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某品牌手机营销策略探究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十分的迅猛,社会也变成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一定要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寻找出最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科技型公司,为了更好地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以小米手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大数学背景;小米手机;营销策略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也促使我们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在这个背景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也在随之而发展变化,这个时候品牌手机营销策略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一、大数据背景下手机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1.大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变得更加的方便,在这种高度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下,任何人都能通过互联网终端来实现数据的传递,可以社会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传递就会变得多样化,而这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是干扰信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营销策略质量造成影响。 2.大数据应用程度有待提升 在大数据背景下,小米手机在应用程度这一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并且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可是,大数据发展时间以及小米企业本身条件都会对大数据应用程度进行限制,这个时候就会致使企业大数据应用程度有待拓展。 3.大数据营销效果低于预期 如果我们从理论这一层面来看的话,商家使用大数据对社交网络平台进行整合,能够更好地掌握消费者对于小米手机的评价以及各种信息,以此来挖掘出用户的根本诉求,从而确保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于消费群众,这样营销也就会更加有效。可是,在现实营销过程中,有些客户也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警惕心理,这就会致使手机营销受到阻碍,有些还有可能会因为精准化推销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就会降低品牌价值,从而致使大数据营销效果远远低于预期。 4.用户隐私和安全受到威胁 大数据营销基础本身就是建立在消费者行为数据上的,这个时候消费者隐私以及安全问题就会受到较多的关注,而这也是大数据背景下营销策略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拿小米公司来说,在2014年就曾发生过数据泄露现象,这不仅对手机营销造成了影响,还对品牌形象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二、大数据背景下小米手机营销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拓展数据平台 小米手机早在最开始发展阶段主要就是依靠网络来进行推广以及宣传,因为这一宣传推广方式费用较低,同样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网络覆盖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将所有地区都覆盖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手机这一行业的竞争也变得越发的激烈,而最开始的营销策略也就开始变得老套,很难被消费者接受。针对这一现象,小米公司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就一定要采用一套全新的营销方式来对自身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以此来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就能有效地抢占线下市场,增加手机销量。此外,在手机营销过程中,大数据获取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手机精准营销造成了影响,虽然说小米公司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得一些用户交互数据,课时相比较于腾讯、百度等公司而言,小米数据获取明显就存在不足,所以说,小米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还是要加大对社交平台的关注,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来对自身品牌进行推广和营销,这样也能更好地提高营销的精准性。 2.加大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员工能力 任何公司或者是企业的发展度不可能离得开人才,因此,在手机营销过程中,公司还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手机营销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一点,公司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培养,因为在这个大数据背景下对于大数据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具备了大数据技术人才才能避免对于数据的杂乱无序处理,从而才能实现营销效率的最大化。 3.注重产品质量,对产品类型进行拓展 在大数据背景下,良好的营销策略以及理念为小米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以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带动全国手机销售转变。但是,如果从长远维度来思考的话,多元化的影响方式在某些程度上有可能会造成用户反感,特别是手机这一技术密集型产品,最终的技术水准才会直接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这也是实现营销的基础以及重要推动力。对于小米手机来说的话,如何实现购买用户的精准预测,以及为用户提供恰当好处的产品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手机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米手机质量技术问题一直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要想真正起到良好的大数据营销效果,还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尽可能的对产品类型进行拓展,就拿苹果为例,ISO系统所存在的流畅性就是MIUI需要学习的一点。此外,在营销过程中,还可以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获得市场对于高端手机的需求定位,并且以此来开拓一个高端的小米机型,这样就能实现高、中、低消费的全覆盖。 4.规范自身准则,对用户权益进行维护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自身隐私以及信息安全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小米手机要想得到更好地营销效果以及质量,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规范自身准则,尽可能的维护用户权益,这样才能提高品牌形象,从而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针对这一点,小米公司首先需要按照大数据现有的政策规定来制定出相应的准则,然后加大对技术团队的培养,以此来避免客户隐私受到侵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下,社会运营方式也受到了较大的改变,信息的丰富以及共享的便捷也促进了大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营销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变革。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实现有效地营销,本文主要以小米手机为例进行了具体的营销策略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作出贡献。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白酒行业数字化微营销模式探讨 摘要:如今,当我们随手翻开报纸杂志、打开手机电视、搜索热点新闻,“大数据”一词被炒得很火,“大数据”正以势不可挡的气势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中去。这是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革命、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计算和通信等变革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制造业的未来。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营销;精准营销 在我国的白酒行业里,白酒是一种基于感性消费的精神与物质饮品,以情动人,同时也因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导致产品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成千上万的数据汇总收集、分析数据从而建立白酒数据库,打造不被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整合与提升白酒产业链,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微营销无疑为深陷泥潭的传统白酒销售注入了强心剂。 一、传统白酒营销的弊端 如今电视白酒广告的内容设计,沿街白酒门店装修陈设、参加各种白酒订货会,大家会发现白酒行业不同厂家的产品、品牌故事、招商渠道、包装设计、价格定位存在高度同质化现象。比如虚构的“品牌故事”、统一的“纯粮酿造”、独有的“陈年窖藏”甚至虚假的功能疗效等浮夸的广告用语,相互模仿的平面包装设计、陈旧的促销推广模式等,白酒行业现已进入高度同质化的营销误区。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产品大都在相互借鉴、相互模仿抄袭,整个白酒市场的产品和营销模式都走入了同质化营销怪圈。而真正创造出并实施差异化营销模式的品牌厂家寥寥无几。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将数以万计的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量化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和预测客户需求打造客户专属的白酒产品。传统白酒的销售渠道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流通渠道:经销商、特约经销商;(二)商超渠道:大、中、小型超市;(三)餐饮渠道:酒店、餐厅、大排档;(四)团购渠道:各大中型单位、外资企业、电商团购等;(五)直销即零售业。但就目前的白酒行业的销售现状与整个经济环境,经销商、商场超市、餐饮这三个渠道由于包含经销商促销费用、铺货产品占用资金、销售返点、员工工资、差旅费等开支,销售利润不尽如人意;电商销售受传播渠道制约也不够成熟,直销业绩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白酒行业急需借助“大数据”东风进行渠道资源整合。 二、如何进行数字化微营销 1.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借助大数据“造势”,传统纸媒已然没落,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给白酒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依托大数据搭建微营销平台成为趋势。通过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互联网终端软件,诸如微博、博客、微信、论坛、贴吧、短信、APP等数字平台营销自己的产品,进行广告植入制造网络互动内容,将白酒与“潮文化”有机结合,引导白酒消费新潮流;具体可以借鉴重庆江津老白干酒厂的“江小白”、泸州老窖的“泸达人”、河南宋河酒业的“嗨80”、河北三井酒业的“小刀”酒等等。利用物联网、数字媒体、大数据分析对关注用户已经形成的庞大数据流进行科学分类和精准营销,将会使传播效果无限扩大。其传播方式可以归纳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核心内容+终端促销+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目前,全世界具有备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的终端设备,已经超过100亿台,并且以每两年成几何倍数速度增长。网络将大众带入了信息共享时代,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成本越来越低,当公共数据与民间拥有的数据资源相互融合,就会创造出无可比拟的创新力、财富创造能力和社会进步推动力。 2.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微营销最大特点就是产品数字化。2012年以来,因宏观政策、产能过剩、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白酒行业进入了深度休眠期,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已一去不复返。一直以来,酒企大力倡导的差异化营销不过是“换汤不换药”“换瓶不换酒”,消费者满意度低,甚至被一轮又一轮“不促不销”的价格战中伤感情逐而失去对原有产品的忠诚度。白酒产品数字微营销的模式就是要是围绕“打破短期利益和经销商满意度”去拓展崭新的市场,想尽一切办法为顾客提供超值化的个性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原料甄选、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口感调试、价格定位、VI设计、包装运输、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深层挖掘差异化与个性化的营销模式,才是白酒产品营销模式的突破口。具体说来就是,网络终端联动、菜单精选订制、全程实时监控、产销无缝链接,将白酒产品进行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营销,这将全面开启智能新时代,改写白酒企业传统“换汤不换药”、“换瓶不换酒”的营销格局。 3.白酒说到底仍然是一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快速消费饮品,营销终端是消费者,而不仅仅是分销渠道,一切数据的运用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主体,从源头收集数据、分析运用,掌握生产各个环节的精准数据,同时兼备销售数据的预测和基于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频率等要素做到数字化精准微营销。白酒企业对潜在客户的挖掘早已经不是新鲜事,针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数据挖掘要从历史购买路径、偏好、反馈、客户类型、广告效果等方面去考量。白酒作为传统行业的产品,其主要消费人群仍然集中在35岁-45岁中年男性群体,但是年轻的80后、90后容易接受新事物,寻求新体验是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如何打造白酒与“潮文化”的跨界组合是酒企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例如:茅台集团专为女性打造的悠蜜时尚蓝莓酒,一款针对女性饮酒市场推出的战略单品,致力于从女性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细节入手,以情感为突破口寻找素材,研究该群体对口味、价位、包装、消费等方面的特殊心理需求,打造“时尚、健康、女权标签。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传递有时效性,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的曝光率和消费者的参与度,通过线上多元化的互动+微电影+话题讨论+网上抽奖+会员满赠等手段聚集人气,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度。例如:2016年小郎酒通过年轻人喜爱的娱乐方式开启数字营销时代,精准定位的个性化营销在深圳海岸城电影院拉开序幕。在《功夫熊猫3》电影宣传活动现场,小郎酒的酒香与热情引爆全场,80后、90后的小年轻群体喝着调师调出的小郎特饮,扫二维码并转发活动内容能就幸运拿奖,进到影院更有爆笑视频,以人气吸引目标人群,以口碑稳固目标用户,小郎酒凭借“敢想敢爱敢冒险”的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小郎酒随者的行列中。 小结 面对消费群体日新月异的变化,白酒的数字化营销手段会更加多元化、渠道多样化。依托大数据技术,白酒企业实现一对一数字精准营销、跨界营销、数据库菜单订制营销会成为白酒行业创新营销模式的主流;但无论什么策略都离不开销售、推广和传播,导入数字化管理也应该是未来白酒企业值得重视的战略,其与数字化营销有机协调与衔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微营销的最大效力。 作者:林岚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对营销管理创新途径进行探索。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的概念以及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对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 引言 大数据属于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其战略意义不仅仅是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且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在2013年,大数据开始由理论转变为现实,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电力企业在理念上、管理体制上以及技术路线上都要进行重大的改变。在这一前提下,电力企业就必须对数据展开全面的研究,对自身营销管理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才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1大数据概念 目前来说,大数据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以及固定的表达方式,但是在互联网、有关专家的释义中,其本质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指对大规模数据进行获取、处理、管理、分析上能够实现快捷、高速分析的一种技术手段。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对于大数据概念的定义中指出,在对数据进行获取、处理、管理、分析时,大数据的能力范围远远超过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在当今时代,大数据理论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并且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客户网络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挖掘出各种潜在的商业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策略制定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见图1)。 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给电力企业营销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可以说是为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化、服务层次的提升,企业管控的增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创新途径。但是同时也给电力企业营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电力企业大数据的管理、操作和运行等方面,大数据时代都对其智能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大数据的主要任务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存储,更倾向于挖掘更加有效的信息。而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调整优化当中,电力市场在开发上的难度明显变大,低碳技术的推广,更使得分布式能源占比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营销[1]。 2.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力营销具备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一种是多专业数据融合,一种是数据可视化。①电力大数据主要是针对电力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上实现数据的融合和提炼,并且要做到和其他部门以及业务进行数据共享,从而使电力企业数据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②电力大数据可以通过可视化低碳技术图形把数据的细节十分清晰地展示出来,并且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运行状况做出适当的调节,在反映各类数据状态时,能够做到反映及时、全方位考虑并且十分准确。 3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途径 3.1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 要想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运行抢修体系,这一体系是基于电力生产抢修平台的,并且其是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配电网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称之为客户和电网之间的纽带,在实现电网和用户的供用关系上,配电网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配电网在电力生产中出现故障的频率很高,所以在电力生产时应该把电力网的抢修工作当成一个重点。在进行配电网维修时,要求抢修人员直接和客户接触并且要能够克服周边环境和时间的限制,但是目前我国配电网抢修工作还处在一个建设初期,相关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在进行配电网抢修工作时,要能够严格遵循流程。(1)供电公司一旦接到报告电话,要迅速联系当地配电网运行指挥中心,并且下达相应的工作任务。抢修指挥平台要能够清晰地听取客户的描述,从而知道故障的性质、判断故障的原因。(2)要设立一个第一梯队,在故障发生时,由第一梯队首先抵达发生现场判断故障的情况,如果是简单故障,就由第一梯队直接开展故障处理,如果故障比较复杂就迅速指示第二梯队抵达现场进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哪一个梯队进行故障处理,都要做好汇报抢修记录。某电力企业在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后,有了很大的成效。不仅在可视化抢修平台上实现了对通电用户的分析,提升了供电服务水平,还通过使用全球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营销和其他数据之间的联系。该企业通过使用“主管人即是负责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准确落实了抢修工作。另外,还实现了抢修信息实时更新、故障主动推送,这两方面都充分的利用了GIS技术,实现了故障抢修自动化管理。 3.2实现“四分”线损精益化管理 所谓四分线损管理,主要是指对分区、分线、分压、分台,运输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线损管理。电力大数据对于四分线损管理的应用主要是基于GIS技术电力大数据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在实际应用GIS技术电力大系统数据时,四分线损计算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分区线损,分线线损、分压线损,以及分台线损上,这四种线损在电力大数据系统中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计算,并且可以提出对异常问题的分析处理办法。(1)需要根据已经有的相关数据进行线损模型的建立,请并且要根据数据的来源,不断地对现实模型进行实时更新,然后进行线损计算。在计算时,要确保计算对象全面,不可以出现遗漏的现象,因为数据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才可以保证数据可以随时被调用。(2)要降低四分线损,实现精益化管理。传统降低线损精益度的方法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主要方法是对相关线路进行改造、提高功率因数,而实现线损降低的精益化管理需要有关部门对线路的导线、截面以及路径进行筛选,并且要不断地推广节能型配电变压器,这样才能实现线损工作的精益化管理,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 3.3通过合作减少电费回收风险 在电力企业运行当中,电费回收工作虽然看起来占比比较小但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电费如果回收不及时,或者是电费回收不足,就容易出现电力企业正常用电服务停滞的现象,甚至影响电力企业正常运行。然而,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回收电费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目前的收费方式、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电力企业一直都承担着很大的电费回收风险。(1)目前电费的收费方式很多都是先用电之后进行缴费,再加上很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完善,给部分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电费回收风险。(2)客户在用电缴费上的意识大多比较薄弱,并不能够意识到用电缴费会造成电力企业的市场预测和预警防范等方面严重缺失,阻碍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电力企业和相关税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协作、共同监督,从而保障电费回收的时效性[3]。某电力企业在应对电费回收风险上就制定了相应的电费担保模式,增加了对由电费回收风险用户的实施力度,通过设置电费担保周期的方式,对经常欠费的用户进行惩罚,从而减少了电力企业在电费回收上的风险,提升了资金的回收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已经是一个必要的发展趋势,这不仅符合社会的发展步伐,也是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实现故障抢修可视化管理、实现“四分”线损精益化管理,同时通过与税务部门的合作减少电费回收风险,这样才能有益于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创新,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者:李玉梅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赣州供电分公司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渠道创新发展 摘要: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将前端的市场营销事情架构在大数据的根本之上,营销渠道进行创新,原则上是以最大化地实现企业发明、创造和交付代价。以大数据出现的时代为背景,探讨大数据的含义,及大数据对营销渠道的影响。最后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商品即渠道,智慧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三方面启发,对于营销渠道的提出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渠道;创新性思维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深入,大数据已影响到个别消费者,甚至是消费者的各个方面。只要消费者参与消费,此消费行为已经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信息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以数据驱动为导向的金融、市场、战略、营销和运作管理研究和实践,将成为未来商学教育重点发展的核心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大数据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数据对企业的影响、大数据风险控制以及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与创新层面。因此,利用大数据基本技术路线,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将商品或服务传递给顾客的营销渠道的创新思维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 1.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一个体量巨大、数据类别巨多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对象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它可以实时为企业撷取、管理、处理、整理数据,生成企业所需的数据资料”。对大数据的定义,目前有下列几种表述:麦肯锡咨询公司指出,大数据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办理和说明分解,其对象的长度超出了典范数据库软件的数据调集。GartnerGroup公司则以为,大数据是必要运用一种新的模式才能具备更强决策力、洞察发明力和流程优化本领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黄升民、刘珊等(2012)认为,大数据是指那些巨细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标准,一样平常的软件东西难以捕获、存储、办理和阐发的数据。 2.大数据的特点 对于大数据的特点,对大数据的特色,罗爱宝等(2011)以为大数据具备如下特色:(1)数据量大:凡是到达TB级的数据;(2)数据对象异常复杂:面临的繁杂数据常常不是单一类型的数据;(3)复杂形态数据。大数据的特点也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甚至受研究者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背景的影响。所以,可能会出现多种大数据的特点的阐述。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持续地、变化地并伴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这让研究工作变得更加有趣并且有挑战性。 三、大数据影响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是指主体是企业或个人,从事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一些货物或劳务时,达到获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素所有权,或者是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活动。渠道的结构直接影响着渠道的控制,概括地说,“渠道的控制就是指通过对渠道的管理、考核、激励以及渠道冲突的解决等一系列措施对整个渠道系统进行的综合调控,公司建立起渠道系统,仅仅是完成了实现分销目标的第一步,而要确保公司分销目标的顺利完成,还必须对建立起来的渠道系统进行适时的渠道控制,渠道控制构成了营销渠道管理的核心内容,渠道结构及渠道的搭建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渠道控制则贯穿于渠道系统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 1.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渠道结构的影响 营销渠道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或个人将其转移的货物或劳务进行任务分派,渠道功能在渠道参与者之间的剖析。大数据首要经由过程两个方面影响营销渠道的布局: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收集,针对企业提供的商品服务的特性、定期的销售数量、区域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可对渠道结构的进行优化,实现渠道结构扁平化。另一方面,在制定渠道目标时,应本着可达到、明确、可测量、相关和有期限的原则。可改变渠道设计的思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关键在于真正了解用户及他们所使用的你的产品的状况,改善用户体验,做最适时的提醒。通过巨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以消费者为导向这两方面,影响营销渠道的表现在为实现渠道扁平化提出重要依据。特别指出,渠道结构扁平化一般理解为,主体对象为营销渠道结构所采取一种策略,基于个体消费者或企业,建立一种简洁而畅通的构造。这种渠道策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1)避免因中间商层级过多而引发的众多问题;(2)达到减短消费者与企业的距离的目的;(3)尽可能节省中间环节的相关(运营)成本。 2.大数据背景下对营销渠道控制的影响 针对现代企业来看,有效性的渠道控制主要是指,企业在渠道设计、规划、安排、建设、维护和协调的过程中,根据控制力大小,进行运作后取得的相应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渠道控制力水平的关键:渠道的忠诚度。渠道控制力主要是指两个方面:①渠道供应链条的整体控制水平;②渠道客户忠诚度的掌握能力。一方面,借助巨量数据,直接影响到期望,这种期望来自渠道链中各个客户通过合作获得的利益的多少,还来自对未来合作前景的期望。期望更多的是获取相关利益,这种利益来自,通过对渠道链条核心的整体控制,结合巨量数据的分析和共享,同时也达到渠道成员清晰,期望能达成的,渠道合作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应用带来精确营销,使不同层次渠道的客户能及时获取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者被企业的积极关注所打动,随之客户的忠诚度不断提高,控制力也越为上升,从而不仅影响到企业市场占有率和扩张速度,而且能更好的提升渠道控制的有效性,使渠道控制力不断扩大。 (2)渠道控制的基本原则:要以顾客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渠道控制的结果与产品的细分市场有密切的相关性。分歧企业的渠道扶植、节制模式怜惜与其产物的细分市场的特色相对应立室,才能从布局上包管所冷箭渠道链的有用性,奠基终究有用出货的根本,实现对地区市场的有用笼盖。进步渠道节制结果的基本原则便是要以主顾代价最大化为方针,经由过程渠道立异、功效发育、计谋调剂、资本投入等方式,进步全部渠道代价链的办事增值本领和差异化本领。 (3)渠道控制的效率关键:协同分工为了达到提高渠道控制效率的目的,必须针对渠道链条各环节的统一协作分工,加强关注。这一方面是渠道链中,各主体关键成员间的优势相互之间的互补和各成员和对象间资源共享,有效性地取得体系外部和内部间的协同效力外,另一方面还指针对统一企业内部,在利用分歧范例的渠道过程中,持续影响细分市场的渠道分工。 四、营销渠道的创新思维 1.商品即渠道 商品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消费者使用的,甚至可以进行交换的产品。可不可以在出售产品的同时,让产品附带新的功能呢?这就为产品的营销提出了新的方向。传统营销组合中,将产品和渠道作为主要的方面进行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产品数据的挖掘和产品的进一步利用,改变人们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营销组合,将商品也纳入到了营销渠道的一部分,让产品变成商品,成为营销的手段。2016年在贵阳中国大数据财产峰会上。京东CEO刘强东提出,2016年京东会公布智能冰箱,该冰箱会像机器人一样,智能的对家里的肉类和蔬菜等情况可以及时阐发,“比如缺牛奶的时候,甚至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缺少某种产品时,牛奶已经送到你家了。”当然,冰箱里还有其他食物比如鸡蛋、西红柿等。刘强东总结到,销售渠道的方向的改变可以是多方面的,顺应着社会、科技发展,成为一种必然性的趋势,生活中的智能冰箱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销售渠道,未来的电商和零售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变得意想不到的智能。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工具,每天能够对家里各种蔬菜、鸡蛋、肉类、水果等日常食品,不断地对数据状态进行收集、分析,在自己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时候,经过巨量数据分析自行下单,将所需的食物给送到消费者手中。商品自己作为一个销售的手段或方式,这好像已经不再是个新鲜的话题。跑在路上的汽车,车主还在专注驾驶时,当某个配件有磨损,汽车作为主体收到信号的同时,已下定单了,经过电商平台将配件发出直接达到消费者手中,车主甚至还不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配件有磨损。这听上去好像匪夷所思,但也是确实会成为现实的事情。当然,这件事是件节省时间的好事。更甚者,在事故发生的某个瞬间,系统知道了这次碰撞,汽车坏掉的零部件自动生成需求信息,提示汽车必须要进行更换,所需产品的订单将自动生成,并完成了购买活动,节约了寻找和等待配件的时间,车主所要做的工作只要将坏了的配件进行替换就可以了。未来智能冰箱也会酿成购物的一个界面,还好比智能冰箱,改变了传统冰箱只是用来存储的功能。以是将来的购物,跟着数据手艺的不断进步,良多品牌实在并不需要一个所谓的电商平台举行发卖,商品便是一个发卖的界面和渠道。 2.智慧物流 跟着电子商务成长,物流作为渠道中的成员,职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智慧物流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一部分,甚至成为营销是否成功的关键。为解决自己的吃饭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不仅仅是去餐馆吃饭,也开始用这些外送服务。在北京的三环内,一家挺小的餐馆,叉烧饭作为餐馆的招牌菜,是几位广东人做老板经营的。这么一家小店在北京数不尽数,根据小店的规模,该店主要考虑的是成本,但令人惊讶的是,该店可以提供外送,外送的是通过外卖平台。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冲击下,就连吃饭的需求也可以在不经意间得到满足。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物流,是一种立异性的营销渠道思维,营销渠道本身是解决如何将产品或服务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方式,智慧物流作为营销渠道中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逐渐被接受并引起重视。 3.供应链管理模式巨量数据的分析 收集背景下,单个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生存下去。单打独斗的方式已经处于劣势地位,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业务体系逐步成熟,企业思考形成怎样的团队才能处于优势地位,供应链模式犹然而生,其产业链的不断成长、成熟并完善,企业对供应链依赖的诉求越发明显。供应链管理实质就是一种集成化,通过合作形成团队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其主体的合作方式就是,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主要的活动就是计划和控制,供应链活动中的针对渠道各方主体的物体的流动、资金的流动和互联网和传统线下信息的流动。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营销的渠道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渠道形式,消费者获取产品和服务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如何更多的获取市场这个蛋糕,企业应以顾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营销渠道,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作者:吕晓丽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摘要: 大数据分析能够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提供详细精准的参考资料并为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建议。新形势下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精准化营销模式,企业、媒体和消费者多方共赢等方式实现。企业可通过大数据直接获取消费者行为状况进行市场调研;发掘对企业发展有力的客户资料信息,从更多角度个性化细分市场;使产品模块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简化生产管理过程。 关键词: 大数据;企业营销;应用分析;营销策略 最初大数据的概念是对计算机网络中所产生所有数据的统称。然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网民在应用网络时所产生的数据能够被分析和处理,从而使企业营销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大数据营销策略也被人们提上了日常的工作。笔者针对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 一、新形势下大数据的内涵 (一)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是在全新处理模式下,决策力、洞察力以及优化流程力得以全面提升的大规模多元化信息资产,其典型特点是大量、高速、价值和多样。通常情况下,大数据收集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信息更加具有时效意义,能跟随时展而进步。因此,现代化企业为调查分析公司销售数据,往往借助于网络途径,查询社交类网站或购物平台,收集顾客访问信息等相关资料,与企业传统的顾客信息库有很大不同。在技术层次上,大数据和云计算之间关联紧密,通常建立在分布式计算机结构基础上,以满足收集大量信息数据对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储等方面要求。大数据是计算机发展的必然阶段,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内涵,才能成功利用大数据,并在信息化时挥作用[1]。 (二)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数据归纳整理,分析出目标顾客行为特点和消费偏好,从而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提供详细精准的参考资料。当前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利用云计算技术,在最短时间内,为企业搜索到尽可能多的商业信息,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其次,拓展全新业务领域。当前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市场形势复杂多变,信息时效性尤为关键,在客户数据视角下,实施数据管理意义重大。此外,大数据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在分析大数据过程中,能为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想法和建议,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注入新鲜活力。运用大数据思维,掌握专业核心技术,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成为佼佼者[2]。 二、新形势下大数据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 (一)实现精准化营销模式 大数据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分析,使得对于营销分析的正确性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云计算以及社会分析为企业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购买偏好提供了全面的数据,使得基于传统市场分析的企业营销模式逐渐被企业精准化营销模式所替代。精准化营销模式符合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同时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精准化营销模式是通过对消费市场以及自身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消费者沟通服务体系,发掘每一个潜在的消费主体,同时扩大商品的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3]。 (二)实现多方共赢 大数据营销的主体主要是针对企业、媒体以及消费者,通过利用互联网实现数据平移,扩大资源利用率,同时增大资源共享率,实现了企业的互联互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大数据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同时规避市场风险,形成以营销体系为核心的多方经济共赢模式,优化企业结构,同时带动上下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 (三)实现消费行为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移动购物的生活。消费者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查询消费信息并根据自己所搜索到的消息完成购物行为。目前,3G网络已经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愿意通过电子市场完成购物交易。除了移动形式的消费行为,人们在购物时也越来越注重网络社交,社交环境成为了消费者消费的又一种形式。人们愿意在消费之前先在社交圈里讨论,以此来获得消费产品的更多资讯。现代社会的购物行为是主动的,不需要商家再填鸭式的与消费者沟通,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在对消费产品不信任时,可以随时中断购买行为。大数据显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消费自由,其可以不同再面对嘈杂的促销场所,也可以更加理性的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已经成为过去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求个性化消费。卖家也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了解向消费者推荐一些产品,并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4]。 三、基于新形势下企业营销战略分析 (一)市场调研 根据随机抽样抽取民众样本,并对样本展开调查获取有力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从而做出营销策略。抽样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由于随机成本极高,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很难保证的,此外也很难保证被调查者调查答案的真实性。大数据所进行的不是随机抽样而是进行普查[5]。不再需要调查者回答问题,而是直接去获取行为状况。最重要的是大数据是一个动态调研过程,而随机则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大数据调查也对以往的统计调查有所改变[6]。 (二)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就是依据客户的相关特点的相似性进行群体划分,保证同一群体内每个成员特征非常相近。只有将客户群体进行一定的划分,企业才可以对不同的客户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和采取相应的营销方式,为不同的客户提供更令其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寻找自己的客户。然而在当下这个数字时代,要了解广大民众的需要并非易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以hadoop所创建的平台为基础,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客户资料中发掘出对企业发展有力的信息。大数据可以使市场划分的更细化,企业要使用合理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对消费者进行细分,进行个性化不同的细分[7]。 (三)产品模块化 产品模块化是在指定范畴内,针对产品多种功能或某一功能的多种性能、规格展开研究,并以此为条件,对产品的功能模块,分别进行重组和搭配,研制出新的产品,符合市场标准和需求,某种意义上,产品模块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通常来说,受限制于技术发展和经济成本,大部分企业无法满足每一位顾客对产品的特定需求,高成本量身打造产品是不现实的。产品模块化使企业能够在某一范围内制作出定向产品,并在标准件之间进行个性化搭配,从而设计出具有不同特色的产品,给用户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简化了复杂的生产管理过程,平衡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因此,企业要重视产品模块化的价值,利用不同模块及功能,搭配出无限可能,保证产品质量,节省资本投入,吸引更多用户[8]。 (四)市场分销 所谓的市场分销就是营销者以网络为媒介将自身的产品以营销的形式推荐给有意的卖家,使其在获益的同时帮助自己完成营销工作。加强在网络上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拥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只要商家在网络当中分销信息,该信息就能快速得以流通并得到反馈。顾客也可以通过商界的营销和分销体会商家的营销哲学。商家也可以采取转变渠道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营销模式,而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品牌,需要不断开拓市场,为自己竞争营销机会。消费者直接了解商家营销目的,变相的帮助商家完成分销策略,商家能够成功的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分销信念。 四、结语 将大数据应用在企业营销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阻碍,没有得到普及应用。但大数据的普及和应用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很多企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基于这种背景,我国很多的大型企业都为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企业只有创新营销思路和体系,才能够在大数据时代下取得良好发展。 作者:方凌 单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企业网络营销分析 摘要: 网络商城利用大数据在营销模式上进行创新,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在分析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创新营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其在大数据背景下营销模式的问题,从改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增加客户线下体验环节、改进物流配送效率及创意促销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为提升电商企大数据营销能力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创新分析;网络商城 一、大数据时代电商企业营销模式的变革 大数据是从各个方面的数据中,快速、准确的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数据具有规模较大、类型多样等特点。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可以通过对海量的数据分析用户信息以及客户购买行为,从而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对庞大的数据信息进行不断筛选最终引导客户购买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通过数据分析整合,可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并且建立消费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在一些区域增加产品库存,这样仓库可以通过数据预测做到提前囤货,在发货高峰期提高发货效率。同时,商家能够真正实现消费者个性化,而不仅仅像传统营销模式一样进行用户群体划分。 二、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商城的营销模式 (一)精准营销 网络商城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行为分析从而做到精准营销。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了解到用户的兴趣爱好以及购物趋向,并用E—mail和短信的方式将用户感兴趣的产品推荐给他们。精准营销最重要的是建立用户模型。例如,根据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购买行为建立模型来分析用户的购买心理——通过分析用户首次浏览的商品和最终购买商品之间的时间段,了解到用户浏览了多少同类型的商品,根据用户在购买之前等待的时间长短进行判断。网络商城根据用户的购买行为,可以分析出用户的购物心理,进一步得出某类商品的购买心理并贴上标签。因此网络商城在做促销活动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用户的购买心理,做到产品精准划分、客户划分从而做到精准营销。 (二)供应链优化 网络的商品量非常大,网络商城的系统会根据销售情况做预测模型,在库存量达到某一个阀值时自动生成订单发给供货商。此外,网络商城在物流配送中也运用大数据分析物流人员、仓库以及用户这三者之间的地理关系,为物流人员选择最优配送路径,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配送效率还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 (三)智能网站 智能网站指为每一个用户建立一个自己的个性标签。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挖掘和分析,网络商城对客户细化区分,并满足其需求。具体实践中,对具有重复购买特点的商品,通过数据分析,系统会记录两次购买之间的平均时间并在下一个时间段自动向用户推荐同类型的产品。网络还进行了搜索引擎优化,细分了用户搜索的关键词,例如用户在产品评论中提及“老妈很喜欢”等,网络商城通过分析这些海量的评论理解用户的意图,为商城中的商品打上“商品适合送给父亲或母亲”等标签。 三、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大数据分析技术有待革新,搜索引擎不够细化 随着网络商城业务和规模的发展,其对数据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因此在现有数据基础上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网络商城基本的统计报表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决策支持的需求,需要在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效的价值信息。虽然网络商城通过客户评价、关键词搜索优化了搜索引擎,但是还不够细化,网络商城并没有从客户的每一个购买环节进行优化,因此用户体验上不够完善。 (二)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客户体验环节薄弱 与传统云商相比,网络商城客户体验环节相对薄弱。例如,大多消费者习惯在实体店内购买大家电,现场体验使用效果并挑选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退换货率。因此,网络商城在客户线下体验环节应进行创新变革。 (三)货物配送效率低,屡遭客户投诉 网络商城虽然利用大数据分析三方地理位置,选择最优配送路径,但在货物配送过程中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善。网络商城经常会出现送货不及时现象,在其收到的投诉中物流配送问题居于被投诉之首。物流配送问题导致客户购物体验满意度下降。 (四)营销活动不够创新,改善客户互动环节 网络商城虽然注重在节假日的活动推广,但这些营销活动过于老套,不能更多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活动内容也与其他电商企业如出一辙,缺乏创意。在与客户互动方面,网络虽然有八级会员制度,但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与客户互动。 四、网络商城营销模式创新问题对策 (一)改进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搜索引擎 网络商城应当加强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营销数据分析系统,在建立合理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系统从大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适合网络商城营销模式的信息并进行合理分析,进一步提高网络商城的营销力,增强企业总体实力。 (二)增加客户线下体验环节 网络商城应增加多渠道营销体验模式。例如,邀请客户参观网络商城运营总部,让客户体验到从下订单到货物配送这一完整体系,增加客户对网络商城的信赖感,提高客户的满足感。同时,设立足够线下体验的实体店,在用户体验环节做足功夫。 (三)提高配送效率,提升用户购物体验 网络商城应该注重优化物流信息系统这一环节,增加物流跟踪服务,让用户实时跟踪物流状态,监督商品运输环节,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在活动推广期间合理利用大数据预测销售量,在物流运营环节做预测模型,这样即使在客户购买商品的高峰时期也不用担心商品送货不及时的问题。这样不仅提升了网络客户的购物体验,而且可以有效减轻物流配送人员的压力。 (四)创意促销,增强与客户互动环节 进行创意促销,网络商城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当前热门的微博话题做创意促销活动;关注一些票房高的电影以及热播的娱乐节目组织促销活动。二是打造具有网络商城特色的促销活动,例如:针对女性关注的夏日防晒,做一期专栏活动,网络商城可以策划夏日防晒推荐活动,邀请一些网络红人或老客户“晒出”自己最喜欢用的夏日防晒,并根据自用体验以及感受,写出推荐理由。这样可以增强与客户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作者:冯薛 单位:青岛工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企业营销模式创新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彻底颠覆此前的市场营销模式与理念,导致企业整体性变革。如何在海量的数据时代,为市场销售赢得机会,这就需要企业在营销模式上做相应改变。文章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环特点分析,探讨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变革,为企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创新 21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从营销理念到营销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新经济条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不断加大,企业的营销战略调整过程中,必须要将全球营销放在重点位置。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高度重视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和更新,企业要想获得营销的成功,就必须要充分的捕捉和利用所采集到的各类市场信息,整合现有资源.因此,由于信息技术(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市场营销必然将以全新的方式上升到更加注重客户需求的阶段。 一、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特点 1.开启CEC(首席执行客户)的时代 长期以来,我们所了解到的商业行为都是通过搜集市场信息,去了解所谓客户的一些信息,然后帮助企业做研发、做生产,然后营销、推广,最后让消费者接受。以一家服装企业客户为例,它以往的工作流程是:选定产品、寻找买家、生产以及促销,唯一变化的就是当产品积压的时候是通过打折还是压迫经销商完成销售额,这是典型的传统由内而外的经营模式。但是在社会化媒体盛行的今天,这种经营模式将无以为继,因为在大数据时代赋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主导商业的力量。“我消费,我做主”——调查显示,75%的消费者已经不再相信商家所做的广告,他们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挑选信息、比价、筛选。还是以服装为例,今天的顾客开始主动要求他们喜欢的款式、材质和设计,适合他们的供货渠道,甚至要求折扣金额以及他们所期望的服务。我们称这些客户为“CEC”。因为,当个性化的消费者掌控消费行为的时候,当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网站、论坛等渠道表达个人需求时,客户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公司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甚者决策、战略等各方面的“董事会成员”。 2.满足消费者个体需求 由于90后、00后的成长,使得现的消费者有着独特的消费倾向,他们的客户忠诚度低,只会忠于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但并不忠于哪个品牌。在整个销售环节上,如果企业的品牌不能最大化的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地满足个性化需求,那么消费者就会从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脱离:问询、购买、支付、服务。之前营销都是按照行业划分,对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可能采用的营销模式都是相同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明显不符合现实,因为每家企业都要实现自己不同的凡响的定位。因此,大数据时代企业必须针对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开展定制营销。 3.定制全渠道接触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给企业带来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客户的多接触点而引发的渠道冲突。对于很多精明的消费者而言,他们会自由的在线上、线下、虚拟、实体之间转移,完成整个购买过程可能要经历若干个环节,在这当中如果价格、体验或者服务一项不到位,消费者就会从一个渠道或者从一个品牌跳脱。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线上渠道冲击传统渠道体系;多渠道模式与传统供应链的矛盾;不了解电子商务的真正价值;产品设计部门对消费者的洞察不够精准,而一线部门却没有产品设计的话语权。 4.个性化的定价 策略产品的定价应该是一个公司最核心的战略,定价的最终目标是没有统一定价,个性化的定价是定价战略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大数据时代,由于购买渠道的多样化、物流运输的可视化,为个性化的定价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假定一个场景,如果你是某品牌的长期消费者,你有自己独特的口味和要求,每次到不同的地方的连锁店,你只需要一张会员卡,就无需再重复以便自己的需求,而且该咖啡店会根据你的客户忠诚度制定价格。如果你几天连续光顾,价格就会有所下调;如果你一段时间没有光顾,公司可以给你发放优惠券来吸引你,比如在一周内购买,免费送一杯专属于你的咖啡;但是如果你消费的间隔过长,价格就会有所上浮。 5.品牌的表里如一 品牌浓缩了企业的形象元素,企业用品牌把自己展示给消费者。传统的品牌营销只是关注企业形象,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几乎所有都是透明的,以前顾客有不太好的客户体验,或许只能自认为倒霉,但现在消费者一条微博,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让全球的人都知道某个公司、某个商品、某项服务的承诺没有兑现。同时,企业的品牌不是建立在一纸公关稿、几个媒体关系。实际上,每个员工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抱怨都可以通过自媒体传播开来,这相当于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是公司的公关,塑造品牌的影响、构建品牌的力量已经成为每一个员工的权利。如果企业还是关注树影,可能就会导致公司不停的忙于危机处理。大数据时代对市场营销是把双刃剑,品牌文化的表里如一是应对复杂世界的简单之道。 二、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营销模式变革 1.个性化营销 通过大数据对用户的行为与特征进行分析。当然这需要积累足够的客户数据,才能分析出客户的喜好与购买习惯,甚至做到“比客户更了解用户自己”。这是大数据营销的前提与出发点。虽然过去企业的经营思想也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想想企业真的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与所想吗,或许只有大数据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更加明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改善,这样的客观条件,人们往往更个性化的消费,因为这是唯一的方法来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购买意愿。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相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人们的消费心理的变化,及时对消费者心理为基础和为出发点,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质性的推动发展企业他们自己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实行精准营销精准营销在很多企业都被提及过,但是真正做到的却非常少,反而是企业垃圾信息泛滥。主要原因是过去名义上的精准营销并不精准,因为其缺少用户特征数据支撑及详细准确的分析;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分析让企业更加清晰你的产品消费者的特点。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许多企业想通过对粉丝的互动记录分析,将粉丝转化为其潜在用户,激活社会化资产价值,并对潜在用户进行多个维度的画像,其目的就是更加精准地分析你的产品消费者特点。大数据可以分析活跃粉丝的互动内容,设定消费者画像各种规则,关联潜在用户与会员数据,关联潜在用户与客服数据,筛选目标群体做精准营销。 3.整合线上线下营销 O2O模式是目前乃至未来企业营销创新的重要举措,品牌商线下实体店与线上电子商务渠道并不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和演变,它们会在O2O模式下进行多渠道整合。O2O模式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它是第一个全面将线上虚拟经济与线下实体店面经营相融合的商业模式,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扩散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然结果。 4.建立互动反馈平台 现在让很多企业纠结的是:在企业的用户、好友、粉丝当中,哪些是最有价值的用户。在大数据时代,或许这一切都可以更加有事实支撑。从用户访问的各种网站可判断其最近关心的东西是否与你的企业相关;从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所的各类内容及与他人互动的内容中,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信息,利用某种规则关联及综合起来,就可以帮助企业筛选重点的目标用户。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然后对客户的商品需求进行预测并向其提供推送服务,当然也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体验服务。互动反馈平台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准确了解客户需求的视角,通过平台的沟通和磋商,企业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营销方案进行调整。 三、结论 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推进,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消费对产品的选择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企业的服务,而是有着众多的选择对比和分享,影响着消费群体。因此,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变革要求营销不能再凭感觉做事,而要依赖于科技能力和分析洞察能力。 作者:唐友明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营销模式 摘要: 大数据技术给图书营销模式带来了冲击,也提供了机遇。大数据技术的诸多特征优势使图书营销的精准化、网络化、全过程化成为了可能,并实现了图书出版业务的低成本和高效益。据此,本文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有关图书营销模式创新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背景;图书营销;模式 一、大数据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冲击 这是一个产生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一个挖掘、分析并运用大数据的时代,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生产与消费的暴涨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都在制造着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并成为被有心人加以利用的新兴资源和新型资产。人类社会无时不在产生数据信息,只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制造的数据愈加繁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利用,这些信息也有了收集、储存、计算与应用的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并在各个领域中显示出极大的效益价值。在商业营销中,大数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是大数据记录存储与云计算的结果,还应是理念与策略的创新。科技的发展促进营销模式的改变,首先应是理念与策略的改变,而理念与策略的改变又必须基于科技手段的运用。大数据的特征突出表现为“4V”,即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快速化(velocity)和价值密度高(value)。[1]当营销者将客户遗留的多种海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时,获得价值密度极高的客户需求信息及市场希望空间就会非常及时准确,一改经验判断式及市场调研式的营销策略,降低营销成本不说,市场判断精度也将大大提高。这正是大数据开发的新成效。 二、大数据在图书出版营销中的价值体现 毫无疑问,图书出版业在营销模式上同样面临来自大数据的冲击,当然也迎来难得的机遇。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碎片化”生存状态,导致图书消费领域的“碎片化”发展趋重,[2]大众品牌的影响力在迅速下滑的同时,个性化消费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提高,追求自我、追求个性将成为未来图书产品策划、品牌定位及媒介宣传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图书出版从纸质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化成为可能,使图书产品在便携带、大容量、可复制、好存储及快阅读等各方面都将发生质与量的改变与跃升。在这一前提下,如能运用大数据对数字化图书出版市场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计算,对图书出版及营销模式创新就会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综合价值。首先,有利于图书出版选题的市场定位。图书选题可以理解为图书出版的内容、容量与形式。在买方市场时代,图书选题需要以市场需求来定位,以市场现有图书销售、作者及读者的基本情况与动态趋向为依据,这样才能寻求并抓住市场机会。基于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的计算结果,图书选题的市场定位能够尽可能接近精确,对于利润的最大化实现非常有益。其次,有利于实现营销策划的市场匹配。市场匹配包括对区域空间、群体阶层、受众需求及生产规模的精确计算与对接。图书出版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在上述因素中均和一般商品存在较大区别,运用大数据平台的精确计算可以避免图书出版与市场投放的盲目性,也可以避免经营上的损失。 三、大数据背景下图书营销模式的创新应用 (一)以精准营销作为提高营销价值的途径精准营销理念由美国营销学家LesterWunderman于1999年提出,其理念形成的基础就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化的细分,并与顾客建立双向沟通关系,以利于建立更为高效的营销模式。图书出版业务可利用海量信息建立读者数据库,再根据读者数据库跟踪分析各个行业特定人群的各种消费特点与消费行为习惯,就能使图书的选题、宣传、推广、营销更具针对性和可靠性,从而实现精准营销。例如,京东商城通过分析八千多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揭秘出网络用户的消费“规律”,其中阅读消费者的表现很有特点:喜欢《淡定的人生不寂寞》的读者会同时购买《百年孤独》;热衷健身的用户居然也是偏爱《中国通史》的读者!对于营销者来说,这该是何等重要的信息。显然,只有通过大数据信息的充分挖掘与运用,图书出版才能准确掌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偏好,为图书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出精准策划。需要指出的是,精准营销必须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市场测算,以充分预知图书市场的基本状态;二是利用大数据推动营销的开展,不断调整与完善销售策略,以最大化提高精准营销的价值。 (二)以网络化营销作为促进营销效益的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推动图书网络化营销的有效模式。除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也是必需的技术依托,如此才能适应越来越“碎片化”、快节奏、移动式、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满足与之相应的阅读消费需求。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电商都拥有自己的网上书店,使读者能通过网络直接获取图书信息并购买阅读。图书网络化营销不能仅仅理解为新销售渠道的开拓,它至少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借助网络进行图书销售。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对信息的传播特征决定了这一销售渠道将能获得更多不同读者的阅读消费。二是借助网络进行阅读销售。数字化时代的图书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电子图书或网络图书,图书形式的革命必然产生阅读形式的创新,所以网络阅读销售必然以新的阅读方式如在线阅读促进销售规模的壮大,并以新的支付方式(网络支付)加快图书营销的速度和营销模式的更新。三是借助网络进行销售服务。销售服务是对阅读者的关心,也是对营销者的关注,借住网络营销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在线支付、购买阅读等服务,也可以利用访问来源、点击分布等所产生的大数据分析得出读者的消费需求与偏好,以利于营销策略的调整。总之,大数据在包括图书出版在内的网络商业营销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亚马逊能从图书销售商发展为集图书出版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其转型推力就是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并依此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有序实施市场拓展,最终成长为图书市场的强大竞争者。 作者:张特 单位: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摘要】 本文从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出发,先分析传统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接着提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站SEO优化、会员管理、媒体广告等营销模式,最后总结电商企业借助大数据的价值与功能,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大数据;营销模式;电子商务营销模式;SEO 1965年英国科学家戈登•摩尔发现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路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摩尔定律见证了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从千字节到兆字节到千兆字节再到万亿字节的变迁。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急速跨入大数据时代。 1、“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 在现代数字化世界,无论是运用科技进行沟通、学习和交流互动,只要我们运用科技活动,就会留下相应数字信息,这些就是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大数据,由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早提出,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和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经营数据、供应链管理数据和消费者统计数据结合起来,就会得到大数据。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大数据的特征表现在数据大量化、形式多样化、分析快速化、意义价值化。数据大量化是保证大数据分析结果的重要前提;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了大数据的多样性;大数据的及时有效的快速分析并预测出准确的结果,是大数据有意义的前提;价值化是大数据的最终意义──获得洞察力和价值。 2、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营销模式是人们在营销过程中采取的不同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营销是网上营销的一种,是借助互联网完成一系列营销环节,达到营销目标的过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是在传统营销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创新,是一种更高级的营销模式。目前,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电子邮件营销、论坛营销、博客营销、微信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等。 2.1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优势。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业观念,相比较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2.2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不足之处。 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优势显而易见,但由于其起步时间短,因此不管是在管理,物流,法律等方面都不及传统商务完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交易双方缺乏信任感。与传统营销相比,交易的进行通过互联网实现,买卖双方不面对面交易,双方信任度低。如电子邮件营销,企业和商家通常采用群发邮件的方式,收到邮件的多数用户即使看到邮件发送者的姓名,也不认识对方,从而有抵触、排斥心理。(2)网络技术与安全性问题需要改进。在开放的网络上进行交易,确保网络上传输数据的安全性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也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3)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以博客营销为例,任何个人都可以注册博客账号,添加好友进行营销推广,交易成功后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买卖双方相互推卸责任,导致问题始终无法解决。(4)广告效果不佳。以论坛营销为例,网络用户只有访问该论坛才能看到企业广告,而网络上论坛数量如此之多,想要进入指定论坛,难度、效果可想而知。(5)微信营销虽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仍然有不少潜在消费者不会使用微信,从而也就看不到商家在微信上的信息。 3、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探索 大数据时代,电商企业需要改变观念,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电商企业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做到精确定位、个性服务,探索更高效的营销模式;同时,电商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把握,寻找更好地开发新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方法。 3.1基于大数据的网站SEO优化。 网站SEO优化是在设计网站时使网站相关的关键词排名靠前,获取更多的流量,达到提高网站销售率及推广品牌的目标。以美国亚马逊网站为例,亚马逊上,有超过35%的销售来自站内推荐系统。其原理是追踪每一个访客的站内访问行为,建立推荐模型,预测访客可能感兴趣的商品,然后通过推荐模块在网站页面展示,吸引用户点击购买。大数据是当前网站SEO优化的重要基础,网站在优化运行时,需要注重数据的采集,借助第三方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比如网站代码、网站图片、网站标签应该从哪些方面优化,网站的排版布局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质量从哪些方面提升等。通过大数据AB测试,了解页面布局和功能设计,避免主观判断劣势。借助大数据分析了解当前本行业网站相关用户点击热度数据,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等,百度指数等诸多功能都能够为网站SEO优化大数据分析带来参考。大数据能够为网站优化提供方向,能够让网站优化从面面俱到,到有的放矢,让网站优化具有目的性。 3.2基于大数据的会员营销。 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通过对已购买顾客进行分组和差异化的营销互动。事实上,除了已购买顾客,网络上其他顾客在互联网上评论、更新个人信息、填写兴趣爱好、每笔交易信息等均有记录。电商企业通过掌握这些潜在顾客的行为数据,其数量级可能是已购买顾客的上万倍甚至更高,要对这些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在大数据之前,我们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潜在顾客群是无法管理和互动的。大数据使客户关系管理概念发生改变,变为访客关系管理,来访问的客户即使没有成功购买也能发展成会员。从访问到注册、加入购物车、支付、购买等环节,建立一个客户转化销售漏斗,这是进行会员营销的基础,电商企业要利用好这些大数据。 3.3基于大数据的媒体广告。 传统媒体广告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四大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告影响力更大。广告营销传播范围广,影响大。大数据时代,广告营销活动具有个性化、精准化和动态化特征。商家依靠收集到的用户大数据,对目标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加以描画,商家可以通过消费者倾向度数据、行为数据和社交内容分析数据来洞察和识别目标消费者的特定需求;同时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兴趣爱好、社交关系等制作动态广告信息内容;然后根据目标消费者媒体偏好、关注时间和使用频次选择合适媒体渠道进行精准化投放;最后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点评、分享反馈信息跟踪和评测广告效果。电商要利用大数据做好媒体广告,需做到:(1)要有自身的大数据营销规划和架构,具有大数据营销的技术储备和思想意识;(2)培养自己的大数据营销人才,深入进行大数据洞察,而不是简单外包。 综上所述,大数据已成为全球语言,正如麦肯锡在其报告中所述:“在全球经济的很多领域,大数据在以很多方式创造价值”。在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的竞争已经成为基于数据的竞争,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有制胜的砝码,就可能成为大赢家。当下正是各大电商企业重视数据营销、数据分析的阶段,因此借助大数据的价值与功能,电商企业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夏金弟 徐奕胜 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大数据作为继Web2.0和云计算之后近年来媒体最关注的一个词,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营销学界乃至政府的目光。很多科技巨头、科研机构都已投入到了大数据的软硬件技术整合,以及大数据信息处理的技术供应研究开发之中。美国政府更是将大数据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之后,日本、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均出台了相应的大数据发展规划。这一切都说明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同时,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及其业务职能领域。 对企业而言,大数据对其商业模式与管理思维有着明显而重大的影响,从数据中去分析市场、获取先机成为了商界共识,尤为可喜的是,大数据在服务营销方面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以及存在多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或利润的应用。 1.大数据和服务营销相关概述 1.1大数据概述大数据(big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云计算与大数据相辅相成,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一个应用。大数据的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第二,数据类型繁多。第三,价值密度低。第四,处理速度快。 1.2服务营销概述服务营销是指依靠服务质量来获得顾客的良好评价,以口碑的方式吸引顾客,维护和增进与顾客的关系,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它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领域,就是要在建立顾客服务系统、培养顾客忠诚度、加强服务人员内部管理和服务过程管理上进行全面的营销。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服务营销更注重三大理念:①关系营销理念,企业与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营销目的;②顾客满意理念,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从满足顾客的需要出发,使顾客满意成为企业的经营目的;③超值服务理念,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消费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超越常规的全方位服务。 2.大数据在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2.1识别新的服务营销战略机遇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营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其营销战略制定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洞悉新市场和经济的走向或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一领域的新的市场机会,从而识别出新的服务营销战略。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支持,能够更为有效地监控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这进一步保证了企业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抓住当前市场新的服务营销战略机遇。 2.2实施精准、差异化服务营销市场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服务也要随之个性化,否则企业的发展就会止步。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服务市场细分,甚至不还要“一对一”服务。通过把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类型客户量身提供差异化服务,这是服务营销的未来准则。大数据技术能让企业有效掌握目标消费人群的行为特征,对不同细分人群的购买偏好和消费趋势做较为科学的预测,有时甚至能够创造或引领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企业能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也能对其进行分类,进而提供最合适目标消费者的服务,实施精确的广告投放,进行精准服务营销。 2.3整合服务营销多元化平台当前,企业的服务平台多元化、立体化,目的是为客户创造最大的便利,如建立店面服务、平面服务、语音服务、移动服务、网络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平台,使客户拥有了更多的接受服务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主动地利用多种沟通渠道进行客户访问,提供计划性、制度化、流程化的销售服务,通过诸如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信函、上门访问等多种渠道提供服务。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多种服务平台,以及多种沟通渠道的信息数据整合起来,从而使得企业最大化地减少服务成本,同时最大化提升企业服务营销利润。 2.4优化服务营销的品牌推广策略现代商业世界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已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对于服务营销来说,品牌给顾客提供了用来识别特定公司的服务的有效的信息。以前,由于企业不太注重受众的参与和主观的想法,所以导致企业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但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企业能够实时掌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评价,并且针对性的对消费者的评价给予回复。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持续、实时交互对话,提升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得企业服务营销的品牌推广策略效果较之前大大增加。 2.5充分挖掘目标消费者价值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价值为目的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并及时研究顾客购买后的感受,开发出顾客最需要的新产品,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最终培育顾客对服务的高度忠诚。而企业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能够为其提供巨大数量的市场信息,并使其增加利润。大数据技术能帮助企业全面记录消费者的购买量、消费金额、购买频次等众多消费信息,通过对上述信息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将目标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等级,并对各等级目标客户进行精准营销,从而充分挖掘出目标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增加企业利润。 作者:柯正平 单位:广东药学院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在汽车营销的应用 1.大数据助力汽车营销 说到最近几年的热词,“大数据”肯定可以算是一个,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谈论大数据,而在汽车营销领域,如果能利用好大数据,同样可以对销售业绩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现如今,中国人花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线下时间则相应地减少。当客户有购车需求时,一般也都会先在线上搜集一些信息,例如搜索引擎、垂直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当然,现在微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渠道,客户很可能会订阅一些中意品牌的微信公众号,并且通过推送的活动邀约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而通过以上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就能够知道客户对哪些车型更为关注。再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到的一些大数据,例如社交软件上的公开信息、导航软件的位置信息等,就能够刻画出一个较为贴切的客户形象,例如客户从事的行业、基本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的喜好等。有了这些信息,经销商就可以对客户进行分类,并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乃至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 2.实施步骤需认真设计 当然,想要做到上面的程度,经销商的市场部门要做很多工作,要设计很多步骤和方法,才能让客户有一个比较顺畅的购车体验。首先,第一步肯定还是广告的投放,但是不同于以往纸媒或电视上粗放式的投放,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多的是在线广告投放,只有这样才能精确地知道广告的引流效果,从而通过精确引流找到目标客户群体。广告在什么渠道投放、什么时间投放、如何落地、如何进行个性化设计等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广告的引流,已经把客户流量从广告页面吸引到车企官网或经销商页面,这里会有更为详细的品牌车型介绍、配置信息以及一些视频等,我们也能够通过营销系统更方便地抓取和跟踪客户在官网的行为轨迹。到了这一步,最终目的就要想办法获取用户的联系方式。传统的方式是请潜在客户在网页上留下电话或者电子邮箱,而目前更为常用且方便的是引导客户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号或者加入车友会,从而获取客户微信。第三步就可以通过微信服务号与客户进行更多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通过H5页面等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例如手机号码、车型偏好、购车预算、购车时机和用车需求等等。通过这些已经获取的信息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定制化视频等。此外,在这一环节也可以设计一些线下活动,增进与客户的关系,例如高端车型用户就可以设计线下酒会或者社交活动等,在此类活动中显然都会产生更多的互动。最终,通过一步步的设计,线上与线下的配合,客户画像就会越来越清晰。最后一步,将所有信息反馈给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通过潜在客户购车意向评估系统就可以对客户进行最终分类。对于得分高的潜在客户理应投入最大的资源,例如配置专属客户经理一对一服务;而对于购车时机和预算尚没有太明确的客户,则可以只进行一些日常的信息推送,慢慢培养其对于该品牌车型的兴趣(图1)。这样一来,根据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最合理化地配置资源,就能利用现有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销售业绩的转化。 3.大数据也并非万能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大数据时代,获取数据并不难,难的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合理运用。在汽车营销领域,这就离不开CRM系统对于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但同时有个误区一定要避免,那就是不能过分迷信大数据分析。例如,分析显示超过70%的客户最终会选择白色或黑色的车辆,那这是否就意味着下一位进店客户一定会买白车或黑车呢?显然不是。所以,大数据分析最终还是要结合人这一根本要素进行判断。 作者:赵月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对保险营销影响分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颠覆以往的一些营销模式,根据平安保险集团的2017年上半年业绩显示,2017年上半年新增客户数量1854万,其中667万来自互联网用户,超过1/3的新增客户来自互联网。在大数据时代,保险营销模式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企业创造利益。 关键词:保险;大数据;保险营销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已经参透到各个行业,一直以营销为主导的保险业也不能例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营销产生积极影响,根据平安保险集团的2017年上半年业绩显示,2017年上半年新增客户数量1854万,其中667万来自互联网用户,超过1/3的新增客户来自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已成为保险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正在改变我们以往的保险营销模式。 2相关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更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由此产生的数据将呈爆炸式的增长,相关数据的分析、应用,将会带来我们思维模式的变革,把人们带入了全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大数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Volume,即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B(1000个TB)、EB(100万个TB)货ZB(10亿个EB);二是Variety,即数据类型多,多类型、多结构的数据,对数据分析处理的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Value,即价值密度低。信息海量,无处不在,但价值密度较低;四是Ve⁃locity,即速度快,时效性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 3传统保险营销模式的特点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营销模式主要以直销、兼业、个人为主要的方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传统保险公司营销以保险人为中心,管理粗放、经营成本高,在各类保险公司中,保险销售人员占有很大的比例,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突破710万人,与2014年底相比增长118.27%,同时保险经纪人佣金是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主要成本之一。二是在保险的营销过程中,往往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来营销。很多保险人刚刚跨入保险销售行业时,她的很多保单都是销售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这种保单往往是碍于亲戚朋友的关系而非真正的保险需求者,保单的续保率低,同时,如果保险员一味地只做熟人的保单,缺乏对新客户的开发,对个人的成长不利,迟早会被行业所淘汰。三是在传统保险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销售。我们的保险销售员由于业绩的压力,为了促成保单成交,保险人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亏夸大保险责任,而对保单的弊端避重就轻误导客户,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监会及派出机构共接收各类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投诉总量32442个有效投诉事项中,涉及保险公司合同纠纷类投诉29651个,占投诉事项总量的91.40%,在合同纠纷类中,误导销售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旦发生合同纠纷,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降低,同时损害公司和客户的利益,危机我国保险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四是传统保险销售买保险容易理赔难,售后服务不确定现象突出。保险公司对于长期人寿保险业务一般采取把佣金总和,集中到前5年发放,而一般短期保险业务特别是车险采取一次性提成方式,这些方式导致客户往往对保险公司售后服务不满意,理赔难现象长期存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我国保险个人人总体流失率每年高于50%,行业几乎每3~6个月就会流失过半的新招入人员,而仅有10%左右的保险高管会做到8~10年,这也使得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一旦保险人离开保险销售行业,那么其所承诺的各项服务也将难于兑现。 4大数据对保险营销的影响 保险的属性使其天然就具有大数据的特征,首先,一个保险产品立项、开发、运营等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持,研发人员需要通过对以往相关数据的分析,开发出对公司、消费者共赢的产品,以此占领市场;其次,保险的公司为保证未来对保单持有者有足够的偿付能力,需要对保单进行再保险和合理的投资,但怎样安排合理的比例,保证公司收益的最大化,需要大量的以往经验的数据支持,以便做出合理安排;最后,保险公司要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那么需要大量的数据调研,需要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挖掘。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117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347亿元,其中人身险占比达83%;2016年全行业已有50余家机构与第三方社会化云平台合作,有104家机构签发了3.61亿张电子保单,可以说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促进了产品创新。大数据对保险营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数据将改变我们的广告营销方式,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一般以电视广告、广告牌、体育赛事赞助等来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比如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拥有拜仁慕尼黑队的主场冠名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赞助中超联赛等,这些都以广告覆盖为主,以此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而大数据时代广告营销将主要细分人群为主,对不同的客户推荐不同的保险产品,从而避免客户对保险公司及产品产生抵住情绪。二是在保险的销售环节,注重精准销售,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保险公司可以把客户分成成千上万种,对不同的客户销售不同的保险产品,在对客户推介保险产品前,先通过大数据有效地对客户属性进行分析,做到精准销售而不是盲目销售。三是在客户承保定价环节,现行的定价机制,主要以客户当年及累计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为定价基础,所有客户都是统一销售模式。在大数据时代,由于可收集的数据众多,保险公司可以收集客户驾驶习惯、驾驶线路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程度、车辆保养情况、车辆型号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等等,因为好的驾驶习惯可以使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大大降低、不同线路风险情况不一、车辆保养情况会影响车辆的制动性能、不同车辆型号发生事故概率不同等,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别化定价,以此来吸引客户。四是大数据可以提高我们客户服务质量,以此来帮助我们营销。在大数据时代,保险行业可以实时捕捉客户的保险需求,以客户需求体验为主,寻找真正有潜在的需求客户,最终由相关销售人完成销售,同时在理赔阶段,现行的理赔时间长,客户对公司的评价不高,大数据时代,保险公司通过公共信息实时获得客户的出险信息,及时主动联系客户提供理赔服务,提高我们理赔的效率,服务品质的提升,有效地提升了客户体验效果,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展开,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在未来,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保险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大数据会更好地为保险营销服务。 作者:冯宇晨 单位: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 大数据营销论文:基于大数据市场营销运营体系探讨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业务逐步萎缩,有些濒临退市,新型业务的发展与推广,是互联网公司的重要决策,市场营销竞争异常激烈。以现有营销模式为基础,结合当前市场规模和环境,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行体系,构建了涵盖方案策划、目标客户选取、营销事件捕捉、商机把握、营销匹配、多波次营销、渠道执行与效果评估等功能、形成了场景支撑、渠道支撑、实时营销、客户洞察、数据深度解析等能力。 关键词:运营;支撑;大数据分析;客户标签 1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通信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同质竞争导致新增市场日趋乏力,而传统业务逐步萎缩,话音、短信等业务单价持续下滑硬着陆,价格弹性越来越弱。同时,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引领大批互联网、媒体、终端厂商等企业向通讯、娱乐、信息等多方面进军,异质竞争愈加紧迫。总结起来,当前市场营销,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战略:基础电信运营商从3G业务开始,传统语音、短信,彩信、彩铃等业务的增长乏力,甚至出现较为快速的下滑态势。因此无论是三大基础运营商,还是后来参与移动转售业务的虚拟运营商,在网络接入越来越成为刚需的情况下,流量经营创新突破已成为行业共识。(2)竞争环境: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导致电信运营商之间以价格为主导的客户关系维系手段逐渐成为历史,而更加开放的电信运营策略使得电信产品、电信服务的种类呈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OTT均重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其推荐成功率,如基于大数据学习的智能推荐、交叉营销等,不断蚕食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3)市场趋势: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小众化,产品规模爆发式增长,客户接触渠道快速丰富。传统的大众化/规模化营销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有的市场情况。(4)实现能力:近年来,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技术已经逐步完善,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集团/省公司/基地/专业公司,在客户洞察,精细化营销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因此,不管是IT能力,还是业务能力,已经为推动营销体系转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应对竞争、巩固市场主导地位,作为互联网业务的供应商紧跟时代步伐,引领通信前沿,以实现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共享、协同和应用为目标,以专业化的组织、人员为保障,以“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的企业服务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客户感知的企业战略为原则,以有效制定和贯彻公司服务营销战略为目标,以智能化互联网化的CRM平台为支撑,以大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对用户行为偏好进行全方位刻画并建立多维动态模型,打造了基于大数据的市场“微营销、精服务”体系。 2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营体系 2.1应用集成架构 以大数据资源为依托,建立以数据分析为驱动的、包括方案策划、目标客户选取、营销事件捕捉、商机把握、营销匹配、多波次营销、渠道执行与效果评估等环节在内的微营销框架等,图1为相应的应用基础架构图。 2.2客户事件感知 构建事件处理域,通过对数据源采集,及时的规则库匹配,内存数据库及流计算技术的引入等,以实时模式,识别客户事件,保障及时准确的触发营销活动。事件处理中心以实时与非实时两种方式对事件源数据进行采集,通过预先预定义的事件规则,从事件数据源获取数据后,进行事件标准化处理,并反馈给营销管理模块的事件策略解析引擎进行解析,从而支撑事件营销工作,支持业务办理、业务使用、自助系统接触、周期性事件、互联网使用、位置行踪、电子渠道、社会事件、热线接触事件、周期性事件等10大类50个小类的事件采集处理能力:(1)业务办理:指用户进行公司业务办理以及办理之后的衍生信息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如终端换机、捆绑到期、流量套餐升级、用户缴费等;(2)业务使用:指用户对于公司提供业务服务的使用(不包括互联网内容)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如语音通话、短彩信发送、流量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费用波动等;(3)自助系统接触:指用户对于非网厅的自助业务系统的访问使用,包括营业厅叫号机、自助终端的使用等;(4)周期业务事件:指公司周期性固化进行,非用户主动发起的业务操作,如日月帐出账、管理性质的停机操作等;(5)互联网使用:指用户进行互联网访问,由其访问内容所触发的一系列事件,自有内容如手机游戏、手机视频、门户网站的访问和使用,公共内容如各类内容网站的搜索及访问、各类内容应用程序的使用等;(6)位置行踪:指用户的行踪轨迹涉足城市乡镇的各种生活行为区域,或者公司业务区域所触发的事件,如进入生活区、进入医疗区、进入营业厅等;(7)社会事件:指具有广泛社会性质的,较为普遍的共性事件,如节假日、演唱会或流行节目演出等。(8)用户事件:指用户终端行为所产生的事件,如用户开/关机、用户拒接、用户被叫无法接通、用户被叫无人接听、用户正在通话中等。(9)电子渠道访问:指用户访问电子渠道(网厅、手机营业厅APP、掌厅WAP等)所产生的行为,如登陆、访问URL,搜索关键词等。(10)实体渠道接触事件:指用户当到达自营厅、社会渠道等实体渠道进行缴费、业务办理等。 2.3客户标签体系 客户标签以客户的资料、行为、偏好分析结果为基础,直观描述客户的基本特征其偏好情况,为4G发展、家宽营销、存量经营、流量经营等重点应用提供客户层面的信息支撑。为方便对客户标签进行检索和应用,客户标签库对标签进行分类管理。标签体系中包括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从基础属性、业务特征、消费价值特征、营销活动偏好、终端偏好、渠道偏好、互联网内容偏好、增值业务数字内容偏好、服务偏好等方面考虑,一级分类下设二级或更多级的分类。有效掌握和利用客户标签,不仅能够全面掌握客户移动生活特征,感知客户的行为变化,实时或非实时地执行运营动作和营销生产动作,以支持市场工作开展,还能支撑商业模式的拓展,面向未来探索和开辟新市场。 2.4渠道运营位集中管理 营销渠道是最终向客户展示营销内容的媒介载体,包括手机营业厅、APP类渠道(包括自建和他建APP)、微信公众号、10086外呼、CRM、短厅、电话经理、网厅、飞信、WAPpush等沟通渠道,不同渠道还需要细化具体运营位。手机营业厅:对手机营业厅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并在手机营业厅上完成业务办理操作。具体展位可包括首页条幅、首页楼层、热销页等运营位。APP类渠道:对APP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并提供业务办理的跳转功能。具体展位可包括首页条幅、首页楼层、热销页等运营位。微信:对中国移动官方微信公众号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自建的微信公众号还需要提供业务办理功能,他建的微信公众号提供业务办理的跳转功能。具体展位可包括消息推送、菜单页面等运营位。10086外呼:对10086外呼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功能,记录并返回用户接通、推荐反馈、业务办理等信息。 2.5线上营销多维度的营销评估能力 营销一方面需要优化推荐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对推荐的过程和后期的效果进行跟踪,以便对推荐策略进行优化,提高推荐的成功率。微营销平台通过建立端到端的用户体验分析系统,整合渠道插码数据和CRM、BOSS数据,实现全渠道营销效果分析,通过对用户端到端体验的分析和最终销售结果的监控跟踪,准确获取推荐的效果,分析推荐过程的不足,起到推荐策略优化的作用。在全方位多维度营销效果评估方面,营销效果评估通过从产品、渠道、地域、人员等维度对营销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插码技术获得的数据及BOSS、CRM业务订购、话单、账单数据,对各渠道开展的实时和非实时营销的活动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含营销活动总体情况评估、营销接触评估、转化率评估、活动效益评估、参与客户群跟踪评估等内容。活动总体评估:从多个维度(渠道类型、流量来源、地域、运营位以及客户属性等维度)对营活动的总体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如:营销用户数、响应客户数、响应率、目标达成率、活动渗透率、活动情况对比等指标。活动效益评估:从活动投入的营销资源成本(话费补贴成本、终端补贴成本、广告宣传费、电子券、积分等)与活动收益进行评估。参与客户群跟踪评估:对目标客户群进行营销前后关键指标的跟踪,通过对比分析营销效果情况。如:营销目标(业务KPI)完成对比分析、传统推荐营销方式和互联网主动推荐营销方式效果对比分析等。营销反馈信息包括:是否接触、是否响应、是否办理等。是否接触:营销信息是否发送给客户。是否响应:用户是否回复短信或者点击推荐链接。是否办理:是否订购推荐产品。各省可根据需求丰富反馈信息数据源,如是否感兴趣、建议和意见等。 3结语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市场营销运营体系,在实际的应用中,提高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服务营销管理的主动性,精确性和互动性,有效地促进了整体市场目标的达成。同时,在微营销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公司注重从理念、平台、机制、运营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营造了良好的市场营销氛围。接下来,将面向全省的所有地市分公司,推广与应用该市场营销体系。 作者:韩从明 王继荣 陈荣峰 杨跃 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下旅行社运营营销策略 近年来,大数据一词常见诸于各种媒体,人们本能地意识到它与空前的信息量相关。由专家们提出来并定义的大数据,实际上包涵有信息大爆炸和它将改变着历史的面貌等诸多内容,所以又被称之为大数据时代。 一、大数据时代对旅行社业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企业也是如此。其中,对旅行社的影响首当其冲,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1.大数据对旅行社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大数据对行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行业营销的各个方面都要在大数据中起步、在大数据中比对,一切以数据说话、以数据来衡量,最后拍板决策。这样的决策更具客观性,也更有可行性。这种形势要求从业人员,尤其是营销人员必须具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2.大数据导致了旅行社的部分年轻客源的流失。大数据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信息,几乎是面面俱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今变成了现实。人们不仅知道丰富的旅游信息,而且大数据还提供了各种旅游攻略,帮助消费者分析和选择,提高了人们的判断、选择能力。一些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抛开从前依赖的旅行社,选择自助游,逍遥自在,乐在其中。这种情况在国内旅游方面显得突出。 (二)大数据带来的机遇 1.旅行社可以准确、快捷地获取相应信息资料,方便了营销工作。旅行社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的,这两个方面的各种资料对旅行社是极其重要的,是旅行社必须掌握的。但是,传统的方式要掌握这些资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得到的往往是过时的资料。大数据避免了这些弊端。 2.降低了旅行社的运营成本。旅行社要掌握各种需要的资料,不必按传统方式派人到实地考察,只要操作人员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圆满、迅速地完成考察任务,省力、省时、省钱,加快了运营速度,降低了运营成本。 3.加强了准确营销的可能性。有丰富的信息资料做基础,旅行社的各种营销决策将更加客观、更加科学,为旅行社带来更大的效益。4.刺激旅游需求的加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到处都充斥着丰富的旅游信息,有文字的、有图片的、有视频的,极大地刺激人们的旅游欲望。原本没想出游的消费者也加入了旅游者大军,扩大了旅游市场,使更多人购买旅行社的产品。 二、旅行社必须与时俱进,优化营销策略 (一)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加强数据分析利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旅行社传统的人力资源配备变得力不从心。如今,凡是与旅行社营销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都以海量的数据信息零散地呈现在互联网上,这里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宏观环境因素,也有旅游目的地状况信息,还有消费者的需求和业内同行的各种信息等。这些因素的千变万化也可以由大量数据信息反映出来,这些因素如何变化、有何规律、趋势怎样等,都直接影响着旅行社营销策略的调整,也可以说影响到经营的成败。因此,搜集、研究分析、运用信息就成为做好营销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旅行社传统的人员配备难以胜任这一重要工作,所以,建立以数据研究为核心的专业人员营销队伍就成为必然。旅行社的工作对数据处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是很高的。他们必须对大量分散的不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到相关性、逻辑性、规律性、指导性的参数,为旅行社所用。除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外,他们又必须懂得旅行社的业务,以便明确从哪个方向哪些方面搜集资料,做哪些分析、研究,以指导营销工作。数据处理人员还必须做好旅行社内部的数据库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需要增强业内的数据化程度,进而改造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在客户管理方面,应加强客户信息搜集,注重客户信息积累。数据处理人员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因为对数据的搜集、处理工作是无止境的,人员的责任心和勤奋程度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旅行社要很好地培养和利用这些专业人员,他们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高度细化旅游市场,准确选定营销目标 由于拥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料数据,营销人员将旅游市场进一步划分就成为可能。传统将市场以n种因素细分,大数据时代就可以按n+1、n+2、n+3等更多因素进行细分。市场的细化使人们能够更精确地得到市场上多类消费人群的诸多状况,而且可以得到某一时段内的动态状况,从中有可能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旅行社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准确定位是极其有利的。目标市场的准确定位是旅行社进行准确营销的前提,需要高度重视。 (三)深度研究信息数据,推出适销对路旅游产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随心所欲地浏览,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各地的风光景点进行选择、组合、串联。发达的现代通讯又可以与选择地实时沟通,进一步明确这样串联的可行性。以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大量财力才能完成的线路,现在变得十分轻松、快捷、经济。这样,旅行社就可以设计许多条线路以便优中选优。与此同时,世界上已经成熟并且比较热销的线路也在大数据中得以呈现,旅行社可以用来作为学习、参考和借鉴。由于接受的海量信息,大数据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明智。同时,他们的旅游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品味越来越高,对旅行社的线路产品也越来越挑剔,这对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开发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变化而有所变化。针对消费者选择性更加广阔、差异性更加细微、要求更加苛刻的现实,大型旅行社应从大数据着手,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比较、归纳,列出本地区内多种消费者群的不同需求,将每一类群体的共性需求梳理、归纳出来,在此基础上,从吃、住、行、游、购、娱诸多方面考虑,设计出国际、国内多种不同线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创新与特色仍然是设计开发中要遵循的原则。将这些空前丰富线路进行评估,经过反复比对,深入考察其可行性,使其更加适销对路,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要,最后择优向市场推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一些中小旅行社在大数据面前可以比较容易地自行设计旅游线路,它们熟悉和掌握本地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根据需要推出自己设计的有特色的国内游产品,自己与目的地的旅行社联络,自己组团出游,不必再向从前那样依赖于大型社。 (四)摒弃获取高额利润心理,采纳简单平稳价格策略 传统的价格策略仍然被旅行社所利用,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这些策略的实施。在大量的信息数据面前,消费者对旅行社产品的成本、各家旅行社的产品报价已经了如指掌。他们会更加理性地购买旅游产品,真正做到货比三家、价比多家。面对如此精明的消费者,旅行社决不可以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随意定价和贸然提价,那样只能自食恶果。目前,基本上采用的是随行就市、跟随式的价格策略。大数据时代和业界竞争使得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基本上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这也导致了旅行社业薄利时代的到来。 (五)销售与促销变革创新,网络功能大显身手 以最有力的方式、手段,及时、准确地投放游客真正需要的旅游产品。大数据的到来使人们日益关注网络上的信息。人们不仅从网络上获取各自需要的相关知识,还会得到许多商品信息,这要比逛商店还要便捷,而且价格上也有一定的优势。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重要方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数据显示,近年旅游企业网络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24%以上,并连续五年以34%的速度增长。当然,旅行社产品的网络销售与一般商品的网络销售是有一定区别的,它是在消费者通过网络获取商品信息决定购买后,要去旅行社验明相应证件后付款才能完成购买的,但这一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还是在网络上。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已经成为旅行社的重要销售渠道和宣传促销平台。这是对传统的颠覆与创新。以往的小型旅行社承接大社的产品,成为其重要销售渠道受到了激烈冲击,小社的前途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小社仍有其广阔的生存空间。网络的作用如此巨大,需要旅行社做好、做强网络销售,做好、做强对自己和产品的网络宣传促销。旅行社应积极探索和研究发展企业网络销售的有效措施,提高在网络上的宣传促销力度,创新宣传促销方式,积极利用网络上各种平台,尤其是有重要影响的平台,扩大自己的影响和知名度,提高宣传促销效果。与此同时,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促销仍然不能放弃,它们占领着老年人的市场,而老年旅游市场在目前和将来仍不失为一块大蛋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改变着历史的面貌,也改变着旅行社业的传统运营模式。旅行社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从业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认真审视自己,尤其是在营销方面更要重视起来,力求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先机,科学操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孔晓楠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大数据营销论文:大数据时代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开展个性化营销活动,经营者应该做好商业活动组合要素的分析工作,利用大数据销售的优势扩大营销收益。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需要对目标客户进行分析,并且利用大数据流量建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虚拟商圈。基于大数据的归纳方式进行商品的精准陈列,快速优化商品陈列的方式,体现出网络营销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本文从大数据时代的经营特点展开分析,提出几点服务于个性化营销策略制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策略体系;战略定位 一、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与传统营销策略的差异化分析 (一)销售管理方面的差异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活动与传统的销售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大数据营销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销售活动在目标顾客的选择方面,主要定位于标签化的群体,而大数据零售则定位于个人概念的群体,销售定位的方向更加精准,具有一定的“私人订制”的特点。传统销售活动在店址选择方面需要基于线下客流确定实体商圈,店铺的租金成本比较高,产品营销中的商品价格定位也较高,利润率比较低。大数据营销店址的选择基于大数据流量的虚拟商圈完成,店铺的租金成本比较低,店址的选择更加灵活。在商品管理方面,传统的销售模式需要依赖于有限品类缓慢调整经营策略,而大数据零售则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和软件管理实现无边界品类扩张与商品管理模式的快速优化。传统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比较呆板,依托固定价格进行滞后于市场变化的价格起伏调整。而大数据环境下的商品零售则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价格,适时调整迎合市场变化。 (二)产品推广方面的差异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应该认识到新的经营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制定合理的产品消费分群方案,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的模式。传统的零售模式在促销管理和商品陈列上有较为明显的劣势,它采用粗放式的促销,广告的效果并不好,对于顾客的差异化消费习惯难以完全满足,经验式的陈列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而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采用精准定向促销的形式,将促销广告信息精准投放到网民受众,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排列模式能够第一时间把握顾客的消费方向,做到定点营销。传统的营销模式供应链管理效率比较低,生产、运输、仓储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割裂,商品供应的成本比较高。但是,采用大数据零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各个环节数据全面打通共享,供应管理的成本比较低,管理效率比较高,商品从出厂到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基本上实现透明化查询,方便营销人员管理和操作。 二、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策略体系探究 (一)大数据时代满足产品精准化信息推送模式分析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更新经营销售的理念,并且要积极调整产品流通与销售的结构,转变处理好内部管理关系网络与外部经营关系网络的关系,积极利用网络工具实现精准化的定位营销。在移动终端的大数据分析服务模式优化中,利用APP等移动商圈微信微博及QQ等社交商圈,进行商品广告信息的精准推送。根据线下实体店的经营特点,推动实体门店和服务网点服务模式的结合,从而适应网络化消费环境发展的需要。线下实体店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开设数字体验店,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对每天的市场动态信息流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全国各地价格行情和及时供求信息找准商机,利用价值洼地效应制定出合理的营销方案。在大数据分析活动中,经营者应该重视数据源信息的挖掘工作,根据自有网店中的客户足迹数据和电脑用户、手机用户终端APP互动数据进行消费习惯和消费潜力的评估。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需要采用自动分类规则设置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并且过滤垃圾数据,得到市场洞察的实时化判断依据。 (二)大数据时代选择合理营销手段与价格策略的分析 在大数据的时代实现网络化的企业运作,利用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及其协同共生机制,创造更大的社会化价值。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企业经营者应该实施关注网络生态的变化和发展,根据市场中产品流通和生产经营要素变化的具体情况,进行企业营销发展方向的选择。认真处理客户投诉事件,并且根据客户投诉的具体情况,分析和评价全渠道的营销体系数据,打造一种实现销售扩大化的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及其协同共生机制。企业经营者应该加强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学习,端正管理意识,积极认识到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营销策略制定的过程中积极应用大数据的整体概念,利用大数据产生实际利益。普遍使用行业智能的先进技术,进行海量业务数据的综合分析。企业经营者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高效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化层面营销行为的分析,挖掘出产品经营销售渠道中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下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方案,经营者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排除客户不需要的产品配置,减少库存和复杂性。在创新性的经营销售模式中,显著提高利润率,同时提高客户的满意率。通过开发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改进营销活动,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产品类别的具体信息,从而调整产品的定价策略。 (三)大数据时代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的模式分析 大数据时代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有利于提升经营效率。建设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激励与社会资本解雇,根据大数据环境下客户消费过程跟踪,确定本月度的销售任务。在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活动中,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深度洞察消费者的集中需求,将受众消费行为碎片化信息打散然后重聚,从而发现主流消费的需求和价值。企业经营者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市场分析,提升消费者洞察能力。经营者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规律,积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现有经营环境中消费者的需求。 (四)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中的价格策略和品牌化建设 在个性化营销策略的制定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应该放弃传统型的粗放式产品信息推广模式,采用让利于消费者的销售策略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在销售促进策略中,将企业的投入方向由“买媒体”转变为“买受众”,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手段,打赢互联网电商市场中的价格战。企业经营者在制定销售促进策略时,应该注重企业的品牌化建设,集中公司的优势资源打造名优名牌,构建长期稳定的品牌关系,提升消费者的信用粘度,赢得一大批忠诚粉丝的关注。在大数据时代努力实现传播策略的实时可控建设,做好针对于用户需求的体验咨询工作。采用线上咨询、线下体验结合的服务模式,满足和提升用户体验。 (五)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中的信息适应性问题分析 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处理好信息适应性问题,对前期销售产品的市场反响实时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在效果分析中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制定科学的新产品信息传播策略,重点把销售方向放在开发新客户上,同时做好老客户的关系维护工作,采用定期问候与优惠信息定点回馈的方式,建立与广大消费客户的良好关系,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实现本企业经营品牌建设和经营销售扩大化的目的。 三、大数据时代营销模式特定经营领域的市场适应性分析 (一)大数据的经营规模扩大化营销优势 在数据管理平台中,做好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工作,在大数据的销售模式下,能顾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当前电子商务中“农村淘宝”经营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淘宝”+“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作物生产滞销的问题。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符合农产品经营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缩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差距,帮助广大农户快速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根据城镇消费者的需求,制定科学化的营销方案,利用农户作物生鲜健康的理念来吸引消费者。在个性化营销方案制定上,经营者应该找准目标顾客和市场,既可以由农产品供给企业和消费者直接对接,降低生产和流通的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又可以开发单个农户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营销策略,激发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欲望。 (二)大数据的销售流通环节精简化营销优势 这种经营模式对于大数据利用效率比较低,它仅仅依靠减少零售环节来获取利润,单个经营的网络农户物流配送整合与适应能力比较低,主要销售特色农产品和干货等产品。但是,由于网上开店软硬件要求都比较高,这种营销模式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其转换价值利用较低,因此对于大数据的优势利用效果不明显。而传统的经营销售模式中,经营者可以选择将农产品供给企业然后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方式进行营销。这种营销方案利用了集群化的优势,商品成本比较低。但是平台规模比较大,需要专人来完成日常的运营维护,因此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支出比较高,综合商品的成本最终的定价比较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为了找到能够适应经营规模扩大化发展的营销模式,选择将农产品交付给供给企业,由供给企业和求购企业在网上完成对接和交易,这种个性化的经营模式既能够降低成本又能够扩大销量。在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实践中,通过大数据时代大宗采购意向分析,促进农产品网上流通供应链条的使用,减少大宗产品采购和销售的流通环节,增加市场机会,提高企业市场份额和利润。 四、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营销活动,经营者应该积极根据数据信息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经营发展的营销战略。在大数据信息数据处理的销售模式中,建立O2M全渠道的经营模式,显著增强经营效率。在大数据支撑平台下开展个性化的营销活动,经营者需要根据客户的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引流潜在消费者。认真分析客户的接触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设计全渠道的产品经营与销售渠道,开展全渠道消费者的定点营销与跟踪式信息采集服务活动。 作者:黄琍 单位:武汉商学院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施工项目的质量与安全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不是单‘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前言 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建筑施工爪、l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等问题,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笔者结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1施工前期的安全管理 建设单位要与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监督单位签定合同。建设单位在申请施工许可证之前,应当向当地建筑_J:程安全监督机构提交工地安全方案,其中包括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各自的安全责任、该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及安全生产专项施工措施。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要加大力度抓好材料管理。这项工作对建设工程项目的性能,保质,安全上起重要作用。要做到材料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检测,评测,验收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的现场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等一系列安全工作上有意识科学地进行策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控制和改进来发展安全管理工作。公司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安全方案。审批后的施工安全方案即是作为建设工程全程项目安全施工的依据。 2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内容。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首先要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建筑工程项目监理单位要将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安全审查相关内容纳入建设工程项目监理范围,具体要做到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安全、质量、丁期和投资四项同步控制。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当针对下列工程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施工临时用电工程:垂直运输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拆除、爆破工程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施工单位应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单位整体发展的需要。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部合理、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有利于规范企、lk和企业职工行为,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现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安全控制 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之前进行安全评价,可避免选用不安全的工艺流程和危险的原材料以及不合适的设备、设施。当必须采用这些设备、设施时,提出降低或消除危险的有效方法。开工之后进行的评价,可查出施工中的缺陷和不足,及早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系统建成以后,在现场施工阶段进行的安全评价,可了解现场的现实危险性,为进一步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提供依据超级秘书网 31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T是一项复杂的生产过程,产品是固定的,而且在同一个施工现场需要组织多工种,甚至多单位(如,桩基、土建、吊装、安装、装饰等)协同作战。为理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其紧密配合,保证正常施工,就需要严密地计划组织。因此,必须编制指令性的施工技术文件一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而安全技术措施是旌工组织设计(或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安全手相术措施是针对该项工种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先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消除工种施工过程中的隐患,从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人身事故。安全技术措施不是一般的措旌,而是国家规定的安全法规,具有法律的性质,带有强制性,必须编制,必须执行。 3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是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目标管理控制、制约、激励的总纲,是企业领导、管理者为实现安全生产所采取的保障措施,是贯彻实施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具体化。它具有法律效力,规章制度一经确定,贵在严肃认真地组织实施。“安全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安全第一”是说明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预防为主”指的是所采取的积极可靠的组织、技术措施,这个措施是根据设计、施工地点、条件、时间、方法、使用机械设备、工程特点、施工工艺等实际情况预测容易出现那些事故隐患,所采取的组织技术对策和措施,消除隐患,具体地说就是不让事故的萌芽出现。 4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管理对策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做好对人的管理关键是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制度等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笔者认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对策是:①落实安全责任,实行目标管理。②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持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筑牢安全管理基石学禁令。③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④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⑤努力实现本质安全,健全HSE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⑥突出重点,强化各项专业管理。施工的管理、监督、检查分别由建设单位、质量监理和施工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包括:①安全组织管理(包括:机构、制度、资料):②场地设施管理(文明施工):⑧行为安全规定:④安全技术管理.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筑行业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行业,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量的增加,安全事故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事故包括机械打击、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1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交底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以及相应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1.1安全交底过程存在问题 在安全交底的过程之中,存在安全检查成效很低的问题,当前,很多的技术交底工作存在交底不完善以及缺乏针对性的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员在工作交底的时候都是进行口头上的交底,这样的形式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中的员工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进行建设施工工作,在工作的交底上缺乏严肃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多工程施工没有相关技术交底的环节,也有小部分人员通过伪造的交底记录去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施工生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出现某些工程安全施工。此外,也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交底工作,相关负责人也需要对施工的设备机械等进行必要的检查,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出现安全施工问题的概率。 1.2相关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健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安全机构缺乏健全性,以及其中的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做好人员的配备问题,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比如说,某些项目的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业,这样就导致难以周全把握好工程的施工。此外,甚至很多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工作,或者是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并没有在现实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在工人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没有加强投资力度以及强化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工人素质偏低以及工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1.3相关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施工安全意识,因为当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施工单位经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十分被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某些施工企业在安全经费上相关缺乏,无法保障对安全经费的支出。甚至某些项目管理人员采取减少安全经费的做法,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此外,当前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工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工程施工也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职业素质。 2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对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其次,应当建立村政府的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工程也是在农村进行,但是许多工程并没有相关的开工手续,对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进行必要的规范。 2.2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存在于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加强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以及准确找到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控制。在建筑施工以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列出风险因素清单。通常而言,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经验主义的风险,但是单纯依靠经验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方式,因此,应当完善隐患排除工作,比如,编订风险清单、组织员工学习等,加强对员工的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2.3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第一,对电器设备等进行防护,各种施工设备需要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防雨水装置,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维护。第二,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佩戴好安全带,这也是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硬性规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者是高跟鞋。在建筑高层进行施工,尤其需要佩戴安全带,此外,相关高空作业的人员需要操作证书才能进行工作,设置安全网以及踢脚板等。第三,应当做好文明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做到不损害附近居民的切实利益,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施工,其中施工所需要的沙子、石头以及钢筋等都需统一摆放整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应当完善安全监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韩华 单位:贵州安科劳动保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各级都将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责任放在工作首位,处处保安全,事事讲安全,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心中,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还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化与系统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仅是单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也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建筑企业领导与全体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对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贯彻到施工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才能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法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前提是做好施工的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将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认真管理每一个施工生产的环节,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安全人员的配置不足,加上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管理过于混乱,工程施工无法得到保障。1.1.2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导致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应聘廉价劳动力,通过与民工队的“包工头”签订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的职责权限,安全制度由民工队自行管理,而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润,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不足,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汇总,部分建筑企业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的安全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置、安全资金配备、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安全事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关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据可循,只能依靠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积累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缺少计划性、规范性与预见性。加上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导致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安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应急防范效用。1.2.2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与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随意性,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对部分违规操作的情况视而不见,发现隐患问题没有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给现场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应对对策 2.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作为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了解安全生产不仅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的信誉,还给国家财产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当生产、效益、安全以及进度发生冲突时,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牵头,由各级分层管理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各项工程安全员负责管理,认真落实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结合自身具体需求优化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讨论安全生产中的难度,加强安全事故调查,提出对负责人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并做好施工班组的安全学习工作,组织交流安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为工程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1.2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改善有社会零散人员自发组织的无序状态,通过签订负荷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方式,明确安全生产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进行施工前,做好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任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和工后讲评的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手中,做到谁在岗、谁管理、谁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的氛围。例如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有效解决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督不力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学习、观察与落实上形成一体化的保证体系,严抓岗位安全制度学习,每月阅读组织开展岗位责任制学习,提升员工对岗位制的认识。并将“一岗一责制”落实到位,对岗位安全负起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奖罚制度,如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与违规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规范岗位责任制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真正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违规必罚。此外,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安全管理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制度与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隐蔽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辨识危险源、定期安全汇报、有效防范等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2.2.2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胜于救灾,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权限,加大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根据规定要求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通告批评方式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警醒,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对于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没有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的问题,应及时安排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和各种器械设备进行管理,严格使用“三相五线”连接电缆线路,并在电源箱上悬挂警示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应提醒佩戴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环境、材料以及设备的综合管理,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效率,确保人员人身安全,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始终,让全员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加以规范,从而提升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张俊 单位:重庆建工渝远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与考核的合理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使得建筑业仍处于我国高危行业,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考核制度,以促进效能的提升,保证我国建筑业的安全、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考核;合理建议 前言 近年来,有关部门逐渐意识到建筑安全的问题(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等),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也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分析总体形式,可以发现安全问题依旧严峻。如:安全生产问题严重,不重视安全监管,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等。以上问题就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施工进程与质量,不利于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以下笔者就对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中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调查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可以发现是复杂多样的。以下笔者从中抽取常见的三种原因进行分析。 1.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分析当前我国建筑业的施工人员,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学历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且基本没有接受过科学的安全教育与培训。通常是以“老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入行。“师傅”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以掌握工作的技能。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师傅”自身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故而“徒弟”的安全意识也不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将更多将重心放在“通过工作获取利益”上,忽视了安全操作生产规程。因此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 1.2施工工期制定不合理 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如:《合同法》)仅仅提出了超过工期应如何处罚,并未提出如何制定合理的工期。导致我国一些参建方为保证自身利益,与建筑单位制定了不合理的工期。为在规定内完成建筑任务,很多建筑单位会盲目缩短建筑工期。施工工期的不合理就会导致一系列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如:单位要求施工人员加班加点赶工,进而导致施工设备出现磨损、施工环境恶化。以上情况使施工人员处于一个不安全的施工环境,故而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1.3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 另外,也是事故高发的原因就在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具体如下:建筑施工是露天的施工场所,所包含的施工项目众多,施工人员众多且工种繁杂。为保证建筑施工的进度,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临时设备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且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现场存在一些高强度的施工作业交叉进行,不但增加了施工指挥、调配的难度,同时隐藏了很多安全隐患(如:高空坠物、设备撞击等)。这也正是由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系统不足,安全监管不够,力度不严造成的。 2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现有的建筑安生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①在监督检查发现隐患时,有关部门通常是要求建筑单位整改方案或是进行罚款(大部分违法成本较低,罚款不高),无法有效引起单位重视。由此可见,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不严厉,且震慑力不足。②处罚条款不明确。建筑单位在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标准时,无法根据标准执行罚款。③责任不明,无法确定责任。安全事故发生后,通常工程建设各个参与方互相串谋,包庇,导致事故安全责任不明。 2.2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同样是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大多是采用“评分制”的标准。且没有制定评分后的具体措施,导致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与安全责任重视不足。这一情况下,及时相关部门限令整改,起到的效果也依旧不高。 2.3管理人员专业度不够 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专业度不够,也是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且在职人员专业素养存在明显差距。很多监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信息的交换(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统计信息),且信息整合、汇总意识不强。正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度不够,导致监管联动机制不畅通,进而导致监管职能履行效率不够。 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使监管工作可以“有法可依”,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如:有关立法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当前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考虑,去除或修改一些与时代不符、落后、陈旧、实际执行困难的规则、条款。增加一些符合时展,可执行度高的标准,以提高法律、法规的标准性、规范性,使其符合且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3.2确定事故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 为改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有关部门应积极确定建筑安全的事故责任制,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具体可以:有关监管部门应建立并积极完善事故调查制度与程序,要求建筑单位权责明晰,信息透明,以方便监管工作的落实。针对一些安全事故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度中应细化处罚条款。具体条款的制定,部门可以参考国内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政策,然后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 3.3提高队伍建设,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 为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积极提高自身队伍建设;而监管部门应积极强化工期控制提高监察效率。在提高队伍建设中施工单位可以:重视对单位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可聘请相关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培训,并进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观念。在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提高人员监管能力,丰富人员监管技术手段(如:借助网络技术实施现场监控),以提升监管效能。 4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4.1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 存在问题如下:①考核概念不明确。如:部分建筑单位没有意识到考核是对一个员工的评估,没有考虑到通过考核可以和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更没有意识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影响考核结果。如:部分建筑单位将考核作为选拔干部的一种途径,而员工则将考核作为升职、加薪的一种方式。这样有目的的考核范围不够全面,内容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发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安全观念。③考核内容与实际的工作脱节。如:负责考核的管理人员没有下基层观察与分析,那他制定出的考核方案无法满足员工的安全需求。 4.2改善建筑企业考核中问题的对策 企业可以:①制定考核人员应对岗位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关注各部门的协同贡献,了解岗位特点与要求,注意各岗位间的绩效平衡。②在考核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宣传与培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的安全管理与施工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观念。 5总结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的角度分析,其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建筑施工进度与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鼓励其改革自身的考核制度,以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促进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安全、持续发展。 作者:祁凯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对策及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现状,分析建筑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认识和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建筑;标准化;对策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安全事故频发的领域。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球建筑施工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仅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就达9.6万亿元,从业人员达4100多万人,约占全国工业总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 一、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背景与推进情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及安全技术标准,法规、标准系统化更加健全,建筑业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从多年的建筑安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建筑业体量大、范围广,高空、交叉作业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施工场地管理状况良莠不齐,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率依然较高。以2013年为例,我国共发生建筑安全生产事故85起,其中死亡320人(事故类别统计见图1)。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正大力开展,各地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落实成果,积累了一定标准化建设经验,极大地改善了工地面貌,有效地减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在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优势。全面深入推进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事故发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存在的问题 看到成果的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规、规范的系统衔接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监督管理主体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各地监督部门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度不够。三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缺乏有效引导和激励机制,对监管主体和施工单位的开展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缺乏系统配套的激励机制,各方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四是技术保障不足,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科技创新支撑缺乏,未能协同利用好现有资源。五是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力度不够,未形成长效机制。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高度关注,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方面不够重视,无制度化的落实举措,加之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实体经济乏力,原材料、用工成本大幅度上涨,施工企业经营困难,施工单位压缩成本,减少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能力受到制约[1]。六是舆论宣传方面,全社会尚未形成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浓厚氛围,各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有效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根据自身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针对目前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谈几点不成熟的对策和建议,供读者指正。 (一)深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优化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强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研究,包括通过细化研究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人、机、料、法、环、测处于良好状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标准化的实施基础。第二要继续优化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系统衔接配套,加强行业间的协调沟通,使建筑行业的标准化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同时强化建筑行业内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衔接配套,确保法规、规范层次清晰,配套完善,执行有力。第三要继续健全完善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及有关规定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定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将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 化融入日常监管工作各地要重视和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改变以往各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忽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动,各地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可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出台相应的落实方案、措施,将推动建筑安全标准化融入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利用监督检查现场反馈,召开月度、季度监管例会,文明工地检查以及约谈等形式,全力推动,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逐步引向深入。 (三)完善推进标准化奖惩机制,提高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办质[2013]11号),《意见》明确了考评目的、考评主体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有序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2]。应继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全面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并推广经验,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和工地可授予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工地”等称号或予以其他形式的加分奖励(图2),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可予以通报批评,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企业和工程项目可予以通报批评、信用扣分等,并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络平台上进行曝光。通过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推动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改革创新,增添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动力与活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推进的着力点,按照参与各方职能特点,全面开展创新。一是建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要开展制度和服务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大胆进行创新,成果逐步推广,使监督管理更加有效,服务引导更加精准,标准化工作更加深入。二是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要发挥主体作业,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上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创新及实用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可重复利用的设备装置,做到安全可靠、降低事故风险,兼顾环保、经济性和美观。三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甚至个人积极参与创新。建筑安全相关的高校、院所在建筑安全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施工企业有现实需求,做好供需对接,协同创新,必将产生一大批符合施工现场需要的先进实用的优秀创新成果,而个体或团队参与也是创新一种有效补充(图3)。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创新更有动力与活力。四是积极吸收国外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和经验做法,洋为中用。目前欧美国家的行业协会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企业每年向行业协会缴纳一定的会费,会费除日常管理外,其他费用则可用于建筑业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督促施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图2某建筑施工工地使用工具化围挡也是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从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作业环境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协同发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3]。 (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核心在人,关键在落实,各地宜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监督检查、评比、观摩等活动,扎实开展、全面深入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和公众号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努力提升建筑安全生产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形成政府推进引导、企业参与落实、群众知晓支持、舆论正面宣传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全面深入推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提升建筑行业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现状的简要概述,分析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此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指正。 作者:袁金虎 单位:南京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 一、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光想着能多挣点钱就多挣点。项目经理不认真负责任,遇到监管部门检查时,或遇到处罚,只掏钱不改。没有树立“安全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长远建设”的理念,根本没有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理念。第二,对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不知、不学、不运用。不参加开会和继续教育培训,考试顶替。从总承包企业到项目部、监理企业、机械租赁安拆单位,几乎没有设置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第三,企业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差,持证上岗及到岗到位率低。随着工程数量规模的逐年剧增,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的突出,持证上岗的项目经理、总监在工地很难见到,有检查时才打电话通知到工地。即使在位,有的对存在问题也不重视,如对分包单位从业人员的宿舍管理,视而不见。有些安全员、监理员一问三不知,不检查、不跟班监督、不制止违规行为。第四,安全法规制度落实不力,安全监管手段单一。安全施工投入不足,安全保障能力受限。安全监理工作滞后,没有尽职尽责。 二、安全生产必须抓好基础管理 施工安全事关从业人员生命和健康。转变安全监管方式,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是一项刻不容缓、丝毫不能松懈的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建筑安全生产的标准规范和制度措施,力求做好以下几点:(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监管部门、施工和监理单位都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逐级落实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二)严格审查备案手续。建立安全监管台账。充分发挥安全监理对消除隐患的职能作用。(三)严格落实施工现场企业领导带班责任。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继续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力度。要加大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事故隐患排查长效机制,坚持实行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施工安全的日检、周检、月检制度,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详细分析安全形势,切实把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到位,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四)落实安全教育制度。所有进场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采取各种措施深入广泛地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使安全生产意识入心入脑,每时每刻不忘记,人人都是宣传员。 三、抓好安全生产必须抓住关键岗位责任制 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与实施的主要责任人,必须具有懂管理、会管理、有较强责任心、熟悉工艺流程、懂规范、有技术、有经验的基本管理素质,必须首先掌握和执行国家的强制性安全管理规范,并经过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培训,执证上岗,全面履行安全管理职责。项目经理必须充分了解工程概况,熟悉工程的环境条件,熟悉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条文,带头执行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实施大纲》,不违章指挥,不采取强制性的违规生产活动。熟悉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等。总监及监理工程师在施工安全生产中的职责同样极其重要。其主要负责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专项监理制度和审批安全监理细则,设立安全监理机构及配备安全监理人员;按规定组织专项验收,及时对变更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重要施工环节和安全事故易发工序应进行巡查并有详细记录;认真履行职责,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监理记录齐全、监理月报能如实反映工地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要针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目标任务,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 作者:孙连武 孙长术 单位:唐山市曹妃甸区第十农场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论应如何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 摘要:本文以"知"、"意"、"情"的视角,逐层分析、阐述应如何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标准化(以下简称标准化)工作。通过从哲学不同层面,切入思维意识,来提醒人们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要重点从思想上去把握标准化推进,以切实地保障标准化有效地深入推进和实施。 关键词:安全 标准 标准化 深入推进 意义 工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标实闹匾性,并均从战略角度来重视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进其各行业的标准化,以使本国在行业的竞争中能够占据有利位置,最大限度的为国家利益服务。对此,我国也极为重视,并根据需要从相关发达国家引入和参照制定了相关的标准,以便和国际接轨,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部分行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有的行业或部门的发展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比如物联网的发展,现已取得国际上领先的地位,并且我国物联网标准已领先其他国家,并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上,突破性地在起着主导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标准化实施上还普遍水平不高,究其缘由较多,但最为重要的还是我们在思想层面上认识不足。这也就从思想这个源头出现了问题,使得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而作为我国人员密集型建筑业,由于整体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标准化进程也就相对较晚,特别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对建筑质量标准化要更为滞后。这从相当的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建筑施工的安全。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建筑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已制定了有关的建筑安全标准化规范,并对标准化的推行做了前期的推广,现已步入全面深入推进阶段,而且得到相当多的安全从业人员的相应。作为一名有志致力于标准化深入推进的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标准化的深入推进工作提供见解和建议,以为建筑安全标准化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以下是我对应如何深入推进安全标准化,所提的一些拙见,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知――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全面推经标准化的前提 工业化生产离不开标准,作为工业化生产之一的建筑业自然也离不开相关的行业标准,而保障建筑施工正常安全运行的建筑施工安全也自然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相应建筑安全标准。我们不仅会疑惑,标准为什么会这么重要,不妨重新来看一下标准的概念。国家标准GB/T――3935.1―1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 第一部分:基本术语》中在对标准的定义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次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经济为目的。从标准的概念可以看出,标准不仅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是体现社会效率要求的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如果对其标准化实施,社会可以使整体效率、利益趋向最大化,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层面的重要性,故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及标准化的推进。这也是建筑行业为什么要针对建筑安全,推广推进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原因和本意。 近年来,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当一部分企业也都非常重视对标准化的推广,相当一部分企业为此还专门制定相关的企业标准,并通过有效组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同时也给标准化的社会性推广、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就建筑业整体标准化的水平来讲,还远未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这其中原因很多,如果我们深究原因,深刻反思的话就会将原因指向人的思维层面。因为“人”是一种思想性的存在,“人”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来把握世界,引导实践的。如果我们在思维、思想层面认识上出现偏差,我们的“行动”,自然也会偏离。 这也就提醒了我们,我们的安全工作不能仅仅是埋头苦干,而是有清醒的思维意识、明确的方针指引,否则我们就可能“跑偏”、“走错”道路,这对我们尤为重要。 我们不仅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更要固守“以人为本”的主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本质、分清主次、厘清关系。我们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如此,我们在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的工作中更是如此。 那我们不仅要问,在建筑安全生产安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的工作中应该如何厘清“标准化”的前后关系呢?从哲学本体论层面来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在”、“真”、“善”、“美”、“人”,而这“在”、“真”、“善”、“美”最后指向的却是我们“人”,所以我们才要坚持“以人文本”,才能认清“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标准化”的深入推进中就容易弄清其“前后”关系。如果说“以人为本”是主旨,在建筑安全中,“安全”就是目的,为其“服务”的相关“标准”就是实现安全目的“指标”;确保我们建筑安全实现,需要有效保障,这需要我们去“行动”,这个“行动”本身就是实现“标准化”,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就是实现安全“指标”――“标准”的“手段和措施”。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前后”,看清此关系,也就能够从我们认识上把握住其重要性,才能在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把控”,切实落实涉及建筑安全生产的各项“标准”,所以说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全面推经标准化的前提,它也是我们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从认识论层的“知”。 二、意――从道德及法律角度,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的“前后”逻辑关系,让我们看清了标准化推进中的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对进一步推进起到了“引导”作用,但要切实地去深入推进、落实标准化,还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这还需要我们从“意”(道德论)的层面解决我们应然问题,也就是说需要我们从“应然”(“善”)的角度来“审视”、“监督”、“纠正”自己。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全面深入推进标准化就只能还停在“空中楼阁”,安全标准化也就很难“落地”,也就很难全面推进、落实标准化。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度地捋清我们自己的思维。我们人是一种理性的、实践的存在。从道德哲学角度来讲,人有道德情操,因为人有道德律。道德律中最重要的观念叫自律,也就是理性自己为自己立法。而理性立法是建立在自由的环节上的。在实践领域,自由是理性的自由,是纯理性的。理性的自由使我们“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这个“想”就是意志,因此意志是自由的,这自由源自理性的实践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自由地去决定“做什么”时,不可以说我们“有心无力”,也就说,我们不可以推卸我们“做什么”之责任,也就有了“应然”。从道德层面的意义上讲,社会各个层面的主体,都是责任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某个主体也会不遵守道德律,但这并不能遮掩住道德律对其的有效性。由此,我们更不要说违反保障社会最低正常、有效运行的法律了。 我们不难想象,要是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人人就会不计后果去做“恶”。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外在”的法律,还是“内在”道德,都是我们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有责任、有义务去遵守的。只有使社会的主体“看清”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才能最大可能地使其自发、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这一点,对于我们标准化的全面深入推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思想上解决以往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就很难由内而外地按照标准化的相关规范、标准去“真心实意”、“心甘情愿”地去策划、决策、布置、落实、实施,全面深入推进标准化,也就只能“悬置空中”,实现标准化的“目的”就只能“草草收兵”、“无功而返”。所以,标准化的全面深入推进需要主体从道德层面把握住其重要性,否则就会有可能出现有悖于我们的初衷,违反我们的本意的结果。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要加倍重视从深层次的道德意识层面去强化安全意识,对潜伏在我们思想中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刨根究底,杜绝后患。这同时也是我们各个层面的主体(无论是从政府、企业、乃至于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唯有此,我们才能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无所畏惧”、“逢山开山”、“逢水搭桥”,“一往直前”,最大化地全面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为建筑施工保驾护航,以达到守护安全这个“目的”和底线。 三、情――从“美”的层面来深化标准化的推进 如果说,厘清标准化“前后”关系是我们全面推进标准化的前提,而把握住“应然性”问题能够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促使我们全面深入地推进标准化,那么追求“美”,就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推动”标准化的“内在动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类的“善”的观念不仅仅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还引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具有一种超越性,进而走向一种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人在社会生活中是用“美”的方式来塑造和生产的。从黑格尔的角度来“看”,“美”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统一,从而达到“自由性”,即“人”不仅仅是作为自然而然的自在性的存在,“人”还是作为一种实现自己理想、追求自己目的,自为性的存在。这表明,“人”是通过实践来“呈现”“自己的活动”,或者说是通过自己“对象性”的活动而实现自己“目的性”的活动。就这个意义来说,推进标准化就是我们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的一种“对象性”活动,而“安全”――“目的”就是我们推进标准化的“目的性”活动。我们通过标准化――“对象性”活动,来实现我们建筑安全的目的――“目的性”。 在标准化深入推进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建筑安全的工作更加范、标准,而且要更加深刻地体会“以人为本”的主旨,以一种超越心态、创造性地投入安全工作中去,进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各主体安全管理的能动性,催化创新意识,并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持续深化不同层面的主体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夯实安全基础,把紧安全环节,消除安全隐患,为建筑施工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人是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其历史存在的意义。而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建筑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在现今建筑业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承载着守护行业建筑安全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不断推动、深化和提高建筑施工安全工作,保障建筑施工安全,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致力于从事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的所有同仁现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呈现的现实意义所在吧。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关于建筑安全生产存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属于“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方法。过分注重经验,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体系,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是治本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事后型”的管理范畴。“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积极借鉴和采纳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 在国内,国际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科技水平提高很快,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建筑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近年来伤亡事故率呈下降趋势,但重大伤亡事故仍时有发生。从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状况来看,无论是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还是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建筑安全工作的发展,必须加以改进。 一、建筑安全生产的现状 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搞好安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中的部分领导,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依然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一些建设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安全工作却要领导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以致只能应付任务,造成所管辖范围的安全工作滞后于质量管理和资质管理;有些建筑企业的领导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位置,看不到安全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度不落实,或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甚至放在抽屉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和主管安全的领导及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知识一问三不知,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上级来检查工作时,才动手抓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应付调查和检查,事过之后依然故我。 许多地区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网络虽已形成,但监督队伍的人员组成不合理,专业不配套、不对口,监督人员没有施工经验,专业技术素质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许多地区监督经费一直未得到解决,职工工资都难以保障,造成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主动性差。监督机构也缺少必要的监督检测设备和仪器,监督工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更无从谈什么现代化、科学化管理。 目前多数地区的安监机构采取的是监督员分片跑工地的方式进行安全监督管理。这种方法在安全监督起步阶段是行之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的实施,这种替代企业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方式属于越位管理,也不利于促使企业在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方面向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方向发展。另外,监督人员疲于检查,工作难分主次,且由于监督人员少,有的施工项目进度很快,监督员仅在基础施工时检查过一次,第二轮检查未到工程已竣工,一旦发生事故,责任难以分清。 从总体来看,目前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属于“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方法。过分注重经验,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闭合体系,造成安全管理工作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安全检查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种手段,不是治本的方法,从本质上讲也属于“事后型”的管理范畴。“经验型”和“事后型”的管理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积极借鉴和采纳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有些建筑企业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没有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有的为了减少部门和人员,盲目撤销安全管理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合并,致使安全管理工作上下断档,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力度,安全生产出现明显滑坡。 从目前建筑业的总体情况来看,操作工人的安全意识普遍缺乏,安全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以农民工最为突出。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使用的外协队伍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放任不管,招来即用。这部分人员目前占操作者的绝大多数,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不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伤亡者也是这部分人。 二、建筑安全生产对策 经济快速发展及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期,往往是安全事故的高峰期。必须加强法规建设和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目前建筑安全方面的法规还很少,许多工作的管理依据不足。如对违反建筑安全规范标准、施工现场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责任者的处理,没有具体的处罚条文可作依据。“违法必究”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受到影响。另外,许多工作与有关部门职能交叉,管理责任难以划分,也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应尽快健全建筑安全法规,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执法依据更充分、更具体,责任更加明确,并通过法规约束建筑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的投入,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技术人员、促进安全生产均衡发展。 健全的法规要靠健全的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去执行。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各级监督机构的建设,从人员结构、专业配套方面进行调整、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监督管理工作系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监督管理执法队伍。 领导者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一是强化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中。二是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格、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得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指导和引导企业在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去组织生产,对行为主体的监督管理要重点体现在行政职能的发挥上。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总体上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一是重点对企业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使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并结合对工地的重点抽查,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二是根据施工现场人机环境变化和工程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控监督,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可利用计算机管理网络,企业将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在网上反馈,监督机构视具体情况适时检查;三是抓典型。好典型推广、坏典型曝光,促进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安全生产均衡发展,提高总体水平。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是八十年代后期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OHSMS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的安全工程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OHSMS认证,首先可以推动企业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因为OHSMS标准要求认证企业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作出承诺,并定期进行评审以判断其遵守情况;其次,可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OHSMS标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将职业安全健康与企业的管理融为一体,运用市场机制,突破了职业安全健康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使企业内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地位由被动消极的服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第三,可促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四,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实施OHSMS,可以明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并通过改善作业条件,促进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减少伤亡事故,从而产生巨大的安全效益。 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之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建筑企业应严格按照建设部的有关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要对进入本企业施工的人员特别是外协队伍的农民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并严格考核,合格后建立档案、颁发内部培训证书,做到持证上岗,彻底消除职工“无知”这一最大安全事故隐患。 从总体来看,目前建筑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为适应建筑安全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使科技真正成为搞好建筑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先导,用科学技术为建筑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智能化的方法,解决建筑安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水平。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探讨 [摘 要]安全生产事关建筑行业的成败,笔者从我国当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出发,提出了提高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和措施。此外,建筑企业还必须注重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科研手段引入建筑市场,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和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1 当前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1.1 建筑行业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关于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约有250余部,尤其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2004年出台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促进我国建筑市场和行业的规范和安全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已有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依靠现有规章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只规范了特定施工阶段并未涵盖建筑生产全过程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不到位使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无法可依。 1.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高 按照现行建筑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但是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漠,忽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建筑施工单位安全监督检查仍然停留在突击性、专项性的事后检查,缺乏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和追踪问责机制。对于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及时进行处理,或者处理中缺乏严肃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2 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2.1 完善法律法规,使建筑业安全生产有法可依 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切合实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并在其中明确监理方在安全管理中的权力,例如工程开工前必须得到监理工程师的审批,同意后方可开工,如果施工单位未获批准自行开工的,就暂扣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特殊的分部分项工程在施工前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如未编制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总监理工程师的权责等。 2.2 完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建筑行业施工过程和最终产品(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特殊性,如果缺乏政府的干预和管制,势必陷入混乱状态,故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政府安全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做到“管建结合,相互促进”。 2.3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建筑业安全生产 2.3.1 运用安全生产数字化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施工现场各关键部位安装摄像头,建立施工单位现场安全监督的远程监控体系,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品的不安全隐患扼杀在第一时间。同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以降低潜在的施工风险。 2.3.2 鼓励建筑安全科技的研发、推广 虽然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是在这个科技爆发的时代,建筑行业也必须重视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例如可以建立“高校―科研机构―施工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互动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同时促进科学技术向施工安全生产领域的转化。 2.3.3 新型建筑材料和新型施工技术的应用 新型材料的产生以及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运用为施工单位安全生产提供了契机。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墙体节能保温材料、节能保温绝热材料等既能满足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又能使整体建筑更加安全。 2.4 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安全生产设备的购置及其日常维护费用;第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和安保技术的开发推广费用;第三,为施工操作人员配备法定的劳保用品、用具、设施等的费用;最后,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所需的费用以及紧急救援和日常演练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等。 可以说上述四项费用是构成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投入,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为企业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但是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增大眼前利益,大量缩减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不仅使企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保证,同时也导致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能力低下。 2.5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针对上述建筑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的现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如建立日常培训制度,并由政府拨款或强制施工单位设立“施工人员教育培训基金”,做到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施工单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业务素质及安全意识的提高。 3 结 语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其所掌握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高效整合,最终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这就凸显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高难度。因为不安定因素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集聚,然后在某一环节全部爆发,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注重对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环节的重视。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现状及管理 【摘要】建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在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的现状下,建筑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建筑安全逐渐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对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对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现状;管理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的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广泛用新科技、复杂化的工艺结构设计的大 型 建 筑、高 层 建 筑 以 及 地 下 结 构 形 式 越 来 越多。同时,由于行业特点,使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 最危险的行业。[1]在建筑行业突飞猛进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筑安全生产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本文通对我国目前建筑安全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加强了我们对建筑安全问题的认识,激发了我们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思考。 1、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现状及事故成因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建设。每年我国基本建设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5% 左右。工程建设的巨大投入和从业人员的规模使得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 十分严重。安全事故与一切客观事物一样,它的发生必然有其特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对事故进行全面而又具体的分析,辨明其中的逻辑关系,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1.1 安全环境因素 (1)通过对若干建筑安全事故的案例研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建筑安全事故是由于安全投入不足造成的。 (2)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受到地理环境、天气情况、气候状况、时间雷理、社会条件、政策等一系列环境的影响。事故的发生很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不考虑客观的情况而概指责施工人员的“粗心大意”、“疏忽”却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1.2 建筑工程顶目违规现象严重 。 在近年来对我国建筑工程顶目的检查中发现部分顶目无视国家建筑法规规定规避报建、图审、招投标 等基本的法定建设程序,这些行为给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埋下了重大隐患。究其原因,建设单位依法建设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仓促开工,往往“重项目”。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企业中的部分职工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对建筑安全性认识不足。 1.3 建筑市场混乱,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机制 不规范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上高资质企业和低资质企 业之间、总承包和专业分包企业之间、国有、股份、个体等不同所有制形式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很 不规范,差距也很大。由于不同等级的企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因而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安全制度 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安全管理适应市场机制转变等一系列深层次管理问题解决的方法、力度和深度,也 直接影响、制约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1.4 监管体制不完善 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建筑实践经验表明,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安全管理整个系统的漏洞监管体制不完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这两者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 此说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4] 2、关于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管理的构想 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面对大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树立信心,抓住面临的历 史机遇,以我国加入国际《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 和落实《安全生产法》为契机,加快建筑业安全生 产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建筑安全生产。 2.1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的行政法规体系和 技术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出台为建筑安全法规的完备提供依据和方向。完善建筑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呼尽快出台《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等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定完善操作性强的配套规定。同时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考核工作 要进一步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建设领域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完善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和监督考核机制。 2.2 明确安全监督机构的性质和责任 首先,作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监督和国家监察一样都属于政府行为是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安全监督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次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作为依法行政的责任主体,必须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新观念,改革和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法,使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在具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从行业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总体去把握,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变微观检查为宏观监督。 2.3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建筑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筑生产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基本上都拥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监控系统,它们采用高新信息技术手段对建筑生产活动进行监控预警。在建筑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方面,美国除一般的法律规定以外,主要依据1970 年颁发的适用于美国各州和地区的《职业安全与健 康法》。 应充分吸纳国 内外先进经验和成果,促进建筑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生产问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对建筑安全雷理工作的反思,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 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 形势下,建筑必须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施工技术工程,结合工程项目具体需求。坚信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安生产的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我国建筑行业会更加强有力的发展下去。 建筑安全生产论文: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分析 摘 要:自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以来,有效引导、督促了各级政府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促进安全发展;但是,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也存在着较多争议,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建筑安全现状。为此,通过分析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体系 自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层层下达控制目标,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指导,安全形势得到了较大改善,事故死亡人数连续大幅下降。然而,伴随指标体系的建立,各种争论也不断,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争论更为激烈。如何重新定位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建立科学、全面、合理的控制指标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安全生产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1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概述 1.1 指标体系建立的背景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制订全国安全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的必要性,进一步健全完善落实年度控制指标体系,实现安全生产情况的量化考核。同年,国务院安委会依据我国安全生产现状,制定了全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并逐级下达安全事故控制目标;各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单位围绕实现控制目标,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此,我国安全生产工作踏上以控制事故死亡人数为重点的新征途。 1.2 指标体系的构成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由事故控制指标的设定、分解下达、考核等环节构成。在最初指标设定中,国务院安委会确立各类事故死亡人数等11项项目指标如图1所示,同时将建筑业、煤矿企业、危险化学品等6类死亡人数归类到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中。 图1 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 1.3 指标的分类 为了体现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时效性,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通常按照反映的安全生产是属于总体还是行业领域分为综合指标和专项指标,按反映事故状况的方式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图2 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分类 2 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指标体系的构成分类可知,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被归属为“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指标。2004年以来,安全生产事故指标体系对建筑安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建筑安全事故指标体系在指标设定、指标分解、指标考核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以“绝对指标”作为建筑安全事故主要控制指标 近年来,建筑安全主要以“事故起数”、“事故死亡人数”、“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等绝对指标作为事故主要控制指标,并对这些控制指标纳入考核。这些控制指标往往根据事故总体指标进行分解确定,仅反映事故的绝对数值,未直接与经济发展水平、工程建设规模等相关联。建筑安全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建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施工工艺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事故控制指标只有与上述因素相关联,指标才是客观的、科学的。“相对指标”由两个指标之比构成,能有效结合上述因素,因此,建筑安全事故主要控制指标应以“相对指标”为主,以“绝对指标”为辅。 2.2 指标设定下降幅度与建设工程规模增长幅度不匹配 据统计,在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中,全国事故绝对控制指标下降值分别设定为10%和12.5%以上,其中,建筑安全事故绝对控制指标下降10%。然而,回顾我国近10年建设工程规模情况,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1653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44725亿元,增幅达283.8%;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997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450亿元,增幅达到346.3%。一方面是事故死亡数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是基本建设规模大幅上升,除因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而降低的安全生产事故外,在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盲目追求事故下降幅度只会导致事故瞒报、谎报。 2.3 指标层层分解脱离客观实际 国务院安委会每年都会根据上一年各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运行情况,统筹制定下一年全国各行业事故量化指标,并进行层层分解下达,要求相关部门制定措施,完成事故指标。如:某年全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指标为800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这一指标下达给某省控制指标为60人,此省根据60人下调某个百分数后进行测算,下达给某市控制指标为15人,该市测算后下达给各县区的控制指标在几人甚至0人,显然该项指标与辖区经济发展水平、工程建设规模不符合,脱离客观实际,致使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在很多责难中发展。 2.4 重政府指标考核轻企业事故处理 各级政府为完成事故指标,在采取各种安全措施的同时,通过行政手段,指标考核被列为政府重大考核事项之一,如把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单位以及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然而,每起事故发生后,责任主体不充分吸取事故教训,认为事故发生有偶然性、突发性,不从自身查找事故原因,往往找各种理由逃避处罚;各级政府部门也往往同情、理解企业,对企业减轻或者免予处罚,最终导致企业不充分吸取事故教训,不加强自身安全管理,不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致使事故恶性循环。 3 完善建筑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的建议 3.1 以“相对指标”作为事故控制的主要考核指标 建筑安全事故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建设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施工工艺的难易息息相关,仅以事故发生的数量很难客观评价安全工作的好坏。经济越发达,建设规模越大,从业人员越多,事故数量就越多,反之,事故数量就少。因此在确定主要考核指标时,应将相对指标与上述因素相结合,可以将“百亿元产值死亡率”、“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等相对指标作为建筑安全的主要考核指标,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指标作为辅助指标。 3.2 合理确定事故下降幅度 事故的发生、下降有其客观规律,事故的下降是个缓慢的过程,因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物质危害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等。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措施,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效果,而不是人为的不考虑工程规模增长等客观因素,想当然、拍脑袋来确定事故下降比例。这样不结合基本建设规模、盲目制定的事故控制目标,事故统计与控制指标的矛盾将会更突出,最终只能导致各级政府不惜代价控制所谓的“死亡人数”,造成事故数量不真实、不准确,弄虚作假。 3.3 加大事故单位的责任追究力度 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应对一切生产经营过程安全负责。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通过监督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通过宣传培训树立安全氛围,而不是对企业的所有生产过程出现的事故负责,因此,对事故责任追究应主要落实到企业而不是各政府主管部门。对事故单位的责任追究力度越大,表明政府抓安全生产的决心越大,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也会越重视,在安全投入上也会越多,隐患治理也会更彻底,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信息化建设论文:实施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水平 目前,以建设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蓬勃展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日益加快,农村土地承包及其流转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陆续显现出来,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切实加强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提高整个农村经营管理水平,20__年8月份开始,我市在建立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管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模块,利用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有利时机,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成为全省第一个应用农村经营管理系统,对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的县市,得到了省农业厅、嘉兴市农经局领导的肯定。目前,全市10个镇(街道),137个行政村,1782个村民小组,88044户承包户,353646亩家庭承包面积已全部实行网络化管理。 一、平湖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介绍 平湖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系统包括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承包管理查询两大功能,全市共安装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2个站点(市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客户端40个站点(镇街道级)。土地承包管理的功能主要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平湖实际,采用便捷的操作方式和多媒体技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情况登记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薄、地块变动登记、合同变更、权证变更等信息进行动态管理,主要由镇(街道)负责操作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查询的功能主要在各镇(街道)对权证、合同等资料录入后,通过计算机点击相关菜单,能快速、准确地查询全市任意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权证变更信息,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情况的汇总和数据分析资料,此功能主要供各级领导、市农经局查询和管理使用。 二、基本做法 (一)统一思想、领导重视。1998年我市根据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开展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__年,全市又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嘉兴市的统一部署,开展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从而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方因土地征用、土地整理等原因导致农户土地承包纠纷上升。通过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实施,对于全面提高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满足社会对农经工作的需求,从而更加有效地树立农经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市农经局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出具可行性报告,制定具体的项目建设方案,周密布置,落实专项经费,配备相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1名,迅速铺开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实现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新的突破。 (二)建立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督网络系统。20__年3月我们按照省农业厅统一软件、统一科目、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四统一”要求,依托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平湖市农村信息中心为平台,采用全省统一的“浙江省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网络软件,投资34万元,建立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管网络系统,该系统由杭州金安易软件公司组织安装并于20__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管网络系统涵盖市、镇(街道)二级的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农经统计等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平湖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就是在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监督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增加土地承包管理模块建立起来的。 (三)开发和完善土地承包软件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是我们市农经局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投资10万元,委托杭州市金安易软件公司,成功开发出的软件系统。作为全省最早对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的县市,我们所使用的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和农村财务软件系统比较,相对来说不够成熟,在使用初期,我们坚持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针对碰到的一些问题,及时与金安易软件公司取得联系,通过软件的不断升级完善,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逐渐趋以成熟。如:去年8月份,我们在进行农户承包权证数据录入的过程中,发现承包土地总面积数据的录入和承包地块明细中面积数据的录入没有平衡关系,录入错误的数据系统也给予认可,我们及时将这个问题反映给杭州金安易软件公司,金安易软件公司马上从技术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确保了农户承包权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再如,最早使用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只有农户承包权证原始数据的管理,没有农户承包土地流转情况的管理,而近几年来我市的土地流转正在稳步发展,20__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4.6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面积的13,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2.7万多户,占全市家庭承包户31,土地流转管理同样需要规范化和信息化,今年7月份,我们市农经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市土地流转现状,制定了《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转包)合同》、《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合同》、《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平湖市农户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申请》、《平湖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变更合同》等6张土地流转文本格式,及时与金安易公司取得联系,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中增加了土地流转管理功能,并在黄姑镇试点使用。 (四)组织培训。我市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按照建设要求,除保证必要的设备投资外,还注重业务操作员和系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20__年9月我们市农经局专门组织市、镇(街道)两级共32人到杭州,请金安易软件公司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市农经局组织镇(街道)人员 培训3次,培训65人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金安易软件公司也先后十几次派出技术人员到我市各镇(街道)进行现场指导,同时我们市农经局的技术人员经常到各镇(街道)进行技术指导。(五)数据录入。1998年我市全面开展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__年又在全市全面开展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至04年底,全市农户的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和承包权证发放率均达到99.9,村、镇(街道)、市三级分别建立了农户承包权证登记薄等档案,农村土地承包原始资料齐全,我们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从20__年8月开始,全市各镇(街道)农经站组织农村会计服务部人员,部分镇(街道)还专门抽调人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进行数据录入,到20__年12月底,全市10个镇(街道),137个行政村,1782个村民小组,88044户承包户的承包权证全部录入电脑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了平湖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数据库。 (六)建立与网络化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软件系统的专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管理的操作流程,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确保网络的安全和数据信息的完整畅通,我们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并下发了《平湖市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管理制度》(平农经[20__]67号),指导和规范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化工作。 三、成效 (一)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新模式。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的建成,标志着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轨道,网络系统的投入运行,全面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强化了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创新了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切实加强了农户承包权证的管理,强化了对农户承包期内承包面积增减或四至变动的规范管理,确保权证内容与实际的一致性,切实保护了农户的承包权益;进一步规范了农户承包土地档案管理工作,市、镇(街道)两级既有农户承包土地最原始的纸质档案,又有先进的农村土地承包网络档案。 (三)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的网络化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网络系统建成后,依托网络可快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传输,可通过上网,就能快捷、准确地了解任意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和其他相关材料情况,使全市农户的土地承包情况一目了然,视同公安局管理户口一样方便,可随时在计算机上面查询,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的网络化管理。 (四)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统计工作的自动化。通过农村土地承包信息网络,市、镇(街道)两级既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类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等业务,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本地区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及相关情况的详实汇总和数据分析资料,节约了三级管理工作成本,减少了工作差错,极大的提高了市、镇街道、村三级的工作效率。 四、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浙江省实施办法》将于20__年1月1日起全面贯彻实施,随着该办法的实施,我们将及时和金安易软件公司取得联系,对现在使用的土地承包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升级完善。 (二)加强土地流转网络化管理。目前,土地流转网络管理模块已在黄姑镇试点使用,从试点情况看,通过土地流转情况的网络化管理,不仅能掌握农户的土地承包情况,还能及时了解农户的土地流转情况。明年初我们将在全市推广应用土地流转网络管理模块,切实加强我市的土地流转管理,维护农户的土地流转权益。 信息化建设论文:试论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和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管理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部署与安排。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应用,带动着我国各项工作信息化进程。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对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给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的建设都是朝着这个目标方向不断努力的。人口管理信息化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各项工作不断改革、进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无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人力方面的投入,都实现了突破。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做好人口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将会给计划生育部门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有很大的挑战。因此,作为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体制和策略等方面深化人口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以实现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就是在人口管理的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人口资源,完善人口管理服务的职能,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人口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的过程。 二、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信息的创新而出现的,其本质特征是现代化,其是在现代化的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现代化的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挂历方法、手段等。 三、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从公安部门组建“金盾”工程以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认真的贯彻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的精神,坚持“抓创新、树亮点,强基础、建机制,高起点、快速度,重发展、促应用”的原则,进行周密的部署和组织,根据每个地区的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程度和水平评出优秀市、县,以积极的推进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例如能够准确的了解管理地区的常住人口的婚育状况,为人口计生管理和相关人口工作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不断的提高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可以召开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汇报会。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是以全部常住人口为管理对象,以户为单位进行管理,涵盖公民身份信息的大型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针对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等因素,市人口计生委专门成立领导机构,统一部署。各区县人口计生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定“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安排和部署信息采集、审核和录入等三个环节工作。 四、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过程 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是计划生育部门管理中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推动。 1、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社会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的信息化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普遍化,也就是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管理信息的综合应用水平还是很有限,其中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有些地区缺乏足够的经费与人才保证。 2、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层面是实现: 第一,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信息设备、信息资源和计生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因此,要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基础条件上下大功夫,保证这方面工作的完善性。 第二,人才和制度的保证。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实现,对现代技术信息要求的水平比较高,因此,要有一定的技术人才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保证。在人口管理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院校学生的培养和引进外来人才等来建设一支具有高技术、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技术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人口信息技术的工作与日常的工作进行整合,在各个环节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 结语: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全国各级政府领导和支持下,我国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前我们更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推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信息化建设论文: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免疫系统功能建议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中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而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无疑应该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以审计信息化建设带动审计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方法的转变,系统解决那些不适应、不符合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种种难题。通过建设“国家审计信息系统”(gais),逐步承载起越来越多的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夯实“免疫系统”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信息化浪潮逐渐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深入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生产、组织、管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变革,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步成为承载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开展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同时,由于资金、技术、开发周期、管理、经验、知识产权等原因,这些信息系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成为威胁国家财政、金融、国有资产和资源、民生、生态环境及国家信息等系统安全的潜在爆发区。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国家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审计事业的新发展,结合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该如何有效应对?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以数据审计为基础,以发现大要案线索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微观功能 我国审计机关自建立以来,计算机审计经历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向计算机审计转变的两个阶段。通过多年的数据审计实践,我们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总结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开发了一系列数据审计软件,成为审计人员开展数据审计的有效工具。在对银行、海关、电信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审计中,这些经验、技术方法和审计软件对发现大要案线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迈出了由以手工审计为主逐步向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关键步伐。应坚持以数据审计为基础,逐步使其成为审计人员普遍掌握的基础审计方法,加快完成由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的跨越。通过开展数据审计,注意发现大要案线索,及时揭示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微观功能。 二、以信息系统审计为高地,重点揭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宏观功能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内部的信息系统将逐步整合,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也将逐步融合,“信息孤岛”的现象将逐步消除,审计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必须逐步从转向一般特殊、从“细胞”转向组织和系统。只有站在系统思维的高度,通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统筹兼顾相关信息系统的总体和具体情况,才能够充分扩展审计的视野,准确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和控制环节,进而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点,并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才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宏观功能。 三、积极探索联网审计,建立预警机制,前移审计关口,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等基础网络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处理业务、从事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借助网络建设和应用开发,以部门的预算跟踪及联网审计为试点,逐步探索各部门、各地方的预算执行及其他常规业务的联网审计工作,通过植入相应审计模块或软件,建立起预警机制,及时或实时发现违法违规事件,做到关口前移,逐步实现“三个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结合信息化工作,改革机关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为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坚实的技术和组织保证 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审计机关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搞不好,审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观念的转变和树立、信息化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必然收到限制,必然影响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影响审计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因。因此,应站在审计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本着对事业和队伍负责的态度,首先应加强审计机关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保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为顺畅开展数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保证国家审计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信息化建设论文:消防队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近两年来,我大队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工作目标和衡阳市信息化工作考核要求,大队全体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队伍素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就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硬件投入与网络建设,夯实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如果离开了硬件与网络支持,无疑建设空中楼阁,大队党委高度重视硬件投入与网络建设,在这项工作上坚持高点定位的原则。近两年来,大队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截止到目前为止,大队已增加电脑5台,并办理了光纤业务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夯实了我大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二、狠抓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消防队伍的素质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人是关键,它要求我们的消防队伍是即熟悉本职业务,又要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我大队领导高度重视对全体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积极安排大队干部、文职轮流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各种微机业务培训,重点针对网络基础应用、文字处理等应用类培训,有的放矢,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的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并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录入工作。目前我大队全体干部与文职都取得了计算机初级证书,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大队继续推进部队作风纪律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的日常调度,促进工作落实,树立良好的新时期公安消防形象;继续创建学习型队伍,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做到每月至少集中学习一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跟班培训和全员业务技能比武,评选业务标兵活动等形式,提升全体官兵的业务水平。 三、扎实推行政府信息公开。 大队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促使非涉密政务信息100%公开;维护和更新公开大队信息;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强化应用,强力推进网上作战实效,行政许可与处罚案件全部实行网上办理,全面推行“阳光执法”活动,促进依法行政。 信息化建设论文:县统计信息化建设浅析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统计信息化是为了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交换和共享,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全面提高统计效率,更好的为统计工作服务。 一、南县统计信息化的现状 县级统计局是政府统计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公民联系的纽带,是采集统计数据的第一线。因此,县级统计信息化是整个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沿,也是信息建设的关健所在。 1、省、市、县重视统计工作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__]8号和《进一步加强工作意见》(湘政发[20__]8号精神,以及益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益政发[20__]15号),省、市两级政府明确指出要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统计专网建设,实现省、市、县网络线路开通,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要逐步实现联网直报。乡镇微机配备经费按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负担。县人民政府对统计工作有关要求也进一步明确。 2、统计基层,基础情况 从县统计局看,县统计局在职人员16人,平均年龄42岁 ,统计师2人,懂统计与计算机复合型人员不超过一半,现有微机13台,笔记本1台,人平0.8台,针式打印机3台,激光打印机1台,局内全部联接internet网。 从乡镇看,全县12个乡镇,统计人员暂为经管系统编制,县政府、编委正就统计人员定编定员问题进行研讨中,就乡镇微机配备事情,经费由省、市、县按3千、2千、2千比例已经到位,对乡镇统计站的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已进行政府采购中,5月底可以全部配备到基层。 从企业事业部门看,向统计局有报表报送任务的单位317家,其中规模企业41家,商业 37 家,房地产建筑22家,服务业17家,县部门95%都拥有电脑,八成接入宽带,统计人员基本由财务室或办公室兼,持有统计上岗证不足20%,企业单位统计人员由会计兼,电脑接宽带情况只有90%,但统计上岗证持有约有30%。 从信息化交换信息情况看,县对市基本实行电子化办公,通过市级内网“ftp”进行数据传输,企业部门中除规模工业企业德盛纺织、德兴纺织、汇源麻业、湖南拓普进行联网直报外,其他均进行电话、传真、报表等纸介进行传输。县统计局对县域经济数据及主要经济指标主要通过统计年鉴、南县经济数据月度卡、南县调研分析向外传送,在20__年底,县统计局建立了南县统计信息网,县局的有关工作及统计数据在网站上向外公布。 二、制约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1、信息化意识不强 有不少的干部与公众对统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部分单位领导对统计信息产生、传递、服务、作用认识模糊,对计算机使用仅停留在文件打印上,认为信息化是高新技术,还不知如何着手来抓信息化,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工作效率。 2、资金投入有限 统计部门的本身业务经费就有限,如果从有限经费中挤的话,也是非常少的,所以在设备更新、网络升级、网站更新上都难以跟上社会发展。 3、统计软件更新较快 现在县级在处理统计数据使用sarp系统,有的使用的foxpoe系统,一套表制度的epras,普查版本的apras,再到抽样调查各类新程序,县统计局的统计专业人员使用起来尚需摸索中求发展,更别谈乡镇、部门、事业单位了。在对报表单位布置工作时,月季、年报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汇总,统计软件的快速更新使得报表单位也有些应接不暇。 4、统计信息网管理落后 南县统计信息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少、更新慢、数据少、统计分析、调研报告少、版面也不美观,点击率十分低,网站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它的对外宣传,公布的作用。 5、专业人员缺乏 县统计人员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有5人,特别是懂统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少。懂计算机的人员也只是停留在简单操作计算机、录入、汇总操作上,而网络技术的方面几乎空白,精通业务与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统计网终化建设成败。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与对策 对于我县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立足实际,充分挖掘有利条件,实行扬长避短,分步实施的策略,逐步加大统计信息化建设力度。 1、要以省、市、县《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通知》文件出台为契机,大力宣传统计信息建设的重要意义 利用好各种宣传工具,特别是南县统计信息网普及统计信息化知识,宣传统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让公众了解统计信息化工作,支持统计信息化工作,参与到统计信息化工作来。 2、办好南县统计信息网,构建互动开发的信息平台 统计信息网是统计信息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发挥统计服务功能,展示统计工作成果的阵地和窗品,在丰富网站内容、美化网站版面的情况下,更好的考虑谁在观看我们的网站?用户需要了解哪些统计内容,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式服务格局,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服务。发掘和捕捉企业、部门和公众需求,推动统计业务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3、大力度进行统计信息化硬件建设 统计局的电脑设备是最多、最好的,因为计算机就是工作人员的工具,报表录入计算汇 总都离不开,只有有了先进设备,先进系统,工作效率才能提上去,才能让统计工作者既“勤奋”又“聪明”地工作。 4、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信息化建设,人是关健,有了设备和系统,还需要操作员,要利用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培训班,对在职工作者进行充电,针对网终技术空白,更要找时间找机会让操作者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较深层次的知识。通过开展人才培养活动,造就一批精英统计员,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5、采用分步分块策略推行联网直报 统计联网直报是统计信息化过程的必然趋势,目前,市统计局对统计联网直报工作正紧锣密鼓的进行,我县的规模工业企业也已有4家,通过联网直报向国家统计局报表,对统计报表单位可以就水平、层次及状况进行分类,逐步实现统计资料联网直报。 统计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必然,我们统计部门要抓住机遇,按高标准要求,通过统计信息化带动统计工作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化建设论文:消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安全分析 摘要文章从消防信息化建设出发,结合当前全国消防通信网络的建设现状,从网络的脆弱性、网络入侵手段等方面分析探讨了网络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在消防信息化建设中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对实现我国消防信息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消防信息化网络入侵网络安全信息革命席卷全球,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消防信息化对实现消防业务办公自动化和消防业务信息共享及其综合利用、建立消防部队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消防部队预防和扑救火灾以及处置其他灾害事故的实战能力、优化消防业务工作流程、实现消防业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脆弱性及在系统平台搭建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将有可能直接导致病毒传播、非法入侵、信息泄漏甚至平台崩溃。因此,如何避免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消防工作,也是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l.消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消防信息化的范畴 消防信息化是利用先进可靠、实用有效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对消防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挖掘,以实现消防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高程度、高效率、高效益的共享与共用的过程。 消防信息化建设的范畴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内容。 1.2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消防通信网络从逻辑上分为三级:一级网是从部消防局到各省(区、市)消防总队以及相关的消防科研机构和消防院校;二级网是各省(区、市)消防总队到市(地、州)消防支队;三级网是各市(地、州)消防支队到基层消防大队及中队。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直辖市,二级网和三级网可合并考虑。每一级网络所在机关均应建设本级局域网。 1.3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实现公安消防机构信息共享、快速反应和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安全保障体系首先应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在此基础上保证应用系统和业务的保密性、完整性和高度的可用性,同时为将来的应用提供可扩展的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保障网络安全、可靠、持续运行,能够防止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和内部的恶意破坏; (2)保障信息的完整性、机密性和信息访问的不可否认性,要求采取必要的信息加密、信息访问控制、访问权限认证等措施; (3)提供容灾、容错等风险保障; (4)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尽量为网络应用提供方便,实行全网统一的身份认证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5)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 2.消防信息化建设中面I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2.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 从狭义的保护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不受自然和人为有害因素的威胁和危害;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系统上的信息安全。 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计算机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 2.2网络系统的脆弱性 2.2.1操作系统安全的脆弱性 操作系统不安全,是计算机不安全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 (1)操作系统结构体制本身的缺陷; (2)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传输文件、加载与安装程序,包括可执行文件; (3)操作系统不安全的原因还在于创建进程,甚至可以在网络的结点上进行远程的创建和激活; (4)操作系统提供网络文件系统(NFS)服务,NFS系统是一个基于RPC的网络文件系统,如果NFS设置存在重大问题,则几乎等于将系统管理权拱手交出; (5)操作系统安排的无口令人口,是为系统开发人员提供的边界入口,但这些入口也可能被黑客利用; (6)操作系统还有隐蔽的信道,存在潜在的危险。 2.2.2网络安全的脆弱性 由于Internet/Intmnet的出现,网络安全问题更加严重。可以说,使用TCP/IP协议的网络所提供的FTP、E-Mail、RPC和NFS都包含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许多漏洞。 同时,网络的普及使信息共享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信息被暴露的机会大大增多。Intemet网络就是一个不设防的开放大系统,谁都可以通过未受保护的外部环境和线路访问系统内部,随时可能发生搭线窃听、远程监控、攻击破坏。 2.2.3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的脆弱性 当前,大量的信息存储在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中,而这些数据库系统在安全方面的考虑却很少。而且,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必须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相配套。 2.2.4防火墙的局限性 尽管利用防火墙可以保护安全网免受外部黑客的攻击,但它只能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不可能保证网络绝对安全。 2.3基于消防通信网络进行入侵的常用手段分析 由于消防工作的社会性,消防信息化建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积极通过网络媒体为社会提供各类消防信息,如消防法律法规、消防知识等,促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在网上受理消防业务,公布依法行政的有关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增强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满意度。在利用网络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日常工作流程的同时,也面临许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3.1内部资料被窃取 现在消防机关上传下达的各种资料基本上都要先经过电脑录入并打印后再送发出去,电脑内一般都留有电子版的备份,若此电脑直接接入局域网或Intemet,就有可能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人员的威胁,其主要方式有: (1)利用系统漏洞入侵,浏览、拷贝甚至删除重要文件。前段时间在安全界流行一个名为DCOMRPC的漏洞,其涉及范围非常之广,从WindowsNT4.0、Wind ows20__、WindowsXP到Windowerver20__。由于MicrosoftRPC的DCOM(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块)接口存在缓冲区溢出缺陷,如果攻击者成功利用了该漏洞,将会获得本地系统权限,并可以在系统上运行任何命令,如安装程序,查看或更改、删除数据或是建立系统管理员权限的帐户等。目前关于该漏洞的攻击代码已经涉及到的相应操作系统和版本已有48种之多,其危害性可见一斑; (2)电脑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差,系统配置疏忽大意,随意共享目录;系统用户使用空口令,或将系统帐号随意转借他人,都会导致重要内容被非法访问,甚至丢失系统控制权。 2.3.2Web服务被非法利用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公安消防部门在因特网上已建立近100个网站,提供消防法规、危险物品基础数据、产品质量信息、消防技术标准等重要信息,部分支队还对辖区内重点单位开辟网上受理业务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基于网页的入侵及欺诈行为也在威胁着网站数据的安全性及可信性。其主要表现在: (1)Web页面欺诈 许多提供各种法律法规及相关专业数据查询的站点都提供了会员服务,这些会员一般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正式注册成为会员,站点允许通过信用卡在线付费的形式注册会员。攻击者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Man-In-the-Middle的方式得到会员注册中的敏感信息。 攻击者可通过攻击站点的外部路由器,使进出方的所有流量都经过他。在此过程中,攻击者扮演了一个人的角色,在通信的受害方和接收方之间传递信息。人是位于正在同心的两台计算机之间的一个系统,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能在每个系统之间建立单独的连接。在此过程中,攻击者记录下用户和服务器之间通信的所有流量,从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信息,对用户造成威胁。 (2)CGI欺骗 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即通用网关接口,许多Web页面允许用户输入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交互。还有一些搜索引擎允许用户查找特定信息的站点,这些一般都通过执行CGI程序来完成。一些配置不当或本身存在漏洞的CGI程序,能被攻击者利用并执行一些系统命令,如创建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开启共享、系统服务,上传并运行木马等。在夺取系统管理权限后,攻击者还可在系统内安装嗅探器,记录用户敏感数据,或随意更改页面内容,对站点信息的真实性及可信性造成威胁。 (3)错误和疏漏 Web管理员、Web设计者、页面制作人员、Web操作员以及编程人员有时会无意中犯一些错误,导致一些安全问题,使得站点的稳定性下降、查询效率降低,严重的可导致系统崩溃、页面被篡改、降低站点的可信度。 2.3.3网络服务的潜在安全隐患 一切网络功能的实现,都基于相应的网络服务才能实现,如IIS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等。但这些有着强大功能的服务,在一些有针对性的攻击面前,也显得十分脆弱。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攻击手段。 (1)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者向系统或网络发送大量信息,使系统或网络不能响应。对任何连接到Intemet上并提供基于TCP的网络服务(如Web服务器、FrP服务器或邮件服务器)的系统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大多数情况下,遭受攻击的服务很难接收进新的连接,系统可能会因此而耗尽内存、死机或产生其他问题。 (2)口令攻击 基于网络的办公过程中不免会有利用共享、FTP或网页形式来传送一些敏感文件,这些形式都可以通过设置密码的方式来提高文件的安全性,但多数八会使用一些诸如123、work、hay等基本数字或单词作为密码,或是用自己的生日、姓名作为口令,由于人们主观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些密码形同虚设,攻击者可通过词典、组合或暴力破解等手段得到用户密码,从而达到访问敏感信息的目的。 (3)路由攻击 攻击者可通过攻击路由器,更改路由设置,使得路由器不能正常转发用户请求,从而使得用户无法访问外网。或向路由器发送一些经过精心修改的数据包使得路由器停止响应,断开网络连接。 3.消防信息化建设中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对策 3.1规范管理流程 网络安全工作是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信息化工作与规范化工作的根本目的一样,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只不过改变了规范化的手段。因此,在实行信息化的过程中,管理有着比技术更重要的作用,只有优化管理过程、强化管理基础、细化管理流程、简化管理冗余环节、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在达到信息化目的的同时,完善网络安全建设。 3.2构建管理支持层 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实施自始至终需要单位最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包括对工作流程再造的支持、对协调各部门统一开展工作的支持、对软件普及和培训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一个“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各部门部长担任成员,下设具体办事部门,具体负责网络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这是一种较理想的做法。但要真正发挥其作用,促使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领导的重视,更重要的是需要负责人有能力充分协调与沟通各业务部门开展工作,更要与其他部门负责人有良好的协调配合关系。 3.3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是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如制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审查;组织管理上,避免单独作业,操作与设计分离等。 3.4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 就当前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来看,网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局域网服务、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上。应当避免与Internet连接直接接入,而是配置一台安全的服务器,整个局域网通过这个上网,这样上网的终端在Internet上是没有真实IP的,能避免大多数的常规攻击。对基于Web服务的网上办公、电子政务,应当安装经公安部安全认证的网络防火墙,由专人负责,尽量少开无用的服务,对系统用户的数量和权限做严格限制,并可采用授权证书访问或IP限制访问,增强站点的安全性。在数据库方面,现消防部门主要应用Microsoft的Acce,此数据库的网络功能主要基于A、PHP等动态网页平台来实现,通过SQL查询语句与页面进行交互,在保证系统不被侵入、数据库不能被直接下载的前提下,数据安全主要由页面查询语句的严密性来保证。除Acce之外,应用较多的是Microsoft的SQLServer和Oracle,这两套数据库系统的网络功能很强大,其安全性首先需要一个专业的数据库操作员,对数据库进行正确的配置、限制数据库用户的数量、根据用户的职责范围设定权限、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定时备份数据库,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结束语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消防部门办公的自动化、网络化进程正在悄然启动,这是一个不可阻碍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将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网络安全建设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提高领导的安全意识,分派专人负责安全建设,注重信息的价值性和保密性;二是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对重要信息进行专人专项管理,避免敏感信息直接接入网络;三是网络安全专业化,培养专业的网络安全人员,对整个网络进行专业的安全管理,提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建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先进的、可行的、实用的消防信息网络,在不断满足现代化消防工作需要的同时,推动并完善消防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论文: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思路探析 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涉及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运输动员、科技信息动员和政治动员等诸多领域,包含动员资源管理信息化、动员指挥控制手段信息化、动员内容结构信息化、动员力量信息化等诸多方面,是国防现代化建设征途中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持续发展的当今世界,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加快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要使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扎实有效地发展,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全面实践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重要思想,统筹规划,严密论证,科学指导,坚持实现国防现代化长远目标与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现实需求相统一,坚持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牵引带动机械化的复合式发展之路,坚持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总体布局出发,谋求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能力的全面提高。 国防动员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和军队的统一规划、组织和领导下,在国防动员领域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使用到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国防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力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与共享,全面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的过程与目标。在我国,不论是从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长远目标还是从完成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任务来看,国防动员信息化都处于影响和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随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着眼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快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步伐,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全局出发,认清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军委江主席指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实质是军队建设模式的根本转型和战争形态的根本转变。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性内涵。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群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上广泛应用,使信息化武器装备逐渐主宰战场,能量释放的受控性、系统性、智能性增强,作用空间更为广阔,形成了以信息力为主导的武器系统和军队力量构成,信息力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性要素,战争形态迅速向信息化转变。国防动员是国家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实现国防动员信息化的目标,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新军事变革核心的信息化在国防动员领域的具体实践,是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能力的“倍增器”。 国防动员信息化,走的是一条基于内涵发展的综合集成式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它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国防动员各系统的渗透、融合和改造,将信息网络终端植根于每一动员资源之中,通过提高信息能力增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动员能力。与传统建设模式相比,主要表现为三种转变。一是由“纵向式”向“体系式”转变。传统的国防动员建设,侧重于从纵向上发展各要素,信息化建设改变了这一纵向发展思路,它从体系对抗需求出发,着力于动员体系结构力、组合力和思想力建设,通过解决长期存在的各要素结合不紧密问题,改进人与人之间,组织机构与组织机构之间,人和组织机构与系统的硬件、软件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整体动员效能的倍增。二是由“捆绑式”向“融合式”转变。传统的国防动员建设方式是对各动员要素的合成及对动员行动的合同,实现各局部动员能量“捆绑式”累加释放,结果是1 1=2。信息化建设方式是对组织结构与动员行动进行融合集成,实现各要素、各局部动员能量“融合”式释放,结果是1 1〉2。三是由“平台式”向“网络式”转变。传统国防动员建设主要靠的是数量规模优势,战争动员规模不断扩展,杀伤支援能力不断增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以信息为需求和导向,变以往以人和装备等平台的规模和数量为重心,为以联结平台的网络为中心,通过数据链路,把人、装备等平台要素联成为一个网络化整体,通过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转移,提高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反应能力,实现国防动员整体效能的量级倍增。这正是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动员能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战争节奏明显加快,战场态势瞬息万变,作战信息量剧增,制信息权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同时,现代作战残酷激烈,毁伤破坏严重,物质能量消耗巨大。这就要求国防动员具有较高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和决策应用能力;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抗毁伤和持续保障能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正是满足上述要求的必然举措。第一,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以信息为媒介,可通过与国家潜力的紧密联接,将国家潜在实力转化为体系对抗的有效实力。第二,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以国家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可通过与国家信息化的紧密结合,增强战争动员的基础与潜力。第三,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以应用为目的,通过发挥信息能量,对各动员要素达成优化组合,增强应急机动动员能力。因此,我们要建立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国防动员体系,必须坚持实现国防动员信息化,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国防动员之路。 以国防动员建设模式转型为目标,科学确立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动员理论上,加紧研究和建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动员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国防动员理论。但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国防动员理论还是建立在机械化战争背景下的,理论体系的基点是为了打赢机械化战争。在新世纪新阶段,打赢信息化战争势所必然的成为我们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情况下,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紧信息化动员理论的研究,以动员理论的转型指导和牵引动员模式的转型。 二是在动员内容上,要尽快建立和形成以信息动员为核心的内容结构体系。纵观人类战争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社会形态孕育着不同的战争形态,而不同的战争形态,又依托于不同的动员基础资源。只有以不同时期的动员基础资源为核心,及时优化组合动员内容结构体系,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战争动员的需要。在信息化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已不再是体能、热能,而是信息能。在这个时期,信息资源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强大物质基础,战争动员的重点势必转移到信息动员上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虽然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但信息动员在战争中的地位却在不断提升。在20__年上半年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虽然动员的兵力比海湾战争少得多,但信息动员的规模却比海湾战争大得多,仅民用卫星就动员了100多颗,为海湾战争的20多倍。因此,正视信息动员在信息化战争中的战略基础地位,尽快建成以信息动员为核心的动员内容结构体系,应是国防动员信息化的核心标志。 三是在资源管理上,要加快开发和建设可视化的动员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系统。要提高对分布分散、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动 员资源的准确掌控和精确动员能力,就必须建立可视化的动员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电子化动员。首先,要研究开发公用的地理信息电子地图,作为动员资源配置显示的电子平台。其次,要研究开发军民一体、平战一体、技术一体的国防动员资源信息资源配置管理数据库系统,作为国防动员资源数据管理操作平台。再次,要大力加强对各种动员资源的潜力调查、计算机编码和分类建库工作,以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第四,要建立动员资源定期申报、核查、更新、维护工作,确保库存资源数据的准确,为动员指挥机构决策提供可靠保障。 四是在指挥方式上,要努力建设和完善一体化的组织实施指挥控制体系。国防动员系统作为未来信息化战争大系统的一个战略基础系统,要想发挥好系统的整体威力,提高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快速支前能力、快速保障能力等,就必须构建一体化的组织实施指挥控制体系。这一体系,在结构上,纵向应由国家、战区、省、地、县五级组成,每级指挥控制系统终端均设在本级战时动员指挥控制中心,并与同级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联网互通;横向应由各动员部门、动员系统构成,指挥控制终端平时由各级国动委综合动员办公室管理,战时由国动委指挥控制中心负责。这一体系,在分系统构成上,应由国防动员号令发放分系统、警报传递发放分系统、资源分布管理数据库分系统、动员方案自动生成修改分系统、资源流动可视分系统、指挥控制辅助决策分系统等构成。鉴于国防动员资源广泛分布于国家及民用系统中,动员工作也主要是通过地方党政机关、同级军事机关进行。国防动员组织实施指挥控制系统,应充分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立,依靠地方信息技术人才组织维护。 以国防和军队信息化目标需求为牵引,切实加强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的根本目标。为了使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始终以这一目标需求为牵引,走科学、高效的发展之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首先,要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全国、全军,是一项国防动员整体“改造”工程,其中会遇到不少阻力和困难,以至深层次矛盾。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要做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就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出现网络空间内“孤岛”等“违章建筑”,影响国防动员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为此,必须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根据我国国情,可在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相关领导机构,负责规划、指导本级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上下衔接的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体制。要从全面提高国防动员能力的要求出发,合理调配建设资源,大胆地采取和运用有利于民兵、预备役官兵综合素质提高,有利于动员工作效率和动员能力提高,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切方法、措施和手段,充分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努力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其次,要搞好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组织协调难度大、综合创新性强,要确保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就必须搞好总体设计,重点要抓好论证、决策、实施三个环节。在论证环节上要找准突破口。要围绕建设一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国防动员力量,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案进行比较,真正拿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保证国防动员能力持续提高的建设方案。当前,要首先搞好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结构论证和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论证。在决策环节上,只要是经过论证、看准了的,决心要坚定。要有破“旧”立新的勇气和魄力,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上动“手术”,这是决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环节上,要做到持之以恒。定下来的方案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予以及时调整,但决不能一遇到阻力就妥协、放弃,走回头路。 再次,要有效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应把握住技术推动、应用拉动、建用互动和整体联动这四个关节点。技术推动就是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作为直接的推动力来促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采取内部嵌入式方法,实现国防动员各领域的综合集成,就可快速提高整体的信息能力及动员能力。应用拉动就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广泛应用,来强力拉动国防动员机制向着信息化快速转型。建用互动就是在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中坚持边建边用,以建带用,以用促建,在建用互动的循环往复中推动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整体联动就是要使国防动员各领域、各层次协调发展,既要发挥好“长板效应”,又要避免“短板制约”,只有整体联动,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国防动员整体建设水平的攀升,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建设论文:浅论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人口管理 信息化 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管理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部署与安排。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应用,带动着我国各项工作信息化进程。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对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给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的建设都是朝着这个目标方向不断努力的。人口管理信息化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各项工作不断改革、进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无论是在资金、技术还是人力方面的投入,都实现了突破。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做好人口管理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将会给计划生育部门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对有很大的挑战。因此,作为信息管理部门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体制和策略等方面深化人口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以实现我国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就是在人口管理的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人口资源,完善人口管理服务的职能,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人口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的过程。 二、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信息的创新而出现的,其本质特征是现代化,其是在现代化的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现代化的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挂历方法、手段等。 三、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从公安部门组建“金盾”工程以来,我国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认真的贯彻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的精神,坚持“抓创新、树亮点,强基础、建机制,高起点、快速度,重发展、促应用”的原则,进行周密的部署和组织,根据每个地区的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程度和水平评出优秀市、县,以积极的推进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例如能够准确的了解管理地区的常住人口的婚育状况,为人口计生管理和相关人口工作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从而不断的提高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综合治理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可以召开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汇报会。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是以全部常住人口为管理对象,以户为单位进行管理,涵盖公民身份信息的大型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针对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等因素,市人口计生委专门成立领导机构,统一部署。各区县人口计生局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定“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安排和部署信息采集、审核和录入等三个环节工作。 四、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过程 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是计划生育部门管理中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推动。 1、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社会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中的信息化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普遍化,也就是信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管理信息的综合应用水平还是很有限,其中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有些地区缺乏足够的经费与人才保证。 2、实现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 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化中的作用发挥,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信息中主要通过以下四个层面是实现: 第一,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信息设备、信息资源和计生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因此,要实现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基础条件上下大功夫,保证这方面工作的完善性。 第二,人才和制度的保证。人口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实现,对现代技术信息要求的水平比较高,因此,要有一定的技术人才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保证。在人口管理中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院校学生的培养和引进外来人才等来建设一支具有高技术、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就是信息技术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人口信息技术的工作与日常的工作进行整合,在各个环节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 结语:人口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在全国各级政府领导和支持下,我国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前我们更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推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信息化建设论文: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1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多数城市中,虽然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了解,但实际操作中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体系还是不够熟悉,在部分农牧业管理单位中尚未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中心,这样不健全不完善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会影响农牧业信息的建设进程的。而且,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建设水平低,建设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没有达到标准,限制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农牧业生产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产生几倍的效率,信息化建设在面对农牧业信息服务时,可以形成农牧业与信息技术共存互补的良好局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农牧业管理人员来说是比较难以支撑的,这样就出现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农牧业管理人员的消费水平有限就造成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 3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完善策略 3.1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增加扶持的力度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涉及面很广的工程,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其他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配合,与社会中的其他工程设计相比,农牧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让农民直接收益,在社会覆盖面来说也是最广的工程。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可以解决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3.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层面的规范 农牧业信息化的团队建设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加强服务体系的建成是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管理方法的确切制定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服务内容,在市场运营方面可以增加社会化信息服务的活动,增强农牧业信息服务的工作动力,这样就可以推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4结语 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是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的,建设的内容会涉及到社会中的各个层面,政府在支持的同时要努力调动社会中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努力促进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农牧业信息化的建设道路目前还处在发展中,在这个特殊阶段需要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和农牧业管理人员共同协助合作,让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开展信息农牧业的正确合作活动,合理推进整个农牧业信息化工程的进度。 信息化建设论文:浅谈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链发展 关于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发展,说实话是个很大很难的课题,但这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发展。作为企业家,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写,也许是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也许对和我一样从事农业的人们有所帮助。所以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文主要从宏观的几个角度和农产品与电子商务两个部分做一下简单的阐述。 “先富与共同富裕”——和谐社会与共富裕的新发展观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烈表达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提出要认真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就包括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中国正在从单纯追求GDP或GDP挂帅的旧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以十几亿人口共同富裕为中心的新发展观。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体现在经济领域,表现在每条产业链上,就是每个经济单位和个体的产业化的明确分工和链条增值。 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聚焦现代服务业 寻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循环型转变。现代服务业就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也成为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国内方面主要基于一些政府引导的驱动模式,提倡政府引导,平台推动,企业自主,产业链吸纳。如泉州外向型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和义乌商品城以及第三方商务交易平台。所以聚焦现代服务业,体现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产业链上比较集中的就是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隶属于现代服务业这个庞大的国民经济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六大领域构建的链条 从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再进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大流通和涉农综合服务,这根链条上汇聚了全国5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95万经营大户,240万农民经纪人。这些链条上汇聚的每一颗珍珠,把大农业生态链构建的如此庞大与和谐,成为社会经济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小企业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璀璨群星,是每个产业不断成长的永久动力,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珍珠链上的钻石。每一条产业链条都存在它发展的勃勃生机 农业信息化——均衡发展与数字鸿沟 农业信息化包括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农作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贯穿了产前、产中和产后。如产前主要为生产规划和准备生产资料,产中主要体现在种植和养殖两大方面,产后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和农副产品销售方面。管理信息化方面,无论是前期的资源配置和优化,中期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上,都可以因为管理的高效和准确,而带来标准生产和规范管理。服务网络化方面,让市场和销售也变的可以预见,产品的品牌和渠道得到广泛的拓宽。 农村城镇化与农民职业化 在未来15年里,中国将有2-3亿农民迁入城镇居住,城镇人口将从现在的5.24亿增至8-9亿。中国市长协会秘书长陶斯亮说,据官方统计,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只占总人口的5.04,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变为45。也就是说,在迁入城镇的中国农民中,必定有一部分会成为中产阶级。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已经由1990年的18.9升至20__年的40,到2020年将达到60。在此期间,中国不仅要提高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还将建设数百个小城市,每年将可以吸纳1300-1800万农民。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解冻,“农民”的身份转换已成为一种必然。农民也将由一种身份变为一种职业。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把农民的区域分布和职业归属做了实至名归的标记。农业信息化又可以解决数字鸿沟,拉平了全国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可以寿终正寝,让农业产业化质的提升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土地上的农民至少有三种主流的走向。其一,他们会自主创业,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或小老板;其二,很多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会离开土地,融入城镇,成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业或自谋出路;其三,最终选择留在土地上的,最有可能成为农业经理人如家庭农场。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考虑自己本地的产业,设计出一种符合自己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型。 第二部分,我们从农产品与电子商务方面做一简单阐释。 电子商务是一个大产业,是一场革命,意义极为深远。现在是中小企业大批量应用电子商务的关键时期。重点在于发展模式,而非商业交易模式。我们在传统方式下,用五年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互联网状态下也许1-2年就完成了。在传统方式下,我们这辈子永远不可能认识的人和事,在互联网状态下,都可能变为现实。这就是”点对点”,”NtoN”带来的无穷力量,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力量在这种工具下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和进步。 在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的结合上,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点: 1、龙头企业主导与行业协会带动 龙头 企业带动模式包括“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合作组织 农户”等类型,是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其他农产品加工出口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较为适宜采用的一种农业标准推广的实施模式。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优质原料可通过深加工变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能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 如上海水产集团公司为了适应大型超市集团连锁经营、统一进货的管理体制,通过整合重组几十个独立小企业,组建了上海水产集团配送中心,在连锁超市的带动下,借助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将水产品直接配送进大市场,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分散的渔民和现代化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渔业的产业化经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一头连着3700多家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企业,一头连着45个国家250多个同行业组织,并参加了8个国际行业协会,获得了参与国际同业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权利和机会。作为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的专门机构,这些协会正在架设起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的作用。 2、“借台唱戏”和“搭台唱戏” 主要是讲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如亚太种子年会(上海),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花博会——花卉行业的奥林匹克;北京科博会,农交会,寿光之果蔬会,西安杨陵之农业科技会都将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一张名片。 进入国际超市的采购清单如家乐福等,一些国际的展会也要多参加。帮助本地的农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走进国际超市,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走上老外的餐桌。 3、品牌体系与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要注重品牌体系的建立。其实我们很多企业在品牌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大部分还没有形成体系。像一些国际大企业都有强大的品牌体系。这样抵御内在与外来的危机能力就很强。像苏丹红事件和雀巢事件,要是放在中国企业身上,估计都要大病一场,甚至是一病不起。品牌不是简单的VI/CI或产品品质。就目前更符合中国企业实际需要而言,要注重品牌统一化、产品个性化和渠道多元化。如销售模式与渠道上,农贸市场、连锁超市、批发市场、网络渠道等都可以考虑。产品倡导绿色与健康,针对不同市场与消费者,准确定位,重点出击。同时加强与市场的互动和交流。要对自己的企业和产品进行全面包装,又要能重点突破。 “到平谷摘桃去!”已经成为北京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凭什么打造出这样的品牌。政府、协会、企业共唱一台戏,实现多方共赢。双汇集团冷肉全国连锁,尤其是在渠道建设和品牌体系上值得我们企业学习。深圳超大集团非常注重无公害、绿色、有机等系列认证,渠道上自建、加盟或连锁。在贸易方面,面对海外市场,也要在国内做足工夫。目前而言一个是渠道上,一个是在产品上。重点突破可以放在品牌上,以品牌体系的突破带动相关环节的完善。 4、两个关注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内市场是最大的国际市场。其次面对全球市场时,海外也可以成为生产原产地,海外市场不仅仅只是消费市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产品方面要加强规模化和品牌化,形成自己的产品体系。如山东省金乡县的大蒜面积就发展到了2万公顷,形成了规模生产,成为金乡县农村的支柱产业。金乡县围绕这一产业建立了10多处大蒜市场,其中最大的批发市场长达10公里,营业面积50万平方米。而山东大蒜市场让人觉得新鲜的还不仅这些——冷藏保鲜、辐射保鲜、脱水加工及大蒜制品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成了恒温库108座,加工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加工生产能力13万吨。大蒜加工销售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以大蒜为中心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全县农产品销售车队100多个,销售人员7万多人,运销专业户5000多户,旅社、饭店、商店发展到1200多家。 另外,大型连锁超市和全国25万农家店是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直接竞争的主阵地,尤其是国际化的连锁超市。而批发市场慢慢将变为物流或仓储中心,也将成为农产品进军大城市的桥头堡。 5。“互联网 大农业”=“鼠标 农产品”? 互联网的核心实质是互动交流,是NtoN,它凝聚了人自身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互联网第一次让人类有了一个能凝聚人类自身强大智慧并产生无穷能量的革命性的工具。它带来的是一个时代。就像瓦特的蒸汽机带来的工业时代一样。作为整个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一样,它要经历三大潮流:铺路之信息化、应用之商业化和大众之社会化。手机、电视甚至是各种网络家电,都会象电脑一样成为网络终端,构建成为全社会的一张无限的网络,一网而尽天下。 “互联网 传统产业”成就了很多新型的网商。我这里有两个例子。其一是湖南一家生物公司的董事长通过农博网,不到两个月就实现了400万的业务,占其年业务总量的20;另一个例子就是四川成都的一个蘑菇经销商,托朋友把供求信息到农博网上,一个月内就通过网络结识了辽宁丹东的一个客商,达成了20万的订单。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广州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靠工艺品,通过互联网把生意做到了海外,两年之内形成了200多名妇女加工作坊。 电子商务主要是为了满足交易需求。中国不同行业商业环境的成熟度不同,电子商务情况也就不尽相同。整体上来看,真正的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是比较遥远的,但市场需求和交易信息带来的效应已经发挥了作用,很多企业因此受益。在电子商务里,除了网上真实身份需要的电子认证之外,企业信用系统和产品标准体系都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漫长的历程。安全支付和现代物流也是需要长期不断努力的。这些挑战都始终存在。还要注意一点,把农业信息化 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这样避免产生因为意识差异造成的“信息孤岛”。 信息化建设论文:浅议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迫切。本文结合__市档案馆的实际,就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立档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途径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人类正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新兴的生产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档案工作要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在__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加快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近年来,__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从起步到现在开展得有声有色,曾是全省经验交流的7个地市州之一。但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不够快,要进一步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结合__实际,我认为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立档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是四条有效的途径。 一、努力实现办公自动化,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办公方式已逐渐被现代化的办公方式所替代。办公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意义反映了工作效率高低,同时,掌握现代化办公技能,也是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第一道门槛。 1、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加快实现从传统办公方式向现代化办公方式的转变。 (1)充分利用电脑外部设备,实现文件、资料完全电子化。局、馆所有联网的电脑共享打印机、扫描仪、刻录机等外部设备,除领导起草的文件外,各科室形成的文件材料由各科室文件起草人负责输入、编辑和打印,不再全部交打字员负责,这样既节约了设备投资,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减少文件“流通”环节,同时锻炼了队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运用网络资源,实现办公室自动化。依托党政网(电子政务内网)或局域网和办公自动化软件,实现文件网上收发,即文件的起草、签发、审核、文印、传递、签批等基本上在网上进行,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局馆内部与外界的联系渠道。 (3)建立局域网信息库,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根据市馆的实际研究可行的网上共享方式,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如,可单设1台性能较好的电脑为服务器,建立1个局域网共享信息库,将常用的软件、各科室起草可公开的文件材料、各类统计报表、业务数据和资料都放入共享信息库,各科室和个人在需要时可随时进入共享信息库目录即可查找使用,将极大地方便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至于日常维护工作可由单位指定专人负责。 2、突出局馆主体地位,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我局从98年升省二级馆开始用档案软件著录档案条目,但迄今为止,只著录了7万余条,现行文件500余篇,与馆藏量相比还远远不够。档案数字化工作是进行档案馆资源建设的基础,首先要从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开始。 (1)在已经建好的局域网基础上,充分利用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软件网络版,所有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安装客户端程序,进行条目录入、查询检索,根据各科室工作实际,合理分配时间和工作量,使各科室均有机会录入馆藏档案目录,加大目录著录量。 (2)进一步对文件级数据库进行调整,逐步实现全息化。从我馆的实际出发,可优先重要全宗和珍贵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做到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对重点档案要内容全部数字化,要尽快建立起档案全息数据库。 (3)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工作。争取政府投入,研究解决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的技术难题,探索多媒体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重要的音像档案资料进行采集、编辑并刻录成光盘,增加数字化载体档案,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应加强已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近年来,电子文件量不断增大,除本机关自身发文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外,对党政网上的电子文件如收文、政策法规性文件等数字化的信息要按电子文件和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和办法,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保管,刻录到光盘,做好光盘编目,并妥善保管。重要的电子文件有必要保留双套制。 二、促进各档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积极探索研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作共建,实现两者的合作开发,共建高水平的基础信息资源库,不仅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也是促进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各立档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市局应加大指导力度,大力推动全市立档单位中档案信息化工作进程。把信息化工作延伸综合档案馆外,推进各立档单位机关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不仅为各单位信息化工作打下基础,也是为综合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 1、通过加强档案行政执法、目标管理、建规范化档案室等有效手段,推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使各立档单位档案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为将来接收进馆档案的同时实现档案数字化奠定基础。 2、大力推行建立数字化档案室,把各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工作纳入办公自动化体系和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并纳入“十一五” 规划,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各单位工作服好务。 3、不断改进和完善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并推广适应技术发展的档案管理软件综合网络版,并与各单位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接轨,做好数据接口,实现数据有效接收、转化。有了良好的装备才能更好地开展档案室信息化工作,推动机关档案室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 三、加快建设__档案信息资源网,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 __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在经济发展如工业企业改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支部加协会、城市建设等方面有很多全省先进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档案资料。我们除了依托党政内网建立__档案网外,也应加快步伐在政务外网上建立档案网站。为更好地宣传__和档案工作,通过档案让人们了解__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好准备。 1、研究网站的组成,优化网站信息资源。根据实际需要,网站可设多个一级模块、若干个二级模块、数百个网页。可设局馆概况、档案利用、档案展览、政策法规等十余个栏目,或参照政务内网上的网页建设,多设开放式栏目,便于普通大众接受,有效地提供网上服务。 2、结合实际,探索网站建立及维护模式。在经费紧张且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先采取依托政府信息中心或某些实力雄厚的友好单位的网络资源,在政务外网上建立档案网站,有三种方式: 一是完全利用对方网络资源。网站由对方制作和维护,服务器也由对方提供,我们将档案数字化信息直接转入对方服务器上。 二是共享网络资源,网站由我方制作和维护,我方购置服务器,对方建立一个链接到我方的服务器上。但这样日常维护工作量较大。 三是有效利用对方人员技术优势和网络资源。网站的制作和日常维护交给对方,服务器设在我馆内,数据库由我们掌握,这样既可保证网络畅通,相对减少人员经费的投入,又便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 四、注重信息化人才引进和培养,促进人才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维护,软件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采集、录入、加工、存储、传递等都需要专门人才,既需要档案方面的人才,又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1、人才引进上优先考虑计算机网络人才。特别是对既有档案专业知识又兼通计算机知识的人才,而且来之能战的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为档案馆资源数字化转换找到能手。 2、加大在局馆职职工人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知识以及英语的培训。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宗旨,结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档案馆内部最缺乏的某方面技术,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局馆从领导班子成员到一般工作人员,要会用键盘输入汉字、会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文件、会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四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局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专业水平。 3、加大培养专门人才力度。根据各科室实际,有计划地,每年从每个科室选派计算机基础较好的一到两名同志学习新技术,参加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作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储备。 信息化建设论文:谈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电力企业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视,使得目前国内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认识水平上,还是应用基础的建立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和进步。现如今,国内外企业面对着严峻的挑战,而信息化技术的水平直接影着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电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纷纷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然而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还面对着诸多的理由和挑战。为此,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目前状况,并提出了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应倡议措施。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目前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人类社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当前,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企业管理决策的始终。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信息化,就意味着被时代抛弃,对其深化发展极为不利。而电力企业高端技术密集,企业对信息的运用能力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许多电力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扩大企业的存活、发展空间。因此,如何在当前信息化改革的严峻形势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摆在电力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电力企业信息化涵义 电力企业信息化就是电力企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创新和电子商务运营的电子化。电力企业信息化由4个部分组成: (1)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电力企业工作流程信息化,其中包括信息的采集、档案的采集、文档的传递等基本工作流程;(2)电力生产制造业务的信息化,其中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数据管理等;(3)电力企业营销流程信息化,其中涵盖了销售、采购、库存等业务流程;(4)电力企业运作管理信息化。 2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状况分析 上世纪60年代电力生产过程就基本实现自动化。而发电厂、变电站也致力于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自动监测与监控方面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但电力行业因为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一直使其处于相对独立地位,而且电力行业改革较为频繁,如何贯彻体制改革和提高产能一直是改革的关注点。不断的制度体制变革使得整个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电力行业缺乏统一性标准。纵观现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总结出建设存在几大结构性理由: (1)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很高的技术性,目前来看,“重硬轻软”。现在,我国电力企业还停留在大规模的基础硬件的投入阶段,信息化建设程度建设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同时,相对而言 信息化建设论文:依托信息化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研究分析 摘要: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环保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信息化技术;效益 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交通体系在设施总量规模、运输能力供给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交通运输已开始进入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全面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新发展阶段。但从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来衡量,[文秘站:]仍有相当差距。在党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以科技应用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基于上述目标和要求,本文以高度信息化的收费系统为突破口,对实现一个集不停车收费、监控、通信、物流、救援为一体的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初步探讨。 1.收费系统在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经过17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已突破3万多千米,居世界第2位。信息采集方式可分为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收费系统,目前正向跨省市区域联网和电子收费的方向迈进。在国外,如美国90%以上的高速公路不收费,而且多为开放式的收费系统,潜在的交通信息远不够丰富。我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具有专用的通信网络,能够实时地将每一辆车的车辆及载运信息、出人及路径信息、收费信息传递到结算中心,据此可以得到实时、准确的流量、行程时间、行程车速、OD、拥挤度、事件以及运营特征等常规方法不易获取的重要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是收费系统,不如说是先进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因此,完善的收费系统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收费系统中具有宝贵的信息资源。可惜目前我们对收费系统的功能开发得不够[1]。 2.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构建设想 高速公路目前的收费方式一般有人工收费、半自动收费和自动收费三种。人工或半自动收费方式不仅影响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现金交易中还存在着一些其它弊病,以及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据资料统计,仅广州地区1996年因为停车等待交费而损失的车时就达数百万小时,由此导致的汽油浪费达亿元之多[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自动收费方式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把不停车收费(NoStopElectronicTollCollectionSystem,简称NSETCS或ETC)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不停车收费系统,对使用高速公路这种“商品”的“用户”来讲,减少等候时间,节约了燃料,减少废气排放量,具有“友好环境”的特征[3]。 90年代起,我国交通部展开了一系列的电子收费项目组织和研究工作。目前多个示范点的工程己经开始了试运行。这些工程基本都是采用了国外的车辆识别技术和DSRC短程通讯手段,所以也称为ETCbasedonDSRC,即基于DSRC的不停车收费系统。这种技术方式经过国外的多个系统测试,并且已经形成相应的国际标准。但基于DSRC技术的收费站点建造昂贵,同时这种收费方式在我国随着区域性收费转向联网收费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至今还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交通系统(ITS)中运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车辆的调度、监控、防盗等各种服务。现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已付诸于商用,其高速率的数据通信能力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全球定位技术(GPS)在交通系统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日本、美国和欧洲;我们国家也己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商品,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各地的车载定位产品和导航装置也在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采用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相结合的电子收费方式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GPS是一种全天候的空基导航系统,用于精密定位、测速和提供精密时间,它可以看作一种卫星从空间已知位置发射信号,用户接收信号测定到达卫星距离的测距系统。GPS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广播信号的卫星组成的空间部分;控制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部分;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组成的用户部分。基于cPS-cu的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其基本设备包括车载设备(OBE,On-BoardEquipment)和中央设备(CE,CentralEquipment)两类。车载设备和中央设备的交互功能实现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而得到的。 这种基于GPS-CN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际上也还处于实验阶段,没有什么成熟的标准可以遵循,国内对这一技术基本上持观望态度。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对这种技术要“有所作为”,不能再向其它技术一样等国外开发好了在引进,始终在技术和标准上受别国的牵制。 3.基于GPS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增值效益 此种收费方式还可以提供其他由通信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增值服务功能。全球定位技术在车辆调度、监控和管理的优势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 1)可以对各种类型的道路进行任何形式的收费。DSRC技术只能在道路的入口和出口 处收费,在区域收费中,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按距离收费也可以按区域收费。也可以依据时间、空间或道路进行收费。这一优势在长距离的跨省市的联网收费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2)利用该系统可以按不同时间和不同路段收取不同的路费,以缓解交通拥挤状况。由卫星跟踪车辆的位置、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以及所使用的道路种类等,这些资料将被传送到地面的中心站计算路费。这样可把路费和交通拥挤与否挂钩,而不是向车主征收统一路费,可以大大缓解国内大部分城市的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降低尾气排放量,减少空气污染[4]。 3)与GPS结合还可以实现普通的车辆导航功能,配合系统自带的无线蜂窝移动网络,更可具有调度管理和监控的功能,能够完成智能交通系统中其他的一些服务功能。如:车辆跟踪、信息查询、交通指挥、紧急援助等。 4.信息化技术在高速公路管理系统的应用展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速公路是以高科技为先导谋求发展的,在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出高科技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运营管理以人性化为根本,使整个系统始终在实践着管理现代化、运营自动化。以各省乃至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不停车收费为代表的智能化交通建设势在必行。 高速公路科技仍面临着制约发展的以下几个问题,仍然要依托信息化技术来解决。(1)技术协调。联网收费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视频监控、银行结算等,在不同地域,对技术程度、水平、要求也不同,如何有机地集成应用到高速公路上,保证三大系统的统一性、整体性和有效性。(2)资源整合。高速公路电子通讯、骨干网建成之后,在收费监控、监控调配、紧急救助、应用通讯等方面,如何把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为前提,以安全畅通为保障,实现人、车、路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与对话。(3)技术拓展。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多方面如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高速公路企业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现代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到交通征稽、公路运输、运输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领域,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全方位服务。 5.结语 总之,我国高速公路在十几年间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已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增长最快的国家。高速公路在交通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窥,其管理和服务与经营虽正在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管理“提速”,切勿让低效率、低水平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成为发展的羁绊。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深化探讨 摘要:当前,互联网深入生活的各个角度,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对于医学院校图书馆来说,如何更为方便和更多途径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深入的、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是目前图书馆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任务。文章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深化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 关键词: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图书馆;互联网 1995年,北京图书馆建成我国首个电子阅览室,至今已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年中,电子阅览室作为各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热点,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主要表现为:(1)软硬件不断升级;(2)功能不断增强;(3)服务范围不断扩大;(4)用户不断增多;(5)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升。但是当前,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已使得图书馆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搜索和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方式更加多样,信息量也更大。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电子阅览室的发展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如何更加准确地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采用更加准确到位的服务方式,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要是图书馆亟待深挖的课题。对于医学院校图书馆而言同样如此,如何更为方便和更多途径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加有深度、更加专业的医学信息服务,是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1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现状 电子阅览室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基础,其主要功能有电子图书借阅、Internet服务、查阅服务、VOD点播、读者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电子阅览室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学生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但是,随着各高校软硬件设备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的不断升级,电子阅览室的利用效率却并没有发生正比例的提升。对此,本文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利用情况展开了调查。 1.1电子阅览室概述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共有新校区、老校区两个图书馆,设有医学书库、社会科学书库和综合书库,主要以医学文献为特色馆藏。阅览室设有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医学阅览室和综合阅览室。其中,电子阅览室建于2005年,共有服务器4台,各种计算机终端和外部设备50台(套),专业管理人员5名,注册学生共6800名,约占全校学生的95%。我馆电子阅览室已经建成高带宽的馆内局域网和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通过CERNET和INTERNET向网上用户提供文献服务。电子阅览室功能较为完备,可为学生提供在线阅览、文献检索、听音收视、课题查新、读者教育、文献复制、文献传递等多种服务。 1.2电子阅览室利用情况调查 本文对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学生利用情况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跨越时间久,调查对象分布均衡,客观真实,取得了具有研究价值的一手资料,为深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方向。调查时间: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本校1000名已注册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268名(26.8%)、二年级学生389名(38.9%)、三年级学生343名(34.3%)。被调查学生专业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分布较为平均。调查方法:服务器日志、阅览室访谈、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其中抽样调查是调查每周二、四、六的9~11点、15~17点、19~21点三个时间段的学生人数、上机时间、浏览内容、读者满意度等。 1.3电子阅览室调查结果分析 1.3.1电子阅览室取得的进展。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比较积极的方面主要有:(1)学生对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较为满意。我馆的开放时间基本能够满足学生需求;(2)学生对软硬件较为满意。计算机设备、网络速度、公共资源等得到学生好评;(3)学生对电子阅览室依赖性较高,大约50%的学生每月都要到电子阅览室约10余次,每天都来的学生约占5%,每次来阅览室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的学生约60%,完全没来过电子阅览室的学生约占1.5%;(4)实验资料、论文、职业资格考试等资料利用率较高。 1.3.2电子阅览室存在的不足。 通过综合分析用户调查结果,其对阅览室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阅览室电子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需要增加;(2)工作人员实地指导次数少,质量不佳;(3)检索能力不足,针对性不强;(4)计算机水平不高,影响学习效率;(5)除了用于学习之外,有超过30%的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听音乐、看电影、聊天和玩游戏。 2深化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的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电子阅览室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习资源有待充实、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学生检索能力有待提升和电子阅览室收费问题四个方面,下文分别提出对策,以深化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 2.1建设医学院校特色电子馆藏 首先要找准定位。医学院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因此应建设具有医学院特色的电子馆藏,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三个结合: 2.1.1教学需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也就是说,电子资源的引进应紧紧围绕课程设置的教学需要,还要结合学生的拓展学习、考试需求、就业需求、心理需求等其他需要,一专多能,除了推进学生专业学习之外,要根据学生兴趣适当拓展。 2.1.2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相结合。 由于医学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课题,医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国内动态,还要密切关注国外最前沿的医学信息,因此在选择资源资料时要注重引进国外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资源。 2.1.3付费资源和免费资源相结合。 目前很多人误以为只有付费的资源才更加具有参考价值,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相关人员要重点研究如何引进更多免费的,同时又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资源,以扩大用户范围,节省成本。只有做到这三个结合,才能使医学院电子资源更加具有针对性,用户才能够根据各自需求和情况找到各自需要的资料。 2.2提升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馆员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服务能力,是影响电子阅览室利用效率的直接因素。现实中,很多电子阅览室馆员自顾自玩着手机与电脑,只要没有学生要求,从不去主动询问和帮助学生,甚至在学生提问时极其不耐烦。这类馆员将自己的岗位定位为“网管”,不仅与现代化图书馆要求相违背,对其自身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自身岗位职责,通过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等,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不仅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设备,还要具备基本的维护和修理技能,以便在计算机和网络等设备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修复。另外,工作人员要积极转变服务意识,改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主动、耐心、认真地为学生解答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3加强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培训 经调查,大部分院校的学生信息检索能力都不高,直接影响到了查找资料的准确度和速度。目前我校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方式主要是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培训,这种方式有两个缺点:(1)目的性差:大一新生入学时普遍没有接触过图书馆,也不明确学习检索的目的,因而听课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比较盲目;(2)应用性差:学生真正需要使用检索技术时,可能是其遇到大型考试或者写毕业论文时,这时距离入学的培训已经有较长的时间间隔,所学知识已经不能应用或者说已经落伍。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在适当的时机开设专门的检索课程。这种课程应采取检索实践课的方式,在学生有检索信息需求时,开设专门的课程,边教边学,边学边教;(2)在平日的电子阅览室中,应有专门辅导学生检索的馆员值班,以便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辅导,这种方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2.4实施合理的收费制度 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目前采取免费的上机制度,我校图书馆也是如此。此举措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上网费用。因为电子阅览室的收费制度是影响一部分学生使用电子阅览室的重要因素。但是单纯的免费上机也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电子阅览室秩序难以维持、卫生不好保持、有些学生长期占用机位等问题。为此,除了以上提到的更广泛地去开拓免费资源之外,还应当设置收费与免费相结合的收费制度。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学期专门设立一定金额的上网基金,供其免费使用。此外,还可以以助学岗位的方式进行费用减免,如在一定的工作时段内设置一个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可以帮助馆员清洁、维护计算机设备等方式积攒奖金,也可以利用助学岗位免费浏览电子资源。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还要重点将医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进去。与普通专业相比,医学院校的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不仅专业性强,而且门类繁多,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解剖课等,需要锻炼极强的动手能力,此外还要学习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总的来讲学习压力很大。在这种特点之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除了应当满足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目标之外,应尽量保持氛围的宽松、舒缓,以愉悦学生身心,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览室在医学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各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深度,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工作服务。本文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建设医学院校特色电子馆藏、提升馆员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培训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深化医学院校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在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文中观点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史玉珍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信息论文:信息化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探索 摘要:信息化系统是现代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对实现信息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浅谈信息化系统在我校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医学教育;网络教学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他们承载着比一般院校大学生更多更重的课业负担。如何使其在大学期间更有效地学习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早在2010年,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这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个基本国策的号召下,我校针对自身的特点、优势以及现实条件,不断对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介绍如下。 1信息化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方式,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系统方法[1]。信息化教学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如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网络化,教学对象、服务层次的多元化[2],教师、学生可随时查阅、检索、调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与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多为填充式教学,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临床经验和技能的传授,而没有太多地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和兴趣,从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虽然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差。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不应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更应该重视并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提高[4]。因此,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引入,为医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信息化系统在我校的应用 我校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科学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我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始于1997年,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便捷、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大部分:教师网络办公系统、学生网上学习及自我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等。下面着重介绍教师办公系统、学生网上学习系统、自我管理系统。 2.1教师办公系统 教师网络办公系统为教师办公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招生管理工作、学生的培养管理工作、学生工作、党建工作、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等进行系统管理。以研究生招生系统为例,该系统是个开放性很好的信息化系统,它不仅可以接收教育部门的考生报考信息,还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向上级报告。此外,研究生导师可以通过其中的导师管理系统查询考生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对考生成绩进行录入。另外,该系统具备网上调剂功能,可以对复试分数线进行划分,对接受调剂的考生情况进行审核以及对考生录取情况进行上传,以方便考生通过考生端口进行查询。另外,我们建立了面向广大师生的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包括八大模块: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教学资源中心、精品课程展示、综合教务系统、获奖教学课件展示、医学资源镜像库、教学名师展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可以自制及引进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上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课程。目前,我校已通过此途径开设了多门网络课程,其中,30门获省级精品课程、51门获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中心总资源量约120TB,收录各名校开放课程4707门次。 2.2学生网上学习及自我管理系统 我校信息化系统不仅针对教师,而且面向学生,是一个双向交流管理系统。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校外局域网进入学校网站,随时随地关注并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对于报考我校的考生而言,他们可以进入学校网站查询导师信息,利用报考编号以及身份证号码进入招生系统,及时查询各种招生录取信息,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报考计划。对在校学生来说,我校信息化系统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及自我管理平台。比如,研究生可以通过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的学生端口进入个人管理模块,在这个模块里,学生可以对自己在读期间的学习计划进行规划、管理和信息查询。此模块又分为几小块,包括基本信息、日常管理、培养计划、课程管理、科研课题、能力培养、、就业管理、答辩管理以及个人事务等。学生可以在这个系统里登记并更新个人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进行自主选课,可以根据学校课程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及时间,自主选择相应的课程。选定课程后,系统能自动生成个人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对课程安排进行及时调整。此外,该系统还能查询考试安排,提醒学生所选科目的考试时间及地点,最后通过它来查询考试成绩。除了可以对课程进行管理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此系统对自己的科研课题、论文、就业、答辩等事项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与教师及时有效沟通。除了自我管理,学生还可以登录学校在线学习平台,下载丰富的网络课件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2.3其他信息化系统 其他应用系统包括新闻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心理咨询服务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涵盖了在校生的各项管理工作(教务、教学除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部过程,通过奖、勤、补、贷、园区等生活管理模块以及毕业管理等模块把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在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社会活动(第二课堂)等各方面的表现都进行全面、及时的记录。目前该系统已上线运行26个模块,并积累了大量的真实数据,从而有利于综合评价学生素质。 3信息中心及无线网络建设 无论是教师办公系统还是学生系统及其他管理系统,均依托于我校的信息中心及校园网络。我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结合部门资源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信息中心的成立为我校的网络设备、网络环境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维护提供了保障,使得计算机网络能够稳定运行。中心负责校园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和运行,全力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提供一个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校园教学平台。我校无线网络依托于校园网,系统采用了最新型的无线控制器和智能无线AP,满足目前业界最高的802.11n标准,同时全面向下兼容原有的11b\11g协议。当前主流的台式/一体机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都可以方便地接入无线网络。无线信号覆盖了主要教学以及生活区域,包括行政综合楼、药学基础大楼、图书馆、演讲厅、信息中心、人文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学工楼、体育楼、106馆、107馆、女生宿舍区以及学生宿舍A栋、B栋、C栋和研究生宿舍区等。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通过信息化系统安排学习任务。此外,校园网与外部网的充分互联,也使得校园内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高度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4信息化系统应用的效果评价 应用信息化系统上传的网络课程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物理信息以一定数字格式录入、储存并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这样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课程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教学课件的共享;二是网络信息化媒体资源库的建立;三是网络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使得课程更开放,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而且还能够让教师灵活地对课程内容及教授形式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并使学生从主要接受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自主学习为主,从以课堂听课为主的学习活动转变为网上听课和课后答疑、讨论、测验练习、浏览相关课外资源、记笔记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师生双赢的目的,它使教师的许多工作摆脱了手工操作的繁杂过程,缩短了各个环节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各项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公平原则,实现了“阳光管理”。此外,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要求师生共同合作、同时参与、明确分工,每个环节都能对参与人进行追踪查询,以便对各项工作进行实时监督。我们正致力于将我校信息化系统打造成为一个集先进性、实用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为一体的教育管理系统,综合我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我校医学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结语 虽然我校的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信息化系统教学不习惯、备课过程消耗精力太多等。为推动我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向融合与创新阶段迈进,进一步提高教师乃至我校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学校做出了多种努力。如积极举办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班,特邀区内专家进行全天授课;举办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并积极参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单位主办的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 作者:毛宇昂 黄超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医学信息论文:特种医学深网信息自动获取技术研究 一面向深网资源的信息抽取与分类技术研究 笔者以实现深网信息自动化获取为研究目标,从面向深网资源的搜索提取方法、面向实体层Web的信息索引和分类技术、面向用户的信息检索平台建设3个技术层面展开研究,有计划地将大量无序的特色网络资源实现自有化并得以快捷利用。 1基于半监督顺序回归模型的爬虫算法 在资源搜索方面,将搜索目标设定为通常无法订购但军事特种医院特点鲜明的特色资源。通常,这些网络资源都是以深网的方式存储,并且无法直接获取。为此,笔者研究了面向深网的信息提取技术,研究并实现了一种面向军事特种医院资源的基于半监督顺序回归模型的快速爬虫算法。此算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步骤:首先,根据军事特种医院网站资源的特点,利用半监督顺序回归的方法构造深网页面分类器,定义所需的主题相关的网页分为N个不同的层次。此时层次的数量级根据所给定网站资源特点设定。一般情况下,N≤4。其次,构造深网链接信息抽取器,抽取对应N层次的有效链接。在提取这些链接信息时,采用多线程的方法完成。最后,把深网页面分类器的分类作为指导,形成特征库,利用让爬虫自动提取满足要求的链接特征,快速实时地找到各层有效链接。对于爬行过程而言,笔者具体采用如下方法:在开始爬行前,把预先定义的符合特种医院资源信息的种子放入最低层的链接队列中,链接信息提取器从深网页面中抽取满足特点规则的链接信息,包括链接的网址、页面标题,链接的锚属性等信息,并同时交付链接特征学习器。在链接特征学习器中,笔者将采用深度机器学习方法,将这些特征进行归类、分析。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将所有N层队列中的链接进行爬行。对于同一层次的链接,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让距离网站主页近的链接先爬行。这样,既可以爬行到最佳的链接,又保证让所有的链接都被爬行到。系统运行结果表明笔者提出的爬行策略能够提取深网中有效链接的基本特征,并过滤掉无关链接,提高了爬虫的速度和准确度。 2面向实体层Web的信息索引技术 采用高效的爬虫技术从DeepWeb上抽取出的军事特种医院特点鲜明的特色资源之后,将其存储在本地数据库中。对于索引而言,由于军事特种医院信息的特色,其索引对象可表示为Web实体(WebEntity)。Web实体通常具有各种属性,并由属性进行描述。如海军信息、潜水艇实体,具有长、宽、重量、下水深度等属性,可以将军事特种医院信息划归为多种不同实体。显然,进行实体搜索,索引的对象为实体而非页面,其索引域为实体的各个属性。用户进行检索时,搜索器根据搜索关键字来查询实体索引域,然后进行综合排序。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迭代和组合的信息抽取方法,实现Web实体的信息抽取及其索引建立。整个基于迭代和组合的信息抽取和索引方法实现框架图。为实现此信息抽取方法,首先生成简单的页面索引。页面层的索引技术,主要采用基于关键字的倒排排序方法,然后再对其按实体关键属性进行分类。其次,采用学习和深度搜索的方法抽取基本实体属性信息。在该过程,首先利用基于反馈的条件随机域模型来抽取实体的属性信息,之后通过快速排序及其深度搜索方法穷尽搜索包含某些特定实例的所有页面集。采用基于反馈的条件随机域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先从已有的实体集中构造训练数据集,采用预先定义的规则对训练数据集中的页面进行有条件的标注,然后进行模型训练。在训练中,笔者采用基于反馈的方式进行,即通过已有的训练结果对训练模型进行反馈,提高训练的速度和效率,最终使得抽取精度较高。最后,在迭代抽取和组合集成过程中,采用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对所有的待抽取页面集,进行用户交互定义的页面快速分割,将页面分割成多个不同的部分。然后,根据实体模型,对于还未抽取的相关实体属性,采用上述的抽取方法进行迭代抽取,并将抽取的数据结果集成在一起,最后构成一个完整可信的信息实体。 3面向用户的分布式信息检索平台建设 在此分布式信息检索平台建设中,根据用户的需求,采用上述相关关键技术,设计了一个面向用户的分布式信息检索平台。本平台的后端服务器采用主从分布式架构。本检索平台由3个主要部分构成,分别为:总体控制服务器、半监督顺序回归爬虫服务器和迭代与组合实体索引检索服务器。其中,总体控制服务器主要负责整个爬虫系统的整体控制管理、各个服务器之间消息的发送、传递以及任务的分配等等;半监督顺序回归爬虫服务器主要负责爬行深网,下载军事特种医院信息网页,并抽取网页中包含的各种实体信息;索引检索服务器主要负责接收采集到的特种医院军事等实体信息,并以建立索引,为用户提信息搜索等服务。此外,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总体控制服务器和迭代与组合实体索引检索服务器均采用了双机热备份的方式,以维护服务器和对应的备用服务器之间数据的同步。本系统中的控制服务器是采用按用户指定的静态任务分配模式来进行网页采集,所以控制服务器和它的备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量不会太大,之间的数据同步压力并不大,从而可以解决主从式分布爬虫系统中控制服务器的效率瓶颈问题。 二总结 综上所述,采用基于顺序回归模型的爬虫方法,跟踪搜集获取深网中不定期的各类难以获取的专业文献信息,准确度和时效性均高于利用人工进行数据筛选的方式;采用基于迭代和组合的信息抽取和索引方法,结合面向军事特种医学学科的网络实体信息分类技术,可以实现专业文献分类架构及其专业分类简表的构建,获取数据的基本属性识别率达到85%以上。结合上述关键技术,可有效提高构建基于深网信息的军事特种医学全文数据信息检索平台的速度。 作者:杨柳 仇顺海 单位:海军医学研究所医学科技信息中心 医学信息论文:信息化教学医学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1缺乏对学生创新性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包括4个主要载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要求以教师为主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并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了解、消化和吸收。鲁巴金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不仅是发现,而且是发明。”然而,在整个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上的,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教学内容较局限,不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经验积累,但是,任何领域的最新发现从出现到最终被认可并传授给学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生殖医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在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仍不断有新技术和新发现在涌现,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引导其对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有及时了解。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自身的位置非常重要,需要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递者”的位置转变为“解惑者和引导者”。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1信息化教学的含义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凭借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过程是通过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的,这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教学除了在教学手段上有变化,同时在教育观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2.1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生殖医学与临床其它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生殖医学除了要学习有关临床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实验室操作。带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清晰明了地介绍生殖医学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实验室部分内容,尤其是比较抽象的、难于通过语言来精确理解的精卵受精过程、胚胎分裂过程、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等内容。通过将抽象概念清晰化,将实验室操作过程连续化和动态化,使学生能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均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大量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大节省了带教教师的授课时间。带教教师在课前会加强授课前准备,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课件和教案,并将生殖医学专业方面的最新发展方向、新技术和新发现也加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金量。 2.2.2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增长,实质上更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的改变。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教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主要作用就是带领学生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领路和解惑的作用。生殖医学具有多学科结合的特点。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根据某一临床现象,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该临床现象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思考,发现问题,并针对该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带教教师将根据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以便最终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给了学生充分的主动思考的时间,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者在带教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对实际临床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积极进行引导,以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生殖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带教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感兴趣领域的最新医学资料,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每周二下午轮流进行中英双语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医学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如、无障碍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学习环境,促进了知识的自主构建和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模式能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实了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临床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教师仍然需要不断总结优秀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教学效果,以便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优秀人才。 作者:兰永连王树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科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调查目的和方法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态度和看法,调整和优化这些课程的设置,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对我校2007—2008级本科学生开展了关于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问卷调查。问卷由封闭式和开放式题目组成,题目主要涉及对这些课程的态度、学习意愿、课程设置、行课时间以及就业意向等,主要采取随机发放,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并在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结束后,与研修这些课程的学生进行座谈,听取学生的反馈信息。 2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对2007—2008级本科生发放关于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调查问卷,共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回收率95.6%,并用SPSS17.0统计分析处理问卷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1.8%认为很有必要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有必要的占50.2%,没有必要的占8%;表示有这方面学习意愿的占60.2%;选择从临床医学专业分流的占42.3%、从公共事业管理或者英语专业分流的占39.5%、除临床外的其他医学专业的占11%、从所有专业中分流的占7.1%,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无显著差异。90%的学生认为开设医学信息分析、医学信息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4门课程是合理的,并能满足需要;选择大学一年级开课的占6.3%、大学二年级的占38.7%、大学三年级的占43.3%、大学四年级的占11%。有从事医学信息管理就业意向的学生占30.5%、没有这方面就业意向的占19.2%、不确定的占50.2%。有的学生对开办这些课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包括该相关课程分流专业来源、课程内容结构等。其中,有学生特别提出目前临床医学学生就业困难,急需开设该相关课程,增强信息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座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感到满意,认为这些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扩大了自身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一是补充了医学信息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临床决策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利于开展临床工作,适应医院信息化发展。二是掌握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独立安装和维修电脑、解决网络常见问题、制作动画、使用绘图软件,增加了一技之长,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另外,有学生建议,应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医学信息管理离不开医学知识,最好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分流。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是就业首选,医学信息管理仅作为辅助工具。 3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的可行性及对策 通过调查可见,92%的学生认为开办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有必要,大部分学生表示有学习的意愿,并对该方面的知识有需求,具有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该调查结果符合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目前医院也非常缺乏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生希望通过这些相关课程的学习,拓展自身知识结构,获得更多的信息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是必需的,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符合现代医学教育需要。在行课时间安排上,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大二和大三开设相关课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一方面,该相关课程涉及内容多、课程短,并且对各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大一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相应的基础知识较为欠缺,不易接受和消化教学内容;而大四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较重,时间紧,很难抽出时间学习其他的知识。因此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将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安排在大三行课。此外,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2006年前只有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东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等8所医学院校开办了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6年以后增加了牡丹江医学院、成都医学院、昆明医学院等10余所高校。目前,由于该专业缺乏规范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且相关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较少,从事该相关课程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故先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课程试点,配置骨干师资队伍,开展探索性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试点成功后,可推广在所有医学类专业中实施。另外,可将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分析、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开设为选修课,让更多的有学习意愿的学生获得医学信息管理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而在构建新的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作者:刘玥伶单位:川北医学院图书馆 医学信息论文:谈医学科普信息素质教育不足及建议 为了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必须加强医学科普的传播和教育。然而从长远来看,普通大众不仅需要医学科普知识,更需要医学科普信息素质。跟信息素质一样,医学科普信息素质应该包括足够的医学科普信息知识、医学科普信息意识和能力,以及相应的信息道德。且医学科普信息素质的教育不应该只限于学生,更应该面向全体公民。只有这样,大众在面对身边的健康问题时才能够有足够的医学科普信息知识,能够有获取这些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从而更好地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 1普通大众医学科普信息素质不足的原因 当前大众医学科普信息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如下: 1.1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整体不足 有报告显示,中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投入整体不足。2011年,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 1.2医疗机构对医学科普信息的宣传不足 医疗机构的宗旨是为大众的健康服务。但目前的医疗机构对于向大众传播医学科普信息的意识明显不足。医疗机构对医学科普信息的宣传多以犹如预防性病、艾滋病、血吸虫等较传统和简单的医学科普知识为主题,涉及面狭窄。且只有少量的传统宣传方式存在,如在乡镇卫生院贴画和告示之类。而针对如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信息,很少有公益性宣传和教育。大型医疗机构几乎很少参与到农村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之中。个别医疗机构的医学科普宣传(如发放纸质传单,有文字扇子)等,又多以营利为目的。大众缺乏获取有效医学科普信息的有效途径和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大多数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了解甚少,在病人配合治疗方面造成困难。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1.3大众传媒针对大众的医学科普信息素质的教育传播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走进平常百姓家。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与普通大众亲密接触。但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于医学科普信息的宣传有限,对于医学科普信息素质的教育更是微乎其微。大众从这些媒体上不能有效获取足够的有用可靠的医学科普信息。与此相反,很多医药学信息是以商业广告的形式存在,而且由于信息道德的缺乏,甚至出现愚昧百姓的伪科学、伪神医,让民众真假难分,上当受骗。网络的普及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有用的免费资源。与此同时的弊端却是,一方面网络上也只有少量的公益性的医学科普网站,其内容也只是简单的图文展示,书本搬家。且很多医疗信息是以商业广告形式存在,如百度上的广告链接等;另一方面,能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去获取有用的医学科普信息资源的普通大众为数不多。 1.4学校教育中缺少医学科普信息素质的教育。 从小学到高中,中国内地的学校教育,都缺乏有关健康意识和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学生也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意识、能力和信息道德的教育。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校多只重视本校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本专业学生的医学信息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种情况之下,面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就更加捉襟见肘。 2针对目前大众医学信息传播的几点意见 2.1政府增加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医疗事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要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需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针对现有医疗机构和医保系统的弊端进行改革。在重视城市医疗的同时,增加对农村医疗整改的投入,注重对经济、教育不发达地区人民的健康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问题。同时加大面向大众的医学科普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有关机构要走向基层,切实了解民生,不仅要宣传医学科普知识,更要宣传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和相关的健康意识,以及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杜绝伪科学。 2.2各级医疗机构重视面向大众的医学科普信息宣传普通大众最相信的还是权威的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医学科普信息宣传。 各级医疗机构有义务和责任向民众宣扬医学科学,传播医学科普知识,提供获取医学信息途径,竭力为民众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大众的医学信息教育不要求过于专业化,应把重点放在医学科普知识以及如何获取医学科普知识和信息方面,让民众有获取医学科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基层民众对医学科普信息素质的提高,既能有效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又有助于医患沟通,减少医患误会,减缓当下越演越烈的医患纠纷问题。 2.3媒体向大众传播医学科普信息 社会传媒机构有义务和责任面向公众传播医学科普信息及相关知识,提供大众可获取有效医学科普知识的途径,为提高大众整体医学科普信息素质的提高做铺垫。公共媒体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健康讲座等方式免费向大众宣传科普知识,避免广告性质和伪科学性质的宣传,为民众提供科普知识的教育。网络的普及其实是科普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很好地利用网络,创办医学科普性公益网站。面向大众提供医学科普信息,且要加大资源的宣传力度。 2.4从学校教育改变大众医学科普信息素质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重点内容。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以外的知识不够重视。除了加强学校教育以外,医学院校还应面向社会公众适当开展医学科普信息的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结语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大众的健康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民众有足够的医学科普信息素质对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期望大众医学科普信息缺失的这种现状可得到彻底改变。 作者:陶姗李朝葵单位:川北医学院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思路 一、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医学信息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诞生的新兴学科,到了2O世纪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根据美国医学信息学学会的网页统计,目前提供医学信息学本科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后学习、短期培训、专业证书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的大学已经超过了60个。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大学一栏中搜索“医学信息学”专业的院校发现,与国外相比,在我国数百所大专院校本科培养专业中只有武汉大学,上海大学,南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遵义医学院这几所高校明确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其中只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既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是“2ll”工程院校。与此同时,对我国既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是“2ll”T程院校的医科类院校本科专业调查分析发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均没有开设该专业及同类专业的教学,只有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同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在调查中发现,一般院校如山东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等医学类院校反而均开设了同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综上不难看出,在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方面,我国可选的重点院校很受限制。此外,由于医学信息学专业院校少,导致医学信息学学科人力资源缺乏,所以近些年来对医学信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研究实践又有了新的探讨。本文思考分析研究新的战略,即进一步明确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的方向,使之更好地为医院临床、科研、教学服务。 二、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学位教育薄弱。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医学图书情报学专业的基础上与医学、理学、计算机科学体系等学科交叉渗透,每所院校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医学信息学专业主要由医药学、计算机学、信息管理学知识构成。该专业的学位教育主要由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两个教育层次构成,博士教育则刚起步,现在仍以本科教育为主。授予的学位包括医学学士、管理学学士、理学学士、工学学士等。一般高校的医学信息系尚未发展成熟,更多的是偏向医学知识方面。近年来,在计算机知识培养方面有所加重,但是距离就业岗位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研究生教育中,医学信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多依附在信息学院、理学院等其他专业学院及学科上,学习的课程与本专业关系不是很密切,课程安排设置不是很合理。而且,由于医学信息学的专业课程在所属学院中处于弱势地位,很难保证课程的持续稳定性,以至于培养出的研究生难以显示专业特色。在早期开设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医学院校中,也并没有开展专门的医学信息学硕士教育,招收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仅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所以我国高校中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阶段还比较薄弱。 2.医学信息学专业继续教育欠缺。伴随在职人员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进修班,这良好地促进了在职人员的信息素质的提高。但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的继续教育在计划性和普及程度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尚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百度医学信息学专业的继续教育内容资源的检索发现,具有专业规模的是中国医信网。通过该网站可以了解医学信息学专业继续教育的模式和途径。除此之外很难了解医学信息学专业继续教育的相关信息,无法满足继续学习该专业人才的学习需求。 3.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缺乏。我国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状况不容乐观。很多从事医学信息学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并非科班出身;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特色,多半从事病案整理、编辑、图书馆员等T作,并没有专门从事医学信息学等领域的工作。所以现有人才并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科发展的需要。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主席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所以该专业人才应该朝着“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三、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科技竞争要靠人才,要想在未来信息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要有正确的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阶段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状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策略。 1.加强院校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首先,在生源方面努力,对于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或是“211”1二程院校的医学类院校要增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提高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对于普通院校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完善课程设置,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提高信息人才综合素质。其次,对于课程安排方面应力求科学合理化。课程体系可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四个层次。基础课有哲学与政治理论基础、公共基础课(医用物理学、高等数学、外语)、医学基础课;专业课有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信息管理学基础、医院管理等课程。在学好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加强科学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高自学能力。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扩大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之具有专业特色化。再次,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培养高层次信息人才。在医学信息领域中加大对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后的培养力度,致力于留学生的培养,学习吸取国外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信息人才,以提高医学信息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最后,能力养成。在校期间,侧重于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管理能力、经济学理论知识,使其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外语等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工程等知识与方法,独立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并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各类管理工作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人才培养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课程的设置与学科的发展根据未来的职业需求不断进行调整。 2.重视医学信息学专业继续教育。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信息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医学信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必须能够提升一定的层次空间。这就要求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时刻不能放松。人才培养不仅仅在于岗前教育,更重要的在于以后的学习实践中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积累。医学信息学人才的培养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即通过举办培训班、岗位培训、进修班、研讨班,远程教育等方式和手段,才能使受教育人员的素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才能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做到学有所用、针对性强、突出适用性。针对长期从事信息服务的人员,应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培养应注重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理论知识,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课程为主,并涉及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二是应加强医学管理和流程方面的培训.如处方管理等。适时补充医学知识,熟悉医院流程,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加快从信息化人员发展到人才的进程,做到人才速成并可持续进步。 3.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针对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两方面策略外,关键是要转变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注重理论培养转变到注重实际操作培养上面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医院医药信息技术导向型培养模式、卫生信息管理导向型培养模式、医药信息资源导向型培养模式。医院医药信息技术导向型培养模式重在实践,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卫生信息管理导向型培养模式重在管理,主要培养管理型人才;医药信息资源导向型培养模式重在研究,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通过对这三种模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见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院校的多样性决定了采用不现实的单一的培养模式,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考虑到各个学校的专业背景不同,师资力量差异,在每个学校立刻实行多样化培养模式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以实现就业类型的多样化。 四、结束语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意义重大。针对医学信息需求的全面性、准确性、连续性、多样性的特点,需要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综合型人才,面对f3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医学信息学人才必须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充实自己,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够胜任医学信息工作,更好地为医院临床、科研、教育教学服务。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信息管理课程探讨 一、课程设置 1997年,教育部(原国教委)组织进行了对当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案)》,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学科门类增至11个。并在管理学门类下,将原来的5个专业合并调整为信息管理专业,标志着信息管理专业在国内诞生。1998年又将信息管理专业的名称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教育部又正式批准或备案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当年批准了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中南大学医学技术与情报学院等四所高校设立该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论是专业建设还是课程设置,都已取得了巨大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实证研究入手,统计了自1998年以来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我国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特点,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实证研究的数据。 二、数据说明 本文所研究的课程数据来自于1998年以来到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进人本学校主页,找到专业设置和课程介绍等相关链接,获得相应数据。经不同时间反复测试多次均不能访问的网站,认为调查期间该网站不能访问。本次调查没有获得内蒙古医学院的数据。另外,我们没有统计华北煤炭医学院冀唐学院的数据,主要原因是此院校为三本院校,不作为我们的考察对象。这些具体的考察对象为:1998年到1999年批准的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00年批准的中国药科大学、温州医学院、新乡医学院;2001年批准的华北煤炭医学院、张家口医学院(现河北北方学院)、安徽中医学院、滨州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广东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批准的山西医科大学、长治医学院、皖南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广东药学院;2003年批准的内蒙古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批准的郧阳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冀唐学院;2005年批准的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批准的牡丹江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我们所研究的课程范围局限在这些院校开设的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根据开设的实际情况,我们把课程分成了四个大类:医学类、信息技术类、图书馆情报类和经济管理类。由于部分院校网页无法浏览或课程设置显示不甚详细,统计上难免有所纰漏。所以本文所统计的各个院校课程设置数据存在一定误差。另外,由于我们的数据只是通过网络获得,也不能完全表明学校教学时的具体操作情况,因此,只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概貌呈现,而非完整的课程设置情况。表l和129页表2、表3、表4分别显示了开设某类某门课程的院校数。 三、数据分析 开设医学类课程的院校涉及了我们考察的所有院校。只是部分院校开设医学类课程多,一些院校特别少。比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开设的医学类课程共有15门,占我们统计的19门医学类课程的79%,有相似特点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2006年批准成立此专业的牡丹江医学院,仅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一门医学类课程。在医学类课程中,开设最多的是卫生统计学,占到我们考察的全部院校的51.6%。开设较多的是一些基础的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等。其他较为专业的医学类课程开设的院校较少,且课程呈现多样化,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等几个院校。还有一些院校根据自己院校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是这些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74.2%的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类课程,还有部分院校开设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系统工程学等比较有专业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但遗憾的是比例太小。有一半左右的院校开设了图书馆情报类课程,课程类别达到了l3门,其中开设最多的是信息管理、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分别有21所、14所、l4所院校开设此课程。其他图书馆情报的课程主要集中在成立此专业较早的几所院校。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1998年成立)为例,开设了13门图书馆情报类课程,只有表格中的情报学概论没有开设。中国医科大学在毕业实习中共设立了医院信息系统、互联网及其应用、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生物医学信息检索与标引、科技项目查新、医学编辑等六个类别,其中4项为图书馆情报类。但是在2004年后成立此专业的院校中,对于此类课程却鲜有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管理学原理,经济管理类的其他课程开设的院校并不多,但是与图书馆情报类课程相反产生的一个现象是开设管理课程较多的院校多为2003年以后该专业成立的院校,且院校相对分散,并没有集中在少数的院校中。早期成立该专业的一些院校在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中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开设的门类较少。 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考 1.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是在医学图书情报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对医学信息学的概念与实质仍缺乏深入的、清醒的认识,有些人仍把医学信息学等同于医学图书情报学。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大量的学校还在介绍大量的关于医学图书情报类的课程(这些在早期成立的该专业的院校里表现得更为明显),使得我们与国外从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信息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很大出入。甚至有的院校还没有理性地认识到本专业是管理学的下级学科,有的院校甚至毕业时给学生颁发医学学士学位或是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实习设置的类别也多为图书馆情报类,实习基地有很多是图书馆。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统计数据上看人们的认识有所改进。例如,最近几年成立的专业鲜有图书馆情报类课程,特别是2006年的牡丹江医学院和广州中医学院0其他院校也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减少了此类课程,而加大了信息技术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比例。 2.课程体系有待改进。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我国三十多所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医学院校没有建立起真正适合医学院校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内容千差万别,其教学现状也并不能满足完成“借助医学科研中获得的知识,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和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的任务。许多高校只是在讲授医学课程的基础上,再讲授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和医学图书情报课程。使得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对医学领域信息的管理涉及较少,且体现不出医学信息管理的交叉性、独特性与复杂性。比如,对于本专业最具特色的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医学信息编码与分类、自然语言处理等课程开设的院校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开设。管理类课程中对于本专业很重要的运筹学开设的院校也只是少数。对于国外院校开设的生物工程课程更是少见。 3.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医学信息学专业。2003年,教育部将“医学信息学”正式列为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外专业,医学信息学还没有成为医学高校的正式专业。但是由于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是从图书馆情报课程发展起来的,并且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知名度较高的几所院校图书馆情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并且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完全按照国外的模式,把主要课程集中在医学、信息技术、管理学势必会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和体系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条件的院校,或是原来以图书馆情报学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专业可以考虑以“医学信息学”取代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图书情报学”专业,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情报学”设置为医学信息学的两个方向。前者侧重培养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人才,后者侧重培养医学信息的分析人才。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信息学教学探究 一、国外医学信息学教学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进行的与MEDINT项目相关的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开发[2]。以曼彻斯特总医院的Barnet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发展了许多医院应用系统。同时期美国的盐湖城、奥克兰、斯坦福等地的一些科研机构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研究分成了两个方向:一种是在大型、时间共享型的单机系统中聚合或集成电路的设计;另一种则主要致力于在小型计算机上的分布式设计。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多机模型的分布式医院信息系统。美国进行的医院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院信息管理工作所做的努力。这种研究,一方面满足了计算机时代医院信息管理的需要,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它成为了医学信息学产生的基础。而医院信息系统目前也已经发展成为医学信息学下的一门学科,成为国内外医学信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受到了教学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极大重视。当前,医学信息学教学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培养医生、护士和行政管理人才的一部分。由于培训目的的多样性,医学信息学的教学计划、课程和内容差别很大,国家之间和机构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早在1972年就开始支持医学信息学研究生培训计划,现在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不但设立了医学信息学系、规范的学位教育,而且有了较为专门的研究中心和公认的学术单位。欧洲的许多医学院校在20世纪90年代也设立了医学信息学专业,荷兰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同时有医学信息学的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课程。各国医学信息学科的成熟程度存在差异。随着医学信息学职业化发展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标准出现并被该领域内从事培训工作的各学术机构所接受。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是生命系统的信息和知识,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内容是与生命信息密切相关的知识系统和语言系统,这些系统都具有无穷的复杂性。因此,医学信息学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所面临的挑战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国外医学信息学研究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其研究成果也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目前,以支持临床工作的CIS系统为研究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与质量保证、电子病历与整合信息系统等。而国内仍然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为主要研究内容,较少涉及CIS系统。 二、我国医学信息学教学和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医院信息管理工作仍然以建设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为主,与国外相比,我国高层次医学信息学人才匮乏,医学信息管理水平至少要落后10年,这是我国医学信息学教学和研究滞后的结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学信息学发展基础薄弱: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是在医学图书情报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国外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医学信息学相比,医学信息学发展先天不足。医学信息学的任务是借助医学科研中获得的知识,开发和评估各种有关获取、处理和解释患者数据的方法和系统,计算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教学侧重于医学文献信息的处理,学生计算机能力普遍偏弱,无法适应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医学数据和信息的现实需要。但直到现在,国内对医学信息学的概念与实质仍缺乏深入的、清醒的认识,许多人仍把医学信息学等同于医学图书情报学,甚至有人认为医学信息学教育就是讲授医学信息检索课l_3]。这种认识是非常狭隘的,对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不合理:2003年,国家教育部将“医学信息学”正式列为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外专业,医学信息学还没有成为医学高校的正式专业。而我国已成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30多所医学院校,其教学现状也并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适应医学院校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教学内容千差万别。许多高校只是在讲授医学课程的基础上,再讲授一些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对医学领域信息的管理鲜有涉及,体现不出学科的交叉性和医学信息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有些高校则干脆把该专业办成了第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也是定位在公共信息管理上,根本无法满足医院信息管理的需要。 (三)受传统信息管理理论的制约: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信息管理理论由于其自身的根本缺陷,如重视显性知识的管理,忽视对创新更有价值的隐性知识的管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忽视医院员工智力因素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作用;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廉价的公共资源来管理,未将其上升到资本的高度来认识等,使得医院中“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医学信息管理工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左右为难,更使许多人对医学信息学投资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三、发展我国医学信息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对策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构成了医学信息管理发展的新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信息学面临着理论更新和学科重建的新任务E。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医学信息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医学信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应该作好以下工作。 (一)正确认识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意义:当前,生命科学信息与医学信息的“爆炸”,对医生、患者、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是严峻的挑战。信息爆炸不仅体现在信息数量迅速膨胀,并且体现在各种依赖于特定条件的机制、解释以及有关的新的前沿科学理论数量众多。如何从整体上理清、综合甚至整合这些信息及学科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医务人员对于医学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系统性处理以及信息科技的潜力和局限性尚缺乏足够的知识,对医学信息学教学和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实质也认识不够,特别是医院的领导层,对医院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目标及实现途径认识模糊,这一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学信息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学信息学界有必要就医学信息学的内涵、实质及教学、研究的内容展开讨论,以便澄清认识,统一看法。 (二)加强对研究工作的领导:我国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工作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研究的主体是医学图书馆和医学信息研究所,虽然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多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研究和开发,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一个国家的医学信息学发展,绝不是各种各样独立研究的总和,而是需要在硬件、软件、数据知识库、标准化工作及教学培训等方面的全社会的准备和积累,需要全社会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需要有自己的有权威的和卓有成效的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实验室和科学家。对我国这样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更是如此。为此,应大力加强医学信息学研究的领导,切实发挥中华医学信息学会的领导作用,编制我国医学信息学发展规划,设立科研课题,协调医学院校、医疗机构、医学信息研究所、医学信息技术公司之间的合作,开展医学信息学重大项目研究的联合攻关。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和培训体系:将医学信息学列入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以“医学信息学”取代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图书情报学”专业,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情报学”设置为医学信息学的两个方向。前者侧重培养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人才,后者侧重培养医学信息的分析人才。应尽快制定符合医学信息学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包括设立主干课程,编制专业适用教材。同时,进行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培养医学信息学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力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信息管理技能.力日强国际合作,选派教学和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引进先进的医学信息管理观念和技术,缩小与国外的差距E引。 (四)开展中医药信息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医药学是我国特有的学术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越来越被医学科学界所认识。中医药学具有高度概括的信息内涵,隐性知识十分丰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也是一块等待深入开发的领域,其信息机制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开展中医药信息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同时还可以确立我国医学信息学在世界医学信息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五)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彼德.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本质不是技术和程序,管理的本质是为了使知识更富于效力。”知识管理是适应这种观念而产生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是信息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升华。为了使医院信息管理工作更富于成效,应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贯彻到医学信息学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一方面重视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要重视医务人员的智力因素在医学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中的重要性。对医院这种隐性知识密集型组织来说,如何从管理的角度发挥隐眭知识的作用,是需要整个医学信息学界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医学信息论文:共生互信息量的医学图像配准 1图像配准 医学图像可以提供有病变组织或器官的大小、形状、空间关系等详细信息,比如CT图像可以显示骨骼结构和组织密度分布情况;MR图像和超声(US)图像提供的则是软组织的信息;PET,SPECT能反映人体的功能和代谢信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单一模态的图像往往不能提供医生所需要的足够的信息,通常需要将不同模态的图像融合在一起,得到更丰富的信息以便了解病变组织或器官的综合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或制订出合适的治疗方案,而配准则是进行融合的前提.图像配准[123]是指对一幅图像进行一定的几何变换而映射到另一幅图像中,使得两幅图像中的相关点达到空间上的一致.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是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互信息量[426]技术是最近几年提出的进行多模态图像配准一种有效方法.互信息量源于信息论,用于度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似性.它是一种自动的,基于像素灰度的方法,它不需要选择标志点或提取图像特征,不需要假设图像中的灰度值存在某种线性关系,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医学图像处理领域[6].但是,以互信息量作为相似性测度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因为互信息量对噪声、采样点个数比较敏感,当图像空间分辨率比较低,有噪声影响和图像部分缺损时容易出现误配.为此很多学者进行了改进,Studholme[7]提出了归一化的互信息量方法,可以消除对图像间覆盖程度较敏感的问题,但该方法仍然忽略了图像的空间与方向信息.荷兰学者Pluim[8]提出了将互信息量与图像梯度相结合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图像梯度本身就对噪声十分敏感,当图像中存在一定的噪声时,该方法的配准成功率就变得比较低,而且求梯度的过程增加了计算时间,因而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本文考虑到像素点及其邻域内不同方向上的点的关系,将空间与方向信息引入到配准的过程中,并利用多元统计学中的方法进行快速计算,从而克服了前面提到的问题,达到了较好的配准效果. 2基于互信息量的图像配准方法 图像X的熵[6]可以度量图像的不确定性,其定义为H(X)=-∑ip(i)logp(i)(1)其中p(i)为灰度值i出现的概率.当某一个灰度出现的概率为0时,有0log0=0.由熵的定义可知熵的大小并不依赖于灰度本身,而只依赖于这些灰度出现的概率.(a)是一幅MR图像,(b),(c)分别是对其旋转90°和置乱变换后的图像.显然平移、旋转和置乱变换只是改变了像素点的空间位置,并没有改变像素点灰度值的大小,也就没有改变灰度值出现的概率.所以以上三幅图像具有相同的熵,H=5•0875.由此可见图像灰度值空间位置的改变对熵并没有影响.在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问题中,虽然两幅图像来源于不同的成像设备,但是它们基于人体共同的解剖信息,所以当两幅图像的空间位置完全一致时,它们的对应像素的灰度互信息达到最大值,即一幅图像表达的关于另外一幅图像的信息最多.这个信息就是互信息量.标准互信息量和归一化的互信息量的定义分别为MI=H(X)+H(Y)-H(X,Y)(2)和NMI=H(X)+H(Y)H(X,Y)(3)其中H(X,Y)为图像X,Y的联合熵.基于互信息量的刚性配准可以表示为T0=argmaxTMI(X,T(Y))(4)即找到一个最优变换T使互信息量达到最大.在配准过程中H(X),H(Y)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变化较大的只是H(X,Y),也就是说配准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是联合熵,并没有体现出图像X,Y的熵.为了充分利用它们的信息本文提出了共生熵和共生互信息量的概念. 3基于共生互信息量的图像配准方法 对于一阶邻域系统(又称4邻域系统),每一个像素点都有4个相邻元素.如(a)所示,x表示像素点,y表示不同方向的邻域.而对于二阶邻域系统(又称8邻域系统),每一个像素点都有8个相邻元素,如(b)所示.(c)~(f)为4种不同的邻域结构,即像素点x在不同方向的邻域关系.灰度共生矩阵(Co2occurrenceMatrix)正是考虑了以上4种邻域结构.如果一个像素的灰度值为i,其相邻像素灰度值为j,则这两个灰度像素对同时出现的概率记为p(i,j).灰度共生矩阵不仅包含图像的灰度统计信息,而且反映灰度分布的空间与方向信息,即不同方向的一对相邻像素出现的概率.由灰度共生矩阵可以得到共生熵的概念:HCo(X)=-∑i∑jp(i,j)logp(i,j)(5)它反映了区域内的随机程度,包含了图像灰度关于方向、相邻元素及幅度变化的综合信息.当所有p(i,j)都相等时,熵达到最大值.为所示MR图像在不同方向的联合直方图两幅图像X,Y的联合共生熵可以定义为HCo(X,Y)=-∑i∑j∑k∑lp(i,j,k,l)logp(i,j,k,l)(6)其中p(i,j,k,l)表示图像X中一点灰度值为i、邻域灰度值为j,同时对应图像Y中的一点灰度值为k、邻域灰度值为l同时出现的概率.p(i,j,k,l)可以通过四维联合直方图计算得到,但是对于一幅灰度值范围从0~255,256个灰度级的图像来说,四维联合直方图的大小为256×256×256×256,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下面从多元分布的角度考虑如何快速得到图像X,Y的联合共生熵.n维正态分布随机变量x=(x1,x2,…,xn)T的联合概率密度为p(x)=p(x1,x2,…,xn)=1(2π)n2C12exp-12(x-u)TC-1(x-u)(7)其中u=(u1,u2,…,un)T为变量x的均值,C为协方差矩阵.它的熵[9]为H(x)=log[(2πe)n2C12](8)由文献[10]可知,对于图像X,Y,将(i,j,k,l)看作变量,可以认为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可以求出X,Y的联合共生熵:HCo(X,Y)=log[(2πe)2C12](9)这样就得到了一种新的相似性准则———共生互信息量:Co2MI=HCo(X)+HCo(Y)-HCo(X,Y)(10)显然新的准则中不仅包含了图像灰度的统计信息,而且包含了图像的空间与方向信息. 4实验分析 为了验证本算法速度快、精度高、鲁棒性强的特点,我们考虑二元邻域关系,采用Powell优化算法.用Matlab7•0在PC机(P43•0GHzCPU,512MB内存,WindowsXP操作系统)上进行了实验,并与传统的互信息量方法以及改进的与梯度信息相结合的GMI[8]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以B样条[11]为变形函数,以共生互信息量为相似性准则,将该方法应用到医学图像的弹性配准中.实验1.验证本文方法对图像大小的鲁棒性.由于互信息量是对图像概率分布的计算,在数据量减少时就容易出现误配.下面是对大小为64×64的MR与PET图像进行配准的实验.由于图像尺寸较小,图像联合直方图的统计总数会大量减少,这就像统计样本变小一样.这样联合直方图就会成为一个稀疏矩阵,对配准参数的变化变得极为敏感.同时由联合直方图近似得到的配准图像灰度间的联合分布和边缘分布的精度就会变差,从而严重影响到目标函数的平滑程度,导致产生明显的局部极值,使配准的优化搜索失败.如所示.将配准后MR图像的边缘加到PET图像上,以检测在边缘处的配准效果.(c)为利用标准互信息量进行配准的结果,很明显该方法在边缘处有较大的误差.(d),(e)分别为GMI和利用共生互信息量进行配准的结果,由于这两种方法都考虑了图像的空间与方向信息,相当于将图像进行了扩展,从而增加了有效信息.可以看到两种方法配准后的图像在边缘处已经基本对齐.但是GMI方法所需时间约为Co2MI方法的两倍.(a)~(d)是完全对准的磁共振PD加权和T1加权图像,及分别加入方差为0•01和0•02的高斯噪声后的图像.以含噪声的T1加权图像为浮动图像进行旋转,计算旋转后图像与含噪声的PD加权图像的互信息量.(e)为标准互信息量的变化曲线,横坐标为旋转角度(±30°),纵坐标为互信息量大小.由于图像噪声较大,削弱了图像间的相关性,得到的曲线波动较大.(f)是GMI的变化曲线,正如前面分析到的,由于图像梯度本身就对噪声十分敏感,当图像中存在一定的噪声时,梯度信息反而恶化了互信息的光滑性,使目标函数波动变大,出现了更多的局部极值点.(g)是利用共生互信息量得到的曲线,由于共生互信息量考虑的是相应灰度点及其邻域出现的概率,从而抑制了噪声的影响,增强了配准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可以看出利用本文方法求出的曲线比较平滑,并保持了良好的凸性.由于互信息量只依赖于图像灰度信息,当待配准图像本身包含的有效信息较少时,配准效果较差.(a)所示的CT图像反映的主要是骨骼结构等硬组织的信息,灰度变化范围较小,与MR图像配准时主要是利用的边缘处信息.如果图像有较大缺损时,就很容易出现误配.(c)为利用标准互信息量配准后的结果.可以看出两幅图像的边缘没有重合.求出的平移,旋转量为Δx=9,Δy=7,Δr=11,与正确的Δx=10,Δy=7,Δr=10存在一定偏差.GMI和Co2MI不仅包含图像的灰度统计信息,而且反映灰度分布的空间信息,得到的参数与正确值相吻合,但GMI方法所需时间大约为Co2MI方法的两倍.本实验参考Kybic提出的基于B样条的弹性配准算法[11],以B样条为变形函数,以共生互信息量为相似性准则,寻找最优变换T.(a)为一幅心脏灌注的MR图像,(b)为变形后图像.(c)为未配准前两图直接相减的结果,(d)为利用Kybic算法配准后图像相减的结果,明显地可以看出在头颈及心脏周围仍然没有配准,而利用Co2MI算法基本上可以配准,能够满足临床医生的需要. 5结论 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互信息量的图像配准算法中出现的鲁棒性问题,提出了共生互信息量的概念,并引入多元统计的方法来计算图像的联合共生熵.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充分利用了图像的灰度信息和空间信息,很好地解决了基于互信息量的图像配准中出现的鲁棒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一般性的配准算法,Co2MI算法如同MI一样,可以应用到图像配准以外的更广阔的领域,如经济学、运筹学、模式识别等.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信息服务管理论文 一、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 服务营销与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并非是互相独立,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两者的联系也突显起来。 (一)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构成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理论的基石 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已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理念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引进服务营销的理念和经营管理之道,同其他信息服务实体竞相争艳。 营销者将产品(服务)按照从核心到外围的顺序,依次是: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包括增加的服务和利益;潜在产品。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产品也可以参照此方法来划分,由此可以看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除了提供基本的核心产品和实物产品外,还要提供给用户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它们共同构成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的价值层次,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为了维持和发展用户,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另外,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也要借助服务营销理论进行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运营和管理。 服务营销的根本理念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正符合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的客观需要,即忠诚地服务用户。医学信息服务的知识化要求高素质的人员创造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更关注对人(包括内部员工和用户)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服务营销就是强调对人的管理,认为人是产品(服务)的一部分。[1]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的动态性要求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管理特别注重创新和服务质量的管理,而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对服务营销理论的逆向促进 服务营销与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及其管理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服务营销在医学网络信息服务专门领域的发展,会促进服务营销理论的成熟;通过专门领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以新的视角审视服务营销,促进服务营销的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网络信息服务理论的发展可以拓宽服务营销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发展和促进的,这使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和管理理论与实践蒸蒸日上;同时,服务营销在专门领域的深入研究使得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有了新视角,体现服务营销理论的价值。 二、网络环境下服务营销对医学信息服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一)服务营销强调顾客导向的理念对医学数字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标,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2]顾客的满意是企业未来利润的最好指标。因此,服务营销的核心是用户满意和忠诚,并通过信息服务组织战略性服务概念的制定以及内、外部各个服务环节体现信息用户导向理念,体现每一个工作或管理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服务提供者,同时又是上一环节的服务接受者。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从中得到启示,努力研究用户需求,用户心理,以及用户信息需求行为,学会与用户交流和沟通等,以实际的数据分析用户市场,指导医学信息服务管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管理促进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用户的巩固和发展,切实推动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和经济效益。 (二)服务营销管理更注重“人”这个因素的作用 在服务营销管理理论中,人是产品的一部分,既包括用户也包括服务组织内部员工。服务营销使得用户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并且对服务质量做出最终评判,因此,管理好信息用户成为服务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服务绩效的好坏还取决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这是构成服务质量的内容“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积极营造内、外部营销和互动营销的环境与氛围,创造性地激励员工和用户的潜能,这在服务营销管理理念中至关重要,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培养服务精神,培育组织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努力吸收服务营销管理中先进的理念和观点,为我所用,在医学信息服务组织服务文化战略的驱动下,通过对医学信息服务员工的合理激励,适时培训,适度授权,充分关怀和满足其需求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以及对用户合理与互动的管理与满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真正体现人本原理,创建医学网络信息服务品牌效应,满足医学网络信息用户精品化和个性化需求。超级秘书网 (三)服务营销以服务质量为关键环节和要素,对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管理服务质量的控制具有指导作用 在服务营销理论中,不仅强调产品质量同时强调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同信息用户的感受关系重大,它不仅取决于预期质量与体验质量之比,也决定于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水平。功能质量则指用户同服务人员打交道的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行为、态度、穿着等方面对用户感知的影响状况。因此,产品也反映了产品的服务和利益。 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也要特别强调信息服务产品的质量问题,医学信息服务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评价同样是通过信息用户的感知获得的。用户除了对产品核心价值、基础价值的评判外,还包括对附加价值、潜在价值的判断。因此,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是全局性、系统性管理,任一个服务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服务的失败。对于网络环境下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应吸收借鉴服务营销的质量管理控制的先进理论,从用户的角度设计与制定质量管理、控制模型和方法。保证基于网络的医学信息服务组织从整体服务系统到每一个员工再到用户实际的感知服务整个服务过程环环管理环环相扣以及持续控制和改进医学信息服务质量。 医学信息论文:医学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摘要】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主义市场的必备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初步探讨了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信息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途径和。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当今世界,技术日新月异,已进入一个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1]。终身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而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许多专家指出,“课程整合”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强调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 1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信息素养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完善。当前信息素养的具体涵义是指,人们对信息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有能力从书本、报纸、电视、广播、社会调查、国际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库获取、储存、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信息素养是人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2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断提高他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就是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教材,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书本、报纸等查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对积极查阅信息资料、获取信息知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同时让学生懂得绝大多数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家的灵感和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激励学生坚信只要自己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也能取得成功。例如,“青霉素的发现”,是弗莱明、弗罗利和钱恩等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过程,他们通过大量实验终于发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打开了用微生物制造药物的“抗生素时代”的大门[2,3]。通过以上类似的例子,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利用信息资源思考、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2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应鼓励、支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互联网上不但可以获取大量的、最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和各种学习信息,而且其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教学中有些内容可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如细胞分裂、基因表达等内容较抽象,难教难学,学生通过查找这些内容的虚拟实验,使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在动画环境下变得生动有趣,这不但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能激发他们获取信息的兴趣,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实生活素材丰富多彩,而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素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也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捕捉信息的能力。例如,讲完“遗传病种类”后,为加强学生对遗传病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儿童福利院,进行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关注,关爱儿童,并进行普及遗传学知识的宣传,倡导用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2.3培养学生信息整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是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的能力。学生在信息来源中通过阅读、观察、聆听、浏览、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从中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有些学生在查到资料后,不知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并加以利用。例如,在学生获取了大量有关遗传病的材料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类、综合,从中出遗传病的主要因素。 2.4培养学生信息表达能力信息表达能力是指把整理出的信息进行展示和表达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关键环节。可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布置作业、目标检测和写调查报告等方法让学生把各自整理出的信息资料表达出来,达到利用信息、解决信息问题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了遗传病和出生缺陷调查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通过咨询和诊断方式,对某些疾病提出预防和措施,促进优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2.5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在教学中体现为鼓励学生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共同,而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孤立学习与自我思考。信息交流的根本意义在于把个人主义与他人、社会对立起来的教育观,转变为融合式的教育观。例如,在进行中学生高度近视社会调查时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6~8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获取、加工、整理、表达信息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然后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与学生一起探讨高度近视这一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病的理解和对遗传病危害的认识,使学生受到人口素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这样既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来源,提高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信息传递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接触社会,发挥其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医学信息论文: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课的教学实践 摘要:目的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效果评估来进行阐述,探讨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方式。方法以上海某医学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对医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医学生媒介使用广泛,但对于信息检索的需求、信息的检索手段及媒介的利用能力尚待提高。结论医学院校采取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在医学信息检索课中融入媒介素养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医学情报学;媒介素养;信息素养;课程融合 0引言 移动通信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技术,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优良的医学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具备现代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教育要探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各种媒介的兴起,以网络媒介为主的媒介,对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深入渗透,导致医学生的面临更多的信息挑战,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不足的缺点暴露,了解当代医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探讨如何让医学生能正确的使用和利用媒介,采取何种有效的教育策略,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1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在90年代传入我国,目前,信息素养类课程开设较多,但对于媒介素养,国内医学院校几乎没有设置相关课程,教师对媒介素养的知晓率和实践率也十分低。保罗•泽考斯1974年提出[1]信息素养是利用信息工具及信息源来解决问题所应用的的技术和技能,该概念的提出主要针对人们对所获取的信息的辨别、利用等,重点在解决信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技术参与问题。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在1930年,由英国利维斯首先提出,媒介素养主要有四个层面,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和目的、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通俗的讲即大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资源的时候,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思辨的能力。医学信息素养课程重在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医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媒介素养虽然比较侧重于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思辨能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医学信息和媒介信息具有某种一致性,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信息量暴增的情况下,探索的进行课堂实践改革的方式,将二者有机融合就变得顺理成章,顺应时代需求。 2医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2.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某医学本科院校学生,均为首次接触医学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问卷调查主要通过授课教师课前统一指导,采用无记名方式,随堂填写问卷并收回。授课教师随堂共计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其中男同学110人,女同学188人,有效问卷占问卷总数量的95%。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互联网是医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 医学生平常使用最多的媒介为互联网(90.5%)、电视(39.6%)、报纸(40.7%)。大多数学生是电脑网络与手机网络作为主要的媒介工具,传统的媒介如报纸和电视作为很便利的获得媒介信息的渠道,仍然比较受医学生喜欢。 2.2.2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为娱乐休闲 医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包括娱乐休闲(71%)、缓解压力(43%)、聊天交流(42%)、拓展知识(30%)、了解资讯(23%)、打发时间(7.9%)、其他(0.9%)。深入访谈发现,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我控制,手机上网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不受客观环境的制约,手机媒介的使用的时间占据时间超长。 2.2.3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在网站、手机客户端、电视、微博、报纸、广播、杂志等信息获取渠道中,95%的学生选择了三种及以上的媒介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深入访谈也发现,在选择网站媒介服务时,医学生最容易受到的影响因素为使用习惯的养成,在多种媒介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医学生的媒介习惯也比较理性,不再盲目追新。 2.2.4媒介的使用趋向理性化 81%的学生认识到对媒介获取的信息需要进行鉴别和选择,70%的学生对信息的真实性保持理性的“有时相信”的态度。在网络信息虚假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会对媒介传递的信息判断采取积极的态度。 2.2.5信息检索能力还需提升 当需要文献资料的时候,43%的学生表示对信息渠道非常清楚或清楚,5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1%的学生认为能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48%的同学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阅读、分析和整理,31%的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电子邮箱、微博、论坛、QQ等媒介工具进行分享和学习。网络媒介的便捷对当代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可想象的空间,但对于信息检索的需求、信息的检索手段及媒介信息的筛选能力尚待提高。 3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教学实践 3.1媒介素养融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优势 在课程设置的方式上,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主要有独立设置课程和融合入其他课程进行培养两种方式。基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和现状,本研究采取融入式教学开展方式。同时,这种融入式的教学手段,对医学院校的老师、教学时间、教室空间等的软硬件要求相对较低[3],能够让更多的医学生掌握使用媒介和利用媒介信息并进行鉴别的技能。本研究通过增加传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范围,通过课堂和课外,选取医学生感兴趣的媒介主题,采取小组讨论和PBL等教学方法,在信息检索的内容中融入媒介资源,达到调动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媒介使用和制作能力的效果。 3.2教学原则与目标 3.2.1教学主要目标 依据所融入的课程的不同或教学侧重点的不同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差异,医学信息检索课的课程目标不可能包括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但总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获取、识别、分析、利用并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本研究以课堂为基础、培养医学生信息能力和媒介使用的能力;同时,通过课堂及课后的分析、质疑、交流和自我表达等技能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医学知识获取和分享的自主性。 3.2.2教学内容 在医学信息检索教学内容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要素应该包括教学主题、形式和时效。主题方面,由于医学信息检索课内容中融入的媒介素养的内容范围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既不能只关注部分媒体内容,又无法将所有的媒介内容形式都涵盖,因此融入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所选定的授课主题就是应该和所融入的课程的教育内容紧密联系,要求授课内容要以医学信息检索课的内容为参考,挑选有利于医学生发展的贴近专业的主题。同时,在展现形式上要全面而丰富,既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尽量打破单一媒介形式的壁垒,发挥多种媒介在课堂上的优势,如图书、报纸、杂志等,也可以多涉及新型的媒介形式,诸如音乐、视频、网络等。多样的教学文本,增强医学生对各种媒介形式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媒介信息的选择上,要注重实效性,这也同医学信息检索的实效性是一致的,医学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的快,掌握信息的实效性也是医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时效性上应该把最新的媒介信息作为课堂的教学素材。 3.2.3教学组织与实践方法 融入式课堂实践分为四步骤:第一,由教师确定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主题,在课前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收集全面而丰富的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做好合适的导入,引领学生进入该主题。第二,学生根据已有常识或知识对主题展开讨论,或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获取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分享汇报,并对比不同媒介的差异,展开讨论;第三,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认识媒介信息的表面现象和本质问题,真正了解媒体的本质、立场、运行流程、以及各种媒介手段等问题;第四,学生对媒介理论和现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制作相关主题的媒介作品并在课堂进行展示汇报。通过课堂内外的四个步骤的衔接,医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考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对先前的认识进行回顾和反思,以对各种媒介现象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知,提高自己媒介信息的辨别力和批判力。 3.2.4教学评价标准 授课评价方式要求具有多样性,比如鼓励医学生采用小组方式来完成医学类课题;课后针对课堂学习内容,让医学生对相关医学信息辨别真伪,并对其进行陈述,此外,也有着重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标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医学生可以通过对媒介素养的学习成果在表达与制作讯息,并积极利用在各种媒体上。 4总结 媒介素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医学院校独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因此采取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较为可行的方法,避免了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课业压力大等客观的阻碍,这种课程开展更能迎合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素养提升的需求[4]。在师资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医学院校开设媒介素养融入式课程,提升信息类教师媒介素养水平和研究水平[5],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的媒介资源,为医学生提供优质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通过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相关课程教育新模式,提升医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力以及对媒介所的不良信息的抵抗力,也是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 作者:王丽萍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 医学信息论文:信息管理在医学装备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提要】随着医学装备的大量应用与发展,信息管理已成为医学装备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需求,使医学装备管理变得更加科学、规范、简便、实用与高效。但应注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能力培训,完善管理机制,预防与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风险,确保系统运行正常与稳定,保障医疗卫生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医学装备;信息管理;效率;人才;培训 医学装备科是近几年新起的、为顺应医院等级评审以及规范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中用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的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医学信息系统等医学装备[1]而设置的职能管理部门,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又具有执行相关法规和设备与器械等管理的职能性,其工作与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医院正常运行。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各种医学装备技术含量与复杂程度日益提高,数量也越来越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方法,可以提高管理效能,既是医学装备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仅就信息管理在医学装备科中的应用与个人体会作一阐述与探讨。 1在医学装备管理中应用的主要特点 信息管理是人们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活动的管理,是人类为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应用于医学装备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各类医学信息系统的管理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以数字化信息管理为主并逐步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②容纳信息量大,使医学装备科有关信息更系统、完整与丰富;③方便实施对各种器材进行分类,如生命支持类、急救类、植入类、辐射类、灭菌类和大型医用设备;关键设备、主要设备、一般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Ⅰ类医疗器械、Ⅱ类医疗器械、Ⅲ类医疗器械等[1-2],从而达到全面、精细和系统管理的目的;④方便数据信息读写、编辑、搜集、检索与利用,使相关数据(信息)处理更快捷和简便;⑤方便信息数据携带与保存,减少以往传统处置方法的艰辛与麻烦;⑥可任意设置使用权限,方便个性化管理与数据安全;⑦可实现远程交流与监控,方便网上办公与数据交流;⑧为上级领导决策分析与相关部门数据审查核对提供更完整与快捷的服务。 2在医学装备管理上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利用信息系统开展医院信息管理,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针对医院财务进行的管理,以后逐步扩展并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各个方面。如今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的应用已成为衡量一所医院或一个单位和地区科技水平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完善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制度并监督执行,负责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组织、制订、实施等工作,负责医学装备购置、验收、质控、维护、修理、应用分析和处置等全程管理,保障医学装备正常使用,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装备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组织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相关人员专业培训;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和机构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1]。这为信息管理在医学装备管理上所承担的职责与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各医疗卫生机构规模与管理任务不完全相同,如仅以医疗设备而言,普通的一家三级医院,在运用的大、中、小医疗设备至少上1000台(件),总价上亿元人民币。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设备总资产约占医院总资产的50%以上,一些超大规模的三甲医院的设备可占到全院总资产的70%~80%,甚至更多。设备涵盖医学影像、生化检验、电生理检测、生命体征监护、医用光学、手术麻醉、急救、康复理疗及其他各专科专用设备等,种类繁多,功能庞杂,价值各异。大多设备都在数十万元以上,有的甚至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元人民币,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数字X射线摄影机(DR)、美国GE公司的64排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系统(DSA)、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等。由于医疗卫生竞争力和人类健康需求加大,各种高技术、高标准、高精度、高度自动化与高度复杂性仪器设备大量推向市场,功能从一维超声成像发展到动态实时三维成像,普通模拟成像到数字X线成像。功能越强大,分辨率越高,设备成本与维持费用越高,同时导致医学装备从管理到维护人员配置的明显差异。由于信息管理可用于医学装备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计划、审批、招投标、采购、设备安装验收使用到最后设备与耗材报废处理,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库存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对使用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等,都离不开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在医院医疗装备管理上应用的实际意义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以服务医院、服务临床为中心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②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③规范医学装备管理行为,提高工作质量;④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⑤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济效益;⑥注意决策分析,提高管理水平;⑦提高部门信誉,增强医院竞争能力;⑧提高员工素质,促进全面发展[5]。 3在医学装备管理上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然而,任何一种管理或管理模式都会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或不足之处。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也如此。 3.1信息系统安全方面 主要来源于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与应用层安全四部分。其中数据(信息)与网络安全影响因素最多,也最复杂,且形势日趋严重。由于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全方位信息监控和情报战略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事件频繁发生,网络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不断暴露,漏洞不断增多,计算机病毒等恶意程序大幅度增加,使我国泄密与信息系统被破坏等情况时有发生[3]。 3.2人员结构与素质能力问题 信息管理毕竟是21世纪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产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装备建设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加上大型高端数字化设备的大幅增加替代了以往的普通模拟型设备,以及医学装备科大多数是在原来的设备科(组)或器械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数人因此加入了“知识重建者”行列,导致如今各单位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加上有些单位可能存在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驱动绩效体系有效运行的内在机制,以及对医院环境和职业暴露认识不足,将对员工能力的发挥产生较大影响。人的主观积极能动性与其知识的发挥对各项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乃至于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始于素养,终于素养”[4],做任何事从始至终都关乎着人的素养。通过人才培养教育与知识共享提高人员素质是古往今来人们普遍认可的策略,组织认可与激励是建设与搞好人才培养与内部知识市场的基本条件。有研究表明,仅以行政命令推动知识共享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将挫伤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的教学热情,并进一步降低了组织对内部知识市场进行投入的可能性[5-6]。教育培训方面,尤其是医疗设备应用教学,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7]和以典型案(病)例为基础的CBL教学法[8],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9],可以有效提高员工操作技能。 4小结 医学装备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尤其是高科技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大型关键仪器设备,更不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熟练掌握和完全管理好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工作与管理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多观察、多学习、多交流,注意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与关键点,细心研究与呵护每一台(件)仪器设备,多为伤病员的生命与健康着想,保障医学装备质量与正常使用,提升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不甘人后,勇于精益求精与开拓创新,医学装备的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越做越好。 医学信息论文:循证决策医学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一、我国医学信息服务的现状 (一)资金短缺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医学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使之不再受传统文献实体检索的束缚。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医学工作者只要提升自己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就能够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更多的引入新技术和新知识,但简单的信息服务并不能充分的满足医学工作者的需求,解决医学问题的策略才是医学工作者迫切需要的。而资金短缺则会造成医学工作者在进行有效措施比例的验证中,无法进行相应的严格的科学研究,也无法严格的评估相关的技术效果,最终必然会影响医学信息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使之无法充分满足循证医学的发展需求。 (二)社会意识水平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众多医学信息服务人员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只要将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工作和普通的图书流通管理工作做好就是很好的完成了医学信息服务管理工作,在循证医学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方面了解并不充分、深入。同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的信息服务认知水平不高,面对医学信息服务人员提供的一些帮助,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 (三)专业素质水平低下 循证医学的发展给当前医学信息服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要求,要求医学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而医学信息服务工作者也只有具备了以上专业素质,才能够在众多的并不断变化的事件中将有用的信息发掘出来,并运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有效的评价各种证据。但在我国,由于医学信息服务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信息服务工作者也没有得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也就导致了医学信息服务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的认识并不深入,专业素质水平低下,自然也就无法使循证医学对信息服务工作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基于循证决策的医学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医学信息服务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共建、共享、共知是构建医学信息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遵循的原则。通过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采用级联的方式将各个区域及各省的信息服务中心联系起来,并严格以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为基准,采用分散操作、集中管理的模式,使群体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实现体系中各信息服务中心的协调合作,最终实现医学信息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 (二)保障医学信息服务体系的政策 构建医学信息服务体系,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障。政策作为政府工作开展的准则,其制定必须在相应的证据支持下完成,循证医学的发展也依赖于政府有利于循证决策的文化和环境的营造。基于问题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应得的相应的鼓励,并为之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在得到研究结果后,还要对该项措施的相应的证据进行相应的检查,对所有的文献进行检索,看是否还存在其他证据,并对研究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最终确定新措施引进的利弊以及相应的可能性。在获得相应的成果后,再进行决策的制定,并对全局进行指导。 (三)一站式的医学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为使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得到有效的完善,使数据库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得到更为高效、科学的整合,并为最终实现循证医学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科学证据,一站式的医学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站式的医学信息服务平台中,可以实现全方位的文献检索,并能够通过“问题-搜索-答案/推荐方案”模式对各类医学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总结和归纳相应的证据和专家给出的推荐意见,并能够在证据质量的基础上,给出推荐意见。反复循环中,最佳的证据就得以形成,最终使医疗实践和群体决策的进行得到最佳的科学证据。 当前,循证决策的模式是确保医学信息服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并构建相应的基于循证决策的医学信息服务体系。 作者:殷亮 程瑾 李芳薇 张晓燕 单位: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医学信息论文:移动医学信息咨询服务系统构想 1医学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的设计 参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1]和颜惠的合作共享定题服务模式[5],设计基于微信、微博和院内网站的医学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需求获取模块、信息源模块、结果传递模块。 1.1需求获取模块 我院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院的医务人员、进修人员、实习学生等,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可以扩大到整个军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该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收集用户的信息需求,收集方式有3种:一是由查新站的专业检索人员主动与我院重点科室、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沟通,了解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二是借助社会网络工具,如微信、微博及院内网站等交流平台不定期收集用户信息需求,并及时整理和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三是针对医院工作人员定期开展信息咨询服务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医院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以及对信息咨询服务的要求。 1.2信息源模块 信息源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基础。信息源模块主要是收集我院图书馆可利用的信息源,包括购买的电子资源、馆藏书刊和网络资源,从长期合作的图书馆获得的信息资源,从本院科训科、杂志编辑部、科室等部门获得的科研项目、学术会议等信息资讯,从全国图书情报协会、全军图书情报协会等专业组织获得的信息资讯。 1.3结果传递模块 结果传递模块是图书馆员将信息咨询的结果、学科进展等医学信息传递给用户。该模块主要涉及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实现方法等。 1.3.1信息服务内容 开展信息咨询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医学信息人员(查新人员)的文献检索和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医院医务人员在海量信息中找寻信息的苦恼,使其以更简便的方式、更少的时间获知专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最新科研动态。因此,信息咨询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定题服务,还包括文献检索、学科快讯、新书推荐、数据库使用信息、各类学习资源等。 1.3.2服务方式和实现方法 通过微信、微博、院内网站等交流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定题服务,定期推送医学资讯,主动将医学信息发送给医务人员,便于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专题的最新研究进展,节省其检索信息的时间。 1.3.2.1定题服务 定题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科研需要,对某特定医学主题进行跟踪检索,定期或不定期把经过筛选的最新检索结果,以摘要或述评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或针对医学领域中的各种项目、研究课题,经与用户协商在课题前期调研、开题立项、中期结果、成果验收的整个过程中提供文献检索服务[6]。国内定题服务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定题服务的影响[7],以及RSS技术和PUSH技术在定题服务系统中的应用[8-9]。本文构想的定题服务系统是基于手机等移动通讯交流平台的。首先,图书馆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院内图书馆信息网页。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或面对面的访谈方式,遵循以重点课题服务为主并兼顾一般的原则,确定我院需进行定题跟踪服务的课题。第三,由查新人员组成信息咨询队伍和信息咨询平台管理队伍,根据医务人员的信息需求确定检索范围、检索词和检索策略,进行全面信息检索,并系统分析、归纳文献资源,形成学科文献评价、综述等,定期在公众平台上。最后,收集用户对定题服务信息结果的反馈意见,针对用户的意见和要求修正检索词和检索策略,再次进行信息检索和分析,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定题服务是查新员与用户之间持续合作的过程,两者需反复沟通,才能使信息检索结果更符合用户的信息需求。 1.3.2.2定期推送医学资讯 信息推送服务体现了“以用户为导向”的原则[10]。图书馆员应根据用户需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院内图书馆网页3个平台定期相关医学信息,包括医院各科室较关注的科研课题的研究进展和科研动态、各学科专题会议或研讨会的信息、科研课题查新信息、成果或立项申请结果的公布、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和更新状况、新书目录及简介、最受欢迎书目等。 2医学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2.1积极推广,吸引用户群 没有用户,再完美的服务平台都是虚设的。我们应加强对移动信息咨询系统的宣传和推广,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吸引用户群选择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我院查新站是为广州军区范围内的军队医药卫生单位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图书馆可以在查新站用户群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医学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广州军区范围内的医药卫生单位提供医学信息咨询服务。 2.2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档案数据库 科学研究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因此要对定题服务全过程检索的文献资料、检索途径、信息反馈等进行归档,建成服务档案数据库[11],作为日后相似课题的检索参考和信息咨询服务工作质量评价的依据。服务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保持科研课题的连贯性,同时可以减少信息咨询人员的工作量,避免重复检索。 2.3设置激励机制,保障信息咨询队伍的建设 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人力基础。我院图书馆有3名专职查新员、2名信息技术员、2名流通服务人员。为了保障平台的运行,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是设置激励机制,在不引进新人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有人员的业务能力,合理安排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任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起现有人员对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保障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二是增设读者交流平台,鼓励读者在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中进行知识传递和共享,丰富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内容。 3结语 目前手机等移动通讯交流工具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医院图书馆应顺应时展的趋势,大力建设智能化的移动图书馆公众服务平台,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便捷的端到端的信息咨询服务;开通医院信息咨询服务公众系统,彻底打破地域和时间界限,让医院科研人员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咨询,了解科研动态和获得文献资料等,使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变得更容易、更简便。 作者:黄芳 欧阳硕 白萍 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信息科
