)设计变更交底。主要对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交底,必须迅速、及时,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与浪费。 (5)新技术项目交底。主要将新技术中涉及到的工艺、材料、结构等,向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尽量全面详细,必要情况下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现场施工监督。一般技术交底多采取分阶段进行,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机应变。 5、施工质量管理理论 若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提出质量战略,在企业中塑造质量体系。因为单凭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只有通过战略策划,并加入更多的质量文化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变革。实际上,建筑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是管理思想与理论的缺陷,而是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这也对建筑工程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则需要在技术与方法上进一步改进,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结合、一致,实现整个系统的全局最优化。质量管理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其方法与手段的实施需要随着工程管理目标而改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正面临经营革命,由传统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以及销售导向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导向、成本导向以及人文导向。 6、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建设监理事业存在一些现象和问题,是建设监理事业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必经过程。建设监理事业稳步和谐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扶持,尤其是法律检察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用法律的武器制止建设工程中的违规操作。只有在有关方面的关心支持下,群策群力地排除各种障碍,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建筑工程管理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保证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我国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正常进行。本文主要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进行一些常见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总结了加强管理的经验。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管理;问题分析 建筑业在不断发展,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多,对这些工程项目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了解,才能够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 1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 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共同属于建筑项目,所以工程质量控制因素包括:人为因素、材料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安全因素这五个方面。 1.1关于质量控制的人为因素 质量控制管理中,人的因素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工程质量好坏取决于建设单位、监理公司、施工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管理水平。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的各个施工环节都需要人去控制,高水平的技术控制方式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反之,则会影响工程质量。所以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首先要保证管理者的水平。 1.2 质量控制的材料因素 建筑工程材料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对于建筑材料质量,首先要从采购人员入手,采购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较强的业务素质,一方面能够熟悉建筑材料的性能,领一方面还要具有能够鉴别建筑材料好坏的能力,其次,采购人员还要随时把握材料信息,在采购过程中要进行货比三家,择优选择,实现最小化的支出,最大化的质量保证。在材料选购中要进行抽样检验,严格执行检验程序,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 1.3 质量控制的设备因素 建筑施工中,都会用到机械化设备,随着建筑技术不断发展,机械设备在不断更新,如今机械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实力的标志,直接影响机械化程度,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要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建筑技术和设备水平,正确选择施工机械设备和性能参数。 1.4 质量控制的环境与安全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注对周围环境因素的考察,对于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另外,对于安全因素,同样是质量控制的保证,要认真落实各项安全制度,认真填写安全管理目标表见。 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2.1 保证工程各方面的联络畅通 对于工程进度管理,要与工程的设计方、施工单位,以及承建单位和投资单位都要进行沟通过,能够及时的了解工程的进度。如果工程进度出现问题,要与各方进行及时沟通,第一时间研究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保证工程正常进行,不影响工程进度。 2.2保证建筑材料的及时供应 建筑材料供应是影响建筑施工进度的根本,如果在工程建设中材料供应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具体施工中,施工单位要保证采购的建筑材料及时到位。另外对于建筑材料的供应商,要提供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程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这三类。 首先,对于分项工程验收由施工单位本身组织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检察验收,准确记录验收资料,形成一定的上报文件,交给工程监理单位,进行检查和确认。 其次,对于工程的分布工程验收,工程项目会承包给一些小的施工单位,把施工项目直接分成几个施工项目。在这个验收过程中,需要承包单位自己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承包部分的工程验收。 最后,对于单位工程验收,是在工程项目完成以后。在自己检查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接到申请以后,监理工程师要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审查,并且结合相关的资料以及合同规范,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具体验收过程见 4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案例分析 4.1项目概况 某公司计划建设一度假村。建筑面积为10,000m2。内部建筑有别墅区、主楼、副楼、游泳馆、射击馆、钓鱼台、停车场、职工宿舍等,在周围道路 缘地区铺设绿地。项目总投资¥1亿,预计工程建设需要2年。 4.2工程管理分析 对于工程管理,我们在这里只分析两个重要的管理因素,分别是质量控制和工程进度控制。 工程管理中提出了质量控制方案: 首先,项目管理人员 要仔细分析图纸,对重要的细节问题和关键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如果在图纸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对图纸的各个阶段计划进行审核,保证施工符合国家标准。 其次,在设计进展中协助审核设计,对于一些工程质量的特殊要求,要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工程方案要组织专家进行讨论,确保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对于大楼的智能化设计方案要进行技术分析。 4.3工程进度控制划分 第一,要对设计方提出的工程进度计划进行有效的评估,尽量避免发生因设计推迟而影响项目总进度及造成施工单位要求工期赔偿的现象。 第二,要保证供应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正常进行。材料和设备采购都要编制材料设备清单,能够方便建筑方以后办理相关手续。对于工程分包合同及招投标、施工进度等,都要与设计方进行研究,把研究结果作为施工进度指标,方便管理人员作出工程进度决策。 第三,在工程进度计划设计中要与实际进行比较,提交进度控制建议,保证各个部门进行协调工作,实现工程进度目标正常化要求。 5 结语 工程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通过上文中的案例,能够发现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认真把好每道关,要精心施工,才能打造更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在不断加强质量观念的同时,还要不断的锻炼自己,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用知识用技术武装自己,保证工程质量,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对策分析 摘要:节能减损是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值得关心的问题,是井下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井下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使用现状入手分析,从多方面详细探讨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措施,以期使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减损控制效果更好。 关键词: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措施;现状;对策 0引言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在满足产量的情况下,企业和社会对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和电能消耗问题有了更多要求。开采过程中,企业亟待解决掘进机电设备等主要开采工程设备耗电量过高的问题,如能解决这一技术困难,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电力资源节约[1]。 1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使用现状 掘进机电设备的使用情况与中国煤矿企业管理、操作情况有密切关系。目前为满足国内煤炭供应、储备需求,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计划,企业也制定了相应年度计划,但由于中国煤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无法保证技术管理的有效性,甚至无法正确推进技术管理进程,导致中国煤矿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使用效率较低,专业设备与国际一流水准存在差距,国内较先进的技术也因管理沟通不畅等问题而不能最短时间内实现技术共享。 2煤矿井下掘进机电设备节能措施 2.1科学选配采掘机电的供电设备 2.1.1选择变压器及变压器容量 在中国,企业从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出发,往往会选择节能化的变压器设备,根据井下操作环境不同,变压器还可以使用干式化的变压器设备或油浸式的变压器设备。变压器是井下煤矿作业的主要供电设备,企业在选择变压器设备时,首先要考虑其能否为井下作业提供充足动力,其次要根据不同运载环境来选择变压器材质,减少空载运行现象。目前中国大部分煤炭开采企业都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还是有部分私人开采的煤矿及小型煤矿在开采时罔顾社会效益和自然压力,单纯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选择变压器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仍旧使用高电能消耗的变压器设备,部分企业为节约固定投资,甚至仍旧使用已淘汰的、没有节能功能的油浸式变压器设备,导致电力资源浪费严重。目前IGS9231型变压器已在部分企业煤矿井投入使用,通过数据监控对比,可知这种较为节能的变压器每台较普通变压器能节约8400kW•h的电量,这种型号变压器的推广及进一步升级成为目前煤炭行业升级的标志之一。如煤矿企业仍使用老旧变压器设备,其工作时负荷率不到30%,极大地浪费电力资源、时间成本、消耗固定资本。目前非晶合金材料是一种主要的、用于变压器制作的原材料,这种材料能在变压器运行时减少不必要的蜂鸣声,降低电力资源的不必要消耗。采用非晶合金材料的变压器目前有S11和S15两个系列,更换这两个系列的变压器可以为企业降低电力消耗的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2]。 2.1.2煤炭输送机的选择 煤炭输送机是煤矿井下作业铺设较长的一种设备,目前主流煤炭输送机有带式输送机和刮板输送机。带式输送机的代表机型是SJ-80型号输送机,刮板输送机的代表型号是AGW-80T型号输送机,在实际操作运转中,SJ-80型号输送机比AGW-80T型号输送机每小时能多运350t煤炭,且运输距离要长860m,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在同样的电力消耗下,带式煤炭输送机可以完成更远距离的输送且效率更高,带式输送机可以为企业和社会节约更多电力资源。 2.2选择合理的供电电压 根据物理原理可知,在用电设备功率固定时,供电设备提供的电压和用电设备工作中的电流成反比例关系,即电压越大,用电设备工作中的电流越小,意味着较高的供电电压能为设备带来较理想的电流使用效率、降低设备功率、达到节能目的。目前主流煤矿开采企业都将供电电压提高到660V和1140V,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多地使用1140V的供电电压,甚至一些情况下还可以使用3300V的供电电压,电压越高,在线路传输时耗损的电量就越小。特别是在井下作业,输电线路往往铺设长度以公里计数,这就要求供电电压传输速度快。但过于冗长的输电线路仍会大量耗损电能,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企业设立、使用移动变电站,供电设备与用电设备协同作业,缩短二者之间的距离,减少输送过程中电能耗损,达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目的。 2.3尽可能应用变频调速节能设备 a)在采煤机中的应用。目前较先进的是回馈型四象限运行的交流变频调速采煤技术。这种技术常用于牵引式采煤机,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可以得出这种采煤技术的优点有:(a)能够平衡和控制变频器,无论其是否处于额定转速下;(b)可以较大范围内调整力矩,稳定牵引;(c)操作简单方便;b)在提升机中的应用。提升机变频调节主要是四象限运行技术,同时提升机还采用了无速度传感器矢量控制方式,实现系统数字化控制,同时企业还配备了数字化控制的专门软件,方便操作。同时根据电路设置还可以完成远程操作作业,老式提升机存在过压、欠压、过流、电机缺相等问题,但通过技术革新,这些问题都被逐一解决,矿业公司也进入了节能新时代;c)在胶带输送机和电铲中的应用。老式皮带运输机存在启动、运行、制动失控问题,这些问题除了导致电力不必要损耗外,还有巨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四象限变频调速技术与胶带输送机结合后,这些问题都被解决,延长了使用寿命。电铲操作通过四象限变频调速技术也得到突破,避免电铲动力不足、过度操作等问题;d)在风机中的应用。风机节能是煤矿企业一直关注的问题,环境不同,需要的风量也是不同的,但过去风机不能智能变频,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损耗。目前变频器在中国煤矿风机节能改造中有较广泛的运用,降低了最低转速,提高了安全性能。通过企业1a的对比测量,得出结论,在采用变频风机后,企业节约电费56×104元,同时提高企业事故预警能力,明显降低危险警报的次数。 2.4科学使用管理机电设备 a)提升电机设备功率因素。在现实工作中,是否能够及时供电及保证供电质量,主要是由供电设备功率决定的。在调查中,供电功率较低是煤炭企业供电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会在供电过程中产生大量无功电流,且不能保证电压稳定,一方面对硬件设备产生负面作用,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设备正常运行,往往会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双电机配合运行的做法,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作顺利完成。还可以通过设备“瘦身”进行工作方面的调整,比如降低设备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虽然这会使设备工作效率缩水,但可以在不改变供电系统的情况下,使设备正常发挥作用;b)开发现有机械潜力。开发机械设备潜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设备,并熟悉设备具体功能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改造。机电设备耗能主要是在运行时出现的,出现发热等现象,是耗能的主要原因,这种耗能对生产来说是无意义的,但这种耗能要占整体耗能的40%左右。所以,在机械设备日常维护时,要注意机油、润滑油添加和设备内部清洁,在工作中保持机械设备稳定运行,在停车和开车时,要缓慢操作,避免时快时慢的现象,以有效降低机械耗能。 3结语 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渐集中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占比中逐渐下降,这是煤炭行业必须面对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煤炭行业内部必须优化发展自身体制,更新发展理念,控制发展成本。从节能角度对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能由此提升煤炭行业利润空间,促进其健康发展。 作者:郑建义 单位: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寺河煤矿 煤矿井下论文:谈煤矿井下检修与问题点分析处理 1矿井设备日常巡检 1.1传感器的日常巡检 传感器的工作环境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一定要保证其在干燥的环境下进行工作,一旦传感器遭受到水淋湿的情况,就会导致传感器出现错误报警的情况,所以在传感器进行设置的时候,要对传感器远离防尘喷雾设施,这样可以避免传感器出现进水的情况。在进行传感器日常维护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传感器不会受到碰撞。传感器在维护的时候出现碰撞的情况对其使用效果影响非常大,情况严重的话会导致传感器出现不工作的情况。在进行日常巡检的时候,要对传感器插头的松动情况进行检查,对传感器的外形情况也要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出现变形的情况,通过外形的变化可以对传感器是否被碰撞可以进行更好的判断。在对传感器进行完日常的检查以后,要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记录,这样可以对传感器的情况进行更好的掌握。 1.2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设备的日常巡检 在矿井中,隔爆兼本质安全型设备主要指的是分站的电源箱以及断电控制器。在对这些设备进行巡检的时候,要对设备表面的积尘进行清洁,保持设备是干燥的,避免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使设备出现潮湿的情况。在设备的巡查中,对设备的完好情况要进行检查,对设备是否出现损坏,以及是否出现外形变形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设备的接线位置进行检查,看其接线的线扣是否出现了松动的情况,同时对挡板和线圈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在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的时候,对设备的运行情况也要进行检查,对其是否出现异常的运行情况进行掌握,同时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在巡检完成以后,要对巡检的结果进行汇报,同时做好记录工作。 1.3信号电缆及其接线盒的日常巡检 在对设备进行日常的巡检时,设备的电缆信号和接线盒的巡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对设备的粉尘进行处理,然后对线缆和接线盒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在生产中对设备的线缆和接线盒移动是非常频繁的,那么就要对电缆的外部情况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出现损坏的情况。 2矿井设备的定期维护 在对矿井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的时候,对监控设备和电缆都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同时对维护的设备做好记录的工作,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 2.1按行业标准规定的定期维 护在对甲烷传感器和检测报警灯进行维护的时候,要对甲烷气体进行采样,同时也要对空气进行采样,对指示的数据进行调校。保证断电可靠。安全监控系统的分站、传感器等装置在井下连续运行半年至一年,一定要升井检修,确保稳定健康运行。 2.2其他设备的定期维护 在两次甲烷超限断电闭锁测试中间,增加一次手动控制试验,再检验断电控制器、被控设备开关的动作灵敏可靠状况。每月进行一次防爆性能检查,主要内容为:隔爆面防锈处理、锈蚀螺丝的更换、处理闲置接线口等。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中使用的传感器,尤其是在夏季,若设置在总凹风巷、一翼回风巷的传感器,最好每月更换一次,主要包括接线盒、插头,防止出现潮湿影响载体催化元件气相传质,导致测量误差增大影响准确性。避免传感器进水,防止发生误码或误报警。每季度遥测一次接地极电阻值,确保人身安全。 3异常处理 3.1按标准规定的异常处理 在传感器经过调校检测误差还是超过规定值时,一定要马上进行更换。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经大于4%CH的甲烷冲击后,要及时进行调校或更换。 3.2其他异常情况处理 煤矿并下设置备用传感器,要适时进行更换。采用以太环网传输模式的监控系统,交换机内要预留有备用lP模块,在故障时及时更换处理。 4地面维护 地面维护工作是针对在井下连续运行半年至一年后已升井的监控设备。检修的主要内容为,设备完好检查、防爆性能检查,干燥处理,调试校准,内部与外部的粉尘清理,更换航空插座、插头圯芯片是否接触不良等工作。地面检修一般是针对已出现故障的监控设备,检修后的监控设备一定要重新调试校正。检修仪器主要有:直流稳压电源、数字万用表等。检修工具主要有:流量计、电工组合工具、直流恒温电烙铁、集成电路起拔器等。使用直流稳压电源对监控设备供电,使用频率计或示波器测试传感器输出频率,使用示波器测试分站信号的占空比及信号的强度,使用万用表测量工作点电压或电流,使用集成电等。检修完毕后,联机运行,观察稳定性。联机运行通常采用单独装有监控软件的工控机或商用机,与分站、传感器、断电控制器连接在一起。 在检修传感器时,不得改动原电路参数及条件,不可改动电气元件的规格和型号,尤其是储能元件。维护传感器时,不可随意拧动主板上的各个电位器,避免改变模拟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导致传感器不能正常工作。检修后要及时进行零点与灵敏度调校。与分站连接的电路和电气设备一定是本质安全电路和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检查电路板上是否粉尘较多,焊点锈蚀、虚焊。检查电路板上所有芯片和继电器的安装方向正确与否、与插座有无接触不良、有无引脚没有插入等状况。 5结束语 煤矿的开采工作在我国能源供应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应,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矿井中的设备一定要进行日常巡检和定期的维护,这样对煤炭开采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高超单位: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分公司设备管理中心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机电与运输探索 监察不到位。由于监管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工作不够认真,导致监管力度不够,对安全标准线控制不严格。有的工作人员甚至做不到深入调查,即使发现安全隐患如果认为对安全生产不构成威胁就置之不理,严重违反了安全生产规范。 机电运输设备陈旧。由于煤矿井下机电运输设备购买资金投入大、回收慢,鉴于此,一些煤矿生产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回收成本,加上投入不足,对于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够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井下机电运输设备日渐老化,有的设备超过了使用年限却仍在使用。 检修、维护不到位。煤矿生产工作强度高,机电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高强度工作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破损、磨损等问题。如果不能定期更换机电运输设备,则需要严格执行检修维护制度,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但是一些煤矿企业为了抢进度、促生产,检修工作无法如期进行,即使如期进行大多也是草草结束,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煤矿井下机电运输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提高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与职业素养教育,以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煤矿生产部门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机电运输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员工在培训期间不得参与生产工作,考核不合格的不可以进入生产现场;一些特殊工种必须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如绞车司机、防爆工、电钳工等,只有达到规范要求、持有工作资质证书,才可以上岗。 2.建立完善的规范制度,彻底贯彻执行。健全、完善的规范制度是做好煤矿井下机电运输工作的基础,因此,制定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使各项生产活动有序运行,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才能确保煤矿井下运输工作的安全进行。除此之外,还要保证相关规范制度的制定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实际经营、生产作业情况,更要彻底地贯彻执行,才能保证井下生产活动和生产人员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保证规范制度的有效性,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制度。 3.加大设备更新、检修与维护力度。为确保生产活动的安全进行,需要对机电运输设备进行检修与维护,以确保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应根据井下生产活动的需要,定期更换机电设备,不得使用超过使用期限的设备,避免因设备老化而引起安全事故,以确保生产工作的安全和稳定。此外,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改造,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加强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管理。为了保证煤矿井下的安全生产活动,工作人员需定期进行检查性的监察工作,以便及时发现设备安全隐患,做好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为此,工作人员要加强设备管理工作。(1)检查生产环境、优化生产环境,确保供电系统、电缆、防雷设备等机电设备的生产环境安全。(2)检查各种仪器、仪表,定期进行校正工作,严谨使用不合格的仪器、仪表。(3)每年检查一次机电运输系统的工作性能,提高机电运输设备的生产效益,以期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论 煤矿井下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性、生产效率与整个系统的生产效能关系密切,为了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必须做好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期,从而有效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作者:张银单位: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矿井建设安装工程处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措施 摘要:煤矿产业在是我国能源结构中占非常大的比重,在国家的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煤矿作为最重要的产业,它能否安全进行,对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煤矿产业发展过程中,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保证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就对煤矿的机电设备要求非常高,该系统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它对机电的安全、矿井的经济效益影响是非常大的。本文笔者对煤矿企业的机电安全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对问题进行相应的剖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同行业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措施 煤炭能源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重要能源之一,它的地位是不能被撼动的,要想使煤炭开采和加工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工作质量不断地提升,那就要对机电技术支撑提出更高的技术水平,在煤矿企业如何实现机电技术的有效管理,准确、高效的目标是煤矿企业的动力源泉。这项机电技术的管理不是单一的体系,在整个煤矿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操作人员只有对该技术进行综合性的掌握,才能避免管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使其生产顺利的进行。 一、加强煤矿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企业的开采效率也大大的提升了。尤其是机电设备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效率,在煤矿企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对机电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作业的过程中出现故障,导致了煤矿企业正常的作业,也对企业的经济效率大打折扣。 (二)有利于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操作的过程中,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的维护和保养也非常的重要。机电设备的不间断必然会带来一些隐患,这些隐患不能及时的发生,必然造成安全事故。对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定期的通过一些技术的手段对设备进行相应的维护和保养,大大的提高了设备的寿命,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二、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煤矿机电作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煤矿工作是一个特殊工种的行业,工作的环境相对特殊,薪酬偏低,这样对专业人员的吸引力也不够,就出现了煤矿企业招工难的局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员工的素质偏低,专业化的水准也不高,但是现实中,煤矿企业的对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引进是非常高的,但是又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这就造成了不匹配的局面出现,由于员工素质的偏低就出现了一些设备不能恰当的操作,尤其是机电设备的操作,对井下作业造成了隐患。 (二)对相关的专业员工培训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在颁布的新的煤矿企业的质量标准规定,对矿井的机电主管部门的配备、作业标准都是有明确的要求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矿井的安全意识不到位,重视的程度不够,更有甚者管理人员的的组织协调能力差,导致机电管理的17项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考核也没有明确一个很高的标准,对普通的工人培训也是停留在走过场的局面,导致员工的操作熟练程度还远远的达不到要求,理论知识和学习不能快速的更新。 (三)机电设备使用不规范,而且没有及时进行更新 在我国的煤矿企业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使用的机械设备相对落实,设备更新的速度较慢,由于每天都是高负荷的工作,出现故障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在操作的过程中,安全意识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一些企业唯利是图,只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更高的认识,对设备没有及时的更新换代,安全管理缺失。更有甚者一些煤矿企业没有安装安全检测系统,设备不仅老化,而且机械化程度偏低,这些因素都大大的制约着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煤矿企业的运行。 (四)对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力度不够,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中往往差强人意,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机电设备管理没有秩序,出现混乱的情况,井口的把关也没有到位,为后面的风险埋下隐患,技术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档案管理不完善,保存的不够完整,出现一些残缺。 三、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对设备的管理 对设备管理的加强,每一台设备都必须要展现它最大的用处,必须要严格对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才能发挥这种作用。企业应积极地配合安全管理部门,做好维护和检查设备的工作,制定对应的评分标准,使得每一台设备都能明确责任到个人,这样设备在检修维护的时候才能够有迹可循,管理人员应发挥自己管理的职能,让设备能够得到高效且安全的生产,设备在进行维修时候,应开维修单,并且上报给领导,任何的设备在检查中出了问题,不能继续工作,维修完毕以后,要进行试验,试验通过后,没有问题了才能够投入生产。 (二)注重对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 设备的使用者,拥有的技术素质都必须良好,要想发挥最新的设备优势,就必须要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工作人员的培训任务要加强,培训并不是一时的工作,它要贯穿整个工作的始末,要想办法在员工的素质培训紧抓,增强工人对企业的使命感和归属感,每个操作机电和使用设备的员工都必须持证上岗,不但要参加岗前培训任务,而且在工作中管理部门还要对岗位做各种的评分工作,在发生事故后,要勇于承担责任,有针对性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性能,常见的问题等等,能配合好维修的人员,增加对机电设备的管理能力。 (三)完善制度的建设 正确的处理经营管理、安全生产、机电安全这三方面的关系,是任何一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一个健全并且完善的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内部资金运转正常。强化机电设备的管理,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把任何一台设备的责任明确到个人,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保障设备在工作时都通过安全质量的检测;保证每台设备都有其独立的档案,使问题能够及时并迅速的解决。 四、结语 煤矿企业的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就对煤矿的机电设备要求非常高,该系统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它对机电的安全、矿井的经济效益影响是非常大的。良好的机电运行机制是矿产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自始至终是一把利剑选在企业的头上,安全意识时刻不能松懈。 作者:赵玉来 单位:唐山开滦林西矿业有限公司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机电供电技术研究 摘要:在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方式中,地下开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方式。地下开采方式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导致矿难事故时有发生,其中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不完善是导致矿难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文中将分析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煤矿;机电安全技术;供电技术 引言 煤矿开采技术得到不断提升,但由于煤矿开采环境的特殊性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矿难事故发生频率逐年增高。为了降低矿难事故的发生率,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机电自动化技术的提高,对机电的操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果操作不当,轻者会影响机电的工作效率,重者会造成安全隐患,引发安全事故等。 1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存在的不足 1.1井下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标志着井下作业危险系数较高,而井下作业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又普遍不高,这都导致了井下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操作技术水平普遍偏低。随着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煤矿的机电设备也必然要进行更新换点。但是当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后却面临着没有人会操作的尴尬窘境。现有的井下作业人员无法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给井下作业安全带来隐患。 1.2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注重利益,而忽视了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管理,导致尚未形成较为健全的管理体制。按照我国对生产质量标准的要求,各个煤矿企业都应设有专门的管理技术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井下机电安全供电技术。事实上,大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开支,疏于对供电技术安全的管理,有的煤矿企业即使设置了这样的部门也是个摆设,设施配备不充分,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1]。此外,大多数煤矿企业都没有对井下作业员工进行专门培训,导致即使更新了机电设备也无人能够操作,更别说保证机电的安全运行了。 1.3井下机电设备未能及时更新 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井下作业安全,给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忽视了机电设备的更新问题,通常老旧设备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设备老化、陈旧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而且,煤矿企业没能做好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工作,从而无法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给安全生产带来威胁。 1.4井下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存在问题 煤矿企业对井下机电设备并没有出台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导致机电设备的综合管理存在很大漏洞:①对于井口的管理工作不严格,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②现有的机电设备管理办法无法满足现代煤矿企业的要求,导致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效率很低;③对机电设备管理资料保管不当,导致资料缺失、破损现象严重,缺失有效的管理方法,造成管理的不当。 2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管理的对策 随着机电技术的发展,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安全型防爆电气设备的全面引入对机电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的要求都明显提高了,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成为机电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2.1加强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 煤矿机电专业人员因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工作的复杂度较高,所要涉及的科学领域较广,人员比较分散等。因此,加强对机电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普遍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机电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增强其职业道德建设,为未来的基机电供电安全管理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我国的煤炭正不断的向着高效、安全、平稳的生产目标前进。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被引进到煤矿采区,培养优秀的机电技术管理人才成为各个煤炭企业的当务之急。注重从各大高校引入人才,提升整个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机电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2]。在一个阶段培训后要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检验,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 2.2完善机电管理组织 针对井下机电设备采取设置专门人员分别管理的方式,明确分工,避免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出现。在对机电设备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群管体制建设。将井下机电工作人员按照其不同的分工分为不同的管理小组,根据其工作范畴对机电供电技术进行管理,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首先,将井下工作人员按照其职责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管理小组。如电气管理组、防爆检查组、电缆管理组等。其中电气管理组主要负责煤矿开采区的供电情况,并绘制供电系统图和对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等。防爆检查组负责防爆设施的安全检查工作和新引进设备的质量检查等。电缆管理组的职能是负责对电缆质量的验收、管理工作。 2.3健全机电设备管理制度 对井下的机电设备的应该严格把关,做好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首先,对于井下的防爆设备要对其维护工作严格把关,对防爆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要经常检查,确保其运行的安全性。对防爆设备要经常维护,做好防锈保护,一旦发现防爆设备的零件出现问题,要及时换修。对于维修后的机电设备要严格把控验收关,防爆检测员在对电气设备进行验收时要严格按照验收流程工作,一定保证机电设备的安全性性能。对于要投入生产的电气设备而言,要经过多次的通电实验验证合格的设备可以下井。另外,对于防爆设备而言,要定期检查其防爆效果,确保安全生产。 2.4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性能 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不仅要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还要加强对与机电设备相关的检查工作,至于检查强度的安排可以根据其与机电设备的相关性的程度来设定,例如对于相关度较高的设施可以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如果相关度比较低,可以采用不定期检查的方式。而且,对于每次检查的结果都要记录下来,以便日后进行查阅。 2.5采煤区实行供电设计管理 井下工作受地理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井下作业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对采区供电系统的设计要综合考虑以上各影响因素之外,还要必须获得总工程师的许可之后才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采区供电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于那些非常规情况的采区,要有相对应的安全供电措施,以确保井下作业的安全;在设计供电系统图的时候,应该在图中明确标出有关机电设备和电缆的信息[3]。另外,还要有机电设备的分布图和机电设备的数据;最后,对于与机电设备相关的设施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符合标准的,如在选择电缆时,一定要选择符合相关标准的电缆。 2.6加快技术进步速度 井下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对井下作业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因此,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部门可以针对目前机电安全管理中的计算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快机电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实现提高井下机电设备安全供电管理的目标。 3结语 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对于保证井下安全作业、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煤矿中频繁发生矿难事故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减少这种不幸的发生概率,加强井下机电安全供电管理刻不容缓。然而,要想切实做好井下机电安全管理工作,还需要煤矿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作者:李高峰 单位:同煤集团大唐塔山煤矿综采二队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特种车辆工业设计论文 1井下特种车辆的外观造型设计 (1)井下特种车辆外观造型设计约束 产品造型设计是设计师综合分析推理各种约束,以求最优解的过程。井下特种车辆造型设计方法与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受约束种类及各种约束间的重要性不同。经过分析研究井下特种车辆外观造型设计约束 ①功能约束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中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完成其功能。井下特种车辆主要外观造型部件有车身结构件、覆盖件、进气栅格、驾驶室顶等。每个部件都有各自特定功能。如覆盖件具有防护功能、方便打开维护功能、发动机进气散热功能等。在特种车外观造型设计的过程之前,必须以满足全部设计约束为目标; ②美学法则约束井下特种车的外观造型需要符合形式美法则,让人审美愉悦。主要包括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调和、节奏、变化、统一等美学法则。井下特种车在满足美学法则的过程中,受到功能、工艺制造的约束较大。因此井下特种车主要以整车的整洁性、整车的统一性为美学法则,在此基础上体现产品造型的美学因素; ③工艺制造约束设计的形态过程中要考虑加工工艺的可行性与方便性。井下特种车辆企业的工艺制造水平直接影响着产品外观造型水平,一些工艺制造水平能够实现复杂的造型设计,一些工艺制造水平只能完成简单几何体加工。因此井下特种车辆的造型设计需与工艺制造所匹配; ④品牌形象约束产品设计过程中,通过应用统一的企业标志、统一的色彩、统一的造型来传达企业的形象。井下特种车辆同样需要根据企业形识别,产品特征设计出产品识别系统,来提高产品的识别性。 (2)外观造型设计流程 井下特种车辆隶属工程机械类,功能及结构设计是特种车辆的核心设计内容,外观造型设计在特种车的整个研发周期仅是一部分。因此,井下特种车辆的外观造型设计具有研发团队较小,研发周期较短的特点。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及研发周期中数据转化等,选定外观造型设计软件,并构建井下特种车辆造型设计流程。选用Rhino+Keyshot+Solidworks软件组合有诸多优势: ①强大的造型能力以及可参数化设计功能; ②Keyshot操作简单、快速,并能快速渲染出高质量效果图; ③产品模型数据量小,交换容易; ④开发周期短。 (3)外观造型实例 以40T支架搬运车为例对此进行外观造型设计。通过分析40T外观造型设计约束,根据以上流程进行设计, 2井下特种车辆人机设计 (1)人-机设计内容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和学科。人-机工程在井下特种车辆的安全性、操作舒适性、操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井下特种车的人-机设计主要包括:操作空间、视觉区域分析、作业动作分析、手动控制器尺寸适宜性分析。人机设计软件系统主要有BOEMAN、COMBI-MAN、SAMMIE、JACK、SAFEWORK、RAMSIS、CATIA计算机辅助人机设计评价系统。本文以CATIA为人机评价工具对井下特种车辆人-机系统进行分析。CATIA软件中包含了人-机工程学设计与分析模块,其中包含HumanMeasurementsEditor、HumanActivityAnalysis、HumanBuilder、HumanPostureAnalysis4部分。井下特种车辆可应用CATIA四大模块对特种车的驾驶室、其他操作件进行人-机分析。 (2)人机设计方法 应用CATIA人-机分析软件可对井下特种车辆的空间布局、人体姿态进行分析,图4为井下特种车辆人机分析流程。 ①构建人体模型根据井下特种车辆需要分析的尺寸,确定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及各种修正量来确定人体尺寸。CATIA的人体模型库中包含美国人、加拿大人、法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及台湾人,未包含中国人。因此井下特种车辆的人-机分析的人体尺寸需要以GB10000-88中国男性为标准逐一确定。分析过程中设定修正量,要求考虑煤矿井下工人的特殊性。以驾驶室顶高设计为例构建人体模型为例,井下煤矿工人都为男性,且在井下工作时都是佩戴矿灯安全帽。依据GB10000-88中国男性P95坐高为958mm,在加上心理修正的基础上,还需考虑煤矿工人在井下通常佩戴矿灯安全帽。因此最终驾驶室顶高为1240mm; ②设定人体姿态根据人-机分析所需姿态,对人体姿态进行设计,以驾驶室姿态为例,对人体的头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及四肢的角度进调节,调节到人体舒适部位; ③人-机分析评价应用HumanPostureAnalysis模块对人-机系统进行分析。打开HumanPostureAnalysis模块,就能够通过分数及颜色直观地显示出人体各个部分的舒适度。若舒适度不达要求,可以通过调整某个部位的位置和角度提高舒适性。可以打开人体的可达域及视域,可以直观地看到人体的操作舒适域及视觉所达域。 (3)人-机设计实例 以40T支架搬运车驾驶室人机分析为例,对驾驶室的舒适性进行分析。按照以上流程分析出了人体在较为舒适的姿态下,人在井下特种车辆驾驶室内的视域及可达域,这样可以方便确定操作手柄的位置。3结语本文提出了井下特种车辆快速敏捷的外观造型设计及人机设计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应用CATIA在井下特种车辆的人-机分析过程中虽然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不能够完全以此分析为设计标准。首先因为CATIA的人机分析功能部分缺失,如生物力学分析、噪音分析等;其次,近30年国标没有更新,人体尺寸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专门针对井下工人的人体尺寸更是空缺。因此人机分析在井下特种车辆的完美应用还需研究分析。 作者:刘玉荣 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 煤矿井下论文:短距离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下的应用 一、短距离通信技术的含义 通常情况下,通信收发两方利用无线电波井下传输信息,且能够在几十米范围内传输,皆可叫做短距离无线通信,也可称为短距离通信技术。短距离通信技术具备多种共性,即对等性、成本低以及功耗低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实质指一般意义上的无线个人网络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准,ZigBee、IrDA和RFID等;此外,短距离技术有各种不同接入技术,如无线局域网技术等。矿井无线通信有感应通信、动力线载波通信等形式。但动力线载波通信在矿井中应用时,由于抗干扰能力弱,难以匹配传输阻抗,所以其效果较差。而感应通信是以电磁感应原理进行通信,发话时,移动通信机的磁性天线与感应线很相似,同时有尺寸大的发射天线,但干扰噪声过大且传输参数可靠性差,很少应用。井下巷道属于一个限定空间,主要是岩壁组建而成的封闭环境,岩壁往往限制电磁波的传播,传播中衰减程度过大。所以选用短距离通信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中,有着重要意义,短距离通信技术功耗、成本均相对比较低,网络铺设简单,便于操作。 二短距离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下中的应用探讨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具备功耗相对较低的优势,因此对于“本安型”电路的相关设计十分符合。不仅如此,在煤矿井中,使用频谱的要求较为宽松,所以,在煤矿井无线通信系统中,短距离通信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1.ZigBee技术的应用分析 在短距离通信技术中,ZigBee技术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技术,同时应用于煤矿井下占据重要的位置。ZigBee技术指以IEEE802.15.4为主要物理层标准,并以此将大量微小传感器间的通信进行协调。此类传感器无需巨大能量,经过无线电波且利用接力形式,实现两个传感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发挥高通信效率。ZigBee技术拥有三个特点:功耗低,即休眠状态下的耗电量为微瓦级,工作状态下的耗电量为毫瓦级;超大网络容量,即1个ZigBee可支持的节点有65000个;广泛的覆盖面积,网络覆盖范围可达100~1000m。ZigBee技术具备双向性定位优势,将ZigBee技术充分应用于煤矿井下中,有效实现井下与地面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定位信息的规范性以及准确性。此外,ZigBee技术在实行双向传递时,可将某些意外或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控制和防止,同时,传输的速度相当快,信息准确性也较高,从而提高决策反应效率。ZigBee技术系统在反映井下定位现状的时候,能够利用计算机将井下活动轨迹进行详细描述,也就是经过标识卡活动状况、各种站点间信息的传递等,进行了解和掌握井下活动的具体现状,当发现有不良现象发生时,可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发生意外。如在某市煤矿中,因井下地形复杂,在进行煤矿开采时,常常发生事故,发生事故之后,营救人员不能将井下受灾人员的分布情况以及人数进行较好确定,若将营救设备盲目开进,则会误伤受困人员,从而无法及时营救受困工人。然而使用ZigBee技术之后,能将事故受困人员分布位置以及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确定,促进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救出受困人员,进一步降低煤矿井下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确保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IrDA技术应用分析 一般情况下,IrDA技术在调制时,常常利用脉冲相位,如此一来,不但将抗干扰能力增强,而且使连续电平功率大于脉冲电平功率,防止了红外二极管无法承受高功率的现象出现。IrDA技术具备成本低,易控制传播距离、范围,保密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将该技术应用在煤矿井下通信系统中,可发挥遥控器的作用。此外,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相关监控系统新标准,对于井下传感器,必须利用红外遥控传感器,无需使用精度产品及电位器调零点产品等。由此可见,IrDA技术应用在煤矿井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无载波UWB通信技术应用分析 在煤矿井下应用无载波UWB通信技术,能够降低煤矿井下通信系统的成功。在煤矿井中,可通过超宽带信号频带宽的优势,将传输距离进行换取。利用UWB无线通信,能快速实现通信和测距及定位统一,多功能一体化等,将无载波UWB通信技术应用在煤矿井下,有利于准确定位井下人员,在发生各种恶性事故的时候,保持无线通信系统通畅,可提高救生抢险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短距离通信技术在煤矿井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无载波UWB通信技术、IrDA技术应用和ZigBee技术应用等,只有将这些技术充分利用,才能提升我国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赵娟 朱彤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煤矿井下运输事故的防治工作研究 插销、接头和矿车底盘的钢槽等都是矿车最主要的连接,它的可靠性是安全保障的重点。在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因为使用了制作不合格的产品或者是没有经过相关的检查和试验因而导致矿车连接件的断裂从而发生了跑车事故。例如某矿在使用矿车的时候没有对其三环链进行严格试验以及日常的检查,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三环链发生断裂形成跑车事故,在事后对三环链进行检查在断裂处发现有旧的裂缝。 煤矿因为铺设轨道所采用的材料质量差,使得车辆在经过钢轨轨缝的时候经常出现跳动。有的时候是因为车辆间连接的插销或链环完全不符合规格,连接时并没有全部的插进去,致使车辆在经过钢轨接头的时候产生震动使得插销或链环跳出,跑车事故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因为把钩工放车的失误而发生的事故,因为绞车的司机操作有误以及信号工信号的失误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说,某矿因为使用直径为24mm的6股19丝的钢丝绳作为为提升主绳进行提升,用一个月就出现大幅度的断丝,并且还没有按时去进行相关的检查,某天接班之后当钢丝绳提升到第2钩的时候,在离绳环1.5m左右的位置钢丝绳突然发生断裂,造成斜巷跑车事故,井底有一名工作人员当场死亡。 倾斜井下运输事故主要的防治工作 1制动装置 制动装置包括连锁道挡、阻车器和安全门,属于跑车防护装置的执行机构。通常情况下处于常闭状态,在在正常走钩时它接到指令之后才能开启并让车辆安全通过。如果发生斜巷运输事故,常闭的制动装置能够马上对车辆进行捕获并阻止车辆继续下行,从而达到阻止事故进一步恶化的作用。逃逸车辆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制动装置的作用不但能及时可靠地去对车辆进行捕获,还要去承受逃逸车辆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并对车辆全部的功能进行吸收。因此斜井使用制动装置是降低斜巷运输事故的有效手段。 2传感装置 传感装置俗称捕车器,主要是对车辆运行的状况进行相关的判断,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将跑车的防护装置设置为开放的状态。在异常的情况下,只要人为地去触动制动的部分就可以让它去执行工作。传感的装置又分为压辊式的传感机构和摆锤式的传感机构。压辊式的传感机构为是专用压辊的装置,当正常的车组经过的时候,车辆的牵引钢丝绳把压辊压下让它后置的机构开放车辆就得以放行。逃逸的车辆并没有钢丝绳去压压辊,这样就会自行的触发其它后置的机构,让制动的机构顺利的捕获并阻止逃逸的车辆。摆锤式的传感装置则是根据车辆行驶的速度对其状态进行判断,正常行驶的车辆在撞击到摆锤的时候使它出现一定角度的摆角。当逃逸车辆的速度达到所限定的数值时,摆锤摆角的度数变大去触发制动的装置起到防护的作用。 3设置躲避硐室 对于运输任务多的倾斜井巷,通常情况下该斜巷是不可以作为人行道使用。如果对于任务提升量并不大,能确保“行车不行人,行人不行车”的前提下,在不行车时该巷道就可以暂时兼做为人行道。当倾斜井巷的提升兼作为人行道的时候,在整个运输期间内在斜巷的上口必须设置阻车器,同时在斜巷中每隔25m必须设置一个躲避硐室,并设有声光语音报警信号装置。在巷道的躲避硐室一侧铺设一条人行道,工作人员必须行走在人行道上。当行车的信号红灯亮的时候,行人必须马上进躲避硐室,待行车信号红灯熄灭之后,才可以继续行人。 对连接件的检查加大力度 1使用中的检查检验每次对倾斜井巷主提升的钢丝绳进行替换时,必须使用两倍最大的荷重拉力进行试验。而矿车的连接装置最少也要每一年进行一次最大的负荷静拉力试验。对正在使用的人车防坠器,必须每班都要进行手动的落闸试验,每个月进行一次静止的落闸试验,每年则进行一次重载的全速试验。 2加强质量检查必须加强连接件产品质量的检查,严把产品质量关。为了对连接件制造的质量进行提高,一方面应该使用相对较合适的材质以及科学合理的制做工艺,而另一方面则是对质量检查必须按照标准进行严格的检查。 3检测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的检验由国家产品检测中心对连接件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主要检验两个方面,一是对产品的质量例行的进行检验,二是对出产产品制作厂家的能力进行审核,并对通过审核的厂家颁发合格的证明。 结束语 我国煤矿井下的运输安全总体的趋势是好的,伤亡人数的比例也在一年年的递减,安全的状况也在逐年的好转。但煤矿井下运输的安全工作并不平衡,因“三违”而发生安全事故比较多,尤其是斜井的跑车事故较为频繁。为了使得煤矿井下运输的状况有所稳定和好转,必须对运输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监督的力度,尤其是对于降低倾斜井下事故的几率更是重要。对于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是维护煤矿井下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作者:龙明江 单位: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电气设备隐患及维护 摘要: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关乎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针对煤矿井下电气生产设备的整改与管理意义重大。鉴于此,本文探讨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影响因素与防护措施。 关键词: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电气维护;安全隐患;改进措施 随着现代技术的引入,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数字化及机械化程度逐步升高,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如设备的种类繁多,致使电气设备事故的原因以及数量也不短攀升,这为煤矿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煤矿生产中,井下掘进工作环境相对更为恶劣,为保证井下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电气设备的井下正常运行以及维护显得尤为重要。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全年的在我国全国范围内发生的煤炭事故共197起,造成451人死亡,其中由于井下电气设备直接造成的事故达30余起。由此可见,井下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及其维护对于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有重大的意义。 1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安全影响因素 目前,影响煤矿井下的电气设备安全性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因素:①环境温湿度。在矿井的生产过程中,电气设备及机械设备会长期处在安全系数较低的环境之中,长时间连续运转势必会降低其安全性能,同时,煤层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大,工作环境的温度会随之而上升,环境湿度会随之增大,温度升高与湿度增大会降低电气设备散热能力,再加上设备过载现象,由此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②环境空气中的瓦斯浓度。在我国煤矿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中,有40%的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另外49.6%的事故是由于煤矿停、停风造成瓦斯浓度升高导致的事故发生;③电气设备自身的保护设施。设备在恶劣环境下容易产生故障,例如设备不采用接地保护,当金属外壳与电源在紧密接触时,产生漏电流,从而导致人员触电。 2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分类 为提高矿井下使用电能的安全性,不论是在高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或瓦斯突出矿井,均须使用矿用电器设备。矿用电气设备大体分为两类:(1)矿用一般性电气设备。适用场合:矿井下无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的场所。(2)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Ⅰ类,煤矿用电气设备。Ⅱ类,除煤矿外的其他爆炸性气体环境用收稿日期:2017-08-22作者简介:高博,男,现在内蒙古银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工作。电设备。 3煤矿井下电气设备的维护 3.1温湿度对井下电气设备影响及解决方案 井下热量主要来源于机电设备的运转与高温岩石的散热,另外,煤尘黏附在设备外侧时也会使用电设备散热变差,导致设备出现失灵从而引发安全事故。温度对井下电气设备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电气设备都有固定的温度耐受值,当温度低于耐受值时,温度的变化与设备寿命呈反比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用电设备的寿命会逐步降低;当温度超过耐受值时,电气设备将会产生击穿、熔断等不可逆的损坏性故障。空气湿度也是影响电气设备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井下常年积水是空气湿度的主要来源。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称为高湿环境,但井下的湿度通常保持在90%以上。高湿环境对于电气设备有极强的损坏:①加速金属材质的腐蚀;②影响设备的绝缘性;③霉菌增长概率加大。 3.2电气设备漏电流的影响及保护 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局部接地存在很多问题:①工作面中的设备局部接地极没有设置在干燥处;②接地线及接地板的材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③设备局部接地电极安装位置不规范;④拒不接地极连接处为紧固,发生松动,造成安全隐患。造成电气设备局部漏电的原因有很多,井下在有限的工作范围会逐步增加电气设备的磨损程度;变电所顶板上长时间淋水以及空气湿度的增大,使机电设备锈蚀,其他误操作都可能引起电气设备的漏电现象,影响工作人员人身安全。井下电气设备的漏电流是一个极大的危险因素,若维护不当,会导致设备绝缘损坏,保护失效引发火灾,更有甚者引发煤矿次生灾害,如瓦斯爆炸及停产等重大事故。针对上述产生机电设备安全隐患的问题,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最大限度杜绝相关事故的发生。(1)正确选取局部接地极地点,明确接地线的安装规范。(2)规范安装制度,以及保证井下机设备相关装置的装备与供应。(3)建立明确的机电设备接地保护机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4总结 煤矿井下设备的可靠性关乎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电气设备的稳定安全运行可保证管理与维护更加便捷,并且可保证电器设备的运行寿命及能力。电气设备运行良好,可以为煤矿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煤矿生产增强竞争力。 作者:高博 单位:内蒙古银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煤矿井下论文:自动化控制在煤矿井下皮带运输的应用 摘要:在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生产作业效率,也能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并保证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在煤矿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自动化控制技术愈来愈受到关注,并得到了普及。基于此,本文对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井下皮带运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煤矿;皮带传输 1煤矿井下皮带运输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正处于发展瓶颈期,很多煤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前景不容乐观。若要让传统煤炭工业保持充足的动力,就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生产模式进行改造,以此来提升生产效率、质量,并降低整体运营成本,从而提升利润空间,创造新的发展出路。皮带传输装置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传统皮带运输设备传动效率较低,启动时电流较大,存在功率不平衡、无环流损失大等问题,并且设备容易老化[1]。这不仅会增加煤矿企业运营成本,还可能受设备老化影响导致安全事故出现。显然传统井下皮带传输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煤矿企业发展的需求。采取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井下皮带运输设备进行改造,能够实现皮带运输设备智能化、动态化控制,从而提升煤矿开采作业效率及安全性,有利于提升整体效能。 2煤矿井下皮带运输自动化控制特点分析 煤矿井下皮带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是利用电力电子技术对设备相关参数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动态化调节。自动控制系统可通过分布在传送带上的载荷传感器对负荷信号进行采集,并将其传递至中枢系统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动作指令向调速电机传递,以此来控制皮带运行速度。这种控制方式能够动态性地匹配实际负载,可有效降低能耗,并延长传动部件使用寿命,能够大幅度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煤矿井下皮带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由计算机及多种传感器构成,计算机可以是单片机、PLC控制器或嵌入式计算机[2]。利用传感器可对皮带运输设备相关参数进行连续监控,再通过计算机调控,可实现对设备的保护,相关显示控件能够将实际参数状态反映给使用者。同时,系统具备了网络通信功能。计算机具备了通信端口或通信模块,可与其他设备相连,可实现信息远程传输、分享,由此来实现远程控制。各类传感器可准确捕捉设备信号,包括皮带传输速度、荷载等,并为中央处理器提供对应的数据流,以此来精确控制电机运行动作。 3PLC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煤矿井下皮带运输中的应用 PLC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煤矿井下皮带运输当中最为常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类型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保护及控制,具体如下: 3.1保护运输过程 利用PLC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对皮带运输设备进行有效保护。通常情况下,长距离皮带运输受井下环境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部分故障。PLC自动化控制系统当中除了会设置传感器外,还会设置一定量的保护开关。采取故障地址识别技术,便能够对保护开关动作如闭锁、跑偏等进行识别,相关信息会被反馈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会根据故障信息数据做出及时处理。皮带运输过程中,温度问题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运输机长时间运载负荷,会产生较大的热量,电机温度会逐渐升高。如果电机温度超过某临界值,会影响到传输系统正常工作状态。在PLC系统当中,电机内部会被置入一个热电阻装置。借助该热电阻装置电流信号能够被转变为温度信号,即可实现温度监控。当电机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时,控制中心会立即自动停车,避免电机因持续高温工作而受损。此外,PLC系统当中置入了若干电流变速器,能够反映出电机电流信号。若实际电流超出额定电流,控制中心获得对应的信息后会及时停车,对电机进行保护[3]。 3.2控制运输过程 PLC自动化控制系统对煤矿井下皮带运输的控制主要包括手动控制及自动控制。当煤矿井下皮带运输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相关工作人员仅需手动启动电控开关,PLC自动化控制系统便能够按照预设程序来操控皮带运输设备,由控制中心进行全局控制,即可实现自动化操控。如果皮带运输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故障,传感器会将相应的信息传递至PLC控制系统,控制器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后,会发出反馈指令,停止设备运行。相关故障信息也将传递至控制中心。当设备故障排除后,控制器会对设备重新发出运转指令,由此可避免设备在故障状态下运行,能够有效防范安全事故。 4结语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煤矿井下皮带运输及生产作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传感器的大量应用取代了人工监测,借助各类传感器能够对皮带传输系统工况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够减少设备维护、检修人员数量,可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未来煤矿井下皮带运输系统数据将呈现多接口的发展趋势,传感器将具备更高的精度与灵敏度,可保证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自动化控制系统性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为井下生产作业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作者:白文艺 单位:山西省忻州市神达集团栖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功能与设计 【摘要】随着煤矿开采业的发展,煤矿逐渐向深部作业,深井作业地质环境比较复杂,粉尘多、土层含水量多,很容易影响电气设备的功能,从而对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产生影响,甚至引起煤矿爆炸等安全事故。因此,为了确保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应该加强井下电气设备的硬件电路功能模块,降低电气设备故障发生概率。 【关键词】煤矿生产;井下作业;电气设备;电路模块 引言 煤矿电气设备包括高压开关柜、高压防爆配电装置、磁力启动器、移动变电站等等,这些电气设备的高压开关柜主要用于煤矿地面变电所、井下中央变电、总进风巷和主要进风巷、低瓦斯矿井的井底车场等,这些电气设备的高压开关柜继电保护装置以电磁感应装置为主,对矿井电气设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结构比较简单,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煤矿井下作业的要求。因此,如何针对煤矿井下作业的要求,让电气设备继电保护装置能够符合井下作业的环境,从而有效地维护井下作业的安全性。 一、当前煤矿井下电气设备运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业的发展,煤矿井下作业应用的电气设备越来越多,在提高煤矿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电气设备的继电保护装置没有有效发挥保护作用,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甚至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设计一种性能稳定、保护种类齐全、保护装置灵敏度高、可靠性强的煤矿井下电气设备智能控制模块很有必要。 二、智能化电路模块设计 2.1漏电闭锁模块 漏电闭锁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检测绝缘电阻,在真空接触器吸合之前或者断开之后,检测电机绕组部分电缆的绝缘性能,如果发现电缆的绝缘电阻值比动作值低,那么就启动漏电闭锁保护动作,禁止启动或者发出报警信息,液晶显示屏显示漏电故障和漏电绝缘电阻值。如果主回路的绝缘电阻值恢复到动作值的1.5倍时,漏电闭锁保住装置断开保护动作,真空接触器合闸。但是在设计的时候,漏电闭锁保护装置断开动作比主回路断开动作延时10秒。如果继电保护装置启动前没有出现漏电故障,电力系统启动后真空接触器吸合后漏电保护功能应该由上一级馈电开关完成,漏电闭锁保护模块不启动。 2.2通信模块 通信模块负责电气设备信息的传输,一旦电气设备出现故障,通信模块将设备故障及时传输到电力系统,技术人员根据故障信息,立即对设备进行检修。为了满足煤矿深井作业的需求,通信模块使用远距离数据传输的RS-485,通过它将电气设备的参数发送到矿井的局域网,矿井工作人员就能通过局域网随时了解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通信模块分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串行通信方式小的传输线少,适合远距离传输。并行通信传输速度快,但是所需的传输线比较多,长距离传输数据会增加成本。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选择串行通信方式。RS-485串行通信必须按照RS-485通信接口标准进行设计。 2.3联控模块 联控模块是电气设备智能控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设计为联控模式以后,整个电力系统只需要一台主机,通过主机就可以控制其他机器。整个联控系统可以由一台主机控制开启和关闭,同时每一台机器都可以单独启动和停止。如果联控装置出现故障,那么系统会自动停机,将停机信息传输到液晶显示屏上。如果联控系统出现问题,首先要立即排除故障,让每一台机器恢复正常运行。联控装置的命令通过频率完成,每一台机器和控制命令对应一定的频率脉冲,如果机器需要向下机位发送命令只需要发送一定的频率脉冲就可以实现,下机位接受到信息以后进行解码,自动识别上机位的指令。 2.4电源模块设计 智能继电保护装置的电源电路包括电网供电电路和电池供电电路,这两种供电方式通过把闭合开关自由切换。如果是在电网上运行,则采取电网供电方式,电源控制由继电开关电源供电,如果系统停止运行时,按照煤矿生产的规范和用电要求,井下不允许带电打开隔爆外壳,所以将供电方式切换成电磁供电,这个时候,电气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由外接蓄电池提供电源。此外,为了避免蓄电池发生电极短路的现象,要做好蓄电池的保护措施,比如在靠近电极两端的地方串接200毫安的快速熔断式,可以避免蓄电池电极短路故障的发生。 三、结束语 在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并直接威胁到煤矿工人的生产安全。因此,做好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功能电路模块智能化设计,有利于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电气设备故障的发生,从而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作者:冉刚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分析 摘要:阐述了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 加强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是防范煤矿事故的重要措施,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部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能够着力提高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的有效性[1]。 1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保障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生命安全 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煤矿生产作业的安全,与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井下机电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并引发安全事故,将直接威胁到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为充分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减少事故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危害,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井下机电设备运行的稳定性,提升相关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操作能力,确保安全隐患及时发现与排除,结合管理的优化能够有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1.2保障煤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煤矿安全事故往往会对煤矿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使煤矿企业的外部形象受到影响,导致煤矿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下降,甚至失去大量市场资源,包括资金、客户、人才及合作企业等,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企业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保障机电设备运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保障煤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1.3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煤矿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煤矿工作人员及企业方面,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煤矿安全事故对伤亡人员及其家庭所造成的影响极为深远,并非简单的赔偿可以弥补,事故导致一个家庭破碎,安全事故频发还将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公众对煤炭行业整体态度与看法,并且可能对政府监管工作失去信心,甚至可能造成社会恐慌,这些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危害是十分严峻的。基于此,加强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安全技术管理,强化煤矿企业整体安全意识及对煤矿安全事故防控的力度,全力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保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要举措。 2当前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机电作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煤矿井下作业本身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作业环境十分恶劣,劳动强度大,因此煤矿企业大都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而掌握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又很少愿意主动投入到煤矿井下工作当中,这也就造成煤矿企业人才缺乏,机电作业岗位人员往往只经过短时间的突击培训便上岗作业,其对煤矿井下机电安全作业知识与技术的掌握不充分,这也为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机电作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成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2.2相关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 随着机械化作业的优势日益显现,煤矿企业大都已进行了井下作业机械化改造,使煤矿机电设备自动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由于机电设备增加,对于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目前许多煤矿企业在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相关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规范存在不足,部分规章制度模糊,无法全面有效地指导和规范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也容易导致机电作业过程中因管理不力产生安全隐患,影响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2.3机电设备使用及维护存在问题 机电设备使用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操作及使用不规范方面:(1)与机电设备操作及使用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2)则是源于安全技术管理缺失,设备使用不规范很容易导致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也可能造成设备故障,导致设备使用性能与安全性能下降,进而产生安全隐患。而设备维护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日常设备安全检查与故障检修存在漏洞及为节约生产成本,不注重机电设备及配件的维修与更换,导致设备部分配件老化严重,工艺技术落后,故障发生频率增加,甚至出现带病运行的情况,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煤矿生产安全,影响安全技术管理的效率[2]。 3加强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大力度推动煤矿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1)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对企业现有队伍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素质培训,让员工充分掌握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安全操作知识与技术,提升安全生产的意识与能力;(2)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体系,保障企业人才培训的顺利开展,并严把培训考核关,通过科学而严格的资质与能力考核,确保进入工作岗位的员工资质、能力与专业素质满足岗位要求;(3)努力完善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保障措施,提高井下作业的安全防护水平,充分保障井下机电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从而增强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2建立健全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体系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是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煤矿企业应结合现行煤矿机电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制定与企业生产相适应的安全技术管理制度,并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应通过对制度的完善明确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权责划分,以保障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生产安全为出发点,合理划分权责归属,并通过建立安全技术管理责任制,确保各个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切实履行自身责任,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要求执行,通过规范化的安全技术管理,保障煤矿井下机电设备作业的安全性。 3.3强化机电设备安全监察与维护检修 井上下所使用的机电设备按照生产和区域要求落实具体责任人,强化检查责任,并加大对机电监察人员的考核力度。对存在隐患的设备要定时督察,保障安全生产。把质量考核体系审核工作引进机电管理、安全监察中,建立机电隐患风险评估和动态检查整改机制。管理人员要保障检修时间,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4结语 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煤矿企业而言,要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针对煤矿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提高井下机电安全技术管理的效率,确保机电设备的运行和使用安全,也为企业长期效益的实现提供基本保障。 作者:齐鸷 单位:山西晋煤集团机电处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排水系统节能技术改造 摘要: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远进步,而煤炭企业的节能环保工作则影响着煤炭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煤矿井下主排水系统是煤炭生产用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井下节能技术改造有利于煤炭企业总体效益的提升。加强对单片机、PLC、计算机、电力电子等前沿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打造可靠安全、环保节能的井下主排水系统对煤炭企业生产和煤炭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主排水系统;节能;技术改造;自动控制 一般而言,煤矿主排水泵房的供电线路须大于1趟。倘若某条回路出现意外,发生中断供电的故障,那么其他回路便可及时派上用场,继续为排水系统负荷供电。在煤矿井下,多台水泵会安装于主排水泵房。通常来说,有工作的水泵,也有备用的水泵,同时还有备用检修水泵,以此来确保煤矿主排水系统的顺利工作。该类人工操作模式有很多弊端,如操作程序复杂、劳动强度大、设备故障率高、主排水泵运行启动时间长、人为影响因素多等,并且会间接造成人力、物力浪费。因此,为实现矿井的现代化管理目标,应打破这一固有的传统模式,煤矿主井下排水系统的节能改造刻不容缓。 1改造方案 为完成煤矿井下主排水系统的节能技术改造任务,可借助如下方案加以尝试:在煤矿井下中央泵房安装5台离心水泵,其中2台工作水泵,2台备用水泵,1台检修水泵;以自动化控制为控制方式,排水泵主电机选择软启动方式,采用矿用隔爆型高压软启动柜。这种主排水自动化系统是以光纤工业以太网为基础而应用的,其优点不仅在于可以让水泵实现单机控制,还可以通过以太网传输接口模块与设置将安装在井下的中央变电所网络交换机和控制系统连接起来,从而使煤矿地面调度中心能够对井下全部被控设备实现及时而有效的控制与检测。 2采用软启动电控设备 2.1防爆型高压软启动器运作原理 主电路与控制电路为防爆型高压软启动器的两个主体性构成部分,被控电动机和三相供电电源通过软启动器主电路的三组反向并联可控硅而被串联起来。水泵电动机运行前,控制电路会对可控硅导通角的幅度进行控制,进而不断提高加于电动机端的电压值,随之而来的是电动机转动速度的不断增大,一直到它达到额定转速时方会停止。 2.2软停车的特点 遇到井下排水系统主排的水泵电动机直接停车的情况时,由于流体运动速度受到的影响较大,有压管路内的动量会发生剧烈变动,水击现象会出现于管路之中,这无疑将会对水泵、阀门、排水管道等重要设备或零件构成相当严重的威胁,甚至有可能对水泵管道或阀门产生根本性破坏。 2.3软启动主电路控制接线的特征 在遇到排水泵启动或停车的情况后,软启动主电路控制接线的晶闸管将以软启动、软停车为目标及时地投入运行。在水泵完成开启之后,旁路接触器会合闸,将晶闸管短接,水泵主电机接受供电电源全电压,并正式进入运行状态。这种安装接线有很多优势,它们集中体现于,在水泵的工作状态中,主电机和电网是直接连接的,没有谐波;可将旁路接触器视作一项备用措施,在晶闸管出现问题时或其他紧急情况下,旁路接触器能够使水泵主电机直接启动,主排水系统工作的安全性和持续性获得了相当程度的保障。 3自动控制系统结构 3.1地面总监控站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地面总监控站是井下主排水系统的总指挥部,它设置于煤矿地面调度中心,通过工作站,该中心对井下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监视与检测,尤其注意中央排水泵房各项设备的运行状况。 3.2工业以太网网络结构 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工业以太网是井下主排水泵的监控系统的主干网,通过它,自动控制系统能够便利地采集信号,从而对井下主排水系统的设备与设施进行十分有效的监控。 3.3煤矿井下主排水系统监控单元 监控主控制站、信号采集装置和各类传感器是主排水系统监控装置的主要构成单元。其中,主控制站是其通信核心,能够有效实现地面控制中心与井下分站监控之间信息的上下传播,并借助排水系统操作显示屏,将井下主排水系统的运行数据呈现出来,从而将更为精准有用的运行信息传送给相关工作人员。 4煤矿井下主排水控制系统功能 第一,主排水控制系统可以对主排水系统运行水泵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及时的采集,这些数据是工作人员实时判断排水泵运行工作状况的基本依据。第二,按照井下涌水量、工作时间、用电负荷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能够自动启动或者自动终止主排水泵的运行。第三,当排水系统出现异常状况,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出相关信号;在遇到排水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时,系统可以对故障类型进行辨别和判断,如有需要则会自动使水泵终止运行。第四,该系统的兼容性较好,可以和煤矿的生产综合调度系统相连,工作人员只须在地面生产调度监控中心便可对其进行有效干预。 5改造后系统的主要特征 首先,软启动方式的排水系统主电机可以独立对启动电流进行智能化处理,这将有利于提高电动机启动的平稳性。第二,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且可以彼此转换和备用,系统可靠性获得了极大保证。第三,就地紧急停车是系统的主要特色之一,这有利于系统运行安全性的保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井下主排水系统的节能技术改造关系企业生产和行业发展,是生产技术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上述井下主排水泵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稳定,有效减少了耗电量,节能效果十分显著。排水系统的技术改造不但有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煤矿井下电能使用效率低等难题,实现节能,还有利于促进矿井管理质量和设备水平。 作者:王静斌 单位:唐山开滦赵各庄矿业有限公司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机电设备故障分析与预防措施 摘要: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特别是煤矿井下作业,机电设备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机电设备的使用给煤炭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复杂危险的煤炭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安全。因此,保证煤炭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井下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已经成了煤炭生产是否可以正常运行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常见事故;分析;预防措施 机电设备的使用对于煤矿井下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煤矿井下生产更加的高效安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井下机电设备事故时有发生,如输送机、掘进机等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和由于高压和低压及造成职工的生产触电人身伤亡事故。这些事故使井下煤炭生产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使煤炭的正常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给煤炭企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1对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常见故障分析的意义 煤矿井下生产是一个复杂而且危险的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电设备一旦发生故障,不仅直接影响到煤炭的生产,还有可能对井下生产的煤矿工人造成人身伤害。因此,需要尽量减少和避免煤矿井下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这就需要对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常见故障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并且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从而保证煤矿井下生产可以更加顺利、安全、高效的进行。 2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常见故障 在目前的煤矿井下生产中,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使用的机电设备也非常多和复杂。各机械设备随着使用时间的不同,可能在不同使用时段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在各种设备使用的初期,也就是机电设备的磨合期,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由于操作不当和设备自身的原因,发生事故的概率与磨合好的设备相比会高很多;磨合期过后就是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中期阶段,也就是机电设备使用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机电设备经过磨合,设备自身的性能已经达到了最佳,操作人员对于设备的熟悉程度也已满足要求,在这个时期,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是最小的。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高发期发生在设备使用的晚期,在这个时期,设备由于长期使用,各部件的磨损、老化、腐蚀等情况都比较严重,设备的使用效率已经不处在高效期。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常见故障主要有:设备异响、设备过热、设备排气成分发生变化、设备的电压和电流变化幅度比较剧烈。这些故障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将会导致设备损坏,影响煤炭的正常生产,甚至危险到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常见故障原因分析 3.1设备更换不及时 煤矿井下机械设备往往是在矿井设计施工时成套购入的,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如若某个单个的设备出现了问题,那么只能想办法对这个设备进行修复,但是修复完的设备难以达到原有的效率,这造成整个机电设备系统效率的下降。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整个系统进行更新换代,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造成煤矿井下机电设备更换不及时,设备老化问题日趋严重,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越来越大,煤炭井下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使煤炭生产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 3.2设备检修工作不到位 煤炭生产的不间断性,使得煤矿井下设备磨损程度和老化速度大为加快,加之生产过程中公认的误操作,使得机器出现故障的概率大为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日常生产的同时,对煤矿井下机电设备进行仔细认真的检查和维护。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进行检修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过关和责任心不强,导致大问题查不出来,小问题又不关注。使小故障慢慢积累成了大故障,给煤矿井下生产带来诸多的不便,造成生产安全隐患。 3.3煤矿第一线工人整体素质不高 在目前的煤矿井下生产中,虽然机械设备大范围使用,但对于人力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目前在很多煤矿企业中,由于以上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的原因,煤矿第一线工人的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也不高,其在操作煤矿井下设备时,时常会出现误操作的情况,造成机电设备的故障。 4预防煤矿井下机电设备事故的措施 在对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后发现,很多常见事故的发生是具有共性的。找到这些共性的原因后,在实际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4.1提高煤矿一线职工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相关煤矿井下机电设备常见故障的分析统计发现,很多常见事故都是由于一线工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不高,在工作中又缺乏责任心,使得在煤炭生产中出现了机电设备的误操作。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定期对一线职工进行设备操作和煤矿井下生产的知识讲座和培训,使井下一线职工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同时在进行一线职工招聘时加大投入,招录并鼓励专业知识过硬的工人参与到一线生产中,从而保证煤矿井下生产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4.2加大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资金投入 机电设备是煤矿井下生产的重要物质保证。如果其设备长期处于老化和磨损严重的状态,那么对于生产来说是不利的。虽然对煤矿井下机电设备进行更换代价比较大,但是不换的话损失可能更加的惨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在做好煤矿井下机电设备日常管理维护的同时,对于确实需要更换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换,保证井下煤炭生产可以顺利地开展下去。 4.3加强煤矿井下机电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明确井下机电设备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性,使从事井下机电设备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可以得到提升,对于任何可能出现故障的隐患都不放过,认真做好井下机电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煤矿井下生产可以更好地开展。 5结论 煤矿井下生产过程复杂,井下机电设备故障频发。我们需要在工作中认真总结,对于引发井下机电设备故障共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加以改正,从而减少或者避免类似煤矿井下机电设备故障的出现,从而保证煤炭生产更加顺利地开展。 作者:刘晓敏 曹虎奇 单位:中国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 煤矿井下论文:煤矿井下电气设备论文 一、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事故 (一)电网漏电故障与触电伤亡事故 煤矿井下巷道狭窄,空气潮湿,作业复杂,电气设备在这种条件下长期运行,即便采取了绝缘保护措施,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漏电故障的发生。作业人员在井下作业虽然都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和《煤矿安全规程》,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电气设备漏电,作业人员即便不直接接触电气设备,也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加之一些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并未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定,接触高压带电体,容易发生伤亡事故[1]。 (二)电气设备短路和电火灾事故 电气设备长期过负荷运行,供电线路因载流导体温度升高而损坏,短路情况就容易发生,电气设备短路会出现电火花,一旦引燃周围的木支架、绝缘材料,或者是瓦斯煤尘,就会引发火灾。电气设备连接部分接触不良,在电流通过连接部分时,接触点电阻就会增大,致使局部温度升高,这时也容易引发火灾。电缆接线盒因质量不高,长期受到潮气的入侵,也容易发生短路,一旦点燃煤尘,就会引发火灾。由于短路,引发过载事故,电气设备通过的电流值要远大于额定值,一旦绝缘体损坏,也容易引发火灾[2]。 (三)电气设备失爆 统计数据显示,电火花是引发瓦斯爆炸和煤尘爆炸事故的主要元凶,而电火花则是由电气设备失爆引起的,换言之,电气设备失爆很容易引发的瓦斯爆炸和煤尘爆炸事故,这也是煤矿井下安全预防的重点。在电气设备运行中,只有保证其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预防故障产生的电火花,使其不至于点燃煤矿井中的煤尘,才能有效减少瓦斯爆炸和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 二、煤矿井下电气设备安全事故的预防 (一)做好漏电和触电的安全预防工作 预防电气设备漏电,应正确选用设备的型号,注意检查电缆,做好接地保护工作,利用中性点绝缘供电系统来预防漏电事故的发生。应在开关跳闸位置处安设漏电保护装置,在高、低压配电线上安设检查漏电的保护装置,高压配电线上的检漏保护装置应是有选择性的,低压配电线上的检漏保护装置应选择有闭锁的,在未安设这两种检漏保护装置的情况下,必须安设自动切断漏电装置。为了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井下作业人员绝不能接触或接近电气设备带电体,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接近带电体时,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相关操作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进行。 (二)做好电过流故障和电火灾的安全预防工作 电气设备过流可能引发短路,应采用过流保护装置来预防电流故障,在电气设备超负荷工作时,应对过流保护装置的设定值进行调整确保整定值的可靠性。此外,还可以选择校检保护装置对最小两相和最大三相短路电流的安全动作系数以及动热稳定性进行调整。为了预防电火灾,应对电气设备和电缆进行定期巡检,做好维护工作,防止过负荷运行以及短路故障,应安装继电保护装置,并整定各类短路保护装置,使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有效预防电火灾事故的发生[3]。 (三)做好电气设备失爆的安全预防工作 电气设备中的动力设备和开关电闸应选择防爆外壳(具有隔爆和耐爆性)。隔爆外壳要有一定的强度,即便在隔爆壳内发生爆炸,外壳也不会变形,确保电气设备发生的电火花及其引发的火焰受到足够的冷却,不至于引燃隔爆壳外的煤灰和瓦斯。此外,还可以选择提前切断电源,优先采用本质安全型电路,并对电气设备的防爆装置进行日常巡检和周期性巡检,使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三、结论 鉴于煤矿井下作业的复杂性以及安全事故的不可预测性,为了更好地预防电气设备的安全事故,应加强井下电气设备基础管理,制定和建立安装、使用、维护、巡检等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作者:庾彦武 李孝利 单位: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管理的作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煤矿生产过程中,越发的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煤矿生产的实践中,逐渐引进各类的技术系统,旨在提升煤矿的生产效率,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就是安全管理中高效的手段。鉴于此,文章首先针对性的分析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内容,阐述了它的实际应用方式,最后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煤矿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越发的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运用科技的力量,将各类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当前的煤矿生产相融合,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效率。在实践的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的安全管理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对煤矿生产企业的生产风险实现了良好的规避,也大大的提升了煤矿生产效率,最终达到提升煤矿企业运营效益的目的。鉴于此,文章针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进行了切实的分析。 1对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分析 煤矿企业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会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予以规避,进而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风险预控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以及综合管理,在这一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重点管理是风险管理,要点是员工在生产中所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基础内容是生产系统的综合管理,其中的体系支撑则是保障管理,对这几部分内容进行切实的管理,则会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都是息息相关的,并将PDCA闭环管理手段作为运行重点,对其中的各项环节进行监控,而后为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安全保障[1]。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具体运行情况分析 煤矿的生产过程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引入是必要的,也是煤矿生产企业顺利运营的重点。因此,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煤矿的生产特征,对风险预控管理手段予以实时的更新。文章针对性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风险评估环节的安全管理 在对煤矿生产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后,则要对生产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进行预判,而后再针对性的对风险等级予以判断。根据最终的判断结果,再落实具体的风险预控以及管理措施,最终制定良好的风险管理和预控方案,提升煤矿生产的风险规避能力[2]。这一环节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涉及到的风险予以上报,而后风险小组再将这些汇报的数据予以整合和协调,再对其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行复审,要求各个部门将这些汇报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和健全,而后再交由风险预控小组,经过切实的修改,实现多向的反馈,最终对风险实现完善的预控和判别,提升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不可出现工作上的失误,一旦出现问题,定要及时的改进,而后确保测评的准确性,将PDCA的管理优势体现到实践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2危险源监控环节的安全管理 危险源监控环节涵盖风险控制过程中的监测以及对危险源的状态监控,危险源监测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可以对企业所应用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监控,通过危险监控的方式,对危险予以切实的规避,以此方式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并间接的促进企业的煤矿生产安全,促进矿产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3]。 2.3危险源的辨识环节 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就应当意识到生产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矛盾和生产阻碍性问题,比如,矿产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煤矿生产不具备稳定性等,将这些因素进行总结和归纳,进而再予以切实的规避,这些危险源的提前避免方式成为矿产危险预控过程中的必然手段。危险源可以在煤矿生产已经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无论是煤矿企业的生产、改造,还是企业的建设和完善等环节都会涉及,煤矿生产之前的危险源辨识已经成为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煤矿生产危险源识别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危险源的诱因进行分析,还要对危险源进行归类和分析,对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危险源予以把控。比如,企业所涉及的环境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危险归为一类、所涉及的机械设备应用危险归为一类,在确定了危险源之后,再对危险源进行检测,检查这些环节是否存在切实的危险,最后将这些数据予以记录,为日后的生产和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安全保障[4]。 3对于风险预控体系的作用分析 3.1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了企业的安全运营指数,也对危险源实现了良好的规避。应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可以在煤矿生产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将企业运营中的工作岗位、安全生产系统以及生产作业等等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危险源予以辨识和分析,而后通过安全管理措施,对这些风险因素予以评估和解决,尤其是对于煤矿生产企业的重点环节,对其危险源进行确定,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针对这些危险源,予以切实的评估,再针对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内容,最终制定出适合煤矿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3.2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当煤矿生产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会对生产实践中易出现的风险源予以判断,而后通过切合实际的方式,制定出合理的措施和风险控制标准,将传统的煤矿生产管理模式的危险因素进行避免,进而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内容予以把控,比如,对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对煤矿风险的辨别和判断以及对风险的控制等,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对煤矿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动态的、实时的监控,一旦在煤矿生产中出现事故,则要通过风险控制的手段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而提升煤矿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5]。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3.3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概率 (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部门领导,无论在进行煤矿生产之前还是实施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都会对风险实现评估和有效的辨识,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切实的管理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为煤矿生产的施工工人提供人身安全保障。(2)煤矿生产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操作工人及其涉及的危险因素予以切实的分析和把控。进而实现有效地评估和辨识,为煤矿企业的运营提供安全保障,为安全管理措施提供实践依据,为日后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煤矿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类的危险因素,要想实现煤矿企业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就要对这些企业运营中的危险因素予以避免,运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对企业各个环节风险因素予以解除,提升煤矿企业的运营效益,大大的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作者:姜瑞 单位:邹城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安全监察处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文化的作用 摘要:当今,由于我国煤企业出现较多的重大安全事故,导致煤矿企业自身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安全事故,不仅仅和井下人员学识、机械设备、开采环境、生产工艺等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也和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紧密相关。对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而言,在最近的几年来也是推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在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文之中,主要是针对了安全文化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下文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能与同行业人员共同探讨交流。 关键词:安全文化;煤矿安全管理;作用;分析 现阶段由于煤矿企业普遍出现了一系列安全事故,所以煤矿企业安全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和人们的逐渐重视。在煤矿企业中,安全事故的出现不仅仅将会导致人员的伤亡,同时也将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煤矿的生产可以更加的安全,促进煤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带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那采取什么措施呢?主要还是应该针对人来展开,据不完全统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矿难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而安全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程度直接决定这个人的安全意识强弱,一个人安全意识的强弱又直接决定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可见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强调安全文化的贯彻是多么的重要。 1安全文化的内涵分析 针对煤矿安全文化而言,主要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长期沉淀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产物,同时也是作为其煤矿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安全理念以及管理制度等一个综合的反映。所以要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做好,这样才能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以及持续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可以更好的促进科技的高速发展,创造出一个安全的生产力。同时通过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能够从理性的高度上去梳理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让文化的力量能够转变成为生产力,减少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煤矿企业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充分把企业安全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企业安全管理中,这是现阶段比较新型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也是目前煤矿企业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侧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管理,却没有有效的利用安全文化这把利剑。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实施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能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同时还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充分保证企业安全运行。同时还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现阶段煤矿企业在建设时,应该对企业安全文化影响力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做能保证企业以及员工这两者之间实现双赢的目的。安全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对企业员工安全理念加强,不断培养员工安全价值观,保证煤矿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取得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推动煤矿企业文明生产,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发展,脱颖而出。 3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实施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安全文化建设有效的融入能对员工起着规范化作用,保证所有员工都能具备岗位安全责任意识。对于安全文化建设而言,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机制发挥着协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具备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安全文化建设能促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加强员工安全意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安全素质。我们若将安全管理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安全文化就是这台机器的润滑油,而各项与生产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则像是组成这台机器的一个个零件。只有在安全管理中融入安全文化,那么这台机器才能安全、平稳、低故障率运行。 4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以及对策分析 4.1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 在煤矿企业之中,所存在着的安全事故中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主要是因为人为因素所导致出现的,所以企业必须要能够塑造员工自身的安全行为意识。俗话说的好,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重视安全文化的意识也是需要从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做起,只有管理人员能够高度的进行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在煤矿企业中得到有效的落实,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领导人员要能够认真的掌握关于安全生产的一些法律法规,从自身进行做起,对安全职责要认真履行,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提倡,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才营造出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4.2对宣传力度不断的加强 在煤矿企业中,实施科学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能不断提高煤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发展,所以要对其进行重视,与此同时还要大量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企业可以进行广播或者相关影音资料、借助微信群、QQ群定期安全文化相关内容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组织企业员工学习安全文化案例,让员工充分知道在工作岗位中所具备的安全责任。 4.3通过采取警示标语去全面的提高安全意识 在煤矿企业当中,主要是可以在工作现场进行悬挂相应的警示牌,与此同时也是可以在家属或者是一些办公的区域之中设置一些相应的黑板报,进而去全面的提高安全方面的宣传。因此在企业之中,需要可以让企业的员工能够牢牢的记住不断的去提高自己,并且随时随地的去做到安全第一。 4.4以区队和班组划分,从而做到点和面的结合,提高安全文化建设 所谓的区队和班组而言,也是作为煤矿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所以对于区队而言,需要充分的对自身的工作环境进行结合,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需要在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建立起一个满足于实际情况的安全文化目标,使其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安全文化氛围进行提升,为员工可以建立起一个安全的环境,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水平。但是对于班组来说,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主要是作为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点,虽然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并没有区队一样那么全面,但是所存在着的效力则是超过区队的,所以对于班组的组长而言,主要是作为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直接负责人,所具有着的责任则是需要去沟通所有组员,保证所有组员可以自觉的去进行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的行为可以成为工作的习惯,将安全意识可以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 4.5对安全文化管理进行不断提高,促进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执行有效的安全制度。现阶段煤矿安全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多,但是好些制度重复、啰嗦。员工一天搞生产都忙不过来,还要应付各种制度学习,学着学着学混了,学着学着学麻木了。最后就变成了制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起不到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引起煤矿管理人员的深思,所以要最大限度的整合安全管理制度,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得到职工的认同,保证执行到位。其次要加强监督,对职工要能有效的约束。为了使安全文化落地生根,有效的现场安全监管,现场安全教育,现场整改落实不仅是规范职工行为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相关安全制度积极落实的重要保证。再次要让亲情不断感染员工。亲情感染的力量相对比较大,要充分发挥亲情感染在推动员工行为规范上的作用,对职工安全意识积极强化。最后还要实施安全绩效,不断激励职工。对安全奖惩制度积极的完善,将以罚为主逐渐变成以奖为主,从主观正面不断鼓励。另外要对职工安全工资所占的总工资比例逐渐加大,让职工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佛面也得看钱面,从内心不愿出现违章现象,这样做的目的能进一步形成人人为安全工作出力,积极为安全工作争光的氛围,也就不愁安全工作做不好。 5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能够得出,对于煤矿企业来说,需要可以站在一个高远的角度上去对企业进行分析,并且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能够给与高度的重视,因此在企业之中,必须要可以从安全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重点的分析,提高安全文化意识的建设,促进企业员工自身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保证员工的素质可以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除此外对于煤矿企业之中,其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最为主要的一个目的则是可以为企业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企业通过安全文化方面的熏陶,可以让企业的员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保证作业的安全。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针对于煤矿企业的发展来说,主要是作为一项较为长期的工程,并且也是对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存在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煤矿企业必须要下大工夫,为员工灌输安全文化的理念,通过反复的生动的宣传,使其能够更加自愿的去接受引导以及教育,从要我学到我想学,再从我想学到我要学,在思想上达到一个质的转变,真正让安全文化在员工安全意识中生根发芽,使安全文化最终融入到安全管理中。这样企业与员工的目标达成一致,情感相融,大家共同为安全同心同行,煤矿安全生产又何需千呼万唤,那自然是水到渠成。 作者:方尚书 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开拓准备中心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的应用 一、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和其他行业不同,煤矿在开采的过程,当事故发生时,没有征兆——具有突发性;再者,众所周知,煤矿的开采都在地下进行,在事故发生时,由于突发性,进而在逃离时间上存在急迫性;再者,由于是团体工作,因而事故的发生还具有灾难性。综合上述描述,煤矿安全管理是综合性极强而又复杂的管理:它的管理包括工人的管理、机器的管理以及周围环境的勘测等,而这三种中管理中又以对人和机器的管理为主,以周围环境为辅。在本文,我们主要从人和机器两个方面对所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地质环境危险因素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煤层内部含有大量的瓦斯,水,热害等自然危害物质。正是由于面临众多的潜在的危险因素,在开采的过程中所面临困难更加巨大。例如,在煤矿进行作业时,都是在地下,由于开采煤炭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作业大都在半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随着而来的便是高温、高湿的环境,又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在高强度工作的环境下工人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进而间接引发事故的发生。 (二)机电设备的不安全 状态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而导致仪器的老化。由于矿井的环境又相对于地面相对较差,因而对于矿井仪器的维修工作没有做好充分的工作。专业人员对仪器不能进行定期检测,机电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就不易被发现,机电设备在的“病理”状态下进行工作就很容易发生“代偿”现象,这一状况的持续进行就为工作的安全性埋下隐患。 (三)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据有关报道显示,和机器的代偿工作相比,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在矿工事故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多。和机器通过指令进行工作相比,人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生理、心理以及自身技能)的干扰。例如,工人长时间的的工作经验中,会认为某一块区域发生事故为小概率事件,因而在开采的过程中,随意性就大,操作步骤不规范,进而导致事故发生的频率增大。 二、安全目标管理在煤矿安全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有关煤矿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煤矿安全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煤矿企业有关部门只有将安全管理彻底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使煤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简而言之,现代化社会,对煤矿进行安全目标管理已是煤矿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基于此,对于煤矿中安全目标管理的应用,本文从作业环境安全化;安全本质化,安全技术创新化;更新干部安全观念,加强工人安全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实现作业环境安全化 矿井周围环境的安全是工人下井工作的前提。只有保障了周围环境的相对安全,工人的安全才能可到基本保障。对于机电设备,有关部门不能为了节约资金,而对其的更换或维护拖着,而是要对机电设备定期检查,对老化的电线,设备及时更换,进而保障机器的正常工作以及工人的安全;另外,在建设像通风设备,防火防水防瓦斯设备等工程时,摘要:安全目标管理在整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对工人的人身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有关部门对其不重视力度够,在生产的过程中,煤矿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频频出现一些有关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关键词:安全目标管理;煤矿安全管理;问题探究不能偷工减料,而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制定,使工人的安全得到保障。除了以上描述,还要设计紧急事故预防措施,以防意外事故发生时不至于手忙脚乱。综上所述,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一切工作都必须在保障工人的安全下进行。 (二)实现安全本质化,安全技术创新化 这里所说的安全本质,安全技术创新化主要是针对于物来讲的。要避免由于物的不安全而出现事故的发生,就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处理:第一,就是我们上文所讲到的外界的生产条件,既保障了生产条件的安全,外界的生产条件中潜在的危险因素也就随之不见,工人的安全保障也就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第二,空间结构的合理运用以及机器设备的充分保障:在有限的开采现场,将空间设备进行合理布置,不仅会使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而且作业人员操作起来更加安全快捷。针对于一些大型自动程度比较高的机械设备,应对其配备安全监测设备,能够检测出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而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保障人身安全。第三,机器维修时间的设定,当机器出现故障时,有关部门应根据机器损坏的程度对维修时间或保养进行定时,以防出现由于拖拉现象而导致发生事故的现象;第四,机器进行作业的前提是人为的输入指令,因此,物的错误工作导致事故的发生,也不排除人为工作的失误,为此,要想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就要减少人为失误。 (三)更新干部安全管理观念,加强工人安全意识 作为企业单位的管理层,干部对于管理手段不能还沿用传统的手法,而是要与时俱进。俗话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煤矿企业要想发展,就离不开创新,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管理方面的创新。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在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对安全管理进行创新,使煤矿企业工人的安全得到保障,同时企业的利益也达到最大化。另外,对于煤矿工人,应做岗前培训工作,使工人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对于安全从思想上发生“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三、结束语 安全目标管理的好坏和作业工人的生命安全有直接关系,从另一方面讲,其也和煤矿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安管目标管理是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作业最根本的保障。为此,笔者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意见,以期为读者,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作者:郭百顺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党政办公大楼经信委煤炭科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要点分析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相关的管理者充分地发挥出岗位职能作用,为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煤矿安全管理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严格地把控,加快煤矿企业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步伐。做好这项系统性工程的建设工作,需要从基础的工作做起,强化相关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加大岗位培训力度,增加安全投入,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井下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本文将对煤矿安全管理要把好的“八关”进行必要地探讨。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生产目标;八关 为了满足社会各行业的实际需求,煤矿企业加大了日均产煤量,实际的生产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在此形势影响下,煤矿安全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产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结合煤矿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及时地消除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快现代化煤矿的建设步伐,增强煤矿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文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客观地体现了采取这些措施对于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重要性。做好煤矿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明确发展目标,凝心聚力 在合理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煤矿企业需要坚持科学办矿的相关原则,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确保每一阶段的生产计划能够顺利地开展。当煤矿企业长期的安全工作目标与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明确后,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概况,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单位按照一定的方式凝聚在一起,增强煤矿生产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实际作业效果,为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可靠地保障。当这些单位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与自身的安全责任、监管任务时,可以逐渐地加强相关管理部门对整个生产现场的把控,确保工程施工计划的顺利完成。同时,在煤矿生产活动开展中,建设单位需要充分地发挥指导、服务的相关作用,为后期施工计划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地保障,创造出安全的作业环境,确保施工单位实际工作效率可以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煤矿的施工单位在实际的作业开展应该优化自身的组织方案,提高施工计划执行的工作效率,营造出“组织严密、自主保安”的良好施工范围。监理单位应该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监督作用,推动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这些单位以凝心聚力的方式高效地工作时,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将会逐渐地提高。 2理念引领,方法创新坚持安全 第一,依靠先进的理念,可靠的创新方法,可以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地保障。严格遵守国家和政府相关规范条例的具体要求,逐渐完善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促使煤矿生产现场秩序能够得到有效地维持,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地落实。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引导下,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将会得到快速地解决。同时,利用可靠的创新方法,可以完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煤矿安全体系化,完善煤矿安全的管理机制。 3明确岗位职责范围,带压履职 面对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煤矿企业的所有管理者应该强化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实现企业长期安全生产的发展目标。明确岗位职责范围,不仅需要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也需要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利用分级管理、层层推进的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同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设置相关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确保他们能够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中风险发生的几率。 4深入生产现场,做好基础性预防工作 煤矿生产现场相关工作的开展,将对生产计划的实施、生产现场的安全性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保证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可以为煤矿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的管理者应该深入到煤矿生产现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计划,处理好生产现场存在的细节问题,做好各种基础性工作,实现“保安全、促生产、高效益”的发展目标。 5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把好质量关 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构建出符合煤矿实际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并对系统结构进行必要地优化,有利于提高煤矿矿井水害防治的工作效率。在各种科学技术的共同作业下,煤矿生产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专业设备的优势,弄清生产区域矿井水文地址条件,可以增强水害防治效果。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对进入煤矿生产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必要地检查,保证这些专业设备的质量可靠性,确保这些设备在治水工作体系发挥出更大的优势。除此之外,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瓦斯防治工作质量,将安全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完善通风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利于增强煤矿安全的管理水平。 6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增强安全避险效果 在“预案科学、避灾合理、设施可靠、防护完备”的原则要求下,需要从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等方面进行重点地考虑,制定出可靠的防灾计划,完善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应急演练工作质量,增强矿井突发事件紧急处理的综合能力。同时,需要在相关的理念引导与技术支持下提高调度指挥系统的工作效率,增强生产现场事故发生后的安全避险效果。生产现场协调、执行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有效处理,降低了矿机内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7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培训质量 为了使煤矿的生产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地实现,企业可以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发展模式中,需要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机制,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出生产现场的监控系统,为生产计划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管理者创新意识的同时完善创新体制,可以增强煤矿生产现场的预警能力,加快企业产业升级的步伐。同时,利用创新培训载体的作用,提高培训层次,加强培训质量,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加他们的专业技能,将会为煤矿安全生产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地保障。 8规范管理人员行为,实现自主保安的基本要求 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规范管理人员行为,有利于实现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促使煤矿的生产计划能够顺利地开展。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结合煤矿的实际发展要求规范具体的工作行为,及时地处理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实际工作中的自我约束。同时,利用多元化培训方式严格地要求煤矿管理人员,实现自主保安的基本要求。 9结束语 严格把好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八关”,可以提高生产现场的作业效率,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为现代化煤矿实现更多的战略目标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煤矿的相关管理者需要强化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规范生产现场的管理行为,确保各种安全管理机制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达到生产计划的实际要求。深入作业现场,加强现场监督,可以及时地消除煤矿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煤矿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效果,有利于加快煤矿企业的发展速度。 作者:刘天华 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提升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举措,并要在此基础上创建出更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的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关键词: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风险防控 1管理理念 采用民主的政策,并采纳广大员工的建议,这是煤矿进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理念。在安全以及经营管理线上,要分别树立核心工作内容,在安全管理线方面,核心内容应该是安全化的生产,而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则应该将成本控制作为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1.1树立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 就是说在工作期间,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而且还要遵循生命至上的工作原则。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煤矿生产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加强员工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学会能够保护好自己的相关措施也是工作期间的重要内容,以此来确保员工能够用安全的方式进行工作。 1.2不要对他人或自己进行伤害 这点从表面意思来看,好像是在说不要对他人以及自己的生命构成威胁,而实际的意思则是强调不要在进行煤矿生产工作期间做违反章程的操作,指挥人员不要做出错误的指挥,如果发现违反操作章程的情况应该立即制止,否则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而煤矿安全不只是要求自保,更需要树立互相保护的意识。 1.3要落实责任、强行执行 落实责任:这方面主要是说,在工作期间要将目标落实到实处,细化指标,并要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强化执行:要把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好,而且不要推卸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同时,还要让全体工作人员意识到,实现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最高目标。所以,加强煤矿安全是所有人都要应尽的义务,而且在工作期间要严格的实施每一项工作制度。 1.4要让员工意识到,安全并不是唯一的工作追求,但是没有安全就会失去所有 “安全并不是唯一的工作追求”,主要的意思是说除了在工作中进行安全防御以外,还要追求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工作中的操作技巧等。尽管安全不能代表一切,但是拥有安全是进行其他工作的前提。“但是没有安全就会失去所有”是说,一旦在工作中没有了安全保障,那么就无法进行其他的工作。 2精细管理的方法 2.1要遵从安全生产的“三四五”原则 什么叫“三四五原则”?三代表的是“三并重”;四代表的是“四不放过”;五则代表的是“五不生产”。“三并重”主要包括培训、管理以及装备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要根据创建安全管理措施,来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同时加强安全培训的工作,以此来确保员工在工作期间的安全。“四不放过”主要包括要认真调查事故出现的原因,调查事故的主要负责人,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加强整改措施以及对员工的教育工作。“五不原则”主要包括没有具体的生产计划就不能进行生产,没有具体的评价就不能进行生产,施工期间没有具体的施工方案不能进行生产,在没有接触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不能进行生产以及领导还没有到达施工现场的情况下不能进行生产。 2.2遵从安全风险控制 在安全管理体系中,安全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以预防为主要目标的生产理念则很好地展现了风险防控的原则。所以,煤矿企业可以在生产之前先做好评定工作,然后在生产期间进行有效的监控,这样就能够防止安全风险的出现。在生产之前先做好评定工作,主要是要对进行生产的所有设备采取安全评定。在生产期间进行有效的监控,是各个监督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系统的检查,并且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立刻进行排除。 2.3建立安全素质管 员工是做好安全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各个公司一定要创立相应的安全素质观,以此来全面的树立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让员工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身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区域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还要及时的发现施工现场所存在的隐患,并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清除。所以,这就必须要让监督部门做到自查自纠,并对工作场地做好全面的调查,掌握好场地的通风、地质等一系列的情况。如果工作人员发现了安稳隐患,不管是大隐患还是小隐患,都要及时的上报给监督部门或者相应的领导部门,决不能拖延,如果拖延的时间太长,则会造成安全隐患的加剧,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员工在工作期间一定要牢记这方面的工作要求。同时,员工还要将“实现安全生产”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每一名员工的生命安全。 3结束语 实现煤矿安全的精细化管理能够确保每一名员工的安全,同时还能够增强工作期间的生产的力度,以此让煤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加强煤矿安全的精细化管理措施,以此让我国的煤矿管理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张晋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排序管理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煤炭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炭行业在技术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在最大范围内提高安全生产效益,一定要先制定出一套合理、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提高对煤矿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本文结合实际中出现的安全问题,阐述安全排序管理法在煤矿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排序管理法;煤矿;安全管理 1安全排序管理法使用的目的分析 煤矿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在通常情况下,需要经过开采、施工挖掘以及机械操作和运输管理,最后进行通道开路。在煤矿生产中涉及五个专业才能完成[1],为了保证施工组织顺利进行,需要不同专业的人相互配合。对于一个施工单位而言,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要利用安全排序管理法,对不同的专业进行整合,让施工技术相互渗透,让其在煤矿开采中的配合度更高。对于不同的专业,其生产安全隐患也不尽相同。在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也不同,相应的危险等级划分也不同。安全排序管理法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煤矿开采施工更加顺利[2]。因此,在煤炭生产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相关经验的总结,合理的借鉴其他方面的管理方式,让其和现有安全排序管理方法充分融合,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了解生产技术和生产环境,综合调整,把采、掘、辅助单位按安全等级行合理的排序,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2在日常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2.1对采煤二区的隐患排查 进行日常生产时,先要进行采煤区的安全检查,避免施工中出现安全问题。由于这个区域机械化加工很强,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化设备,就必须加强机械化作业安全隐患的排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派遣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管理,对于每个步骤都要予以跟踪管理,留意设备经常使用的工具、操作开关等,发现问题及时维护和处理,与此同时,要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采煤二区,由于采矿比较高,还有很多隐含的断层,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崩塌问题。因此,在操作时要加强施工面的支护,加强顶板的巩固。除此之外,由于这一区域的施工坡度较大,当遇到恶劣天气,如暴雨雨天,操作人员在这种工况下很容易滑倒。因此,要重视支柱防倒和人员防滑的安全管理,可以对这些位置安设安全标识,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安装警示装置,增加荧光反射装置,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这一区域顶板都比较坚硬,还容易出现悬顶[3]。因此,一定要加强后排支护管理以及悬顶的处理,在工作中要加强溜子运料、运输巷开机、跨溜子方面的管理,最后提高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日常工作可以以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2.2对采煤一区的管理 对于采煤一区而言安全隐患也比较多,在二层煤炭施工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断层,很容易把顶板顶掉,因此要加强工作面顶板的管理。另一方面,在工作面的跨溜子、片帮、溜子运料等方面都需要加强管理,把可能出现的隐患认真排查掉。 2.3对掘进二区的管理 进行掘进二区的安全管理时,一定要重视断层带顶板的管理,除此之外,在该区域进行放炮破岩时,重视对爆破的管理,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对工作人员的生命构成威胁,还要对管理人进行管理,在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老龄化比较严重,技术水平低,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2.4有效管理掘进一区分析 掘进一区属于深部施工,对巷道压力大,因此要加强运输管理的力度,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使用效率,让煤矿开采的整体流程更加顺利。 2.5有效管理巷准工区分析 对二层煤进行施工时,由于中顶板比较破碎,属于独头施工,因此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顶板加强管理,与此同时,通防运输、支护质量等也要进行管理,在该工作面中有很多零星工程,而且大多数都是老员工,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 2.6对皮带工区的管理 在该区域岗位较多,重点工程也较多,而且操作都是单人操作,因此保证工作程序的正确性很重要,在工作中必须严格谨慎。 3有效的管理措施分析 煤矿生产中,一般都有专职的安监人员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在生产的时候,必须加强隐患的排查,针对违章和严重违章的人员给予严格处罚。还要对工作组织进行及时调整,优化整个员工队伍,提高个人技能水平,在内部设立培训班,提高每名员工的综合素质。在进行煤矿生产安全评估时,通常会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进行评估,爆破管理、设备管理、顶板管理、运输管理等都是管理的重点。 4总结 安全排序管理法优化了传统管理方式,不仅是一次创新,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在实践工作中相关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不断总结相关经验,对该方法做不断地完善,总结不足,发挥其优势,推动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发展。 作者:王碰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策略 摘要:近年来,煤矿事故频频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对社会的影响较为不利,所以,煤矿产业生产过程中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安全生产,安全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如何减少煤矿产业的安全事故。本文深入分析了如何构建好煤矿安全,对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定义、管理方法、准则及构建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行业;问题;原则;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具体是指施工安全,包括安全体系、从业人员配置以及各种井下设备的装置等,主要是对潜在的危险的控制,宗旨是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其实,我们可以完全控制及预防煤矿生产作业中存在的潜在危机,通过先进的设施及科学的管理手段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煤矿安全管理中最关键的基本内容是煤矿安全,它既能创新安全方法,同时,还能对煤矿的持续生产给予满足。 1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1.1安全管理的宗旨 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使安全管理工作实现闭环式和持续发展,并且倡导全体工作人员均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保证工作者在进行生产的时候装置零故障、零失误,建立没有缺陷的体系和没有漏洞的管理体制。使工作环境、机械装置能从根本上对安全生产的要求给予满足,规避发生安全事故,从本质上实现安全生产。相比于固有的安全管理方法,这种安全管理方法高效而系统,不仅优化了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使安全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2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八大因子构成了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分别评价机制的构建、制定安全标准、辨别危险源,评估风险,建立监督保障系统等。 2煤矿安全管理的准则 2.1管理准则及目标的制定 有效辨别危险是制定安全管理准则的宗旨,对管理目标进行制定,通过管理监控对象,而对危险源进行规避。通过对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准则和方法的制定,来有效控制危险源,实现安全管控,规避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事故风险,防微杜渐。 2.2制定各项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的基本条件,用以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否达到安全标准,通过对安全管理方法和准则的构建,以实现安全标准。通过对安全手段的合理运用,促使工作人员了解工作职责及范围,切实的实现在整个煤矿产业中融入安全管理。针对工作者的举止制订合理有效的管理准则及方法,保证机械装置能够正常实施。第一时间的管理每种危险出现的原因,最大程度的减少危险,增加管理效率。 2.3管理方法及准则的制订原则 制订安全管理的准则及方法,应该根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联系的准则、全面性准则、动态性准则、可操作准则及适用性准则等。 3构建煤矿安全系统的方法 构建煤矿安全系统主要由物、人、体系及制度等四方面组成。安全管理事实上是把事故的本质作为着眼点,探索出现事故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客观上的不安全因子引起的安全事故,如:人员损伤及财产损失。由于受到人、物、制度及体系等因子的影响,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包含四种类型,如:系统事故、装置事故、人员事故及制度缺陷事故。所以,在构建安全管理系统时,应以这四个方面作为出发点。 3.1系统的安全管理 合理的、优秀的体系结构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只有建立良好的系统结构,工作者才能有机的统一工作行为及物的运行状态,实现本质安全工作的协调性及高效性。运行安全管理的体系具体涵盖:挖掘生产体系、防治水体系以及运输体系等,确保体系的合理运行,极大程度的降低事故的发生。不能自然的形成煤矿安全生产的条件,而是通过煤矿公司的支持及投入形成的,通过人员管理不断地改进,所以,优化煤矿生产环境可以合理地减少潜在危险,管理装置的安全工作,增强防护生产危险的能力。 3.2人员安全管理 一是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思想。更具教育、安全培训等形式,增强工作者自己的安全意识,完善工作者的安全素养。在日常的生活中,安全管理人员应对每一个工作人员均给予充分的尊重,增强员工的心理素养,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增强工作者的危险辨别能力。通过科学的开展安全课程等途径,提高工作人员辨别危险的本领,增强工作人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判断潜在危险的本领,最大程度上促进安全生产;三是增强工作人员的行为控制本领。安全控制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科学的管理生产中不安全的行为、不合理的操作机不安全的运行装置,这是管理人员及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以便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四是加强考察力度。随着高科技装置的不断使用,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的增强自己的技术本领。才能熟练的应用先进的装置,构建考察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力。 3.3制度的安全管理 一是为了实现安全管理,对人性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使安全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二是对体系化的生产现场进行构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是落实管理体系的核心,实际生产现场是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场所。落实现场制度,能使安全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三是根据相关的法规法律,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制定,以更好的实现体系促进生产的最终目标。 4结论 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广泛的重视煤矿安全管理了,煤矿安全是研究的核心,也是公司及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煤炭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是构建煤矿安全本质管理,煤矿公司想要快速的进步并改进企业的危险性,就需要构建安全系统,并落实安全管理思想,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周煜明 郭洪洲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露天煤矿安全管理措施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新科技的全面普及,我国露天煤矿也得到了有效发展。然而,在露天煤矿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对相关生产活动进行安全管理是露天煤矿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提高露天煤矿生产质量。文章主要基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做出介绍,并提出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的相应措施,希望在理论上对露天煤矿工作人员提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露天煤矿;安全管理;建设;管理机制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和谐、稳定。就露天煤矿而言,由于目前煤矿事故增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在这种环境下,其生产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安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机制也在不断更新,变得更加科学、完善。加大力度对生产活动进行安全管理,是露天煤矿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相关工作人员的财产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管理人员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度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管理制度,以此推动露天煤矿安全体系的全面发展。 1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1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安全永远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安全管理在任何方面都有所体现。对于露天煤矿来说,安全是其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安全方面得到有效保障,煤矿才能更好地发展,相关生产活动才能顺利、有效进行。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制度体系,并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标准,明确岗位职责,避免在发生问题时,出现无人负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人员,要把安全意识深入内心,以安全生产为原则,减少经济损失。另外,露天煤矿的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认真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对于使用已久的设备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在生产设备上保证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煤矿生产质量。在使用大型生产机械设备时,要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且在生产期间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生产,为露天煤矿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础。 1.2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露天煤矿的生产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拥有众多的生产人员。基于此,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关管理工作,使生产过程中的人员、机构以及环境等得到优化配置,加强安全管理。露天煤矿管理部门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促进生产活动的有效、安全进行,且监管人员要具有专业性,具备充足的管理经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式,制定管理责任制,明确生产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对其进行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生产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露天煤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并改善安全管理制度,使其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需求,为露天煤矿生产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1.3建立持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 生产作业人员是露天煤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要做好生产活动中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其安全生产意识。露天煤矿相关部门要组织生产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制定健全完善的奖惩制度,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激发操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对不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的人员进行惩罚。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长期组织以安全为核心的生产活动,并保证安全活动的多样性。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总结正确的安全生产经验,规范生产人员的安全行为,强化安全文化建设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建立长久性的旨在提高成产人员安全素质教育的培训体系,定期指定不同生产人员分享自己的安全经验,全员参与,并互相交流和沟通,提升露天煤矿全体生产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2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2.1建立完善安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是露天煤矿管理的首要任务,也是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管理人员在制定安全机制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作业人员严格遵守安全准则进行操作,嘉奖表现优秀的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实行激励机制。同时约束工作人员的散漫性,提高全体生产人员的积极性,深化安全生产的主旨,使广大员工具有较高的自觉性,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发挥重要作用。 2.2建立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机制 以科学发展为前提,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结合露天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抓管煤矿生产的党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并将此项管理机制进行全面宣传,让每位生产人员都铭记于心,做到群防群治。露天煤矿的各级领导、各级组织要以安全为核心,建立长期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并结合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善,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突出安全生产的主题,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2.3建立完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管理 露天煤矿的生产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且随着时代的变迁,风险的类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合煤矿发展,只有积极探索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及途径,才能降低煤矿的风险,且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煤矿生产安全质量的标准化,使生产过程安全、有序。在生产基层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提升广大员工的风险预防控制意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露天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2.4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是管理机制中最基础的体系,它可以保障在发生重大的煤矿生产事故时,有很好的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在造成重大损害和危害之前,全面控制局面,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方案,减少资源浪费。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全体生产操作人员的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为露天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基础条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阐述了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近年来,随着煤矿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对煤矿的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因此,露天煤矿的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对其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管理,以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为煤矿单位乃至国家节省资源。露天煤矿安全生产比较复杂,属于系统性工程,生产人员众多、作业程序分散、生产环境复杂以及自然条件恶劣,这些都是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管理人员要结合煤矿生产的具体情况,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安全生产,为露天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着力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露天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作者:马风虎 单位:哈密市和翔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管理应用 摘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立足于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介绍了行为安全的构成要素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了行为安全管理的局限性。以BBS理论入手,描述了新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指出其在煤矿企业生产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行为安全;应用模式 1概述 与国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错误或失误管理是造成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同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不同的人和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作用也不尽相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安全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以减少错误或失误管理的发生,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 2煤矿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要素 煤矿安全管理行为的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结合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安全目标与政策、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应急预案,便于现场作业时进行指挥与监督;其次要加大对安全的重视和投入,定期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注重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安全设备及防护用品的管理与使用,以提升和改善安全工作的环境;同时,要健全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狠抓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强安检队伍建设;此外,应定期组织安全工作会议进行专项分析讨论,以解决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冲突。不断总结安全工作的经验,强化专业技术管理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1]。 3各种安全行为的相互影响 制定合理的安全工作目标与政策,是开展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对其他安全管理行为进行指导的标准和依据。而安全操作规程的修订、煤矿生产中的安全分析及经验总结,则是实现安全目标的具体活动。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进行安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激励考核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是对安全工作实施过程的控制及信息反馈。安全设备及防护用品的投入、生产现场的指挥与监督及安全工作环境氛围的营造,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安全生产环境。各种行为因素之间彼此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机整体。安全目标的制定、安全环境的营造,在这个煤矿安全管理系统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中,以安全目标的影响度最高,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安全管理行为。而安全环境的影响度相对较小,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安全工作计划居于中间地位,在受到安全目标影响的同时,还会对其他的安全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安全工作实施过程的质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会反馈和影响安全目标与工作计划,还会对安全环境产生影响。 4行为安全管理的局限性 通过观察分析员工的作业行为特点与规律,采用干预或强化的措施,以提高员工安全行为的概率,是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常用的行为安全管理工具。但其管理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没有观察到的情况来说,安全隐患也是时常发生的,单纯地依赖于安全设备无法解决。需要引入更为先进的心理测评选拔系统,充分评估员工的安全行为心理能力,以补充观察领域的不足。要让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是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2]。应当积极控制安全培训与交流,培养和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识别,以实现对不安全行为发避免和控制。行为安全管理的工具相对单一,往往只能解决部分的安全问题,难以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全覆盖。 5BBS理论在行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5.1BBS理论简介 行为基础安全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BBS是一种集安全心理学、安全行为学为一体,在主要行为控制中应用动机———行为———结果的行为安全分析模式。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强化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以减少事故发生的人为成分,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目的。从理论上来说,除了自然、地质等灾害会造成不可抗力的事故伤害外,任何人为导致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通过,探索事故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从源头上予以遏制,以完成现代化企业所追求的零事故安全管理目标。 5.2基于BBS理论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观察与反馈干预,是行为安全观察管理模式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要先对关键行为进行确定,结合安全目标来制定行为观察表。指派专门的行为观察员,根据行为观察表的要求,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相关行为。对于发现的不安全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存在的事故隐患要做到及时反馈,并由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进行讨论分析,以彻底消除安全管理中的不安全行为,从而提升安全工作的水平。当一个观察周期结束后,应对观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信息分析的结果予以通报,以对员工形成有效的标识提醒,帮助其纠正工作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对于未实现的既定安全目标,要从各个角度展开全方位的分析讨论,包括操作程序、作业位置、防护设备与用品、安全标准规范等。同时,对于恰当的安全行为,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及强化。对于存在的不安全行为,要予以干涉或制止,并给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安全文化管理模式的精髓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对不安全行为产生自我约束。安全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应当从人性化的角度安全采取教育培训,以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 5.3煤矿企业应用现状 安全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决定了企业安全管理的质量。我国煤矿企业现行的安全规章制度还不尽合理,与企业自身实际的结合性较差,照搬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行为安全管理的执行力不足,进一步增加了诱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就员工的整体素质而言,由于煤矿工人大多数来自于农村,难以适应各种新设备与工艺的操作需求,且安全观念意识较为淡薄,无法依靠短期的培训彻底解决。培训教育的方式不够切合实际,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上局限于对规章制度的死记硬背。日常的安全检查中存在着诸多不足,缺乏计划和着重点,导致安全检查流于形式[3]。安全信息的沟通渠道不通畅,自上向下的逐级传递,造成了信息片面的单向性流通。缺乏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在执行中过度强调惩罚而忽略了奖励,导致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6结语 行为安全管理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应用实践中所存在的误区与困难,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充分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保障其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进一步优化职工队伍,多管齐下、努力提升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技能。适度改变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贴近生产实际。加大安全检查的力度、梳理安全信息沟通的渠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而全面促进煤矿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作者:雷鹏灿 单位: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要素研究 1煤矿企业概况 同煤集团某煤矿企业始建于1949年,在业内有较好的声誉,获得多项荣誉奖项。该矿经历60多年的发展历程,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煤矿开采环境的安全性,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在2013年,该矿加强煤炭安全管理力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煤矿安全管理。 2人员管理要素分析 煤矿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影响非常大,该矿进行煤矿安全管理,非常重视人员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该矿在每个星期三都会开展安全学习活动。在安全学习会议的开始阶段,由矿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对煤矿安全知识进行重点讲述,并将煤矿安全事故的案例进行引用,对煤矿生产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潜在煤矿安全事故的对策,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让管理人员遵循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强自我保护,认真地进行煤矿工作。该矿为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开展矿工家属体验日,组织矿工家属到煤矿开采地,对矿工家属讲解矿工的具体工作,让家属了解矿工工作的具体情况,利用感情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使矿工的意识由原先的“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 (2)对员工进行培训。 该矿对员工进行培训,坚持“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的原则,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对员工进行培训。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对案例的分析、对相关问题解决措施的讲解、工作经验的传授,使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工作类型的工作人员采取相适应的培训方式,进行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有效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并在多项比赛中赢得荣誉。该矿实行“三违”人员复岗流程培训教育,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分析总结,整理成10大类248条,对每个月最严重的违章行为进行整治,对员工实行“三违记分卡”制度,每个员工每年有12分的安全积分,出现三违行为,进行相应的扣分处罚,一旦员工的安全积分全部扣完,就需要安排该员工到培训学校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后,才能恢复岗位。 (3)成立检查小组,对员工进行监督管理。 该矿对矿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将矿区分为六条线路,成立检查小组,检查小组的成员由各个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由矿井领导带队,每两天对矿井进行全面的检查,控制矿井安全隐患。该煤矿企业组织一周安全主题隐患排查,在一周的每一天对矿井进行不同的检查,周一对机电隐患进行排查,周二排查“一通三防”安全隐患,周三全面检查矿井安全,周四排查采、掘、运安全隐患,周五排查地测防治水的安全隐患,周六由矿区的组长进行自检,周日由矿区的书记进行自检。 3设备管理要素分析 3.1管理采掘工作面设施 该矿在进行采掘工作的时候,一般采用柔性网转载机全封闭装置,将脚踏板和防护网安装在泵站的列车处,并安装了语音提示系统和预警装置。该矿采用双基建设模式进行安全管理,对各项工作程序按照规范标准进行严格执行,进行编码、定置、标识、信息、项目、流程、看板、模式、准入的九项管理,将设备管理与技术管理结合起来,如在进行巷道过切眼和断层的时候,工作人员利用公式法、类比法对巷道的断面大小、护网技术参数等进行核算,使材料得到合理利用,使“一梁三锚”转变为W型250钢带支护。 3.2管理辅助运输设施 该矿的作业点非常多,覆盖面广,有17个运料作业点和3个运人作业点,运料和运人的战线长度有17529m,运输车辆每天有130辆。为提高运输安全,该矿对运输战线进行整治,如对西部1136大巷轨道变形进行整治,对道木和道岔损坏的3000m进行整治,使西部辅助运输系统更加完善,并在303盘区增加设置3组阻车器和挡车栏,更换4组道岔,将视频通信系统安装在盘区大巷和综采面顺槽,保证辅助运输的安全。 3.3管理通风设施 通风设施对煤矿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该矿将通风设施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对密闭设施的设计、建档、施工、验收各个流程进行严格的把关,避免施工出现刨槽不够深,墙体出现空洞等问题。为提高通风设施的运行,安装自动洒水装置、风水联动装置等来进行防尘,并定期冲洗巷道,控制煤体注水、除尘风机的使用。 3.4管理机电设施 该矿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主要通过对项目管理进行定期检查,遵循“常规检修、订单检修和主体检修”的原则,做到每天、每周、每月进行检查,矿井各级领导带队定期进行设备检查,保证机电设备正常运行;对矿井员工进行现场指导培训,提高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及时淘汰和更新设备,保证机电设备的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将各种新设备、新工艺应用进来,如综合自动化远程监控设备,合理的控制机电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保证矿井的安全。 4制度管理要素分析 4.1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管理 该矿对原有的各项制度进行分类整理,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编制了十一本管理手册,即《一通三防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地测防治水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采煤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掘进专业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辅助运输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安全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应急救援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职业卫生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调度信息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地面设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手册》。以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细化,使程序化管理制度更加标准。 4.2制定风险预控体系 该矿以的安全管理高标准、严要求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相关法规制度,制定风险防控体系,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行改进,预防煤矿安全事故。 5结束语 对安全管理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使员工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工作,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有效地提高煤矿生产效率,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赵红兵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脊梁矿安监站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措施分析研究 引言 煤矿企业管理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安全管理是其核心部分,这也是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以及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方面。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个领域对煤炭需求量逐年增加,这就使得煤炭开采量越来越多,安全事故也经常发生,这也凸显出了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员工造成安全威胁,同时也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1新形势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煤矿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安全管理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同时也能够推动整个开采工作稳定运行。在开采之前,企业管理人员就应该根据实际考察的结果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总结过去出现过的安全隐患以及新产生的安全隐患,给员工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煤矿工程不断向前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新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2.1煤矿工程安全管理技术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很多煤矿生产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模式。但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比较晚,各项基础设施都不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落后,而发达国家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管理结构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尽量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煤矿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很多的管理模式还是使用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制度,企业采取承包制度,只关注报价高低,忽视了安全资质是否符合标准,这就导致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受到重重阻碍,安全设施不达标,安全事故频发。 2.2煤矿工程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煤矿开采工作已经成为了高危险性工作,这不仅显现出了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生产缺乏安全意识的问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存在着违规操作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危险事故发生。作为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生产效益,对安全生产方面并不重视,缺乏事故预测机制,这些都成为了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 2.3缺乏对煤矿工人安全生产规范化约束 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煤矿企业的管理不科学、存在职工违规操作的现象。相比其他生产行业,煤矿开采企业属于高危行业,而且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都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煤矿的正常生产需要很高的安全系数和高强度的劳动,有些职工的各项指标都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标准,但是企业由于急于开工,仍然使用这些不符合标准的职工,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又缺乏合理的安全生产规范,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4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与权责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关于能源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是当前还是存在着能源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对煤矿企业的安全责任人没有实行科学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另外,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和员工的沟通,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没有具体落实,往往是通过惩罚的机制来管理员工,奖励机制的评定标准并不明确,这就造成了员工积极性下降,对于安全管理方面也不重视,甚至是反其道而行,这就给煤炭的安全管理造成很大麻烦。 3新形势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措施 3.1不断完善煤矿安全自主管理制度 当前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为了能够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转变具体的工作方式,营造出一个合理化的科学化的安全管理氛围。一方面,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针对矿井下的不同情况以及具体的工作位置进行责任划分,并根据不同的施工点以及不同的环节来指派总负责人,排查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位置。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让管理者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实行赏罚分明的考核机制,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2加强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及智能化终端设备对煤矿井下工作各种危险因素、工作环境及职工工作状态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某些职工的违章操作或井下易燃气体含量超标进行报警的现代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证生产工作安全稳定。 3.3规范煤矿安全的奖惩制度 规范煤矿安全管理的奖惩制度不仅能充分发挥职工生产积极性,更有助于职工培养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对降低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适度惩罚能起到反向激励作用,但过度惩罚反而会引起职工反抗,造成更为严重的违章生产或安全事故,因此需与奖励机制相互配合使用;(2)奖励作为一种正向激励手段,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才能发挥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做到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范,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3.4革新煤矿安全管理理念 革新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理念是指在企业日常生产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各种不安全隐患,转变原有的安全管理理念。对整个企业的大小安全事故与轻伤损害事件做出统一的考核机制,将轻伤事件作为整个生产线全部职工与管理者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体现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还可将这些事故进行记录作为以后生产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革新煤矿安全管理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注重煤矿井下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营造浓厚的安全知识氛围,培养职工“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2)要提高一线职工各种待遇,增强职工自身的荣誉感;(3)要增强团队意识,凝聚小团队意识,创建大集体观念。 3.5深化煤矿职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1)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一线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2)没有专业生产职工与安全管理人员的储备,缺乏足够的安全技术力量作为支撑;(3)生产职工文化素质较低同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与技术,不具备对安全隐患进行正确认识与排除的能力,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技术与能力。 4结束语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管理工作,其中包含很多因素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具体实行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对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方面进行排除,并聘请专业的监管人员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减少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煤炭企业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监管的理念,完善企业的安全机制,把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到安全监管工作中,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吴啟勤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要从制度管理、技术运用、规范化操作等方式进行全面运用,形成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制度完善、技术优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突出煤矿安全管理的综合性标准,提升煤矿安全效能的整体提升。 1当前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 1.1责任意识不够浓厚 责任安全意识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在当前煤矿企业的综合运行中,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采煤数量、开采技术等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投入,而在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引导性不够,没有形成宏观方面的责任感,也缺少细节方面的微观管理,因此,形成了责任与管理的脱节,没有深入到煤矿企业的安全运行实际,造成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出现有“三违”现象,在对违规操作等安全管理中,没有形成制度创新与规范化管理,更没有建立责任追究与倒逼制度,因此,一些领导与管理层没有强大的责任意识,也就不能在安全管理责任手段上进行创新。一些管理层人员不能建立强大的安全责任意识,在制度的建立、检测、设备运行与管理方面,缺少长效化、制度化的规范运作,在安全知识的构建中,也没有相应的体系保障。 1.2培训措施不够全面 在煤矿综合安全管理中,加强安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当期煤矿的安全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培训举措等方面缺少针对性、创新性,更没有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煤矿企业注重追求经济效益,为了减少培训成本与相应的开支,采取的是简单的培训方式,在安全管理中,没有形成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更不能借助新媒体进行创新性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也只是简单的安全知识,对于安全意识的构建、安全理念的形成,安全常态机制的构成等方面,没有形成多方面的思考。同时,在培训方式上,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更没有在实践培训、现场培训等方面着手,对于一些典型性的安全事故等案例,不能落到每一个环节之上,因此,在安全责任的管理中,也就忽视了煤矿企业的安全综合运行,造成系统培训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脱节。 1.3安全技术创新还不够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技术运用对于安全管理有着很大的保障性。通过安全技术的有效控制,在综合防尘、瓦斯控制、巷道布置、支护运用、采煤工艺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能为安全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煤矿安全技术的综合运行与管理中,还没有形成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化运用的参与模式,在技术跟进上还缺少相应的运用模式,尤其是在数控制数以及电子信息化管理中,还没有形成综合性的创新方式。譬如,在煤矿安全运行中涉及到的巷道建设、支护方式、放顶方式、采煤方式、防尘措施、防水措施等技术上,不能与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相结合,在煤矿地质因素的考虑中,对于先进的检测、勘探等技术的运用,还不能全面的凸显出来,也就不能增强煤矿安全运行的整体职能。 2改进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创新思维,构建安全管理理念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理念创新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首要点。只有创建全新的思维理念,才能在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安全责任等方面突破,形成综合性能的全面实现。在煤矿安全综合管理中,要形成安全创新的管理理念,形成自下而上的观念创新,每一个管理层以及职工都要将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曾倩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突出煤矿采煤以及综合运行中的每一个安全细节,尤其是管理层要从煤矿安全运行的整体高度出发,及时掌握好煤矿安全运行的情况,针对员工在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偏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对不负责任、安全意识差的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处罚等教育措施,落实责任,创新煤矿安全文化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出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在具体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并落实到煤矿安全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2.2宣传引导,构建安全文化氛围 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要加强安全管理的宣传教育。结合新时期多种经营理念,并考虑煤矿井下的实际操作经验,细化每一个管理环节,在加强班组建设的过程中,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将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到每一个生产过程之中,通过电视、网络、橱窗等方式,通过开展各种演讲比赛、科技比武等文化安全活动,潜移默化的将安全知识融入到活动之中,培养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形态。做好矿安全大检查、专业检查和日常检查的重点检查项目,发现问题严格按“六定”原则进行处理;监督检查职业危害防治设备设施的使用和完好程度,未按要求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按“三违”严肃处理。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培训档案,组织劳动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所在岗位的职业危害防护知识以及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操作规程、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权利等内容,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时间不得少于四学时,在岗期间职业卫生培训时间不得少于两学时。 2.3细化管理,构建隐患排查机制 在煤矿安全管理的管理中,要形成安全隐患的有效排查机制,建立责任细化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在安生生产的综合排查过程中,对于煤矿采掘过程中综合设备的整体功能运用,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在出现异常现象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控制。在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的地段,在设备细化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采掘责任区,建立安全责任管理至,没一个班组对自己的区域以及工作人员实行包干处理,构建层层分解的安全管理渠道,对于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的整改,这样,可以形成高效、优质、安全的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更加踏实的投入到安全管理之中,更好的促进整体安全性能的实现。 2.4创新技术,构建井下管理机制 要注重煤矿井下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掘进工作面、掘进硐室及钻场,放炮时必须采取湿式打眼、水炮泥、坚持放炮前后对放炮地点20米范围内进行冲洗煤壁巷帮和洒水降尘、爆破喷雾、装煤(岩)洒水、净化风流等综合措施。软煤层中瓦斯抽放钻孔难以采取湿式钻孔时,可采取干式钻孔,但必须采取捕尘、降尘措施,工作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综采工作面应设置移架自动同步喷雾,采煤机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割煤时必须喷雾降尘,内喷雾压力不得小于2MPa,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4MPa,喷雾流量应与机型相匹配。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喷雾,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MPa,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时必须停机。综掘工作面掘进机作业时,应使用内、外喷雾装置和除尘机。内喷雾压力不得小于3MPa,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1.5MPa,如果内喷雾使用水压小于3MPa或无内喷雾装置,则必须保证外喷雾装置和除尘风机的正常使用。 3结语 针对煤矿安全运行中存在的各个问题,在技术突破、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并融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构建良好的安全环境氛围,在安全机制、文化机制、技术机制等方面形成综合性的管理,更好的推动煤矿企业的安全效能。 作者:宋瑜锋 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南河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要素分析 1煤矿安全管理概念和要素分析 1.1安全管理概念 煤矿安全管理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关系煤矿安全生产的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煤矿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处处都会有危险因素,因此需要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安全管理,让安全管理成为管理工作的中心。 1.2管理要素分析 管理要素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各种不可或缺的部分,煤矿安全管理要素主要有人力因素、物力因素和环境因素,人力因素指的是职工因素,包括其意识、行为等;物力因素指的是工程、生产材料、机械设备、生产技术、软件等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两方面,外部环境是技术、设备等形成的生产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生产文化、宣传等形成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三种因素中,人力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是管理的实现者,管理的目标也是人的安全。 2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现代管理观念中,以人为本是管理的关键,其要求在任何管理中都要以人为中心,处理好人际关系,提升人的素质、满足其需要,并且充分调动出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等,从而提升工作效率。煤矿安全管理中,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提升职工的素质、行为、意识等,并且加强对外部环境要素的管理,从而将安全生产贯彻在实际中。 3现阶段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对于安全的宣传力度不够,对于职工家庭、社会因素、情绪状态等了解过少,多重于对宣传标语等企业形象建设,使得职工对于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够,对于很多危险因素不能及时的预防,难以在生产中处理;其二是缺少培训,特别是对员工生产技术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员工的技能与生产要求不相符,企业的技术考核不严谨,使得很多先进的技术难以应用在生产中,员工不能按照生产要求进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其三是管理方法落后,在管理中很多时候进行事后总结管理,针对事故吸取教训,缺少对事故的预防措施和研究等,使得对事故的预防过于形式化;其四是没有安全管理环境,企业缺少对管理的监督,管理信息不能很好地交流,很多制度实施不到位,或是没有执行等,使得在生产中没有安全观环境;其五是管理制度不严谨,很多监督、检查都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没有及时的发现质量问题,使得安全风险难以尽早地预防处理。 4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措施 4.1以人为本的管理 首先要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养,并且管理者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从而让员工在自身和外界的双重保障下进行安全生产,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需要充分了解职工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性格方面等,提升职工的管理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管理中,从而提升安全管理的效果。加强对安全生产知识的宣讲,采用媒体、标语、会议等方式来提升职工的安全认识和重要性,让职工了解安全生产对于其家庭、企业发展、个人的关系,转变对职工的被动安全教育,只有职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企业生产规定,规范技术操作,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树立事故典型,针对近期出现的安全事故,要多反思、多学习,对事故出现的原因和处理、预防方法等充分的分析,从事故结果方面进行更加深刻的教育。提升职工的事故危险意识,提升职工工作的严谨性,从而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4.2提升职工的技能素质 当职工拥有了自我安全意识后,就需要有良好的技能素质来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实现。企业要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培训,要坚持单位培训,加强与煤炭院校的合作,让职工进行正规的学习和培训。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质量的建设提升,灵活的培养目标,多样的培训技能,让职工拥有综合的生产技能。企业可以举办技能比赛,让职工互相竞争,参加国际级的比赛等,让职工之间进行经验交流,综合的提升其技能和素质水平。建立职工的安全技能档案。加大对档案制度的宣传力度,借助于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实际的运行方案。以提升职工的技能素养为根本目标,将生产与经济效益、职工个人利益相连接,让职工的主动性增加。对于一线生产的职工,要进行严格的技能考核,确保其可以按照生产规范要求进行工作。企业可以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定期对职工的技能进行认证和考试,对于不合格职工进行处罚,优秀的职工进行奖励等。 4.3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对职工的行为进行约束,让职工规范的履行自己的岗位职务要求,采用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来约束职工的安全生产。不同岗位的安全生产要求不同,因此当职工上岗之前,需要对职工进行技能考核,明确安全责任,签订安全责任状,承担安全风险,并且与个人的绩效、工资等进行联系,可以建立班组制度,让组内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承担风险,定期对组内的安全情况进行排名和考核,优秀的进行奖励,不符合规范的进行处罚,综合提升职工的生产安全行为。建立职工安全档案,将职工的表现、行为等存档,及时发现职工的问题,了解职工的技能,对于职工个人基本资料详细的整理备案,定期与职工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等,消除职工的负担和压力,从而确保职工的安全行为。 4.4推荐安全生产工程 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除了要提升人的安全意识,企业还要对生产环境等进行安全投入,从而为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企业要选取有良好施工技术的队伍进行,让具有高素质的施工队伍进行煤矿的生产,对于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严格管理,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企业要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注重对工程的研究和质量考核。对于煤矿生产工作中需要的机电工程等要及时升级,防治水、防止瓦斯的泄露,对于老化设备及时更换。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利用高科技对安全管理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动态监控,优化安全工程设计,使企业发展保持最佳的安全状态。在煤矿的生产中要营造安全的氛围,从生产硬件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来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抓好施工中的每一个安全因素,及时对问题进行处理,消除风险隐患。安全事故往往在管理薄弱的环节出现,因此针对容易出现事故的工程进行重点控制,发现危险源,并且将安全管理目标与企业生产效益相结合,明确企业各层管理干部的责任,让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5结语 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职工的产生技术和安全意识,并且加大对安全管理的环境建设和相关投入,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时刻约束职工,让职工在生产中有安全意识。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生产中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并且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提升管理的效果,只有严加保证每一个因素的安全,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安全。 作者:关卫华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香山矿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与煤矿技术的关系 煤炭行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资金密集性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业环境较差,比较危险的一个行业。其行业特点:安全体现在伤亡事故不断发生。为了提高安全可靠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需要全行业的安全维护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及广大煤矿从业人员共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减少事故的发生,杜绝恶性事故的发生,从而做到安全生产。因此加强煤矿安全管理,采用严格和科学的管理,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必要措施及良好途径。因此,进行安全管理是需要综合治理规范化、系统化的有效管理,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煤矿分为生产矿井及再建矿井两类,对于生产和建设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1生产矿井的安全管理与煤矿技术的关系 (1)工作面的回采首先是顶板的管理,由于顶板管理随着支护的技术进步、顶板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概率也很小了。其安全作用是从过去传统落后的支护材料及相应的支护方式到现在采煤工作面广泛使用液压支架,使得采煤工艺能够连续完成就是综合机械化产煤。随着技术进步,在采煤工艺也不断使用自动化的技术,这样效率提高,安全更加可靠。 (2)掘进工作面广泛采用综合机械化掘进效率提高与对顶板的破坏减小,支护采用复合支护使顶板及时有效得到支撑,提高了顶板的稳定性,使支护更加行之有效,顶板的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均体现了技术进步在提高安全可靠性的作用。 (3)在煤矿生产中监测监控的作用对煤矿其他自然灾害尤其是瓦斯、火灾煤尘的预测监测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样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安全管理的贡献。对矿井的通风适时的监测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提供数据,技术安全管理工作尤其是通风管理提供基本的保障。机电运输使用先进的设备,提高安全性及可靠性的同时也进行日常的作业管理。维护管理以及人员的业务素质均是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例如煤炭安全规程规定,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是一条确保行车安全、行人安全的措施;是需要加强管理付诸实施。同时依靠人们良好的安全意识来实现安全的目的。如果技术方案设计行人巷与行车巷分离,只有专用的行人巷,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靠管理才能从解决的问题。因此,煤矿技术包括技术方案对管理安全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2矿井的基本建设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 (1)矿井的基本建设,首先在规范矿井设计的前提下,根据现场的情况了解更加详细的地质条件。可进行开拓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根据地质构造的情况进行调整;矿井车场主要硐室的布置位置至关重要,在设计井筒时应考虑其主要硐室避免布置在断层,破碎带尤其是较大断层贯穿的含水层,因此技术方案的选择是提高施工安全系数有利有效的手段,也是首选的技术方案。上述方案如果难以调整实现或艰难进行较大的调整,因此重点就放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相应施工工艺方向的优化。例如更加优化的断面设计及支护设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2)矿井的基本建设是巷道的开拓掘进工程为主体,相应还有安装工程;在实际工程安排中,有时是顺序进行,有时平行交叉作业。这就给运输能力及运输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对施工组织、协调、措施的落实提出很高的要求,才能确保安全施工。矿井建设进行到中期时平行交叉作业增多,运输环节多但不同于生产矿井的运输条件及运输能力。生产矿井运输设备的相对固定性与建设矿井的设备固定临时性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安全管理、技术管理,首先依靠管理的制度,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把安全管理的可靠性提高。由于矿井建设的地质条件的变化在局部有一定的预测难度。因此,在使用人员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关心员工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来弥补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及时调整,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安全管理才能可靠的保障。 3建设矿井与生产矿井在管理体制上有所不同,但也相互借鉴抓住安全管理的本质 建设矿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多方参与管理,建设方(投资主体)、施工方、管理方、质监部门、设计院上述各方均有权利义务行使法律行政法规定赋予相应的职责。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以及具体实际的状况变化造成按设计施工不适合应及时调整。这就需要进行实际方案的调整、投资的调整、施工组织方案的调整。因此,各方协调达成一致,提高效率管理协调均需要调整。因此,建设矿井的组织协调凸显出尤为重要。首先,建设方与设计院的协调,设计院对矿井的开拓布置有着丰富的经验,建设放在设计之前充分论证和方案相近。相邻生产矿井的安全,经济运行的状况进行相应的评估,根据本企业的投资能力以及建成矿井的运行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矿井设计的总体原则。为设计院提供依据,优化矿井的总体设计。矿井设计中巷道的布置与设计。工艺流程的选择均对煤矿今后的生产安全及高效运行,经济效益均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对于地质部门提供的各类地质勘查报告说明,充分消化体现其本质的因果关系。组织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及交流讨论。只有将上述基础工作落实到位,矿井设计才能真正优化。才能规避后来的经营及安全的风险,带来积极的作用。在技术方案,例如巷道的断面不要“高、大、全”,例如巷道的断面不是越大越好,应该通过技术论证后适合为最佳方案。过大过小均有安全问题。过大的断面会造成投资的浪费,也相应带来施工管理难度的增加,对安全管理不利。工艺的选择不是越大越先进越好,而是根据地质条件是否适应易于管理、易于操作使用可靠才符合安全要求。如果很先进的设备不能适应地质条件反而带来更大的管理隐患。这里指的是管理上的隐患不是设备本身性能的问题,任何设备均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果设备是先进的如果适应性差就会给将来矿井投产后带来经济风险效益不好的结果。在安全管理难度增大也就增加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建设方与施工方、监理方的协调管理在工程质量,进度上的要求上是高度一致的,作为建设方本着提高施工方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其现场处理问题的方式,作为建设方,监理方积极帮助,前提是符合设计要求,充分沟通,各方尽职尽责才能使安全管理和谐有效的推进为安全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技术管理、技术方案在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及管理决策体制,激励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多管齐下,协调一致才能使安全管理工作尽善尽美,才能使科学技术进步,发挥最大的效益。 作者:尚国山 单位:乌海市誉达财务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管理论文:井下作业人员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思考 摘要:为了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很多煤矿企业都采用了人员定位系统,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然而当前应用的人员定位系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系统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给煤矿生产和安全管理维护工作造成了阻碍。本文将对传统人员定位系统的缺陷加以探讨和分析,并设计一款安全可靠、功能全面的新型系统,以期实现对井下人员的精确定位,为煤矿安全管理维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人员定位系统;煤矿;安全管理;维护 1目前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普遍是以射频技术为基础,该技术虽然应用优势显著,但是信号传输需要消耗庞大的能量,而且井下环境较为恶劣,射频信号无法对所有区域进行全面覆盖;如果大量人员集中在一起,信号就会出现混乱,极易出现漏检、误检问题;煤矿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庞杂,数量繁多,机械设备在运转时会对射频信号产生干扰,影响定位的精准性;系统信号只能由井下传递给地面中心站,却无法实施反向信号传输,在发生事故时主站不能迅速的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指挥调度和疏散;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能用于对作业人员的管理,煤矿开采、地质勘测、生产监控等工作需要应用其他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往往都储存在独立的数据库中,彼此之间不能共享,系统的重复建设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损失和浪费,煤矿安全管理决策也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2新型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构建 2.1系统组成及构架 该系统由井上和井下两部分组成,井上部分包括USP电源、存储设备、管理服务器、网络设备、检测器、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矿用本安型电源;井下部分主要包括矿用本安型电源、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以太环网、手持式读卡器、人员识别卡。其中,矿用本安型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读卡分站要与以太环网交换机和管理服务器相连接,这样信号就能够覆盖整个煤矿生产作业区域,同时读卡分站还能与识别卡和读卡器进行双向通讯,从而实现对煤矿生产区域内全体设备和人员的实时、动态监控。 2.2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井下距各个分叉口一定距离处的每个岔道上、各个工作面入口处、主要巷道内,相隔一定距离安装无线数据监测站,通过网线或光线对各个分站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在每个作业人员身上携带具有唯一标识的无线识别卡,当人员通过读卡分站时,其所携带的标识卡会被读卡基站激活,读卡分站就会读取到该人员的标识信息,并将其传输到地面中心站主机。该数据经后台处理后,通过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软件将该人员的具体位置信息显示在软件的地图显示界面上,便于地面调度室对井下人员的具体位置信息的掌握。 2.3主要功能 (1)监测功能:对携卡人员的入井和出井时间、工作范围进行监测,即使携卡人员与机械设备的距离过近,传输信号也不会受到干扰;系统还能同时识别监测范围内的多个识别卡,对每个识别卡都能持续进行监测。(2)管理功能:管理功能包括考勤管理和安全管理两个方面。系统能够对携卡人员的总数以及每个携卡人员的井下作业时间、工作范围进行记录,通过与各班组的工作计划相对照,统计出迟到、早退、矿工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则是指系统会在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发出预警信号,在监控屏幕上显示异常人数和滞留时间,将携卡人员的信息汇总和打印出来。(3)存储和查询功能:系统具有自动存储和备份功能,所有携卡人员的信息都会存储在地面中心站的主机数据库中,即使系统因故障中断数据库中的信息也不会遗失,随着系统的运行数据库中的信息会实时更新和备份。 3井下作业人员管理基站井下故障检修技术 3.1人员定位分站通信常见故障分析 (1)识别卡不发送信号:检查识别卡的外观、电池和簧片,识别卡在受到外力碰撞时容易损坏,当电量不足或簧片接触不良时识别卡也不能成功发送信号。(2)分站电源箱没有显示人员信息:检查主板与无线收发板通信、电源是否正常,检查芯片是否接触良好。(3)分站与地面监控主机不能正确通讯:检查分站与交换机之间通讯是否正常,电源是否正常,如没有异常,则考虑分站通讯板是否损坏。(4)直流电源输出偏低:检查对应不同电源等级的变压器抽头是否正确。 (5)备用电源不能正常投入:考虑电池是否失效,可能是电源充电板故障。(6)出现通讯中断:通讯接口或线路接触不良。 3.2防范措施 (1)使用前,要仔细检查各种接线是否准确,插头是否松动,特别是交流引入线,引入电压等级与接线端子电压等级是否相同,否则将把变压器烧毁。(2)按要求连接电路和配接设备,分站各种未用的接口和插口不得随意占用。 (3)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分站,板上所有IC芯片和继电器的安装方向要正确,接线插头无误。(4)检查分站连接插头座连接电缆是否正确及检查分站站号是否正确。对主板上的各个电位器不得随意拧动。(5)人员携带卡在不使用时必须远离具有磁场的环境。(6)分站、无线收发器应设置在便于读卡、观察、调试、检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地点。分站应实行上架和牌版管理。分站应定期对其控制输出进行检查,使其控制功能始终保持正常工作状态。(7)定期更换新电池组。(8)电源箱使用环境条件恶劣,空气湿度大,应对其防爆面经常维护,以免生锈降低防爆性能。 4结语 综上所述,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在煤矿安全管理维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现有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缺陷和不足,煤矿企业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开发新型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并加强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使之能够更好的为煤矿生产提供服务,以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保证煤矿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金路 单位:山东新陶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科技论文:产学研相结合水利科技创新研究 1产学研相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水利发展的现状来看,产学研相结合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工程带科研的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临时性、形式化,缺乏满足水利科技创新的持续性;综合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不足,重复投资严重;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部分单位超出自身技术实力申请项目,又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使项目难以交差,造成国家投入的浪费,存在较大风险。 2加快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措施及模式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是国家战略性措施,水利主管部门应立足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和水利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新模式,加快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集聚和整合技术创新要素,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加快构筑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a.落实好“工程带科研”政策,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 b.引导水利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应着力依托科研单位,根据内在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 c.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和资金。充分利用“948”项目、水利科技成果推介会等形式,引进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及装备,加快各种技术的组装集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本土水利技术的升级和产品的更新;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赠款与资助,引进海外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2加快构筑人才联合培养体系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多种措施,努力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科研单位可以通过聘请高校教授参与课题的指导和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到高校和相关企业去兼职、利用科研平台进行联合研究、与高校和生产单位联合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培养人才。近年来,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先后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并设立了教学科研基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成效显著。 2.3加快构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 以水利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引导大学、水利科研单位、施工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以大学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多元化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充分利用各级科技推广计划,优先推广一些回报率较高、对水利建设和管理有利的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利用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对一些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积极推进产业化,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推广转化。 2.4加快构筑水利科技服务体系 依托科技信息机构、水利网络资源,建立健全山东省水利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网络科研环境,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水利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促进水利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支撑科学技术创新。扶持和培育文献数据库、高级技术人才库、科技信息、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机构,探索建立水利先进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开放高效的科研保障体系。 2.5产学研相结合的几种模式 由于研究的类型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为主的,采取以大学为主体、与科研单位联合的模式;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采取以科研单位和大学为主体、与企业联合的模式;以应用研究为主的,采取以科研单位为主体、与企业联合的模式;以开发研究为主的,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单位和大学联合的模式。对于公益性研究项目,应当由公益性研究单位承担。 作者:王大勇 郭磊 单位: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科技论文:淮安水利科技论文 1多措并举、精心组织,水利科技工作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各类水利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水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增加了对农水科研试验站的投入。淮安市有涟水、淮阴、盱眙三个水利科学试验站,其中涟水试验站是水利部批准确立的全国100所农水科研重点试验站之一,共有职工15人,试验用地123亩,兴建了试验基础、试验大棚以及水土保持测试示范区,为进一步研究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与应用创造了条件。二是搭建创新技术服务新平台。淮安市水利局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签订水利科技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淮安市科技兴水、提高科技贡献率进入到一个新层次。三是建立了雄厚的技术人才。淮安市水利系统除了局机关及相关直属机构外,还有甲级设计单位1个,一级施工企业1个,二级施工企业6个,水利系统职工总数约4000人。其中技术人才总量占在岗职工队伍总数约50%,为淮安市水利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2投入不足、人员结构老化,水利科技工作仍有问题 “十一五”以来,水利科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就从水利当前发展的力量上分析,水利发展还没有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目前水利科技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2.1科技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随着水利服务领域的拓宽,科研成本的提高,当前的科技经费投入仍不能满足水利科技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需求。未设置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 2.2水利前期工作中必要的研究工作开展不够 主要体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内在动力,设计方案及技术支持储备上准备不足,尤其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没有跟得上。 2.3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淮安市水体允许纳污量、地下水回灌技术、水环境管理模式等研究进度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水花生打捞处置一体化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等研究有待创新突破。 2.4智能水利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在全球物联网技术发展前提下,淮安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各系统信息交换编码体系和技术规范、中心数据库动态维护、主要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功能等要求,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大挑战。 2.5水利科研基础设施老化 三个水利科研站长期资金缺乏,配套设施没有及时到位,加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的维修更新,在长期的运行中严重老化,加之数据采集手段原始,精度难保证。 2.6水利科研人员结构老化 人员年龄偏大、学业偏低、专业人员偏少。 2.7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县区和单位对水利科技工作重视不够,技术创新和推广意识淡薄,科技优先发展的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 3构建体系、建立机制,让水利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十三五”期间,将针对工作的热点、难点开展一批项目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建设一批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成水利科技知识普及基地;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水利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投入强度。 3.1完善四个推广体系 科技推广是一项促进水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水利行业科技进步,为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服务的一项重点科技工作,必须加强推广体系建设,具体在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勘测设计技术推广,在工程设计过程中推广成熟的技术产品、优化工程布局和结构型式等工作;二是以水建公司为代表的水利施工企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三是三个水利科研试验站,淮阴区、涟水县、盱眙县水利科学试验站,在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开展水利基础技术推广工作;四是以乡镇水利站为基础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包括村组水管员,在工程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推广成熟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3.2建立四项研究机制 科技研究平台,在水利科技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紧紧围绕淮安市水利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提升淮安市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务全面小康社会、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力。一是合作机制,在淮安水利系统内广泛开展与扬州大学、河海大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由这些单位每年提供3~5个科研课题,与市县水利局进行对接,开展课题研究。二是奖惩机制,建立水利科技奖励基金,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设立水利课题配套研究基金,对部、省立项的项目给予经费配套;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对获得上级奖励的项目,按获得奖金的不同比例给予配套奖励;设立水利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年底组织优秀论文评比,主要作者在水利初、中级职称评审中给予加分。三是引进机制。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省水利厅密切联系,争取在推介的技术指南中优先安排最新的水利科技成果在淮安水利工作中推广应用,引进推广“948”项目等。四是创新机制。针对水利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和激励系统部门单位大胆运用新思路、新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破重点、化解难题、提升效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水利创新创优工作上层次、出精品。 3.3建立多个科普平台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开展水利科学知识普及工作,重点抓好五个交流平台,并以樱花园等一批区域内水利工程为基础,探索建立淮安市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在“淮安水利”网站上设立专栏,办好网上水利科普园地,让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能在水利建设、农村水利、城市水利等各方面参与交流;建立QQ交流群,为淮安水利科技工作者建立的一个即时通讯平台,能够实现科技信息共享,广泛快速传递水利科技信息,解决在工作中的遇到的问题;拍摄制作水利科普宣传片;办好《淮安水利》杂志,编发水利科普读物,加大科普宣传工作。 4精心挑选、科学布局,积极推进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水利科技示范区是将水利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集成配套,发挥推广示范效应的水利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域。能够充分发挥水利科技成果在开发、转化、推广、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促进水利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水利科技示范区建设。 4.1科学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示范区 紧紧围绕水利工程生态化、科学用水节约化、配套工程标准化、科学设计人性化、建筑形象景观化、用水调度科学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队伍组织化等八个方面积极推广科技知识,建设现代化灌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4.2节水高效的管道灌溉示范区 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运用管道节水灌溉技术对项目区进行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其作用,管道工程可大量节约用水、减少输水渠道占用耕地面积、降低提水费用、节约灌溉用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灌溉矛盾等方面。 4.3生态河道建设示范区 对农村面广量大的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施活水、净水、洁水等工程,从而使河道在满足防洪除涝、灌溉供水、通航等要求的同时,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互和谐、协同发展,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 4.4长藤结瓜式现代化灌区示范区 在盱眙县,结合灌区改造工程,打造长藤结瓜式的现代化灌区。通过对渠首泵站、输水、配水渠道系统(称之为藤)和灌区内部的小型水库和池塘(称之为瓜)进行科学改造,利用科学手段对蓄水、调水、提水、引水等方案进行优化,并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使灌区使用效益、效率最大化。 4.5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在盱眙县和市废黄河两岸沿线,打造水土保持示范教育基地。市樱花园已创建成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形成了完整的平原沙土区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起到了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引导和辐射的作用。 4.6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区 按照构建“水畅、水活、水清、水景”的城市水利治水方针,努力打造生态水城。水畅,即建成流的进、排的出的安全水系统;水活,即建成相互补充、相互流动的动态水系统;水清,即建成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的生态水系统;水景,即建成风景优美、独具特色的景观水系统。 4.7水利信息化示范区 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3G技术在防汛指挥系统可视化会商中的应用,推出“防汛快e通”产品,并在全市防汛系统加以应用,有力提高了淮安市防汛指挥系统应急指挥能力,是全省乃至全国信息化示范项目。 4.8水源地保护示范区 采取在地表饮用水源地和工业集中取水水源地设立保护区,在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置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及防护设施和禁止任何污染水体或者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各类活动,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监视监测,确保水源地安全。水利科技工作是水利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和基础,我们将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作举措,切实加大水利科技工作力度,以水利的科技进步推动淮安水利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作者:曾庆祝 余章德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 江苏省淮安市政府 水利科技论文:体制改革水利科技论文 1科技投入与投向 从科研活动类型上看,我国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比例为4.8%,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受我国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影响,水利科技基础研究投入比例也一直停留在低水平,2012年仅为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农业、林业的水平。 2科研力量布局 在科研力量布局方面,主要介绍国土面积较大、人口也较多的美国和俄罗斯的情况,并与我国进行对比。美国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陆军工程兵团水道试验站、内政部垦务局技术服务中心、内政部地质调查局水资源研究处、国家气象局水文实验室、农业部自然资源保护局水土保持实验室。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其科研任务主要由大学、相关研究所和企业承担。各州虽说有成立自己水利科研机构的权力,但是大多都设在州立大学中,如爱荷华大学水力学研究所、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水资源研究所、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大学水资源研究中心。美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其科研布局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土保持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多数挂靠在高校,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部分科研机构特色鲜明,如托莱多大学伊利湖水资源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的水问题;学研结合紧密,人员培养与研究相结合,创新能力较强。俄罗斯联邦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国家水文研究所、土壤改良科学研究院、水工科学研究院股份公司。流域层面没有下属的科研单位。各研究总院基本都在地方设立了分院,如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研究总院设立了8个分院,覆盖了俄罗斯全境,分别负责各地区水利科研工作。俄罗斯的水利科研资源高度集中,有利于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按照水资源、水文、水工、水土保持设置研究所,分工明确;基本不存在竞争;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淘汰低水平研究人员;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能力较弱。我国国家层面的水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水科院、南科院、中科院涉水研究所、部分教育部高校。流域层面有长科院、黄科院、珠科院等科研机构。地方层面有26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水利科研机构,部分地方高校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我国的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与水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密切相关。优势是科研机构可直接服务水利行业;科研与流域、区域发展结合紧密;能够吸引人才从事长期研究,并且熟悉流域和地方情况。劣势是存在区域分割,竞争不足;区域的特殊性问题不一定能支撑地方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流域、区域、地方高校科研平台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能力不强。 3科技项目管理 在科技项目承担主体方面,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鼓励产学研结合的联合申请,如日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组成技术创新联盟承担政府部门科研项目。欧盟科技框架计划每个项目申请要求至少3名合作者,并且具有互补性。