财务信息化论文: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内容和特征。积极研究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问题,无论是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经济;信息化;信息技术 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随着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风行,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也使得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探索如何提高当前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含义及其发展 财务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但绝不是简单地在财务管理中使用几台电脑,架设几条网线就可以解决的,必须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它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企业流程重组,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参考各种文献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解析,笔者认为可以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定义为: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流程重组,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能,挖掘企业各种财务信息资源,更好地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 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必然运用先进管理思想实施科学地管理,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松散——尤其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财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失控等许多问题的情况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以集权为特征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因此,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实现财务管理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使用单机会计电算化软件。它是通过编写单机程序来实现会计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从而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运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它实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信息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各个系统的集成。第三阶段是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层次。这一阶段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来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广域网和数据仓库技术的使用,使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以及与相关价值链主体之间能及时传递、整理、分析、反馈财务和管理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和相关利益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第三个阶段才是真正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组成模块与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依靠若干个信息系统模块的集成。一般来说,财务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经理信息系统以及组织互连信息系统五个部分。这些系统的成功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集成管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成功的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 它是为满足企业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工作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系统,主要解决财务人员的手工记账和报表问题,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系统是以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和日常会计事务处理为主。通常按功能可以分为会计核算信息子系统和会计管理信息子系统。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以财务管理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以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程序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实时处理,从而实现对有关业务活动的控制功能。例如,对产品订购的管理,系统可以提示企业的经济订购批量是多少,显示出哪些产品库存已降至最低储备量需要及时订购补充。 (三)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非常灵活的交互式信息系统,它可以用来解决事前难以准确预测或者是随机变化的问题。一般说来,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其良好的交互性,使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一系列“what-if”分析,再运用不同的模型,列举可能方法,协助分析问题、估计随机事件的各种可能结果、预测未来状况等方式,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对企业财务风险起到事先防范的作用。 (四)财务经理信息系统 这种系统是一种将会计事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的高度交互式信息系统。它能帮助财务经理充分利用企业数据仓库,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数据的特征,预测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趋势,使企业的财务主管能够灵活、方便地从更多观察视角了解问题和机遇。 (五)组织互连系统 组织互连系统可以使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本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信息自动流动,用以支持企业财务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等各个环节,以支持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观念彻底更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不是—个单一的it系统,而是—个极其复杂的多系统组合,不但涉及个性作业流程,而且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它是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例如并行的工作流程、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扁平控制模式等),对传统财务模式的工作环节、工作单位、工作步骤加以判断,并对逻辑关系、时间耗费、可否并行等进行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构思出能够最佳地完成统一工作任务或目标的一系列工作单位和环节,以求在质量、速度、成本、服务等各项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得到改善。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设置一个中心数据库。在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当采购系统、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有物资流发生时,中心数据库通过内联网自动收集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在企业外部,通过外联网或互联网,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的企业组织建立起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资本市场、采购市场、销售市场的动态,做出及时的反映。这种协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使管理者能对动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地分析,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实时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多变的市场环境。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依托的inter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容易被拦截侦听、身份假冒、窃取和黑客攻击等,这是引起安全问题的技术难点。其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信息流失。再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导致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因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开发到硬件管理,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管理,从系统操作到文档资料管理,从系统环境控制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都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二是采用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技术,使在技术层面上对整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 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能够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许多原来无法逾越的困难,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财务数据安全风险、道德风险等。因此,财务人员应该一方面研究解决信息技术如何与传统财务管理相融合,另一方面,在完成结合过程之后,要不断研究,发现解决信息化后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该在传统的系统理论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财务信息化论文:试论医院财务工作的信息化 医院信息化是指医院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采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充分开发、广泛利用医院的内外信息资源,实现医院运行全面自动化,及时地为医院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医院信息化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将医院的资金流、物流、智力流汇集成医院的信息流,然后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产生相应的管理决策信息,指导医院的经营和决策。所以,医院信息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数据的信息化,医院把原始的库存信息、费用凭证、采购凭证都以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计算机里,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满足随时查询的需要;二是流程的信息化,即把医院已经规范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和主观决策行为;三是决策的信息化,即把医院的经济决策各个环节的权限通过技术化手段确定好,保证医院经济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信息化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早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国际接轨,就要适应现代化医院的发展要求,医院必须实行集中式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很多医院财务工作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医院管理者对财务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医院的领导对医院财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医院的财务工作只是作为医院的临床医技科室服务的辅助科室,医院的收入增加都是靠医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创造的,因此院领导只是重视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投入和对临床医技科室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对医院财务部门的投入。有些医院为了节省开支,购买的财务软件功能很不完善,缺乏对医院成本进行核算和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等有关功能,没有一个系统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理念。其实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涉及到财务管理的运作形式、组织方式等很多方面的创新,医院管理者不重视财务信息化,这项工作就很难展开。 二、医院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 医院财务信息化归根结底要以人为本,财务人员掌握信息化程度的水平决定了医院财务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是财务信息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目前医院财务人员中既掌握财务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很多医院财务人员都是从手工记账模式过渡过来的,他们普遍缺乏电脑知识,虽然日常培训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但是相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还差距甚远。 三、财务软件功能单一、安全性差,无法为医院财务提供安全完整的信息化服务 医院财务软件的每一个功能模块的获得都要花费一定的费用,有些财务模块甚至价格很高,医院有时为了节约成本,只购买软件的一些单一功能。财务软件是医院财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功能完善的财务软件能够促进医院的财务信息化进程。但是有些医院购买的财务软件由于价格便宜,功能单一,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不稳定现象,比如与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差、无故死机、丢失财务数据等情况时有发生,给财务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失。同时随着医院的发展,医院的财务工作越来越繁重,每天都有大量的财务数据产生,如果医院购买的财务软件没有网络安全功能和保密功能,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数据的泄露甚至丢失,这样就会给医院带来重大的损失。 正是由于医院财务信息化存在以上问题,因此必须引起医院的足够重视,针对问题采取措施,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医院领导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加大对财务信息化的投入。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处理系统能够帮助医院加强财务管理,合理控制医院支出,保证医院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这同样可以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医院领导要认识到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大财务信息化中人、财、物的投入,使领导层的决策建立在更加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基础上,降低医院风险。其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将计算机处理和财务处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财务人员成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者和维护者,通过交流学习壮大财务信息化的人才队伍。最后还要加强财务软件功能的开发,加强软件安全性。医院可以根据自身会计核算的需要定制软件的一些功能,必要时可以派财务人员参与软件的开发过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医院本身的需要。保证网络安全,购买正版杀毒软件,保证医院财务数据的安全,避免网络病毒的传播,做好软件的升级工作。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财务的信息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医院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更好的为医院的会计核算服务。 财务信息化论文:论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的信息化 进入21世纪,人类开始了一个全新的以网络化为主角的信息化时代。财务会计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网络化掀起的技术革命中,财务会计软件也正处于由pc平台向网络平台迁移的技术变革中,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财务会计思想,那就是财务会计的信息化。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高度共事和深度利用,是核算型的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 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向基于网络应用的决策管理型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computeriz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发展。同样,笔者认为,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就是基金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管好、用好基金的必由之路。 一、基金的会计核算特征 基金会计核算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而不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基金会计核算的这一特征是由基金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所说明的内容是:1.基金既不属于政府,也不用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而是用于全体参保人员;2.基金财务会计工作首先是要对所有参保人负责;3.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开放性;4.基金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海量的数据;5.基金的安全管理及保障支付能力必然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应地,其对基金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子系统(以下简称“财务会计于系统”)建设的要求是:1.必须满足管好。用好基金,确保基金安全的需要。2.必须满足明细核算到个人帐户(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收入、支出、结余的需要;3.必须满足参保人员缴费情况、待遇享受情况的历史查询需要;4.必须满足安全、快捷、甚至实时地处理海量数据的需要;5.必须满足为政府部门制定社会保险政策提供预测、决策支持的对要;6.必须满足接受社会各方监督的需要。 显然,要做到这些,财务会计子系统必须与社会保险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业务子系统”)实现无缝连结、数据共享、互相支持和监督,并能提供决策支持。也就是说,基金财务会计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是由基金会计核算特点决定的。 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 社会保险业务从单位、个人参保登记到享受待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基金财务会计从价值方面核算反映基金收、支的财务状况,反映社会保险事业的管理工作成果,从而形成了社会保险业务部门和财会部门之间互相支持。互相监督的工作关系,并决定了财务会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两者密不可分。只有建立一套与业分子系统互联直通、资源共享、互相有效支持和监督、电子化数据处理,并提供预测、决策管理支持的快速、高效的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干系统,才能满足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 但是,基金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从一开始就是与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互相隔绝,不相往来。这与基金财务会计核算特点扼要相比,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首先,对于社会保险财务会计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只是部分地减少了会计人员记帐、自制报表的工作量而已。而对于大量的社会保险会计核算数据资料仍依赖人工逐笔输入,特别是成千上万张社会保险费征收、拨付单据的到帐处理仍需手工进行逐笔确认计算,并要在业务部门和财会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既重复劳动,又容易增加出错的机会,造成收、付信息的不真实。 其次,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本无法满足基金会计核算海量数据的需要。例如,《社会保险舍计制度》规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应按社会保险对象个人设置明细帐,核算每一个社会保险对象的个人帐户收入、支出和结余憎况。经办机构财务部门的总帐上不单独反映的,应以建立个人帐户台帐的方式,单独反映个人帐户的缴纳及积累情况。对于这些以十万、百万计算的会计核算数据,比如,参保单位的缴费数据,个人帐户的收入、使用、结存情况,离退休个人应付台帐等大跨度的历史查询,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也无法向有需要的社会保险对象提供开放性的信息查询需要。 再次,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实现财务会计与业务部门的相互监督。由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与社会保险业务干系统两者互不相通,财会部门无法监督业务核定的每一个单位、个人的收、付数据与会计收、付数据是否一致,而业务部门又无法监督财会部门是否按业务收、付数据进行收、付款处理。财会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无法监督,不能满足基金的规范管理需要。 最后,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财会部门级的系统,与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没有数据联结口,信息仅限于财会部门使用,电算化系统成了事实上的信息孤岛。财会电算化系统进行预测、分析时,无法取得业务数据的直接支持,直接削弱了财会电算化系统参与决策管理的能力。 可见,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无法满足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 三、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面所述,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决定了基金财务会计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信息化就是社会保险财务会对电算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一方面要向业务干系统的互联互通横向扩展,另一方面也要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决策管理纵向延伸,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基金财务会计的信息化。 (一)与业务干系统无缝连结,数据完全共享和高度统一 在网络运行环境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而是与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有着“血缘关系”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负责按照严格的数据生产流程产生基金应收、应付数据源,并存放在中心数据库。基金财务会计于系统则从中心数据库中完整地将业务子系统产生的应收、应付数据(表现为各种应收、应付台帐等),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供给外部关联单位,如银行、地税机关等进行收、付款处理,并负责将外部关联单位对数据的处理结果,如成功或失败原因等信息反馈给业分子系统。这个信息的反馈是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对数据的到帐确认处理来完成的。 从业务子系统到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整个数据处理流程中,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进行到帐确认时,只是将数据的到帐标识、到帐时间等更新到中心数据库的应收、应付台帐数据表中的相关字段,并从中心数据库的应收、应付台帐中直接读取相关数据,生成会计记帐凭证,进行会计核算。 从业务产生应收、应付数据的金额,到产生会计的核算金额,自始至终都没有人工的介入点,会计的核算金额与业务最初的数据源金额保持绝对一致。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通过共享一个中心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实现两者的无缝连结和数据的完全共享及高度统一。 (二)与外部关联单位的数据信息实行电子化处理 基金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涉及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经办机构、税务机关、银行、邮政、医院等众多部门。不但数据处理的环节众多,而且数据量庞大。其中,医疗保险的个人帐户卡注资数据、养老保险的离退休金社会化发放数据往往是以数十万、上百万计算的。要做到成千上万条数据处理得既快捷,又安全准确,靠人工传递、处理是绝对做不到的。在社会保险事业蓬勃发展,需处理的征收、拨付数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行电子化数据处理才是财务会计人员安全、有效、准确地处理数据和进行会计核算的惟一出路。 要实现数据信息的电子化处理,就要将财会部门需要对外处理的数据进行合理、细致的分类,然后按分类数据的处理方法提出相应的电子化处理数据程序开发要求,并与数据对应的外部关联单位约定统一的电子数据处理及结果反馈格式等,从而实现磁盘文件或网络电子数据交换。在成熟份电子化数据处理条件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银行、地税机关、邮局等外部单位交接的数据资料可以简化为一张软磁盘,一张汇总表、一张支票或进帐单。 另外,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可以与外部关联单位进行网上的实时数据信息交换和核算。实时交换应收、应付数据信息和核算征收、拨付到帐数据,不仅是为了提高社会保险设的征缴效率,缩短社会保险状的征收到帐周期、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足额和按时支付的必要技术手段,而且是社会保险制度内在的要求。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社会保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先缴费,后享受待遇。这也是社会保险制度得以存续的基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参保人持旧时,必须先确认参保单位、个人已经缴交了社会保险员,才可能准确计算其所享受的各项待遇。比如。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帐户注资额,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金额,失业救济金额等等计算都与其实际的缴费年限、徽记额多少直接挂钩。必须实时进行核算。记录参保单位、个人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特别是计算待遇当月缴费的实时到帐,才能准确计算其享受的待遇,最终解决社会保险待遇的实帐计算和支付问题。否则,在未见其缴费的情况下,就按参保年限来足额计发参保人的待遇,必然会造成基金不同程度的损失。 (三)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互相支持和监督,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毋庸置疑,基金无论是对参保人,还是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内部监督,是基金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基金管理监督机制的基础环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基金收支管理的主体,必须加强财务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形成财务和业务相分离的自我约束机制。但是,在社会保险收、付数据量十分复杂、庞大,以及数据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易事。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面对基金收支发生的海量数据,如何实现基金财务会计的实收实付金额、到帐标识、到帐时间与业务部门经办的应收应付台帐的金额、到帐标识、到帐时间保持一致,、防止重复、甚至虚假收入和支付的情况发生。显然,靠手工操作来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很大的困难,必须借助电子化监督。况且,社会保险收支业务,并不像一个生产企业般有看得见的生产流程、产品实物、产品数量等。业务部门又是凭财务部门对参保单位、个人的缴费记录来办理其社会保险待遇。只有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和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实现相互间的有效监督,才能有效堵塞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的漏洞。为此,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必须精心设计数据处理的应用程序;严格业务和财务会计的数据处理操作流程,使之环环相扣。互相监督。 具体来说:l、财务会计部门所要征收或拨付款项的应收、应付数据必须取自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形成的应收、应付台帐资料。2、财务会计部门对实征的数据和实付的数据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进行到帐确认和会计核算处理时,在共享数据库中直接取其对应的数据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也就是说,会计核算的收、支数据首先是业务办理产生的,其次是会计核算的每笔收支业务只能在共享数据库中取数 一次性生成会计凭证3、若有重复收、付处理,系统则自动会报警。3、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自动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的时候,将会计的到帐时间、记帐凭证号、财会操作人等信息反馈到共享数据库中,并能在共享数据库中查询到上述信息。4、业务部门通过统计报表的基金实收、实付金额与财务会计的基金实收、 实付金额进行核对和监督。其中,通过常设会计记帐凭证金额与业务数据应收。应付金额的唯一性的对应确认,是堵塞基金收支业务漏洞,实现严格的系统内部控制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进行应收、应付数据到帐确认处理时,直接由成功收付款的业务应收、应付台帐数据自动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另一方面,由纸质会计原始凭证创新出电子化会计原始凭证的概念。即,凡是涉及基金正常收付(指有业务应收、应付台帐)的会计记帐凭证,都必须附有一张电子原始凭证,列示该张会计记帐凭证的明细组成资料。这些资料是电脑直接在共享数据库取数生成,没有人工介入点。因此,如果会计主管审核某张会计记帐凭证金额的真实性,只要点击出该张会计记帐凭证的电子原始凭证查看便可辨别出来。再一方面,会计记帐的信息也会同时反馈到共享数据库中,业务部门可以看到会计部门在何时做实收实付处理和进行会计核算,或者收付不成功的原因,并对会计部门的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可以这样说,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金管理成败的关键;不建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管好用好基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基于网络应用 网络平台是基金财务会计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是基于社会保险机构局域网lan或内部网intranet的应用,并可向internet延伸。 首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总部本身要建有一套网络系统,包括中心数据库服务器 data-base server、应用程序处理服务器transaction server、web server等。数据和应用程序集中存放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总部各专用服务器中。 其次,下属分支机构通过宽带网、光纤网,或者是帧中继、拨号上网等方式与上级机构联网。下属分支机构财会人员可以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进行远程数据传输、查询打印、到帐确认、填制记帐凭证、记帐、结帐等并发操作。 再次,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还可以为 web server提供开放性信息,通过intranet接入internet,向外界可开放性的信息。例如,参保人员的个人帐户应收、实收、余额资料,参保单位的应缴、已缴、欠缴资料,单位和个人的应付待遇和实付待遇资料等。参保单位、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参保情况的网上查询、打印、对帐和办理有关业务等。 最后,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还可以与外部关联单位网extranet连接,如银行电脑系统、地方税务部门电脑系统(如果实行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等进行数据信息的加工、交换和查询。 (五)支持决策管理 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最主要特征是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信息的深层利用。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利用财务和业务各种历史数据信息,进行基金的收入、支出走势分析。找出基金收支的盈亏临界点,为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首先,要建立财务预测模型和财务预测功能模块。在定量预测分析法的基础上,按照财务预测的目的和项目,根据可利用数据信息与预测目的之间的数理和逻辑关系,建立财务预测模型,并据以组合成财务预测功能模块,通过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预测功能,而且可以进行反向预测。 财务预测功能模块有效运行的前提是比较全面地占有历史数据,要求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有足够时间段的历史数据。在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数据信息共享的情况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很容易从中心共享数据库中准确地取得各时期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参保人员年龄分布、平均缴费工资、平均缴费比例、征缴率,待遇享受人数、享受待遇人员年龄分布、平均待遇水平、待遇标准等指标数据。同时,人工可以输入必要的宏观政策变量指标和调整、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等。预测的结果包括输出预算报表、基金收支的未来走势、某个时间的基金收支平衡点、达到某个基金收支规模需要的社会保险缴费和待遇支付的政策措施等等。通过建立测算模型进行财务预测的好处是比较科学,避免人工预测的主观随意性,精确度较高。 其次,要建立社会保险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就是将财务分析的专门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程序化,系统地对社会保险财务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可以准确对基金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映财务管理、预算执行中的成绩、问题、差距,从而分析原因,掌握规律,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完整的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必须包括财务报表、财务状况说明书、财务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报告等内容。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可以输出社会保险各种报表,计算基金各种财务指标,提供各种一目了然的图形分析图等。通过财务分析模块,建立一套完整的基金财务历史指标数据库,随时为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提供决策支持的关键,就是利用财务和业务各种历史数据信息,建立合理的测算模型,对基金短、中、长期的收入、支出走势进行分析,找出基金收支的盈亏临界点,为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制定社会保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人为主观意志的决策行为。 四、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方案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信息化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技术人员根据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自主开发;一种是与专业财务会计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二次开发。 第一种实现方案,功能设置、操作界面等完全按财会人员的要求量身订做,应该说能够按照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进行开发。问题在于,一是多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进行自主开发;二是就算有技术力量进行开发也会因为经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程序实际运行不稳定,要经常进行小修小补,操作用户使用并不满意。三是在通用会计核算功能和操作界面的友善性上,更难以达到通用财务会计软件的性能指标。 第二种实现方案应该是最佳的方案。这种方案,在两年前还是不可行的。专业财务软件公司当时尚无法解决好通用财务软件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数据接口的技术问题。但是,现在一些专业财务会计软件公司已经解决了通用财务会计软件与大型数据库接口的技术问题,并在市面上推出了一些以“大型数据库技术”+“三层结构技术”+“组件开发技术”+“web技术”+“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的集团级网络财务软件,可以实现财务会计子系统与业务子系统的无缝连结和数据高度共享。无论是在功能的齐备性和性能的稳定性,还是界面的友善性方面都十分优秀。这些通用财务会计软件所缺少的只是与业务子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互相支持和监督的数据接口模块和实现支持预测、决策管理的方式。这些功能,则完全可以借助专业财务会计软件公司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和成熟的开发经验,通过二次开发来解决。通过二次开发,既能享受到通用财务会计核算的完美功能,又可以满足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特殊需要,是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最佳实现方案。 在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二次开发过程中,关键是要做好系统建设分析,按照基金征收、拨付业务和决策管理的需要提出正确、详尽的功能模块设计需求,开发好与业务子系统实现互相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业务数据接口处理模块,如,征收数据处理。社会化退休金发放、单位待遇拨付、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注资、失业救济金发放等等。通过这些数据接口处理模块,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才得以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互相支持和监督。 财务信息化论文:试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化系统建设 【摘要】 文章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角度,结合当前煤炭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快速扩张的实际情况,提出信息化建设与集团财务管控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以全面信息化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现代化制度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基本框架,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财务管理; 信息化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煤炭企业通过整合、重组,规模不断扩大,下属企业增加较快,地理位置跨区域增加,集团对各地分、子公司经营管控的力度越来越强。现有信息化系统已不能满足管理需求,存在财务软件与本单位信息资源应用与管理不能衔接,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能和企业内部管理改革同步进行,企业对下属分子公司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不能及时有效地管理控制。为了统一规范,使整个企业的运营管理高效运行,满足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企业的现状下,建立应用软件系统统一平台。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问题,对于体制、机制创新的落实和又好又快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目前,煤炭企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加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改善是解决许多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这也是客观环境对企业的要求。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制定上下不一,预算管控难以到位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尚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及相配套的软件支持,整体的预算管理还处于简单化的方式。 1.集团同下属企业的预算认识不同。集团关心和需要控制的投资项目和财务数据同下属企业是不同的,作为某个具体的下属企业常常出于局部管理的需要,建立的预算管理数据难以被集团所使用,因此集团预算体系的建立必须是在从上而下层层分解和逐步细化的基础上。 2.集团监管力度及时效性不足。集团难以及时掌握各下属企业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单纯的资产监管模式或报表利润指标考核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在无法建立有效的集团预算体系下,事前缺乏计划性和预算编制,事中缺乏实时监控,事后审计监督也难免有走过场的问题,这将给集团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和风险。 3.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调查表明,目前条件下,集团各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受到内部控制、部门利益和业务能力等的局限,常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掩盖了下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二)数据归集时效性差,实时监控无法实现 煤炭企业现在应用的财务软件大部分为c/s架构,运行模式是每增加一个核算单位,就需要安装一套财务软件,各会计主体使用自己独立的服务器,数据分散,安全系数低,而且煤炭企业受自然环境制约,位置相对分散,c/s架构软件对财务信息的汇总核算、分析等工作,无法做到给领导层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而财务的实时临近、远程查询更无法实现。 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看,如何将所有下属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全面集中管理,为业务执行者、管理控制者、战略决策者提供协同办公的平台,也是当前煤炭企业应用软件无法实现的。 (三)重复建设联动性差,缺乏规划自成体系 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上的盲目性与建设中的短视行为并存,企业各单位和部门自行建设、小网林立互不联通。业务处理系统中的数据无法直接流入到财务软件中使用,即各系统间不能实现无缝链接,业务处理核算过程延缓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出现不同部门采集的同类数据存在差距的问题。随着集团企业管理级别的提升,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使局域网向广域网方向转化,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创造价值,是困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四)重投轻用资源闲置,重有轻管安全堪忧 目前,许多企业由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没有改变,已建成的网络使用效率低下。一些单位的领导仍然习惯于白纸黑字发公文、签意见,系统计算机往往当打印机使用。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综合处理数据尚需时日。 安全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专项经费,如果财务管理发展到通过internet实现多种远程处理和支持电子商务,这必然要求会计系统的进一步开放与数据共享,从而增加了安全控制的难度,信息安全、资金安全都将成为控制的焦点。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高起点规划,以实现集团化管理和协同财务为核心目标,积极稳妥推进,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集团管理水平,支持集团的持续增长,统一应用平台,集中信息资源,协同业务运作,强化控制风险,数据高度集中、确保数据安全、优化流程制度、实现集团管控,实现信息透明化、流程可视化、动作标准化、核算规范化。 (一)建立财务网络化系统 引入成熟的b/s架构财务软件,整个企业只需安装一套系统(总部建立子、分公司账套),下属子、分公司(客户端)只用ie浏览器即可登录本单位账套使用,无需安装该软件。集团企业可以做到实时透视及监控下属单位的经营成果,参与到各单位具体的核算流程,实时掌握经营过程中重大事项发生,适合煤炭企业跨地域发展和移动应用的实际需求,支持集团报表数据实时的编制、审核、汇总、合并,还能在授权的条件下实现内部交易核对、跨单位审核记账。 通过建立使用财务网络化,企业可轻松实现集中式财务管理,对所有下属公司、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操控全局,达到实时监控甚至事前控制,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集团能够及时对取得的财务信息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规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同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系统突破了异地机构的财务管理的空间局限,降低了高昂的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使企业从集团总部走向企业全部,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 (二)强化管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功能和水平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只有不断扩大实际应用范围,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涉及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它把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无疑对各层级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有效避免信息孤立,加快业务流程的时效 通过使用网络化财务系统,可以实时跟踪企业各部门每一项经济业务,并从各部门直接采集所需数据,不仅缩短了会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财务和业务的协同,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彼此共享,而且还能从根本上改变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有效解决信息孤立问题,实现财务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 (四)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的职责任务 1.加强组织管理。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管理信息化整体建设之中,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紧贴财务管理工作任务,研究制定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在网络建设和运行总体规划指导下,依据技术标准规范使用和运行各自的业务分系统。 2.要分工协作。具体明确组织与指导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安全防护、使用需求,从而分清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职责和任务,避免政出多门、盲目建设、重复开发。 综上所述,煤炭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自身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决定着企业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配套系统,开发网络系统功能,推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时空界限,才能使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能和应用效益,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最大效益。 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摘要:信息化时代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财务会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应该以企业流程再造(bpr)的理念为指导,借助会计信息化的有利时机,对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使会计业务新流程能更好地提供决策及有用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会计流程;流程再造;会计信息化 网络时代下,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入地在企业中得以应用,它彻底颠覆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思维,使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时代的cfo应该在掌握先进的it理论并深刻理解it环境的基础上,掌握流程再造的方法和工具,思考优化或者重组会计流程,制定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制定实时控制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正确和有效。 一、财务会计流程的定位 根据达文波特关于流程的定义,其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面向顾客,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顾客;二是跨越职能部门、分支机构或子单位的既有界限。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一系列业务流程,产生了大量的业务信息;财务会计流程获取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后,将信息提供给管理流程;管理流程利用会计流程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活动,对经营过程进行计划、控制和评价。财务会计流程的设计思想、数据采集效率、加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分析 第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的理论基础落后。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必须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按照从金塔底端-层层向上的顺序进行,不可跳跃,使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各核算模块成为彼此独立的“孤岛”。 第二,传统财务会计流程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当某项经营业务发生时,传统财务会计系统只将反映该经营活动的一小部分信息作为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一致性、相关性和有用性。 第三,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不支持实时控制。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财务与业务相分离。会计数据通常在业务发生后而不是实时采集,信息的加工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排序、过账、汇总和对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若干后台加工才能提交到使用者手中而非直接可用。 三、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核心理念——企业流程再造(bpr) 流程再造是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到信息化管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流程分析与诊断。在进行流程重组之前,需要对原有的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和诊断,以确定重组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流程分析与诊断是对企业现有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做出诊断。 第二,流程的再设计。在流程分析与诊断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设计或改进现有的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流程再设计不是照搬手工流程,而是应该将信息技术、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流程设计,尽可能体现信息集成,支持实时控制和快速响应。 第三,流程重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涉及组织的调整、人员权力和地位的改变、集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方面面。流程重组的成功实施会带来业绩的巨大进步,但若实施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危害。 四、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 第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完整统一的标准。新的财务会计流程应能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按照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模块正确地进行数据输入、处理和信息的输出,逐步实现了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无纸化和标准化。 第二,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消除不增值环节,构建财务业务一体化流程。应用流程再造,消除编制记账凭证等非增值环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财务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减少数据的重复处理。在优化了的财务会计流程下,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业务部门将经过确认的单据保存在业务单据数据库中,通过财务会计一体化it模型将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记账凭证,并保存在记账凭证数据文件中;但企业需要生成相应报表时,通过报表生成系统从共享数据库文件中实时获取数据,自动生成报表。 第三,打破顺序化业务流程,实施“事件驱动”。“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人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第四,应用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策略。构建财务一体化流程,需要借助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自动将业务单据转化为记账凭证,保证财务和业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事件接受器、凭证模板、生成器和实时凭证。 第五,将控制机制嵌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实施实时控制策略。一方面,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控制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系统)。在初始设置时,财会人员将支持会计控制的各项准则和标准嵌入数据库,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事件接受器接受事件信息,控制器根据数据库中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准则,自动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合格性进行判断,从而支持实时控制。另一方面,将财会人员嵌入经营活动过程,使其发挥实时控制作用。当经济业务发生时,财会人员利用管理软件提供的信息判断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并对经济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抵御经营风险。 财务信息化论文:浅析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探讨 【摘要】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通过建立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达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有利于解决目前集团内部资金分散、考核不力、信息不对称、控制力不强等问题,有助于企业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集团控制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企业财务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 应用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经济一体化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集团化道路成为煤炭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在企业集团化过程中,寻求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应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依靠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显然不能满足大企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来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政府及出资人的要求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及经营分析行使监督管理权,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全面掌握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高效监管提供了条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国资部门对企业提出的要求。 (三)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随着煤炭企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并购重组企业的增加,原有单一企业管理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集团化企业的管理要求,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强化管理手段、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课题已经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如何利用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完整的管理决策信息,成为公司目前的主要任务。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平台 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手段,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计算、传输、汇总、分析功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及时的财务管理信息而建立与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将通过建立集团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团与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使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达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有利于解决目前集团内部资金分散、考核不力、信息不对称、控制力不强等问题,有助于企业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集团控制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企业财务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 (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财务管理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财务预算、会计核算以人工操作为主,受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计算机的运用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开始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辅助会计核算,预算编制及管理仍以人工劳动为主,计算机仅作为辅助计算工具。由于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核算要求和软件标准,各单位使用的核算软件差别较大,兼容性较差,同时网络技术落后,不仅不能实现集团公司与其他核算单位之间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甚至不能完整地满足单一法人的独立核算体系需求。第三阶段,国家在企业范围内执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集团公司借这个有利机会对各核算单位的电算化系统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计算机硬件标准、统一采用成熟的核算软件,基本满足了各单位独立核算的需求,同时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报表汇总和合并。第四阶段,在先进的网络技术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集团统一的财务核算基础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了集团与子分公司之间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除能满足单一法人的独立核算体系需求外,部分支持集团公司的多层次组织结构体系核算要求,具有初级的集成账务管理体系和报表汇总和合并体系。与前两个阶段相比,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高标准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比较仍处于低水平运行阶段。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其优越的性能和快捷的特点,但随着企业管理精细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管理与信息化系统脱节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保证,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企业制定了资金集中管理办法,严格规定各所属企业资金的适用范围和支配额度,并将各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的范围,但资金的使用效果一直不尽人意。预算外支出、资金沉淀的现象依然严重。原因主要是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资金信息不能实时掌握,对下属企业的资金质量及运行情况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导致集团内部“存”“贷”两高,财务费用的居高不下;资金在集团内得不到统筹使用,有的企业资金存量大、需求小;有的企业资金存量少、需求大、资金利用率低下,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 2.预算管理的标准与信息化要求脱节 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通过预算管理可以使经营决策科学化、工作任务目标化、目标管理细致化。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多数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进行预算管理的培训学习,预算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底子薄、起步晚,目前预算管理的水平依然十分低下。对预算编制、预算控制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管理手段落后造成的考核指标不细,控制执行不严,监督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快速发展。随着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完成,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将十分迫切,建立煤炭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十分必要。 3.财务与业务“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受传统企业管理的影响和信息化系统的局限,企业财务与统计、营销、采购、生产、行政、人事等部门在处理各自业务时平行运行,没有统一的数据库和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财务数据和业务信息不能共享,存在数据冲突和截止性差异现象。 (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问题分析 1.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引起的资金管理困难 目前煤炭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基本建设与生产经营齐头并进,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所使用的资金是多渠道的,有自有资金、股东资本金、银行借款等,银行借款有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有短期流动资金借款,还有通过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向其他银行融入的资金,由于各银行对所借出资金都有监管要求,资金不能汇集一户管理。多渠道融资导致多头开户,造成资金集中管理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较为困难。 2.预算指标确定困难 煤炭企业的主营业务是煤炭采掘与加工,属于高风险行业,由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预算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式管理水平上,同时受国家煤炭政策、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公司对预算管理很难做到指标精细化、目标细致化,影响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1)煤炭产量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 由于地质构造、瓦斯涌出、构造水涌出等诸多自然因素的存在,煤矿生产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炭产量波动较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尽管企业在预测年度产量时考虑了这些因素的影响,但预测的产量与实际产量仍有较大差异。预算与实际结算数有一定的差距。(华晋公司沙曲矿煤炭产量) (2)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煤炭价格出现阶段性变动的次数非常频繁,有的阶段价格变动幅度相当大,尤其是近三年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煤炭价格的变动更加频繁,预测更加困难,企业只能依据历史平均价格来测算的年度经营情况,结果往往是预测数与实际数差异较大。例如:华晋公司2007年,年初预测全年平均精煤售价为680元,实际为980元,差价为300元;2008年预测价为909元,实际为1272元,差价为363元;2009年预测价为 1 000元,实际为1 078元,差价为78元。 (3)信贷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信贷利率作为经济调控手段,其变动比较频繁,从2006年4月28日至2008年12月23日央行对人民币贷款利率调整13次(五年以上贷款利率变动浮动最小),2009年底5年以上贷款利率为5.94%,2007年底的同期贷款利率为7.83%,按煤炭企业2009年底借款额40亿元计算,利率变动引起年利息的增减变动金额7 560万元。利息的较大变动给企业当期损益和固定资产价值带来影响,煤炭企业目前处于扩张期,固定资产借款金额较大,利率变动为编制精细化预算方案增加了难度,同时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增加了难度。 (4)安全措施投入的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在安全隐患治理方面准备的资金较多,但由于在煤炭生产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安全因素,为治理隐患所作的资金投入具有不确定性。例如,华晋公司2007年安全费用提取7 631万元,实际支出7 190万元,增减变动额为441万元,2008年,安全费用提取13 514万元,实际支出4 185万元,增减变动额为9 329万元,增减变动额度较大。 (5)产业政策因素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国家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治理,增加了煤炭开采的费用征收种类和额度,同时为了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出台了资源整合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直接带来的是煤炭生产费用的增加,产业政策的调整没有终点,这为企业的经济预测增加了不确定性。 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案研究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目标 结合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总体目标应该是从管理方式上,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彻底解决传统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一体化、集中办公的问题,使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相通,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活动协调同步,最终实现财务与业务资源配置最优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构建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在同一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实现实时的远程财务信息共享,实现子企业与集团各层次报表的汇总和合并,提高财务监控能力。二是构建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解决资金沉淀和短缺并存的问题,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解决网银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对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筹集与运用监控,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企业的资金流向,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三是建立严格、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实现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监控与分析和预算考核等业务协同,实现预算体系和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全过程监督预算执行,保证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四是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分析企业财务活动和理财环境,通过预警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现在或将来可能存在的财务问题和财务危机,提前制定防范措施或实施整改方案。五是建立完整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和效绩评价体系,强化企业管理和业绩考评的功能。六是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合理使用,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二)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路 1.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这与快速发展的现状极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对煤炭企业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煤炭企业在管理方面必须有一个较大的突破。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首当其冲。造成煤炭企业信息化系统发展滞后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念问题 在公司管理者意识中,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虽然不可缺失,但也仅仅是生产的“陪衬”,他们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不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上下功夫。这也是目前系统滞后的主要原因。 (2)制度问题 财务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生产经营、物资供应、产品销售、人事劳资、计划统计等诸多生产单位和机关部门的配合。财务管理的好坏不是财务部门一家说了算,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和运用必然要牵涉到这些部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各部门在相互配合上有不协调、不合作的情况,影响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3)权限问题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完善后,公司经济信息在系统上将有一个全面细致的反映,对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件幸事,但对各生产单位、机关各部门来说,其既得权力受到了挑战,因为信息的公开使其重要性降低,再无“秘密”可言,所以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完善方面积极性不高。 (4)素质问题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后,能实现哪些功能,能完成哪些工作,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减轻多大负担,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好多管理人员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好多人已经习惯了一种工作方式,担心换种方式,自己不适应,影响自己的工作业绩,还有好多人有吃“老本”的思想,不学习,不进步,跟不上时代,拒绝新事物。这都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的因素。 2.解决办法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完成这项工作必须有一个稳定的长效机制,有一个强势的领导机构和执著的专业人员,它还需要公司各阶层、各所属单位、各部门共同协调配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成立领导组,由公司高层领导这项工作。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是工作思路的变革、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的变革,他对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进行部分改变,对传统观念、传统习惯形成冲击,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阻力,需要强力的领导机构推动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实施需要足够的财力保证,高层的参与不仅能保证公司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保证对完成此项工作所需资金的安排,还能保证机构和专业人员的配备。 (2)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经途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公司信息化系统的主要部分,由于其专业性强,实施过程复杂,必须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由专业人员按预定方案建立、实施和完善。 (3)制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实施的长期规划和具体方案,要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结合实际,充分考虑企业管理变革的承受力,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充分分析、研究业务需求。规划还必须体现企业的发展要求,具有可扩展能力,以适应企业未来的变化,适应不断拓展、细分和不断变化的管理要求。方案实施要明确实施内容、时间节点、达到的目的,并对各阶段实施效果作出评价。 (4)持续优化、全程培训 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机会,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机会优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企业长期的工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观念,提高技能,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企业要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的机会,造就一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建议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财务管理要求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信息平台,其发挥的巨大作用越来越不可估量。笔者以财务管理理论、信息化控制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企业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将逐渐显现,企业领导层将通过准确的财务信息作出决策,引领企业的发展。 二是企业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使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达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强化了企业财务控制力,降低了财务风险,同时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是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掌握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时跟进、缩短距离。 四是注重财务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财务管理和信息化水平双高的复合型人才,保证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务信息化论文: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研究 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是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是对集团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提升集团竞争力的战略思考。本文就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原则和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于集团企业而言,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是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子系统,其投资大,技术复杂且涉及面广,如果不事先进行认真规划和充分准备而匆忙实施,有可能无法支持集团企业的业务与经营活动,甚至对集团企业实现未来的信息化战略产生严重制约。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整体规划原则。集团企业信息规划的整体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集团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覆盖了集团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信息处理;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地搞单项计算机应用,在选用技术时应有全盘考虑,力求信息集成与过程集成,以获得综合效益;在全球化市场中必须同需方和供方密切相连,供货商和用户的信息要纳入集团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2 阶段性与扩展性结合原则。应分阶段选择实施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同子系统,认真分析集团企业的战略与信息技术支撑之间的影响度,合理预测环境变化可能给集团企业战略带来的偏移。此外,在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时要留有余地,做务实的牵引,不能追求大而全,要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适应集团企业管理与业务模式的不断变化为目标。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不应成为集团企业信息化的桎梏,要能根据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 3 客观性需求原则。在规划时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集团企业现有的流程处理和业务需要,制定出适合集团企业发展的信息化规划,不能一味追求先进技术和最新版本。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大体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集团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明确集团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现状,能力和竞争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战略,包括明确信息化的内涵和信息化在集团企业总体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评估公司的信息化能力现状,包括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员的能力;评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架构,包括平台,网络、应用软件、流程,数据和架构;按照集团企业未来发展对信息化能力的需求,确定信息化能力差距和信息化能力发展蓝图。 从管理层面上来说,规划涉及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汇报体系,岗位设置,技能分类和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信息化管控模式,如相关信息化制度,标准和规范,信息化投资决策程序,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变革管理和培训。 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的内涵,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集团企业现状分析。首先,通过对集团企业战略的分析,明确集团企业的发展目标,需求以及各个关键部门需要做的工作。其次,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最后,分析集团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应用规模,应用层次和人员素质等。 2 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制定战略是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力争以适当的规模,成本做最合适的信息化建设。首先,根据集团企业的战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财务管理的动态螺旋式递进,明确信息化在实现集团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起草财务管理信息化指导纲领,作为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条例。最后,制定信息化目标,即集团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3 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在制定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的基础上,集团企业需要进一步设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一般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架构应包括财务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开发架构,技术架构和操作架构等基本内容。 4 拟定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标准。为了有效规避,减少风险,在严格遵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集团企业必须拟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的各项标准,如数据标准,编码标准和流程标准等。标准的选择应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顺序依次执行,使建设的财务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用性,兼容性,扩展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5 确定实施的财务子系统。根据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和总体架构,统筹兼顾,评定财务管理信息化任务的优先顺序,确定具体实施子系统。明确每一个子系统的责任、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协调和配合。确定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方法。 在做好规划后,还要注意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平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规划与实施必须要与内外环境相适应,并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掌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需求。集团企业的需求是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需求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由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简单的会计核算处理,还是进行集团财务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都应从集团企业的核心业务需求着手。 2 明确财务管理信息化所处的发展阶段。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面向事务处理的信息化阶段,面向系统的信息化阶段和面向决策的信息化阶段。就整体而言,我国目前集团企业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与国外先进集团企业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为此,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一般应以第一阶段即部门内的信息化作为初期目标,成功实施以后再推进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难度比较大,需要建立集团企业战略级的数据中心,使得信息可以在整个价值链上流动起来,这牵涉到整个供应链上集团企业的全面协同和价值匹配。 3 必须获得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和重视。最高领导层支持和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对于集团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尤其如此。首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需要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和重视。其次,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对部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或者优化,这需要进行部分权力重新配置和分配,没有最高领导层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最后,只有获得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和重视,才能保证必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资金预算。整理 财务信息化论文: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文件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而对水利建设工程来说,资金投入量的增加、资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水利项目建设的繁复性都对水利建设的财务档案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财务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作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能够有效推动财务组织参与到项目全方位管理之中,并达到节约建设投资的目的。从这一角度而言,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越深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及其财务管理工作也就越要逐步健全和完善。而且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水利改革发展形势等的影响,财务管理需要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然而,在当前整体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宏观背景下,水利财务预算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务工作难度和强度也逐年增加。所以,随着财务工作范围的拓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改进财务档案管理手段和提高管理效能的问题迫在眉睫。而建设电子财务档案,实现财务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既是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也是搞好水利工程建设财务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 (2)信息化档案彰显优越性。首先,将财务文件档案转变为电子信息,即电子介质的财务档案后,可以存储于磁盘、光盘及移动设备中,这种虚拟数据模式下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数据资料在携带、传输及使用方面都更加方便灵活。较之传统的财务档案,《财务文件汇编》等,电子财务档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较好地适应高数据量的财务档案的发展需求。具体表现在:电子财务档案易于修正、复制和重置,便于纠错、携带和传递;电子财务档案的存储形式多样,既可以存储于软盘、硬盘、光盘中,也可以打印输出到纸质材料中。另外,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当前数据统计分析的软件很多,以信息化方式存储的数据便于计算、分析,能够方便、快捷获得所需结果。而且,财务档案信息化后,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交流,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无纸化查阅等目的需求。这样既节约了办公成本,避免了原始档案由于频繁翻阅而带来的磨损,还有利于专业管理,便于档案资源的统一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财务管理的问题及解析 (1)财务管理不够严谨规范。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部分单位财务人员配备不足或业务素质不高。一些单位尤其是机构较小的单位由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担任财务人员,或者由于编制等原因兼职、财务外包情况较多,造成会计处理不当,账目混乱,甚至引发机密资料外泄,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单位,领导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质量不重视,只设一位报账员,而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也就更谈不上规范信息化的建设。其次是项目执行管理与财务管理程序矛盾重重。有些水利工程项目,其内部制定的管理办法与资金管理职能部门在中央投资计划指导下所编制资金管理办法存在冲突,往往使得项目法人具体执行为难。某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管理中不注重自身规范性,甚至在监理、施工、建设管理等环节出现“同体”现象,这既给建设项目违规使用建设资金提供了温床,也对工程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等实际工作造成极大不便,直接影响账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日后的信息化处理埋下巨大隐患。 (2)财务信息化管理流于表面。随着电子化逐步取代纸质化后,电子财务信息的数据整理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单位的纸质会计财务档案在整理、装订时类别不清,更新不及时,往往导致数据统计不够权威和有效。转化为虚拟数据库后,许多部门仍存在资料管理低效的问题,数据冗繁和重复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信息化后的财务状况提效有限。其次,财务信息化不能促进科学化和准确化。目前很多单位,为谋求更大利益,面对客观的数据往往随意操作,篡改数据,例如在处理债权债务时,将收入挂债权债务账户来偷税漏税等,将信息化引导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扭曲变形,因而信息化程度还不到位。 3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策略 (1)信息化意识的培养。首先是部门领导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重视意识的培养。这要求水利建设部门的领导团队本着对国家负责、对集体负责以及对个人负责的态度,重视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相关内容,即“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提高水利基建财务人员信息操作水平;严格财务、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认证。在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是工作主体,要想适应现代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的发展,自身要有信息分辨和处理的素质,需要专业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确保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发挥实效。 (2)信息化制度的完善。健全和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打造规范化信息处理体系。首先,健全财务报告分析制度。财务会计报告是一个单位的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报告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单位的运作。财务会计报告的关键是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能满足对外对内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可以借助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精确性和完整性来保障财务报表的分析报告质量。其次,会计档案管理规范化。对纸质财务档案的管理要求,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管、调阅、鉴定和销毁。电子信息性质的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也要制定并遵循管理规定,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规范化。最后要规范核算制度,健全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依据国家统一管理办法,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监控体系。监督措施应能发挥实效,监督内容应包括预算的编制、物资的采购、资金的结算、财产的管理等诸多方面,要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力图消除会计监督的“死角”。 4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战术 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信息规模、信息服务等。在具体实践中,应围绕建设质量的高标准,把财务信息管理基础部门工作与改善水利事业单位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水利事业管理和发展的信息化、现代化。 (1)及时采集、整理和挖掘动态数据信息,完备数据库资源。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源头,是进行其他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基础项目建设的前提。传统的档案大都以纸质为载体,管理烦琐且费时费力,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向数字化档案管理转变是首要特征。未来的财务档案室就是财务档案的数据采集源,是数据存储、管理、查询、检索、传递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基地。数据库的建立、数据的录入和管理、隐含信息的挖掘,使完备数据库资源达到要求。财务档案信息内容须分类建立子库,如固定资产管理、预算及核算、债务管理等若干基本数据库。还可以根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建立各系列问题解决方案子模块,引导数据库建立的优化和升级。 (2)加强财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确保档案使用的实效。档案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档案信息在传输、分析上的便捷,极大地提升了档案材料的利用率。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是建立完善的财务档案信息网络的基础准备。将财务档案网络信息化处理后,既可以将财务会计文档、文件直接进入或转换进入档案数据库,这样大大减少了档案管理人员的重复录入工作,也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同步性。由于水利建设工程中财务信息量大、保障要求高,仅凭有关人员的经验来处理问题还不够,必须引进并参考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相关辅助决策系统。 财务信息化论文:浅析信息化使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成为可能 【摘要】 随着企业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必定由核算与管理控制为重点的管理职能模式,向着决策支持为重点的管理职能模式转变。换言之,我国企业要想成为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决策支持必须且一定要放在财务管理的核心位置上。然而职能的转变如何实现,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职能的转变,当前应该从何处入手适应这种转变都是必须认清的问题。文章对此作了初步的讨论,认为,信息化是实现职能转变最有效的工具与基础,提高交易处理职能效率和质量是切合实际的转变切入点,财务人员的意识和能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 【关键词】 财务职能转变; 决策支持; 信息化; 交易处理效率; 质量 众所周知,财会管理的职能就是对企业的货币资源实施管理。有资料显示现代财务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四类(如表1所示),要求财务人员从四个方面提供会计信息。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然而,财务管理水平是由财务人员对各类财务管理职能分配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决定的。据统计,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中,交易业务处理约占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66%,管理控制占16%、报表占9%、决策支持占9%,这些数据反映出核算工作是我国企业的重点工作。而目前国际大公司在财务管理各职能之间的分配比例为:交易处理22%,管理控制18%,报表10%,决策支持50%。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1997年的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34%(n=300)的cfo把决策支持作为优先拓展的功能,未来3年将有74%的cfo这么做。而注重控制、报表和交易处理的cfo则从过去3年的69%下降到26%。由此可见,早在15年前,国际上多数企业就已经关注财务职能的转变了。 由此看来,伴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与成长,客观上要求财务管理职能的重点由交易处理转向决策支持。对于 三、信息化是决策支持的基本保证 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的企业中,决策正变成一种常规性的工作,几乎每个管理者(包括知识工作者、经理以及专业人员)或多或少已成为业务决策者,或者在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动的、令人大开眼界的作用。现代管理中,正确地做事已经不能称之为管理了,能称之为管理者的人一定是能做正确的事的人。按照德鲁克所说,做事之前需要决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决策活动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无论在企业的操作层面、业务运作层面,还是在战略方向性的高级管理层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决策活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决策或决定多是通过博弈方法产生的,而博弈方法的基础就是信息,建立在完整信息基础上的博弈是最可能达到管理目标的。因此,信息是决策的基本保证。 从信息提供的角度说,财务职能对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企业内部来看,财务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核算出业务执行的效果和业务执行后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而现代企业管理更多的是通过业务进程中的产品、地区、部门以及人员的动态信息,比如库存现状、销售现状和可能发生的资金流向等,来决定调整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由于各个业务职能、业务过程都与财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财务是最有可能收集这些动态信息的岗位。从企业外部来看,财务部门是与客户、资本市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直接纽带,他们可以更便利和更快地收集到客户需求、政策变化和资本走势等动态的信息。 所以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与业务运营部门融合协调的模式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财务人员意识和能力是实现职能转变的前提 以上所述的信息化使财务职能转变成为可能,但能否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有没有能够驾驭信息化工具的人。这里所说的驾驭并不仅仅是会使用电脑以及软件,因为计算机仅仅是一个“机械白痴”而已,能够将客观的现象转变为可以分析和度量的数据才是真正的驾驭,将事实转变为数据的过程才是更高阶段的信息化,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支持。 在信息化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对企业财务人员来说,日常的业务处理对企业已没有增值的价值,决策支持能力的培养是企业新时期赋予财务人员的使命,也是财务人员的贡献之所在,这就对现代财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财务职能转变的趋势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技能,更需要具有商业运营的智慧和信息化意识和能力,既能够完成日常的财务数据的整理,又能够对业务事实进行综合量化加工,并且作出有针对性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实时的数据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信息转换意识、数据加工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会计人员会成为新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各大企业的宠儿。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财务人员应该也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竞争力,成为新一代为企业真正作出贡献的有效管理者。 五、有效实现财务职能转变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现代企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财务职能一定要转变。但是,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一项一项改善的积累,经过比较长期的过程逐步实现。以笔者多年在国内企业工作的经验,目前 财务信息化论文: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引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路程,如今财务信息化已经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厂商竞争有序的一个民族软件支柱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20多万家企事业单位先后部分或全部实施了财务信息化,有200多家厂商经营财务信息化相关业务,有720万财会人员参加了财务信息化操作培训。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普及使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迈上了新台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从财务信息化的通用普及型阶段向高端专业型阶段转型。这个转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企业需要怎样的财务软件以支持这一转型?这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 一、财务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1、记帐型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国财务信息化记帐型时期。 1978年长春一汽首次将计算机与财务工作结合起来,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的真正开始。80年代初期,不少单位已经在财务信息化领域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一时期财务信息化工作的显著特征是用计算机进行帐务处理替代传统的手工记帐,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财务信息化的记帐型时期。由于计算机对财务数据计算速度快、准确性高,财务信息化将财务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传统的财务工作获得了一次真正飞越。但是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仅仅是模仿手工记帐,其触角并未伸及各单位的业务核算,无法体现财务信息化在企业全面信息化的核心地位。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功能主要为记帐和会计报表生成;(2)数据库主要是dbase等小数据库;(3)应用部门主要是会计部门;(4)软件的流程规范性差。 2、核算型时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财务信息化核算型时代。 8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个商品化软件“先锋”问世,标志着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走向成熟,随后“用友”、“万能”等财务软件相继推出,使我国财务软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断旺盛的用户需求以及财务软件厂商的推动和政府部门的倡导,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越来越朝纵深方向发展。1989年,财政部制定的《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十条基本要求》,促使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规范性越来越强。软件厂商的商品化财务软件集合了广大用户的普遍需求,其功能大大加强,财务信息化已经由简单记帐朝业务核算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显著特征是:(1)除越来越规范化的帐务处理外,财务软件已经在工资、固定资产、收付款、成本等业务核算方面功能性越来越强;(2)数据库除dbase外还包括了foxbase、foxpro等;(3)主要运行在dos操作系统上;(4)以单机应用为主;(5)仍然没有涉及会计核算以外的财务管理内容。 3、管理型时期-90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型时期。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企业引入国外mrpii管理思想蔚然成风,我国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开始按照mrpii的模式开发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1998年6月26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八家会员单位在奥林匹克饭店联合召开“全面进军企业管理软件领域”新闻会,从而吹响了我国财务软件厂商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全面进军的号角。向企业管理软件领域进军,简单的财务核算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老牌软件厂商“用友”和这一时期崛起的“金蝶”,都在“突破传统核算、迈向全面管理”方面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财务软件的特征是:(1)财务软件开始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的一部分,与采购、销售、车间管理等管理领域有机结合;(2)数据库由access向sql server 逐步转移;(3)操作平台以windows 为主;(4)网络财务成为主要应用模式,(5)技术结构由f/s(文件/服务器)型向c/s(客户/服务器)型继而向b/s(浏览器/服务器)型转移;(6)这一时期的财务信息化仍然不能支持联机分析、电算化审计,同时不能真正做到海量数据管理和会计国际化的趋势。 二、传统财务信息化的特点 我国以前传统的财务软件,无论是记帐型、核算型还是管理型,本质上都属于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于我国财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使我国传统的财务软件具有一个显著特性,那就是“单一”,主要表现在: 1、功能单一 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由记帐型发展到核算型再发展到管理型,功能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面前仍然显得功能单一,基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思想的财务管理得不到有效支持。财务软件能否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关注焦点,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绿色会计等许多领域的空白点等待填充。 2、技术架构单一 90年代末,财务软件由f/s技术架构转向c/s的技术架构,使财务软件技术有了一次大飞跃,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又使b/s技术架构的财务软件成为客户首选。但是无论是c/s架构还是b/s架构的财务软件,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例如:c/s架构安全性高但无法远程应用、b/s能广域应用却存在安全性和速度等问题。单一的技术架构难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 3、基础数据库单一 我国财务信息化一直以来强调的是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和财务处理程序的信息化,对于电子化之后的财务数据并未做精益分析,对财务处理工作也很少做历史性回顾。财务信息化满足的只是现时的财务数据管理和财务处理工作的要求,因此财务信息化选用的基础数据库大多是通用、价廉的sql server 、access等中小型数据库。基于这些数据库构建的财务信息系统并不能支持财务、特别是集团性财务在海量数据管理方面的要求。 4、操作平台单一 microsoft 的windows系统是近年来计算机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用户主要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目前大部分财务软件都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由于其界面美观、操作便捷等优点被广泛采用,但是却在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不尽如意。仅仅只能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财务软件无法克服microsoft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原有缺点,也不便于财务数据在不同操作系统用户之间的交流,操作系统的单一性成为制约这类财务软件性能的重要瓶颈。 5、界面语种单一 我国企业的“内向性”使其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上缺乏经验,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内、经营管理大部分在国内、人才大部分来自国内,导致财务信息系统只要符合中国的经济文化习惯即可。财务软件语种的单一性,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法便捷地使用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对我国企业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带来障碍。 6、支持的会计制度单一 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长期以来面对的是处于同一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信息接收者,企业如果需要发送应用不同会计制度编制的凭证、帐簿、报表等财务信息,只有通过手工换算的形式来实现,无法做到在同一套财务电子数据内依照不同的会计制度生成不同的财务成果乃至比较财务报告。我国传统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对会计制度支持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企业和政府对会计信息多元性要求,使企业财务数据在不同会计制度下的比较分析非常困难。 三、财务信息化迈向高端专业型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我国的财务信息化和财务软件应该具备国际通用功能。目前国内个别软件厂商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直以技术见长的博科软件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体现平朴务实风格、追求管理和谐境界的博科软件,其o9财务管理系统在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宣传行为的前提下即获得了不少高端客户的青睐,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有明确需求。以目前国内成熟的财务软件为参照来分析,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与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相比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功能多元性:支持erp、crm、scm与电算化审计等 财务软件不是就财务而财务,而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财务信息与erp、crm、scm、hr等方面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提供kpi(关键表现指数)信息和审计线索。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是全球一体化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反馈中心,是企业国际化营销、制造、人力资源配给的综合经济反映,是国际间财务监管有力支持工具。 2、技术结构多元性:c/s 与b/s共存 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突破c/s和b/s的各自缺陷,以b/c/s的多元化技术结构建立混合应用模式的财务信息系统,兼顾系统在安全、灵活、开放、速度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xml网络协议是技术结构多元性的基础,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化财务信息移动交换和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下,新兴的蓝牙技术和网格计算也将逐步运用到财务软件系统中去。 3、数据库多元性:大型数据库支持 db2数据库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卓越性能,以及真正的海量数据吞吐功能,成为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的首选数据库,同时oracle、sybase、informix等大型专用数据库被广泛应用。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数据库,而是可以任意挂接各类数据库。财务软件基础数据库的多元性功能,对已经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企业来说,不必为了构建财务信息系统而重新购买数据库,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财务软件的系统适配性,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企业投资。 4、操作平台多元性:跨操作平台 财务数据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种操作平台,使不同操作平台下的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财务软件中的数据,已经成为财务软件用户的迫切需求。同时财务数据自身的重要性,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不但能够运行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还可以同时支持unix、linux、os/400等操作系统。操作平台的多元性不仅使财务软件突破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瓶颈,而且使财务信息的交换和利用非常便捷,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对财务信息系统的需求。 5、语言界面多元性:多语种支持 语言国际化是财务信息国际化最直接的体现,多国语言支持使不同语言背景下的财务信息系统使用者能够方便地进行沟通,特别是对于跨国性企业和国际间的合资企业来说,语言的多元性是面对wto的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必须具备的要素。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语言界面的多元性,不同于各种不同语种的软件版本,而是能够做到在同一版本的软件里多语种即时切换。 6、会计准则多元性:支持国际会计准则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的要求,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能够支持多汇率、多币种核算,即能按照中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中式”财务报告,也能按照西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生成“西式”财务报告,甚至是中西混合式财务报告。财务软件支持多元性会计准则这一功能,有利于财务信息接收者立足于不同的会计环境,评价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 结语: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上面临着巨大变革,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承载体,也将随着企业管理的变革而变革。传统的通用普及型财务软件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精益化和国际化的需求,企业在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时,那些高端专业型财务软件将成为首选。预计在2005年以前,中国的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会将原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升级为高端专业型财务信息系统。这一时刻的来临,将会促使我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厂商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些抓住市场先机的软件厂商会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界的佼佼者。 财务信息化论文:对于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探讨 【摘要】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快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硬、软技术,从管理理念、制度创新、统筹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实现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使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重要意义; 途径; 完善机制 财务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推进和深入研究。 一、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作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 从经济决策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指导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过程控制,从而实现预定经济目标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具有促使企业履行法律的义务,维护正当的经济秩序的功能。会计信息对于现代社会的可用性已被人们所接受,而这种可用性必须以一定的质量为前提条件。 二、现阶段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在现实中,往往有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而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的领导仅把本单位有没有局域网作为衡量单位建设的标准,但建成之后却对用不用不大关心,对完善网络和开发信息资源未予重视。这种政绩观念占据了一部分领导的头脑,导致网络使用效能低下。 (二)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对立统一的。从国外大公司的先进管理实践来看,事权可以分散,但财权必须集中。而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母子公司之间对集权与分权的认识难以统一,过去一味强调的分权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三)消极保安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安全问题是制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瓶颈,网上泄密、窃取、篡改事件在一些单位时有发生。因为担心网上业务处理有风险而将其束之高阁,仍习惯于面对面听汇报和有纸化办公,久而久之,信息化网络建设就成了摆设。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现实工作中一些单位和部门除了采取常见的规避风险措施外,就再拿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将很好的办公网络系统闲置,最终影响了财会人员使用网络的积极性。 (四)管理软件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开发具有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一样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没有本企业的特色,而且目前市面上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分为两类: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十分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加之相互间为抢占市场份额而不考虑软件的通用性。企业一旦购买了某公司的产品使用,就不得不面临上述的困难局面。 (五)提高操作人员技能,降低运行安全系数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它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掌握财会知识,还要对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度。我国财会人员所掌握的网络知识还比较少,大部分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及掌握使用网络的管理。不少财会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但仅限于单机操作或文字编辑等简单功能的使用,网络运用仍然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状况使网络的安全运行难以保障。企业一般在遇到网络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于外界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轻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瘫痪,重者会造成机密泄露,给国家和单位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统一会计核算流程 煤炭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或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会计核算办法等,对企业现行的资金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损失确认、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同时,通过统一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和编制标准,明确不同制度或准则间的调整转换模型,建立健全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真实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运行状况。 (二)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供产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三)构建高效有序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煤炭企业应当在本集团范围内建立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或企银互联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资金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企银互联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对全集团的资金筹集、划拨、运用等方面进行监控,能够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分公司的资金流向,并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 (四)建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强化财务的控制功能 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预算信息化管理模式,强化资金、投资、筹资、成本费用和财务风险的预算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预算控制管理模块要能够支持预算编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等全过程,并通过与核算系统的无缝衔接,有效实现预算控制、分析和预警功能。 (五)实现完备的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决策分析功能 在财务信息实时、准确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资产管理体系,支持多种数据查询和决策分析,集团总部能通过该系统对各子企业财务信息实施跨账簿、跨企业、跨年度、跨期间的查询,确保集团总部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及经营状况。通过加快分析周期和频率,更好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六)实现职责分离、支持内部控制体系高效运转 财务信息系统必须完整地体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关系,明确内控操作流程与关键科目的关系,使内控操作流程的贯彻执行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信息化;财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职责分离的要求,在功能上支持企业内审工作,可以随时查询内部控制事项的执行情况及检查的结果,以便集团公司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充分评估整个集团面临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提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 (七)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操作一体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核心模块建设的同时,各企业还需要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功能列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即将财务管理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要及时反映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经营环节业务活动的信息,并通过系统实时进行核算,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四、完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 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二)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财务管理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单纯的网络技术问题,而是要以建立企业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实行企业内部统一财务软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为支持,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为手段,以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的集中管理与资金监控,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全公司账务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进行布置安排,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对现行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进行统一规范,其实质就是对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创新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企业基础信息化做起,有计划、有步骤,需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办法,分财务、物资、生产、销售等项目管理的顺序分阶段进行。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奠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以资金管理、资金流量、资金流向为重点,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规范内部财务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工作制度,是现阶段大型企业加强和改善财务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适应现代集团公司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对子分公司的监控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下一阶段大中型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的不断增多,会计电算化随之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中,对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会计电算化仍然照搬手工会计流程,致使其存在信息及时性、相关性和共享性不足的缺陷,阻碍了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的实质性提高。所以,对企业会计流程进行再造突显其必要性。本文对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及其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会计流程再造 企业 财务信息化 会计核算 一、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 企业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流程再造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根据用户需求对原有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整合、简化和优化,进而改变信息收集、处理和输出的方式,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信息生成与使用交互的一种新型会计业务流程。企业会计流程再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实施集中化财务管理。会计流程再造为企业实施统一的财会制度和财会工作流程带来了契机,通过在线生成记账凭证、集中自动划转资金、协同处理财务和业务,使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信息汇总成一条连续的信息流,信息使用者可依据自己的权限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信息;其二,有利于强化事前和事中财务管理。根据企业财务信息化要求再造的会计流程,可以实现财务管理重心由事后财务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通过实时结账提高财务信息的实效性;其三,有利于增强企业数据处理能力。再造后的新会计流程支持高性能数据库,极大地提升了财务信息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支持会计信息录入、会计信息查询、会计凭证生成和会计报表报送的远程操控,进而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处理的便捷性;其四,有利于实现财务与业务的相互协调和协作。会计流程再造后,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企业业务要求自动生成财务处理方案,确保财务与业务协同开展,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企业财务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会计流程再造要符合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满足企业决策与管理的需求,通过调整、改造和优化会计流程,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水平。首先,会计流程再造要实现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共享,减少数据处理的重复性环节,打破现有的信息孤岛;其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满足集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求,统一各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集中管理;再次,会计流程再造要拓展会计管理职能, 使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过渡,增强财务决策能力;最后,会计流程再造要为网络化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提供保障,确保移动办公和远程控制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再造后的会计流程简化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流程,为会计工作提供了高效的业务处理手段,可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直接从原始凭证中主动采集信息、归类信息,不需要手工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同时,会计流程再造后,使会计信息采集工作与业务活动协同进行,大幅度地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会计工作从单一的货币信息处理延伸到非货币信息的处理,在将各种源数据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后,再通过信息指令将相关信息同步输送到财务信息系统的会计数据库中,从而确保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输出同源,提高了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三)会计流程再造在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中的应用 会计流程再造可对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在深入分析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意见,确保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首先,会计流程再造有效解决了企业会计工作重复性强的问题,通过简化冗余工作环节,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效率;其次,会计流程再造统一了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使得企业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分析难度,增强了同口径信息数据的可比性;再次,会计流程再造可支持高性能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使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便于各企业和部门了解财务状况,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四)会计流程再造在财务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首先,会计流程再造应当充分考虑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确保系统的管理权集中于企业总部。企业要建立与再造后会计流程相适应的内部监管制度,对系统使用者查询、审计权限进行设置;其次,实现在线财务处理,可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在线或远程处理信息录入、记账凭证生成、会计信息查询、报表报送等工作,以减少业务流程运行时间,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再次,通过会计流程再造,可确保信息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使企业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 (五)会计流程再造对财会岗位结构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会计流程再造应当以用户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并以财务信息高效流畅作为设计理念,这是信息时代对会计流程再造提出的基本要求。当会计流程再造完成以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会逐步转 移到对信息用户需求的获取以及优化信息等非事务性的工作上,同时财务部门的岗位也会随之减少,这样一来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部分财务人员只需要熟练掌握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即可,而财务管理人员除了精通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以外,还应了解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会计再造流程对财会岗位结构造成了一定影响。 财务信息化论文:会计信息化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的研究 【摘 要】为顺应信息化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会计理念,实现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会计学界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与财务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 (1)会计信息化的含义。“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运行、管理提供充足与适时的信息。(2)会计信息化的特征。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的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等。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及时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会计信息的传输空间范围进一步拓 宽;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 (1)加强全民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会计信息化建设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人们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首先是会计信息化领导的重视,这是会计信息化成功的基本保证。因此,首先要加强对单位主要领导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使其认识到会计信息化重要作用。其次是要根据本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战略与规划。(2)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是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有针对的进行课程设置,建立不同培养模式。二是通过招聘,高薪聘请一些信息化人才到企业来工作,同时送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优秀人员到外面去培训。三是企业根据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努力做好全体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员的现代会计理论和知识培养。(3)应用适合自己的财务软件。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各自的特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适合自己的财务软件。(4)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保证信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建立数据双备份制度,以避免因误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丢失。三是建立系统安全维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三、我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财务部门与外部社会及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长期以来,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外绝对的“滴水不漏”,对内其开放程度也有一定限制。企业财务部门的“自闭行为”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企业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众多的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人才来推动。而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会计界,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欠缺。(3)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未来的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很容易出现信息风险,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除以上所提到的问题外,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如会计软件不标准、不规范,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刚刚开始,还需要加快发展;会计信息化水平偏低,仅处于管理型会计信息化阶段,与更高一层次的决策型会计信息化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等。 四、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一样,会计信息化取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看,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历了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面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各个行业、各个不同的从业人员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将如何应对。会计人在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措施 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 长期以来,农业科研院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控、科学种养技术研究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建立起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领域,纵贯中央、省、市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广大农业科研院所在优化学科布局、健全运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1000多个农业科研院所共有科技研发人员6.4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总数的60%;育成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数占国审品种总数的80%以上,占省审品种总数的70%以上。农业科研院所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同时,与农业科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与国外先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长期以来普遍存在于我国科研领域的老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段逐渐凸显的、在农业科研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的新问题。 一是科研机构布局和分工不尽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以中央、省、市三级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基本按行政区划设置,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生态特点和农业区划要求。现有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学科专业设置雷同,研究内容趋同,不同层次上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突出。分属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力量条块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二是科研经费支持总量不足,结构问题尤为突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据对农业部部属三个研究院的调查,2009年在职人员经费实际支出为7.4297亿元,而财政拨款为2.6834亿元,仅为实际支出的36%。 三是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由于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研究所的微观管理依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政府对科研院所干预过多、科研院所自身行政化倾向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科研院所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实现,科研院所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科学、规范的轨道。 四是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在改革过程中定位不够准确。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初衷是把需要政府支持的公益类研究机构与应该面向市场开发的应用类研究机构分开,采取相应的支持和管理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简单的“一刀切”或者按比例来确定非营利科研院所数量的情况,一些拟转制农业科研院所因为定位不准,不仅没有能转型为现代农业科技企业,而且其基本发展能力和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十二五”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在“八连增”新的高起点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水土资源和环境生态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必须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上找出路,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做文章,在创新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机制上求突破。要通过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激发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好农业科研院所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骨干和主导作用,为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总体思路 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工作要求。前不久,国务院专门组织开展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调研。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按照中央的整体部署,在措施制定和方案设计上,坚持和把握以下三个要求: 一是坚持和把握中央改革政策的原则性。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把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科技需求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办分离、事企分离,建立健全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转换用人机制,搞活用人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政策,妥善解决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科研院所的后顾之忧。 二是坚持和把握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律性。要遵从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普遍要求,从科技创新的基本要素和保障条件入手,夯实科研院所的发展基础,增强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人才的主体作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农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科研条件建设,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保农业科研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鼓励联合协作,打破部门、区域、行业、单位和学科的界限,强化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与推广体系的有效联动,推进大联合大协作,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三是坚持和把握我国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科技工作服务“三农”,其科研成果惠及亿万农户,具有明显的“公共品”特性和社会公益性特征。同时,农业科研的对象是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风险性特点,投资回报率较低,社会投资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当前条件下,企业还难以离开科研院所而独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一定要坚持和把握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突出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把服务农业发展作为科技活动的出发点,把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科技成果的检验标准。 三、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政策建议 深化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出发,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立足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剥离、整合、转制、转型等方式,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努力为各类科研院所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造和积累有益经验。 一是科学分类、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特征。对目前一些定位不准确的农业科研机构,要抓紧完善改革方案,进行科学调整。对于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公益性职能任务的研究所,要明确其公益性质,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以公益性科研为主,同时兼有经营开发活动的研究所,要将其经营开发活动剥离出来,实行分类管理。对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任务,按公益机构管理和运行;对其剥离出的经营开发活动,要走企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生产经营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要按照农业科技创新不同环节的特点,科学布局创新力量,进一步明确中央、省、市等不同层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任务,形成既有分工、又互相协作的创新格局。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措施。农业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公益性科研任务,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政府公共财政是经费投入的责任主体。要针对目前农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的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尤其要大幅度增加科研院所的人员费用和基本公用经费,保障科研院所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条件能力和基础公共平台及野外科研设施、基地建设,保障运转经费,推进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要尽快落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对改革前的离退休人员,无论是非营利科研机构,还是转制科研单位,按政策保障其离退休经费,同时加强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加快推动农业科研院所进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与地方社会保障对接。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对转制单位的政策扶持,在有关政策上给予倾斜和优惠,调动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的转制积极性。 三是创新机制、提高效率,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的运行制度。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业科研的特点,抓紧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院所运行制度,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决策机制上,完善院(所)长负责制,建立决策、咨询、监督工作机制,形成健全规范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在人员管理上,健全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形成中长期聘用和项目聘用相结合的灵活用人方式。在收入分配上,坚持按岗位和业绩的定酬原则,建立适合农业科研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办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科技评价上,按照分类评价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农业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在科研立项上,强化产业需求导向,发挥技术用户在立项论证和成果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实行择优稳定支持与公开公平竞争相结合,对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中周期长的科研领域建立连续稳定支持机制。在成果转化上,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试行科技成果定期制度,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技成果社会共享、盈利性科技成果拍卖转让等运行模式。 科技创新论文:分析环境监测中的科技创新的方法 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改善人和自然的关系,合理科学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进行保护和改善。在实际情况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哨兵,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的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进行定量测取,以及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环境变化,分析研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过程的一种科学活动,所以环境检测质量决定了对环境进行保护质量。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要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的完善和发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的发展,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进步,推动节省能源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很特殊的意义。 一、环境监测中的科技创新 1.先进的检测设备 环境监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它所采用的监测设备和实验仪器以全部实现了现代化,监测和测试手段包含有:离子色谱、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 近几年来,环境监测已实现了监测自动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监测设备能够实现全天制的连续监测,不需要人员看管,每在一个时间段内就可以自动采样,在进行分析,得出数据,与传统的技术相比,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现今空气监测技术不但包含对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检测,还有对有机物的挥发进行自动持续的监测,对重点河流湖泊水质的监测和工业污染源,陆地生态监测等。因此,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检测仪器的发展,在监测中,现代化设备又占了监测范围和监测对象种类,对有毒物质的监测也有了良好的效果,更便于环境的保护。 监测设备竞争激烈的市场,出现了各种方法和尅性的监测设备,但是质量和技术的水准不一,在大力开展监测设备的技术开发一记推广力度时,要加强对设备的质量监管,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必须严格的一招国家规定使用和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产品 2.环境监测的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开发研究 环境监测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它是经过对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代表值进行测定,确定环境质量的污染程度和辩护的趋势。因为科技和工业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向外延伸,从对工业污染到对环境污染的监测,监测的对象不仅是环境的污染因子,扩展到了对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所以提升了对监测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发展和需求。 2.1水资源污染物监测 追至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排水和养殖业排放,这里面有机物污染的比例比较高。有机物对环境污染的种类非常多,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很大的危害。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已经有了监测多部分有机物的能力。保证了我们重点水源地的安全。但是环境监测部门还在不断地努力,联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开发新技术,进一步的提升我国对有机物的监测能力。 2.2对空气中污染物的监测 工业污染是我国最大的污染威胁,工业废气是作为空气污染的杀手存在,废气中含有多种的有害气体,当中的颗粒物和粉尘是对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实践表明,颗粒物停留在空气中的时间比较长,通过人们的呼吸进入身体内部,使人们的一大杀手,对于空气的清晰度影响也比较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大城市里的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持续上升,可能会导致光化学污染危害,所以对尾气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点,现今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尾气检测点,许多地方也建立了相对应的大气污染设备监控体系。 2.3污染事故发生的应急措施技术 现在随着对特殊污染物的特点研究,小型便携带设备的发展,全国各地区已经具备了部分污染物的监测应急能力,对现场应急监测快速响应的方法和仪器,要求它的选型恶性好灵敏度高、便于操作,可以快速准确的监测出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等,可以为应急处置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深红高素质人才的建立 加强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体系建设是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增强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实现检测事业的发展,就离不开信息、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条件和要素,更加离不开先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知识。所以要从战略的角度看待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工作,努力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监测队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1.我国现在存在环境监测专业人才人数总量不足,搭配不合理等问题 环境监测是技术型单位,需要大量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环境监测部门尤其是基层基本上都存在知识更新比较慢、编制不足、专业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环保部门有关领导曾经指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环境监测站的整体规模小,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缺少高级技术人员,监测设备比较落后,这些方面都制约着监测工作的发展。 2.大力建设复合型专业的环境监测人才团队 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诗歌总体性比较强的系统工程,要作为环境监测建设中的一项战略目标来进行。在环境监测的能力中,专业的人才是积极的因素,完成环境监测任务,对工作进行创新,都要依靠高水平的人才完成。所以,要正确的实施人才强站的战略,用科学的知识培养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选用,因人而异。首先,要选好人才重点培养,实现人才强站,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人才机构的完善,组建合理的梯形人才团队。其次,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它体现了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着重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利用考核制度,鼓励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个人素质和专业的技能。 三、总结 现在是我国发展的新阶段,在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实际问题,环境监测部门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合理的采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建立全面社会需要和反应环境质量的业务体系以及监测为内容,更好地为我国环境事业服务。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科技创新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实践证明,对科学理论的认识有多深,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吴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滨河生态新吴忠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敢于解放思想、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历史发展大机遇,立足本职岗位,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们已经壮大了一批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但是由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不强。所以当前我们应该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冲击。因此科技创新,也就成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成为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也是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科技创新就是要提高广大人员的科技认识和科学素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所以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对促进企业技术的全面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产品创新是载体。我市作为西北地区尚不发达的市县,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全民科技意识还不够强,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科技人才缺乏,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是制约我们工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协助企业成立创新中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的功能作用,一是要尽快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促进企业与科技的结合。要加速培育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开展创新服务、新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型企业、农业和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目前,我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很低,我们要从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一批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要立足现实,集中力量,有所侧重,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成果。 三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传统产业尤其是支柱性的传统产业产品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所以要尽快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结构,通过加快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农业园区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要加快科技示范园区的改选升级,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利用和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规模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使农业经济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工业重点围绕乳品深加工、机械、化工等优势行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四是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的方针,联系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促使产、学、研紧密结合。中介机构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牵线搭桥,,建立起企业可靠的技术依托,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建立企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围绕提升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开发、引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的生产技术。五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和开发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避免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的现象,帮助企业引进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完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管理系统的应用,以企业信息化提升地方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要注重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把大批高科技项目、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引入生产领域,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吴忠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工作要发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作用,把企业与创新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走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之路,使科技资源加速向经济领域流动,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以科技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纵观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发展阶段,三种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不一,其中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持续增长的。目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难度逐步增大,改革的成本不断提高,发展农业的政策潜力变得相对有限。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近期内政府财政和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很难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不仅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而且具有持续的增长潜力。笔者认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科技,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着眼于创新科技体制,推进农业科技化水平,从而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局面已为供给相对过剩所取代,买方市场正在形成。农民面临着来自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由过去依靠生产总量增加转向增产和市场双重依赖。我们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快科技创新是解决农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人口增长与粮食供给矛盾、农产品结构性矛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耕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农业生态恶化等,给农村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深层矛盾的化解,其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二)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给予政策保障。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目前,当务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培养一大批各类农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深化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能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创业,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服务承诺公示牌,加大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派驻力度,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 (五)加强农技110建设。要通过成立农技110机构,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聘请专家实行无假日工作制,开展“坐诊”与“出诊”服务,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接受农民的政策、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发放资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指导和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活动,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当前世界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要素。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是决胜21世纪经济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大趋势。 一、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具有了巨大的创新潜力。要想顺利实现在新世纪的头20年,使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而在中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0.5%,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另有资料显示,20__年,中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还不如一个福特汽车公司当年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半多。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不搞短期行为,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为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留下充分的资源、空间和条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是基础,经济持续增长是条件,社会持续进步是目的。为三大持续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鸿沟——科技研究与开发游离于企业: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远离企业和市场,研究的许多项目目标不明确,甚至不符合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机制。近20年,我国企业的进步非常大,但这个进步基本上是靠引进成果。引进是要受到限制的,靠引进推动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例如,海信的生存与发展就得益于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是海信的技术观,以技术孵化产业是海信创新科技的特色。 二、科技创新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对竞争而言,不创新,即失败。因此企业经营必然表现为不断地创新。 联合国人士间曾流传一个论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是创造力的差距。”把这个论断演绎到企业界,同样可作这样的论断:“优秀企业与后进企业的差距,也在于创造力的差距,即科技创新的差距。” 在市场经济史上,凡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优秀企业,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时时处处致力于企业的科技创新。 日本的索尼公司在刚起家时,仅20名员工、500美元资本,但在经营决策上坚决走自己的科技创新之路。在别的企业都大上普通电器时,索尼公司独家开发出的录音机;在晶体管刚刚诞生时,索尼公司又及时抓住机遇,迅速推出应用晶体管的袖珍收音机……这样,平均每年推出上千种新产品,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创新,终于缔造了一个“电器帝国”,在总结其成功的奥妙时,仅归结为四个字“科技创新”。 产品结构调整要注重科技创新来获得更新换代的效果。北京建筑五金实验厂原先只生产传统的老产品铸铁水龙头,由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乏力,企业陷于亏损;1993年通过转换产品创新机制,积极开发了换代产品陶瓷片水龙头,在性能上做到了使用60万次(约20年)不漏水,外形上更推出了铜镀铬、镀钛的流线型,企业立即取得了效益,走出了困境。实践证明,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而企业的最大财富技术创新是使产品摆脱疲软的根本手段。 三、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从企业内部看,任何企业都有三大系统:经营系统、管理系统、技术系统。这三大系统之间,经营是企业的龙头,管理是企业的基础,技术是企业的工具及动力。我们必须强调,管理是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重要,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十分明显,不必多说。但是科技只是工具及动力,科技也不是目的。科技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经营要前进,就要拿出升级换代、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离开技术进步、科技创新这是办不到的。我们要搞电子商务,离开科技创新也办不到。管理要前进,这要搞iso9000贯标、iso14000贯标,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搞信息管理,离开科技创新也不行。经营管理的前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为管理服务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如果科技创新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情况? 高层次的竞争,高在内心,高在创新。大家都很熟悉海尔,因为它是搞家用电器的,家用电器在价格上打的这么厉害,你看到过海尔降价吗?基本上没有。许多人要问,市场经济不就是价格竞争吗?应该说市场经济价格竞争是永恒的,尤其是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但是,价格竞争档次并不高,比价格竞争档次高的是特色竞争、设计竞争、创新竞争。海尔不搞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而搞高层次的特色竞争,设计竞争。总而言之,科技创新,海尔不降价,海尔到处是老大。 我们看一下海尔的商品经营:客户的需求就是我的研发课题。20__年海尔在开国际经理人大会的时候,海尔的美国经理针对学生公寓对冰柜要求的信息提出,应该开发出一种抽屉式的冰柜。海尔总部一听,很有道理,马上下令开发抽屉式的冰柜。结果怎么样?经过十七个小时,居然拿出了两代经过改进的第二代抽屉式冰柜的样机,十七个小时拿出了两代抽屉式冰柜,第二天开会的时候就送到了会场上,这样的快速反应就是科技创新,因此海尔的商品经营相当优秀。 至于“市场疲软”的观点,是思想僵化者自我束缚。其实,市场是棵常青树,市场是永远不会疲软的。市场是需求的反映,而人类的需求是不会终止的:许多需求都是永恒的,并且是发展的;数量需求会到质量需求;旧的需求会到新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会到高层次的需求,永无止境。至于中国的市场,这是有12亿人口支 撑的最大、最肥的市场,又是极不成熟的市场,更是不可能疲软的市场。那么多的外商企业,都在盯着中国的市场眼红,待踏上中国的土地后,更是惊呼:中国的钱真好赚!不难发现,外商打入中国市场,,往往不选择高科技、高精尖的项目,而最愿意进入的,则是我们许多经营者口口声声在喊“疲软”的量大面广的低技术领域。然而他们的产品一旦打入我国市场,虽然总比我们的传统产品卖得贵得多,但市场却也立时不见“疲软”,让这些商品迅速取得了市场霸主的地位。他们都不喊“市场疲软”。例如最简单不过的牙刷,在质量与品牌的基础上,外资企业的商品在每一局部的形状,表面防滑诸方面精心设计,刷毛则更是加上了波浪型的形状设计,然后在电视广告上一演示:这样刷牙最干净。怪了,市场的大门马上为其敞开,卖得决不便宜,但马上成了市场上的“老大”。其实,真正的道理很简单,这是设计与策划的竞争,即科技创新的竞争,科技创新就是外资企业的财富,也是他们发展的动力。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里,围绕全局性的主题,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创新机构要根据条件和需要可以讲对策,但更要讲战略。从科技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极为重要。战略的落后或失败,会导致可怕的、难以设想的后果。企业的情况也是类似,受成本和资源约束,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对策。由于资源有限,对策的实施常常排挤战略资源,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企业的创新战略多是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既然技术创新是工具,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驾驭并保证科技创新使企业腾飞? 1、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企业是一支队伍,这支队伍是干什么的?在市场竞争中打仗,并且必须打胜仗。要打仗,要打胜仗,没有秩序不行、没有纪律不行、没有积极性不行。管理创新就是解决企业的秩序、纪律和积极性的。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基础,管理非常重要,搞好企业离不开管理。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而科技创新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作用仍需经营管理创新作保障。 2、具体措施保证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加上市场才等于科技创新。我们的企业里也有科技人员,但是基本上只有科技工程师一类,科技工程师习惯于技术导向,不去研究市场,搞了半天还是技术进步,往往脱离市场,并非科技创新。我们企业里的科技力量之所以发挥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没有具体措施来保证市场导向、保证科技创新。 3、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机制。 投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没有投入就没有创新,或者创新只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世界上评论:企业的科技投入如果只占销售额的1%,则无法生存;如果只占销售额2%,则勉强生存,如果占销售额5%,才可以有竞争力。仅国外很多优秀企业的科技投入都占销售额的5%甚至达到10%,我们在口头上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就不顾科技投入,根子在什么地方?片面强调勤劳致富。旧的观念不解决,新的观念进不来。 总之,只要存在竞争,存在优胜劣汰的制度,总有企业被淘汰,可又有更多的企业在崛起、在成长、在腾飞。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新陈代谢。事关每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当然都想知道:有没有永葆青春的诀窍?历史告诉我们确有永葆青春的诀窍,这就是不断创新。尤其到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创新经济,企业的新陈代谢的速度要远远超过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面对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成长、要腾飞,始终离不开不断创新。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因为,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面对wto,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差的能力是创新,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应当提高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论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台阶。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科技创新论文:浅谈TRIZ理论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论文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TRIZ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对于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涌现,可以加快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从而推进电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着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多年的时间,对25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八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科技创新论文: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构建 一、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演变过程中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由知识教育阔步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培养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通过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除去学校的大力支持之外,要积极号召并联系社会团体、优秀企业,良性结合广泛的社会力量。 二、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支撑因素 分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图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其未来创新性积蓄能量。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构建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高校各部门要协调起来,优势互补,最好是能够成立信息科技创新工作小组,统一规划和领导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资金筹集、活动开展等。完善工作小组的组织协调,加强工作小组的成员构成。将科技创新提高到工作的中心位置,划拨专项资金,不定期邀请科技创新学者、专家讲学传授经验,指导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平等轻松的教学科研环境,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鼓励学科专业间交叉渗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组建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指导信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两个问题,首先是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具备精准判断,不好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不太了解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项目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技术。配备相关指导教师介绍信息类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研究,对具体项目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找准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目前科研立项及经费设置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科研而忽视学生科研的现象,很多高校甚至没有任何学生科研支持及经费投入。要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有序对学生开放学校各类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学生科研立项及经费投入上适当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如学分制等,明确职责及任务,奖惩分明,激发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构建信息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塑造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信息科技创新氛围 着力构建适合信息科技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大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其在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完善自己,培养其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意识,积极推动发展科技社团打造创新队伍,发掘学生创造潜力,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整体环境熏陶下,积极引导其发展个性,增长见识和才干,激发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伴随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存在分化综合,边缘学科、横向学科不断涌现,求知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阶段的学习了,不断学习成为生存基本需求。要勇于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束缚,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体现课程的创新性及多元性,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基础,优化结构,以提高素质为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不断发展会赋予新内涵。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要求和个人发展为根本,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 (三)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吸收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步骤是结合教学和研究,让学生能尽早接触到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鼓励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教师也可以划分科研子课题交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问题。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四)有意识、有组织地推出高水平的课外科技活动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课外科技活动基于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模式多元标准多样,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按照兴趣爱好结合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具备进行创造的内在动力,借助多种途径捕获知识和信息,尝试多种方案,合作者之间开展讨论并互相启发,学校保障政策制度,提供物质条件,在自由、宽容、开放的环境中培养信息创新能力。组建院校科技协会,鼓励团队协作精神,保证科技活动的连续性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活动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活动条例,拓宽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五)举办知识讲座和科技 征文活动 知识讲座和科技征文系列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便于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内专业人士分析介绍学科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问题,然后引领学生开展研究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然后由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指导交流。讲座的内容安排上不应过于注重效果及形式,重要的是营造和活跃创新气氛,重点把握讲座内容的新颖性与生动性。各院系配合相关职能部门举办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活动等,该方式适合广大学生参与,使他们在宽广的想象空间自由思维,各院校之间可以展开合作、积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六)建立大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基地 信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长期、连续开展,学校可以从现有实际考虑,借助自身科研实力,依托相关院系、部门及教研室等与社会团体及优秀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实现科技创新的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优良平台,学生利用基地的设备工具和便利条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指导下建立创业计划、从事科研工作、开展生产实践、激发科研兴趣,提高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科技创新论文:区科技局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纪实 区科技局牢牢把握“以科技抓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以“增强学习意识,提升业务素质;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增强效能意识,提升行政效率;增强大局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四增强四提升”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快速发展。 突出抓好科技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鼓励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科技项目申报争取力度和跟踪服务,促进了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近年来,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7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10项,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5项,省级科技发展计划20余项,为企业争取无偿资金4500万元。仅20__年,就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项,争取无偿资金1792万元。完成科技成果鉴定35项,其中5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4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项。这些项目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带动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技创新政策基础上,主导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__的决定》、《关于开展校企联合“手牵手“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从政策上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品开发,为各种创新资源的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了企业及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进一步优化创新载体和平台,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院士工作站、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创新载体建设,加速创新成果的形成与应用,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山东省工陶耐火材料院士工作站、山东鸿雁蓝莓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获批,全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院士科研工作站3个。认真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强化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拓宽招才引智渠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目前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2013年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家。 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的技术成果向我区转移。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中国(__)新材料技术论坛暨国际科技成果招商洽谈会,相继与华中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100余所院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累计签订各类合同、协议、意向300余项,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名,引进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信息5000余条,建立了产学研专家数据库及项目库。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与我区经济发展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提高我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注重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知识产权获取、实施及产业化能力。坚持依法行政,严厉打击各种专利违法行为,近三年共查处假冒专利案件、调处专利纠纷51起,其中专利侵权案件3起、假冒专利案件48起。对重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及专利管理人员进行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等方面的培训,构建起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加大了对全区专利的宏观管理,为知识产权产生、维权、转化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网络服务。20__年,我区被批准为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区;20__年,我区的山东省专利明星企业达到6家,并被批准为山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 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演化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长波理论是研究和分析国际经济发展长周期波动的成因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本文试着就经济长波与创新周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进行分析。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高潮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 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相关假设和观点,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探寻促进两者结合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安排。模型假定条件如下:(1)设θ表示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投入程度,θ∈[0,1],θ=1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投入创新资源,为理想状态下的状态;θ=0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不投入创新资源。因此,在金融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互动过程中,θ值一般为正,且数值不断上升。(2)设Δr表示创新收益,它表示在科技创新收益外溢的条件下,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占优策略,也即Δr要受到θ的约束,同时Δr越大,表示金融资本集团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越大。此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科技生产者可以根据最优策略选择达到效用最大化UP*,最优策略选择为θ*;金融资本集团地方政府最大效用为Uf*,最优策略选择为Δr*。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生产者可以通过多回合了解金融资本集团的行为特征,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金融资本集团也可以通过这一博弈过程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效用最大化,实现激励相容。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推动创新融合的路径选择:在科技生产者行动决策θt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集团总是会有一个占优行动策略Δrt,Δrt中表现出了金融资本集团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机制———Δrt中带有金融资本集团内部各成员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迁的需求。在Δrt的基础上,科技生产者会在下一期行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占优策略进行修改,在不断推进θ值下降的动因下,科技生产者同时也考虑到了金融资本集团对相关制度创新的诉求,这一诉求在模型中被涵盖到Δrt当中并通过金融资本集团的策略反应出来。因此,科技生产者根据Δrt制定下一期行动策略θt+1,由此不断演化下去,多次博弈在这一机制下,在实现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供给,推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整体变迁。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制度支撑 (一)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联动的利益联结机制要以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改变科技与金融各行其是、单打独斗的思路和做法,突出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利益诱导作用和金融创新的服务平台和资金杠杆作用,将科技成果预期转化为撬动金融的利益杠杆,进一步实现金融政策与科技政策的无缝对接。同时,要不断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联动的利益联结机制,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以创新利益共享的方式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中心任务,支持新兴产业的先导和支柱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走集群化发展之路,着力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融通资金、风险控制等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利益联结、风险防范、监督约束等机制。针对技术革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制定专项科技金融服务方案,着力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技术转化的附加值;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金融供给的多样性;开发多种信贷产品,支持一批发展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中小技术型企业。具体而言包括如下任务:其一是形成利益驱动机制。体现在创新层面上是各种动力机制的确立,科技创新主体与金融创新主体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结合,并在合理配置资源与分割利益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率的创新活动。处理好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促进创新主体、研发、融资、中介、管理等各系统之间的关联,发挥创新集群、创新联盟、融资平台的优势,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促进联动目标的实现。其二是形成“激励相容”利益机制。一方面,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激励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和专利保护制度是以保护技术创新主体以及参与各方的创新利益和创新权益,并以此激发技术创新主体和参与各方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创新集群内各主体形成有效激励和评价,降低或分担单个创新主体的风险和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创新系统内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资源吸纳力,保证各方利益的“激励相容”。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在产业起步阶段,通过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扶助、金融倾斜来提供成长源动力;在产业扩张阶段,通过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技术创新主体和金融创新机构的行为,诱导传统产业更新和新兴产业涌现,实现产业跨越性发展目标。其三是形成基于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多主体创新模式。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和联动是当今新的课题,它要求更多并行、多角度的创新资源整合和相关利益要素的高效集成,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和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如通过官、产、学、研、金、中(介)等创新要素的集成和联合,促进各主体在合作竞争中通过利益相关的维系,获得共同利益,谋求共同发展。其四是形成创新收益的分配机制。由于不同的企业对一个技术机会拥有不同的职能联系,从而会形成不同的创新利润期望。只有那些期望从创新中获得可观利润的人才会创新。[6]具体而言,金融创新收益是指金融家的创新劳动收益———投资知识商品生产研发和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技术创新收益是指创造者或创新者的创新劳动收益———创新劳动者通过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等创新性劳动而获得的价值。[7]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外溢比率”即创新收益分配的份额问题,即要处理好技术创新收益溢出性、非独占性与金融创新收益独占性间的关系,形成多方共享创新收益的分配和激励格局。 (二)建立“官产学研金”等创新资源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和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需要官产学研金等部门和全社会之间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互动,使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最优的配置。其中一环的脱节将影响整个创新机制的良性运行。从当前来看,科技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成果转化主体,官产学研金紧密结合、耦合联动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而目前我国在风险资金、创新投融资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产学研的合作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协调和改进。要继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完善官产学研金的科技合作体系,促进官(政府)、产(企业)、学(高校)、研(科研机构)、金(金融机构)的有效结合,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产学研结合的新技术与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充分发挥官(政府)的主导作用、产(企业)的主体作用、学(高校)的基础作用、研(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金(金融机构)的保障作用。要形成两类创新主体互动的制度和机制。科技创新的主体包括作为基础研究主体的科研院所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协作,有助于实现对创新系统内各种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创新的整体能力。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不仅具有创新资源,而且有促进创新主体互动的制度和机制,这种制度不仅会再造新的创新资源而且还会促进创新资源(主要是知识、人才资源)的快速流动。当前,要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构建新兴产业投融资平台,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以此作为金融与科技合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构筑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新兴产业投融资服务链新兴产业处于一个产业 生命周期的孕育和成长期,也就是经济长波的初期。新兴产业具有孕育、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的特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期,技术成熟度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新兴产业的培育充满了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这往往需要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安排,同时,政策性的信贷支持在此阶段也很重要。另外,处于孕育期所具有的高风险、高增长的潜力特征,需要来自私募股权基金(PE)、风险投资基金(VC)、创业板上市等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模式[8]的参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其产业规模与产业增长潜力适中,风险和收益均为适中水平。此时,间接金融制度的安排尤为重要,可通过设立中小商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性贷款机构等金融创新方式。另外,政策性贷款有效融合了政策性信贷支持与市场性信贷支持的机制优势,是另一种有效的金融制度安排形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期,其产业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特征,产业规模较大,产业增长速度稳定。此时,需要政策性金融机制的扶持作用,这种扶持方式可能更多的表现为: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扶持政策,来引导信贷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上市政策,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9]同时,间接金融制度如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信贷支持也是重要制度安排。另外还需要通过证券市场主板公开上市的直接金融制度形式,此时,在孕育期的风险投资则实现退出。 (四)促进科技金融制度与政策间的有机衔接和有效整合具有适应性效率的金融制度结构应当具有制度耦合性特征,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正式制度内部是耦合的。要整合现有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法规等制度,促进金融支持政策间的耦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政策效应。目前,把现有的科技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权激励政策整合好、协调好、配合好,发挥存量政策的更大作用,尤为必要。[10]第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耦合的。当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支持各种要素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进入的金融和财税政策;需要鼓励民间资本、创业资本、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此过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多元化的金融制度环境。这种具有耦合性的金融制度结构,有助于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金融自组织系统。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更紧密结合,为支持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政策。针对这类政策资源聚集的现象,应完善科技金融创新体制机制,更充分地利用政策优势和行政资源,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创造科技与金融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金融环境下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有机结合,引导带动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论文:浅谈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 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 ?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对鱼塘管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的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 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思维不断求异、创新。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标本、模型,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 ,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索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 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因材施教,还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创新方案时,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根据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辅导。既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使他们都能成为我国科技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思维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情况 1、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5家,其中泰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5家(省级6家、泰州市级19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据统计,列入泰州市考核的19家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42.6亿元,利税2.05亿元,共投入科技开发经费0.52亿元,挂靠科研院校8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项,开发新产品43个,申请专利85件。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其中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家,泰州市“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家,省科技型农业合作社2家。据统计,全市15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010年实现销售8.6亿元,利税0.96亿元。 3、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建设情况 至2010年底,我市共有5个泰州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30个靖江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于这些示范园(基地)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市场信息灵,科技意识强,推动了我市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近三年,这些示范园(基地)共投入科技经费0.36亿元,挂靠科研院校10家,引进新品种46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项,开发新产品18个。 (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科技超市建设情况 经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靖江市红芽香沙芋科技超市分店和便利店,半年来,按照科技超市“六有”标准,设计刷新了店面形象,设立了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室、科技特派员工作室、农资服务室、产品储藏室,常年聘请了省市科技特派员12人,创建了香沙芋销售及科技服务网站,加快了红芽香沙芋的品牌建设;举办“香沙芋集中温室育苗”等技术培训8场次,培训农民300多人次,今年新增香沙芋种植户1000多户,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科技超市的建设,推动了我市香沙芋特色产业的发展。 2、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情况 (1)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0年至今,我局与农委每年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承包活动,市里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参与承包的农技人员,使这项活动得以持续20年正常开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组织700人次农技人员,签订承包合同365份,承包种植业560万亩次,养殖业1200多万头(只),水面6万亩次,为农民增收1.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农业科技信息采集、活动开展情况 从1999年起,根据企业及农户技术需求,我局组织有关农技人员及农业龙头企业人员到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校,采集最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信息,经筛选汇编成册、制作光盘后,由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信息。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共最新科技信息460多条,组织市、镇、村专题会25场,此项活动深受企业和农民欢迎。 二、现状分析 (一)科技载体持续创新需要多方支撑 目前,我市共2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2个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这4个企业是我市特种水产养殖、肉制品加工、香沙芋种植、鹌鹑养殖加工等四个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挂靠8个科研院校,初步建立了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近三年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1项、省农业三项工程等省级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2项,这些企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需要政策(视同省高新技术企业)、资金(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撑,才能持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科技服务活动需要长效化、制度化 开展农技承包活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但这种承包是无偿的,工作开展依赖于政府资金的奖励,今后将逐步探索市场化有偿服务机制,使这项活动长效化开展;农业科技信息,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确实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这项工作今后一要形式多样化,二要跟踪管理,三要提高成效,使这项工作制度化开展;要不断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工作,要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围绕资源特点,重点发展沿江休闲观光农业、粮食物流、肉制品加工等三大特色产业,构建长江特水养殖、肉制品加工产业、生祠高效农业、粮食产业等四个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科技载体建设,培育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4家,泰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5个、工程中心3个,靖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订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化新成果、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创建工程技术中心。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挂靠科研院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已挂靠企业,由单一合作向全面合作、由短期合作向长期合作、由一般合作向深度合作发展,切实推进我市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三)加快科技投入体系建设 依法争取财政科技三项费用足额拨付,不断提高科技三项费用总量,集中支持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科技投入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增加我市科技投入。 (四)提高科技服务成效和能力 为企业(农民)提供项目咨询、论证、申报立项、难题攻关等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成效;探索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航空服务论文:航行情报服务在现代航空中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航空事业逐渐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这就要求航空事业对飞机飞行的安全度做出保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航空领域还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而影响飞机飞行安全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安全管理因素、航行情报因素、航空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这四个方面,本文主要就航行情报服务对现代航空的影响做出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航行情报服务;现代航空;作用;安全;影响 1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飞机出行已经成为现在很多人出行的选择,飞机以其安全、速度、方便的特点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航空事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成熟的,毕竟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像火车、汽车这类地面的交通工具益于联系,这也更加的体现了航行情报服务对于现代航空工作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飞机的失事事件屡次发生,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飞机飞行安全引起重视,而航行情报服务作为影响飞机飞行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2什么是航行情报服务 说到航行情报,不得不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航行情报,目前在国际上来看,并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说法来定义航行情报,不同的专家、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用通俗的话的来说,所谓的航行情报服务就是为飞机航行过程中提供各种各样情报的服务。由此可见,航行情报服务对于航空事业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航行情报服务主要是为了能及时将各种各样的情报、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飞机驾驶员,使得飞机驾驶员或机长能够根据及时、准确的航行情报做出飞机的飞行计划。尤其是当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遇到突发状况时,航行情报服务就更加显得重要,及时准确的航行情报服务能够帮助飞机做出正确的应急方案,对于飞机处理突发情况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我们所了解到或者我们所认知的航行情报服务主要就包括提供通信导航、天气状况等气象信息以及交通管制等等。但是飞机在高空中飞行是非常严谨的一个过程,整个航行都是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所以航行情报服务还包括其他一些我们平时不太了解的内容,比如公安、卫生、机场场建、油料等等,只要是影响到飞机飞行或者是对于飞机飞行有利的一些信息因素都应该涵盖在航行情报服务中。比如航空禁区、限制区、危险区的提示,在飞行过程中所飞行区域的气象如气流、风向、降雨、可见度等等的的实时监控,所要降落机场的跑道、障碍物等位置的准确提供等,这些都属于航行情报服务的领域。航行情报服务必须要涉及到航空过程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细节,才能为飞机的安全飞行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3航行情报服务的现状分析 目前,航行情报服务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近些年来,因为航行情报服务不够到位而造成一些损失或者误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虽然造成严重航空事故的事件不多,但是由于航行情报服务与航空事业的安全息息相关,所以航行情报服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容忽视,下面主要针对目前航行情报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3.1没有认识到航行情报服务的重要性 航行情报服务是近几十年来才渐渐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慢慢形成系统的。所以从事航空事业的一些工作人员还往往不能够认识到航行情报服务的重要性。在一些工作人员眼里,航行情报服务只是在为飞机航行提供一些基本资料而已,也可能大概知道会关系到飞机的飞行问题,但是往往不能够真正的从根本上认识到航行情报服务对于航空事业安全问题的重要影响,而且也有很大一部分员工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责任意识不够强烈,吧航行情报服务仅仅是当作一个工作而对待,却不知道航行情报服务有可能关系到上百甚至上千人的性命。责任心不够和对于航行情报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航行情报服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 3.2航行情报服务体系不够系统 这里所说的航行情报服务体系既包括航行情报机构建立不系统也包括从事航行情报服务的工作人员工作不系统。航行情报服务体系的形成并不是很久之前的事,它是在近几十年才渐渐受到重视并且形成系统的,所以可想而知,航行情报服务体系一定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再不断地实践过程中逐渐寻找漏洞、缺陷以及补救的办法,使得我国的航行情报服务体系逐渐的完整科学,使其越来越完善、合理。另外就是工作人员对航行情报的获得、处理、传送、交换等等不够熟练速度,使得航行情报服务的效率上不去,这也是航行情报服务体系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情报处理方式以及员工管理方式所导致的。 4航行情报服务对于航空和事业的重要意义 航行情报的目的是为了飞机的飞行安全而服务的,所以航行情报服务对于整个航空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我国航空系统的完善和健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健全航行情报服务体系对于整个航空系统的发展都有特殊意义。为了将航行情报服务更加系统科学化,我国应该让从事航空事业的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认识到航空情报服务的重要作用,使其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大力的宣传渗透航行情报服务的重要性。而且要重视航行情报服务领域的管理,是情报的管理和员工的管理都形成系统,使其得到合理的统一,不断的健全航行情报服务的工作体系。只有将航行情报服务的工作体系逐渐完善,才能保证飞机飞行过程中的信息来源。 5结语 总而言之,航行情报服务对于航空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做好航行情报服务是完善航空体系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近些年来,航行情报服务也逐渐的引起了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家对于航行情报服务的规划与完善也逐渐提上了日程,在不断地研究探索中,航行情报服务体系定会越来越完善。 作者:武连威 单位:民航山东空管分局 航空服务论文:航空气象服务与直升机飞行安全探讨 摘要:直升机在我国海空立体救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航空气象服务与直升机飞行安全密切相关,天气现象、气象要素时刻影响着飞行活动的各个阶段,直升机飞行有特定的天气标准。蓬莱沙河口机场经过多年的气象服务建设,形成了信息渠道广泛、服务内容多样、服务方式多元的救助飞行气象服务特点,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航空气象服务体系。 关键词:气象服务;气象因素;天气标准;飞行安全 直升机具有高效、快捷、地理空间受限小的特点,能够快速到达海(水)陆作业现场,实施搜寻救助、物资输送、空中勘察等工作。作为通用航空器,直升机一切飞行都在大气中进行,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产生风云雨雪、冷暖干湿等各种自然现象,这些现象与直升机飞行安全、运行效率、任务成败密切相关。蓬莱沙河口机场(以下简称蓬莱机场)作为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以下简称北一飞)下属通航机场,是海上救助事业成长壮大的见证者。截至2015年6月,北一飞已从波涛汹涌的海面、洪水泛滥的山区、孤立无援的海岛挽救了1404条鲜活的生命。上述地区开展救助有时会遭遇雷雨、大风、低云和低能见度等危险天气,对直升机飞行和作业构成威胁,增大了海空、陆空救援难度,导致救助任务失败乃至取消。相较于船舶、车辆,直升机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更高。因此,做好飞行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摸清大气活动规律,掌握天气演变特点,及时准确的提供气象实况数据和预报信息,对于直升机飞行趋利避害,保障飞行安全,增强人员信心,确保行动顺利,具有重要意义。 1飞行安全中的气象因素 1.1天气现象对飞行的影响 在众多的天气现象中,雷雨、地面大风、低能见度、低空风切变、低云、积冰和颠簸是危及直升机安全的危险天气。雷雨,即强降水伴随雷暴的天气现象,大雨冲刷座舱玻璃,会降低目视飞行能见距离;雨水附着在跑道,减小摩擦力,致使直升机滑跑距离变长;雷电干扰中短波无线电通信,还易击伤机体或机载电子设备。地面大风(17米/秒及以上)则会破坏直升机飞行的稳定性,增大飞行操作难度。低空风切变对起飞、着陆阶段的直升机威胁较大,风向风速的突然转变易造成直升机偏离起落航线,掉高度甚至导致触地事故。低能见度降低了直升机的地标观测距离,机组容易判断失误,诱发飞行事故。低云则是造成飞行事故的主要天气现象,在低云遮蔽机场的条件下,直升机必须穿云飞行,飞行能见距离降低的同时还可能遭遇到积冰和颠簸。冬季过饱和云内飞行可能出现旋翼、发动机、空速管积冰,导致直升机升力、功率、飞行参数异常,引发直升机进入危险飞行状态。云内上升气流、湍流、乱流则造成直升机颠簸,使机身摇晃剧烈,操纵困难,带来不良后果,危及直升机安全。在实际观测中,危险天气并不孤立出现,通常是一种或几种天气伴随出现。例如大风、雷雨使能见度恶化,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会产生雷暴、低云、风切变、积冰和颠簸等极端天气现象。 1.2气象要素与飞行的关系 湿度、气温、气压、风等气象要素也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飞行品质。蓬莱机场毗邻黄海,海上潮湿空气会腐蚀直升机发动机和其他金属部件,增大机务维护难度。气温高低影响发动机推力、载重量、滑跑距离,让机载高度表数值失真。气压是直升机起飞、降落和航线飞行时,必须使用的一个参数,由于各地气压变化,往往造成机载气压高度表显示误差。地面风会直接影响直升机的操纵性能,高空风关系到直升机航速和油耗。 2直升机飞行天气标准 直升机起降及飞行最低标准实际上就是天气标准,以对飞行影响密切的能见度和云底高为限制条件。目前,蓬莱机场运行标准为:云底高不低于200米、能见度不小于2公里。北一飞严格禁止直升机在低标准或危险天气条件下运行,为此《运行控制手册》中明确了直升机目视、仪表、海上航线飞行需要满足的天气标准。 2.1目视飞行规则最低天气标准 在修正海平面气压高度3千米以下,能见度不小于5千米,距云的水平距离不小于1500米,垂直距离不小于300米。在运输机场以外的空域,在修正海平面气压高度900米以下或者离地面高度300米以下(以高者为准),按目视飞行规则运行直升机时,能见度昼间不小于800米/3000米(海上),夜间不小于1600米/5000米(海上)。 2.2仪表飞行规则最低天气标准 当天气条件不低于起飞最低标准,但低于仪表飞行规则着陆最低标准时,机组不得按照仪表飞行规则起飞直升机,除非在距起飞机场1小时飞行时间的距离内有备降机场。机组按照仪表飞行规则起飞直升机或者进入仪表飞行规则飞行或者云上运行,要求直升机到达着陆机场的预计时刻,天气条件达到或者高于仪表飞行规则着陆最低标准。仪表飞行中的备降机场天气条件同样应等于或者高于该机场最低天气标准。 2.3海上航线飞行下降高度天气标准 昼间云高不低于200米、能见度不小于3公里,夜间云高不低于300米、能见度不小于5公里。在该标准以上,机长可决定下降高度,从云中飞行转入海上能见飞行。 3航空气象服务措施 蓬莱机场通航飞行活动多、任务种类杂,针对每一种飞行任务的特点,航空气象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其中救助飞行是蓬莱机场气象服务的保障重点,相较于一般飞行,救助飞行距离远、作业难度大、海况天气复杂,北一飞气象人经过多年建设和经验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救助飞行安全。概括而言,目前蓬莱机场航空气象服务具有信息渠道广泛、服务内容多样、服务方式多元三个特点。 3.1广泛气象信息获取渠道 3.1.1救助基地所在机场提供气象信息 北一飞蓬莱基地自身拥有机场,其观测设备设施相对齐全,足以帮助气象员直接、快速地报告本场天气实况和预报信息,大连基地也可通过联系大连机场获取必要的气象信息支持,为救助机组决断提供参考。 3.1.2气象服务网站提供所需气象资料 除登陆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等官方网站,查找强对流天气预报、雾霾预报、降温大风沙尘预报等服务信息。根据气象服务协议,气象室获得了青岛航空气象网使用权限,并注册成为民用航空气象综合服务平台的专业用户,可以查找全国190多个机场实时气象报文、重要天气预告图、重要气象情报和天气预警信息,为气象员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3.1.3民航空管站气象台提供气象咨询服务 2013年9月,北一飞与民航青岛空管站签署了《青岛空管站气象台与蓬莱机场保障服务协议》,空管站气象台向北一飞提供重特大飞行任务(应急救援或保障任务)期间飞行航路天气预报和所在地区天气趋势预报,使气象员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时,可以征求专业咨询意见。 3.1.4海上船只、平台提供作业海域天气实况 当救助直升机飞赴远海执行救援任务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电台、电话等通信方式提前向海上救助船舶、遇险船只、石油平台询问作业海域天气实况,间接了解实际天气状况,增强判断力,佐证预报结论,为救助飞行提供决策支持和气象保障。 3.2多样化的气象服务内容 3.2.1地面观测服务 地面气象观测在机场范围内,蓬莱机场气象员按照规定,在飞行活动前一小时开始定时观测直到飞行活动结束。定时观测每一小时开展一次,观测项目包括:天气现象、主导能见度、云、地面风向和风速、气温、湿度、气压。观测结果详细记录在地面观测簿中,气象员按照民航观测和报告标准编制机场例行天气报告(METAR)。当机场救助警报拉响后,气象员应在十分钟内做好包含例行天气报告的气象报告单,当面呈送给机组,低于天气标准的气象条件要明确指出。 3.2.2危险天气告警服务 当蓬莱机场遭遇危险天气,气象员要及时报告机场管制室和运行控制部,收集气象信息及有关资料,同时加密观测,密切注视危险天气发展动向;及时了解起飞(降落)机场、航路及备降机场的天气预报、天气实况;向飞行中的机组发出本场告警,并提出相关建议;禁止直升机在危险天气中起飞(降落),选择天气形势转好或趋稳时放行。 3.2.3趋势预报服务 航空气象预报是组织和实施飞行的重要依据,由于气象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变性和技术上的限制,气象员需要综合地面实况、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图等观测数据,结合数值预报产品,依据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蓬莱本场、目的地机场及救助区域的天气趋势作出合理判断,得出预报时段内各气象要素最有可能出现的值以及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对于可能威胁直升机飞行、影响机场运行的天气,提前向机场保障、机务和空勤人员发出预警,做好防范措施。 3.2.4高空预报服务 高空预报包括航路预报、区域预报,直升机一般飞行高度较低,执行救助任务时通常不走航路,所以一般只提供区域预报,气象中心以预告图的形式,分为重要天气预告图和高空风/温预告图。当直升机执行远距离救助任务时,气象员整理并打印3000米以下重要天气预告图、1500米高空风/温预告图交给机组,重要天气预告图内包含雷暴、热带气旋、颠簸、积冰、云、锋面、对流层顶高度和急流等可能对低空飞行构成威胁的天气现象和云。 3.2.5气象通告服务 气象员根据协议使用青岛航空气象网、航空气象服务综合平台等网络平台,实时查询了解各地机场警报、区域预警、天气通报及快报、终端区重要天气预警等气象通告。通过救助基地、塔台或船舶,对影响机场起降或航线飞行的救助直升机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帮助机组掌握天气动态,在遭遇危险天气前,尽快做出避让、绕行、备降或延后飞行的决策。 3.2.6专题会商服务 针对重大气象灾害,气象室会召开专题会商,汇总各方气象员意见,形成未来2-3天趋势预报的书面报告。以2015年10号台风“麦德姆”为例,在福建登陆后一路北上,针对可能造成的灾害性天气和由此引发的海上险情,7月24日上午气象室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台风“麦德姆”移动路径、发展趋势以及北上对山东、辽东半岛带来的风雨影响。会商后,气象室撰写了书面报告,向运控部、飞行部通报台风动态变化和相关影响。 3.3多元化的气象服务方式 3.3.1面对面气象服务 气象室可根据不同阶段差异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救助飞行气象服务。在接到险情救助后,值班气象员向机组呈交天气报告单、趋势预报,当面进行报文讲解或直接参与天气会商,详细分析天气特点及变化。针对飞行中可能遭遇的天气状况,与飞行员充分沟通,尽可能提供全面、精确的气象业务指导,让飞行员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3.3.2网络气象服务 通过办公QQ群、微信群和短信平台,为飞行人员乃至全队职工提供综合、快捷、便利气象信息服务。例如台风“麦德姆”过境山东半岛前后,值班气象员及时利用网络平台一日三次最新台风信息及“近期天气趋势预报”,提醒员工加强防范、提高警惕,采取必要的防抗措施。同时运控部通过短信平台台风天气预警,为台风期间发生的三起救助任务提前做好气象保障,帮助飞行员合理利用台风窗口时间,成功救起3名海上遇险人员。 3.3.3飞行期间气象服务 在救助直升机从本场起飞后,气象室全程跟踪,密切关注落地机场、航线、救助区域的天气变化,实时更新雷达图、卫星图、机场天气报告以及所在城市整点实况,关注机场警报和区域警报,区分天气系统威胁程度,努力通过多种通信方式,将可能危及飞行安全的天气系统的出现时间、移向以及强度变化,告知执行救助任务的机组,解答机组疑问。 4结语 北一飞建队以来,航空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已伴随直升机隆隆的旋翼声走过了11个春秋,新老气象员放飞直升机16872架次,保障救助飞行任务870起,没有发生一起天气原因造成的飞行事故或事故症候,确保了全队飞行正常、可靠、安全。展望未来,在如何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上,结合实际工作,我提出四点建议和想法。一是苦练内功,“打铁还需自身硬”,气象员要保持进取心,主动学习新知识,精进业务能力,提高预报水平和气象保障能力。二是规范业务流程,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观测、预报任务,形成良好的业务习惯。同时针对突发天气事件做好预案,周密安排,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三是积极与运控、飞行、航务及其他保障部门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考虑各自的实际需求,做好气象定制服务。四是在气象仪器设备建设上给予必要支持,建立更全面的天气观测及要素信息采集手段,同时为气象员配备专业的MICAPS业务终端,帮助气象员及时掌握数值预报最新成果,为气象服务工作搭建一个牢固的硬件平台。 作者:郭泓麟 单位: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助飞行队 航空服务论文: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探讨 摘要:文章主要从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构建的意义及其功能与组成两个角度对文章主题进行了分析。所谓的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本质为一种地面设施系统,其主要功能在于对有关飞行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其分类汇总,以为有关人员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对于这一系统的构建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对我国航空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功能;组成 随着社会对于通用航空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航空服务站中的诸多缺陷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使我国的通用航空领域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进步,必须要提出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航空运输的安全性以及效率均得到不断的提高。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航空服务站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系统进行充分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CNS技术属于支撑系统运行的一个主要技术,因此对这一技术研究也非常必要。 1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构建的意义 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构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能够解决传统航空服务站中存在的低效率以及低安全性的问题方面,同时,对这一系统进行构建也是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了社会评价一个领域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主要标准,这一规律在国与国的范围内同样适用,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体现,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一个国家整体综合实力的提高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的构建体现的便是我国航空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另外,鉴于系统的应用对于交通运输效率以及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由此可见,有必要对这一系统进行构建。 2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以下文章主要从系统的整体构成、飞行情报中心、功能对比以及数据共享四个部分对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2.1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主要包括专用数据中心、飞行情报中心以及服务站终端三个部分。其中专用数据中心包括一个,飞行情报中心与服务站终端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无限制的进行设置。服务站终端的主要功能在于将所获取的情报反应给飞行情报中心,对于服务站终端而言,其有权利对飞行情报中心的数据库进行访问,可以根据其数据库中的内容对有关飞行方面的种种信息进行获取。在收到情报之后,飞行情报中心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与其他地区的情报中心进行沟通,从而实现数据的互相交换使用,以保证预测结果能够更加具有准确性。 2.2飞行情报中心 飞行情报中心的构成情况较为复杂,同时也与多方面存在联系。总的来说,与飞行情报中心之间存在联系的部门主要有管制中心、航空情报中心、通航用户以及服务站终端。第一、飞行情报中心会向管制中心提供综合监视数据,而管制中心则会向飞行情报中心提供必要的监视信息,这一过程需要通过ADS-B专线来完成。第二,飞行情报中心会向航空情报中心提供综合航空情报数据,而后者则会向前者提供永久性的航空资料,两者之间需要通过航空情报专线实现互相联系。第三,飞行情报中心会向通航用户提供通航服务信息,而后者则会向前者提供用户信息,两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依靠互联网来实现。第四,飞行情报中心向服务站终端提供的数据与信息为综合性的,即前三者的结合,而服务站终端所反馈的信息也是前三者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是,服务站终端、飞行情报中心与通航用户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3功能对比 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相对于服务站终端而言,飞行情报中心无论在空地通信、监视手段、数据处理或空中交通服务方面均具有较为强大的实现手段。总的来说,飞行情报中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能够实现数据的交换与融合。飞行情报中心能够将系统中各个部分的信息接收,并将所得到的信息传输到系统各个部分,这使得系统开始成为了一个整体,同时也就能够使不同的数据之间实现交换与融合,对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具有重要价值。第二,能够实现监视功能。飞行情报中心能够通过对定位等技术的应用实现监视功能,实践证明,其监视效果较为良好,同时也准确性也能够得到保证。第三,VA虚拟应用也是其一个重要功能。这一功能的价值主要在于能够实现监视数据与互联网数据之间的互联,而通过互联,前者能够对后者的数据随时获取,但需要注意的是,后者只能对前者的数据进行查看,而并不能获取,这是出于对监视数据安全性的考虑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第四,提高服务水平及其完整程度。飞行情报中心能够为飞行员提供诸多的参考数据,其中便包括对天气情况的转播以及对相应的咨询服务,通过这一功能,飞行员能够随时有效的获取最新的天气信息,同时也就能够在恶劣天气到来之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因此也就能够避免出现飞行事故,对于航空运输安全性的保证具有重要价值。上述文章已经指出,监视数据与互联网数据两者之间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的,且处于对监视数据的安全性的考虑,后者并不能随意获取前者的数据,对此,需要应用图片中的系统去实施物理隔离。需要注意的是,数据交换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具体实施。虚拟应用(VA:VirtualApplication)是实现隔离的主要设施,在服务器中会包含两张网卡,两者所负责的内容不同,通过在服务器中设置防火墙的方式,便能够完成对数据安全性的保证。 3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作为航空服务站功能实现的主要支撑性部分,分布式通用航空服务站系统的应用对于解决航空运输效率以及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一系统主要由服务站终端、飞行情报中心以及专用数据中心三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别,但对于整个系统的运行而言均十分重要,对其功能与组成的了解,能够为有关人员对系统的操作以及应用提供基础,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航空领域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张建勤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飞行服务中心 航空服务论文:航空公司延误补救服务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民航运输的快速发展、旅客运输量的不断增长,运输服务的水平并没有与之完全适应,航班延误时有发生。鉴于此,我们采用调查访问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寻找新视角,通过对民航旅客的行为分析和航空公司服务补救措施研究,在航班延误已发生或预期发生的情形下,为航空公司的延误补救服务方面提出可行建议,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为航空公司预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客行为;航空公司;航班延误;补救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出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然而在我国民航运输快速发展、旅客吞吐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航班延误问题成为了航空运输的主要问题。数据表明,2006至2014年全国航班量持续快速增长,9年间增长了130%,年均增长达10.8%,但是航班正常率也呈下滑趋势,2009年之前正常率为80%以上,2010年开始持续下降,到2014年降至68.37%,年均下降1.46%,如图1。2015年1-11月,航班延误班次达106.6万班次,占总航班的1/3,其中被取消的航班数为5.9万,遭遇延误13538万人次,遭遇取消745万人次。2014年全国航班量排名前10位的航空公司中,航班正常率位列前三的依次是国航、南航、川航,均高于70%,航班量分别位列第一、第三及第十。也由此看出航空公司的运输量对航班正常运行并没有显著影响,而保障措施和管理的重要性突显出来了。航班延误似乎成了永恒的论题,很多人对此展开研究,但多数人选择了从航班延误原因来分析航空公司的补救服务措施。我们寻找新视角,从对旅客行为分析的角度来制定航空公司的服务补救措施。文章旨在通过对民航旅客的行为分析和航空公司补救服务措施的研究,对航班延误已发生或预期发生的情形下,为航空公司的延误补救服务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提升服务质量,同时为航空公司预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1航班延误及赔偿的相关规定 对于航班延误的一般定义为,航班降落时间比计划降落时间(航班时刻表上的时间)延迟30分钟以上或航班取消的情况称为延误。对于航班延误的具体应对措施和赔偿规则,民航局曾做出严格规定:要求航空公司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延误达4小时或以上的要对旅客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但是具体经济补偿的标准的权利却下发给各航空公司来制定。然而很多延误的原因难以明确界定,且各大航空公司的赔偿标准不尽相同,落实情况不尽相同。 2民航旅客行为调查与分析 航班延误事件中的群体之一为民航旅客,可以说对于旅客行为的调查研究是研究航班延误的重要基础,对于航空公司补救服务措施的提出具有指导性意义。此次研究选取民航旅客行为作为主要观察点,通过对航班延误下旅客行为和心理的调查研究,旨在将乘客在航班延误后的行为选择数据应用于补救服务的实施当中。通过线上与实地调研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民航旅客普遍存在的航班延误后反应进行观察并实现对话,对行为产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把握。其中,实地调研的考察对象主要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及北京首都机场的离港旅客。受访人群包括商务旅客、闲暇旅客等各类民航旅客,涉及民航业内外的各行业人士,年龄跨度和职业跨度大。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80份,有效问卷956份。 3延误补救服务措施 补救服务即服务提供方对服务失误所采取的有效补救行为。在出现服务失误时,服务提供方通过做出及时性和主动性的反应,将服务失误对顾客感知、员工满意及服务满意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但是,这种延误补救反应并不以旅客抱怨为发生前提,并逐渐将关注重点放在旅客行为的主动性和事前反应,以主动的行为模式替代被动。实际调研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多数的航空公司对于补救服务并没有实施足够成熟的配套措施或出台相关规定。虽然类似于不正常航班管理规定、航空客运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程序这样的文件并不少见,但是很多公司的补救服务并没有贯穿一起延误事件的前中后,对旅客行为关注度高但研究较少。此次研究在前期大量调查及对旅客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公司延误补救服务措施提出建议如下,分为延误事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考虑对延误事件中相关群体,旅客、媒体及其他民航单位。 3.1事前措施 在延误发生后再去落实补救工作,这往往不够,而且往往事倍功半。航班延误时常发生并且往往是不期而遇,航空公司在日常就需对航班延误做足工作。这不仅仅局限于对内部员工的延误后服务的培训或是对于其他公司服务的效仿学习或创新。在航班延误发生之前,做好前期的补救服务措施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延误发生时的不必要的麻烦。 3.1.1出台一份标准化的赔偿标准并做好宣传 界定好航班延误的概念并明确指出航班延误后的各项赔付细则及配套服务项许诺,阐明相关政策条件。这将作为航班延误发生后,航空公司的赔付依据及民航旅客的求偿依据。当然,面向大众的规定,仅仅让内部员工明晰于心是远远不够的,大众需要知道航班延误造成的损失可以获得怎样的物质或精神上的补偿,航空公司需要这份坦诚收到的信任,这项规定也需要坦荡的存在,彰显它的价值与活力,所以面向大众的宣传显得十分重要。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公司官网、官方微博微信等对外平台,借助机场专用值机柜台进行信息公示或是媒体力量进行大众传播,也可以与旅客进行直线联系,发送相关政策出台的消息通知或简介说明至他们的手机。同时,通过热线服务或邮箱、平台回复等方式回收大众意见,友善接纳旅客对于规定存有的异议,采纳合理意见,以周期对政策进行修订和再宣传。 3.1.2与常旅客甚至偶有旅客建立好良好的沟通渠道 除了运用好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还要多输出有效信息并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加强与旅客的一对一沟通,通过短信等方式发送即时消息,如订票信息,接收航班消息,延误时向旅客致歉并告知旅客航班延误情况及准确的预计起飞时间,让旅客可以根据信息安排等候时间甚至推迟到机场的时间。这样的人文关怀可以赢取更多旅客的理解,更能有效避免双方的不必要麻烦。 3.1.3民航延误知识科学普及 加强对旅客的民航知识教育是当务之急这项长期工作。调研结果及典型案例均表明,多数旅客对民航常识、民航旅客运输的生产流程、航班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都不甚了解。因混淆日常的天气概念和民航用语的航路天气,旅客对于航路天气原因造成航班延误很不理解,甚至认为是航空公司刻意欺骗,诸如此类事件时有发生。所以,为旅客普及民航延误知识,让旅客发自内心的理解延误很有必要。方式可多样化,如自媒体、大众媒体宣传相结合,通过线上活动或是媒体访谈等形式形成良好互动;通过公益广告或是宣传海报对航班运行及延误等相关方面进行宣传与知识普及等;比如制作一个“航班延误常识特辑”,在机场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为广大旅客普及延误常识,让旅客再遇航班被告知延误时也能对号入座,以理智的情绪对待航班延误。当然,这也要求航空公司能够将航班延误原因空开透明化,不可故意欺骗旅客。 3.2事中措施 航班延误发生,服务工作切忌延误,航空公司最需要做的便是及时、准确、有效。 3.2.1各部门配合、各单位协调 延误一旦发生,配套的硬件设备与服务必须到位,与各大单位的延误信息沟通机制必须运行良好。航空公司各部门,突发事件小组、航空公司总值班经理、运行指挥部、飞行部、客运营销部、地面服务保障部、飞机维修部、配餐部、空中乘务部、总务部、信息部、保卫部、党群工作部、分公司运行基地和各驻外营业部办事处等部门人员团结合作。此外,通过与空管中心、机场现场指挥中心、地面服务保障部门等相关单位保持紧密联系,确保准确获取航班的实时信息。 3.2.2通知信息及时,避免信息不对称 除了前台询问,还要为旅客开通短信回馈、微博私信等更多的细节信息询问渠道,在减少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柜台前群众堆积。通过大屏幕及广播进行延误信息传播,甚至通过短信方式发送至相应旅客,告知延误原因及预计起飞时间。航班延误一旦发生,航空公司应立即与从该公司官网购买机票的旅客沟通,同时也要求机票商与旅客及时沟通,做到不同渠道购票的旅客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延误通知,以便于旅客及时调整自己的行程,不耽误出行计划。同时,主动与媒体取得联系,就延误原因、延误时间及相关服务补救措施等重要信息反馈给媒体,保证媒体理性面对旅客的声音,进行公正公开的报道与航空知识普及。需要强调的是,航空公司务必以一定周期对公开延误的信息进行更新,保证信息相对准确透明。旅客了解到的延误消息是实时的,不同的延误情状下的服务也是匹配到位的。 3.2.3对一线员工的授权 作为旅客与航空公司最为直接的沟通口径,一线员工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形象,给每位员工分配一定量的资源调动权限,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地采用直接有效的措施控制现场,有效避免由下而上逐层汇报走流程造成的措施不及时,及时降低旅客不满意度并有效提高服务满意度。相比增设娱乐设施来缓冲旅客的等待疲劳期要更为直接。 3.2.4合理有效利用机场资源,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建设 大多情况下,旅客遇航班延误后,只能在机场静静等待,枯燥乏味。所以,航空公司应当与相应机场合作,不断完善的机场设施会在旅客的等候时期里发挥巨大作用。如设置专门的儿童娱乐专区,防止孩子过度哭闹为家长带来负面情绪;提供丰富商业资源,让滞留在机场的旅客可以通过餐饮购物来打发时间与分散注意力;与机场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在不影响其他航班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为旅客提供娱乐活动,缓解滞留在机场的旅客的负面情绪。 3.3事后措施 延误现场的补救服务措施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但是在延误事件发生后采取相关有效措施亦为重要。这个阶段的工作重心在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分析。 3.3.1面向旅客,增设延误反应的数据库 相应航班延误发生后,对相关旅客尤其是常旅客进行回访,收集旅客的延误时的反应情况及对延误补救服务的意见及建议信息,对不同旅客进行个性化标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一些特殊旅客定制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补救措施,做好数据备案,方便调用。 3.3.2面向相关员工,建立好延误服务数据库 根据旅客回馈的延误后服务信息及各单位的主动上报和部门间的监督报告,有效建立延误服务资料库,对于具体的延误原因及现场情况进行明确标注,对于具体的解决措施及处理效果进行详细记录。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奖惩的同时,对上期延误做好总结并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有效措施进行标记,将创新服务纳入补救服务候选项,并对无效甚至造成恶劣影响的服务明确好红线。 4结束语 研究航空公司延误补救服务措施对航空公司有效应对航班延误,提高航空公司服务质量及旅客满意度,进而有效为航空公司预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民航旅客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年龄、学历、乘机次数、延误后遭遇及旅客心理等角度切入,对延误后具体的旅客行为展开详尽分析。采用调查访问与统计分析结合的方式,基于数据结果,参照结合现有的航空公司补救服务措施,进行反思,从延误事前措施、事中措施及事后措施三个维度提出延误补救服务措施,涵盖航空公司自身及延误事件中相关的群体,旅客、媒体及其他民航单位。文章立足多个角度,对航空公司的延误补救服务措施提出建议,相对于从单一角度,单一指标来说,更具有指导意义。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具体措施实施的有效性,展开进一步的分析,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并进行完善,在延误补救服务方面对航空公司提供更为精确、具体的指导。 作者:陈璐 宏磊 任鑫 王楠 王颖 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航空服务论文:阿联酋航空服务营销分析 【摘要】成立于1985年5月25日的阿联酋航空凭借其出色的客户服务体验及经营管理之道,已荣获400多个国际奖项其中包括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等,(阿航官网)也被评为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网站。本文将根据服务营销8要素为框架,分析阿联酋航空成功之处,并就其创新化差异化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服务营销;阿联酋航空;服务营销8要素 一、服务营销8要素分析 “8P”代表着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里为了满足顾客需求制定可盈利的持续性战略所必备的要素。其中”8P”指Product(产品),Price(价格及成本),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Process(流程),Physicalenvironment(实体环境),Participan(t人员),Production(生产效率和质量),而阿联酋航空的成功也离不开一个成功的8P战略。 (一)Produc(t产品) 服务产品是一个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其中核心产品用来满足顾客的主要需求。而作为一家航空公司的产品则是提供从甲地到乙地的转移,企业产品差异很小。1.核心服务提供安全运输是航空公司的核心服务。与其他航空公司不同的是,阿航在远程航班上调遣两名高级副驾驶员执飞,而绝大多数航空公司只有一名机长和两名高级副驾。在迪拜建造的新航空学院已在2007年8月启动,先进的设施每天可为多达2500名学员提供航空安全与服务的专业培训。例如,学院内就有一个专为A380客机机舱服务员而设的紧急疏散训练机,模拟万一发生紧急状况时,该如何争取在90秒内协助乘客逃生;同时阿航还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飞行和机务维修技术力量(海湾航班维修)等。因此阿航仍凭借其极高的飞行安全性进入2015年全球十大最安全航空公司名单。2.支持性服务阿航的支持服务又可分显性支持服务和隐形支持服务。以显性支持服务为例,航站服务是支持服务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总面积达890平方米的贵宾休息室沿袭了阿航全球航线网络上所有机场休息室的标志性元素。阿航北京机场贵宾休息室可同时容纳152位乘客,阿航头等舱和商务舱乘客以及金卡会员均可享受该休息室的尊贵服务:3个标准设计的淋浴室、89个光泽皮质沙发椅、9个脚凳、42英寸等离子电视机、英特网接入设备和WIFI无线网络。乘客们同时还能享受众多冷热美食饮品,以满足各国乘客的不同需求。在隐性支持服务方面,阿航重视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阿航花费225.8万美元改进技术,推出机上移动通信服务,从而成为全球率先提供这种服务的航空公司。即可以始终保持通讯。空中无线网络服务,几乎在所有A380客机上都可以体验无线网络。使用座内卫星电话与家人或同事保持联系也可使用屏幕短信和电子邮件服务发送消息。3.附加性服务附加服务作用在于增加乘客感知服务价值,在此企业可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制造差异,从而形成竞争优势。阿航是第一家提供实时BBC新闻的航空公司以及第一家装备空中无线E-mail和短信服务系统的航空公司。阿航在特选机型的头等舱中提供了更舒适的私人套间。在头等舱、商务舱提供睡椅以及平躺式座椅。乘客均可在座位上收发短信或电子邮件、拨打或接听电话。以阿航的北京-迪拜往返航机的机型波音777-200LR为例,该机型配备有头等舱私人套间,商务舱座椅可平躺成床,同时先进的机上娱乐系统可提供1000多个频道的节目供乘客欣赏,还有近40款空中游戏。除此之外,阿航还为头等舱和商务舱乘客提供免费专车接送服务,可直接将乘客送达酒店、会议地点等。 (二)Price(价格及成本) 由于阿航目标定位为中高端消费市场,主要瞄准商务旅客和政务官员客户群,所以并不以价格取胜。但阿航除了高端市场,对低端市场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配置了足够的硬件资源。以波音777-300为例最少的作为数量也达到了364个,最多的甚至达到了442个,同样的机型,在世界其他航空公司设置的作为数量一般在300个位置左右。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座位设置,使得阿航也有机会提供更富竞争力的价格,吸引大量的中低端客源。 (三)Promotion(促销) 阿航主席将赞助活动视为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中流砥柱,他说:“我们相信赞助活动是与乘客进行沟通的最好方式之一,这种方式让我们能共享并支持乘客的兴趣爱好,并与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阿航一直是欧洲多家顶级足球俱乐部的主要赞助商,赞助的球队包括西班牙的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英国的阿森纳俱乐部等。还赞助了英式橄榄球、澳式足球、板球、高尔夫球等项目。阿航2007年正式成为国际足联的全球合作伙伴,在2010南非世界杯和2014巴西世界杯上,阿航都成功的利用比赛在全世界推广了自己的品牌,在人们心目中打造了自己全球化的形象。 (四)Place(渠道) 阿航是第一批使用直连服务的航空公司即目前只能在阿航官网即上购票,采用网上直销系统客人可以在网上选位置、定餐食。而阿航总裁也表示正在开发自己的分销系统,届时该系统能使航空公司更好地掌控票价和基于顾客数据的定制化价格。 (五)Process(服务流程) 阿航的服务流程堪称完美,以网上预订为例:登录官网后即可预订航班,同时可以预约租车,预约成功后可在线办理登机手续,随时查看航班状态,输入乘坐航班号即可查看航班上的服务和设施。而在线下体验中阿航也将顾客体验放在了最高地位,着重于服务流程中的有形因素。以迪拜候机室为例,迪拜候机室以奢华著称,各种自助美食、点餐服务和新鲜果汁吧,甚至你还可以花些时间享受舒缓的水疗、按摩或美容护理,而且头等舱旅客和阿航Skywardsa白金卡会员还能在私人酒窖中选购独一无二的葡萄酒佳酿。 (六)Participant(人员) 阿航在迪拜和全球各地拥有超过7.5万名员工,其中超过1.2万名员工任职超过十年,又有将近3000名员工任职超过二十年。阿航的飞行员队伍来自逾80个国家的飞行员组成,这样一支跨过队伍极力强调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总部在迪拜的阿航为机组人员提供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工资免税,还包括免费的高质量住宿和与多文化团队工作的共赢机会(配齐空调、家具、厨房的两房公寓,无须负担市内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和洗衣费)。为机组人员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有吸引力的旅游津贴以及优异的职业发展机会。 (七)Physicalenvironment(实体环境) 阿航的机队是全球最年轻的机队之一主要以空客A380和波音777-300ER为主,其运行效率比波音141要高20%。到2016年底,在完成旧机退役和新机接收之后,阿航机队的平均机龄将达到5、6年,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阿航总裁表示“:阿航将进一步提升机队燃油效率,在降低机龄方面继续引领航空业,并继续将服务水平提升至新高度,以满足乘客的期望。” (八)Production(生产效率和质量) 不断创新是阿航全球发展战略的核心,阿航认为飞机型号越新,性能越可靠,运行越高效,因此不断致力于机队的更新换代以提高效率和声誉。而与此同时阿航凭借其ice数码宽屏娱乐系统连续第十一年荣获SKYTRAX“世界最佳航空公司机上娱乐”大奖。 二、创新及差异化分析 阿航的成功并不在于与其他航空公司的竞争,而是专注于自己服务品质与创新进步,其硬件软件同时创新。硬件上机队的更新换代,包括从1992年在所有座椅后背安装个人电视屏幕到13年直播电视再到14年在客机中推出免费WIFI服务,其技术创新不断给顾客带来更高的满意度。而软件中仅空中服务一项就力压所有竞争者,其他比如为年幼乘客提供特别关照包括设置特别的家庭乘客登机手续办理柜台,确保家庭乘客优先登机。在迪拜机场可以挑选一辆免费提供的婴儿车等都体现了阿航的创新性和差异化服务。另外阿航的机上抽奖活动、机上机票拍卖活动都是创新性的吸引乘客的服务,使得有着下一次乘机的期待。 航空服务论文: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前景及现状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投资72.7亿元,在五年内全省形成以龙嘉机场为主、以原有及将要新建的九个支线机场为辅(一主九辅)覆盖全省的网络格局。通过对吉林省内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航空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很少。航空企业表示,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综上所述,航空企业每年需要专业服务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接受过专业职业教育,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而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航空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社会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调研,确定航空服务专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以及航空运输销售等企业单位,培养在航空服务第一线从事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航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了解旅客和货主的心理领域,灵活运用服务、公关沟通技巧,使用规范的岗位服务用语。了解社交礼仪知识,达到航空服务各个岗位对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要求。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流程和要求,并拥有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专业操作技能。熟悉航空服务各个岗位的英语运用,能与旅客和货主进行交流沟通,并能阅读日常工作中的英文业务文件。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双翼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双翼式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翼式”即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人才培养的“双翼”,职业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现专业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如航空港旅客服务、客舱服务、机上急救、航空服务礼仪、安全检查等都是理实一体化课程,边理论,边实践。通过“龙翔实训中心”功能性实训场所,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以航空服务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了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走出教室,在模拟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开展技能训练。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基地+企业+师生员工”的专业实训培养方式。营造航空企业文化氛围,引进企业服务理念、服务品牌和高端服务要求,在实训基地的结构设计、环境布局上尽量做到职场化,在实训室墙壁悬挂职业道德名言名句、航空服务文明用语、服务忌语、行为礼仪守则、操作规程等宣传牌,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实现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方面,充分利用航空企业资源,按照“合作共建”的原则,我们开展了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海南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的合作,保证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建立就业实践基地,使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提升其航空服务岗位适应能力。校企双方立足于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要,举办由航空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蓝天之梦”航空专业技能大赛。以巩固航空服务专业知识、提高礼仪素养及专业技能为宗旨,以利于引起学生对学用结合的高度重视。通过竞赛加强与航空企业的联系与协作,定期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校企良性互动,为毕业生优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职业素养培养上,以学生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体能素质与内心修养提升为最终目标。礼仪教育和艺术教育既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也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修养教育,这是我们“双翼”中的一翼,职业素养要靠礼仪和艺术来完善。“2+1工学结合”即在校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两年,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都与航空企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需求紧密关联,拉近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距离,缩短学生和员工间的差距,培养技能型可持续学习的实用型人才;在航空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感受真实的航空企业环境,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服务操作流程,按照员工标准完成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校企携手,企业自始至终深度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养技能型、实用型航空专业服务人才。 (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组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按照“双翼式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完成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共同制定职业标准,进行项目驱动,通过两年时间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三门,充分发挥优质核心课程在课程理念的体现、课程呈现的方式、课程实施的模式、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进专业课程的建设质量。 (三)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及办法》,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评课、专家评质、社会评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对课程内容分模块进行考核,推行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相结合的成绩评定形式,校企共同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水平、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评定,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并探索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融相替的评价方式,使课程教学评估服务于课程建设,从而改进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作者:魏桂花 单位: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 航空服务论文:多普勒雷达在航空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1多普勒雷达探测原理 1.1降水回波中的多普勒频率信息 在航空气象服务中最普遍的降水测量活动中,常规的数字化雷达只能借助雷达波的回波强度来对降雨区域的分布、强度和垂直结构进行判断。而多普勒雷达则能够根据降水回波频率和发射频率之间的变化信息对降水的强度、气流速度等航空关键信息进行测量。根据多普勒定律当波源与观测者作相对运行的时候,观测者所观测到的频率与波源的实际频率是不同的,这种频率的差异与波源与观测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根据这一定理多普勒雷达就可以根据降水粒子的回波频率和发射频率的差异性,分辨出降水例子的运动速度、方向,并通过不间断的监测形成降水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降水强度、分布和变化趋势的客观认识,同时也形成对该区域气流强度、方向和变化趋势的认识。 1.2多普勒雷达的体制 多普勒雷达与传统雷达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能够区别出信号回波的微弱变化,而这种相对于发射频率的微弱变化正是形成多普勒雷达特殊气象监测能力的关键。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现多普勒雷达的这一功能,雷达内部会采取工作频率和初相位不变,或者锁定工作频率的方式。从整体上看当前应用于航空气象服务的多普勒雷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相干多普勒雷达,一种是自相干雷达。其中全相干多普勒雷达的主要特点是应用了晶体振荡器发出的单频脉冲波,这种脉冲波束的稳定性极强,频率稳定性可以达到10-9,基本上可以满足锁定工作频率的要求,与回波对比能够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自相干雷达的主要特点是应用了锁相位技术,虽然其自身发出的高频率脉冲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但是锁相位技术的应用让发射波和系统回波能够进行动态比较,进而提取形成气象因素显示的气象信息。 2多普勒雷达在民航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分析 2.1零径向速度的意义 在具体的多普勒雷达的民航气象服务应用中,经常会出现某一点的径向速度为零的情况,这是多普勒雷达在气象服务中应用的一个难点。通常情况下当出现径向零点的现象时,其位置的真实情况可能是两种。一种是该处的真实风向与雷达的径向垂直,因而雷达无法分辨出这一位置的风向信息。另一种情况是该区域的风向确实为零。从航空气象服务的安全角度出发,出现径向速度为零的情况时,首先应该作第一种情况的假设,即这一位置的风向与雷达径向垂直。在这一假定的基础上对该位置的风向分析可以依据区域的风向图分析,如在该位置的00方位耨一处径向速度也为零,那么该处就只能是东风或者西风。如果在该处的左侧临近点径向速度为负、右侧临近点的径向速度为正,则可以进一步判断该处风向为正西风。 2.2锋面附近多普勒速度图像 气象现象中的锋面现象会导致天气环境的突然变化,是航空气象监测中的主要检测对象,通常情况下多普勒雷达对锋面现象的发现主要是通过锋面两侧的环境信息变化来实现的,当锋面现象形成的时候,以锋面为界限两侧的基本环境信息会有很大差距,一旦监测到一个狭长地带的两侧环境信息差值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判断其是锋面现象,并可以确定其环境因素变化最大的区域就是锋面所在,而根据两侧环境因素的差值信息和锋面的运行信息,就可以判断其是冷锋还是暖锋,并判断其基本运动方向。根据锋面现象的基本信息结合气象分析系统就可以判定其可能造成的天气变化和天气变化的位置。并对相应航班进行调整,使其规避危险天气区域。 3结论 航空交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方式,其本身的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现实的航空活动中对飞行器安全影响最大的就是天气因素,所以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航空气象服务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多普勒雷达的探测原理和多普勒雷达在航空气象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多普勒雷达与传统雷达相比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分辨系统发射波与回波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而对气象环境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并借助其他气象分析软件实现对航空气象的全面监测。 作者:刘雪佳 单位:民航贵州空中交通管理分局 航空服务论文:航空公司服务提升年心得体会 2014年是我们航空公司服务提升年,公司高瞻远瞩,已经将“提升服务品质,拓展高端市场”上升为公司战略重点,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最大的附加值,不断追求客户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开创星级服务与高端客户市场互动的新局面。新的形势,新的起点,新的要求,作为我们客舱部乘务人员,如何提升乘务员的工作责任心,如何有效推进三二一工程,更好地与旅客沟通;如何有效发挥客舱安全监察员的作用;如何做好两舱旅客的服务工作等十点,我想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工作感受和体会: 一、抓学教,加强团队建设是前提 如何提升乘务员的工作责任心?如何有效推进三二一工程,更好地与旅客沟通?如何有效发挥客舱安全监察员的作用?我认为,抓好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是做好这三项工作的前提。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工作责任心也好、与旅客沟通能力提高也好、安全监察员作用有效发挥也好,通过组织人员学习政治业务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来加强团队建设,不仅可以增强乘务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与旅客沟通的艺术,同时,组织安全监察员形成学习教育制度,可以有效发挥这部分人的作用,不辱使命,坚持原则,一丝不苟,实施全方位安全监察。 在学习教育活动中,需要创新形式,通过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航线专题会、班组协调会等以会代训式会议提升工作能力,增加队伍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向心力。使乘务员和安全监察员队伍个个有压力、人人有动力,能够真正各负其责,尽职尽责。同时,搭建内部宣传平台,展现队伍先进风采,充分发挥榜样人员的作用,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比学赶超为载体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竞争局面。 二、抓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是关键 如何做好两舱旅客的服务工作?如何提升旅客满意度?如何有效杜绝机上投诉?将为民服务十项承诺有效贯穿至航班中?我想,必须以“四心”为服务理念,做到“对客户热心、对岗位诚心、对公司忠心、对业务精心”,同时,制定多管齐下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到:梳理工作流程,言行举止规范,服务方便快捷,保证旅客满意。让两舱旅客对我们人员服务满意,和使机上投诉为零,就是要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具体地,就是注重我们的服务语言、服务技巧的养成和提高,应该带给客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和感受.而要使乘客有好的印象及感觉,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乘务员立足自我,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用心、用感情服务,体现票务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诚信.急乘客之所急,解乘客之所需,充分满足乘客一点一滴的需要,将服务承诺兑现在一点一滴之服务行动中,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和贵宾式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三、抓创新,细化管理是基础 如何创新客舱工作?如何创新管理?所谓创新客舱工作,就是要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创新服务作风等。细节决定成败,创新管理,就是要进一步细化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如为旅客服务,从客舱各种专业服务到各种生活基本服务,都要求人员精通,既是卫生员、服务员、通讯员和勤务员,同时,又是旅客的保健员、消防员和警卫员,做到旅客有求必应,排忧解难。一句话,通过创新客舱工作和创新管理,使旅客能够确确实实享受到超值服务。 因此,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需要知道乘客的期望和需要,这就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和接近我们的乘客,从我们的服务意识上侧面对其了解,为我们的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使我们在提供整个服务过程中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令他们觉得物有所值,最主要是在精神上让他们得到最大满足,值得他们再次消费.通过我们专业形象与细心周到的服务,让乘客感觉到有如归之温馨,这就无形中提升了我们航空公司的良好形象。让我们的服务给乘客留下最美好的印象,当他们再次选择旅行时,我们航空公司成为他们的首选。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把十点工作新要求,有效贯穿于航班各个服务管理之中,落实在我们每天实实在在的服务行动上,共同塑造我们航空公司崭新形象。 航空服务论文:高职专业课程航空服务论文 1目标课程模式的内涵 课程的目标模式(theobjectivemode)l的基础和核心是课程开发的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和评价是目标课程开发模式所围绕的中心点。课程的目标模式强调四个步骤,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步骤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①在编制课程的四个步骤中,泰勒认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是课程编制者所有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2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建构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能服务于航空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来源和依据:一是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状况,二是社会需求状况。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具备如下特点: 2.1开发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需求为依据。岗位划分及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不是由学校教师单方面完成的,而是在行业企业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学校以专业群为单位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行业企业,也有兄弟院校,协助学校开发课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表一) 2.2课程设置遵循“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高职民航服务专业严格执行国家“双证书”教育制度。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除了获得大专文凭外,还应获得以下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才可顺利毕业,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大学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助理物流师、物流师、公关员、安检员、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师、茶艺师、调酒师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颁发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为了配合学生考证,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3构建与职场无缝对接的实践课程体系。学校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顺利融入职场、与职场无缝对接?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践课程占所有课程的一半或以上,它的开设优化了课程结构,使整个课程体系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二) 3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有效组织 根据泰勒的目标课程模式理论,学习经验组织包括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两种方式,垂直组织指的是在不同时期或阶段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水平组织是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学习经验组织有三个准则:第一,连续性,是指课程要素或内容的重复出现。第二,顺序性,是指先得知识成为后得知识的铺垫,并在某些方面更广泛、更深入。第三,整合性,是指课程知识的横向联系,学生应能把所得知识有机整合,形成自己一致的思想和观点,并能融入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②(图1)从以上流程图可以看出,课程在时间安排和顺序上体现了能力和知识目标达成的衔接性、循序渐进性和学生认知的特点。在专业理论课的安排上,第一学年注重学生基础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达成,要求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基本的全面的认知。在第二学年,则要求学生在对专业认知和具备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加深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因此,重要的专业课程一般都集中在这一学年。而在第三学年,所开设的课程则是为学生即将走入社会、迈向职业岗位做准备,同时也注重了技能和知识的拓展。 4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 职业教育场所的开放性为职业教育的评价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评价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①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在考试形式上,学期末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书面考试与实践考查相结合,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与以主观题为主的开卷考试相结合。在考试内容上,除了教材上的知识,还把情景演练完成情况、团队合作完成情况、调研写作创业等纳入了考试范畴,做到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全面化。②评价主体的改革。在实践课程的考核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单一的评价主体的状况,企业指导老师、师傅、学生本人以及团队成员都参与了评价。③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传统的考试只重视分数和结果,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而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将把课堂学习情况、完成作业的情况等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态度等纳入到考核范围。课程的教学评价是目标课程模式的最后一环,它使课程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也为课程的不断改进、日臻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肖温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航空服务论文:人才培养航空服务论文 一、我国高校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民航业快速发展,国内很多院校纷纷开办以航空服务、旅游管理、商务英语或文秘公关等专业为主的航空服务专业方向。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开设航空服务专业的各类院校超过百家,其办学背景不同,特色各异,主要集中在中专、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由于开办时间普遍较短,各院校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各有不同。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航空服务专业总体发展情况1999年黑龙江北开职业学院开办空中乘务专业大专班,开创国内空中乘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之后多所院校开始试点,面向全国招生。2002年后,空中乘务专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很多省市院校均开设有空乘服务或航空服务专业。除了公办院校,很多民办院校也纷纷加入招生行列,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但大部分学校办学层次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只占一成左右。毕业生去向主要集中在客舱服务、地面乘客服务及酒店等其他服务性行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再加上人才质量不高,尤其是民办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令人堪忧,就业质量也不断下降。只有高层次的航空服务人才仍然十分紧俏。 2.人才培养现状目前,国内航空服务专业学历教育主要有三个层次,各层次院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而言,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航空服务人才的主要平台,其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较为明晰。大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学结合为方针,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而且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专业定位比较合理。下面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华航)航空服务专业为例,在介绍其经验的同时找出具体的问题并剖析其成因。 二、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成立于2008年9月,由外语系负责建设。历经六年的探索、实践和完善,航空服务专业发展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中,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民航业的发展形势,确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基本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体系,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特色建设、第二课堂、教学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虽然航空服务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专业建设只有6年时间,经验明显不足。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没有完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表中公共基础课(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是学院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故无法变动。专业基础课(语言类、民航形塑、礼仪等)和专业类课(航空服务专业理论)及专业选修课等理论课程占总学时比重过半,即使加上专项实践教学,理论课比重是51%,仍然高于实践课的49%。其中,本专业依托外语系,理论课程设置彰显航空服务“以英语为主,兼顾其他外语”的培养特色。英语类课程668学时,占全部理论课程的41%,语言类课程892学时,占全部理论课程的55%。 总体而言,课程体系相对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建设方面,坚持以选用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和航空服务类专业系列教材为主,同时鼓励教师有重点地自编一部分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目前已编写出版《民航地勤英语》、《民航英语基础教程》、《民航客运英语教程》等教材,但是这些教材缺乏国际化的课程开发理念,也没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更没有与企业共同开发。实习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层面,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验室设备包括航空服务专业技能训练类(如形体礼仪实训室、舱服务训练舱等)和航空延伸服务技能训练类(如语音室、商务英语综合实验室、现代化办公手段实训中心等)。受各种条件限制,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只能基本满足航空服务专业的课程实训、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同时,本专业与企业合作实践教学,先后建立了华北民航局、航天人才培训中心、中科廊坊科技谷有限公司、新奥艾力枫社酒店等多个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专业与岗位关联度不是很高,因此,有效、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师资队伍方面,本专业任课教师共计12人。其中讲师10人、助教2人。92%教师拥有硕士学位,来自不同高校。教师职称、学历、学缘结构较为合理,但多数老师为语言类,艺术类教师有2人,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1人且为兼职。虽然聘有企业专家来校定期进行专题讲座,但数量上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三、华航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 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通过系统地列举分析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得出科学结论,据此制定相关发展战略。下面将采用该方法对华航航空服务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优势华航位于廊坊市区,首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周边遍布首都机场、天津机场。多半面积位于廊坊的首都新机场即将建设,人才需求持续旺盛。其次,本专业以外语为特色,顺应国际化大趋势。第三,专业开办6年有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吸引了更多生源。 2.劣势学校位于京津冀高校密集区,知名度较低,无力与京津高校竞争。本专业以艺术类招生,生源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加之外省市考生不参加统一招生面试,外在形象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完全与社会需求接轨,理论实践课程比例不尽合理,双师型人才严重短缺,校外实训基地尚待进一步开拓。 3.机会首都第二机场在京廊交界兴建,廊坊开始全力打造临空经济区。随着京津产业外溢以及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航空服务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4.威胁基于良好的就业前景,本专业已经成为热门专业,公办、民办学校纷纷上马,同行竞争日趋激烈,行业评价标准不断提升。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航空服务学历教育压力增大。 四、廊坊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策略 首先,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相结合”的建设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航空服务专业。突出外语加行业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其次,深化与民航企业的合作,聘请行业资深人士作为校外导师,按照民航运输业各岗位的职业标准,以航空服务各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实施项目载体、学做互动教学方法和校企双重评价方式,实现“教、学、做”相融合。最后,努力培养引进双师型人才,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同时要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定期去用人单位回访,获取信息,及时调整。 作者:李亮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航空服务论文:素质教育航空服务论文 一、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 航空服务专业群包括空中乘务、空中保安、航空会展等相关专业,是民航类院校的特色专业,肩负着为航空公司输送从事客舱服务、民航地面服务及民航业安全保卫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面对民航事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只有审慎分析当前航空服务专业群的学生情况,才能制定出更加符合民航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方法。 1.学生数量增加,文化素质不高,管理频度增加近几年,由于严酷的竞争、招生指标的压力和区域的差异,许多高校不得不放低录取的要求,从而导致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在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呈现出整体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许多学生的文艺特长突出但文化成绩偏低,外形靓丽但素质不高,学生日常管理中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的数量上升,增加了管理的频度。 2.学生缺乏对职业素质和行业文化的了解,管理效果欠佳通过对2014届空乘空保学生在入学初的调查发现,仅有53.33%的学生比较了解职业素质和行业标准,仅有33.33%的学生知道且了解职业素质和行业标准。有的学生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航空服务岗位仅仅是对学生外形条件要求高,其他的职业素质和文化内涵只需要通过短期培训就可以获得。这样的误区实际上是与当前航空企业更加理性、按需设岗的形势是不相匹配的,也与航空公司、机场等对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不相符合。这样的误区更导致航服专业学生在日常管理中的自觉性和配合度下降,管理效果欠佳。 3.学生个性突出,纪律意识不强,管理难度增加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大多经过高考前的专业面试,外形条件比较突出且大多拥有文艺、体育特长,有些学生家境殷实。所以他们在学校往往能够迅速成为各类社团、学生组织中的佼佼者,使得其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容易出现自我膨胀和自我标榜的现象,造成整体纪律性的下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在如何实施和加强素质教育存在着“另起炉灶式”和“嵌入式”两种路径选择。“另起炉灶式”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或独立于专业教育外的素质教育体系;“嵌入式”是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思想,将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合。相较“另起炉灶式”,“嵌入式”路径能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有机融合,将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有机结合,能考虑到实际的教育条件和资源,更符合教育规律,也更具有可行性。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采用的就是一种“嵌入式”路径。它将行业标准与素质养成有机契合,以岗位用人标准、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托,是一种按照学校全面建设的需要实行的内部规范化的管理,它比常规管理内涵更丰富,要求更严格,影响更深远。岗位专业化管理共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大模块,各个模块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岗位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1.基于行业标准设定目标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高,更强调素质高。结合当前航空公司的用人需求和空勤人员的行业标准,岗位专业化管理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制定了“三大素质养成”的目标体系,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做事,更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1)思想素质养成。《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对乘务员的职业守则做了以下规定,即“遵纪守法,诚信守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保证安全,优质服务;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团结友爱,协作配合。”针对行业标准,岗位专业管理制定相关措施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养成,努力培养“品行正、修养好、纪律严”的航空服务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逐步把学校教育的发展从单一地帮助学生就业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上,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其不仅技能突出,而且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知荣知耻的价值取向。 (2)职业素质养成。民航业是高风险、高技术应用和国际化的行业。航空服务及空中保安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特点表明,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强烈的安全意识,较强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的服务技能,良好的团队精神。岗位专业化管理贴近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从学生的仪表仪态到内涵建设,从学生的着装要求到团队活动都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方案。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学生对行业标准的认同、对职业道德的遵守及对职业前景的规划,努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实现育“人”与育“才”统一、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为学生的精彩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身体素质养成。身体素质是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基础。航空服务不同于一般服务,特别是空中作业的空乘空保岗位更不同于普通的地面作业,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民用航空人员医学标准和体检合格证管理规则》(CCAR-67FS)(民航总局第101号令)中明确指出Ⅲb级和Ⅳa级、Ⅳb级体检合格证是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对乘务员、航空安全员等工作人员的体检要求做了规定,心率、视力、脉搏等不达标者是不能够从事此行业的。岗位专业化管理结合行业标准,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培养方案,努力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协调能力,使之成为符合航空公司的招聘条件、适合空中作业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身体素质养成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依据目标体系设定内容体系,促进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契合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契合需要知识层面的理论教学、能力层面的文化活动和检验效果的顶岗实习。岗位专业化管理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设计了“岗位技能训练”“校企合作训练”和“习惯养成训练”三大模块。其中既涵盖了打基础的理论教学,又涵盖了谋提升的文化活动,也涵盖了检验成效的顶岗实习,共同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容体系。 (1)岗位技能训练。通过走访国航、南航、东航等航空公司,反复调研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航空安全员管理规定》《航空安全员合格审定规则》(CCAR-69)(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84号)等行业标准,我们设计了岗位技能训练课程。每天早上6:50———7:30,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按照专业由不同的指导老师带领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涵盖礼仪姿态的站、立、行、走、微笑、引导、问候,体能训练的立卧撑、单双杠、跑跳跨立。同时,在技能训练中融入《民航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施手册》和《民航乘务员国家职业标准》《航空安全员管理规定》的理论学习,使师生对基于行业标准的素质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不断内化效率、竞争、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 (2)校企合作训练。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增强岗位专业化管理的效果,及时检验管理的落实情况,巩固提升训练成效,岗位专业化管理采用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校企合作训练方式。①引进来:通过邀请企业代表、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校企文化有机融合。例如,学院每学期召开岗位专业化管理动员大会,邀请企业代表参加讲解企业实际需求;每学期举办岗位专业化管理汇报展示和“空乘空保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观看并给予建议。②走出去:通过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校企合作培训等方式增强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互动,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长效共赢机制。例如,学生通过校园招聘的途径在三年级奔赴国航、南航等各大航空公司参与实习,再如选派学生作为礼仪志愿者参与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广州市“一奖两会”、电商论坛等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使理论学习和文化活动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为学校扩大了声誉。 (3)习惯养成训练。行为习惯也是职业素养的外显和外化,这一点也决定了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们制定了《内务评分标准》和《制服日着装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每月由学生代表和素质导师组成的内务管理大队不定期的抽查,结果及时整理反馈学生,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同时还制定了一周考评制度和仪容风纪规定,进一步完善岗位化管理方案。 3.基于契合的可行性设定保障体系,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行业标准和高职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着相通的意蕴,在历史上有着相同的源流,在操作中有着相融的环境,这些都为两者的契合提供了可行性。为有效保障岗位专业化管理的顺利进行,学院巧抓行业标准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从环境营造、师资培养、管理方法等方面加强了对岗位专业化管理的实施保障。 (1)环境营造。学院通过在学生中征集标语的方式选择了师生评价较好的文化标语,例如“优秀是一种习惯”“秉承民航精神,放飞蓝天梦想”“于云端绽放花样年华———我的梦里不是梦”。通过将这些标语悬挂营造良好的环境,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为了增强航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场感觉,促进学生对民航行业规范和文化的认同,学院还设定了每周二、周五为空乘空保制服日,要求学生按照标准统一着装,同时制定了《制服日着装标准》,对学生从头花领带佩戴到制服穿着都进行统一规定,并提出在制加强学生的日常习惯养成,增强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 (2)师资培养。岗位专业化管理实行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双向管理的模式,同时聘请社会、企业的劳模、优秀管理人才、技术能手、优秀校友等为兼职职业素质养成培训教师,建立由学院领导、素质导师、专业教师、兼职培训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增强对素质教育、行业标准的学习,选派优秀教师参与企业培训,学习了解民航文化,建立民航强国的共同愿景。 (3)管理方法。通过高年级担任低年级训练导师的“梯队式管理”、在各年级设立训练中队长、小队长担任学生助理的“自我式管理”,转变学生“要我学”的意识,逐步在航空服务专业形成“我要学”的共识。同时引入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对全员实行“日考勤,月汇报,学期总结”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助理实行“德能勤绩”的考核。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的要求提供学生考勤情况,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基于行业标准的岗位专业化管理模式自2011年10月实施以来,经过182名2014届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和2015届468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成效明显。 1.职业教育特征得到彰显,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岗位专业化管理是一种以民航院校的大背景为前提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更加贴近民航行业标准、贴近学生就业需求,改变了过去教师单一管理的传统方法,将校企合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习惯养成中,使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对管理方式的信服度,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2.学校管理效果提升,更加符合行业要求探究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如何与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相对接,保证人才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性和对行业的适应性,是行业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岗位专业化管理贴近行业、贴近学生,在学生、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使行业院校更加清晰企业需求,从而在人才培养中融入了企业元素。 3.高职学生素质得到提升,更加符合企业需求以2014届空乘空保毕业生为例,他们通过一年的岗位专业化管理,一次性通过国航实习招聘面试的学生数量达到64人,占到整个年级数量的35%,比未参加过岗位专业化管理的2010级空乘空保专业学生同比高出近15%。截至2013年8月,通过国航、南航、海航、东航等各大航空公司实习招聘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33人,占整个年级的73%。截至2014年7月,11空乘空保除去未能按时毕业学生外就业率已经达到100%。这些数据说明了岗位专业化管理对学生素质提升的作用和企业对学生的认可。 作者:赖赛珍张予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航空服务论文:简述航空服务在妇产科的用途 本文作者:梁静杨延军杜令席工作单位:西安解放军323医院妇产中心 布局、环境 我院妇产科门诊设计独特,突出方便、效率、人性化、独立的就诊环境,更有利于“航空式服务”的实施,导医台、候诊厅、挂号室、6个妇诊室、2个产检室、收费室、药房、化验室、彩超室、心电图室、阴道镜室、输液室、阴道治疗室、物理治疗室等,均在同一层相对独立的空间,标识清楚,诊区温馨整洁。 一站式服务 从患者进入妇产科开始就诊,到收费、取药、化验、检查、治疗、手术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导医、医助引导、指引,一站式完成。手术患者电话预约后由医助或导医引导至手术室。大厅和诊室走廊有醒目的身披红色绸带、上面写着“妇产中心为您服务”字样的导医巡视,及时解决患者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方便了患者,尤其方便了孕产妇这样的特殊人群,同时也为医生的诊治节省了时间。候诊大厅宽敞明亮,设有军人、老年人、急诊患者就医绿色通道。 人性化就诊、治疗空间 患者就诊、治疗时采取“一人一诊室一治疗”模式,真正做到了“专人专诊专机专用”的“航空式服务”。独立的6个诊室、5个治疗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每张检查床、治疗床都是独立的空间,治疗室设有背景音乐,以放松患者的紧张情绪,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输液室配备数字化超大电视。 首诊医生负责制 实施首诊医生负责制,最大化地方便患者,缩短就诊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即门诊初次就诊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以及以后的复诊、术后康复、随访等均由首诊医生全权负责,每一个诊室医生配1个医助。 “感动服务”理念的融入 从患者一进科室询问、指导、解答、指引、陪同等贯穿始终,术前多关怀、术后多慰问、治疗多观察、离科多嘱咐,交代好复诊的时间,及时回访并做好记录,衔接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组室落实好本组的服务流程。冬季在患者输液时提供暖手袋,对中午、下午、甚至晚上滞留在诊区、治疗室、手术室、输液室的患者提供免费牛奶、饮料、开水、糕点。根据患者、孕产妇的要求,我们允许家属陪同检查,同时注意患者的隐私保护。 开办“孕妇学校” 凡在我院行产前保健的孕妇均可免费参加每月2次定期孕妇学校的讲座,由高年资医护人员通过授课、多媒体等形式让孕妇了解产前检查、孕期用药、饮食指导、乳房护理、安全分娩、产褥期康复、新生儿护理等知识,课后参观病房、产房、婴儿沐浴游泳扶触室,了解病房、产房的布局、设施及服务项目。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授课方式成为孕妇学校今后的发展趋势[4]。 定期考核 “航空式人性化服务”开展以来,科室定期针对考核标准进行综合检查,与绩效考评挂钩,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仪容仪表、工作礼仪、服务流程及健康教育、随访等的落实,每月2次发放患者满意率调查表,对于优秀科室及个人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另外每月1次根据护士的职称、年限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交接班质量、护理文书的书写、消毒隔离等护理工作,组织护理质控、感控小组进行考核检查、讲评。通过以点带面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工作模式,真正提高了临床护士的实践能力[5]。从护理质量的实质上推进“航空式服务”的深入。护理服务工作影响医院的整体形象,决定了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中心推行的“航空式人性化服务”,为患者打造了一个真正至上的“航空式人性化服务”基地。实施“航空式人性化服务”以来,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能力,增强了安全意识,将“航空式人性化服务”中的“四心”理论和医疗护理工作相结合,使“人性化”服务体现在医疗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温暖。 航空服务论文:惠普EDS进军中国航空业外包服务市场 在一幅惠普EDS全球客户分布图上,欧洲和美洲地区插满了代表客户群的小红旗,但是在亚太地区还有一些空白的地方。“每天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在亚太尤其是中国市场推动惠普EDS的业务发展,这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惠普EDS亚太区运输业副总裁亚当・罗克(Adam Roark)表示,“中国航空业的市场潜力巨大,而惠普EDS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这为惠普EDS大规模进军中国航空业外包服务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航空业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航空业的结构处于调整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需求急剧减少。无法预料的核心成本变动(如燃油价格的波动)、行业并购、资本的限制、环保问题等对航空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中国航空业来说,当务之急是降低成本,提高增值收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建立先进的管理机制,通过企业内部的不断创新去解决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国航空业外包服务市场的机会到底在哪里呢?当前,我国民航系统内部一些旧系统正面临着升级改造的问题。旧系统不但操作复杂,而且存在应用孤岛,很可能发生系统中断等情况,这就要借助专业的IT及应用服务(比如惠普EDS的应用现代化服务),实现旧平台向新平台的平滑过渡。一些新业务、新应用,比如预定酒店、汽车甚至某些旅游服务等也被纳入了民航业务系统的范畴,这就要求外包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从客户体验、航线管理、营收管理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据统计,企业70%的IT投入都用于日常的系统维护工作,这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用于业务创新。惠普EDS的责任就是将这一比例扭转过来,通过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简化管理的各种手段,让企业将70%的资金投入到业务创新中去。”亚当・罗克这样表示。此外,环保问题也是民航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航油的成本占航空运输成本的43%,而选择优化的航线、理想的飞行高度等都可以达到节省航油的效果。惠普EDS的飞行计划服务优化了飞机航线和速度,最大化有效负载,同时减少燃油的消耗。 亚当・罗克介绍说,惠普EDS不仅可以提供跨行业、跨应用的具有通用性的专业服务,而且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业提供定制化的应用管理服务。在航空增值服务领域,惠普EDS可以提供包括下一代乘客服务系统、航空公司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电子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航空增值服务。借助惠普EDS的解决方案,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协同使用和标准化,提高数据质量及外包收入,显著减少人员数量和成本,提升竞争力。 航空服务论文:航空服务质量和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以往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从认知角度考虑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基于认知和情感的视角,本文以航空服务业为研究背景,考察了航空服务质量、正面情感、负面情感、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度的结构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航空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而负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有负向影响,同时正面情感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以上结果表明.航空服务质量和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度都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航空服务质量;消费情感;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 1 引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的普及,航空业在飞机硬件、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航空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航空公司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总体上顾客对航空服务业的需求是逐年上升的,但在1960~1990年间每台飞机的收益率以平均每年3.4%的比例下降,而且近年来出现逐步加强的趋势。为解决航空业的结构性问题,每个航空公司不仅努力进行成本控制,而且千方百计地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让顾客满意来争夺市场。这是因为顾客满意度直接关系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顾客重复购买行为和忠诚度,而且还影响企业的利润和市场占有率。 对于顾客满意度,目前学术界最常引用的理论模型是美国学者奥利佛(Oliver)于1980年提出的“期望一实绩”模型。根据这个模型,顾客满意度取决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与消费中感受产品或服务的实际绩效水平的比较判断,如果实际绩效达到或超过顾客的期望,顾客就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意。“期望一实绩”模型实际上把顾客满意度描述为一种理性的认知评价过程,强调了认知过程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的消费情感也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先行变量。 综上所述,顾客满意度不仅取决于顾客的认知过程,而且还受到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消费情感的影响。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只是从顾客的认知角度分析顾客满意度,忽略了情感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而这样的倾向在国内研究中尤为突出。虽然说国内仅有的几篇文献涉及了该领域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餐饮业和银行业,还没有针对航空服务业的实证分析。因此,本研究以航空服务业为背景,充分考虑影响顾客满意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明确航空服务质量、消费情感、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对提高航空服务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完善和补充顾客满意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2 理论背景 2.1 服务质量和航空服务质量 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服务质量概念由格罗路斯(Gronroos)提出,他将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顾客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和所体验到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潘拉索拉曼、隋赛莫尔和贝里(Parasuraman,Zeithamal&Berry)根据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提出了重要的测量服务质量的SERVQUAL量表。他们分别使用22个项目测量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通过顾客感知和期望之间的差距来评价服务质量,并在实证研究确立了服务质量的5个纬度: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反应性和移情性。他们强调SERVQUAL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应用于不同行业时,对题项和5个维度可作适当的调整,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特殊需要。此后,克罗宁和泰勒(Cronin&Taylor)对潘拉索拉曼等人的差距分析方法提出了质疑,主张直接用服务表现的顾客感知来测量服务质量,并提出了相应的SERVPERF量表。SERVPERF量表在题项上跟SERVQUAL量表基本相同,但是只测量顾客感知到的服务质量,而不用测量所期望的服务质量上是否有区别。同时,他们还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该量表优于SERVQUAL量表。 航空服务质量因具有异质性、无形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点,难以准确描述和测量,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坎宁安、杨和李(Cunningham,Young&Lee)以SERVPERF量表基础上增加行李处理、超额售票(bumping procedures)、运营和安全(operations and safety)、飞行中的舒适性(in-flight comfort)、联系(connections)等5个行业关联特性变量来测量航空服务质量,验证了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陈劲甫(ching-Fu Chen)根据SERVQUAL量表用员工/设施、产品、交易、可靠性等4个维度来衡量航空服务质量,发现期待对感知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此外,张(Chang)在服务质量的5个维度上再加机内餐来衡量航空服务质量,并比较了SERVQUAL量表和SERVPERF量表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其结果发现,SERVPERF量表相比SERVQUAL量表在简明性和解释性方面更具有优势。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将采用SERVPERF量表来衡量顾客在航空服务中的感知服务质量。 2.2 消费情感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情感对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德赛和马哈詹(Desai,Mahajan)认为,顾客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经历的情感与认知结构结合在一起对产品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有时比认知结构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于消费情感哈夫莱纳和霍布鲁克(Havlena,Holbrook)定义为“产品使用或者服务消费期间所引发的情感反应的集合”,而梅农和杜布(Menon,Dube)认为“消费情感是顾客对产品和属性与最终获得的消费价值的情感性反应”。 大部分学者认为,情感可以分为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在进行研究时,也都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消费情感。但是,在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的相互独立性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拉塞尔(Russell)认为,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是单一空间中的两个不同的极端(unidimensional bipolar)。他把情感分为愉快一不快(pleasure―displeasure),唤醒一厌烦(arousal―boredom)两个不同的维度,并主张这两个维度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是单一维度上相互负相关的概念。与这一观点相反,沃森和泰雷翰(Watson&Tellegen)主张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是相互独立,存在零相关。他们认为愉快和不快只表示某种情感的状态,并不是情感的一个维度。有关消费情感的以往研究也表明,顾客在一次消费中,确实可以同时体验到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据以上分析,本研究将采用正面 情感和负面情感的独立性观点,在模型中同时考虑消费情感的两个方面。 在消费情感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中,现有的文献大部分表明正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而负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但是,以医院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的杜布和梅农的研究表明,病人因病情产生的负面情感对他们的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消费情感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 2.3 感知价值 感知价值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价值的主观认知,属于外部顾客认知导向。目前,学术界对感知价值的理解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价值比较角度来分析感知价值,二是从总体价值角度来分析感知价值。隋赛莫尔(Zeithaml)认为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在所得与所失的感知基础上,对某一产品效用的总体评价”,而门罗(Monroe)把感知价值解释为感知利益与感知付出的比例。换言之,感知价值就是感知利得(perceived benefits)与感知利失(perceived sacrifice)之间的权衡(trade-off)。其中,感知利得包括物态因素、服务因素及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因素,而感知利失包括顾客购买时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取成本、维修或表现不佳的风险等。如此一来,顾客要想提升感知价值经由增加感知利得或减少感知利失来实现。与第一类的定义不同,伍德拉夫(Woodruff)认为感知价值是“顾客对特定使用情况下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和目的的产品属性、这些属性的实效,以及使用的结果所感知的整体评价和偏好”,强调了价值来源于顾客通过学习得到的感知、偏好和评价。 对于感知价值的测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感知价值是一个单一维度的变量,可通过多个指标来测量;第二,感知价值包括多个维度,如情感价值、社会价值、质量价值和价格价值等四维。由于本文的研究重心是认知和情感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为了保持模型的简约,将采用权衡观点的单一纬度的感知价值变量。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感知价值不仅是顾客满意度和行动意图的重要的先行变量,而且还跟服务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2.4 顾客满意度 目前,学术界对顾客满意度的定义多种多样。安东(Anton)提出顾客满意度是当产品和服务达到或超过顾客的需要、需求和期望时的一种思想状态,这种思想状态使顾客再次购买并保持对产品和服务的忠诚感。奥利佛认为,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期望与实绩的一种对比,强调了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吴和朴(Oh&Park)则提出顾客满意度是人类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它涉及人类的认识过程和情绪过程,也涉及其他心理和生理过程。此后,一些学者分析了以往的文献之后,指出顾客满意度有认知状态(cognitivestates)、认知评价(cognitive evaluation)、情感反应(emotional response)、认知和情感相结合的满意度判断(satisfaction judgment)等4个方面的定义。 对于顾客满意度的形成,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依然采用奥利佛的“期望一实绩”传统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只强调了认知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作用。韦斯特布鲁克(Westbrook)的实证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同。此后,奥利佛也认识到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在“期望一实绩”模型中增加了情感反应变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这些结果都表明,消费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 3 研究假设与模型 3.1 研究假设 顾客满意度的先行和结果变量的研究表明,感知服务质量影响顾客感知价值和满意度,而顾客满意度最终决定行动意图。丘吉尔和萨普里南特(Churchill&Surprenant)认为,顾客对产品和服务实绩的感知,会对他们的满意度评价产生重大影响。奥利佛和德萨博(Oliver&DeSarbo)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前测变量中感知绩效是仅次于比较差距(disconfirmation)的第二个重要因素。类似地,施普伦、麦肯齐和奥尔沙夫斯基(Spreng,MacKenzie&Olshavsky)认为服务质量不仅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而且还通过认知判断结果变量,即通过感知价值来间接地影响顾客满意度。在航空服务领域的研究中,朴、罗伯森和吴(Park,Robertson&Wu)发现期望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有负的影响,而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有正的显著影响t34[。此外,陈劲甫对以台湾旅客为研究对象的实证分析发现,感知航空服务质量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地影响顾客满意度。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感知航空服务质量对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 H2:感知航空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H3: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认知和情感的关系上,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知是情感的先行变量;其二,情感和认知是相互独立的,是自发发生的。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传统上往往采用第一种观点,即对应于外部事物和刺激的认知,产生与此相关的情感。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当中,要经过认知一情感一行动的决策过程,而此时所感知的服务质量有可能对情感产生影响。与这样的观点一致,奥利佛对汽车消费者的研究发现,感知服务质量对正面情感有正向影响,而对负面情感有负向影响[301。此外,菲利普斯和鲍姆加特纳(PhilIips&Baumgartner)也通过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结果。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a:感知航空服务质量对正面情感有正向影响; H4b:感知航空服务质量对负面情感有负向影响。 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大部分遵循“期望一实绩”模型,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消费情感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韦斯特布鲁克和奥利佛认为消费情感和顾客满意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奥利佛发现,认知和情感共同影响满意度的形成过程。马诺和奥利佛(Mano&Oliver)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正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负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有负向影响。此外,海托华、布雷迪和贝克(Hightower,Brady&Baker)对游憩服务的研究发现,消费情感对感知价值有重要影响。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5a:正面情感对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 H5b:负面情感对感知价值有负向影响; H6a:正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H6b:负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有负向影响。 3.2 研究模型 根据如上综述,笔者构造了检验上述假设的因果关系模型(图1)。在这个研究框架中,笔者主张顾客 满意度取决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感知航空服务质量是顾客认知因素,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是顾客情感因素。此外,模型中还引入了感知价值变量,衡量了顾客对航空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取最近利用过航空服务的旅客为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在查阅有关学术和实务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调查问卷的初稿,然后以有航空服务经验的某企业的员工为对象进行预调研,并参考他们的意见,删除或修改了一些题项,确定了问卷的最终版本。 数据收集主要在延吉朝阳川国际机场进行,时间为2008年5~6月,历时两个月。此外,还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形式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出了问卷423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85.8%。 在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旅客中男性213名(占58.7%),女性150名(占41.3%),男性的比例稍大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94名(占25.9%),大学188名(占51.8%),研究生81名(占22.3%);在职业分布上,企业员工154名(占42.4%),学生111名(占30.6%),专门技术人员55名(占15.2%);在旅行目的上,观光旅游153名(占42.1%),商务旅行60名(占16.5%),探亲访友59名(占16.3%)。 4.2 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模型中的变量都采用了多指标衡量法及李克特5点量表来测量(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所有的量表都是参照前人研究采用过的、信度和效度有保证的测量指标。航空服务质量借鉴了坎宁安、杨和李以及陈劲甫的研究,用23个题项来测量(例如:业务知识拥有程度、顾客需求理解程度、解决问题努力程度、飞机起降准确程度等);消费情感借鉴奥利佛(Oliver)的研究,正面情感用6个题项,负面情感同样用6个题项来测量(例如:航空服务中感受到的舒适、快乐、失望等);感知价值借鉴陈劲甫的研究,用2个题项来测量(例如:相对于机票价格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充分程度等);顾客满意度借鉴安德森和福内尔(Anderson,Fornell)的研究,用3个题项来测量(例如:对提供服务的航空公司留下好印象程度,对航空公司的整体满足程度等)。 5 数据分析与结果 5.1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为确保数据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在进行研究假设检验之前,笔者先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评估。量表的信度采用Cronbach’s“系数进行检验,其结果见表1。表中除了航空质量的二阶因子机内餐之外(Cronbach’s a=0.67),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a系数均超过了0.7,表明本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此外,通过Lisrel 8.70对本研究的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鉴于本研究的测量项目比较多,通过小规模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价量表。因此把变量分为两组:(1)外生变量;(2)内生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模型1:x2=498.77,df=224,x2/df=2.23,CFI=0.970,NFI=0.947,RMSEA=0.052;模型2:x2=327.46,df=113,x2/df=2.89,CFI=0.966,NFI=0.952,RMSEA=0.079),所有指标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相应的t值均达到了较高的显著性水平(p 5.2 假设检验 在本研究的结构模型中,航空服务质量是多维变量。因此,笔者遵循常见的做法,用每个维度下所含题项得分的简单算术平均值来代表该维度的得分,再用维度得分作为潜变量的指标。表4总结了假设检验的结果,尽管该模型有一个显著的卡方值(x2=631.69,df=221),但是其他指标都是良好的(x2/df=2.86,CFI=0.966,NFI=0.949,RMSEA=0.073),这说明该研究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感知航空服务质量对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且有正的路径系数,因此假设Ⅲ和H2获得了支持(p 6 结论与讨论 认知和情感都是消费者重要的心理现象,如前所述,尽管对谁因谁果的问题依然存在争论,但是目前学术界趋于一致的观点是,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相关的关系。基于认知和情感的观点,本研究以航空服务业为背景,分析了航空服务质量、消费情感、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两种观点在解释顾客满意度现象时的互补性。 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同丘吉尔和萨普里南特(Churchill& Surprenant)的结论相一致,航空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而不是在传统的差异理论中所描述的那样,通过比较差距对顾客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航空服务质量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地影响顾客满意度,这个结果表明,感知价值在感知绩效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重要的连接作用,从而验证了伍德拉夫(Woodruff)、陈劲甫等人的主张。这一研究结果暗示业内人士,在保证航空业各项服务的同时,准确理解和把握顾客的感知价值,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和对话,建立企业和顾客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等一系列措施,加强顾客期望管理、服务过程管理和服务情景管理,从而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 假设检验的结果表明,航空服务质量对正面情感有正向影响,而对负面情感有负向影响。这个发现跟韦斯特布鲁克和奥利佛以及弗里达(Frijda)的观点一致,说明认知是情感的先行变量,即对应于外部事物和刺激的认知,产生与此相关的情感,从而经过认知一情感一行动的决策过程。本研究还发现,正面情感对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而负面情感对感知价值有负向影响。这个结果表明,在顾客对整体服务质量指标,即感知价值的评价过程中,情感和认知因素共同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这个结果还表明,情感状态是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在一次服务经历中,正面和负面的情感可以同时存在,并对服务的整体评价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负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有负向影响,相反,正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负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跟马诺和奥利佛的观点一致,而正面情感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未能验证马诺和奥利佛的主张。但是,本研究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航空服务业中,顾客的负面情感相比正面情感在顾客满意度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行业特性有关:例如,航空服务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经常发生飞机延误起飞和到达,长时间的安全检查导致顾客等待时间延长等许多意外的事情发生,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引起顾客的负面情感,对满意度产生强烈的负面效果。这些结果再次提醒航空服务业的管理人员,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必须事先做好与顾客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疏导,尽量避免让顾客产生不愉快的心情,以至于影响此后的行动态度,使企业失去忠诚顾客。此外,正面情感虽然没有对顾客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但是通过感知价值间接地影响顾客满意度,从而突出了感知价值的重要性。 近年来,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对服务性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管理界的广泛认同。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同一模型中同时探讨了航空服务质量、消费情感、感知价值和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航空服务质量和消费情感在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着相互互补性作用。 最后,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对于影响顾客满意度的认知属性变量,本研究只考虑了感知绩效,但是期望和差异变量也有可能影响顾客满意度,以后的研究应考虑这些变量做进一步研究;第二,本研究背景是航空服务业,而特殊的研究背景有可能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很难主张所出现的结果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为了开发普遍性的理论,以后的研究应把理论模型应用到其他服务业,做进一步分析。