我国水利行业由于缺乏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在科研中发挥的作用不足,且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在项目立项评审方面,同行评议是目前比较普遍的评审形式,国外基本都采取了分类立项评估的方式,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建立了不同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注重评审专家的独立客观性,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通过招标方式公开遴选评审专家,通过签署一系列合同和协议,避免专家与所评审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确保专家作为独立人参加评审。在项目组织实施方面,我国科技项目管理“重立项、轻管理”问题比较严重。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和德国会对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预期进度的吻合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提出下一步建议,甚至取消项目资助。在科研诚信制度方面,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科研不端行为,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科研诚信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水利科技计划实施中失信行为惩处力度不够。如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对于失信行为除了取消未来几年内申请科技项目的资格外,还建立了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国外十分重视对科研间接成本和人力资本的合理补偿。美国对间接费用占直接费用的比例没有设置上限,间接成本率为58%左右;人员费用根据项目研究需要申请,如国家科学基金人员费用可以占到总经费比例的80%,在职科研人员约25%的工资可从基金项目经费中支出。我国科研经费对间接费用考虑不足,劳务费和绩效支出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成果评估方面,国外一般采用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对不同类型科研项目采取分类评估,基础研究注重其创新性,应用研究注重其应用和推广前景。此外,除了对单个项目的评估之外,特别重视对科研机构的整体绩效评估。 4科技转化与推广 在科技推广经费方面,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每年在7亿元左右、林业每年也有2亿元。水利部科技推广计划专项经费每年只有4500万元,地方设立的推广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规模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推广经费总规模十分有限。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农业、林业设立到县一级的推广机构,农业则覆盖到了乡镇一级。与农业、林业相比较,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十分不健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仍未设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科技推广机构缺失。在企业发挥作用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开发一般都由企业主导,企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政府负责推动产业与科技的结合。如美国设立了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计划、英国产学研模式多样(教研公司、科学园区、联系计划、法拉第合作伙伴研究中心)。在科技转化服务机构方面,美国、俄罗斯、日本的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技转移中心,加快技术转化和商业孵化。在扶持政策方面,美国规定联邦政府实验室要把其研究经费的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为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英国还专门为设立了激励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奖励。 5思考与建议 水利科技体制改革要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框架下进行,此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会对水利科技体制改革产生影响。因此改革要有系统思维,需要统筹推进,要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同时,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提出以下粗浅思考和建议。 5.1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定位,促进水利科研力量布局不断优化 进一步加大竞争立项的力度,特别是应用研究项目,应打破流域、区域的保护和封闭,要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对国家、流域、区域层面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形成分工明确、科学合理的科研力量布局。基础性、前沿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水利科技问题主要由国家层面的科研单位承担。结合具体需求的水利科技问题主要由流域、区域科研机构和地方高校承担,要放开竞争,促进布局合理化,形成有流域、区域特色的研究机构。部分区域科研机构根据主要业务进行职能转变,更多地承担技术中介、推广等工作。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开发,企业应作为实施主体。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依托水利部教育部共建水利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新突破,省部共建水利高校可更多地参与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当中。 5.2完善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投入和管理机制 投入上,加大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研究投入,提高水利原始创新能力;建立政府财政为主渠道的公益类科研投入机制;产品类项目应以企业投入为主,对于政府引导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可采用“后补助”及间接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立项上,基础研究继续实施政府导向、自由申报、同行评议的管理方式;应用类科技项目实施公开招标,择优选择。评估上,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品类和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 5.3完善科研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管理 完善科研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管理需在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间接费用补偿政策。在成本核算基础上通盘考虑,区分科研承担单位类型,区分科研活动类型,不同单位可根据科研人员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部分调整。加强间接费用监管。一方面,健全科技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经费尤其是间接费用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项目承担单位可结合自身情况,完善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与监督制约机制。重视科研人力资本支出,落实并提高绩效支出比重。适当增加经费使用灵活性,授权高水平创新团队按规定自主支配科研经费,探索顶尖人才自主使用科研经费模式。 5.4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科研信用管理 注重维护学术研究的独立自主性,在立项、成果评估等环节采用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评估,出资人和评估执行者相分离。建立专家数据库,扩充专家库的专家数量和专业范围,实行评审专家轮换、调整机制。实行评审专家回避制度,评审开始前,专家要签署利益冲突声明。制定水利科研信用管理办法,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信用评价,并按信用评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者记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建立违约赔偿金和罚款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根据年度报告、中期检查等节点评估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研究资助,建立项目退出机制。 5.5进一步完善科技转化与推广体系 建立和完善包括水利部、流域机构、省、市、县、乡在内的水利推广机构,鼓励科研单位、技术开发企业设立推广机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技术推广工作,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完成;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推广。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及信贷、匹配性资金、税收等政策性投入,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推广投入,加大对重大公益类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经费投入。创新产学研模式,扶持和培育一批水利高新技术企业,对易于推广的产品设备进行系列化开发及生产,形成一批拳头产品。探索以奖代补,设立激励水利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奖项。 作者:廖四辉 王建平 李发鹏 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水利科技论文:创新水利科技论文 1水利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成果转化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转化需符合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真正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获得省部级鉴定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商品率不高,转化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比例也较低。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仅为20%~30%。鉴于目前的科研经费主渠道还是国家财政拨款,水利科技成果大多由科研机构完成,科研大多难以面向市场,如何使大量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使其在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先导、支撑和保障作用,仍是我们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课题的设置、研究过程与生产紧密联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对技术研究和开发成果不断提出新要求;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法规的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经验和做法。 2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2.1适应市场需求,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市场化的西方国家,市场力量始终是科技成果产生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在美国,科技投资中的70%投向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多数高新技术成果在进行转化时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市场需求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驱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市场引导科研向应用研究倾斜。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经济萧条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积极地开发技术市场,以市场的迫切需求快速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型转化。 2.2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科研单位不可能完成。当某些科研项目涉及多学科、跨多个领域时,研究人员须打破部门界限,与相关行业企业和领域建立合作关系,联合攻关,共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为了加强跨学科、高技术领域和生产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许多大学设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80年代又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在日本,生产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科研项目的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如日立、日本电气、富士通公司和东京大学的合作,是由企业的研究人员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集成电路和中央演算装置等生产过程中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企业亦可提供经费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由于企业具有资金优势,科研单位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在企业的支持下发挥科研机构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有利于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 2.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成果转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是一个放任自流的过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取经济手段创造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以及保持政府较高的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等。在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政府主要通过加强科技立法对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宏观调控,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法》《专利法》以及《德国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以及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成立德国技术转移中心,该中心为全国性非盈利公共组织,主要从事技术交易、咨询和技术信息服务。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强国,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美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法律体系方面的政策扶持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成果的推广转化。美国颁布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研究,鼓励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美国国会通过的《技术创新法》指出,联邦政府对国家投入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负有责任,要求政府部门推动联邦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在法律政策上的支持,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保障。 2.4建立面向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组织机构科技中介组织是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技术成果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沟通政府与创新主体的联系。在英国,剑桥大学建立的工业联络办公室,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需求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科研人员。同时,英国政府还在各地成立专业俱乐部,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为他们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场所,大学直接接受企业的资助,开发的应用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德国,建立了最大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该机构为民间机构,主要职能是专家咨询和评估、研究和开发、国际技术转移、人力培训等。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专家,可以针对各类科研成果提供咨询和评估,按照规定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第一手高新技术信息。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科研成果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方面都有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为加快发展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06年12月,水利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并选择了一批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高精尖的重点项目组织实 3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施 同时建立了以水利科技推广、技术产权交易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3年,水利行业技术重点推广指导项目增加了1倍以上,大量水利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应看到,目前仍有大量的创新成果处于科研成果阶段,没有得到推广转化,大约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成果转化周期长,水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水利科技成果多但相关水利专利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科研与市场需求对接仍显不足、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研发部门缺乏科技成果经营人才、企业缺乏对科技成果资源利用的主动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应进一步增加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随着水利科研资金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资金投入应坚持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以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多部门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方式。当前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显不足,国家要增加对水利科研成果推广的资金投入,强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组织对成果的评价和评估,形成成果转化的平台;鼓励社会企业和相关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加大与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投入,打破行业和地方保护,提高自身产品的国内外竞争能力;制定多元化、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相关政策,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单位投入更多资金,促进和加速水利科技成果转化。 (2)建立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 科研机构不了解市场技术需求,企业不清楚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这种状况会极大地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水利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已逐步建立,每年各级水利部门都会召开水利科技新技术推介会,并要求有需求的企业参会,对加大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需要搭建更加完善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信息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平台,让需求方与供给方都有表达想法和展示成果的平台,让研究者真正做到对开发的水利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有客观的了解,使水利科技成果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密切关联、处于同一平台之上,是水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环节。 (3)促进政府和产学研结合,完善水利技术创新机制 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表明,政府部门与产学研一体化是科技发展和加快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各方的作用应有明确定位。政府部门主要是完善相应的合作环境,包括法规、政策、市场等方面,同时也给予一定的资源投入以推动和促进合作,合作的主角是产学研。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人才,理论知识更新快,应增加基础性科研项目的研究;科研机构与市场接触较多,也有相当的理论知识,适合应用性研发。企业应配合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试制以及科技成果全面的产业化。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市场产品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开展合作的期望非常高,大部分企业很希望加强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科技推广部门应建立水利成果转化推广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科技推广成果转化的投入、考评奖励办法和相关政策,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和企业的内在动力。要建立新时期产学研的联合开发研究和生产的新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成果转化提供条件、奠定基础。 (4)完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强化服务意识。科技推广转化服务机构是政府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新技术成果需求企业和市场建设的桥梁,也是促进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应包括成果评价、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等多方面。应改变目前服务机构覆盖面小、技术力量不足、服务基层水利技术推广手段落后现状,强化服务机构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开通科研与生产联系渠道。要提高机构的服务手段,使水利中介服务机构具有一定规模,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要建立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层人员队伍,加大对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引进懂水利技术、懂市场和经营服务的高层次中介人才,为技术的供需双方提供可靠的中介服务,保证双方的有效合作和权益。同时,服务机构要加强对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做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的顶层设计,协调处理好水利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与水利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引导水利成果转化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把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的水利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邱烨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科技论文:体系建设水利科技论文 一、经过5a运行 彭阳县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偏少、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随着水利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任务更加繁重,现有4个水利工作站不能适应服务水利发展要求。加之,现有基层站所基础设施建设已严重滞后,特别是职工宿舍、办公室等房屋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标准低,年久失修。同时,缺乏必要的办公、交通设施,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差,已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为全面提升彭阳县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仔细调研和思考,建议彭阳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是增加基层水利工作站机构和人员编制 按乡镇设水利工作站,计划分两期增设8个水利工作站,每个工作站编制工作人员5~6人。 2)是改善基层办公条件 加强办公场所建设,改造现有办公用房125间2800m2,新建水利工作站办公场所8处,配套办公桌椅、电脑、水准仪、流速仪等办公设备和科技服务车辆。 3)是加快推进基层水利信息化建设 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水利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这种方式科技将水利技术,以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水利科技信息化示范基地,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水利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为稳定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公益服务的积极性,应明确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政府通过定向补贴的方式落实到位,使之与人员机构、服务职能相适应。 5)是配套抗旱服务设备 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备相应的防汛抗旱专车辆、抗旱机具、小型移动灌溉机械等设备,提升服务能力。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在确保各类水利设施安全度汛的前提下,认真做好水库、水窖的安全蓄水工作,为抗旱减灾打好基础。 6)是规范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建立财政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奖补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要针对新农村示范村群众对自来水入户认识和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加大与乡村密切配合的力度,做细做深群众思想工作,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来水入户虽然当时需农户出资出劳,但从长远看会大大降低取水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和节约资金,才能真正达到饮水安全。因此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是破解增加自来水入户的关键,也是我们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突破口。 7)是加快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建设 示范园区作为先进技术的辐射源和示范推广基地,是水利科技服务组织组装集成、推广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推进库井灌区改造,建设孟塬等重点节水补灌工程,加强工业循环水利用,大力普及生活节水器具,落实行业用水指标体系。 8)是拓宽视野,大力提升各项工程的运行管理 在工程的运行管理中,借鉴区内外及兄弟市县的先进运行管理经验,依据彭阳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制订完善后的《彭阳县灌溉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彭阳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办法》及《彭阳县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用地补偿标准》等办法、标准,努力提升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同时,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必要的工作措施,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作者:苏晓霞 单位:宁夏彭阳县水务局 水利科技论文:农村水利科技论文 一、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现状 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天津市部分农村存在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问题,处理高氟水、苦咸水的最主要技术是膜技术,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由国内生产的处理膜,在技术上与国外产品还有一定差距,膜的使用寿命较短,饮用水处理成本偏高。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部门与科研单位积极协作,通过对国外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小型苦咸水淡化设备,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在适宜区域积极示范推广应用反渗透膜等水处理技术,努力降低农村饮用水处理成本,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的科技含量,有效解决高氟水、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探索改善农村水环境的新技术改善农村水环境已成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面源性污染正在成为越来越困扰农村工作的重要问题。天津市水利管理及科研单位针对农村坑塘、河道、湖泊、湿地水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集中研究新型人工净水草技术、锁磷剂应用技术、黑臭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微纳米气泡曝气技术以及河湖生态护岸技术等多项实用处理技术,开展小城镇生活污水生物菌高效处理示范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土地渗滤处理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技术,改善了农村水环境,保证了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技术的基础研究天津市蓟县山丘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区域,作为天津市的唯一山区、水源保护区和“后花园”,如何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是该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在蓟县山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水土流失的机制、监测等技术,保护水源,相继开展了引滦水源保护林机理、蓟县山丘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机制、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等基础研究。深入开展农村水利科普及宣传工作天津市利用“中国水周”“科技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等活动深入区县,利用展板、影像图像等形式宣传节水知识,向农民朋友发放农村水利科普宣传品,现场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问题。活动面向基层水利职工和广大农民朋友宣传先进实用的农田水利科技知识,推介农田水利方面的新观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适时农村水利的科技信息和科技动态,达到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意识、普及农村水利科技知识的目的。通过提高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农村水利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 当前,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按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山区小流域治理的标准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促使工作的范畴和中心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二、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的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天津市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形式、建设内容、管理方式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水利的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拓宽,农村水利工作将需要水利、经济、农业、环保、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撑,更多高分子材料、机械化施工、机械化灌水、自动监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科技在农田水利中开始应用,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将逐步加快。就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发展而言,未来天津市农村水利科学研究要紧紧围绕农村水利发展,继续开展目前天津市农村水利科技工作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实际,以服务多功能农业开发为目的,积极开展农村水利科技研究工作。 1.农村水利基础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供水方面的研究 天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基本解决农村地区居民饮水问题,但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还存在着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等不达标水的问题。下一步即将启动天津市农村供水提升工程,旨在能全面解决农村供水问题。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应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设计、供水模式、水质提高、管理方式、供水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力度。 ②加强对高效节水、环保等领域的研究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村水利服务农业的作用将逐渐凸显,科学技术研究也会不断向高效节水、环保的领域扩展,设施农业灌溉制度和规程、农作物水分信息采集和精准灌溉技术、高性能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不同水质高效利用研究、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和调控技术研究、不同灌溉模式条件下的土壤水肥热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等科研工作必将得到重视。 ③加强对农业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 农业用水是天津市用水大户,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节水行动,加强农业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必然的趋势。对此可以根据水资源量和蓄水工程预测的调蓄能力来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提高灌溉保证率;分析南水北调通水后天津市农业需水及供水面临的新机遇,提出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再生水、控制减少地下水用量、扩大灌溉面积等措施;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输配水节水工程中的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④加强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天津市农村水环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污水灌溉、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土地沙化以及农民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用科技促进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可以在发展农村水资源监测技术、推广节水控污技术、污水灌溉技术研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地渗滤处理污水技术研究、农村单户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努力。 2.农村水利管理研究 ①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研究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管理的重要前提,需对天津市农村水利现状加以多层次研究,提出农村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思路。要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表达机制,切实保证建设发挥真正的效益;政府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水利政策、监督、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质量和效益发挥。 ②深化农村水利管理体制研究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要借助这项工作,开展农村水利工程性质和用途的分类改制;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的用益物权制度,使农村水利工程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从而形成农村水利工程的责、权、利统一的产权结构;研究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实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 ③探索建立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既有公益性,又有竞争性,还有大量项目介于两者之间,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量大,单靠国家财政投资明显不够。对此可依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特性,不断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对于具有公益性的项目,政府应加大投资,通过政策调控,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对于具有竞争性的项目,应将权利下放,实施竞争立项;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应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由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同时,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以实现农村水利投入多元化。 3.农村水利信息化研究 ①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水利建设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为了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利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快农村水利管理与建设,实现农村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同时,加强开发和利用科技,固化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纪检监察工作制度。 ②建设农村水利科技制度创新平台 农村水利科技创新的平台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平台是指水利试验基地和技术实验室等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无形平台是指水利协会组织、农村水利科技服务网站和水务期刊等。针对天津市的情况,可开展高效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示范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等有形的平台,将农村水利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经验等引进并融入平台上,发挥示范的作用,培养人才。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各类创新平台,促进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 4.农村水利人才教育和培训 农村水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科技人员,天津市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健全,办公条件、人员和经费都得以落实,如何提高基层农村水利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 ①根据基层水利行业科技人才的现状及需求 聘请具有高水平、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科研院所专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适应农村水利的发展。同时应掌握这些人才的情况,包括他们的专业特长、发展前景、培养方向、人才规模和发展规划等,并挖掘现有的人才,建立天津市农村水利人才数据库,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水利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打造高水平的农村水利人才队伍。 ②以服务三农为目标 培养基层农村水利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模式。与科研院校结合,开展定期培训,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培养人才;鼓励和组织区县水利职工、水利站长参加全国水利专业技术培训;聘请著名专家和学者,开展水利科技前沿类课程培训,讲解与水利事业发展相关的新方法、新政策、新标准、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根据专业技术职称需要,联合市水务局相关部门,开展岗位专业知识类培训,有计划地制定培训方案,开展示范培训和制作网络培训课程资源。 作者:笪志祥 单位:天津市水务局 水利科技论文:机械液压过速水利科技论文 1.我国水电站对过速保护系统的使用历史 我国在发展基础工业的初期阶段,绝大多数的技术和机器都来自前苏联。水力发电从解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套引进得前苏联水轮发电机组设计技术,并且同步使用JSX型机械转速信号器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过速保护监控。但由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只能发出过速保护信号,而不能根据信号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只有报警而机械不能相应的执行保护操作;另一局限性表现在该型机械转速信号器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会出现误传信号或者作业失灵的现象。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针对前者只报告信号不操作的局限性,增加了带执行操作部分的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但该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尚不完善,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发生读卡不成功导致拒绝执行操作现象。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被引进到国内,有几种国外厂商提供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被一些水电站使用,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国外的纯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水轮发电机大轴连接的卡环设计有瑕疵,在安装的时候还需要增加一道在水轮机大轴上加工齿口的工序之后,才能保证该装置不在水轮机大轴上做轴向位移,即才能保证装置在轴上的稳固性。我们知道轴承的材质和大小、粗细、长短的规格,都是经过严格计算的,在水轮机大轴上再加工齿口必然会对大轴的强度产生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拿货时间、购买预算、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国外产品技术的掌握和其产品的售后维修服务都在重点考虑之列,故使用国产的、性能可靠地、能解决上述局限性的过速保护系统装置是势在必行。 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势 2.1通过技术知识的积累和以往现场作业反馈给我们的经验可以了解到: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优点就在于获得的转速信号不是来自于机组的转速测量装置,而是由于装置本身的离心探测器通过机组转速上升而增大的离心力带动柱塞作径向位移而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完全是同一机组上的另外一套测速方法和感应、操作的装置,避免了因为电器测速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可能发生的机器损坏和飞逸事故的发生,可以确保水轮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国内就已经拥有极高的技术力量去生产,机器维护简单方便,相对于昂贵的国外产品,可靠性高、经济预算少、适合国情,对于关系到国家大中小城市、村镇的水电站作业可以达到广泛应用。 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技术要点和设想 2.2.1在调速器失灵的情况下,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能实现“零时间”无缝链接,直接启动事故配压阀操作液压回路来关闭的导水机构,从而实现紧急安全关机。 2.2.2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与电子调速器的有机结合,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两套过速保护装置系统的安装,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本质上是一套在电器测速系统发生故障、电源系统和调速器同时失控的情况下的备用保护装置,完善了过速保护装置的工作系统。 2.2.3鉴于机械运动必然产生的高温和轴承的变形,以及在作业的应用范围,比如应用到水电站的地下深层取水,应用到石油工业的地下深层取油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高温和高压的问题,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必须要克服高压和高温德难关。。 2.2.4标准液压元件已经在水电市场的大量应用,将标准液压元件应用于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不仅能大量节省制造时间,提高水电辅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并且降低了操作难度和维护的难度。 3.装置工作原理 3.1机械原理 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为两级控制的切换阀。离心探测器由两个半法兰圆环、弹簧以及配重块组成。法兰环安装在大轴承上,当轴承旋转的时候,法兰环也随之旋转,而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则由探测器中弹簧产生的弹力作用在轴承柱塞上消除力的作用,使其保持径向的相对静止状态,而法兰圆环上配置的配重块,则加强了两个半法兰圆环运动的平稳性。而当机组处于过速状态且其他过速保护装置不能正常控制速度时,当机组转速达到了设定的上限17.8r/min时,则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产生的离心力大于弹簧的弹力,从而使柱塞产生径向位移,离心力增大产生的径向位移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大了柱塞的旋转半径,径向位移增加到一定的值时,则柱塞可以直接撞击到切换阀的撞块,使得切换阀开始动作,通过与其串联的电磁先导阀作用于事故配压阀,然后通过压力油推动事故配压阀来切换油路,从而实现快速关机的操作。同时电气接点导通,发出事故停机警报。 3.2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机组正常运行时,过速保护装置内的切换阀处于开的状态,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不动作,此时事故配压阀只作为主配压阀操作导叶接力器管路中的一个通道,使得压力油经过主配压阀和事故配压阀通道进入导叶接力器。当机组过速运转且调速器调速失灵,急停电磁换向阀和事故配压阀上的电磁先导阀等过速保护装置未能正常启动时,一旦达到设定的临界值117.8r/min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得离心探测器中的柱塞旋转半径加大撞击到切换阀撞块,使得切换阀进入动作程序,使得事故配压阀左侧油导入到漏油箱,而排出油,其另一侧压力油则导致了两侧管道的压力差,由于右侧油压力产生的压强,右侧的压力油便将事故配压阀活塞向左推动,使得压力油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直接进入到导叶接力器的关腔,并同时切断经过主配压阀的压力油回路,并通过导叶接力器关闭电气阀门。在此运行过程中压力油不经主配压阀而直接通过事故配压阀的内腔操作来关闭导叶接力器,缩短了压力油的作用路线,既缩短了导叶操作的反应时间,也减少了油耗。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启动紧急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机组进口快速闸门的时候,也同时启动了事故停机流程来关闭导叶,双管齐下保证了停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在水电站作业中的可用机组类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由标准化耐高油压事故配压阀为主体构成的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符合各项大工业时代对机械产品的需求:标准化程度高、耐高油压、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经济实用。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在水电站作业中可用于额定转速为2500r/min以内,轴承直径在100mm~2500mm内的轴流式、混流式、贯流式、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目前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水电站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运作中已经避免了数起事故的发生,反响极佳。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配合新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装置的使用,水电站需要在引水管道上加装一道检修闸门,以方便水轮机的使用和维护,此项装置需要增加一笔费用,不过其总体费用与传统过速保护装置所需要的总体费用相比仍然较少,符合经济实用的需求。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对机械自动化的推广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的稳定性和对操作的安全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操作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机械液压过速保护系统目前在电气测速系统发生故障或者电源和调速器调速同时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已经成为过速保护的最后一套保障装置,能基本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研究人员还要顺应生产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技术革新,设计出更安全的甚至是完全智能化的过速保护装置。 水利科技论文:资料收集水利科技论文 1加强制度建设,使档案收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做好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根本保障。2010年水利部重新印发了《水利科学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水办[2010]80号),对收集归档等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从事水利工作的科研、设计、管理等单位,应结合各自的水利和档案工作的实际,做好档案收集工作相关的具体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将档案收集工作与单位内各部门的考核评优紧密挂钩,从而将制度建设落到实处,保障档案收集工作的顺利实施。 (1)要根据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及归档范围,确保科技档案收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2)要结合单位实际和修订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要完善收集工作的日常积累、检查考核制度,制订出相应的考核细则,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档案收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公开通报检查评比结果,并将检查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或奖金挂钩,对不按规定要求归档的部门和个人用经济手段给予惩罚。 2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工作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档案收集工作既要重视阶段性,又要强调经常性,仅靠项目全部结束后进行归档,很难做到归档资料的完整性。因此,要加强过程管理,使档案收集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1)要将档案工作与科研、设计、勘察等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即在下达项目计划或签订项目合同、协议时,应同时明确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要求;在项目进度检查时,应同时检查项目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情况;在进行项目鉴定(验收)时,应先期或同步检查、验收项目文件材料的整理与归档情况;在部门和科技人员考核时,将归档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2)要把项目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从分管领导到各职能处室,从项目经理到设计人员,从总监到监理工程师,从专职档案员到兼职档案员等有关人员应负的责任,确保水利科技档案收集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归档意识 鉴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特殊性,水利科技档案的资料收集工作仅靠档案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生产设计人员的理解、支持和紧密配合。因此,必须加强全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尤其是设计人员的归档意识。 (1)要结合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主人翁精神和大局意识,像对待设计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归档工作,在归档中不怕麻烦和繁琐。 (2)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应该让生产设计人员深刻认识到,归档是每个设计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得将应归档的材料据为己有,同时要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保护设计人员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使设计人员敢于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计算模型和创新成果,并防止相关资料和成果对外泄密。 (3)要增强设计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要认识到,资料保存在自己手里并不安全,整理归档之后,不但便于使用而且更加安全。 (4)增强档案部门的服务意识,档案部门和管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进行档案法规的宣传和对档案知识的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跟踪生产项目的进展情况,主动上门服务,提醒和协助生产人员及时归档。 4把握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工作方式,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过去水利项目一般较少,一个项目的工作周期较长,档案收集跟踪往往具有临时性和相对滞后的特点,生产部门和档案部门各自为政,档案部门被动等待,生产部门敷衍交差,造成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这样既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困难,也使形成的档案失去了时效性,利用价值不高。随着新时期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和水利市场化的不断完善,设计单位的生产任务成倍增加,归档工作量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因此,要根据新时期水利工作的特点,转变观念,拓宽档案收集的渠道。 (1)对全国性的重大规划和战略研究项目,往往项目复杂,涉及协作单位多,工作周期较长,资料和中间成果多,档案部门应重视对各流域、省区上报基本资料、中间汇总协调成果及其专家评审会的跟踪,可分为项目启动及工作大纲阶段、基本资料及中间协调汇总阶段、成果评审及验收阶段等进行档案收集; (2)对周期长的工程设计项目,从项目投标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形成的文件资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专业和人员多,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档案部门要加强与项目设计和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采取分阶段收集的方式,并加强催收力度,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 (3)对于工程周期短或一些小项目,项目业主大多要求急,设计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档案部门平时要加强指导,并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待工程完工后,可采取集中收集,一并归档到档案部门。 (4)对设代处和监理处等现场工作的项目,档案部门定期派出档案人员深入到工地,采取追踪收集,指导设计代表或监理代表积累、整理在现场形成的文件材料,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及时收集归档。 5严把归档材料的接收关,确保科技档案的质量 根据归档材料要真实、完整、准确、系统、及时和载体质地优良、字迹图像清晰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前科技档案收集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归档材料接收关。 (1)避免一般性材料多,关键性材料少的问题。要说服设计人员将基本资料、计算参数、技术模型、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关键性材料归档,不能只交一般性的材料,解决档案“含金量”不高的问题。 (2)避免最终成果归档多、基本资料和中间成果归档较少的问题。基本资料特别是经审定的基本资料,以及中间成果和专家评审意见,是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备查资料和单位发展的技术积累,要及时归档,解决科技档案可追溯性问题。 (3)避免纸质材料多,其它载体材料少的问题。除了纸质材料外,要同时将电子文档、模型软件、CAD文件及其他多媒体文档一同归档,解决科技档案材料单一、不便于利用的问题。 (4)要避免归档材料不规范、签发不齐全、漏页及装订不合格等问题。档案人员要加强对归档材料的把关,重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要求补齐或整改,解决单个档案质量不高的问题。 6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建设,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是生产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通过档案工作者提供给水利工作者利用。通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归档质量和效率,保障档案资料的安全可靠,而且极大提高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率,盘活档案资源,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生产人员亲身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进一步增加做好归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生产—归档—使用形成良性循环。水利科技档案的特点,客观上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懂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懂不同类别的档案的分类整理。这就要求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一方面要加强水利相关专业的学习,扩大专业知识面,对工程项目各个设计阶段、各个专业必须归档的文件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加强计算机方面的学习,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及时、准确、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做好水利科技档案的收集和服务工作。 作者:杜建民 单位: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水利科技论文:西部地区水利科技论文 一、现状 1.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数量分布 我国现有水利科技期刊共94种,分属5大类涵盖13个水利学科,主办单位所在地分布在25个省、区、市。我国西部12省共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17种,占全国水利科技期刊总量的18%左右。其中,内蒙古1种,陕西8种,甘肃1种,四川3种,云南1种,贵州1种,广西2种。尚有重庆、新疆、宁夏、西藏、青海没有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从创刊时间来看《,陕西水利》创刊时间最长,其余期刊大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从出版周期看,季刊4种,双月刊12种,月刊1种。 2.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和主办单位分布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涵盖学科有水土保持、水力发电、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利技术、节水灌溉、防汛抗旱、水文、水利经济、农田水利等方面,主办单位主要分为全国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学会、行政主管部门等几种类型。 3.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学术水平 分布在陕西省的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本刊物特色鲜明,学术影响力大,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遴选期刊,在全国水土保持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而其他省市级学会主办的期刊或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低,目前均未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列。 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发展状况 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陕西省所属辖区的水利科技期刊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西部地区总量的近50%,学术影响力也相对较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成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较高学术水平期刊代表。其中,《水土保持研究》还开创了大陆和台湾合办期刊的先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得益于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影响因子高于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平均值。 2.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学术影响力高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期刊 众多国家级或地方级水利工程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促进了陕西省水利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的三大水土保持类期刊外,陕西省水工程勘察研究院主办的《地下水》,是我国地下水专业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期刊。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西北水电》,代表着西北地区水电行业科技进步水平。位于四川的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水电站设计》,主要刊登我国大中型水电工程的设计、科研、监理等方面的论文和实践经验,涉及水电站设计的各个专业。位于广西的由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主办的《红水河》,利用西南边陲红水河10个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地缘优势,突出岩溶地区水电开发特色。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代表性期刊都有着明确的期刊定位、特色鲜明。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期刊存在着栏目雷同、特色欠缺等不足。 3.水利期刊总体数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公开出版的水利科技期刊总量偏少,地域分布不均,整体学术影响力不高,稿源不足,与地域特色贴得不够紧密。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20多年来,一直没有新创刊的期刊。1978年创刊的《重庆水利》、1989年创刊的《新疆水利》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刊历史,但仍然是内刊出版状态。 三、推进西部水利科技期刊发展 如何开阔思路,推进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全面发展? 1.高度重视,调整布局 西部水利事业大发展急需水利科技期刊配合。目前,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中内刊还占一定比例,如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至今无水利科技期刊,西部地区有一些典型的水利行业高职院校,如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主办的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期刊也为内刊。笔者建议期刊主办单位提高刊物学术质量并加快申办公开期刊,稿源丰富的公开出版期刊应缩短刊期,加快信息和知识传播速度。 2.立足地方水利特色,明确定位,办出精品 不同的流域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点,水利工程的多少、江河湖海所占的比例、地域的水资源状况等相互差异较大,这也决定了地方性水利期刊内容的差异性。西部地区水土资源极不均衡,西北地区水少土多,西南地区水多土少,水利科技期刊必须根据地区水利建设特点和需求做好选题策划,把握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水利建设特点,立足地方,创办特色栏目,独辟蹊径,拓展视野,全力服务当地水利建设。《四川水利》的“巴蜀河川”栏目,就是立足地方设置的特色栏目。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推动水利又快又好发展的有力支撑,2012年水利部印发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要求全面推进水文化建设与研究,水利科技期刊应该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科学调整栏目设置。从西北地区来看,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的渭水,陕西的汉水,四川的都江堰,重庆的嘉陵江、长江两江流域,都有着鲜明的流域文化特色,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水利科技期刊,可以设置相关水文化研究专栏,向水利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约稿,丰富期刊内容,推动水利科技发展。 3.加强东西部交流,提升集团化和专业化办刊水平 西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与中东部地区水利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交流,如通过成立中国水利科技期刊研究会等学术性团体,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加强水利领域科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在网络化办刊的环境下,各专业领域期刊应该互通有无,建立审稿专家资源库和作者资源库,提高稿源质量。同时,可以组建西部水利科技期刊集团,在集团的统筹规划下,优化整合地区学术资源、水利技术资源和办刊力量,提升刊物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罗倩 杨发军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高科技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运用 测量新技术应用分析 1GPS测量技术在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目前,此项技术已经广泛的使用与车辆的导航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等行业领域。因为此项技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目前水利测量中也开始使用此技术。由于GPS测量仪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测量不再受到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影响,通过控制测量的观测方法和布局类型,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中的传算点和过度点的测量工作,把过去的选点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易于操作。而且使得测量也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时间以及气候等外在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此项技术在规模较小的水利项目中体现的优势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在这种规模的项目中,测量方法得以很好的优化,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布点,在此应用GPS高精度的特点,这就给我们的测量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开支,降低了工作强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在引水式工程中,特别是长距离引水工程,明渠引水对地貌的损坏很大并且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也很大,这时要是使用过去的方法进行测量,就会严重的消耗人力以及物力,同时还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如果我们此时采用全球定位技术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的种种不利条件,降低了工作强度,节省了工作时间,最为明显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数据的精确度,为我们的后续工作提供保障。 2工程测绘数字化分析。现代测绘技术和测量仪器向数字化、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严重落伍。数字化测绘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PC机上直接反映出地形、地貌等我们所想得到的数据或者图像,尤其是当某一地区要用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来展示的时候,往往此时受到经济性以及时间等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工作,此时就能充分的利用此项技术。因为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而仅仅需要PC机、数字化仪器或者绘图仪和扫描仪再加上数字化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工作的目的,最为明显的优势是时间缩短,效益提高。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此项技术能够很好地节省人力,而且操作简便,数据精确度高等等的优点,因此被广泛的使用。 3遥感技术在测绘中的运用。目前测绘工作大力的普及了遥感技术,这主要是基于如下的优点。它能够确保大面积的同步的观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实效性以及经济性能良好。目前,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成为了对地观测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此项技术能够很好地获得不同比例大小的地形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用方便。 工程测量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分析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水利的发展,水利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测绘方法的进步。现代化的工程测绘技术正向着内外一体化、智能化、测量过程的可控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测量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以及准确率,使我们的施工更加的便利。测量科技的发展也对人才的需求度增大。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培养有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以此来更好地为我们的工程提供保障。 结束语 工程测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而工程的进展又带动了经济的进步。因此我们可以说测量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为我国的各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不断的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要不断的通过各种培训以及学习等的方式来提高我们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我们的工程能够有序开展,最终带来更优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本文作者:荆秀英 单位:德惠市水利勘测设计处) 水利科技论文:水利科技网的数据运作释解 数据库平台选型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平台,以承载所需所有类型的数据,保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提供快速的数据提取能力,并有健全的数据安全机制。数据库选型的原则是稳定可靠、可扩展、安全性,并支持丰富的开发工具[4]。院网站数据库比选在Or-acle与SQLServer之间进行,两者都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是目前的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提供完备数据管理能力同时,对数据备份保护、数据恢复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SQLServer作为微软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的数据库,一经推出就以其易用性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区别于FoxPro、Ac-cess小型数据库,SQLServer功能完备,它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扩展的特性(如复制、OLAP、分析)等功能,并具备像存储过程、触发器等大型数据库才拥有的特性;且相对Oracle,SQLServer性价比高,轻便且功能强大,因此,我们选用了SQLServer2000。 网站的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在网站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其管理对象是数据实体。本节结合院网站运行维护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论述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数据组织制度、数据处理、数据表现、数据检索,以及多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等。数据组织制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网站数据源渠道多,涉及各个责任单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来保障数据的有效提供。为了保障院网站的正常、高效运行,颁布了《长江科学院网站管理实施细则》①,在明确网站建设、网站运行维护责任要求的同时,重点提出了“内外网资料性信息的更新要求。数据处理(数据生成问题)数据处理包括材料加工、数据录入与编辑等。材料加工主要针对文档、图片、声音、影视文件而言。对图片文件,院网站允许的格式包括GIF/JPG/PNG/BMP等。在一般的新闻稿中,推荐使用JPG格式;在文献资料中,必要时可以使用其他3种格式。为了有效利用存储容量,院网站要求的单张图片大小限制为300kB。其他类别文件(WORD,EX-CEL,PDF,WAV,MPEG)精简到必要大小以后都可以作为附件编辑入库供使用。院网站提供可视化的后台编辑平台,保证数据录入与编辑审核(信息流程)正常进行。为了保障信息责任制得以落实,采用统一的《新闻稿纸》提交稿件。在《新闻稿纸》中,除了要求提交规范的标题、正文、图片(含其他附件)以外,还要求撰稿人、审核人及编辑签字,并钩选编发转发的网站要求。《新闻稿纸》的使用,增强了撰稿人、审核人及编辑的责任感,提高了编辑的质量。其实,除了新闻稿件编辑之外。还有大量的资料性数据要处理,如文献专题、单位资质、项目成果数据库等,其中有些需要批量导入。对于这些需求,院网站均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他引新闻或文献在院网站中也占相当比重,多采用编辑转发形式,而对一些时效性强、篇幅大的稿件有时也采用网页直接链接方式。数据展现院网站以静态网页文件(HTML/CSS)、动态网页文件(ASP/JSP/PL/PHP)2类方式完成数据展现。静态网页是标准的HTML文件,不包含在服务器端运行的脚本,由开发人员编好后交给Web服务器运行,没有数据库的支持。由于静态网页可以包含文本、图像、声音、FLASH动画、客户端脚本和ActiveX控件及JAVA小程序等,会使得网页动感十足,很具表现力。动态网页在确定的页面上,按要求提取数据库数据来实现信息。动态网页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器上的网页文件,只有当用户请求时,服务器才返回一个完整的网页。动态网页的特征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网站维护的工作量;网站采用动态网页技术的优势很多,可以实现大量服务器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如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在线调查、用户与网站互动等;还可以大大降低网页日常维护的工作量。院网站的数据展示以动态网页为主,静态网页为辅。静态网页主要显示院基本情况介绍(院简介、组织机构、资质证书、质量管理、文明单位等),并实现首页与专题中的动画渲染表现;院网站大量使用动态网页去显示新闻、文献、数据图表,并用于公益性开放项目申报、研究生报名考试登记、人员招聘、项目质量反馈等交互式的查询处理栏目。“动静结合”有效地保证了数据展示的准确生动、丰富与灵活。数据检索当网站达到一定的数据规模时,就需要有方便的数据检索。院网站运行10余年,数据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在重视检索技术应用。在分栏目检索时,新闻性数据与文献性数据检索一般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两类数据的内容有些相互渗透。这就需要网站首先实现全站题录级数据检索,有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全文检索。目前,院网站在提供网站导航的基础上,重点做了基于栏目的题录级数据检索,满足基本检索需要。由于我们大量使用动态网页,全文检索需要专用工具,现在也在开展相关软件选型技术调研。多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如表2所示,长江科学院开发的网站群包括院内外网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网站、研究生教育网站、挂靠长江科学院的学会(协会)网站、院属企业网站等。在院网站之中,每年又要建设若干个网站专栏。网站群及网站专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在网站规划中统一了数据表及数据格式,使得一份数据可以多处共享。内网信息经审核后,可以跨越防火墙“摆渡”进入外网数据库;基于院网站数据库的稿件(含文献)可以一稿多发,也实现了一稿的栏目(网站)转移、复制功能。这样,既大大减轻了编辑工作量,也有效降低了数据容量。 网站数据安全 网站安全的“先天不足”,需要注重网站数据的安全防范。院网站主要通过设备配备、权限限制、数据备份等措施来保障网站数据安全。当前,黑客对网站破坏的主要手段是SQL注入攻击,它利用Web应用程序或网页中编码缺陷进行攻击,例如,黑客可能在某个字段后输入一小段SQL代码来收集邮件地址,如果应用程序对输入的内容未作安全验证,服务器就可能执行黑客输入的SQL命令,让黑客获得服务器的控制权。院网站服务器配备了网页防篡改软件天融信TopIDP,有效防范了SQL注入攻击[5]。院网站在文献资料访问方面注意内外有别。对于内部专业文献(含中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应用,使用VPN通道及用户密码。对于安全性要求更高文件访问,使用网络文件加密方式,需安装专门的加密软件客户端才能查阅,并且不允许拷贝、拷屏、打印。数据备份是网站数据保护的常规措施。院网站每月、季、年定期统计数据增长情况,为数据存储提供依据。首先,充分利用SQLServer数据保护机制实现系统内的安全防护。在此基础上,院网站数据纳入院数据中心,一起进行每天的增量备份、每月的全备份,并在院网络存储设备中实现了大容量的数据异地备份。 结语 10余年来,《长江水利科技网》功能不断完善、数据日益丰富、运行比较稳定,这些得益于良好的数据规划、有效的数据管理。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网站技术的发展,院网站也需要提高与发展。在功能方面,希望增加视频文件的播放、开发基于WAP协议的手机版网站;在数据方面,争取大力加强文献资料性数据的网站共享,引进集成文献全文检索软件,以使长江科学院60年丰富的治水治江成果能够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作者:周力峰 王奔 单位:长江科学院 水利科技论文:地方田间水利科技的创新 作者:郑世宗 党秀英 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4865部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省大力开展以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研制推广了旋转式田间放水阀(1994年)、混凝土U型渠槽预制工艺及配套机械(1997年);试验提出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1997年);开展微灌技术防治土壤盐渍化研究(1998年);开发应用了低压薄壁塑料输水管(1997—1999年);开展有机污水生物处理回灌农田试验研究(1999年)等[1]。20世纪80—90年代,地处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的平湖市,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低压地下管道输水技术,累计建成低压地下输水管道2400km,控制节水灌溉面积3•33万hm2(45•5万亩),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的96•8%,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田灌溉地下管道化。基于浙江省南山水库灌溉试验站多年试验所总结的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成为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典型,与传统水稻灌溉相比,节水1•5万m3/hm2左右,已累计在全省应用推广面积33•33万hm2(500多万亩),年节约用水5亿m3以上,增加粮食产量约2•5亿kg,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面临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以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需求,浙江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恢复中断多年的灌溉试验工作,新建了包括浙江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平湖、金清、永康重点站及20余个基层观测点在内的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体系,为全省农田水利技术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结合“大型灌区节水续建与配套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亩喷微灌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针对水源环节,结合设施农业特点研究提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针对渠系输水环节,研究推广了新型混凝土U型槽和强纶纤维混凝土防渗技术、低压变频塑料管道灌溉技术等;针对田间用水环节,在传统喷微灌技术基础上,先后研究推广了经济型喷微灌技术、特低水头喷微灌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喷微灌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同时,积极开展非工程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农业用水定额标准;开展水稻水肥耦合技术与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提出适应浙江省不同区域的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开展灌区农业用水定额管理试点探索,提出“定额为准、计划指导、计量控制、配水监测、制度激励”的定额管理应用模式[2];研究提出基于简易量水槛的新型明渠实时量水装置等。通过上述科技创新,浙江省农田水利研究进入了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的良性发展新阶段,提出和推广应用了一大批与节水灌溉配套的工程、农业与管理节水技术,并初步形成了符合浙江实际的农田水利综合技术体系与发展模式。2000年至今,余姚市开始了经济型喷微灌技术的研发、实验示范及大面积推广,通过优化设计方法,降低工程造价50%以上。此项技术已推广到山区竹笋、杨梅、板栗以及平原蜜梨、蔬菜、葡萄等作物,受益面积0•25万hm2(3•8万亩);并推广到兔、鸡、鸭、猪等家禽养殖场降温和防疫,面积达5万m2,余姚市也成为浙江省南方地区推广喷微灌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结合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效生态农业节水增效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基于水肥耦合原理,以节水、增产和减排为目标,研究提出水稻节水增效综合技术,在永康、平湖、路桥等地的水稻灌区累计推广面积约3•33万hm2(50万亩),实现农业节水3800多万立方米,新增粮食产量1300万kg。 农田水利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浙江省农田水利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支撑。然而,随着新形势对农田水利提出的更高要求,全省现状农田水利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表现为:科研创新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覆盖全省的浙江省灌溉试验站网为全省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但是,分析现状仍存在着:网络体系不够健全;站网建设与标准要求尚有差距;高层次人才短缺,地方试验站的技术力量薄弱;尚未建立可持续的保障机制等问题。与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相适应的农田灌排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高效生态农业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具有“生态循环、经济高效、优质安全”特征。目前,全省农田灌排技术还是以追求作物节水、增产为目标,对其它如节能、节本、减排、减灾等因素考虑较少,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效生态农业的灌排要求。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适应农业集约化要求的,体现节省劳力、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的农田水利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农田水利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目前,全省水利技术推广机构(特别是基层)不够健全,应用农田水利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地方推广经费不足,导致农田水利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展不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效果有待改善。 浙江省农田水利科技创新方向及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是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但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和管理薄弱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软肋,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要实现未来农业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前提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建设与管理任务,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努力实现水利科技新突破,表现为:①要从过去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变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②要从过去支撑传统的灌、排工程发展到现在的节水、排涝、治污等项目;③要从过去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发展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目标并重。以工程建设推动水利科技发展,以水利科技创新促进工程建设与管理。在农田水利科技创新目标上,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用水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要关注其生态环境影响;在技术路线上,要注重引进、创新及综合集成;在研究方法上,要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在研究手段上,要充分体现传统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结合。针对当前浙江省农田水利技术支撑的薄弱环节,围绕“十二五”农田水利建设重点需求,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田水利技术研究重点如农田水利应用基础研究土壤水与作物关系问题的研究是农田水利研究的基础,今后的研究应从均质走向非均质,从点的研究走向面(或区域)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推进到应用研究。进一步完善全省灌溉试验站网络研究平台,提升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与水平。针对由于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应加强灌排自动化、3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加强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节水增效机理研究。在排水控制涝渍方面,应继续对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等开展研究,重点放在对田块、区域的排水模数研究上。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尺度效应、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区域节水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适应于高效生态农业特征的农田灌排技术在农田灌溉技术方面,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特征,对粮食作物—水稻,需研究体现水肥高效利用、节水节能、减排减灾的综合灌溉技术;对经济作物,需研究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灌溉技术及产品,能适应浙江农业生产模式、区域农业特征和农业经济水平,并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农田排水技术方面,需结合河网平原特点,研究基于排涝、降渍、控污、减排多重目标的控制排水技术,全面提高全省平原河网区农田的防灾抗灾能力。经济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是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效益而制定的灌溉方案。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变化规律(特别是喷微灌模式下的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农田水利技术标准现有农田水利技术标准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服务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需要。应根据新的社会需求,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和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等研究制定适应新的农田水利技术标准,以规范高效生态农业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特别是当前急需针对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研究和制定浙江省农业“两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标准,以提高农田水利服务农业“两区”的能力和水平。农业节水关键设备、产品及材料的产业化考虑到高效节水灌溉适应了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是今后全省农田水利发展的重点,因此,今后需大力开展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高效节水灌溉机具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如经济实用、高效节能的喷灌、微灌设备及产品;渠道防渗衬砌机具;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水利科技论文: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探讨 [摘要]水利科技档案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科技信息库,水利科技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水利科技的发展过程,能够对现代水利科技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促进我国水利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水利科技档案的形成和各种水利建设活动息息相关,对保存相关的水利资料和科学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利档科技案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本篇文章主要对水利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就如何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逐渐实现现代化管理给出相关的建议。 一、水利科技档案的主要性质 水利科技档案有着独特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水利科技档案种类上的独立性。由于水利科研工作在工作的整个过程都具有独立性,研究成果知识在那一段时间有效,具有历史意义的档案,所以水里科技档案的种类具有独立性。(2)水利科技档案的规律性。水利科技档案能够反映出当时水利研究项目的发展规律,总结水利科研项目的特点,为以后的水利科研活动提供参考资料。(3)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水利科技档案不仅能够记录过去水利科研的整个过程,还能够为以后水利技术的发展提供保证。水利科技档案记载了水利科研的研究成果,是实践不断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水利科技档案原有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再通过实践研究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促进现代水利科技不断发展。(4)水利科技档案的内容具有复杂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科技涉及到的学科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全面的记录水利科技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的重要技术,使得水利科技档案的内容十分复杂。 二、水利科技档案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 1、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在许多的水利科技档案馆都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一些水利科技档案馆有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够真正实现水利科技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水利科技档案管理不足,会导致一些档案由于不能及时存档而丢失,对水利科技的研究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档案馆的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高,工作没有积极性,导致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质量和效率都很低。水利科技档案馆缺乏对水利科技相关信息的保密制度,导致信息外流,水利科技档案的安全性降低[2]。 2、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低 现代许多的水利单位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没有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对水利科技的管理,水利科技档案的目录建立的不完善,要查找相关的水利科技资料会花费很大的时间,这些都不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 3、收集的水利科技档案材料不全面 由于水利单位在管理上的不足,在整理水利科技档案的相关材料时不负责任,没有把水利项目的整个相关资料记录下来,导致水利档案的资料不全,并且缺失了很多关键性的技术,从而降低了水利科技档案的价值。水利科技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大多数都不是原始资料,很多都是复件,降低了水利科技档案馆材料的真实性。 三、水利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相关策略 1、建立完善的水利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完善水利科技档案的管理制度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建设:(1)建立宣传机制,增加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政府要通过新闻、广播等方式加强水利单位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水利单位在内部建立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宣传机制,主要通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开展一些关于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活动,来增加水利工作者对水利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2)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度。水利科技档案馆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档案馆的责任制度指的是主管者负总的责任,各级管理者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负直接的责任。(3)要建立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水利科技档案中的许多技术对科研人员都有独立的专利性,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保密性是对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利科技档案馆要建立严格档案使用程序,以防止关键技术的流失。 2、加强对水利科技档案的鉴定和管理工作 只有真实准确的科技档案才能够进行归档,这样才能够给人们提供准确的资料。水利科技档案馆在科技档案归档之前要做好科技档案的鉴定工作,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进行存档,没有价值的科技档案就舍去。有些科技材料具有有效性,根据科技材料的有效性来决定资料需要存档的时间,对于已经超过了保管期的水利科技档案,不可以直接丢弃,需要经过专业鉴定人员的鉴定,确保材料无效后才可以丢弃,如果有些部分还存在保存价值,则只需要保存具有价值的那部分就可以。关于需要保密的科技档案,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之后,根据相关要求严格划分保密级别,便于水利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 3、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在水利科技的现代化管理中要充分的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方法。过去传统的资料管理都是纸质管理,这种管理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为此在进行水利科技档案管理时,要利用计算机设备。将相关的科技资料扫描到计算机上,将纸质版转换成电子版,在收集水利科技的相关资料时,可以录像制成视频,在计算机里存储也十分方便。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也可以加强对水利科技的保密工作,人们在进行查阅相关资料时,可以非常方便的利用计算机技术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网络及时的收集科技资料,可以提高水利科技资料的收集效率,并且及时的更新水利科技档案馆的数据库。 结束语 实现水利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对促进水利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利科技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水利科研工作的先进思想和关键技术,管理好水利科技档案,方便人们对水利科技的查阅和使用,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水利科技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占据核心的地位。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逐步深化与完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架也逐步清晰,如何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手段,将企业人力资源调配与管理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大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结构出发,分析其特点与管理方式,将其运用在水利科技企业中,提出部分改进意见,以期为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人才储备能为企业增强软实力与生产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发展的形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等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源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激励等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经常使用。在我国,水利科技企业大多属于国有企业,然而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之后,水利科技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市场调节,经济环境所遭遇的不可预见风险越来越多,如何管理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也是水利科技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水利科技企业的不同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入人力资源的现代管理手段,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引入到水利科技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数中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也是指一切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人口之和。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诞生的,主要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激励、调整等,以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通过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和员工本身创造价值和利润。 现代管理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了六大管理板块,分别是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分配、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管理。在新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新的管理手段不在拘泥于传统的人为调控,甚至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能够更客观地、更准确地判断人力资源的管理结果,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2 水利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足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数年的经营,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传递者,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的部分水利科技企业中,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垄断的地位,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表现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看,有思想、有正确导向的价值观,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文化反过来作用于新员工,能够保持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至关重要的文化软实力。然而,由于现有企业中的文化建设不明显,更多地强调了员工应该以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手,忽视了人性的成分,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理解不够深入。 2.2 人力资源管理思路与企业战略偏离 企业发展的战略应该具有前瞻性,企业的出发点应该是设想企业自身将处于整个行业的某个地位。人力资源作为水利科技企业发展的动力,良好的奖励措施、完善的晋升条件、合理的管理方式,将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的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更侧重与对员工的制度性管理,而没有涉及长远的员工发展诉求,将管理的核心局限于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上岗、薪酬等方面内容,很少涉及将企业发展战略与现有人才相匹配等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应该是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将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互补,以应对企业在复杂的市场条件下面临的各种挑战。 2.3 缺乏完善的绩效体系 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使之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人才。然而,体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受阻。例如,水利科技企业出现的绩效不均,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减少,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是在权力分配合绩效评价等方面依然有待改善,人治的成分依然较重。充分的绩效体系应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依据员工本身的能力和业绩高低予以调整,如此才能充分体现公平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以促使企业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水利科技企业中的应用 3.1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是以员工位载体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员工努力提升自身技能、学习新的技术和能力、为员工自身和企业创造价值。从另一方面,员工能够更好地通过企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减少管理者日常管理中的内容,促进合作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障企业的集体利益。 3.2 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在尊重人员的基本诉求,以满足人员的才能施展、发挥人员的工作潜力,以实现员工本身的价值。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加注重人员的素质提升,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将人才建设当作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水利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按照企业的实际人才储备和人才层次进行有计划地人才培养和任用,努力吸纳社会优质人才资源,同时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公司发展思路相协调,着眼未来,以人为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应该做到培养和引进并重的原则,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3 紧密结合企业发展战略 水利科技企业在我国水利建设、水利安全、农业灌溉、水利发电等方面企业重要的支撑作用,水利行业作为关乎国民生计的行业,需要有合适的人才支撑整个行业的发展,作为行业的个体,水利科技企业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发展中,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作支撑,以满足企业的后续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管理部门需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策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充分运用各种人力资源,以相对优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合理的晋升渠道,推行有效的激励措施,以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后续发展能满足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3.4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员工的绩效考核应充分公平公正且合理,在现行的企业管理中,经常出现人治现象,即有部门领导对所管辖的员工进行绩效评价,主观色彩过重。因此,现代管理手段中,可以灵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绩效结果进行量化,通过不同的量化指标的结果判断员工的绩效结果,真正让业绩结果与员工的实际效益相适应,体现多劳多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效益更好的企业,甚至能够通过以资本形式入股的方式,鼓励员工技术入股和资本入股,增强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利益切实结合,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4 结 语 当前,水利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水利科技企业的发展必然依赖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现代水利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通过引入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将水利科技企业的人才发展思路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相结合,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潜能,将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价值回报相结合,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性,为实现水利科技企业的现代化服务。 水利科技论文:信息技术及新型科技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各行各业都加以运用的形式。就水利工程管理来说,信息技术也充当了一份重要的角色,并对现代工程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信息化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新型技术等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工程管理;作用;应用 前 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汇集了自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多方面的信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够使施工的方式得到提升和改造,并且使传统的工程技术得到一定的创新,最终使得施工手段和技术得到一定的改善,使水利工程设计不断的合理化、科学化,并且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使其成本有所降低。所以为了使建筑工程管理不断的科学化、不断的信息化、不断的现代化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其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三大支柱。 1.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1.1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工作效率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能够缩短工程建设的时间,提高工程业务流程的效率,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调整,使工程在进行中可以适当的调整各部门的工作进度计划,宏观调控或者自控工作进度以满足工期的要求,而在工程管理中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文件收发和查阅的效率。 1.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的工程设计能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有关于工程方面的信息进行网上公开化,这样一来所有诸如招标、投标和评标等流程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了投标竞标的公平公正。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联结,实现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采购等。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这一概念,变纵向信息交流方式为平行交流方式,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1.3信息技术降低企业成本 工程信息化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建立工程财务管理系统和计算机财务监控也可以实现成本速算,大大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和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信息化的普及使普通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均可以掌握信息,所以使微观决策可以宏观化,宏观决策更加具体化,对企业的形象宣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互动式”操作模式,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易学、易懂、便捷、快速。总之,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1施工过程监控管理 目前,我国在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水利工程项目上有相当小部分水利工程管理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施工现场进行各项辅助管理工作和计算作业。如在高清摄像头的覆盖之下某水利工地的施工过程,施工现场出现在监管人员的眼前。从监控调度室看到现场环境、施工细节尽收眼底。不安全的生产环节出现在施工过程中,这一系统也可以使监管人员在最快最及时的时间内制止并勒令其改正。 2.1.2办公自动化信息设计 在水利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机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办公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招投标自动化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造价计算、编制工程进度网络):设计计算机系统;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 应用于水利工程的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工程软件操作、系统运用和程序编写方面的应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网络管理维护和设备配置方面的网络技术以及建筑机械和设备自动化方面的控制技术。 2.1.3施工计划与施工技术管理 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一些地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计划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计算机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般能保证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2.1.4工程质量管理信息整理 工程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信息量复杂巨多、高难度的技术要求等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全面的质量数据,采集、分析建筑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基本信息数据,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保证各个施工部门对施工的各个阶段都能及时了解和掌控,维护施工各方的关系良好。另外,通过建立质量预控数据库,将常见的各个工程阶段记入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的工程进行调整,预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与偏差,减少人为造成的误差,制定新的预防计划,来指导生产。 2.2网络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2.1网络信息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 水利施工管理中企业管理数字化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2.2.2 网络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应用 如今,水利行业中已经没有什么计算机还没有涉及的领域。下一步发展的趋势是将所有的水利行业中的计算机操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独立的、计算计划的项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主要包括追踪提交的方案、控制项目变更、控制成本进度、合同管理、采购和加速采购、文件管理、项目报告、项目控制报告等管理工作。这种系统给予所有计算机产生的文件和信息,其运行环境是一个大型的关系数据库,这样各种不同的程序就能进入该系统使用数据,并可随时更新系统内的数据。这种复杂的管理程序系统正是代表了项目管理的前沿网络信息技术,在将来一定会被大家所接受。 2.2.3网络信息技术在采购中的应用 网络信息技术在采购中的应用,通常为计算机先进行材料需求调查,然后在建立一个项目采购清单,当材料价格被输入后,就可以做出包括价格、交货、订单变更、支票支付的采购订单了,订单中数据也能被自动地转到预算中,以便于控制项目的设备和材料成本,而在总部办公室建立计算机化的会计系统,就可以用以处理项目的支票和支付账目,这样,项目进行中的财务与支付也能在项目和现场的成本报告中反映出来。 2.2.4网络信息技术在工地现场的应用 在工地现场,网络信息技术最早被用于会计和工资支付领域。在计算机没有出现之前,每一个星期,工地上的计时员都要统计每个工人一周来工作的总时间,然后将工时记录交给工资计算员。由他们手算出每一个工人的工资、奖金、罚金、从而得出工人的实际收入。随后,派人去银行取钱,点清后再将每个工人的工资装入各自的信封。而当计算机化的工资支付系统被运用后,人们需要做的仅仅是将工地上的工作时间传送到总部,然后由总部的计算机计算出工资额、出勤率,进行工资支付核对。 2.3通信技术在工程水利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通信技术包括数字通信技术、电路分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完成对水利工程相关数据、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压缩编码以及接入传输。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水利工程对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全面。 2.4其他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其他信息技术有主管支持系统 ESS、IC 卡技术、搜索引擎、传感技术等。如传感技术在古建筑的安全保护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图像传感技术可以古建筑进行即时的监控,通过对温度、压力、位移的传感等,可以获取并控制相关系数和指标,为水利工程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和相对安全的环境。 结语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改善水利行业的整体形象,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因此,要真正使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相结合,加快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水利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水利工程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科学。 水利科技论文:简析水利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水利档案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有效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固有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水利科技档案是指在水利科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与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应归档保存的水利科技文件材料[1]。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迈进,档案信息化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发挥档案作用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阐述提高认识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搞好信息化建设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提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供档案界同仁共同探讨。 1、把握水利改革趋势,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深化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时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将一部分水务管理单位、水利勘察设计单位推向市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水利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科技档案具有知识储备、依据凭证功能、情报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通过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水利科技文件资料是科研技术人员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收集归档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水利档案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使科研技术人员体验到档案信息的价值,从而提高档案意识,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水平,必须从水利科技工作中入手,牢固树立科技档案工作系统意识、信息意识,在组织机构、经费投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针对科技档案特点,明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水利科技档案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专业性,集中表现在形成领域和内容性质两个方面。专业性特点是界定水利科技档案整理分类的重要依据,在区分不同门类档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信息化方式。(2)多样性,即种类的多元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在水利机构各个档案门类中,科技档案的种类最为繁多、类型最为复杂,呈现出多样化的鲜明特点,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遵循文件的特点,便于查找利用。(3)成套性,是科技档案最鲜明、最基本的特点,围绕一个个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规律性地形成的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文件整体,在转化为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档案材料的成套性,不能人为地割裂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4)现实性,是指科技文件资料在归档后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使用性,这种现实需要有利于水利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3、分析现实存在问题,制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措施 3.1 做好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档案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性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工作,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需要做好以下三项基础工作。首先,要投入资金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配置计算机、服务器、扫描仪、数码相机,建立数据库、局域网等硬件设施,开发或购置管理软件,这些必备的基础设施是顺利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建立各项管理标准,包括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与存储标准,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标准,档案信息安全标准等,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范保障。再次,要建立健全档案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水平。 3.2 及时做好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 目前水务管理活动大量运用了计算机、电脑控制终端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很多科技文件在定稿签发后挂接上系统,并设置阅览权限;对设有条形码的归档图纸,通过图档管理软件挂接上系统。这些电子文件以其快捷的办公和传递速度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在电子文件收集工作中,必须执行科技档案“同步管理”规定,把文件材料管理纳入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范围;还要遵循归档范围、严格归档时限,做到反映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勘测设计等基础业务工作的科技文件材料按年度、在第二年上半年完成归档工作;各专业项目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在项目实施完成后三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重要仪器设备的随机文件材料,在安装调试或开箱验收后一周内完成归档工作;项目鉴定或验收形成的文件材料,在鉴定或验收后一个月内完成归档工作。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系统或本单位科技档案分类方案,全面管理电子档案,还应做到整理录音、录像、照片等声像材料时,应注明材料反映的事由、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及作者等内容,重要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形成相应的纸质文件材料一并归档。这些电子数据归档后,成为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分步骤进行馆(室)藏实体档案的数字化转化 馆(室)藏档案数字化是指将本馆(室)藏档案信息资源如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及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根据需要到单位局域网,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由于有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各级水务机构馆(室)藏量巨大,应区分档案密级、开放时限、利用价值不同,决定数字转化的时间和工作范围。工作实践中,我们首先对保管期限为“永久”的档案进行全文扫描,其次对利用率和利用价值都比较高的定期保管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最后将所有库存档案的目录录入数据库,实现全部科技档案目录的计算机检索。这样既节约了有限的资金,又使档案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中。科技档案数字化工作量大,仅依靠档案工作人员的力量必然延长工作周期,可考虑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必要时也可选择专业水平高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公司,采用数字化外包方式完成历史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3.4 依规范科学保管水利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以后,必须对其进行科学保管。(1)库房管理要落实“七防”标准,保证数字化档案的实体安全。由于数字信息的载体是以光盘或磁盘等磁性物质为主,对温度、湿度保管限制和防光、防尘、防辐射、防污染的要求更高,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强热,并与有害气体隔离;不能挤压、磨擦、摔打;同时还要防止盘片沾染灰尘和污垢,避免阳光直射。任何工作上的疏漏都可能造成载体上的信息遗失、受损。(2)提高技术控制,保证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安全。为防止人为地修改变造,归档载体首先要做防擦写处理,确保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其次要有数字档案备份。数字资源必须定期复制到新载体,检查信息资源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使数字信息的遗失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信息资源的可使用性,提高水利科技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综上可知,加快水利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各级水利档案机构必须从实际出发,尽快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信息利用共享化,有效地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档案固有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浅论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1.1 成本控制的原则 1.1.1 成本控制的涵义 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专门的控制方法,进行指导、调节、限制和监督:本着增产节约、杜绝铺张浪费、讲究经济效益的精神,将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原来所规定的标准和预算之内。如果发生偏差或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实现规定的成本目标。 1.1.2 成本控制的原则 ①成本最低化原则。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以客观条件和现实的技术水平为依据,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②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二是全过程的成本控制。③动态控制原则。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来不及纠正。所以,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动态控制。④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⑤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成本控制中,有“责”就必须有“权”,否则就完不成分担的责任,起不到控制作用;有“责”还必须有“利”,否则就缺乏推动履行责任的动力。必须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成本控制工作做得更好。⑥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就是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对于发生在控制标准以内的可控成本,不必逐项过问,而是集中精力控制可控成本中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例外”差异。 1.2 施工企业成本构成及分类 1.2.1 施工成本的构成 施工成本可以按成本构成分解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和间接费。其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措施费属直接费;间接费包括企业内部的各项目经理部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的全部施工费用的支出,具体包括:工作人员薪金、劳动保护费、职工福利费等。 1.2.2 施工成本的分类 ①实际成本:反映施工费用的实际支出,确定施工最终的盈亏,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直接消耗在施工项目上的实际费用。②计划成本:按本企业的管理水平、消耗定额、作业效率进行工料分析,以优化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方案和管理措施为依据,根据施工单位具体情况,确定施工预算费用。③预算成本:是决定施工企业盈亏的前提条件。它是项目成本分析、决策、报价、落实责任、安排资金的依据,是由施工量定额标准来计算出施工成本。 2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常见问题 2.1 成本控制思想与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部门或财务人员的责任,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事实上,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只是成本控制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控制的主体。 2.2 缺乏责权利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控制也不例外。现在施工企业都被要求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实行施工成本控制体系,并将责权利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甚至虽然有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但是却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涉及到了成本控制活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如何去对成本施加影响。于是,成本控制缺乏制度约束,缺乏具体责任,成本目标无从落实。 2.3 成本全过程控制不力 项目部门仍沿用经验工程的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及制订目标成本,对成本控制措施的制订和实施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忽略了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及工期的要求,给事后控制造成极大的隐患。 3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对策分析 3.1 加大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增强全员责任成本意识 加大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就要从成本控制的优越性方面来引导和深入,将一切影响成本的因素纳入强化管理范畴,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工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群体的敬业精神,树立企业是我家,人人都有责的大局观念。切实增强全员责任成本意识,才能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成本控制的根本转变。 3.2 加强目标成本的管理,建立责任成本中心 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是工程成本控制行之有效的经验。责任成本中心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制体系,按照不同的成本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纵向分解到各施工班组,横向分解到项目部领导、职能部门,并且要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3.3 强化全过程控制 3.3.1 材料费的控制 用量控制:①实行材料领用责任制,专料专用,包干控制的方法,加强现场管理;②严格控制进料,对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为避免给以后埋下质量隐患,应立即与供货方办理更换或退货手续,购料一定要严格办理验收交接手续;③在合理使用条件下,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价格控制:①快货物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匹次;②买价控制,以降低成本,坚持“质量择优而买、价格择廉而购、路途择近而运”的原则。 3.3.2 人工费的控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于不好控制人工用量的部位,尽量采用包干的方式控制;②为使施工工序更加合理,减少窝工和重复用工,应加强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比选工作;③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进行分解控制,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 3.3.3 机械费的控制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主要部件及其保养情况建立档案,作好备件的储备,严格执行机械的保养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修理费,减少 修理等候时间;②租用设备考虑季节性天气的实际情况,减少停置时间,降低设备的租金或折旧费率;③优化施工工序,避免交叉作业对设备影响利用率。 3.3.4 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的控制 其他直接费是指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摊销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实验费、场地清理费等。这些费用具有较大的弹性,就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对这些费用的控制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3.3.5 正确处理工期和成本的关系 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成本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盲目抢工期赶进度,增大项目成本,导致项目亏损。 3.3.6 加强施工变更索赔工作,强化索赔意识 变更索赔也是相对降低工程成本的措施之一。项目部要与监理方、设计院和业主充分协调,认真研究合同和施工图纸。变更设计应坚持“先批准,后变更;先变更,后施工”的原则;紧盯现场,建立完整的施工档案,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单位、业主签证工程量及价款。 3.3.7 重视竣工结算工作 实物工作量完成,工程进入收尾决算阶段后,应尽快组织人员、机械退场,留守人员应积极组织工程技术资料移交和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同时要对工程的人工费、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一方面确保竣工结算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弄清未来项目成本控制的方向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从新角度探讨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 【摘要】本文从价值链角度、施工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和员工心理因素方面探讨了铁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力图从新的角度研究成本控制新途径。 【关键词】铁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新角度。 面对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谁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谁能保持企业良好运行、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效益,谁就能走在众多企业的前面,占尽优势。利润的产生和增长,说到底就是增收和节支、增强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因此,成本控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施工企业成本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企业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漏洞,并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系统的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增收节支、提高利润的目的,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剖析。 1。成本管理理念的局限性。对于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提及的是存在于理念即意识层面问题。只有认识到了,才能有可能做到。当今,在很多企业中领导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管理观念落后,员工的成本意识淡薄、只懂分工不懂协作、没有团队精神,领导与员工在成本管理的诸多问题上都难以达到共识。 1。1成本管理观念僵化。目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大多局限于项目施工成本中资源消耗的控制,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研究,不注重资源供应过程中成本支出的优化,更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着眼对企业战略成本作出规划,其主要原因就是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观念僵化,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够系统和全面。施工企业价值链如表1。 表1施工项目价值链。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理念局限于施工生产过程,对于上游和下游的成本控制关注较少。 1。2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企业中大多数员工仍然认为,成本管理只是成本管理部门或成本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自己毫无瓜葛。 而管理者的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重揽轻干”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上,员工与管理者的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就此错位。有些项目简单地将项目成本控制的责任归于项目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局面是每个部门和人员只关注自己的工作责任,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成本责任。如工程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责任是认真贯彻工程技术规范,不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保证施工生产的进度就算完成工作了,但是忽视了自己的成本责任,比如没有考虑到和劳资部门的进行协调,随意增加劳务队伍,可能导致最后工程人工成本的大幅度超支。材料员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保证按照质量要求采购原材料,不出现断料影响生产就算完成了,但是采购过程中没有精打细算,采购材料只考虑采购质量问题,忽视了采购成本的降低,导致材料采购成本超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大家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完成工作责任很到位,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的成本责任,必然会使成本增大。另外一个情况是虽然意识到了自己应承担的成本责任,由于技术、材料、设备、劳资人员没有接触过会计,对成本的概念一无所知,也会造成成本的超支。由此可见,财务人员只是成本控制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控制的主体,这种意识不清除,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控制。 1。3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实行集团公司-子公司-项目部的管理体制,项目部是成本控制的主体,项目部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项目经理的权利过大,许多企业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考核制度。有的企业建立了责任成本管理制度,要求项目经理零利润承包,结余归项目经理支配。这也导致一些项目部只重视成本的控制问题,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感情投资,一些人才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人才流失。刚招聘来的大学生刚毕业没几年就要跳槽辞职,打乱企业的施工计划和节奏,也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招聘成本。因此对项目经理缺乏科学的考核制度,是制约当前国有施工企业机制发展的主要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改变“盈利的项目经理就是英雄:亏损的项目经理就是狗熊”的片面看法,引入全方位考核指标体系,将质量、安全、进度、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纳入项目经理的考核体系,真正建立起合理的项目经理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为降低成本创造一个好的竞争环境。 2。忽视了外部社会环境成本的控制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多,许多施工地点周边治安环境状况差,存在不同程度的黑恶势力,这给企业正常施工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例如,在项目部所在地,地痞无赖已经有自己的产业,囊括了建筑、运输、批发零售等诸多领域。为从项目上获取利益,就会提出项目部临建、库房等工程必须由他负责,否则没人敢来承揽该工程;且提出必须安排几个当地无业青年工作,否则项目领导出门就会有危险了;项目部所需物资必须首先考虑由他指定的商铺供应等等。由于其垄断当地各行业,抬高价格,使得企业成本大大增加;由于其承建工程的粗制滥造,大都达不到规定要求,经常性返工返修,导致成本流失。 除此之外,安抚当地居民也极其重要。如果与当地居民关系融洽,则工程大体便会顺风顺水,否则,项目部就要准备好每天接待为数众多的当地告扰民、索赔的群众。 3。成本控制的全员性亟待改善。成本控制不只是会计人员的事情,成本的节约与控制需要自上而下,全体员工的参 与。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包括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等,它涉及到项目组织中的材料部门、设备部门、劳资部门。项目部的所有人员分别隶属于这几个部门,因此项目成本的控制就牵涉到这些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也直接影响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执行,执行的过程就需要每个部门、每个人员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工作中去。目前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在施工企业项目施工工作中基本没有做到。许多项目部的目标成本由财务部制定,而财务部门的制定依据较多的是依赖历史经验,没有详细的测定过程,这样制定的控制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具体的控制方法和过程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人员来完成,但各部门的职能人员对这种缺乏可执行性的控制方案肯定存在抵触情绪,这必然降低了成本控制的实施效果。另外,由财务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更多的是从价值角度考虑,这样在最后的成本报表中显示一个总成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无从了解成本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发生的。因此真正做好成本控制就需要所有施工人员、工程建筑人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通力配合,项目成本的高低需要大家关心,仅靠项目经理和专业成本管理人员及少数人的努力是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的。仅仅依靠财务部门通过历史数据进行控制目标的编制和过程控制是无法做好企业成本工作的。 二、从新角度研究施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 1。管理层转变成本管理意识。管理者应该改变局限于项目施工成本中资源消耗控制的理念,详细分析影响工程价值的施工价值链各环节的影响程度,对施工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研究,在工程设计阶段,注意和勘察设计单位的沟通,根据自己的施工能力和技术力量,以及本企业的成本状况,对设计理念加入自己的思想。重视和供应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努力和供应单位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以实现资源供应过程中成本支出的优化。同时对下游环节的验收、索赔、维修过程的战略成本作出规划,从整体价值链上进行广义的施工成本控制。这是通过价值链控制成本的真谛所在。 2。合理控制外部环境成本。 2。1社会环境成本控制。依靠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维护施工秩序。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与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做良好沟通,了解当地的治安状况,请求他们的通力协助,对施工周边的社会治安环境给予保障。另外,在选择项目部位置时,可以适当考虑当地公安机关派出机构距离较近的地方,以保证在出现地痞无赖等黑恶势力到项目部上滋扰是非时,公安民警可以第一时间赶到,予以制止。在打斗或者其他负面事件已经出现的情况下,可以尽快处理,尽量不影响施工进度。 2。2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无论是公路、铁路、桥梁、隧道,都是在为民服务,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状况和感受是项目应该做的。施工能否得到当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对于工程的正常进展至关重要。首先,必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予以尊重,免生不必要的是非;其次,对于占地、占林、占道的情况,要按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足额补偿和租赁费用,不欺瞒、拖延;再次,如果情况允许,可以做些惠民工程,如修路、打井等,既方便施工又可以顺应民意;最后,做好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工作,当出现纠纷时,应礼待群众,告知通过政府调解等正常途径解决,减少不必要争端影响施工进程,增加成本。 2。3树立正确思想,搞好内部团结,不向黑恶势力低头。如果当地黑恶势力猖獗,严重影响施工进程、项目部和施工队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么,在请求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予以保护的情况下,项目部还可以向正规保安服务公司雇佣一定数量的保安,加强项目部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系数。同时,要谨防他们拉关系、套近乎,对项目工程进行承揽,由无到有、由少及多的慢慢渗透,以致工程质量没有保证,返工返修增加成本。在遇到寻衅滋事的黑恶势力时,公司内部,经理、员工和施工队要紧密团结,同心协力,在保护国家和个****利、人身财产安全不受非法侵犯的同时,给对方以震慑,不向黑恶势力妥协,保证正常施工秩序和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流失。 3。正确认识质量、安全、工期、形象的有形成本支出与切实收益的双面性。质量、安全、工期与成本支出是存在矛盾性的。有些工程业主催的很紧,要求尽快完工,企业应该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情况下,加快进度。但是不要违背施工生产的规律。要在竞争中生存,施工企业应该有效的对“三大目标”进行控制,即合理地处理好成本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质量不一定要求最高,要在满足用户需求,不出现安全事故的前提下进行成本控制。但是应该注意,安全控制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企业的生命。什么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安全性来进行成本控制。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即使某一个项目因为快速、高质量,又没有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下出现了亏损,从长期来说,这也是企业的品牌,能够为后续的工程承揽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质量与安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源泉。 4。注重对施工企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关注员工心理成本。根据施工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要对本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员以及物料统一实施动态管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工要依照各项工程进度的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加大企业内部人员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满足工程项目不同阶段对相关人员的需要,而且能够使企业内部的职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得到一定的锻炼与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逐渐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隔阂,从而使整个施工企业形成最大的合力,不仅能够为工程项目的早日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能够减少企业人员的配备数量,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情绪影响人的行为,施工企业产品的不动性决定了人员必须流动。 露天作业也使得工作任务非常艰苦,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的员工,心理、生理压力要比其他行业高,不可避免的出现职业倦怠。此时工作效率会大幅度降低,间接提高了工程成本。进行项目成本控制,一定要考虑员工的心理成本,管理层要尽量改善企业服务员工的水平,提高服务成本,注重对员工心里诉求的引导,减轻员工的心理成本,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为高效率的进行成本控制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要从企业整体效益出发全面分析,内外齐抓、共管。在完善责任成本管理体制,以人为本、强化素质、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成本控制必须要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要对企业的全体员工实施动态管理,重视成本控制的全员性,注重对施工企业相关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引入现代成本管理思想,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应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模式也都是十分必要的,外部环境成本控制要给予更多关注。虽然本文对于许多成本控制方法和新的成本理念未作全面叙述,对于很多问题的见解还不够深入,但是,如果企业能到踏实认真的做好这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那么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一定能够占据优势,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物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其已经改变了过去依附其他产业生存的特点,逐渐成为影响或改变其他行业命运的战略棋子。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纷纷将目光转向“第三利润源泉”的控制,以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物流成本的控制是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合理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物流成本控制显得至关重要。合理的物流成本控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为公司的内部成本控制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由于物流成本贯穿了企业集团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帮助企业提前捕捉管理漏洞,有助于企业及时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尽可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正常运营。 (二)电子商务和物流成本的基本内涵 电子商务是指基于互联网等电子工具在全球范围内所进行的各类商务贸易活动,包括货物交易、服务交易和知识产权交易。买卖双方可以不谋面,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是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运动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产生物流成本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身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如果按物流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包装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以及物流信息和管理费用;按物流活动范围不同,可分为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和废弃物物流成本;按电子商务运作流程的不同,可分为正向物流成本和逆向物流成本。 二、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物流成本核算标准不统一 物流范围包括产品从供应地到企业的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以及从企业到消费地的物流,将哪个范围列入物流成本核算以及将会计科目中的哪些科目列入成本核算对象对物流成本的影响特别大。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成本计算科目、物流成本计算对象和范围在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企业之间无法相互比较,甚至同一电商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物流成本也不具可比性,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决策。 (二)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低,退货成本高 电子商务企业是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工具与消费者进行商务活动的,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上了解到产品的款式、功能以及价格等特性,通过比较各企业的产品综合性能做出消费选择。许多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质量很差,通过美化工具美化产品或者在介绍产品性能时夸大其功能,这些都会误导消费者,最后导致消费者不能满意所购买的产品,选择退货。有些则是货物在挑选整理的时候出现错误,消费者所收到的货物不是自己选的款式或大小,也会导致退货。在退货过程中,增加了挑选整理费、仓储费、运输费以及人员工资等费用,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总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 (三)工作效率低,运输成本高 许多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运输系统不合理,产品在配送运输过程中没有走高效益之路,浪费了很多能源资源,运输成本大大的提高。有些是由于运输线路和运输节点没选好,在节点上停滞的时间长,导致移动储存成本高;有些是运输工具没选好,导致效率低,运输时间过长;有些是由于货运人或者经纪人没选好,导致运输过程复杂,运输时间长,成本高。 (四)供应链管理不完善,委托成本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电子商务企业都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的经营,把物流服务部分外包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第四方物流公司,这样物流成本就是委托成本。企业的本意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顾客,降低物流成本,但是由于供应链管理有缺陷,导致委托成本居高不下,大大减少了外包优势。许多电子商务企业与外包公司没有形成良好的战略联盟,各自都只注重自身的发展,没有考虑到利益的平衡,导致委托成本高。另外,电子商务企业选择外包公司时,没有综合评估外包公司的实力,由于供应商或者消费者的分布比较散、范围比较广,导致外包公司的经营成本高,进而影响物流委托成本。 三、降低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标准 电子商务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物流成本核算标准,这样才能让物流成本在不同时期具有可比性。为了行业中各个企业可以相互比较,应该尽早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以便物流成本能够更好的监督和控制。这都让成本信息更具真实性,就不会再出现物流成本的低估或者高估,也更有利于相关利益者及企业经营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完善产品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降低退货成本 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产品的退回会产生一系列的物流费用,因此,降低退货成本是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中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为了降低退货成本,我们应该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即完善产品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电子商务企业应该在产品流出企业之前确保产品的质量没有问题,也不要弄虚作假,要让消费者知道产品的真实信息。另外,企业一定要宣传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人员,以提高顾客对企业的认同感,进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这样就有利于降低退货率,节约物流成本。 (三)注重效率化,降低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最大项的物流成本,占企业物流成本的40%—50%左右,要想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就应该紧紧围绕运输成本这个核心环节。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应注重效率化管理,合理安排运输排程,重视配车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同时,将生产商配车计划的制订与生产计划联系起来,使批发商将配车计划或进货计划相匹配,减少不必要的配送,提高配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另外,电子商务企业应该完善物流信息系统,让物流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高度共 享,使各个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有利于物流成本的降低。 (四)整合供应链管理,降低委托成本 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励,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电子商务企业应该强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供应链是打造核心竞争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供应链的强弱决定着竞争力的强弱。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应该制定筛选机制,选出综合实力强的供应商、经销商和物流企业,与这些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整合出一条超强的产业链,促进物流一体化运作。供应链中不同环节的有机整合,能够提高供应链集成度,加强企业之间的协同,减少不必要的流程,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措施方法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不断降低成本,对企业做强做大,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贯穿于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反映了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指标。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竞争。成本控制环节众多,一般有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核算等。本文着重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对建筑施工企业 文秘站: 一、实施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 施工企业在组织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建筑机械费用及人工、管理费用,所有费用的总和,构成了该工程的生产成本。通过成本控制,可以发现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以便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实施成本控制不断降低工程成本是增加施工企业和社会的积累的源泉。在预算造价已定的条件下,成本越低,企业的利润就越多,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有利于改善施工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工的生活条件。实行利税后,税后利润全部留给企业,组成企业的新产品试制基金、生产发展基金、后备基金等各种基金。这些基金除了发展企业生产外,还改善了生产条件和职工福利。降低工程成本是增加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降低工程成本对节约投资增加企业积累提高职工收益都有利,因此必须重视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 二、施工项目的成本构成 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四部分组成。就目前来讲,施工企业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直接成本由直接工程费和措施费组成。直接工程费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各项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是指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非工程实体项目的费用,由施工技术措施费和施工组织措施费组成。措施费对不同施工企业、不同工程项目,其发生的范围和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确定;间接成本由规费和企业管理费组成。规费是施工企业按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必须缴纳的费用。企业管理费是指建筑安装企业组织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所需的费用。 三、事前控制——目标成本的管理 目标成本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目标成本和进行成本预测,参与经营决策、编制成本计划,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实行成本归口管理等内容。对各项生产活动进行具体指导,限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错误的措施,使各项具体的和全部的生产耗费控制在原来规定范围内;确保规定的目标成本。 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加强业绩考核 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是工程成本控制行之有效的经验。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责、权、利相统一的,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能够加以控制,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企业内部单位。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负完全责任。按照不同的成本要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纵向分解到各施工班组,横向分解到项目部领导、职能部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制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严格考核、奖罚分明。通过成本指标,可以发现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以便总结经验克服缺点,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发挥责任成本中心的作用。 确定目标成本、进行成本预测 施工预算是成本目标。工程中标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评估。根据项目合同条款,施工条件,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等因素,测评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在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方案和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工料机消耗分析和制定节约措施之后,制定现场的目标成本。施工预算成本总额应控制在责任目标成本范围之内,并留有余地。并应确定目标利润,施工预算与投标预算进行对比,其差额实际就是计划施工盈利。为了编制合理的施工预算,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也可制定内部施工定额。同时还要编制施工管理费支出预算,严格控制分包费用,避免效益流失,项目预算员要协助项目经理审核和控制分包单位的预算,避免“低进高出”,保证项目获得预期效益。 四、事中控制——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 成本计划执行过程,实际上就是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的生产全过程,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是对照成本计划进行日常控制。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资料耗费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控制,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的控制等内容。 加强业内管理 工程项目开工时,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在图纸会审时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要认真仔细看透图纸,从方便施工,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又能降低资源消耗,增加工程造价等方面考虑,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也是工程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细化优化,选择适合的施工机具,满足施工的同时又具经济性;合理调度周转材料,精心布置场布图;合理分配工作面,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确保工程质量。编制出技术上先进,工艺上合理,组织上精干的施工方案。项目部位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抓质量、安全、进度,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责任到人。按合同约定按时编制进度计划和进度款报表。对于工程变更,应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甲方签证工程量及价款。由于不可抗力影响,导致工程停工应及时进行工期签证。由于开发商原因造成工期延误及损失,应及时 办理书面签证手续。加强内业管理是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生产资料耗费的控制 在项目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和机械设备使用占整个工程成本的60%左右,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的节约来弥补。因此,建立完善的采购和收发料制度十分必要,一般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减少材料储存量,以加速资金周转。材料采购应通过市场调查,论质比价;对于耗量大,价款总额较大的材料应采取招标方式,公开竞价,择优选定。这样做,既有利于保证质量,又有利于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并严格收发料制度,进场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发料要严格按照计划发放,做到帐物相符,台帐清楚,特别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周转材料,如:钢管、扣件、方木等应包死基数、实行限额领料。对余料坚持回收、废物再利用,这也是材料成本不可忽视的最终环节。设备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能力的要求,合理地配备机械,外租机械设备,如:塔吊、吊车等,分别采取按台班,按工作量或包月等不同的租赁形式进行租用。要按油料消耗定额进行抽查。并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进、退场时间,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提高利用率。自备小型机具,也要合理使用,减少机具闲置。对于机械设备应建立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机械使用成本。 分包成本及人工成本的控制 分包成本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分包单位的选定可进行招标方式,对分包项目结算,严格按分包合同执行;各专业分项工程都需经过各责任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结算。对于包清工,工程项目应选择实力强、技术精、工人素质高的队伍。其中低值易耗材料、零星材料等采取一次包死的办法。无论是专业分包还是包清工,合同的签订都应详细、严谨、奖罚严明。同时,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开展技术比武,加强劳动纪律,改善劳动组织,把施工人员的劳动成果与经济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劳动者操作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全面提高项目施工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向工程质量、安全、工期要效益 “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施工企业要想从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获得利润,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严格实行成本控制。“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但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呈几何级上升,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管理者要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达不到质量要求将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影响企业的信誉,但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信誉度,出现“质量过剩”现象,这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安全是职工的生命,项目的生产,首先要加强防患意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保证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工期管理也是合同管理的环节之一,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重要课题,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技术措施,必然增加工期成本,但由于延误工期而导致违约,必然被索赔。一般来说,工期短,成本小,但当工期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再要缩短工期,所采取措施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因此,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时,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追求市场竞争力而盲目赶抢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五、事后控制——及时竣工结算、加强成本核算 技术资料及时交付甲方和归档,及时竣工决算和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资料的准备与竣工决算的管理 合同条款对工程竣工验收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因此,要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以确保工程竣工时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及时交付甲方和归档,将影响工程的竣工决算。在竣工决算阶段,项目部将有关决算资料提交预算部门,对中标预算,材料实耗,人工费等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确保工程竣工决算的正确性、完整性。 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 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结算,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项目部要专人负责与开发商联系,力争尽快收回资金,对不能在短期内清偿债务的甲方,通过协商签订还款计划的协议,明确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以增强对债务单位的约束力。 六、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施工项目成本目标的制定不严谨、测算不精确。在测算项目的目标成本时往往由造价员以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为依据,参照定额消耗量及市场信息指导价计算其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而工程量基本上参照投标书中的工程量清单数量,而未在测算目标成本时重新核算施工图中的数量,未结合施工实际情况进行项目单价的组价。这样制定的目标成本往往是不精确的,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 2、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项目经理是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承包的建设工程项目上的委托人,项目经理责任制是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施工项目目标责任制度。由项目经理代表企业对项目的成本、质量、进度和安全等控制目标得以实现,但现行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往往只要求项目管理班子完成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和工期进度,没有结合成本费用支出的高低来进行效益考核。 3、施工项目管理班子成员的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施工技术人员非常重视技术管理,但却忽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管理,项目成本控制。要求全员积极参与,在建立健全一个完善成本管理机构和成本控制专职人员的同时,必须充分调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管理工作。 4、忽视合同管理和索赔意识不强。由于目前发包方在建设项目进行招标时,其招标文件的合同条款都制定得比较苛刻,并且发包方另行分割发包的情况也很多,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带来较多困难。但是施工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不十分重视合同的签订,认为合同条款在招标文件中都已有了约定,就简单的按发包方招标文件的合同条款进行套用,而未在合同签订前进行逐条研究。同时,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索赔问题得不到重视,不能及时、合理的进行处理,这样索赔问题搁置下来为以后的竣工结算带来障碍,并给施工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七、应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责任主体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度。按项目管理任务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并对各业务部门和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责任、权利及利益分配等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强约束的同时也实行激励。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同时,编制出各施工段的施工成本控制目标计划,根据确定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施工作业班组,由管理人员定期对下达的目标成本计划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出成本费用的偏差,分析偏差的程度和性质,确定造成偏差的原因和责任归属,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对实际成本进行考核,考核有节约的给予奖励,超出的进行处罚,使制定的目标成本计划得以实现。 2、加强施工过程中对人、材、机等费用的控制,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1)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费用的消耗。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水平,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加强劳动纪律、严格执行劳动定额,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积极性,达到节约人工消耗、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的目的。 2)通过加强采购、运输、使用等环节的管理,降低材料消耗。从材料的采购、运输、使用以及竣工后回收等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在采购环节应 分析材料价格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材料采购时间,避免因材料价格上涨而造成材料成本的增加;在运输环节应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避免远距离运输,选择经济合理的供应方式和运输工具,合理设计施工现场的总平面图,避免产生二次搬运;在使用环节主要是管理好领料、用料及核算工作,根据工程进度严格按照企业定额的材料消耗定额测算材料用量,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材料费用支出。3)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通过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提高其完好率和利用率,减少机械使用费和维护费,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做好设备管理主要有:设备选择、合理使用和检查维护、修理保养等。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工程量大小以及工期要求,一方面要考虑使用的施工机械是否经济,即以机械施工使用费的高低为标准,另一方面也应考虑机械设备的合理组合。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机械设备使用费。 4)加强施工管理,节约施工管理费。施工项目的成本除人工、材料、机械等所构成的直接成本外,还有间接费中施工管理费支出。管理费发生费用的高低都将会对预期的利润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施工管理费支出的控制,可以通过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通过科学组织施工,优化施工方案、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进一步节约管理费用的支出。 3、加强合同管理,提高索赔意识。 1)施工承包合同签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于是施工企业在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对可能发生有歧义的、招标文件中不合理的以及专用条款中的每一条款都要透彻分析理解,避免以后在竣工结算时产生纠纷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财务人员、造价人员一起对合同经济性、合法性及主要条款进行评审,对招标文件不合理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应该据理力争,提出合理并有利于施工企业的约定。 2)强化索赔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业主发包方的原因造成工程延期和费用增加的情形时常出现,其发生的情况往往表现为:没有按合同约定提供施工条件,如未及时交付设计图纸、施工现场、通水、通电;发包人的设计变更和工程量增减;发生不可抗力的事件;发包人提供的材料或设备未能及时到位;发包人另行分割发包的工程造成工期延误和质量问题;未按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进度款;材料上涨、政策变化调整;发包人指令工程暂停或变更方案等因素造成工期延长和费用增加。所以,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熟练掌握有关索赔工作的程序及内容,及时做好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特别要加强施工现场签证管理工作。施工企业遇上述索赔事件时,要及时办理签证手续,同时做好现场原始资料,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索赔报告及提供证据资料。通过对发生的索赔事件进行及时、合理的处理,可以进一步保障施工项目的施工工期及降低费用支出,确保目标成本得以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才能使企业具有发展的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谈如何实施有效的企业成本控制 摘要:成本控制是各类生产制造企业适应性节约成本投入,提升行业竞争力、持续发展力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是企业丰富经济管理及业务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因此笔者基于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从控制要点入手,展开了如何寻找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径、强化成本核算控制的科学实践策略探讨,对切实提升生产制造企业经营业绩、生产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令其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生产制造企业 成本控制 经济效益 一、前言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各类生产、制造企业创设了有力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为其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争相提升产品生产质量、压低产品价格,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意图争取更多的消费市场。也就是说在同等质量的产品中,哪一类产品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则消费者更愿意为其买单,因此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定价模式科学开展成本控制则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最核心任务。传统的生产企业产品定价模式主要为生产成本加上利润等于产品价格,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各方因素的全面调节,产品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移为买方市场,因此产品定价模式也有所转变,发展成为利润等于价格减去生产成本,虽然从计数的角度来讲,以上两种定价模式较相同,然而其实际却有着本质不同的意义。传统定价模式主要通过在成本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的利润从而确定产品最终价格,然而当前,产品价格却完全由市场决定,倘若制造成本较产品价格低,则生产企业便有利润可赚,相反企业将被市场的残酷竞争所淘汰。因此在企业发展战略之中,成本的有效控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规范作用,只有企业真正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才有可能令产品价格有所降低,并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令其占领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二、我国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我国各类制造企业的生产进程及发展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其成本控制中体现了内容僵化、控制人员结构单一、控制模式不合理、控制手段落后等不良弊端。在控制内容层面,我国多数生产制造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其成本控制范围仅仅局限于对生产消耗活动的管理,并没有深入涉及或者很少渗透企业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采购、成品销售及售后质量服务等企业实践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中,因而往往会造成成本失控管理,成本总体水平始终居高不下的不良局面。同时大多数制造生产企业其担负成本控制职能的人员存在构成单一的现象,仅局限于包含专职成本管理人员,即财务及其所属部门下级的核算人员,而未能全面包含相关技术生产部门及经营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现有成本控制模式主要以产品计划价格为基础,仅包含对财务成本的核算考量,并以事后核算为主要依据,展开简单的成本分析,因而缺乏超前意识的事前成本预算及科学的决策管理,同时不能有效进行事中阶段的成本控制与绩效监督,对事后的分析与考核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的科学支持。再者,现有成本控制手段体现了滞后管理,无法跟上现代化企业生产发展速度的不良局面。由于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内容多样、控制对象较复杂,加之领导层、管理层的不重视、工作人员的服务效能不强,令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还停留在效率低下的手工操作层面,不能紧密结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理念及特征科学开发功能完备的成本控制软件,对深入成本控制研究的支持、执行及投入力度不高,因而进一步导致了生产制造企业在各阶段的成本控制与核算功能较分散,不能实现有机的集成与高效统一的发展。 三、企业成本控制要点 (一)细化分析,将成本份额比例高的内容作为主控对象 在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中,我们应将主体控制目标放在所占成本份额比例较高的材料因素与人工因素层面,只有牢固将成本占有率过高的这些部分进行重点监控、才能令企业成本控制计划不被不良因素所颠覆,成本控制目标的完善实现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二)从创新层面入手,找到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 技术创新是生产企业的创造之本、动力之源,成功的技术创新与最合理的工艺应用能切实降低生产制造企业的原材料用量或令其在不断的寻找新材料、发掘具有价格优势、性价比较高材料替代传统生产材料中有效实施成本控制。同时工艺技术创新还可有效提升生产材料的利用率、成品率及一级品率;通过工作流程的适应性变更与管理方式的完善创新还可令企业核心劳动生产率及设备高效利用率切实提升。再者从营销管理层面来讲,营销方式的创新可有效提升生产制企业的产品销量,令其单位产品的营销成本得以显着下降,由此不难看出丰富生产制造企业全过程管理的创新是降低运营成本最行之有效也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另外在实践管理中,生产制造企业应通过自主的探索与总结研究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成本控制关键要素,从这一关键点出发展开高效的成本控制,把力量用到实处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控制效果。 (三)加强可控费用管理,科学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可控费用是成本控制的主体效能对象,只有在生产制造企业的全过程经营管理中从那些可通过人为协调完善控制的因素入手,才是成本控制科学发展之道。因此在控制实践中我们应主力从材料用量、费用控制入手、强化物料消耗计量、材料进价调控、办公经费、运输费、差旅费与资金占用费管理,才能充分展现成本控制的效用价值。再者我们还应在企业内部科学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并完善建设与之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用科学的奖惩机制调控员工整体的成本控制主动性与积极性,令成本节约与员工切身利益完善结合,并在科学的奖惩条例中变被动的企业成本控制为全员积极、热情、规范、主动的科学成本控制。 四、有效的企业成本控制途径 (一)完善提升生产制造企业劳动生产率 不同的制造企业,其生产产品的种类必然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可科学依据产品的不同属性特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效率考核指标,采用每小时的产品生产率及工人生产力进行衡量比对。在企业每天的生产中我们都要对此生产效率指标进行考核、 统计与对比,从而合理分析及查明生产过程中各类影响效率的主体因素、抑制生产运作环节的瓶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大力改善。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我们必须从以下科学方式入手。首先应合理强化企业管理层、各类工作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政治素养与实践操作技术水平,同时我们应完善加大技改投入,令各类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并提升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人员管理层面我们应适应性压缩非生产人员比例,令进厂从事重要生产操作的工作人员在精选管理中发挥重要服务职能。同时管理层应通过合理的调配劳动力促进各生产环节的优势突出与兼顾平衡的发展,在健全劳动管理体制的科学辅助下,提升劳动生产出勤率、工时科学利用率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工作效率。 (二)合理降低材料消耗、平衡分配,强化提升产品生产质量 提升生产效率、促进产品优质品率增强与材料损耗率合理降低是生产制造企业强化成本控制的科学途径,我们可将这些指标作为员工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令员工达标率与其切身利益、奖金额度直接挂钩,从而充分激发工作人员开展科学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同时在生产实践及管理进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企业历史消耗数据的完善积累,将其作为基础标准,分清责任归属,规范员工生产及材料消耗行为并实施与企业工作人员的良性沟通。在分配环节企业管理层应发挥综合调控职能,令成本节约所得的企业内部利润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对成本节约体现良好控制效果的部门、班组及个人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履行奖金兑现制度,在各个生产环节的控制中,我们应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并令质量监督、检验与管理机制更加健全,从而令企业在持续、高效、快速、优质的实践中切实生产出令用户真正满意的产品。 五、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 成本费用计入范围的明确可令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高效、清晰,因此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科学正确的对可以计入产品成本与不能计入产品的成本进行明确界限划分。依据企业运营管理中发生较多项目费用的现状我们应本着谁受益、谁消耗、谁负担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凡是消耗的材料、人工及其他费用都应一并计入生产成本范畴。对于不能计入的费用,例如用于支付各类滞纳金费用、赔款、捐赠及赞助款项等则应划入企业营业外支出款项中,而支付的股利则应纳入利润分配范畴;相关各类管理、财务费用也不应错误的计入生产成本中,而应将其纳入期间费用范畴。在企业成本控制层面,每一位会计人员都应依据企业当月产生的实际成本进行合理分析,找出引发企业亏损的真正原因、亏损节点位于何处,或盈利的原因怎样,在什么地方盈利,通过与基层技术人员、相关生产调度与主管人员的及时沟通查明原因,为后续的成本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会计人员应在实际成本控制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及时了解企业运营的相关实际情况,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信息化时代,倘若没有数字的标准良好比对,制造企业的节俭运营与成本控制便无从谈起,因此在成本控制计划的规范实施下我们应促进企业各部门出据完善的数字清单,其中包含各类可控与不可控费用,并在每季度或每月由财务部门汇总后上报至管理层,将各项异常或超支运营情况进行特殊标识,并在每月总结会中要求相关部门对超支部分做出解释。生产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因素,因此在实践管理中我们应完善树立创新精神,切实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进一步令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并真正激发成本控制效益。目前很多生产制造企业的产品缺乏完善的竞争优势,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企业生产规模不合理、不经济,在生产建设层面盲目投资过高,对产品能耗不加以强化控制,任其自由发展,这些不合理因素均来自于企业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不重视开展策略性成本管理所造成。为了切实降低该类因素对成本控制的深远不良影响,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成本管理的策略性控制,将其纳入企业决策管理的必经环节。基于生产制造企业中各类制造程序、物流及作业程序选择具有可优化组合的属性,我们应对制造程序中的附加值高低进行综合计算分析,例如对采用各类高新技术、工艺、材料对低价值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技巧、结构及装饰层面的改造附加值进行衡量,并通过价值链管理对企业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企业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完善的控制与管理。 六、结语 在我国各大生产制造企业的实践运营中均在成本控制环节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良问题,其中突出体现在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层面的失控、生产环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企业员工不能安心工作,计量环节不准确,成本核算精细度不高等。针对这些不良现状,生产制造企业要想强化成本控制就必须明确着手点,完善细化各层面建设与管理,有针对性的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走科学成本控制之路,完善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有效的奖惩激励政策塑造员工主动探究及科学奉献精神,才能真正令企业成本控制高效、有序,令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浅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一、建筑施工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项目主要包括投标成本和施工成本两大体系。一般而言,投标成本产生于投标阶段,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容易掌控。而施工成本包含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所有费用,这里面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对此进行管理。其成本控制管理的对象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系统的完善、施工前期设计的科学性、建筑施工队伍的管理、材料费用的控制、机械费用的可控性以及其他影响因素。 (一)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系统的完善 企业要想做好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打造一个良好的成本控制的平台,这就是建立并完善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系统。良好的成本管理系统有利于施工过程各个阶段成本的节约,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使成本具有可收缩性,无论是施工的准备阶段还是施工进行时还是施工的后期保障,都有效地减少成本浪费。除此之外,施工成本控制系统能够对施工人员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完善了企业的管理系统,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协调,便于施工项目顺利地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缩短了施工周期,潜在地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 (二)施工前期设计的科学性 建筑施工的前期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施工设计成本合理科学,有利于提高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周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度地减少企业施工的成本,保证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克服施工中的盲目混乱现象,直接影响施工成本的高低。 (三)建筑施工队伍的管理 施工队伍负责工程的建筑和施工,施工成本的多少与施工队伍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专业性特点较强,具有专业水平的施工队伍在很大程度能降低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耗。 (四)材料费用的控制 施工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材料成本费用,总体来说其比重要占到60%,有时甚至高达70%多,所以在成本管理中要重视对材料费用的成本控制,减少经济损失。导致材料成本高昂的主要因素有三个:采购、保管和使用。在采购方面,企业一般任用比较信赖的人去负责原材料的采购,但最近常有媒体报道许多原料采购的人员故意抬高虚报原材料的价格以取得回扣。在其采购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无计划采购,往往导致材料囤积,浪费现象比比皆是。除此之外,采购人员有时对材料的掌握了解不足,受黑户欺骗,买入了不合格的产品,直接带来了较大的成本损失,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的漏洞难以弥补。在保管方面,材料因外界因素的干扰发生变质等现象,但是没有人对其进行修复和管理,大批材料变为废墟,因为缺乏相应的管理导致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使用上,某些施工人员由于素质低下,在使用的时候故意浪费材料,缺乏节约意识和成本观念,积少成多,长期以来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消极的影响。 (五)机械费用的可控性 任何建筑项目必须借助机械的力量来完工,在一项工程中,如果机械的保护不到位,单是在机械成本方面就得付出高昂的代价。机械的保管费用、维修费用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所以企业一定要在机械方面采取恰当的措施来进行成本控制。 (六)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成本因素之外,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或多或少地对施工成本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建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果在施工中发生了人员伤亡事件,那么企业的经济成本将会大大增加,工程项目也会罚款甚至停工。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因为施工质量不合格重新返工,这将增加工程的周期性,相应地成本也会增加;如果因为施工质量导致后期使用过程中发生了伤亡,施工企业将面对巨大的经济损耗和信誉危机,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工程完工后期――在竣工时期,因为疏忽特别容易导致为不该支持的费用负责;如果施工单位欠账,则会增加差旅费用,增加成本。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施工成本管理系统 作为一个企业要根据施工建筑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施工成本管理。施工项目的每个负责人要遵守成本控制的具体规则,按照规章制度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明确其成本控制的对象、范围,在建立的基础上要根据特殊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更适应工程的变化,这样更有利于工程进行和工作管理,促进施工管理体系化,增强其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制作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 施工前期的工程设计要对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成本预算做到精细和科学,方便为后期施工开展进行良好的指引,为工程成本的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秘站:](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1、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确定施工目标,根据施工地和施工目标来选择施工队伍。对于高复杂化的施工工程,要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准,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程,保证施工质量,本着以质取胜的原则,实现质量监理管理责任制。另外还要根据编制的施工设计合理安排人员,尽量缩短施工周期,为整个工程减缩不必要的成本劳损。2、提高安全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从个人到团体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政策,加强安全宣传工作,平时进行安全演练,在演练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熟悉最方便的安全路径,在关键时刻,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和他人的安全。 (四)加大对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 1、采购方面:企业要对材料进行统一的购买和管理,实行统一招标购买,防治个人私自买卖。在采购的时候企业首先要制定一个方案,这个方案主要是依据具体的施工项目来构思的,这样就避免了企业无计划地混乱采购。除此之外,企业要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的出现,绝不宽待,严加惩处。其次,企业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要让了解施工所需原料的人去采购,让施工项目的负责人和掌握材料相关知识的人一起去购买,在采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施工所需的材料数量来购买就不会发生浪费的现象了。2、使用方面:在使用方面主要的问题就是建筑施工人员对材料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可以派遣相关施工负责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浪费材料的人进行相应的惩罚,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另外,还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建筑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3、保管方面:在保管方面,建筑企业要对材料的保管进行管理,根据成本控制系统中的具体规则进行管理,严格落实制度的实施。另外,施工机械设备要根据施工目标合理配置,加强机械的日常维修,做好登记工作。 (五)做好竣工的结算工作 在工程即将结束的时候,企业要对相关费用进行核实,看看有没有发生偏差和错误,以便及时地改正,为下次施工项目的成本节约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浅谈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1 成本控制的原则及施工企业的成本构成 1.1 成本控制的原则 1.1.1 成本控制的涵义 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对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专门的控制方法,进行指导、调节、限制和监督:本着增产节约、杜绝铺张浪费、讲究经济效益的精神,将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原来所规定的标准和预算之内。如果发生偏差或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实现规定的成本目标。 1.1.2 成本控制的原则 ①成本最低化原则。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采取各种措施,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以客观条件和现实的技术水平为依据,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②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二是全过程的成本控制。③动态控制原则。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偏差,也来不及纠正。所以,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动态控制。④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即目标设定、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和修正目标。⑤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成本控制中,有“责”就必须有“权”,否则就完不成分担的责任,起不到控制作用;有“责”还必须有“利”,否则就缺乏推动履行责任的动力。必须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成本控制工作做得更好。⑥例外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就是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对于发生在控制标准以内的可控成本,不必逐项过问,而是集中精力控制可控成本中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例外”差异。 1.2 施工企业成本构成及分类 1.2.1 施工成本的构成 施工成本可以按成本构成分解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措施费和间接费。其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措施费属直接费;间接费包括企业内部的各项目经理部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的全部施工费用的支出,具体包括:工作人员薪金、劳动保护费、职工福利费等。 1.2.2 施工成本的分类 ①实际成本:反映施工费用的实际支出,确定施工最终的盈亏,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直接消耗在施工项目上的实际费用。②计划成本:按本企业的管理水平、消耗定额、作业效率进行工料分析,以优化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方案和管理措施为依据,根据施工单位具体情况,确定施工预算费用。③预算成本:是决定施工企业盈亏的前提条件。它是项目成本分析、决策、报价、落实责任、安排资金的依据,是由施工量定额标准来计算出施工成本。 2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常见问题 2.1 成本控制思想与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部门或财务人员的责任,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事实上,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只是成本控制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控制的主体。 2.2 缺乏责权利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控制也不例外。现在施工企业都被要求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实行施工成本控制体系,并将责权利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甚至虽然有的企业建立了相应的施工成本控制体系,但是却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涉及到了成本控制活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如何去对成本施加影响。于是,成本控制缺乏制度约束,缺乏具体责任,成本目标无从落实。 2.3 成本全过程控制不力 项目部门仍沿用经验工程的成本降低率编制成本计划及制订目标成本,对成本控制措施的制订和实施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忽略了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及工期的要求,给事后控制造成极大的隐患。 3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对策分析 3.1 加大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增强全员责任成本意识 加大成本控制的宣传力度,就要从成本控制的优越性方面来引导和深入,将一切影响成本的因素纳入强化管理范畴,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工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群体的敬业精神,树立企业是我家,人人都有责的大局观念。切实增强全员责任成本意识,才能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成本控制的根本转变。 3.2 加强目标成本的管理,建立责任成本中心 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是工程成本控制行之有效的经验。责任成本中心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责任制体系,按照不同的成本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分解落实到每个阶段,纵向分解到各施工班组,横向分解到项目部领导、职能部门,并且要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3.3 强化全过程控制 3.3.1 材料费的控制 用量控制:①实行材料领用责任制,专料专用,包干控制的方法,加强现场管理;②严格控制进料,对经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为避免给以后埋下质量隐患,应立即与供货方办理更换或退货手续,购料一定要严格办理验收交接手续;③在合理使用条件下,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价格控制:①快货物的周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匹次;②买价控制,以降低成本,坚持“质量择优而买、价格择廉而购、路途择近而运”的原则。 3.3.2 人工费的控制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于不好控制人工用量的部位,尽量采用包干的方式控制;②为使施工工序更加合理,减少窝工和重复用工,应加强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比选工作;③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进行分解控制,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 3.3.3 机械费的控制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主要部件及其保养情况建立档案,作好备件的 储备,严格执行机械的保养程序,减少不必要的修理费,减少修理等候时间;②租用设备考虑季节性天气的实际情况,减少停置时间,降低设备的租金或折旧费率;③优化施工工序,避免交叉作业对设备影响利用率。 3.3.4 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的控制 其他直接费是指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摊销费、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实验费、场地清理费等。这些费用具有较大的弹性,就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对这些费用的控制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3.3.5 正确处理工期和成本的关系 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成本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盲目抢工期赶进度,增大项目成本,导致项目亏损。 3.3.6 加强施工变更索赔工作,强化索赔意识 变更索赔也是相对降低工程成本的措施之一。项目部要与监理方、设计院和业主充分协调,认真研究合同和施工图纸。变更设计应坚持“先批准,后变更;先变更,后施工”的原则;紧盯现场,建立完整的施工档案,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单位、业主签证工程量及价款。 3.3.7 重视竣工结算工作 实物工作量完成,工程进入收尾决算阶段后,应尽快组织人员、机械退场,留守人员应积极组织工程技术资料移交和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同时要对工程的人工费、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一方面确保竣工结算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弄清未来项目成本控制的方向和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浅议 当前,无论从宏观经济环境还是从市场微观层面来看,我国的房地产业已进入买方市场,消费者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性,在此背景下,引入供应链管理理论,运用价值工程的分析工具,提供综合性价比最佳的产品则成了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主要法宝。 一、供应链管理与房地产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简称SCM)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最小而把上下游企业(组织)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的管理方法。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中不难发现,出于对成本的考量,无疑是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和实质。 (二)房地产供应链成本。广大房地产企业实务中,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项目主要包括项目开发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项目开发成本包括六大项: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配套设施费以及开发间接费用。房地产企业的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在供应链思想下,房地产企业上述所有成本费用在由上下游所组成的业务链条中则以供应链成本的形态存在,并可以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加以管理和控制。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供应链成本的构成和形态取决于具体房地产开发企业供应链的具体结构。 二、X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征用环节。X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做征地方案可行性论证时,仅仅从静态上基于对各项成本及预计商品房售价来测算整个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而缺乏对项目后续各环节实际运作的全面考量。比如该公司早在一年前就缴纳了M市一块土地的转让金,但由于土地手续迟迟办理不到位,导致项目计划严重拖延,仅占用的土地转让金资金利息一年就400多万元,这无形中增加了该项目的整体成本。 (二)设计环节。X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设计环节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设计人员由于专业素质及经济意识的欠缺,产品设计缺陷及后续设计变更较多,造成后期窝工、返工和工期延误等。 2、设计手段较落后,工程造价和设计方案缺乏有效结合,导致工程造价控制不力。 (三)政府报建环节。X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该环节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项政府报建手续进展缓慢,从而严重延误后续各环节,尤其是导致项目预售时间推迟,这样一方面大额土地款占用资金,另一方面预售款回笼时间推后又变相地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 (四)施工、材料设备采购环节 1、在进行设计招标时过分依赖绝对低价选择中标单位,结果日后经常导致索赔、变更及质量问题。 2、没有确定一批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导致在施工及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方面控制力不强。 3、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的管理较盲目,比如变更程序及决策机制不完善。 (五)销售环节。X房地产开发公司物业的销售由本公司成立的营销团队来进行,该环节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有: 1、销售与工程施工节奏不一致,导致存货过大,造成大量资金占用成本。 2、各项销售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较随意,销售礼品等管理较混乱。 (六)物业管理环节。X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物业管理由其下属物业公司来管理,该环节常常由于前期物业质量存在设计、施工等质量问题,从而导致业主索赔、拖欠物业费,物业与开发商扯皮现象以及其他后续成本的追加,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公司的品牌形象受到了损坏。 三、X房地产开发公司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一)X房地产开发公司供应链结构。X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供应链成本划分为上游成本、房地产公司内部成本和下游成本。具体结构见图1:X房地产开发公司供应链结构模型。(图1)结合X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项目组织结构,其供应链中的上游成本包括土地征用费和拆迁补偿费,政府综合报建费用、规划设计费等;开发商内部成本包括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配套设施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可预见费等;下游成本包括销售费用、前期物业管理费、保修期内维修费用等。 (二)X房地产开发公司供应链成本控制体系构建。针对上述X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入供应链的思想,建立从前期土地取得,到物业销售及物业管理各环节的供应链成本体系,从而达到在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为业主提供综合性价比最佳的产品与服务。 1、土地征用环节成本控制。经分析,X房地产开发公司土地成本占项目开发成本比例约为15%左右,可见土地征用环节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但由于土地通常走的是“招拍挂”形式,地价的可控性较差。因此,该环节的土地控制重点应放在控制土地闲置资金占用成本上面,具体要考虑: (1)在做土地征用可行性方案论证时,系统论证从土地取得到最终物业实现销售整个供应链的时间,减少土地款占用的资金利息成本。 (2)运用价值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降低单位建筑面积分摊的土地成本。 (3)规避土地闲置费的缴纳。 2、设计环节成本控制。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为65%,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为25%~35%。而施工阶段对造价的影响一般仅为5%~12%,这表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建安工程费控制的关键。加强设计阶成本控制要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设计人员素质,加强设计人员经济意识。 (2)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设计方案招标、方案竞赛,可以对同一个工程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并应用价值工程最优方案。 (3)引入目标成本理论,推行限额设计。也就是在保证工程实体功能的前提下按分解的目标成本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变更,保证项目成本及分解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被突破。 (4)运用价值工程的原理,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推行工程造价和设计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在保证项目市场定位和品质的同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5)提高设计质量,减少或避免施工时的变更造成的浪费以及由此造成的窝工、返工和工期延误。在此特别说明的是,让后期物业管理部门介入招标阶段同样可以防范后期物业管理阶段相当一部分质量成本的发生。 (6)推行产品标准化,以此减少开发新产品的研发等投入成本。 3、政府报建环节成本控制。该环节的成本控制要点是加紧办理项目“五证”,及早进入项目预售回笼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4、融资活动成本控制。不同的融资渠道,其利率水平差异较大,分析X房地产开发公司现有的几种不同的融资渠道,利率水平由低到高分别是银行项目开发贷款、个人委托贷款、第三方公司拆借、集团公司内部拆借款、股权合作等。这样,公司在安排融资方案时,就可以优先考虑利率水平较低的融资模式。另外,在此基础上,还要权衡不同融资模式的风险水平高低,对成本和风险加以平衡,设计公司最佳融资结构。 5、施工、材料设备采购环节成本控制 (1)招标阶段坚持“合理低价”原则。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报价与合理低价中标,做好资格预审,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参与投标,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低价中标,以避免投标方以低于成本价进行恶意竞争。同设计阶段一样,让后期物业管理部门介入招标阶段同样可以防范后期物业管理阶段相当一部分质量成本的发生。 (2)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建立工程变更的相关流程和制度,工程设计和合同签订阶段要尽可能考虑周全,防止人为疏漏造成的后期变更,做到事前预防。在发生工程变更时,严格审核工程变更,从对总投资的影响、使用功能和经济美观等多角度确定变更的必要性。 (3)加强现场签证的审查,减少现场签证的盲目性。现场签证是施工过程中一项不可避免的工作,是甲、乙双方认可的工程实际变更记录,是办理工程竣工决算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保证洽商签证的严肃性,必须严格现场签证管理制度。 (4)推行三级收料及限额领料。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地使用材料,从而减少浪费损失。 (5)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一个项目往往有上百种材料,所以合理安排材料进出场的时间特别重要。首先,应根据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好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其次,应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 6、销售环节成本控制 (1)引入资金成本概念,合理设计各项销售方案,在销售价格及销售回款上做一平衡,寻求综合成本最低方案。 (2)严控各项销售费用,做好各种促销礼品的采购、发放管理,合理选取广告宣传媒介,提高广告宣传的投放效果,使各项销售费用产生实效。 7、物业管理环节成本控制 (1)物业管理前置到设计阶段及招标环节,参与项目设计方案论证及关键物资的招标等活动。由于物业管理是直接面向业主的末端环节,对业主在物业实际使用中反馈的各类产品缺陷最具发言权,此项安排可以减少由于设计缺陷、“绝对低价”招标等而导致的后期质量成本的发生。 (2)做好备品备件的采购、保管、领用管理,提高实物使用率,减少物料浪费。 (3)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增加业主满意度,从而提高收费率,降低物业运营成本。 本文从理论方法上构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其优势表现在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引入到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能将整个供应链条的策划、设计、顾问服务、施工、材料设备采购、销售及物业管理活动联系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以赢得竞争优势。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谈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成本控制 一.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认识不到位 目前烟草商业企业的卷烟物流成本控制更多关注于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成本控制,评价的标准仅仅是各项物流成本指标是否降低,甚少关注对产生成本变化的因素分析以及这些因素带来的后果分析,只注重“前台”的表现,忽略“后台”的决定性因 素,就数据论数据,成本控制仅仅停留在对指标的数据分析层面上,缺乏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概念和认识。 (二)成本核算体系不完整 现有的卷烟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企业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下建立的二级核算,分为仓储成本、分拣成本、配送成本和管理成本四大类,各大类下又分成若干个子目。由于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核算体系的边界不明,在物流成本的归集上很容易与企业其他成本混为一谈,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水平。同时,目前纳入核算体系的物流成本都是显性成本,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隐形成本往往被忽视掉,如企业因卷烟存储活动产生的资金成本等。实际上,隐形物流成本是长期存在的,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非常明显,应该纳入卷烟物流成本控制范畴。 (三)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全面 当前卷烟物流成本所覆盖的活动主要包括采购、装卸、储存、分拣、配送等项内容,物流活动的定义缺乏全面性和延伸性。从现实角度看,物流的基础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同样对成本影响巨大,与卷烟物流成本形成同增关联关系,进而会间歇性影响到企业整个物流成本,控制卷烟物流成本应该前推至物流基础建设,从前期的物流基础建设预可研中综合考虑对后期物流成本的影响。 (四)成本控制的方式不完善 目前行业的卷烟物流成本控制主要采取预算控制。由于行业体制的特殊性,预算编制更多的是建立在计划管理基础上,以此产生的物流成本预算最大的特点是计划的控制性,绝非在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最佳控制成本,以此作为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依据,往往造成企业缺乏物流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成本控制的效果差强人意。 从商业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看,影响卷烟物流成本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现有的物流硬件体系,包括物流中心基础建设、分拣配送设备等;二是现有的物流管理水平。 二、 发挥物流基础建设在成本控制中的前期保障作用 物流基础建设是开展物流活动的前提,产生的投入具有不可逆转性,建设结果对能否发挥物流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和提供优质服务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物流中心建设的选址要体现实用性、全局性原则。 物流中心选址要考虑配送时效性、成本合理性、管理便捷性、规模效应性等因素,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可选择数学模型如覆盖模型和P一中值模型等进行定量分析,测算选定的地址所覆盖的区域是否满足需求且整体配送费用最低,实现投入产出效果最优目标。要结合当地城建规划和所辖市场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定性分析,使物流中心基础建设在满足城建规划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整个物流系统运行中的中枢作用。 (二)物流中心建设规模要体现适度性和效益型原则。 要根据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服务对象等因素,分析各种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尽可能用最小的建设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回报,避免出现因建设规模过大,脱离企业实际需要,运行产出效率较低,企业后续成本过高的现象,违背企业建设卷烟物流中心的初衷。 三 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卷烟物流成本 (一)发挥信息系统的载体作用 企业采用射频技术、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GI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系统实现卷烟仓储管理数字化,配送线路智能化、物流信息集成化,提高送货车辆配送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采用数据管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实现对物流各种决策活动如采购销售计划、顾客分析、成本定额标准化等进行汇总和预测分析,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 (二)优化业务流程,适时提升物流成本控制能力 1.合理调整订货策略和库存额度,降低物流库存成本 企业要科学安排卷烟的订货采购计划,勤进快销,提高卷烟备货效率,降低资金成本;要运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核定合理的订货周期和安全库存量,避免出现因订货周期过长造成卷烟断货,降低对客户需求的服务能力;或因采购存储过大、结构失衡造成卷烟积压,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合理设计卷烟配送区域和配送路线。 要结合当地道路交通和市场需求情况,对影响物流成本的配送距离、环节、工具、时间等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确定合理的配送 区域。配送模式可采取分级配送,对工作时间内送达的区域作为一级配送区域,区域外的建立卷烟中转站实行二级配送,确保在不降低客户服务水平情况下,实现卷烟配送成本最低的目标。要加强卷烟配送线路的优化,全面分析客户分布情况,对配送线路进行闭环设计,尽可能减少直配线路,减少送货线路迂回,降低送货车辆的空载率,提高车辆使用效 率。 (三)全面推行卷烟物流成本单独核算工作 单独建立卷烟物流成本核算中心,将物流成本核算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体制下剥离出来,真实的反映物流成本现状。通过制定完善的卷烟物流成本核算 体系,明确各个科目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使得物流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更加精细。 (四)加强卷烟物流成本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通过对物流成本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类,合理确定卷烟物流成本的定额标准和计算口径,建立符合烟草商业自身需要的卷烟物流成本标准化体系,发挥标准成本在企业预算管理、目标管理、业绩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实现企业对卷烟物流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有效控制。 结束语 烟草商业企业的卷烟物流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企业要以行业卷烟物流评价工作和贯标、对标工作为要求,加强过程控制和数据分析,量化物流成本管理考核标准,建立完善的“过程监控、数据测量、绩效分析、考核量化”的物流成本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度,不断增强员工对物流成本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共同促进卷烟物流成本控制工作再上新水平。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谈房地产企业如何抓好成本控制 引言 在市场经济时代,当某一高档消费品的市场日趋完善成熟的时候,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的竞争。商品住宅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当基本的元素如房型、环境、外形等都已被市场理性选择,在如今房地产市场十分规范的情况下,价格战将是一种趋势,这时成本管理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房地产企业赢利的空间大小,必将成为市场竞争中更 为现实的手段和方法。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如何加强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意义 我国房地产市场存量过大,其中除宏观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外,也有其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的原因。根据经济规律,商品房如果售价下调则有助于楼市跑量。开发商之所以长年不能下调售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控制不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缘故。 从宏观上讲,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减少国民经济损失有着一定的意义。 房地产业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走出了暴利的时代。早年由于土地及资本市场化运作不规范以及房地产消费市场的不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大多处于粗放式经营管理状态。随着国家逐步加强了对房地产业的规范,特别是国家加强了对土地市场的管理与整顿,对经营性用地取消了有不正当竞争及暗箱操作之嫌的协议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范的要求进行,即必须以挂牌、招标、拍卖方式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逐步走上了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发展道路。国家加强了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对资本市场各种违规行为加以整顿和规范,同时抑制房地产过度的市场消费需求;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真正认识到以极高的财务杠杆进行高风险、粗放式的开发已成往事,必须踏踏实实地合理利用资金,加强成本控制,练好内功。 随着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一些资本实力雄厚或有相当融资能力境外资金的涌入(如和记黄浦、新鸿基、恒基等)以及国内的一些集团型企业在全国的扩张(如万科、万达、世贸等),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日趋激烈,在未来售价不明确或只能预估售价的情况下,只有具备良好成本控制体系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土地市场竞争中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才有敢于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及开发权,而成本控制不力的企业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合理制定销售策略以及参与市场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 2.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措施 成本控制总体上应注意的问题有: 2.1 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目标。 成本目标不是孤立的,它只有与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效率、工作量要求、资源消耗等相结合综合考虑才能有价值。不能一味强调成本控制而忽视了其他目标的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必须与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合同控制同步进行。 2.2 成本控制要全面。 房地产项目的成本控制是贯穿于整个房地产开发实施过程,包括整个房地产开发建设及销售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在成本控制中,要对房地产项目结构内的所有子项目或单项工程的费用实施控制,防止只重视主体工程项目成本,而忽视其他项目的成本控制;要对具体的房地产项目费用组成实施控制,防止只控制建筑安装成本,而忽视设备和器具费用的控制;对费用发生的时间进行控制,以满足资金使用计划的要求。 3.设计是成本控制的关键 从国内外实践和数据来看,影响开发成本的是约占开发项目建设周期四分之一的设计前期阶段,由此我认为成本控制的关键在设计。 3.1 开发商要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并在各个设计阶段的审查中严格把关。 设计阶段应该遵循的途径是开发商的构思——研讨——咨询——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适应市场或者可以说是创造市场。 3.2 抓好设计中的新技术应用以满足创作需求。 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需求在变化。如何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并创造新的需求,是房地产产品设计的要求和出发点。在设计过程中研究,掌握并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以满足市场需要,创造新的需要和创造新的市场,唯其如此才能赢得顾客和市场。 3.3 严格控制设计中装饰性设计。 一些没有必要的异形结构、装饰性柱和梁及外架等,其费用往往很高,施工难度也大,对工期也造成影响,应进行严格控制,对确有必要的也应有一个投入与效益的分析和预测。 3.4 优选设计单位。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设计力量不仅体现在建筑学结构力学及各专业设计的水平,还要有相关法律法 规知识,更要有设计经验甚至是现场施工经验。设计委托是需要选择优秀的设计单位,不能单纯考虑设计费用多寡或其他原因而选择设计单位,这样容易出现为了节约设计费用而增加整个项目的开发成本,因小失大。并在与设计单位合作中,加强沟通过限额设计等方法达到合理有效的控制成本的效果。 4.招标采购是成本控制的重点 这里的招标采购是指完成项目开发意图,从开发商外部来获取货物或服务所需的过程,包括开发项目建安工程、材料设备、各类中介服务(如勘察、设计、销售等)及咨询等业务的发包或委托。多数都不是由开发商直接去控制成本,因此做好招标采购工作,把握住这个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1 要抓好招标工作。 充分把握住招标采购的标的物的特点,做好招标前期准备工作。在招标过程中要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作用,把各专业部门的技术力量综合起来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及投标文件的评审工作从而达到在有效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寻求到尽可能优质的供方的效果。 4.2 组织好合同签定。 合同是责任双方责任义务及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合同签定好坏直接决定开发项目的质量、进度与成本。合同条款应尽量全面和细致,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容易发生争议或出现问题的事项在须在合同中做出规定,明确定性定量的解决方法,不能模糊用词,合同条款必须只有一种解释,以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扯皮,影响工程进度,这将直接或间接的增加成本。 5.实施成本控制的动态管理 在完成了项目设计、采购之后,成本控制那就是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目标成本的实现问题,主要是一个跟踪分析、动态管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制订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按规范的成本结构树层层分解;再通过将预算计划落实到部门与行动上,把目标变成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把实际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 6.结束语 总之,房地产开发成本是决定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房地产的价格又是影响社会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的波动既关系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反映一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同时房地产价格也是国家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体现。因此,做好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也就是控制房地产的价格,也就是对国家经济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浅析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摘要: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能否有效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施工企业 一、引言 随着建筑业市场的竞争加剧,如何搞好成本控制,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很多施工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没有将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或者是成本控制的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浪费,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这必将导致施工企业利润的减少,减少企业的内部积累,也会降低施工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概述 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或者说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 按成本的经济性质,工程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指施工过程中,耗费构成的工程实体,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其它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指企业内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管理人员的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还有水电费、保险费等。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三、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成本控制认识上存在误区。工程成本控制是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需要所有的施工人员参与,绝非像有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成本控制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和其他人员无关。如果成本控制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就会使导致工程技术人员只注重工程的技术问题,采购人员只关心设备、材料的采购问题,虽然这看起来分工明确,但如果他们都不关心工程的成本,就会为了将自己的工作干得最好,而通过增加工程成本的途径来提高自己工作的质量。从决策上来说,每个职能部门工作达到最优,对于企业来说未必是最优的。企业是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2)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现在工程项目一般都是项目经理负责制。施工企业一般在工程项目施工之前,成立项目小组,由项目小组定期向企业回报工程的实施情况,权力下放了,但没有明确和权利对应的责任。而项目小组呢,有的项目经理根本就没有将成本控制提上日程,因为成本控制所带来的效益是企业的,而工程项目由于将成本控制而带来的质量问题是属于自己的。有的项目经理把成本控制作为可有可无的部分,直接将其作为任务交给财务人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从项目全局进行成本的控制。 (3)忽视了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保证质量往往会增加成本,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由于在人们的意识里,质量的提高必然是以增加成本为代价,所以项目经理为了免于承担质量责任,往往就片面地强调质量,而不进行成本的控制,这就降低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项目经理片面强调工程的成本控制,致使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还给企业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 (4)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施工企业除了要明确项目经理的权力和责任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罚分明,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力,也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当前施工企业在员工的绩效考核方面,尤其是成本控制的绩效考核方面,很少有明确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使成本控制做不到实处。 (5)对施工过程缺少有效管理,尤其是对材料的管理。工程项目中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缺少有效管理,导致材料的浪费和窝工现象,这大大增加了工程项目的成本。 (6)缺少索赔的意识,致使施工企业每年在官司上赔了很多钱。由于工程项目涉及的合同项目很多,就很容易产生违约行为。施工企业如果缺乏索赔的意识,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索赔和反索赔的工作。 [论-文-网 LunWenNet-Com] 四、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1. 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完善成本控制体系。成本控制的各项指标都有综合性,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直接负责人,负责项目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成本的控制。首先,施工企业应该明确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责任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奖罚分明,提高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项目经理应该领导项目小组制定工程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对项目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强化成本控制的理念,建立适合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岗位责任制,规定项目小组成员在核算中的作用、地位和所负的责任及考核奖励的办法,还要对工程成本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找出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并使之与项目组人员绩效挂钩,进行奖罚,制定项目组内部的奖罚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2. 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我们要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不能靠喊口号,或者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在工程项目中,我们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合同控制: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工程项目变更实行有效控制。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以施工图纸和相关承包合同为依据。项目经理应该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 ,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要进行严格审核,及时申报。 材料控制:施工项目的工程材料费一般要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显然材料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重头戏。材料控制主要靠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采用精益的管理原则,合理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对材料的领取做好管理工作,杜绝材料的浪费。材料控制包括材料用量控制和材料价格控制两方面。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①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施工人员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如超出限额领料,要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②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用量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③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材料价格的控制包括:①对材料的采购价格进行控制。企业应通过市场调研或者通过咨询机构,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选择较低的材料采购价格;②对材料采购时的运费进行控制。要合理地组织运输,材料采购进行价格比较时要把运输费用考虑在内。在材料价格相同时,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③要合理地确定进货的批次和批量,还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定经济批量。 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项目小组的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费用控制:工程项目的费用主要就是管理费用我们要精简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对一些低值易耗品要做好记录,按计划支出;对业务招待费更要严加控制,避免蛀虫借此项目大吃大喝,或者中饱私囊。 3. 做好施工阶段的索赔工作。施工索赔是由于业主或其它方面的原因,致使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付出了额外的费用或造成损失,施工单位通过合法途径和程序,要求业主偿还其施工中的费用损失。索赔已经成为工程项目合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常见的索赔内容有:①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为障碍导致费用损失加大或工期延误引起的索赔;②由于业主和工程师方面的原因,引起施工临时中断和工效降低导致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增加而提出的索赔;③业主和工程师加速指令,要求承包商投入更多资源,加班赶工来完成施工项目,导致工程成本的增加;④业主材料质量问题或材料供应不及时引起的索赔;⑤由于物价上涨因素,带来了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的不断增长,导致工程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起的索赔;⑥其它方面的索赔:如工期延长和延误的索赔、拖欠支付工程款引起的索赔、停电、停水的索赔等。施工企业一定要增强索赔意识,加强索赔管理,做好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工作。并且要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问题作好记录,有关部门签字,然后存档。 五、结语 施工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之间所比拼的就是质量加价格,而成本又是制定价格的基础,所以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已经成为施工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进行成本控制的一些建议,希望施工企业能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的核心任务。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电商如何做好成本控制 成本是所有公司非常关心的因素,利润=收入-成本。当然,就算有利润也不一定能赚钱,因为还有各种各样的税。笔者发现,关于如何计算电商运营成本的知识,网络上基本找不到,而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计算方法仍然很粗糙。 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电商成本的构成,然后介绍控制营销方面的经验,并提出关于成本控制的两条建议供读者借鉴。 成本构成 电商成本主要分成以下四个方面:平台固定成本、运营成本、货品成本和人员成本。 平台固定成本指的是电商运营的基建成本,例如保证金、技术服务年费、实时划扣技术服务费等。 运营成本是指属于电商运营的扩展建设成本,它分为硬运营成本和软运营成本。 所谓的硬运营成本指的是电商运营中所需要的一次性或稳定固定额度的硬件或后端软件的成本。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软件或打印机、扫码枪等硬件购置成本。 所谓的软运营成本指的是电商运营所需要做的推广投入。现今主流的推广模式有四种:CPC (按点击效果付费)、CPM(按展现付费)、CPT(单位时长付费)、CPS(按效果付费)。 货品成本属于电商运营的核心元素成本,主要包含货品净成本、库存积压成本、仓库管理成本、货品残损成本等。 人员成本属于电商运营的支撑元素成本,主要包含员工成本、场地成本、管理成本、办公设备成本等。 成本核算的意义不只是让企业知道自身要花多少钱,还能让企业知道怎么合理地增加投入而产生更好的运营效果。平台成本一般很难由商家控制,但货品成本、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都可以按照相应公式推算出来。 营销成本控制及案例 电商企业成本控制中比较重要一块是如何控制营销推广费用。对于如何用较少的运营推广费用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笔者认为,第一要爱惜品牌,第二要接地气。 有多爱自己的品牌,电商企业的成本就能节省多少。一般大集团内部是跨部门合作的,电商渠道属于电商部、传统渠道属于督导部、广告属于策划部。大多数企业对于P4P(P2P技术的升级版)和CPM(每千人成本)广告需求很强烈,P4P与他们相关的关键词必须摆在“前三位”,不管单次的CPC(每次点击付费广告)是多少;CPM广告要求每天必须要有,不管是首页焦点还是一屏通栏。 长此以往,企业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硬亏损。每个月200万元左右的广告费甚至不能换来200万元的销售额。虽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确实是很多大集团的问题:员工们其实没有很爱他们的品牌,只是为了完成自己部门的KPI(关键绩效指标)。 第二是要“接地气”。举个例子,很多小企业抱怨小品牌在天猫运营,运营成本、人工成本日趋上升,品牌商的毛利越来越低,赚不到钱。目前很多品牌所做的模式都不能顺应成本日趋提升的大环境,因此生存情况不如预期。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考虑做渠道的创新和新媒体下的精细化运营,提升品牌整体调性,然后反过来做平台类推广,同等投入下会产生出更多的回报。 例如,如天猫这样受用户信任的大平台营销成本高,那么企业的宣传可以在其他渠道做,其他渠道的营销成本不一定高,但其他渠道用户没有信任度,就算获得曝光,最后也不一定成交。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做到控制成本。很多企业已经在用微博、微信、SNS的推广,最终引导客户到天猫这种平台上成交,这种小尝试比较容易获得利润并控制成本,这都是接地气的做法。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探讨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际标准组织(ISO)已于90年代颁布了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公布一些环境成本的信息报告,国际贸易也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端倪。企业的行为已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环境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目前还未出现较好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学术界对此的理论探索尚未成熟。本文试就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作些探讨。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从经济与环境的联系来看,二者具有不可分割且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传统的经济模式与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作为自然环境支持系统,在提供给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然而,地球的环境存在两个有限性:一是资源的有限性,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的有限性;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性。如果人类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现实情况看,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存在,主要表现在地球资源退化、空气和水污染、矿产森林资源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效应发生、公害问题不断等。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公众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具体表现为: 1、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我国也于1995年制定了2000年中国环境保护的目标,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由此可见,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 2、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有些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我国的筹资机制也开始注重环境形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3、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1)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2)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3)国家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将作出扩大性规定,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保污染(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因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势在必行。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形成及分类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指出了环境成本的形成来自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正是要达到减轻或消除这种影响。 从环境成本的定义来看,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制造企业为例,可从企业经营的三个阶段来分析环境成本的形成:(1)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由于某些资源稀缺或某些原材料已被当局限量或禁止使用,使企业在利用该原材料时付出的追加成本。(2)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消耗材料、能源,向大气和水环境排放废弃物,应承担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各种费用,如治理污染的设备投资,环境污染的防治费用,各类环境管理费、排污费、罚金及对周围居民的赔偿费等。(3)销售流通阶段的环境成本。主要指产品包装等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费用。 根据环境成本的形成,对环境成本可分类如下:(1)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成本。(2)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成本。(3)企业对销售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后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废品、包装等所发生的成本。(4)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如环保产品的设计,对生产工艺、材料采购路线和工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5)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全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支出的成本。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域环境活动的赞助、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等支出。(6)其他环保支出。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生产活动造成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 合,并从以下几方面控制企业环境成本: 1、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目标,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尽量回避、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尽量控制污染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成本。 2、加强环境质量监控。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 3、控制环境治理成本。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变废为宝”。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中寻找效益,达到综合整治。如河南莲花味精集团从生产的工业废水中提取制成“液肥”,把制污路线改成生态路线,在集团内形成了增值和生态循环。即将小麦加工成味精、面粉;生产的废料和麦麸等加工成优质肥料和饲料;把饲料和小麦等的秸秆用于养牛;开发牛肉、牛奶产品,把牛皮加工成皮革制品。这种“变废为宝”做法,不但治理了污染,而且增加了效益,值得借鉴。 (2)“以废治废”,即利用不同企业产生污染物的不同性质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如常州第一热电厂和附近的常州东南印染厂,由市环保局牵线搭桥,利用印染厂的碱性污水进行热电厂烟囱脱硫的方案,使两厂的环境成本都得到降低,产生了“双赢”的效果。 (3)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如浙江绍兴纺织印染带来的污染相当严重,倡议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排污处理工程,1998年底全县排污网建成,环境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企业也只需交纳一定的费用,比原来的排污费少得多。这种集中排污治理方法对于小企业密集的区域较为适合。 4、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该系统的创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在按照产品和部门构建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主动性支出(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被动性支出(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已发生的支出和将来发生的支出,将它们作为产品成本和部门运行成本(管理费用等)的组成部分,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并在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 (2)增加针对环境因子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主要涉及能源、废弃物、包装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能源的使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质量,为使企业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采用一定方式建立能源成本控制系统很有必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还意味着企业将会再产生一定的清理成本,但废弃物也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再利用的价值,因此对废弃物处理可以构建一个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包装物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可分解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可建立一个成本控制系统;污染治理涉及较多支出,应该建立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的建立可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与核算问题研究 一味照搬别人的模式,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所以有针对性,了解企业的需求很重要。成本控制和核算需要建立在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需要的基础上,引用系统成型的成本理念,切实可行去规范具体的成本管理工作。以此思想为引导,本文将分别从为什么这样去做,需要构建什么基础平台,如何去具体操作,如何去辅助完成四个方面分开去论述。 一、成本控制及核算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举两个真实的例子:笔者曾就职于一家企业,其中有个产品系列,由于技术部按照正常产品制作BOM清单,按照标准成本进行报价,误认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很强,但随着财务核算的深入和细化,发现情况完全相反,该系列产品盈利状况较差,随后业务部按新加价的价格重新给客户报价,客户还是接受,保证了公司该系列产品的盈利水平。另外一个例子:有个订单,经过财务核算出来毛利率很低,后追溯其原因,发现订的合同是供应商那边提供(包含包装及人工的)。而后面实际发生是由企业自身购买包装物及包装的,因为各个部门沟通的不及时,而给供应商那边的采购价格没有变化,经过财务核算,发现了问题,后要求采购与供应商联系,及时解决了问题。这两个例子说明成本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转型升级的阶段,企业管理层需要一双火眼金睛的眼睛,而我们财务人员产品成本控制和核算就是这双眼睛,为公司在开源节流的各个方面做好本职工作。论述其作用,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能反映产品的竞争力水平,产品的实际赢利情况能否满足预期的情况,以利于管理做出正确的决策。②、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产生的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不必要的开支。③、根据数据的趋势分析,预测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为管理提供合理的建议。这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现的地方。 二、如何构建好基础平台 基础很重要,ERP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企业的所有资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供销链管理,从而达到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实现科学管理,所以实行ERP能有效的加强企业管理,也为核算控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ERP对公司管理和实力(包括人才,资金等等)都是有很大的要求,而且成功率很低,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在没有ERP的条件下我们如何去操作。①、统一管理。现在好多企业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统计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缺乏有效的认证,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把各个部门的数据通过EXCEL等工具串联起来,做到各个环节的有效连接,环环相扣,这是主框架。②、不兼容岗位必须独立。仓库与车间分工明确。物料进出都要通过仓库,车间不能直接对外接触。这样可以明确责任,预防相互推诿的现象。③、账实相符,要及时进行盘点工作。主要是定时盘点和不定时盘点,既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又能保障公司财产的安全与完整。④、数据具有追溯性。好多时候我们发现问题追究原因的时候,发现很难追溯,这肯定是前期工作没做好,而数据的追溯性是让数据说话的前提。这是设置表格数据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⑤、外协加工。外协加工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采用,也构成了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协管理变得尤其重要。针对外协这部分主要涉及材料委托加工、材料完工入库、损耗的计算以及外协加工费的结算等方面。这里面的手续完善,内控管理合理也是关键因素。综上各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搭建好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平台的搭建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及核算 核算是为如实的反映成本情况,希望用准确的核算定额去指导成本控制,最大的发挥成本的功效,达到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而实际工作中核算与控制不是单独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核算中植入控制理念,在控制中反馈核算内容,才能做好这项工作。遵循此理念对成本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 首先,做这项工作可以从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构表开始。根据公司产品系列算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三个方面的金额以及所占的比例。通过对近几年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找出影响成本变动的主次要因素。这能让我们对产品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是制定成本定额的依据。另一方面,这是后期检查成本定额与实际是否一致的一种方式。成本定额制定的时候总会因为考虑不周,会存在问题,而通过与前期数据比较和现期的数据比较,可以少走弯路,减少数据的偶然性因素,真实的反映产品成本状况。 其次,从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三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材料成本 这部分可分为量、价以及外协加工费三部分。 量,即BOM。BOM的英文全称为Bill of Material,中文翻译为物料清单,BOM是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基础条件,有了BOM以后就可以进行初步的核算,重点在控制方面。①原材料的投入产出分析。这个工作能得出各个产品的真实损耗率水平,为技术改造和生产改进提供及时有效的切入点,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②计算产品工艺改善带来成本节约的数据,以数字来量化损耗改善水平。配合绩效考核,激发各个环节降低损耗的积极性。 价,即材料价格。要制作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产品成本变动表,及时反映材料价格波动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水平,为管理提供及时的数据。这里原材料价格可以分为两种:①原料。这种材料的市场敏感程度较强的,市场上一般都有一个参考价格。成本的工作可以根据公司的采购成本与市场价格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分析其价格的合理性,预测可能出现的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②订购件(如外购半成品等)。不同的供应商,由于其加工成本以及接单时目标利润的不同,供应价格可能会相差较大,所以积极扩展新的供应商也能降低成本。这方面成本工作可以通过数据反映每年增加供应商的百分比、订购件去除因为原料价格下降等客观因素价格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约值,用数字来反映因为采购部门努力带来成本节约的效果。 外协加工费,要分析外协单位新增 的百分比,外协价格的变化趋势以及审核外协加工费的合理性。成本工作可以对加工产品BOM、加工物料领用、加工产品入库以及加工产品核销等各个环节参与监督和管理。对时间长的委托加工物资及时通知采购部门进行核对,及时与外协单位对账,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 (二)人工成本 计时,主要根据生产成本结构表计算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去计算,这部分不详细论述。 计件,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生产的合格品的数量(或作业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它是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的。而现在计件工资是现今很多企业在计算车间人员工资时采用的重要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下人工成本的计算可以为各道工序的定额之和,这是计件人工成本的主体部分。而在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中,诸如返修活不多计时、加班补贴、定额没定以前采用计时等因素以及为车间员工提供的其他福利等。这些如果单独计件相加是没有包含的,这笔费用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是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计算人工定额里可以按照这部分人工成本占纯计件人工成本的百分比来计算,在计算人工成本考虑进去。 计件定额的控制。成本工作的目标既能如实的反映实际的人工成本,还要反映计件定额的合理性。反映的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工艺改革后,生产效率大幅增加,原先计件定额是否合理;②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强度下,不同工种的计件定额偏差是否合理;③杂工等异常人工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内控失控现象。成本工作也可以对薪资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的重要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制造费用 为了简化核算程序,提高核算效率,成本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不能太复杂,具有可操作性。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很重要。在下面介绍中,主要针对组装型生产以及精加工生产两种模式进行分析。 组装型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是较小的。为了简化核算程序,在产品习性区别不大的前提下,可以按直接成本(材料、生产工人工资等职工薪酬之和)比例进行计算。这个比例的计算可以按照先期计算的生产成本结构表作为参考。也可以按照生产工人工资、机器工时以及按照原材料的数量或者成本等几种方法。具体选择方法的时候主要看其合理性,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为主。 精加工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下制造费用所占的比例较大,确定合理的分配方法非常关键,直接影响成本的准确性。其主要的制造费用包含设备折旧、水电等能源、一线管理人员工资、机物料消耗、公共费用的摊销等几个主要构成要素。设备折旧可以按照机器工时进行分配,一线管理人员工资可以按照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进行分配,可以分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以费用分摊合理为依据。其次对于有特殊消耗的产品,要单独对待,真实的反映其成本。 下面从几个重要的制造费用指标进行分析: 1、设备折旧 重点可以从处置闲置的固定资产、改造现有的固定资产,以及合理采购适合的固定资产三个方面。成本的工作主要以部门为单位计算这三方面①反映新增固定资产投入与产品产出的情况;②固定资产闲置的产生及处置情况;③车间设备改造对生产的改善情况。 2、水电等能源 这个方面控制点主要在杜绝浪费。能源方面有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部分,变动成本与产量有直接关系,所以控制的重点在固定成本。正确区别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反映能源变动与产量的关系,反映车间的控制。要经常去车间了解车间真实情况,了解车间存在浪费的地方及现象,为节约能源提供真实有效的问题点。 3、管理人工 管理人员是了组织管理生产而成立的,高效合理的管理团队是生产高效的关键。在实际中,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团队过于庞大,大大减少了利润空间。成本的工作通过这方面的数值的分析,反映车间管理人员方面的竞争力水平,公司的配置水平与同行业的比较,以数据反映生产部门对车间管理人员配置的改善程度,是否能提高管理效率。 4、机物料消耗 机物料消耗是制造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产品特性区别分类各种机物料消耗占比情况,机物料消耗与产量的变动关系,分析机物料消耗的合理性。 5、公共费用 公共费用就像大锅饭,在核算和控制的时候,可以通过结算单的方式,合理分摊到每个责任中心,做到成本细化。通过差异性分析对各个部门费用的异常波动情况和合理性进行判断。 (四)如何去辅助成本控制及核算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关键是缺乏激发潜力的诱因,如何提高员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成本控制及核算就可以是这个诱因的一部分,需要配合其他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这里主要涉及到预算以及内控与绩效两个方面的介绍。 成本控制和核算与成本预算的相结合。成本控制和核算更趋向于事中和事后进行,而预算做到前瞻性,能进行事前控制。具体从产品报价和生产预算两个预算方面解释。①产品报价。实际上从订单报价开始,就应该是起点了。成本核算是成本报价结果的反映,成本控制是对成本报价实施过程的监督,有健全的成本控制就有一个好的核算结果。所以用核算结果反馈报价,用报价去指导生产经营,在事先和事中控制成本,保证有个好的事后结果。②生产预算。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完善的预算能把可能出现的资金、材料供应、人员组织、生产能力、物流等问题事先规避好,使生产在可控风险的前提下进行,降低经营风险,节约经营成本。 内控与绩效的采用,保证执行力。内控与绩效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重视,数据本身执行力不强,与内控和绩效相结合后,数据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内控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为成本控制和核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控制与核算,为内控提供问题点,更好的进行内控工作,两者密不可分。绩效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但实际中,由于绩效指标存在不合理以及缺乏关键的数据,使得绩效工作很难实施。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工作就能提供这方面客观数据以及关键数据,而反过来,绩效又能提高公司各个部门提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对于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探讨 【摘要】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软技术,从管理理念、制度创新、统筹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实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使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重要意义; 途径; 完善机制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推进和深入研究。 一、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作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 从经济决策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指导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过程控制,从而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促使企业履行法律的义务,维护正当的经济秩序的功能。会计信息对于现代社会的可用性已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可用性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条件。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的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二)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大公司的先进管理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而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母子公司之间对集权与分权的认识难以统一,过去一味强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三)消极保安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安全问题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瓶颈,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因为担心网上业务处理有风险而将其束之高阁,仍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和有纸化办公,久而久之,信息化网络建设就成了摆设。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采取常见的规避风险措施外,就再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将很好的办公网络系统闲置,最终影响了财会人员使用网络的积极性。 (四)管理软件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开发具有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样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没有本企业的特色,而且目前市面上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分为两类: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十分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加之相互间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考虑软件的通用性。企业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产品使用,就不得不面临上述的困难局面。 (五)提高操作人员技能,降低运行安全系数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掌握财会知识,还要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度。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大部分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及掌握使用网络的管理。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企业一般在遇到网络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于外界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国家和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统一会计核算流程 煤炭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或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办法等,对企业现行的资金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损失确认、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同时,通过统一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和编制标准,明确不同制度或准则间的调整转换模型,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运行状况。 (二)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供产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三)构建高效有序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煤炭企业应当在本集团范围内建立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或企银互联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企银互联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对全集团的资金筹集、划拨、运用等方面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并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 (四)建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强化财务的控制功能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预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预算控制管理模块要能够支持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并通过与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有效实现预算控制、分析和预警功能。 (五)实现完备的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决策分析功能 在财务信息实时、准确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多种数据查询和决策分析,集团总部能通过该系统对各子企业财务信息实施跨账簿、跨企业、跨年度、跨期间的查询,确保集团总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通过加快分析周期和频率,更好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六)实现职责分离、支持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转 财务信息系统必须完整地体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关系,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关键科目的关系,使内控操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信息化;财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职责分离的要求,在功能上支持企业内审工作,可以随时查询内部控制事项的执行情况及检查的结果,以便集团公司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充分评估整个集团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 (七)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操作一体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核心模块建设的同时,各企业还需要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功能列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即将财务管理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要及时反映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业务活动的信息,并通过系统实时进行核算,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四、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二)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网络技术问题,而是要以建立企业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企业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持,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账务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进行布置安排,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创新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有计划、有步骤,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分财务、物资、生产、销售等项目管理的顺序分阶段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资金流向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规范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工作制度,是现阶段大型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适应现代集团公司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子分公司的监控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大中型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多,会计电算化随之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对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会计电算化仍然照搬手工会计流程,致使其存在信息及时性、相关性和共享性不足的缺陷,阻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所以,对企业会计流程进行再造突显其必要性。本文对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及其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计流程再造 企业 财务信息化 会计核算 一、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 企业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流程再造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根据用户需求对原有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整合、简化和优化,进而改变信息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方式,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信息生成与使用交互的一种新型会计业务流程。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实施集中化财务管理。会计流程再造为企业实施统一的财会制度和财会工作流程带来了契机,通过在线生成记账凭证、集中自动划转资金、协同处理财务和业务,使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信息使用者可依据自己的权限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其二,有利于强化事前和事中财务管理。根据企业财务信息化要求再造的会计流程,可以实现财务管理重心由事后财务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通过实时结账提高财务信息的实效性;其三,有利于增强企业数据处理能力。再造后的新会计流程支持高性能数据库,极大地提升了财务信息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支持会计信息录入、会计信息查询、会计凭证生成和会计报表报送的远程操控,进而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便捷性;其四,有利于实现财务与业务的相互协调和协作。会计流程再造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企业业务要求自动生成财务处理方案,确保财务与业务协同开展,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会计流程再造要符合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满足企业决策与管理的需求,通过调整、改造和优化会计流程,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首先,会计流程再造要实现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共享,减少数据处理的重复性环节,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其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满足集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求,统一各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集中管理;再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拓展会计管理职能, 使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过渡,增强财务决策能力;最后,会计流程再造要为网络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保障,确保移动办公和远程控制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再造后的会计流程简化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为会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可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直接从原始凭证中主动采集信息、归类信息,不需要手工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同时,会计流程再造后,使会计信息采集工作与业务活动协同进行,大幅度地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从单一的货币信息处理延伸到非货币信息的处理,在将各种源数据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后,再通过信息指令将相关信息同步输送到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库中,从而确保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输出同源,提高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流程再造在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会计流程再造可对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在深入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意见,确保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会计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了企业会计工作重复性强的问题,通过简化冗余工作环节,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效率;其次,会计流程再造统一了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使得企业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分析难度,增强了同口径信息数据的可比性;再次,会计流程再造可支持高性能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便于各企业和部门了解财务状况,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四)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首先,会计流程再造应当充分考虑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确保系统的管理权集中于企业总部。企业要建立与再造后会计流程相适应的内部监管制度,对系统使用者查询、审计权限进行设置;其次,实现在线财务处理,可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线或远程处理信息录入、记账凭证生成、会计信息查询、报表报送等工作,以减少业务流程运行时间,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再次,通过会计流程再造,可确保信息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使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 (五)会计流程再造对财会岗位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会计流程再造应当以用户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并以财务信息高效流畅作为设计理念,这是信息时代对会计流程再造提出的基本要求。当会计流程再造完成以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逐步转 移到对信息用户需求的获取以及优化信息等非事务性的工作上,同时财务部门的岗位也会随之减少,这样一来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部分财务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即可,而财务管理人员除了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以外,还应了解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会计再造流程对财会岗位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浅论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工作职能转变 摘要:随着21世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信息全球化被人们一致认为是当今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软件开发技术的普遍应用也给现代化的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一步步的冲击着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这也给现代化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带来了新课题。日臻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发展迅速的信息化时代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这些都将给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以石化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背景,从信息化对财会职能转变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简要的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会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进行职能转变的全过程。 关键词:信息化 财务工作 职能转变 影响 必要性 方向 问题 科技革命不断地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一个企业的企业价值与企业财会职能的发挥联系更加紧密,这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而财会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则深刻的影响着企业财会工作职能的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随之产生并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财务管理运作机制和高效率的财务管理水平,坚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赢得有力地位。 一、信息化环境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更多的是从事会计本人单独进行核算与监督,而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等信息网络手段,通过erp等方法进行数据库资源共享。过去企业要做出各个部门的充分连接才能做成一项目标工作,而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由于资源的可共享性大大减少了部门之间连接难的问题,不仅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各个部门可以面向企业的综合管理与监督。 (二)信息化条件对财会工作流程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队记录有严格的控制,以记录为基础,对公司的基本资金流动进行步骤性的分析与角色。采取传统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生成方式。而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erp模式,一改过去繁琐缓慢的结算方式,可以使资金的记录、分析与决策同步进行,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得各项工作连接的更紧密。信息化的会计工作也将工作流程采取固定的模式,避免了过多的人为控制,企业的财会工作也因此更加规范。 (三)生成结果的信息化 财会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在汇报工作时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报告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企业的财会信息从收集到加工整理都实时的存储在系统的数据库中,会计从业人员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将信息发给上级。上级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将意见反映给汇报者,实现双向互动方式。 二、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方式。 (一)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事实证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更加适应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需求和汇报工作的进行,国有石化企业正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一方面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驾驭能力,通过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企业能够快速的对内部信息和外部市场做出反应,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利益方面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正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二)是适应信息现代化坏境的本质要求 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追赶着每一个企业的行进脚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升级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企业财务工作向信息化转变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如中石化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积极的将财务工作向信息化靠拢,以信息的快速实时性为轴,科技创新为轮,真正带动企业的飞速发展,努力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目标,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快速脚步。 (三)是企业规范化管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的大背景条件不仅使企业的 务工作从纸上转到了网络,更加方便快捷的财务工作避免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减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促使了企业全面性系统化的调整,公司面向快捷精准的管理方式发展,加强了各部门协调处理各项工作的能力。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统一规范,可以快速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方向 在传统财务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其工作重心,但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有必要对其财务工作只能进行转变。 (一)信息换背景下,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要谋求企业的发展,我们就要对这种现今财务工作的职能进行转变。会计核算不仅要符合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同时还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资讯,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为此,企业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加大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对会计核算的支持力度,以此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信息化背景下,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心 要实现信息化背景下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加强信息化财务管理是重点。为此,企业要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对企业资金运用过程的管理,通过明确的规章条款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健全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控制和管理,为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奠定基础。 四、面对财会工作职能转变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并不是可以马上接受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尤其是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经验不足等。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向信息化职能转变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下面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名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新事物的革新,严格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财观念,积极培养全面认真学习的态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刻苦学习,并以此带动整个企业信息化观念的快速转变。 (二)运行机制的管理和信息化设备的支持 一个完备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有一套强大的运行管理机制作后盾,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规范的运行,同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不稳定的一面,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做到实时监控,防患于未然。看重把内部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和完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相结合的思想。另外网络存在着偷盗信息,黑客干扰等危害,因此对数据库数据的保护需要下大力度,不断完善更新信息网络系统,查杀病毒和恶性干扰,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营。 (三)高素质信息化财务人员的培养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全面高素质的人才就能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信息化的到来,不仅观念需要及时的转变,对财务人员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也是很大的难题。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对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要求更高,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对此,在人员培养上应该下大力气,管理人员既要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又要对财务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有积极快速的工作效率。 (四)财务管理工作职能创新困难 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实施,多数企业往往欣然于照搬照做,而缺少自主创新的环节。创新可以引领时代的进步,更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中石化这种大型国有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的开拓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财务工作中打破传统观念,建立强大的信息控制平台,借助有效地转变方式,有重点有目的的加快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五、结束语 网络计算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财务系统的理财观念和经营观念,日益完善的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新的内容。信息化的多样性和时效性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考验着每个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信息化的到来并没有改 变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还要看企业自身的调控与应变能力。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地运行机制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由此也可以看出,一次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信息革命呼之欲出。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基于信息化的集团企业财务改革措施探究 摘要:当今时代,集团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带动了管理者对于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关注,顺应信息化时代特征,做好对于企业财务的信息化改革,成为推动集团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本文以集团企业开展信息化财务工作为主题,通过对信息化财务内涵以及集团企业财务特点进行分析,着重地探讨了立足信息化,对集团企业财务工作进行改革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集团企业 财务 信息化 改革 措施 财务工作是事关集团企业生死的关键事务,做好财务工作,不仅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状况,保证企业盈利,还可以充分地提升其竞争力,使企业在当前严峻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实现健康稳定发展。近几年,集团企业管理者为使本组织发展水平获得进一步提升,开始立足于信息化的手段,对财务工作进行改革,同时还针对信息化财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工作进行了优化,实现了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显著优化。 一、信息化财务与集团企业财务概述 (一)信息化财务内涵 信息化财务,顾名思义,是对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的信息化管理,它以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为支撑,致力于借用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思想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制度与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运行实现在整合高效的信息平台中的顺畅、透明开展,进而为企业发展中各项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财务工作支撑。鉴于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企业对该工作进行信息化的整合管理,是保证企业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中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 (二)集团企业财务特点 集团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现出鲜明的特点,即:1)集团企业的工作涉及到不同行业及领域中的极其宽泛的业务,而且各种业务应用的财务报表格式、核算方法等差异巨大。2)集团企业包括众多的子公司、职能部门、众多业务人员,各公司、部门、人员存在显著的素质差异,财务工作的开展难以按照预定的规划进行操作,也不利于财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3)集团企业财务工作的数据繁多复杂,难以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编码、汇总、录入、管理,且财务工作流程众多,无法顺利实现优化,使得财务管理面临着流程的限制。 (三)财务改革的必要性 各种财务工作问题的存在,使得集团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出现了滞后性,急切需要企业制定统一化的信息平台,梳理财务工作流程,并对繁杂的业务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而且,集团企业也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平台,使自身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对于融资渠道及投资方式的灵活掌控。但是,上文所提及的特点也成为影响其信息化财务工作开展的限制因素,致使其信息化财务工作的实际开展遇到了诸多问题。集团企业必须立足于信息化财务工作的要求以及自身的问题,做好对于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改革。 二、集团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改革财务的措施 (一)强化信息化财务工作的理念 集团企业开展信息化的财务工作,牵涉到多个公司、部门及众多人员的参与,及时构建起统一的管理系统,也难以真正实现各项业务的一体化实施。这就要求集团企业强化信息化财务工作的理念,引导全体员工参与到信息化财务工作中,并自觉遵照信息化财务工作的流程协调配合开展各项业务。 具体来讲,集团企业要建立围绕财务管理的核心,构建在信息、过程、功能等方面集成系统的构建,并且拓宽信息的共享渠道,提升共享速度。同时,集团企业还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构建以领导人员为核心指引的信息化财务工作小组,引进高素质的信息化财务人员,以推动各项财务信息的传递、整合、反馈及决策的优化制定与全面贯彻。 (二)完善信息化财务软硬件建设 集团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财务工作,必须结合自身工作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的软件与硬件设备,争取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高速、稳定的软硬件环境,以强制将各项财会业务纳入到信息化的管理中。 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处理软件,以及erp信息管理软件,以保证集团企业的管理者在erp理念以及手段的指引下,借助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对项目、物资、设备、人才及财务进行全方位高效的管理,进而推动各方面的高度集成管理。 硬件方面的构建主要包括高速、畅通、稳定、专业、安全的内部信息网络的构建,以及 对于计算机、打印机、影音录入设备、存储硬盘等硬件设备的准备,以保证财务工作者在开展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时,可以及时高效地实现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传递、存储等。 (三)优化构建内部管控的系统 集团企业要保证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本企业的所有子企业、职能部门及人员中全面落实,就必须努力做好对于管理系统与监督系统的建设,借助硬性的体系,实现对于各部门人员工作的规范约束与引导。 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以成本管理作为核心,要求各部门人员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针对财务工作中的购销业务、账款回收、账款拖欠、信用风险、坏账等工作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联系,以推动这些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避免本企业中更多的部门遭到不良影响。 监督系统的构建需要以各子公司的通信条件以及管理状况等为基础来设定,构建逻辑分明的网络平台,规范各单位财务工作的流程,要求各部门以统一形式组织开展财务工作,由集团总部依照合理的指标,对不同单位、部门的财务工作状况进行集中的审核、控制与管理,推动信息化财务管理的有效实现。 三、结束语 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集团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复杂,企业必须努力做好对自身财务工作特点及问题的研究掌握,立足于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恰当措施对自身财务工作进行改革。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要做好相关施工企业的工作,首先要做好该类企业的核心业务建设财务信息管理技术。因为财务信息管理是一个企业的最高机密,它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必经之路。只有深入掌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模式,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完善,占据发展空间,稳步推进,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建筑施工企业信息技术的操作,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提高,不断进行先进知识的研习,是提高科学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怎样在建筑施工企业里推广信息化经营技术,是当前施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以此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办法,更好的对中国的建筑行业进行完善和改进。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监控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许多企业也将推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促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建筑企业相对落后,信息技术还没有渗透到这类企业中,导致此类企业的管理相对落后。信息管理的构造,方式和技术还停留在陈旧的形式上,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优化的业务程序后,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经营空间,实行管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环境,提升该类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通过以会计的信息系统化作为基础,实现一种全新的电算化,并运用网络信息管理,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监督和有效管理,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功能,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和具有时效性。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企业发展需求,更具综合性,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一)财务信息的实时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都是将数据以纸质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在施工企业如果进行例行检查,想要查看一个单位的年度报表,这份报表并不能立即能看到,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为会计需要进行整理和汇总。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实施了财务信息技术,那么财务方面所有的报表都会收集在这个体系里,想要查看可随时上网下载,同时还能与外部系统协同工作,例如网银、采购管理、OA等系统。只要连接网络,需要什么信息实时就可以用到,非常便捷。该体系能够直接和企业内部交易系统相连接,如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银行等外部系统实行数据的互换,拓宽了交易的渠道,为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不用天天跑银行。使用财务信息化技术可以立即反映每个业务的施工情况,通过编制最新的盈利报告,完成信息的实时更新。在该体系中,财务报表和数据可以同步上传,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 (二)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数据资源共享是财务信息管理的主要特征。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软件和数据存储备份的信息是由有关部门统一维护,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查看或是下载这些信息,进而保障了信息的安全。但是同一个系统的客户端可以共享数据和资料,从而解决网络不兼容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各种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同时也使办公成本降低,还可以让财务人员跨平台进行操作,节约了时间成本。 (三)工作流程的可视性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集中化、规范化、统一化等,各部门要互相协调工作,同时带动和协调施工企业整体业务,这样才能达到财务管理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签名的审批和认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所以应把各种报表和表格扫描进入该体系,形成统一的格式。这样,企业领导需要登录企业信息平台,对财务方面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和审核。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向,而企业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和完善。 (一)财务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施工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明确,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没法正常进行,停滞不前。相关财务管理者长期使用手工操作,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性逐渐养成,突然改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后,工作方式和之前的明显不同,导致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纳新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以前没有任何电脑操作经验的财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艰难。他们完全不明白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大致框架是什么,这样就会出现信息化需求不明确,不能按时按点完成工作,导致浪费时间。 (二)制度不健全 从总体上说,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制度和管理上,由于大家各司其职,工作任务不同,所以制定的制度也要符合实际。同时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还没有系统地指导,也没有被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导致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管理依据。 (三)财务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为了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工作中,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的技巧。因为在此之前,很多的财务人员对于电脑的操作水平远远不足,之前一直是手工入账,突然转变入账模式,很多人会存在不适应。并且尽可能多启用年轻人,因为他们学东西快,而且容易上手操作。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工作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关人员。懂财务的不懂电脑,懂电脑的不懂财务,所以企业要综合培养既懂财务又懂电脑的人才,唯有这种方式才能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上级主管部门缺少财务信息化技术监控手段 施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决定和管理基层财务时,应当在充分有效的前提下,取得有效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和制度的可控源,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对下属单位提交财务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区。 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一)对财务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6个系统,分别是:财务管理系统,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完成会计决策的智能化,更好的分析数据资源;全面预算系统,能够运用多维的数据库,将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剖析;标准成本系统,对不同产品的成本增长点进行分析;存货控制系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其提供可靠地存货管理方案;业绩评价系统,把企业绩效与信息化结合,预先制定绩效总的目标,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来实现对每个人业绩的实时考评。作为施工企业,首先要明确财务信息化的需求,要熟悉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操作流程以及六大财务信息框架的构成系统,从而确保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制度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那么就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制约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时产生变化,因此要时刻对其进行调整。财务信息管理分为软硬件两部分,管理系统是软件部分,唯有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不管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管理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运用。因此,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打造和培养,多采取激励政策,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发展。 (四)改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规范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它与很多相关联的企业都有财务方面的联系,比较系统化。因此,对于这类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有比较完善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五)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为监控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施工类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是统计报表类的工作,还需要对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所以,在建设这类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就需要考虑一些实际业务信息的搜集,以便建立合适的监督系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形成全面提升的综合平台。其中,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部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阻止消息的泄露。并且对于相关人员的缺失,则需要不断的引进和培养,这才有利于施工企业动态管理的形成,促进中国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李宇 单位:湖南尚上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影响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逐渐采取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也一样。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进行概述,并就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提出在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1引言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会计行业也逐渐实行信息化,在财务管理中,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可以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高效,进而使得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对于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企业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化发挥最大的价值,继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会计信息化简述 会计信息化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会计模型,其主要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优化改造,进而形成的新的会计模型。这样新的会计模型,将传统的会计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最大化地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主要是运用新的信息化技术,将传统会计结算以及会计理论等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改革,继而让其更好地适应当下时代的市场需求。信息化是继工业化后新的时代变革。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逐渐普及,因此,实现产业信息化也将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实行会计信息化,不仅帮助会计核算、决策、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持,也帮助了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促进企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逐渐迈进。 3开机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3.1对传统会计功能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传统会计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以及传递方式上,传统会计中生成会计信息是需要会计人员对实际信息进行手动记录、整理,其记录的信息量较大且不利于存储。在实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需要人工来完成,实际工作效率不高,且会出现一定的人为误差,以及信息传递不能如期完成等问题。但是在实行会计信息化之后,其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手动的进行系列操作,而只需要将信息投放到计算机中,然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数据结果。这种方式不仅省了人力,而且实际运作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所获的数据更加精准,在信息数据管理保存上面也都更加方便。在对信息进行传递上,会计工作人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将所要传输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相应的管理部门,不用考虑时间地点的影响,这样也增加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在会计目标上,传统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整理,然后编制相应的企业报表,以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账目有清晰地了解。而会计信息化,更多的是借助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对财务整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到相应的会计数据,最后编制相应的数据报表,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深一层的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根据相应的数据信息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3.2对管理者管理观念的影响 传统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做好本职的财务工作,不求创新,更缺少一定的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其更多的是愿意把握实权。实行会计信息化,就会让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有新的认识,且体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还要财务管理者能够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管理意识,建立新的适于当前时展的管理观念以及原来没有的风险意识,进而更好地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紧跟时展的步伐,以此来更好的应对当前阶段的市场经济变化。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于当前阶段的企业管理,所以,相应的管理部门也要转换观念,并制定出符合当前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会计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更好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 3.3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产生了一定影响。传统模式下,会计工作主要是靠人工来实现的,对于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更多的是指向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掌控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更多的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其内部控制管理除了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外,还要对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于其在管理对象的转变,也使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以及风险进一步增加。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在实际运用时,与项目相关的账务对比工作需要借助信息化软件才能完成,这样就对实际的数据信息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中,一定要对数据录入进行严格把控,以此来确保账务信息的准确性。 3.4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传统模式下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人工来完成会计操作,还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为专业的会计知识以及职业精神。但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该项工作更多的是由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来共同完成,这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其不仅要明白相应的会计知识,还要懂得操作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但是当前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中,一些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虽然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技能,但是由于其对实际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了解,且对相应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运用的也不熟练,这样就会对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技术培养,提升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4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4.1对财务管理内容和目标进行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会计信息化,企业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内容进行优化。在管理目标上,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式下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式的企业经济发展。信息化背景下,无形资产越来越盛行。因此,企业也要将财务管理目标向这方面进行转移,将企业的主要财务管理目标转换到培养创造财富的人才上,且要对这些人才给予重用,然后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对这些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在财务管理内容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现金流,目的是保证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有充足的现金做后备支持。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知识资本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多。因此,企业要将盛行的无形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其进行不同使用,来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再者,由于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所以,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内容优化中也要将风险管理考虑进来,然后对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进而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4.2转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 管理者要确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将人放在首位,所有的管理应以人为中心。当前社会,人才匮乏,企业管理中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人才来完成,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组织员工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计算机水平,培养出适于会计信息化背景的专业人才,而且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养。(1)管理人员要培养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安全风险,会危及企业财务,因此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要加大对风险问题的管理。树立风险意识,然后建立相应的防控体系,进而最大化的规避财务风险,继而确保财务工作的安全进行。(2)管理者应培养信息化管理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应加大对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信息化,企业应将与会计相关的各部门的信息进行信息系统化处理,且形成一定的体系,以便于进行统一式的会计信息化管理。 4.3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会计人员更多的只了解会计专业知识,但是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还需要其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掌握,如此才能更好地运用会计信息化技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发展,企业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选择与高校进行合作,也可以对自身的与内部员工进行培训,进而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会计信息化,企业要转换其管理观念,并要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此,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化更好的实施,继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彭媛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飞速发展,使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发生着巨大改变。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工作,对财务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可以大大提升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本文以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就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一、引言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水平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效率快速提升的保障,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此,企业必须把握好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会计信息化是指企业通过信息化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计工作,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会计工作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性、集成性、动态性三个特点。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化适用于所有会计所涉及的领域。集成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三是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动态性首先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其次是会计数据实时处理;最后是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达到实时化、动态化,进而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时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 三、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人工对会计凭证收集编制的,并对大量的数据记录及反复的查验与核对,费时费力,且易漏算、误算。会计信息化实现后,企业利用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对上述工作进行网络自动化处理,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实时收集、计算和分析,提升财务信息数据的传输效率,与传统人工操作相比,更为准确、便捷,将财务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财务信息管理的灵活性,增强了财务部门在企业工作中的参与度,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提升。2.对会计主体的影响。会计主体即是会计个体、会计实体,是会计工作人员核算及监督的特定单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范围日益增大,许多网络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个财务目标而成立运营,会计主体的定义被一次次刷新。但是,财务目标实现后,会计主体将自动解散,这必将对会计核算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影响。3.对持续经营的影响。信息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网络虚拟公司因市场的存在而存在,其成立与解散可能只在朝夕之间,持续经营的前提将在会计工作中逐渐失效,影响会计的核算工作,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者对网络虚拟企业要坚持维护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4.对会计分期的影响。会计分期是指企业在获取财务数据时所依据的每个会计期间,它划分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可以在网上获得企业相关的财务数据及报告信息,不必再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获取相关数据或信息。企业的交易期间即是会计期间,这种模式更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收付实现制将慢慢取代权责发生制,企业的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可信,财务管理水平大大提高。5.对货币计量的影响。目前,各国都是以本国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市场交易流通中,虚拟货币、网上银行正在慢慢取代现实的货币。这让财务的计量变得更便利的同时,也加深了企业乃至整个市场的风险。同时,网络虚拟公司的出现推进了国际资本高速流通,使会计主体面临更高的货币风险。 四、针对于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1.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企业要重视人的发展,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这样才能紧紧跟随知识经济时展的脚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网络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管理者还要树立风险理财观念,有效规避各种财务风险,从而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损失。2.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落后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还停留在资金收支、企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实物资产的管理上,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很少涉猎。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应随公司资本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公司的无形资产将得到评估。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的新要求。企业还要制定严格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3.财务管理的时代性。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曾是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无形资产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既要保证股东利益最大化,又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他利益主体和社会利益的要求。除了财务管理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外,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发生着显著改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存货的收发存、资金的投产比和固定资产的保管等实物资产,企业资金流的管理是重点。伴随着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我们认识到无形资本已成为企业资本构成的重要部分,且占主导地位,所以企业把无形资产变为企业决策的重中之重。风险管理也必须要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中,以保证企业的稳步发展。4.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需要培养更多能够同时掌握计算机知识及财务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财务管理工作仍通过手工记账的方式来进行,并没有采用会计信息化处理,导致工作效率偏低,不符合现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的速度。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会计财务管理模式,因此企业对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既擅长会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知识,还具备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网络虚拟公司的财务运营情况,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储备人才。5.重视财务软件开发。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财务软件的运行来实现的。目前,财务系统软件样式繁多,无论选择哪种财务软件,对企业来说,都有其优势与缺陷。因此企业要重视财务软件的研发,建立起更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软件,不仅降低了软件开发的成本,提升了软件的实用性及安全性,还便于后期软件的维护,最终达到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目的。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随之而来的挑战和风险,充分准备好应对策略与防范措施。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高效运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更具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王和芹 单位:图木舒克市前海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策略 摘要: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会计信息化得以在市场经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快速的普及。会计信息化的推广,使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发生了变革,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效率,也优化了其财务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 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会计核算;会计功能;财务理念;财务目标 一、引言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积极的推行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针对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 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受到的会计信息化影响 1.会计主体受到的影响。企业在进行网络虚拟及实体核算的过程中,已经将会计信息化与传统会计模式相结合,并由此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标准,实现了会计主体范围的增加。受到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网络公司应运而生,其工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个财务目标,当完成目标后该主体会自行解体,从而就给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持续经营受到的影响。网络虚拟企业是企业会计主体的双刃剑,首先:他帮助会计主体增加了范围,其次也缩短了会计主体存在的时间。这种临时性的网络公司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受市场影响巨大。当市场不再需要其发挥功能时,其就会马上解散;因此这就给企业会计持续经营与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有必要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员工重视程度,削弱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在企业在财务工作开展中与网络虚拟企业结合,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及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或带来财务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适度的与虚拟网络企业展开合作。 3.会计分期受到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实行会计分期,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所有会计工作期间获取相关财务数据,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然后,将会计信息化应用于会计分期中,将有助于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方便企业领导者制定科学的发展方针。受到先进信息技术的影响,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制作、分析自身的财务数据与报告,从而就打破了“必须在会计期间结束才能得到财务信息”的弊端。这时,采用企业的真实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真正有利于界定企业每个部门发生的费用,不会出现成本费用划分不合理的现象。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快速获取财务数据的要求、适应日常财务工作的需求,采用“收付实现制”取代“权责发生制”的模式,将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企业财务管理受到的会计信息化影响 1.传统会计功能受到的影响。传统会计目标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也非常的大,比如在传统的会计工作里面把企业所需要的财务信息通过整理、制表就是会计目标,通过提供报表就可以为上层提供企业发展的财务及管理信息。但是,会计信息化使会计目标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财务分析,然后在得出了数据报表,更加有深度的展示了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有效的制定发展决策。另外传统会计的信息制造与传递也受到了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传统会计部门的会计信息是依赖会计从业者通过手动整理、记录、分析得到了信息,这样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也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丧失传递实效性、占用过多空间等问题。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传统会计工作中的会计信息生成方式发生了变化,会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将会计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将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十分快捷、便利,且具有精准度较高、保存方便、节省空间等优势。会计信息在传递时通过会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便可以轻易的通过互联网设备直接传递、储存会计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有效性。 2.内部控制受到的影响。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通过提高对资产的安全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财务数据的可靠性管理,就可以优化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奠定基础。而复式记账法与借贷平衡原理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方式,在借助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就可以提高企业财务员工的工作效率、简化各步骤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财务部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3.财务目标受到的影响。受到市场经济体质的影响,各行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范围都在增加,进而就增加了各方之间的联系,在首付款方面频率也随之增多。因此,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库存与账目状况,会计信息化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制作企业财务信息报表,利用专业的会计信息化设备及相应的财务软件,就可以完成精准报表的制作,然后及时传给深层决策者。决策者在利用科学的财务报表数据,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就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财务管理的有序性。因此,借助精准、及时的财务报表,决策人员就可以通过结合公司财务工作状况,做出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从而确保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可以顺利完成,实现企业获利最大化,确保财务目标得以实现。 4.财务国际化受到的影响。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受到的国际经济压力不断增加,企业要想向国际市场发展,就必须根据国际会计信息需求不断的优化自身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双方的优缺点,不断的完善、改革自身的会计信息工作处理模式与原则,实现国内国外会计准则的接轨。在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中,要充分引入多国货币及语言,提高自身的信息宣传力度。从而,在不断的发展中吸取他国优势会计领域发展经验,通过与自身发展现状与特点的结合,制定针对性策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企业竞争水准。 四、企业财务管理推行会计信息化时的发展对策 1.及时对财务理念进行更新。首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受到高科技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理念快速更新的影响,必须为企业财务工作者树立符合时展的财务管理理念,重视企业财务人员的培养与观念的更新。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以“人”为中心,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做好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培养,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另外企业决策者建立“风险理财观念”,在当前经济市场行情复杂化、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财务风险也不断增加,所以必须为财务工作者建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其能够在变化莫测的网络时代第一时间发现财务风险、上报相关问题,从而为财务决策争取时间、降低风险损失。 2.完善企业控制管理制度。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企业要做好财务员工及财务内容管控。一是基于人员角度讲,企业要完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行上岗责任制,明确细化各岗位责任与职能,通过下放一定权限的方式,提高各岗位职能落实效果,消除越权工作问题。二是要设立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加强信息技术对财务工作的支持,并做好日常系统的维护与安全保障。三是企业应逐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计监督,以此来真正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管理。 3.明确制定企业财务目标。实现企业经济获利的最大化就是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该目标已经脱离了时展的财务管理要求。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及时的修正财务管理目标,制定与时展相吻合的财务目标。受到先进技术的影响,企业的无形资产变得很有价值。因此,企业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生产、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合理运用,提高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另外,企业要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制定财务管理目标,确保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科学性。 4.增加财务内容。给市场经济时代提供服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存货的收发存、资金的投产比和固定资产的保管情况,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现金流,为企业的生产保证充足的资金流。受到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本逐渐常为了企业资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占据的份额不断增加。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提高对无形资产管理决策的能力,确保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正面收益。另外,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在财务风险控制中要基于多角度分析、评估、预测在市场投资与融资时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最后,企业盈利划分的参与者应包含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5.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综合人才的培养。受到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各种信息及网络技术已经纷纷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当中。因此,企业需要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培养计算机、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型复合人才来满足财务管理需求。在现实企业运行中,财务管理工作仍然采用手工记账方式,没有采用高端的会计信息化处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较低,跟不上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受到信息技术与会计信息化的快速更新与推广,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抢手资源。所以,企业要定时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计算机及会计、商务管理、虚拟公司运营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机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制造优秀人才。 6.完善财务软件。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在企业推广中的媒介,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核算中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种类繁多,因此企业要提高财务员工使用不同核算型会计软件与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水平,加大研发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财务软件力度,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积极的企业财务管理中推行财务信息化,及时的注意会计信息化推广、运用期间的影响与引发的问题,然后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对策,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曹月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高速公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研究 一、前言 财务管理信息化对现代财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数据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采集和加工是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些采集后进行加工好,要让企业内部和外部第一时间获悉,利用他们的价值。这样他们能及时作出决策和判断。 二、分析高速公路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一)没有重视领导的支持 财务管理信息化非常重要的。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作为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注重技术管理和领导的忽视支持。事实上,财务管理信息不仅是单纯的技术的问题,还需要对公路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要用白纸黑字将职责和权限明确的写出来,并张贴出来。制定,实施和执行,而不在技术人员的领导的支持是很难推广。 (二)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做好开发策略工作是为了获得很好的信息,首先要把企业最基本、最长久的问题要处理好,才能谈其他问题。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对自己进行充分认识,为以后有什么样的目标也确定了下来,还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原则、标准、计量和评估做了大量工作。不准备实施是非常危险的。 (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还有改善的空间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对财务管理来说有致命的重要作用,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我国的管理制度。目前多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还是很久以前的制度,没有与时俱进,随着企业发展,企业成长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很久以前的财务制度已不再适合现在的企业了,要淘汰了。 (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做的非常到位,就离不开企业信息化管理,因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财务管理发展和应用的重心所在。对财务信息是否能顺利进行起决定性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为了给信息技术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的存在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再加上重视不够,如果财务管理没有做好应有的职责,会使企业运营资金断裂,使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可信,类似这样的问题时有发生,要想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就需要将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和开发能力大大提升,让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务必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而能满足要求金融和现金处理企业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企业中应用对策 (一)领导的支持对于成功运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来说非常关键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离不开软件技术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大力配合,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要求也很高,企业的制度要仔细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地方要进行优化,一切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各公路企业的领导者要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是非常有必要建立起来的。 (二)合理规划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高速公路企业领导应该要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企业领导必须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和监督的实施,并在同一时间,广大劳动者要改变自己想法,让所有的人在高速公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这个想法和规划的思路。在同一时间,我们应该使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不能太低。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十分完善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来说有致命的作用,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性要有百分百的保障才行。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谈其他问题,例如,建立十分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十分有必要让信息技术在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进一步加强,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相当重要的,要能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 (四)要大力培育出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 人才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不能忽视这点。各个高速公路企业要加大力度与大专院校和大型金融软件企业的合作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优秀人才,逐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产,学,研相结合。进而尽量多的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社会上多出更多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复合人才。 四、总结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财务管理信息化,它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财政管理信息化工作要进一步推广,使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真正落实到位,还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更进一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说很重要,让财务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笔者是通过高速公路企业来举例说明的,简单的介绍和讨论了高速公路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黄玲玲 单位:安徽大学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一、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形势介绍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充足 在信息化建设期间企业都会考虑所属各机构的同步信息化,这样很多企业就要给内部审计机构提供一定的条件,例如配置计算机、网络等最基本的办公设备,还有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不仅仅投入了最基本的设施,还经过多种途径使用了审计软件,这样在日常管理和项目实施上就方便快捷了,同时也给审计人员提供了很多信息化审计工作经验。而且也有一些企业构建了审计网站,这样办公和管理自动化就可以很好的实现了,不仅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也提升了,给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环境。 (二)扩大了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与软件的使用 在变革和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许多高新技术都被使用到审计软件的创新上,比方说系统的克隆、嵌入审计模块、并行审计等技术,很多的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在各类审计项目之中也可以有效的使用这些软件,不仅仅使得审计质量和效果得到了进步,同时促进了审计方法和途径的创新。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抓住了网络技术这一优势,实现了远程在线审计,这样信息的异地传递与共享就得以实现了,审计效率也实现了最优。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正规化 为实现审计信息化人才最优培养,审计署专门实施了全国性的计算机应用考试,各个领域的审计机构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也开展了不同种类的审计信息化培训班,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就此展开了活动,把个人信息化水平与审计人员能力考核相融合。截止到现在,计算机应用达标考试已是审计人员获取上岗证和评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在对人员实施分配与招聘的时候,也十分的关注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吸纳与配置,这样就给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二、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将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进行合理的使用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要想实现信息化,对于分析数据一定要充分的掌握,注重采集式审计模块的审计程序可以使得信息录入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可以确保其安全性,对同步审计技术的审计程序实施很好的把握,这样可实现数据的实时在线测试,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多元化。在对上述程序实施很好把握的条件下,企业就要对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审计报告技术实施有效的创新,这样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才会得到进步。 (二)注重审计信息的利用速率的提高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要合理的把握,要注重复合性专业人才的引入。与此同时,企业要把握好审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将审计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企业对于内部资料与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加强,这样会使得审计信息更加的安全,进而促进审计信息的利用速率的提高。这也是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时代首要满足的条件。也只有满足这一条件,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才会取得长足发展。 (三)注重信息化审计组织体系的打造,使得内部审计信息化标准达到一致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建设实现信息化,首要应该打造信息化审计组织体系,进而可以更好的开展审计项目管理工作,经过一致的内部审计信息化标准,这样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更好的规范管理,在资金充足的条件,确立一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平台,这样使得企业各个机构之间实现有效的交流,近而使得企业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四)时刻把握好审计向服务监督审计过渡 在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对于审计工作要一点一点的进行改变。这样,经过静态审计向动态的转变,使得审计转变可以很好的保障审计工作的及时性,经过监督审计向服务监督审计的过渡,使得企业对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意识提升,经过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向审计重心过渡,使得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得到保障,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使得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三、中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形势介绍 目前,内部审计过渡到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越来越好,这也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进而使得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了,这与国际现代审计发展的步伐是完全相符的,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正在过渡到事中审计、动态审计、远程审计等方式上,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在这个环节上,对于国外许多先进的思想与形式要加以借鉴和学习,把其引入到中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当中。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整体步入第四阶段也不再是梦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效果越来越明显。企业审计工作向信息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将审计思想进行合理的转化,对信息化资源要进行有效的使用,注重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力度,使得审计信息化技术与审计工作更好的融合。 作者:周一凤 单位:江苏华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管理信息化模式下企业财务论文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在企业的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过去或者企业现在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和合理的使用决策有关,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而是整合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将计算机本身较为科学、先进的手段运用到财务管理中。在信息化过程中主要运用企业信息化理论、企业财务信息化理论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理论。我国在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发展迅速,而且在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决策上也取得显著的成效,财务信息化也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财务一体化软件、和财务信息管理信息化三个阶段。在财务信息化的发张的三个阶段中财务信息管理化成为财务当今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准确地反应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风险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在随着网络快速的发展和各种软件的使用,以目标管理和预算控制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也在财务中得到快速的发展。 1.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对信息的认识局限在计算机的使用水平上,认为财务信息实现了电算化就解决了财务信息化,对财务信息的认识只停留在IT替换手工的过程中,对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了解不够,不能够正确认识现代财务信息化的中心,对实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信息资源需求不够了解。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的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过程中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无需人干预,但是由于各企业部门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流难以交换,企业资源也无法达到同步,难以进行信息的协调,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企业在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始终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中的现象,不能将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对数据的分析由于利益原因不能统一,不能够将企业涉及到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共享,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结构,每个结构将信息进行纵向或者横向的分割,形成过多的信息孤岛,从而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且在财务中也涉及到网络安全的问题,互联网是使用开放的TCP/IP协议,这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网络的使用安全,在当今的电子商务过程中电子操作、分布式操作受到网络非法攻击的频率在增加,所以在使用中要加大交易的安全性保障和使用数字签名的确认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 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 2.1财务信息化协调模式的设计 在我国的财务信息协调化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之间除了财务中经常使用的ERP管理系统之外,在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之外我们还增加了财务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和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功能,在以上的各种系统中相关利益的主体系统主要通过Internet进行连接。在企业的ERP系统中通过XBBL转换各种文档转换成XBBL文件然后将XBBL中的数据财务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 2.2财务管理信息化协调模式特点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模式主要通过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使整个财务信息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可以加大信息的传递效率和使用频率。可以及时将发生的财务关系传递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其他部门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财务问题,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作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实时化的财务信息有效打破时间间隔给企业带来的损害,在信息的传递上使用XBBL可以实现语言和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实现不同系统的资料共享。企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财务信息共享与收集,就会有更多的企业相关利益共享信息,企业就会从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获得最大化的收益,财务信息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由企业在自身经营中的财务信息,第二是由企业政府部门涉及到的财务信息,第三是由企业利益相关主题之间的财务信息。 3结论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就是最大化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财务信息化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财务的创新意识和财务信息的高效性。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拓宽了企业财务管理空间,有效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性,使企业财务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 作者:童晓茜 欧阳佳佳 罗艳蓓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商学院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现阶段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基础普遍薄弱。 对于企业而言最主要的工作是企业经济的增长,最核心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进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足,出现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无法正常开展使用。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会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高效的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只有改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数据处理技能的掌握能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进步。 2.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体系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较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较差。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都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也较为落后,没有跟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改革,许多财务管理处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落后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往往会造成贪污、私吞财产现象的出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也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进而影响了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会使企业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造到淘汰。只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管理人员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才能够减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失误的风险性,进而能更进一步的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减少财务管理资金链对企业发展的阻碍,从而保证企业不被社会的快速发展所淘汰。 3.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不足。 企业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其开发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信息化的开发应用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存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开发应用能力还存在太多的缺点,加上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不足,致使企业工作缺乏资金的正常运转,甚至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导致出现财务数据分析不够准确,出现财务失策的问题。只有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开发应用能力,才能够保证对财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保证财务报表和资料审核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资金链现金的正常运转,进而能够满足企业的对财务现金处理效率的要求,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财务工作处理的直接参与者,只有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财务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严谨性。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可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工作处理的积极性,只有改变管理者对待信息化的信念,才能够加强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态度,才能够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以及保证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才能够促使财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才能够提高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安全性,进而能够确保企业经济的更快速提升,进而企业的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 2.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想要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就需要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中处理数据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是财务管理工作安全性的前提,因此应该加强信息化技术对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各个层次都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因此应该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财务管理安全体系,使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得到安全保护。只有建立健全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企业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性,进而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改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障财务部门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前提。只有不断改良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保持时刻同步姿态,可以更好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与信息化结合的高效性,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内部的竞争环境,能够更好的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工作的精神。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效果直接影响企业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才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可以保证企业的资金链条的正常运转,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步。为了保证企业发展的长久性,应该强化信息化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确保整个管理体系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者:孙雪 单位: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财政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 在市场经济和多变的市场环境共同作用下,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由于自身的利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很高的准确性,甚至有些管理部门在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很好的接收到各个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数据,导致企业出现亏损。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即将面临破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生存下去,从而进行违法偷税漏税,而另一些企业经营有力,利润大增,面对巨额利润也进行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由于企业有些财务管理人员喜欢凭自己个人意志喜好来进行财务管理,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进程变慢,还有可能致使企业财务信息泄露,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摒除企业管理人员以个人喜爱偏好和个人经验管理企业观念。 1.2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正在建设之中,正在学习国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和理念。相对于外国许多企业来说,他们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资金全面有效预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力度以及财务和资金的集中管理与调配。而我国多数大企业实行分级管理,一些大企业中分为多个子公司,在每个公司内部都有一套财务管理制度,在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不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管理力度不够、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所以要通过学习先进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1.3管理人员思想落后 有些企业单位内部的部门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始终按照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组织工作,不与其他部门沟通和交流,资源没有共享,这种行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步调不一致,有些企业财务部门好高骛远,不根据企业现状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在网络计算机服务器配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在网络系统开发和使用软件方面缺乏经验和技术,没有统筹兼顾,导致生产经营不均衡,资金投入量过大。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财务信息化认识不足,不习惯网上办公,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企业报表还是要靠人工手写。 2、加快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对策 2.1革新管理者观念 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主导所在,经营者的观念问题在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更新企业经营管理者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培训、观摩等方式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信息化知识和财务管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2.2加大政府扶持 为了缩小我过去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企业内部应该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该推行优惠政策,帮助扶持企业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管理组织方式的转变,积极同其他企业单位合作,推动供需双方的合作与交流,从而加快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2.3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管理体系,无论是财务安全、信息安全还是管理系统安全都没有保障,所以,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制,防止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做出违法行为;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从硬件到软件都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财务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对系统内部信息进行加密,通过发达便利的网络技术及时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产业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 3、总结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产物,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管理技术经验,加强自身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许丽霞 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校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综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环境不佳。 (1)财务管理信息化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尽管现代信息技术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财务管理理论仍处于完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摸索、改进。此外,与之配套的政策、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不仅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风险性,从而限制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范发展。 (2)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和标准化,造成企业财务管理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一些企业,由于经济上的缺乏,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投资的资金力度不够;一些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差,不能与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做到协调一致等等。 2.个别管理者对于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部分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并未设立专项的管理经费,因此在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上不够完善,甚至由于管理的落后而造成一定的损失;一些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保护手段缺乏,保密制度不到位,较易发生安全事故;一些企业管理者只重建设,不重联系实际,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着盲目性和重复性建设的问题。 3.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比较落后。我国财务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相对落后,很多企业缺乏能够开发适合自身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软件设计人才,财务软件集成化程度低、通用性差,部分财务软件没有经过严格技术测试、财务数据安全保密性差等问题都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1.加强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管理者应从根本上认识财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各方人员的配合与支持;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由财务管理人员来执行和实施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质量以及速度直接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主要措施:一是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培训;二是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使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做到与时俱进。 2.不断推动企业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协调发展,推动企业财会业务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直面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全方位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财会业务一体化创造了实现的条件。通过财会业务一体化建设,有效地使企业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协调发展,为企业数据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 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企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受财管人员的主观性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实施的效果。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风险预警的情况,从而及时化解风险,更为有效地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 作者:艾莉 单位:陕西铜川市气象局 企业财务信息化论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及控制策略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内部控制的改变 (一)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使得财务工作流程及方式有所改变,而且在财务组织结构、财务运行机制以及财务人员的管理上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给内部控制带来了多方面影响 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适时集中的数据处理方式使传统的控制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知道,传统的会计方式正是通过职能的分割与人员的分工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按照计算机及网络数据处理系统组织起来的,账务处理过程全部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主要处理过程无须人工干预。而这种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传统的组织控制功能减弱。随着这种改变,会计工作常常随之划分成数据收集、凭证编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输入、处理、输出)、财务管理、系统维护等。 2.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使企业的内部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内部控制重点也相应发生变化。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查错防弊,而财务信息化涉及的控制范围相应扩大,使得内部会计控制重点从岗位牵制、审核等制度控制转变为以网络安全、原始数据输入、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控制几个方面。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互传递愈加频繁,以往传递壁垒逐渐消失,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给企业集团的内部会计控制增加了难度。 3.财务管理信息化使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和技术发生了变化。在财务信息化不断实施发展的情况下,控制方式和手段由手工控制转为手工控制和程序化控制相结合。财务信息系统要求在程序设计的各个环节、阶段为审计留下线索。所以,财务信息化条件下,原有的手工控制手段部分需要保留,同时增加了一些包含于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控制。一般来讲,财务信息化程度越高,必须采用更多的程序化控制。 4.内部控制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基础上更增加了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系统维护及管理人员等;其次是会计业务处理范围变大,除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外,同时还集成许多管理以及财务的相关功能;再次是提供使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的在线办公等服务;最后是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存储方式和存储媒介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新问题 1.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实施,企业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与手段已不适应于新的环境,因而建立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成为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企业集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关键随之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证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而在财务信息化实施中,内部控制的重点转为数据输入输出及网络安全管理等。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和风险。 3.财务信息化的开放性使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财务信息化提倡开放,目的在于为会计与有关各方建立有机联系,创造条件,以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促进企业管理。开放表现为软、硬环境的开放。其中硬环境的开放是内部控制风险增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会计信息一直被视作商业秘密。没有哪一种加密技术绝对安全,不法分子有可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内部会计控制措施失效。正是由于财务信息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加大了系统的控制风险。 二、企业集团应该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如何加强企业集团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对于实现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和业务目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信息系统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系统设计控制。在软件的选型与软件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加强选择控制,防止所选购的软件质量存在缺陷,或软件功能不适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如果专项开发设计更应在设计需求方面注重控制的加强。企业集团的所购或开发的财务软件要经过严密的可靠测试,降低数据结构、程序结构隐含的问题会在后期系统运行中被触发或各种舞弊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2.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安全风险主要由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两方面引起,网络系统本身存在安全脆弱性,软件系统内部缺陷没被测试出来属技术因素,而组织内部没有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使用人员操作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无控制标准与安全防范标准属管理因素。企业资产损毁、被盗等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也是系统安全控制的方面。 3.加强系统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包括工作人员的分工、权限的设置、必要的审批、日常的运行维护和管理都能够增加系统的安全控制,促进系统实施有效性的发挥。 (二)从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1.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形成相互制约机制;制定和完善技术安全制度,从制度上防范由于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系统安全的威胁;制定和完善财务档案管理制度,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通过内部控制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内部控制。 2.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内部审计是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集团应从加强会计信息资源控制、组织与管理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维护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控制等方面,加强包括内部审计等监督机制的建立。 三、总结 总之,由于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财务信息化内部控制机制也将存在着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断面临新问题的挑战。因此,从财务信息化角度出发,随着未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深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并针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完善和提高,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每个企业集团必须经历的漫长发展路程。 作者:关立艳 单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浅议如何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在企业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它对工程设计、质量管理、资金监督管理、造价管理都着重大作用,因此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已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的重点改革方向。文章首先对电力工程预算作出基本的解释,然后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资金管理;量价分离法;工程造价管理 1 电力工程预算概述 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竞价招标时,电力工程预算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一旦存在缺陷,将会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前景。 电力工程的特点是具一定规模、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导致工程工作难度大,如果在各个环节上缺少科学系统的程序,没有系统的工程管理标准,企业的决策者将很难做好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所以,企业必须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体系,利用这套科学规范的体系来对工程项目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2 目前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缺陷 在新形势下,企业如果依赖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就不仅无法为企业的工程项目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无法解决工程造价管理问题,企业要想在项目管理中使投资管理变得主动,就必须认识到现行预算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 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是根据我国电力事业部门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方法来进行编制的。分析现有的预算编制体系不难看出,现有体系太过注重概预算而忽视轻资金的管理,预算体系无法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不能有效管理控制工程造价。从内容上看,虽然现有的这套标准体系在内容上非常的详细,把各种费用都罗列出来,但是费用的计算规则却较为复杂,另外由于编制人员没有对国家颁发的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调整,使编制出的体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造成费用预算不合理,容易出现缺漏和重复计算的现象。从方法上看,企业编制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纳入资金管理这个内容,仅仅根据设计阶段的估算、预算、概算来编制预算书,编制环节本本主义盛行。仔细分析这一方法,就会发现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造价计定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的是先估算后预算的手法,因此没有遵循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即计定合理、提前预控。 2.2 企业缺少对资金管理监督的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通常是由编制人员编制完成后上交有关审批部门,编制人员只需要按照审批部门的要求来进行编制,编制完成后就无需对编制体系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行考核,因此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缺少有效的约束体系和控制作用。在编制完预算文件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是无法准确地预算出费用是否超过预算的,只有项目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才能得到验证,工程造价超过预算问题也难以得到补救。另一个方面,企业预算体系与财务会计专业在投资成本上没有形成统一,造成财务会计无法对成本费用起到监督控制的 作用。 3 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方法 3.1 利用量价分离法来进行电力工程预算 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企业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工程造价,因为工程造价是一个整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量”和“价”,所谓“量”指的是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所付出劳动的总和;“价”指的是工程项目中每项消耗物的价格,其包含工人劳动价、材料机械台班价等。我们所说的量价分离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企业的“量”是相对不变而价是有波动变化的情况下,按照政府颁发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确定消耗定额,选用合理的工程费用计算方法。在完成设计方案之后,就只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上标注的“量”来进行项目施工,这样就能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了。 所以,要想保证电力安装项目的成本费用预算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之内,就应该控制预算施工阶段的每项消耗单价和实际结算单价基本持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建设不会出现工程预算超标的现象。编制人员事先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应用合理的工程计算方法和消耗定额计算的消耗总量,按照当地市场物价 情况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费用。 3.2 把握预算数和结算数的误差幅度 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安装工程成本投资的计算方法,不难发现要想精确地预算出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安装项目中每个工人的施工时间和材料机械台班总数通常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企业在日常经营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直接费、间接费),以及企业经营利润和税金全部是以基本直接费为基础的,由于税率和费率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因此也是相对不变的,这些方面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受市场变化影响的。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尤其是某些规模大、工期长的大型工程电力项目来说,利用当前的预算手段无法对跨度过久的工程项目做出最佳预算,因此现行的预算方法已经逐渐地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市场变化。因此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正确地预算出工程项目的费用,才能保证工程预算数和实际结算数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内。 在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已成为企业的重点改革对象,而基于量价分离方法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实物法来辅助施工图预算工作。编制人员事先对市场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成本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做出的施工图预算就能使当地实际水平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因此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单价预算与当地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偏差,从而保证电力项目中的各项不必要的预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过降低工程预算费用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必须对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熟练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完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让企业的工程预算更加全面规范。 对于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而言,在实际编制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 (1)人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做到对施工进度心中有数,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工程知识,时刻关注与该领域有关的知识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对于企业而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因此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还要仔细地套用定额,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要求,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避免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也具有预测企业投资是否合理的作用,因此工程预算编制直接决定预算的这一功能是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编制人员必须对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材料价格进行调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劳动效率,以及把握好企业的每项工程投资成本,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能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4 结语 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配置相对应的人才,包括技术、管理、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工作;还应组建一批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来管理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使企业的经营能力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张秀砚(1962-),女,辽宁抚顺人,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电力工程造价管理。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影响 电力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电力工程对于能源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资金作为企业是否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进行施工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整体进行部分细节工程的造价预算。在整个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上,电力工程预算编制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影响整个工程以及质量的核心部分。因此,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有明显的影响。为确保电力企业工程能够更好的发展,应需要按照合理的工程预算编制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的联系 电力工程预算是指在执行电力工程的施工之前,根据不同的预算而实施的不同内容,参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数额、指标以及工程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一般来说,工程造价实际上分为四个阶段,即估算、概算、预算、决算。重要的部分并不是最后的工程造价阶段,而是在前期。因为施工图纸的拟定结束就意味所有的成本变成固化的状态,电力这项工程的利润可以被测算出来。比如,一个企业在做工程总承包时,对于工程的勘察部分、设计部分以及具体的施工部分都属于承包范围内。企业需要在意的重点就是在前期的估算和概算上,也就是工程的预算编制体系上。在估算和把控工程时,就需要掌握设计师的意图、工程双方的意图,将所有会涉及的设计、施工规范以及将会触及的各项工序的价格。此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相关工序的交底,单方造价的组成,然后在不断磨合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看起来是以电力工程的设计师为主导,但是作为对项目具体的单个项目预算编制的重要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方法存在滞后性 社会时代都在不停发展,各种可以应用于工程上的体系不断出现,如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巧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加强对电力工程的改善。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相对的静置性,相较于时代的进步产生了滞后性。现有的电力工程编制上仍采用相对落后的计算方式,对于有可能存在的外在因素仍保留不确定性。因此,电力预算编制上仍然存在问题。 (二)预算编制缺乏全过程意识 目前,我国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管理上大多属于阶段性的管理,在结束工程预算方面的工作后就不再参与。对于电力工程后期出现的问题进行临时的紧急处理,与有计划、有规定的处理方法相比,这种临时的处理方案显然存在明显的劣势,对工程的效率整体上都会出现明显的差别,其原因就在于预算编制缺乏全过程的参与意识。作为电力企业资金预算的重要人员,在经济支出上应有准确的管理意识。 (三)电力工程变更的随意性 在电力工程的具体实施阶段,事态并不会准确按照工程的设计进行开展。首先,项目本身会受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根据具体的施工过程而变更设计方案,从而加大预算成本。虽然加强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控制能够有效改善控制成本,但是施工时的复杂性以及多边性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文/黄雅妮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直接影响电力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对电力工程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要科学分析工程造价,并根据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预算拟定,从而减少因预算不足而发生浪费的情况。但是在电力工程的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对于预算方面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详细探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供参考。 三、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了解工程的现场情况 走进现场分析,要比分析图纸提供的数据准确。首先,在现场能够准确查看电力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再有效改良方案的实施性等方面,可以准确看到工程的位置、工程的难点以及工程的重点等问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要对施工现场获取准确的时事资料,以便面对突发问题时得不到有效改善,从而影响整体。 (二)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图 在设计图纸方面,第一时间分析设计师提供的设计图纸,了解设计者的意图,并分局具体的数据标注进行简单的资金计算。准确判断工程的规模性、类型以及性质,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准确的工程量计算。在得不到精准的计算数据时,要及时与设计师沟通,协同作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客观分析价格因素,价差留有调整余地 从多个角度分析建筑的材料价格,考虑外在的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因素,作出客观的价格预算。并且在预算的价格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材料市场的发展作出预判性的提升或降低,预留出足够的调整余地,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市场材料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工程的施工效率。 (四)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预算编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数据的计算方式带来了新的局面。人在面对较多数据统计以及庞大的工作量时,会产生一定的视觉疲劳,在计算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而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则能有效改善视觉疲劳。众所周知,计算机拥有稳定性以及标准的计算公式,不会因为本身的原因而产生数据误差。预算编制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带来的便利,计算预算资金。 (五)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一直都是企业应注重的地方,对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上更是如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选择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人员时,安排最合适的人员,根据一个人拥有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技术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等方面进行选择。 四、结语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于工程造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出于施工环节还是具体的设计关节,都需要工程预算对其进行全程的资金控制,在需要支出时提供工程的建筑动力,在不该支出时提供对企业本身的运转能力。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管理工作,从管理方面、能力方面、素质方面进行综合选择,以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的准确率,减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作者:黄雅妮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摘要: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对于工作人员进行造价分析和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不仅可以缩短电力工程的工作周期,还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造价中,由于受到预算编制的影响,使得工程造价存在误差,造成资金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本文中,笔者主要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并且根据已有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程造价;影响;对策 电力工程在进行之前,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的整体特点制定工程造价预算。如果工程预算制定的方式不科学,或者是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就会严重地影响到电力工程造价。电力工程造价需要考虑的环节众多,包括电力资源的开发、电力资源的输送以及电力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可见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不仅要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还需要工作人员对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地调查分析。 1电力工程预算与工程造价的联系 电力工程预算,顾名思义就是指落实整个电力工程具体程序时,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并且依照国家规定的造价定额等内容制定的工程建设费用标准。通常情况下,电力工程预算主要表现在经济上。预算编制工作会涉及到资金投入的相关分配以及各类核算工作。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另外,从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方面上看,预算编制还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的稳定性。预算编制工作质量高,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反之则不然。可见,电力工程预算和工程造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电力工程预算中的问题 2.1预算方法的滞后性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一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被不断应用。但是,由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往往存在着静态的特点,定额换算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造价预算的滞后性比较明显。另外,在实际的造价预算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代表性缺失的现象。这一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计算的精准度,造成严重的误差。 2.2电力工程预算缺乏系统性 从目前我国电力工程预算工程的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出,多数的管理方法还处于相对比较低级的管理模式中。也就是说,很多管理人员的全局概念严重缺失。不仅如此,工程造价只是对电力工程建设的前期特点进行预算,忽视了其他阶段的预算。有些预算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部性,严重地影响到电力工程造价的总体质量和效果。 2.3电力工程设计变更的随意性 对于一些电力工程来说,在实际的工作中,实现设定的工程计划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更情况。由于工程造价要在电力工程建设之前完成,一旦设计有变就需要重新进行预算编制。所以说,在调整工程设计图纸的过程中,原有的工程造价和实际的造价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可见,电力工程设计本身存在的变更性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 2.4工程招标和设计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一些电力工程的建设来说,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招标工作。但是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招标制度的贯彻程度不彻底,或者是严重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措施。有些招标方案只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性,降低成本。但是在实际的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上存在着严重地缺陷问题。不仅如此,成本和所用材料虚报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工程造价直接受到影响。 3落实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主要措施 3.1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调查 为了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进行明确,管理人员需要对电力工程现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而且还需要不断研究科学的施工方式。其中,电力工程对于电力设备、测量仪器等方面的需求都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另外,电力工程的施工环境,各种电力设备材料的运输方式等方面都应该受到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只有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进行了解,才能够提升工程造价制定的合理性。 3.2加强工程设计管理 设计方案是保障电力工程顺利施工,避免工程造价有所增加的源头。在加强工程的设计管理工作方面,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a.设计图纸前必须要严格勘测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施工现场的地势、地质、地形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或农作物的影响都要考虑在设计的范围内;b.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施工的线路,尽量绕过风景区或低矮建筑物,为设计定位打好基础;c.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协调好变电、电气和线路等专业的配合力度,防止设计出现遗漏或偏差;d.城市的电力工程建设应正确处理施工、排水、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关系,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3.3加强审核力度 前期做好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后续再进行严格的审核,综合分析研究各类经济指标,这样可以减少预算的失误,提高概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促进电力工程的经营管理。实际上,审核的内容覆盖着整个施工项目的方方面面,大到配套工程的主体线路部分的管道和线路、工程量、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采用的定额单价指标,小到通信设备、材料单价、运输费用等方面,都要经过一定的审核计算。其中审核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全面审核法、重点审核法、分解对比审核法和经验审核法这四种,具体审核操作则正是依据这些方法,对已编制完成的电力工程概预算内容进行完整、合理地审查、核对,以杜绝虚假的编制数据,缩小概算与实际投资的误差,保证概预算编制质量水平,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 3.4提高概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力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征,其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工作相对来说,也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做好的,它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必须非常耐心、细心、严谨。首先,通过培训学习,熟练掌握概预算方面的专业知识,扩宽工作人员的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其次,不仅要熟悉施工的工艺流程,还需了解与电力工程相关的其他知识,日常多多进行业务交流,积累实践经验,以便更顺利开展概预算的编制业务;另外,还应加强编制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保障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 4结论 电力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其概预算的编制工作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管理工作,从工程的设计管理、设计方案、审核力度和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工程概预算的准确率,确保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 作者:孙志莹 单位: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论文 1 前言 预算管理在电力工程企业中是其财务管理重要的一个环节, 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涵盖在整个电力企业工程每一个阶段的各项活动过程中,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对工程的预算编制与管理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对实现电力企业的工程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相关完善措施进行分析。 2 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概念 电力企业在开展工程项目的竞价招标过程中, 预算编制在当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电力工程的预算体系如果有缺陷, 就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产生不良影响。 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及投资成本大等特点,所以其工作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倘若在各个环节当中预算编制的程序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 并且缺乏系统的管理标准,这样就会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将工程项目准备工作做好。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逐步完善其工程预算编制体系,并把这个科学系统的体系应用到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当中, 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3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当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与实际脱离 在我国现有企业预编系统中, 大部分都是按照电力事业相关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来编制的, 对预算编制的体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现有的预算编制体系中,存在重视预算概算而轻视对资金管理的现象, 使得预算体系难以给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无法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管控;从其内容方面可以看出, 即使当前的预算编制体系内容非常详细,各种费用都能够详细的罗列出来,但是计算费用的规则却相对复杂,此外,一些编制人员对于国家所颁发的政策没有进行深入解读,需要进行各种调整,造成编制出来的体系无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费用的预算缺乏科学合理性,就会频繁发生缺漏或者重复计算的情况。 从其方法上面可以看出,编制人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往往会忘记将资金管理纳入其中,只按照设计阶段的预算、估算与概算进行编制,使得在编制环节中出现本本主义,通过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一种与实际严重脱离的造价预算方法,并且由于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先估算、再预算的方式,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原则视而不见,就会使电力企业的预算编制出现极大的漏洞。 3.2 没有完善的资金监管体系 在现阶段中, 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一般是编制人员在编制完成之后,向相关的审批部门上交,而编制人员只要根据审批部门的相关要求来开展编制, 并在编制完成之后就不需要考核编制体系是不是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 所以在这样的体制下所编制出来的预算体系就缺乏有效的控制与约束作用。在预算文件编制完成之后,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很难准确的预算资金支出是否超出预算之外, 只有在项目工程建设完善之后才可以有效的验证, 电力工程的造价超出预算问题也得到有效的补救,除此之外,企业的预算体系和财务会计在投资的成本问题上没有达到意见统一, 就会使得财务会计的资金监管体系崩溃, 无法对其成本费用等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4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完善对策 4.1 采取量价分离的方法实施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 电力工程中, 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企业要用辩证思路去思考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作为一个整体,包含的内容多方多面,比如“量”与“价”,“量”是指在整个工程的项目中付出的劳动总合;而“价”是指在工程项目当中每一项消耗物品的价格, 包括人工劳动与设备材料台班价。 这里指的量价分离主要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上,并且是相对不变的,而“价”在有波动变化状态下,根据政府所的统一标准进行执行,明确消耗的定额,选择合适的计算工程费用手段。 当设计方案完成之后,就仅需按照设计的图纸所标注的“量”实行项目施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 由此可知,要想使电力工程的预算处在正常的允许范围内, 就要对施工阶段每一项消耗的单价与实际结算的单价控制在基本持平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预算超标的情况得以控制, 同时要求编制工作人员要事先对市场调查做好准备,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与消耗定额的总消耗量,根据当地实际市场价格制定电力工程的预算费用。在当前发展的新形势下, 对工程的预算编制进行管理成为电力企业重点改革的对象,而量价分离方法出现与应用,能够进一步完善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通常情况下,就是通过实物法对施工预算工作进行辅助, 而编制人员要对市场的机械设备、材料成本、人工薪酬事先做好深入调查,把施工预算图整洁的展现出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发生单价预算和当地市场的价格偏差大的现象, 保证电力企业各个工程项目中一些不必要预算的项目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工程的预算费用,进而提高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4.2 控制预算与结算之间的误差幅度 根据电力工程在安装建设过程的成本投资与其计算方法,我们知道,要想更准确预算好电力工程相关的投资成本,其关键就是对本地区市场的机械设备、材料成本、人工薪酬事先做好深入调查。 在项目的安装过程中,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施工时间与机械材料台班数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而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所需要支出的各种费用和经营利润、 税金等都是以基本的直接费用作为基础, 加上税率及费率是国家统一颁布的标准,在这里也是处于相对不变状态,并且这两种不变的项目在同一个工程中, 其在一定时间内并不会受到市场的变化影响。 但是就电力工程的相关项目来说,特别是规模大,并且工期长的一些大型电力工程项目而言, 采取现阶段的预算方法已经不能对跨度过大、过久的项目做出有效的预算,所以当前的预算手段与时代逐渐脱轨,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 所以,当前最关键的做法就是对本地的机械设备、材料成本、人工薪酬事先做好深入调查,分析出正确的工程项目预算费用,从而保证实际结算与工程预算处在正常的允许范围内。 4.3 加强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人员培训 电力企业对于国家所的相关预算编制政策必须深入解读,并开展全面调查研究工作,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使得企业预算更全面与规范。 而对于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来说,其在实际的编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①要进行深入全面的市场调查与研究,掌握施工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与步骤,对施工的进度有一个体系的了解,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对电力工程领域的相关消息要及时吸收与掌握, 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与专业水平;②对于企业来说,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对企业发展前景与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在编制的过程当中,不但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还要对套用定额做好仔细的记录,做好了这两项工作,不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还能防止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预算具有预测企业的投资合理与否的作用,所以编制工作人员必须根据现阶段市场的调查结果,充分掌握编制的要点,把握每一项工程的投资成本,从而使得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工程进一步完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中,由于其规模较大、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工作的环节较多并且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在其预算管理工作中,必须按照电力建设的程序开展工作,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 在预算编制的工作上,找出当前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当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的对策,从各方面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管理工作,从而达到预期目标,保证企业的经营目的得以实现,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唐任辉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探讨 一、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预算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建设中要保证“形与量”共同发展,保证其价值。“形与量”的共同发展贯穿在整个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中。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是一项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的工作,在管理中必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1.1水利电力工程招标 为了维护国家及个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展,整个招标工作都应按法律程序正常进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在招标工作中应该引进竞争机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来运行,以此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承包方的管理比较灵活,应该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积极引用承包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优胜劣汰。 1.2水利电力工程造价方法 水利电力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单位评估和实物测量。单位评估主要利用部分工程单位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工程量对总体价值进行预算;根据地区单位的评估价值对工程施工需要费用进行预算,并为施工单位直接汇总所需费用;对间接花费、利润和直接费用计算汇总。第二种方法是实物量法,利用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预算,一般计算的步骤是:根据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预算定额来计算材料、人工、机械的消耗量,再对整体进行汇总。其次对施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等进行汇总,对综合预算造价和总体项目造价进行汇总。 1.3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材料价格预算 由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导致市场出现自主定价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会随着市场需求发生波动。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对很多材料的价格都有规定,但由于施工周期长,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规定价格与实际价格会出现偏差,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预算工作有影响。很多施工工程的计算一般都是以发票为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每个地区管理发票的方式不同,所以发票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材料的实际价格,有的则使用不合理的手段开具发票,因此发票核算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给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带来极大困难。 1.4水利电力工程造价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可以分成3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竣工阶段。由于我国水利电力工程建设行业探讨中,投资方大多急于求成,对整个工程的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无法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相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二、水利电力工程预算问题分析 造成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预算出现差错。随着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入,跨地域、跨地区的工程承接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日益普及。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对项目预算、收费标准、预算编制的规定不同,导致很多地区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报价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忽视预算基础,忽视竞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失去控制。第二,对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意识。我国目前使用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阶段性管理。很多项目施工中,预算管理都具有综合性。很多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缺少统一的管理方式,缺少对预算的管理,对资金投入、分析、评估的管理也欠缺,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并没有将全部预算都细化出来,施工中缺少对设计方案的控制管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过高、施工过难等问题。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阶段,对标底和标价的评估不够准确,使得整个工程施工资金短缺,预算不足,管理失控,无法按照规定日期完成,造成恶性循环,给国家和企业都带来巨大损失。第三,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是工程量预算模式,是以定价为基础,以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这种预算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现代的市场发展方向同步,同时也无法真实反映出工程的价格,不能明确反映出竞争的实态,更谈不上与国外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接轨。目前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模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承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生变更。 三、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3.1发展市场经济,保证与国际接轨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一般预算管理使用实物量法是发展趋势。单位评估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好多年,受到技术人员的欢迎。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实物量法更加适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尽管实物量法比较复杂,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编制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经验,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材料。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更好的分析能力,推动施工中实物量法的进展。 3.2减少材料价格对工程预算的影响 减少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预算的影响,需要做到工程实施之前需要对所需要的材料做充分的准备和储藏,同时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有相同的销售渠道,因此对施工材料需要从正规销售渠道采购。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能代表产品的整个态势,偏离了材料价格,会影响预算评估管理。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材料价格情况和价格变化规律来统计,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差价的目的。 3.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全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预算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等。在施工中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施工方都要加强预算管理,将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额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在管理中,合理使用资源,力求将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随时纠正所出现的偏差,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投资目标能够被控制,从而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目标能够实现,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利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多,整个项目性质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等模式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正。只有加强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才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工程质量,搞好施工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全面提高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全面发挥预算管理控制水平,从政策和制度上修订预算限额,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傅忠能 单位: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1、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 所谓的电力工程造价是包括电力工程的所有建筑成本,其中包括最基本的建筑费用和其他各类必须的支出等。电力工程预算指电力工程整体施工开始前,要结合工程结构,根据建筑文件的一些规定,从而计算实现要依照电力工程的建筑标准费用进行。通常来看,所谓的电力工程预算偏向于建筑成本,预算之下,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相对具体的内容,做一些资金的投入以及分配工作,兼有各类核算工作。一般而言,电力工程造价囊括了电力工程预算,而电力工程预算包括了电力工程预算编制。所以,电力工程造价如何直接取决于采取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否合理化。同理,反过来说,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受着工程造价的制约,相对来说,人们在工程造价上投入更多,就会促进编制方式的完善。 2、电力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 2.1、预算方法的滞后性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科技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由此新型的技术不断应用在各行各业。但是,作为电力工程,预算工作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处于静态中,通常预算编制常见的是定额换算,所以电力工程的造价预算就存在着很明显的滞后性特点。由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往往存在着静态的特点,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造价预算的滞后性比较明显。同时,造价预算若在具体工作时,还有一些代表性缺失情况发生。出现这种问题不仅造成了计算的误差,而且计算的准确性也受到影响。 2.2、设计、技术、预算脱节 电力工程设计时,相关的设计者本身设计出的作品,由于没有基本的建筑知识做基础,技术做支撑,就会加强后面施工的难度,使施工成本增加。施工时,施工人员也很难理解设计者的理念,预算编制的人员没有在工程现场工作经历,在做预算时没有切合实际考虑。 3、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优化措施 3.1、详细调查施工的情况 电力工程在预算编制时,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在现场做好工程预算,由此最佳的施工方案选出了。就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施工处理了。通常要全面地对现场调查,主要调查现场施工环境、工器具使用情况、电力设施情况和进出场设备的运输情况等等。基于对现场全面科学调查后,接下来做好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工程造价要科学控制。 3.2、做好电力工程设计管理 电力工程得以顺利施工的关键因素就是合理的设计方案,而且控制造价也要遵循。对此,设计方案要以电力工程建设标准为依据,必须在审核时符合《国家电网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当设计方案完成后,在预算过程中,预算要具有可实现性以及稳定性。在设计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前要做好勘察工作,其次,电力的线路要尽可能地绕过建筑,最后,设计方案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建设,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在设计电力工程的方案,要了解所有的跟电力工程有关的信息,使设计更加稳定,更具合理性,确保整个设计完整。 3.3、加强审核力度 为了尽可能的在预算工作时减少失误,在工程审核之前的前期要严格地做好概预算编制工作。审核时,对于经济的不同指标要综合分析,以使概预算工作更加准确,使电力工程顺利地经营管理。在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审核内容涉及每一个环节,都是要通过审核计算的,不仅包括材料单价、通信设备以及运输费用等,而且包括跟主体配套的工程线路、施工的定额单价指标、工程设计图纸、以及工程量等。审核管理方法包括四种:重点审核法、分解对比审核法、全面审核法与经验审核法。在实际中的审核操作根据的就是方法,合理、完整地审查和核对已经编制完成的电力工程概预算内容,以免有虚假的编制数据报出,要缩小概算与实际投资的误差,以此保障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水平,有效地控制工程的造价。 3.4、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力工程是一个及其复杂的工程,在做预算时就会有很多的问题。由于预算的相关人员在工程的现场没有经验,在做预算时,就要有综合性的素质以及专业性强的技能。预算工作人员在面对工程预算时,要具有足够的耐心以及细心。为了准确地做好预算工作,要通过知识的不断学习,全面地熟悉施工内容。总之,预算的编制工作在电力工程中是非常复杂的。在电力工程造价中,预算编制工作与之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做好工程造价控制,要加强管理设计,在施工现场要详细调查。不仅要重视审核工作,而且要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在电力预算编制时要加强编制内容质量,加强精确度,以此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以促进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作者:应莉 单位:金华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电力工程建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大,投入资金大,且施工环境也更为复杂,从投资到竣工每个环节的成本管理都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预算。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了电力工程预算管理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措施。望能对同行的施工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石玉平(1976-),女,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工作 1引言 目前,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是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性、经济性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受到电力建设工程传统和管理思想的影响,预算管理存在着各类问题,管理者应该从电力建设工程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利用预算管理的有效方法,做好电力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相关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在确保电力建设工程预算管理质量的同时,提高电力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水平,在适应电力建设工程市场规律的同时,确保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程。 2工程预算述 工程预算主要是指针对项目工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将要支出的一些资金项目进行明确的预期,以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对于该工程项目的了解程度,也能够有利于后期进行的成本控制工作。具体来说,当前我国工程预算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定期预算,所谓的定期预算当前主要采取的就是首先制定一年的财政计划,也就是年预算,然后在这一年中都不再进行专门的预算工作,即使存在也仅仅是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该种定期预算主要就是把一年的成本预算平均分配到每一个月份当中,但是在这一年当中,外界的变化因素是比较多的,进而就很可能导致不得不实时的关注这一变化状况;②连续预算,这种预算方式也是当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工程预算方法,这种工程预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备较强的延伸性,即上一段时间的预算状况可以有效地运用到下一段时间的工程预算当中,以年为例,首先可以详细地进行第一个月的工程预算,然后对于第二个月的预算就可以充分的参考第一个月的预算状况进行编制,进而直到最终的预算都可以以上一阶段的预算作为参考,提高了工程预算的效率,减少了工作量,也提高了准确性。 3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导致电力工程出现预算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两点:①工程实际施工与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存在较大偏差。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社会正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而电力企业为了能在此种社会环境中,仍然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引进全新改革理念,电力工程实际成本与概算预算成本会有一定的误差。特别是电力工程涉及到的材料众多,用量较大,而且施工的周期也很长,随着价格的变动,会产生巨大的差额。若是发生主要生产材料价格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特别是电缆工程,近两年来,铜价的起伏变化很大,致使铜制电缆、线材的价格每天都有很大的差别。②项目经理人不能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控制工程成本。工程项目经理对工程成本的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系统控制的管理过程,要求项目经理应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对项目经理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必须十分了解电力工程的设计,招标、施工、采购、验收以及结算等各项工作流程,熟悉电力工程与其它普通工程的不同。工程量计算的过程中,如果不严格按照图纸集合轮廓尺寸以及定额附录规定的阶段系数进行计算,就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实际工程量与预计工程量之间较大的偏差,为工程成本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很多的项目经理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都能履行好控制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工作,但往往经济观念比较淡薄,重视了质量和进度管理工作,而对成本管理工作十分的忽视。 4电力工程成本超算的控制策略 4.1强化管理力度 要想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管理力度:①工程招标问题。为了保障国家及个人的合法利益,保证工程顺利施工,电力工程应严格根据法律规程进行招标工作,进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工程招标时应采取竞争机制,根据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实施,使经济效益得到保证。电力工程在施工管理与承包方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因此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采取承包机制,实施优胜劣汰,充分运用市场调节作用。②造价方法。电力工程主要采取以下两种造价方法:a.单位评估。这类方法主要是根据工程局部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步骤有结合工程施工图对局部工程量进行计算,再评估整体价值;结合地区单位的价值评估进行工程施工费用的预算,并将工程所需费用进行汇总;计算汇总工程的间接花费、利润及直接费用。b.实物量测。直接根据人工、设备及材料的用量进行预算,主要步骤是结合工程施工图对局部工程量进行计算,根据计算数额分析人工、设备及材料的用量,并进行汇总。另外可直接汇总工程直接、间接费用及利润,将项目造价与预算综合造价进行汇总。③工程材料的费用预算。随着市场经济形成了动态发展,以致自主定价的模式在市场中诞生,并逐渐成为市场主导。许多施工材料都随着市场需求出现价格变动。在电力工程施工中,严格规定了材料的定价,但由于工程工期较长,材料价格往往出现变动,与定价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了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通常根据发票为准,这在某些程度上存在弊端,由于地区之间发票管理的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发票并非准确直接的反映了材料的实际价格,这导致电力工程的预算管理难以进行。 4.2提高项目经理的能力和素质 对于当前的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来说,其主要的负责人员就是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也就成为了最为核心的成本控制管理人员,从另外一方面看,就很可能是因为项目经理的责任而导致了电力工程成本超预算问题的出现。因此,必须加强项目经理的相关技能和素质培训,切实提高其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当然在此之前还应该充分的加强项目经理对于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提高了重视程度才能够有利于进行具体的管理和控制。此外,项目经理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完善对于成本的控制,比如建立完善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就能够有效地提高项目经理对于电力工程成本的控制力度,进而加强成本控制的效果,避免出现成本超预算的问题。 4.3加强对于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 要想做好电力工程成本超预算的控制,避免该现象的出现,最为主要的一个措施就是要加强对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控制,确保其编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具体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说,要想做好这种预算的编制工作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其预算所包括的内容是比较多的,这也就导致了其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一般说来,要想做好具体的电力工程成本预算的编制工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必须加强对于具体编制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尤其是对于和预算编制相关程度较大的一些计算能力和统计能力必须进行严格的培训,切实保障其具备较强的预算编制技术能力,避免以为编制人员自身的问题而导致编制的不准确现象;②必须加强对于预算编制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目标的认识程度,比如对于预算中较为关键的施工材料内容就必须加强了解,尤其是具体到电力工程而言,需要用到哪些类型的施工材料,又需要多少数量的材料都需要在预算之前做好统计规划,进而才能得到最为准确的预算数据,当然对于一些相关的预算法律法规也应该具备详细清楚地了解;③还应该针对当前预算编制中滥用定额的现象进行必要的改正,加强预算人员对于电力工程所需材料在市场中价格的了解,以实际的价格来取代这种不准确的定额,继而保障预算的水平。 5结束语 电力建设工程是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是电力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电力建设过程中应该突出经济和效益的原则,尊重市场的规律,通过各种措施实现电力建设的顺利进行。预算管理是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有了预算管理的支持,电力建设工程就可以避免决策失误和风险控制,实现电力建设工程经济效益的保障。要立足于电力建设工程的实际,全面分析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探寻电力工程建设中全面而科学进行预算管理的方法与措施,在实现预算管理价值的基础上,为电力建设工程的综合目标实现打下经济与效益基础。 作者:石玉平 单位:湖南省邵阳电力勘测设计院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综述 电力建设项目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预算准确性,以符合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实际建设资金。但电力建设项目在制定预算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影响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材料价格的波动性影响。电力建设项目所耗费的大多为金属材料,而金属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生产场地及季节的影响,价格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而在进行电力建设项目的预算制定过程中,也往往要考虑到金属价格的影响,但很难准确把握金属价格变动的规律或者是实际市场价格,因而电力建设项目由于材料价格高低上涨变化而引起的超预算现象是很常见的。例如,某电力公司承建一电网工程,所作的预算中设备预算为1000万元,但在后期的施工阶段,却以超预算300万元的市场价格购置。造成严重超预算的主要原因是施工后期金属价格上涨幅度偏大,而预算编制人员所提供的设备价格是在施工开始之前参照当时的市场价提供的设备购置费用清单,因而就不难发生预算严重偏差的现象。建设项目预算人员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无法控制客观波动的金属市场价格,所提供的预算书目也就会与之后的设备购置实际应用资金发生较大偏差。但也存在着预算编制人员所选用购置设备指标不当或套用指标的原因。总之,进行项目预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加强对在建项目的控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建设项目负责人工程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看,职责履行不积极 建设项目负责人对于工程成本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工程的实际资金投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设备浪费,因而是电力企业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但目前情况下对于项目成本控制的人员并没有形成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在财务成本管理与控制责任履行方面也没有表现出积极性,只注重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将预算的实际履行情况归为财务管理人员的事情,放弃了对于工程总成本的实际监控权,导致合同价款确定后成本管控不力成为工程额外支出的诱导因素。 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合理性的有效措施 1.完善预算编制程序,提高成本控制力度。建设项目预算编制人员在作相关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或规章制度,保证预算的编制是科学、合理的。要完善预算编制程序,确定以搜集资料、计算单价、编制单项工程预算及汇总预算为一体的预算编制流程,各预算编制负责人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本单位所承担的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 2.提高建设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电力建设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一定的经济管理人员完成的,该部门人员素质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施工工程预算的编制质量,因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建设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电厂施工单位加强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传统的预算管理存在着理解偏差、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电力项目所作的预算与工程设计不同,工程设计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对全部工程影响不大的前提下会作出局部的、细微的调整,但预算一旦出错,即使是数字、小数点、费率等小问题,也会造成全部预算编制的无效与返工,严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甚至影响到设计方案的推出。因而提高电力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电网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将预算的编制重点放在减少错误发生上面,力求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预算的错误几率。要贯彻重在提高的精神,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高质量的团队来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与水准。 3.采用现代化的预算编制软件提高其科学合理性。传统的电力项目预算编制大多是由相关人员手工完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但却存在着较多的人为失误几率,从而降低了项目预算的精确性,因而必须加强预算的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化的预算编制软件完成高质量、高准确性的项目预算编制任务。信息时代以各种应用软件为基础的项目施工设计方案与财务控制与管理能够极大的提高相关业务的质量与水平,实现规范化、现代化及高效率的管理,因而加强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预算编制软件是电力建设项目管理部门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在电力建设项目普遍采用招投标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及建设单位必须制定出合理、准确的投标报价和工程控制报价,改变传统的手工预算编制方式,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 4.完善预算控制的跟踪审计。对于总体预算、设计、招投标都要做好其相应预算跟踪审计工作,在实施前就对其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实用性进行科学考察论证,避免各种盲目浪费,对于不同方法进行反复对比研究,以选择最优的方案。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如何有效合理的对建设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益是所有电力企业需要思考并慎重对待的问题。对于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成本超出预算编制的原因进行合理分析之后提出了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加强建设项目预算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采用现代化的预算编制软件等措施,以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颖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19世纪后期以来,电力作为一种新的能源形式,以其运输的便利性、使用与控制的便捷度和生产的高性价比等巨大优势逐步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需求的技术基础。作为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电力工程投入资金之多,建设规模之大,施工环境之复杂使其成本管理成为一个难题。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竣工前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其最终成本。为了缓解电力工程预算与实际施工之间的矛盾,在可实施范围内尽可能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从自身实际经历出发,针对部分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电力工程;预算;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电力工程作为基础设施中的基石,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保障电力工程设施的快速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设结构,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多年来,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管理方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对电力工程的预算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财务管理工作时代特征十分鲜明。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为了适应日趋严重的竞争需求,也为了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实现更高的性价比,努力寻找现有体制中的问题并分析解决,不断完善优化我国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是当前的首要任务[1]。 一、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一,相比其他基础工程,电力工程有施工周期长、作业范围广、投入资金高、作业方式复杂的特点,这些特点带来了招标、预算设计、施工控制时的各种问题。下面笔者将以电力工程为例,提出一些问题,并予以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电力工程的招标为了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保障集体与个人的合法权利,招标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流程进行。为了实现与国际接轨的目标,在招标工作中合理引进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电力工程施工方与承包方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而在水力发电工程中,环境的差异性更要求承包方具有高度的变通能力,适应各种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变化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传统电力工程管理方式使用单位评估法进行资金预算,虽然此方法技术要求低,对施工人员的经验要求不高,但是无法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实现其调控作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实物量法虽然对设计工艺要求颇高,对施工人员素质需求也高,但其对于承包方具有更好的推动作用,更加符合目前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实现我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目标,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2]。 (二)工程预算出现偏差在电力工程建设中,投资管理贯穿始末,对工程建设影响巨大。以电力工程为例,预算过程中,水文情况和地质特点都会影响最后的预算结果。但预算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过于繁杂,这就造成了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极易出现偏差,甚至是一些较大的错误。探讨如何减少和修正这些偏差,使预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一直是业界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电力工程发展年限相对较少,管理水平不成熟,预算技术王英权王坤沈亚为王跃王竹朋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博尔塔拉供电公司833400不完善,尤其在跨区域合作的工程中,常常由于忽视基础预算或竞争因素而出现工程预算管理的问题。并且由于各个地区预算收费标准的差异,这些问题通常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工程建设因此失去控制,严重的一度停滞。笔者认为,严格以《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作为工程预算的依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办法之一。另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责任感的提升也亟待实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缩短工期,擅自修改施工方案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不但破坏了计划的科学性,为工程的安全性埋下隐患,更会使工程造价超出预期,导致工程经济效益的降低,陷入施工与预算的恶性循环。对此,国家应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督立法,加大惩罚力度,强化施工方的安全意识。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设计人员缺乏管理意识,许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没有统一的管理方式。这样的固有缺陷导致设计预算中对资金的分配、投入、评估缺少严谨高效的管理,施工单位对设计方案理解不到位。因此,细化预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推敲每一项资金的来龙去脉是设计单位的发展方向,施工单位对于设计方案应该深入理解、严格贯彻落实每一个细节,如此才能将预算管理出现的资金偏差降至最低。目前,我国仍使用工程量预算模式作为电力工程的预算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将人工单价、原材料单价和统计资料作为预算基础进行统计,显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有预算都以统计数据作为基础,必然无法反映出真实的工程造价,更无法适应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发展需求,就更谈不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了。而在实际预算过程中,探讨更有效的预算管理模式,一直是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热点。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有成效的办法,比如充分准备和储藏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将原材料对工程预算的影响降到最小。这种在工程实施前就准备好所有材料的办法要求施工人员对所有材料进行妥善看管和利用,尽量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施工过程中,无论投资方还是承包方都必须加强预算管理,纠正随时可能出现的预算偏差,实现资源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无论在设计阶段还是竣工阶段,都要控制整个工程项目的发展方向,保证其投资目标的可实现性。 二、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系统的推广 为了应对上文出现的不同地区预算管理标准差异性问题,早在1992年8月,安徽省电力局就鉴定通过了在DOS环境下编制的《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系统的出现推动了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电算化的进程,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工程预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该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市场波动体制,系统中工程基础材料的价格随市场变化而波动,将理论预算与实际价格高度结合,避免了一味以统计结果为基础的预算管理中的预算偏差。除此之外,本系统提供了多种界面格式供使用者选择,用户更可以自定义预算报表的格式。工程录入与计算过程中,用户直接输入工程数据和表达式即可交由计算机分析运算,输出并储存运算结果。如有运算错误,计算机也能自动识别,提醒使用者修改。另外,系统自带多种定额资料表,用户使用时可自行调用,非常人性化。相比以往的预算系统,此系统创造性增加了分析功能,在实际预算、招标和核算过程中,分析作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减轻设计者不少工作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系统还有智能输入、纠错能力强、分析统计准确、报表输出简洁、计算公式口径统一等优点。 结语 随着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电力工程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必然会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逐步转变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不可避免,需要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不断改善,使其适应时展的潮流。在建设过程中,应着力于电力建设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重视其对于电力事业发展保障作用,尊重市场建设的基本规律,通过各种措施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实施。只有完善成本预算管理体制,严格进行预算管理,才能不断提高电力工程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工程质量,实现电力工程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同时要立足实际,全面分析是设计与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电力工程建设中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实现预算管理价值的基础上,达到工程预算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目的。 作者:王英权 王坤 沈亚为 王跃 王竹朋 单位: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博尔塔拉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论文 1目前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存在的缺陷 1.1电力工程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情况 我国企业现有的预算编制系统是根据我国电力事业部门制定的制度、规定和方法来进行编制的。分析现有的预算编制体系不难看出,现有体系太过注重概预算而忽视轻资金的管理,预算体系无法为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不能有效管理控制工程造价。从内容上看,虽然现有的这套标准体系在内容上非常的详细,把各种费用都罗列出来,但是费用的计算规则却较为复杂,另外由于编制人员没有对国家颁发的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调整,使编制出的体系没有结合实际情况,造成费用预算不合理,容易出现缺漏和重复计算的现象。从方法上看,企业编制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纳入资金管理这个内容,仅仅根据设计阶段的估算、预算、概算来编制预算书,编制环节本本主义盛行。仔细分析这一方法,就会发现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的造价计定方法,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的是先估算后预算的手法,因此没有遵循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即计定合理、提前预控。 1.2企业缺少对资金管理监督的体系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通常是由编制人员编制完成后上交有关审批部门,编制人员只需要按照审批部门的要求来进行编制,编制完成后就无需对编制体系是否满足企业的要求进行考核,因此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缺少有效的约束体系和控制作用。在编制完预算文件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用这种体制下编制的预算体系是无法准确地预算出费用是否超过预算的,只有项目工程在建设完成之后才能得到验证,工程造价超过预算问题也难以得到补救。另一个方面,企业预算体系与财务会计专业在投资成本上没有形成统一,造成财务会计无法对成本费用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 2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方法 2.1利用量价分离法来进行电力工程预算 企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企业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工程造价,因为工程造价是一个整体,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量”和“价”,所谓“量”指的是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所付出劳动的总和;“价”指的是工程项目中每项消耗物的价格,其包含工人劳动价、材料机械台班价等。我们所说的量价分离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企业的“量”是相对不变而价是有波动变化的情况下,按照政府颁发的统一标准来执行,确定消耗定额,选用合理的工程费用计算方法。在完成设计方案之后,就只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上标注的“量”来进行项目施工,这样就能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了。所以,要想保证电力安装项目的成本费用预算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之内,就应该控制预算施工阶段的每项消耗单价和实际结算单价基本持平,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建设不会出现工程预算超标的现象。编制人员事先做好市场调查研究,应用合理的工程计算方法和消耗定额计算的消耗总量,按照当地市场物价情况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费用。 2.2把握预算数和结算数的误差幅度 一方面,在安装项目中每个工人的施工时间和材料机械台班总数通常是不变的;另一方面,企业在日常经营运转所需的各种费用(直接费、间接费),以及企业经营利润和税金全部是以基本直接费为基础的,由于税率和费率都是国家颁布的统一标准,因此也是相对不变的,这些方面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受市场变化影响的。但是对于电力工程项目而言,尤其是某些规模大、工期长的大型工程电力项目来说,利用当前的预算手段无法对跨度过久的工程项目做出最佳预算,因此现行的预算方法已经逐渐地与时代脱轨,跟不上市场变化。因此关键环节就是对当地市场上的人工成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实际价格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正确地预算出工程项目的费用,才能保证工程预算数和实际结算数处于正常允许的区间内。在新形势下,工程造价管理已成为企业的重点改革对象,而基于量价分离方法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完善电力工程预算,一般来说,就是利用实物法来辅助施工图预算工作。编制人员事先对市场的材料、机械设备、人工成本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做出的施工图预算就能使当地实际水平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因此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单价预算与当地市场价格有太大的偏差,从而保证电力项目中的各项不必要的预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通过降低工程预算费用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对国家颁发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刻的解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熟练地应用各种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完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让企业的工程预算更加全面规范。