员工管理论文: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 [摘 要] 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稀缺资源,已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对企业而言,如果知识型员工流失率超过行业正常的流动率水平,则不仅意味着人才的流失和智力资本的贬值,而且还可能造成技术和商业机密的外泄,那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正因如此,面对知识型员工流失,企业应未雨绸缪,事先制定危机管理方略,以便及时保留人才。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流失风险 风险应对 一、什么是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 这一概念是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用到了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 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企业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在今天,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已经涵盖了大多数的白领。 二、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1)知识更新的加速使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美国学者库克认为:创造力的发挥有一个最佳期,超过了一定年限,雇员的创造力会进入衰减稳定期。为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应及时变换工作岗位和环境,否则创造力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知识型员工是运用知识并对它进行创新的人,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迫使知识型员工为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 (2)目前对知识型人才需求缺口的加大。知识型人才始终是稀缺的,所以各国都在努力寻求人才,以填补其各行各业的职位空缺,对知识型员工流出的拉力越来越大。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才竞争的激烈性,也是造成某些地区或行业知识型员工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3)目前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和完善。户口和档案管理制度逐步放松,人才流动制度成本变得很低,甚至不再成为约束因素。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选择相对广泛,这种趋势会加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愿望,最终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 2.企业因素 (1)追求更高的薪酬是知识型员工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当薪酬福利不能充分反映各类人员的劳动特点与付出,员工自然认为薪酬缺乏公平性及充分的导向性。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所产生的内部不公平感会令他们难以接受而流失。 (2)企业文化不能促进企业凝聚力的提升。良好的企业文化,对需求层次较高的知识型员工更为有效和持久。如果员工接受了或适应了企业文化,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以积极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良的企业文化,不但无法产生凝聚力,反而会加速人员的流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成本损失。 (3)工作环境不太理想。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员工的心境会感到压抑,在得不到疏导的情况下,就会牢骚满腹,对布置的工作就会充满抵触情绪。而且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去工作,这就导致人才流失。 (4)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不明确。有的企业虽然目前发展不错,但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战略意图也不明确,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感觉,时间一长,这种感觉很容易让知识型员工产生一种对企业命运和自身仍呆在该企业的前程担忧,从而很容易萌发到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更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去的想法。 (5)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实现。在我国,很多知识型员工最初的动机可能是获得较高的薪金,但工作稳定后,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如果企业不能给员工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提供机会和平台,他就可能跳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单位去。 3.个人因素 (1)知识型员工具有通过流动增值的特征。知识型员工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所在的组织,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在一家企业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为了获得工作经验或是学习相关技术,一旦目的达到,他们就会选择到发展空间更广阔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 (2)心理契约不能实现。“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互动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大多数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稀缺资源,拥有相对较高的话语权力,他们在充分相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往往会要求组织满足其心理契约的要求,否则就可能因为不满意而从那些不能满足他们心理契约的企业流出。 4.行业环境因素 (1)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留住人才不易。像工程建筑,主要是因为公司因流动施工很多,常年在野外作业,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居无定所且难以解决婚姻问题,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即使是已婚员工也常常为照顾家庭而困扰。 (2)行业的制度不够规范,像IT业尤为明显,软件工程师的劳动成果没得到合法保护。 (3)知识型员工所处行业的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竞争性对其流失也有重要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企业行业竞争性就尤为激烈,并且高新技术行业正处于创业成长期,行业内知识型员工供不应求,这必然会导致对知识型员工的争夺及员工的流失。 三、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对策 1.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预防 (1)人才危机意识的培养。企业管理 者要有强烈的人才安全意识。无论何时,高素质的人才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各个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对一个企业而言,能否留住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经营的成败,企业管理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这一点。 (2)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与培训。该计划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企业内的核心技术岗位和重要管理岗位制定,依据各岗位的重要程度、可替代性强弱以及对任职者要求的高低进行权衡选择。计划制定后,还应针对该计划进行培训和模拟演练。 (3)建立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预警管理系统。预警系统建立后,实施对这些指标的日常监控,一旦它们偏离正常安全范围,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随后风险管理小组马上展开分析调查,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评估其影响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是改善组织管理以化解危机还是正式启动风险管理程序。 2.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处理 (1)风险沟通管理。在收到知识型员工的离职信后,企业应真诚地同其交流,了解他们离职背后的真实原因,看看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如果员工去意已决,公司应予以体谅,并真诚感谢他们曾为公司做过的努力。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做法能最大程度从道义上避免员工离职时携带商业或技术秘密背叛公司。同时,知识型员工离职后,企业应即时披露相关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并表明公司的态度和立场,避免其他在职员工的恐慌和社会媒体的猜疑,将信息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有效维护公司内部稳定和外部形象。 (2)空缺职位的填补。人才流失风险发生后,风险管理小组应马上启动人才储备,迅速物色合适人选以接替离职人员,从而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企业人才储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企业内部在职员工,另一个是外部劳动力市场。对于那些技能要求不高或替代性强的岗位,可建立外部劳动力市场储备,在需要时企业可随时招聘。对于技能要求较高或替代性较弱的岗位,则重在加强企业内部在职员工的培养和储备。 (3)风险损失的控制。知识型员工流失对企业而言损失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员工离职后带走了公司的资源,如商业或技术秘密、客户资源、业务网络、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等。因此,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便是企业在员工离职前后采取相关措施,防止这些资源的流失。例如通过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对知识型员工的合同管理内容以及担保等措施来加以控制。 3.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事后管理 (1)改善组织管理。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控制后,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整个风险过程,对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诊断。例如借此契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组织结构、强化员工激励机制、改善薪酬福利、提拔一批新人到关键岗位任职等,通过这些措施,一来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更加健全;二来使其他在职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得到发展,使其对公司充满信心。另外,要对风险处理的得失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使企业人才流失风险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2)离职知识型员工管理。财富500强公司中很多企业相当重视离职员工的管理。实施离职知识型员工管理重在理解和沟通,通过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网络保持双方的联系和交流,适时提供相关职位和条件鼓励优秀离职知识型员工回归,或者使其成为公司的商业伙伴,从而继续为公司做贡献。 员工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漠视状况浅析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改进措施。文中提出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关键词:一线员工;激励;管理 一线员工就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所以他们是被管理的对象,而他们没有管理的对象。 一、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 第一,一线员工要么直接和产品接触,要么直接和顾客接触,无论是那种都是直观重要的,和产品接触的员工,更能了解产品的细微缺陷或者优势;同时一线员工也可能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直接和客户接触的一线员工,他们无疑是代表公司,员工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行为。同时一线员工也最能提出切实可行合理化的建议。 第二,如果一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和自豪感,树立职业理想,讲求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精益求精,就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服务水平,极大地增进企业的竞争力。一名瑞士钟表师根据自己做表的经历,在1560年就断言,金字塔建造得那么精细,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敬业之心的自由职业人,而绝不是史书中所说的奴隶。后来的考古终于证实了他的断言。2003 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了同样的结论,推翻了历史上是由奴隶所建造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一线员工尊严感的重要性。 二、目前在实际管理当中,关于一线员工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较低 这与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现阶段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很多,再加上我国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这就必然导致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低下,同时还伴有一线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差距太大。一个时常跳槽的美国“ 海龟”,居然可以拿到号称亿元的年薪。相信那个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可能年薪不过2万元。5万倍的收入差距! 2.一线员工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上海曾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 对4000 户居民的入户调查,仅有1%的居民愿意当工人。事实上,现在不仅城市居民不愿意当工人,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也不愿意当农民。这一方面说明了在社会分工多元化的情况下,人们增加了对职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工人、农民这样的职业的轻视,甚至歧视。(让一线员工昂起尊贵的头)很多企业似乎只重视领导层,重视战略的制定,任何精明的战略和管理如果没有一线员工的执行,也都只是空中楼阁。 3.一线员工得到的尊重和关爱太少 企业内部一线员工的工作比较艰辛,收入也不高,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对他们不够理解、关心和尊重,甚至使他们觉得抬不起头来。一家企业有这样一条标语“只有努力干,才会有尊严”,可见员工的尊严是多么不容易得到,实际上特别是一线员工,不仅工资很低,而且工作稍有作不好还要遭到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主管的斥责,公司的文化就是这样的。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企业号称规模很大,可在员工的口碑缺很差,你能相信这样的企业吗? 4.重视员工的监督和惩罚缺乏对员工的引导和教育 监督惩罚和固然可以对一线员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不对员工引导和教育势必加重员工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故意做出对公司不利的行为。一些公司对员工实行机械化管理,比如见到顾客微笑,要笑到露八颗牙的程度,试想一下如果员工一肚子的委屈或者是拖着疲劳的身体,这样的笑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改进措施 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现实经济能力,大规模大幅度给一线员工提高工资待遇不太可行,企业应该多使用激励手段和人文关怀来达到更好管理一线员工的目的。 1.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一线员工身处生产和服务一线,枯燥重复的劳动、一成不变的条件和环境等势必引发其思想不稳,平时生活的后顾之忧也难免会影响工作,再加上工资和福利都相对较低,很容易让员工失去工作热情甚至是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后果是员工机械式的工作,对工作的不规范和错误都莫不关系甚至毫不在意。所以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再先进的设计和高明的战略都离不开员工的执行;同时让员工热爱自己的职业,必要时可以考虑简单工作地轮岗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加强精神激励手段的应用 对一线员工的激励主要是使用正激励少用或不要负激励。一线员工虽然收入不高,对金钱的需求很高,但他们同样需要精神激励,精神激励的效果往往更明显。精神激励的方法主要有授权、给员工信任、设置各种一线员工的奖项,并适当的给与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3.增加组织人文关怀 一线员工往往由于收入偏低,工作不稳定,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即使是有一个温暖的家的员工,在组织里依然需要关怀,在组织里得不到关怀的员工,他们的感觉是孤独和无助的。管理者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员工,为他们过生日等等。比如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人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会让员工感到公司对他们非常关心。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对此心存感激,对顾客的服务就会更加周到。 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员工管理论文: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浅探析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职业生涯阶段 职业生涯管理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本文立足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其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的主要任务,探讨组织和个人在此阶段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大致具有以下4个特点:1.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创造能力,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2.高度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3.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4.流动性强,流动概率较高。 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是指一个人由学校进入组织并在组织内逐步“组织化”,并被组织所接纳的过程。这一阶段一般在20~30岁之间,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成员工、由单身生活变成家庭生活的过程。在这阶段知识型员工面临的主要任务为: (一)社会化的任务 刚进入职业生涯早期的知识型员工必须学会如何在组织中行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由于自身特性,会更加明显感觉到很多方面跟原先的期望有很大出入。大学生又是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来源,所以可借用埃德加·舍因提出的一套展现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大学生和组织之间的不同的期望,说明社会化的切实性和真实性。 (二)持续性任务 在社会化和发挥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个人与组织都会持续获得某些具体的反馈信息,促进员工进行持续性改进,学习如何在组织约束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并在某一具体领域(如营销,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形成未来职业发展基础的工作能力。 (三)在经历中摸索学习 早期职业生涯会拥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挫折,因为在找到合适的位子和职位前,要经历多次尝试。但在美国一家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研究表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艰苦、创伤反而能促进个人的发展。 二、组织和个人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组织在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益行为 1.在招募时提供较为现实的未来工作展望。组织在招募时应向应聘者提供较为现实、全面、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政策、做法和福利,让招聘者对组织有合理而现实的预期。 2.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引导和岗位设置。新员工上岗引导是指给新员工提供有关工作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上岗引导活动首先可由人力资源专员完成,主要介绍组织的基本情况。然后由部门直接主管完成,具体介绍本部门的责任、要求和岗位技能以及部门相关纪律,制度和责任等的具体信息。 (二)知识型员工个人在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效行为 1.了解组织情况,明确自身发展需求。知识型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身发展需求,并要评估组织是否适合自身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员工多收集信息,以求多了解自己和组织,据此调整职业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个人的目标会随着眼界的扩大和对组织情况的认识而变化, 2.利用资源,不断自我提升。在考察职业生涯和确定职业目标,制定适合的发展道路后应有意识地利用组织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它们。可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与组织中能给你提供信息,帮你开拓眼界,并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同事建立非正式关系。 (2)就本职工作和上司进行讨论,请教增大工作挑战性、职责和多样性的办法。 (3)分析上司的职业生涯需求并与其进行讨论,看自己能以何种方式提供帮助,使其更有效工作。 (4)多参加正式活动以尽可能了解组织的情况。 (5)阅读组织管理文献,寻找问题答案。 (6)准备与他人分享感想,促进关系的维持。 (7)了解组织的发展方向,学习将来可能需要的技能。 员工管理论文:论新经济时代知识员工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 知识员工 知识员工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在知识员工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了知识员工的个性和特点,然后指出了要科学地管理知识员工必须将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和科学化的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技术)是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信息这一资源只能通过人去获得,在这意义上说.人已经成为比资本、不可再生资源更为重要的特殊资源,知识员工作为企业知识的载体,其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所以.发展知识员工的能力和潜力已成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的。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 一、我国企业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大锅饭”的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的残留不同程度的存在人们的脑中。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但是在不少企业中从管理者到员工没有真正认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即使有的明智的管理者认识到这点,想要实现对知识员工待遇上的倾斜.但是由于体制惯性,改革失败的居多。知识员工的重要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2.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利于知识员工作用的发挥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粗放式的人事管理.重视“事”而忽略了“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只承担了员工招聘、人员调配、业绩考核、薪酬核发、人事培训、建立员工资料等日常性工作,他们忽略了对“人”的研究和开发.同时没有能力去研究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不利于调动知识员工的积极性.这种只看到眼前的被动式管理,滞后于企业整体发展步伐。 3.缺乏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 很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手段、不科学的分配方式和简单的物质激励手段。不少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只重学历和资历,忽视对人员素质、业绩和潜能的评测和分析15]。不少企业的激励力度有限,手段很单一,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来调动和激发知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知识员工个性和特点 我国的企业之所以在知识员工的管理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归根结底就是对知识员工特点认识不够。 1.知识员工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知识员工往往受过良好的、系统的专业教育,拥有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同时知识员工掌握的知识不是静态的.他们有着更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以及出色的持续学习能力。正如着名管理学家库伯所说:“知识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㈣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学习能力才是知识员工最根本的优势。 2.知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 知识员工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职业而不是所服务的企业。即使知识员工离开特定企业.他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聘用或者自己创业.重新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这对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际上,适当的人才流动对企业是有利的,因为可以适当增强其他员工的压力和开拓意识。但是,知识员工离职毕竟是人才流失.所以企业加强员工流失风险管理,增强知识员工的忠诚度。 3.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知识员工最重要的特征。正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一般人根本无法相比较的价值。知识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机械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环境系统中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由于知识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所以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发现真相,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成果为实践所接受。 4.知识员工对企业价值贡献大.对自身价值回报的期望也高 他们的内在需求模式不再是马斯洛提出的所谓从低层到高层的需求.而出现了混合式需求。物质待遇虽然是低层次需求.但是如今它已是一个人社会声望的标志,变成一种成就层次上的满足。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需求层次完全是一种混合式需求。正是知识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持续地提供面向客户的个性化人力资源服务。 5.知识员工更看重精神方面和成就方面激励 他们对于物质要求不是特别迫切。在知识员工的激励结构中,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远大于金钱等物质激励。所以他们更渴望看到自身的成长、自由工作的权利和工作的成果,他们愿意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对企业有所贡献。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更好的激励,而金钱和晋升等传统激励手段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知识员工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三、知识员工的管理策略 1.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给知识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和组织形式。往往被知识员工视为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平台。如果企业对人性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尊重,忽视了知识员工的个人价值,使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无法留住最好的员工,企业也将因此失去竞争力。 提供创造性的工作、鼓励个性发挥的环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平等的引导和交流中。建立起企业的经营理念;将外部控制化为自我控制.使知识员工自发的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使他们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达到统一。 2.信任员工.充分授权.提高知识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对知识员工的充分授权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一是让上级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超脱性,将经营管理权充分授予下级,让其充分自治;二是将下级转变为领导者,赋予他们领导职责。传统的组织形式只能容纳一个领导,在其专门业务领域内成为超过上级水平的领导者;三是扩大非上级干预的业务流程,增大知识含量,让他们按照任务要求,自行制定解决方案,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3.充分尊重知识员工的个性.建立学习型的个人和组织 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优秀员工往往有着强烈的个性。或者说。优秀员工的创造性往往蕴含与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中。而充满个性魅力的知识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 要吸引个性化的知识员工,除了尊重他们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企业自身的魅力。企业和知识员工共同建设学习 型的组织和个人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造就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不仅有利于企业强化核心竞争力,而且决定了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效果.并且对提升知识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起了积极作用。因此企业对知识员工的吸引力大增。 4.对知识员工实行分散化的管理方式和有人情味的管理措施 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应当知道怎样引导知识员工的发展。诸如通过具体事例引导他们仔细思考擅长什么,看重什么,如何学习和追求发展。这种自我认识对知识员工取得工作绩效和正确评价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德鲁克建议,应当“引导”知识员工,而不是“管理”他们。 5.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知识员工的有效管理 虽然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同时他们的工作环境复杂、难以监控.但是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员工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 6.企业必须确定全面的薪酬分配制度.充分激励知识员工 对知识员工来说,令人满意的薪酬并不单纯意味着高额的收入,还包括许多金钱以外的内容。正如《财富》所分析的,一旦人们在物质满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关心更多的就是自我实现和满意的工作环境。 薪酬和内在薪酬必须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构成了完整的薪酬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知识员工的全面需求,真正留住人才。 员工管理论文:企业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管理 早期阶段 职业发展 [论文摘 要]本文对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特点及任务进行了分析,并就这一时期企业层面应做的工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促进员工在顺利完成企业目标的同时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 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长期管理过程,每位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发展环境和目标都不尽相同,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重 ,!学校进入企业并逐步适应企业的过程,一般为职业生涯的前五年。由于职业生涯早期对于员工来说有着奠定职业发展基础,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作用,因此,对于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管理任务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特点 在职业生涯早期,职场新人面临着由学校步入社会,由学生变为公司员工的转变,这一系列角色和环境的变化,对于刚迈入公司的新员工来说,都需要经历一定的适应过程。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了解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早期的特点,是职场新人能否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并确立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通常,职业生涯早期阶段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职业发展方面的特点。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员工对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都比较陌生,在初次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领域后,应逐步熟悉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员工来说,最基本的是要确定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对于员工和组织都是非常有益的。生理方面的特点。在职业生涯早期,员工的年龄正处于青年时期,人的精力非常旺盛,有充沛的体力来应对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身的人生抱负。心理方面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多数年轻人具有进取心强,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提高工作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对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的信心也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员工年龄较轻,工作中一旦出现不顺畅的情况,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急躁情绪,容易怨天尤人并且很少反省自身的不足,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也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 二、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的任务 在员工进入公司的初期,由于新员工对企业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如果员工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就可能引起某些矛盾和问题。在这一时期,员工如果能很好地分析和把握自身情况,充分研究企业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选择好合适的工作单位和部门,就可以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由于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所不同,职业追求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职业的选择和很多因素都密切相关,价值观、性格倾向、职业人格、技术能力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价值观和性格倾向决定职业行为的方向,而职业人格和技术能力是一个人对工作能否保持长久兴趣的重要保证。个人在确定职业方向时,应综合考虑个人理想、自身条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地分析自己所处的位置,作出合理的职业选择。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员工职业生涯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时,应综合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即自我因素和外部因素。自我因素是指个人的教育背景、技术能力、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和企业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的规划还应注意一定的时期性和变化性。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快,新入职的员工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企业的要求,把总的职业目标逐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并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变化进行及时地调整。 3.尽快适应并融入企业。员工进入一个新的企业之后,如何尽快地适应并融入企业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一时期,员工不仅需要判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是否和最初的职业目标相吻合,更应学会与自己的领导及同事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只有尽快地学会在企业中如何高效率的工作,如何充当好个人在企业中的角色,接受企业文化并逐步融入组织,才能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初,由于员工和企业之间并没有深入了解,领导交给员工的任务往往会相对简单和单调,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逐步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顺利度过和组织的“磨合期”。 三、企业在职业生涯早期的管理策略 在员工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企业应强化自身的管理工作,帮助新员工解决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新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员工的入职导向工作。员工入职导向工作是针对新员工而言的。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示对新员工的欢迎,向员工介绍企业和工作的情况以及员工自身的发展前途和成功机会,让新员工感受到他们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同时也能迅速了解新的工作环境和职务情况,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和岗位配置。为有效增进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应对员工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从而增强员工个人的核心能力和 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在员工的岗位配置方面,应对员工的个人条件和岗位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努力做到员工与岗位高度匹配,实现人才使用和配置的准确化和合理化。增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感。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必然要经历一个与企业相互适应和接纳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企业和个人相互认同的基础之上。为了增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企业可以在新员工入职后选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其工作给予有效的支持,并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和想法。 员工管理论文:员工薪酬满意度管理的新视角 摘要:薪酬满意度是现代企业运营中的一项关键因素,本文对薪酬满意度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机理,介绍了相关影响因素,并对薪酬满意度进行了区分,提出了保证现实满意度、追求理想满意度的管理新视角。 关键词:薪酬 薪酬满意度 满意度 0 引言 随着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不断深入,薪酬满意度越来越成为影响企业绩效的一项关键因素.较高的薪酬满意度能够保证企业吸引和留住足够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系统地进行薪酬满意度的研究,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具有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1 概念界定 进行薪酬满意度的研究之前,需要对薪酬、薪酬满意度等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1.1 薪酬 薪酬伴随着剥削和货币的产生而产生,并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薪酬最早指的是狭义薪酬,即劳动者获得的以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其他形式支付的报酬。随着时间的推移,狭义薪酬逐渐发展为广义薪酬,即员工因完成工作而获得的内在奖励与外在奖励,可以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也可以分为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不过不论是广义薪酬还是狭义薪酬,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它是企业对员工过去所付出劳动的肯定与补偿,是员工对未来劳动所能获得报酬的预期基础,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的价值、能力与发展前景。 1.2 薪酬满意度 满意是个体的一种内在感知状态,由此从字面上理解,薪酬满意度就是指员工对薪酬的满意程度。更深入地进行分析,它可以表述为员工通过将企业的薪酬和(基于之前的付出而形成的)期望、实际需要或社会标准进行比较后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感知或心理活动。薪酬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薪酬满意度也是十分复杂的。一些学者将薪酬满意度理解为相对的概念,即超出期望表现出满意、达到期望表现出基本满意、未达到期望表现出不满意;一些学者则认为薪酬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受,即公平导致满意、不公平导致不满意;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将薪酬满意度细分为对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体系和薪酬形式的满意程度。 1.3 薪酬满意度的重要性 虽然关于薪酬满意度的概念莫衷一是,薪酬满意度的研究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一方面,薪酬是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分配、调节和激励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薪酬满意度是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高薪酬满意度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降低其离职倾向。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薪酬满意度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科学地理解薪酬满意度的内涵、深入地探究薪酬满意度管理的新视角,进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理论分析 在这一部分,首先分析薪酬满意度的产生机理,然后介绍影响薪酬满意度的相关因素,最后简述如何测量薪酬满意度。 2.1 薪酬满意度的产生机理 满意源于比较,薪酬满意亦是如此。与薪酬满意度有关的理论主要有两种:公平理论和差距理论(discrepancy theory),前者强调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后者强调实际与期望的比较。 根据公平理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不仅与实际薪酬有关,更与其对薪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有关。实际薪酬会对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投入会影响期望从而对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比较(涉及结构和标准两个维度)也会对满意度产生正向或负向影响。由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薪酬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根据差距理论,员工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对薪酬是否满意取决于其实际获得报酬与预期应得报酬之差距。若实际获得报酬高于预期应得报酬,则满意度高,反之,则感到不满或满意度低。 2.2 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对薪酬满意度内涵探究的深入,理论界对影响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也进行了解析和实证研究。综合国内外文献,主要有如下理论成果: 从薪酬满意度的四个维度入手,薪酬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薪酬水平方面有相同或相近职位的薪酬水平、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等;在薪酬结构方面有企业内不同职位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在薪酬体系方面有能否做到有效沟通、职等数量是否满足晋升需求等;在薪酬形式方面有薪酬与绩效的关联程度、所得与应得之比等。 从其他角度分析,有研究认为影响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实际工资和工资增长、社会比较、薪酬体系特征、工作特征、工作输入因素等;也有研究认为,薪酬管理政策、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个人公平性)、边际效应规律、员工职业生涯的阶段、自身发展与成就等因素会对薪酬满意度产生影响。 转贴 2.3 薪酬满意度的测量 在薪酬满意度的测量方面,早期学者一般将其视为工作满意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薪酬满意度是一个多维概念的提出,美国学者编制了薪酬满意度量表(pay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PSQ),从薪酬水平、薪酬提升、薪酬结构、薪酬管理和福利五个维度测量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这一量表经后来者修正后被大量实证研究引用。随着薪酬满意度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延伸,后人也陆续引入了其他一些指标。 3 薪酬满意度的管理 由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因素多种多样,不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管理的时效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因素都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这就需要企业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管理。 3.1 对薪酬满意度进行区分 薪酬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等同于应单纯致力于追求薪酬满意度的提升,企业需要盈利的本质决定了其总是希望降低劳动成本,而员工却总是希望薪酬越多越好,这是一对永远的矛盾。实际上,薪酬满意与其他满意一样也分为现实满意和理想满意,两者都是满意的一种状态,无论员工对薪酬有哪种认识,均逃离不了现实满意和理想满意的约束。这样,薪酬满意度就可以被划定为一个区间,区间的下限是现实满意度,上限为理想满意度。 3.2 现实满意度和理想满意度的定义 所谓现实满意度,是指员工对客观存在的薪酬结果表示满意的一种程度。根据公平理论和差距理论,员工将所得薪酬、所施投入、自身期望、实际需要或社会标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对比、交互过程之后会对客观存在的薪酬结果形成一种心理感知。如果这种感知跨过了薪酬满意度区间的下限,即现实满意度,员工就进入了满意的状态。 所谓理想满意度,是指员工对所得薪酬达到了理想水平而表示满意的一种程度。实现现实满意容易,实现理想满意却很难,历来都是员工报怨挣得少,可有谁曾见过有人报怨挣得多?事实上,理想满意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满意是经由比较而产生的,基于事物变化的客观结果,是一种事后的心理活动,“要是……就好了”之类的话语就是对理想满意的一种诉求或表达。 3.3 保证现实满意度,追求理想满意度 薪酬满意度是一个由理想满意度和现实满意度标识出上下限的区间,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对薪酬满意度进行管理。首先,必须通过科学设计薪酬制度、合理确定薪酬水平、有效匹配薪酬结构、不断优化薪酬形式等手段保证现实满意度。这是薪酬满意度的下限,达不到现实满意度,就很难发挥薪酬 吸引、留住人才的作用。其次,应该通过邀请员工参与管理、加强薪酬沟通交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其他配套制度等途径追求理想满意度,激励员工提升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与此同时,还应该意识到薪酬满意度是一个区间,其下限可能会有升有降。 综上所述,薪酬满意度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时间、精力、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满意度管理时可以也有必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力求保证现实满意度、不懈追求理想满意度。 员工管理论文: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漠视状况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目前我国企业对一线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改进措施。文中提出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关键词:一线员工;激励;管理 一线员工就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所以他们是被管理的对象,而他们没有管理的对象。 一、一线员工的重要作用 第一,一线员工要么直接和产品接触,要么直接和顾客接触,无论是那种都是直观重要的,和产品接触的员工,更能了解产品的细微缺陷或者优势;同时一线员工也可能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直接和客户接触的一线员工,他们无疑是代表公司,员工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行为。同时一线员工也最能提出切实可行合理化的建议。 第二,如果一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和自豪感,树立职业理想,讲求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精益求精,就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服务水平,极大地增进企业的竞争力。一名瑞士钟表师根据自己做表的经历,在1560年就断言,金字塔建造得那么精细,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敬业之心的自由职业人,而绝不是史书中所说的奴隶。后来的考古终于证实了他的断言。2003 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了同样的结论,推翻了历史上是由奴隶所建造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一线员工尊严感的重要性。 二、目前在实际管理当中,关于一线员工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较低 这与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现阶段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很多,再加上我国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这就必然导致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低下,同时还伴有一线员工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差距太大。一个时常跳槽的美国“ 海龟”,居然可以拿到号称亿元的年薪。相信那个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可能年薪不过2万元。5万倍的收入差距! 2.一线员工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上海曾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 对4000 户居民的入户调查,仅有1%的居民愿意当工人。事实上,现在不仅城市居民不愿意当工人,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也不愿意当农民。这一方面说明了在社会分工多元化的情况下,人们增加了对职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对工人、农民这样的职业的轻视,甚至歧视。(让一线员工昂起尊贵的头)很多企业似乎只重视领导层,重视战略的制定,任何精明的战略和管理如果没有一线员工的执行,也都只是空中楼阁。 3.一线员工得到的尊重和关爱太少 企业内部一线员工的工作比较艰辛,收入也不高,还有部分管理人员对他们不够理解、关心和尊重,甚至使他们觉得抬不起头来。一家企业有这样一条标语“只有努力干,才会有尊严”,可见员工的尊严是多么不容易得到,实际上特别是一线员工,不仅工资很低,而且工作稍有作不好还要遭到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主管的斥责,公司的文化就是这样的。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企业号称规模很大,可在员工的口碑缺很差,你能相信这样的企业吗? 4.重视员工的监督和惩罚缺乏对员工的引导和教育 监督惩罚和固然可以对一线员工进行有效地管理,如果不对员工引导和教育势必加重员工的逆反心理,甚至会故意做出对公司不利的行为。一些公司对员工实行机械化管理,比如见到顾客微笑,要笑到露八颗牙的程度,试想一下如果员工一肚子的委屈或者是拖着疲劳的身体,这样的笑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改进措施 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现实经济能力,大规模大幅度给一线员工提高工资待遇不太可行,企业应该多使用激励手段和人文关怀来达到更好管理一线员工的目的。 1.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 一线员工身处生产和服务一线,枯燥重复的劳动、一成不变的条件和环境等势必引发其思想不稳,平时生活的后顾之忧也难免会影响工作,再加上工资和福利都相对较低,很容易让员工失去工作热情甚至是产生职业倦怠。这样的后果是员工机械式的工作,对工作的不规范和错误都莫不关系甚至毫不在意。所以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再先进的设计和高明的战略都离不开员工的执行;同时让员工热爱自己的职业,必要时可以考虑简单工作地轮岗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加强精神激励手段的应用 对一线员工的激励主要是使用正激励少用或不要负激励。一线员工虽然收入不高,对金钱的需求很高,但他们同样需要精神激励,精神激励的效果往往更明显。精神激励的方法主要有授权、给员工信任、设置各种一线员工的奖项,并适当的给与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 3.增加组织人文关怀 一线员工往往由于收入偏低,工作不稳定,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即使是有一个温暖的家的员工,在组织里依然需要关怀,在组织里得不到关怀的员工,他们的感觉是孤独和无助的。管理者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员工,为他们过生日等等。比如星巴克尽可能地照顾到员工的家庭,对员工家人在不同状况下都有不同的补贴办法。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会让员工感到公司对他们非常关心。那些享受福利的员工对此心存感激,对顾客的服务就会更加周到。 一线员工就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所以任何管理者都不应该忽略他们,而应该重视他们并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能动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固。 员工管理论文:浅论现代管理中的企业员工培养 摘要:现代企业模式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不同人力资源的匹配,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条件下企业员工的培养模式。想要保证和提高企业人员执行力的质量,这就依靠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人员的执行力,包括提升团队以及个人的职业素养。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退颖而出,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化;规范化;企业氛围 目前的企业竞争中,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处于企业战略的核心地位。有效地利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才能,可以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促进企业的飞跃发展。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战略决策来自于企业的行动方案和制定的发展目标,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拥有量。 一、现代企业现状的概述 (一)企业组成多元化 当代企业结构组成多元化是当代企业竞争的不可或缺因素。不同的企业结构涉及了不同的企业人员的构成。相应的,不同的人员构成就需要不同的培养模式。在我国主要的企业运营模式有: 1.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就是指企业有国有股份,而且在企业所有股东中,国家持有的股份最多。国有控股企业有两种:一是绝对控股,即国有股在企业中占51%以上。二是相对控股,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但所占股份比例并没有达到51%。 2.民营企业。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 3.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利益主体,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二)用工方式多元化 1.签订劳动合同的(长期)。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要式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也有劳务合同的,劳务合同属于民事合同的款项内,在平等协商的情况下当事人各方达成的,就某一项劳务成果以及劳务所达成的协议。劳动合同不包含劳务合同,从法律适用看,劳务合同所调整适用于其他民事法律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而劳动合同调整适用于劳动法以及相关行政法规。 2.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长期)。例如实习生,以及临时工种,廉价劳动力等。 (三)领导经营层选择多元化 1.任命制。又称为委任制,是指由上层领导或其他人事部门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委任制的优点是程序简单,便于操作;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利于治事和用人的统一,效率高、省时间。但缺点是容易因领导个人的好恶,而出现“任人唯亲”等不正常用人现象,也容易使管理的工作关系带有个人色彩,形成宗派主义;或因领导本身的视野与精力的限制,而造成在没有全面了解下属的情况下错误委任的现象。另外,对不胜任者不易调整,容易造成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的弊病。 2.聘用制。聘用制是确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基本人事关系的一种以合同的形式的用人制度,即通过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的身份属性。事业单位传统的用人制度是一旦职工在其单位被调入或分配,就成为该单位的终身职工。聘用制就是要将合同契约式的用人制度代替传统的用人制度;聘任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是相对委任制而言的具体工作岗位的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对某一职工既要通过聘任明确具体岗位职务,又要通过聘用制确定基本人事关系。受聘人一般通过竞争取得拟任工作岗位或职务,确定的形式可以签订聘约或颁发聘书,也可以签定聘任合同,也可以签订目标 责任书。 3.选举制。选举制的产生是从现代企业进步的象征。它避免了上述两种制度的弊端,给企业一种更公平更公开的竞争用人机制。企业股东大会确定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提出候选人,公开竞选,进行投票和计票等程序。此制度合法便利公平。 二、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和体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管理体制 我们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需要遵循四条人事原则。这四条人事原则是:“宏观统一管理原则”、“横向分类管理原则”、“纵向分层管理原则”、“治事管人搞合原则”。企业实行科学管理,一定要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企业要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必须成为注重经济效益、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成为对市场需求信号和国家调控政策反应灵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者和风险承担者。 (二)考勤考评细分量化,责任到人 毫无疑问,良好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和员工绩效考核系统可以支撑企业持续产生高绩效,保证企业长期发展。关键绩效指标法KPIKPI法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八二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八二原理”同样适用,即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制定严谨考核机制,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这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首要问题。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科学地设置人事机构和划分权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科学地设置人事机构和划分权限的原则并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也就是要根据这些人事原则并考虑我国的国情来建立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 (三)引入创新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的多数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还不能实现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来优化配置企业的另其他资源。企业不只是依靠设备的先进、技术的领先,而且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现代经济的竞争将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竞争,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装备水平以及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民营企业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无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员工管理论文: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管理的心得体会 常听到有些年青的员工朋友抱怨说晨鸣的管理太严了,管得太多太宽,言下颇有退缩之意,在晨鸣这四年,也确曾有许多员工朋友因为适应不了晨鸣的管理而辞工。说真的,我为这些朋友感到惋惜,惋惜他们意志不坚强,惋惜他们的目光短浅,惋惜他们放弃了这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惋惜他们失去了在这个企业里锻炼成长的机会……。 我是原来蒲圻造纸总厂的一名老职工,在经历过这个纸厂兴盛、衰败再兴盛的历程后,对晨鸣的管理模式,应刻说我可算感触最深,最有发言权了。 晨鸣的管理严不严?严!绝对的严!但是绝不是一些朋友认为的管得太宽,而是严得应该,严得有理,不严不行!正是因为严,晨鸣才能将昔日这个停产多年濒临倒闭的工厂盘活,正是因为严,我们的产量才能由原来设计的3.5万吨,不可思议的翻了一番,正是因为严,我们的企业才能成为整个地区的龙头老大,也正是因为严,我们的荷包才能慢慢地鼓起来,我们的腰杆才能挺拔起来,我们才能穿着这身晨鸣绿神气的走在大街上,迎着别人羡慕的目光,这是何等的光辉,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扬眉吐气。作为一个老纸厂人,我深切地体会到以前和现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十几年前,蒲纸刚刚建成,这是一个由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国家先后投资了几个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最终没能投产,一千多号人全部下岗,自谋生路。在下岗的那些年里,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到处奔波,摆过地摊,打过短工,也曾忍气吞声,也曾背井离乡。那些年,失去了工厂的我们,就像是没了爹娘的孤儿,遭受了多少的辛酸,那些年,在外面我们羞于说自己是蒲纸人。 幸好,四年前,终于有晨鸣来了。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设备就都欢快地转起来了,沉寂了十年的工厂在晨鸣人的手里重新焕发了新的光彩。 我亲历了赤壁晨鸣的创业与发展,几年中也深刻领会了晨鸣管理的内涵,说实话,创业之初,我们也都很不习惯晨鸣的管理模式,自我加压,挑战极限。二个多月的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累得人骨头都散了架,我们也都曾打过退堂鼓,然而,总部和汉阳来的师傅们都在玩命地干,老总也是24小时的蹲点,吃喝拉撒睡全在车间,面对这样的领导,面对这样的晨鸣人,你还想说什么?你还能说什么?不能,只能咬牙冲上去。当第一卷纸下机的时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欢呼声中,我们全然没有了苦,没有了累,有的只是由衷的赞叹与佩服,有的只是一个信念:跟着晨鸣人干,没错! 是的,我们相信晨鸣,我们不得不相信晨鸣。后来,2400改造、150t浆线上马,6000kw机组并网发电,蓝天碧水工程碱回收和中段水投产,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恶战,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欢呼,说办就办,办就办好,不讲不行的理由,只讲能行的办法,晨鸣的管理理念荡涤着我们的头脑,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再放眼外望,从齐河板纸到武汉晨鸣,从白山恶水的吉林到十里洋场的上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朋友们,试问,哪一次不是晨鸣起死回生?哪一次不是捷报频传? 今日的晨鸣已吹响了进军世界的号角,集团董事长陈洪国为晨鸣的前景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在3—4年内,生产能力达300万吨,年创利税35亿,晨鸣的过去可以证明,这一切都不是神话,这一切都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切更要靠我们去努力,这一切都显示,晨鸣是大有可为的。这里是我们年青朋友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天地。那些还在抱怨的朋友,那些还在庸庸碌碌、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朋友,你该清醒了。请:相信晨鸣,把握今天。 员工管理论文:分析员工行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营造组织信任氛围,提高员工心理安全感 组织中的信任氛围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员工在人际交往中知觉到的与他人的信任关系即人际信任;另一个层面是员工对组织制度、管理机制、组织决策等组织的整体性信任知觉。而个体对群体的信任程度表现在心理行为上即心理安全感,安全程度高的员工更倾向于直接、坦诚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反之,则员工会产生心理负担和顾虑,担心直言进谏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从而保持沉默。因此良好的组织氛围应该是信任、民主、公平、有反馈的,员工在这样的氛围下,会降低因提出不同意见而与他人产生矛盾的担心,更愿意畅所欲言,交换真实的观点和想法,最终实现信息、知识与经验的共享。郑晓涛等人(200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信任的组织氛围中,员工更愿意信任组织会正确对待建言献策的员工,并有能力处理好员工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同时也相信组织能保持公正,对事不对人,不会做出损害员工利益的行为,因此,沉默行为的可能性也会越低。所以良好的组织信任氛围会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从而减少员工沉默行为,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充分的献计献策。 2、增进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建立员工进谏的组织机制 组织支持感最早是由社会心理学家Eisenberger等人(1986)提出来的,它是指员工对组织各方面支持的心理知觉。这个概念包含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员工对其贡献是否受到组织重视的感受;二是员工对其利益是否受到组织重视的感受。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以及互惠原则,高度的组织支持感会通过满足员工的认可、自尊的情感需求来强化员工与组织的社会联系,让员工有回报组织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如果组织重视员工个人的贡献和利益,员工会得到很好的价值体现感,再通过努力工作、为组织献言献策来促进组织长远发展。具体可以体现在建立良好的、有利员工进谏的组织机制上,可以对提出有创新性、建设性意见的员工给予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提高员工进谏的积极性。尤其在一些大企业,这种机制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比如开设专门的意见通道、设立意见箱或鼓励员工通过电子邮件向组织管理者表达建议。当员工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的各种真实信息,并知晓以什么方式来提出自己想法,发表自己意见,又不会影响到其与同事之间、组织之间积极和谐的氛围的时候,员工就会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对组织的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效的减少员工沉默行为对企业的不良影响。 3、辩证的看待员工沉默行为 员工的沉默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表现的尤为典型,以往的研究也展示了这一现象的普遍程度。那么正确的认识员工沉默行为,对于组织的各项工作的展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员工的沉默行为是禁止型沉默还是助长型沉默要取决于员工的动机。当员工沉默的动机是基于自身利益时,如恐惧、漠视、防御等,则属于禁止型沉默;当员工沉默是出于利他和合作的动机,为了组织和他人的利益而保留意见和相关信息,则认为是助长型沉默。因此,要辩证的对待员工沉默行为。如果除去这些动机,员工沉默行为本身是不分积极或消极的,这种现象在任何组织中都会多多少少的存在着,因此不能用“消除员工沉默行为”类似的语言来定义,一旦单方面消极的看待员工沉默行为,反而会事与愿违,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当员工沉默时,依然强制性的要求其表达想法,那么他也许会从众的说个观点,或者不负责任的随便说点什么来应付。所以,不能一味的“消除员工沉默”,最重要的是要从引发员工沉默的动机入手。如果管理者能够努力地建设公平、信任的组织氛围,融合与塑造员工共同的组织价值观,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使得员工将组织利益放首位,并事事从组织角度出发,将动机主动转向良性动机,那么即使组织中出现员工沉默现象,也是助长型沉默,最大限度的降低禁止型沉默的消极影响。 员工管理论文:分析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职业生涯阶段 职业生涯管理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已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本文立足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其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管理的主要任务,探讨组织和个人在此阶段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的,具体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大致具有以下4个特点:1.较高的个人素质和创造能力,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2.高度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3.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4.流动性强,流动概率较高。 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是指一个人由学校进入组织并在组织内逐步“组织化”,并被组织所接纳的过程。这一阶段一般在20~30岁之间,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成员工、由单身生活变成家庭生活的过程。在这阶段知识型员工面临的主要任务为: (一)社会化的任务 刚进入职业生涯早期的知识型员工必须学会如何在组织中行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由于自身特性,会更加明显感觉到很多方面跟原先的期望有很大出入。大学生又是知识型员工的主要来源,所以可借用埃德加·舍因提出的一套展现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大学生和组织之间的不同的期望,说明社会化的切实性和真实性。 (二)持续性任务 在社会化和发挥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个人与组织都会持续获得某些具体的反馈信息,促进员工进行持续性改进,学习如何在组织约束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并在某一具体领域(如营销,工程,信息系统等方面)形成未来职业发展基础的工作能力。 (三)在经历中摸索学习 早期职业生涯会拥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和挫折,因为在找到合适的位子和职位前,要经历多次尝试。但在美国一家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研究表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艰苦、创伤反而能促进个人的发展。 二、组织和个人可采取的有效行为 (一)组织在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益行为 1.在招募时提供较为现实的未来工作展望。组织在招募时应向应聘者提供较为现实、全面、有用的信息。包括企业的政策、做法和福利,让招聘者对组织有合理而现实的预期。 2.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引导和岗位设置。新员工上岗引导是指给新员工提供有关工作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上岗引导活动首先可由人力资源专员完成,主要介绍组织的基本情况。然后由部门直接主管完成,具体介绍本部门的责任、要求和岗位技能以及部门相关纪律,制度和责任等的具体信息。 (二)知识型员工个人在职业生涯早期采取的有效行为 1.了解组织情况,明确自身发展需求。知识型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身发展需求,并要评估组织是否适合自身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员工多收集信息,以求多了解自己和组织,据此调整职业规划。职业生涯管理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个人的目标会随着眼界的扩大和对组织情况的认识而变化, 2.利用资源,不断自我提升。在考察职业生涯和确定职业目标,制定适合的发展道路后应有意识地利用组织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它们。可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与组织中能给你提供信息,帮你开拓眼界,并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同事建立非正式关系。 (2)就本职工作和上司进行讨论,请教增大工作挑战性、职责和多样性的办法。 (3)分析上司的职业生涯需求并与其进行讨论,看自己能以何种方式提供帮助,使其更有效工作。 (4)多参加正式活动以尽可能了解组织的情况。 (5)阅读组织管理文献,寻找问题答案。 (6)准备与他人分享感想,促进关系的维持。 (7)了解组织的发展方向,学习将来可能需要的技能。 员工管理论文: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解析 [论文关键词] 知识员工 隐性知识管理 策略 [论文摘要] 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出发,基于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的问题、主要障碍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若干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以促进组织中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以及创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中,知识一般会被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那些还存在于知识员工大脑中未被编码表达的知识,如人们所拥有的经验、技巧。相对于隐性知识而言,知识员工已经有了大量可以高效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和技术。但是,组织内的隐性知识却还没有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并不能发挥出其组织内部的重要资源的应有作用。 一、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和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使隐性知识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Lundvall认为,很多情况下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更是一种集体共有性的知识。 1.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资本管理突显 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KM)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知识管理系统(KMS)作为将KM从理念落实到实践的实施平台问题一直处于KM研究的热点。受传统信息管理思维惯性的影响,现有的KMS模型大多只关注显性知识的管理,对明晰化程度较低的隐性知识却未予重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个体拥有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其次,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 从研究现状上看,管理学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与企业员工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学家更着重研究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的问题。 3.隐性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 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8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进一步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智力管理,无论中国企业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迟早要做的。这一步走得早,就会主动;走得晚,就会落后、掉队。”智力只能来源于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 二、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隐性知识载体的个体化与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的冲突 但通常情况下,企业员工的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为他人所共享,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换为企业知识,成为一种企业能够共享的、可以指导行动的企业知识资产便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隐性知识具有流动性。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易变性。第三,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它通常都存在于十分复杂的语义环境(背景)中,这种语义环境(背景)中包含着极大数量的信息及发生作用的条件,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和复杂性,必然会给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交流传播带来困难。 其次,从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来看,由于拥有者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上有着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影响了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交流传播。第一,对自我知识的垄断意识。隐性知识,拥有者不愿将自己的知识主动或是完整的明示出、传播开,与组织内其它成员交流共享,也不愿向他人学习自身所没有的知识。第二,知识价值的认知差异性。每个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第三,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看法。第四,对知识范围的错误看法,在组织内还会有一些成员对其所拥有知识的范围有一种错误的求全看法。 再次,从组织本身的管理来看,组织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因素会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组织的管理技术支持。无论是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传播都需要拥有便于使用的技术工具和可以友好交流的平台。第二,组织的管理机制支持。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和拥有者的心理障碍,所以需要组织内部提供一些可以鼓励人们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表达出与他人共享的机制,从制度上帮助组织更好的将其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管理好,利用好。第三,组织的管理文化支持。在组织内部不仅硬性的技术和制度可能给隐性知识管理带来影响,同时组织的文化也会给隐性知识的管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难点,没有明确的知识责任人。在很多企业中没有一个专业的、明确的知识管理者,谁是真正的责任人很难说清楚。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脱离商业目标。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目标,实行知识管理是徒劳的。 第三个难点,如何让员工参与进来。知识管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忽视了人和文化问题。 三、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1.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类比和原型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再次,针对隐性知识拥有者和组织内部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和营造知识共享文化来实现。 隐性知识的管理是涉及了组织管理中诸多方面的,需要组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组织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知识创新的作用。 2.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对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这一思路最终可归结到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和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1)知识文化的创建 企业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学习:主动学习和成长,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的建立有赖于知识文化变革推动,从“文化变革推动”来看,核心在于有效的“员工转变促成”。“员工转变促成”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员工转变促成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种阻力,分别是不知道、不能够和不愿意。 金字塔的底层是“不知道”,这意味着员工对转变缺乏充分的认识,即没有行动也没有方向,这就需要通过清晰的共识和沟通确立明确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可的目标,激起广大员工同现状告别的愿望和决心;中间层是“不能够”,这就需要在组织上强化团队、全员参与,特别是管理层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推动团队,制订清晰的变革管理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和监控计划来给予充分的支持;还需要进行培训以让员工改变心态和获得必要技能,以保证组织的变革和员工的成长和谐、同步地进行;金字塔的顶层是“不愿意”,因为变革意味着需要放弃某些旧的习惯、模式和方法,这就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约束,同时人力资源部应辅以配套的跟进措施,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励,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变革活动中去。 (2)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后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知识密集型企业隐性知识充分开发利用的方式: 创建知识社区。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与特色,沿用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建立知识的讨论空间。知识社区能让内部员工选择特定的专业领域,与其他具有相同专业的员工,频繁地互动进而达到知识的充分共享。 开展专业内、专业间的交流会。跨专业交流会:针对员工特殊知识结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交流研讨会。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研讨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将项目小组优秀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即使知识密集性工作具有非标准化、不易复用的特点,但这并不说明其业务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需原创或都不能借鉴。 隐性知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的主体和核心。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使知识能最大程度得到复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 3.对隐性知识的针对性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大方面。 4.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是指在工作与学习中进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符号化。动态传递与沉淀以不重复劳动,不影响劳动效率为前提,这种机制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或有效的沉淀手段做支持。 隐性知识管理重点就是如何将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加以效率化,可运用的策略手段包括:形成一致性的企业文化与共识、开放性的组织气氛、运用多媒体网络来增加人际沟通的效率、项目型的团队管理、良好的教育训练与学习机制、更完善的周边配套等。 员工管理论文:浅析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情绪管理 能力 培养 论文摘 要:情绪管理是否成功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是促进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应从尊重人、依靠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大学生对情绪的自觉意识和控制、调节能力,追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的内心体验[1]。情绪既可表现为积极的作用,也可表现为消极的作用,它与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和更好地享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情绪管理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2]。情绪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现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情绪、情感特别丰富,表现出富有创造性,又有强烈的冲动性、爆发性和稳定性。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亦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由于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大学生对事物相对敏感,情绪易发生骤然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总体上表现出正向的趋势,但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男女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理智控制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要显著高于男生[3]。 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愤怒、自卑等;重度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良好情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活动效率,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能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而不良情绪会降低大学生的活动效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它使学生丧失信心,缺乏活力,引起内心矛盾冲突,严重者可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从客观上看,当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社会变革时期,嬗变的环境条件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冲击。随着国家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改革实行的上学交费制度、奖贷金制度、考试淘汰机制及择业制度的变更、完善,对大学生既是机遇,也是压力与挑战。而某些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功能的弱化、一些父母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和过高的期望,不仅无法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营养,还构成了一个个应激源。从主观上看,外在的环境刺激对大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影响固然深刻,但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还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心理状态及情绪动荡不安,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在这些巨大冲击面前,若缺乏恰当的适应能力,极易导致焦虑、抑郁、自卑、逆反等情绪问题。因此,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上的困扰,使之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并使之协调发展,构成完整人格,增进学生对现实的适应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学界以及教育界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4]。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情绪管理是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力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5]。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课题。因此,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开展和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高校积极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强化人性化管理措施,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重视情绪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在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学生比较了解,他们是大学生求知成长的引路人,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主要的力量,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工作,有责任和义务缓解大学生由情绪引发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主要的情绪困扰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以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情绪管理知识理论,并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高校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情绪产生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常见的情绪困扰,掌握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等相关的知识理论,同时还要了解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工作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会努力积极适应和有效调控情绪,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具备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通情达理与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同时,科学运用情绪管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效率。 2.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以强化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意识。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通过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能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并用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辅导员自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同时懂得移情,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心理情绪,学会察言观色,能从言谈举止中读懂他人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驾驭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通过与人交流沟通,调适自己的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人协调、合作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平时,要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3.高校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等传统的工作内容中,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深入到学生中去,重视不同群体学生的情绪问题特点,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大学生虽然具有许多共同的情绪特点,但基于性别、年龄、专业、家庭条件等的差异,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情绪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辅导员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的情绪问题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标准化格式去统一,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4.努力营造有利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情绪有传播和感染的特性,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凝聚人心,促进人际和谐,还能够激发学生间的关爱,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方式自动化解消极情绪,形成“自愈”能力。因而,缩小落差效应,矫正不良行为,开展健康、充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拓以第二课堂为特征的社会实践领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绪倾向、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校方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尤其是要形成一个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常态机制,做到常抓不懈,力求实效。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线人员,要重视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创新工作机制,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情绪健康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问题,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员工管理论文: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内容提要: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创新性、骄傲性等特征,管理知识型员工应采取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等措施。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速度迅猛,世界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两大趋势。在科技先进和信息化先行的发达国家,又涌现了知识经济的浪潮,这给经济管理和传统经济管理理论带来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课题。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的生产存储、分享和使用在技术上更为可行、经济上更为合算,经济活动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组合方式将更为合理、更有效,企业经济管理之间竞争的重点在知识、资讯、科技综合体——知识型的人才,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知识型员工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一、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几个基本概念 1.知识工作与知识型员工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工作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信息经济时代条件下的知识工作,是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这一时期,知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即知识工作的一切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创新服务的。所以,新的知识工作的概念应是指对知识的学习、利用和创造发展新知识的活动。 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此外,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思维性活动,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适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加拿大著名的学者、加拿大优秀基金评选主审官弗朗西斯·赫瑞(Frances 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之中用智慧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动手所创造的价值的员工。 2.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工业经济 信息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也被称为“后工业经济”,它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指导思想,而工业经济主要以单一的,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以获最大利润为指导思想。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工业经济生产力发展一定水平必须结果,是对工业经济的超越。不少学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应该说信息经济是一种以信息等相关产业为支柱的一种经济时代,也是从工业经济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早期表现,知识经济要求更高的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其内涵进一步扩大。总之,从发展顺序来看应该是: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并不断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所以目前的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应属于信息经济时代的管理。 3.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经营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知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创新的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纯粹的信息管理则是对企业信息进行分类等。知识不等于信息,知识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结合的产物。知识与信息的不同是知识管理、信息管理这两种管理最大的不同点。知识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而增加企业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20世纪末发达国家不少企业在企业总经理与信息部经理之间设立一种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部经理重点负责企业技术与信息的开发应用,而知识主管主要从事企业创新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都主要是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只不过知识管理是更高层次的管理。管理相对于经营来讲,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决策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经营意图,即经营方针、目标、战略、计划的要求以及下达的具体任务,组织生产活动,并保证实现。从企业管理的分层来看,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属于执行层,而知识经营属决策层,所以知识管理与知识经营之间是执行与决策的关系。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具有比其他员工更强的竞争性,必须调整公司,把公司建成知识型公司,并建立有利于知识型员工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彼德·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管理好知识型员工。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这种员工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已安排的非常明确,这样使员工觉得自己是被上司完全摆布,缺少自主性。一般说来,知识型员工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要求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远处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骄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这种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劳动过程以无形的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知识型企业,员工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员工的工作由于科技的发展一般并不独立,他们的工作一般以工作团队出现,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因为分割难以进行。第三,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三、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信息经济时代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员工的聪明才智比以往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知识员工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他们的创造力是公司价值增值的源泉,生产工具开始转移到了知识型员工的手中,因为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工具是存在其大脑中的知识。所以,企业的管理也应做出一些变革和调整。 1.充分发挥员工独立自主性 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自主性特征,企业应更加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也包括对人员调用,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建立自我管理正式组织及非正式组织。自我管理式团队的形式也符合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能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决策快速执行,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管理效率,并且也能满足知识型员工工作自主和创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多地从事思维性工作,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识型员工也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为了鼓励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性活动,企业应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 2.员工与产品平等对话 在工业时代的公司中,社会分工明确,大多数工作的定义方式使得员工和管理者很难看到完整的过程。工业时代的工作并没有给人们一个对于产品属性的清楚的认识,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和产品被锁定在一个黑箱中,作为个人的贡献者看不到,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在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缺乏认识,他们只是被期望去适应一个大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人们被培训去做某件事,而且被告知不能偏离固定的程序,员工的想象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甚至是碍事的,员工的知识几乎没有真正的价值。于是,员工通常对过程和产品容易采取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在信息时代,工作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过程和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生产许多产品和对这些产品进行改造的过程。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并不是孤立地看待过程和产品,而是把它们放在员工的想象和知识的更大的视野中。员工对过程和最终产品的掌握,激励他们去使用其技能、想象和知识,通过技术的变革来产生产品的变化。这样的过程有如员工与产品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由于员工掌握了过程,他们发现自己的想象空间得到了拓展,并会因受到鼓励而更大胆地去想象,去发明,去创造。 3.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与一般性人才不同,知识型员工一般来说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他们往往追求较强自主性,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照应到这一特点,给予知识型员工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现到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主管人员与部属们商讨组织问题,对双方来说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以一种成就感。根据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的统计,实施参与式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般都可以提高5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提高一倍至几倍。 4.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良好的软环境即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认为,“一个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养它同雇员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创造一种家庭式情感,即经理人员和所有雇员同甘苦、共命运的情感”。《财富》杂志评出的最受欢迎的100家最佳公司中的几十家慷慨地为员工提供“软福利”——即那种能够进一步协调工作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各种便利,诸如在公司内部提供理发和修鞋等多项生活服务,以及免费早餐等看起来不起眼的福利,这为员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类福利使公司表现出富有人情味,接受调查的员工都说他们非常珍视这一点。目前,许多企业都定期举办各种宴会、联欢会、生日庆祝会、舞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管理者还可以倾听职工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总之,知识型员工要求获得尊重的需求非常强烈,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下属,平等对话,并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加强人际沟通。把企业建成一个充溢亲情的大家庭,使得员工有明显的归属感,而不是成为组织的边缘人。 5.正确的激励 激励活动是由谁激励、激励谁和怎样激励这三个主要要素构成。正确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之所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詹姆斯所说: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激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自身是有规可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励必须考虑人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二,激励必须制度化、规则化,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激励具有全员性,即必须针对全体员工,这样才能起示范作用。第四,激励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美国的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知识型员工由于其文化水平较高,更多的是考虑其发展潜能和成就感,并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公正的报酬。所以,企业在进行激励选择和设定时应针对性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当然,还应该注意对工作进行设计,因为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激励因素。 6.加强员工的培训与教育 由于科技发展高速化、多元化,大部分知识型员工发现,知识与财富成正比例增长,知识很快过时,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收入。因此他们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能提供知识增长的机会。如果一个企业只给其使用知识的机会,而不给其增长知识的机会,企业不可能保证员工永远就业,当然也就不能指望员工对企业永远忠诚,同时,大多数高素质的员工在一个企业工作,并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工作挣钱,而是更希望通过工作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而企业举办的各类培训,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知识员工的这一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因此,在知识型员工更加注重个人成长的需要前提下,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 7.积极创造个体发展空间 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不懈地追求,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当员工感到自己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高级打工仔”时,就很难对企业绝对忠诚。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给员工创造个体的发展空间,给员工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更大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职位资源,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足够大的成就实现机会空间。当然企业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加强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如:目前已经出现的股权激励就是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的一种尝试。股权使得员工把自己的创新活动看成是一笔可观的投资,因而更能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趋向。股权激励是一种可行的激励方式,体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员工的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 8.管理方式分散化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常常不按常规处理日常事情。和这些人员进行交往时,传统的官僚管理作风只会碰壁,因此需对知识型员工实行特殊的宽松管理,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束缚之下被动地工作,导致员工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应该建立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信息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多渠道沟通,也使员工能够积极地参与决策,而非被动地接受指令,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如分散化管理,在信息经济时代,分散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管理趋势。在组织中拥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并不一定拥有较多的信息,电脑网络的存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平行的世界,知识型员工也由于自己的专长而自负,对权威的顶礼膜拜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为谋求决策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求得知识型员工对决策的理解,定期与雇员进行事业的评价与探讨,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施以“分散化管理”,应是信息经济时代管理的一种趋势。 员工管理论文: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资本的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宝贵资源。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降低知识性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流失原因以及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入手,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两方面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风险识别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与进步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技术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这种知识型员工的供需缺口,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创造了需求并提供了可能。知识型员工日益频繁的全球流动,成为当今社会人才流动的一大特点。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不可避免会面临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对人才尤其是知识型人才的争夺。如何减少本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降低流失风险,成为我国企业管理者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 一、 知识型员工及其流失原因分析 (一) 知识型员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最终都要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因此,他们与传统上听从命令或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的员工不同。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等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上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第二,他们了解自身具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因此他们更多地忠诚于自己的专业,而可能较低地忠诚于所在的企业;第三,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终身就业能力,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需要经常更新知识;第四,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第五,他们自由选择企业,如果原有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可能会另谋出路。 (二)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 1.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因素。知识型员工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身知识的获取与提高。他们追求终身就业能力而非终身就业饭碗,为了更新知识,他们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因此他们希望到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流动实现增值。这种个性特征使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生在一个组织工作。据哈佛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离职原因调查显示,"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其他方面的特长"被列于众多原因之首。 2.企业因素。知识型员工可能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专业而非他们所在的组织,他们不断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事业的发展,而企业要求他们能够创造价值。这就产生了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在目标方面的不同。如果企业不能有效地统一两者的目标,使知识型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目标,那么就可能导致知识型员工的不满,进而造成他们的跳槽。从企业实践来看,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失的与企业相关的因素主要有:(1)薪酬不能反映他们的贡献或不公平的薪酬;(2)看不出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战略意图;(3)缺乏教育培训和事业发展的机会;(4)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认可;(5)承诺不能兑现;(6)缺乏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 3.社会环境因素。知识经济使知识更新加快,即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据美国的一份调查,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到1980年时,它所掌握的知识已有50%陈旧老化,到1986年完全陈旧过时。知识陈旧周期的缩短使知识型员工为了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中能更快获取新知识而加快了流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知识型人才仍是稀缺的。以新兴行业的信息产业为例,据国际数据公司介绍,2000年全世界共有160万个左右的职位空缺。于是,一个出色的人才通常被几家公司争夺。人才的稀缺程度越高,人员流出的拉力越大。 二、 知识型员工流失的风险识别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企业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率能够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引进高素质员工,淘汰不合格员工,使企业保持活力。但是,如果员工流动过于频繁,企业缺乏一个比较稳定的员工队伍支撑,尤其是如果没有对组织保持忠诚的知识型员工的支持,企业必然会因缺乏人才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本文中所说的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指的是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流失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其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风险。 1.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带给企业的将是极大的损失,尤其是当这些知识型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或另起炉灶时,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世界著名的英特尔公司曾经历过类似的一个教训。公司创业初期,天才设计师费根设计的第一代微处理器8080一炮打响,该产品给公司开创了巨大的市场。意想不到的是,费根在关键时刻离开了公司,并带走了另两名重要的技术人才,在外面重组了一个新公司,推出了比8080还要先进的新产品,很快将英特尔的市场抢去。这个沉重的打击,使英特尔几乎一败涂地。若干年后,英特尔才重新崛起。 2.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由于知识型员工掌握某种专门的技能,所以一旦他们离职,企业可能无法立刻找到可替代的人选,那么这一关键岗位在一定时期内会空缺出来,这势必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甚至可能对企业形成严重的损害。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了知识型员工的集体跳槽,那么企业面临的风险将是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假如不及时补充,面对的必然是死亡。 3.知识型员工的离职使企业必须重新招募和培训新员工以满足对人员的需求,这就需要支付相应的招募和培训费用,有时还要付出赢得新客户所需的成本。知识型员工属于稀缺人才,需要企业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获取,而且招聘来的新员工是否胜任工作,是否能融入企业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风险。 三、 知识型员工流失风险管理策略 通过上述对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的分析和流失风险的识别,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将流失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避免风险事故(这里指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发生或将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即采取风险的防范措施;二是风险事故发生之后,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即采取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风险防范 这是一种旨在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先的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它强调积极的激励,减少员工的流动意愿,从而降低流失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运用现代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建立知识型员工与企业间的新型忠诚关系。 1.树立企业与员工是合作伙伴关系的理念。该理念承认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能够对知识型员工产生持久的激励效应,从而降低其离职意愿。比如,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知识型员工可以与企业经营者一同参与企业决策过程,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认可与尊重;在报酬方面,除了工资收入外,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的知识型员工还需要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和分配,具体可以采取员工持股或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使员工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离职意愿;作为合作伙伴关系,知识型员工还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工作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自主权要求。有了这一理念,诸如参与管理、股票期权、自主管理等激励方式也就有了理论基础。 2.营造一个充分沟通,信息知识共享的环境。建立一个信息知识共享的电子化互动平台,使知识型员工能够自主方便地了解到各种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一方面增加了知识型员工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开放式沟通,还可以随时了解和关注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对员工流失的防范。 3.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建立一整套面向未来的培养计划。知识型员工追求对知识的探索,追求提升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资本以及高层次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培训机制,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学习发展需求,使知识型员工不必跳槽到其他企业也能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减少了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可能性。 4.帮助知识型员工自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知识型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率。例如,惠普公司在因特网上为员工提供技能和需要自评工具,帮助员工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计划。这是该公司员工流失率远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知识型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强,可以考虑在企业内部创建公开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以便知识型员工控制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企业只在必要时,提供给知识型员工相关信息,协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的特性和价值观,使他们准确定位,发现自己"心目中的职业生涯路径"。 5.实施内部流动制度。某些知识型员工本身就有较强的流动倾向,其流动具有某种必然性,他们或者是由于对原有工作失去兴趣,或者是想尝试新工作以培养新技能。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迎合这种需求,减少离职倾向。比如,通过实行工作轮调,可以帮助员工消除对单调乏味工作的厌烦情绪,使工作内容扩大化,丰富化;或者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公开招聘,使愿意尝试新工作或愿意从事更具挑战性、重要性工作的知识性员工能有机会获得新的职位,从而满足了其流动意愿。如SONY公司定期公布职位的空缺情况,员工可以不通过本部门主管直接去应聘,如果应聘成功,则可以得到新工作;如果应聘不上,则仍从事原工作,同时等待下一次机会,而且不必担心会受到原主管的偏见,因为整个应聘过程是保密的。事实证明,内部流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 6.招聘新员工时挑选与组织相适配的知识型员工。近来的研究显示,几乎80%的员工流失与招聘阶段的失误有关。同时,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流失的员工不能适应工作要求,而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该企业的文化。为了减少流失率,在引进新员工时就应严格挑选程序,注意知识型人才的态度、个性和行为要与组织相适配,进行基于文化的招聘过程。之后还要通过告诉新员工怎样工作,怎样与员工相处,怎样获得帮助等,使他们更快地融入企业,避免因知识型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冲突而造成的流失。 (二)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为了减少事故所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控制性措施,即当知识性员工流失时,采取一定的策略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害,使损失最小化。具体措施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建立一个电脑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将企业内外部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集成为一个信息包,可以方便和增强管理者对这些信息的管理。企业内部信息包括在职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人才储备信息、员工工作动态跟踪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企业可以随时了解知识型员工离职率变动情况以及离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根据企业以往的平均离职率,可以预测这一阶段的离职人员数,根据这一情况,提前从人才储备库中挑选后备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就降低了离职发生时岗位长期空缺的可能性。离职原因信息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用人、留人政策。企业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同业人员信息、同业人才需求信息、人才供给信息等。通过对人才供给状况的了解,企业可以快速有效地为知识型员工流失后的空缺岗位补充优秀人才;而同业人员信息中,了解其他企业特别是直接竞争对手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薪资福利水平和政策以及行业平均薪资水平,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制定本企业薪酬政策,防止因薪资问题而导致知识型员工的流失。 2.做好人才备份工作。这一工作有利于保证企业不会因某些关键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中断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做好人才备份,一方面要强化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培训,使某项关键技术不会只被一两人独占;另一方面,同一尖端技术岗位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同时攻关。像海尔集团,同一产品,不仅国内有研发小组,在国外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同时开发,即使有几名技术人员流失,也不会对企业产生太大影响。对于非技术岗位的某些重要职位,可采取设立后备人员的培养计划,让这?quot;替补人员"提前熟悉将来的工作,一旦发生这些岗位人员的流失,候选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从而降低了由于员工空缺而造成的损失。 3.重视运用工作团队,建立工作分担机制。项目开发通过运用工作团队来完成,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是团队中每一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降低因知识型员工流失而导致关键技术泄露的风险,因为每个成员都不可能单独完成整个项目和掌握全部技术,所以,即使某个员工跳槽到其他企业,也会因缺乏这样的团队而难以对企业构成真正威胁。对于某些掌握大量客户和业务的职位和部门,应建立一种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分担机制,获取客户和业务的某些重要环节和关键权力由公司统一管理。如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的各种信息统一录入公司数据库,并对客户进行后续的服务和维护。这样就避免了因某个知识型员工的流失而造成大量重要客户的随之流失。 4.合同约束。合同约束即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前,采用契约的形式规定员工对企业的义务,约束其行为,目的是为了防范由于员工流失而给企业带来损害。如企业可以与知识型员工事先签订"竞业禁止"协定,要求员工在离开企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与本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工作。企业还可以在合同中规定如果员工离开企业,需要继续为本企业保守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同时规定相应的补偿措施。在这一方面,企业应十分重视运用已有的《专利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担保。这是一种将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转移到企业外部的有效方式,其实质是保证人承诺对被保证人的行为不忠、违约或失误负间接责任。具体来讲,当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向用人企业推荐知识型员工时,使其承诺对所推荐员工在应聘、工作、离职过程中的弄虚作假、失误或违约等行为负间接责任 。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流失风险管理来说,比如可以要求保证人承诺员工在规定期限内不得随意辞职,否则由保证人支付赔偿金。当然,为了取得这种承诺,员工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向担保人支付一定的担保费)。这样企业就把由于员工流失或行为不确定带来的风险损失转移到了保证人,即职业介绍机构、猎头公司或推荐人身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具体操作时必须遵守劳动法有关员工权益的若干规定。 员工管理论文:试论农村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管理 论文摘要:农村供电所是县供电企业的派出机构,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改变了原有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取消了乡电管站由供电所统一管理,这样农电安全管理的范围扩大,逐步健全和完善农村供电所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安全是前提。但多数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较为淡薄,文章分析了现今农村供电所安全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村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强化安全教育要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强化训练、创新方法,推动供电企业实现科学、安全发展。 论文关键词:供电所;农电员工;思想教育;安全生产 农村供电所是县级供电企业的一线生产单位,具有人员多,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等显著特点。他们不仅是服务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一个安全管理的重点群体。这些员工由于大都不是科班出生,在工作中,部分员工仅凭经验做事,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目前,在国家电网公司规范、标准的安全管理制度下,仍存在少部分员工未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导致他们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农村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管理势在必行。 一、农电员工安全思想教育存在的误区 在日常工作中,许多领导对安全工作抓得很紧,但是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却抓得很松,存在着几种认识上的误区。 1.安全问题存在低估性 许多人认为,随着企业管理的日益规范,安全制度的日益完善,安全设施的日益完备,员工的思想教育已是老生常谈,只要在工作中多注意、多监督、多检查就可以。一些员工也认为,只要不是高空作业,戴不戴安全帽无所谓,只要不是重大问题,带电作业无所谓。导致出现安全问题时,常常后悔莫及。 2.教育过程存在克扣性 为了防范于未然,国家电网公司把安全生产工作排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会议、培训、交流、观摩、考核等手段促进安全管理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可是,这些安全生产指示在一些基层供电所所长传达的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个别员工认为,安全工作天天喊、日日谈,一点新意也没有,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上级安全生产指示及文件精神层层衰减。 3.教育形式存在应付性 为了加强安全教育管理,许多基层供电所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旨在提高员工素质,但由于个别供电所安全教育培训未落到实处,导致教育形同虚设。个别供电所的教育培训只是设置一两个简单的项目,然后便草草收场。有的善做表面文章,偏重形式,安全活动形式次数不少,记录也很工整,台账做的赏心悦目,各项制度应有尽有,但实际上只是做足表面工夫,以应付检查。 4.惩治机制上存在宽松性 对安全教育抓得不力,导致对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只要问题不大,后果不严重,干脆通过经济处罚,一罚了之。一些工作原本积极主动、遵守纪律的员工会认为,出了问题也不过如此,自己以前的小心谨慎似乎太不合时宜,于是上行下效。长此以往,使一些基层供电所违章作业现象屡见不鲜。 5.重惩罚轻教育 我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使其不能,教育使其不为,奖励使其不怠,严惩使其不敢”,也就是制定规范让其遵守、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技能、进行鼓励让其自觉执行、严格惩罚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但一些供电所在处理安全生产事故时,往往以罚代庖,不重事后分析,不重经验的吸取,面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仍然不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的整体管理水平。 上述几种现象,对基层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也给今后的员工安全思想教育管理增加了障碍。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供电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处理好供电所安全生产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农电员工安全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基层供电所是县级供电企业生产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安全管理状况在县级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几点加强新形势下基层供电所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 1.提升思想认识 针对目前安全生产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弱势以及在安全思想意识上的问题,农村供电所应该组织全体员工结合自身工作,认真查找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雷暴雨天气,认真剖析目前抢修和检修等工作中是否存在违章行为,农网方面要切实做好《安规》、“三防十要反六不”等知识的集中培训和考试;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作业的培训和指导,规范检修和抢险流程,同时做好施工现场作业和抢险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并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作风提升工程,加强执行力的灌输和安全生产形势教育,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2.提高安全认识 安全生产是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员工只有思想上重视了,安全生产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基层供电所要全面提高认识,尤其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把对安全有一定认识变为意识成为常识。要积极引导员工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之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思想,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要不断强化安全理念灌输,把安全管理深入到员工心里,要自觉摒弃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是要通过考试、抽查、观看警示专题片、撰写学习心得等多种形式,把安全教育理念推向深入。 3.完善制度 要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思想认识,必须从完善制度入手。各供电所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仅要把制度写在墙上,挂在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管理秩序制度》、《安全工作奖惩制度》、《安全管理考核督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 4.强化训练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员工在生产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然而,施工现场的习惯性违章现象是供电所安全生产中的一种通病,某些员工做事凭经验,时间一长便成习惯,不良习惯就导致违章,最后出现事故。为此,要不断加强他们的日常训练,采用军事化管理,检验落实安全措施的程度。领导干部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施工现场,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同时,要以改不良习惯为抓手,强化员工的安全教育,全面规范工作流程,全面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对训练不刻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要予以严肃处理,直至停职反省。 5.创新办法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大力破除思维定势。要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载体活动。 (1)创新谈话方式。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重沟通和交流方式,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当前,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方略中,员工对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持反感态度,基层领导应该及时变换方式,采取征求意见、促膝谈心等手段,和员工面对面交流,让员工产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和舒适感。注重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多讲白话,少说大道理,多做实事。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更有说服力、感召力。 (2)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提高素质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让广大员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要加强引导,充分利用本所自然资源引导员工学习安全理论。要不断加强员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和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主题征文、典型报告、案例分析、自制《安全专题片》、编写《供电安全三字经》、开设专题网站等形式,让一线员工登上讲台做主角,谈感受、谈经验、谈体会,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感化身边人、引导身边人。 (3)创新活动模式。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活动模式,可以结合本地员工实际,举办安全运动会,组织员工分成对抗小组,把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安全要点设置成内容新颖、具有实效的安全运动项目,如铺设消防水袋、干粉、泡沫灭火、变压器抢修、同舟共济等安全趣味比赛,让他们既高兴参与,又寓教于乐,既达到教育目的,又实现技能增长,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6.加强组织队伍、干部职工、文明党风的思想建设 一是加强骨干队伍能力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有能力的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廉洁型的农电干部队伍,党委要重点做好供电所所长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农电党支部和供电所核心小组要重点做好供电所班组长和党员骨干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为加快供电所的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二是加强干部职工的作风建设。加强农电干部职工的作风建设,关键要做好农电干部职工的思想转变工作,尽快将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由过去的施工队式散漫作风向现代企业职工的规范服务作风进行转变,增强干部职工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让“服务无小事”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要根据供电所的特点,着重建立和健全有效的财务、物资、工程等“三重一大”方面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推进厂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活动,深化反腐教育,强化供电所干部党员和职工的法律意识、廉政意识,积极开展以“发展、和谐、创新”为主题的“和谐企业”教育,实现供电所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服务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保证。 当然,在加强农村供电所员工安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不懈、创新创优,始终把加强员工的教育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推动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供电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员工管理论文:浅谈如何搞好员工动态管理 员工,是企业之本,其素质如何,是企业活动效率的决定因素。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宣称:"你可以剥夺我的一切:资本、厂房、设备,但只要留下我的组织和人员,十年以后我将又是一个钢铁大王"。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成功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当前,我们国有企业面临的改革任务很多,但千头万绪,就是如何把人改好,把人事激活,实行员工动态管理就是激活人事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如何搞好员工动态管理呢? 一、从企业兴衰的高度,充分认识员工动态管理的意义。 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一个国家要昌盛,首先必须提高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要兴旺,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员工队伍,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国有企业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些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如质量意识、危机意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不强及等、靠、要思想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势必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海尔的成功、许继的前进,有一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人事制度改革是企业改革的中心内容之一。在员工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符合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员工动态管理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折腾了后进层,促使后进向先进转化,必然会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正是当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通过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员工动态管理是企业腾飞的一个推进器。 认识员工动态管理的意义还必须澄清和纠正一些糊涂认识及错误观念。在实施员工动态管理中,个别职工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如有的人说:对职工实行末位淘汰是瞎折腾,是领导工作简单化的表现,更有甚者说什么动态管理是挑动群众整群众等。这些认识和观念无疑是错误的,必须批判和纠正。事实恰恰相反。近年来,公司通过OPM管理,淘汰了少数后进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企业对每一位员工是负责任的,并且通过末位淘汰制度的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较好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了危机意识、市场观念,有的单位还把动态管理机制引入日常工作难点的管理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效益的提高。 二、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制定工作目标体系。 工作目标的建立对于员工动态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工作目标很多,企业要有整体目标,部门要有部门目标,每个职工都应有本岗位的工作目标。没有工作目标就没有工作方向,没有工作目标,企业就无法组织经营活动。做为企业组织要充分认识工作目标的激励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各个工作目标构成相应的员工工作考评依据,没有目标就无法进行考评工作。所以说,企业内部工作目标体系的建立是搞好员工动态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员工动态管理要量化工作目标。我们现在进行的干部考评也好、一般员工末位淘汰也好,在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上量化的少或量化的不够,而非量化的因素比较多,这就容易形成绩效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工作任务完成不好的也可能得分比较好,和事老工作不得罪人,会来事,也可能得分不低。反而敢抓敢管、工作成绩突出的也可能拿不到优秀票。这种情况虽不是一般规律,但也确实影响考评的公正性。因此,在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中,企业必须逐步建立其量化的工作目标体系,上至企业组织、经理、书记,下至各岗位员工都有量化的工作目标和标准,而且这种目标和标准量化的程度越高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工作绩效考评的人为性,增强其从定量分析到定性确定的科学性。 工作目标的制定要实事求是,跃而可及。工作目标不能随意确定,要考虑其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做到两者的结合。工作目标不可定得过高,因为过高实际上是空的,脱离实际,跃而难及,有害无益,况且对承担工作指标者不公。但工作目标也不可定得低了,因为低了躺下就能摘到苹果吃,不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实现工作绩效最优化,同样不可取。这就要求我们做好调研,全面考虑企业历史的、现在的、同行业、同机构的、同部门的、同岗位的、同工种的工作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工作标准体系,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员工奋进追求,努力实现目标,促进企业效益递增,又有利于对企业和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 三、以对企业和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搞好员工工作考评。 员工动态管理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工作目标的制定只是解决了工作考核的依据,但如何进行员工工作考核,考核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员工动态管理的效果。员工工作考核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努力做好员工动态管理的宣传教育。 在企业,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思想。员工动态管理催人奋进,促进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与升华,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员工动态管理能够培养广大员工奋发向上,开拓创新,挑战市场的思想理念氛围;员工动态管理,淘汰了少数人,但维护的是企业整体利益,维护的是企业广大职工的利益。为此,在进行员工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工作中,自始至终应贯彻"三个代表"思想,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把动态管理的意义讲透,道理讲明,坚决澄清和纠正少数职工的糊涂认识和错误观念。把企业员工动态管理的意图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工作的阻力,收到更好的效果。 2、工作绩效考评应当坚持量化标准,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 前面谈到,员工工作绩效考评要建立量化标准,那么在实际考评工作中,也应坚持量化标准这一原则,尽可能的减少主观随意性。量化考核程度越高,越能反映工作绩效的客观性。以往有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的工作考评有点类似于民意测验,在一定条件下很可能出现一定的偏颇。当然,要做到全部量化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总之,员工工作绩效考评越量化,越科学,越量化,越能服人。 3、不断提高考评者的素质,严密组织考评工作。 考评是为员工工作下定语,为人事调整、奖励或淘汰提供依据,同时也大大有利于企业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和谐。由此可见,考评工作之重要,考评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考核的效果。因此,在员工考评中,运用一定技术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考评者的能力素质,让其掌握考评的标准和内容,熟悉考评对象工作的特点和有关情况,用好组织和广大职工给予的考评权力,抱着为企业负责,为职工负责,为自己负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被考评人进行考评,绝对不能因个人的思想好恶、感情偏见代替考评事实,同时要始终把握正确的考评方向,严密组织考评工作,能够识破个别行为不端者,防止不测事件发生。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考评。严格就是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有认真的考核态度,有严格的考核规定和严格的考评程序、纪律和办法等。程序不严格,不统一,就会出乱子,考评不严格,就会流于形式,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被考评者的真实情况,而且还会产生消极的不良后果。 4、控制和消除人为误差,保证考评结果真实准确。 在当前,由于员工工作考评中客观标准的不确定性和量化考核程度不足等因素,难免会存在一些考评者的主观随意性,加之企业组织内部各单位参与考评的群体不同和认识差异,对考评尺度的把握很难一致,造成不同单位之间分数不完全等阶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做到三点:一是严格执行随机抽取考评者制度,决不允许参评单位自己指定人员(有规定范围的除外)。二是在综合评价统计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去掉极端高分和极端低分,以此去掉考评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三是党组织要加强领导和控制,全面分析员工工作考评标准的变动因素,衡量每个员工的德、能、勤、绩,最后做出评价分析。 5、结果公开,注意反馈。 考评的结果要向本人公开,这是保证考评民主的重要一环。考评结果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在公开时加以区别。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被考评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解决自己不容易认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考评成绩好的员工再接再厉,继续保持前进的主动力;也可以使绩效考核不好的员工心悦诚服,改正不足,奋起上进。在考评结果公开之前要做好反馈工作,特别是对末位淘汰的员工,组织上要指定专人与其谈话,反馈考评情况。要根据反馈对象的个性特点,做好谈话准备,态度要严肃中肯,推心置腹。要实事求是地指出被淘汰者在思想作风、劳动态度、纪律观念、团队精神、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存在什么不足,把问题要讲明谈透,决不能不负责任的耍官腔,说含糊话。在反馈考评结果的同时,也应当肯定末位淘汰者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给其鼓励和信心,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动态管理的教育作用。 6、要赏罚严明,奖惩兑现。 赏罚严明本身就是治企之道。如果只是搞员工动态管理的其它过程,而缺少赏罚奖惩原则,那么动态管理也就毫无意义,肯定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为此,通过动态管理,对那些工作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说的话、许的愿要算数,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而对那些因表现不好被末位淘汰的员工,要严格按文件规定,该下岗的下岗,该减薪的减薪,该转岗的转岗,决不能有"法"不依,更不能搞变通办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把动态管理落到实处。
信息管理学论文: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分析 摘要:论文对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统计,从参考文献类型、来源期刊、高被引图书及学位论文所属机构等内容进行分析,旨在了解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历届硕士的学术旨趣和对本领域国内外期刊及重要信息源的了解程度,以期为提高我院研究生乃至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硕士的培养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法 学位论文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等特点,属于灰色文献。[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河南省图书、情报、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内学科排名处于中上水平,[2]故对其历届硕士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硕士培养现状具有一定代表性。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全面体现申请者科学能力与学术水平重要标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文献需求特点与利用规律,对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有重要指引作用。 1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程序 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文献的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3] 本文的数据来自郑州大学自建的数字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检索期限为2002 年~2013年12月。检索到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论文共计306篇,提取参考文献共计17730条,其中,中文文献13131条,外文文献1975条,网络文献2624条。中文文献占总参考文献的74%,外文文献比重为11%,剩余的15%为网络文献。 2 参考文献分析 2.1 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期刊[J]等,其中期刊比例为69.28%、图书比例为13.81%、学位论文比例为8.09%。期刊作为研究人员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科信息的重要园地,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参考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参考文献期刊来源可以揭示论文作者对学科期刊信息源的掌握及利用情况。中文期刊来源1475种,外文期刊来源645种,根据布拉德夫定律可知,参考文献期刊主要来源分别为38中文种刊物及25种外文刊物。篇幅限制仅列出前十种期刊,如表1。 表1 期刊来源分布 如表1所示,对比中英文参考文献被引频次,从侧面印证我院硕士以中文参考文献为主的情况。另一方面参考文献大多来源于质量较高的期刊。但是非核心期刊及开放存取期刊也应受到关注。 2.3 高被引图书。与期刊不同,图书内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图书内容的观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分析高被引图书并推荐硕士研究生阅读,有助于夯实其基础理论知识。中文图书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管理导论及档案学概论,文献学和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等。而外文图书涉及主题相对分散。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主题相关度及时效性有一定的关系。 2.4 高被引学位论文所属机构分布情况。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参考其他机构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形成学术氛围相互参考借鉴之势,将有利于学科的蓬勃发展。 表2 被引论文机构分布 通过对比表2可以发现,参考学位论文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大多开设有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未开设的院校也在参考之列显示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交叉趋势。同时在外文学位论文机构中发现有Ischool成员学校,作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专业名校,这些机构开设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相关课程,对本院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开设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5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位论文收录情况。1999年~2013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共培养306名硕士研究生(在读不计入此统计数据内),数据源于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学位论文系统。对比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共收录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硕士学位论文233篇,万方数据为201篇,因此可以确定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收录得并不完整。 3 引用参考文献规律总结 3.1 文献引用规律总结。通过以上大量真实数据的统计及对比分析,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信息需求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参考文献需求量大,缺乏个人见解。经统计,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为60篇,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大多能够为自己论点提出较科学合理的理论论证,但也不免有所罗列参考文献观点缺乏学位论文作者自己独有的思考出现,同时还有参考文献主题与学位论文主题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存在。 (2)引文参考类型多样化、信息需求面广,学科交叉渗透趋势明显。参考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全面性、多样性等特征,参考文献涉及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也明确地体现了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具有交叉性学科特性。 (3)需求语种单一,主要以中文为主。目前对参考文献的需求仍以中文为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研究的语种信息源较为闭塞。情报学作为世界性学科,其他国家对情报学的研究理论具有较高的参考学习价值。在对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去了解国际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发展,拓宽视野,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社会已有的信息资源。 (4)与其他文献相同,情报学和图书馆学文献也呈现出其一定的时效性,对文献信息需求多以一到五年为主。科技文献的推陈出新具有不可抗拒的规律,对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研究也应不断参考新观点,时刻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注入新鲜血液。 3.2 存在问题建议 (1)针对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备,数据获取、清理成本较高,从多种数据源整合、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规范等现象,院系应对此作出更加明确的要求。[4]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作为文献学方面高学历人才,更应该严格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撰写参考文献。同时在调查在读研究生学科背景情况基础上,开设必要的课程,加强规范化训练。[5] (2)笔者认为,针对高被引图书中的一些图书可以作为提高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推荐书目阅读,对国内开设图书情报专业院校的研究生专业经典文献阅读有积极借鉴意义。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及文献的迅速海量增长,造成学生信息及知识迷航。比如,“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及“知识管理”等高被引书籍的阅读,对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有较好帮助。 (3)注重文献时效性是图书情报参考文献的趋势,但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参考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早期文献,排除其中的高被引论文或图书及经典文献还有很大一部分。提示在读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注重文献时效性及论文新颖性、创新性。同时根据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收录情况,也给在校生文献调研以启示,仅仅依靠中国知网进行中文文献数据源的采集是不够的,可以结合万方数据及维普网将检索结果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数据集。 (4)针对文献需求量大,语种单一的问题,可以开设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为研究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信息收集路径提供更广阔的路径,构造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管理学论文: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Axel Kuhn博士访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13年9月23日、24日下午,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y Erlangen-Nuremberg)的Axel Kuhn博士给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师生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徐丽芳教授主持,系副主任张美娟教授、姚永春教授、许洁博士和出版科学系的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参加了讲座。 23日下午的讲座主题为“德国的图书产业和图书市场”,主要面向信息管理学院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专业的本科生。Axel Kuhn博士从出版商、中间商、零售商、书商协会等方面对德国图书产业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并通过一系列商业数据展示了德国图书市场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情况。此外,他还分享了关于德国图书电子商务的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当前德国图书电子商务的成功之处与不足。讲座结束后,Axel Kuhn博士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24日下午的讲座以“数字环境下的德国国民阅读现状”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信息管理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前来参加。Axel Kuhn博士从经合组织和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的两个调查项目讲起,展示了德国国民的阅读频率、人均阅读量、家庭藏书量等阅读现状,分析了德国国民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动机。他指出,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伴随着移动阅读器的广泛使用,读者的阅读模式、情境、习惯和体验正进一步分化。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是德国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武汉大学于2007年与其正式签署《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合作框架协议》和《武汉大学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图书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交换项目协议》,为双方的学术交流和友好交往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几年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图书学专业交流紧密,专业合作计划与交换生协议顺利开展,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本次Axel Kuhn博士来武汉大学做讲座,对开阔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双方的学术交流、激励学生的专业学习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信息管理学论文:“信息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探讨了“信息管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内容,并提出了两种改革措施,强调了知识更新与案例分析的重要性。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知识更新;案例教学 0 引言 大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状况,因此大学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管理学”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必将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1 课程概述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对现代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认识,培养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相关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素质[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信息、信息管理的内容、特征,信息的交流传递,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机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信息管理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知识更新,了解行业发展状况 2.1.1 介绍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英特尔主席安德鲁·格罗夫在“CEO的思想”中的一段话为信息管理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做出了生动的注解:“如果你观察互联网技术,那里有很多创新的商业方法,以网络为基础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它们问世得太快以至于方法M尚未开始展开,一种更好的方法M+1又出现了。并且说‘不要麻烦用那个了,用我吧。’”[2]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数字化环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样也深刻地改变着信息管理机构的运作与服务方式。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中国各类企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情报信息的价值,从而激发更多高质量的信息需求。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新一代的信息管理者们能够清楚的了解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培养对信息进行准确获取和判断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介绍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的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信息管理行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及趋势,可以采取在每节课的开始向学生介绍,也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搜集最新的资料,课上再与大家分享讨论。这样就可以使知识随时更新,不至于陈旧落后,也使该课程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2.1.2 举办讲座或观看讲座视频,增加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 在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都会邀请客座讲师和兼职教授专家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见解;在国内,如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也会邀请业界知名企业的从业人士走进课堂,向学生介绍行业状况、企业理念、产品体系架构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专业人士的言传身教可以使学生对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给学生带来全新的知识与理念。与时代接轨,增进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深度,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其思维方式更加向专业信息管理人员靠拢,提高专业素养,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因此,有必要举办相关知名人士的讲座,使学生和他们面对面接触,培养学生的实战精神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若没有此条件,观看讲座视频也可达到类似的效果。 2.2 走出课堂,深化案例分析教学法 2.2.1 精选案例,深入剖析 案例教学法为“信息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其中案例的选取又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我们可以选取国外成功案例,如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集。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创新性来说,国外的一些企业还是遥遥领先,新一代大学生的肩上肩负着富强兴国的重任。因此我们可以选取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管理理念,学习其先进思想,将精华部分总结出来,应用于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中。 其次,选取一些典型的中国企业进行信息化分析,如中远集团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招商银行信用卡与电子银行发展的案例、神州数码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与业务转型的案例等考察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这些企业中应用和发展状况,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它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良建议。 第三,从企业、政府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中选取典型案例多角度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而不同的工作单位对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如何具体解剖不同组织的管理特点,并根据这种特点选择建设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对很多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此应从学生就业取向的多样化入手,从多个角度对企业、政府机关及其他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功能需求提炼和概括的水平,也有助于学生领悟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经验与教训,能让学生对各类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构造有大致的了解,为以后走上就业岗位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2.2.2 增加小组讨论与同学提问,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美国高校十分注重实践,几乎全部高校都开设了研讨课,并将其作为学位要求之一。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其图书馆学信息学课程中有9门讨论课,占开课总数的12%[3]。 这种讨论课以小班为主,根据某一主题,设计论题及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研讨课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因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运用能力和潜能。与偶尔进行的测试相比,这种形式更能全面展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案例分析小组汇报时,其他同学可以对汇报小组的分析进行提问,若同学提问的积极性不高,老师可采用奖励机制,即提问一次加平时分。只有在相互的学习和竞争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深入分析,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2.3 走访企业,鼓励学生实地调查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的“信息管理学”课程均有实地调查实践的课程要求。走到企业中去,使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管理系统的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对将来自身的发展很有帮助。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企业作为访问对象,让学生通过和该企业管理者或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结合网上搜集资料,了解该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然后小组制作PPT分别汇报展示。可以选取我们比较熟悉的、容易走访的企业,如沃尔玛、诺基亚、星巴克等。 3 结语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爆炸、信息增长等问题将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临巨大挑战,“信息管理学”的改革要求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针对“管理信息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改革对策,希望能对该课程的教与学起到些许的参考价值。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一方面教师能通过教改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通过教改激发学习热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就业乃至创业培养和凝聚某些点石成金的素质。 信息管理学论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生许洁受邀参加第七届欧洲学术出版会议 2012年1月23日,第七届欧洲学术出版会议(Academic Publishing in Europe)在德国柏林召开。作为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代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8级博士生许洁受邀参会,并进行了题为STM Publishing in China: overview and opportunities in open environment、为时45分钟的主题发言。 欧洲学术出版会议是欧洲地区图书馆、信息管理和出版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学术会议。与会者包括国际学术出版商、信息服务提供商、数据库运营商、信息管理及出版学者、欧洲学术图书馆联盟成员、欧洲学术出版商协会会员等。 该学术会议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七届。本届会议由德国联邦科技与教育部主办,在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举行,吸引了164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与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语义网、数据和出版”,为期三天的会议中,来自励德・爱思唯尔、施普林格、欧盟委员会、荷兰皇家图书馆、丹麦国家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的近20位专业人士和学者专家分别从出版商、图书馆、研究机构等不同角度,对数字时代的学术信息交流机制、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进行了主题发言。许洁同学的发言主要从开放存取出版和社交网络两个方面介绍基于互联网的正式和非正式学术交流机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对比中西方学术出版产业的异同。 据悉,欧洲学者和专家对网络时代的中国学术出版和信息交流现状表现出浓厚兴趣,表示希望通过和信息管理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等合作方式来增进对中国学术出版产业和学术研究现状的了解。(居森林) 信息管理学论文: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摘要]回顾1985年以来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现状,最后从学科定位、科学研究和学位点建设三个视角提出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医学图书情报、医学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现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本文对20年来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索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1、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回顾 1.1 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程 1.1.1 医学图书情报阶段(1985-1992) 1985-1987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先后批准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专业。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学图书和情报部门中学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有10门: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医学情报学概论、图书分类学、工具书概论、情报检索语言、医学科技情报检索、医学情报分析与研究、期刊资料管理。在借鉴世界和国内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经验基础上,为探索我国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以及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1.2 医学信息管理阶段(1992-1997)1992年9月,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将“情报”改为“信息”,国家科委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2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掀起了全国图书情报院系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更名浪潮。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情报专业”调整为“信息学专业”,并归类于“历史学”学科门类(可授历史学、文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情报”改“信息”对于中国情报学研究以及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也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湖南医科大学等四所传统医学院校也相应更名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逐步形成以信息管理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方案。 1.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997-至今) 从1997年4月开始,原国家教委组织了对当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在管理学门类下,首次设立了一个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组建的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中,信息管理专业名称被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科技情报等专业名称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取代。我们常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药学方向)简称为卫生信息管理(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院校有: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专业;2008年南通大学获批“医学信息学”专业。到2009年,有49所医药类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专业。 1.2 医学信息管理研究生学历教育发展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在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中设置培养方向完成硕士乃至博士学历教育。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则多放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二级学科。1984年至今,已有10家单位依托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一些单位还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学等专业招收硕士。 2、医学信息管理学学历教育现状 2.1 本科学历教育现状 2.1.1 本科学历教育概况本科学历教育情况见表1。从时间上看,1998年前有四所院校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专业调整之后增长为49所,学科发展态势喜人。从空间分布看,9省市有三家以上院校开展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8省市有一家医药院校开设本专业,高等教育大省发展尚显不足;9省市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空间上的分配不均衡说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设置有待加强。从院校属性看,有38所西医教育高校;9所中医药大学;2所药科大学;7所独立学院,5所211、985工程大学。从专业名称看,专业设置体现在三处(2009年招生目录):①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0102);②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学(070408W)(目录外审批);③电气信息类:医学信息工程(080624S)(试办)。还有一些院校在其他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本科生,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2.1.2 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医药高等院校大多结合自己的医学特色对此进行细化,比如中南大学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拥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中国药科大学规定:本专业培养从事药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 2.1.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尽可能突出医学或药学特色。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各高校选择基本一致,即包括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方面,结合具体培养目标选择自主特色课程体系:一是从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衍生而来,融入现代图书情报学课程,比如信息分析与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二是以计算机等IT技术为主,主要面向卫生信息系统或医院信息系统。三是医学或药学特色课程设置。 2.2 硕士学历教育现状 2.2.1 硕士学历教育概况 自1984年,先后有10家单位获得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又以情报学为主。吉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招收信息工程、湖北中医学院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招收医学信息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等。这既说明医学信息管理发展前途方兴未艾,也说明交叉学科发展的无奈。由于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呈现杂乱无章的发展态势。 硕士学历教育情况如表2所示: 2.2.2 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现在各培养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办学实力上,其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在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扎实并有所创新,能够对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等图书情报学关注的领域有所建树;二是研究生在医学信息分析、研究、咨询等领域从事高级研发工作;三是培养面向各类机构培养高级人才从事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2.2.3 入学考试与研究方向:2010年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显示:从考试科目看,包括两类:一是考察常规图书情报学知识,多以信息管理或图书情报学综合形式出现;二是给出多个选项,供考生在图书情报学或生物医学内容上选择。从研究方向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医学信息分析与检索和数字图书馆(见表3)。 2.2.4 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理论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某一具体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及课程开设情况,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表4总结了2009年部分培养单位课程设置情况。 2.3 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至今国内还没有一家医药类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图书馆、情报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无疑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医学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积极探索博士层面的专业教育,创造各种机会尝试医学信息管理方面的博士培养机制。比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院校在其它专业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及卫生信息管理等方向的博士研究层次,积极为申报独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积累经验。 3、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策略 3.1 中美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比较 我国的医学信息管理学发展于图书情报学,在课程设置、教学上普遍侧重于医学文献信息的处理,与美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相差甚远。美国并没有单独倡导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而是将之融入在医学信息学教育中。美国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简称MI)的教学层次是多种多样的,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7种类型,但绝大多数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而且很多机构的重点是医学信息学的科学研究。这是因为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众多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课题也需要研究生来做。比较而言,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没有成熟的学科体系,缺乏博、硕士培养机制;教育层次上过多集中在本科阶段,这无疑限制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教育为主的学科建设制度阻碍了医学信息管理纵向和横向研究的拓展。 3.2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对策 3.2.1 关于学科定位:同美国相比,我国执行的本、硕(博)专业目录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不统一,没有针对医药信息管理的类目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桎梏。有学者认为在医学信息学或医药信息管理没有被正式列入学位目录的情况下,将其并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更有利于医药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鉴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有特定学科内涵,医学信息管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比如医学信息工程)归于此非最佳选择。笔者认为,在医学门类下成立“医学信息学”一级学科更为恰当,下设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信息统计等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成立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制订专业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在全国选择一些学术梯队、科研项目、专业发展上有优势的大学建立省部级乃至国家级学科基地,集中各种资源加强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3.2.2 关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多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就说明这一点。项目建设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只有通过大的项目研究,才能出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素质人才。然而,1999年至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显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246项,医学信息管理教育机构中仅有中南大学获得2项、南通大学获得1项资助,占总数的1.1%;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面,仅有中国医科大学获得1次资助。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大项目支撑学科发展。纵向研究上,要争取大项目支撑,产生大成果,以此带动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项目申报方面要突出交叉优势,力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等高层次项目资助;横向研究上,结合医学信息管理学的综合优势,开展与相关学科、国内外科研、医院等单位的联合攻关,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各教育机构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合作,用“抱团过冬”的意识发展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 3.2.3 关于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数量、质量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成熟和先进的重要表现。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位点集中在本科层面,既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使高等教育缺乏创新基础。医学信息管理学要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本科、硕士、博士一体的学位点体系。现阶段,在积极争取独立的博士、硕士位点的同时,还需依托现有的硕士点争取建立以医学信息管理为背景的博士点,比如情报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点。我们要“请进来,走出去”,让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了解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更需要医学信息管理教育单位合纵连横,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位点建设,努力形成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方向的二级学科乃至一级学科本科、硕士、博士一体的学位授权点体系,推动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 在学科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学位点体系,形成以信息管理和医学学科为骨干、相关学科为基础,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信息管理学科群”。在促进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发展专业信息管理教育的道路。 信息管理学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系统维护、软硬件组装、网络运行与维护以及信息统计分析与管理等能力的从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大大加快,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本文将围绕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合作共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学科体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1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 学科交叉融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科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简言之,学科交叉融合即为通过不断的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深入渗透和交叉,且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学科。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融合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以促进科学成就的产生。学科交叉融合因具备交叉、融合等特点,所以更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二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科融合则为广大学子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问等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学科交叉融合是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关注,且一些世界名校已经开设了跨学科研究计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共识。 2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阻碍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受到一些观念、体制、师资队伍等层面影响,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受到了阻碍。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2.1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观念淡薄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主要原因。一些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大多数是将研究的内容局限在某一学科之内。这些研究者普遍缺乏学科交叉融合观念,这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正是由于长期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使得这些科研人员形成了学术屏蔽,影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此外,受到一些学派壁垒影响,更是缺少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高职院校跨学科人才的培育。 2.2尚未建立学科交叉体制 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学科交叉融合的配套管理体制。目前,高职院校学科交叉融合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单学科组织体系的影响发展缓慢,这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交叉学科建设的巨大障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科边界明确,缺乏交叉;二是,教师编制明确,隶属不同学院;三是,符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尚未形成。建立学科交叉体制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的可靠保证。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建立起行之有效地学科交叉体制。 2.3学科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下,学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势必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的学科或交叉学科也会随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为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共建学科体系,必须建立起一支能够满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能够承接学科融合的大型项目,善于运用多种科研方法的学科队伍。这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应从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完整的机制支持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3.1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 高职院校科教人员必须树立起交叉融合的自觉意识,并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自觉参与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的交叉融合之中。同时,科教人员必须打破传统学科观念对自身思想的束缚,转变思想,去深入挖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和潜在联系,将二者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到彼此之中,在交叉与融合之中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此外,科教人员应积极参与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加深自身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不断地接触和掌握一些学科交叉融合中应具备素质与能力,将一些成果的学科交叉融合经验引入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合作共建学科体系之中。 3.2加强高职院校多学科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业在深入挖掘各专业教材内容基础上,寻找不同专业在课程上存在的相关性,从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等多个层面进行建设。具体如下:一是,教材编写。高职院校科研鼓励具备一定跨学科研究能力或潜力的教师参与多学科交叉教材的编写。也可以引入其他高职院校运用较好的多学科教材,在结合本校实际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二是,教学方法选择。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不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和融入。例如,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以及一体化教学法等。此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必须兼顾学生不同学科能力的考核。 3.3建立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独立的交叉科研中心是其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落实学科交叉科研中心,保证其的独立性。我国高职院校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并未刚刚起步,一些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早已在校内设立了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单分属于不同的院系,彼此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与共享。为发挥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作用,必须在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下,立足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就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交叉科研中心,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地交叉和渗透。二是,制定有效地运行政策。在保证科研中心独立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以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为宗旨,打破传统的院校之间的固有形式和学科之间的边界,鼓励院校之间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同事科研通过人才流动、资金投入以及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科交叉科研中心的具体运行。 3.4强化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 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的保证。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建设应从高职院校和科教人员自身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高职院校角度讲,应定期组织不同学科的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跨学科研讨活动,通过术交流提升科教人员的血水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创新思想的产生,为学科交叉融合以及新学科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或者定期安排科教人员参与学术会议等。二是,科教人员自身应注重多学科发展。科教人员应丰富自身学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在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营养的基础上,提升学术发展的高度。 3.5给予完整而有力的机制支持 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整的支持机制,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就近专合作共建学科体系提供机制支持。完整的支持机制应涉及跨学科招生机制、激励机制、交流机制等三方面。具体如下:一是,建立跨学科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时,可依据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跨专业招收一些学生。这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多学科交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可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二是,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制定灵活的激励机制,从职称评定、个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教师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为一些优秀的科教人员提供进行深入研究软硬件条件、创造参与一些学术活动的机会。三是,建立多学交流机制。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思维的碰撞成为可能。高职院校通过定期开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教人员进行跨学科交流提供机会。同时,可以以一定的多学科融合型项目作为牵引,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引入项目之中,使科教人员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到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当中。 4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立足本校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各子学科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实现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对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专业教学科研进步,乃至相关学科人才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与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服务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本文关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展开的研究,仅为抛砖引玉,此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在后续阶段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作者:柳惠秋 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学论文:病案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设计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不断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网络课程建设成为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结合相应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应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1]。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际应用。 1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网络教学设计的依据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大部分都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过程较单一,以讲授为主。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在当下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设备逐渐普及的条件下,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能够随时完成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2]。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可以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意义的建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实施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理想手段[2]。 2《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作者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实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实现推进病案信息网络教育的发展。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策略。结合课程不同章节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灵活多样。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了多方面,如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媒体形式的选择,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课后的练习与反馈,综合评价等方面[4]。现就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2.1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 《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为医学院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是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中较有特色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探索更适合交叉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本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5]。《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是已经具备了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管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专业知识的学生。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来确定学习目标,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正确掌握病案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国际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分类标准,病案统计方法,病案信息的质量控制;熟悉病案信息管理组织部门结构,病案与随诊、病案与医疗保险,病案与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了解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病案信息管理学》是卫生信息管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病案信息学》为蓝本,参照病案信息技术专业技术考试大纲,采用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完成。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网络课程,贯彻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2分析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媒体 网络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设计,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而成[6]。在选择教学媒体、教学互动设计、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需考虑到传统教学不同之处[7]。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在《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中,采用了大量病案科实际工作的照片、录像等多媒体素材。以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案管理过程。教学内容开展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网络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内容都配有教学目标、章节学习提示、相关难点重点、课后推荐阅读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视觉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学习环节难易适度,与病案管理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2.3创建自主交互的学习环境 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8]。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正是自主学习和情景创建。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课程能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提供一个快捷、方便、高效的平台。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病案科见习照片及相关资源,列出了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课后作业及相关教学资源。学生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交互性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体现在教学平台、教师、学生三方多向的交流。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提问、作业、课后讨论等模块,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4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8]。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反馈,具有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7],对教师、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课程的特点,评价方式采用了作业评价、测试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在网络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各种测试结果的统计分类比传统教学有明显优势[9],同时根据测试分数可直接展示知识点掌握情况,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反馈,不断完善教学。 2.5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和情况 某校近两年内开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从2015年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推广《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应用。网络课程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通过网络课程的实施,补充了理论课堂上的不足。师生互动良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专业和学科的认识更加深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了教学新的含义。网络课程是目前教学改革中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未来将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燕燕 王甜宇 王赫楠 陈娜 孙艳秋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 信息管理学论文:探究式教学信息管理学课程 1引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目前高校信息管理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即围绕教师、教材、课堂这三个中心进行集体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内容上重视对教材现有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对教材外最新知识的延展,学习方法上强调对教材知识、答案的记忆却漠视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过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生生存”[1],并着重强调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该仅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具备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围绕这一观点,国内学校教育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并通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寻找能够弥补“填鸭式”教育模式缺陷的有效方法,其中,探究式教学是体现这一教育宗旨的有效途径。 2探究式教学概述 2.1探究式教学的思想起源 探究式教学思想是在现代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探究的思想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18世纪,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的提出,最初是由杜威提出。杜威是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他认为“探究是人类四大本能之一”,并极力主张“学习应该从做中学”[3]。而明确将“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是美国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他认为“传统课程是对科学进行结论式的静态描述,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科学知识不断发展的真相。”他还极力主张,“学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4]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在世界各国被广泛接受和快速发展,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5] 2.2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探”指的是对问题的“探索”,即发现问题和探本求源;“究”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即研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6]简单地说,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探究教学是以实际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为载体,通过设计一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学习,目的是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从探究中领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升科学思想的一种教学过程。[7] 2.3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核心,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更能让学生通过主体学习体验知识的动态构建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全面提高。像科学家一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知识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主旨,而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最好引导者。合理地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求知识的方法,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更能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变化主体角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而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教师不再单向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教师鼓励学生攀登知识高峰,并在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探究中,由于同龄人之间认知方式相近,同学之间的交流意愿增加,学生通过交流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增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化思维,更能提高其主动探求、动态认知知识的能力。(3)参与性强,重视知识的构建过程。探究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主要特点。通过学生自身参与实践,在问题的分析、信息的搜集、结论的整理中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不仅积累学习经验,更能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结论虽然很重要,但是在体验知识动态构建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有意义。 3探究式教学在信息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1)探究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前要将授课中的教材内容与授课对象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真实经验结合起来,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创设情境,制造玄机,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萌发灵感。具体包括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活动情境创设和环境情境创设四个类型,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情境创设类型。 (2)探究问题提出。探究问题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起点,是整个探究教学活动的焦点。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探究基础水平,问题可以直接给出,也可以把问题隐藏在某种情境下,让学生自己提炼问题。 (3)探究活动展开。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主动获得的知识比被动式接收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更能了解知识的动态构建过程。(4)探究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是探究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不仅重视探究过程的体验,也要重视探究的结论。通过成果的展示,学生们可以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文字或者语言表达出来,不仅锻炼综合能力,更能够在展示中获得知识的升华。 (5)探究结果评价。探究教学能否取得好的结果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待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要求教师对探究进行过程监控和成果评价,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回顾进行反思与总结,为下一次探究积累经验。在信息管理学的实际授课中,通过近4个月的探究式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仅积极参与课外调研活动,寻找方法解决所遇问题,而且乐于与同学们分享探究过程和成果,整个班级形成了自主积极、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 4探究式教学课堂应用实践中的教学启示 作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补充,探究式教学方式理论上有着诸多优点,但若想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教师在应用中应该遵循几个原则: (1)课堂植入时要循序渐进。一般来讲,我国的学生习惯讲授式教学模式,刚开始对这种学习模式会比较陌生。所以刚开始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时,要采用学生参与度高、能够普遍接受的一种方式进行。等到学生适应了这种模式,再拓展更多的探究活动。 (2)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方式,恰当选择不同类型的创设情境,通过调查探究和讨论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对教师组织驾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探究式教学具有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后调研、资料查阅等不同的操作方式,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场所从课堂内扩展到不同场景中,教师需要对各种环境下的学习进行指导,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4)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式教学,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淡化教师的权威,避免情绪过于严肃,通过自己的民主教风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动力。 5结语 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教师起引导作用,将其引入到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对所筛选的、与信息管理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采用网络学习、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学习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变学生单向被动接受知识为多向主动探求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石莉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学论文:从信息管理学著作看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摘要自1995年国家教委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来,不同学科背景的国内学者发表的研究著作有30多种,该文在对这些著作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 1、引言 “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和一门课程的名称,在20年前的中国图书情报界还是个新概念和新研究课题。20年过去了,随着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信息管理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自1995年国家教委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核心课程以来,全国目前有600家大学开设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学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信息管理学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由于信息管理学专业在我国主要由5个专业合并而成,各个专业都有其学科背景和学科特色,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研究氛围中,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学进行的研究不仅成果丰硕,而且由于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和研究方法等的理解不同,已经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和流派。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2、信息管理学研究着作的出版概况 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opac进行了粗略统计,中国上世纪80年代信息管理学著作仅有3种。最早出版的是198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信息管理学》,作者为张醒初。其余两种分别是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陈德维和柳思维合著的《商业信息管理学》,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崇华的《实用信息管理学》。 近20年来,国内学者编撰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著作已经达到35种,其中绝大多数是1995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从出版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出版的占绝对数量,说明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最近10年间取得的。收录了以信息管理学或者信息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等为书名的著作。收录了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对信息管理学著作的主题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探讨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轮廓。 收录了24种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收录11种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可以看出,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67.65%,以企业信息管理学为代表的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32.35%。 3、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探讨,在和列举的著作中可谓众说纷纭。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学基础》中指出:“信息管理学是以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通用方法和运用规律的科学。”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者和信息管理学著作。 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认为: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科学地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伴随着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学者们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信息管理学大厦的基石之一——学科的基本概念问题。这些著作都探讨了信息、信息资源、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活动、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等这些无法回避的概念。 4、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体例 所调查的著作都认为: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信息管理学是这两门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著作对老三论和新三论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方法的论述有所取舍和侧重,均探讨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进而构建自己的信息管理学体系。 这些著作对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的探讨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对信息管理活动的外在环境,比如信息法规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很显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和通用方法是信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管理学著作普遍论述的主要内容。 所列的著作,许多还从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基础出发,分别论述了信息管理实践的发展阶段,借鉴了古今中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框架。较之于信息管理学的姐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国人著作中翻译的痕迹却不多,很少生搬硬套国外信息管理学的理论。这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积极探索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信息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属性。 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著作还有: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在编辑体例中明确地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板块:理论信息管理学和应用信息管理学。该书2003年出版,2007年再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主要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从管理的五项职能出发展开核心研究内容。应用信息管理学则直接面向信息管理的主要实践领域展开。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取得的新成就。 此外,一些著作还就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这样,对上述内容的论述基本形成了中国信息管理类著作的主要研究体例。这个体例很明显,一般包括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信息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环境与具体实践领域(比如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或者是信息管理理论篇和信息管理应用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信息管理)。 5、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上述著作从不同的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出发,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做了不同的归纳和概述。 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以广义的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人类的信息活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品管理、信息产业(人类信息活动的体现)管理。而濮小金、刘文、师全民等在《信息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宏观信息管理学和微观信息管理学。微观信息管理主要是具体信息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涉及到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多个方面。宏观信息管理主要围绕宏观信息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展开。这两部著作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的理解可以认为比较一致,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做的探讨比较深入和扎实,并且对信息管理活动的诸要素,比如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加工、信息 人才的培养、信息政策与法规等问题也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王明明的《信息管理概论》、周贺来等的《信息管理基础》,主要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问题、信息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诸如技术问题、包括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各个类型的信息系统、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要素进行研究。比较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类似这样的著作在列举的23种著作中占了很大比例,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6、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流派 从列举的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由于信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特定背景和研究氛围,可以分成三大流派,列举的著作很多是信息管理学的综合性、概论性的著作,作者很多是国内知名大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著作多以深厚而坚实的理论研究见长,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信息活动的环境、信息管理的具体方法、过程等,包括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都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人文积淀深厚,显示了学院派作者的学风和学术水准,可以称为学院派。 列举的是专门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所列举的著作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比喻为信息管理学的干流和支流的关系。从对这些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来分析,他们在信息管理的原理、方法上基本和学院派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更专注于信息管理本身,对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问题研究得更深入。他们以用信息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解决具体的信息管理的实践问题见长。也会涉猎到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部分。他们的特色是更偏重技术和信息系统,可以称为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学派。 事实上,国内外还有大量的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学专业的信息管理学著作,他们基本上视信息管理学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的一门科学,典型的如邮电通讯科学研究领域,他们研究的信息主要是指作为信息通道里传播的对象。这一类型的信息管理学流派,我们可以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把他们称为技术派。这一流派在国内外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类研究的著作也很多,限于信息科学本来就是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群,群内分支学科对信息的理解差异很大,信息的概念不下百种,因而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学科涵义取舍必然有大不相同,研究内容也因此相去甚远。在国外这样的学派也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就是被称之为信息管理的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是欧美信息管理理论的主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顿、马尔香、史密斯、梅德利、博蒙特、萨瑟兰等。他们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这些著作一般都是直接以信息管理系统命名。在他们眼里,信息管理等于信息系统管理。我把他们归纳为纯粹的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派。他们一般不研究信息管理的纯理论部分,而是注重信息管理与管理学思想结合的系统的实现。他们的研究思路,大部分起源于某一个特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特定的系统环境中,考虑信息管理实践的发生和信息管理理论的发展;源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所引发的新的综合。 从目前国内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这三大研究流派已经成为信息管理学的主流学派,能较好地反映中国目前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轮廓。经过他们二十年来的共同努力,中国信息管理学在吸收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舶来到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现代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它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信息管理学继续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融入国际信息管理学研究大潮的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下的管理学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1.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逐渐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当今的时代,是经济时代,更是环境保护时代,农业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农业是和环境密不可分的,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农业本身具有的价值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不但可以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领域,还可以促进农业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 2.依据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格局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是农业的外围环境可能会发生大变化。例如,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的转型,都直面的说明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质,这说明我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我国的国情是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方式,土地条件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及辽阔的地域性质,土地的制度和农业的经营衍生的政策和法律研究,是农业经济管理学后期的研究方向,如果政府的政策实施的姣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将会出现巨大的突破。 4.我国传统的城乡隔离政策和经济计划体系,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问题和外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城市化问题等等。农业经济管理后期研究的主要关键是我国三农问题的应用以及注册的研究等方面。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的农业进入创新期不久之后,就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拥有扶摇直上的发展趋势。但是,也出现了两个老大难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于的缺乏,农业的经营规模不是很大且比较散乱,基础的农业和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因此,农业的生产经营相对较为薄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过去传统的关注数量转变为质量和数量共同发展,农业的市场经济体现出了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和传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矛盾。提高我国的科学进步,对农业的经济管理要予以加强和重视,大力的开发人力资源,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要进行调整,对于农业的生产经营程度要进行提高,增强资源的产出率和利用率,要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减少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自身的素质,这样,才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注重实施学科发展目标,创新和培养出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了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必须要提供出有效合理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案。我国的农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具备以下因素。要锻炼和培养出可以管理和经营的实用型农民企业家,要发现和培养出可以掌握农业发展的宏观大局管理者,要挖掘和培养可以促进科学发展的研究理论型专业人员,只有达到了上述的条件,才可以实现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结合。 三、结束语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都处在一个转型创新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向更高的领域去探索。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进行培养人才,努力的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国家发展作用,积极的配合国家经济的调整和政策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作用,才能更好的服务全社会。 作者:刘思成 单位: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研究 1结合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根据本班人数,遵循自愿原则,设定团队总数为5个,由学生自行组织团队成员,并选出队长。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队友意见,自由的选择活动主题,由队员合作撰写活动申请书。在申请书的格式方面,以自然科学的基金申请格式为参考,具体包括研究内容、创新性、立项依据、研究路线以及预算经费等项目内容。 此外,由于该教学活动具备社会实践功效,因此在申请书内应加入风险性评估与可行性分析等内容。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把申请书上交予任课教师,而任课教师则需对学生申请书进行审批,根据审批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在讨论中,选出较为优秀的项目,再由教师牵线、学生参与的方式,取得与村委会或者是农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寻求合作,以实习的形式真正落实该项研究活动。每一个团队制定出申请书之后,则可根据研究内容具体开展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其中,于期末时组织学生答辩,计入总成绩。而在答辩环节,要求台下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至少一个问题,实现双向互动目标。 2对教学活动呈现出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合几个学期实践性教学效果而言,该项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专业实践主要以模拟性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具备交叉特性,且在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实践性教学方法与内容都各不相同。 在我国,许多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还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条件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偏于单一性,不仅教师难教,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到有较大难度。为解决上述问题,鼓励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农业的生产部门以及农业企业等之间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促使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对企业经理管理方式与成效取得初步认识,对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调控措施也进行深入了解。 3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强调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企业想要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聘用专业型、综合型人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农业经济的管理人才,使其具备统筹兼顾的能力。 鉴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要加倍重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实践性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巩固专业知识,为社会打造出综合型人才。 作者:刘艳梅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谈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一)需求的领域 1.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一现状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大量的既懂农业,又懂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来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和机械化;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将是未来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当前,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通过城镇化,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并且为农民就业、多种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统筹了城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高知识水平、新技术能力和懂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投入进来,从而更好地为新城镇的建设和新的市场秩序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需求的数量 从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重心偏低、农村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不利于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据统计(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2),目前黑龙江省文盲率仍高达2.49%,每7000亩土地只有1名农技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技术人员。据课题组于2013年5月份对黑龙江省5个县市(方正县、龙江县、双城市、富裕县和集贤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知识层次的人才;而大部分现有农民对自身的受教育水平不满意,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提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能有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需求的结构 当前,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新型劳动者。也就是新型农民,他们是未来农村人才的主体。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小农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对于未来的农村新型劳动者的要求是热爱农业、思想活跃,要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2.农村管理人才。目前,农村基层的管理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造成管理效率底下等诸多问题。据统计,黑龙江省的农村管理者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者占到70%以上,领导干部中,中专以下学历占6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管理人员的数量提出新的要求。3.农村教育人才。只以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的主体,会造成培养数量少,结构对应不上等问题。而农村教育更需要本地的教育人才,通过就地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从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的农村教育人才明显不足,并且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二、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给现状 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给,主要依赖于农业高校及相关的农业科研机构来提供,总体来说,供给形式包括人才培养、成人教育和农民培训等几方面。 (一)学生培养 学生培养指的是本专科高校正规学生培养,培养的机构主要指的是农业高等院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全面推进大众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各类农业人才。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数为608万人,按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例来看,占全部毕业生人数的1‰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毕业人数不到1万人。黑龙江省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只有3所,分别是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年毕业人数有200余人,即使加上硕士博士也只有300人左右。 (二)成人教育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育人才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成人教育,培养对象主要是农民、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等。首先,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农业高校将培养重点放在对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高学历农民上;而对于基层干部和农民企业家,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进行深入培养。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针对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学校开展了“村村大学生”计划,争取为每一个村庄培养一个农民大学生;针对农民企业家和其他农业基层干部,开展了MBA和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计划;针对其他农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开办了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近年来,为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一致好评。但是,从供需角度来看,成人教育的供给还远远不够。虽然黑龙江省农民培训数量一直保持一个较大规模,但农民受培训的比例却是逐年降低。根据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及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比例从2000年的11%下降到2012年的5%。另一方面,农民高等学校的师生比例也极为不协调,2012年农业高等学校师生比为1∶13,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372,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三)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是另一种主要的人才供给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上表现为农村经管领导人才、新型农民的培训。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主动与地方共同承担培养一批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优秀党政领导人才和农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才队伍。这种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科学种田、合理经营,努力实现既能高产量、又能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共同进步;二是面向新型城镇化要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要求,进行转移培训,建立培训基地,使农民掌握市场经营等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整体素质。据历年的《东北农业大学科技资料汇编》的相关数据统计,黑龙江省高等农业院校已培训各类农业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100多万人次,其中省级、市级农业领导干部10万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万人次。 三、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供求中存在问题分析 经济学上的有效供给,首先是指能够带来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供给。它不仅要求产品在品质上适应于市场需求,而且要求产品在价格上与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和现实购买欲望相适应。如果一种产品不具有真正的使用价值,那么就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因此,质次价高、与购买力不相适应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供求中,有效供给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有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量“有效”,也就是需要人才供给的总量大于人才需求总量;二是结构“有效”,也就是各类别人才的供给与服务也要相对应和均衡。而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求分析来看,存在着两大问题,分别是供求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 (一)供求总量失衡 从供给总量的纵向变化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取得很大的进步,首先,体现在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上;其次,反映在对农民、农业企业家和基层干部的培训数量上。但是,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相应人才。也就是说,需求的速度要远远大于供给增加的速度。首先,从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上来看,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受高等教育程度极低,而高校供应数量增加很慢,并且一些“对口”专业的学生并不会真正到农村或农业系统工作,导致实际人才供应数量很少,总量上不能适应需求。据课题组在哈尔滨市农业高校的调查,愿意去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只有40.1%;其中,农村籍大学生占整体的73%,但毕业后愿意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只有占43.2%。其次,从农村和农业系统自身人才培养来看,大部分的具有培训和深造意愿的农民、企业家和农村干部,并没有更多机会。据课题组调查,80%多的农民都有着继续深造和培训的要求,但只有不到5%的农民能得到培训的机会。 (二)供求结构失衡 从供求结构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着结构失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农业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等方面。 1.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主要机构的农业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却不能“适销对路”,出现供给错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总是受社会就业的方向的干扰,大力发展了社会热门专业,而忽视了自身面向农业、服务农村的定位和功能。最终导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形式和实践等都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立刻投身农村建设的需求。 2.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 在对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企业家进行的培训中,由于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普通农民受培训的机会很多都被侵占,而接受专业培训的往往是基层干部居多、农业企业家居多,甚至,部分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培训机会,而最终目标只是通过拿到一个学历获得更多出头的机会。例如,针对东北农业大学“村村大学生”实施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73.4%的被访农民居然不知道有这个计划。可见,具有培训意愿和真正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农民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训。 3.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 农业高校及相关机构培训农村人才的内容贫乏、方式单一。例如,许多农业高校囿于传统教育的精英式人才培养观,过于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研究;在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常常开设一些与实践要求、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的课程,培训的“供”与“求”存在着明显“错位”现象。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供求分析可以看出,该类人才供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从供求总量上来看,存在着供不应求现象;从供求结构上来看,存在着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培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的不一致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以农村农民为对象,进行基层招生,培养具有农民身份的大学生;又要培养出献身农业的“落地型”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并采取措施鼓励这些通过培训拥有高文凭的农民毕业后回家乡,投入家乡建设。把农民培训正规化,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技术骨干和重点示范户的培训网络。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介服务等方式,开展培训,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二)加强政校、校企之间的合作 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统筹利用农业高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农民和农业企业家等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营销方式、农业企业管理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政府可以为高校提供各种政策优惠,而高校要培养农村紧缺的经济管理人才;政府还可以引导农业高校与地方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高校学生和培训的农民提供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实际技能培训的基地。 (三)完善公共政策,并向农业高校倾斜 一是从经费上支持农业高校及相应的农民培训机构的发展。要将农业高校建设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体系中来。设置农业高校培育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专项经费,重点进行培养。二是制定农业高校的土地征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具体可借鉴美国的赠地运动,提供为农业高校赠地、进行税收减免和特殊学员的学费减免等措施。三是制定面向农村农民招生、办学的优惠政策。加大农业高校对落后农村地区的定向招生优惠力度,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紧缺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要适当增加名额、减少学费征收、加大奖学金力度,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作者:余志刚 黄凤 李翠霞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农业产品质量,重视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就需要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农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也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带动了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农业合作政策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迅速,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品质量,很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大型企业的生产供应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4.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各种高新农业技术,逐步调整农业经济战略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并且积极推动农业经济体制和农业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1.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首先必须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推行规范化的农业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工作部署,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培训,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让农业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推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转型,进而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效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内部出现的冲突,及时纠正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推行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业科技的市场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经费在农业生产总体投入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还很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多渠道筹集农业科研投入经费,促进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明确农业科研在国家公益事业中的作用,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在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中的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投入管理机制,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需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给予一定的鼓励。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人群制定多样化的培训方案,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范围,大力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技能的新型农民,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该努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桑玉丽 单位:河南开封县农业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数字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可行性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 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 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 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尽管信息网络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存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民网络的覆盖率还比较低,而传统媒体也以其覆盖面广、形式直观、传播迅速的优点依然赢得大部分农民的坚定支持,现如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依然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做好农业信息服务,还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作者:何亚玲 单位:宣威市来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探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1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1.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1.2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1.3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2.1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2.2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2.3学科互补性战略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够将这些学科进行分割研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涉及到的重难点知识作为核心内容来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管理现象的过程中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笔者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要想解决一些经济转型期间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制约的问题,就必须集合广大农业经济研究者的才能,并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发展指明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马维东 单位:九台市土门岭林业站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运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由于目前我国农业还是以资源为主要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程度比较低,因此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加快农业由单一的传统模式向科技化信息化转变,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变农业发展中技术信息以及供求信息匮乏滞后的现状。应充分发挥农民在市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根据市场中的各项发展因素,做好经营决策中的各项发展,达到实现增收的目的,从而满足市场农业对于农民的各项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运用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活动之一,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并且已成为农业发展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的农业资源在类型上比较多,且在种植经营中的差异较大,因此,了解我国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化经营管理的力量,推进新农业农村在经济方面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在于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生长环境信息化、农村经济经营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发展信息化以及农业技术教育信息化和农业发展政策法规的信息化。其特征表现为以高科技的技术以及信息产业为依托,实现以高新知识和最新技术、设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力改造。其次是在农产品发展的内部以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间进行信息化的互相渗透。当然,信息化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大规模经营,以及引导农业经济向集约型发展,由此来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后,在原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引进经济发展的竞争机制,使农业发展在生产、交换、分配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具有竞争性,尤其在高新技术的引进、新产品的研发利用、经营方式及渠道方面实现优胜劣汰,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2、如何进一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职能作用,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实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分工,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政府统筹性的管理。其次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资源的整合,加强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合作,提升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农业信息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农业经济信息的标准化,逐步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化和资源共享化的集成整合平台,实现农业经济数据的共享。重视对农民的知识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的建设。尤其对广大农民的知识培训以及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在农村进行知识信息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农村经济的科技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当然,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做好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结合也尤为重要。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是农业发展中的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政府和农民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大力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技术,与时俱进地发展信息化农业经济,与国际农贸经济接轨,提高农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重心,实现农业经济信息的共享,加大农业发展中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以及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是当下农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农业经济互联网建设、信息化基地建设和信息化服务团队建设是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关键。 本文作者:王强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新安镇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浅论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进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新进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扩大 1.农业经济管理将延伸到食品科学及相关方面 过去的农业是“保障性发展”,而如今它已经跨越成为“促进性发展”,成功跨越的原因有两点:1)传统的农业部门呈现缩小的势态;2)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正在改变,如农产品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问题,尤其是在农业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农业的产后环节比原先更加重要,诸如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质量与安全等问题将越来越重要。 2.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互相渗透 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环境时代,由于农业自身是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体,与环境联系密切,事实上,农业在自然保护和生活舒适性保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换句话说,就是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功能。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渗透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中,不仅仅充实了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将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 (二)农业经济政策研究仍占主导地位 在目前和以后可预料的时期里,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模式变化不大,然而农业经济的外部环境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例如上述的市场供需变化、加入WTO、知识经济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经济的应用和政策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 (三)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1.随着传统农业部门的逐渐缩小和农业涉及问题的逐渐增多,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促进性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品产前和产后等各个环节。尤其是诸如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深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产后环节,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注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农业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向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渗入,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思维方式也将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3.现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农业也不例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各国对于农产品的国际化自由贸易都持谨慎的态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缺乏,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4.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而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资本不仅不会在使用中减少,而且会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知识资本遵循的是递增规律,这无疑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提出挑战。因此,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概念和方法将会被更多地引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当中,并会对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递减规律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建设的发展建议 (一)突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特色 当今的农业经济正面临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三农的问题互相交错并且非常复杂,除此之外,还需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来研究农村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只有通过认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才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才能够正确地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够正确地建立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农户经营的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模式,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团队的建设并提高其科研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整个学科的队伍水平,拥有一支强大而有质的学术团队和人才队伍。因为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学术团队的支撑。目前这样一个知识结构的学术团队首先有一个知识相互借鉴、中西融合、前后贯通的问题,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对这个学术团队进行培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向上发展。 (三)培育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科融合的新增长点 不是在原有基础水平上的补缺和填平,也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建立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科的升级和发展。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技术向高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的产物,它呈现出各学科联合攻关、学科思想相互补充、学科边缘的拓展、产生横断学科态势的现象。 本文作者:徐彦霞 单位:曹县桃源集镇人民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 本文重点概述了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以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也得到有效发展,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要求发生了改变,既要满足温饱供给,还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及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思考,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使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发展。 1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1信息化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农业经济信息化规模持续扩大,并逐渐渗透于农业经济各环节中,而要将农业成果转变成农业生产力,还需发挥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1.2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改革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增强信息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间的信息交流,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使农业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利用,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 1.3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存在较为分散,想要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水平,首先就要规范市场,建立符合标准的现代化市场,使群众能够买到放心的农产品。农业管理实现信息化,不仅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及农业科研方面的信息,还可以为农业经济及生产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不足。需要增加设备的投入应用,完善城乡农业信息化。增加信息网点,让农民与时俱进从网上了解农业信息,并建立农业技术交流群,实时农业经济发展相关信息。二是缺少信息化服务人才。由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高,致使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加强培育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使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同时兼备专业的农业知识。三是信息化资源转换方式不灵活。当前可选择的交流工具有很多,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各个地方的新闻,但是关于农业经济信息方面的资源却较少,大部分农民很难有机会得到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指导。四是农民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新事物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 网络是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要想实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先完善信息化网络。有些乡(镇)城市还未通网络,政府应给予支持,带头建设信息化网络。只有获取有价值的农业信息,才能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以此作为农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参考依据,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 3.2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 一是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调研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对市场动向进行分析。二是在经济管理中农业资金分配上,需要了解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信息,然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出农业生产资金的分配方向与分配方式。三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技术,如种植、饲养技术等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和学习,然后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3.3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增加推广力度,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经济信息化人才,同时,鼓励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参与到基础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中来,要以能力为主、学历为辅,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以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3.4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在每处,整合各种资源,优化分配,增强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全面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4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通过先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有效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新农村大背景下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概念,对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管理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逐渐重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由于农业经济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对农业和农业经济有质的飞跃。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区域性经济指导方针、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管理行为。狭义而言,农业经济管理是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市场经济规律及当地人文特色发展的农业经济的管理行为,与宏观广义管理不同的是,狭义的农业经济管理更强调的是特色性和区域性,是对特定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整合、计划、发展、调配的过程,并使用信息化和产业化的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的更新管理。 二、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发展向着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不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更具敏锐的市场眼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的发展重心由农业经济的质量管理向可持续发展管理倾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管理理念贯穿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 2、产业化 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向着经济产业化管理理念转变。随着国家对农业经济指导方针政策的增加,农业经济合作发展的经济模式得到极大的推广,这就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集成化、产业化,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向着产业化管理模式发展。 3、信息化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引入。构建新农村的过程中,计算技术发挥了巨大的积极意义。而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途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向着信息化迈进。这就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更具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经济的管理。 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 1、管理意识落后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对此足够重视,已经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政策。然而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队伍中,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针对国家的指导原则进行管理,并未突出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也未因地制宜,制定本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不仅如此,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脱节,仍然秉承计划经济的理念,不能与新农村建设背景相适应。 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管理工作遵循的重要制度,对管理行为有着制约和指导意义。然而,缺乏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还存在守旧、陈旧的管理体制,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的效用发挥也有消极的影响。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要求与市场与时俱进,缺乏对生产要素的调配、整合、发展的现代化完善的管理体制,生产要素不仅不能全面系统的循环利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也不能有序的开展,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模式滞后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方式对制度的执行,体现着管理者的思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管理方式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研究。然而,存在着管理模式滞后的现象,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转,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纸笔记录并进行数据管理,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缺乏,信息的传递、存储、运输、共享并未达到最优状态。即使农业经济管理配套了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并未转变管理模式,信息管理配套硬件也成为了闲置的固定资产,无法发挥作用。 4、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低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关系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处在基层,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普遍落后,管理人员队伍的组成结构倾向于老年化,这部分管理人员思维陈旧,思维更新速度较慢。同时,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的制约,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敏锐度不高,无法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农业经济走向判断,还存在着盲目管理,不基于客观规律做出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政策,导致了农业经济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弱 农业经济的发展管理不仅仅是依据宏观的经济发展思路来指导,更是基于当地经济的客观规律来提出促进当地农村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然而,部分管理人员存在高高在上的思想,并未深入到群众中去,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理论政策,实践性指导非常缺乏,对政策的执行能力有限,管理仅仅是表面文章不具实践性,是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的。 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重视管理职能,转变思想 农村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履行应有的管里智能,强化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责任与义务。当地政府应时刻强调对农业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开会下乡检查等方式,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培训和学习等方式,转变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守旧的管理思想,树立系统、全面、创新的管理理念,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智能,使管理智能更具体、更细化。 2、创新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纲领。首先,领会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统筹性指导意见,吃透国家政策纲领。其次,制定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可行性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遵循当地市场经济规律和当地环境条件客观性。再次,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尤其建立有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人力资源情况、气候环境条件等,创新制定区域性鲜明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保障。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发展中心,并转变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第一,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第二,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第三,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村经济得以增强。 3、构建管理队伍 管理人才是农业经济管理重要软件资源。壮大农业经济管理的队伍,改善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迫在眉睫。一方面,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把握和现代化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年轻有为的管理人才进入农业经济管理的基层工作前线,为管理队伍注入创新、青春的活力,同时,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带领管理队伍增强对是经济发展规律的敏锐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4、转变管理方式 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遵循客观规律,与时俱进,转变经济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化发展管理方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要求建立产业链,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协调农民、市场、企业的三者关系,促进生产、加工、出售各个环节的可持续性。第二,信息化发展的管理方式。政府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物质投入,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发展,要素的分配和资源的利用、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平台实现,达到信息数字化处理的管理方式。 5、强化执行力,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农业经济的管理需要深入基层,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客观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政策,指导当地的经济发展。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指导政策和方针要强化对其的执行效力。二是做好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用科学手段解决农民的经济纠纷,畅通农民利益诉求的渠道,丰富农民的现代化生产的技术能力,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富源县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东部,国土总面积3251平方公里,县内总人口79.46万人,其中约90%为农业人口,再加之地区相对湿度偏大、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光照热量条件良好,这也为其农业经济建设带来诸多利好。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也从各个方面落实工作,并深入研究,希望为地方农业经济繁荣发展增加有利砝码。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机制;优化对策 富源县现代农业发展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后已经基本确立,它基于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分别在粮油、魔芋、畜牧业、渔业、经作产业、农业机械化产业等方面做到了专项规划,基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量,为县内农业经济管理规划出以粮食安全为主体、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为目标的农业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对富源县现代化农业事业推进的有利保障。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以富源县为例,它就基于地方政府各个部门展开了三农事业,有效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过程,并基于各项惠农政策及保护制度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定对策,对农业体系、技术设备、农研水平等方面加以调整提升,希望进一步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迎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有效优化。截止到2016年底,富源县全县借助多元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实现了45.48亿元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收入,比2015年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增长17.3%,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了跟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完成“十三五”规划,富源县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做到了多方面着手问题,希望从多个角度来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为此,文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2.1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优化对策 2.1.1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基础 富源县一直以来都在推进兴水工程,希望成为“兴水强县”,现如今每年县财政预算都达到4000万元以上,专门作为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地方饮水难问题,这也是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的第一步。从2012年开始,县内地区4年来共建成水利工程280件,平均每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都达到25万亩,蓄水总库容也超过12000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超过17000万立方米,解决了当地4万人口的饮水问题。再者,富源县也在不断推进交通建设,希望推进以通乡、通村公路为主要核心点的农村路网建设,为农民解决出行难问题。到目前为止,富源县在交通路网建设上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建成了水泥柏油道路498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县124个行政村全交通路网覆盖,为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增强农业经济管理项目 富源县畜牧业是地方重点农业产业,目前县财政每年都投入2200万元用于扶持大河乌猪农畜产业发展,建立养殖小区(241个)和万头猪场(12个),大力发展规模户(1130户)。另外在地方蓝莓产业发展方面,富源县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希望将寨子口蓝莓作为地方示范种植项目来打造全省最大蓝莓基地。为此,当前县内已经种植蓝莓13000亩,总产值超过6000万元。以上项目都从局部产业发展辅助促进了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地方农业经济机制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 2.1.3增强农业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2016年之前,富源县已经对县内202.47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总计发放林权证11.1万宗、10.11万本,覆盖11万农户。另外还包括了流转林地38宗550万亩,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8万亩。在此基础上,地方农业经济也推进了专业化经营步伐,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种养殖协会18个,这些都实现了富源县农业金融改革的有效推进,保证了云南省三农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步伐[1]。 2.2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优化对策 在促进局部农业产业实践优化后,富源县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也在不断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2.1富源县已经开始健全并逐渐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具体来讲基于两方面着手工作。一方面借助政府力量来积极推动农村地方土地流转制度,实现不断创新。为此,富源县农村骨干劳动力也在逐渐向城镇地区转移,希望共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工作。该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与等级工作基础上来实现依据民情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更新,推动征地改革与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并对纳入到城镇建设用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严格规范。为此,富源县还实现了对农村承包管理信息网络的有效管理优化,希望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来提升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能力,做到对地方农民群众合法土地权益的切实保障。 2.2.2富源县政府也在农村生产资源集约化经营模式上下足功夫,希望农户个体在依法与自愿的前提基础上,实现对农户自发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建设的有效指引和规范化运作,并基于土地流转方式来扶持地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借助产业龙头来拉动农业经济管理,实现对农村闲散资金资源的有效集聚,同时增加高级农业技术及人才的合理基层流动,克服传统中个体农户生产及销售能力薄弱等问题。另外,基层政府还在不断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每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配置了专门技术辅导员,帮助专业合作社之间形成技术产业联动,最终形成规模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2]。 2.2.3富源县在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由于当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十分偏重于对地方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实质上却影响到了地方农户的纯收入水平提升。为了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续有效增长,富源县专门深入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希望为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体系,并基于地方政资源及天然禀赋优势,大力引导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运营过程,为县内形成了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生产目标,成功打造特色农产品体系,扩大了地方农业经济管理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2.4富源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步的又一做法就是基于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也方式,以此来拉长农产品价值链,解决过去地方农民出售初级农产品难以获得稳定高收益的现实问题。现如今富源县在农产品生产地深加工产业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像农产品仓储、运输、拣选、包装、保鲜等技术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让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农产品质量得以保证。再一方面,富源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侧重于对农副产品深加工价值产业链的构建力度强化,希望以技术力提升来优化产业升级,利用区域集聚手段来为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竞争优势,逐渐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规模[3]。 3总结 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富源县也已经做出多方面努力,解决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在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与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上做到了双重优化,这也为更好推动富源县未来三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摘要]山东省作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省,深受国家的关注。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然后探索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相较于工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较晚,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后,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投入的力度,促使其向着健康、有序、长远的方向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其问题 1.1现行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社会结构,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1]。在现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运作下,落后的管理方式导致管理工作的执行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和效果,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在协调各方利益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难以实现多方利益共同发展。 1.2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为此还出台了许多政策,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了正确指示。然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在落实具体工作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工作执行力严重缺失,未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究其根本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在思想观念方面较为落后,其思想认识未能与时俱进,停滞不前[2]。 1.3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未能明确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家建立的相关制度或颁布的政策落实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效果不良,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健全,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直接影响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2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向 2.1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为了满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应当不断尝试创新,大胆探索,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促使其与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政府与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的职能,鼓励先进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2.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关注和重视 在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努力增强自身执行力,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与此同时,基层农业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者思想观念的教育,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促使其思想认识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者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促使队伍整体执行力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除了满足上述要求,还应当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产业化。 2.2.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在国家有关部门方面,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地方政府方面,应当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并对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给予一定支持。在基层经济管理有关部门方面,需要合理使用经费购进信息化设备,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渐加快。 2.2.2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建设逐渐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基地得到了大规模建立,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也颁布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鼓励建立农业合作关系[4]。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服务中介组织等也得以成立,在利益政策的实行下,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逐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市场化。与此同时,农产品基地的建立,促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逐渐趋向标准化,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除此之外,农产品基地的建立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带动了广大农民以及农业从业者的就业,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不仅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极大发展,还为广大农民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 2.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综合能力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对各领域发展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逐渐转向信息化方向,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具体来说,应当加强农业经济管理者信息化工作水平,对其实施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信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当阶段性的组织农业经济管理者参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促使其工作执行力得到显著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综合分析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找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向,为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宓增军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温水镇人民政府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科学技术使我国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我们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发展中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保证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正确方针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本文就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新时期;发展 1.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要求 1.1 学科间交叉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而是多个学科之间进行融合,然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互补和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之间的叠加,而在从全局出发,把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的着力点,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学科之间的升级和发展。目前学科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成为趋势,同时发展方向为多元化。因此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做好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工作,对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互补融合。1.2 农业结构调整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之一,人口基数大,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人均所占资源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这样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国传统的农业管理结构与当前现代化农业管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意识到当前社会是科技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将科技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及时调整农业结构,配置并优化资源,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开发,将农业经营导向组织化。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促使当前农业产品符合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要根据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及时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保证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握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1.3提高科技水平,重视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贡献,每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单独完成的,它需要团队之间进行协作,进而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队伍主要是由国内的科研学者组成,但是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不断培养学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断提高成员之间的科技水平,发挥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方向 2.1农业经济应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主要是由中小规模的农户经营的,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国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差异很大,所以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研究,然后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一直是把“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在农业经济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导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隔离,改革开放后如何能够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农业经济发展改革,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2.2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环境受到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环保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考虑环保问题。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人们生活方面的舒适性问题,同时也要将自然保护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够充分考虑环保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全贯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2.3农业经济管理趋于国际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中都充斥着这种形式,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差异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和往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要在日常的农业经济管理中提倡走国际化路线,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将我国的农业经济推向世界化,农业经济管理中采用土地报酬递减作为理论基础,在知识经济作为导向的现代社会,农业生产管理中知识作为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在农业经济管理和经营中的深化应用,知识得以积累,这样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上时展的脚步,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不断深化知识资本,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倡导国际化观念。 结语 总之,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要不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及时调整原有的农业结构,提高队伍成员的科技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国际化发展,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研究,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及发展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粮食与资源保障,因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了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为实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顺利开展,本文将针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管理与发展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农村地区;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以保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1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体制跟不上农业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却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革新与完善,总体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不仅制约着农村农业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优化,也难以保证利益协调与分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1.2 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农业经济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而现阶段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虽然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但还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监督体系,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中,规章制度内容与相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1.3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 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都存在着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相关知识以及管理知识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数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知识体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单一性,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缺乏,加之多数管理人员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识不强,导致管理工作难以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经济形势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2加强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 与时俱进,加快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为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需求,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必要手段,只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跟上时代以及社会的发展,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路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和国家也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加大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开发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当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立足现状,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指导农业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加强监管,保证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到位 为了保证农业经管理工作的切实规范落实,还需要尽快建立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管理需求相适应的配套监管体系,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的监督与管理,在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规范,以及违规操作的行为,予以查处并及时纠正,要严格监督农业经管理工作中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避免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类不规范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3 以学促管,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加快完善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和渠道,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高校方面主要是开设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通过系统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社会方面,可以借助社会教育机构提供成人教育资源与课程,既可以作为人才自学的途径,也可以作为现有队伍成员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顾农业经济与管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组成的优秀工作队伍,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以科学完善的教育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3总结 本文对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了分析,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着手,就当前形势下加强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进而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比例,因此,发展农业经济刻不容缓,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有许多问题丞待解决,农业经济现况不容乐观,国家对发展农业经济十分重视,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困难,从科学的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 关键词:农村经济;科学管理;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比城镇经济发展速度要慢,城镇与农村两极化明显,贫富差距加大,为改善这种现状,政府部门要从科学角度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优化,将高新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采用管理手段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经济遇到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城镇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大部分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建设农村经济的主力大量流失,使得农村发展停滞不前。 1.1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村居民对教育不太重视,教育设备跟不上,教学条件不足,大部分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普遍留在城市发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 1.2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虽然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仍然与城镇经济拉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比不上城镇经济,并且经济增长速度也比不上城镇,导致收入差距加大。 1.3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农村经济主体为农业生产,但是随着工业生产的进行,各种错误的土地使用方式,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制约着农业生产,此外,我国的农业生产为小型的、分散的模式,各自料理一亩三分地,这种分散模式不利于推广新技术、优良品种、推广新工具,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也不能够实现。 1.4政府部门投入不足 尽管政府部门一直都有重视农业发展,但是由于农业地域广,农民各种分散经营等原因,政府部门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以我国农业现状来说需要政府部门更多的投入、引导以及政策支持。 2科学经济管理的举措 2.1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程度 为推广高新科技、优良品种与新工具等高新科技,需要大量文化程度较高的、思想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新农民,因此要加强教育投入,支持义务教育,并且要开展各种农业知识培训,培养出新一代的掌握高新科技的农民,建设出新农村。 2.2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坚定不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现阶段随着我国粗犷型工业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部分地区已经走上了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人们要知道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花费是无比巨大的,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走绿色农业经济道路,重视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好环境,不占用下一代的生活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以发展的条件。 2.3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政策 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加大力度发展农业经济,关键就在于政策引导,落实好“三农”政策,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引进人才,并且统筹城乡的各种优势,建立信息网络,构建渠道,这种种举措都离不开政府支持,因此,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好政策。 3科学经济管理的策略的促进作用 3.1因地制宜,依据不同条件挑战经济管理的内容 由于农村各地地理、环境、资源各种条件不同,因此制定经济管理的内容也要因地制宜,立足于本地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各地经济联系,采集信息,组建信息网络,寻找与本地种植相适应的公司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民创收。 3.2完善经济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经济管理制度的出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指导作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向,农民将力量都汇集在一起,大力发展新农村,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3规避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科学经济管理的出现,规避了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发展粗狂问题,将农村经济发展引导为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又能够循环,为农业发展不断添加绿色动力,整合农业结构,优化农业规模,推动发展高效率、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激发农业潜力。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农业信息的受众主要包括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等。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尽管信息网络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存储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和资源共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民网络的覆盖率还比较低,而传统媒体也以其覆盖面广、形式直观、传播迅速的优点依然赢得大部分农民的坚定支持,现如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依然是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做好农业信息服务,还必须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作者:何亚玲单位:宣威市来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管窥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1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1.1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 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大潮中,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经济经营的产业化和模式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农产品服务通道和农产品销售贸易通道的方式,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和交易方式,进而为企业实现快速的贸易提高条件。 1.2实现传统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而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造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区别于传统农业,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转变。 1.3利于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劳动力素质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等系列问题,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所需要,而将信息化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科技后盾,则可以提升农民科学意识、加快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并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通道。 1.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农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通过市场的实际需求调节农业生产,科学决策农业生产计划,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并拓宽农业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调动并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种植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并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2信息化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在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信息技术的开发资本受限制。主要受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方面的限制:在人力资本方面,由于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毕业人才多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参加工作,尽管这方面的受教育人才很多,但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当中仍然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就导致在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发展严重缺乏人力支撑,并对农业生产带来峻的挑战;在物质资本方面,由于农业的自身的资本积累缓慢特性,加之大多数的经济建设都集中在工业信息技术开发领域,在农业信息技术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少,就导致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工作受资金的限制。其次,是来自科学技术本身的限制。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创新改变现有的传统生产模式,整体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技术创的新层面,实现技术创新对农业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 3提升信息化角度下农业经济管理应用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队伍的建设 首先,对于农村大多数农民群众素质普遍较低的问题,应该重视广大农民科学信息化素质的培养,展开必要的科学加强的农民培训,并普及农村信息化教育,提高农民认识农业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应该借助信息网络开展远程推广培训教育组织农业信息在线培训学习,并学发挥农技推广站、涉农部门的作用,建立必要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最后,科学的组建一支农业信息化经营专家队伍。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经济、农业信息技术三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将现有的工作人员升级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靠保障,进而实现整体的提升信息化综合经济管理水平。 3.2强化政府的科学职能作用 提升信息化角度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林不开政府的科学组织领导。首先,政府单位应该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地位,科学合理的对信息化开发建设资金、系统日常运行投资费用等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可以健康发展。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有关政策的研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社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在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方面都存在很多的缺陷,这严重制约这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农业发展质量。因此,建设基于信息化视角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作者:高月平刘淑华单位:吉林省抚松县农业局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探究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发展的脚步。因此要想提高农林经济管理的实效性,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对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支持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对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措施 1我国当前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农林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内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加上在农林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执行力度不足,相应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随意性,不利于农林经济稳步发展。 1.2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而言,人作为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执行者,自设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工作进行的成败。但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水平薄弱,没有了解市场发展的形势与农民的需求,思想顽固守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需要,给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1]。 1.3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模式上,部分地区的管理仍以人工操作方式为主,虽然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农林经济管理模式得到改革创新,但在部分偏远山区的应用范围还未得到普及,无法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的发展。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虽然已经购买了相应的财务信息化设备,但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操作水平的影响,不会使用新的新设备来管理,坚持以手工操作模式进行,导致农林经济管理的财务数据整合、处理与保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农林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完善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合理的规划是前提,经济的发展。增加收入是核心,管理制度是保障。因此为了促进农林经济稳步发展,必须依据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创新农林经济管理政策方针,将对农林产品的生产、加工、分配以及消费管理的内容纳入到机制中,形成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农林经济管理制度,明确农林经济管理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工作职责与义务,保证责任到人,避免出现管理问题,人员之间相互推诿。并统一规划农林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将有关的政策方针落实到农林产品的培育、加工、维护以及市场销售中,实现管理的规范化[2]。 2.2提高农林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的脚步,定期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强化管理人员对农林经济管理认识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管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管理的需要。例如为了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让每个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需安排全体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一年2次的继续学习,掌握新的管理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并针对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形势,设立专业化培训班,邀请专业的电商专家进行现场模拟、演练电子商务平台中农产品的销售流程,提高他们的管理服务能力。 2.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必须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建立一个农业经济管理的电子管理系统,从已有的纸质财务账单向电子版的数据账单转变,以提高数据信息的共享效率。此外,为了提高数据储存、传输的安全保密性,还需有效运用加密技术,避免农林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盗窃、篡改,甚至是删除[3]。例如为了提高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加大电子设备的资金投入,购买电脑、系统软件以及其他辅助设备,通过Excel表格处理软件来筛选、统计与整个各种农产品的收入情况、农业经济增长幅度以及收支均衡度,详细了解经济发展中的态势,明确农业经济下一步发展的计划方案。 结束语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想顺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作者:盛乐音 单位: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变得更加重要。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农业经济管理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造成农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几项措施。 关键词:农业发展;经济管理;改革;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地区范围大,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如何平衡各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农业经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农业经济管理者有效的协调;最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相适应。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政府认识不到位 在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政府对发展农业经济的认识不充分,国家在许多地区推行了新农业建设,然而,许多基层政府没有充分掌握新农业建设内涵性的东西,忽视农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位置,因此,新农业建设带来的效益并不大。 2.2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信息化生产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然而,处于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的偏远地区,农业种植区教育和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农民群众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水平的高低。 2.3农业经济管理缺乏核心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大城市工作,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许多走出去的劳动力不愿意重返家乡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加之青壮年的外出务工,也造成了农业建设力量的缺失。 3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加强基层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 对于解决基层政府对于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到位的现象,首先应当使基层政府明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深化改革农业教学模式,发展农业教育事业,为农业经济管理培养有用人才;另外,基层政府应加强人才流失意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同时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修缮破旧房屋、道路,加快自来水工程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修建农业文化体育场所,提升农民身心素质。 3.2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大学生回乡建设 农业建设缺乏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到农业搞建设。国家应适当给予农民、大学生优惠政策,鼓励其回乡建设,这不仅解决了农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难题。 3.3倡导保护环境,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且良好的环境可以给予庄稼良好的生长环境。国家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工厂排放污水、废弃等污染环境的行为,严禁公民恶意放火、燃烧秸秆的行为。另外,政府应鼓励农民适当使用化肥、农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产量扩大策略,如建国初期为了根据英美的发展步伐,而在农业开展了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国内外发展需求来对已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能单单依靠提升农业产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关注环境对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5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经济逐渐向知识型农业经济过渡,从而为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便利。目前,随着“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其可以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丰富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以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结束语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内的稳定。如何有效地使农业经济管理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协调、发展农业经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科学素养,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有效结合,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目的。 作者:乔居凤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明星镇人民政府
网络金融论文:网络时代我国的金融安全探析 摘要: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运行模式,网络时代金融活动的特点在于其虚拟性、直接性、风险性和电子化。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对金融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金融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来说,我国金融网络化程度低、问题多。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出路在于:硬件上要确保高质,并建立严密的计算机系统和相关健全的法律、法规;软件上要开发自己的保密、防病毒系统及增强金融工作者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意识,确保我国金融适应网络时代形势而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时代;金融安全;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49;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00)01-0050-04 在传统条件下,金融是指货币的制造、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在那种条件下,金融活动的监管易于操作,金融安全的表现比较直观,并且通过审计跟踪等手段,也能很好地实现金融安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出现,使得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与此同时,传统的金融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的金融营运体系的出现,给我们如何确保网络时代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 20世纪90年代机构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和金融一体化趋势有重大关系。金融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国际贸易发展和生产一体化要求便利的跨国界服务,如资金融通和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通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期权、期指等金融衍生工具和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为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技术条件。由于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对跨国界资本流动的有效约束和监督,特别是对金融科学管理工具和银行表外业务的管理,投机金融机构很容易利用保证金交易,集中大量资本蓄意攻击某个薄弱环节,从中攫取巨大利益。 一、网络时代的金融活动的基本特征 网络时代的金融电子化,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与设备,提高金融活动的效率。新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可以大大降低融资成本,据美国有关部门测算:同样一笔交易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成本为1.02美元,通过电话交易成本为54美分,文传成本为26美分,而通过互联网只需13美分。可见,网络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总起来说其主要特征有: 1.虚拟性 网络时代的金融机构通常表现为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而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首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因特网进行,没有现实的纸币乃至金属货币,一切金融往来都是以数字化在网络上得以进行,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同时也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降低,提高金融服务的速度与质量。 2.直接性 网络使得客户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作用更为直接,它解除了传统条件下双方活动的时间、空间制约。另外,网络为资本的国际流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储蓄和投资会划拨变得更有效。需要大量投资的穷国已不再受制于缺乏资本,存款已不限于本国市场,而能在世界各地寻求投资机会。“由于投资者能把自己的有价证券更广泛地分散到各地,风险也随之多样化,使得化解金融风险的难度更大”。[1] 3.电子化 国际金融体系由全球各地的数十万部电脑显示器组成,它是第一个国际电子市场。电子货币是建立在计算机空间而不是地理空间上的全球性经济的一种表现形态。电子货币造成的管理方面的根本问题源自电子市场与政治地理之间的脱节。例如,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个概念本身就假定地理能够提供确定市场范围的有关手段,它假定经济边界是有效的;货币的跨边界流动是可以监视和控制的;一个固定的地理区域内的货币总量是重要的。在数字化的世界经济中,所有这些假定都变得越来越成问题了。 4、风险性 电子货币和数字市场的日益重要性给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控制带来了难题。它们还会使国家市场和民族国家周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容易渗透。由于电子货币发行者的多元化(既有中央银行又有民间组织)使得对参与网络交易的行为具备潜在的更大的风险,必然使我们面临诸如在电子货币发行者破产、系统失灵或智能卡遗失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客户的权益问题。另外,在网络经济中,舞弊和犯罪活动将变得更加隐蔽。 二、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网络化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加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决定了我国的金融业也必将融入到世界经济中来。当前我国的证券交易基本实现了全国联网,网上炒股日益发展,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都建立了各地的局域网,其中中国银行已建立了以总行数据处理中心为核心辐射海内外的全辖网络化应用体系。这些新生事物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可以大大降低金融营运成本。但是,网络化的金融体系如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方便往往与安全针锋相对”,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开放金融市场,但仅在当前的低级网络化进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不少关系到金融安全的问题。比如,非法入侵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攻击金融组织的数据库,通过网络盗取他人股票、金钱的行为也开始出现,利用职权之便,改动网络数据为己谋利。凡此种种行为都给金融监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得国家的金融安全受到很大威胁。从整个世界金融体系来说,我国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主要依靠从美国IBM等公司进口,由于美国对其他国家实行技术上的歧视性政策,而我国目前自己的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技术及数字签名技术相对落后于金融电子化发展的需要,加之不断有报道指出从国外进口的软件技术都有明显的秘密通道,所有这些都成为网络时代金融安全的隐患。 三、面对网络时代为确保我国金融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金融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乃至我国金融交流的国际化,金融安全问题必然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可以想象,在未来网 络时代,任何人可以在网上自在漫游、查询、申请贷款,在实际交易中就有可能引来网络入侵者。不管是盗领还是更改电子资金资料,对于信用重于一切的银行都是极大的风险,而对于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 任何经济安全问题都能找到应对办法,但对现代金融市场的运转方式、运作技巧等,我国金融业还不太熟悉甚至不理解。亚洲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实力。应当说,这方面的较量是冷战后国家力量、国家意志博弈的重要体现,是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后者最具有优势的领域进行的较量,这种较量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直至与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相始终。因此,现代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经验的获得,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基本做好人才和知识的准备之前,要把握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目前全球游资已达7万多亿美元,每天流动量达1万亿美元、每天金融交易中与实物经济有关的仅为2%,[2]在虚拟经济已大大脱离实物经济发展需要而存在的今天,我们应当在开放金融市场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对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金融商品、金融机构、金融经营方式说“不”的勇气和决心,在此基础上,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国家金融安全的意识 在未来网络时代,在我们与国外的金融交往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差距势必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捍卫国家的金融安全。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国家的概念,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不会因网络化而消失,恰恰相反,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推行新经济政策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在目前不利的情况下,既要充分利用网络化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又要高度警惕它对我们不利的一面。 2.确保金融机构信息体系的安全 据美国能源部和航天局估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具备了发动信息战的能力,还有成千上万的电脑“黑客”可能对信息系统进行攻击。“1994年美国国防部特意组织一批‘黑客’对国防部的计算机系统攻击,结果在被‘黑客’攻击的8900台计算机中竟然有88%被‘黑客’掌握了控制权”[3]与美国相比,我国的信息系统显得脆弱得多。因此,在推进金融网络化的进程中,必须把确保我国金融系统的信息体系的安全尤其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安全防御能力。具体地讲,必须建立完善的防护设备,这其中包括客户端的乱码处理技术、防火墙。以及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可信赖作业系统,使得从用户的电脑端开始,资料传送就受到层层保护。对所有金融数据进行加密传输,使用户经过多级认证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金融系统计算机设备要把防电脑病毒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建立严格的业务操作规程,尤其是要加强对金融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杜绝利用金融部门计算机系统进行与业务无关诸如玩电子游戏、修改相关数据等活动。定期彻底清除金融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在这个问题上更要强调开发研制我国自己的电子技术产品,在硬件设备上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金融网络化进程中掌握主动权。 3.提高摄取金融市场运行信息的准确度 在完善网络监管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对金融市场运行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掌握,从而更准确地化解金融活动的风险,平滑金融振荡,以实现减少金融波动的目的。因为,网络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虚假信息经常充斥其间。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些网络原始资料的判别整理,以尽可能地掌握更多、更准的信息,具体措施就是建立严格的网络金融的认证体系,扩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社会成员知道哪些网上银行符合网上金融经营的标准,从而保证网络金融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 4.建立电子资金转移的相关法律 可以针对目前网络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相关的法律,以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可以预见,随着网络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层出不穷,只有能针对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为惩治网络金融犯罪提供坚实的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网络时代金融安全日益成为我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破坏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呆账、烂账的危害,因为往往前者的打击力具有毁灭性,所以说,网络时代的金融安全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网络时代在向我们走来,然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鲜花和蛋糕,更有与之伴生的沼泽和险滩。我们只有掌握了高超的驾驭技能,才能使网络金融活动更稳、更快地向前发展。 网络金融论文:浅论网络金融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而构成的1种新的金融形态,是网络技术革命推进下所产生的最首要的经济变革之1。 1、网络金融的含意与特性 网络金融是指在因特网上实现的金融流动,它不同于传统的依赖于物资形态存在的金融流动,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金融流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它是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与金融理论、金融管理以及金融实务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网络经济以及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发生的网络时期的金融运行模式。网络金融的内容不但包含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支付与结算等网络金融实务,还包含网络金融理论、网络金融管理以及网络金融监管等。 网络金融的经济性是指网络金融流动效益显着,投入少而产出高,这是网络经济自身的特色抉择的。网络技术利用于金融业后,采取了开放技术而同享软件,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产品的开发费用以及金融系统的保护费用,经营本钱较传统金融企业降低许多。网络金融的科技性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广泛运用于金融业的实践,并对于现代金融业发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递以及资源同享突破了原本的时间概念以及空间界线,将原来的2维市场变成没有地舆束缚以及空间限制的3维市场。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金融业“e”化的意味。网络金融的信息性是指网络金融是金融信息搜集、收拾、加工、传输、反馈的载体,同时也是金融信息化的产物。货泉流通、资金清理、股市行情、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信息的发生以及变化都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网络金融的人为性是指网络金融以人为本。在网络金融流动中,虽然强调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起症结作用的仍是人。网络技术的制造发明、网络金融的利用、效果的实现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必需强调人在网络金融中的抉择性作用。网络金融的立异性,为了知足网络经济前提下客户新的需求,增强其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需进行业务立异。网络机构的内部管理也必然履行管理立异,走向网络化管理,网络金融机构必需调剂其战略管理思想,注重与其它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站、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以实现多赢的目的。网络金融前提下,金融监管必然走自由化以及国际合作与调和的道路。 2、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而构成的1种新的金融形态,是网络技术革命推进下所产生的最首要的经济变革之1。传统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理论的成熟是网络金融发生以及发展的基础,而网络金融在推进了金融立异的同时,也推翻了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对于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金融比传统金融更能吸引客户。首先,互联网打破了金融服务的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扭转了交易的方式,使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可以联络到更多的交易对于象,找到更多的交易机会。网络金融拉近了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距离。其次互联网动态双向沟通的特性,使动态的交易互动成为可能。1方面,金融机构可以自动即时生成客户信息数据库,通过及时的客户需求分析,有效的细分客户,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依据目标客户群的特色制订本身的发展战略; 另外一方面,客户可以1改在传统金融下被动接受服务的模式,依照自己的需求在互联网上轻松地货比3家,寻觅到适合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随时向金融机构反馈意见以及建议。再次,互联网加重了资本以及信息的活动速度,为寻觅资源最优化配置及动态均衡提供有效途径。通过互联网快速的、散布式的处理,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搜寻、传递金融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远距离资金的划拨。最后,网络金融施展信息技术的同时,提供了比传统金融更利便、更快捷、更便宜的服务。 二、网络金融更能知足金融服务提供者的逐利原则。第1,如前面所述,网络金融更能吸引客户,因而可取得更多的销售收入。第2,金融企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网络金融,可大大降低其经营本钱。在网络金融前提下,金融企业不管自有资本是不是雄厚,在互联网都是同等的,因而庞大物理网点的优势将消失,金融企业的经营本钱将大大降低。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金融企业可以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增进企业树立更公道科学的组织机构。此外,信息网络技术促使金融企业重组传统的工作流程,从而进1步提高效力,降低经营本钱。 总之,网络金融立异了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模式,降低了运营本钱,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提高了收入。任何1个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企业都将被潜伏的高额利润驱动,融入并推进网络金融。长远来看,网络金融的首要性将超过传统金融。 3、国内外网络金融发展概况 美国于一九七一年创建的Nasdap系统,标志着网络金融这1全新的经营方式从构想进入到实际运营。一九九五年一0月一八日美国三家银行联合在互联网上成立了全世界第1家网络银行“安全第1网上银行”,预示着网络金融已经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二000年七月三日,西班牙Uno-E公司同爱尔兰互联网银行第1团体正式签约,组建业务规模笼盖全世界的第1家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Uno First Group。两家公司跨洋重组的终究目标是树立全世界最大的网络金融服务体系。九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地区的网络金融发展无比迅速,呈现了从网络银行到网络保险,从网络个人理财到网络企业理财,从网络证券交易到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银行走向成熟,网络证券以及网络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子货泉以及网络支付开始遭到青睐。网络金融已经相对于成熟、完美、并初具范围;网络金融的服务多元化、全能化、综合化,内容集成度至关高而且立异频繁;网络金融业之间竞争剧烈,消费者可自由选择合适自己的服务;网络金融业的介入主体多样化,除了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外,还有信誉卡公司、纯网络银行等。 二0世纪八0年代,中国银行业开始全面使用计算机,金融电子化时期来临。九0年代初,我国金融专用网络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一九九三年,中国政府宣告将金卡等1系列“金”字工程作为首要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后,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过程加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绩。我国建成为了金融卫星通信网络以及中国国家金融数据通讯网等金融骨干网络。基于这些主干网,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各个商业银行前后树立起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以及网络联行系统。国内大部份城市中,本地清理系统、储蓄通存通兑系统、对于公业务系统、银行卡自动处理系统等利用系统也前后投入运行。1个集国家宏观金融管理以及监控、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以及对于外提供金融服务等功能于1体的网络金融体系已经经初步构成。九0年代中期以来,跟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普及,我国正逐渐跨入网络金融时期。目前,工、农、中、建4大商业银行都树立了较完美的通讯网络系统。中国银行于一九九六年一0月率先开始网络银行服务。二000年六月二九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国内一二家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全面开通,正式开始对于外提供发证服务。我国的网络保险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而言,网络硬件前提不错,软件开发方面也有必定发展,然而因为大多数公司经营管理的标 准化程度不高,随便性较大,使患上利用效力偏低。但少数公司对于网络化建设以及利用的比较好。一九九七年一一月“中国保险信息网”开始运行,成为中国网络保险发展的里程碑。自一九九七年以来,网络交易方式在我国券商中患上到迅速的推行。一九九七年三月,“中国华融信托投资公司”湛江营业部推出多媒体公家信息网网上交易系统,揭开了我国网络证券的帷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理财等网络金融业务渗入到了社会经济糊口的方方面面。网络金融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务的主流形态,对于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着抉择性作用。网络金融扭转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结构以及运作模式,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本钱,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力,使金融非中介化加重,使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以及传递能力的首要性日趋凸起。 网络金融论文:论我国网络金融安全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摘要】网络金融安全问题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是应答金融全世界化负面影响的产物。网上银行的安全既是用户最关切的问题,也是舆论长时间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探讨网络金融概念特色,继而分析我国网络金融安全现状,最后提出改善我国网络金融安全几点对于策。 【关键词】网络金融;风险;电子货泉;对于策 网络金融安全 是1项系统工程,触及硬件、软件、防火墙、网络监控、身份认证、通讯加密、灾害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要素。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关乎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因而,必需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网络金融安全问题。 1、网络金融概念特色 (1)概念 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1种通过个人电脑、通讯终端或者其他智能装备,借助国际互联网以及通讯技术无境域限制的联结客户与金融机构,以实现及时获取经济金融信息、享受网上金融服务、展开网上金融交易的金融流动。网络金融包含在线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网上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 网络金融安全,是指金融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遭到维护,不受偶然的或者者歹意的缘由而受到损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畅通快捷。网络金融安全包含系统安全以及信息安全两个部份,系统安全主要指网络装备的硬件、操作系统和利用软件的安全,信息安全主要指各种信息的存储、传输以及走访的安全。 (2)特色 世界第1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1网络银行(SFNB)自一九九五年一0月一八日开业以来,国际金融界掀起了1股网络银行浪潮。这1金融立异正彻底推翻了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的业态,银行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金融服务的时空界线再也不显明。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拥有下列1些特色: 一、虚拟化。网络金融市场是1个信息市场,同时也是1个虚拟化的市场。网络金融虚拟化主要表现在金融实务虚拟化、服务机构虚拟化、交易进程虚拟化以及交易货泉虚拟化。 二、无界性。网络金融的无界性主要是指金融流动无时空局限,打破传统的金融服务时间、境域、空间、方式等限制。网络经营企业只要开通网络金融业务,世界各地的上网用户皆可能在任1时间、任1地点、以任1方式成为其客户,并以商家愿意接受的任1电子货泉支付,交易地域隐约性给计量造成难题。 三、低本钱。虚拟形态的网络银行交易本钱远小于物理形态的金融机构经营本钱,而且服务效力患上到提高、服务质量没有降低。这是网络金融患上以呈现并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缘由。 四、加密性。传统金融下交易进程依赖于物理设置以及现场办公,而网络金融下交易进程采用技术上加密算法或者认证系统的变更或者认证来实现。 五、信誉性。电子货泉以及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患上1些电子商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涉足短时间电子商业信贷、中介支付、投资理财参谋等金融或者准金融业务,而金融交易信息传输保留的安全性、客户个人信息、交易信息以及财务信息的维护日趋遭到公家的关注。无疑,人的信誉价值和游戏规则的固化是网络金融快速发展基石。 2、网络金融安全现状 网络金融安全伴同着网上交易的整个进程。主要有两个方面:1是来自金融机构内部,网络系统本身的安全和本身的管理水祥和内控能力。如因为软硬件配置不匹配、系统设计不公道、运行不不乱等构成的安全隐患;2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外部,取决于选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者评估公司的水平,和其他各种外来因素如黑客袭击、自然灾难侵袭等所酿成的安全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国内八0%的网站都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有二0%网站的安全问题还10分严重。安全问题已经日趋成为困扰网上金融交易的最大问题,影响我国网上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网络金融流动中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设备后进。我国金融电子装备的核心技术大部份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产化率低、立异自主知识产权少,在金融电子化进程中,整个金融系统内的操作平台,和电子支付系统等核心技术,都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性愈来愈大,因为平台软件源代码末公然,致使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至关薄弱。因计算机硬件故障造成系统停机、磁盘列阵损坏等事件,成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隐患。 二、网络系统漏洞。互联网自身固有的技术体制存在缺点。基于远程通讯的便利,互联网并未斟酌安全性问题,因此基于信任主机之间的通讯而设计的TCP/IP协定缺少安全机制,树立在互联网络为基础的金融网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防毒软件功能不强,造成网络运行不不乱,被病毒入侵、被黑客袭击,轻者数据毁坏丢失,重者销毁硬件。目前全世界的黑 客袭击事件,四0%是针对于金融系统的,我国则高达六0%以上。 三、交易系统缺点。依照我国有关规定,金融机构的网上业务要到达3级安全标准,但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安全状态都未到达这1请求,其自行开发、利用的网上交易系统大多未经由权威部门的检测认证,存在安全节制技术后进、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抗袭击能力不强、响应滞后、访 问授权凌乱、客户地址及邮箱等资源维护不力等情况。呈现系统虚假信息泛滥;账户密码被黑客破译,数据资料、交易指令被篡改,资金被窃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被盗卖;信息传递的私密性、真实性、完全性、不可否认性缺少保障等等现象。 四、交易监管滞后。因为网络金融交易的不透明、虚拟性、开放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身份确认、交易真实性验证、信誉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于称,抉择了网上支付以及结算系统全世界化,提高了信誉风险程度。目前,我国网络金融运作监管经验不足、手腕不全、技术后进、分业网上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内节制度不健全、网上业务按期内部审计流于情势,呈现了网上业务运作中密码节制不严、软件节制功能薄弱、授权机制执行不力等问题。 五、协同机制缺少。各银行网络系统各自为政,各行间信息隔绝,缺少沟通协作。有的商业银即将其银行网络系统拓扑结构、建设施行方案等作为绝密材料被保留,行业间数据资源同享是1道屏障,造成资源资金挥霍,延误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六、应急预案缺失。除了上述种种因素外,金融机构未对于停电、暴力犯法等人为因素和地震等自然灾难等突发性不肯定事件的产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必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金融的运行安全。 3、网络金融安全对于策 一、加快立法过程。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网络金融安全立法更是1片空白。因 为网络金融安全关乎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因而,网络金融安全立法过程刻不容缓,国家应高度注重,拟成立网络金融安全管理机构,钻研制订金融安全政策以及标准,规范、指点以及束缚网络金融的安全发展,应充沛鉴戒英美的胜利经验,参照英美颁布施行的《电子通讯法案》、《数字签名法》等法律,在制订出合适我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后,加快电子证书法、加密法等网络金融安全法律法规的出台,打造网络金融规范化、法制化环境,明确商家、消费者、第3方支付系统的权力、义务,规范市场介入者的资历、行动、责任,打击网络金融犯法,维护金融机构及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网络金融业健康、规范、有序地发展。 二、强化技术防范。网络金融安全防范中,技术防范是症结。金融企业应制订全面周到的软硬件设备进级换代方案,即时引进以及利用相符国家安全标准拥有较高安全系数的金融电子化软件平台以及金融电子装备核心技术,保证计算机利用软件的不断进级,保护网络系统健康运行。要配备机能优良的内外网络防火墙、病毒防御与杀毒软件,按期进级,严格网络登录口(下转第二三五页)(上接第二三三页)令管理等。要采取数字证书等较高档别的网络加密技术,设置交易中的客户身份认证以及交易密码。另外,要进1步加大投入,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网络安全系统、语音鉴别系统、电子转账系统、智能卡辨认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提高金融设备国产化水平,夯实金融安全基础。 三、抓紧人材培育。网络金融机构要培育1批既掌握计算机枝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又掌握金融实务以及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档技术人材以及管理人材。从国家层面讲,要踊跃培育政治过硬、技术全面、业务精湛、风格扎实的金融执法队伍,提高金融执法人员素质,严厉惩治金融犯法以及背法、背规流动。从企业层面讲,要通过不间断的全员培训培育教育,让全部从业人员全面了解网络技术安全缺点,充沛认识潜伏的网络安全隐患危害性,掌握必要的软件系统安全技术、数据信息安全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以及办公前提,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尽量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麻烦,保证网络金融企业的经济不乱运行以及延续发展。 四、加强内部节制。网络金融机构要参照像关的法规条例,制订各项安全管理轨制,包含业务操作规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病毒防治、密钥等安全管理轨制。要加能人员变动管理,及时注销、移交以及变更原本的密钥等信息资料。要树立数据备份中心,实现数据可追溯性。 五、加强预警监控。把握网络金融风险重在预警评估与防范。网络金融机构,要树立网络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专人监控业务运行,加工处理数据,钻研数据指标,制订网络金融风险应急处理预案,发现指标迫临预警线,武断采用风险防范措施以应答。 六、加强监管合作。面对于网络金融市场高度国际化,大部份金融交易依赖于电子网络,网络银行资金日益庞大以及资金活动速度加快,但因为网络技术发展存在先秉性缺点——技术漏洞,使患上网络安全成为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我国金融管理机构有必要适时同外国金融监管当局展开广泛的国际合作,沟通讯息,打击犯法,规范业务合作的程序,交流网络监管措施,创造网络金融流动的准则。 网络金融论文: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问题以及对策 1、互联网金融P二P网络借贷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而进行的金融流动以及交易。互联网金融作为1种新的金融模式,不仅拥有支付结算以及交易融资的功能,又拥有低本钱高效力等特色。跟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公司的业务也患上到不断扩展,其主要业务再也不局限于向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撑以及服务,而是通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信息低本钱优势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在金融领域展开自己的业务,构成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使企业范围迅速壮大以及发展速度很快晋升,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构成了要挟,乃至将打破传统金融业的经济模式以及运行格局。网络借贷P二P是互联网金融产品最兴新最具活气以及最拥有争议的1项。依托网络的气力,这些平台高效力地将投资人以及融资人撮合在1起,迅速、利便、快捷的完成借贷交易,并且显着降低交易本钱。对于小微型企业以及个人融资者提供资金支撑,知足了容易被银行忽视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可以说网络借贷P二P就是民间借贷的网络版。 2、互联网金融P二P网络借贷的发展示状 (1)用户数不断增添 依据网贷之家联合盈灿咨询了《中国P二P网贷行业二0一五年八月月报》,网贷投资活跃人数到达了二0四.二八万人,环比上月增长了一三.九二%;借款活跃人数到达了五四.九四万人,环比上月增长了二四.五%。今天六月以来,我国的A股收场了长达一年的牛市,从五一七八.一九点狂泻至八月底的三000点左近,最大跌幅到达了四五%,许多八0后九0后的年青投资者损失惨痛,悲观情绪使患上部份投资者离开股市追求利率更高更安全的投资渠道,而他们又比较能快速的接受新事物,而同时银行对于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的资金需求通常不能及时知足,民间融资需求无比旺盛,所以网络借贷用户数大幅度增添。 (2)交易金额大幅度增长 近两月网贷成交量出现大幅上升。数据显示二0一五年八月P二P网贷行业总体成交量达九七四.六三亿元,环比七月上升了一八.一二%,离单月千亿成交量大关已经经近在咫尺,是去年同期的三.九倍。跟着网贷行业成交量的大幅度增长,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经经到达八六三五亿元。二0一五年全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因为P二P网贷在收益率方面盘踞必定优势,年收益率在八⑴五%,比同类银行理财产品利率高1倍,因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P二P网贷行业。 (3)业务品种不断增添 以平安团体旗下的互联网服务平台陆金所为例,目前其推出了稳盈安e等二四款投资项目;零活宝、财富汇等九个理财项目,易方达信誉债A等二二个基金项目。利率从四.八%⑼.八%,期限从一天到三六个月,投资出发点金额从一元至三0万元,可以说笼盖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各类借贷者。而且资金划转无比灵便能实时到账,对于于未到期的债权投资者还可以转让,债权持有期间的收益在扣除了手续费后可以保存。陆金所由平安团体担保提供一00%本息保障,经营一四年来一00%的投资者取得了本金以及利息。 3、互联网金融P二P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技术风险 互联网技术的安全保障对于投资者有着极为首要的作用,如遇到停电,黑客袭击,电脑中病毒,账户密码泄漏等问题均可能对于投资者发生重大的损失,比如在WIFI情况下输入密码就极为可能且无比容易被识破,良多平台采取安全套接层协定与一二八位加密技术,客户在进行会员管理,个人账户管理,充值等触及敏感信息的操作时,信息被自动加密,保证客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以及资金交易安全。然而即便如斯安全隐患依然存在。1旦平台系统呈现问题致使投资人没法登陆,会引发集体恐慌,进而呈现挤兑现象,部份平台因资金周转呈现问题,就此倒闭。黑客入侵数据库后可能篡改以及删除了相干数据,给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带来影响。 (2)道德风险 截至目前,P二P问题平台到达了九七六家,占到平台总数的三0%,问题平台包含了1些欺骗团伙,1开始就是非法集资,通太高额的注册回报,高息标的吸引投资者,1旦吸收金额到达必定的数额平台立刻跑路,而此外1些平台确切是由于管理不善倒闭停业,比如因背规操作,风控缺失致使坏账增添提现难题,或者者自设资金池,本身介入融资,资金链断裂最后倒闭等。 (3)运营风险 在中国现有国情下,为降低投资人风险构成了无垫付,担保公司垫付,风险筹备金垫付等垫付模式,其中后两种是当前网贷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担保模式是网贷平台以及担保公司合作,1旦呈现贷款不能追回的情况下,由担保公司出资垫付的模式,风险筹备金是网贷平台专门设立的备用金,用于必定限额内补偿因为借款人背约酿成的债权人本金以及利息损失的模式。在担保模式下,网贷平台为了能更好增添业务,有时会打出一00%本息保障的口号,但在现实案例中常常不能完整兑现。网贷平台试图通过与担保公司合作扩散风险必然要对于其支付高额的担保费,这样就加大了运营本钱,而且有的担保公司就是网贷平台的关联企业,难以对于平台业务施加束缚。在风险筹备金模式下,如果平台的坏账率较高,风险筹备金的总额不能笼盖掉坏账时,1部份投资者依然将遭遇损失。 (4)管理风险 例如在平台上线早期,通太高额奖励,一00%本息保障拉动人气吸引资金,或者者不顾本身的能力鼎力扩展版图盲目扩张,完整忽视了市场风险,1旦产生平台危机,将会对于投资人造成损失。市场自身有着竞争以及供需的瓜葛,如果企业盲目进入,不仅企业本身经受不起,更会伤害到弱小的投资者。 4、加强互联网金融P二P网络借贷管理的建议 (1)尽快行业标准 跟着P二P借贷市场行业同盟以及自律组织的呈现,及同盟内部企业交易数据的累积,行业内部标准将会趋向统1,整个P二P借贷行业的风险节制体系将会进1步完美。P二P借贷市场属于新生事物,其地位以及合法性将逐渐患上到政府的认可,政府态度的变化会使患上政府对于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未来工商机构、网络管理、司法机关等相干机构可将已经有的监管系统与P二P行业同盟系统相结合,易于P二P借贷市场的进1步发展。 (2)完美社会征信体系 冰冻3尺非1日之寒,树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是1个长时间的进程。跟着大数据时期的到来,只有数据1体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分析以及处理。另外一方面,P二P行业所构建的信誉评级法子以及所具有的数据也是央行所缺失的。所以,央行应采用踊跃的态度,与名誉优良的企业或者同盟进行数据信息同享才能更有助于征信体系的完美。 (3)对于信用好的企业发放牌照 业务许可是我国金融行业1直以来的运作体系,在银行脱媒以前这类体系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乱做出了很大贡 献。未来在利率市场化违景下,各种非传统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且面对于金融脱媒这个大违景,金融牌照也应当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相应的有所增添。因而,未来对于P二P网络借贷发放牌照将成为国家监管的主要手腕。 网络金融论文:网络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及其法律的规范 电子支付以及电子商务相生相伴,支付问题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第3方支付模式为电子商务中信任与安全2大困难找到了初步解决方案,将我国低沉多年的电子商务推向1个新高潮。 第3方支付指由具备必定实力以及信用保障的非银行独立机构,集成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或者基于其他服务通道,为交易各方提供货泉支付、资金清理、交易监管等交易支撑服务而构成的支付模式。第3方支付产业蓬勃发展,巨大机遇违后也躲藏着巨大危机,诸如政策风险、技术风险、信誉风险、监管风险、经营风险等,形成了第3方支付产业规范的法律环境。 其中,政策隐约、法律空白、监管缺位、业务失范是最大风险。第3方支付法几近1片空白,传统法律理论以及司法经验在第3方支付领域莫衷一是。确认主体地位是重要法律问题,因为第3方支付主体拥有显明金融属性,同时区分于银行与传统非金融机构,应定位为网上非银行金融机构,从而将之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当中。 第3方支付集成为了信息技术与金融技术,改造着传统法律秩序,构造出复合的法律瓜葛。信息技术特色抉择了第3方支付法律归责原则上宜采取错误推定原则与责任限制原则,同时,在诸如消费者维护、非法交易节制、沉淀资金监管等1般法律问题上也有着本身的特色。金融特性令第3方支付对于传统金融市场发生深入影响,虚拟货泉冲击着现实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独具特色,金融监管问题还没有成形解决方案。 第3方支付面临着从零开始的法制构建任务,请求有建设性的思考。首先要搭建起第3方支付法律体系框架,并在基础领域与核心环节实现法律节制,以期逐渐完美我国网络金融立法,增进《支付清理管理办法》的顺利出台,加快第3方支付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实现第3方支付健康长远发展。 网络金融论文:网络金融的论文 是1项系统工程,触及硬件、软件、防火墙、网络监控、身份认证、通讯加密、灾害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要素。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关乎我国的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因而,必需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网络金融安全问题。 1、网络金融概念特色 (1)概念 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1种通过个人电脑、通讯终端或者其他智能装备,借助国际互联网以及通讯技术无境域限制的联结客户与金融机构,以实现及时获取经济金融信息、享受网上金融服务、展开网上金融交易的金融流动。网络金融包含在线银行、网上保险、网上证券、网上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 网络金融安全,是指金融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遭到维护,不受偶然的或者者歹意的缘由而受到损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畅通快捷。网络金融安全包含系统安全以及信息安全两个部份,系统安全主要指网络装备的硬件、操作系统和利用软件的安全,信息安全主要指各种信息的存储、传输以及走访的安全。 (2)特色 世界第1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1网络银行(SFNB)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八日开业以来,国际金融界掀起了1股网络银行浪潮。这1金融立异正彻底推翻了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的业态,银行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金融服务的时空界线再也不显明。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拥有下列1些特色: 一、虚拟化。网络金融市场是1个信息市场,同时也是1个虚拟化的市场。网络金融虚拟化主要表现在金融实务虚拟化、服务机构虚拟化、交易进程虚拟化以及交易货泉虚拟化。 二、无界性。网络金融的无界性主要是指金融流动无时空局限,打破传统的金融服务时间、境域、空间、方式等限制。网络经营企业只要开通网络金融业务,世界各地的上网用户皆可能在任1时间、任1地点、以任1方式成为其客户,并以商家愿意接受的任1电子货泉支付,交易地域隐约性给计量造成难题。 三、低本钱。虚拟形态的网络银行交易本钱远小于物理形态的金融机构经营本钱,而且服务效力患上到提高、服务质量没有降低。这是网络金融患上以呈现并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缘由。 四、加密性。传统金融下交易进程依赖于物理设置以及现场办公,而网络金融下交易进程采用技术上加密算法或者认证系统的变更或者认证来实现。 五、信誉性。电子货泉以及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患上1些电子商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涉足短时间电子商业信贷、中介支付、投资理财参谋等金融或者准金融业务,而金融交易信息传输保留的安全性、客户个人信息、交易信息以及财务信息的维护日趋遭到公家的关注。无疑,人的信誉价值和游戏规则的固化是网络金融快速发展基石。 2、网络金融安全现状 网络金融安全伴同着网上交易的整个进程。主要有两个方面:1是来自金融机构内部,网络系统本身的安全和本身的管理水祥和内控能力。如因为软硬件配置不匹配、系统设计不公道、运行不不乱等构成的安全隐患;2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外部,取决于选择的开发商、供应商、咨询或者评估公司的水平,和其他各种外来因素如黑客袭击、自然灾难侵袭等所酿成的安全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国内八%的网站都存在安全隐患,其中有二%网站的安全问题还10分严重。安全问题已经日趋成为困扰网上金融交易的最大问题,影响我国网上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网络金融流动中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设备后进。我国金融电子装备的核心技术大部份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产化率低、立异自主知识产权少,在金融电子化进程中,整个金融系统内的操作平台,和电子支付系统等核心技术,都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性愈来愈大,因为平台软件源代码末公然,致使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至关薄弱。因计算机硬件故障造成系统停机、磁盘列阵损坏等事件,成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隐患。 二、网络系统漏洞。互联网自身固有的技术体制存在缺点。基于远程通讯的便利,互联网并未斟酌安全性问题,因此基于信任主机之间的通讯而设计的TCP/IP协定缺少安全机制,树立在互联网络为基础的金融网络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防毒软件功能不强,造成网络运行不不乱,被病毒入侵、被黑客袭击,轻者数据毁坏丢失,重者销毁硬件。目前全世界的黑 客袭击事件,四%是针对于金融系统的,我国则高达六%以上。 三、交易系统缺点。依照我国有关规定,金融机构的网上业务要到达3级安全标准,但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安全状态都未到达这1请求,其自行开发、利用的网上交易系统大多未经由权威部门的检测认证,存在安全节制技术后进、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抗袭击能力不强、响应滞后、走访授权凌乱、客户地址及邮箱等资源维护不力等情况。呈现系统虚假信息泛滥;账户密码被黑客破译,数据资料、交易指令被篡改,资金被窃取,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被盗卖;信息传递的私密性、真实性、完全性、不可否认性缺少保障等等现象。 四、交易监管滞后。因为网络金融交易的不透明、虚拟性、开放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身份确认、交易真实性验证、信誉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于称,抉择了网上支付以及结算系统全世界化,提高了信誉风险程度。目前,我国网络金融运作监管经验不足、手腕不全、技术后进、分业网上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内节制度不健全、网上业务按期内部审计流于情势,呈现了网上业务运作中密码节制不严、软件节制功能薄弱、授权机制执行不力等问题。 五、协同机制缺少。各银行网络系统各自为政,各行间信息隔绝,缺少沟通协作。有的商业银即将其银行网络系统拓扑结构、建设施行方案等作为绝密材料被保留,行业间数据资源同享是1道屏障,造成资源资金挥霍,延误了整个金融业的发展。 六、应急预案缺失。除了上述种种因素外,金融机构未对于停电、暴力犯法等人为因素和地震等自然灾难等突发性不肯定事件的产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在必定程度上影响着网络金融的运行安全。 网络金融论文:网络经济下的金融创新 1、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财富》杂志上声称,未来一0年,微软将用自己的利用软件系统取代银行的清理系统承当起全世界的资金清理业务,并由此预言:在新世纪里,传统商业银行是将要灭绝的1群恐龙。的确,二0世纪九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发展迅猛,大大增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全世界经济1体化的过程。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增进各国在更广、更深的程度上介入国际分工,为各国传统产业晋升以及改造开拓新的途径。对于于未来任何1个领域,互联网都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对于于银行业来说,现在正面临着1个极其严峻的考验,即互联网产业迅速突起,并以其强大的信息以及服务功能,正在扭转以及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传统银行面临着本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推出新服务的挑战。 比尔·盖茨能够无视金融行业的上百年惨淡经营以及传统银行的业务壁垒,就在于他作为信息技术的领头人,深切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无坚不摧的气力,敏锐地发现了传统银行业墨守成规构成的可乘之机。如果银行业没有金融监管当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书”以及多年累积的固定资产以及商业信用,与那些高科技公司、工商企业和综合服务机构相比,将无更大优势可言。因而许多银行家都认为,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传统银行竞争的胜负将取决于应变能力以及金融立异能力的高下。最近几年来,以美国的花旗银行等为代表的西方银行已经经跟进互联网时期,不断进行金融立异,提供斩新的金融产品,知足日趋发达的网络经济的需求,以期不被新对于手击溃。 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应答加入WTO的挑战,我国银行业必需扭转传统发展战略,从体制、机制、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手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金融立异,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2、金融立异的首要意义 金融立异,是指在外部环境前提下金融领域内部对于要素的从新组合以及创造性变革。金融立异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全进程,其主体是各类金融机构,包含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立异不但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外部请求,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必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般而言,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立异的内在动力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金融产品同其他产品1样,也存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饱以及问题,也有1个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那末,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供求瓜葛,开发出新的金融业务品种,知足自己以及客户的需要, 就成为金融立异的首要因素之1。二因为金融机构比起其他行业来讲,面对于着1个限制性较强的管理法规,规避这些法规的限制便成为推进金融立异的又1首要因素,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构成了金融机构“管制—立异—管制—立异”的循环发展进程 。 3、金融立异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1个首要标志是人类出产经营流动以及社会流动的网络化。因而,金融机构必需顺应潮流,踊跃拓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发行与交易、网上保险业务以及其他网上理财业务,展开与金融业务网络化相适应的技术立异、工具立异 、轨制立异、组织立异等1系列立异流动。 一.金融观念立异 跟着社会的发展、财富的累积、金融知识的普及以及同业竞争的加重,人们对于银行的请求更高,选择的余地更大。在网络经济时期,银行业为了更好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需扭转传统的经营理念以及服务方式,要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营销理念,要将由客户引起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为由银行引起的主动营销服务。银行服务的情势以及内容要由肯定的金融产品服务逐步演化为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百货商店以及金融服务中心。树立现代化客户服务营销中心(Call Center)是转变经营理念、晋升服务手腕的首要保证。Call Center的树立不但是银行优质服务的体现,也是银行拓展市场的有效渠道,更主要的是确立了1种新的服务以及营销体系,1种现代化银行所必须的经营方式以及服务手腕。建设新型Call Center是实现新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模式的首要基础以及手腕,也是原有Call Center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型Call Center的建设中,服务以及营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服务增进营销,以营销拓展服务,这是Call Center能否从本钱中心发展为利润中心的症结。工作人员不能仅仅以回应客户需要为知足,首要的是培育营销文化,使每一1个人都是胜利的推销员,时刻不忘招揽业务,牢固建立本钱以及效益观念,加速实现Call Center由本钱中心向利润中心的战略转变,使新型Call Center成为现代化银行新的服务营销体系以及综合性的服务支撑平台。 二.金融技术立异 (一)努力建设银行数据仓库 银行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是1个拥有信息优势的部门,如何管理、应用、经营好这些信息,是摆在现代化银行建设中的1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提高我国银行现代化经营管理的水平,必需加紧银行数据仓库的建设。 目前国内银行对于客户的评判只停留在静止、片面、主观水平上,不能对于客户作出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以及准确、高效的选择。例如在银行卡业务方面,因为没有对于客户的贡献度的分析,1个拥有大量交易的优秀客户,被视同为1般客户来对于待,结果造成优秀客户的流失。在贷款定价方面,本钱的竞争日益激烈,某些大客户请求下浮利率,银行单从1笔贷款看乃至要蚀本,但又很难患上到这个客户的平均存款余额、本外币结算量、各种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等数据,因此难下决策,常常贻误商机。尽人皆知,银行业存在1个“28定律”,发达国家的银行就是通过数据仓库找出自己这二0%的最优客户,并以各种方式提供VIP服务,留住他们,提高他们的虔诚度,进而发展自己,提高经济效益。而国内银行目前还很难做到这1点。数据仓库的树立将收场这1尴尬的局面,它使现有的扩散的无关联的信息变为集中的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以及处理,可直接用于客户瓜葛管理以及市场营销。 在金融立异与新产品开发方面应用数据仓库,通过业务系统的整合,银行新型业务产品可以更好地创造效益,例如通过数据仓库分析出特定客户群的盈利率,通过客户的消费分析来抉择活动资金贷款的对于象。此外,银行数据仓库的树立有助于转变传统经营理念,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拓展市场,发展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决策无比扩散,1个行从总行、分行到支行实际上有许多人在决策贷款怎样发放,这类信贷资源切块管理的传统模式有很大的弊端。虽然地区行是劣当选优,而从全行规模来讲,个别的局部的贷款优化,常常在全局来讲是不优化的,乃至是劣质的。尽管基层行对于当地客户信息比总行掌握患上充沛,但对于全局信息掌握患上无比不充沛,常常会致使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行业总体风险(这也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后不良资产率依然居高不下的缘由之1)。同时,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实是在规划经济以及手工处理业务的体制下构成的,计算机的利用也仅仅停留在摹拟手工处理、提高工作效力阶段,信息以及数据是扩散的、不关联的、不及时的,根本不可能解决统1授信问题,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反差。通过树立银行数据仓库,可以成立全行统1的授信中心,集中处理授信业务,从而节制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因为授信中心掌握着国内外大量的客户信息、行业信息以及决策辅助信息,这样从全行每一1个分支机构反应出来的某个行业以及客户,就能在全国规模内进行优化选择,优当选优。同时,对于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客户可以集中统1授信,防止多头授信的风险。这样就基本上与国外商业银行接轨,不会呈现目前这类层层授权、层层授信,授权馈链拉患上过长,造成决策行动最后扭曲的现象。 银行数据仓库应包括银行具有的、从不同的数据库以及文件系统中提取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全面地反应了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通过树立数据模型以及采取数据发掘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为全行各级领导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工具,促使银行增添盈利以及提高总体经营管理水平。例如进行收益率分析,应用数据仓库的盈利管理在于将具体的盈利指标以及单位当功课务来处理,它可以设在银行的总帐1级,并对于触及银行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统计、应急项目的情况进行汇总。国外商业银行在盈利分析时,也采取新的核证预会计法子,如本钱收益法用来分析单独的组织机构对于银行总体的盈利影响。又如应用数据仓库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包含资本分析、资本召募、信贷提坏帐筹备、央行报表、资金到期分析、收入分析、利率敏感度分析、活动资金分析、边际利率变迁以及短时间资金管理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银行最高层的业务透视图。它不但是最高层的业务汇总,也能够应用数据仓库进行资产负债平衡表变化的分析,如对于历史趋势、未来事件以及节制活动资金与利率结构的失衡进行评估决策。 (二)努力建设网上银行系统,增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银行是金融电子化最新发展的产物,作为网络上的虚拟银行,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享受全天候的网上金融服务。首先,网络银行扭转了传统银行经营理念。其次,网络银行扭转了传统银行的营销方式以及经营战略。它能够充沛应用网络与客户进行沟通,能依据每一个客户不同的金融以及财务需求“量身定做”个人金融产品并提供银行业务服务。再次,网络银行使银行的竞争格局产生变化。网络银行的全世界化服务,使金融市场全世界开放,银行业的竞争再也不是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服务质量以及价格竞争,而将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网上银行与网下银行等多元竞争格局。 发展网络银行,第1,要明确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踊跃稳当地发展网络银行业务。从国外经验看,网络银行的模式有两种,发展新的单纯网络银行或者传统银行的网络化,两种模式各有益弊。我国商业银行应遵循凸起自己的服务特点及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的原则加以选择。第2,加强网络银行的立法工作。1方面要依据技术发展修改现行的法律规范与规则,另外一方面要制订有关规范电子货泉以及网上金融服务发展的1系列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网上电子商务、电子资金活动的安全标准以及程序,强化对于网络银行以及网上电子支付结算中心的资历认证,为网络银行发展以及网络化金融立异提供法律保障、安全保障。第3,中央银行在加强对于网络银行监管的同时,要从政策长进1步支撑商业银行的网络化金融立异。 三.金融工具立异 银行是经营货泉的特殊行业,因其特殊的经营对于象、广泛的社会联络以及深远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全社会风险会萃的焦点。追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盈利,始终是商业银行寻求的目标。因而,加强风险管理,包含风险辨认、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节制以及风险决策等的全进程管理是10分首要的。因而,要踊跃开发金融立异产品来吸引客户。当前在国际上发展很快的金融数学以及金融工程在这方面将施展凸起的作用,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以及手腕。西方同业在这1领域已经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经卓有成效。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银行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对于风险的钻研分析不够,对于风险资源的开发应用更显乏力。 金融数学是金融以及数学的结合体,是利用数学的1个新的分支,在二0世纪后半叶有了迅速的发展。它的主要内容是钻研如何对于金融问题树立数学模型,如作甚金融的定量分析提供数学法子,和如何对于金融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等。 金融工程是二0世纪八0年代之后在西方构成的1门新兴利用学科,历史不长,发展迅猛,是现代金融领域的高新科技。金融工程主要阐述金融立异工具以及风险规避技术,和它们的钻研、开发、设计与利用。金融工程其实是借用工程的概念来形象地描写新兴的金融流动,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 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有着10分亲密的瓜葛,它们以金融理论以及数学工具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主要目标,采取定性以及定量相结合的法子钻研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灵魂是它的创造性,请求创造性地应用远期利率协定、综合远期外汇协定、互换、期货、期权及其组合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强货泉、利率、商品与股票等风险管理,并将这些金融工具进行灵便而奇妙的拼装组合,设计开发拥有不同功能的金融新产品,投放市场,获取回报。 四.金融轨制立异 跟着金融竞争的日趋全世界化以及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以及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金融服务的信息化以及多元化、金融产品的延伸和各种金融立异工具以及产品的呈现,使患上传统金融服务领域的界线逐步趋于隐约,证券、银行、保险3者之间的业务呈现互相渗入的趋势。金融轨制立异的主要表现就是轨制的融会化趋势,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开始向全能型经营方向发展。一九九九年底美国政府废止了履行长达七0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标志着以新经济浪潮为违景的银行业变革的开始。二000年,国内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公司之间展开了1系列业务交叉以及合作,许多业内人士坦言,合作是中国金融业 由分业转向混业必需补上的1课。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在促成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同时,也对于传统的金融监管轨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轨制势必被“全能经营、统1监管”轨制所替换。而且,网络经济前提下金融立异步伐的加快,网络金融发展的无国界化也请求扭转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适应新的形势,在监管轨制长进行立异。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展开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注重,愈来愈多的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加入这1行列,监管合作的规模由传统的银行业扩大到证券、保险、外汇、金融衍出产品等各个领域,监管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又1趋势。这不但有益于实现各国之间监管信息的同享,而且可以通过合作以及交换提高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水祥和效力,并以此有效地防范以及禁止金融风险引发的区域性金融风暴。 五.金融组织立异 网络经济的发展也使患上金融服务领域在组织结构上出现出两大发展趋势:1是传统的金融服务领域呈现大范围的并购浪潮,通过并购不但可以扩展范围,增强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低本钱地实现向混业经营的演化。金融业并购的1大特色是强强合作、混业联合,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网络经济时期的请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本钱,提高范围经济效益。2是非金融企业借助网络技术应用本钱优势向金融服务领域渗入。高新技术网络公司应用成熟的网络技术以及低廉的费用优势广泛吸收客户展开金融服务,触角已经触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其初始范围尽管较小,但凭仗网络利器正在与传统金融企业争取市场份额。目前,在国外已经经呈现了传统金融企业与新兴技术网络公司广泛合作、协同发展的趋势,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共同向社会提供高水平、低本钱的金融服务的时期已经经来临。 六.金融监管立异 金融监管的立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是金融管制的逐渐放松。金融管制尽管在必定程度上不乱了金融秩序,增进了经济的延续发展,但跟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金融环境的变迁,传统的金融管制体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例如,电子货泉以及网络银行业务的展开对于中国金融监管的内容以及法子提出了挑战。网络银行以其利便、快捷、超时空等特色,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在瞬间将巨额资金从地球的1端传到另外一端,大量资金突发性的转移无疑会加重金融市场的波动,网络快速传递的特性,会使波动迅速蔓延。而网络银行的整个交易进程几近全体可以在网上完成,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银行业务失去了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交易对于象变患上难以明确,进程更为不透明。这无疑加大了监测与管制的难度。 电子货泉在网络银行的业务传递中盘踞了主要的地位。电子货泉的发行使流通中的货泉需求减少,而电子货泉的活动性也一样影响电子货泉的发行范围以及余额,其发行的范围越大,可用于结算的余额就越多,但同时也请求有更多的传统货泉随时筹备赎回至关数量的电子货泉,这就请求中央银行有足够的货泉贮备。电子货泉的发行以及流通对于央行的货泉政策提出挑战,也对于货泉供给调控能力提出质疑。专家提出,第1,应由金融监管部门统1计划管理电子货泉与网络银行,并树立1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消费者、商家、银行以及清理机构的权力以及义务;在发展电子货泉的同时树立起对于其发行、流量、统计的监控体系及认证中心;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规模,树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轨制,制订网络安全标准,树立安全认证体系等。第2,金融监管应不断加强。跟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体系的效力提高,金融立异活跃,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大,因而,在行政式的直接金融管制放松的同时,以风险节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应不断加强。 4、有关问题 针对于网络经济前提下金融立异的新特色,进行金融立异的进程中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调剂观念 要充沛注重网络经济带来的影响,从对于金融立异的被动适应,转为主动进行金融立异,进而变成先导型金融立异,使信誉货泉可以在出产潜力允许的前提下先于出产而呈现并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充沛施展创造精神,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国情的、知足市场需要的金融立异。 二.加强调研 当代金融学的钻研已经经获得丰硕成果。1方面,要加强对于新经济确当代金融成果的钻研,提高金融立异的知识含量。另外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国内现实市场的需求与潜伏市场需求的钻研。吸引已经有的成果,用理论联络实际的法子推动金融立异。 三.培育人材 人材是网络经济的灵魂,金融市场的发育以及完美、金融立异的推动、金融理论的钻研都离不开人材的首要作用。要加快金融人材队伍建设(包含管理人材、技术人材、经营人材),其中金融企业家又起了尤其首要的作用。 四.构成轨制 金融立异是推进金融业发展,以适应网络经济请求的首要手腕。因而,要在轨制上保证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立异的踊跃性。1方面,通过对于产权的界定以及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加之立异收益机制的树立,使金融机构愿意踊跃从事金融立异。另外一方面,要降低金融立异的交易本钱,构成1个利于立异的优良环境。 网络金融论文:我国网络金融的现状和未来金融研究论文 1、我国网络金融的成就 企业网上银行功能也无比丰厚,还有质押贷款业务等等。如果是你自己的存单,你可以不需要审批,就能够由网银自动办理质押以及贷款手续。 网络银行近年,主要是以工商银行以及招商银行动首的,获得了无比大的成就,在国际上取得了良多大的奖项。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构成了南北数据中心,完成灾备建设。此外,网络银行平台上,业务全能化。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品种愈来愈丰厚。银行总行打破了之前的科技人员配备法子,直接将科技人员下放到业务部门,人事属于业务部门。但其科技业务水祥和能力的评价,科技部门有侧重要话语权。这类改革使业务系统的保护能力、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的能力迅速上升,晋升了银行技术实力,在第1线培育了金融以及计算机复合型人材。 网络证券的巨大进步是在阅历二00五年、二00六年证券业务量飙升的考验以后树立起来的。当时出了不少事情,如交易系统崩溃,客户起诉证券公司等。这致使证券公司不能不花鼎力气进行证券交易系统的进级与改造,交易技术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胜利实现了网络证券的逾越。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银行以及证券接口标准不统1,影响了设计与保护工作量。如果有N家银行、M家证券公司,如果没有统1标准,至多需要NM种接口。然而,如果银行以及证券公司的接口统1的话,只需要1种模式。交易本钱患上到极大的节俭,这里面就存在轨制立异的经济价值。然而,这类轨制立异如果不是由证监会来推进的话,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规划手腕,需要行政权利,来完成市场难以完成的任务。 网络证券获得了最大的成就也是全国大集中,实现C/S业务模式。客户从网站下载客户端,在本安装后,就能够查看行情,也能够网上交易。在C/S模式而不是B/S模式下进行网上证券交易是证券行业的特色。证券公司后台、前台实现了1体化,管理信息以及前台实现集成,工作流、CRM、ERP功能都早就已经经实现了。网上证券交易也比较不乱,基本不出过失。 网络保险是中国金融电子商务做患上最后进的1个。首先区域大集中已经经实现了,然而离全国大集中还有1段的距离。保监会正在推进这项工作,人保、人寿都在做这项工作。保监会首先请求保险公司实现财务方面的大集中,以节制财务风险。保险公司已经经呈现省级领导人物携巨款逃出国外的事例,原先存在的财务体制风险巨大。在没有实现全国财务大集中以前,分公司到底有多少保费收入、都存在哪儿了,这些首要信息总部都不知道。结果,巨额资金成为了1把手的小金库,风险巨大。所以,这类财务轨制必需扭转,借助于银行全国数据大集中改善了总部节制基层能力的经验,保险公司财务全国大集中就势在必行。 第2,保险电子商务过于简单,网络上投保的主要是意外险。意外险不需要体检,也不需要像团险那样讨价还价,简单易行。国外还有车险,然而国内网上做不了。国内车销售主要通过是电话保险营销来实现,保险公司有大量的合同工,兼职或者者专职,年青或者者年迈,工资很低,1般只有1千多,高的不超过3千。这些车队员依据客户在电话里留下的信息上门服务,签合同。车险合同必需面签,网签无效。 第3,医疗、寿险、团险、财险、年金大多不是通过保险电子商务来完成的。 第4,保监会愈来愈注重保险电子商务。保险电子商务可以改良保险公司的管理能力,晋升竞争力,保险公司内部核保、理赔、档案影印化。 2、我国网络金融的不足 我国网络金融获得了良多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也确切存在良多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遭到良多轨制方面的制约。 网络银行方面的不足: 第1,技术方面的制约。如银行的核心业务遭到零售业务量的冲击,网上基金业务曾经经致使银行核心系统的瘫痪,后果很严重。 第2,咱们的主要成绩局限在产品级别的,对于于技术以及标准咱们做患上不多。软件设计随需应变的能力离现实的需求仍是有很大的差距。 第3,咱们的人材流失影响核心能力的培育。对于中国来讲是轨制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由于金融机构有个设法,他觉患上人材不是很注重,来不来都没瓜葛。这类理念致使了高水平人材的流失,终究影响的是核心能力。大型金融机构的能力是有的,然而能力降落了。 网络证券遭到金融轨制的制约。我国证券业在金融行业中是最后进的,企业债券、2板市场、基金的国外交易等等,都需要改革。中国的基金软件交易自动化、智能化交易方面正在做出有利的探索,但较成熟的国外技术还略逊1筹。此外,网络证券还遭到资本范围的限制,立异活气也不如银行。电子钱包因为公交卡等非银行机构的参与,正在释放巨大的潜能。 网络保险的不足。首先没有实现全国大集中。然而, 最不足之处是中国的保险精算需要的数据发掘的基础前提不具备,新产品设计能力不强,行业产品立异同质化,模仿风行。 3、网络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 银行未来的核心业务系统正在谋划。同时,1些新的技术,包含通讯能力、生物特征辨认技术、存贮技术、金融工程、商务智能、SOA架构技术、银行标准制订与执行能力等,将极大地提高网络金融系统的机能。 银行新产品随开发能力的目标是随需应变。此外,跟着contact center等最新技术的发展,将来咱们的网上银行使客户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就能够办业务,包含开户。 网络证券吸收国外经验,发展证券交易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统1银证通标准。 网络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跟银行要联网,保险公司要实现参加保险的全国大集中,保险公司数据发掘能力要提高等等。 网络金融的发展有1些共同的特征,如标准化、国际化等。网络金融现在愈来愈成为核心金融的组成部份,很首要。 网络金融的发展遭到了良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监管。国家立异体系这块,目前咱们国家的立异体系还不是很完美。 还有企业立异文化对于立异是有很大增进作用的。我有个同窗在台资公司工作。他们说企业文化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的公司原本是很小的公司,然而企业文化是激励立异的。企业家的立异故事以及精神鼓励了每一1位技术人员,后来他们创造了1个奇迹。在密码技术方面,到达了1个突破,国际水平重大战略性突破。公司发展也就实现了质的突破。 还有其他因素,如信誉、安全等等,都很首要。 4、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中国主要的发展是轨制的制约,就是对于知识的注重。如学生写论文抄袭的比重很大。表现在企业,就是抄袭别的企业的产品。人材方面,人材受不到很好的注重。从历史层面来看,咱们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对于人材是打压的。压抑立异型人材的工具,如8股文、文字狱。 要发展网络金融的话,我相信在思路方面,要有很大的扭转。如果没有很大的扭转,咱们所获得的成绩只能是短时间的成绩,目前主要是追逐。没有内在轨制动能,咱们将很难自发地领跑行业发展,由于立异动能不足。 网络金融论文:网络金融风险特点及监控的模式 1、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特色 高度隐秘性:因为网络的无穷延展使网络金融规模在不断扩展并深刻社会各个领域,同时网络金融介入主体的多元性使网络金融风险表现出极强的隐秘性。另外,网络金融经营主体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于称使金融风险的隐秘性提高。瞬时暴发性:因为网络信息服务规模的广泛性和高度隐秘性,1旦呈现网络金融风险,在短期内即可能迅速演化为大范围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层级瞬时演变并波及多个领域,为网络金融风险监控带来了难题。极度渗入性:现代社会对于网络金融的高度依赖和网络金融跟着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趋势,使网络金融渗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金融风险突破了地域限制,网络金融风险1旦暴发便会迅速渗入到经济系统内部,带来极大危害。交叉沾染性:网络金融的瞬时暴发性以及极度渗入性使网络金融风险的演变表现出交叉传染的特征,多部门、多领域介入和网络金融产品的跨行业、跨领域特征加重了网络金融风险的交叉传染特征,现代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面临着跨主体、跨领域联合监管的问题。 2、树立多主体多角度合作监控模式的构想 网络金融风险拥有高度隐秘性,需要对于风险的监控有较高的技术手腕以及风险发现及辨认能力;瞬时暴发性需要监控及时并有处置能力;极度渗入性需要有单项风险阻击轨制;交叉沾染性需要树立不同种别的风险互相隔离机制。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控需要看,上述体制机制的树立,仅仅靠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很难完成,不但现有的“1行3会”在人力以及物力方面没法经受网络金融监控的需要,而且从网络金融立异的来源以及产品使用的渠道看,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没法有效加以应答。依据网络金融立异的主体多样化特色,监控主体也需要采取多元合作模式加以构建。 (1)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中的监控主体 政府、行业监管机构、技术研发机构、金融经营机构和社会其他相干主体的合作介入,将是网络金融监管的必然选择。1般认为网络金融服务的提供商包含:网上银行、网上保险及中介、网上券商和专门从事个人理财信息增值服务的网络服务公司等等。因而,网络金融业务流动的主体基本可以分为网络产业服务商、网络金融服务企业、金融管理机构、网络用户消费群以及网络金融市场等⑤。传统上认为,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主体包括政府、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网络金融企业、网络技术监管部门,和可能发生合作需求的国外政府及监管当局。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将网络信息产业服务商与消费群排除了在监管体系以外。事实上,网络产业服务商作为主要的技术研发提供主体,在网络金融风险治理中有侧重要作用⑥,作为主要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提供者,网络产业服务商介入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可以为网络金融风险的发现、防范提供最可靠的技术支撑。而将网络用户消费群排除了在监管主体以外,认为网络用户消费群只是网络金融业务客体,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的及时发现以及有效辨认也是不利的。在网络监控的实际操作之中,网络用户消费群在网络风险的发现阶段可以起到首要作用。网络金融的多主体合作治理网络既不是从上至下的治理模式,也不是从下往上的影响模式,而是政府在调和各个政策介入者的利益瓜葛的基础上,综合做出的政策选择。治理是动态的,是各主体在试图达成本身目标的进程中,不断与各方利益调和进程中做出的综合选择。网络金融的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是在斟酌各利益相干者与政府瓜葛的基础上,以技术立异为主要视角,对于介入各方的瓜葛与职责进行钻研,因而,金融监管的多主体合作监管模式本色上说,也是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相干利益主体进行有效调和的互动式监控模式。政府、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和网络技术监管部门作为主要监控主体,要对于网络金融企业和顾客的具体网络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行动进行监控。另外,也需要对于网络金融合用技术的选择、技术进级换代和主要技术风险防范进行宏观指点。网络金融企业:自身是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监督对于象,面对于虚拟经济的无形化以及交互化特征,企业本身也需要通过有效平衡内部企业业务运行与外部动态环境调剂来降低本身经营风险,需要对于因业务以及技术立异带来的市场风险进行踊跃的内部监控,需要主动规避金融风险。国外政府及监管当局:面对于重大跨国网络金融风险的存在,基于本身的职责以及需要,拥有踊跃介入跨境网络金融犯法防范的踊跃性。客观上看,对于因跨境业务引起的技术风险,拥有联合进行技术研发,跨境进行国际合作监管的内在冲动,因而,也必然成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的主体。网络消费群: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性需要将消费者操作行动这1要素纳入斟酌规模,消费群的操作是网络金融风险的来源,同时也是网络金融外部的监督要素,是网络金融产品患上以出生的市场基础。网络金融消费群对于网络金融产品的使用提供最真正的体验及风险评估,将对于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提供最基础的监督作用。行业自律组织:主要依据各行业网络金融风险的特色进行自律性的监控,并介入到以联合监管为目标的技术研发流动中来。网络信息产业服务商:服务商是金融风险防控中的主要角色,在监管的各个环节,服务商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于网络金融业务的拓展起到推进以及放大作用。 (2)多主体合作监控模式中的风险辨认 依据网络金融风险的特色和网络金融与技术立异之间的依赖瓜葛,笔者提出如下网络金融监控技术立异框架。在该框架中,网络金融风险防控的技术立异框架包括两部份:第1部份是网络金融风险的辨认进程,在网络金融运行中,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缺少实体监控,产品的虚拟化以及小众化使患上“点对于点”的运营特征10分显明,此时,因为技术劣势与消费群体行动之间存在的差异,构成了潜伏的网络金融风险。第2部份是技术立异方向的辨认进程,由多个网络金融业务主体以及网络金融监管主体对于业务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并对于现有的监管技术差距进行评价,在交互影响下,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技术立异方向进行辨认。这两个进程融会了网络金融监控各方的介入与互动,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技术变迁拥有抉择性作用。同时,因为融会了多个介入主体,在监管技术手腕进级的进程中,打破了原有业界壁垒,为网络金融风险监管提供了较为完美的技术进级机制。 (3)多主体合作金融监控模式的运行架构 对于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控需要全面掌控网络金融风险的特色,并在充沛斟酌监控手腕的技术依赖性特征基础上,对于风险进行统1的前瞻性处理。需要通过使用前瞻性技术和预测技术,战胜技术后进、网络风险交叉传染、法律滞后和网络货泉、网络欺诈等难题,在多方介入中构建多主体合作的网络金融风险监控框架。在该监管框金融稳定的作用。 3、多主体网络金融监控模式的实现 (1)及时发现监管盲区,完美政策法规体系 树立多元多主体金融监控的框架,对于网络金融安全中的风险辨认以及处置比较有益,但同时也提出了1系列其他问题。例如,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看,网络技术服务商以及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其实不是监管主体,就其日常工作职能而言,也没有进行网络金融监管的义务,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定,不仅上述机构不会踊跃介入网络金融风险监控,而且在必定前提下,还有可能由于本身经营发展及盈利的需要,不予配合乃至变相设置监管障碍。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给予界定,明确在何种情况下上述机构负有主动发现以及及时处置风险的义务,和在何种情况下,上述机构负有协助配合进行监管的义务,等等。另外,网络金融拥有产品未加评定风险便可试用、使用的特色,使新兴金融产品的使用风险基本上是由享受服务以及消费的1方承当,如果不加规范,1旦呈现纠纷,取证以及质证均很难题,现行政策法规没法及时规范层见叠出的网络金融产品,致使没法及时发现网络金融监管盲区,及时完美政策法规体系10分迫切。 (2)搭建多元共管平台,构成多元监管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产生,仅靠政府以及行业金融监管机构的气力,没法有效进行风险的发现以及处置。这1点已经经多次被证明。然而,行使金融监管权利又是政府的特有职能,即使是行业自律监管以及企业内部监管,也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如果搭建多元共管平台,尽管理论上反对于者寥寥,但执行中问题会良多。例如,网络技术服务商如果介入金融监管,没有前瞻性轨制设计,如何能有效防止其滥用技术优势,打着踊跃介入金融监管的旗号,侵略别人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改革方向是更多让市场施展资源配置的抉择性作用,干预越少越好,然而树立庞大的监管体系,能否在支撑金融立异以及保护金融安全不乱中找准平衡点?消费者是网络金融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其1方面拥有被监管的地位,另外一方面,由于其拥有权威体验者的特色,有强烈的呼吁监管诉求,网络金融呈现问题,首先发现者以及揭示者也常常是消费者,因而,将其纳入合作监管视野无可非议,然而,如何进入正常规范的监管渠道施展作用,也有赖于共管平台的搭建。毕竟,网络上借助监管名义不负责任地进行网络暴力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3)强化技术认证门框,构建技术安全屏障 网络金融产品的另外一大特色是技术门坎成为非传统门坎,仅靠金融业务特许经营管理没法有效解决安全屏障树立问题。现有管理架构中,资金门坎以及主体从业资历审查是第1道安全屏障,政府通过这些审查,可以将不良从业者淘汰出去,从而降低金融市场风险。网络金融的风生水起,让良多过去看似不可能的情况瞬间被攻破,也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大大增添。由于网络金融的特色之1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务领域的立异性使用,因而,今后技术门坎可能成为金融安全部系构建的第1道门坎。为了有效降低网络金融风险,对于金融服务以及网络金融产品的技术认证应该成为轨制,成为网络金融安全部系中的第1道安全屏障。在这1屏障的构建过程中,网络运营商,网络技术服务提供商等拥有先天的优势。 (4)树立风险等级评估轨制,强化风险束缚机制 网络金融服务是新兴金融业务,不单单是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公司等借助互联网将已经有的金融产品向网络领域延伸,更多的是,众多没有金融执业资历的各类企业、机构,通过互联网来独立推行拥有金融特征的产品或者服务。这些产品或者服务没有必要的技术认证以及监管,良多尚处在“自主、自费推行、自愿接受、自担风险”的境况。为了有效辨认以及及时处置可能呈现的网络金融风险,树立权威信用评价以及风险提醒轨制10分必要。与传统信誉评级必需基于被评定主体拜托不同,应该构成政府主导下的第3方踊跃主动评级以及风险揭露轨制,以强化企业市场风险束缚,增进新兴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优越劣汰,保护金融市场秩序健康不乱,终究使技术立异以及金融不乱相辅相成,推进经济社会实现立异驱动下的良性发展。 网络金融论文: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初探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高度紧密结合而成的1种新型金融,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流动以及相干问题的总称,包含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流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流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发生的网络时期的金融运行模式。 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发展已经经涵盖了金融行业方方面面。跟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可延续发展,网络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展,未来乃至将全面挑战传统金融渠道,网络金融发展将成为我国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网络金融的现 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最近几年来,宁波市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实力大大增强,金融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与金融构成了良性互动格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金融。跟着宁波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宁波的网络金融患上到了广泛使用,增进了宁波金融的发展,同时也增进了银行管理部门应用网络对于个人以及企业的征信系统进行实时的跟踪管理,提高金融风险监控预警能力。 据统计,自二00八年一二月二二日宁波胜利发行第1张金融IC卡至二0一0年一0月底,宁波金融IC卡发卡量已经超过二0万张。宁波农信也将在中信网络科技的协助下于二0一0年下半年发行利便民众的金融IC卡。同时,宁波市民卡采取国际上先进的非对于称密钥方式,彻底解决了传统对于称式电子钱包小额支付技术密钥传递进程繁杂、PSAM卡安全性存在漏洞、密钥更新难题等局限性。宁波市民卡由银行发行,卡内资金由银行管理,与商户信用完整脱钩,保障了资金的安全,彻底解决了传统电子钱包资金安全保障性不强的问题。该卡还弥补了银行小额电子支付工具的空白。目前,国内已经有"3票1卡"(支票、汇票、本票、银行卡)等多种电子支付工具,但均不合用小额支付领域。宁波市民卡电子钱包目前最高限额一000元,和可非接触式脱机交易的特性抉择了它是1种典型的小额电子支付工具,进1步丰厚了电子支付产品。网络金融业务在宁波出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为打造现代化城市,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金融行业的利用中,以工行宁波市分行动例,二0一0年该行电子银行业务量占全体业务量的比重到达六0%,至关于在虚拟渠道上再造了1个工行。今年,该即将进1步扩充电子银行服务功能,建设更加强大、响应更加高效的全天候电子服务平台,充沛施展电子银行渠道的服务优势,进1步晋升电子银行渠道的业务比重,扩展网络金融在直投、租赁、票据买卖、拜托贷款等各个领域的利用,综合运用“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投行+商行”等多种方式更好地知足客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网络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金融流动产生在网络上,安全性1直是制约它发展的最大问题。据了解,近期各地网银用户被钓渔网站欺骗的案件频发,银行界因而敲响了防范钓渔网站的警钟。 针对于近期各地网银用户被钓渔网站欺骗的案件频发情况,为确保用户资金安全,近日,银行纷纭采用应答措施,将网银支付限额下调以降低网上交易风险。如招商银行调低了通过第3方支付公司进行的网上支付交易限额。除了招行外,近期中行、农行、建行等多家银行也调低了网银转账单笔转账金额及单日累计转账金额的上限。尽管降低通过第3方支付进行的网上支付交易限额,是为了降低网上支付交易风险、保障持卡人资金安全,但同时银行调低转账限额的做法也确定会给用户带来了必定的不便。 由此可见,网络金融的发展,目前还属于不定性时代,良多处所还处于试探阶段,首先是金融这个传统行业在结合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模式中,有使用的种种问题:包含安全问题、客户使用利便问题、专业推行保护人材短缺等。最显明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安全问题,而解决安全问题的症结又是人材问题。 网络金融可延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实现经济的可延续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目标,金融的可延续性发展是实现这1目标的保障。网络金融是全世界经济、全世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金融的可延续发展,是金融可延续发展的保障。 网络金融论文:网络金融下的资产证券化论文 1、资产证券化的理论机制 (1)风险随基础资产转移。 在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中,基础资产实现的是真实出售,因而基础资产的风险也随之转移,银行更多的是充之中间人的角色。传统贷款业务中,风险是由银行承当,然而在资产证券化进程中,债券的购买者会被告诉风险收益,银即将部份或者全体风险传递给债券持有人。 (2)资产证券化业务属于表外融资。 在资产证券化融资进程中,因为基础资产是真实出售给SPV的,因而基础资产再也不存在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内,既不会像发行债券1样增添负债范围,也不会像发行股票1样增添所有者权益。对于于对于资本足量率有较高请求的银行业,无疑为1项优势选择。 (3)降低了准入门坎。 传统融资业务中,不管是银行贷款,或者是证券发行业务,对于发起人的资质都有较高的请求,然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因为破产隔离轨制的存在,只需要有优质的基础资产便可,将具有不乱现金流的基础资产从发起人的总体资产中剥离,降低了对于发起人的总体请求,因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融资效力。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实际操作中,业务运营的核心在于破产隔离轨制以及风险防范,主要由下列角色来保障:特定目的机构或者受托人(SPV)、信誉增级机构、信誉评级机构。在我国SPV一般为为信托机构。我国法律规定信托机构的受托财产独立于自有财产,当进行破产清理时,受托财产可不列入清理规模。此举可对于基础资产进行维护,到达了破产隔离的目的。信誉增级包含内部增级以及外部增级,外部增级可看做是对于资产池中资产的担保,若资产产生信誉风险,可由增级机构进行必定比例的赔付;内部增级包含证券的分级发行、直接追索、逾额典质等方式,是1种通过发起人内部担保增添信誉等级的方式。信誉评级机构则负责对于资产池中基础资产进行信誉评级,而信誉评级是整个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基础,是风险的源头。 2、阿里小贷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分析 阿里小贷是阿里巴巴团体二一年在重庆下设的阿里小额贷款股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六亿,成立目的主要是对于淘宝网上信誉优良的商户进行放贷,匡助阿里团体拓展金融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中的首要影响因素包含破产隔离轨制以及信誉增级轨制,下文将对于这两点进行分析介绍。破产隔离轨制。在东方资管——阿里巴巴资产管理规划中,由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下文简称东证资管)成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规划充当SPV的角色,此项专项管理规划仅有这1项业务,属于比较成熟的SPV情势,实现了真实出售以及风险隔离。此外小额贷款的信誉风险由原始权益人处转移至该专项管理规划并由该规划的资产支撑证券持有人承当,当借款人不能按时履约时,将给该专项规划资产支撑证券持有人带来投资损失,从而将信誉风险由原始权益人处转移至资产支撑证券持有人。信誉增级轨制。此项资产管理规划选择阿里巴巴旗下的此外1家担保公司商诚担保为外部增信机构,对于三%的基础资产进行担保,使整个资产池的风险系数降低.除了了采取外部增信机制外,阿里小贷还对于专项资产进行分级发行来取得内部增级,从产品结构看,依据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专项规划资产支撑证券分为优先级资产支撑证券、次优级资产支撑证券以及次级资产支撑证券,3者比例大致为七五%、一五%、一%。其中,优先级、次优先级份额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次级份额全体由原始权益人持有。此外,专项资产管理规划还充沛斟酌了投资者的风险经受能力,鉴于目前市场上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属于首次发行,投资者限定为机构投资者,目前暂未开放个人投资者的购买渠道。此项管理规划的审批监管机制也存在必定的特殊性。此项资产管理规划以证券公司为专项规划受托人,由证监会进行审批。采取1次申报、审批,屡次发行的循环购买机制,主要斟酌到阿里小贷贷款对于象的特殊性,淘宝商家多为范围小、运转灵便的商家,对于资金的需求拥有时间紧、期限短、金额小等特色。为了知足这1需求,专项规划可依据贷款对于于资金的需求情况进行屡次发行,每一次二亿元⑸亿元不等,期限一⑵年,总额不超过五亿元,总存续期不超过三年。阿里小贷此次顺利实现资产证券化,症结因素之1就在于其“循环购买”基础资产的设计。1般情况下,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需要知足基础资产的期限以及产品的期限互相匹配这1前提,即2者预测的现金流是1致的,因而对于资产池内的基础资产有较高的同质性请求,且循环时间与投资人1致。在这类情况下如果基础资产期限太短或者不1致,就较难构成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从而增添融资本钱,降低金融效力。