对于企业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而言,在实际编制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以下两点: (1)人员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做到对施工进度心中有数,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工程知识,时刻关注与该领域有关的知识信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对于企业而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因此在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实际情况,还要仔细地套用定额,只有做到这两方面的要求,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避免给社会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预算也具有预测企业投资是否合理的作用,因此工程预算编制直接决定预算的这一功能是否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编制人员必须对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材料价格进行调查,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劳动效率,以及把握好企业的每项工程投资成本,只有在这些前提下,才能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3结语 电力工程具有规模大、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必须在各个环节上配置相对应的人才,包括技术、管理、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工作;还应组建一批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来管理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企业预期目标,使企业的经营能力更上一层楼。 作者:张秀砚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1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预算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建设中要保证“形与量”共同发展,保证其价值。“形与量”的共同发展贯穿在整个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中。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是一项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的工作,在管理中必然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1.1水利电力工程招标 为了维护国家及个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展,整个招标工作都应按法律程序正常进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在招标工作中应该引进竞争机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来运行,以此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承包方的管理比较灵活,应该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积极引用承包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优胜劣汰。 1.2水利电力工程造价方法 水利电力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单位评估和实物测量。单位评估主要利用部分工程单位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工程量对总体价值进行预算;根据地区单位的评估价值对工程施工需要费用进行预算,并为施工单位直接汇总所需费用;对间接花费、利润和直接费用计算汇总。第二种方法是实物量法,利用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预算,一般计算的步骤是:根据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预算定额来计算材料、人工、机械的消耗量,再对整体进行汇总。其次对施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等进行汇总,对综合预算造价和总体项目造价进行汇总。 1.3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材料价格预算 由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导致市场出现自主定价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会随着市场需求发生波动。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对很多材料的价格都有规定,但由于施工周期长,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规定价格与实际价格会出现偏差,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预算工作有影响。很多施工工程的计算一般都是以发票为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每个地区管理发票的方式不同,所以发票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材料的实际价格,有的则使用不合理的手段开具发票,因此发票核算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给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带来极大困难。 1.4水利电力工程造价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可以分成3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竣工阶段。由于我国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投资方大多急于求成,对整个工程的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无法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相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2水利电力工程预算问题分析 造成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预算出现差错。随着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入,跨地域、跨地区的工程承接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日益普及。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对项目预算、收费标准、预算编制的规定不同,导致很多地区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报价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忽视预算基础,忽视竞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失去控制。第二,对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意识。我国目前使用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阶段性管理。很多项目施工中,预算管理都具有综合性。很多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缺少统一的管理方式,缺少对预算的管理,对资金投入、分析、评估的管理也欠缺,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并没有将全部预算都细化出来,施工中缺少对设计方案的控制管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过高、施工过难等问题。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阶段,对标底和标价的评估不够准确,使得整个工程施工资金短缺,预算不足,管理失控,无法按照规定日期完成,造成恶性循环,给国家和企业都带来巨大损失。第三,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是工程量预算模式,是以定价为基础,以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这种预算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现代的市场发展方向同步,同时也无法真实反映出工程的价格,不能明确反映出竞争的实态,更谈不上与国外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接轨。目前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模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承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生变更。 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3.1发展市场经济,保证与国际接轨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一般预算管理使用实物量法是发展趋势。单位评估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好多年,受到技术人员的欢迎。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实物量法更加适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尽管实物量法比较复杂,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编制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经验,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材料。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更好的分析能力,推动施工中实物量法的进展。 3.2减少材料价格对工程预算的影响 减少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预算的影响,需要做到工程实施之前需要对所需要的材料做充分的准备和储藏,同时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有相同的销售渠道,因此对施工材料需要从正规销售渠道采购。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能代表产品的整个态势,偏离了材料价格,会影响预算评估管理。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材料价格情况和价格变化规律来统计,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差价的目的。 3.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全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预算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等。在施工中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施工方都要加强预算管理,将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额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在管理中,合理使用资源,力求将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随时纠正所出现的偏差,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投资目标能够被控制,从而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目标能够实现,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利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多,整个项目性质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等模式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正。只有加强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才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工程质量,搞好施工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全面提高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全面发挥预算管理控制水平,从政策和制度上修订预算限额,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傅忠能单位: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水利电力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单位评估和实物测量。单位评估主要利用部分工程单位的计算对整个工程进行预算评估,主要分为以下几步:根据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工程量对总体价值进行预算;根据地区单位的评估价值对工程施工需要费用进行预算,并为施工单位直接汇总所需费用;对间接花费、利润和直接费用计算汇总。第二种方法是实物量法,利用人工、材料、机械的用量预算,一般计算的步骤是:根据施工图来计算部分工程量,根据预算定额来计算材料、人工、机械的消耗量,再对整体进行汇总。其次对施工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等进行汇总,对综合预算造价和总体项目造价进行汇总。 由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导致市场出现自主定价的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导。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很多原材料的价格都会随着市场需求发生波动。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中,对很多材料的价格都有规定,但由于施工周期长,材料价格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规定价格与实际价格会出现偏差,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预算工作有影响。很多施工工程的计算一般都是以发票为准,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弊端。由于每个地区管理发票的方式不同,所以发票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材料的实际价格,有的则使用不合理的手段开具发票,因此发票核算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这给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带来极大困难。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可以分成3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竣工阶段。由于我国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投资方大多急于求成,对整个工程的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因此无法达到控制投资的目的,相反会出现浪费的情况。 一、水利电力工程预算问题分析 造成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预算出现差错。随着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入,跨地域、跨地区的工程承接管理工作越来越多,水利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日益普及。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对项目预算、收费标准、预算编制的规定不同,导致很多地区在实际编制工程预算报价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忽视预算基础,忽视竞争因素,导致预算管理失去控制。第二,对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缺乏综合管理意识。我国目前使用的预算管理模式大多属于阶段性管理。很多项目施工中,预算管理都具有综合性。很多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缺少统一的管理方式,缺少对预算的管理,对资金投入、分析、评估的管理也欠缺,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并没有将全部预算都细化出来,施工中缺少对设计方案的控制管理。在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投资过高、施工过难等问题。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招投标的阶段,对标底和标价的评估不够准确,使得整个工程施工资金短缺,预算不足,管理失控,无法按照规定日期完成,造成恶性循环,给国家和企业都带来巨大损失。第三,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滞后。我国目前使用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方法是工程量预算模式,是以定价为基础,以人工单价、材料单价、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统计。这种预算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与现代的市场发展方向同步,同时也无法真实反映出工程的价格,不能明确反映出竞争的实态,更谈不上与国外的工程预算管理模式接轨。目前的水利电力工程预算模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导致承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生变更。 二、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解决措施 1发展市场经济,保证与国际接轨 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一般预算管理使用实物量法是发展趋势。单位评估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好多年,受到技术人员的欢迎。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实物量法更加适合目前的发展形势,尽管实物量法比较复杂,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编制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经验,需要有大量的基础材料。对施工组织设计要有更好的分析能力,推动施工中实物量法的进展。 2减少材料价格对工程预算的影响 减少材料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预算的影响,需要做到工程实施之前需要对所需要的材料做充分的准备和储藏,同时在水利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材料的浪费。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生产厂家,有相同的销售渠道,因此对施工材料需要从正规销售渠道采购。材料价格的波动也能代表产品的整个态势,偏离了材料价格,会影响预算评估管理。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材料价格情况和价格变化规律来统计,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差价的目的。 3水利电力工程预算全过程控制 水利电力预算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包括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等。在施工中无论是投资方还是施工方都要加强预算管理,将建设工程预算管理的额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纠错,在管理中,合理使用资源,力求将建设工程的投资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随时纠正所出现的偏差,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保证整个项目的投资目标能够被控制,从而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水利电力工程施工目标能够实现,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利电力工程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多,整个项目性质逐步向社会化、专业化等模式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正。只有加强成本核算、预算管理,才能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工程质量,搞好施工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全面提高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全面发挥预算管理控制水平,从政策和制度上修订预算限额,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本文作者:傅忠能单位: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程造价不合理的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要想做好投资基金工程的有效利用,必须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要点 1 电力预算编制内容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招投标报价、确定工程造价和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是施工管理的基础,将直接影响电力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建设中的各个环节错综复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工程管理办法。如果决策者如错定建设项目,未做好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就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工程预算的管理工作,尤其要严格控制好每个标段工程前期预算工作。电力工程按其建设性质可分为新建、扩建和改建。新建是指在原有企业之外建设新的项目,如建设一座变电站。扩建是指在原有企业内扩大原有的生产能力,或新增生产能力,如新增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或更换大容量变压器。改建是指原有企业为提高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改变网络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而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整体技术改造,如改变输电线路电压,提高输电能力,改进网络结构,变电站增改进出线、母线等。 2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依据 2.1 设计电力安装工程D纸 社会在进步,竞争更加激烈,技术在不断更新,对电力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图纸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图纸设计方面,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到位;把握恰到好处的尺寸以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以最低的工程成本达到最高的艺术效果,满足方案设计的意图;在设计变更单和现场签证等方面,必需逐层严格审核,保证不出纰漏。 2.2 电力工程的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 电力工程过程施工组织设计用来指导工程项目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进行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它是工程开工后的有效保证,因此,电力工程过程的组织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上按照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严格把关,经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2.3 电力工程材料的限制规定 电力工程的材料是整个工程的基本保障,材料预算过高,工程成本自然降低不了,造成一定得损耗理所当然;材料选择不当,轻则损耗,重则失败,因此我们在满足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对材料的市场价格和款式进行招标,以求工程的质量和成本的降低。 2.4 专业预算定额的规定 预算定额根据分部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的形体特征及其变化确定。一般根据湖北省电力公司及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定额取费文件进行专业的预算编制,定额要求根据劳动定额、材料消耗量定额、施工定额等确定预算定额消耗量指标;根据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材料数量等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材料消耗量;根据正常施工条件下必须消耗的某种机型或规格的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来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机械消耗量。因此,定额必须按照规定要求科学、合理、实际的预算。 3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优化途径分析 3.1 详细调查施工的情况 电力工程如果要编制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工程预算,就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查,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对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处理。一般包括对现场的电力设施情况、工器具状况,现场施工环境以及进出场设备的运输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只有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准确调查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编制出科学的工程预算,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3.2 对工程的设计工作必须要加强管理 要提高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就必须提早做好设计工作。只有落实好设计工作,才能做好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图纸在进行设计之前要严格地做好现场的勘测工作,对周围的地形、地质以及地势情况都要有个详细且周密的考虑,周围的环境或者其他可能影响设计的状况都要考虑在设计范围内;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周围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线路、变电以及电气等诸多因素,并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给排水以及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等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做好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 3.3 加强审核的力度 在起初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之后还要加强审核的力度,将各类综合指标都进行全面考虑,尽量减少预算方面的失误,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审核工作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比如配套的主体线路、管道线路、工程的设计图纸以及工作量,在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定额指标情况,材料的单价、通信的设备、运输的费用等等,对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都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的方法主要有全面、重点、分解对比以及经验这四种审核方法,具体在审核过程中,就是按照审核的方法对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合理且全面的比较和审核,将可能具有误差的数据剔除出去,尽量使实际的使用和预算相符合,从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与准确率。 3.4 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选择编制人员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选择专业技能高的,综合素质强的,且自身有很强业务能力的人员;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不但要熟知电力工程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的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编制过程中要对那些非电力工程专业却与其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业务方面也要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对所从事的工作很有责任心,综合能力很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 4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企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进步在施工过程中的反映,是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预算具有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所以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及本行业各个时期颁发的政策及有关规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工程技术手段,使电力工程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在预算编制中,编制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编制人员除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外,还应不断掌握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施工技术,不断增长施工工程知识,进而提高对施工规律的认识;编制预算是一项既严肃而又复杂的工作,必须经常掌握各方面信息;编制关系到企业、集体的经济利益,既要认真套用定额,也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否则就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预算是企业控制不合理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因此,要做到在全面了解社会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等经济信息、企业的劳动效率、工程的单项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电力建设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且专业性强。相关负责人要依据电力工程背景,将预算编制工程落实到位,认识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法,对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使电力工程施工全过程更加科学合理,降低后期施工费用及难度,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和优化途径探究 摘要: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管理及分析工作,科学地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可以将电力工程的工作周期缩短,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探究具体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程造价;影响;优化途径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工程造价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切实做好投资资金的有效利用工作,一定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这就需要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说明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电力行业是很特殊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但投资大而且风险非常高。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之初,需要对市场进行全方面的调查,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在充分调查之后做出的。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反映出的就是项目由立项直至交付使用所需要进行投资的全部金额。若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精确度非常高就可以有效地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进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市场是不断波动的,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变化,电力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之前的设计工作和现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状况,再加上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工程造价方面就存在很多问题。通过编制准确率较高的电力工程预算可以对可能的突发状况进行全面的预计,有效地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准确地对电力工程的预算进行编制,可以成为施工过程中的参考标准,当突发状况一旦出现,将会做出符合预算编制相对应的施工方面的行为。通过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可以真正地做好对工程造价的监管工作,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控制,提高公司的投资收益。 二、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优化途径分析 1.详细调查施工的情况。电力工程如果要编制出与实际相符合的工程预算,就必须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查,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对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处理。一般包括对现场的电力设施情况、工器具状况,现场施工环境以及进出场设备的运输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只有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准确调查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编制出科学的工程预算,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 2.工程的设计工作必须要加强管理。要提高地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率,就必须提早做好设计工作。只有落实好设计工作,才能做好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图纸在进行设计之前要严格地做好现场的勘测工作,对周围的地形、地质以及地势情况都要有个详细且周密的考虑,周围的环境或者其他可能影响设计的状况都要考虑在设计范围内;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对周围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线路、变电以及电气等诸多因素,并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给排水以及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等诸多要素,全方位地做好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 3.加强审核的力度。在起初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之后还要加强审核的力度,将各类综合指标都进行全面考虑,尽量减少预算方面的失误,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审核工作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比如配套的主体线路、管道线路、工程的设计图纸以及工作量,在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定额指标情况,材料的单价、通信的设备、运输的费用等等,对上述诸多方面的因素都要进行认真审核。审核的方法主要有全面、重点、分解对比以及经验这四种审核方法,具体在审核过程中,就是按照审核的方法对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进行合理且全面的比较和审核,将可能具有误差的数据剔除出去,尽量使实际的使用和预算相符合,从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与准确率,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编制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特别高,能力也要非常强,既要细心又要专业。所以在选择编制人员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选择专业技能高的,综合素质强的,且自身有很强业务能力的人员;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不但要熟知电力工程方面的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的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编制过程中要对那些非电力工程专业却与其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业务方面也要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和经验,为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人员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对所从事的工作很有责任心,综合能力很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更好地为工程造价服务,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电力工程是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其中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也是非常复杂的,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电力工程预算的编制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为了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定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调查,对工程的设计工作加强管理,加强审核的力度,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地优化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途径,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精确度,提升编制内容的质量,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 电力工程预算论文: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的重点研究 摘 要 电力工程预算在电力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指导作用,包含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同时监督和控制着电力工程的施工环节。分析造成电力工程预算与实际工程造价的偏差的原因。针对设计、施工等环节造成的实际造价的偏差,提出了几种改进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措施。 关键词 电力工程 工程预算 工程设计 工程造价 一、引言 电力工程预算在电力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能起到指导作用,包含了电力工程的各项活动,同时监督和控制着电力工程的施工环节。电力工程预算能够明确工程的目标,指导着电力工程的施工方向。同时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的预算影响着工程项目招标工作的投标报价、影响着合同双方的决算工作,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同样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电力工程的复杂性、规模庞大、技术专业性强、涉及的领域广等特点,做好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并不容易。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准确合理地制定电力工程的预算编制能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工程成本,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电力工程具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再生产等重要作用。因此,做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电力工程预算 电力工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新建工程、扩建工程、改建工程。电力工程的新建工程是指新建设的电力工程;电力工程的扩建工程是指电力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而启动的电力工程的建设项目;电力工程的改建工程是指企业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等目标,启动的在原工程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的电力工程项目。电力工程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电力工程的预算是建设单位招标报价、合同双方签订合同的重要依据,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正因为电力工程的复杂性,在编制电力工程预算的过程中更应该遵循规定的管理办法、编制要求等规章制度。才能将电力工程预算工作编制得更加准确。编制电力工程预算时应认真遵循电力工程的建设程序,即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规定的顺序,不得随意更改其先后顺序。在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充分的调研工作,对其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理清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关系。整个过程应遵循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客观规律,先进行电力工程的规划工作,然后进行电力工程的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遵照科学的电力工程的工作顺序,才能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应该参照国家的发展规划、建设要求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规划电力工程的建设。建设前期的调研、可行性的论证工作、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等都要认真的落实。这些基础工作能够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进行,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 三、如何准确编制电力工程预算 (一)影响电力工程预算准确性的因素 影响电力工程的预算准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经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工程设计在施工阶段的变更。施工过程中更改设计是导致电力工程预算与实际造价不符合的重要原因。在施工阶段如下几种因素会导致设计的修改:第一,工程设计的不合理。工程设计人员未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进行定额、指标进行设计,设计工程方案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的施工设计不合理。第二,赶工期更改施工计划,施工过程中为了尽早完工,施工单位擅自更改预定的施工方案,增加投入,超出电力工程预算。缺少科学的施工论证、可行性分析。第三,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人员缺乏对施工现场的考察、调研,对一些环节设计遗漏。 (2)概预算定额体系不完善。政府在定额管理方面机构较多,规定按照一定的方法制定定额基价。这使得项目的价格不能随市场的供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电力工程预算不能准确进行。电力工程预算人才匮乏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预算编制人员兼职较多,既要做输电线路的,还要做变电工程的、配电工程的预算等。另外,缺乏实践经验,对现场施工环境不了解,不能准确做出预算。 (二)提高电力工程预算能力的措施 (1)工程设计管理的增强。增强对电力工程设计的管理能从源头上解决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不符合的情况。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应该认真勘测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电力工程设计。了解现场情况,设计好施工的线路,在设计过程中准确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输电、配电、变电等电气线路的协调配合,减少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或者偏差。考虑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从设计源头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更改设计的情况,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金的再投入,缩小电力工程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偏差。 (2)电力工程预算审核的增强。工程设计是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的基础,电力工程预算的审核则更能保证其准确性。审核环节包括工程的管道、线路;工程图纸的各项指标;工程材料的采购价格、运输费用等。审核分为全面审核、重点审核、分解审核、经验审核四种方法。按照这四种方法对电力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审核,缩小预算与实际造价的偏差。 (3)预算编制人员素质的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的严谨、耐心、细心等品质。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以及其经济效益。加强对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拓展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提高其业务能力。熟悉电力工程的施工流程、了解电力工程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在实践中多总结,多学习。增强电力工程预算编制人员的责任感,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减少电力工程预算与工程造价的偏差。 四、总结 电力工程在国家的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电力工程的预算准确性工作更是这项工作中关建中的关键。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中电力工程预算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故此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应该参照国家的发展规划、建设要求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长远规划电力工程的建设。建设前期的调研、可行性的论证工作、电力工程的预算工作等都要认真的落实。期望通过各方努力,我国电力工程预算编制准确性能有所改进! (作者单位为国网辽宁大连供电公司)
经济预测论文:东盟国家经济预测 2007年东盟经济增长率将有可能逊于2006年。由于欧美地区经济增速预计放缓,东盟国家对这些地区的出口会因此下降。不过,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及亚洲多个国家国内经济需求和基础设施发展等,将抵消欧美经济放缓对东盟经济所带来的部分冲击,东盟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新加坡 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双双呈现全面性的增长,新加坡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7.5%至8%,但2007年预料会放缓到4%-6%。在通货膨胀方面,2006年1-9月份,新加坡的通胀情况比2005年有所提高,消费价格指数(CPI)篮子项目中除了交通和通讯以外,价格都有所上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衡量的潜在通胀率(不包括住宿和私人陆路交通费)上升1.8%,2007年预料在1%-2%之间。 新加坡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9.4%。 据新加坡统计,2006年1-11月,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达465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增幅较前10个月下降了0.6%。其中进口2171.5亿美元,增长了14.4%;出口2485.8亿美元,增长14.6‰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仍是新加坡最主要的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额分别为611.8亿美元、511.2亿美元和481.1亿美元,分别占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的13.1%、11%和10.3%。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政府11月23日表示,马来西亚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超越5.8%的官方目标,并预计2007年增长率为6光。据《星洲日报》12月5日报道,马来西亚国际贸工部副部长吴立洋认为,2007年马来西亚经济表现会比2006年好,政府将全力发放第9马来西亚计划工程,刺激经济增长。 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HIER)此前对2006年增长率的预测为5.6%。HIER同时把对2007年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从4.8%调升至5.2%。HIER还预计,2006年马来西亚通货膨胀率为3.7%,2007年为3.3%;制造业2006年增长7.6%,2007年增长5.8%;服务业2006年增长6.0%,2007年增长5.3%。该机构另外称,马币兑美元汇率可能进一步上升。 自亚洲金融风暴后,马来西亚就面临财政赤字的问题,政府一直想方设法予以解决。2000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5.7%,至2004年已降至4.3%,2005年则为3.8%,预估2006年将继续下降至3.5%。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的数字,马来西亚2006年上半年的通胀率达3.9%,除服装、鞋帽、通讯指数有小幅下滑外,其它各项物价综合指数均有上涨。其中交通涨幅最大,达12.7%,这主要是受油价攀升的影响。 泰 国 世界银行预计泰国2006年GDP增长4.5%,2007年增长4.6%。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12月上旬报告指出,9月19日发生的军事政变,对泰国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冲击,如果临时政府能够减轻;中击,2007年泰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可以达到4.7%。未来几个月将是观察的重点,临时政府必须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一旦新的政府产生,才能够安渡难关。 2006年上半年泰国经济增长率为5.5%,其中农业部门增长5.9%,非农业部门增长5.5%,表现虽然仍属稳健,但已出现趋缓的情况。特别是在高能源价格和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国内需求减缓和民间消费不振,进而影响内需型产业和服务业的表现。 2006年上半年,泰国出口额为605.6亿美元,增长16.8%;进口额为625.9亿美元,仅增长4.9%,出进口呈现20.3亿美元的顺差。在出口部分,2006年上半年泰国主要出口产品为机械产品、一般制造产品和食品类产品,而增长较大的产品则以燃料及油品、初级原料类为主。 2006年上半年泰国政局不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外资对泰国的投资信心,虽然泰国政府的国内超大型投资计划陆续展开并实施扩大吸引海外投资的政策,但外资仍出现观望的态势。2006年上半年,政府核准外商投资项目数为376件,虽略高于2005年同期的370件,但总核准投资金额仅为1587亿泰铢,较2005年同期的1740亿泰铢减少了153亿泰铢。 国内政局不稳是影响2006年泰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印度尼西亚 苏西洛总统于8月份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时表示,其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2006年为5.8%,2007年则为6.3%。相较于印尼官方的态度,许多研究机构所的数据则显得不那么乐观,如全球透视(G]Obal Inslght)提出的2006年预测数字为4.7%,这与印尼官方的5.8%有段相当大的差距。而若印尼2006年的经济增长表现如其它研究机构所预测,将是该国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经济增长幅度减少的表现。 受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增长的影响,2006年上半年,印尼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带动了对外贸易总体增长速度的回升。据印尼海关统计,1―6月印尼进出口贸易额为758.5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其中,出口469.2亿美元,增长15.1%;进口289。3亿美元,增长1.6%。由于居民消费及投资增长未见起色,印尼进口增长仍然较慢,这也使上半年印尼贸易平衡状况出现较大幅度改善,实现贸易顺差179.9亿美元,增长46.4%。 2006年上半年,印尼对其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除中国台湾(出口13.1亿美元,同比下降9.4%外,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对古印尼出口总额21.9%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的出口额,增长18.1%,达到102.6亿美元;同期印尼对居于第二、三位的美国和新加坡分别出口53.5亿美元和41.2亿美元,增长12.4%和5.1%,均低于印尼平均出口增速。在其他主要出口市场上,印尼对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出口增速显著,分别增长35.9%和30.8%,出口额为37.3亿美元和20.9亿美元。 2D06年上半年,新加坡、中国和日本是印尼前三大进口来源国。 在2006年前11个月中,印尼批准的外国投资工程为801项,总额为36.1亿美元。同时,政府批准的国内投资工程共有145项,总额为16.9兆印尼盾。从工程数量和投资额看,外资内资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 印尼政府现在正积极贯彻“三管齐下”战略,首先是通过强劲的出口和增加来自国内外的投资,取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其次是提升房地产发展以创造更多就业;第三是提升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以减少贫困。印尼的人均GDP2005年为1300美元,2006年预计将达到1500美元。 菲律宾 菲律宾2006年GDP增长率目标为5.5―6.1%,2005年GDP增长率为5.0%,2004年为6.2%。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 高了对菲律宾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2006年的增长率为5.5%,2D07年的经济增长率为5.7%。 受到国内农渔业生产迅速增加、制造业显著增长以及金融业持续保持稳定增长等因素带动,菲律宾200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为5.6%,菲政府相信能够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但是,高油价、美国经济趋缓,都将连带影响菲经济增长目标值的达成。 日前,亚洲发展银行(ADB)则将菲律宾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由原先预测的5%向上修正为5.4%。但是,ADB认为菲政府应创造一个适合投资的环境,以及制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另外,ADB也对菲的债务负担居高不下表示关切,因其债务利息支出已超过政府收入的1/3。而国营企业及政府金融机构的绩效仍须进一步改善,电力部门民营化进程也将作为海内外投资者评估菲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 由于菲律宾2006年国家财政情况持续改善,总体经济表现也相当稳定,央行预测将有更多的国外投资流入。 越 南 亚洲发展银行在《2006亚洲经济概况报告》中预测,2006年越南经济增长7.8%,2007年增长7.6%。报告分析,2006年,商品出口迅猛增长为7.8%的增长率作出重大贡献;2007年,越南出口速度将有所放缓,但消费和投资增长将会继续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11月,越南第11届国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决议。2007年越南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2%-8.5%;农林渔业增加值增长3.5%-3.8%;工业和建筑增加值增长10.5%-10.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8.5%;出口总额增长17.4%:进口总额增长15.5%;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40%。 2006年上半年,越南经济增长7.4%,虽较上年同期的7.6%微降,但仍在政府的计划范围内。物价仍维持平稳,上涨率为4%,低于2005年同期的5.2%,其中粮食食品类上涨最高为4.9%,而建材、交通工具、邮电、药品及医疗、家庭用品价格涨幅均在3%-3.5%之间。 2006年上半年,越南工业产值达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其中,私人企业增长22.9%,外资企业增长19.0%,国营企业增长11.3%。虽然原料、燃料及石油价格上涨,影响了生产经营,但影响不大,工业产值仍保持高速增长:增长较快的主要产品有煤炭(增长23.9%)、丝绸(20.5%)、成衣(25.7%)、农药(19.6%)、医疗药品(25.1%)等。在工业发展地区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各省的工业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传统的南六省,首都河内工业增长达17.5%。北部区域的快速发展显示越南政府引资北进的策略成功,外商投资于越南北部地区也能得到较多的投资优惠。 对外贸易方面,2006年上半年越南出口持续增长,贸易人超减少。出口总额达187.3亿美元,增长25.7%(上年同期为17.4%),上半年月平均出口额为31.2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24亿美元的水准。出口增幅较大的主要商品有纺织品、鞋类、水产品、木制品、电线电缆、塑料制品及电子产品零件等。 出口方面,美国仍是主要市场,2006年上半年出口额增长高达45%;而对欧盟、日本的出口也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分别增长34.0%及23.5%,出口市场将愈趋向以欧、美、日为三大主要出口市场的架构。 进口方面,越南2006年上半年进口额达207.1亿美元,增长14.1%。其中外资企业进口75.47亿美元,增长16.2%。进口增长的主要商品有:棉纱增长53.1%、各类纸品增长30.5%、各种化学品增长9.5%、塑料原料增长23%、布料增长34.6%、电子产品零件增长15.2%机械设备配件增长16%。 据越南统计总局统计,2006年1-11月越南进出口总额770.4亿美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22.5%,其中,进口407.64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出口362.7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 2006年12月9日,美国国会表决通过了给予越南永久性正常贸易地位(PNTR)法案。2005年越美双边贸易达65亿美元,2006年可达80亿美元,在美国给予越南永久正常贸易地位后,预计2010年越美双边贸易额可达175亿美元。 日本企业对越南投资在近两年明显加快,2003年日对越投资总额为6100万美元,2004年猛增至5.9亿美元,2005年为4.76亿美元,预计2006年可达10亿美元。日本对越投资总额累计为64.34亿美元,列各国和地区对越投资的第三位,实际到位金额46.69亿美元,列第一位。 柬埔寨 2005年是近10年来束宏观经济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GDP增长率为13.4%(经IHF修订),人均GDP448美元。2006年将不会重现2005年的经济增长势头。柬政府制定的2006年GDP增长率为6.1%,上半年已实现了增长6.8%,高出IHF预测2006年增长耽的指标。预计,2006年柬GDP的增长有望突破7%。但柬经济增长基础非常脆弱,主要依赖制衣、纺织加工和旅游业的拉动,基础设施的道路交通、水电供应等公共投资仍增长缓慢,严重制约着柬经济的快速发展。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缺乏竞争优势。 2006年上半年,柬通货膨胀压力减轻,物价平均上涨指数为1.3%(2005年为4%),食品类价格上涨0.5%(2005年为7%),交通运输费用上涨4.9%(2D05年为4%)。2006年上半年物价指数比较平稳的主要原因是粮食、鱼类供应增加,禽流感影响减小。 2006年上半年,柬进出口总额为26.7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7%,其中出口11.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5%;进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出口商品仍以成衣、纺织和鞋类为主,其它为橡胶、农产品、渔类产品和工艺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是制衣原辅料及纺织原料,以及石油产品、汽车、机械、电器和日用品等。出口对象国主要是美国和欧盟,市场份额占出口总额的96%。 (许宁宁,中国著名东南亚商务专家,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马来西亚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中国―泰国商务理事会中方理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经济预测论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安市宏观经济预测 摘要:宏观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应采用非线性的工具进行建模。采用BP神经网络对西安市宏观经济指标进行预测,此预测模型只需少量训练样本就可以确定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实验表明模型预测精度高,能够对西安市宏观经济系统中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描述,使建立的非线性模型与实际系统更加接近。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非线性 0引言 利用经济指标的准确预测是国家对宏观经济正确调控的必要前提。但经济系统,特别宏观经济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广泛存在着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作用关系;而在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宏观经济模型,大都是线性模型,很难把握宏观经济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必然导致经济预测的误差加大。学者们因此对各种线性模型做了不少改进,如建立分段线性模型、参数时变线性模型等,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人们寻求一些非线性工具进行宏观经济建模。而神经网络具有并行计算、分布式信息存储容错能力强、自适应学习功能等优点,在处理复杂的人工智能和非线性问题上显示了优越性。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结构是前向的多层网络,含有输入层节点、输出层节点和一层或多层的隐层节点,同层的各神经元之间互不连接,相邻层的神经元则通过权值连接。当有信息输入BP神经网络时,信息首先由输入层节点传递到第一层的隐层节点,经过特征函数(人工神经元)作用之后,再传至下一隐层,这样一层一层传递下去,直到最终传至输出层进行输出。其间各层的激发函数要求是可微的,一般是选用S型函数。最基本的BP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层,输出层这三层节点的前馈网络,其结构如图1所示。 BP神经网络使用一组样例对网络连接权值进行学习训练,每个样例都包括输入及期望的输出。在正向传播过程中,首先将训练样例的信息输入到网络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层节点逐层计算处理后,传至输出层。在计算处理过程中,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得到的结果不是所期望的输出,那么就转为反向传播。反向传播把误差信号沿原连接路径返回,并按照一定原则对各层神经元连接权值进行适当修改,直至第一个隐层;这时再开始进行正向传播,利用刚才的输入信息进行正向网络计算。如果网络输出达到了误差要求,则学习过程结束;如果达不到误差要求,则再进行反向传播的连接权值调整。这一过程不断往复,直到网络正向计算输出结果达到误差要求为止,学习就告结束。网络训练结束后,在用于求解实际问题时就只须使用正向传播。 2具体应用 2.1 样本获取 神经网络建模关键之一是网络训练样本的选取。在模式识别中特征抽取是一个重要环节,抽取稳定且有效的特征是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神经网络建模也就是对系统进行模式识别,神经网络中的特征抽取也就是样本的选取,包含原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变量选择及数据预处理;只有经过这些步骤后,才能对神经网络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训练样本质量直接影响网络应用效果,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能表达对象全面特征的样本,好的训练样本能提高网络学习速度和效果,并提高网络泛化能力。建立本预测模型时选取样本,首先是建模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固定的环境下; 其次是样本选取应涵盖系统特征的信息,要能够包含在控制中的输入输出特征,能给神经网络提供较为全面的边界信息。本模型旨在对西安市14个指标2008年的数值进行预测: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财政预算、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进出口总额、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在排除各年可能发生异常情况下,用各指标前几年数据预测紧接着下一年的各指标数据。 2.2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网络训练前,为了神经网络的逼近和收敛,均将样本归一化到0-1 之间。最大训练次数2000次,神经网络学习率按经验选取一般在0.001和0.1之间,隐含层结点的选取采用多次试凑法。 在实际应用中,对控制的输入输出应当按照归一化的方法对输入输出进行调节;否则,模型是无法正确工作的。本文采用了较为简便的归一化方法,即将最大值归一化成1,最小值为0,其余值按比例缩放。 经济预测论文:混沌理论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摘 要】近十来年,我国学者开始研究混沌理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但总体来看,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拟冲破经典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利用混沌理论拓宽人们对现实经济问题研究的视,探讨多种随机经济现象背后的运行规律;把混沌与其它联系密切的非线性模型作出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同时探讨宏观经济数据的动力学特征,对经济的运行作出预测和控制。 【关键词】混沌;预测;应用 混沌研究的进展,无疑是非线性科学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正在消除对于统一的自然界的决定论实际的基础之上.跨越学科界限,是混沌研究的重要特点.普适性、标度律、自相似性的分形和概率论两大对立描述体系间的鸿沟,使复杂系统的理论开始建立在“有限性”这更符合客观几何学、符号动力学、重整化群等等概念和方法,正在超越原来数据科学的狭窄背景.走进化学、生物、地理学,乃至经济学的广阔天地. 混沌是确定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确定的是因为它是由系统内部而不是外来扰动所产生的,即内在随机性;而随机性是指不规则的难以预测行为.混沌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把复杂事物理解为自身内部某种有结构、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理解为外来的、偶然行为。 一、混沌研究的意义 混沌现象的研究不仅具有基本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目前非线性科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在于对混沌现象的认识。而关于混沌动力学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奇怪吸引子、相空间重构和符号动力学,正在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之中,并取得了普遍的成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非线性科学和统计物理的最新发展表明,一个小的随机力并不仅仅对原有的确定性方程结果产生微小的改变,而且它能出人意料地产生重要得多的影响。在一定的非线性条件下,它能对系统演化起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能改变宏观系统的未来命运。另外,这种无规则的随机干扰并不总是对宏观秩序起消极破坏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在产生相干运动和建立“序”上起着十分积极的创造性的作用。 二、经济混沌预测原理 给定一组反映经济系统混沌状态的时间序列,利用相空间重构方法,将其映射到有限维状态空间中,就可以得到混沌吸引子。混沌吸引子具有总体稳定性、吸引性和内部分形性。吸引子之外的一切方向的运动轨迹都将向吸引子靠拢,吸引子具有把吸引子外的所有状态集聚到吸引子上来的强大凝聚力,反映出极强的稳定作用,系统状态一旦到达吸引子内部,其运动轨迹就相互排斥,对应着不稳定的方向。然而,混沌吸引子上的相邻两轨迹绝不永远按指数分离,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嵌套,吸引子的吸引与排斥的统一,导致吸引子的分形结构。由此可知,处于混沌吸引子外的任一状态点的运动轨迹都有万处于其邻界状态点的运动轨迹相同的运动趋势,进入吸引子。处于吸引子内的任一状态点的运动轨迹与处于其相邻状态点的运动轨迹也有保持在该吸引子内并产生分形结构的运动趋势。因此,通过找出预测状态点的邻界状态与其后续状态点之间的函数关系,作为预测函数,就可以实现经济混沌的短期预测。预测程序如图所示。 三、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 经济预测的要求不同于数理预测,数理预测要求绘出系统未来较为准确的状态,而经济预测要求的是对系统未来的状态做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与估计,并不要求很准确。经济混沌预测包括两个方面,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和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 经济混沌的定性预测,就是对经济系统出现混沌状态的时机、条件和混沌的程度做出推测判断,从性质上指出经济系统的未来状态;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则是当经济系统呈混沌状态时对其未来的变化做出数量上的估计。 经济系统的行为可分为两类。当经济系统的行为是稳定的,系统的行为具有对初始状态和外界扰动变化的稳定性,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数量上预测;当经济系统的行为是混沌的,因其行为具有对初始状态和外界扰动的敏感性,从长期角度看,既没有数理意义上的可预测性.也不能做出经济意义上较为精确的预测。不过通过对经济系统模型的分析,可以找出表现系统不同行为性质的结构参数,这对经济预测而言是有意义的,它至少是允许人们从性质.上预见经济系统的未来,对于经济混沌的定量预测,从原理上讲,其短期预测是有效的。 通过对混沌的研究,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维。过去被人们认为是确定论的和可逆的某些方程,却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和不可逆性。确定论的方程可以得出不确定的结果,这就打破了确定论和随机论这两套描述体系之间的鸿沟,给传统科学以很大冲击,在某种意义上使传统科学被改造,这必将促进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简介:邹栋(198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主要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 经济预测论文:我国宏观经济预测分析 [提要]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也进入大改革、大调整阶段,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实行,互联网+、高科技企业、房地产、医药等行业形势一片大好。而在证券市场上,2015年初中国股票市场进入“大牛市”,大盘不断上升并突破新高。不论是2014年的中国经济良好保持,还是2015年的中国经济强势跟进、股市震荡调整,都表明中国经济发展预期良好。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分析;预测 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在整体经济形势较好的情况下,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中国原本以第二产业为支撑并重视发展第三产业,而现在要逐渐将国民经济收入的重点转移到第三产业并保持产业结构的健康比例,并力求将中国经济由投资推动型转化为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面临考验。 2014年开年以来,国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内需不足使许多企业难以盈利,在产业生命周期中被淘汰。201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批准了七大基建工程,投资总额超过10万亿元,以投资来促进消费,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用拉动社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并注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税制改革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 二、宏观经济规律分析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2014年的中国经济,总体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规律: 1、GDP增长率逐年、逐季回落。中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GDP增长一直十分迅速,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调整,走向成熟,GDP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降低并保持平稳。在产业分布层次看,第一产业占比远远小于二三产业,且第二产业的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新阶段。 2、CPI仍保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一般对于中国而言,CPI保持在3%左右是正常的,2014~2015年初我国的CPI一直在2%左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说明我国的物价涨幅低,经济下行,总体需求不足。 3、追求经济长期发展,实行微刺激政策。2014年以来到2015年初,中国经济出现了下行状态,内外需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并没有采取激进的措施促进中国经济的短期发展,而是采用降息等微刺激的方式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三、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政策能够长期影响证券市场,一般影响时间为3~5年,所以把握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对判断股市的走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基调,发挥积极财政的作用。 1、科技型新兴产业的开拓。2013年以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型新兴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在2015年3~4月份,科技型公司股票“疯长”,如暴风科技上市之后连续28个涨停,从7.14元的发行价,涨到最高189.97元,累计涨幅已达25.6%。其他科技型公司的股票也都实现了超越性的价格变化,互联网行业的股票作为成长股,其价格涨幅远远高于市场利率,深交所也为互联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IPO规则放宽,加快向注册制改革。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上市制度的改革,由核准制变为注册制。现在每个月都有很多公司准备上市,但是由于核准制条件繁琐、程序复杂,很多企业不能顺利上市或成本较大,特别是在创业板市场。 若将上市制度改为注册制,会带来创业板的“大牛市”。而在大盘不断上涨的行情下,创业板的行情也在不断被看好,并且创业板突破了近年来最好水平,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活跃板块,为中国证券市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国家政策与证券市场变动明显,如“一带一路”、税制改革、国企重组等。2014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初步想法,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自政策提出后与之相关的股票开始不断地跳空、涨停,可以说,“一带一路”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电力、钢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市场价值。 4、行业发展规律与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且周期性最明显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之所以与经济的发展十分密切,是因为中国楼市占到了中国GDP的15%~20%的比重,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如土地出让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对中国财政收入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并且房地产行业也依赖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比较繁荣,有明显的周期性。 2015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并不良好,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房地产行业,遏制房地产行业的下行状态。 四、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受美国经济加速复苏和欧元区经济危机的缓解影响,中国进出口在2015年将继续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走弱、制造业过剩产能尚未完全消化,增速将会下降,因此中国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已经成为共识。对于证券市场,现行股价处于震荡下跌阶段,证券市场将会进入调整阶段,总体看来A股市场存在很大的潜力。 经济预测论文:“大数据”时代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研究 摘 要:本文以人民银行构建“大数据”需求为出发点,分析构建“大数据”的基本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借鉴国外央行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构建前瞻性、科学性的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框架和模型。 关键词:大数据;经济金融;理论研究 IBM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数据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麦肯锡给“大数据”的定义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亚马逊的“大数据”定义: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维基百科的“大数据”定义:“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大数据”定义:“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大数据”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及由此产生的价值(Value)。“大数据”提供给人们新的观察世界方法,并用数据化思维和先进的处理技术去探索海量数据之间的关系。 一、构建“大数据”是人民银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的现实需要 受“大数据”驱动,依托信息共享、高度集成的数据仓库、先进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大数据”将改变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与方法。 (一)构建“大数据”,强化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管理的智能化。人民银行“大数据”实施后,人民银行业务将从传统的手工处理向全信息化处理转变,业务基础工作重心将从手工或半手工采集数据转换到灵活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依托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聚类和清洗,优化人民银行综合管理模块数据自动采集功能,实施宏观预测分析,对社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实时掌控全国经济金融变化动态,实现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智能化处理。 (二)构建“大数据”,夯实人民银行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的坚实基础。随着人民银行各类数据处理、管理和交换进一步集中,经济金融数据共享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大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度将出现质的变化,人民银行将成为国家调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数据的枢纽。充分挖掘和运用人民银行“大数据”,为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测、决策和实施,提供快捷、全面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有利于人民银行及时掌控、跟踪金融风险。通过深度挖掘人民银行业务数据,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模型,实施人民银行调控手段的规范化管理,动态跟踪、管理资金流的异常监测,实现人民银行风险控制、内部业务风险控制、外部业务监督管理的智能化处理。 二、人民银行初步具备建立“大数据”的基本条件 人民银行数据是指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所获取的具有分析、研究、决策等功用和价值的数据,包括调查统计、货币信贷、征信管理、财务会计、国库等结构化数据,以及人民银行经过积累的统计、货币分析资料库、图表、文字资料、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 (一)建立了较为全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人民银行目前已构建了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对外金融统计、金融市场统计、人民银行专项调查统计(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景气调查指数)和资金流量统计等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服务,着力提高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12月,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8家单位签署信息采集合作文件,标志着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在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方面迈出新步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立了规模较大的人民银行数据库。一是建立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13年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近8.4 亿自然人和1919.3 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息; 个人、企业信息全年查询量分别达3.5 亿次和1.04 亿次;全国累计补充完善小微企业信息近243 万户,累计已有35 万户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72318.90 亿元;全国共为1.51 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10143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贷款余额2万亿元。二是建立了国库数据库。国库数据汇集了各级政府财务数据和各级国库管理数据,包括各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以“3T”系统[指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管理信息系统(TMIS) 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国库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基本形成。2013年,全国通过TIPS成功处理各类业务20798.5万笔,金额136911.25亿元,通过TCBS办理收入业务38070万笔,金额109574亿元;办理实拨资金支出业务621万笔,金额118694亿元;办理退库业务153万笔。2013年国库系统共办理国库收支41.18 万亿元,2013年11 月,国库管理基础信息模块在全国正式上线,国债管理模块与38 家储蓄国债承销机构正式联通。 (三)金融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人民银行推出《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 0 1 0版)等1 4项金融行业标准;《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建设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国首个金融机构名录库,囊括23万多家金融机构信息。2011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启动我国银行磁条卡向IC卡迁移战略。2012年《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3.0),组织建设国家金融IC卡安全检测中心。先后《证券、期货、保险、印制、银行业标准体系》;修订《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2013 版)》,《金融机构代码证管理办法(试行)》。2014年8月,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与元数据交换(SDMX)》标准,规范了我国金融统计信息的处理、交换和对外流程等内容。2014年11月,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用户管理规范》和《征信机构信息安全规范》。 (四)人民银行数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通过分析研究存贷款及其变动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对货币政策进行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部等部门从人民银行提取数据并加以利用,也会影响其宏观决策的变化。地方政府通过使用国库部门提供的预算收支数据,加强对预算收支情况、地方财政投入等各种管理工作。 三、制约人民银行“大数据”构建的主要因素 当前,存在一些技术、法规因素制约了人民银行“大数据”的建立、分析和利用。 (一)技术操作层面上,数据采集和挖掘仍较为落后。1、数据采集和挖掘较为落后。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动态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人民银行数据挖掘和采集方式仍较为落后,数据录入处于原始状态。人民银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利用好系统数据,系统利用率大概不到20%。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企业在“大数据”处理经验、产品创新能力、市场灵活度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银行更应激活利用内部的“沉睡数据”。 2、数据整理缺乏标准化设计。人民银行数据交换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数据模型,且存在语义区别和数据源的不一致问题,不少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的统一设计,直接导致“大数据”二次开发难。 3、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人民银行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完整和安全作出了具体要求,人民银行数据的利用仍以报表、报告等传统方式为主,对数据的分析仍集中在结构化数据,但对图片和影音视频文件等非结构化数据尚未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规定,缺乏多维度智能分析、展示,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 (二)法律制度层面上缺乏明确的法规依据。人民银行进行“大数据”挖掘,涉及到法律制度建设、系统开发等多方面原因。 1、个人信息采集的合法性问题。《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因此,对信息主体的通话的语音信息、营业网点或ATM机的录像信息等,这些数据信息采集如未得到信息主体允许,进一步分析开发是否合法、侵犯个人隐私尚未定论,影响了人民银银行数据采集的拓展。 2、“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由于“大数据”是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金融“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增加了“大数据”的风险隐患,若处理不当可能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动态数据安全监控机制等亟待加强。 3、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如共享信息的名称、内容、质量、数量、更新频度、授权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共享期限、共享依据、实现进度等事项,以及信息共享相关标准规范等尚未建立。 四、国外央行“大数据”运用比较分析及借鉴 以下主要介绍“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的运用情况,以期对我国“大数据”利用提供借鉴。 (一)欧洲央行(ECB)和美联储运用“定向算法文本分析”(简称DATA)的新方法和统计手段。在2014年11月份的报告中,欧洲央行描述了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预测方法。DATA是基于文本数据集内的特定术语搜索,该搜索是以信念叙述理论为指导。信念叙述理论不仅表面上关注人们对经济的感性预期,如“积极/消极”,“乐观/悲观”等,而且深入分析经济决策背后隐藏的人类情感,包括情感的性质及程度。通过采用DATA方法来直接地、透明地构造情感转移的相关性指标,评估这种相关性是否显著。如将相对情感指标(BROKER)定义为一个月之内兴奋类关键词和焦虑类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之差,这个差值除以文本中的总字数即是标准化后的指标。密歇根信心指数(MCI)主要用于衡量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指数以至少500次电话采访,询问大约50个问题,为期两周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构成。指数每月两次,其中初步数据在每月第二个周五,最终结果在每月第四个周五。研究表明,初步指数和最终指数间高度相关,因此,关键是预测T+1时点初步指数较T时点最终指数的变化,这个变化值用DIFFPRELIM来表示。 按照“大数据”预测方法,DIFFBROKER对DIFFPRELIM的回归。DIFFPRELIM=初步指数(T+1)-最终指数(T),DIFFBROKER=BROKER(T)-BROKER(T-1),T为2010年7月到2012年3月中的任意某月。将两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2012年5月的密歇根指数预测值,如此逐月推进重复此项运算,直到估计出2013年7月的指数。从2012年5月到2013年7月期间的预测结果看,运用基于“大数据”的DATA,对代表消费者信心减去其焦虑的净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文本分析,对这15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预测准确的有12个月。继续用“大数据”方法来预测更远期的MCI值,结果显示即使预测4个月后的情况,BROKER数据仍然显示出预测功能。就预测的正确性而言,预测期为2期时,15个月中有11较准确;预测期为3期时,15个月中有8个较准确;而预测期为4期时,有7个月较准确。 (二)XBRL分析框架在国外央行运用概况。XBRL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缩写,意为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主要用于商业和财务信息的定义和交换,让在不同系统间共享数据成为可能,被设计成能够适应最复杂的金融报告形式。 XBRL在日本央行的运用。日本央行从2003年中期起开展XBRL试验。2006年2月,日本的金融服务公司每月使用XBRL向日本央行报送数据。日本央行认为,每月使用XBRL报送资产负债表大大减轻数据验证等工作负担。XBRL简化了报送流程,特别是能够通过提交前的验证功能发现报告中的问题。 2、XBRL在南美央行的运用。巴西央行积极研究XBRL(巴西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的一部分)的应用。2008年10月,阿根廷央行担当建立XBRL阿根廷临时地区组织的组织者,并向XBRL国际组织申请直属成员资格。阿根廷央行实施资产负债表注册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根据公司规模、市场知名度等标准分阶段实现财务报送的XBRL化,主要目标是对阿根廷各类公司进行清晰的信用评级。 3、XBRL在西班牙央行的运用。西班牙政府了JUS/206/2009号法令后,XBRL已成为西班牙年度数字化财务报表编制的基础。每年,2,743个实体向西班牙央行报送109,554份XBRL报告,XBRL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数据验证的自动化,提高了数据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对内容严格定义来控制风险。西班牙央行的职责之一是收集、处理和保存西班牙非金融性公司的财务信息,增加对西班牙各分支行业的了解;收集本国金融机构信息,履行其监管国内银行业体系;收集统计数据,向欧洲央行(ECB)报送所有公司数据的职责。西班牙央行正在推进XBRL应用扩展计划,在偿付能力信息、财务报表、互保、外币兑换处和评估公司中增加运用这些公式。 (三)快速预判宏观经济形势。英国央行以前通过统计部门的房地产销售数据、就业数据等,判断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变动趋势,但统计部门的数据一般有数日乃至数周的时滞,不利于对形势的快速判断。目前英国央行现已运用“大数据”对英国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趋势作出快速判断,通过对一些网络搜索关键词的监控,如“按揭”“房价”“职位”等,获取最新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测客户及交易对手行为。加拿大央行利用“大数据”分析并跟踪宏观经济的变化。 五、相关建议 欧洲等国外央行的探索表明,“大数据”在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人民银行利用“大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和金融统计。 (一)适应“大数据”要求,规划人民银行“大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大数据”研究机构。在总行层面设置专门研究“大数据”机构,建立数据管理决策机制和内部协调机制,制定“大数据”工作规划,形成管理数据、使用数据和推广数据的有效工作机制。二是明确“大数据”发展重点。规划明确“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推动和改善与“大数据”相关的收集、储存和分析工具及技术,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大数据”获取方式、组织与管理、关联与发现、分析与可视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以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加快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基础技术研发,并推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加强网页搜索技术、知识计算(搜索)技术、知识库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并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为提高人民银行金融调控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构建覆盖从数据访问、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隔离到数据销毁各环节的云端数据安全框架。建立“大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严密维护信息安全(包括滥用、篡改、损坏、窃取、失泄密等)。 (二)结合人民银行履职特点,科学构建人民银行数据库。借鉴“大数据”理论,建立以总行为中心、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分布式数据库(见图1),人民银行数据库实行总行统一规划建模,分级管理推进,上下协调一致;本级业务数据由中心统一分发,非业务数据逐级上传,借助人民银行内网“云计算”1技术,提升数据流转、计算分析能力;运用“雾计算”2技术,对人民银行敏感数据进行保护,甄别、控制窃取和滥用数据行为,确保人民银行数据安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由经济金融数据库,分析、预测模型库和分析、预测体系三部分组成。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分类、量化、数据收集和整理及进行描述和分析,反映经济金融活动规律,为经济金融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研究以及金融调控机制的实施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平台。建立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监管机构以及国家统计局、电商、数据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合作机制,构建共享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将金融宏观调控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融合,提高内外部数据信息的整合能力。构建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信息化基础架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金融经营管理数据,建立标准化、系统性的数据体系,搭建“大数据”平台,为金融业发展和监管提供基础性的网络支持和信息服务。 (四)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构建人民银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借鉴欧洲等央行经验,改进和优化统计范围、工具分类、部门分类、信息披露、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统计体系。尝试建立人民银行决策知识库和预测、分析模型。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出的一些关键性指标,构建前瞻性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的宏观计量模型,对未来一个时期可能发生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升人民银行宏观预测能力和运作效率,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决策参考。 (五)探索挖掘数据结构新方式,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结合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等职责需要,积极探索挖掘和利用数据结构新方式,如可将传统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改变为对银行家情绪的搜集,利用DATA预测银行业机构运营情况。围绕深化经济金融改革、金融宏观调控等需求,统筹好历史数据和当前采集数据的关系,充分挖掘历史数据的潜在价值,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提升分析现实数据的能力,形成具有人民银行特色的数据挖掘与应用体系,推动人民银行数据利用向智能化迈进。 经济预测论文:建筑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及决策方法 摘要:建筑工程经济分析,是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部分.经济分析,不仅存在于施工阶段,而且也存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经济分析也非常重要.本文论述了建筑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意义,重点分析了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经济;预测;决策; 建筑工程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项目,在研究其工程实施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必要的经济预测并采用相应的决策方法。经济预测是对建筑工程技术进行推测与评估,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以往经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决策方法也是同样结合着目前情况与经验,实现对建筑工程的信息、数据收集的目的,之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计算与分析。 一、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合理性 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是指对建筑工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和评价,以便为选用最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程序 1、根据评价的目的,明确方案评价的任务和范围。 2、探讨和建立可能的技术方案。在评价前,要对技术方案进行审查,只有在技术上过关和产品质量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列为对比方案。 3、确定反映方案特征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技术经济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其它因素或指标三类。技术指标是反映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工艺特征的指标,用以说明方案适用的技术条件和范围。经济指标是用以反映方案的经济性和经济效果的指标,如劳动消耗指标、效益指标、经济效果指标等。其它因素或指标是指除了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以外,还要考虑的因素或指标。如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地域因素等。对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的要求是:能全面反映方案的主要方面或基本特征;指标的概念确切;指标要容易计算。因此,评价每一个技术方案,都应有一套指标体系。 4、对方案的各种指标进行计算。指标的计算要按规则和要求进行,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计算时应按照相同的计算规则和计算方法。对不同方案中可计量的数量指标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定量的分析结果。对不同方案中不可计量的指标(包括质量)也要通过分析和判断,得出定性分析的结果。对于经济现象比较复杂的技术方案.必须根据经济指标和各参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列出相应的经济数学模型,然后求解。 5、方案的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将方案的指标分为主要(基本)指标和一般(辅助)指标,评价时,不能等同视之,要突出主要指标,根据方案的特征,确定评价的标准(或基础)。通过对比指标的分析,排出方案的优劣顺序,并提出推荐方案的建议。 6、综合论证、方案抉择。对技术方案进行全面分析、论证和综合评价,选择最经济的方案,然后作出最终结论。 三、建筑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原则 1.力求做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我们知道,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满足一定的需要,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而任何技术的社会实践在所有条件下都必须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换句话说,不能脱离开经济,这就是技术和经济之间互相制约和互相统一的关系。许多先进的技术往往同时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和推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反过来也推动了这种先进技术的提高和发展。这反映了技术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和经济之间也常常有着互相对立、互相矛盾和互相限制的一面。例如某种技术从其本身来说(不从经济性来说)是比较先进的,但在当时和当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下,由于其经济效益不及另一种技术经济效益好,因而这种技术就不能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又如,有不少技术,从技术本身讲都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种技术可能最经济,在实践中被采用,而另一种技术可能不是最经济,在实践中不能被采用。有不少技术,从技术本身讲都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种技术可能最经济,在实践中被采用,而另一种技术可能不是最经济,在实践中不能被采用。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以及条件的改变,这种相互矛盾的关系也会随着改变。原来不经济的技术可以转化为经济的,原来经济的技术可以转化为不经济的。上述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技术和经济之间根本的矛盾所在。因此,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既要求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要分析经济上的合理性,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 2.坚持以全局的观点计算经济效益 我们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不仅要计算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相关投资的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它各部门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相互矛盾,互为依存。在评价建筑技术的经济效益时,不但要对给建筑部门带来的经济效益加以详细计算,还要考虑对相邻部门(如建材工业、机械工业部门等)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益和影响。也就是说,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经济效益的关系。局部的经济效益(又称微观经济效益)是基础,全局的经济效益(又称宏观经济效益)是重点、是前提。有些方案,从个别地区或局部范围内来看,经济效益是较大的,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却较小,甚至相反,这种方案就不可取。要坚持全局观点,应主要考虑给国民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来决策。 3.既要计算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的经济效益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目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应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某些技术方案从当前看较为有利,从长远看不利的情况,或者相反。因此,在评价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时,既要考虑生产施工过程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投入使用以后的经济效益,使目前的经济效益与长远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对建筑工程技术方案的评价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的。但是技术方案的影响,除了经济效益方面以外,还涉及到社会、环境等方面。因此,经济效益评价并不是对技术方案进行比较和决策的唯一依据,它需要根据技术方案的具体目标以及涉及的具体情况,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在特定的情况下,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可能成为评价技术方案的主要依据。 总结:施工成本预测,通常是对施工项目计划工期内影响其成本变化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比照近期已完工施工项目或将完工施工项目的成本(单位成本),预测这些因素对工程成本中有关项目(成本项目)的影响程度,预测出工程的单位成本或总成本。施工成本预测是在工程施工前对成本进行的估算它是根据成本信息和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通过成本预测,可以在满足项目业主和本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低、效益好的最佳成本方案,并能够在施工项目成本形成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克服盲目性,提高预见性。因此,施工成本预测是施工项目成本决策与计划的依据。建筑企业须对工程技术的经济预测及决策方法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总结,提高预测水平,促进行业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预测论文:SPSS在辽宁经济预测应用研究 摘要:根据辽宁省的城市发展分析,借助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及SPSS统计软件,推测辽宁省的城市增长极。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主导产业、增长极及两者的相互联系,预测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SPSS;经济预测 本文选择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为研究主题,辽宁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的研究,分析了辽宁省发展现状自然条件,城市的经济发展,综合利用技术、技术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深入分析企业,辽宁省的工业和城市技术创新的现状和不足。使用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根据加权因子贡献率来确定主要因素得分和每个行业综合评价价值的大小。根据辽宁省城市发展的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推动辽宁省城市增长极。最终目标是通过分析主导产业的相互关系和增长极,预测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为辽宁省政府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1.辽宁经济现状分析 2009年辽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民用钢质船舶产量、汽车产量增长超50%;化学纤维产量、生铁产量、气体压缩机产量增长超20%;粗钢产量、钢材产量、水泥产量、塑料制品产量、变压器产量增长超10%;原油加工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彩色电视机产量等下降10%左右。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活动的回暖,尤其是工业生产持续回升,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增长。金融业支持经济的力度加大,商品房销售旺盛,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2.数据选择和因子分析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在辽宁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地位,2008年工业产值占辽宁GDP的55%;另一方面,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进行研究,辽宁2007年人均GDP为25729元,折合约3257美元,根据钱纳里模型测算人均GDP在2400-4800$之间,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在确定主导产业时,选择工业来分析对辽宁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数据来源是辽宁2003-2009年度统计年鉴和2002辽宁投入产出表,由于目前还没有公开2007年的辽宁投入产出表,数据资料有一定滞后性,有可能会产生一定误差。 3.聚类分析 根据树型聚类图可将样本分为四类:沈阳、大连归为一类;铁岭、朝阳和营口归为一类;抚顺、丹东、本溪、锦州、葫芦岛、鞍山和辽阳为一类;盘锦和阜新为一类。 第一类地区包括两个地区:沈阳和大连,这两个地区人才密集,科技实力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很高,城市综合实力强,潜力巨大。 第二类地区包括三个地区:铁岭、朝阳和营口,这些地区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但分别在某些方面有些弱势,需要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有所侧重和调整,不断解决问题,扬长避短。 第三类地区包括七个地区:抚顺、丹东、本溪、锦州、葫芦岛、鞍山和辽阳为,这些地区属于一般发展城市,在很多方面处于中下游水平。 第四类地区包括阜新和盘锦,这一地区农业增加值较高,城市综合实力较弱,在很多领域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很多问题,发展水平滞后。这些地区应该不断挖掘潜力,寻找突破口,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1)沈阳与经济区各市围绕“沈铁、沈抚、沈本、沈辽鞍营和沈阜”5个方向,计划建设5条铁路、8条产业通道,通过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形成若干经济新区,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沈抚同城和八城市一体化建设。以沈阳这一“点”,通过其便利的交通,可以辐射周围的本溪、辽阳、铁岭、盘锦等城市,拉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辽宁省的东部迅速崛起。 (2)以大连、丹东为主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是辽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重点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大连花园口岸工业园、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锦州湾产业园区、丹东产业园区这五个区域和建设一条贯通全省海岸线的滨海公路。要利用大连作为辽宁省第二个增长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其在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建设的作用。大连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目前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轻纺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有许多工业企业是中国同行业的骨干企业,沿海经济带可以在大连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重工制造业和软件、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力度。丹东作为辽宁省第三个增长极,较沈阳和大连的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于作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重要一极的丹东的建设思路是依港兴市。把丹东建成四大基地,引进钢铁工业、石化工业、木材业等建设临港工业基地;建立食品、粮食、水果、IT产业、海产品等加工业基地;发展以机械制造、船舶配套、石化、电子信息、轻工食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基地,大力促进技术创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先要发展丹东,只有丹东的振兴,才能更好的发挥丹东的扩散效应。“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可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而且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从而辽宁将成为东北亚经济的增长极。 4.建议 在“点―轴”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中,发展点和开发轴的选择是重点,作为增长极的“点”是轴线上的核心,起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作用的方向就是“轴”。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带动轴上的各个经济区域的发展。通过前面的分析和研究得到,辽宁省的主导产业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但从目前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产业内部结构比较低、产权不清、经营管理观念落后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升级原有的发展轴线和培育新的发展轴线,通过城市和产业的互动作用,一步一步实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1)进行合理空间布局。政府应根据产业特点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辽宁省的利益,对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使整个辽宁省经济协调增长。新建工业园区的招商重点要瞄准新兴科技产业,重点放在电子信息、能源、新型材料、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及世界500强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上;同时,加强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的引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充分发挥产业、企业聚集的辐射效应。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点―轴”开发的原理,道路基础设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要抓紧建设道路,包括公路、地铁,特别是要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3)推行制度创新。辽宁省的相当部分企业还处于一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落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注重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意识。通过确立制度创新模范企业,进行经验推广,也可以建立一个解决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的信息平台。 (4)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政府可以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引进中的资金问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通过对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引导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经济预测论文:下半年经济预测:基建等“传统引擎”好转 我们估计即将公布的 7 月宏观数据将显示短期增长引擎由此前的金融业切换为基建投资以及工业活动。7 月股市成交额环比下跌了 19%,同比增速也从 6 月的 367%以及二季度的 324%显著放缓至 200%。两融余额不断收缩,证监会继续暂缓新股发行。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下,基建和工业活动等“传统引擎”可能已有所好转。 7 月 30 日的政治局会议仍将经济增长作为工作重点,重申了宽松的政策基调。在最近股市大幅下跌之后,决策层强调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要求“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此外,会议还要求把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 宏观政策延续宽松基调, 强调防风险、推进改革 近期政策侧重于加快财政支出拨付、推动重点基建项目落地。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宏观政策定下了基调: (1)经济增长仍然是工作重心,重申宽松的政策基调。政治局会议继续将经济增长作为工作重心,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需要“高度重视应对”。会议决定“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并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朝前看,我们预计决策层将继续在“保持公共支出力度”的名义下通过中央政府统筹支出、松绑地方平台融资,来加大对基建投资的财政支持。与此同时,央行可能会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我们认为前者可能包括进一步降息(我们预计下一个时点在三季度末)、必要时积极投放流动性,而后者包括增加 PSL(抵押补充贷款) 投放以支持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和重点基建项目融资。我们认为由猪价推动的 CPI 回升并不构成货币宽松的实质性障碍。首先,在宏观经济疲弱的大背景下,通胀不太可能飙升。其次,现阶段通胀适度回升有助于驱散通缩压力、稳定债务周期。 (2)强调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需要指出的是,本次政治局会议重点强调了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要求“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这可能是对近期股市大跌的回应。我们预计未来决策层将致力于完善金融体系监管框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强化危机应对机制。在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的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资本账户开放步伐灵活调整。 (3)大力推进改革。会议将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要求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朝前看,我们在未来几个月预计决策层将推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财政改革将继续务实地在财政风险和稳增长之间寻求平衡,金融改革则可能包括增加汇率双向波动,而资本账户虽会继续开放,但步伐可能趋于谨慎。 三季度预计平稳增长 受已出台和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支撑,未来 3 个月工业活动和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从而抵消股市降温后金融业增速放缓、房地产建设持续下滑的拖累。因此,我们预计三季度 GDP 环比增速保持稳定,但同比增速在基数影响下小幅放缓至 6.9%。我们维持全年 6.8%的 GDP 增速预测不变。我们当前的 CPI 增速预测(全年 1.5%、三季度1.6%)已经考虑了猪价回升的影响,但不排除面临进一步的上行压力。 经济预测论文: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提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国有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也投身于激烈的竞争中。经济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经济预测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本文首先对经济预测的概念、类型以及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介绍几种经济预测方法,最后探讨其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经济预测;应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逐渐融入市场竞争大环境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经济预测应用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经济预测概述 (一)经济预测的概念。所谓的经济预测,就是分析未来一定时间内经济情况,进行经济预测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未来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对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经济预测并不是凭空猜测或经验臆断,而是通过科学的预测理论,并结合先进的预测方法,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经济活动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客观评价。 (二)经济预测种类。一般来说,根据经济预测的范围,能够将其分为企业经济预测、国民经济预测以及世界经济预测三类;而根据经济预测的时效性,又可以将其分为长期经济预测、中期经济预测以及短期经济预测;同时,根据经济预测的性质,还可以将其分为量的预测以及质的预测。只要求对预测事物有概括性的了解,描述其变化趋势,判断它出现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就采用质的预测。从一些经济指标的已知值推算另一些指标的未来值,进而说明达到这些数值的概率,就采用量的预测。其中,预测的变量数值表现为单一数值,称为点值预测;预测的变量数值有一个幅度,处于上限和下限的区间之内,称为区间预测。 (三)经济预测的重要性。经济预测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经济预测能够提高企业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的经济活动决策时,需要事先对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市场行业变化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决策的可行性、有效性。另外,通过有效的经济预测,能够保证企业经济决策的预见性,增强企业经济决策的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按照有效的经济计划,因此确保经济计划的有效性、合理性是保证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只有经过准确的经济预测,掌握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现状,才能避免企业经济计划与企业实际经营脱节。同时,通过经济预测工作,能够避免经济计划编制与执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经济计划执行能力。 3、经济预测工作,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抢先一步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市场中企业生产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情况,帮助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先人一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二、经济预测具体的方法 基于经济预测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实施经济预测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了解预测的对象,还需要能够准确地了解企业发展的各项数据,选择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同时,只有熟练掌握经济预测相关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有较深的了解,才能确保选择的经济预测方法适用、合理。我国国有企业经济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经验判断预测法。该预测方法就是通过对相关专家的咨询或大量的调查,以经验判断为主,预测企业经济变化的趋势。这种预测方法相对简单,同时数据收集工作量也相对较小;缺点在于预测的准确性有待提升,一般适用于对预测结果要求低的企业经济活动。例如,某国有企业在对来年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分析过程中,通过财务部门相关领导,同时给予对行业相关专家的咨询,收集同行业相关的资料,对行业经济形势发展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企业来年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因果关系预测法。所谓的因果关系预测法指的是根据相关事务发展中存在的关系,构建数学分析模型,进而实施经济预测,因此也将这种预测方法称为相关分析预测法。该预测方法有点在于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于预测是通过原因一步步推导而出,预测的精确度很高,进行因果关系预测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数叠加法以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三)时间序列预测法。所谓的时间序列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实践顺序进行排列,并能够反映一定现象的数据统计结果。国有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都充斥着时间序列,包括年产量(按年排列)、企业销量(按月、按季度、按年等)。而时间序列预测法就是根据时间序列内容以及变化趋势,沿着其发展方向进行延伸,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该经济预测方法过程中结合了企业实际的经济数据以及大量的实际序列,所以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某国有造纸厂,在扩大厂区前,为了保证厂区扩建的规模与建设资金,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及年销量等资料,认真分析厂区经济活动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利用有效的计算方法,推算出未来几年的行业需求量以及厂区生产销量等,为厂区扩建提供宝贵的意见。 三、经济预测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但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依然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局限性存在。这就需要企业实施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经济预测方法。另外,企业经济预测需要将量的预测与质的预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定性预测,以定量预测为主要的预测手段,提高企业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具体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国有企业经济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企业经济预测工作进行中,需要分析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确定预测的对象以及影响预测对象的因素,并确定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选定预测目标、预测方法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相关人员需要进行反复的分析,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具体经济预测工作提供依据,保证经济预测的准确性。 (二)认真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工作。在企业进行经济预测的过程中,实质上经济预测模型反映的是一个抽象的对应关系,其中含有大量未知的参数,只有将这些未知的参数进行确定,才能确保经济预测模型发挥其预测作用。而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其实就是确定预测模型中抽象参数的过程。 (三)企业需要召开经济预测会议,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广大企业人员的潜力,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四)分析预测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在获得一个预测结果后,需要对预测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该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行性,并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预测结果能够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只有加强经济管理,而经济预测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前提,是企业经济决策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企业进行经济预测,首先需要确定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充分地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对预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不断地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经济预测论文:浅谈人工神经网络在企业经济预测与预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当今商界,对企业进行相关预警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是一种新型的模式,他借助于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利用数学函数与相关模型,将外部情况纳入企业活动管理范畴,量化的看待外界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策略。这样的管理使得企业的安全性有了明显保障,但是因为人工神经网络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未知领域,所以文本结合其原理对这一全新体系进行了简要的说明与实例分析。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企业经济 预测 当代公司都处于剧烈的竞争之中,怎样先人一步成为了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怎样准确的预测企业的经济变化,也成为了企业竞争过程中的核心,只有掌握了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才可以在当下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或者支持,进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增加效益。所以,人工神经网络的出现势在必得,它极大地提升了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摒弃了旧时代的预测不准、不快、太难的先天弊端,使得企业经济预测变得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人工神经网络引入企业经济预测,结合相关实际,讨论其原理和应用情况。 一、具体预测方法介绍 1.时序预测模式 当前,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对企业的预测,通常选择数学函数模型,。但是因为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和拟合难度大,更多的企业选择基于神经网络的时序模型。这样的方法既能结合神经网络的优势,也可以进一步抵消由于神经网络预测带来的系统误差,使得结果更加精准。而具体方法为利用神经网络体系对时序进行数学模型建立之后,再将神经网络系统中计算出的相对误差拿出来作为一组基础数据进而进行分析,想要彻底解除误差的干扰,应该同时建立多个网络,平行的进行对比,这样还可以提升预测精准度。 2.基于软件数据处理的神经网络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的实现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他们统一的特点都是:学术性强、具有复杂性。其中,借助于计算机的方法最为盛行。因为它快速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和普及型,跟企业经济实力没有绝对关系,大部分企业选择这一方法进行经济预测,在这其中包括软件数据、硬件技术对比等,利用软件将企业近段时间经营数据收纳后,运用拟定好的函数模型,快速的呈现出学科知识范畴下的企业经济预测结果。而硬件技术也相对操作性较难,所以在目前的状况下,绝大多数方案选择的是软件数据处理。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结果分析 人工神经系统中反复提到唯一变量分析模式,这个方法的优势在于简便、上手快、结果清晰明了、应用范畴广。这样的优点使得这个方法非常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但是这一模式也有着非常大的弊端:首先,因为这个模式只关注一个参考量,所以缺乏对全局的考量和其他微弱影响因素的关注,使得结果比较主观。其次,唯一的变量会和其他变量之间产生冲突,无法准确判断多个结果间的彼此联系。最后,企业经济预测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统筹的问题,仅仅使用一个变量参考缺乏说服力,需要提供详细的企业财务数据与多个变量进行平衡计算。 第一,即使唯一变量法简单易操作、方便处理数据,但是其经济预测精准度有待加强。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复杂高效的系统,必须保证数据的准确,只有在平时的财务处理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多项参考指标加入预测体系中,才可以提前知晓即将到来的经济形势变化。所以可将唯一变量法作为一项辅助手段,帮助主要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方式,双管齐下进行预测,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因为我国国情,企业内部信息也相对缺乏真实可靠性,如果采用了唯一变量法,假使选用的变量具有有决定性意义而且企业自身容易出现纰漏,这样不仅不会取得良好的经济预测结果,反而会误导企业的发展走向后患无穷。所以应该在企业内部实行责任人员制度,即让相关责任和工作人员对应起来,让每方面的信息责任具体到人头上,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内心信息进行管理,使得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部分都有据可依有人可查,不仅避免了相关信息的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人工神经网络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三、结论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让基于人工神经系统的预测模式应运而生,其实根本不存在完全精准有效的预测方法,只不过是在以往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际,做出符合预期的预测,要想发挥出人工神经系统网络的优势,不仅需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证所用数据真实性可靠性,更需要企业自身开发出更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警措施。退一步说,企业或许根本不需要经济预测模式,他们应该注重怎样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提高效率,在现有资源情况下规避相关风险,同时不影响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从而增强企业实力,完成更好的经济发展。 经济预测论文:应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方法的改进 摘 要:应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已成为经济预测领域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的概念、特征、优势的分析,根据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特点,本文提出一些改进方法,希望能够推动经济网络预测方法更好应用。 关键词:神经网络 应用 经济预测 改进 神经网络作为新时展最快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成果之一,在科学计算、自动控制等方面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将神经网络运用于经济预测领域,并且不断地改进应用方法,使基于神经网络的经济预测系统更具效益。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围绕经济预测的方法应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丰富了经济增长预测理论与实践。 一、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的概述 1.概念 神经网络,是对人脑或自然神经网络若干基本特征的抽象和模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并行系统,他是由大量的细胞组合而成,这些细胞相互连接。神经细胞与人体中的其他细胞的关键区别在于,神经细胞具有产生、处理和传递信号的能力。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对生物神经系统进行了不同模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神经网络模型,其中具有代表的网络模型有感知器神经网络、线性神经网络、BP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自组织网络。 2.特征 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不同传统的预测方法,它对经济系统里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进行有效地多输入、多输出的经济预测数据。可以说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具有以下几种特征:其一,由于神经网络是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它的输入向量维数比较多。其二,经济系统数据具有很强的非线性,使得输入的向量各分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其三,经济系统处在一个“黑箱”模型下,导致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存在明确表达式的关系。神经网络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数据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3.优势 用神经网络进行经济预测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因为这种神经网络在计算量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很好地拟合任意多对多的映射关系,数据拟合的结果表明,系统拟合相对误差在0%—0.75%,比采取回归分析逼近效果好。此外,神经网络各层节点之间的联结权数及阈值恰好可以表达经济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强耦合关系.而采取多元回归模型。 往往只能引入少量耦合项以避免模型过于复杂而无法求解.因此,神经网络比传统的多元回归预测方法有更好的拟合能力和准确度。神经网络的方法是比较适合对经济预测的,因为它只需要少量训练样本就可以确定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从而预测出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计算简单、快捷、可靠。总而言之,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是比较适合经济预测的应用过程的。 二、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应用的改进 由于商业、政府和工业所产生的预测间题,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以致于现有的预测系统难于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预测系统能够处理复杂度增加的问题,进一步扩展传统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能力,使得神经网络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不断产生,使得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更加实用化、现代化,会给商贸和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下是本人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应用改进的建议: 首先,我们要改进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过程。确定预测的目的,制定预测的计划。经济预测首先要确定预测的目的,从决策和管理的需求出发,紧密联系实际需要与可能,确定预测要解决的问题。预测计划是根据预测目的而制定的预测方案,包括预测的内容、项目,预测所需要的资料,准备选用的预测方法,预测的进程和完成的时间以及预测的预算、组织实施等。只有目的明确、计划科学的预测,才可保证预测的顺利进行。 其次,建立新的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模型。经过求增长率再进行归一化的处理,在给出的以往的数据的增长率范围内,网络就可能不再陷入训练“盲区”。.当采用了足够年限的已知数据并将其增长率归一化以后,“被预测年”数据的增长率可能不再会大于那些“已知年”数据的增长率.则外延问题可以得到基本解决。 最后,对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减小误差。经济预测是立足于过去及现在的已知推测未来的未知,而过去和现在终归不是未来,预测结果和未来实际值不可能绝对相符,存在的差异就是预测误差。为了使预测误差最小化,检验结果通过试探性的反复试验来确定,预测准确度应尽可能进行外推检验。 三、总结 神经网络经济预测的方法相对于其他的经济预测方法,具有独特的、显著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好其优势,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对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分析,从而把握好经济发展动向,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进神经网络经济预测方法的应用,使其效能最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助力。 经济预测论文:“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回顾改革引领增长 一年一度的“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于2月22日在北京千禧大酒店成功举办。 年会以“改革引领增长”为主题,各位专家围绕“中国债务风险”、“底部之辩”、“高利率下的下行风险”、“金融开放与风险上升”和“中国改革决定性时刻”五个环节展开演讲。会议期间还颁发了2013年度“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的15个奖项。 专家们就2014年中国经济前景、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长期增长趋势,发表了精辟的看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对大家期盼的改革问题展开了激辩。 债务,不可承受之重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地方债务规模迅速增长,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也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债务约束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严重阻力。在债务问题链条中,哪一部分会最先被引爆? 任若恩(北京联办旗星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的债务问题在夏季可能会有一个集中的爆发,2014年债务问题的主角是非金融企业,最危险的是资源行业,比如煤炭、钢贸行业。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信托的风险较大。 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债务风险的爆发几乎是不可避免,只是时间、形式和程度问题。在关注债务问题本身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与之相关的两个层面的道德风险,一是地方官员的道德风险;二是金融业高管的道德风险。 虽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但也拥有很多的资产。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资产来偿还债务,这是否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对于目前的债务问题,有没有破解的方法?比如,有人提出用金融部门的加杠杆来解决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去杠杆。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违约风险当然需要高度关注,但在中国地方政府隐性负债为主的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现实际的违约。现有一系列调节机制可以避免违约的出现。比如,可以做展期,只要可以付息,本金就可以往前滚动;还可以向上寻求援助,政府不会坐视出现震动很大的违约事件。 任若恩:出售资产确实是处理债务的一种方法,但它会受几个方面的约束。一是那些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从投资回报来看,算不得是优良资产,因为它提供不了良好的投资回报,它的现金流无法覆盖本金和利息。二是并非所有的政府资产都可以出售。三是出售资产时的资产价格可能会非常令人失望。四是是否有一个好的市场机制可以出售资产。综合来看,用变卖资产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往往是最后一招,也是不得已的一招。 中国已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去杠杆和去产能共生,用加杠杆的方法并不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人建议用加杠杆的方式来减杠杆,他们认为中国现在非金融企业的杠杆很高,但金融业的杠杆不高,可以通过加金融的杠杆来减企业的杠杆。这走不通,也是非常危险的一种建议。 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结果也必然是痛苦的。只能让问题爆发出来,该违约的就要违约,该破产的就让破产,该债务重组的就债务重组。直到债务的问题回到原点,才能开始下一个新的周期。 经济底部之辩 经历了过去10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经下了一个台阶,未来经济是否还会继续下行?目前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是什么?与过去相比,中国经济的特点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经济目前的核心矛盾是产能过剩,而且问题还在日益加重。如果2015年外需出现萎缩,中国经济可能还会面临新一轮下跌,中国经济增长甚至可能“破六进五”。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归根结底是由供给方决定的,取决于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生产率,需求因素只是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这些供给面因素正在发生变化,长期赖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不能低估劳动力因素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单纯的劳动力数量增长只能解释经济增长速度的百分之十几,但劳动力的质量也就是人力资本也有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资本积累,这需要有储蓄率,而较高的储蓄率却受益于中国的人口抚养比长期以来在下降。此外,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农业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资源重新配制效率提高,这构成了过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至少一半。 所以,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一定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已经从“十二五”之前的10.3%下降到了“十二五”时期的7.6%,到“十三五”时期还会下降到6.2%。 曹远征(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7.6%,通胀为3.3%。而从长期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在需求方面,世界市场尽管2014年有所好转,但长期并不一定很乐观。二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充沛,意味着过去廉价劳动力的工业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三是人口的老龄化,这意味着抚养比的改变,储蓄率会降低,从而投资驱动的经济模式难以为继。存款增长在过去几年已经在持续下降,这是否是储蓄率在开始下降的征兆?四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凸现,体现为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将从两位数向6%收敛。 面对经济趋势性的下行,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法能否化解?未来的真正出路在哪里? 王建:很多事情不是宏观调控能解决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是国际经济结构在冷战之后出现一个新重组的结果,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根本没有用。 曹远征: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中国、美国在内,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更注重“稳”,而不是“保”。就是要避免各种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然后渐进式的推进改革,以实现增长的隐性转换,从过去投资出口主导转向内需消费主导,这有赖于整个收入结构的变迁,即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应该快起来,至少应该跟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 蔡昉:我并不反对宏观调控,短期危机往往都来自突然的需求不足,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意义。但是,把宏观经济政策与长期经济刺激手段结合起来可能就容易出问题。 我也不太赞同任由经济增长降下去,要尽快推进改革,让改革红利释放出来,这样经济增速涨一个百分点是完全可以的。日本还没有认识到日本经济核心的问题在供给方,是潜在增长率的问题,“安倍经济学”仍然主要在需求方做文章,因此不会成功。 我们要的改革是可以带来红利的改革,是能够直接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改革。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些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比如户籍制度的改革既可以让农民工更加稳定的在城市落户,直接提高潜在增长率,还可以让农民工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从而提高生产率,同样也提高潜在增长率。 高利率下的突围 2013年,货币市场利率此起彼伏,“钱荒”催生出了30%以上的银行间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也大幅度走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流动性的异常紧张和利率的高企? 潘向东(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3年的流动性紧张并不能归因于央行的货币政策。2013年末M2增速大大高于GDP与CPI增速之和,货币环境可以说稳中偏宽松。流动性紧张主要还是因为利率市场化。2013年6月末和年末出现“钱荒”,则源于“时点”式监管。与此同时,借新还旧、集中到期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顺周期都加剧了流动性紧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导致金融资源错配。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简单用高利率概括2013年的金融市场并不完整,货币市场利率高企背后有两个现象令人疑惑。一是在银行间市场利率达到10年高点时,实体经济领域的利率水平却总体稳定,二者之间长期存在的稳定联系出现了断裂。二是在经济增长弱、通胀低的背景下,利率却非常高。这一组合也是历史罕见。一般而言,高利率会伴随着高增长、高通胀。 进入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出现分化,1月份制造业PMI走弱而出口意外加速,市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尽管市场普遍预测全年增速会保持在7.5%左右,如果缺乏了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经济能否保住7.5%呢? 高善文:当前经济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在两个层面。其一,经济下降带来坏账压力暴露,部分领域出现违约后,政府会如何应对。若继续维持刚性兑付,风险增加的扭曲会加剧,从长期看,也增长了金融体系的尾部风险;若政府用强力手段即使打破刚性兑付的神话和预期,促进对风险溢价的迅速纠正,风险产品重新定价则会在短期内使得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其二,中央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减速,也是一个风险因素。像以前一样继续走“减速刺激”的模式,还是与总量刺激手段一刀两断,通过深化改革启动长期增长,无疑存在很大的变数。如果政府重新回到依靠刺激维持增长模式下,短期内经济风险下降的同时,长期尾部风险无疑会上升。如果政府下决心推动改革,短期经济下降会在多大范围内带来压力也存在不确定性。 潘向东:大家普遍预测2014年经济增长7.5%,只是基于对政府调控的信心。在实际经济中,很难说增速不会出现持续向下的可能。 李迅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正处于建筑业周期的下行阶段。建筑业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一般15-25年为一周期。上一轮自1999年始上行,于2010年见顶回落,这一下降过程可能会持续到2020年。目前,所有的指标都已开始回落,这种趋势很难逆转,预计经济增速会从过去的10%放慢至“十三五”期间的6%左右。 比照美国上一轮房地产周期滞后建筑业周期5年左右的经验,中国房地产周期或将见顶,房价也许会在2014年开始回落。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既不是通胀也不是美国QE的退出,而是产能过剩、地方债和房地产问题。对政府部门而言,不能同时在三条战线上作战,当前首先要解决的应是产能过剩,这一问题稍有缓解后再采取其他措施不迟。 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7.5%左右,投资增速将下降至18%。目前,投资面临两个令人担心的问题,一是最近出现的信用风险;二是产能过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投资的能力和意愿也在下降,基础建设投资增速将有所下滑。只有房地产投资能保持一定的速度,虽然三四线城市有过剩问题,但一二线城市问题不大。 牛市为时尚早 2013年在欧美股市大涨的时候,中国股市还在底部挣扎。2014年,中国股市能否摆脱已经持续数年的熊市,借着改革的春风启动牛市? 陈有安(银河证券董事长):从纵向比较来看,A股可以说是历史的低谷,从横向比较来看,A股可以说是全球最便宜的市场。 余额宝和银行理财规模的迅速膨胀说明,流动性不是导致股市低迷的根本原因。不是老百姓的存款不搬家,而是我们的资本市场缺乏对老百姓的吸引力。要改变这种困局,唯有加快改革和创新才是我们资本市场的出路。激活资本市场,以金融改革带动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改革的唯一出路。通过制度变革重新平衡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一二级市场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快创新,这才能从源头上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判断牛市的时间点可能需要考虑两个趋势性因素。一是增长方式。过去中国GDP增速速度虽高,但企业更看重规模扩张,投资者回报很低,这种方式让市场十分失望。二是所有资产实现市场化。股票是第一个市场化的资产,估值因此很高,此后,随着市场化资产的增多,股票价值不断被重估。 李迅雷:目前中国股票大概有46%的强周期股票、25%的金融类股票、16%的消费类股票、11%的科技类股票。考虑到中国正处于建筑业周期的下行阶段,大家期盼的周期类股票的牛市还很难出现。但科技类的牛市还在创新高,2013年的创业板表现非常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泡沫;改革转型、科技与服务类企业的崛起会给市场带来机会,比如,对国企改革的期待推动中石化走势强劲。 高善文:若是将牛市定义为大的主板市场的兴起,那么牛市可能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一些时间。 潘向东:预判资本市场牛市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周期;二是利率什么时候下行。因此,估计要等很长时间才会出现牛市。若快速推进改革,股市上下波动的可能会比较大,牛市到来的时间点也会快一些。 金融改革纵深化 各种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正在逼迫金融业的变革。互联网金融以异常迅猛之势开始侵占和分流传统信贷市场,给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带来压力,它是否会对传统金融业产生本质性威胁和颠覆性冲击? 万建华(国泰君安证券董事长):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使得整个金融的边界扩大、内容丰富,也推动了传统金融体系的自我变革和自我进化,还快速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社会金融效益、推动金融改革,弥补了传统金融在中小微企业贷款的缺位。 互联网金融已对传统金融产生了冲击,但不会是颠覆性替代效应。传统金融在风险管理、投资顾问、投资咨询等专业领域,特别是大公司融资方面,有其优势,个性化的专业化服务,仍需要智慧型专家。而互联网金融的长项在于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扩展。 一些金融创新的法律界定还不明确,可能出现监管缺位或监管空白;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内控缺位或内控体系不健全等。金融监管由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管,将极大释放金融创新活力。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仍只是全球边缘化货币。未来人民币的地位必然会不断提升,进一步国际化势在必行,人民币的国际化会按照什么样的方式逐步展开呢? 宗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预计人民币将按照货币的三个功能梯次推进国际化,到2025年,成为继美元、欧元后的第三大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可从五方面入手,发展离岸的人民币市场、货币互换、区域化合作、以贷款换大宗商品并发展石油人民币、建立人民币的清算体系。 中国改革决定性时刻 全面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各部门已在抓紧制定具体方案。社会各界一面期待“改革红利”;一面也开始担心落实的问题。到底此次改革与过往改革有何不同? 许善达(北京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在这个历史时点,继续向前推进已经不易,只要能往前走、方向对,在具体步骤、中间环节出现一些拐弯,甚至倒退一点都不是大事。 目前各部委正在准备的改革方案,除了不适合事先在全社会公开,其他的可以作为草案征求各方意见,如此方案的质量可能会更好,也可避免一些低级失误。 戴小京(财讯传媒总裁):改革需要破,但更需要立。过去总说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现在看来破未必立,立的也未必正是想要的。所以改革不能仅仅靠破,必须强调系统建立和持续积累。 任志强(华远地产董事长):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方式,是顶层设计,还是分散式突破?目前的改革更强调顶层设计,而邓小平时代的分散式突破,则是谁抓住耗子谁就是好猫。前者是“博弈在后”,一旦犯错,结果会很糟糕,后者是“博弈在前”,哪怕犯了错误,也有弥补的机会。过去30多年,相当一部分改革正是通过分散式突破、自下而上的办法取得了成果,如果现在回到顶层设计,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系统剖析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构建了“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考试模式,并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对于高等院校同类课程考试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大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该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操作技能性知识更新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成绩既难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同时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构建了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并通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组的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网上评教三个方面。因评教范围和目的原因,前两种评教的结果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多大影响;而第三种评教因参与评教的学生多,其评教结果要形成学科范围内的排序,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个别学生认为平时成绩评定不公平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如:降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适当组织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师的评教等。 五、结束语 实施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坚持教育的科学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构建全新的课程考试模式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当然.课程考试改革是一项十分严肃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科学、认真的探讨和扎扎实实的工作,笔者决心和广大同行一道,不断完善和深化课程考试模式,通过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符合当代和未来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从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出发,运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其专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认为财经院校只有从自身学科优势出发,加快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发展,创出特色,才能赢得社会对其专业的认可。 关键词:工程管理 核心竞争力 财经院校学科 核心竞争力一般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对于高校专业发展来说,目前很少有人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原因在于目前的高校管理还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成分,专业发展的竞争意识不强。然而,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未来招生的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谁能在未来人才市场的选择当中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一方面会受到来自理工院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财经院校之间工程管理专业也会存在竞争,因此,有必要研究并且提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同济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组织与计划”专业,其后国家分别于1981年、1993年和1998年对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对其进行了修正, 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将先前的“房地产经营管理、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方向)、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名称进行了合并,确立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名称,指出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 1998年以前,开设类似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类综合高校。随着我国财经类高校的不断增加,1998年以后,很多财经院校也开办了工程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表1中资料显示,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都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甚至有硕士点。 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大的。据2005《北京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自2003年,计算机、建筑、机械、汽车、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8个专业连续3年登上了紧缺专业排行榜。这8个专业在北京呈现用人单位多,需求旺盛之势。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聘理工院校背景的毕业生,而财经院校的毕业生相对受到了冷落。据用人单位讲,他们倾向于这些院校的原因是:理工院校背景的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相对扎实,而财经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如他们。那么,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不具备专业竞争优势,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下文将分析财经院校工程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优势(strength) 财经院校从其院系设置来看,一般都会有经、管、法、文、史等学科,也有部分学校有理、工、农、医学科,其学科优势自然是经管学科,而对于理工院校的学科设置,则偏向于理、工学科,经、管、文等学科多是其增强人文精神的补充而已。工程管理专业虽以技术学科为基础,但还应突出其管理、经济学科。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偏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导致了对理工科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纵观国外工程领域的情况,国外实行注册咨询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如: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该协会实行的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建设领域的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 (二)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劣势(weakness) 财经院校的学科重点在于经济、管理学科,理工类学科多是这些院校的弱项学科。对于工程管理中的土建类技术课,财经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当然不如理工类院校。因而,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劣势自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这种劣势很难改变,首先,财经院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工类院校的办学思路不一致;其次,财经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少于理工学科,导致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投入不足;再次,在财经院校背景下对相应硬件使用效率不高,比如: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等除了本专业学生使用以外,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是用不着的。 (三)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批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开始进入我国的建设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工程管理方式,如英国的克瓦纳(kvaerner)、新西兰的贝卡 (beca)、澳大利亚的胡克一克莱蒙(hook-crame)和澳中(ausino)、美国的mec,及新加坡的胜科(semcorp)等。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对业主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服务。他们的工程管理人员并不强求专业资历,但管理专业知识都很过硬,同时运用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的水平都很高,他们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是一个启发,也就是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应向工程项目管理靠拢。这样,在我国对外工程服务中,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工程管理模式才能与国外接轨,这是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机会。 (四)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威胁(threaten) 对于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办学思路,如果财经院校按照理工类院校的思路发展该专业,则永远无法去和理工院校抗衡;二是社会轻视项目管理,进行低水平管理的观念盛行。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投资目标侧重,如商业项目重工期,公共项目重质量,内部项目重投资的单目标倾向,都威胁着工程项目管理三目标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财经院校的专业swot分析,我们可对其专业发展核心竞争战略作出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财经院校应优选so战略,加强sw战略,推行to战略,以克服tw战略。 通过以上对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分析,本文认为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此条件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师资优势,突出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某一方向,走差异化专业发展之路,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来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和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竞争,占有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一席之地。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作者简介:韩英爱(1969-),女,长春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进行了探讨,并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校企深层合作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等的结合、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等方面,提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途径,指出不同高校应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走个性鲜明的办学之路。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专业建设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 320多所,其中90%的高校都是在1999 年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由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很多高校不能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杂而不精,人才特色不鲜明,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已成为工程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 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就业指向不明确,易被相近专业所替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专业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由于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教育思路,又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培养的人才“宽而不专”,往往缺少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2]。 (二) 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师资队伍尤其如此。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房屋构造等知识,才能够真正讲透建筑工程计价知识。另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来说,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工程实践经验。如果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将直接影响实践环节的指导质量。(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缺乏对专业的信心。通过调查发现,有较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觉得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总觉得搞技术不如学土木专业,搞造价不如学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很难直接进入管理层。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知模糊,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 (四)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市场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要在国际市场求生存、求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国际惯例,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经营、技术管理人才。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韩英爱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五)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的实践环节设置得也不够合理,以致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最初的强调“专”和“精”,到后来提倡“通”和“广”,提倡“宽口径、厚基础”,而目前工程管理人才到底应具备什么特色,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直在认真思考和梳理的问题。尤其是对应用型大学本科生来说,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要找准定位,要以特色和质量取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特定岗位上“上手快”,并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 由于工 节奏的加快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希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上能“上手快”,在招聘时大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合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瞄准行业内对接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群和实践环节,在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岗位技能。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在就业时就处于竞争劣势,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工程学院为例,与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就业竞争的专业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其中工程造价专业是在2006年从工程管理专业分出来后设置的独立专业。2010年在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素质,并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并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如工程识图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计价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能力、国际工程招投标与项目管理能力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者的必要素质和能力 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并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具有工程背景的管理人才,这也是该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相比最主要的专业特色。对项目经理尤其是对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经理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决策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工程承包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备国际工程公关能力的外向型人才。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跨文化语言及国际工程管理惯例操作实务相关能力的训练,要具有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并直接与国外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各学校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和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组合,自成一派,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三、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途径 打造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深化工程管理专业改革,保持和提升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生命力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特色鲜明,专业人才竞争优势明显 工程管理专业不应是纯粹的软学科,应强化专业的可塑性,专业人才在核心技能上一定要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学生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否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失去立足点。长春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等方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因此在专业化技能方面主要强化土建、水暖电工程的识图和计价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此外,鉴于现代社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学生增加了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聘请有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程,并外聘具有丰富国际工程管理经验的外籍教师讲授国际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并增加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以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还要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管理素质,要成为既能和“物”打交道的“专才”,又能和“人”打交道的“通才”,这是中国新时期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3],这样的人才也才是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2010年达到100%,这充分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特色人才的认可。 (二)设置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凝练 特色,提高效率 在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在土木、建筑设计学院以及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中建筑技术类课程比较全面,开设的科目广泛而详细,内容涉及建筑技术以及施工的各个方面,可见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 工程管理专业既有技术类的课程,又有管理类的课程,所以该专业开设的课程要比其他专业的多。有专家曾提出可考虑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或延长学制,由四年制变为五年制。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好采用针对就业岗位,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设置模式,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保证课程设置的高效率,也便于根据市场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动态调整。如计价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设备计价、建筑装饰工程与计价、工程计价软件应用、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工程计价软件应用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施工现场与质量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英语、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英语口语交际、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 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课程群设置时,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岗位技能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训练,要给予充分保证。比如工程识图能力及技术规范、标准图集的应用能力,既是工程计价能力的基础,也是施工现场工程技术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此部分内容要保证足够的学时和必要的训练,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管理应是基于技术之上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技术课程应贯穿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尽量以必修课和考试课的形式设置。人文和管理类必修课程尽量浓缩,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并通过其他教学环节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管理素质。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从做中学”、“劳教结合”的合作教育实践观点,解决了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作为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以及区域性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由感性认识到单项技能的学习,再到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分层次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长春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周数为79周,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48.8%,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供学生选择,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模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的不同方向主要有施工项目管理方向、造价方向和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等,学生可以根据已签约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自身发展取向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每个方向一般分阶段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负责,这样可以发挥各专业教师的强项。有的方向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图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等,需要学校与专业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校企深层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特色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与互动,对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也强化了办学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一种良好模式。在与企业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中,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帮助并 引导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此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局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满足日益增多的对海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局提出的具体培训目标和要求,双方协商确定培训班应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已经和中交二航局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分阶段强化培训。学校2010年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把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开设的一些核心课程纳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渠道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入学专业介绍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来讲解,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比较,说明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对专业人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重视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增强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5];二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比如专业实习前为学生布置实习内容并做好动员,强调实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总结提高、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三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英语口语竞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开阔眼界,展现自我,充满活力。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将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相结合,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主要对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进行评价。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 rics)和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 (ciob) 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将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高等学校和专业协会共同完成建筑管理人员从初级人才到业内高级人才的培养,真正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 中国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把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和国家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七)国际工程管理教育与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标准要求相结合 中国的工程管理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就必须按国际规范操作。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验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专业工程管理资质和能力的国际认证,是衡量和评价工程师管理人员的标准。emci 所基于的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emc-bok),代表了优秀工程经理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在中国推行 emci,是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措施,能够促进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国际化,增强中国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2005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引入了“国际工程管理认证”。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应放远眼光,在人才教育中尽量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培养国际认同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资源优势、专业定位、市场需求、生源质量等因素。 不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情况,凝练特色,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风格,开创自身独特的办学之路。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探析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 实验课程体系 设计 实施 论文摘要: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针对当前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足,讨论了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并以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设计了该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介绍了其网络虚拟实验的做法和结构,最后讨论了该体系的实施要点。 工程管理是一门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知识范畴的边缘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的复杂性、实践性都要求专业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类别,实验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构建了实验课程体系。这些学校编制了包括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实验项目指导书、实验报告文本等在内的教学文件,建有较完善的教学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较为先进,实验教学师资齐备,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通过考察,发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实施尚存在以下问题。 1.实施实验教学的动力不足 在所考察的国内高校中,目前明确提出并设置实验课程体系的学校不足20所,与全国二百多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院校数量相比相差甚远。说明大多数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缺乏动力,其部分原因在于: (1) 部分院校没有正确理解实验课程体系的含义,未深刻领会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动力。 (2) 工程管理专业较为成功的传统实践教学效果使教师满足于当前的实践教学模式,乐于接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不能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对其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然也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创新的动力。 (3) 不成功的激励措施致使教师缺乏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利益动机。如部分院校对于实验课程体系建设采取简单行政命令的方式,有的院校甚至对实行实验教学的课时采取打折计算的方法,诸如此类的不当激励措施都阻碍了教师进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兴趣与信心。 2.已建成的实验课程体系架构不尽合理 经过对约20份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文件的比较,发现大多数实验课程体系的架构设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对实验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理解存在误区。相当多的院校把传统的实习类课程和课程设计类课程纳入到实验课程体系,以传统的实践课程体系代替实验课程体系。 (2)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部分已实施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实验项目是附属于理论课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探索性、研究性实验很少;同一专业的各门实验课分散、孤立且多有重复,相互之间又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多数脱离生产实践。这种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模块化,缺乏贯穿工程管理整体流程的实验项目。 3.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束缚性,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规定的方法及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如钱三强先生所说:“会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起误解,失去了对观察和实验的兴趣”。而目前多数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正是在延续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展开,不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1.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求 (1) 应符合实验课程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也是实验课程体系区别于一般的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即: 从目的来看,不仅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的能力; 从场所来看,实验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或在实验基地进行; 从过程来看,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 从结果来看,实验是通过观察、测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得出某种结论。实验结果一般以实验报告来体现。 (2) 实验内容应与当前工程管理的实践发展相适应。除能进一步训练学生投资分析、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等传统意义的工程管理技能以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信息化能力的训练。 (3) 课程体系应尽量实现模块化和单独设课。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的知识主要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化五大领域,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按照这五个领域来划分模块,进而再考虑实验项目的设置。为保证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可以考虑把各实验项目整合起来,单独设置实验课程。 (4)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应至少体现三方面的体系性: 知识领域的体系性,即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信息化五大领域来划分模块; 实验课程类型的体系性,即实验项目知识点应按照合理比例分配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 实验项目类型的体系性,即应分别设计不同的基础性实验(演示实验、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其中应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以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计 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于2008年5月构建了新的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五大知识领域20门课程的知识点,共设计了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3种类型72个实验项目,总计211个实验课时。 在实验课程类型上,基础课实验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visualbasic程序设计2门课程的约20个实验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初步程序编制能力。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包括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测量学等课程的实验,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理论的认识,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去发现和分析工程管理领域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专业课的实验包括建筑施工、工程项目融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筑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工程管理的常用软件、模拟工程项目动态管理与监控的整个过程。 3.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模式 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和最终目的在于协助、配合学生构建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模式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实验项目是实验模式的内容,模式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模式设计时, 需要认真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特长。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为实施新型实验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互联网把教师、学生、实验项目联系起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跨时空跨学科的仪器设备远程共享,甚至远程控制。使用仿真技术、虚拟技术等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下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接受教师的异地实时网上个别辅导,参与实验相关问题的讨论。 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依托学院项目管理实验室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在“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验项目中实施了网络虚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教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客户端下载阅读后远程登录物业管理应用程序服务器进行实验。期间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答疑指导,也可以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实验结束后学生按要求把实验结果存储在数据库或下载到客户端完成实验报告,最后再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把实验报告上传给指导教师。教师则可以在线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批改意见和实验成绩。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 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应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获取专业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开放的实验环境 “封闭式”教学模式对实验时间一刀切,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相对受到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易得到发挥。实验室的开放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在实验时间上允许学生在课后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在实验项目上允许自主选择非课内要求但学生个人有兴趣的项目,在技术上建立远程网络虚拟实验室等。尽量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尊重其学习意愿,为其提供方便的学习条件。 2.多样的组织方式 根据不同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可以采取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等不同的组织形式。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工程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验项目应尽可能按照个人实验的方式组织实施,如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实验、会计凭证填制实验、图形算量实验和钢筋算量实验等。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考虑到实验项目协作的要求一也可以安排进行小组实验。另外,某些实验项目也可以根据实验进程结合运用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的方法,以达到不同的实验效果。如模拟招投标实验,在编制标底和投标报价阶段,可以采取个人实验的方法;而在投标和评标阶段,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 3.灵活的实验形式 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管理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所以动手操作、现场观测、上机运算、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多种实验形式必须结合运用。另外,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学时的限制,学生的实验教学训练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取课后作业与实验结合的形式,如房地产项目融资方案计算机生成实验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模拟实验的计划学时分别是4个和8个学时,但根据教学经验,学生一般很难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利用课后时间开展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在实验中采取具有竞争性的考核手段。如对于工程索赔实验来说,可以安排学生分别饰演索赔方和被索赔方,二者根据自己准备的资料在模拟的工程索赔场景中展开辩论,最后的优胜者获得一定的奖励。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进一步提高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广州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几年所进行的研究、探索和部分实践表明,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本着为学生负责的精神,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是必须且可行的。合理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策略不仅是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同时也是当前工程管理工作新局面对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性的专业,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内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逐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浅析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力学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工程力学;工程管理;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工程力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们觉得学习起来特别难、力学课堂容易沉闷、在较少课时内需要完成三大力学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使得工程力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不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本篇文章就针对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工程力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本课程涉及到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和各类构件承载力(强度、刚度、稳定性方面)的分析方法、计算理论;研究杆系结构的组成与受力特点,及求解杆系结构内力与变形的方法,其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很多力学理论推导和计算过程,这些知识在传授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觉得接受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工程管理专业对《工程力学》课程的特殊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与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工民建专业的力学课程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分为三大课程分别讲授,将每种力学理论的推导原理和计算过程都讲解的非常详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为工民建的学生未来很多要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力学知识对于结构安全性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民建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性质有很大不同,他们未来的工作可能从事项目的管理工作,或者监理的工作,也可能从事工程造价的工作,而力学知识在这些工作中的应用不会像在专业设计工作中那么多。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工程力学知识的要求也必然和工民建的学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针对工程管理学生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力学课程仅设置一门《工程力学》(授课学时为64-80),并在这一门课程中贯穿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三大力学的理论计算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本课程的接受程度。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会觉得力学课程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不多,没必要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动脑筋去领会复杂的力学理论原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步骤进行简单的死记硬背,这就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选择更有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的改革建议 2.1教学目标的调整课程教学的目标决定课程的教学方向,如果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得过于侧重力学理论原理的讲解,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针对性不足,毕竟他们将来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施工、安装、管理、设备维护等技术工作,对于他们而言,真正涉及到力学计算的地方可能不多。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弱化理论分析”,转而侧重讲述力学知识的应用,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很快地理解掌握力学知识在建筑结构方面是如何应用的,这能够增加力学课程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力学课程的特殊性,除了教学方向上制定的目标外,还应该更加侧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力学体系、授课案例的合理设置,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严密的思维,有助于将来更好的从事工程管理工作。 2.2教学内容的调整 2.2.1围绕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研究结构体系的力平衡和变形协调以及二者之间的物理关系为主线,贯穿全书,建立对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在理论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平面力系给出力学平衡的知识,并进一步引申到空间力系,让学生对于力学平衡有整体系统的认识;在材料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应力给出内力和变形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灌输内力和变形在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中的应用;在结构力学部分通过重点讲解力法和位移法的内容深入理解力平衡和变形协调的物理关系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按此教学线路去均衡的安排教学时数,适当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侧重内容的应用性[1]。 2.2.2教学内容结合工程结构分析从工程的角度讲,力学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工程结构和施工去讲解,则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工程管理的学生日后经常要和房屋的搭建以及相关的施工器械打交道,教学的内容多结合结构骨架和施工机械会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比如谈到铰接和刚接的问题时,可以联系到工厂的承重体系,并且涉及到承重体系基础的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厂房承重体系基础形式的不同,让大家了解铰接和刚接的区别,进一步了解排架和刚架承重体系的区别。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学习力学是没有的,就会感觉到力学和大家从事的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2]。 2.2.3教学内容结合施工分析在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在工地上的上所见所闻,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进行渗透,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如受力分析中的弯矩问题可以联系到塔架结构或者吊车的平衡分析,当学生初到工地看到塔吊的时候,肯定也会疑问为什么高处的吊车臂除了吊需要的结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吊块悬于空中,那么可以通过力学知识给大家提供解释,告诉大家吊车可以通过该变平衡重的重量来控制吊车的载重,以免吊车翻转。如果把这样的问题放到讲解弯矩内容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工程管理学生《工程力学》的教学不能单一的侧重理论讲解过程,而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1精讲多练由于工程力学要在比较少的学时里给大家交代三大力学的内容,所以要非常精的选择教学内容、案例和作业,并且课上多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讲的再多学生不练习也仍旧不会,尤其是力学这门课程,学生们普遍认为是非常难学的课程,这样就更需要加大练习的力度。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多的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到黑板上做题,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2.3.2启发思考力学课程很重要的一方面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通过提问让大家思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实验或实际工程等例子,逐步引导大家思考,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通过比较不同的例子,让大家思考理论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总结让大家更清晰的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在讲授如何绘制梁的内力图时,可以拿出一个作用有分布荷载和弯矩作用的简支梁,让大家分别用列方程法、简易规律法和叠加法绘制弯矩图,这样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了求解支座反力的知识,而且将绘制弯矩图的几种方法对比的应用到一个案例,让大家不仅对这部分知识记忆深刻,而且理解认识也会更深一层。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教学,培养大家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归纳能力,甚至发散思维等等[3]。 2.3.3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往往是英语等课程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力学课程当中很少有应用,可是通常的力学课特别容易让人感觉沉闷,所以可以考虑把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力学的教学中。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什么样的力学理论去解答,或者拿出一个案例让大家讨论可以用几种力学方法解答,这些讨论案例的设置不仅会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们对于所学的内容印象非常深刻。 工程力学课程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将来的结构课程和施工课程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知识基础,教学中进行了上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操作,必定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对于工程结构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工程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并能把力学知识用到实处,培养出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析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现今大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培养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上,这种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决策;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工程项目施工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基本建设规模持续扩大,这为工程建设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建筑业生产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筑管理方面人才的稀缺。我国急需研究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施工中参与者行为管理有效性的内容体系与管理方法,有效改善生产绩效。HamidAladpoosh认为通过提升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高生产绩效。一位优秀的工程管理者的能力是与其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的。一位优秀的工程管理者需要同时具备高智商和高情商。他不仅仅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管理决策和处人遇事方面等能力,施工现场遇到困难,能够沉着冷静的处理,能让自己的团队和谐相处。所以现今大学如何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它更多的是管理与决策方面的能力,需要很强的交流和领导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与人交流这方面能力要求很高,项目管理主要管人,一个团队如果能和谐相处,那么这个团队必定所向披靡。然而一个团队的建设主要还是在于项目经理的管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团队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有时候大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能力如表格1所示具备丰富的专业能力是管理好一个工程的基础,具有较强的领导和适应能力是通行证。.JideSun认为管理者积极的协调行为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乐新军和佘立中强调了人在大型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成虎认为我国工程管理方面最基本、最主要还是人的问题。任宏、晏永刚认为现有研究忽视了对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注,缺乏考虑项目成员之间的组织行为和文化差异。然而人是否能和谐相处就在于项目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方式。所以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必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领导、适应能力。 二、现今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安排 现今大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包括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拓展课程。例如必修课开展了经济学;学科专业课程开展了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CAD、BIM;专业方向课程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等等。一位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知识来支撑这个项目的发展,同时也要了解一个项目的构造,能够灵活运用CAD、BIM软件发现和解决问题。纵观我国,CAD大多数人都会运用,BIM由于成本高而不能做到大力推广,因此BIM人才比较稀缺,但是毫无疑问,BIM将会引领未来建筑界的潮流,。如今建筑领域上正广招BIM人才,所以现今大学应该将BIM学习课程作为重点课课和公选课,学校则应该尽量做到多样化,程来进行合理设置。刘武成、王进提出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程化不足、对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不重视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现今大学应当给予课程设置方面的足够重视。老师们的教学计划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有很大的关联。老师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文化引导和制度制约。老师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对教材进行修改、优化。潘琦认为应当从教学方法、计划和手段的改革等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郭志涛、师旭超、李进涛强调了本科生教学计划完善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优化的原则,依据近年来工程实践和学科动态,分别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度安排、实践环节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适应在工程建设领域广泛就业的社会需求,要在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把握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尤要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入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相应教学基地建设,力求扎实地掌握多种实务操作技能,养成广泛就业的适应能力。 三、培养模式与单位招聘要求的一致性 学校的培养模式并不是随意制定的,它需要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接轨,为了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大学需要依据这些要求来合理制定培养模式。部分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如表2所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很多,例如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地产公司和施工单位是不在同一个级别的,地产公司可能更倾向于招标,施工单位更倾向于专业技术,所以不同的用人单位,招聘要求也就相对不一样。如果想去地产之类的公司,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组织、公关能力,对房地产项目管理具有独到的见解,熟悉房地产项目运作流程和开发管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有施工管理或工程预算经验。而去施工单位,则强调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技能,善于工程进度、安全生产等目标控制,具备建筑施工管理组织、协调、群体作战能力,具备处理施工现场突发事件能力。这两种用人单位招聘要求各有侧重,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需要有施工管理经验。所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先跟几个大型的工程,完整的参与施工过程,对施工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了解。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明确自己以后所要就业的方向,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学校才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合理安排课程,采用先进的培养模式,侧重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以及学习与实际的相结合。付磊提出要加强与实习厂地的联系,做到学习与研究相联系,要从根本上改善学校的设施。 四、发展前景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为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基础的管理型人才。我国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中前期,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和房屋建筑的建设任务极为繁重。同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仅为36%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如果在21世纪中叶可以达到这种水平,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因此,我们国家的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懂经营、懂开发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这为我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施展才华机会。随着我国大量外国投资的涌入和民间资金的激活,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工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无疑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上又增添了更多的机会。就学科分类而言,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由此可见,未来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很大,学校的培养模式也要随之改善。 五、结语 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专业能力包浆,包浆是一个缓慢的积淀过程,专业能力包浆是指专业能力的细心培养的过程。这种培养并不单单是能力上的培养,更是一种性格上的培养。经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会发生变化。工程管理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数学知识,而且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决策、计划、组织、沟通、协调、应变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较难培养的。因此,现今大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校不仅要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力,现在是创新驱动型社会,学校需要侧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课程体系并改革,培养模式需要改进,理论和实践需要同步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很大,所以变化也会随之加大,存在许多的未知因素,面对这种趋势,学校的教学不要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工程技术层面,应当开设一些课程帮助学生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将工程理论与项目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上的反馈来改善其培养模式。改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者:张馨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论文 一、WSR方法及框架 1.理解意图 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有的在系这级,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制定培养体系目标,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 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结合工程特点,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调查分析。 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国外(美国)。 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HerbertHoov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成立,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专业设在工学院,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如果是在职学习的,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有30学分。 (2)国内(其他高校)。 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50名)。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构造策略: 形成初步思路之后,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5.选择方案: 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实现方案: 寻找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为解决“工学”矛盾,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协调关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二、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 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管理文化,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 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声誉很高,在全国排名前列。 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利用学院财会优势,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 (1)全日制改为在职。 (2)知识+能力。 (3)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 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 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 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使学生有反馈渠道,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领会领导精神,做好与学院的协调,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课程设计中,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有8个学分,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1)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3)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在专业硕士层面上,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结论与讨论 工程活动跨越物性和人性两大维度。工程产品和构建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科学的、技术的要素,自然的、生态的要素,经济的、社会的要素,还有人为的、伦理的和管理的要素。工程技术以及相关人员不断地游走于自然物质技术和社会组织技术两大领域,肩负科学技术研究及设计和组织管理三大重任。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美国,工程师于20世纪初首创大型公司的体制,至今仍有不少名列企业总裁或首席执行官,国家领导人中理工出身的也不在少数,这现象绝非偶然。MBA和工程硕士等成熟的学科对在职的工程管理教育形成了偌大的压力。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位和范畴,需要各个培养单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体系上来看,基于工程活动的管理脱离不了系统思想,因此,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为出发点,能够为学科体系的设计奠定基础。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能够给予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建立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良好的借鉴。如学习MBA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再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学生旁边的指导者和纠错者。教学方式从课堂内教学向实验室演练、案例学习、技能培训等多样化转变,充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上,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课程可以参照职业资格(IMPM)认证的培训方法,制定一个结合实践问题的综合性训练,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的选择主要直接来自学生所在组织的现实问题或者来自对其现实问题的加工提炼,例如我们通过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典型的项目,提出者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充分案例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小组讨论,重新认识该项目风险管理的策略、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的技术方法的应用。这样,团队的、沙盘式的研究和操作训练,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未知、技术性很强的环境,能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之间互相交流、补充,促进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的形成。最后,对工程管理招生条件提出异议。工程管理领导者的不能只拘于理工教育背景的学生。社会化的大融合,职业的转变,还有工程复杂性导致管理上的再分工,敦促所有涉及工程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工程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系统思想在其他的人文管理或者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上是独特的。有一名学员本科为英文专业,入职岗位为FluorDiannel在中国某工程的翻译,下一份岗位为设备制造厂的采购师,目前负责公司的厂房和设备建设工作,对工程管理知识的急切需求成为该生进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习的动力。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项目管理大会,陈育芳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国际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的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本科来源于小语种、国际贸易等文科性的背景。补充应有的物理和事理知识,使得他们也能胜任工程项目经理的职务。职业生涯的多渠道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工程管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视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不能形而上学地局限规定理工科教育背景。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战略应该采取一种全新的战略———“包融”战略,其含义是:构建中国模式,“包融”世界体系,加入全球互认。美国工程管理ACME推出知识体系(类似于PMI),并实施全美高校的认证,获得其承认的高校89所(2013年的数据)呼吁我国的工程/技术管理相关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联合起来,如果不能将工程管理纳入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目录中,也希望能够如美国ASEM一样,建立资质认证体系,共同促进工程管理的发展。 作者:李兵 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论文 1架构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造价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两门课程《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出版的《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为避免重复教学,有必要加以区分。笔者认为,工程估价应侧重造价的确定,重点教授工程量的确定。而工程造价管理侧重全过程造价管理,在学习估价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各阶段计价的方法以及造价的控制。在理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划分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 2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 工程造价类课程和实践联系紧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可利用闲暇时间去企业挂职,参与实际项目造价的编制与审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再回到课堂讲授时可结合实际项目的例子言之有物。同时,作为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最好参加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考试,了解最新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及时反馈给学生。工程造价类课程由于周期性会有有关造价的新法规,新政策的出台导致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如2013年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对于08版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4年44号文变革了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等。因此,担任工程造价类课程的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讲课内容,更新课件,重新选用新教材,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重视前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培养 不少同学学习造价的障碍不在于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本身,而是专业基础课没有打扎实,比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由于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等课程的任课教师多为土木工程系教师,在授课内容也参照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学生学起来觉得难学而产生厌学情绪,能够抓住重点学习的学生较少。其实,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同学而言,不需要会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也不需要会施工技术,只需要看得懂图纸,懂施工技术而不是去现场施工。而造价类课程首先需要学生看得懂图纸,在进行造价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懂施工技术,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后续造价类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4抓好后期理论与实战结合的专业课教学 工程造价类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计价的原理,各阶段造价的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施工结算与决算)。工程造价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案例教学。工程造价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理论教学工程中,穿插一些工程实例讲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可选取教学楼作为造价编制的对象,从前期造价的编制到后期施工阶段造价的核算结合本省定额来实施。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可粗略一点,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或无代表性的施工方法,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基础工程和钢筋工程等隐蔽工程,一定要通过实物观察、照片对照、三维建模等手段来还原图纸的真实面貌。后期结合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尽可能真题真做,手算与电算结合,对比两种方法,找到差异,为后期毕业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计和广联达软件的学习宜采取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课程设计,宜从最基本的图纸讲解开始,有针对性进行辅导,也可以采取在线答疑的形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课程设计完毕,学生实际已完成一份造价文件的编制的实际操练。广联达软件的学设主讲老师外,还应配备多名辅导教师,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解决。广联达图纸应尽可能选用实际工程图纸,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参加广联达举办的造价类的竞赛来促进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软件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造价类软件的操作能力。 5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师的培养和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因而有必要建设工程造价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实现企业开放,直接在企业顶岗实习开放性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当完成工程造价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后,让企业造价专业人员到学校指导课程设计或学生到企业作为造价专业人员助理从事造价的工作。建设工程造价工作室,让双师型教师或具有造价工程师资质的老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面向社会承接工程造价业务,学生参与造价项目。 6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工程造价类考试应紧密结合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自1997年实施造价工程师考试以来,每年10月份均设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的考试,因此可建立真题题库,工程造价类考试试题直接从题库提取,按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来考核学生。但最终成绩的评定不能仅看卷面成绩,还要结合学生动手能力,比如广联达上机和课程设计中的表现等。综上所述,理顺《工程估价》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关系,建立新型工程造价类课程体系,有利于工程造价类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分工明确去教学;工程造价类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参加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识图能力与施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采取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广联达软件上机操作等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工程造价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工作室等,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撑;结合工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并将实践环节也纳入考核的范围。工程造价类课程知识庞杂,实践性强,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对该类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希望通过对工程造价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全面改革创新,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作者:曾淑君 单位:文华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能力培养 摘要: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而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虽能熟练运用课本知识,但缺乏足够的创新,不能更好地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这就与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背道而驰了。本文通过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 0引言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贴近工程,更加接近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我国建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学校近年的就业状况来看,许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大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始有脱节的迹象。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就成了此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较快融入到就业岗位的关键。 1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校没有制定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各所高校中了解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各种实践培养计划也通过各种方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如单位实习、课程结业后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紧追时代潮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在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相关软件的学习方面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实践方案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同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某些应当安排实习或者课程设计的课程因为课时问题而没有开设,或者因为课程冲突而选择放弃开设。该院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只开设了土建、装饰以及安装三个方向,但也只有土建方向完整的可以上完一个学期,装饰和安装由于时间原因只开设了半个学期,使得学生对这两个方向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更别提学院没有涉及的市政和园林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使得一些市政园林单位望而却步。除此以外,学院并没有开设相关算量软件的必修课程,而是把它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系统、熟练地掌握算量软件的操作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大大浪费了这些教学资源。安排工地实习的时间过短,相对于项目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实习的真正意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指向了该院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不系统、不完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亟需从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寻找突破。 1.2校内外实践性教学不能协调一致 据了解,我国一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把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本从算量软件、测量认识实习以及已完工程认识实习等方面着手,校外实践则是把学生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实践。由以往的经验来看,校内实践因为强制性的缘故,学生执行的较好,掌握的也比较透彻,但是校外实践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自由度较高的缘故,学生应付的居多,很难从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加大对校外实践的监督,使学生切实地从校外实践中受益,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校外实践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单位的特殊性,它需要把学生安排到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现场。这就加大了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的难度。此外,一些造价工程师在算量的时候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刚进单位实习的学生大多对实际工程造价工作接触不深,对于复杂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套价规范又不得不向他们请教,这就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他们对这方面有所抵触。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校外实践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学校既定目标。 1.4基础理论知识难以同实践环节真正有效地结合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实践环节的教学多依附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更没有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培养计划的重点,指导思想仅仅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和认识生产,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安装造价的课程设计中,学生只需要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会套定额计算工程造价,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没有设置复杂情况来考查学生独立解决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5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入职造价行业有许多的硬性条件。一些拥有造价员从业资格证书或者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很容易被用人单位认可,获得应聘机会,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从业经验以及执业证书,入职有一定的难度。该院尚未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是否拥有从业资格证书也没做硬性要求,仅仅依靠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其可比性和可信度并不能完全被用人单位信服。对于那些全国性的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不能体现其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把从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列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中是极其必要的。 1.6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其他土木专业有所差距 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地位同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日后工作的重要保障,从本专业的教学、经费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来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目前,一些本专业的配套设施尚未落实到位,工程管理实验室的部分软件过于陈旧,迫切需要更新换代,这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2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研究 2.1系统的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可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①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阶段,设置该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三四年级的专业实践奠定基础;②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熟悉的程度,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③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工程造价管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④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将学生安排到单位进行锻炼。通过在工作第一线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认识自己尚存在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在日后的职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对于刚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基本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塑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带入,紧密联系实践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对工程项目的认识,老师在台下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迪,这更有益于学生拓宽思路,意识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3实践教学环节及其内容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一方面,按照本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其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将实践教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对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进行反思,科学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适宜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反馈,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过程考核,将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2.4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紧密同时代联系起来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能够解决好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谁能够提出新的管理模式,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因此,指导思想要紧随时代潮流,实现实践教学的三个替代: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替代培养机械式的动手能力;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替代传统的仿真教学模式;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替代古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2.5不能忽视教师素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教师资源优劣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本专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需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因此要求教师除了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外,还要求他们能够不断地对其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对课程的内容、学科发展动态、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规律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将其消化整理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只有具备工程造价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任。学校可以按计划分别将教师送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造价知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实践考察,再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带回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也可以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现成的资源,聘请有经验的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作为学校的校外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开设专业性讲座和进行校外实习指导。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也要紧抓实践,实现理论实践两不误。应注意的事项有:①贴近工程实际,面向生产第一线。涉及学生的实践内容必须要增强其实行的可行性,提高与工程项目的关联程度,贴近工程的实际特点。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为日后更好地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②进行仿真实践,打破空间束缚。由于符合实践性教学的的典型工程往往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变得可遇不可求,因此仿真工程实践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够突破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又能够灵活地设置变量,达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目的。通过模拟仿真实践,学生既能初步了解造价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也可通过工程仿真训练掌握工程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实践的运用。③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化意识。工程管理专业的资格考试主要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当前本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应与以上资格考试的基本考点相适应,并且学校安排的实践项目的内容也会有意识地向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靠拢,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对工程管理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受到适应社会的熏陶,增强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④依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来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标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由于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所以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比如,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可以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上交的成果报告的质量可以作为教师评判打分的标准。 4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既应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该是本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确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构筑科学、合理、可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要在筹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训室等硬件设施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工程造价实践性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工程造价的实践训练活动,又能加速培养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是,它对于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及发展个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刘钟莹 武平 单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 建筑信息化是目前建筑业大势所趋,高等院校应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BIM技术,让毕业生做好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尽早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BIM技术;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 1毕业设计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强烈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又兼具工程经济及工程管理知识,可服务于工程建设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维阶段等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学生毕业之后将来在施工现场工作,必须对现场施工技术十分熟悉,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毕业设计就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衔接阶段。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或实际课题的训练机会,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全面锻炼、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土木工程系一直以来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环节高度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人才的办学宗旨,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讨适合专业的毕业设计之路。 2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四年所学基础与专业知识,在给定建筑图纸的基础上,独立搜集资料,编制工程项目相关投标文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并了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和各环节工作要求,了解建筑市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虽然也是一人一题,摒弃砖混结构建筑物,因为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采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但是多采用广联达软件进行建模、计量与计价。而在,在2016年8月住建部颁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筑行业要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简称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现代建筑行业从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甚至运营都在使用BIM技术,而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要想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毕业之后顺利转换角色进入工作岗位,必须进行创新,引入BIM技术必不可缺。 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管理 3.1扩大建筑类型 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多侧重于对大学四年只是的综合运用,往往忽视了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去芜存菁。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应该扩大建筑物类型,而不仅仅停留在住宅,例如一些厂区、宿舍、公寓酒店等项目都具有普遍性,可以纳入到毕业设计的设计题目之中。而此类建筑物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应用BIM技术可以减少重复建模,只要设计阶段模型建好,后期就可沿用。 3.2进行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的核心课程有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土建、安装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一般都设有课程设计。而具有某个假定的项目是这些课程设计得以实施的前提。笔者认为为减少重复作业,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可以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就给定学生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随着学期递进和课程逐步学习,分别做该工程项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到了毕业设计阶段就会留有足够时间进行完善,改进,选择适合将来职业的毕业设计题目。而现在技术做出大的CAD等图纸不具有通用性,在招标阶段做的模型,不能在投标阶段使用,在投标阶段的模型也不能够应用于施工阶段,大大增加了学生(未来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应用BIM技术做出的模型,则可以在全寿命期使用,大大减少了重复建模工作量。 3.3在系内部进行 BIM技术培训BIM技术不仅在工程管理急需,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也必不可缺,因次可以发动全系治理,广泛开展BIM学习。但是目前BIM技术在全国还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BIM技术的不同需求,开展学习班深入学习。首先,相关毕业设计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学会BIM技术,鼓励考取BIM师资证书,并应用在基本教学中;然后,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习广联达、BIM-revit、梦龙等软件并熟练操作。 3.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联达 BIM校园大赛广利达公司推出广联达BIM,与全国900多家院校进行了合作,其工程教育业务比较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广联达BIM校园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高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网络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BIM课程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的参与不仅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锻炼了团队分工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4结论 国外BIM技术在高校已纳入教学体系,并有完善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但笔者认为BIM技术纵然在国内成绩斐然,但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完善,不能照搬国外模式。目前需要的是在工程管理部分课程及毕业设计中植入BIM技术,推行教学改革,然后才能徐徐图之,将BIM技术正式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做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作者:葛具萍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随着市场对工程管理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论证了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立体式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由专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构建思路。从校内到校外实现实践能力大一到大四逐级提升,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中各项具体保障措施,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工程管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教学,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操作有效转化。加强实践性教学及其体系的研究和完善,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市场发展需求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相关行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实践经验的项目管理人才,但目前教学效果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符合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因此,迫切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行业紧密结合和创新,建立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市场发展的新要求,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与市场发展不能有效对接的突出问题,提高学生专业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专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特点使实践教学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交叉学科,造成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依托专业平台不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一系列专业软件使用受到限制,开放型实验平台难以建立,综合类实践教学难以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设计流于形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教材作为依据,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难以全程跟踪管控,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符合工程管理专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是明确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由专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内容组成,制定有效评价标准,完善各项教学条件,对整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管控的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和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专业维度是指融合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展开的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维度是从大一到大四本科四年时间。空间维度是在学校进行也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实践教学在空间上的分布。通过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分布,循序渐进的由基础技能向综合技能逐步提升实际专业操作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二)三维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的点线式一门课程一个实践的思路,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将工程管理四大平台知识模块化,完成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重视交叉学科实践课程的有效搭接,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实践低阶模块向综合创新高阶模块梯度转化。同时在理论教学环节注重实践知识的前期导入和后期延伸,实现专业知识的融通和整体性。通过全程有效监督管理,使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项保障措施不断自我完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 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根据实践教学特点和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分为基础能力训练、专业技术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四大模块,各层次实践训练模块通过理论教学有效进行串联。基础能力训练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训练。专业技术训练模块主要是专业平台课程的实践训练,主要包括各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是综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技术能力合成训练,主要包括工程全过程综合模拟实验、综合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创新能力训练是对专业技术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拓展,通过参与竞赛活动、科研课题、执业资格考试和课外实习等方式进行。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工程实际案例、视频、课堂讨论、作业和课程参观提高感性认识,根据理论课程的相关性进行实践内容组合设计。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践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形成立体式实践教学内容。 三、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立体式教学体系中应根据全国专业委员会意见,结合市场发展需要,摒弃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中差异,明确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培养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全方位高级人才,才能有效进行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组成内容的安排。 (二)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 随着一系列软件在实际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需要学校加大资金进行硬件和软件投入,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训课程,通过实验室平台掌握各种工程管理软件的使用;利用专业的仿真实验室,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策划并实施专业管理活动,使学生获得广泛而全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开放型实验平台,学生对于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软件应用得到充分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的单项管理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 (三)建立长期合作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实现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空间分布的关键,应由专业牵头学校与建筑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每年提供适合的建设项目工地,分配现场管理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安全管理,解决建筑企业承担实习安全风险;学校分配专业教师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根据合作企业量身定制专业管理人才,企业优先录用学校的毕业生,形成企业和学校良好互动,互惠互利,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立体式实践教学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安排年龄结构。年轻教师可到实习基地兼职增强工程实践知识;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提高对工程实际的系统认识。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各级课题及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吸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人员或聘请校外专家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在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指导或专题讲座、座谈等活动,增进教师和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全面认识。 (五)完善实践教材整体性 工程管理实践环节中目前只有实验环节在理论课程教材中有配套内容指导,但在实训和实习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重视软件操作等实训课程教材的编写,对于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总体要求进行专业指导书籍和教程编写,形成完整的工程管理实践教材体系,让学生们能够有书可依,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完善考核方式 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已建立有效的实验和实训考核方式,但在课程设计和实习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不全面。在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制作PPT对实践过程进行说明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进行考核。在综合性实习考核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和工作的特点,针对性提交工作实习报告,制定明确考核标准体系,企业根据评分细则进行学生专业实践效果评价,学校侧重考核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纪律和工作情况。建立完善的实习教学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七)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形成以专业对学生—学院对专业—学校对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专业教师根据实践教学各环节特点,制定实践(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设计具体内容,通过对学生量化考评要求实现有效质量控制。学院对专业形成的实践教学管理材料进行审核和完善,采取教学督导评审和专业教师互评机制。学校对学院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制度,综合实践教学特点和学院提交教学材料形成考评细则,开展实践教学检查和评估工作,通过学生评教反馈实践教学效果。实现实践教学质量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使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不断自我完善。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是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已具备初步条件,但在建设过程中仍需在明确教学目标下,不断完善各项教学条件,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作用,提高学生工程管理的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王文萱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较强的理论性一直是课程的教学难点,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出发,分析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定位,通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工程管理;教学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交叉性与实践性是其典型特点。在目前缺乏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困境下,如何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来提升教学效果、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强学生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因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多数高校建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等专业都将城市规划原理设为专业基础课,这与该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 1.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求 工程管理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强调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把握综合、强调应用。工程管理学科属于管理类,但是,管理对象为建设工程项目,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管理”和“工程”两大方面,经济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占重要比例,与工程技术相关且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城市规划课程也应占一定比例,并且要注重实践类课程的安排。 1.2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学科背景不同,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也相异,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定位及教学要求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做出相应调整。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来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消除神秘感;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在意识深处树立城市规划的发展观与思维方法,用科学的观念及思想指导管理行为。因此,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该课程所肩负的重任不再仅仅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也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实践反思 2.1课程地位认识不足,存在神秘感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缺乏直接的关系。学生在固有思维模式影响下,普遍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主干课程学好即可,城市规划原理并非关键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不重要。而且,要求学生在32学时内,完成课程的学习,也存在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问题,这些原因往往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多疑问,无法正确认识课程地位、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2.2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过程 学习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课程教学大纲较为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通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组织,多数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最终虽能通过考试,但违背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学而不用的感觉,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不应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3课程内容略显枯燥,学生积极性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欠缺是课程教学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此课程尚且有一定难度,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储备,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更是有难度;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因课时少、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引导其学会自主创新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方法探讨 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应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及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知识讲解,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与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相结合。 3.1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使用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稍显深奥和枯燥,庞杂的内容很难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笔者依托教材,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以下几部分:①城市规划介绍:讲述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让学生从全面、历史和宏观的角度认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②城乡空间规划及城市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讲述城乡用地构成、各类城乡空间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问题。③城市规划的实施:这部分涉及城市开发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工程管理学生而言,对其今后微观建设管理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3.2强化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 虽然该课程学时较少,但教师也应考虑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一方面强化课堂实践教学,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规划实例,培养其全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用规划的眼光去实地调研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居住小区、大学校园等,调研后进行课堂交流,通过互动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因为居住小区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居住区规划的相关要素,通过这种引导、交流、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中的概念、理论和原则等,往往文字性、抽象性较强,非专业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课堂上仅凭教师的板书讲解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结合案例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将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如讲解城市发展史的理论知识时,可与国内外优秀的规划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开拓思路,更好的理解理论发展演变及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改革考核方式。以往的闭卷考试导致学生对考前辅导过于依赖,教师可考虑由注重考试成绩向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重转变,平时成绩参考课堂考勤、课堂作业、课下作业进行评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保证课堂质量,改变学生考前突击的学习观念。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可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一方面呼吁学生重视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改进提高教学技巧及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董菲菲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研究 0引言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320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985院校38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 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 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 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 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 建筑行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建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更好便于学生实现学校与单位的零对接,培养出更符合建筑业现代化行业标准的T型综合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现代化专业教育改革,避免专业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应积极推行以BIM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稳定实训基地建立长期校企合作机制;同时加强同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最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作为应用实践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应更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践应用人才。 作者:李雅婷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和“建筑结构”等课程关系密切。[1]课程覆盖土木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两大部分,对于财经类高校背景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并重的培养模式下,对于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双轨制培养模式下,研究探索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对培养“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专业特色人才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对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有效解决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1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们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基本情况,为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对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65名学生“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5份,回收60份。其中,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评价、学习方法、学习收获、教材选用、考试方式、教师授课情况及学生建议等。 2教学信息回馈及分析 2.1课程设置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7%的学生喜欢“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47%的学生对该课程感到一般,16%的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认为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表示出愿意学好这门课程。 2.2教学方法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然而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幅度增加,同学们精力过于分散,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进度,对教学重点把握不牢。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支持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超过41%学生认为授课应该将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只有4%的学生支持板书授课教学,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2.3教学内容 近67%的学生反应“土木工程施工”这门课程实践性强,课程内容较难,25%的学生认为课程讲述的内容通过课堂教授能听懂和理解,有8%的同学表示课程内容非常难,根本听不懂。 2.4教材评价 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所选用教材进行分析,62%的学生认为课程所选教材好,29%的学生认为课程所选择的教材一般,9%的学生认为教材选择的很难,不适合自学。此外,只有7%的同学参阅第二本教材,不参阅教材的学生高达83%。 2.5学习方法 从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课前对教材进行简单预习的学生只有3%,能提前进行较充分预习的有43%,根本不预习的有54%。“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对于专业积累要求较高。可以看出,学生们前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排斥。 2.6学习收获 28%的学生认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非常有帮助,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一定帮助,1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意义不大,没有学生认为课程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没有帮助。 2.7考试方式 67%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22%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5%学生提出课程的考试期末成绩占90%,平时成绩占10%,只有6%的学生提出期末成绩占100%,平时成绩占0%。 2.8教师授课情况 75%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非常好,25%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很好。调查结果还显示,47%的同学因为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而喜欢该课程,38%的同学因为课程的重要性而喜欢该课程,只有12%的同学对课程感兴趣,而3%的同学不喜欢该课程,不得不来参加课程学习。 2.9学生建议 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生们也提出了建议,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参加科研实训,解决具体工程科学问题,加开习题课,多做习题,并进行参与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互动。 3“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3.1优化教学体系 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结合财经类高校学校的实际经验,组织教学团队精心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并改革课程的学时分配,安排专题、讲座和工地参观,丰富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优化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形式更加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2] 3.2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属于专业技术课,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开设。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已经有了规划。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建造师考试科目《实务》组织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植入历年建造师案例分析真题,结合教学大纲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3]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3提升任课教师专业技能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除了用生动的语言叙述,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外,还要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教学团队中新教师上岗前要进行相关培训,鼓励新教师到施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4]此外,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阅读施工技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杂志,及时掌握施工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3.4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需要,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到课堂上来。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经验和管理知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就业热情,丰富教学内容。发挥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开发CAI课件,生动形象再现施工工艺过程,利用校园网络供学生随时观看。[5]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QQ群,共享教案和视频,建立网络学平台。对于所在区域代表性的工程,深入工程,收集资料,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和讲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4结论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热情较高,希望能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优化教学体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稳健地推进教学改革,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掌握更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出“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专业特色人才,是目前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汪振双 赵宁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品牌营销战略研究 摘要: 在互联网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载体,各国市场经济都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大潮中,我国的企业发展正在经历着市场的嬗变与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一发展形式下,企业的品牌营销所扮演的价值与作用也在不断地凸显。本文以海尔集团为例,就互联网思维下的品牌营销战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海尔集团 品牌营销战略 一、引言 海尔集团是我国白色家电制造的领军企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该集团的规模与业绩已经跻身世界前列。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全面铺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开始不断推陈出新。众多的传统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思维正在经历着潜移默化的蜕变。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理念与运营战略也要面临新的调试与发展。在这一方面,海尔集团应该说是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树立的标杆。本文就从海尔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入手,探究互联网思维对其发展的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与提升战略。 二、互联网思维与品牌研究战略 1.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 从概念上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比较全新的概念,这一思维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与发展而不断兴起的。当前,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具体内涵,国内外的很多研究学者都从自身研究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所以,当前在学术界还并就其概念的基本内涵得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与认识。笼统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工农业生产思维形成较大反差的一种思维形态与方式。就这一思维的核心内容而言,工业生产与服务提供者需要充分尊重与考虑到市场中的需求变化,特别是消费者的心理诉求的变化。同时,从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是一个网络化的管理与运管体制在进行撑持。换句话讲,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中,用户及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将会被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也是互联网思维下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走向。 2.品牌战略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正在快速攀升 在任何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产品品牌的打造是其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武器。关于企业的品牌战略,从狭义的层面来看,就是企业围绕产品的商标及相关企业社会符号的认知度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活动的开展。从广义上来讲,企业的品牌战略从空间到时间上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在产品研发及设计阶段就要将企业的品牌意识与理念融入其中。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战略的拟定及市场计划的推广等方面也要围绕企业的品牌的营建与打造来进行实施。总之,企业的品牌战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缺乏品牌意识及品牌营销战略的企业,即使在生产规模与市场的份额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所受到的发展限制,特别是进军国际市场中的发展限制则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更多地接触的是商品信息,而不是商品实体,从而使得能够代表大众消费认可与社会评价的品牌成为用户选购商品主要依据。所以,品牌战略在互联网时代价值正在快速攀升,成为企业强化营销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战略。 3.互联网思维对品牌研究战略的具体影响 在进行品牌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整个进程中,其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思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企业的品牌营销战略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品牌营销的国际化 互联网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或者说是优势,是其可以网络为发展的媒介来进行全球资讯的交流与传播。在互联网思维中的影响体现就是,企业的品牌营销不仅仅是局限于企业所在地区及国家的营销发展。随着企业产能的不断提升和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进行的品牌营销将会不断地向国际市场进发。因此,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影响之一是对其营销空间的影响。 (2)企业品牌营销的创新化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各种资源与技术都在经历着不断提速的变化。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发展背景下,尤其是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信息与技术的更新速度已经超越了可以构想的阈值。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发展也要沿袭这一轨迹。因为,没有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屡试不爽的品牌营销战略。基于此,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品牌营销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思维的影响下,企业需要不断地立足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背景,不断的变革与出新为其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树立良好的发展动力与环境。 (3)企业品牌营销的人性化 人性化的品牌营销不仅仅是互联网发展时代的专有特色。早在工业大生产初期,企业管理及营销的人性化已经成为了学术界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推动下,企业在品牌营销战略中对消费者的个性化诉求的满足已经成为其品牌营销的重要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因为,在互联网思维中,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体验及满意程度。这种用户的体验后的分享已经成为扩大其品牌影响力及影响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契机。总之,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企业品牌营销战略从空间上到创新上及企业的人性化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界定与要求。在这些不断提升的思维理念中,企业只有从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内涵出发,不断地推进其今后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将会是其今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三、互联网思维的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在制定企业品牌营销战略的进程中,具有前瞻性地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其中,并实现整合创新。企业在二十几年的发展里程中,已经从当初的一家不到百人的濒临破产的小厂,慢慢发展壮大为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企业。这一发展成就的取得与其在品牌营销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匠心独具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的内容 海尔集团在发展壮大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品牌营销战略体系。这种品牌营销战略为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海尔集团一直将品牌的树立与打造作为企业的优先发展战略,并始终坚持强化用户思维,树立体验为王的核心理念,以为用户创造价值最大化为宗旨,打造“中国制造”的民族品牌。在面对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海尔集团拒绝贴牌加工,一直强调其自身的品牌。同时,在进行合资与兼并的进程中,企业的核心品牌的保留也是其进行谈判中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建树起具有相当品牌知名度之后,海尔集团结合市场的需求将企业的产品类型不断的扩大,从起初的冰箱、洗衣机,逐渐向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电子通讯市场进军,并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同时,企业在品牌营销的地理位置上也开始跨出亚洲。通过在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分工厂的方式来为企业海外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始实施品牌的国际化战略。总之,海尔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很好德贯彻了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要求。海尔集团的市场占有率与知名度年呈现出非常好的上升态势。 2.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 海尔集团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制定了正确的品牌营销战略,并借助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来不断地为其品牌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海尔集团在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方面也下了很大的气力。具体来说: (1)做好市场的定位 海尔集团是一家以家电生产为主的企业,因此,在推进市场品牌营销战略的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进行市场的定位。这里的市场定位,不仅仅是企业所生产的家电产品的市场定位。从宏观上来讲,还涉及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制定的不同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市场定位。在海尔集团的市场定位的发展中,企业从初级的家电市场,慢慢向国际化市场迈进。应该说创造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展成绩与奇迹。 (2)注重终端市场的抢占 在白色家电的市场中,相关的家电生产企业不下千家。如果从国际市场的发展来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则更为凸显。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海尔集团从自身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占领终端作为其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实施方向。例如,通过开展真诚服务活动。提高顾客对海尔产品的满意度。通过开展海尔整体家电捆绑销售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市场中的产品份额。通过开设专门店的方式将海尔集团的价格优惠给更多的消费者。在这些终端市场的发展中,海尔在大众消费者中的市场知名度得到了非常质的飞越与提升。海尔家电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民族品牌发展的象征。 (3)将创新进行到底 作为生产型企业,海尔集团在从产品数量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又进一步的从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方面来进行提升。海尔集团有着数百人的研发团队,他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的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提升。不夸张的讲,海尔集团的第一代洗衣机问世之后,其第二代就已经研发完毕等待量产,其第三代正在规划研发中。正是基于这种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海尔集团的研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特别是在强化用户思维上狠下功夫,海尔集团会根据顾客的个性化的需求来进行量身定做,这一点让很多家电企业望尘莫及。例如,海尔集团根据农村用户的需求,专门生产可以清洗红薯的洗衣机,可见其创新能力之强。 四、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球互联网营销机制 当前,在互联网的机制下,市场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市场营销机制的多渠道化。当前,海尔集团在其产业的结构布局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就。但是,关于其国际市场的营销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互联网不断成为消费者购物平台的今天,企业需要从市场发展的需求出发,不断地探究其今后的销售与发展渠道。因此,在今后的海尔集团的发展中,其自身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需要继续在原有的销售网络方向进一步的强化。 (2)品牌营销力量分散 营销力量是企业在推进品牌营销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当前的海尔集团的市场营销团队中,依然会存在着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其中比较集中的一个方面是品牌营销力量的分散。因为这种品牌营销力量的分散,导致了海尔集团在企业的市场空间方面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拓展。因此,在今后的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中,一定要将当前的生产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销售优势进行很好的匹配。 (3)国外品牌营销缺乏“本土化” 在海尔集团的发展中,企业的品牌营销战略还需要在本土化的进程中继续强化。这种本土化的缺乏,在海尔集团开拓海外市场的进程中,遭遇了很大的挑战。从整体上来看,本土化营销战略的缺乏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差异与当地法律及法规的相关要求。因此,基于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海尔集团应该从具体的发展形势出发,不断地探究其品牌营销的本土化。需要指出的是,在品牌营销战略的本土化进程中,海尔集团进行了很好的摸索与探究,但是从该集团今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其还面临着很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2.提升海尔集团品牌营销战略建议 (1)强化互联网思维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交易平台 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产品的推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都将企业的网络销售平台的打造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海尔集团应该结合自身的白色家电的销售网络,把线上销售与线下的销售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媒介的结合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在互联网时代,大众购物渠道多样化的心理诉求。经过相关专家的分析,伴随着互联网交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与发展中,企业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构建,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伴随海尔品牌营销战略的全球化发展的铺开,海尔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已经成为不断的提升。在今后的品牌营销的构建中,海尔集团应该将其国际化的发展布局进一步的强化。一方面,通过海外建厂的方式,让海尔品牌在工厂所在地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从媒介推送和品牌营销宣传的角度,把海尔集团的品牌影响力最大化得提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海尔集团在进行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同时,也要不断的从基础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放在重要的基础地位。这种基础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会助力企业在收获品牌知名度的同时,也会逐步的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3)强化互联网思维,丰富集团形象内涵 海尔集团的形象,应该在今后的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中,不断地进行内涵的延伸与丰富。这种品牌内涵的丰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品牌标识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企业内在的企业文化的彰显与表达。所以,在互联网思维下,海尔集团所面临着品牌升级的同时,其今后的内涵丰富程度也要有着更大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基于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需要,也是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不断地向前推进的的发展需要。 (4)强化互联网思维,让品牌影响“接地气” 在互联网思维的发展环境中,企业的品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其所在的环境进行良好的交融,这种交融,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品牌营销战略的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不断地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当地的市场发展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有益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企业面临市场变化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调整与适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发展的最大的启示是企业能够从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中,不断地寻求到两者之间的最大的耦合点,进而实现一个较好的市场反应效果。 五、结语 互联网思维是企业未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壮大的核心理念。在这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与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在运营理念与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将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基于此,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须强化用户思维,树立体验为王理念,不断地将企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环境中市场的需求紧密嵌合。学习借鉴海尔集团的品牌营销战略,正视品牌营销战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全力打造“互联网+”的品牌营销战略,持续助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刘振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时代下品牌营销论文 一、品牌营销与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家都知道通过有效利用互联网,做好营销工作,你有淘宝、我有淘宝、几乎大家都有网店,在网络营销方面几乎大家都会做,也会加大网络宣传力度。企业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也是层出不穷,但想要做好营销战略,就不能人云亦云,和别人一样,只能说是被同化或是模仿,没有自己的样子,难以让消费者记住,无法进入社会公众的心里,使人印象深刻。因此在这个时代企业不仅要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发展优势,还应该做好品牌营销,将品牌战略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Yahoo、Amazon和eBay先后成立开创了商业网站之首后,电子商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加快主要是最近十年的事。我国阿里巴巴网于1999年9月成立,并在四年后建立淘宝网,促使中国的电子商务步入了全盛时期,阿里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其销售额自建立初逐年攀升,可谓是风声水,可以说阿里是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实现自己的品牌营销模式创新,为企业创造了巨大利润。 二、品牌营销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 (一)为企业树立良好深刻的企业形象。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品牌的树立就是理念的植入、企业文化的构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好比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性格,就会像一滴墨水融入大海中一样,消失于无形。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品牌的树立是必要的,了、建立良好的企业口碑、做好品牌战略,将企业品牌形象植入社会公众脑海,形成深刻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企业价值。 企业对拼品牌的塑造即是对应该企业的服务对象的价值观需求的具体体现。比如海尔企业的品牌战略,就是做好质量,将自己的品牌植入服务对象的内心,大家一提到海尔这个品牌,对其的质量就很放心,这就是服务对象的价值观需求的体现,他们买的不仅是海尔这个品牌,还是这个品牌背后的值得人信任的质量。制定良好的企业品牌营销战略,可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服务对象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 (三)品牌营销可以使企业与服务对象之间形成契约,稳定和提高企业利润。 品牌就像是一个暗号,企业和服务对象就好比需要接洽的未成蒙面的交易者,暗号答上了,交易才能继续进行,错了交易则会中断。企业的品牌就好比是一条无形的线,将服务对象和企业绑在了一块,例如,大家买洗衣机,几乎都会选海尔品牌的,因为这个品牌质量好,即使并没有用过,就因为是这个品牌,所以大家选择相信。做好品牌营销可以使社会群众对企业形成一定的信任度,从而购买企业产品,可以稳定和提高企业的利润,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三、品牌营销模式的创新建议 (一)革新互联网时代的品牌营销理念。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拟定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战略拟定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品牌创新的实质就是赋予品牌要素以创造价值的新能力的行为,即通过技术、质量、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品牌生命力。在这个网络风行的时代,对于品牌的创新,首先应该从企业营销理念下手,对品牌营销理念进行全面革新,树立全新品牌营销的观念,通过利用互联网做好品牌战略。 (二)做好企业CI设计,在网络上进行CI设计征集。 对于品牌的建立,不得不说海尔企业,海尔的品牌战略管理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典范,在张瑞敏接受海尔集团时,海尔是一个负增长的企业,已经亏损,职工人心涣散,这时海尔集团领导人提出了品牌战略管理,决定做好自己的品牌,创造一个中国人的名牌。在CI设计方面,CI理念是近几年才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如果说品牌是灵魂,那CI就是企业的服装。海尔在品牌标识设计上曾经在网络上征集民意,加大了群众的参与度。因此,应借鉴海尔企业的成功经验,利用好互联网,征集社会群众对企业的VI设计,做好企业的CI设计,加大群众对企业发展的参与度,使企业品牌进入社会群众心里。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免费性的特征。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得到普及,中国15亿人口中起码有10亿网民,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互联网具有便捷,广泛和免费的特性,也即是说这是一个免费的发展平台,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活跃在这个平台之上。因此在进行品牌营销模式创新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三大特征,进行有效的营销模式改革。 (四)改变传统观念,引进国外先进人才,进行营销模式全面升级。 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引导下,多数人认为营销就是开店做买卖,分割市场,赚取利润,忽略了营销理念的建设,也忽视了品牌在营销中的作用。打个比方,同样是一双鞋子,采用一样的材质,一个供应给耐克,一个供给安踏,哪个价钱会高一些?大家肯定都知道是耐克的鞋子价格高一些,这是为什么?耐克不仅仅是在卖鞋子,还是在卖自己的品牌,一双鞋子耐克卖800元也会有人买,销售量并不会因它的价格而降低:但换成安踏的鞋子卖800元,也许你就会觉得不值得,还不如去买双耐克,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和力量。因此,应该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外聘先进的人才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品牌的价值和力量,利用互联网,进行品牌营销模式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优化企业营销结构。 作者:李垚 孙萍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思维水果行业品牌营销论文 一、互联网思维下水果行业品牌营销体系基本特征 1.水果电商异军突起,品牌营销基本核心 2015年,国内最大水果电商天天果园销售量破亿,远超行业增速。它标志着水果乃至整个生鲜行业的电商已站在时代的风口,水果电商的前景自然是广阔美好但如何抓住机遇、突破难点,依据互联网思维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仍需探索。水果相对于其他产品,运用OTO模式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水果是一个非标准化产品,另一方面,保持水果的新鲜度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环节是较大考验。水果行业电商呈现出与顾客的互动性、顾客需求的预测力和意见反馈的及时性往往依赖企业的品牌形象与网络营销。因此水果电商的基本核心便是品牌营销。 2.行业前景玄机暗藏,体系构建十分必要 水果行业前景趋势日益呈现多样化,这成为水果电商发展的有力推动。基于互联网思维下水果电商的核心便是品牌营销,因此构建相应的营销体系十分之必要。产品与服务、口碑与热度是构建行业品牌营销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无论为果源的供应商或是中间商,首先应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质,尤其是配送环节作为水果电商的难点,需要保证水果送达顾客手中时的新鲜度。其次,提供个性化的售前与售后服务,根据顾客特征提供相应产品,根据售后反馈进行调整这是之后品牌体系构建时,提升口碑与热度的保障。 二、互联网思维下水果行业品牌营销体系发展现状 1.经营思维深化变革,水果行业急需转型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它凭借迅捷和方便成为全球性的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新的技术投入传统行业、电子商务从B2B、B2C到O2O的模式演化,对经营思维从营销观念、思考方式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形成新的挑战。面对经营思维深化,水果行业的转型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水果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其利润低、劳动量大,在国内的营销水平一直处于较低层次,但其市场前景发展极为可观。然而水果行业的局限性、传统行业内外制约因素对于其发展必将是巨大的阻碍,这也正是水果行业在互联网思维下的机会所在。 2.品牌战略智能进化,互动体验平台欠缺 传统思维中强调的品质与功能已不具影响力,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品牌战略着重塑造与创新,通过品牌定位、顾客价值链创新、搭建体验平台来转化品牌在原有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忠诚度的战略管理,以此巩固品牌资产。水果行业具有复杂性,成为供应商的门槛低且数量多、行业内竞争力强大。因而定位于品牌营销的方式将是未来突破发展的趋势。然而即便采用新的销售模式注重顾客维护,但能够主动通过品牌传播的方式在线下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的是少之又少,对于水果行业电商的特殊性在平台搭建上更是难上加难。 3.全网营销生态发展,传播方式联动变化 在互联网思维对于粉丝思维、迭代思维、大数据思维指导之下,将品牌规划和推广、产品规划和开发、营销策划及顾客关系维护等系列内容有效整合,形成完整、和谐的生态发展。水果行业因其在保鲜、物流等方面的局限性而无法实现全面电子商务,目前仍属于蓝海之中的突破性增长业务,势必倾向全网营销发展。互联网思维模式转变并诱发的新媒体、新技术、新工具不断迭代并推陈出新,品牌的传播更具弹性化、人性化与互动性,其方式也是从粗糙的一对多变成精准一对一的传播投入,尤其体现为近几年微商发展这一方向。 三、互联网思维下水果行业品牌营销体系构建方式 1.塑造数据开放平台,整合生态性价值链 互联网创新更趋开放与平台化,平台不仅为盈利,更为数据搜集与品牌宣传。水果消费是一种偏好消费,通过大数据的整合与匹配以便实现精准营销。创新水果售卖形式,用价值创新的视角转换资源,塑造开发的创新生态系统,方能提供持久竞争力。以往企业平台的塑造更趋于封闭,而构建生态价值链的水果行业运营体系,打破传统企业的束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价值共鸣,以便于扩大企业资深影响力。其理性价值在于极致,也就是打造极致的顾客体验,而感性价值在于互动,使消费者由满意到忠诚,把握价值链的上游,整合企业资源,进而实现生态性的蓝图。 2.品牌战略差异规划,跨界联盟同求发展 当前认牌购买已成为一种趋势,故水果行业不仅需要品牌,更需要依托互联网塑造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互联网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企业应当使品牌拥有更多的思想和思维,将无形化为有形的可记忆、易传播的符号,才能使消费者形成实在的感知。当今是一个联盟合作的年代,依据两个企业占有不同的战略性资源,交换或联合彼此的互利资源,联合开展营销活动。如水果行业可与餐饮行业等合作,学会借势,依托社会热点传播品牌运动,让自己的品牌迅速成长,激起社会和市场的多元化反应。 3.强化用户体验经济,全网整合营销传播 营销角度的互联网思维即以用户为中心,水果行业应当精准把握社群行为的思维。互联网使有形的水果虚拟化,故强化网民对产品的体验尤为重要。当前产品体验正往娱乐化、故事化、生动化发展,企业应当善于利用以微信、微博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让用户在即刻及时的感知中塑造品牌信赖。整合营销强调一致性传播策略,通过管理品牌接触点建立独特价值的DNA,使企业资源形成合力。个人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传播者,使水果行业依靠网民的主动传播实现信息铺陈,一款手游、一则故事即可实现媒体与受众的交织与交流。 四、结语 互联网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如何适应顾客消费方式的演变,是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核心之处。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企业的优质产品与服务会更加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反馈,但也意味着企业的不足之处将无处遁形。品牌营销体系的构建突破企业传统营销格局,更注重构建水果行业生态价值链,将水果等产品通过平台售卖,也意味着企业应更注重顾客体验的优质性,包括售前、配送、售后等整个服务流程,顾客的意见将更多地影响企业的口碑与热度。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水果行业品牌营销体系构建尤为重要。 作者:林瑞海 陈超波 周潇颖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营销传播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及特征 顾名思义,移动互联网就是指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起来的一种电信基础网络(王燕,2016),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多样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也愈加丰富多样,例如各类社交网站、各类浏览器等。第二,便捷化。移动互联网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联网获取信息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便捷性。第三,碎片化。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包括用户时间利用的碎片化和网络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比如,在餐厅等人的短暂时间内,很多人会拿出手机聊QQ、分享朋友圈、刷微博等,这就是对时间的碎片化利用和对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获取。 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式 根据移动互联网在企业营销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可知,其传播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一)移动社交型传播方式该类方式主要利用受众的社交关系或者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来进行产品的宣传与传播,常见的移动社交类传播方式包括QQ、微信、微博、MSN、BBS、各类求职网站等.(二)信息搜索型传播方式该类方式指通过在各类搜索引擎或者其它信息查询工具中植入广告的方式来宣传企业信息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手机报、手机百度、各类手机新闻APP等。(三)休闲娱乐型传播方式为了给用户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企业通常会以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产品营销,将其称为休闲娱乐型传播。比较常用的休闲娱乐型传播方式包括手机音乐、手机视频APP等。(四)购物消费型传播方式购物消费型传播方式指为用户提供购物消费场所的传播手段(王雷,2012),如购物分享网站、淘宝网、京东网、票务预订网站或者其它各类支付软件等。 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能够突破以往营销方式在地域方面的局限,增强企业营销传播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大部分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企业同样存在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众所周知,联想、招商银行、一汽等企业在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由此得以快速发展。这就给其它企业造成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的错觉,导致很多企业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缺乏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全面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不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由此可见,企业在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前,必须对其具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传播方式、特点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规划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二)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定位不够明确当前,部分企业在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定位不够明确。比如,有的企业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传播时,由于没有明确微博营销传播的定位,所以其发的微博内容既不包括企业的营销目的,又不能满足或者创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完全就是单纯地为发微博而发,这使得微博的传播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对微博营销传播定位的模糊,还导致了部分企业片面地追求微博粉丝的数量和关注度,而忽略了企业自身形象的建设,出现了企业为博消费者眼球而无下限地炒作等不良事件,不仅没有达到对企业的正面宣传效果,反而使得企业丧失了原有的消费者。(三)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管理不够严格由于缺乏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深入认识和明确定位,部分企业根本没有主动监管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意识,加之现有移动互联网方式不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而且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对其实施监管的难度和成本非常之大,所以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监管力度仍然比较薄弱,有的企业甚至放任不管。长此以往,企业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企业的深入发展,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却越来越少,起到的营销传播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这就是由于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企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慢,各种垃圾信息和广告越来越多,使得原有关注者纷纷流失的缘故而导致的。(四)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缺乏系统性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在实施营销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不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式的优势,而是只采用某种单一的手段进行营销传播。比如,一些企业在推广新产品时,为了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选择以微博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但产品销量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微博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功能较弱,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用户对于新产品在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意见,进而无法合理调整新产品销售策略而造成的。如果该企业同时选择微博和微信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则可以利用微信便于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优点来弥补微博传播的不足,增强宣传效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营销传播策略 根据前述研究可知,部分企业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并没有取得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针对这些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顺利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一)打造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专业团队如果将移动互联网看着一种平台,那么基于该平台的各种营销传播方式就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工具。因此只有全力打造一个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工具的专业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对此,企业可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企业薪酬待遇或者其它方面的福利,增加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招募更多与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相关的专业人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队伍中来,社会上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提高员工薪酬待遇,或者在其它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合理确定团队里各成员的分工,确保团队能够高效率地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企业必须根据不同员工的特长来确定具体分工。比如擅长写作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内容创造;擅长与人沟通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与用户互动;而擅长统计或者分析的员工,则可以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二)明确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定位明确的定位是有效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的基础。因此不管企业采用哪种移动互联网方式,都必须弄清楚该方式的定位问题。例如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传播方式,微博以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广的传播范围著称,可以将其用于企业市场推广的环节中,其定位就是通过与粉丝的互动来传播品牌及产品信息。与微博的“多对多”传播方式不同,微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对一”的精准互动上。通过对微信的应用,企业能够及时与顾客沟通,有利于加强同顾客的联系。因此,可以将微信用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环节,其定位就是巩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提高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度。(三)加强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监管力度加强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监管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严格把控传播信息的质量。实际上,与传播信息内容严重滞后、真实性较差、呆板无趣的企业相比,信息内容更新及时、真实度较高、生动有趣的企业明显更受消费者欢迎,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由此可见,传播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营销传播效果。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把控传播信息的质量。一是信息内容要及时更新,特别是企业官网上的动态,必须与企业最新的工作或者产品信息有关。二是要保证传播信息的可靠性,不能随意转发其它新闻平台的一些虚假信息。三是要注重传播内容的必要加工。必须对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受众的阅读兴趣。第二,做好危机处置预案工作。任何监管工作都有可能出现纰漏,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工作也一样,所以才会经常发生在网络上瞬间爆红的企业营销传播事件。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该提前就营销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好紧急预案,给企业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四)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互联策略正如前文所述,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因此,为了增强传播效果,企业可以考虑以组合、互联的形式来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将只介绍两种互联策略:企业官网与微博互联。官网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受众传达企业形象、发展理念、产品信息等企业整体信息,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内容较为全面。微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除此之外,微博还能够及时与受众互动,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因此在实施营销传播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官网与微博互联,增强营销传播的效果。当企业官网新产品或者其它信息时,企业微博可以针对性地制造一些相关话题或者创建话题社区,引导受众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转发,增强宣传的效果。而对于微博上受众反映较多的问题,企业需要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官网上公布。此外,企业需要在官网上标明企业的微博账号或者二维码,为受众提供关注企业微博的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微博上标明企业官网的网址或者其它方式,使用户拥有掌握企业全面信息的渠道。微博与微信互联。微博采用的是“多对多”的传播机制,传播范围较广。与之相比,微信的传播方式则更加“精准化”,可以执行 “一对一”的精准传播。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互联的方式来打造一条覆盖范围广且服务精度高的信息传播渠道。其中,微博需要借助明星或者热点事件的影响力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度,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而企业微信公众号则需要通过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来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此外,为了加强企业微博与微信的互联,还可以在企业微博中标注企业的微信账号或者二维码,使粉丝能够通过直接点击或者扫码的方式关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同时,在利用微信与用户进行一对一交流时,可以告知用户关注企业微博以获取更多企业或者产品的最新信息。 结论 为了增强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效果,本文对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定位不够明确、监管力度不够严厉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打造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专业团队、明确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定位、加强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监管力度和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互联策略等具体改进措施。 作者:陈亭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时代通信公司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3G、4G业务的不断向前发展,竞争对手己经在谋求自己的营销渠道,通信公司能否在现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存活下去继续发挥原有强势地方,克服自己的缺点,发展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是所有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深思的课题。本文在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产品策略、定价策略、促销策略三个角度探索了当前通信公司的有效营销途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通信公司;营销移动 互联网和其他网络的差别就在于,移动互联网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与此同时,对于用户的需求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特性就使得移动互联网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更加具有优势和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模式,促进我国互联网行业以及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产品策略 通信公司如果想要在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就必须对自己的客户群体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当前大多数通信公司都是把自己的客户群体分为中高端的企业、个人用户和家庭,虽然在形式上是有一定的细分,但是横向对比还是显得比较笼统。通信公司应该跟合作商一起,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研,对消费者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和研讨,对市场进行更加细致和科学的细分,不能仅仅从宏观上对客户群体进行家庭和企业、个人的细分,还应该按照目标客户群体的学历、收入水平、年龄段、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等因素进行细分,并且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建立符合他们需求的品牌,做到高度异质化。在摸索出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特征后,就能够把握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需求,然后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从客户的角度上来看,客户不看重3G、4G的概念是什么,他们只注重3G、4G是否满足自己的特殊需求,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更加贴心的服务。因此,对于现代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可以这么说,谁能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谁就能更快的抢占移动互联网的市场。 二、定价策略 当前通信公司在定价上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基础定价上根据不同的增值业务来收取不同的费用,该定价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兼顾了客户的消费能力,而其劣势也是比较明显的,虽然通信公司单项增值业务的收费不高,但是多项业务综合算起来对于客户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此外增值业务越多,计费方式也就越复杂,使得客户无法准确的把握自身的消费行为。另一种是统一收费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客户直观的了解到自己的消费信息,但是却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于一些不需要的业务只能被动接受。对此笔者认为在定价上我们应当做到灵活应变,根据不同的区域特有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地位,针对不同的竞争对手,结合品牌服务因素和网络渠道的建设,制定出合理的价格策略。如果通过和竞争对手竞争的过程中发现我们这些因素占有优势或者差距不大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消费群体,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根据对用户群体的细分,制定出灵活的能够符合客户群体特点的资费套餐方案。 三、促销策略 作为市场营销的必要手段,促销策略的好坏与否对于通信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重视媒体宣传,对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宣传,在各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中要不断对促销宣传形式进行改进,并不断推广互联网业务推广的形式多样化。例如在各个城区中推行墙体广告、在电子宣传方面运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采用诸如微博、微信等方式进巧广告宣传、在出租车车顶、公交车的广告模块、城区中的大型车辆等地方进行流动的广告宣传等;其次是做好节假日的促销工作。在重大节日和地方的喜庆日子等等重要时间段,通过迎合消费者的胃口,采取贴近实际的促销活动对公司的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特别对于那些长期呆在外地的和广大的上班族们在重要活动日的强烈消费能为,各个公司要通过各种吸引客户的促销手段增加公司的客户量,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最好是综合采用示范营销、宣传营销、政府营销、会议营销和口碑营销等模式。 对于通信公司来说,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市场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性,其地位越来越重要。构建出一个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合理布局、协调的功能、完善的服务、互动性强、稳定可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营销服务体系,使之有力支撑品牌建设的平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从产品、定价、促销三个角度对互联网时代通信公司的市场营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通信公司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崔宇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牡丹江分公司 互联网营销论文: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 摘要:整合营销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企业目标、自身能力,将各个独立的营销合成一个整体,产生协同效应,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整合营销传播就是企业将与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整合到一起。在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环境下,市场环境,消费行为有了新的特点,整合营销传播被赋予新的内容。本文探讨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构建新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 前言 进入21世纪,移动互联网快速兴起,互联网使用者数量逐渐上升,这为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同时也让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传统商业,移动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商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最终被移动电子商务所取代。针对传统企业整合营销现状,应不断开发新模式、新概念,除此之外,在移动互联网营销整合传播的过程中,要做好风险防控措施。 一、传统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现状 (一)传统企业营销现状 在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移动电子商务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具有方便、快捷、满足消费者需求等的优点,从而使得传统企业受到冷落。移动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市场的交易模式以及消费方式,传统企业营销方式比较单调,达不到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者的消费渠道由线下逐渐转向线上,因此,传统企业营销陷入困境。如今,一些零售龙头企业纷纷倒闭,一些大市场的经营也不容乐观,除此之外,传统的广告市场也日渐低迷,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电视广告时间大幅度减少;报纸广告所占面积以及花费降低;杂志广告刊登面积减少。这一系列现象表明,移动互联网下的市场营销对传统企业的市场营销冲击力度相当大,各行各业都受到移动电子商务的影响。 (二)传统整合营销传播现状 传统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一般通过广告、公关、促销等营销传播方式,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品牌形象以及消费利益的关系,然而移动互联网下的市场营销传播方式与传统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截然不同,它改变了传统品牌中心化的模式,不会只以故事来建立品牌效应。移动互联网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海量的信息,根据本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可以推出新的营销传播手段,并且数量很多,但是,从目前情况可以认识到,成功的营销模式很少,大多数传统企业采取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模式,结果只有投入,并没有产能;然而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与传统企业的合作,也大多以失败告终。因此,传统企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现状并不乐观。 二、品牌传播策略的创新 (一)碎片化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社区甚至农村都具备了方便快捷的局域网络,消费者的消费途径也变得更宽、更多元化,并且商圈更多层次化,改变传统商圈的中心化。另外,消费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下的整合营销传播未普及之前,人们都是到当地周边的商圈消费,如今可以分为多种消费渠道,比如,网上购物、去大卖场、购物中心等等。所以消费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消费渠道购买不同的商品,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商圈是被碎片化的。除此之外,消费者的消费路径也与以往不同,线上线下不再是平行进行的路径。营销传播必须要在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如何吸引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新方式,如今的整合营销传播,遵循的主旨应该是,努力让消费者知道、让消费者接近、树立良好口碑。在营销传播的大势下,势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将传播的功能应用到企业的各级结构中,比如:销售、客服、售后等,努力打造良好品牌效应。 (二)内容传播策略 内容传播务必要保证内容的质量,保证高质量的内容是传播最基础的准则。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注意力不是广告代言者也不是广告的形式,而是可以满足他们需求的信息。只要广告所传播的内容对消费者而言有吸引力,消费者才认为这个广告是有价值的,在移动互联网上,对该广告的搜索量也会增大,因此,传播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内容传播上一定要注意消费者更关注传播的内容而不是传播的形式;广告不能让人产生反感心理;广告中要传播出充分的真实信息;传播的内容信息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影响力非凡的广告可以反复使用;传播的信息要具有针对性,向用户群展现出鲜明的品牌形象,内容即使需要更新,也要保持原有的品牌形象,并且不断丰富;广告标题要简洁明了,标题中要标明商品品牌,以及体现出对客户的利益保证,要及时更新产品的信息,帮助用户了解新老产品的区别以及新产品的改进;广告正文向用户表达的意思一定要清楚直接,内容要真实,也可引用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增加说服力。 三、移动终端传播新模式及新方法 企业利用移动终端传播模式,一定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实质以及用户的需求点,把传播内容作为基础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媒体,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传播的内容至关重要,一定要保证高质量的内容,移动互联网下的整体营销传播有很多新模式以及新方法:1.移动互联网、产品、金融三者融合,一些需要筹集资金的项目可以放到互联网上,让用户参与到该项目中来,成为共同受益人,这样可以帮助用户和产品之间互动。2.自媒体营销。微信、QQ等各种手机软件都可以作为一个营销平台,每一个关注对象都有可能成为营销对象,通过更新该营销平台的企业信息、产品信息,让关注对象对企业有详细的了解。3.移动广告模式。移动广告是移动设备进入移动网页时出现的广告。4.借助各行各业的平台营销。比如电子商务平台:天猫、淘宝等;视频播放平台:土豆、暴风影音等;分类信息网平台:赶集网、51job等。5.众包模式。把以往一些由专职人员做的工作任务,以比较灵活的方式外包给流动性的大众,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并且节约成本。6.C2M模式。C2M又可称作“客对厂”,在这一模式下,用户可以在购物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关系网。 四、风险及防范措施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投资,但是机遇和挑战是共存的,企业对自身实力的认知、企业的学习能力、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和使用,这些都将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营销整合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风险及防范措施。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种风险:1.大电商平台的风险。目前大电商平台几乎占据了整个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因此其他企业要从自身情况考虑,打造属于自己的品质、品牌,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从而获得企业效益。2.互联网+的风险。如今互联网和许多行业都有合作,比如:外卖、旅游、教育、房产等等,在合作关系的背后,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像线下资源无法获取、难以独立发展、真实信息收集困难等等。3.广告风险防范。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下,广告欺诈也越来越多,虚假广告制作也比较方便,因此,要注意防范网络上的虚假广告。 五、总结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企业市场营销已经不符合时展,整合营销传播为市场营销带来了新模式、新概念,创新传播模式,注重传播内容质量,注意风险防范,这样企业才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取得长久发展。 作者:王鸿 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电力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传统电力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叙述了“互联网+”的概念,分析了目前电力服务的现状,提出了利用“互联网+”思维改进电力服务营销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服务;信息 0引言 总理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发展成为经济领域的焦点话题[1]。作为传统的电力行业,如何把“互联网+”的思维引入电力服务营销,也成为电力从业人员必须且必然要考虑的内容。 1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施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目前电力服务的现状 2.1供电企业初步完成了向经营服务型的转变 a)业内已树立了服务意识,初步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的营销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服务为中心”的营销机制[2];b)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服务营销组织;c)建立了营销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但供电企业的垄断性质没有改变。这一因素导致企业无法从根本上树立竞争意识,没有竞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以传统的服务意识和垄断特质的管理体制,限制了服务水平的提高。虽然局部市场已出现比较激烈的竞争,但供电市场总体上仍处于市场垄断地位,这就造成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薄弱的现象不能彻底得到解决,重系统轻客户、重送电轻配电、重生产轻营销的问题依然很严重。 2.2电力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不足 各个电力机构运用的系统均是彼此独立的,保存在文件或记录中的数据编排格式各异,电力机构之间的总体流程不一致,直接导致了电力机构之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纵向或横向的功能运用无关联,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脱节,无法实现电力调度的根本要求,使运用效能降低[3]。只有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外可靠供电、各类电力生产工作有序进行,才可以说给客户提供了优质电力服务。而目前,信息没有完全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岛,给电力服务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3对于互联网的利用有限 供电企业的服务实体大部分还只局限在客户服务大厅及95598系统等,对于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应用还不广泛。但随着供电企业业务的拓展,实体的服务大厅出现了大量问题,无法完全满足客户需要。虽然企业有了互联网意识,但后台并没有跟进。现整个电网都开通了各种互联网服务,从客户反馈来看,这些积极的举动赢得了一部分客户的关注和青睐,但不少供电企业反映,互联网产品被做出后,往往就随着产品自行发展运行,没有再去综合协调,没有产品经理来专门维护。整个流程设置及办理人员大多停留在线下思维模式。电网企业的竞争压力、业绩指标压力相对不大,没有迫切适应互联网新思维的压力。 3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改进电力服务营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思维的渗透,充分利用互联网改进电力服务已成必然。 3.1改进电力网上营业厅系统 电力网上营业厅系统就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起的一个客户服务平台,广大客户能通过此平台来办理所需一切电力业务[4]。电力网上营业厅系统建设通常都会选择使用Java2平台,会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这种框架的设计模式,以实体营业厅的主要功能为基础进行设计。通过整个信息系统,将网上营业厅各接口接入电力系统本身的信息库。接口的建立能使电力网上营业厅系统把客户的一些要求发送到相关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包括用电采集信息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短信互动平台或95598系统等,实现各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比如客户需通过网上营业厅交费,首先从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中查询用户的基本信息,确认用户信息无误后,查询用户当前电费结存状况,当用户发起交费动作,则网上营业厅向营销系统发送交费指令,营销系统接收指令后发起交费销账动作,操作成功后再向网上营业厅系统反馈成功信息。将来,还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完善客户信息,使其具有连贯性。目前,网上营业厅只能处理当月用电信息,对于历史信息只能依靠实体营业厅进行查询。用电信息的提取应该完整,如果需要历史数据应通过一定的审核措施进行提取,保证所有业务都可在网上操作。针对不同特征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办电、催电费、交电费、咨询等业务,主动精准地推荐用电套餐、电费垫付信贷、节能计划、分布式电能接入等用电产品及服务。另外,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如是否需要发票等,都可通过客户的选择直接提供到客户手中。当然,这些设计需要供电企业、互联网企业及物流企业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同时,作为涉及到客户隐私的网上营业厅,一定要注重客户隐私。从系统上完善数据的安全性,保证客户既能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也能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3.2利用信息定制技术实现电力信息共享 a)电力系统各个数据库要具有统一性,同样的功能采用相同的系统和数据流程;b)各方面信息数据汇集到数据库,采用自动化技术处理深层次数据信息,依据工作人员需求实行数据信息与专业知识的可变性保存,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对外可靠供电、各类电力生产工作有序进行,采取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具体来说,电力调度由用户界面、远程接口及自动控制系统接口等组成。其中通信管理模块是利用网络中2个结点之间的物理通道管理,满足推导的逆过程处理模块的调动;推导的逆过程处理模块是根据设定推导的逆过程,实行信息数据的信号接收和发射,且采用电力调度主站和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的过程模块实现信息数据交换;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的过程模块是采用推导的逆过程处理模块和电力调度主站达到信息数据交换;设备资产综合效益最大化模块是针对设备资产的管控;人机界模块是对整体系统中每个工作部分的状况进行显示,满足对信息数据库的有效养护。通过调度信息系统实现电力数据共享,满足客户需求,这样能从总体上提升电力调度效率,提高电力服务水平。 3.3通过互联网建立与其它行业的联系 3.3.1建立与能源信息的联系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分布式能源的广泛接入,需求侧响应、能效服务、能源保险等新型的电能衍生产品将会陆续出现。电网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业务经验优势和业务数据积累,提前研究并布局拓展服务形态,抢占市场先机。 3.3.2建立与外部单位的合作联系 通过与生产厂家、电商、实体卖场、快递公司等的合作渠道,获取其销售的大功率电器及用户地理数据,构建基于电器销售数据的小区负荷预测模型,为配网改造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用电高峰期,自动定位超负荷配变供电范围内的客户,提示客户调减主要电器负荷,对于实时响应的客户进行相应激励和补偿,实现小区客户需求侧响应。 3.3.3建立售电公司运营托管服务 利用电网企业的技术、设施、服务渠道和大数据资源优势,为售电公司提供企业信息化运营所需业务运作平台和差异化运营托管服务,支撑其计量计费、需求侧响应、客户服务、分布式能源管理等主要业务。 4结语 国家从战略角度考虑互联网+,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力量,长远的目的是提升综合国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智能化、互动化的用电服务体系,既是适应客户需求变化趋势和提升客户用电服务体验的外在要求,也是电力企业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电源、电网和客户资源友好交互和相互协调的内生动力。传统电力行业将电力服务营销和互联网相融合,可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客户的满意度。 作者:张冉 单位:国网山东嘉祥县供电公司 互联网营销论文:移动互联网下手机广告营销策略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各种前沿技术的研发,互联网为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特别是手机广告与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互联网建设,这为手机广告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核心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前手机广告还处在发展初期,为了实现互联网发展目标,必须使用有效的营销方案,深化并完善手机广告建设。文章结合手机互联网以及移动广告策略,对手机广告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手机互联网;移动策略;广告营销 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移动通信4G牌照的发放,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即将成为广告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媒体形式。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广告营销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促进其迅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对手机广告营销策略进行相关研究。 一、移动互联网视角下手机广告的种类 就当前的消费结构与形势来看:和传统的移动互联网、广告营销不同,广告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交互式平台、为信息反馈与传递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成为该行业竞争发展的重心。和传统的广告手机相比,当前的互联网应用有着很多优势,初期探究手机广告时,手机广告只有短信广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机广告的类型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手机逐渐与互联网融合,推陈出新。目前,移动手机与互联网广告结合短信类别,推出了VOD(视频广告)、LBS(定位广告)、SMS(短信广告)、MMS(彩信广告)以及植入等多个广告形式。以下具体介绍移动手机互联网广告的类别与特征: 1.短信广告 手机最原始的广告,即短信广告,该广告是手机SMS利用短信达到推广广告的目的。在这期间,一条短信广告只能发送140字符,各个厂家通过文本的方式对各种商品特征进行描述,同时还附带网站链接与活动日期等。这种最原始的广告发展到现在已经被普遍利用,但是由于手机短信的特征分明,很难得到消费者重视,同时不完整的文字也会影响信息表达与传递,所以时常被消费者忽略。另外,手机短信还具有很好的咨询功能,广告商与厂商利用短信广告平台,为大众建立起商品数据库,只要消费者有意愿购买,就能利用短信对运营商进行全方位的咨询,或者进行预订,也就是消费者预先使自己的消费习惯与模式备份到运营商和数据库中,之后数据库将依照所发信息,调整并选择消费者需要的内容,最后将产品信息发送到手机屏幕,该销售模式在互联网移动时期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 2.彩信广告 彩信广告,即通过彩信的方式达到广告效应,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新媒体对商品进行宣传。和短信广告相比,彩信广告显得更加形象、直观,它能准确描述商家广告内容,帮助消费者消化与接收,和短信广告相比它更具有时代性。但是从消费过程来看,它不是双向传播,只是单方面的推广,没有给予消费者互动交流的机会。从彩信广告的内容来看,它有日常播报与手机杂志等内容,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当下,它具有良好的前景。比如将制作精美的杂志与广告完美融合后,发送至目标消费群体手机上,亦或是利用新闻播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把各种信息发送给消费者,该广告模式更加隐蔽、丰富,同时也降低了消费者的抵触情绪。 3.无线广告 这种广告模式将手机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即将互联网中的某系列广告移植到手机中,但是在早期应用中,受手机屏幕的影响,这两组广告的结合始终不佳。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与推出,传统的手机互联网广告已经被这种广告替代。 4.定位广告 LBS,即定位广告,其为LocationBasedService的缩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移动服务,这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该服务利用联通、移动、电信运营商的支持,精确地掌握消费者所处区域,利用电子地图,为消费者提供其当下所需要的一切信息,此种广告模式也是最为流行的一种。 5.视频广告 这种广告形式是一种融合了网络的视频网站和视频服务项目,并在视频点播的若干环节中填加网络广告的一种广告模式。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手机系统基本能够直接接收大多数的视频网站。与互联网广告相似,植入类广告在消费者点播视频时,将随之展现于消费者眼中。针对各类网站点播系统而言,互联网手机的各项功能也能够伴随其得以实现。 6.植入类广告 在移动互联网功能的日益壮大下,互联网的多种产品也开始向手机平台移植。与电影广告和电视广告相似,植入类广告就是把各类型的广告元素完美地植入在该网络程序内。例如,游戏类植入广告,在手机游戏当中将某企业品牌标志或商品符号作为游戏中的主要元素呈现,伴随消费者游戏过程,该商品的广告信息也就同时巧妙传递给消费者。就品牌传播角度而言,该类型广告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用新颖独特视角让消费者感知商品。 二、移动互联网视角下手机广告存在的问题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局限性也在日益呈现端倪,此类问题是行内从业人员不可忽视的方面: 1.消费者群体的局限 手机移动互联网广告作为手机业务的重要内容,青年是其主要的消费群体。其他年龄的消费层,大部分还处于业务发展的初期。从总体来看,消费者对广告业务的接收正在改善。受经济市场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各种人群将被社会同化,并且接受广告服务。而这些群体,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目标消费群体。 2.各类外界广告的影响 广告形式的多样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注意力。先入为主的传统广告形式已经深入大众内心,将传统的广告模式转移到时下流行的互联网广告中,消费者会对广告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甚至对某种广告产品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更加全面地掌握消费者心理,帮助其纠正对互联网广告的抵触心理,已经成为互联网推广必须正视的问题。虽然在互联网建设初期,很容易受到来自不同路经的影响,但是发展实惠,长远能有效降低其负面影响。 3.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侵犯 现行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还有待统一与规范。受各种因素影响,互联网终端潜存各种骚扰与垃圾短信,严重时还有诈骗,这类负面新闻极大地影响了互联网发展与手机广告建设。手机互联网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以及不良信息的来源地,同时也让不太了解市场消费结构与形势的消费者对广告信息产生了诸多不信任感。消费者在使用移动互联网广告业务时,商家会获取其地理位置和消费信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都将有被侵犯的风险。因此,大多数消费者在使用手机移动广告业务时,对所提供的广告业务呈现不同程度地怀疑与担忧。手机互联网必须建立起有条不紊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方案,同时政府部门也必须建立起对应的建设方案与法律条例,从源头上消除影响互联网正常发展的不良信息。消费者需求与保护隐私就如硬币的正反,怎样实现双赢,就成了运营商与广告界必须正视的问题。 4.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不足 力美广告公司的有关数据显示在该公司开始开展移动互联网广告业务后,这些业务在公司总业务中的比重已经明显增加,具体数据为IOS所占比重达35%,而Android所占比重为25%,所占比重最低的为iPad,仅15%。而且国外相关调查发现移动广告的点击数量中有接近40%是由于误按或者欺诈造成的,而真正切实有效的点击率还不到60%。因此,这种状况导致了许多广告对移动广告失去了信心,对其所能产生的广告效益也提出了疑问,而这一现象对整个移动广告市场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移动互联网视角下手机广告的营销策略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广告营销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认知和产品的推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广告的传播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广告营销的成败则主要取决于它的营销策略。 1.培养和扩大用户群体 手机媒体应用想要尽快实现其营销目的,不断地扩大用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手机媒体应用的传播方式主要具有两种特性:即大众性与人际性。因此,运营商可以考虑开展一些有效的营销方式进行宣传,比如让用户进行免费体验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传播的大众性与人际性,从而使宣传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同时能够开发出大量的潜在用户。另外,营销商如果能够将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手机媒体应用的同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社会风尚,进而充分利用消费者之间的传播途径,促使手机媒体应用市场需求进一步地扩大。 2.做好产品检验与更新工作 当前,将手机媒体应用到市场的最佳出发点是对广告内容进行定位,利用提供的营销模式与发展平台,为用户展示产品特征与应用过程,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度与喜爱度,帮助消费者提高购买欲望。 3.做好产品分化与建设 21世纪作为网络运营的时期,群众时间开始以碎片状呈现,怎样利用发展现状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与碎片需求,已经成为手机互联网精细化研发的方向。网站平台是手机互联网最初的应用方式,在媒体应用途径日益多样化的当下,消费者面对多种阅读途径、应用软件、生活主题,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找出自己需要的应用媒体。对此,运营商与开发商必须结合消费者应用情况与需求,细化产品类别,优化服务过程,尽量与消费者生活习惯靠近,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在不同背景与环境下对手机互联网广告的满意程度与应用效率,最后实现对各种群体的碎片时间的高效应用与开发。 4.实时跟踪并检测用户评价 在4G盛行的当下,消费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产品性能,及时做好数据统计与反馈工作。目前,数据跟踪已成为智能手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以,在手机互联网应用与销售中,做好手机广告评价的跟踪与监测尤其重要。在科学技术不断推进的当下,各种新媒体出现,也推动了市场同质化与竞争趋势,产品差异越来越模糊,这就浪费了消费者的精力与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运营风险。因此,运营商越来越重视和完善各项产品差异与用户跟踪,利用不同消费者群体的营销参与,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手机广告媒体应用中,并且从产品反馈与经验交流中为手机广告创造更好的营销与发展空间。 作者:康丽丽 单位: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互联网营销论文: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手段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与开放性,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打破地域上的限制,有着更为全面的搜索、良好的互动、成本低廉等优势。根据有关数据说明在2012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增加约有1.3亿人,总数已约有11.2亿人以上。这其中3G用户增加就约有1亿人,首次突破1亿。移动电话使用人数达到每一百人中就有81人在用,目前随着4G网络的出现,人们纷纷使用4G网络通信。移动基站也在不断的增加,目前已达到207个,智能手机出台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2012年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约有5.7亿人,网民已经达到约有4.2亿人,网购人数约有2.4亿人,微博用户约有2.5亿人。这些足以看出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渐增加,已经达到有42.1%。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步,人们已经进入快速阅读的时代,这样时代主要就是由互联网技术而支持的,我国目前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与优势 1.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我国电信行业的通信技术经历1G到4G的网络模式,这里着重介绍4G通信模式,4G网络模式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可以支持2Mbps、384kbps与144kbps的传播速度,最快的速度可以达到100bit/s。4G技术主要是将无线通信与3G相结合,这样实现了图片、文字等多媒体的协作,另外还可以进行视频通话等。4G网络的数据传播速度是很快的,一般是可以达到300k/s,另外使用3G手机还可以进行视频通话、下载音乐,传输视频等。4G网络不仅可以在线浏览网页,还可以在线看视频等,其使用的效果一宽带类似。 2.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我国的三家电信运营商经过两年的布局与推进使用,4G网络技术在我国成熟使用,并且呈现了增长性的发展规模,另外我国的无线资费用在不断的下降,这样又进一步的推进我国的网民数量的增加。在2012年时期我国的手机网民就已经达到了4.2亿,在2013年期我国的3G使用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4G网络也应时代而产生,人们更多的开始使用4G网络通信技术。在2013年移动电话使用人数增加约有4300户,总数已经有了12亿户,比2012年又提升了78%,相信在2014年初就会突破90%,4G网络的普及与发展,4G移动电话使用率增加,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的3G用户分别占有市场的42%、25%、30%。智能手机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手机网民的趋势越加的成熟,使传统网络模式向手机网络模式发展与融合。移动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会激发巨大潜能市场,使得传统的网络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模式相融合从而进一步的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的特点 随着我国三大移动互联网推出4G网络技术服务,并且提供WLAN信号覆盖各个地区这种形式迅速的扩张。在2013年上半年时期手机就已经成为我国上网的一大终端,使用的数量正在超越电脑。大众传播的时代已经要终结了,当今的时代正在向微传播时代转变。智能手机大量的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予了移动互联网营销带来了更大施展空间,也会提出更多新的营销模式与手段。 1.高效性与准确性。 如何才能做到锁定人群,并且对信息做到有效的传播?根据有关数据的说明,我国手机用户其中有79%是阅读完广告之后才将广告删除的,其中有67%的人是在收到短信之后就进行阅读的。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应该要将通过智能手机将信息进行精准年的匹配,并且将信息传送给相匹配的人群,这样通过对广告的定位,就可以获取更高的广告阅读效率。 2.便携性。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打电话的手机与电脑是不相关的产品。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智能手机几乎是可以取代传统的电脑,在传统电脑上进行的操作在智能手机上也是可以实现的。智能手机不仅屏幕大,重量轻很容易携带的。智能手机的这些优点很容易就会使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具有先天性的随身携带方便,这样才吸引了一大批用户的青睐。手机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无论是在上下班还是上下学的路上都是可以使用的,这样就会使大众将破碎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吸引了更多的手机用户来参与其中。 3.成本低。 在当今的时代中,不断的开拓出来企业市场对于一个降低企业成本营销手段来说尤为的迫切。低成本的营销可以说是中小企业的竞争的最大优势,移动互联网的营销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企业成本的瓶颈,成本较为低廉,可以利用很低的额成本就把信息放松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同时又由于手机用户具有专属性,这样更具有个性化的效果,效率也是非常高的。移动互联网的营销目前已经城北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手段具有一定的规模,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摆脱地域与时间上的限制。 4.个性化。 智能手机用户是可以通过手机号码来作为辨别的,这样更加有利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中,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搜索引擎来进行查询信息,个性化的内容更是重点推荐发展的方向。移动媒体是可以被使用者随时的带在身上,通过媒体来接送信息的个性化等特点,其中自己可以进行选择铃声等。 三、移动互联网的营销策略 1.精准有效的传播。 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群一般都是勇于尝试新事物以及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因而对这类人群应该要精准的把握,这些人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若是想要精准的把握人群就应该要进行科学的划分、经过综合性的考虑来划分出不同的人群。传统的互联网主要就是针对IP地址来判断用户的特征,但是有的时候用一个IP地址可能是一个公司的同事。移动互联网的终端面对的却是个人。在当今的时代中,营销的渠道主要是在于精准的传播,在适合的人群看到适合自身的广告。 2.互动娱乐性。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目前正在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在2011年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有50亿。这个销售额可以达到购物天堂香港六天的销售额。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才会进行消费。 3.产品与品牌的效应。 针对相应的目标来进行营销,一般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体验这样一步来增加手机网民与品牌的信心,并且通过对规模庞大的手机网民来进行认知教育。在移动互联营销过程中就可以将营销信息发送给消费者,这样就可以让手机用户主动的融入到营销中。 4.整合营销。 移动终端是具有一定的跨媒体的特质,主要就是将户外、手机网络将结合起来,这样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媒体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根据的不同优点来互相交换,可以实现最大的营销价值,让广告的购买行为影响力得到最大的加强,让广告的效果得到加强。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三大通信运行商第三代移动通讯服务的开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接入互联网的条件,这样使得移动设备终端实现与电脑相差不大的互联网体验。手机移动互联网凭借其庞大的使用群体、方便性等给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更深刻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媒介传播的观念是不断的变新,所以企业就应该要准确定位,追求创新的营销方式。 作者:王彤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MBA中心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时代服装品牌社会化营销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社会化媒体时代来临。社会化媒体作为新型的沟通方式,不仅改变了传播的媒介,突破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且实现了媒体与客户的有机统一。美国新闻集团董事长鲁伯特•默多克指出“: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能否把握住新型的传播方式,将直接决定着企业营销的成败。”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利用社会化媒体时代到来的契机,做好服装企业品牌营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营销逐渐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力量和商业目的,因此需要有效、精准地利用好社会化营销。 1社会化媒体与品牌营销 社会化媒体指的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网络,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允许用户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工具和平台。社会化媒体包括论坛、社区、微博、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具有参与、交流、公开、社区化和多平台特点。好友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社会化媒体的核心,真实用户的熟人关系网络是社会化媒体的人际关系本质。社会化媒体给予大众创作和传播内容的能力,产生新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零距离交互,非常适合于产品和品牌的口碑传播,社会化营销因此越来越受到追捧。1971年,P.Kotler提出了“社会化营销”(SocialMedia)概念:像营销一件商品一样,让大众接受一个社会观点。社会化媒体营销利用社会化网络、博客和微博等用户关系网络,与用户对话并使其关注品牌,最后利用传播对话,使用户自传播的营销活动。 2社会化媒体时代营销的特点 与传统网络营销相比较,社会化营销在传播方式、沟通表达和营销主体等均有很大的不同。从传播方式来看,社会化营销根植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企业与用户处于对等地位,是一个对称而又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企业可直接与其受众建立关系,通过这个关系进而持续地沟通,最终实现商业目标。从沟通表达方式来看,传统网络营销中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更多地表现为“组织与人”的沟通思维,缺乏互动。而社会化营销下充分强调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关系。从营销主体来看,社会化营销的主体是“人”,也就是消费者。其中消费者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他们往往自己生成内容,是营销的主角。而传统营销传播的中心是“企业”,企业自己生成内容、自己产生营销,另外消费者的信息接收也受到企业信息发送的制约。除此之外,传统网络营销欠缺口碑传播的可信度和力度,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口碑传播效果十分明显,也十分有效,停留的时间较长。传统网络营销是单向营销,其营销效果不易衡量,而社会化媒体营销强调多向互动性,它的营销效果可以量化。 3品牌社会化营销的策略 3.1内容策略 社会化媒体能够让普通消费者聚集在品牌周围,形成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社会群体,其中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就是内容。传统的广播方式中,品牌商往往以广播的口吻内容,而且内容也缺乏趣味性,难以触动买家购买的冲动。对于当下的社会化网络用户来说,他们渴望看到个性化的内容,他们关注品牌,也为了分享那些值得分享的内容。以定位平民化时尚服装品牌H&M为例,H&M凭借诚意十足的内容俘获了消费者的心,在深知自己的消费者是一群对时尚极度敏感的年轻人时,H&M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并不局限于与品牌定位息息相关的内容,更会延伸至时尚的各个领域,在社交平台上细心地照顾到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喜好,创造出各种有趣话题,满足用户好奇心的同时,更是品牌活动的再度传播,让用户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品牌。H&M持续的话题讨论使活动保持热度,趣味活动激发用户的主动分享。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用创意来整合内容,使常规内容尽可能做到有趣、有关,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让其内容更容易被分享。注重客户行为和营销内容的结合,这种结合包括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关联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共鸣性,消费者行为要与营销内容产生娱乐性。 3.2受众策略 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需要对目标受众定位精准化,也需要将关系进行到底。一项数据显示,争取一个新顾客比维护一个老顾客要多6~10倍的工作量,而培养一个新顾客的成本则等于维护8个老顾客的成本。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如果能让消费者全方面参与到企业品牌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来,与消费者建立好品牌的关系,将会使得营销成本更为降低和具有回报性。以服装品牌优衣库为例,它是与顾客生活在一起的品牌。内衣品牌黛安芬也一直以好友分享深化关系而获得成功。作为服装品牌来说,需要改变以往品牌信息的习惯,转变为让消费者创造、扩散和维护这些信息。现在许多服装企业的营销陷入完全以吸引大量粉丝为目的误区中,忽视了粉丝是否为目标消费群体这个重要问题。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粉丝”质量更为重要,因为企业最终是要从其粉丝身上转化出商业价值,所以,选择精准的营销信息和定位精准的粉丝群体将是社会媒体行业需要挖掘的价值点。 3.3整合策略 整合营销传播的最早定义为:使用更多的传播方式,以达到最大的通信影响(1989)。而当下,整合营销传播理解为“为了实现营销活动的目标,将与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整合起来。”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消费者注意力严重下降的时代,只有极少量的信息能够真正到达消费者,而通过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能使企业更好地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整合营销传播以一个统一的声音在进行传播,而不是零碎的、支离破碎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更能在消费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消费者对高度一致的信息的认可度总是高于那些存在矛盾的信息,从而也就更能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甚至让消费者产生更强烈的购买意图。对于服装企业来说,要积极整合服装品牌在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广告、促销和包装等一系列要素,促进各种传播元素间互相渗透,形成营销合力。 作者:何静 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互联网营销论文:移动互联网下酒店营销渠道转型研究 一、移动互联网下酒店营销渠道的新机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网络分销商也开始从PC端转向移动端。移动互联网这一崭新销售渠道的出现,也将酒店和网络分销商拉回起跑线,从而给新酒店创造了新的机遇。酒店也应快速建立自己的直销系统,培养客户的品牌忠诚度,将客户及定价权从OTA手中抢占回来。 (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移动互联网,即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互联网业务。而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也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059.8亿元,同比增速81.2%,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15.5%,达到2134.8亿元。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客户(特别是智能手机用户)的快速增加,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到移动互联网行业,在产品开发、渠道建设以及营销手段上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庞大的客户终端,进行企业转型或升级。移动用户数量的增加也引发了酒店业的变革。根据PhoCusWright的调查报告,2012年,30%的手机网站用户曾使用其手机设备预订和(或)购买旅游产品,如酒店客房或机票,而在2011年仅为26%。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使得移动互联网既具有桌面互联网的开放协作特征,又具有手机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和可定位性等特性。而酒店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它集住、食、行、娱等多功能于一体,是众多旅游者的家外之家,也是商贸会务者的重要社交公务活动场所。酒店客户对隐私性、可定位性等方面的需求恰好与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特点不谋而合。 (二)移动互联网下酒店的营销渠道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酒店客户将会通过微博讨论并进行酒店的选择、预订以及分享入住酒店的感受等全过程。酒店客户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明显改变。移动互联网不但会给用户带来更便捷的消费体验,也给酒店营销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酒店营销渠道,其客源结构主要来自于线下的协作单位、旅行社以及第三方分销等渠道。这几种渠道在给酒店带来稳定客源的同时,也导致酒店丧失了定价自主权,增加了酒店的营销成本。面对这些分销商对酒店利润的压榨,酒店必须建立自己的直销渠道体系,一方面降低分销商高额的佣金,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官网并发展线上会员体系。当前,移动互联网给酒店直销带来的巨大新机遇已使许多酒店管理者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移动端直销和分销渠道,但由于缺少专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推广的方式方法不够清晰等问题,其结果还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也有酒店利用移动互联网销售渠道,迅速崛起,布丁酒店就是成功的典型例子之一。 二、布丁酒店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渠道的转型升级剖析 PODINN布丁酒店创立于2007年12月,短短的7年时间里,酒店规模迅猛发展,2014年已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等在内的全国40多个城市拥有380余家门店(其中开业酒店276家,筹建门店104家,开业酒店房量2万余间)。布丁酒店连锁品牌推崇时尚、个性、温馨与环保并重,以18至35岁之间的年轻白领、商务人士及个性化人群为主要消费群体。 (一)布丁酒店营销渠道转型升级现状分析 作为经济型酒店的后起之秀,布丁酒店在传统营销渠道上与其他经济型酒店相比并无优势,在成立之初,也面临着营销难、推广难的问题,曾经一度客房入住率不足20%。随后,布丁酒店迅速建立移动互联网平台,2012年11月,布丁酒店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在线直连微信订房的酒店,2013年10月就已拥有58万名微信会员;2013年布丁酒店成为首家上线支付宝钱包公众服务酒店,成功实现了线上支付功能;2014年,布丁酒店又与小米电视合作,入驻小米电视,实现了电视预订房间。随着布丁酒店移动直销体系的建立,其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截止到2013年,布丁酒店在经济型酒店中已占据5.32%的市场份额,其中仅有5%至10%的客户来自于OTA,绝大部分客户都来自于直销平台,中央在线预订平台的在线预订量已经占酒店全部订单的35%。另外移动端的APP、WAP网站、微信订单占全部订单的15%左右。 (二)布丁酒店移动端平台建设的成功推广经验 1、建立简单便捷的直销平台 布丁酒店属于新晋酒店,比其他传统酒店更能快速地融入移动互联网市场。布丁酒店依靠其自身强大的技术能力及对互联网发展的敏锐触觉,从顾客需求出发,改变传统酒店移动直销平台操作复杂的问题,切实打造操作简单、快速的平台。用户在第一次关注或下载布丁酒店的直销平台后,便可在其平台上预订客房,只需要三步就可预定成功。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实际要,自由选择房间的类型,这种简便、快捷的体验方式使布丁酒店迅速赢得了客户的好感,为布丁酒店后期推广、客户再此入住奠定了牢固基础。 2、多渠道推广移动直销平台 由于移动互联网市场门槛低,目前已经有很多酒店引入移动互联网渠道。但推广难、运营难等问题也使多数酒店移动端渠道容易成为摆设。其原因一方面有移动平台本身是否便捷、可操作等因素,也有酒店对移动平台的运营能力高低。运营能力的高低在移动端市场争夺中发挥关键作用。布丁酒店在这方面无疑处于酒店行业中的佼佼者。首先,无孔不入的线下推销。布丁酒店内无线网络全面覆盖,为顾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移动上网条件。在酒店的每一个角落都贴有标签,顾客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随时扫描关注、下载。在顾客入住时,工作人员的引导也是布丁酒店线下推广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线下推广方式为布丁带来了相当大部分的会员。其次,丰富的线上推广内容。除线下推广方式外,布丁酒店也通过线上平台(如微博、人人网、官网等)进行推广,这种方式也使得布丁构建起了规模更为强大的会员系统。借助微信及APP平台,布丁酒店根据客户所提出的问题来推送客户需要的信息并及时与客户沟通,深入了解客户的个别特殊需要。如顾客可通过平台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酒店,方便酒店提供礼宾服务;在客人入住当天,自动推送酒店所在城市的天气、酒店地址并推荐周边的娱乐地点;在客户离店时,后台还会向客户推送满意度调查,做完调查的客户将会获得下次入住时的优惠券;同时酒店还会通过微信人工回复客户提出的问题。酒店的这些贴心服务举措,一方面提升了客户对酒店服务的好感,实际增加了二次购买的机率,增强了客户对酒店品牌的忠诚度,另一方面酒店也掌握了完备的客户资料,在今后的营销过程中,切实做到精准营销。总之,布丁酒店的直销渠道所得的巨大成功,除了其移动端平台的便捷性、人性化服务所赢得的顾客好感外,其线上线下的引导性推广方式以及移动端的强大运营能力和对不同推广平台的有机整合都是重要原因。虽然布丁酒店的这种推广方式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其他酒店在效仿的同时,仍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定位、消费群体的需求,与客户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自身的推广运营计划。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酒店营销渠道创新建议 酒店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移动端直销平台,这一平台需要符合酒店自身的发展定位、目标顾客以及潜在顾客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注重培养运营推广人才,在实际运营推广中要强调以顾客的需求为主,根据顾客的喜好来推广平台并注重引导客户的使用习惯,并结合推广活动来维护已有客户与酒店的稳定关系,同时也吸引新客户的关注。再次,根据酒店现有的资源,整合现有渠道资源深入推广移动端平台。最后,酒店要注重与客户的及时沟通互动,维护客户与酒店长久互信的关系,增强客户对酒店品牌的忠诚度。 (一)集团连锁酒店需注重线下和线上的联动营销 连锁酒店集团往往拥有众多门店以及庞大的会员体系。这些线下门店和会员是推广移动端直销平台的最大优势。相对于单体酒店来说,集团连锁酒店有着相对健全、完善的管理系统和一定的客户基础。因此应注重借用这种线下的优势再结合线上资源进行多元化推广,培养客户形成移动端预订习惯,并注意经常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二)单体酒店需注意建立“分销”+“直销”的营销渠道 对于单体酒店而言,它没有集团酒店那样庞大的会员系统。在未来营销渠道构建中,单体酒店应注重以“分销”+“直销”的方式来开展营销。一方面通过分销渠道保证酒店的正常运营,在带来稳定客源的同时也便于酒店建立起自己的客户系统。另一方面,酒店应积极建设自己的移动端直销平台,逐步将线下客户培养成移动端客户。同时,单体酒店可以需寻找与自身定位相似,有相同目标群体的酒店开展营销合作,共同尝试建立直销平台。这样一方面可减少酒店直销平台的开发、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又可实现酒店之间的资源共享。 作者:宫斐 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管理系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营销渠道论文 一、背景分析 (一)我国互联网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1.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4年11月,我国网民数量达6.4亿、移动宽带用户5.3亿,手机用户近13亿。2.信息消费增长迅速:2014年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达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对电子商务市场产生巨大拉动作用。3.电子商务稳步发展:2014年前三季度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超过8.7万亿元,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46.9%,网购用户规模超过3.3亿;2014年双十一期间,全网交易额达到805.11亿元。 (二)手机网购势头强劲 移动支付、移动充值、移动购机受青睐:2014年上半年,手机购物、手机团购网民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42.0%和25.5%;手机网上支付用户比例为38.9%;购物类型方面,手机话费充值和通讯类产品分列第1位和第7位,用户规模达60.8%和31.6%。 (三)监管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原有的成本驱动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收入增长将由依靠新增用户拉动转向增量与存量并重的模式。需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提高成本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增长。用户消费行为发生变化,正在逐步由线下转为线上,互联网已成为潮流和趋势,用户在哪里,市场就在哪里,我们要顺势而为。 二、总体思路寻找电子渠道、营业厅渠道、客户服务渠道之间 营销场景、客户需求的契合点,整合渠道资源,打通渠道交叉流程,实现渠道协同,形成销售发展规模增长。将互联网理念和工具贯穿到公司现有线下线上销售服务流程中去,使订单的获取、生产、交付可分离可集约可交换运营,根据线上线下渠道资源优势不同,打造一体化销售服务模式,实现掌控价值网、扩张渠道规模、提升生产运营效能。 三、重点措施 (一)加强线上引流传递线下体验协同 以全面推进全渠道互联网化为契机,充分发挥电子沃店,沃联盟、码上购、空中入网协同营销能力,与网厅、手厅营销活动有效结合,拉动销量提升。针对线上巨大的PV、UV量,增加线下引流入口,将流失的UV用户引流到线下进行二次营销,提高用户体验感知,促成销售成功。在线上商品、套餐、资费页面,添加实体营业厅信息,引导用户到营业厅进行体验咨询,促成二次营销,最终达成销售。解决体验缺失、服务项目不足等问题。 (二)线上办理订单传递线下办理协同 细化落地运营方案,扩大渠道覆盖种类及数量,加强宣传培训力度,提供易用、好用、可用的系统支撑及运营支撑,加快全国推广速度,迅速提高用户发展量。线上办理失败订单,线上转化工号受理或让用户到营业厅补充办理,促使业务办理成功。解决线上业务办理失败,已形成的订单流失等问题。 (三)线上实体承接点建设线下交付协同 营业厅建立线上承接点,满足用户在线上下订单,实体店服务提货承接的需求,提高服务感知,降低物流配送成本,缩短线上生产交付时间。解决线上销售物流配送效率低、配送方式单一的问题。 作者:谢思远单位:西安邮电大学 互联网营销论文:互联网环境下电影营销论文 一、互联网环境下电影营销的特点 随着大众生活习惯的变迁,那个在电视台投一个标王广告就人尽皆知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新媒体营销方式也在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移动媒体、流媒体等已经悄然占据了市场空间。传统媒体时代营销的重点是用怎样的内容告知消费者,新媒体营销时代首先要解决的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告知消费者。 (一)全媒体整合营销 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教授唐舒尔茨(DonSchultz)在20世纪就已经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并对于世界的营销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媒体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媒体整合营销将是营销的新趋势。首先要构建新的营销平台,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和新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将营销信息推送到比较准确的受众群体中,也就是做有针对性的精准式营销;最后要通过内容营销等方式将被动输送信息转化为受众想要主动获取信息电影的营销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国外电影人纷纷把目光聚集在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国产大片之争也愈演愈烈。在拼投资制作拼特效技术的同时,大家也越来越看重对电影的营销。从明星首映礼到影迷见面会,从记者会到网上的电影上映档期公投。这些活动的目的归根结底是想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效果又如何呢?多数还是通过相关报纸杂志的报道和电视媒体的采访转播等途径让观众知道有关电影的信息。换句话说,人们还没有从传统的电影营销观念中走出来,宣传效果往往低于预期。即使加入互联网营销的思维模式,使信息传播的渠道在增加,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怎样有效的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呢?这时候整合营销就成了电影营销过程中重要的核心。 (二)新媒介环境与受众分类标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丰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手中能够接触并使用的媒介样式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学者们在受众研究的过程中,越发地注重将受众按照其使用媒介的偏好进行划分。研究表明,基于媒介拥有和使用的受众分类与其他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受众类型相比,在互联网参与、社交媒体使用等方面,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不同媒介的使用对受众会产生交互影响。在一项关于不同媒介形式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媒介的使用在受众获取政治知识的时候,不同的媒介使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当媒介内容大体相同的时候。比如,同时收看有线电视新闻和电视网新闻的受众,会出现回报递减效应。而如果同时使用纸媒和广电媒体,则会出现附加效应。 二、微电影营销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新教学理念 电影营销课程在我国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中属于新兴课程,但它的开设意义和作用却日显重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影视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影响着国际影坛。这些发现也与近年来中国媒体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所处的新媒体环境让中国电影工作者随时可以同国际接轨,随时可以同大众保持联系和互动。一部票房成功的电影,可能取决于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一部票房惨淡的电影,一部分原因则是营销的失败。微电影的传播渠道、观看方式和受众都表现出新的特点。根据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原来越多的微电影已经开始尝试性地进入院线。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到微电影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微电影的发展也给了微电影相关行业人才创造了机会,同时微电影营销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微电影营销人才培养方法将随之进行调整,无论是课程的理论架构还是授课的理念方法都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在课堂理论内容中引入精准营销,互联网搜索引擎营销等新模式探究。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营销仅停留在对电影进行全面宣传的浅层次营销,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营销应该是精准营销、互动式营销——与受众建立个性化营销服务。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并分析、总结他们的观影喜好和观影后的反馈,从而与目标受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近些年来,通过参加一些微电影大赛和微电影征集活动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更多的微电影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小范围内观赏的阶段。虽然相比传统电影微电影制作的成本低门槛低,但是相比传统电影的营销,微电影对于营销的策划同网络推广所需的技巧要求更高。所以这也要求从事微电影营销学习的学生对于媒介环境市场发展趋势和受众目标定位等有深入的研究。 (二)微电影营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微电影营销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创意能力、媒介传播的运用能力、个性化营销能力等。在具有媒介素养的同时也要提升对网络事件策划和处理的敏锐度,时刻把握互联网最新动向。互联网时代亦是发挥创意的低成本时代,微电影的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网络,所以互联网思维对于微电影营销人才来讲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微电影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微电影的核心是内容表现形式即影像,加入商业元素就是有故事的品牌符号。微电影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也应是培养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运营操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微电影营销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操作练习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微电影营销的实践运用。以本人授课经验为例,《微电影营销》是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课程主要分为微电影理论学习与研究、微电影作品策划、电影市场的环境分析、微电影营销等部分。最终结合学院的资源优势,将我校编导专业国际电影班的微电影作品让学生根据每部作品的具体特点制定营销方案并推广实施。最终的成绩评定也打破了由教师一人作主的传统方式。转变为教师评分占40%,组内成员互相评分20%,营销效果评分40%。就是说微电影宣传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在真实任务驱动下,学生想让自己负责营销的作品有更高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就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时学生开始回顾之前所学习的新媒体营销知识,并找出自己所需要的营销技巧运用其中。给理论知识找到了实践的平台,给实际操作融入了理论指导。在营销效果反馈后,学生也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受众对于微电影的态度和评价,同时反思自己在营销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还可以继续改进的部分。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微电影市场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同时适应互联网环境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微电影营销乃至微电影在我国都属于较新颖的教学领域,如何吸取传统影视产业管理方面课程的有效经验,并在其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微电影营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摆在所有相关专业教师面前的共同问题。微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互联网环境的发展密不可分,增强微电影营销课程的目标针对性,整合相关微电影平台融入实践教学当中,将是培养微电影营销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者:史天翔吕旻单位: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文化管理专业教师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一、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目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基本的力学题目也不会做,对稍难一点的,稍灵活一点的题目,情况则更糟。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着实令人忧心。经分析研究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的基础较差,这是决定性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读高中时,学物理就很吃力,而建筑力学基本上是以高中物理静力学部分为基础,进行具体和深化研究。因此,他们学起建筑力学来肯定感到很吃力,并且必然会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其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并不成熟。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已经认识到照搬照抄本科生的教材不合理,部分教师正在努力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教材,但很少有教师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去编写一本适合高职生的教材。再次,教师队伍也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都较短,并且,在相对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往往要讲授几门课,从而花费在建筑力学这门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更少,最终导致经验严重不足。因此,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教学改革方向 鉴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三个主要原因,教学改革应该针对它们展开,主要包括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未来职业生涯知识需求,合理确定建筑力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照搬照抄过来。对于建筑力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公式,以及与后续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内力?什么是外力?什么是约束?以及常见静定结构在常见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绘制,一点的应力状态等,学生必须掌握好,因为这关系到他们今后的长足发展;对于那些较抽象、较复杂、计算量比较大的知识,比如: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等知识,则只要求学生理解,不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但要求他们必须能够定性分析,例如:超静定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同时必须能用常用软件进行计算,例如:清华大学袁驷教授主编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减轻了很多,同时又不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由于需要必须掌握的知识少了,学生就能够用相对较多的时间来集中精力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能够提高,同时与后续课程的知识衔接也会相对容易。 (二)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建筑力学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现有建筑力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而应该根据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并整合教材中的内容。比如:在课程绪论部分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结合图片说明建筑力学中常用的结构构件——梁、柱、索、膜、拱、扳、壳和桁架等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力学由陌生进而产生兴趣。同时,调入结构计算简图,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对工程结构的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建筑力学的任务及其与工程结构计算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刚体静力学部分,应该将力、力偶、约束、平面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等基本概念详细讲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尽量确保每名同学都能掌握。在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首先,详细介绍拉压、弯扭等基本内力计算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系统讲授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等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这部分要多安排一些课时,给学生更多的练习和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构件的应力和强度部分,要将抽象的应力状态理论讲清讲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应力状态理论,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要将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构件的强度计算放在一起讲解,同时,给予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于压杆的稳定计算、结构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能进行定性分析,能够用清华大学袁驷教授编写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求解。总之,根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保必须够用,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好建筑力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力学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培养的方式很多,比如同时讲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有关老师可以建立建筑力学课程组,大家经常以座谈会的形式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讲授每一堂课;或者建立老带新制度,有多年建筑力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一个新教师,老教师经常听新教师的课,然后给新教师提一些意见和建议,新教师也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学习一些经验教训等。最终,将建筑力学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提上来,为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显著改善提供保证。 三、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偏低的根本性原因: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不适合、教师经验不足。同时指出了切实提高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改革方向: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只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显著改善。 作者:刘中辉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教学创新初探 一、教师要素问题 事物问题的形成和产生都不是单方面的,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存在问题。不少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教师始终抱着传统的较为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老化,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包括教育对象在内的各个教学要素都在发生变化,始终以传统的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时期的学生,始终采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不会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果,教学要求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具体时代背景、脱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习非常吃力,听不懂、想不明白、理解不深入,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二、教材要素问题 当前,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建筑专业所使用的建筑力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传统的学科建设体系编写的,普遍存在学科涉及的知识比较零散琐碎,同时存在知识面涉及过于宽泛等问题,这常常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无从下手,找不到学习该学科的方法。教材过于重视内容的完整性与严谨性,过于强调对学生解题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建筑力学是学纯理论性的知识,实际指导作用不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建筑力学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1.以案例为引导,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意识。通过精选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分析、合作探究和集体交流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查找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压杆稳定的问题时,安排学生课前了解某些建筑工地发生的事故,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进而结合所学压杆失稳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分析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工程实例中掌握力学知识点,有力地提高学习热情。 2.优化重组知识体系,注重解决教学重点。在改革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要对现有的教学状况进行“辩证的否定”,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重组和开发教学实践活动。建筑力学的教材大致可以划分为静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三大模块,静力学模块主要研究力的平衡,分别研究合成与平衡两个大问题,显然比较抽象和繁杂,较难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对此可以先从基础的力、力偶等基本概念入手,继而讲解受力分析,进而讨论一般力系及其简化、合成和平衡等,这样重点清晰、难点突出,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明确,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多媒体在教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它可将抽象内容形象直观地进行展现,可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针对建筑力学知识点多、公式多、图形多、图表多的特点,引入多媒体技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和具体地获取有关知识,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推进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方法、措施等多方面整体思考,不断总结经验。 作者:踪万振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建筑力学论文:高校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优化实践 本文作者:陶 莉 戴庆斌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材层面———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零散欠整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具有跨度大、覆盖面广、知识点密集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而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该课程教材产生之初,主要是将三大力学和四大结构直接嫁接组合,课时较多,难度偏大。近几年项目化教学教材的开发较多,但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针对高职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而编制的该课程教材更少。教师又忽略了设计专业学生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学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与取舍,从而导致讲授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与主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目标和要求难以达到。 2.学生层面———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根据我院这几年招生情况分析,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每年平均有2/3是文科毕业。加上入学专业教育的粗泛化,使学生对专业本质认识较浅,因此大部分学生会把学习重点放在建筑设计类课程上。由于从思想态度上的不重视,加上基础薄弱、课时少、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缺乏,反过来也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师层面———教师教学设计不够翔实教师主要的授课对象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给的课时较多,教师会在两年内完成整个知识的传授,讲授知识较多较细。但该课程对建筑设计专业来讲是专业基础课,课时安排较少,教师对这种少课时低基础的教学本身不太重视也不太适应。加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除从事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完成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改科研等多项工作。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略显不足,教学设计不够详尽,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课时分配存在随意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不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或设计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模型分析、轻实际联系。建筑力学模型是建筑结构的高度抽象化,教师教学时容易忽视对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联系的深入讲解。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真实建筑对接起来,会使学生对力学、结构、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进而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解题技巧、轻规律总结。结构出身的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追求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忽略建筑设计专业对力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要求。这不利于学生对力学与结构规律的认知与掌握,更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建筑设计工作服务。 (3)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目前选用的《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材主要强调学生能够技巧性地解题,重视结构的量化求解,忽略了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由此减弱了学生对力学现象和力学规律的认识分析能力,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结构选型的判断,影响了建筑设计的质量。 (4)重知识传授、轻表现手段。由于授课教师本身专业的限制,而忽略了结构与建筑关系的分析,忽略了建筑专业学生“天生”对美学的需求。课件制作、授课方法与方式的单一,加上理科技术的枯燥,都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状态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二、基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1)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力学和结构知识,才能完成建筑设计工作,这是成为合格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工作的范畴主要是分为建筑概念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实施三个阶段。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若干年内都会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而其中力学与结构部分一向是考试的难点内容。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既要满足毕业后进行正常的设计工作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中期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的需要,并且使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后序适当拓展,可以满足成为优秀建筑师的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易于教师执行和把握。(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认真听取建筑专业教师的意见后,基于建筑设计专业知识需求特点,教师确定详讲、略讲与删减内容,紧紧围绕“适用”原则,把所需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有机重组和整合,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结合职业岗位需要选定的授课内容,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力。为便于教学,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材和具有特色的案例习题编写工作,让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2.教学创新设计(1)教学模式创新设计。高职学生本身素质偏低,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生源整体质量正逐年下降,他们对纯理论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用“教、学、做、训、考”于一体的“4+1+1”和“X+1”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专业知识传授和岗位能力培养的过程。“4+1+1”指前4个学期进行“X+1”教学,第5个学期进行专业集训,第6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X+1”是将一个学期划分成四段,每一段由3—4周的课堂教学加上1周的停课集训构成,形成校内的“学习工作交替”。当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教学单元学习与工作,不断重复着校内的“学做交替”,最终完成课程的学习。该课程采用“X+1”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创新设计。一是建筑设计项目引领。建筑设计的创意过程需融入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力学本身含有美的要素,在教学时融入对国内外代表性建筑从力学角度上的分析和介绍,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课程首先根据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岗位知识需求,将课程内容整合成八个项目,每一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任务的传授都以一个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任务作为引领。讲授时将专业知识点融入实际案例中,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二是结构工作任务驱动。“设计引领”只完成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任务驱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掌握。首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对给定的结构工作任务进行资料查阅与分析,然后教师通过讲授、设问与指导,学生通过听讲、提问与讨论等方式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既实现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目标,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考核方案设计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以“考”促“学”,督促学生查漏补缺。为使考核客观和科学,本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期末考核命题和评分要减少随意性。考核形式可多样,可开卷作答,规定学生通过参照或查找指定资料,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项目专业知识考核、项目应用考核、最终考核的比例按3∶4∶3来分配,突出能力培养。考核方案(笔者另撰文)构建坚持“能力、过程、结果”的评价原则。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及教学质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坚持以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真正实现力学与结构为建筑服务的理念。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概述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该门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对基本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高职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突出基础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适用当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的课程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行单元化教学。(二)课程学习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能够熟练完成材料力学的基本试验项目;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课程性质和作用。通过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在教与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协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的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在整个建筑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合理化,即通过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1.课程过分追求系统、完整,造成内容庞杂,知识脉络隐晦不清。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知识覆盖面非常广,但其教学体系与内容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析、轻综合等问题,对于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是:过分追求力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学内容重复、庞杂,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烦琐,学生学习倍感吃力。2.教材内容不实用。从近几年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些教材仅仅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与中职使用的力学教材差异不大,没有突出高职教材通俗易懂和实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内容的论述条理不清晰,符号不规范,如外荷载、约束、内力和应力的符号等都未与后续专业课中的符号统一起来。四是习题设置缺少实践性,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大都已习惯了“粉笔+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不生动、缺乏新意,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重视,甚至不重视,教学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4.实验、实训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实验及实训的任务主要是验证经典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是高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少高职院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开展的实验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试验),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力学知识时,不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也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二)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设计新的方案时,需要考虑:1.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教材,改革授课内容。优秀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教材内容不能求全,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避免涉及过多的交叉问题,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内容的难度和跳跃性,讲究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采用单元模式设计并分配各单元的学时(见表1),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认知规律,由工程或生活实例引入,应用数理方法抽象、推理、综合,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尽可能地应用工程实例进行说明、验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除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授—导—融—解—议”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如图2所示。具体做法:传授知识—导出任务—提出情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讨论、总结。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实体为切入点,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准备、施工工序、质量检测、维修加固、成本比较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完成学习过程,随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将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推广、拓展,真正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实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客观现象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研讨纠偏分析推理鼓励引导课堂教学现场培养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实验培养动力能力增强理性认识图2教学模式改革思路3.改进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以“情境—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穿插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问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教学思路是:结合学校内的典型建筑物,围绕其中主要构件的施工过程,建立教学情境,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协调一致,在学习中糅合施工图识读、施工、质量评测、加固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用”一体化。4.调整课程教学周时数,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用”一体化的目标,将原来的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段课时6周左右讲授静力学,后段12周左右讲授材料力学,在两段教学中间插入1-2周的实验教学及现场实训教学,带领学生走访一线施工现场。实验教学安排包括四个项目:材料的拉压实验;弹性模量测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转实验;梁的应力测定。现场实训教学包括:现场观察,认识构件、结构、支座,观察变形、破坏;观察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观察破坏现象,感受压杆的失稳严重性。(三)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原有的师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并统一教学理念,从而推进课程建设的发展。教师结构的重组,包括学缘结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工程经验等诸多方面,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其二,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实施试讲制和导师制,发扬以“老”带“新”的协作精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四,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四)组织实施。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第二步,完善“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标准,强化工学结合;第三步,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第四步,加强现有教材的修订,完善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第五步,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好互动式课程学习环境;第六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验条件,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三、改革效果总结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从课程改革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识的养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借鉴BPR思想及管理方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造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在BPR理论的指引下,传统课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建设周期是其他同类课程的50%。第二,在授课安排上,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学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学其实不是很抽象,它确实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组后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毕业实习反馈中,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建设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将BPR的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课程改革之路。 作者:孔祥刚 江怀雁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力学论文:土木工程建筑力学课程教改 土木建筑工程,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科学研究,事故分析,都与工程结构的力学问题相关。建筑结构技术是建立在土木工程建筑力学上的学科,建筑力学知识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选型技术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过去我们的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技术课程教学环节严重脱节,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造成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间存在技术空白,直接影响到建筑师创造力的发挥。为填补这一空白,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的四年必须学好力学课程。 一、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改革 1.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优化力学教材。在《建筑力学》中,建筑学专业的两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选型课程,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和准备。以前大量的建筑学专业力学教材,都是把建筑结构工程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加以删减、精简、浓缩、改写而成,却极少考虑两个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有的甚至几个专业共用同一建筑力学教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学校教师着手进行教材改编,打破了以结构专业特点所形成的分类界限,并把所需各课程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体系,这样教材内容围绕以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力学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教师在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中,就能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取舍,并可以联系建筑结构工程实际选讲有特色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掌握。 2.做好备课工作。力学相对其他课程来讲理论性比较强,教师授课时要结合工程实例来讲解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力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而又为实践所用,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实际的建筑工程联系起来。如在讲结构的内力分析时可以教室的结构为例,让学生分析梁、板、柱的荷载、内力,梁的截面尺寸。在讲到结构的稳定性时,可以以施工现场脚手架的搭设、脚手架的倒塌问题等,让学生试着用力学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本来对自己的专业就很期待,当发现这门课程可以用在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上时,便能真正体会到力学这门课程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力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明白作为一名工程师掌握力学的重要性。这样,即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互动。除此之外,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如当面交流、论坛交流、E-Mail等。好的互动效果不一定就只能在课堂上体现,学生需要及时向老师反馈信息,而老师也应主动地虚心地向他们咨询意见,了解如何上课才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找到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师生距离拉近了,学生学习变轻松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无形提高了。 二、改革教学观念和方法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未来世界的探索精神。树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首先教师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建筑力学》的绪论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从国内著名建筑到国外著名建筑,从民用普通建筑到大跨度和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的受力分析和结构造型特点,阐明建筑力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是这些建筑的成功原因之一,从而给学生后续的学习留下了期待和想象的空间。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对每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他们的终身自学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在《建筑力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多看多想”的好习惯,建筑物的设计千变万化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课堂讲解知识点的时候通常是多举工程案例,然后要求学生课下自己触类旁通,再通过自己对身边建筑的观察在现实中去寻找。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能更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并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学习,以检验自己知识的正确性。《建筑力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实践条件,引导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在讲解“约束和约束反力“这一内容时,向学生举出在身边处处形成的各种约束及特点,借此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回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的灵感、创新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利用结构模型、电子课件、仿真试验软件、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数字技术,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的建筑力学多媒体教学体系,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信息多样性,多媒体软件的交互性、集成性、智能型和实时性等特征。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阐述方式上力求浅显简明,少用高深的数学,力求用大量的图解方式来说明建筑结构的力学作用,充分展示力在不同结构中的荷载方式、力的分解方式、约束力的产生方式、应力状态、力的改向、力的分散、汇集及传递方式。以图表、图书或示意图的方式结合动画来表达抽象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及建筑物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力学论文:窑居建筑力学构造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三门峡等地的生土窑洞进行实地调查,介绍了生土窑居的营造技术,以研究其结构和力学原理。 1生土窑居概述 生土窑居是世界上少有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是在原始土中经人工挖凿而形成的穴居居住形式,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目前仍有3000万人口居住在窑居中[1]。生土窑居具有因地制宜、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性强等特点;深藏于土层之中,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储能、调解洞室小气候的功能,符合生态原则,是天然的节能建筑[2]。 1•1窑居的结构特点生土窑居的结构体系完全由挖凿成型的纯原状土拱体作为窑居的自支承体系,没有任何其它支护。窑居建造大多以当地匠人的经验为依据,对所选窑址的土质特征和力学性质没有经过理论分析;对窑居没有进行正规设计;窑居力学结构性能更是缺乏科学计算。但却能够居住百年甚至数百年而不坍塌,即使在地震多发区(我国在役窑居大多分布于地震多发地带,45%的窑居区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建造年代百年以上窑居也很普遍。其建造经验具有长久的保存价值。 1•2窑居面临的问题生土窑居也存在一些弱点如交通不便、公共设施缺少;窑居室内通风不良、自然采光不足、潮湿阴暗;缺乏整体抗震措施,部分窑居存在安全隐患等。因此,近期很少建造,窑居营造工艺濒临失传。 1•3生土窑居的分类 1)靠崖式位于山坡、土塬沟崖地带,平伸挖掘形成窑洞。从侧面看,呈靠背椅的形式。窑门在山崖边,窑身在崖里,前面有较开阔的平地。窑洞依山势随等高线布置;也有随台梯层层后退布置几层窑洞,下层的窑顶就是上层的前厅。 2)下沉式也称为地坑院式窑洞或天井式窑洞。利用黄土的边坡稳定性,就地向下挖一个方形的地坑,形成四面封闭的地下四合院,再沿四壁向里挖横穴。这种窑洞从远处看不到,就像是平地一样,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地上一个个的凹坑,向坑里一看,下面是一户户的人家。下沉式窑洞是窑洞最为奇特的一种。 3)独立式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常见的有土基土坯拱窑洞和土基砖拱窑洞。主要材料仍为黄土,类似于国外的半地下掩土建筑。在土崖高度不够的情况下,保留原状土作窑腿和拱券模胎,砌半砖厚砖拱后,四周夯筑土墙,窑顶再分层夯土1~1•5m厚。也称为人造土堡式窑洞。 2生土地坑窑居建造的几个关键问题开挖窑洞十分讲究,从开挖到建成,大致要经定方位、挖界沟、整窑脸、画窑券、挖窑、修窑、上窑间子、装修等过程。 2•1窑院的方位建窑之前,要请当地擅长天文地理的先生根据八卦上的方位依“风水流脉”来确定窑院主方向的朝向。根据每个院落周围区域的地形高度和地貌特征来确定院落的方位。2•2窑院的布局一般情况下,正窑的对面为下正窑;背对主窑,左手位置的角部部位为进出口通道,右手位置的角窑为卫生间。出入通道要包抄着院子,只要不存在通道路线“翘尾巴”、“甩尾”现象,走向可以自由布置。窑院的通道是在窑洞成型后由下向上开挖的。窑院通过渗井排水,渗井直径1m左右,根据经验,深度和地坑院的深度相等。例如,6m深的地坑院渗井打6•5m深,多出的0•5m用煤渣铺底,这样可以加速地坑院的污水雨水渗漏,获得较好的渗水效果。 2•3窑居的构筑尺寸常见的窑院深度一般为6m,院坑平面尺寸为12m×12m及8m×12m,其中前者窑坑内可挖12孔窑洞,后者挖10孔或8孔窑洞。正窑比其他窑洞要宽大,洞口高3•2m,宽3•5m;后部高3m,宽3•2m;其他窑洞口高2•8m,后部约2•6m;洞口宽3•0m,后部2•8m。窑洞的深度一般7~8m,可根据需要和宅基大小确定。窑腿尺寸的大小受窑院大小(宅基地)影响。窑腿尺寸和窑脸的关系:3m窑脸,窑腿最小2•5m;3•5m窑脸,窑腿最小3m。窑背厚度≥3m,厚度太小的话,则不能承受上面的车辆荷载。最小厚度为2•7~2•8m。太厚也不好,窑洞可能比较潮湿,通风、采光会存在问题。相邻两孔窑自洞口窑脸开始向两侧倾斜,使得窑腿的宽度沿进深方向越来越大,这样有利于受力。 3窑居的开挖过程建造前,按照道家阴阳平衡原理选方位、定座向、下线桩,择吉日奠基之后动工。 3•1挖院坑开挖时,比预先定好的院坑稍小一点的尺寸开始往下开挖。院子的其中一边要留成斜坡,以便往外运土。在挖到4m深之前都是用人挑土从坡道往上运土;挖至4m以下时,在院坑边支起一个绞车装置向上提土。对于较小的院坑,可整体开挖,边开挖边整理,对于较大的院坑,从安全和缩短工期方面考虑,在院面上划好院坑范围后,可分次开挖,先沿边开挖3m宽的深槽,直到所需深度,然后修整外侧土壁,开挖中心环岛。院坑大致挖成后,开始进行表面修理平整。 3•2打窑打窑的过程由打窑、剔窑和泥窑3部分组成。1)打窑窑院挖好土壁晾干后,便可打窑,所谓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窑匠先在坑壁上起券,券的形状有抛物线形、半圆形、尖券形,还有方、圆结合形,是由当地窑匠根据窑址的土质条件根据经验确定的。打窑时,窑匠先挖一个样板,深约50cm左右,接着由主家沿着窑匠起好的券形往里挖,开挖的洞口只能比券形小,不能大,但不必整齐。当挖到2~3m后停下,将洞晾一段时间,使洞壁新土风干坚硬。晾干之后,再继续往深处挖2~3m,再晾。重复2~3次,直到窑洞尺寸接近预定深度。打窑时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洞壁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2)剔窑依照窑券小尺寸开挖,窑洞粗挖完成后,洞壁凹凸不平,且略小于窑匠最初画的券形,这时还要请窑匠来,从窑顶开始进行修削剔出券形,然后把窑帮刮光,使内壁平整。这个过程叫做“剔窑”或“铣窑”。3)泥窑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 3•3安门窗、扎山墙窑洞的多数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称:窑口的前脸称窑脸,窑口的门、窗及窗下土坯槛墙统称为窑间子,起封护窑洞的作用;窑洞深处称窑底,窑洞之上的黄土崖体称窑背,窑背厚度通常≥3m。1)修窑脸打窑完成后,首先砌窑洞的前墙———窑脸。通常窑脸用一层砖包砌,上面还挑出一层砖或形成完美的线脚等。墙面用砖拼成图案,清晰美观。由于窑脸略向后倾斜,砖面很稳定,拼砌砖花也要由专业窑匠做才能平整美观。2)安门窗窑脸的窗下墙建起后,安装门窗抱框、门槛、中槛等,然后装上门和窗。窗多以木条订成几何形窗棂,或镶玻璃,或以纸糊窗花。门多为木框板门无任何雕饰;还有实板门、上部为透空的窗格式的门,门的上部有做成实板横批,也有做成格栅的横批,并与窗连成一体;有的窑洞对门墙稍作处理。3)扎山墙由于地坑院较深,考虑到安全方面以及防止雨水流向地坑院内,窑顶上沿崖壁边缘筑有80cm高的护墙,称之为拦马墙。拦马墙有实墙,也有镂空花的。一般情况下,主窑的拦马墙要比其他四面墙体高出一皮砖左右,并且墙上有起装饰作用的圆形构造,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快速判定主窑的位置及宅院的类型。 4生土窑居的维护(以地坑窑为例)窑居建成后,需要经常维护。维护得好,可住上一二百年,维护不好,住上十几年就废了。 4•1窑背的维护黄土窑洞最怕水患和潮湿,因为黄土多为垂直肌理,在此肌理下,水的渗透能力比水平渗透力要大50倍,因此对水患要慎之又慎。通常的做法是使窑背上面与窑洞进深相同的宽度内不再种树、耕作;窑洞顶部需要经常或定期用石磙碾压,不能有杂草生长,尤其是在雨季;且使窑背向窑外方向有所倾斜,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麦收前碾压2~3次,用做晒场;每下一次雨就碾压一次,并且及时清理上面的杂草。公务员之家 4•2裂缝的处理窑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和窑脸平行方向(垂直于进深方向)的裂缝,这种裂缝相当危险,它使土体有向院内倒塌的倾向,可能堵塞出口,因而危险性较大。采用类似于基坑支护的方法来约束土体的移动,限制裂缝的发展。用若干短槽钢焊接在一长槽钢两侧,分别在窑洞前面拱顶土层的中间部位以及窑洞后部的相应位置开槽,再用钻打洞,穿入钢筋。钢筋两端过丝,一端和槽钢相连,另一端和窑洞后部埋入土体中的锚固构件相连,拧紧螺栓使土体夹紧,同时给土体施加预应力,再对开槽、洞位置作相应技术处理即可。 4•3局部发生坍塌的处理如果只是洞口部位或者洞内局部倒塌,则可以通过修复解决。具体方法:清理后先用大约40cm长、26•67cm宽,3•33cm厚的土胚,用掺加秸杆的泥做浆体砌筑出窑腿,上部弧段用楔形土坯做出拱顶,然后用掺加秸杆的泥拱顶表面涂抹一层,再往上面加层土以便使砌好的拱圈均匀受力,再往上面加土,逐层夯实。到窑顶标高附近时,采用上面叙述过的方法处理窑顶。最后再对窑洞内部进行美化处理即可。对于大面积坍塌的窑洞,可以整体填平后,恢复为耕地。此外,窑洞的小修年年有,如鼠、虫都爱在黄土中打洞,造成向窑内注水的孔道,因此需及时补豁、堵洞,补砌土坯,重新抹面。 5结语 生土窑居作为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其营造合理、构筑巧妙、存在自然、居住和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厚的建筑文化,更是一种生态精神。虽然它的存在受制于当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且受到当今城镇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但是其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和宝贵的建筑经验,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却具有长久的价值,值得继承和发扬。 建筑力学论文:建筑力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建筑力学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缺乏趣味,是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教与学难度均大的一门课程。案例教学在高职土建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还能将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中力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力学;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引入中国高校。案例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提炼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分析、工程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建筑力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职业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单招生招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隐患,大部分单招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纪律性不强,旷课现象频繁,沉迷网络,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卑心理较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筑力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内容包含三大力学,该课程公式推导涉及诸多数学知识,是大家公认的一门教与学难度均大的课程。目前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时大幅度缩减,以前建筑力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因教师介绍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开始兴趣还比较高昂,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与总结,学生会慢慢感觉无聊、枯燥。以前的坏毛病又体现出来了。因此,在建筑力学的教学工程中如何使复杂的力学理论深入浅出,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案例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案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际工程案例场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它通过师生互动,一起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力W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机会[1]。 2.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根本原因是缺乏责任心,而责任心是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力学的任务是解决结构安全与经济的矛盾,该课程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工程事故案例,能提示启发学生思考,除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说其成因是什么?通过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学生们都能很好的认识到:“不负责任”,“水平低”。由此认识到培养责任心的重要,而培养责任心就应从现在做起,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认真学习才是负责任。同时,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提高“水平”[2]。 3.案例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筑力学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要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所学内容解决工程中的各种力学问题。建筑力学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解决工程结构安全与经济这对矛盾。工程事故案例包含有丰富的力学知识,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力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工程结构的不同型式、结构的不同几何形状与尺寸等均与力学知识有关,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了对力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师成长的阶梯。案例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活动是处于主要地位,但教师却起到了引导作用,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可能费时过多,亦容易产生盲目性和失去主动性。因而案例教学就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懂得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材,应该利用身边一切有益的媒体充实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重视与外界交流[3]。 三、建筑力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作为建筑力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为建筑力学教学目的服务的,案例教学应与建筑力学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如果案例与建筑力学内容不相符,那么这样的案例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一点是建筑力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2.由于很多高职生沉迷网络,所选案例应具有新颖性,对所有学生应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为今后的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较差,选择的案例要注意案例中所涉及的力学知识不能太难,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分析与讨论,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8年1月,贵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连阴雨雪,部分地区持续冻雨天气,降雪降雨最终转化为冰凌,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凌一层又一层地包裹高压电线,致使电线上冰的厚度都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最终被电线拉断,铁塔倒塌。 问题:连阴雨雪为何压塌高压线铁塔? 分析:由于铁的密度是7.8g/cm3,冰密度是0.9 g/cm3,而冰的厚度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所以电线的自重相当于增加了0.5倍,电线的实际承受荷载超出了它的许可荷载而最终被拉断。支撑高压线的铁塔被厚厚的冰块包裹,加大了自重,并承受着比平时高若干倍的高压电线拉力,而最终倒塌。 电线拉断是轴向受拉破坏:电线因结冰而沿轴向的拉力增高若干倍,而电线由于热胀冷缩已经超出设计限度,抗拉强度大大降低。 铁塔压垮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压杆失稳造成的:铁塔是钢结构的桁架,主要由受拉构件和受压构件组成。受压构件受到的轴向压力不断增加,超过其临界力而局部失稳,从而导致整座铁塔倒塌[4]。 案例二: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各队负责人在选择参加比赛的队员时,首先选择一批力气大的队员,目的是有足够大的拉力把对方拉过来;然后在力气大的队员中选择体重大、鞋底表面较粗糙的队员作为最后的参赛队员,目的是有足够大的摩擦力使脚不打滑。 问题:除了上述条件外,为了赢得比赛,为什么人体用力姿势要往后倾斜?(如图1所示) 分析:物体在力作用下,除产生移动效应外,还会产生转动效应。力使物体产生转动效应是用力矩来度量,力矩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本案例中摩擦力足够,脚不打滑,只能保证人体不产生移动,但不能保证不输。因为当作用在人体上的拉力与人体自身的重力不变的前提下,人体如果直立,则拉力的力矩大,重力的力矩小,由于力矩不平衡而导致人体向前倾斜(即转动)。所以为了增大获胜机会,人体用力姿势必须适当往后倾斜。 案例三: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砖混结构严重破坏(如图2所示)和人T重大伤亡,令人痛心。从建筑和结构上来说,砖混结构建筑由于墙与梁、柱的相互约束较弱,这就决定了此类建筑强度低,抗震性能较差。 问题:同样地震烈度下为什么砖混结构破坏严重,而刚架结构却较少破坏或局部破坏? 分析: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与计算前,为了使计算简便,需将原结构进行多方面的简化,得到一个代替原结构的结构计算简图,砖混结构的内部杆件相互约束较弱,杆件连接处通常简化为铰链连接(即铰结点),铰结点的受力特点是,不能承受弯矩与传递弯矩,所以对结构强度起决定作用的内力―弯矩分布不均匀,结构上最大弯矩较大,由于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与该截面上的弯矩成正比,所以结构最大正应力大,应力越大,越接近材料的极限应力,强度就越低,材料就越容易破坏。刚架结构中梁与柱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相连接,这种连接点称刚结点,其特征是,杆件连接牢固,结构变形前后,汇交点处各杆之间的夹角不变。因此,结点可以承受和传递弯矩,因而在刚架中弯矩分布较均匀,最大弯矩相对于同样尺寸的砖混结构要小。所以其强度大于砖混结构,不易破坏。实际工程中的刚架结构,杆件用刚结点连接,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具有若干多余约束,该结构局部破发生破坏,一般不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在工程实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获得答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筑力学论文: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较为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建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并且地域建筑造型也是地域历史以及当地的文化以及精神风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因此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研究,全方面的探究不同的建筑力学应用方式,对于建筑造型产生的影响,可以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的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多具有独特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的建筑。 【关键词】建筑力学 建筑造型 影响 随着建筑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建筑的建筑造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改变。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探究,从而引导建筑造型设计人员。在应用建筑力学开展建筑造型工作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模式能够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从而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所建设出的建筑造型,能够良好的保障建筑的美观性、实用性、独特性以及耐用性。 1 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探究 开展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探究,主要从建筑的形态、颜色以及材料的选择三个角度开展。 1.1 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中的形状因素探究 建筑的形状使人们对于建筑的直接的视觉印象之一,因此建筑的形状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建筑的造型是否能够成功的被人们所接受和欢迎。不同的建筑形状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杰内古城,以其独特的城堡形态设计,被人们誉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 1.2 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中的颜色因素探究 建筑的色彩直接决定了建筑所具有的建筑风格,不同的颜色可以使得建筑造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相同。例如俄罗斯的历代的皇宫--克里姆林宫,建筑的色彩主要以红、白为主,绿色为辅,使得建筑具有豪华和壮观的建筑风格。 1.3 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中的材料因素探究 建筑造型中的材料因素是决定建筑给人们的视觉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原木以及红砖可以给人以温暖古朴的感觉,而大理石则会给人以肃穆高贵的建筑视觉体验。 2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探究 通过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的研究结论,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研究。将建筑力学良好的应用于建筑造型的设计当中,可以有效的促使建筑造型的形状、颜色以及材质更能够良好的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在精神和物质的两方面的需求[1]。由此可知加强建筑力学的科学性,将建筑力学合理的应用于建筑造型的设计当中,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造型在建筑力学的应用下,美观性和实用性都能够得以良好的保障,促使建筑造型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在精神和物质的两方面的需求。 2.1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正面影响 发挥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正面影响,可以有效的促使建筑的耐用性和美观性同时得以有效的保障。研究我国的建筑风格,很多建筑的建筑风格较为简洁,应用材料也较为厚重古朴,在从力学的角度保障了建筑的稳定性以及耐用性的同时,也使得建筑所具有的气韵更加良好的发挥出来。例如我国著名的古建筑--故宫,在建筑过程中应用建筑力学建设斗拱以及额枋,在体现了故宫建筑华丽、肃穆的风格的同时,也保障了建筑的结构的稳定性[2]。因此我国的古建筑故宫良好的实现了建筑力学与建筑造型的相互统一。同时在我国的现代建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建筑中,这一建筑理念得到了良好的延续,建筑力学的应用,同样的起到了促使建筑风格更加丰富多彩的作用。 2.2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负面影响 在开展建筑造型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的从建筑力学上考虑造型设计的可行性。因此很多从美学上的角度思考,较为完美的建筑造型设计,由于建筑力学的实际关系,不能完全的应用于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善,否则会使得建筑的稳定性明显的降低。例如在建筑学中的等截面横梁的应用则可以充分的体现出这一问题。在著名的古罗马建筑--宙斯神庙当中,设计者考虑建筑造型的美观性,在设计宙斯神庙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横梁设计则为等截面横梁设计,保证了宙斯神庙的造型具有简洁和美观性。但是由于等截面横梁设计下的横梁的耐力性较差,因此宙斯神庙的横梁已经出现了裂缝,然而如果应用变截面横梁设计,虽然能够从建筑力学上保证宙斯神庙的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但是神庙的简洁的美观性则不复存在[3]。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力学与建筑造型也会存在着对立的状况,这也是建筑的理想设计和实际应用的冲突。因此在开展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负面影响,尽量选取适当的平衡点,将二者的冲突降到最低。 3 结语 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探究通过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的研究结论,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研究,从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正面影响和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明确建筑力学与建筑造型的联系,可以有效的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所建设出的建筑造型,能够良好的保障建筑的美观性、用性、独特性以及耐用性。 建筑力学论文: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力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而建筑力学课程基本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绝大多数内容,难度较大,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制约了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的角度,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希望能为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网络教学;模块化 0 前言 建筑力学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本课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为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建筑力学课程具有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内容趣味性差等特点。如果始终按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很投入,但由于学生缺少兴趣、课堂缺少互动和讨论,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试及格率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都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探索,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建筑力学教材多是对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精简、浓缩和改写后编写而成,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内容衔接不合理的地方,教材普遍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和工程实例联系少等特点[1]。许多教材没有将具体的算例和工程实践有效结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我在建筑力学教材、教案编写和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内容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建筑力学在具体工程结构中的应用为重点。将教材的重心转移到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做铺垫和准备上。对现有教材的内容和讲授方式等进行合理取舍和整合,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静力学基本内容、静定结构内力分析、杆件强度计算、杆件的刚度和结构位移计算及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以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该与教育思想保持一致,而传统的教育思想都将教学的首要任务放在“传道、授业和解惑”上面,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教”上面。课堂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2]。以西京学院为例,通过“一师一优课”建设,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以教为主”的理念变为“以学为主”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愿,将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有机结合,加强互动式、讨论式和网络教学等方式,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通过改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 为此,在建筑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采用了“启发式”、“对比式”和“讨论式”等诸多教学方法。注意加强了课堂师生互动,提出一些工程实际问题采用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总结点评的方式,将课堂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上。在上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与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图片和施工录像,并对板书和PPT等都做了精心设计。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讲授和讨论以及课后观摩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形式的有机集合,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建筑力学课程具有内容多、公式多、定理多和图形图表多的特点。在使用传统的课堂板书授课过程中,由于书写速度较慢,从而导致一些复杂公式的推导和抽象的力学概念讲解都很不方便[3]。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将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增加教学信息量,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我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项目化教学 与一般数学等基础课程不同,建筑力学课程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性一般都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最好能将多个相互联系的力学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个大的工程项目中来讲解[4]。在讲授抽象的力学理论知识的时候通常是结合与所讲述知识点相关的工程案例来讲解,老师讲解完成后再要求所有同学分组带着任务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每组选出代表将讨论结果对全班同学做出汇报,最后由老师做出点评。例如,在讲授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在课堂详细讲授几何组成分析的基本内容和三个重要规则,然后以工程施工中脚手架倒塌事故作为案例,让所有学生分组后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原因及改进措施。课堂中,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我再做出点评和总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 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优势,结合课程内容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单位时间的知识传播量[5]。随着学校的网络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力学教学体系。我将自己做好的电子课件、相关的习题及考试题等上传到西京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上,所有同学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登录后自主学习,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安排在线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疑难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不减少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既可以精简授课学时,又可以将学生复杂难懂的力学问题变得更直观核易于理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所有同学的欢迎。 3.3 仿真力学软件的应用 由于多数力学问题相对较为抽象且计算量大,数学基础要求高,故多数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兴趣。为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些力学问题不能在现场实验演示的情况下,在理论课程讲解之前,我首先使用力学仿真软件演示建筑结构或构件受力和变形的全过程,同时将一些试验全过程拍摄制成影像在课堂给学生演示。这种将课堂讲解和力学软件演示结合起来的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再经过教师在课堂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提高。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上必须考虑力学类课程的特点,单纯采用“一刀切”的笔试的评估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过关率较低,对学生学习力学类课程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故必须在考试的命题以及形式上做出必要的改革。 首先,对考试题型加以改革,针对课程的特点,建立建筑力学试题库,采用教考分离的方法,将试题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多采用一些能发挥学生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题型。其次,在考核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大的改革,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化考核。具体做法是: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提升为40%,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评定。如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及平时测验等;实验、实训考核权重占20%,其中实验实训态度、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均占一定的比例;期末闭卷考试所占权重为40%,采用“一纸开”等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力学核心知识点掌握的全面程度。通过这种过程化考核方式的改变,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5 结束语 建筑力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不断的改进、创新和探索,找到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力学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实际中的建筑结构有机结合,为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力学论文:中职《建筑力学》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通过分析中职的现状,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深化、教学思路的更新三方面,探讨及归纳了属于中职特色的一些教学改革想法,旨在提高中职《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现状,建筑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力学于一体。就当前的中职教学状况看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所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足够的兴趣。②教师教学理念、方式落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③教学内容繁复,课时不能被很好的利用。根据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点,要实现从知识型向实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1整合教学内容 随着各种新知识新课程的增加,《建筑力学》学时的减少已成必然,那么“学时少,内容新,范围广,效果好”则应是其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可以按照课程心理学理论并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对《建筑力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和改革。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重新确定《建筑力学》理论的知识学习领域,依据相似的知识点将建筑力学划分为:①静力计算模块;②内力计算模块;③变形计算模块;④强度计算模块;⑤稳定性计算模块;⑥超静定结构模块;⑦几何组成分析模块;⑧动力计算模块等八个模块,以此增强知识模块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如内力计算模块,在弹性静力学中,拉、压、弯、扭的内力分析方法相同,即都为“截面法”;变形计算模块,将几种基本变形的变形计算及刚架、桁架的变形计算放在同一章节中讲解;强度计算模块,结合前面讲的内力计算,套用既有的公式进行讲解,使教学能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并用教学法 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实现《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手段创新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以展示图片及动态图像为主,如将各种钢筋、工程中各种截面形式的构件、节点区配筋等拍摄下来插入课件,或将一些不方便用板书形式讲解的内容制成动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是,如果教学皆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略板书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比完全采用板书教学的效果还差。因此除采用多媒体教学外,教学内容仍应以板书形式循序展开。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使在多媒体教学兴盛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板书也不可能幻灯、投影等所完全取代,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2案例教学法 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了解。因此,应力求做到如下几点:①应用现有的模型、实物及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找到实际问题与建立力学模型的结合点,清除学生的学习障碍。②用力学知识解释力学现象,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3更新教学思路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笔者认为教学思路应使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力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3.1调整授课计划,实行立体式教学 解决好与中学物理课中有关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矩、摩擦及牛顿三定律等)的重复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避免简单的重复工作,适当提高教学起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减少教学时数,充分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 3.2转移教学重点,简化求解过程 例如在讲授弯曲内力时通常是按列剪力、弯矩方程作剪力图和弯矩图,这种方法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当梁上作用荷载较多时,要分段列出多剪力、弯矩方程,再根据方程逐点描迹,显得很繁琐,既费时间又易出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应对此部分只作简单介绍,而重点介绍根据载荷集度、剪力、弯矩的微分关系,找出梁上荷载、剪力图、弯矩图三者的关系,据此作剪力、弯矩图的方法,即“简易法”。 综上所述,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对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则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学思路的更新则为展开教学内容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其改革效果也不是短时间就看出来的。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建筑力学论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力学教学探索 摘 要:传统建筑力学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计算繁琐,让学生入门时感到难以接受, 无法与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因此,笔者试图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将现代学徒制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力学教学,值得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 现代学徒制 建筑力学 教学 “建筑力学”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涉及的后续课程最多,包括识图,结构设计等,这门课程是在传统的土建类的三大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应用情况,在坚持知识的“理论够用、结合实际”原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删减和简化后形成的。 该校市政工程专业从2015年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生源均来自应往届的中职生,对中职而言,建筑力学已经修过,但知识浅显,达不到高职层次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需进行独具特色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力学教学模式探索。 