循环购买即以基础资产发生现金流循环购买同类基础资产的方式,解决了短时间贷款以及长时间证券的错配问题,为期限错配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循环购买对于基础资产质量请求较高,在国外市场中,此类产品主要利用于信誉卡消费贷款。 3、阿里小贷模式整改为功的归因分析 (1)监管政策的支撑 二0一三年三月,证监会出台政策抉择扩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在颁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时首次提出可以“以基础资产发生现金流循环购买新的同类基础资产方式组成专项规划资产”,使阿里小贷在政策支撑上首开先河。事实上,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规划以电商用户的小额贷款为基础资产,属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我国资产证券化,1直由银监会进行监管,阿里巴巴选用证券公司为管理人,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先例。 (2)资金循环应用解决自有资金不足问题 我国法律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以自有资金进行贷款,以阿里小贷为例,其注册资本为六亿,贷款额度上限仅为六亿。将贷款资产进行证券化,实则将此部份贷款业务剥离,至关于增添了贷款额度;此外在资金不足方面,循环购买模式可以将资金循环应用,以召募到的资金延续放贷,大大减缓了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截至二0一四年三月,东证资管陆续发行了六期ABS产品,即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规划一⑹号,每一期存续期一五个月,发行金额每一期五亿,实际融资金额近三亿,极大地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效力。 (3)信息资料数据的真实性为其提供了安全保障基础 东证资管——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资产管理规划胜利的核心因素在于阿里巴巴对于贷款对于象的资信状态有着第1手资料,淘宝电商的所有商业流动阿里巴巴都掌握着后台数据,数据的真实性为贷款提供了绝大部份安全保障,大大提高了基础资产的质量。在定单贷款方面,贷款企业定单的发生以及处理都依赖于阿里巴巴团体,所以对于典质物的资信情况有充沛了解。 (4)3道防线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了资产证券化风险 资产证券化业务中SPV的破产隔离机制以及内外部增信机制,进1步降低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1旦借款企业产生信誉危机,第3方担保机构即可以施展作用,成为投资者的1道防线。在对于借款企业的严格节制以外,阿里小贷还将证券进行分级,将优先级以及次优级证券对于外 销售,次级证券则全体由阿里巴巴团体购买,因而1旦信誉风险呈现,则损失大部份会留在团体内部,尽最大可能降低了投资者承当的风险。因为投资者均为机构投资者,有较强的风险经受能力,即便呈现部份损失,也不会像个人投资者那样,没法接受。 4、网络金融环境下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前景 最近几年来,网络金融发展迅猛,依靠网络数据库,基金、信贷均有着对于传统模式突破性发展,事实上东证资管也不是小额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首例。阿里此前已经经以及嘉实基金的子公司嘉实资本发行过两期私募性质的小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总的召募范围在二亿元摆布;东方资管以后也有万家基金子公司万家双赢与其合作,发行范围约二亿元。在阿里巴巴以外,也有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涉足过资产证券化领域,例如广州天河益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早在二0一一年就完成为了第1笔资产证券化业务,且销售喜人,然而因为银监会斟酌到风险因素,对于后续的资产证券化并无批准,使当时的小额贷款业务遭到了很大的阻力。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政策性限制,资金杠杆率太低,几近只能使用自有资金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可以大大盘活资金使用效力,也为我国小额贷款难提供1个新的解决途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资产管理规划的胜利在于其有着庞大的电商平台,对于基础资产的风险有着完整的信息节制能力,加之分级的基金政策使资产支撑证券持有人的风险降低,使证监会打开了监管的大门,这1点是其他小额贷款公司难以企及的。为了增进金融业的发展,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会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只是在证监会层面下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阶段,小额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不但能增进资金使用效力,也给我国解决小额贷款难问题提供了1个新途径。 网络金融论文: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 [摘要]目前,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从总量分析角度研究金融体系,本文参考了系统学关于无尺度网络的理论分析,提出金融系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具有强韧性和脆弱性的结构特性,并提出保持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对保障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无尺度网络 复杂系统 金融体系 一、引言 对金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起始于戈德史密斯(Goldsmith.R.W)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不同国家的起点各不相同,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他还指出“金融结构越发达,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资金总量的增加就越快,在一定的资金总量下,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戈德史密斯对金融体系的研究,不仅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总量分析,也提出了结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而随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更多的是仅沿着总量分析的框架开展,对金融体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关注甚少。其间虽然有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的市场结构对比研究,但笔者认为,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对立起来分析是一个误区,本质上两者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都是金融体系结构多样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作初步的分析。 二、无尺度网络 系统学认为,元素、结构、环境三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须选择具有一定性能的元素,选择最佳的结构方案,还要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系统结构是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按照结构性质分类,可以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列分布方式,称为空间结构,如晶体的点阵结构,建筑物的立体结构。系统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时间节律,如地球系统的周期运动、生物钟等,称为时间结构。系统的结构性对系统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同样或相近的元素,按不同结构组织起来,系统功能就有优劣高低之分,甚至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功能。 (一)无尺度网络的定义。无尺度网络指的是网络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即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以往科学家对复杂系统结构性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复杂系统是一个随机网络,即系统中节点的连结方式是随机的,因此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会大致相同,随机网络中节点的分布方式将遵循钟形的分布,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十分稀少。例如,1959年匈牙利数学家厄多斯(Erdos)和瑞尼(Renyi)提出通过在网络节点间随机地布置连结,就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通信和生命科学网络这类系统。1998年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Albert-Laszlo Barabasi)和埃里克·博纳博(Eric Bonabeau)在开展互联网项目研究初期,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连结网络文件的网站,而个人兴趣的多样性和可选择的网页数量巨大,也假定互联网的连结模式将呈现出随机网络的特征。然而,研究结果却推翻了这个预测,事实上互联网是由少数高连结性的页面串连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个。然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连结,也就是说网页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而且,n值通常介于2-3之间。幂次定律和表征随机网络的钟形分布大相径庭,幂次定律说明互联网是由少数集散节点所主控的系统。 随后的研究,也在很多不同的系统中发现了无尺度的系统结构特征。如以光纤或其他通信线路连接的路由器网络,电子邮件所连结的人际网络,物理和计算机等一些学科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联盟网络,古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代谢网络。这些本质上不同的各种系统,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不仅是无尺度的,而且有着一个共同点,系统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的“幂次定律”中,kn项中的n值通常介于2~3之间。 (二)无尺度网络的特性。阿尔伯特和埃里克的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具有以下的特性: 1.网络成长性。无尺度网络的节点数量均呈现高增长现象,例如互联网的页面数量,1990年整个互联网只有一个网页,而到今天它的网页数已经是数以亿计,其它大部分网络也都具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互联网在起步阶段只有几个路由器,随着新的路由器与网络原有的路由器相连结,如今路由器的数量已经高达百万以上。这些现实中的无尺度网络,均具有不断快速成长的重要特性。 2.优先连结性。无尺度网络新增节点在连结过程中,并非所有旧节点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这种现象也称之为“马太效应”。例如,在选择将网页连结到何处时,尽管人们可以从数十亿个网站中进行选择,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熟悉整个互联网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往往就是那些拥有较多连结的站点,只要连结到这些站点,就等于基本联结了整个网络。这种“优先连结”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网络。在互联网,那些连结较多的路由器通常拥有更大的带宽;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知名公司更容易吸引到同盟者的参与合作。 3.网络强韧性。研究中发现,无尺度复杂网络对随机的意外故障具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例如,路由器网络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个路由器失效,但互联网却很少因此受到大的影响。模拟实验证明,即使从互联网路由器中随机选择的失效节点比例高达80%,剩余的路由器还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集群并保证任意两个节点间存在通路。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对随机性的意外故障具有强韧性的特征,本质上源于这些网络的非同质拓扑结构。随机去除方式所破坏的主要是那些不重要的节点,因为它们的数目远大于集散节点,因而去除它们不会对网络拓扑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4.网络脆弱性。无尺度网络过分依赖集散节点,使其面对主要集散节点的蓄意攻击时可能不堪一击。模拟试验发现,只要去除少数几个主要集散节点,就可导致互联网溃散成孤立无援的小群路由器。因此,一次有组织的协同攻击,只要去除掉若干个集散节点(先去除最大的,再去除次大的,依次类推),当有5%~10%的集散节点同时失效时,就足以造成无尺度网络的严重破坏。 三、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 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关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系统。它由资金的流出方(资金盈余方)、流入方(资金短缺方)和连接这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三方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组成。居民、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机构都是金融系统的要素,他们在金融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金融系统个体的种类主要有家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其中有些个体的数量是很大的。如金融系统中的家庭数以百万、千万、亿计量的。如中国的人口有13亿,家庭的个数多达数亿。企业的个数随国家的大小不同,可以是万、十万、百万……金融机构类型也是多样化,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 笔者认为,金融系统呈现出的结构特征,是一个无尺度网络,而不是一个随机网络系统。一方面,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均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集散节点,优先连结的特性十分明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集中度的研究为例,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也就是说,不论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如何不同,但在银行业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市场结构均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特征,即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这充分说明了银行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银行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集散节点的角色。 事实上,如果将金融体系理解为一个无尺度网络,则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均是网络中的节点,个人和企业从数量上占网络中结点的绝大多数,但它们仅与网络中少数的金融机构相联系,因此是属于分散节点,而金融机构尽管仅占极少数,但它们却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相联系,因此属于无尺度网络中的集散节点。如果将金融机构单独作为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的金融机构扮演着集散节点角色,与大多数中小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业务往来,而中小型金融机构仅是与个别大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并且是通过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间接发生联系。 如果将金融机构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系统中各行各业的兴衰均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假定各行各业的兴衰是独立于金融系统之外的随机性事件,则其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主要是一种随机性冲击,因此,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与其在应对各行各业的兴衰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稳定性是相适应的。此外,默顿和博迪金提出,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地区或国家之间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笔者认为,金融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保持系统功能在外部随机性冲击下具有的强韧性。以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为例,金融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均不时受到各种各样的随机性外部冲击,许多节点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如果清算和支付结算网络是个随机网络,则该网络极有可能陷入瘫痪。但现实中,金融系统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却保证了金融系统不会陷入瘫痪之中,其主要的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仍然可以维持。当然,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无尺度网络也有脆弱性,当主要节点遭遇蓄意冲击,或者其自身机能不完善而陷入财务危机时,整个金融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将大打折扣。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国对冲基金对其金融市场进行蓄意冲击,致使主要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进而波及到经济实体各个部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阿尔伯特和埃里克认为,为了避免因恶意攻击带来网络的大规模破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好集散节点。笔者认为,考虑到无尺度网络具有的强韧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性,因此,保护好金融系统中集散节点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金融机构作为系统的主要节点,在财务方面存在着极大隐忧。 资产规模位于前列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进其财务状况,一旦发生财务危机,其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的整体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不惜采取一些非市场化手段,来弥补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潜在亏损,并通过海外上市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强化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完善和改进金融市场中资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才能使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等主要功能得到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才不会出现陷入动荡之中。 网络金融论文:谈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 摘要: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本文从网络金融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模式下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从技术、营销、管理以及人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金融机构应该整合营销渠道,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2. 电子支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改进用户获取服务的方式,提高网络金融服务的效率,如加大银行服务网点的规模,丰富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等等。同时,网络金融的发展也导致了支付服务市场的分工不断细化,非金融机构逐步加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行列,给我国传统的支付服务市场带来了冲击。据易观国际2010年8月10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546亿元,环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增长89%。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 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准入门槛、申请规则、监督管理及处罚等予以界定,意在规范行业,为支付机构正名。 商业银行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利用恶意竞争等手段对非金融机构进行排挤,应该与非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利用自身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出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工具,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3. 信息管理技术。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类信息以网络为媒介集中起来,在信息大集中的模式下,如何利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管理信息化,是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重视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向经营管理层、决策层的推进,不仅是提高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的紧迫要求,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外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已从提高内部成本效率管理、解决前后台业务处理问题,转向面对外部市场竞争、解决增值金融服务问题;从满足于账务处理的核算需要,转向致力于收集处理信息、筛选区分客户、规避风险、营销市场、解决新经济下信息不对称难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操作层进入管理层,成为管理决策的工具和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银行业应尽快整合和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向管理决策层深入推进,发挥信息技术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把握业务机遇,规避经营风险,保障稳健发展。 4. 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各种交易行为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交易行为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在网上交易时,由于交易双方并不进行现场交易,无法通过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确认双方的合法身份;同时,交易信息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存在可能被非法盗取、篡改的风险;此外,由于所有交易信息都以电子方式存在,无法进行传统的盖章和签字,所以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需要保证交易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必要的时候还要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 必须从技术上、法律上保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实现身份真实性、信息私密性、信息完整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执行,从法律上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技术上,通过以pki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证书技术,方便、有效地解决网络金融中交易信息的安全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不断发生的风险事件加以防范。 (二)营销层面 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营销手段已不再适用于网络金融。在网络金融环境下采用的营销称之为“金融网络营销”,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营销,即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市场调查、促销和宣传。另一个方面,是指专门为网络金融业务而开展的营销活动,指金融机构针对网络金融客户的情况,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确定目标,开发产品,进行网络促销和沟通,实现网络金融服务的目标。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借助网络技术,确定营销观念,制定营销策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着重大的意义。 1. 营销理念。商业银行管理层要转变营销理念,重视网络营销,这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网络营销的前提条件。现代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应该以客户为对象,着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吸引客户。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由以业务为对象转变为以客户为对象,充分挖掘网络客户的潜力。商业银行要借助金融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来构架新的银行营销体系;要以金融信息化建设为依托,通过网络大力提升经营层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2. 网络品牌。由于网上银行存在于虚拟的电子空间,不同于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网站的形象就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如何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是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营销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具有独特风格、简洁形象、令客户印象深刻的网络品牌,是商业银行营销成功的重要标志。首先,要注意域名的保护,保证它的统一性和独占性,维护商业银行网络品牌形象,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采用中文域名是银行网络品牌保护的必备措施。例如,在2005年10月份,交行、中行、建行、农行、工行等国内各商业银行注册并启用了中文域名,用户只要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诸如“农业银行.cn”等字样,便可以直达各银行网站。其次,要整合网络品牌形象,实现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将分散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实现总体设计、整合传播,在客户心中塑造强有力的 品牌形象。 3. 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该细分市场,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网络金融产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传统营销方式因为各种局限,无法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全方位信息交流,不能准确对客户需求进行统计、行为分析。而网络营销的开放性和能够实时沟通的特性,克服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银行可以利用客户信息数据,比较快速全面地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群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的需求,研发设计网络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产品与服务。 对于高端客户,应根据其需求深度,开发差异化网络金融产品,提供能够彰显其身份、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选择。对于中低端客户,根据《中国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查询、汇款、转账是最常使用的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中低端客户群来开发此类产品。 4. 联合合作。联合合作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营销方式上,要把网络营销方式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二是在营销主体上,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的合作。 商业银行要把网络营销方式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有些客户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不够,有的产品单纯利用网络无法完全说明其作用和特点,可以用柜台营销或者热线电话等其他营销形式;采取价格营销吸引客户也是商业银行网络营销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目前,我国银行普遍对网上银行转账、汇款手续费实行打折,部分银行也在网上银行投资理财业务方面给予费率打折优惠;另外还有服务营销的方式,网络营销由于节约了人力成本,最明显的优势是它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强,因此网络金融营销的关键往往体现在服务过程中,优质的服务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网络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其他机构进行联合,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时空的无限制性,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网络“金融超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安全方便高效的在线服务。比如,商业银行可以与证券公司合作,推出相关的银证通产品;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将代收代付产品收入等传统产品通过网上银行来完成,同时在网上银行推销保险产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不断推出新的支付工具,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途径等。 (三)管理层面 网络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使得监管难度加大以及出现虚拟犯罪等问题。我国银行业也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发挥优势,努力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竞争力。 1. it服务管理(itsm)。网络金融依托于网络设施与应用系统的支持,需要花费大量it投入。商业银行在数据中心建成之后,应该凭借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对商业银行而言,建立it服务流程管理制度为宗旨的it服务管理(itsm)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itsm的解决方案可以彻底改变信息系统管理问题,通过itsm提供一整套创造服务、管理服务的方案,切实优化it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 经济风险管理。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网络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 要规避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网络金融发展的规模,网络金融业务量增长的趋势,在对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银行未来几年的业务量进行评估,以此确定网络中传输的最大数据量,选择高可用性、低风险、高效率的信息技术,使用相应规格的网络产品。另外,在选择客户端操作软件时,既要考虑信息传输效率,又要充分考虑各类用户的使用习惯,避免由于不符合客户操作习惯所带来的客户流失。 要规避网络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可充分披露。只有全面、深入识别并定量化地评估产品创新风险,分析预防风险的潜在收益,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实现对产品创新的有效管理。首先,在金融产品的定位上,把握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产品特征在客户价值主张中所占的比重,达成产品精准定位。其次,针对金融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应建立产品设计子模块间的共同管理模式,相关部门和多个子模块负责人共同参与审核,确保并行工程的运转效率,将复杂产品创新中多角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任务进行必 要的分解,分阶段审核,并根据统一的各阶段审核评价标准,明确产品创新各阶段风险管控和财务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从而避免风险遗传。第三,从内外部监管、市场、技术、财务、运营等多视角加强产品创新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控管理,对于风险评价指标超过一定量值的,提供降低风险预控措施技术模板,以利于提前释放风险。 3. 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加入我国网络金融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只有技术问题,而且还包括意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商业银行的专利越多,就等于控制在手中的核心技术越多,很自然会取得网络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集中我国银行业技术优势,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先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网络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让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人才策略 商业银行应该实施人才培养策略。网络金融是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同时也是复合型的业务。它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它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是网络金融营销的发展之路。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既掌握金融工程和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应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或者引进合格人才。商业银行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精通业务和爱岗敬业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为客户提供好的金融产品,从而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网络金融论文:小议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 摘要: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本文从网络金融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模式下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从技术、营销、管理以及人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金融机构应该整合营销渠道,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2. 电子支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改进用户获取服务的方式,提高网络金融服务的效率,如加大银行服务网点的规模,丰富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等等。同时,网络金融的发展也导致了支付服务市场的分工不断细化,非金融机构逐步加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行列,给我国传统的支付服务市场带来了冲击。据易观国际2010年8月10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546亿元,环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增长89%。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依附于 大型的门户网站,且以与其合作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较好地突破网上交易中的信用问题,有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非金融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准入门槛、申请规则、监督管理及处罚等予以界定,意在规范行业,为支付机构正名。 商业银行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利用恶意竞争等手段对非金融机构进行排挤,应该与非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利用自身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发出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工具,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3. 信息管理技术。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类信息以网络为媒介集中起来,在信息大集中的模式下,如何利用信息管理的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管理信息化,是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重视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向经营管理层、决策层的推进,不仅是提高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的紧迫要求,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外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已从提高内部成本效率管理、解决前后台业务处理问题,转向面对外部市场竞争、解决增值金融服务问题;从满足于账务处理的核算需要,转向致力于收集处理信息、筛选区分客户、规避风险、营销市场、解决新经济下信息不对称难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操作层进入管理层,成为管理决策的工具和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银行业应尽快整合和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向管理决策层深入推进,发挥信息技术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把握业务机遇,规避经营风险,保障稳健发展。 4. 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各种交易行为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交易行为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在网上交易时,由于交易双方并不进行现场交易,无法通过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确认双方的合法身份;同时,交易信息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存在可能被非法盗取、篡改的风险;此外,由于所有交易信息都以电子方式存在,无法进行传统的盖章和签字,所以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需要保证交易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必要的时候还要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 必须从技术上、法律上保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实现身份真实性、信息私密性、信息完整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执行,从法律上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技术上,通过以pki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证书技术,方便、有效地解决网络金融中交易信息的安全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不断发生的风险事件加以防范。 (二)营销层面 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营销手段已不再适用于网络金融。在网络金融环境下采用的营销称之为“金融网络营销”,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营销,即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市场调查、促销和宣传。另一个方面,是指专门为网络金融业务而开展的营销活动,指金融机构针对网络金融客户的情况,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确定目标,开发产品,进行网络促销和沟通,实现网络金融服务的目标。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借助网络技术,确定营销观念,制定营销策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着重大的意义。 1. 营销理念。商业银行管理层要转变营销理念,重视网络营销,这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网络营销的前提条件。现代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应该以客户为对象,着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吸引客户。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由以业务为对象转变为以客户为对象,充分挖掘网络客户的潜力。商业银行要借助金融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来构架新的银行营销体系;要以金融信息化建设为依托,通过网络大力提升经营层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2. 网络品牌。由于网上银行存在于虚拟的电子空间,不同于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网站的形象就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如何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是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营销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具有独特风格、简洁形象、令客户印象深刻的网络品牌,是商业银行营销成功的重要标志。首先,要注意域名的保护,保证它的统一性和独占性,维护商业银行网络品牌形象,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采用中文域名是银行网络品牌保护的必备措施。例如,在2005年10月份,交行、中行、建行、农行、工行等国内各商业银行注册并启用了中文域名,用户只要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诸如“农业银行.cn”等字样,便可以直达各银行网站。其次,要整合网络品牌形象,实现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将分散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实现总体设计、整合传播,在客户心中塑造强有力的 品牌形象。 3. 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该细分市场,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网络金融产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传统营销方式因为各种局限,无法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全方位信息交流,不能准确对客户需求进行统计、行为分析。而网络营销的开放性和能够实时沟通的特性,克服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银行可以利用客户信息数据,比较快速全面地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群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的需求,研发设计网络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产品与服务。 对于高端客户,应根据其需求深度,开发差异化网络金融产品,提供能够彰显其身份、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选择。对于中低端客户,根据《中国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查询、汇款、转账是最常使用的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中低端客户群来开发此类产品。 4. 联合合作。联合合作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营销方式上,要把网络营销方式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二是在营销主体上,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的合作。 商业银行要把网络营销方式和其他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有些客户对于网络的熟悉程度不够,有的产品单纯利用网络无法完全说明其作用和特点,可以用柜台营销或者热线电话等其他营销形式;采取价格营销吸引客户也是商业银行网络营销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目前,我国银行普遍对网上银行转账、汇款手续费实行打折,部分银行也在网上银行投资理财业务方面给予费率打折优惠;另外还有服务营销的方式,网络营销由于节约了人力成本,最明显的优势是它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较强,因此网络金融营销的关键往往体现在服务过程中,优质的服务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网络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其他机构进行联合,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时空的无限制性,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打造网络“金融超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安全方便高效的在线服务。比如,商业银行可以与证券公司合作,推出相关的银证通产品;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将代收代付产品收入等传统产品通过网上银行来完成,同时在网上银行推销保险产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不断推出新的支付工具,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支付途径等。 (三)管理层面 网络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使得监管难度加大以及出现虚拟犯罪等问题。我国银行业也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发挥优势,努力地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竞争力。 1. it服务管理(itsm)。网络金融依托于网络设施与应用系统的支持,需要花费大量it投入。商业银行在数据中心建成之后,应该凭借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对商业银行而言,建立it服务流程管理制度为宗旨的it服务管理(itsm)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itsm的解决方案可以彻底改变信息系统管理问题,通过itsm提供一整套创造服务、管理服务的方案,切实优化it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 经济风险管理。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网络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 要规避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网络金融发展的规模,网络金融业务量增长的趋势,在对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银行未来几年的业务量进行评估,以此确定网络中传输的最大数据量,选择高可用性、低风险、高效率的信息技术,使用相应规格的网络产品。另外,在选择客户端操作软件时,既要考虑信息传输效率,又要充分考虑各类用户的使用习惯,避免由于不符合客户操作习惯所带来的客户流失。 要规避网络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坚持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可充分披露。只有全面、深入识别并定量化地评估产品创新风险,分析预防风险的潜在收益,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实现对产品创新的有效管理。首先,在金融产品的定位上,把握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产品特征在客户价值主张中所占的比重,达成产品精准定位。其次,针对金融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应建立产品设计子模块间的共同管理模式,相关部门和多个子模块负责人共同参与审核,确保并行工程的运转效率,将复杂产品创新中多角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任务进行必 要的分解,分阶段审核,并根据统一的各阶段审核评价标准,明确产品创新各阶段风险管控和财务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从而避免风险遗传。第三,从内外部监管、市场、技术、财务、运营等多视角加强产品创新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控管理,对于风险评价指标超过一定量值的,提供降低风险预控措施技术模板,以利于提前释放风险。 3. 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加入我国网络金融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只有技术问题,而且还包括意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商业银行的专利越多,就等于控制在手中的核心技术越多,很自然会取得网络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集中我国银行业技术优势,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先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网络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让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人才策略 商业银行应该实施人才培养策略。网络金融是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同时也是复合型的业务。它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它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是网络金融营销的发展之路。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既掌握金融工程和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应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或者引进合格人才。商业银行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精通业务和爱岗敬业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为客户提供好的金融产品,从而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网络金融论文:浅析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 摘要: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本文从网络金融的概念入手,介绍网络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模式下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从技术、营销、管理以及人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金融机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金融机构应该整合营销渠道,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2. 电子支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改进用户获取服务的方式,提高网络金融服务的效率,如加大银行服务网点的规模,丰富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等等。同时,网络金融的发展也导致了支付服务市场的分工不断细化,非金融机构逐步加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行列,给我国传统的支付服务市场带来了冲击。据易观国际2010年8月10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 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外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已从提高内部成本效率管理、解决前后台业务处理问题,转向面对外部市场竞争、解决增值金融服务问题;从满足于账务处理的核算需要,转向致力于收集处理信息、筛选区分客户、规避风险、营销市场、解决新经济下信息不对称难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从操作层进入管理层,成为管理决策的工具和竞争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银行业应尽快整合和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向管理决策层深入推进,发挥信息技术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把握业务机遇,规避经营风险,保障稳健发展。 4. 信息安全技术。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各种交易行为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了交易行为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在网上交易时,由于交易双方并不进行现场交易,无法通过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确认双方的合法身份;同时,交易信息要通过互联网传输,存在可能被非法盗取、篡改的风险;此外,由于所有交易信息都以电子方式存在,无法进行传统的盖章和签字,所以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需要保证交易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必要的时候还要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 必须从技术上、法律上保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实现身份真实性、信息私密性、信息完整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执行,从法律上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技术上,通过以pki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证书技术,方便、有效地解决网络金融中交易信息的安全问题。商业银行应该在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不断发生的风险事件加以防范。 (二)营销层面 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营销手段已不再适用于网络金融。在网络金融环境下采用的营销称之为“金融网络营销”,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营销,即将传统的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市场调查、促销和宣传。另一个方面,是指专门为网络金融业务而开展的营销活动,指金融机构针对网络金融客户的情况,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确定目标,开发产品,进行网络促销和沟通,实现网络金融服务的目标。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借助网络技术,确定营销观念,制定营销策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着重大的意义。 1. 营销理念。商业银行管理层要转变营销理念,重视网络营销,这是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网络营销的前提条件。现代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应该以客户为对象,着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吸引客户。商业银行的营销理念由以业务为对象转变为以客户为对象,充分挖掘网络客户的潜力。商业银行要借助金融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来构架新的银行营销体系;要以金融信息化建设为依托,通过网络大力提升经营层次,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2. 网络品牌。由于网上银行存在于虚拟的电子空间,不同于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网站的形象就代表着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如何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是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营销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具有独特风格、简洁形象、令客户印象深刻的网络品牌,是商业银行营销成功的重要标志。首先,要注意域名的保护,保证它的统一性和独占性,维护商业银行网络品牌形象,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国内的商业银行而言,采用中文域名是银行网络品牌保护的必备措施。例如,在2005年10月份,交行、中行、建行、农行、工行等国内各商业银行注册并启用了中文域名,用户只要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诸如“农业银行.cn”等字样,便可以直达各银行网站。其次,要整合网络品牌形象,实现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将分散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牌形象,实现总体设计、整合传播,在客户心中塑造强有力的品牌形象。 3. 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该细分市场,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在网络金融环境下,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客户的需求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网络金融产品。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传统营销方式因为各种局限,无法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全方位信息交流,不能准确对客户需求进行统计、行为分析。而网络营销的开放性和能够实时沟通的特性,克服了传统营销的局限性,银行可以利用客户信息数据,比较快速全面地了解客户需求,对客户群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的需求,研发设计网络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订制化的产品与服务。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浅谈积极心理与现代企业管理 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末时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方面,用开放性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主要探讨积极心理学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快乐,更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当代企业管理;积极管理 一 积极心理学背景与含义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其兴起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当时美国社会正在逐步从战争、贫困的环境进入一个平稳、富裕的阶段。当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的关注点也将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从物质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美国国民的生活幸福感指数并没有任何增长。相反,美国社会中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反而增加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与关注也促进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也受建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及四大宗教的影响。这些学派的理论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心理学的目的就是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治疗和矫正人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刘志军,2009)。随着心理学的逐渐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对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领域进行补充研究。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着必然性与不可忽视的作用。 “积极”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表述一直不十分明确。知道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这一概念才逐渐在心理学界得到明确。目前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含义这要是指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人们的心理现象,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人的内在潜能与优秀的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非常关注积极情绪体验。心理学一直非常关注情绪体验这一领域,但是之前的研究大圩偶数集中于消极情绪或者消极情绪将导致怎样的结果。积极心理学将积极情绪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情绪“拓展-构建”理论提出,积极情绪能都构建个体的思想或行为。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的长期发展。后续的大量研究也证实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体的行为或者思想。目前主要的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的研究(Diener,2000)、快乐的研究(Lyubomirsky,2001)和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Salovey,2000)。 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被称为积极人格理论。积极人格来源于塞里格曼对于个体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他通过对儿童进行困难活动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之后,当再次遇到相似的情景或者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Seligman,1991)。塞里格曼指出,导致人格出现问题的原因中,失败是最容易导致不良人格的。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失败都会导致不良人格,并且对于不同的个体,也许面临同样的失败,有的人会导致问题人格,但是有的人却不会。对于这种差异,他将其解释为不同的人格类型会导致不同的解释问题的风格。他将人大致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其中乐观型的个体会将失败看作是外部原因所致,并且是暂时的。成功是可控的,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然而,悲观型个体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为自己内部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类型的人往往认为成功是偶然的。 积极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个体的内部体验,同时还需要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积极心理学所指的积极外界环境是那种能促使个体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并且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环境系统。这个环境系统包括积极的社会系统,即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重要的政策;积极的工作场所或生活场所组织系统,只要涉及到个体的工作及生活的环境;家庭组织系统,也就是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关系。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涉及面广,内容相对繁多,心理学目前并未在这一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体系。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积极的生活环境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三、积极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 塞里格曼在研究中,曾对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中筛选出的1100名运功进行长达5年的追中后发现,具有积极情绪的经纪人的业绩比消极情绪的人高出88%。由此可见,员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帮助组织产生更好的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从员工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三方面探讨。 员工积极的情绪体验 工作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做什么事和赚多少钱的问题上,工作关系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 关于工作的定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员工将职业仅仅定位于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这样的员工只有在得到物质报酬时才会感到满意。这样的员工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一旦物质报酬不能达到心理预期就会抱怨,这类员工较易产生离职倾向。还有一类员工比起物质报酬更在意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这类员工往往热衷于升职,他们将工作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但依旧没有真正的将工作与内在价值相融合,一旦在主观上感受到升职的瓶颈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最后一类员工将工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对工作具有河大的兴趣。这类员工在工作中最不易于产生消极情绪,也是三类员工中产生抱怨最少的员工类型。 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让员工享受到工作过程的快乐。这种愉快的情绪包括外感官的愉快和心理上的愉快。相对于感官上的愉快来说,心理上的愉快更为持久。要帮助员工在衡量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多使用自己的主观幸福感,减少外界对成功评判标准对自己的影响。积极的状态不但包括外界的指标,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综合的心理素质。 其次,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体会到收获与希望。完成目标是帮助员工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断的向员工提出适宜的工作目标,会激发员工的潜力,并且能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和进步的欣喜感。有效的企业目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向心力,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第三,帮助员工正确认识收获和已经拥有的成绩。引导员工寻找自己在工作中的长处和优势,这样就能在工作中寻找到热情。同时还要恰当的赏识员工,认识到员工的积极作用,克服员工的自卑心理。 员工积极的人格 员工的积极人格能够帮助其在工作中更多的体会到幸福感和快乐。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完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帮助员工关注自我实现。关注自我实现的员工往往能够较深刻的理解工作的动机和意义。这样的员工会将工作与认知及情感相融合,对工作的判断也不仅仅是物质报酬或者权利游戏。具有这样积极心理的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形成较高的价值判断。 第二,培养员工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工作的推测和判断。这离不开管理者对员工的赏识和鼓励。所有的员工都期待管理者的赞扬,当管理者认识到员工在工作中的成绩时,要及时加以适当的赞扬。 第三,培养员工的自我调解能力。在现实的工作中,很多困难是难易避免的。哪个员工都不可能事事顺利。当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及时调整心态面对就显得非常重要。有过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挫折也能变成收获。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往往能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构建积极的工作环境 积极的工作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其中,客观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厂房、办公环境、住宿环境等等。这些环境对于员工来说是真实存在的,每天都要接触的。如果物质环境不能得到保证,员工很难感受到幸福感,即使是工作的愉悦感也会大打折扣。积极的工作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增加员工的积极心理。 心理环境包括企业的文化因素、领导者风格和企业工作氛围。企业的价值观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领导者对于员工来说就是反射企业的一面镜子,他们从领导者身上能看到希望也能感受到失望,所以领导者的价值观念和做人准则会对员工造成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工作氛围应该是友爱的、和谐的、轻松的、积极的。这样的工作氛围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同时也能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机会。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倡导企业管理者以员工为管理中心,通过对员工的肯定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来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不但能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率,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关于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简要的叙述,并以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实践为讨论方式,说明其在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管理的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积极心理学;应用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1.2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2.1 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性理学研究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人的主观意识更加积极,更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主观意识积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必然能够使企业运营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最能够使员工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是员工激励工作。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以工作报酬的形式来鼓励员工并以各种奖励式行为来对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强化;而积极心理学则重视员工需要的满足、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工作能够获得的报酬的希望。在这样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员工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应实现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实现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员工的需要与他们的年龄、个人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或者不同职位部门的员工选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奖金激励、提成激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激励方式,以员工投票的方式对激励方式进行选择;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满意度管理,管理者应该实施个性化的员工沟通,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和日常工作总结,了解员工的个性,分析最适合与员工进行有益交流、能够使交流的内容真正被员工认可的方式,例如,对内控型员工进行积极自我的鼓励,帮助外控型员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为员工提供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发展以及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收集全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书,分析其中与职业报酬相关的内容如晋升、涨薪水、获得休假等,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对自身的价值希望相符合的时候,给予他们所希望的报酬,使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绪能够得以巩固。 2.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并重视积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上下拥有统一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的建立来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展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达成,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加顺利。按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小部分员工的积极品质扩大到整个员工群体,进而成为企业心理特征的一个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这些都是通过个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不仅是企业领导个人积极人格发展的必须,也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必须;第二,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美化办公室环境,不使员工在拥挤和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如此,员工的身心舒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也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应该拥有积极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会支持感的员工团体建立为管理目标,这些特点能够导致较高的员工士气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无障碍的多向交流氛围,也可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而与风险有关的管理被作为每个管理分项目中的管理要点而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流失风险应对等。对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风险通常来源于管理能力与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之间的不平衡,换言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使管理问题恶化,从而形成风险。实际上,企业风险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积极心理学研究为企业的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的建议。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困境中发掘个体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助于进行风险防御的积极品质,一旦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风险预防效果。这意味着,无论在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管理项目中,要进行风险管理就不能单纯地关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加以强化,使企业整体的风险防御能力提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加强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努力扩大市场、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并进行客户分析,较之“堵漏”型的风险规避更能够保证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忠诚度管理,比“缴纳违约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够留住员工。 3.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总结 3.1 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积极心理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并非无限制地分析企业管理的缺点和漏洞,因而,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一旦整个企业都在积极的状态下成长,即便是存在管理问题,也能够得以迅速解决。 3.2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较之其他管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企业员工整体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的企业管理策略也能够有效地推行开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科学有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3.3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需要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与企业管理中较为新颖的一种理论,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称之为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其具体方法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的能动力,都影响着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将个体心理发展中最正面的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不但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改善,也能够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其管理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浅谈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观点,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将积极心理学带给个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体验进行描述,最终将积极心理学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应用,利用积极心理学为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最终提高企业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积极;企业管理;心理学 引 言 积极心理学就是根据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它所倡导的积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早期消极心理学的抗争,其次是指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最终是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获得积极的意义以支持人类行为。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观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在过去生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当前生活中的愉悦感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认知等;其次是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人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勇气、创造性、乐观和合群性等;最后一个方向是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的群体层面上的研究,例如责任感、文明和利他性等。本文主要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从理论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概念及观点,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将积极心理学带给个体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体验进行描述,最终将积极心理学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应用,利用积极心理学为企业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最终提高企业绩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主要观点 学者对积极心理学有如下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就是根据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积极方面的一门科学。它所倡导的积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早期消极心理学的抗争,其次是指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最终是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获得积极的意义以支持人类行为。 (二)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观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在过去生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当前生活中的愉悦感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认知等;其次是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个人层面上的研究,例如勇气、创造性、乐观和合群性等;最后一个方向是关于积极组织系统的群体层面上的研究,例如责任感、文明和利他性等。 积极情绪能对个体自己的行为或者思想进行扩建,而消极的情绪所起的作用则恰恰相反,与此同时,个体行为或者思想的扩建功能或者缩小功能还受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强度的影响。 人格特质则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它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后天环境或者教育的影响,在各种影响下综合形成了个体的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并不意味着个体不存在心理疾病而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个体能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追求幸福并且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积极组织系统是积极心理学形成的外在环境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个体通过积极情绪来获得积极体验然后逐渐形成积极人格特质,但这个过程依赖于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的行为或者思想必定会收到社会组织系统的影响,如果个体采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那么他也将会获得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 (三)国内研究概况 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兴起一段时间后便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 张倩、郑涌所著的《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在简要评价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之后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重新构建心理学理论,纠正主流心理学,并补充完善了现存的心理学。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所著的《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提出了仍需探索的很多问题。 崔丽娟、张高产所著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中则指出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研究方向。 苗元江、余嘉元所著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中阐述了当代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转换成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分析了其发展态势。 除了以上这些学者介绍性的文献综述之外,其他学者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浙江师范大学任俊曾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心理科学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并且出版《积极心理学》。 自从2003年我国就有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相关内中,但是从研究状况来看,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将大量精力投放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而非实证研究,因此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体验类型 (一)积极情绪 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地位。而对于积极情绪,学者们对此概念尚具争议,一类学者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就是指该情绪具有正向价值,而另一类学者则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并不意味着正向价值,而是一种令人产生接近正向行为或者正向行为的偏好,例如兴趣,其本身并不意味着正向价值,是一个中性化的情绪,但是一旦这种情绪能够使人产生某种接近正向行为或者正向行为的偏好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有效发展个体的积极人格、积极力量以及积极品质。 首先,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所谓的情绪扩建功能就是指,个人行为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更容易变得多种多样并且没有规律,只要这些行为能够反映个体积极的情绪即可,因此积极情绪条件有利于个体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行为,即达到行为扩建的功能,而消极情绪则相反。故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人类的行为方式获思想方式,而消极情绪则会抑制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或行为方式。 其次,积极情绪具有解压功能。积极情绪有利于人缓解面对问题产生的压力与紧张,从而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消极情绪长期潜伏在人的内心中容易给人造成严重的心理紧张,并因此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二)积极人格 人格是最终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品质,人格决定行为,而一个积极的人格能够增加个体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决定了个体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发生的事情。积极人格有很多种,例如智慧、勇气、仁爱、正义等,这些积极人格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牵绊的。积极心理学不仅描述了个体的差异并利用相关理论对人格问题进行纠正,而且为了引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重视程度还对积极人格进行了分析,借此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体验中最复杂最综合也是最核心的体验,直接影响了人的生活质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是每个人综合评价自己的生活质量的一种积极体验,即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以及发生的各种事件是否满意,是否从众体会到幸福感。这种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首先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事件其满意度是不同的,主观幸福感来源于每个人自己对于幸福标准的界定,其次具有积极性,主观幸福感要是使人能够体会到积极情绪的体验,最后具有综合性,不单单是对某个生活领域的幸福感评估,而是对个体整个生活状态的综合评估。 主观幸福感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的主观感受。心理学家梅耶斯在2000年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贫困国家,经济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确实存在较大的影响,国家的富裕程度直接影响了人民的主观幸福感,但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梅耶斯得出结论,经济因素在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强度上具有一个界限,也就是说,当经济发展在某个值之下时,经济对主观幸福感确实存在影响,而当经济发展超过了某个值之后,经济对主观幸福感就不产生较大的影响或者受不产生影响。 文化因素。文化模式的不同也在很大因素上导致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不同。例如个体主义的文化模式,它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强调个体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这种文化模式以自主、独立为其代表品质,个体更倾向于根据自身的情绪体验来判断幸福程度而非关注他人。 三、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应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主张变革型领导风格、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现代企业管理对于四个方面的应用各有侧重点,下面本文结合实际应用分别予以论述。 (一)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达到的绩效能力的判断被我们称为自我效能。通过过往的研究显示,自我效能和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呈高度的正相关相关,自我效能高的个体能够使自己更好地面对突发的恐惧和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刺激。例如,自我效能高的员工在面对工作压力带来的对心理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的时候,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因为自我效能高的个体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缓解负面影响,而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将更多时间浪费在担忧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上。 因此,在面对工作环境中的障碍和压力时,自我效能高的员工往往更加关注问题的应对策略以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所以激发员工自我效能感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上的重要应用。 (二)主张变革型领导风格 变革型的领导能够具体而清晰地描绘出一个可行的愿景,能够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战略目标,意识到自己在组织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励员工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变革型的领导通过描绘愿景来说服员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超越之前的绩效,通过激发他们的潜力来激励他们,当员工相信自己的能力,关注工作任务并且有信心能够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之后,其自我效能就显著提高,领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积极的信息传递给员工,激励并引导员工逐步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变革型的领导不仅能用愿景来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员工潜力,也可以通过智力激励来引导员工行为。当员工碰到工作难题时,领导并不提供解决方案而是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员工对工作任务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启发员工的思维,从新的视角去寻求解决方案,并自己解决困难,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同时增加了员工的自信程度。 (三)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 增强组织文化即增强组织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这是员工对于组织的感知,组织文化强的组织中,员工将组织的成败荣辱视为自己个体的成败荣辱,组织认同感与职业认同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概念积极的员工更可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幸福感,因此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增强企业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员工对工作产生幸福感。用积极心理学来组织管理员工,通过把组织使命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两者之间的连接来增强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意愿。在过去的多项研究中都表明了组织文化的强度与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即组织文化越强烈,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就越高,工作幸福感越强,工作效率越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大。 (四)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 员工是企业生产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又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产出与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把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放在首要位置。 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生理的幸福和心理的幸福。生理上的幸福也是低层次的幸福,就是指员工身体健康,无病无痛,工作场所安全可靠,没有安全隐患没有突发事故等,而心理上的幸福则更加复杂多变,既包括对知识的渴望,又包括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工作幸福指数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研究表明,在员工身心愉悦的时候,他是感受不到无抱负感的,多采取默许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强制。并且工作幸福指数不仅仅在工作中对人产生影响,在员工的生活中同样会产生影响,作为一个预防性指标,它能够衡量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以预防心理疾病的严重化。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新模式探析 摘要:如今的会计实践强调利润,与传统思想相悖。中国的企业大多乐于追求短期利润,以长期的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关系作为代价。因此,建立一个新的中国环境管理会计模式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对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试图对环境管理会计提出一个新的实践方法,中国企业应充分学习及利用新环境下的环境管理会计。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 新模式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纳入广泛的学科中,会计领域中派生出一个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新型分支――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成本信息对产品的成本和一些重要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产品定价、预算控制等。中国高速成长的经济发展已经对环境构成了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已经对环境管理会计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对此领域的的研究尚有欠缺。由于国家的体制框架不同,我国如何结合自身情况有效借鉴西方的环境管理会计模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应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中国的环境管理会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研究了中国企业对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程度,内外部体系对这些应用的影响以及评价这些应用的有效性。笔者首先通过文献回顾了解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会计现状,然后对中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致的了解,进而提出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最后对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模式进行讨论并提出结论。 一、文献综述 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无法对企业的产品、生产线和服务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这就导致无法测算真正的环境影响,也会使得管理者们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曾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改进,用来进行企业核算和分析环境成本信息。Gale利用h境管理会计对加拿大的一家造纸厂进行了“正确”的环境成本分析,并发现这部分成本至少是原先传统模式下报告的两倍;200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了“环境管理会计流程和准则”,本报告提出了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以及在企业层面实施阶段的一些指导方针;佛罗斯特和威尔姆斯赫斯特发现环境管理会计可以改善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以及评估企业活动的可持续性;法拉利等人调查了澳大利亚的企业,发现环境管理会计与流程创新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斯卡沃内调查了阿根廷的企业,发现环境管理会计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案中。以上这些研究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现状,但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相关的研究。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已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目前中国饱受环境污染和环境条件恶化的后果,众多城市被披露受到严重的污染。环境污染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国人的身体健康也不断加重中国整体的社会成本,同时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家领导人也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以此作为中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目标。我国政府已经修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支持和谐发展,我国应自上而下地推行节能减排,并对此设立问责制度。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的项目,例如绿色设计和新工艺的技术,旨在降解、回收和再生产工业产品。 在企业部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通过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公开披露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具体详见图1。 中国政府官员对环境愈加关注,愿意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环境管理会计成为一种满足这种需求的新兴工具,帮助他们把会计信息同环境成果相互联系起来。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法、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调查问卷法主要应用于对环境管理会计使用数据的核算分析,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法是调查问卷法的补充方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管理会计在一些企业内的应用。 (一)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的数据来源于香港大学于2014年7月对参加其研究生项目的高级管理者和会计总监的一次调查研究,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现阶段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成果。整个调查问卷共发出了100份,收到了70份,其中只有63份的数据可用,回收率是63%。 1.地理分布 受访者的公司总部分布于以下中国的城市,见图2。 2.行业分布 受访者公司所属行业分类见图3(本文使用的行业分类与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相一致)。 3.中国企业环境管理活动的决定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具有极高的环境保护意识。74.1%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的公司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66.5%的受访者表明他们单独设有环境保护部门来处理环境问题。 笔者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1至7,其中1代表最低有效影响)来研究这些受访者公司环境管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详见表1。 上述结果表明:政府、企业管理者、客户和ISO14000的执行在企业实践阶段的环境管理活动中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平均值全部接近或大于5),此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国企业利用环境管理的战略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吸引客户。 4.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 仅27.6%的受访者表明他们的公司已经意识到环境的成本。然而在这些受访者中,只有一半认识到浪费原料成本在环境成本中占比最大,具体详见图4。 在对这些环境成本进行的处理上,58%和31%的受访者的公司把这部分成本记作一般成本费用按比例摊在产品成本上,仅有11%的受访者公司会核算环境成本到个别产品上,具体详见图5。 环境预算是环境管理会计中最受企业欢迎的项目,见图6。 (二)访谈法 通过对四家企业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化电话访谈,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环境管理会计在一些企业内的应用成果,同时加强了调查问卷取得数据的准确性(具体详见表2)。 例1:公司甲 公司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此公司使用环保染色材料,并且在生产的污水流放到污水处理厂之前,采用集中化过滤系统先行处理污水。电话访谈的受访者是该家公司的财务总监,他强调公司取得了ISO14002的认证,公司的环保问题也是海外市场顾客最关心的问题。此公司将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的一般成本费用,为环境成本预留一部分年度预算。 例2:公司乙 公司乙是一家制鞋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已经成立了70多年。公司乙于1999年取得了ISO9001的认证,于2011年取得了ISO14001的认证。该受访者说环境成本只占总生产成本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对污水的处理成本占比重最大。公司乙也为污水处理做了年度的预算规划,并表示客户是影响公司环境管理战略的决定因素。 例3:公司丙 公司丙是一家专门制作钢管、排水管及配件的上市公司。公司获得了不同的管理认证,包括ISO9001、ISO14001、HACCP等。受访者提到钢铁行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例如粉尘、烟雾和污水。公司投资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污染物的处理工作。因为不需要单独列报环境成本,所以该公司把环境成本列为公司的一般成本费用。 例4:公司丁 公司丁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目前雇员4000余名,每年可以生产超过5万吨的棉纺织品。“和谐发展”是该公司的企业使命。公司也获得了多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表示这些认证对海外市场而言意义重大。受访者也表示粉尘和噪音污染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该公司需要安装一系列设备来减少粉尘和噪声污染。 四、结论 笔者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对和谐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核算出环境成本。如果中国政府可以大力宣传环境管理会计,并且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安排更多的相关培训,那么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会越来越流行,环境成本也能得到很好的核算。西方模式的管理影响现代中国的管理实践,但是西方生产消费的行为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为了推进西方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应该将之与传统的中国思想融合,建立一种东方式的环境管理会计模式,“东方化环境管理会计”模式既包含了传统中国的易经智慧又包含了西方化环境管理会计的工具,这种模式可以被广大的中国企业经营者所接受。 “中国环境管理会计的新模式”包含逐步提高战略价值的四个阶段,其大致的概括见表3。 笔者的研究表明许多的样本企业还处于“审视自身”的阶段,他们只是认识到环境管理计的必要性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环境管理会计被更多的中国企业所实践,我们才能进入到最终的“和谐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 摘要:环境作为人类公共财产的属性越来越被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公众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决策的正确与否,环境质量的好坏,公众都有最直接的感受,最能提供公正评价,公众对环境保护最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然而,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决非政府或企业力量可以全面解决,一切落实、剖析都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关键词: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1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1.1 环保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相对而言,国家财力和环境保护专业队伍力量有限,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状况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政府必须重新定位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职能将进一步规范和收缩,其职能重点将体现在制订政策、加强监督、严格执法。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将由社会和污染者承担,这就要求公众行动起来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1.2 降低政府管理环境的成本。众所周知,我国还是一个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对环保的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大都占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而在我国尚不到1%。环保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这种状况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用最经济的办法保护好环境。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因为公众参与能够降低政府管理环境的成本,如:①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使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民情,使环境政策在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减少,自然降低了实施成本;②公众参与是一种非货币的资本,有了公众的积极参与,一些问题不花钱也可以得到解决,比如公共卫生、白色污染、垃圾分类等问题;③公众参与分担了政府的跟踪、检查等监督职能,把污染损失围堵于源头上,使这些工作更有成效而成本降低。[1]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体的方式 2.1 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努力净化、绿化、美化环境。 2.2 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尽职尽责。 2.3 参与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监督,支持环境执法,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2.4 参与对环境执行部门的监督,促使其严格执法,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杜绝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和以权谋私。 2.5 2003年9月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是近十年来除《环境保护法》外,我国环境立法最为重要的法律。该法的颁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有效法律,是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利器。所以,笔者认为对公众进环保普法教育,是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2] 3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机制研究 3.1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机制。在当前,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机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众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派等政治途径参与到国家环境立法和管理的活动中去。公众还可以通过各级政协委员和派参与环境管理。政协委员都享有建议权、视察权、报告权,他们非常关心环境保护,经常开展对环境问题的调查和监督工作,接受公众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询问、要求、批评、建议和申诉,并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转交有关政府环境部门进行处理。[3] 3.2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中国政府和环境界目前最为重视的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首先,我国加强了环境教育、宣传和培训,在每年的“地球日”、“植树节”、“六.五环境日”开展声势浩大的全民宣传活动,对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起了巨大的作用。其次,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工具宣传环境知识,开辟环境专栏节目,为公众提供参与环境管理的必要讲坛。第三,通过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介入环境管理,积极开展环境宣传和执法监督活动。[4] 3.3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具体实施。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的环保团体相继出现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3月,中国第一个草根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新疆成立,两年后“新疆地球村”也成立起来。此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10多个环保革根组织。这些草根组织正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新疆地球村通过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和加强公众参与,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其关注的领域有:可持续消费的理论与实践;绿色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生态修复与保护;青少年的环境教育与交流。2000年地球村联合其它5家草根环保团体,建立了“中国环保团体网络”,改变了过去那种各个组织独立和分散地工作、彼此很少有联系的局面,为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创造了可能性。 4结语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从而构建适合本国的环境管理框架是完全必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热情日益高涨,正是推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大好时机。只要给公众以参与的诚意,提供畅通的参与渠道,公众定会以相当的热情参与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现状与应对 由上可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面积规模和产量规模都很大,对水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客观的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因而,无论基于水产养殖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还是基于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和地位及其对水环境的重要影响,都要求加强和改善其水环境管理。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现状 从管理主体来看,我国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体系主要由各级政府行政管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水产养殖户自身管理以及水产品消费者与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监督管理组成。从1986年《渔业法》实施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及其管理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行政管理层面 我国水环境行政管理实施的是统一监督管理和部门分工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环保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渔政渔港监督部门等分部门则根据各自职责和分工对管辖范围内环境要素进行监督管理。具体到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行政管理,由各级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渔业农业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共同管理,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 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现行水产养殖业水环境行政管理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环保部门的职权和职责是履行环境保护,进行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但实际情况是,各级地方环保局的管理关系全部在地方,受制于地方领导,所以当经济与环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环境保护往往还是为经济发展让路。对于短期内没有引起明显环境问题和民众纠纷的渔业水环境问题,环保部门采取的是“民不报,官不究”的态度。第二,我国对水产养殖业实行的是多头管理,水产养殖证件、水产苗种是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产养殖水环境由环保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渔药、水产饲料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水产品质量则由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经贸、环保、卫生、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这就造成了各部门之间责权交叉多,分工不明确,往往出现“谁都该管”而“谁都不管”的现象,导致监督和执法力度效果不佳。第三,许多渔业资源具有跨行政区的性质,因而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就涉及跨行政区的管理问题。按照《渔业法》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跨行政区域的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在实际运行中,不同行政区从自身需要出发来决定开发利用和管理跨行政区的水环境,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因此,跨行政区的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中各行政区的管理重叠和冲突的现象以及局部有利而整体有害决策等问题也是比较普遍的。 (二)法律法规层面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渔业法律体系结构从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法律解释、涉外法等多个层面逐步建立起来。但是我国现行的渔业法律体系中,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为中央级别的,如《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业船舶登记章程》、《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远洋渔业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中多是关于渔业的一般性规定,单行法规尚不完善,因而造成了相关法律的实际操作性差。 其次,养殖业、捕捞业以及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是相关法律的根本目的和重点,与水产养殖水环境有关的法规几乎空白。《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等关于水质标准的要求和出发点都是主要基于渔业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不是水产养殖业水环境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即使有的法规如《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对水产养殖用水水质作出了相关规定,并要求养殖场或池塘进排水系统分开,其主旨仍然是服务于渔业的经济发展。再者,在现行水产养殖业水体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和行业污水排放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海水池塘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相对完整,但地方标准明显滞后,亟须健全和完善,仅有少数地方政府如浙江出台了地方标准《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DB33/ 453-2006)。 (三)养殖场主自我管理层面 为了保证水产品质量和保护水环境,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针对水产养殖户的水产过程出台了相关管理规范。早在2002年,福建省就制定了水产养殖场用药记录管理制度,规定药物使用须由技术人员具体操作或在其指导下进行,并做好用药记录,用药后应妥善处理排放药液废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颁发实施了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管理规范,对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水源水、池塘水、养殖排放水、生活污水等作了明确规定。养殖标准化和工厂化养殖为养殖户提高了管理效率,不仅改善了养殖设施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水产效率,而且改善了养殖水体生态环境,增加了水质调控能力,促进了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但是在散户的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主对生产行为的水环境后果是不重视的,关于水环境的管理是混乱的。笔者在浙江、山东、湖南等地以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到,不执行《养殖用药记录》,使用禁用渔药、消毒物,超量使用渔药,不经无害处理直接排放养殖水等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数散户没有水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更是没有概念。 (四)水产消费者与养殖水体周边居民监督层面 随着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的提高,水产消费者对于水产品质量和养殖水环境也越来越关心。从2012年开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开通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服务信息系统,实时记录和,水产养殖场、养殖环境、养殖投入品、生产过程管理、水产品质量抽检等环节中关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信息,以便消费者监督水产养殖的生产与环境管理。在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基层养殖地区,各村选派一名村干部担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经过培训后负责监督和指导本辖区水产养殖场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每月向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汇总报告各水产养殖场的基本信息和质量安全管理情况。 当然,水产消费者和质量安全监督员都主要是从水产品质量的角度理解和对待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真正从生态环境角度关心水产养殖水环境的群体是另一利益相关者――养殖场周边的居民。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养殖水环境的直接影响。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周边居民对于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造成的环境后果感到无可奈何。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居民碍于与养殖户的本地熟人情面,对不明显的环境后果选择隐忍姑息;另一方面,促使周边居民对水产养殖废水排放问题行使监督和维权权利时,一般都到了废水、有毒物质排放长期积累、环境后果比较严重的阶段。 三、国际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问题和不足,反映了与我国水产养殖业地位不匹配的水环境管理现状。纵观全球,我们发现挪威、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方面走在世界先列,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作为世界上最早(于1946年)成立渔业部的国家,挪威各区域内渔政及水产企业质量与环境管理的所有事务都由渔业管理机构派驻的检查官员负责,而不按养殖、捕捞、资源环保分工来设置机构。邵桂兰、刘景景、邵兴东:《透过挪威经验看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政府规制》,《中国渔业经济》,2006年第5期。这样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能避免政府部门间相互协调所产生的内耗。类似地,日本设有一个我国所没有的专门机构――由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上组成的、经过严格的步骤选举产生的渔业调整委员会。徐海龙、王海龙、乔秀亭:《中日渔业法律法规及管理对比分析》,《现代渔业信息》,2011年第9期。这个机构负责管理日本渔业相关的包含水环境管理的所有事务。反观我国,省级及以下行政区域中,水产养殖业隶属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又归农业部门管辖,水环境由环境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共管。对此,笔者建议改革水产养殖业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在环保部门中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主体机构。这个主体管理机构由环保部垂直管理到省市区环保厅局,进而垂直管理到地市级环保局;地市环保局再派出县区级环保局。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管理人员三至五年进行轮换,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防止各种保护主义对企业污染的包庇袒护,防止各类腐败的孳生和蔓延。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有《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基础上完善我国水产养殖业法律体系,尤其是地方法律法规、地方标准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出台。在我国现行渔业法律体系中,关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专门法律法规还是空白,亟需加紧立法和制定相应实施办法。在这方面,美国在针对水产养殖及其环境管理的立法过程中广泛吸取各部门和各种知识背景的人员尤其是生态学家的参与,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水产养殖业过程中,对渔药的监管制度是需要特别重视的。美国水产养殖用药严格遵守联邦政府和州的法令法规、条例和指南等管理规定。水产养殖排放的杀虫剂和其他潜在污染物必须由国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统许可才能使用。而在挪威则根本没有渔药店,养殖户在市场上购买不到药品。当鱼病发生时,养殖户必须经由专业兽医开处方才能获得渔药。这些渔药管理规定使得渔药管理更简单有效,减少渔药对水环境的影响。这一经验体现的预警原则应当在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立法得以体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述民众监督只能发生在环境后果发生且严重化、明显化之后。 (三)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调动渔业协同管理机能 水产养殖户既是水环境管理的客体,又是水环境管理的主体。作为水环境管理客体,养殖户要遵循法律法规,受政府和相关制度的制约。作为水环境管理的主体,养殖户应当主动承担起管理养殖场、维护水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在水产养殖中应用HACCP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这一体系就是要在亲体、幼苗、养成、销售整个过程中对包括养殖场的周围环境、养殖水质、苗种、饲料、水产药物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针对各个重要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并加以控制,确保养殖产品的健康安全性。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爱尔兰、加拿大、美国等国家,HACCP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按照HACCP的要求进行养殖和生产活动,不仅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而且可以促使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注意水环境的管理,保护水生态环境。 在水产养殖业的水环境管理方面,养殖户组织所发挥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也十分重要。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系统完善的渔业协会,每个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都是协会的会员。这些协会以非政府组织的性质与政府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协助政府提高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在质量控制、发展水产养殖、行业自律、水环境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种协会是一种“自我控制式”的管理系统,能促进养殖户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激励养殖户自发地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活动中去。Kwang Nam Lee, J.M.Gates, Jungsam Le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Korean Fisheries Management. Ocean Coastal Management, 2006(49).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各国已有经验,鼓励水产养殖户采用HACCP体系进行自我质量和水环境管理,并发挥养殖户行业协会的自我管理、协调政府共同管理水环境。 (四)提高水产养殖户和相关民众的环保意识 只有从事水产养殖业人员和相关民众(消费者和养殖场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对养殖户的监督和养殖户之间的监督,从根源上解决水产养殖业过程中的水环境问题,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免费对水产养殖者进行水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养殖户的环保意识。 现阶段,政府相对重视面向养殖户举办相关的水产和环保知识培训班,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但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同时重视向养殖户和相关民众提供生态科学知识与环境伦理意识的教育。这样的措施不是局限于就水产养殖业水环境问题来谈水环境问题,而立足于建设公民社会的高度来思考水环境问题。赋予与水产养殖业水环境的利益相关者相应的话语权,设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建立参与机制。同时,加强水环境的科学知识与道德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这样,完善的水环境法律体系建立之后,公民才能有效监督,降低公共监管成本且提高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政策的落实度,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孔祥智、郑风田、崔海兴:《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在全国范围内,水产养殖每年近3亿m3的养殖废水排放,加剧了江河湖库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程度。这既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大了我国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压力。面对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全面治理水产养殖行业的水环境,不仅需要利用科学技术,还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实现水产养殖行业水环境的保护和改良,实现行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与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环境中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改革,期待能对我国城市环境中的垃圾处理现状及改革提供有效的借鉴和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改革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指城市居住的人口在开展日常生活时,产生的固体废物与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垃圾的固体废物。我国垃圾基础设施的建设、处理、运行及监督是由城市的环卫部门管理,垃圾收集及处理的环境管理则由环卫部门及下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具体管理,收集处理费由政府管理。 一、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构成及污染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垃圾清运量及产量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构成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有机物和可燃物明显增多,垃圾的可利用及可回收价值增大。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的处理场数量及相应的规模无法满足城市垃圾处理增长的速度,一些垃圾露天集中堆放,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污染事故日趋严重,表现如下:一是对大气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形式的废物在经过相应的运输和处理时,若缺乏必要的防护手段及净化措施,则会产生细末及粉尘四处扬散;堆放或者填埋的生活垃圾则渗入土壤挥发出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二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如果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是湖泊等活的水体,或露天堆放的垃圾经过雨水冲刷后渗入水体中,都会造成水体溶解进有害成分,污染水质及水中生物;三是对土壤造成污染。生活垃圾滤出液中的有害物质在渗入到土壤中时,会改变土壤结构及相应土质,对土壤微生物活动造成影响,妨碍植物生长。有害成分经土壤吸附后在土壤不断积累,污染土地甚至不能耕种;四是对人体造成污染。人以大气、水和土壤为基础生活,这些环境中造成的污染直接摄入人体,使人发病。 二、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 为了完成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规模化及调度资源化的发展目标,我国针对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进行了多种尝试。目前在我国发展成熟且比较常用的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焚烧法、堆肥法及填埋法三种。 表1:焚烧法、堆肥法及填埋法的优缺点比较 三、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及处理工作,并且相继颁布了部分政策法规用于防治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的严重化,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但是因为治理时间短,所以生活垃圾处理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主要表现如下: 1、管理制度不畅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由建设部牵头,不同城市的城建环卫部门直接管理垃圾的收集、清运及处理等工作,但垃圾处理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也是由这些机构负责,造成政企不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无法有效执行。部分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无法正确落实,即束缚了垃圾处理管理的发展,又影响了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行。 2、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而传统的生活垃圾治理的公益化带给各级政府财政极大的压力,为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可以健康发展,针对垃圾处理开始收费的相关政策在2002年出台,但却一直没有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出台,造成公众和企业大部分未能意识到垃圾处理问题的严重性,使得收费如同虚设。 3、生活垃圾不分类收集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生活垃圾还是选取了不分类收集的方式,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混合收集,导致垃圾的含水率过高、发热量过低。这种不分类的垃圾如果填埋处理,则会加大渗滤液的用量,造成二次污染;如果焚烧处理,则必须添入助燃剂方可满足处理要求,导致运行成本大幅度。另外,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橡胶等若焚烧处理,还会释放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4、公众环境意识低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针对防治生活垃圾污染给予明确的规定。但因为未能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所以执行比较困难。要想处理好生活垃圾,必须从公众的整体考虑来提升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极低,乱扔垃圾,人为破坏环卫基础设施的行为屡有发生,无法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也加大了垃圾处理环境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提升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1、改革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加快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根据我国环境管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必须产业化、市场化及制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针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升城市环卫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出台可操作性强、规定明确细致的环境管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改革方案,落实政府职能,使得政企分开,确保社会公众与城市环境的双重效益。开放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设和营市场,建立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垃圾处理竞争机制。 2、建立并健全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根据谁污染谁负费的原则,全面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在目前环卫体制改革没有完成的条件下,各地可选取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或水电及燃气费等联合征收,来增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的收缴效率,减少收费成本。并逐步提高垃圾处理的收费标准,以增加生活垃圾处理企业的利润空间,并起到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作用。 3、实行垃圾分类收集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回收率,便于垃圾的最终处理]。我国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的成功经验,先行在经济发达城市试点后再行推广,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的统一化。要做到,一是提倡居民分类收集;二是公众场合设有垃圾分类收集器,便于不同垃圾分类收集;三是制定垃圾分类处理的废品回收及奖罚制度,确保垃圾分类收集的健康发展。 4、提高公众环境卫生意识 公众环境卫生意识的提升是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因素,要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提倡节能、节水、绿色及环保的生活及消费方式。 结束语 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即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垃圾处理的法制化、规模化及产业化建设,针对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我国早日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环境管理的最优化。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逐步加快,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校学生面临就业的难题。如何才能通过学校的努力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就成了当前高校一个重要而又急切的课题。学生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学生组织,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在繁荣校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然而随着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 其作用领域也不断得到拓展, 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以增强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 实现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综合实施方案--构架学生社团与专业实践的桥梁, 使兴趣爱好、学生社团、专业实践三者相互循环促进的具体解决途径 关键词: 兴趣爱好 学生社团 专业实践 一、在高校学生社团中构建专业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建立的并具有特定目标和一定程度活动规范的非正式群体。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社团中构建专业实践新平台,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功能。 二、我院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我院紧紧围绕环保专业这一主旋律,围绕学校环保教育教学及课外学生活动,以学校环保为载体---以"校友会·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为平台---以各社团为主要抓手---以活动彰显了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线--锻炼活动中的潜能发挥--巩固对环保理论的再认识--取得成绩--获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共赢,实现了学生社团建设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一)推进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融合,必须以打造高职特色文化、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目标和归宿。1、把握主旋律,以学院环境保护融合为重点。学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学生管理,大力扶植学生社团,注重环保特色与学生社团对接,融合和体现了环境保护的元素和精髓。2、着眼新要求,以学科专业社团融合为抓手。学生专业特色社团以专业指导实践活动,以实践培养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加入专业的思考和研究,为实际问题开辟解决之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并举。课堂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一定应用与转化,达到了学科与专业社团的融合。3、抓住薄弱点,以学科专业思想工作融合为基础找准兴奋点。学生专业特色社团与相关专业教师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其活动已经成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许多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到活动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4、探索新模式,以"三个社团模块"、"三个社团平台"为亮点。自然之家下设12个协会, 3个小组,构成了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环境法为主要内容的三个社团模块,以专业宣教、职业训练、专业娱教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三个社团平台。 (二)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融合,在内涵提升上推进"五化"。即力求实现团队理念特色化、团队个性化、社团管理人本化、社团实践多样化、社团活动主题化,达到以紧抓组织建设,强化团队意识,以优质人文环境育人的目标。一是实现团队理念特色化。即牢固树立凸显环境特色的全程教育理念。二是实现团队个性化。1、理念有个性,自然之家12个协会、四个小组在自然之家整体团队理念的基本框架内,依据各协会、小组的特点,都确立了自己性质、宗旨、章程、发展理念,制定了《个性化发展方案》。2、管理个性化,为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与指导模式,我们把社团骨干作为学生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我系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和管理之中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部培训和实战工作。3、文化设计个性化,一协会一风貌、一协会一特色成为现实。四是特色项目、特色活动有个性,体现生本发展。三是实现社团管理人本化。自然之家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和欣赏学生,充分考虑社团队员的感受,了解队员的想法,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中的重要性和成就感。四是实现实践多样化。如汤河水样调研、小学环境教育、协助本专业律师(教师)进行案件的处理、调研起草EMCC生态足迹报告等。五是活动主题化。他们一起策划、研究、实施、总结每次活动,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自然之家已成为我院的一张名片。 三、我院学生社团建设取得的成果 "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活动范围"立足秦皇岛、辐射河北、影响全国"。在秦皇岛我们进小学、进大学、进工厂、进农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资助"生态足迹 "高校推广活动;为秦皇岛市卢龙县蛤泊乡闫深港村、青龙县隔河头乡大森店村分别做生态环境规划,连续三年关注秦皇岛的母亲河"大汤河"水质及植物种类变化并形成调研报告。 在河北省及全国,队员们利用假期深入学校、工厂、社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如:组织了"青藏绿色可持续发展系列活动",与西藏大学的学生共同进行了"西藏可持续发展绿色行"交流暨主题报告会等;与燕赵环保网进行长期合作,成功举办2011年河北省燕赵环保网高校六·五环境日的启动、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相亲相爱汤河行等活动;随着"自然之家环保行动网络"影响力的增大,连续三年被邀请参加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河北环保NGO交流会、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环境保护协会学生社团活动,与环保组织进行经验交流。 2011-2012年,自然之家获得国家、省、环境保护行业协会所颁发的荣誉达17项,获得"河北省最具活力社团奖"、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环保社团"之一,多项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秦皇岛电视台新闻频道、长城网 河北频道进行宣传报导。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完善银行风险环境管理体系 中国银监会最近了《绿色信贷指引》,旨在进一步推动银行界实施环境风险管理及支持中国产业界的调整。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银监会对银行的要求,并反映出企业环境管理在获取贷款方面更为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银监会早在2007年已经开始推动绿色信贷。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年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要求银行开始把客户的环境管理纳入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中,特别强调客户的合规行为以及减少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的信贷支持。从2007年到2011年,银监会又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说明和扩大绿色信贷范围及实施要求,主要目标是鼓励商业银行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防范可能的信贷风险。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此次新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更强调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及体系的完善。该指引对银行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内控管制与信息披露以及监督、检查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这意味着,首先,银行需要制定绿色信贷战略,并有董事会或理事会负责确定的战略、审批高级管理层提出的目标及绿色信贷报告。事实上,董事会及理事会参与绿色信贷的决策很重要,因为绿色信贷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涉及银行与哪些行业、企业合作,并相应承担何种风险的意愿。 战略固然重要,但许多银行还必须在政策层面做提升。在中国,较大规模的银行几乎都已将绿色信贷的理念纳入投资政策中,并以国内的环境法规或执行标准为参考。实际上,银行最大的风险来自过标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即使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估或者环保局相关许可,并不代表其项目不会遇到地方居民的反对或者企业能持续开展良好的环境管理,从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或担保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对信贷企业进行动态评估。该评估不能只限于“通过/不通过”的考评,而是应做风险分类。例如赤道原则建议将风险分类为高、中、低,按照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及贷后监督管理。尽管评估标准会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必须反映出银行自身对于风险的可接受范围。 最后,银行必须考虑到整个绿色信贷及环境风险管理的流程。虽然许多银行已制定了投资政策,但仍可能缺乏操作规章等具体执行流程规范,来明确审批及发放贷款过程中,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责任。在此情况下,银行很难确保对政策的实施会有统一的标准。另外,银行可能没有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之下必须在合同中要求客户提升环境或社会管理效率以及如何去监督客户对于合同的遵守情况。 新的绿色信贷指引是一个支持银行制度及体系建设更趋完善的非常好的政策,虽然其主要强调风险管理,但是可持续的金融也会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银行海外投资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经济必须做出产业结构及生产消费模式的调整,其中涉及的上万亿美元新投资及交易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中国银监会适时出台该新指引,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中国的银行去评估自身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利于健全管理体系,管控环境风险,提升国内国际的发展竞争力。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对新型环境问题探究不深,污染减排的科技贡献有待提高,整装成套环境实用技术仍然十分缺乏,新兴环保产业培育机制亟待完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加快实现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要求上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思路,建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形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从环境管理的目标导向来看,环境管理通常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以及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采取这种模式。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众环境意识空前觉醒,环境保护运动风起云涌,政府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其标志是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措施。二是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发达国家基本采取这种模式。这些国家经二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决了常规污染问题,环保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全球环境问题。这一模式的标志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目标“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三是以环境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的环境管理。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管理不断深化,开始更加关注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以风险预警、预测和应对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 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轨迹来看,这三种模式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管理水平。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面对矛盾所采取的治标之策,正如急症病人首先要治病一样,环境管理基本上处于被动应对态势。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实现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环境管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以风险防控为目标导向体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环境问题可防可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三种模式代表环境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在一段时间里,可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 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和监督管理能力等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环境管理模式选择的多维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两种甚至三种模式并存将是常态。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基本属于以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的模式。近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PM2.5问题昭示我们,环境管理的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环境质量改善上,环境管理只有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表明我国环境管理开始由以环境污染控制为目标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导向转变,扣响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发令枪”。 第一,环境管理转型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目前,我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19.5%,石油消费量一半多依靠进口,煤炭消费量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总和,高能耗产生了仅占世界8.6%的GDP,却留下了许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频繁发生的“血铅”事件。“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果继续沿用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将难以持续,出现“增长的极限”并非危言耸听。必须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的中国环境管理新模式,以环境质量管理“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环境管理转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在解决温饱以后,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坚持环保为民,必须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实现环境管理从污染控制为主转向污染控制与质量改善兼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 第三,环境管理转型是缓解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我们必须坚持源头防控、标本兼治,紧紧抓住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污染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才能事半功倍,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不意味着不再考虑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而是要采取更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控污减排的目的性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刚性。 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今后一段时期,环境管理工作亟待突破的重中之重,就是在进一步强化污染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总会引领环境保护意识、管理思路与污染治理水平的跨越发展。加快环境管理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科技先行。 一要通过科技手段创新管理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探索是发现规律的必由之路,只有理念创新才能推动管理转型。要继续深化对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演替、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污染控制、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风险防控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夯实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二要深入研究适合国情的环境质量管理模式。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研究分类分区管理的战略、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经济、技术、行政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问题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以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建立与之相配套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以环境质量标准倒推规划目标,依据规划目标科学确定重点任务,根据任务需求合理配置管理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三要大力夯实环境质量管理的科学基础。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也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当前,环境管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转变,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转变,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与之相适应,要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掌握环境问题产生、发展的规律,明确各类排放源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改善环境质量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清单、控制领域,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环境健康调查和研究,探索建立以人体健康为导向的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接地气”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要认真做好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向社会及时准确地环境质量状况,争取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逐步形成环境风险信息研判和环境质量动态预报能力。 四要进一步提高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环境问题无国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不断翻新贸易壁垒和保护措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可能通过跨国扩散、转移污染行业等途径减轻环境压力。要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环保技术引进、研发和推广,努力抢占环境技术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赢得主动。 着力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 科技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具有引领和支撑的重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规范、环境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培育和科技支撑保障等体系,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 第一,以环保标准为抓手,不断提高环境监管水平。要加快完善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为重要内容的环境标准体系,不断提高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要加强标准的基础研究,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并根据标准工作的需求部署科研任务,充分发挥重大科研成果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撑作用。要加强环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标准实施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要加大环境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形成环境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学标准、用标准、守标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环保标准的考核评估,让标准真正成为指南针、紧箍咒和百宝箱。 第二,以环境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规划的引领作用和政策标准体系的强制作用,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加大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将培育的潜在市场最大程度地释放为现实市场。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以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和综合环境服务为重点,全面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环保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优化。把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作为环保产业升级转型的突破口,这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战略部署。环保产业成熟的标志是环境服务业比重的增加。近期可选择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在土壤、河流、生态修复等方面进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第三,以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突破环境质量改善关键技术。要以实现减排任务和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科研项目,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集成与产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水专项是环保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国务院重大专项实施推进会和水专项实施推进大会有关部署和要求,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思路,举国动员,协同创新,聚焦重点流域,确保“十二五”“减负修复”目标实现。在继续推进环保公益性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环境基准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的立项。 第四,以环境技术管理为支撑,不断提高污染防治科技水平。污染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减排正处于关键时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麻痹。环境技术是污染防治的基础,也是环境管理和监督执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大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向科技要减排潜力,通过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标准规范等手段,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大力推进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选取重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排技术创新试点。建立污染防治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定期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环境技术发展报告。不断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 第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与绿色消费,提高全过程环境管理技术水平。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建立起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快建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体系。建立可持续消费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评估试点。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政府在服务领域的绿色采购力度。积极推动新闻出版、教育、医疗、零售业等重点领域的可持续消费。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大力倡导可持续消费理念,提升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建立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策略研究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完整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管理学理论知识,通过对我国目前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我国在企业环境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我国企业如何建立以ISO14000为核心且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 一、国外主要环境管理体系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结合的用以系统管理其全部环境事物的管理系统。传统的企业管理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最大产出为目标,长期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给自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灾难,反过来人类也自食其果,导致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环境管理体系有以下几种: 1、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 1991年,国际商会(ICC)了《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提出了环境管理的16项原则,号召全世界的工商企业按照这些原则进行环境管理,改善企业行为。这16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1)公司优先事项;(2)一体化管理;(3)改进进程;(4)员工教育;(5)先期评定;(6)产品与服务;(7)对顾客的忠告;(8)设施与运行;(9)研究;(10)预防方法;(11)承包方和供方;(12)应急准备;(13)技术流通;(14)社会贡献;(15)对关注的的开放性;(16)遵循情况和通报。 上述原则为后来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在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奠定了基础,该宪章内容比较简单,不够全面,仅仅从环境管理单方面进行要求,很难使企业环境管理取得重大效益。 2、英国的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 英国于1992年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并于1994年进行修改。 BS7750是关于环境管理体系的规范,用以保证和证实组织对其所声明的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遵守,还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其指导思想是:使任何组织能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取得良好的环境行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组织接受环境审核和取得环境认可的基础。环境管理体系规范遵循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相同的管理体系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方针;组织与人员;环境效果,包括关于环境效果的信息交流,评价与登记,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的要求与登记;环境目标与指标;环境管理活动方案;环境管理手册与文件;作业控制;环境管理记录;环境管理审核;环境管理评审。 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是欧洲环境管理与环境审核规定的蓝本。该规范比国际商会的《可持续发展商务宪章》更全面具体,增添了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环境审核等内容。 3、欧洲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审核规定 1993年6月欧洲共同理事会通过《关于工业企业自愿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定》(EMAS),并定于1995年4月开始实施。 EMAS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两部分。其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环境方针;环境初审;环境计划;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编制环境管理手册和其他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环境审核;环境声明;环境注册;持续改进。 EMAS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公布环境声明,进行环境注册,持续改进等给企业环境管理更科学严谨,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EMAS的公布和实施,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增强了这些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给进入欧洲市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一系列企业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总称,是一个国际性、系列化的环境管理标准,是ISO即ISO9000后的又一壮举,包括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行为评价(EPE)、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管理(EM)、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等7个系列,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估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的基本思想是:企业应认识自己在环境管理方面在的问题,建立符合标准的EMS,由独立第三方审核。 二、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不重视或忽视环境问题,宁愿缴纳排污费和罚款也不治理污染;二类是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行为,在政府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越来越多的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会努力变革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节能降耗,生产绿色产品;三类是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加强环境管理。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消极的环境管理向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过渡阶段,也有一部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经采取了积极的环境管理。总体来说,在政府和公众的环境行为作用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有明显的改善,但也存在有一些问题。 1、观念方面:企业环保意识、环境责任感较差,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而把环境治理当成政府和社会责任,或将满足环保法规作为环保的唯一目标,认为只有三废排放不达标才是环境问题,因此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体制方面:第一、许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没有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更谈不上国际化的标准管理体系;第二、环境审核认证有效性不强,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国标、行标和有关技术规范等还不够健全,环境审核认证的范围不易确定,容易导致审核认证过程中出现一些漏洞,出现审核认证机构违规认证、非法认证现象;第三、企业实行环境管理体系时机构需要调整,环境责任需要重分。目前很多企业机构调整时未能理顺环境责任。 3、技术方面:企业对ISO14000系列标准及相关技术还缺乏了解;我国目前环保配套服务措施与ISOl4000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缺少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对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尚处在学习和探索之中,缺乏实际运作示范,容易采取照搬措施。 4、资金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资金不足,使企业只能着眼于解决亏损问题而顾不上环保问题;或把环保投入看作是一种额外而没有收益的投资,致使环保资金不能到位等等。 三、建立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策略建议 ISO14000系列标准已得到国际的认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中国企业应面向国际,积极实施ISO14000规定,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体系,以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绿色通行证”。以下是笔者对中国企业建立合理的环境管理体系提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构建企业绿色文化。企业应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和目标,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确定企业的文化模式。构建企业绿色文化是企业的长期行为,企业管理者应增强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向全体员工不断灌输企业的环境价值观。 二、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由于企业的规模、性质、地区不同,环境敏感点不同以及员工文化素质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而且ISO14000没有绝对量的设置,因此一定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切实可行的环境管理体系,不可照搬其他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 中国环境管理论文:浅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环境管理转型 [摘要] 低碳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中国企业需要从内涵、外延和投入产出视角认识低碳经济时代环境管理的新要求,形成低碳经济时代下环境管理的新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全经营过程的环境经营新体系,以培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中国企业 环境管理 1 前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产生了严重的温室效应问题,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后果给人类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0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进行了4次气候变化问题评估,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90%以上的证据证明气候在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人类社会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会持续增加,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全球气候系统在21世纪的变化将比20世纪变化更为剧烈。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探讨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必要性出发,分析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新要求,并提出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的策略,以期为中国企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2 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碳排放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发改委正在对单位GDP碳排放指标进行测算,并将陆续出台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碳产业都无法绕过碳减排这一难关。如果碳税、碳关税不久以后付诸实施,按每吨二氧化碳征收20元碳税计算,仅以钢铁行业为例,全国6亿吨粗钢,碳排放量约为12亿吨,征收碳税将高达240亿元。2008年,欧盟已经在酝酿对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7欧元,虽然当前尚未实施,但无疑是大势所趋。未来一旦实施,将有更多的国家跟进,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碳税政策,都将对中国企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到企业的公众形象。社会对企业承担公共责任的期望在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通过对环境及其他社会问题采取行动,并成功地宣传这些活动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才有机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关系到企业的战略调整。环境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格局,将促成新产品或新市场策略的诞生,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路线、企业经营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对环保的关切度使监管变得更加严格。企业对环保问题处理不当将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短期财务影响和长期声誉影响。因此,中国企业的资源化、生态化、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3 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新要求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进行环境管理与传统的环境管理有着根本的不同。与传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的内容相比,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既有实践上的传承,也有理念上的升华;既有内涵上的丰富,也有外延上的拓展。 从内涵上看,传统环境管理是通过对生产现场污染物进行管理以符合环境法规的被动的、功能性的、事后的处理方式,而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管理超越了单纯的符合法规,通过对环境的可持续性有所贡献的主动的、战略性、事前出击的方式。 从外延上看,传统环境管理往往被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环,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则是将环保意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营销、消费以及废弃物回收等直接或间接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全过程。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上看,传统环境管理是以末端治理为主,因此实现环境保护要通过增加消耗型成本才能达到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不仅仅是纯投入,而是将环境保护融入经营全过程来完成价值的创造和增值,把“消耗型投入”转变为“盈利型产出”。 4 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策略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中国企业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共存,中国企业只有实现从“被动承担社会责任”到“主动抓住环境机会”的转换,才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总的来看,中国企业应积极适应资源日趋紧张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的变化,培育低碳经济时代下环境管理的新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全经营过程的环境经营新体系,培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优势。具体来看,中国企业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环境管理:(1)加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通过研究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开拓思路,策划绿色新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2)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努力开发并积极采用实用的环境友好工艺技术及装备。对节能环保的项目要优先策划、优先审查,对节能环保的投资要优先落实。(3)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对节能减排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从理念塑造、制度完善等方面保证各项节能减排措施按计划实施。(4)建设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生态意识融入供应链管理之中,促使供应链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修改、完善采购标准和采购流程,与下游企业密切合作,制定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计划和绿色服务的构建标准,并强化执行。(5)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环保组织的技术研究,策划和组织前沿性、储备性重要环境技术、方法和产品的研究。
企业管理论文:试论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人力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作一种成本,而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企业重视。激励作为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文中就有关激励的一般性问题做了阐述,总结了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和使用激励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激励 薪酬 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好坏。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 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要引入激励 1,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是绩效!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就要求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效水平。在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 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从“绩效函数”(如下)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优良好的行为表现的。 P=f(M×Ab×E) P------个人工作绩效 M-----激励水平(积极性) Ab----个人能力 E------工作环境 2,激励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挖掘员工潜力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由此可见,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索尼公司鼓励每一位员工对产品提出任何意见,由此,便有了随身听的诞生,这便是挖掘潜力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 由此可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剂良方。 二,激励是以员工需要为基础的 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于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激励之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的压力变为动力。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好的激励手段还应该引导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 三,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激励有效性的保障 有效的激励还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这里所指的评价体系包括绩效评估体系和对激励手段有效性的评价。 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肯定,是对员工进行奖惩的依据。以员工绩效为依据,对员工进行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而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没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也就无法评定激励是否有效。 随着企业的发展,员工的需要也会随之变化,通过对激励手段的评价,可以随时把握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和员工需要的变化,调整激励政策。达到激励员工的最好效果。 四, 企业激励方法的选择 任何理论只有运用到实际中才有意义。激励也是如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引入了激励,有的企业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激励方法。现对常用的激励方法总结如下。 1,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 热爱一项工作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为员工创造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包括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等。 很多企业只关心员工的工作本身而忽略了为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员工工作时随时可以感受到的。若环境对员工的工作产生副面影响,员工会有持续的不满。当员工总可以感觉到环境的不适时,企业无论怎么激励都不会有良好的效果的。 (2),员工的技能特点、性格特点要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企业往往认为员工的素质越高,工作越出色。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让一个高素质人才去干一份平淡、简单的工作,结果会是怎样。长时间工作后,这位人才一定会弃企业而去。 现代企业的岗位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来干。员工素质过高,对工作提不起兴趣;素质过低,无法完成工作,也不会对工作有兴趣。只有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才会激起员工的工作兴趣。员工才会有积极性。 (3),工作的内容要丰富、具有一定挑战性。调查表明,当员工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积极性会有很大的下滑趋势。 对工作内容的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例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从事 一样的工作,较长时间后,积极性就会下降。如果适当调整其工作内容,扩大其工作内容,采用工作轮换,就会再次提起工人对工作的兴趣。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较为丰富,企业鼓励其在工作上的创新,增强工作的挑战性,就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 (4),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关调查显示,求职者尤其是高学历的求职者,选择工作时最看中的就是发展前途。没有员工会满意没有前途的工作。企业要把员工的工作前途告诉员工,就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明白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机会。 以往国内的企业很不重视这点,很多员工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发展存在很大盲目性。如果企业能够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升迁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种长期激励措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 (5),给予员工培训的机会。如今已经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员工深知,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对培训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强烈。针对员工这一需要,建立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培训体系就很重要。 培训员工时要注意,培训只是手段,使用才是目的。只有将使用与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 2, 制定激励性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报酬,是与人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是最有效的一种刺激物。在企业里,报酬的高低甚至可以代表员工的价值大小。所以,合理的薪酬系统是具有很大激励效果的。 (1),激励性的薪酬政策的制定。 双因素理论认为,薪酬只是一种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有激励作用。传统的薪酬体系设计也缺乏激励因素。其实,只要对薪酬体系进行科学的设计,同样是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 ① 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薪酬水平。 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关心薪酬的差别程度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所以,薪酬体系要想有激励性,保证其公平性是必须的。公平性包括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对外公平,要求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行业的薪酬水平要相当。对内公平,要求企业按贡献定薪酬。如果员工感觉报酬分配不公,他们就会感觉不满,只有保证公平,员工才能正常工作。 但是,仅仅保证公平是不够的。要想有激励效果,还要提高薪酬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可以形成对外竞争优势,员工会有优越感,认识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② 薪酬要与绩效挂钩。 要想使薪酬系统具有激励性,薪酬系统必须与员工绩效结合起来。绩效薪酬可以把公司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员工为自己目标奋斗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绩效薪酬实施过程中注意要有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否则,会影响绩效薪酬的公平性,达不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③ 适当拉开薪酬层次。 反差对比可以建立更为持久的动力。拉开薪酬层次可以鼓励后进者,勉励先进者。但是,层次不要拉开太大,否则会影响薪酬的公平性。 另外,在设计薪酬系统时,要注意薪酬中的固定部分。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有一定的安全感,激励薪酬措施才会有效。 薪酬激励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物质激励手段。这种手段易于企业控制,变化因素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置具有激励性质的福利项目。 福利是员工报酬的一种补充形式。“恰到好处”的福利也是具有激励效果的。 ①采取弹性福利制度。 不同的员工对福利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喜欢物质的,有的喜欢精神的,可谓众口难调。以往企业给予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一定会有部分员工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采取弹性福利制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弹性福利制度给予员工选择福利的机会,允许员工把个人需要与所需福利结合起来。另外,企业还把福利与工作年限联系在一起,高年限,高职务的员工更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这样更有利与长期激励。 ②保证福利的质量。 拿一个简单例子来讲,很多生产型企业都为工人建立了免费浴室,这本来是一项很好的福利措施。但是企业往往疏忽了管理,浴室里水忽冷忽热,工人抱怨不断。本来是好事,结果却很糟糕。在企业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 因此,加强对福利项目的管理才能起到福利应有的作用。 在物质激励方面上,薪酬和福利都是比较传统的激励方法。如今,又兴起了一种现代化的激励手段——“股权激励”。 3, 股权激励 据统计,美国500强中,有90%的企业采用了股权激励后,生产率提高了1/3,利润提高了50%。可见,股权激励是有较强的激励作用的。 股权激励把公司的股份作为奖励员工的工具,是一种先进的激励方法。它可以弥补传统激励手段的不足,把员工与企业紧紧联系到一起,具有束缚员工和稳定员工的作用,起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效果。是一种先进的长期激励手段。国内外成熟的股权激励手段有十几种,现只对常用的两种作以介绍。 (1)股票期权 这是美国企业中运用最多、最规范的股权激励手段。它授予员工享有未来接受股票的权利,是付酬形式的一种。多用于对高层领导人、核心员工的激励。 (2)期股 这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股权激励形式。现在中国企业常用的股权激励形式,大多都是期股的变种。 期股指,通过被授予人部分首付、分期还款而实现的对企业股权的拥有。 针对一般的员工,通常股权激励不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因为对于大部分普通员工而言,他们可能得到的股权不可能很多;企业整体绩效与他们的工作关联度及个人收入关联度都太低,股权激励作用不会太大。股权激励主要是针对企业的高级人员,例如,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技术人员等。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另外,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更能用股权这个工具牢牢把这些人才留在企业。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广,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在国企改革中,有的企业采取员工持股,对每个员工一视同仁,平均分摊股份,这样的股权激励是不可能起到作用的。 股权激励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方法,要想起到积极作用,还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们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参照外国成功经验,对其创新继承。 4,人性化的管理手段 人性化的管理,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以员工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授予员工恰当的权利 现代人力资源的实践证明,现代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的愿望。任何员工都不想只是一个执行者,都有参与决策的需要。满足员工的这种需要,不仅可以激励员工,还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授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授权一定要恰当。权利过大,员工无法驾驭;权利过小,员工无法完成工作。只有恰当的授权才有激励作用。 授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授权后,不要对员工的权力乱加干涉,否则会使员工产生不信任的感觉。授权还要避免重复交叉,一个权力只授予特定的员工。 (2)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恰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员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员工成就感的体现。 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只有恰当的目标才有激励效果。 ①员工的目标要与组织目标一致。 企业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往往会有矛盾,协调好这对矛盾,使企业与员 工的目标想一致是目标激励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企业目标中分离出员工的个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②目标必须是恰当的、具体的。 目标恰当是指,难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过高的目标,员工无法完成,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过低的目标,员工无法在完成目标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最好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的,既具有一定挑战性,还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 目标具体是指,目标不能含糊不清,最好有个量化的目标,这样不仅完成起来更有目的性,还便于评估。 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就要求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与目标执行着的沟通。了解其需要和能力,这样才能制定出恰当的目标。 ③当员工取得阶段性成果时要及时反馈给员工,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对完成目标的员工予以奖励,认可其工作成果。 (3)鼓励竞争 很多管理者害怕企业内的竞争现象,认为这样会破坏企业的秩序。其实,只要管理者对竞争进行合理引导,竞争还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对于企业中的后进员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员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在企业内提倡个人竞争,提倡团队竞争,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可以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在企业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竞争是必须的。竞争的有序性除了靠道德约束外,企业也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措施,规范竞争。 (4)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现代化企业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有着良好文化的企业,人才的流失是明显低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塑造的企业的。当企业的文化和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时,当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到对员工的尊重时,员工会与企业融为一体。员工会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愿意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智慧。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着以下特征: ①尊重员工。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有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有凝聚力的形成。 尊重员工,是人本管理的体现。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强化团队协作。 ③鼓励创新。 5,注意管理中的细节 细节是管理的缩影。在细节上体现对员工的关怀,是真正贯彻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一个小礼物,一声问候更能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企业对细节上的疏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企业口是心非的感觉。 另外,还要注意,企业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企业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领导人做不好工作的话,还怎么去要求下属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法有很多。但仅仅知道这些方法还不够。要想让激励方法起到积极作用,必须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很多企业在激励的思想、原则上把握不够,在对激励的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很多误区,往往采用了激励手段,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五,激励的误区 1,管理意识落后。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这些企业管理思想落后,在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很难有高的积极性。 2,企业中存在盲目激励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须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办。前文中,曾论述过,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3,激励措施的无差别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 另外,企业要注重对核心员工的激励。在企业中,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者、营销骨干等都属于核心员工,他们有着高于一般员工的能力。加强对他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核心员工的激励更要使用长期激励的手段,如股票期权、目标激励。 4,激励就是奖励 这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前面我们认识到,需要被剥夺的时候也可以激起员工的紧张状态,使其有较高的积极性。 企业的一项奖励措施往往会使员工产生各种行为方式,其中的部分并不是企业所希望的。因此,必要的束缚措施和惩罚措施就很必要。 但是,使用惩罚措施时要注意,惩罚力度不能过大。多用奖励,辅以惩罚。 5,激励过程中缺乏沟通 企业往往重视命令的传达,而不注重反馈的过程。这样对激励是很没有好处的。缺乏必要的沟通,员工就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不会有高积极性的。 (1),对员工所做成绩进行肯定。 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能得到公司的赏识,但结果却往往令他们失望。很多员工总是抱怨,领导只有在自己出错的时候才会注意他们的存在。 管理者注意对员工的正面反馈是很重要的。告诉员工企业感谢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对员工进行肯定,拉进与员工的距离,这才是对员工的极大激励。 (2),透明管理。 让下属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了解公司的现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创造一种透明的环境,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6,重激励轻约束 在中国的企业界,有这么一个现象,国有企业不重激励重约束,留不住人才;民营企业重激励不重约束,也留不住人才。可见,只强调对激励的重视还是不够的。 武汉晨鸣采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拿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借鉴。激励正确的事、约束错误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 7,过度激励 有人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约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本文只把一般性问题论述。中国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激励体制是必由之路。 企业管理论文:会计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1目标、特点分析 1.1目标利润最大化是传统管理会计的终极目标,虽然最大化的利润要求可以是的企业在管理以及核算工作上能够有所加强,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并不具有长远的目光,不能为企业提供远景规划依据,并且不能够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类风险因素。为了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能够长期、稳定,战略管理会计会从企业长足发展的角度制定目标,对利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予以权衡。企业的价值体现便是企业的收益,包括现实受益以及未来收益,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因此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具体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协助管理者进行战略目标的确定;(2)协助管理者进行战略规划的编制;(3)协助管理者进行战略规划的实施;(4)协助管理者进行战略管理业绩的评价。1.2特点相比较传统的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特点如下:(1)外向性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明显特征;(2)全局利益的关注以及长远目标的制定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3)非财务性信息的提供是战略管理会计在全局管理中的基础;(4)战略管理会计作为风险管理具有综合性、全面性;(5)在会计信息的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及时准确性;(6)战略管理会计对人员职能范围进行了扩展。 2主要内容以及战略管理方法 2.1主要内容作为最近新兴的一门学科,战略管理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可以从以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1)战略规划。战略管理会计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作用主要来自于其提供的可行性战略方案,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企业的内部、外部信息,通过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选择方案,协助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而战略目标可以从公司、竞争以及职能三个层次予以分析。(2)战略成本。成本的战略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的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成本资料进行分析,用以研究企业成本受到什么因素影响,从而找出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方法,以此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在实际中企业用以降低成本的战略途径包括适度投资、市场调研以及对开发策略的合理研究。(3)经营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主要为管理者提供各种信息,保证决策者能够以全局性、长远性的眼光分析企业现状,并做出相关决策。在经营决策上,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模式应当采用长期本量利的方式,在经营决策中更多地使用了不确定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和非线性本量利分析。以实际的现金流量作为会计管理基础,充分反映实际的企业业绩,以此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4)全面预算。所谓的预算其实质是计划的货币表现,而全面的预算是指企业在一定未来时间内所有活动的货币数量表现。预算能够协调、控制企业活动,并且一定程度能够对企业活动进行计划。预算的基础是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依据战略目标确定规划,根据战略决策进行计划。(5)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重心。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重点以及核心便是以人为本,通过有效的技能方法令员工发挥最大的资源价值,并通过专业的方法计算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分析价值,对其进行投资分析。(6)风险。任何行业的运营活动都会具有一定的风险,且风险同回报是成相关性的,风险越高回报越高,但风险的存在还会威胁企业的发展。风险在市场中无处不在,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存在带来损失的风险。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风险,在运营中通过投资手段对其进行管理。(7)对业绩进行战略性评价。对企业的管理应当从战略性角度出发,而对日常经营以及目标的实现则是以业绩评价作为桥梁。良好的评价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并对管理者的决策做出有效指引。业绩的战略性评价主要包含了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两种绩效衡量。2.2研究方法对企业经济效益,战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全局性的价值链以及整体性的产品周期作为依据,在实践中得以研究利用,从而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应用,但是需要进行注意的是需要以一定方法作为基础保证:首先是作业成本法。主要以资源耗费作为主要依据对成本进行分析,先将成本在作业中根据资源消耗状况予以分配,在按照成本所需作业状况将作业在成本对象中进行分配。其次,竞争对手分析。该分析需要以市场角度为主要角度,通过对市场中竞争对手的考察分析,为战略决策者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再者,预警分析。这是一种事前的分析方法,会对企业的财务以及竞争实力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必须予以重视。通过这种市场的预先分析,能够使得管理者在情况发生之前便可以采取相应的防御手段对潜在问题进行消除,去除不利因素。最后,质量成本分析。该分析方式主要通过对产品的研制、产品的开发、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制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产品的整个周期中有关质量成本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可以让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环境,通过战略性评价和指导,有效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分散企业风险,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管理论文:以人为本: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思想 当今时代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于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在发达国家,信息化程度较高,其他国家也在增加着信息经济的比重,我国也在奋起直追,在国家工业化的同时也在向信息化积极迈进,力求跳跃式发展,加速实现国民经济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社会向国民经济迈进的同时,企业也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企业要发展,根本在机制,关键在人才,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管理思想的彻底变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管理思想并由此形成新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没有管理思想的变革,就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根本性的效果。 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 任何先进设备技术的诞生都是为了延伸人的器官:交通工具延伸了人的腿;望远镜、显微镜延伸了人的眼睛;通讯设备延伸了人的耳朵;而电子计算机则延伸了人的大脑······,应该说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延伸了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尽管这些先进技术设备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完全取代人,人是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人是搞活企业的源泉,在信息时代尤其是这样。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是否还强调人的作用呢?本人认为:虽然我们充分强调工具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起关键作用的仍然是人,因为工具的发明、创造、应用和效果的实现都是靠人来完成的。企业不是物质的结合体,企业只有人来组成的,由人运营、为人而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信息时代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人员的安排是否妥当、掌握设计是否合理、激励措施是否有效、考核提拔是否公平等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迅速转变管理思想,信息化决不只是几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当然,也包括管理思想乃至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的深刻变革。 2、“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内涵 人是企业经营的主体,是确保竞争优势地位中决定性的因素,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放在首位。全面地培训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千方百计地留住人才,使企业具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在经营的每一个领域,以共同的认识共同的目标,使企业成为国际上一流的企业。 “以人为本”是指对管理对象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比较高层次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指在企业管理的一切活动,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强调创造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激励的企业环境”这是以人为本的内涵。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是个人在一个精神整体、价值整体中的联合。企业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企业管理措施、方法的贯彻落实、企业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没有员工的理解、赞同和合作,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空话。“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软管理,它注重对人的管理,注重宽松和谐的气氛,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造就人,人力资源是比资金、产品等更重要的资源,人是生产力诸要因素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决战之年,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新探索信息时代“以人为本”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 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施途径 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文化是基础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会像冰山那样在企业中构筑起看不见的深厚根基,并显现为企业的一种人格力量。尽管很难说清企业文化的内涵,但一般的说,企业文化通常是指企业的环境或个性,企业文化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员工所共有的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第二、由管理作风和管理观念构成的管理氛围,第三、现存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构成的管理氛围,第四、书面和非书面形成的标准和程序。管理是文化的体现,而企业的人才观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吸引和培育人才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用行为控制的方式去管理企业员工,总也无法将员工真正管好,更谈不上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所以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企业员工自己管理自己。要让员工相信这个企业主张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和意义重大的,这不光是对企业,而且是对个人发展和修身养性都意义重大,所以好的企业管理思想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信息时代的企业现代化要求员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必须具备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标识表象和言行举止。只有企业文化才能将实现企业目标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只有企业文化才能将人心管住,管住了人心也就管住了一切。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需要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必须坚持不懈地挖掘出符合其自身需要的文化特质,共同的文化意识,使得企业成员对企业目标和价值有着共同的理解,从而在行动上达成共识,共同的文化意识还使得企业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哈的现实相吻合。企业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创造性,并使其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中,在努力营造企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同时,提倡各部门形成各自的群体意识、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要靠制度,也要靠领导的见识和决心,因此,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下去,就必须形成独特的企业风格,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2)、重视个体是关键 重视个体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关键,从微观的层面说,无论多么庞大的组织都是由微弱的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能力和积极性的提升,整体力量只能是无能为力的力量和虚假的力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现代企业管理者们几乎都能从理论上认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他们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效果却不尽人意,差别就在于不同的企业重视人才的方法不同,越来越多的企业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的企业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相同,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心目中“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一致,企业管理者在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时把人看做是一个‘群体’,而关心人、重视人被理解为关心、重视作为整体‘员工’的利益 ,当‘员工’被当做是一个整体时,员工的价值和利益也就等同于企业的价值和利益了,但事实上员工在追求利益时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以人为本”尊严至上,承认员工的个人需求、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是企业凝聚力的关键。 如何看待企业的人才观,国内大多数企业在谈及人才问题时习惯从务虚的角度谈起,更多的强调各自的‘人才策略’以及提供给人才什么样的舞台等,在这一点上,国外公司,无论是崛起迅速的康柏公司还是百年不倒的通用电器公司表达的反而更加直白:‘企业招聘人才就是要考虑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坦诚地承认这一点很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承认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好的企业就是在与人做一种交换,以员工个人的能力的提升和待遇的增加及成就感的满足换取企业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 (3)、培养专家是根本 专家是指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的研究的人,或擅长某项技术的人,这里说的‘专家’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专家,而是指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就是说让企业员工成为专家,即:让每一为员工成为所在岗位的专家,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的根本。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产品竞争,其背后是技术竞争,更深层次是人才竞争。“以人为本”的管理也被明确地表达出来,实践一再表明:规范性的管理和培养专家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每个人都是专家,那么,这个企业的管理必然规范,有了规范的管理和价值尺度才能培养出专家。 人才对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已经无须再谈,国内的企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也做着各自的探索,外企吸引人才的地方不仅仅是待遇,而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开放的环境一种开放的心理。只有心理开放,大家彼此坦诚交流才能出现相互之间的信任,人们之间的彼此信任会带来更好的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人与人之间理解的越多,就越会尊重不同的个性。工作不仅仅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乐趣。 “以人为本”是信息时代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不达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创建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体人性化的管理,力争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成为所在岗位的专家,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1世纪将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信息时代,只有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管理论文:新时期的企业管理创新 一、目前国有企业管理中的“优”与“劣” 1.企业管理成功的经验国有企业在面临信息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明显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效率化的趋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革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深入实践、勇于探索。首先,企业逐步构建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宏观管理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企业在追求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同时,管理理念、机制、结构、方法也不断的贴合市场。企业树立宏观管理理念,该理念的内涵是有效的关注市场敏感度,培养企业战略创新能力,调整企业的适配能力,以面对不同方面的挑战和抓住企业发展的机遇。其次,结合企业实际融合、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国外资本主义企业起步较早,管理日趋成熟。国内诸多企业在革新管理模式的同时,注重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国际管理大师熊彼得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最后,企业管理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科技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同样,在深度和广度上,企业管理对信息化的以来程度越来越大。例如,我公司在2004年开始实现信息化管理,2006年基本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在业务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2.企业创新管理中的“绊脚石”创新型管理在理念上具备先进性,在配套设施上却不需要过于繁琐的软、硬件设施。企业的施行过程中,出现了“无所为”的现象,即: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究其根源,国有企业本性的遗留占有主要原因。当然,以下因素也影响了创新型管理的践行: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其二,竞争意识不能深入人心,无法全面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其三,领导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执行力的下降;其四;与创新管理配套的奖惩机制缺乏。创新管理在实践中能不能转化为实际应有的利润“催化剂”,在于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在于企业职工面临的生存境遇。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有一定风险的,其关键决定性因素的还是企业和员工息息相关的生存境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构建中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说明我国企业创新管理还处于低级阶段,先进化水平不够。这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当然,成绩是要肯定的,不足是要正视的,创新是要推进的。所以,构建和完善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是目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建立面临的挑战 通过分析企业创新管理中的“不和谐”因素,进而考虑在创新机制建构过程中的风险预见。长期以来,企业受计划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管理模式积淀的影响,对企业管理创新造成了观念上、制度上的阻碍。然而,企业生存必然要求企业管理的创新;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也要求企业创新势在必行。企业创新管理可预见的风险有:第一,新旧管理观念的冲突。前文已经言明,国有企业在世纪初已经开始接触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但是,国有企业的“光环”严重阻碍了先进管理理念的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企业的竞争意识、国际意识、经营理念、品牌意识等与时俱进。新观念的突然引入,与传统计划经济遗留造成了明显的矛盾。第二,宏观管理的非科学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得以长期存在的保障。某些企业在施行管理改革过程中,没有实现企业的蓬勃发展,反而企业销售额开始下降。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企业管理甚至企业存在受到挑战,是管理非科学性造成的,体现在:①企业战略前瞻与发展环境的适应性;②企业战略的制定与企业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③企业战略前瞻与战略管理能力的矛盾;④企业战略价值导向的非科学性。第三,企业组织领导层面的问题。在企业管理组织上,改革仍是未完成时,具体表现在:①企业管理组织管理权模糊,行政与市场界定含混;②职业化、专业性组织管理人才的匮乏;③管理层面机构叠置,管理人员权利交叠,执行过程阻碍较大;④奖惩机制的滞后性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性并存。第四,信息化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国有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起步相对较早,然而,信息化管理投资成本过大,且在隐私权、知情权等法律层面的诸多问题,是信息化的推进甚慢。创新管理,取得利润的最大化,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面临以下几点难题:①企业前期论证与后期管理的冲突;②国内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展不足,国外管理系统价格昂贵且技术上也缺少专门人才;③管理理念的落后是主要制约因素。第五,构建和完善企业文化面临的挑战。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核心标识,是企业在业界范围得到认可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发展的点滴记录,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在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发展可预设性的问题集中于:①企业文化深入人的程度不够深入;②企业文化流于形式现象滋生;③企业文化把握程度不够精确。 三、国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途径探索 企业管理的创新需要精确的找到管理上的切入点,创新管理应该在关键环节进行攻关。管理观念的革新是国有企业面对的重要关隘。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推动了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西方学者对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较早,结合公司的实际,探索其管理创新模式的路径,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增瓦。第一,重视战略思维。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战略管理三维一体。战略性思维是指个体或群体,从本质上、前瞻上、准确而全面的把握事物发生、发展过程,进而实现某重大问题的分析、解决。企业战略思维的创新第一位要有战略前瞻,根据国际发展、需要,创新企业管理。例如,我企业以“让您的品牌走向世界”为口号,走出了其国际战略发展的第一步;其次,战略竞争力的培养,世界企业的竞争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为动力的,战略竞争力的培养是企业目前的重中之重;最后,进一步增强品牌的竞争力度,提高品牌的软硬实力。第二,构建生态竞争理念。生态企业是指企业与环境、人和谐发展的关系。生态不是仅仅调节企业与生产环境的关系,降低造成的污染。企业如同人和其他生物一样,是一个“群性”的概念,脱离群的类是无法生存的。企业之间按照一定的企业规则,自觉的组成“企业共同体”。企业应该打破常规竞争体制,形成竞争与合作同一的理念,即:在竞争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分享技术、信息、物质等。第三,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并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基督教人性本恶的基础上,提倡科学管理;中国家族企业在儒学文化的基础上提倡人本管理;步入20世纪6 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向我国学习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理念在中西方企业管理中呈现出优势。企业在创新管理中,应该注意:首先,以人为本,关心职工、关注职工、满足职工、理解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其次,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调整高精尖人才的配置比例,培养人才全面发展,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最后,科学与人本相结合的奖惩机制,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与职工激励,在惩罚过程中也要尊重职工,形成良性的奖惩机制。第四,制度管理机制的创新。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是解决企业采购、销售、市场资源分配的问题。制度创新是我国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推行的重要管理创新,希望以此使增强企业活力、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企业的制度创新启动较早,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企业面对世界市场,如何发挥行业优势,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必须深化管理制度创新,如: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决策与执行机构的高效运作,进而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综上所述,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企业面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挑战,自我改革、自我创新,是应对外来挑战的有效方法,但是适合国有企业的创新管理却还在摸索进行中,希望管理创新能给国企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活力。 企业管理论文: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 电子商务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将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加以应用,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加强对企业管理中电子商务应用的理论研究,对企业实际发展就有着重要性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态和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发挥 (一)电子商务的主要发展形态分析 从当前的企业管理发展现状来看,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就比较重要,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态方面是多样化的。从不同的视角能分成不同的发展形态,从参加交易主体的角度进行分类,就能够分成企业和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企业和政府间的电子商务,企业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消费者和政府间的电子商务,以及消费者和消费者间的电子商务。而从商业活动的运作方式进行分类,就能够分成完全和不完全的电子商务[1]。从电子商务信息网络范围角度来分类,就能够分成本地电子商务以及全球电子商务,和远程国内电子商务。从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进行分类,就能分成交易前以及交易中和交易后电子商务。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的作用发挥 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企业的管理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能将企业的服务个性化的得到有效提升。在电子商务技术的作用下,能将企业在有限时间内对客户信息通过大数据得到掌握,这样就能根据各户的信息分析结果,针对性的对客户提供服务,在个性化的服务水平上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再者,电子商务能够将企业对市场发展的灵敏度得到有效提升,由于电子商务有着信息动态性以及实时性的特征,企业在对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就会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能详细了解,及时的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2]。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下,就能及时性的将市场作为导向进行发展。另外,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电子商务的运用,能够对企业的网站得到有效完善和优化,在电子商务作用下,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就能良好的建立。能够通过沟通了解对营销渠道得到有效拓宽,在个性化的营销产品的网站设计下,在网站的结构设计能更为合理,方便用户的使用和对企业的了解。 二、企业管理中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以及发展困境 (一)企业管理中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层面存在着不足有待改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对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还只是在概念上的了解,并且由于在经营环境的局限下,这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都有着很大的难度。还有是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整体应用水平相对比较低,对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电子化程度还没有达到均衡[3]。很多企业对电子商务应用中的网上营销的认识不足。 (二)企业管理中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困境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中,存有诸多的困境有待解决,从企业自身的应用发展困境来说,企业的领导层在信息意识层面还相对薄弱。在相应机构的设置过程中,缺少网络容身的空间,信息资源部门专职人员很难进行抽调,所以通常是兼职人员进行网路信息的收集,这样在工作的专业性以及效率层面,对决策的支持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是企业的效益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有着诸多的限制,大部分企业都忙着吃饭的问题,多以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以及网络营销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样在缺少了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下,就很难将电子商务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有效发挥。另外,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发展的困境从社会角度来说,主要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电子商务是在信息网络通信商务活动基础上进行发展的,这就要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重视,在网络的相应速度以及较高带宽等方面要能有效满足实际的需求,在软硬件的提供上要充分。但是在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每个地区的水平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对企业的电子商务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支付的手段以及电子商务的运用安全问题,和法律层面的问题以及税收等方面的问题,对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最后在网上交易的物流问题以及从业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方面的问题,对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用也有着很大的问题。我国在物流体系方面还没有完善化发展,在流通的速度上相对比较漫长,网上交付的问题就愈来愈突出。 三、企业管理中电子商务创新应用策略探究 企业管理过程中,电子商务创新应用策略的实施,要能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企业的组织发展要能进行创新,要向着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进行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方面也要能结合时展背景进行转变。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就能使得企业对市场发展敏捷灵活的做出反应。能和客户直接的对话,这对满足市场的需求方面就能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在产品的设计以及加工等环节,管理的水平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中间管理环节就大大的节省了,从而将管理的效率有了大幅提升。电子商务的应用中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层面进行有效创新。信息技术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变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以及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的单向竞争也向着多向竞争进行发展。传统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实际发展需求,而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就要在供应链的管理方面进行有效创新,供应链能够在电子交易方式基础上,对库存数据得到有效降低,在商品的途中时间得到了减少,这样在利润上就能最大化的呈现,对客户的商品需求及时的满足。电子商务的应用中,能建立客户数据库,这样就能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信心的收,!集分析,针对性的加大产品的设计生产,在针对性的效率上就得到了有效提升。在整个客户数据查询系统以及管理系统目标上得到了有效实现,客户在完成了交易后,企业的销售人员就能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及时性的补充,将信心的查询功能得 以应用。然后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对客户的消费行为进行系统化的参考,以便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能够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是新的技术应用,所以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应用上,就要充分的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人才以及自动化通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促进作用。另外,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将风险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电子商务运用中,企业要能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管理中的各项风险都要能有充分的重视,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对实际中的风险加强防御。通过电子商务应用中的实际效果,预先的了解企业的整体的管理情况。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会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对管理效率的提升有着阻碍。而电子商务的应用过程中,能及时的对企业发展的问题得到收集,从而就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时机。通过此次对企业管理中的电子商务应用的理论研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企业管理论文:论管理会计在施工企业管理的作用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的需求日趋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暴露出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其管理会计工作,切实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方法。 一、施工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的施工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缺乏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加之其面临的特殊的竞争时期和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目前,施工企业存在的需要采用管理会计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人力资源管理薄弱。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合理制度,缺乏合理的、有效的、适应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体系。一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劳动工资管理的层次上,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办法等。这种薄弱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不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有施工企业的中、高层骨干正在向民营企业流失,从而带走了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及业主和市场,还间接影响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 (二)资金、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相当多的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在建筑材料的采购方面,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可行的采购供应计划,不能做到依据管理会计方法来合理确定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采购批量和批次的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采购人员为了“拿回扣”而超额采购、乱采购的现象比较突出。对建筑材料的保管、供应和处置未能建立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未能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三)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严重的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削弱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成本控制观念不强。虽然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2,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成本管理制度缺失,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等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实施。3,全员成本意识差。领导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随意性强;员工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较为普遍。 二、加强管理会计,解决管理问题 施工企业应建立明确的管理会计工作体制,采用科学、可行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期解决这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施工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这些人力资源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其中既有高级技工和高级管理人员,也有一般的中层管理人员,还有大量建筑工人作为劳动力资源。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特点,比较可行的是可以参照采用存货的ABC分类管理法,首先将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分成三级九等:A级人才资源是指高级技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进一步分成三等,其中AA等是指非常抢手的高层次人才,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AB等是指非常敬业、对企业非常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其他高层次人才为AC等;B级人才资源包括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中级职称技术人才等,也可以分成三等,BA等主要是指很有潜力的、打算重点培养的中层管理人员或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BB等是指忠于职责、对当前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中层管理人员或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其他为BC等;C级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一线生产工人即劳动力资源,按照其技术水平、体格、敬业精神等,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进一步分成CA、CB、CC三等。企业人事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听取有关负责人以及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的级别划分工作,必要的话还可以聘请专家做好这项工作。 在完成人力资源的级别划分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对A级人才应采用激励加工薪计划的方法;B级人才应以激励加培养进修计划为主;C级劳动力资源主要做好考勤以及工资待遇管理工作。 (二)资金与资产的管理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价值反映。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管理的范畴和方法主要包括: 第一,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施工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由此形成大量而繁多的物资财产,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支出渠道也比较复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以最少的资金占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必须在对这些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属于资金需要量预测探讨的范畴。资金需要量预测是指包括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在内的资金需要总量的预测。销售百分比预测法是 预测资金需要量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假定资产负债表上各项目同销售收入保持一定的百分比关系,以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为主要参数,计算和确定资产负债表中个项目的资金量。还可以用回归分析方法先确定所需资金总量,再按照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结构关系确定各项目资金量。资金需求除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预测外,也可以根据发包方的概预算和以往本企业的经验比例(如毛利率、间接费用比例等)来确定。 第二,收入的管理。取得收入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也是企业资金的流人。施工企业收入管理的目标在于扩大边际贡献且加速资金回收,可以采用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等。而对于加速资金回收的管理方法包括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如合理制订信用政策等。除了保证收入和价款结算的正确性以外,采用本量利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处理,做好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等损益管理工作。 采用本量利分析法首先要将施工企业的成本支出(可以包括期间费用,也可以仅就工程项目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块。但由于施工企业的本质是劳务型企业,所提供的劳务比较多样,包括例如安装、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土石方工程等,且这些工程通常在一个工程项目或结算对象中同时存在,因而在具体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对所谓的“业务量”要做适当的处理,不能简单地把不同性质的劳务加总在一起进行处理。可行的办法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历史数据,将那些性质上为变动成本的支出同完成的工程造价或结算价款相比较,计算和确定某项变动成本的变动成本率,计算出该变动成本率后,可用于以后的本量利分析。 第三,成本的管理。我国许多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长期实施的是“粗放式”管理,对成本管理不重视。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施工企业应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现代管理会计的总目标是改进成本信息质量、内容、相关性和及时性。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能满足更多的管理需求,导致管理会计由传统管理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常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包括分级归口管理、成本中心、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等。 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核心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导致总成本变化的任何因素。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其可根据成本动因更精确地估计工程成本,并将实际费用控制在预算额之内。整个工程的总间接成本就等于将间接费用分摊到各单元工程层的作业中去之后,再将各单元工程层中的作业逐级汇总得到的总间接成本。从最高层将成本逐级分解,项目公司层作业的成本则可在公司所承担的项目之间根据项目预算数等指标的不同按比例分配。 标准成本方法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比较容易推行,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一般企业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成本标准包括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但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由于绝大多数工程项目存在施工方案、建筑预算以及预算定额等资料,就可以直接将工程预算作为标准成本来进行成本管理,这样企业仍然能获得正常利润。对希望获得超额利润的施工企业来说,应依据建筑预算考虑制定更加苛刻的标准成本,但要注意指标的可行性。 第四,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管理。作为资产的两大构成部分,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是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管理会计中JIT、ABC分类管理法等存货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管理,以及NPV、PVI等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方法等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会计贡献及发展 一、建立完备的预算管理体制 1.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是实现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 通过预算管理,有效地聚合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各项经济资源,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量化,依据责、权、利的原则,在企业内科学地管理和可靠地执行。 2.目标拟定、预算编制与预算目标是预算控制的起点,也是预算编制的依据 按照组织结构的不同,预算目标可确定为企业全面预算目标和责任预算目标。相应地所编制的预算也区分为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全面预算为责任预算的具体编制确立了必须遵循的基本标准。预算分解与控制,通过将预算目标按照责任体系逐级分解为各责任中心直至责任人的责任目标,并通过编制责任预算及界定各项责任预算标准值加以具体化,并在财务上对预算加以控制,从而实现对目标管理的过程控制。预算及其目标的有效实施,还必须依赖具有激励与约束功能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进而保证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最终实现。 3.与ERP系统完美集成,实现预算在各个业务环节的执行与控制 预算考核和分析完全基于各业务部门的实际业务数据分析,保证考核与分析的公正与科学。引入责任中心、全面预算、责任预算、利润分析预测等内容。引入工作流思想,可按工作流对整体预算编制进行过程指导,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的预测模拟工具。提供多种预测模拟方法,根据历史预算数据及实际业务数据对未来期间预算进行预测模拟,促进预算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不同企业预算管理的差异,提供自定义预算单据,满足企业预算管理的个性化需求。 4.提供多种方式的审批流程提示和预算预警提示 充分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通过邮件及手机短信形式将业务审批提示信息发送给审批人,保证业务处理的及时性。丰富而个性化的预算预警设置,可以在不登录系统的情况下,将预警信息及时提示给相关责任人。提供数据的导入导出,预算编制可以在系统外完成后再导入,实际业务数据也可从其它的系统导入,从而实现与其他类型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 二、用管理会计方法实施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控制 1.管理会计应参与营销计划并编制营销预算。营销计划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管理会计应通过收入和支出的计算,协助营销部门了解计划目标实现的程度及时揭露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其原因,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 2.按照企业实际状况,提供有效应用策略。同时要具备前瞻性,在最大限度保护用户投资的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提供解决新流程、新目标的应用策略。从标准业务流程应用分析入手,满足具体应用个性化差异的要求。与相关业务系统高度集成,在完善的业务处理流程及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应用及角色体现工作流,以消息、邮件、短信驱动业务处理流程。 3.以目标管理为理念,以实现内控为手段,以会计凭证处理为基础。 4.通过责任中心的定义,确立责任预算方案,制定预算审批流程,明确责任预算编制内容,进行责任预算的编制、审核、审批。实现对责任中心的控制、分析和绩效考核;实现项目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高度集成;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进行评价和决策分析。采用多种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多种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从无序散乱的数据中提取数据,为企业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提供切实的帮助;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方便快捷地了解企业财务、业务全貌的平台,使企业领导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及时地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知己知彼,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三、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能够使管理会计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笔者以为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提高财务会计核算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2.要全面积累数据资料。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应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起来。 四、展望 1.风险管理问题 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会有多种可能的结果,风险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也可能带来巨额的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越大,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大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现代管理会计因为主要研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必须时时刻刻考虑风险因素。 2.成本管理问题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作业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决定货物搬运次数的因素,另一类与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校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劳动力的投入等因素。 3.人本管理问题 企业的经营只有以人为本,人财物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沿着正常轨道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行为问题研究,人为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以及人为资源的投资分析,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现代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人力资源方面信息。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在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还没有得到 普遍应用,其职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和管理者思想意识的提高,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将会得到更大提高。 企业管理论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战略的研究 社会环境的变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通过调整院校的专业布局,通过构建产业和教育高度融合的教育培训机制,满足了国家对“四化两型”建设的要求,并且也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显着成果。因此可以看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应该紧跟时展步伐,仔细洞察社会发展变化和要求,及时调整高职院校教育教育与发展的战略结构,这样才能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四化两型”的含义及其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开始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相联系,旨在提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在社会中对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保证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提高院校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1.1“四化两型”的内涵 “四化两型”是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的一种社会的发展方向,所谓的“四化两型”就是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步发展的同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四化两型”是国家和政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四化两型”的发展观,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工作时的工作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1.2“四化两型”社会背景下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四化两型”的社会背景明确的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也确定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四化两型”的内容的分析,下面总结出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2.1高职学生要具有很高的实际管理技能 受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强,因此,许多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较强,所谓的专业性并不指简单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上下功夫。 1.2.2学生要有社会信息更新的敏感力 社会瞬息万变,社会信息的更新也随之千变万化,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善于收集信息成为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资源。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其对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洞察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对信息的发现和收集能力,不断的对企业观念、技术和模式等进行更新,以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1.2.3要求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求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环境的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意识,使得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会威胁到社会利益,不会出现破坏环境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观,这样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主动的参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去,保证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四化两型”建设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问题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地推行“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有些高职院校对“四化两型”所隐含的要求和改革的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四化两型”背景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2.1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四化两型”建设所要求的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失业率高、就业率低,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普遍偏低,无法满足毕业生对生活的需求,致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而且高职院校专业人才输出的比例与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比例不协调,这样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这些现象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不适合当前社会和企业产业结构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类别的时候,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的现象严重,这样就会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同时也增加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难度,是不利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的。 2.2高职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四化两型”的建设需求 随着国家对于“四化两型”建设的额推进和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虽然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与日俱增,但是符合企业发展技能需求的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数量却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不高,虽然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继续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到企业的建设工作中,我国高职院校也洞察到了社会的需求方向,积极开展相应专业保证人才的输出。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培养成本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导致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于“四化两型”建设深度和能力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四化两型”背景下的人才,主要的培训手段是人才的教育培养上,但是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而且在对学生的教育培训中海缺乏长远的系统 规划。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仅仅进行单一的知识或是技能的培训,没有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学生工作中所需的其他技能的培训。 而且即便是以人才为中心的培训上,我国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培训建设深度和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的分布比例不协调,高职院校的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分布较为密集,不利于专业人才的扩散。第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服务产业的人才较多,无法满足“四化两型”中“四化”建设的需求。第三,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样就会造成人才市场的失衡,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三、“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通过对“四化两型”和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提出基于“四化两型”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具体为: 3.1紧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要把“四化两型”建设和地方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经过详细的研究,落实到高职院校对人才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高职院校要想紧抓人才培养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首先应该与企业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与高职院校逐渐的信息流通,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的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结构,着重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其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做好技能型人才的整体规划。最后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的宏观调控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调整专业结构。 3.2紧抓人才质量,推动内涵建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也逐渐增大,因此一些高校为了建立一套适应本校学生职业发展的战略,在专业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的社会条件下,紧抓人才的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紧抓人才的质量的建设进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计划,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二,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在学生中推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完善高职院校质量监督体系,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监察机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3采用产学结合的培训机制,着重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 产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技能和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所采用的主要模式,在紧抓产学模式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高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指导作用,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的供求关系之间的平衡。第二,建立高职院校与产业同步建设,社会发展瞬息万变,高职院校要想在变化速度较快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保持元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的同步,即使洞察产业的变化,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结语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在“四化两型”的背景的影响下,做好专业的战略发展工作,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机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院校的市场竞争力,使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以理念领跑,以创新实践求发展,建设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长久的发展模式。 企业管理论文:市场营销对企业管理的实用性 1、市场营销决定危机管理基点 企业的市场营销危机具有鲜明的紧迫性、预知性以及突变性,营销工作开展的全部阶段,内部人员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或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决策失于合理性,或者企业发展受到来自于外部市场环境、消费群体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都会成为危机发生及演变的主要诱因,并且会决定危机的具体特征以及解决方法。因此,管理人员只有立足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根据营销工作中诱发危机的不同因素,从营销的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开展全方位的危机管理,才能够保证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目标得以顺利达成,使危机管理的作用顺利发挥。 2、营销理念构筑危机管理意识 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必须要立足于市场营销工作,通过构筑完善的营销机制,将危机意识渗透进营销工作中,才能从源头上避免营销危机的出现,从而达到对于危机的有效管理。具体来讲,企业管理及营销人员要加强对本企业营销工作的分析,通过组织全体员工尤其是营销人员,对营销工作中常见的危机及危机表现特征、诱发原理、预防机制等进行学习,引导全体工作人员树立营销的危机意识。同时,企业危机管理者还要立足于市场营销,对营销工作规范不断地进行优化完善,以引导营销人员按照标准要求来约束自身行为,并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在营销工作中,积极地以危机意识来考察各项决策的合理性,最终才能推动危机管理的有效实现。 3、市场营销流程优化管理效果 企业当前开展市场营销工作,面临的危机日益复杂,关系到整个营销链条中的员工、消费者、合作对象、媒介等因素,管理人员通过对市场营销的流程进行协调整合,可以达到对于危机管理效果的大幅度优化,使危机管理工作在完善的市场营销中顺利实施。首先,危机管理从本质上讲归属于沟通管理,营销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加强与顾客的交流沟通,获取顾客的需求与意见,并且及时将某些销售变动情况或优惠活动传递给消费者,以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使消费者危机得以实现有效的管理。其次,市场营销管理人员通过与产品的供应商、合作对象、竞争对手等进行友好的交流,以从宏观角度上,对市场营销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细化完善,可以为危机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结语 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状况中,企业市场营销陷入一定的危机中,已经成为难以避免的趋势。因此,企业管理者当前必须努力针对市场营销工作展开危机管理,以保证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论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 摘要:知识管理是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与科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现代的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其基本路径在于将知识型员工塑造成为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实现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知识员工;知识产权 一、文献回顾 Schumpeter是现代创新理论的开创者,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按照Schumpeter的观点,无论是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还是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都是创新,很长时期内学者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都没有超出这一范围。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开始受到重视[1]。Schumpeter的研究对于此后创新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Drucker(1989)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即用知识生产新知识,不是美国那么多民间传说所断言的‘灵感’,也不是孤单的个体在其车库里干得最出色。创新需要系统的努力和高度的组织”。“创新是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主要目标在于满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企业必须以此规范企业和员工的创新思想和行为,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知识、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才能完成”。[2]从Drucker对创新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创新是一个知识的积累、生产、再生产和应用的复杂过程。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对掌握知识的员工的管理和使用,即知识员工的管理。 知识员工的概念是Drucker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知识员工属于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加拿大着名学者Horibe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当然创造过程中需要用到手,但只是用手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而不是用手扛一个50磅重的麻包。”[2]Drucker(1999)认为,知识是一种高品位资源,知识工作者是宝贵的财富,知识工作者必须被视为资产而不是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保存这种资产并发挥其作用[3]。野中郁次郎(1991)认为,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必须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成功的转换,使知识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促成创新[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韩岫岚(1997)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在理论上的升华。创新的内容是多层次和多层面的。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捕捉机遇的寻机化管理、实施灵活多样的弹性化管理、注重人才开发的人本化管理[5]。梁镇(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大致概括为“四全管理创新”,即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其中关键在创新设计。李轩(1998)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更有效整合企业有限资源的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体系,也可以是新的具体利用有限资源的手段及企业目标制定程序的变更。邓衍、葛新权(2000)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注重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即不断进行新思想(观念)、新战略、新制度、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构想和实施。宁晓青(2000)指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放弃旧的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方法。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旨在通过引入一种更为有效而尚未被众多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从而在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产出水平,或者在较少要素投入的条件下,获得同样高的产出水平。陶向南、金光和赵曙明(2000)探讨了传统知识创新模式和以硅谷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新知识创新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之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在不同创新模式下高新技术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形态特征,并给出了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典型特点[6]。苏小方(2006)从产权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管理创新。她认为,职工积极性供求是“职工产权”的函数,在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为既定时,增加非货币化的“职工产权”部分能够明显调动职工积极性,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应重在把职工当成“产权人”,充分尊重和满足“职工产权”,创立公平的产权交易市场,提升职工的产权地位[7]。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分析 (一)我国历届企业管理成果获奖的行业分布情况 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排名前5位的行业有轻工业、机械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和铁道部门。轻工业部门所取得的成果最多,14届总共获得了122项奖励(包括第一、二、三等奖)。核工业行业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最少,14届总共只获得了3项奖励。 (二)我国历届获奖企业管理成果的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在传统的对物的管理阶段,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即人的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断流入我国,各行业企业不断涌现出西方式的管理理念,例如管理再造工程、学习型和知识型管理等。 从1993年第2届创新成果评奖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每一年都有市场开拓方面的创新成果出现。目前共取得 97项成果,占总成果的8.67%,这说明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向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基本一致。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判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虽然我国近20年来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较多,但是从这些成果的行业和内容分布来看,垄断行业企业职工的知识密集度较高,但所取得的管理创新成果却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垄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而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知识需求仅仅在于满足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的需要,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依靠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贡献,而是凭借垄断的保护力量。垄断行业的知识型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所获得的报酬主要在于满足货币要素的需求,对于非货币因素的考虑较少,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垄断行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知识型员工无法同企业进行对等谈判,从而不能按照期望的知识价格交易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满足货币需求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到非货币报酬,员工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知识管理在国家评奖中的第10届、11届各有1项,14届有2项成果分别获得奖励。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的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这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路径设计:知识员工管理 虽然十几年来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但是获奖的成果知识含量并不高,总体管理模式还是属于传统的物的管理阶段。加强知识管理,培育知识型员工是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趋势。 知识员工管理的对象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和其他知识的企业员工,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知识员工的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知识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毫无疑问,知识员工和知识创新是创造和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需求方,知识员工则是知识的供给方。企业需要知识和知识员工,需要向知识的供给方支付报酬,即工资;知识员工为了得到期望的报酬,需要向企业供给知识,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种新的劳资关系。在开放的知识交易市场中,企业和知识员工之间形成一个知识供求模型。 将知识需求模型和知识供给模型放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可以得到知识产权的供求模型。如图所示。在坐标系中,当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时,存在两个均衡状态:企业向知识所有者支付的知识价格(kpe)同知识员工提供知识期望得到的报酬(kpe)相等;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e)同知识工人所提供的知识量(kqe)相等;企业在支付了知识工人所期望的“知识产权”费用后,得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识。知识工人获得了自己期望得到的知识产权报酬后,向企业提供了所掌握的知识。在完全知识产权市场条件下,职工的知识供给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知识供求模型中可以看出,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供大于求时,说明知识出现过剩,或者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不足。当知识员工所提供的知识小于需求时,说明知识员工缺乏提供知识的动力,或者企业迫切需要知识。对于资方和劳方来说,对知识的供求应当有一个均衡点,一旦知识供求均衡被打破,都会出现不利局面: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数量超过了均衡点,这样就会过度消耗知识员工的脑力和体力,而一旦知识员工得不到因过多的知识付出所需要的回报,那么知识员工就会提出辞职或者产生其他劳资纠纷。 如果知识员工提供知识的积极性低于知识供求均衡点,这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在管理活动中,在努力调动知识员工充分发挥提供知识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使知识供给量和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要使知识处于供求均衡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知识的供求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二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一个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在第一个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第二个条件不一定就具备,即使在劳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时,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一定就存在。但是,要建立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必须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否则,知识产权的交易活动就会导致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损害处于弱势地位的知识员工利益的不对等交易出现。当平等的知识产权交易主体和公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同时存在时,即使知识交易处于供求失衡的状况,交易双方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进行调整,使知识供求实现新的均衡。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e2时,知识员工向企业提供的知识量(kqe)大于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量(kq1),企业会出现知识剩余,剩余量为(kqe2-kq1)。 产生知识剩余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向知识型员工支付的货币报酬较高,企业知识型员工队伍庞大且员工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员工们对自己的岗位较为满意。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等能够得到充分展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对等谈判,将企业的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张,为使得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在知识供求模型中,将需求曲线从d1平行向右上方移到d2,这时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从kq1增加到kqe2,最终使企业和知识工人的知识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2。当知识产权的价格为kp3时,知识员工所愿意贡献的知识为kq0,这时企业所需求的知识量为kq2,企业出现知识短缺,知识缺口为(kq2-kq0),知识短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企业愿意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不能满足员工的期望,从而发生知识型员工跳槽或外部员工拒绝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就会导致知识型员工数量减少,愿意接受知识产权价格的员工自身知识水平不高。这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来刺激知识型员工积极向企业贡献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越的个人成长环境、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建立合理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等非货币因素来刺激员工向企业提供知识,同时适当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活动来降低对知识的需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的价格从kp3提高到kpe1,对知识的需求量从kq2降低到kqe1,最终使劳资双方对知识的供求达到均衡状态e1。因此,从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知识员工管理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1)将知识员工塑造成为平等的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在同企业知识交易的谈判中处于平等的地位;(2)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使知识员工能自动进退市场,最终实现市场调节知识产权的货币价格。 上述可见,从传统的对物对事管理向对人对知识的管理过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其基本路径是将员工视为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即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主体,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最终既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知识需求,又提高员工向企业贡献知识的积极性。 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的交汇点 管理:制度与文化的交汇点大唐电力集团公司成立一年后,决定把20__年作为管理年,向管理要效益,我认为这是公司领导的明智之举,对于集团公司今后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但我们的管理工作应从何抓起?什么又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我们的管理年要出成绩,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我始终认为制度就是这个人的躯体,而文化则是他的灵魂。所以说一个企业要做好管理工作,就要建立规范的制度,还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制度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团体制定的,用以规范团体成员行为的准则。对于企业来讲,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来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分工和合作,以实现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厂是一个老的国企,很多规章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影子,这些老的框框在几十年前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过我厂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些制度落后了,特别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笔更是落后了,主要的表现就是既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造成整个的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样的制度束缚了我们发展的步伐,照这个制度实行,迟早有一天我们会被市场所淘汰掉。所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建立起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机制,解放各个层次职工的思想,激励他们的干劲,还要让职工有一种紧迫感,确实的做到人人干事,天天进步。其次是通过制度的改变,改变我厂职工的意识,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起到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当然,一套成型合理、公正公平的制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建立的,但只要我厂按照这个正确的思路发展下去,肯定会有希望的。好的制度有了,是不是企业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厂的大部分部门都有“禁止吸烟”的标语,但是大家读不吸烟了吗?没有。是吸烟对我们厂真的没有一点危害吗?恰恰相反,危害还很大。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大家都在吸烟前想想吸烟对电厂运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即便没有“禁止吸烟”的标语,大家也不会吸烟。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条例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但它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里似乎有一种隐形的东西在起作用,这就是下面要讲到的“文化”。有的事情很奇怪,一个企业汇聚了顶尖的人才,建立了完善的制度,结果不但没能制造出好的产品,却上演了惨烈的争斗。其实这也很好解释,缺乏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企业充其量是“一盘散沙”,人才越多内耗越严重,就会越快走向衰败。制度是硬件,文化就是软件,没有正确的安装软件,在高档的硬件也是一堆废铁。所以说我厂在建立全新的企业制度时,必须把它建立在以“积极友爱”“合作诚信”为重要内容的文化基础之上,让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个体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风气。并通过对好的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弘扬和建设好的价值观,以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企业管理论文:构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中国企业如何迈向电子商务时代,如何将电子商务与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推动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构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对策。 一、创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良好环境 1、政府应正确引导和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冲突,在我国推行电子商务最大障碍不是技术而是观念。目前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信息化意识薄弱,有的企业宁可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发放奖金甚至用于请客吃饭上,也不愿将资金投资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上。没有基础信息化建设,搞电子商务就是一句空话。推行电子商务比较成功的国家的共同经验表明: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至关重要。例如新加坡政府早在1990年就投资2.1亿新元建成全国贸易信息网TRADE NET,且政府在进行普及性培训之后,强制规定自1991年起所有的进出口商品都要采用EDI(数据交换)报关。目前,新加坡EDI在贸易领域的应用达到95%以上,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电子商务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可以制定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宣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推动电子商务在企业的应用;通过示范工程让企业真正了解电子商务,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和运行机制,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应制定相关法律保证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和有效。实现电子商务不仅需要良好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法律保护。因为电子商务涉及到国内企业间或国际企业间的经济纠纷与国际仲裁,是各国政府不得不面对而又不能套用传统法律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包括各国相关法律在内的国际法律体系。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在1996年6月提出了“电子商务示范法”蓝本,为各国电子商务立法提供了范本。目前,正在准备起草“电子数据交换法律层面和相关通信手段示范法”,倡议各国政府依照制定相关法律。 我国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立法较早,从1986年的4月开始,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计算机病毒控制规定》等系列法律,并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写入了计算机犯罪的有关内容,保证了计算机系统和信息安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安全法律,如“电子签章法”,“有关网上纳税法”、“电子发票法”等等。只有建立和健全有关电子商务的相应法规,才能保障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处理的业务(如网上销售、网上采购、网上付款、网上纳税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立法势在必行。 二、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 1、应用国际领先技术。在软件中,力求应用国际领先技术,如基于WEB平台、B/S结构、纯JAVA、大型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满足我国大型、集团型企业分布式和体系化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多元化制造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在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同时,又保证了电子商务和国际互联网环境下国内外企业间的商务活动的核算和管理。 2、支持业务协同的工作方式。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运用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之前,由于财务人员无权或无条件管理业务问题,而财务人员又要承担确保业务数据在财务上正确反映的责任,结果造成业务与财务管理脱节。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促进财务和业务的协同。这种协同包括: (1)内部的协同。即对于企业内部信息可以通过企业网络传递实现内部的协同。采购和销售部门的业务员可以使用手持信息设备输入各种商品或劳务数据,并实时或批量送给财务系统;公司职员借助联网的信息终端进行考勤、申请借款、填报各项收支;财务人员可以坐在计算机前等待各种经济数据传过来,自动生成各种账表,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2)与供应链的协同。即通过商际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实现供应商、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活动如网上订货、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的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瞬间传递到财务系统;网上服务、网上咨询使供应链的协同更加默契。 (3)与社会各部门的协同。即通过国际互联网实现企业、银行、证券公司、海关等的协同。与银行联网,可以随时查询企业 最新银行资金信息,并实现网上支付和网上结算;与海关联网,实现网上报税、报关;与证券公司联网可以实现在线证券投资等。 3、使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不仅提供在网上做生意的功能,而且还提供网上销售、订购、采购、付款、会计处理以及交易资料的记录、传递、认证、汇总与管理作业,实现了企业与厂商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产销的整合,从而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经营形式。与此同时,电子商务涵盖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它为各种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活动提供了技术基础,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创造了条件。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协同进行,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告,并及时传递到网络中的每一个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主管人员的站点上。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下的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和管理,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基于动态会计信息,企业管理层将能够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通过各种经营和财务指令实现在线管理,部署经营活动,作出财务安排。 4、支持远程处理。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支持远程处理工作,能够保证顺利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和远程审计。因此,为正在兴起的集团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财务还应该支持网上会计核算业务的在线咨询、财务制度的咨询、财务软件使用的咨询、软件维护的咨询等。 5、支持网上理财服务。网上理财服务是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具备的一项重要功能。用户要进行财务处理不一定购买软件而是直接从网上获得授权和账号。使用者对应用软件的更新、升级、数据管理及设备管理由ASP(应用程序服务供应商)提供,按服务项目和服务工作量来付费等。 三、制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构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调查企业对Internet的需求,并制定全面规划。由于电子商务的范围相当广泛,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应先调查哪些应用对于企业的收益较大,然后进行全面规划,即规划信息化基本平台、后台企业内部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前台电子商务,并分步实施。 2、建立企业后台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商务活动,信息流不畅通,必然导致资金流和物流的堵塞。如果把电子商务称之为前台,那么企业内部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则称之为后台。没有后台系统的支持,前台电子商务只是一句空话。因此,要真正开展电子商务必须先建立后台财务及管理系统。 (1)建立财务子系统。财务子系统能够从资金流的角度,正确地记录、计算、汇总企业本身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会计账簿和报表;实现对资金流的核算和管理。财务子系统的良好运行是保证网上付款、网上纳税、远程报账等电子交易的前提。 (2)建立购销在子系统。购销存子系统是指包括采购、销售、存货核算和管理的子系统。该系统能够从物流的角度,正确地记录、计算、汇总企业采购、存货以及销售等经济业务,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管理报表,实现对物流的核算和管理。购销存子系统的良好运行是保证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电子交易的前提。 (3)建立其它子系统。与电子商务最密切的子系统就是财务子系统和购销存子系统。如果这两个子系统建立之后,便可以考虑建立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在有能力的条件下,还可以建立其它子系统,如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资金结算子系统等。 3、建立前台电子商务。 (1)基本应用。主要包括:动态\WEB站点和企业主页-建立企业面向大众和客户的窗口,用于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企业新闻等;广告服务-企业产品广告和相关广告;电子邮件-企业员工之间、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上下级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信息等等。 (2)商务应用。将财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成电子商务模式财务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网上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开展网上销售和客户管理;开展网上付款和结算管理;开展网上纳税和提交财务报告工作。 建立企业主页等基本应用只是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中迈出的第一步,电子商务的真正应用应该是将企业后台系统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它直接在网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以采用新的经营模式开展与客户、供应商、银行等的交往,达到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新形势下财会人员队伍的建设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打破国界、距离与时间的限制,彻底改变企业经营模式。毫无疑问,新形势下财会人员依然是企业经济活动反映和控制的主力军,但是,目前我国财会人员队伍却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完善自我,才能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胜任本职工作。 1、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求软件的设计者具有很高的会计、企业管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交叉学科知识,同样也要求财会人员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在更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中有效地应用系统,完成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各种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 2、转变职能。在传统的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下,财会人员注重对会计交易业务的处理;在电子商务模式下,财会人员要改变传统观念,不仅要关注信息的处理,而且要把注意力转向会计的管理职能上,充分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从协助企业构建电子商务模式财务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来说,财会人员要参与企业价值链分析、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企业流程重组等工作。 3、培养财会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律性。电子商务模式下,财会人员要面对各种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而这些数据都是反[文秘站:]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因此,要求财会人员必须保证数据的合法安全,并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保证自身不会危害企业经济信息的安全。 企业管理论文:谈企业管理与文化的思考 1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体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企业物质等)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它不是虚无形态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渗透在企业的运行过程、经营过程、管理过程以及产生物质成果的过程当中。其中,制度文化与企业的主体经营理念关系非常密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这个重点。只有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导入建设才能走出只做表面文章、空提概念口号、满足表层“效果”的误区,而扎根于企业管理的沃土之中,突显其生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理念导人。如果说,企业的体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提炼先进的管理理念,培育良好的管理行为,就成为企业文化导人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导入必须与企业管理“结缘”,才能使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很多企业以企业文化为主、企业管理为辅的配合也是成立的。在企业管理中,以企业文化教化和感染员工及客户,使社会认同这个企业文化的同时认同企业。企业管理的运行是以企业的一系列制度、规则、章程的有效执行来维持的,具有显性、刚性的形态特点;而企业文化导人是企业倡导的“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导入的确立是以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的培养和有效践行来实现的,具有隐性、柔性的形态特点。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信奉及遵守的经营观念或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可以具体从企业的产品、服务、员工的行为以及管理规范当中体现出来。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对内及对外的经济活动中更应该坚持和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因为这种企业文化是经过时间和岁月沉淀出的一个企业的精华,是一个企业能够在国内及国际立足的根本。通常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管理的特色和效率,决定了企业将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行为,一旦企业文化形成,人们便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依照企业文化选择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被蕴含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当中。这个过程是无法通过先构建管理模式与系统后再建立企业文化的顺序达成的。换句话说,当管理者试图去构建企业文化时,是依照他们的价值取向、文化倾向为核心,配以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行为作为骨架,紧紧地将核心包在其中。这种情况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的基因决定了企业的个性不同,即文化差异。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弥漫整个企业的角落,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但它却是企业的灵魂。每当企业发生重大变革或发展的关键时刻,企业文化总是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如企业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就把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把创新作为一种目标并贯穿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产品研发、项目立项、市场开发、定位、内部管理到产业调整、资本整合总是敢为天下先,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这个灵魂和基因,那么这个企业就会不断创造出奇迹和经典,不断显现出难以复制的企业个性和形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到文化的创新.不但需要文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和沉淀,更需要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_〔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企业内部专门机构的研究和运转,需要企业对文化的重视和资金投人,才能保障企业文化保持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和行为规范等都融入每个员工心理,体现在员工的行为当中。以“融人每个员工心理,体现在员工的行为当中”为标准衡量企业文化的厚度,始终让企业保持活力。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企业在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时,企业并购成为常事,对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更是迫在眉睫,纷纷提到议事日程,这需要通过中西结合的创新渠道来与国际企业文化接轨。相对于资本输出、管理输出、人才输出等一系列治理措施,文化的输出更是一个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企业自身文化创新建设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是企业、经营者和每位员工必须面临和引起重视的东西。 2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创新 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有快有慢,有好有坏,有高有低。通常我们评判企业的依据是看企业的业绩和一些数据,往往忽视了这些数据和业绩背后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成败的灵魂和基因。企业文化基因和人的基因一样,不同的企业基因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做同一行业的企业,企业会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但企业其中的差异会很大,差异就是企业基因的不同。 3结语 企业的发展靠的不仅仅是产品、技术、市场和管理,更需要内在的核心文化力的推动。企业文化可以扶持一个企业快速发展,也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一个企业快速打倒。面对经济全球化,要认真研究国际企业文化的差异,选择共性的东西,以创新为手段,整合东西方文化,做到不管是进来的还是出去的都能水土相符,使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国际化的核心动力。制度和管理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制度是基础、是硬件,文化是动力、是软件,管理是桥梁,制度和文化透过管理发挥作用。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低层次,制度化的管理绝不是好的管理;管理的中级形式是管理人员所实施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因为企业文化靠管理者发起,是管理者的责任。因此,管理靠企业文化来维系。企业要做到让员工有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使员工产生最终的使命感。 企业管理论文:QC小组活动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以质量取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qc小组活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目前 已成为世界各国质量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引入这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质量含义不断延伸,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各地开展qc小组活动更加普及,其内容也更加广泛、更加丰富,世界各地qc小组活动逐步向多行业和全社会发展,qc小组活动正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实现企业方针目标要依靠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qc小组是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质量管理的有效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有利于实现全员参加管理。在生产、经营、服务现场均蕴藏着无限的人力资源,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这种人力资源是办好企业的根本保证。通过qc小组活动,职工群众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qc小组活动使每一个职工都关心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努力把工作做好,并不断改善周围环境。qc小组活动还可以克服职工由于从事简单重复工作而产生的单调乏味情绪,增加工作的乐趣,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小组成员自找问题,与同伴一起进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因而改进工作及周围环境,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体会到自身价值和工作的意义,体验到生活的充实与满足,有助于提高职工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更高的工作热情,激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身潜在智力与能力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在工作中共同探讨,团结协作,还能在工作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qc小组活动有利于改善和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qc小组活动强调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使管理工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小组在活动中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坚持用数据说话,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活动不断进行管理工具及管理方法的改进,使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不断改进和提高各环节管理工作质量,使管理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有效促进企业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改进,从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三、qc小组活动有利于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解决本企业或本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是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qc小组活动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如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调查表、关联图、系统图等质量控制及质量改进工具,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以实现质量改进,预防质量问题。 qc小组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低消耗,既包括物资资源的消耗,也包括人力资源的消耗。它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大潜力所在。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而且能增强人们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提高人们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四、qc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顾客满意。而提高质量是顾客满意的保证。质量管理是通过使顾 客满意来实现企业长期成功的管理方式,企业通过持续地满足顾客可以获得长期的发展。为 了确保顾客满意,企业需要对整个管理系统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分析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通 过不断改进系统、完善流程来持续达到这一目标。而开展qc小组活动是其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小组活动,不断完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持续满足顾客需求,确保输出高质量 的产品,让顾客满意。 五、qc小组活动有利于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工艺,开拓新领域。 qc小组对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组织技术攻关型、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课题,制定规划和 计划,组织技术攻关及创新,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制定对策及实施,并及时做好 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形成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巩固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目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依赖技术的进步,而qc小组活动本身就是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 改进和更新的过程,其采用循环原理,并可进行多次循环,从而不断探索新领域,并使技术 水平得到持续改进、更新。 六、qc小组活动有利于促进交流,促进各企业、各小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现场是qc小组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成果,既是对活动成果的总结汇报,也是现场交流的重要形式。在现场听成果,学别人的经验,找自己的差距,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现场,既展示了qc小组活动成果,又进一步提高了小组成员总结、表达能力,对推动和引导qc小组活动健康发展 ,!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不可避免地参加到市场经济大循环中,参 与市场的激烈竞争,提高质量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qc小组活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技术创新、质量改进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将在今后的竞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更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这项工作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 企业管理论文:分析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多元、多样、多变趋势的显现,以及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对公共关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大潮中,企业以内部公关为基础,以外部公关为导向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和形象战略,是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成功之道。 1. 公共关系的发展现状 现代市场竞争不单单是商品的质量竞争、技术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还包括知名度的竞争、信誉的竞争、形象的竞争。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形象竞争的手段,能够加强企业的整体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因此搞好公共关系,加强与社会的协作沟通已成为企业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手段。 “公共关系”一词是英语“Public Relations”的中文译称,它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得公众的支持与信任,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艺术活动。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和一种独立职业,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传入中国的,首先是传入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他们按照国际惯例,在内部设立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聘用受过专门训练的公共关系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使公共关系工作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的水准并取得显着成效。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公共关系开始传入我国内地,它的整体发展态势是“由南向北,从东向西”。它自身的发展步骤是:从实务入手到机构健全,再到人员培训、理论探讨、学术团体成立及报刊发行等。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自身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社会公众的利益神经,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种种要求也牵动着企业的生命神经。经济发展的越快,市场越开放,企业所要面对的社会公众就越多,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也就越复杂。然而,我国目前很多人对公共关系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具体表现在:(1)公共关系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和部门都在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但对公共关系还缺乏理性的认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以传统的观念以及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下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公共关系这一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了解、不接受。企业公共关系工作实际处于没机构、没人员、没经费的“三无”状况,完全将公共关系排除在企业管理之外,以致公共关系这一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在企业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2)公关活动片面化。公共关系是一个企业或组织运用各种沟通和传播手段,加强企业或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和支持,维护和提高企业或组织形象和声誉,实现企业或组织目标的一项科学的管理工作。然而社会上有些人把公共关系工作看成是公关小姐所负责的接待工作。认为公关就是凭漂亮的脸蛋,甚至说“公关=公关小姐”。更主要是人们对公共关系实质及动作层次不了解。 2. 公共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手段,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调动内部成员的积极性,使企业得到顺利发展。公共关系活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重视。社会实践表明,企业公共关系搞得好,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有利于广结人缘、强化企业与公众的联系,有利于企业信息收集与反馈,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公众误解,有利于团结职工、激励士气。 2.1公共关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公共关系在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真正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的公关活动从促销公关中开始初露端倪。组织或企业通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促使或推进自己的产品、服务和品牌在社会上、在公众中建立信誉,只有真正建立了信誉的组织或企业才能赢得公众的好感和支持,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改善企业形象,让这种形象成为企业最大的财富。 2.2公共关系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由于社会组织或企业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进行运作的,因此,在向既定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或问题,给企业造成危机。面对一次不大的危机,有的企业丧失了竞争力,破产了,而有些企业的竞争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增强了,这其中,能否以公共关系的原则来妥善地处理危机就显得尤其关键。 2.3公共关系的协调、沟通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国际化、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化,跨国公司与日俱增,企业、组织的横向联系、联手合作日益盛行。组织若想不被孤立,在正常的运行中就要注意各种关系的协调。对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的作用是协调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沟通的方式,促使组织内部管理、领导者与全体成员之间理解、信任与合作,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对组织外部,公共关系的作用是协调组织与外部公众的关系,承担对外联络沟通的职责,通过联络沟通增进了解、加强友谊,消除和预防误解与隔阂,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以利组织与公众的正常交往。 公共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关系不再是对外宣传企业的一种活动,而是企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模式。公共关系的科学管理既可以为企业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开路,又能为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铺路,并能合理的协调处理内外部关系(比如政府机构,媒体,内部员工等),以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入世后的挑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企业只有认真分析,准确定位,坚持不懈地塑造良好形象,努力经营自己的品牌,融入市场,积极主动地为自己争取有利环境。
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模型研究 【摘 要】文章从制度熵的理论视角,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评价模型,给出制度熵评价方法,为科学刻画一定时期内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企业协同创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制度熵;协同创新;评价 一、熵及制度熵理论 熵(Entropy)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提出,他在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观察热现象时发现,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而不可能不引起其他变化。用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被定义为“熵”(熵在希腊文中指“演化”),表示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系统的熵在可逆过程中保持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单调增大,这就是“熵增原理”。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熵的概念不断被拓展,被引入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并产生统计熵、信息熵、管理熵、耗散结构熵等诸多引申概念,大大丰富了学科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者借用熵的概念描述任何物质运动方式、任何事物、任何系统的混乱度或无序度。系统科学引入熵的概念,提出熵值增加效应表现为当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发生障碍或者由于环境对系统的不可控输入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很难继续围绕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在功能上表现出一定的紊乱。因此要掌握降熵手段,才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制度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特定结构,发挥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包含一系列观念认识上的非物质实体所组成的制度概念系统,还包括其所依附的动态机制。李志强教授(2007)首次提出制度熵概念,即在制度系统的演化过程中有序性减少,无序性增加的过程,是制度系统不确定性和无序程度的表现。 二、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模型构建 (一)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机理 协同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政府是协同创新体制的制定者,大学是新思想和人才的供给者,科研机构是发现与发明的推动者,企业是创新价值在市场上的最终实现者。其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通过大跨度资源整合和深入合作,达成目标和行动的一致,并结成巨大的非线性系统组织。由于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各创新主体的合作并不是自发的,如果没有国家意志的引导和制度安排,其结果很可能是个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小化。因此,协同创新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如同科学和技术的知识进步会使技术变迁的供给曲线右移一样,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进步也会使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右移。 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开放性,企业的生命力源于开放的体制与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协同创新系统只有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协调,保障政产学研中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才会长期存在。二是整合性,协同创新系统促进分散的、自组织的创新活动在竞争和合作框架下有序化,形成整体的发展优势。它包含很多子系统,主要是资源、知识、行动和绩效。三是互动性,协同创新系统所包含的各子系统并非简单的加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同步并进的,子系统之间的良好匹配往往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效率,表现为各创新主体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知识共享、行动同步和成果共享。 (二)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制度熵评价模型 降低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即提高其有序性,将个人欲望所造成的错误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需要的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设计。如何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衡量系统的有序性成为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制度熵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对于协同创新系统中制度关系过程所反映的秩序和效率的状态描述。制度熵绝对值的数学模型表示方法为: 其中,S为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总制度熵值,i为影响系统熵值的各种因素。为企业在特定时段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权重系数,Si为各种影响因素产生的熵值,即各一级指标的制度熵值。 KB为制度熵评价系数,是指系统在特定时期,受各因素影响使得每改变单位绩效所产生的熵值的变化。tij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下第j个子关系对于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影响而导致制度熵值变化的关系向量。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中第j个子关系的权重,且Σωij=1。为第i个影响因素中第j个子关系的制度熵值,即各二级指标的制度熵值。 (三)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制度熵值计算步骤 第一步,建立评价企业协同创新运行效果的指标体系; 第二步,通过成立一个该领域的专家组(由m个专家组成),依据企业协同创新系统中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给定取值区间与对应的关系判别表,对tij进行综合测评并赋值,且,其中tijk为第k个专家的赋值; 第三步,确定权重ωij,令KB=1,根据公式(3)计算出Sij的值; 第四步,确定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各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ωi,根据公式(2)计算出Si的值; 第五步,根据公式(1)计算整个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总熵值S。 (四)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制度熵值评价分析 通过对某一企业协同创新系统的实证分析,得出整个系统的总熵值,根据熵值判断出该系统现阶段的运行状态,可能有三种情况: 第一,若S=0,则说明该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在一个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内部产生的熵增与从外部吸收的熵减相互抵消,各制度安排运行有序,系统的有序度达到最高,创新行为处于均衡状态。但同时,此时也是系统效率开始衰减的临界点,是协同创新机制进行调整、改善的最佳时机; 第二,若S 0,则说明该企业协同创新系统吸收的负熵不足以抵消内部产生的熵增,系统的运行不畅、效率低下。此时,需要大幅度调整各项制度安排,从外界引入更多新的理念和要素,以新思维、新举措促进系统的有序完善; 三、结语 采用制度熵评价方法对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的有序性进行量化描述,是基于过程思维考量系统运行效率的直观表达。它通过测量一定时期内系统的运行状态,适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各种影响系统有效运行的机制障碍,来保障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更好地发挥功能。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用特征向量表示对样本的定性描述,只是获得了基于定性分析和逻辑支持的解释性结果,并不能满足定量测评制度绩效或贡献率的要求,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后续研究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李晓娟(1989- ),女,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竞争力。 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的医药产业园区创新系统研究 摘 要 医药产业园区集聚了大量的知识、资金等创新资源以及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四大创新主体。本文基于资源共享理论及协同创新理论来分析研究医药产业园区创新系统网络模型,以便于为医药产业园区的集群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资源共享 协同创新 集群创新系统 一、前言 医药产业园区不仅集聚了大量的资金、信息、人才、智力等有形和无形创新资源,而且集聚大量的医药企业、医药相关企业、医药科研机构、高校、研究所、风险投资机、信息咨询机构以及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地税局、国税局等政府机构,这些机构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四大主体,即: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集群创新的发展成长离不开系统内资金、信息、智力等资源的配置共享以及系统内四大协同创新主体的相互协同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资源共享理论及协同创新理论来分析研究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网络模型,以便于为医药产业园区的集群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相关理论分析 (一)资源共享理论 张明(2014)认为:资源共享主要指在不损害资源相关利益方的前提下,避免或者减少资源的不必要重复建设,并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1]资源共享是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配置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与资源开发的成本。资源共享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协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促进了成员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员间合作和交易成本,降低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各成员通过对共享资源的获取、吸收、处理,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并实现了资源的增值。 医药产业园区集聚了大量的资金、信息、人才、知识、基础设施等有形和无形的创新资源。笔者认为,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共享是指集群内成员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情况,适当的各自贡献出一部分创新资源,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的交互与共享。医药产业园区以医药企业为核心,集群创新活动围绕集群内所有成员企业的创新活动而进行,创新资源共享是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提高集群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医药产业实现集群发展的目的之一。相对于离散的集群外医药企业而言,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可利用的创新资源范围要大得多,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内部可利用的创新资源,也包括存在于集群内的由其他成员企业以及其他主体成员所贡献的“共享性创新资源”,企业通过对这些“共享性创新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开发,创造新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不断与集群内其他成员进行资源交互与共享,这一方面使自身的创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吸引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实现资源拥有方的合作共赢与资源共享。同时,由于集群内组织在地理区域的临近性以及复杂的组织间网络关系,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与经营成本。另外,由于知识、信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也会带来集体学习效益、知识溢出效应及知识转移,进一步提升园区的集群创新能力。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论也称之为协同学,该理论由德国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1971)提出。“协同”的意思即指合作、协作,协同学意即协作作用的科学。[2]协同学是一种复杂系统理论。它把一切研究对象看成是由组元、部分或者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之间会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种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的结构。协同理论最重要的是“协同效应”,即系统内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产出要超出各要素、子系统单独作用的产出总和,也就是“”的效应,协同效应是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随后,学者将协同学理论应用到创新领域,促使了协同创新理论的产生。吴杰等[3](2005)将协同创新定义为企业与其他组织结构在市场结构关系中建立的相对长久的、有助于企业之间开展创新的活动方式。胡恩华、刘洪(2007)认为协同创新是通过企业与群外环境通过既竞争又协同的作用方式实现的。 医药产业园的集群创新系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有众多要素形成的“协同系统”,这些众多的要素有四大创新主体组成:即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组成,这些主体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盈利性组织等为辅助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系统,并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交换等连接在一起,各主体通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园区集群创新系统的“进化”发展。 (三)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理论的关系 从资源的来源与流向看,医药产业集群内“共享性创新资源”来源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这四大协同创新主体,并最终流向与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这两大创新主体,参与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行为中。园区内的企业作为集群创新的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是集群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源泉,为园区创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支持;中介机构是园区集群创新的重要支撑者,为园区创新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支持;政府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支持者与监督者,为园区创新提供产业政策及资金支持,同时又要以监管者去宏观把控和监督园区创新。从这里看出资源共享是集群协同创新的基础。 从协同创新的本质来看,协同创新本质是由于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单个创新主体打破组织边界,进而与别的组织进行资源与要素的交互、共享。协同创新的关键是确保各种创新资源与要素在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间的人力、资金、知识、信息、技术、设施等资源的有效流动,确保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各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协调、行为配合、资源互动和信息反馈的有效协同关系。[4]通过创新资源的共享,各企业、各高校/科研机构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创新资源,独自进行创新活动行为或者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创新活动。 三、基于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建立医药产业园区创新系统 笔者认为,医药产业集群资源共享系统可以分为资金资源共享子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子系统、知识资源共享子系统、人才资源共享子系统、物质资源共享子系统,这些资源共享子系统共同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的发展。 (一)资金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资金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各地政府扶持园区发展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对创新项目及创新成果的财政资助与补贴、税收优惠、重点项目的直接投资等政策)、银行低息贷款、为企业创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信用担保等支撑条件的风险投资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创业企业家投资者以及园区设立的研发奖助基金、创新成果奖励等。这些共享性资金最终流向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为其创新活动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降低了其研发创新的风险,同时也激发了园区内成员的研发创新积极性,推动了园区内成员间的合作创新;另外,良好的创新资金环境更吸引了那些有技术却缺乏资金的创业者入驻园区,进一步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园区建设的一系列信息共享平台,包括虚拟医药图书馆、文献信息库、专利信息库、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等公用平台,这些平台连接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等中介机构,并实现了信息资源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转移,同时,减少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信息开发、信息搜索、信息利用的成本,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再利用,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另外,这些共享性信息资源也促进了各主体间的集体学习与知识积累,并进一步体现在研发创新活动中,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此外,医药产业园区内人才资源的共享会间接带来信息、知识资源的共享,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研发专业人才,其所具有的信息与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活动尤为重要。 (三)人才共享子系统 人才资源是园区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人才资源主要来源于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园区内猎头招聘公司、培训机构以及园区经常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具有教育和培训人才的职能,其也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源泉,通过产学研的合作,促进集群内人才的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与转移,促进园区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园区还经常举办人才招聘会或者通过猎头招聘公司从外部为园区内企业招聘优秀人才资源,为企业实现人才的引进与储备,并通过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实现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与共享。 (四)知识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内的共享性知识资源主要来源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教育机构、培训咨询机构等,通过虚拟图书馆、文献信息库、网上学习、学术交流会以及经常性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商业管理培训等平台与方式实现园区内知识资源的共享,并进一步形成集体学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园区内成员企业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资源,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知识共享一方面会带来无形资源的产生,如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等;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更多的创新价值与经济价值,如创新成果与产品的出现、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等。 (五)物质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内的共享性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水、电、供暖、网络、公交、医院等园区内人人共享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有一定权限的公共实验室、会议室、科研场所、实验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源。这些物质资源多数是由政府与其他企业投资建设,并为园区内各主体共享利用。这些共享性硬件设施为园区的产业发展及集群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条件,避免了物质资源设施的重复建设,为园区内新创企业及中小企业孵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从四大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系统及资源共享系统建立以下医药产业园区集群创新系统网络图: 四、总结 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促使其发展趋向于向医药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医药产业园区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园区集群创新是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医药产业园区要加强资源共享体系及平台建设,提供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作用,促进各主体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充分实现成员间资源的交互与共享,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飞跃提高。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及运行机制研究: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及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跨越省级行政区配置资源和开展创新活动,并产生单个区域所不能获得创新绩效。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作用等特征,系统的运行机制表现为:以创新主体的合作意愿与协作能力为内因,以环境变量、资源变量、链接变量等为外因,内外因协调作用共同促进系统的运行。 关键词: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区域协同创新;产学研创新 一、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必要性 20世纪末以来,科技创新研究和实践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人们对创新实践的认识发生变化,发现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复杂的联系。创新理论的研究变成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学科无法解决创新涉及的所有方面的问题,要想对创新做全面的研究,必须具备多学科的视角。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出现开放化、网络化、区域化等很多新的趋势。单一主体难以独自完成重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早已跨越区域的界限,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并整合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鲜明特征,是保持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各个国家争相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看,研究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在全球科技发展新趋势下,面临着创新战略调整和加强区域科技发展和合作的挑战。一方面,要求国家及区域改变科技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科技资源在国际间的配置,加强区域间的科技合作,提升区域在科技竞争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的区域科技发展问题。当前我国区域间科技合作水平不高,区域间协同创新驱动不足、资源分散且分割、缺乏区域间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合作效果不佳等问题还很突出。OECD的研究报告曾经指出,中国存在很多“创新岛屿”,岛屿间知识溢出受到限制,造成中创新系统的不完善和不协调。如京津冀地区,其科技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仍处于浅层、初期合作状态。行政壁垒造成三地的科技资源流动难和共享度低,三地的产业虽各有所长但同构竞争也很明显,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差较大。北京作为全国科技“高地”,向河北周边转移的多是落后产能技术,未能真正带动河北科技发展。京津两个实力较强的区域,对河北的资源虹吸作用大于效益的辐射作用。这些都造成京津冀科技发展的不平衡,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联带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使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可以说,未能建立起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是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特定区域的发展而言,已经到了需要通过区域间合作来解决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难题的阶段。从国家层面也越发重视跨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问题,促进跨区域的科技合作已经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来研究和推进。而通过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能够促进区域创新系统有效整合,带动各个区域的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然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经济边界的消失,从经济意义上,区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区域成为一种经济利益体。与之相对应,企业的创新活动首先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形成区域整体的创新合力,再谋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与合作。在区域发展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成为创新系统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包括:(1)在省级行政区划为边界的特定区域范围内;(2)以企业、研发机构、高校、政府、中介机构等为主要创新行为主体,知识、人才、资金、信息、物质等为创新资源要素;(3)通过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资源条件)之间相互作用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而结成网络关系,并与制度和政策环境等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系统性:区域创新系统是众多要素及其结构和关系作用组成的复杂系统。其自身是具有一定运行规则和规律的完整体系。(2)区域性: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关系网络结构和制度环境形成了特定区域优势,为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企业等的创新活动与区域结成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区域性还表现在,区域创新系统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区域科技源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被区域经济社会资源所支撑。(3)开放性:尽管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但是,其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效果,区域创新系统时刻保持着与外界的交流,通过资源和能量的交换促进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有效整合区域内、外的资源,并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环境保障,引导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而提升区域的科技实力和竞争优势。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是复合型的,不仅包括区域的科技创新,还包含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内容。为了聚焦研究问题,本论文着重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科技创新问题。 (二)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和特点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科技中介)跨越省级行政区划的限制,与其他各类创新主体协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共同调动、整合区域间的科技资源,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单独个体和单个区域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和创新绩效。 与其他形式的创新系统相比,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由于跨越省级行政区使得资源的流动有一定障碍。在庞大的系统内拥有复杂而相对松散的创新网络。系统内各区域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优势。并且,系统的创新绩效需要从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多层面考虑。不同范围的创新系统的特点比较见下表。 与国外的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相比,本文所论述的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具有特殊性: 第一,区域的内涵不同。国外学者所研究的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主要是以经济空间、组织空间、地理空间、文化空间等为区域范围的划分标准,而本文所论述的“区域”界定为省级行政区划下的区域。这种界定主要是考虑了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省级区域相对更具独立性,也经常作为区域主体参与各种竞争与合作,特别是在区域间科技合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中国地域广泛,区域划分层级较多,省级行政区划的区域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的区域,是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的首要区域单元。同时,较低层级区域与较高层级具有隶属关系,低层级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高层级区域的统筹指导之下,如果不对区域加以界定,就会使讨论陷入重复交叉的局面。 第二,协同创新主体不同。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主要是依靠市场主体开展协同创新,即便是跨越不同的经济空间、地理空间、组织及文化空间的科技合作也主要是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来推动和主导的。而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改革时期,其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方式等具有特殊性,使得中国的科技协同创新主体不仅包括各类企业,还包括各种类型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甚至是政府部门。 第三,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同。国外学者在探讨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影响因素时,更多地聚焦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知识的流动性和可获取性、市场环境以及地理距离等,而对于政策的影响、区域文化和区域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关注度不高。但是,中国的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问题,则必须考虑区域政策、区域战略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创新主体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三、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 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本文所论述的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作用等特性。 (一)高度复杂性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高度复杂性表现在两个层面: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系统的复杂适应性。 1.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拥有多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并且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不同要素,要素之间进行无序运动形成复杂的创新网络。创新网络由系统内的结点、结点间的链接、能量的流动、外界催化因素等构成,各种要素之间形成复杂多样的网络关系。 2.系统的复杂适应性 复杂适应系统具有多元主体,这些主体在系统演变中不断竞争与合作,积极适应系统环境,自主对外界因素的刺激作出反应。即便没有统一的作用规则和方向,各种主体也会在自主状态彼此相互作用,并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达到一种稳定的有序状态,其核心思想是“复杂性来源于适应性,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于解决复杂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论指出复杂适应系统的复杂性起源于个体的适应性,这些个体不断与环境和其他个体间相互作用,在适应和改变环境中也在改变自己,并促使系统涌现出新的结构、现象以及个体的更复杂的行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在整合创新资源、应对环境变化、促进创新链条各环节顺利运行的前提下相互作用,促进系统达到较为理想的创新绩效。 (二)开放性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子系统之间,还体现在系统内部对外界环境的开放性。这是因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处在科技一经济一社会一自然环境的大系统之中,科技创新链的每一环节都是开放的,源源不断进行资源交换,与外界有广泛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系统协同演化的过程中,不断有物质、知识、信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并累积达到一定的阀值时,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便可借助这些能量,克服其自发的独立运动,而产生功能、时序等方面的协同运动。此时,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要求系统内不同创新主体和不同子系统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创新行为,围绕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发展目标协同运动,并同时使创新系统始终保持开放状态。 (三)非平衡性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始终处于远离平衡状态,这是因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国家政策和战略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新知识和技术的生产等,都会促使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打破旧的稳定体系,建立新的稳定体系。而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限制造成系统的不同子系统资源的结构性稀缺,形成区域间的互补性和共生性,为跨区域科技系统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能。为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促使系统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并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资本等能量交换,促使系统远离平衡态,破除旧的结构、建立新的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促进创新主体的竞争与合作中获得有序的发展。系统远离平衡态并波动起伏,又会造成要素自身内部和要素之间彼此竞争和合作作用,导致系统产生放大涨落效应,使系统获得协同发展的动力。那些能够导致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正效应的称为“良性涨落”,而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系统带来负效应的被称为“不良涨落”。通过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机制,主导和控制系统的涨落,使良性涨落抵消不良涨落,形成正反馈机制,推动创新主体间的协作与竞争,进而形成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过程。 (四)非线性作用机制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作用机制表现在科技创新系统的竞争与协作上,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复杂的,表现出一种交叉往复作用特征。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演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要素间的竞争。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内部的各种子系统和要素会对外界的环境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会对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和适应能力的差异也会造成系统内的竞争,进而促使系统离开原有的平衡状态进入新一轮的演化过程,自组织演化又将引领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向新的有序结构演化。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非线性作用,是加速系统内的要素整合配置的助推力,能够促使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实现;也能够使系统内的各个创新主体通过非线性作用机制构建创新网络,促进不同主体之间加强交流沟通、共享和交换资源、共同开展创新活动;进而,通过系统内外部影响因素与各个创新主体行为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实现预期的协同创新绩效。 四、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这种特殊的协同创新方式是如何开展的,相关要素间的结构和作用方式如何,以及创新主体为了实现创新目标和绩效采取哪些行动和措施等问题是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实现机制范畴。一种观点从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开展协同创新的内在需求和战略选择出发,作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动力来源,认为政府有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要、企业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有提升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需要。另一种观点则从资源要素配置角度出发,认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资源要素配置过程中通过竞争与协作而形成的非线性关系,其目标是实现各要素的协调合作。此外,还有一种观点从多维视角探讨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认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通过创新主体的需求激励、创新生态体系的打造、创新系统内部自组织的过程以及技术创新和产业的生命周期发展进程推进等机制来实现;或者认为跨区域创新系统具有自主性、自稳定和自协调的特征,并能实现协同创新的增值效应。 还有学者提出跨区域创新系统中应首先找到协同创新主体的价值结合点,选择系统集成、优势整合的对接模式与运行机制,采取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双赢的模式,促进跨区域协作和发展。此外,区域间产业的联系与协作也是协同创新的一种实现机制,不同区域的产业之间结成合作关系,促进彼此间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及重组,开展区域间产业创新协作活动,进而促进区域协同和经济发展。 综合来看,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为了实现不同子系统的协同以及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增值的整合效应。这主要是通过创新主体的行为和作用来实现的,这是跨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内因。科技创新主体不仅是竞争与合作的决策主体也是行为主体,创新主体的合作意愿与协作能力直接关系其创新行为的结果,也就是协同创新的创新增值和协同创新绩效,引导系统的有序演化过程。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环境变量、资源变量、链接变量共同组成了系统开展协同创新的外因。这些因素决定了系统偏离原平衡状态,催化了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行为,使各子系统的创新主体间通过沟通协作建立起有效的协作机制,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促进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创新绩效的实现。 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及运行机制研究:浅谈行业特色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协同创新 行业特色高校 发展现状 论文摘要:行业特色高校在划归地方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趋同化”发展之后,如何重新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通过协同创新系统,可以解决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的此类问题,企业、中介组织、政府也都将取得有效的成果。 1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建设的意义 1.1 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1]。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1]。 1.2 协同创新对高校的意义 高校是社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但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高校在技术和人才的“生产”上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许多企业在招收毕业生之初就需要“上岗再培养”的情况;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时效性都颇为堪忧。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我国高校深锁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是分不开的。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开放”,这是目前政府和诸多学校积极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完全由是市场主导的高等教育领域开放模式并不合适。因为在高等教育的“出口”(就业)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但在其“入口”(招生)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依然相对稀缺,仍是“卖方市场”,而我国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政府拨款、学费)恰恰取决于招生而非就业。在现阶段市场化的后果必然是各个高校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3],这与我国提出“以内涵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是背离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凝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资源,合理规划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目标,拓宽成果转化渠道的创新体系,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途径,而协同创新的提出恰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 2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现状 2.1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趋同化” 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绝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地方管理。几乎与此同时,自98年开始,众多高校进行了10年左右的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跑步进入“大众化阶段”。以上两者一方面使得行业特色高校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学科、经费等取得大幅增长,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和技术支撑;但另一方面,学校规模扩张,学科专业的覆盖面扩大,许多行业特色高校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迈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去行业化”,行业特色专业所占比重下降,部分特色专业失去特色,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趋同了。 2.2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现状的影响 首先是对高校自身发展不利。一方面,在参与高校竞争时,与综合性高校同类专业的“全面铺开”,意味着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与综合性高校“相同专业比水平”,而失去了原先“不同专业比特色”的“不对称优势”,无法再寻求“错位发展”的蹊径;另一方面,“特色”的失去也意味着对原先归属行业相关工作的参与能力下降。而对于行业特色高校而言,无论归属地方还是归属行业部委,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最大依托正是与所在行业的紧密联系。 其次是对高等教育的布局不利。关于高等教育的布局,杨福家教授的一些观点可供我们借鉴。杨教授提到的“高等教育八条准则”的第一条即是:“各发其音、动人乐章”。他认为,“高校的体系,好一支乐队,不应该只有钢琴,也应该有小提琴、大提琴,这样才能演奏交响乐”,“不同学校应发不同音、站不同岗”,“学校不同,特色各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其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我国行业特色高校趋同化,某种程度上,正是行业特色高校不满足于“大提琴”、“小提琴”的地位,而努力向“钢琴”的“崇高目标”迈进。 最后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学科专业趋同必然造成一个后果,即人才培养的趋同。近十余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趋向主要有两点:一是所谓“热门专业”,二是“低成本专业”,而最佳方案当然莫过于两者的结合部。正是基于着这种认知,1998年开始扩招时,法律、经济、计算机等专业热火朝天,许多本二学校的法律专业招生分数远高于当年各省的本一控制线,而与此同时,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几年间陆陆续续开设了这些“热门专业”。这一“盛况”的结果却是若干年之后,对于高校毕业情况的描述产生了一个新名词:“结构性失业”,有需要的岗位招不到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而大量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又去竞争有限岗位。国内许多企业的人才缺口,尤其是操作性的高级技术人员的缺口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的扩展而得到弥补,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协同创新对行业特色高校未来发展的意义 通过上述论证可知,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现状并不容乐观,但由于上文已经论述的“卖方市场”存在,我们无法通过市场来“自动调节”这个不合理的结构,我们在现阶段只能依靠政府来推动结构调整。 根据政府管理程度不同,其采取的手段也各异,政府固然可以像过去那样对学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组织的行为进行一一规定,但这一方式的“计划”色彩显然过于突出,其不妥之处已为历史所证实。那么,我们剩下的唯一途径即是建立一个由政府(在政策上)主导,以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为主体,以中介组织为媒介的“产学研”合作联盟,而协同创新正是这一联盟的最新形式。 通过这一系统的运行,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中介组织、政府都将取得有效的成果。 高校\研究机构在输入端口可以解决更多的资源问题,包括科研经费,实验、实习、实践平台和设施等,在输出端口可以解决方向问题,使人才培养和研发项目(尤其是应用型项目)更符合社会需求,更容易实现成果转化。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这一体系,将更容易获取外部的智力和技术支持,节省了自身的研发投入,缩短了研发周期。 中介组织则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搭建平台、提供辅助服务等途径获取回报。 最终,在政府层面上,通过协同创新系统的运行,将有力的推动经济、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旅游毕业论文:高校旅游毕业生就业统计范围问题研究 摘 要:由于观念与技术等问题,我国现行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在专业和行业界定上存在着明显不足,以致人们对于旅游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旅游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认识出现严重误解。科学运用旅游卫星账户,参考相关旅游增加值,正确统计高校的旅游就业范围,符合国民经济就业统计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端正人们对旅游就业范围的客观认识。 关键词: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旅游卫星账户 高校就业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部门极为重视的问题,2008年2月19日的《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贯彻以上通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挖掘旅游就业潜力,提高旅游就业能力。作为大综合性和强带动性产业的旅游业,被普遍认为是缓解中国就业压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行业之一,是高校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一文中,将以旅游业就业概念分为3个层次:一是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即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其它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二是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部门中的旅游就业人数;三是旅游经济就业人数,是指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拉动的直接间接就业人数[1]。这与传统的旅游业就业关联109种行业观念相比,明晰了旅游业的就业范围,确定了旅游就业新的测算方式。与技能服务的旅游就业相比,高校旅游就业重点并非是服务应用型,而是中层管理型就业。中层管理型旅游人才培养与高校旅游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界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认识和界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岗位,不仅关系到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确立,而且对旅游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注: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政府《持有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其中第四条规定:“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统计范围没有确定,其工种的认定必然存在偏差,那势必影响其在上海户口的申办工作。)。 一、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高校旅游就业范围的研究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发现,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从国外来看,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和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旅游统计问题,包括旅游卫星帐户的研究和开发、《旅游统计建议》、《旅游统计数字的收集和编纂》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手册的。关于旅游就业统计方面,Raphael Raymond Bar-On、Consultant和Ramat Ha-Sharon(1998)[2]、Neil Leiper(1999)[3]、OECD(2000)[4]等学者或组织分别在相关几篇文章中探讨了旅游就业的类型及层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等问题。这些探讨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而对于高校旅游就业,Bob Mckercher,Andrea Williams Ian Coghla(1995)在Career progress of recent一文中追踪了澳大利亚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了研究生就业率问题,性别在旅游就业选择中的影响,在后期晋升中旅游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技能训练的必要性[5]。Neil Leiper则进一步指出,出于为成员企业争取降低跨国集团的税收以及开放领空之类的有利政策考虑,WTTC和很多旅游组织夸大了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这可能影响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会误导学生或学校加大对教育方面的错误投资。从现有文献看,对于高校旅游就业的范围与统计目前还鲜有涉及,这可能是研究者们认为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套用统计旅游就业的方法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旅游就业存在岗位层次多、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特点[6],仅仅使用一般的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还不足以真正反映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旅游就业情况。 从国内来看,学者们对旅游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整个旅游业就业方面;二是关于高校学生旅游就业方面。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和指标,学者们也开始有了关注。事实上,随着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日益显现,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就业容量和关联效应问题,也开始对我国的旅游就业统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如国家层面上的2003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研究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课题,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旅游业对扩大就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贡献的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等;地方政府层面上则是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2003年的《上海市旅游就业容量评估和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课题和2005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旅游发展与就业增长研究》等。一些地方省市,如广西和秦皇岛,也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旅游就业的类型和范围进行了界定。这些无疑都是政府、业界和学者们逐步关注和重视旅游就业统计问题的具体表现。但是,有关高校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 (二) 关于高校旅游就业的统计口径 1.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 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与层次问题,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大致认为旅游就业分为3个层次,即直接旅游就业、间接旅游就业、诱发旅游就业。直接旅游就业是指那些明确由旅游供应和旅游服务需求所产生的就业,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餐厅和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就业都属于该就业范畴。此外,在旅游院校及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也属于旅游直接就业统计范畴。具体来说,旅游直接就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旅游者提供六要素服务的组织;另一类是为旅游活动发生提供服务的组织[6]。间接旅游就业是指就业于那些为直接就业行业做辅助性工作的行业,如为旅游饭店提供床上用品的行业,为旅行社提供行李包、行李帽的行业。此外,就业于如航空服务供应,为旅游企业提供洗涤服务等类型的行业,也属于旅游间接就业。诱发就业是指就业于为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提供服务的行业或有关部门,如为旅游者或旅游企事业服务的城建、卫生、医疗、邮政、教育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 2.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类型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一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方面,二是行业方面。专业就业统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旅游专业的就业,这是衡量旅游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指标。专业学生的“有业不就”,实质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专业学生毕业后转至其它行业就业,其实质也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要统计非旅游专业的旅游就业,也就是看旅游行业对相关专业的就业影响,旅游行业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根据调研得知,地理、历史、经济、中文及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如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有6名地理科学毕业生选择在旅行社、旅游饭店以及旅游商务咨询公司就业;2008年有2名地理科学学生选择旅游饭店就业,地理信息系统4名学生、资源与城市管理2名学生选择旅行社就业(注: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学工办提供的就业统计资料统计。)。 行业就业统计范围可以借鉴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即从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和诱发就业3个层次进行。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注:选择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毕业生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该学院是中国旅游建校最为悠久,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师资最为集中的旅游院校。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分析,可以较典型的认识中国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统计。)学生工作办公室提供的2002到2008年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见表1),直接到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旅游企业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但是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与旅游无关的组织机构就业,这使得旅游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浪费。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学工办提供的2002年以来毕业生的旅游就业数据,可以看出旅游直接就业、间接就业以及诱发就业的分布(见表2)。 应该看到,旅游业的服务特征致使旅游就业类型呈现多样性,随着导游等弹性工作制的出现,旅游就业也有了全日制就业与非全日制就业两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从现有统计结果看,高校毕业生旅游就业往往呈现高就业率,但实际毕业生的签约率并不高(见表3),这一方面反映了旅游就业季节性与行业性特点,另一方面反映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过于宽泛,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三)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问题的症结 高校旅游就业现存的统计范围、统计指标等理论和技术非常薄弱,因而导致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实际工作中出现或宽或窄的严重偏差。经查阅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关于《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资料(注:见2004―2007《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200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开始把二级专业目录修改为三级专业目录,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仅仅限定于高职层面。),发现作为指导上海高校未来就业走向的资料在旅游就业统计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 第一是学科统计不合理。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是按照我国教育部划分的11个门类学科和二级专业门类学科进行的,这样的统计结果是不可能出现旅游这个专业的,势必旅游就业统计结果归属于工商管理就业范畴。实际上,全国的高校旅游专业划分院系与工商管理专业并不尽符合(如表4)。这样从大学科角度进行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由于旅游学科没有出现在就业统计目录中,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根本不可能得以体现。由工商管理替代旅游管理必然会出现统计数字不符现象,如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旅游管理毕业生85人,但是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上海师范大学工商管理毕业生仅51人,可见目前关于旅游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不足。此外,我国其他专业部分毕业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这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也难以体现。 第二是统计单位行业门类不足。我国高校就业统计涉及的单位行业标准基本是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在1995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手册。根据该手册,毕业生将流向制造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采掘业,其它行业等16种。该分类是我国目前行业分类最具权威的方式。但在这本分类手册中,将代表旅游业特征的旅行社归类于社会服务业,将体现旅游六要素之一的“餐饮业”与批发和零售贸易归于一类,脱离于传统意义上的大旅游业。统计门类不足,必定会将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压缩在一个很狭小的行业范围内,不利于客观评价旅游就业统计。 第三是统计就业过于宽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将升学人数和出国人数列入到已就业范畴是不合理的。升学之后的毕业生只是延缓了就业的时间,而并非是解决了就业的根本问题,这与隐性就业、灵活就业、回省就业有着本质区别。出国之后,毕业生是否依旧回国就业,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是如果将出国都归于高校就业,那显然存在着统计范围的过宽。其次,虽然我国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中考虑到了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情况,但是却忽略了考生回到生源地后会选择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是旅游行业,也可能是与旅游没有太多联系的单位。所以,忽略回生源地的实际就业情况也必然会夸大旅游就业统计范围。 二、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产生偏差的原因 (一)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的观念偏差 1.狭义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观 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方面,人们存在着一种狭义的就业统计观念,也就是人们总是将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视角集中于旅游管理专业。事实上,高校旅游就业统计,除了关注旅游专业学生是否就业,而且要关注旅游学生是否就业于旅游行业;其次,高校旅游就业也要关注非旅游专业的旅游行业就业,要树立“大旅游”就业观。高校大旅游就业观的树立,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的旅游就业,有利于正确评价旅游专业的就业,也能有效评价旅游行业对高校就业的贡献。 2.高校旅游就业扩大化观念 2004年开始,教育部将高校就业统计由“报到就业”扩大为报到就业、隐性就业、灵活就业、回省就业、升学与出国等范围,这样的高校就业统计人为的夸大了高校就业的效果。如我国许多高校都对外公布其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但实际上是旅游专业学生签约率不到总人数50%,有些学校旅游专业的签约率甚至低于总学生数的30%。签约率直接反映该专业的就业效果,也反映这个专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人为扩大化,导致旅游就业数字的虚化,人为高估了旅游专业的就业效果,会使高校热衷于设置旅游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旅游产业构成认识偏差 旅游产业构成偏差造成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误差。对于旅游产业构成,存在着“局限论”和“宽泛论”两种观点。 “局限论”对于旅游产业构成的限定范围过小,仅仅把旅游业中的个别行业作为旅游业整体看待。如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1998)》认为旅游业仅仅是旅行社业,而住宿业、景区景点、娱乐行业均不属于旅游业;再如国家旅游局统计中的旅游产业,仅仅包括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服务贸易公司和其它旅游企业等,旅游景区和社会旅馆并不在旅游业统计的范畴之内。这种局限论的旅游产业观念,体现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中,就会使得统计数字保守,低于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宽泛论”认为只要和旅游相关的产业都应该划入旅游业的范围中。如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认为旅游业不仅包括运输业、住宿接待业、娱乐业及相关服务行业这些核心旅游产业,而且还包括诸如批发零售业、农林渔业、纺织业、供水供电等行业。显而易见,如果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以“宽泛论”的观念为主,那么高校旅游就业将会被无限扩大,就会高估高校旅游就业效果[7]。 (二)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技术偏差 高校旅游就业的技术偏差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统计方法。统计方法上的缺陷是因为旅游行业的产业性质决定的。产业概念源自从供给方出发,生产同一类产品、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即并非根据生产某些类别的产品与服务加以定义,是根据某类消费者消费活动的特征所确定的产业。旅游业从需求方加以定义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在国民账户体系拥有同其它产业同等的地位,造成了旅游就业统计困难。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涉及的广泛性,导致不可能把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包含到旅游业中。这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旅游就业,当然也没有一个衡量高校旅游就业的客观统计方法[7]。 高校旅游就业的技术偏差还表现在旅游核心概念如旅游、旅游者、旅游产品等的界定不一,这势必加大建立在这些核心概念基础上的统计范围混淆。当然,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指标也受到这些核心概念的影响。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根据旅游者对产品的消费情况将旅游产品分为旅游特色产品、旅游相关产品和非旅游特征产品。根据上述旅游产品的分类,相应地就将旅游行业分为直接旅游行业、间接旅游行业和诱发旅游行业。因此,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必须建立在旅游核心概念的科学界定上。 三、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的有效界定 (一) 运用旅游卫星账户统计高校旅游就业 旅游卫星账户是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采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把旅游业作为整体国民账户体系之外的一个单设、虚拟的卫星账户。这个卫星账户是在不破坏旅游业自身完整性的基础上,把旅游业与其它行业进行对比。旅游卫星账户最初的设立就是将与旅游有关的相关部门的旅游增加值记入该帐户中,从而可以清楚看到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实际上,旅游卫星账户就是在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下延伸出来旅游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如关于旅游就业,有的人是全职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兼职的,可能他的主业并不是旅游相关产业,但是他在一定时期接待旅游者,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时间性[7]。因此,旅游卫星账户可以根据旅游就业的特殊性来计算出在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运用旅游卫星账户统计高校旅游就业状况有三个步骤:第一是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整体框架。首先,测算旅游者消费的产品哪些是旅游产业提供的,哪些是非旅游产业提供的;其次,根据旅游活动涉及的产业,将旅游分为直接、间接、诱发产业;再次,根据旅游卫星账户区分一日游游客和过夜旅游者;最后以旅游产品的明细类分为纵轴――供给方,以旅游者的明细类分为横轴――需求方,建立起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旅游卫星账户。第二是进行数据整理,填充旅游卫星账户。首先区分旅游产品的生产地与销售地的关系,找出究竟是哪些旅游产品的销售收入体现旅游业对不同地域的经济贡献;其次,测算出任意产品i的销售收入对不同区域经济的贡献。第三是建立测度旅游产品率和旅游行业率的统计框架。即根据已知的统计数据计算旅游产品i的平均消费额,核算各产品的旅游产品率,然后运用旅游卫星账户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最后核算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旅游就业率[8,9]。 (二) 确定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行业是指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是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真正对象。具体来说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行业范围包括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住宿设施、旅游交通企业、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为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接待服务的行业。此外,政府旅游行政管理、监督、服务机构、旅游协会等部门,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旅游报纸、杂志、书店、出版社,旅游电台、栏目和频道,旅游网站,驻外省市和国外的旅游办事机构,旅游高校和职校,旅游科研、规划机构,旅游投资、开发机构,旅游培训机构等为旅游活动发生的服务部门也是统计高校旅游就业的范围[6]。对这两类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统计,才是高校旅游就业的有效统计。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维西素有“兰花之乡,金丝猴家园”,“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维西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维西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维西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维西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多样性 维西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而雄奇壮伟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区位,形成维西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维西众多的景观与州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维西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3、地域性 维西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塔城、保和镇、叶枝、永春、攀天阁等乡镇的旅游景观已享有一定的盛名之外,在澜沧江沿岸的维登、中路、白济汛、康普、巴迪等乡镇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景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塔城、叶枝两大旅游片区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维西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云南有51个民族,维西有13个。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维西,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6、生态性 维西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香格里拉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潜力性 维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维登乡境内的新化湖、叶枝镇的查布朵嘎等,到如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应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迪庆州委、州政府,维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维西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保和镇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县城、塔城镇、澜沧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旅游区。目前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当前,维西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维西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维西县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维西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点,由于环境管理差,有损于维西旅游形象。虽然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6、宣传力度不够 维西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维西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较低。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维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十一五”是维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维西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维西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维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维西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维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兰花节”、“阔时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维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国星:《香格里拉—维西旅游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维西县旅游局:《三江并流腹地·灵性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外事旅游局:《维西傈僳族自治且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2005年3月。 论文提要 二十一世纪,旅游作为新的产业,以无烟工业的角色在全球得以迅猛发展。国家确定迪庆为我国中西部旅游开发重点地(州)之一。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迪庆州建立“旅游支柱产业”等战略目标的确定,为维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结合维西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2、奇特性;3、地域性;4、多民族性;5、融合性;6、生态性;7、潜力性。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2、行业管理差3、保护意识差4、开发资金不足5、环境管理差6、宣传力度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 目前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发现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情况有所改善,行业内就业的首选是酒店业,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性别、独子情况、婚姻状态等属性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出现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亦如此。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每年多达13万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增长并未带来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流失率大,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及就业情况调查,针对其就业行为、就业路径等展开调研,明确安徽省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安徽省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专家意见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调查项目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等。就业情况主要调查了被试者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目前是否正在从事旅游业,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从事过的旅游工作类型,目前的工作地、岗位和薪资水平等。对这一部分调研结果的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实施 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所涉及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主要通过联系该校教师,以QQ、邮箱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87.7%。 调查显示,270名被试中,88名为男性,182名榕性,女性占比67.4%,符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的基本特征。被试者进入大学的时间从2003年至2013年不等,也就是说毕业时间从1年到11年不等。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2009-2012年间入校的毕业生,占到了全部被试的80.4%。 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 (一)就业行业的选择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270名被试中,目前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93人,行业内稳定率为34.3%。目前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5人,流失率为57.4%;继续在高校进行深造的有7人;明确表示目前无业的有15人,其中有8人从旅游行业离职后未再就业。 学者王旭丽曾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后仍稳定在行业内就业的比例为17%。为了衡量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在SPSS中选择入学年份在2011年以前的个案,共有225人,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74人,可知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数据远高于之前学者的研究。 1.首次择业 270名被试中,明确表示除顶岗实习外,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有60人,剩余的210人都从事过一种或多种旅游工作,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到了77.8%。 2.从事过的旅游工作 此次调查将旅游工作类型分为五类:酒店、餐饮企业、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根据问卷统计出,210名被试选择从事过的旅游工作机会有314次之多,其中酒店被选择139次,餐饮和旅行社均被选择过66次,也就是说在210名从事过旅游业的毕业生中,66.2%从事过酒店行业,31.4%从事过餐饮或旅行社;有26个人在景区工作过,入职人数最少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7人从事过此类工作。 以上的旅游工作类型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被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分析原因可能与各大院校安排的酒店顶岗实习经历有关(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没有安排酒店顶岗实习),而且酒店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强制要求,而景区或旅行社一般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是较新型的就业岗位,是旅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出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对于新型岗位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因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3.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 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毕业生从事的非旅游业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门类众多,从事较多的行业为商品、金融、保险、房产等的销售工作,人事、财务等商务服务工作也较为常见。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商贸销售等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挑战和薪酬丰厚的,而商务服务工作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较为轻松的。 目前有155人不从事旅游工作,且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被试有60人,也就是95人在旅游行业工作后,又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通过对问卷的梳理,也发现了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的案例,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9人从其他行业又回到了旅游行业,其中5人以前从事商贸销售,另外4人分别从事制造业、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等;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时,3人选择酒店,6人回到了旅行社。 (二)工作区域的选择 1.目前的工作区域 通过对237份明确填写工作区域的问卷的整理,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其中,在安徽省内工作的156人中,有超过60%选择在合肥工作,而在省外工作的81人中,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的合计占比77.8%。 安徽合肥、江K、浙江、上海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省市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较高外,毕业生对这些省市不陌生、不排斥、空间及心理距离较近也是有关系的。 2.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区域 在SPSS中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个案,人数达93人,分析其工作区域,发现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排前三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在合肥工作的毕业生一共有94人,其中有38人从事旅游业,占比达40.4%。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黄山、芜湖等,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薪酬回报情况 本研究采取被试选择收入级别的方式调查了薪酬情况。剔除未明确选择工资收入级别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249,以此考察全体被试的收入情况;分别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和非旅游业的个案,以考察各自的收入情况并进行对比(表中简称“旅游”、“非旅游”),经过数据整理可得表1。 对比结果可从各收入级别的人数占比上得出。在旅游业的被试中,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和3501-5000元的占43.9%和33%,而在非旅游业的被试中,这一占比下降到35.5%和29.6%,由此可知收入较一般的毕业生在旅游业中占比更多;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从事旅游业的被试中,分不同级别按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占比为18.7%、3.3%和1%,而在非旅游业中,这一占比上升为23%、7.9%和3.9%。可见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这一结果是最直观的对人数占比大小的反映,并没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区域与工作性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明确。 三、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的相关性分析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区域开放程度越高,学生越有可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来源与就业倾向间关联性不强。本研究将生源地类型划分为城市、县城、镇区和乡村,将就业情况分为在旅游业就业、在其他行业就业、继续深造和无业,以考察就业情况与生源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将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生源地类型作为因素变量,运用SPSS18.0进行多分变量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信息中Sig值为0.543 0.01,方程无效,说明生源地类型与就业情况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1.毕业生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77.8%,全体被试的行业内稳定率为34.3%,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由此说明旅游专业学生行业流失的情况有所改善。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其次是餐饮和旅行社,景区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入职人数较少。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多从事商品、金融、保险、房产、培训机构等的销售工作。 3.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安徽合肥、江苏、浙江、上海都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与其毕业生生源地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 (作者单位:1.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2.安徽大学商学院)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由于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原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通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等途径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 [关键词] 旅游管理;职业忠诚度;高职毕业生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高职旅游教育在为旅游业输送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关于旅游业员工忠诚度的问题相关研究较多,但具体到高职旅游专业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心理需求,把握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忠诚度,为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调查现状 (一)调查结果 在进行《辽宁高职服务类专业创业型实习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对80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及40位实习一年的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40位实习生中,接近80%的学生考虑实习结束之后跳槽,55%的学生考虑离开旅游行业,进入其他行业就业。80位毕业生中仍然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仅占40%,其中认为旅游行业很适合自己,并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的仅有11人,毕业时间全部在四年以上,所处岗位基本属于基层管理者,其中有7人工作企业为旅游景区,3人来自旅行社,酒店岗位的仅有1人;接近5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不适合现在的行业,希望有换工作的机会,有接近90%的人有过跳槽经历,60%的人跳槽两次。120位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流动性大非常正常,选择行业企业更看重工作回报预期实现及岗位发展前景(调查问卷的部分统计结果)。 (二)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工作职务越高,对工作的认同感越强,刚上岗的实习生对工作的认同感较低。旅游行业中景区的忠诚度最高,其次是旅行社,酒店行业的人才职业忠诚度最低。由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基层一线员工流动性很高,部分旅游企业习惯于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挖掘成熟的、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另外旅游企业的人才也把跳槽到其他同行业企业中当做一种晋升途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 (一)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 高职旅游管理R档难生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会把服务行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在学生的心中,把一线服务岗位当作“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在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职毕业旅游管理的学生往往不能认同自己的工作,将旅游企业作为最后的选择,对于有不同工作性质、工作方式的岗位,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二)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 服务业一线岗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企业迫切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毕业生通常只具有单项的服务技能,缺乏管理能力及服务意识。旅游企业一线岗位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人员往往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即可就业,这就直接决定了较低的工资水平,不能在物质上满足人才。满足人才生存、安全等物质方面的主要渠道就是福利待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缺乏专业技能强和高执行力的人才,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良好前瞻性及自我管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很少,当高职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升职空间有限或遇到企业内人才激烈的竞争时,学生选择规避竞争失败的捷径就是换岗位或换企业。 (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在人才招聘时,旅游企业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一些高素质但缺少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在招聘中被企业拒之门外或不被重用,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及潜力发展。在员工的任用方面企业更愿意挖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忽视员工的团队意识;更重视员工的专业培养而忽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塑造,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影响人才资源开发的效果和质量,最终影响员工对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忠诚度。 三、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的途径 (一)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职业综合素质包括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及职业思想素质,是保证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就业岗位,在岗位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重要保证。包括对客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支撑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服务类专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要职业化、岗位化,将职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形成“准职业化”,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力和规划力。加强学生的职业化综合素质培养,树立职业意识,对职业发展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对在职业发展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有良好的心理预期,让自身发展与职业、行业协调发展。 (二)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就业期望,树立适应人才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准确定位自己的性格及职业兴趣,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及职业优势,树立行业认同感,改变就业趋利观念。专业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的动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行业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了解行业就业特点及人才职业发展过程,用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行业竞争及企业人才竞争。 (三)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 单纯依靠学校很难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忠诚度的问题,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要依靠多方合作。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初,专业就应该开展职业忠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忠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的协调作用,让学生在入岗之前充分熟悉旅游企业的文化及岗位工作要求,在实习实践期间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创设职业氛围,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四)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 企业应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到旅游人才管理中,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不以人才为重,人才自然外流。旅游企业应将培训与市场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留住人才。通过制定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规划,使企业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地融为一体,给予员工完善的职业发展。 旅游业的季节性明显。在淡季时人员流动大,在旺季时旅游企业不得不招聘临时人员,很多员工觉得自己是临时的,随时可能离职,缺乏工作热情。旅游企业要减少员工流动,提高员工忠诚度及工作质量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与员工签订合同,建立旅游企业人才互聘(借)制度,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有人才可用,在淡季的时候减轻企业负担,也让企业员工有归属感,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于流动比较大的导游人员,可以推行旅行社导游管理网络化,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旅行社в稳瞬抛试纯猓合理、高效配置旅游人才资源。 (五)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 当某种职业为个体带来的社会尊重及福利较高时,职业忠诚度就比较容易形成,因此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应从优化职业环境入手。旅游企业提升福利薪资,尤其是一线服务岗位人才的待遇。社会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应提高服务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保障,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正面宣传,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服务业工作,营造尊重一线服务人员,尊重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服务业工作的职业形象。旅游企业建立民主机制,让员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让企业的利益与员工收入相挂钩,在物质层面让员工将企业视为一个利益体,还要将其视为一个大家庭。 传统观念认为,服务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服务业的员工年龄大了就得另谋高就。事实上在国外,年龄较大的服务人员被视为更有经验,服务意识更强,修养更好,更值得信赖。旅游企业应放宽年龄界限,改变传统用人机制,尽可能多的为旅游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做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延长人才在旅游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职业寿命,稳定人才,降低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率,提高人才职业忠诚度。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探讨 [提要]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问题近年来一直比较突出。本文首先分析高流失率现状,然后分析高流失率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高流失率;应对措施 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3.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远高于其他产业。旅游业已由最初的接待型“事业”蜕变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本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迅速壮大和蓬勃发展带动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高专等院校为1,068所,共招生11.08万人。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产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一直以来都呈现出高流失率的特征,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现状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实施30多年以来,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这些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学生并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力军。据调查结果显示,旅游高等教育学生毕业之后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仅仅占30%,甚至更少,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流失。相关统计显示,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有80%,两年后流失率就高达20%,远超出了一个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据统计,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率仅有20%~40%,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到90%~95%,即在5年后只有不到5%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仍留在旅游行业,这种现状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原因分析 受过旅游高等教育的旅游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集中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偏高或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要求等方面。随着产业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和对工作的诉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流失率的背后除了就业期望偏高等原因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一)社会认可度较低。旅游行业已由最初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变成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最初令人羡慕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认同已不复存在,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对从事旅游工作的意愿,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根本没有考虑在行业内就业,毕业后在行业内就业的学生,工作时间不长也往往会转而选择其他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产业发展的成熟度。旅游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增长十分迅猛,但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还较差,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特点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低、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产业发展中各种负面事件层出不穷,如所谓的“导游宰客”行为、强迫购物行为、“零负”团费现象等问题都与旅游产业发展不成熟密切相关,这些也是产业发展成熟度低的具体表现。 (三)旅游工作缺乏吸引力。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尤其是基层工作岗位,从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声望不高、薪资待遇低、培训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这些因素使旅游工作缺乏吸引力,使得旅游企业员工流动率大,人才流失严重。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涉及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相关课程,学校也以培养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占了相当比例,这些课程对高职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并不明显。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往往有一定比例的实际操作课程和企业实习,但专业训练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并不太强,也不能使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企业除了需要旅游类专业人才外,也需要营销、财务、烹饪等其他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旅游类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工作中反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应对建议 (一)改善行业工作环境。旅游行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越来越多。旅游企业工作环境不佳是导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主要原因,旅游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致力于改善行业环境,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赢得应有的职业尊严并提供保障。学校、企业和社会也应帮助学生和毕业生培养和提升旅游服务工作的认同感,降低由于旅游行业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毕业生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时,旅游企业也要使员工的工作强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环境。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旅游企业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企业所从事的多是一线的服务岗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也与毕业生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选择标准有很大关系,结合旅游行业的工作特点,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是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稳固的专业思想;三是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四 是紧跟旅游市场发展的节奏四大基本职业素养,学校应重点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学生来讲十分必要,毕业生要避免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把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这些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之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解决高流失率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的比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围绕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综合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技能等因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服务于实际工作所要解决的职业问题。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可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把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关键。旅游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努力为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积累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定期由讲台回到企业中去挂职来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信息,实现教学与行业的连接。也可引进旅游企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资源壮大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导向型的选题探索 本科论文选题是论文质量保证的关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好题有可能事半功陪。以 2007-2016 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选题方向、选题来源和研究范围分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特点,在总量上看,旅游开发与规划类方向的题目居多,但选题比例出现下降趋势,旅游文化类方向选题波动比较大,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教师指定的课题多些,但近年来也有下降趋势,尤其结合毕业实习选题呈增长态势;研究区域以小尺度为主体;总之,这些选题凸显了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选题将是本专业选题的主要方向。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学生的未来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而解决未来实践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他们主动探讨、求得解决问题方法。在庐山景区在旅游转型、全域旅游等态势下,如何进行升级转型?旅游形象如何定位?旅游新业态如何塑造?旅游产品如何升级?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刍议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反映。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认真把握毕业设计现状,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对策 毕业设计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利于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职教育扩招持续加大,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质量上存在很大问题,如选题脱离实际、缺乏原创性、毕业设计的答辩流于形式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现状,进而找出导致这一不良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能否科学合理的选好题,就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而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选题不合理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题没有针对性,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避繁就近,即繁难题目选择主动放弃,就近于参考书和网上能找到相关资料,如:《某酒店管理机制模式研究》就缺乏专业针对性。第二,所选题目范围把握不够准确,不是太小就是过于宽泛,太小则无法体现专业所学,过于宽泛则研究主题难以确定,这都将会对毕业设计造成阻碍。如:《某市的旅游研究》《某省旅游旅游开发的对策》等;第三,立意创新不足,容易落入陈俗旧道。由于学生在选题时参考的资料都是确定的内容,选择《某旅游景区问题分析》等旧题目时,只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没有新的观点和论据提出。 (二)缺乏良好的设计指导 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某旅行社或者酒店进行岗前实习或培训,这给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具体表现为:第一,指导老师和学生就毕业设计进行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很少,以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大多情况下是通过电话、微信等移动通信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无形中指导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第二,学生被动应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理,指导老师不联系,学生就不问,导致毕业设计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三,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师长期在校研究理论而疏于实践,导致学生在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碰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毕业设计进度的监控有待提升 根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如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选题、下发任务书、书写开题报告、列提纲、完成初稿、检查、校改、定稿以及答辩等。不过,因为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学生岗前实习、培训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难以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同时,企业目前对学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或者完成的质量如何等问题关心不够,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另外,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不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老师沟通相对缺乏,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认识发生偏差,进而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四)形式主义的毕业设计考评 毕业设计的最后一步是答辩和成绩考评,主要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考评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远比想象的要多,如毕业设计流程缺失、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和指导不到位等。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关联。一方面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需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和毕业设计任务的双重压力下,不能有效完成,导致毕业设计的考评容易走过场。最后,答辩过程中,老师在较短的时间里面无法针对论文中的细节把握,只能抓要点而疏于毕业设计考评质量的把关。这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得不到端正。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恰当选题 恰当选题是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第一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选题:首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毕业设计的理论保障,所以学生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或者相应案例进行讲解,充分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如:《浅论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教师和学生应该都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的素材,从酒店管理工作中积累毕业设计的素材,比如:《酒店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星级酒店宴会筹办问题分析》;最后,就如何准确选题,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选题环节,采用发现教学法提问导游行业的发展如何?一方面在设定问题情境的同时,又提出了选题的内容,另一方面利用问题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掌握毕业设计选题的关键,选择《我国导游业高离职率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这个题目。 (二)实行双导师双向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失,学生无法有效控制毕业设计的进程,导致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难以进行。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建立新型的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重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理论知识部分,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一来,既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又增加了实践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双师指导制度以后,两位导师应该始终参与到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双师制度的作用,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双重指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由于实习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显得非常有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形成制度,明确责任。企业应该就毕业设计考核问题给予学校一定协助,特别要强调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考核次数的考评。第二,应用网络科技,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不同时期在网上对自我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汇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动态管理模式,积极构建新型师生交流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联系。第三,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制度,以降低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营造积极、公正、创新的毕业设计制作氛围。 (四)建立校企考评体系 企业以往对毕业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并不关心,或者对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是否优秀也不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不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同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阻力。学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严加要求,以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首先,在毕业设计内容的评价方面,应当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但是也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又这样才能体现出毕业设计的实际意义。其次,在毕业设计考评的方式方面,不仅要重视流程的完整性,而且还要确保流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加强工作的落实,从而真正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 三、总结 毕业设计的完成对学生自身旅游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对其日后工作影响较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将平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论文提出的实际问题,重视毕业设计的作用,努力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最后,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保证高校学术力量的提升,加大对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者简介:王春丽(1982-),女,湖南衡阳人,本科,硕士,讲师,教务干事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教育。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2010-2014五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探索通过学生、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协调解决河北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状况;调研 为了做好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明方向,我们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意见反馈与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教师等分别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分析目前社会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学生的就业意愿,学校促进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意在辅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就业,实现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对接提供借鉴。 一、河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侧重四个方面编制了调查问卷。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毕业生工作情况、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评价、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和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2.调查样本确定 调查对象限定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2010届-2015届五年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本专业负责就业辅导的教师。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设计好的调查表并收回,与教师进行的访谈作好记录。 根据我系学生管理办公室统计,近五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共1040人,设定抽样人数为50%,原则上按每人一份进行统计,应走访人数520人,实际发放问卷520份,收回问卷493份,回收率为94.8%,其中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达到93.4%。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两地,河北省内,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业单位集中在私营、民营、外资企业,专业对口率高,薪资水平多数在3000元以上,1―2年晋升一次比较普遍,感到个人发展前景一般的占多数。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首先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对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特别对于高职高专这种中低层实干人才需求量较大,相对发展空间和机遇较多,这是导致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在北京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承德,距离北京较近,气候、饮食、文化、生活方面和北京也有相似方面,所以对北京没有陌生感,融入速度快。 其次,毕业生在承德学习生活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对承德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承德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对高职高专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所以留在承德的毕业生相对较多。也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增加就业安全度,回到家乡就业,有一定的基础,将“稳定”作为自己就业的重要标准。 再次,去国企、党政机关的毕业生相对较少,说明这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低。毕业生自主创业非常少,说明毕业生的创业观念较弱,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最后,从就业单位地点与工资待遇两项交叉比对,发现留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工资水平还处于低水平。从个人发展前景与晋升空间两项交叉比对,我们发现80%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但是多数毕业生对职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 表2 毕业生教育教学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我系的职业能力培养持肯定态度。我系所授专业课符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开展的各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与活动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系在教学方面仍存在实习与实践课课时不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系应着重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研讨,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表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持肯定态度,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好。通过职业能力优势与单位晋升考虑因素这两项相比对,发现最欠缺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与学习能力恰恰是单位晋升员工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入能够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课程及活动。 二、河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就业信息服务 从调查来看,总体上我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是从整个就业情况来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少,私营、民营、外资企业是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因此,学校应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力度,从学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这种渠道,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通过对学生择业心理、就业技巧和就业方法的指导,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另外,学校就业处应注意收集整理就业信息,积极建立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联系,建立高效运转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毕业生求职及用人单位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这样才能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快速溶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导师制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实训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我系从新生入学开始,除正常班级编制授课外,通过兴趣爱好分类,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精品班,进行特色培养。我系开设的静雅班、茶艺班、导游班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与净雅集团、北大勺园、诚信旅行社等企业的合作,聘请了长期服务于企业的一线员工,要求他们带着所在企业的新一代培训软件为学生上实训实习课,让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习,使学生熟知酒店、旅行社等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业设计。由于整个创业设计过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系为每组学生分配专业导师,从学生选题、设计、完成等几个步骤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在生活中导师们也要配合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岗位教育与职场引导,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优良的职业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论文针对旅游本科毕业设计,从管理组织者,老师和学生这三个主要参与者着手,了解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相应地解决方案。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技能的形成,高水平的知识运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形成良好学术道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提出:“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如何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管理组织者、教师和学生这三个主要参与者着手,提出具体的对策。 二、旅游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几年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教师的访谈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的调查,发现旅游本科专业在毕业设计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 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但教学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但在执行中不规范、不合格。监管力度也不够,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严重;监管制度不严格,许多教师的工作态度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有时为了不影响学生就业,对学生放松要求,流于形式,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使得成绩评定难以反映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一些学生看不到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往往抱着走形式、混毕业的心态对待毕业设计。 (二)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 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近年来毕业设计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工作的一大难题。由于硬件条件不足,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无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涉及到硬件实现时往往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使毕业设计止于理论分析的层面,很难做出高水平的论文。许多指导教师教学或科研任务繁重,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集中,指导教师投入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精力有限。甚至有个别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与学生见面讨论的次数很少,毕业设计指导上往往敷衍了事。关于学生,由于传统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就业压力使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用在参加各种招聘会上,部分学生还要参加考研复习和出国培训,这使得学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三)自身能力不够 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有一些专业负责人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不足,导致毕业论文工作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使得流程设计、执行、控制失当;答辩记录等重要信息缺失;情况汇总,沟通不充分不及时。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对论文题目选取指导不到位,论文的框架也不规范,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指导也不够。这些因素同样影响了毕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在能力方面的不足则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不会查找、运用资料。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可以学习相关知识,熟知本专业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但事实上,能真正有效使用文献资料的学生寥寥无几。二是文字表述的能力差,无法用精美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造成论文逻辑混乱、词不达意、错字连篇。三是写作训练不够,动手能力差。由于专业写作知识指导和训练不够,在毕业论文中几乎都是文字叙述,缺乏必要的实验和实际数据、统计图表和及具体的分析过程。同时也出现借鉴、引用他人观点不作标注,排版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较差等问题。 三、提高旅游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通过对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分析,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以下的策略。 (一)关于学校管理者 1.强化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管理者不仅要自身意识到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也要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可以把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的职称挂钩,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确保教师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工作上。对学生应该使毕业论文与就业和考研复试挂钩。使毕业论文的专业性与企业用人相结合,成为推荐就业的一个方面;在学生考研复试时,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考核因素,算入复试的分数中。 2.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教学投入是扩招后提高毕业设计水平的当务之急,尤其对于工科毕业设计来说,实践环节多,很多毕业设计有硬件方面的要求,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如果仅依靠现有条件,很难满足毕业设计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一方面是要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当前对毕业设计工作投入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同时合理调配和利用已有资源;除了学校担负一定的经费外,还可以争取企业、事业和政府单位的支持。 3.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从题目申报到最后完成答辩、资料归档包含若干环节,每一环节都与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息息相关。要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必须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首先要明确毕业论文的整体要求,建立完善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职责,答辩成绩的评定等环节规范化,统一毕业设计的格式要求。其次,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体系,成立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机构,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的执行进行检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管。最后,设立毕业论管理和指导机构,保证这些制度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 (二)关于教师 1.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指导教师应重视选题。课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使得学生通过综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题目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题目要争取联系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科研、文化和经济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大指导力度,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选题自主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2.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建设。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责任心、学术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毕业论文的质量。这首先就要求指导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真正把精力集中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际问题上来。其次,指导教师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对指导教师在职称上和业绩上提出基本的要求,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同时采取开展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邀请老教师传授经验、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体会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指导教师水平。指导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好准备工作,掌握一定的指导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在文献资料的检索,研究方法的运用,论文格式正确使用上给予培训和指导。从大一开始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意愿等,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较早得将学生带入专业领域,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余时间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创造学术气氛。在论文写作中期,指导教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帮助改正。学生撰写完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达不到毕业设计规定要求的学生,不给予答辩。要坚决杜绝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三)关于学生 1.重视并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学生是论文写作的主体,使学生重视并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前提和根本所在。首先,学生应通过学习和教育,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白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其次,学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最后,学生应认识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完成与答辩是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应去除浮躁,在毕业设计的课题中努力学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融合,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有效的、有价值的准备。 2.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其质量的提高应是建立在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学生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教研室等已有的资源,学会检索文献,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搜寻资料。从大一开始,就要不断加紧训练,通过写一些小论文增强文字的表述能力,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讨论和发表,积累经验和资料,将平时的学术研究,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并积极参加学术讲座,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向,开阔自己的视野。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具备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作为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综合能力。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根据其从事工作存在的跨岗位、跨职业现象,提出了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改革对策。 前言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能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目前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在学界尚未统一认识,本文认为其内涵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跨职业、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前者是作为劳动者从事具体的职业岗位应必备的基础能力,由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复合技能等)通过社会实践转换而来。后者是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创业等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劳动者职业生涯中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也称职业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由于综合职业能力能真正体现学生从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受到高度重视。因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针对毕业学生面临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剧,工作流动性较大,就业从事行业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结合广州市旅游行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对策。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2015年底,通过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1―2015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了解近几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以便进行专业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具备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011年以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为478人。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回收212份,回收率为96.36%。调查问卷共计问题22项,便于本文研究需要,选取了其中6项做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分析 关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为42人,比例为19.81%;专业基本对口的为18人,比例为8.49%;与专业相关但不对口为46人,比例为21.7%;完全与专业不相关的为106人,比例为50%。结果表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毕业后并未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毕业生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行业相关程度分析 关于2010―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具体工作岗位与旅游相关的占问卷调查的32.04%,而从事其他岗位的占问卷调查的68.87%。 (三)毕业生在工作中运用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职业能力的运用是比较熟练的,如沟通与应变技能、旅游产品销售技能、组织协调与管理技能、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但旅游产品设计策划技能、旅游英语听说技能等选项一般的比例达到42.45%、44.34%,显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毕业生在工作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此题为多项主观填空题,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根据在工作岗位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爱岗敬业能力198(93.4%)、社交礼仪167(78.77%)、团队合作能力146(68.87%)、自我学习能力113(53.3%)、岗位技能105(49.53%)、组织管理能力99(46.7%)、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92(43.4%)等。这和在对旅行社管理人员访谈中关于旅行社在招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时最注重沟通能力、技能水平、合作能力、实践经历、敬业精神等因素基本一致。 (五)毕业生对学校的各方面评价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情况,对学校设施普遍满意。但在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联系紧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六)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普遍获得认可,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等。 二、提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旅游行业相关程度等问题的分析,学生已大多数不再从事旅行社行业或者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面对现阶段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结合专业偏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专业改革,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 (一)制以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由行业、企业、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任务、工作过程,对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从业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标准并进行论证,再依据论证结果设计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同时,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制定体现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岗位群与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考证内容与职业资格内容对接。 (二)构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突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所需人才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能力要素组成。(2)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综合能力分析,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并围绕专门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课程设置的专门能力目标、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同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所需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等,并围绕这些素质开设相应的素质课程,融入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素质等基本模块,对应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模块。(3)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时,使职业能力培养和专门能力训练的学时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以上。 (三)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在课程标准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1)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旅游企业岗位群进行岗位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过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匹配,整理成课程的素质点、职业岗位能力点、职业核心能力点,形成学习性任务。(2)根据学习性任务设计成教学项目任务,将相关素质训练项目、专业能力项目和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训练相集成,按工作过程加以排列,形成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内容。 (四)构建适应职业综合能力为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技能,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以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2)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实训(习)体系,突出课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课堂内外动手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形体塑造、应用写作、沟通交际、社交礼仪等能力。(3)注重校外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职业理解、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升。(4)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发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创新实践考核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参照职业资格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突出实践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6)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参照旅游类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内外实训(习)基地的建设。(7)开展系列讲座、科技活动、大赛等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个性能力。(8)通过志愿者行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实践与操作、表达与表现、创新与创业等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优化以教师能力为要求的“双师素质型”队伍结构 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否取得成功,教师是关键环节。在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即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型”教师除了“双证型”,还应主持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和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具有较广的行业视野,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较新的行业理念的教师。因此,要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流动通道策略,优化和提升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结构优化的“双师素质型”队伍。(1)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行业从业水平和科研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去”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增加企业从业经验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2)大量“引进来”行业企业一线具有高技能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担任综合职业能力的校外指导和考核评价等。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建设类论文: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为了迎合就业,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 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经常会有抱怨,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有机械制造,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建立学生双导师制,与企业联合培养,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倡导自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傅隆 生(1984-),男,江西吉安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建设类论文:基于校企合作的网站建设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网站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站建设类课程成为了高职高专计算机类的必修课程。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网站建设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采用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站技术的发展, 网页设计师是信息社会发展和实现媒体内容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关键人才。然而,网站建设类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任务有距离等。本文主要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采用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目前网站服务使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因此建设完整的网站所需要的知识也可分为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两方面。实际的网站建设相关职业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网站职位细分为四种:网站编辑,网页美工,前台开发,后台开发。所设课程、知识体系与职业需求关系如下图所示: 整个课程体系形成链式结构,环环相扣,并具有一定的阶梯,同时课程中又有一定交叉,互相影响,螺旋式上升,注重了职业特性,同时考虑到高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技能型,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了整个专业的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注重课程前后的联系,并关注横向课程,相辅相成。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1、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是指授课教师在创设项目单元教学情境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结合,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入到项目教学当中,该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同时要具有教学内容中必备的理论知识点,当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分解,形成小的项目单元,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方便学生学习。 例如,在《web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中,以电子商务购物网站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将这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分解,并融入相关的理论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有效实施项目教学。 2、教学中突出体现校企合作 网站建设类课程大多是实训类课程,为了让高职的教学更好地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应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共同进行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一起承担课程的实训指导工作,使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工程项目相融合,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例如,在网站编辑这个岗位职责的培养上,为了让学生能有更真实的网站维护经验,我们专业与温州二手车交易网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网站信息处理员这个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兼职教师零距离接触,可以进行良好地互动交流,及时地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增加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了解。 3、因材施教 对于高职类学生来说,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兴趣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可能将学生都培养成行业的“通才”,也不能像产品批量生产一样,将学生都培养成某一岗位的“专才”。我们总会发现,有的学生口才良好,有的学生色彩感觉好,有的学生擅长于编码技术等。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例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擅长让他们选取角色,分成小组实施教学,从而对其所擅长之处加以培养。口才良好,市场嗅觉敏感的学生注重培养需求调研、网站的架构技术;美术功底较强,色彩感觉好的学生注重培养网页美工设计;而对编码技术有追求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后台代码编写以及网站技术的实现。这种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 4、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 在实训课程中,授课教师都会采用项目任务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整个项目的教学过程可以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积极推广“任 驱动”、“情境体验”、“案例解析”、“过程导向”等多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引产入教”的教学特色。 根据网站建设的实际工作任务和流程,采用与实际岗位团队开发一致的项目组分工完成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该情境中能根据已有的经验,从周围的环境中主动获取信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熟悉实际岗位的要求及操作流程。 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中,授课教师采用的项目是学院教务科研处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按以下设计来进行实践教学: (1)明确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展示效果预览图,帮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 (2)制定计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解项目任务,确定工作计划。 (3)收集信息。学生根据计划与任务分工,进行收集资料,准备素材等。 (4)设计制作。学生根据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并做好相关文字记录。 (5)检查评测。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提问、学生答辩、学生互评、教师讲评。 三、总结 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须把握的准则,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应当成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必须强化的主题思想,因此,专业技能的实训显得尤为重要。网站建设过程需要使用多个专业课程知识,是一门综合技能课程,从实训内容、实训组织形式等方面强化本课程群的综合技能实训,能培养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建设类论文:基于实训的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更高的教育思想,理念,工具,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变化。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一个核心指标对学校的高低来衡量。就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中心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教育界的共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课程在人文社科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对文科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正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我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验中心的现状 继“211”,“985”项目,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实验室建设在高等院校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校,学院和大学实验室的规模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可以形容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基地”。我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是我院实验室作为发展的重点项目,它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媒体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实验中心教学改革,能力建设目标,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该中心的任务是,多媒体教学功能,突出创意媒体专业,具有辐射服务能力的跨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按照高标准的现代媒体技术。近年来,实验中心实验室硬件建设,政府的重点支持,学校课程管理,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其他方面更高的要求,对我们面临的能力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一种发展的机会。 2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体系 面对企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的不断改革,探索,努力实现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中心形成的过程中建立的“实验 - 培训 - 实习”,加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中心为基础的学校,传播学,广告及全校本科生和非新闻传播类专业辅修的公开课实验教学的学生,也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内部和外部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在大量的训练的基础上,学院与业界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大量的实践和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全面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2.1加强基础,专业,多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成立时间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有不同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如摄影和摄像,“广告”的原则,应该是必修课程,如电视编导与制作“,”广告策划与创意,新闻编辑研究“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应该被认为是为全校开设了人文学科的课程,如“美学概论”。实验型类实验课程,实验,创新实验和研究实验和课外活动的发展。 2.2注重内部和外部的培训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该实验中心不断提高辅助教学也积极为学生提供培训机会,以及内部和外部条件。拍摄和采访中心积极鼓励大学生学生会,共青团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活动,不仅为学生准备拍摄器材,偶尔这些成员组织的培训,使他们没有在课堂内学习中没有实验室不仅对学生在填写培训技能。 2.3广泛的产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的问题,还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产,学,研,也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支持,从而为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3 实验教学基本理念重新定位 3.1辅助性实验教学向整合性实验教学转变 据媒体不断融合的趋势,所有的媒体技术手段整合成完整的多媒体教学框架。实验室课堂教学不再支持作用,必须是一个技术环境,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思维平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材料的产生,需要密切的联系与今天的媒体现实环境中,高,新媒体技术的全面应用扩展。 3.2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实训为主的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喜欢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熟悉各类媒体的设备和技术特点,在不同的环境中熟练使用媒体的新闻采访,媒体,创意设计和生产。按照等级考试的科学技能培训,一步一步,确定学生的实际能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和有趣的。 3.3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强调学生是实验教学的真正主体。尽可能地反映的开放性实验中心。开放的媒体环境中,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会独立的特殊的设计,生产和研究,通过各种作品或成果的集中体现创新的有效性。的概念,自主创新实验中心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实验项目,实验结果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开阔眼界,与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权力,自觉地为社会服务的实验结果。实施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合教学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与教师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验中心。 结论 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教学的目的接近媒体的发展,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跟踪和使用的实际需要,深化传媒类专业教学改革,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知行合一、强化能力”的实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完美结合,以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和媒体的专业人士的需求。 建设类论文:DOAJ经济学类期刊资源建设情况的现状研究 〔摘要〕通过对doaj收录的经济学类oa期刊资源建设进行调查,包括经济学类期刊的出版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种、oa时间、出版机构、影响因子等不同角度,并对其成就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国内科研机构利用经济学类oa期刊资源有所帮助,从而能促进经济学类oa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doaj;经济学类;oa期刊;资源建设 2.5出版频率 由表6可以看出,196种经济学类oa期刊的出版频率很广,最主要的出版周期为半年刊,占到总期刊数的39.8%,其次为季刊和一年出版3期的,分别占到17.35%和11.73%,一年出版5期及5期以上的合起来只有9种,加上年刊的9种,加起来也才占总期刊数的9.18%,但是出版不固定和不清楚的却有一定的数量,分别为24种和19种,二者共占到总期刊数的21.93%。及时出版应该是oa期刊的一大特点,所以经济学类oa期刊的出版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2.6学术水平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指期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数的比值。jcr是用来评价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指标,包括有: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及即年指标,其中影响因子被认为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反映了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就越大,该刊的学术质量也越高[4]。对2011年jcr的321种经济学类期刊仔细统计,发现196种经济学类oa期刊只有7种被收录,也就是说只有7种有影响因子,见表7。 3讨论 3.1关于经济学类oa期刊资源建设发展差异 本文对doaj经济类oa期刊的数量、国别、语种出版、学术水平等方面做了调查统计及分析,明显看出,参与oa的经济类期刊形成了全球的发展趋势,但是发展严重不平衡,发达国家无论在数量、语种、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均占优势,这与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支持开放存取运动密切相关,如:2007年初欧盟理事会第七框架计划共同决议中的开放获取的强制性命令,英国各大学支持欧盟的开放获取强制性命令[5],而美国在2007年末,国会和总统就敦促美国卫生研究院(nih)(nih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类科研资助机构,早在2005年就一直倡导并采取措施促进开放存取的发展)为nih资助的研究采用的oa强制性规定等等[6]。不过在发展中国家,巴西、智利的经济类oa期刊发展位居前列,甚至大大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这与巴西、智利开展oa运动较早分不开,早在1997年,科技在线图书馆(the 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scielo)就在巴西成立,其中收录的oaj主要来自于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scielo是一种合作性网上电子出版模式,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开放存取期刊运动的典型例子,各个scielo成员国的开放存取期刊数量不等,差别较大,位居前两位的就是巴西和智利,2006年时候,最多的巴西有148种,其次是智利,有56种[7]。 3.2关于经济学类oa期刊的出版语言、出版能力和学术影响力在出版语言方面,英语使用的最多。在当今国际交往中,英语使用广泛,基本上算作世界性的语言,而经济类oa期刊是一种全球共享的期刊,其出版机构不可能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提供专门用本国语言书写的版本,一般只能提供一种或几种语言,所以非英语国家采用英语出版期刊就成为目前国际期刊发展的潮流,也便于其他国家研究人员使用。经济类oa期刊的出版能力和学术影响力都不高,特别相对于自然科学类oa期刊更是显得较低,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促进和发展经济类oa期刊的发展。早在2008年,沈坤就在他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从事经济学的用户选择oa这样的网络出版方式相对比较低,在开放存取建议中呼吁要发展经济类学科oa期刊[8]。所以我们要支持经济类oa期刊,提高社会各界对经济类oa期刊的认可度,扩大经济类oa期刊整理,建立稳定有效的经济类oa期刊的出版机制,从而增强经济类oa期刊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使经济类oa期刊的发展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3.3关于经济类oa期刊在中国的发展 经济类oa期刊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但是作为金砖五国的我国却发展迟缓,整体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doaj上收录的经济类oa期刊只有一种,是中国澳门 学工商管理学院出版的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回溯年代可以到1998年,出版频率从最初的一年1期到目前的一年3期,发展更新还是比较快速的,但是出版语言却只有英语1种,符合国际期刊发展趋势,不过没有再同时提供汉语语言出版,我觉得有点欠缺。我国在2006年10月了科学数据开放存取政策[9],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台关于开放存取的相关政策的规定,所以我国开放存取发展缓慢,而且社会各界关于开放存取的相关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王应宽对中国大陆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调查显示,94.5%的被调查者对开放存取期刊不了解[10]。据blackwell期刊价格指数显示,1990-2000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价格的涨幅高达185.9%[4],订阅期刊价格大幅上涨,如果经济类oa期刊推广,必将节约经济类学术期刊主要定购者—经济类院系资料室和图书馆的开支,特别是经济类外文期刊越来越昂贵,昂贵的订购使用费已成为学术成果有效交流的一大障碍,推广经济类oa期刊的发展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经济类oa期刊作为一种在线免费取阅,发表付费,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它的出现也是对传统经济类学术期刊的挑战。因此,作为一个经济信息情报工作人员,推广传播经济类oa期刊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促进和发展经济类oa资源建设,与世界接轨,让我国经济类学术期刊尽快走向国际化。 4结论 oa运动开展十多年,经济类oa期刊的资源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存在很多不足,经济类oa资源总体数量和质量均不高,这都需要每位经济学类科研工作者对oa态度的转变,支持oa,同时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我国来说,如何提高国内开放存取经济论文的认可度,建立有效评价机制和制定相关政策更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增强:第一,加大对经济类oa资源的搜寻、整理、推广等活动。第二,合理采取经济类oa期刊的经济机制,如广告、出版费、订购费、电子商务等。第三,建立一定的经济类oa期刊的质量控制机制,如稿件提交、出版前期审稿、出版中期格式规范、出版后期的质量评价等。第四,根据我国的国情,尽快制定支持经济类oa期刊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 建设类论文:优化财经类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措施研究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面向社会及市场需求时,不仅存在理工类土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方面的竞争,而且面临着同类型院校即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对这一新专业的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目前在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健康地发展。现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设措施: 一、培养目标方面 从国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方面来分析,由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中,毕业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只占了很小比例,而绝大多数来自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目前人才市场非常缺乏既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这使得我国当前建筑市场普遍存在工程质量不高,投资失控严重,建设工期拖延,信息管理滞后等问题。另外在国际国内很多建设项目中,我国建筑企业所不足的并不是建筑施工技术和机械设备,而往往是合同意识、现场管理、人员素质、经营机制等工程管理水平。而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管理人才,而非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知识。对于培养管理类人才,财经类院校比土木类院校应该更具优势,关键是要构建合理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当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专业的建设应以此为导向,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否则,所培养的人才就会与工程管理行业脱节,不为企业所欢迎。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关心市场、关心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联系,根据企业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要强化技能培养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满足企业现实的人才要求,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工程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一定的建设法规知识。那么,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针对市场就业需求,根据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财经院校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涉及土木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建设法规4个方面的知识。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模块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4大子模块支撑:基本知识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业务模块、选修提高模块。具体是:模块一—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政治修养、计算机应用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英语应用知识、身体素质等。模块二—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模块三—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建筑经济知识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等。模块四—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等多方面知识。 1.基本知识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含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见表1)。 2.专业基础模块: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本知识、建设法规等基本知识(见表1)。 3.专业业务模块:包括建筑技术知识、项目管理知识、建筑经济知识等内容(见表1)。 4.拓展模块:包括理论选修和实训课程。理论选修课涵盖土建、管理、财务、经济、法律、信息、艺术等多方面课程,实训课程如表2所示: 三、突出专业特色 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原有类似专业转化而来,主要有原建筑管理、建筑经济、投资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二是新成立的专业,直接按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设置。前一种情况设立的专业基本体现各校原有专业特色,具有明显的专业倾向。后一种则专业综合性更强一些,这一点从各校的教学方案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我校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大多数毕业生可能的就业去向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特色首先要突出扎实的技术功底,以适应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需要。其次,知识面要宽,既能适应国内工程建设领域的工作,又能在房地产行业、涉外建设项目中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综合控制与管理的能力,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经济法与建设法规、工程合同管理等课程。同时,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选择学习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提高工作适应能力,扩大就业面。 四、实践性教学建设与改革建议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实际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工业发达国家高等工程管理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近年来,国内涉及工程管理领域的公司增加迅速,新的知识需求也随之增长,如项目管理公司、项目投资公司等的出现。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也已扩展到全寿命周期的范围,包括了工程项目运营阶段和残值回收阶段。这些不同性质的公司管理以及扩展的项目管理范围都需要有新的知识和实践去支撑这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思路有所更新与发展,更应面向工程实际,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更适应工程市场的变化。而这恰恰是我国工程管理实践教育所欠缺的。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管理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交往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建立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实地检查、定期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抽查考试等形式。二是设置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对实践性教学进行管理和规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实践性教学,验收实习的成果。 (二)对于每一门实践课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确保实践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 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考核方法应量化、可行。考核方法按不同实验的性质而定,不宜强求统一,但必须侧重于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检测和评价。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课堂实践、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指导大纲,有计划、有目标要求,并进行单独考核。 五、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要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拓宽专业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师资力量是关键。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而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高校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土地资源、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教师队伍转过来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原来从其它专业或非教学队伍转来的教师,需要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进修,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支持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工程管理专业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性,专业教师应安排时间深入实际,了解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工程管理专业应拥有一支具有专业综合优势、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突出专业特点,优化学历和年龄结构 应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年富力强的知名学者、教授,重点引进学历高、应用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师职业的人才,特别是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或者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学术骨干。在学科梯队建设上要逐步形成老、中、青相衔接的年龄层次结构和职称结构。要重视专业教师的学源结构优化,引进教师时务必要强调交叉的专业背景,避免学术上和专业上的近亲繁殖。 建设类论文: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找准定位 突出特色 作者:夏文汇 张陆 徐刚 罗永刚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评估 专业特色 学科特色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 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 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 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2.3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专业建设的思路与特色是:充分利用工经管相结合的内部优势,紧紧抓住外部发展机遇,着力完善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这两个专业的同时,加大力度把旅游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这两个刚批准授予学士学位的新专业建设好,使我系各专业在保持专业个性(即工商管理专业突出公司运营管理、企业网络经营管理和商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突出营销策划与管理、电子商务和广告策划与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突出酒店和旅行社经营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突出房地产经营与物业管理)的同时,立足企业,瞄准市场,结合社会,拓宽口径,增强适应性。从而把我系各专业逐步发展成为重庆及西部大开发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充分体现我系的专业特色。以上简称:“以管为主,工经管相结合,做到4个突出”。 建设类论文:林业生态建设中文书档案管理的种类和途径 摘要林业建设是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体,加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这一统一体的发展。分析文书档案管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介绍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种类,提出加强其文书档案管理的基本途径,以为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文书档案管理;意义;种类;途径 1文书档案管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加强文书档案管理,有利于国家法规和方针政策在林业部门和基层林场的贯彻执行,增强国家法规和政策的权威性;有利于上级党政机关对林场工作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避免基层林场盲目蛮干;有利于林业机关单位及林场同其他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不至于在林业工作及其他工作中顾此失彼;有利于林区干部职工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与时俱进,促进林区安全和谐;有利于真实记录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情况,为各项林业工作和活动保存依据和凭证。 2林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种类 2.1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 国有林场承担着国家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任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林场的建设和发展。森林资源档案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它记录了整个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全过程,把准确数据反映到簿、表、卡、册、图上[1]。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森林资源档案在林地权属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保证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的科学性。 2.2林权改革档案管理工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各地全面推进,为确保改革成果,提高改革质量,国家林业局、国家档案局近日出台《关于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意见》,就林改档案管理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意见指出,档案管理是林改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权改革档案是林改工作的客观反映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是巩固改革成果、维护林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及稳定完善农村林地承包关系的重要保证[2]。意见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认真抓好本机关、本单位的林改档案管理,建立档案工作领导负责制和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制,并指导所属单位做好林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方面工作,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特别做好林权登记发证档案管理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林改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意见提出,林改档案管理要与改革工作同步进行、协调开展,促进改革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同步进展,确保林改全过程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与系统。各级林业和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林改档案工作的检查指导,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林改成果检查验收项目中,确保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意见还就林改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分类方法、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利用服务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 2.3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群众参与度高、费用巨大的生态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要牢固树立“无档则乱”的档案管理意识,把规范建档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切实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依据。完善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个乡确定专职档案管理员1名,负责退耕还林资料的收集、按照工程实施流程,编制退耕还林档案全宗示意图,并按工程建设环节将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施工作业、检查验收、政策兑现、工程管理流程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3个不同期限,为退耕还林档案整理提供具体的依据。县级与乡镇分别建立专门的退耕还林档案室,配备微机,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向管理,做到文字、电子和实际工程操作相对应,规范图、表、卡、证、合同5类资料管理,既保持原始资料的完整,又为档案查阅提供便利,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2.4林业生物灾害档案管理工作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地组织协调可利用一切资源、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就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而言,具体内容包括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灾害发生前的各种计划、物资资金准备等备灾措施,灾害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以及避免和减少灾害发生的促进森林健康的措施。 档案管理要做到规范,按时归档,应从以下4个方面认真开展工作:一要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反映,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神圣的事业,任何社会形态、任何单位、个人都离不开档案,一定要增强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档案工作搞好。二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档案工作就是服务,“规范、完整、优质、便捷”是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3],要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重视档案的上等升级,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按照县政府、县档案局的要求,对档案工作人员采取不同方式,加强业务培训,使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四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抓档案工作,帮助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稳定档案工作队伍,为档案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2.5林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保密工作 林业档案保密工作包括林业档案管理过程和林业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林业开放档案也必须做好必要的保密工作。在日常的档案借阅过程中要做到[4]:在经过主管领导的同意后,对所借阅的档案进行认真细致的登记造册,注明借阅的时间、档案的具体信息、借阅人以及归还时间;未经主管领导同意不能擅自调阅相关档案,尤其是财务档案的管理,必须经过主管领导、财务人员及档案管理员的共同在场才能调阅,其他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档案室,不得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不得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不得涂改、伪造档案,不得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不得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不得携运或者复制档案出境。如果违反以上规定之一的,若情节构成犯罪的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4]。 3加强文书档案管理的基本途径 文书是正在发挥作用的信息载体,档案是历史文献资料。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档案管理制度和操作行为,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时代要求,使各单位的档案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推动林业系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应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3.1提高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由于文书工作直接与文件打交道,在有效范围内必须遵守和执行,因此,党政领导要加强对林场文书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建立健全保密制度,促使文档管理人员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文书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和时效性[4],热爱档案管理事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事业负责。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实地参观等形式,学习《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档案管理规则有比较系统地掌握,坚持岗位实践,熟悉业务技能,适应新时期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需要。 3.2运用比较先进的手段及时处理文件,分类归档 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档案管理,其高效快捷、灵活检索的特点为立卷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化、自动化、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5],对归档文件整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档管理人员必须依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结合林业部门的工作特点,熟悉并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一事一卷,分类归档以备查考,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3.3要提高文档资料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利用率 对于档案资料,在管严管好的原则下,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档案保密与利用的关系,不怕细琐麻烦,要嘴勤、眼勤、手勤,既使利用者及时查考,又能妥善保管档案,使成为历史的档案成为活的资料,准确完整地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服务。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文书信息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时效作用,又可以发挥林业文书档案资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凭证作用,为国家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 建设类论文:试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类学生组织 应用 论文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立建设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 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建设类论文:论西部民族地区理工类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发展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四个方面。其中,学科梯队建设主要是指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实力雄厚的学科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主要指具有鼓舞人心的创新氛围和具有设施先进的学科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主要指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和产出高质量创新性研究成果建设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中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围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西部高校发展的要求。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条件,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家和西部民族地区自身发展必然要求。旅游学科建设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提供技术支撑而受到重视。在全面推进广西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剖析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寻找差距,对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学科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立足学科平台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 高校的学科建设一般是以学科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等为核心内容,其中学科平台建设是学科带头人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依托。旅游管理作为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科或专业,在国外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前,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始于1985年,是国内较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始终把旅游管理平台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加以推动,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及学校对平台建设优先发展政策和扶持政策,并基于旅游管理学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进行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广西建设旅游强区、桂林国际旅游品牌的影响以及旅游管理学科在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相关平台申报与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经过学校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与学院的长期建设,旅游管理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重点学科、广西特色专业和优质专业、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中心、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广西旅游管理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试点等平台,旅游市场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学、生态旅游学、饭店管理4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平台建设为学科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能量,进一步夯实了学科发展的基础,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使旅游管理学科建设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围绕核心专业延伸和学位点建设,拓展学科发展空间 学科是人类根据认识的逻辑对认知成果进行划分的结果,专业是高等教育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置的学业门类。一个学科可以对应不同专业,一个专业可以跨越不同学科。学科与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协作与竞争关系,竞争主要体现在学科与专业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有所区别;协作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桂林理工大学自1985年进行旅游管理专业首届招生以来,始终把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给予支持,在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学科的途径。由于在较长时间内只有一个专业独自发展,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和建设水平受到了限制。为了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一方面,学院进行了与旅游管理相关新专业申报及建设努力,先后申报获得了酒店管理、景观设计(原景观学)3个本科专业。酒店是旅游业最重要的中间联结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专门型人才,是对旅游管理综合人才培养的深化;景观设计专业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要,侧重与对旅游景观设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形成了以民族旅游为核心,旅游景观设计和生态旅游为拓展方向的学科体系,使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核心专业拓展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加强了学科与专业的融合与交流。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发展定位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最终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桂林理工大学在核心专业拓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位点建设进行旅游管理学科建设。2000年申报获得了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申报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排名中处在较前的位置处。2009年桂林理工大学在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将旅游管理学科列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进行建设。目前,根据国家对学位点建设的要求与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意见,旅游管理由原来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调整为服务业管理的二级学科,进一步强化了旅游作为服务业龙头地位的学科支持。今后旅游管理学位点建设的重点是瞄准服务业管理一级学科,积极拓展具有西部特色,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民族学和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形成以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为核心,相关性强的其他学位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学位点建设群。民族学重点以民族旅游经济和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为重要方向,立足培养民族地区具有经济学基础从事旅游及其他产业的高端人才;风景园林突出旅游景观设计特色,培养具有景观设计基础从事旅游景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端人才。旅游管理学科点建设群形成及旅游管理博士学位点建设将会更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三、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突出特色是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学科要实现特色发展,必须确立主攻研究方向,突出重点,既能促进本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又能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桂林理工大学处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广西桂林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管、文、经、法、农7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其中理工科学科发展始终处在前列。同时,广西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充分基于理工科的优势,紧紧依托地方民族特色鲜明的区位优势,特别是民族旅游发展的社会需求优势和学校理工科专业重技术、强逻辑的技术优势,以及多学科集中与交融发展的特点,在民族旅游研究、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景观设计、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旅游管理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核心课程旅游市场学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教学团队,旅游市场学、旅游规划学、生态旅游学、饭店管理4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旅游管理学科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得了先机,学科方向确立与特色鲜明使学科优势更加集中,显著度更高,成为了桂林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展示特色的重要方面。桂林理工大学2009年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将旅游管理学科列为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进行建设。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科发展实力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保持学科发展活力的主要途径。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桂林理工大学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支持下,旅游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学历、职称、学缘和年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通过引进、培训(在岗培训和专业培训),现有专业教师4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59.5%,其中教授占1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9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21.4%(不包括在读博士5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5%以上。专业教师中有8人具有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和导游证,3人获得星级饭店评定员资格,3人为广西区景区评定委员会委员。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一是重视与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每年均选派优秀教师到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研修。二是为提高团队成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视国际交流,除鼓励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交流外,通过平台介绍和项目推动,引进国外优秀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每年都要聘请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教师1名加入团队。目前,学术团队中有5人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双语教师8人。三是广泛邀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开拓团队成员的视野。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引进、培养,形成了由学科带头人和博士为骨干的旅游管理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大多教师都曾到过相关旅游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具有旅游行业从业经历,对旅游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有较好把握。 五、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不仅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而且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旅游管理尽管是工商管理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它所面向的是一个大产业,几乎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广西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区,旅游业不仅是广西的特色产业,也是广西的优势产业。2011年旅游收入达到1278万元,成为了广西第六大干亿元产业,旅游产业地位提升对旅游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广西建设旅游强区需要,必须加大旅游研究力度,阐述旅游发展规律,解决或回答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同时,桂林理工大学始终把科研团队建设、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及高水平科研成果取得作为评价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进一步促进了科研发展。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办学时间长、学科基础扎实、多学科交融等特点和优势。多年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把进行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制定政策鼓励老师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组建科研团队,鼓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全力支持科研项目完成。在学院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对科研项目申报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并将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指标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中。围绕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先后成立了5个研究院所和研究中心。依托建立的各类平台和成立的研究院所、中心,旅游学院41名老师自2005年先后获得了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其中获得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是自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来广西获得的2项);先后获得了自治区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基金等省部级课题29项;承担了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的各类课题60多项,近3年每年到位的科研经费均在400万元以上。科学研究为解决旅游管理学科领域的相关科学问题、回答政府关心的相关社会问题、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及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提供了研究成果支持,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通过科学研究又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的教学人才,促进了旅游管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的人才基础。 六、结语 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历史原因,学科建设远滞后于中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旅游管理虽然是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但它所面向的是一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而且加快旅游业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基于资源特色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紧紧围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实需求,依托民族特色和理工科优势凝练学科方向、立足学科平台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学科发展实力、围绕核心专业拓展和学位点建设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加强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管理学科发展成为了广西区高校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成为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以民族旅游为特色,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酒店管理、景观设计、少数民族经济等专业为重要支撑的学科体系。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旅游科学研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和运行机制。在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排名中处在前10的位置,成为了桂林理工大学申报博士建设单位时的重要支撑学科。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建设还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在探索中加快发展,相信在西部民族地区特色浓郁的土地上,在广西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旅游管理学科将会发展得更好。 建设类论文:试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类学生组织 应用 论文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立建设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 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建设类论文:工程建设中两类合同的法律思考 工程建设中最为主要的合同类型当属建设工程合同。与此同时,由于工程的深广性、复杂性,工程实务中除最主要的建设工程合同外,也会涉及许多种类的合同。比如材料采购的买卖合同、设备租赁的租赁合同、垫资施工的借款合同、造价咨询的委托合同、承(分)包人与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等等。不同的合同类型(性质)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则。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有必要分清各种不同合同类型以明确其法律性质、正确适用法律规则。本文拟根据法律的一般规定和工程实务的一般惯例,针对工程建设中的委托监理合同和装修(装饰)合同的法律性质谈点个人认识。 一、建设工程合同的概念及种类 《合同法》第269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这是立法上对建设工程合同的定义。此定义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建设工程合同的内容是进行工程建设;第二,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是发、承包人(含广义上的承包人);第三,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关系性质是一种工程上的承、发包关系。根据同法该条第2款的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这是立法对建设工程合同的三分法。根据同法第287条的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又属于特殊的承揽合同,法律对建设工程合同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承揽合同的相关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司法实务中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由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的出台,除以上《合同法》的立法分类外,最高法院把委托监理合同和装修合同也划入了建设工程合同类别。 二、委托监理合同、装修(装饰)合同的法律性质 根据现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案由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委托监理合同、装修合同属于“建设工程合同”。但本人认为,委托监理合同的性质不属于建设工程合同,而属于委托合同;装修(装饰)合同的性质根据不同情况应属建设工程合同或承揽合同。 1、委托监理合同的法律性质 根据《建筑法》、《合同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关于工程监理的规定可以看出,工程监理是一种工程监督行为,而不是一种工程建设行为,不属于《建筑法》所指称的“建筑活动”。工程监理是监理单位根据委托人的委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合同的约定,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的一种合同行为。监理单位的权利来自委托人的授权,此授权行为并不是法律上的承、发包行为,而应属于法律上的委托行为;监理合同的内容是进行“工程监督”,而不是“工程建设”。实务中,委托人与监理单位建立委托监理关系一般都要签定书面合同,采用的合同文本大多为被视为行业惯例的《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gf—2000—0202)。从该合同名称和内容来看,建设工程的委托监理也属于委托关系。同时,根据《合同法》第276条的规定,发包人与监理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应当依照合同法关于委托合同以及有关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见,我国现行《合同法》也是把委托监理合同看作委托合同。 《合同法》第396条规定:“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委托监理关系中,发包人是委托人,监理人是受托人,双方约定的内容是由监理人处理发包人关于工程监督的事务。根据《建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工程的建设分别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发包人与监理人只能就工程的监督问题进行约定,监理人的权利义务只涉及“工程监督”不涉及“工程建设”。 综上,委托监理合同的法律性质应该为委托合同,在合同纠纷具体涉诉时,案由应当定为委托合同,而不应该是建设工程合同。 2、装修(装饰)合同的法律性质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建设工程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由此可见,装修行为属于建设行为,装修活动属于“建筑活动”,装修合同属于建设工程合同。但实务界对于装修工程的理解则各不相同。实务中,装修这个词一般连着装饰构成装饰装修这个词语组合。装修和装饰有没有区别,什么是装修,什么是装饰,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本人认为应区分装修和装饰的区别从而划分装修合同和装饰合同的不同法律性质,前者为建设工程合同,后者为承揽合同。 根据工程惯例的一般理解,装修主要是对工程整体的修饰、美化,它可以被看作是全部工程的一个分项,装修工程的规模一般比较大,有时会涉及工程主体结构的拆、改、变动等,需要具有相应资质的装修企业进行建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装修合同,应定为建设工程合同。装饰主要是对工程局部的修饰、美化,其规模一般比较小,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对主体结构有所变动。比如实务中购房小业主与装修公司或个人签定的房屋装饰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宜把这种小规模的装饰行为视为建设行为、“建筑活动”,从而把合同性质定为建设工程合同;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这种小规模的装饰行为视为定作行为、承揽活动,将合同性质定为承揽合同,避免实务中的资质、效力之争。 当然,由于目前对于装修和装饰的问题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且各方理解不一,以上关于装修(装饰)合同的法律性质,仅代表个人观点。至于案件涉诉后的具体法律认定和适用,有赖于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的精神进行判别,在法律没有明确作出规定前,属于司法裁量的范畴。 建设类论文:浅谈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类型及处理原则 论文摘要 在我国,由于建筑管理市场的混乱,签订了大量的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在司法实践中,对无效合同的认定及处理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为了解决这些争议,可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合同的实际,对无效合同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得出其处理原则。 论文关键词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类型 处理原则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发包方和承包方为完成特定的建筑安装工程任务,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无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指虽经发包人和承包人双方当事人协商订立,但因不具备合同生效的条件,不能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合同。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利润高,投资回报快,而建筑市场的管理则比较混乱。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及履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承包人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签订合同,以及违法分包、非法转包等等违法行为,形成了大量的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为无效建设工程合同的认定及处理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法律依据,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特殊性,对于合同无效的认定与处理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为了能给现有争议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有必要对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类型及其处理原则进行探讨。 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生效的条件 无效合同本质上是合同已成立,但因欠缺合同生效的法定条件而不产生法律的约束力,因此,判断无效的建设工程合同,首先要对建设工程合同生效的条件进行探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一般合同生效的条件包括签订合同的当事人应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签订合同的内容及形式不违反法律、法规或社会公共利益。基于建设工程合同的特殊性,它的生效除要符合上述的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当事人具有与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相适应的缔约能力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发包人,可以是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进行住宅建造的公民个人,但作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主体的承包人一方,一般都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建筑施工企业。除了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外,他们还必须具有与签订建设工程合同相适应的缔约能力,即这些建筑施工企业还必须取得建设工程相应的资质,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订立合同。 (二)不违反建设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 一项工程从计划建设到建成投产使用,要经过许多阶段和环节,有其客观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与基本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对此客观规律性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建设法规规定了工程项目建设基本程序,要求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必须遵守。比如,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签订前还必须经过报建,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通过招标投标程序才能签订建设工程合同等。 二、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解释》,并结合建设工程合同生效的条件,可将无效建设工程合同分为以下类型: (一)承包主体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合同主体的特殊性。工程建设技术含量高,社会影响很大,所以法律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主体的资格有严格地限制。根据我国《建筑法》第13条的相关规定,只有经注册登记,领有营业执照,并向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建筑施工企业,才具有订立合同的民事权利能力及民事行为能力。除此之外的任何个人及单位都不得承包工程,也不具有签约的主体资格。由此可见,没有通过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人或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或者虽领取了营业执照但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建筑施工企业订立的合同,都因主体不合格而属于无效合同。另外,建设 工程施工企业资质有等级之分,不同资质等级承揽业务的范围不同,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自己资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由此可见,超越资质等级与他人订立的建设工程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二)冒用有资质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与他人订立的合同 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冒用有资质企业的名义与他人签订的合同有以下几种情形:(1)没有资质或者低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或者符合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与他人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2)没有资质或者低资质的实际施工人挂靠在有资质或者符合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下与他人订立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无论是借用还是挂靠,其签订合同的过程无非存在着两种情形:一是具体施工人以欺骗的手段与发包人订立的合同,这种合同由于一方存在着欺骗行为而导致合同无效。二是对于一些国家投资或国家控股的项目,发包人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利用手中的权力,想把工程发包给与自己有利益关系单位或个人,若此单位或个人不具备相应的资质要求,发包人便相互串通,通过借用资质或挂靠的方式订立的合同。从形式上看,签订合同的承包主体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履行合同的实际施工人却不具备法律规定相应资质条件,因此,这种合同属于双方恶意串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因此也属于无效合同。 (三)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而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招标投标法》第3条规定了建设工程强制招标的范围,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及防治在工程分包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将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通过直接发包与他人签订的合同,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属于无效合同。招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若在建设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与个别投标人恶意串通、内定中标人、设置障碍排斥他人、收取投标人贿赂等,以及投标人之间串通作弊、假借资质参与竞争等行为,因违背招投标原则而致使中标无效的,招标人与无效中标人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四)违法分包或者非法转包订立的合同 所谓违法分包是指总承包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将建设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者将建设工程主体结构分包出去,或者未经建设单位同意分包工程,或者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行分包的行为。非法转包是指承包人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转给他人或者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给其他单位承包的行为。我国《合同法》及《建筑法》都明令禁止禁止违法分包、禁止转包。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所订立的建设施工合同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属于无效合同。 (五)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发包人有受贿行为或者承包人有行贿行为的合同 工程项目以招投标的方式发包,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有受贿行为或者投标人有行贿行为影响不公平竞争的,属于违法招标的范畴,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当然无效。《解释》第一条第三款的规定包含了招投标活动中存在腐败行为导致的中标无效,签订的合同属无效合同。而涉及国家安全或者国家秘密等直接发包的工程,若在订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过程中,发包人有受贿行为或承包人有行贿行为的,《解释》并为涵盖,此行为同样违反了我国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所订立的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三、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处理原则 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订立,严重扰乱了我国的工程建设市场,尤其是大量的建设工程合同履行完毕之后被确定无效,不仅会给合同双方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也导致了大量质量不合格建筑的产生,因此,要对无效的建设工程合同产生的法律后果加以重视,确立处理的原则,及时进行处理。 (一)合同不再履行原则 无效合同自始对当时人双方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已经订立,但尚未履行,被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无效的,双方当事人均不得再履行合同;或者合同已经履行但尚未履行完毕被确认无效的,终止履行合同,尚未履行部分不再履行。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而言,确立此原则,是对当事人违法行为的及时纠正,以免因合同的继续履行导致更严重的法律后果。因此,在建设实践中,应加强对合同的监管,及时发现不具备生效条件的合同,并及时确认其无效。 (二)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原则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过错而导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对于无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而言,若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因一方的过错导致合同无效的,过错方应赔偿因合同无效而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若双方都有过错的,依过错大小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无论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尚未履行的,还是尚未履行完毕的,或者已经履行完毕的,一旦合同被确认为无效,过错方都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要方式是赔偿对方的实际损失,而不包括尚未实现的利益。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缔约过失责任应由无过错方举证。 (三)工程质量至上,折价补偿原则 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部分履行或者已全部履行完毕的,对于履行合同的法律后果,《解释》第2条、第3条的相关规定,确立了工程质量至上,折价补偿的原则。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1)已完成的部分工程或已竣工的工程,经验收质量合格,或者经修复后验收合格的,发包方应参照合同约定补偿承包方相应的工程价款。(2)若已经完成的部分工程经验收不合格,又无法修复的,承包方负责拆除,并返还发包方支付的工程价款。(3)已竣工的工程经验收不合格,经修复后仍不合格的,发包方不予支付工程价款,建设工程作为违法建筑应由相关部门强制拆除。当然,在无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由于发包方过错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的,也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并重的原则 无效的建设工程合同都是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的合同,因此也可统称为违法合同。因此,工程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被确认无效后,过错方在承担以上民事责任的同时,还要追究违法者相应的行政责任。这里所说的违法者不仅包括签订无效建设工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还包括在合同签订过程违反《建筑法》、《招标投标》等法律规定的其他主体,比如以出借或其它方式允许合同当事人使用其名义签订合同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活动中与投标人串通的投标机构等。承担行政责任的主要形式包括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罚款,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等。另外,对于在工程发包承包中的索贿、受贿、行贿者,其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建设类论文: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摘 要: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教师的责任。为实现科研对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支撑与促进,从基层学术组织视角提出以科研成果进教材、入课堂;科研成果促教改;科研骨干上讲台等为切入点带动会计本科教学团队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会计科研 会计教学团队 教学水平 地方财经类高校由于其区域性、地方性特征,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师资的建设是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师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在某方面形成特色。因此,创建和打造卓越的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优秀的教学队伍,成为地方高校应对大众化背景下教学使命危机的重要举措。 一、科研对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会计科研是提高会计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高校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是有研究的教学。有了科研不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但没有科研必定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没有科研依托的教学,可以把课讲得很漂亮、很花哨,但却因不了解会计学科的学术前沿而缺少内涵。这样的教师只能是“教书匠”,而不能成为“教育家”。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会计制度、准则及处理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教师通过科研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不但可以摆脱单纯进行基础教学的拘泥,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 始终站在会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推动会计专业的发展;而且通过不断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本专业内运用一些基本科学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教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会计科研是形成会计教学团队合力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情境单兵作战,依照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自行完成教学任务,同事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气息与氛围。这种孤立的、相对封闭的、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工作方式使地方性财经类院校的会计教育在缺乏领域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学者的情况下,更难以产生重大标志性教学成果。随着会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需求多样化和教学平台日益增多,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科研纽带组成的会计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在协作的氛围中相互沟通,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互动中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和凝聚力,成为综合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问题的高起点的教学组织,而且以教学的学术性作为团队融合的切入点、将研究性教学引入会计课堂教学可以提高会计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并保障教学的发展。而在课程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改革反馈信息则可以进一步促进会计科研和学科的探索。 (三)会计科研是促进会计教学团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学术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也是高校教师的生命。因此,教学团队存在的价值是教学,但发展的源泉却在于研究。一个有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在教学团队中,由于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成员之间不仅可以在及时交流会计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前沿的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而且在让科学研究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的同时,又会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各种问题,这会产生更高水平的理论成果,进而在本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依托学科优势平台和科研实力,积极实施科研教学互动,扶持教师的成长,促进学科发展,是会计学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二、基于基层学术组织视角加强地方财经类高校会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 (一)科研成果进教材、入课堂——推进团队教师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并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 地方财经类高校的教师所从事科研课题多来自地方经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会计研究工作也不例外。为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除了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外,在科研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把成果入课堂是一种涉及面更广的实现科研资源的开发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融合的有效途径。团队教师可以将横向课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实践案例等引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甚至可以汇总整理为自编案例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使科研成果作为知识形态,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传播和证实,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为进一步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余,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在职高级会计师就一些热点问题和新出台会计政策作会计专题报告和讲座,如在会计准则发生重大变化,而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时,通过校内外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可弥补这一缺陷。此外,打造“硕导论坛”、“创新群体论坛”、“博士论坛”等系列会计论坛;在学生中定期开展“学生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通过课堂内外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培育,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科研成果促教改——集中团队优势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环节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社会对会计教育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的发展。随着会计工作的客观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会计教育也将与之相适应。因此对会计教育而言,教改也是一个永恒的、常讲常新的话题。作为教师,要真正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做出一些成绩,除了要有改革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改革的头脑和能力,要有正确的思路、要有可行的方案。而教师科学研究为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在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探索在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即以会计实务研究成果作为一个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实施该完整的项目工作完成整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财务会计实验中引入模块组合法,将财务会计实验内容按企业一般工作岗位分工分解成不同模块,以模块为实验单位来组织实验过程等等。在此基础上团队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理论研究,打破传统的规则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此外,团队成员可集中智慧,将多年关注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心得,进行整理和提炼,集中优势力量开展会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科研攻关,并进一步把会计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和会计职业水平。 (三)科研骨干上讲台——培育团队成员,并引领学生成长 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其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作为实务性很强的会计教育,通过科研骨上讲台,在教学中将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研究成果以案例教学、演示教学等形式展示,使学生在了解自己身边企业情况的同时,直接从实践中掌握会计的精髓,必定会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科研骨干上讲台,把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拓展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如采取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自学、共同探讨与学生总结、学生提问与教师解惑,学生限时发言与大家评论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相长”中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动心、动手和动嘴,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在关注现实问题的同时,不仅学到一些具体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将这些理论及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刺激科研灵感与科研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讲台泛指课堂内外的一切教育途径。因此科研骨干上讲台,还可采取在各年级中结合班主任制度,推行科研年级导师制。具体由高职称、高学历、出国留学人员等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优秀教师组成科研导师队伍,采取定期的年级导师讲座、不定期的主题班会、师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从人生规划、个性塑造、科研素质、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并对有科研潜能及科研兴趣的学生给予个性化指点和帮助,引领学生成长。 建设类论文: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类院校的会计专业(如会计电算化专业)想要培养出既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又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的合格会计人才,论文联盟//就必须要弄清定位,结合高职类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针对性地建设起符合大专层次和特点的课程体系。 如今,全球越来越体现出“经济地球村”的趋势,信息化、一体化的时代特征越发明显。作为高职类院校的会计专业(例如有一定特色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该如何立足学生层次特点,培养出既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又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合格会计人才呢?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精准地弄清楚定位,结合高职类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针对性地建设起符合大专层次和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课程建设简介 1.课程建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有计划、系统性地组织教学,继而形成教学计划,再进行核心课程的合理设置。这中间提到的课程,主要指核心精品课程的选择及其完整而科学的整体教学课程体系。它不仅需要传播知识,还应孕育出知识学习、生产以及实践和创新,并且贯穿到学生发展的将来。 2.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构成专业教育的基石,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重要方案,它们的质量高低、选择是否科学,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质量。课程建设紧密关系到能否优化课程结构,能否提高课堂教授质量,假如建设科学合理,那么对为企业培养出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门实用性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高职类院校,就应该更加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的课程建设,认真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选择,同时也关注学校教育的硬件设施、打造学校特有的学习环境和锻炼动手氛围。就高职类院校的教学来说,专业的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专业教学建设的主要核心和精髓。 3.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有:课程选择、教材编制、课程实施、课后评价总结等。在实施中,则主要涉及教学思路整理、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整合、教学内容改革和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软硬件添置与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理论研究、产、学、研整合等多部分内容。 二、找准高职类会计专业的定位,认清专科层次的教学目标 1.高职类会计专业的定位。高职类院校的专业定位不同于定位于高精尖会计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应着眼于实际动手能力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已经在高职类院校中得到广泛认可。 依此来认定高职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更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大环境,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有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要求,并希望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多样化需求的会计人员。 2.高职类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目前 ,社会上专科学校的会计教育主要目标为:培养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化社会的企业人才,德能勤绩多方面发展,具有熟练完成会计岗位的管理工作和实际动手能力。 这一目标,实际上和普通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目标有类似之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尴尬的局面─本科和专科的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部分重合,无法拉开高、中、低级不同档次会计人才的差距,彼此的特色也不显得突出,学生们走上社会面对企业时,很容易发现无法找到适合自身的的岗位,更无法充分体现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特长。长此以来,高职类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对就业、职场发展时,不可避免地会处于相对劣势。 本人认为,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高校会计教育目标应区别在如下几方面: (1)教育对象特点不同。普通大专和高职类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也比本科学生有所欠缺,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考虑这种明显差异。就高职类毕业生来说,学习目的很明确,就是立刻可以进入会计岗位独当一面的用人单位,实用性强的特征尤为明显。 (2)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需要。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多年,会计学科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技能,它的具体方法、会计报告信息的提供要求都已经和国际化接轨。所以,高等会计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从业者应该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知识体系。 (3)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就业现状。近阶段的一份调查数据指出:企业对专业会计人才的要求体 转贴于论文联盟 // 现为,百分之九十的用工单位喜欢有实际做账能力的求职者,百分之四十的企业愿优先招聘有相关会计经验的人员,而创造力的要求在各种要求中名列第三。 同时,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93年,将他们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改定位为:会计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在将来成为专业人员,具备相应的行业素质,而不是刻板地培训学生,让他们变成一个机械的专业人员,这其中强调的能力具体指三种:知识、技能、专业综合素养。因此,我国企业对会计从论文联盟//业人员的要求,大致类似于美国九十年代的定位。 在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培养中,主要应包括三种基本素质:一是基本账务处理能力,主要指毕业生在手工和计算机两方面,熟练掌握汇集、报告会计信息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笔头表达能力,以及行业沟通能力。二是基本知识不断地学习,另外还有获取会计更新知识的能力,这里特指初、中级会计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三是职业素质和从业道德品质,以及进取精神。 综合考虑上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高职类专科会计学生的特征应该是这样: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更新会计知识的能力,具有敬业精神。 三、 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高职类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造成了目标过高、课程设计不切合实际的现状,这一点不容回避。高职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在理论的扎实程度上和本科生相比,而在动手做账、实务操作能力上反而不如更低层次的职业中专生们。 想要保证高职类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素质,造就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品牌,则需根据上面提出的新培养目标,对现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一定的改良和进一步完善。鉴于此,本人打算从核心课程的知识和设置这两方面,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架做出如下的建议和探讨: 1.基础技能和知识课程。该类型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应用文写作》、《实用英语》等。考虑高职类学生考分普遍不高的特点,《高等数学》、《实用英语》限于基本知识的学习;《经济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等写作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则应重点教授和练习。 2.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这部分课程可以为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会学生的基本经济知识及应用。主要课程有:《会计学原理》、《基础统计学》、《国家财政与税收》、《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这里最重要的是《基础会计》课程,应重点放在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上,并和以后要掌握的专业会计内容相呼应。 3.会计专业课程。该类型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真正核心课程,学生们应该通过它们的学习,扎实掌握一般会计业务的处理手段和方法,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其中《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是重中之重。 4.实践知识课程。该类型课程应该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其宗旨在于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既要做到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会模拟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帐簿的登记与核对、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课程有:《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票据结算》等。另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融化所学的系统专业知识、课后自己整合资料而形成的《社会调查》、《实习报告》等。这部分课程是突出高职类会计教育特色的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2010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01700)《会计电算化》特色专业配套研究成果]转贴于论文联盟 // 建设类论文:矿井建设中的地质条件分类研究 根据(矿井地质规程》对矿井地质条件进行分类,较普遍的反映是:一个具体的井田,很难根据它的各项地质因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的指标,唯一地确定它的矿井地质条件类别。这种矿井地质条件类别的不确定性,来自分类指标条文的模糊性及不同人对它理解的差异性,但根本原因在于地质体的复杂性。 1、 地质体的复杂性 (1)多样性。影响开采条件的地质因素很多,它们在成因、特征、大小和对开采条件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上也很不相同。许多地质因素还具有地区性,要制订包括所有井田或煤层的开采地质条件的分类方案,是相当困难的。(2)变化幅度广阔性。地质体大小或特征的变化幅度是非常广阔的。断层落差可以从几百米、几十米到一米左右;走向延伸可以从几百、几十公里到短于工作面;褶曲可以从很大到小于工作面;有的对井田影响甚微,有的则成了安全的严重威胁等。由于地质体范围的巨大变化,同一种地质因素对不同井田的开采条件影响的差别也很大。对变化幅度如此巨大的多种地质因素分为四个等级,它们的界限必然是模糊的。(3)空间性。地质体都是三度空间的,不能忽视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同样条数和总长度的一些较小的断层,由于空间分布不同,对生产的影响也截然不同;等距平行排列,垂直走向,对生产影响甚微;相交于一隅,相交处可能无法回采,且全都与煤层走向斜交,影响最严重。确定煤层稳定性时,样点的选取也有空间分布的问题,如果不考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样点分布的空间性,则同一煤层,最终评定结果,可能是稳定、较稳定煤层,也可能是不稳定煤层,内蒙古不稳定煤层。(4)叠加性。煤层的破坏效应,包括煤层原生成因的分叉尖灭及后生的冲蚀带、陷落柱、断层、岩浆岩等的影响使煤层变薄或中断。它们中任何一种破坏效应都影响煤层的开采条件,煤层受到的破坏就是它们的全部破坏效应之和。故此“原则上应以三个地质因素(断层、褶曲、岩浆岩)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为主来加以综合评定”的做法,在不少情况下会导致对开采条件的错误评价。假设,某井田有断层、冲蚀带和岩墙各三条,煤层有局部不可采区域三小块,有岩床和陷落柱各三个。从每种因素来说,数量都不多,故按规程井田应届i类。但这些因素若互相交叉切割,其综合影响却会使开采条件变得相当恶劣。但有些情况,其地质效应又是不可加的。如岩墙沿小断层侵入,它们对煤层的破坏效应只相当于岩墙(或断层)的单独效应。因此,在评价井田类别时,应考虑各地质因素所起的综合作用,否则,其评价结果往往是错误的。 2、 评价指标的一般性原则 (1)分类指标必须有广泛的实用性。(2)分类因素与分类指标要相对稳定。(3)分类要与技术条件密切联系,同时突出地质因素的影响,不应受社会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3、 矿井地质条件分类指标 上述分析表明,影响煤层开采的地质因素多,变化大,空间配置与相关关系复杂,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以所有地质因素为直接分类基础理的分类方案,其界定是模糊的,分类结果是不唯一的,起不到指导生产的作用,因此,寻找一个综合的分类 指标,是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的关键。 3.1 “同采地质地段” 本文提出“同采地质地段”作为矿井地质条件分类的唯一指标。 “同采地质地段”是指具有相同开采地质条件,能连续推采的煤层地段。在一个同采地质地段内,用相同的采煤工艺和设备可以连续完成采煤任务。同采地质地段的边界,为各地质体本身的边界及采区界、水平界、矿界等等。 “同采地质地段”的划分方法:将所有影响连续推采的地质量因素的界线,画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则这些界线所围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地段,就是“同采地质地段”。其中的每一块,具有相同的开采技术条件。地段之间,其开采技术条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样的分类指标具有简单、统一、实用的特点。 “同采地质地段”以能否连续推采为唯一划分标准。如某小断层落差略大于1/2采高,但该煤层有伪顶(或伪底),且伪顶(或伪底)的硬度较小,机组能够切割,则这个断层就不能作为划分“同采地质地段”的边界。 3.2 “同采地质地段”的等级划分 “同采地质地段”的大小差别很大,要以一定的标准对它们分成若干等级。衡量“同采地质地段”等级的最合适的标准就是各种采煤方法对连续推采面积的一般尺寸要求。因此,本文做如下划分: (1)一类同采地质地段:适合于综采。(2)二类同采地质地段:适合于机采。(3)三类同采地质地段:适合于炮采,能布置出正规炮采工作面。(4)四类同采地质地段:虽布置不出正规工作面,但仍可开采。(5)五类同采地质地段:生产上已无法开采、利用的块段。 4、 分类方法 以各煤层各类“同采地质地段”圈定的储量占本煤层总储量的百分比来划定煤层类别。 再以各类煤层所占有的储量占矿井总储量的百分比,确定矿井类别。 由于此分类方案要求所有影响连续推采的各种地质因素,都必须充分准确的反映出来。因此在进行分类时,必须以已回采或开拓的水平和采区为分类的基础,未开拓的(或延伸)邻近水平(或采区),则采用同层外推法和类比法进行评价。公式为:p’=kp 式中,p—已回采(或开拓)的水平(或采区)中某一煤层某类“同采地质地段”圈定储量占该水平该层总储量的百分比;p’—延伸(或邻近)水平(或采区)中某一煤层某类“同采地质地段”圈定储量占该水平该层总储量的百分比;k—相关系数。 k值主要反映未知区与已知区相比较,由于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同采地质地段”在面积和量上的差别。 请注意,外推和类比一般应由同一煤层的已知区去推断该层未知区。因为同一煤层的不同地段相关性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评价煤层类别时,以各水平(或采区)的储量加权求得。 5、 结语 “同采地质地段”概念的提出,旨在抛砖引玉。关于具体的分类标准,尚待今后继续深入研究。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通过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及目前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校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于“三大”教育理念相结合所形成的MPE-CDIO培养模式,从大纲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案例式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实践模式、全方位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改革效果明显。 关键词:校企合作 CDIO工程教育模式 MPE-CDIO培养模式 软件项目管理 一、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兴起与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已经成为目前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所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作为各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奠定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该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点多且概念抽象,授课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不易记忆,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程学习效果不像编程语言课程那么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授课对象均为在校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对于项目管理概念缺乏直接认识,学习难度大;授课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照本宣科,授课过程枯燥无味;教学大纲纸上谈兵,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以目前所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程教育模式,从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成效明显。 二、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学习和锻炼。但现实情况是如此大规模的人才交流是企业所无法承受的,且我们的企业也没有义务承担这样的人才培养责任。因此,我校搭建“专业+企业群”平台,每个学科专业联系一批相对稳定的企业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积极建立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而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逐步探索、实施由以校内学习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向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与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并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人员交流、协同管理的合作模式,采用“3+1”的模式按照企业需求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三、现代工程教育模式 1.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正是以此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包括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2.MPE-CDIO培养模式。MPE-CDIO是我校提出的大德育、大实践、大工程“三大”教育理念与CDIO的完美结合。M代表Moral,以德为先是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P代表实践Practice,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非专业能力;E代表工程Engineering,在实践中学会工程化思想,要求学生在做任何一个项目,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实验也都要养成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习惯,强化学生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 MPE-CDIO教育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作为CDIO改革的创新与互补,MPE-CDIO更注重培养健全、和谐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这一大德育培养理念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 四、课程教学改革 我校目前以MPE-CDIO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驱动,以全面培养CDIO大纲中四方面能力为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改革与实践。 1.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将企业优质资源引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全面实践CDIO。通过和企业联姻,将企业中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企业和社会的工作环境,通过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展示了一个产品或系统完整的开发过程,也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精髓。 2.制定全新课程大纲,注重CDIO能力培养。综合考虑企业实际项目管理模式及CDIO大纲要求,在课程主讲教师及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重新制定了更为适合企(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33页)业需求的课程大纲及实验大纲。新大纲中,着重强调多级案例的引入、实际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CDIO四类一级能力的锻炼。 3.授课教师能力提升。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授课教师的对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理解和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几年来,课程主讲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均通过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或访问CDIO试点院校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对于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理解。另外,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及“产学研”实践基地,课程主讲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均具备主持或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还会聘请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践环节指导工作。 4.案例式驱动教学模式,培养个人能力及职业素质。个人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是一个成熟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素质,也是CDIO大纲要求的第二种能力。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我们选择企业实际项目或企业成熟项目实例,经过分解后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案例式驱动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掌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5.项目驱动模式,加强实践比重。增加实验课及课程设计所占比重,由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或拥有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企业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为题,学生采取分组模式完成实践任务。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地位,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项目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 6.推行团队合作模式,加强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在学习工作中,当学习者看到自己的同伴取得了成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进而认为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由此可知,在对学习者分组时,可以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合理搭配这样可以给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基于此原理,在项目任务分配时,采用分组完成的团队合作模式,每组5-8人,项目的工作量大致为8个人月,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督与控制和收尾等项目管理5个过程组,9个知识领域。每个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组长由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承担,即充当项目经理角色,也起着一定的技能带头人作用。由组长负责,完成包括范围计划、成本计划、时间计划、质量计划、变更计划、风险计划、度量计划、沟通计划等计划的制定,以及实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对项目进行跟踪控制。通过团队合作模式,学生能够全面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很好地完成了CDIO大纲要求的第三种能力的培养。 7.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考核形式上,我们摒弃了“一考定乾坤”的理论试卷考核模式,更注重多元化、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工程实践及项目管理能力。课程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实践能力测试、项目文档撰写及项目小组答辩等几方面,通过几个环节的考察,全面考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该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四个层面上的训练和积累,从CDIO培养大纲的角度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 五、结语 CDIO教育模式在国外已经取得成功,我校结合“三大”教育理念,创新形成了MPE-CDIO工程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各个阶段的培养,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有机融合,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效应,以实现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为MPE-CDIO的进一步推广和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成功地实施了“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普遍反映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案例的讲解、实际项目的引入,让学生熟悉了管理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为我们在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指明了方向。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贾伟)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互动式教学是国外高校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改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本文结合国外高校成功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及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经验,在介绍互动式教学模式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当中,同时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校课堂互动式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实践与应用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的动态的、开放的、讲究教学民主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看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扬教学民主与公平,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交叉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1.双向性。互动式教学具有双主动作用、双主导效应、双创新能力和相互影响水平,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和合作,使教与学双方共同参与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结合效果。 2.实时性。互动式教学平台充分展示了实时性特点,使得教与学的双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互动,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合作性。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形式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和团队,通过整个团队的分工合作,把学生自我学习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和疑问置于群体互动之中,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中以优带后、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团队的学习力。 4.生动性。由于互动式教学采取了多种方法、多种形式, 改变了过去那种严肃、呆板的场面,寓教于乐,情感融洽,使教学过程处于兴奋、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因而具有生动性。 正因为互动式教学模式有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条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交流、组织、管理、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尝试和应用。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实践与应用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形势下,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所需学的知识与工作现场无缝对接,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学即能马上用得上,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提问及引导式、小组讨论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恰好可以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1.提问及引导式。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去。例如,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有哪些区别?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包括那些阶段和内容?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单位都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假如我们是一名项目经理,在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开展那些工作?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视野从枯燥乏味的课本理论知识拉入了工程现实当中,使他们关注就在身边正在建设的工程实际项目,主动地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因不同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了解深度和广度不一样,理解的角度、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得出的答案也会非常丰富,学生见解各异,常常形成讨论,使得问题的症结和疑点一步一步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专业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探寻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提问和引导的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做到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在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增强了参与意识。 2.小组讨论式。教师事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课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内容和问题,在课堂安排过程中组织好课堂讨论工作,包括组织小组、讨论形式、要求和时间安排、每组上台阐述讨论内容等等,最后由老师对所讨论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对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的内容按照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开展,例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费用管理的内容进行学习: (1)讨论小组:每组6-7个学生,分成6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整个小组的讨论工作; (2)讨论内容:①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②工程建设项目费用估算的类型有哪些、 编制依据是什么、编制方法有哪些?③工程建设项目费用计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编制方法有哪些?④工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方法是什么、设计阶段费用控制的主要措施有那些,施工阶段费用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哪些?⑤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3)由小组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学习,学完后由组长分工,每位同学对分配的讨论内容进行小组内进行阐述,其他同学结合自己对该讨论内容进行听讲,并对有不同意见的讨论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提出个人的看法。 (4)讨论完成后老师对所讨论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 (5)各小组对与老师讲解不一样的内容和问题进行互动和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表述了自己对内容和问题的理解和想法, 有些理解不对、不到位或者不全面的同学可以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别人的讲解进行吸收,得以取长补短;每个同学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学的效果,课堂的气氛也都活跃了起来。 3.案例分析式。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通过对现实工程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生阅读并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与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例如,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这一章内容,在初步介绍合同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及某一订立的施工合同案例发给学生进行案例式学习。通过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已学过的概念、观点, 而且可以触类旁通, 发展自己的技巧, 乃至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分析比单看教科书, 听教师课堂讲, 更加生动、真实、具体。 4.情景模拟式。设置一定的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些角色,身临其境,展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事情和内容。通过模拟展现,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真正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最后,老师通过列举一些更加具体、细致的内容,总结出整个学习的要点,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实际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例如,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采购管理这一章书中,在老师初步介绍理论知识和招标文件的制作、投标文件的制作、开标过程的组织等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别扮演投标单位的投标人、招标单位的开标人、招标委托机构工作人员、评标专家、监督人员等等,以一个开标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让他们真正扮演工作中的角色,让他们通过实际工作体会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方法为内容服务。尽管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教师在讲述一些知识性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 课堂讲授更能够体现其逻辑相关性, 使学生更易理解有关学科的概念和专业术语。而在讲授技能性强的课程内容时,选择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模式就比选择课堂讲授更加合适。因此,互动教学模式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选用。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同,互动式鼓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而教师则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保证学生参与讨论互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就必须和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3.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和课堂设计。首先要求任课老师对所授课程的理论功底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提高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还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用持续的热情和激情催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索。其次要求任课教师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要有把握课堂交流、控制节奏和课堂局面的能力,即要求教师要会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三是课前要对内容进行充分和全面的准备和设计,那些内容适合用提问及引导式、小组讨论式,那些内容适合情景模拟式、案例分析式,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花时间和精力认真的布置和设计,以期为互动式教学提供最好的条件和准备。 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于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得以释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得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和笑声中学习知识和文化。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基于沙盘模拟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 摘 要: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模拟实践的工具。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模拟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切身体验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及项目管理者的各种职责和任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快地融入工作角色,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沙盘模拟;工程项目管理;改革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包含了9个不同的知识领域,涉及范围管理、集成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等,同时,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又是一门由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等众多学科理论和知识集成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加大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学观念,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学效果,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的设计理念 沙盘模拟源自西方军事上的战争沙盘模拟推演。战争沙盘模拟推演通过红、蓝两军在战场上的对抗与较量,发现双方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问题,提高指挥员的作战能力。英、美知名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很快意识到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企业对中、高层经理的培养和锻炼,随即对军事沙盘模拟推演进行广泛的借鉴与研究,最终开发出了企业沙盘模拟这种现代培训模式。 与传统的区别在于,企业经营模拟沙盘通常面对制造业企业,而项目管理沙盘是一种新兴的、面向项目的管理模拟沙盘。该沙盘教学是一种突出直接参与及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以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用具为载体,通过很直观的模拟来运行项目,构建出一个工程项目管理的仿真市场竞争环境,将施工项目“搬到”学校课堂中,将复杂、抽象的管理知识和理论简单化、透明化,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做”来真实体验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实践项目管理理论,掌握项目管理工具。从而进一步认识工程项目管理立项、策划、实施、监控、收尾五大过程;认识项目管理中物资流、现金流、工作流、信息流的本质;学生们通过扮演项目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5种角色,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集于一身,更深刻地了解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其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最终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2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过程 2.1 准备工作 (1)首先进行学生分组。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团队性、复杂性、参与方多、构成环节多等特点,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协作意识,沙盘应分组进行。 一般情况下每个小组大概5-6人,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可采用优劣搭配的方式,组建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进行每个角色的职能定位,可以扮演5种不同的角色,并明确组织内每个角色的岗位职责。每个项目组成员之间必须形成团结协作的关系,才能共同完成任务,同时本组与其他组之间由于绩效的差异最终获得的奖励和评定等级不同,自然形成竞争关系。最后,确定实验室应配备的计算机、沙盘模拟软件及投影仪等设备,做好实训教学前准备。 (2)界定市场及企业运营规则。施工企业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才能够良性发展,要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及企业运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市场划分与准入,原材料、成品及半成品的购买,施工机械租赁与购买,人力资源的获取,融资贷款与贴现等。 2.2 竞争模拟训练 (1)初始状态的设定。ERP沙盘模拟课程的实践操作是在沙盘的盘面上进行的,每张沙盘代表一个模拟企业。每组成员的施工企业运行情况和结果将通过盘面体现出来,这里工程项目初始条件的设定是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根据要模拟的施工现场的情况将沙盘盘面分成若干个区域:如临时设施区域、材料及构配件加工区域,材料成品及半成品完成区域、施工机械进场区域、施工现场区域以及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结算区域,最后工程项目完成并形成实体区域等。 (2)竞争模拟。教师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初始状态设定后,就可以放手,由以“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团队自主进行工程项目沙盘全过程设计和模拟训练等。每个项目团队首先要基于施工周期制定自己的项目实施计划,依据现金币、材料币、过程单据、资源卡片、结算币等沙盘教具体现出来的各种数据了解项目管理的情况,如工作、信息、资金、物资的流转情况等,此外,就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如签订施工合同、组织施工队伍,搭建临时设施,准备施工物资、工程施工、现场结算等,进行团队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并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各自潜能,以实现质量达标、工期合理、费用最低的项目管理目标。 2.3 模拟结果评价 模拟结果的评价是整个沙盘模拟教学的关键与难点所在,主要以沙盘教具分析的得分为主,其中以团队在工程上赚取的最大利润作为主要的评分依据,并结合学生在各阶段的工作表现和最后提交的项目执行结果分析报告,进行最后的综合评定,将对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评价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避免一言堂以及传统教学课堂的沉闷性。对于在竞争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寻常的亮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具体的参考评分标准如下表1所示。 3 结语 把沙盘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现了教和学的互相转化,通过搭建仿真的项目和项目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能扎实地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其项目管理的管理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团结与合作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等,具有很好的教学应用前景。随着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的逐步推广和完善,沙盘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以及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P6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在高职高专工程管理课堂教学中引入P6项目管理软件的功能分析操作。使原本比较空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实际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同时P6项目管理软件的操作也需要扎实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通过互相印证使工程管理课程课堂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P6项目管理软件简介 P6软件是一套由美国Primavera公司研发的适合项目级和企业级推广应用的项目管理软件。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级项目管理软件供应商,从事项目管理软件的研发有30年的历史。现被orcle公司收购。在美国,十有八九的工程项目使用Primavera进行项目管理,中国有4,200多用户,分布在700多个公司。目前已推出P6V8.3版本,个人版为免费使用。 P6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多项目、多用户及多权限设置管理 2.项目进度计划及进度管理 3.资源的使用分析及平衡 4.项目预算、费用计划,跟踪实际成本支出 5.项目文档记录 6.项目风险分析及跟踪 二、工程管理课程主要的知识内容体系 高职高专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固定,大部分教材都沿着体系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经理责任制 2.项目管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3.项目进度计划,流水施工及网络图 4.施工项目的成本、质量、安全控制 5.施工项目合同管理 三、P6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预算课程应用 P6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离不开项目管理知识,同样,工程管理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工程实例的实际应用加深理解。在工程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引入P6项目管理软件,使得原来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有应用对象,也使得原来比较难以操作的P6项目管理软件在教学下学生易于理解,以下是工程管理课程与P6项目管理软件课程安排点。 1.工程管理课程中的项目经理责任制,通过P6项目管理软件内设置的权限管理,使学生更加清楚理解权限的概念。P6软件内设置了诸多权限选项,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配置项目经理权限,施工员权限,材料员权限等。 2.项目进度计划,P6项目管理软件是按照关键路径法进行参数计算的软件,所以在进度计划安排上可以反映出网络图的参数计算,包括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总机动时间,自由机动时间等六个时间参数。对于流水施工,可以通过计算后在逻辑关系上进行延时来完成。 3.项目的成本、进度控制,P6项目管理软件通过“赢得值”这一参数对工程进行实际的成本分析控制。通过输入预算值,实际值,软件自动进行赢得值的计算,通过分析费用差值(盈利)和时间差值(进度指标),对项目进行动态的控制。 4.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P6软件内包括文档管理,可以给每个工作任务加以合同文档,进行合同文档管理,同时外接专业的合同管理软件Contract Manager进行专门的合同管理,相关数据可以直接导入P6软件内。 5.项目管理规划,通过上述的几项可以完成施工进度计划,通过在软件资源加载可以完成资源需求计划,在P6软件内有EPS及OBS,EPS(企业项目结构)和OBS(企业组织结构),通过EPS和OBS的一一对应,可以完成项目管理规划中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并且通过权限设置,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 四、实际的课程运用案例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在《工程预算与管理》课程中应用了P6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讲解,引发了学生较高的兴趣。在工程管理的课程内容穿插结合实际的P6项目管理案例(新校区图书馆工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 五、总结 目前高职高专的工程管理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和实际结合进行管理,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完之后还是比较模糊。通过与软件的穿插结合教学,通过实例使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用在实地,学生增加兴趣的同时也掌握了实际的应用,一举两得。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高职院校企业资源计划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理念与思路的探索 摘要:随着国家提出的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企业信息化专门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企业资源计划项目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企业资源计划 项目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项目管理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职业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工商管理专业群中其它专业的可选修的课程之一,更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ERP实施与推广方向的必修课程。课程涵盖了ERP原理及应用、ERP实施、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属于一门应用性较强、综合性很高的课程。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培养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ERP操作员、系统管理员、实施顾问(即实施工程师)、ERP应用工程师为己任,为此形成了“课证融合、任务导向、实战演练,多渠道培养ERP应用型人才”的教改思路与鲜明特色。 通过ERP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从事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应用与实施的必要知识与技能。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基本观念、原理、方法,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运用到项目管理实践中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 课程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ERP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为对学生ERP项目管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ERP系统处理知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等内容的整合教学,让学生熟练地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进行ERP项目的实施。根据ERP工程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把ERP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突出了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加强了实际项目管理技能的训练。 通过“订单班”的开设,把ERP项目管理的课程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把课堂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企业的ERP项目实施工作中;同时,也把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的实施ERP项目实施工作搬进课堂。通过“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让学生进行真实企业ERP项目的实施工作。 1.1 理论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根据ERP项目管理这门学科的特点,从企业计划开始实施ERP项目的角度出发,课程详细介绍了一个企业实施整个ERP系统的过程和方法,为用户具体管理企业业务提供了理论支撑,着重在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便学以致用。 课程首先使学生认识项目,能区分项目与日常运营,同时各个学生提出适合自己的行业企业ERP项目并对该项目展开调查研究和决策,再根据具体项目管理的手段,运用WBS等工具对项目的成功进行管理。通过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具备ERP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企业ERP项目管理岗位的上岗标准。 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ERP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强化项目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结构合理化,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质。 1.2 实践教学的建设理念和思路 ERP项目管理的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将Microsoft Project 2007项目管理软件与ERP集成形成资源共享,实现多目标的实践教学。教师提供企业基本资料、基础数据,由学生按照企业经济业务模拟实践,生成各种账、表,进行项目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够在ERP项目的前期工作、ERP项目的实施管理、ERP项目的项目执行管理、ERP项目的交付管理和日常管理方面得到锻炼,能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ERP项目。最后,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2.1 实践教学方法的建设思路 ERP项目管理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情境模拟的技能训练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训练,以职业情境模拟,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实训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素质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思路。 情境模拟:通过精选企业案例,成立虚拟企业,通过分解企业真实项目任务,推行“学练结合”的教学和情境模拟,讲、练、做、想有机融合,使学生熟悉模拟企业ERP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职能。 任务驱动:通过对真实企业的ERP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形成企业内各个模块的细任务群。每个练习性任务课后附录均有相应的练习资料可供操练,在对任务群的问题分解/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岗位意识、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 任务模块化教学:在针对虚拟企业的情境模拟过程中,把企业的任务群分成四个大的模块(ERP项目的前期工作、ERP项目的实施管理、ERP项目的项目执行管理、ERP项目的交付管理),使这四个企业基本工作岗位群与任务群相互融合,构成“职业导向,实践主线,项目载体”的课程实训体系,确保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1.2.2 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思路 硬件方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设有多个教学实验实训室,ERPU8实训室、K3ERP实验室、东区ERP/PDM体验区以及物流体验区的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完全模拟实际工作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可接受企业的委托进行ERP项目的全程实施工作,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内容进行训练,还可以运用软件操作,具有开设高水平选作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 软件方面:ERP项目管理采用较先进的软件平台,要及时安装企业实际应用的各种管理软件,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和考证考级的要求,目前采用的是金蝶K3ERP V10.3企业版软件系统、Microsoft Project 2007、Microsoft Visio 2007。软件产品及时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挂钩(K3操作员证书),同时还与金蝶公司、用友公司长期合作,软件产品也完全可以满足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在后期,还要安装用友U8系统、KIS系统、鼎捷易飞V7.0和用友通软件系统等多家企业信息化软件。 企业真实案例库:由于在实践性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企业信息化实施顾问现场教学的方式,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大量的企业实际数据和案例库,这些数据要来自于真实的企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以真实的业务或资料来练习。引入企业信息化实施顾问式现场教学,资深ERP实施顾问在实训现场进行实际实施过程的现场模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整个ERP项目实施信息化的实施过程,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情况下,以企业的真实数据来进行模拟。 虚拟项目环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投入角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在学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模拟出企业、工作现场、项目等,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现场、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ERP项目管理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情境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要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要让高职学生吃透理论、理解并掌握理论;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以实际企业的企业ERP项目实施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中练、练中学,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学习驱动,以实际情境来模拟。不务虚、不空谈、真动手、真实践,真正地让课堂变成工作现场。 1.2.3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外实训基地和工学结合实践基地。现在已经建立了15家合作单位,这些企业将成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基地,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也将是他们以后工作的内容。建成的各家实践性教学基地包含各个行业、各种生产经营方式,从而把课堂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联系起来。最后,通过每年开设的两个“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让学生真正融入到ERP的实施和项目管理当中。 2 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教学中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推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改进教学设施以及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实现实用性的人才培养。 第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关于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探讨基于该课程可能实施的工学交替方案,每年进行三个月的工学交替,让学生真实融入实际的ERP项目实施中。同时,通过每年开设的两个“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共同联合培养ERP项目实施与管理人才。 第二,多途径多方式联系已就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毕业生,了解工作过程中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建议。 第三,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模块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单元设计,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和试题库建设,通过教学资源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根据企业对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形式。按照专业技术证书考试的要求(ERP项目管理师),注意与其它专业课程结合的基础上合理安排。 第五,在适当的时候推出专业技能竞赛,以激发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ERP实施与管理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掌握。 第六,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和实训资料。 第七,联系多家行业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实训基地建设(现在正在实施的是“用友订单班”、“鼎捷订单班”,用友订单班每年有为期6个月的工学交替,鼎捷订单班每年有为期2个月的工学交替)。 第八,建立企业案例库和兼职教师库,校企共同培养信息化类人才。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ERP系统应用和实施技能的制造业信息化专门人才中,要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构建相关课程体系,ERP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中更加注重校企合作,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推行技能训练式教学,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成长的融合,为我国制造企业两化融合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人才。 作者简介:鲁少勤(1981-),男,硕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信息化、财务信息化,江苏常州 213164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工业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总结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考虑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课件、网络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 [关键词]工业工程 项目管理 教学研究 项目管理是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技术基础必修课。怎样理解项目管理课程的性质,如何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既按教学大纲讲授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注重在教学方法上对教学内容及算法进行结构化、程序化的组织,以适应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这是当前对项目管理及类似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以提高各种组织的运作效率,有效地应用各种资源、能源,以便取得最大效益的学科。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成功的生产效率提升方法,应用项目管理可提高内部运作过程效率和持续消除浪费,实现内部增值最终向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实现精益“一个流”生产、平衡生产线、改善布局等。研究表明,德国、日本、美国的生产技术总是处于高端水平,其成功之道就是努力运用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的解决方法。 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由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等九个领域构成。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与国际最新发展来划分,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现代项目管理发展。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以及热点,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等。 2.项目与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概念,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理念等。 3.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包括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知识框架、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内容、项目管理职能要素及其内容、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及其内容等。 4.项目组织与团队。包括项目组织特点,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力,合格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选拔,项目团队定义、特点,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团队组建与建设,团队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等。 5.项目论证与评估。包括项目论证的定义、意义以及阶段划分,项目论证的原理与方法,项目论证的内容,项目评估的定义与论证的区别等。 6.项目计划与控制。包括项目计划的概念、层次、内容与方法,项目启动,项目目标,范围计划,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费用计划,质量计划,项目控制的组织、流程、工具、方法,项目采购的方式以及合同的类型等。 7.项目验收与后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工具等。 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大力推广从新产品试制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大都设在经管学院,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技术、怕理工等课程的现象。而项目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体现“工”、“管”结合的显著特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简单叠加。随着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新,教材建设问题凸显。近年来,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几乎毫不例外地将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简单叠加。一般在介绍工业工程之后,就是项目管理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制造企业提出其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时无从下手。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历史较短,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并且设置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寥寥无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更深入理解,培养技能的教学目的也受到影响。 4.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辅助运用案例分析,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授课,教师较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期终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些直观感受,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6.信息技术平台未能充分利用。目前很多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多层次的项目管理应用软件投放社会,项目管理课程由于课时都安排紧张,客观上使得授课教师无暇有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平台。 四、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中,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丰富工程技术的管理知识,开展好的项目管理教学十分必要。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或学校直接与一些项目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教师更多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利用暑假等较长节假日到制造企业参加生产活动,使其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程序、生产制造技术及项目计划与控制等环节工作及内容,以此加深对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实际应用。 4.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市场应用的国外项目管理软件有P3、P3E、P3E/C、P6、OraclePrimavera、OracleP6EPPM、OracleP6PPM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以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owerPiP和PowerOn为代表。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搭建起信息系统平台,把项目管理软件引入教学过程,以便将理论方法与软件实用操作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具体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及方法。 5.对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次课程教学前后及时安排相对应的案例作情景演练,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课程考试方式上,将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案例讨论中的项目团队作业占总成绩的50%,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评估师和任课教师给分;项目管理软件操作占总成绩的30%,通过考核软件操作情况得分。 五、结束语 项目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结合企业实际运用项目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进行有效的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项目管理的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必须考虑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课件、网络、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谈独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 摘要: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新形势(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探讨。教学方法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营造课堂工程氛围;实践教学方面,通过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增加课程实习环节;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后,设置综合性的、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引言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近年来,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独立学院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秉承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立足天津“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发挥北京科技大学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办学优势,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教育、培养、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我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技能型人才。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以讲述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为主,该课程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两个: 基本目标: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主要阶段管理活动的内容、重点和特点,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初步具备应用本课程所学工程项目管理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提高性目标:能够掌握工程项目费用、进度、质量等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技术、方法,掌握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沟通管理、信息管理等主要职能中的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传统教学的方式多属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很难达到该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对于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要求学生达到的提高性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应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的改进使学生逐步达到工程项目管理的课程目标。 鉴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结合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如下改进。 1 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营造课堂工程氛围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应用比较强的专业,新世纪建设发展及相关企业都对工科学生提出了更多基层技能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低年级学生基础课程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较少,专业难成体系。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从独立学院建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的体现独立学院学生实际。为体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必须要学以致用。基于此,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本课程的主要理论、技术和方法等主要内容在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教师指导下的分组讨论方式,即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既是适应教育理念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特点的客观要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阶段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案例,并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在理论课讲解完成后,附于工程案例,说明理论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之后,教师将其他相关案例发给学生,结合学生课前课外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杂志和资料等,准备案例各项目材料,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提出对策等。 1.2案例分析讨论阶段 结合案例提供的信息,运用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进行针对性地分析讨论并将相关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罗列出来,结合案例提供的信息进行论证,探讨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辩论中学习,他们充当主角;教师则充当一名导演或教练的角色,在幕后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相互沟通,启发学生分析、判断,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或补充一些相关信息,使讨论学习向既定的目标和方向继续下去。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案例中提供的材料分析判断,进行决策。 1.3案例分析后的总结阶段 在案例讨论后,教师仅就学生在案例中的学习表现做简短总结,不宜对案例本身给出结论,做出定论,给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案例教学是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工程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在课堂上提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模拟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分析和讨论,既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2.1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增加课程实习环节 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增加课程实习环节,把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将新的科技成果和观念带给学生。这样做的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就业指明方向。 2.2本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后,设置综合性的、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 时间为1~2周,内容包括本课程教学重点所涉及的内容。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更要合理地安排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入门阶段教学衔接和设计思维启发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安排好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设计完成过程中系统地回顾和总结课程知识、仔细查看参考资料、认真查找相关资料,使设计报告条理清晰,内容详尽,数据准确。达到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理论知识通过构思设计付诸于纸面及实践,增强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在不断地学习设计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较好的锻炼了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理论较为抽象等特点,而独立学院的教学不同于一般高校教学,一些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能照搬。因此作为本课程教师应不断改进思路,完善教学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改进教学方法。结合长期的一线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营造课堂工程氛围,通过邀请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增加课程实习环节;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安排一个综合性的、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摘要:基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当今工程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探讨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实效性。在沙盘教具的辅助下模拟项目管理者各职责与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一项工程施工的全流程,从而达到增强该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沙盘模拟,项目管理,教学实效性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1]。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项目管理能力要求逐年提高,根据施工单位对工程管理学生素质要求的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首先,施工企业对 学生是否具备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的能力较为重视;其次,施工企业对学生是否掌握了施工技术、识图能力等施工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较为看重;最后,施工企业对能够掌握上述重要技能之外,还具备合同的编制与管理能力、又懂造价、又能运用现行法律法规的学生较为青睐。 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建筑市场输入有技术基础、较强的管理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下,目前很多高校项目管理教学中都存在以下难点: 如何使没有任何项目管理经验的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项目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2、如何让学生在学校范围内亲身经历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实践; 3、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竞争意识,使学生能更好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二、工程项目管理模拟沙盘的基本原理 传统的理论教学空洞乏味,案例教学又略显得概括化和单一化,学生没有亲身实践很难灵活深刻的掌握项目管理的原理与技巧。 为了更好的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很多高校引进了广联达沙盘项目管理模拟沙盘。通过直观而逼真的沙盘教具、角色扮演分工协作和配套的分析软件,让学生在“体验式”与“情景式”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2] 三、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手段的选择和素质培养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训,是借用直观的沙盘教具让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与项目的主要参与者(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在项目决策与执行过程当中懂得人才开发、沟通管理、决策能力、更好的创新理解项目管理和经营的全流程的沙盘模拟形式。学生通过对项目经营的盘点与总结,反思决策成败,解析得失,梳理管理思路,暴露自身误区,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切实提高综合管理素质。[3] 1、团队合作意识:与传统课堂形式不同,本实训课程把学生5个人分为一组,这样就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 2、竞争意识:一个工程结束后,根据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评定出最佳团队奖和最佳经理奖,并发小礼品以资鼓励。每个小组之间由此会产生竞争意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3、全局决策意识:拿到一个工程,学生根据工程概况和承包合同首先要进行前期决策,会制定2-3个方案进行比选,经过软件分析最终选出利润最大化的方案执行,这就对学生全局意识要求较高。 4、风险意识:沙盘中风险事件触发以及紧急补救措施等规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 提高项目管理教学实效性措施 强调互动式教学、强化团队讨论 让每一个学员在课程中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将有超过60%的时间用于讨论、练习及沙盘演练。为保证沙盘演练效果,每节课学生人数宜控制在25人以内。 理论与实践穿插教学 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1:2-1:4,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补充相关理论知识讲解,如决策阶段横道图绘制知识的穿插讲解、材料使用方案选择中对于盈亏平衡原理知识的穿插讲解等。 在校内举行专业职能竞赛 每年6月份在全校范围内举行校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用一天左右的时间,根据工程概况和市场要求等完成一个陌生的小型工程策划与执行。通过评委点评颁奖(获奖证书与奖品或奖金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鼓励,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加全国项目管理沙盘比赛 现在,全国项目管理沙盘竞赛已经举办了三届,越来越多的院校组织学生参加,这也是检验项目管理沙盘教学成果的方式之一。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深刻的了解项目团队的组织结构及其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从而了解到从事岗位工作所用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增加校企合作或工程实习力度 目前,已经有很多职业院校选用这种方式来提高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学校与公司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和学生实训基地协议外,部分学校已经主动引进公司进驻校园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学生就业率。 5、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 技能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 循环提升过程。具有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不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借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升个人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的综合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在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学习中实效性也会相应得以提高。[4] 总结 通过采用这种沙盘模拟教学的方式以及研究企业在项目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项目管理学习者进行实战训练。在课堂中使用具体实战案例,讨论实际项目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沙盘演练,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有机会以一种标准化的过程操作一个具体的项目,使之对方法论产生具体的体会,同时锻炼在项目中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沟通与领导的技能。 总之,沙盘模拟实训这种集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展示了互动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以施工单位主要参与者的姿态来掌握施工从招投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与操作流程,从而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学习中逐渐培养起岗位分工合作、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手工沙盘在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为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提供了模拟实践的工具。文章在介绍手工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项目管理手工沙盘的具体操作流程和特色,以期为项目管理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手工沙盘;教学;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课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理论教学空洞乏味,案例教学概括化、单一化等问题。为此,许多一线教学人员开始引进手工手工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模式。 一、手工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模式 21世纪初,用友软件公司和金蝶公司在国内的各所高校推广 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目前沙盘已经被正式应用到高校教学中来。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系引进了用友软件公司的项目管理手工沙盘。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是一种新兴的、面向项目的管理模拟沙盘。整个沙盘台面,非常直观、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了解项目运行的具体过程,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由于沙盘模拟提供的是一个非常逼真的环境,学生很容易进入项目状态,积极的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每一年的运营、年终总结,针对自己团队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反思,讨论,通过多次的调整与改进,争取能够提高各自团队的业绩,切实提高管理素质。 二、项目管理手工沙盘具体操作流程 在项目管理沙盘教学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的实施一般要四个阶段: (一) 启动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项目管理团队。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自由结组,一般5-6人组成一个团队,模拟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的各个项目公司。而老师需要承担多种角色,比如项目者,各种材料、设备的供应商,沙盘规则的制定者等。各个团队召开内部会议,进行工作分工,比如各个团队要有总经理、财务经理、市场经理、项目经理等,各自承担不同的职责。 (二) 计划阶段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项目的基本信息。要求学生了解项目预算是多少,项目的付款方式及所选价位的档次是高还是低;了解项目期限及项目收尾分别是多长时间;还要了解项目有无资质要求及应收账期是多久。学生根据自己拿到的项目卡片,按照项目要求制定项目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1)进行项目的 WBS 分解,按照工期要求,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画出网络图和甘特图;(2)编制资源计划,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总和费用等;(3)根据项目进度网络图和甘特图及资源计划,做出整个项目的成本预算。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准备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三) 执行阶段 该阶段是具体的沙盘操作阶段,根据计划阶段制定的项目计划,按照沙盘操作运营流程表逐一执行,年初参加项目招标会、下材料订单、招募新人、租赁设备等。在沙盘操作运营流程表中,按顺序列出了所有需要操作的任务项目以及相应的表格,从上到下一列为一个月的工作,从左到右用12列,为一年需要执行的工作。执行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表的顺序,黑色方格的位置不进行操作。在操作的时候,在方格内用“√”或“×”标记,不得跳步操作,也不得同时进行多步操作,已做决策并操作完成的步骤,不得返回再反复操作,这样保证了项目实施过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 (四) 结束阶段 结束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年终核算和点评。首先对所有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对自己团队的经营状况,自有资产、设备进行核算,一年内的所有综合费用进行统计。然后按照财务要求,完成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通过净利润和总资产的情况,基本可以看出哪个团队的业绩较好。然后各个团队根据本年度的经营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成功经验继续保持,失败的地方在下一年度尽量避免。通过总结使学生对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论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三、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模拟的特色 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模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竞争的氛围中,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 首先,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模拟教学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项目管理手工沙盘全程模拟一个或者几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将复杂的项目结构和管理模式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操作项目的每一个步骤来感受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和运作环节。其次,项目管理沙盘有自己的运营规则,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并注意,在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审视问题,亲自体验项目管理决策中 “酸、甜、苦、辣”,并从各种决策成功和失败的亲身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管理手工沙盘模拟实践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团队建设、项目选择、项目分解、资源分配、工作排序及风险控制等作业,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及综合素质。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项目小组中的项目经理作为领导者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激励项目成员齐心协力地工作,以完成项目计划,实现项目目标,他的领导能力决定了项目成败。其次,整个项目要想顺利完成,组员必须在项目启动时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资源、资金的使用计划等,因此,这种实践能够培养学生计划能力。 (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手工沙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把所学过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尤其是能够把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体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建设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 本文指出了建设项目管理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 关键词 建设项目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在建及拟建的工程建设项目涌现,也迫切需要一大批同时具有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则是过多地强调重视理论教学和技术教育,忽视相关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即使开设了管理课程,也是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工程管理知识贫乏。从社会需求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将会有一半以上到施工单位就业,这就要求学生除了懂技术,还要懂管理。因此,目前的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1 课程简介 在我校,建设项目管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学、混凝土结构、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讲授,课时相对较少,共32学时。结合本校三本院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从课程的重要性、内容编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考核形式等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定位目标进行改革,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教学改革形式 2.1 教学内容编排 本门课程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田金信主编的《建设项目管理》,本课程是综合国际工程承包与建设项目管理两门课程而设置,所以在以本教材为主的基础上,又单独印制了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工程管理概论》作为对本教材中一些内容的补充,并参考建造师考试类辅导教材和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课下自学的学习习惯。同时,鉴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工程建设监理基础课程,对其中涉及的三大目标控制(质量、进度、投资),站在监理的角度进行过讲授,而且学生对项目管理的一些理论有了一定了解,所以对本课程的不同章节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 2.2 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该课程内容的兴趣,掌握更多的项目管理知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2.2.1 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同时包括较多的文字性理论讲述,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各种实际案例,在进行授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穿插一些相关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兴趣,然后再介绍相对应的理论知识,让整个过程不会显得繁杂枯燥、无律可循,大大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授第一章建设项目管理概论内容时,为了介绍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兴起过程,引入古代一些比较成功的工程,如众所周知的“丁渭工程”来说明对工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介绍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种种事例和有趣的小故事介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源;以此使学生从根源上明白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而在讲授合同管理和三大目标管理内容时,同样穿插鲁布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说明实际工程中的合同管理和目标管理过程,使学生通过一个工程了解整个的建设过程及项目管理内容。 2.2.2 注重学生参与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为主动参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管理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要想仅靠学校学到的知识从而一劳永逸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对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管理类课程靠自学是完全可行的;同时,由于课内学时的限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学,而对于自学效果的考查,则通过课堂演讲或者撰写大作业的方式,避免学生应付。 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考查,可以参考程项目管理沙盘课程的教学方法。即站在施工单位的视角对工程施工项目从工程中标开始直至工程竣工为止的全过程管理,期间学生将围绕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业务操作、资源合理利用等核心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过程控制及结果分析由专门的软件程序完成。因为课时原因,无法保证完全像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大赛中的要求一样,但对其教学形式可以参考。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有之前工程建设监理课程的理论基础,所以选取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管理组织、招投标过程几大内容作为主题,给定一个拟建的小型项目——我系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五个人左右,模拟一个项目团队,学生在其中要担任不同角色,每个团队负责一个主题,通过课下搜集资料,制作PPT或者其他形式,利用课上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自己对该部分内容在拟建小项目中的应用及理解进行演讲。通过该形式,一方面,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系统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营造学生愉快学习、自主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模拟,真正把课堂所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完成规定的模拟后,所有成员必须对本小组的实施过程做出一个完整的总结,争取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认识。 2.2.3 穿插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及考试要求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是目前社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培养方法上,要强调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在现实的就业压力下,学生本身也希望通过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以增加自己将来的就业筹码,为了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本课程利用课上时间将所讲课程尽量多和相关的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联系,比如造价员,建造师、造价师等,并穿插一部分考试习题作为练习题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和以后可能面临的各类执业考试联系,为以后可能面临的考试打下一个好的理论基础。如,我校土木专业有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拿到了造价员、材料员、甚至有的同学还通过了二级建造师的考试,就业时这部分学生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 2.3 考核方式 考试具有激励、反馈、导向、评价和鉴定功能。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知识、重记忆、轻思维、轻创造。在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各种知识,需要的资料随时可以查阅到,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资料去解决问题,尤其对于管理类课程,新的思维不断涌现,大量记忆现有的资料并不见得对将来工作有多大帮助。考试应该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得到高分数。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环节,采取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包括大作业、演讲和平时考勤,考试可采用开卷方式,考题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增加创新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针对这门课程进行的改革中,我们在教学形式上实行523模式,即“理论教学(50%)+出勤、自学(20%)+演讲或论文(30%)”。如果学生单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是很难过关的,而需要平时用心学习,学会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 3 结语 现代工程实践和研究表明,在未来社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土木专业学生,确保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该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改革,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积极地参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本校土木专业在建筑企业的知名度。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内容主要涉及本专业学生将来职业可能用到的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技能。本课程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在教学中既要讲述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又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课上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讨,并给出该类课程教学改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课上实践 教学改革 工程项目管理是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64学时,其中课上实践16学时。由于其实践性较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对课上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如采取讲授软件网络计划编制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课上实践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果。 一、课上实践内容改革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课上实践内容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时我们着重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点介绍核心功能,强化基础技能训练,增加实践软件应用,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实现这一教育培养目标,本课程选取了Microsoft Project 2003、梦龙智能网络计划编制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软件,通过Microsoft Project 2003侧重介绍项目管理软件的核心功能,强化基础技能训练。梦龙智能网络计划编制系统更贴近工程实际,使学生加强知识的联系性和科学性,提高实践能力。 二、课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课上实践的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教学方法,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通过选取的工程项目实际案例与教学软件相结合模拟项目流程,强调学生以实际案例为引导,在模拟的工作情景、工作流程下学习,实现知识教育与项目过程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它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梦龙智能网络计划编制系统的学习中,教师给每位学生一个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学习和掌握软件的操作,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管理的原理和工作思路,根据实践项目的目标和内容,将工程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单元,对每一个子项目单元分别编制任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综合运用所学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施工方案构建与优选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订计划、组织生产、整合资源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施工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体验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岗位角色及岗位职责。 例如:角色分工。 项目经理负责指挥、控制和协调项目组成员按照进程表完成项目。 经营经理负责劳务结算、甲方报量、成本核算和分析、洽商变更。 生产经理负责进度计划编制、资源需用计划、施工操作。 采购经理负责材料采购、库房管理、材料发放、材料核算。 财务经理负责资金管理和操作、资金帐目管理、负责盈亏分析。 在上学期授课过程中,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突出强调其课上实践环节,将“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一体化,采用项目法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 三、小结 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课上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融入教学过程的程度,同时通过角色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基于建构主义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提要] 本文阐述《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理论基础,分析实施建构主义方式教学的可行性,并按照建构主义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项目管理体系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背景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其主要讲授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认知工程管理专业的敲门砖。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并为进一步学习工程管理、建筑施工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专业领域。其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对于该课程的课程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做出了一定的尝试: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优化了课程教学大纲,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与其他传统课程比较来说,《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近年来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也给这门课程赋予了很强的时代性。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无法直观了解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性太强、可操作性差、课程很多内容抽象,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所以,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度的改革是必要和迫切的。 二、建构主义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而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我们平日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这一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就目前很多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按照其本质可以归纳为两种教学模式: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和探索式”教学模式和Lantolf提出的“合作和互动式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实践于本课程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1、符合课程的特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学效果更明显。而《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以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问题,系统地讨论解决方法,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 3、符合自主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和知识背景去接受、理解新知识,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人体验,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工程项目管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氛围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建立以教学目标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网络技术为支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努力突破教与学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立体多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们设计课程教学三大板块:一是基础知识讲解板块,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知识点的讲解,用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的大信息量和大班容量的优势,既节省了师资,又提高了效率;二是工程项目管理技能训练,该板块教学组织方式是通过任务型、合作性、参与式教学组织,采用学生分组互动模式;学生分组互动部分,则以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学习为主,学生在任务型、参与式活动中构建知识体系;三是综合运用,该板块则利用校园网和学习软件,采用自主学习。突破了其他学习方式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 1、情景体验教学方法。情景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过程中,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联系,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注重学习者情感的激发和内心的深刻体验,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融合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内化系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体验事物的一种能力。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去理解知识。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模拟项目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现实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要求展示项目成果,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陈述项目任务完成的方法过程结果。项目教学通常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参加项目的设计与运作,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集体互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技巧。首先,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信息库的作用,学生在做项目时,教师要给学生随时补充必要的信息和方向性的引导,在学生有疑问时及时进行咨询答疑,充当参考数据的作用。其次,在整个项目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各小组的活动都应在教师的紧密监控与指导下进行,各个小组工作的进展中遇到的难题和最终成果,教师都要参与决定和进行个别辅导。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应发挥指挥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帮助学生明确各项目的目标,掌握各项目的程序规范和操作方法,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和进度表,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尽早进入状态。 (三)建构主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设计。一个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反映教学中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考核方式应该完全不同于大部分高校课程在结束时的考核(一般都会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单一的闭卷方式只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实战技能,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人才。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之后,应该改革考核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可以采用课堂学生表现、课堂讨论、实践作业调查报告、项目管理实践报告书为期末考试成绩这几种考核形式,分别给予一定的比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实行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只占20%~30%,这个比重偏低,笔者认为提高到70%~90%是比较合适的。 四、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对项目管理实践,训练学生正确的项目管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现代项目管理思维,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工程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最终体现自身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对教师素质、教材建设、设施设备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把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知识联系的角度,课程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适当增加一些与该问题有关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这样可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和启发学生亲自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从课程教学管理的角度,教师把握方向,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于学生的表现要积极地给予正面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幸福感,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有助于师生沟通及团队合作。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独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改思路探讨 【摘要】 在独立学院加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背景下,基于实践角度进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迫在眉睫。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如何使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实践适应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教学实践,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教改思路的探讨。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设置的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专业。华夏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工程建设管理为本专业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之一。工程项目管理作为该方向的核心课程,如何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建立基于应用型角度的课程改革和优化方案是摆在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掌握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和基本理论,重点掌握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另外还为学生开拓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环境与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性思维,从而为学生建立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涉及建设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实施的全过程;综合性强,立足于管理而不局限于管理,包含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技术、方法和手段;实践性强,涉及工程项目结构分解,目标系统建立,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合同等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和手段。 二、突出独立学院培养特色的课程定位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其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要以适应市场需求、符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定位为基准点。基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应该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和合作,适时把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运用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在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的结合体,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加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及高校的教学实践,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将本课程作如下定位。 第一,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进行一定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知识的储备。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流程,使学生树立系统的、集成化的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理念。 第二,核心理论知识方面。要求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技能、方法、手段的储备。掌握工程项目组织,工程项目结构分解,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合同控制与管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工程项目实践参与过程中的“四控、两管、一协调”能力。 第三,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方面。通过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地勘察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有指导的参考资料的阅读,有效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职业能力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与“五大员”、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进行目标控制、可行性研究论证、编制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应用能力。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定位,该课程将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精确的课程定位为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整体思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将始终贯穿上述四个方面的定位,坚持科学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基本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是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如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目标规划—制定工程项目管理方案—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项目后评价。 二是实施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重点的模块化教学。本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基础知识、项目组织与结构分解、项目策划、项目成本控制、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安全和环境管理、合同管理、风险管理等教学模块。每一教学模块统一采用“重点理论知识单元—职业活动训练单元—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单元—小结及复习单元”单元式教学过程。其中,重点理论知识单元体现知识性,职业活动训练体现应用性,与项目管理师及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单元体现职业性。 2、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也是不容忽视的。本课程要求培养“知识性+应用性+职业性”合一的人才,应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是充分运用导入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引课”,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可在相关课程内容讲解中创设具体项目案例、视频资料、思考题、生活场景、学生讨论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变被动为主动,自觉专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是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导入法。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这一引导性材料,促进学习迁移,从而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项目成本控制中的赢得值分析法,涉及三大基本参数:赢得值即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这一分析法其他课程都不涉及,初次接触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我们可以以一个很简单的材料作为引导,按照如下程序来进行讲解。有10个房间需要粉刷,计划一天刷一间,10天完成,粉刷一间需要100元,计划总费用1000元。到第5天末检查时,发现实际花费了560元。而到第5天末计划应该花费500元。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并思考,能否说明费用超支了?在学生经过充分讨论与思考后,再提一个假设,如果在第5天末的时候,实际已经完成了6间房的粉刷任务了?而完成了6间,应该花费600元,而实际才花费了560元,费用是节省了而不是超支了。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引出三大基本参数,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500元;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560元;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600元。故我们只有引进赢得值(BCWP)这个概念,用BCWP-ACWP的差额才能体现费用方面的偏差(CV),BCWP-BCWS的差额才能体现进度方面的偏差(SV)。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实施MPE—CDIO的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将MPE-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实践环节,为实现“做中学”提出为学生量身定做的项目的设立,并对项目管理从团队建立、项目管理、任务实现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证明,其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MPE-CDIO工程教育 软件项目管理 实践能力 CCSE 一、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主要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该课程的传统教学环节更多的是教师为主,学生更多的充当“听众”的角色,跟着教师的思路去理解、记忆知识。它的问题在于忽视与实际项目的有效结合,且缺乏促进团队沟通与交互的机制,对学生系统化工程技术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感觉该课程所学知识离自己很远,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 二、CDIO与MPE-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黑龙江科技学院在引进CDIO理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提出了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 (一)CDIO教育理念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理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团队提出建立的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该理念强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于2004年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迄今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多个国家、大学、专业可并行探索,大大加快了改革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国内,我校全面启动了基于MPE-CDIO的实践环境建设,并于2010年由副校长张凤武教授带队与CDIO试点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CDIO改革经验交流。 (二)MPE-CDIO培养模式 MPE-CDIO是我校提出基于大德育、大实践、大工程(Moral Pratice Engineering)教育理念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所谓“大德育”,对学生而言,就是使其成人的教育,对学校而言,就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里的成人是指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人。所谓“大工程”,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程为背景和主线,着力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代工程教育观。所谓“大实践”,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实践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知识和理论固化为学生的素质,转化为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理念。 自我院加入英特尔软件学院计划以来,充分挖掘英特尔先进的技术资源,结合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实施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使学生的专业工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其教学效果较好。 三、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 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讲授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和权利。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以面授为主,讲授一些基本概念和管理的经典理论,同时结合大公司的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有层次地拓展讲授;最后是实践阶段,学生采用项目管理工具编写项目管理计划,并跟踪项目的实施。但很多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问题,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到了不喜欢学的程度。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认为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软件项目管理实践性强。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是完全可以从书本和课堂上学会,理解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做到把软件企业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不能仅限于照本宣科地抽象介绍一些基本原理。 2.合理制定学时。现有的软件项目管理理论学时较多,应当加大对实践环节学时的投入,必要的话可以参照“大学物理实验”模式,单独设置实验学时,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否则学生根本没有兴趣,更何谈锻炼。 3.学生独立性较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逻辑思考和编程能力,但是,它忽视了沟通、交互与团队合作。以往的实践环节,也强调团队开发,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流于形式。 综合上述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创新、团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感和责任心。而这些能力培养完全符合MPE-CDIO教育模式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引入MPE-CDIO的能力培养模式对软件项目管理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四、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 MPE-CDIO教育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作为CDIO改革的创新与互补,MPE-CDIO更注重培养健全、和谐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这一大德育培养理念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其中CDIO不仅提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大纲(如表1所示),而且系统地提出能力培养、实施指导、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 条标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清华大学在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原理两门课中采用CDIO教学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国内外经验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工科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由于CDIO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特别适合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相关课程的教学,因此,它已应用于我院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中,我们也将逐步在其他工程性较强的课程中大力推行。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沙盘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为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提供了模拟实践的工具。文章介绍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的由来以及沙盘教学的实施过程,分析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效果,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沙盘;教学;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工程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1]。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把项目管理划分为 9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包括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等[2]。同时,该课程又是介于工程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涉及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和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适应日后工作的需要。 在目前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教学周期与工程项目实施周期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一般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很少的几次生产实习或课程设计往往只能增加学生对工程项目实施某一阶段的感性认识,或仅仅涉及个别知识点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有必要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合适的模拟实践手段,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模拟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通过了解和比较,笔者认为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是一种比较好的模拟实践教学工具。 一、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简介 沙盘最早起源于中国。东汉名将马援用白米堆成山川地势,向汉武帝刘秀解说陇西形势,这种形象的演示被认为是沙盘的雏形。一直以来,沙盘被更多地应用于军事领域。人们通常根据地形图或航空图片按照一定比例用泥沙等材料 制作沙盘,将平面地图立体化,形象地显示相关军事信息,使指挥官能更加直观地判断军情,从而推演战术策略[3]。随着沙盘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军事沙盘逐渐被引用到建筑、教育等多个领域。1978年,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开发了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借助沙盘模具,虚拟某生产型企业,并根据企业运营所涉及的一系列内部和外部条件制定了相关规则,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4]。21世纪初,用友软件公司在国内的各个高校推广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随后金蝶公司也开发了自己的ERP沙盘课程,沙盘正式被应用到高校教学中来[5]。 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以及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广联达公司把沙盘模拟的思想引入了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推出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课程,使学生能在教室里体验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实践项目管理理论,掌握项目管理工具。 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课程是通过使用一系列教具和软件,模拟工程项目从工程中标开始到工程竣工的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其间学生需要组建项目管理团队,编制各种工程计划并按照规则进行相应的业务操作,最终由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考核项目管理成果。 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具中包括一个代表项目施工现场的盘面(图1),这也是沙盘模拟的主要操作区。盘面共被划分为8个区域:生产区、资金管理区、费用结算区、临设建造区、钢筋加工区、混凝土加工区、工程实体区和风险管理区,分别作为相应的项目施工及管理的操作区域。另外,8种不同颜色的塑料币被用来表示资金及各种材料的数量,3大类共13种资源卡片代表了不同的劳务资源、机械资源和临设设施。教具中还包括了贷款申请单、工程派工单、机械结算单、劳动班组进出场申请单、原材料采购申请单、支付单等14种模拟业务单据以及2套工程实体模型。 为了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模拟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并且使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实践上,沙盘模拟中对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了适当的假设加以简化。如:假设工程项目所有构件只有绑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3个工序,并且需要钢筋劳务班组、模板劳务班组、混凝土劳务班组分别操作施工;假设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便可以拆除模板,不需要养护时间,也不需要配备人员拆除;假设所有预定、加工、施工都是以周为最小单位等。同样,为了使沙盘模拟更贴近工程实际,课程制定了一系列的沙盘操作规则,包括费用支出规则、风险事件触发规则、紧急补救措施规则、市场资源基本规则等。此外为了便于执行,教具中还提供了沙盘操作表,作为项目执行的依据和记录工具。 图1 广联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盘面 二、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实施 在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中,学生将模拟5个不同岗位角色,组建工程管理团队,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体验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并且在沙盘分析软件的协助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评,加深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理解。 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的实施大致分为4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项目管理团队的成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组合形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项目管理团队,模拟隶属于某建筑公司的各个项目部。教师模拟该建筑公司的总经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将模拟项目业主、银行、各种资源的供应商等所有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即将接触的相关单位。每个小组的5名成员则将分别担任项目部的项目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并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表1)[6]。 (二)计划阶段表1 项目部成员职能分工 掌握了工程项目详细资料后,项目团队应该做一个详细的项目策划,以确定施工方案和承包指标。(1)进行工程项目的WBS分解,按照工期要求,编制项目进度计划;(2)编制资源计划,包括劳务班组、材料、机械、模板等资源需求和进出场计划,以及各类库房、宿舍等临时设施建造计划;(3)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做施工图预算以及合同预算;(4)编制资金计划,根据现金流量表编制收入计划,综合考虑市场情况,确定融资计划,选择初期贷款方式;(5)完成成本计划分析图,确定预期成本和利润。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和“业主”签订承包合同。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革命及会进步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兴起,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现在的高中生在生活中体验到了社会的进步。他们对应的学习生活也开始变得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将以高中生的视角,针对这样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叙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互联网;技术革命;社会进步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使得现在的高中生不仅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了更多的便捷,而且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信息时代的进步。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搜寻知识或是直接进行学习。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转变,使数字化的生产逐渐走向未来。 1生产方面 互联网技术变革,就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将数字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联系,进而产生的“互联网+”形式。这种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高中生的角度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相应的动力主体也开始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所有生产力的输出,可以不再单单依靠人类来进行,对应的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出现,依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变得更加快速,高效,节省了人工的劳动力支出,减小了因为失误而造成的生产经济损失,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行业的进步。例如: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档案进行输入,促进档案的准确性,而且这样也可以对档案进行保存,不存在时间限制,促进这项工作的进展,且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社会的政策方针,将档案管理做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档案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它的进步,自然会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2生活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高中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订餐,体验便捷的上门服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验随叫随到的滴滴打车。这些都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互联网技术变革,促进数据化的发展,能够将生活中的很多数据进行存储,使得人们将互联网应用于生活中,并随处可见。例如:户口的网络化,户籍管理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对现住居民的户籍情况的掌握,不仅能够在发生重大犯罪事件的时候,方便寻找嫌疑人,也能够促进民警对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即使的追踪,对黑户进行控制。可以说户籍管理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极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人数较多,户籍较多,使得这样管理工作并不容易进行,而且涉及的数据较大。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发展,民警可以在工作中利用它,将所在管理地区的户籍信息输入进去,计算机就会将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存储,形成备份,然后能够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根据输入的词条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处理,给出结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户籍管理工作方面,不仅可以促进民警的工作准确性,而且能够在发生事情的情况下,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3学习方面 对于高中生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也是他们的根本任务。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大部分取决于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它不仅关乎着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素质,而且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国家建设的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促进了学习形式的改变,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开拓出学习平台和新型的互联网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效果的进步,进而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多种新型产品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却也为学习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形式。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网络平台得以出现,一些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课件做好讲解录制,然后放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下载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技术得以发展,例如:学习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它能够将一些学习数据进行存储,也能够通过一些系统的机体设计,形成一定扫描系统。高中生在利用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互联网,将自己不会的题目进行扫描,学习机可以将它进行识别,寻找解题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高中生的学习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行本身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提高了国家的教育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结语 对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国家教育教学水平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方方面面上使高中生的生活得到了改变。 作者:王瑾然 互联网技术论文:通信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成为时展的新宠,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发展领域,有效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近年来,通信技术与互联技术已经成为数据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有效推动数据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数据管理的现代化、一体化、智能化与自动化。在时展的潮流中,数据管理工作已经完全离不开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为此,本文将从数据管理入手,分析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与发展,并针对以上两项技术在数据管理中所存在的发展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管理;应用与探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通信设备不断发展,隆重登入世界舞台,有效推动数据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践中逐步对数据管理工作进行革新,使数据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的现代化、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与科技化。数据管理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面对新机遇的同时,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基本概念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正式走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即“科技革命”,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登上历史是舞台,成为新时期发展的新宠儿,其中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发展最为突出的两种技术类型,与现代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挖掘数据管理工作的最大潜能,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加快我国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为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与改革,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搜集、整理、归档,做好市场监控工作,实施动态化管理,实现数据管理的全面化、一体化与多元化。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合理的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有效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优化企业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发展的现代化与科技化。 二、数据管理中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数据管理中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是否具有可能性,主要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同数据管理工作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又是如何被运用在数据管理工作中的。通观近年来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其应用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实践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众多实践证明,将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中具有较强的可能性。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主要包含技术精硬件设施与各类软件设备,计算机的问世给予物联网发展的空间与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了计算机技术的存在价值与使用性能,因此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形成一个完美结合的整体,在时代的发展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及应用平台。在国际范围内,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已经被逐步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有效提升数据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统一性、整体性、高效性与全面性。由此可见,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是时展要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二)理论证明 数据管理与通信互联网技术之间属于依赖与被依赖之间的关系。数据管理工作量较大,种类繁多、数据发展,利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归档,极大程度上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量,节约劳动力,减低管理成本,提升数据管理效益。通过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企业能够快速知晓市场动态,了解多方面信息,对企业发展工作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通观我国数据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变化,大体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管理阶段。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数据库系统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单位等各部门数据管理的重要方略,且数据管理对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三、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难点 (一)人才管理 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数据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然而应用该技术首先需要具备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确保数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相关信息相似,我国企业、单位各部门在数据管理方面具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管理型人才,其专业知识较强且具有灵活的应用能力,然而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下,传统数据管理人员在实际造作与运用时出现诸多问题。在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下,传统数据管理人员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数据管理能力,然而当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出现问题时,数据管理人员将无法解决,导致数据资源丢失,影响数据管理的正常工作。除此之外,网络病毒与黑客对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导致数据信息泄露,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二)管理方式 数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意识无法及时得到更正,造成数据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数据管理人员尽管已经完全认识到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可行性与必然性,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管理人员对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剖析,对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备了解相对较少,管理方式缺乏简洁性与实用性。 四、数据管理中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实现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够保证数据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培训时不断要对其普及数据管理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应用技能,还应将网络安全知识、计算机故障维修技术技能对其进行传授,使数据管理人员不但能灵活运用数据管理管理软件、硬件,还能够对计算机所出现的简单故障进行处理。从数据管理安全性来说,企业应提升数据管理人员对数据信息安全性与完整性的警惕意识,规范个人操作,保证计算机使用安全,实现绿色上网,落实数据管理职责,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培训过程企业可将内部培训活动与外部培训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选拔出企业内部工作优秀的员工,聘请第三方培训机构,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教授与引导,通过此活动能够提升企业优秀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然后由优秀员工对企业内部其他员工开展指导性工作,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技能。 (二)强化风险控制 针对计算机网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风险性问题,企业内部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其起到足够的重视,制定并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预防措施,加强对高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运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数据管理者应正视风险的存在性,提高对风险的重视程度,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工作。构建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密数据库,数据关系信息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与正常运营,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处理;其二,构建防火墙,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防火墙具有较好的病毒防范效果,能够抵御病毒入侵,保护数据安全;独立管理,将数据管理与其他管理分割开来,使数据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避免病毒扩散;构建警报系统,为应对一些防火墙无法抵御的风险,需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自动报警提示装置,使紧急预案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降低风险。 (三)强化管理 为保证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能够在数据管理中正常运行,企业须制定出详细的数据管理策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据管理部门落实数据管理基础工作,加强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效性,提升数据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数据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优化管理技能,加强沟通与交流,掌握多种数据管理模式,实现动态化数据管理,为通信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发展基础。 五、总结 综上所述,21世纪是科技时代,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是新时代的宠儿,在时代的推动下,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相互渗透,逐渐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数据管理需要依靠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寻求新的出路与发展空间,加快企业现代化的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数据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管理的应用能力,优化管理策略,制定并完善计算机网络评估管理系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数据管理的完整性与统一性。然而,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运用在数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计算机风险做好相应的风险防护策略,保证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 作者:江式坤 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聊城市分公司 互联网技术论文:谈互联网技术革命及社会进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兴起,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现在的高中生在生活中体验到了社会的进步。他们对应的学习生活也开始变得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将以高中生的视角,针对这样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叙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互联网;技术革命;社会进步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使得现在的高中生不仅在衣食住行上获得了更多的便捷,而且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信息时代的进步。课堂上的知识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学生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搜寻知识或是直接进行学习。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促进了社会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转变,使数字化的生产逐渐走向未来。 1生产方面 互联网技术变革,就是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将数字化技术与其它产业相联系,进而产生的“互联网+”形式。这种技术的发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高中生的角度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相应的动力主体也开始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化技术得到了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所有生产力的输出,可以不再单单依靠人类来进行,对应的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出现,依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变得更加快速,高效,节省了人工的劳动力支出,减小了因为失误而造成的生产经济损失,从根本上推动了生产行业的进步。例如: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档案进行输入,促进档案的准确性,而且这样也可以对档案进行保存,不存在时间限制,促进这项工作的进展,且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社会的政策方针,将档案管理做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档案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它的进步,自然会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2生活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高中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订餐,体验便捷的上门服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验随叫随到的滴滴打车。这些都适应了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互联网技术变革,促进数据化的发展,能够将生活中的很多数据进行存储,使得人们将互联网应用于生活中,并随处可见。例如:户口的网络化,户籍管理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对现住居民的户籍情况的掌握,不仅能够在发生重大犯罪事件的时候,方便寻找嫌疑人,也能够促进民警对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即使的追踪,对黑户进行控制。可以说户籍管理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极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人数较多,户籍较多,使得这样管理工作并不容易进行,而且涉及的数据较大。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发展,民警可以在工作中利用它,将所在管理地区的户籍信息输入进去,计算机就会将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存储,形成备份,然后能够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根据输入的词条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的处理,给出结果。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与户籍管理工作方面,不仅可以促进民警的工作准确性,而且能够在发生事情的情况下,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治安的和谐,为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3学习方面 对于高中生来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也是他们的根本任务。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大部分取决于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它不仅关乎着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素质,而且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国家建设的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促进了学习形式的改变,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变革,开拓出学习平台和新型的互联网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高了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育效果的进步,进而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多种新型产品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却也为学习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形式。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得很多网络平台得以出现,一些教师通过这样的形式将课件做好讲解录制,然后放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下载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的教授模式。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网络技术得以发展,例如:学习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它能够将一些学习数据进行存储,也能够通过一些系统的机体设计,形成一定扫描系统。高中生在利用它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互联网,将自己不会的题目进行扫描,学习机可以将它进行识别,寻找解题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高中生的学习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行本身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提高了国家的教育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4结语 对互联网技术革命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国家教育教学水平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方方面面上使高中生的生活得到了改变。 作者:王瑾然 互联网技术论文:国外工业互联网技术对国内的启示 摘要:对国外工业互联网无线技术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外工业互联网无线技术频率使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给出了对我国工业互联网频谱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工业互联网;无线频谱;无线技术 1引言 工业互联网九大技术(超级计算终端、软件定义机器、知识工作自动化、跨企业的标准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系统安全、机器人改变工业流程、分布式的生产3D打印、人类意识与机器的融合、虚拟世界)是由GE公司在2012年首先提出的,无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能够作为有线方式的重要补充,实现更为广泛复杂场景中的通信覆盖,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在发展工业互联网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无线技术的应用。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研发白皮书”中指出,无线技术应用是其实现工业4.0网络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计划在2018年实现5G标准化相关工作,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更为灵活的广域覆盖,在2020年前后实现工业互联网工厂内无线局域网和近场通信等场景;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也非常重视工业互联网无线技术应用,成立专门研究工作组,致力于典型工业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对于工业互联网典型的Wi-Fi、NFC、ZigBee、2G/3G/4G等无线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标准化时延、可靠性等进行统一规范的设定。对于工业互联网中的无线技术,从覆盖范围来看,可以包括工厂内无线技术和工厂外无线技术。工厂内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工厂内部短距离、低功耗无线网络通信需求,包括信息的采集、非实时控制和工厂内部信息化等,具体包括Wi-Fi、ZigBee、2G/3G/LTE、面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无线网络等技术。针对工厂外的广域通信应用场景,NB-IoT对于解决低功耗、广覆盖、大连接等工业信息采集和控制场景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伴随5G标准化工作的推进,作为低时延、高可靠的重要应用场景,3GPP等组织机构也开展利用5G技术实现工业控制的相关研究。 2国外工业互联网无线技术频率使用及研究进展 2.1工厂内无线技术频率使用及研究进展 目前,国际上相关组织或机构积极推进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取得一系列成果。(1)2.4GHz/5GHz频段使用2.4GHz、5GHz频段的工业互联网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Wi-Fi技术、802.11p、蓝牙技术和ZigBee技术等。其中:Wi-Fi技术,主要是IEEE802.11系列,使用频率为2.4GHz、5GHz等,主要用于无线局域网络、掌上设备、智能家居等。802.11p技术,使用频率为5850~5950MHz频段,主要用于车联网。蓝牙低能耗(BLE)技术,工作频率为免许可授权的2.4GHz频段,低速、低功耗、低时延,可扩展至健康和健身、汽车和工业领域。ZigBee技术,属于IEEE802.15.4标准,使用频率包括868/915/2450MHz频段,是一种低吞吐量、低功耗和低成本的技术,最高达250kbit/s。网络拓扑结构可包括多达几千个节点,应用于工业、医疗、智能建筑和家庭自动化等场景。(2)1GHz以下频段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研究了适合于1GHz以下频段所使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NFC近场通信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属于ISO/IEC10536/14443/15693/18000系列,使用的频率包括13.56/27.12/433/860MHz等频段,主要应用于物流、制造业、医疗、交通、电子证照与电子门票等。NFC近场通信技术,属于ISO/IEC18092、21481系列,使用频率为13.56MHz,主要应用于零售、移动支付、身份识别等领域。(3)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推荐的其他频段欧盟早在2011年就开始研究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用频问题,通过分析典型的工厂应用场景,计算频谱需求约为76MHz,并结合本国频谱规划,提出了包括2360~2400MHz、2483.5~2500MHz、5150~5250MHz、5725~5925MHz在内的6段候选频段。 2.2工厂外无线技术频率研究及使用情况 (1)国外NB-IoT技术频率研究进展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B-IoT)是解决工业互联网工厂外广域低功耗覆盖的重要技术,成为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各国际组织和地区对于NB-IoT的频率规划研究情况如下:3GPP近年来,3GPP一直致力于推动NB-IoT标准化工作。通过各国不懈努力,NB-IoT的3GPP标准核心部分在2016年6月冻结,并在2016年底完成了一致性测试。通过多次统筹协调,3GPP定义了NB-IoT的候选频段包括700、800、900、1800、1900和2100MHz等,为各国开展NB-IoT频谱配置,推进商用化进程提供有力指导。欧洲当前,欧洲大部分电信运营商都是基于900MHz频段基础上来开展NB-IoT试点和试验,另外有少部分采用的是800MHz频段。2016年9月,欧洲著名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和中国华为公司开展合作,采用800MHz本国授权频段,在现实网络上实现了NB-IoT的第一次连接测试,这成为NB-IoT国际化商用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此外,沃达丰将基于前期的研究试验成果,在2017年第一季度开展NB-IoT主要欧洲市场推广工作,第一批网络试点包括西班牙、德国、爱尔兰和荷兰,后续还将继续扩展,预期在2020年实现NB-IoT的全球覆盖。2016年8月,法国的第二大移动运营商SFR也明确宣布,为优化原有2G/3G/4G网络性能,提高网络容量和频谱资源利用效率,正积极开展NB-IoT技术研究和相关试点试验。相比使用非授权频谱的SigFox或者LoRA等技术,NB-IoT作为使用授权频段的IoT技术,将更利于电信运营商基于原有网络的快速部署,得到很多电信、移动运营商的积极支持。(2)国外5G频率规划研究进展5G技术是实现未来宽带、高速移动、泛在覆盖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未来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物联网产业的经济和战略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欧美日韩等国都在积极推进,加快在技术、频谱、标准和产业化方面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前进行规划布局,提升各自竞争力。作为5G标准化的核心问题之一,5G频谱规划也一直是各个国家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议题,受到国际电联、各国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国际电信联盟(ITU)作为全球唯一负责管理和规划全球频谱资源的联合国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进5G频谱的标准化。在2015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5)上,通过多方协调和统筹,正式将1427~1518MHz频段标识为未来移动通信新增加的全球统一频段,为5G频谱全球标准化奠定基础,其中1452~1492MHz频段被ITUI区的53个国家确定用于发展本国移动通信业务。同时,会议还通过讨论决议,明确3400~3600MHz频段成为ITUI区及II区国家未来移动通信业务的统一频率,3300~3400MHz频段作为全球45个国家发展未来移动通信业务资源。此外,4800~4990MHz频段、470~698MHz或其中部分频段、694~790MHz频段也被作为部分国家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频率。其中,3400~3600MHz频段、3300~3400MHz频段及3600~3700MHz频段等,可以满足未来5G典型应用场景的宽带连续频谱需求,加快推进5G商用进程。同时,针对5G未来发展对于高频段资源的需求,WRC-15也明确了24.25~27.5GHz、37~40.5GHz、42.5~43.5GHz、45.5~47GHz、47.2~50.2GHz、50.4~52.6GHz、66~76GHz、81~86GHz、31.8~33.4GHz、40.5~42.5GHz、47~47.2GHz共11段候选频段,计划2019年进行最终决议,为各国积极开展5G高频技术和器件研发提供有利条件。欧盟欧盟一直致力于全球5G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因此积极提议协调5G全球统一频率,以实现顺利漫游,保证产业效益最大化。在5G频谱资源配置方面,欧盟采取低、中、高频段互为补充的方式,满足5G不同应用场景的频谱需求。2012年,“TheRadioSpectrumPolicyProgram”决议,统筹配置1200MHz频谱资源支持本国宽带战略(包括3400~4200MHz频段)。随后欧盟通过决议,确定3400~3800MHz频段用于发展未来移动通信业务,并同步开展其中部分频段的详细规划方案的论证工作。2013年,欧盟又提出3800~4200MHz频段作为未来5G密集大容量通信场景的候选频段,并开展相关业务共存研究和兼容性分析。2016年7月31日,欧盟完成5G频谱的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在低频段聚焦700MHz、3400~3800MHz,高频在24.5~27.5GHz、31.8~33.4GHz和40.5~43.5GHz。2016年9月14日,欧盟正式公布欧洲5G行动计划,明确提供1GHz以下、1~6GHz和6GHz以上的测试频率。2016年11月1日,欧盟正式公布5G频谱战略,为促进5G2020年的系统商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欧盟5G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战略规定对于1GHz以下的频谱资源,重点突出700MHz频段,解决5G技术的广覆盖应用;明确指出在2020年以前,5G系统部署使用的频段是3400~3800MHz频段。对于高频段频谱资源,明确24GHz以上频谱资源作为5G产业推进的重点备选频段;鼓励在24.25~27.5GHz频段开展5G相关先行和试点应用,推动5G与该频段现有卫星探测业务、卫星固定业务和无源保护等业务的共用技术及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31.8~33.4GHz、40.5~43.5GHz频段均可作为欧盟5G技术中、长期发展的候选频段。美国美国在5G频谱规划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例如为推动本国宽带业务发展,为其规划3550~3700MHz频段共150MHz频谱资源。在考虑本国高频器件产业优势、力争引导该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2016年7月14日通过决议,明确将24GHz以上4段高频频谱,共计达11GHz的频段资源用于发展本国5G移动宽带业务,具体为28GHz、37GHz、39GHz和64~71GHz频段。这样美国率先成为采用高频段频谱发展未来移动宽带的国家,奠定在5G领域中高频段频谱的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规划方案还对未来移动宽带服务、卫星频谱和轨道资源以及政府专用频谱资源的协调进行了整体统筹,并规定了多种方式共存的频谱接入方式。例如,针对不同场景下需求,采用专用、共享接入和动态随机接入(非授权)等多种组合,最大化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上新规则将为美国5G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导,对产业链各方都有重要作用。日本、韩国日本基于本国信息通信发展实际,计划在2020年实现5G的商用化进程。2014年,日本将3480~3600MHz频段分配给本国第四代移动通信应用;2016年7月15日,正式本国5G频谱策略,提出3.6~3.8GHz、4.4~4.9GHz和27.5~29.5GHz频段4段频段作为发展5G的候选频段,并开展相关具体规划方案的研究和论证工作。韩国借助本国承办平昌冬奥会的契机,积极推进5G技术频谱研究和试点工作。目前,通过统筹协调,明确26.5~29.5GHz频段作为本国5G的试验频段,引导产业链各方的研发投入。同时,通过研究论证,还提出20GHz、32GHz、50GHz、70GHz等候选频段,为本国5G发展作为频谱资源储备。 3对我国工业互联网频谱规划的启示 (1)探索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工厂内通信划分专用频谱对于工业互联网工厂内一些应用场景而言,无线通信链路的一些参数要求都非常严格,包括时延、可用性、可靠性、可预测性以及免疫性等。对这类工业互联网应用来说,仅靠目前广泛用于短距离微功率设备等频段可能无法满足需求,国外很多国家为其划分了专用频率。因此,建议可以探索为工业互联网工厂内关键链路通信划分专用频段的可行性:一是可以探索现有专网频谱资源引入工业互联网关键链路无线通信技术的可能性,为工业互联网关键链路技术调整或规划新的专用频率,例如800MHz集群部分频段、230MHz频段等。二是探索6GHz以下频谱资源支持工业互联网关键链路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可行性,为工业互联网无线通信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创造条件。(2)推进重耕现有公众移动通信频谱工作对现有频谱资源进行调整重耕,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是优化频谱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未来工业互联网工厂外广域通信典型应用的NB-IoT技术,目前国际上基本一致态度都是可基于800M、900M、1800M频谱的现有运营商网络部署。因此,考虑到我国运营商现有网络的大覆盖部署和物联网建设的快速商用和低部署成本需求,建议优先在三大运营商的现有网络和授权频段上开展业务,典型频段包括现有的2G、3G、4G网络频谱资源,如800MHz、900MHz、1.8/1.9/2.1GHz和2.6GHz等。(3)充分挖掘现有专网频谱潜力由于专网应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频率使用区别较大,因此应重点考虑本国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以1.4GHz的集群通信应用频段为例,伴随我国集群系统模转数进程的推进,可以考虑充分挖掘现有频谱资源,解决工业互联网工厂外无线通信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典型频段包括230MHz频段、150 400MHz频段、21~825/866~870MHz频段、806~821/851~866MHz频段和1447~1467MHz(1.4GHz)频段等。低频段具有覆盖能力强、网络部署成本低等优势,能解决工业互联网工厂外通信用户分散场景的频谱需求,潜力巨大。但同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管理和应用部门之间协调、管理运营成本和管理模式等因素。(4)加快5G技术6G以下中低频频谱规划工作伴随5G等工业互联网工厂外新技术的发展,频谱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加,为其新增候选频段也成为国际积极推动的工作之一。6G以下中低频是工业互联网工厂外无线通信技术频谱资源的核心频段,是实现连续广域覆盖和低功耗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场景的必要频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3400~3600MHz频段目前是全球频段,IMT产业链将推动该频段尽可能一致的频率划分方案,以实现最大化的规模经济。因此,建议积极推动完成3400~3600MHz的IMT频段规划,同时以此为核心,向上向下拓展,配置足够宽带连续频谱资源,以适应我国未来5G技术复杂场景的实现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此外,建议2020年前,进一步推进3300~3400MHz(无线电定位、固定、移动业务)、4400~4500MHz(固定、移动业务)、4800~4990MHz(固定、移动业务和射电天文次要业务)标识为IMT频段的研究和试点工作,以支撑我国2020年前后的5G商用,为未来工业互联网场外通信技术发展储备充足的频谱资源。(5)研究5G技术高频频谱资源规划可行性基于未来工业互联网发展,可以考虑规划部分高频频段作为工业互联网工厂外通信大带宽频谱的补充频段。6~100GHz范围内频段特性互为补充,优化组合可提供连续、大带宽业务。高频全球一致性频谱比较重要,可以支持、推动新的高频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目前25GHz、28GHz、40GHz频段等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支持。我国在高频器件上存在不小的挑战,结合我国相对产业技术优势,参照我国无线电频谱划分规定,可以考虑开展24.25~27.5GHz、27.5~29.5GHz和37~43.5GHz中部分频段作为高频候选频段的可行性研究和试点工作,争取作为全球统一候选频谱,特别是实现中国和欧洲的统一,以有利于未来的规模经济,保证产业链的生态发展和漫游。 作者:孙俊平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处长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在高星级酒店营销的应用 摘要:在信息和互联网时代,酒店在营销手段上面临着转型核创新。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在酒店营销活动的实施水平和酒店的经营业绩成正比。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互联网技术在三亚高星级酒店的应用情况,试图找到目前制约网络营销的因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三亚高星级酒店;网络营销 一、引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传统媒体行业都在面对着经营困难或转型的局面。在信息和互联网时代,人们希望在短时间内通过快捷的方法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一个完善、强大和智能化的在线平台对酒店经营者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酒店管理者,拥有自己的网站、通过社交网络和移动应用推广产品、使用电子邮件作为和住店客人及业务伙伴主要的沟通渠道,并使用所有的信息沟通技术(ICT)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 二、网络营销的概念 学术上对于“网络营销(E-Market-ing)”的概念没有准确的定义。一些学者强调的是互联网在网络营销中的作用和影响,而其他研究人员则认为这个词汇含有更广泛的概念,应该包括其他ICT解决方案的应用。关于旅游网络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一种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互联网的使用则是一种推广方式或销售渠道。StraussandFrost把网络营销定义为“经营者通过对海量数据库进行分析并做出对销售策略、定价、产品改进、服务和运营模式的总体规划和决策,从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提升业绩”(2001)。ElGohary定义为“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电子设备对商品、服务、信息或想法进行营销的理念或现代商业模式”(2012)。世界旅游机构(WTI,2008)定义指出,网络营销的目的是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形式的电子通信设备,以高效和低成本的方式与目标市场进行沟通,并能够使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能够联合协作。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指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其他形式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与客户产生互动,并以创造效益为最终目的的商业行为。 三、三亚市高星级酒店网络营销的现状分析 (一)实证研究 三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酒店业已经成为三亚的支柱产业。如何运用网络营销深入了解并开发目标市场的潜力,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是三亚高星级酒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使用结构化的问卷设计,选取了涉及网络营销在酒店业中应用的六组问题。第一组涉及网络营销在酒店行业中的应用,内容参考了Brodieetal.(2007)的研究并针对三亚市酒店行业的实际情况稍加改动,网络营销实践的问题包含九个封闭式题目,测量标准为1(从不)到5(总是);第二组涉及到ICT在酒店内部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第三组是酒店运营商对网络营销的看法和所持的态度,研究者提供了25个问题供受访者回答,赞同程度从1(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研究也分析了酒店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不足的原因,这部分是通过访谈完成的;第四组涉及酒店的经营业绩;第五组是关于酒店的信息(包括品牌、位置、运营年限等);第六组是对参与调查受访者的个人信息统计。调查问卷投放在亚龙湾、三亚市中心、大东海和海棠湾的12个酒店。研究者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及访谈的方式与酒店不同部门的人员获取完整的问卷信息。时间从2016年10月开始并于2017年4月结束。最后有7家酒店或酒店管理公司完成了信息搜集工作,信息反馈率是58.3%。76%的受访者为女性,年龄段是21~30岁的占48%,持有大学学历的占72%。中、高层管理者占24%,16%是区域销售经理,12%是市场传讯部经理,其他部门的员工占48%。 (二)研究结果统计 网络营销实施程度的衡量要求受访者依照自身的经验和看法选填表格中的一项,从1(从不)到5(总是)。搜集到问卷后,这些单个的项目以相等的权重折算成从0~1的指数。参与调查的酒店将依照使用通信技术的程度划分为低,中、高3个级别。低水平的网络营销使用程度指数小于或等于0.60(对应问卷调查中1~3),中等水平从0.61~0.80(对应问卷调查中3.1~4),而高水平的指数大于0.80(对应问卷调查中4.1~5)。大多数酒店公司(57.1%)达到中等水平,42.8%的酒店达到了使用网络营销的高水平阶段。可以看出酒店会使用多样化的技术维护客户关系并满足客户。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可该酒店已使用的官方网站和电子邮件营销、拥有自己的客户忠诚计划和官方微博,并已经优化了搜索引擎以便于客户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找到他们。这表明大部分经营者都认识到使用网络和电子邮件与客户沟通的重要性。此外,71.4%的受访酒店使用电子版小册子,在线预订系统和虚拟网络社区(如表2所示)。为了了解酒店经营者对网络营销的看法和所持的态度,研究者提供了25个问题供受访者回答,赞同程度从1(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通过整理得出了完全同意和不同意以下观点人数的百分比。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酒店经营者都赞同大多数的观点。几乎所有受访者在被问到“一个官方网站对我们的生意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上都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此外,受访者意识到互联网营销的重要性并非常赞同“互联网是我们营销策略的一部分”这一说法。但是受访者在“我们熟知注册用户的真实姓名、用户名和一些基本信息”时给出的反馈较低,说明酒店在搜集客户信息和分析客户潜在需求方面还需改进。对于网络营销应用不足的原因。大多数受访者(44%)指出缺乏资金支持,20%的受访者指出通信设备的更新速率太快使得酒店在升级相关设施和产品的成本投入过大;还有1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对互联网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相关领域人才。受访者给出他们对酒店业绩的主观评价,表4显示了受访酒店经营业绩和状况的百分比。 (三)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酒店无论是在酒店的日常运作中还是在网络营销中都会使用多样化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几乎所有的酒店都使用互联网、Wi-Fi、数字卫星电视和物业管理系统,但对信息决策支持系统、营销和分析的ICT的应用水平不高,例如全球分销系统、旅游目的地预订系统、网络论坛和视频会议等设备。绝大多数酒店都没有充分发挥出ICT的潜力,特别是在促进互动与客户沟通方面。多数受访者表示ICT在行业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包括缺乏资金支持、对ICT重要性认识的观念、相关人才的匮乏以及需要不断更新的网站内容带来的成本问题。 四、建议 尽管在酒店经营中使用网络营销有诸多限制,但是应用互联网技术却是必要的。酒店运营商需要不断提高网站的质量并及时更新内容,更大程度地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和在线预订,使用电子邮件营销,推出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客人的需求,虽然资金支持是酒店业全面实施网络营销的最大障碍,但网络营销对酒店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从长远来看,对网络营销的投资也是可以收到回报的。本次研究的样本采集量较小,因此只能被认为是一个初步的试点研究。此外,大部分调查是通过在线或电话访问形式进行的,会面式的采访或与业内人士和ICT专家直接接触将会发现在网络营销应用方面的更多观点。此外,对于网络营销和酒店业绩的客观指标之间关系的还缺乏深入研究。 作者:欧阳莉 杨戈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路径 摘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起步较晚,但正因为如此,才更便于转型升级,笔者就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以及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和科技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现代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依靠的主要动力就是互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渗透,这一转型标志着传统产业向着智慧化、数据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1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1.1消费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消费的带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这样一来有助于传统消费由之前局部单一的模式快速向全球化、多样化的模式转变。以下是消费服务升级和转型的几点重要表现。首先,促进服务消费偏好快速优化。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安全并且及时地获得,虽然售卖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但是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其次,服务消费成本得到有效节省。互联网存在很多优势,首先利用其购物的时间较为自由,另外购物的成本较少,能够购买的商品种类较多,消费的成本也能够得到有效降低。最后,服务消费市场得到有效开拓。总而言之,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并且快速传播有效信息,传统的消费服务的一些缺陷能够通过现代的平台得到及时弥补,从而实现便捷化、专业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 1.2生产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生产过程服务化通过一系列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诸如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以下是生产服务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智能化的产品研发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对产品进行分析的相关数据的自动整理收集的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同时产品性能的相关参数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及时的修改,从而使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更加符合相关政策标准和用户的需求。其次,智能化管理的产品生产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品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及时获取,同时还可以根据相关数据的随时更替及时调控系统,从而保证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过程。再者,智能化监控产品的流通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可视化调控产品的质量信息和生产流通过程,从而实现远程连锁智能化销售大规模多种类的产品。 1.3公共服务的升级和转型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缺失和不足,诸如养老、医疗、教育等。利用互联网创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快速转型和升级。首先,不同区域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收集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以及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均等化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其次,智能化、个性化的供给公共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监控、传递并交换公共服务消费信息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通信技术来实现,同时智能化供给公共服务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评价公共服务的质量,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更加合适的公共服务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使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2互联网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2.1传统服务企业应积极引入“互联网+”新元素,全面迎合互联网技术创新 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进而促进了新经济模式的产生,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及时积极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互联网消费平台的建立,从而进一步促进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核心,服务企业应及时加强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诸如数据处理、软件、信息等,同时还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从而促进传统服务内容与企业自身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服务企业来说应不断提升自身全面融合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快速构建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行业特征的经济平台,进而促进平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对于传统服务业企业来说,应重视“互联网+”新元素的及时引入。传统服务业包括养老、医疗、住宿、餐饮、流通以及商贸等应积极尝试分享经济新模式,它全面融合了服务、营销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自身的服务效率。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助于特色应用软件的开发,从而促进特色专业分享经济平台的建立。除此之外,还有助于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进而有助于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 2.2政府应逐步完善保障机制以促进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分享模式应用 上层建筑推动和保障各类事物的正常、有序发展,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技术,首先就需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革新。例如,在2015年底提出要想实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就要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关键地位,强力支持微型和小型企业,在服务范围之内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给用户所需的各种服务,这不仅是革新技术,更是变革移动数字网络通信技术的尝试,归根结底,就是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推动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这样做的附加价值就是保证衍生值的出现,造成利益边际化和最大化,保证新常态经济的飞跃式发展。首先,全面融合科技、服务、金融于一体的生态链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全面支持分享经济平台型企业的信贷和互联网企业。其次,重视转型升级中小服务企业以及传统服务行业的相关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建立,全面集资,从而设立互联网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金,进而促进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最后,加快创新型企业集群以及“互联网+”服务业创新区的构建,我国要全面发挥大国服务业具备的优势,进而进一步打造互联网创新经济带。另外,还要重视智能服务业创新区的打造,重视包括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在内的新业态的改造。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代替了传统的信息运营产业,并在短期内形成发展新模式,这样保障了信息时展的速度,服务业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互联网技术成为服务业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持续创新,才能确保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李丽英 单位:中移铁通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 互联网技术论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出行的要求较高,群众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要求也更高。为了适应交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加强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对现代交通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及时和全面了解消费者的诉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新促进了高速公路建设,而智能交通服务体系也日益完善。本文首先就移动互联网对于高速公路的影响进行分析,其次对城市智能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建立进行总结,最后阐述了该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速公路;智能交通;信息平台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快速建设,全国高速公路主干网已基本建成。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依靠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及时性、准确性、多样性的需求,对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移动互联网+激发了技术的不断创新,为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带动出行方式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因其信息技术优势大,数据通讯传输速度快,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发展,提高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交通信息服务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及时性、定向性、准确性、交互性等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和交通信息传递服务的有效结合对于高速公路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影响较大。首先,需要改变信息供求双方的角色定位,在传统交通信息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者信息供应者的角色,而公众则是需求者。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交通信息的供应主体逐渐增加,不仅有政府部门,也有智能交通参与企业,而公众则成为了交通信息的接受者和信息来源。其次,拓展交通信息的服务方式以及手段。传统交通信息均是通过电视、各大门户网站、交通广播以及路边的情报板等提供信息,服务受到较大限制,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拓宽了公众的信息渠道,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有所保证。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交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发展。传统交通信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了无差异的均质服务,而移动互联网则可以依据用户的不同进行信息准确推送,可双向交互信息,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满足了人们对于交通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的要求。 3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3.1系统框架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主要是由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交通信息处理系统以及交通信息系统共同组成,如图1所示。①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由静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动态信息采集系统组成。静态交通信息是通过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库以及静态信息录入系统中获得,而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包括固定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移动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中的定位系统对位置信息进行确认,并通过爬虫程序采集用户信息。②交通信息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交通信息处理主要有数据库、静态交通信息、动态交通数据处理系统共同组成,可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分析。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信息数据库、业务数据可以及GIS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其中,基础信息数据中的信息为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收费站、服务站等信息,GIS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空间地理信息,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空间地理数据外的路网信息、路线信息等。采集信息数据库主要为车检器信息、气象信息、视频信息等,业务数据库为周边景点信息、客运信息。 3.2逻辑结构 高速公路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中主要分为用户接入层、应用层、应用支持层以及数据层,如图2所示。①用户接入层。用户接入层是连接系统与用户,为用户和系统交互提供了路径,可将用户的相关信息输入系统中,而系统也可将信息反馈给用户;②应用层。应用层可实现系统功能,获取用户录入的信息,依据输入信息的类型应对功能的不同进行反馈,应用层可以对应用支持层发挥的数据处理与管理要求进行反馈;③应用支持层。应用支持层可以对数据的管理、分析等进行一系列操作,并且对应用层的相关数据进行响应,依据数据信息类型的不同对数据进行合理应用;④数据层。数据层是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基础,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就应用支持层发挥的请求进行响应,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 3.3核心技术 ①信息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查询、信息推送以及信息交换。其中,信息查询可以进行跨平台和跨异构数据库检索,可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对交通系统信息进行全面扫描,使得检索功能更加完善,也可以对相关信息按照主次关系等进行排序与筛选。但是为保证信息安全,需要对用户权限进行合理设置,保证信息控制工作的独立运行。信息推送也可以独立于应用终端,可与Android等手机终端、微信终端、微博终端等相连接进行信息推送,建立可靠稳定的信息传输机制,保证信息快速快递。信息交换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中,通过数据库表等可以进行数据的抽选、整合。②工作流技术。采用Petri网调度基础建立流程控制模型,可以满足分布式、异构环境要求建立工作流管理系统,为图形化流程的编制提供工具,满足各业务的开展要求。③LBS服务。LBS服务主要是由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相融合,为增值业务类型,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地理信息,为用户或者是通信系统提供有关空间位置的服务业务信息。 4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的实现 4.1微信应用 微信应用提供的服务类型多种多样,可进行交通信息,依据用户的具体位置采集当地的交通信息和天气信息,并将其推送给用户。信息查询,只需要输入用户个人信息或者是车辆信息,就可以对车辆违规事项、是否发生过故障等进行查询,并且可以提供当地的交通部门联系方式。自助服务,用户可打电话进行服务预约,并且通过快速事故处理通道对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等进行完善,处理后可离开事故现场,交警部门和保险公司依据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赔偿处理即可。 4.2APP应用 和微信相较而言,APP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使用安全性更高。用户第一次登陆时需要完善用户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密码、姓名、手机、邮箱以及身份证号等,APP的应用需要与个人账号、密码绑定,当好用户忘记登陆密码,则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是个人邮箱找回。若用户连续多次输错密码,则可以登录主页面进行解绑。登录后,用户可以相关信息,也可对信息进行校核。查核属实后可将其发送到APP应用平台,供其他用户阅览。若有虚假信息,则可以向用户发出警告信息,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另外,APP可直接导航,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利条件。 4.3微博应用 微信、APP和微博可互通,用户在信息时,登陆微博在微博上信息均可。同时也可设置专门的信息平台,点击一个或者是多个选项即可,用户的信息可在信息平台上直接显示,但是用户无需一一登陆。 4.4网页应用 ①统一数据管理后台。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主要作用如下:对信息接入、汇总、编辑、审核、等进行统一;用户认证与管理、APP数据证书访问控制;对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提供LBS服务;系统管理,日志管理、接口及访问控制、数据交换,以及必要的业务数据查询、统计和导出功能。②身份认证。身份认证为APP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对密码设置、用户名功能的找回等进行重新设定;APP密码连续输入错误,密码即可被锁定。通过身份认证,用户可以对密码进行重置,通过微信发送验证码,验证码5min内有效。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网络日益完善,信息更加全面,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为用户提供了更方便、更及时、更准确的信息。为此,需要加强信息平台的研究工作,并大力推广,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服务。 作者:方悦涛 单位:广东新粤交通投资有限公 互联网技术论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力通信的应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电力通信系统提供了实时监控的可行方案。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应用及电力通信监控需求的调研,提出了基于互联网信息监控的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了跨平台的信息Web软件,将电力通信系统实时监控信息安全至移动终端,使得通信运维人员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电力生产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通信系统;移动终端 1前言 现代电力通信系统主要是为电力生产提供电路、宽带、视频、电话、纤芯等全方位通信服务,包括光传输网、调度交换系统、通信电源系统等多个通信子系统,设备多、分布范围广,区域化维护管理难度大[1]。现有的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可对电力通信系统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2],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能够传输高质量图片及视频图像,这使得在电力生产单位监控中增加移动终端查询功能变得可行。 2研究目标 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已搭建完成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3],可实现对各区域的电力通信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但通常采用B/S架构,其客户端仅支持桌面WEB浏览器一种形式,只能通过PC登陆查看通信系统的运行情况,这使得系统使用起来有着较大的局限性。为了提高现有通信通信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电力生产的安全隐患,本文基于此系统做进一步深化研究,将电力通信系统监控信息从PC端安全高效移植至移动端,使得运维人员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在出现故障时快速做出应急判断。 3方法及内容 3.1方法 本文结合“互联网+”主流应用技术,提出微信和APP技术的移动端解决方案,实现了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进行通信系统设备的运行监控,主要采用网络隔离、数据单向推送、服务器地址映射等技术,将传统的电力生产信息从Ⅲ区数据库服务器采集发送至Ⅱ区应用服务器,再单向推送至企业内网虚拟服务器中,以json文件格式进行存储,最后在企业内网虚拟服务器通过tomcat实现对通信系统数据的安全。方案建立最简单便捷的存储转发系统,不采用数据库。 3.2研究内容 3.2.1软件研发本研究基于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及通信监控需求,研发电力通信监控信息web系统,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程序、Web服务程序和移动客户端三大模块。数据采集程序:周期性地从在III区数据库中采集通信监控信息,发送至II区应用服务器中,穿过防火墙发送到连接企业内网的虚拟服务器中,虚拟服务器接收采集发来的数据,将数据转成json数据文件,文件并保存到相应文件夹下。虚拟服务器接收存储采集客户端发来的数据文件、处理数据访问服务和网页访问服务,并通过Tomcat向外网数据访问和网页访问内容,主要包括:机房环境、告警信息、值班记录和电话簿数据和网页访问。移动客户端程序,通信移动客户端能够查询浏览信息,其中微信客户端通过关注的方式,Android和iOS客户端通过应用商城或扫码链接的方式下载、安装程序。3.2.2程序安装部署数据采集程序安装在III区应用服务器中,负责采集数据推送至虚拟服务器;Web服务端安装在信息中心虚拟服务器中,负责响应外网访问需求;移动客户端程序采用微信客户端关注形式,APP安装在Android和iOS客户端。具体结构布置见图2。3.2.3采用的主要技术数据采集系统客户端采用Java开发,JDBC访问数据库,通过hessian方式将数据发送到Web服务端。Web服务端采用以Spring Framework 3.2为核心、Spring MVC作为模型视图控制器、数据操作层采用自用自定义JSON文件操作、前端界面风格采用MUI作为前端展示框架。移动客户端采用混合开发模式,采用DCloud公司的5+、mui方式开发,5+Runtime-增强版的手机浏览器引擎,让HTML5达到原生水平,MUI是接近原生App体验的前端框架。3.2.4数据格式及内容所有存储的数据均采JSON文件格式存储,根据通信系统日常维护管理需求,数据文件内容包括:机房环境信息、告警数据、值班记录、电话簿、角色信息等。3.2.5接口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性,用户可根据提示说明进行便捷操作,不需要单独定义任何语法或约定。内部接口采用用户登录模块将设置用户权限,给权限管理模块提供接口,用户登录模块将标记用户为已登录,给机房环境模块、告警模块等提供接口,权限管理模块定义用户的角色和权限,为功能开发模块提供接口;外部接口使用虚拟服务器上Tomcat提供的Web Service。 3.2.6系统安全为了安全有效地对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传送、存储,采用网络隔离、数据单向推送、服务器地址映射等技术,将信息单向推送至企业内网虚拟服务器中,通过tomcat实现对通信系统数据的安全。 3.3应用案例 通过上述步骤,建立了基于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和通信系统监控需求的移动端通信系统,其界面展示如图3。通过该系统,通信维护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查看通信设备的运行情况、详细告警信息、值班记录,能够对于通信设备和业务故障做出更有效的响应,提高了维护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避免或减少发生严重设备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如2016年8月某日,某市政光电缆管沟发生火情,通信运维人员通过手机第一时间获取告信息,准确地做出可能发生火情的判断,并立即联系了电网和消防等有关部门,及时进行灭火和光缆抢修,避免了光电缆火情蔓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4结论及展望 4.1结论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应用以及电力通信监控需求的分析,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终端信息监控的解决方案,设计研发了跨平台的电力通信监控信息web软件, 成功地将通信监控信息在微信、APP等移动平台应用方式进行展示,实现了iOS平台APP、Android平台APK及微信公众号几种应用形式,成功探索了一条实现“互联网+电力生产”应用的路。通信运维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机房动环信息、告警信息、值班信息以及进行电话号码查询,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 4.2展望 对 “互联网+”技术[4]与传统电力生产结合的研究,还可继续做进一步研究,深化成果应用。例如二维码巡检、视频监控、远程遥控等研究,可大力推进电力通信系统维护的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准确、更高速的信息服务能力,使电力通信系统的维护管理更精细完善。 作者:潘光丽 刘宇 卓莹 潘宇 单位: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互联网技术论文:谈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化农业的结合 1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现在大家说的“互联网+”是一个新名词,互联网+农业也是一个新的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让农民能够更好地了解种子、化肥、农产品的价格及其他情况,能够实时准确地了解农产品的市场状况及销售情况。互联网大大节约了农民时间,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现在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单单是农产品的销售方面,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互联网应用,从农产品的播种到收获都在应用互联网,包括施肥浇水、疾病预防、收割运输销售等各个流程。互联网为农业生产作业提供一个保障平台,能够快速有效地运用于生产作业中。互联网服务于农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节约一定的成本,既能分析市场也能指导生产。因此,互联网加农业是一个新时代的农业发展目标,也是农业发展的新变革。 2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无处不在,通过计算机和科技研发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农业生产中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控制作业设备,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而且能够精化作业效率。互联网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记录各种植物的光照时间、适应温度及生长过程记录等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中心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补救,如缺水了可以及时灌溉,从而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能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在耕地、播种、施肥、疾病预防、收割、存储、育种和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互联网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应使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方面转型,确保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做到精细播种、精细管理、精细收获再加工,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作业,从而节约时间和成本,使效益最大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最主要目的是方便于农业生产作业,能够使农业生产科学有效地进行,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互联网技术是农民生产可靠的依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在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多个环节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改革,也促成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 3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3.1在农业生产设备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设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机械自动化方面,如GPS应用于大型机械中,能够使机械自动驾驶、自动播种施肥、自动喷药整个过程一次完成,既节约生产时间也节约生产成本。在农业灌溉方面,通过对农田土壤水分采集数据的分析来看,把数据反馈到灌溉系统中,实现灌溉实时化、标准化、智能化、可控化,这既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也节约了用水。在农田管理方面主要是发挥监控作用,通过监控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作物生长状况,依托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数字化天气雷达、病虫害数据录入系统及病虫害数据管理测报专家系统,实现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监测与预防的智能化,以便发现问题或病害能够及时处理[1]。 3.2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建立农村服务网络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使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查看哪个季节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也可以查看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也可以随时查看农产品生产资料和销售方面的实时情况,可以在网上对农产品进行买卖交易,既快捷有方便[2]。 3.3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土地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为实现土地管理标准化和科学化,必须建立高科技的土地管理方式。而只有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能够满足现在土地管理的需求,互联网技术可以给土地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实现土地管理现代化,建立林地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防火和防洪,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森林和土地的实时监控,利用庞大的计算机数据库来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在发生火灾和洪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治理,实现及时管理、有效预防的效果[3]。 4结语 互联网的应用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现代信息化的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来分析农业发展前景,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发展模式改革。因此,应共同研讨如何运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创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作者:胡晓明 单位:锦州滨海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设备能源的应用 摘要:文章介绍了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及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主要需求,结合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需求,研究了现阶段可用于智能建筑节能领域的互联网技术,并阐述了互联网技术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融合发展的方案。最后,文章以智能建筑中通风空调系统为例,简单介绍了互联网技术给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所带来的变革。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互联网技术能够与智能建筑有机地结合,并可成为智能建筑的节能提供有力的工具与手段。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 1节能建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新、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能耗占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的较大份额,而其中建筑信息系统、建筑设备(空调、照明、电梯等)、建筑安防系统是建筑能源消耗中的主要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的增强,舒适、节能及安全的智能建筑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与趋势。新兴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一种可以适应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与建筑信息、设备、安防系统相融合的技术手段,能够大幅提高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2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目标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提高建筑通信系统、建筑设备(空调、照明、电梯等)、建筑安防系统的能源消耗水平,通过自动控制,将不必要运行的设备、通道、线路及时置于休眠状态,并提高现有运行设备的运行效率。而智能建筑与以往的旧有建筑相比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基于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系统将以往各自为战、互不相同的通信、设备、安防系统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共有的平台,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建筑内的各系统的远程操控。互联网技术在此提供强大的数据传输、计算及处理功能,打通了传统的不同自动控制系统间信息交流和集成的诸多障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集成节能特点具体体现在对智能建筑BAS控制方案的优化与融合,目标是为了对建筑的能耗实现精确的计量,进行能耗分类归纳汇总,计算单位平均能耗,查找高耗能点和挖掘节能潜力。对于智能建筑能耗集成管理的重点主要有两方面:(1)对能源消耗信息的集中采集与监测;(2)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建筑中各系统的集中的远程监控,在保证建筑功能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智能建筑能耗水平。在能源消耗信息的集中采集与监测方面,通过采用与互联网兼容的数据收集单元全面采集对室内外的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信息。在远程监控方面,在考虑了收集上来的不断变化的室内和室外环境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系统的确定变量的控制,寻找最小的能耗输入,远程地控制照明、风机、水泵、空调机组,从而来满足室内舒适度和健康环境。 3智能建筑节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系统中通常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主要就是完成采集数据的任务。通过各种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装置自动采集物体的各种信息,实现物体识别、信息采集、数据上传的功能。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手段,借助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完成各个子系统的关键数据的采集和存储。这类代表性的信息比如设备用电信息、环境信息、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从而建立智能建筑较完整的系统运行数据库,为下一步的设备运行管理分析和能源管理分析作数据储备。网络层主要就是实现数据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控制。网络层作为互联网体系架构的中间层,是互联网的中心环节,包括Internet,3G/4G,WiFi等有线和无线的通信网络,同时还有基于以太网TCP/IP等的通信控制网络。应用层的主要任务是对于已经上传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数据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功能。应用层对于基础的数据分析是根据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完成设备查询分析。应用层软件将基于数据模型,并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分析能源消耗数据与用能结构,通过对能量消耗状况的掌握,能准确找到建筑物中能耗可能的控制点。根据事先建立的全国的同类建筑运行状态和行业规定标准的能耗数据库,建立标准的数据节能特征数模曲线,通过对比分析,找出能耗偏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一套基本的优化节能管理方案,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互联网技术除了可以收集、分析能耗情况、远程控制高能耗设备,还可以进行建筑设备的故障诊断、维护管理及自动调试。传统的设备维护管理是按照维护计划进行执行,不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备无故障时也浪费了人力。而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到的设备数据信息,可以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对可能产生问题数据的设备及时地进行维护,大幅提高了设备的维护水平,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对于由于设备故障产生的高能耗问题预先进行解决。通过互联网系统采集到的基础数据也可以用于对智能建筑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实际能耗情况和节能计划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实际的节能效果。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用能单位后期更加详细地制定能源消耗指标,并实时地加以监督,及时地制定改进措施。最终通过节能分析,可以记录并各项节能措施的节能量,并能够清晰了解、展示节能改造的实际效果。 4智能建筑节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实例 互联网系统应用于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中,能够让建筑内的通风空调系统运行在全自动状态。智能控制方式可以预先设定若干基本工作状态,根据天气情况、房间内的人员情况,自动地调整房间内的供热、供冷及通风量。例如,在上班时间到来前,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提前开启通风空调系统,使建筑物内的污染物(如甲醛、CO2,Rn等)提前稀释,达到人能够正常工作的安全状态。在下班后或人变少后能够自动地降低通风量或关闭通风系统。再如,互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时时控制房间内的温度、湿度,使房间内的环境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地调整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方式,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除此之外,互联网系统的加入,能够使房间内的环境信息及时地传递给远程的控制室,通过对于房间环境的掌握,从而可以远程地对房间环境做出精准调节。当采用精确调节方式后,智能建筑的空调系统可以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外界自然的冷暖空气,减少机组的运行时间及负荷,最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通过互联网技术+智能建筑,可以提高智能建筑的管理水平,减少建筑的维护费用。智能建筑智能通风空调控制系统将普通通风空调人为地控制空调系统转换为智能化管理,不仅使大楼的管理者提高其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而且将大大减少大楼的运行维护费用,并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 5结语 互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能够大幅提高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水平,降低智能建筑的整体能耗。但在实践中,仍有较大量的老旧建筑采用的是分散式的控制系统。照明、空调、给排水、电梯、消防、安防等控制系统仍是各自为阵,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不相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各系统的信息传递标准仍不统一,改造成本也极其高昂。这就使建筑中的大量数据不能自动、及时地采集,极大地限制了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未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该要将老旧建筑的系统统一纳入可实行的范围内,并应努力降低此项工程的成本。 作者:刘杨 刘佳霓 周丽 单位:武汉商学院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不断发展,医院所用的医疗装备逐渐趋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具备模块化组成、数字化集成等特点。一方面,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提高医院的治疗水平;另一方面,先进设备、仪器的大规模应用,相应增加了医院设备管理及维修的工作难度。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医院的设备维修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本研究从互联网技术与医疗装备维修的联系入手,探讨互联网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医疗设备维修;实际应用 先进的医疗设备、仪器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辅助医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或辅助医师进行更精准、有效的治疗。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代医疗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加大了医院设备维修管理的工作难度。而互联网技术凭借处理迅速、信息来源广泛等特点,受到医疗装备维修人员的青睐。应用互联网技术,可迅速完成设备故障诊断、相关资料查询以及更换零件购买等工作,从而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1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相关应用分析 1.1医疗设备远程故障诊断应用分析 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是指,当医疗设备出现故障,且受某些因素影响,现场维修人员无法精准判断其故障原因时,可通过互联网及相关设备联系到该医疗设备制造商或相关维修专家,以获取相关技术支持[1]。通过互联网技术,相关专家不仅可以对设备进行相应诊断,还可以实时获得设备信息,从而与现场维修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对设备进行维修。总的来说,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以互联网络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依据专家支持等相关技术为基础,可实现有效、快速的远程医疗装备诊断及维修指导。设备制造商可在设备上安设Ethernet(以太网)网络连接系统或智能设备管理(IntelligentDeviceManagement,IDM)模块一类设施,通过网络下载管理器(InternetDownloadManager,IDM)对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及检测,并借助互联网将信息传输至维修中心服务器,维修中心对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后,可通过远程操控对装备故障进行处理[2]。通过这种方式,医疗设备制造商可以具有一定的远程处理故障能力,尤其是在医疗设备软件故障或系统升级方面表现优异。 1.2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应用实例概述 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可有效解决厂家或维修专家不在场的问题,对故障设备进行远程诊断。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使厂家实时了解医疗装备运行状态,并进行相关的维护。此外,该技术还可以针对指定医疗装备,实现定期定时的装备监管和维护,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实地科室和医学工程部的实时交流,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例如,在某院安装影像存储及相关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时,厂家工程师借助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针对该院的相关医疗装备进行了Worklist、网关以及目标存储主机等相关设置。不但解决了该院的实际问题,还消除了等待工程师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某院的飞利浦16排CT设备,其空气校准出现某些问题,其厂家工程师借助互联网远程诊断技术,详尽地对比设备参数,并进行了相应的调试,最终确定是设备银基模块CPW出现了问题,从而指导维修人员进行针对的维修作业。 2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就现阶段的医疗装备维修而言,许多厂家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会刻意地制造一定的技术壁垒,保密自身设备相关维修技术资料,拒不公开。因此,各医院医疗装备维修人员,很少能够获得完整的设备维修技术资料,从而导致在实际维修工作中,常出现资料图纸不全、进口设备多、缺少有效的判断依据等维修问题。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更广,医院既可以通过浏览设备厂家网站的方式,进一步获取设备维修信息,也可以通过浏览医疗设备维修相关网站,寻求相应的技术支持。在我国互联网上有一些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医疗设备维修网站,其中包含多种新型的设备维修技术、信息、资料以及维修经验等,可为不同的维修任务提供参考。此外,医疗设备维修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维修贴吧等网络交流平台,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以解决实际设备维修问题[3]。随着互联网搜索引擎不断发展,如在维修过程中出现难题,可在搜索引擎查询该设备所使用集成电路的相关信息,包括工艺参数、作用及性能等,从侧面辅助维修人员对故障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提高设备维修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维修人员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该设备相关的学术论文、维修技术总结等信息,并加以借鉴,增加对设备的了解,辅助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4]。 3互联网交易技术在医疗装备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在医疗设备维修过程中,常涉及到相关零件的更换问题,但受医疗装备本身特殊性影响,某些零件的生产厂家较少,产品报价较市场标准偏高。但是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上,商品价格明朗化,且汇聚了全世界的生产厂家资源,极大地方便了医疗设备维修人员的零件采买工作。如一些特殊构件因某种原因暂时无货,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亦可寻找其替代品或代用件。例如,某院的一台ComplusCR计算机,因使用时间较长,导致设备主板损坏、无法正常启动。如与原厂家爱克发联系更换设备并升级系统,将花费数万元;如选择另一家公司更主板,则需花费3000元人民币;最后,该院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购买一台同等型号、配置的二手电脑,将其内部构件更换给损坏电脑后,故障消除,仅花费几百人民币。又如某院的一台乳腺钼靶机出现滤线栅故障,经维修人员检验得知,是内部微型电机故障,销售厂家仅提供整体更换业务,需医院支付近10000万的维修费用。该院维修人员通过网络联系到该电机的德国的生产厂家,并订购了一台电机,仅花费人民币两千元,即消除了设备故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其在医疗装备维修领域的应用愈发具有实际意义。各地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可完成互联网远程诊断、信息查询共享以及采买更换零件等维修操作[5]。一方面,缩短了各维修环节间的距离,取消了维修等待时间,缩短了维修等待时间,提高设备维修效率;另一方面,开阔了医疗维修人员的视野,使其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维修技术信息,提高了医疗设备的维修质量。总而言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装备维修,有助于促进医疗设备维修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俊毅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工程中心 互联网技术论文:移动互联网技术桥梁病害数据采集研究 摘要:桥梁检查中病害数据获取方式存在采集效率低、使用成本高、存储安全性差等不足,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使新的病害数据现场采集方式成为可能。鉴于此,对桥梁检查数据采集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据采集系统功能分析,以提高桥梁病害数据采集效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桥梁检查;数据采集;互联网+ 引言 桥梁检查是桥梁病害数据获取的直接手段。长期以来,桥梁病害数据的采集都是采用现场拍照和纸质记录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存在效率低下、后期整理繁琐以及资料丢失风险高等弊端,行业内也在不断探索各种新的数据获取手段,以期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并降低数据使用的劳动成本以及提高数据的安全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成为人们存储、发送及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工具。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研发集数据采集、照片拍摄、GPS定位、数据云存储于一体的病害采集工具成为可能。 1数据交互方式技术比对 智能终端采用的数据交互方式主要有3大类:原生APP(应用)、移动WEB(网页)和以及混合式应用(WEBAPP)。针对于不同的应用范围各有优劣。 1.1原生APP 针对IOS、Android等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要采用不同的语言和框架进行开发,该模式通常是由“云服务器数据+APP应用客户端”两部分构成,APP应用所有的UI元素、数据内容、逻辑框架均安装在手机终端上。优势:原生APP可以充分发挥智能终端的优势,通过智能传感器、相机模块的调用,可提供最好的功能实现并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可实现本地数据的存储和离线数据处理功能。劣势:开发周期长,IOS和安卓双平台需单独开发,开发成本较高。 1.2移动 WEB移动WEB是PC网页技术在智能终端的移植,通过智能终端访问网站的形式进行数据的上传下载、数据处理等交互。智能终端相对于PC存在屏幕较小,无实体键盘等特点,但是HTML5(第5代超文本标注语言)出现以后,针对智能终端其跨屏显示功能等新特性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使传统的PC端网站在智能终端完美展示。优势:开发维护成本低。由于技术成熟,人才众多,所以WEB类应用的开发成本较低,移动WEB应用与传统PC的WEB应用维护不存在差异,一般采用B/S架构,远程维护服务器即可实现程序升级等操作,无需用户参与。同样的功能开发成本通常只占到原始APP的50%以下。劣势:①用户体验较差,WEB类应用的数据需要实时下载,当网络较差时用户等待较长,其交互逻辑也与原始APP存在较大的差距。②实现本地存储和数据处理难度大。虽然通过cookie等技术可以实现少量数据的本地存储,但是数据的处理完全依赖远程服务器,难以实现本地处理。③完全依赖网络,离线无法使用。由于B/S架构的天性,服务器端负责数据存储、处理,浏览器端仅负责数据的展示,所以在离线的情况下,WEB类应用无法使用。 1.3混合式应用(WEBAPP) 为了在开发成本和业务需求及用户体验中达到一种平衡,出现了混合式应用开发技术WEBAPP。WEBAPP是一种框架型APP开发模式(HTML5APP框架开发模式),该开发具有跨平台的优势,该模式通常由“HTML5云网站+APP应用客户端”两部分构成,APP应用客户端只需安装应用的框架部分,而应用的数据则是每次打开APP的时候,去云端取数据呈现给手机用户。混合式应用是结合了web应用和原生app两种技术搭建出来的应用,兼顾了开发成本和用户体验,部分实现了本地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功能。本文不涉及具体开发,所以最终的技术选型根据预算额度、功能要求以及技术力量确定。 2需求分析 桥梁检查现场数据采集的工作流程见图1。桥梁检查主要工作为人工发现病害,人工判断,手动记录,手动拍摄,最后获取的成果为检测记录纸质文档和数码照片。获取到的数据需经过人工再次处理,转化为电子文档,方可用于报告的编写。业务流程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很难使用机器替代,最直接的入口为数据入口,使用智能终端代替记录纸,直接将现场数据电子化,并使用智能设备的相机直接拍摄照片,结合GPS定位功能以及网络传输功能,将更加详细的数据上传至远程服务器,远程服务器可根据预先设置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使自动生成报告成为可能。人工与智能终端结合后的工作流程发生变化,见图2。 3系统功能设计 结合需求分析,系统主要功能点设计如下: 3.1桥梁筛选 使用GPS定位确定用户所在位置,并查询数据库确定用户周边桥梁,鉴于定位可能存在偏差,给出一定范围内所有桥梁,由用户选择待检桥梁。 3.2病害属性数据录入 按照检查表数据要求,对发现的病害属性数据进行录入,设计应充分发挥智能终端优势,如手写输入、语音输入功能,提高输入效率。 3.3现场照片的拍摄 现场照片拍摄可直接采用智能终端自带拍照模块,如不满足需求,可采用近场通信功能的网络摄像硬件如GOPRO运动相机、水下相机等更专业的野外设备。 3.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由远程服务器完成。数据采集端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也可通过数据线传输)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根据预先设置的算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计算等操作,形成可供使用的报表、报告。 4智能终端的不足 随着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智能终端硬件功能的不断强大,使用智能终端替代传统的记录方式应用于桥梁检查将成为趋势。就目前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4.1在线和离线功能的更合理分工 考虑到野外现场网络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必要的离线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是采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但过分关注离线,则不能很好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数据同步的需求;过分依赖网络,则会降低采集系统的现场适应性,合理的在线、离线功能划分应找到平衡。 4.2数据处理算法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及报告的自动生成,需要精密的算法支持和灵活的功能配置,这也是系统智能程度的关键点,其优劣对于系统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4.3跨平台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 目前主流的移动智能终端平台为IOS和安卓,IOS平台与苹果设备的强大功能结合能带来很好的使用体验,苹果公司严格的审核机制也保障了应用的质量;而安卓平台以其开放性著称,设备的价格低廉也是其一大优势。但是两个平台需要单独开发APP,开发投入较大,目前行业内提供的混合应用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应用的跨平台开发,但就目前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 4.4机器智能程度有待提高 初步的方案仅仅解决了数据记录方式的变革和数据存储、分析的变革,而病害属性、病害等级等目前主要依赖人工判别的多项指标尚不能由机器完成,这也是未来桥梁自动化检查的核心部分,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5结语 互联网及“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行业带来了诸多改变的机会,公路养护工作在“互联网+”时代也迎来了大量的变革机遇。桥梁检查作为一项极其传统的桥梁养护业务,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纸质记录直接替换为电子化输入,网络传输、远程存储分析及生成报告的解决方案只是“互联网+公路养护”的冰山一角,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技术人员思路的不断开拓,互联网技术必将给公路养护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甘梁刚 王威 徐岚 单位:江西省公路管理局 北京新桥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互联网技术论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的应用 摘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可以解决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难题。比如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人气不够旺,或者管理运营过程里出现困难,都可以充分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改变,更进一步推动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化。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图书馆管理;应用 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各项相关配套的信息技术也改变了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普遍都使用智能型的移动通讯工具,这些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当前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当前很多人都能够采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网络购物、锻炼身体以及金融理财等。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使用者,在最近数年之间已经增加了几亿人,他们不仅仅是年轻的一代,也包括了年纪相对比较大的一代,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接触和使用,也意味着很多传统行业也需要结合这一类的技术。作为蕴藏着各类相关知识和读本的图书馆,实际上也应该结合这些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才能够更加积极地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图书馆服务之间的结合,从而真正意义上让全民进入到一起阅读的时代。 1当前图书馆服务现状 当前图书馆实际上也是文化建设和宣传的主要阵地,很多读者都是依靠图书馆才能够获取到相关的精神食粮,很多城市和地区也都纷纷建立了相关的图书馆服务中心。文献类的资料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很多图书馆也在引领时代潮流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图书馆实际上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标志,引导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这些也都是图书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前图书馆虽然在文化传递和资料的调阅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在提供服务方面实际上是明显不足的。当前很多图书馆在提供座位上都出现了供需矛盾,座位相对比较少,但是希望阅读的读者却非常多,这样就出现占位等不良的现象。作为图书馆所能够提供查阅的资料平台也并不多,在一些图书馆内部的资料查询系统终端上调取一些资料也不方便。这些也都充分表明了,当前的图书馆在服务的过程当中,仍然是需要结合一些相关的互联网资料,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更加具备优势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图书馆服务更进一步优质化,对于当前图书馆的发展而言,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2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2.1电子商务式的移动化管理 从电子商务模式角度推动图书馆的移动互联网式管理。图书馆需要线上与线下的管理相结合,而电子商务实际上也是一种线上和线下互相之间结合的方式。如果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可以真正调动线上和线下两种不同的资源,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上就会更加便捷。如果采用在线的支付方式,也可以在网络上预定一些图书馆的服务。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而从移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互动上看,把线下图书馆当中的新书消息推动到网络上,通过移动互联网上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共享,读者就可以依靠移动互联网来筛选一些服务,有助于图书馆在线进行服务和交流,提高管理上的效率。图书馆可以依靠一些移动互联网的一些APP实现这样一种网络综合管理的方式。因为实体的图书馆服务如果让所有读者到图书馆进行查询或者借阅,也有可能出现一些读者特定来到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当中没有相关的图书,这样这些读者也就真正白跑了一趟,没有得到需要的资源。所以,从这样的一个角度上分析,图书馆依靠在线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了解到图书馆中的馆藏图书情况,并且在移动互联网上就可以进行一种互动和资讯的服务。借助移动互联网,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阅读到相关的资讯,并且从深度上整合图书馆的各种相关的资源,以此更加有效地解决了读者在与图书馆进行练习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 2.2移动互联网与APP管理 移动互联网与图书馆管理互相之间的联系,也主要是体现在移动互联网APP的开发和利用上。移动APP实际上图书馆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管理的关键。在美国等一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图书馆基本已经开发了相关的APP进行综合服务,很多读者通过APP也能够及时了解到一些相关的图书馆馆藏状况,而且也可以参考资讯以及配套的读者服务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客户服务端口实现,并且延伸到读者的一些网络游戏以及信息化的素质培养方面。虚拟化的管理和服务,实际上为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节省了非常多的资源,特别是时间资源以及空间资源等。读者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且随时可以查阅到图书馆的具体馆藏状况,和图书馆的一些在线的网络服务人员进行交流,从而依靠移动互联网提高了读者和图书馆互相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图书馆和读者互相之间的互动等。所以从移动互联网的APP开发方面,国内的图书馆也需要学习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让读者在相对比较轻松以及愉快的氛围当中就能够完成对图书馆资讯的了解,也让图书馆在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上对读者进行管理和指引,在信息化管理和便捷化的资讯上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当前一部分国内的图书馆也有开发相关的APP,但是在成熟化运营方面还缺乏一些经验。所以,当前图书馆要真正运用好相关的APP软件,就需要将一些新闻资讯和新书的通知等结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更快速地检索到这些内容,这些完全都可以通过APP上面进行实现。 2.3破解图书馆的管理难题 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日常的图书馆管理,应该重视对图书馆的一些管理难题进行解决。很多读者都愿意去书店里面站着或者坐着看书,这也说明喜爱读书的人群还是非常庞大的,但是他们却选择去书店,而不是去图书馆,这也反映了当前图书馆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图书馆当中的书籍数量非常庞大,很多管理者都相对比较惧怕出现问题,比如盗取书籍或者是书籍出现比较严重的损坏等,所以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里面,往往没有让读者感到放松,反而让读者增加了非常多的压力,所以读者不愿意去图书馆读书,这些也导致了图书馆资源的浪费。所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也是可以解决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难题。比如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人气不够旺,或者管理运营过程里出现困难,这些实际上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一些宣传方式,比如互动游戏等。当前一些图书馆也非常重视建设一些移动化的公众号等,让读者可以在公众号上面进行互动,并且以公众号推动一些原创的阅读感想等,读者都可以方便地阅读到,这些都有助于拉近读者和图书馆的距离。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读者互动活动,让读者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想或者最近读书心得等分享给其他人,或者由图书馆举办一些移动互联网上的读书会等,这些都能够帮助读者不断提升自己和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兴趣,从而调动图书馆的阅读活力等。 3结束语 图书馆的移动互联网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互动化的管理方式。图书馆的移动化管理实际上需要全面考虑,特别是在移动APP的开发上应该积极探索,通过多种方式调动读者的积极性,鼓励读者和图书馆互相之间进行交流,以此让图书馆真正能够服务于读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管理应该具备一些新的思维,只有运用新的思维才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要革新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从实际出发,让移动互联网充分地和图书馆管理结合,实现图书馆管理的全面提升。 作者:宋亭 单位:陕西省图书馆 互联网技术论文: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在信息服务站的应用 摘要: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信息服务站的作用,由信息员引导农民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论述的案例运用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建立覆盖普通农户、涉农经济体、供应商、信息员等跨角色协作模式,向参与者提供市场预测、分销、仓储、运输、农事等服务,同时按照“3-3-3-1”共生分利驱动机制对各个参与者进行利润分配,最大化地将各涉农角色联系在一起。通过研究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在基层信息站的应用方式,论证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可有效促进当地电子商务、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和思维;信息服务站;分利机制 在各种技术协同应用的互联网时代,农村信息化的工作难点仍集中表现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动员农民参与。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现仍有80%左右的农民无法接受电子商务。无论依托何种模式、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农村信息化工作中的核心角色在于基层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工作人员,其向农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种类、方式、质量均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基层的农村信息服务站可服务半径三公里范围的村民,由信息员负责管理、维护,引导村民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历年从业数据中可测算出,若要建设达到2012年农业部的“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程”标准的信息站,其软硬件投入平均为2.5万元/个,维护日常运维费用平均1000元/月,在全国各地普遍采用政府补助的形式维持运维,政府负担较重。采用何种创新机制,促进基层信息工作人员提升服务热情,提高服务质量,帮助信息工作人员增加收入,是当今互联网思维迸发下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本文研究案例来源于福建省南安市,系第一批农业部列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示范县,该市康美镇兰田村自主研发了以服务三农为主的互联网电商平台——“世纪商城”,通过平台采用“3-3-3-1共生分利”的运行机制,将全市的供应商、信息员、用户、平台四者利益捆绑式发展,营造参与者的共栖共荣、共生存共发展氛围,促进地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分配不均衡所产生的矛盾。 一、3-3-3-1共生分利运行机制原理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概念中,交易双方是对立的,生产者与商家立足于剥夺剩余价值、追逐高投资回报。在农村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中,逐利的商业理念难以产生黏性用户,特别是对价格敏感的农民用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的快速更迭、价格体系的透明化、询价的高效便捷,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消息的不对称、信息获取渠道闭塞等原因,农民无论作为买方或卖方,仍然处于劣势。因此,在农村建设新的互联网经济秩序,帮助农民朋友解决买难卖难,推翻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经济体系,不仅需要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服务,更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共享经济理念,通过电子商务手段设计一套参与者能共同获益的分利方式,驱动用户的参与。“世纪商城”即以电子商务管理基层信息站的创新方式填补了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做法,建立了一种跨角色的协作,覆盖了从普通农户、涉农经济体、供应商、信息员等多角色,向各参与者并提供市场预测、分销、仓储、运输、农事等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平台,按照“3-3-3-1”的比例对各个参与者进行利润分配,最大化地驱动各涉农角色联系在一起。供应商是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民个体,经过平台资质认证、产品品质考究后入驻平台,成为平台农产品的原产地供应商。信息员是典型的O2O模式,是遍布于每个行政村的经营者,同时在平台上是负责本区域商务运营的网上农家店主。用户是消费者或者普通农民,可以通过平台,借助信息员的操作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如代买代卖、便民缴费、村务查询、农技知识学习等(附图)。以上三种角色在平台上发生的任何一笔交易,可通过系统角色识别和3-3-3-1算法自动返还交易利润的30%,平台作为连接各方的枢纽,提供信息推送、信誉担保、账户结算等服务,留存交易利润的10%。在该分利机制下,农民用户依旧像以前一样,在家门口的小店铺消费,无须赶集进城也不用麻烦拖人送货,不增加其他负担和额外花费,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商家的采购汇聚在一起,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团购、议价,降低了采购成本。供货商也不需要提高原有的商品售价,再以折扣假象对产品进行促销,通过分利返还,增加了原有商品的消费黏性和用户忠诚度,并且利用互联网高效能传播和低成本营销的特点,实现大批量汇总。信息员提供信息服务,不仅在原来商铺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流量,提高了进店购买率,同时也通过分利机制,分享了每笔消费中的利润。平台作为组织者,把农民集体的需求通过技术汇总,提高了向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获得农民用户信赖和支持;另一方面,平台作为各角色的服务商,最大限度地让利给参与者,留存的利润作为平台运营的公积金,继续滚存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造福农民。该原理激活了农村基层信息员,让他们产生更多动因进行信息服务,也更容易帮助信息员说服村民进行农村电子商务,体验信息服务带来的乐趣。农村电子商务的难点除了发动各角色的参与,还在于农产品的包装和运送时效问题,另有因购买量不足,均摊配送成本高昂等难题。因此充分激活基层信息服务站,使之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推介点与配送站,还需要实现与之匹配的关键技术包括:3331参与者利润分配算法、便捷的商机撮合、动态路径规划等。 二、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应用及示范 支撑世纪商城线下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在建设中设定了统一的标准,包括选址、软硬件配备、服务人员、服务时间等要求。按服务类型可再分为三种类型:标准型、农技型、电商型。每个行政村建成至少1个村级信息站,其中每个县标准型站数量占35%,专业型占20%,电商型站45%。 (一)标准型村级信息服务站 标准型的村级信息服务站主要侧重为村民提供“互联网+公共服务”。每10个行政村至少建立一家,该站需可用营业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有2名从业人员,配置统一店招、制度牌匾、1台19寸电视,1台POS机,5套信息终端设备、2个展柜、1个柜台,1部电话机,1辆可运送的小货车。兰田村信息服务站建于2009年,位于康美镇兰田村主干道要塞地段,设备齐全,信息员苏海澄。所处村区域面积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6公顷,总人口3357人,201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63亿元,村集体收入496万元,人均纯收入23520元。一是与协助往来村民在互联网上查阅本村“村务公开”,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并反馈,日平均服务19人次;二是为村民提供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等信息咨询服务,组织群众参与各类农技知识培训,每月平均组织15人次学习;三是提供缴费服务,日平均服务人数4人次;四是提供电子商务体验服务,提供测试账号让村民操作,让其亲身体验网络的便捷。收集并本地供求信息,如桂圆干、菌类、鸡蛋、地瓜粉、农家禽类、花生油等,同时也将外区域的特色产品永春老醋、湖头米粉、甘肃武都花椒向当地村民推荐,负责本区域配送。月平均交易额2万余元。除了赚取产品差价外,每月可通过平台分利机制,额外获得300元返利。 (二)农技型信息服务站 农技型信息服务站主要侧重为当地农民提供“互联网+农技服务”。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立1个,要求有专职信息员1名,门市面积约50平方米,在选点上充分利用合作社、大型种植户和养殖户等专业性强的现有门市,配置统一店招、制度牌匾、1个展柜,1部电话,1套信息终端设备。在兰田村所辖的省道307线上,距离兰田村标准信息服务站2公里,有另外一家简易型服务站,该站是一家种子化肥店,许英得是经营该店的信息员。该店一是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帮助村民拨打农业热线或使用触摸屏系统,在线咨询专家如何使用农药浇灌法防治葱蝇幼虫、稻穗进入灌浆期发白等农技问题;二是通过网上建点销售农药、种子、肥料等,月平均交易额1万余元。通过平台分利机制,每月可额外获得150元返利。 (三)电商型信息服务站 电商型信息服务站主要以“互联网+本地农产品+草根配送”方式开展电子商务服务。选址一般选择小商超、批发店,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配置统一店招、制度牌匾、1个柜台,1台POS机,1部热线电话机,1套信息设备,需要专业服务人员1名。青山村信息服务站位于青山村南洪公路上,交通便利。该店于2012年5月成为信息服务站,2013年10月该店升级成为镇级配送中心,店主潘水源。服务范围5平方公里,青山村总人口4025人。该店一是为康美镇近百余家小商铺提供日用品批发服务。从“世纪商城”-“福源平价商店”网上下单,大额订单由厂家直接配货,小额订单由自有小货车配送,平均月配送量达13.5万元。二是为村民提供公共缴费服务,同时开展代购代销服务,帮助村民代购家电、鞋服、酒水、母婴用品等,积极推介本地农产品,如家禽、时令水果、溪鱼、腌制果脯等,平均月交易总金额达20多万元。三是累计发展村民注册用户670余人,实现交易金额800余万元,通过平台分利机制,已获得6万余元红利。发展的村民用户累计总获得6万余元消费返利。 三、结束语 本文所讨论的电商平台在“3-3-3-1共生分利机制”驱动下,将每年赚取的利润按既定比例返还,参与其中的基层信息服务站成为农村市场经济中的跨角色活跃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得该项目具有可持续性。受益的农民消费者长期享有这种分红权,形成了在消费中致富、在购买中参股的消费理念。参与者不改变原有的消费形态,只是供应商将原有对立的赚取利润的思路,转换成共享利润的理念,成为利益关联体,从根本上解决了运营者与消费者对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配不公的问题,营造了多劳多得创业氛围。参与者被认定为“经济人”,将其所承担的责任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与其所应获得的物质利益挂钩,以此强化参与者的责任意识。该机制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激发基层信息服务站的内在潜力,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电商平台各参与者的协作和发展,对地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乃至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侯晴霏 单位:福建派活园科技信息股份公司 互联网技术论文:广电技术如何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摘要:如今我国互联网的趋势日益加深,并且逐渐呈现出紧密的关系。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就是对广电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行了集中的探究分析。如今广电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如今社会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文当中详细探究了广播电视发射机以及传输技术之间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做出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广电技术;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 我们已经逐渐迈入大时代潮流当中,数据之间的整合十分迅速,这些因素都从一定层面上推动了我国互联网领域的进步。开始从各个方面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完善和优化,并秉承着创新的观念,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迎合社会生产力的需求。 1广电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的技术基础 1.1数字技术使用数字技术能够对电子数据、信息、图像、表格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类工作,对于其下属编码进行设定工作,将编码与数字形式之间进行转换工作,这样数据之间的存储就朝向便携化方向发展,并且其突破了传统输出之间的限制性要求,极大程度上的扩展了传输的内容数量以及渠道途径,并且其传输交换对于时间和地区之间的限制都相较来说较小,受影响不大。1.2光纤技术光纤技术在互联网技术当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够使得信息之间的传输更加方便快捷,数据之间的效率也得到显著的提升。能够将其中的光波信息得到最完整的保留,改善了传统的传播状况,使得信息之间传输和相互之间交流和传输的途径之一。1.3IP技术IP技术主要就是通过传播媒介之间的关联形式所集中体现的一种获求机制,也是需求之间的统一结合体。IP技术现在所使用的领域逐渐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且数据之间的传输也日渐朝向互通化领域提升。 2广电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的关键技术 2.1接入网技术想要广电技术与互联网之间结合的更为紧密,接入网技术在其中可谓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性作用,是连接其之间的纽带和核心,接入技术其之间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对其中的种类进行划分。2.1.1使用FTTC十HFC接人万式HFC相较于其他接入方式来说,其频带相较更宽,并且传输方式呈现出双向性的特征,这样就不仅仅局限于广电技术这一领域,其也逐渐朝向电信领域发展,但整体依旧是运用在宽带领域当中。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其信道在信号频率的传输过程当中,噪音对其影响相对来说较大,一旦HFC出现信号干扰的状况,频率波段的完整性就会极大程度上的削弱。2.1.2宽带接入技术接入形式主要就分为宽带接入以及窄带接入这两种情势。如今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ADSI,其相较于传统的接入方式来说,运行速率较低。因此就需要对材质进行限定,在使用时,一般都是使用金属对绞线的材质,将电缆节点进行设定,这样其电缆就能够起到传输介质的作用。在网络连接的过程当中更加具有便携性。2.1.3顶盒STR技术IP数据能够对形式进行相互之间的转换工作,对于其中的版权设计以及管理措施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完善和优化工作。使用STR接入技术时,对于家庭端口具有一定的要求,要符合该项技术之间的规定,只有在合格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保证连接成功。2.2宽带IP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率不断提升,这样许多精确性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满足和解决,在加之以太网的创造,使得网络之间的性质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太网当中数据的核心就是吉位路由,在此过程当中对网络进行构建。2.3软件技术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其主要由软件开发技术和应用技术这两大要素构成,因此要对互联网技术当中的缺陷及时的进行改进,使其终端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定化的服务措施,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 3基于广电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的广播电视发射机发展 我国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重视程度加深,电视发电机和广播发电机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模拟发射器之间的弊端逐渐的呈现出来,数字发射器逐渐成为时代之间的潮流,如今广电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其数字化的程度也就日益提升。在此情势背景之下,对于接收器就有了更高层次上的选择,要求其能够满足数字接收器的各项规格规定,但是耗费资金相对来说较高,其中也经常伴随着一定的缺陷出现,系统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也就会出现一定的弊端和缺陷。模拟发射器与数字发射机之间有着一定过渡性差异,这样其系统之间也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需要对其系统模块之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工作的效率得到稳步提升,系统之间的性能也能够得到保障。 4基于广电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的传输技术发展 广电技术当中的传输技术的形式上进行了转变,传统方式当中主要就是通过微波以及线路传输的方式对其进行运用处理以及调整的过程当中,主要就是对主干网线进行处理。如今传输网之间的运用领域逐渐广泛,因此新闻节目以及音乐节目就逐渐的朝向互联网方向发展,对于其中的接口形式也逐渐多样。这样语音以及视频在传输的过程当中速率会极大的提升,并且其中的数据资料也会得到较好的保留,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广电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关联性。 5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广电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融合时,其之间的机制以及系统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二者之间的融合,使得对电子数据的处理更加具有效率,并且突破了传统过程当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只需要对计算机之间进行连接工作就能够实现图像和数据处理的同步化,将这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作者:庞淑梅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东乌732发射台