1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模式就是将企业学徒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而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需要一定的学校专业知识,两者各取优势,合作共同培养。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即为“双主体,双身份”。意味着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 其中以企业为育人主体,不仅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实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规格,弥补学校教育与动态的社会发展的脱轨现象。同时,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即作为企业实践岗位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 还要培养适应工作的各方面能力,比如: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 2 “建筑力学”课程特点 “建筑力学”的内容包括力学理论和工程应用的计算方法,主要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力学概念,为后续课程或工程应用中的结构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工程类的注册证书考试内容中“建筑力学”是必备知识。“建筑力学”中有非常多的观察、假定及实验,同时公式相对比较繁琐,理论上,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对抽象理论及假定的理解能力,这让基础薄弱的高职入校生,尤其是以中职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困难。 3 传统“建筑力学”教学模式面临的瓶颈 传统高职学生这一课程的开展面临以下困难。 (1)学生基础较薄弱,学习态度普遍消极。高职生的入学成绩较差,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思维不够敏捷,而学习缺乏主动性是最大的困难。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深,尤其对力学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学生看到公式多,内容枯燥,失去兴趣;有的学生认为毕业做施工管理,不需要力学知识。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在专业的积累上相对来说,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强,但基础薄弱相对来说有过之,这是这一课程开展最大的困难。 (2)例题与实际工程结合不够。传统“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仅仅注重习题的训练,脱离实际项目,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花费非常多时间,效果却并不理想。面对如此之多的习题,学生本能会产生厌烦情绪,对课程排斥。同时,致使一些学生质疑建筑力学的重要性,认为纯理论,与日后工作无关,究其原因,无非是课程与学生互动性不够,没有从多方面告诉学生,建筑力学能干什么,将来怎么用,从而造成一系列连锁效果不佳。 (3)教学方法、手段不够丰富。建筑力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解―习题训练,再加部分实验,满堂灌的方式收效甚微,学生并未参与进来,尤其结合现在的学生的特点,生于长于网络时代,追求自我个性,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程度低。 (4)考核制度不尽合理。这一课程,通常采取的考核方式是用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综合考查。这种方式不能考核学生实际的掌握程度,以及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忽略了实践内容在实际工程项目上的灵活应用及创新能力。 4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探索的潜能,将工程实际中的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力学”角度用浅显、形象、生动的案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点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而言是有优势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实际项目上的员工,能更深刻地体会“建筑力学”的用处,只有具备一定的建筑力学知识,才能读懂设计出来的施工图的要求,才能知道不同的施工工艺都适用在什么情况,才能确保工程质量,避免工程事故。同时,现场的施工机具和临时设施的设计工作,就是由施工技术人员来完成,没有力学知识,这些工作都无法开展。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建筑力学”的兴趣。 (1)教学内容改革。①教学内容根据工作任务模块化。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岗位需求,把建筑力学的知识模块化,以“施工员”岗位中对脚手架的搭设为例,可以以一整套的脚手架计算书为任务,把“轴向拉压杆”“压杆稳定”等内容嵌入到计算书的讲解中,其他内容也以实际任务为目标,综合相关建筑力学知识点,以解决实际任务为目标。②融入BIM模型的教学内容设计。三维的建筑信息模型本身就对学生的兴趣提高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以在建筑力学知识中加入BIM模型,尤其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而言,具有辅助理解比较难的理论部分,如:梁的受弯受剪中应力的分布等,都可以借助BIM三维模型辅助理解。③出具现场教学方案。结合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工作岗位,出具现场教学方案,同时发挥经验丰富的企业师傅的作用,采用“现场教学”,边学边做边用,以“脚手架的计算”为例,先学习理论部分,再用工地现场的脚手架让学生出计算书,搭设方案,在企业师傅把关的情况上,参与下一步的实践搭设,让学生对力学产生了夂竦男巳ぁ (2)教学方法改革。尝试从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课前预习法。建筑力学除学习力学知识外,还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课程的开展,不仅是课堂时间,课前及课后都非常重要。课前利用“预习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合课程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在资源库中,收集非常多的工程案例及视频,同时提前上传课件,让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学习。②课中案例教学。建筑力学本身虽然理论性强,但它的工程应用性也强,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从工程案例入手,引出知识点,如讲授材料的各向异性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劈材时,是顺纹还是横纹更容易,讲授压杆稳定时,可以引入一些工程事故做为案例,如现浇混凝土模板的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观察力学现象,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③课后综合练习。阶段性学习后,布置综合案例练习,案例可以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工作岗位性质而定,这样贴近实际工程,学生的参与感及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例如:简支梁桥的内力计算,涉及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学生得到际锻炼,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④岗位案例。针对现学徒制学生的岗位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岗位案例教学,不同的岗位所需要侧重的力学相关内容不同,不能一刀切,笼统教学,还需结合学生及岗位特点,有所侧重。 (3)考核方式改革。 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考核有别于传统的高职学生的考核,同时,传统的高职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存在片面,不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的弊端,提出学校老师+企业师傅共同打分的方式,同时打分项,除期末的综合笔试外,还加入,综合案例练习、岗位案例练习还有企业对员工考核中的打分项,综合考查这一门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5 结语 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模式,应当成为教育的进步,对具体学科而言,应适应趋势发展,找到适合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的特点而采取定制式的课程教学的新探索。建筑力学的革新,还需要结合经验,进一步来完善,通过多举措、-多方面改善现有的“建筑力学”学习方式。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的分析 摘要:《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力学、结构知识晦涩难懂,而且不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了在课程教学中,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本文浅析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改革的依据、思路、方法,希望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术能力;课程改革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学习《建筑工程施工》、《计量计价》等后续专业课程做铺垫,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工程上有句话叫“精施工须先通设计”准确的描述了《建筑力学与结构》的重要地位。然而《建筑力学与结构》概念多、原理多,规范难理解,课程难度大,传统的课程设置不能够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因此《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改革的依据 现阶段《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材力学部分主要介绍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结构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中知识摘录后进行重新排列,绝大部分篇幅在介绍结构构件的设计及计算。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等企业,因此这些知识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帮助不大。 高职院校进行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究型学者。因此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弱化复杂难懂的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突出职教特色。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1.整合教材内容 现阶段使用的教材内容相对杂乱,知识内容没有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相对滞后,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必须是做好教材建设工作。 2.调整教学方式 《建筑力学与结构》分为力学部分和结构部分,对于两部分内容要区别对待。力学属于基础科学,是结构计算的基本工具,力学的知识点讲解不可简化,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能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结构部分,现阶段教材中80%的篇幅是结构的设计计算,20%的内容是结构构造,为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需要调整设计计算与结构构造的比例,宜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三、课程改革方法 1.教材改革 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度探讨,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根据实际工程编写一本项目化授课教材,将力学与结构知识相融合,通过几个具体的项目使学生掌握力学知识、结构构造知识、构件设计计算方法,并且能够切实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分为力学基础知识讲解和结构构造设计改革两部分进行。(1)针对力学基础知识的讲授是不可省略的环节,但由于力学知识枯燥乏味、难理解,且现在高职招生范围扩大,自主招生、三校生(来自技工学校、中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对于力学知识的学习感觉吃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力、创造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思路,发挥学生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方法,实现“玩中学”:例如,学习力的投影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手电在纸上进行投影,了解投影理论,找出投影规律,在自己动手的同时掌握投影计算方法。整个课堂参与度提高,也不会因为听繁复冗长的理论而昏昏欲睡。(2)建筑结构部分应该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将建筑结构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联系在一起,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工程项目中,每次课完成项目的一个工作页,并由教师进行点评、打分,学生间相互评分,每次课程结束前由教师进行知识点总结。 3.工具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开始主导人类的生活,手机的使用是当代高职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环节,而教师仍旧使用黑板和粉笔传统教学工具及PPT这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入手机软件,开发手机教学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光明正大的拿手机进行学习,而不是偷偷摸摸的玩手机。 同时还可以采用模型教学,采购或购买结构模型,例如典型的基础配筋模型、楼板配筋模型、常用节点模型等等。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身边易得的材料进行简支梁配筋模型的制作:首先为学生介绍简支梁的主要配筋,其中受力钢筋、架立钢筋、箍筋等具体的配筋要求;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真实钢筋骨架的构造;引导学生利用纸桥、筷子、吸管等物品替代钢筋,分小组制作模型,并在模型制成后教师检查、纠正错误、进行点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道每根钢筋的特点,直观印象深刻,必然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地点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像其他专业一样把工作地点搬入教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施工现场氛围,深入了解建筑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就不能做井底之蛙,需要带学生走出去看一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安排认识实习,让学生对建筑工程有一直观感受。笔者所在学院,积极推动土建实训场的建设,按照教师上课要求对实训场进行布置,方便上课期间带领学生在实训场进行深入观察,现场教学。同时,积极展开校企合作,开辟校外的实训基地,除计划校内课程实训外还开展工地现场的工程实训项目,充分融入企业内部,感受企业氛围,了解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实际中的应用。 5.成绩改革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不以一张试卷定分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项目打分,学生互评;实训教学中,由实训教师根据实训表现评分,施工现场实训项目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评定,综合以上成绩及学生出勤、作业、考试成绩给出最终考核成绩。 三、结语 《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学改革由于其理论知识多,内容复杂,在以往的教学中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它是课程改革的难点;然而该门课程在专业中又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除了上述几点改革内容,专任教师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改革方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力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建筑力学》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并依次提出了“二维一体”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内涵和具体内容,最后还分析了实现该课程体系的几个保障条件,为《建筑力学》课程改革做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建筑力学;课程体系;二维一体 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无论是本科教育阶段还是高职教育阶段,经过众多力学教师的探索和耕耘,在建筑力学的课程教学中已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结构形式、新材料以及新施工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因素对力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力学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力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建筑构件及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受力、变形及破坏规律的学科。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进行工程计算,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服务。建筑类专业力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目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单元仍以单门课程为中心,对三大力学的知识相互渗透和衔接考虑得不够充分,力学体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被淡化了,甚至有部分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力学知识的应用环节较弱,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3)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烦琐、计算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影响教学效果。(4)最新的科学前沿技术和创新知识没有被及时地引入到课堂内,导致学生因知识结构存在问题而不能迅速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上述问题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建立合理的力学课程体系,适应新形势,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力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提出的背景。以目前我校使用的由肖燕主编的《建筑力学》教材为例,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土建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篇,具体的内容如表1所示。 从表格的内容可以看出,《建筑力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本科阶段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第一篇对应的是理论力学,第二篇对应的是材料力学,第三篇对应的是结构力学。像这样编排教学内容的力学教材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这样的内容安排确实是把三大力学的重点都罗列进去了,与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相比,只是在深度和难度上有所降低,但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如前述,力学以建筑结构及构件的受力、变形以及破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力学在工程中应用时首先要提取出相应的工程计算模型,然后根据其计算模型确定要采用的手段。例如,属于杆系结构的工程对象可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力学是一个分析与计算的工具,我们进行力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能灵活运用这个工具,为解决实际的设计、施工的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和手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建筑力学“二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2.“二维一体”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依据。 3.“二维一体”课程体系的设计。针对目前建筑力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在此提出建立“二维一体”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程体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程结构或构件为载体,整合相关知识点,融“教与学”为一体,组织实施教学,突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在整个体系中,基础模块是整个力学学习的基石,介绍的是通用力学计算方法,是后续章节计算的基础;进阶模块是对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受力构件进行分析与计算,此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相关理论与计算方法,这是一个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工程概念,培养工程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修模块是超静定结构的内容,该内容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实际授课情况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完成。 三、“二维一体”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要实现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革,首先是要有相应的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课件、题库等。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1)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转变,使老师由知识技能的讲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从而使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等方面全面发展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力学类课程,在课堂上要注重演绎推理,对重点内容层层解析,学生才容易接受和理解。 3.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建筑力学的考核以期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众所周知,卷面成绩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在职业院校,教师更不能把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一份份试卷上。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过程性考核,对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表现及时地给予评价打分,再适当地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结合,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四、结论 建筑力学“二维一体”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中所做的探索和尝试,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同时也能满足岗位职业要求,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但以此课程体系为依据编写建筑力学教材、制作与之配套的其他教学资源,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建筑力学论文:浅谈中职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力学》课程 摘 要: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专业的基础课,但是学生对于建筑力学的学习很吃力,理解度不够。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态度是一个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归属感、胜任感、控制感也是一个方面。该文就教师如何教导才能让学生对建筑力学感兴趣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力学 专业 教学 中职校对口单招班参加高考,建筑力学这门课是建筑专业班的专业基础课,并且是最能拉开分值的专业课。但是单招班建筑专业考取本科的越来越少,大多数能考取专科,还有一部分是落榜的,同学们辛苦三年没有得到他们希望中的回报,并且对中职学校而言在社会上的声誉也会变差,对学校的招生率会有一定的影响。 是什么原因导致建筑专业的中专生对建筑力学这门课没有兴趣,学不好呢?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考虑原因。 1 教师方面 上学期间,学生一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在学校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才会有好老师带出好学生,坏老师迫害学生的说法。小学生将老师的话当做圣旨,初中生开始有顶撞老师的现象,而职校老师会有被学生欺负到哭的例子,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变了,所以每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就会不一样。老师的鼓励和老师为学生设身处地考虑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在乎,这样学生做任何决定前都会考虑一下老师的感受;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就会有“既然老师不在乎我我干嘛要在乎“这样的想法,在乎都是相对的,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真的是不可缺少且无法代替的,老师对学生真的很重要。 2 学生方面 学生进职校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同学是因为没有考取普通高校,在家没事干在外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进了职校,所以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义就是在学校里面混混日子。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课,如果开始没有学习好的话会越听越难,然后越难就越不想听,由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再加上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遇到反应慢没有听懂的学生就会大声指责,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更加不想听课了,觉得这门课的老师是针对自己的,更严重的还会在这门课上和老师对着干,不仅影响老师的教学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还有的学生对建筑专业本来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家长选了这个专业,那么学习的时候就提不起兴趣,并且觉得只是帮家长念书的。 3 家长方面 大多数家庭给孩子选择建筑专业都是因为觉得建筑专业毕业后方便找工作,或者家族中有做建筑这一行的,所以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本来就对建筑专业没有兴趣再加上家长的做主使得学生会有厌学情绪。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家长的放纵不管或者是管得过严也成了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学生心中没有魄力,学生就会有反抗的情绪,而这个情绪就会引起学生厌学。 知道学生不愿学习的因素,那么就可以从那几方面来制定改变计划,引领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建筑力学这门课专业性比较强,光用文字或者口头解释无法让学生们很好地接受并理解的。普通的教学不能帮助教师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要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学愿意学。不同的教学法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以下讲两种教学法及其对于建筑力学这门课的讲解所能达到的帮助。 (1)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工作任务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情境来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处理来进行学习。布置学习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活动,使得新知识、新能力的习得成为可能。老师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很重要,因为如果老师布置的任务脱离学习,学生将会无法完成,导致教学又变成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一个模式。因此为了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老师在布置学任务的时候必须符合问题性、动机、情境、开放性、复杂度、意义这6个维度的特点。任务引领法的重点就是使教学任务与工作相对接,需要设置问题情境,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情境是基于工作任务的情境的。 平面汇交力系所涉及到的物体平衡就可以采用这个教学方法,学生对于如何使物体保持平衡会有好奇心。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就感、胜任感,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样的自我感受能够督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2)角色扮演法。设计特定的情境;扮演者在模拟的、真实的情境中,从所扮演角色的视角出发,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获得一定的心理体验。老师确定学习目标和领域,向学生阐明角色扮演类型,对整体过程进行安排和分配,计划和组织扮演过程等。学生必须熟悉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和角色扮演的目标,查找相关资料。将角色扮演法应用于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段内,与其他角色协同尝试着承担并实施。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才是主角,需要自己写剧本,老师的作用是检查学生写的剧本内容。角色扮演法比较有新意,在学生看来像是演戏,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个不是回答问题、不是考试,自己可以展示一下,只要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想法,班级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轴线拉伸和压缩杆件这一章就可以采用这个教学法,让学生安装老师布置的任务,扮演其中角色,自己感受拉杆和压杆,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再好都需要老师恰当运用,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同时老师要多看到学生们优秀的一面、闪光的一面,谁都希望被表扬被鼓励,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蠢的,鼓励赞美可以使差学生变好学生,谩骂瞧不起会使好学生变差学生。 除此之外,家是学生一个坚强的后盾,家长的理解和表扬对学生也会重要,“干得漂亮”“你真棒”“我爱你”这样的话如此简单,家长却吝啬得不愿说出来。当家长和老师在指着学生的时候,有没有通过镜子看看自己的表情,有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表情让学生不愿意学习,这是值得家长和老师思考的问题。 以上是对中职专业课――《建筑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研究,不管是建筑专业课还是其他课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到什么时候家长和老师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呢,希望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早点重视。 建筑力学论文:浅谈中职建筑力学教学现状与改革 摘要:《建筑力学》是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为一体的建筑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它不仅是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而且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建筑力学》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整个教学成效, 影响到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因此, 必须要适应新形势, 采取新措施,改革《建筑力学》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建筑工程专业作为当前社会的一个发展比较成熟完善的传统专业,同时也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学本专业的每一个学生必须学好专业基础课。比如,建筑力学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筑力学已经成为建筑工程、道桥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工科类专业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但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建筑力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对建筑力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政策。 一、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底子薄。随着近几年中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普高热持续升温,职业教育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学习的基础普遍较差( 尤其在数学、物理方面),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 缺乏动力。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校后注意力转移, 抱着混三年拿张文凭的心态,得过且过,从而缺乏学习动力。 学法不当。虽有部分学生想学点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在学习方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不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公式的内涵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是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二)教师方面 观念陈旧。有些教师一辈子就是教授 《建筑力学》,总是拿着同一把尺寸去衡量不同时期、不同基础的学生, 就是抱着固有的观念去对待现实的学生,要求偏高,学生的学习基础持续下降,而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考核,取得好的成绩,在授课、作业、练习、考试中难度较大,这样既丧失了自己的信心,又让学生感到灰心,毫无成就感。 重教材的钻研,轻学生能力的研究。教师的备课往往十分重视备教材、备教法,而对备学生常常忽略,对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差异、接受能力差异、学习力的差异等因素研究不足,致使学生无法掌握所授的知识。 重教学的系统性,轻内容的灵活性。授课时往往严格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对复杂而严密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较强的内容或数理要求较高的章节不加取舍,不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致使教学越教越难。 (三) 教材方面 目前的教材仍旧是按传统的学科体系而编写的, 十分重视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不搞设计力学课程无用的错误观念。不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 改革措施 (一)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水平,而且要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和规律, 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专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这类人才既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 按照这一目标定位要求,教学内容应该剔除繁琐的推论,删去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突出适用性、适应性,强化定性的分析。讲授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而不是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实际工程, 如讲物体受力分析、力矩的计算、平面平行力系塔式起重机起吊重物的确定等,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实际工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加强直观性和情境性教学。建筑力学虽然是研究工程实际中的各种构件和结构, 但受力作用后产生的内力、应力、应变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性教学,创设现场教学的情境。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现代教育媒体的多样性, 教学原则的多重性, 使得教师有了更广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 (五)改革评价方法 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主要手段,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得到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职业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要将学生平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内容。 总之,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建设改革研究 【摘要】 现今时代属于信息科技高速的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已经进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生产与生活领域均逐渐开始重视对计算机信息进行管理,由此对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此大环境下,本文便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包括其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课程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具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体系;改革 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亦需要对其教学体系作出恰当的改革,以便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时,不仅仅要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更要对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市场发展总趋势具有清晰的理解,以便能够根据市场发展的状态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此之前,高校必须适时更新教学体系建设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将高校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需要重视“工学结合”,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均要融入恰当的实践内容,并且要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基于此,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已经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高校已经能够在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的情况下,重视对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1]。但是,诸多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当中,存在着与其他专业的课程交叉较多,目标不明确,并不适合其在人才的课程实践。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未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明确,甚至没有在本地区区域内进行调研就照搬其他一些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教学课程的实践方面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教学限制。 1.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且与专业具有较低的相符度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均未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甚至已经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与本专业并不具有较高的相符度。如某些高职院校为了满足某些教师程序语言课程的教学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了Java、、PHP等多种web开发类实践课程,且不说与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有些相悖,学生学完之后在短时间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甚至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并不能够收获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这种为了满足个别教师的教学需求而进行的课程设置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实在不可取。缺乏科学性、有效性。 1.3教师专业综合素质未能持续提升 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仅对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对该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时代精神[2]。教师自身要对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均有所掌握,且要能够在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自身的惰性使得自己依旧停留在经验教学、习惯教学的模式下,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不愿去学习新知识,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比较陈旧,没有实用价值,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竞争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些教师在讲授利用技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这门实践课程的时候,VisioStudio开发环境早已更新到2015版,可我们的教师为了自己教学的方便依旧使用的是2010的版本,尽管两个版本有部分使用技巧是一致的,可是学生面对就业时就出现了脱节。 1.4实训教学基地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并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资金、资源等均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学校对于该方面教学资源、设备的配置并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建设中,忽略了该专业的发展优势,目前内蒙古地区开设本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很完善的实训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计算机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重视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要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接受能力,要促使学生能够在该专业所处的社会就业范围内,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3]。高职院校要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考证课程进计划,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发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首先由系部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认证讨论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时要突出专业特色,要形成与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教学体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然后,再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课程标准,依次施教。 2.2重视实践教学课程 现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当中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更需要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4]。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因人设课,教师在每一堂实践课程当中,要对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恰当的调整,以避免该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偏向于形式化。例如教师既要指导该专业学生进行较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制作,便于师生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良好的把握。同时,教师亦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小型的网页,争取能够将其在校园网站上进行共享。另外,学校亦应该尽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实践机会,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5]。 2.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当中,需要重视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当前,该专业教师需要不断的适应信息技术的改革背景,需要在教学当中选取恰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指导[6]。如可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际能力,积累实际经验,鼓励中青年专任教师取得软件设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经济师等社会职业资格和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相互讨论,介绍经验;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与老教师切磋交流教学经验。同时依托企业,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交流”制度,以服务换服务,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技术能手以及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工作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学队伍中,实行“双导师制”,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工作,并聘请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来系举办讲座,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行业知识,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2.4完善实训教学配套设施 高校若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必须对其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完善。在此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对其实践基础实验室及较为专业的操作实验室进行建设,其次着重要在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编写、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设计出一套与职业岗位符合的高度仿真的实训项目;根据专业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具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业务水平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此外,高校亦需要建设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比较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岗位,以及商务实验室等,形成良好的实验室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7]。 结论: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的、高能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逐渐提高需求,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此方面,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完善,亦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在提高该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完善实训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将促使该专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者:高丽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探讨 摘要: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来获取各种信息化的通信数据。现代,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民营企业,均通过建立局域网来进行信息共享,以便于获取各种通信数据。但,人们在享受数据通信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网络维护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逐步被大家所重视。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进行分析,找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剖析其维护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使其安全、稳定和可靠。 关键词: 计算机;安全漏洞;信息管理;网络安全;应用 引言 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可以反过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从另外的角度上看,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导致风险的出现。故而,就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去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导致的安全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拿出相应的措施,强化前期预防,防治结合,逐步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1简述网络安全和信息管理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来说,至关重要,就是防止计算机受到恶意破坏,系统因此能够良好运行。目前这个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运行以及数据等方面,而用户的操作以及习惯都能够影响着网络的安全。另外,黑客、病毒以及非法入侵等都影响着其计算机的安全。信息管理指的是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互联网信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在计算机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其自身信息管理作用重大,究其根本就是保证网络安全。通常,网络信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服务器传输、服务器信息、基础运行信息、用户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几个方面。网络安全不只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也是商业和社会性的重要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维护通信数据的安全及稳定。但是,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并不像产品一样能够立即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网络安全确保数据通信稳定,能够使企业信息传输和共享准确,这些准确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原本存在的安全漏洞 在软件和新系统上市之后,还存在着很多的安全漏洞,又不能很轻易的进行修复,所以,严重的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 2.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常常隐匿于计算机的程序、文件以及数据当中,其一经触及,就会不可避免的危害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进而会导致计算机的瘫痪、死机、信息丢失甚至是盗取,从而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并且,信息的丢失以及篡改还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计算机病毒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不触及并不能说明无病毒,而一经触及,其传染性就非常强,通过网络以及程序等各种传播途径,从而使计算机很快就会感染上病毒,对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 2.3计算机系统维护不当 计算机系统虽然一直在升级管理,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不能完全保证对于一些威胁因素能够应对有效,从而产生危害。同时,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安全,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和升级,但是也会因为防火墙的阻止,导致一些系统漏洞出现,因此,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将不仅仅取决于此。与维护是否得当紧密联系。 3总结计算机信息在网络安全的应用中的有效措施 当今阶段,发展迅猛的数据通信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占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地位,只有采用有效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风险,才能让人们更加放心的使用。 3.1养成及时备份数据的习惯 为有效的确保计算机网络内关键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由于计算机出现故障抑或是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导致数据的篡改、丢失、非法访问乃至被破坏的问题,就要及时的对计算机中的关键数据予以备份,生成备份数据并保存起来。此外,在对关键数据予以备份时,要注意建立备份的记录,生成备份档案,以有效防止由于系统故障而出现信息的丢失以及损坏。 3.2运用防病毒技术 现阶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前进,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网络病毒愈来愈严重,因此对于防治计算机病毒以及杀毒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网络安全除了计算机系统安全外,有需要对病毒提前进行预防,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进行合理查杀,另外,检测需要有效、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单台计算机进行提前预防病毒:因为病毒的种类以及危害力相对有限,所以,预先将其进行设定,大多数情况都会在萌芽阶段进行消灭掉。因为病毒大多是通过软件或者硬盘进行传播,所以,提前预防这类病毒效果明显,几乎能够完全抑制;第二个阶段为网络防毒:系统安装有预防病毒的软件,能够非常彻底的把网络里的病毒清理干净;第三个阶段为网关防毒:该方式本质上其实就是所说的防火墙技术,它把外环及内网的环境予以分隔,以实现计算机系统比较好的信息安全。 3.3安装防火墙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出现网络漏洞,因此,必须制定修补系统漏洞的措施,经常使用的就是防火墙技术,它是在网络的外接口处利用防火墙控制网络层,能够更改限制、鉴别穿越防火墙的数据流,以此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为了避免信息丢失而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它利用防火墙最大限度的阻止黑客攻击,防火墙对网络安全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阻止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扩展到局域网的内部。防火墙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首道安全防线,其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按照结构的差异能将防火墙分成2方面:一个是软件防火墙,它能够直接设置在计算机内,运用一定的设置对计算机网络实行管理和安全防控,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相关用户运用最为普遍的是360防火墙;另一个是硬件防火墙,它是把硬件设置于计算机的外部和内部的网络交接处,这种防火墙的成本相对而言较高,但是它的功能也更加强大一些。 3.4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对计算机予以入侵检测是现在发展非常热门的一种技术,其主要是综合运用规则方法、推理、网络通信、密码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很多不同的手段,主要目的是达到对计算机网络内面临的入侵问题予以充分的监控。这里面,入侵分析的技术又可以分成统计分析以及签名分析2种手段:前者的重点监测对象为计算机系统被攻击的情况,运用其监测到的攻击模式得出签名,并且于DS系统的代码内予以相应编写;后者主要是将统计学为前提,在系统运行正常的时候结合其运行的模式来判断某个行为正常以及安全与否,进而有效避免系统被入侵,达到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 3.5完善网络管理 不断强化对网络的安全管理,完善、健全安全管理的制度,应严格遵循安全制度进行有关操作。内部网络仅能用来处理和工作相关的事宜,严禁进行和工作无关的事。为有效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要强化日常的维护,定期对软硬件予以检测、升级及维护,及时对系统予以更新。对特殊机械的运用要有完整记录,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安全。 3.6利用网络加密技术 前述提到的防火墙、网关检测和VPN均是被动型的网络安全技术,而加密和认证技术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网络安全实施的主动型安全措施,包含有数据保密与身份认证等方面的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是利用网络进行加密,保证各种信息不容易被盗取,其网络安全的意义就在于此。网络加密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个提升,它能够确保信息完整,保证公共网络传输保密安全,还能防止其他用户远程访问内网的现象发生,是一种身份认证技术,传输信息完整、可靠、安全。除了以上,还有虚拟专用网技术和漏洞扫描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在网络系统中加入相应的安全应用,例如:系统安装的各种软硬件,不能只安装必要部分,会形成潜在的安全漏洞;尽量不要采取将主机与服务器分开的外包方式,这样非常容易将信息数据丢失,出现安全问题。 4结语 当今,为了适应高科技所带来的信息化发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数据通信已成为了通信的主导力量,在未来的时间里,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的通信网络将会与更多的信息接应,其稳定性、安全的性能更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的维护,规范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让数据通信更加安全、可靠,将成为数据通信行业所研究的重点课题。 作者:伍华东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越发成熟,现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计算机的信息管理,是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地进一步完善,本文在此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探究 计算机技术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其中有一大方面就是对信息进行搜索,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因为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让各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升了工作的效率。想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进行一定的探究,首先要求我们要对计算机管理系统有所了解。 1计算机管理系统概述 计算机管理系统就是从信息切入,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一系列地开发与设计,进而创建出计算机服务平台。它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系统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以达到使用者可以根据此平台进行大量数据信息的分析及处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了统计学、经济学以及数学模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而成的一种全方位的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 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人们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管理和处理、分析时需要使用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而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当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有三部分,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编程语言,另一个是计算机模块的设计。 2.1计算机程序设计编程语言 对于计算机程序开发技术人员来说,所使用的编程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C++的编程语言,还有一种是像PB、VB这样的编程语言,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前在使用时难度要求相对较高,这样为编程人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它的语言很难做到灵活使用,编程语言本身的更新速度也不是很快。同时,在目前来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运行,也就是说,需要后台来带动前台。计算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数据引擎才能够对数据信息库进行访问。因此,PB、VB的编程语言存在着显著的优势,不仅让自身的运行速度得到提升,后期维护变得简单,也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编程程序的可靠性。 2.2计算机模块的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当中的模块设计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本质内容就是让系统的功能模块与动作硬件相连,进而确保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当中的模块设计,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观察。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横向的设计,于实际设计过程里需要考虑到系统的众多子系统,将数量庞大的信息数据全部利用起来,要得到充分的兼容,以达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整体的运行;但是从它自身的设计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种纵向的设计,它需要满足自身的功能进行设计。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它的功能是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合适的功能区域划分,将各个功能区域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让它们之间互相处于独立的位置。其实我们可以把整个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看作是一个较为高级的伺服系统,这样便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前文所提到的独立位置进行地独立运行了。在对功能区域划分的时候,需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并严格按照功能区域的划分规定,让各个系统都有各自鲜明的专业性,进而让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同时,模块与模块的接口要很简洁,对于这点,需要考虑它们的强度。计算机当中存在着很多的负面因素,这些,这些负面因素多数是客观因素,如环境温度、镇流干扰等,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各个系统的运行。所以,在计算机模块划分时需要考虑到降低负面因素的影响,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平稳化。总的来说,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我们需要从“内聚”与“耦合”两个指标进行评价,“内聚:指的是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就是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性,而“耦合”指的实施各个系统的独立性。而在设计时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方法可分为三种,即设计系统框架然后通过客户意见进行修改的原型设计法,按照系统全生命周期进行设计的周期设计法,和将前两者进行综合的综合设计法,在此不做赘述。 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未来的发展 3.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是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不断地创新发展,是不断地以新的替换旧的的过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同样也需要跟随整个计算机发展的脚步,进行自身地创新发展。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并不完善,在处理性能上,在受到外部原因的硬件老化、硬件落灰,或是内部的信息存储量逐渐增大,信息同时处理骤然增多等方面的影响都会让计算机的信息管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在此方面进行大力地研发,做到真正地突破。 3.2信息安全性地更大保障 在对于信息系统的设计时,对于每一个子系统都应该有相应的编程技术人员,让这些独立的编程技术人员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行。而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为前提的,而现在网络具有很强地开放性,信息安全经常会受到威胁。信息安全如果出现问题会对个人以及企业等造成重大的影响。在国家方面,需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制度保障,而对于计算机自身而言,需要自身通过网络上的限制,以及系统的革新,来应对非法人员地入侵,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更大地保障。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根据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再一步地研发,才能让计算机管理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运玉 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计算机系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通讯工程规划在社会稳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促进通信工程建设的合理化与正规化发展,提升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水平,并且为通讯工程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必须要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采取恰当的应用方式,促进通讯工程规划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规划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通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通讯工程规划工作,能有效促进规划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实现设备线路的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但是,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作用的发挥。因此,通过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能够实现通讯工程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建设的有效结合,推动我国数字信息化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 1通讯工程规划的内容 城市在进行通讯工程规划的过程中,首要目的就是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通过明确自身规划的主要内容,保证通讯工程的合理性[1]。在进行城市通讯规划过程中,应明确发展基础,满足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通过考虑各个行业不同的通讯需求,实现城市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通讯工程规划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背景下也逐渐完善,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科学应用到通讯工程规划中,提升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目前通讯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这就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强化通讯工程规范,保证其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2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原则 为了保障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进行,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规划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提升设备线路布局的高效性。首先,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保证每一项通讯设备的建设能够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推动我国城乡的全面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促进通讯工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2]。最后,每一项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合法性与安全性,避免出现危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只有坚持以上几项原则,才能保障通讯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发挥出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计算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3.1邮政设施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通讯工程中,邮政设施是覆盖面最广、服务人群最多的通讯设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其中,能够更为科学地进行路线的设计,尽可能降低邮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特别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下,路线设计更为简单准确,从而强化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进行信息的储存,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来促进邮政工作效率的提升。 3.2固定电话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尽管移动电话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固定电话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通讯事业想要获得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固定电话设施的稳定工作。在进行固定电话办理的过程中,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信息及地址等详细资料,从而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其中,能够实现用户信息的智能甄别,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与遗漏,最大程度地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当固定电话出现问题时,在接到用户反映之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会对提供的问题信息进行智能分配,并安排维修任务,从而减少问题维修的一些累赘程序,也起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效果,进而提升了工作效率[3]。 3.3移动通讯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移动通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移动通讯工程的规划中,能够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整个通讯工作的效率。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对移动通信进行实时的管理监控,特别是在电话卡补办及通讯记录查询中,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够极大地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移动通讯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更好地进行通讯系统的更新升级。 3.4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设施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掌握消息的时间有了新的要求,广播和电视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而且一些电视剧和综艺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媒体的规模比较大,线路比电话还要复杂。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将各个环节都连接到网络中,可以保证不同的部门实时沟通,也可以及时检测信息的准确性,自动化管理促进电视和广播发展,不断提高其先进性。 4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通讯工程进行全面规范、合理高效的规划,使工程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在具体的邮政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及广播电视等媒体设施方面,设施运行更加可靠、稳定。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其数据进行精确反映,以及实时更新通讯工程运行状态,进一步促进通讯工程的发展。 作者:单淋琳 单位: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推动了新领域的崛起和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顺应时代的需求成为一种必然,推动了信息科学的发展。在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究,使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逐渐的成熟和发展,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信息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并且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容量逐渐增加,人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提高,并且管理的难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加深。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开创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新局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可以使信息更加准确,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大多数的情况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管理的前提,而信息管理又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基础条件,两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离不信息共享的。在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信息量的增加是非常迅速的,并且知识经济也飞速发展,知识促进了现代化生产,而知识的创新又要基于信息之上。把信息资源和数据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处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在传统的信息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对信息的管理为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人在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出来,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会提供各种知识依据,使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科学。知识管理是在社会发展中,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的一大提升,使信息管理可以得以延伸,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意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在科学发展形势下,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提升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效率,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目前,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合作,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率,使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应用 1、做好需求的准确分析工作 在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实践应用时,要准确的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准确的掌握了需求才能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提供基础。首先,要准确的分析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总量,对数据能够正确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管理,并且体现出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其次,要深度的了解自身的物流信息,最关键的就是信息的适时性,只有充分了解了信息的适时性进行才能够保证自身具有的适时性与网络环境相适应,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具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提升对市场发展的应变能力,依据客户的需求实施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应用,进行信息集成,尽量的使流程简化,提升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其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指导,大大的提升服务质量。 2、做好应用系统的合理设计工作 在网络化应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网络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工作。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设计目标,然后根据应用需求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最后利用网络的特点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网络构架。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功能性,使设计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类,使设计出来的系统功能更加的层次分明,让同类型的功能可以处在同一层次中,最终完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系统功能模式,有效的完成各种应用任务,实现科学合理的系统网络构架,从各个方面提升网络化管理的效率。 3、做好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 硬件基础设施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根本,只有对硬件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实践应用的效率和质量。硬件基础设施主要由计算机终端设备、互联网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实践,在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调整,使硬件基础设施更加的完善,使其基本功能能够满足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需求,为顺利的开展实践应用工作提供支撑,避免一些由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造成混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造成一定的损失。 4、做好网络维护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都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实现网络化应用就需要与外界网络环境发生一些联系,但是很多的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会对网络进行一些不正当的攻击,使网络安全性受到破坏,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所以要使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能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就需要加大网络保护力度,做好相关的网络维护工作。防火墙技术最基础的保护措施,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离的保护墙,阻止非用户对数据资源的访问。做好基础保护之后要加强密码保护,为外界的非法破解制造障碍,大大增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安全性。网络安全的维护需要依靠多种技术,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的功能需要进行各种安全维护,为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总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捷服务。知识与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应用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创造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新模式。在设计科学的网络化管理系统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合理的系统设计,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维护,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服务。 作者:曾涛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关于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进程的加快,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个高职院校兴起。如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从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培训实习四个方面,探索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把培养目标全面在课程体系上反映出来,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绝不停留在课程教学的浅薄层面上,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入手,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点,给学生营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健康培养。 一、明确高职专业人才目标,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而是要更加明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掌握上岗技能。同时,应了解和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并挖掘市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职业关键能力及应取得的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建立在以行业服务为依托的基础上,将行业创新、行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应向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倾斜。 一是信息处理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推进,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异常迫切。二是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开发人才的培养。目前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离不开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这方面的人才。三是图形信息处理人才的培养。在计算机领域中图形、图像处理,及平面设计和三维动画技术是工作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因此,培养好此三方面的人才,是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目标。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强化实践、精化理论、主重能力的教学方针。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紧跟企业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群进行追踪调查,把握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动态,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思路,确保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联系,进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课程整合跟随市场变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做铺垫、以技术做重点,全面承载课程的实质目标。一切为学生负责,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道路,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课程进行全面改革。[2]在制定课程项目和设计学习规划时,把所有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实际的训练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强烈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实操训练过程成为高职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坚强后盾。 二、体现高职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摸式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体现在学生的实操技能接近企业岗位技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专业宜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和开发的出发点,开设3-5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任务驱动式教案,将满足工作任务需求为课程讲授的出发点,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每门课程可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有些实验、实训场地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教师制作一些与实验、实训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或者制作实际操作过程的录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考核方式应采用理论、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成绩。 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也是有利于学生技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利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并通过大赛的组织分类,创建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锻炼。老师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例如顶岗实习,经过双向选择,一部分优秀学生走到企业,在企业完成本课程的部分学习任务。采用顶岗实习,以就业为导向,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实现了“教室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职场与学校一体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雄厚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要培养出心理健康、高素质的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设心理咨询部门,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诊断与咨询,同时学生社团成立专门的心理协会,帮助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改变不合理认知方式、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利用墙报、黑板报、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另外要提高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安排和设计学科拓展的内容,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出知识全面、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备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好的课程设置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好的教学方法同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做到两者相为辅翼,互为照应,才能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推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因为,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源头往往来自于教师强烈的专业精神,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操守等。要使教师认识到专业精神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有自觉培育、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用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实现自我,贡献社会,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专业能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是良好的校内环境。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发挥有经验教师的带头作用,老教师指导和带动青年教师等,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出国考察等机会,确保对教师做到既使用又培养,努力满足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三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只在课堂和学校里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及时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只有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雄厚的师资队伍,高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四、加强培训实习环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集中时间的项目实训、毕业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协调合作实现技能目标。主要开设的实训课程有数据库技术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实训,网页设计实训,办公软件实训,微机维护修理实训等。 (二)从时间、师资、场地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一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二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三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四是鼓励教师大力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5]。 (三)利用较长的毕业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除了毕业综合实践,有必要增加8-10周的机动时间,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本专业第二课堂以开发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和技能为着力点,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技能训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特长,提高职业技能。 通过构建以上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技能培训环节,增强学生现场工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回顾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跨越式发展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虽取得可喜成就,但是,高职教育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新阶段,将会对高职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想跟上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初探 摘要:当今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核心技术,可以认为当今任何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都与数据库的应用分不开,数据库已成为其核心和基础。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是要充分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的操作除增加(insert)、更改(update)和删除(delete)外,最常用,也是重要的是查询操作。即便是最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也离不开查询功能,查询可以说是进行数据管理的重要手段,不过也是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较困难、花时间、有一定难度的部分。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查询 1、综合信息的查询 目前,随着工具软件的发展和广泛采用,使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如虎添翼,其中powerbuilder以其独特的数据窗口(datawindow)倍受欢迎。 powerbuider是美国著名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生产厂家powersoft公司于1991年6月推出的功能强大、性能优异的开发工具,它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具有可视图形界面的、快速的交互开发工具。智能化的数据窗口对象是其精华所在。利用此对象可以操作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而无需写入sql语句,即可以直接检索、更新和用多种形式表现数据源中的数据。但要注意,必须使数据窗口成为窗口(window)下数据窗口控制的一个连接对象,数据窗口才能使用户在应用执行期间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利用powerbuilder提供的内部查询机制,我们即可以让数据窗口作为查询条件的输入,又可以让该数据窗口作为查询结果的输出,这样就可以使数据窗口中的所有数据项进行自由组合的查询。例如:在窗口w_que上建立两个数据窗口控制dw_1和dw_2,分别连接两个数据窗口对象dw_que1与dw_que2,其中dw_1用于输入查询条件,而dw_2用于显示满足查询条件的所有元组。事实上条件的输入及元组的显示完全可以在一个数据窗口中实现,考虑到这两种操作的差别(例:条件输入可编辑,而元组显示不可编辑;条件输入可为某一范围,而元组显示仅为满足条件的所有纪录……)将其用两个数据窗口控制来实现。这就要求dw_2与dw_1数据共享,即要求dw_que1与dw_que2两数据窗口的数据源完全相同。 用这种方法实现查询优点突出,例:通过设置数据窗口中对应列的编辑风格(edit styles)为相应的下拉式数据窗口(dropdowndatawindow),使显示的元组文字化。注意,这要事先建好下拉式数据窗口。设置数据窗口中对应列的编辑风格同样可满足其它显示需要。利用数据窗口的风格特点:查询表的列宽、列序可自由改变,甚至可以覆盖掉一些列,以达到更满足查询显示的需要。综合查询的信息来自多个表,改变数据窗口的数据源,采用多表连接的数据源即可实现。但是如我们问题的描述,如果我们需要的查询项随机地来自这43张表中的数据项,显示项也是随机地。这种任意条件的组合,可选输出项的显示称为动态查询(dynamic query)依然采用上述方法,数据窗口dw_que1与dw_que2的数据源将是这43张表的连接,先不说效率问题,单从这426个项中输入查询条件,又显示这426个项,就使人敬而远之。因为,在每一次查询前,都不了解此次查询的要求是什么,这样,每张表中的每一个数据项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每一次的查询,一旦查询条件确定、显示条目也确定后,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有意义的查询并不是需要全部的43张表,换言之,每一次查询没有必要将43张表全部连结,而应只连接那些被选中数据项所在的表,即数据源是动态产生的。由于数据源不确定,数据窗口就无法设计,动态查询无法用这种方法实现。 2、计算机动态查询的实现 在某些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中,由于用户在开发前提不出查询的需求,而在系统运行中希望能够对所有的数据项任意组合进行查询,以满足来自多方的需求,实现动态地查询(即随机地从43张表中选择数据项进行组合作为查询条件并任意地选择数据项作为显示条目)。对于此类查询的实现要利用powerbuilder通过编程的方式在运行时动态地创建数据窗口,并动态地控制数据窗口。 动态地创建一个数据窗口,应用程序需要执行下列任务: •动态地构造sql语句。 •用符合数据窗口语法的字符串,为现在的数据窗口控制创建一个数据窗口对象。具体实现如下: 2.1 动态地生成sql语句,根据sql的语法:select stringa from stringb where stringc 也就是动态地生成 stringa, stringb, stringc.由用户输入要显示的列,一旦输入完毕,列名就随之确定,将所有列名拼成一个“串”,中间用“,”分隔,形如“columm1,column2,column3,...,columnr”,则动态地生成stringa;同样由用户输入查询条件,包括相应的列、满足的条件或范围、逻辑关系等,将这些条件拚成一个串,即为stringc,显然,所有的列名都确定了,他们所在的表名也确定了,按照stringb的语法规则即可构造。 注意:上面的stringc由两部分(表间关系stringc1及查询条件stringc2)组成;表名串stringb与表间关系stringc1、查询条件stringc2及显示条目stringa均有关。 在实现的过程中:为贴近实际应用,习惯上,先输入查询条件,再输入显示条目。即在输入查询条件后,生成strinc2,stringb,stringc1;然后,再在输入显示条目后生成stringa,并修改stringc1,stringb。最后形成sql语法: str="select"+stringa+"from"+stringb+"where"+stringcl+stringc2 2.2 在现在的事物对象里利用相关的syntaxfromsql()函数生成符合数据窗口语法的字符串: exp=syntaxfromsq1(sq1ca,str,strsty,error)生成数据窗口的源代码 其中:strsty为数据窗口的显示风格,例: strsty="style(type=grid)datawindow(units=lcolor=12632256)text(font.face='system')" 2.3 创建数据窗口对象 dw_que.create(exp) 这样就实现了用户要求的随机查询。 在真实系统中,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时希望通过选项方式录入查询信息,由于库表中存放的大量信息为代码,这就需要在程序中先把录入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相应的代码再连接到查询条件中。为简化输入,提高准确性,可采用代码输入,即动态地嵌套下拉式数据窗口。在显示查询结果的数据窗口中,事先不能嵌套下拉式数据窗口,可预先做一个函数,在程序运行中根据所选的列把代码转化成所对应的汉字显示,这样更完善了用户要求的随机查询。 根据数据窗口的动态特性,对于那些运行时才能确定的数据窗口采用动态方式创建,使应用程序能更灵活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总结 将查询条件的输入实现多级菜单选择将查询结果文字化,使复杂查询问题解决得更完善。动态查询的方法,不仅能应用于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是解决其他需要复杂查询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途径。这种动态查询方法的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使用,避免了应用系统开发中开发者冥思苦想所有可能的查询条件,而系统运行中用户总遇到有些查询要求无法满足的矛盾。动态查询的实现,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产品维护的工作。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经济。随之而来,丰富多彩的各类信息服务相互交叉融合,逐渐演变出其商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也凸显出全球信息网络中所蕴含着的无限商机,抓住这一机遇,适时合理地培养信息管理人才是各大院校需要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专业建设 教育市场研究 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差异化竞争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顺应市场需求 1.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现状 从21世纪初我国推进国家信息产业化开始,到目前各大院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管理、咨询、中介等社会信息服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已从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延伸到各类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该专业毕业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从我国现状来看it人才总量存在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4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8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50万左右,缺口很大。目前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摸索和探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创新问题。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it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压力,这些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更需要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信息产业部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04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3月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针对的人群是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咨询顾问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调查分析师是政府和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重金难求。根据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调查咨询机构1500多家,有关的研究机构上万家,但是专业调查分析人才缺乏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时代的,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和创新。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为顺应市场需求,我们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同步进行,相互支持,参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育和企业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 2.1.1 教育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专业建设不但要依托企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研究,还要着眼于教育市场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充分重视和结合地域经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而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我们院校处于北京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北京市教育市场的研究,分析并掌握竞争对手专业研究和发展领域、学生培养方向、其他地区专业特色等信息;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和北京市企业特点,结合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总体规划的研究,从而制定差异化竞争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①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全国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要总结和发现全国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②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北京市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和发现北京市相关专业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2.1.2 北京市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认证调查 通过对信息管理专业招聘市场研究,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探寻企业岗位能力、人员性别、受教育程度、需要人数等各个方面的真实现状,细化各个岗位受企业欢迎程度,分析企业性质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调查研究的实施和渠道分别采用 招聘网站调查与分析 市级、校级招聘会以及各区人才招聘市场调查与分析 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调查与分析 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 各类型企业走访 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2.2.1 主要研究方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电话访问 问卷调查 企业访谈 专家论证会 网络调查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为专业课程建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2.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是 信息管理岗位调查 学生岗位能力调查 企业需求调查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课程设置 毕业生情况调查 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调查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难点是 开专家论证会时,如何确认专家、讨论内容、会议方案 调查走访时,确认企业、与企业联系、确认会面时间、讨论议题 问卷设计时,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等 3 结论 在论证专业定位时,一定要注意专业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找到了改革专业的正确方向;在确定专业、寻找学生就业市场时,要善于发现竞争环境好的领域进入,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所以,我们要通过课程改造,加强实训环节建设,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浅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摘要】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日常医院业务的信息管理,可以更加准确、实时、可靠。而且可以快速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医院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效率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论述了医院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流程改进;电子病历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近30年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硬件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软件开发方法论、开发语言、开发工具发展也很迅速。医院的信息系统应用得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在这种条件下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业务处理效率,辅助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是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进行论述。 一、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临床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 医嘱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医师的医嘱为主要管理内容的计算机系统。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生成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等处置单,减少核对的工作量和差错。同时将医嘱信息通过网络传往收费处代替手工进行自动划价,传往检查科室代替手工申请检查项目。 医嘱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1)医嘱数据的输入与核对处理。(2)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检查申请和医嘱病历的自动生成处理。(3)根据医嘱、治疗单、检查申请、护嘱生成每天的收费记录处理。 (二)护理信息管理 计算机护理管理系统,一般由护理信息、护理管理和护理支持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应用于护理管理、护理实践、护理科研与教学及其它护理活动领域。 1.护理信息子系统:是在搜集大量的医疗信息的基础上,按标准化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整理成护理信息。护理信息主要包括:(1)护理分级记录。(2)病人状况记录。(3)入院护理记录。(4)出院护理记录。(5)病房护理记录。 2.护理管理子系统:完成护理活动中对护理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管理以及护理实践中的文秘等工作。 3.护理支持子系统:用于责任制护理,辅助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计划,以及为护理科研和教学提供有关的医疗信息等。主要包括:(1)辅助护理诊断。(2)辅助制定护理计划。(3)检索各种医疗信息。(4)护理科研。(5)护理教学。 (三)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临床检查有各种形式的结果,但归纳起来有6种类型:(1)定性结果,如一些定性检查。(2)数值性结果,如血压、体温、各种检验结果等。(3)文字结果,如病理检查报告、心电图检查报告、超声检查报告等。(4)图形结果,如心、脑电图等。(5)图像结果,如x光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6)动态图像结果,如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内窥镜检查录像等。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用计算机采集、存贮、传输这些检查的结果记录。充分发挥出辅助诊断治疗的作用。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不仅解决了医疗中的问题,同时也为收费等管理工作提供了原始数据。临床检查信息系统通常由:申请处理、结果采集、报告生成、结果存贮与传送和结果查询等几个部分组成。 (四)临床检验信息管理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1)检验申请的输入。当病人需要进行各种检验时,医师能够在计算机上选择所需的项目,由计算机将这些申请单传往检验科室。(2)标本采集与编号处理。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并对将进行的检验项目进行编号,如果使用了条形码,此时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3)检验与结果数据采集。将检验结果录入计算机系统。目前很多检验项目已使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处理,分析完成后能自动将结果传回计算机。(4)检验结果的传输。(5)检验工作登记。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既能够作为检验科室的工作登记记录,又能够根据这些记录进行自动划价并传往收费处。(6)检验科室的质量控制。通过计算机记录下质量控制的数据,使检验科室能够随时掌握检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机绘制出的质控图形使质控情况一目了然。(7)检验结果的查询与打印。主要是使临床医师能够很方便地查到所需要的检验结果。 (五)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医学影像信息的管理是医院辅诊检查信息管理的一种。但由于医学影像的数据量比一般文字信息大几个数量级,这给医学影像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技术问题,主要是影像的存贮、传输、显示都与一般文字信息有很大的区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专用设备。因而医院可以用较小的投资来建立一个功能较强、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需要的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每个病房中使用联网的微机显示出所需的图像,包括:c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超声图像、内窥镜图像、病理切片和电镜图像、血管造影图像、核医学检查图像、x光图像等。 二、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医院管理是指医院的各级领导通过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实施对医疗、护理、行政等方面的全面管理。根据医院的医疗任务及业务特点,其中医疗、护理的管理占整个医院管理的主要部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主要是对医疗及其相关信息的管理,因此在医院管理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正确无误的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是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 医院医疗信息通常可归为二类:一类是效率管理指标,一类是质量管理指标。效率指标包括伤病员流动情况,床位周转和使用情况等。质量指标包括治疗情况、手术情况、床位周转和诊断符合情况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真实反应一定时期内医院的收治情况、伤病员的人员结构情况、床位周转使用情况,同时从管理上掌握目前治疗水平高低和病种分布情况,经过计算和统计分析,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可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作出一系列相应调整措施,出台一些适应当前情况的政策,使医院在收治上适应病人分布,在经费使用上减少流失和浪费,药品采购上少占资金,技术力量调整上渐趋合理。因此,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反馈及综合分析是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 (二)医疗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计算机是医疗信息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涉及钱、财、物等环节的管理,对这些数据的流向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各级管理部门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这些重点环节实施监控。因此,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是对管理环节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 (三)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学、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 病案是病人住院期间的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原始信息资料,又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 (四)提供优良的医学期刊信息服务也能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业务技术建设发挥作用 医学期刊是医学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道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交流,而且在医院业务建设上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医学期刊是传播新技术、新创造、新信息、新科研设计及医学发展新动向的主要媒体,它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和推广提供了园地。 (五)影像信息管理也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 影像信息是通过录像、照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媒体存贮的医学信息,它既有医院重大改革的现场纪实,也有特殊病例的治疗记载,还有科研论文的精辟总结,它在促进医院建设及科研指导上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试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的研究 [摘要]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于物流管理,从而引发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物流业已从为社会提供传统运输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本文主要从物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前景这几个方面论述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降低 物流成本 现代物流是生产营销的重要支持系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决策,并控制现实物流运行。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降低物流成本,适应现代社会对物流高速、安全、可靠,特别是低费用的需求,这也是未来物流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物流业现状 近20年以来,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物流业也同国民经济一样有了较大发展。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6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物流管理费用增幅回落,占总费用比重略有下降。2006年管理费用为5066亿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2005年回落1.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13.2%,比2005年下降0.4个百分点。据专家预测,2007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会比2006年下降。 二、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在物流方面的信息化、集成化管理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水平普遍较低。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2.物流管理、服务水平低。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加上市场发育滞后,全国物流企业大多数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 3.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物流行业人才培训和物流管理亟待加强。 4.相关领导对物流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以上原因导致(1)物流费用过大。如果从物流业总体费用考虑,有关资料显示,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已超过40%。(2)物流时间过长。据有关资料介绍,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在货物运输中,我国现行运输管理体制也制约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物流速度。(3)货物受损,投递差错时有发生。 三、前景 1.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高效率的配送将降低物流成本。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合理安排配车计划,选择最佳的运送手段和途径,从而降低配送成本。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在我国的物流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从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如:计算机系统提供的正确、及时的采购、销售信息,提供适时、适量、适价的采购、销售信息,及时了解供应商和销售商的绩效,帮助物流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策略和行之有效的方案。 2.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最优控制,降低物流成本。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的进行;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进行预测分析,可控制物流成本。例如,将全世界的电脑资源都利用起来,采取外包的形式将一台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元器件、芯片外包给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去生产,然后通过全球的物流网络将这些零部件、元器件和芯片发往同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组装,再由该物流配送中心将组装好的电脑迅速发给订户。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这个过程,就可使用计算机,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数据交换技术,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也可以自动完成。 3.物流管理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生产、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工具、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任何一种物流设备都必须接受物流系统计算机的管理控制,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其规定的动作,反馈动作执行的情况或当前所处的状况。智能程度较高的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更好地识别路径和环境,本身带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这为降低物流费用创造条件。 四、结论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物流管理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物流存在的成本过高、时间过长、不易掌握物流车辆的具体方位等问题,不断简化物流操作流程,努力降低物流成本,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试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高职 数据库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以《sql server数据库与应用》课程作为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但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本文针对这一不足提出该课程与一门前台语言整合的教学改革思路。 1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教授学生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原理,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维护,让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数据库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 1.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学习,具有设计、使用和维护一个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库系统,并掌握一定的界面开发能力。 1.3 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具体创建表、创建数据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库对象、sql语言,重点是数据的查询统计语句、数据库的安全与管理,至少学习一种前台开发平台与数据库的连接及数据基本操纵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掌握数据库安全与管理维护操作。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理数据库,熟练掌握sql查询和统计语句,能够编写sql语句查询分析数据。 2 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独开设,注重理论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都会单独开数据库技术这门课。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之后,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一些简单的sql语句等,但还不能理解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在进行数据库程序开发时,自己不能设计合理的数据库。 2.2 授课方式、方法不适宜 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是讲解完理论知识,然后操作一遍给学生看,上机课让学生模仿做一遍。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把课程系统化,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模仿做出每次课程的操作,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己思考的少,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自己分析解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感觉不到数据库技术的作用。 3 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前台语言的整合 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后台技术支持,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外,还需要前台语言的连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系统。目前信息系统的结构是c/s结构或b/s结构。用于c/s模式开发的主要有vb、delphi等,用于b/s模块开发的主要有asp、jsp、php等,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s模式的程序更加普及,社会对b/s模式程序设计、维护的人员需求较大。 考虑到单独开设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将数据库技术与asp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网站数据库的开发维护能力。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展开,重点是网站数据库的设计,并讲解一定的前台网页开发技术。将教学内容对应到项目的各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模拟计算机企业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流程。 3.1 教学内容的分解 进行数据库项目开发,首先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分析当前工作过程中需要存储的数据,可以收集一些纸质的管理文档,确定系统需要的基本数据结构,所有数据库技术课程最先讲述的应该是关于系统数据逻辑设计方面的内容;确定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它转化为系统的存储结构,这部分涉及到数据库的创建和数据表的设计与创建;建好数据库和表后,就要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操作,如增加、查询、修改、删除,这部分内容一般对应于数据库项目开发中的程序设计环节,sql语言的学习;学完数据操作语句之后,针对项目开发中可能涉及的复杂查询、数据统计,以及实现复合操作的要求,还涉及到视图的设计与建立、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和创建;学完以上内容之后,涉及的就是数据库安全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属于数据库应用项目初步完成之后的工作;最后,就是综合运用前面所提到的知识,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对应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3.2 课程实施建议 学时:总学时72,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36学时。前导课程:excel、网页制作、asp。 3.3 项目的实施 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开发好的系统,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功能,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将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开发步骤和本课程对应的知识模块,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针对每个子项目展开知识讲授,并利用项目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子项目,在所有讲授完毕之后,让学生对子项目进行组合并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后举行作品汇报会,让学生相互评价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评语及建议,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总结课程的教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既将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又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4 项目教学的保证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的再好,如果保证不了实施顺利进行,那也是没有用的,对于项目课程来说,教学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教师就必须制定保证措施,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相关措施如下:①教师要摸清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项目内容,并合理分好学生项目组,一个项目组成员,最好要搭配好、中、差的学生,让他们可以互相学生,保证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课程时,难度要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项目的设计要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实际项目。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比较清楚,容易理解的实用项目,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所给出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每个学生考试完都有成绩,成绩是怎么保存的?学生在家上网就能查询到自己的成绩,这是怎么实现的?学生用了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自然就会想到这些问题,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③制定有效、严格的成绩评定办法,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把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而会更糟,因为项目课程前后的连贯性很强,学生没有完成前面布置的项目,后面的项目就无从下手。所有在设计项目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严格、有效的成绩评定办法,以考促学。例如,取消理论考试,考核成绩将以项目验收的成绩为准,学生只有通过项目演示、现场答辩的相关考核,才算成绩合格。考核方式要给学生一定压力,督促他们学习,考核方式要注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4 结语 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其与前台开发技术asp整合,并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数据库原理的有关内容和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让原理部分与应用紧密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又能避免了纯粹讲原理的枯燥和泛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浅析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探究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 通讯工程规划 “十二五”规划 应用 论文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行业各部门内的运用也逐渐频繁并深入,在医学、教育、工程等很多领域都有涉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领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和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庞大的覆盖面、强大的数据分析以及多方面全方面的计算操作系统,实现了通信工程规划中线路的布局、线路的监管及设施的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管理,提高了城市通信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文章分析并研究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在刚刚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通信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结合城市通信实况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的发展目标;合理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任务包括四个方面:邮政设施规划;城市电话系统规划;城市移动通信规划;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庞大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强大的数据检索技术的帮助下,有效的推动了通信工程规划事务的发展,将繁琐变简单,大大提高了通信工程规划的工作效率。现就“十二五”规划明确下达的主要任务针对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 邮政设施规划 邮政设施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连接城与城、乡与乡、城与乡之间的通信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覆盖面积广、事务的繁琐导致信息量庞大,靠旧式的人力式管理已经很难达到要求。如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通信工程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邮政设施方面,计算机信息管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1 邮政枢纽的设计与完善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下,邮政枢纽的设计明显比过去要完善很多,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一键化”、“自动化”操作,工作人员将勘测到的现场情况信息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理想的设计方案,不仅方便快捷,枢纽的设计较过去相比也很完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2 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连接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下,城市中心地区和周边地区的通信设施得到了很好的连接。工作人员将周边地区的邮政设施及用户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就能够快速的计算并设计最理想的连接线路,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又提高了安全性。 1.3 邮政设施的保护 工作人员把各邮政点、各邮政设施的信息输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会将这些信息储存,并利用其强大的存储和记忆功能,在邮政设施出现故障时,可以很清晰快速的指出故障地点、原因及解决方案,通信工作不再需要工作人员长途跋涉前往现场,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容易很轻松的发现连接中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城市电话系统规划 在现代通信的发展中,电话系统已经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基础项目。电话系统的质量和完整,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电话系统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2.1 固定电话的办理 用户在办理固定电话业务时,提供所需办理电话业务的地点以及用户的身份证明,业务员将用户的基本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管理系统就会自动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储存,并自动生成固定电话号码。用户在以后进行固定电话相关业务操作的时候,只需要携带用户的身份证明以及固定电话号码,便可以办理相关业务。 2.2 固定电话故障维修 在固定电话出现故障的时候,只需要拨打客服电话,提供用户固定电话号码,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指令,指派相关维修维修人员前往,减少了很多繁琐的步骤,高效可行。 3 城市移动通信 在移动通信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移动通信,因此,保证移动通信的健全畅通,是通信工程规划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移动通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从业务办理、到业务查询、再到问题反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都提供着很大的辅助性作用。用户在办理移动通信业务的时候,业务员将用户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将用户的信息进行储存,并提供安全保护,当用户的电话卡出现丢失、损坏等问题的时候,可以持身份证明到业务网点进行办理。信息系统会自动识别用户信息,提交用户问题,记录问题信息,业务员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问题处理。 4 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 广播电视设施是城市规划中最基础性的设施,由于覆盖面积广、用户信息量庞大以及易出现故障,因此在通信工程规划工作中,广播电视设施的规划是一项重中之重。在网络系统中,广播和电视的信号利用卫星以及庞大的网络传到每一个用户,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下,数据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准确地到达每一个用户手中,极快捷的信息处理方式,在业务办理、故障报停、线路维修等方面,为城市广播电视设施规划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帮助。 5结论 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使通信工程规划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对通信工程规划的日常工作管理更加及时、准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的数据分析和庞大的信息存储,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在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信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即时地清晰地了解到整个城市的通信工程情况,为通信部门提供了准确快捷的消息,也为城市通信工程规划发展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试论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教学思考 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课程,怎样优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近些年来比较重视的一门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怎样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比较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使得我国的大批企业蓬勃兴起,这种现状一方面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领域被拓宽,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对就业者的各方面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上近些年来高等院校不断施行扩招的政策,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专业在开设和施教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完善教学的课程设计体系,推动课程的合理化,才能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课程的专业化发展。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目前的教学现状 1.缺乏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知识和专业技术储备的人才,技能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对象,但是,就现在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分看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反而忽视了对实习实训类课程的设置,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口头表述,背离了创新教育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太过落后和枯燥,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热情,而且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很到的教学限制,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与高职人才的要求相悖,不利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学习内容不断增加。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增加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负担,学生学习的课程数量不断增多,课程的内容和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初衷是希望将压力变成动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显然学校并没有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有效地把握,而且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削弱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效果,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偏失。 3.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大院校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和完善自己,加快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这种思想本身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施行该思想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度重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却忽视了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和系统化,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求新求异”上,显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而且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做到系统的掌握。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思路 1.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相关的课程,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就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将课程的设置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有针对性和应用价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更是如此,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对本专业的就业信息进行相关的跟踪性社会调查,认识到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对课程的设置,使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打破课程的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整合。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必须要以岗位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构为要求依据,建立合理系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吗,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领悟能力、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了解,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等方面做好系统的课程内容整合,以知识结构为基本框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把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当中,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增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革课程的教学形势,加强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传统的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比较古板和陈旧,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地改革实践,使之符合学生的就业要求,建立起由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所构成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打破原先的课程自称体系的封闭状态,将专业课当作课程设置的中心,使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都围绕着专业课来展开教学,突出对实践课的重视,以专业课为核心,形成与其他课程横向衔接的发展态势,教师要根据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做到每一课程的设置都要相对独立,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逐步接触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也应当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实践实训练习的重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录用需求,鼓励学生多考一些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边讲边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的讲解局限在了课堂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高职学生大多是一些文化基础课基础较差、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够理想而选择进入高职学校的,这些学生本来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就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在毕业后取得与高等院校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要加强对他们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本专业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边讲边练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理性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到专业的教室去上课,让学生亲自进行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结构以及功能在头脑中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在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教学的思路首先是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展开实践性的练习和训练,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要求比较高,进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走的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子,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必须重视起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走实践——理论——实践的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动手实践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加强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教师的理论课程,从理论课程中找到解答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充分关注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是创新类的人才,只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上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各企业对企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都在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提倡学生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统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也给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放在首要位置,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试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浅论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摘要】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日常医院业务的信息管理,可以更加准确、实时、可靠。而且可以快速的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于医院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效率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文章论述了医院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流程改进;电子病历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近30年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硬件计算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价格大幅度下降。软件开发方法论、开发语言、开发工具发展也很迅速。医院的信息系统应用得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在这种条件下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业务处理效率,辅助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是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针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具有的功能进行论述。 一、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护理信息管理,临床检查信息管理,临床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医嘱信息与医疗记录管理 医嘱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医师的医嘱为主要管理内容的计算机系统。医嘱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自动生成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等处置单,减少核对的工作量和差错。同时将医嘱信息通过网络传往收费处代替手工进行自动划价,传往检查科室代替手工申请检查项目。 医嘱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1)医嘱数据的输入与核对处理。(2)药疗单、治疗单、膳食医嘱、护理医嘱、检查申请和医嘱病历的自动生成处理。(3)根据医嘱、治疗单、检查申请、护嘱生成每天的收费记录处理。 (二)护理信息管理 计算机护理管理系统,一般由护理信息、护理管理和护理支持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应用于护理管理、护理实践、护理科研与教学及其它护理活动领域。 1.护理信息子系统:是在搜集大量的医疗信息的基础上,按标准化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整理成护理信息。护理信息主要包括:(1)护理分级记录。(2)病人状况记录。(3)入院护理记录。(4)出院护理记录。(5)病房护理记录。 2.护理管理子系统:完成护理活动中对护理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管理以及护理实践中的文秘等工作。 3.护理支持子系统:用于责任制护理,辅助护理诊断和制定护理计划,以及为护理科研和教学提供有关的医疗信息等。主要包括:(1)辅助护理诊断。(2)辅助制定护理计划。(3)检索各种医疗信息。(4)护理科研。(5)护理教学。 (三)临床检查信息管理 临床检查有各种形式的结果,但归纳起来有6种类型:(1)定性结果,如一些定性检查。(2)数值性结果,如血压、体温、各种检验结果等。(3)文字结果,如病理检查报告、心电图检查报告、超声检查报告等。(4)图形结果,如心、脑电图等。(5)图像结果,如x光片、ct片、核磁共振片等。(6)动态图像结果,如血管造影检查记录、内窥镜检查录像等。 临床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用计算机采集、存贮、传输这些检查的结果记录。充分发挥出辅助诊断治疗的作用。临床检查信息系统不仅解决了医疗中的问题,同时也为收费等管理工作提供了原始数据。临床检查信息系统通常由:申请处理、结果采集、报告生成、结果存贮与传送和结果查询等几个部分组成。 (四)临床检验信息管理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1)检验申请的输入。当病人需要进行各种检验时,医师能够在计算机上选择所需的项目,由计算机将这些申请单传往检验科室。(2)标本采集与编号处理。在采集样本时从计算机中调出检验申请并对将进行的检验项目进行编号,如果使用了条形码,此时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3)检验与结果数据采集。将检验结果录入计算机系统。目前很多检验项目已使用自动分析仪进行处理,分析完成后能自动将结果传回计算机。(4)检验结果的传输。(5)检验工作登记。计算机将上述检验申请和结果记录下来,既能够作为检验科室的工作登记记录,又能够根据这些记录进行自动划价并传往收费处。(6)检验科室的质量控制。通过计算机记录下质量控制的数据,使检验科室能够随时掌握检验设备的工作情况,计算机绘制出的质控图形使质控情况一目了然。(7)检验结果的查询与打印。主要是使临床医师能够很方便地查到所需要的检验结果。 (五)医学影像信息管理 医学影像信息的管理是医院辅诊检查信息管理的一种。但由于医学影像的数据量比一般文字信息大几个数量级,这给医学影像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技术问题,主要是影像的存贮、传输、显示都与一般文字信息有很大的区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用的计算机设备性能也越来越接近专用设备。因而医院可以用较小的投资来建立一个功能较强、能满足绝大部分临床需要的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医院的影像检查设备可与计算机管理系统联网,临床医师可以在每个病房中使用联网的微机显示出所需的图像,包括:ct图像、核磁共振图像、超声图像、内窥镜图像、病理切片和电镜图像、血管造影图像、核医学检查图像、x光图像等。 二、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医院管理是指医院的各级领导通过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实施对医疗、护理、行政等方面的全面管理。根据医院的医疗任务及业务特点,其中医疗、护理的管理占整个医院管理的主要部分,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主要是对医疗及其相关信息的管理,因此在医院管理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一)正确无误的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是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决策依据 医院医疗信息通常可归为二类:一类是效率管理指标,一类是质量管理指标。效率指标包括伤病员流动情况,床位周转和使用情况等。质量指标包括治疗情况、手术情况、床位周转和诊断符合情况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真实反应一定时期内医院的收治情况、伤病员的人员结构情况、床位周转使用情况,同时从管理上掌握目前治疗水平高低和病种分布情况,经过计算和统计分析,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可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作出一系列相应调整措施,出台一些适应当前情况的政策,使医院在收治上适应病人分布,在经费使用上减少流失和浪费,药品采购上少占资金,技术力量调整上渐趋合理。因此,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反馈及综合分析是领导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 (二)医疗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实时监控 计算机是医疗信息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涉及钱、财、物等环节的管理,对这些数据的流向从根本上加以控制和管理,使各级管理部门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这些重点环节实施监控。因此,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是对管理环节实时监控的重要手段。 (三)病案信息是科研、教学、总结经验、提高医疗质量的最好资料 病案是病人住院期间的全部检查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病案信息的管理既为科研教学提供原始信息资料,又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 (四)提供优良的医学期刊信息服务也能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业务技术建设发挥作用 医学期刊是医学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道科研成果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交流,而且在医院业务建设上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医学期刊是传播新技术、新创造、新信息、新科研设计及医学发展新动向的主要媒体,它为科学研究的交流和推广提供了园地。 (五)影像信息管理也是医院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 影像信息是通过录像、照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媒体存贮的医学信息,它既有医院重大改革的现场纪实,也有特殊病例的治疗记载,还有科研论文的精辟总结,它在促进医院建设及科研指导上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经济。随之而来,丰富多彩的各类信息服务相互交叉融合,逐渐演变出其商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也凸显出全球信息网络中所蕴含着的无限商机,抓住这一机遇,适时合理地培养信息管理人才是各大院校需要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专业建设 教育市场研究 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差异化竞争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顺应市场需求 1.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现状 从21世纪初我国推进国家信息产业化开始,到目前各大院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管理、咨询、中介等社会信息服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已从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延伸到各类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该专业毕业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从我国现状来看it人才总量存在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4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8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50万左右,缺口很大。目前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摸索和探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创新问题。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it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压力,这些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更需要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信息产业部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04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3月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针对的人群是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咨询顾问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调查分析师是政府和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重金难求。根据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调查咨询机构1500多家,有关的研究机构上万家,但是专业调查分析人才缺乏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时代的,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和创新。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为顺应市场需求,我们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同步进行,相互支持,参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育和企业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 2.1.1 教育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专业建设不但要依托企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研究,还要着眼于教育市场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充分重视和结合地域经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而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我们院校处于北京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北京市教育市场的研究,分析并掌握竞争对手专业研究和发展领域、学生培养方向、其他地区专业特色等信息;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和北京市企业特点,结合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总体规划的研究,从而制定差异化竞争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①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全国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要总结和发现全国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②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北京市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和发现北京市相关专业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2.1.2 北京市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认证调查 通过对信息管理专业招聘市场研究,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探寻企业岗位能力、人员性别、受教育程度、需要人数等各个方面的真实现状,细化各个岗位受企业欢迎程度,分析企业性质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调查研究的实施和渠道分别采用 招聘网站调查与分析 市级、校级招聘会以及各区人才招聘市场调查与分析 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调查与分析 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 各类型企业走访 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2.2.1 主要研究方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电话访问 问卷调查 企业访谈 专家论证会 网络调查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为专业课程建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2.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是 信息管理岗位调查 学生岗位能力调查 企业需求调查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课程设置 毕业生情况调查 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调查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难点是 开专家论证会时,如何确认专家、讨论内容、会议方案 调查走访时,确认企业、与企业联系、确认会面时间、讨论议题 问卷设计时,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等 3 结论 在论证专业定位时,一定要注意专业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找到了改革专业的正确方向;在确定专业、寻找学生就业市场时,要善于发现竞争环境好的领域进入,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所以,我们要通过课程改造,加强实训环节建设,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初探 摘要:当今数据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核心技术,可以认为当今任何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都与数据库的应用分不开,数据库已成为其核心和基础。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是要充分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的操作除增加(insert)、更改(update)和删除(delete)外,最常用,也是重要的是查询操作。即便是最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也离不开查询功能,查询可以说是进行数据管理的重要手段,不过也是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较困难、花时间、有一定难度的部分。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查询 1、综合信息的查询 目前,随着工具软件的发展和广泛采用,使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如虎添翼,其中powerbuilder以其独特的数据窗口(datawindow)倍受欢迎。 powerbuider是美国著名的数据库应用开发工具生产厂家powersoft公司于1991年6月推出的功能强大、性能优异的开发工具,它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具有可视图形界面的、快速的交互开发工具。智能化的数据窗口对象是其精华所在。利用此对象可以操作关系数据库的数据而无需写入sql语句,即可以直接检索、更新和用多种形式表现数据源中的数据。但要注意,必须使数据窗口成为窗口(window)下数据窗口控制的一个连接对象,数据窗口才能使用户在应用执行期间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利用powerbuilder提供的内部查询机制,我们即可以让数据窗口作为查询条件的输入,又可以让该数据窗口作为查询结果的输出,这样就可以使数据窗口中的所有数据项进行自由组合的查询。例如:在窗口w_que上建立两个数据窗口控制dw_1和dw_2,分别连接两个数据窗口对象dw_que1与dw_que2,其中dw_1用于输入查询条件,而dw_2用于显示满足查询条件的所有元组。事实上条件的输入及元组的显示完全可以在一个数据窗口中实现,考虑到这两种操作的差别(例:条件输入可编辑,而元组显示不可编辑;条件输入可为某一范围,而元组显示仅为满足条件的所有纪录……)将其用两个数据窗口控制来实现。这就要求dw_2与dw_1数据共享,即要求dw_que1与dw_que2两数据窗口的数据源完全相同。 用这种方法实现查询优点突出,例:通过设置数据窗口中对应列的编辑风格(edit styles)为相应的下拉式数据窗口(dropdowndatawindow),使显示的元组文字化。注意,这要事先建好下拉式数据窗口。设置数据窗口中对应列的编辑风格同样可满足其它显示需要。利用数据窗口的风格特点:查询表的列宽、列序可自由改变,甚至可以覆盖掉一些列,以达到更满足查询显示的需要。综合查询的信息来自多个表,改变数据窗口的数据源,采用多表连接的数据源即可实现。但是如我们问题的描述,如果我们需要的查询项随机地来自这43张表中的数据项,显示项也是随机地。这种任意条件的组合,可选输出项的显示称为动态查询(dynamic query)依然采用上述方法,数据窗口dw_que1与dw_que2的数据源将是这43张表的连接,先不说效率问题,单从这426个项中输入查询条件,又显示这426个项,就使人敬而远之。因为,在每一次查询前,都不了解此次查询的要求是什么,这样,每张表中的每一个数据项都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每一次的查询,一旦查询条件确定、显示条目也确定后,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有意义的查询并不是需要全部的43张表,换言之,每一次查询没有必要将43张表全部连结,而应只连接那些被选中数据项所在的表,即数据源是动态产生的。由于数据源不确定,数据窗口就无法设计,动态查询无法用这种方法实现。 2、计算机动态查询的实现 在某些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中,由于用户在开发前提不出查询的需求,而在系统运行中希望能够对所有的数据项任意组合进行查询,以满足来自多方的需求,实现动态地查询(即随机地从43张表中选择数据项进行组合作为查询条件并任意地选择数据项作为显示条目)。对于此类查询的实现要利用powerbuilder通过编程的方式在运行时动态地创建数据窗口,并动态地控制数据窗口。 动态地创建一个数据窗口,应用程序需要执行下列任务: •动态地构造sql语句。 •用符合数据窗口语法的字符串,为现在的数据窗口控制创建一个数据窗口对象。具体实现如下: 2.1 动态地生成sql语句,根据sql的语法:select stringa from stringb where stringc 也就是动态地生成 stringa, stringb, stringc.由用户输入要显示的列,一旦输入完毕,列名就随之确定,将所有列名拼成一个“串”,中间用“,”分隔,形如“columm1,column2,column3,...,columnr”,则动态地生成stringa;同样由用户输入查询条件,包括相应的列、满足的条件或范围、逻辑关系等,将这些条件拚成一个串,即为stringc,显然,所有的列名都确定了,他们所在的表名也确定了,按照stringb的语法规则即可构造。 注意:上面的stringc由两部分(表间关系stringc1及查询条件stringc2)组成;表名串stringb与表间关系stringc1、查询条件stringc2及显示条目stringa均有关。 在实现的过程中:为贴近实际应用,习惯上,先输入查询条件,再输入显示条目。即在输入查询条件后,生成strinc2,stringb,stringc1;然后,再在输入显示条目后生成stringa,并修改stringc1,stringb。最后形成sql语法: str="select"+stringa+"from"+stringb+"where"+stringcl+stringc2 2.2 在现在的事物对象里利用相关的syntaxfromsql()函数生成符合数据窗口语法的字符串: exp=syntaxfromsq1(sq1ca,str,strsty,error)生成数据窗口的源代码 其中:strsty为数据窗口的显示风格,例: strsty="style(type=grid)datawindow(units=lcolor=12632256)text(font.face='system')" 2.3 创建数据窗口对象 dw_que.create(exp) 这样就实现了用户要求的随机查询。 在真实系统中,用户在输入查询条件时希望通过选项方式录入查询信息,由于库表中存放的大量信息为代码,这就需要在程序中先把录入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相应的代码再连接到查询条件中。为简化输入,提高准确性,可采用代码输入,即动态地嵌套下拉式数据窗口。在显示查询结果的数据窗口中,事先不能嵌套下拉式数据窗口,可预先做一个函数,在程序运行中根据所选的列把代码转化成所对应的汉字显示,这样更完善了用户要求的随机查询。 根据数据窗口的动态特性,对于那些运行时才能确定的数据窗口采用动态方式创建,使应用程序能更灵活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总结 将查询条件的输入实现多级菜单选择将查询结果文字化,使复杂查询问题解决得更完善。动态查询的方法,不仅能应用于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也是解决其他需要复杂查询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途径。这种动态查询方法的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使用,避免了应用系统开发中开发者冥思苦想所有可能的查询条件,而系统运行中用户总遇到有些查询要求无法满足的矛盾。动态查询的实现,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产品维护的工作。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关于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信息技术进程的加快,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个高职院校兴起。如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从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培训实习四个方面,探索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处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把培养目标全面在课程体系上反映出来,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绝不停留在课程教学的浅薄层面上,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入手,以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点,给学生营造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这样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健康培养。 一、明确高职专业人才目标,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而是要更加明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使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掌握上岗技能。同时,应了解和研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并挖掘市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职业关键能力及应取得的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建立在以行业服务为依托的基础上,将行业创新、行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应向以下三个方面的人才倾斜。 一是信息处理技术人才的培养。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推进,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异常迫切。二是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和开发人才的培养。目前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离不开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这方面的人才。三是图形信息处理人才的培养。在计算机领域中图形、图像处理,及平面设计和三维动画技术是工作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因此,培养好此三方面的人才,是高职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目标。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强化实践、精化理论、主重能力的教学方针。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紧跟企业需求。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岗位群进行追踪调查,把握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动态,运用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思路,确保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联系,进而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课程整合跟随市场变化。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做铺垫、以技术做重点,全面承载课程的实质目标。一切为学生负责,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道路,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课程进行全面改革。[2]在制定课程项目和设计学习规划时,把所有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实际的训练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强烈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动手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实操训练过程成为高职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坚强后盾。 二、体现高职专业特色,改革教学摸式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体现在学生的实操技能接近企业岗位技能,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专业宜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和开发的出发点,开设3-5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任务驱动式教案,将满足工作任务需求为课程讲授的出发点,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每门课程可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有些实验、实训场地没有落实的情况下,教师制作一些与实验、实训相联系的多媒体教学片,或者制作实际操作过程的录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考核方式应采用理论、实验和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成绩。 同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也是有利于学生技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利用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并通过大赛的组织分类,创建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锻炼。老师给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例如顶岗实习,经过双向选择,一部分优秀学生走到企业,在企业完成本课程的部分学习任务。采用顶岗实习,以就业为导向,在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实现了“教室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职场与学校一体化,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体化”。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雄厚的师资队伍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要培养出心理健康、高素质的学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开设心理咨询部门,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诊断与咨询,同时学生社团成立专门的心理协会,帮助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改变不合理认知方式、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利用墙报、黑板报、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另外要提高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安排和设计学科拓展的内容,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出知识全面、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备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好的课程设置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好的教学方法同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做到两者相为辅翼,互为照应,才能促进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推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还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的专业精神。因为,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源头往往来自于教师强烈的专业精神,包括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所抱有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操守等。要使教师认识到专业精神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有自觉培育、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用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实现自我,贡献社会,对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专业能力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是良好的校内环境。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如健全和完善考核机制、发挥有经验教师的带头作用,老教师指导和带动青年教师等,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出国考察等机会,确保对教师做到既使用又培养,努力满足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三是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只在课堂和学校里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及时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前沿技术、企业岗位所需技能,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只有形成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雄厚的师资队伍,高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四、加强培训实习环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验、集中时间的项目实训、毕业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协调合作实现技能目标。主要开设的实训课程有数据库技术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实训,网页设计实训,办公软件实训,微机维护修理实训等。 (二)从时间、师资、场地和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一是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时间,加大实践学时比例;二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选派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三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四是鼓励教师大力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5]。 (三)利用较长的毕业实践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锻炼,获得真正的工作体验。除了毕业综合实践,有必要增加8-10周的机动时间,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本专业第二课堂以开发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和技能为着力点,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技能训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特长,提高职业技能。 通过构建以上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技能培训环节,增强学生现场工作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回顾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跨越式发展的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虽取得可喜成就,但是,高职教育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新阶段,将会对高职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要想跟上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推动了新领域的崛起和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顺应时代的需求成为一种必然,推动了信息科学的发展。在网络信息时代,如何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究,使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逐渐的成熟和发展,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信息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并且随着信息和知识的容量逐渐增加,人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提高,并且管理的难度也有很大程度的加深。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开创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新局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可以使信息更加准确,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大多数的情况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管理的前提,而信息管理又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基础条件,两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离不信息共享的。在现代经济发展形势下,信息量的增加是非常迅速的,并且知识经济也飞速发展,知识促进了现代化生产,而知识的创新又要基于信息之上。把信息资源和数据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处理,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在传统的信息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对信息的管理为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人在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突显出来,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会提供各种知识依据,使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科学。知识管理是在社会发展中,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的一大提升,使信息管理可以得以延伸,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意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在科学发展形势下,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提升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效率,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目前,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合作,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率,使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充分的显示出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应用 1、做好需求的准确分析工作 在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的实践应用时,要准确的分析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准确的掌握了需求才能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提供基础。首先,要准确的分析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总量,对数据能够正确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管理,并且体现出网络化应用的优势。其次,要深度的了解自身的物流信息,最关键的就是信息的适时性,只有充分了解了信息的适时性进行才能够保证自身具有的适时性与网络环境相适应,更好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具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提升对市场发展的应变能力,依据客户的需求实施网络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应用,进行信息集成,尽量的使流程简化,提升信息的利用率,并为其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指导,大大的提升服务质量。 2、做好应用系统的合理设计工作 在网络化应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网络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工作。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设计目标,然后根据应用需求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最后利用网络的特点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的网络构架。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系统的功能性,使设计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类,使设计出来的系统功能更加的层次分明,让同类型的功能可以处在同一层次中,最终完成一个较为强大的系统功能模式,有效的完成各种应用任务,实现科学合理的系统网络构架,从各个方面提升网络化管理的效率。 3、做好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 硬件基础设施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根本,只有对硬件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化实践应用的效率和质量。硬件基础设施主要由计算机终端设备、互联网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实践,在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调整,使硬件基础设施更加的完善,使其基本功能能够满足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需求,为顺利的开展实践应用工作提供支撑,避免一些由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造成混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工作的效率,造成一定的损失。 4、做好网络维护工作加大保护力度 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都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实现网络化应用就需要与外界网络环境发生一些联系,但是很多的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会对网络进行一些不正当的攻击,使网络安全性受到破坏,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问题。所以要使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能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就需要加大网络保护力度,做好相关的网络维护工作。防火墙技术最基础的保护措施,形成一个与外界隔离的保护墙,阻止非用户对数据资源的访问。做好基础保护之后要加强密码保护,为外界的非法破解制造障碍,大大增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应用的安全性。网络安全的维护需要依靠多种技术,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的功能需要进行各种安全维护,为管理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四、总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捷服务。知识与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应用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创造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新模式。在设计科学的网络化管理系统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合理的系统设计,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加强网络安全维护,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网络化实践服务。 作者:曾涛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通讯工程规划在社会稳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地促进通信工程建设的合理化与正规化发展,提升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水平,并且为通讯工程的科学合理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必须要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采取恰当的应用方式,促进通讯工程规划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贡献,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规划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通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通讯工程规划工作,能有效促进规划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实现设备线路的合理布局,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但是,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作用的发挥。因此,通过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能够实现通讯工程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建设的有效结合,推动我国数字信息化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 1通讯工程规划的内容 城市在进行通讯工程规划的过程中,首要目的就是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通过明确自身规划的主要内容,保证通讯工程的合理性[1]。在进行城市通讯规划过程中,应明确发展基础,满足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通过考虑各个行业不同的通讯需求,实现城市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通讯工程规划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背景下也逐渐完善,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科学应用到通讯工程规划中,提升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目前通讯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这就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强化通讯工程规范,保证其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2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原则 为了保障通讯工程规划工作的进行,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规划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提升设备线路布局的高效性。首先,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保证每一项通讯设备的建设能够发挥出应用的作用,推动我国城乡的全面发展。其次,应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促进通讯工程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2]。最后,每一项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合法性与安全性,避免出现危害国家利益的情况。只有坚持以上几项原则,才能保障通讯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发挥出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计算信息管理在通讯工程规划中的应用 3.1邮政设施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通讯工程中,邮政设施是覆盖面最广、服务人群最多的通讯设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其中,能够更为科学地进行路线的设计,尽可能降低邮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特别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下,路线设计更为简单准确,从而强化中心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进行信息的储存,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来促进邮政工作效率的提升。 3.2固定电话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尽管移动电话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固定电话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通讯事业想要获得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固定电话设施的稳定工作。在进行固定电话办理的过程中,需要用户提供身份证信息及地址等详细资料,从而将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其中,能够实现用户信息的智能甄别,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与遗漏,最大程度地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当固定电话出现问题时,在接到用户反映之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会对提供的问题信息进行智能分配,并安排维修任务,从而减少问题维修的一些累赘程序,也起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效果,进而提升了工作效率[3]。 3.3移动通讯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移动通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移动通讯工程的规划中,能够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整个通讯工作的效率。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作用下,能够对移动通信进行实时的管理监控,特别是在电话卡补办及通讯记录查询中,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够极大地便利各项工作的开展。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移动通讯工作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更好地进行通讯系统的更新升级。 3.4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设施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掌握消息的时间有了新的要求,广播和电视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而且一些电视剧和综艺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媒体的规模比较大,线路比电话还要复杂。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将各个环节都连接到网络中,可以保证不同的部门实时沟通,也可以及时检测信息的准确性,自动化管理促进电视和广播发展,不断提高其先进性。 4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通讯工程进行全面规范、合理高效的规划,使工程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并且在具体的邮政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及广播电视等媒体设施方面,设施运行更加可靠、稳定。此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其数据进行精确反映,以及实时更新通讯工程运行状态,进一步促进通讯工程的发展。 作者:单淋琳 单位: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探讨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越发成熟,现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计算机的信息管理,是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地进一步完善,本文在此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探究 计算机技术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其中有一大方面就是对信息进行搜索,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因为这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让各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升了工作的效率。想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进行一定的探究,首先要求我们要对计算机管理系统有所了解。 1计算机管理系统概述 计算机管理系统就是从信息切入,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一系列地开发与设计,进而创建出计算机服务平台。它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系统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以达到使用者可以根据此平台进行大量数据信息的分析及处理。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结合了统计学、经济学以及数学模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而成的一种全方位的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 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人们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管理和处理、分析时需要使用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而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当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有三部分,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编程语言,另一个是计算机模块的设计。 2.1计算机程序设计编程语言 对于计算机程序开发技术人员来说,所使用的编程语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C++的编程语言,还有一种是像PB、VB这样的编程语言,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前在使用时难度要求相对较高,这样为编程人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它的语言很难做到灵活使用,编程语言本身的更新速度也不是很快。同时,在目前来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需要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运行,也就是说,需要后台来带动前台。计算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数据引擎才能够对数据信息库进行访问。因此,PB、VB的编程语言存在着显著的优势,不仅让自身的运行速度得到提升,后期维护变得简单,也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编程程序的可靠性。 2.2计算机模块的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当中的模块设计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本质内容就是让系统的功能模块与动作硬件相连,进而确保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当中的模块设计,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观察。从总体上看,它是一种横向的设计,于实际设计过程里需要考虑到系统的众多子系统,将数量庞大的信息数据全部利用起来,要得到充分的兼容,以达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整体的运行;但是从它自身的设计角度上看,它又是一种纵向的设计,它需要满足自身的功能进行设计。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它的功能是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合适的功能区域划分,将各个功能区域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让它们之间互相处于独立的位置。其实我们可以把整个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看作是一个较为高级的伺服系统,这样便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前文所提到的独立位置进行地独立运行了。在对功能区域划分的时候,需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并严格按照功能区域的划分规定,让各个系统都有各自鲜明的专业性,进而让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同时,模块与模块的接口要很简洁,对于这点,需要考虑它们的强度。计算机当中存在着很多的负面因素,这些,这些负面因素多数是客观因素,如环境温度、镇流干扰等,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各个系统的运行。所以,在计算机模块划分时需要考虑到降低负面因素的影响,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平稳化。总的来说,整个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我们需要从“内聚”与“耦合”两个指标进行评价,“内聚:指的是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就是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性,而“耦合”指的实施各个系统的独立性。而在设计时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方法可分为三种,即设计系统框架然后通过客户意见进行修改的原型设计法,按照系统全生命周期进行设计的周期设计法,和将前两者进行综合的综合设计法,在此不做赘述。 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未来的发展 3.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是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不断地创新发展,是不断地以新的替换旧的的过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同样也需要跟随整个计算机发展的脚步,进行自身地创新发展。现阶段,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还并不完善,在处理性能上,在受到外部原因的硬件老化、硬件落灰,或是内部的信息存储量逐渐增大,信息同时处理骤然增多等方面的影响都会让计算机的信息管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在此方面进行大力地研发,做到真正地突破。 3.2信息安全性地更大保障 在对于信息系统的设计时,对于每一个子系统都应该有相应的编程技术人员,让这些独立的编程技术人员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行。而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基于网络为前提的,而现在网络具有很强地开放性,信息安全经常会受到威胁。信息安全如果出现问题会对个人以及企业等造成重大的影响。在国家方面,需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制度保障,而对于计算机自身而言,需要自身通过网络上的限制,以及系统的革新,来应对非法人员地入侵,使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更大地保障。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现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上进行深入的探究,并根据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再一步地研发,才能让计算机管理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运玉 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计算机系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探讨 摘要: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来获取各种信息化的通信数据。现代,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民营企业,均通过建立局域网来进行信息共享,以便于获取各种通信数据。但,人们在享受数据通信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网络维护和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逐步被大家所重视。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进行分析,找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剖析其维护网络安全的有效措施,使其安全、稳定和可靠。 关键词: 计算机;安全漏洞;信息管理;网络安全;应用 引言 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影响,可以反过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进步,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从另外的角度上看,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发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导致风险的出现。故而,就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去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导致的安全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拿出相应的措施,强化前期预防,防治结合,逐步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 1简述网络安全和信息管理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于计算机来说,至关重要,就是防止计算机受到恶意破坏,系统因此能够良好运行。目前这个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信息、运行以及数据等方面,而用户的操作以及习惯都能够影响着网络的安全。另外,黑客、病毒以及非法入侵等都影响着其计算机的安全。信息管理指的是对网络信息的管理,换言之就是安全管理互联网信息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在计算机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其自身信息管理作用重大,究其根本就是保证网络安全。通常,网络信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服务器传输、服务器信息、基础运行信息、用户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等几个方面。网络安全不只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也是商业和社会性的重要问题,其最终的目的是维护通信数据的安全及稳定。但是,维护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并不像产品一样能够立即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网络安全确保数据通信稳定,能够使企业信息传输和共享准确,这些准确的信息对于企业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原本存在的安全漏洞 在软件和新系统上市之后,还存在着很多的安全漏洞,又不能很轻易的进行修复,所以,严重的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 2.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常常隐匿于计算机的程序、文件以及数据当中,其一经触及,就会不可避免的危害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进而会导致计算机的瘫痪、死机、信息丢失甚至是盗取,从而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并且,信息的丢失以及篡改还会对相关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计算机病毒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期,不触及并不能说明无病毒,而一经触及,其传染性就非常强,通过网络以及程序等各种传播途径,从而使计算机很快就会感染上病毒,对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 2.3计算机系统维护不当 计算机系统虽然一直在升级管理,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不能完全保证对于一些威胁因素能够应对有效,从而产生危害。同时,要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安全,能够做到及时更新和升级,但是也会因为防火墙的阻止,导致一些系统漏洞出现,因此,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将不仅仅取决于此。与维护是否得当紧密联系。 3总结计算机信息在网络安全的应用中的有效措施 当今阶段,发展迅猛的数据通信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占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地位,只有采用有效的维护网络安全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风险,才能让人们更加放心的使用。 3.1养成及时备份数据的习惯 为有效的确保计算机网络内关键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由于计算机出现故障抑或是遭遇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导致数据的篡改、丢失、非法访问乃至被破坏的问题,就要及时的对计算机中的关键数据予以备份,生成备份数据并保存起来。此外,在对关键数据予以备份时,要注意建立备份的记录,生成备份档案,以有效防止由于系统故障而出现信息的丢失以及损坏。 3.2运用防病毒技术 现阶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前进,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网络病毒愈来愈严重,因此对于防治计算机病毒以及杀毒问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网络安全除了计算机系统安全外,有需要对病毒提前进行预防,过程中需要对症下药,进行合理查杀,另外,检测需要有效、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单台计算机进行提前预防病毒:因为病毒的种类以及危害力相对有限,所以,预先将其进行设定,大多数情况都会在萌芽阶段进行消灭掉。因为病毒大多是通过软件或者硬盘进行传播,所以,提前预防这类病毒效果明显,几乎能够完全抑制;第二个阶段为网络防毒:系统安装有预防病毒的软件,能够非常彻底的把网络里的病毒清理干净;第三个阶段为网关防毒:该方式本质上其实就是所说的防火墙技术,它把外环及内网的环境予以分隔,以实现计算机系统比较好的信息安全。 3.3安装防火墙 大多数情况下,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就是出现网络漏洞,因此,必须制定修补系统漏洞的措施,经常使用的就是防火墙技术,它是在网络的外接口处利用防火墙控制网络层,能够更改限制、鉴别穿越防火墙的数据流,以此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为了避免信息丢失而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它利用防火墙最大限度的阻止黑客攻击,防火墙对网络安全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阻止网络上的不安全因素扩展到局域网的内部。防火墙作为计算机网络的首道安全防线,其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按照结构的差异能将防火墙分成2方面:一个是软件防火墙,它能够直接设置在计算机内,运用一定的设置对计算机网络实行管理和安全防控,目前国内的计算机相关用户运用最为普遍的是360防火墙;另一个是硬件防火墙,它是把硬件设置于计算机的外部和内部的网络交接处,这种防火墙的成本相对而言较高,但是它的功能也更加强大一些。 3.4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对计算机予以入侵检测是现在发展非常热门的一种技术,其主要是综合运用规则方法、推理、网络通信、密码学以及人工智能等很多不同的手段,主要目的是达到对计算机网络内面临的入侵问题予以充分的监控。这里面,入侵分析的技术又可以分成统计分析以及签名分析2种手段:前者的重点监测对象为计算机系统被攻击的情况,运用其监测到的攻击模式得出签名,并且于DS系统的代码内予以相应编写;后者主要是将统计学为前提,在系统运行正常的时候结合其运行的模式来判断某个行为正常以及安全与否,进而有效避免系统被入侵,达到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标。 3.5完善网络管理 不断强化对网络的安全管理,完善、健全安全管理的制度,应严格遵循安全制度进行有关操作。内部网络仅能用来处理和工作相关的事宜,严禁进行和工作无关的事。为有效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要强化日常的维护,定期对软硬件予以检测、升级及维护,及时对系统予以更新。对特殊机械的运用要有完整记录,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安全。 3.6利用网络加密技术 前述提到的防火墙、网关检测和VPN均是被动型的网络安全技术,而加密和认证技术是通过密码技术对网络安全实施的主动型安全措施,包含有数据保密与身份认证等方面的技术。还有一种技术是利用网络进行加密,保证各种信息不容易被盗取,其网络安全的意义就在于此。网络加密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个提升,它能够确保信息完整,保证公共网络传输保密安全,还能防止其他用户远程访问内网的现象发生,是一种身份认证技术,传输信息完整、可靠、安全。除了以上,还有虚拟专用网技术和漏洞扫描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用户的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在网络系统中加入相应的安全应用,例如:系统安装的各种软硬件,不能只安装必要部分,会形成潜在的安全漏洞;尽量不要采取将主机与服务器分开的外包方式,这样非常容易将信息数据丢失,出现安全问题。 4结语 当今,为了适应高科技所带来的信息化发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数据通信已成为了通信的主导力量,在未来的时间里,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的通信网络将会与更多的信息接应,其稳定性、安全的性能更将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加强数据通信网络的维护,规范网络安全问题的管理,让数据通信更加安全、可靠,将成为数据通信行业所研究的重点课题。 作者:伍华东 单位:广西钦州商贸学校 计算机信息管理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建设改革研究 【摘要】 现今时代属于信息科技高速的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已经进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生产与生活领域均逐渐开始重视对计算机信息进行管理,由此对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此大环境下,本文便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包括其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课程多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策略,希望能够为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具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管理;教学体系;改革 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亦需要对其教学体系作出恰当的改革,以便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时,不仅仅要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更要对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市场发展总趋势具有清晰的理解,以便能够根据市场发展的状态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此之前,高校必须适时更新教学体系建设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将高校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需要重视“工学结合”,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均要融入恰当的实践内容,并且要对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基于此,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已经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高校已经能够在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的情况下,重视对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1]。但是,诸多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当中,存在着与其他专业的课程交叉较多,目标不明确,并不适合其在人才的课程实践。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未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明确,甚至没有在本地区区域内进行调研就照搬其他一些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教学课程的实践方面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受到教学限制。 1.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且与专业具有较低的相符度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时,均未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甚至已经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与本专业并不具有较高的相符度。如某些高职院校为了满足某些教师程序语言课程的教学需求,在专业课程中开设了Java、、PHP等多种web开发类实践课程,且不说与专业本身的教学目标有些相悖,学生学完之后在短时间内容易混淆所学知识,甚至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并不能够收获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这种为了满足个别教师的教学需求而进行的课程设置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实在不可取。缺乏科学性、有效性。 1.3教师专业综合素质未能持续提升 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仅对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对该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要求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时代精神[2]。教师自身要对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会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均有所掌握,且要能够在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但是目前部分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自身的惰性使得自己依旧停留在经验教学、习惯教学的模式下,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不愿去学习新知识,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比较陈旧,没有实用价值,在求职过程中没有竞争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些教师在讲授利用技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这门实践课程的时候,VisioStudio开发环境早已更新到2015版,可我们的教师为了自己教学的方便依旧使用的是2010的版本,尽管两个版本有部分使用技巧是一致的,可是学生面对就业时就出现了脱节。 1.4实训教学基地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基地并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资金、资源等均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学校对于该方面教学资源、设备的配置并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建设中,忽略了该专业的发展优势,目前内蒙古地区开设本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很完善的实训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策略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计算机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重视对培养目标进行明确,要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接受能力,要促使学生能够在该专业所处的社会就业范围内,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价值,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3]。高职院校要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考证课程进计划,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发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首先由系部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认证讨论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时要突出专业特色,要形成与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教学体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然后,再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课程标准,依次施教。 2.2重视实践教学课程 现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当中对于人才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更需要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4]。专业实践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因人设课,教师在每一堂实践课程当中,要对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恰当的调整,以避免该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偏向于形式化。例如教师既要指导该专业学生进行较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制作,便于师生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成果进行良好的把握。同时,教师亦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小型的网页,争取能够将其在校园网站上进行共享。另外,学校亦应该尽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实践机会,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5]。 2.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当中,需要重视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当前,该专业教师需要不断的适应信息技术的改革背景,需要在教学当中选取恰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渠道,便于对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指导[6]。如可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际能力,积累实际经验,鼓励中青年专任教师取得软件设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经济师等社会职业资格和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相互讨论,介绍经验;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与老教师切磋交流教学经验。同时依托企业,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交流”制度,以服务换服务,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技术能手以及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工作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学队伍中,实行“双导师制”,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工作,并聘请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和一线员工来系举办讲座,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行业知识,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2.4完善实训教学配套设施 高校若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则必须对其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完善。在此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对其实践基础实验室及较为专业的操作实验室进行建设,其次着重要在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编写、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要设计出一套与职业岗位符合的高度仿真的实训项目;根据专业学生人数配备足够的具有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业务水平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此外,高校亦需要建设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比较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岗位,以及商务实验室等,形成良好的实验室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7]。 结论: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的、高能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逐渐提高需求,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此方面,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完善,亦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在提高该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完善实训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将促使该专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者:高丽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煤矿科技论文:论科技创新在煤矿的实施 1科技创新及二矿分公司的做法 1.1科技创新的意义 在煤矿企业综合机械化大发展的前景下,任何机械设备、设施都有使用周期,不断的更新换代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新的产品有时也不适应煤矿企业矿井开采模式的复杂地质环境。因此,二矿分公司依赖自身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利用他们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结合本公司的生产模式、所处环境,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技术创新或性能革新,为公司创造可靠的安全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使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矿的生产能力逐年稳步上升。从2006年前的年产60多万t提升到2011年的110万t,实现了年产百万吨的梦想,科技创新成果为公司每年至少带来2千多万元的经营收入。科技创新契合了二矿分公司当前的发展需要,为公司的安全高效平稳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2二矿分公司在科技创新管理中的做法 科学技术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把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才能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使知识、技能、经验等等变成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产生经济效果。二矿分公司在实现科技创新的途径大致有三条。自主创新:公司招募进来大量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并安置于采掘一线工作,应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文、设备、设施、环境进行优化、升级或改造,以达到增强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效益的目的。模仿创新:公司时常派各专业的技术人才深入兄弟单位(如王村煤矿、董家河矿等)进行学习,或考察其它先进单位的生产过程,消化、吸收、引用或再次开发改造他们的创新成果作为己用,以优化自身的生产环节,减少职工的劳动强度。合作创新:二矿分公司与西安煤科院合作,借用其技术资源,邀请专来来矿考察、了解生产过程,并对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改造,优化,增强矿井生产环境安全可靠性。近年来,公司从井下到井上,从一线到辅助,全矿各区队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对本单位各作业环节认真进行梳理,查不足,堵漏洞,对现场作业工艺流程进一步进行改善,从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炼出最科学合理、最精细优良的创新方法,以提高公司的生产活力。 2创新成果产生的成效及发展方向 2.1创新成果产生的成效 二矿分公司经过几年来的科技创新,已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创新项目,并付诸实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喷雾降尘装置和皮带联动实现自动化”创新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创新背景:二矿公司选运队吊挂皮带机头的喷雾装置是从2吋高压水管接出一条10mm水管,连接到喷雾装置上,中间安装截止阀来控制喷雾。喷雾装置的开启和皮带开启都要人工单项操作,在开启皮带后司机再手动开启喷雾,操作很不方便。有时,皮带停止后,司机忘记关截止阀,会造成机头积水和水流至配煤皮带造成皮带打滑,影响正常生产。技术创新:通过对原有喷雾降尘装置进行改造,将截止阀换成电磁控制阀,将电磁阀与皮带启动开关连接,在启动皮带同时,接通电磁阀,从而实现水电联动。实现了皮带和喷雾在生产过程中的同步作业,解决了两者单项操作存在的缺陷。创新成果的成效:通过这样的技术创新实现了安全作业,避免了对生产过程的影响,降低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也使职工的劳动强度减轻了,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自2008年起,二矿分公司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开始在全矿干部和职工中,持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窍门”的“五小”创新活动,来优化生产环境、理顺管理模式、改善生产条件、缩短生产环节、提高生产能力,增强企业活力,增强广大职工的信心,有力促进了公司的安全生产发展,使产能以每年10万t的速度平稳增长,使职工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2008年以前,公司骑摩托车的数量是81%,开小轿车的数量不到2%,而到了2012年,开小轿车的数量已达到了36%以上,而摩托车的数量锐减到35%左右,这些有目共睹的实例也可从侧面说明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效。 2.2今后的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煤炭企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性[2]。二矿分公司充分发挥一线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的潜能,总结现场生产过程中积累的作业经验,围绕各个生产环节的重点难点,通过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技术的改进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反复精炼创新作业方法,进而将降低成本与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模式。公司构建了以总工程师负责制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以生产科、机电科的专业为导向,以采掘区队及辅助区队为主体实施技术项目攻关的发展模式。公司认识到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基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今后应做到:①让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兄弟单位及其他先进单位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优秀文化,取长补短,提高技能;②广开门路,激励各专业带头人或业绩突出的技术人员通过自学、函授以及拜师求艺的方式提高专业技能,想方设法优化生产流程;③可以邀请相关院校的名师来公司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业务技能;④与科研机构合作,将公司的一些优秀创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使之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推动公司的发展。总之,必须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加大安全保障系数,降低吨煤开采成本,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对在科技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应予以重奖,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拓展科技创新空间,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并采取定期召开科技创新研讨会、交流会、评定会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调动、激发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创新活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来提高公司整体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3结语 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二矿分公司已经把“科技兴企”作为公司安全生产的发展战略。认识到创新的机制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公司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中把各种生产要素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公司生产组织更趋合理化,资源配置更加现代化。而且以技术人才作为后盾,最大限度调动全体职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加快安全生产模式的现代化、科技化转变,以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平稳、高效发展。 本文作者:陈建平杨天容工作单位: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二矿分公司 煤矿科技论文:我国煤矿科技生产水平的现状及解决建议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矿科技生产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国外先进的煤矿生产水平相比较,水平仍然较低,尚不能为煤矿生产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主要从煤矿科技生产水平的现状出发,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列举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关键词 煤矿;科技生产;现状;建议 1 我国煤矿科技生产水平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煤矿科技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国家的倡导下,相继建立了一批批专业的煤矿安全技术工程研究所、实验室与煤矿技术研发基地。使我国的煤炭行业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科研水平的煤矿科技生产队伍,促进了我国煤炭行业在安全高新技术与基础研发水平的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值得提出的是,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的煤矿生产水平相比较,水平仍然较低,尚不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水平低,创新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有关煤炭安全生产的一些关键性的诸多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解决,例如在煤矿生产中对造成煤矿灾害的识别能力、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测预警能力、防治与控制能力低;矿井防灾抗灾、事故抢险救灾、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鉴定分析水平低:煤矿安全科技贡献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大多停留在人工作业阶段,安全生产的科研储备匮乏。 2)煤矿科技研究投入少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明显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导致行业性科技攻关与原煤炭基金被取消,因此才会出现这种状况。同时煤矿企业本身一直是低价位运行,效益低,属于负重爬坡,所以无法估计安全科技的投入,长久以来就束缚了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 3)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没有形成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章指导体系,所以对煤矿主要灾难产生的原因机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造成了实施的技术措施针对性、可靠性和配套性不突出,无法从根本上杜绝煤矿灾害的发生。如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仍停留在假设层面上,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这样就造成了该事件在煤矿生产中时有发生。同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采矿秩序整治及隐患排查治理不落实、不彻底,走过场、留死角。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技术条件也在不断的改进,煤矿安全生产也在逐步向深部延伸,在这期刊诸如延期突出、矿震、热害、高地应力等灾害也就显得更为严重,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故无法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理方案与措施。 4)技术装备落后 就我国目前的煤矿技术的装备而言,仍然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危险源监控、预警、灾害防治和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要求,特别是一些落后的省、地区。如某省某县的一些小铁矿,无正规设计,生产设施十分简陋,安全设施很不完善,主扇风机做摆设,斜井无一坡三档。同时,技术装备的适应性与可靠性都相对薄弱,对新出现的事故灾害缺乏控制,不能及时预防控制。另外,煤矿技术中还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如不及时更换将加剧问题的沉淀与积累。 