营销论文:Email营销的黄金法则 菲利普·科特勒:Email营销的黄金法则 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广告的公司面临着1条前程光明但又危险的道路,任何过错(比如把电子邮件发送给1个其实不需要的顾客)均可能会在_夜之间毁了公司的名誉。但是,如果公司对于于电子邮件的使用恰到益处的话,它不但能够树立起与客户的联络,还可以取得逾额利润,并且,其所花的费用仅仅是直接邮寄所花费用的1小部份。 愈来愈多的公司开始采取Email营销模式,由于电子邮件营销可以带来许多看患上见的益处——因特网使营销人员可以当即与不计其数的潜伏的以及现有的顾客获得联络。钻研表明,八0%的因特网用户在三六小时内会对于收到的电子邮件做出回覆,而在直接邮寄(简称直邮)流动中,平均回覆率仅为二%。同时,与在线营销的其他方式相比,电子邮件是﹁个无可非议的赢家,通过“点击通过率”这1指标可以充沛体现出来.每一当用户连接到公司的主页或者销售站点时,就产生了1次点击通过——不管他们是观看了1个站点的窗口广告,仍是发送了1个电子邮件。旗帜广告的“点击通过率”已经经降到了一%下列,而电子邮件的“点击通过率”则到达八0%;再有1项就是本钱,纸张、打印、邮寄的费用都很贵,而且1年比1年更贵(微软公司平均每一年要花七000万美元用于直邮),现在,微软每月要发送二000万份电子邮件,但花的费用要比直接邮寄少患上多。 但是,发送电子邮件需要注意1些因素。为了到达1个较高的“点击通过”率,或者者为了让电子邮件的接管者们尽快做出回覆,营销人员必需遵循电子邮件营销的1个基本规则:征患上消费者的赞成。例如,作为1个在网络长进行直接营销的前驱者,扬扬迪尼(Yoyodyne)公司的(已经经被雅虎收购)总裁塞思·戈丁(Seth Godin)乃至提出了以征患上客户允许为基础的营销模式(Permission-based Marketing)。戈丁认为,消费者厌烦了那些他们不想要的营销广告。通过应用因特网的人机对于话功能,让消费者抉择他们需要患上到甚么样的电子邮件,而使用征患上消费者允许为基础的营销将使它患上到益处。戈丁把“以征患上消费者许可为基础的营销”比作约会:如果公司在与消费者的第1次接触中就表现患上很好,这就会促进消费者对于公司的信任并促使他们接受公司之后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艾米加(Iomega)公司在其电子邮件营销中胜利地应用了以“征患上消费者许可”为基础的营销方式,该公司主要销售计算机外围存储装备(如Zip驱动器)。艾米加公司展开了屡次电子邮件营销流动,每一次都是以已经登记的顾客为基础开始的。从它的选择清单中,艾米加仅向那些允许艾米加公司向其发送电子邮件的顾客发送电子邮件。通过把目标集中在那些愿意收到这些电子邮件的顾客身上,公司可防止在因特网上受到谢绝,并且增添其收到回覆的几率或者者增添其销售额。 鉴于消费者对于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感到愤怒,他们老是把它们删除了到垃圾箱里。这些愤怒的消费者乃至可能会在网长进行反击,他们只需很快地发1份电子邮件给他的朋友们,给该公司服务名单上的所有人,或者者给其他Web站点上的用户,或者者是树立他们自己的Web站点来反对于该公司,这样1个愤怒的消费者几近可以当即让那个搪突的公司声誉扫地。由于这个缘由,那些有效应用电子邮件进行营销的公司不但让愿意“进来”的用户“进来”,而且每一1次当他们要“出去”时,也让他们“出去”。 下列是电子邮件营销人员中的前驱者们所遵循的其他1些首要的准则。 一、给顾客1个必需做出回覆的理由。 扬扬迪尼公司使网上冲浪者们有强烈的愿望去读这些电子邮件广告以及网上广告。立异的直接营销公司应用电子邮件情势上的小游戏、清道夫搜寻肃清以及瞬间就知道输赢的流动来吸引顾客。用户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产品,如1次去加勒比海的旅行或者者是1袋金子。 二、使你的电子邮件的内容个性化。 网络使公司能够依据顾客过去的购买情况或者合作情况,将其发送的电子邮件的内容个性化。同时,顾客也更乐于接受个性化的信息。电脑书店亚马逊()的站点通过顾客的购物历史记录向那些愿意接受建议的顾客发送电子邮件并提出1些建议,而博得了许多虔诚的客户;IBM公司的“聚焦于你的新闻文摘”站点将有选择的信息直接发送到顾客的电子邮件信箱中……那些赞成接管新闻信件的顾客可以从1个有兴致的话题概况清单当选择他们所有的内容。 三、为顾客提供1些他从直接邮寄邮件中所患上不到的东西。 直接邮寄流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筹备、施行。由于电子邮件营销的施行要快患上多,所以它们能够提供1些对于时间敏感的信息。例如,网络上的1个游览站点如游览城(Travelocity)不断向顾客发送被称之为票款手表(Fare Watchers)的电子邮件,它提供最后1分钟的便宜机票。 如果营销人员依据所有这些规则来从事其营销流动,他们极可能使电子邮件成为最热点的新型营销载体之1。 菲利普·科特勒: 被公认为现代营销学之父,创造了完全的营销理论,培育了1代又1代美国大型公司的企业家。在美国超大型跨国企业的成长中,科特勒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科特勒是美国西北京大学学凯洛格管理钻研生院的杰出教授,他曾经获芝加哥大学经济硕士学位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后以及芝加哥大学行动科学博士后。 营销论文: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 摘要:在当前的买方市场环境下,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企业如何做好产品营销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作为营销管理的基础问题也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文章通过论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分析了在营销管理工作中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营销策略 ;营销管理;产品;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适时打入市场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保持高速的发展,企业的营销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作为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通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与盈利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规律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一样都有出生、成长、成熟直到衰亡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也称产品寿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共四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反映出顾客、竞争者、经销商、利润状况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显着特征而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长期利润。制定最佳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必须了解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场特征,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也相应不同。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导入期 在导入期,不论企业强弱,它们所注重的都是独特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在这一阶段,投入的需求很大,此时的指导思想是迅速建立市场份额,采用各种办法加快产品扩散的速度,利用竞争者少的有利时机抢先占领市场。企业要主动缩短导入期的时间,降低产品的市场风险。此时应积极收集市场夺新产品的反应与意见,以促成产品的技术完善和最终定型,在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完善生产技术,保证产品性能的实现和质量的稳定,并确保生产能力的协调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产品销售的重点在于吸引对新产品不了解的顾客和向潜在的消费者介绍新产品,引导他们进行试用。企业可以“创造”需要,突出强调新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和利益,可以采用赠送、试用、较大的折扣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在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拓展方面,应给予中间商较大的利益和保证,刺激中间商积极推销新产品,如给予较大的让利,加大合作广告津贴,给予中间商强有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适当减少中间商的进货风险等。 (二)成长期 产品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的显着标志是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加速增长,市场也很快地扩大,使得产品销售量急剧上升。如果说导入期的市场等待企业去开发,而成长期的市场就已被大部分的占领,企业发扬“钻”劲和“挤”劲才有可能进入。在成长期,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幸存者。营销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竞争中开拓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是一种成长策略,其目标是在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保持相对的竞争地位,只要有可能就加以扩大,即在扩张的市场上成长。 此时企业营销策略的核心是维持其市场增长率,使获取最大利润的时间得以延长。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让顾客试用其产品”,而是“如何使顾客偏爱其品牌”。所以企业在营销策略与方法上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企业在此基础上还需投入资源发展新的销售和营销能力,并根据现有的财务需求和相对竞争地位决定投资于哪一种相对优势:差异化、低成本还是集中战略。 1、产品方面。注重产品的质量,并配合以良好的包装和完善的服务,力争创出名牌。在同类竞争性产品很多的情况下,名牌产品往往是一枝独秀,供不应求,所以创立名牌是增加销售的根本保证。 2、价格方面。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维持原价或在适当的时机降价以吸引价格敏感型顾客,这样既可以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吸引消费者。但是企业必须慎重对待降价方式,以免引发残酷的价格竞争,使得企业与竞争者两败俱伤。例如,近几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大规模降价促销,带来了微波炉市场的价格大战。格兰仕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低成本战略,挤垮了大部分竞争对手,迅速占据了国内的微波炉市场的半壁江山。 3、渠道方面。面对较高的产品销售增长率,企业不仅应保持其销售渠道的通畅,而且应积极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并加强各渠道之间的联系,使产品的销售面更加广泛;这时由于产品的品牌形象已经建立,采用广泛的销售渠道不会影响产品形象。 4、促销方面。继续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此时的促销重点不再是新产品的介绍,而是转向对消费者的诱导和说服,使其产生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广告的重点由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逐渐转向建立产品信赖度与购买量,把报道消息的广告转换为强调自己的产品优于竞争者产品的广告。成长期的广告不仅要使潜在的顾客知道本产品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了解本产品的质量、性能、特点以及在哪些方面优于竞争者。例如,现在市场中有很多同类的保健品,有的企业在广告中多次强调其产品是蓝瓶包装,提示消费者将其与竞争者品牌区别开来。 5、市场方面。竞争者的进入,使原有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使产品的销售增长率趋于下降,企业应积极寻找和进入新的市场。企业在对市场进行重新的细分后,寻求与识别尚未满足的细分市场并迅速进入。 (三)成熟期 成熟期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它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首先是“成长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在缓慢增长,这是由于晚期大多数加入购买和现有顾客重复购买引起;其次是“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量到达顶点;最后是“下降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缓慢下降,部分顾客转向其他更新的产品。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首先维持已有的市场占有率,不要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然后选择进攻性策略,扩大销售并尽量延长这一阶段的时间,或是促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度循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收益。此时企业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竞争”。一般来说,可供企业选择的策略有市场改良、产品改良、营销组合[文秘站:]改良三种。 1、市场改良策略。市场改良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在巩固老顾客,尽可能赢得新顾客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提高成熟期内的产品销售量。它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用途和销售方式或消费方式来实现的。第一,通过市场的再次细分,寻找和进入那些还没有使用该产品的新市场。第二,加强品牌地位,争取竞争者的市场。设法吸引竞争者的顾客试用或使用本企业的产品。第三,通过开发现有产品的新用途来延长产品成熟期,并开拓崭新的市场。第四,通过促销努力来激励消费者增加其产品的使用率或使用量。例如,牙膏广告可以说服人们不仅要早晨刷牙,晚上也要刷牙以保护牙齿的健康。 2、产品改良策略。产品改良策略是产品本身经过适当的改变后,重新推向市场,使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产品改良有以下方式可供选择:第一,品质改善。其目的是增强产品的功能及各项技术指标,如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等。第二,特性改善。指增加产品的新的特性或功能,扩大产品的多方面的适应性。如电视机增加自动选台与录像功能。第三,式样改善。其目的是加强产品外观上的艺术诉求,增加产品的外观美感。第四,用途改革。指在改变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不断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产品就会不断再生,不会陷入销售饱状态。第五,服务改善。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服务的改善,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海尔 公司就是以优质的售后服务而着称的。 3、营销组合改良策略。针对成熟期产品的特点,企业有必要通过改变其营销组合因素中的一个要素或若干要素,来刺激产品的销售,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一,价格改革。在成熟期的产品一般采用降价的策略,以打入新的市场并吸引同类竞争性品牌的使用者。第二,渠道改革。力争进入各种类型的、更加广泛的销售渠道。第三,促销改革。包括销售促进改革(优惠、折扣、展销等),加强售前售后服务和保证,加强人员推销力量,增加广告力度等。 (四)衰退期 产品销售量在成熟期缓慢增加直至缓慢下降,一般来说可以稳定一段时间。若销售量的下降速度开始加剧,且利润水平很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企业过去所采用的增加销售费用、降低产品价格等营销策略亦基本无效。因此在衰退期企业营销策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有效地处理衰退产品。当企业分析产品确实进入衰退期后,则应在继留决策或丢弃决策中选择其一。继留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时,不应盲目地立即撤退,而是应首先观察市场。由于竞争企业相继撤出市场,继续留在市场内的企业往往可以接收他们留下的顾客而暂时增加销售量。丢弃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丢弃产品,撤出市场。当产品衰退期到来时,企业也不应盲目坚持或犹豫不决,尽快撤出市场。 1、继留决策。如果企业选择了继留决策,有三种营销策略可供选择。第一,连继策略,即过去的营销策略维持不变,市场、价格、渠道、促销等与过去完全相同。第二,集中策略,即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一些最有潜力的市场与销售渠道,开展比以前更强的全力以赴的促销活动。第三,收割策略,即大幅降低促销费用,减少促销人员,价格维持不变甚至稍有提高。虽然这会加速产品衰退,但可以增加眼前的利润。在顾客对本品牌高度信任与忠诚的条件下,实行这种策略也能维持以往的销售水准从而增加利润。 2、丢弃决策。如果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撤出市场,则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丢弃方式,企业必须决定是直接丢弃产品,还是将产品的商标、生产权和设备转让给小企业继续生产。通常后者较为有利,不仅可增加企业收入,还可满足市场剩余顾客的需求。第二,丢弃时机,企业必须决定是当机立断地快速撤出市场,还是逐步减少产量,有序地撤出市场。 三、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现在不管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推动下,这种管理方法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变动的方向和变化的速度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和长短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随着消费者需求的离散化和需求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大缩短了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技术变革。技术的革新是是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革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已呈现出不断缩短的趋势,不少行业从而不得不面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一轮的竞争。例如,在小汽车行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车型的生命周期长达15-20年;在50年代其生命周期平均为10年左右;在80年代缩短到3年左右;到现在基本上半年就有一种新车型出现了。 第三,市场竞争环境。随着很多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将使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要求企业对产品的开发与维护投入更多的资金,管理也应更加专业。 第四,政策法规。政府从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可能会采取一些经济手段,例如,用提高关税、减少银行贷款等方法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可能采用行政手段来干预产品的市场生命,如通过产品质量、卫生检验标准等方法来保护一些产品或加速其淘汰。 第五,内部压力。例如,股东对利润过低而不满、销售人员对产品推销产品压力过大而抱怨等因素也会迫使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 四、判断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 判断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较直观地反映企业产品的现有销售和利润情况,而且能够反映产品所处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客观指导企业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来判断产品生命周期。 第一,从企业的角度看销售增长率。从每个产品的销售增长或缓慢、增长快速或负增长就可以判断其大体的趋势。当然有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忽高忽低,变化不规律而难以把握。这时就要应用回归分析技术找出规律。一般来说,当销售额的逐年的实际增长率为0.1-10%时,产品处于导入期或成熟期;当销售增长率大于10%时,产品处于成长期;当销售增长率小于零时,产品处于衰退期。在做销售分析时,一定要把历史数据按月排列出来,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进行趋势分析,并且注意淡旺季的销售差距和促销与正常销售的差距,这样就能看出一个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二,类比判断法。参照类似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各个阶段的特征来划分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 第三,普及率法。以产品普及率来划分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当普及率小于5%时为导入期;当普及率为5-50%时为成长期;当普及率为90%以上为衰退期。 第四,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渗透率和忠诚度。如果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靠渗透率取得的,说明产品还是处于成长期;如果企业的产品是靠忠诚度来达成的,则产品进入了成熟期。 第五,从竞争者的数量来看。如果竞争者激剧增多,产品仍然处于成长期;当竞争者开始退出,竞争者的数量减少时,应该注意产品是否开始进入成熟期后期或是衰退期。 五、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其他注意事项 第一,加强数据库的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理论推导的结果,它是主要通过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支持,所以企业加强信息数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信息数据的管理,也就无法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二,判断方法的综合应用。以上判断方法主要是依据主观经验,辅以少量的数据计算,仍属于定性分析范畴,并且在应用时要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与所处的市场环境特点综合利用数种方法。 第三,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与营销策略的相互影响。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来做出营销策略的调整;而营销策略的调整又可能引起产品的销售量的变化,从而改变产品生命曲线的下一个阶段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判断、预测工作更加复杂。 六、结束语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提供了战略指导,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制定营销目标的影响是不同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复杂多变,企业只有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正确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有力方法,企业应 在营销管理工作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求在发展道路上闯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成长之路。 营销论文: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在世界市场中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重中国市场的开发,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是由营销推广业务的特性决定的,已成为目前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市场营销推广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第三方物流应用在市场营销推广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此同时,如何更好的利用第三方物流从而降低企业整体市场营销推广成本,已经成为目前许多企业正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竞争优势;第三方物流;市场营销 一、 轻松取得物流信息和信息网络 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系统,物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通过物资实体的运动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各个环节间相互协调,根据总目标的需要适时、适量地调度系统内的基本资源。物流系统中的相互衔接是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的,基本资源的调度也是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的,因此,组织物流活动必须以信息为基础。为了使物流活动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必须保证物流信息畅通。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就是要将物流信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其在企业内,企业间乃至全社会达到共享的一种方式。 ????物流信息的网络化可以缩短物流的传输长度,增加透明度。传统上物流某些方面的信息是不清楚的,最多只是了解部分属于企业范围的信息。而通过信息的网络化,可以使传统的二维市场,突破空间的概念成为空间市场,使物流信息变得异常的流畅。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物流信息网络化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物流信息已经从“点”发展到“面”:以网络的形式将物流企业各部门、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等连在一起,实现了社会性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低成本的数据高速共享;从平面应用发展到立体应用:企业物流更好地与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统一加工消除了部门间的冗余,实现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二、 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参加企业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这是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槛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美国低于100人的小型公司401(k)计划,管理成本将占到全部资产净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即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一般来说,以 500人和1000万元资产的401(k)为例,在全部费用比例中,受托人费用最低,仅占全部成本的3%,账户管理费用占全部成本的14%,企业年金管理成本占比最大的是投资管理费,大约占全部管理成本的80%以上。 三、拥有灵活性 第三方物流能为一家公司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例如地理分布上的灵活性。数量不断上升的供应商需要迅速的货源补充,因而要有地区仓库。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仓储服务,一家公司就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而不必因为建造新设施或长期租赁设施而调拨资金并在经营灵活性上受到限制。同样,服务的灵活性也能够通过第三方物流来实现,这样做可以向零售客户提供超过雇主公司的更加多种多样的服务品种。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说则足够了,后来可以为横跨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提供服务。此外,资源和劳动力规模的灵活性可以通过外购来实现,管理者可以将固定成本变为变动成本,从而对不断变化的经营条件做出更快的反应。? 四、改善原有系统,节约市场营销推广成本 对于一个新的工商企业而言,物流系统设计应该是企业创建阶段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而对于已经处于经营过程的企业而言,定期地对现有的供应链的运行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两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公司与市场营销业务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为了更进一步加强这种关系,通常会站在市场营销业务部门的角色进行考虑和分析,促使市场营销部门将物流成本规划入整个市场营销系统中,使市场营销业务在初期便考虑物流成本,将整个营销系统扩大,从而在整体上促使市场营销部门改善原有系统,节约市场营销成本。 五、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从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介入,使得市场营销部门原有物流系统进行整体改善,某种程度上帮助市场营销部门节约市场营销成本。当然,能够真正发展到协助市场营销业务进行系统规划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国内现阶段还非常少。因此,挖掘并引导对于应用此类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价值创新,推动双方合作的渐长性,提高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是跨国公司与第三方物流团队共同创新的动力。在市场营销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应从扩大硬性服务的业务范围和创新软性服务的增值两方面着手。硬性服务:如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逐步扩大到为客户提供配货配送、分拣包装、配套装配、条码生成、挂标刷标等,为客户优选货运线路等;软性服务:包括特定市场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自动订单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存货控制和返回物流支持、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索、货运检测,通过INTERNET 与企业乃至顾客进行信息共享等,这些服务通过物流过程的追加投入,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创造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和货主企业的新的利润来源。不但巩固货主企业与消费者的密切关系,扩大商品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创新物流的服务价值,主动地赢得市场。 六 结论 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情况看,运输、仓储、销售物流、财务服务的提供者都包含在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范围之内。目前,这类服务公司的数量并不少,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然而,从目前市场营销推广领域应用现代物流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物流提供者的服务正在从简单的仓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化为更广泛、更全面的物流服务,如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合管理、建议设计最优化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这种服务的特点是更趋于个性化、系列化、管理化,需要物流提供商和工商企业双方高级管理层的紧密协调。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金融学院 营销论文:分析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很多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多数人开始有想出去旅游的念头,现如今人们有了外出旅游的经验和感受,我国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从旅游产品项目管理、旅行社会员项目管理、旅行社营销活动项目管理、旅行社流失顾客项目管理四个方面出发,讲述了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旅游业 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不会衰落的行业,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各地特色和各名族特点的产业中,除了旅游环境的好坏可能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心情,同时旅游营销过程中,顾客接触到的许多事情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感受,旅游者是否愿意重游某些地方,关键之一是旅行社的旅游营销活动是否做得好,能让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顾客喜欢选择某些旅行社的原因。也就是说游客对旅游过程中经过的景点,以及景点内的服务是否满意仅是游客旅游过程的一个方面,而对旅行社所做的旅游营销调研,如实宣传,提供的各项服务将成为游客关注的重点。现在市场上有些旅行社与游客的之间存在许多的问题,游客的不满意大多不是对景点的,而是对旅行社的。旅行社应该做好各项旅游营销工作,提高顾客的认知度,游客对旅游体验是否满意;是否愿意向他人推荐;是否愿意再次选择同一家旅行社的同一旅游产品,应该成为旅行社要关注的重要目标。 旅行社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如何更好的发展下去至关重要。旅行社的旅游营销活动可以说是主要的工作,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和控制相应的工作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是一种实践过程中的管理活动,人们按照选定项目的特点和规律有意识地对所选定的项目进行组织和管理,它是一种成功的已被世界上众多国家证明的管理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项目管理模式,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项目管理已经是较成熟的管理模式。我国在各领域中的实践也证明了项目管理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在旅行社旅游营销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旅行社旅游营销领域的项目如何建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旅游产品项目管理 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顾客与旅行社的关系多数是维系在利益的基础上的,而旅行社是否能够为顾客量身定做其所需要的特定旅游产品或服务将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中国市场上以这种方式存在的企业也是很多的,通过提供特色产品和特别的服务来满足顾客各种需求。 旅行社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设置旅游产品,并对其进行项目管理,旅游产品项目管理应该是这种顾客化产品的项目管理。 立项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该项目是针对怎样的顾客群体,这样的顾客群体是否值得旅行社专门为其立项,确定旅游产品。旅行社可以通过市场上常见的类似产销见面会的形式来以销定产,确定顾客后在开展项目管理,或朝着这个方向来执行旅游产品项目管理。 二、旅行社会员项目管理 相信吸纳会员的营销方式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在今天,许多国内企业,尤其是服务性企业对这种方式开始关注。目前已有为数众多的企业,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对于服务性强的旅游行业来说,旅行社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所谓吸纳会员,就是旅行社根据市场上的情况,合理的组织顾客加入团体成为会员,并给予一定的长期的利益,会员可以自主参加,双方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由旅行社组织管理的一种营销方式。旅行社可以以吸纳会员为目的设立项目,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管理。 旅行社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吸收会员参加,并提供相应的服务给特殊的会员,以此来培养旅行社的忠诚顾客。同时可以将旅行社的其他项目管理的成果放入其中,以此获得旅行社可观的经营利益。在项目管理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可以以时间为阶段确立该项目的相关情况,如一年的开始,确定项目的目标,相关细节工作,一年结束后,结束项目并进行考核,在第二年开始时又启动项目,重新确定目标和相关细节工作。这样可以使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断改进项目,不断完成项目。 三、旅行社营销活动项目管理 对于旅行社旅游营销而言,特别是新的旅游产品推广过程中的营销活动,对特殊的顾客群体都会存在常规性的活动,如旅行社对媒体顾客的诸如记者招待会;对旅游产品的终端消费顾客群体的诸如节假日旅游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这样的活动很多,都可以以活动为单元来确立项目,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组织和控制活动的进程,相关活动过程中达到相应的营销活动目的。 旅行社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确定相应的为了达到项目目标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结合旅行社的资源,联系顾客群体,彰显旅行社的文化,要让旅游营销活动项目体现出旅行社的优势,旅行社要结合旅游产品项目管理来确立专门的旅游产品项目,根据旅行社自身条件和市场的情况,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项目并通过相关的旅游营销活动反馈给相应特殊的顾客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旅行社可以通过旅游营销活动项目管理来确保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加强关系,形成旅行社核心竞争力。 四、旅行社流失顾客项目管理 顾客如果不再购买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其中也包括终止与旅行社的合作关系,那么这部分顾客我们可以认为是旅行社的流失顾客。他们的主要特点就是曾经与旅行社是有关联的,可能是选择了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但是为何不再接受旅行社了,其原因又是什么,对于很多旅行社的相关人员来说都有很多的主观因素,而旅行社可以运用流失顾客项目管理来加以总结或挽回局面。 旅行社应根据顾客的重要性、市场的突发性和旅行社的可操作性建立项目,流失顾客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顾客流失的原因,相应改进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最终减少顾客的流失。 在旅行社与顾客的联系过程中,旅行社无时无刻的做着旅游营销的相关工作,为顾客提供合适的旅游产品和高效服务,确保顾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够满意,使顾客对旅行社产生好感,形成好的旅行社形象,若旅行社能不遗余力地处理好与老顾客的关系,那么这些老顾客无疑将成为旅行社的忠实消费者。忠实消费者会对旅行社新的旅游产品产生购买行为,同时还会为旅行社树立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市场上形成好的影响。旅行社可以在能够形成好的影响的各个方面建立关键项目,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加以管理和建设,使越来越多的顾客成为旅行社的忠实消费者,不断赢得新的市场,从而使旅行社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 大。 营销论文:龙湖地产人文营销模式的研究 龙湖地产团体(下列简称“龙湖”)成立于一九九三年,成立2103年来,前后开发了弗兰明戈、滟澜山、香醍散步、颐以及原着等1系列经典产品品牌。龙湖团体业务触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以及物业服务3大板块,已经经成为快速稳健发展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团体。系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10强、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10强企业。并于二00九年一一月一九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1、人文营销模式的内涵 龙湖的人文营销精华是“以人的需求为尺度去测量以及设计咱们的产品、服务、轨制流程和经营行动”。龙湖对于“以人为本”有自我独特的理解,对于于现代住宅,应当以“人以及环境的统1为本”。对于于龙湖而言,建筑是文化的真实体现,文化是建筑的传承。龙湖1直提倡把情感看做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龙湖团体人文营销有3层内涵。1是从建筑设计、开发进程体现人文关怀,纯洁的房屋建筑已经不能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龙湖建筑高度注重居民的糊口状况以及品质,重视对于人糊口功能以及情感的真正知足。2是从营销进程来看,房地产营销流动的对于象是人,企业要尊崇对于于人的多样性给予不同的关怀。不但要发掘以及知足消费者的显性需求,更要关注消费者的隐性需求,即是价值理念,从而准确地掌握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抉择因素。龙湖地产每一开发1个项目,都要经由充沛的论证。从区域价值、交通环境、配套设施等角度提倡人道化设计,最大程度地为消费者提供舒适、安全的现代栖身环境。3是从员工发展角度,倡导“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操心员工的人文培育模式。龙湖的发展以及壮大,是依托龙湖人的全情投入。龙湖构成了“志存高远、坚韧塌实”的独特气质,并树立起拥有行业标杆地位、全面职业经理人化的现代企业管理轨制。配合公司的快速成长,龙湖通过提供完美的个人发展规划、拥有竞争力的薪酬鼓励以及企业文化吸引来自各行业的优秀人材,充实团队,目前已经构成“仕官生”、“绽开”、“点将”、“商业CS”等多层次人材招聘以及发展体系,为行业培育了大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 2、龙湖人文营销的体现 一.打造精品糊口方式龙湖重视小区总体开发,乃至打造以及引领区域建设。计划以及建设进程强调社区综合性、价值性以及便利性。龙湖南苑、西苑、水晶郦城总占地六0万平方米,陆续开发已经有10年摆布,目前在新牌坊1带已经构成庞大的成熟社区。在龙湖西苑,糊口配套10分齐全。龙湖会所、游泳池、篮球场、羽毛球场所应有尽有,病院、学校、商业等各种配套服务完全齐备,并且具有1个占地六万多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如今,跟着大型购物中心广场的建设完成,爱莲百货、易初莲花超市、苏宁电器的开张,使患上龙湖西苑大社区成为成熟的城中城。龙湖物业以“善待您1生”为主旨,以“满意+欣喜”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客户心中的好服务。不断引入先进的安保装备、配备高素质的安保队伍、为“龙民”构筑了1个安全、舒适、放心的完善居所。在小区环境方面,小区绿化采取“全冠移植,5重景观”的模式打造,强调园区植被的立体感以及体验度。真正到达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融洽统1。 二.诚信营销,塑造品牌形象诚信是企业的软实力,更是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竞争力。210多年来,龙湖严格遵照各级有关房地产开发的法律、政策,致力于保护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在建筑质量上严格把关,前后取得“企业信誉评价AAA级信誉企业”等国家以及行业组织权威认证。创造出1个享誉全国的品牌,博得了消费者广泛的认可。 三.提倡企业公民角色,踊跃承当社会责任龙湖不但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以及服务,还坚持以优秀企业公民角色自觉承当社会责任,长时间致力于住房保障、扶贫救灾、生态环保、公民教育、就业增进、融洽社区等公益事业。作为房地产行业1份子,龙湖踊跃实行社会责任。二0一0年四月三0日,通过中华慈善总会向玉树灾区捐款三00万元。另外,龙湖地产也倡议员工及旗下社区业主向灾区捐款。此前,二00八年五?一二汶川地震后,龙湖地产也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七00万元。二0一0年 春节,龙湖地产在其起源地重庆发放五00万年货回馈社会,此举在重庆尚属首例。今年1季度,龙湖还宣告启动“龙湖千万间”规划,五年内投入八亿元建设租赁房。截至目前,龙湖地产已经累计向社会捐赠三亿余元人民币,累计匡助三万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龙湖物业培训学校免费向社会输送了超过七000名专业技巧人材,遭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赞美。 3、结语 在当前经济形势如斯严峻的情况下,龙湖地产清楚地认识到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是甚么,真正能从人文角度动身设计以及完美产品。本文收拾梳理了龙湖的人文营销模式,虽不完善,但这类模式值患上向全国推行。房地产企业必需紧跟时期步伐,充沛运用人文理念,才能在未来的市场健康延续发展。 营销论文: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模式的探析 1 绪论 2011 年成都实行住宅限购开始,写字楼市场进入爆发增长期,过去两年,成都写字楼销售市场基本处于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状态,同质竞争激烈,存量不断增长,落成写字楼项目空置率不断上升,同时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实体经济走弱,企业扩张意愿稳中有降,纯投资需求的购买力经过几年也已消化殆尽,成都万科过往写字楼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市场形势下营销突围所需。因此,有必要对成都万科写字楼的营销重新审视,结合实践探讨新的思维与方法,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同业提供参考。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传统房地产营销的产品主要有三种大类,即住宅、商业和写字楼。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写字楼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以现代服务业企业客户为主体,其市场需求强度和租赁、销售市场运行趋势同国民经济、行业景气程度关系敏感。成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第三产业良好的基础和增长态势,使写字楼市场经历了 90 年代中期到 2012 年左右写字楼市场的繁荣发展期,供销两旺,但随着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商务集中区大量规划,商务用地供应快速增长。仅以在供应中占主体的甲级写字楼销售市场为例,自 2012 年开始,成都甲级写字楼市场供应量维持飙升态势,而销售去化量增长有限,供求严重失衡,入市存量已超百万平米,正常消化周期超过 35 个月,而开发商已购地待建或在建尚未入市销售的潜在供应量更以数百万平米计。 在需求端,2011 年下半年开始的写字楼销售繁荣实际更多有住宅调控背景下的投资性需求支撑,更深层的原因是宽松的货币环境,企业客户购买需求一直维持稳定,经过 2012、2013 上半年的集中释放,写字楼产品的投资购买需求已大幅下降,金融生态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写字楼投资回报风险增大等因素更加抑制了写字楼投资意愿。进入 2013 年下半年写字楼市场交易以企业自用购买占主体,以成都万科汇智中心项目成交客户实际构成为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960 年,麦卡锡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概念,推动了商业地产营销理论的发展,麦卡锡认为某些营销因素或者变量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市场中的客户需求,并将相关的营销因素进行了梳理分类,就是后来营销学界熟知的4PS: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1981 年美国营销学者玛丽·乔·比特纳建议将三个“服务性的 P”加入到传统的 4PS 营销工具当中去,构建了偏重于服务营销的 7PS 营销概念,新加入的三个 P 即市场参加者(Participants,包括作为产品、服务供应方的企业员工和体验购买产品、服务的顾客)、物化条件(Physical evidence,可以囊括产品、服务内容和环境等物质化要素)、流程(Process,主要指涉及与客户交互和体检阶段的内、外部业务流程、机制、标准等业务系列),,由于 7PS 理论在 4PS 基础上尤其强调了客户沟通和服务价值,对商业地产的营销模式的有着较大的改进借鉴意义。 1986 年,科特勒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营销行业从业人员首先要熟谙 4PS 营销工具、方法,还要能够熟练使用公共关系营销(Public relationship),政府公信力营销(Political power)两类营销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营销计划,凭借上述两方面基础以确保营销组合战术实施的效果。 2005 年,美国营销学者舒尔茨认为,新的商业市场形势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全面竞争中胜出,除了科学运用现有的营销思维和工具,还需要在关注客户潜在需求和维系长期的客户价值关系方面有所突破。基于此,舒尔茨提出新的营销 5RS要素组合。5RS 组合包括:关联(Relevancy)和感受(Receptivity),营销组织宜借助客户在消费体验过程中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及形象价值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重点是提高客户心理情感上的让渡价值;反馈(Respond),随信息化日趋成熟,现代商业市场中资讯传播更加迅速,客户和企业间的交互更加频繁和紧密,,趋于封闭的生产-促销思维在已经变更的环境下遭遇巨大挑战,企业必须学习关注顾客的立场和视角随时洞悉客户表露的和潜在的需求、现实的评价以及期望和不满,并及时做出反应; 客户关系(Relation)。面对全方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怎样逐步与客户营建长效而稳定的良好关系成为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的重点;回馈(Return),除了传统销售额度、市场占有率、业务增长率等利益指标,5RS 理论提出珍视企业市场地位和美誉度等偏情感回馈为企业带来的难以直观评估的巨大价值,认为企业的一切营销行为也必须更多考虑到相关影响因素;5RS 营销理论是商业“红海”时代的产物,营销学巨擘科特勒曾说,现在企业要做的,已不单是满足客户,甚至是讨好客户,5RS 理论除了继续高度强调客户导向的思维,同时把认知的价值、长期客户关系、美誉度等非短期、偏情感的营销要素文秘站:引入当代营销的视野。 2 写字楼营销模式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写字楼营销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1.1 营销模式 狭义上,营销模式是指在营销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同时,需要辩明的,营销模式并非某种单一的业务手段或方法,而宜按系统化流程化的思维理解和概括。 营销模式可以按不同的纬度标准进行分类,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分别从市场的供应方和需求方角度,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供方角度的市场细分法,通过企业锁定的细分产品市场,通过产品供应管理体系细分延伸归纳出的市场营销模式; 需方角度的客户整合法,强调通过提供客户核心价值,达到客户满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企业各环节资源的整合营销模式。 按市场的主体来区分,营销模式又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式和整合营销模式市场营销模式是以企业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而整合营销则是以客户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在这两大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具体营销过程衍生出了众多手法如体验式营销、直复营销、 互动式/互联网营销、圈层/关系营销、 内部营销等,在发展的趋势上,随市场格局从供不应求向结构性的供求均衡甚至供过于求过渡,客户导向和整合营销模式日益受到房地产企业的重视。 2.1.2 写字楼市场 写字楼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子类市场之一,其基本特征统摄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可移动性是其和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类型商品的最大区别。虽然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不能移动,但可以被某个人或单位拥有,并且给拥有者带来利益,因此就产生了房地产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行为。从效用利益或功能意义上讲,基于写字楼的开发租售盈利功能、经营使用功能、投资功能,写字楼市场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以及围绕买卖、租赁、抵押交易的一系列行为内容,构成了写字楼市场的主客体内容。 写字楼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市场的一般规律性,如受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的制约。但由于写字楼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性,导致写字楼市场同房地产市场一样,具有一系列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特性,包括市场供给的垄断性、市场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市场交易的复杂性、产品价格与位置密切相关、存在广泛的外部性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等。 2.2 写字楼营销的理论基础 2.2.1 现代 4C 营销理论 美国学者劳特朋教授在上世纪 90 年代在 4P 营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 4C 理论。4C 营销组合包含 4 个营销要素:即客户(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C 营销理论的逻辑当中,首先强调的是客户的需求和满意,然后关注如何降低客户获取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在客户认知产品服务的系列过程中能充分感知认同足够的消费者价值剩余以促进成交,同时,还开展有效的营销沟通和客户关系管理,以及时调节企业行为,培养客户忠诚度。 4P 到 4C 乃至 5R 理论的营销理论演变,实质上反映了生产思维向商业思维,营销思维演变,卖方主导向买方主导的嬗变过程。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不完全垄断市场特征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维持多年,直到近年土地供应持续增长、客户生命周期变化、城市化进程降速等因素逐渐驱使房地产行业向买方市场转变。同时由于房产重复购买率极低,且我国房地产销售模式以预售为主,因此注重客户潜在需求和满意度越来越具有关键意义,总体而言,4C、5R 在我国房地产领域同 4P 的联系主要还是体现在买方市场格局下,产品规划、价值传递和客户体验环节中对客户思维和营销服务意识的强调。 4C 理论为写字楼市场营销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化、指导性作用。在“客户思维”大行其道的营销环境之下,写字楼市场营销同样要求首先将客户(customer)本体特征和客户需求、潜在需求的判研置于关键地位,结合企业自身经营需求和资源储备情况,确定营销行为需要满足的细分市场和核心目标客群,根据对目标客群功能、心理、经济能力方面的需求设定产品、组织系统的写字楼营销行为,成本(cost)和便利(convenience)要素一方面要求写字楼供应方在产品功能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成本优化,经营效率提升让渡客户剩余价值,一方面还要求写字楼在全程营销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体验设计,提高客户满意和购买决策概率。沟通(communication)原则要求写字楼供应方将传统与客户之间简单的买卖交易关系转化为更加有机、相互认同的互动关系,写字楼客户的购买动机中,产品的品质和运营服务非常关键,供需双方本身的联系趋向一种长期化、战略化的合作,写字楼的开发者和营销团队通过基于产品品质和识别系统的品牌战略、提供专业服务内容、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提高圈层认知,降低营销成本,获取更大、更稳定的市场份额。5R 理论对写字楼项目进入实际营销操作阶段的体验价值营造和服务价值提升方面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在部分存在供大于求买方主导的写字楼区域市场,因同质化竞争加剧,仅仅凭借单一的价格水平竞争使得多数的写字楼开发商陷入较为尴尬的处境,5R 理论揭示、强调的“精神价值”思维和 5R 系统工具对建立营销流程中的差异化,通过体验价值、服务价值提高项目对客户的打动力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在更长的营销周期内,5R 理论强调的客户关系和回馈更强调了写字楼开发者和客户,和行业社会间良性有机联系的重要性,对应如何从更宏观长远的角度看待判断短期营销行为提供了更加理性的视角。 6 改进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模式的对策 6.1 突破住宅营销思维,万科写字楼营销理念反思与更新 首先重新明确以购房者的需求特征为出发点,是房地产营销的要点。万科集团房产业务发轫于住宅买方市场时期,在中国房地产的客户和企业处于懵懂期时多开先河,长期业务聚焦于建立什么样的产品标准,质量保证和风险规避,其实质依然是是一种生产性企业的管理逻辑,客观上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特定的时期也呼应了快速复制,快速周转,建立规模优势的战略需求,成就了全球最大专业房地产开发商的品牌形象。 尽管房地产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作为市场性行业,依然需要以商品的思维去理解企业行为,而不是凭企业的偏好进 行比较的封闭生产建设再草草入市销售,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中,前者将更加强调科学的市场营销,后者只是传统的生产性逻辑,回归商品和营销的自身特性和要求,这是房地产行业营销人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从理念上成都万科首要更新的,是开发和营销业务的独立分割缺陷,无论住宅还是非住宅,都存在这个问题,只是对于写字楼产品而言危害更甚。具体专业分工,强调垂直专精和效率,其实质是某种生产性逻辑,其跨部门协调成本和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触角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房地产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营销领域走向全面营销,全流程营销的趋势下,也已经落后。第二,遵循写字楼物业自身的市场运作规律,避免营销近视。前文已比较了传统住宅销售模式和较为符合市场时机的写字楼销售模式内涵要点,不按规律作业,成都万科已在汇智中心、华茂广场两个成为长期库存的写字楼项目上遇到了困难,要正本清源,控制风险,为以后的非住宅类产品开发营销提供参照,按写字楼自身市场规律调节自身营销模式非常必要。 7 结论 成都销售型写字楼市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房地产悬河、灾区,供应量的爆发性增长和波澜不兴的年度吸纳量使涉及写字楼开发和销售的众多开发商直面避无可避的系统性风险。企业如何降低开发销售风险,尽可能达成预期的销售计划或降低损失全身而退,是困扰多数写字楼开发商的难题。通过前文表述,笔者分析了成都写字楼市场整体环境和态势,介绍了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的现状和内在问题,其中除了万科企业自身模式、理念、体制方面的痼疾外,也缩影了多数写字楼开发商具有共性的营销业务偏差和短板。 长期以来,万科企业专注住宅开发,基本不做商业或办公产品,但在具体的地域城市房地产行业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并非企业完全可以自主决定。城市化发展到今日,尤其大中型城市,存在控制纯住宅供应、增强城市商业服务功能的客观发展需求,企业要继续取地发展,就很难回避多样性的产品开发营销。就成都而言,在系统风险业已集聚的写字楼市场环境中,也只有回归营销的本质,理性选择细分市场,坚持客户导向,准确定位,全面营销、全程营销执行,才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本文中,笔者从写字楼的营销理念、营销管理内涵、组织和人力重构、营销流程再造、运营保障和产业联动、政府联动方面对成都万科的写字楼营销优化的建言,其中借鉴了大量来自于成都万科开发的汇智中心、华茂广场写字楼销售历程中的教训和经验,也引用了部分主流开发商写字楼营销案例作为参考比对,希望能结合营销理论逻辑推导和实际操作情形,为后续的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乃至更多同质化的写字楼项目的销售破局提供工作思路和工具组合。 营销论文:有关客车行业营销模式 目前,客车行业竞争无比剧烈、同质化现象异样严重已经是业内公认不争的事实。为了增添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各客车企业均使出看家本领,大打“差异化”这张牌,其营销模式自然也是5花8门。比方,渠道直销模式、展会营销模式、品牌营销模式等等。大多数企业普遍运用的是单1的直销模式或者瓜葛营销模式,少数企业运用的是直销、混合模式。但笔者认为,业内目前单1的营销模式难以支持客车行业瞬息万变的市场需乞降难以应答日趋剧烈的竞争,未来企业的营销手腕极可能将效仿企业的团体式多元化经营,营销的整体趋势也将由传统的单1营销模式转向为多元化营销模式。 一 价格营销 最鼠目寸光的营销模式。客车企业间互相进行价格竞争,依托低本钱优势获得暂时的生存机会。但这类低价营销模式对于客车行业的长足发展只有百害而无1利:企业利润患上不到释放,无益于资金的周转,进而无益于企业的发展;而且,跟着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本钱的上涨,价格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价格营销模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客车已经经纷纭调剂战略方向,由“价格换市场”转向为“技术换市场”。 二 渠道直销模式 最普遍的营销模式。客车行业以及轿车行业不1样,客车行业1般都是1些客运、游览、公交等运输公司指定用车,客户比较集中,属于集体客户,所以直销是最普遍的营销模式。大型客车企业,例如郑州宇通、厦门金龙等,在这方面做患上比较好,直销渠道网络在全国规模内铺设患上也比较完美以及规范,乃至在2级、3级城市也树立了销售点 文秘站: 三 经销 立异型营销模式。最近几年来,客车行业销量增长迅猛,如果仅靠企业现有的销售人员,难以保全新的市场。从二00二年起,1些客车企业就成心识地扶持经销商发展,但愿能够打破传统的直销模式,借助经销渠道增进销量增长。由于经销商更熟识他们所在地区的市场环境,人际瓜葛也更广、更深刻,因而无比有益于产品在当地的销售。也恰是出于这样的缘由,当客车市场迎来销售高峰时,客车经销商常常能够洞察先机,在第1时间找到有购车需求的客户推销产品。实践证明,客车经销商的贡献很大,基本已经经占到客车企业全年销售任务的1半。以江浙地区为例,1家客车经销商的年销售事迹能够到达78千万元,完成整个地区近一/三的销售任务。客车经销商已经经成为1些客车企业销售体系的首要气力。 四 瓜葛营销 最有效的营销模式。顾名思义,靠的是瓜葛。如何在竞争剧烈的众多客车企业中脱颖而出,打开客车市场,凭仗的就是这“瓜葛”2字。在同质化异样严重的客车行业内,每一家企业的产品究竟谁优谁劣,估量很难辩论清楚。能让客户购买自己企业的产品,就必需先让客户信任本企业的业务员,当业务员在访问客户进程中与其树立起了优良的信任瓜葛,客户才会放心肠签署小则百万,大则上亿的定单。 五 融资租赁 最有风险的营销模式。该营销模式在公交公司中运用较为广泛,也能够用“按揭”这个词来替代。1辆中档公交车的售价大概在三0⑷0万元之间,因为公交行业属于微利行业,所以良多公交公司很难1次性付齐批量购车费用,因而融资租赁便成为了1种很好的解决手腕。融资租赁犹如分期付款,公交公司不需要支付购买车辆的全体资金,只要拿出其购买资金的极少部份作为保证金,就能患上到车辆的使用权,可以用车辆运营发生的收益,来分期支付房钱。但对于于客车企业来说,此营销方式却是1把双刃剑。客车企业在现有出产能力足量,乃至多余的前提下,可以应用这类融资方式的有效嫁接,对于信用好的客户予以赊账,从而增进销量;相反,对于于信用不好或者是运营效益不佳的客户,就有账款追要不回来的可能,从而致使坏账、死账,这对于客车企业的影响无比大。因而,客车企业在选择这类营销模式时应准确评估客户的运营范围以及还款能力。 营销论文:搜索引擎营销模式及其商业价值 内容摘要:在Web 2.0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用户对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搜索引擎已成为用户最喜爱的网络信息采集渠道,这使得搜索引擎营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在阐述搜索引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搜索引擎营销的主要模式,并对其商业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模式营销价值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WEB信息的增加,用户查找信息的难度增大,而搜索引擎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搜索引擎营销(SEM),就是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方式,利用用户检索信息的机会尽可能将营销信息传递给目标用户。搜索引擎营销得以实现的基本过程是:企业将信息在网站上,搜索引擎将网站/网页信息收录到索引数据库,用户利用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中罗列相关的索引信息及其链接URL,用户选择有兴趣的信息并点击URL进入信息源所在网页,这样便完成了企业从信息到用户获取信息的全过程。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从本质上来说,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营销人员只有掌握了其工作原理后,才能加深对搜索引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搜索引擎营销策略。搜索引擎存在两种不同的搜索技术模式:自然搜索和付费放置,营销人员可根据这两种技术模式,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 (一)自然搜索 对于自然搜索,搜索引擎营销人员需要将企业网页的网址登记到各搜索引擎上,使网页有被搜索引擎检索到的“合法身份”,这就相当于居民“身份证”一样。搜索引擎在开始分析搜索请求之前,需要建立一个搜索索引库,这个搜索索引库是用来存储网页上找到的词,以及这些词所属的网页清单,它汇集了所有已在搜索引擎上登记的搜索者可能需要的网页。搜索索引库的建立依赖于搜索引擎一个特别的程序——蜘蛛程序。搜索引擎通过蜘蛛程序访问网页,并将网页发送到搜索索引库中,从而完成自然搜索索引库的建立。搜索索引库建立完成以后,搜索引擎便开始分析搜索请求。之后,搜索引擎为找到的网页排序。自然搜索结果的排序规则最为复杂,基本原则是按照“相关性”来进行排序。搜索引擎按照排序算法算出来的相关性由强至弱进行排序,不同的搜索引擎有不同的相关性排序算法,但是所有的搜索引擎都有共同的特定的标准技术,关键词密度、关键词突出度以及链接流行度就是最重要的三个算法要素。 目前搜索引擎供应商为了避免因搜索作弊而导致搜索者体验下降,搜索引擎将原来的关键词密度越高越好的原则改变成关键词密度在6%-7%为最佳,超过这个范围则存在网页作弊的嫌疑。这就使得搜索引擎营销商必须明白,在制定搜索引擎营销策略时,一味地在网页上堆砌关键词已经完全行不通了。搜索引擎评价关键词的突出度主要参考的是关键词放置的位置是否能够引起搜索引擎的注意,这些位置包括搜索结果页面上展示的标题、摘要片段、URL等。除此以外,链接流行度也在排序的影响因素中占据重要位置。一个网页被链接的越多,说明其价值越能得到人们的肯定,因此也越能引起搜索引擎的“兴趣”。同时,被权威网站链接的网页则比那些被不知名网站链接的网页更受搜索引擎的青睐。搜索引擎工作的最后一步是显示搜索结果。当搜索结果展现在搜索者面前,搜索者点击了网页后,需要搜索营销人员关注如何将网页的点击率变成能够给企业带来好处的转换率,转化的关键是准确定位网站的目标。搜索引擎营销人员必须了解:网站的目标不同,“转化”所指的含义也不同。比如,对电子商务网站而言,交易成交过程就是“转化”的过程;如果是一个问卷调查类的网站,那么转化率指的就是有多少搜索者参与了问卷调查,完成了网站的问卷调查步骤;对于旅游预定类的网站,其“转化”则指搜索者变成旅游预定者的过程。 (二)付费放置 对于付费放置而言,搜索引擎不是在搜索索引库中去寻找与客户搜索请求相匹配的网页,而是在一个广告主提交的存储所有关键词列表的网页的数据库中去寻找。接下来,为找到的网页排序。这是自然搜索与付费放置最大的差别所在,自然搜索按照相关性进行排序,而付费放置的排序规则遵循“竞价排名”。简言之,就是“谁出钱最多,谁就排在付费放置结果的最前面”。但是这种方式对搜索者来说并不是好事,很多时候排名靠前的企业,其广告的相关性非常差,不仅浪费了搜索者的时间,也导致了企业搜索营销成本的提高。 搜索引擎供应商随后引进了“混合竞价”的方式,即在排序时除了考虑价格方面的因素,还同时考虑点击率的高低。这种方式促使“三赢”局面的出现:搜索者能够得到相关性更强的结果,搜索引擎营销商能够吸引更多“合格”的搜索者,而搜索引擎服务商由于高价格及高点击率而获利。最后,显示搜索结果时,通常现在的搜索引擎都采用自然搜索结果与付费放置结果分开显示的原则,这样是便于搜索者的搜索引擎体验。如Google的付费放置结果通常放在显示页的顶部和右边,自然搜索结果则按照排名先后依次在搜索结果显示页正中显示。 搜索引擎营销的模式 (一)搜索引擎优化 搜索引擎优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SEO)是指按照规范的方式,通过对网站栏目结构、网站内容、网站功能和服务、网页布局等网站基本要素的合理设计,提高网站对搜索引擎的友好性,使得网站中尽可能多的网页被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在搜索引擎中获得好的排名,从而通过搜索引擎的自然搜索获得尽可能多的潜在用户。搜索引擎优化的着眼点并非只考虑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则,更重要的是为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提供方便。同时,在建立搜索引擎的过程中还应与传统的营销理论相结合,分析目标客户群,研究不同消费阶层的心理,分析他们对关键词的界定,可以使企业在关键词的选择上有的放矢。 (二)固定排名 固定排名是指企业与搜索引擎供应商商定以一定价格将公司网站放置在固定位置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企业网站不必为了与竞争对手争夺排名而陷入非理性的关键词价格战,但当市场上某一关键词变成“冷门”时,企业却仍然要以“热门关键词”的固定高价去取得好的排名,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三)关键词竞价排名 关键词竞价排名的前后根据企业出价的高低来决定。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混合竞价排名”的方法,即除了价格以外,还要看网站点击率的高低,以点击次数为收费依据,也就是按效果付费,这样有效避免了企业打高价格战的恶性循环。竞价排名是一种高度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当企业使用竞价排名以后,增强了广告的针对性,只要用户没有进入企业的网站,企业就无需为这种推广付费,有效地节约了广告投入。 搜索引擎营销的商业价值 在当今“眼球经济”时代,相对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顾客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根据CNNIC2008年1月份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站数量已达150万个,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66万个,增长率达78.4%;网页数近84.7亿个,年增长率达89.4%,网上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那么,企业吸 引被信息湮没的潜在顾客的注意力已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搜索引擎营销随之体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一)成本低廉且宣传广泛 搜索引擎营销的功能就是让目标客户主动来找企业,服务商则按照客户的访问量收费,这比其他广告形式性价比要更高。许多企业正是基于搜索引擎营销成本低廉、效果显着、操作灵活和易于管理考评的特点,将其作为企业网络推广的主要手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难与大企业在传统推广方式上争展区、争位置,而搜索引擎营销却能使企业利用网站向客户全面展示公司的产品、特点,给予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便于企业开展网上市场调研 搜索引擎是非常有价值的市场调研工具,通过搜索引擎输入有效关键词,查看搜索结果,便可以方便地了解竞争者的市场动向、产品信息、用户反馈、市场网络、经营状况等公开信息,做到“知彼”,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比如,当输入携程网的主营业务关键词“酒店预订”时,可以在搜索结果页面中发现,艺龙网排在了携程的前面,位列第一,由此可知,艺龙是携程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受众,争夺相同的客户注意力资源。同时,利用搜索引擎还可以了解市场营销的大环境,包括政府有关方针政策、有关法令的情况;经济环境,即消费者收入、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社会资源等。再者,搜索引擎是企业直接接触潜在购买者的最好方式之一,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三)提升企业网络品牌的影响力 搜索引擎的网络营销价值不仅表现在网站推广和产品促销等直接体现营销效果的方面,也表现在企业网络品牌的创建和提升。搜索引擎营销专业组织(SEMPO)首期SEM全面调研活动报告结果显示,61%的企业采用搜索引擎营销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更多的企业对品牌影响力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产品销售、产生引导或者增加访问流量,虽然后者也被认为是重要目标。企业网站的搜索引擎可见度对网络品牌产生直接影响,尤其对于大型企业和知名企业,有必要对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表现给予充分关注。在当今网络盛行的年代,一个公司若没有形成知名的网络品牌,会渐渐被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所遗忘。根据CNNIC2008年1月份的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结构呈现年轻化的特征,互联网用户中年轻网民所占比重最大,占到整个互联网用户的2/3以上,而这个群体恰好是社会消费的生力军,是企业利润的来源者,失去这部分人对企业品牌的关注,品牌的价值必然减少。 (四)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推广 全球最大的网络调查公司CyberAtlas的调查表明,网站75%的流量都是来自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不仅仅可以给公司的网站带来流量,最重要的是,搜索引擎所带来的流量都是客户通过关键词的搜索得到的,都是针对性非常强的流量,这些搜索者一般来说就是企业广告宣传的重点对象。搜索引擎尽力把最贴近需求的信息传达给搜索者,同时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位置,搜索者还能发现更多的选择。销售和购买之间的桥梁关系过渡得非常自然,消费者和采购商有更多的主动权,只看相关的信息内容,而供应商和零售商也能实现只把销售的信息告诉有相关需求的人,实现精准营销的目的。据调查,33%的搜索者在进行购物,并且44%的网民利用搜索站点来为购物做调研。搜索引擎营销针对性较强的优势便于企业产品的推广。 综上所述,搜索引擎便于网民获取有效信息,成为网民最喜爱的网络信息采集渠道,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信息传播效率,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推广的主要手段。企业要根据搜索引擎运行的特点,并结合传统的营销理论,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服务策略,以吸引消费者及锁定商务目标,实现搜索引擎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营销论文:微信广告的投放以及营销模式 1、微信推行的优点 一.公家平台多向传输。微信公家平台的多向传输为广告的推送以及投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公家平台的创立者可以是企业,也能够是个人,一样具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的发送以及传布功能,使患上其推送的内容更为丰厚、有趣。其平台管理者定时对于内容进行编纂以及推送,知足定阅用户相干资讯的需求。此外,公家平台的群发功能使患上其传布速度更快、传布规模更广,传受双方的沟通效力更高。同时,在推送内容的下方植入广告,能够使广告效果患上到最大化施展,完成宣扬目的。公家平台多向传输的优势,是其广告投放效力的首要保证。 二.强大的定位服务功能。实时定位是智能手机的1项首要功能,能够即时反应用户的所在地点。微信充沛应用了这1特征,为泛博用户提供定位服务功能。在肯定用户的实时位置后,对于其周边环境以及商户信息进行准确分析,结适用户的需求点,定制出有针对于性的广告推送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广告投放的有效转换率。 三.性价比高。微信广告投放以及营销的性价比较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微信广告的直达率更高,防止了短信以及邮件等被直接屏蔽的结果。通过嵌入式的广告推送,使患上广告能够直接投递用户终端,实现营销目的。其次,微信广告效果的转化率较高。微信公家号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在资讯信息获取需求的激起下,用户会主动关注公家号。在针对于性较强的推送内容之中融入相应的广告营销内容,易被用户接受,其对于营销流动以及广告的反感率较低,且会在本身需求的推进下,主动介入到营销流动之中。微信广告极强的转化率,是其营销之中10分显着的优势。另外,针对于不同用户推送不同广告,针对于性更强,其发生的性价比也就越高。 2、微信广告的投放策略与技能 一.公道引导用户的传布欲。传统的广告以及营销模式下,目标受众常常会因广告情势的生硬而发生反感情绪,更不会主动进行传布以及分散。而在微信平台上,其公家平台树立在海量内容的基础上,并具有1大批“粉丝”,1些“粉丝”对于于感兴致的内容会有很强的传布欲,在确保推送内容知识性以及文娱性较强的基础上,公道引导用户的传布欲,能够实现其传布规模进1步扩展,以此加强了植入广告的传布效果。 二.及时锁定微信广告消费群体。为保证微信广告的投放效果,首先要及时锁定广告的消费群体。传统的广告投放模式下,受制于平台的限制,常常采取海量投放的方式,这类投放模式粗放、没有针对于性,造成投放本钱高而实际效果不佳的后果。而在微信平台上,借助大数据强大的信息分析平台,能准确锁定广告消费群体,实现精确、高效的广告投放。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之中,该群体更为重视趣味性以及个性化,因而,在广告投放策略的制订上,应该基于其兴致喜爱以及实际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对于不同身份群体采用相应的广告营销模式,以确保最好营销效果。 三.微信广告投放应重视技能。在信息时期里,跟着信息传布量的不断扩展,人们对于于信息的认知以及辨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接管到大量广告营销信息以后,群众对于于广告信息多采用主动屏蔽的办法。因而,微信广告应基于用户年青化的特色,更为重视广告信息的文娱性以及互动性,使患上用户能够乐于接受并介入其中。 3、立异营销理念以及思路,优化新型营销方式 一.打造平台信用。平台的信用是微信广告的有效保障。打造微信平台品牌信用,首先要保障推送内容的质量以及吸引力。在长时间的用户服务中增添用户黏度,并博得更多的关注。其次,在微信广告的推行上,应摒弃传统模式下粗放、凌乱的营销理念,在保障推行信息真实、可靠性的同时,充沛尊敬用户,将其优良体验作为营销行动的基本参照点。 二.考量客户需求,精准营销。在当前形势下,用户的需求愈来愈成为商家提供服务的主要根据。在进行微信广告投放以及微信营销时,应答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考量,了解到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并最大程度地知足。如目标客户为白领阶层,则思考针对于其对于便捷性、商务性服务的需求展开对于应的营销方式,以实现高端化定制服务。同时,加强与目标用户的沟通,了解其需要的信息以及产品,有针对于性地进行传布。 三.重视广告内容品质。在新型的营销方式下,广告内容的优化以及完美成为营销胜利的首要保证。从当前人们对于于广告的反映来看,拥有创意性、拥有独特思想内涵或者个性特点的广告1直遭到热闹追捧,并主动进行传布以及分散。因而,应该在广告内容上下工夫,将广告设计谋划作为微信营销之中的首要部份。1方面,可充沛施展广告的趣味性,将时事热门与广告内容有机融会,使患上人们在取得信息资讯的同时,能够愉快、轻松地接受了广告信息;另外一方面,可结合产品特性,充沛发掘人们情感共识点,使患上人们能够通过广告内容取得情感触动,并乐于分享、主动传布,实现营销效果的最优化。 4、结语 微信时期既带来了交换沟通的即时以及便捷,也带来了极大的广告营销商机。微信平台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完美的功能体系,使患上微信广告投放以及营销流动的展开拥有极大的优势。在履行微信广告投放以及微信营销的进程中,应该充沛分析微信平台的主要特色,对于广告营销的策略进行深刻分析以及探讨。应结合微信推行的主要优势,重视打造信用品牌,考量客户需求,精准营销,并充沛施展搜寻功能,实现微信营销渠道的拓展以及效率的提高。 营销论文:浅析我国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不断深化,基于网络的交易越来越频繁,通过网络进行流转的资金也相应的扩大,网上银行也随之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网上银行市场营销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关键词] 网上银行 营销策略 对策 网上银行(internet banking)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1995年10月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SFBN)在美国诞生。1997年初,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尝试网上银行业务,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先后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的技术基础,使其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延伸、改良传统的银行业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还产生了诸如银证合一、存折炒股、在线支付等新业务,并且其创新的空间还很巨大。同时,网上银行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银行业无法或不便涉及的领域,其信息容量惊人,且灵活、便捷,正被人们迅速接受。可以预料,传统银行业支撑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成长,网上银行也将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能否及时、有效地在网上银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关系到能否保持商业银行现有的市场份额,也将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结构。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找准网上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效益,已经成为我国银行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半年新增4300万,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并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只有200多万户,2005年已发展到3460万户。2006年上半年已获准开放的外国银行开设网上银行的有48家,农村信用社约有5家也开设了网上银行,07年上半年的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其中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集银行、投资、理财于一体,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查询、转账、7×24小时汇款、缴费站、网上外汇、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黄金、网上期货、在线支付等多种服务,是目前国内功能比较齐全的个人网上银行。截至2007年11月,工商银行个人客户数已达3844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94.9万户,电子银行交易额达到9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7%。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清曾经在05年12月12日的“财经年会”上表示,要在未来四年内,把工行40%的业务转移到网上银行,十年内可能将把70%的银行业务转移到网络渠道。 二、我国网上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品匮乏。目前中国网上银行的业务匮乏,没有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银证转账,还是为企业销售网络办理结算、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除业务品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外,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产品只是传统业务在网络银行的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网络银行只起到了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渠道的作用。在产品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没有推出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重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新产品和新应用,在操作界面上没有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只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界面的简单模仿,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2.安全问题。自2004年,社会上开始出现假冒银行网站,利用木马病毒或者通过欺诈手段盗取客户资金的情况。根据对网上银行的调查,以全国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为样本空间,对现有客户、潜在客户和不可能客户均进行统计,有50%~70%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不安全,这与互联网的一些调查结果相吻合。互联网网民最反感的问题也集中在安全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十个问题中涉及安全的有五条,网络病毒、入侵、网络陷阱、隐私泄漏等。所有统计数据表明,安全成为网上银行各方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网上银行就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3.品牌形象问题。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先拥有占市场优势的品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各个分行、支行各自为政,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各网站是孤立的,彼此互不相连,各自推广自己的网站,忽略了整体的品牌形象的建立。银行系统内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达到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最佳效果。 4.网上支付信用体制不健全。银行对于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网上支付可以减少银行成本,加快处理速度,方便客户、扩展业务,以快捷简便的方式,使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的支持服务,而无需再到银行传统的营业柜台。在电子银行交易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支付手段,电子银行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终通过支付手段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网上银行的网上支付手段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互联 网提供网上支付的时间不长,业务量也较少。目前,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使用了多种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储蓄卡、邮政汇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然而在多种方式中,货到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我国许多人宁愿采取成本较高的货到付款方式,也不愿采取信用卡网上支行的方式。 三、我国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 1.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产品的新体系。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产品创新规划体系。客户是银行业竞争的主体,也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是我们产品创新的宗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产品创新前做好系统而科学的市场调研、论证,分析工作,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怎样的功能,了解客户心目中喜欢的电子银行模式和使用方式。同时,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相应的客户需求调查,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对于已经投产的创新产品要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高度重视收集客户信息,了解新产品对客户的适应性,并计算出该产品所占的市场价额,实现的经济效益等,从而提出修改意见,使产品的可行性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地完善,从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其次,实行项目的量化管理,提高产品的创新效率。明确各部门在产品创新中的关系,严格规定产品的研发流程和开发时间,将每一产品的开发进行量化管理。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创新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将所负责的产品创新工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于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出色、工作中有创新思路且收效显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成立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全面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管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优势,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和电子银行新产品的成功推广。 2.切实解决电子银行的安全技术问题。实际上,技术问题早已不是发展电子银行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我国信息应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有些方面还比较领先,所需的是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银行及公安等部门的协商配合,完善安全技术和硬件设施,把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密码技术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客户终端浏览器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三重安全防护措施。在充分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的拓展来实现网络系统的事前防护。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并且,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统一授信的监控。同时,建立一整套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电子银行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具体重大事件内容,处理程序,着力解决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时,要时刻注意风险防范,努力为银行的客户创造一个安全的服务平台。 3.加强品牌塑造和推广,形成网上银行品牌优势。据调查,购买网上银行服务的顾客消费心理多属理智型,只有消费者认同的网上银行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其最终的选择。同时,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不仅是可观的无形资产,更是网上银行持续创造利润的来源。国内网上银行发展较早的招商银行拥有“金葵花个人理财”、“点金企业理财”、“一网通”等知名网上银行服务品牌,工商银行则拥有“理财e站”企业网上现金服务平台、金融家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平台等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网上银行客户和业务量。与之比较,其他银行至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网银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明显落于下风。因此,我国网上银行应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塑造卓着的网银品牌形象,以此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并吸引潜在顾客,不断开拓市场。 4.对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据调查,网上银行也存在明显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带来80%的网上银行业务和利润。因此,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定位应有针对性。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情况来看,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对各类客户提供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也分散了营销力量,难以形成网上银行的业务发展重心和增长点。因此,建议对国内网上银行市场进行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对高创利的客户加强宣传和营销,并进行特别照顾,努力建立和维护他们的忠诚度。在公司网银业务(B2B)方面,建议定位于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优质上市公司及金融同业客户;在零售网银业务(B2C)方面,则定位于高端个人客户(白领、高收入、高学历群体)。 5.充分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网上银行增值服务。目前绝大多数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网上代缴费、购物支付、转帐、帐单查询等业务,与金融同业相比,网银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加之品牌形象一般,在竞争中无优势可言。对网上银行而言,目标市场客户群体的差异性更为明显,因此要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网银产品和服务,同时应随时发现客户的变化,做出快速反映和创新。建议运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上门走访、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分析等手段,在充分发掘目标市场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大力开拓网上银行创新性产品,针对客户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以满足其差异化的需求。如开发集团客户网上现金管理、网上企业和个人集合理财、网上授信及资金扣划、与证券公司合作推出网上银证资金划转和银证合一业务、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手机支付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推出跨行网上银行业务品种等。
人力资源类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的类型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类型学或类型研究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基于理论的资源基础观、组织战略和业务类型等研究大多相对独立并缺乏整合。引进类型学的理念,可以发掘其中的潜在联系,从而分类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脉络。这有助于通盘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影响和决定因素,全面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和内涵,建立以理论为基础的分类逻辑,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类型学;资源基础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类型;矩阵 一、类型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与意义 类型学源于人类古老而朴素的分类思想,事实上人类本身就是一种分类的结果。分类意识和行为是人类理智活动的重要特性,人类的认知和创造过程本身以分类为基础,世间万物在人类心智上重叠形成“概念”,概念之间的运作演化构成人类思维的分类框架(熊馗,2000)[1]。基于此框架将现实事物分门别类,并通过预期和矫正开展各类创造活动。自然科学中的分类行为称为分类学,社会人文领域中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王蕾、闫红伟,2007)[2]。自然科学领域,生物学中的纲、目、科、种的分类法就是以类型学为基础;社会科学领域,考古学中的“标型学”、马克思划分的社会形态都是基于类型学的思想(黄书亭,2008)[3],因此,类型学在心理学、医学、语言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一)问题提出 类型学是关于客体类型的哲学方法论学说,是具体科学的学说;客体按其自身的重要属性、关系、联系和机构特征可分为诸类型。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本质上是分析归纳的认识方法论,其作用是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认识基础。使用类型学方法不仅可以区别物质文化表象的差异,还可以把握物质文化内在的有机联系,使具体类型的概念成为具有确切意义的实体(熊燕,2010)[4]。不难看出,类型学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全面性,即全面提取分析对象包含的信息;二是关联性,即集中归纳各类对象共同的特点。 (二)研究意义 近年来,类型学或类型研究在组织领域,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外学者采取类型学的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归类分析,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和内涵。但这些研究大多相对独立,由不同的研究者分别完成,缺乏统一的分析和整合。在此,我们力图引进类型学的理念,发掘其中的联系,尝试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的类型学研究脉络。这有助于通盘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前因变量,全面理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决定因素,建立以理论为基础的分类逻辑,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三)研究框架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就是四分法,尝试以理论基础的四分法为源头,通过对基于理论的资源基础、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矩阵分析。依据美国学者Barney(1986)提出的资源基础观(RBV)[5],在很大程度上,组织的资源决定了组织的战略和业务类型,而组织的战略又能影响组织的资源选择和业务发展,同时组织的业务类型左右了资源的获取与组织,战略制定与实施,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从已有研究来看,尽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叶海英、刘耀中,2010)[6]、情境人力资源管理(Godkin、Valentine、Doughty和Hoosier,2005[7];Jia、You和Du,2012[8])等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对于资源基础观、战略模式和业务发展的各自类型与交互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凤毛麟角。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的类型 类型是类型学、类型研究、分类的过程之一和阶段性成果。由于各种类型具有稳定性、不变性(李兆锋、牛忠江,2008)[9],分类方法具有复杂性、层次性,分类思想具有针对性和普适性(黄书亭,2008)[3],因此影响深远、应用广泛。类型本身具有多种分类模式,如两分法、三分法、多重分类法等。在管理学领域,“管理方格”就是一种多重分类法。其中,引入数学领域的矩阵和象限,通过横、纵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的“四分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广为使用。当然,基于矩阵的“四分法”并非为了象限而四分,而是根据类型的两、两维度,采取同一坐标下的、直观的展现模式,用以考量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类型。 (一)资源类型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类型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RBV)强调组织内部资源是打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并显著影响组织战略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Wright、Dunford、Snell,2001)[10]。“资源”本身是一种经济学的视角,“资本”则给予了资源可度量的方法和条件。因此,资源基础观给出了一个理论架构,使得人力资源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好地理解战略挑战,也正如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同一组织内可能存在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因此一种人力资源配置不能代表整个组织的结构。 Lepak、Snell(1999)[11]基于经济学、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梳理并整合了交易成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提出了人力资源结构,从人力资本的价值性和独特性两个维度将雇佣模式分为四种(如图2所示):知识型(内部开发)、市场型(购买)、合同型(交易)和合作型(联盟)。每种模式都有自己对应的雇佣关系,人力资源配置用以定义雇佣模式,维护雇佣关系以及人力资本的战略特性,并在组织与员工的付出与获取之间保持平衡。人力资本的战略价值性取决于它为企业竞争优势或者核心能力的贡献程度,是一种能够改进企业效率和有效性,开发市场机会,消除潜在威胁的潜力。人力资本的战略价值越大,更易转化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越应该将其内部化,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但内部化会增加管理成本。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影响交易成本,可体现人力资本稀缺化、专业化及公司专有化程度。人力资本的独特性越明显,更易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越应该对其加以投资;而通用性的人力资本可以从企业外部获取。 (二)战略类型框定人力资源管理类型 组织战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类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它直接决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或采取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事实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并非资源基础观的直接产物,而是资源基础观发展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组织战略和企业战略也是如此。Harzing(2002)[12]等国外学者根据企业的定位和发展,把战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如图3所示)。其中,时下备受关注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HRM)正是基于跨国、全球和多国战略发展的理论和背景。 象限一表示跨国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ies):即企业根据全球商业环境给自己定位、创造和维持国际性竞争优势。采用跨国战略的集团公司一般保持总部地点不变,同时针对特定国家的市场。象限二表示全球战略(Global Strategies):即各个产品市场相关联,高度全球化竞争,主要战略要求是效率,公司整合以成本效率生产标准化产品,子公司只是母公司产品的一个“管道”,不需要对当地市场需求做出反应。采用全球战略的集团公司,往往施行“标准化”和“一体化”,其总部设定可以因公司战略的改变而调整。象限三表示本土战略(Indigenization Strategies):即集团公司几乎不参与全球竞争,而始终关注本国或本土市场,不太关心国际市场情况。本土战略针对的是不采用或者尚未采用海外战略的集团公司。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集团公司随着业务发展和组织完善,正逐步放弃本土战略,而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象限四表示多国战略(Multinational Strategies):全球竞争较低,主要是本地市场竞争,针对不同的当地市场调整产品和政策,整个公司是个分散的网络,子公司相对自治,需要对当地市场做出反应。采用多国战略的集团公司一般给予子公司较大的权限,子公司相对自给自足从而针对不同国家的市场。 (三)业务类型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类型 如果说资源基础观给出了组织人力资源的类型,组织战略框定了组织人力资源的战略,那么,组织业务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业务战略究竟又如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作用呢?一般而言有三种途径(C. Lengnick-Hall、M. Lengnick-Hall,1988)[13]:一是将管理模式或个体实践与战略匹配;二是预测未来人力需求所需的战略目标或环境条件;三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和结构一体化。由此,研究者尝试提出组织业务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交互作用模型。 组织成长期望是组织目标的一种“人”,高成长一般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成倍的战略和竞争选择、更丰富的现金流和更多元的扩张。组织准备度量战略执行所需人力资源技巧、数量、模式和经验的有效性或可获取性。因此,组织准备正是战略执行可能性的主要代表,并可预测资源与形势需要的契合程度。工业和产品成熟等变革和进化的力量,促使战略情境从左至右转型,即当技术和战略改变时从组织准备高的(充分的)向低的(不足的)情境转型。在绝大多数产业中,技术转型使得当前的技能和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竞争力。同时,产业也从聚焦于营销、研发和发展的新兴产业向聚焦于产品、制造的成熟产业转型。因此,变革和进化促使情境从上至下转型,即当市场饱和及新竞争者不断涌入市场时从高成长期望向低成长目标转型。当产业和产品日渐成熟,机会逐步减少、成本大幅上涨、竞争愈加激烈,谋求成长将越来越困难。组织转型致其从一个象限向另一个移动是环境条件和组织选择交互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具有两个维度:一是组织的目标,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的有效性或可获取性。组织选择对于组织目标和投资决策起到重要的影响;环境约束和机会对于潜在的汇报起到重要的影响;而组织选择和环境同时影响人力资源的有效性和可获取性。组织成长准备矩阵(如图4所示),恰是运用类型学的概念探索这一复杂的问题,以系统方式展示这一多元的关系,对今后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其中,横坐标的左侧为组织准备较高的,右侧较低,这与其他图示的矩阵走势不同。 三、研究讨论和对策展望 上述研究基本独立,没有太多的相关性;且研究成果处于不同的年代,学者们的学术背景和环境差别较大。但在本文设定的研究框架下,这三类主要的研究成果可以“积沙成塔”,在一定逻辑脉络下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学术意义上,这一建构正是本文的最大创新,尝试梳理整合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的类型,尝试将不同时间的研究建立可供借鉴的逻辑关系,对于今后的研究和创新给出了可供探寻的路径。在实践意义上,这一建构可供管理实践更多地思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实践的“来龙去脉”,追根溯源,从企业资源、特征和战略的视角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建构、模式与创新。从而在根本上,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资源、组织战略、组织业务的演进、互动和作用关系,比较全面地梳理出人力资源管理形成、适配和发展的机制。 事实上,每一类型的组织资源配置、战略选择和业务类型都决定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Lepak、Snell(1999)[11]提出的人力资本特征和雇佣模式类型矩阵为例(详见图2),每一个象限代表的不同类型就隐含着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象限一中,基于知识(内部开发)的雇佣模式价值高、独特性高,多采取内部发展、长期雇佣的方式,雇佣较安全,围绕员工的技能和能力进行管理,员工忠诚度和工作自主权较高;人力资源实践多采取培训开发、授权、参与决策、基于能力和潜力的晋升、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象限二中,基于合作(联盟)的雇佣模式价值低、独特性高,多采取联合生产、互补、结盟的方式,降低成本,维持关系;人力资源实践多采取结盟、联合产出、能力互补、信息分享、团队激励、经营关系等。象限三中,基于合同(交易)的雇佣模式价值低、通用,多采取外包方式的辅助型人力资源,通过数量调整雇佣的灵活性;人力资源实践多采取绝对服从、有限权力、严格规定、基于工作流程和结果的绩效考核、计时工资或按任务结算的工资(计件工资)等。象限四中,基于市场(购买)的雇佣模式价值高、通用,多采取招聘方式,快速收益、节约开发成本,职业发展共生共赢,员工忠诚度较高;人力资源实践多采取较少培训、有限参与、标准化工作、市场化薪酬水平和结果导向管理方式等。 既然不同的理论类型可以导致不同的人力资源实践类型,因此可以寻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方法。仍以人力资本特征和雇佣模式类型矩阵为例,下一步,企业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来抵抗人力资本的衰退。一是通过员工培训既能阻止人力资本的衰退,又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人力资本从第二和第三象限转移到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二是可以通过岗位轮换、交流任职等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性,将人力资本从第三和第四象限转移到第一和第二象限。三是可以根据战略愿景和业务发展,拓展业务领域,提前储备专门人才,将现有核心能力用于新的领域,或者培育成为未来核心能力的新技能。四是采取完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或基于增加的基础来使用联盟者或者合同工,提高边际产品与成本比率。例如,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实践中,业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已经在软件业、建筑业、航空业、金融业中广泛采用,这一人力资源模式的理论溯源正源于此。 人力资源类论文:适合煤炭采掘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探讨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主要取决于管理对象,应视人群而定。而影响矿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因素一般有企业战略、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构成以及产品制造方式等。煤炭采掘类国企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目的、过程、内容以及管理方法,采取以内部开发式为主,获取式、契约式与联盟式为辅的多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1常见的几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第一种是内部开发式。通常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关键技能开发,并进行长期投资,使员工产生高水平的持续承诺,为组织创造价值。这种管理方式会在组织与员工之间形成长期的、相互忠诚的关系。如国企对员工进行的各项技能培训。 第二种是获取式。组织直接通过市场获得所需的具有相应技能的人才,而不对员工做进一步投资。这种管理方式不易形成组织与员工之间长期的关系,是一种短期的、灵活的合作关系。 第三种是契约式。主要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着重确保员工对合同要求和条件的遵从。用契约也就是各种类型的合同,保障企业与员工的双方利益。 第四种是联盟式,也叫做伙伴式。这是一种协作式的松散的雇佣关系,企业根据需要请这类人才为企业提供短期的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以“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基础。也就是将企业的部分工作内容外包给具有相应资质与能力的合作伙伴。 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的管理中,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影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选择煤炭采掘类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相关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与劳动力相关的组织内部的员工类型、员工构成,与产品相关的产品制造方式等。 2.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一种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管理观念,决定企业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取采取的所需资源的配置及行为方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选择必须依企业的战略而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变化跟随企业的战略变化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 2.2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通常指的是企业人数的多少或是其资产额的大小。企业规模不同,则需要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当企业规模较大时,应采取内部开发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当企业规模很小时,应采取获取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2.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非正式制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影响与企业规模、企业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2.4企业员工的结构 企业员工的结构不仅包括员工的年龄层次、知识梯级、技能程度,还包括员工与企业的深层关系,如员工与企业是长期的、信赖关系,还是临时的雇佣关系,还是短暂的合作关系。 2.5产品制造方式 企业产品的制造方式多种多样,与企业类型有密切关系。有的企业产品制造方式主要是手工加工,有的则主要是机械加工,机械加工还与其自动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产品的制造方式决定了企业用人的基本思路与选取人才的标准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通过上述五个因素的论述,我们对于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选择有了简要的了解。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是要把人们的行为进行固化与统一化,而是想通过选择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减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盲目性、重复性,避免低效低能,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效果的目的。 3适合煤炭采掘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种方式 大型的煤炭采掘类企业多为国企,企业规模较大,企业发展战略完备,甚至有些企业也已经形成了特有的企业文化。适合这类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首先是以内部开发式为主。注重企业员工关键技能的开发,并进行长期投资,保障形成企业内部高效、持续的核心技术。员工也会对企业产生长期的、忠诚的依赖关系。可根据企业的项目内容与业务范围,适当选择契约式与获取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根据当前项目内容的周期,周期较长的可以通过契约,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合作关系,既能保证双方利益组织,也能为企业节约人力开发成本;当项目内容的周期较短、针对性较强时,可以选择获取式,直接通过市场获得所需的具有相应技能的人才,与企业形成一种短期的、灵活的合作关系。当遇到较复杂的业务与项目时,可以将任务以打包的方式外包给具有相应能力的合作伙伴,也就是采取联盟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人力资源类论文:并购类型分析及相关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在大量并购案中,常见的有三种模式,一是综合类公司吞并在某一领域表现卓越的公司,或是实力较强的公司收购相对实力较弱的公司,如近几年甲骨文频繁收购了一连串新兴科技公司,SAP收购SuccessFactors,还有近日IBM收购肯耐珂萨。第二类是类似惠普收购康柏、优酷收购土豆这种同类公司的整合,存在所有部门合并的情况。第三类是“蛇吞象”类型的收购,如联想收购IBM PC事业部。本文对以上三类并购加以分析,总结出每种并购类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人力资源应对策略。 判断企业收购成功与否,人力资源的整合结果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人力资源整合又与不同类型的收购模式紧密相关。纵观企业收购史,企业收购类型大致有三种,即“大鱼吃小鱼”式的收购、“势均力敌”式的收购和“蛇吞象”式的收购。不同类型的收购对收购双方企业员工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而在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有所区别。 在“大鱼吃小鱼”式的收购中,大企业收购小企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或者是为了弥补企业在被收购企业市场上的空白,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大规模裁员,也极少出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颠覆性变革。但是被收购一方的企业员工往往会产生复杂的心理变化。他们会认为“被收购的企业是经营失败的企业”,并把这种观点带到对自身的评价上,认为自己在该企业的工作缺乏价值,他们可能会对未来缺乏信心,害怕环境的变化将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进而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这需要引起人力资源部门的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部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所有员工,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开展新企业文化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持续地给员工注射“强心剂”,不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百安居收购欧倍德之后采取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措施为这一类型的并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5年4月27日,百安居(B Q)的母公司英国翠丰集团宣布收购欧倍德亚洲控股公司,以8500英镑的价格收购欧倍德在华的13家门店。此前百安居已经位居中国建材超市行业的第一位,通过这次收购,其门店数从23家增加到36家,大大巩固了其行业第一的位置。在并购完成后,百安居迅速采取了一系列人力资源整合措施。 积极的企业文化沟通。 文化沟通对于并购成功来说非常关键。百安居有弹性工作制,管理非常灵活,决策速度快。而欧倍德是一个德国公司,注重流程管理,等级非常分明,做决定的速度很慢。为把文化迥异的两个公司整合在一起,完成平稳的过渡,百安居非常重视和双方公司员工的沟通:一是与高层CEO进行沟通,百安居亚洲所有的总裁都和欧倍德方面的总裁做了沟通;二是公司每周都向员工报告合并的进展,并去往每家百安居和欧倍德店进行演讲,使员工了解百安居和欧倍德不同的流程和文化。在差不多三周的时间里和所有欧倍德员工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 多种人才挽留举措 百安居对欧倍德方面的人才挽留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各个部门的经理和主管,针对这些人员,百安居制订了一个短期的人才挽留计划。从2005年7月~12月,这些员工都能够继续留在公司。公司还在2006年1月向这些员工发放了特殊奖金,即三个月的工资。在挽留欧倍德主要员工的同时,对百安居一些部门的主要员工也开展了挽留计划。挽留计划的效果非常好,在并购完成半年后的2006年1月,享受挽留计划的人没有一个人离开公司。针对中长期的人才流动,百安居也有相应的关键人才流动中长期解决方案。百安居对合并之后的关键职位进行了评估,对两家公司中重复职位的人员安排,公司采取的方法是让百安居和欧倍德的员工进行公平竞争,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职位进行合理安排。整个过程中裁员人数很少,百安居对所有员欧倍德员工都做出了安排。80%的员工愿意接受安排,对于其余20%不愿接受安排的员工,则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解除合同,给予相应的补偿,员工非常满意地离开。 人力资源政策调整 在并购完成后,百安居聘请了咨询公司,对公司所有的薪资政策做出了调整。针对两家公司的不同之处,如百安居有清晰的佣金体制,而欧倍德原来没有佣金体制,百安居为两家公司的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特别是让原欧倍德的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和文化。此外,百安居对两个公司原有的所有人力资源政策都进行了回顾,吸收了双方政策中好的方面,据此制订了新的人力资管理政策。 对于这类收购,往往是收购与被收购企业双方在市场上都占据相当的份额,并长期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而最终一方收购另一方的结局,更多是残酷竞争导致的后果,因此,收购给双方企业员工带来的心理变化是相当微妙的。这种变化如果不加以引导,极有可能会引发双方员工之间往日矛盾的升级,甚至会带来“口水战”和歧视行为,这无疑对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有非常大的负面效应。因此,人力资源部应尽快完成人员整合和高管选拔,并在引导企业氛围的融洽方面多下工夫。此外,由于公司业务、规模等大致相同,并购完成后很有可能会出现裁员,怎样正确、高效地做好裁员工作,稳定员工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这类型收购中,惠普和康柏的强强联合为业界所称道。2001年9月4日,惠普消息称已经与康柏公司达成一项总值高达25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交易将以股票收购方式进行。此后的8个月对于惠普来说却极不平静,两大创始人家族董事均对合并计划表示反对意见,矛盾预演愈演愈烈。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运作,CEO卡莉·菲奥瑞娜(Carly Fiorina)终于促成这桩合并案在2002年5月顺利完成。此后,惠普、康柏开始走上整合之路,并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迅速进行人员整合: 并购对每个员工来说都意味着着不确定性,如果不确定性时间拉得很长,员工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工作效率也会严重下降。在这个过程中,员工还很有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挖走。因此,惠普在进行人员整合时特别强调速度。在2002年5月的会议之后,中国区康柏的员工就从丰联广场搬入惠普大厦,两家公司正式合并。从2002年5月到7月,仅仅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所有的人员安排都已确定。 开放和严谨的高管选拔 新惠普选拔高层是一个开放和严谨的过程,首先是确定了四大集团的架构——信息产品集团(PSG)、成像和打印集团(IPG)、企业系统集团(ESG)、支持及专业服务集团(HPS),然后为四大集团分别选择领导人。惠普和康柏的人员共同组成专门的面试委员会,选择的尺度是公平和公开的。在中国区的四个高层职位人选确定后,再由这些已选定的高管确定下一层的人选,层层递推。确定人选的进度很快,每一层人员的确定时间最多只需1~2周。 有效的裁员管理: 由于老惠普和康柏在中国区业务重叠太多,裁员不可避免。例如,对于HPS集团来说,大约老惠普裁员10%~20%,康柏裁员30%~40%;对于PSG集团,大概是惠普裁员6%~8%,康柏裁员14%~16%。惠普和康柏分别给离开公司的人员支付了N+3和N+1的工资。但并不是在所有人员安排完毕后就要求没被安排工作的员工离开。很多暂时“失业”的员工被放入“蓄水池”,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或者被安排休一个月假,之后如果有部门缺人,会再来蓄水池里挑选合适的人选。 成功的文化整合 为解决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融合问题,惠普专门成立了一个“文化融合小组”。在收购完成的2002年5月,全体员工都分到了新惠普的徽章,以及统一的电子邮件系统帐号。此后,惠普还在几家分厂进行除旧布新运动,清除贴有旧康柏商标图案的产品。同时,公司迅速设置了巨大的内部计算机网络,这成为了员工取得公司信息的首要渠道。员工可借由电子邮件或语音邮件,与尚未谋面的同事沟通。此外,从合并伊始,新惠普的领导层会定期在一起讨论公司的文化和理念,推动文化的融合。 在“蛇吞象”式收购中,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差距较悬殊,被收购企业的员工难免产生情绪失落、角色模糊等“并购情绪综合症”,这直接影响到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对于此类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首先,在收购前就必须与被收购方员工进行沟通,将员工的“并购情绪综合症”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尽快形成被收购企业关键人才清单,尽早开展人才评估和选拔,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通过股权激励、一企两薪等方式留住关键人才。当不得不裁员时,人力资源部应当尽早将裁员决定告知员工,让员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在裁员策略上也应人性化,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向被裁员工提供优厚的补充金,这不但能让被裁者心理得到安慰,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留存员工的企业认同感。 联想在2004年并购IBM PC事业部,被认为是典型的“蛇吞象”式收购。在收购完成后,联想迅速做出了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整合,包括有效的薪酬整合。当时,联想和IBM PC事业部在全球共有两万名员工,员工的薪酬水平差距非常大,联想既不可能削减IBM员工的薪酬,也没有能力将所有员工的薪酬水平都提至最高标准,如何实现员工的薪酬内部公平性成为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此,联想成立了项目组开展全球岗位价值评估,项目涉及职位体系、薪酬架构、绩效管理、激励奖励和员工福利几大部分。薪酬制度设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职位汇总以及职位分类。 项目小组把全球的职位全部汇总到一起,然后进行细致的分解。先分大类,再在每个大类内细分成小类,然后依据战略、供应链、业务流程等指标梳理出新联想需要保留的职位,共在全球范围内保留16个职位族,100多职位。 职位打分放层级。 职位分类梳理好以后,联想按照内部提取出的七个要素给每一个职位打分。然后按照分数将职位纵向分级。这一环节结束后,联想将全球1000多个职位分别放在10个层级中。 人岗匹配 职位的分类和分级工作完成后,就进入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即把全球两万名员工放入新制定的每个职位上,也就是人岗匹配。这一环节伴随着大量的沟通和培训工作。在这一环节结束后,全球岗位价值评估项目基本上结束,总耗时为一年半不到两年。 确定市场付薪定位 前期工作准备好后,联想需要给每一个职级的职位确定付薪水平。联想采用市场调查的方法来确定市场付薪定位。同时采取宽带薪酬的结构,拉大非高管人员的带宽以便统一管理全球员工的薪酬。通过一年多的构建,新联想的薪酬体系终于建成,兼具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顺利解决了并购初期所遇到的关于薪酬体系的难题。 总而言之,“大鱼吃小鱼”式的收购、“势均力敌”式的收购和“蛇吞象”式的收购各有不同的特点,人力资源部要抓住不同收购类型的特点,并据此采取相应的人才策略,确保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快速整合,为收购的最终成功提供坚实的保障。 人力资源类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思路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极其宝贵的资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此类危机的化解,可有效防止企业其他类危机的出现。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本质是员工需求危机和员工需求满足过程中的情绪管理失当。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思路,可从企业员工需求管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管理、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和情商管理五个方面来思考。 关键词:人力资源类危机 员工需求管理 工作满意度 职业生涯管理 情商管理 2010年富士康连续发生员工跳楼事件,给富士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声誉损失,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富士康事件给人以深刻的警醒。是什么导致了此类危机的产生?企业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地遏制此类危机的产生呢? 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的提出 企业危机是指能够给企业的声誉或经济利益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或问题,包括企业遇到的突发的、传播性强的、负面影响巨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朱磊等,2004)。企业内外环境的诸多方面都可能成为企业的危机源。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企业内外环境的监控,从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与评估、信息预测、信息预警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全方位、分系统做好企业危机管理(朱磊等,2004)。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企业面临的众多不同类型危机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不同,故要做到对企业危机进行分类管理。文章在综观企业危机管理所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遏制企业危机发生的源头性因素和企业危机管理的新思路。 (一)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会出现各种危机。如朱磊等将企业危机分为产品危机、财务危机、人力资源危机等;贺正楚等依据危机来源将企业危机分为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危机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危机。已有的研究虽对企业危机类别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但却缺少对各类危机逻辑关系的梳理。“没有满意的内部顾客就没有满意的外部顾客”。企业各类危机的出现,无不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笔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果企业中员工的需求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满足,员工在工作中都是负面情绪、工作满意度低下,就有可能导致员工突然发出一些行为举动,给企业的声誉或经济利益带来负面影响,这即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员工这类行为的发出往往具有突发性、传播性强、负面影响巨大、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企业核心岗位员工的突然离职;员工突然发生个人人身伤害行为而引起其他员工恐慌的事件等;这些事件对内则会给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员工士气低下、不满情绪蔓延,从而引发企业产品危机、信任危机、员工流失、员工士气低下、工作事故频发等企业内部危机,对外则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引发客户流失、媒体负面报道、政府调查等企业外部危机。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的管理与消释,可有效减少和防止企业其他类危机的出现。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是有效遏制其他类危机的核心一环,此类危机应该放在企业各类危机管理之首来管理。 (二)拓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界定范围并探究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思路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处的网络之间的对抗。今天的企业,不仅要做好企业自身的管理,还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做好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竞争者关系管理,他们都是企业之间展开竞争的有效参与者。他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合作过程中心情的愉悦度(企业员工情绪管理的结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参与竞争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力量贡献的大小,而这些都将决定着企业竞争的结果。 本研究以人力资源类危机为研究对象,拓展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界定与管理范围,界定企业人力资源的范围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成员(企业各类员工)和外部供销价值链成员—供应商、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等(我们可称其为企业外部员工),做好企业内、外部员工的需求和情绪管理。并且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管理等多学科视角探析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逻辑关系,明确构建此类危机预警系统的逻辑思路,以更有效、更科学地构建此类危机的预警系统,减少此类危机的出现,促进此类危机的转化,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为企业此类危机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思路 (一)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的本质 员工任何突发行为的出现不会毫无预警。任何结果的出现都有其先在的原因。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本质是员工需求危机和需求满足过程中的情绪管理失当。在企业管理与运营过程中,若能很好地对员工需求和情绪进行管理,及时捕捉员工需求满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出完善员工需求的改善措施,就有可能避免员工因需求得不到很好地满足而滋生的不满情绪,而有效遏制人力资源类危机的产生,这是从此类危机产生的根源性要素方面对此类危机的管理。 (二)企业员工的需求管理 “没有满意的内部顾客就没有满意的外部顾客”。企业内、外部价值链成员的需求管理极为重要,他们的需求满足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及时创造和提供给消费者想要的价值。企业员工需求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出发,应用布莱克和莫顿的9*9领导风格模型来构建企业各类员工在其不同职业生涯路径上的需求管理系统(见图1),以找到企业各类员工现实需求与理想需求满足情况的差距,并得出各员工需求差距的总体情况(见表1)。 其次,结合SWOT分析模型来认知各类员工的某种需求如何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寻求企业层面的解决措施。提出预警的需求需进一步借助SWOT分析模型,从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分析企业员工需求满足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企业层面的解决措施。如对于满足员工的某类需求来说,企业可列举有助于员工某类需求实现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列举环境与竞争对手有助于员工某类需求实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让员工内心有一个对比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决定,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再次,分析企业各类员工的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五个因变量情况,设计预警指标系统,确定预报警度。 最后结合企业各类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来最终确定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有可能出现危机的区域。 (三)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管理 员工需求满足程度会有效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员工需求满足与否,对企业满意与否,都会表征在他们的行为上。通过对员工行为的把握,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员工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员工对企业的满意与忠诚程度。二者是人力资源类危机出现的最重要的自变量。在企业中我们可以通过发放员工对企业的整体满意度调查表和组织承诺问卷来把握员工对工作和企业的满意度,若二者综合得分低于一定分数,则提出预警。此分数与表1共同作为员工危机出现之前的征兆。 (四)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 以上我们得出的人力资源类危机前兆仅仅给出了企业存在可能引发危机的预警,到底是企业管理的哪些方面导致了员工需求满足的差距而引发其对企业的不满情绪,我们还要进一步结合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具体到企业管理的单一要素)来进一步进行探测。通过具体到单一要素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明确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和盲区,以更好地制定措施,满足员工需求,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心情愉悦度,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概率。 顾客所需要的价值的提供依赖于企业内部价值链成员和外部供销价值链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前文我们界定企业人力资源的范围为企业内部价值链成员和外部供销价值链成员,所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满意度调查时,既要明了内部员工的满意状况,也要及时捕捉外部供销价值链成员对企业的满意感,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完善企业的管理,实现“多赢”的局面,才能顺利完成消费者所需价值的创造、传递与传播过程,更好地服务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和激励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对于员工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诠释。企业要做好内部员工和外部价值链成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明确他们在不同职业生涯路径上的需求状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诸模块的有效运行和渠道管理等,使企业制定改善他们需求满足程度的措施,并有效落实,运用激励的综合模型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激励和行为的导引,切实地从他们的日常工作行为中不断促进其成长,实现其职业生涯路径的顺利过渡,提高内部和外部员工的满意度。 (六)做好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情商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的爆发,除了以上我们所阐述的员工需求未得到科学管理导致的员工满意度降低而发生过激行为外,其实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员工需求满足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员工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如果有更多的正向情绪体验,势必会更加喜欢工作,更愿意与领导和同事协作以促进任务的完成。反之,员工则会厌恶工作和逃离工作,抱怨情绪滋生。若此时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平复他们的情绪,则员工会在更强烈的情绪体验下做出过激的行为,如离职、自杀或攻击别人,破坏企业设施等等。归根结底,如果我们能更好地做好员工激励工作以科学满足员工的需求,在此过程中给予他们美好的情绪体验(依赖于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面情商管理水平的提升),员工过激行为的情绪就不会爆发,就不会发生人力资源类危机事件。故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实质就是企业员工的需求和情商管理。而这两类管理水平的提升,则可有效避免此类危机的产生。 结论 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的解决,可有效防止企业其他类危机的出现。从员工的需求管理和情商管理出发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是一较好的思路。 人力资源类论文: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类型及应对策略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生存、成长、发展、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是企业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风险。如果对这种风险的处理不当或者是不及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说,适时监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准确做出风险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及时有效地解决风险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立足点。本文首先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然后从风险问题和对策入手,为防范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研究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概念。 风险指的是能够造成一定损失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由于没有处理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不可预测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特征。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具有破坏性。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中的核心资源,如果一旦发生风险,就会给企业正常运行造成很大的损失。它一方面危及组织物质资源的安全,另一方面还有可能造成企业发展战略的彻底失败。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具有不稳定性。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发生和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其它活动的强度、范围都不尽相同,是不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不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强度。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具有长期性。从风险的发展情况开看,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组织管理目标难以如愿,将会在较长的时间里显现出对组织的不利和危害,当被人们所察觉时,往往为时已晚,甚至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严重的时候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员工招聘和录用风险、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员工分配风险、企业员工薪酬风险以及绩效风险等几个方面。 1.企业员工招聘和录用面临的风险。 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招聘工作能否成功完成以及招聘员工的能力素质能否合乎企业的规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招聘和录用环节往往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风险。所以近年来企业多采用多轮筛选的方法进行招聘工作,目的就是加强对人员的把关,可往往最终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不一致,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风险。集中体现在招聘方式不科学,签约人员流失,成本回报风险等方面。 2.企业员工的培训风险。 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对员工进行自我增值和提高的有效途径,我们同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一种投资。如果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得当,就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和技能,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如果对员工的培训不得当,就会造成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的下降,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3.企业员工分配风险。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效的配置人力资源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无效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则是不可估量的。这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配置风险包括任用风险、岗位变换风险和职业发展风险。 4.企业员工的薪酬风险。 企业的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的薪酬制度一般是按员工的岗位和职务来划分的,同等职务的薪酬则是由工龄,绩效等确立相应的基数来划分,由于薪酬没有太大的弹性。良好的薪酬体制能提高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如果是不合理的薪酬体制将会造成员工士气的下降,给企业发展造成风险 5.企业员工的绩效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核心环节,它一方面能够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检验,另一方面也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内部存在着偏袒,拘私等现象,很多员工工作出色,却因为领导个人的喜好和其他非工作原因导致考核成绩偏低,直接影响个人的薪金及收入,导致员工积极性受挫,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风险。 三、当前防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策略 1.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规避策略。 首先,企业要学会回避风险。风险回避策略就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作为控制方法,来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最为简单亦较为消极的方法,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回避,这种策略的采取与否与风险损失的大小及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关;其次,加强企业的风险保护。在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风险保护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把将要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再次,优化风险转移策略。顾名思义,风险转移就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把将要产生的风险转移到其他组织和个人身上,当前最典型一个例子就是:外包。那么企业为了更好地防范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非常重要。 2.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分析和职位设计。 工作分析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我国企业人浮于事现象还很严重,突出表现为人和事的不匹配,这不但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增加了人力成本。现代企业组织必须随着其内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应结合实际和生产经营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或服务)增值无实质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在建立起科学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与职位设计,合理设置岗位并进行规范的分析描述,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劳动合同管理、岗位变动、职务晋升、薪酬分配、教育培训、职业发展、荣誉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3.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的流程。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工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控制的基本流程是: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防范技术选择和风险防范效果评价。首先,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其次,优化风险衡量。在风险衡量过程中,企业相应管理部门在决定主体风险特征的问题,例如企业的规模、经营的复杂性等,同时还要考虑风险的预期和非预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次,选择高水平的风险控制技术。就是面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预防风险损失和抑制风险损失;最后,进行风险效果的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就要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持续有效,就需要对控制的结果加以评价。评价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持续的控制管理活动,一种是个别评价。 总之,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风险管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应该加以重视和研究。 人力资源类论文: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企业若想更快地掌握核心科技,对变化的环境进行快速反映,建立学习型组织已是必然。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体系,使组织和个人不断提升实力和素质,才能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人力资源 分层分类 培训与开发 20世纪末,《财富》杂志曾预言21世纪最为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学习型组织,而一些跨国公司也称自己“唯一长久的竞争优势,是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不再是资金、技术等传统资源,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学习创新能力。因而,企业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这些先进技术、管理思想的拥有者——知识型员工正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因而如何构建有效的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一、 培训与开发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培训与开发内涵。 培训(Training)与开发(Development)在英文中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词:Training是企业向员工提供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Development是依据员工需求与组织发展要求对员工的潜能开发与职业发展进行系统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通过提升员工的能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综合得出,培训与开发是指企业通过向员工提供有关知识、技能、潜能发展、职业发展等学习机会,以满足当前工作和员工与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系统设计与规划的过程。 (二)培训开发的重要性。 培训开发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 作为企业培养企业文化,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员工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培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精力。 1、企业背后的竞争是团队的竞争,而高素质团队是由拥有高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所构成,因而最终的竞争是人才靠他所拥有的能力进行的较量。不断提高人才的学习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2、新时期,知识型员工逐渐成为企业的创造主体,他们追求的是终身就业能力,培训与开发的投入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3、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增加了企业的培训需求。 4、培训开发逐渐成为一项投资回报工程。通过培训开发,引进了技术,降低了差错率,提高了生产率,带来顾客满意,最终提高了竞争力,获得较大收益。二、 现代企业培训的误区 回顾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历史,从18世纪的学徒培训,到200多年后的人力资源开发,无论从培训对象的确定,培训方式的选择,还是课程的设计上等都已变得日益成熟和专业化。然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培训的成果却收效甚微,使大多企业将培训称之为“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什么使企业的培训陷入了迷茫?究其原因现代企业培训有以下几个误区: 1、定位模糊。很多企业的培训和企业长期发展相脱节,缺少了战略的高度,没有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导向,仅仅为了满足短期知识技能提升需求,或是作为学习组织理论、政治思想教育的平台,甚至成为短期的休闲度假;没有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很多企业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不能真正的提升学员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受训者失去了培训的动力。 2、主体和培训需求分析上出现对象错位。很多人认为培训只是培训部门的事情,高层不重视,中层不支持,基层不理解,培训部门角色尴尬。许多企业尽管重视员工培训,却只是关注中基层员工的培训,忽视对管理者的培训;培训中的监督缺位,缺少培训效果反馈沟通;培训结果的有效性差,没有为培训成果的转化提供环境政策支撑;缺乏激励机制,能力提升和奖惩没有挂钩。三、 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通过对上述企业培训误区的了解和认知,现代企业的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构建应该建立在企业战略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涉及制度层、资源层和运营层,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评估一系列活动来完成。 (一)建立在战略和职业生涯基础上的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的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将企业战略要求渗透于人力资源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更多的是参与组织的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活动。人力资源若想作为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必须把人力资源管理摆在战略的高度。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重要职能,应当和企业的战略相结合,这样不仅使实现了战略落地,同时使培训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职能工作的需要,更对企业全局和长足发展有深远影响。 现代企业目标和传统的追求效益最大化不同,更多的是追求组织和个人的共同成长。因而在培训开发活动中,应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个性化培训内容,参照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组织目标,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积极性,更好的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赢。 (二) 创造良好培训开发环境。 在进行培训开发活动之前,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不仅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利于提高培训结果的有效性。 培训环境具体可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制度层面。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和培训相关的制度体系,如培训管理办法、课程开发与管理制度、教材开发与管理制度、师资开发与管理制度、培训经费使用与管理等;第二,资源层面。前期充分准备培训开发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如高层领导的支持、经费、培训课程、教材、师资、场地、设备等;第三,运营层面。培训主管部门要准备好和活动相关的内容和流程。 (三) 组织中不同人员在培训开发工作中的定位。 人力资源开发活动除了与人力资源开发专业人员密切相关外还需要组织中其他成员的密切配合。 组织中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人员主要包括:第一,高层领导。主要规划开发的总政策程序,给予权力上的保障和行政上的监控,对培训开发表示理解和支持;第二,人力资源部。主要提供中长期培训开发规划与年度培训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培训工作进行支持,提供咨询指导;第三,直线经理。主要是确保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培训与开发工作顺利进行,鼓励并支持员工自我开发,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计划;第四,员工。主要是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职业发展,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并将培训成果用于工作中,同时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开发。 人力资源类论文:基于分类改革背景下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和核心资本。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吸引优秀人才、提升人才素质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选择,力求为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在我国,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机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可见,此次事业单位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对事业单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高效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既无法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成果和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目前,很多地方事业单位,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人才成长进步和单位事业发展的环境障碍,制约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剖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微观(事业单位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至今仍然处于人事管理阶段,这种人事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已难以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第一,大多数事业单位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没有树立起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仅仅被当作一个事务性的工作,基本上按照上级主管机关人事部门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还局限在工资核算、日常考勤、档案管理、办理相关手续等方面。第二,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和单位组织战略目标相结合,缺乏总体规划、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机构缺乏、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现代化管理知识的支持,往往是上级单位或者领导的个人意见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观念上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更新和发展。 2、岗位管理不够科学 目前,事业单位虽然已进行了岗位设置,但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非常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工作分析,普遍存在因人设岗的现象。在人员配置上对行政命令、资历、学历等因素考虑的较多,一旦确定岗位,变动阻力很大,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无法发挥自身优势,不能胜任岗位职责的人员,单位又难以像企业那样与其解除合同,这必然会造成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而低素质的人员又占用有限的编制,致使事业单位不能及时地引进优秀的人才。 3、培训开发力度不足 第一,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职工的培训和再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制度,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培训规划、培训资源、明确的培训目标及体系等。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绝大多数单位不是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投资来经营,而是将职工的培训与开发作为一种不得不有的支出。对新进职工缺乏与本工种相适应的岗位培训,只能依靠其自身努力来适应岗位,造成在短时间内无法胜任岗位职责的现象;对原有职工缺乏后期的培训与开发,导致职工得过且过,不图进取,不能有效提高职工适应工作的能力。第三,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发展通道局限在行政序列或专业技术系列,对于行政系列,限于行政职务的有限性;而专业技术系列,岗位设置后,由于技术职称晋升比例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晋升,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针对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致使很多事业单位人员存在混日子的思想,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绩效考核机制不够科学规范 近几年,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多数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工作上,缺乏对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职工抱着考核就是评优秀的心态应付,影响了考核质量。第二,缺乏量化的考核内容、指标,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考核方式,不能针对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合理确定“德、能、勤、绩、廉、学”考核指标的比例,也不能根据评议人员的不同赋予不同的评估重点,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质疑,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也很难掌握本单位真实客观的情况。第三,缺乏科学系统的考核机制,一般来说,只是在年终评优时对职工进行总体性的评价,在平时并不进行实时考核,因而考核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人员实际工作技能和效果。第四,考核的结果常常束之高阁,没有成为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存在的问题也不做及时的沟通反馈,物质上的奖励仅对获得优秀等级的员工具有短暂的激励作用,对一般员工缺乏长期有效的鞭策,绩效考核基本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挖掘出绩效考核的效益。 5、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事业单位在薪酬分配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仍存在不科学、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第一,大多数事业单位仍然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办法、晋职措施,在职工中大量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思想,业绩好坏与报酬不成正比,不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用人机制上,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现象还非常严重,没有充分引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没有完全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认识障碍,裙带关系和特权思想也依旧存在,晋升机制模糊,淘汰机制缺失。第三,激励措施也比较单一,管理者很少根据职工的不同需求而使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容易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第四,绩效考核的结果并没有科学地运用到职工的奖优罚劣、薪酬分配及职位升迁等机制中,形式化严重,考核结果缺乏相应的利用价值。 人力资源类论文: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的区域类型划分研究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处于核心的和关键的战略性地位,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的精华。人力资源的质量高低,主要体现于人才资源。根据对不同学历旅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建立设计若干指标对辽宁省各市人力资源情况作以划分,进一步分析各市的人力资源类型并加以规划。 一、指标体系因子、权重的确定 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辽宁省的现状,对辽宁旅游人力资源划分的指标选择5种因子,分别为:年龄(26-35岁)、知识结构(旅游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丰富经验(岗位年限3年以上)、熟悉外语和工种的不同(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高、中级技师)。 因子权重采用特尔菲(Delphi)法,通过请教专家对旅游人力资源各因子的经验判定和评分,得出各因子的权重(见表1)。 二、人力资源类型划分与分析 根据原始数据和权重对各指标分别予以赋值,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聚类分析。如图1所示,将辽宁省14个市分为以下几类: 1.大连为一类 2.沈阳为一类 3.丹东本身为一类 4.抚顺、本溪、锦州、鞍山、营口、铁岭为一类,且抚顺、本溪、锦州为一亚类 5.辽阳、朝阳、盘锦、葫芦岛、阜新为一类 1.综合指标完全匹配型 类型Ⅰ包括大连一个市。大连是所有14个市中综合人力资源指标匹配最好的一个市。综合性很强,各项指标中人力资源的数量相对均衡,除在学历及高、中级技师这两个指标上略低于沈阳外,其他指标均居各市首位。 2.综合指标基本匹配型 类型Ⅱ包括沈阳1个市。由于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大专院校较多,加上政府对沈阳旅游业投资的倾斜,所以,无论从学历、从事旅游业的经验及工种等综合指标来看,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平均,以上5种指标,沈阳的排名都是在第一和第二之间。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人才资源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3.中间型 类型Ⅲ 仅包括丹东一个市。丹东是各市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由于地处中朝边界,是一座边境城市,知名度较高,而且由于近几年该市大力倡导边境旅游业的发展,从事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多,人力资源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鞍山、抚顺、本溪等城市,成为旅游者来辽宁省旅游的热点城市。但由于处在产业更替期,旅游专业毕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及中、高级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点。 4.单指标欠缺型 类型Ⅳ包括抚顺、本溪、锦州、鞍山、营口、铁岭6市。它们在这5项指标中,人力资源数量分配较为平均,都基本排在中等水平上。但是,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在这5项指标中,其中都有1项或者2项相对较弱,即在平均水平以下。其中,抚顺、本溪、营口和铁岭都是在高中级技师上缺乏人才;铁岭也同样缺少外语人才。 5.多指标欠缺型 类型Ⅴ包括葫芦岛、辽阳、盘锦、朝阳、阜新5市。它们共同特征是:无论从人力资源的学历、年龄、经验,还是外语程度和工种上看,从业人员的数量,尤其是人才资源数量缺乏严重。从各市的地理位置来看,朝阳、葫芦岛和阜新都处在辽西地区,辽阳和盘锦处在中部地区,所以说,辽宁西部地区的旅游和辽宁省总体相比,落后很多,由于地处于较偏僻贫困地区,政府投资不足,所以,人力资源缺乏。 三、提高辽宁省各市旅游人力资源的对策 1.以提高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加强旅游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生产和服务工作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创新的高级技能人才。实施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创新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推进技能人才升级。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训高级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开展名师带徒弟活动,通过名师带出一批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旅游专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和培训质量,创办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名牌学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办学实力较强、特色突出的院校。 2.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并举,积极吸纳发展辽宁旅游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积极引进国内优秀旅游人才。研究制定并实施“引进国内优秀旅游人才计划”,建立旅游重点项目人才需求信息库,力争全省每年引进急需紧缺的懂旅游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分析预测与规划人才、旅游理论研究人才、旅游科技开发人才、外语水平过硬的各类管理和高中级接待服务人才、旅游资本运营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专项开发与策划人才、景观设计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与推广人才。 大力引进留学和海外高层次旅游人才。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响应我省“海外留学人员来辽宁创业计划”,每年引进一部分熟悉WTO体制下旅游企业运作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充分发挥柔性引才机制的作用。鼓励海内外各类高知识层次旅游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来我省旅游业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人才和项目。 3.切实加强我省旅游业人力资源工作力度,创新完善现代人力资源发展体系 建立现代人力资源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树立强烈的人力资源发展意识,加强人力资源工作力量,认真实行人力资源工作责任制。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人力资源发展中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建立完善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旅游业现代人力资源发展的新体系。着眼于服务旅游行业和行业内各种组织的发展战略,加强行业和行业内组织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完善现代人力资源发展体系。 4.优化人力资源发展环境,为各类人力资源在辽宁旅游业发展中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以人力资源评价、培养、选拔、吸引、聘用、流动、管理、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力资源流动中知识产权、企业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探索建立人力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和法规,维护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防止和克服人力资源流动中的消极现象。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支持人力资源到辽宁旅游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建功,到最能发挥自己才干的领域立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旅游业人力资源创业载体,鼓励旅游企业、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办更多的旅游业科研培训基地,逐步形成以旅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旅游服务企业为主体的服务创新体系。 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对涉及人力资源发展的有关问题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开辟旅游业人力资源服务的“绿色通道”。加大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设立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投入,主要用于旅游业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资助、奖励等。鼓励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发展工作的投入,吸引国内外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我省旅游业人才开发事业。 人力资源类论文: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的分类计量模式探讨 摘 要: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对金融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彰显,就公司组织架构及行业特征而言,金融企业人力资源具备类别清晰的特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具备不同资本特征,应当选用不同模式对其计量。 关键词:金融行业;人力资源;分类;计量模式 一、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从组织架构而言,我国金融行业较为普遍地根据行政区划呈现“支行分行总行“金字塔”型模式,即所谓的一级法人治理结构。其内部分工来看,则呈现出相当严格的职能界定,即:总行负责各项业务的研发、各项制度的制定等;分行负责辖内机构的管理;支行负责在总行制定的业务框架内按照总分行制定的操作规范进行业务的开展。因此,其组织架构决定了其基本的人力资源分布类型模式,即:在金字塔底端分布有大批从事重复劳动的类似银行柜员的人力资源,在金字塔中端则是知识层次较高、管理经验较丰富的管理人员。金字塔尖则是行业人力资源中的灵魂,是附加值最高的一部分。 从行业特征而言,金融行业具备劳动强度不大,工作环境较好、报酬相对较高的特点,同时结合前文所述其分支机构都处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行政区域(如县城等)等因素,决定了金融企业的基本人力资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反之,由于金融行业总机构都处于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的大城市,且金融业的服务内容的广度要求其高管人员必须是知识密集程度相当高的“通才加专才”,正是源于这种地区性差异和受教育程度差异,处于金融行业人力资源金字塔顶的员工提前离职或改变职业的概率相当大。 二、金融行业人力资源分类 金融行业人力资本可分为两类,即经营性人力资源和生产性人力资源。 1.生产性人力资源。生产性人力资源的社会平均知识存量和一般能力水平是由社会普通教育供给的,具有价值趋同性,其价值和成本都是公开信息,能为生产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提供足够的依据,并最终体现在其未来的工资收入上。因此,这种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不同,它的社会价值即其个人价值,是员工在其整个存续期内所有应予以资本化处理的人力投资,而企业价值是企业为获得员工而付出的所有工资、福利等支出的资本化。具体而言,金融行业的客户经理、柜员经理都属于此范畴。 2.经营管理性人力资源。经营性人力资本根据其功能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人力资源以技术咨询人员和金融行业总分行中层管理人员为代表,他们主要从事非重复性的复杂劳动,其复杂劳动主要体现为结构资本和知识的作用,他们负责处理金融行业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并维护分支机构的正常运转;第二类以总分行高管人员和主要业务技术力量为代表,即“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的人,他们负责设计和创新金融产品,制定整个企业统一实施的操作规程和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其价值更多的是由管理思想、组织文化、信息技术系统和组织学习等结构资本价值决定的。 三、不同类别人力资源的资本特征及计量方法 1.生产类人力资源 其资本特征为:生产性人力资源与企业签订合同之前的投入是其自身的投入,只决定了他以后在企业是从事复杂劳动还是从事简单劳动,进而决定其报酬,因此这类人力资本主要以固定工资体现人力资源的基本价值。当然,生产性人力资本也包括专项投资形成的特殊知识和技能等专有性价值,它们往往与某个特定企业的培训联系在一起。 由于前所述及的金融行业生产类人力资源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其计量可采用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 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是1971年由巴鲁克・列夫(Baruck Lev)和阿巴・施瓦茨(从a Schwartz)创建的,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可以看作是对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时,员工价值在企业中的表现,某一员工的人力资源的价值应该等于其在雇佣期内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该模型适用于个体价值的计量。 其中:V为人力资源价值;it,为第t年贴现率;Wt为第t年预计工资报酬收入;s为预期员工服务年限。 工资是金融业该部分人力资源价格的货币表现,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必要劳动的价值,所以可将它看作是衡量劳动力价值的基础和标准,此外,这种方法仅以工资作为计量基础,与实践中该部分人力资源不拥有对金融企业剩余的索取权相吻合。 2.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源 (1)技术咨询人员和金融行业总分机构中层管理人员。其资本特征为: 这是一种难以替代但附加值较低的人力资源。一方面,他的的收入仍然较多地体现于工资中,且与生产型人力资本工资一样具有价值趋同性,只是他的价值一般较大;另一方面,在它们非重复性复杂劳动中,结构资本,特别是知识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其知识又具有不同的转化形式,从大类上说,包括个人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理论界认为: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下,对相同的金融产品,不同金融机构或是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分支机构的盈利水平存在差异,其差异原因正是源于该部分人力资源素质的差异。由于该部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也较强,可采用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中的赫曼森模式: 1964年,美国的赫曼森(Hermanson)提出以效率因素对未来工资报酬进行调整,他认为企业之间盈利水平的差异是由人力资源素质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可用反映本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差别的效率系数来修正原有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按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值总额来确定企业对员工价值的评价。该模型同样适用于个体价值的计量。 调整后的人力资源价值二未来工资报酬折现x效率系数 式中:W为调整后的人力资源价值;V为未来工资报酬折现;F为效率系数;Ri为第i年投资报酬之比;(RO1)i为第i年该企业的资产收益率;(AR01)i为第i年同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i为年度数(赫曼森建议i选用5年)。 由于金融行业中对该部分人力资源主要采取绩效工资的薪酬制,因此,该部分人力资源报酬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确定关系,能很好的反映人力资源产出的价值。 (2)高管人员和主要技术力量。其资本特征为:这是一种难以替代且创造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源。他们要承担企业经营风险,其价值更多的是由管理思想、组织文化、信息技术系统和组织学习等结构资本价值决定的。他们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发展、盈利举足轻重,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行业内部,由于竞争的需要,该部分人力资源常常会在不同企业间流动,甚至由于金融行业涉猎的广度,还可能流向其他行业。 我们认为,可用改良的非购入商誉模型来对其计量,公式为: 式中:Ri为企业某年净收益;Ai为企业某年非人力资源资产总额;(ROi)i为某年行业投资利润率;Pn(t+1)为某年该部分人力资源离职的概率。 这种方法源于赫曼森(Hermanson)1969年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可以用企业超过本行业正常盈利的资本化盈利加以估计”。其计算基于每年的收益额,因此较为接近会计惯例,且公式注重的是企业各年实际收益的动态连续性,克服了某年当企业的实际收益等于或低于同行业的正常收益时,则会得出入力资源价值等于零或为负的荒谬结论发生,同时考虑了该类型人力资源存在中途离职等可能性,比较适合用于对该部分人力资源的计量。 人力资源类论文:基于劳动契约的人力资源会计分类核算 一、劳动契约作为人力资源会计分类核算的依据 劳动契约事实上反映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一种产权交易关系。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及个人)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所有者载体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产权交易的复杂性和难以计量性。但是,人力资本的产权交易性质可以通过企业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契约(劳动合同)来确定。 人力资本的劳动契约从其实质上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力资本租让契约,另一类是人力资本投资契约。人力资本租让契约的含义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让渡其使用权被企业租用,类似于企业在物质资本市场上的租赁行为。而人力资本投资契约则与之不同,它类似于物质资本所有者投入物质资本时与企业签订的契约形式,这时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加入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他承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同等的风险,因此他要求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同等的权利。签订人力资本租让契约的员工只领取工资,并不要求企业剩余索取权,也不要求企业控制权,而签订人力资本投资契约的员工凭借其人力资本投入享有了企业的产权,当他们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时便拥有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参与企业管理时便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这些权利是员工向企业投入了人力资本取得的,是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中,应根据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签订的劳动契约(劳动合同)为准,对不同的合同性质和合同期限分类进行核算。具体来说,对于劳动契约性质为租让型的,企业只获取了该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企业应确认为一项资产,核算时又根据合同期限的长短分为“流动人力资产”部分和“长期人力资产”部分;对于契约性质为投资型的,即员工以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作价投资的,企业除确认为一项资产以外,还要根据合同确认的投资公允价值确认为“人力资本”,这也与SFAS NO.123、IFRS NO.2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所主张的人力资本及其对应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相一致,并根据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来分配企业的剩余收益。至于员工进入企业之后,企业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取得的人力资本使用权,则属于人力资源的后续核算,也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签订的开发培训合同中规定的追加服务年限内进行摊销。 二、人力资源会计分类核算 (一)租让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对于租让型劳动契约,从人力资本所有者角度讲,他只是出让了自己在合同有效期内的人力资本使用权,只要求获得工资收入,而并不要求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员工来去自如,企业对员工也没有太多的约束。当合同期限较短,通常在一年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内,企业应确认为一项流动人力资产,可以在“人力资产”一级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流动人力资产”来核算,并在合同期内通过成本费用类科目进行摊销。当合同期限较长。通常超过一年,企业应确认为一项长期人力资产,可以在“人力资产”一级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长期人力资产”来核算,并在合同期内通过成本费用类科目进行摊销。具体的日常业务处理可参照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下面分别从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和退出企业三个环节来说明: (1)人力资源的取得。当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招募、选拔、录用、安置及短期岗前培训(如三到五天,在这里将短期岗前培训成本作为取得成本而不是开发成本,一是认为这是为人力资源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发生的,二是认为短期岗前培训时间短、费用低,不会对人力资本产生很大增值)等过程中发生各项支出时借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贷记“现金”等。当人力资源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开始工作后,形成企业的一项人力资产时,借记“人力资产――流动人力资产”和“人力资产――长期人力资产”;贷记“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2)人力资源的使用。每月计提为员工发放的薪酬时,按照人力资源不同部门的使用情况:借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借记“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等,贷记“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实际发放员工薪酬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现金”等;在合同期内,对人力资产按照不同部门的使用情况进行摊销:借记“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等,贷记“人力资产摊销――流动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和“人力资产――长期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 (3)人力资源的退出。当员工由于离职、解聘或死亡等原因提前退出企业时,对人力资产进行清理(在这里引入“人力资产清理”,是借鉴固定资产的清理模式,思路比较清晰,又避免了使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核算的局限性)借记“人力资产清理”,“人力资产摊销一流动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已摊销部分)”和“人力资产摊销――长期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已摊销部分)”贷记“人力资产――流动人力资产”和“人力资产――长期人力资产”;收到员工提前离职获取的违约金时:借记“现金”等,贷记“人力资产清理”;支付员工的提前解聘费用和员工死亡的抚恤费等时:借记“人力资产清理”,贷记“现金”等;根据人力资产清理后的实际情况确定人力资产损益:借或贷记“人力资产清理”,贷或借记“人力资产损益”。 (二)投资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对于投资型劳动契约,由于合同中规定人力资本所有者将人力资本通过作价入股等的方式投入企业,企业不仅取得了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员工离开企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员工本人也通过该合同取得了对企业的部分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因此可按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分享企业的净利润。具体在核算中,应按照企业授予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性工具的类型,作为会计确认人力资本的基本依据。对因授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以股票而确认的人力资本,应记人“股本”账户,对因授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以股票期权而确认的人力资本,应记人“资本公积”账户。 (1)当员工个人以人力资本作价对企业投资入股时,可以在“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下分别按照企业组织形式设置二级明细账,并可按照某某员工姓名设置三级明细账。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入价值(公允价值)”,贷记“实收资本――实收人力资本(非股份制企业)”或“股本――人力股本(股票股份制企业)”或“业主资本――业主人力资本(合伙制企业)”和“资本公积――人力资本公积(股票期权)” (2)在合同的有效期内,按照不同部门对人力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期摊销:借记“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等 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入价值摊销(公允价值)”。对于投资型人力资本所有者涉及的按月支付职工薪酬和人 力资本所有者离职、解聘和死亡等原因退出企业的处理和租让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基本相同,只是明细账不同而已。 (3)当企业期末提取盈余公积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人力资本盈余公积”,贷记“盈余公积――人力资本盈余公积” (4)当企业期末进行利润分配时,按照人力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确认的份额:借记“利润分配――应付利润――直付人力资本利润”贷记“应付利润―应付人力资本利润” (5)当企业发生亏损时,根据人力资本占企业总资本的比例,计算出人力资本应负担的亏损部分,用人力资本盈余公积补亏:借记“盈余公积――人力资本盈余公积”,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人力资本未分配利润” (三)人力资源的后续核算事实上,不管是租让型还是投资型劳动契约,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都与企业无关,人力资本的形成都是在员工进入企业之前形成的,企业只是通过不同的产权交易方式取得了使用权而已;但是员工进入企业以后,由于企业对员工进行投资开发而新形成的人力资本,其所有者仍然是员工本人,企业只能通过合同取得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因此属于人力资源的后续核算部分。企业也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双方签订的开发培训合同中规定的追加服务年限内进行摊销。 当企业采取从内部提升的方式获取所需人才而不是外部招聘时,对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如出国深造)和较长时期的专业培训等,使其达到企业对某一岗位人力资源的特定使用标准。当发生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支出时:借记“人力资源投资”,贷记“现金”等。人力资源投资开发成功,员工正式进入特定岗位工作之后:借记“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贷记“人力资源投资”。 由于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和开发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支出,包括员工的培训费、员工脱产期间的工资、企业让其他员工顶替他的位置所发生的支出或损失等,为了获取对员工新形成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企业会在让该员工去培训或深造之前,与员工签订一定的协议,因此,应当在追加的合同期限内,对其进行摊销。 借记“生产成本”或“管理费用”,贷记“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至于涉及的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按月支付职工薪酬和员工离职、解聘和死亡等原因退出企业的处理也和租让型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基本相同,只是明细账不同而已。 综上所述,仍然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如本文是在假设劳动契约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签订的,但现实中由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地位的不平等(通常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等原因,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估价未必是公允的。此外,劳动契约(劳动合同)的性质模糊也是造成人力资本产权残缺不全的原因之一。目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没有区分租让契约和投资契约,致使企业按租让关系契约租用人力资本,却按照投资关系契约要求和使用人力资本,把人力资本所有者应得的权利变成企业所有者的权利,并且在劳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占有他们。因此,只有完善劳动契约,建立清晰、公平、公正的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 人力资源类论文:人力资源考评指标的灰聚类分析 【摘要】研究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因素应是构造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的起点,但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由于缺乏对人力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析而显得过于武断。我们通过汇集现有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对人力资源评价的指标,得出人力资源评价调查量表,并利用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得到了符合信度和效度的人力资源评价指标调查数据。即用现有的和自行编制的数据处理程序对数据进行了处理,特别是引入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聚类分析方法对60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性进行聚类分析,解决了数据少、数据间存在灰色关系等问题,得出评价人力资源的价值应从外显的“智力素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三个方面进行的结论。这一结论与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具有一致性,为进一步寻求这些评价指标的白化值和价值计量方法提供了依据。 人力资源会计所面临的计量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和应用的关键问题,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由于缺乏对人力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析而显得过于武断。研究人力资源价值的影响因素应是构造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的起点。我们曾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汇聚出了考评人力资源价值的60个指标,并对其进行重要性调查和因子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些指标在两个特征向量上的载荷差异很小,如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专业知识更新程度、专门技术与生产技能、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工作动机、分析能力等。这说明,有些指标可能对两类因素都有影响,大类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可能存在关联性。再加上因子载荷显示有很多为负值,无法解释其经济意义。故此,我们改变思路,依据灰色系统理论,按照指标关联度重新进行调查分析。 (1)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依据其关联性将指标聚类合并是我们的目的。这是由于指标之间关联性的存在,人们在对同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具有关联性的指标的分值也将具有相关性。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以60个指标为参数,要求被调查者以其对本单位自己所熟悉的十名职工进行评价,每项指标的评价分值为1~10(即假定最理想的人的各项评分均为10,那么,你认为你所评价的这个人每一项的评分应为多少,并将之填入调查表的一列中),不能漏项。 调查问卷设计完毕后,我们采用走访调查和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学校的负责人、人力资源经理或人事处长进行调查,共收集到关于250人的评价数据,并将数据按人作为记录、指标作为字段排列,形成一个250行、60列的人力资源评价表。 (2)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 所谓信度是指所使用分析工具的可靠性,即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测验多次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特征。我们采用现在衡量信度最佳的克伦巴赫a系数方法进行信度检验,运用SPSSl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以分析问卷的信度。最后得出问卷整体的克伦巴赫a系数达到了0.9642。可以说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运用问卷中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具有很好的可信度。 效度则是衡量分析工具的正确性,即衡量工具能真正测得其所希望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本研究着重考察了量表的内容效度、标准关联效度和建构效度。 首先,就量表的内容来说,各指标内容的设计是在总结现有研究结论后综合得出的,并与各被调查单位的负责人、人力资源经理或人事处长共同探讨所得的,可以说是汇合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果,所以,问卷应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然后,对问卷的标准关联效度进行检验。标准关联效度的测量方法是计算各个问项与问卷总体的相关系数。其计算的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纪律性、交流与沟通能力、生理忍耐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出勤率之外,所有问项对总体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O.5以上。可以说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标准关联效度。 在测量建构效度时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各个问项的因子载荷,以确定各个问项是否对整个量表有所贡献。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要先对量表内部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统计学检验以确定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量表的KMO检验结果见表2。 另外,对问卷中60个指标问项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正交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4.146%。同时。计算量表的变量共同度,所得结果如表3。 (3)灰色聚类分析 笔者曾利用调查数据进行了分层聚类分析,但只能在较小的关联度下才能得出结论。为了寻求更合理的聚类结果,笔者引入灰色聚类。灰色聚类是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得出的。灰色系统理论将现实生活中的系统看作是灰色系统。即部分变量及其关系是已知的,而有部分变量及其关系是未知的,甚至还有些变量是否存在也是不能确定的。灰色系统理论不致力于确定所有变量及其关系,而是通过微分模型将主要变量及其关系确定,进而利用主要变量对系统进行分析、预测、评价和决策。应该说,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价系统正好符合灰色系统的基本特征,使用灰色系统的灰色聚类模型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指标进行聚类应该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 灰色聚类是根据灰色关联矩阵将一些观测值或观测对象聚集成若干可定义类别的方法。―个聚类可以看作属于同一类的观测对象的集合,在实际问题中往往是每个观测对象具有多个特征指标,难以进行准确的分类,而以灰色关联聚类主要用于同类因素的归并,以使复杂的系统简化。通过灰色关联聚类,可以检查出许多因素中是否有若干因素关系十分密切,使得既能够用这些因素的综合平均指标或其中的某一因素来代表着几个因素,又能使信息不严重的损失,这是灰色聚类方法在系统变量删减问题处理上的优势。 由于指标多数据量大(15000个数据),因此我们将上述计算过程用计算机编程来解决这庞大的运算问题。运算结果见表4。 由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因此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各类指标之间相关系数要比用常规方去计算的相关系数要大,即所反映的相关程度更高。为了能够得到合理的分类(即所分出的指标类别不太多,也不能太少),我们取r=O.95,对6O项指标进行聚类。这样可以将影响人力资源评价的60项指标分为3大类,见表5。 通过对影响人力资源价值因素在相关系数0.95下的灰色聚类,得出的三大类指标分别为工作业绩、工作表现、智力素质。这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人力资源评价与考核的指标大类有相通之处,但又有所不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通常使用“德、能、勤、绩”四大项目来考核和评价人力资源,我们调查的结果是:“德”并不能单独表现出来,而是隐含在“勤”与“绩”之中。成为带来“勤”与“绩”的思想基础;“能”也未能全部单独体现,导致能力形成的主要外显因素体现为智力素质,真正在人力资源使用中发挥作用的各项具体工作和业务能力也是通过“绩”来表现的。而被有些学者重视的身体不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全部隐含于“勤”与“绩”之中。人的体质也成为工作业绩的基础,没有形成单独的指标类。 应该说,通过可以外显的“智力素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来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人力资源类论文:基于人才队伍分类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探索 摘要:供电企业的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发展经营模式决定了企业大规模的需要供电技术人才和科学管理人才,随着其产业密集型、集约型的扩张,人才队伍的分类管理成为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头等大事。本着科学、规范、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展开了对基于人才队伍分类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探讨,针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特点,人才分类制定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供电企业 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 1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及多元化经营模式的转变,电力企业也迅速完成了资产重组与电网资源共享,逐步走向了经营规模稳步扩大、市场份额日渐增加的正常发展轨道。企业的成长必然带来企业编制、人才队伍的整合与庞大,这也给我们规范供电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课题。纵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与不足,需要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齐心协力的配合与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化对人才的培养与规范、强化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强化适度管理、分类管理的原则,才能使供电企业各机构、职能部门正常的运转,使企业的经营业绩、生产效能、管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我们应围绕着人力资源管理最终是要为人的需求服务,实现人们的意志和愿望的观点出发,努力的塑造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生产、工作环境、给员工们以家的温暖、人性的感化、情感的升华,从而有针对性、有根据的塑造他们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的提升及吃苦耐劳精神、努力拼搏精神、主动承担工作、不埋怨、不抱怨的奉献精神,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措施实现对合格的人、主动的人、成长的人的全面规范与塑造。 2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实现对“合格的人”的塑造 2.1 建立完整的职位体系 完整的职位管理体系应在完成了岗位名称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职位类别和所属的专业类别理清,从而形成层次明确、等级科学、关系清楚、岗位分明、划分合理的统一、规范体系,是组织机构的系统体现,也是高效、快速、权责分明的开展工作、实施管理流程、专业预测、分析,合理统筹规划的重要保证,有利于生产效率、维护工作、生产环节的明确和整体质量的提升。目前国内众多供电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名称在宏观意义上较为一致,但对于职位的细化、职能的细则、具体的权责、分工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划分体系,行业内迫切的需要整体规范的职位管理划分体系的指导与整合,根据供电企业的工作特点、工作职能、管理权责、技术分类进行明确的划分,避免因专业类别交叉而产生设置重叠、职能重复、冗余部门现象的发生,应做到分配科学、设置合理本着按需设置、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按部门、按单位走访、系统的调研、科学的分析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形成有效的、合理化的梳理和规范。 2.2 建立规范的岗位能力模型 在科学设置了完备的职位体系后,我们还应制定相关的岗位制度,明确岗位对人才素质、综合能力的客观需求,做好岗位能力的模型建设工作。当然,这项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努力即可达到模型的成功定位,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科学的研究、有效的对比,才能在广泛调研、绩效考评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岗位能力模型的建立。该模型有利于行业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有利于培养员工拥有能力、规范能力、驾驭能力尽可能的发挥能力,因此,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开放、透明、合理化的岗位能力模型,为员工树立行为的典范和工作的楷模,使之有针对性、有参照的通过模型的指导进行相应的努力。同时该模型的建立还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员选拔、招聘、培训、资格认证、考核及激励制度的建立,在面对人员管理的复杂问题时,通过该模型均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给供电行业人员带来了操作、管理的正确指引,使他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排除万难的争取更大的进步。岗位能力模型的建立并不是要我们一味的遵从与参照,而是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对其进行合理、规范的应用,通过上级的规范指导、自身的及时总结、不断创新,兄弟部门的协同合作从而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 3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实现对“生动的人”的塑造 “主动的人”即是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主动承担问题的自觉性人才,供电企业的经营性质决定他们迫切的需要主动的人才来承担起供电行业的管理、生产的重任。对“主动的人”的塑造主要采取的核心措施即是在人才管理的各个方面充分的实施激励的措施,建立转岗激励机制、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深化企业内在的激励制度,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供电企业机构的庞大必然为广大人才提供较多的发展机遇与转岗需求,面对组织的安排、企业的需要,有些员工不得不听命于安排,但其实其内心未必愿意接受现实环境的变换。因此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有效的建立转岗激励机制,让员工充分的认识到有变化才会有创新、有激励才会有进步、有求知欲望才会有提升的真理,使他们充分的、自愿的根据组织的调配奔赴生产的前线、缺人少编的部门,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时,企业还应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对勇于奉献、主动承担、业绩高、效率快的同志实行物质的褒奖、精神的鼓舞,使他们充满热情的投身到为人们服务的基础事业中。这种激励机制不应仅存在于以上环节,而是应贯穿到整个供电企业的行业规范形成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让员工充分的认识到有进步、有提升就会有飞跃、就会有奖励、落后了就要影响整体的发展,他人的进步。当然,激励的制度、工资奖金的晋升、待遇的提高仅是激励的辅助手段,我们应通过建立科学、一体化的考评机制及绩效管理体制,深化企业的内在激励制度,建立逐层战略目标有效的推进工作,严格的考核、指标的统一、清晰、规范使员工明确发展的方向与奋斗的目标,激发他们对行业工作的深层次兴趣,帮助员工了解自我的真正潜能,从而在供电企业的发展道路上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的拼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清楚的认识到自我的提升才是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4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实现对“成长的人”的塑造 “成长的人”即是企业从员工到管理者长期发展探索、自我升华的过程,一沉不变的人无法享受进步带来的乐趣与生活的满足感,因此供电企业应充分的重视到人们对成长、进步的渴望,人们对晋升、提高的追求,合理的针对不同的岗位能力需求设置培训、辅导的课程,从而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循序渐进的使员工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应根据时代的特点、科技的进步选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大力的发展电子化培训机制,使员工足不出户、就可实现供电企业全行业内的广泛学习及经验的交流,通过网上学习、网络视频会议达到资源的共享。有了广泛科学的培训机制我们还应建立定期考评、及时检查学习效果与成效的测评机制,通过定期的测试与成绩的分析检查员工们学习的状况和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有针对性更好的设计下一阶段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开展实施有效的指导和及时的调节作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充分的关心员工的成长,积极的推进绩效反馈与辅导,从而真正使员工的综合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 5 结论 供电企业的规范化生产、智能化管理迫切的需要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因此我们应本着塑造人、规范人的行为准则通过科学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岗位能力模型的建立、职位体系的规范为供电企业发掘合格的、主动的、善于进步、自觉提升的综合型人才,从而为我国大型能源企业的人才培养添砖加瓦,为行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人力资源类论文:不同战略类别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变应用 摘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目前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其以战略为基础和导向,但目前有关战略的观点并不统一,并形成了诸多战略类别,或称战略流派。本文主要通过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的讨论,试图探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该如何针对不同的战略类别,来相应做出调整,权变的制定与开展,贡献于企业绩效。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战略类别;权变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是战略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也就是战略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但是,我们注意到,到底什么是战略,至今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明茨伯格,2002;惠廷顿,2004)。在战略管理理论领域中,表现为众多流派的百家争鸣。而在管理实践中,随着技术周期的缩短、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不确定性,相应的战略应用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把握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含义,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将两者结合起来,将是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基础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Penrose的著作《企业增长理论》,80年代以后经过Wernerfelt(1994)和Barney(1991,2001)等人的努力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依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异质的观点,强调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组织内部的一些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替代和模仿的,以及不易移动的,这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源。这一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管理研究者及实践者对“企业中的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资源基础理论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HRM)这个概念的真正提出,还是在Devanna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术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的是Wright Mcmanhan的定义,即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刘凤英,江世英,2006)。这个定义突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基本内涵和特征:(1)战略性:战略的根本目的的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可以成为企业的这种战略性资源;(2)系统性:各种职能活动的方方面面,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是一种战略系统;(3)契合性:包括“纵向契合”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契合,“横向契合”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之间的契合;(4)目标导向性:面向组织的绩效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二、什么是战略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什么是战略。 战略的含义首次被学术应用于企业是由于两个数学经济学家冯•纽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腾(Morgenstern)在其《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做出的。 20世纪60年代,主要以企业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和理论家艾格•安索夫(Igor Ansoff)各自的著作为特征,企业战略作为一门综合科学才开始出现。许多战略管理领域的专家,纷纷就其研究对战略管理进行了定义和论述。但是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战略的定义非但没有融合,反而不断地发展为不同的流派与观点。每一种流派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其缺陷也同样明显。因此,战略虽然是我们人所皆知、耳熟能详的管理名词,但对于战略,却还没有一个标准的、通用的定义。 面对“战略丛林”的现象,有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其归类,总结不同观点与企业经营环境的适应性。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明茨伯格和惠廷顿。 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书中,将众多战略学派划分为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十个学派。各种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实践中复杂的企业战略。 理查德•惠廷顿(Richard Whittington)也在《战略是什么》中论述了其划分的战略的古典观点、进化观点、过程观点和系统古典四个类别。各种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了实践中复杂的企业战略。 三、不同战略类别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 上述这些战略类别的存在,正说明在多样化的企业经营实践当中,存在着不同的战略制定和战略管理的方式。依据这些战略管理方式的不同,相应地,企业执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要点也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的选用。这里,我们基于惠廷顿(Whittington)的战略分类方法,进行针对性的阐述。 (一)古典观点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古典观点认为,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可以识别与预测的。也就是说,管理人员具有足够的能力,拥有充分的信息,并运用矩阵、公式和流程图这种技术,就可以对外部环境识别和进行相对量化的描述。因此,从安索夫(1965)到格朗特(1991a)的古典企业战略家认为,基于对外部环境识别,以及其后的精心的思考,企业战略家可以预见市场中的变化,从而抓住机会而规避威胁。 在这种观点下,企业战略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被明确定义,并且详细的制定的。包括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的战略实施计划,以及各项职能战略,都是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典型有两点: 第一,企业战略的分析和制定。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资源之一,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而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是企业中对于该项资源状况最为熟悉的人,具有对人力资源最为明晰的信息与了解。因此,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参与其中,以其专业知识和观点分析该资源对于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的影响力,并在战略企业家的指导下,与其他资源管理者协调,形成最大效率的组合。 第二,企业战略的执行与控制。战略制定后,长期性的、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路径即被确定,相应的具体的职能执行计划也会制定出来,并被要求对总体战略的实现基于足够的支撑。所以,作为企业重要的职能管理者,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必须坚定的执行好战略的分计划,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子计划与公司整体战略计划的协调,保持两者的一致性。当人力资源的职能活动出现偏差时,其管理者需要按照战略计划的要求和事先制定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要么实施纠正,要么允许例外,要么修订标准,以确保战略总体计划的顺利完成。当然,适当的灵活性,或称之为柔性,也是需要的。 (二)进化观点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进化观点类似于生物学中的进化与淘汰,其对于战略的理解很悲观,认为环境的可预测性并没有古典战略学者眼中的那么乐观。即便预测未来,也应不要投巨资于某项重要的单一计划,而是采用尽可能多的不同的小步措施进行实验,在等待中观察哪些办法会生根发芽,然后在成功的基础上前进,同时无情地淘汰那些失败的方法。所以,进化观点下的战略家,更多的是让环境,而不是经理人来选择战略。 在这种响应式的战略思想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凸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敏感性。因为这种战略观点往往适用于环境复杂而且变化迅速的经营情景,预先的长期分析往往是不可靠的。战略企业家,包括各个职能部门,都应该积极从所接触到的经营实践中去敏锐的发现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需要倾向,并以此为指导改进企业战略,包括整体战略和职能战略。 除了侦察的任务之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适应企业随机应变的整体战略。因为短期的战略意味着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给企业做充分的调整,所以企业每个职能部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都必须能跟上企业战略调整的脚步。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来说,保持一个弹性的工作人员队伍是比较适宜的。在员工的构成上,可以结合企业员工与外包,以及临时团队;在组织结构上,矩阵结构和网状结构的团队构成也是典型的配置。这些措施都可以帮助企业购建一个弹性十足的人力资源基础,以配合随机应变的企业战略变革。 (三)过程观点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过程观点在理性这个问题上,与进化观点的思维比较类似,也对理性的战略制定保有怀疑。但是,其对于市场也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对于外部的缺乏信息,使得该学派的企业战略家将注意力转向了企业内部,通过对公司内部能力持之以恒的培养和提升,来达成长期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 其典型的观点之一,就是产生超凡业绩的源泉在于公司内部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外部的机会。正如Hamel(1991)指出,“将焦点集中在产品――市场定位上的传统的”竞争优势“范式(如Porter,1980)是将眼光集聚在一场建立技能的马拉松长跑的最后几百英尺。”缺乏所需要的资源和技能,或低估了从外部获取他们的困难,不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进入战略都将可能失败。在这种观点中,战略变成了一种耐心的向内的知觉过程。 公司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了一个公司包括隐含的技能、合作模式和无形资产在内的资源是如何花费很长时间,通过学习进行演化的。这些资源不能被轻易的交易、改变或者模仿。因此,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他的资源中有哪些是独特的、隐含性的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公司核心的、特别的竞争力(Grant,1991b)。这正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渊源。 在这种战略观点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将注意力大部分转向企业的内部,注重发现并培育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是在基本的员工层面上。通过对人才的遴选、提拔和培训等各个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培养优秀的员工与人才,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是在群体的层面上,包括工作团队的设计和企业文化的构建。优秀人才的简单加总并不意味着会构成一个优秀的群体。这方面,需要培养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构建和谐奋发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1+1大于2的效应。 最后,企业应该将这种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固化,即制度化以保持其持久性。变传统管理的“人治”,为现代企业的“法制”,制度化规律化,制度面前遵守人人平等的原则,才能形成超越个人与群体而存在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应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大夫一个方”,而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并能够在企业长久的经营寿命中保持下去,形成对竞争者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SCA)。诸如海尔的质量控制和服务理念,Sony的创新力,苹果电脑的工业设计能力等等,都不随着某个核心员工或团队的改变而改变的。 (四)系统观点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系统观点的核心原则,是决策者们不会仅仅被隔离在纯粹的经济交易中计算自己的影响,而是深植在浓密的相互交织的社会体系中。这一观点被Granovetter(1985)用“深植性(embeddedness)”所描述,即“社会网络既影响着行动的手段,也影响着行动的结果,他们为成员们界定了什么是合理的、适当的行为”。 系统观点主要强调战略目标和流程如何反映战略被制定出的那个社会系统。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模式取决于战略家的社会特征和他们经营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每一个战略家都需要分析自己的社会特征,直接贴近自己的社会系统特征,来把握社会资源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行的行为规则(Whittington,1992)。战略,必须具有社会敏感性。在这种战略思想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追随企业整体战略,将相当的精力用在对于企业内部社会性的构建上。典型的如企业文化的建立、传播与影响,将企业战略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特性融入组织文化中、员工的意识中。这样能够大幅降低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所消耗的阻力和出现的误差,而且,一个能被企业员工所接受、所理解的,并且符合其社会特性的战略,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真正的获得成功。 尤其是在企业国际化浪潮的今天,当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时,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应重视各国社会与人文系统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化冲突。因为在系统观点下,这种冲突是会严重影响企业战略的执行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以及跨文化管理的能力,并能在全球范围内调和跨国企业各个部门间,或是各 个分支机构与当地的政府之间,形成文化社会系统的润滑剂与传动轴,确保整体企业的良好运转与发展。 四、权变的应用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战略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在不同的战略类别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重点也是不同的。相应的在经营实践中,推行不同战略方式的企业,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方式也应对应的有所差异,并依据其战略的特质性修正与调整,实行“权变”(contingency)的应用。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支持其战略的实施,这样的战略人力资源,才能给企业带来绩效的改善,而不是混乱与冲突。 人力资源类论文:职业分类的推广运用是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职业分类制度的建立 职业是从业人员所从事社会工作的种类。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劳动分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是劳动者参与社会活动的直接体现。职业生活约占人生三分之一时间,是人最宝贵也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一段时光。社会发展到今天,职业种类成百上千,如何进行分类,显得十分重要。职业分类就是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和归类。 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人口普查和劳动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职业分类调查研究工作,在职业分类领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基本确立了与工人工资等级制度紧密结合的“八级制”工人技术考核标准;60-70年代对其逐步修订和不断完善;8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总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公布了《职业分类标准》,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6565)随后颁布,将职业划分为8大类、63个中类、303个小类,这一分类已经打破了从业人员所在单位所有制及行政隶属关系的界限;9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由国家劳动部正式颁布,目录将所有工种分为46类4700多个,每一个工种都给出了名称、编码、定义、适用范围、等级线、学徒期及熟练期等内容,初步建立起我国工种分类的标准体系,同时,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中,也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职务系列;9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编制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正式颁布。 由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这部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大典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职业进行了科学划分和归类,按照工作性质同一性的基本原则,将其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除去起延续功能的“其他”职业,实际职业总量为1496个,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职业结构状况。大典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的空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为开展劳动力需求预测和规划,进行就业人口的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完善企业劳动组织管理和促进生产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国民经济信息统计和人口普查的规范化提供了条件。 《大典》颁布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客观反映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职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职业领域也引起了相应反响,一些新职业不断涌现。这些新职业既包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形成的全新职业,也包括原有职业内涵、从业方式因技术技能发展产生较大变化的更新职业。为及时反映这些新职业的发展变革,2004年8月起,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了新职业信息制度,对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开发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信息制度,系统介绍新职业名称、定义、主要工作内容以及从业人员状况等情况。同时,定期组织专家对《大典》进行增补修订,并及时颁布《大典》增补本。《大典(2005增补本)》收录了77个新职业,《大典(2006增补本)》收录了82个新职业。《大典(2007增补本)》是在保持《大典》基本结构和分类原则不变的情况下,收录了2007年的31个新职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新职业。实践证明,新职业的开发,对引导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规范企业用工和从业人员从业行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正式启动。这次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原则是,在保持1999版大典大类结构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对中类、小类和细类的结构及内容进行适度调整,力求准确、科学、客观地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职业的发展变化。 二、职业分类在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建设中的推广运用 职业分类是一项国家标准,应当在人力资源市场范围内广泛地推广应用。作为人力资源的需求方,用人单位出现岗位空缺,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招聘登记,工作人员应当指导其采用规范的职业名称和分类。那么,如何指导?用人单位怎么知道什么为规范职业名称?这就需要职业介绍工作人员能够掌握职业分类概况。 例如,某机械加工厂需要招收钳工,这一职业归入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有6-05-02-01装配钳工、6-05-02-02工具钳工,有6-06-01-01机修钳工。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应当对这些分类掌握在心:装配钳工侧重于装配,工具钳工侧重于使用钳工工具,机修钳工侧重于机械设备的维护修理;将这些规范分类告知用人单位,并且进一步询问需求岗位的侧重点,以确定要招收的是哪一类钳工。只有这样,才能够登记为准确的、规范的职业名称,这是招聘登记的基础工作。 职业分类中,同一工作对象的职业,也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大类。例如,某公司到职业介绍机构来进行登记,表示需要几个“搞计算机的”。在职业分类中,与此相关的职业不下七八种,而且分别属于几个不同的大类。在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有2-02-13-01计算机硬件工程师、2-02-13-02计算机软件工程师、2-02-13-03计算机网络工程师、2-02-13-04计算机系统分析员;在第三大类办事人员中,有3-01-02-04打字员、3-01-02-05计算机操作员;在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有6-08-04-07电子计算机调试工、6-08-05-01电子计算机维修工;在《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中,企业负责人大(中)类部门经理及管理人员小类里,增加了1-05-01-11计算机服务经理。以上几种都是与“搞计算机的”相关的职业,工作内容都与计算机有关,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职业介绍工作人员应当熟悉这些分类,提供给用人单位,及时确定所要招收的职业名称,准确做好职业需求的登记。 有一类职业是近年来需求量最多的、长期位于排行榜首位――营销、业务人员。此类人员有许多种,根据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对象划分,从事商品推销的,有4-01-02-01推销员;从事商业保险推销的,专门有2-07-02-02保险推销员。后缀是业务员的,就更多了,在购销业务方面,有4-01-04-03典当业务员、4-01-04-04租赁业务员;在经济业务方面,有2-06-05-02对外经贸业务员、2-06-06-01房地产开发业务人员;在金融领域,有2-07-01-02银行国库业务员、2-07-01-05信贷业务员、2-07-01-06银行国外业务员、2-07-01-07银行信托业务员、2-07-01-08银行信用卡业务员和2-07-03-04期货业务员;在邮政业务方面,有3-03-01-06集邮业务员。 与业务员相似,营业员也不只一种,在普通营业场所从事商品销售和服务的,叫做4-01-01-01营业员,此外,还专门有3-03-01-01邮政营业员、3-03-02-01电信业务营业员。 后缀为服务员的也有很多,如:4-03-05-01餐厅服务员、4-04-01-01前厅服务员、4-04-01-02客房服务员、4-04-01-03旅店服务员、4-04-02-02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4-05-01-01汽车客运服务员、4-05-02-02车站客运服务员、4-05-03-01航空运输飞行服务员(民航乘务员)、4-04-03-03康乐服务员、4-07-08-01浴池服务员、4-07-12-02家庭服务员、4-07-14-01殡仪服务员等。 在职业分类里,对于操作、装配、维修、计量、检验等职业,分得很细。例如:在6-05机电产品装配人员中类里,分了24个小类126个细类;在6-08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制造、装配调试及维修人员中类里,分了4个小类47个细类;在6-26检验、计量人员中类里,分了4个小类36个细类。 有的用人单位招聘登记的职业(工种)是一些习惯性的口头俗称,如勤杂工、做饭的、搞绿化的、吧员、瓦匠、门卫、油漆工、钟点工、搬运工、送货员等等,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在职业分类大典中找不到。其实,并不是找不到,现行的职业分类大典是非常细致和全面的,找不到的原因是这些名称不规范。作为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应当了解平时所说的这些职业(工种)的俗称、规范的职业名称各是什么,这是起码的要求。比如说,勤杂工,根据其工作的具体内容,可归入3-01-02-03收发员或4-07-13-02保洁员;做饭的,应为4-03-01-01中式烹调师;搞绿化的,规范名称为5-01-03-02花卉园艺工;吧员,可归入4-03-03-01调酒师;瓦匠,规范名称为6-23-02-01砌筑工;油漆工,大典中原无,在《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增添有6-23-07-03建筑油漆工;门卫,可并入3-02-02-01保安员;钟点工,是一种就业形式,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可归入4-07-12-01保育员或4-07-12-02家庭服务员;搬运工、送货员,可归入6-27-03力工。 以上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角度列举了一些典型例子,虽不全面,但至少可以说明,职业分类是劳动力市场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推广应用职业分类,不只是把它印发或公示出去就了事,其具体运用首先应当从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职业介绍机构开始。作为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职业分类的标准和基本框架,对一些常用职业的名称、定义,要心知熟记,在接待用人单位招聘登记和采集岗位空缺信息时,要熟练运用职业分类,将正确、规范的职业名称与分类介绍给用人单位,并且要注意积累,将平时一些不规范的职业俗称予以规范化。 招聘登记和空岗采集只是发掘、启动市场需求的第一步,此后职业介绍机构还要对一段时期以来市场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最常见的是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职业排行榜。一份详细的市场需求职业排行榜,是职业介绍机构独家拥有的基础性统计资料,是广大求职者最为关注的求职信息,是职业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办学单位制定办学计划的主要指南,是各类新闻媒体争相索取的时尚热点,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调整促进就业政策的一项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做好一份详细的市场需求职业排行榜,必须采用规范的职业名称和分类。目前已经公布的排行榜多是取前10名。笔者观点,职业分类成百上千,仅取前10名难以全面反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如果职业介绍机构前期的招聘登记和空缺岗位信息采集工作做细,登记的职业需求名称准确、分类规范,那么,一段时期内的职业需求统计应当是较为分散的,面广类多是很自然的结果。所以,做这样的一份排行榜统计,大可不必只取前10名,完全可以统计到前20名、前30名,甚至更多;在职业分类层次上,应当精确到细类。有一点可以肯定:职业介绍机构公布的市场需求排行榜越是面广量大,这家机构的人气就会越来越旺,声誉也将越来越好。 人力资源市场三化建设,科学化是方向,规范化是基础,现代化是手段。综上所述,规范化建设必须以职业分类的规范化及其推广应用为前提,这是三化建设基础之基础。职业分类的规范化及其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变动趋势,而且也将为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和工资指导价位等一系列制度奠定工作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中心) 人力资源类论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方法的分类与完全成本法的运用 【摘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着眼于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资本化,按照成本的习性可分为人力资源成本的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由于现有的计量方法存在着问题,所以本文认为应采取一种新的计量方法,即完全成本法,既可以与现行会计方法融合,又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全面价值,从而解决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难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会计计量方法 完全成本法 一、 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是将招聘、挑选、雇用、培训、安置与发展等与一个雇员有关的全部成本资本化,然后将这些成本在这一资产的期望有效期内摊销,该资产消除时确认为损失。较普遍的人力资源成本方法是将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分为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取得成本是为取得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招聘、选拔、录用和安置的成本;开发成本是为使员工达到某个职位的预期素质或提高其技能而对其进行培训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定向培养成本、脱产培训成本和在职培训成本等。 历史成本法得出的数据比较客观、实用,具有可验证性,能使人力资源会计与非人力资源会计在计价原则上保持一致,使两种信息具有可比性,而且遵循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王欢,2007)。但人力资源招募过程中的支出列为人力资源的成本则只相当于将“附加费用”进行了资本化,未能揭示人力资源的真正成本。而且企业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背离程度无疑将急剧拉大。换言之,人力资源不恰当地计量,将导致大量的企业价值信息被隐匿。同时,人力资源的增值和摊销与人力资源的实际能力增减不一致,会致使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上的数据分析人力资源成本时,与实际产生偏差。 二、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指估计重置一个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成本。包括与招聘、挑选、雇用、培训、安置与发展新雇员直至他们达到现有雇员的能力所发生的有关全部成本,既包括人力资源历史成本的全部项目,同时还考虑了发展人力资源的支出。人力资源重置成本包括职务重置成本和个人重置成本:职务重置成本是从职位角度计量企业在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特定职位要求的人力资源所付出的支出;个人重置成本是从个人角度计量企业在现时条件下取得和培训具有同等服务能力的人力资源所必须付出的支出。重置成本法与实物资产按现时成本计价类似,反映了当前的物价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有助于管理决策,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价值保全。但重置成本法也有明显的缺陷,因为要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进行具体估算,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而且管理型人力资源由于稀缺性和非同质性,所以并不存在等同替代者。另外,企业所认可的特定的雇员的价值,可能比相关的重置成本要高很多。因此,该法主要适用于企业的职员调整、更换、补充等情况下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 三、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是以职工离职、消极怠工等情况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为依据进行计量的方法。企业所蒙受的损失包括企业在该人力资源方面的直接投资支出没得到补偿的部分,又包括该人力资源所可能创造的价值增值(或贬值)。这种方法接近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有别于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在加强人力资源流失管理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也由于这种方法离传统会计核算方法较远,不可靠,较难为人们接受。而且人力资源的机会成本既不代表企业的投入成本,也不代表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并无相关性。因此该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员工。 四、完全成本法的运用 (一)完全成本法所计量的人力资产的内容。 完全成本法人力资源会计所确认和计量的人力资产,包括两部分:一是劳动者自身投资形成并投入企业的部分,可以称为初始人力资产;二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的部分,称为后续人力资产。初始人力资产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人力资源)加入企业时向企业投入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一部分人力资产是由劳动者在加入企业之前通过个人的投资形成的,其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企业使用,离开企业时可以带走。后续人力资产是企业取得、开发或使用人力资源时投入的成本资本化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一部分人力资产是企业自行“购建”的,是企业自行投资形成的,其所有权应归企业,职工在经过培训后离开企业时,应向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赎回(李秀枝,2006)”。 (二)完全成本法下人力资产的具体计量。 1.企业初始人力资产的计量 企业初始人力资产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 (劳动者)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而形成的人力资产,其价值即为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即劳动者为形成某种程度的劳动能力所发生的投资成本。这一投资成本可通过建立如下的模型来计量。 其中:C表示n年全部投资成本贴现值;Cet表示第t年的投资直接成本;Cit表示第t年的投资机会成本;Ct表示第t年的全部投资成本;r表示利率。 在人力资本投资的几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投资,而卫生保健等投资相对于教育投资来说数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上面模型中的投资成本可以用教育成本来代替,而n可以根据不同劳动者的教育年限来确定。在实践当中,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均有据可查,故而这一模型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2.企业后续人力资产的计量 企业后续人力资产,即是指将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等环节所发生的投资成本资本化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部分人力资产应该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投资成本予以计量。其中,投资成本的受益期在当期的,应予费用化,从当期收入中补偿;受益期在一年以上的,应予资本化,增加企业的人力资产,并根据受益期限合理摊销。这部分人力资产是企业投资的结果,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其所有权应归企业。员工在离开企业时,尚未摊销完的这部分人力资产应由员工购回,所有权归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职工在企业对其进行长时期培训后离开企业,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初中班主任论文:农村初中班主任的自我培养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从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这种国情就给教育增加了难度。到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化,跟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农村寄宿制的学校,把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及生活管理也揽于自身,班主任是实行这一教育任务的最基层的领导。要完成这一任务,努力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事。 一、农村初中班主任自我培养设计的背景 首先要了解农村学生家庭特点。农村寄宿制的初中学生一般来自四种类型的家庭:A.父母都外出打工或经商,由爷爷奶奶负责监管的;B.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的;C.父母在家忙碌却无暇顾及孩子的;D.婚变家庭。主要是前三类家庭,这些家庭的共性为多数学生在家过着无人监管的生活,但由于父母工作忙事务多,对子女的教育多少有点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周末电话联系,因此一旦把子女放到学校,他们对子女的主动关心和教育就显得相对偏少。 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特点。这阶段学生的总体特点是生理的发育比心理的发育早,具体来说有以下主要特点。 1.生活要求较高,学习兴趣很少。这些学生从小开始就接触了电视机,在电视里播放的节目其情趣是与学习知识为主的课堂无法比拟的。稍长大,这些孩子成了学生,又开始接触电脑,电脑的用处对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是被种类繁多的游戏所吸引。而作为基础教学的课本知识,大多是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混淆不能颠倒的,虽然玩游戏并不比学文化知识轻松,但游戏有强烈的刺激性与吸引力,其诱惑力要比课本知识大得多。因此现在学生学文化被动的较多,自觉主动的偏少。 2.叛逆个性很强,遇事冷静较少。这些学生在家大都过着放任自流的生活,好多家长虽然把自己孩子的学业看得很重,但往往心有余力不足。这样松松垮垮,加上生活的迁就使得学生养成使性子的个性。一个不顺心轻则又哭又闹,不吃不喝,重则弃学出逃以死威胁。 3.很少懂得感恩,对学习的抱怨较多。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现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学习难度大、升学竞争激烈。于是这些家长充当了一个矛盾的角色。生活上对子女宽容大度,学习上对子女苦苦相逼,小孩不懂父母苦心,于是多多少少对家庭抱怨。 4.胸无大志的偏多。生活条件那么的好,学习考试又是那么的难,知难而退也有生路,学习的韧劲自然就差了,敢于跟人家在学习上比拼的劲就不足了。 对于这样的家庭特点以及个性特点的学生,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其形象特征必须是教师、心理导师、高素质的家长三者集一身。实际上比韩愈在《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定义更高一筹。班主任素质的自我培养也当从这三者兼而有之开始自觉要求。农村寄宿制初中班主任的自我培养设计只能既是一名教学上的良师,又是一名生活上的导师。 二、农村初中班主任自我培养设计的价值取向 班主任群体,是学校中最辛苦的一群人,付出最多的人,却也是幸福指数很低的人。这的确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悲哀! 那么我们反思自己,为什么工作的幸福指数那么低,为什么总觉得累,总觉得不快乐?因为,自己总在低着头走路,走到哪里算哪里,领到哪里是哪里,没有抬起头来看路,没有一个方向引路,像是一个苦行僧,一点点在迷失中耗费掉自己的体力,而没有留心欣赏一路上的风景,体会过程的快乐,这样怎么能体会到距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成就感和方向感呢?这条路,就是自我培养设计的路,路最终通向何方? 我们经常听到看到要做“智慧型““专业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幸福型”班主任,但这些都还不是人心灵最根本的追求,只是追求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途径。做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应当作启迪学生人生的人,一个在学生离开了你之后仍能带着你给他的精神力量走好今后人生道路的人。一个教学生一时,却对学生一生负责任的人。 获美国年度教师奖和布列颠帝国勋章的的莱福.艾斯奎斯的话:我时常在想,我给了他们什么,能让他们受用一生?“作为教师,我们取得的最伟大教育成就,不是勋章和荣誉,而是孩子们的微笑、拥抱和美好回忆”。 只有这样的定位和落脚点,我们就不会像一段生产线一样仅仅追求生产出符合规格的产品,而忽略孩子的个性和灵性,就不会一切从名利从面子出发,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就自然多了很多把打开心灵的钥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离智慧就越来越近了。 三、农村初中班主任自我培养设计的策略 带着这份自我培养设计的理想,我们来看看在平凡工作的每一天,怎么能让我们的内心始终保持丰盈,怎么能让我们迸发出不竭的工作动力和热情,娴熟地运用教育的各种技巧,让我们在设计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1、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追求。 刚刚走上班主任岗位时,几乎每个人都充满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困惑,这时我们往往先把目光投向了周围的人,去模仿,去复制。记得刚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缺少思想,心中没有要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的整体规划,就是觉得要把他们培养成材,所谓的成材就是要把他们送到理想的高中,在工作方法上,盯着周围那些成绩好的班级,看人家是怎么管教学生的。(班主任 )于是,简单机械地模仿。不到一年里,平日里柔声细语,温文尔雅的风度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板着脸孔,动辄就一通咆哮,总觉得学生辜负了自己的希望。 现在看来,这种教育的目标是不正确的,这是把学生当成了实现自己价值的工具,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指导他们走好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我们现在看那些教育大家们无疑不是有着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理想并在实现的过程中有着独到之处的人。这,就是教育的大智慧,我们都应当追求! 2、要善于学习和反思 班主任工作需要很多技能技巧,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蕴涵着无穷的智慧。这个能力、智慧那来的?从学习中来,从不断的经验积累中来。聪明可以说是天生的,但智慧绝不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可以说智慧是后天的。 每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学习和反思。全国模范教师任小艾在做报告时就明确地指出:她所有的教育智慧都来源于自己如饥似渴的学习和不断的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智慧积累总结成四个步骤: 调查研究是第一步。她说,要想当个好老师必须要调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调查之后的第二步是反思!当你看到一张张的问卷:不喜欢老师这样的做法,不喜欢老师那样的做法,我们希望老师这样,希望老师那样的时候,你要反思。你要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的是对的,哪些方面做的是不对的。在反思中肯定自我,批判自我。 第三步就是总结。反思之后要认真的总结一下自己前段时间的工作,做的怎么样,哪些工作值得肯定,哪些工作是需要认真的思考和改进的。 总结之后的第四步是什么?就是要学习。在总结中才发现,呀,我很多东西违背了教育规律,我应该不断地去学习。 四、农村初中班主任自我培养设计的途径 农村初中班主任要自我培养就要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条件让自己通过以下途径使自己走向成功。 1、读书 古人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读书的后果,就远不止“面目可憎”了。教育界人士表示:教育对象——学生的素质问题的背后,往往折射出教育者自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与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否相适应,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是把你的生命、你的智慧同青少年的成长捆绑在了一起。人是要有脊梁骨的,教师是要有师魂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奋斗不息。奋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育人先育己,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提升自己要有养料,要读书!” 2、走进网络 虽然我们平日里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真正让我们没有行动的其实是没有写的习惯。教师要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参与论坛、开博客记录自己的工作心得体会、实践反思、写案例、写心得体会。它会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网络是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开博客,抒写自己的点滴感悟,更可以去一些教育大家那里看看,读读,让我们更跟教育界最前沿的智者进行对话,他们深邃的思想让终日埋在琐碎工作中的我们大开眼界,思想也不断地被激荡,抛弃点什么,建立点什么,思想的火花也会被一点点点燃。 3、要向优秀的人学习 在今天这个社会和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那就是,有着快乐心态的老师,引领着学生奔向快乐幸福的终点。但愿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够在班主任工作中,创造出快乐和谐的教育来,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在他的学生时代,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 作为教师个体,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而重要的是你要做你自己。要不断激励自己,坚持理想,坚定地走下去。 4、不要忘记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我们的确从事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但是我们不应当是只会落泪的红烛,我们应当是插在电源上的蓄电池。在输出知识和心血的同时,我们也要体会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要寻找生活中快乐的源泉,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想:备课写笔记,这是在练字啊;跟学生上操场,这是在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身体;跟学生谈心,这是在锻炼我的表达能力……。 另外,我们也应当有工作以外的生活和乐趣,我们可以建一个博客,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去摄影、去旅游、去唱歌、去读书,管了别人的孩子一天了,也去关心一下自己的家人,全方位,立体地真实感受生活的本来面目。 作为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加强自我培养设计,使自己既是一名教学上的良师,又是一名生活上的导师。让我们的教育之路走得更有方向感,更有成就感,更快乐,更坚定! 初中班主任论文:农村初中班级“三步三环”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1.班级管理的现状 周一回到教室,班长马上向我汇报上周四,五班级里出现的违反校纪的情况:周四值日生没有打扫教室,都逃回家了,班级里的卫生是她和卫生委员搞的;周五的体育课有同学乘老师不注意溜到校园外面买零食。她在向我反映情况的同时给了我一长串名字,除了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以外,几个我以为很守“本分”的学生也在其中。 我当时就火冒三丈,把学生全部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还打电话通知了几个学生家长,好好地告了他们的状。冷静下来后,仔细想想,也不能全怪学生,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确有漏洞,让学生有机可趁。 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我像保姆似的每天早来晚走、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结果却不如人意。学生在老师面前一个样,老师不在时又是另一个样子。我付出很多,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学生没管理好,自己却身心疲惫。多数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常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缺乏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2.班级管理要实现两个转变 (1)学生管理不到位,要培养班干部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 在班级中虽然设立了班委,有班长,纪律委员等,但是每个同学的职位形同虚设。在平时一旦有事情发生,总是班主任出面解决问题,这些同学没有机会去自己处理事情,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他们缺乏锻炼。一旦没有了班主任的支持,这些同学就束手无策,如果碰到不服管的同学他们更是六神无主,没了底气。 (2)班主任管理策略不健全,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为了便于管理,我也设立了许多的管理制度,如《班级管理日志》、《班级负责人工作责任制》、《班级卫生承包责任制》、《班级一周情况反馈细则》等等。但是平时班主任虽然挂在嘴边,但是都没有真正的落实,学生不知道具体怎样去做,一旦违反了,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二、构建班级“三步三环”管理模式的思考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以知识、计划、策略为核心,以班主任为权力中心,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大小指定班团干部。这种传统模式虽能稳定班级,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部分班主任为了班级任劳任怨,事事亲历亲为,但是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民主意识受到压抑,班级管理长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收效甚微。因此,学生日益多元而富有个性的教育需求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班级管理模式。 “三步三环”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一种革新。它主要基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下管理的“一手抓→扶着做→大胆放”三步(但对这三个步骤有一定的革新),以及班级管理“核心环”、“制度环”、“队伍环”,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和谐班级管理的一种模式。 具体如右图: 笔者认为“三步三环”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 三、构建班级“三步三环”理模式的探索 (一)理论依据叶圣陶老先生就语文教学说过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同理,对班级管理而言——“管”是为了“不管”。作为班主任,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班集体,使每个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因此,如何根据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创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们认为,借鉴主体教育论、集体教育论等现代教育理论的理念与成果,建构以“三步(一手抓,扶着做,大胆放),三环”(班级管理核心环,班级管理制度环,班级管理队伍环”)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学习和生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二)“三步三环”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 1.“三步模式”的运用于实践 一般来说,在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班主任主导管理班级——一手抓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才会有头有绪,集体才会像一架健康的机器有序地运转。而班级的管理主要靠的是班主任,一开始班主任的管理尤其重要。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升到了初中,无论是学习环境和学习进程都发生了改变,到了初中,班主任想要一个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班级集体,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班主任虽然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班主任 )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事事要亲历亲为。班主任在为班级奔波的同时,也可以慢慢的务实好班干部的人选,然后通过自荐和选举,选拔出一批得力的班干部人员,慢慢培养。 (2)师生共同管理班级——扶着做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与班级管理有关。若单纯依靠班主任一个人管理、跟踪,即使一天24小时工作,效果也不好,班主任也没有这样的体力和精力。要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来,七年级开始培养的班干部在此时可以发挥作用了,一方面可以减轻班主任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看班干部们管理班级的能力。比如可以让宣传委员负责策划某期黑板报,卫生委员负责一次大扫除人员的安排等等,但是班主任不能完全放手,还需要在幕后做一些收尾工作。记得七年级下学期的一次大扫除,卫生委员把人员安排好后,两个负责到垃圾的同学有意见,他们嫌脏,死活不肯去倒,卫生委员在一旁傻站着。我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马上把垃圾去倒了。这时学生傻眼了,纷纷到办公室向我道歉,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3)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大胆放 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出谋划策,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光靠班主任和几个班干部还是不行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外出时,几个调皮学生总是要冒出来,做一些离谱的事情。早在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就说过:“记住,你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会自我管理的人,而不是一个靠别人来管理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除了团结互助,更重要的是人人是班级的主人,个个是班级的管理者,变外在的约束为内在的自律,自主管理班级。 2.“三环模式”的运用于实践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除了要处理好三个步骤,还要处理好三个环节: (1)班级管理核心环,班主任要认清什么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对每个班主任来说,一个严肃活泼、积极上进的班集体,是梦寐以求的。尽管班级管理有着不同的方法和途径。但是有一点至少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个学生对班级要有责任感。我认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班级管理成功的核心。一个学生只有对班级有一种责任,他才会真正为班级着想。所以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也是班主任的必修课之一,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总是斜着眼睛看人。 有一段时间,我班学生总是喜欢埋怨别人:上课有人说话,同学自修课讲话影响了我的学习,同学喜欢拿我的学习用品等等。其实这些学生都犯了同一个毛病:只说别人,不看自己。为了引导学生自省,我设计了一堂班队课《个人和集体》,要同学谈谈个人对集体的重要性。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说:“我考试不及格,就影响全班的平均分”。体育委员说:“我们在队形队列比赛时,一个同学走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形象”。同学们都发言了,很踊跃。这次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心灵的盘点,课后大家在思考自己的责任心,自己该为班里做点什么? (2)班级管理制度环,班主任要有一套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学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师生就没有是非观念,没有行为规范,或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因此,班主任必须从班级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充分发挥班级制度的积极作用。以前我也有一大套制度,制定的初衷想要好好管理班级,但是时间一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麻痹了。《班级管理日志》、《班级负责人工作责任制》、《班级卫生承包责任制》、《班级一周情况反馈细则》等形同虚设。这学期我做了一下改变,利用两节班队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制定各项制度,等到全部出炉后,学生对各项制度也了解地差不多了,因为亲口说的比别人给的容易记住。接下来我就负责把它整理出来,作为班级公约张贴到教室前面的墙上。接下来我的管理工作就比较主动了,一旦谁违反了上面的哪一条,就要受到全班同学的谴责,集体舆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况且有些还是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的。 (3)班级管理队伍环,班主任要培养好几支队伍来共同管理班级。 一名班主任想要管好一个班级,必须要抓好几支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锻造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带好班集体非常重要的条件。同时各科的科代表队伍,小组长队伍,每天值日生的组长队伍,这些都是班主任要关注的对象。科代表有没有责任,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成绩。小组长有没有责任,关系到整个小组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上交情况。大部分学生放学以后学生都急着回家,值日生工作敷衍了事,班主任安排一个有责任心的组长,她能做好一切后续工作,把教室搞得井井有条,省了班主任不少的心。七年级时,我根据学生名单简单地安排了值日生和组长,没有去考虑谁负责谁不负责。但是到了第二天就有值周老师来汇报,要么卫生打扫不彻底,要么包干区没有打扫,要么饮水机没有关等等,这种丢三落四的现象经常发生。我慢慢改变了安排值日生的方法,现在我每周安排一位工作负责的女同学来做值日生组长,由她全权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这样一来,上述问题就没有了。 四、有效的农村初中班级管理模式实践的思考 作为和谐教育、和谐班级建设的追求者,我觉得在这里,还许多值得深入考虑的内容。 1、注意班主任的言传身教。 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学生的严格监督,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方方面面做好学生的表率。假如一个班主任天天在教室里强调,要求不要乱扔垃圾,我觉得还不如亲自去体验一次,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垃圾筒外的垃圾捡进筒内,这样效果比较好。 2、注意处理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 班主任与科任老师是班级教学的主要力量。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谐,直接影响到各方在教学中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协调,建立朋友关系,才能相互鼓励,充分发挥大家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果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不和谐,心生隔阂,就会在学生间造成不良的影响。 3、注意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家庭与学校是学生的两个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和成长摇篮。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是不可少的。家庭应密切配合学校开展的工作,学校也应该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配合。作为家长要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因为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老师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尤其与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家长要取得联系,只有了解情况,才能做好工作。 初中班主任论文:农村初中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农村子弟成才的首要因素。本课题组成员在农村初中经过近一年的搜集调查访问观察实践,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家庭、教师、学生四方面的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四管齐下,多法并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育,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目前,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已广惠农村学子,经济问题(上不起学)已不是制约农村子弟上学成才的关键。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农村子弟成才的首要因素。现时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自私、任性孤僻、自制力差、焦虑暴躁、逆反厌学、冷漠麻木、贪图享受、拉帮结派、口是心非、早恋成风等心理问题。加强农村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本课题组成员在农村初中经过近一年的搜集调查访问观察实践,特作本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一.社会途径 在社会这一大环境中,教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班主任是个级别最低的主任。但他们承载的期望和责任绝对超值。他们承载的是社会的明天。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灵的问题。怎么解决?靠法律吗?笔者认为法律解决不了,军队也解决不了,还是要靠教育,靠千百万教师,靠成千上万个班主任。 班主任,尤其是农村初中班主任,责无旁贷。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成长最急剧、最不稳定、最叛逆时期。农村初中班主任一定要依托学校,竭力通过社会途径对正处于生理心理骤变期的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健康成长。 1.警示法:班主任通过学校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人员到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有条件时也可到“少管所”去听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受到震撼,起到警示作用,从而明辨是非,驱除金钱至上、好逸恶劳的不良心理。 2.熏染法:班主任通过学校邀请退伍老军人、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忆苦思甜,说成功路,行报国志,让学生受到熏染,懂得守纪明责,感恩回报,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3.监察法:班主任通过学校聘请各村热心教育的开明人士作学校“监察员”,对遍布在各村角落里的游戏厅、黑网吧进出学生严密监管,一经发现批评教育或通知家长、学校,齐抓共管。这样形成合力才不至于让学校的正面教育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4.实践法: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虽身在农村却未下过地,更未体验过劳动的苦乐。班主任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实际,观察访问工厂村企,让学生亲身参与家务农活,体会劳动的甘苦,认识到劳才有获,劳者才能生存,劳动是人的本分。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本领和生存能力。 以上是班主任通过社会途径上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的做法。 二.家庭途径 农村初中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家庭,家校同心,共同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先成人,后成才”,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成人”,这一环节可以说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和谐、美满的家庭能造就学生健康的心理。而生活的实际远非如此,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不要说小小少年,成年的大人又有几多能禁得住诱惑,抗得住打击?尤其对于相对贫困的农村人而言,人们更是把发家致富当作第一要务,再冠以“一切为了孩子”的高调,于是乎,“留守儿童”日趋普遍,父母离异司空见惯,问题少年越来越多……家长们还坚信:只要我挣钱供你,你一门心思给“我”搞好学习就行!所以,只要学生成绩搞不好,轻则厉声呵斥,重者拳脚相加,动辄就以“别给我上了”威胁。再加上有的家长吃喝吸赌、出尔反尔、谩骂成性,学生简直就是在炼狱中煎熬!不要说心理了,身体能健康成长就不错了。 当前,国家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三农”兴才能国昌盛。我们农村初中班主任更要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一使命。每位学生都有个性的差异、心理的差异,这源于每个家庭的差异。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学生家庭,详加考察,多做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以达到如下目标: 1.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点:品德教育,习惯培养,成人为本。 2.家庭教育的三大任务: (1)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事学习习惯,保障孩子成才。牺牲高分,也要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孩子成才的有力保障。 (2)营造和谐理想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成才。宽容孩子成长中的失败,允许孩子犯错误,把孩子当作孩子;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智囊、助推器,而不是孩子的主宰、主人、代行器。 (3)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成才。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都可以优秀。方法不当,再多再浓的爱也无济于事,甚至成为孩子成长的毒药。 家长是孩子最可依靠、依赖的人,通过家长参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是最朴实、最有效的途径。在实践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家校互访法:老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电话通讯宜常联系,家长也要趁适当时机或定期到学校询问,与老师交流。此法意在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老师适时解决。 2.交朋友法:班主任要主动和家长交朋友,家长要积极和学生交朋友,彼此都成了朋友,学生不会再怕老师告状,回家挨整,家长不会再忌讳老师居高临下,横加指责。这样一来,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益。 3.倾心倾听法:面对子女(学生)时,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对待子女(学生);要侧耳倾听,倾心相听,多包容。尤其是无关原则的问题,要随声附和。倾心倾听是与学生交朋友的第一步。 三.教师途径 (一)班主任牵头 班主任在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是因为; 1.一个初中生三年学习中最直接的管理者、责任者是他的班主任。 2.一个班的班风、学风的形成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 3.在目前条件下,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最多的教师是班主任。 说一句毫不夸张的话,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农村教育的成败,“三农”未来发展的兴衰。这不是笔者的发明,世人皆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据笔者和课题组成员经验,认为农村初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采取以下方法: 1.心理诊断法: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学生,仅凭经验和表面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诊断,是了解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心理诊断是对学生的需要状况、学习条件或缺陷的科学描述或分类,从而搞清楚他们所出现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确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心理辅导法: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与班会或其他班级集体活动或团体活动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更应该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 3.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教育。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多从政治理论、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角度,在他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班主任 )一般采用宣传、说教、批评、表扬、提供榜样、纪律约束等方式。心理辅导咨询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医学的角度,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内心世界。通常采用交友、亲情、倾听、接纳、参与、鼓励、辅导、训练等方式,注重在自律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完美,助人自助自强。 4.阅读沐浴法:阅读名人传记、名著佳作,让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感知更广阔崇高的人生,让心灵得到沐浴,使心灵更强健。班主任培养起学生读书的习惯,相当于在每个学生心中安下了成长的助推器 5.悄悄话信箱:有些学生内向,不敢咨询或主动找老师帮助,班主任就以这种暗中往来的方式去打开帮助他们打开封闭的心房。班主任可以接受学生的悄悄话、便条、信笺,班主任更宜主动给学生写便条、便笺,嘘寒问暖。大爱可无疆,能融化心灵的冰墙;大爱无痕,可润物细无声。 (二)科任教师协同 常言说:“人心齐,泰山移”、“丑不丑,一合手”,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班主任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每一位任课教师,学校的每一位领导、职工都是同盟军,班主任一定要凝聚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 1.协调法:班主任不可能每一堂课都与学生打交道,更不能时时处处与学生在一起。要经常与各位老师联络,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出发,齐抓共管,发现问题,及早预防、解决。 2.攻心法: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每一位老师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生,针对科任教师优势,利用这一优势资源,通过科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一定会有良好的效果。 3.激趣法:兴趣是人健康成长的永久动力。科任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人格魅力,八仙过海,各尽其能(显神通),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对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4.导师制:根据学生的情况,为每个人建立一份档案,分门别类地承包给每一位科任教师,由他们负责所承包学生的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工作。承包的责任人实质上就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师。形成制度,学生定将受益终生。 四.学生途径 陶行知老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的能力,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学生有其局限性,不过当今时代的学生毕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独立性强。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善和调整心态,让大家教育大家,让学生帮助学生,这样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效果。常见的方法有: 1.自助法:班主任、语文教师可以日记、周记、月记形式定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写信。既可以完成自我反省,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当然也方便老师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着自己长大。 2.表演法: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某种不良的倾向时,因势取材,编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完成角色互换,明辨是非,心理成长。这种方法为学生喜闻乐见。 3.互助法: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学生叛逆家长,叛逆老师,但他们不叛逆同龄人(朋友),他们之间往往心贴心,无话不谈。班主任要做好媒介,指导、组织学生互助,这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效的。 4.泻压法:实践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烦恼、压力。当我们现时现地运用的一切干预措施一时不能凑效,班主任还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排泄方法。 (1)吼叫法:找一无人处,让自己放肆的吼、叫、骂、哭一场。 (2)野蛮体魄法:狂跑、狂跳、狂踢(球)。(注意安全第一) (3)暂时放下法:蒙头大睡,痛饮美食,看惊悚小说,武侠小说等。 (4)长友倾诉法:找你亲近的信任的家长、老师、朋友倾诉。 (5)自我倾诉法:写日记或对着某种自己喜爱的物品(狗、猪、花、树等)倾诉。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幸福,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这是二十一世教育的追求,也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探索的追求。这一追求实现的那一天,必定是农村孩子的大幸,“三农”之大幸,国家之大幸。 初中班主任论文:浅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近年来,伴随着道德教育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探讨如何做好德育工作上来,并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理念。的确,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为此,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有责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们知道《中学生守则》是对学生日常言行最基本的规范,但它毕竟是书面规则,班主任应在此基础上把道德精神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这是一项协同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参与。 一、班主任应做好道德榜样,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由于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和管理者,是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人。因此,班主任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年龄,价值评价体系并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评判能力,常常“有样学样”。基于此因,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影响源”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即所谓“言传终于身教”。(班主任工作 )另外,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指出:“德育素质的内涵是随着德育观念和德育实体的不断完善、德育经验的不断丰富、德育理论成果的科学化,不断呈现扩展和严谨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应随时展加强德育理念的学习,及时巩固既有的经验成果,并能科学的运用于实际德育工作中。初中德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研讨、培训更新教育理念及巩固教学方法,真正发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与心理学的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同样是迈向人生的转折期。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因此,单纯的道德说教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型的基础教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心理多变,情绪不稳,思想活跃,既容易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丑恶现象的侵蚀和危害。因此,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针对青少年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易于为青少年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历史教育和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教育环境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这时候的德育工作要灵活,掌握好“无声”与“有声”方法的运用。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班主任并不必须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情。此外,由于初中生身体急剧变化,第二性征凸显出来,会让不少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已长为成人,并开始用评判的视角审视周遭,一部分学生还会对教师和家长产生抵制情绪,即所谓的“叛逆期”。由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主力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与耐心。班主任实则也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有心理遇挫的学生班主任应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及早发现,并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机与学生诚恳的谈心。用教师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年龄的优势,展现友情、亲情的关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及体验到情感的归属。总之,教师德化教育要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尽管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并不成熟但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教师应秉持一份耐心与智慧,灵活应变学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家访或与学生家庭保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家长共同的参与。但很大一部分学生极其厌烦班主任家访的,怕班主任“打小报告”,也有的怕班主任看到自己是单亲家庭或贫困家庭。因在上文中已提到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由此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变换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逐渐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感染,树立起学生的信心,敢于坦然面对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必要的社会生活的参与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作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走进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祭扫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德育教育空间,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紧密地系起来,充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能“单打独斗”;重在坚持、重在落实,不能搞形式主义;要从小抓起,从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才能达到应有教育效果。 作为学校及家长的委托,班主任与其说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不如说是起着引导者的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其首要工作就是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善学生的道德教育,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初中班主任论文:素质教育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摘要: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整体国民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基础,若想让民族的发展充满活力,教育是其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分为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德行更加重要,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德育教育一直都居于首位。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在这时为其塑造出良好的品格是非常关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主任;班级德育;教育工作 引言 初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很重要的阶段,可以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成,而德育教育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德育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校,可以在多个活动范围内构建关于德育教育的平台,引导学生认识德育,继而形成良好的德育,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在教育思维理念的同时,也应该在学生的行为上进行教育,德育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环节。 1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现状 1.1班主任未正确地认识德育工作:在长期的传统教育影响下,大多数人们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初中学生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长期的不重视也使得我们国家的教师没有形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习惯,对于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了解甚少,导致我们国家的德育教育一直处于滞留阶段,对于上级布置的德育教学任务也是简单的了解,最终让德育教育形式化。1.2无法满足初中生德育方面的需求:初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采取的方法显然与这个时代的特点脱节了,教师很难满足初中生在德育问题上的需求。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方案,没有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某些班主任的德育理论上水平本身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只是用教师自己的想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导,这就导致教师没有真正的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 2德育工作展开的基础与意义 2.1确定相关理念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要选择科学合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思想作为指导依据,开设相关的政治思想教育课堂,并定期举办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的座谈会,或者与其他学校和其他先进组织进行交流沟通,取长补短,学习其他政治思想先进者的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想,促进同学之间积极的交流沟通,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行发展。2.2德育工作进行的意义: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冲突的地区,一些教师对学生有着正能量的影响,但也有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工作时对学生就造成负面影响,这就是不同的观念和想法造成的。虽然大多数中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分析能力不完全具备,但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对学生的关注让学生记在心里看在眼里。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必须以身作则,注重日常生活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利用创新的德育手段进行教育,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人格。 3素质教育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 3.1强化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作为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特点,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无可替代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初中老师想进入学生的心灵与学生亲密交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首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的身上。班主任平时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能用成绩优秀或不优秀来衡量学生的对与错,不能忽视学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例如,班主任要想得到初中生的好感,成为学生心灵的好朋友,就不能只站位班主任的身份,这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和反感。班主任要学会站在每个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发生,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实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讲出真实的想法,这样学生就会更容易敞开心灵与班主任交流,帮助学生发展身心健康。班主任不要急于求成、认为学习成绩是学生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心里方面的因素,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能只关注成绩,而言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与学生及时沟通。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学生才能新人教师,教师也才能够真正理解学生,这样在学生出现问题特时学生也愿意和教师讲,教师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教师也能够做好教育工作。3.2加强务实教育的教育实施:关于初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务实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分别为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教师也是一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应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创新,当前环境下,教师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注重组织教师定时进行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鼓励教师自我发展,积极参加进修,同事之间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对于学生来说,学校要尽可能地以实际的操作教育代替课堂理论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理,进行自我感悟,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大赛,鼓励和支持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对先进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3.3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发展,主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自从国家素质教育要求提出这一观点之后,各行各业都将这一观点作为本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对于专业的初中学校来说,创新精神更要提高一个新的高度,中学教育办学的目的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专业的人才,本身就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坚持素质教育这一观点也有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思想层次。3.4德育课程、惩罚与奖励并重:教师要对班会的内容与形式加以创新,使其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避免“形式主义”活动的出现,使德育工作可以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其开展的价值。例如班主任可以拟定主题然后由学生主导进行组织,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来进行展开,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尽力做到让每个同学上讲台对道德方面的经典故事和自己日常生活中应做到的或已经做到的进行分享,进而加深其对道德教育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于积极向上的同学要予以表扬,发挥其榜样作用,进而激励其他同学,对于消极抵抗的同学要做出相应的批评,并对其进行相关的鼓励。在实践中不断的开拓创新,结合实际进行灵活的变动,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其道德素养。班主任在其中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受客观条件限制仍有不足之处,敬请教学领域的同仁斧正。 4结束语 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做到了很大程度的飞跃,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国际挑战和竞争压力,教师更要履行素质教育下的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领域建设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陈新苑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梁开初级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微信平台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初中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新时期下,微信作为一款深受欢迎的社交软件,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微信不仅用于人们的日常社交,也能在学生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微信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对学生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巧妙运用微信平台,有效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本文将分析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微信平台的运用。 一、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现状 当下,各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采取的方式较为单一,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情况下,对学生教育采用强制手段,德育教育采取灌输式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接受德育教育知识。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强调素质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制度影响严重,没有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现阶段,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影响严重,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甚至会使学生价值观产生扭曲。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微信平台的巧妙运用 1.加强师生交流 以往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通常以自己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在这一模式下,师生地位是不平等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中,会感到枯燥无聊,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德育教育感到厌烦。因此,班主任要积极运用微信平台,将微信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样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通过微信平台,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两者地位平等。并且,教师要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首先,班主任可以建立微信群,然后将学生加入到群里,并且班主任与每个学生在微信上加为好友,使其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的朋友圈,掌握学生的动态、心情等,并且班主任要在朋友圈发表正能量话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在查看班主任朋友圈时,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一定引导。另外,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朋友圈功能,学生朋友圈后,利用点赞、评论功能,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到班主任的关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更加信任教师,会将自己的心情、遇到的问题向班主任倾诉。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群,转发关于德育的视频、文章等,然后与学生在群里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针对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及时纠正,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学生无法对德育教育内容产生兴趣,因此,班主任开展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没有发挥实际价值。运用微信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实时热点新闻推送是微信其中一个功能,班主任可以注重关注推送内容,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在对学生德育教育中,将热点话题引入,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如,广场舞大妈与小伙争抢篮球场地,班主任可以针对这一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相比较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学生乐于接受讨论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上传照片、视频等功能,分享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3.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利用微信中的分享功能,分享有关的德育教育信息,班主任在群里积极宣传具有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信息,从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另外,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微演讲活动,在微信群中,组织学生就某一德育教育主题开展讨论,可以将其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学生通过语音功能或是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中,班主任可以作为评委,向学生提出意见,并最后做出总结,宣传正确的道德观念。微信中有一项搜索附近的人功能,学生在使用微信交流中,通过附近的人,能够查看陌生人的位置,同时也能暴露自己的位置。初中生对社会的认知尚不健全,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与陌生人聊天过程中,便直接说出自己的相关信息,学生一旦遇到不法分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学生在使用微信交流中,班主任要向学生说明存在的风险,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运用微信平台,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陆千珍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提高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整体国民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一个民族兴盛的基础,若想让民族的发展充满活力,教育是其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分为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德行更加重要,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德育一直都居于首位。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在这时为其塑造出良好的品格是非常关键的。 一、提升素质、与时俱进 在教育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我们都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在这个信息纷繁的社会,教师更要承担起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为其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做到这一点,广大教师必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做好中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例如,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班主任是主要责任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况,班主任更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业余时间多对道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进行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增强教育创新。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增添时代的内容,各个班主任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召开相关会议,让每个班主任针对本班的道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分享好的案例让其他班主任进行学习,提出存在的问题让众人帮助解决,从而促进各个班主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多种方式、加强沟通 转变师生交流模式,从传统的训诫转变为引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成熟得越来越早,个性也更加鲜明,对此班主任更要注重交流,不能采取以往硬碰硬的方式,这样不仅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会导致激烈的语言冲突和过激的行为。沟通是心灵与心灵交流的桥梁,良好的沟通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一种严厉的存在,学生对于班主任都存在一定的惧怕心理,这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例如,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面对学生不予配合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在新的时期可以采用新的方法。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沟通更加紧密,在对初中生做道德教育的工作时,班主任不妨采用互联网沟通的方式,可以使用微信、QQ与学生进行沟通,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更易使学生打开心结。同时,查看学生在这些软件上发表的状态也是对其深入了解的一个途径。 三、深入生活、家校联合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场所,除此之外家庭也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除了对学生在校表现的关注外,家长对其价值理念的灌输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学生在学校循规蹈矩,而一回到家中则是另外一副样子,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其进行全面的关注。例如,可以做以下措施。首先,智能手机的普遍运用给家校联合教育提供了契机,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建立家长交流群,每天在群里发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文章和视频,让家长配合孩子的德育教育,家校双方共同把关;另一方面,添加每一个家长的微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通过家长的动态了解学生的状况,而且在学生发生问题时可以与家长做实时沟通。其次,互联网上的联系的确是方便快捷,但对于问题大的学生,班主任还应进行家访,切实了解学生生活状况,深入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学生早恋这一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对异性的好奇促使早恋发生。现实存在一些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很多都是家长向班主任反映时班主任才知晓。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老师应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深刻检讨,对于早恋这一问题的发现,班主任应通过多方面进行了解,例如,在班级中建立自己的小联络员,对班级的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控。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对问题进行解决,在早恋问题上,班主任老师应采用多方沟通的办法,对学生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 四、德育课堂、奖惩并进 教师要对班会的内容与形式加以创新,使其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避免“形式主义”活动的出现,使德育工作可以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其开展的价值。例如,班主任可以拟定主题然后由学生主导进行组织,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展开,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尽力做到让每个同学上讲台对道德方面的经典故事和自己日常生活中应做到的或已经做到的进行分享,进而加深其对道德教育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于积极向上的同学要予以表扬,发挥其榜样作用,进而激励其他同学,对于消极抵抗的同学要做出相应的批评,并对其进行相关的鼓励。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结合实际进行灵活的变动,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其道德素养。班主任在其中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受客观条件限制仍有不足之处,敬请教学领域的同仁斧正。 作者:杨鸿斌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二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探讨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形成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在逐渐形成时期,此时学校教育就要起很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班级德育工作更是影响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因此,保证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于初中生各方面的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两大方面来谈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方法策略 一、目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1.德育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说教阶段,学生和老师都没有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德育工作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目前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仅停留在说教上,学生在道德认知上有一些简单的理解,而对于学生在道德情感、意志以及行为方面的启发和引导却没有多大的作用,学生并没有从道德认知转变成道德行为,所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不明显。 2.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传统师生关系,老师是权威般的存在,学生跟老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但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强调以生为本。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不能依靠“权威”进行德育工作,也不能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时代道德标准带进德育工作体系里,应学会与时俱进。学生与老师缺乏沟通,关系僵硬,这样班主任就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就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就无法提高。 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1.在德育工作中强调以学生为本 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更新工作观念,做到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班主任要敞开心扉跟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另外,班主任要认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地位,足够尊重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行使自己可以表达自我意见和意愿的权利,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通过积极合理的引导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与学生进行灵性互动,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从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在德育工作中建立和谐的班级文化 在初中班级中,道德教育需要稳定的物质文化来维持,班级文化也就是利用教室环境来构建有利于德育工作进行的外部环境,舒适的外部环境可以给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良性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在同老师进行交流时享受美的存在,通过温和的环境来间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注重班级文化是必要的。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例如,班主任通过良性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观,抵御个人主义等;也可以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加入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让学生通过我们优良传统的教育熏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意识。另外,班主任也要为学生树立一个正向的榜样,利用自身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让学生产生现实感召力。 3.在德育工作中抓住细节教育 德育工作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改造,所以,在德育工作中,要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因此班主任要着重关注德育工作中的细节。关注生活,抓住细节,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细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对于初中生来讲,很多事情都是新奇的,学生对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默默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兴趣点进行德育引导,用这些偶然事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断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比如,初中生网瘾令多数班主任头疼,作为教师,首要不是指责,可以先分析一下学生出去上网的原因是什么?自我的教育方法有没有什么问题?自己是否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针对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案。针对初中生的叛逆心理,一味地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积极组织些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组织各种兴趣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自我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志趣相投,学生就会找到归属感。这样不仅转移了学生上网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兴趣发展。学生在一项兴趣上得到鼓励、发展,会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包括学习。这样开展德育工作,教师轻松,学生快乐,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大大提高。德育工作也在考验着班主任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作为初中的班主任,需要提高自身能力,积极创新多种教学模式,不断地调整工作方法。制订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张凯笑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感恩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摘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素质的观念关键时期,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用感恩教育教化学生,使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施恩。但是,当前初中学生感恩意识薄弱,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为改善这种现象,就需要充分发挥初中班主任的管理职能,采取科学方法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渗透;重要意义;实践策略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感恩更是自古传承的传统美德,山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更是世代流传,所以在教学事业中就必须重视感恩教育。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度宠溺现象比较严重,对子女往往是有求必应,助长了初中学生叛逆、任性性格,使学生缺失了传统教育的洗礼,缺乏感恩意识,不知道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所以,如何做好感恩教育、强化学生感恩意识,是当前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1初中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概念 初中教学感恩教育,是指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借助一些感恩典故、故事、事迹等,结合科学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的感恩的本质含义及重要性,对学生起到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使学生能够向教育材料中的人物或角色学习,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准守社会道德准则、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和自尊意识,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这部分学生自小被父母捧在手心,容易养成骄横跋扈的性格,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个人主义严重,在生活中不会知恩图报,也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初中班主任作为教学工作者中的重要组成人员,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都需要明确自己身上的重担,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寻找合适的机会,实现感恩教育的良好渗透。初中班主任要用具体事例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感恩事例中得到启示,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了解父母、老师对自身的关爱及付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将在感恩事例中得到的启示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对帮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渗透于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 要想实现感恩教育的有效渗透,初中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3.1循循善诱,做好引导工作 感恩的本质含义是对他人的帮助抱有感激态度,并在日后别人有需求时尽自己能力回报他人,感恩是一种潜意识的思想态度和基本的做人原则,需要通过引导加以培养。初中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以及现有的幸福生活,进而对大自然、对给予自己美好生活的所有人抱有感激之情。比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将学生父母上学时期的学习环境,与当前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条件的变化,进而明白父母上学时期的不易,以及自身学习环境的优越性,懂得父母艰辛的付出,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为自己所提供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 3.2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初中班主任与学生在学校中的接触时间较长,学生对班主任抱有较强的依赖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被学生模仿、学习,要想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实现感恩教育的良好渗透,初中班主任就需要做到言传身教,树立榜样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模仿和学习班主任言行过程中,其感恩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在生活和工作中,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比如,初中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志愿活动,在周末到敬老院去照顾老人,为社会公益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表达对社会的感激之情,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滋润学生的心灵。 3.3晓之以情,借助真实故事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感恩的故事,这些都是实施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初中班主任可以借助真实故事去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明确感恩的本质含义的同时,学习故事中主人公的感恩行为。每一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都有很多鲜活的感恩例子,比如2013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斌强,为照顾患病的母亲,每天上班时都会将母亲带在身边,往返于30多里的山路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完美诠释了孝道及感恩。初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学生一同观看颁奖典礼,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感动中国人物背后故事中收获感动的同时,将感恩的力量传递下去。 3.4付诸行动,布置感恩作业 感恩并不是心里想想和嘴上说说而已,需要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将其真实展现出来,初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布置感恩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感恩体验,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比如,可以以“为家人做的事”为主题,在每天放学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一天工作后的压力,例如,帮妈妈洗菜、帮爸爸捶背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实现感恩教育的有效渗透。 4结语 感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感化人们心灵、教化人们品性、陶冶人们情操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初中生感恩意识薄弱、感恩观念扭曲现象,初中班主任必须敢于挑起感恩教育的重担,在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中,采用更加合适、有效的方法,实现感恩教育的良好渗透,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谢丽珠 单位:广宁县何楮铭纪念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 从初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初中班主任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提高自身认识和管理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两个方面,提出了提高班主任管理策略的措施。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管理工作;班主任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和源泉,只有教育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国家在近些年来也逐渐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同时人们也在逐渐地意识到教育对改变人一生命运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还是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讲,教育都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保障教育的顺利进行,如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保证了青少年们能够顺利地接受教育,并保证为国家建设输出稳定的智慧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应用的教育政策还不完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和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建设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解决办法,以期能够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能否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在教育上投入的经费也在不断地加大,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如学生面临的中小学负担较重带来的压力问题,还包括互联网对学生的诱惑问题,使得抵制力和自控力弱的学生易于迷失。同时问题不光集中于学生,在老师的管理上也是有疏忽的,因此如何发现这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入的探究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才是促进教育长期稳固发展的重要手段。 1.为学生指点迷津 从小学到初中是学生思想成熟的转折点,这时学生往往会更加关注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也逐渐开始了对自己学业生涯和人生的规划。在这一时期,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表现具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课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向他们言传身教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不光在学习上和课外活动上要注意,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起来。 2.成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调和剂 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但也是比较统一的,班主任是调节他们的关系和纽带。因为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对于学生的变化和表现都有着比较深的了解。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班主任要充分协调好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时耐心地解决,共同为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努力。而且班主任还是学生与家长的调和剂,可以向急切盼望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的家长反馈学生的近期情况,课堂及课下的表现,品行等等,共同为学生的培养适时地调整教育的政策,实现学生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班主任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不当 许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还是传统的说教式,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应试教育的存在也对学生的观念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导致很多班主任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做人的教育。 2.管理缺少针对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学习条件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全面采用统一的教育模式也是不科学的。但是,许多因循守旧的老师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教育模式,采用完全统一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比如,有的学生如果能跟上课堂授课的内容,但是又没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去问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也就导致学习成绩一直无法得到提高。当然,这和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是有关系的,有一些更倾向于顾及优等生的接受能力,授课的内容也都是在他们易于接受的范围内,这样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要想完全地消化吸收好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十分困难的。当然,还有一部分老师授课的内容过于浅显,虽然普及到了班上的每一个同学,但是对于提高优秀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具有一定的限制,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3.学生自制能力较差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日常当中。中学生由于各方面心智和身体都在发育的过程中,面对这些具有诱惑力的新产品时,往往容易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加上他们成熟的速度要远大于以往,他们的思想也是越来越活跃,认识上也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时的中学生正在处于逆反的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合适的劝告,就很容易造成他们和父母作对的情况出现。加上他们自我管控的能力较弱,一旦接触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习惯势必会对自身造成不好的影响。 4.学生缺少集体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从小在家就很受宠爱,甚至是得到亲人们的溺爱,如果不能适当控制这种爱,那么势必会导致他们考虑自身情况较多,做事比较自私,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集体意识比较薄弱,不愿意迁就其他人去完成彼此共同的目标。这样即使是进入初中,如果不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这样的行为还是会在班级中出现。当问题出现时,他们更是手足无措,既不向同学寻求帮助,同时也不能够及时地找老师沟通,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既不利于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同时也不利于维持班级的良好秩序。不利于班主任对班级秩序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对于学校未来向社会输入人才也是一个不好的影响。 三、班主任管理班级建议的解决措施 1.提高自身认识和管理水平 班主任要想更好地管理班级,首先需要从自身寻找突破口,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既能做到晓之以情、还能做到动之以理。因为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随之带来的是学生好奇心驱使下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因此,班主任要想及时地解决他们的疑问,则必须不断学习知识。同时,学生的基础有好有坏,但是不能因此而放弃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班主任还必须具有博爱的情怀,及时地控制住自己,并且在学生犯错时找到合适的教育措施,不能将情绪带给学生或者课堂的教学中去。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有一些同学会表现出不恰当的举动,但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都是正常的,班主任应该认真耐心地对待这个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一个同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世界观也决定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的班会、春游活动和竞赛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这样,通过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地促进教育的发展,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接力棒,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多吸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作为学生和家长的调和剂,班主任有义务对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行指导和观察,和家长共同承担起教育工作。 作者:王晓洁 张福伟 单位:临沂市兰山区义堂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研讨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思想、文化的建设者与引导者,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班级管理体会,就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更好展开发表了一些认识与看法。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并纷纷投入到了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德育渗透的研究上来。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思想、文化的建设者与引导者,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关于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及作用。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就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发表两点浅显看法。 一、班主任要充当学生的德育榜样。 育人者在实施教育前,应首先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育人必先育己。因为只有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言行举止、思想意识形态时,才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持续的、积极的正面影响。所谓的“为人师表”描述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教师所远远不能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更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并将自身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在班级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良好品德示范的榜样下,也能推动自身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与发展。笔者在自身的班级管理中就非常注重“率先示范”的榜样力量,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禁止学生的行为,自己也不能触犯。让人欣慰的是,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准则切实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如,学校要求学生不能迟到,对此,笔者会每天坚持比学生早到学校、早到教室,即使刮风、下雨也不例外;又如,学校要求学生认真保护校园环境,因此,笔者就会将在路上见到的垃圾捡起来并扔到垃圾箱中;再如,学校提倡学生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笔者就别出心裁的将一些教学知识点记载在巴掌大小的记事本上,并利用排队打水、打饭的间隙拿出来看一看……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们也都养成了上学不迟到、爱护校园环境、热爱学习的端正学习价值观念及情感态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而这一结果就很好地证明了班主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班主任要合理运用所教学科的德育素材。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教育个体而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同时兼任班主任以及学科教师这两项教育职责。从这一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且必须合理运用自身所教学科中所蕴含的丰富德育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最大限度上发挥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在对上述观念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后,笔者将其灵活运用到了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并都切实获取了高质量的德育教育效果。如,在学习《善待家园》这篇课文时,笔者除了带领学生分析了该篇文章所蕴含的字词句、段落篇章结构之美以外,更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反映现代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幻灯片。通过幻灯片,学生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到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也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了:必须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人开始善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而这正是该篇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所在。如此,通过挖掘该篇文章的德育教育因素,一方面很好地帮助学生升华了对文本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又将环境保护的德育主题教育更好地落实到了实处,真正将“保护环境”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效果显著而良好。再如,在教学温书林《南京大屠杀》这篇课文时,笔者则在讲解、分析课文之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珍贵纪录片、图片、文字等资料。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们屏气凝神,身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对于他们来讲,南京大屠杀不再只是历史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是带给中国人民强烈身心伤害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加深刻理解了课文最后一段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我不想也没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如此,就很好地使学生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并激发了他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热情。如此这般,就很好地将爱国德育教育落实到了实处。当然,初中班主任做好班级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并不仅仅局限于笔者上述所提到的两个方面,尚存有众多其它科学而合理的德育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广大同仁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策略。法无定法,贵在得法。那些能获取良好德育教育效果的方法,都可以称得上是有效的、恰当的德育教育方法。 作者:阳坚俊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六都寨镇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初中教学工作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引导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具有重要的课题研究意义。本文就对此展开探究工作,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班主任;德育工作;实践探索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逐渐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也就是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只有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那么初中班主任该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下面笔者就针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展开实践探索。 一、开设德育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德育作为一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开设的一门专门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学科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初中教学工作中,思想道德课程是缺乏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实践与探索工作中,可以通过开设德育课程来实现。具体落实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班主任可以联合学校内部的工作人员,共同编订一本关于思想道德的素质教育读本,这本书可以包含一些有趣的故事,同时也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事例纳入其中,给学生生活的启迪。第二,在上课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提前安排学生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编排一些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片段和故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德育的认知程度。第三,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观念,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坚持民主平等的理念。班主任由于自身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性,所以在德育工作中,要扮演好学生引导者的角色,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建立一个和谐的互动关系,这样一来,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共同携手,进行德育工作的体验和探索。 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对于社会上的问题和一些现象认知不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认知也会有所欠缺。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可以与附近的社区沟通,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如可以让学生参加小区楼道清除小广告的活动、清扫街道卫生的活动等,这些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光荣性,同时也体会到平时美好生活的不易,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了解了实践活动的益处之后,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每个学期都开展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学生的表现情况作为期末成绩评定的一项参考。实践活动还可以是一些具有纪念性的活动,比如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九一八事变的博物馆参观活动等,这些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班主任在活动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成长,思想觉悟有一定的提高。 三、实时地关心学生的动态 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和心智上可能都不太成熟,从而导致对整个社会的认知程度不够,在缺乏正确的明辨是非能力的条件下,学生很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动态情况。一方面,班主任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难题,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要督促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动态进行了解,陪同学生一起成长。这样一来,班主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身心方面的成长,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条明智且正确的成长之路,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树立先进的德育观念 德育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因此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德育观念。具体落实起来就是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让教师能够在德育观念的更新下,向学生提供更先进的理念。班主任要严于律己,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自己的行为,时刻想到自身行为对学生的榜样作用和引导作用,树立先进的德育观念,这也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实践和探索环节。 总之,本文对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和探索展开探究,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发展,班主任也要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班主任要切实落实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班主任也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作者:吕政乾 单位:柳州市第24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管理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班主任在对班级管理方面改革的同时也要在教课方法上做出科学的改变。怎样掌握课程改革的规定,如何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共同发展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同时深受教育界的关注。本文讨论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体现出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合适的处理办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班主任;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所学校的重要组成单位是班级,学校的重要工作就是对每个班集体的管理以及关注,而班主任就是其学校管理办法的执行者,同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可以说班主任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来说,班主任还在学校内有着协调一切教学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与坏。 一、初中班主任实际工作中的理论水平有待提升 教育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身为一名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本身特点体现出独特的引导方式和管理手段。在日常对学生的管理中,班主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修养,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教育管理方式。“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用。不如学也。”这句话警醒人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作为教育者,班主任更加要不断地提高自我,与时俱进,随时产生新的想法。而新课改的实行,能够使大部分初中班主任认可科学教育的观点,进而在管理教育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心理疾病威胁初中班主任 如今,教师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心理是否健康是每名教师应该关注的自身重点。2005年我国对职业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展开了大范围的调查,通过调查结论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次调查显示:80%的参与者心理压力大,接近40%的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初中班主任每天除了大量的工作外,还要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三、对班级的管理手段以及工作形式需要提高 如今,很多班主任不能进行科学管理,不懂得尊重学生,一些问题管理方法过于死板,经常一概而论,没有深刻贯彻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的管理原则。许多学生因为班主任的管理失误产生心理阴影,导致在校期间不能良好地接受教育,对学习产生反感。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班主任的错误管理导致学生理解错误,学生成绩下降更多原因不是厌学,而是讨厌其班主任所产生的逆反心理所致的。 四、改进班主任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的策略 (一)彻底落实班主任管理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此外,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使其能够运用恰当的心理学、教育理论进行教学管理。 (二)要改变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方法 初中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及判断能力仍处于懵懂状态,班主任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在初中生这个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才能更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活动课,以学生日常关注的事物为话题,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相互学习,这样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能力。 (三)使用各种不同方式缓解班主任的压力 教育者是人类思想的缔造者,学生在校期间把班主任视为直接领导人,那么班主任良好的心理状态将会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众所周知,人类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人的语言、行为。班主任只有心理状态平稳,才会培养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有些班主任被事业工作弄得不堪重负,最终产生心理疾病。在此提醒各位职业教师,在夜以继日工作的同时要调整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懂得运用时间,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总之,管理初中生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班主任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管理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我,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班主任要紧跟教育改革步伐,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丛爱红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感恩教育分析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应用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感恩教育可以健全初中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首先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为班主任,一方面要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负责,另一方面,也肩负着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职责。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学校、祖国、自然等心怀感恩,可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2.感恩教育可以促进初中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 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在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圣诞节、愚人节甚至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受到了当下初中生的热烈追捧。然而,感恩节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节日却遭冷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设立“感恩节”这一节日,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随处可见感恩的影子。中国传统文化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情结,有“二十四孝”所传递的“孝文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对祖国、对社会的感恩情怀。中国的一些节日也在传达着感恩的理念,如清明节、国庆节等。清明节让人们缅怀已故的亲人,心怀感恩;国庆节也提醒着人们要对革命先烈的付出要心怀感恩。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继承民族已有的感恩理念,也可以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不同的感恩情怀,将西方感恩节的文化内涵融合到中国的民族文化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应用方法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以期帮助初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工作。 1.班主任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主任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在生活中经常心怀感恩之心,就能成为学生生活中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并形成良好的感恩习惯。例如,班主任在食堂就餐时,对食堂窗口的服务人员表示感谢之情,学生受到老师的感召,也会对食堂的工作人员心怀感恩。 2.多种手段相结合,促进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 (1)利用班级黑板报,定期展示感恩主题。善于利用黑板报,定期在黑板报上展示感恩小故事、感恩名言、感恩新闻等内容,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利用中、西方节日,鼓励学生进行感恩活动。可以在三八妇女节时开展“给母亲送一支康乃馨”的活动,让学生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教师节时,倡导学生在上课前,全体起立,向任课教师致谢:“老师,您辛苦了!”;在春节时,提醒学生对长辈们一直以来的关心、照顾表达感恩之心。另外,要善于利用西方节日。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以及感恩节,都是开展相关感恩活动的不错选择。例如,可以在感恩节时,鼓励学生给自己想要感谢的人寄一张表达感谢的明信片、发一条感谢短信或者用社交软件(QQ、微信、微博等)表达一下问候等。(3)树立学生榜样,以点带面。在学生中间挖掘具有良好带头作用的榜样,比如经常帮父母打扫卫生的同学、爱护花草树木的同学、尊重环卫工人辛勤劳动的同学。对他们进行表彰,并号召同学向他们学习,以点带面,使整个班级都处在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之中。 3.与学生父母携手,共同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学生的生活环境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现在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使得家长对学生过分溺爱,学生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对周围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做好与父母的沟通工作,督促父母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父母监督学生感恩活动的执行情况,促使学生学会感恩。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工作,可以提升学生素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对周围的人以及环境心怀感恩,可以做到与其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最后,笔者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投入到对初中生感恩教育工作的研究中,为增强当代中学生感恩意识做出贡献。 作者:汪远锋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上塘城西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 一、从身边日常事出发,实现德育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而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考出好成绩。在社会日常生活中,较之学问、智力,道德修养、思想意识才是最有效的“通行证”。这一“通行证”保证人与人的交往、社会关系的建立及日常生活的畅通无阻。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细节、每一领域都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我们会从身边的事情上汲取道德的力量,并不断受其鼓舞,进而达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基于德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将德育渗透到学生身边日常事件中,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提炼道德观点和认识,使其在阐述观点和认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认识、蕴藉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践行道德行为。当然,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巩固这种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指引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的风向标。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自从南京出现“彭宇案”后,一些人不禁生出疑问:“到底应不应该去扶跌倒老人?”围绕这一点的讨论持续了很多年,但却终究没有讨论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人与人之间开始陷入信任危机,很多人对需要予以帮助的人视而不见,选择漠视,传统美德陷入尴尬的境地。为此,班主任可以搜集一些已经发生并引起轩然大波的此类事件,如:2007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2011年发生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因摔倒无人扶,88岁李大爷因鼻血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死亡的事件;2015年发生在浙江省玉环县因摔倒无人搀扶,老人被白色轿车拖行的事件。班主任可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关于道德与人性的事件呈现出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当然,班主任不能按部就班地以传统美德来教化学生,因为这样只会产生更多的“做好事却反成被害人”的人。班主任要让学生灵活思考,以灵活的行为来维持长久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如可用手机报警或进行取证后再扶起帮扶对象,等等。 二、针对青少年犯罪事件,敲响道德的警钟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年龄在10到25岁之间的人实施的、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行为。因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点,青少年犯罪是无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一点,有关专家也尖锐地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当一种文明趋向于更高、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犯罪倾向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彻底消除这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涉及道德的约束力问题。道德约束力的形成是建立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上的,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形成又需要有所依托。在这里,班主任可通过列举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为学生敲响警钟,让学生结合社会舆论、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自身对道德的认识来分析犯罪案例。这样既可以矫正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警觉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如对于“药家鑫事件”,班主任可找一些关于这个事件的视频和典型的媒体评论及社会舆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这一案件,审视药家鑫犯罪前后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可将药家鑫的悔过行为与犯罪行为做一次对比,让学生对照药家鑫犯罪前后的心理,来说说药家鑫道德的泯灭和重生,以及由道德泯灭所引发的无法挽回、不可饶恕的后果。犯罪前,药家鑫撞伤人不愿意承担责任,做出犯罪行为,连砍张妙数刀;犯罪后,药家鑫看到父母和受害人均为自己严重的过失承受巨大的痛苦,他也感到很痛苦,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自己无法饶恕的罪行。道德由泯灭到重生经过巨大周折。但法律是清醒的,虽然一份份请愿书为被告人说情,但是因道德沦丧而产生的后果仍要由遗弃道德的人承担。班主任可从这一点出发,矫正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警觉意识,为学生敲响道德的警钟。 三、深入课余活动中,让学生认识自己 在集体实践活动中,学生友爱团结、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就会有表现的机会,同时,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也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学生通过有效的集体课余活动认识他人,能够看到他人道德的闪光点,也能看到他人道德的黯淡处;通过对他人道德品质的关注,学生也潜意识地反观自己,警觉自己道德上的“失落”,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另外,在课余活动中,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看到学生身上的不足时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其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集体性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很好地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关系的建立。当然,一些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引导置之不理。即便如此,班主任也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地用事实引导,使其认识到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认识,让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班集体融洽和谐,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义务劳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画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画装点老人的居住场所,为老人洗脚、剪指甲、理发,编排一些节目,如歌曲、舞蹈、小品、相声,为老人带去欢乐。当然,仅仅这些可能还不足以实现德育,有些学生可能是厌烦了沉闷的课堂学习,想趁此机会去游玩。对此,教师要让学生的体悟形成书面语,在书面陈述“敬老院一行”体悟的时候,学生会挖掘自己早已蕴藏在心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经巩固和再次认识,学生会真正理解“敬老”这一传统美德的精髓。在劳动过程中,学生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也定会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另一方面,在劳动中,学生是一个团体,他们互相配合,各自发挥力量,为老人营造清洁的环境,给老人带去快乐,这可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班主任不仅肩负教学的任务,还有德育的重任。为增强德育的有效性,班主任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社会上有悖道德的犯罪事件、彰显道德品质闪光点的课余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范冬英 单位: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周庄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主任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管理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班主任也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要在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适合自己教育并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理论。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作为班级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符合时展规律的管理方法与教育理念。班主任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就是其教育管理水平,对班主任的工作成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班主任要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积极主动地接受新鲜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有些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的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粗暴化、简单化,对于学生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采用科学民主的方式方法开展管理工作,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不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能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对话,导致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不融洽、不和谐,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试教育的思想仍主导着班主任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从而影响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 从对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和精神压力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将近80%压力大,有将近40%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且独生子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初中班主任需要承受内外压力,工作任务很繁重,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及时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也需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切实提高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 初中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接受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学习不断更新的教育理论,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理论水平。学校要组织初中班主任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组织一定的校本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主题研讨活动,把初中班主任日常管理教学工作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和实践能统一起来,能在新课题改革下实现角色的转变,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使自己能在大的环境下真正成长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能接受各种挑战,能迎难而上。 (二)积极改进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性发育尚未成熟,且这个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初中班主任注意塑造良好的形象,注重心性的修炼。自身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班主任一定要谨言慎行,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与学生真心相处,积极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内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学生在快乐中一起成长。要积极改进教育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提高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自身的管理经验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要能胜任自身班主任的角色,充满自信;要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三)要采用多种手段切实缓解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压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班主任心理不健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更有甚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书育人,健康的心理是首要条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周边的事情。班主任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去感染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有爱心、坚毅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积极培养班级的学生干部,引导学生干部形成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让学生干部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状态。开展一些针对学生干部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民主管理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健全初中班主任绩效考核机制 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与认可程度能有效调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题改革的大背景下,升学率不再作为单一的考核机制,而是转变为更加科学、更加民主的评价考核,切实加强初中班主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结束语 学生管理是一门很复杂、很深奥的学问,需要班主任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高认识,加深觉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管理水平,终身学习。在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内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脚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张娜 单位:山东省济南育贤中学 初中班主任论文:初中班级管理班主任德育论文 一、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缺陷 1.缺乏德育的班级管理目标 当前一些初中班级管理仍旧是以学生的智力教育为中心,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以及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没有将德育全面纳入到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体系中,对学生的考核中对德育方面的考核内容也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生德育素质的系统培养。 2.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 有些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没有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德育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成绩是否理想以及班级活动是否积极参加等显性环节。而对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能通过有效的德育活动及时排遣和调节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3.忽略了德育方式与方法的改进 受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影响,目前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时,主要还是以“硬性管理“”强制性管理”方式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等因素,德育的方法过于单一,进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艺术性和有效性的策略 1.班主任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产生相应的影响。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注重班主任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以良好的师德、深厚的理论、专业技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学生多进行关心和爱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当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出现异议时,要真正能放低身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个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德育形象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2.情感激励,拓宽德育渠道 善于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偏好和情感特点,加强情感教育手段的合理应用,形成对学生情感发展的有效激励,这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大有裨益。例如,为了有效培养班级学生的自信心,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特征和“闪光点”,然后在丰富的班级活动中让学生的个性特质得以充分展示,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巨大动力。 3.刚柔相济,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 如果班主任一味采取强制性的硬性管理手段,往往很难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多采取一些“柔性”管理手段,做到德育工作中的刚柔相济和艺术化处理,留给学生更多自我反思和主动进步的机会,激发出初中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对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无疑能够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也更有助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4.活跃班级氛围,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协作意识 由于班主任个人精力有限,大多数德育项目都是集体开展的,这虽然存在一定的教育缺陷,但无疑也为初中生交际能力和协作意识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初中班主任要多组织集体活动,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班级教育氛围。要不失时机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下不断提高个人的德育素质,增强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班风,进而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魏华萍 曾祥文 单位:湖北省南漳县东巩镇中学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析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管理类专业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系统研究人力资源招募、甄选、培训和开发、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工作的客观规律与具体实践的科学。这一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围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来确定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如果不去深入研究岗位技能规范,不把专业岗位技能规范作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基本依据,不顾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就体现不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也经不起市场检验。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生源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针对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持续看好 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可见,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传统产业如医疗设备、耐用消费品、电子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等,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对人才的较大需求,这些行业人才已较为饱和,人才需求也相应不多。调查认为,在未来1到2年内,这一基本格局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企业招聘职位需求则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销售、咨询员、审计员、培训生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需求占82.5%,市场销售的职位需求占7.5%,咨询员的职位需求占5%,审计员的职位需求占2.5%,培训生职位需求占2.5%。可见人力资源的求职中更多地与本专业对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主要以自己所学专业为求职的主要选择,企业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 二、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由于现代企业制变的建立,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已无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社会对专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很多企业反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经过综合考察得知,造成这种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定位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较少设置针对性的专业培养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课程,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2.教师缺乏经验。虽然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学历较高,但真正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较少,除一小部分是从劳动经济学或原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的以外,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专业教学模式不成熟。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照本宣科,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教育的效果和水平。也没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 4.实践教学能力弱。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国内很多高校尚未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大多数毕业生连人才测评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都没见过,更不清楚如何开展招聘面试、薪酬与考评等工作。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企业去完成.许多高校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不够。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原因分析 1.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达成一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和错位现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说到底是对毕业生未来职业角色的设定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目标的设定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在培养指标方面尚不能与企业达成共识。企业最希望学生具备的能力往往为学校和学生所忽视,比如企业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责任感、组织纪律和解决冲突等能力.而学校则较为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培养。其次,学校往往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要专而深。企业虽然也重视专业知识,但只要具备一般性知识即可,企业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和组织沟通能力的多面手。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仍坚持职能分化路线,按企业实际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或工作设置课程,试图为毕业生提供一份解决今后工作中可能的各种任务所需的方案菜单。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任何一个企业,首先都是一种理念,其最重要的职能都是制订、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并将其制度化。这就要求综合分析和对问题系统把握的能力,仅有各项具体的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3.实践教学环节存在问题。(1)课程设置方面:一般学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2)高校对实践教学人员也不够重视,学校的人事制度也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义为“教辅”人员,不具有教师资格,导致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专门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而是转到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致使实践教学队伍师资匮乏。 四、建议与对策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本着“以学生为本,重基础,抓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1.首先要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可以设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如何设置,还应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增加专业类课程,调整课时分配,同时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实际调整原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同时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性岗位工作流程来设计能力模块。 3.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实验室,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环节设计中,适当提高课时量,增加内容。除了适量安排学生到实际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模拟,比如建立人力资源实验室和企业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进行模拟实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实践。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完善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办学,让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中,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掌握企业劳动的组织过程并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从而掌握专业技能。 总之,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结合企业岗位来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我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端人才。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专科学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设成立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往往不能满足本科院校发展的需求。本文认为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形势下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师人力资源”这一特殊资源的认识更加清晰、明确: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可以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通过“专升本”或独立学院转设而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各地比较知名的专科或独立学院,有一定的师资积累,但由于各学校具体情况各异,教师队伍各异,需要在合并或转设初期进行整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调控,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充分挖掘教学潜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进而达成教育目标。 一、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根据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指标,生师比不超过18:1为合格标准。经过近几年的扩招,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生师比都在20:1以上,很难达到合格标准。这种状况就直接导致现有的教师主要精力都在授课上,很难抽出时间充电,提升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了这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科研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合理的结构可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各方面能力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功能。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虽然较专科教师队伍结构有提升,但与学校发展和国家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尤为紧缺的是适应本科教学的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此外,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也往往不尽合理。(3)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本科和专科院校的区别不仅仅在学历层次上。一般专科院校教师只具有本科学历,从事的是基础教学工作,科研水平不高,升本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水平要求有较大提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 二、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理念,尊重差异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的主体,因此,能否充分挖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其在具体工作中的创造性就成为高校是否能跨越发展的关键。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取决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其对待教师的态度。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对教师管理“以事为中心”,忽略了教师的个体需求和个性发挥,因此,很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不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了。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出这个困境。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在思想上尊重教师个性发展,在行动上支持教师发展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针对每个教师不同的认知特征和价值取向,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和模式,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二)高层次人才的合理引进 1.制定可行的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新建本科院校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学校专业学科建设规划和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学校内部教师人力资源的状况,特别是其数量、质量和结构状况,对照学校发展需求,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其次,按照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不同要求,制定学校短、中、长期教师人力资源建设规划,规范、完善教师岗位和职责范围,明确教师需求的数量、专业和学历层次;最后,根据教师需求计划和发展规划,有计划、分阶段的进行教师招聘,并同步进行培训和现有队伍的整合、调整,使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满足学校跨越发展的需要。 2.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引进新教师可以为教师队伍快速补充血液,是优化教师队伍较快捷方式。通过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可在短期内快速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年龄结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也能够带动校内人才的流动和成长,使教师队伍在结构上更趋合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新建本科院校引进教师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做好工作分析,完善职位说明书。工作分析是教师资源的获取、激励、开发和诊断等职能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要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应聘者的基本功和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是必察项目,此外,还须考查其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注意调整校内的教师编制及构成,确定合理的师生比。譬如可采取校内固定、流动编制相结合,专、兼职教师共聘结合,学校教师、社会各机构专业人才双向兼职的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优化学校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社会实现资源共享;而且通过交叉兼职,互换交流,可以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实现学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努力。 3.教师人才的科学培养与开发。第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优化师资结构。可以实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同时严格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优化教师结构提供基础保障。第二要强化教师在职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督促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提高理论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思维方式;全面素质的提升,包括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等。第三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队伍。采取“优惠政策、条件优先、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方针,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教师素质优化等措施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4.优化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环境。(1)要努力加强学术环境建设。不断创造条件确立学术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2)要努力完善制度环境。第一,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积极性。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提高管理效率、效益的关键环节。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激励的基本任务就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尤为重要。第二,改革完善考核制度,搭建科学考核平台。教师的绩效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考核,一方面可以肯定教师成绩,使其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一要结合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制定分类的、分层次的绩效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需求;二要结合岗位管理要求和岗位职责需求,按照不同层次教师的考核标准,制定严谨的考核程序和考核细则,公平、公正、公开的严格考核;三要把考核的结果与教师职称的评定、工资晋升以及津贴的发放结合起来,使考核结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应遵循“全面考核,多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职务与职责相结合,自评互评相结合。第三,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特点。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按照国家相关的工资政策,制定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符合学校特点的内部分配办法。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体现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强化岗位、增量拉开的原则,形成“高标准保证高待遇,高待遇促进高标准”的良性分配循环。(3)营造良好的生活和人文环境。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营造,处处有能体现高校教风、学风的文化氛围,为教师创造优良的治学和生活条件,利于教师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利于学校跨越式发展能量的释放。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贵州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于2012年进入本科专业预警名单,这对该专业的发展既形成挑战也是进一步完善的机遇。西部高校由于等方面原因,导致该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体系设置不舍理等问题。本文以贵州M高校为例,主要剖析人力资源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各种困境,从而探索解决对策。 关键词:西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将“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98年才真正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独立发展的时期,1999年全国只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00年增至61所。通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能在各类企业、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如今该专业由于开设院校太多、高校扩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导致该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状况令人堪忧。比如在西部地区,贵州省2012年启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该专业被列入预警名单。基于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明晰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推进专业良性发展。 贵州M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该校2006年新增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28人。在教学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学校和教研室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或调查,并且提交实习或调查报告,使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制作、分析的技术;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技能训练诸如公务员面试模拟训练、写作能力训练、模拟招聘和培训、模拟绩效评估等,根据学生就业选择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辅导,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领悟到相关专业知识,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为更好适应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保证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供给,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求学深造,并针对科研能力的提升问题开展相关培训。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学生主要设置了三大课程模块,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其中专业课主要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开设,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选修课主要开设一些注重扩宽学生知识面和动手能力的综合素质课程。近三年以来,学生考上初级、中级会计执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师资格证等五十多人次,2010届毕业生人数为43人,就业率为98.04%;2011届毕业生人数为39人,就业率为94.87%,考研率为5.1%;2012届毕业生人数为46人,就业率为93.48%,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 二、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困境 (一)专业发展支撑条件不足 1、基础支撑条件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教学的加强,教学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M高校现行教学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及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M高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低为落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人才引进方面较为困难。目前,贵州省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加之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压力大,缺乏实践锻炼的时间、机会与动力,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14人,年龄大多集中于29-34岁,其中有2人为在读博士,实际在岗教师只有12人,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再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专业教师除了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从2006年至今很少有外出学习机会。由此可见,该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教学及工作经验不足,且尚未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2、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第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2012级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026学时,占整个学分比例为30.97%,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共1566学时,占49.43%,专业选修课共180学时,占5.68%,素质教育课90学时,占2.84%,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占9.09%。从所占学分比例来看,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在专业课程中只有人力资源会计、培训与开发、招聘录用与配置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1746学时的专业课程中只有32学时。 第二,缺乏实践教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面临学校外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加大,实习经费少及时间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大二暑假进行假期实习,要求学生第二学期到学校报道时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实习鉴定及一份实习报告,但部分学生不愿实习而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次则为大四毕业实习,这一次实习不少同学已将其作为工作试用阶段,态度积极且认真,可已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刻。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方面,虽然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没有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功能,而只是对传统工具的简单替代。在教学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考核方面,课程考核中选修课程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而非选修课程则一律采用期末闭卷考核形式。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日常学习中教师对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评价),期末成绩占70%(专业课程体现为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提升办学条件 首先,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企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实践,亲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但是,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和岗位,或在对口的岗位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针对上述现状,应加大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借此机会对企业实际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专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针对M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和培训具有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以保证能够实现“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人文素养 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手段与措施。基于目前的M高校的教学计划,可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可增设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具有一定时效性、前瞻性的提升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高级应用等适用性广泛的一般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有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针对M高校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尤其应注重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现有教学计划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比重,尤其应该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将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工作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设置为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综合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加快本专业相关课程选修化的道路,积极开设员工心理帮助、管理沟通、组织文化、战略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之外,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主管等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各项技能。此外,可参照英国的Sandwich Course安排,对现有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 2、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可在大一就安排学生集体到实习基础或工厂当中进行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更好地引入相关的课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组织行为学》运用角色扮演、《人力资源会计》运用模拟实验、《薪酬管理》运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因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可在传统方式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体验式培训。再次,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分配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训练和指导,以保证实习目标的实现。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而非部分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表现出的优秀记忆能力。因此,可适当降低传统的笔试在整体评价中的比重,同时,针对传统的考核方式一些专业课程可根据教学目的大胆地尝试新的考核方式,如《工作分析》可采用将学生分组的基础上,以团队协作方式对某一具体职位采用人员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PAQ、JEM、TTAS)或工作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FJA、TIA、CIT)等进行职位分析,并最终形成职位说明书,相对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让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任何考核方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对诚信。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课程教改探索 摘要 文章从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分别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越来越清晰,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一致选择。基于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就要求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实际需要、就业市场的关系。①这反映在教学上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而且也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就业特点,注重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劳动关系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制度模式和运行规律,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目前在很多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和劳动经济学专业等经管类专业均有开设。该课程属性决定了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协调处理劳动关系的实践能力。就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讲,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因此对于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应该是不同的。比如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劳动关系管理师”,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范围应该就有差异性。但是,从目前我国一些开设劳动关系课程的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来看,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和师资力量的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制定与其他专业雷同,教学内容难以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这一课程的特定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不能真实有效地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就难以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东莞理工学院的教学团队从2007年开始对劳动关系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分别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劳动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1 修订教学大纲,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订课程教学目标 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培养的是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师”,其专业技能之一是具备劳动关系协调和处理能力,②且这种能力应该是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实务操作中。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根据这一情况,将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加强对我国(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三个层次)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其初步具有运用自己掌握的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中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 2 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特征 在新的课程教学目标指导下,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将劳动关系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篇” 和“实务篇”。其中,理论篇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关系主体角色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篇按则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来设置,包括招聘录用管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合同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和保密制度、离职管理、特殊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和非标准劳动关系管理。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可让学生们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理论篇与实务篇的学时分配为1:4,同时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强调以劳动法律法规为基石,以企业的用工流程为主线,从劳动相关法律法规视角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薪酬、绩效、培训、离职等各个环节如何规范合理用工,以减少和防范劳动纠纷的发生或顺利地处理劳动争议,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针对学校学生生源地和就业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内尤其以珠三角和东莞市为主的特点,在实务篇内容的教学中无论是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与运用还是案例的选用侧重以广东省和东莞市为主。 3 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上,要全面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积极改革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大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或记”的课堂灌输教学方法改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教师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的选择尽量选择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的企业实例,这样既可降低学生的距离感,又可以让学生对本土的劳动关系状况有真实的了解;其次,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如在招聘录用管理中选择“广东东莞诺基亚乙肝歧视案——2007年十大劳动纠纷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后,先让学生讨论分析这起纠纷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给用工单位的招聘管理的启示是什么?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作出点评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固然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但由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制约,而情景模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现实活动中的情景,进行仿真实践,来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足。在劳动关系的课程教学中,情景模拟主要用于招聘广告的设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劳动争议的处理中。 第三,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这个环节中,主要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真切地了解、体会和认识社会。 “请进来”是指在教学中邀请本地企业、工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和律师事务所等组织中的相关资深从业人士,来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以此给学生创造与实战专家直接对话和交流的机会,以加深对劳动关系实践的理解,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走出去”是指学生到校外进行劳动关系相关的体验性认知活动和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第一,要求每位学生到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企业至少收集一个劳动纠纷案例并进行整理分析;第二,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的招聘现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第三,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相关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如先后组织了以“《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东莞市为例”、“《劳动合同法》背景下高校后勤劳动用工的若干思考——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工会在劳动关系协调中的作用——以东莞市为例”、“金融危机对东莞市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东莞市劳动争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东莞市2010年重大劳动争议案件为例”和“集体谈判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由东莞市新生代农民工劳资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思考”等多方面的专题调查与研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研,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劳动关系实践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毕竟劳动关系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或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都值得教学人员去探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切实培养出大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优秀人才。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需要培养两种人才:一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各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0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自学考试主考院校;2003年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厅重点建设专业验收,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一直致力于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 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从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已经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近几年来,以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指导,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技能为目标的基础技能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基础课实验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训练和外语基本训练等项目,以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2.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为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本专业采取实验实训、经管基本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和毕业实习工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 3.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本专业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ERP沙盘操作、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施探索,总体感觉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在体系架构上是好的,但在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上还显得比较混乱,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1.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待提高 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实施证明,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但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对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本专业的技能培养体系,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架构,在课程实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及实验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实验教学体系上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以后,由于实验教学体系还没有构建,本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验教学层次不分明,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的整合,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的脱节现象,大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场所模拟进行,不能将企业的实际情况反馈到高校,就不能保证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不断更新与完善,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教学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本专业实验教学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但我校经管实验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大提高,相关的实验室有人力资源实验室、人力资源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一系列的实验室,这些优越的实验室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三)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改革思路 1.改革理念 本着“明确思路、创新理念、塑造亮点、创建示范、加强规范、保证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坚持一要充分利用我校经管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优越的实验条件,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二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现实状况出发,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项目实施加强与改进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力争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我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实验条件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图 2.改革具体思路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线,以现有技能培养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条件,以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线,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实务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内容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块;采取模拟型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法及探究型实验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加快校内团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基地;加强与拓宽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实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改革预期成果 为实现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这是顺应我校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实现“做强经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说,改革将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1)优化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真正适合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全面实施。 (2)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 (3)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教师能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一定教学能力,更有一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浅议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课程设置 摘要:本文讨论了二本院校HRM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教学改革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问题,对HRM本科课程设置给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内的热度不断走高,主要原因有二: 1、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看,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窗口逐渐结束、劳动法律逐渐严格、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等多方面原因推动,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整体上有所增加,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上扬。 2、高校重视度增加,特别是一些管理类专业的转型压力使得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何凌怡、姚芸芸注意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宽泛性已成为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已经被列入教育部控制专业名单。很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考虑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是很多工商管理专业转型选择之一。 根据EOL网站数据,1999年全国37所高校开设HRM本科专业,2009年已增至288所(未考虑独立学院、高职高专、自考)。本文拟对西部地区某老牌二本院校(1999年之前即开始举办本科的高校)HRM专业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二、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劳动力市场正确定位原则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二本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即所谓应用型本科,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第一、首位、最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企业家,而是主要培养劳动力市场中的中级劳动力,具体即中小企业、政府从事人事行政工作的基层与中层管理人员。 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定出现二本院校中少数优秀学生进入大型企业、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可能性。如何为少数学生设计充分成长的灵活培养机制,并非本文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如何在HRM专业针对多数学生设计课程的问题。 2、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平衡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重学轻术”的偏见,特别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强调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占有更多的办学资源,因此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升格冲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层缺乏自知之明,偏离地方本科院校应有的地方性、大众性的办学特征,热衷于把学校办成研究型大学,培养市场需要数量较少的高端劳动力,学校定位虚高,结果是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早在30多年前原剑桥大学校长阿什比(Eric Assby)就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英]阿什比.滕大春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1世纪的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将大大超越19、20世纪,高等教育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体现在传统学术与职业关系上,一大趋势是越来越多高校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界限日渐模糊、融合,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正在逐渐软化。实际上,即使长期坚持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古典教育的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近十五年来也开始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增加职业性课程。 社会需要学术研究人才数量远少于职业人才,今天绝大多数高校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并非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职业工作,不能刻舟求剑地将100多年古典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今天大学就业去向相提并论。因此,二本院校HRM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避免高等教育小众化时期的学科化、学术化、理论化特征,适当突出人才培养的非学术就业基本取向,建议理论与应用、学术与职业课时数量按照5:5或者4:6比例考虑。 3、尽可能采用国内外权威标准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充分参考国家、公司大学、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地方高校多数专业的资金、科研实力有限,教学管理与教师的视野相对局限,在课程设置上与其自行摸索,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如采取拿来主义态度、一步到位。 以创业管理课程为例,如果由教师自行设计大纲,由于个人力量有限,课程设计质量难免受限,实际上创业管理课程早已存在权威大纲,直接采用或者稍加调整即可,比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SYB、KAB等多种教材(2007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际劳工组织KAB教育广西首所试点院校)等。 4、毕业生短期就业与长期发展的兼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终结性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增加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教学内容。主张二本院校教学活动应该主要集中于多数社会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并非完全否定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必要性。 职业技能解决的是短期、当前的就业生存需要,而学术能力解决的是长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两者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互补、结合起来。实现互补的基本思路是: (1)开设培养学生变换职业所必需、迁移性很强、学生难以独立或者毕业后难以抽出足够成块时间学习与练习的知识与技能之课程,比如汉语、英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编程知识与技能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的。 (2)开设一定比例人文课程。 三、二本院校HRM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建议 本科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实验课等。本文不给出详细课程计划,HRM典型模块所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由于其自明性也不涉及(比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考核等4大典型模块都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而只讨论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不讨论课时。对于两课、英语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也不做讨论。 1、跨工作、跨领域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 具体包括母语、外语、研究方法论、定量分析、计算机应用尤其是编程能力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可迁移性非常强,具备合格的上述课程训练,那么可以快速自学与理解新知识与技能,理应突出课程设置。 实际上,这早已是欧美一流高校的普遍做法。哈佛把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列入11个核心课程领域之一。耶鲁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都把写作、外语、定量推理并列三大必修(Distributional Requirements)课程。 国内有少数高校如华中科大开设《中国语文》选修课,该课程32个学时、2学分,考试为闭卷考试(称《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学生未达标不得获学位。二本地方院校可以考虑引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课程。 研究方法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凝练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流利表达等跨领域能力,正是如此欧美高校本科阶段普遍都开设了研究方法课程。长期以来国内地方本科院校普遍没有在本科阶段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定量分析模块有5门子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基础、应用统计(含计量经济学)、管理建模。压缩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部分课时,增加应用统计、管理建模课时(有些二本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微积分课时甚至达到160多课时之多)。定量分析教学全面引入相关软件如Matlab、SAS或者国产DPS统计软件等。数学实验课时比例要足够,可以要求学生自带笔记本电脑在教室中实时练习,大大降低对实验室资源的要求。 2、计算机运用课程 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①HRM专业软件;②企业管理软件(如ERP);③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一般难度的office软件二次开发编程);④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 目前很多二本院校管理专业都开设C语言课程,这是对C语言典型应用领域缺乏了解的结果。C语言典型应用于基础软件开发(如操作系统)、嵌入式、工业开发,缺乏内存垃圾回收机制,编程难度较高。管理类本科生并非理工科领域的专业编程人员,学习编程主要应用于网站建设与办公软件二次开发,因此管理类专业本科不宜开设C语言,应选择其他更适合非理工科学生的编程语言。 建议以“全国信息技术高级人才水平考试”取代计算机等级考试。前者考试内容更贴近实用,后者考试内容相对僵化滞后,仍然考试VB语言就是最好例子(VB、Foxpro正逐渐淡出编程领域)。 建议目前普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课程不以讲授形式开设,因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诸如Office文字处理等)日益平民化,无需专门集中授课,学生按照教学视频或教材自学、集中考试考核即可。 3、经济学课程 目前国内高校均开设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框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不少缺陷,假设脱离现实、过度数学化、对现实解释与预测能力不足,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本科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课程,却不具备理解与分析现实经济运行的情况普遍。 近年来出现了“将新古典经济学从大学课堂赶出去”的国际经济学改革运动。当然,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在欧美大学长期占据主流,一代又一代教师都是接受新古典经济学教育,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很难系统进入教材、教师与教室,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仍然一枝独秀。 建议开设现实性更强的国民经济管理课程(类似课程名称还有政府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等),有利于学生理解现实经济现象与经济政策,更有益于其实际工作。对于考研需要,在第三学年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供考研学生选修即可。 4、其余建议设置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杂家”,最主要是4个学科即心理学、法律、经济学、会计。建议开设以下课程:心理学、心理咨询、企业经营法律、人事法务(单列)、财务报表分析(含会计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商务策划与项目管理、管理诊断与咨询、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采购管理、工业工程或者人类工效学、创业管理、商业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检索与分析课程(日本高校普遍开设经营情报课,美国成立全国竞争情报协会SCIP)、全球社会文化常识、金融与投资、行政实务、体系审核等课程。 此外,考虑毕业生去政府工作就业管道,应开设若干政府人事与行政方面课程,如中外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保险学、财政学等。 5、灵活确定课程开设方式 对于一些文字性较强、课程难度不大的课程,完全没有必要由教师集中讲授课程,比如中外人事制度、商务礼仪、全球社会经济与文化、计算机文化等课程。 可以采用教师给出学习要求、具体详细的阅读材料与阅读书目清单,由学生个人或者小组自学,最后采用集中考试、口头报告、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当前热门学科,该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展的不完善,也存在着巨大挑战。作为高校,社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去增强同学就业的水平和机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机遇;挑战;原因及对策 人力资源是当前热门学科之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源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人事工作,如今招聘、培训、考核、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更令一些企业求贤若渴。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不是都能进我们以前概念的“好”单位(如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或者直接就可以做管理岗位。 一、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主要是由医药类学校开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培养的目标一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医药人力资源的测评、招聘、配置、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医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结合培养目标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宏微观经济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测评、组织理论、雇佣与培训、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管理心理学、现代医药企业管理、普通心理学、统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劳动法规、英语、计算机等。而设定的就业方向: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医院等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机遇 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大范围上来说,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领域,前途十分广阔。在国外许多企业资源计划(EPR)软件系统中,人力资源(HR)是非常独立的一块。在企业实施ERP过程中,HR部分都是由专门的HR顾问负责。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大多都是行政出身,进来许多高校也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内的人才资源队伍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其中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广州缺50万以上,武汉也在30万人左右。对于其中的细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由于市场巨大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也在节节攀升,据调查,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至1.5万元或高达1.8至2万元(一般在1.5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千元一1.2万元之间(一般在8千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千元。高薪使人力资源管理师成为许多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热门职业。从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由徐静蕾执导的励志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可见一斑。 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近年来逐渐升温。然而,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存在许多观念误区: (1)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错误。实质上这仍局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不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行政管理职能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只是大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2)人力资源工作基本处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错误。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的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3)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错误。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是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跨国公司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上观念误区的一个共同根源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系统性。那么,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作出规划;提请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说服各部门主管认真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如专业化的技术系统);注重对企业员工,尤其是职业经理层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职能的转变又是大的经济发展环境要求的),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不能仅局限于人事手续的管理技能,更关键的是要把目光聚焦到企业战略的整体把握和有效执行上来。从参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到战略的分解、监督执行,从企业文化重塑与再造,学习型组织建设、综合绩效管理、企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的建立、人力资源价值分析、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人力资源审计等一系列事关企业发展与命运的重大职责都将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新的职责。这些变化要求人力资源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并提高自己的从业技能。 三、如何从课程设置引导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1.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就业分布及其原因 由目前市场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的数量和就业的远大前景,我们可以预见本专业学生毕业生的就业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实施情况并不尽然。根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然而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较低,从就业分布来看:医药代表占36%;人事专业占20%;办公室文员占16%;咨询顾问占6%;自主创业占4%;入伍占4%;考研占4%,其他占10%。因此可见,班级的大部分的同学主要还是从事于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职业,人事岗位的比率只占第2位。造成同学们应聘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不能如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看似入门较低,可实际上,这一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盲目追逐导致职业生涯错位是很可怕的。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一定要知己知彼,一厢情愿追求职业目标不可取。“某管理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业性格应该是感知型和沟通型,善于协调、组织、演讲,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同时又是严谨的政策制定实施者。” (2)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性、效益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是复合型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 (3)从应聘情况看,医药营销岗位的门槛要更低一些,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而且招聘人员需求量较大,同学在此列求职中往往是一投即中。而部分医药代表的成功也刺激了同学的专业“转向”。 2.加强课程设置合理性,提高同学就业质量 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及在求职过程中占有优势,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发挥优势,我们必须在同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以培养和引导。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发挥专业优势,牢固学好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更要发挥我们学校优势,增加相关医药类课程,使得我院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应聘岗位时,除了一般的企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医药类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他们可以选择对象。而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医药类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3.课程以外的证书式教育增加了就业的砝码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人才资源队伍的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大学本科毕业生要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专业知识成绩过硬,普遍的英语计算机知识之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资格考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师。 随着外部坏境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本身和外部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和学校等周边的有利条件,多方位的寻找就业途径,审时度势,不断进行自我完备,迎接挑战。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配合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能使课程本身更具吸引力、趣味性和创新性,从而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文以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为例,介绍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具体实施技巧。 关键词: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 多样化教学 方法设计 实施 1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本科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本科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都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目标,以社会需求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是多维度的,大学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需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但该门课程的内容是丰富而精深的,在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是进行学习目的、学习观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成效依赖于其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行为的日积月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云南大学教学理念中提出的“教为不教”的效果。 2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一般安排1个学期,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授时数一般占该课程教学总时数的2/3,互动过程及学生参与项目占1/3。一般每个学期安排1~2次哈佛案例研讨活动,2~3次的管理游戏练习,1~2次较长(一般40分钟左右)教学视频案例的观看与讨论;20~30次的简短视频案例学习;1~2次课后实践练习;1次企业参观考察。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活动,配合该门课程的教学,笔者对每个学生在各项互动环节的表现都及时进行记录并公布,作为该门课程平时成绩和期中成绩评分的直接依据。 3 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 3.1 哈佛案例研讨教学法 哈佛案例研讨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每组选出1名组长、1名副组长来负责组织与管理本组案例研讨活动,将哈佛案例提前2~3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每位同学先详细阅读案例,思考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各组召开案例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小组每位成员都参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研讨会后组长要安排好每位成员的工作任务,如查资料、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做幻灯片、负责讲解等,研讨会要求全程录像,以利于检查监督;最后,要求每个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文本,并要求每个小组至少派3~4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20分钟的案例分析演讲,介绍本组案例分析报告的关键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提供机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同时发现、挖掘、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引导学习者个性健康发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实现了互动教学,有效减少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3.2 视频案例观看与研讨法 笔者在备课阶段会精心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视频案例,较长的教学视频案例一般需播放40分钟左右,这些案例有《中国式变革》、《聘用这位新员工吗》、《老板密码》、《光明:新帅新政》和《UPS情景规划》等,这些视频的共同点是:紧扣教学内容,背景资料介绍充分,问题明确。在讲到相应理论部分时,笔者播放这些案例请学生观看后,再根据学生落座情况,按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4~6组,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讨论问题,请各组进行讨论,然后选出1~2名代表发言。为了避免出现“先发言的小组将各种观点全部提出,后发言的小组只能重复前面发言人的观点”的情况,我们规定每个小组最多只能讲3点,待各小组都发言完毕后,如果有哪个小组还需要补充的,我们也适当给予机会。视频案例观看与研讨法具有生动、直观、学生参与度高、学后印象深刻等突出特点。此外,笔者还准备了一些简短的视频教学资料,如《投名状中的员工激励》、《知识管理幽默案例》、《海尔员工激励》、《情景面谈法》、《什么样的软件工程师最适合企业》、《CPI上工资条》和《央企经济增加值考核》等,这些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穿插,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降低学习疲劳感。 3.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场景,由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导的一种虚拟实践性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讲究趣味性,突出操作性,注重实效性,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笔者一般在讲授人员招聘内容时,会根据课程进度来安排学生模拟整个招聘流程或面试过程。模拟整个招聘流程所需时间较长,不宜安排课堂时间进行,我们会给学生提供背景资料,包括招聘企业和招聘岗位情况,要求学生在课后分组完成,模拟过程要求全程录像,模拟结束后各小组向教师提交模拟过程录像,并将关键部分在课堂上公开播放,同学们就模拟过程还可以互相交流、提问,教师进行现场点评。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和互相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掌握如何制定招聘计划,如何准备招聘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资料,如何布置招聘会场和招聘摊位,如何筛选个人简历,如何根据岗位要求对求职者进行笔试、面试以及测评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实务。模拟面试过程所需时间较短,可以安排随堂进行,如讲到“行为面谈”面试方法时,首先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讲解,由于理论相对比较抽象,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灵活运用;随后我们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练习,如“某公司需要招聘一名销售经理,该公司对销售经理的要求是‘具备很强的说服他人的技能’,请主考官运用行为面谈法来考察应聘者的说服他人技能水平如何。模拟角色分配:主考官――公司CEO;被试――公司销售经理应聘者。”学生思考5分钟后,请自愿者两两一组分批上台模拟,一般来说,第一组模拟效果较差,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辅导,同学们对这种方法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随后学生边模拟教师边辅导,经过三~四组的模拟后,同学们就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种方法。 3.4 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为企业解决相应管理问题。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实践性很强的课后练习,这些练习往往模拟或取自某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请学生思考、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操作对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一些课后实践练习题:“以一家你较为熟悉的公司为例,为该公司制定一份未来5年的人力资源计划,内容包括该公司的战略目标,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达到战略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份由岗位任职者填写好的岗位分析问卷,请学生撰写一份该岗位的岗位说明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背景资料和若干岗位的岗位说明书,请学生根据该企业岗位价值评价的目的编制岗位价值评价表并对这些岗位进行价值评价”,“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请企业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和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内部管理文献,请学生为该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撰写一份诊断咨询报告”等等。课后实践练习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有效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作能力,通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该门课程的实际价值,从而坚定决心,努力学好该门课程。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适时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动态和实践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思考问题。此外,我们也穿插采用管理游戏练习教学法。通过这套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极高,课堂学习氛围很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相当满意。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院校的类型特点、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水平、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构建的设想;结合我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型高校层次多、类型多、面广量大,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基础深厚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一般都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专业高校的原有基础,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工科背景的院校设立一些工科的实践实习、大管理类一般设立管理类的实践实习,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实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 3.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各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的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整,导致人力资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系统性不强。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完善其智能结构,使之成为适应专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即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重在素质”就是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意向和自身特点,从根本上提高专业素质;“面向应用”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面向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应用性能力的培养:“系统发展”就是综合应用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自主教育、全过程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全面协调地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应突出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必须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包涵教学的整个过程,具体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社会实践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实验教学等。 (1)社会实践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本专业有影响的知名的理论与实践的专家讲座、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2)专业实践实习模块。一般包括专题讨论(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以上两条是教育部规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已做安排。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来说,单凭以上两条实践教学要求是不够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及社会的需求。 (3)课堂实践教学模块。课堂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模拟操作、教学观摩、课堂辩论和课堂演讲等。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4)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如综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流程等。 (5)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教学实习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内容,但根据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和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一般包括:工作分析、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还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将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三、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我院构建了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1)第一学期安排了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专业思想的培养教育:第二、四、六学期分别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思想的培养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采用校内外专家讲座、学生专题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要求。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常年不间断地聘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人力资源经理等介绍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及早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未来的职业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校参加相关的讲座不低于8场次。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我们根据专业的特点,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题目,报学院审核批准,并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根据题目开展调查活动,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2)第六学期安排了学年论文,第八学期安排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定期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论文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所有专业课程中都根据课程特点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中具体安排了实践教学,而 且保证具体学时要求:一般理论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0%以上;应用性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 (4)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实验室,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学中实际应用操作,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托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在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课程中实验教学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展;依托已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建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在第五、六、七学期,分别专门安排2周的时间用于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实习是“工作分析与招聘”,内容为某一岗位的工作分析,根据工作分析结果,形成职位说明和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据,进行模拟招聘,选拔出特定岗位的人选;第六学期是“绩效考评”,结合岗位分析的结果,对岗位和职工的绩效考评制度进行细致的资料收集,并进行诊断考评制度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此制度进行修补和改进的意见和设想;第七学期是“薪酬设计”,总结某一具体的企业薪资福利设计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诊断企业的薪酬福利弊病,使学生积累有效薪酬福利和奖励政策的设计技巧及日常应用管理方法。 2.实践教学中多样化的尝试 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加强自身对人、人性、文化的认识与感悟,形成与激发相关认识及具备相关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可以开展许多工作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我院在实践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1)实践教学中应用“协作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在必要时要借助组内成员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要求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态度真诚,共同担负学习任务。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共事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在学习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别人,有利于培养专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使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的教育,其中又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包括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我院主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加以培养和引导。 ①利用课余时间为二、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影评课程,通过对教师精心挑选的电影背景、内容与手法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人性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元性,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一定的帮助。 ②在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史等课程中还强化了我国古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经典文献的阅读。如对《弟子规》、《增广贤文》、《老子》第八十一章等都作为相关课程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的感想并进行课内外交流,增加学生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文明礼仪的修养,以适应本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强化基本技能和素质训练 ①在教学时加强了表达技能的训练。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了相关的培训,锻炼学生做到口齿清晰、态度从容、言辞得体、说话目的明确、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富有逻辑性。 ②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组织社团活动或与教师一起参与对社团组织的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模拟环境中运用并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如组织或指导每年一期的全院校园模拟招聘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又让学生了解完成一项真实的工作是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协作。 ③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人力资源测试手段和方法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安排下,对全院的毕业生进行相关测试,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提供咨询。通过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培养学生了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同时由于咨询工作的严肃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工作中养成了良好的敬业精神。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探索 摘要:实践性教学已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实践性教学,本文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阐述了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 所谓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专业训练和锻炼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我们之所以要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把它培育为本专业的特色,是基于如下的思考: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专业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专业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第二,满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在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除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动手能力。第三,东莞是我国制造业名城,其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达数十万家,仅外资企业就有一万六千多家,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为我们实施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可能;第四,实践性教学是我们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如何利用好东莞的资源,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多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已形成雏形,地方特色已逐渐凸显,我们的这些尝试和探索已得到评估专家的肯定。 一、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能够成为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对其他兄弟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东莞的经济和社会的状况,结合我院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具有创新特色的名牌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以人力资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紧密围绕东莞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和服务;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不断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及多元培养的途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为东莞以涉外(包括外向型和外资)为主体的工商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能专业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通过在专业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凸显实践性教学,使我们强化实践性教学有依据,使实践性教学以相当于教学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我们通过在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来贯彻我们的办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中,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基本占2/3,在每一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按照一个学分二个课时的比例,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教学固定下来。由于实践性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如果在教学计划中不加以体现,就会使之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不愿做,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使实践性教学能够制度化、规范化。 二、践行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东莞企业众多而且大多数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优势,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目前具有东莞地方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已初现端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基本由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组成。 1、课堂教学广泛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积极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从课堂教学方法开始,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广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东莞实际,重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重视课堂的案例教学的同时,更重视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东莞丰厚的社会资源,深入东莞企业,自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东莞企业的案例,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 2、课后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方式 (1)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讲座。我们认为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到学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题讲座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讲座经理或专家能够把他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告诉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真实情况。由于东莞拥有很多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尤其是港资和台资企业,因此,我们每年都要邀请一些著名的港资和台资及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公司的总经理到学院就企业的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这一形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某些专业主干课程,如员工招聘管理、员工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管理等,在老师教授本门课的同时,我们还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调查,并撰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然后举办调查报告答辩会。学生可以自选企业也可老师指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企业的类型不限,但需要有一定的规模。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实际状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参观企业。我们除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和专家到学校讲座以外,我们还在本专业的一年级,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并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给他们现身说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之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企业实际管理中应用有一大概地了解,从而对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我们指导学生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使协会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及能力锻炼的平台。通过协会 组织一些活动,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每一年都要举办两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大赛,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大赛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赛就是让学生深入企业实际,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包括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员工招聘方案设计、企业员工培训体系设计、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企业员工薪酬制度设计等方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5)实验室模拟实习。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我们购买了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通过实验室模拟实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如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员测评。除此以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模拟训练,如人员招聘模拟、无领导小组、文件筐等。虽然实验室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情况,但是它与企业的真实情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的辅助性手段,我们认为东莞的企业是我们一个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室,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6)企业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比较长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并熟悉企业人力管理活动,本专业学生培养计划中,安排有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实践环节,专业实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包括暑假的时间总共有11个星期,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习来反思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状况,对自己作一个评估。毕业实习安排在4年级下学期进行,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除此以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其他假期时间,积极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习活动。根据东莞企业众多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一年至少要深入一家企业进行短期实习,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状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7)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一环,我们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一种好途径,因此,我们从学生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联系东莞的实际来写,要小题大做,学生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企业搞调查。 三、精心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我们认为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通过几年的努力,根据需要我们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了六个人力资源管理实习基地,并且按照:(1)每年都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2)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到学院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讲座并逐渐成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3)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或专家能够与本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4)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与本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5)企业需要时,本专业优先推荐、企业优先接纳本专业的毕业生来等要求来建设这些基地。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与实习基地之间基本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四、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实施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我们积极鼓励教师:(1))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服务,收集和撰写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2)参加各种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教学搭建平台;(3)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在企业兼职,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教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参加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总之,我们认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本科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本科专业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已初步凸显,但要形成鲜明的特色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析 【摘要】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分析 在中国,目前很多企业还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近几年来,中国企业正逐渐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但是,随之而来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不了解人力资源为什么重要,不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些什么,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此,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空前增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继在很多高校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更多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而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提高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主要环节。 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的文章或设计。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本科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过程,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水准,更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绝不能忽视这一环节。 1.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都是单门学科的考试,或是一些课程实践、实验等,虽然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但是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对大学所有课程学习和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个全面的检验。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运用所学专业的各种知识,而且只有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型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果,更需要系统地检验。而且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要具备一定的说、写、收集信息等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检验更加不是能只通过考试就能检验出来的。因此,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检验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考核的重要环节。大四学年基本上是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占了整个大学期间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这个环节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毕业论文(设计)这个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环节的存在,能引导和激励大学前三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前三年的教学质量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都是一个新设的专业,对于此专业的教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处在摸索的过程,因此教学质量还有待大大提高,而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提高本环节的教学质量,也能促进其他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毕业论文(设计)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它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的能力与才华,向社会展示自身的价值。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学会搞调查研究,学会起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还要学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管理模型,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校和其他一些高校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情况来看,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仅仅是限制在论文的范畴,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选题基本上为约束性选题,这种方法既不符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原则,也偏离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结果是,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从而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预期效果。 1.形式单一。作为本科毕业检验的重要形式,近几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绝大部分是以毕业论文作为单一的形式,基本上不考虑设计,从而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虽然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学生毕业检验的主要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实践性特强,而且对人的管理本来就是就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职能模型的建立都不是仅仅通过一篇毕业论文就能完成的。因此,毕业论文这种单一的形式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教学环节质量的提高。 2.选题不当。由于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缺乏,加上有些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不到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很多都理论性过强,题目过大过宽,不能很好地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很多学校都是由指导老师限制选题,学生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毕业实习联系起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选题时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与教学脱节。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更生动、更切实、更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结合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加深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既可以印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的活生生的新知识。但是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与前面三年的学习过程脱节,结果是既不能巩固知识,又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4.不能指导工作实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纯粹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对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现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不就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的摘抄,要不就是一些企业管理现象的罗列,不能用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 5.管理不合理。因为现在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很多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管理工作相当松懈。对于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很少过问,只关注最后的论文或设计。而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查阅资料、初稿撰写、修改等环节基本无人过问。管理不善也是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6.评审制度不健全。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一般都是照搬其他专业的一些方法和程序,根本不能客观、真实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对策 1.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重。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改变过去只注重毕业论文的撰写,忽视毕业设计的做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是要加强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真正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出能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型。 2.指导贯穿于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虽然是大四学年的教学工作,但是要通过改革现行教学体系来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首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前提。其次,提高整个教学质量,学生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再次,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把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只有平时加强锻炼,才不会到时临阵磨枪。 3.规范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从提前安排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要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深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有效科学地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力求做到毕业论文命题多样化、毕业论文研究知识化、毕业论文价值化、毕业论文答辩系列化,加强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工作。 4.加强评审。除了采用传统的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外,应该结合其他多种方式全面评审,而且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应该采用不同的评审方式。要进一步规范评审的的程序,严格评审的各个环节,把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最后一关。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组织及效果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案例教学由于其本身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案例教学又必须要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和现实约束;探讨了在一些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且部分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毫无疑问,这对于更好地提升本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一、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同时实践性又很强的管理类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和评价、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与考核、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在对本科生具体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地引进和使用案例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管理实践的情景,把实际管理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把学生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材料、数据之后,按照要求找出解决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合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案例教学有诸多好处,但是在对本科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们往往必须要考虑以下实际情况:(1)学时的约束。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只有48个学时,在这短短的48个学时中,还要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所以案例分析的课时就不可能太多,当然,也不能太少,否则的话,没有办法具体展开,更不能形成完整的案例体系。(2)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足够的职业经验、感悟和实践认知,所以也往往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而且,目前在中国高校担任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以高校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为主,教师本人也很少具备管理实践经验,尽管很多教师通过调研、咨询、科研、甚至亲身体验经历的方式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有较多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如绩效管理、员工开发和培训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点,所以整体上来讲,教师的经验也往往是缺乏的。(3)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水平和数量有限,对于有些985或211高校来说,很多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对案例建设非常重视,投入较大,而且往往设置了案例中心,专门负责案例库建设和案例制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二本、三本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往往不具备这个案例教学条件,能够供教学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完整的案例尤其是大案例、整套案例、本土案例是非常少的。(4)没有专门的案例讨论室。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在对本科生上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共享MBA或EMBA的案例讨论教室,但是很少有学校专门为本科生建设案例课教室,尤其是二流、三流高校更是如此。(5)其他教学条件和设施的限制或不足。案例教学需要具有较好的甚至高档的用以满足教学的设备、设施和条件,如数量足够的电脑或笔记本、方便的上网条件或无线上网、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一定的调研费用或其他费用支出等,而这些对于本科生教学来讲,也可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上述的困难和约束不能成为不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的理由,因为案例教学所具备的优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案例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管理实际,更加生动活泼,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当然,考虑到本科生的特点,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穿插在理论教学过重中的短小精悍的小案例,这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多一些;另外一种是大案例,一般要通过专门的案例课来组织教学。 二、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大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选择、设计和策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下,明确问题,搜集和阅读、理解相关资料和信息,并且在一定的情景和约束下,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弥补实践教学的缺乏,让学生在启发下和互动中,通过研讨完成教学过程。众所周知,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过程,就很难有一个满意的效果。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也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完成案例教学。 在组织学生上大案例课的时候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堂两个阶段;课前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首先给学生分组,一般可以根据案例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任务量大小将一个班级(约30人)分为2~3组,在上课前让学生根据界定的问题,阅读和熟悉案例背景资料,当案例是真实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自己去搜集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管理问题所面临的环境和约束,并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形成方案,撰写汇报提纲和决策研究报告。课堂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使用PowerPoint演示稿进行汇报,汇报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汇报的主要内容为决策结果或具体解决方案,以及所依据的原因和理由,当然,所使用的背景资料、数据、工具和方法可以不是汇报的重点。 在具体组织大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更加注意: 1.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精心的选择案例,精心的组织教学过程,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由于大案例的教学组织相对来讲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尤其是扩招以来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使得一个大案例的教学很难在2个学时内完成,而且,对于有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内容,也没有必要选择配套大案例进行教学。在选择和设计大案例的时候,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前后案例最好能够针对某一个企业的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彻底的一体化的研究,即前面的案例可以是分析和研究某一企业的工作岗位,后面的案例可以就这些工作岗位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研究、薪酬福利体系研究等。 2.阅读案例、综合分析。这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调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当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补充资料和信息,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在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分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所以通过讨论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集体意识。 4.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都无法体验和收获的。首先,案例分析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意见和观点不同的同学可以相互争论,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很高,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难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但关键的是把握总结的分寸,阐述原因和理由,评析学生每一种观点或结论,以鼓励为主,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 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和提高。 6.实施方案、强化技能。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它是为了使用它,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们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方法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访谈、薪酬设计、管理沟通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这样,案例教学就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探讨 除了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过程外,在案例本土化、教师对案例的深度研究或参与案例制作、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如果进一步加强,对于保障案例教学的效果也是有帮助的。 1.案例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的实践,经常是一些跨国公司如摩托罗拉、麦当劳、肯德基、通用电气、IBM、微软、沃尔玛等此类公司的案例。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人的管理一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条件的,只有本土真实的案例才能反映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够使得案例教学工作对于分析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2.教师负责或参与案例的选择和制作。仅仅实现案例本土化还是不够的,最理想的案例应该是任课教师亲自或参与选择、设计和制作的。如果教师参与了制作案例的过程,就会有切身的感受,对某组织会有整体的把握,也会了解很多无法在案例中表达的信息,而这些策毫无疑问对于理解和把握管理决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对案例中的组织了解的足够多,才能从更准确的把握决策的背景、环境和条件,而这些仅仅通过阅读案例有的时候是不够的。 3.教师要争取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应该有一桶水。案例和实践教学也是一样的,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利用一切调研、实习、咨询、科研项目等机会多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多了解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做的怎么样,成效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改进和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教师接触了更多的实务,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授时,才能给学生讲的更加深入浅出,讲的既有理论水平,又紧密结合实际操作。 4.教学方法应更加科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地创造一种自由讨论的气氛,借助于提示、提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将讨论引向深入。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启发式、互动式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人和监控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以及更深入的思考,学生才是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 5.学生的参与和配合。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案例资料、搜集信息、小组讨论、撰写报告、制作汇报提纲等,而且这些任务需要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完成,所以在组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并且能够真正将自己置身于案例所描述的背景和环境中,往往是案例教学是否能够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 6.改进对学生的考核和考试。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考勤和考核,调整或改进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例如下表的考核方式。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差异与相关分析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和对大学生涯的评价,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评价与工作流动原因、对大学生涯的评价与工作评价均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 5 调查研究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无论是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还是对大学生涯的评价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生对大学生涯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毕业后对工作的评价,而对工作的评价又与工作流动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本科人力资源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组织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此同时,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使得所有组织将目光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相当一部分组织或企业致力于为企业选拔和培训兼具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较20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具有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特点 所谓系统化,是指各类组织,尤其是各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理论知识的要求,即要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人才招聘、人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激励、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的理论知识及其他相关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素质和能力。 所谓职业化,是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具有职业资格,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具有特定的知识范围、从业标准、行为准则、职业规范。通过国家的有关任职资格考试,加强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所谓规范化,就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要求从业人员运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掌握工作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为组织或企业搭建一个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劣势分析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优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二、三线城市,主要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将地域条件变成人才培养的资源,在办学中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这种定位既与老牌、名牌大学产生错位,又满足了地方和基层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差异性办学定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差异、课程设置差异、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等方面。 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双师型特点明显。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过去的高职高专合并升本的,教师实践经验较为丰富,许多教师一直与地方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教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办学劣势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较老牌、名牌大学有一定差距,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虽然可以支撑教学工作,但前沿理论和代表性学术成果较少,这需要这些院校在发展中注意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本思路 1. 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面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薪酬设计、绩效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帮助企业摆脱目前的传统人事管理状态;培养学生成为领导者和变革推动着,帮助企业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使其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 2. 在专业设置上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课程群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对人力资源管理了如指掌,而且需要通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能在工作中运用经验准确做出判断。 3. 在学科体系设计上,充分体现交叉复合学科特征 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以及领导的基本能力;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 4. 厚基础、宽口径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从人才成长、发展的阶段性考虑,应在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问题。另外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考虑,较宽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进一步深造。同时,兼顾课程设置不应该偏重于宏观管理层面,而应该着重于企业管理中的特定职能。 5. 培养学生从业素质 敬业、守信、主动、规范、服务,具有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谈判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基本职业修养,也是从业的基本要求。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分配合理。 第三,全学程贯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其学生就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的第一线,因此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几个特征: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专业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课堂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模拟操作等,所有理论课程教学中都应该包括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消化所学知识。 (2)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以培养专项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如模拟招聘、职务分析、绩效管理等专业模块,此外还包括以综合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程模拟训练、人力资源测评系统、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此外,学年论文、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都应纳入课程体系。 (3)社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实习、校外专家的学术讲座、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科研项目论文: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选择合适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科研项目的发展。本文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定,并根据农业科研项目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 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 项目绩效评价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依据事前确定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并将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对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业绩和效益进行客观的、综合的判断,真实反映活动的现实状况,并通过对该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地控制。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国家和省级政府等各级组织积极实施开展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计划项目。通过大力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能够积极推动农业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解决我国长期面临的三农问题。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就是由政府或者是科研单位组织的,通过成立包含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和科技管理专业人员的专门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各方面效益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得出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相关方进行反馈,有助于对未来的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安排,进而提高农业活动的产能,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一、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作用分析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预算管理体制。农业科研绩效评价的作用体现在: (一)落实科研项目责任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将影响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细化,可以得出哪些指标是影响科研项目绩效最为关键的指标,进而通过这些指标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将科研项目的责任落到实处。 (二)承担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的期望 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是政府或者是科研单位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就是为了取得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项目的组织单位和使用单位对项目的绩效有所要求,只有能够达到他们要求的项目,他们才会支持开展或者应用。 (三)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 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如果不进行绩效评价,农民就很难从心理上接受项目的开展。而如果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就会极大的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积极辅助科研项目的开展。 (四)进行方法、工作改进方面的管理 科研绩效评价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指标体系也不是适合每一项项目。应该在科研项目的不断开展中,选择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方法;并根据项目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方法,加强工作管理。 二、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建议 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科研过程分为投入指标、运行指标和产出指标等几个部分。在选取指标时,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指标。 (一)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与一般的企业科研项目不同,农业科研项目的适用对象是农民,因此农业科研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它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性和目的性更强。根据绩效评价的内容及任务目标,管理者在评价项目绩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对农业科研指标进行量化时,是否客观的量化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首先要选择量化的指标,并按项目的绝对指标进行评价。如果必须要选择非量化的指标,在对指标进行量化时,要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分,保证指标的客观性。 2、全面性原则 农业科研项目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领域,而且包含社会领域;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能否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指标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项目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有助于反映项目的整体特征。 3、经济性原则 项目绩 评价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项目的经济价值,即降低投入、提高产出。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应该按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的划分,真实的反映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应该体现这种原则。 4、应用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容易获取数据的指标进行评价,即指标的选取既要满足评价分析的目的,又要考虑到实际中的可操作性。我国有些指标的数据公开性不强,在没有确切情况能获得这些数据的情况下,要考虑这些指标是否是关键指标,如果缺少这些指标将影响评价结果,可以考虑使用相似指标进行替代。 5、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不仅是为了对某一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还应该与其他对象具有一直的统计口径和范围。指标选取不仅要使指标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还应该和其他项目有可比性。并且,指标还应该与国内外的统一方法、统计内容保持一致性。 (二)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科研过程分为投入指标、运行指标和产出指标等几个部分。其中,投入指标包含人员、科研设备及经费的投入等;运行指标包含技术、知识、资源、管理和文化等基础指标;产出指标包含知识、经济、社会、生态等产出效益指标。产出指标是衡量绩效的关键因素,在考虑产出的基础上还应该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1、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规模 该指标反映的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指标。我国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实行委托合同制,科研单位要凭自身的能力进行竞争才能取得项目。科研机构的承担的项目越多,经费规模越充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研项目的绩效提升。 2、科研项目产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科研项目通过研究带来的科研成果,在这里,科研成果应该是广义的,包含知识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著作、论文、专利等。应该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并采用加权法把各类产出指标折合成标准单位,有助于不同指标之间的比较和综合分析。 3、成果转化指标 这是指通过研发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果说科研成果是科研项目的表现形式,那么成果带来的车生产力就是科研成果的具体应用和项目的实际价值。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成为有价值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那么科研成果的产生就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项目的投入是无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指标的衡量,主要是看项目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规模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事业发展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带来的效益。如果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较多,装备条件非常优越,那么就会对科研项目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5、其他指标 这些指标主要是中科研项目对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表现为农业科研机构根据科研项目向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建议,以及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支持的农业发展等。 三、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方法选择的建议 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也可以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使用。目前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文献计量法、经济计量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依据绩效评价的原则,灵活挑选评价方法。笔者认为,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是比较适合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打分赋值。德尔菲法采取匿名的发函调查的形式,保证了各个专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的意见较为客观、公正。农业科研指标的绩效评价中指标确定非常困难,不同的科研项目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求也不相同,对众多分散的指标进行挑选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德尔菲法来进行确定。 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确定每个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层次分析法通过将评价目标通过层层分解、递进,找出指标的权重分配。单纯运用层次分析法只能取得的粗略方案排序结果,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定量分析。这时就可以结合德尔菲法方法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能够确定每个指标对绩效的相对重要性,还可以准确的判断每个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 科研项目论文: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横向科研项目属于技术创新,其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尤其重要。科学化的管理可以使它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把它的风险降到最低。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 科研项目 风险管理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性是由于横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制约性等特性所造成的。因为一个横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就意味横向科研项目是市场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技术更新等地方是以前尚未碰到过的事情,所以就会有没有认识清楚的规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横向科研项目中就包括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数,从而使得横向科研项目具有风险性的特点。由于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与日常运营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同时这也造成了在横向科研科研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并且成了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成败关键。 在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引进风险管理的技术,就是要对所制定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主动控制,预防在横向科研项目开展当中所遇到风险和干预因素,保证所定目标的实现。虽然对横向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进行风险的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的处置等工作,都要占用有限的资源和人力,但是非常必要。 一、横向科研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属性,这些属性是由各种数据和信息加以描述的,横向科研项目也一样。科研工作人员通过现在掌握的科学及时水平和对横向科研项目的要求信息,预见未来要达到的结果。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及其特性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认识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属性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有各自的习惯和经验。横向科研项目也不例外。对于横向科研项目认识上的这种局限性,从根本上说是人们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有限性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造成的,这使得人们无法获得项目的完备信息,从而不能准确的预见项目的未来发展变化,造成项目的风险。 造成项目风险的原因除了人们自身的主观认识能力和信息的滞后性等原因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项目和项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因为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发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影响内外部条件的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化,在研发当中所需技术的变化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横向科研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科研中作者的可延长新能力、采购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对项目的最后结果产生影响。而在项目的外部,项目投资人的利益、项目的时间计划、科研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项目结果的认可程度等都会对项目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项目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以后,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原有计划,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其内外环境的各种发展与变化所带来的项目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计划和进程,而这种项目的不确定性也是项目出风险的一个重要因。 信息的滞后是造成风险的因素之一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造成事物信息不完备的客观原因是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理论上所有事物的属性都可以由数据加以描述的,但是这些数据只有在事物发生以后才能获得,然后再由人们加工处理后才能产生对于决策有支持作用。因此一个事物的信息总是在事物发生之后生成数据并经过再加工以后才能产生的,所以任何事件的信息总会比它本身有一个滞后,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信息本身的滞后性。横向科研项目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该事件在以前是没有的,它的本身是一种新生事物,他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它本身的实际数据尚未发生,所以在决策中所使用的信息都是根据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推断,推断的依据只是理论的依据,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完备,造成了很多的风险隐患。只有随着横向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入,取得完整的数据,信息的完备性程度也会不断提高,直到项目完成时人们才能获得完备的项目信息。这种信息的滞后性也是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 横向科研项目属于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希望能成功的进行科研创新,取得科研成果并发表学术论文,取得事业的成就并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横向科研项目创新系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 因素,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其创新活动最终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创新活动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接近预期目标;二是创新活动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并且损失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创新活动的大量投资也无法收回;三是科研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还有横向科研项目在合同签订时没有明确该成果的责权的约定,做成日后成该成果的产权纠纷,陷入长时间的口水战,甚至动用法律途径解决产权纠纷,做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科研开发周期的估算是否准确,有的在竞标当中,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取得横向科研项目采用压低预算成本,或者因为考虑不周,把有些内容没有考虑到,遗漏了这部风内容等情况,造成所需费用的预算偏低,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进度。 二、横向科研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者识别风险来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风险识别需要确定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风险来源、风险事件、风险征兆。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来源一般来自技术风险,对所需的技术或者现有的技术对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他们设计的是新技术、新领域、新工艺的要求,这个要求在以前还没有出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立在科学的推理或推断的情况下做出的科学化的理论推断。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或者理论基础下对新生事物的研究开发,现有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决定了风险的存在和发生;质量风险:技术需求方与开发方队新产品、新工艺质量的约定,技术开发放在实现产品或工艺时,影响质量体系的因素很多,其质量最终检验达到双方约定,则为成功的案例,负责将会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做成很大的风险;过程风险是指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包括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管理风险是指在技术开发当中参与管理方法、管理形式、对资源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内部成员的沟通能力、成员之间的技术协作、团队成员学术互补性、计费的到位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还有组织机构风险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引起需求方对产品技术要求的变更等方面的风险。 风险识别后要把结果整理出来,为风险分析的其余步骤和风险管理做好准备。 三、横向科研项目风险估计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估计是对风险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衡量和估计。横向科研项目是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创新,属于新生事物,对于他来讲,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在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研究人员对它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技术分析和相关人员收集的一些数据,这些都对该项目的研发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人事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就要对它存在风险作出理性的分析和估计。风险事件分为确定型事件和不确定型事件。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判断是根据历史资料确定风险事件概率的分布,根据以前相似的实验数据和收集的资料数据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利用理论概率分布情况作出判断。要估计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并且要估计出可能对横向科研项目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作出估计。通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做成的损失程度,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预测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其发生的后果,作为决策的依据。 四、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是指规划和设计如何进行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该过程包括定义该横向科研项目的组织,团队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管理和沟通方式,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等内容。风险管理规划是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横向科研项目是一项科学研究,是一项细致而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需要制定详细规划和风险预判,从而制定一份详细分线管理规划,预防风险的发生,或者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任何横向科研项目都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牵扯到各方面的问题,在明确了该项目的目标后,需要用到的设备,科研团队成员的职责、对风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分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对其他成员进度的影响、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局渠道和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等非常多的方面,它需要我们处理好整个项目过程中各个细节,具有很高的集成性。因为在整个开发研制的进程中,一个很小的失误都可能对整个横向科 研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具体的科研项目风险指南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工具和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该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需要承担的责任,描述整个横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内科研团队成员如何组织和执行风险识别,项目风险的预判和可用资源的合理安排,项目风险管理的时间和进程安排,项目风险度量方法的规定,项目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的报告规定,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项目风险的敏感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项目风险跟踪的办法和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在做好以上的计划的同时也要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资源计划、费用管理计划、采购计划、沟通管理计划,因为论文的篇幅管理,不对他们做出论述。根据以上的各管理计划,作出该横向科研项目的整体管理计划。 科研项目论文: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信息化监督 [摘要] 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科研,大项目大投入成为近年来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的特点。由此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现代公共财政改革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起到重要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代国库制度;监督;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科技更高更快地发展。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科研,大项目大投入成为近年来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的特点,由此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及拨款形式 目前财政预算资金是科研项目经费的主要来源,拨款存在3种形式:传统的实拨资金、零余额用款额度和财政特设银行账户资金。尤其是近年来大项目越来越多,其科研经费来源3种形式并存,使得银行账户性质也多样化。新形势下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包括财政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措施,自2000年实行以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证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主要内容之一。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支付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规定审核机构(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以往我国实行财政实拨经费即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其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上,由各单位自主使用。在这种模式下主要存在3方面问题:一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预算资金一旦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二是由于大量资金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增加了财政部门调度资金的机会成本。三是无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这一环节管不好,财政管理就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制度的要求,预算管理不可能做到科学、规范、合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不改变单位的支出权限的基础上,对其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通过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力求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被中间环节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现代公共财政改革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起到重要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目前科研单位存在大量财政拨付的科研资金,尤其是现在国家采取重点扶持、重点攻关的科研政策,大课题、大项目的涌现使得财政资金拨付额度更大、更集中。同时随着省级科研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全面铺开,政府采购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强、预算要求更刚性。 财务部门根据国家各项政策法规、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合同书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由国库支付系统督促和监督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同时科研项目承担部门只有按照预算要求和合同规定,政府采购科研设备、支付协议款项才能有效执行。因此科研单位要严格按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项目验收中的财务验收通过率。 三、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财政信息化监督的控制点 现代财政制度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的控制体现在财政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方面。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同级人民银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财政专户和特设专户。现代国库支付制度的关键环节是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也是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和特设账户都是现代国库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科研项目预算资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事业单位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形式,实行了统一人员配置、统一核算方式、统一资金监管的核算模式。在指定银行统一开设了账户,避免了预算单位多头开设账户、使用资金不规范等违规现象,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肃性。财政加大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力,更能体现管理意图,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协调、便捷,保证科研资金的专款专用。特别是科研经费下达实行零余额账户和特设账户两种形式时,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已不可能。同时也有利于会计集中核算发挥财务监督和管理职能,节约管理成本。 四、财政监督信息化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和影响 1.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科研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对科研课题经费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形成科研人员与财务部门的经常性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科学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建立财务部门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全过程的参与机制,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科研项目研究人员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多、财务人员事先不了解有什么项目、经费使用计划和科研人员的想法的现象,减少预算管理的脱节,扭转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处于事后记账或打补丁的局面。 在国库集中支付形式下,对预算编制提出新的要求,单位预算的质量也取决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如科研设备政府采购预算就直接关系到科研课题本年度甚至下年度的经费使用,原先各自“闭门造数”的方法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彻底改变以往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己凭经验估计预算的情况。为避免产生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难以执行,预算与支出脱节的情况,必须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专业分工,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国库制度实施对科研经费实际使用的影响 (1)科研启动资金难以收回。 由于当前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事业单位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各单位为争取项目往往先期投入部分资金作为启动经费,一旦项目申请成功,资金到位后,由于是国库资金,使得前期投入无法回收。 (2)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产生费用的归集与资金支付分离,造成回收成本困难。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单位内部测试费、自加工材料费、管理费计提(根据项目要求)等应归集到科研项目成本中的费用,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不允许实际资金转回同户名账户,致使费用的归集与资金的支付发生分离,实际科研项目成本与资金支出不匹配,无法通过国库收回成本。 (3)科研项目资金到位与合同签订脱节以及年终结余的情况。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由主管部门进行,资金管理由财政部门进行。有时科研项目资金国库指标已经下达而科研项目合同尚未签订,致使国库资金仍然无法使用,出现科研项目预算或合同与财政额度期间不同步的现象,影响科研项目经费向子课题的拨付,还会发生年终结余资金较大的情况。有时个别科研项目经费临近年底才下达国库财政用款指标,容易引发突击花钱或造成当年度财政项目全额结余的情况,进而影响项目的财务验收甚至新项目的争取。 总之,科研单位应尽快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维以适应财政信息化监督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水平,管好用好科研项目经费,促进科研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科研项目论文:以科研项目推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我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希望通过它的实施能够扭转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本文以化学化工学科科技创新教育为研究方向,结合本人几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路,以期为构建适应时展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一、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的必要性 我们的科研项目属于化学化工学科,可以分为三类:①纵向的基础研究课题: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包括纯属探索性或揭示自然规律的纯基础研究项目和具有近期应用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②纵向的科技攻关或产学研项目: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却尚有一些关键技术难题需攻克。③企业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委托高校进行开发的项目,主要针对企业目前产品在生产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或者企业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发现的某一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具有必要性和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研究内容或者已深入国际或国内前沿,或者属于应用前景非常好的技术难题,其研究价值高。其次,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科研角色,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再次,科研项目大都已开展了一段时间,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有利于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最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但能够完成项目的部分任务,最重要的是为导师选拔适合自己梯队的研究生奠定基础。 二、如何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入 1.选题方面的技巧。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的课程或项目主要有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等。选题时要遵循如下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完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预期目标;与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接近并让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可以查到一些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工作量适中,难度适宜。但是,不同的科技活动,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题目和研究内容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以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季?盐改性粘土的关键结构及长效抗菌活性研究”(no.20676049)为例来说明:用于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或创新训练项目,可以将题目定为“季?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制备及表征”、“季?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结构及抗菌性能研究”等,如果以任一种粘土作为一个题目,那么就可以衍生出许多研究题目和内容;开放实验项目可以做其中几个实验就行了,如“十二烷基三丁基溴化?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制备4~5个不同质量比的季?盐改性蒙脱土就行了;如果是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或挑战杯项目,就要报季?盐改性粘土的产业化及应用的研究内容,根据季?盐改性粘土多功能特性,可以将题目定为“新型多功能季?盐改性粘土的开发及产业化”、“新型多功能纳米复合塑料的制备及应用”等。 2.建立成员结构合理的课题组。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和开放实验项目是一人一题,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都是一个课题组,且基本上是同年级甚至同班级的相互熟悉的学生。不过,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团队项目,最好都成立课题组,成员包括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并且让硕士生或博士生参与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互相提携启发、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高水平顺利完成,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3.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我们一般让学生每个学期交流2~3次。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解决在科技创新活动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而且通过交流可以吸取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方向更明确。对导师老说,可以随时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进行调整。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 本人自2007年开始带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至今已带了5届。2005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郑佳主持的“新型季?盐改型粘土抗菌剂的研究”(no.cx07050)项目获得暨南大学第三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二等奖,郑佳因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而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2007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薛琰主持的“有机层状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no.cx09063)获得暨南大学第五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三等奖;2008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张劲林申报的“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no.1055911018)获得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资助,目前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已经在国际著名的化学学科期刊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上1篇,张劲林也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此外,我们还带了一些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都顺利结了题。最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都处于申报阶段,已经有许多学生主动联系我们,要求给出题目让他们申报。本科生毕业论文方面,除了做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的学生接着做毕业论文外,近三年强烈要求到我们这里做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2010年4个,2011年5个,2012年增加到7个。学生们感觉在我们这里做实验,对他们自己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非常有效。 总之,通过这几年带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来看,将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纳入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以此推动本科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科研项目论文:临床医学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 [摘要]科研项目的财务执行质量评价往往是项目结题验收时的一个薄弱环节,制订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案有利于指导科技人员合理运用科研经费,促进科研实验的有效开展。文章分析了科研项目财务执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了超支与结余评价,子项目之间的经费比例评价,项目验收方的容忍度评价,市场行情变化的评价,项目财务执行情况与实际完成情况评价等关键指标,同时建立了数学评价模型。 [关键词]科研管理;医院管理;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定量评价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议对我国科研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科研的创新离不开创新的科研管理[2-3]。当前政府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如何将科研经费有效地投入科研活动中,科研经费的财务执行质量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4-5]。科研项目的财务执行就是按照申报时的财务预算开展研究任务。但经费预算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常难以完全按照事先计划的那样执行。如执行质量不好,则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例如项目经费超支,实验材料物价上涨等因素可能导致项目经费紧张,经费违规使用等情况[6-9]。此外,因为科学研究自身的不可预期等风险,出现的种种问题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在结题验收时财务审查不过关[10-14],项目负责人会受到相应的惩处。因此,建立一套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价方案,有助于指导项目负责人合理的使用经费,规避经费使用中的风险。本课题就临床纵向科研项目(政府部门批准立项拨款的科研项目,这也是医学科研项目的主要来源),针对当前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15-18],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且在实际科研财务管理工作中,本方案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医学科研项目财务执行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1.1不按预算执行 项目在申请之前做好相关经费开支预算。但实际上一些立项部门对财务审查不严谨[19],重视项目本身的研究水平,忽略其财务开支的合理性。加上预算并非实际研究所需,项目负责人只能凭经验填写财务数据。项目立项后往往按照科研开展实际需求来开支,忽略了相关预算的上限。 1.2疏于对市场行情变化的预测 项目负责人疏于对市场行情与行情变化的了解,项目经费的执行就显得随意。更谈不上对行情变化的应对能力。如相关科研物品耗材难免涨价,结果可能导致项目经费开支的紧张,导致项目难以正常开展。 1.3项目负责人对财务执行的迷茫 财务执行是什么?如何执行?有什么不良后果?项目负责人往往漠不关心或模棱两可。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的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等做了要求。但如何执行,还需不同行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详细制订,以更好地指导与规范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使用行为。 2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超支情况、各项开支明细之间的比值、验收方容忍度、市场价格变化、项目设计完成率等。 2.1超支与结余评价 超支意味着项目实际开支大于预算或实际拨款的经额,说明项目在做预算时存在一定失误。超支越大,说明预算越失败。超支越小,则越接近预算,项目财务执行质量接近理想水平。但项目超支未必全部都是负面的,如果该项目产出成果超过预期,开支可能相应增加,则应考虑在其他方面加分。项目有结余,可能是项目未按步骤开展,也可能是项目实际支出比预算小。评价时,结余越少越好。最理想的状态是实际开支与预算相比为1,即不超支也不结余,专款专用且全用,这样才能保障项目完成的质量。但实际上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2.2项目经费子项目之间的比例评价 一个项目的经费预算往往由多个子开支项目组成,有些开支项目是直接用于研究本身,有些则是辅助项目的开展。例如仪器、试剂、药品等直接用于研究可以列为科研组,劳务费、管理费等辅助项目可以列为辅助组。科研组与辅助组的预算比例变化也是评价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辅助组经费开支挤占了科研组经费,则项目研究品质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如果科研组实际开支挤占了辅助组,也会导致不合理的财务支出。因此,细化到每一个开支可以更好的反应项目财务执行的情况。 2.3项目验收方的容忍度 理想的项目财务执行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没人能够精确预知未来的事物和变化规律。项目开支存在结余、超支、互相挤占的情况实际上比较普遍。因此,项目验收方对项目财务执行情况应该有一个容忍度。例如,将开支、结余、挤占的比例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即可予以放行通过。这样的弹性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 2.4市场行情变化的评价 市场行情变化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来转移。物价的上涨可以导致科研经费的不足,而市场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测的。市场行情的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价上涨。如更新产品、更高质量产品、更新换代产品的出现等,往往价格较高。此时,行情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分影响应该是正向的,可以加分。二是物价下降。例如因为成本的降低而导致物品的降低,更优秀替代品也许意味着更廉价。此时,行情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分影响应该是负向的,即应扣分处理。 2.5项目财务执行情况与实际完成情况评价 项目完成率对财务执行具有重要影响力。项目完成情况越好,越有利于该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价。反之,财务执行再好,项目却没有按计划完成,则项目已面临失败危机。因此,应按照完成的进度(完成率)来检验其财务执行质量。一般的,立项单位验收项目时会给予不合格、合格、良、优秀的评价,并颁发证书[20-21]。项目未开展、未完成将导致财务执行质量评价的扣分,反之可以酌情加分。完成情况评价主要是根据项目预设产出的成果数量和质量为准,例如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专利申请?是否发表了预定的相关论文?超出部分可以视为超额完成研究任务。以优、良、合格、差等来确定完成情况的等级是较为成熟的做法,也便于项目相关的定量评价。 3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定量评价方案的研制 3.1公式的提出 本课题以常用的百分制来评价科研项目财务执行的最终得分。设总分为100分,各个评价指标再分配不同的权重,分别经过评分计算后累加,其总分不超过100分。 3.1.1超支与结余评价 设该指标最后得分为α,实际支出经费为e,预算经费为b,该指标分得的权重值为F,权重比例为Wα. 3.1.2子项目经费开支情况评价 设该指标最后得分为β,科研经费为S,辅助组经费为r,总经费为T,T=s+r,预算汇总科研经费为S1,实际科研经费开支为S2,预算总经费为T1,实际总支出为T2,预算中科研经费占总比P1=S1/T1,实际科研经费占总比为P2=S2/T2。该指标分得的权重值为F,权重比例为Wβ. 3.1.3验收方对财务执行质量容忍度评价 主要根据总经费的超支结余比例来衡量。设容忍度得分为ε,容忍度为Td,当项目财务支出在容忍度范围内,则设ε=1,在容忍度范围之外. 3.1.4市场物价变化评价 设变化率为κ,现行物价为n,原物价为m,则变化率κ=n/m。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设完成情况比例为μ,实际完成数量为f,计划为p,则μ=f/p。以上汇总累加,得到某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总公式,设最后总分为χ,则χ=μ[ε(α+β)+κ(α+β)]=μ(ε+κ)(α+β)。 3.2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方案的运用举例 本文以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开支为例。本文将其中的研究经费,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等作为科研组的经费;而国际合作交流费、劳务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等作为辅助组经费。单位为万元,具体经费预算与开支情况见表1。 4讨论 4.1优势分析 首先,评价指标权重等采用同行专家评议法[22-23]。本文采用的定量评价模式是建立在定性评价基础上的。这些指标由专家进行评议后确定,具有较好的权威性。评价指标对指导科技人员合理开支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定量评价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利于各方接纳。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过公开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等,被评价者也可以自行计算,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再次,一旦评价模式确定,可以极大的减少专家人力资源。一般的科技管管理、财务管理者可自行计算,或设计软件提高计算效率,进一步减少人力资源支出。 4.2不足改进 本评价模式仍旧过于复杂,计算量较为庞大。面对大量需要评价的科研项目,计算过程较为繁杂,不利于推广使用。应该考虑编写相关计算小软件,简化计算过程,使评价模式简单易用。本评价方案是基于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拟定的。具体到其他领域和单位,应根据相关领域自身特点进行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评价指标和权重的适宜度改进等。 作者:魏巍 阮鹏 彭云 赵建君 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资科 科研项目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科研在迅速发展,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给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带来了不便。因此,怎样有效管理高校科研项目成为高校探究的重点。本文主要论述现今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思考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作者:周晶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科研项目论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摘要]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期,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持续地进行了优化,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也逐渐变得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规范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文章先是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总结,接着对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最后,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议,希望可以使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更加科学。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农业科研项目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地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经费的投入,但是,这样的投入还是满足不了农业科研项目发展的强烈需求。首先是投入的资金总量的缺乏,其次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不足,因此,要想使得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开展,一方面要使得资金的投入更加充足,更重要的是要对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不足,相关科研单位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水平。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的闲置率较高 首先,农业科研项目一般不需要到企业开展调研,但是,它需要实验场地以及先进精密的设备仪器开展实验研究,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和仪器,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花大量的资金专门地进行设备的采购来支持科研项目,一般这样的设备使用是一对一的,无法在单位的其他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这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了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利用率;其次,若是其他农业科研单位需要相同的设备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租借信息,这也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2.2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首先,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单位中的财会人员很难对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实施全方面的跟踪,由科研人员直接进行预算资金的申报,会使得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准确、专业。其次,许多项目的负责人预算意识比较薄弱,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夸大了科研的经费需求,使得资金出现了浪费,降低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预算划分比较笼统,使得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预算的相关审核,出现了专款不专用的现象。 2.3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督 首先,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依据职能划分,缺少科学的资金管理理念,预算编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判断,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合理的经费使用计划,这就会使得资金无法用到刀刃上;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支出除了科研材料与设备的支出外,还有很多会议差旅费用的支出,经费的开支过多,对于资金的开支合理性缺乏相应的监督与管理。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 3.1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可以引进新的设备登记制度,从根本上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要将新购置以及原来购置的没有弃置的固定资产和设备仪器进行详细的登记,确立好使用的期限和使用的情况,对于同城或者同一辖区的设备和仪器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交流,把那些闲置的科研设备仪器进行租借,尽管这样会使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有所加大,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进而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在农业科研项目结束后没有花完的资金不能够未经允许转向其他项目或者是留作私有的财产,一定要把剩余的资金返还给拨付的部门或者是在得到上级的允许之后用作其他用途;最后,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地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使用以及结余进行全方位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项目的进度进行实时的跟踪,要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的数据库,不但使不同的岗位能够进行信息的共享,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务结账以及核查设备仪器的使用状况,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可以及时地发现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尽快地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保证了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地开展。 3.2规范预算编制过程,提高员工的预算意识 预算编制的科学有效是能够为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预算编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员工的预算意识也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优化预算编制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制度,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细化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提升项目管理资金的预算效率;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工作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降低预算的误差,提升预算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严格地执行有关的预算制度,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以单位近几年的项目预算数据为依据,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对于那些缺乏可行性的项目要坚决摒弃,对于那些预算较大的要开展更加细致的论证,预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要及时进行纠正调整,对于仪器设备的购置资金以及会议差旅费用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和人员参与项目的工作时间及过程编制劳务预算,最重要的是,预算要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充分考虑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为专项资金的管理打下基础;最后,要强化员工的预算意识,加强内部员工的预算培训,对于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杜绝重复进行项目预算申报现象的出现,建立健全有关的防止项目重复申报的系统,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坚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项目的预算。 3.3增强成本核算能力,提高资金开支的合理性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没有全面地开展成本核算,只是在某几个环节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具有很多局限性。在当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增强自身成本核算的能力,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整体管理水平,使得科研项目资金的开支更加合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运作特点,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科研单位的相关方法,要体现自身的特别之处,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次,要明确权利和责任,在每个项目上,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束都要把所有成本进行有效的划分,像劳务报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都要算到整体成本中,保障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农业科研项目中的资金开支要保证合理性,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那些超越范围的科研项目资金坚决不能计入成本,特别是一些差旅费和会议费,一定要保证在合理范围内,各项费用都要谨慎支出。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本核算能力,使得资金的支出更具合理性。 3.4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强化流程监督 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依赖于严格的资金流程监督。首先,农业科研资金的管理一定要是“专款专用”,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资金的管理,集中地进行核算,严格地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实施,积极地进行项目资金开支控制,对于农业科研管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的实施细则,要进一步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实施优化,使得科研项目的资金收支更加合理;其次,要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科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内控体系,完善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对项目申报到项目落实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督,保障农业科研项目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最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积极地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不仅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还要完善互动沟通渠道,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要严格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杜绝假借科研之名把经费转到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单位。总之,过程的控制、绩效的考评等方式都是规范资金管理,强化监督的有效手段。 4结论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一方面,农业项目的资金管理得到了更多的制度支持,另一方面,对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出现了诸如资金使用率不高,预算编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重视这些问题,积极地探索解决方法,最终使得农业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陈文燕 单位:山东省禹城市农业局 科研项目论文: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探析 摘要: 质检机构传统科研管理在人员能力、管理模式以及经费监管等方面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科研制度上进行创新,经费使用环节上进行掌控,才能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走向课题管理精细化道路。 关键词: 质检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创新管理 为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成本的大力投入,质检机构更加注重自身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各质检机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机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在重大质量安全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当前质检机构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我国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很多质检机构科研业务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科研管理人员主要通过office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项目信息、数据,很难准确快速的反映出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为统计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课题研究基础数据分布在各个项目组成员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很难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把握,因此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和观念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如何运用工作流控制技术来改造科研管理工作现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已成为质检机构科研管理中面临的一大任务。 1.2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 通常科研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其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签订任务书、项目验收等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拨付、核算、报销等工作;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经费的使用。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有效参与和指导,容易出现项目经费支出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等现象。科研管理人员侧重项目实施进度、科技成果等方向,忽视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人员侧重经费下拨、经费核算,因没有参与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不了解项目实施进度。由于各部门掌握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容易出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等问题,影响项目的有效运行和整体进程。 2做好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2.1搭建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搭建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功能上实现了质检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的在线申报、项目实施进度管理,论文、标准等科技成果管理等,替代了繁琐的人工录入和统计,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无纸化,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了解到在研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的执行情况实现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国家最新的课题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科研情况、论文数量、标准制修订情况、课题奖励情况等方面内容。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另外,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还方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成果浏览,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单位内部实现小范围的试用,使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为日后转化与推广奠定基础。 2.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障体系 据文献介绍,美国建立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由国会、审计署以及部门内设审计机构组成,国会参众两院设有预算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专门从事审查和批准科研预算;审计署参照国会和议员要求,或者依照法律从宏观角度对美国项目经费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部门内设审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内设监察办公室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内部自查自究。通过外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方式,以科研经费预算为出发点,展开全过程管理监督范围,进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因此,只有不断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经费预算、评估、监督审计等系列规范以及处罚制度,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深化成果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推广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检测技术、检测装置、检测方法等方向的科研课题研究,质检机构不断提升检测手段,在应对突发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形成检验方法,与此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向检验技术能力方向的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与推广,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实现行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可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品质量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鉴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捍卫质量安全,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3结论 质检机构的科研项目虽然在数量上相比高校或大型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改变现有传统管理模式,需要将创新思维融入科研管理中,结合质检机构自身产业特点,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创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课题项目管理水平,全面提提升科研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检机构的优势,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作者:孙卓 刘威 刘淑贞 单位: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探讨 【摘要】 文章首先指出我国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广泛存在着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间接费用分摊不合理、科研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等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科研项目成本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文章在对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内涵差异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广泛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通过认定作业、建立同质组和成本库、追溯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设置成本核算科目及有关明细科目、核算科研项目成本等流程来构建一套独立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来优化科研成本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成本核算法;作业成本法;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 当社会充斥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客”等新型名词时,毫无疑问这意味着我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高校作为科学研究、新科技诞生、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实现该发展战略的重要助力之一。在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增加且财务预算科目越来越来细化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项目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合理分摊好科研活动中的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它包括高校申请的各种来源的科研经费。随着政府、各事业单位、企业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在来源渠道和资金支持力度方面均有大幅增长,这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经费核算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核算中尚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相关部门各执一词,导致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普遍是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负责经费的使用、财务部门负责科研成本核算管理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由于两大部门职能不同、关注重点不同,造成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不合理。科研部门主要关注项目的具体研究方案、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经费的具体使用,而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经费的到账情况、经费使用的合理与否、项目的按时结题情况等漠不关心。财务部门主要职责是管理科研经费、核算科研项目成本,但是由于不熟悉科研工作规律,不了解科研经费从筹集到使用的全过程,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职业判断,也不能通过项目进展情况来控制经费的使用节奏,只能做出简单的会计处理[1]。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不合理。 2.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上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特别是在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未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摊。高校在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仅计算科研项目发生时容易确认和计量的直接费用,对于本应在成本中全面反映的间接费用并未进行合理的分摊。随着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的纵向专项化、横向多元化,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体系逐渐走向瓦解。由于核算的难度大,像水、电、固定资产设备的占用费及房屋的使用费等间接费用,高校并未归入科研项目成本,而是由学校据实列支。这样不仅不便于真实且全面地反映科研项目的成本,而且容易混淆教学与科研的成本界限。 3.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课题组长负责制”的弊端。课题组长负责制下,项目组之间各自为营,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出现设备重复购置或资产流失现象。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实行的是课题组长负责制的经费管理制度,而此制度之下课题组购置的科研资产大多由课题组长保管、使用,由于各课题组之间缺乏沟通,存在公用性资产的重复购置现象。另外,在相关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或岗位调动时,容易产生资产交接手续办里不齐全,物随人走现象[2]。 4.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科研资金沉淀现象日趋严重,不仅使高校科研项目决算不及时,而且为结题不结账[3]、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创造了条件。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并用于课题无关的支出,致使高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相关主管部门曾努力纠正,但收效甚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此外,高校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版权、开发软件等无形资产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因此,对现行科研项目管理核算方法亟待进行变革。 二、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并优化现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模式,本章根据作业成本思想尝试在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因此,本文在比较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内涵差异后,构建了一套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来优化科研成本管理,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简称ABC法,是将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以更合理、更准确的方式分配到作业、生产环节、产品、服务以及顾客上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生产引发作业,作业引发成本,而其核心程序在于选择作业和确定成本动因。具体地,它以“作业”为核心,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有作业消耗的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准确地将消耗的资源成本归入相应的作业,然后追溯作业动因,并以此为依据将所有成本或费用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先进之处在于核算时,其能追溯作业成本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地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产品或服务上[4]。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仅仅只是为了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摊到成本对象中,作业成本法则是选择作业为成本归集对象,通过跟踪所有作业,对构成最终产品的所有作业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3],它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次革新。与传统核算方法以“产品”为中心的不同是,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算中心,能为生产各环节和作业单元提供更加具体详细的成本信息,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粗糙性。按照作业的增值属性,作业成本法将作业分为能增加顾客价值的增值作业和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非增值作业,而管理人员通过减少甚至消除不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动因,将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控制在最低水平[5]。从作业成本法的内涵来看,高校的科研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科研人员每进行一项作业均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因此,科研项目的总成本实际上等于科研人员全部科研活动的过程所消耗的资源之和。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前提是认定科研活动的各项作业,归集作业成本。然后才能按照各项作业成本与科研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追溯到各科研项目,最终完成成本核算。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有关科研项目,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而间接成本则是先认定作业,归集同质作业,并计算各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确定的分配率分摊到有关科研项目。综上所述,其相异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特征有: 1.成本计算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因为“科研项目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科研项目成本计算过程直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科研活动过程中耗用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选择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科研项目所耗费作业的数量(作业动因的数量),计算各科研项目应分配的作业成本。 2.成本分配的可追溯性。这是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鲜明特征,成本通过直接追溯、动因追溯或分摊的方式将作业成本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而可以尽量避免不准确的分摊。 3.成本追溯使用众多不同层次的作业动因。作业动因一般分为单位水平动因、批次水平动因以及产品水平动因三类,而且每一层面的动因可能有多个。采用众多不同层面的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要比采用单一分配基础更加合理,更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6]。 三、作业成本法在科研项目核算中的应用 (一)作业的认定 作业是指一个组织内部根据一定目的而耗用资源以创造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职责或任务。作业认定是指对科研活动中耗费科研资源的过程进行定义、区别各项作业之间的差异、了解每项作业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追溯每项作业与耗用科研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完成作业认定之后,按逻辑顺序列出作业清单方便后续对认定的作业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类和建立作业同质组。 (二)建立同质组和成本库 成本库是用来归集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中,由于所耗资源是单项依次分配到作业中去的,所以相加汇总其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作业成本要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亦或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资源归集起来组成一个成本库。为了进一步分析以上作业清单中的各项作业,社科类科研活动可以建立下列同质组和成本库: 1.项目申请作业和结束作业。项目申报作业、立项审查作业、鉴定验收作业和成果登记作业属于申报和结束课题必做的作业。这四个作业关联性极强,都是由“项目申报的个数”驱动作业,这一动因归属于作业动因层次里的单位水平动因,而且这四项作业在不同科研项目活动中耗用的科研资源占比相同,故将此四项作业合并为一项作业,共为一个作业动因———项目申报的个数。然后,建立一个成本库,可称之为申请和结束成本库,所耗用资源的成本主要有: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从事科研活动人员的工资报酬、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加班费、绩效工资、培训学习费、生活补助、临时工工资、参加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的助研酬金[5])、直接材料成本(从高校其他部门领用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和运费[5])、间接费用(直接支付的办公费、电话费、水电费、市内车费、出差费、资料费、版面费)。 2.项目准备和实施作业。前期调研和搜集资料都是为项目研究做准备,而项目编制作业和中期检查作业实际上是项目研究阶段。这四项作业均属于单位水准层次作业,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同质组,建立一个成本库。该成本库的作业耗用较多的人工工时,同时科研人员薪酬、资产折旧与其他间接成本(电话费、水电费、市内车费)与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高度相关,因此以科研人员人工工时为作业动因。 3.经费管理作业。经费管理是一项独立的作业,单独建立成本库。该项作业主要耗用的资源成本包括管理人员的薪酬、保险费、银行手续费等费用,这些费用小而又繁杂,并且和经费数额大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以各个项目的经费之和作为作业动因。 4.会议交流作业。会议交流也是一项独立的作业,该项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主要包括对外交流、应酬和接待的费用,这些费用在消耗时需要控制在经费的一定比例之内,并且这项作业与交流时招待的人数和次数高度相关,因此将其作业动因定为人数/次数。 (三)追溯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 在建立成本库和选择作业动因后,需要追溯成本库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我们可以运用相关系数或可决系数来测试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判断所选作业动因是否为作业成本变动的主要原因,进而避免扭曲分配结果,保证科研项目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作业成本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些成本库作业成本与所选的作业动因之间的可决系数或相关系数较低,那么就说明该成本库中的一些作业是缺乏同质性的或同质性较低,需要重新调整该成本库中的作业,然后再次计算可决系数或相关系数,直到达到理想值。 (四)设置成本计算科目及有关明细科目 在作业成本法中需要对成本核算中使用的有关会计科目进行调整。首先,对“科研经费支出”科目进行重新设置。在该科目下根据各个科研项目来设置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单的格式比照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增加二级明细科目,具体在计算单内按“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作业成本”设置专栏。其次,以“作业成本”科目替代“制造费用”科目设置,并按各自成本库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具体应包括“项目申请和结束”、“项目准备和实施”、“经费管理”、“会议交流”等四个明细科目。其中,各明细账户按照各项作业耗用资源成本的用途设置专栏,主要有“材料费”、“劳务费”、“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招待费”等。 (五)核算科研项目成本 1.按本期实际发生成本登记成本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由于收集资料的滞后性,无法适时制定作业成本分配率,所以在作业成本法执行前暂时选择实际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然后,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第一阶段,归集和计算作业成本,并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同时,将科研项目所花费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直接成本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单内。首先,根据材料分配表将各个科研项目所耗费的直接成本直接登记到“科研经费支出”账户及各个项目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栏内,但是该账户及其所属的各成本计算单下“作业成本”一栏要等到“作业成本分配表”编制完成后方能登记。然后,再根据材料分配表、工资薪酬分配表、固定资产折旧表以及其他间接费用的原始凭证等资料将本期发生的费用计入“作业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户。 2.根据作业成本的明细账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结转作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在一批科研项目结束后,根据当期归纳整理的作业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户本批发生额与作业产出的资料,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各科研项目应分配的作业成本[4]。其中,表2中的第2行内容是根据作业成本明细账本期发生额的累计数之和填列的,分别反映了各项作业本批发生的作业成本总额。第3~6行统计的是科研项目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第7行分别计算的是各项作业的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它是根据第2行所列各项作业成本与第3~6行所表示的作业动因相除所得。第8、9行分别列示的是项目A和项目B所耗用的各项作业动因数量。第10、11行是根据项目A和项目B各项作业动因数量(第8、9行)与各项作业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第7行)计算所得的应分配的各项作业成本。最后,将第10、11行各项金额及合计数从作业成本及其所属明细账户结转到“科研经费支出”账户及项目A和项目B的成本计算单“作业成本”一栏。结转完成后,作业成本账户期末无余额[7]。 3.核算科研项目成本。通过上述第1、第2两个核算步骤,已将本批发生的成本归入到项目A和项目B的成本计算单内。最后,科研项目的总成本等于本批各个项目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与作业成本的合计数。 四、结语 作业成本法的引入是对高校传统科研项目核算的革新。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替代“产品”为中心的成本核算模式,不仅使成本发生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动态联系更清晰,而且丰富和完善了科研项目的成本内涵。同时,因为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所依据的作业动因的多元性,也使得成本核算更加合理,直接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8]。总之,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众多不足,还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为管理层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9]。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引入对科研项目核算产生了重大的积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改善科研项目成本计算准确性、提高成本信息的精确性和管理决策的相关性,而且还为解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各种矛盾提供了依据。 作者:曾方平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科研项目论文: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探究 摘要: 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高度重视科研事业发展,不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点在于,既要符合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财政管理制度,又要保证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的需要,不断创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体制机制。文章分析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水平、健全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现有资产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有效开展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关键词: 事业单位;科学研究;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财政资金支持促进科研创新,科学事业单位在资金方面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其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各专项资金均要求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此相对应,各科研项目均应有一套适合项目本身的管理制度,以明确经费的使用方向、结构和目的。随着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资金的体量不断增大,一些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宽泛,导致经常出现一些与科学研究不相关、不必要的开支,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一套适时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管理便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将使科研项目经费出现滥用与浪费。 (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不科学。在科研项目中,经费的使用需要接受监督、审计和决算,而这一系列经费过程管理的基础就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为了提升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和使用标准进行规范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均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组长负责,其掌控着从预算到执行各个阶段全过程的管理。然而由此衍生的问题是,项目负责人虽说是其研究领域的专家,却往往缺乏财务管理知识,难以应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项目组组长或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很少以消耗指标和基础数据进行测算与编制,多数情况下仅凭经验估计,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支出需求,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大多形同虚设。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其与市场产品等生产性项目的成本预算不同,无法准确估计项目的研究周期与经费消耗。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多种方法才能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这就决定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与个体差异性,在经费执行过程中也会导致出现偏差。 (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管理不善。将经费支配权交给项目组组长,从主观层面上放松了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都会制定自身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方面,其规章制度不能完全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或者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缺乏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无法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此外,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和项目组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及其预算内容并不熟悉,经常出现比如经费报销时,机械地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但与项目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难以将经费支出与预算完全对应,经常在事后才发现脱节的问题等。 (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其科研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流程包括资产形成、资产支配、资产处置等,在各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在资产购置之前,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产生重复购置等问题;或者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属于非偿还性资金,因此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缺乏长远规划,仅考虑眼前一时之需,而且部分仪器设备仅有极少数科研人员懂得操作使用,一旦这些科研人员离岗离职,这部分仪器设备就如废铜烂铁般堆放在实验室,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不少资产直接归属项目组管理,项目组画地为牢、轻视资产管理,导致出现小而全、重复购置等现象愈演愈烈。 (五)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项目组争取来的,因此经费管理也是项目组的事情,经费开支、预算编制与决算均由项目组负责,超支或结余经费由项目组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与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无直接关系。财务管理人员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不足,且参与意识较差,造成了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问题。 (六)内部审计的作用有限。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准确执行财会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为了减少直至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促使其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应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漏洞,及时填补,做到未雨绸缪。不过,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一些单位甚至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独立性仍然较差。 二、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对策 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作用,确保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法律意识,对单位的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视,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的水平。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预算标准不科学、计划期制定不合理、执行考核评价不规范和可比性较差等。因此,在项目需求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保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规范预算管理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充分保证预算刚性的条件下,要对其作出一定的动态调整,从而形成动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的准确性,不但能满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也能节省财政资金的消耗。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具有经济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列入日常管理规划。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单位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冲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使管理人员遵章进行管理,并起到相互制约、制衡的作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应确保可执行性,按照管理制度,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书、财务制度要求,对项目支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规划,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监督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实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管理功能与预算执行相结合,避免发生偏差,提升经费使用效益。 1.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形成的基础。为了妥善解决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程序脱节的问题,在立项时,应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为经费使用确立依据,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有章可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应以课题指南确定科研项目的立项方向,并按照项目申报条件与规定严格审查,指导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申请书,清晰、完整地表达出项目思路:第一,从专业角度,项目组需合理设定项目任务与目标,按照历史数据分析科学假定环境、限制因素,合理确定项目基本预算;第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单位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从财务角度,为科研项目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尤其是项目支出预算中的支出类别、控制额度,并充分考虑预算的专业性,严格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审查。 2.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规范调整。确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后,应根据批准文件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追加预算。但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为了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做出规范合理的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需建立规范的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并健全分类申报、审核和定期研究制度。严格审查经费超过一定金额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出现经费申请混乱的状况。健全经费使用计划和决算制度,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做到计划性、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管理,并公开支出明细,通过公开的形式,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也能够起到引导和威慑的作用。 (三)充分发掘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的功能。首先,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应树立和加强资产管理意识,通过整体规划所购置资产,提升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以项目组具体的实际情况为标准,构建完善的资产共享平台,实现统一管理,避免重复购买资产。其次,充分发掘单位现有资产潜力,最大程度上发挥现有资产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避免资产重构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比如资产使用制度、维护制度和报废制度,严格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检查,人员调离或离职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保证单位资产不闲置、不流失。 (四)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切工作的中心,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而在管理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让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的新科技和新产品。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性,单位管理人员应增强管理意识,提升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去,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明细等,监督管理经费的使用,确保一分一厘都用在科研项目上,而不挪作他用。 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经费投入和效益分析相结合,按照投入产出原理,科学评估项目绩效目标。同时,根据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制定可实现的绩效考核目标,为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保驾护航。 作者:杨晓红 谭舒海 王君豪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探寻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企业在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研发活动过程中可以支配的资源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事前编制预算、事中过程控制、事后业绩评价等一系列财务管理行为,对科研项目预算从编制、执行到最终考评全过程进行筹划和监督控制,最终实现研发目的一种管理方法。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为对象,其预算管理必须与研发活动自身特点相联系。较传统预算管理而言,研发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出发,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次,研发活动本身是针对未知领域、未解决问题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整个研发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对其预算管理必须是动态性的,将分析、调整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以增强对其不确定性的适应。再次,研发活动比生产活动更难于掌握,其特有的技术复杂性、管理复杂性及环境复杂性决定了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也相对复杂。 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全员参与意识尚未有效建立。科研单位对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项目承担部门在从事预算编制时缺乏对科研项目整体性的把握,存在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的安排预算支出的现象。很多科研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与管理尚未建成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机制,项目承担部门与财务、物资、发展等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不充分,项目承担部门在不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与预算编制要求、不熟悉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方式的前提下,盲目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的执行在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衔接。这样编制出的预算相对片面,往往不具有可行性,这也是导致今后预算执行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项目承担部门在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缺乏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的合理分类,执行过程中往往对财务入账造成困难,影响项目验收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的预算要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出,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保证。许多科研单位往往只有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或者虽然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但不同部门间管理界面不够清晰,导致出现无法落实具体责任的尴尬局面。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缺乏明确的进度安排及有效的监控措施,导致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的实际执行进度未能与时间进度相匹配,没有发挥出各部门间的协同监督作用,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不能起到应有的统筹作用。研发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不严肃,监管控制不到位。预算执行不到位、控制不力是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重编制,轻执行”“严编制,宽执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实际项目预算执行结果与下达预算严重脱节。验收环节财务账目的大量调整、冲销使得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给项目的财务验收带来许多困难。部分科研单位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缺乏对日常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使得预算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调整的审批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调整的管理权限宽松,导致超预算和无预算的支出现象频繁发生,最终削弱了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高度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树立全过程闭环管理意识,建立组织机构。项目预算管理是一项由项目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同管理与全程监控的闭环系统工程。建议成立基于科研项目的临时专项小组,小组成员由项目承担部门、物资、发展、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他们既是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责人员,又兼具科研专项小组管理人员身份。在预算编制前提早对小组成员进行科研预算管理专业培训,使小组成员人人重视预算的编制,并从编制阶段就实质性地参与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来,为日后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分工、配合做好事先的铺垫与事前谋划工作,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责,真正将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参与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人员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严谨的沟通,对各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支出科目与预算的对应关系等一些列问题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和后续可执行性,保证科研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率。健全与完善项目预算从编制到考核的一系列制度。科研单位对项目管理的依据是国家通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企业内部制订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通用国家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严格执行,对内部项目管理制度和相关涉及的内控制度要不断健全完善,并根据出现的新环境、新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确保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实施到验收全过程都受相关财务制度约束,变财务管理由过去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支出管理是项目经费管理的核心环节,要建立科研经费支出的动态费用总额控制和动态预警机制,有效控制不符合财务规定的费用报销行为。要特别重视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审批制度的建立,制度中对预算调整范围、条件和审批流程应做出的明确规定,以确保预算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效制约预算随意调整的现象。特别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环节与执行环节的管控。科研项目的各参与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审核与监督管理职能,摒弃过去只重视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监管的思想。落实项目预算的严肃性,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调整。在预算编制环节需要紧贴项目研究目的,重点关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原则和各类支出科目的控制比例;在预算的执行环节,通过层层分解预算管控目标,明确落实各部门责任,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内部分析、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预算执行信息传输及时、畅通、有效,全方位保障预算整体执行的有效性。同时,在刚性预算管控过程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动态特性,使预算管理兼具适当的灵活性。加强审计监督职能,完善考核与奖励机制。预算的执行与监督紧密相连,有力的监督是科研项目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科研单位应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审计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对企业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发挥作用,还同时对企业内控有效性和预算贯彻执行到位性发挥作用,重点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科研项目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制度制约。考核与奖惩是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在项目的中期督导与结项验收时针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费用支出的合理性、预算实际完成率等进行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的指标和奖惩制度的设立要客观、公正、合理,以调动科研项目人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绩效水平。 作者:崔洁 单位:国网冀北电科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主体已经由政府转向企业,因此,企业对于创新越来越重视,对科研项目的监管力度也有所加强,同时,国家有关的监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也趋于完善和健全,但是,部分科研企业对于项目的资金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重大问题,严重降低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笔者主要针对《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注意事项,论述了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改善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主旨的措施。 关键词: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问题;措施 21世纪是一个以科技为主题的时代,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则是国家、民族等进步的灵魂,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科研机构是科研项目的培养基,对于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配套资金则是营养液,也是催化剂,为科研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撑,同时科研项目离不开配套资金的支持,配套资金是科研项目的重要食粮。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广,我国对重要科研项目进行了大力支持,不断投入科研经费,以期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在其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一、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突出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与拨付、到位后的用途以及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等过程,按照事前、事中、事后阶段阐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立项筹备阶段 1、科研机构 在这一事前阶段,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与拨付存在着很强的随意性、盲目性,对于相关科研机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实力来开展科研项目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论证。科研机构作为科研项目的培养基,如果不能满足项目的硬性配套要求,则必然导致科研项目培植的失败,而这取决于科研机构的经济实力。目前,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每一个科研机构都无法满足为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硬件配套实施的要求,据统计,主要是高校或科研院等事业单位,其对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并且这些拨款大都是专款专用,这些单位要想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撑科研项目,就只能挪用财政拨款,而这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2、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就好比一颗种子,要想让它开花结果,首先要确保种子的质量。有关的监管与审核部门对科研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亦缺乏论证,导致科研项目的不切实际,随意上马,使得科研经费价值不高,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科研资金的严重浪费,更无法实现预期的成效。 (二)项目资金的用途 科研资金到位后,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科研经费用途的控制。从总体而言,科研资金的用途缺乏统一性。人工成本、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成本以及日常办公开销都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即将科研资金挪作他用的现象极其普遍。 1、人工成本与科研资金杂糅 为了响应国家创新企业的号召,有关单位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纷纷通过高额的薪酬来刺激、招募,并建立了相应的工资改革制度,结果使得人工成本大大高于国家的预算,企业为了保证外来人才的进入,内部人才的不流失,只好将科研项目的资金挪为工资经费。 2、管理工作经费与科研资金不分 在科研资金到位后,大多数科研机构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一大笔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财务人员应当对项目专用经费和管理工作经费分别核算,然而,科研机构大多将其混为一谈,使得日常会议费、差旅费等也占用了科研专用经费,尤其是间接费用占比较大,只好挪用科研经费填补漏洞,然而,这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 (三)科研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 科研资金到位后,在保证资金用途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使用后的全程监管,从而保证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高校等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设置比较简易,内部审计部门一般不存在,导致科研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与管理水平不高、力度不够,甚至出现个人侵吞资金等腐败现象。 二、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结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研资金的管理与监督,这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息息相关,同时影响着我国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 (一)增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预算与可行性论证 首先要增强科研机构的预算意识,在进行预算制定时,要保证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对科研项目进行实地调查等,综合考虑、全面考察各种可能的因素,最终确定是否可以立项,同时保障科研资金可以用于未来有较大成效的科研项目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从而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更好地为科研项目服务。 (二)加强科研机构的制度建设 1、使用制度 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可以有效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规范科研经费的用途,明确每一项资金的动态,通过信息系统留痕来保障经费的使用安全,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便于事后监督查询。其次,管理人员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随时根据实际问题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保证科技项目的稳步发展。 2、内部控制制度 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需由科研机构指派专人负责,严格根据项目预算以及财务管理办法进行控制,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与合法性。同时要实行责任制,相关负责人需按照规定明确各自的权限范围,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统一协调,相互制约,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3、审核制度 通过加强项目经费的审核制度,不仅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还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因此,科研机构要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个专职的会计岗位,主要负责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科学预算,保证预算编制的真实合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经费的流通情况、科技立项内容、经费的使用结余进行有效记录,避免假账现象,从而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 (三)统筹协调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 在科研机构设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对科研项目资金进行全程管理,明确各项科研资金的用途,提高其使用效率。这一信息系统将覆盖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管理以及验收等关键环节,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留痕与客观记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查看,提高项目资金管理的追溯性,从而优化管理流程。国家要规范有关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增强对随意挪用科研项目专用资金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科研机构也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增强其对科研资金专款专用的意识,从而有效合理地使用科研资金。 (四)增强科研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 国家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对科研资金的保管、使用以及最终成效的监管,保证科研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有效。在科研机构内要增强法人监管力度,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与约束机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能更好地对资金进行管理与监督。科研机构还要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验收,将财务决算与固定资产的验收与科研项目验收同步进行,提交财务决算报告和固定资产验收单等,将这些资料与科研项目的技术报告,项目经费有关的财务票据等进行统一归档,上交有关部门并接受其监督审核,保证项目成功通过验收。在验收成功后,科研机构仍要对科研项目进行档案管理,进一步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分类档案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财务文档、技术文档、设备以及知识产权文档等。尤其是知识产权文档,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与管理,防止机密文件泄露,给单位带来损失。 三、结束语 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科技创新是主流。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经济中稳步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创新资金的管理就尤为重要。现实中,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却存在着众多问题,制度因素、人为因素等层出不穷,因此,为了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就必须先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以相关制度为导向,保证项目资金的使用价值与效率。其次,要高度重视人为因素,严格杜绝一个项目多头申报的现象,对于科研经费的后续监督与管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未来资金的使用提供了方向指引。 作者:邓尤全 单位: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外部性等问题,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构建以立项前明确“定价”、立项时明晰产权、立项后问责问效、结项时科学评估、结项后信息公开为核心的科研项目全程监管制度。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项目;管理制度 一、引言 当前,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1]如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不高,透明度较低,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缺乏,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束手无策;项目评估管理体制不健全,已有的评价机制执行力度较差,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以及公开公平的评估体系,导致学术界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各种失信行为,助长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学术氛围,乃至学术腐败,给国内学术界造成了令人难堪的负面影响。因此,现有的项目管理体制对我国科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这一系列契约用以描述未来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一个完善的契约是不可能的,即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不完善性。因此,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关注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当已有的制度不能满足制度需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时,就必须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寻求“帕累托改进”,使得制度改革的收益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成本,实现“更优”的新制度。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激励、督促机制,以减少或消除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上述不合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的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威廉姆森提出来的,其基本理论工具是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代表人物是科斯和诺斯。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2]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3]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的关键作用在于为相关人和组织提供激励或建立成本与收益关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支配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因此,寻求“帕累托改进”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一个持续的常态。 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面临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 本文研究的科研项目是指涉及财政资金,由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导并出资资助的“纵向”项目,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与结项一般采取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与评审的方式。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公开招标相关科研项目,科研人员通过所在单位自主提交申报书,招标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从而确定立项项目及资助对象。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提供科研资本,科研人员提供智力劳动;政府需要科研人员作为“智库”以促进发展,科研人员需要借助政府科研项目体现自身价值。但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作为出资主体的政府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往往只能通过项目申请书及其以往科研成果来判断承担人的科研能力与实力。另外,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也不一定能很准确的理解项目立项的意图以及项目完成必须达到的标准和难度;同时,也可能存在申请时对项目未来的研究或技术路线规划的很完美,但真正开展研究后,很多方面不一定能按原计划很好的实现,因此,对于项目承担者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相互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亦是相互博弈的过程。即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相互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何种制度安排,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效率损失,政府部门必须设计一套更完善地约束机制,以促使科研人员更努力地工作,从而取得“帕累托改进”,实现科研人员与政府的利益双赢。 (二)逆向选择 政府相关项目管理机构或部门一般情况下通过组建专家组对人的申报书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资助以及资助力度。若相关专家评委相互间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甚至,有些评委相互串通,轮流坐庄,互相推荐项目,排挤不属于他们学术圈子的人,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低能力、“有关系”者能够获得较多的经费资助,而高能力者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降低了科研经费的配置效率甚至浪费。[4]又或者某些专家对评审工作敷衍了事,如现实中有不少专家教授的评审工作下放给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来完成,从而可能导致评价结果有欠专业、客观,原本十分优秀的申报书由于未被充分的解读、理解而被排除在相关受资助范围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只看重申请人的“出生”,非名校、海归、教授不可,使得一些资历较浅、出生“寒微”的优秀新生力量无缘取得项目资助。上述便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5] (三)道德风险 从科研项目管理者角度看,当前无论是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他们对项目的监督仅视为日常工作,而项目完成与否,完成的质量如何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收益并无直接联系,即执行监督以及监督的力度并未纳入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因此,大多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监督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为降低监督成本而努力想方设法,更多的是听之任之,或者希望下级单位(政府管理部门希望由项目承担单位监督,承担单位又寄希望于项目负责人所在团队)来监督,自己便可“搭便车”,坐享其成。从项目承担人角度分析,由于绩效考核等原因,科研人员一味追求项目数量和经费,有可能利用自有的信息优势,在提交申报书时弄虚作假,有意夸大自己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成果:例如将自己曾经所参与的一些项目都写成负责人,将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成果都写成自己的成果;更有甚者违背科学精神,采取不正当手段抄袭和重复申报科研项目。而在取得立项受资助后,并未按申报书的计划进度展开研究,由于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项目延期现象严重,最终以低水平的成果草草结题。[6]上述两种情况都导致道德风险,而造成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诚信的缺失。 (四)外部性 一般情况下,政府的财政资金往往被看作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存在外部性,“搭便车”现象往往难以避免。因此,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说,实施监督的机会成本比较大。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行为的外部性亦是极大的。由于知识资本不受资源稀缺和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再生性、共享性和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搭便车”的现象突出,科研项目表现出很强的收益外部性。[2]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如上述两种情况使得交易费用上升。[7]从产权理论的角度,交易费用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经济活动的低效率,而产权界定不清是导致资源配置外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政府项目管理部门而言,设计一套完整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明晰科研项目产权,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五)制度缺失 无论是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还是外部性,都将导致低效率甚至市场失灵。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政府部门主导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为一个组合的契约系列,用以描述项目管理者、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三方在未来各种情况下的权力与责任。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由于科研项目不可避免的技术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项目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者所签订和执行的合同也往往只是一种关系契约。一般情况下,[8]此类契约仅仅是对项目未来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可能出现的偶然事件的决策程序与解决争议的机制达成协议,而并非明确对签约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做详细的规划。同时,由于当前国内政府职能机构的特殊性,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者(这里指最高管理者)对项目经费以及资助形式拥有较为充分的处置权,导致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在相关财政资金使用中所采用的长期契约具有很大的不完备性。[6]从这个角度分析,制度缺失从而导致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上述诸多市场失灵现象,诚如美国宏观经济学大师曼昆(N•Gregory•Mankiw)所言:“如果委托人不能完全监督人的行为,人就倾向于不会像委托人期望的那样努力。”[9] 四、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思路 (一)立项前明确“定价”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合理定价能解决市场中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公开招标的项目往往有两种类型:指南项目和自主申报项目,即命题作文与自选作文。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逆向选择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笔者认为凡是指南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在公布公开招标书时予以“定价”,同时公布其详细“价格”。这个“价格”不仅包括项目结项时必须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还要根据项目研究期限明确规定每个阶段必须达到和完成的标准和进度,例如,项目研究期限为两年,则可规定每半年项目负责人必须完成的进度,若项目研究期限为一年,则可规定每一季度的研究进度。项目资助经费也不是现下常见的一次性划拨或者分两次(立项和中期)划拨,而是根据上述阶段分批划拨,根据上一期完成的情况拨下一期的经费,若上一期不能按要求完成进度,则停止下一期经费划拨,直到项目负责人完成要求的进度为止。对于自主申报项目,则要求申报人在申报书中给出详细“报价”,同等条件下“价高者得”,立项后如同指南项目,按照“报价”严格执行每一阶段必须完成的进度,拖延者不予下一阶段的经费资助。同时,无论是指南项目还是自主申报项目,若有项目负责人未能按要求完成进度并且迟迟不能顺利完成者,则取消其未来对于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这样,项目申请人在申请项目前就必须对自身的科研实力、能力以及未来为从事该项目的研究可能被占据的时间做合理的自我评估,确实有能力“购买”此类项目的科研人员才会提出申请,否则即将承担不能取得全部研究经费的同时未来可能遭取消资格的风险。以此,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逆向选择。 (二)立项时明晰产权 从产权理论角度,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10]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产权规定越清楚,节省的交易成本可能会越多。同时,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不但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且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能在确定立项项目以及资助额度时,明确归属政府相关部门即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即科研人员三方各自对于立项项目的产权,那么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浪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因此,立项合同中必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即出资单位对项目最终成果的拥有权,未经出资单位允许,该成果不得挪作他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文中提到的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重复申报,用同一成果结好几个项目从而获取多项资助的道德风险问题。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所承担的项目具有支配权(主要是终止权以及转移权)。若发现某科研人员对项目研究懈怠懒散,或者将科研经费挪用于不正当支出,即有权终止其对该项目的负责人身份,并停止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甚至可利用扣发工资等追回部分经费。在经得出资单位允许的情况下,项目承担单位亦可以将该项目交给其他优秀科研人员来完成。这样,便进一步对科研人员取得项目后的行为进行约束,更加有利于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负责人的研究进展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并如实的向出资人汇报,从而使得出资人更好的掌握项目研究进展的相关信息,出现问题或风险时,及时做出反应。同时,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中,项目承担单位往往提取项目经费总额的3%-10%作为管理费,这部分费用应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由支配,如可用以对相关管理人员工作的激励等。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他是整个项目开展研究的主导者,应该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投入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人,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科研经费中不仅应当包含人员费用,还应明确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劳务费占比,“既要马儿跑”,不能“又要马儿不吃草”。其余的费用采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只要经得起严格的期中检查与结项后的事后审计,没有用于不正当的方面,就应该由负责人单位的财务统一管理,由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的科研管理制度,凭负责人签字即可支出。[11]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项目经费中不包括负责人劳务费一项,全部经费需按预算凭正规商业发票报销,最终的结果是,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经费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一般不需要购买大型设备)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收集发票、整理发票、报销发票(这也是当下地下发票市场如此繁盛的主要原因),甚至成为某些高校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的主要日常工作。从经济学角度,这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行为。在明确项目出资(管理)部门对项目成果的拥有权、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承担项目支配权以及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研究经费的自主使用权之后,相信科研人员重复申报、滥用科研经费的道德风险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 (三)立项后问责问效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问题,笔者认为,在项目立项后,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政府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三方的严格完善的问责问效制度。首先,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监督管理项目承担单位,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定期上报其所承担的本部门所有立项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研究进度,并进行不定时抽查。责任到具体工作人员,实行一对一监督管理,即指定某个片区或某一类型或具体某几个科研单位由某一具体科研管理人员(如张三)作为联络以及监督管理人,将其负责管辖范围内项目承担单位的年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标准之一,除了直接与绩效津贴和个人收益挂钩,赏罚分明外,还可将此纳入其管理能力考核指标作为晋升参考标准之一。其次,对于项目承担单位,除实时监督外,定期对本单位所有在研项目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予以督促,对有困难的尽量予以帮助,对进度良好的仍要继续做好跟踪,并将所有情况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即出资部门进行汇报。仍然可采取责任到人制度,由某一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某类型或者某部分项目,同样可将其作为其绩效考核以及晋升参考指标。同时,对于某些单位在本年度完成较差的,可缩减其下一年度申请的项目及经费指标,作为惩罚。最后,对于项目负责人即科研人员,其实在立项“定价”部分已经有提到过,必须严格按照公开招标书以及项目申报书中进度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否则在不予下一阶段经费支持的同时,还将影响其未来其他项目的申报。笔者认为,对于有逾期未完成项目者,说明当前其无暇投入到该项目研究中,无论该项目为何种级别、何种类型,其所在单位都应禁止其对其他任何项目的申报。 (四)结项时科学评估 如上文所述,在专家进行学术评估过程中各种违规行为会导致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因而,科学的评估体系与机制亦显得十分重要及十分必要。首先,可参照当前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管理部分应针对本单位所出资研究项目的具体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评价标准,并且制出标准化表格,要求评估专家按照此标准在表格内进行分项打分。为避免相关专家之间相互串通、互相包庇等行为,对于同一项目,可以邀请多位专家(5位以上)予以打分,为保障公平性,可采用时下较为常用的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出最后得分的做法,以最终得分作为最后的衡量标准。达到一定分值后便可结项,最终的得分说明该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完成的质量,得分越高完成质量越高,这将作为下一年度同类别申请项目的参考依据之一。同时,建立信息系统,对每一专家的每次打分情况进行记录、归纳并定时统计,若某位专家打分的无效(作为最高分或者最低分在最后计算时被去除了)概率很高,达到一定标准后便可取消该专家评审资格,并予以通报其本人及所在单位。这样做也可以防止某些专家对评审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可转化成实际生产的应用型项目,评估主体除了业内专家外,笔者认为管理部门可邀请利益相关者甚至平民共同参与评估,因为他们才是项目成果最直接的体会者和受益人。最后,无论是专家评估还是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所有的评估结果都必须予以公开,以接受大众的监督,更加有利于评审的公正、公平。实际上,上述评价机制不光可以在项目结项时使用,在立项评估中同样适用。 (五)结项后信息公开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①笔者认为,减小道德风险发生可能性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是建立公开的信用体系。因此,各科研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承担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库,及时有关项目承担者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信用情况、在研项目以及所完成项目的结项得分情况等信息。同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公布相关评审专家每次评审情况及评审结果。以上所有信息均能为大众所共享,以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及制度约束机制。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新的制度的创造和运行需要逐渐的规范化甚至法律的支持。在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今天,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科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于加快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并且任务已十分紧迫。注释:①引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的第三十八回:周襄王避乱居郑晋文公守信降原。 作者:张云华 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问题 [摘要]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作为科研项目的资金保障,其对于整个科研项目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每个科研项目来说,空有一个充满想象的想法是远远不能达到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科研成果。现在的科研项目很多配套资金都不能及时到位或者会被别的项目占用。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科研项目研制人员,更对整个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经过查询相应的资料,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得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的问题通过这些解决办法可以得到相应解决,希望可以给从事科研项目的人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管理制度 现今的科研项目需要所依托单位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这些配套资金不但是科研项目开始的启动资金,更是为后续带动其他资金投入的基础。对于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科研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候的资金支持。如果与科研项目配套的资金量比较充足,可以对科研项目的关键阶段起到资金支撑的作用,那么这样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是十分有用的。如果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比较匮乏,对科研项目的关键阶段不能起到支撑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其他的资金进行补充。但不管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多还是少,都为科研项目的启动提供了资金保障。但对于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还是存在若干问题。 1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缺乏为项目配套的资金来源,无法满足硬性配套要求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多是来源于科研项目依托的单位,但并不是每个依托的单位都具有十分雄厚的经济实力。如果项目依托的单位为科研项目提供配套资金比较充足,就能满足科研项目所需要的硬性配置。但从整体上来看,基本上每个科研项目所依托的单位,都没有充足的资金为科研项目配备比较完善的硬件配套设施。根据对依托的单位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或者是科研院。这些单位基本都是事业单位,资金的获得途径绝大多数都是财政拨款。因此这些单位的资金基本都是有规定使用方向的,如果想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撑科研项目,就要挪用专款资金,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1.2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导致科研项目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等虚假配套问题 根据最近几年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统计分析,绝大多数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到位率偏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项目的搁浅,很多科研项目不得不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通过虚编预算可以在没有充足配套资金的情况下申请科研项目,再通过虚列支出将多余的资金挪用至配套资金。这样虽然是一种解决配套资金到位的方法,但明显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取的。想要使得科研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要保证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以便为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3科研项目重复设置,导致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间相互配套 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划分不是十分清楚,很多科研机构所从属的科研领域不仅仅是一个。因此在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申请时,可以向很多方面进行申请。这不仅导致了科研经费的重复申请,更使得有关部门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同一个科研项目在进行申报科研项目经费时,既要保证申请的统一性,又要保证申请的单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提供保障。 1.4配套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 配套资金不足问题一直是困扰科研项目持续进行的主要问题,很多项目由于资金的不足搁浅,甚至错过最佳研制时期。为了顺利地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经常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这虽然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资金暂时性的充足,但为依托单位出了一道难题。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不但会导致依托单位各项专项经费的相互挤占,更会导致依托单位的整体资金混乱。 2解决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完善国家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制度 (1)通过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不足问题进行制度完善,建立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及时到位的管理制度,进而保障科研项目资金在启动之初就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在科研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不会因为资金的不足导致无法继续进行。 (2)科研项目在进行单位依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需要与依托单位资金情况的问题。只有依托的单位资金能够支持科研项目,才能允许依托,不然不允许依托。这样不但能保证依托单位不会发生资金挪用或挤占其他专项经费,更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配套经费能够充足的及时到账。 (3)通过对依托单位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库,记录其对于所依托科研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及时间,得出被依托单位的信用情况。这不但总结了以前在此单位依托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情况,更为以后科研项目在此单位的依托提供了信用上支持。 2.2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杜绝多头申报并相互配套 对于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一定要进行大力调整。通过对科技的统一分类,将科研项目进行详细的分配管理。在后续科研项目经费资源配置时,不但要进行经费配置的整体化考虑,更要对每个进行配置的项目进行调查,防止多头申报获取重复经费。只有建立高效的经费资源配置体系,才能在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及时到账的同时,杜绝多头申报经费的情况发生。 2.3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 科研项目经费在配置后,一定要进行长期的严密的后续监管。如果在经费到账后不对经费的用途进行监管,不能保证经费的用途,这不但是对科研项目的不负责任,更会导致科研资金的流失。只有建立长效的科研项目经费后续监管机制,才能在保障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后,不会被用作其他方面。在项目没有完成前,要进行项目的跟踪监管,以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方向。在项目完成后,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审查,以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是否都是围绕科研项目。只有在经过严格的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和审查后,才能确定科研经费的真正使用情况。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不但能保证科研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更能为以后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指明方向。 3结论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不单单是制度不完全对配套资金的影响,很多时候是人为的因素对配套资金的影响。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一定要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制度的建立,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正确使用。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人为的因素对配套资金的影响,其中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就是一定要杜绝的现象。对于科研项目的经费,一定要加强后续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对科研资金的使用率,更能为后续项目的资金使用指明方向。 作者:姜艳艳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纪工委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规范使用资金、违规使用资金、套取挪用资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国家正在加强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资金的内部控制建设,而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作为科研项目资金的主要使用部门之一。本文通过阐述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结合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项目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建设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迅猛发展,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研发的重要部门,各项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正得到高速发展,但由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控制,科研经费项目经费管理控制较为混乱。为了确保科研项目的有序运行,降低各种风险,从而规范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建立有效的科研项目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1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 科研人员为了取得的科研项目,从项目的立项、可行性报告、项目申报等,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使项目顺利开展,保证资金使用到位,确保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单位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使得项目管理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把内控制度贯穿整个项目研究过程,减少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当中不必要的风险。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非常广泛,有上级部门的财政资金、也有同级的地方财政资金、还有企事业单位的委托及合作资金,使得科技项目经费大幅度的提升,给科研项目的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项目负责人,特别是第一次担任项目研发的人员,缺乏科研项目合同和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慢、效率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要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设备购置要经过政府采购;材料购置要经过内审部门审核;经费使用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批;出国经费要有预算要经过公示,经过上级部门批准才能使用出国经费;等等一系列控制过程。可见事业单位急需要建立一套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及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使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科研经费得到充分利用,才能规范其经费财务的使用情况。 2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进行,也影响着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好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将给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下面从几个方面列举出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经费缺乏管理意识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只知道把项目申请到手,使用项目资金的时候也比较随意,觉得项目是自己申请来的,项目经费就是自己的钱,只能把项目研究工作很好,资金怎么使用不关别人的事,没有正确树立科研项目财务的管理理念。事业单位经常存在科研项目申报理由表达不充分,经费预算不准确,对费用的使用没有正确的认知,对经费不能实行合理的分配,使项目开展与实际经费预算不符等现象。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把握不好项目运作,使得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无法开展,很多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无法进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研发科研项目非常重要的关键,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规范使用,将给科研项目的研发提供坚实的保障。 2.2科研项目管理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更为滞后,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政策又没有真正的颁布,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费预算依据较粗放,很多项目经费预算有一定的比例限制,没有真正按实际需要计算,同时在经费使用控制方面没有一套严谨的内控制度,科研项目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缺乏正确的认知,给科研项目开展增添了很大的阻力。科研项目研发人员要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对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科研项目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财务人员在控制经费使用过程中,充分运用有关制度规定,按时、按量推进预算执行进度,确保预算和实际使用一致,两者需要密切配合、制约,才能形成最大合力,才能使项目顺利完成。在很多事业单位虽然存在着科技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的实际情况不一致。项目内容不相同,内控制度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管理财务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一个单位的科研项目顺利开展需要,包括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共同配合,每个部门明确分工,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把项目运作完成。 2.3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两者缺乏相互统一 管理好一个项目,必须有项目管理者和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统一起来管理,相互推进、相互制约、才能真正达到项目管理目的。最近几年,经常会在报纸上或者网上看见很多关于科研项目管理不当引起的贪污腐败事件,很多项目经费被某些科研项目工作者当成了私人财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利用农业科研项目的特点,开空白票据,擅自加大数量套取经费,中饱私囊,使得很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和实际相差较大,使科研项目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导致科研项目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被迫中止。 3科研项目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将减少科研项目中的风险。科研项目包含了项目立项、项目预算、项目申请、资金的拨款,从项目立项一直到项目完成。这些当中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但是合理的制定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3.1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 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技项目的顺利进行。科研项目的目的是将科研项目研发成果产生最大的收益,两者之间相互协调。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将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安全。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难以预测的事情,项目管理工作者需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有助于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将保证科技项目的稳定进行。 3.2加强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 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需要由各部门专人负责,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执行,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办法,科学合理的使用经费,确保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同时,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各部门相关责任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果出现问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统一协调,层层把关,要强化内部控制机构。具体措施如下,必须确定参加项目管理主体、人员的具体责任,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查清相关责任人,避免更大的损失。业内人士都清楚,第一责任人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其不仅要对这次项目研究的经费负责,同时对整个项目研究进行管理过程也要负责。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研究顺利的进行,管理好使用的经费,完成好自己的责任,在使用经费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对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对预算经费的批复必须要严格,保证经费使用的真实性。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主体责任人要了解自己日常的管理内容,例如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签约管理,对签约合同的管理,以及对预结算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主动督促相关的责任人严格按照立项通知书,以及项目的基本预算进行工作,保证工作的真实性,提高经费的利用率,避免中饱私囊问题的发生。 3.3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审核制度 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中,经费管理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除此之外,加强的对经费的管理,侧面还可以提高科研项目最终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把经费作为管理的重点。内部人士都清楚,在很多科研项目中,都会发生经费对不上问题,原因就是缺乏一个规范的科研经费审核制度。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经费监督审核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在科研管理部分,或者是财务部门,设立一个专职的会计岗位,其工作内容就是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同时保证编制项目预算的真实性。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畅通的信息和沟通渠道,对经费的到账情况,项目的立项内容,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结余都做好记录,同时信息在内部网页都有显示,避免做假账的出现。 4结束语 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实行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将有效的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其研究多出成果做出有力的保障。科研项目实际内部控制,强化检查督促,避免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有力地促进科技项目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将能够确保科研项目的稳续发展。 作者:韦宁生 侯海洋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零售管理论文:加强零售商业企业库存管理控制分析 摘 要:合理的库存结构是实现有效销售的物质基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防止潜亏和长足发展的关键。库存控制是零售企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国内零售企业库存管理水平低,突出表现为:畅销商品断货、滞销商品长期积压、库存记录不准、库存量不安全、库存周转率差等问题。传统零售企业在商品引进时不注意与自身商品经营相结合,没有按品类统一规划适合企业经营的商品组合,并对这些商品组合进行有效的陈列、淘汰更新、促销及补货。 关键词:库存控制;订货管理;库存结构 1 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岗位管理职责不清,权限分配不合理 商业零售企业库存控制尤为重要,可是岗位的权限分配不合理,职责不分,各部门人员不能认真履行职责。例如:库存管理员不按照商品的时间顺序发放,造成商品的过期;商品的录入人员不能及时入账,造成账实不符。 1.2 进货管理与销售管理相脱节 进货与销售相脱节直接影响企业营业收入的实现,采购部门没能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合理的安排采购计划,造成适销商品断货、滞销商品积压,严重与销售相脱节,企业存货周转率低。 1.3 存货控制中的监督考核体系不到位 商业企业大量的库存商品,监督考核体系不到位,是会造成白条抵库、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库存商品的账实不符。 1.4 不能正确利用存货管理系统,库存商品结构不合理 商业企业的存货管理软件较多,企业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好软件,造成实际工作与管理系统相脱节。 2 如何解决企业存货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不相容职责的控制 商业企业根据存货管理流程,制定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其权限进行合理分工。严禁采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管理与记账、审计与管理为同一人员兼职。 严把进货关,对大宗商品进货实行事先申报,层层把关。必须经业务员、商场经理、总经理三级签名同意后方能进货,对外付款由总经理审批制,避免盲目进货,多头付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办法。 2.2 加强存货采购管理,防治与商品销售脱节 商品销售的实现与库存商品的质量、结构关系密切,库存商品是否适销,库存结构是否合理,怎样才能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的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与商品本身性质有关。商品本身价值的高低,保存期限的长短,销售数量的多少,均影响库存采购计划的制定。以生鲜、食品、日用百货为主的商品库存要求高周转、速度快,这类商品进入商店后,两周内必须实现销售,如经过跟踪,两周内不能实现销售的,必须采取措施,改变陈列或加大促销措施。服饰家电类商品花色品种多,确定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内单品种必须实现销售,如一个月内仍未实现销售的,必须与供应商协调调换新品,或加大促销措施。 (2)与商品的保质期有关。商品保质期管理关键是商品周转过程各环节必须严格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所有与商品接触的各环节员工必须遵守保质期管理的要求,规范操作,才能达到勤进快销、高周转的要求。收货时,所有非生鲜类商品的保质期必须执行最短保持期限制的工作原则,确保商品有足够的销售时间。柜组补货时,必须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逐一检查商品保质期是否符合要求。 (3)与商品销售管理有关。正常销售情况下,商品的期限与商品本身的性质和保质期有关,但是对脱销、滞销商品应该根据其情况来确定其期限。滞销商品是指那些已经入库但在一定时期内未实现销售的商品。这些商品一般情况下以新品居多,但也有因市场变化商品进入淘汰期,导致一定时期内没有销售的旧商品。零售商店的商品品类多,通过跟踪商品进店后的销售情况,可有效区分商品是否存在滞销情况,因此控制一定期限内未销售的商品库存,并分析对策才能解决好这类问题。 (4)与供应商合作的好坏有关。零售商业企业和供应商存在利益冲突,在商品适销的时候,供应商会限量提价供货,零售企业应该根据其与供应商的关系合理控制好库存。一些适销商品应该在淡季多进,已备在旺季的时候脱销浪费。 2.3 库存商品定期淘汰制度 对长期(三个月以上)不动销的商品果断淘汰,制定具体淘汰原则,促进库存结构的合理。 3 建立健全存货会计核算制度 现在商业零售企业一般使用存货管理软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存货管理系统,杜绝人为操作,利用软件及时了解商品的供求关系。库存管理数据准确,才能对所有基于数据的判断有意义。因此基于系统的基础数据必须从系统性的角度进行管理,所有与数据相关的上下工作环节要建立一种相互校验的工作关系,层层有人审核,层层有校准,这种方法的贯彻实施可确保库存数据准确。以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及时。财务部门根据存货管理提供的基础数据,严格审核,对进货付款实行账期制度,账期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资金计划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也提高企业的商业信誉。 预提削价商品准备金制度。按照核定的比例,预提削价商品准备金,用于抵补处理有问题商品的损失。 4 建立存货的监督考核体系,优化存货机构,提高管理水平 为使库存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库存管理规律,从健全制度入手,堵塞漏洞,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 (1)进货风险责任制度。规定进货人所进商品毛利不能低于一定的毛利率,商品销售与进货人利益挂钩,造成商品积压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由进货责任人承担一定赔偿责任。 (2)大宗商品监控制度。对大宗商品进货设监控卡、登记商品的进货时间、品名、数量、付款方式、月销情况、库存等,由业务处进行跟踪监控,以免因大宗商品积压而形成有问题库存。 (3)定期库存商品排队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库存商品排队,分适销、脱销、滞销等几大类,通过商品排队监控库存结构,及时采取调整补充,压缩处理等措施,保持库存的合理性。 (4)特种商品临界报警制度。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有保质期、有效期的商品实行临界报警制度,各商场设报警员,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并于临界期前向经理报告,及时采取换货、退货、优惠销售等办法妥善解决,避免过期造成损失。 (5)处理商品报批制度。对应处理的有问题商品由小组列出清单,商场经理拿出处理意见报主管经理,并由财务、业务、物价等职能处室有关人员现场考查实物逐笔定价,报总经理审批后方能处理。 (6)库存商品定期盘点制度。每月对库存商品盘点一次,列出盘点清单,财务处进行检查,看盘点是否正确,是否有白条抵库,对过期、滞销、残损商品限期解决,对盘亏商品一律按售价由责任人和商场经理一并赔偿,确保财产真实。 (7)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对经营者的离任进行全面审计,包括库存是否真实,结构是否合理,应收账款以及经营成果等,经核实后方可离任。经营者对经营期内造成的库存损失负全部责任。 (8)建立库存指标考核体系。根据管理要求确定的库存管理指标主要由库存商品的经营现状,原定目标、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变化率等主要指标构成,成为库存管理的强制指标,指标如下。 总体库存运行质量指标: ①库存周转天数=360/库存周转次数; 库存周转次数=销售额/平均库存; ②库存天数=库存金额/日平均销售额×100%库存金额; ③库存品种数(sku数):考核期内有库存的品种数; ④总商品品种数:考核期内确定必须经营的品种数。 库存期限管理指标: ①滞销品比率=x天内无销售的商品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②超期库存比率=x天内未销售完的商品金额/库存总金额×100%; ③保质期指标:货架商品剩余保质期长度不得低于保质期长度的1/3; ④库存记录准确率=库存记录准确的商品数/总盘点商品数×100%。 库存数据管理指标: ①断货比率=断货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②畅销品断货比率=销售前n个断货品种/总商品品种数×100%; ③低库存品种比率=库存天数低于m天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④高库存品种比率=库存天数超过x天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⑤负库存品种比率=库存金额为负数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库存结构管理指标: ①动销率(商品出勤率)=有销售的商品数/总商品数×100%; ②销售同比增长率=(本期销售额/同期销售额-1)×100%; ③毛利存货周转比率=毛利率×库存周转比率。 以上各项库存商品管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了库存结构,消灭了潜亏因素,保证了经营的良性循环。 商业信息系统不断优化,库存商品管理系统应随库存管理的要求,不断优化数据结构与分析系统,大量的分析统计工作必须依靠信息系统来完成,减少人为操作,为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提供依据,为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更准确信息。 零售管理论文:试论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 论文关键词:零售企业 物流信息 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我国零售业物流环节信息管理水平落后,是造成商业经营成本过高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零售企业尽快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针对我国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零售企业的承受能力、使用能力等具体情况,研发信息产品要按照“以较低成本满足基本功能”的原则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做到实用、够用、好用,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零售业企业物流管理的突出问题—信息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零售业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顺应流通业发展的趋势和市场要求,不论在管理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在经营场所上,相比以前的大小百货店,增加了超市,连锁店,便利店等多种形式。在管理和统计上逐步摆脱了手工操作,普遍使用电脑、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在交易与货款支付上,普遍采用了pos系统,增加了银行卡支付、商场消费券支付、客户信用消费、网上支付等多种方式。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人和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特别是加人wt0,这些都使得我国的零售业企业逐渐暴露了与国外同类企业的较大差距。现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落后的物流配送形式制约着销售模式的更新。近几年来,国内的零售业企业在网点的数量与规模上有了长足进展,但企业新服务产品的开发依然严重不足。大多数的零售业企业以一般的柜台销售和批发、零售为主,由于需求信息资源的缺乏,造成服务同质化,并直接导致了各商业企业相互之间的无序竞争:价格战、盲目投资追求规模以及其他一些非正常竞争手段纷纷出现。 面对商贸流通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各零售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上述情况的严重性。近年来,大多数的零售业企业都在从各门店的柜台零售和批发销售两种基本业务向多种增值服务转型:如向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个性化销售和送货上门等方向发展。从上世纪末期开始的amazon, ebay, dell以及国内的8848. com, dang-dang. com等一大批btoc厂商便是这种新销售模式的代表。但当这种销售模式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所认同,并且开始产生较大销售额的时候,各类零售业企业物流能力的不足之处也随之表现出来。 毕竟虚拟空间完成的只是营销工作,即使营销和支付工作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了,但产品最终需要一件一件地送到客户手里,这必须依赖发达的物流网络才行,也就是说销售模式能否更新,营销效益能否最终实现,决定于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 第二、落后的物流配送形式导致企业经营成本过高。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组织比较复杂,在不同的地区拥有大量的分店、连锁店的大中型零售业企业,它们的经营管理成本相对于同等规模的国外企业有时甚至高出了近50%。主要原因是周转物流不畅造成资金利用率低,表现在各项成本当中,又以企业存货管理成本和从企业的中心库到各地的经营部之间的运输配送成本为主要部分。笔者曾对重庆市几家大型国有零售业企业,如:重庆新世纪百货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百货集团等几家大型企业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它们的经营管理成本大大高于同等规模的国外企业,其中从企业的中心库到各地的经营部和客户之间的配送成本最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车辆装载不恰当和在配送过程中路线往复太多,空驶率过高造成。据统计,针对现有的产品的配送存在平均高达49%的运输空载率。 第三,落后的物流配送形式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根本原因恰恰就是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低下。由于没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应管理模式的支撑,运作不规范,操作随意性大,粗放型管理必然造成物流成本大大增高,而高昂的成本又导致盈利水平低下,进而影响企业无力对完善物流网络给与必要的投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我国零售业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低,导致了与国外同类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正是近年来国外”超市、连锁店”、“大卖场“等频频进人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企业对物流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是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及其特点 物流系统,是由多个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单元结合起来,以商品为工作对象,为完成商品流通为目的有机结合体。物流系统分为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等(如图1),本文所述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指的是商业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内各相关概念可用下图表示(图1) 商业企业,特别是零售业企业引进商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后,就能使其所拥有的各类产品在配送的全过程中得到监控,能够对各个环节现存的操作问题进行优化,用信息化管理代替原有的人工管理,从而对各个环节上的运营动态状况、和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出现有了解、预见的能力。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针对自身的个性化需求,选择最优的配送组织方式和配送工具,通过掌握信息的优势,为自己的客户提供高效、快捷、个性化的配送服务,强化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现阶段国内零售业企业的物流已深人到千家万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零售业企业,直接面对瞬息万变市场,面对日益复杂的分销和配送体系,深感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迫切性。在去年的一次关于lm(物流管理)的权威调查中,被调查对象中表示物流管理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的占绝大部分(66% ),而认为现在企业没有必要去关注和实施的几乎没有,可以说大部分的企业都认同物流管理信息化思想与系统的价值。可见,提高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已经成为当前物流企业的普遍共识,迅速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已势在必行。 三、研发适合国内现状的物流管理信息产品 1、世界通行的系统软件与中国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目前与物流信息管理类似的软件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oracle, sap为代表的、由传统的大型erp软件企业生产的软件产品,其产品功能强,复杂程度高,适用于大范围、多品种,业务复杂的大型商业企业,特别是全球范围分销的企业和国内大型分销商及物流商。另一类是以exe, manugestics为代表的专业性企业生产lm专业性软件产品,尽管在国外这类软件使用效果较好,但该软件所要求的使用背景是信息化管理比较成熟的企业和地区,且价格不菲。 但我国目前具体情况是:产品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许多产品主要在省属地区内分销。尤其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产品结构不是特别庞杂,如果使用各类erp软件发展而来的大而全物流软件,类似杀鸡用牛刀,成本和维护费用过高,功能浪费严重,并不很适用。如果照搬美国lm系统,这类软件的专业化程度很高,对使用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国内一般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现有的初级阶段信息化管理水平又无法与之相适应,加上lm软件与管理流程紧密连接,要求软件商对管理流程非常了解,使得物流软件要求的本地化程度较高,故而纯粹照搬先进系统难以发挥软件应有的功能,因此也不适用。 2、国内用户对物流管理信息产品的选择倾向 根据对物流软件市场的调查及企业用户需求的分析,我们发现,用户对物流软件的功能中得以下几项尤为关注: —存货管理、数据交换与配送管理受到关注。调查显示,有高达94. 3%的物流企业内局部地使用了管理软件,而且用户对物流管理软件最为关注的功能是存货管理和数据交换,其关注率达到41.4%和36.4 %,其次配送管理,达到31. 4%,再次证实了软件产品市场的潜力,并为产品的开发方向提供了参考。 —关注成本与实用功能。目前市场上物流管理软件的操作复杂程度与价格和用户期望存在着一定差距。由于物流管理软件的使用对象有很多素质相对较低的员工,如果操作界面或方式太复杂,往往会给系统的应用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多数操作人都喜欢操作简单、与本地、本行业物流业务联系紧密的软件。在物流环节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的今天,企业对物流软件的成本也愈加敏感,许多更倾向于低成本的ti’服务,而不再青睐大投人超前的管理系统。44. 5%用户对物流管理软件的价格可承受范围为50万元以下,以较低成本达到基本功能,是多次市场调查的结论之一。 3、研制开发经济实用的物流管理软件 针对上述国内零售业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的现状,基于国内用户对物流软件的要求,要迅速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就必须研制开发经济实用的物流管理软件。即开发具有以下特点的软件产品: 1)软件价格合理,功能贴近实用:相比于现有许多几十兆甚至于几百兆大型物流管理软件,应该注重开发成本低、代码量较小的软件。设计时避免功能“大而全”,突出企业常用的基本功能,降低软件价格,才能让软件提供商“卖得掉”,用户企业“用得起”。 2)硬件环境要求低:企业在投资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时,硬件投资占绝大部分,而硬件的配置通常是由所使用软件的需求制定的,开发对硬件环境要求较低的软件,可以大大降低投资额,从而规避风险,降低总成本。 3)数据交换能力强:在进行企业间交易时(如大量的批发客户)由于一个企业往往会为多个生产厂商及客户服务,而每个生产商用的管理软件可能不一样,因此其数据格式、单据形式也不一样。这意味着,企业工作人员将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重复录人以满足不同客户数据和单据格式的要求,大大增加订单的出错率,降低工作效率。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现实情况。所以,所开发的物流管理型系统要有与多套不同软件的接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无缝电子数据交换,提升业务处理效率。 4)界面友好、易于使用:考虑到物流管理软件的使用对象有很多素质相对较低的员工,必须采用一目了然的图形化界面,操作简单,信息提示尽量采用日常语言,开发完善的帮助系统和配套的在线帮助网站,协助培训员工。同时要求系统对误操作的容错能力强,不会因为无意的错误操作,导致数据损失。 5)数据类型丰富、安全性强: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企业已有的mis系统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为了很好地兼容和管理已有的数据、系统应该能够提供标准化的丰富的数据接口,支持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特别是比较老式的数据库)。同时针对不同的用户和权限应该采用多重认证,数据传输中应该使用128位数字加密技术,从而有效地保证数据安全。 6)突出行业特色,安装升级模块化:随着物流功能的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物流软件也必须突出行业特色(如配送管理软件就应该突出,寻求最佳运输路线,计算货物拼箱体积,合理利用运输空间,优化调度运力等功能)。在突出行业特色的基础上还应该采用模块化方式制造和销售。使得用户可以灵活的购买与本行业相关的,特别是现在的运作中最急需的特色功能模块,以后有条件或有新的需求时,再购买具有扩展功能的模块。企业采用模块化,循序渐进的方法,组建和完善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进一步减少初期的投资以降低风险。 总之,按照“针对本地企业实际需求,以较低成本满足基本功能”的原则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做到实用、够用、好用,就能有效地补充、整合和提升国内商业企业现有的信息管理资源,赢得大量的用户,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零售管理论文:浅析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在21世纪,应用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被国际企业普遍重视。而我国引入物流管理这一概念的时间较短,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零售企业对其应用比较有限,并且存在运作效率低、统一配送率低、物流成本高、信息共享低以及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零售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物流管理观念落后、与供应商合作不畅以及信息技术落后。为有效实施物流管理,国内零售企业可以从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寻求对策。 关键词:零售企业 物流管理 配送 信息技术 战略合作 我国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4年12月底,我国商业和物流业向外资完全开放。物流管理作为我国零售企业和国外同行业竞争的利器,已经得到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的重视。但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已在运作的物流体系普遍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出现了以下带有共性的问题: 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低 物流效率低在零售企业的突出表现是缺货率高。根据罗兰•贝格与 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我国绝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是在原来的国营商业企业基础上改制而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而全”的经营思想仍然禁锢着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头脑。在“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在物流方面毫无擅长的零售企业开始自办物流,另一些企业则仍习惯于依靠自己原有的储运力量。零售企业自办物流,在仓储、运输、劳动力、设备等方面的直接投入浩大,场地、设备的运营、保养费用以及商品周转占用资金等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由于零售企业主要业务集中于市场营销,对储运业务了解不多,加上市场的波动性,使各个企业分散的储运资源利用率不高,车辆装载率低、仓库空仓率大,整体物流环节效率低下,也进一步造成企业总体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许多零售企业持利益对立而不是利益与共、共同协作的心态。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大多处于第二阶段——向供应商要利润。为了获利拼命积压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比如收取进场费、促销费、管理费等通道费,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纯粹的异常紧张的竞争关系。 在利益方面,零售企业往往无休止地追求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与供应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争取“双赢”的战略协作关系。一方面尽力压低进价,一方面向供应商索取名目繁多的包括进场费、促销费、广告费等在内的通道费用,并采取拖延货款,压占供应商流通资金等违规做法。特别是一些超级终端航母,更是在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上处于上峰地位,不是正和博弈的双赢关系,而是“你死我活”的针锋相对。 在诚信方面,零售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2002年国内发生的“华榕超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曾两次进入“ 评估机制,这个链条很快就会瓦解。 提升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作业模式,拓展了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运作范畴,为现代物流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新的物流经营理念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破土而出:及时化战略(jit)、快速反应战略(qr)、连续补货战略(cr,continuous replenishment)、自动补充战略(ar,automatic replenishment)等等。这些物流战略和技术的出现都与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得益于此。 但是,目前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可以说“叫好不叫座”,炒得热火,用起来却差强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了“一步到位实现‘大而全’的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以至于在实施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过程的可控制性等工程问题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提升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实用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应用信息技术并非越新越复杂越好,而应以实用为首要原则。我国零售企业要量力而行,因为信息技术的投入使用意味着企业高额资金的支出,并伴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产生很强的流通资金约束力,还要占据一定的设施、设备、专业人员对其容纳、对接及日常运行进行看管维护。所以,我国零售企业一定要选用跟自身匹配的信息技术,避免掉入“信息陷阱”。 兼容性和适当超前原则 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一些零售企业已经进行了程度不同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系统建设往往受“大而全”方案指导思想的制约,使一些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信息共享,但对外还是较为封闭的,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在internet日益普及的时代,这样的信息化系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将会出现互联互通困难,造成信息不通畅,影响配送业务的进行。因此,实现物流信息化一定要注意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兼容性以及与供应商的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否则信息化的优势将无法发挥。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更新换代很快,因此在应用时要把握适度的超前性。 持续性和持之以恒原则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信息化是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核心之一。由于我国的零售企业和广大消费者所处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不能追求一种模式和一步到位。应根据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针对不同的用户环境,采取高、中、低级(宽带、无线、拨号、电话、传真)的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技术逐步实现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因此,对零售企业来说,要对信息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升级,并保持持续的投入。 零售管理论文:从整合的角度论我国零售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金的集中管理 【摘要】 资金问题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企业集团采用资金集中管理的手段,可有效发挥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本文借用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理论,以s零售业集团整合过程为基础,深入分析在整合中如何实施与完善内部资本市场资金的集中管理,为企业集团资金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集中管理;企业集团 目前,世界经济竞争方式主要以多元化的企业集团竞争模式为主,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用兼并、重组等方式,逐步形成且发展出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这些集团的运作过程中,资金问题一直是他们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外部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投资者与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与激励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在外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同时,由于集团内的资金一开始分散于内部各个经济主体,集团总部可能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局面,下属的各个企业又追求不同的经济利益,甚至不少股东把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资金被任意挪用或侵占,这些都造成了集团资金管理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企业集团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实施集中管理模式,促使资金均衡、顺畅的流动,是我国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借用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理论,以s零售业集团的整合发展为研究基点,分析在整合中如何实施与完善内部资本市场资金的集中管理,从而真正发挥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效用分析 企业集团为了追求整体的利益最大化,需要将下属各投资机构产生的现金流集中起来进行重新分配,以提高内部投资效率。这种资本、劳务和技术的再分配使得企业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内部市场,有产品与劳务的内部资本交易市场;信息技术和人才的内部知识产品(人才)市场;资本配置的内部资本市场。前两者是指集团内部的实物流动,后者是指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动。实物流动一般伴随着资金流动,因此内部资本市场是内部市场的核心,也使得内部资本市场理论逐渐成为研究企业集团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在内部资本市场里,企业集团能够把资金按从较低收益向较高收益的用途进行重新配置,即把投资从边际盈利水平较低的活动转移到较高的活动。由于集团总部拥有控制权,某个下属公司运营产生的现金流可能会被用于具有更高报酬的另一个下属公司的投资。换言之,一个分公司的资产可能被用作另一个分公司的融资。单个分公司之间在竞争稀缺资金,而母公司的工作是在竞争的多个下属公司间权衡优劣。威廉姆森(1975)把内部资本市场的这种博弈描述为:多分部企业的现金不会自动地回到它们的源泉。在许多方面,现金流向高收益用途的配置是多分部企业最根本的贡献。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意义在于,它将分公司或下属企业的资源置于统一的所有权之下。在内部资本市场中,单个分公司不再直接从外部出资者处筹集资金,而由母公司与外部资本市场交易,并由母公司在整个集团内部全盘调度,母公司与分公司在内部资本市场交易。母公司将根据它所观察到的下属企业的真实状态来决定资金配置的方向,这意味着母公司有时愿意将较差分公司的资金转移到更好的分公司中。如果不存在内部资本市场,则这种收益在集团是得不到的。因此在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上,母公司充分拥有控制权,而且能有效监督分公司,由母公司来主导内部资金配置创造价值。由母公司集中管理的内部资本市场是一种更优的融资和投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还可以提高集团整体的经济效益。这项融资方式也是企业集团所特有的。不仅不用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可以保持集团的现金流量,而且不发生筹资费用,降低了管理成本。 当然,内部资本市场的规模存在边界,与企业不能任意扩大一样,随着内部资本市场的扩大,总部的信息处理成本、监督成本会随之增加。如果超过了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则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用优势就不复存在。 二、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采用资金集中管理的原因与重点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采用资金集中管理的原因 我国企业集团要想有充足的资金谋求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功能。然而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集而不团、内部失控、协调力下降的矛盾,因此只有采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才能实现资金合理配置。资金集中管理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使集团减少了债权人的部分风险,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授信水平,扩大其筹资渠道,提升了社会形象;2.增强对旗下公司的调控能力,统一管理各下属公司的收、支资金情况,以便动态监督其运营状况,保证企业集团各下属公司的项目投资与集团母公司的经营战略相一致,便于编制预算;3.整合资源,化零为整,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节约交易成本。 (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采取资金集中管理的同时,还应该了解资金集中管理的重点 主要有: 1.以企业的经营发展要求为目标。企业集团应把资金集中投放在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对竞争成功具有决定性的项目上,从而形成超过竞争对手的差别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是在所有方面平均地运用其资金。所以,内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集中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持与经营相匹配的适度资金,保持现金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币种、利率上有一个合理的结构。 2.以均衡高效为标准分步骤实施。 (1)收集信息,搭建平台。在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搭建资金集中管理平台,把握整个集团的资金实时动态情况,监控重大、异常的资金调动,清楚、及时地为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2)统一结算。建立统一的集中结算平台,与银行网银系统对接,实现资金的集中上收,根据预算自动下拨和内部自动转账。资金预算管理、资金结算系统与资金集中监控系统彼此结合,减少实际资金流动,提高资金周转率。(3)引入并重视集中管理下的风险运作。合理利用理财手段,较好地在集中管理的模式中规避风险。借贷资金、委托贷款、相互投资与经营、资产置换等是目前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常用的理财手段,资金集中监控、资金头寸分析、缺口分析、投资组合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等是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法。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让资金集中管理发挥出预期的功效。 3.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进行实时调整。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选择实质上是根据行业特点和本集团的资金运行规律而决定的。高度集权的资金控制策略,对资金的集中控制和统一调配较好,但不利于发挥下属公司的积极性,若配套措施不到位,可能影响资金的周转速度,影响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适用于经营品种单一、现金流稳定、有比较固定的上下游资金链的集团公司;较低程度的集权控制策略有利于调动成员企业积极性,但又存在资金分散、资金使用率降低、沉淀资金比例大、资金使用成本高等固有缺点,适用于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或现金流不十分稳定的行业,或刚刚采用资金集中管理的企业集团的初期。 集团公司只有根据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行业的资金运行规律等实际情况明确资金管理的集权程度,才能使集团公司的资金聚而不死、分而不散、高效有序、动态平衡。 三、我国零售业集团整合过程中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集中管理的应用 内部资本市场是业务经营多元化、组织结构多单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内资本筹集和分配机制的市场。基于我国国情,许多企业集团成员之间正从原来的行政控制向以资本为基础的市场控制转变,迫切需要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内部资源的配置,特别是资金的调配。其整合外在表现为政府推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却是内部资本市场替代外部资本市场的次优选择。本文将以s零售业集团为例,针对集团整合的不同内容,分析其内部资本市场资金的集中高效管理。 (一)组织结构整合,实施层次管控,采取资金统一结算,方便资金内涵信息的传递,产生经济效益 s零售业集团组织规模较大,且业务单元较多,为了避免出现管理部门因信息劣势而出现“总部超载”现象,在整合时建立“集团总部——事业部——经营公司”三个层次的管控模式。一线中设置超市商业、百货、生产资料、购物中心、物流等事业部,并逐步将事业部的业务与其下的上市公司进行整合,加快事业部法人化改造,将集团中同类型业务实现统一管理。二线中建立企业清查中心、审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作为集团整合的辅助监督机构,来维持整合程序的正常进行,给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证。故采用资金统一结算,实行“收”、“付”分账户管理,收款账户只收不付,付款账户只付不收,各下属企业每天在固定规定的时间将营业收入存入结算中心,由结算中心统一调拨。原则上所有经营性付款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对外支付,利用对账方式加强内部往来,不仅有规则地收集与反馈了各事业部的运作信息资料,而且可帮助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金投放到位,为企业集团整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人员与文化意识整合,以分散风险和协同人力资源为出发点,统一理念,采取集中融筹资,盘活内部资金,减轻人工成本的负担,从而合理调剂资金余缺,稳定集团发展中的资金供给 s零售业集团对集团总部及事业部管理人员实施竞聘上岗,做好人员分流,成立业绩考核部进行业绩考核。并建立以业绩为导向、创新与包容并举的企业文化框架,逐步改变了国有企业集团人多效率低的局面,完成了集团与子公司形象上的有机统一,促进集团在资金管理上形成“占用房产讲租金,使用资金讲利息,进行投资讲回报”的绩效意识。这些举措适应了该集团对内组合式发展,对外扩大企业联盟、合纵连横、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求集团除了外部寻求投资者以外,更应该严格实施资金集中筹集、使用、内部贷款等,盘活资金存量,进一步增加融资数额,节约交易成本和降低人力成本,从而使集团总部稳定内部资金流量来满足自身的战略规划,避免因缺少资金、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经营危机。 (三)业务规划和资产重组整合,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采用集中预算与风险性合理评估,以业务优势来融通内部资金,规避企业运作风险 s零售业集团对所属的业务、品牌、资产进行整合,保留企业优势经营效应,逐步实现优质资产的集约联动。集团上下认清每一时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内容,同意内部资本市场在资金配置上优先考虑该业务的资金需求,减少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和资金运转速度,降低财务风险和投资风险。对于核心业务的开发,认真实施集中预算管理制度,先对土地、建筑物、租金、设备购置、运营成本(人工成本、折旧摊销)等逐项分析,拟定预计数,并结合同类型或相似型项目的运作,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比较计划与实际的差异,抓住控制的节点与关键点,加强定期检查和数据评估,努力避免集团内的无效竞争,尽量保证集团运行的事前风险控制。 四、面对整合,完善我国零售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金的集中管理 (一)把资金集中管理与集团的业务流程再造、管理信息化相结合 运用业务流程再造来调整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系,减少中间管理层次,改变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分割、职责不清的状况;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管控,从而提高连锁经营中资金使用的决策度和准确度,改善集团跨地域连锁经营的资金瓶颈状况。 (二)把资金集中管理与妥善处理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特别是银行)的关系相结合 通过现金池等方式来实现内外资本市场的互补,使集团有充足的资金为内部各投资项目融资。同时,通过投资机会的排序和内部资金再分配来强化控制力,缓解集团整体和各个下属公司的融资矛盾,转变主要依靠外部贷款来发展项目的状况,优化资金结构。 (三)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上,逐步将内部银行与结算中心合二为一,建立财务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作为企业集团的一个管理部门,负责整个企业集团的日常资金结算,代表集团筹措、协调、规划、调控资金。还可以把结算中心融入财务公司,并且设立投资部门,发挥财务顾问、投资策划、信息咨询的作用,为集团集约优势、组合发展更好地提供资金服务。 零售管理论文:关于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知识管理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大型零售企业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 论文摘要:我国大型零售企业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中不断的遇到了新的问题,迫切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文章从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模式出发探讨了其开展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构建了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表述。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获取、共享、应用和创新,是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实际上包含了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环节的管理。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环环紧扣的知识活动链,知识在其中不断运动,并发挥效用。 二、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本文将从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其开展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员工文化程度较低 大型零售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往往教育程度较低,多数为初中、中专文化,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大量非熟练员工的存在 大型零售企业的大部分员工,诸如收银员、打包员、理货员及其他销售人员等,经常在雇用之初是工作经验很少或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3.员工流动频繁 对于大中城市的大型零售企业来说,一线人员中的外来务工人员颇多,他们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流动频繁,对企业忠诚度不高。 4.员工在顾客面前的显现率高 无论是收银员、打包员、理货员还是其他的销售人员只要是在当值就几乎无时不在与顾客见面,他们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销售业绩和顾客满意度。 (二)我国大型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模式的问题 1.人力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型零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意识淡漠,把人力作为企业的成本,等同于一般的生产要素。在员工培训方面精打细算,舍不得投入,人员培训投资被管理层作为影响短期效益的成本而放弃。 2.员工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随着大型零售企业规模的扩大,网点的增多,对零售人员的需求也比较急切。许多大型零售企业对所聘用的员工只是进行一次短期的简单培训或者不经培训直接上岗,由此造成许多员工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不仅引来了顾客的抱怨和不满,更影响了企业的销售利润。 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也不重视员工的后期培训。培训是一项连续性的活动,新设备的引进、法律的变化、经营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使培训和再培训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通过培训,可以帮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公司所希望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帮助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可以有效地降低离职率。实际上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3.培训效果不理想 (1)培训的内容往往不能与一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一方面,一线员工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进行,主要是企业规章、企业情况的介绍,根本不能涉及专业岗位技能;另一方面,企业聘请的培训讲师多数为知名的学者教授等,这些人的知识往往以理论和宏观角度为主,不容易被受教育程度低的一线员工所吸收,且一线员工最需要的是非常微观的实战教育。 (2)培训方式不合理,使培训成为员工的负担 由于顾客对零售企业营业时间的连续性要求,我国大型零售企业营业时间一般是从8:00至20:00,周六周日照常营业,企业一般都必须雇用至少两班全职员工进行倒班。这要求员工在身体和心理需承受持续性的、较大的工作强度,员工工作之余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进行身体和心理的恢复。目前,大多数零售企业采取的是课上讲材料,课后考试的模式。这样的培训方式在员工看来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所以出现很多畏难情绪和应付心理,这样的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特点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水平较低,同时,知识获取的渠道有限且质量不高,知识共享的渠道不畅通,员工主动创造知识的能动性小。因此,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管理体系来支撑各层次人员的知识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三、构建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就是实现知识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具有知识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软件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处理、智能决策和组织战略发展规划于一身的综合系统,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根据知识管理流动模型,可以建立大型零售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1.知识界面层 知识界面层的核心是企业知识门户。企业知识门户就是访问企业知识资源的统一入口。可以说,“企业知识门户”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是知识加工平台、决策平台、知识与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企业各部门员工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 2.知识应用层 员工主要在该层次上工作,通过该层次使用知识、与其他员工进行交流、沟通与协作,实现知识分享、应用与创新。主要包括: (1)知识地图。描绘了企业的知识资源存量、结构、功能、存在方位以及查询路径等。 (2)知识搜索系统。根据明确的员工身份与诉求,回馈恰当知识结果的搜索引擎,更为强调知识的准确、标准,强调通过互动机制如评价、交流、修改、维护等进行搜索结果的自我学习,以达到知识搜索的智能化。 (3)实时交流系统。在oa应用中实现短消息服务,使邮件系统、oa应用可以自动向移动电话和其它sms设备发送短消息、电子邮件消息,提醒、催办、通知等。该系统特别适合员工数量庞大的大型零售企业。 (4)工作流管理平台。工作流管理平台就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使企业内许多繁琐复杂的办公流程、业务流程自动化。 (5)电子培训系统。提供员工自我培训系统、实时培训系统、网上交流及讨论系统、员工考核系统,岗位工种培训、新员工培训等课程。该培训系统的对完善大型零售企业培训机制,减少培训费用,降低员工的培训压力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6)文档管理系统。使大型零售企业的采购、营运、财务等业务间能够交换客户数据、销售数据、财务数据;使企业领导可以随时查看每月的财务报表数据和销售报表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3.知识存储层 知识存储层的核心是企业知识库。其功能是整理和组织现有资料和信息,使得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员工可以方便地共享文件、文章、项目文档、技术资料、市场信息、iso文档、合同、客户资料等企业文档,实现知识共享与团队协作。 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具备了这种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就能将知识管理的理念真正的植入企业管理当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升到了知识的层面的竞争,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创新能力,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对我国大型零售企业而言,现有的人力资源水平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模式制约着其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能导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就能够克服原有的不足,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知识存量、创造力和竞争力,推进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零售管理论文:零售企业IT管理研究 摘 要:零售企业it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零售企业的发展和效率。列举了零售企业it管理的主要要素,零售企业的it管理关键点和难点。通过结合零售企业的实际业务进一步阐述零售企业的it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信息系统;it规划;企业管理 1 企业it管理主要内容 1.1 企业级的it 规划 企业的战略目标为it规划明确了方向,而it规划也可以为企业战略做有效的补充,两者应该互为促进和依靠。在企业快速发展之前,就为未来的企业建设it平台,这就是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可是就算是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很多企业往往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对it系统还是不够重视,只有在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发现it无法提供有效支持时才被动进行it系统的升级,而被动的it升级往往时间紧迫,无法进行充分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更无法高度细化业务的需求,最终很可能导致it项目的失败,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倒退。很多企业it部门人员都抱怨是老板对信息部门的不重视,其实这就是企业it部门的失职,因为it部门没有让企业高层了解it的作用、没有用足够的案例来说服决策层,引起企业决策层的重视。 企业it规划一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程度和规模,一般制订规划要超前当前企业自身情况.it规划的制定和小幅超前实施,可以让企业在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时增加动力,减少拖累。 1.2 选择it建设模式和合作伙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t系统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管理技术的重要工具,在进行it建设时时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管理问题。it建设模式一般有三种:企业自行开发、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企业使用it产品。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有些企业是这个行业的绝对领先者,在管理、经营技术上都是行业标准的创造者,这类企业一度成立自己的开发部门来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行业的细化,很多企业更愿意通过选择合作伙伴来实现自己的it规划。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将it运维等与行业核心经营管理技术关联不大的业务外包出去,企业信息部门则更侧重于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和产品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和业务流程优化服务。 不同的it建设模式对应不同的it管理方法。自行开发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取得正确的业务需求,it部门容易被业务部门误导,长期如此则可能使得信息系统不能正确贯彻公司的管理思想;合作开发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是却需要加强项目管理,控制开发的质量;选择it产品则需要广泛的选型,且不要盲目追求新产品和新技术,应以适合本企业,产品稳定、成熟为宜,不要成为it厂商的实验品。 2 it项目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融入到了企业的所有核心业务。就零售业来说,pos-mis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商业智能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企业网站、网上商店等,信息系统已经覆盖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顾客。 对企业来说,这些系统首先应该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关联,数据共享,流程互动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利用率。可是目前很多企业的各个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缺少统一规划,而且系统之间没有数据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这样不但对企业的it投资是一种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的资源集中利用和流程的优化,久而久之,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部门,向公司告知危害,并消除信息孤岛,行业上称为it治理。 3 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的匹配以及持续优化 信息系统的实施,尤其是核心业务系统的实施越来越与企业管理关系密切,很多企业都把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作为管理变革的重要部分。在实施信息系统之前,都会重新设定组织架构,重组业务流程,并期望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的变革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可是很多企业往往在实施了新的系统后大失所望,认为系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首先,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只是一个工具,它的成功需要公司决策层、管理层、作业层统一思想、统一目标,一起努力才能完成,不仅仅是信息部门的工作。其次,信息部门在大多数时间是为业务部门服务的,可是在信息系统实施这个特殊时刻,应该是公司新的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第三,信息系统应与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匹配,不能落后于管理水平,也不能太超前于管理水平,以适当超前为宜。这需要信息部门充分了解企业的管理现状和需求。第五,信息系统的应用、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样,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第六,信息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新的技术会不断出现,逐步成熟,持续的应用,也能不断为企业提供新的支持。 4 建立企业数据中心 信息系统的大部分价值都是在数据上体现的,信息部门的绝大部分价值也是在数据上体现的。为企业提供准确、有用的数据是信息部门的目标和职责。 首先,信息系统应该统一企业数据源,将财务、业务、信息数据统一起来,采用相同的统计口径,制定数据统计的规范,让决策层看到放心的数据。其次,信息部门应该研究行业特点,制定企业常规报表体系,满足企业日常工作的数据需求。第三,信息系统应该研究数据,挖掘数据,找出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价值的数据。做到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而不仅仅满足需求。 5 综合利用资源,避免企业it投资黑洞 it产品和技术更新非常块,供应商也会不停的向企业推销新的it产品和技术,如果信息部门追求最新的产品和技术,企业对it的投入将会一年比一年多,甚至是跳跃的增长,企业信息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预算,不要盲目追求最新的产品和技术,避免陷入it投资的黑洞。 权衡企业投资与产出,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合理控制it建设成本。企业对it的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it产品更新换代很快,贬值也很快,有些it投资看不见、摸不着,很容易被忽略。这都需要信息部门的管理、评估,消除信息孤岛,避免it的重复投资,保证现有it系统的实施效果,尽量发挥现有it设备和系统的作用等。 6 软件、硬件、网络系统运行保障 信息系统是一个时刻不停的高速运转的系统,任何时候都有设备在以10000转/秒的速度在运行,而企业所有的业务支持系统、业务数据都在这些设备上,企业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些系统和数据。所以保证系统的运行稳定非常重要。 建设维护管理人员架构,确保出现任何故障都能及时响应并快速恢复,不宜总部管理过多的分支机构。做好培训,让操作者知道it设备的简单维护管理,尽量避免故障的产生。建立数据备份方案,保证数据的安全等等。 总之,现代零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与企业间商品、供应链等越来越同质化,企业要想生存、发展,赢得竞争,更多的是在比拼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管理技术,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与经营管理技术的不断结合,使得信息系统已经可以左右企业的发展甚至生死,在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it管理的优劣可以决定信息系统在企业的作用,做好it管理,不但将减少企业的一个拖累,更加为企业发展增加一个助推器。 零售管理论文:零售业逆向物流管理策略探讨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现代物流提供的速度、成本、服务以及效率。因此,零售企业需要对物流过程进行控制,特别是合理、有效管理逆向物流,以提高运行效率,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本文在分析零售业逆向物流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有效管理策略。 关键词:零售业 逆向物流 管理策略 逆向物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由于环境问题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产品、零部件或物料回收的过程。它是将废弃物中有再利用价值的部分加以分拣、加工、分解,使其成为有用的资源重新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废弃物物流的内容,其最终目标是减少资源使用,并通过减少使用资源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使正向以及回收的物流更有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零售企业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现代物流提供的速度、成本、服务以及效率。零售企业强化竞争发展优势需要对物流过程进行控制,特别是合理、有效管理逆向物流,通过不断改进企业经营资源整合过程的物流绩效管理,提高运行效率,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好的企业价值。 逆向物流发展的驱动因素 随着物流业的深入发展,产品召回法规以及退货、报废产品回收和再利用的加强,逆向物流这一概念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并将逆向物流的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使之成为压缩成本、提高利润的着眼点。促进逆向物流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有:政府的环境立法、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直销渠道的产生、供应链中的力量转换。 (一)政府的环境立法 政府的环境立法有效推动了企业对其所制造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如美国议会在过去的几年中引入了超过2000个固体废品的处理法案;1997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强制回收某些物资的法案;欧盟制定了包装和包装废品的指导性意见,并在欧盟成员中形成法律。意见中规定了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包装材料的方法,并根据供应链环节中不同成员的地位和相应的年营业额,提出了企业每年进行垃圾回收和产品再生的数量要求。 我国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今后还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行业对环境保护和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法律责任,规范其经营活动,逐步将逆向物流的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发展,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种现象在计算机行业非常明显。新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向市场,推动消费者频繁购买。当消费者从更多的产品选择和产品功能中受益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消费者拥有更多不需要的产品,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包装、更多的退货和更多的浪费问题。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增加了进入逆向物流的物资以及管理成本。 (三)直销渠道的产生 直销电视购物、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商品直销得到了快速发展。直销压缩了渠道成本,但是也增加了退货的可能性,其中的原因包括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消费者得到的实际物品与在电视或网上看到的商品不同,或者对商品不满意等。直销渠道给逆向物流带来了压力。一般零售商的退货率是5%-10%,而通过产品目录和网络销售的产品的退货比例则高达35%(eisenhuth,1997)。由于直销渠道面对的顾客是全球范围的,退货物品管理的复杂性就会增加,管理成本也将上升。 (四)供应链中的力量转移 买方市场的形成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买家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地位。处于供应链下游的节点企业比如零售商,可以拒绝承担未售出商品和过度包装品的处理责任,而将这些责任交给上游的节点企业。事实上,很多零售商确实就是这么做的。在美国,大多数返还给上游供应商的商品(要么来源于消费者,要么是因为未售出)都被最初的供应商收回,由他们对这些产品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变得频繁、重要起来。 零售业逆向物流的发展困境 (一)逆向物流成本高、影响大 零售企业退回的商品或过期报废物品的流动与正常商品流的方向刚好相反,即从消费者超市供应商制造商。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零售业的退货价值约占商品零售总额的6.3%左右,以美国2000年商业零售总额约为10060亿美元推算,零售业退货的价值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之巨。有专家估计我国总的逆向物流成本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20%以上,而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6%(目前美国物流成本约占gdp的10%),达到3.39万亿元。 在互联网的繁荣背景下,宽松的退货政策成为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和消除顾客网上购物顾虑的重要手段。以传统方式销售的商品的退货率,不同产品之间差别很大:图书的退货率达到30%,消费电子产品为4%-5%,大众商品为4%-15%。而网上销售的商品退货率通常高达50%,尤其是像服装之类“冲动性购买”的商品。网上退货每年要耗费电子商务公司几十亿美金。为了能与网上零售业务一争高下,其他零售商开始采用“包客户满意”的传统承诺,这将引发退货率进一步攀升。 据全球知名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估计,逆向物流可吞噬企业高达35%的利润。低效的逆向物流供应链及其对利润产生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例如,大量的货物被退还到仓库意味着企业要准备额外的仓储空间,并且还加剧了废弃物料的产生。 另外,还常常存在退回的货物“污染”新产品的风险。这个问题在医药业与食品行业尤为突出。卖家与顾客之间界定模糊的退货政策会导致退货流程过于松垮或者过于复杂,从而拖延退货的处理时间并消耗宝贵的资源。同样,逆向物流部门与其他部门比如公司财务部之间对责任的划分不清以致无人担责,都将影响公司对退货进行适当和及时的处理,从而给现金流及客户满意度带来负面影响。 (二)逆向物流的复杂性、分散性与不确定性 复杂性、分散性。逆向物流发生一般表现无序、少量,难以统一集中向物流中心转移;另外,退货商品或报废商品处理过程复杂,从而导致逆向物流的管理也很复杂。当发生顾客退货的情况时,需要把被退货品当成特别的货品来处理。退货流程会涉及很多方面,具体处理方式视诸多因素而定,比如退货原因(例如货物本身有瑕疵还是顾客不喜欢)或是退货时间(比如处于销售旺季的货物或是已过销售季节的货物)。 不确定性。与正向物流按量、准时和指定发货点是其基本要求不同,逆向物流产生的时间和数量是不确定的。它受消费者的退货要求与商品销售速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处理的效率、效益低。逆向物流中的商品通常缺少规范的包装,又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充分利用运输和仓储的规模效益;许多商品需要人工的检测、判断和处理,效率低下。 零售业逆向物流的主要形式 零售业逆向物流主要有两种形式: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退货逆向物流是指下游客户将不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根据销售协议规定将接近有效期限的产品、或者有瑕疵的产品退回给上游供应商,其流程与常规产品流向正好相反。回收逆向物流是指将最终客户所持有的废旧物品,或者他们不再需要的物品,回收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过程。表现形式如下: 消费者因商品不能满足要求(如商品缺陷和品质有问题、商品部件缺少、无法正常使用、商品过期等)在各零售门店退货、调换;各门店因商品积压、商品滞销、商品过期等将商品从门店撤柜并退回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根据情况将部分商品退还给供应商;供应商因产品质量问题、包装问题等主动要求从零售企业撤回产品,各门店按要求将产品撤柜并退回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退给供应商;配送中心因储存、保管、运输不当而造成商品损坏、变质、过期等,将部分商品退给供应商。 零售业逆向物流的有效管理策略 由于逆向物流中回收品的成本高、影响大、处理难,以及处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分散性、不确定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回收品需要人工的检测、判断和处理,极大地增加了人工的费用,同时效率也很低下。因此,需要有效地管理逆向物流,充分挖掘零售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 (一)完善产品质量 逆向物流伴随着正向物流,要减少进入逆向物流的被退货品,必须完善产品质量。企业必须对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做适当的改变,在产品的质量、服务、成本等方面进行改变,从而把质量完善的产品引入市场。这可以采取供应链管理思想,制造商、批发商、分销中心、零售商共享消费者需求信息,采取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cpfr(共同计划、预测、补货)减少退货品的产生。顾客退回认为有缺陷的商品,企业通过分析商品缺陷,找出原因并通过物流信息系统不断传递到管理阶层,管理者可以在事前不断改进产品质量管理,在以后的生产中避免出现这样的缺陷产品。 (二)增加服务投资 部分退货来源于消费者对产品没有信心,零售商应与供应商合作,增加服务投资减少顾客退货。如某电子公司的家电部门发现半数退货品的运转情况良好,这说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了解不够,在使用电子产品时还需要更细致的服务,他们就着手改进使用说明书的内容,同时建立客户热线,帮助客户解决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疑问,减少退货品的产生。同时,供应商给零售商一定的补贴,让他们来承担此类退货处理责任。而采取让零售商自行承担退货风险政策的公司需要防范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司没回收或销毁的产品可能会被拿到二手市场上销售,进而对公司的品牌及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三)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在逆向物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适的信息系统能将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帮助企业满足客户期望,使商品的生产、销售有的放矢,减少商品的回退;并且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建立诸如退货跟踪、库存管理等强大的内部流程,及时处理退货。同时对产品和零部件使用条形码, 实时跟踪产品状况和损坏信息,避免商品积压、商品滞销、商品过期,减少退货品的产生。 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追踪回流物品,把握逆向物流的动态,减少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差错,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成本,从而提高逆向物流系统的效率。零售企业在设计自己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时,应利用正向物流网络,在完善正向物流信息网络的同时逐步构建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同时还需要考虑信息系统应有足够的柔性,能够应付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例外情况。 在合理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零售企业应加强对逆向物流信息的管理。企业应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对退货原因进行分析,为供货商提供产品质量以及商品性能的改进方案等资料;还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逆向物流信息,及时调整企业的商品经营策略,更快更好地解决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产品设计考虑逆向物流的需要 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其便于将来的回收和利用。例如,广州川田科技有限公司进行pos机显示器设计时,按德国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方案需要100余枚螺丝,他们借鉴中国家具结构的卯榫接合方式的框架结构,大胆改良,结果只用2枚螺丝。设计装配件时考虑减少装配过程中螺栓的使用数量,在不影响其功能的前提下,就会大大降低产品的分解成本,加快产品的分解和收集过程。 (五)建立专门的逆向物流管理中心 集约化处理已成为逆向物流管理的主导方式,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都设有专门的逆向物流管理中心——退货中心。设立逆向物流管理中心,将日常逆向物流渠道上的所有产品送到这里进行分类处理。这样一方面可提高退货产品的处理速度,降低逆向物流的成本,加速退货产品资金的回收;另一方面,集中处理退货产品还可大大减轻各门店和供应商的工作量,充分利用各门店和卖场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收集掌握与退货产品相关的商业动态。 (六)挖掘潜在的可回收物资 对于一些滞销商品或是性能状况较好的回收商品,经过适当的加工、包装、处理后,可再次出售。有时再售的价格会高于原销售的价格,例如每台售价34.98美元的uniden无绳电话被退还给制造商后,制造商把这批电话卖给一家回收公司,而该公司把这些电话经过翻新改造后,再以适当的零售价格在墨西哥市场上重新出售。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及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通过与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高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而零售企业有效管理逆向物流,能够促使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零售管理论文:沃尔玛物流管理对我国零售业的启示 【摘要】沃尔玛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由一家小型折扣店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之一,它的物流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成功的经验也对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沃尔玛 物流管理 零售业 沃尔玛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在20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沃尔玛的连锁店几乎遍布全世界,并以其优质快捷的服务、惊人的销售利润、先进的管理系统而闻名全球。沃尔玛的快速成长,与其卓越的物流管理思想及其实践密切相关。 一、沃尔玛之所以成功的诀窍 1.完善的配送体系 沃尔玛公司很早就意识到唯一使公司获得可靠供货保证及提高效率的途径就是建立自己的配送组织,包括送货车队和仓库,配送中心的好处不仅是使公司可以大量进货,而且通过要求供应商将商品集中送到配送中心,再由公司统一接收、检验、配货、送货,比让供应商将商品分散送到各分店更经济。沃尔玛前任总裁大卫·格拉斯曾说:“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比别人干得好的话,那就是配送中心。”沃尔玛的配送中心一般设立在100多家连锁店的中央位置,基本上是以320公里为一个商圈建立一个配送中心,这样就可以让一个配送中心满足100多个附近周边城市销售网点的需求,而且运输半径相对较短,也比较均匀。 除了高效的配送中心,沃尔玛还建立了自己的车队进行货物的配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沃尔玛运输部费用最高,这意味着,车队节约的费用越多,整个供应链中节省的钱就越多,让利给消费者的部分也就越多。因此沃尔玛对运输的管理很严格,每次运货都把卡车装得满满的。沃尔玛还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对车辆控制,在任何时候,调度中心都可以知道这些车辆在哪里,离商店有多远,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运达。 2.高新技术的快速引进 沃尔玛对技术的探索和认识在各零售连锁企业中是最突出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引进,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沃尔玛的工作效率,而且成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早在 1977年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就花了几亿美元,安装完成了沃尔玛第一套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这时候起,改进就从未停止过。1983年,沃尔玛采用了pos机,销售始点数据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各部门物流信息的同步共享;1985年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所有信息全部在电脑上运作。1986年的时候它又建立了qr快速反应机制,主要功能是进行订货和付款通知业务,沃尔玛公司还把零售店商品的进货和库存管理的职能转移给供应商,由生产厂家对沃尔玛公司的流通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即采用生产厂家管理的库存方式(vmi)。到了1988年,沃尔玛拥有了全国最大的私有卫星通讯网络。此外,沃尔玛在信用卡和条形码设备使用上,也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顺应数码时代的需求,沃尔玛应用数字化工具,导入了新经济管理模式,从而获得新的竞争能力。目前沃尔玛的新型交互式网站仍在建设之中,据美国著名的经济权威杂志《商业周刊》的网络专家分析,这项措施将使沃尔玛相当于新建了25个新商场,同时也使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选择范围扩大了将近两倍。 3.强大的产销联盟 一般的供应链中都是生产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创造性得建立了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在生产商的品牌力量和零售商的渠道力量角逐中,沃尔玛以事实证明了渠道为王的正确性。宝洁公司是最早加入这种合作关系的公司,所以,一般也把这种合作模式成为“宝洁—沃尔玛模式”。沃尔玛的低价政策在开始实行的时候受到了来自于宝洁公司的强烈抵制。他们因为有巨大的品牌力量,不同意沃尔玛的低价要求。但最后沃尔玛以拒绝销售作为威胁,迫使对手妥协。现在,宝洁公司能够通过网络系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产品的销售情况,甚至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和沃尔玛联系。同时,有宝洁营销人员常驻在沃尔玛的总部,负责随时处理订货需求,在双方结算中实现了etf转账结算,避免了支票的时滞和错误。现在,沃尔玛已经成为了宝洁最大的经销商,而沃尔玛通过这种方式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并且提高了效率。 二、沃尔玛的物流管理思想对我国零售业物流的发展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物流观念急需转变 观念支配行动,物流观念落后是零售业的物流发展滞后的根源性原因,我国零售业物流观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物流高科技的应用上。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在建设及应用方面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心态。有许多零售业者认为自己的物流活动运营的很好,而不必再向比较先进的物流设施、器具及技术耗费巨资。但若长远考虑,对于商品种类及数量都很繁多庞大的零售业,早期的巨额投资却能带来运营一定时期后总费用的降低。另有一部分零售业者是新技术的热衷者,往往不结合实际地生硬搬套。 二是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许多零售业者持利益对立而不是利益与共、共同协作的心态。在利益方面,零售业者往往无休止地追求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不注意与供应商结成伙伴关系,争取“双赢”。一方面,尽力压低进价,一方面,向供应商索取名目繁多的包括进场费、促消费、广告费等在内的通道费用,还拖延货款,压货经营,占用供应商流通资金。在信息方面,许多零售业者把已掌握的信息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商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结果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业的商品竟争力也就降低了。 我国零售业在构造其物流系统时,一方面,要灵活,注意物流系统和零售业实际的配套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付诸于应用,加强与供应链上下两端供应商和客户的紧密关系。 2.基础设施和设备有待加强 “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具备必需的基础设备和设施,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许多连锁企业物流缺乏规范,各种编码缺乏标准,配送中心内部基本上是手工辅以叉车和托盘作业,装卸单元化程度低,托盘的利用仅限于企业内部,作业无电子扫描装置。配送中心对半程序化问题的决策更是没有建立,使连锁企业mis系统不完整,反过来又使配送功能低下。 3.针对未建立配送中心的零售企业的建议 对于已达到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可以考虑自建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与店铺面积有一个相适应的比例关系,从世界连锁业发展的实践来看,一个便利连锁公司,在拥有20个店,总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时,就可考虑建配送中心;一个超市连锁公司,在拥有10个店,总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时,就有建立配送中心的必要。随着零售业向连锁方向发展,物流配送中心显得越来越重要,配送中心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源泉之一。 而一些中小型的超市公司往往在资金、设施和人才等方面遇到不少难题,开展配送业务问题较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服务水平。随着企业向专业本土方向的发展,连锁经营要求的高效率、低成本的配送服务适合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性质,部分连锁企业引入第三方物流将会是较理想的选择。 零售管理论文: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基于财富管理机制的研究 在各新兴商业银行蓬勃发展、 市场竞争不断升级、 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的市场环境下, 客户需求重新组合, 行业竞争更趋激烈, 银行服务的买方市场己经形成。与此同时, 受来自证券、保险和基金的挑战, 再加上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营销理念指导下参与市场竞争,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顾客, 获得竞争优势。建设与发展商业银行的现代零售业务,对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强化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银行现代零售业务的重要性 (一)加快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是客户需求多样化的客观需要 虽然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但我国经济却在世界各国经济中一枝独秀,居民收入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稳步增加,个人金融消费现象愈加明显。随着居民金融知识的增长,他们的个人金融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营利性、便利性以及敏感度也越来越高。如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约有70%的居民认为目前银行开设的服务项目还不够用, 希望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 特别是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因此, 银行应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向顾客提供真正需要的金融服务,创造出一批稳定的客户群。 (二)加快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是利率市场化博弈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使得企业和银行间的博弈越来越尖锐,许多优质大企业给银行的利率下浮,下浮到银行不能接受,如此一来企业就发股票,银行盈利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减少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低资本消耗型业务创造了条件。通过发展零售业务,银行可以为高端客户设计不同利率组合的投资理财产品包,在规避利率风险的同时,为客户获取高收入,为银行带来相应的高额利润。 (三)加快发展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方式与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企业“金融脱媒”的现象。大批优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大降低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股票市场经过几年的改革调整,正在加快复苏,短期融资券市场也在迅速扩容,直接融资市场比重的提升不可逆转。数据显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的财富管理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正随着经济发展、 财富效应扩散、 财富管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财富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管理机制逐渐在我国银行业出现。一般来说,作为个人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财富管理模式是银行利用所掌握的零售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的财务状况,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理财方案,为优质客户提供现金、证券、保险、信贷、投资管理,以及税务、财务计划、退休、遗产信托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进而帮助客户实现理财目标的一系列过程。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已经逐步接受并采用了财富管理模式,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国内财富管理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传统个人理财服务、财富管理模式、私人银行业务。国内银行业的实践表明,目前国内的银行大多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以中国工商银行设在浦东的财富管理中心为例,目前该中心联系的100万以上的客户208户,管理金融资产57150万元;50万以上核心级客户422人,管理金融资产73229万元。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里,截至2008年上半年,中信银行贵宾客户数量已经达到8万多人,管理资产达到1000多亿元。作为国内最好的国有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无论在客户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待改善。比如,目前美国花旗集团为100 多个国家的2 亿多客户提供包括个人储蓄、信贷、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财务咨询和资产管理等全能式的金融服务,平均每位客户的产品数在全球同行企业中排名第1。在亚太区,花旗拥有最大的私人银行服务网络,办事处遍及11 个国家和地区,区内所管理的资产近600 亿美元。另据统计,到2005年底,瑞银华宝管理的私人银行资产已经达到20,160亿美元,居全球第1位;巴克莱全球投资者集团的私人银行资产在15,130亿美元,居第2位。可见,国内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长期的客户积累和发展。 (二)财富管理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从营销学角度看,品牌效应是企业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各商业银行在发展零售业务时也不遗余力地推出各自的品牌,包括招行推出的“金葵花”、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这些品牌已经赢得了较高的市场认知度,但从运作后的实际状况分析,不少财富管理的品牌并没有打响,大多数优质客户甚至不了解财富管理的真正含义,高端渠道简单地沦为向高端客户销售产品的渠道,更无从谈起真正实施财富管理机制。 (三)零售业务的管理机制有待改善与提高 零售业务的开发、营销、管理缺乏整体战略。在开发上,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推出比较快,但只限于总行的业务平台,分行和支行越往下越弱。新业务的真正推广在于支行。在营销上,没有整体的营销手段,一项新的零售业务推向市场各行其是,这不仅加大了费用支出,而且营销手段没有力度。在管理上,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开发、营销、管理3个环节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整体协调配合。 具体到营销管理层面,虽然总行要求网点客户经理加大使用个人营销管理系统的力度,提升客户的识别率和交叉产品持有率,实际上系统信息数据更新滞后、功能不完善,不能对优质客户进行有效的细分,从银行的角度对客户的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个方面的贡献度进行评价,也不能客观反映客户经理的服务、成本及效益。从客户经理管理考核角度,现有的考核主要以销售产品为基础,没有形成以客户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价平台,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与产品销售挂钩,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发生。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有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进行的财富管理才能最终留住客户。 针对以上关于发展财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战略中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富管理模式的具体战略分析 从国际银行财富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和相应的战略,具体表现在客户、产品与服务、管理与人才等竞争优势因素上。 (一)聚焦于高端财富客户,把握客户偏好 财富管理的服务对象就是富人,少数的高端客户为银行创造的利润远远大于一般客户群体的利润贡献。富裕阶层的主要特征是: 1.高学历;2.服务业和新兴行业;3.掌握和运用的资源较多;4.领导消费新潮流。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未来20年是富有阶层形成的关键时期,估计将有数亿人进入这一行列。其中,包括科技企业家、金融行业里的中高层管理者、会计师等各类社会专业人员、外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上述客户群体必然成为国内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争夺的焦点。客户经理必须主动深入高档商务区、高档社区开发客户资源。加强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业务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并从机构、人员配置、培训、资金和技术投入方面进行必要的支持和配合,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客户开发和业务发展。 (二)着力于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营销 财富管理业务竞争的战略武器是“高、精、尖”的金融产品。国内银行从事财富管理,必须向客户提供面向一生的完整客户理财计划,包括提供从最保守到中庸到最积极的产品。产品设计上要灵活多变。以中信银行理财产品为例,该行的理财产品开发设计以稳健为主调,采用“核心(稳健) +卫星(创新) ”的配置思路。稳健类产品主要以拓宽产品线、丰富投资范围为主要思路,积极拓展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信贷市场等投资方向;创新类产品重点研究中高端客户专属产品,根据市场情况择机发行,在客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主动管理和资产配置,逐步由单一产品销售向不同资产配置的财富管理方案转变。 建立高标准、规范化、私密性的高端服务。从国内商业银行来看,网点与网点之间、不同区域之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针对高端渠道制定一套统一的服务模式,力求在所有的财富管理中心与网点实现服务流程的一致性,这样才能让客户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三)注重高效、精细化的财富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财富管理的宏观管理机制方面,国内各商业银行一方面在总行层面基本完成了财富管理组织架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时也在各省级分行层面设立了贵宾理财中心或者财富管理中心,并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制定贵宾理财客户经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特别是在财富管理系统建设上,各商业银行省级分行级别的财富管理中心或贵宾理财中心应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如尝试研发自己的金融理财产品、具有某些产品的定价权,针对高端客户提供专享的投、融资产品和渠道等,这些都有利于财富管理模式下的零售业务的发展。 在风险管理模型的设置上,由于零售业务的特点就是客户和交易数量庞大,特别是对于金额数额较小的交易,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流程模型的准确和交易的自动化成为提高成本收益的关键。中国目前的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各家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需要设计自己的风险模型。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开始时间不长,缺乏足够的数据量;同时,由于没有严格的数据录入和校验流程,数据质量非常差,私营企业的小业主由于避税,通常还会隐瞒收入,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目前银行业务风险模型建设方面的困难。这使得定性的分析和人工的判断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很重要,这样也就对客户经理与中后台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零售管理论文: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研究 [摘 要]结合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北京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实现北京零售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全力提升现代化、规范化、特色化和国际化水平,推动北京流通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零售业;组织管理;现代流通业 1 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现状 1.1 北京零售业市场结构状况 (1)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呈逐年增长之势。1978年以来,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直保持逐年增长之势。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6年年末突破1000亿元;2002年年末再上一新台阶,突破2000亿元;2006年年末又越过一新台阶,突破3000亿元;2008年年末已超过4500亿元,达4589亿元,同比增长了20.76%,并且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上海市,跃居全国内地城市之首;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96—2008年每6年增长一倍,预计2010年年末将达到6000亿元以上。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部分年份的年增长率超过20%。 与此同时,在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的零售额从1978年以来也一直保持逐年增长之势;1998年年末接近1000亿元;2003年年末接近2000亿元;2008年年末已超过4000亿元;在1988—2008年每5年增长一倍,预计2010年年末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的年增长率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部分年份的年增长率也超过20%。 (2)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降后升。从1978年以来,北京市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降后升,先是从1978年的92.08%逐年下降到1987年的79.4%,之后3年略有回升;1991年又开始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历史最低点(67.46%)后开始回升,但仍未超过90%(1978年和1979年均在90%以上)。在此期间,北京市批发零售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1986—1991年基本在80%左右,1993—2002年(除1997年)基本在72%左右,2005—2008年基本处在87%~88%。 (3)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大幅上升。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在2000年、2001年和2003年均不足55%,2002年和2004年均不足60%,而2005年、2007年则上升到70%~71%,2006年、2008年虽有所回落但也达到68%左右,2005—2008年这4年的均值比21世纪初上升了15多个百分点,升幅达27%以上。这表明,近几年来,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70%左右是由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是零售企业)来实现的,非企业(包括个体户)所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在大幅减少。 (4)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并超过大、中型企业。2000—2002年,北京市不同规模的批发和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的排列顺序分别是大型、中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其中在2001年和2002年,大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在65%左右,远大于中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在21%和14%左右)。而从2003年开始,小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最高的2006年超过63%),排在大型、中型批发和零售企业之前,并且大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降到了41%以下(其中2005年和2006年只占1/3左右),而中型批发和零售企业所占的比重更是大幅减少至5%以下(其中2008年不足0.1%)。 1.2 北京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状况 (1)连锁零售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市的连锁零售企业总店到2008年年底已达153个,比2001年的84个增加了82.14%。全市连锁零售企业所属门店总数2008年年底为6799个,比2001年的门店总数(1627个)增加了317.89%;2008年平均每个连锁总店拥有门店44个,比2001年拥有的门店平均数(19个)增加了1倍多。到2008年年底,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35820人,比2001年的从业人员数(113258人)增加了19.92%;2008年年底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从业人员数(888人)比2001年的平均每个总店的从业人员数(1348人)减少了34%左右,但在2002—2008年,平均每个总店的从业人员数变化不大,在850~950人波动。全市连锁零售企业的总营业面积在2008年年底达到了5520406平方米,比2001年的总营业面积(1384012平方米)增加了298.87%;2008年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营业面积为36081平方米,比2001年的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营业面积(16476平方米)增加了118.99%。到2008年年底,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零售额1174.31万元,比2001年的零售额(189.5436万元)增加了519.55%;2008年年底平均每个连锁总店的零售额为76752元,比2001年连锁总店的平均零售额(22565元)增加了240.14%。 (2)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的零售额所占比重先升后降。2001—2008年,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的零售额占当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先升后降,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近2倍,2003年达到2001年后的历史最高值(37.59%),从2004年开始呈下降之势(虽然期间的2005年和2007年有小幅反弹),但到2008年仍占?1/4?以上。与此类似,2001—2008年,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共实现的零售额占当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也是先升后降,2002年比2001年增加了近1.7倍,2003年达到2001年后的历史最高值(70.27%),从2004年开始呈下降之势(期间2007年曾有所回升),但到2008年仍占1/3以上。 (3)超市等四种经营业态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的主体。2001—2008年,从经营业态来看,在北京市连锁零售企业中,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加油站这四种经营业态所实现的零售额基本上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80%以上。四种经营业态中,超市所实现的零售额基本上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30%以上(2001年和2004年零售额超过48%),在不同经营业态中位居首位;百货店和加油站所实现的零售额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比重基本呈上升之势,2008年两者均达到18%以上;而专业店所实现的零售额占全市连锁零售企业当年零售额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基本呈下降之势,由2002年的56.61%降至2008年的19.62%,降幅接近2/3,2009年后有可能在这四种经营业态中降至末位。 2 北京零售业组织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 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分割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才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这正是发达国家在反垄断政策上转变的直接原因之一。需要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并且清理现有行业法规。促进形成统一零售业市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规则,同时要有保证实施法规的执法和监管体系。 2.2 制定鼓励零售企业兼并、联合的政策 对于零售业来讲,企业兼并能减少零售企业的数量,提高市场的集中度,扩大企业的规模,从而能较好地发挥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解决零售业内低效率竞争的问题。对于不具备组建企业集团这种紧密性联合方式的企业来讲,也可以先通过建立起较为松散的联合关系,采取统一联网、信息共享、统一退换保修商品等方面的合作。这有利于减少零售企业间的无序竞争,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零售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在制定这方面的政策时,需要注意的是推动零售企业并购、联合应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达到目的,而不能单纯采用行政手段来进行扶持甚至直接进行干预。 2.3 制定适度的市场壁垒政策 为遏制零售业过度竞争的进一步扩大,政府应当提高进入零售业市场的准入标准。这既可以控制零售业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又能提高零售业的规模效益。只有用适度的进入壁垒将低素质和低效率的零售企业拒之门外,才能为具有发展前景的零售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零售企业,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为了规范市场,达到发展经济、促进消费的目的,应根据不同区、县和不同行业设置不同的进入壁垒标准。 零售管理论文: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及业务流程再造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连锁零售企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过程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开始的。物流管理主要是针对货物运送的一个管理,准时发货、准时到货的一个过程。物流管理作为供应链中心管理的一个环节,它通过供应链将企业外部的一个外延进行合理融入,从而提高整个物流管理的原有能力。而业务流程再造就是现代化新型组织的一个观点,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依靠分析组织流程,设计创新型的组织物流,以此提高整个连锁零售企业的工作实效,从而发挥更大的工作能力,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度,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对于业务流程再造,主要的就是流程。流程主要是通过对各种业务的性能与作用的不同结合的一项业务活动,连锁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主要有三个种类。第一个种类是非增值活动,企业的产品从入库、出库、装卸、分拣以及运输的整个的过程。第二个就是增值活动,增值活动主要是产品的售卖的过程,还有生产材料的选购和与客户的交流服务过程,这属于增值活动。第三种是无效活动,是指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对于产品的检查无效,产品报告没有作用,对于企业不能起到辅助作用的一些活动都视为无效活动。在业务流程再造中,对于企业的无效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同时减少非增值活动,提高增值活动的效率,加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流,增强连锁零售企业的整体实力。对于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在整个物流管理系统中,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物流设备以及工艺来完成整个物流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不仅是针对一项活动而形成或运行的,它的整个系统是针对整个零售企业的物流运作以及企业作业流程规划的一个综合性实行。整个物流管理系统与企业的运行效率的高低挂钩,同时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效果。 1连锁零售企业的运行现状 连锁零售企业在近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作为一个热点行业,首先就被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展现来存在。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作为比较先进的零售经营模式,它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零售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别主要是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的盈利性组织,而连锁零售企业主要是将商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中间商。由此表明,连锁零售企业主要是物流管理与业务流程。 2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情况 零售企业在整个市场经济中,主要是依靠库存,货物量进行整个企业零售过程。库存首先影响的就是企业的流动资金的储存情况,零售企业的售卖商品为了能够满足快速销售的条件,它的时效性必须要高。零售企业作为一个近年来的新兴行业,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零售企业首先就要面临缺货或者抢不到货的现象。同时,近几年,零售企业为了能够减低成本提高效益,往往会选择大量的竞购产品,但是这会造成之后的库存量过大,不能及时销售完产品,而这就会造成售价降低,影响零售企业的收入。 3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与业务流程再造情况 3.1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路线设计情况 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配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同时加强托运者与货物接受者能够与物流业者之间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时交流,明确货物走向,确保货物送到的时间。为了提高物流效率,我们进行了最佳路径的设计,结合GIS与GPS的使用,以花费时间最少的路径为主要规划进行了最佳路径的设计。最佳路径主要是根据时间来断定,而最短路径对于道路的实时情况并不关注,这可能会影响货物的送达时间,所以最佳路径的设计不单单是根据路线来进行时间计算,而是根据传统公路阻断回传与通报系统相结合,能够实时了解道路情况的一个最短路径设计。 3.1.1明确基础设计目标 对于流程的设定,选定基础设计目标就是进行流程的再次明确,确定总的设计思路,制定的最终目标以及整体设计的发展方向。如何成功进行业务再造,第一步就是明确设计方向,如何有效进行方向的确定,主要就是了解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再造业务流程专项部门、确定流程改造的起点、制定适合零售企业发展的基础设计方针、对企业业务再造的可行性进行计算。 3.1.2业务流程现状分析与再造目标 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现状的分析,确定业务流程再造目标作为第二步业务流程再造目标,它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对零售企业运行流程的整体环境以及运行的基础部门还有它的内在运行竞争力进行了解,发现存在不适合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问题,从而确定业务流程再造目标。 3.1.3明确业务流程再造方案,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何明确再造业务流程的设计方案,首先就是业务流程改造的步骤,确定好每一步的改造路线,能够确保改造流程的顺利进行;其次就是对于业务流程再造的方案建议,不能用宏观的,要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明确方案的可行性,确保方案实施的成功。对于在业务改造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要明确出现问题的前后关系,有一个轻重缓急之分,先解决近期的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确保及时解决,将业务流程再造的好处表现出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1.4业务流程方案落实程度与后续完善情况 整个业务流程改造的实施过程中,要确保员工对于每一项业务流程改造工作都能够有效实施,确保工作效率,同时对地域业务流程的后续完善情况加以关注。业务流程再造并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问题是会一直出现,整个业务流程再造是一个延续性工作,整体的改造工作完成后,对于后续的使用,运行情况要加以关注,对于之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3.2业务流程再造情况 根据之前的路线设计以及应用情况来看,在路线一开始的起始点如果没有明确的路线确定,在第一次计算中,可能会出现多个点的重复出现,增加计算的点数运算,加强路线长度,可能会影响之后的路线设计。在之后的路线构造途中,如果以一辆摩托车为位置开始点,那么之后的每一个点都算作终点,计算各个点之间的距离,根据图表来计算各个距离,再做进一步的参考,再对各个目标之间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样成功避免了在整个路线的计划过程中进行路线重复计算,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为了避免在运送过程中货车出现问题,我们要在物流运送的路上,进行固定路线配送,明确每一个据点的路线,如果在配送途中,出现紧急文件需改变路线及目的地,要及时进行专业调整,避免路线混乱,在路线改变的过程中,要进行明确的计算,不能单单依靠人脑的记忆来进行改变,要根据实际路线情况,进行路线改变,确保货物准时准点送到目的地。 4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与业务流程问题解决措施 4.1改善连锁体系 对于连锁零售企业,它的零售据点首先必须保证在两家或者两家以上,对于这些零售据点要进行集中管理,对于这些零售据点有完全的控制权,是属于同一个管理者的,连锁零售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商店相似性。连锁体系的四个特征:(1)连锁零售企业的控制权必须是集中拥有并控制的;(2)连锁零售企业不能是分散管理的,必须明确管理方式以集中为中心;(3)连锁零售企业必须具有商店相似性;(4)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据点在两家或者两家以上,采购、销售与产品生产线必须是一致的。 4.2供应商的战略管理实施 整个连锁零售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是各个运行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员工的工作效率。每个部门之间的职能与责任不同,为了连锁零售企业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连锁零售企业先要稳定与更新的就是企业的管理体系,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连锁零售企业的主要发展并不是创建更多的加盟店,而是更好地创新整个管理体系。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改造需要明确企业的整体组织的运行方式,同时明确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的不足,明确解决方式,通过对现代企业发展的了解,创建出适合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将企业的整个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整个员工的能力,带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4.3加强货物的管理程度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货物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对于货物的管理不出现空缺,加强企业的货物管理,在货物的入库、出库、运送的过程中,确保不出现问题。对于货物的管理方式,首先是进行相对应的货物管理体系改变,对于货物的库存情况要记录准确,确保货物的库存天数是在货物成本有效控制的程度内,保证货物的成本能有效得到保障。其次对货物进行的经常性的管理中,要建立相对应的绩效指标,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库存量进行及时的盘查,明确库存量指标,改变合作伙伴与连锁门店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销售过程中进行的毛利率的相关计算来提高货物管理,加强企业营运能力。 4.4物流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物流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能够帮助我们挖掘出一些潜在的顾客,同时提高企业的信任度,通过可预测的方式来增加企业货物采购的渠道以及更多的服务。有效的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资源,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能够使企业在更加快速的大经济发展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此来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4.5提高物流配送人员的素质在整个物流运送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物流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对于现在任职的物流运送工作人员,要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更新与能力培训,同时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对配送人员的工作能力要进行严格的业绩考核,对各方面能力都要有明确的要求标准,提高整个物流配送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加强企业整体实力,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5结语 连锁零售企业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个行业,它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更好的发展连锁零售企业,加强连锁零售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果,加强企业的整体发展实力,需要我们更好地进行连锁零售企业的创新性改革,才能更好地进行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 作者:李巍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零售管理论文: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 摘要: 现代社会,我国商业经济活动频发。在信息时代中,信息化营销理念日益凸显出来。营销战略的落实,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析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很多商业活动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展开。对于商业零售企业来说,面对电子信息环境,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战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商业利益。随着国外大型企业和电商淘宝的兴起,其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对商业零售企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企业需要转变营销策略,加强营销战略的电子商务化,可以使零售企业的营销模式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可以在提高营销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样企业竞争力也会更强。 一、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 由于各国经济交流频繁,各国经济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商业零售企业的发展,促使企业面临着严重挑战。改革开放前我国零售企业很少受到竞争力的冲击,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不需要营销战略也可以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涌入了很多知名零售企业可以制造很多产品和多样化的服务。先进的营销战略理念对我国零售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零售企业营销的电子商务化冲击力较大。面对这种大环境,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主要表现是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剧烈,世界人口多,他们的消费群体大,消费潜力大,因此我国市场赢得了欧美国家的青睐,大批国外零售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大,这使得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外企业在受到挫折后,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样就激化了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现代商业领域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商业交易,并且其效果显著。网络平台的营销行为可以使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效率也会更高。 二、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策略探析 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对零售企业的战略管理策略的探析非常重要,可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企业的营销水平也会提高。 1.加强对营销战略管理观念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中的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这种传统思想的转变非常必要。零售企业需要面对客户群体销售。从顾客方面加强优化对顾客的服务,可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在主动出击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够符合时展的需要,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科学管理观念的落实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从销售的各个环节加强完善,在此基础上不同环节可以发挥不同效果。细节是关乎企业成败的重要问题。为了让消费者获取不同的体验,应该从细节方面科学落实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会大大提升。另外,零售企业环境设施的完善,可以让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增强。 2.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零售企业主要是以实体店的形式销售商品,这种销售模式可以让消费者的实用价值增强。消费者在享受销售服务的过程中,商品的附加值也会大大增强。零售企业中的重要环节就是顾客购买商品背后的服务。顾客第一次购买商品可能是偶然因素,但是顾客经常去企业购买商品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零售企业需要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在员工服务意识增强的情况下认识到服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即顾客忠实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服务意识的增强需要以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无论何种情况下都应将顾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顾客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从而得到顾客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工作也会更加科学有效。 3.加强对企业员工素质的培训。商业零售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建立在员工基本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后,对顾客的服务意识也会更强。商业零售企业主要的培训目标包括:员工要科学判断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并对自身的价值要有全面的认知。员工提升顾客服务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员工和企业沟通后可以加强对员工专业服务技能的强化。企业管理层应该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营销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各个不同岗位的员工承担着不同责任,按照员工的不同岗位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商业零售企业的各项能力。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他们担负着为顾客服务的职责。企业管理层对他们的培训需要强化沟通能力和个人责任,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促使商业零售企业工作人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可以增强企业的营销效果和竞争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零售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加强对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非常重要。文章首先分析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再从“加强对营销战略管理观念的转变,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和加强对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探析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周丽 单位:泊头职业学院: 零售管理论文:商业零售企业战略管理探究 摘要: 现代社会,我国商业经济活动频发。在信息时代中,信息化营销理念日益凸显出来。营销战略的落实,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析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 在我国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很多商业活动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展开。对于商业零售企业来说,面对电子信息环境,需要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战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商业利益。随着国外大型企业和电商淘宝的兴起,其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对商业零售企业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企业需要转变营销策略,加强营销战略的电子商务化,可以使零售企业的营销模式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可以在提高营销成本的基础上提升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样企业竞争力也会更强。 一、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 由于各国经济交流频繁,各国经济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商业零售企业的发展,促使企业面临着严重挑战。改革开放前我国零售企业很少受到竞争力的冲击,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不需要营销战略也可以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涌入了很多知名零售企业可以制造很多产品和多样化的服务。先进的营销战略理念对我国零售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零售企业营销的电子商务化冲击力较大。面对这种大环境,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主要表现是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剧烈,世界人口多,他们的消费群体大,消费潜力大,因此我国市场赢得了欧美国家的青睐,大批国外零售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大,这使得国内零售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外企业在受到挫折后,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样就激化了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现代商业领域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商业交易,并且其效果显著。网络平台的营销行为可以使营销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效率也会更高。 二、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策略探析 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对零售企业的战略管理策略的探析非常重要,可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企业的营销水平也会提高。 1.加强对营销战略管理观念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中的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这种传统思想的转变非常必要。零售企业需要面对客户群体销售。从顾客方面加强优化对顾客的服务,可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在主动出击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够符合时展的需要,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科学管理观念的落实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从销售的各个环节加强完善,在此基础上不同环节可以发挥不同效果。细节是关乎企业成败的重要问题。为了让消费者获取不同的体验,应该从细节方面科学落实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也会大大提升。另外,零售企业环境设施的完善,可以让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增强。 2.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零售企业主要是以实体店的形式销售商品,这种销售模式可以让消费者的实用价值增强。消费者在享受销售服务的过程中,商品的附加值也会大大增强。零售企业中的重要环节就是顾客购买商品背后的服务。顾客第一次购买商品可能是偶然因素,但是顾客经常去企业购买商品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零售企业需要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在员工服务意识增强的情况下认识到服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即顾客忠实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企业服务意识的增强需要以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无论何种情况下都应将顾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顾客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从而得到顾客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工作也会更加科学有效。 3.加强对企业员工素质的培训。商业零售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建立在员工基本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员工的基本素质提高后,对顾客的服务意识也会更强。商业零售企业主要的培训目标包括:员工要科学判断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并对自身的价值要有全面的认知。员工提升顾客服务意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员工和企业沟通后可以加强对员工专业服务技能的强化。企业管理层应该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化培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营销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各个不同岗位的员工承担着不同责任,按照员工的不同岗位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提高商业零售企业的各项能力。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要的岗位,他们担负着为顾客服务的职责。企业管理层对他们的培训需要强化沟通能力和个人责任,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促使商业零售企业工作人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可以增强企业的营销效果和竞争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零售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加强对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管理非常重要。文章首先分析商业零售企业的营销现状,再从“加强对营销战略管理观念的转变,加强对服务质量的重视和加强对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探析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商业零售企业营销战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周丽 单位:泊头职业学院 零售管理论文: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专业化分析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行业发展迅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互联网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我国零售企业面更新更强的挑战。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企业而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正是针对上述现状探讨构建零售企业科学合理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关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 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人才培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行业发展迅猛,基本每年都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速度。虽然近几年以来,我国传统零售行业不断国外优质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击,和中国互联网经济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但是,零售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部分。当前的零售市场的发展态势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机遇与威胁并存,要想抓住机遇避免威胁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零售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途径,一是优化产品,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提升运营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于是,如何构建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通道,培养符合零售企业目前和未来几十年发展需要的人才成为了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思路。 一、我国零售行业的发展现状 零售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2012年以来,我国零售行业发展有所减缓,零售百强增长速度低于15%,而中小型零售企业年增长速度在10%左右。超市和百货业的综合利率偏低。传统零售业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二、我国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现状 在传统零售业发展的严冬期,零售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创新、变革挑战,其重要的发展契机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模式与思念的创新变革,二是是否具备优良的运营管理人才。 1.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2004年我国零售行业市场对外开放以来,国外优秀的零售企业纷纷涌入,零售行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在同一市场的人才人竞争中,中层管理人才如店长、区域督导、采购经理、品类经理等流失率达到20%左右。基层运营管理人才如防损员、导购员、收银员的流失率较之更甚,通常流失率可达到20%,有些零售企业的基层人员流失率可达50%。 2.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在零售行业运营管理人才流失率大的现状下,与其并存的管理难题是人才需求的缺口大。虽然近年来,零售业的经济增长有所减缓,但是零售企业仍然不断新增店铺,需要更多从事零售管理的人才满足店铺运营的需求。 3.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难度大 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企业自主培养。一方面是全国高校中设有连锁经营或零售经营的专业较少,另一方面是社会对零售管理岗位的认识片面,不愿意选择该专业进行学习。因此企业需要自行培养人才,而对于一些中小型零售企业来说,培养人才无论是从课程还是师资以及经费而言都是困难的事情。 三、构建行业引导、校企合作模式的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专业化培养思路 1.零售行业的旗舰企业应作为行业的标杆,共同构建零售运营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百强零售企业均有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企业院校,有相对完善的培养机制和较强的培养能力。依托行业协会共同开发一套高效的人才培养标准或技能操作标准,从而大力提高行业内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提升行业内人员的技术素养。同时,行业企业可向政府、主管部门争取一定的政策支持,多方整合,从社会服务的高度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构建零售企业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培养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单凭企业一已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尤其对于中小企,因此我零售行业协会可以引领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使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充分结合。一方面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一方面解决零售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将企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前置于学校的学习过程,实现学生毕业就上岗,具备企业中基层运营管理人才的工作能力,胜任工作岗位,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时间成本。目前来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方式有:(1)毕业招聘,即学生通过毕业招聘进入企业工作。(2)实习招聘,即学生在实习期间如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进入企业工作。(3)订单培养,学生在入校时进行人才甄选,签订协议,形成独立行政班级,学生在校完成两年或三年学习后进行企业工作。(4)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和社招员工入签订校企生三方协议,明确学生学徒双层身份企业与校方共同设计教学计划,工学交替,完成培养计划。 3.构建行业专家与高等院校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队伍,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能力 对于零售企业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师傅或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技能缺乏,课堂组织能力相对不足,而院校教师具备高学历,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驾驭能力。因此必须通过师资的相互整合,形成理论实践均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企业导师可以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进行技术指导,一方面企业可以聘请院校教师为企业在职员工进行理论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水平。