2 加强煤矿科技生产的建议 2.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要以煤矿瓦斯、水害、火灾、煤尘、顶板等事故因素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和灾害治理等方面提供详细的指导方针。同时还要系统的学习,安全生产社会学基础;安全生产科学基本理论;煤矿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煤矿事故发生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煤矿安全经济及安全管理理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等专业理论指导丛书。 2.2 加大事故隐患治理技术的认识 对事故隐患治理技术的认识主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对事故的隐患诊断与治理。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与此相关的关于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煤矿瓦斯安全监控与联网技术;研究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煤矿瓦斯抽采与利用、工艺和装备技术;研究智能传感器、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和智能处理技术;研究移动设备的自我监测、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等等。 其次是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监控。研究各类危险点、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危险性分析先进技术;开发煤矿事故隐患诊断、鉴别、分级技术;研究煤矿重要设备的失效模式、失效准则、剩余寿命预测等的关键技术,提高对煤矿灾害和危险源辨识的科学性,为重大危险源与事故的监测、预警和防范奠定基础。 最后是灾害与事故监测与预警。在这方面则要重点研究分析瓦斯、煤尘爆炸动态监测、预警技术;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矿震等煤矿突发性动力灾害预测技术;采掘工作面、采空区自然火灾连续监测与控制技术;矿井水害的预警技术,提高对煤矿灾害事故的监测与预警能力。 2.3 重点开展科技项目作业 这就要求煤矿中的领导与管理机构要审时度势,及时就煤矿安全生产中所经常出现的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等灾害要进行重点研究与分析,并争取找出切实相关的解决办法来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所潜在着的危险源。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强对煤矿事故的应急救援、灾害事故智能诊断等措施。以此来增加处理应急事故的处理能力。 2.4加强煤矿科技队伍建设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提高煤矿生产的科技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与生产效率。这就要求要在煤矿队伍结构中要切实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通过招聘与单位内部结对培养的形式有计划的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来全面提高煤矿生产队伍的综合素质,保障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 煤矿科技论文:电子档案在煤矿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建立 【摘要】档案具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因其具有保存的价值所以被记录下来。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多数事物都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电子档案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并且成为了档案管理发展的崭新趋势。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在煤矿科技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电子档案;煤矿企业;档案管理 档案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价值。从古至今,我国所保存下来的档案不计其数,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积淀和知识的蕴藏,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极大的启示。以前所发生过的重要事情,为了防止遗忘都会被档案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以便后人查阅、参考、回味。对于煤矿企业而言,仍然具有很多的事物和资料需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作为宝贵的财富被用于日后的企业决策、利益的维护等。因此说,面对现在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在煤矿企业的档案管理中建立电子档案已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 一、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区别 (一)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共同点。不论是一直存在的纸质档案还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电子档案,他们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保存档案,记录历史为后人服务,以一个服务者和奉献者的形式存在。当然,他们都具有比较高的保存条件:电子档案由于是科技的产物,所以在保存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不要和具有磁性的、有很高温度的、具有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具有损害性质的物质接触;纸质档案因为是纸张做成的,所以在保存的时候就需要注意避免水将其打湿、虫子将其咬破、化学物质对其腐蚀等。 (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不同点。一是保留时间长短不同。电子档案保存的时间大概在5到15年,而纸质档案如果不被损毁可以长期存在。二是保密程度不同。电子档案的保密性低,而纸质档案的保密性高。三是保存形式不同。电子档案在保存档案的时候用到的是光盘或者磁盘这样的载体,而纸质档案用到的是档案袋这样的纸质形式作为保存。四是占用空间大小。电子光盘因为用到的是光盘的存储,所以其占用的空间就要小很多,而纸质档案用到的是较大的档案袋作为存储,所以占用的面积空间都相对较大。五是传输性高低不同。电子档案在传输的时候,和计算机设备进行对接传播,方便快捷,因此传输性能较高;纸质档案在查阅的时候需要仔细地寻找,因此花费时间,传输性相对较低。 二、煤矿企业的特色化档案管理 (一)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在煤矿企业之中,对于其公司档案使用的频率还是相对偏高的,因此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所做出的要求就会高一些。煤矿企业安全方面的措施有哪些、应用于煤矿技术的设备有哪些等都需要档案的管理,且几乎每天都会使用,因此说在煤矿企业之中,对于档案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 (二)具有丰富的档案信息。煤矿企业在档案的管理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档案信息需要管理。煤矿企业财务方面的档案自然是少不了的,还有关于科技方面的档案以及关于各种各样文件的档案。 三、电子档案的建立成为煤矿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高技术人才成为电子档案建立的需求。煤矿企业电子档案的建立,就需要管理电子档案的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能力。但是现在的档案部门对于技术人才呈现高需求的趋势,所以应该加大对于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填补电子档案管理中所存在的高科技人才空缺现象,让电子档案的建立在煤矿企业真正地发挥作用。 (二)让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同服务于煤矿企业。对于现在社会的飞快发展,电子档案的建立自然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也不能因为对于电子档案的需求,就将原有的纸质档案给撤销,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尽管新建立的电子档案有比纸质档案更多的优势特点,但是也有纸质档案所不具有的优势特征,因此让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同服务于煤矿企业,才会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好的档案服务。 (三)建立电子档案要加强其保密性。众所周知,电子档案虽然在时代的发展之下应运而生,但是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些缺点仍然存在,那就是电子档案的保密性不是很好。要加强电子档案的保密性,要在档案的设计上多增加些程序:比如需要特定的人物的人脸或者指纹的验证、需要密码的输入等。从而让电子档案具有较高的保密性,更好地为煤矿企业服务。 (四)电子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电子档案,自然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其进行管理。使用那些具有高科技管理手段的工作人员,将煤矿企业文件的起草以及签字发出都以电子化的形式进行,以及在整个的运行过程中都采用高科技的手段,使得整个进程都变得简单化,从而大大提高办公的效率。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电子档案的发展,从而为煤矿企业送去了高科技的电子档案。但是对于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电子档案,仍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能说有了电子档案就将纸质档案抛弃。反而应该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共同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服务。 煤矿科技论文: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实践思考 摘 要: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大多数能源企业中煤矿的使用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并且还要积极研发使用各种新技术,构建健全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进而促进煤矿企业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对煤矿企业的指导思想、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实践和管理实践的相应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实践思考 所谓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具体就是指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合理有效使用,进而对其中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展开优化配置的一种行为。并且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观念和技术也在面临不断的更新,从而使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功能实现最佳效果。由此可知,若想实现煤矿企业的有效科技创新管理,就要采取合理先进的创新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而促进煤矿企业的全面发展。 1 关于科技管理实践的指导思想和框架分析 在此以某省煤矿为例,该煤矿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以科技兴矿为指导目标,以创新文化为基础,对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思路进行有效的探索研究,进而创建了完善的煤矿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成立了专业性的技术委员会,构建了以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专业技术员等结构的科技创新框架,并且还成立了设备运输、电气自动化、计算机、财务、医务、土建等八个专业评估小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科研考核制度、科技人才开发制度、科学技术进步激励制度及项目风险管理制度等,旨在促进煤矿企业的科技实践创新。同时,煤矿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管理时的主要指导性思想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对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途径进行探索思考,进而合理应用其中,对煤矿企业存在的人力、物力及财力配置不足的现象有效调整,进而提高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针对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实践成果分析 (1)将自主研发和吸收先进技术有效结合,进而推动科技成果的发展。若想保证煤矿企业获取到更高的经济利益,相关工作人员就要充分落实以下几方面内容:加强矿井集约化的生产管理,尤其是机电一体化,并对自动化技术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不断开采锚杆支护技术,便于煤矿工程的顺利进行;对煤矿企业的综合信息控制系统、监控技术及瓦斯治理等进行不断的更新开发;加大对洁净煤、煤层气等综合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在此以某煤矿企业为例,该企业于2003年到2007年开始着手国家的高科技发展研究中的地下煤层自燃遥感探测技术工程项目,进而逐渐形成以煤矿企业为主要研究主体,以煤矿企业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项目体系,并且为研究出煤矿行业的高科技技术,将各大院校、实验室及相关企业有效结合,建立了煤矿技术创新联合体,继而通过相关的项目科技实践可知,不但要研究出以煤矿企业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模式,还要有效改变以往传统的落后科技,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施工设备及施工技术的先进性,从而为煤矿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加大科技创新实践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煤矿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实践过程中,应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增强煤矿企业的创新实践能力。煤矿企业还要积极构建充满高效、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更要坚持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行工程项目承包或是项目负责制,进而有效提高煤矿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由上文可知,某省煤矿产业在月内完成了原煤的3,5万t生产,突破了全国最高纪录,并在全年放假的二个月内实现了生产原煤的357完t目标,进而使该煤矿成为了高产量的集约型格局,对于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实践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针对煤矿企业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定相应规定。在对煤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践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认识到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对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教育,进而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有效落实煤矿企业的资料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同时煤矿企业还应加大对资料信息档案管理的投资重视力度,最大限度提高工作人T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煤矿企业资料信息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促使煤矿企业朝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4)提高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在煤矿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对煤矿企业中的科技创新管理方法、相关技术及培训体系进行不断完善,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煤矿企业若想综合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经济水平,就要完成以下工作:第一,成立煤矿技术基金。保持技术的资金投入比例不得低于总销售收入的2%,而科技资金不得低于总销售收入的3%,进而按照资金预算进行合理分配,为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实践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二,针对煤矿企业的科技成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估,严格按照相关评估流程进行,从而不断提高科技的质量和水平,为煤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3 结束语 若想保证煤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必须制定明确高效的指导方针,对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不断完善更新,制定健全的激励制度,加强资料信息的档案管理力度,提高煤矿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从而以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为基础为煤矿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推动煤矿行业的高效发展。 煤矿科技论文:浅析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的科技创新 [摘 要]煤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它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时常会面临着瓦斯问题,瓦斯问题给煤炭的开采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要想使得我国煤炭开采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必须要对瓦斯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本文对我国当前瓦斯治理和利用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且就瓦斯的治理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煤矿 瓦斯 治理利用 科技创新 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但在对这些煤矿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却时常会面临着瓦斯问题,我国煤矿瓦斯事件发生十分频繁。瓦斯事件的频发,不仅仅给煤矿的正常开采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而且对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必须要对瓦斯治理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煤矿瓦斯有着一定的危害性,但是如果通过一些科学技术进行处理,也可以对其加以利用,使其朝着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转化。所以说在当前我国应当注重在煤矿瓦斯的治理和利用方面的科技创新,利用这些科技创新来减少瓦斯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并对其加以有效的利用。 1 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发展情况简析 瓦斯一直以来都是阻碍煤矿开采工作的严重问题,为了使得煤矿开采能够安全的进行,相关的工作人员和学者也在对瓦斯的治理和利用进行着研究,减少煤矿瓦斯事故可以有效的保护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将瓦斯从井底抽出之后还可以对其加以利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煤炭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煤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说一些工厂,还有火车和发电等都离不开煤炭资源。煤炭一度成为了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所以我国煤矿的开采量也在逐年的增加,随着开采量的增大,瓦斯问题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近些年的情况而言,我国在煤矿瓦斯治理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率仍然是居高不下,并且人们也没有有效的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瓦斯抽出并加以利用,所以我国煤矿瓦斯的利用率一直较低;其次就是随着我国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增大,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率也较高,尤其是特大事故的发生,给煤矿资源的开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就现状而言,我国对于煤矿瓦斯的治理和利用工作都还没有做到位,在相应的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煤矿瓦斯的治理和利用仍然是我国煤矿开采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2 制约我国煤矿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 2.1 瓦斯事故频繁发生 正是因为我国的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方面的技术较为落后,所以使得我国的瓦斯灾害频发,在每一年的煤矿事件中,大部分也都是因为瓦斯。之所以会出现瓦斯事故频发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过分的注重产量,而忽略了对于瓦斯的监控和预测,所以使得瓦斯问题较为突出。当前我国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于瓦斯的采和抽是极不平衡的,在很多时候,为了煤矿的产量和开采进度,就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先抽后采”的方案,所以说使得煤矿的开采和瓦斯的抽取表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煤矿的开采量增大使得瓦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煤矿开采速度过快,又导致了瓦斯不能够得到迅速的抽放,从而使得瓦斯抽放率不能够满足最基本的要求。这些因素都是瓦斯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 2.2 生产条件不达标 由于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十分大,所以说在整个煤矿开采行业中,一度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煤矿开采商也认准了这一商机,开始投资煤矿开采。但是他们在对煤矿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对瓦斯事故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说也就没有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而且他们在进行施工时,往往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对瓦斯进行抽取,这些生产条件的不达标,也使得煤矿瓦斯事故频发。 3 我国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科技创新 国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所以说随着近些年来煤炭瓦斯事故的频发,国家也进一步的对煤矿开采进行了规范,并且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生产,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瓦斯事故的发生。法律是减少瓦斯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对于相关法律的完善,可以有效的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法律手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结合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的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 3.1 煤矿勘探勘测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在煤矿灾害监控、预警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较之于以往,我国当前的煤矿灾害监控和预警技术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一般而言,通过煤矿灾害和预警技术可以准确的对煤矿灾害进行预测。在煤矿灾害和预警方面,我国已经成功的开发出了一套煤矿灾害预警系统,而且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调查,我国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空间数据库,可以有效的对煤层瓦斯地质和煤矿各类灾害等进行准确的分析。灾害的预警是对其进行控制的第一步,做好了这一步,后续的煤矿灾害防治工作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得以开展。 3.2 矿井瓦斯抽放和监控体系的发展 要对煤矿瓦斯进行有效的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煤矿瓦斯的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设备、技术和通风等。而设备和生产方式在煤矿开采和瓦斯治理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对瓦斯问题进行综合的治理,必须要研发出新的生产方式,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施工设备,从而才能够安全的对煤矿进行开采。 3.3 大力提高瓦斯治理强度 为了使得煤矿瓦斯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要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进行完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技术,才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从而获得矿井中真实的瓦斯信息。同时,还必须要对煤矿瓦斯抽取的技术和装备进行进一步的革新,提高瓦斯的治理强度,使得瓦斯的治理能够与煤矿的开采协调进行。 煤矿科技论文:我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设备科技创新探讨 [摘 要]对我国的煤矿瓦斯治理、利用的实际情况以及面临的情形,进行系统完整的分析讨论,根据对理论基础的研究,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制定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总结这些年来煤矿瓦斯新技术的进展,探讨科技创新在煤矿瓦斯的治理和利用中起到的安全保障作用,同时,寻找提升科技创新在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发挥更大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瓦斯;治理利用;科技创新 煤矿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因此,煤炭工业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命脉。我国煤炭的总产量约占世界煤矿总产量的37%,然而我国煤矿的死亡人数以占据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70%,稳稳高居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首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次数以及死亡人数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发生事故的总体次数还是非常高的。这严重的限制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跟各种各样的煤矿安全事故的类型对较。瓦斯事故对人员的伤害最强,被称为煤矿内煤矿工人的“第一杀手”。所以,我国应将煤矿瓦斯的安全治理和利用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1.我国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实况 大幅的降低我国煤矿瓦斯发生事故的几率,努力提高煤矿瓦斯采集和利用的数量,这是关乎我国国民生计的重要工程。这些年来,随着国家与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研究,充分发挥煤矿安全科技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大力的推动了煤矿行业的安全高效的发展。2015年的煤炭产量,比2014年的煤炭生产总量增加了7.7%,出现的煤炭总事故次数下降了20.1%,死亡的人数也下降了15.2%[1]。全国平均瓦斯抽采率达21.1%,平均瓦斯抽采利用率接近32%。 然而我国的煤矿安全状况以及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这些方面,都与国际上比较先进的采煤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美国的煤矿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的人数年仅三十人左右,抽采的瓦斯浓度基本超过了35%,瓦斯的抽采率能达到46.5%,并且抽采出来的瓦斯都能获得利用。依据我国制定的关于煤炭瓦斯的开发规划,到“十三五”末,煤矿瓦斯抽采量要达到75亿立方米,同时,瓦斯抽采率要达到35%。 2.我国煤矿瓦斯的治理及利用技术的突破 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有关的计划下,综合国内具有优势的科技资源进行了基础的研究,使得煤矿的安全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跨越式发展。并且由此获得了重大的成果[2]。 2.1依靠国家力量,突破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的共性关键技术 2.1.1对煤矿灾害的监控和预警的技术的提高 依据我国的煤矿地质条件,我国已经开发出了专门适用于我国煤矿生产与管理条件的煤矿灾害预警的系统。同时,研制开发了煤矿大型空间数据库,煤矿安全管理等多达上百种的软件子系统,促进了我国煤矿灾害的监控和预警技术的重要的飞跃。该系统适用于示范矿井的重大瓦斯灾害、火灾和水灾预测预警监控以及矿井顶板、通风和供电系统安全状态连续监测于一体的集成系统,实现了对矿井动态安全信息的连续采集、在线辨识、智能分析和灾害预警,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重大灾害预警能力。当前,我国生产的煤矿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在淮北矿区、松藻矿区等地进行最后阶段的试验应用,离大型化的商业软件应用已为时不远。 2.1.2低透气性的钻孔技术和装备跨上了更高的台阶 对于所面临的低透气性,突出的煤层和顺层钻孔与钻进技术方面的难题,以钻进方式、角度、方式等角度进行深入的钻研,我国研制出了可以应用于突出和松软煤层,能达到150米至200米的最新型的螺旋钻机[3]。在对较高瓦斯压力以及地应力的突出的煤层顺层进行钻孔时,钻孔的真实深度达到了168米,打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同时,钻孔的成功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了70%以上,打破了以往的记录。当前,这种低透气性的螺旋钻机在煤和瓦斯突出问题较为严重的煤矿区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2.1.3加强瓦斯治理,提高抽采利用率,同时提高煤矿瓦斯抽采技术 根据“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进行无烟煤煤层气田开采的技术工艺的研发,建立井下煤层气大规模的开发以及采煤一体化技术的体系[4]。以此,实现煤气与煤层的“煤、气共采”,从而实现我国煤炭瓦斯的综合性治理与煤层气开发利用的一体化。 2.2大力提升新设备与技术的适应度,推动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共同创新 凭借“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国家项目,优先选择一些较为先进与适用度较高,较为成熟的技术和装备,进行新设备与技术的适应度的深入钻研,从而推动煤矿瓦斯新设备与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以使新设备与技术进行集合创新。 2.3 优化检测煤层瓦斯基础参数技术 当前,矿井中的瓦斯压力的测定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在瓦斯压力的测定时,气密性不达标、操作繁杂。因此,需要致力于研究与优化瓦斯压力和透气性等所需要用到的参数的测定仪器。将数据的测定的准确性以及自动化的程度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3.持续科技创新策略探究 3.1 持续对科技的投入,同时加强瓦斯治理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煤矿在地质与煤矿开采的工艺过程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我国的煤矿瓦斯治理,以及瓦斯治理科技的创新的任务非常艰难,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较长[5]。我国煤矿在地质与煤矿开采的工艺过程存在的难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煤矿环境较为复杂,面临较大的自然条件限制,使得治理难度较大;第二,我国的井工生产的煤炭产量占我国煤炭开发总量的绝大多数,然而我国煤矿的井下生产系统都呈网状布置,且为半封闭的结构,灾难一经发生,就容易导致其它灾害的伴生。第三,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衰竭,煤炭资源的开采深度越来越深,开采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瓦斯灾害防治的难度也相应加大。因此,必须持续加大科技的投入,同时加强瓦斯治理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3.2 加大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资金补贴 参考国外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先进经验,推动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长期的奖励与扶植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实施对煤矿的安全费用的收取与利用,以及煤矿内瓦斯的抽采和使用的补助措施[6]。减免对先进技术与设备研发的税务,加大力度落实对煤矿瓦斯发电与上网的补助。 3.3 健全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扶植力度 我国对于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仍处在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严重缺乏国家的资金与政策扶植。来自中央财政的资金需要着重用于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运用与转化;来自地方财政的资金需用于产业化的运用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各煤矿企业也需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资金,促进新技术的实际运用与再创新。 4. 结语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煤炭工业关及我国的经济命脉。然而,我国煤矿的死亡人数以及发生事故的总体次数还是非常高的。因此,大幅的降低我国煤矿瓦斯发生事故的几率,努力提高煤矿瓦斯采集和利用的数量,这是关乎我国国民生计的重要工程。我国需要加强瓦斯的治理,提高抽采的利用率,同时提高煤矿瓦斯抽采的技术,持续对科技的投入,同时加强瓦斯治理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政府也应加大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政策扶植,同时,健全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扶植力度。以此,才能全面推动我国的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水平更上一层楼,使煤矿的安全生产的形势得到全面的好转。 煤矿科技论文:大佛寺煤矿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践 摘 要:大佛寺煤矿是陕西煤业集团、陕西煤田地质局和陕西省彬县煤炭总公司3家合资组建的陕西彬长矿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在彬长矿区开发建设的第1个特大型矿井。矿区建设至今,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带领下,通过矿井生产工作中的实践,在矿压研究和控制、综合防灭火、瓦斯管理及及信息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关键词:矿压控制 安全管理 信息化 综合防灭火 大佛寺煤矿位于陕西彬长矿区南部边界,地处彬县、长武两县交接地,井田走向长15 km,倾斜宽5.8 km,井田面积86.3 km2,地质储量12.5亿 t,可采储量为7.66亿 t。该矿设计产量为800万t/a,一期为300万t/a。主采侏罗纪4煤层,全井田分布。大佛寺煤矿为高瓦斯矿井,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28.35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5.89 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8.14 m3/min,相对涌出量为1.01 m3/t。煤层具有自然发火性。 近年来,大佛寺煤矿在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并与高校等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合作,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在矿压控制、综合防灭火、瓦斯管理及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主要科研成果 1.1 矿压控制方面的成果 大佛寺煤矿40110工作面运输巷底板围岩松软破碎,巷道底臌剧烈,通过研究,分析了40110运输巷的三个底臌特征分别为: 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问长和挤压流动性。得出了底板围岩特性是造成巷道底臌的主要因素,水理作用、支护体系不耦合、采动影响是造成巷道底臌剧烈的诱导因素。认为“强顶、固帮和有效强化底板”是维护巷道底板稳定的关键,进一步提出了“底角锚杆+底板硬化+泄压槽+补打顶帮锚杆(索)”的软岩巷道底臌控制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通过顶底板、两帮表面位移观测,矿压观测数据显示,巷道底板未出现裂缝,底臌量大幅度降低,顶板未出现离层脱落等其它变化,巷道支护完整、断面均能达到设计要求,巷道底臌得到有效控制。 1.2 瓦斯防治方面的成果 大佛寺煤矿40104工作面走向长度1920 m,切眼长度260 m,工作面为高瓦斯超长工作面,工作面初采时,瓦斯涌出主要来于本煤层及采空区残煤,工作面回采50 m后,瓦斯主要来源于本煤层及邻近层瓦斯释放。考虑到该工作面为超长工作面,布置层位较高,采用高抽巷采空区高位留巷抽放放,以此减少邻近层瓦斯涌向工作面。放采空区瓦斯是治理采面瓦斯超限的有效措施,通过高抽巷瓦斯抽放,采面瓦斯及上隅角瓦斯浓度都明显降低。采面配风量为2300 m3/min,回采瓦斯浓度为0.6%,上隅角瓦斯不超限,抽放效果非常显著。40104采面的实践证明,尽管高抽巷抽放负压作用点处于采空区,抽放效果好,但本煤层属易自然煤层,抽放时间长可导致采空区残煤自然,防灭火压力较大。 大佛寺煤矿2006年建成投产,主采4号煤,煤层厚0~19.73 m,平均11.65 m,煤层结构简单,倾角5°,属较稳定煤层,最短发火期为24 d;煤尘具有爆炸性,瓦斯含量一般在6.4 m3/t左右,最高17.11 m3/t。大佛寺煤矿40300进回顺,40104回顺掘进期间均发生了瓦斯喷出,巷道回风流瓦斯浓度超限,通风方法已无法解决瓦斯喷出问题,工作面不能正常掘进,瓦斯问题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强化以预抽瓦斯为主,通风为辅的瓦斯治理理念,超前释放煤岩层承压瓦斯,可避免瞬间瓦斯喷出酿成事故。 1.3 防灭火方面的成果 大佛寺煤矿煤层具有自然发火性,发火期一般为3~5个月,最短发火期24 d,煤尘爆炸指数30.08%。为了彻底解决采空区煤炭自燃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问题,大佛寺煤矿从2006年开始,与众多科研院校合作,研究高瓦斯、易自燃长距离俯采工作面防灭火措施,使自然发火的危险大大降低。根据大佛寺矿业公司煤层的地质条件和煤层自然发火特点,在本矿应用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集8种防灭火手段的优点于一体,避免了单一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显著提高了防灭火工作的效果。 大佛寺煤矿40104工作面可采煤层走向长度1768 m,倾斜长度260 m,采高3.8 m,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该工作面于2008年2月29日初采,2009年2月20日停采开始扩帮回撤,24日扩帮支护基本完毕,在回撤时发生外因火灾,及时进行了封闭。根据大佛寺煤矿40104综放工作面现状,分析了火区启封条件,提出启封回撤方案,以及启封回撤期间的通风方式、瓦斯抽采技术,堵漏、注氮、打钻注浆等一系列防灭火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启封回撤期间的安全技术方案实施后,保证了工作环境的CO浓度、CH4浓度、温度、风量满足安全要求,将设备顺利、安全地撤出了工作面。 1.4 信息化方面成果 大佛寺煤矿井是彬长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国有矿井。通过综合自动化控制网络的建设,将矿井各系统(采掘、供电、运输、通风、排水等)的设备工作状态信息、生产信息、安全信息实时传递到矿井生产安全调度集中控制室,为大佛寺煤矿井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提供了一个高速、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平台,为矿领导的指挥和管理提供了充分的、实时的信息依据,为大佛寺煤矿建设先进的管控一体化平台提供了基础网络支撑环境。同时,大佛寺煤矿井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实现工业以太网下井的煤矿,为煤矿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结论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和实现产业集中高效生产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而煤炭企业要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必须拥有先进的煤矿采矿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优势,其中,煤矿采矿技术及科技实践是最为重要的。在最近的一些年来,大佛寺煤矿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始终探索着先进和高效的科技实践和采矿技术,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目前全国煤矿形势不容乐观乐观的情况下,研究和探索先进的煤矿生产技术和实践应用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煤矿科技论文:煤矿科技术语使用条件分析 摘 要:矿业工程专业类稿件编辑加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科技术语加工错误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分析了矿业工程专业类稿件编写或加工过程中常见名词与科技术语的准确性问题,使编辑人员在加工书稿时明确各种科技术语的使用条件,出版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图书和期刊,以促进我国煤炭科技发展。 关键词:煤矿科技术语 使用条件 规范 准确性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相继了煤矿科技术语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GB/T15834―2011)及《煤质及煤分析有关术语》(GB/T3715―2007)等一系列与煤矿科技相关的其他国家术语标准或行业标准,对煤炭行业相关人员使用规范的术语名称、加强相关信息交流、改变工程技术人员的传统思维、促进煤炭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矿业工程专业类稿件编辑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编辑不考虑某些字词或科技术语的指代含义,而是照搬相关标准中的科技术语,使科技术语在使用上存在欠规范、不合理的现象,这不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和期刊的整体质量,妨碍了读者的理解,同时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现根据有关规定和自己的理解,把矿业工程专业类稿件中常见科技术语问题、字词问题提出来并进行分析,以其为广大矿业工程专业类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提供借鉴。 1 “粘”和“黏” 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而被淘汰。1985年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审定粘读zhān,读nián时只用于姓氏。1988年《现代汉语词典》确认黏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从此黏和粘各司其职。但实际运用过程中粘和黏经常混用,1990年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的《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和1993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0~3102―1993)也不尽相同。如粘度一词,《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中为黏度,而《量和单位》中规定为粘度,而非黏度,但由于粘只能读zhān,故黏度是正确的。在此要强调的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煤炭科技名词》(1996)[2]、《煤矿科技术语 第1部分:煤炭地质与勘查》(GB/T15663.1―2008)无烟煤定义中仍然使用的粘结性一词应按照《煤质及煤分析有关术语》(GB/T3715―2007)改为黏结性。 作为单字使用时黏为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给出的定义是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 2 “顺槽”与“运输巷(回风巷)” 矿业工程专业类稿件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很多稿件由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编写,这就使得许多名词很不规范,而顺槽是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煤炭科技名词》(1996)和《煤矿科技术语 第3部分:地下开采》(GB/T15663.3―2008)规定,回风顺槽、上顺槽为拒用词,要改为工作面回风巷,其定义为主要用于回风的区段平巷或分带斜巷;运输顺槽、下顺槽也为拒用词,要改为工作面运输巷,其定义为主要用于运煤的区段平巷或分带斜巷。但由于各个煤矿矿井地质条件不同,实际使用过程中顺槽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有些矿井上顺槽承担的是运煤任务,下顺槽承担的是回风任务,根据《煤矿科技术语 第3部分:地下开采》所给定的定义,此时应将上顺槽改为工作面运输巷,下顺槽改为工作面回风巷。因此在加工稿件时,只有当上顺槽承担回风任务、下顺槽承担运煤任务时才能按标准规定将上顺槽改为工作面回风巷,将下顺槽改为工作面运输巷。这就要求编辑在加工稿件时要充分理解顺槽的具体含义,不要照搬《煤炭科技名词》(1996)和《煤矿科技术语 第3部分:地下开采》的规定。 在《煤矿科技术语 第3部分:地下开采》中,顺槽为拒用词。但在《煤矿科技术语 第5部分:提升运输》(GB/T15663.5―2008)中存在顺槽破碎机一词,也就是说,在顺槽破碎机中顺槽为可用词,因此加工稿件时当看到顺槽破碎机时,一定不要修改为工作面运输巷破碎机或工作面回风巷破碎机。 3 “溜槽”与“中部槽” 《煤矿科技术语 第5部分:提升运输》(GB/T15663.5―2008)和《煤炭科技名词》(1996)规定溜槽一词为拒用词,要改为中部槽。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很多编辑只要碰到溜槽一词,一律按照标准改为中部槽,却忽略了溜槽在不同情况下所代表的不同含义。《煤矿科技术语 第5部分:提升运输》和《煤炭科技名词》(1996)中对溜槽的定义是构成刮板输送机机身且长度为一定值的承载槽,但《水利科技名词》中将溜槽定义为短距离输送混凝土拌和物并防止其分离的木制或钢制的槽形设备。因此在加工书稿时一定要理解溜槽的指代含义,只有当溜槽是刮板输送机的部件时才能改为中部槽,除此之外仍用溜槽一词。 4 “底臌”与“底鼓” 底鼓是指由于矿山压力或水的影响底板呈现隆起的现象。但在《煤矿科技术语 岩石力学》(GB/T 16414―2008)中采用的是底臌,在《煤炭科技名词》(1996)中采用的是底鼓。《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臌仅有臌胀(指由水、气、瘀血、寄生虫等引起的腹部膨胀的病)一词,加之《煤矿科技术语 岩石力学》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因此加工书稿时应将底臌改为底鼓。 5 “裂隙带”与“断裂带” 断裂带是指垮落带上方的岩层产生断裂或裂缝,但仍保持其原有层状的岩层范围。但在《煤矿科技术语 岩石力学》(GB/T 16414―2008)采用的是裂隙带,但《煤矿科技术语 第7部分:开采沉陷与特殊采煤》(GB/T15663.7―2008)、《煤炭科技名词》(1996)、.《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3]均采用断裂带,而把裂隙带列为曾用词,因此加工书稿时应将裂隙带改为断裂带。 6 “回采率”与“采出率” 采出率指煤炭采出量占工业储量的百分比。《煤矿科技术语 第1部分:煤炭地质与勘查》(GB/T15663.1―2008)中采用的是回采率,采出率为可用词;但《煤矿科技术语第3部分:地下开采》(GB/T15663.3―2008)、《煤炭科技名词》(1996)中均将回采率列为拒用词,因此加工书稿时应将回采率改为采出率。但所加工稿件引用2013年1月9日起施行的《特殊和稀缺煤类开发利用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令第16号)、《生产煤矿回采率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7号)和《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要求(试行)》有关内容时,回采率不能改为采出率。 7 “沙”与“砂” 沙和砂都指碎石粒,但在使用时,沙比砂含义更广泛,一般情况下,与沙状物有关的事物及沙状物,都用沙,《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明确指出,凡与沙子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用沙字,如风沙、豆沙、沙漠、沙丘等,且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也推荐使用沙字。但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或主要用于磨料时,多用砂,如金刚砂、砂布、粗砂等,值得一提的是,由沙子、水泥和水等搅拌而成的混合物应为砂浆,而非沙浆。此外,煤矿工程中的砂岩不应写作沙岩,因为砂岩是岩石的一个种类。 造成沙与砂二字用法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日常生活中民众的习惯用法与科技名词术语规范的不一致,同时,沙―砂涉及多种学科,如地质学、冶金学、建筑材料学等,这就使科学技术名词审定部门不容易对该词给出合理的规范术语。 8 “形”与“型”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形指形状、形体,侧重于一个物体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不同特征,如方形、圆形、图形、地形等,型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是指模型、类型,侧重于同类事物中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人们对个体事物特征的一种归类,如脸型、型号、沙型、流线型等。在遇到这两个字时,可以根据文中的内容考虑一下是指形状、外形,还是指类型、模型,如型钢是对断面成不同形状的钢材的统称,属类型,故用型。再如,矿井通风中的Z型通风、Y型通风是指进风和回风路线像Z字和Y字,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通分方式,故用型。 总之,编辑在稿件加工过程中只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及时查阅有关标准和工具书,就会避免字词与科技术语的错误使用。 煤矿科技论文:浅议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 [摘 要]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新技术有待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二是科技人才在职工中所占比例太小,且岗位配置不合理;三是对科技资料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方法不合理。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要建立科技创新的长远规划,建立专项科技资金,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等等。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新时期煤炭工业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加强科技创新,是提高煤矿企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下面,本文就来谈谈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问题。 1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新技术有待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煤矿企业为了解决矿井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很多还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另外,煤矿企业也结合自身实际研发出很多科技成果。因此,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技术进而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使之服务于煤矿生产的问题也就摆在了煤矿企业面前。 1.2 科技人才在职工中所占比例太小,且岗位配置不合理 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到10%,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3%的平均值。在科学技术人员本就缺乏的情况下,煤矿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呈现“机关学校多,生产一线少,辅助单位多,井区段队少”的现象。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欠佳,导致结构失衡、分布不够合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企业之间包括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尤其是科技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竞争的焦点,煤矿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任务艰巨而且紧迫。很多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仅停留在人事管理上,而人事管理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维护手段,对科技人才工作积极性、人才潜力的开发和企业发展的带动效果不足。煤矿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迫在眉睫。 1.3 对科技资料的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方法不合理 科技资料和档案是煤矿企业重要的科学技术资源,是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在企业的实际生产、建设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指导实际生产、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造成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性缺乏,影响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与其他类的档案资料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档案资料归档周期长,时间不固定,涉及范围广,收集难度大。煤矿企业的科技类档案资料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煤炭行业工艺流程、技术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如果工作人员素质稍有不足就会产生遗漏甚至错误。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随着生产的进行,煤矿企业的科技档案资料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造成档案资料管理繁琐且工作量巨大,而这些修改、变化如果不能及时归档,就会造成科技档案资料不完整、不准确。近几年来,煤矿信息化进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进程却相对滞后,尤其是档案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滞后,造成档案资料管理手段落后,档案资料信息无法被及时地传递共享,阻碍了档案资料的高效利用。 2 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科技创新的长远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煤矿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使科技服务于矿井生产,必须建立长远的科技创新规划。煤矿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状况,提出矿井的长期规划,并相应制订短期年度安排,为矿井的科技发展指明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一流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建立专项科技资金,完善激励机制 科技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虽然并不全是资金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专项科技资金,制订完善的奖励制度,对有价值、有效益的科技创新进行评审奖励。不仅对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奖励,还应鼓励全矿工作人员进行小创新活动,以此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提高矿井生产的科技含量,以资金奖励来鼓励科技创新,继而改善生产经营局面,而良好的经营效益反过来会增加资金奖励力度,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2.3 积极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某煤矿企业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许多知名的通防专家、支护专家来矿讲课,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合同,保持了良好的业务技术合作关系,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诸如综采技术在三软岩层的应用、大断面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极易自燃煤层瓦斯涌出规律研究、深部瓦斯抽放技术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并已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安全生产搭建了科技支撑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安全高效矿井的建设。 2.4 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因此煤矿企业需要时刻关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更新。以某矿业集团为例,该集团最近几年先后引进了综采技术、综采放顶煤技术、综掘技术、现代化监测系统等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安全生产。尤其是近年来,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矿井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矿井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2.5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一线员工素质 煤矿企业应该开展适应现代化企业科技管理的培训课程,大力引入现代煤矿行业的先进技术、科技管理方法,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此外,在培养员工掌握行业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使其掌握国内外行业的发展方向,使其能够立足全局,为煤矿企业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技成果来源于实践,最终也都要应用到实践中去。煤矿企业在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中要重视提高一线人员的科技素质,只有一线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更加紧密地结合,让科学技术更好更快更及时地服务于煤矿企业生产,为煤矿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煤矿企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逐步积累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增强煤矿企业的科技人才实力,提高煤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6 规范档案资料管理 煤炭企业应提高对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职工的档案资料管理意识,完善档案资料的岗位责任制,将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纳入煤炭企业各项工作计划中。加大对档案资料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赏罚激励制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转变传统的档案资料管理方式,加快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进程;建设信息化网络化平台,简化技术人员查询使用档案资料的过程,构建一个快速便捷、服务于实际生产的档案资料管理平台。 3 结论 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对于煤矿企业也非常重要。文章对我国煤矿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煤矿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进行了探讨。 煤矿科技论文:放在“科技创新与应用”煤矿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探究 【摘 要】煤矿机电设备伴随我国煤矿事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朝着一体化方向迈进。因为煤矿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相继出现,所以,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加大机电设备的投入力度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向。目前我国煤炭机电设备已经处于更新换代的周期,机电一体化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机械和电子技术的融合。其发展与出现符合现今科学发展的潮流,是我国目前支撑煤矿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力量。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现代的煤矿生产逐步对机电一体化加以实现,这种实现实质是指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机械和计算机等技术进行复合的应用,是由传统的机械工程转变为微电子技术方向的由多种现代化技术相互融合的综合技术,因此应用实践非常的广泛。煤矿工作若想达到高产、高效的程度,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唯一的选择。我国现阶段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正处于处于阶段,各项技术的应用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本文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以后应用的相关借鉴。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实质内涵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将机械和电子等多种相关技术加以融合,从而使系统整体和产品具有最佳的性能。机电一体化作为技术群组的一个总体称呼,它是由很多表现出特定功能的电子和机械设备组成,机电一体化即为电子、机械工程的有机整体,其反映的思想也是系统设计理论与集成综合技术。实践中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节能性,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运行和负荷情况自主进行控制与调整,使能源的使用量与排放得到有效减少。第二,结构构成简单,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机电一体化是以应用模块化、标准化为基本要求,通过设计制造而成,因此非常的严谨,而且这一体系可以将信息处理、监视以及运算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之逐步趋向于现代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在当前国内煤矿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2 我国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历史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应该归于我国自行研究所设计出来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投入使用。但当前国内机械化综合应用仍然刚刚起步,具体应用过程中仍需依赖采煤机由液压牵引转化成电牵引。自从那以后,不断出现和应用的技术便层出不穷,像支架电液微机技术、故障诊断等。21世纪,我国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进行的研究与应用在大型固定设备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后备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有目共睹。但是,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采煤技术依然非常的落实,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3 煤矿发展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分析 第一,提升机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采矿实践中,电气自动化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对于采煤机而言,以前的起步标准必须是中厚煤层,现在已经可以在浅煤层相应进行实施。目前,因对滚筒式采煤机的运用,基本可以从整体上使大功率、高产量开采的目标达到。滚筒式的采煤机在牵引方面的飞跃是区别于其他传统的采煤机的。其良好的牵引特性使它可以对较大的阻力进行克服并且及时地向电网反馈电能。与此同时,这种具有极高可靠性能的牵引方式不仅尺寸较小、操作便易,而且使用年限很长,检修工作无时常进行的必要,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的高。 第二,煤矿运输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煤矿井下原煤进行输送的首要工具是带式输送机。其具有的特点主要有:效率高、大的输送量、可靠运行、较容易实现自动化、连续长距离输送等。当前,驻澳的此设备所应用的是CST可控的软启动装置,此装置是机电液一体化的综合。其软驱动装置是特意为平滑起运送大惯性载荷而研究设计的,一条皮带运输机由多台或者是一台CST驱动的。因为一些条件,比如动态分析、在线监控以及启动延迟等技术制约,造成国内带式输送机驱动点仍不能同时超过3个,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输送机单机运量、长度。除此之外,国内输送机主要存在的缺点也不少,像其灵敏度和寿命低、可靠性差以及监控设备功能少。 第三,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当前国内矿井生产实践中,对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大功率机械设备要求更高一些。基于此,多数情况下都会将真空开关有效的应用在高压开关柜上,从而提高其服役期限。维护量相应减少且功率因数得到提高;同时,基于胶带机的应用,可以实现煤矿生产中的集中控制,并且还可以有效加强图像化以及信息化设备监控,这对全面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煤矿生产自动监控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实践中,通过微电脑自动变速控制,可以实现对煤矿生产中的综掘机在线监控,以实现煤矿生产的简单化与实际可操作性,从而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电机的作用,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人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目前国内形势下,对于微电脑运用,实行综合采煤机的有效控制,非常有益,同时它还可以让机械针对那些原本危险或者无法靠近的地方进行机械作业。 4 我国机电一体化的成果及其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矿工的劳动强度,增加收入,而且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从整个层面上而言,其综合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其对稳定煤炭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加以促进,也对我国的现代化进行建设有利。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而且其未来应用价值会更大。 从实践中来看,如果机电一体化按照当前的势头继续发展,则一定会成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此过程中,还要对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对机电设备中的通信功能予以强化。同时,还要切实对当前机电类产品进行有效改进和完善,增强其用途,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以后对其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奠定研究基础。 煤矿科技论文:煤矿企业如何实施科技防腐 当前,在科学技术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背景下,运用科技手段提升预防腐败效能,是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那么,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如何结合实际,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狠抓宣传教育、强化监督检查、实施源头防腐呢?笔者结合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纪检监察工作实际,浅谈一下煤矿企业实施科技防腐的做法。 一、强化网络体系监督,促进事务透明公开 第一,该矿健全了矿内部办公网,利用办公网建立了电子矿务公开运行体系,向职工群众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构建网上平台接受咨询、受理投诉、听取建议等,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各区队、各部室都有自己的公开板块和规定公开内容,员工只需在电脑上轻轻一点,即可对每个单位的月度经济分配及各项区务一目了然。 第二,他们成立了区务中心,实现了有效民主监督,避免了区队内部家长制、一言堂。一是规范基础分配,从源头杜绝加分带钱现象。避免了区队二次分配,实现了从基础分配到区务中心的无缝衔接,从源头上杜绝了加分带钱现象的发生。二是区务公开,使工资分配阳光透明。区务公开更加及时,内容更全,增加了全区在册所有人员出勤、班组合计得分,让员工明白当班得分,应该分给自己多少分。区务中心不定期对公开的内容、日期进行检查,对延期公开,内容不符、不全的进行考核。三是降低职工劳动强度,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实现了区队办公经费、员工培训、公假费用的一站式服务。四是强化监督管理,规范运行机制。区务中心工作人员是原区队核算人员,为防止徇私舞弊现象,及时调整岗位、轮换分管区队人员,杜绝吃、拿、卡、要现象,杜绝“暗箱操作”。 第三,另外,该矿对物资设备采购实行公开招投标,并在办公网上公开。对物资采购、建筑工程公开招标所需设备和施工权等全面实行项目公开招投标。 二、建全电子网络监控,狠抓人员物资管理 第一,运用电子监察系统对网上政务活动和公共资源交易等行为进行监督制约,用电脑管住“人脑”,用“电子眼”替代“人眼”,用“电子档”补充“文字档”,用“电子数据库”代替“信访信息库”。为进一步加强物质管理,促进部室人员及重要岗位人员的工作作风转变,该矿借助治安监控体系,将传统的治安防范监控拓展为多职能、多方位的反腐监控。他们对监控系统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形成了矿区全覆盖、多层次、多方位的电子监控网络体系,达到了“控得住、看得清、调得出、用得上”的应用效果。 第二,在煤炭销售方面,他们严密控制,强化监督。建立健全了煤炭营销网,在重磅、轻磅和轨道衡、煤场等地点均安装监控摄像头,24小时进行监控录像;每一张过磅票据、出门证和发票都要和煤炭销售网上的销售数据对应,治安保障部、调度室和煤炭营销部安排专人每天进行核查,矿纪委每月对治安保障部、调度室和煤炭营销部三个部门核查的准确率进行核实,发现问题严格处理。 第三,针对进出库物资,该矿在利用电子监控设施进行监控管理基础上,每月联合经营管理部人员对仓库出入物资进行核查,对照监控录像,逐一核对每天的物资出入单据、仓库值班人交接记录和矿门岗出入证,避免了矿井物资非正常流失现象。 三、拓展科技防腐手段,促进矿区和谐发展 第一,该矿明确提出“廉洁也是天字号大事”、“廉洁文化同样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等廉洁理念,持续拓展宣传教育方式,努力提升党员干部廉洁意识。在发挥“廉洁文化一条街”、“廉洁大厅”“廉洁文化宣传栏”等宣传阵地作用基础上,他们利用门岗、矿花园和井口候车室的电子屏滚动播出企业廉洁理念。利用短信平台编辑廉政短信。同时,他们公布电子举报信箱,实行网上举报,促进了执纪办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上举措创新了教育形式,让干部职工多方位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进而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廉洁意识。 第二,在运用科技手段持续强化宣传教育,狠抓源头防腐的同时,他们不断拓展宣教方式,扩大宣教范围。今年又利用现代电脑技术,联合信息管理部开发制作了“廉洁屏保”程序安装到全矿管理人员电脑中。让各级管理人员在工作间隙接受近在咫尺的廉洁教育,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廉洁文化的熏陶,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另外,他们在自主研制小灵通的基础上,借助集团公司通信网络,实现了管理干部无论在井上或是井下,对其所处位置都能进行快速准确定位,加快了管理者之间信息沟通速度,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第三,他们还健全了违规违纪网络查询体系,将历年来查办的案件汇总归入电子档案,只要在电子档案中输入想要查询的人员姓名,其个人档案、违纪时间、处分情况等立刻呈现,一目了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只有不断拓展科技防腐、惩治手段,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才能持续提升全员廉洁意识,呈现出“见事早、源头找、起点高、动作小、效果好”的惩防腐败综合效益。保证煤矿企业“渠清如许”。 (作者单位: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 煤矿科技论文:建立电子档案在煤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中的意义 【摘 要】电子档案是档案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本文结合煤矿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探讨了电子档案在煤矿企业档案管理中的意义。 【关键词】煤矿企业;电子档案;档案管理 电子档案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档案管理的最新发展方向之一。现结合煤矿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探讨电子档案在煤矿企业档案管理中的意义。 1 档案管理的目的和功能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者说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除了不使其散失并安全保存外,主要是为了开发与利用档案,因此能否很好地开发与利用档案是衡量档案管理成功的重要内容之一。 2 煤矿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 2.1 信息的广泛性 煤矿档案包括科技档案、文书档案、财务档案等。科技档案包括矿建、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质等档案。信息量巨大是其特点之一。 2.2 使用的频繁性 煤矿档案使用频繁,特别是科技档案的使用,几乎每时每刻都和一线生产紧密联系,例如煤矿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机电设备档案等,其使用频繁性远远大于其他行业。 3 电子档案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电子档案这一概念出现于近10年。所谓电子档案就是电子文件的档案管理。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 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可见,有关电子档案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广泛开展。 4 电子档案与传统纸张档案的优缺点 4.1 电子档案的优缺点 电子档案的优点在于:存在形式一般为磁盘(硬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存取方便,占用空间小,存储容量大,便以携带和传输,可和计算机直接连接,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输,复制方便,便于检索和查阅。 其缺点是保存时间短(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得多,一般仅为5-15年),保密性差,保存条件高(需防磁、防尘、防高温、防物理和化学损伤等),阅读不方便。 4.2 传统纸张档案的优缺点 传统纸张档案的优点在于:保存时间长,保密性好,占用空间大,阅读方便。 其缺点是占用空间大,存储容量小,不便以携带和传输,复制困难,保存条件高(需防虫、防水、防高温、防物理和化学损伤等)。 5 电子档案在煤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电子档案具有比传统纸张档案更多的优点。特别是结合煤矿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在档案的应用方面,电子档案更具互补的优点,便于携带,可直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传输,复制方便,便于检索和查阅。具体在实践中有以下的意义: 1)煤矿企业应当结合档案管理的最新发展,建立电子档案系统,实行电子档案和传统纸张档案双档案系统。传统纸张档案以完成档案管理“不使其散失和安全保存”的目的为主,电子档案以完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为主。双档案系统不仅有利于传统纸张档案的安全保存,更有利于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2)电子档案系统应配备专门的计算机和存储器(硬盘、光盘)、扫描仪、照相机、打印机等。还应配备专门电子档案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用以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存储器(硬盘、光盘)用于电子档案的存储,扫描仪、照相机用于传统纸张档案和电子档案的转换。 3)可以把科技档案(包括规程、措施、图纸等)和文件等全部数字化存档。通过计算机和专门的管理软件分类管理。应用和查阅一般以电子文档的形式给出。存储格式以Word、CAD等通用格式为主,便于查阅。 4)利用或建立煤矿企业局域网系统,使所有的电子档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各生产队组的技术员可以随时通过电脑终端查阅电子档案室的授权文件。 5)为加强保密管理,可以设立权限,利用密钥来管理。为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系统对电子文件或数据进行访问,有些系统需要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如有些文件管理系统使用管理员代码验证等。最常见的方法是给每个合法用户一个“通行字”,代表该用户身份。通行字可由数字、字母或特定的符号组成,只有用户本人和计算机系统知道。当合法用户要求进入系统访问时,首先输入自己的通行字,计算机自动将这个通行字与存储在机器内的有关该用户的资料进行相关的业务访问。如果验证不合格,该用户就会被拒绝于系统之外。身份验证技术可用于电子文件访问权限的控制。 6)为了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系统和有效的服务系统,需要加强人才的专门培养。档案信息电子化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化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以至于现代化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7)可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可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档案工作者将面对更多以磁盘为载体的机读形式。广大信息检索者关心的是信息的内容,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的机读形式的档案中,把这些档案信息综合系统地提供出来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8)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微机的潜能,提高利用率。目前,大多数基层档案室对计算机的应用单一,开发功能简单,有的仅仅用于档案著录或文件打字贮存。利用的低效率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尽其用。 9)档案信息电子化,信息成果可多份拷贝,将拷贝成果送到领导及各个部门,可扩大社会影响,拓宽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10)煤矿企业档案信息电子化可使档案信息顺利与最新技术接轨。虽然“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但煤矿档案事业要注意这方面发展动向,超前拿出对策,使档案工作适应这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要求,更好地为生产一线服务。 煤矿科技论文:浅析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实践及趋势 摘 要:一般大型能源公司中煤矿采用的都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开发新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并创建新的科技体系。随着科技创新型矿井逐渐开发和建设,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水平也要随之一同发展。本文对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且提出可行可靠的建议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一、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般煤矿科技创新管理所采用的指导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条件下,探索并发现新一套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思路,同时尽最大的限度使用,改进配置企业中物资资源的不足,发掘新人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些指导思想下,还要坚持科技兴矿为宗旨,以市场上对煤矿的需求为引导者,激励人才为主要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开发和管理、研发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创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一个煤矿企业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方针,同时引进发达的的科学技术,培育创新管理新文化,从而创建新型矿井。也正因为如此才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矿井之间的竞争力。要想使科技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服务,首先要保证人才的利用和资金的投入,还要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以便培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引进先技术设备能有效的保证生产安全,能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使煤矿的生产能力提高,为矿井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煤矿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1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解决在矿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和高新技术一同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理论技术,使科技创新管理水平能够得以发展。此外,煤矿企业还结合了自身研发的科技成果,因此,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为了生产力,使得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2.2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根据科学统计,煤矿的技术人员占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少之又少,仅仅不到10%,远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值,所以导致科技人员缺乏,出现“机关学校普遍增多,生产线人缺少”的现象。此外,由于许多科技人员技术不达标,缺少好技术和素质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在劳动上的分布不合理,结构失衡,学的用不上,用的不能掌握得现象。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有很多煤矿企业中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只是局限于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只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并不能带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人才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方面。因此,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培养也迫在眉睫。2.3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管理。一般在科技创新资料和档案里所指的都是煤矿企业科学技术的资源,它是科技成果的载体,在企业生产和建设活动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生产和建设的前提。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重视不够,导致了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进程。与其他企业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周期长,在时间上不固定,涉及的范围也比其他企业广,但是收集时的难度却比较大。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工艺流程和技术状况有了解,此外为了避免产生遗漏和错误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由于煤矿企业在生产中有特殊性,生产中的科技资料和档案也是处在一个变化的动态中,导致在管理资料和档案的时候工作量大且繁琐,如果不能及时归档,会导致资料档案不完全不准确。煤矿信息化在近几年虽然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技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却跟不上进度,也阻碍了资料档案高效的利用。 三、煤矿科技创新的走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技术、全球化、人才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在此情况下,要想保持煤矿自身的优势,必须发展科技,增强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1.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要体现规范化、现代化和高效化。说的是要发展机制创新来加强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工作制度,优化资源,以便提高自助研发的创新能力。2.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加快生产力转化速度。3.对多种经营实行结构的调整,使得能够促进多种经营技术水平的提高。根据煤矿企业经营的部署,要积极开展与煤矿有关的新技术和相关材料,还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同时,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4.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规范对项目的管理,完善竞争中的激励机制,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和开发创新力。要做好这些,首先要有足够的开发基金,同时规划好资金的分配和资金管理,以便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在开发资金的同时还要改进质量,不断增加新品种,加强对项目管理一确保质量和水平。三要对科技成果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估,以此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强化用人机制,使工作人员使用新机制,保证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对科技人员按劳分配,在住房、工作调动方面给予优惠,形成尊重爱护人才的好气氛。 四、对科技管理发展动向的探析 4.1对科技创新建立长远的规划。什么事都是事先要有准备,才能得到成功,不然只能是失败,对于煤矿企业,也是如此,要想更好的使科技创新为矿井生产,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长远规划。煤矿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生产状况和装备情况,为矿井提出长期规划,为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百战不殆。4.2建立专项的科技资金,改善激励机制。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它虽然不全是对资金的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要方向。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技资金,研究合理完善的一种奖励制度,同时发现有效益、有价值的科技资金并加以奖励。煤矿企业不仅要对技术人员有科技资金奖励,还要鼓舞全体工作人员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以便能够创建好的科技创新气氛,并提高煤矿争产中的科技含量,另外以奖励资金维护科技创新管理,能对生产经营的局面有改善,而当生产经营有好的效益资金奖励也会随之增加。4.3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提高员工素质。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应该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进程,加强引进现代煤矿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创建培训体系还要提高员工的技术。在培养员工科学技术的时候,还要能够掌握国内外煤矿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以便能在竞争中获胜,还能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做贡献。实际行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技创新的成果归功于实际行动。煤矿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只有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紧密结合,发现问题并排除问题,才能让科技创新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生产服务,为煤矿企业提高效益。4.4规定资料档案的管理。煤矿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对资料档案管理的重视,提高员工对资料档案管理的认识,将资料档单规划到煤矿企业工作中。加强对档案资料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工作效益加快。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化,也可以加快信息化的进程。 五、结语 煤矿的科技创新需要以先进技术作为基础保障,此外,科技创新管理还涉及煤矿企业中的各个方面,它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另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还要本着高效安全的方针,不断完善创新技术,加强激励机制,强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善资料档案的管理,提高煤矿生产中的技术,加强煤矿的竞争力,使科技创新能为煤矿企业的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实现科技兴矿的目的。 煤矿科技论文:科技创新信息管理平台在煤矿企业中的建立与应用 【摘 要】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煤炭行业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重要。 【关键词】科技 信息平台 煤矿企业 管理 一、概论 新巨龙能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井工矿井之一。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以往均采用手工录入、汇总、核对、分析等十分繁琐、耗时耗力,且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遗漏登记等原因,造成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十分被动。公司针对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科技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建立,不仅节约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也拓展了各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二、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管理模式 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在线申报、审批,评分、查询、统计等环节,做好科技工作的统一管理,首先确定公司科技管理模式。 1、软件开发模式的选择。B/S和C/S是当今世界开发模式技术架构的两大主流技术。C/S 结构,即大家熟知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来实现。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互联网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客户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基于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今后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宽带的逐步普及,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采用完全的B/S模式应该是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选择B/S 模式。 2、数据库的选择。目前常见的数据库有Access,SQL Server,MySql,Orcale,DB2数据库等,它们各有优点,适合于不同级别的系统。那么哪种数据库更快?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存在许多不定因素,一些经验表明在长时间运行大量事务方面Oracle要优于SQL Server,但在集群技术等方面,SQL Server比Oracle数据库要好一些。软件开发平台在企业应用软件开发领域,往往存在两种选择,那就是SUN公司推出的J2EE和微软.NET。.NET是2000年以后微软最为重要的软件开发套件产品。J2EE和.NET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二者都是非常优秀的开发企业计算软件的优秀平台。这两种技术平台技术上部分不分伯仲,性能和先进性上是一致的。根据小组成员特点,我们确定的创新管理系统开发最佳方案为:B/S模式+SQLserver+.NET。 三、简易化操作,智能化管理 1、客户端无需安装软件 (1)搭建系统开发及调试环境;(2)客户端界面设计及数据库联接组件设计;(3)使用+Html语言完成编码;(4)调试程序代码无误后,将程序源代码部署在服务器端。客户端零安装,只需安装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同时具上网条件即可使用本软件。 2、用户权限维护方便 (1)定位系统需求;(2)在数据库中设计一个权限控制表和软件功能结构表,结合XML语言对用户使用权限进行全面控制;(3)使用语言完成编码;(4)调试程序代码无误后,将程序源代码部署在服务器端。设定用户权限通过软件操作即可实现,可以方便的添加,删除功能模块,可以根据用户权限生成功能菜单和功能树,不需修改软件源代码。 3、软件使用界面友好 软件开发中,将各个用户界面模仿静态网页系统界面,使得各项操作只需通过鼠标单击即可实现。使用者可以快速的熟悉软件使用方法。 4、采用新技术 在此平台的基础上集成开发出管理工作相关模块及辅助管理和即时消息模块。管理效率明显提高,业务职能部门与基层单位实现了信息化和“无纸化”管理,沟通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部门之间、相关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管理信息的有序流动、有效利用和充分共享。 5、完善的流程设计 系统将人性化、智能化的理念引入管理系统领域。涵盖计时管理、评委打分管理,最终得分即时公布、报表统计管理等多个环节。论文过程中,系统为用户提供相关数据资料的实时查询功能,并为职能部门全面掌握情况和创新完成进度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四、结论 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即时上传、实时查阅,审核流程实现网络化,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便于职能部门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推动了公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满足了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并可以在同行业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创新管理系统成果的开发,有效的解决了管理工作中人工查询、人工归档、统计、分析对比、评分等繁琐步骤,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各类生产管理过程中类似的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工程科技论文:让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 摘要: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从对立走向融合是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两种文化究竟怎样融合?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则是问题之关键。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深层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科技;人文;工程;融合 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c∙斯诺明确地提出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以来,一方面,国内外理论界热烈讨论“两种文化”对立带来的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并努力寻找“两种文化”融合的各种路径。但另一方面,“两种文化”的对立在现实中却更为加剧,这从国外近年来发生的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等可见一斑,现实似乎嘲弄着理论界的努力。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种文化”分裂的内在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它们究竟能不能融合?如果能融合,应在什么样的场域中融合?本文拟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下,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通过对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内在原因的现象学反思,来探寻“两种文化”在工程这一场域中融合的可能性。 1 “两种文化”对立的深层原因 关于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对立的根源,c∙斯诺本人的描述及众多的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可以说众人皆知,无须赘述。笔者仅就现象学的一些思路来探讨“两种文化”对立的深层原因。 早在c∙斯诺之前,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一书中,已深刻论述了现代科学的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危机:“科学危机所指的无非是,科学的真正科学性,即它为自己提出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些任务而制定方法论的整个方式,成为不可能了。……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注重事实的人。……从人们对我们的文化危机的普遍悲叹出发,从在这个方面归咎于科学的作用出发,产生出一些动机,这就是对一些科学的科学性进行严肃的非常必要的批判。”〔1〕在胡塞尔看来,现代科学的科学性已由实证主义的客观性所支配,这正是造成科学危机乃至于文化危机的根源。 笛卡儿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确立了主体的存在,同时也确立了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的存在,由此开创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近代认识论。在这种对象性的二元结构中,包含着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超越论的主观主义这两个分裂的方向。 沿着客观主义的方向,从伽利略起,现代科学开始了其将自然数学化的历程,用理念化了的自然暗中代替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自然本身就在这种新的数学的指导下理念化了;用现代的说法,自然本身变成了一种数学的流形。……用数学方式奠定的理念东西的世界暗中代替了唯一现实的世界,现实地由感性给予的世界,总是被体验到的和可以体验到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2〕这样,现代科学以客观化的数学外衣遮蔽了其源发于其中的生活世界,造成了其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伽利略在其从几何学出发,从感性上呈现的并且可以数学化的东西出发,对世界的考察中,抽去了在人格的生活中作为人格的主体;抽去了一切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精神的东西,抽去了一切在人的实践中附到事物上的文化特性。”〔3〕这种将自然数学化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论中的客观主义相辅相成,导致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兴起,并逐步成为支配现代科学发展乃至于整个西方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 沿着主观主义的方向,从笛卡儿本人开始,经过贝克莱、修谟直至康德,都一直企图建立超越论的主体哲学,“这种哲学的产生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自我,以及我的思维生活,乃是一切可能的思维成就的、一切有关客观性的意义和正当性的询问的原始基础。”〔4〕但是,胡塞尔认为他们都没有真正实现“哥白尼式转向”,因为他们没有深入研究构造一切存在物的绝对主观性,也没有深入研究把握这种主观性的方法,他认为唯有通过超越论的现象学才能真正克服笛卡儿以来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分裂。 笛卡儿的二元论、修谟的怀疑论、康德的认识论等,由于预设了物理实体或物自体的存在,因而不可能超越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结构,不可能真正解决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认识论难题:人的主体、意识如何脱出它的表象的内在性达到外部世界中的超越对象呢?这条认识论的鸿沟是无法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结构中跨越的。因此,胡塞尔的超越论首先指的就是对主客体二元对立结构的超越,通过认识者反思自身及其认识生活的原始发生过程,把构造一切存在物的认识活动追溯到无预设前提的、自明的、活生生的直观体验之境域(horizon),这种通过超越达到的“绝对主观性”已经不再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主观性,也不是思辨构造的新产物,它是前科学的、前哲学的、非课题化的、奠基性的、主观相对的、显现于境域之中的生活世界本身,它只有通过现象学的悬搁才能达到。 胡塞尔并不是要反对现代科学,而是要现代科学重新植入它本身源发但又被它忘却的生活世界的境域中。正如德国现象学家克劳斯•黑尔德所说:“在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思索中包含着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彻底批判。然而奇特的是,这个批判并不是从根本原则上否定科学。相反,胡塞尔所关心的只是对科学和作为科学一般基础的哲学的更新。”〔5〕胡塞尔从他后期发生现象学的观点指出,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科学不仅忘却了生活世界的奠基,而且排除了它自身现实发生的境域,改变了传统科学对境域的依存性质,使自身成为绝对客观性的、与直观境域彻底无关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情形下,世界原本作为普全境域的生活世界转变成为客观自在的、无限的科学世界,成为主客体二元对立结构中对象化的客体。 在实证主义的观念里,科学世界不仅脱离了境域的束缚,而且反过来要主宰生活世界,成为生活世界的基础,使生活科学化。但是,这种去除了境域的客观世界是非人性的,它以人的自由的丧失为代价,“希腊-欧洲人的人文理想是‘自由’,自由被他们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整个西方的人文传统自始至终贯彻着‘自由’的理念。”〔6〕 同样,“对于胡塞尔来说,真正人性的东西是自由,它被理解为我作为先验的原-自我所具有的责任,这种原-自我是无法通过任何对象化来获取的。我对我的行为负有责任,而行为意味着一种对可能性的把握。”〔7〕这种可能性是在境域之中的可能性,境域正是在人的行为中开启自身的,它无法与人的行为分离开来。因此,在去除了境域的客观化的对象世界里,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将意味着放弃人的责任,丧失人的自由,从而丧失了人本身。人的共同体在其历史境域之中原促创(urstiftung) 的并积淀(sedimentierung)下来的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宗教、哲学等人文科学传统都将丧失意义。“现代的生存似乎已经分裂为在一个带有自然科学技术理性烙印的世界及其组织中的无精神生活和在一个历史地和个人地成长起来的世界及其文化产物中的充实的此在。”〔8〕这正是“两种文化”分裂的深层原因。 胡塞尔对现代科学精神的批判并不是要滋长这种分裂情绪,相反,“胡塞尔的思维具有对这两个方面的亲和力并因此体现了对这‘两种文化’的中介作用。”〔9〕我们或许可以从他深刻的思想中寻找到“两种文化”融合的思路。 2 两种工程观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10〕提出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概念指称的变换。关键在于工程具有不同于科学、技术的相对独立的本质特性。但是,在流行的观点中,技术是科学的应用,而工程则是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按照这种观点,既使把工程从技术中划分出来,工程的本质仍将遮蔽在技术阴影之中,工程哲学也不可能真正超越技术哲学樊篱,仍然会把工程哲学当成某种“技术的工程哲学” 来建构。把工程理解为应用科学、技术的造物实践活动,确实存在其词源学的依据。在英语中,工程“engineering”的词根为engine(机械)和inge-nious(有发明才能的),它们都起源于同一个拉丁语词根ingenerare,即“创造、智巧、聪明”的意思,其词根gen的意思为“生产、制造”;engine在古英语中又具有“to contrive”(设计出来、设计做到、发明造出)的含义。随着科学、技术在工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工程不仅为技术而且是科学即engineering sciences,于是engineering在原‘活动过程或结果’上又增加了‘学科理论’含义。”〔11〕总之,学界大多数人十分自然地倾向于把“工程”界定为“把数学和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规划、研制、加工、试验和创建人工系统的活动和结果”〔12〕,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 笔者十分赞成“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理论观点。但对许多人把工程本质理解为应用科学技术的造物实践活动的观点不能苟同,我把这种工程观称之为:“科学化、技术化的造物实践论”。相应,笔者将依据发生现象学的思路,把工程纳入境域化造物行动的存在论视域,尝试形成另一种工程观:“境域化的造物行动论”。 在科学技术哲学传统的视域中,实践被理解为人们为了获取物质文化生活资料,满足人类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它作为人类实际地处理自身与世界之关系的活动过程,总是以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处理为范导,是在观念地处理并处理了人与世界关系之后才得以进行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13〕工程实践作为应用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及经验的造物实践活动,首先也要以人与世界关系的观念处理为前提,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中,世界展现为客观自在的、数学化的、无限的科学世界,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构成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关系,科学、技术的认识活动,工程改造世界的造物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个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结构中进行的。这样,工程本质上就展现为:在科学活动建构的自然图景和自然规律的框架内,遵循技术活动建构的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的“怎么做”的程序化知识,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按照数学化的方式去筹划和改造自然、构造人工物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实现理论向现实的飞跃,实现客体的主体化,从而达到主体的目的、满足主体的需要。这样理解的工程实践正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它可以重新把二元分离的主、客体统一起来。然而,“实践”(praxis)一词的含义极为复杂多变,其原义只与人的意志、伦理、道德行为相关。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把知识(episteme) 分为三类:实践的、制造的和理论的(praxis,poiesis,theoria) 。理论知识与认识(episteme) 相关;制造知识与技艺或技巧(techne) 相关;而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phronesis)相关,其目的是通过获得性的伦理能力导向明智行为,伦理能力只能通过生活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人的个体经验才能获得,这种经验不同于感觉经验,也不能光靠语言来交流,而要靠人的具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14〕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践是境域性的伦理行为。康德也在意志、伦理行为的意义上使用“实践”一词,反对将其扩大化。但如今,特别是在中国,“实践”一词扩大化为指称除理论思维之外的一切人类行为。 这种“科学化、技术化的造物实践论”工程观在本质上显然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一致的,胡塞尔对现代科学客观主义所造成危机的批判,同样适用于这种工程观。现代科学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必然也会导致工程对生活世界的背离,加深文化的危机,加深我们这个世界的非人性化,从而逃避人类的责任!在这种排除了人和人文文化的工程世界里,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把主客体重新统一起来,更不可能把“两种文化”融合起来。 发生现象学是胡塞尔后期思想的主要形态,与其前期的静态现象学研究先天规则结构不同,它主要研究先验主体性的自身构造和世界构造的时间过程。这种在时间中的构造是在境域中发生的,境域是人的知觉范围,它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其有限性与知觉的现实性相关,而无限性与知觉的可能性相关;个别的境域显现着有限的事物,而境域构造具有超越自身的特征,通过不断的超越,最终达到普全的境域,构造出世界,即在境域中开启出世界。“所谓的世界就在现象学上被理解为普遍境域,也就是普全的指引联系(verweisungszusammenhang),所有意义指引的个别联系都共同归属于其中,而我们的行为就是由这种意义指引来引导的。”〔15〕可见,在发生现象学中,人与世界最原初、最根本的关系不再是自然主义常识观、实证主义科学观中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关系,而是境域化关系,这种关系是自明的、非预设的、非课题化的、存在论的而非认识论的关系。 笔者认为,只有把对工程本质的反思,纳入这种存在论的境域化结构中,把工程理解为境域化造物行动而不是科学化、技术化的造物实践,理解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才能真正把握“我造物故我在”深刻含义,从而真正切近工程的本质,避免实证主义的工程观带来的危机。一切思想、文化和行为都是在生活世界的境域中历史地发生的,并在境域中彼此关联,这意味着存在“两种文化”在境域化造物行动中,也即在工程中融合的可能性,这正好体现了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对“两种文化”的中介作用。 3 科技与人文在工程中融合的可能性 将“两种文化”融合起来是获得学术界多数共识的主张,但是,怎么才能把它们融合起来?在什么场域中融合起来?学术界目前存在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思路:其一,主张以科技文化为主体,在其中融入人文因素,萨顿的新人文主义就是这种主张的典型,“萨顿坚信科学史是惟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他最高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的人文主义。他的学术活动就是为了要实现‘全部知识的综合’,使科学史成为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16〕;其二,主张以人文文化为主体,让科技回归人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万学之母,是一切学问的母亲,也是今天所谓的自然科学的母亲。……我们要不断重申母体性,而且希望这些长得高大威猛的了儿子们要不断回归自己的母体。”〔17〕“科学的人文本性是什么?我认为是自由,近代西方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就在于科学丢弃了自由的理想,而沦为‘求力意志’(will to power) 的工具。……自由的科学是真与善的统一。……自由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18〕 虽然这些主张都不乏深刻之处,但是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深入批判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基础,不超越近代以来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结构,那么,无论是在科技中注入人文,还是企图使科学回归人文,融合都是不能真正实现的。按照我们提出的“境域化的造物行动论”工程观,在工程这一场域中,为什么存在“两种文化”融合起来的可能性呢? 从胡塞尔对“两种文化”分裂的深层原因可以看到,这种分裂最深刻的原因在于现代实证科学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因此,要把“两种文化”融合起来的关键就在于使客观科学重返生活世界,重建生活世界的科学。现代科学因其客观化、理想化的追求,具有了非境域化的特征,重建的生活世界的科学必须重获境域化。在生活世界的境域中,境域化的科学才具备与在历史中形成的并在境域中源源发生的其它文化相融合的可能,这种融合唯有通过人的境域化行为才能实现。在胡塞尔的早期思想中,“行为”(akt)概念指称的不是现实的行动(actus) 、活动,而是意识行为,它可分为“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客体化行为”指包括表象、判断在内的逻辑—认识的智性行为,它们是使客体或对象得以被构造出来的行为;而“非客体化行为”则意味着情感、评价、意愿等等价值论、实践论的行为活动,它们不具有构造客体对象的能力,并认为“客体化行为”是“非客体化行为”的基础,但后来,胡塞尔在他的伦理学中承认这两种行为之间存在着“一条深深的鸿沟”〔19〕。不走出这种早期的意识哲学,胡塞尔是不可能超越这条鸿沟的。这也意味着仅在意识的、观念的层面不可能超越“两种文化”的对立。 在后期转向生活世界的发生现象学中,胡塞尔的“行为”概念扩展为不仅指称意识行为而且包括身体的行为、现实的物质行动,当然,这种扩展是以暗含的方式出现的。“由于旧科学(指传统科学--笔者) 束缚在境域上,因此它们与人的前科学的‘实践技艺’相联结,如丈量术、治疗术等等。希腊人将立足于这种技艺上的知识、熟知称之为‘技术’(techne)”〔20〕这里,胡塞尔暗示着重建的生活世界的科学同样存在对境域化技术的依赖。美国技术现象学家d∙伊德认为:胡塞尔“他的后期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1936) 发展了一种高度体现的、知觉现象学。他宣称,科学,特别是由数学化和理想化所驱动的科学,‘遗忘’了在文化和历史的生活世界中的人类身体与知觉的存在。在分析这一危机的过程中,胡塞尔采取了暗含的期待技术哲学可能作用的两个步骤。”〔21〕这两个步骤指的是胡塞尔以铭写技术和测量技术为例,来说明生活世界的境域化技术行动在扩展生活世界境域及知识文化水平中的作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工具分析”、梅洛∙庞蒂对身体行为结构的研究、d∙伊德对技术行为在人与世界境域关系中的居间调节作用的分析等等,都极大地推进了境域化技术行为的研究。由于这些哲学家没有明确区分技术与工程,他们对技术行为的分析,在相当的程度上也就是对境域化造物工程行动的分析。 工程作为人在生活世界中构造出人工物的境域化物质性行动,它与人类基于主动性的其它创造行为一样,可称之为胡塞尔的“原促创”,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人的共同体的行为。当一项工程完成或一个新工具被发明时,一个“原促创”便形成了,随着“原促创”的被动“习性化”(habitualisierung),意味着原境域的改变,新境域的发生,人工物的建造与使用正是在境域中通过造物行动的“原促创”和使用过程的“习性化”,从而构造出新境域的发生过程。任何主动的“原促创”,都要以被动的“习性化”为前提,“正是主动和被动发生的现象学才系统地将所有构造发生统合为一个总体联系,并且它坚定地提出这样一个思想:意识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境域并因此而构造着世界。”〔22〕同样,工程也不仅仅是孤立地应用科学技术的造物实践,而是要把人类历史上所“原促创”并通过“习性化”积淀下来的科学、技术、文化融合于境域之中,构造出人类生存的人工世界,科技与人文才能在工程中真正的融合起来。 工程科技论文:浅谈绿色科技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1 绿色科技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主要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开始应用含碳类的能源物质开始,无论是科技生产还是工业生产,知道现代的科技,即便是已经开始了全球化的大生产,每年都会由于生产而产生数十万吨的co2,这些气体被爱芳到大气中,就是造成温室效应禅城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过去并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类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很长的一个时期,工厂对大气的这种破坏是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 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化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开展新的技术,通过利用新技术以改善高co2气体排放的现状,随着投入的加大,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甚至目前已经在某些生产环节可以达到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生产,以此降低其排放量。比如,尿素的生产过程中,化工企业就可以再生产中将co2进行收集通过一些反应进行利用。这一工艺每年就可以减排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 2 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绿色科技的应用 水是生命源泉,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最基础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本身有具有着有限性,尤其是淡水资源。而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曾经的利用毫无章法和度,因此世界开始面临了淡水危机这又一环境问题。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淡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因此就需要寻找到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海水的淡化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得不说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海水淡化技术在初期研发阶段的应用成本较高,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技术以及资金使用,称得上是奢侈技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水淡化的应用成本随之降低,其开始作为一种普通技术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引用并应用。 淡化海水本质上就是通过一些物理方法或者是化学方法将海水中的盐分以及水分进行相互分离的过程。在对海水进行淡化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并且获取海水对生态也没有造成结构上的破坏,这一点和目前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分吻合,即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同时也给后代留下了能够发展的资源以及环境。这一点就符合了绿色科技的基础理念,所以海水的淡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绿色化学工艺的应用。而将这种绿色科学的理念同化工相互联系的过程实则就是现代化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氢氧化镁在海水的预处理淡化中产生,这种物质不但环保可靠,并且成本较为低廉,具有简单的操作工艺,同时不会造成换进的二次污染,在海水的淡化效果上又十分的明显,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 传统香精香料生产中的绿色化工的应用 香精香料不仅仅是我国日常添加剂之一,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我国进行进出口的贸易组成主要内容。作为日常化学产品之一,香精香料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的逐步加深,经济萧条的状况开始蔓延整个世界,因此,随着这一影响的加深,我国在香料香精的出口活动中,由于订单的减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化学工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目前已经渗透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当中。化学及化工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严重问题,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符。因此,为了解决化学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合理应用绿色科技。基于此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化学工程中绿色科技的特点,最后提出了绿色科技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工程科技论文: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1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3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4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工程科技论文:浅谈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摘要: 化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纤维材料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衣着服饰的革命,突破了原有的棉、麻、毛等材料的局限;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发明,给日益严峻的煤炭、石油等天然原料短缺的趋势提供了缓和压力的空间。在化学化工科技发展带来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那就是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废弃物污染情况的加剧。因此,绿色科技的运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就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的运用给出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化学工程;绿色科技;环境保护;绿色化学 1 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 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2]。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3]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4]。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4 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5],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6]。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工程科技论文:测绘工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思考 摘要: 分析了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现状,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意识,同时建议必须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以使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科技写作是一项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技写作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遗传,是科技交流的工具,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作为各国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其次,科技写作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等书面符号“物质化”“视觉化”,便于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使原来朦胧的意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甚至引发新的思索、认识,找到有重大价值的新研究课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1,2]。科技论文写作是科技写作最重要的形式,全面体现了上述功效,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将始终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本科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3]。强调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具有以上宏观意义外,还具体体现在:1)促进本科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强调内容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本质是创新性。创新性首先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的动态知识以及学习中关于理论、技术、方法等的创新思考,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创新想法。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导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已被认为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2)提高本科生的科技交流能力。科技论文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特定的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可读性等特点。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写作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科技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应当作为本科生的一种通识能力[5]。3)培养本科生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6]。可见,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 二、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测绘工程专业是测绘专业类的基本专业之一。目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前者包含政治理论课、科学文化核心课、军事共同课、通识选修课、开放选修课5个课程模块,后者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3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必修、选修、自修、讲座等不同性质的课程。我校对测绘工程本科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求为:能完整、准确、流畅地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掌握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具有常用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与科技写作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逻辑学概论”等,安排在开放选修课程模块;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开题,下学期6月份进行答辩,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学位论文形式。毕业论文是培养和考察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7],其水平基本代表了本科生最终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教育部2004年明确通知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认识毕业论文环节的重要性,加大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并特别强调要将毕业论文环节作为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8]。我们在多年指导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一直堪忧。实际上,国内其他院校、专业的毕业生论文质量同样也不理想,具体原因可以罗列很多方面[9],如:论文选题偏大,缺乏合理引导;受考研与就业影响,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过短;论文撰写缺乏基本训练;过程管理不严等。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偏低甚至下滑已经成为目前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许多教育人士的担忧[10,11]。基于多年的思考,我们于2013-2014学年在测绘工程专业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大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三《大地测量学基础》)的教学中,引入了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进行了初步实践与问卷调查。考虑到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及学生前期的知识、能力储备,采用了翻译1篇外文文献(从指定文献中选择)或写1篇创新性论文(从给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己拟定题目)的方式,由学生挑选后课外单独完成,后者给分权重高于前者,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目前暂定为百分制10分)。 (一)翻译类题目 从《JournalofGeodesy》等国际大地测量著名刊物下载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80余篇文章,要求学生翻译。目的是熟悉科技论文基本要素,体会论文作者写作思路与论文的创新点,开阔思路,了解英文写作特点。由测绘工程专业方向(2013年下、2014年上)的50名学生抽样翻译情况看,多数学生未采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而仅以截图形式显示,部分学生缺失图(表)标号或图(表)名;少数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翻译论文,专业术语使用较少;部分学生不会排版,格式混乱。上述问题可能与本次组织较匆忙布置写作任务较晚、学生忙于应付考试来不及精心翻译有关,也可能与论文内容较深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有关。 (二)写作类题目 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从中拟定了适合两门课程写作的题目(12个),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选题写作,目的是体会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提交满足格式要求的论文。实践中,上述三个班次只有4人选择了写作类题目:坐标转换参数求取的若干问题(选定)、GPS水准拟合方法综述(选定)、整体大地重力场统一归化计算(自拟)、基于GPS水准测量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研究(自拟)。尽管4位学生的学术论文创新性很低,但总体上选择该类题目的学生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对自己要求高,论文较规范,值得鼓励。 (三)问卷调查 在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论文写作环节后,对三个班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积极的方面包括:1)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2)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3)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一定的体会;4)感受了专业文献的写作风格;5)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6)了解了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了一些论文翻译技巧。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1)课程学时较少,因应付考试,翻译或写作花费精力较少;2)有些国外论文太过专业,需较多的专业知识,不仅对翻译造成阻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积极性。调查结果还显示了绝大部分学生对引入科技论文培养环节持欢迎态度,证实了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想法值得提倡与坚持。但是,初步实践也暴露了学时压缩带来的学习时间减少以及外文文献专业性较强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不断挖掘、挑选、积累更适合的题目,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法,让培养更加切实有效。 三、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调查 综合目前文献探讨内容,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环节。 (一)毕业设计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原因与现状已如前述。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加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与重视程度,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2)细化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管;3)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如加强高校公共资源建设、开放公共实验室、制定有关图书资料借阅等特殊政策;4)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计划中增设读书报告、写作课程、论文指导课程、前沿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5)毕业论文写作训练前置,适当增加或提前毕业设计环节时间,在不同阶段课程中灵活、适当地训练论文写作能力,使用文字性论述、论文考核方式,将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6)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7)做好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二)科技写作课程 科技写作是一门文理渗透的边缘学科,对于改善智能结构、培养掌握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写作课程[1]。我国理工类院校开设该课程的越来越多,但很多高校将科技写作设置为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实际中选修的学生却较少;有的大学仅开设了讲座;一些高校则侧重于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众多理工科院校更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没有把该课程提高到研究方法学习的高度;课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偏重单纯的知识讲解,实践环节少,教学枯燥。忽略或轻视科技写作课程的后果是,学生独立进行科技写作的能力差,很多学生毕业时提不出创新性主题,不会用严谨规范的语言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教师依赖程度大;已毕业学生仍然很多不知道科技论文怎样构思、写作、修改与发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规范地撰写科技文体,导致用人单位不满意,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怀疑;缺乏学术道德,拼凑等抄袭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写作规范,而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加强科技写作的学习[5]。为提高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增强学生对科技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可以将其设置为通识教育的必选课;2)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加科技(学科)发展简史内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科技论文规范与发表流程,适当增加与学生实际学习及未来工作有直接关联的写作文体教学内容,将文献检索课程与科技写作课程有机整合;3)丰富师资资源,纯粹文科教师不宜担任科技写作教师,可聘请有突出学术成就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可借助学报编辑讲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图书馆员讲解文献检索方法;4)提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或讲义,建议多渠道编写高水平规范性教材;5)多用实例教学、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多举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6)分阶段实施教学,以理工科大学的科技写作课程为例,一、二年级开设科技写作基础课,主要讲解科技写作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及普遍介绍一些科技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在高年级开设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科技写作选修课程;7)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实施教学,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前讲解科技报告和技术说明书,与专业课程、毕业论文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与训练。 (三)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专门探讨、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遵从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条理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议论文章。课程论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尝试,还有助于渐进地积累论文写作相关知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12]。课程论文已在不少高校的各种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13,14]:1)学生思想上重视不足,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把精力花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有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无知更加剧了这种倾向;2)论文质量低,如选题不合理、格式混乱、语言不规范、表达能力不足、逻辑不严密等;3)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4)不分专业、课程,被过度要求,学生穷于应付多门课程论文,如有些课程学生本来专业背景知识欠缺,再加上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多、课时少的做法,使得学生难以有效、认真地完成课程论文;5)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论文的意义,重科研轻教学,执行具有随意性,对论文要求含糊其词,或笼而统之,或顺其自然,对学生督促、指导力度不够,对论文评价缺乏客观性、公正性;6)学校对课程论文考核只提原则性要求,闭卷、开卷考试还是课程论文考核并不区分工作量,对教师缺乏激励作用。为提高课程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5,16]:1)指导学生阅读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让学生树立对论文写作意义、态度的认识,要求学生严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现象;2)建议以培养本科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初步的论文写作技能、论文意识、科研意识为主,不强调“高水平”;3)建议对课时紧、任务重的专业必修课程考虑适当减少或取消课程论文,在公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程考核中慎重采用课程论文,并适当把握课程论文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4)建议把课程论文分为三个等级,一类是让学生学会查阅专业文献撰写综述性论文,二类是搞懂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开展实验验证,有详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三类是在二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写第三类论文,其他也可以写一些摘译文章;5)课程论文应该贯穿于教师讲授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过程加强督促与指导,开展选题、文献检索、逻辑方法、格式细节等方面的训练;6)完善课程论文评价手段,注意客观性、公正性,避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7)建立健全课程论文考核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课程论文质量考核情况相应增加或减少教师工作量报酬,建立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大学生学报,为学生发表课程论文提供途径;8)协调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进行科技写作训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训练体系,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四)科技创新活动 十余年来,为鼓励本科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少高校、教育机构和部门、社会用人单位或单独或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一般要求提供论文,有些本身就是针对论文写作。本科生科技活动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填补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其他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为今后创造性地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奠定基础[17]。但是,当前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1)急功近利,对扎实工作没有思想准备,对能力提升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敷衍了事,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和兴趣,部分学生则被迫参与;2)部分教师重使用轻培养,仅视学生为勤杂工,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或无暇指导学生或对学生指导不足[18],学生也不愿意找教师进行汇报交流。科技创新活动若达不到正确的目的,可能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工作态度,适得其反。为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鼓励学生运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专业内容,不能过于强调理论创新性;2)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研究场所、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提升科技活动质量和论文水平,举办“本科生学术报告会”,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3)设立专门的课程和学分,如作为1学分的选修课程,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大众化;4)先给学生讲授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5)低年级学生不宜过多参与科技活动,应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教师要从研究方向把握、研究结论控制、技术方法指导三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6)采用课程组指导模式,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期交流;7)在多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如结合课堂教学、毕业论文、科研课题等进行;8)利用现代交流手段,增加互动渠道,增强师生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学生接触专业教师的机会。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环节外,对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有帮助的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导师制等其他环节,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流于形式,不再详述。总之,关于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环节,仍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与改进。 四、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随着以空间定位、卫星遥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世界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跟这一国际形势,以培养“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19]。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举措之一。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已有论文培养环节设置看,尽管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结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文献中好的做法或建议,几点看法如下: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薄弱或缺失,是近年来学术抄袭、剽窃、造假等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笃实的学术德行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学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精神支撑。在入学教育、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科技创新、课程教学等活动中,需要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 (二)树立人才培养的论文意识,特别是第一篇论文意识。 第一篇论文是打开论文写作大门的钥匙。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接近或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正式论文,标志其写作能力基本成熟,今后自主从事写作的动力也由此被激发,他们将不再仅仅满足已有知识的获取,而是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管理者、教师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向学生强调进行论文写作的意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重视起来。 (三)树立课程教学是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不少文献表明了其他论文写作环节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也有不少教师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进行了论文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事实上,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20]。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立足课程教学渐进式地培养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地会有量变甚至质变的可能。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课程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认真规划课程体系,使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更具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二是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课教师不仅要对自己专业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掌握,还应有一定的科研实践经验,且必须有论文写作发表经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初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需。三是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目标。围绕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有课程应做好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并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所有任课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能够对课程知识的创新性进行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可将学生阅读、翻译文献和交流文献内容作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则应结合课程内容,灵活采用翻译文献、交流文献内容、研究进展综述写作、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写作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之外,文献检索是论文写作必需的、基础的环节,可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中尽早开设课程或讲座,并作为必修环节。科技文体中的科技论文写作主要立足课程教学进行,其他科技文体,如项目申请书、项目总结书、学位论文、专利申请书、技术报告、技术合同等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设置讲座单独引入,或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引入。 (四)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各个环节。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其一定的规律,国内外好的培养模式要学,但要学实质而非形式。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引进的最好的方式是做好问卷调查。高校管理者要调查影响教师投身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积极性的因素,教师要调查影响学生投入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将调查、反馈、落实作为探索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规律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管、教、学的顺畅沟通交流长效机制,是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环节的重要保证。 五、结束语 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指导本科生撰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过程,被认为是全面提高本科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培养初级科研能力的过程,应该是摆脱大学创新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现状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类似,也需认真研究与改进。结合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及文献中好的做法,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必须就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环节、措施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使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刘长建 马高峰 张西光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工程科技论文:设备工程监理科技档案管理 1树立科技档案服务意识,强化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科技档案的质量好坏和完整程度影响到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设备监理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和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设备工程质量是对工程性质、品质和安全的综合表述是,对设备工程质量的评价就是以科技档案为基础,以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因此作为项目负责人应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从思想上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注重培养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思想,增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把科技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摒弃科技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意识,要注重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科技档案质量,要积极探索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确保科技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设备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有利资源保证。 2建立健全有效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规范科技档案工作 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科技档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都是需要建立真实、完整、系统的工程档案,因而需要从积累、形成、鉴定到整理、归档、利用,所有环节都需要有符合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设备监理工作程序,实现动态管理和绩效考评,才能客观反映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完整面貌,为设备工程建设项目服务。为此建立档案需要遵循以下要求:①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合理性、有效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需要考虑设备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科技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②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性、科学性。依据GB/T26429-2010《设备工程监理规范》,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应当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③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具有权威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既需要有效执行就要监督落实,因此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奖赏,有过惩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3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做好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是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着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好坏,因此需要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按期参加内蒙古档案局和呼和浩特档案局组织的档案系列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和水平,不断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档案技术能力,同时重视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以适应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②注重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同时参加设备监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吸收更好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当中。③注重加强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科技档案工作枯燥繁琐,不容易被支持和理解。对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来讲,就需要注重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要耐得住寂寞和失落,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为科技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科技档案利用率,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创局面。④注重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可以为公司质量体系认证提供原始凭证和法律依据,也是公司通过质量体系审核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保证。为此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4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科技档案的利用是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重要途径,也是科技档案发展的力量源泉。丰富的,高质量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档案资料匮乏、不专业、不系统、不准确、不完整,就难以保证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如果科技档案放在档案柜里不使用,也会失去科技档案的价值。保管是一种手段,利用才是目的。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价值呢。必须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①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深入设备工程项目现场,根据实际需要和设备监理工程项目程序和工作规范到项目和制造厂家对各监理项目和监理人员进行指导,了解工程进度,帮助项目部和监理人员做好基础资料的形成、整理、归档工作,确保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地归档保存。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科技档案的基础性工作。丰富的、高质量的科技档案材料是科技档案利用的前提和条件,科技档案材料如果缺乏、不系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不专业是很难做到合理和有效利用。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了解设备工程技术资料和设备监理工作内容、范围,按照科技档案管理专业方法,开展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鉴定和保管工作,确保科技档案基础性工作,以提高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价值。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宜的科技档案存储空间,配备相应设备设施以顺利开展各项职能工作,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高效提供利用科技档案平台等。设备监理单位要根据档案数量和档案内容重要程度,完善科技档案设备设施,争取能够确保有效管理各种载体的科技档案,进而确保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促进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与时俱进。④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想对科技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利用公司网络平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科技档案资源共享。⑤加强科技档案的宣传工作,提高科技档案意识。利用公司的网站、局域网、微信群等现代化办公条件,从档案基础知识、馆藏资源、档案查阅利用等几个方面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从而体现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作用和为公司各方面带来有益的帮助。 5结束语 多方面加强设备工程监理中科技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基层设备工程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以确保设备工程项目文件资料的科学、完整和规范,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工作发展。那如何提高科技档案的综合利用价值,也是我们在科技档案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 作者:王若娟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机械设备成套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科技论文: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科技发展趋势 摘要: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人类与自然实现了和谐相处的状态。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和生产方式。就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形势展开了分析,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科技创新发展中我们需努力的方面。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化石能源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这会是生态文明创新工程中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自身文明的发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资源创造,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各种便利。但科学技术在帮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反思的结果,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仍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1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帮助人提升劳动能力、改善劳动工具,它是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间接或是直接的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且这种破坏已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虽然人类采用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随着资源、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关世界资源的报告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比如,对木材的需求从1961年以来已增长了64%,谷类食物的消费量增加了1倍多,肉类的消费量增加了2倍以上,农产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对有色重金属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对该类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基准,2010年的碳排量增长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将增长36%.此外,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对大气、河流、森林、海洋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紧密相关的。人类工业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其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未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导致科学技术间接对生态文明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类不断膨胀的消费观、人类主义中心论的提出以及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也间接加剧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生态文明工程应遵守的原则 基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改变科技发展的方向、及时开展生态文明工程、避免环境的恶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制订相应的环境工程、科技创新的战略性目标。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表面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必须实现环境工程具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目标,并重视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环境工程科学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确立环境保护的工作重心,优先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研究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给予重视。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在人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分析该环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最终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系统、防止出现污染转移现象、避免出现一项防治污染技术的诞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环节之上的情况。此外,环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污染的具体措施。 3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工程是随着地球系统产生的学科之一,其重点是在运用和研发创新工程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比如,目前我国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造成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在气候的变化下变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区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科技创新内容。此外,地球上不仅生存着人类,还包括很多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生物物种的不断灭绝已成为国际社会观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4结束语 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坚持生态文明的科技观念、减缓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欢 闻静 单位:廊坊市环境保护局 工程科技论文:化学工程领域中的绿色科技研究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科技及相关产业都有极大的发展,诸如化工、电气等产业在内的技术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让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有了极大转变。例如,化工肥料、合成材料以及化石能源等在内的化学工程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然而,就在这项科技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包括大气污染、生态失衡以及能源紧缺等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人类在推动时展的同时也要对持续化发展提起重视,将化学工程与绿色科技结合起来,在实现工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更大程度平衡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1化学工程中发展绿色科技的必然性 1.1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响应 从理论上而言,经济可以无限量的增长,然而,自然资源存在限度,尤其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当我国不断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推进经济发展,就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这类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会不断上涨,加大生产成本,反过来对原有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据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时,必须对从长远的发展境况出发,把握关键所在,转变以往的经济发展观念,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主要是通过完善绿色科技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次利用,以此缓解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低排放和高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固性和持续性。 1.2是实现生态平衡和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提高了对于绿色科技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国科学发展观的契合。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便是资源的持续化供给,这需要人类减缓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加快对于再生资源的研发速度,保障两者之间相互配合,以此达到持续利用性的目的。一旦出现资源过度开发而导致的资源断层,不仅会造成经济和科技的倒退,更会影响整个地球生态圈的和谐关系,直接威胁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因此,人们需要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认识层次,强化对于绿色科技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再生资源的研发进度,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三者之间的结合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2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2.1运用绿色科技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 温室效应是威胁地球生态平衡的一个严重问题,引发包括海平面上升、虫害加剧在内多个连锁反应,加重了对人类社会的威胁程度。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传统化工产业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而对该现象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当时国家并没有对温室效应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化工企业排放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了严重的危机之下。直到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甚至扩大,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才真正认识到温室效应。就现阶段我国的情况而言,不少涉及化工产业的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维护生态平衡和绿色生产的问题上,通过对绿色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来改进化工生产,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进行一定的控制。比较常见的一个绿色科技应用过程就是CO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并将生产的碳酸盐运用到随后的化学生产当中去,或是供给学校做相应的实验课程,其涉及的反应公式是:CO2+CaO=CaCO3。不但实现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了控制,更对二氧化碳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 2.2运用绿色科技进行海水淡化处理,丰富生活资源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人类所能运用的水资源并不丰富,而且淡水危机所引发的问题也已经十分严重了。以海水淡化为主的绿色化工技术是现阶段解决这个危机的主要方式,然而,海水淡化技术在推行之初所需的成本较高,难以投入当民用之中去。但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研发的推进,实施成本逐渐降低,在一些大规模的运用当中逐渐起到了一些作用,而这种技术也不断被各国所引入,包括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并在不断创新之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现阶段,该项技术主要目标便是在利用海水获取淡水资源的同时又不造成环境危害,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利用氢氧化镁实现。而这项物质不仅环保可靠,而且成本低廉,而且操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实验的实践效果让大多数人都十分满意,也显示出了相当的的应用前景。 2.3绿色科技对香料香精生产的改进作用 香精和香料是人类社会中比较常见的物质资源,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然而,通过传统工艺来生产这类物质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而难以对产品品质进行保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传统工艺在技术和理论上存在较大的缺陷,虽然操作简便,但是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最终所生产的香精香料也存在不少的质量问题。据此,相关机构利用绿色科技的理念对香精香料的生产进行了改良,不仅在生产过程中降低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降低了包装所带来的材料浪费和污染,最终实现对于产品的质量保障,以此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 3结论 绿色科技是一个庞大的整体,主要是利用绿色环保节约的理念为主导,对化工的生产过程进行改良,在化工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响应。据此,积极创新和发展绿色科技,尽量减少化学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化工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改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然而,绿色化工技术的开发仍旧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情,需要我国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促进绿色化工技术的革新。 作者:尤唱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工程科技论文:热能动力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1.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基本内容 热能与动力工程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指热能与动力之间的合理转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依赖于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热能动力或热能电能的合理转换,以促进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发挥其在提升经济效应水平方面的重要价值。结合实践经验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在解决能源利用问题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当前实践中,热能与动力工程涉及多个学科,且各个学科相互关系非常复杂与系统,后期应用中还可以支持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从专业构成的角度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专业模块:第一是建立在热能转换与利用基础上的热能动力及其控制工程(包括新能源的开发、能源环境利用工程在内);第二是建立在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基础之上的热力发电机及汽车工程;第三是建立在电能转化为机械功基础上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第四是建立在机械功转化为电能基础上的火力火电与水利水电动力工程。 2.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1)从经济角度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中有着非常普遍的应用,涉及多个相关的行业与领域。包括电力、钢铁、金属、石油,以及建筑在内的多个行业领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均对热能有着相当大的需求。当前已形成的风力发电技术以及动力发电技术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动力能转化为电力,从而为电力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能是整个经济发展体系中的基础与支柱,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势必会为电能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实现社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并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2)从环境角度来说,结合我国各个行业领域对能源的利用现状,发电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煤炭或石油等常规能源来实现。然而,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无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此类常规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势必会排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所产生的物质不但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会对大众的健康造成危害。为了促进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很多时候会忽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终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当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变。而在电力生产中通过对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缓解生产中存在的困境,通过对各类清洁能源的综合应用,减少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减轻环境污染,不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还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3.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应用 3.1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及热电厂中的应用现状 1)热能与动力工程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其能够被应用在锅炉中。锅炉是由外壳以及锅炉使用过程中的电器控制系统组成,锅炉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燃烧的过程,鉴于燃烧使得锅炉产生极大的热能,在炉底安装控制器就是为了能够随时监控锅炉的运行情况,这也是保护锅炉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锅炉实际运行过程中,其自身就会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系统,它会将一定的机械热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以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但是,意外在所难免,往往或因为这部分转化的能量而烧坏锅炉,因此,必须要对锅炉的运行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与控制,从而能够有效地使锅炉的运行精密度得到提高。2)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节流调节中改变工作状况可能会造成不小的节流损失,但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截流调节的负载适应性明显高于喷管调节,因此节流调节多适用于容量较小的机组;第二,喷管调节是在满足负荷适应性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提高汽轮机的工作效率,达到平衡各种不同汽轮机的调节以及变化。 3.2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与热电厂中的技术创新 1)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领域中,如何实现对锅炉在燃烧过程中热能的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在本领域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锅炉的作业方式转变为了智能式,可促进锅炉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的提升。同时,考虑到燃烧期间的空气、燃料与锅炉温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预设值的综合比较实现对锅炉性能的合理检测。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开展模拟实验的方式,准确地评估锅炉内部的气体流动情况,预先设置模拟数值,评估不同速度下所形成的矢量图,以此为边界层分离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领域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重热现象的方式,根据热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科学确定重热系数,以达到减少能量损失的目的。与此同时,从调频角度上来说,相较于一次调频模式而言,二次调频的精确性更高。在电网频率保持恒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智能调节的方式对二次调频预先设置对应的方程式,以实现对机组的重分配与组合,满足控制功能的要求。 4.结语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领域对于能源的需求呈现出了相当显著的增长趋势。在能源生产与利用领域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各方工作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其应用范围也呈现出显著的拓展趋势。为了充分发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功效,必须重视对本领域相关知识点的研究,以便真正意义上掌握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精髓,通过积极展开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的方式,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改善能源利用率。只有做好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方能创造更加丰富的经济价值,同时达到缓解环境问题的目的。本文围绕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系统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根据实际的工作环境来灵活确定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使用方式,正确地发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行业领域发展水平的目的。 作者:刘德兴 单位:羲和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工程科技论文:土地工程科技创新论文 1加强成果实用性 科技成果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如果研究出的成果只能谈资,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那这不算是什么科技成果。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外,还有就是人们观念至今还未彻底转变。大学教育,大部分仍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对实践教育性的方法大都不怎么重视,我国在理论科研方面是走在世界的前面,但取得的科技成果成就并不显著,原因就在于“能说却做不到”,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本身动手能力差,无法在固有的成果上面做出有创意的举动。再加上我国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科技人员在创新这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先当今社会,我们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如果只谈理论,将科技成果理想化,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那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一定要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际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切不可盲目天真,为现实生活去搞科技,不是为了科技而科技,科技不同艺术,你可以喊着为艺术而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只具有审美性,不存在实用性。总而言之,要转变传统观念,注重科技的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将抽象化转变为具体化。 2加强土地科学建设 土地科学作为重要学科的突出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土地科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极不适应。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需求迅速扩大。必须有技术和措施的保障,这保障就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就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3工程学科的重要性 3.1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中,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三者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2我国的土地工程学科的相关技术人才 目前仍然很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土地工程学科的建设不重视,这项学科的发展也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其次,学生对这门学科不热心,对我国土地资源缺乏管理和保护的意识,整体意识不高,在如今别的一些价值观的影响下,如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使学生没有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拼搏劲儿不够;土地工程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相对其他学科,处于发展初期,它的未来前景似乎还没有显露端倪,人们看不到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似乎觉得由它无它都一样。在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的成就方面九牛一毛,不足以引起社会重视。现在人们最多关注的就是环境问题,人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很少有人会想到土地工程以及土地工程科技。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要加大在这方面的发展,让土地工程科技和土地工程学科走人大众生活,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和以后发展做长足准备。 4工程学科发展与工程人才培养 4.1正确处理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 工科注重的是科技成果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争取科研经费、充实学校财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方面,都比理科占有优势。发展工科,更重当前效益。 4.2在学科发展上既要扶优,又要扶贫 土地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可以从基础上解决土地工程无学科理论支撑的问题,全面促进土地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科学利用。 5结论 土地工程科技对推动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反过来,工程学科的良好发展尤又为这项科技的发展既提供了发展理论和动力,有提供了专门的专业人才,两者的影响是相互的,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在以后取得很好的成绩。另外,国家和社会也应对土地工程加以重视,加强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为土地工程的长远发展提供结实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有保障,才能安心搞科研,才能真正研发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益的,有实际实用效果的科技成果,才能造福大众。 作者:王雷 单位:孙吴县国土资源局 工程科技论文: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安全生产的作用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建筑行业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建筑行业正在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发。建筑行业中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就是在建筑行业的工程活动中,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记录的文件,其中主要包括规划文件和设计图纸。本文对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安全生产;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日益兴盛,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要想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一定要对建筑工程科技 档案引起重视,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施工工作顺利完成。 一、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概念及特点 (一)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含义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息材料,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过程利用文字、图片以及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规划过程、施工过程以及竣工过程等,之后会对其进行整理和归档,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的科技档案。 (二)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基本特点 1.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在建筑工程的科技档案中,包括了整个建筑工程的多方面信息,比如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书、施工图纸设计、工程开工审核以及建筑材料申请等。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2.建立建筑工程科技档案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工程科技档案是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记录,而且还要随着内容的增加不断扩展和改进。因此,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要想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必须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这也是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一大特点[1]。3.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具有补充、修改的多变特点。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图纸是设计人员精心管理的成果,属于主观上的物品,它和竣工图纸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是有缺失的地方,就会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建设情况,随之修改的还有建筑工程的科技档案,因为它主要是记录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不管哪个环节发生变化,建筑工程科技档案也要跟随着发生改变,所以说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具有补充和修改的多变性特点。 二、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收集和归档现状 (一)收集材料不及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是一项竣工形式的文件,它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因此,要在建筑工程一开始就设置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记录工作。另外,还要安排专人进行整理和收集,并且单位领导要不定期检查,保证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准确性。但是,有一些建筑工程只重视施工的进度,在建筑工程竣工之后才开始完善科技档案,这样会使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出现收集不及时的现象,导致档案的内容不完整,缺少准确性,所以也就失去了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作用[2]。 (二)归档的效率和合格率差 在2001年以前,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归档率和合格率都还在90%以上,但2001年之后,这一数据已经不足50%,甚至有部分建筑工程科技档案还出现了丢失和损坏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单位对科技档案的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才会出现归档率和合格率下降的现象,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作用。 三、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工程改造、扩建等方面的作用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建筑工程科技档案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工程各个环节的情况,还能对每个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是唯一一个记录基本信息的重要文件。因此,它具有真实可靠的重要依据和凭证的作用。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一些原本的建筑工程已经不能符合居民的需求,需要及时进行重建、改建或者是扩建。在实施这些项目时,原有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建筑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依据和凭证,同时还能对建筑的承载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地基的基础等进行分析,从而为工程的扩建和改建收集足够的信息。比如,山西某铁路局的居民楼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对于现在人们的生活而言,使用面积比较小,室内布局也不合理,所以,为了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适应居民的住房需求,在1994年时,山西铁路局对这栋楼进行了扩建。在扩建之前,设计人员对这栋楼之前的设计图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原本地基以及不影响原本住宅结构、美观以及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扩建。经过200多天的施工,这栋楼中的每户居民住房面积都增加了5平方米。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是建筑施工的重要依据和凭证,不仅能够促进建筑工程的持续发展,对人们的安全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的作用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套精准、完整、有效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是通过档案管理人员精心创建才产生的结果,它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比如,如果有两个小区的结构非常相似,那么在设计其中一个小区时,就可以使用另一小区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和设计图纸,只要对地基部分进行适当的修改就可以,这样能够大大的节省人力和物力,原本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过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和图纸的共享,能够节省一半左右。所以,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内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是工程事故分析和大维修的依据 目前,一些建筑工程可能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维修,或者是一些工程会发生事故,因此,要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要想充分做好建筑工程的大维修和事故分析工作,首先要做好建筑工程大维修的规划和编制工作。比如,对建筑工程地基的结构、钢筋配制情况以及管道的铺设情况等进行分析,这些如果单纯依靠现场勘测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建筑工程的本身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危险和安全隐患,威胁工程的使用情况。所以,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3]。比如,在1991年山西某个小区内的一栋楼由于当初设计时,给水管道用的是废弃的管道,所以在使用时出现了漏水的情况,给整栋楼带来了影响,使楼体出现了裂缝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负责该建筑的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勘测,又查阅了相关的建筑工程科技档案,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原因:在进行这栋楼的施工时,没有对给水管道进行处理,将其埋设在房屋的附近,从而造成了漏水的现象。之后对其进行了处理,恢复了房屋的正常居住。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科技档案在建筑工程的大维修和事故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建筑工程更好地使用。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来说,主要是通过建筑工程科技档案体现出来的,而且在建筑工程的设计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对建筑工程科技档案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促进建筑工程的持续发展。 工程科技论文: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探讨 摘要: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农机产业形成和发展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提升,而且对于农业现代化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坚持对农机科技进行创新,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有更好的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将针对怎样提升农机工程的具体科技创新水平展开分析。 关键词:科技创新策略;农机工程;研究分析 对一个国家而言,农业机械化就是农业向着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同时也是农业科技的先进应用和推广的载体之一,农机工程的科技水平越高,就越能降低农业生产耗费的成本,同时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继而有效提升我国的农业综合性生产水平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等。 一、当前农机科技现状 农机科技,即是将科学技术同农机生产进行有效融合(或是对于农村经济当中需求的产品发展加工技术和生产手段),科技往往是第一的生产力,也是在劳动生产的时候,人们维持自身发展的一项手段。将劳动生产同科学技术相互融合起来,能够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农机工程水平不断地提升,在针对农机工程进行科研的工作上也有比较理想的成果,不过大部分成果都没能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自然就无法获得实际性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效益。目前我国依然强调生物科技的发展,因此农机工程的发展尚且没能受到充分重视,而且人才、物力支持也相对比较薄弱。 (二)技术水平滞后 目前针对农机工程的技术研究以及实际应用都相对落后,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农机工程的基础性建设,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水平依然相对较低。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在逐渐地升高,不过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农机装备水平依然处在发展阶段,加上农产品的运输制度也不是非常完善,经常会出现滞销情况,针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形成了一定的损伤。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飞速发展,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生产环境都受到了破坏,也会对农机工程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培养人才以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农机工程科学发展的阶段,因此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很难满足现代化农业的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另外,农机工程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生物学、机械学等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都会对农机工程的从业人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再加上农机工程行业当中对于人才的待遇比较差,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该领域当中,形成一个人才断层,不利于农机工程的发展和创新。 二、如何创新 (一)建立并完善现代化产业管理系统 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生产和基础性设施、机械设备等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农机工程得以发展,将会对农业生产力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尽快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农机工程的科技发展你知道思想,提升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借助农机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优势来带动农机产业发展,有效推进农机工程的科技创新水平。另外,还需要形成系统、规范化的研究机制,有效拉动现代化农机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事业,开发新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管理系统。 (二)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力度要远远超过农机工程技术的研究力度,仅强调育种以及种植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技创新内容,令农机工程的基础性设施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提升对于农机工程的技术进行研究和支持的力度,给农机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适当的经济支持,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另外,针对农机工程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机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构建和完善,有效拉动农机工程的具体科研成果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互融合,提升现代化农机工程技术在理论性上的发展水平。 (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任何企业单位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人力资源都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农机工程学科当中,人才也是能够有效促进其科技创新性的发展的力量之一,我国当前阶段急需提升农机工程的学科教育力度,培养出一些专业性的科技人才,在一些重点的高校当中设置专门针对农机工程进行学习的专业或者是科研项目等,组建拥有较高专业水平农机工程的优秀人才团队。比起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来说,我国的农机工程学科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农机工程的人才培养机制尚且不是非常完善,所以还需要国家对其进行扶持,并关注农机工程。比方说,可以实行校企合作的形式,将一些储备人才直接安排到企业当中工作,并且鼓励一些核心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当中进行适当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实现全面的双赢。结语:总的来说,农机工程实现高度科技性,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机工程在技术理论的研究以及应用上都比较滞后,培养人才以及评价的机制都不是非常完善,要提升对其进行重视的程度,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进农机工程更好地发展。 作者:邢湘琴 郭春华 单位:黑河市逊克县干岔子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工程科技论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一、德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以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为例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特别是工程师及相应层次的职业人才为目标,以规模小、技术应用性强、就业率高见长,人才培养强调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培养的是掌握科学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人才。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中名列前茅。据1996年《Manager》对德语国家(瑞士、奥地利,包括苏黎世大学在内)的技术大学进行排名,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排行第七,在所有参与排名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中排位第一。[2]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自2005年起实行三年制学士和一年制硕士培养方案,学制四年,分为预学期和7个正式学期,包括:基础阶段、专业基础阶段、专业阶段等三个阶段;共同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学习过程;预实习、工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等实践环节。首先是12周的预实习,即预学期,主要是为了认识实践。进入到正式学期后,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一个是基础阶段,包括第1~2学期,完成校级平台的基础课程,主要是自然科学基础课。第二个专业基础阶段,包括第3~4学期,主要完成系级平台针对所有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共同技术基础课。需要注意的是,在第3学期有一个阶段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才能进入专业学习。埃斯林根大学也以此为界,把所有课程分为1~3学期的共同学习过程和4~7学期的专业学习过程。第三个是专业课阶段,包括第5~7学期,这个阶段需要完成工业实习以及各专业方向的特有模块。第5学期是4个月的工业实习,第6学期是实践教学模块和各专业特有的限选课模块,而第7学期则是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见表1)特别说明的是,进入到专业学习过程后实践环节比重较大,包括项目制作Ⅰ、项目制作Ⅱ、工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占据专业学习过程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且第4学期的项目制作Ⅰ,属于课程设计;第6学期的项目制作Ⅱ,属于创新设计;而第7学期的企业毕业设计,属于综合训练。显然这些实践环节被精心安排为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美国的工程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 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排名第一的工学院。1994年,该院院长乔尔•莫西提出《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指出工程教育需要从“重视工程科学理论的分科教育”向“更多地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的教育”转变,确立了大工程教育理念,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充分体现了大工程教育观。MIT的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领域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信息交流课、实验和提高类课程等六类课程。每类课程都有明确的学分规定(见表2)。必修课和信息交流课是所有科系的学生都必须上的。MIT注重通过对课程结构的规定达到一定的培养要求,规定相当具体,比如要求学生学习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HASS),达到32个学分。而HASS课程又分为文学类、语言、思想和会准则类、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类、文化和社会研究类、历史类等五类。8门课程中的3门必须选自这五类,且其中一门必须选自第一、第二或第三类。另一门必须选自第四或第五类。第3门可以从前两门课所在类以外的三类中挑选。MIT的各类选修课程都有大量的课程做支撑,虽然必修课的人文类课程只要求选修8门,但人文社科学院却开设了几百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专业领域的课程也是如此,许多科系要求学生在几十门专业课程中选择不少于3个专业方向的专业领域课程。此外,MIT还有种类繁多的项目课程,包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本科实践导向项目、独立活动期项目;有注重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本科生研究导向项目、大学二年级学生研究型课程;[3]还有为学生提供综合的、跨学科知识背景的联合课项目、媒体艺术与科学项目;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实验研究小组项目等等。 三、美、德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美国的启示:学科壁垒与课程综合化问题 中国高校近年来很注重借鉴美国课程模式,从重基础、宽口径,加强工程能力培养的改革,到近来提倡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通过综合化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培养具有大工程意识和技能的工程师体现了美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观念。“大工程教育”是美国工程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流思想。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环境、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因素。由此呼吁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涵义,把工程教育改革建立在学科基础上,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工程教育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习工程科学的知识和理论,还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的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这不仅是指对有关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而且包括对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日益增进的了解”,[4]这就要求工程教育的内容应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高校以跨学科的视角进行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科之间合理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宽厚的工程知识背景。现在的课程群建设只是把相关课程机械地集合在一起,并没有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新的课程,甚至没有建立课程之间真正的联系。有些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几乎是想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没有挖掘工程科学内涵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或是把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科学体系来考虑。[5]比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专业的通识课程平台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军事理论。美国的通识课程门类丰富,充分展示出科技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了融合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专业教育为一体的大工程教育思想。美国的通识教育以庞大的选修课作为支撑,这不但是学生达到通识的必然基础,也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条件。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模式来看,美国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四个特点值得借鉴:第一,为学生规定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为工程领域内的一些专业提供更为广阔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学生在选择某一工程专业之前提供探究工程领域内各种问题的机会。第二,以庞大的选修课程作为支撑,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背景。比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学生必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19门课程,各类课程都有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第三,通过灵活多样的项目课程、实验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注重学生个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兴趣特张选择不同的课程和学习路径,自行组织课程和学习内容。比如MIT的实验研究小组。 2.德国的启示:三段论课程模式与课程实践化问题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受早期苏联的影响,习惯于从科学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这种学科课程思维模式根深蒂固,使得我国大部分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几个难以改变的问题:一是课程体系保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二是学科壁垒仍旧没有打破,课程在学科内单向进行;三是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未得以解决。[6]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也存在这种情况。2009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由4个平台2类课程组成,即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实践教学平台四个平台。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类课程见表3。这在结构上看起来是开始实行“平台+模块”式课程,但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却没有改变:通识课程平台是以往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以往的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课程平台是以往的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实践教学平台也是以往的实践教学。尽管结构改变,但整个课程体系的实质仍然是以往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德国埃斯林根应用大学的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也是三段论模式,然而德国的工程教育模式在世界上享有独特的声誉。这是由于它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工程实践性这个中心。德国工程专业的课程开发源于对企业现状、对技术与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并邀请一定的企业界人士共同参与设计,政府是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纽带;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教师教学与工业界形成了自然联系的网络,在学生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训练之间存在较好的结合。[7]与德国相比,我国工程教育具有“缺乏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的先天不足,由此造成的“工程化”不足问题严重影响教学、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尽管一直呼吁“要加强实践”,但很多院系仍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与严密性而忽视工程技能的培训,实践教学经常被作为理论学习的附属品,实行“弹性”学时。[8]然而,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根本。因此,要将阶梯型课程结构改变为渗透型课程结构,也就是将实践环节融入理论课程中,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渗透实践内容;要按照循序渐渐、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方法,由模拟型向实战型、验证型向创造型、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精心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要坚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3.德国与美国的启示: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平衡 德国工业大学的课程体系有两个思想渊源,一个是洪堡大学崇尚理论研究的教育思想与巴黎理工大学强调技术科学理论体系化的结合;另一个则是源于十八九世纪德国重商主义的坚定信仰,即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为国家带来财富。在这两个思想基础上,德国工业大学形成了既重视理论研究又密切联系工程实际的传统。今天,德国工业大学里的课程结构可能就是一种在理论和实践两极中寻求平衡的结果。学生必须圆满完成基础学习和主科学习,方可认为受到了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完美的教育。[9]德国工业大学的基础学习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意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基础学习的技术以通过前期考试为准。前期考试主要是检验学生是否在总体上理解了所学的基础科学知识。通过了前期考试方能进入主科学习。主科学习包括听课、实验室工作、小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这一阶段的可选课程不管是书目和种类都是大量的,实践环节比重也较大。研讨课及项目设计的题目要求很高,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和考查,它们来自并将用于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往往通过项目设计与工业界接触亲身体验未来的工作环境。最后的主科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的程度。我国也可以借鉴此法,分别考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效果,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实际上,作为世界上最为典型的两种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德国模式强调统一的必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严谨务实的精神;而美国模式注重工程科学基础,强调多学科交叉、可选择性、主动性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德国模式重技术,以“术”为主;美国模式重科学,以“学”为主。而今这两种各具特色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互相向对方靠拢的趋势。可认真研究二者之长处,结合本国本校的实际情况处理好“学”和“术”,也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本文作者:杨婧蔡立彬工作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事处 工程科技论文:工程科技测算与研究进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艰巨性与科技支撑 在喀斯特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及其脆弱,决定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苏维词[17]、杨胜天[18]通过研究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指出喀斯特生态系统具有易损性强、环境与人口容量小、稳定性低、变异敏感度高、承灾能力弱、自然恢复速率低等特点。覃小群等[19]通过评价广西岩溶县的生态环境,指出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王世杰[20]等则从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角度出发,指出石漠化过程具有区域性、渐发性、潜发性(隐蔽性)、生态破坏性、难恢复性(严重性)等特点。万军[21]、李阳兵[22]等更是指出,石漠化区域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异常尖锐,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粗放式发展经济、掠夺式开发资源,导致其处于“岩溶生态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中。如何有效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针对当前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任务重、难度高与区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问题突出等矛盾,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消除贫困、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苏维词等[23]指出,要就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及产业化技术、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等与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开展攻关研究、技术创新、技术集成等工作;李先琨等[24]则提出要抓好实验示范区的示范建设,树立样板,推广成功模式。熊生平[11]提出要确定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朱文孝等[25]则着重指出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与科学规划,建立适合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科技贡献率测算模型,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 至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呈现,到现在已经从定义、测算方法、模型、指标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目前已成功运用于环境、农业、交通、化工、建筑、水利等领域。本文选取经济、环境、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等行业研究的科技贡献率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反映当前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石漠化综合治理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贡献的前沿理论。科技贡献率的测算经历了测算方法建立、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三个阶段。在测量方法创立阶段,192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26]首先阐述了产出量和投入量之间关系的生产函数理论和方法,用以计算出科技进步对新增产值的贡献,但不能直接计算出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后来又研究出现CES生产函数、VES生产函数、前沿生产函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在修改阶段,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27]对生产函数做出了重大改进,将科技进步纳入生产函数方程,在中性生产函数假设下推导出增长速度方程,定量分离出广义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完善阶段,丹尼森、乔根森[28]等将资本与劳动进一步划分,并且将索洛剩余中可以测度的因素进一步明确出来,从索洛剩余中剔除,使索洛余值越来越小。1978年,著名的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29]、库伯、罗兹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在此以后,国外对于科技贡献率的研究相对淡化,然而国内则处于起始阶段,而且此后的研究大多基于计量方法的运用展开的,创新成果较少。对于科技贡献率的认识,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了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理论。狄昂照[30]提出科技贡献率测算与其计算使用的数据不可分割;庞智强[31]则指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应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量展开,而不应是全部科学技术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应介于[0,1]之间。杨少华等[32]认为在测算过程中,应把劳动、资本的产出弹性作为一个动态指标来测算,定量地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陈颖等[33]提出单纯地分析和比较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能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质,甚至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许平祥等[34]通过研究指出各个指标只能做到反映各因素综合作用的平均效果,不能反映某项具体的政策或技术措施在短时间内的效果,再者,科技进步指标反映的是趋势而不是状况。在科技比较发达地区,科技贡献率反而会低。丁兴烁[35]针对当前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运用因素分析法构建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科技贡献率的影响程度,可以分析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寻求提高科技创新贡献效应的途径。在基于环境、农业等视角的科技贡献率测算中,张应禄[36]提出仅从纯科技的角度认识这个概念会产生严重的误解,不切实际地使用这个词也会产生严重的偏差。梁俊芬[37]认为农业、林业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给解释变量的设置带来困难,而且使模型自身的假设条件难以满足。程智强[38]、魏邦龙[39]、徐保根[40]、卢亚丽[41]等提出在测算过程中,由于对方法的理解不同,加之对原始数据处理不当,使得同样数据资料,产生的测算结果也会不同,为此应把政策、天气作为影响因素加以考虑,而且,测算目标不仅在于经济效益,还在于生态效益。随着科技贡献率研究的深化,研究行业从经济向农业、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表1)。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评价 科技贡献率的测算,需要以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的研究作为支撑。经过长期的研究,岩溶石漠化治理的效益评价基本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的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尚未有一套取得普遍认可的、成熟的、适合于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体系和方法[11]。对石漠化的评价大多为基于统计学的现象调查,评价指标繁杂、获取数据难度大、实用性不强、各因子之间相互交错、信息层次不清[58],使得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效益与实际状况可能出现偏移。而且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首要目标是生态环境改善,在工程开展和实施工程中,部分工程不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各研究领域的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大多以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为基础,把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而且还没有一套测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的科技贡献率测算方法和模型[46]。科技贡献率测算过程中以直接经济产出作为唯一产出目标,会使测算结果偏小。在数据获取时,属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范畴的社会经济数据获取困难,把生态效益折算为直接经济效益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今后需建立和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数据库,健全石漠化防治综合效益监测体系,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发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相关的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取得以下成果:①基本形成了以C—D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法、DEA方法为主导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体系。测算方法科学,能正确反映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环境改善中的贡献。②以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算弹性指标为代表,研究形成了许多基于C—D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法等测算模型的改进方法。③科技贡献率从经济、农业向环境、林业、畜牧业、水利等研究领域拓展,内容全面,能为涉及社区经济发展、林草植被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利实施的综合性工程计算科技贡献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撑。但是当前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当前科技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和农业方向,其他环境、林业、草业、畜牧业、水利等拓展领域研究成果极少。②测算方法主要采用经济研究中C—D生产函数、索罗余值法等测算方法,然而就这些测算方法而言,在其他一些研究领域中存在测算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等问题。③科技贡献率的测算目标为科技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目标单一,目前还没有涉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等。④国内尚未有一套取得普遍认可的、成熟的、适合于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体系和方法,获取部分社会经济数据超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范畴,科技贡献率的测算以经济产出作为唯一目标,测算结果可能会偏小。在今后研究中,应加强环境、林业、草食畜牧业、水利等领域的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工作,科技贡献率的研究目标从单一的经济发展向生态环境改善、民生惠及等多维度方向拓展,创建适合于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生态改善、民生惠的贡献测算方法和模型,加强生态效益与直接经济效益的折算研究,建立适合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数据库,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测算和评价科技因素的贡献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文作者:李永垚熊康宁罗娅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工程科技论文:探析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 摘 要:科技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活动效率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科技带动农业”战略下的必然选择。由于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机普及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各种各样。因此,如何加快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成为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现状;措施 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通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而科技产业化作为一种以技术带动生产的理论,将其应用到农业机械的技术研发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服务上,可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价值,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对于破除城乡二元发展壁垒,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也有积极作用。 1 我国农机工程科技化发展现状 自2004年起,国家连续14a以“三农”为主体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在农业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比例也不断增加,基本上满足了现阶段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研究的经费需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并未按照要求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也没有为地方农机工程科技研发提供相应的基础支持,农业机械化的研发和应用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问题。 2 加强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的措施 2.1 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农业工程科技的产业化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力支持,必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发展保障。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减轻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所面临的阻力。例如,可以采取降低税收的形式,减轻农机工程科技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建立健全配套的保障措施,提高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使相关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做好技术研发工作。 2.2 开展农机技术培训 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户的农机操作和维护水平。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农机设备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增加。在2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农户的农机操作水平十分有限,农机设备的功能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和农技站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可以通过下地指导或集中教育等形式,使农民掌握新型农机设备的操作要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常发现部分农民群众只重视农机设备的使用,但是并没有定期对农机进行清理和养护,导致农机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针对这一问题,还要注重开展农机设备维护和检修的培训工作,确保农机设备始终以良好的状态运行。 加强技术指导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指导能力。技术指导人员在向农民讲解农机设备的操作规范、养护常识以及进行故障维修时,不仅要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其中的原理,而且要结合农民的知识接受能力,确保技术培训取得实际的效果。技术指导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要过关,要掌握农机工程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充分了解不同农机设备的操作要领、养护常识;要转变服务理念,深入到田间地头,一对一地向农户讲解农机操作注意事项,切实发挥自身的服务价值。 2.3 推进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动过程必须要做好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应该做好设备的研发、设计、组织以及销售整个环节涉及到的工作。必须要不断总结产业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断改善企业联合组在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体。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加大技术的投入,生产市场前景比较良好的产品,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控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生产以及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产业化过程必须要确定利益的主体,制定出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追求工程中心、产业部门、个人3者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长远利益以及短期利益的协调,促进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工程中心必须要考虑农业产品的转化,注意机械产品的维护等多种问题。 3 结语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维护农民经济利益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也发现,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政策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农机工程科技产业化建设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需要地方政府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促进本地农机科技产业化建设工作优化开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安全管理论文:分析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几个方法 一、引言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确保每一位工程建设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影响作业区内所有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保护水运工程建设实体的安全施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风险预防,包括消除或降低不安全行为,消除或降低设备的不安全隐患以及实现作业实地控制目标的安全性。 二、水运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方针 水运工程的突出特点是操作范围广,所以有必要制定动态的控制系统,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交叉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因为水运工程的建设的工序复杂、作业流动性大、高危险、位置变化多端、深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中型水运工程项目,由于涉及许多交叉学科,且往往存在不同单体由不同的工程单位施工,各自作业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要求建设必须持续且动态。总之,安全问题一触即发,要求控制措施必须超前、严谨。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为:一切生产都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水运是工程建设也以此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才能使生产得以保证,生产力才不会下降。时刻以安全生产方针为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安全控制的目的。 三、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所以,采取强有力的科学措施提高实地的安全管理水平很关键。同时,监控单位要对工程建设的安全实行更为精密的检查,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就应立即提出整改方案,对某些故意违反安全的行为给予监督和纠正。 (一)安全管理建章立制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的有利实施也离不开安全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工程建设的企业还是监管的单位,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也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为根据来制定,内容要尽可能的涉及工程建设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出来的安全规章制度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性的形成,从而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水运工程建设大多是露天的、手工的、复杂的交叉性水上工程作业,一线工人占工程建设人员总数的绝大部分,且农民工的比例占有50~70%。该部分人员往往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观念也比较差,没有很好的自我防范意识。所以,对一线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传授一些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技能,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水运工程建设中高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施工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就对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计划、长期性、多领域的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发生,从而将工程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三)严格把关安全工程建设组织设计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设立工程建设的安全控制度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合理有效的工程建设组织设计是实现安全管理控制的前提条件。一要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符合各专业的工种和各工程建设的部门要求,特别是审查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科技、新材料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是要检查工程建设实地的安全保证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及规章,做到工程建设实地遵章守法、文明施工、安全作业,从而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万无一失的;三要制定有应急预案,识别施工各种突然情况,编制紧急应对措施计划和准资源,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及时进行应急措施。 (四)有效落实安全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现场的安全措施是多方面的,仅从现场的材料及设备管理来看针对现场的诸多材料,如钢筋、水泥、大型预制件等,同时施工现场往往存在设备多、材料多、人员多等管理范围广,管理对象复杂的现状。对此如何有效的执行所制定的安全措施需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将材料和设备分类管理;2.现场进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3.各项防护设施要及时到位;4.工前检查,规范操作;5.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五)妥善处理安全事故 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应以“四不放过”作为处理事故原则。即1.事故不论大小,根源没有查清不放过。调查事故不能敷衍了事、走流程、走过场,必须搞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故;2.事故责任者未受处理不放过。这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还需向广大群众说明具体原因和危害,让大家以此为鉴,在往后工作中得以重视;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对此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达到加强安全教育的目的;4.防范措施没有整改、落实不放过。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累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严格要求事故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安全事故处理通常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迅速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迅速、准确、如实”的将安全事故情况上报安全监督局,内容要具体到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原因分析等;其次根据“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进行事故处置;最后对于重大的安全事故,通常由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 四、引入“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 “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是江苏省淮安市推出的一项工程安全监控、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在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近几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督部门和总工会引荐“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所谓“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即一种方法和 三种机制的简说。一个方法就是指存在弊端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法,采取现代安全管理总结、措施,对作业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查处、区别、评析,立档,成立监管控制体系,加强参与者的劳动保护和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三种机制就是指存在隐患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连续升级机制、系统评估机制。推行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监控法能将安全生产超前、困难退后,保证全体工人参与和担负责任,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实行“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论 水运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水运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各种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有效的工程安全管理,为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保证,也有利于工程建设企业信誉的提高。 安全管理论文: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安全管理 我国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成分比较单一,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政府可以通过较多的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管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加之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企业自我约束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当安全生产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往往更关注效益。近年来事故有上升势头,尤其是严重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依法治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法律规范各种经营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也不例外。依法治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法可依,二是有法必依。我国原有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过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些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加快安全生产立法,建立健全完整的、适应的法律体系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监察的重要作用,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和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是监督的主要对象,检查的重点应放在企业是否很好地执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资源配置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上。企业的法人代表重视安全,在工作中真正坚持了“安全第一”,资金投入、机构、人员满足需要了,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能够搞好的。为此,还应推行企业法人安全管理资格证制度。 2.合理运用经济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追求效益最大化决定了企业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安全生产投入大,效益又不是短期就可以见到的。不重视安全生产同发生事故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但对于单个的企业来讲,也存在着偶然性,概率不高,事故损失多少不定,部分企业在短期内尝到了甜头,利益的驱使使其更加重了侥幸心理、冒险心理,在安全上不愿意投入。因此,违反安全法律法规后,应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且应保证这种制裁结果的损失大于安全投入,即使不发生事故,在经济上也是划不来的,消除利益的驱动力。 3.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文秘站”版权所有 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安全技术,如危险的辨识与评价、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系统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等等。特别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生产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将科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生产,逐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4.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各项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是长久之计。 安全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们对安全问题认识的飞跃,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领导者有效的推动,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并把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最终使之成为企业职工的一种精神理念、一种向往与追求。当前,很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作大事来抓,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大力构筑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科学发展观征文-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调查和思考 摘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大计,是一切事业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和员工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安全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关键词:安全管理 科学发展观 需求 培训 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既关系着国计民生,又牵挂着家庭幸福。安全管理,是服务于生产同时又能引领生产,规范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处理好管理要素、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称之为有效安全管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安全管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是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度量表征 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全面安全管理,包含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关联到各行各业的协调统一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根基。安全管理是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第一,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第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第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日常安全管理调查发现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人本化管理思想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宗旨。安全管理的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但为何执行起来这么难?深入调查不难发现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这没有错,而安全管理的利益体却存在天差地别,即安全管理回报和边际收入的悬殊,是事故频发的最大诱因。国家《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则问题,使铤而走险的人受到了抑制和打击,也把安全管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是每个国家、每个组织和企业应该关注和必须关注的事情。首先,是如何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次,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 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通过调查走访电力、化工、煤矿、医疗等行业的近二十家单位,统计发现所有的单位都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以及良好的学习培训办法。但认可以发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仅仅归根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能说得过去吗?不免会想起追根溯源,统计得出,这二十家单位20__年度全员安全考试(考核)达到11000多人次,数理分析表明:其中满分的约占40%;85分以上(含满分)的约占80%;75—84分的约占总数的20%;其中发现三家单位四人次为不及格补考的。调查发现这完全符合考试的“正态分布”原理,也恰恰印证了安全事故的“倒二八”规则,即80%的事故发生在同一行业、同类事件的20%的人身上。就体系管理而言,考试应该是下一步教育培训和日常工作的“输入”,在深入调查中并没有发现针对“20%人群”的专门培训。 自然辨证法的观点认为:∑部分≠全体!?分解为:部分>>全体(数量而言);同时满足,所有部分∈全体(性质)。安全只有100%而不是99%,因为:∑部分1%∞。而这“部分1%”就成为事故发生的祸根和必然,只有把“部分1%”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培训中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同时使得培训和考试有的放矢。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行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安全问题与工作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做到有效实施和监督执行。对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不能做的、做得到的和没做到的划分不清,没有学习改进和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二是行为的主动性不够,对制度和文件学习理解不充分,需要别人指点和不断敲打。造成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足,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安全工作要实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受伤害)”干好本职工作还不够,应了解上一步该干什么、自己应承担什么、该对下一步创造什么,充分沟通和协调。 三是对记录和证据收集不真实、不及时、不具 体。日常工作记录、总结评价和考核不充分,造成证实证据的支撑性材料的缺乏。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必须建立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基础上,文字是最忠诚于事实的,文字是永恒不变的演说家,它能始终如一地告诉每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文字的妙用。“谈”不如“看”,“看”不如“站”,“站”不如“记”,“记”不如“写”。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强调的是“您如何证明给我看?”而不是“您如何证明给我听?”四是“规定动作”完成情况不理想,没有对制度和职责有效分解,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连贯,不能进行有效封闭。大多数自身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的事情都没有追溯,有些不能完成的事情、似懂非懂的写入制度建设中来。形成自己划的圈自己不能圆,可以推理出其他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了。 三、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首先,领导干部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重在落实,贵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群众看干部,不仅看干部怎么讲,而且看干部怎么做。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人民群众最反感;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人民群众最看不惯;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私利所诱,在脚踏实地、崇尚实干、推动科学发展上当表率、树标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为安全管理和生产贴上标签。真正做到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第二、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到监管的职责,做好服务安全的义务。在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专家的知识理性,又要甘做全面安全管理的“自愿者”和“推广人”,真心诚意地激励先进帮扶后进,使得安全管理参照有标准、实施有路子、检查有依据、考核有度量。要求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戒虚、戒假、戒浮,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让广受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真抓实干,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感受安全文化新变化新气象。 第三、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和先进工具,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安全管理应该统筹兼顾,倡导安全管理技术化,“人、机、料、法、环”数量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管理者有决心,参与者有信心。合理有效利用统计报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合规性评价、pdca循环等科学方法服务安全管理和生产;摄像、监控、警报等在仓储、银行、车间等广泛应用,牧羊犬不是运用运动能力来管好他的团队,而是带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基础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的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特别是隐藏在较深层次的隐患和一些长期熟视无睹的不安全现象的挖掘,找出人员、机械、环境和管理各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找出这些隐患的危险程度并实现“量化”,使各级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心中有数,从而为制定各种预防事故措施、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提供依据。 第四、“树冠原理”的安全文化营造。任何文化都是继承传统优势,不断发展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有效,不断去粗取精,日积月累而来。文化驱使能使事半功倍,然而安全这棵大树要枝繁叶茂就必须保证根系发达,任何盆栽和移植的东西好看但不实用。形式主义对安全生产是极其有害的,从表面上看,形式主义很容易打出各种创新的旗号,造出各种各样貌似新颖的说法和各种各样看似开创性的做法,但由于缺少实际调查研究的根基和对安全生产深刻认识的把握,而让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付出的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代价。从本质上看,形式主义有损于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疏远的干群关系,工人师傅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那是挂在空档上转哩”,只闻其声不见其动。安全管理横如何横到边,纵如何纵到底还待有志之士数量化分解。 第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安全管理与任何一门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大了,随着时展,人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民主意识加强,同时也遭遇了多元化时代必然经历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茫。在任何一项安全事故调查的背后,我们似乎忽略了原因分析中的心理暗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安全管理必须关注和意识心理是支配行为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关键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真正找出需要帮助的人,并让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帮助,从而确保安全持续有效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和应用探讨 电力企业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的构成元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实际运营状况将会对系统管理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面对较为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要想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够提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力度,不断提升管理工作质量,从而保证电力行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现阶段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改进措施,从而保证电力行业实现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力企业 计算机网络 安全管理 发展措施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也开始不断提升。[1]但是,其安全管理技术和发展现状相比较存在一定的悬殊,这就导致当前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运行面临较大的挑战,其安全性能逐渐下降。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若能够选择有效的管理技术,必然会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受到影响。 一、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管理现状分析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行业运行发展速度,也为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安全影响因素,若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排除,将会导致系统受到破坏、瘫痪等现象。例如互联网络中的计算机机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入侵影响,导致计算机硬件资源或者信息系统软件遭到破坏,泄露行业内部发展信息。 电力行业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进行管理操作时不能够按照具体的规定来实施,导致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受到影响。[2]整个行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个别电力企业没有意识到管理工作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技术和资金加以支持,从而影响到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设备相对落后,导致很多病毒通过邮件实现传播。电力系统管理网络所设置的接口防火墙只是装配包过滤的一种规则,无法满足电力企业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工作需求,从而导致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需求无法实现。 二、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一)提升网络操作系统发展安全性 首先,要能够保证网络操作系统安全性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保安证整个网络系统实现安全运行,降低外部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计算机操作系统属于网络体系的核心所在,只有不断提升控制系统访问的安全性,才能够保证操作系统的稳定性不受到影响。[3]在运用操作系统时,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对网络环境进行相应的扫描和检测,并对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补丁和漏洞加以安装,降低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而让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二)做好病毒预防工作 在互联网网络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诱发计算机出现病毒入侵的现象,因此,做好病毒预防工作显得较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降低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病毒入侵的几率,还能够让店里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实现安全运行,降低企业系统维护需要投入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强化病毒预防工作力度满足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电力行业要能够不断提升系统管理运行的安全性,并将网络防毒工作和单机运行有效结合在一起,建立相应的网络防毒体系,避免病毒对系统造成危害。 (三)做好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我国现阶段电力行业系统运行中存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管理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个别企业在选拔管理人员上面较为随意,从而导致整体管理人员质量较低。例如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来实施,管理工作出现任何问题之后,只是一味地逃避和推卸责任;其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够熟悉操作程序的运行,导致管理质量受到影响。[4]因此,做好管理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他们应对系统故障的综合能力,提升责任意识。在电力企业计算机系统实现升级之后,要能够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认识力度,并对其技术理论加以培训,通过严密的考核来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考核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强化管理力度,从而保证其今后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来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结语 总之,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将会对系统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安全科学的/!/网络环境能够保证电力企业实现更大的进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压力,从而保证企电力系统能够实现安全运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论文: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管理,应当分为两个层次:1个层次是从国家强制角度的安全管理,这就是立法以及制订相干的技术标准,由执法机关来监督施行;另外一个层次是利用系统使用单位本身的管理。从总体上看,应当在下列的几个方面斟酌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1、电子政务体系中各层面上的安全管理;2、电子政务系统中保护的安全管理;3、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4、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安全管理。 认证中心的安全管理问题 电子政务流动中,传统白纸黑字的认证方式已经不存在,网上的身份认证是必须的。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症结环节。 证书中心的任务是要解决下列的问题:一.身份认证服务。为进行电子政务业务的实体定义惟1的电子身份标识,并通过该标识进行身份认证,保证身份的真实性。二.数据完全性服务。保证收发双方数据的1致性,避免信息被非授权修改。三.不可否认服务。为第3方验证信息源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完全性提供证据,它有助于责任机制的树立,为解决电子政务中的争议提供法律证据。 所以证书中心自身的安全,是电子政务甚至所有网上流动安全的症结环节。必需解决证书中心应当由谁来建,怎么建,谁来管理的问题。因而,应当从立法的角度对于证书中心的建设与运管及责任与义务作出规定。证书中心建设的立项以及审批必需通过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未患上到公安部门安全许可的单位不患上树立这样的认证中心。 证书中心所采取的技术,目前来讲已经经不是问题,但采用甚么样的技术,采取谁的技术这是个问题。证书中心必需树立在咱们自己的技术平台上,这是1个瓜葛到国家主权以及安全的问题,也应当从立法的角度予以明确。 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首要的,否则安全就患上不到保障。应当由公安部门对于证书中心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管,必需有严格的人员审查机制以及日常的管理机制。 保护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电子政务中的利用开发、系统运行、日常保护、首要装备保护等大都触及信息安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高素质的人以及技术队伍”。 电子政务的鼎力加强,必然致使系统保护工作量的大大增添,然而目前的公务员队伍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必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至关多的人不懂计算机,这是目前政府实现电子政务中极其凸起的矛盾。此外,从事业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保护性工作全由政府部门自己包起来的做法也不妥帖。1方面政府会增大开资,而另外一方面,1个单独的政府部门也难以在某1领域内进行深刻的钻研,所以也不能更好地使电子政务事业患上到发展。而专业的保护公司,可依据本身的经济与技术实力,加大钻研的力度,可以更好地为电子政务系统服务,也会为政府节俭至关大的开支。但这样就会发生1个矛盾,即保护外包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 从政府的某1个部门,很难解决这样的矛盾,但可以从行政法规进行某种规定,从立法的角度来解决这1问题。对于这类从事所谓“电子物业”的公司进行相干的管理。从事这种服务的公司或者其他单位应当拥有下列的前提: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内部有较好的管理机制;所有的员工均在接受由公安部门进行的安全培训并在公安部门备案;由公安、服务拜托方(政府的某部门)以及受托公司签安全保密协定;受托方公司的每一1员工也要签相干的安全保密协定,知道自己应当承当的义务;公安部门对于受托公司委约的不按期的检查;制订相应的罚则。 安全产品的安全管理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技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也离不开安全产品的使用,对于安全产品的管理应当在目前的水平长进行加强。 一.安全产品选择的管理 安全产品同其他计算机产品1样,也存在着安全漏洞、后门、隐秘信道等问题,所以在安全产品选择以及采购等方面要进行管理。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安全专用产品的采购除了了必需相符国家各方面的相干规定,如公安部的许可证,国家保密局对于触及国家秘密网络使用安全产品的规定等外,还必需选择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 二.经销环节的管理 安全产品不同于网络产品或者其他计算机产品,服务是无比首要的。安全部系建设应当是个性化的,要依据用户的“利用”来制订完整个性的安全策略,并构建安全部系。对于于相同的行业用户,即便是有相同的“利用”,也要斟酌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现在有1种做法,许多行业以及部门,为了降低费用,常常采用从上至下选择同1种安全产品。这实际上存在着1种弊病,行业外的用户袭击咱们可能会有较好的防护,但在行业内,掌握相同安全策略的人在不同的部门中会有良多。就会呈现,多个防盗门用的是一样的锁、一样的钥匙,而这样的钥匙且掌握在多个人手中。 这类依据“利用”来制订安全策略的方针,其实是树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不同的网络利用对于风险所造成后果的容忍程度是不1样的,应当基于风险分析患上出的结论来制订1个公道的安全策略。寻觅风险与安全投入的1个最好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类策略的制订应当是公道的。不公道的安全策略,不但挥霍了投资,同时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后期服务与进级。安全产品的售后服务是10分首要的,对于1般的计算机产品可能有备机、备份的数据、备份的系统,就能够完成1般的灾害恢复。然而,对于于安全产品的后期服务来讲,就不能靠单纯的备机来实现,除了非是硬件破坏。如果呈现如黑客袭击酿成的灾难时,安全策略的从新制订就是必须的. 安全管理论文:运输企业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 新余市汽车运输公司机安科廖玉青 [摘要]:本文阐述了安全长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从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让安全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正文]:安全管理是运输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和根本保证,可是,如何搞好安全管理,让安全生产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是我们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所共同思索的课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存在时张时弛的现象。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制约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保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真正意义上的贯彻落实,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时段的安全管理局面,发挥安全促效益,安全促发展的目的。本文从六个方面的安全管理机制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制 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入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请记住我站域名,企业要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领导、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每个人的权利清楚,责任分明,权责一致。 从企业管理层到各基层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到每个驾驶员、每辆车都要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以确保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并要制订各员工各工种的岗位职责,确保安全生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安全隐患和监控死角。在安全检查、安全考核工作时,就能较客观评价各岗位安全生产工作和措施的到位程度,发现问题就能追究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整改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就更有针对性。 以我们新余公司为例,制订了总经理负安全生产总责,各车队车站负安全生产具体管理人责任,驾驶员和每位员工负安全生产直接责任的安全责任制。总公司与各车队、车站负责人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车队与司乘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车队班子成员还必须实行分别按车到人承包责任制,确保每一辆营运车都有人盯有人管;车站与例检员、“三品”检查员、出发车登记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状,车站班子成员对上述人员实行按人分岗承包责任制。 二.建立健全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考核才能保障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就是要将安全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分解、量化,列入企业年度安全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标准、考核评比和奖罚办法,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就是要使责任人吸取事故教训,承担事故责任,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我们新余公司近几年就相继出台了《重特大交通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公务公营车辆行车事故处罚规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表》、《gps监控管理暂行规定》、《总公司星级服务考评实施细则》等,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gps监控车辆的违章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相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各基层单位对司乘人员、站务员,维修人员实行星级服务评比,总公司年终对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且总公司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安全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和责任追究制度,总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岗位职责得以实施,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任务得以完成。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机制 上级有关部门经常对运输企业进行各类安全检查,企业内部也会对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突击性的或专业性的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引起的各种隐患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以避免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安全检查制度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检查方式,检查记录,整改措施和复查等。要保证检查的实效性,就应当深入现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1、检查基层领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是否将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检查各岗位责任制、各工种安全操作规则是否健全完善,通过现场检查可以察看到员工操作行为是否正确;检查现场的工作环境、安全通道、安全标识及曾发生事故的部位;检查车上设施、车容车貌等等。2、要做好检查后的整改落实,对查出的问题,要根据责任区域责令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并复查整改情况。改进落实是安全检查中最关键的环节。 四.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 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和最终归宿,其它各项机制的目的都要落实到现场管理中,其作用最终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体现,现场管理好坏是检验各项机制落实情况的最终指标,可以说,现场管理机制就是将其它机制应用于现场的过程,企业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现场管理的内容 现场管理制度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车辆方面来讲,主要包括健全车辆例检制度、应班发车登记制度、“三品”检查制度等;从企业整体角度来讲,现场管理包括健全安全消防检查制度,班组管理制度、车辆发班管理、车辆回场检查、 gps监控管理制度等。现场管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①车队长跟班指挥,他们对本单位各方面情况都非常了解,在现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班组管理、班组长担负着现场生产和安全的双重作用,直接担负现场安全检查贯彻的程度、隐患整改的责任,是安全管理最基本的组织者。③驾驶员和员工的自我保护,驾驶员和员工可随时发现和消除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或向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④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职能部门的现场检查和督促检查,可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的不足,督促其改进工作。 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安全教育和培训是获得安全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基本手段,我们运输企业都已经把对驾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学习作为一项制度订立下来,目的是让驾驶员及时掌握有关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达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企业的安全管理规定,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 2、同时企业要建立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对各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规范与引导,逐步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态度、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和行为,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①驾驶员的安全学习教育,是运输企业安全教育的核心,要结合驾驶员的职业特点,思想动态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做有针对性的教育②员工刚进入企业上岗前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存在的主要危险源,防范措施等。③岗位教育,企业要加强以岗位为主的安全教育,特殊岗位工种必须严格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④召开班前会,班前10分钟,根据当班安全生产的具体情况组织学习和进行指导。驾驶员发班前的安全督促和叮嘱,针对性比较强,日积月累,能够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安全隐患处理能力。⑤事故分析会,发生事故后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并对事故进行通报,其中一个不放过就是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⑥安全宣传,宣传是制造舆论环境的主要手段,安全宣传可以通过张贴标语、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等形式,还可以通过举办安全学习班,安全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形式进行。通过健全的安全宣传机制和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要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 六.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重特大交通事故,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正常的工作程序,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同时还要建立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运输安全和旅客的及时疏运。企业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预案的培训、演练,并要对应急预案及时进行修改完善,使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 总之,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能靠简单的方法做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靠先进的科学装备和科学的管理,对这个系统不间断的完善,并要持之以恒,重在坚持,为企业效益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安全管理论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定位和补强研究 从安全到公共安全,再到城市公共安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由宽到窄的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这个人口、建筑物、各类活动密集的聚居模式出现后,这个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在城市发生的,不在城市发生的,发生在空中的、水上的、实体空间的、虚拟空间的各种风险,构成了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研究自然顺应了这一特点,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分散化的特征。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不对大量文献作综述性概括,只沿着全过程管理的路径做一初步审视,提出深化的方向,更深入的研究留作日后展开。 一、对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简要回顾 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相应的,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研究涵盖了概念研究,如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水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体系建设,包括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支撑体系、应急体系、保障体系等;规划管理,包括风险源定位、排查、分布、优化、隔离、监控等,以及由此衍生的聚焦某一环节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支撑的各类研究,还有人防、技防、物防、犬防等手段的运用研究等。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方兴未艾。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根据兰贵兴的定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及社会为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和因应策略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政府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个人则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1]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防患未然,使公共安全事件不发生、少发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进行研究和防范,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安排和准备、加强管理,从而控制和降低城市风险;[2]二是及时的应急管理,也就是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从内涵上来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两部分。日常管理的重点在于查明风险、消除隐患、消灭诱因。应急管理的重点在于编制预案、充分演练、巡查检验、及时反应。 二、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评价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已经进入了法律有依据、机构很健全、体制很顺畅、体系很完备的良性阶段。 (一)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 如果从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看,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已经达到顶峰,无以复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快速的立法进程。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进行了修订,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日常管理由《安全生产法》来保障,应急管理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相对我国立法、修法十分缓慢的进程,这两部法的出台是十分顺利和快速的,足见立法机构和中央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二是依据两法中央政府确定的地方一把手安全责任制。每当一次安全生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一把手都是亲临现场指挥,而且成为媒体报道的头条,重大事件中央还组成工作组现场调查,有些情况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还要亲临现场指挥并慰问。历次火灾、水灾、地震、沉船、爆炸、滑坡、井喷、透水、踩踏等事件,一把手承担安全责任而辞职或被罢免的并不鲜见。 (二)安全生产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 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事业单位到社区,各级各类的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已经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而且是大部分由主要负责人兼任单位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行业管理组织还设立了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安全员联络制度等。如原建设部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类建筑企业的安全员联络制度,可以做到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到人。日常工作中我们每个员工、家庭成员经常收到安委会的各类提示,包括交通、用电、用火、用气、防盗等。 安全评价通过危险性识别及危险度评价,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指导人们预先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系统的危险性。目前安全评价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别从风险因素、灾种、环节和过程等多种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3]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约束环节。 (三)从上到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我国正式建立应急管理体系是从应急预案编制开始的,2003年我国战胜SARS疫情之后启动了全国性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制定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要求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贯通行政和各类组织层级、横向覆盖行政和社会层面。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全国制订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4] 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以“应急预案、法制建设、体制建设和机制建设”为核心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相应成立了政府办公厅内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北京为例,2005年4月25日,北京市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2006年底,市专项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完成,绝大部分街、乡、镇和社区等都建立了应急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当然也有其他形式的机构设置,如深圳把相关四个局合并为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市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 既然各级领导和各层各面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又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人祸或是应该控制而 没有控制的事故或灾害局势呢?吉林爆炸、昆山爆炸、天津爆炸,北京踩踏、上海踩踏,克拉玛依剧院火灾、哈尔滨仓库火灾、上海高楼大火、央视大火,北京淹了、深圳淹了、广州淹了、武汉淹了、济南淹了,东方之星沉了、湖南邵阳渔船沉了、西沙渔船也沉了,广州九江大桥塌了、湖南凤凰大桥塌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塌了,这说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肯定还有重大领域或者重要环节没有触及。我们的系统研究认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不断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基础薄弱和过程管理脱节。管理基础薄弱是指整个社会对城市的认识不深入,对城市的运行规律不熟悉,对城市功能属性和空间属性没概念,对各类功能包括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的作用机制不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危险和风险诱因的漠视,既不避也不管,任其恶变。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展开论述,可参见《现代城市综合管理的本质、功能与体系再认识》一文。[5]而过程管理脱节,可以反映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多个环节。 (一)各级领导对城市公共安全很重视,但如何重视、重视什么没有细化 各级领导的重视体现在会议和文件,召开会议传达精神,文件部署措施,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如何重视、重视什么往往没有细化。从安全生产的角度看,因为绝大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是兼职机构,安全意识和管理行为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开不开会、发不发文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会议连连的工作方式下,没有时间思考哪个环节更应该引起注意。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大部分“应急办”作为内设机构设在政府办公厅,平时迎来送往,每天脚不着地,忙个不停,哪有时间思考风险和危险的发生规律?如果没有一个全日制专家团队和系列的专门研究支撑,应急办很难判断危险来临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也就难以判断启动应急响应的确切等级。 也就是说,无论事前事后,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很高,但面对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单用战争年代的死命令、军令状是难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的。会议和文件传达部署了,不能跟上具体的落实措施,或者落实上错位缺位,加上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和短期行为,很多没有取得避免灾害和事故的明显效果。类似的事故此起彼伏就是例证。 (二)公众的安全意识淡薄,危机宣传还有很多空白 社会公众是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力量。城市社会蕴含大量危机因素,不被认知很容易诱发或衍生事故和灾难。但政府在公众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行为引导等方面往往是面子工程,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热衷于安全宣传的社会组织又缺乏经费维持义务宣传,应该宣传提示的领域缺乏经费投入,由此造成了我国城市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没有规则意识,对公共设施的使用缺乏常识,对公众安全缺乏起码的认知,遇到公共安全事件缺乏必要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能力。如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住所、工作场所附近是否有避难场所,很多人在盲道上停车甚至建临时构筑物,很多人不知道在加油站打电话很危险,很多人不知道遇到火灾应该匍匐逃生和用湿毛巾捂嘴,很多人过马路与机动车抢行,很多高空作业的人员仅凭一条纤细的绳索维系安全,很多人不按规章乘用自动扶梯。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虽然警察一直在维持秩序,但几乎没什么效果,人群依然继续向前,对风险的集体无意识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不足,监管流于形式,评估成为赚钱工具 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与评估是保证城市运行安全的基础。在有效的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是公共安全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前提。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遍布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安全监管需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全覆盖,这个工作不需要低成本运转,因为市民个人没有专门知识和专用设备加以鉴别,例如普通人没有办法分辨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日常吃的生姜很难辨别是否浸过福尔马林,空气质量凭感觉难以识别是否有害健康,不一而足。 当前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是程式化和工具化,前者表现为简单套用,脱离针对性分析,管理者看到报告就盖章,编制者交了报告就完事儿,走个程序罢了,后者表现为编制者为了经济效益,把评估报告作为赚钱的简单工具,评估的科学性被抛之脑后。加上技术手段的落后以及人力资源投入的吝啬,整个风险监测与评估的效果很差。每次事故发生后都有大量的质疑,安评哪去了?安监何在?就是很好的佐证。 (四)应急预案抄袭和部门化现象严重,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于2003年抗击SARS之后,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应急预案编制。这就应了“萝卜拔了不起泥”的俗语,抄来抄去,连灾害种类都抄了去,响应模式大同小异,经过多次大灾和事故检验才有所调整。目前仍有部门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对部门协调配合、资源信息共享、指挥平台统一有要求,没落实,遇到事件踢皮球。这次天津爆炸事故前几次新闻会就能让人有此猜测。如果把企业的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的应急预案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更多值得协调的环节,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五)应急演练按照规定次数执行,但流于形式、装备储备作秀演戏 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部门配合协调、物资设备完好程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可惜的是,很多演练强调演练本身效果的完美,不愿暴露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前打招呼,使演练参与者有了准备,最后变成了一次彩排,真正的演戏作秀。有的学校被定为演练示范校,专门迎接参观和参与接待,对该校的学生培养应急意识有一定帮助,但对扩散安全知识和培养社会应急意识的作用十分有限。避难场所本该存有与设计人数和容留时间相匹配的物资储备,但一些过期食品、残次品出现在这样的地方,更有一些地方电力和供水无法保障,或 出现清单与实物不符,并缺乏定时检验检查的现象,一但发生天津爆炸这样的事故,周围避难场所根本无法启用。 (六)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地方首长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的现象 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地方首长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百分百确保安全的倾向。影响最大的应属2012年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该事故发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上,一辆宇通双层卧辅客车和一辆装有甲醇的罐车追尾,导致客车上的36人死亡。该辆客车是一红眼班车,意思类似铁路的夕发朝至列车,只不过由卧铺大客车运行在高速路为主的两地之间,很受一些暂时没有高铁或动车链接的城市间乘客的欢迎。事发之后,为了达到百分百安全的目标,省长当即就表态取消省内省际所有红眼班车,最后不仅陕西省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也被交通运输部借鉴,要求大客车夜间不能上高速行驶。该事故不仅牵出了“表哥”杨达才,还让国人体会了因噎废食的典故。结果是很多旅行团为了顺畅搭接航班,长时间夜路奔波在国道上,经常引发参团游客不满,这也是国务院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吧。类似的因应之策不少,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补强措施 (一)夯实基础,把握城市运行规律,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细化为全过程环节研判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忽视造成的。夯实基础是指提高管理者对城市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对安全事故依托物的深入了解,防范就无从谈起。城市运行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多,易发危机的环节多,主管部门必须始终保持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一切因素高度警惕,不断引导科学研究,对可能引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因素实时监测和预判,把各级领导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视细化为全过程环节研判,把问责机制和责任环节一一对应,增强防范的针对性、持续性,避免盲目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专家对城市中各运行环节存在的各种可能风险隐患进行排查、筛选;合理配置人员、设备、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办法,将各种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限定在可控范围内。要认真分析既往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包括事前防范的长处和短板,事中处理的到位与缺位,事后救援与安置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等,及时调整目前的工作方式,改进预防和演练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使重视落到实处。 (二)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强化依法处罚的教化作用,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城市公共安全教育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主要是因为我们刚刚进入城市社会,对城市的运行规则不熟悉,快速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而农村和城市的生活习惯差异大,更加大了适应城市社会的难度。一方面要潜移默化,从幼儿园开始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让孩子们掌握大量的公共安全知识,进而影响家庭。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中国公民法不责众的心理强烈,必须通过大众媒体,包括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介,运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宣传,让城市居民公共安全知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威胁公共安全的个人行为高额处罚。酒驾入刑就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把应急车道占用入刑,这类堵塞救命通道的行为必将大大减少。 (三)安全监管和前置许可必须落到实处,与反腐败紧密结合 我们说安全大于天。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地方领导一把手全责,这些都不为过。但是,老百姓看到听到的却是一个个安全事故、一批批有害食品,甚至怀疑政府有没有作为。其实我们不是人手少,也不是检验检测设备不先进,而是机制设计出了问题,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的设计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于产品,抽样检测和送样检测肯定不代表全部,抽样检测还可以有一定的可信度,送样检测一定是投其所好或有权钱交易;对于服务机构,一次性核定资质,任由机构把关,会有很多漏网之鱼。另外,这样的监督机制无法扩大监督面,通过举报机制和惩戒机制的配合,才可以扩大监督面,变机构监管为社会监管,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监管局面。惩戒机制的配合在于使用重典,也就是发现安全事故和事件,当事人承担难以想象的重责,美国一个公司违法可以罚款200多亿美元,深圳汽车违章罚款1000元人民币还引起舆论关注,这不利于法律重典的引导和治乱作用。反腐败让大家看到了对以权谋私的严惩,但对食品安全的责任人还没有重刑加以引导和威慑。对天津爆炸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严惩已成定局,但在规划环节、安评环节、环评环节负有责任的人员也用酒驾入刑的思路绳之以法,这样的悲剧至少会少得多! (四)应急预案应该尽快梳理完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提到的爆炸、塌桥、淹城、沉船、大火灾害绝大部分发生于2003年启动第一轮应急预案编制之后,换言之,很多省市和企业的应急预案都经过了事件检验,已经有可以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建议在灾害种类、风险分级、联动配合、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一指挥等方面梳理修订。 灾害种类应把可能的恐怖袭击和有组织的公共安全事件纳入,并依次进行风险分级。美国新奥尔良飓风之后进行的风险分级,把恐怖袭击、化学爆炸等列为最高等级风险。联动配合应该作为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部门预案还是企业预案都必须把医疗、交管、通讯等的配合作为基础。另外,应特别强调把安全和应急管理专家支持纳入预案。信息互通、统一指挥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都需要一定时日的统筹,但却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应予高度重视。 (五)应急演练要增加次数和覆盖度,提升整个城市社会的实战能力 城市公共安全教育要自始至终贯穿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最有效的行动就是随机实战演练。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的公共安全和应急反应培训,通过实践演练,检验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覆盖面、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提高可行性。在此过程中,优化调整安全提示、避险标志、引导标识的位置、大小、明暗、颜色等,增强实用性。改变很多场所 只满足于有无标识、有无灭火器的状况,强化遇火匍匐逃生有导引、人多拥挤可见标志、任何起火位置都可以便利拿到灭火器的基本要求。培养自救能力和把有限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的互救意识。美国在新奥尔良飓风之后频频启动应急预案检验,确保任何位置和任何层级的应急管理人员及时反应,值得我们学习。 (六)细化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权责一一对应,真正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目的是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不是为了责任而责任。要避免因噎废食和难以确责的尴尬局面,就必须认真分析城市运行的条条块块,全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把责任落实到环节处,细分到每一个责任人。上层安全管理者有权根据形势需要调整具体管理措施,避免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出现和促进应急管理的切合实际。香港曾发生黑色元旦事件,它催生了香港一整套安全防范体系的出台,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例如,港铁在繁忙时段采用人流管理措施,包括间歇性关闭部分入闸机,安排更多的职员在月台上不断提示乘客排队。可见,把责任追究延伸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提升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权责对应不是事后追究,而是权责履行在日常管理中。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对策 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规避和解决,而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则主要在于下述几点:首先,要以施工安全管理为途径来确保工程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有序开展,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能够提高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保证工程工期;最后,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使作业人员能够遵守相关的工作标准和流程,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构建安全、优质的工作环境。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其中管理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电力工程中存在很多隐患,各种小事故频发,对构建安全的施工环境极为不利。虽然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离不开客观因素,但主观方面对安全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则是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在思想上比较忽视,也有部分管理人员走形式、走过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细致,导致作业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规,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企业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不过有些管理者为了片面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由于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投入,但安全管理工作对企业所形成的效益是无形的,且通常不被人发现,因而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往往阳奉阴违,只注重外表而没有进行深化;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比较浮躁,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对现场施工的情况并不了解,也就无法更加准确的把握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关键点,甚至出现“瞎指挥”的情况,导致施工安全管理产生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此外,电力企业的员工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也会产生思想懈怠的情况,对待企业和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在各自岗位上无法独当一面,而是消极被动的工作。而这些情绪表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则使现场施工不符合规定和流程,对于各种安全检查工作存在很强的抵制心理,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对安全施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一些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安全事故。在事故发生并追究责任时,有些人已经将这种错误的操作规程认为是“应该的”、“合理的”,长久形成的错误意识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麻木,从而极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强化安全意识 在安全意识的强化方面需要注重下述几点:首先,需要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电力企业中,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管理层,都需要提升安全意识,使安全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和实施;其次,要加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电力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施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需要努力吸引专业人才,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这些人才的专业化知识和能力来提升整体的作业效率。同时,要拓宽引进渠道,并且对人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将专业人才的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施工安全方面,要通过专业化水准来规避一些常见的安全风险。此外,对于安全培训要进行一定的考核,甚至可以与个人绩效挂钩,从制度方面来提升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3.2强化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电力企业的项目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切管理工作最终都需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落实。对于现场管理而言,首先要对现场的材料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施工材料的渠道引进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同时这些施工材料也要符合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对材料的验收工作要严谨细致,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材料要及时更换,避免出现由于材料原因而引发的安全风险。在现场管理中,对于材料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做好防锈防污等工作,确保材料质量不发生损坏和变质;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关键节点的管理。要严格贯彻和落实工序验收制度,通过细致的检查来规避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同时对于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材料或工序要进行认真比对和认证,避免对后期施工产生影响。以往的安全管理多为事后管理,而这显然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需求,因而需要采取事前管理与事中管理的模式来提升管理的效果,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为现场施工创造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 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电力行业本身就是高危行业,因而对于安全责任管理必须要进行强化,使之能够明确各自的责任,并且要将这种责任进行细化,使之能够在每个人身上得到落实。通过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各种责任都能够在每个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身上得到体现,从而更加使责任的针对性更加明确。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对于安全绩效较为突出的员工,不但要在经济方面实施奖励,同时还要提倡精神方面的奖励。而对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安全风险发生的情况,如果对企业造成损失,则要在其安全绩效方面有所体现,减免其相关福利待遇,情节严重者要对公司损失悉数赔偿。通过这种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增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极大的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安全管理与安全施工的热情。 4结语 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等问题,必须要转变思想,对安全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采取更加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得到提升,将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完全的体现出来。 安全管理论文:加强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其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体系,对高校及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公寓安全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因此学生公寓的安全成了当前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学生公寓有关的安全工作主要有消防安全、治安管理、卫生安全、政治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数时间在公寓内。高校学生公寓存在许多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消防安全隐患。近几年。学生宿舍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各种电器越来越多,加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别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差,造成学生公寓“险象环生”使学生公寓的消防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12月,交通大学女研究生楼失火,原因是使用热得快烧水,离开后忘记拔掉电源,水烧干后自燃引发火灾。 防范火灾是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校园内各种刑事案件呈现增多的趋势。公寓周边社会黑恶势力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治安状况堪忧。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公寓内贵重物品被盗等等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诈骗更是屡屡得逞。 脏衣服堆放很长时间不洗;有的宿舍内一次性饭盒、饮料瓶成堆,卫生安全隐患。学生宿舍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很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人群高密集的学生公寓很容易形成流行性传染病。近年来,学生入校后进行的体验数据显示,乙肝、肺结核患者有增多的趋势。高校虽然进行了严格的体验,但病情轻微的仍然留在学校,给其他同学埋下了卫生安全隐患。 学生在宿舍内经常接到散布反动言论的电话,政治安全隐患。西方敌对势力和分子始终把高校学生作为争夺的对象。学生公寓区附近有不法分子发放反动光盘、传播反动思想,加上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不引起重视,会影响到学生宿舍的安全稳定。 高校学生公寓的交通安全问题不是很严重,交通安全松懈。相对来说。但也因管理不严存在隐患。学生生活区内如食堂、商店,车辆进出频繁而又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有些学生骑自行车在学生公寓区乱闯乱撞,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还有部分高校基建施工车辆也在生活区穿行。 许多高校在学校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这些安全问题的存在与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安全制度不全、基础管理薄弱有关。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学校内外部环境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经验,安全工作一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在加强改革,大力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同时,学校学生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如何与高校后勤服务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改进的新课题。 二、构建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 学生公寓在服务与育人方面承担的任务日益增多,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公寓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一家庭,第二社会,第三课堂“[2]但我必须清醒地看到公寓的各项职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以公寓的安全稳定为前提。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最根本的利益和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构建公寓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二)防治结合。 学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无论哪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当前学生公寓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受损害的都是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工作中,一方面要对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及时整改隐患,堵塞漏洞,有效防止盗窃、火灾、中毒、交通事故的发生,尽量避免学生利益受损。 (三)党政领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将学生公寓转到后勤系统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因此,一些党政领导把学生公寓简单地看成是后勤系统的一个普通部门,忽视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马家爵事件”等一批恶性安全事件的发生,给高校的党政领导敲响了警钟。加强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和行政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公寓安全建设作为学校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列入工作重点,摆上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 (四)安全 文化建设。 存在于集体和个体中的种种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3]公寓安全文化是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通过公寓安全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公寓管理。要把公寓安全管理寓于公寓文化建设之中,把死板的条条框框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教育。发动学生参与公寓管理,让他管理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公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形成互动的管理模式。 三、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健全公寓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代表学校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监督检查、总结评价等工作,做好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当成立由公寓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学生处、各院系共同构成的组织体系。要明确各部门在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与权限。保卫处是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能部门。保卫处要把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放在全校安全工作的重要位置。此外,应成立学生安全自律组织,主要承担自我管理和信息反馈任务,充分发挥安全保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寓管理部门定期与各院系、学生处、学生会等沟通,虚心听取他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存在矛盾和问题,通报学生宿舍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争取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与理解。各方面的协助与监督,会使公寓安全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二)完善公寓安全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基础。高校学生公寓日常安全管理一般应有以下制度: 学生公寓安全用电制度》学生公寓防火防盗须知》学生公寓治安保卫制度》学生公寓安全守则》学生公寓电梯运行管理办法》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学生公寓值班服务制度》学生公寓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等。 (三)加强学生公寓安全检查 加强对学生公寓安全检查力度。学生公寓的安全检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公寓管理员日常巡查、值班员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每日水电巡查、学生寝室查房、重大 节假日安全检查等。检查可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检查制度。一般检查和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日常检查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空间上不留死角,时间上不留空白。要建立公寓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负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对公寓安全进行抽查,要定期听取一般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意见。 (四)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管理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寓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培训内容包括防火、防盗安全知识培训、公寓管理值班操作规程、学生心理常识辅导、现代管理设施与技术运用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紧急情况逃生与自救常识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学生中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使学生居安思危,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强化保障设施。 用一流装备确保公寓安全。工作中要对常规安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与更新,加大公寓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主要包括:消防器材的检查与及时更换;消防通道的畅通、电器设备的检查、维护与保养;寝室门锁、家具设施的检查与及时维修等等。同时要注意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安全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建立现代化的消防监控系统;配备先进的通讯设施;安装计算机网络过滤系统;安装门禁系统等。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 应对不及时,突发事件是影响公寓安全的重要因素。措施不得力,极易造成混乱局面。建立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紧迫性的特征,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当遵循积极预防、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妥善处理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的原则;要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建立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处理原则,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校、院(系)组织网络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安全管理论文:浅谈中转站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浅谈中转站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传统安全管理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数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科学化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管理工作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故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化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事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同时,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真正成为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已明确了将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普查、辨识、评价、监控与预警列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心任务之一,国家加强了用行政、经济和科技三种手段结合起来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辨识与监控的力度。而对于在用的企业装置和设施来说,则必须对危险源和隐患实施辨识、跟踪、检测、评价、监控和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的安全监控近年来越来越被各级领导重视而提上安全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而重视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监控预警,就应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监控预警措施,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随时发现隐患,随时进行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从而把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中转站是采油队的“心脏”,如何确保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是摆在每个员工面前的一个课题。南六六中转站经过21年的运行,根据在工作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经验,得出风险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人、设备和环境。 我们首选对人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一是中转站人员多,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出现故障后,个别员工不能及时处理;二是一些员工责任心不强,交班时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对已存在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三是个别员工对交接班时该交接什么,交接点项等不清楚。由于交接班不清,出现故障后,分不清责任,相互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是在巡检问题中,因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巡检标准质量就会有所差异。这些问题是我站的“人”的风险。其次,是所处环境的风险等级不明确。再就是设备,我站是个老站,部分设备陈旧老化,给生产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们针对不同风险源点,分层次、分阶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整改措施,通过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实现安全的有效性、长效性管理。 一、突出人本管理,强化基础,规范制度 为了能够使交接班规范化及在巡检过程中将所有的机泵设备和仪表都检查到位并达到标准统一,制定了中转站交接班规范脚本,并自己录像,编辑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的声像教学片,制作成光盘。员工通过观看学习,在交接班时知道应该交接什么,交接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对出现的故障知道该如何处理。另外,由于在运行过程中,为保证液面平稳而进行的调整,阀门的调节情况、仪表的运行情况都直接影响到下一班的管理质量,因此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九不交接”,即:劳动防护不到位,不交接;上下班人员不在场,不交接;上班遗留问题交待不清,不交接;点项检查不全,不交接;物品摆放不规范,不交接;值班数据、记录填写不全,不交接;岗位卫生不合格,不交接;消防设备不齐全,不交接;交接班未签字,不交接。通过制定“九不交接”制度,明确了各班的责任和权利,使每名员工都能按标准进行交接,从而确保了交接班质量。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全站员工一致认为:虽然交接班工作有些麻烦,但岗位员工责任清、问题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重在具体落实。首先从细节深入,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以安全文化做引导,强化安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引导员工围绕生产岗位的实际,强化遵章操作,学习岗位操作知识,讨论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消除风险的方法,开展以“我的身边无隐患”、“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内容的演讲活动。其次是通过强化岗位练兵、岗位轮换制度及开展事故演练活动等,来努力提高员工技术素质,使每名员工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关键时刻果断采取措施,提高了防控风险的能力。 二、探索实践,创新管理方法,制定有效的应急预警方案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重大工业事故未能得到有力遏制,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如:1993年深圳"815"事故,由于化学品泄漏引起混装物爆炸,造成高达2亿多元的经济损失。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627"事故,由于储罐泄漏引起爆炸,死亡8人,燃烧区域达6万多平方米。1998年3月西安市发生的液化 石油气罐区特大燃爆伤亡灾难性事故等。国外发生的如:1991年法国巴黎的大型油库因泄漏发生燃爆事故,造成9名消防队员丧生。1996年巴西圣保罗液化天然气泄漏引起强烈爆炸,造成了至少39人死亡、近500人受伤。我们江苏省也曾发生了1993年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火灾事故、1997年扬子石化燃爆伤亡事故等重大事故。 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是由危险源或隐患导致或引发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危险源和隐患其含意并不完全相同。危险源是某种危险的根源,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着某种可能导致发生事故、伤害、损失等事故后果的有关危险物质或能量,并且其数量超过了临界值。这些往往是事故或灾害的基础原因或间接原因。而隐患则是隐藏着的祸患,一般是指存在着某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往往是发生事故或灾害的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自动化程度、材料与工艺的革新都导致危险源和隐患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事故模式不断翻新,导致灾害规模不断扩大,事故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对各种事故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技术在其中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故不可能杜绝,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人类生产活动中事故与安全的形象写照。 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其酝酿伊始直至临界状态呈现,都有端倪可察、朕兆可寻。这’端倪’与’朕兆’便是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大多数是可观测的,有些还是可控的。 中转站作为集油、气、电一体的高危场所,每个部位有其不同功能和风险,且项项部位紧紧相连。如何在管理中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法,使员工对中转站既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又能容易掌握个部位的标准,对相应的预案做到心中有数,还能规范员工行为,强化员工岗位责任心,使员工由他控变自控,从而形成由他律变自律的安全文化,在这样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中,通过提高责任意识、工作质量意识、执行规范意识来确保安全生产。为此,中转站作为一个由若干干部组成并且各部位之间都有连续性的系统,将每一个部位或环节都按质量执行标准去管理;将每一个部位都根据其容易出现的隐患相应地制定削减预案;将每一个部位都要按其风险类型不同,划分警示级别;将每一个部位巡查情况要有时间监控,每检查完一个部位,应知道下一个关联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部位。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会提高员工安全预控能力,促进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 根据以上综述,我们结合以前制定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制定了《点项风险控制法》即:站内泵房、罐区的所有设备、仪表等检查部位分为26项检查内容、145个检查点,根据不同部位,明确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每一个检查部位都含有若干个检查点和相关的检查标准和事故预案,对于每个检查点,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查细则和标准,要求每名员工在检查过程中都按统一标准进行检查。 另外,我们按《点项风险控制法》将各类事故处理步骤由经验转化成文字,进行文本化管理,并制作了HSE点项检查牌,见(图1)做到“五确定”即:检查时间确定,检查点确定、检查标准内容确定、风险等级确定、事故削减措施确定。使每一个点上都有相关的事故预想和削减措施,让措施从书本上走下来,落到现场,做到出现故障后,在每一个点上都能找到处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处理故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于此同时,还通过应用新技术安装了巡检器,确定巡检时间,对岗位人员实行全方位监控,并见到了明显效果。见(图2) 一是安全预控能力增强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识别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平稳外输。 二是检查程序清晰了。无论主岗副岗,技能强弱,还是新上岗的员工,都能很清楚地按程序巡检。 三是设备标准掌握清楚了。无论巡检到哪个部位,应该掌握的标准都能一目了然,达到了过去的死记硬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是管理规范有序了。日常规范有标准、有内容,促使员工在规范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标准。 五是自我提高技能意识增强了。员工消除了“副岗靠主岗,大事小事找站长”的依赖思想,不断提高技能。 六是责任心增强了。比原来更及时更按时间检查,自觉地做到巡检细致,操作准确无误。 20__年9月10日,夜班在排污时总是出现抽空现象,在处理过程中排队了盘根漏气和闸板脱落的可能性,估计管线可能有堵塞的地方,但是又不敢断定,这时他们按点项牌上的处理方法得到了确定,及时快速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点项风险控制法》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在安全管理上容易忽略的检查不认真,检查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事故预案不清晰,事故处理不灵敏、把习惯当经验、把违章当技巧等关键问题。无论新上岗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都比以前更加注重技能的提高和良好作风的养成。目前全站有5名副岗都能单独顶起主岗岗位。 三、突出隐患治理,确保安全平稳生产 安全生产所涉及的危险源或隐患属于人造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事故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泵站的安全平稳生产。南六六站在日常管理中把设备保养,隐患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南六六站1#、2#外输泵排量不够,只剩下3#外输泵一台运转,我们严格执行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定期对1#和2#外输泵试运,在试运的同时,加密对3#外输泵的检查和保养,在领导与各部门的协调下,及时更换了2#外输泵。 全站人员坚持小问题不过班,大故障不过夜的工作态度,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对全站的设备进行了重新防腐,防腐管线200余米,设备阀门180余部,维修渗漏松动40余处,同时,坚持每周对设备自查与保养,队里每个月进行一次月度设备检查,对岗位员工所负责的设备水平低于90分的要进行考核,保证了站内台台设备有人管,项项工作有人做,有效地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各项措施,逐步建立了中转站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人、设备、环境”这三个风险源上:一是员工达到了四个增强,即:责任心增强了;风险控制意识增强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二是设备管理水平提高了,站内环境得到了改观。三是形成了六六站的安全文化氛围,实现了人人为安全,时时想安全的大好局面。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1世纪是人类保护自身生存的世纪,安全与环保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辨识、检测、评价、预警与监控,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的大事,我们也将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安全监控做到辩识和预测危险,控制和消除事故,不断探索新思路,好办法,将企业安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安全管理论文:水上安全管理经验材料 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从认识态度上直面问题,集思广益。 领导干部深入现场蹲点,与码头业主、船户直接交流,聘请主干航道沿线厂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行风监督员,城区处还在各所办公大楼设立了处长联系信箱,第一时间了解船户的心声。通过政务信息这一形式,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如实反应当前水上管理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数十条信息得到了市长的亲自批示,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亲自牵头,召集有关部门,使许多海事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二、从内部管理上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通过年度考核、双向选择等手段,对末位执法人员实行待岗或淘汰,把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胜任现场管理需要的辅助执法人员予以辞退。城区处还专门出台了一项“绩效考核制度”,每月末根据出勤、完成任务、内部管理三个方面对各科室、所(点)进行考核。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完备和更新,先后制定了《110、12395接警工作程序》、《辅助人员管理规定》、《现场疏通航道及排除险情工作制度》等10余项工作制度,特别一提的是在《现场疏通航道及排除险情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辖区所所长在上报险情而未得到回馈指令期间,应当机立断、积极主动地做好排挡除险工作,不应因消息传递时间消耗而贻误战机。 三、从海事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提高现代化水平。 城区海事处根据航道发生堵塞的规律以及环城河限航管制后船舶绕道通行的实际状况,投入150万增设吴淞江胜浦、车坊、苏浏线唯亭、京杭运河望亭、苏西线西跨塘、太湖元山海事值勤点,将通安海事所迁移到相成区元和镇,负责苏州城北面及阳澄湖水域的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力量和值勤点、现场监控点的分布更加科学,大大提高了出警、处警速度,有效降低发生航道堵塞的频率。 三年来,投入600万元,用来新增顶拖、排挡的大功率海巡艇5艘、快速反应艇17艘以及50名辅助执法人员,还更新通讯设备,添置救助打捞艇1艘,建造2艘具有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等设备的搜救海巡艇,建立覆盖太湖湖区的无线电中转台和搜救基地;在当前通航条件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充分改善的情况下,现场监管、巡航检查设备和管理力量的增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从现场监管上防控结合,推出新举措。 “防”在前:对易堵区域的值勤、监控点,投入20艘海巡艇、80余名执法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航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排除堵航险情。为使巡航检查措施落实到实处,领导轮流带班上航检查,并实行定人、定任务、定责任的制度,有效保证了巡查的工作质量。 “控”在后:继组织实施了“三无”泥船专项整治、四超船舶专项整治、古城河客旅船专项整治。04年以来,特别针对辖区大量“三无”、超载运泥船拥入主干航道航行、严重碍航这一情况,制定了《土方运泥船舶和“四超”船舶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在相对集中的园区土方业主和运泥船船员组织开展了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有力肃清了水运环境;同时,以苏州市政府2号通告为契机,开展了京杭运河、苏申内港线、苏西线、苏浏线等干线航道沿线装卸码头的综合整治,使用码头协管员,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维护通航秩序,对符合通航安全规定码头颁发《苏州市船舶安全靠泊评估证明》。 安全管理论文:基于建立石油勘探安全管理制度的思考 石油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就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是必不可少的,它获得“黑色黄金”的美誉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社会各种交通工具和机械所必需的燃料是它提供的,还有服装、医药以及塑料制品等等日用品的生产也离不开它,石油供应的情况和价格的一点点波动都能左右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节结束一直到今天,导致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因素中都有石油的影子,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经济危机频频发生,例如在上个世纪的中下叶,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的提高石油价格,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石油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显而易见。由于石油的短期内不可再生性和其他资源代替石油资源的难度,进行石油的勘探成为很多石油企业的第一任务。 1.石油勘探的过程及风险 由于地表附近的石油早已经被开采完,现在仅有极少数的地区还存在,大部分都是埋藏比较深的或者在海里的石油,在勘探某地是否有石油的存在时,可以用很多方法,但是要证实勘探结果的准确性最终依靠的是钻井,钻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危险。由于井喷、泄漏、溢油以及火灾等事故的发生都是无法进行预测的,一旦发生会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以井喷为例,井喷事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技术方面和操作人员方面,技术方面的漏洞所造成的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操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操作不当使得井喷发生是值得石油企业深思和反省的,井喷时,所喷出的油气流高达数十米,原油数百至上千吨极易引发火灾,使得机毁人亡,而且泄漏的原油和伴生气都会给大气层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但会扰乱正常的勘探工作秩序,影响到全局的工作进度,增加处理的难度,还会对地下的油气资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时能导致油气井的报废,喷出的有害物质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威胁,其涉及面之广,灾害之大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2.我国石油勘探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保证安全生产是石油钻探企业的核心任务,石油钻探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为基本思想。目前,我国的石油勘探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飞跃,自从1940年提出“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安全管理的原则之一,从以前的“听天由命”到注重“局部安全”和“本质安全”,再到今天的“系统安全”和“大安全观”的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大多数企业过于强调法制和规范,而忽视了对员工本身的管理,据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操作不当引发的,员工的责任感不足,麻痹大意,技术知识不过关等都会为安全埋下隐患,我国的石油企业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重视员工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激励机制,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感,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加强对员工安全理念和价值观的灌输,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坚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和加强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监察机制”、“安全自我约束机制”、“安全生产逐级承包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安全监察机制”的实行可以监督企业在进行勘探工作中是否安全操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自我约束机制则是为了增强个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自我控制,减少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逐级承包责任制”就可以将安全指标和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避免推卸责任情况的发生,使得每个人都建立起责任感。企业对遵守安全操作的部门进行激励,尤其是对全年未发生过任何人身伤亡事故的钻井队、作业队、试油队等特别要重视安全的部门要分别给予重奖。同时也要对发生事故,重伤死亡超标的部门进行惩罚,赏罚分明,也是推动所有员工加强安全行为的推力。 3.如何减少石油勘探的风险 石油勘探的主要工作就是钻井工作,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进行钻井作业HSE操作,即Health(健康),Safety(安全),Environment(环境),那么如何削减钻井作业HSE风险呢? 3.1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3.1.1为了保证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效的进行,必须要将钻井HSE风险防范保障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加以完善。 3.1.2准备进行风险防范措施所需要的人力、财力、设备等,制定一个采购和保护工具和设备的计划。 3.1.3对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HSE风险都加以了解,以便于识别,并制定防护和削减措施。 3.1.4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都分别制定应急计划,以减少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影响。 3.1.5将钻井工作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成规章制度,并下发到各个工作队中,指导钻井工作的进行。 3.1.6制定发生事故后的恢复措施。 3.1.7实行监控制度。 3.2制定安全生产指南 安全生产指南的内容主要有:钻井作业的安全规程、井场动火管理、钻井设备拆装安全规定、井场用电安全规程、关井操作程序、常规钻井安全技术规程、含硫油气田安全钻井法、 3.3对钻井HSE实行管理检测 在实施钻井风险管理措施的时候,对相关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测试是必须的,还要将检查结果保存下来。 4.结语 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随时监控和管理,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防微杜渐,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 安全管理论文:关于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安全 人员管理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建设中以技术为主的安全管理体制,忽视了人员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影响。但近几年案例表明:企业缺乏针对内部人员的系统安全管理体制,是导致网络交易过程中泄密和企业利益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员安全管理的建议,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电子商务以高效、便捷、方便的优势和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手段、经营环境吸引着广大用户,为世界经济赋予了无限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针对电子商务的各种犯罪活动也19益猖獗。国内外调查显示…,52.26%的用户最关心的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可靠性,超过6O%的人由于担心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而不愿进行网上购物。加强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子商务的安全,可分为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两种类型。所谓技术安全,是指通过各种黑客手段窃取企业的用户lD、密码以及相关的机密文件,甚至网络银行帐号、密码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管理安全则是指缺乏对参与电子商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员的管理预防手段,最终导致的电子商务安全事件。从美国的花旗银行和中央情报局到中国的某家国有商业银行,都有过由于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导致数据被篡改和泄密的事件发生。 近几年的电子商务安全案件表明:人员是网上交易安全管理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犯罪大都呈现内部犯罪的趋势,有的竞争对手利用企业招募新人的方式潜入对方企业,或利用不正当的方式收买企业网络交易管理人员。有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从本企业辞职后,迅速把客户资料、产品研发成果等机密出售给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原因分析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已经引起很多企业的重视,但大多数企业往往侧重于加强技术措施,如购买先进的防火墙软件,采用更高级的加密方法等,很多企业认为:员工泄密的安全事故只是偶然现象,很少从人员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出现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重技术、轻管理”是当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的通病。由于管理手段不到位,很多先进的安全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很多企业管理高层对人员管理在信息安全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将电子商务网络作为一项纯粹的技术工程来实施,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策略,只是被动的使用一些技术措施来进行防御,因此电子商务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往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实中没有一个网络系统是完美无缺的,不安全因素随时存在。因此,安全管理措施必须渗透到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和企业组织的~个层面,只有构建一个人与技术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得安全。 企业没有从整体上、有计划地考虑信息安全问题。企业各部门、各下属机构都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缺少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信息安全强调的是整体上的信息安全性,而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或公司的信息安全。而各部门、各公司又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业务领域来说,信息安全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特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性必须涵盖各部门和各公司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关内容。 缺少信息安全管理配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才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没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且具有信息网络知识、信息安全技术、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就不可能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该从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 企业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不够。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9O%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疏忽所造成。如有些企业不限制内部人员使用各种高科技信息载体,如U盘、移动硬盘以及笔记本等移动办公设备。 3、加强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的建议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实践表明,大多数安全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还牵扯到国家法律和商业规则。企业内部存在着诸多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改变lT系统不等于改变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要使企业信息尽可能的安全,必须在技术投人的基础上融人人在管理方面的智慧i同时,不仅要防外,更要防内,即对组织内部人员的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但又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是人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何使管理与技术相得益彰十分重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阐述了信息安全的本质。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就是通过一个完整的综合保障体系,来规避信息传输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保证网上交易的顺利进行。网上交易安全管理,应采用综合防范的思路,一是技术方面的考虑,如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身份认证、授权等,但必须明确,只有技术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二是必须加强监管,建立各种有关的合理制度,并加强严格监督,如建立交易的安全制度、交易安全的实时监控、提供实时改变安全策略的能力、对现有的安全系统漏洞的检查以及安全教育等。为了加强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现在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易受攻击性,盲目相信国外的加密软件,对于系统的访问权限和密钥缺乏有力度 的管理。这样的系统一旦受到攻击将十分脆弱,其中的机密数据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据调查,目前国内90%的网站存在安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缺少或没有安全意识。某些企业网络管理员甚至认为其公司规模较小,不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如此态度,网络安全更是无从谈起。应该定期由公司或安全管理小组承办信息安全讲座,只有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才能有效的减少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即建立由行政领导、IT技术主管、信息安全主管、本系统用户代表和安全顾问组成的安全决策机构。其职责是建立管理框架,组织审批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指派安全角色,分配安全职责,并检查安全职责是否已被正确履行,核准新信息处理设施的启用、组织安全管理专题会等。还应建立由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等组成的安全执行机构。该机构负责起草网络系统的安全策略、执行批准后的安全策略、日常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定期的培训和安全检查等。如果需要,还可建立安全顾问机构。安全顾问机构可聘请信息安全专家担任系统安全顾问,负责提供安全建议,特别是在安全事故或违反安全策略事件发生后,可以被安全决策机构指定负责事故(事件)调查,并为安全策略评审和评估提供意见。 (3)制定符合机构安全需求的信息安全策略。电子商务交 易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安全策略主要包括客户认证策略、加密策略、日常维护策略、防病毒策略等安全技术方案的选择。安全执行机构应根据本信息网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策略中应明确安全的定义、目标、范围和管理责任,并制定安全策略的实施细则。安全策略文档要由安全决策机构审查、批准,并和传达给所有的人安全策略还应由安全决策机构定期进行有效性审查和评估:在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现新的脆弱性、组织体系或技术上发生变更时,应重新进行安全策略的审查和评估。 (4)人员安全的管理和培训 参与网上交易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企业的命运,他们承担着防范网络犯罪的任务。而计算机网络犯罪同一般犯罪不同的是,他们具有智能性、隐蔽性、连续性、高效性的特点,因而,加强对有关人员的管理变得十分重要。首先,在人员录用时应做好人员鉴别,人员录用或人员职位调整时,一般要签署保密协议。当人员到期离开或协议到期、工作终止时,要审查保密协议。其次对有关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建立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安全策略和规程方面的培训。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在岗位职责中明确本岗位执行安全政策的常规职责和本岗位保护特定资产、执行特定安全过程或活动的特别职责,对违反网上交易安全规定的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第四,贯彻网上交易安全运作基本原则,包括职责分离、双人负责、任期有限、最小权限、个人可信赖性等。 (5)增强法律意识,促进电子商务立法 面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形式,我国目前尚无专门法规可依,使得部分违法犯罪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近几年里,国家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在全国性的立法文件中,《合同法》的部分条款可以看作是针对电子商务的立法。此外,广东省制定的《广东省电子交易管理条例》这个地方性的法规可以看作是对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有益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是对主要用于电子商务活动,电子政务等其他应用应该有新的适用法规。 尽管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还很不健全,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保护缺少直接性;相关立法比较分散,而且效力不高;对新出现的情况缺乏适应能力;立法速度慢。这些都需要电子商务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共同促进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法制环境建设。 4、结论 快捷的电子商务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认识,很多企业都把其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作为一项技术工程来实施,而忽略了交易过程中,各种参与人员对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从安全防范意识、管理组织体系、信息安全技术策略、人员管理与培训、电子商务立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员安全管理的建议。在企业走向电子商务时代,只有管理与技术并重,才能确保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安全管理论文:论煤矿安全事故与矿山监察安全管理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采煤国之一,煤矿多,分布地域宽,涉及面广,就业人员多,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及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的战略地位的影响!煤炭产量激增,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而与此同时,煤矿安全事故也频发不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矿难,现在却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恶劣影响。本文就我国近年来国有大矿事故频发的根源作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超能力生产与设备老化 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9.56 亿吨,但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 亿吨,其余将近8 亿吨的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年我国原煤产量可能按近22亿吨,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将会更高。什么是有安全保障的煤矿生产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将此定义为:一是生产具有合法性,证照齐全;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整有效;三是矿井生产系统协调、合理;四是矿井灾害防治系统健全,安全技术措施完备;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完整有效。按照此标准,许多国有煤矿在某些方面都难以达标。 当前,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刺激,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频繁“扩能改造”现象成风,许多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的“极限”,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加速煤炭资源枯竭,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 据统计,在全国27 个产煤省区中,有20 个省区超产,其中19 个省区超产1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50%。据国务院安委会煤矿安全检查组对某省四大煤业集团进行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显示,这些煤炭企业 年超产情祝十分严重,最多的超产达800 万吨,最少的超产也达400 万吨以上,而在这些企业的 年生产计划中仍表现出了相当严重的超产倾向,这都将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超能力生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严重的超通风能力生产。据某煤业集团提供的资料,该集团目前所属的四个矿井都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情祝,超产范围在20%~32%。在当前煤炭如此紧俏的形势下,全国其他煤炭集团所属矿井平均超通风能力也基本在20%左右。然而,由于我国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按近一半,因此煤矿通风能力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对此国家早就提出“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方针。如果煤炭生产企业将通风能力置于不顾,势必给安全生产埋下极大隐患。 谈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让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其中诸多历史的深层次原因。自上世纪80 年代初起,由于国家实行“有水快流”政策,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煤炭生产逐渐出现供大于求局面而到了1993 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煤炭市场则呈现萧条景象。加之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到1998 年煤炭市场陷入历史最低潮。20 多年来,煤炭工业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十几万煤矿工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目前,1/4 的矿井通风压力偏大或通风困难,只有60%的国有煤矿建有集中监测监控系统,国有煤矿高瓦斯矿井只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而且主要是原国有重点煤矿。1/3 的煤矿存在防尘设施不足、老化的问题,部分国有煤矿机电设备超期服役。根据对某省四大矿业集团的调查,其主要设备超期服役率高达40%,其中上世纪50 年代的设备占30%,机电固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5。各地煤矿的防灾减灾能力很难令人满意。近年来,国家在煤炭的安全生产上不论从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下了大功大,使了大力气。 年到 年国有煤矿安全资金投入总计124.14 亿元,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没有满足产量猛增的需要。 (二)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 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煤矿安全监察及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新设立的安全生产局承担。由于煤矿事故频发,1999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批准了《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履行全国煤矿行业安全监察职能。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基础上成立,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归国家经贸委管理,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方面的工作,仍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名义实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体制不变,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 在安监局成立后的4 年时间里,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确定,但在实践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如何把国家监察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安全监察执法的权威性,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管生产的管安全,把己经与国际按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二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改得反而缺乏第二方监督了,大批安全工作者无奈离去或者改行”。而直接主管安全监察工作的地方政府也设有类似机构,主要监管地方国有煤矿、或者私有的小煤矿。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地方机构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对这些属于当地政府税收来源的煤矿企业,地方政府的“保护情结”依然严重,很难真正起到第二方监督的作用,直接关系中国煤矿职业安全的第二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煤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煤炭人才紧缺是矿难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多年流失,缺乏补充,各地煤矿 人力资源青黄不接,处于“断档”状态。这不仅制约了煤炭产能提高,还严重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使煤矿陷入“扩产一事故一减产”的怪圈,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瓶颈”。某省一位安全监察局局长说,几乎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可以找到煤矿人才缺乏的身影。大部分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国家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在通报辽宁阜新“2·14”特大瓦斯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时指出,这起事故的直按原因就是由于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矿人才紧缺直接导致安全生产无人落实。煤矿采区技术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井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以前每个采区一般有2~3 名技术员,但现在很多煤矿采区没有了技术员,仅有的几个懂安全、通风和机电的,都集中到生产科去了。没有专业的技术员,生产方案拿不出来,安全措施制定不了,制定了也落实不上去,有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就发生了。比如,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很多煤矿都装上了“瓦斯报警断电仪”,这本来可以有效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可是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及时调试,这些昂贵的仪器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形同虚设。不仅如此,煤矿人才紧缺还使得产能难以提高。由于基层矿井没有技术员,很多原来由技术员把关的采掘方案都交给了总工程师,不少工程由于人手紧缺,造成采掘接替脱节,不得不中途停工。关于煤矿人才紧缺的原因,恐怕是众所周知的。上个世纪90 年代煤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煤炭行业艰苦、高危,煤校招生困难,不得不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 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原有的10 余所煤炭专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后,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改名换姓,脱去了“煤炭”、“矿业”的外衣,其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70%下降到不足10%,造成全国煤炭企业采矿、机电、通风等专业人才只出难进,普遍出现了技术人才紧缺问题,有的煤矿甚至十几年没进过一个大学生而陷入“人才断档危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主要能源,国家应站在维护能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煤矿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加大对煤炭产业扶持力度,增强煤炭产业竞争力、吸引力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就读煤炭专业、就业煤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煤炭生产与安全的瓶颈问题,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造成矿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治理煤矿事故要多管齐下,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矿难的发生。 二:煤矿监察健全制度安全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这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进监察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方针,所以,探讨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是搞好安全监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 我们进行安全监察的目的,在于依照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的事故隐患,保证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但是,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在现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必须着力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内部潜力。这是因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搞好安全生产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那么,任何外部的监督检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安全监察,促进安全管理是我们作好监察工作的新课题。 2 煤矿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安全监察发现,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相对来说,安全管理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比较低下,安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水平上,难以适应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是比较原始的,一些乡镇煤矿甚至没有起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的甚至是空白,在装备上有的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产水平上,在职工的素质方面,大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非常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试想,处于这样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如果煤矿的安全执法监察不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单纯的安全执法力度再大,也无法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对于煤矿安全来说,煤矿安全监察与煤矿企业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煤矿企业本身。这是因为:一是煤矿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贯穿于煤矿一切生产活动之中,所以说日常的安全管理决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才会有提高;二是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在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自身没有安全的自律意识,是不会搞好安全生产的;三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职工,因此职工是否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同井下现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违章现象作斗争,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四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完善,管理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领导层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五是现场的装备水平也对煤矿安全生产 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煤矿安全监察不仅可在现场及时地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约煤矿的违法行为,而且要通过行政执法,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促使煤矿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考核,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投入,提高煤矿的装备水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所以说煤矿安全监察作为外因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的好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严格监督监察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党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在现场得到正确答案,它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煤矿的专业部门和个人根据部门和个人专业的范围,在制度上确保专业范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如果部门业务保安做得好,每一个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按章作业,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安全生产,那么全矿也就做到安全生产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一个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各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措施,落实时间、资金、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并进行验收,使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事故责任追究制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投入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都对煤矿安全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安全监察。 (2)监督监察现场生产情况。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当然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会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监察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的正确配合。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当前由于一些煤矿企业盲目的追求改革,减少机构,裁减了一些必要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如有的煤矿将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裁减了,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内部制约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没有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等一些煤矿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这样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使煤矿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进行,现场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刻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是煤矿最大的事故隐患。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1数字化档案相关介绍 数字化档案是档案与现代化的技术有机结合的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将档案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应用现代化技术的便捷性,将档案信息进行归档、利用以及资源共享等。这里所说的现代化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 2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相关分析 对于档案信息本身来说,无论是传统的档案存储,还是现代化的数字档案,安全问题都是首要问题。由于现代化的数字档案是传统档案与现代化技术的结合,所以影响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因素较多,这些因素的出现,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是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具体分析。 2.1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是决定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直接因素。如果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例如制度的不完善、标准不统一、管理措施无效等,必然会失去数字档案信息的基本保障。所谓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标准、管理措施,不仅如此还包括数字档案信息归档流程等,相关流程不规范也会使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受到威胁。 2.2计算机故障问题。 由于数字档案信息的归档及利用均以计算机为载体,所以计算机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会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其中计算机故障问题是影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其中计算机故障又包括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以下是对两种故障的具体分析。 2.2.1硬件故障。 计算机硬件条件良好时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保障,当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时,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查询、利用等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档案信息的丢失或损害,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完整程度,大大降低了数字档案的使用质量与效率,为使用者造成较大的不便。 2.2.2软件故障。 计算机的软件是处理数字档案信息的必要条件,一旦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亦或是性能无法满足现阶段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要求,档案信息的处理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工作质量与效率也会随之下降,而数字化档案信息本身也无法发挥最大作用。计算机软件故障直接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操作,但是与计算机硬件故障相比较,其发生故障的几率较小。 3探究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策略 前文已述,管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故而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首先要从管理策略方面抓起。以下是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策略的具体分析。 3.1加强数字化档案宏观管理。 加强数字化档案的宏观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比如建立专门的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协调组织机构,组织国家档案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与技术攻关,加强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宏观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要纳入科学管理体制,作为机关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制定相应的工作分工范围及管理权限。 3.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在完善管理制度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影响。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要设立具体的安全审查制度、岗位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对已经存储的数字信息均应进行密级分类,对敏感信息与机密信息应当加密并脱机存储在安全的环境中,防止信息被窃听、变更与毁坏。在系统安全运行方面,要做好机房出入控制、环境条件保障管理、自然灾害防护、防护设施管理、电磁波与磁场防护等工作。设立操作安全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规范管理、操作责任管理、操作监督管理、操作恢复管理、应用系备份管理、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等制度。从技术上防止文件被人为地修改,增强电子文件的凭证性和可靠性。 3.3计算机安全管理。 由于计算机故障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造成较大的损害,所以要做好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应根据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能良好的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选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的品牌和服务器,全面对计算机硬件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进行一定的审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当计算机系统在升级时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相关数据丢失。不仅如此,还要定期更新软件,选择更有利于处理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软件,确保最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档案信息的优势。 3.4信息技术安全管理。 依靠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在强度安全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阶段科学信息技术援助。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例如,可以设置信息的访问认证,防病毒系统,同时也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相关机密数据进行加密操作,以数据加密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被一些木马病毒和被非法网站入侵,进行安全管理对保护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是非常有效的。 3.5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来说至关重要,故而提高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也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策略。相关的工作人员利用电子设施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对应的相关工作,对相关的数字档案实现有效地管理,也就是个相关人员自身的能力大小对相关的数字档案工作的安全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数字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理论,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树立其较强的管理安全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数字化档案安全管理的实践工作技能。一旦工作中内部成员想要泄露档案信息,相关的管理人员就要切实提高警惕,有效的增强风险思想,确保信息在实际的工作中受到严密的保存;与此同时,有关的组织机构还要组织针对性的人员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安全理念,以此达到万无一失。除了以上几种管理策略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管理策略,例如规范数字化档案信息归档存储流程,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进一步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安全问题对于数字化档案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要不断的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做好计算机管理工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 作者:高红 单位: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安镇人民政府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探讨 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1.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概念 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人们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信息安全的研究,但从研究结果来看,单独依靠技术手段是难以实现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例如,在当前电脑防护中,防火墙、网络安全控制系统被大范围使用,但电子信息安全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对技术人员而言,为获得更好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效果,需要重点考虑防火墙安全策略设计以及其物理保护控制问题,通过适当的程序支持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总体而言,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支持。 1.2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模型分析 在当前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模型设置中,主要坚持传统PDCA模式如图1所示进行优化,其具体内容为:①P(策划):根据组织业务运足要求与相关法律,确定本次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与要求,并通过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确定控制目标与方式,并明确业务持续性计划。②D(实施):在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既定的组织计划对所选目标进行安全控制。③C(检查):根据质量控制目标与法律法规要求,监视、验证安全管理过程与信息系统安全系数,及时总结安全现象并收集其中参数变化信息。④A(行动):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持续改进。 2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2.1风险评估概念及模型 2.1.1风险评估概念 风险评估的核心就是对风险源的分析,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风险评估的作用十分明显。以企业为例,企业电子信息安全问题表现是多方面的,并且相互之间的作用、联系各不相同,若不能正确认识各个安全问题对企业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影响,将会对企业造成大量损伤。而在进行风险评估后,所有影响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的要素都将被罗列出来,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类似企业情况等,判断易诱发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要素,确保后续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 2.1.2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并能根据相关理论对风险进行评价,常见的原理形式主要表现为:大数定律、惯性原理、统计推断原理等。当前在风险评估模型设计中,已经被研发出很多成熟的模型,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基于时间的PDR模型、动态安全APPDER模型等。 2.2风险计算模型 在确定其风险内容后,要对其风险值进行计算。本文结合威胁识别的相关内容,确定其计算模型为:R=f(AWT)式中:R代表风险;A代表资产;W代表脆薄弱点;T代表目标主体所面临的风险现象。 3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分析 3.1技术维 技术维的核心就是进一步强化技术手段的安全保障作用,其所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 3.1.1计算机系统安全 (1)硬件安全。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硬件安全主要处理设备故障对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建立容错系统是硬件安全的关键。采用双机容错模式,两台计算机上设置相同的系统,分别设置两个服务器处理系统运行,保证在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后,另一台计算机能有效承担所有工作。同时,要针对系统重要运行设备设置电源,必要时可以对整个机房建立单独供电室,并以多种线路的方式提供电源。(2)软件安全。系统设置:以C++语言编写设备多串口控制驱动,并通过Java中的JNI技术显示系统调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后台数据库建设中以Oracle技术实现系统构造,并通过传统的数据库建立模型进行构建,该技术的要点为:①在主程序中建设数据库,并实现数据库的链接;②通过SQL语言操作获数据,并根据既定的操作要求进行数据处理;③链接数据库。在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处理后,即可建立一次连接数据库。但要注意的是,按照上述步骤建立的数据库只能接受低频次的操作要求,一旦频次过高,系统所面临的运行压力增大,最终影响系统运行效果。安全管理:在软件安全管理中,主要通过权限认证进行角色访问控制,以企业为例,对其安全管理内容进行确定。①角色分配:建立用户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具备用户信息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并建立用户管理员与一般用户。在系统功能实现中,将功能代码布添加至管理角色权限中,并保存操作数据;创建用户账号,使用户登录系统能浏览器权限内部的内容。②加入身份信息:系统登录过程中先查询相关用户是否存在,若提示用户存在,则按照其权限为其提供信息,并统计员工权限。 3.1.2网络控制措施 (1)安全协议:安全协议对电子信息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目前,TCP/IP协议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协议中依然存在漏洞。其改进措施主要为:修改、补充原有协议或在传输层与网络应用层之间设置安全子层。(2)网间隔离技术:网间隔离技术是一种成熟的网域连接技术,其具体技术内容表现为:①服务器。控制两个网域之间的直接通讯行为,所有防火墙外的计算机主要通过服务器实现访问过程。在此过程中,服务器能控制对方访问级别,根据防火墙要求控制对方访问行为,当对方访问行为超出限制范围时,服务器将会组织。②路由器与过滤器。路由器能通过特定端口控制过滤器数据,通过对其加以路由实现控制;过滤器能选择通过网络层数据包,并以数据包为基础,确定IP目标地址与IP源信息,判断数据包能否通过。 3.1.3信息保护措施 保密技术是常见的信息保护措施,其操作要点主要包括:①通过网络操作系统提供的保密技术进行保密处理;②重视对数据库信息保密。针对可读形式的数据库,需要控制数据库访问权限,必要时可以建立监控系统监督数据库浏览服务情况。针对安全服务器支持访问情况,采取强制控制措施,实现多级授权描述;③通过现代加密技术,实现信息重组,只有信息发送、接受双方才能还原原有信息。 3.2管理维 (1)计算机场地安全管理。计算机场地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核心,要将主机房选址于日常安全管理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在计算机场地选址中,要综合考虑地震、台风等多种自然因素对房屋结构的要求,施工过程应满足国家《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的相关内容。在主机房设备环境控制中,重视防尘、防火处理。(2)信息系统资料管理。信息系统资料管理主要针对系统信息进行控制。这些需要保护的资料可分为两类:软件系统记录资料与系统设备档案。在管理过程中,技术人员根据上述资料的种类与使用范围对其进行整理。(3)紧急恢复管理。紧急恢复管理又被成为灾难恢复,是指灾难发生后迅速采取处理措施,以降低电子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在紧急恢复管理中,应该以明确的保护等级为前提,计划内容主要针对具体应急方案,能清晰明了讲述恢复的方法与步骤。(4)设立信息安全检查表。信息安全检查表的主要功能是针对对象日常工作信息进行安全管理,在该检查表中,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安全通知、信息安全检查工作、信息安全检查表格等。 4结束语 主要讨论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对相关工作人员而言,在开展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要正确认识本单位在信息安全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现象,并在充分掌握各个安全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方法,为获得更好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陈越我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一、引言 企业经营信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需要妥善管理自身企业的信息。近年来,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逐渐开始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因此,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及制度改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稳定经营。在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前必须厘清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与企业风险控制定义,因此,本节将着重介绍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概念以及企业风险控制的定义。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简单来说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企业硬件和软件,保护网络存储中的各种数据不受偶然因素的破坏或者恶意的原因被攻击。对于信息安全的认定通过包括4个指标,即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保证信息数据不被泄露,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信息数据能够控制管理。要想做好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关于信息的传输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有互联网传播,局域网传播,硬件传播等等。要想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在于保护信源、信号以及信息。信息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综合学科知识基础的工作,从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通过需要具有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通信技术。从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来讲,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时保护企业内部经营信息数据的完整。经过近十年来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经验总结,企业信息安全不仅仅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地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目标。所以,怎样把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融合起来就是摆在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必须通过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实现。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是指企业在企业信息安全遭遇威胁之前,提前对企业的信息进行风险预估,并采取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活动降低企业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从而尽可能减少因为企业本身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漏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常见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体系建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机制,明确企业各个部门对各自信息安全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第二,设置规范的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标,对企业存在的可能威胁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漏洞予以风险定级,方便企业管理者对不同的信息安全管理漏洞采取有区别的对策。第三,企业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企业内部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到规范自身行为,正确履行职责的重要性。第四,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效融合,重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通过风险控制对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的管理方式进行正确评估,找出现行的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手段中存在容易忽视的地方。 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存在的不足 1.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而隐秘的工作,因此,必须增强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但是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很多企业对信息安全工作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上,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风险意识并没有严格要求。此外,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开展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培训,并没有通过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以及问责机制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实行监督,这无疑给别有用心或者立场不坚定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留下了危害企业信息安全的可乘之机。 2.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不过关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多许多技术,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密码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等,应当说成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但是,现实是许多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并不过关,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硬件并不过关,在物理层面对企业信息缺乏保护,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没有及时更新,一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知识也并没有及时更新,从而导致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理论严重滞后,这种技术的落后很容易让企业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近年来网络病毒的传播越来越猖狂,很多服务器、系统提示安全补丁的下载更新以及客户端的时常更新成为一个恼人的问题。作为一个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企业内部设备数量比较多,尤其是客户端数量占了较大比重,仅仅靠少数几个管理员进行管理是难以承担如此大量的工作量。另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不成熟也是一个重大的隐患。 3.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需要理论制度的完善,更加需要一系列配套监督机制保障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执行。通过调查分析,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制度只能流于形式,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少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执行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执行力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计算机防病毒软件并没有及时更新,使用,甚至企业内部计算机的防病毒软件还被企业员工卸载了。部分企业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不相关,认为做好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部门的事。第二,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仅仅由企业信息安全部门“一人包干”,企业信息安全反映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一些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安全现状所了解的少之又少。 三、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常见的技术手段 1.OSI安全体系结构 OSI概念化的安全体系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它的设计初衷是面向客户的,提供给客户各种安全应用,安全应用必须依靠安全服务来实现,而安全服务又是由各种安全机制来保障的。所以,安全服务标志着一个安全系统的抗风险的能力,安全服务数量越多,系统就越安全。 2.P2DR模型 P2DR模型包含四个部分:响应、安全策略、检测、防护。安全策略是信息安全的重点,为安全管理提供管理途径和保障手段。因此,要想实施动态网络安全循环过程,必须制定一个企业的安全模式。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实施所有的检测、防护、响应,防护通常是通过采用一些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或者方法来突破的,比如有防火墙、访问控制、加密、认证等方法,检测是动态响应的判断依据,同时也是有力落实安全策略的实施工具,通过监视来自网络的入侵行为,可以检测出骚扰行为或错误程序导致的网络不安全因素;经过不断地监测网络和系统来发现新的隐患和弱点。在安全系统中,应急响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解决危险潜在性的最有效的办法。 3.HTP模型 HTP最为强调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整个系统中的价值。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企业信息安全最为关键的参与者,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直接主导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安全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企业信息安全的保障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威胁者。因此,HTP模型最为强调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另外,HTP模式同样是建立在企业信心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技术防范的基础上,HTP模式采取了丰富的安全技术手段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最后,HTP强调动态管理,动态监督,对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监督与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HTP模型的应用,找出HTP模型中的漏洞并不断完善。 四、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与降低风险的建议 1.建设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1)充分调查和分析企业的安全系统,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系统模型,安全系统被划分成各个子系统,明确实施步骤和功能摸块,将企业常规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联动协议相融合,实现信息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成立一个中央数据库,整合分布式数据库里的数据,把企业的所有数据上传到中央数据库,实现企业数据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有效运用。 (3)设计优良的人机界面,通过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运用,为企业管理阶层人员、各级领导及时提供各种信息,为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根本上提高信息数据的管理水平。 (4)简化企业内部的信息传输通道,对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进行程序化设计,加强对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设计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 (1)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 在企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首要工作是设计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只有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明确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和工作能容,才能建立相关围绕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为目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才能顺利通过对风险控制的结果的定量考核,检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定性定量地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找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办法。 (2)确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 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特殊性应该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办法,其中,不同企业对于能够承受的信息安全风范围有所不同,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承受范围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来制定。不仅如此,企业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范围也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 (3)组建适当的评估管理与实施团队 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参与,因为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对于企业风险的认是有所不同的,企业要想了解企业承担的经营管理风险,就必须让企业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进来。 作者:孙天天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设计 一、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部分实质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发生国家秘密和高校保密信息以及个人资料信息。在高校信息安全的体系构建中个,信息的保密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对相关信息需要对责任和真实性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建立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并维护和应用的信息安全体系。对其风险评估需要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后对其改进的方向得出整改意见,目前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计算机信息安全进行了资产列单。对每个资产项目都进行了准确评估,把信息资产作为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护对象,建设了相应的应用和信息集成模式,提高数据中心的操控支配和数据管理能力。在计算机信息系统构筑的校园信息网络结构中,对校园内特定地点才可对其相关数据进行信息访问等多方面进行了管理和限制。 二、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受到如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自然事件造成的破坏,也存在因设备老化或毁损以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崩溃造成的信息资料损失,和服务器设备丢失或被破坏等物理层面的安全问题。 (二)网络层面的安全问题。 校内网络是连接整体外界互联网络的,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互联网的恶意攻击,同时整个数据在校内局域网络进行传播时在没有对数据进行加密情况下被监控和改变也会发生。并且在计算机病毒从外界互联网和内部校内局域网都可以进入到整个系统中,破坏存储的数据和操作系统。最后,在路由器和相应的体系辅助设备中也存有安全漏洞问题。 (三)应用层面的安全问题。 体系的数据中心拥有着计算机信息校园整个关于教学和科研以及各高校主要构成的数据信息运行工作,是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在用校内局域网络进行连接促使信息高效应用中也产生了任何网络终端都可以进入整个数据中心,在安全层面造成了风险。 (四)数据层面的安全风险。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对数据进行输入和整理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大量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储存和相应的数据修改调整都面对各层面的安全风险威胁。 三、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物理层面的安全对策。 对物理层面的安全防护需要在成本和管理机制优化上进行考虑,对每个零散的设备单元统一进行管理防护。对相应的重要数据库和重要的配置服务器设备要进行统一的机房维护,在机房的环境和温度以及湿度上都要进行考虑和定期测量。同时,在机房内的电路电源以及出现停电时的后备电源要进行保障,对出现机房建筑不稳定和受到外界干扰影响程度大时,要及时进行修复。同时每个核心设备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保证不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 (二)网络层面的安全对策。 目前高校的外联手段会涉及到网卡和蓝牙以及USB等相应设备,这些终端的维护和保障是可以防止常规的恶意侵害方式的。要在固定网络中设有相应的端口输入限制和对协议不完整的连接及时终端,相关交换机实现对用户搜索的数据整理的规范化。 (三)应用层面的安全对策。 高校计算机信息系统是面向校园内信息数据流动而服务的,在各个相关服务器和数据库中需要加强安全域的建设,并对每个需要防护的病毒和数据保障方案和备份方案都要进行统一建立。在主要信息存在的数据中心内要对所涉及的各计算机信息系统硬件和相应配置设备,以及数据资源进行定期维护和安全级别的相应建立,监控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数据中心的安全域级别设定为顶级并加强各分支系统的保障手段。 (四)数据层面的安全对策。 对本地需要加密的数据做好相应的储存和终端防护,对设立相应安全文件夹,由专人进行管理。对每个需要写入的储存信息,进行写入指令的控制,要求具有一定安全性的信息可以写入数据储存设备。每个客户端口要建立USB安全管理策略,需要系统内部认证并通过才可以进行只读等权限设定。 四、结论 高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现是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信息化规模延伸暴露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研究出合理的应对与预防机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范婷婷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企业转型研究 1加强安全管理,助力企业转型 在国际信息安全环境日趋恶劣,国家全面倡导信息安全的大环境下,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的可持续性开展及业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依据集团总部《关于建立集团公司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的通知》、鄂通信局发[2013]127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基础电信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考核及有关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同时参考《GA/T70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框架》、《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国家标准,制定了《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策略》、《安全保障框架》及《安全保障基线规范》规范等,率先在企业内建立并实施该体系,全面倡导企业向信息安全生产经营转型,同时积极引导合作伙伴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规范自身的生产及合作行为,明确安全风险责任、细化管理要求,立足自身,兼顾第三方,共同打造信息安全的绿色长城,确保企业长足健康发展。通过该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从中全面深入地挖掘现有安全体系的不足之处,并针对现有业务系统中的各类安全隐患制定了有效的整改方案并予以实施、预警,确保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及业务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首先,组织完成企业的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和合作业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划分工作,将平台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签署责任状,从而树立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实现人人参与安全管理。定期采用SysInternalsSuite、Nmap、Nes-sus、Openvas、Metasploit等技术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扫描、安全审计,并应用HIVE、Waka、PIG、Mahout等工具对海量日志、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核,发现相关漏洞与脆弱点,并针对自有及合作业务信息系统编写了整改建议和系统层面的加固方案。通过持续对自有及合作信息系统的检查,共发现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攻击39处,合作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14处,目前这些漏洞已经全部整改与加固完毕,消除了安全隐患。其次,以信息安全管理为导向,组建了由电信营运商、合作伙伴、专业公司三方共同构成的一支业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团队,通过从合作业务管理规范的建立到合作伙伴安全技能培训,从信息安全制度宣贯到系统安全处罚办法的落实执行,从系统安全的定期评估到系统漏洞的及时加固等一系列举措,最终创建一套业务信息系统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型,提高业务信息系统运行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创新业务品牌形象。从安全管理模型启用至今,未发生一起信息安全事故,这样强化了合作伙伴的信息安全概念,督促合作伙伴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也重点关注信息安全问题,极大地降低了由于合作系统的信息安全漏洞导致的中病毒或木马、假冒网站、账号或密码被盗、个人信息泄露等客户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此类原因造成创新业务投诉比率和往年相比降低了15%,改变了用户对创新业务的固有印象,建立了良好的创新业务服务品牌形象。此模型具备良好的可复制性,可指导通信领域运营企业开展信息安全工作。在全国率先打造这套移动互联网业务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一系列业务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办法、信息安全策略、安全保障框架、安全保障基线规范等相关业务系统管理制度及规范,业务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时效性在通信行业内名列前茅,同时通过近两年的安全理论研究和安全评估加固实践,针对当前企业业务平台系统在信息安全监管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对当前主流关联分析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事件关联分析技术。该技术涉及到多源数据预处理、报警聚合、关联分析、大数据分析和安全状况态势评估等相关技术。此技术运用到电信行业的信息安全监管上,就能够对监控设备收集的日志及安全设备产生的告警进行关联分析和挖掘,从包含大量冗余信息的数据中提取出尽可能多的隐藏的安全信息,通过对此类信息的统计、浓缩、总结、关联和分类,抽象出利于进行判断和比较的特征库,并智能地学习和维护其特征库,从而在提高安全事件报警准确率的情况下保证极高的识别效率。同时该安全管理体系成功应用到与百度公司合作开发的爱奇艺视频业务系统、与腾讯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微信平台、与奇虎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安全卫士手机应用系统,得到部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精英公司的高度认可和赞许,并表示今后与电信运营商共同开发产品都依照此安全管理规范和体系,确保产品的各项安全性能指标。 2创新点 为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从基础通信运营向流量运营转型的新趋势,湖北移动确定了“业务转型,安全先行”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在已有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做到六“注重”六“突出”,即:(1)注重整体规划,突出体系建设,促进职责高效履行。制定下发安全标准化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计划,内容涵盖安全工作方针目标、安全目标、各方职责、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安全设施和机房环境保护设施标准、安全文明操作保证金、安全考核与奖惩、过程的主要控制措施、应急准备和响应等方面。严格按计划有序开展体系建设工作;严格按体系文件要求开展业务或系统试运行工作;加强保证与监督体系的建设。(2)注重文化建设,突出信息安全特色,促进习惯养成。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使安全文化落地,提高员工安全与风险防范意识。(3)注重教育培训,突出行业特色,达到安全管理效果。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方式,组织各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安排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二是在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工作如何开展的培训。(4)注重设备管理,突出针对特色,实现安全管理精细化。首先,网络设备较多,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设备安全可靠性是首要任务,为此各维护单位对每台设备均建立了安全技术台帐,台帐包括运行记录、检查保养记录和定期检验记录。其次,组织精干力量先后两次对所有设备、流程、机房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工作。第三,使隐患排查整改形成机制。(5)注重安全投入,突出专用特色,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认真落实安全管理费用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安全费用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安全生产费用规范化、合理化和足额投入。并加强安全生产保证金的管理,建立安全生产保证金并实行年底考核的机制,有效促进了安全管理工作。(6)注重应急预案,突出超前特色,安全管理赢在主动。在安全管理中,把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机构,将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完整的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实际的应急演练。 3结语 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安全管理体系具备创新性、可复制性,对此领域企业具备示范和指导意义。目前已经被省公司相关专业部门采纳,计划结合信安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领域,成为行业巨头制定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发产品的管理规范。此安全管理体系在企业应用范围涵盖的业务生产中,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持续对自有及合作信息系统的检查,共发现自有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攻击67处,合作业务信息系统存在各类安全漏洞30处,成功处理异常安全入侵26次,避免了平台业务收入的损失。 作者:彭敏 廖振松 单位:湖北移动政企分公司湖北移动网管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电力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其他数据等不受非法用法的破坏,主要指未经授权的访问者无法使用访问数据和修改数据,而只给授权的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和可信信息服务,并保证服务的完整性、可信性和机密性。电力信息安全是指供电系统中提供给用户或公司内部员工的数据是安全的、可信的。供电公司管理系统是个繁杂的系统,涉及用电客户和公司内部员工及第三方托管服务公司,系统的信息安全一直是公司发展的瓶颈。正确评估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系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针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最后制订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的策略非常重要,也是至关重要的。 2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 尽管供电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电网信息安全系统,但供电企业内部网络仍不健全,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另外,供电公司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安全保障措施薄弱也制约了其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要构建一个健全的供电公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就要首先分析供电公司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进一步提出供电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2.1不可抗拒因素 所谓“不可抗拒因素”,就是由于火灾、水灾、供电、雷电、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供电公司的供电线路、计算机网络信号、计算机数据等受到破坏,并威胁到供电公司的信息安全。 2.2计算机网络设备因素 供电公司计算机系统中使用大量的网络设备,包括集线器、网络服务器和路由器等,其正常运行关系着供电公司内部网络的正常运行,而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着供电公司的正常运行。 2.3数据库安全因素 供电公司计算机系统监控用户峰值,管理用电客户信息及其他用户缴费等情况,计算机数据库的系统安全决定了供电企业的调度效率,也决定了供电公司公共信息的安全。供电公司应该使用专用网络设备,确保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互联网的隔离。 2.4管理因素 供电公司员工的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供电公司的网络安全。供电公司应该建立过错追究制度,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有效防止和杜绝管理因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 3供电企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对策 3.1提升员工信息安全防患意识 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并非仅仅是系统使用或者管理部门的事,而是企业所有职工的事,因此,要增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和防患意识。通过采取培训和考核等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安全的认识,让信息安全成为企业日常工作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提升企业整体信息安全水平。 3.2采用知识型管理 传统的安全管理大部分采取的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手段。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安全管理应当以知识管理为主,从而使得安全管理措施与手段也越来越知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促使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3设置系统用户权限 为了预防非法用户侵入系统,应按照用户不同的级别限制用户的权限,并投入资金开展安全技术督查和安全审计等相关活动。信息安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需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从平时的基础工作着手,及时发现问题,汇报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4防范计算机病毒攻击 加速信息安全管控措施的建设,在电力信息化工作中,办公自动化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核心工作业务就是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收,这也正是计算机病毒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因此,必须大力促进个人终端标准化工作的建设,实现病毒软件的自动更新、自动升级,不得随意下载并安装盗版软件;加强对木马病毒等的安全防范措施,对用户访问实施严格的控制。 3.5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严格规范信息安全事故通报程序,对于隐瞒信息事件的现象,必须严肃查处。对于国家和企业信息安全运行动态,要及时通报,分析事件,及时信息安全通告。对于己经制定的相关预案和安全措施,必须落到实处。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督查队伍的建设,提高信息安全考核与执行的力度。 3.6建立信息安全保密机制 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措施的落实,禁止将涉密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完善外部人员访问的相关授权、审批程序。定期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各项检查工作,切实做好涉密文档的登记、存档和解密等环节的工作。 4结束语 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确保供电系统的稳定安全,就要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供电公司网络,科学管理供电网络信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供电公司要充分利用好企业内部网络,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加强企业内部优化,创新供电企业服务意识,加强供电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对策,适当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保证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 作者:吴金文 程丽琴 单位:国网赣西供电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供电企业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目前我国供电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现状 (1)内网网络结构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供电企业内网网络结构不够健全,未能达成建立在供电企业内部网络信息化的理想状态。中部市、县级供电公司因为条件有限,信息安全工作相对投入较少,安全隐患较大,各种安全保障措施较为薄弱,未能建立一个健全的内网网络系统。但随着各类信息系统不断上线投运,财务、营销、生产各专业都有相关的信息系统投入应用,相对薄弱的网络系统必将成为整个信息管理模式的最短板。 (2)存在于网络信息化机构漏洞较多。 目前在我国供电企业中,网络信息化管理并未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供电网络的各类系统对于关键流程流转、数据存储等都非常的重要,不能出现丝毫的问题,但是所承载网络平台的可靠性却不高,安全管理漏洞也较多,使得信息管理发展极不平衡。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未能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执行和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作为我国供电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今我国供电企业网络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造成的关键保密数据外泄是目前最具威胁性的网络安全隐患。各种计算机准入技术,可移动存储介质加密技术的应用,给企业信息网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保障。但是目前供电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操作系统正版化程度严重不足。随着在企业内被广泛使用的XP操作系统停止更新,针对操作系统的攻击将变得更加频繁。一旦有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出现,就会对企业内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传播,给目前相对公开化的网络一个有机可乘的机会,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恶意破坏,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不法分力趁机窃取国家供电企业的相关文件,篡改供电系统相关数据,对国家供电系统进行毁灭性的攻击,甚至致使整个供电系统出现大面积瘫痪。 (3)职工安全防范意识不够。 想要保证我国网络信息的安全,就必须要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内供电企业职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为年轻职员,实际操作的能力较低,缺少应对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知识的积累。且多数老龄职工难以对网络信息完全掌握,跟不上信息化更新状态,与新型网络技术相脱轨。 2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 造成供电企业的信息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供电企业本身设备上的信息安全威胁,另一方面就是外界网络恶意的攻击其中以外界攻击的方式存在的较多。现阶段我国供电企业的相关部门都在使用计算机对网络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所有计算机完全处在安全状态。一般情况下某台计算机泄露重要文件或者遭到黑客的恶意攻击都是很难察觉的,这就需要加强我国供电企业进行安全的管理,建立病毒防护体系,及时更新网络防病毒软件,针对性地引进远程协助设备,提高警报设备的水平。供电企业的信息系统一个较为庞大且繁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也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存在的风险,对经历的风险进行剖析,制定针对性的风险评估政策,确立供电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以制定针对性风险评估政策为前提的,根据信息安全工作的紧迫需求做好全面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掌握核心技术”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语,还是国家和各个企业都应该一直贯彻落实的方针政策。为了避免外界对我国供电企业信息技术的操控,国家相关部门就必须实行自主研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地运用高科技网络技术促使安全策略、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的相结合,大力开发信息网络,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以保证我国供电信息管理的安全。 3结语 为了确保供电企业的安全,根据时展需要与时俱进,合理地运用网络信息来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供电企业在运用网络的同时注意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创新意识,制定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适时提高我国供电企业职员的素质水平,为实现我国供电企业信息管理提供可靠的保证。 作者:胡滔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临湘市供电分公司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海港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安全管理论文 1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 移动存储设备管理主要是指当存储设备插入主机系统时,主机根据判断设备识别信息与数据库中身份注册信息是否相符,再确定该移动存储介质是否能够被主机系统激活并为用户所用。然后根据用户权限决定其所能使用的接口数量,如果超出则移动存储设备自动弹出。建立合适的安全组织机构能合理地协调各方面因素,实现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各级组织机构对海港工程项目各级成员单位的信息安全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统一规划和设计出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安全策略有机整合,避免安全漏洞。在部门之间,信息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安全技术,在安全管理上与本单位的保密部门、机要部门等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1.1限制外接设备和接口 接口限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外接存储设备接口与网络接口限制。一方面要限制外设接口滥用,一方面也要避免内部人员利用网络接口私自接入非法主机或接出外网。对USB接口统一管理,要求在不影响鼠标、键盘等外接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严格管理和控制存储设备接口的使用;对打印机、刻录机、光驱、软驱等常规外接设备严格限制,做到有用监管、无用封禁、统一管理、集中使用,避免内部人员私自利用本地打印或刻录方式窃取涉密信息;对涉密存储设备做到严格管制,专盘专用,由保密办负责编号登记,标明密级并由专人保管,需使用时向保管部门借出并及时交还,不得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未经认证的存储设备或将曾存储、处理过涉密信息的存储设备挪作他用。 1.2实施集中刻录和打印安全审核 海港工程项目内部网络有着极高涉密安全需求,除了需要防止用户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涉密信息外,也需要预防有人通过光盘刻录、打印等传统手段下载机密信息。因此光盘刻录工作集中在专项部门进行,用户在使用前必须首先获得许可,并全程跟踪光盘的流向及使用情况。打印安全简单来讲就是需要确保敏感或机密信息不在打印环节遭到泄露。首先需要屏蔽用户主机的打印机接口,接着由用户端发起打印申请,审批备案后,再经过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统一授权的打印机构予以打印。在打印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打印资料从电脑传输到打印机网络的过程中不被他人恶意截取;确保打印好的文件不会被人有意无意取阅或拿走;对施工人员的打印作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特别是严格落实与打印相关的审核和控制;对打印的完整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权限认证,任务发起,任务审核,拷贝销毁等等;要求对所有安全文档进行分级管理,按照涉密的级别打印,并进行精细化管理。 1.3防止存储设备管理失控 海港工程项目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涉及许多的施工单位和部门,因此,使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的临时性存储便变得十分平常,海港工程项目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涉密信息都存储在软盘、磁盘和光盘里,而这些载体又十分容易被使用者带入不安全的环境之中,发生载体丢失、被盗或存储介质受到损毁等意外情况,造成严重的信息泄露事故,给国防和军队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故必须加强此方面的防范力度。对于废弃磁介质的管理,由于磁性介质具有剩磁特性,因此存储过涉密信息的磁性存储介质可能会因为存储介质永久性磁化而造成信息的泄露。对于存储过涉密信息的废旧存储设备和介质必须严格控制其流通的范围,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流程将准备废弃的设备交到保密机构集中统一保管或进行严格规范的脱密、销毁,并办理好相应的登记手续。 2加强纸质文档资料的管理 在海港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在流动时,人们通常会使用大量的纸质类文件来记录、保存和传输各种涉密的信息。为防止这些纸质文档上的资料和信息泄露。一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科学管理:严格遵守保密条例中的各项规定和制度要求,特别要严禁文档资料的非法复印;在文件和文档资料制作过程中,为防止丢弃的草稿纸、复写纸、计算机表格、演算纸、数据卡片和学习笔记等“废纸”造成泄密,必须严格按照保密守则销毁一切废品,并将所有废纸及时进行粉碎和焚烧;严格控制相关文档资料的传阅范围和人群,同时,还应周密审查、严格控制在各种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的消息,防止间接泄露海港工程项目涉密信息。 3加强办公设备和工地设备的管理 3.1强化电脑设备的审核与管理 严格区分涉密、非涉密计算机,涉密计算机必须登记在册,非涉密计算机严禁储存涉密信息。通过用户访谈和网络收集工具,从技术、管理、策略等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与海港建设项目信息相关的安全要素,挖掘出信息安全管理背后的风险。并收集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的网络信息,主机开放端口信息及共享信息等情况。通过网管软件对涉密计算机进行实时监控,对海港工程项目内部网络的数据和信息流进行安全审核,对工作人员操作及用户行为进行记录,建立即时预警平台并留存操作证据,以便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远程监控、查找和跟踪线索。 3.2强化对工地施工设备的审查和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信息的承载和传输方式由有形、有线向无形、无线发展,使信息管理难度加大。信息技术在施工设备上的使用和藏匿方式更加多样化,使海港工程项目面临的窃密和泄密威胁进一步增大。海港工程项目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重点做好防范“预置陷阱”危害的工作,预置陷阱是指在信息系统、设备、部件中人为地预设了一些陷阱。例如:从境外引进的信息产品和工程施工设备很可能带有“技术后门”和“陷阱”,对信息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因此,必须对所有参与竞标的单位的施工设备进行严格的技术和安全审查,并制定一套有效的“技术后门”和“陷阱”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海港工程项目中使用的信息产品有许多都是由外企生产或外方经营控制的,因此,务必加强对海港工程项目内部施工和通讯等设备的管理,做好施工设备的电、磁、光、声泄露防护,避免因对施工设备审查不严而造成涉密信息的泄露。 作者:柴东洋 战希臣 郑海平 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培训论文 一、管理干部需要进行信息安全管理技能培养 国家、省市已经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各大单位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维护信息安全已经有法可依。但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了解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法规,需要学习信息技术一般理论,需要知道信息安全漏洞知识,需要明白信息安全禁令范畴。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全面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教学系统,提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的教学条件,从而为各方面人员学习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提供依据。相比其他管理工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比较多的理工专业基础和比较高的电脑技术要求,在实际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灵活的信息安全管理处置能力,更多的是判断信息安全问题、识别信息安全陷阱、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由于知识背景和工作性质特点,管理干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和技术,才能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技能。为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处置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技能,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需要提供深入浅出、知识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训练系统,而且需要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 二、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思路 为满足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人员培训方面的需要,需要依托各级培训学校,按照国家和省市地方的制度法规,借助现代教育思想,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功能定位,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对培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要求。 1.培训依据 (1)依据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法规。信息安全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时候,必须按照各种信息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和要求实施,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依据国家、省市和本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管理干部履行信息安全管理职责的有效性。涉及信息安全制度法规的相关文件很多,有的是专门为信息安全制订的,有的制度和法规散落在各个业务管理制度中。在建设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将业务部门的相关规定融入知识体系中,使得管理干部在处理具体业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符合培训教育特点规律。信息安全管理技能是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属于岗位专业培训或专业技能培训,属于培训教育培训。受训人员专业背景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必须避免统一教材、统一授课、统一训练、和统一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强调个性化学习,将不同层次受训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达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水平上来。 (3)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在实施教育训练过程中,现代教育思想要求采取“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员能够方便地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自主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实现教学目的,需要分析信息安全管理技能特点,需要分析管理干部学习动力,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学员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训练环境,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模拟的问题情况、交互的学习平台和方便的使用途径,提供与培训教育特点规律和技能训练要求相适应的培训条件。 2.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目标 按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培养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业务和技术三支人才队伍,突出业务和管理人才需要,兼顾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持技术,建设满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现代培训条件。信息安全管理培训以管理干部为培训对象,以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培训内容,区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干部和信息技术专门人员等不同层次,跟踪信息安全管理形势,实行阶段反复轮训,以适应信息安全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环境构建 为适应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适应管理干部培训教育需要,必须构建遵循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瞄准复合型适用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条件涉及面很广,包括组织机构、舍堂馆所、师资队伍、后勤保障等等,这里我们更关心符合培训思路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支持。从知识体系、学习途径、训练场所和训练系统多方面着手,构建信息安全管理训练体系,构建管理人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条件。依据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培训教育教学特点,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立开放式、自主式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强时效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知识测试系统,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等等。 1.构建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 培训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受训对象知识背景和技能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需求受训者对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的要求。知识体系必须建立覆盖学科知识和管理手段的所有内容,包括理论体系和教学资源两部分,其中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安全理论、规范制度、管理方法、历史沿革、防范手段和操作方法,教学资源包括现状分析、经典案例、技术讲解、训练题库和数据模型,适应和满足每个受训对象的需求。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要,可以按照知识点建设模块化框架结构,设计具备菜单选择功能的专家系统,允许受训者建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受训者完成培训任务后胜任安全管理的岗位需要。可以建立智能教学计划生成系统,系统对每位受训者进行知识和技能测试,按照教学目标,根据测试结果,将该学员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够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形成列表,从知识体系中搜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操作技能,形成该受训者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安全管理需求的变化,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应该是动态更新的,剔除修改陈旧的,充实替换实用的。 2.搭建开放、共享和交流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交流互动的基础。按照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规范建设知识体系,以数字化形式在互联网,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教育资源共享。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的网络平台,不仅为建设者资源共享提供平台,而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资源上传服务,成为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资源的共享平台,更为信息资源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机制和存储条件。网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允许网络用户365天24小时使用,可以提供受训者随时学习和训练,二是允许网络用户在任何有信息覆盖的地方登录,可以提供受训者随地学习和训练,这两个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员自主学习、教师开放教学、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也为实施现代教育思想提供了条件。 3.建立虚拟讲堂 优秀教师的讲授可以将学习效果演绎得趣味精彩,可以将学习内容组织得明白易懂,可以将现实运用解析得透彻自然。为更多学员获得完美的教学体验,为积累并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为学员快捷准确全面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帮助,记录、整理并优秀教师或专家授课录像,供更多受训者学习参考。教学录像在网上成为虚拟讲堂,成为不同专业不同时期受训者良好的教学资源,目前全球风行的慕课,可以成为这种培训目的的教学模式,成本低,效益好。因为技术层面的因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在理论基础和原理解释有大量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学习时需要佐证的理论和严谨的逻辑,需要传授者环环相扣的谨密推演,因此针对重要知识点和疑难杂诊的讲授片段是受训者自主式学习时需要的重要教学参考资料。各个大学基本都建设了网络课堂,为虚拟讲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依据此平台,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和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可以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培训教育自主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4.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实验室 培训教育能力训练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验证理论、观摩操作方法和训练技能需要包括场所、设备和软件等实验条件,实验室是完成实验任务和检验方法效果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实验和训练是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完成的教学环节,这些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信息技术具有可设计、可复制、可重用的特点,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训练条件具备降低训练费用、提高学员学习自主性、提供学员反复学习等长处,结合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可以为学员学习提供强烈逼真的感官刺激、美轮美奂的艺术表现和自主操控的虚幻体验。从训练目的而言,实验室可以分为虚拟实验室和能力训练场两部分。 (1)虚拟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涉及大量技术手段,信息安全技术攻击和防范具有不可见、不易理解的特点,需要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形象展示。虚拟实验室是依托信息技术按照实验室运行规律、要求和任务,以网页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的可以模拟实验室运行的软件系统。虚拟实验室内设信息安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能引擎,可以多维形象地反复演示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可以允许受训者以第一人称介入并依据受训者干预情况展示相应信息安全分析结果,虚拟实验室可以记录并考核受训者实验过程和成绩。 (2)能力训练场。信息安全管理,尤其是信息安全防范,必须掌握很多具体操作技能。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安全管理技能训练,是运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理论,构建信息安全管理环境,围绕信息安全管理攻防,突出信息安全防御和信息安全保密等主要内容,反复进行“预实践”活动。能力训练要注重训练手段创新,重视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及信息安全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跟踪与研究,用“虚拟”制造“现实”,用网络扩大规模,用模型替代裁判,用互联造就联合,开发信息安全管理模拟训练系统,在体验中感觉信息安全入侵,在互动中提高防范应变能力,在对抗中捍卫信息安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训练,为培训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需求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能力训练等有很好技术支持,当然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其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的教学全过程有深刻的变革,需要教育者不断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创新。 作者:韩全惜 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信息管理系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基于信息安全的人员安全管理论文 1人员安全管理现状 1.1岗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岗位人员随便下载安装个人需要的软件程序,往往会在安装软件的过程中直接将一些安装程序中附带的插件也装在了操作系统中,如果是恶性插件,必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岗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有很多,一是相关技术部门没有长期的进行图书馆信息安全意识的思想灌输;二是岗位人员本身对信息安全意识重视不够。 1.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高 制度的制定给予管理提供依据,无制度便无章可循,相关工作就会混乱无章。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员安全管理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内容不够完善,很多细节问题不够全面,甚至只是“白纸黑字”而已,形同虚设,而且执行起来也不够彻底,执行力不高。这大多数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性质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普通存在这样的现象。 2人员安全管理策略 要解决人员安全管理不当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要比较全面地完善人员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提高执行力。具体策略如下: 2.1技术人员岗位分工协作 对于技术人员充足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将技术人员划分为三个岗位:硬件安全人员、软件安全人员和网络数据人员。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这三类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协作,日常工作中完成各自岗位上的职责。具体划分可以参考附表。 2.2岗位人员安全管理 2.2.1岗位人员的聘用审核 大多数图书馆都会每年进行一次岗位人员的招聘,因此,每年岗位人员的聘用必须经过严格的政审并且考核其业务能力,尤其是安全保密方面的能力。对于信息安全意识强的,工作业务能力高的,要择优录取。严格的聘用审核可以将一些毫无信息安全意识的聘用人员扼杀在图书馆外。 2.2.2岗位人员工作机使用限制 保障图书馆数字信息的全面安全与岗位人员是否正确使用工作机有很大的关系,不法黑客就是利用非技术人员乱下载乱安装插件的陋习造成的系统漏洞进行系统的攻击。根据各馆的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对工作机的使用作必要的使用说明,例如可以这样限制:①不得随意下载安装存在安全隐患的插件或其他与图书馆工作无关的软件,例如:证券软件、视频软件等。②不得随意浏览不安全不健康的网页;③如有需要安装工作需要的软件,须联系技术人员为其下载安全;④遇到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不要自行卸载或重装,须联系技术人员解决问题;⑤其他的一些使用原则。 2.2.3岗位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信息安全意识对于信息至上的图书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岗位人员都安全意识高,完全可以避免很多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培训可以根据图书馆制定信息安全培训制度与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定时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例如:X馆在每个学期末的全馆学期工作总结会议上,信息技术部主任都会对全馆的工作人员进行迫切高度强调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2.2.4岗位人员功能账号统一管理 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编目、流通、期刊、系统管理、检索、采访等几个子功能系统,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拥有相应的子系统功能账号。为了保证数字信息的安全,岗位人员功能账号的使用必须统一由相关部门(信息技术部)分配管理,提出有效的管理分配原则,例如:一个岗位人员只能拥有该岗位的功能账号,不得拥有其他岗位的功能账号;对于某些岗位人员有业务工作需求,需要其他岗位的功能账号,可以设置多个公共功能账号提供使用,需求者必须向信息技术部门提出申请;新进的岗位人员需向信息技术部相关工作人员申请账号;岗位人员需要修改账号或密码,必须向技术部相关工作人员提出需求给予修改。 2.3读者用户安全管理 图书馆的信息是为读者用户服务的,信息访问量最大的群体就是读者用户,读者用户是否安全访问也直接影响着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安全。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确实可行的读者用户安全访问管理制度,确保读者用户访问图书馆信息的安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读者的信息安全意识:①每年新生入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的形式对新生读者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通过用户安全培训,提高用户安全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安全制度。②通过网络宣传、现场海报宣传,小册子派发宣传、讲座演讲宣传等形式对读者长期进行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让读者掌握简单有效的病毒攻击防护技巧。 3结束语 信息安全是数字图书馆业务工作稳定进行的基本保障,数字信息不安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就得不到保障。从图书馆技术人员的角度出发,必须要认清信息安全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确实有效可行的人员安全管理措施,以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作者:黄伟成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首先,我国信息安全管理法规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较少,导致信息安全管理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其次,我国信息安全管理片面注重技术层面的维护,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最后,信息安全管理主要采取被动手段,科学性不高,不能实现全面性管理,而且一些高层领导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偏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策划准备 在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计划的制定、相关培训安排、组织调研活动、职责划分等内容。 2.2确定范围 根据组织中IT技术水平、信息资产、工作人员等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适用的安全范围,既可以选择部分区域,也可选择整个区域。确定合理的安全范围后,信息的安全管理更加方便。 2.3风险评估 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要做好信息处理、存储等工作的安全性调查,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信息安全性的事件,并对可能性危害事件会造成的影响做出判断,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做好信息风险管理工作。 2.4建立框架 要完成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建立,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到全方面考虑,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组织特点、技术水平等条件建立相应的信息清单,对信息管理做好风险分析、需求分析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2.5文件编写 要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要对范围确定、安全方针、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相应的文件编写,建立各种文档,为风险管理、体系改进等工作提供依据。 2.6体系运行 以上步骤完成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开始运行。在运行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体系运作力度,使体系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一旦发现体系存在问题,要尽快找出解决措施,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7体系审核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主要是对体系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内部审核及外部审核两种方式对体系的运行及相关文件进行全方面检查。其中内部审核主要是组织内部的自我审核,外部审核主要由外部相应的组织对体系进行检查,通过内外审核进一步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安全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对于部队来说非常重要,作为信息安全管理者,确保部队信息的安全性是我们的主要职责。信息安全管理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时代环境在不断变化,信息管理技术也要不断创新,从而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目前,我国信息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手段构建并完善相关体系,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安全管理质量。 作者:杨三勇 单位:72433 部队档案室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及挑战 【文章摘要】电子档案主要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来对档案进行合理构建,可是国内在管理电子档案信息时,还存在诸多安全问题需要进行解决。文章分析了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强化策略,希望可以为我国管理电子档案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策略 以前的纸质档案在保存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众多隐患,譬如:破损、腐蚀、虫蛀与丢失等,进而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发展速度。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众多档案管理人员开始应用电子信息的方式来管理档案,这样一来就有效防止了纸质档案缺陷的发生。可是在一系列实践工作中不难发现,虽然现在我国应用电子档案信息的管理方式,可是在档案管理中依旧会出现不同种类的问题。譬如: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不够、编制人员素质不统一等等。所以,笔者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具体如下。 1分析档案信息的安全需求 档案信息安全具体包括以下要求:首先,要保证网络系统的运行安全;其次,档案信息内容应该具有相应的安全性。档案内容安全是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但包括信息传输安全,还包括信息存储安全。通过分析可知档案信息安全需求如下: 1.1完整性 针对电子档案信息而言,其背景信息、源数据以及内容都需要进行完善,同时还要确保硬件说明、软件说明、事件活动信息等都具有相应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在传输电子档案信息时,一定不能出现破坏的现象,譬如:伪装重置、删除与篡改等。 1.2真实性 保证电子信息都是从可靠且安全的电子档案中获得来的,在通过迁移和传输后,不会与最初情况发生冲突,不会出现随意破坏以及伪造和改动等情况。 1.3保密性 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够访问电子信息,而那些非法用户是不能进行访问的。一般人们会对以下几种保密技术进行使用:信息加密技术、物理保密技术、防辐射技术、防侦收技术等。防辐射这种技术就是防止一些使用性质较高的信息被辐射出去;防侦收这种技术就是阻碍不法人员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接收;物理保密这种技术就是应用各种各样的物理方法来保护信息,以有效预防信息外露;信息加密这种技术就是在秘钥的有效控制下,进行恰当的加密处理。 1.4不能被否认的特性 档案信息在通过网络系统进行交互时,确保参与者的一致性及真实、可靠性。也就是一切参与者都不能在否定前进行操作。应用信息源可以防止发信人员对自己已经发送的信息进行否认。 2存在于电子档案信息管理中的问题 现在我国在电子档案信息管理方面还存着众多安全问题,影响档案管理效果与发展速度,其中安全问题包括下述几种: 2.1标准化及规范化程度不够 我国现在所进行的档案信息管理还不是非常成熟,相比于那些发达的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才刚刚起步,所以,在管理过程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明确数字化档案、信息化档案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国目前在电子档案管理这方面却没有非常高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因此阻碍了数字化档案和信息化档案这个管理目标的实现。 2.2没有统一的电子档案文件 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如果只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而言,现在最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软件开发无法与档案的使用需求相符合,并且还不能提高档案的存储效率和实际利用。此外,单位、地区间应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这样各单位以及地区就不能够实现共享和利用档案文件的目的。 2.3没有较强的技术支持 针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假如没有较硬的技术支持,那么电子档案信息就会存在安全隐患。现在我国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时,缺少科学技术支持。具体有下述表现:其一,在选配硬件方面有问题存在。譬如:在选配硬件时,选择的硬件系统性能和质量都非常差,且功能还不健全,进而影响档案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还可能会因此丢失一部分档案文件。其二,病毒入侵计算机。当计算机中进入病毒之后,计算机当中的数据就会被破坏,使得相应的功能出现降低,并使数据和系统受到影响,进而失去安全性能,譬如:随着木马病毒的快速蔓延,电子系统就会被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档案管理工作。 2.4管理人员的素质不统一 大部分企业当中的档案管理人员都具备众多的管理档案的知识,可是他们的素质却不相同,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存在极大差距,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时,想要对一些电子软件进行操作,那么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操作能力,只有这样管理才能使有效性得到提升。可是实际上,部分管理人员都比较缺少计算机知识、不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和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进而致使档案管理不能够得到安全保证。 3强化档案管理安全性的方法 3.1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及标准性 为了强化电子档案的管理,使其安全性能得到提升,就应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譬如:在搜集完电子文件之后,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文件,然后再进行细致的整理及积累,最后在相关人员鉴定没有错误后进行归档处理。只要按照以上步骤进行档案归档工作,那么档案的规范性、标准性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当整理完电子档案,并做好归档工作之后,还应该进行保管和移交工作。此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集中对电子文件进行管理,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和标准。 3.2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 现在国内所拥有的档案管理软件并不成熟,所以,应该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以使档案信息的安全得到保证。升级管理软件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提升管理软件的兼容性;第二种提升软件的统一性。兼容性就是管理软件能够与其余操作系统和设备进行配合,因此软件只有具有良好的配合功能,才算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譬如:和操作平台进行配合等等。而统一性就是升级过的电子软件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并且在每一个环节当中都应该体现出统一性原则,譬如:统一应用软件、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标准等,尤其是单位、地区内,一定要防止档案系统出现较为严重的差异情况,进而使系统在具备统一特征之后,使档案文件能够被更加广泛分享和利用。 3.3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 管理信息档案属于较为系统且复杂的一项工作,想要使档案管理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便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及素质都极高的管理队伍。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培养,让他们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杜绝那些思想不先进、工作不积极的现象发生。其次,应该选拔和聘用一些熟悉档案业务且工作能力和素质都极强的管理人员,然后再对这部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知识培训,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因为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过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积累也较为欠缺。所以,在网络应用和计算机操作方面都应该加强培训,进而使电子档案的利用、整理、形成和接收等工作可以更加完善。 3.4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条例 为了防止档案信息丢失和被随意被更改的现象发生,就需要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条例。其一,在掌握目前已经建立的法律内容同时,认真的整合立法信息资源,并构建维护电子档案的法律体系,进而使电子文件更加的安全和真实。其二,档案和文件在立法上一定要保持一致性,不能盲目的在两者间进行立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持续进行。其三,应该明确电子文件在法律上的地位,制定恰当的法律和法规,进而使档案管理工作在法律的维护下良好发展。其四,管理档案的部门间应该做好配合,如:信息部门、技术部门、法律部门等,充分分析文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并在借鉴发达国家颁布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建立与国内国情相符合的法规体系,促进档案工作快速、稳定发展。 4结语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还有很多安全问题存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过程中,譬如:电子文件统一性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统一、标准化及规范化不足、没有较强的技术支持等。针对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一定要在探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强化措施,以使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得到提升。在管理电子档案时,笔者认为要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及标准性、对管理软件进行升级处理、建立专业的管理队伍、构建完善的法律条例,使电子档案文件更加的安全和真实,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作者:李爱锋 单位:衡水市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档案开放与信息安全管理浅谈 一、档案开放 (一)档案开放的必要性。 进入现代社会,互联网科技十分发达,人们了解获得信息的渠道,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国家政府的档案,还是企业公司的档案,都可以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方式进入互联网,为公众所知。对于各种档案,进行严密的保管是很难做到的,在当下我们这个信息开放的社会,将档案开放,方便社会群众进行了解,使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档案的利用价值,提高档案的可靠真实度都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笔者本文所言的具有开放必要性的档案是具有公共利益性质的档案,是能够为人民提供一定服务的档案。对于国家档案,很多在一定时期属于国家机密,是无法对外开放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档案没有开放的必要性,开放的必要性依旧存在,国家的人民有权利了解国家的相关事务,随着时期的过渡,这些档案会慢慢解密为社会公众所了解;对于企业档案,开放的必要性是针对企业工作的工作人员。企业的领导层以及员工阶层能够方便调取个人以及企业的相关档案对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团结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档案开放的风险性。 当然,档案的开放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对于国家政府相关的档案,即使在开放之前,考虑再三,十分谨慎,度过了某一敏感的时期,但是,一些档案公之于众之后还是会引起一些波澜。甚至,政府类的档案还容易被心怀叵测的社会主义敌对分子利用,借之进行歪解胡说,蛊惑一批无知又容易冲动的民众,对我们的社会稳定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此外,对于企业或者机关单位的很多档案,为了方便业内人士提取,使用,进行开放后,往往容易造成个人隐私泄密,单位机密泄密,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总之,开放档案,既有方便,积极的一面,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即使开放档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可预知以及不可预知的风险,笔者还是认为,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还是应该将应该开放的档案,大胆进行开放。 (三)档案开放的程序。 所谓的档案开放程序,就是指档案开放所需要进行的必要操作,所必须经历的方法,步骤。只有确立严格的档案开放程序,并且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开放符合要求的相关档案,才能降低开放档案带来的风险,同时满足档案开放的必要性,发挥开放性档案的积极作用。不同性质的档案,开放程序不同,有严密繁琐的程序步骤,也有简单章程性的程序,这主要根据档案的重要性来决定。确立明确,严明的档案开放程序,对于档案的有序、科学使用,档案信息的保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安全管理的方法策略 (一)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 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我们首先需要一批具备安全管理信息才能的人才。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很多具有互联网知识,IT行业技术的高端人才。我们只要对这些人才进行短期的信息安全管理的培训工作,就完全能够使这些人才胜任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一步是引进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必要的职前培训,只有这样,企业单位的信息部门才能做到信息的科学,安全管理。既为企业单位提供开放信息带来的便利,同时还要保证信息的安全。 (二)严格管理制度的确立。 确立严格,完善的安全管理信息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任何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不能破坏规章制度,调取信息。企业和单位为了做好信息安全管理的工作,就要自上而下严格遵守企业制定的信息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现代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都要以严格的,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在信息管理部门同样是如此,好的制度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安全可靠的设备。 档案的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进行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文件做一个明确的分类,并进行准确的编号。同时要队文件的资料做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与陈列,或者是可以依照不同的部门而对其进行分类。提高报关信息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信息部一定要完善处理,保管信息的设备,提高信息管理工作需要的硬件以及软件设备的水平。高水平的硬件,软件设备不仅能够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对信息的保护层级,防治外来黑客对信息进行窃取。 (四)监督审查措施的常态开展。 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要确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对单位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监督,并且做到自下至上的,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成立专门的信息监督小组,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设备对信息进行监督,管理。对单位的信息要做到定期系统管理,每隔一段时间,对单位所有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系统的管理,淘汰无用的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要确立严格的审查,追责制度。首先,定期对信息进行审查,保证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可靠,其次,对于信息被滥用,泄露等恶劣事件,要做到严格追责,严厉惩罚。 三、结束语 有些档案具有开放的必要性,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将部分档案开放,有利于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维护社会以及互联网环境的文明,合法。同时,将档案信息开放面临着很多的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该开放的档案信息还是要积极地进行开放,只是我们必须要完善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培养大批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人才。只有做到严明制度,谨慎管理,我们才能够一面发挥档案信息开放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防止档案信息被非法滥用。 作者:刘晓峰 单位:洮南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信息安全管理论文:加强公务外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通知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把手作为信息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具体工作人员。 二、完善措施,确保公务外网信息网络安全 (一)组织开展信息网络安全培训 各单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保密管理规定的培训,特别是要对网络管理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遵循“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原则,以防攻防、防瘫痪、防病毒、防窃密为重点,做好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1.公务外网属于非涉密的政务外网,各联网单位不得将涉密计算机设备和网络接入本网,不得在公务外网上传输、处理或存储涉密信息。严禁在涉密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 2.为确保公务外网安全,严禁各单位私自接入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严禁擅自扩大网络的使用范围。确需接入路由器等设备的,需向县政府办公室信息公开及网络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后,按照有关程序,由专人负责接入。 3.连接公务外网的所有计算机、服务器和其他设备不得用于存储、处理、传输涉密及秘密和敏感信息。工作人员不得在联网计算机上炒股、打游戏、看电影、聊天,不得浏览、复制、传播反动、色情等不良信息,不得传播病毒等有害信息,不得在公务外网上从事违法活动。 4.加强IP地址管理,严禁违反统一规划擅自更改和设置IP地址。 5.严禁内网外联,严禁使用公用邮箱收发涉密邮件。 6.全县公务外网具有统一的国际互联网出口,接入公务外网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不得再通过其他线路联接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外部网络。 7.各联网单位计算机系统必须安装杀毒软件、木马防火墙并及时更新。 8.设有独立机房的单位要安排工作人员在机房值班,并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网络设备工作状况、UPS电源维护、数据备份、防病毒软件升级、移动存储设备使用、数据传输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开展巡回检查,注意防火防盗,确保网络安全畅通无事故。 (三)加强网上信息的安全管理 已在互联网上开通门户网站或开通信息公开平台的单位,要按照“谁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严把信息关,杜绝涉密、敏感信息上网。 三、开展自查,排除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 接此通知后,各单位要认真开展一次信息安全自查,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信息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四、建立机制,提升信息网络安全应急能力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完善信息网络安全应急措施,提升网络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和响应能力。要加强预警监测,一旦公务外网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要迅速向县政府办公室报告,并做好先期处置、情况研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