这种“双师”型人才培养团队的建设,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倡导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同时对零售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和企业管理技术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的实施策略有:(1)企业专家进学校支持校企合作学生的课程教学。(2)学校教授进入企业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管理咨询和项目化课程训。(3)校企专家教授共同研究企业发展横向课题,树立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标杆性地位。 4.结合岗位需求,开发科学合理的行业专业化课程和高质量教材 通过课程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通过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构建适合企业人才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的前置性培训。(2)充分结合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关的技术指标,使课程内涵与实际应用相一致。(3)结合行业执业证书进行课程设计,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或员工既通过了教学考核又获得了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一举多得。 5.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吸引优秀学生进入零售管理行业 作为零售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大投入,其投入的方式包括:(1)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争取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或经费支持,从而大力提高了合理的经济基础。(2)企业可建立校企合作订单班,并投入相关的经费支持班级的活动。(3)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中校企共同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优秀学生积极学习获得优异成绩。(4)企业可设立日常实习机制,为兼职实习生提供合理的工作报酬,对于实习过程中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5)毕业后留企业工作一定时期的校企合作学生可提供年限服务奖励或学费返还奖励。(6)设立管理培养生薪资计划,将院校毕业生或实习生与普通社招员工的待遇有效区别,提升优秀人才的保有率。(7)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师提供奖教金,或科研经费。从而使更多的优秀教学资源向企业人才培养聚拢。此类经费的投入大大增加了校企合作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依赖感,为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建设适合我国零售企业人才的培养的科学化专业化模式,是目前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充分与各大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紧密合作,从政策、合作模式、教学内涵、师资队伍、经费等多方面加大投入是进一步实现优质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 作者:龙昱 单位: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与解决措施 [摘要]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关乎民生大计,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达到高峰期,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导致建设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风险。基于此,针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风险的识别、估计、评价和防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推动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风险;解决措施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大、投入资金高,在建设过程中易产生较大的风险。我国当前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部分问题,例如,对偏远地区或大型工程的关注度不够,资金投入过少;农业水利工程缺乏管理,项目规划不合理,自然灾害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工程管理方式落后,设备未及时更新,缺乏专业的农业水利管理人才。因此,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增大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用于事故发生之前,人们通过系统或连续的认识分析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产生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风险识别主要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部分,确定风险因素的任务是明确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属于基础性工作,为后期风险的估计、评价和防范做铺垫。农业水利工程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自然和技术因素,其中,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际关系、政局不稳、政策影响等;经济因素是指通货膨胀、价格波动、经营方式等;自然因素是指地质条件、气候因素或不可抗力因素等;技术因素则是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和质量风险等[1]。 2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指由于不利因素导致历史资料损失,通过概率等统计方法计算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估计风险事件造成损失的过程。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涉及的风险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种。因此,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估计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结合的方法;国外则主要采用连续概率分布法、可靠性指标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在进行风险估计时,需要结合农业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选择最佳的估计办法,才能计算出项目的真正风险。 3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并且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以此评价此次风险的程度,以便选择最佳的解决措施来抑制风险。根据项目的建设影响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进行风险评价,并得出相应的定量数据,当缺少基础资料时,可采用定量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组织工作人员对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收集和资料采样,再由专家进行评分和定权,将指标值作为对风险评价的估计值。 4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指有意识地通过计划组织活动避免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或者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风险防范的主要方式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4种。其中,风险回避是指完成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评价之后,发现风险发生概率过高,将造成较大的损失,而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时,需要采取风险回避,放弃该项目,以规避其产生的风险;损失控制是指当遇到风险无法避免的情况时,需要选择将风险降至最小值的办法,其不属于放弃风险行为,而是通过最佳的解决措施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契约转让风险,以此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使得更多人共同承担风险,其主要形式是合同和保险。风险自留是指将水利工程建设风险保留至管理主体内部,通过内部措施化解风险或者不采取任何措施。其不改变风险的性质和发生概率,也不改变其存在的潜在损失[2]。 5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的解决措施 5.1加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重视程度 在进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并且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投资,改善偏远地区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引进先进的水利设备,提高对偏远地区工程项目的建设支持,以此增强对工程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管,有效解决建设中的安全隐患,使其符合标准规范。地方政府需要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化为政府发展的重点,出台政策辅助扶持,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5.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力度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前期,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准确评估工程建设的可行性,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预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通过建设合同来完善风险的项目条款,提高管理力度,建设过程中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建立健全的风险监督机制,以此规避风险。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力度,施工单位要对施工方案、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进行有效审查,保证客观条件对风险发生的影响最低。还需要做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后期管理及养护工程,全方位地提高水利工程抵御风险的能力。 5.3强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人才制度 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建设人才对农业水利工程的风险防范具有关键作用,因此,管理机构需要引进专业的水利工程建设人才,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从而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管理部门还需要定期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组织学习先进工作单位的管理经验,以此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抵御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的管理团队。 6结语 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深刻认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为规避建设风险,需要采取风险识别、估计、评价、防范一系列的措施,并且通过加大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重视程度、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力度和强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人才制度,有效地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此加强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促进水利工程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震 单位:江西太平洋宇洪建设有限公司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作用与发展策略 摘要:农业水利工程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性作用。因此,加强对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展开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希望此次研究,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发展策略 前言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当今时期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出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 一、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 1.1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业水利工程,对于农业产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出农业水利工程的节水、灌溉、以及防涝防旱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使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持续、稳步的向前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和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其具有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农业水利工程在农业产业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农业发展。 1.2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水利工程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不仅于此,农村地区修建农业水利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避免出现旱灾、涝灾等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的问题,保证农民的身体健康。 1.3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现如今,全球各国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均将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工作内容中。对于我国同样如此,在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也需要着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防止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便可以有效解决此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水利工程建成运行之后,除了可以保证最基本的农业灌溉工作,同时还可以发挥出防洪、抗涝、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我国在农业水利工程上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期,我国农业水利工程还不够完善,依旧存在着种种问题。第一、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专职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同时技术能力也不过关,不符合水利工程的技术和管理要求。同时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工作环境处于农村地位,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艰苦,福利待遇也不够高,无法留住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水利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占总职工的概率非常低,由此可知,我国严重缺乏农业水利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第二、我国农业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尽管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但是很多的农业水利设施,均是采取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修建、或者是设备较为老旧;同时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由于一些设施设备年限比较久远,又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导致当地区的农业经济受到影响,不能够向前发展。第三、农业水利规范不够完善。虽说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但是最近时期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针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存在不足之处,由此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水利工程实施改造建设,属于一项较为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地区政府尽管支持水利工程建设,但是资金严重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必须针对农业水利工程的特点,科学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以此确保农业水利工程可以长久、正常的投入使用。 三、关于农业水利工程采用技术 3.1节水灌溉技术 现如今所采取的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管灌、畦灌技术、田间地面灌水、波涌灌溉等等方式。而其中的田间地面灌水技术,由于其具有20%左右的节水效果,可以在一些大水漫灌的地区大力推广和使用。利用短沟代替以往的长沟,能够对田间灌水量实施有效控制管理,由此促进灌水利用效率的提升。此外,也可以采取管溉的方式,其通常情况下能够节约40%的水资源;而微灌技术和地面灌溉技术,一般可以节约80%左右的水资源。 3.2节水抗旱栽培技术 深耕深松技术,也就是利用土进行蓄水,之后实施深耕深松,以此增加了土层厚度,同时使土壤更加具有透水性,增加了土壤的需水量。如果所选取的农作物品种具有抗寒性能,那么便可以取得良好的节水抗旱效果;将有机肥均匀撒到旱地上,则能够降低55%左右的用水量,所以需要合理实施有机肥,利用肥料进行补水,可以使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得到降低;对于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来讲,也就是正确运用耕种技术,实现土壤的水分有效维护和保养;对于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可以选用薄膜、秸秆覆盖等等一些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覆盖。在抗旱技术方面,除了上述两种技术之外,还可以使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保水剂、以及化学处理等等化学处理方式。 四、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策略 4.1加强整治 针对现有的农业水利工程,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灌溉排水泵,更加需要更新改造。同时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进一步完善农田的灌溉体系。 4.2进行总体的规划 为了保证农业水利工程更好的发挥出服务农业经济的作用,推动农业产业更好的发展,有必要结合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制定出详细、可行的规划,各地区政府分级实施负责,对灌溉区总体规划合理编制,改造和引进灌溉配套设施,增加灌溉渠道;同时避免对自然排水流势造成影响。结合农村具体情况,保证灌溉区的合理性。比如说,在一些资源较为充足的地区,可以设置一些全新的罐区,以此促进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展,同时可以为农田灌溉提供便利,有效降低农民灌溉的经济支出。 4.3改进、完善农业水利新机制 在农业水利工程新机制的完成过程中,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发挥出职能作用,增加财力支出和补助,大力支出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将各市、县地区的中小型农业水利设施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同时每年划分专款费用,切实解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改造的费用问题。此外,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农业水利工程对于农民、农业的重要性意义,以此使农民主动参与到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保护中,可以有效解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人力问题。 4.4以重点县水利工程建设带动其他水利建设 通过建设重点县的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可以拉到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以此实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范围的扩展。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还需要对相关的配套工作有效落实,切实保证农业生产可以顺利进行,有效实习旱涝保收的目标。 4.5实施水利惠农政策 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增加对农民的各项扶持政策,可以结合区域面积,制定惠农政策。比如说,可以增加农民的水费和电费的补贴,以此降低农民经济负担;此外还可以增加水库管护财政补贴,保证水库可以正常运转,防止出现无水可用的情况。4.6积极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农业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还可以加快建设例如小水池、小塘坝等中小型水利设施,结合当地区的农业状况,加强对各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比如说喷灌、滴灌等等;也可以扩大抗旱的面积和范围。 总结 总而言之,农业水利工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属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和建设农业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增产,提升农民经济,推动农业产生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同时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策略,使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卢琳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的作用 摘要:水是人们生活和植物生长必不可缺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控制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且我国政府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也秉持着高度重视的态度,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目前约有23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展开分析。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农业;重要地位 我国是一个农业型国家,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对于稳定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着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于农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与作用 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说,从狭义内涵分析,其主要是以保障农业生产为目的,在防治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满足农田的灌溉和排水;从广义内涵分析,除了上述作用外,其在水土涵养、盐碱地改良、水利发电以及饮水供水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1]。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对农村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为:①灌溉、排水。通过灌溉、排水等功能的应用,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及时将水分排出,改善农业生产环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②蓄水、饮水、跨流域调水。这些功能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积极影响,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条件。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随着政策的变动和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有蓬勃发展期,也有萎缩低迷期。在过去的六十余年内,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1960年,主要以河流引水建设水库,从而满足农田灌溉需求;第二阶段是1970~1980年,在引水灌溉的基础上,建设排灌泵站、水井成为重点发展内容;第三阶段是自1990年至今,对原有工程技术进行优化和创新,发展节水灌溉,保障农田生产,提高灌溉和排水效率。自1980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没有受到重视,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年久失修,无人检修,加上国家投资结构的变化,减小了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幅度,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出现低迷甚至萎缩的现象[2]。此外,2000年政府对农村税收进行调整,将“两工”制度废除了,农村工程建设大量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出现了新的危机。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十五”期间国家增加了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同时推出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政策,但是国家增加的投资不足以完全弥补农民投劳大幅降低的亏损,为了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2005年我国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有关政策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之间的区别[3]。近些年来,国家重要文件中均提到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也是广大农民从水利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最大的时期。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额高达7000亿元,大约是“十五”时期的2倍,新增灌溉农田约为5000万亩[4]。“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水利工程的拍险加固工作,该措施能够加强河流治理以及农田节水工程改造,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广大农民最关系的问题。“十二五”初步实现了单项到整体、分散到集中、由重建设轻管理到建设管理并重的转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田水利工程状况,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探索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3.1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有助于推动农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5]。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理念,其贯穿于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正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为。农业发展为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人为本”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国家要重视农村建设,维护农民的切实利益,让农民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影响。促进农业全面发展是保障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农业,才能保障其他行业的平稳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为了实现提高农业生产和推动农业发展,最终目的是促使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3.2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前提[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前提,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影响。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三农”问题仍然存在,这对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在改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改善农业生产环节,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在防洪、防旱、水土涵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有积极作用。 3.3有助于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改革开发后,国家不断提高农村建设的投入,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7]。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优化了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政府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计范围内,逐步完善农村的排水、水利、环保等基础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有助于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4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型国家,农业是国家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完善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与作用,然后阐述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最后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展开讨论,旨在推动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作者:马霄航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管理途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及完善,我国逐渐追求全面化均衡发展目标。农业是我国自古以来地位显著的经济发展方向,对于社会经济以及我国人们生活平的提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农业发展方向,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水利工程的建设完善了,农业的发展才具有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的管理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踏实基础。本文主要对农业当中的水利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水利工程管理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管理;途径;分析 农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的发展重视。近些年来,我国中央不断出台对农业的援助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以水利工程为切入点,促进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来说。我国水利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清晰认识到水利工程管理当中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1农业水利工程当中的管理问题 1.1水利工程的基础比较薄弱 近些年来,尽管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水利工程的投入建设,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已经建设完毕的水利工程仍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的需求。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许多农业工程基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风吹雨打,如今这些农业水利工程都已经面临老化的局面,甚至有一部分水利工程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导致水利工程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不能保障农业的发展需求;第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的发展在规模上大大提升,现存的农业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根本无法继续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存在很大的水利空缺。因此,农业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一定要重视水利工基础不足的问题。 1.2轻管理,重建设 在农村的农业发展当中,许多村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但是,当这些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却很少再有人问津,更多的是水利工程呈无人管理的现象。在农业生产运作时,许多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不重视管理,导致其年久失修,得不到保养,许多水利工程已经早衰,无法再继续投入农业生产当中。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观念问题,缺乏一定的管理意识,重建设,而轻管理。只要开头不要后续,在这样的观念下,即使水利工程建设再多,还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对农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阻碍。因此,当前的水利工程亟须加强管理,研讨具体可行的管理措施。 2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途径分析 2.1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视 根据农业生产当中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问题发现,水利工程的管理严重缺失,而且管理方法严重缺乏有效性措施。因此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层面入手,重视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其次,要与时俱进,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水利工程的全面化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比如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将无偿用水现象有效杜绝,将水利的公益性进行废除,以加强农业发展的观念。另外,加强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应当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而不是一味地将资金花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在建设水利工程之前就应该规划好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统一化,不可分开而论。要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地位,将工程缺乏管理的后果进行公开教育,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安排,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等。 2.2实行以及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一直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都实行法人制,在工程建设法人制实行之下,项目法人制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这也是对建筑市场进行稳定的有效措施。然而在我国的水利工程等相关比较小型的工程建设当中,这种制度并没有被很好的展开而来,并没有被贯彻落实。这种现象使得水利工程这些比较小型的工程项目严重缺乏相关方面的管理。因此,在水利工程当中,第一是要进行法人制的贯彻落实,将法人制落实为工程当中的硬性指标。另外,法人制的落实对工程的管理质量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法人制落实之下,项目单位就会形成责任意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并提升管理效率,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当中的各项技术的审核,提升水利工程使用年限和使用质量,缓解水利工程管理压力。 2.3处理好项目法人与各方的关系 总体来说,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项目,在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水利工程项目当中,各种专业交综错杂,关系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法人必须加强与团队其他人员的关系处理,比如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督单位等等各方面的关系。在融洽的关系前提下,进行水利工程的管理会更加水利。不论是水利工程的设计问题、施工问题、管理问题还是监督问题,开展工作都会顺畅许多,有利于提升水利工程更管理效率加强工程质量,更好地造福人民,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4依托社会组织、团体、第三方进行水利工程管护 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基本原则,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护。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若归集体经济组织、村、受益户等所有,那么就需要所有者同时承担管护职责,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护。进一步以规定、条例等方式明确乡镇水管站的行政事业性质,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备,增加事业经费,提高其管护能力。通过水权制度改革等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上,规范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在管理方面,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将社会组织、团体、第三方纳入到水利工程管护的主体中来,明确各个管护主体的职责、权利、利益,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我国的农业生产从古至今都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现代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撑和支持。在农业生产当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水利工程的管理更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也是整体工程的一部分,必须加大对水利工程的管理投入,加强资金的投入,加强人员管理的投入,实行项目法人制,将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不断完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戴卫东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岳坊水利工程管理站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有效管理 摘要:农业水利工程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鉴此,为了切实深化农业改革,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就需要全面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本文即主要通过分析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有的放矢的论述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及有效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有效管理 正文: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高达8亿的农业大国,也是总人口数高达13亿的人口大国。切实保障农业生产、解放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解决我国粮食供给问题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在农业经济生产及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也日益突出,如在防汛抗旱、农水灌溉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较之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实际情况而言,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却长期处于弱势发展状态,也存在一些问题。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全面推动我国农业快速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我们就需要正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有关问题,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1.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工程技术不全面,设计标准偏低 从整体上讲,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是不甚全面的,且设计标准也相对较低。尤其是20世纪建设的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其通常采取的是“三边”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即实施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技术标准,并且在工程设计上也时常受技术水平、施工条件、物资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较低的标准。加之部分农业水利工程缺乏科学合理的维修管理措施,因而通常都存在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 1.2工程建设投入不足,工程建设缓慢 目前,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尤其是部分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以民办为主要的资金筹措形式。因此从在整体上讲,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是相对短缺的。所谓“人穷志短”,而物质保障不足也时常会出现“能省就省”、因陋就简的错误观念。由此一来,就会导致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也难以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1.3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工程质量差 正如上文所言,农业水利工程,尤其是部分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在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即设计标准等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正是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通常也存在一些缺漏,如监控措施及检测手段缺失、落后,维修养护措施缺乏或落实不到位等。上述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整体效益。 2.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有效管理的建议 2.1建立农业水利综合体系,加大节水力度 农业水利综合体系及节水工程的建设,一方面能够加大农业生产节水力度,并为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又能够有效缓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缓慢、水利工程效益不足等实际问题。鉴此,我们在原有的农业水利工程基础上,还可以通过一些改造建设,建设综合型农业用水体系,切实将储水、用水、防涝排水等项目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用水循环使用,从而减轻农业用水压力及水利工程建设压力。 2.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保证农业水利工程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化,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特点、发展方向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新时期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则应该契合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立足长远的发展的形势,结合区域的物质条件、地理水文、发展方向等诸多因素,以前瞻性视角切实统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目标。 2.3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水利工程质量保障体系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低标准化问题,是目前我们需要直面的尖锐问题。为了保证农业改革的深入,以及农业生产长足发展,我们就需要建设起高标准、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业水利工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应该切实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农业水利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施工准入审查制度,并建立起较高的准入标准,从而将不符合施工技术标准及条件的施工企业拒之门外,为高技术标准的施工建设企业拿到项目奠定基础;完善并全面推行项目责任制度、工程监理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等措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及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切实把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2.4全面加强建设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筹措模式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必要的物质保障及资金投入,为了保证建设目标有效完成,我们就应该全面加强建设资金的投入。然而据实际情况而言,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模式,也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即建立起国家、省、市、区、地方政府“各筹一点”的资金筹集体系,在建设上要秉持“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要积极调动人们群众的建设热情,引导普通民众参与到工程的建设之中,从而才能有效减轻我国在农业生产改革建设上的巨大压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有效管理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农业改革发展新阶段,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并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作者:袁琳;张玲;刘彦朵 单位:衡水市水务局规划设计处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对农业经济的价值体现 1盖州市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1.1重建设,轻管理 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甚至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严重存在,工程运行困难,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村小型水库、水利工程众多,工程属集体所有,大部分转包或转卖,集体不受益,农户是受益人,但没有使用权,以至于出现“用水的不管水,管水的不用水”,“使用工程个个有份,管理维护人人无责”。产权不明、权事不清,这种权、利分离造成一些水利工程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管理责任不明,加上维护维修资金的严重匮乏,工程或遭到破坏、或被盗、或年久失修而废弃,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1.2维护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在前期投资计划中仅将建设资金列入预算,而并不包含后期的维护费用。水利工程设施投入使用后,产权主体和运行管理主体往往模糊不清。原因之一是维修资金来源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水利设施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问题,维修就是一笔大的费用,乡镇、村两级政府拿出这笔费深感吃力,受益户则往往关切度不高,甚至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二是没有专门管护人员巡查看护管理,导致水利设施被盗、遭人为破坏的事情时有发生。从目前效果看,“一事一议”政策由于资金筹资额度小、落实难度大等问题而缺乏可操作性。灌溉用电、用水的价格都相对较高,大部分农民承担不起,而政府对农村水利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不足,造成管理单位在做征收水费的工作时存在困难,工程很难正常营运。 2水利工程建设盖州市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1农业种植结构与农田水利工程 盖州市是个丘陵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人口53.49万人,土地面积2930km2,耕地面积61.02万亩,其中水田5.62万亩,旱田37.56万亩,菜田7.63万亩,林果10.2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5亩;水利工程: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12座,提水闸16个,泵站11个,塘坝183个,窖池36个,灌溉井87240个,有效灌溉面积39.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65%。占农村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现状却令人堪忧,这些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人用、没人管,有人问、没钱修”的现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护不到位等等,很多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2健全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增加水利工程数量 政府要建立健全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投资、政策融资、社会筹资、银行贷款、个人捐资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保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扩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范围,增加财政投资规模;其次,为避免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主管部门应该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定向定额补贴等方式,引导全社会、集体乃至农民增加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第三,要充分利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债资金、水利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来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保证。农民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上,应改变过去政府一手包办、农户参与决策和监督少的做法,遵照农村水利工程“民办公助”的原则,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要广泛调动受益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2.3改善种植结构,增加农业收入 原来种植结构主要是以玉米、高粱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经济附加值低。现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大棚、蔬菜、瓜果、苗木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对原水利工程灌溉、降渍、抗旱的标准要求不一致,其标准更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农民收入是县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加大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适应农业产业调整就显得更加重要。 3对策和建议 3.1完善管护机制 农村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农村水利工程投入大、见效慢、管理难、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公益性较强。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民建、民管、民有、民营”的模式,逐步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赋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职权,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专群结合的新型农村水利服务体系。 3.2改变种植方式 农田灌溉占用水量的70%,农田灌溉用水无非是打深井和用水泵引水的方式,造价高,增加农业产品成本。因此通过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采用滴灌来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改变种植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降低农产品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3采取涵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农产品成本,提高了农业收入,达到发展壮大农业经济的目的。 4结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力提高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县、乡级水利事业发展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村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硬伤。通过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完善管理机制,调整种植结构,采取涵盖保墒技术,加强农业节水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农产品的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金鑫张春洁单位: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营口分局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地区水利工程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1重建设,轻管理 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甚至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严重存在,工程运行困难,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村小型水库、水利工程众多,工程属集体所有,大部分转包或转卖,集体不受益,农户是受益人,但没有使用权,以至于出现“用水的不管水,管水的不用水”,“使用工程个个有份,管理维护人人无责”。产权不明、权事不清,这种权、利分离造成一些水利工程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管理责任不明,加上维护维修资金的严重匮乏,工程或遭到破坏、或被盗、或年久失修而废弃,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1.1维护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在前期投资计划中仅将建设资金列入预算,而并不包含后期的维护费用。水利工程设施投入使用后,产权主体和运行管理主体往往模糊不清。原因之一是维修资金来源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水利设施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问题,维修就是一笔大的费用,乡镇、村两级政府出这笔费深感吃力,受益户则往往关切度不高,甚至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二是没有专门管护人员巡查看护管理,导致水利设施被盗、遭人为破坏的事情时有发生。从目前效果看,“一事一议”政策由于资金筹资额度小、落实难度大等问题而缺乏可操作性。灌溉用电、用水的价格都相对较高,大部分农民承担不起,而政府对农村水利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不足,造成管理单位在做征收水费的工作时存在困难,工程很难正常营运。 2水利工程建设盖州市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1农业种植结构与农田水利工程 盖州市是个丘陵地区,山多地少,农业人口53.49万人,土地面积2930km2,耕地面积61.02万亩,其中水田5.62万亩,旱田37.56万亩,菜田7.63万亩,林果10.22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5亩;水利工程: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12座,提水闸16个,泵站11个,塘坝183个,窖池36个,灌溉井87240个,有效灌溉面积39.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65%。占农村水利工程绝大多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现状却令人堪忧,这些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人用、没人管,有人问、没钱修”的现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灌溉水利用效率较低,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护不到位等等,很多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2健全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增加水利工程数量 政府要建立健全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采取政府投资、政策融资、社会筹资、银行贷款、个人捐资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保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扩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范围,增加财政投资规模;其次,为避免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主管部门应该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定向定额补贴等方式,引导全社会、集体乃至农民增加对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第三,要充分利用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债资金、水利建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来实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保证。农民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上,应改变过去政府一手包办、农户参与决策和监督少的做法,遵照农村水利工程“民办公助”的原则,推行农户全过程参与的建设模式。要广泛调动受益群众的积极性,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2.3改善种植结构,增加农业收入 原来种植结构主要是以玉米、高粱为主,所配套的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但经济附加值低。现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大棚、蔬菜、瓜果、苗木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对原水利工程灌溉、降渍、抗旱的标准要求不一致,其标准更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农民收入是县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又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整,给农村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加大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适应农业产业调整就显得更加重要。 3对策和建议 3.1完善管护机制 农村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农村水利工程投入大、见效慢、管理难、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公益性较强。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针对小型水利工程“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问题,应遵循“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严格界定各类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解决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公共性和农户家庭经营的个体性矛盾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民建、民管、民有、民营”的模式,逐步把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赋予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工程自主管理职权,建立群管为主、专管为辅,专群结合的新型农村水利服务体系。 3.2改变种植方式 农田灌溉占用水量的70%,农田灌溉用水无非是打深井和用水泵引水的方式,造价高,增加农业产品成本。因此通过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采用滴灌来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改变种植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降低农产品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3采取涵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农产品成本,提高了农业收入,达到发展壮大农业经济的目的。 4结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力提高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县、乡级水利事业发展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村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硬伤。通过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完善管理机制,调整种植结构,采取涵盖保墒技术,加强农业节水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农产品的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金鑫张春洁单位: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营口分局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省级特色创建思路 一、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 在3—5年内,把本专业建成专业方向明确,在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中占重要基础地位;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实践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独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师资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基础条件好,在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才培养、行业服务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二)建设思路 1.精心凝炼专业方向。针对西部大开发、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中“生”(生产、生活、生态)需水的迫切需求和特点,确定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发展民生水利为核心,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城乡水环境为目标,紧密围绕农村防灾减灾、农业高效节水、农民安全饮水保障等建设,构建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新方向,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平安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等。 2.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调查、在由农业水利工程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完成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通过行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适时、动态修正人才培养方案。 3.促进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基础条件的提升。通过校地研合作,建立由农业水利工程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和专职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科研和教改课题为纽带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旃平,将最新成果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4.强化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校地研良性互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设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本专业将围绕我国及四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需求形势,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改革与建设。基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社会需求,针对农村病险水库整治、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测、农业污水灌溉、农村水安全健康风险评估及整治等问题大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1.以科研及教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09年省教育厅已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四川盆地西缘典型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以及教改项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为抓手,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继续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大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2.以培养质量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及野外教学实习。①实验教学方面:实验类型:专业基础——专业课——核心课程——综合设计。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的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有机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一选修实验一开放实验一探索实验。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校大学生兴趣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营造工程意识、科学精神的培养氛围,加强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辅助方法:模拟演示一电子教案一课件一微机数据处理。把各核心课程及实验形象而直观地介绍给学生。②野外教学实习方面:校区周边地区及岷江流域水电能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水利教学资源,地缘优势特别突出。根据西部大开发、四川I省农业水利工程现状、新农村建设及灾后重建等的社会需求导向的新特点及发展态势,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实践效果,大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学校“双支计划”和百名博士招聘为平台,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以学校“双支”计划为平台,大力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对外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派遣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学习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以此作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的补充。 4.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强化并加强专业教学的标准化管。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一115体系与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本着规范教学管理,依据教学管理的规律,着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水利与建筑工程系的自身建设为重点,切实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教学实施者的作用。 三、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以学校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继续保持和完善现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索定单式培养、开放式办学模式;聘请国内、外高级专家学者、企业高层主管和实习基地技术人员作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指导教师,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和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对具备良好科研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科研专项辅导,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发表科研论文,确保免推或考取“985”或“211”高校的研究生。 2.专业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已引进人才4人;构建专业负责人——专业方向负责人——学术骨干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形专业梯队;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攻读学位和外出进修,加强科研课题和教学课题的申报工作。 3.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突出优势,体现特色。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力争国家课题,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及水利部门的横向合作力度。 4.教学设施建设。再建校外实习基地、就业基地2个。通过与企业联合等方式建立高水平的实践与创新平台,与生产实际实现无缝对接。 5.教学改革。①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突出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②在教学内容上,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教育体系。③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上,增设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内容,推动研究性教学。④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校地研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⑤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进一步完善“技能达标”的“循环教练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作用及发展 1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就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高度重视与之前我国各地不断遭遇水旱灾害有关,尤其是2009年的西南大旱。西南干旱从2009年8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4月中旬,持续时间十分之长,而且这次旱情覆盖的地域十分广泛,影响了我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与四川五个省区市,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例如云南省属于花卉大省和蔬菜大省,由于干旱导致花卉产量下降,鲜花价格上涨了50%左右,蔬菜已经从向外省输送变成了向外省购买了。根据国家防总的统计,这次西南大旱使得西南五省区市受灾面积达到673.335hm,占到全国受灾总面积的84%,而农作物受旱达到527.13万hm,待播种的耕地缺水146.5万hm,2088万人以及1368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出现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36亿多元,并造成森林火灾370多起。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2农业水利工程的作用分析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农业是第一产业,民以食为天,农村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以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十分落后,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了。 (2)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基本条件。如可以通过农村饮水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通过供水工程的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和个人条件的改善,降低各种流行疾病的发病率。 (3)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实现村容整洁,就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与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及其防治措施,实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3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研究 农业水利工程对于保障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我国水旱灾害频繁,2009年发生的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大旱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推广和使用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显得尤其必要。笔者认为农业节水抗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节水灌溉技术,如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以往的土渠为防渗的输水灌溉,这种灌溉方式可以节水20%,在习惯大水漫灌的的地区推广使用宽畦为窄畦,改窄畦为短畦,长沟改为短沟,这样可以控制田间灌水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水的利用效率。也可以采用管灌,可以节水30%~50%左右,采用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技术相比可以节水80%~85%,而采用喷灌积水与地面输水灌溉技术相比较一般可以节水50%60%.此外当前可以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还有波涌灌溉、畦灌技术与沟灌技术等。 (2)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第一是采用深耕深松技术,主要是指以土蓄水,深耕深松,达到打破犁底层的目的,以便加厚土层,增加土壤的透水性,从而加大土壤的蓄水量。第二是选用抗旱的农作物品种以达到节水抗旱的目的。第三是增施有机化肥,通过平衡施肥,可以以肥补水,降低单位产量作物的用水量,研究表明在旱地上采用施足有机肥可以降低用水量50%~60%。第四是采用防旱保墒的田间管理,正确运用耕种技术保持土壤水分。第五是地面覆盖保墒技术,如薄膜覆盖或者秸秆覆盖都可以。 (3)利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除了前面论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之外,还可以采用保水剂、抗旱剂与种子化学处理等化学调控抗旱措施。 4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的路径选择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统一规划协调。从目前来看,一是要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三是要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四是要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五是要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六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七是要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探析 1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承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更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已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因此,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2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4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地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和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3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历史悠久,勤劳的中国人自古就有兴修农业水利工程的传统。新疆以其地大物博,资源辽阔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新疆被誉为瓜果飘香富饶之地。然而也有一些水利工程,尤其是横跨三大河流的水利工程,由于人民偏执的相信人定胜天的思想,违背自然规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立的一些水利工程,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性影响,给当地的人民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新疆农垦区内越来越多的内流河干枯,沙漠化日益严重,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教训。所以,怎样才能与环境和谐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要深刻考虑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只要我们考虑周密,科学计算,科学管理,按自然规律办事,一定可以把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把负面影响压缩到最小。以往我们总是先破坏后治理,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这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有责任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4总结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必然要打破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生态平衡,使其变成良性。这个过程往往要带来一些问题,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一些成本,只要我们作出科学的评估、科学设计和施工,完全可以把这个成本压缩到最小,趋利避害。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观念上要更新,认识上要提高,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成本管理 【摘要】大庆油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以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为中心的工程管理模式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而带来了水利建筑市场的日趋激烈的竞争。,施工企业普遍低价投标以增加中标的机会。在此情况下.企业要想生存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改革和强化项目经理部的管理.其重点和核心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前言:工程项目施工成本足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是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实体形成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施工措施费等直接成本.和工程施工所必须发生的但无法汁入工程对象的间接成本。因此,为使项目施工成本管理_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应该从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措施费及间接成本等方面人手。 1.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成本预测的内容丰要是使用科学的力''''法,结合中标价,根据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首先,测算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人工费费用。其次,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对主材、辅材、其它材料的到场价等逐项分析,确定材料费用。第三,测算机械使用费。根据工地实际施工条件,确定将要投入的施工机械及测算出将要发生的机械使用费。第四.根据工程工期、施工条件等测算出工程措施费。第五.测算间接费用。间接费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丁资、办公费、工具用具使用费、财务费用等。通过对这些主要费用的预测,初步确定工、料、机等费用的控制标准,确定工期,完成管理费的目标控制。所以说.成本预测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2.编制适用的企业定额 以企业定额进行成本控制,足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投标市场竞争对施工企业的客观要求。在工程投标时,根据科学而切实可行的企业定额,可用确定投标的保本点。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定额审核正在施工的项目的各项消耗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不必要的消耗,提高项目的利润。在落实项目内部承包责任制过程中.企业定额也是确定承包基数的依据。总之,先进、可行、适用的企业定额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同时,施工企业还必须根据外部市场信息的变化,及时对企业定额进行修订以保证定额的先进适用性。 3.建立工程项目承包责任制 3.1项目部的责任成本承包制 在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后,以项目经理部为丰体.以合同价作为限制成本,根据施工图纸,结合企业定额,测算出工程直接费及列入工程项目开支的间接费,以此作为责任成本与公司签订承包协议。项目部承包实行风险抵押承包,超支自补,节约归项目部的原则。 3.2项目内部的承包责任制 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将工程进行切块,或按工序进行分解。以责任成本作为限制成本,根据企业定额,测算出切块后的分项T程单价或者工序单价,以此与各施工队或部门签订承包协议。 这样通过各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就可以将施工成本控制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迫使各核算主体自觉的采取适当的手段降低单位施工成本。 4.建立项目部成本控制系统,确保承包指标的完成 降低项目施T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个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4.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组织措施是从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施工成本控制是全员的活动,如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施工成本管理不仅是专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各级项目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 组织措施的另一方面是编制施工成本控制工作计划.确定合理详细的工作流程。要做好施工采购规范,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实际成本。 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施T任务单管理,控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加强施工调度.避免因施工计划不周和盲目调度造成窝工损失、机械利用率降低、物力积压等而使施工成本增加。成本控制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具备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稳定的作用秩序,完整准确的信息传递.才能取得成效。 4.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在工程施工中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投标时的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确定最合适的施工机械、没备使用方案,提高机械化操作等。 43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 4.3.1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用的65%~75%.是降低成本最大的潜力所在。程施工过程中,要对材料的用量、材料价格加以控制。要掌握材料的规格型号,严格计算材料的使用计划。严格制定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实行量方、点数、过磅,保证材料质量合格,不亏方短缺,保证其数量。在施工过程中实行限额领料。施工完毕后,要做到“活干料净”。 4.3.2,人工费控制 人工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的10%左右,作为旌工企业.要制订}十{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要从用工数量上加以控制.有针对性的减少或缩短某工序的工日消耗。力争做到实际结账不突破定额单价的同时,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要加强T资的计划管理、提高出勤率和T时利用率,尤其要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一工,保证人工费不突破。 43.3机械费控制 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低与工程成本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机械化程度越高,机械使用费所占工程成本的比例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机械的使用实行统一调配,内部租赁有偿使用的办法。在内部引进市场机制,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实际操作过程中.机械小修理费南租赁项目承担.大修理费用包含在租赁费用中收回。这样既解决了项目工期不相同而承担大修理费用的偶然性,又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这就要求项目部必须做到计划管理,精心安排,减少占用。 4.4间接成本控制 间接成本是指为组织管理工程所发生的全部支出.间接成本管理主要是对管理费用和间接费的控制,主要是做好办公费、差旅费、低值易耗品使用费、业务招待费等主要项目的控制。这些费用的开支要做到年度有计划,月份有考核,能分解到个人的要层层分解,不能分解的要有专人管理,并有具体的审批管理办法.使各项开支处于受控状态。 4.5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 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特别是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确保把合同落到实处。 结束语:总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管理是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控制的最终结果是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评价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都或多或少的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合理的对其作出评价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环境评价方法;生态效益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除了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样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的长远利益,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怎样能准确的衡量这一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已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二、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以上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国务院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陈述,重点说一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在此我相应的展开论述。 2.1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2.2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加以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筛选。 2.3环境影响的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即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对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定量的预测估算。如预测水库建成后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和对水库水质、水温的变化影响等,已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估算;预测水库对库区泥沙淤积和对下游河道冲刷的影响,多兼用数学和物理两种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一些难以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则可通过类比分析或机理分析作定性的预测。如预测水库形成后对疾病流行的影响,多采取类比分析法,即选择与拟建水利工程具有相似自然、社会环境和水利工程特性的类比工程,进行对照并作出判断;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的影响,多采用生态机理分析法,即针对各类生物对环境要求和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按工程兴建后的环境状况,预测分析其在数量上或种群、群落上的变化。 2.4综合分析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将工程兴建对各个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或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和方案。由于水利工程对各个环境因子产生的影响错综复杂,环境效应之间又往往具有相关性,因此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三、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历史悠久,勤劳的中国人自古就有行修农业水利工程的传统,都江堰、郑国渠被人们所熟知,尤其是都江堰历经二千多年仍然造福着四川人民,使自古蜀中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然而也有一些水利工程,尤其是时期的水利工程,由于人民偏执的相信人定胜天的思想,违背自然规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立的一些水利工程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的人民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新疆的农垦区越来越多的内流河干枯,沙漠化日益严重,北京的十三陵水库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典型,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教训。所以怎样才能与环境和谐发展、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要深刻考虑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只要我们考虑周密,科学计算,科学管理,按自然规律办事,一定可以把正面影响发挥到最大,把负面影响压缩到最小。以往我们总是先破坏后治理,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这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有责任保护好环境,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四、总结 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必然要打破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生态平衡,使其变成良性。这个过程往往要带来一些问题,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一些成本,但只要我们作出科学的评估、科学设计和施工完全可以把这个成本压缩到最小,趋利避害。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观念上要更新,认识上要提高,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造福人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剖析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效益。加强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补项目的建设管理,提高镇、村级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质量,确保项目工程的实施到位率,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已显得日趋紧迫。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村现状发展 引言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一、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工程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在着洪灾的危险。 1.2财政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转贴于1.3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加强资金投入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开发人力资源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农业水利工程成本风险控制措施 摘要:在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成本控制属于一项核心内容。需要对可能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用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项目成本风险控制的进行,通过准确的项目成本风险分析,有效落实成本控制措施,从而促进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成本;风险控制 为了使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成本风险控制能够真正落实到位,结合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特殊性,对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成本风险进行识别及分类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期望能够对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1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特点及成本控制特殊性 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涉及范围较广,涵盖的专业知识较多,包括水利工程、供水排水工程、抗旱防涝工程和引水工程等。具有工程任务繁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和施工工期长等特点。上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难度。在许多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因为前期规划不到位、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及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在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设计和现场签证变更的情况,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影响了施工进度,不利于成本控制工作的进行[1]。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中,通常施工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高,涉及范围广,并且缺乏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工程项目的管理机构一般是临时组建,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有待提升,施工人员大多由农民工组成,整体素质一般;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气候情况和地理条件较差,环境因素复杂;因此,进行成本控制工作的难度大。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能够避免出现浪费,有效提高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 2成本风险分析 2.1成本风险的识别。工程项目成本风险识别指的是使用合理的手段,对影响项目成本目标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确认,并做好分类工作,对于各个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影响程度进行判断。在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保险调查法、财务状况分析法、特尔菲法、分解分析法和缺陷树法等[2]。在项目成本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数据信息搜集工作,然后再通过分析与预测,识别成本风险。通常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使用不同的风险识别方法,了解各个施工阶段在不同层次对成本造成影响的风险事件,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风险事件的清单[3]。2.2成本风险分类。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进行风险分类工作,其目的是通过进行风险分类,能够使承包人员对影响项目成本的风险事件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能够帮助承包人员,按照风险所具有的特性,使用相对应的措施,降低成本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过去进行风险因素分类工作时,没有准确认识风险的性质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因此,有关单位需要给予重视,根据规范的要求划分风险因素。 3成本风险控制措施 3.1利用组织措施控制成本风险。需要设立相应的项目部门机构,并且做好人员的配备工作,需要建立有效的责任体系,对职权关系进行清晰的划分。明确每个人员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使成本控制的目标能够逐一进行分解,并且落实到每一个人员的身上,有效控制成本风险,避免出现费用超支的情况。需要建立项目成本控制的部门,同时要建立奖惩体系,确保人员能够工作积极主动。对一些在成本控制工作中表现良好的人员,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存在问题的人员,应该追究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罚。3.2利用技术措施控制成本风险。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提高技术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使人员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确保施工技术能够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标书的技术方案需要进行技术经济方面的论证,确保施工方案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有效降低施工的成本,起到成本风险控制的效果。还有,需要加强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使用,起到节约能源消耗的效果,促进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3.3利用管理措施控制成本风险。要使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的消耗比例进行严格的控制。通常在整体工程费用中,人工费用的比例一般是10%左右[4]。应该根据比例,对费用进行有效控制。材料费用占据整体工程费用60%~70%,因此,做好材料费用的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进行机械设备的使用安排,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对废旧的物资设备进行再利用等。此外,还需要做好施工合同的索赔与反索赔工作,落实施工合同管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需要严格把握质量关卡,加强施工工序的自检工作,避免出现多次返工的问题,有效节约工程施工的成本[5]。3.4加强工程投标阶段的成本风险控制。在工程投标的阶段,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对招标文件有一个良好的掌握,并且,有关人员需要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工作,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成本进行相应的预测,给工程投标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关单位需要落实全面控制,加强工程投标阶段的管理。3.5加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风险控制。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该联系图纸设计业务,并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相应的施工规范要求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组织的设计工作,并且确保组织设计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有效落实,通过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比较,选择最合理的、能够满足标准要求的施工方案,使用最少资金,达到预期效果。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成本控制计划,并且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在施工的过程中有效完成目标任务,使成本控制目标能够实现。3.6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风险控制。在农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施工技术和施工步骤等。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风险控制包括:材料的消耗定额、工程预算和工程概算等多项内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将实际消耗的成本与工程预算相对比,如果存在较大出入,就需要及时进行整治。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组成中,直接成本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即直接成本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水利工程的费用,比如材料消耗、人工使用和机械使用等,想要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风险,就要从直接成本入手,严格按照工程预算进行消耗。 4结束语 在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通过进行项目成本风险控制,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 作者:符运友 单位:河南省水利第二工程局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重建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诚信 道德水平 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接触社会,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在大学制定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等,要到交作业时,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事。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 4.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比如前不久,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调查就显示,有20%的受助大学生竟然表示未曾考虑过还款问题!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实际上是社会、家庭、学校诚信缺失的一个缩影。导致大学们诚信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 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总之,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社会诚信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2.学校教育滞后 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许多中小学校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放在了副科的位置。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有不少大学忽视德育教育,仍以分数论成败。 3.家庭教育乏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 三、大学生诚信重建的对策 1.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实践表明,诚信的重建不是单纯靠哪一家、哪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1.1营造氛围是诚信重建的前提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 2.加强教育是诚信重建的重点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从家庭教育来看:首先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诚信的表率。其次要把智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从小抓好孩子的品质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在学校办学理念上要坚持诚信原则,排除权(钱)学交易对教学工作的干扰。在师德建设上,要坚决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诚信的行为。对学生的管理上,每个教师要各司其职,不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在对每个违纪学生的处理上,要根据校纪校规从严处理。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及重建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诚信现状及成因,以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审视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阐释了当前高校亟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的应对策略。建立健全适合诚信观培育的方法论,从而保证诚信观教育的效能最佳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诚信观 当代大学生 诚信缺失 培育举措 当代大学生诚信表象分析 学风视角下的诚信缺失。学风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抄袭作业、出勤违纪、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诸多方面。尤其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并且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工具现代化,甚至出现了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作弊“职业”。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0.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诚信问题‘比较严重’,在大学生全部考试中自称考试‘经常作弊’的人占29.2%。”①《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与民工讨薪“并驾齐驱”的又一社会焦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②除此之外还有通过百度搜索找答案、完成作业,出勤考核和老师点名让同学代“到”,撰写学术论文抄袭网络等等。据调查:“52.5%的大学生在写作业与撰写学术论文时有抄袭行为。”③ 学费与资助款视角下的诚信缺失。高校在众多学生中很难弄清谁是最困难的,加上学生又非常容易拿出“家庭贫困证明”,这就给恶意欠费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大学生毕业以后就杳无音信,还款期到了也不还。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方面。 人际关系视角下的诚信缺失。某高校问卷调查“上课老师点名时,有没有替过同学答到”,57%的大学生选择“虽然不想这样做,但是出于朋友关系也得做”,39%选择“没什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只有4%选择“这是在纵容朋友旷课,不利于他”。④由此可见,虽然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诚信很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还有的大学生随意承诺而不践行,有的为了贪图一己之私,欺骗朋友。有的在恋爱中,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缺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网络媒体视角下的诚信缺失。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BBS、博客、播客、微博等个人公共领域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经营自我空间的平台。大量的学生崇尚自由和独立,用网络虚拟世界代替了现实的校园生活。据统计,65.3%的大学生在网络个人信息的填写中有过刻意造假情况;35.6%的大学生在网络上有过刻意参与及制造谣言的行为。⑤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求职、就业视角下的诚信缺失。求职、就业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在简历制作和笔试、面试中做假材料。任意提高或伪造成绩,伪造未曾获得的荣誉、资格证书,夸大简历内容、实践经历等,以骗取用人单位的信任。 马克思主义诚信观 马克思认为,诚信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道德规范,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经济关系的基础,经济范畴只不过是人们之间现实利益关系的一种抽象。⑥在马克思看来,诚信反映的正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恩格斯则进一步指出,“生命的开始和进行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利益能够发展为原则”。⑦恩格斯在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多国版本序言中写道,“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所谓的哄骗和欺诈手段……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⑧列宁也认为, 诚信就是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在这里,纪律、忠诚和统一的意志一定会取得胜利。”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诚信的这些基本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主观符合客观、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诚信理念。树立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实际上就是秉承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理性审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 外部环境因素。首先,就社会而言,转型期凸显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当前就业压力等,淡化了传统的诚信观念。如经济领域中的造假贩假、欺诈欺骗、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钱权交易等;人际交往中损人利己、言而无信;择业过程中的假信息、假材料等。这些现象使当代大学生在诚信认知上产生了一种错觉: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谎言和虚伪是获得收获的必要途径。 其次,就学校而言,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学校在塑造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诚信观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诸多高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诚信观教育应有的社会作用和效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再次,就家庭而言,有的父母并不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表现在家长自身的失信行为和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造成的不诚信影响。 内部环境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包含思想意识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发展。部分学生意识不到诚信乃成人之基。导致行为上自私自利,意志不坚,责任意识淡薄。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不诚信现象,缺乏对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功用的反思能力,很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不诚信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诱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 诚信观培育重构及方法论探究 完善学生诚信制度。首先,结合学生档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即在学生档案中增设“学生诚信承诺书”、“诚信纪录”等。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将成为一份宝贵的无形资产。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会珍惜它,重视它,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度。 其次,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引进经济领域的信用指标体系,在学校资助部门成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估机构。体系内容涉及学风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生活诚信评价、求职诚信评价四大领域,对诸如考试作弊和学术造假、故意拖欠学费和贷款、隐瞒健康状况、不履行就业签约等具体行为都明确量化指标,由相关职能部门跟踪测评,评价结果与学生综合测评、评先推优等挂钩。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对学生诚信现状跟踪,进一步预测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发展趋势。 重构诚信观培育举措。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诚实守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为诚实人、做真学问是诚信培育的根本所在。 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穿插诚信培育内容,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育人主阵地的强大功能。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加强诚信培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方面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理,同时也要宣扬继承马克思主义诚信观。要把两课教学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两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要用学生身边的诚信事例来引导学生,着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 再次,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各种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知识宣传。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辩论赛、知识竞赛活动和签名活动。 营造诚信观培育环境。高校营造诚信育人环境包括办学理念、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等方面。首先,办学理念要把诚信办学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校园环境要体现诚信教育。在校园内精心设计诚信教育宣传橱窗和诚信箴言等;最后,营造良好的诚信培育舆论环境。要充分运用广播、板报、网络等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模范激励人,用弄虚作假、欺骗欺诈的反面事件警示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诚信认知。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各高校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十分紧迫。本文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出发,分析了导致诚信缺失的诸多因素,进而提出了提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缺失 因素 措施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诚信缺失 在学习期间,有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不够端正,具体表现在学习不认真努力,迟到早退、旷课、不遵守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以至于通过抄袭作业来完成作业任务,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不加约束;有的学生考试弄虚作假,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论文抄袭现象在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时有发生。 1.2经济方面诚信缺失 首先,借贷不还。为了使贫困大学生有书读,并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不断加大教育助学贷款的发放力度,但是个别借贷大学生毕业以后却不能及时还贷,诚信观念淡漠。其次,骗取贫困补助。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贫困补助。再次,恶意欠费。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求学期间恶意欠费,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故意缓交,甚至不交学费,而把家长给学生的学费挪作他用。最后,求职随意违约。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攀升,从而造成大学生毕业时为求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多家签约、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达到目的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趋利原则客观地对诚实守信的伦理法则形成了冲击,而当代大学生正是在法制尚不够健全、体制尚不够完善的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多样的社会经济构成,多样的经济利益获得方式导致社会大众多元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以权谋私,弄虚作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现象蔓延滋生,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也无时无刻在侵蚀着大学生。 2.2教育因素 学生教育大致包括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阶段,家庭教育往往是学前教育的主要教育渠道,即家庭是诚信教育的第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首先做到言而有信,诚实无欺。但在现实中,有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成为导致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诚信缺失往往与高校教育的时效性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的诚信教育多采取课堂强化的形式,缺乏多样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过于理论化和教条化,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学校诚信教育因此缺乏有效性,出现诚信教育面面俱到而缺少针对性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诚信道德的完善。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大学生,讲文明诚信,还需要从自我做起。“内化”诚信理念,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让大学生能认识到诚信的真正内涵和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确定合理的行动方向,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高尚起来。其次,要使大学生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种种规范和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自然表现出诚信的理念。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转变的过程中,道德实践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最后,积极开展内在的自我道德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经常通过反省自己,检验和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诚信倾向,并及时改正和克服,从而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 第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教育,包括家庭诚信教育、学校诚信教育和社会诚信教育三个方面。每个个体都接受着来自这三方面不同侧重、不同特点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相互衔接、密不可分地构成了一个广泛且丰富的综合系统。耳濡目染的效果如水滴石穿,家庭成员是否诚信的行为表达是培育子女诚信品质的第一环境。“言传不如身教”,让孩子在诚信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方能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诚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营造和谐的校园诚信氛围,做到诚信管理、诚信治教、诚信育人。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是先进道德文化的讲坛和阵地这一优势,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把诚信教育的意义、宗旨、方式、方法等及时传送到家庭、社会。家庭、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政府主导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政府做起,提高领导和政府的社会公信力。政府存在的根本是诚信,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因此诚信首先要从政府做起。政府树立诚信形象,进而全面唤起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夯筑提供沃土。只有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诚信教育的强大合力,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才能实现。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分析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大部分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的高素质人群,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会更加直接、深远。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大部分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仍然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的高素质人群,诚信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会更加直接、深远。 1 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大学生更加务实,功利性较强,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学业诚信缺失 主要表现在一是考试作弊现象,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类现象越来越突出。差生考试作弊是为了及格,优生作弊是为了更好的成绩,能获得奖学金,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荣誉,当作弊已经成为大环境的时候,这时候已经不存在羞耻、愧疚的情绪,有的也只是担心被发现的紧张感。二是抄作业现象,当考试变得容易的时候,平时的功课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大学生抄作业现象十分普遍,大多数学生抄作业都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这和任课教师管理不严有很大关系。三是论文抄袭现象,如今的大学生在对待毕业论文时,就像对待平时的作业一样,随性而散漫,在网上随便下几篇类似的文章,东拼西凑,粘贴复制,就成了大学学习结束的最终成绩。 1.2生活诚信缺失 一是同学交往时,大到借钱不还,小到答应的事情不做,都是诚信缺失现象。与同学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真诚待人能获得珍贵的友谊。在大学生中因为诚信缺失导致的矛盾很多,同学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与诚信,友谊也将荡然无存。二是助学贷款违约,助学贷款是为了让高校家境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大措施,部分同学毕业后不按时还款,甚至逃避还款。三是骗取贫困生补助,有些学生家境优越,但是为了获取贫困补助,伪造家庭经济困难材料,使贫困补助没有发放到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身上。 1.3就业诚信缺失 部分同学为了获得求职单位的青睐,在求职过程中,提供虚假的成绩、获奖证书甚至实践活动也是胡编乱造。在求职现场,甚至出现一个班同一时期几个班长、团支书的情况。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另一种表现是:违约。目前,高校毕业生违约现象非常突出,有些学生已经签订工作单位,但是一有更好的工作单位,立马毁约。有些同学签约以后,又觉得工作不满意,不去报到的现象并不少见。 2 关于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教育对策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时代具备诚信道德的劳动者、建设者。在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1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 应该在课堂教学、评优评奖、个人综合评价中形成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对于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就业虚假信息等失信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诚信情况,作为大学生以后贷款和就业的依据,这就可以有效束缚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保障大学生整体上诚信的可靠性。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各种荣誉、是否入党等等学生情况,都可以作为诚信档案的内容,并且进入学生学籍管理网络平台,能很大程度上约束大学生自荐书作假行为。 2.2 塑造良好的学校诚信氛围 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创建出和谐的校园文化,针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应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通过广播、宣传栏、微博微电影等各种方式进行诚信宣传教育,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网络上开展文明健康的诚信宣传,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占领网络阵地。辅导员应随时给予高度关注,进行网络监控,针对不文明行为立刻制止。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突出诚信教育的主题内容,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能潜移默化的受到诚信教育,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做到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2.3加强感恩诚信教育 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感恩诚信教育。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融入诚信教育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将外在的道德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同时,也要树立高校教师的带头模范作用,要让教师自己首先做好诚信工作,成为实践诚实守信的典范。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了解诚信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找到诚信的真谛,改变自己的不诚信行为。 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诚信道德制度建设是他律机制,从外因上迫使大学生约束自身失信行为;诚信道德观念的养成是自律机制,从内因上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在他律和自律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和拓展新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做诚信道德规范的积极践行者。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浅谈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应对方法 【摘 要】众所周知,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促使人们三观也发生着重要的改变。因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工作理念的落后和社会道德观念及规范的缺失,使得大学生诚信失现象变得日益严重。 【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大学生;培养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隶属于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在个人的身上表现为美好的德行和高尚的品质。高等院校是社会精英的培养地和输出地,要有效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高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开展相关典型模范人物的学习,使在校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的力量,从而树立诚信的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塑当代大学生诚信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一)学习行为的诚信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学校为了学生能够能更好的学习,给学生提拱了很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比如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但在此过程当中,一些学生为了尽快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果,就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或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此种不诚信的现象给高校科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此外,在大学考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走捷径”以便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大学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的这种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不利于诚信校园的建设。 (二)诚信缺失导致助学贷款违约。为了使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积极实行了助学贷款政策,此项政策的慈善性质不言而喻。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我们都知道,内因决定事物运动发展的方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诚信而言,它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属于内因,作为内因的“诚信”在事物的发展中是起主要作用的,当今社会,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助学贷款违约行为都是由于助学贷款申请者诚信意识淡薄造成的,助学贷款违约不仅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长此以往也会使助学贷款这项政策难以实行下去,更会使社会上不诚信的风气越来越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就业时的不诚信现象。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难道真的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或用人单位太过挑剔吗?显然不是这样,大学生在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之后进入社会,虽然社会经验不足但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已掌握的相当完备,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尤其在签单位时,由于诚信意识淡薄,违约率居高不下。大部分毕业生都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者是本人的户口所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就当今的就业形势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怀揣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先签订下来,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立马毁约,这种不诚信的行为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同时也使许多知名的企业降低了对应届毕生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 二、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利益价值的追求。大学生在大大学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此时的大学教育除了给学生教授书本知识之外,也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增加社会阅历,此时学生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不诚信行为的心理认同与模仿,从而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薄弱。 (二)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的教育,但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诚信意识淡薄。 (三)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都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者某些家长自身的不诚信行为或言语,会引起孩子不自觉的模仿,这就为孩子将来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三、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市场信用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树立诚实守信的典型人物,加大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并对社会上的失信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惩罚。重视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度,打造诚信政府。 (二)加大高校诚信教育的力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宣传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扩大诚信教育的宣传范围,宣传诚信的社会意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诚信校园行”辩论赛,演讲赛,合唱比赛,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为校园创设“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并将诚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内涵,又提升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 (三)注重父母诚信言行的榜样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言行产生的巨大影响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发孩子模仿,要注重形成讲诚信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也要通过与孩子的及时交流与沟通解决孩子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进而培养其诚信意识。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表现、成因及治理措施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都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步。市场的逐利性特征,使得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体过于看重利益的获取,而轻视诚信等道德文明,导致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屡屡发生。在校大学生虽然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但耳濡目染之下,也会有部分大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肆意践踏诚信。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但表现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思想觉悟、政治信仰和求职就业等方面也受到诚信缺失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作者简介]魏勇(1965- ),男,山西怀仁人,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生态工程。(江苏 南京 210037)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于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发挥了巨大的精神作用。从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到“曾子杀彘”,从商鞅变法“立木为信”到“狼来了”,中国关于诚信的故事数不胜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物质文明相对发达,诚信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培养场所,也同样暴露出一定的诚信问题。对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育人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表现 目前我国在教育部注册的高校,包括全国重点大学、二本、民办高校、高职专科学校等已经超过2600所,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近3000万。这么庞大的一个人群所表现出来的诚信缺失可谓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其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十二年寒窗苦读,踏入大学校门之后,一部分学生开始了“补偿性玩耍”,网游、兼职、恋爱成为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上课和学习专业知识成了“副业”。有些同学经常旷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不做,“借同学抄抄”成了一种习惯。花钱请人代上课作业,在高校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周记的撰写也是以“剪刀”(剪切或复制)加“浆糊”(粘贴)的形式完成。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打印店的生意相当红火,各种版本的微缩小抄,有的班级甚至拿班费集体复印用于作弊,这种情况让人触目惊心。部分学生不但期末考试作弊,从中尝到“甜头”后,甚至在参加其他社会性质的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会“以身试法”。考勤方面弄虚作假,以种种虚假理由到辅导员或班主任处开假条来旷课,以替他人答到或代签考勤表等方式应付老师或学校的考勤,为了逃避学校组织的军训,通过花钱托关系或装病等方法骗取医院的病假条等,以提前到岗见习为由逃避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了能拿到荣誉称号、奖学金、助学金,有些学生弄虚作假,把材料做得很“充实”,骗了同学骗老师。有些特困生平时的消费习惯与其特困生的身份非常不符,有些学生为了能在评奖学金时候拿到“职务分”,在班级评选过程中违规拉票,当选后又不履行职责。 2.生活方面。作为社会的构成部分,学校环境必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逐利欲望也在快速膨胀,“重利忘义”风气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得越来越浓。受这种风气影响,一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也“唯利是图”,言而无信,视诚实守信为过时的“傻瓜哲学”,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在互联网等虚拟空间里,为了“博眼球”、提高关注度,很多大学生无视道德,随意发表不负责的言论或者传播不实信息等。在个人感情方面,也是视情感如草芥,利益至上。谈恋爱不珍惜感情,欺骗对方。一些大学生爱慕虚荣又想不劳而获,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不惜骗取国家贷款,或从事其他违法乱纪的事情。 3.思想觉悟方面诚信缺失。大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4岁这个年龄段,虽已成年,但长期单一的校园生活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和稳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他们从思想上轻视诚实守信,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忽视社会价值、集体利益。部分大学生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不理解奋斗的价值。在政治方面突出地表现为缺乏政治热情,不关心时事,入党动机不纯,功利性重,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笔者在所在学校的大学生中随机发放60份问卷,进行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其中入党动机一题,“信仰共产主义”的仅有172人,所占比例为34.68%。对“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观点持认同态度的仅为39.23%,持不确定态度的高达43.32%。 4.求职就业方面诚信缺失。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求职材料的制作态度极其不严肃。为了显示其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对自己的成绩单进行“修改和加工”,欺骗用人单位;为了表明自己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工作能力,凭空编造一些未担任过的职务和未参加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伪造种种打工经历;没有证书就花钱购买假证,或者把别人的证书改名复制。另外,在签订就业协议时,考虑不周、信用意识淡薄、撕毁或不履行协议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合同。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虽然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但其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有自己的群体文化和群体意识。该群体不可能处于封闭或真空环境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1.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在入校之前与社会接触较少,生活环境单纯,行为方式简单,对自身、家庭、社会等的思考较为肤浅,生活阅历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入学之后,由于缺乏理性思辨与分析能力,对中国的国情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很多大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媒体特别是网络中传播的信息,甚至不能科学分析和认识身边发生的人和事。一叶障目之下,可能从片面的角度出发,错误地看待事物的本质,而产生出不应该的心理困惑和负面情绪。由于我国对诚信缺失的处罚力度不大,又缺乏严密成熟的保障和防范措施,使得不诚信行为即使被抓也不一定会付出较大成本成为一种共识。大学生不诚信的短期得利行为,如考试作弊未被抓,使诚信行为受到冲击,产生“会学习,还不如会作弊”等消极偏激心理。久而久之,种种复杂和矛盾的心理,会导致他们的思想在某一时刻选择不诚实的错误行为。 2.家庭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缺失。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把考试和书本教育看得过重,忽视素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关注点和投入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和智力技能的提高上。由于关注点被聚焦在学生学习和考试方面,基础教育的十余年间,家长唯考试论,以结果为导向,轻视子女成人教育。在这种家庭教育风气之下,学生追求和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诚信等品德教育,要么被轻描淡写地进行,要么干脆为学习腾时间。家长过多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容易忽视自身的诚信问题,甚至将自己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陷暴露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诚信问题产生错误认知,并形成错误的道德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宽松的大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应有的环境,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诚信教育,在诚信教育的连续性和承接性方面存在一个“断档”。中学在高考竞争和生存压力之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特别是诚信教育重视不够。从长期紧张的高考压力下猛然进入到宽松的自觉自主环境中,单凭学生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来维持学生德育中的诚信秩序,必然会出现混乱。许多高校在德育方面的制度制定和执行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如德育目标过于笼统,诚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德育评价制度不力等。尽管学校也设有各种规章制度,但就诚信方面没有一个专门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有些学校即使设立了一些相关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又往往流于形式。以考试为例,考前,辅导员、班主任等会多次强调不能作弊,甚至有的学校让学生签“诚信合同”。考试过程中,监考老师也会宣读考场纪律,但是依然会有学生作弊。学生作弊被抓后,出于“为学生前途着想”,多数还是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式解决,并没有给学生以应有处罚。 4.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社会关系被打破,国际化、信息化缩短了地球的空间距离,多元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颠覆了占据长期统治地位的“小农意识”。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一去不复返,人们开始意识到发挥主动性是获得成果的必然途径,不管是在经济生活还是在文化生活方面。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改善生活环境,人们变得更加勤奋和努力。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探索式实践,个体的差异性和制度的不完善,在这种逐渐增强的竞争环境下,一部分人会变得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导致一些违法乱纪的不诚信行为屡屡发生。因为制度的缺失,一些不诚信行为没有得到监督和处罚,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学生也会受到这些思想和现象的影响。 5.社会惩罚机制的不完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是非常高的前提下,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及限制,没有相对应的处罚措施,人们便会选择自己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方式来“获利”,这种选择有可能是非常短视甚至是有违道德的。公交车让座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意识,让座者与不让座者在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后,没有任何实质的差异性对待。老人摔倒了扶与不扶,影响做出决定的不是良心而是可能会承担巨大经济后果的风险(被摔倒者讹上并支付巨额的营养费、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大环境的“重利忘义”单靠少数人的良知良心,是无法向“重义忘利”社会转变的。我国现行制度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非常轻,从利己主义和实证主义出发,大多数人选择不诚信就会变得正常。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诚信行为没有得到严厉处罚,毕业前夕的就业过程中制作假简历与多家单位同时签订协议,也没有被社会严厉处罚,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对严守信用者的亵渎和打击。 三、治理措施及建议 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表现和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我们无法将学生封闭在某种理想状态之中。因此,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治理,不可能只单单落在哪一个环境和部门或组织层面。 1.重视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投入、辅导和宣传。一个人出生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群体和环境,是这个人的父母等亲人和所在的家庭。父母和亲人的言行举止将是这个孩童首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就对“应然”状态的家庭成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可现实情况是,婚姻有法律条件和限制,而父母则不需要任何“上岗证”等准入条件。因此,对准父母的家庭教育知识拓展和能力培养,应该被纳入公民教育之中,并且确保有效实施;对于德育方面较好家庭的宣传和奖励,应该成为社区生活中的一面旗帜;对于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应该制定出相关的处罚规制进行管理。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关于基本道德做了如下规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为公民的基本行为提供了一个指导和规范,不但有利于公民个人道德品德的提升,从家庭教育角度讲,也有利于公民家庭生活的环境和睦健康。 2.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把德育纳入教育的系统工程之中。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作为德育重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思想品德课或其他补充内容简单开设,不仅理论上要学习诚信,行动上也要落实诚信,不仅学校活动要求诚信,校园之外也一样认真执行。通过建立学生(公民)终生信用档案,严格管理实施,并将其作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高校育人和为社会输出合格人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培养良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据新华社电,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公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公民,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应更深入。全社会在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提供健康的土壤。 4.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对不诚信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在自觉意识不能约束公民行为的情况下,法律和规范将发挥纠正和警示作用。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于存在的不诚信行为,法律和规章如果能严格对其进行处罚,使其付出加倍的代价或成本,无疑会对诚信缺失现象的治理有很大助益。学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诚信表现加以规范,使诚实守信的人得以重奖或重用,无诚信者则应为此付出相应代价。这样一来,既能让诚信行为发扬光大,让诚信人心理得到安慰,也能让不诚信行为和不诚信人受到处罚,而对有不诚信意图的行为和人产生警戒作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个人信用与身份证明绑定,并形成终身记录,这也为我国信用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总之,大学生的诚信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学校、家庭、教育部门和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从环境上、制度上为此项任务的完成提供必要的保证。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纳什均衡”视界下的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应对措施 摘 要: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均衡,它强调在信息阻塞的情况下,信任――守信对博弈双方都会产生积极作用。本文借此理论分析大学生目前诚信缺失的几大表现,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纳什均衡 博弈 诚信缺失 应对措施 所谓诚信,也就是诚实同时坚守信用。从宏观看,它是维系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就微观而言,它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最为重要的准则,也是建立现代社会的必备条件。本文援引经济学著名的分析方法“纳什均衡”,意在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缺失行为进行特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一、纳什均衡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21岁从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纳什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著名的“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的理论。最好体现博弈论的就是“囚徒困境”:在某一案件中,警方同时将两个犯罪嫌疑人隔离开来进行审讯,实际上两人都想少供自己,但结果是两人都老实交代,因为怕对方供出自己刑罚更重。它形象地告诉人们,诚信,即使是非合作的诚信也可给各方都带来利益,而非诚信的互相拆台只会给各方都带来损失。美国学者鲍克指出:“信任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与我们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一样,需要受到保护。当信任被损害时,整个社会都会吃苦头;当信任被毁灭时,社会就动摇和崩溃。”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 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也符合纳什均衡的原则,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还算良好。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大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诚信缺失,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诚信缺失 学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迟到、早退、作业抄袭、实验数据造假、考试作弊等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一些学生心目中这些做法很 “正常”。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两成的大学生认为,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作弊可以理解,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曾经替逃课的同学向老师撒谎,近八成同学认为为了完成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借鉴或抄袭他人论文是正常的事情。 2、经济诚信缺失 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贫困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上,为争取到相关的助学金名额,不惜伪造贫困证明等申请材料,甚至父母双全还要说成单亲。还有些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只贷不还,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毕业生欠贷不还的案例。恶意拖欠住宿费、学费以及书费。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学生把原本需要上缴的费用用来购买手机、名牌服饰以及旅游、电脑等,一些学生是为了谈恋爱、聚餐等。 3、就业诚信缺失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有些毕业生就伪造个人简历、个人成绩单、实践经历、各类证书奖状等,甚至伪造学历。这样,实际提高了结业的成本,对大家都不利。 三、从纳什均衡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在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导致了不公平的反复博弈,造成了人际环境、社会关系的恶性循环,它隐含的社会成本更大。“纳什均衡”中的“囚徒困境”证明,选择相信对方,于人于己都有利,也就是说是一种典型的“双赢”或“多赢”关系。当某些人欺骗得逞后,被欺骗人也会反过来欺骗其他人,以求“均衡”,结果是,大家都将承担“损人不利己”的恶果,最终产生负效的均衡。因为,“说谎者必须不折不扣地投入支撑谎言的精力。”从另一方面说,对失信的宽容就是对诚信的践踏,是一种典型的“道德逆淘汰”。 四、提高大学生诚信度的应对措施 欲走出“囚徒困境”,改善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状。笔者认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 1、内外兼治,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 首先,应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需要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加大监督和宣传,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诚信环境。其次,虽然大学生的各种失信行为有环境的因素,但内因才是关键,诚信与否主要看大学生个人诚信素养的高低。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促进其有效的自我教育,让他们深刻感受何为“诚信”、为何“诚信”以及如何“诚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2、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管理体系 在任何一个团体里,要想使各项工作有效的运行,除了必须具备完整的主体资格和活动空间外,还必须有规范性的秩序要求。高校要想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也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用体系和相应制度,从规章制度上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诚信行为,遏制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建立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后,要进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并把这些学生的诚信信息资源共享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及一些正规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诚信系统,这样可以延续记录诚信信息,更有约束力。管理诚信电子档案时,要有专人负责,访问权限也要逐级设置,这其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也要做好与用人单位的诚信电子档案衔接工作。 其次,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有了学生诚信电子档案,学校也要形成诚信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依据一定的诚信标准进行量化考核,制定并完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 最后,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行为监管制度。有了诚信行为守则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及监督制度。奖励措施主要是在校内树立诚信典型,针对典型的诚信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中间要注意树立典型,毕竟诚信行为本来就是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没有奖励也要遵守,不能出现“无奖励,不诚信”的现象发生。当然,严厉的惩罚制度更重要,惩罚措施必须依据诚信行为的性质、导致的后果不同而区分对待,可以参照大学生学生手册分别对待,如有必要,还可以配套对应的经济处罚方式甚至报给公安部门进一步问责。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思考 摘 要:在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各领域各漫生出诚信缺失的丑陋,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状况同样令人堪忧。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 诚信缺失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诚信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要求每个公民坚守诚信这个道德底线,这样方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将承载、见证和全程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的使命任重道远,青年的修德尤为重要。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在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多元的今天,大学生难免受社会大环境的熏染,大学生诚信状况同样令人堪忧。 一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业中诚信缺失 学业上的诚信缺失最为突出。大学生在大学面临两项任务一是成长,二是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主业,大学学习是创造性地学习,探索和掌握一门学科的规律的过程,必然是挥洒的汗水和勤奋努力的过程。学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人才水平的高度,大学期间能否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严谨的治学态度,掌握自学能力尤为重要。一部分学生治学态度不端正,缺乏科学研究精神,缺欠孜孜以求的意志品质,面对学业不是刻苦钻研,而是另走偏门,选择学业上投机取巧、考试作弊不诚实的方式。尽管高校考场管理采取了严格的监考措施,并且制定了针对考试作弊者的严厉的惩罚制度,却仍有学生甘冒风险,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而且愈趋“高明”。作业和论文请他人,或复制粘贴,或采用请吃、送礼等方式从老师那里获得过想要的分数。学业造假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约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2.生活中诚信缺失 大学是播撒友谊的场所,是收获同学情谊的最好时光,同学情将伴随每个人从青年走向暮年。大学生人际交往表里不一的学生大有人在,经济往来欠债不还,同学关系言而无信、亵渎感情、轻易承诺难于兑现的学生已经不是少数;对待爱情视如儿戏、亵渎爱情的尊严,恋爱的目的或是空虚或是自娱,骗取爱情不负责;向学校提供过虚假乃至错误的家庭信息为获取困难补助;在学生会等机构干部的竞选过程中,一些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投机取巧拉关系达到目的。国家推行助学贷款,由于一些受惠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缴还利息及本金,甚至恶意逃款,直接导致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无法正常运转。 3、求职中诚信缺失 为了获取就业岗位,一些学生简历注水,伪造各种获奖证书、各类资格考试合格证书,杜撰社会实习经历。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有多种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成因。 在传统社会,诚信作为道德规范,依靠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约束人们的行为。伴随市场经济的建立,约定俗成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失信成本低于守信成本,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守信收益不公,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必然出现社会各个领域的诚信缺失,诚信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2、学校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造成大学生学习上不诚信源于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制度、措施的严重滞后,自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级学校对学生学业不诚信无记载。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学业上的不诚信有遮羞心里,态度暧昧、制度形同虚设、惩治不严、措施乏力,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大学生学习上的不诚信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在经济生活和感情中的诚信教育空缺,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经济往来不到达恶劣程度不会引起学校的重视和惩罚,感情世界不达到一定程度也无人关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不诚信原因在于:大学生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为找到工作不得不美化自己,同时用人单位提出近乎严苛用人标准,难以达到要求只能贸然造假,为大学生求职造假埋下伏笔,高校为提高就业率学校所谓面子工程,放任大学生求职中的不实行为,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的不诚信事件的发生。 3、学生自身对诚信重视不够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不诚信的负面影响、家庭诚信教育的疏漏、学校诚信教育和机制的缺位,使大学生对于不诚信言行在自身发生都能网开一面,对待诚信在认识和观念上存在误区,没有真正认识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难守内心道德防线。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诚信在社会伦理体系中是塔基,它的建立和维系普及通过几种力量来实现。 1.对社会而言,要营造讲诚信的社会氛围 任何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政府应当是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政务透明一言九鼎。经济活动中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形成良性的诚信关系。整个社会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操守,增强信用意识;宣传诚信守信鲜活事例,营造守信者光荣失信者可耻的良好舆论环境,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形成不诚信无以取信于人、无以立足的社会良好的氛围 2.学校加大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 第一、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 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状况,侧重“诚信收益”的启发式教育、“失信行为”的预警式教育、“诚信却失”的免疫性教育。 第二、建立新生大学前诚信考察登记制度 学校首先建立学生的大学前诚信考察登记制度。制作《大学前诚信登记表》,要求新生如实填写、充分利用机会到生源地考察。明示学生要诚信、遏制有的学生对失信心理的放纵,强化诚信心理。 第三、建立大学期间的诚信考核登记制度 签署《大学生诚信承诺书》,建立《大学生诚信考核登记档案》内容包括学业诚信记录、感情诚信记录、经济生活诚信纪录,求职诚信纪录,记载失信行为。明确大学期间诚信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抄写并签名。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人民文摘》理性审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 外部环境因素。首先,就社会而言,转型期凸显出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当前就业压力等,淡化了传统的诚信观念。如经济领域中的造假贩假、欺诈欺骗、走私贩私等违法行为;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钱权交易等;人际交往中损人利己、言而无信;择业过程中的假信息、假材料等。这些现象使当代大学生在诚信认知上产生了一种错觉: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谎言和虚伪是获得收获的必要途径。 其次,就学校而言,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期,学校在塑造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诚信观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诸多高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诚信观教育应有的社会作用和效力自然就大打折扣。 再次,就家庭而言,有的父母并不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表现在家长自身的失信行为和家长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造成的不诚信影响。 内部环境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包含思想意识的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发展。部分学生意识不到诚信乃成人之基。导致行为上自私自利,意志不坚,责任意识淡薄。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不诚信现象,缺乏对马克思主义诚信观功用的反思能力,很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不诚信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诱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高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及应对 摘 要:近年来,考试作弊尤其是在高考、考研、英语考级等各类考试中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俨然已成为一个备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折射出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其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的能力与学历不符,大学生群体公信力的下降,进而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本文对高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的高质量人才有着积极的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缺失;应对 考试制度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是历史上最早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国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义之邦”,“诚信”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考试作弊已不再是个别学生的品德问题,而是成为高校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以科学的方法,深层次地剖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种种诱因,狠抓考风考纪,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刻不容缓。 一、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种种诱因分析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导致考试作弊高发的社会根源 在中国,目前还多是以考试作为评价和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程,这就使许多人甘愿冒险通过考试作弊的手段获得个人利益,这也与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密切相关。在以物欲享乐作为唯一追求的今天,社会弥漫着功利主义、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思想,社会诚信度日益下降,近年频发的关乎食品安全、人情冷漠等社会现象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社会教育的负向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着学校教育的正向功能。经济学界有一句话,当利润超过了30%,人就不惜铤而走险。考试作弊的成本过低使相当多的人甘愿冒险,并作为一种习惯在考生中传播。 2、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是考试作弊的直接原因 素质教育呼唤了那么多年,还是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了。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是一种短期功利性的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以便将来可以为自己找个好工作。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应试的“天才”或者是作弊的“天才”,而不能从宏观和历史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本专业一种探索的使命感,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专业考试竟然不设监考,这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 3、考试制度的缺陷也是作弊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高校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缺失不仅仅是作弊大学生个体的耻辱,也是高等教育在诚信教育方面的败笔。考试制度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如一些教师在考试前划定考试复习范围、划重点;考试出题不科学 ,考试内容多是记忆性的考题。另外,高校在推行学分制和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扩招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扩招导致部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教学质量下降;导致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们“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学风每况日下。因此,高校必须狠狠刹考试作弊歪风,研究符合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诚信考试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4、学生本身素质差、明辨是非黑白能力差是考试作弊泛滥的最直接因素 大学生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作弊行为的主观因素是自律性差,缺少自我约束力。由于高校中普遍存在竞争机制,考试分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入党就业、三好学生的评定、奖学金等,不少学生为利益所驱使而铤而走险;有的学生搭上扩招的直通车进入高校后,基础差、底子薄,不适应高校“自主学习”的管理方式,学生对学习缺乏明确目标且没有兴趣,早退、旷课行为屡见不鲜,转而寄希望于考试作弊;另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平时学习较为认真,而被另一些同学“看中”,要求其帮助抄袭,由此而发生“被作弊”的情况。大学生从作弊中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对他们而言只要一次作弊成功就会出现下次作弊,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参加作弊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二、考试作弊的对策分析 1、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我国教育必须补上“诚信课”。从学生进校起就开始普及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自觉将诚信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培育适合大学生心智个性发展的校园诚信文化。 2、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推动考试体制的变革 现行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不同,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则在适应人才成长的多样性、多渠道需求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谓教考分离,就是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老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包括出题、监考、评卷、登分和质量分析。教考分离旨在学考结合,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实际,引导人们更好的学习;教考分离的实质在于推行素质教育。这些年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努力而不力,其根源在于应试教育。教考分离有利 于推行素质教育;教考分离旨在贯彻以人为本。 3、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诚信氛围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使诚信深人人心。加大对“诚信典型”的宣传,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诚信教育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此外还可以在师生中树立“重信誉、讲信用”的榜样,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象他们学习,为我国社会的道德诚信重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 在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要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从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我们可以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建立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以加强对学生诚信的监督。诚信档案一方面可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申请和发放助学贷款入党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在学生毕业时,诚信档案跟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它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一架桥梁,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一个重大举措。将学生诚信表现与学生评优、申请助学贷款、申请入党等相结合,亦有助于他们增强诚信意识,维护自己的良好信誉。 总之,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诚信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应当有的生存和法制理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主导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从而自觉地将诚实守信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用一生的言行去践行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生诚信缺失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学业、经济、求职、生活等方面。形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教育体制、大学生自身素养等方面。最后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对策 诚信是诚实和信用的合称。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人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的道义凭借。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诚信对于建设人类社会文明都是极为重要的。诚信常常被称为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优秀代表,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本应具备诚信这种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成为诚信的代表和典范。可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在发展、文化在碰撞、网络在扩张……“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也快速的与社会接轨,校园爱情、校园商贩、大学创业无不在冲击己不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表现出诚信缺失。高素质的人才缺少诚信,这无疑是教育的一种失败,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失败!找到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1学习诚信缺失 一是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一种违纪,是我们上小学就知道的。可是在大学考试作弊却屡禁不止,现在许多大学生不认为替考、夹带、偷看等违纪行为是一种错误和耻辱,甚至把作弊堪称是一种能力和自豪。大学每年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人数越来越多,作弊手段推陈出新,并且出现了大量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作弊者”。二是论文抄袭。许多大学生课程论文甚至毕业论文都是在网上随便下载一些,改头换面交上来了事。毕业论文也有大量抄袭拼凑现象,“鼠标加键盘”的写作模式已经在大学校园广为流传。 1.2经济诚信缺失 一是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大学生违约还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所有高校都有。国家助学贷款为许多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却不按时还贷款。据江西省统计,2008年11月末仅工行承办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余额1053万元,违约率达40.29%。二是学生欠费。据广东省2008年统计,粤西4所高校欠缴学费的学生占到20%左右,年欠费总额超过2000万。这使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高校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而欠费学生中真正的贫困生可能不到三分之一,许多欠费学生往往把家长好不容易攒的学费隐瞒下来供自己挥霍,既骗了学校,也骗了家长。还有手机欠费后扔掉旧卡更换新卡;信用卡透支后,不到催缴从不还账等等都反映出大学生诚信的缺失。 1.3求职诚信缺失 一是求职简历大量“注水”。许多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调查显示,在简历“注水”中,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验造假的占31%,学历/培训经历/所获证书占26%,工作岗位/职责 、以往薪酬待遇、离职原因及工作年限,分别占19%、10%、10%和4%。二是随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饥不择食”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已有协议,另择高枝。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1.4生活诚信缺失 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假理由欺骗父母、教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取别人信任,捞取好处等。在公共事务方面,如网络道德缺失,在虚拟网络空间,有部分学生在网上虚假信息、编造虚假新闻、制造传播病毒,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高校图书的流失量平均在借书总数的10%左右,而流失的图书几乎全部是大学生未能归还,有的学生甚至把绝版书籍据为己有。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首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出了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体制转型期,社会上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重利轻义、多元价值观很盛行,诚信这一民族文化传统在现实社会中面临严峻考验。失信者可以失信、欺骗,但同时又可以逃避监督,不必为失信给他人造成的损失付出代价,却能为自己带来巨大利益。这种失信所带来的利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致使“游戏规则”被破坏,信用体系崩溃,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大学生同样受到了冲击,诚信同样受到污染。 2.2诚信教育存弊端 我国教育体制在诚信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现在的大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以成绩论英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于诚信教育都放在了一个不太重要的地位。教育体制仍将一切都量化,以具体的数据来衡量、评价教书与办学的好坏,小考、中考、高考有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有的学校和教师就想尽方法提高自己的所谓数据,于是教唆、帮助学生考试做弊。大学校园重视英语学习、重视各种证书考试,唯独不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些都使大学生们缺乏诚信意识。 2.3道德教育的方式大于内容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简单化,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因人施教,违背教育规律,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手段,而对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完善、水准的提高却往往忽视,学校只重视书本的教育,忽视做人的教育,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缺乏强有力的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群体之所以有那么多诚信缺失行为,无疑与这种简单的无效的道德教育是有紧密联系的。 2.4大学生缺少自身诚信修养和实践 说起诚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清楚的,也知道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是不对的,也承认在同学或者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但是许多大学生对这些失信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表现出大学生们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不一致,这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些不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失控。 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3.1加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生诚信缺失,很重要一个因素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道德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批判地继承和吸收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地赋予传统文化中诚信道德以新的理解和内涵,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帮助学生树立“人无信不立”的信用道德观念。 3.2强化两课中的诚信教育 “两课”教学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 3.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诚信意识 大学校园文化丰富精彩,可以将其作为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要将诚信教育的深刻性寓于各项活动的丰富性和新颖性之中,潜移默化地将诚信观念融入到学生内心深处。如在班级或系院召开诚信评议会、讨论会,开展诚信征文或演讲赛、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无人监考活动,、“求职书不掺水”签名、“远离作弊”考纪教育、诚信校园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 3.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诚实守信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提高,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建立一套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诚信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诚信档案内容应包括:大学生本人承诺书、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学生在拿到档案的第一时间,就要在诚信大学生承诺书上签字,树立起诚信的观念。诚信档案将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 3.5完善的诚信监督和惩罚机制。 大学应该建立科学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把教育和处罚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每年定期检查、核实大学生诚信档案,针对违反信用以及诚信等级低的行为,学校要切实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条例和规定,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让那些失信的学生及时受到应有的处罚。 3.6加强教师的诚信道德修养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一个没有诚信的教师是教育不出有诚信意识的学生的。教师要首先树立诚信的道德观念,在课堂、课外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以正直、诚实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和教师是实施诚信教育过程中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既是道德的实践者,又是道德的教育者。教师不仅要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还应遵守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 总之,大学生诚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在加强信用立法的基础上,政府要为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大环境,打造诚信政府,同时,全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都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大学生做好榜样。更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好表率。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分析及教育对策思考 摘 要:2010年全国两会“关于提请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在考试、信贷、求职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诚信缺失现象,一定程度上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进而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的对策教育。 关键词:诚信缺失 成因 分析 对策 思考 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独生子女时代成长起来的85后的新一代。他们身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崇尚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享受。这种崇尚自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欠缺,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2010年全国两会“关于提请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不仅严肃地指出了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与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害关系,而且深入地预见了大学生诚信缺失将会造成的社会道德天平失衡和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当今社会,伴随着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的精神迷茫,大学生群体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1.考试中的舞弊行为。作弊行为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虽然各高校考试管理办法越来越严密,对作弊学生的处分也越来越严厉,但作弊之风改观较小,而且作弊者的心态越来越坦然,作弊工具日益现代化,作弊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着实令人震惊。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事件多有发生,买卖试题也时有出现……由此,考试的公平性不仅受到极大质疑,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信誉。 2.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国家、学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奖、助、贷等多种手段。但近年来发生的谎报家庭信息,欺瞒家庭经济状况,弄虚作假甚至人为的谎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在具体的奖助评定过程中也有出现,当然也发生过中国石油大学23名毕业生没有按期偿还助学贷款,被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昌平支行告上法庭的事件。这些帮困助学中的诚信危机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和大学生个人的信誉危机。 3.大学生求职信用缺失。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力需求,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各大用人单位纷纷与我院确立了就业合作关系。2.5+0.5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保障了学院“理实一体、双境育人”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创精神,使学院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依然“一枝独秀”,然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双向选择就业协议后,却无视用人单位的利益,挑三拣四、纷纷跳槽,故意违约现象多有发生。毕业生的这种“唯我独尊”的个人心理和挑三拣四的享乐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大学生个人诚信缺失的表现。 4.恶意拖欠学费问题。在国家保障教育公平,绝不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今天,各高校均设有绿色通道,因此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大学生便乘虚而入、伪装困难,试图享受国家的帮扶政策,将他们本应缴纳的学费用于吃喝玩乐、购买高档消费品甚至谈恋爱等支出,以各种理由恶意拖欠应缴纳的各类费用,在美好的大学时代涂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5.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出于惰性、自私、虚荣等原因,以种种理由欺骗父母、老师和同学。如编造理由迟到、请假、逃课;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时,编织谎话、隐瞒事实;在同学交往中不诚实,骗人骗钱等。这种个人生活的信用危机正逐步侵蚀大学生的心灵,损害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声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在学习、考试、求职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影响因素很多,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片面教育的潜移默化,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转型期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道德约束体系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传统道德观缺失,新型信用体系并未完全建立,拜金主义、实用主义接踵而来,金钱面前、利益面前,趋之若鹜者大有人在,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这种道德约束体系的滞后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见利忘义,自私狭隘的诚信道德层面的偏差,所以也就有了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造假、违约多发等诚信缺失现象。 2.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的坑蒙拐骗偷的丑恶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正当竞争的存在,权力与金钱的罪恶交易等在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的今天,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侵袭和腐蚀着神圣的校园净土,大学校园里也随着社会上制假贩假的不良风气刮起了弄虚作假之风,急功近利的虚假行为时有发生,“说谎”、“作假”、“欺骗”、“隐瞒”等字眼污染着校园的纯净,给大学生的诚信道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家庭教育所致的大学生自身责任感的缺失。伴随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情感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向导,对大学生一生的性格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却会竭尽全力地给予子女们更多的物质保障,恰恰忽视了子女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片面性便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正在成长中的独生子女们,这势必会造成他们的传统道德缺失,包括诚信意识的淡漠和诚信行为的缺失,因此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根据诚信的内涵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树立起诚信意识,养成诚信行为习惯的活动过程。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已对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呢? 1.“双全”动员,“两课”教育。“双全”指的是全方位和全员,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集中高校的全员力量,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以高尚的品格、诚信的行为、渊博的学识影响教育学生。“两课”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因此要创新理论授课方式,增强理论授课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增加诚信类专题性的讨论环节和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这些都是现实的具体的诚信教育途径。 2.建立大学生评估登记制度。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还要从制度和机制入手,具体抓好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和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这两项重要工作,在诚信档案中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活动等专向记录,而且要把这些记录延伸至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单位,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从制度方面强化对大学生诚实守信的教育,以他律达到自律,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3.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打造诚信校园。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可以在大学生中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能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诚信签字活动,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活动等。通过宣传诚信和开展活动,不仅将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有机结合,而且也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统一,起到诚信教育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4.营造诚信的社会和家庭氛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全社会成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强化民众的理想信念,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正气、促进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良好人文社会氛围。作为85后新一代大学生的家长,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不仅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子女的特点,还要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只有营造人人诚信的社会氛围,社会的假丑恶现象才能得到有效遏制,蔓延到大学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才有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构成部分。当今大学生在考试、学习和生活上的诚信缺失,不仅反映了社会道德约束机制的滞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教育机制的弊端和家庭教育的片面性。而有效的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文化传承和道德延续的有效途径,是关乎祖国,关乎未来的伟大德育工程。因此,诚信教育在全社会的协同努力下,通过采取措施、总结经验、形成合力,必将会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大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和对策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章节中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诚信度也应高出全社会的一般水平,但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影响,大学生的诚信开始出现危机,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和诚信缺失的有效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原因;对策 1、诚信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三是重视“诚”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党和国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并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度评价体系。 2、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2.1弄虚作假严重 一些学生在大学期间,为了考出好成绩,在四六级考试及期末考试中抄袭,找人替考等屡禁不止,在毕业时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伪造各种证书,甚至一点不觉得羞耻。 2.2恶意拖欠学费 国家助学贷款本来是国家资助那些贫困学生以完成学业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这样,但是还是有些学生钻空子,打着“贫困学生”的旗号,贷款用来自己进行奢侈性消费,且有经济能力偿还却迟迟不还,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 2.3随意违约 一些学生在毕业之际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之后,之后又遇到更好的单位,就随意地撕毁合同,也不赔偿违约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下面我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个方面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3.1社会大环境的诱惑和影响 3.1.1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主体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等有所强化。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一些人便置良心与道德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以权谋私、造假、偷逃税款等现象不时发生.这些不讲诚信的现象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选择产生强烈的不良刺激. 3.2家庭教育的影响 3.2.1家长的不诚信行为和诚信理念缺失导致学生诚信缺失 有的家长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太老实,人善被人欺;有的家长在与人交往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失信于人,学生耳濡目染地就学会了他们的“生存之道”,同时家长对诚信缺乏一个具体明确的认识,诚信理念模糊不清,这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3学校教育的影响 3.3.1学校德育缺乏有效性且学校行为存在失信 以“两课”为主要载体的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教育内容不能紧跟实际,同时老师在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手段及技巧等相对滞后,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重视,教师不认真教最终导致了学校的德育课流于形式,并且学校在每年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时,虚报抬高就业率,这种行为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3.4学生个人缺乏自律 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高等教育以后,大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对失信的危害性的认识。虽然对老师所教的做人要诚信、正直等讲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在日常生活照中,一旦涉及到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还是会不守诚信,以获得相对应的利益。 4、重构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如何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任重而道远,下面我主要用从以下四个层面来讨论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途径。 4.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 高校应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表先、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不仅要记录在案,还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使不讲诚信的人受到处罚、付出代价[3]。 4.2以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创讲诚信氛围 媒体部门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向人民群众讲明诚信的深刻内涵,同时在每年的“3.15”晚会上多通报违规企业的行为,同时对坚守诚信的企业与单位要加以颂扬,只有在全社会营造这种奖罚分明的氛围,才能鼓励大家更好地履行诚信。 4.3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学生自我约束 哲学上讲,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本途径就是动员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诚心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很好地践行。大学之大,在于它教会了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有这样,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才能获取自己事业上的成功。(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当代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原因探析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诚信素质缺失的现象。这种诚信的缺失是由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部分是我们能改变的,而另一部分是我们当下无法改变的,因此,诚信缺失这种现象仅仅依靠社会个体自觉自愿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自我约束,是不能够实现社会普遍的诚实守信的。文章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素质 缺失 原因探析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受到众多外来文化的思想侵略,社会上出现了种种失信行为,对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由于高校的教育体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缺失,都导致了当下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普遍现象。因此,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成为了社会、各高校、家长值得关注的问题。 1 社会因素 1.1 转型期社会信用体系薄弱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尤其是于个人、企业的诚信评价和惩罚机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失信者获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这样反常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在高校中也出现了这种信用状况,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的学生得不到奖励,同时那些好吃懒做、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没有坚强的制度保障,道德就让人无法接受,让到的这成活获益者,人们才会追随道德。①不用为失信付出什么代价,却能够获得效益,使得大学生纷纷越线。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念是重建大学生的信用基础。 1.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优先和利益最大化,导致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他们为了谋取利益,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无视道德和良知,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诚信价值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当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诚信道德为代价。在经济行为与社会交往中也体现出了这样的价值观念,这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出现。 1.3 外来文化的思想侵略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实施,“入世”、举办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表明我国正逐步走上国际的大舞台。这种国际化在给我门带来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的同时,也将外来的各种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到了一起。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原则与利益时,不知如何取舍,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尤其是外来文化中私利主义、极端主义等糟粕,更是对大学生的诚信观念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2 学校因素 2.1 学校诚信教育不足和重智轻德 目前,全国高校并没有开展系统的诚信教育工作,即便是有,其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诚信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为专题讲座、海报宣传等,并没有将其纳入必修教学环节。学校没有培养专业的诚信教育教学的老师。一些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理论,轻实践,一味灌输,缺乏引导,纸上谈兵,没有鲜活的事例讲解,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老师的绝对权威性,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除了在教育手段和形式上的落后,在评价机制上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重智轻德,将分数视作评判的一切依据,知行脱节的情况还较严重。 2.2 学校行为存在失信 有的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在招生宣传中夸大其词,但当学生进入学校后发现并不是这个样子。有的高校为了应付领导的突击检查,事先安排、打扫卫生,做表面文章。有的高校为了达标,甚至篡改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升学率、考研率等数字。尤其是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因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衡量,学校更是弄虚作假,对学生的不实包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虚报数字。③这种种做法都给大学生提供了反面教材。但另一方面,学校却在强调诚信教育,这样鲜明的对比无疑给诚信缺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3 教师不当的言行 为人师表,应首先保证诚信素质,但却存在老师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做事不诚实的现象。有的教师将本该自己批阅的作业交由学生代为批改,自己批改时也是随意给出成绩和评语;有的老师只教书,不育人,并没有将诚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没有在专业课中融入有关诚信等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专业课老师,还有学生辅导员,他们作为学生政工干部,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但由于他们大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诚信道德教育方面缺乏理论知识和工作,知识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与大学生有类似的经历和相同的背景,容易与学生沟通,这是他们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地发扬以获得诚信教育的突破口。 3 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大学生除学校之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家庭成员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孩子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感的确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首先,由于家长没有接触过系统的诚信教育,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产生盲目性,有的过于严厉,有的过于宽松,找不到适合的“度”。其次,现在大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主心骨,工作大力大,家务活繁重,无法两头兼顾,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孩子的诚信教育,即使关心,也更愿意关注孩子的成绩表现。第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考入大学后,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孩子的饮食起居。因此没有和孩子及时沟通,了解他的心理素质的变化。第四,部分家长片面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人才,偶尔发生不规范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及时制止。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才,轻成人”的现象,这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是十分不利的。 4 大学生自身诚信责任淡薄 诚信教育要真正被大学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实现内成于心、外信于人,这才是学校教育的成功体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只有意识自己的责任所在,才会真心实意地去维护自己的诚信素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是大学生思想活跃,受到各种思潮冲击的危险时期。只有做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讲诚实、守信用,才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但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面对社会上种种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现象,大学生内心不免出现困惑和波动,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和困惑,对自己所坚定的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体现出诚信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信用体系薄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外来文化的思想侵略,各高校存在着学校行为存在失信、学校诚信教育不足和重智轻德、教师不当的言行等现象,加上学生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自身责任意识的淡化,以上种种都是造成当下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诚信缺失论文: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探索 诚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素质,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许多领域。在这种影响和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人生价值取向也都在发生着一定的转变,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社会上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群体中不讲信用、不守诺言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学习、经济、求职这三个方面。 (一) 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学业诚信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它存在于各类高校、各级考试当中,作弊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作弊的形式和手段也与时俱进,越来越高明。二是学术掺假。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应付老师,作业抄袭、论文剽窃、随意编造实验数据,甚至一些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随意拼凑而成。 (二) 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当前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骗取助学金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贷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工作后不但不及时还贷,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少数学生用父母给的学费买电脑、换手机、谈恋爱、炒股甚至赌博,恶意拖欠学费。 (三) 求职方面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失信、弄虚作假等诚信缺失现象有所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假包装,“美化”求职材料。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份自己相对满意的工作,把自身的诚信品质置之脑后,过分“美化”求职材料,更有甚者伪造虚假的荣誉证书、获奖证书、资格证书等,以此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和青睐。二是不履合约,随意违背。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定位的认真思考,往往一份简历多处投放,并且当接到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后,他们便会轻易地与其签订就业协议,然而一旦遇到更好的企业或单位,就会不假思索的更换。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解决对策 (一)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一个普遍诚信的社会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滋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它对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政府要承担起主导作用,为强化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完善诚信的社会环境。一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宣传和教育,培养和提高公民诚信的道德意识。利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扎根社会。二是要建立健全诚信保障机制。要加快诚信制度的立法和修订工作,尽快规范社会信用体系,促进诚信机制的形成。 (二)完善学校的诚信教育建设 1.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 校园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风学风、校园环境、舆论氛围等方面都要彰显诚信内涵,加强校园诚信氛围营建,把诚信教育的内容贯穿到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使诚信理念贯穿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弘扬诚实守信的先进榜样,批判弄虚作假的不良行为,以此来鼓舞和警示大学生,促进诚实守信的主流文化氛围的形成。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从新生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各学科教学,都要加强或渗透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还要注意借鉴西方法理诚信的合理成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心理年龄的实际情况,让诚信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尤其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育教学中,将道德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把培养大学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放在重要位置,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心。 3.加强诚信实践教育 要从新生踏进校园的第一天开始,抓好诚信道德教育,注重培养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真正把诚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能培养出更多脚踏实地、诚实守信、治学严谨的优秀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邀请一些诚信道德方面的典型来现身说法,感受诚信对个人成长、事业成功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诚信心理品质 大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素质等内在因素是诚信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是社会、学校、家庭这些外部环境优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增强诚信意识,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诚信思维,养成“以诚对人、以信处事”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要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尤其是日常行为实践。只要始终以诚信为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不懈,通过诚信道德实践的长期积累,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诚信品质,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探索 [摘 要]文章主要就应用型市场营销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主要模式加以分析,然后针对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和优化策略实施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有助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路线,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当中比较重要的发展思想。市场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也加大了力度。在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的完善建设,是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分析,能为实际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和主要模式 1.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分析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教学体制改革下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也不断地提高,对各种类型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是稀缺人才,加强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上对新一代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的情况下,加快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步伐,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就成为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重要基础条件。[1] 企业的发展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其更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营销方法能力。这些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培养,单纯地依靠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层面进行加强,构建实训基地为专业化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市场营销人才各方面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校企合作模式下共建实训基地比较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在资源方面能充分化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对高技能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比较有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也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实训基地共建下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有着多种模式,其中绿色实训基地是比较重要的,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式。主要是构建自身能产生效益的实训基地实体,在这一模式下能更好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2]这一绿色实训基地的模式应用,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能获得第一手行业资料,这就为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对于市场营销企业来说,也能在人才培养的成本上有效降低。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模式中企业学院模式,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也就是将企业当作校企合作主角,主要是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而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可是非独立法人合作类型,也可是独立法人合作类型,在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中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经济实力方面要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同时在无形资源方面要能够具备相关的资格要求,对行业业务和运行的规律要比较熟悉,在这一模式应用下,学生能对市场营销的行业知识快速地学习,可以对学生及时就业提供保障。 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和优化策略 2.1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现状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于形式化,应用型市场营销类型的学生在实习能力层面比较薄弱。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实习生具体干什么没有明确化,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一些企业认为实习生没有企业员工做事迅速,在对实习生的需求了解方面没有充分重视,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主要是以高校为主导的模式,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对企业主动合作积极性的激发也比较乏力,不利于校企的良好合作。[3]而在校企合作内部机制层面来说,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对人才培养的动力也比较缺乏,由于在双方管理体制方面没有健全化,以及在利益分配机制方面没有完善化,这就必然会造成合作中出现种种问题。 2.2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建设实训基地的优化策略 (1)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实训基地时,要注重依托骨干专业,开办特色企业。学校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专业,在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条件的可围绕这一专业和企业进行结合,为学生的实训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活动,也为促进校企合作提供了条件。另外,对专业理论教学完成后,市场营销指导教师可到企业单位联系实习,从而形成固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也可接受企业的委托,辅助企业培训外销员以及推销员等,这些举措都能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的理念以及意识,促进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对教育改革创新方面要进行加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校企合作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体制中,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合作长效机制,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训基地。[4]在深入地推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人才共育的科学模式,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力度。当地政府在引导方面要注重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实施,对校企业双方互有制约,形成合作规范。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以及资助多种合作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实训指导教师培养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充分重视合作组织管理以及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通过专题形式将典型经验进行推广。[5]可通过创新创业系列讲座构建创新创业实训班,这些方法的实施,也比较有助于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也可通过构建模拟营销公司的方式发挥其基地实训的作用。公司总经理可通过指导老师进行担任,副总经理以及部门经理可通过学生进行担任,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将分工明确化,责任落实,这样才能有效将企业专业业务让学生及时性掌握。 3 结 论 综上所述,处在当前的发展改革环境下,加强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为学生在未淼木鸵捣⒄狗矫嫣峁岣痪验。希望能通过此次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分析,为实际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高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浅谈关于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策略分析 摘 要 为了应对我国医药企业销售市场日益激烈的局面和医药监管部门对医药产业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增强,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着转型,进入新的营销时代。我国医药企业市场的销售管理方法和销售方式应当逐步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且医药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品牌特点、消费人群特征,及时采取合理的销售手段,扩宽医药产品的销售市场,壮大企业规模。 关键词 医药企业 市场营销 管理方法 营销策略 一、前言 我国的医药销售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壮大的行业,只要是人类生存的地方就存在医药需求的市场。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国医药销售市场产值将突破1.2万亿,成为世界上药品销售产值第一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医药产业的供需关系出现不平衡现象,对医药的需求量逐年增多,这样的局面有利于我国医药产业迅速壮大。但是,我国医药行业在将来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两个现实的问题:第一,国家医药监管单位对医药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随着医药行业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和限制法规的出台,不仅规范了医药企业,而且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第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外的医药企业不断涌入,导致我国医药企业营销市场竞争激烈。现今,我国医药企业应当着重考虑的是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完善营销方式。 二、我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医药企业均可以经由医药批发商等中间方销售药物至正规医院,经过医院这一渠道将药品卖至患者。此外,还可以将医药产品投放到当地的各个医院,通过压低价格和提高利润的形式争夺医院的药物销售市场。因此,整个医药产业的营销渠道变得十分复杂。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医药公司生产的药物产品需要经国家相关部门认证的中间单位等渠道销售至各大医院和药店。此外,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形势的加剧,少数利润率很高的医药产品逐渐成为医药企业的宠儿,同种药物供大于求,药物种类繁多,加剧了医药市场的销售难度。而随着同种医药品的过量生产,加剧了医药产品的不正规营销和药品滥用情况的发生,威胁了低收入患者的疾病救治。 三、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 现今,我国的医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存活,就得适应我国医药市场新的市场销售规律,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营销方式,不断完善医药行业的营销体系。 首先,医药企业需要组建自己的营销队伍,吸引专业的医药营销人员加入自己的队伍,企业可以通过单位内部选拔和社会招聘两种方式进行人才选拔。另外,建议医药企业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得新员工充分认识企业文化,认可企业的管理理念,熟知企业产品和市场竞争产品的特色和自家企业产品的长处,充分地掌握市场销售情况,培养销售团队新成员的销售自信心和对企业产品的信任,从而不断扩大企业产品的营销市场。[1] 其次,医药企业需要打通产品销售渠道,即维护现有的销售途径并拓展新的营销途径。不同的医药产品其营销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医药企业独有的产品,建议与销货量较大的知名单位合作,依据销售单位对医药营销市场的影响能力划分为一级渠道、二级渠道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医药产品在该地域的销售口碑,而且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周转使用率。性价比好的常见药物,建议与当地销售渠道多、销售能力强的连锁经销商合作,增加医药产品的销售覆盖面积。无论是新型药品还是旧式药品,医药企业均需对不同的合作销售企业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实现互惠互利和共同壮大的目标。随着医药企业的不断深入改革,医药连锁加盟单位呈现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市面上很多大规模的医药企业旗下还有很多医药连锁加盟店,这种营销方式降低了医药销售的中间环节,保障了医药产品的经济利益,提高了销售人员工作的积极性。[2] 最后,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营销成本的管控,降低药品价格的限制。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单位对药品监管的力度逐渐加强,药品招、投标和基础药物的价格控制等措施减少了药品价格过高的现象。此外,医药企业面临着制药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工费的不断提升和医药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等问题,导致医药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因此,为保证医药产品的质优价廉和维持医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控制药品生产环节的成本,还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营销团队,只有医药企业合理控制产品的营销成本,才可以摆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单位的约束,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传统医药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受到经济条件及营销技术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市场营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企业不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品营销组织构建不合理 营销组织职能式,部门间的关系缺乏沟通、协调难,协调方式是靠规章制度和权力等级结构,形式特征是金字塔式,组织活动特征是稳定、重复、单一,主要结构单元是职能部门,分工是高度分工和专业化,权利的集中程度是高度集中,注重权威,管理层次多,中间管理层比较庞大臃肿,管理范围比较小,信息流向以纵向为主。 (二)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医药企业的宣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针对目标顾客的,其成本高,而且具有^大的盲目性。商业流通循环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部分组成的,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因此造成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三)营销方式滞后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造成医药企业营销的局域性、信息不对称、边界明确、经济活动简单、垄断现象严重、反应缓慢。尤其是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由于认识不足,或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企业在管理客户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四)医药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 环境的变化包含竞争对手实力加强、相似产品的威胁、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性等。而传统的药品营销组织过于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化,使得企业营销及方法在新的环境下不能作及时的调整,影响了产品的销售额。另外,传统的营销技术已经落伍,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得人们认识到现代化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五、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全员营销理念 全员营销理念指的是围绕销售市场,科学合理地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和销售形式的营销方法。医药企业通过组合不同的营销方法(如医药产品、销售途径、医药价格、医药供需和医药销售服务态度等)实现企业盈利的销售方式,最终不断完善医药营销过程。医药企业的全体成员应当以营销市场为核心,以消费人群的服务为导向,其要求所有员工的目标一致,齐心协力。 (二)触发医药企业的整体潜能 在全员销售理念的背景下,我国的医药企业需要各司其职,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激发医药企业的潜能。医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充实单位的顶层设计,提出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长期规划。 六、结语 我国医药企业要想获得丰厚的市场利益,不仅需要质量上乘的医药产品,还得不断完善市场营销手段,加强营销管理,完善营销策略,使企业内部实现有机统一。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营销量。 (作者单位为河南医药技师学院)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的思考 摘 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树立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有效的营销方案,对于当前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关键。本文首先针对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商业银行采取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法,指出要转变传统观念,利用组合战略,打造营销氛围,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 市场营销 策略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市场营销活动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例如存贷款营销、服务营销、中间业务营销等。当前商业银行所要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尽快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根据眼下的经济新形势制定出正确、合理的对策,从而适应市场千变万化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一、国内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概念和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指的就是银行将客户的实际需求作为基础,将盈利作为重要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经由各式各样的销售手段与销售途径,将银行产品及服务成功销售给客户的相关经管行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市场营销活动的时间较晚,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的,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借鉴了工商企业以及国外一些商业银行的宝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营销道路。发展到如今,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比如营销活动从萎靡而变为活跃,营销内容由简单而变为丰富,营销手段由初级而变为高级,营销形式从粗放而变为细化等。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仍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经验欠缺,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种陈旧的条条框框影响,还会遭受不完善体制的约束。因此,和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起来,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商业银行采取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法 (一)转变传统观念,调整营销策略 要采取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以往的陈旧观念,运用新型的营销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被动营销到主动营销的转变、从局部营销到全面营销的转变、从坐门等客到外出营销的转变。首先,从被动营销到主动营销,就是要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将银行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认识到只有银行取得发展,自己才能进一步发展。进而解决工作被动的问题,培养营销积极性。其次,从局部营销到全面营销,就是要在商业银行内部打造出良好的全民大营销氛围,强化单位之间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大范围搜索信息源,并制定出对应的策略。最后,从坐门等客到外出营销,即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员工进行营销方面的培训,并树立长期发展的理念,鼓励员工走出大门进行营销,而不仅仅是等客上门。 (二)利用组合战略,做好市场营销 要进一步做好市场营销,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组合战略,实行“三个加强”。首先,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要将市场细分出来,动态化地对市场进行考察,处理好市场定位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在把握好国家相关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对产业结构、产品情况等展开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对策。其次,要加强基础客户群体的培养。完成了市场调研工作,并不等于已经占据了市场。因此,要将调研成果充分利用起来,采取实际行动,明确营销目标,加以公关辅助,逐个突破难点。要结合客户的需求推销适合的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业务人员也可以向客户赠送礼品,并在名片、服装、信封包装上都印上银行的标志,以使商业银行形象深入客户心中。最后,要加强营销团队的培训工作。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销售人员也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业务能力与公关能力。所以,要进一步强化对营销团队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起“能力强、业务精”的理念,确保营销人员能够和客户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三)打造营销氛围,结合多项要素 打造浓郁的营销氛围,也是商业银行开展营销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到“三个结合”,把各项要素充分整合在一起。首先是外部营销同内部营销结合。市场营销应当属于全员的营销任务,而不应只是落到个别人身上。要联系银行内部的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等,让基层和机关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其次是短期营销和L期营销结合。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工作必须要具有目标性与计划性,不仅要实施短期内的营销计划,还需要建立起长期的营销策略。要将二者充分融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最后是传统营销与中间营销结合。针对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结构来看,其中间业务的收入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并且已经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就此看来,商业银行更应当紧紧抓住发展机会,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市场前景优良的中间业务。 三、结束语 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现状看,其虽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也具备很大的上升空间。商业银行应当革新自己的营销观念,抓住机会,推陈出新,科学调整营销策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法,以确保市场营销策略收获到理想的成果。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企业的增长数量也不断上升,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战略对市场营销活动的话是已经无法适应的了,我们现代的社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的是通过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概念,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而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提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说法,推动发展,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如果想在行业内持续稳定的发展都必须要对服务品质进行改善,确保以科学的营销战略经营企业,方能在未来成为翘楚,甚至是国际知名的企业,除此之外,客户的满意才是真的满意,客户的满意度是企业工作的真正出发点,换句话说,就是物流企业增强行业竞争力,不仅仅需要确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更需要做到的是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本文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出发,对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建议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经济与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根据市场战略制定的营销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脚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要对现代物流重新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提出了“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这种营销理念,对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在日本,关于现代物流的改革,物流复兴已经开始逐渐的盛行起来,物流中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是未来物流发展的一个主要前进方向,也是人们目前最关注的两点。 一、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物流成本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利润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物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系统完善物流系统,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很快地进入市场中,为消费者服务,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库存率,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生产的积极活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方面是为了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另一方面是为了缩减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成本。物流作为企业投入的最主要环节,在市场营销环节中,必须注重加强优化物流成本,努力缩减物流的成本,从而有效地减少企业的生产投入。当然,如果企业的物流成本达到较高水平,那么,企业的经营利润将会降低。 (二)物流速度关系到企业的服务水平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逐渐上升,这就说明企业需要相应的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使得顾客更加满意,如果企业能够采用信誉良好、综合性高的物流方式,将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服务,体现出企业的一流服务水平,从而掳获顾客的信任,维护公司的经营资本,而目前的情况,如果企业的产品物流速度足够快,质量足够好,就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拥护,相反,就会使得客户群体大量流失,因此,不得不说企业的物流速度企业的服务水平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对企业市场经营销售活动的开展具有影响。 (三)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就依照目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来说,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就是保证产品的物流速度,使得消费者的感到真诚的服务,那么我们得到的满意度就会更高,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是现代物流的最大动力,因此,在经营管理中,需要把物流方式的选择作为市场营销中重要的内容,一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这就说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二、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我国物价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快速的提高,那么,物流的成本顺其自然就会越来越高,意味着企业运输的成本会大量上升,企业的利润就会大打折扣,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率大幅度降低,对企业的声誉具有间接影响的作用。如果企业继续在物流管理上不进行创新,只是盲目的对物流进行管理,就会增加物流的成本最终导致企业的利润出现严重下降的局面,难以挽回。 (二)企业选择运输方式不合理,导致货物运输速度较慢 我们知道的现代物流方式不仅仅有空运、陆运,还有水运,空运的效率最是高,相应的费用也就会很高,而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是它的速度也是最慢的,影响着整体的速度,在消费者消费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实消费更愿意选择那些产品质量好而且价格适宜服务又好的产品。根据产品情况,选择合适的物流运营方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同时又不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是很难实现的,需要对市场营销进行深刻的分析。 (三)物流运用技术低,影响企业的满意度 目前,消费者买好产品之后最关注的就是发货的时间和活物的物流速度,希望产品能够很快出现在本地,消费者最开心最兴奋的时刻莫过于取快递的路上和拆快递时的时刻,如果能够抓住消费者这样的心理进行市场营销策略分析,就会使得企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誉。很明显的,当前的产品竞争体现的不仅仅是在于产品质量的本身,而且在于物流的速度,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比如购买乘意险保险等等,选择好的物流企业,但是目前这一块存在很大的盲区,缺乏合理的物流体系,没有重视物流技术的运用,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满意度和利润。 三、现代物流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对策 (一)规范企业物流管理,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满足消费者就是最大的动力,因此,对于现代物流自身的营销状况来说,其物流速度的快慢就是得到支持的的资本,同时还需要必须符合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和理念,表明企业内部规范物流秩序,有效加强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明确的现代物流目标 可以说现代物流是新世纪下的一类新型服务行业,他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营运能力,现代的物流企业需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刻了解目前企业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和水平,以此作为提升企业自身不断发展的源泉。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好坏决定着企业的营运和管理,所以现代物流公司建立明确的物流服务目标,在制定物流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立足于客户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兼顾自身、企业战略发展的方向,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利润效益关系,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 (三)注重客户在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客户是企业生存发展最基础的人物,只有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便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利润,物流服务的特点便会稳定,服务的类别众多和服务数量巨大的特点,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将企业的经济效率以提高,因此物流企业为了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发掘新的客户,培训员工的服务意识,与时俱进,将管理和科技进行完美的柔和,将客户的资料、需求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和录入,使得消费者的需求管理起来更加规范和简单,此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目的的分类,这样就可以采取针对性、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刻不容缓。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必须加重现代物流的发展,重新认识并发展市场营销,提出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这一新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物流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根据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实际情况,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的促进。这一说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跨时代的创新性的意义,未来的路很长,这一观点还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加以论证,需要不断发展。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中SWOT营销策略的运用 摘 要:以SWOT分析的概念原理为切入点,就其分析方法对企业市场营销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的具体分析运用,及相应的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策略,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以期为推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优化,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与优势地位的巩固,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SWOT;营销策略;优劣势 SWOT分析法是企业检验评析自身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其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的分析评价,将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与缺陷所在,进而调动相关资源进行相应营销战略的转变发展。 一、市场营销中SWOT分析法的概念原理 SWOT分析法指的是对企业强势、弱势、机会与危{四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的手段,也是各企业对其市场营销情况进行了解认知的主要途径。SWOT作为企业市场营销分析法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对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在市场中的营销机遇(Opportunities)、企业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四方面的分析评价,来对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劣予以梳理掌握;进而确定企业今后在市场竞争中的具体营销策略与发展思路,推动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SWOT分析法作为企业对其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内部研究分析的手段,其依照对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策略来分析,指出其目前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原因所在,进而便于企业进行未来市场营销策略的决策。基于对企业现有市场营销策略缺陷问题的分析,整理结合公司的现有资源进行市场战略发展。SWOT四要素中S(优势)与W(弱势)是企业市场营销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而O(机会)与T(威胁)则是外部影响因素。一个企业基于SWOT分析法建立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是依照企业本身在市场营销中“自身所能做的事”(即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可能做的事”(即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所遇的发展机会和所受的威胁)二者结合构成的。因此,企业SWOT市场营销策略的建立运用,就需要基于对SWOT四方面的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与发展。 二、市场营销中SWOT的分析运用与营销发展策略 (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的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作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研究、评价的重要工具手段,将对企业在市场竞争营销中具备的优势、劣势与面临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评析,以此总结、整理出企业在具体市场营销中的情况与竞争力;进而实施优势扩大、劣势避免和机遇把握等市场营销策略的改变,将自身的资源和强项集中在最为有利、且最具发展契机的领域中。 在具体的企业市场营销SWOT分析进程中,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将通过杠杆效应、企业抑制性、脆弱性与问题性四个方面,对企业现有的市场营销的优势、劣势、机遇、危胁予以全面的研究总结。 1.杠杆效应(对优势与机会的掌握)。杠杆效应会在企业自身内部优势能力与外部机遇条件结合时产生,企业市场营销就可利用自身的现有强势特长进行外部市场机会的开发,进而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助力。 2.抑制性(对机会与劣势的研究)。企业抑制性代表着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经营发展产生的阻碍与不利影响,当现有的市场外部环境条件及所提供的机遇,与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不相符时,难以发挥出其优势所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将会逐步显现出问题与隐患。这类情况下,企业就需对自身营销策略进行转变并改变现有的资源投入力度,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源技术从劣势领域向优势领域过渡,以此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3.脆弱性(对优势与威胁的分析)。企业营销策略的脆弱性代表着企业原本优势产业的领先程度逐渐降低,在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的优势领域产生威胁、影响时,令企业原本的优势领域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克服威胁,以发挥优势。 4.问题性(对劣势与威胁的评价)。当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劣势与外部市场威胁相结合时,企业的市场营销乃至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必须对此及时转变营销策略,从而在事关企业生死的市场挑战与威胁中安稳度过并生存下来。 (二)SWOT分析法在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各方面的具体运用评析 1.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分析。第一,资本规模优势。部分企业伴随自身常年的经营发展,往往具备较大的资产规模。相应的资金实力能帮助企业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市场竞争,同时为其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保持企业在市场营销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第二,成本优势。部分企业因身处区域环境与其他企业的区别,造成该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与劳动力成本更低,相对的制造产品与服务价格也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进而在市场营销中取得更大的销售额,并且也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到产品研发与开发工作中,使得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劣势分析。第一,人才管理劣势。这类问题在国有制企业中较为突出,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并未进行及时的管理机制的改进,部分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招聘与晋升机制上存在缺陷,令员工难以对企业产生责任感与归属感。进而加剧企业的人才流失状况,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二,企业品牌建设与技术开发劣势。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度追逐利润,忽视对企业产品品牌的开发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使得企业品牌影响力并未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而扩大,并且造成企业长期销售单一产品,新产品却迟迟无法上线。当其他企业研制出新产品参与市场营销竞争时,企业就会因自身产品品牌影响力与技术质量的缺失,丧失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3.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机会分析。第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机会。伴随多年改革开放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建设,我国当前的市场供求布局、经济体制条件与对外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国内外贸易关系的建立推动下,我国今后各行业的发展仍将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并带动各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为各行业企业带来了更为巨大的发展契机,令其在市场中寻得商机。第二,政策的扶持。部分行业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此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扶持帮助,政策扶持为整个行业与各企业发展带来有效的资源、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同时也帮助部分企业解决了在发展初期遇到的困难,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面对此种情况,企业应紧抓行业政策扶持的契机,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参与相关市场营销建设,通过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的帮助引导,取得企业的有效发展进步。 4.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威胁分析。第一,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威胁。伴随我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接轨,各类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加,相应也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而此类跨国企业通常具备更深的行业营销经验,相应的资金实力与技术水平也比国内企业更高,各类市场营销手段与模式也更为丰富完善。继而使得我国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劣势与威胁,诸多销售客户与利润增长点均被其抢先一步,使得企业自身的市场份额减少,进而威胁其发展与生存状况。第二,市场开发不足。部分企业虽然生产经营水平较高,相应的产品服务也较为先进丰富。但往往因行业整体的市场开发进度不足,没有挖掘出潜在的消费群体,使得整个市场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企业年销售额度增长缓慢,令企业始终难以获得高速发展,影响其生存与壮大。 (三)企业基于SWOT分析法采取的市场营销发展策略 1.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品牌是企业在市场营销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品牌影响力与信誉的大小,将极大影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与产品信赖度。优秀的品牌可以椭企业建立健康、良好的企业产品与服务印象,进而提升其产品服务在市场中的销售份额,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与优势地位。对此各企业就应积极实施品牌营销策略,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社会公共福利与环保建设,提升其品牌在群众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外行业先进企业的品牌发展经验,进行品牌价值与影响力的发掘、管理工作,以推动企业当前品牌价值的优化扩展。比如对企业原有的产品与服务进行改组创新,依据现有的市场行情与消费者需求,推出针对性的产品品牌,以迎合市场需要增加其品牌影响力。同时,进行潜在市场与客户的开发工作,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挖掘出潜在客户的消费心理与需要,进而进行新产品、服务的开发研制,为其提供适宜的品牌产品服务,以推动企业销售市场与品牌价值扩大到目标。 2.改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机制,进行内部营销建设。部分企业在内部人才管理上往往存在诸多缺陷,对此企业就应建立一套内部营销战略,将企业内部员工视为“客户”来进行管理与服务,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效。对此企业需要一方面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时刻注意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各类生活与工作上的帮助,以此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与认同感。另一方面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分配、福利待遇与岗位提拔机制,令员工能公平地参与各类人事职务竞争,避免因薪酬、晋升等工作造成员工对企业不满的问题。以此构建起和谐轻松的企业交流环境,促进其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的优化。 三、结语 SWOT分析法为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各企业应基于自身的分析评价结果,进行市场营销战略的调整,以此满足市场竞争对企业的要求,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中微信的作用研究 摘要: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及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种大中小型企业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而如何在激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寻求健康、茁壮而稳定的成长成为了当前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软件,为腾讯公司2011年研发推行,该种软件主要以多媒体的信息通信为主要核心。用户数量的增加看,微信从研发到投入使用,在仅仅几年的时间内,就数以亿计。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微信营销显然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微信;作用 前言 中国是微信的研发国,同时也是使用用户最多的国家。由于微信属于免费性软件,使用成本低廉,且较为方便,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因此也逐渐成为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的一种很重要手段。在微信市场营销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建立产品的销售通道,来实现一对对营销。这种营销模式,与传统的短信营销、报纸营销等模式相比较,互动性、开放性更强,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微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销售平台与营销工具。而在这种h境下,就需要企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运用微信的优势进行市场营销,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 一、微信营销的基本特征分析 当前微信的推广可谓迅速,且受众量庞大,自软件研发并投入使用后,便受到了大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微信使用者不分年龄层级,无论是何种年龄层的人,均有使用微信。再者,微信公众号、服务号等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的传播能够充分运用到市场营销中,以便产品进行推广与销售。而这种营销模式,比分发传单、短信营销的成功率更高,并能够实现点对点、一对一的营销,总体效果明显要高出市场上的其他自媒体营销形式[1]。另外,微信的成本较为低廉,仅收取流量费而无其他的收费,相比较传统的媒体广告商的成本要低很多,因此应用优势较为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微信的金额通道功能也同样强大,无论是通过红包形式,还是转账形式都能够完成交易。 加之微信具有定位功能,在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企业可以将产品的信息通过公众号等形式发送至客户,实现精准化的营销,让用户能够随时随时接收到产品的相关信息,给企业的市场营销带来较大的便捷。当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营销不再仅仅依靠于PC客户端,而是通过二维码扫描便可以让受众者了解到自身的产品信息,实现精准营销。微信属于新型的社交软件,在互动性、开放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可以让企业与用户进行相关沟通,这种高互动性更能够让企业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也让用户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相关产品,让营销变得更加的个性化、高效化、便捷化。 二、市场营销中微信的作用探究 1.符合大众需求 当前,微信营销在市场营销中占据着异常重要的位置。相对来讲,微信营销推广更加地迎合了公众的兴趣,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很多用户对广告传播具有抵触性,而微信营销主要是通过建立特定的信息传播形式,并确定传播对象之后实施推广,在产品的推广过程中,由于受众者多是对此类产品感兴趣才对公众号予以关注,因此,信息接收者一般为品牌的拥护者,这种关系在产品的推广中就显得更加的高效、实用[2]。当然,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传播,其中所包含的商业广告信息,也为部分人所需要,所以,能够更加迎合公众的需求,并在最短时间内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者。 2.与营销活动相互配合 除了市场营销,微信还可以充分发挥信息通知与推广的作用,将营销活动通过微信传达给受众者。这种信息传递形式与短信、报纸、电视广播极为相似,但不同是的,微信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便捷性与时效性,让微信推广与市场营销活动更加密切地配合起来。相对来讲,现在智能手机已经实现了普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3]。而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也相比较以往要频繁的多。若是商家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利用微信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对营销活动予以配合,就能够更加成功的推广产品。如:商家可以通过转发微信兑换积分等活动,将产品销售信息更为广泛的宣传,以便更多消费者获取购物信息,吸引其眼球,将商品推销出去。 3.对品牌价值进行传播 微信信息的传播,能够在微信受众者中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互动,而这种传播效果不可小觑。一般来讲,一条具有较大商业价值的信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传播到不同层次的受众者手中。这种极速传播的效果,完全契合市场营销理念。只有将产品信息更加广泛的推广出去,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驱动微信用户购买产品。与此同时,在市场营销中,品牌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通过微信手段的推广,及各种广告形式,能够在极大提升产品知名度的同时,提升产品的美誉度,进而让产品实现增值[4]。微信这种社交通讯工具,以迅速的信息传播形式,让产品的品牌更加响亮。而一些小众品牌,同样也可以通过微商加盟形式,及品牌信息宣传形式,让更多的受众者了解,以达到市场营销的目的。 三、结束语 微信这种新型的社交媒介平台,具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其在市场营销上的运用优势不断的彰显。在未来的市场营销中,企业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微信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挥微信自身特质,并创新营销手段,来将产品信息更好的出去,让更多的受众者了解到产品的相关信息。虽然当前我国在微信市场营销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相信通过将微信作为营销主体,进行市场的推广,便能够将微信的市场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而商家通过微信平台的搭建,让微信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产品信息,在市场营销中刺激微信用户的心理活动,通过引导的力量,激发消费者完成消费,以突出微信营销的作用,提高营销效果。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变化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正是在此种时代背景下,使得我国各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此种变化也慢慢深入至市场营销当中,因此,大多数企业在市场上的营销方式与理念均有所变化,这也就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愈发激烈。鉴于此,本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于发展过程中发生何种变化作深入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营销对策的具体变化途径,以期为今后市场营销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变化 一、前言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较好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而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也会面临相应的问题,因此,相关人员需深入了解网络经济,探究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根据市场营销变化实施营销对策,并较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以使整个营销活动变化简便、高效,从而促进企业市场营销发展。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具体变化方向分析 1.市场营销环境发生改变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也渐渐朝着全球化时展,这就使得整个市场营销环境也发生较大改变,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因互联网的开放性、覆盖面广等特点,可将大多数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从而促进经济活动区域渐渐扩大,最终朝着全球化市场发展。正是在这种发展契机下,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多发展机遇,而且这也是全球化社会市场发展对于市场营销方法的一种需求,即网络营销。 第二,在互联网背背景下,市场营销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是因在网络技术推动之下,电子商务的到较好地发展,即企业经消费者直接和网络经销商完成各项产品交易,但在产评价交易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消费者如何向供应商支付款项,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在营销中的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使消费者与企业直接经电子货币形式完成各项产品交易,例如,当前很多人都喜欢网购,这就与淘宝、支付宝等网站有直接联系,消费者购物后,可将款项直接支付给支付宝,之后企业为消费者进行发货,待消费者收到货后完成签收,最后支付宝把款项转给企业,这就大大减少消费者购物付款程序,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采购成本[1]。 第三,缩减产品销售环节。以往市场进行商品营销的时候,主要是企业经逐层批发产品给厂家,之后厂家再与消费者完成各项交易,经逐层批转,使各个销售环节均使购买成本增加,并不利于市场营销发展。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可为消费者提供二十四小时的在线服务,使企业直接和消费者取得联系,从而减少各个环节对产品的转售,最终降低产品价值,使得消费者花费最少的钱可购买质量最佳的产品,大大降低产品的价格,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第四,促进消费者与供应商一对一销售,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全天在线服务,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一对一的互动, 使企业能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消费者建立长久的客户关系。 2.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 一个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销售更多的铲平且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但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逐渐和传统4P理论发展相悖,这主要因传统4P理论是以市场营销组合作为核心,重点偏向于消费者。但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理论主要以劳特朗先生所突出的4c营销理论为主,特点是将消费者作为市场营销中心,强调企业需将追求消费者满意放于首要位置[2]。所提供的产品应尽可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相符,同时减少消费者的采购成本,在研发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应对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一个相应的了解,之后充分考虑消费者于购买中的实惠性、便利性等,使消费者和产品供应商之间有效沟通,从而促进市场营销稳定发展。 3.市场营销手段发生改变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消费者可较好地使用互联网平台来查询和消费者需求有关的各种服务以及产品,以便做好原材料采购,最终形成产品生产、销售一体化。此种营销模式针对以往的消费模式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颠覆,消费者经在线交易,这样能缩减好多中间环节,提升产品流通、销售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省购物时间。随着此种在线销售市场不断发展,对于以往的市场营销模式对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企业应针对传统的销售手段、销售渠道等做相应的改进,以便与互联网时展相适应。 三、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方法转变 1.创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创新网络营销对策 在互联网时展的推动下,信息化取得较快发展,这也为市场营销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尤其是产品营销方式不断变化,对于网络平台的推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使整个网络营销活动变得更加积极、活跃[3]。如果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较为关注,营销商可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经互联网平台展现出来,且对相应的产品信息进行实时查询,进而深入了解所需购买的产品。 2.开拓市场营销领域,推动市场营销发展 因互联网无空间、时间局限,这就使得网络平台中的电子商务完全以往市场区地域的限制,企业经充分了解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在网购期间对于何种产品需求较大,以选用发展空间相对大的地区作为企业核心产品营销区域,且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观,构建相应的企业文化,以丰富整个营销产品的内涵,最终影响消费者在网上的消费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经深入分析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市场营销具体变化方向,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环境发生改变、市场营销策略发生变化、市场营销手段发生改变等,进一步探究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市场营销方法转变,如开拓市场营销领域,推动市场营销发展、创建互联网营销平台,创新网络营销对策等。经对本文进行阐述,重点凸显互联网背景下的市场营销变化在目前国内市场营销发展中所表现的优势,这对之后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正在不断的加剧,因此市场营销随之越发的复杂化。以往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已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衍生,并逐步的运用于教学实践。参与式教学法运用于高校的市场营销教学,转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因此高校在市场营销教学课程中,也应考虑到具体的需求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则被动的听,被动的记,机械的接受着教师传授的知识。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满足了市场营销课程的要求,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市场营销课程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参与式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市场营销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演练、实践等活动参与到市场营销中心来,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使其充分的融入亲身尝试,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参与中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二,可以充分满足学会僧的心理需求。传统的教学法满足的是学生的求知需求,而参与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除求知的需求外,在参与的过程中还可以满足沟通交流的需求,此外在参与中得到成功后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第三,参与式教学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而提升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问 知识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当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距离实践还有段距离,但教师必须在学生时间之前要培养其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先学会思考。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有学以致用的机会。教师要多提出问题,“学问”的起源不就是“学习,问难”吗?提倡“问”是需要做准备的,是需要师生双方都做准备。教师的准备可以事先制作一本本学科的习题集,并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指定问题的思考,最好在课前布置完成,这样教师便可以在课堂针对学生们思考的问题展开提问,这样有准备的提问收效会更好。提问是双向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问教师。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不急于开课,而是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自己找到答案。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通过“问”的形式是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问”,使学生积极的到课外去搜索文献、寻找与课堂有关的内容,从而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2、布置没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 布置没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寻找更好的解题方法。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如果他没有主观的学习思想及欲望,那任凭再好的在高水平的教师也无法教会他。如能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肯尝试便是好的开始。例如,笔者曾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本校某学院本年度的招生工作写一份广告文案,字数不限;再如要求学生就学科相关内容寻找课外读物,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阅读笔记,要求学生上交笔记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当一回老师,因为如果要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的扎实,就让他将知识传授给其他人,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一回老师,在固定的时间内主导课堂,将其收获的知识,展现给其他同学。老师进行全局控制,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参阅课外书籍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其成果被肯定,享受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他的同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应深入钻研参与式教学模式 要想合理恰当的将参与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市场营销教学中,并取得显著效果,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征,深入的研究教材,充分了解每一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针对教材内容适当的开拓知识。努力使学生主动并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来,提升学生独立的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的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整个教学活动与学会僧的思维有效的融合,从而实现参与式教学最终的教学目的。 结语: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营销教学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顺应现代市场营销所需的人才,就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改革创新的能力。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组合及影响因素的探析 摘要:市场营销是经济市场发展中,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的营销活动。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单一产品或是服务的市场影响竞争力不够,因此促进了市场营销组合的产生。在优化物质资源组合的同事,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并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影响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销售出自己的产品,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都需要对市场营销做详细的调查。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营销组合应运而生。根据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产品的特点,组合具有企业特色市场营销产品,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率。本文针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因素和组合原因进行简单的探讨,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出现市场营销组合的原因 市场营销组合是一种产品营销的手段,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提高企业产片的销售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最开始利用4P,6P,7P,11P以及后来的4Cs等手段,不断的改变市场营销组合的目标和方法,提高市场营销组合的竞争力,同时市场营销组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消费者,售卖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加强企业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市场营销组合的出现是经济市场发展,企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 (一)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机会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企业生产以及主打的产品种类都是不同的,因此想要提高市场营销组合的经济效益,首先要确定目标市场,以及市场机会是否适合当前营销产品进入。如果属于该市场的消费者对市场营销的需求量不大,甚至不感兴趣,就会导致市场营销组合上市计划的破产,并且让企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选择目标市场的眼光必须要精准,这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并且根据选择的市场,科学合理的调整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以期能够在最低的成本下,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所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市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良性竞争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调整和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因此,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进入目标市场的机会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市场营销的大环境变化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经济市场以及目标市场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单一的产品或是单一不变的市场营销组合,不能一直受到欢迎和喜爱,因此在销售量降低的之前,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改变已有的市场营销组合,甚至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就需要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预测,并且制定多个市场营销组合的备案,以确保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我国宏观营销环境的影响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有关系,因此,企业需要随时关注出台的法律和政策,对未来的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做出预测,虽然企业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控制,但是在充足准备之下,也能在变化中博得企业的生存。而且宏观环境的变化,还和消费者的收入,文化水平,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关系,所以,企业在受到市场复杂的大环境影响下,及时的调整市场营销组合产品。同时还要重视市场微观影响,比如是市场竞争环境是否公平,竞争对手的实力强弱,都对市场营销组合的产生和变化有影响。因此,企业需要考虑到市场大环境对市场营销组合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三)市场营销活动举办质量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企业想要在市场打开自己的销售渠道,就需要做好企业产品的宣传。而企业在宣传市场营销组合产品的时候,需要统一管理宣传活动和工作。高质量、高效率,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欺诈消费者,产品价格实惠等,产品质量高低等,都是市场营销组合的销售卖点,也是消费者的关注点。因此,市场营销活动,需要有同意的管理,每一个活动环节都需要落实到位,并且根据目标市场的情况,以及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的特点,确定营销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并且营销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和市场营销组合挂钩,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具有战略性计划。而且实施市场营销的组织和有关人员,必须提高工作效能,在系统的帮助下,管理营销活动,控制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等。所以,市场营销活动对市场营销组合的营销十分巨大。 (四)市场营销选择的组合策略对市场营销组合的影响 市场营销组合是有选择策略的,如果选择的策略不符合目标市场,以及产品销售的要求等,就会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销售和推广,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和选择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首先,要确定进入的目标市场与选择的机会是否和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特点符合,而确定要进入市场之后,就要决定如何进入市场,是从市场营销组合的价格,产品特点,还是销售渠道以及促销方式进入市场,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以及是否需要改变市场营销组合等因素。所以,市场营销选择组合选择的策略对企业来说十分的重要,当市场每过一个时间段,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都会发生改变,因此,需要积极关注市场变化,并且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组合,选择最恰当的组合策略,有助于市场营销组合在市场中的发展。 结束语 市场营销产品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是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影响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针对市场环境中的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市场营销组合,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摘 要:翻转课堂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是很大的冲击。如何上好市场营销课,体现中职教育特点,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个人就业能力是教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值得深刻反思和探讨。本文就如何在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市场营销 翻转课堂 思考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主要研究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当前是网络时代,许多新的营销理念及新的营销方式不断涌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带给社会极大的变化,传统的营销必须适应这种变革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市场营销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认识翻转课堂的涵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当今风靡于全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学设计到视频录制、网络自学、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教学,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更符合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1.当前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离不开大量的实践训练。但目前的教学中,组织这门课程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导致安排的一些实践性教学课时成为了参观或者撰写一些文字材料,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陈旧, 缺乏创新, 经常变成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的人云亦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推广的今天,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不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变教学的形态,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习对象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思考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翻转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实施的要求。比如说,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整齐划一,实现了因材施教,更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是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前视频学习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实现真正的分层次教学。同时,课堂翻转后,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交互更加突出,课下课上相互促进交流更加频繁。这大大不同于传统课堂上提问、讨论的互动方式,对教师的掌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教师事先学习消化,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中。 (2)教师要提高实施翻转课堂的能力。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更需要能力上的提高。一是要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教师要能够把市场营销的内容制作成微课程,要能够整体把握,分析整合传授的知识,通盘设计成精短的教学内容,要把每段视频的重点、难点以及要点都能够精彩地呈现出来。二要有高超的运用技术能力。很多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尚处于学习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有限。这大大限制了实施翻转课堂的进度。教师要增强学习多媒体、网络等前沿信息技术的使命感、紧迫感,通过培训进修,不断提升个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早日掌握并能够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与网络技术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三要有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翻转课堂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组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既要能够总结提炼有价值的问题放到课堂上讨论,也要有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的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针对性的辅导和引导,都需要老师具备高超的能力来实现。四要注重教学过程的控制与评价。教师要把日常的过程性评价作为考核评定的依据,要把教学考评和学生岗位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始终把就业作为教育的方向。 (3)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翻转课堂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也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关键。同时个性化学习也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提出更高要求。生生对话也是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形式,无论探讨争论还是协同作战,都要学生之间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包容、互相促进。这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单位: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及管理的研究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逐渐成熟,营销体系的日臻完善,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诞生并在当前营销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工程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本文在介绍了几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之后,提出了一些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国际工程市场营销 策略 管理措施 一、前言 作为市场营销中的一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与其他市场营销一样,都需要依附于营销策略的合理选择和营销管理方法的创新,否则将难以维持长远发展,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因此,选择科学的、实用的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优化营销策略,加强营销管理,对促进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策略 (一)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价格策略 缺少技术核心,人力资源价格低廉,是我国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长期以来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价格策略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甚至引发恶性竞争,导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呈现出恶性价格大战的局面,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未能以健康的状态向前发展。换言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的过度与核心技术的缺乏,是造成国内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出现恶性价格战争现象的直接诱导因素,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恶性价格竞争的制度性成因则源于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缺少有效产权约束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 (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 产品是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与主体,是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物质。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采取产品策略,依据目标客户群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营销方式,营销策略,对产品进行营销,是其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一个有效策略。[1]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产品面向的是最终用户,而不同用户对产品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自身产品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产品需求。 (三)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文化策略 在任何一种营销活动中,在任何竞争环节中,文化策略都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为竞争优势的培育发展,为市场营销成功地获得提供精神食粮。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起对文化策略的采取和运用。[2]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采取文化策略,有利于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市场美誉度,有利于培养市场购买力,提高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份额。 三、加强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准确定位国际工程市场营销 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其结果的成败,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进行准确定位,是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与必要条件之一。众所周知,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好的战略往往是一个企业通向成功的灯塔,且对于国际化企业来说战略的这种重要性更加突出。所以,要想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进行准确的定位,国际化企业应在客观看待自身条件下,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研,扩大调研范围,完善调研内容,实施综合调研策略。对自身所研究项目进行跟踪,对该项目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国际市场调研所得结果找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突破口,大范围挖掘潜在客户。与此同时,结合自身产业规模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营销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形成群体影响,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高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定位的准确性。 (二)增进企业横向联系,强化协同作用 在各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中,相较之下外包企业是发展最早、与国际市场接触最早、对国际市场行情与运行规则了解更多的国际工程之一,即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外包企业更具行业优势。在今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对外包工程企业的这一优势加以充分的利用,加强与企业横向之间的联系,学习其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成功经验、有效策略与管理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国际市场及其运行规则的了解,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构建协同协作机制,通过企业横向联系的加强和增进,促进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间相互交流,加强合作,发展良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竞争、健康竞争,为国内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竞争的国内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重视项目策划,整合社会资源 就我国各类资源当前储备情况而言,如何在各种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能力,是国内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当前所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国际工程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策划,若项目策划科学优秀,经济性高,那么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就相对较少,反之则会增加对资源的消耗。所以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应高度重视起对项目的策划,遵循经济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提高项目策划水平。可以采取举办大型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活动策略,通过活动的举办为项目策划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在载体之上研究国际市场,对项目进行精心策划。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变被动为主动,以主动方式向目标市场进军,巩固和维持大客户关系网、公关网,维护客户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做好产品宣传工作,把握与挖掘资源头和信息头,扩大资源、信息来源,充分发挥ERP作用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利用。 (四)加强管理,拓展营销渠道 管理对于市场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市场营销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目标,才能取得成功。从企业实际出发,依据市场实际需求和整体发展趋势,加强对市场营销的管理,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的管理,首先需要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因为一切管理活动的实施均离不开所需信息的支持,为了给国际工程市场营销管理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我们需要从多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如各国政府工作报告,官方网站,相关咨询机构、发展规划等等。在掌握较为全面信息的情况下,积极拓展国际工程市场营销渠道,为国际工程项目开发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推动国际工程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当前,各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在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中取得成功,就必须重点从营销策略与营销管理两方面来不断优化和加强。尽管现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但随着企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对国际工程市场营销认识的逐渐加深,相信我国国际工程市场营销会向前迈进一步。 (作者单位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我国是全球婴幼儿奶粉消费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很多国外乳业向中国市场进军,由于品牌婴幼儿奶粉众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就需要有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做基础。通过研究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发现,我国品牌婴幼儿奶粉在价格策略、营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法,阐述了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做好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就要稳定奶粉价格,拓宽营销渠道,采用新型促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销量。 关键词: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对策 国外对于婴幼儿奶粉配方的研究长达百年之久,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仅有30余年,国外学者认为营销活动应从产品、价格、促销以及渠道等方面入手,我国很多学者认为婴幼儿奶粉营销应以网络营销为主,并联系消费者自身需求营销。本文认为,要做好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应以价格控制、拓宽营销渠道以及采取合适的促销方式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营销工作。 一、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价格问题 品牌婴幼儿奶粉由于价格过高经常让购买者望而却步,现阶段,婴幼儿奶粉种类较多,然而,不同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又有不同价格,有些品牌的婴幼儿奶粉较高,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却相对较低,如美赞臣的婴幼儿奶粉均价在120元-180元/500g,而惠氏婴幼儿奶粉均价则为80元-186元/500g,总的来说,这些国际品牌的婴幼儿奶粉价格均在200元/500g以下,而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却超出了该范围,均价在360元/500g,这样一来就会让很多人失去购买信心,企业也失去了市场。由此可见,奶粉价格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很大。 2.渠道问题 渠道是品牌婴幼儿奶粉营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再好的产品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渠道也于事无补。要促进品牌婴幼儿奶粉销售,不仅要在各个地区设立实体销售店,还要在电视、广播、网络上投放广告,扩大产品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该产品。但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仅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同样也仅在这些地区的媒体上投放广告,而忽视了人口较多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如国内某品牌婴幼儿奶粉仅在华东地区与华北地区设立营销渠道,而西南地区却没有,西南地区尽管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差,但人口较多,不乏有经济实力的购买者,这样一来就失去了西南地区的市场。同时,有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在不同营销渠道上所体现出来的价格也会不同,既可以实体店销售,也可以网上营销,每个网站都说自己的婴幼儿奶粉是正品,一些网站的品牌婴幼儿奶粉经过官方验证确实为正品,但价格却千差万别,如企业的自营平台上奶粉的价格为360元/500g,而在其他网站上的价格仅为260元/500g,相同的产品仅因网站的不同出现不同的价格,通过研究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认为消费者会更加青睐于官网上的产品,认为官网产品更可靠,而商家则是为获得更多利益。 2.促销问题 一些品牌婴幼儿奶粉主要通过电视投放广告营销,所以,将更多资金用于电视促销中,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收看电视节目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同时一些奶粉的广告也缺乏新意或存在严重的浮夸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产品促销,这些都是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奶粉促销上多以赠品为主,而有些赠品的实际利用价值又不是很大,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 二、品牌婴幼儿奶粉市场营销策略 1.稳定价格 尽管现代人都有一种“越贵的产品,品质越好”的心理,但真正会抱着这种心理购买奶粉的人毕竟是少数,再加上人们更倾向于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且价格合理的奶粉,所以,品牌婴幼儿奶粉应控制好奶粉市场价格,保证奶粉价格与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相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市场购量,还能获得更多人对该品牌婴幼儿奶粉的认可,提高奶粉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拓宽渠道 首先,不可忽视实体店建设。尽管电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主要进军方向,但依然不能否认实体店存在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拥有实体店的品牌婴幼儿奶粉销售额依然很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一些消费者认为在实体店买到的婴幼儿奶粉更让自己放心,同时购买也方便;其次有些消费者经常会发现奶粉不够的情况,如果在网上购买也不一定来得及,所以消费者也希望厂家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增设更多的实体店。再者,实体店也方便与顾客联系,在顾客购买的产品达到一定金额以后成为本厂家会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做电话回访,了解其购买需求,并将最新的优惠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且传播育儿知识,这些都对年轻妈妈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都可以为奶粉营销获得更多市场,增加奶粉市场销量。 第二,强化渠道管理。由于购买渠道的不同导致奶粉价格与产品质量受到质疑,使得消费者不敢轻易购买,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企业强化奶粉渠道管理,确保所有销售渠道奶粉价格、规格统一,做好价格把控,官网上公布奶粉销售渠道与价格,为合格的电商颁布企业独有的经销权证书,提供24小时验证服务,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 最后,注重电商购物。在京东、唯品会等平台上开设网店,让消费者在网上下单购买奶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愿意在网络上购买奶粉,但他们也更倾向于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商平台,所以在知名电商网站上开设店铺,可以增强消费者购买力。同时加强电商服务意识,如在规定的下单时间前下单,就可在当天送到,这样也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很多年轻妈妈都是自己在家带孩子,在发现奶粉不够以后,由于孩子太小,天气也不好也不能带孩子出去根本无法离家购买奶粉,电商既满足了消费者购买需求,又获得了消费者认可,消费者也会主动帮助企业推销产品,进而增加消费群体。 3.注重促销 首先,在促销中要加大对产品从奶源到生产整个过程的介绍,并做好网络宣传;其次,注意在公交站、大型商场、繁荣地段LED屏幕上投放广告,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认可该品牌奶粉;最后,设计优质的广告内容,做到实事求是,为消费者播放最真实的产品信息内容,并制作高雅的内容,避免过于夸大奶粉的作用。如有些奶粉广告表现自己的奶粉有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然而这并不现实,很容易降低人们对这种奶粉的认可度,最好的广告就是贴近婴幼儿现实生活,为消费者展示奶粉最真实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消费者购买信心。再者,要做好奶粉促销,还要做好企业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如果奶粉品质得到了消费者认可,那么影响消费者是否会购买奶粉的还与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关,如果销售人员服务态度差也会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最后将一些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产品作为促销赠品,如赠送育儿书刊等。 三、结束语 品牌婴幼儿奶粉种类有很多,人们的选择空间也很大,要留住消费者就要有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奶粉品质、奶粉价格、营销渠道以及促销,所以,品牌婴幼儿奶粉厂家要做好市场营销也要从这几方面入手,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品牌婴幼儿奶粉厂家在这些方面都出现了不足,因此,本文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改进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企业带来参考,增加奶粉销量。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以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并针对问题从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管理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市场营销角度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以期为提升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管理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企业;市场营销;经济管理;革新 经济管理是企业加快价格管理和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有序展开日常生产与项目活动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实际发展中,企业应当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内部经济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自身价格机制,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缺乏 站在企业人力资源人员分布和结构的设置角度来讲,人力资源人员分布散乱、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力部门是企业的基础部门之一,也是确保企业内部工作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部门。但是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管理能力不足,尤其是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企业在展开人才培养中,并没有积极引入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管理方式,进一步降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激励机制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模式,主要用于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大部分企业的人事变动较大、职工流动性大、经济管理人员频换、人事交接工作衔接不上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方式不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2.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 当前,大部分企业将重心放在项目资金投资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从而严重忽视了内部的经济管理。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缺乏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甚至有些企业将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作为一种应付相关部门检查的形式,这种流于形式的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实质性。除此之外,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低下,缺乏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得到全面实现,也就无法发挥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与效果。经济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淡薄,最终导致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效率低下。 3.组织机构较为单一 当前,大部分企业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缺乏实质性和针对性,导致管理组织方式和模式较为单一化。这种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企业组织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对问题进行灵活性处理。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设定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大部分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设定的目标是较快经济发展步伐,从而严重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仅严重导致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脚步,还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日益低下。 二、基于市场营销角度,企业革新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1.提升经济管理模式的针对性和实质性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市场营销中,企业要抢占市场、获取最新资料,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目的。另外,良好的企业内部发展环境、市场外部环境、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是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模式不具针对性和实质性这一问题,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及时对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并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进而达到市场发展需求的目标、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与完善。站在市场营销角度,企业不断调整和改正经济管理方式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 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制定经济管理机制的前提、科学管理技术是企业提升综合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水平和市场实际需求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和计划是基础性条件,合理有效推行战略管理与计划是实质性条件。针对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缺陷这一问题,企业需要站在市场营销角度和创新管理理念角度,加强制定和完善科学内部管理制度的步伐,从而发挥内部管理制定的效力和作用,并以此作为员工提升自身能力和约束力的重要依据。 比如在施工建设管理中,企业需要着重加强对精细化管理方式的有效和合理运用。针对当前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一问题,应该对工程建设工程中涉及到的成本问题进行精细化管理。成本控制是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施工材料的购买还是施工管理,都需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实现项目建设的科学控制。因此如何利用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方式实现成本的节约,是施工建设管理的核心工作。但是精细化管理和科学的战略目标需要借助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作为评判指标展开一系列的成本控制工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尤其是材料管理和技术的引入。在项目管理中,加强材料管理是保证施工进度的重要举措,提升管理技术和施工技术是提升建设项目质量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在项目施工中,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工程建设的环保型,并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 3.建设科学的监督机制 企业无论是展开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还是精细化的管理工作,都需要针对自身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另外,企业在跟随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目标调整和改正管理制度的同时,强化相关监督制度,进而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与功能,即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营销管理中,企业的经济成本价与预算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后期企业在审核和质量监管阶段的工作,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合理控制成本和强化成本预算机制是提升审核结果准确性的重要途径。在强化与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市场竞争中的风险管理。企业无论是在筹资、投资还是经营管理阶段,都会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制定战略计划目标和完善管理机制之前,需要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并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次展开控制市场风险的相关工作。 4.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在市场营销管理中,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和完善管理机制需要与人力资源培训机制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帮助企业满足市场发展所需提供坚实的后盾。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中不仅起到激发员工能力的作用,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一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企业职工,应当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市场竞争中,科学的管理制度与员工的综合能力同等重要。企业在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中,需要根据员工的个性特征和自身想法,将其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进而保证员工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同时避免优秀人才的浪费。 企业无论是制定战略发展目标还是建设经济管理制度都需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作为人才管理与培训的依据之一。站在科学视角分析员工的实际需求和综合能力,在保证信息交流有效性的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岗位安排和关注员工的自身需求能够帮助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一种对企业员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应该在实际管理中为员工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建立完善的建奖励制度,积极引进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在具体的人才培训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强员工的专业能力培训和岗前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能的水平,提升实际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关注自身经济需求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正当前经济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进而提升内部经济管理制度的针对性、科学性、完整性和实质性,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电力市场营销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市场进入了以市场需求,及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导向的一个崭新阶段。对于我国的电力企业来说,不论是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是改革的方向的方向来看,都要求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者们以新的观念来研究电力市场营销,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和建立合理的规则来满足电力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电力市场 市场营销 4P营销 1 电力市场营销的涵义 电力市场营销是指电力企业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以安全供电为前提,以满足市场电力需求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活动,向消费者提供所需电力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以便达到在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经济利润的目标。通常,电力市场营销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实现电能的安全有效输送,完成电能的使用和获得经济利润。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获得生存和一定的发展,电力营销的目标能否实现,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使用电力与否和是否增大电力的使用量。 综上所述,以增供扩销为中心展开的市场营销工作成为电力企业的营销重点。增供扩销的核心一定是面向市场和消费者的,通过准确适时观察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从而及时地调整和做出正确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增供扩销要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电能和产品相关满意的服务,要能够快捷、方便、安全、环保地将电能输送到消费者手中,重要的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任务。总之,企业电力市场营销应当囊括电力企业的全部业务活动,包括电力市场的分析、电力产品的开发、客户市场选定、电力业务的定价、电力的输送、客户业务的受理、业务的增供扩销以及产品客服服务等。 2 我国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2.1 营销服务方面的问题 2.1.1 存在个别职工服务观念薄弱,服务意识欠强的问题 现阶段电力公司存在个别职工,没有意识到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那些企业老职工,他们往往不愿意从电力垄断者的地位中清醒过来,仍然对电力消费者持僵硬的态度,办事效率较低,在工作上表现出很高的惰性,不为消费者的利益着想,甚至给公司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1.2 电力企业营销技术较落后,策略较单一 国内大多数电力企业将大笔资金投入到先进的供电设备上,在营销上的花费却少之又少,针对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更是匮乏,这种状况根本无法使企业在电力营销环节发挥作用。此外,现有的电力服务手段比较单一。多数企业鲜于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方式上做文章而是仅仅停留在“微笑服务”的层面上,这种服务方式根本达不到广大用电客户对供电企业的要求。 2.2 销售渠道方面的问题 2.2.1 销售渠道出现狭窄的问题 销售渠道狭窄指的是由电力企业将电力资源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如家庭用户、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等等。电力销售公司通常是通过变配电设备和公共电网向居民用户输送提供电能;通过客户专用输变配电设备和公共输配电设备向组织机构型的用户输送提供电能(党政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等)。此种销售模式往往导致,最终消费者只能购买所在地附件的供电分公司等电力机构的电力。纵观整个销售渠道,期间不存在外来电力销售商,销售渠道极为狭窄。 2.2.2 销售渠道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配电网在我国的输配电网络中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在某些农村的配电设备和小城市的配电网络中,配电变压器存在容量较低,老化较严重,稳定性较差,耗能较高,输电半径偏大,输电线路陈旧的问题。这使得在电力营销中,配电网问题成为电力供应的瓶颈。一些城市的电力用户得不到配电的有效输送、公司有电不能送出的现象经常发生。 3 对策建议 3.1 电力企业的服务策略 3.1.1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电力企业要做到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就要真正的做到全心全力的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排忧解难,让客户感到用电的可靠、快捷、清洁、方便及安全。电力企业营销部门的员工要走到广大客户中去实际了解客户的用电情况,以便及时做好用电咨询服务以及用电安全知识的推广普及工作。完善消费者电力需求的管理同样是衡量电力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当面对客户提出的用电申请后,电力营销人员应该做到主动上门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竭诚为客户提供经济、合理的用电方案,并协助客户算好经济帐,也就是说要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一条龙服务。 3.1.2 制定统一的变电站检修责任人制度 通过指派某变电站或线路的相关责任人,由其负责组织并完成这一线路或变电站的相关检修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将停电时间尽量的缩短,从而将成本降低。责任人必须要全面掌握变电站、该条线路相关用户的用电情况以及设备线路的运行情况,工作上能够科学合理的施工,周密地安排各项工作,以达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促进电力销售的目的,进而使企业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又使得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开发。 3.2 销售渠道策略 3.2.1 限制性趸售竞争模式 这一模式要求将电力公司划分为一家电网公司与多家供电公司。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供电公司,并且每家供电公司对本区域内的供电实行垄断式经营,区域内电网公司则主要负责该区域内电力供给的调度运行,其首先从发电公司购买电力,然后向区域内的供电公司趸售,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均以电力买卖合同的形式来确定。这种限制性趸售模式使得该电网公司成为对应电网覆盖区域内各个供电公司唯一的垄断电力供应商,同样是发电公司唯一的垄断购电商。 3.2.2 零售竞争销售渠道模式 伴随着用电服务机构的增多,这种模式下,需要撤销在特定区域垄断经营的供电公司,其所辖电网全部移交给该区域内的电网公司。用电服务机构经营电力趸售或零售,他们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彼此之间有非常激烈的竞争,以争夺更多的客户,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其中,由经营趸售的服务机构向较大的电力用户提供供电需求,有时发电公司也会直接供电。 关于市场营销论文: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模式改革的几点探讨 【摘 要】近年来,在人才市场上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供不应求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了企业要求学校加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输送量,同时更迫切地唤呼着营销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素质上与工商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接轨。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向既懂得营销技能和知识、又懂得知识的人才方向转变,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改革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和紧迫。本文对民办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其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 【关键词】民办高职 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探讨 1 目前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办高职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是以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共性或无差异性为基础进行定位的,也就是说这一专业的毕业生适合于社会一切经济部门的营销及经营管理工作,这种典型的无差异定位,使教学层次和个性特色不够明显,虽然培养出的毕业生能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但是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出校后还需要有较长的适应期,甚至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而对于一些对市场营销人才有特殊要求的用人企业则无法直接得到满意的毕业生。 另外,在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这种趋同性表现在片面理解“通才教育”和“专业面不可过窄”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时,无形中扩大了目标范围。这种教学模式使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办出特色,为此有必要对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更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 2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1)民办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上要建立一个以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实现教育活动的全面、系统、和谐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的教育教学要素、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教学要素目标统一、分工明确,责任清楚,步调一致,相互配合的教学体系。(2)建立与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思想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一个体现专业特色、实现教育教学体系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3)探索创建一套适用于市场营销教学的专业的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思想心理素质培养模式、专业技能训练模,构建一套能形成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意识,探索一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水平强、实践教学能力强以及胜任企业营销管理素质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5)建立一批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稳定地、具有实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建立与形成依托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探索“定单培养”的办学途径。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 3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采取集中性人才培养目标策略。即在对社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一类或少数几类营销专业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其具体内容可表述为:为各类企业培养从事营销实际业务工作即战型、应用型、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人才。主要定位在企业营销的基层管理岗位群,重点放在各类企业执行层,如业务员、销售部主管,也可以自办公司成为独立经营的老板。 集中性人才培养策略并非是某一民办高职院校的决择,而要想办出具有自己特色和名牌专业,还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其他各类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为自己学校确定一个具有有利竞争位置的市场营销人才的规格。即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从现有的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来看,许多毕业生不能马上进入角色,一般都有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大部分毕业生的事业心、责任感不高,目标功力化,道德虚无化,而且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良公德心理等,根据这种情况,为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将市场营销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定位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一般营销业务技能、并在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适应期或马上就能开展某方面营销工作,并为企业带来效益,具有发展前途的营销人才,即经过几年的实践就能成为企业营销人才。 4 建立与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 体系 4.1 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它取决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构建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体系时要贯彻了实用、精练和动态原则。 (1)实用性原则:围绕高校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整个知识结构是以市场营销岗位群职业技能素质培养开发设计,并且将就业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落实到各门课程中,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形成职业针对性明显,实用性强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先进性和知识面以及给予学生发展潜力的理论基础。 (2)精练原则:建立一个适应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理论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知识总量与有用知识量的比例关系,避免知识庞杂无序,互相重复;弱化学科系统性,专业理论够用为度,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 (3)动态原则: 客观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市场营销教学要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使得整个知识体系能够在经得起实践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参加企业的实践,了解市场营销新动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同时补充教材在时间上的滞后所造成的不足,做到学以致用。 4.2 实践教学体系 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突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专业教学的重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实践教学模式。 (1)过程管理规范化。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后,缺乏系统规范管理,有的起不到实效性。如毕业实习松散管理,没有考核,学生只要写篇实习报告就可以,出现放羊现象。因此,要制定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加强实践过程管理,实施全程控制,使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 (2)成绩考核学分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各项实践教学环节都有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方法,均采取实学分制管理。专业科课程实践教学一般都占期末占总成绩50%左右。 (3)实践教学实战化:许多实践教学环节离不开企业支持,借助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条件,提供实战训练的条件,校企结合在这个环节能够较好地运作和体现。 4.3 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培养教学体系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把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开展的课程,课外活动内容、训练项目都纳入教学计划,实施系统化全程设计,并且注重过程规范化管理。通过各项活动制定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方法,采取达标考试方式,确定优秀、达标、不达标作为成绩考核。例如,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具体训练内容可以进行一年的全程系统设计。第一学期:毅力品质心理素质训练;竞争意识训练;第二学期:适应社会能力训练。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能够有效的提高民办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各类民办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但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适应社会需要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质量论文:对于如何加强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 基层 工程质量 论文摘要:质量问题一直是水利工程建设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基层水利的建设,更要严格遵循施工流程,严格把关,把质量放在施工的首要位置。可是由于各种因素,在面临实际操作中,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往往难以把控。下面,笔者就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简单分析。 水利建设一直是我国兴国安邦的重要工程,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便于管理,降低造价及节约资源,使水利建设能够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不但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执行的依据和标准,更促使水利建设步入了标准化、统一化、法制化的新阶段。但是在目前局势下,县、区以下的水利建设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基层水利主管部门在组织水利建设的时候大多是由一些农民自行经营承建,对于施工的过程及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造成很多施工细节简单化,施工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虽然这些基层水利建设简单,规模较小,可是由于数量庞大,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约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1、基层水利工程特点 1.1规模小、种类全 基层水利工程量和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虽然规模非常小,但是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专业角度讲,建设难度不亚于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启动资金比较宽裕,施工设备非常先进,大大减少了人力资源,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队伍的资质高,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施工经验。由于基层水利的工程量较小,因此资金无法保证及时到位,导致机械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施工队伍素质低下,技术水平非常落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1.2投资少、工期短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一般由地方政府拨款,因此资金投入有限,很多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投入使用。另外,大多数地方水利需要赶在次年汛期来临前储备水源,工程非常紧张。在施工期间,工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比如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维修,资金不到位,专用设备不能及时上马,这都会造成拖延工期,当工期进度失控,为了追赶进度,一些检测手段不能使用,监督机构仅凭经验进行判断,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2、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的因素 2.1材料 大沙、水泥、钢筋、红土、砖等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所需材料,工程质量是否过关,首先要看工程材料是否过关。 2.2工具 工具一般主要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器具,有大型设备如:起重机、吊车、铲车、桩工机械等,还有一部分低值易耗工具,工具的投入情况与工程品质同样密不可分。 2.3工艺 何谓工艺?就是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技术过关的施工方案。好的工艺水平,一定是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的,能够保证安全,减少资金投入,稳定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2.4环境 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每个地区的环境都不一样,地质、气象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工程设计初期,首先要进行环境考察,比如土壤情况、天气情况、水流情况等,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才能出来好的规划方案。另外,由于有些地区环境的复杂性,某些大型设备无法运用,这些都要解决。因此,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5人员 人员是指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他们是对工程质量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因为整个水利工程是在他们手中产生的。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最为严格,只有整体素质高的施工人员才能建设出高规格、质量好的工程。 3、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落后,业务水平低 目前承建基层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数技术较为落后,业务水平较低。由于承建的工程规模较小,往往疏于管理,内部分工不明,责任划分不清,工作起来没有固定的岗位,缺乏实践经验,这样的施工队伍,根本无法承担高规格的工程任务。 3.2设计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较强 在工程建设前,一般需要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可行性的方案论证,可是由于部分地方水利单位责任意识不强,以为小规模的水利建设无需论证,一直按照先前的老路子来,造成设计方案不规范,缺乏创新,对于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3.3工程质量意识差 要提高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目前,很多基层水利部门都缺乏对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视,仅仅依靠目测就对整个工程做出判断,这是非常不科学的。首先,在心态上就要对基层水利质量加强重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专门的监督机构,吸收检测人才,强化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的手段。 4、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要完善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在工程建设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讨论,妥善解决,并做好记录工作,争取以后避免发生类似问题。 4.2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施工单位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资质高的承建单位。在开工前,施工单位要对工程方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整体评估,保证建设难度在自己施工水平范围之内。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杜绝事故发生,严禁没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对于工程项目的难点制定质量等级,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3在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控 为了减轻验收压力,要从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监督人员要定期检查施工的记录是否真实,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检测,要做到边施工边验收,工程完工后,只需要进行一下整体检测就行了。 4.4正确处理业主、监理、施工方的关系 业主、监理、施工方本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三方关系的对立。监理和业主虽然作为管理者, 但施工单位才是工程的建设者,他们的态度决定了工程的品质,三方之间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这也是对工程质量负责任。 4.5落实工程负责人制度 工程建设本身非常复杂,部门较多,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进行,质量过关,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旦遇到突发事故,需要有人承担责任。建议成立一个工程管理机构,专门制定施工制度,划分责任,对各部门之间的运行进行协调,保证施工队伍在安全、有序、高效的环境下工作。 工程质量论文: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县(区)以下(简称基层)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或根本无资质,许多工程由村或农民自营,工程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虽然这类工程单项规模小,但总体数量多,我们也不可忽视其质量。 一、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二、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区)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该好就好,该孬就孬,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 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四、小缩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上级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严,而基层水利技术现状远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即自始至终(全过程),“横向”即全面覆盖(大、中、小型),小型水利也不例外。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工程质量论文: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探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意识。本文从提高全员质量意识、重视工地试验室建设 、重视现场跟踪检查、采取有效的质量奖罚措施、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高速公路 施工 质量 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高速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高,必须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现场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提高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因素中,技术力量是需要软硬件共同努力才能完善提高的。管理方面是确保工程有序可循的保证,这就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经验,高素质、懂技术、富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只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是不行的,必须有配套的施工设备作为实施的保障。 一、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概念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施工管理是指工程从施工准备、建筑安装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其中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等等。狭义的施工管理是指施工过程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指挥调度等项管理工作。 二、我国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工程项目施工难度大,建设工期短。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许多高速公路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还有很多高速公路在等待审批和开工。然而,与这种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的是,我国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测绘管理方式还很落后,属于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容易因为测量而耽搁工程进度、土石方费用难以精确控制、测量工程事故容易发生。 (2)公路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多,为施工带来不稳定因素。以姜眉公路宝鸡段为例,该工程的施工地段在秦岭深山的古褒斜道上,路线沿红岩河、龟川河逆流而上,穿山跨河,地质结构复杂,桥、涵、隧工程项目多,姜眉公路宝鸡段原工程设计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或不尽合理之处,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变更原设计,使之符合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三、提高高速公路施工管理质量的策略 1、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做好质量宣传工作,是搞好制质量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既不能把质量管理 看成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把它想象得十分深奥。由于参加施工的大部分工人的文化程度不是 很高,你跟他讲大道理,很有可能他今天听进去了,明天却忘记了。所以质量意识的灌输, 要分层次,一级一级地下去,使得往往是很复杂的理论,逐渐会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符合大 众的口味。对质量的认识,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循环,质量意 识才能深入人心。质量监理不也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这样的循环过程吗?所以 ,要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就要把宣传工作循环、循环、再循环,具体、具体、再具体。天下 没有木头脑袋和石头脑袋,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诚心,相信质量这根弦会绷紧在每 个人的脑海中。 2、在现场施工中对工程质量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质量管理理所当然地要和经济挂钩,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好像敲掉 多少片梁、砸掉多少个结构物、路基路面返工多少次,就证明质量工作抓得严,质量工作做到家 了,这种风气好像还很流行。例如,连徐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箱通,墙身处有一块面积20cm2 、厚1~2mm的涨模凸块,完全没有必要砸掉整段墙身,而可以通过磨光处理等办法来解决。 为了不留下遗憾工程,砸掉一部分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结构物,这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不分 青红皂白和轻重缓急,敲砸成风,那就应该好好深思了。所以,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敲、砸和返工证明你质量管理没有做好或做过头了。为什么不在发生质量问题的前期,采取预 防 措施?为什么非要等既成事实之后,再来兴师问罪?因此,质量管理措施过左不好,过右也不 行,我们一定要把保证质量、提高质量、对质量精益求精做为大提前,措施一定要合理得当 、让人心服口服。 质量管理措施要强硬有力,不能讲人情,不能拖泥带水,该一票否决就一票否决,没有什么 通融的余地,质量管理搞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就是已形成的指令被浩瀚的人情海洋所溶解了,在连徐高速公路结构物的施工中就发生了类似的现象。质量管理不得力的人该换的要换,不得力的施工队该清退的要清退,决不能心慈手软,否则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现在的质量管 理体制有一个弊病,就是管理质量的人没有真正的否决权,技术和行政相对来讲还是分家的。 质量管理措施要有可操作性,过高过低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指挥部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对施工队都有了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状,光有这些大目标还不够,还要具体细化,并确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质量管理小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经验,即是工程质量管理按月进行考核评比,在每月的月底召开 质量会议,由各施工队的质保人员参加,评述当月工程在质量方面的优劣,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互相交流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质量考核按100分制:自检一次不合格,扣5分;监理组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0分;市高指一次检查不合格,扣15分;省高指一次检查不合 格,扣20分;累计分为零或为负分时,则该施工队要清退出场。各施工队队长交质量保证金 5000元,各施工队的质保员交质量保证金1000元。每扣1分,施工队队长罚款50元,质保员 罚款10元。这些钱都由施工队长和质保员个人出 ,单位不予报销。如工程结束,施工队(没 有扣分)仍保持100分,则退还施工队长和质保员的保证金,并另外奖励施工队长5000元、质保员1000元。 3、工地试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管理的前哨 施工单位往往对工地试验室不加重视,试验室的房屋简陋,试验仪器残缺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工地试验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自检的一个重要部门。施工人 员住的条件可以简陋一点,但试验室一定要按标准建设;人员工资可以少开一点,但试验仪器一定要装备齐全。试验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认真精神 。施工产品符不符合要求,要由试验室拿出第一手材料,一切应以数据说话。不合格的资料,千万不能擅自修改合格后往上报,千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密实度该是达到90%的,89.9%就绝对不行。宁愿自己先返工处理,也比监理组、市高指抽查出来不合格后,再返工要好,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工程的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实践证明,只有合格的施工员和试验人员,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试验室的各项试验中,最大干密度标准试验和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些试验应在项目开工之前就做好,其试验结果将指导施工,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做这些试验时,要特别谨慎小心,有时要做多组试验,才能和实际相吻合。 试验室配备的仪器和使用的试验方法要先进。使用全站仪校验放样,一是精度较高,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环刀法检查密度,高速公路一般都不再采用,因此就应用灌砂法来检查密实度,以提高其准确性。 4、现场跟踪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最实用办法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 管理人员就 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记录。 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在连徐 高速公路E-4标段奎河桥钻孔灌注桩的施工中,一根桩刚浇到2m时发生混凝土堵管现象, 而且经过努力堵管问题仍不能解决,此时正好质量检查人员到现场,果断采取拔出导管、移钻机重钻的处理办法,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断桩事故。 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 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 紧 密等。质量管理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 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5、工程质量管理与进度、效益的辨证关系 施工单位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影响工程进度和效 益。其实,搞好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效益并不发生矛盾,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矛盾结合体。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工程质量搞上去了,减少了返工,相对来讲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也就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锡澄高速公路江阴高架桥N4标的T梁施工中,虽然我们敲掉了一片外观不符合要求的T梁、报废了三套T梁模板,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但通过这次教训,总结了经验,工作更加认真,在短短的8个月中,顺利完成了476片25m T梁的浇筑任务。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在全线都是名列前茅,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在连徐高速公路的某些施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效益这三者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结果砸掉多道涵洞基础 ,进度上不去,还搞得声名狼藉。 6、现场施工要密切关注设计质量 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强烈要求提高设计质量。设计质量的优劣与施工质 量的好坏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连徐高速公路罗岗互通立交的施工中,由于设计地质资料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吻合,致使18根桩的桩长与设计桩长都不相同,原定一个月可施工完的项目,结果搞到四个月才最终结束。这不仅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施工进度,还浪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连徐高速公路贾村分离式立交、毕庄分离式 立交和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施工中,至今沟绘中沟中桥的桩基础还没有施工完。 在连徐高速公路上,出问题的结构物大多都是盖板涵,这必然让人们产生疑问,如果施工没 有问题,那么设计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由于徐州铜山地区地质情况多变化,设计勘探中不可能对每座盖板涵都做地基承载力试验,而施工单位也不可能在施工前对每座盖板涵都做 地基试验,而是按图施工。所以,在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不足而造成的影响。目前盖板涵基础的设计,对基础的加固考虑不充分,未设计用碎石、砂砾垫层等补强处理方案,所以当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发生结构物局部不均匀沉降,致使沉降缝处产生裂缝。最后只 有返工,重新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不但影响工期,而且还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对基础设计要严密谨慎。返工处理后的质量,肯定不如一次浇筑完成的质量,E-2标段的K235+830盖板涵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事例。 设计质量高,施工单位省心,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也省心。然而,由于目前国内高速公路上 马较多,设计单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很难做到精心勘探、精心设计,现在对设计单位相应 的监督管理体制一时又无法跟上,所以就造成在施工中发现大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把设计的最后一道关交给施工单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施工单位水平高还好,如果施工 单位水平低,预先发现不了设计问题,等到产品出来后才发现不对头,这就造成了许多麻烦 和损失。连徐高速公路上就发生梁与支座间距离偏差1m的严重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还是设 计坐标产生错误。E-1标的罗岗互通立交在放桩基础样时,也发现桥台桩基础坐标与设计坐 标偏差25cm的现象,由于是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的,没有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施工中发现的设计问题很多,有些桥从基础、下部构造到上部 构造都发生了设计变更,变更图纸比原设计图纸还多,这让施工单位还怎么能做到按图施工。遇到变更问题,都是要施工 单位先拿出处理方案,然后再由设计部门审批,这不是硬要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水平吗?施 工单位为设计变更做了大量试验,花费了许多资金,而这些钱又无法计量,只能自认倒霉。 7、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电脑技术将会普遍地运用到工程质量管理中,施工人员和质保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 提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我国的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将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建筑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如何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 施工技术和管理包含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的实施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在具体实践中,应密切结合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技术可行,能够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经济合理,降低整个施工成本。但是,建筑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一定代价,要平衡与进度和成本的关系。项目质量保证是确保最终工程质量的一系列活动;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工程满足要求系列活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如何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事关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筑施工单位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工程技术的优化管理水平作为施工单位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就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在当今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今天,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就成为制约施工单位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2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行业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成本管理、人员的安全、企业的经营效益都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存在许多的不足:①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减少了建筑工程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仅仅为了节约人员开支。②管理制度深入性不足。建筑行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各建筑单位中就只是一纸空文,因为这些制度都是由一些着名的建筑行业专家等共同研究制定的,他们并不能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施工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所以,质量控制在施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对可行研究、项目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执行,才能在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 3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3.1 制度上加强对人的管理和控制 人的管理必须体现在制度上,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而言,人的因素贯穿到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如:①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有直接的关系。②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进行科学施工,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③施工队或班组人员。施工队或班组人员要能正确领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施工要求和设计意图,因为是建筑工程的具体操作者,就更要按照原则科学的施工。 3.2 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一般是分阶段进行,分阶段验收,而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二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②控制工序活动中的各种关联因素。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所以,必须层层把关,对质量状况了如指掌,加强质量检验工作。 3.3 加快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当今社会,工程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通过学习新兴的施工技术掌握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心。针对当前国际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现状以及施工单位对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的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快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学习力度,以提高施工单位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为基础,将技术优化管理工作开展好,为技术优化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管理理念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常常忽略掉对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意义的研究与分析,比较多提到的是其理念的表面层析内容。对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来说,只注重表面工作,忽略实质的工作,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现代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就迫在眉睫了,不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不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管理理念,还是在原有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填充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和思想。并且,在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逐步地建立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但这个过程创新发展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4 结束语 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家的共识。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管理因素在质量控制中举足轻重。我们只有加强质量管理,才能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使企业走上质量效益的轨道。 工程质量论文:谈怎么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为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创新,现在普遍推行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为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1如何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 1.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改革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总工程师负责制,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组建水利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承包责任制。同时推行“全额承包、责任到人、共受奖罚、共担风险”的承包责任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效益达标活动,使工程建设与配套、管理、效益有机结合。从而使全市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很快得到改观,工程建设的优质品率逐年提高。 1.2建立归口管理体制 以宣传贯彻《水法》为契机,水利建设与管理开始由人治向法制轨道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的水利工作从此走上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时期。《水法》颁布实施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了贯彻实施力度,进行了深入地《水法》宣传,实现了水资水政归口统一管理,依法行政。制定了配套法规,促进了依法管理工作的开展。《水法》的贯彻实施,水资源实现归口管理后,为水政水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水利经济,随着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水利基层管理单位的职能由单一的管理型逐步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为增强水利基层单位的服务实力,各基层水利单位逐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工副业,开展综合经营。 2完善水利中介服务 完善水利建设中介服务组织、水利建设市场中的咨询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水利建设市场中仅有监理服务体系形成的较完善,其他方面的中介组织基本上是空白,需要服务时还只能找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带来诸多的不便,不利于建设市场正常运转。建议水利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完善水利建设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服务与管理。 3转变领导的观念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21世纪是一个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世纪,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纪,统治人控制人并不是领导者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领导者的终极目标。我们只有从等级权力控制型领导转变为学习型领导,才能顺应历史潮流、促进人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关键在转变领导的观念。领导工作的落脚点要转移到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上来,转变那些不适应依法行政、依法管水要求的传统习惯;转变到加强管理、建管并重;转变到对水事活动的管理;转变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上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工作新机制,为管理提供宽松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对于领导如何转变观念,我认为,当前热中要有冷思考,要头脑清醒,不能光靠热情。领导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搞重复建设,不铺摊子,不盲目上项目,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为老百姓做实事。 工程质量论文: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论述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分析了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管理 控制 0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量大,工作难度较大,致使质量事故仍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连续发生多起重特大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 近年来,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高潮,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尤其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为保障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工程建设的质量。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保证作业过程质量而确定的重点管理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1.1 施工前质量管理: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严格考查施工企业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 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 1.2 施工过程中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 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 1.3 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实行保修制度,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2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2.1 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的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2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管理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管理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2.3 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3 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另外主体工程不能分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就是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3.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3 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的检验或试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原材料存放条件的控制,尤其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更应严格控制。 对于某些当地材料及现场配制的制品,要求承包单位事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方准施工。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3.4 严格技术管理。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 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5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招聘过程中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在岗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工程质量论文: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保障水利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是水利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水利事业的基础。水利水电工程是公共事业,它涉及范围广、人员多,影响程度深,工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质量管理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有特殊意义,加强质量管理是建筑企业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同时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和人们的强烈要求。在我国水利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水利建设自身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的选择。 1.水利水电工程的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水利水电工程参与人员众多,相关部门的分工也各有不同。严格意义上,参与主体有:水利部门、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建筑监理单位等主体。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环节有:施工前的项目规划立项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施工图限额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施工完成后的竣工验收阶段。要加强质量管理也就必须要从这三个阶段下功夫。 1.1项目规划阶段 在项目规划阶段,也就是项目设计阶段,国家在这一阶段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但是在现实执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图设计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和专业测绘。实地调研是施工图设计的前提,进行专业的测绘也是为了更精确地掌握实地情况。但是在现实中,设计人员没有充分地调研。在设计的时候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违背了相关规范,同时也与实地情况不符;在决策时没有科学规划和民主决策程度还不够,对于施工人员的意见不够重视。 1.2施工阶段 水利水电的施工阶段问题主要体现在:原材料的采购上,由于采购人员的素质不过关导致建筑设备出现质量问题,从而最终影响水利水电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起初的基础开挖,灌岩浆处理,还是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阶段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于国家明文规定的施工规范不能严格遵守,不能完全做到,从而最终出现质量问题;工程监理人员水平欠缺,导致施工合同不能得到完全执行,在监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部分施工人员还进行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这样的行为会直接导致出现质量问题。 1.3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也不是很完善。在验收阶段不能仔细认真地按照施工前的相关设计来进行验收,最终出现问题也不能马上知晓。 2.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重要工程。必须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最终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 2.1项目规划阶段 设计前必须对实地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进行专业测绘,更为精确地掌握实际情况。只有在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才能进行科学地设计。在设计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进行并且要充分尊重施工人员,听取他们的意见。 2.2施工阶段 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确保他们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施工。严禁出现偷工减料的违法行为。要不断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工程管理人员要提高管理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地情况来进行管理。要加强对于资料的收集。 2.3竣工验收阶段 要以严谨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对水利水电建筑施工进行验收,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要做好决算及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加工。要认真查看资料,通过对比资料发现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水利水电建筑是水利事业的一部分,是水利事业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建筑过程中,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自身的必然选择。加强质量管理就必须要实现施工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论文: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介绍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为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确保质量目标实现而采取的“划分控制单元、落实分级责任、实行过程评定、加强动态控制”的具体做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按既定的质量目标对事先划定的控制单元进行检验评定,以保证整体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做法可供其它工程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质量 评定 标准 程序 体会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也是江苏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十分重视这条路的建设,把它作为江苏“八五”期间的第一位工程,明确提出要“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将沪宁高速公路建成国家级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建立了创国优工程质量评定单元体系,将整个工程分解成若干评定、控制单元,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完工的单元工程进行质量评定,对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控制每个单元工程的质量,来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1992年6月14日开工,建设总里程258.46km,其中主线248.21km,镇江支线10.25km.全线共有桥梁431座、涵洞616道、通道294道、互通式立交20个、服务区6处。当时招标文件采用的质量评定标准是交通部1985年颁发实施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85,1994年交通部重新颁布了新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老标准中有关评定方法、单元划分等作了较大的改动。但从其总的精神来看,该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的适应性不是很强,且有些重要指标如压实度、基层、底基层强度、混凝土强度等的评定方法不太清楚和合理,单元划分方法对大规模工程的质量管理显得较粗,可操作性不太强。根据沪宁高速公路质量管理特点和要求,为满足动态控制的需要,作了细化和调整,制定出沪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1、评定单元的划分 合理划分工程质量评定单元,是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我们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以下简称《评定标准》)中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原则和规定,结合沪宁高速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为能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对各施工招标合同段的工程质量进行考核,确立了以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为基本评定单元的单元工程质量评定体系,将整个工程划分为300个单位工程,1400多个分部工程,11000多个分项工程,并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评定管理系统,落实了每个单元工程的监理、施工责任人。? 1.1、单位工程的划分 单位工程的划分以每个独立施工招标合同段为基础,每个合同段按照《评定标准》规定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互通立交、交通安全设施、房屋建筑六类进行划分。对路基、路面、交通安全设施,按标段各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桥梁工程(中桥、大桥),《评定标准》中是将一个标段中数座大、中桥合为一个单位工程,为了便于施工过程中对每座桥梁的目标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我们将一个标段中主线上的大、中桥以每座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支线上跨桥在《评定标准》中没有单列为单位工程,是与桥梁工程合为一个单位工程,考虑到上跨桥有公路桥、人行桥等多种形式,且均为县、乡道路上跨,标准、等级不一,与主线桥梁相比,设计标准要低,故将一个标段中的支线上跨桥(不管几类、几座)合并单独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对互通立交,因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互通式立交均为独立的施工招标合同,故每个互通立交只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对房屋建筑,房屋建筑单位工程的划分参照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的划分原则进行,考虑到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沿线管理、收费、服务等功能性房屋体量不大,且结构简单,工期又短,故将每一处房建(每个管理中心或每个收费站、服务区等)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 1.2、分部工程的划分 分部工程的划分方法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划分原则。路基单位工程中按照《评定标准》划分为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砌筑工程、涵洞与通道、小桥、大型挡土墙六类分部工程,其中路基工程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排水、砌筑、涵洞与通道也分别按1~3km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不管有几处或几道,即1~3km内若有5道涵洞,只划为一个涵洞分部工程;小桥、大型挡土墙,按每座或每处划分为一个分部工程。基于《评定标准》的划分规定,为便于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按《评定标准》进行动态评定控制,在划分分部工程时要与施工计划相结合,即要按连续施工的段落或在同一个时期(不要太长)施工的项目来划分分部工程,因此各类分部工程桩号范围不一定相对应,应从便于有效控制质量出发。路面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划分成若干个分部工程。 桥梁单位工程中,每座桥按基础及下部(分解到每个墩台)、上部构造(分解为预制、安装、现场浇筑、总体及桥面)、防护工程、引道工程,划分成四个分部工程。主线大、中桥两端的路基均归入路基分部工程中,故主线桥梁没有引道这一分部工程,支线上跨桥两端接线不管多长,均划为引道分部工程。? 互通立交单位工程中,按桥梁和匝道两类划分分部工程,桥梁不论大、中、小均为一个分部工程,互通合同内的主线段也作为一个分部工程。 交通安全设施单位工程中,以1~3km为基本单元,将一个单位工程中的标志或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施、紧急电话等按1~3km划分为若干个分部工程。? 房屋建筑单位工程中,按房屋主体划分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气、给排水划分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按室内、外供电等划分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等划分室外分部工程;按收费天棚、收费广场、收费岛等划分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工程,一处所有房屋的同类项目按以上原则合并划为一个分部工程。 1.3、分项工程的划分 分项工程的划分基本按照《评定标准》的规定进行。对有些分项工程的划分,从加强质量控制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作了一些补充或调整。? 1.3.1、沥青混凝土路面分项工程 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沥青混凝土路面分为上、中、下三层,《评定标准》中只有上面层的评定标准,虽在厚度这一指标中对总厚度有要求,但对中、下面层的质量评定指标没有明确规定。为了确保中、下面层的质量,我们将中、下面层按1~3km划分为分项工程,制定标准进行验收评定。 1.3.2、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上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分项工程 因桥上的沥青混凝土桥面、波形梁护栏、标线等均不是桥梁施工单位施工,其工程内容也不全含在桥梁的招标合同中,考虑到若将路面、交通安全设施单位施工的桥面或护栏、标线,从其整体中划出一部分,放入桥梁工程中去评定是不合理的,故没有将其归入桥梁工程中,而是分别归入路面工程和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中。? 1.3.3、房建工程 依据建设部《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0-88,对其中主要分项工程进行评定。房屋建筑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地基、基础、主体工程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安装(楼板)、砌砖工程、地面、门窗安装、屋面、装饰;供气、给排水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室内(室外)给排水管道安装、室内(室外)排水管道安装、锅炉安装、室外供热管道安装;电气安装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电缆线路、电气照明器具及配电箱安装、电气变压器安装、成套配电柜(盘)及动力开关安装;室外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场区道路、停车场、绿化、围墙;收费天棚、收费广场分部工程所含分项有:屋架安装、顶板安装、收费亭安装、收费广场(包括收费岛)。 2、单元工程质量的评定与控制 质量评定标准和质量目标水平 单元工程的检验评定标准执行交通部1994年10月1日颁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对于在1994年10月1日前完成的分项工程的质量检验,按JTJ071-85标准进行,但应按JTJ071-94规定的评分法计算各项评定得分,即增加了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与评定。分项工程的评分计算方法统一按《检验标准》的“综合得分=实测项目得分-外观扣分-质量保证资料扣分”规定执行。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法确定其相应的评分值。 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探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问题 主要对策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几种现象,针对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谈几种对策。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人,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1.1为创利而草草仓健的各拘芳屋开发公司,3}ci仑在资金、技术涌江二管理方面都显得势单力薄。 12房屋建设工程的侧十环节,缺乏有效监控。搞房屋建筑工程侧十,如同律师职业一样,没有相当的条件和资质不能阳十,没有特许的执照不能设计。而近年来,房屋建设效潜纷屯断扩大,使建筑i i十市场也日渐兴隆。基于出图快、费用低等方面的考虑,某些开发商愿意雇请一些无证.}G .}..的“黑设计者”搞房屋工程的设计。有的住宅建筑工程,甚至未经地质勘探就设士扫也奢攀基础,结构工段也未经结构计算。加之某些设计院为创效益,卖图签,出设计权,刀l陛无知},s,}的“黑侧七昔,’只花一点钱就可以买到正规设刘烷的图签从事住宅建筑工程的函十,其设计水准可想而知。一些工程出现的结构质量事故,往往都与住宅工程侧十不合理隋关。 13建设队伍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开发单位既开发又施工,使质量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更突出。有的施工队伍完全是临时拼凑的。特别是那些无资质的施工单位,在一无施工技术,二无必要的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凭关系、靠回扣,通过假投标流晃襄体等不正常关系,骗取开发项目,进行不规范的房唇巍江,从而给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留下了众多隐患。更令人头痛的是不少施工队伍a民工,虽然这些民工可以使房屋建筑中的人工造价费用降低,但其技术水平更低。这些民工没有f}培训,更谈不上专业技术的掌握,根本无法按设计和施工图纸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建筑工程的规范性茄江。 1.4房屋建设工程在施工时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一些开发商为了创效益,每每拿到开发项目后,再转包给建筑包工头。包工头们为了多赚钱,在建筑用料上常以次允好,偷工减料,有的甚至连主要结构的钢筋型号也擅自改变。这就难怪目前不少宙i建的房屋在质量上会险象环生。 IS随慧月旬裤工程,造成各部分工程质量悬殊大。近年来有这种情况,原来设计图纸上底层平面图的房间的使用功能为住宅或商服,(}J拖工进行三四层或完工时,开发商的领导为了便于卖房子,临时扔趁改为车库。于是乎施工现场上下齐动员,把原来是住宅或商服的底层改为车库,随之而来的水电、装满等分部工程也相应改变。这样l黔断响了工程整体质量,又容易出工程结构安全问题。 1.6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招标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建筑施L单位的选用上说是招标,实则是走走过场,摆摆样子而已,其实双方早就通好气了。这种“用熟不用生,’,或是“图回扣高”拉关系的招投标形式最终将导致相当一部分建筑工档贡量出现问题。 1.7房屋建劲:T}的监督管理未完全到位。由于缺乏健全的建筑工程监督网络和完善的建筑工程监督机制,一些质检部fl乃至建筑主管部门未能实施严格的建筑工程监督,甚至形成了监督中的“互惠互利”,而不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从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 2主要又帐襄 针对上述的这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笔者对如何刺民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21强什拐扎寿屋工程建设白创人识。各级主管领导、各建筑单位应把抓好房屋工程质量问题提高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坚持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建斑〔程的有关政策规定进行投资、建设。 22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建函准〔队伍的素质。当前,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阮计青况,整屯乃羹筑行业。对已成立的各类开发、施爹理,练内功,争效益”的活动,强化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 23在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招标的同时,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着力规范建筑市场竞争。实践证明,实行建设监理制,有利于控制房屋建设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有利于合同与信息管理,有利于协调业主和承建商的关系,进而浓得好的房屋质量和综合效益。如著名的京九铁路、三峡工程、上海南浦大桥等,都实行了建设监理制。 24努力提高房屋口二程的敖伐侧j冰平。房屋工程的建设质量的好坏,与区域规划,单体建筑设计的质量紧密相关。要严格按照建设部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的各项质量要求和标准办事,认真处理好房屋标准化和多样化关系,满足住户不同白年要求,提高住宅区的整体规划水平。与此同时,房屋工程的单体设计要合理,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搞女召主宅工程的标准化设计,做到面积大、功能全。 25全面推曲贡量认证制度,对房屋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设备及材料的质量实行使用推荐认证制度。凡未经推荐认证或推荐认证不全的建材,设备及物料不准白寿屋建筑工程中使用。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推进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全面推行GP/T1900}质量管理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采购建材与物料时,要坚持不进无质保证书的产品,不进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不进无商标、刀一名的翅功卜的产品;同时,要坚持主要建材与物料的复试制度,象水泥、钢筋、砖等五大建材,必须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一律给予经济处罚,严重者予以法律制裁。 2b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法制,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要建立健全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法规,i法制来对房屋建筑工程各方面的行为进行规范,实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保证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时,按规定处罚、追究法律责任。对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从重、从严查处。只有这样,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才泪导以控制、提高。 工程质量论文:浅论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的控制 摘要: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关键词:水电建设项目业主 工程质量 控制 一、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任务 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工程能否正常运行关系重大。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严重影响承包商的信誉,也将影响工程建设项目业主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反映出监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工程质量问题是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利益之所在。搞好工程质量控制,是有关各方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与工程建设各方所处位置不同,各自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业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质量控制为纽带,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三者关系,加强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二、业主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工程质量是水电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有效方法,并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质量,业主可按以下内容对水电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控制。 1.预测建造期和使用期对质量影响的全部因素,做好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规划。 2.选择资质等级、经验、信誉合格的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必须涉及质量条款并明确质量责任。 3.做好对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审定。 4.做好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如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施工准备、材料机具供应及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5.做好质量信息反馈,通过组织与协调手段,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业主对设计、监理、施工的质量控制 水电建设项目从决策到验收交付使用,共分为四个阶段,即:(1)工程立项阶段,(2)设计阶段,(3)施工阶段,(4)工程验收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除第一阶段和监理、施工涉及较少外,其余三个阶段无不涉及,而涉及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质量,从设计质量、监理质量到施工质量最终凝结成工程质量。而在各阶段,业主要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最终完成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1.业主对设计的质量控制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及时准确地提供设计图纸、处理工程重大技术问题,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业主对设计的质量目标要求是: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做到适用、合理、经济、防灾、安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1)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有关批文、资料,编制出设计大纲或方案竞争文件,组织设计招标或方案竞争,评定设计方案。 (2)进行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的资质审查,优选勘察、设计、科研单位,签订合同和按合同实施,并加强对合同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3)设计方案审查。控制设计质量,审查设计方案,以保证项目设计符合设计大纲要求,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现行设计规范、标准,符合国情,工艺合理,技术先进,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4)设计图纸的审核。设计图纸是设计工作的成果,又是施工的直接依据。所以,设计阶段质量控制最终要体现在设计图纸的审查上。 初步设计图纸审核。初步设计是决定工程采取何种技术方案。审点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总体方案的要求,是否达到项目决策阶段的质量标准。 技术设计图纸审核。技术设计是初步设计技术方案的具体化。审点是:各专业设计是否符合预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施工图设计审查。施工图是对设备、设施、建筑物、管线等工程对象的尺寸、布置、选材、构造、相互关系、施工及安装质量要求的详细图纸和说明,是指导施工的直接依据,从而也是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一个重点。审点是: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质量目标和水平。 (5)施工配合和竣工验收。业主组织设计单位进行配合施工,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问题,解决施工单位、业主提出的质量问题;二是设计变更和处理预算修改。竣工验收既是对施工质量的最后考核,也是对设计质量的最后审定。验收期发现的设计或施工质量问题,有一个质量问题消除期,限定设计与施工单位消除质量问题的期限,限期完成。 2.业主对监理的质量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水电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控制。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正确实施,以及监理单位能够有效地对实施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业主应将委托的监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并赋予监理相应权力。就质量控制而言,应委托监理以下内容: (1)督促承建单位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监督实施。 (2)检查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监控。 (3)监督承建单位严格按技术标准和设计文件施工,控制工程质量。重要工程要督促承建单位实施预控措施。 (4)抽查工程施工质量,对隐蔽工程进行复验签证,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及处理。 (5)组织工程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的预验收,并对工程施工质量提出评估意见。 为确保监理单位有能力履行监理合同,业主必须对监理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优选监理单位。在此基础上,业主通过对以上委托内容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使监理工程师较好地履行监理委托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职责,达到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业主对监理的监督控制,主要通过监理工作月报和进行现场监督。监理工作月报主要反映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情况。它包括:单元工程验收情况;本期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统计;单元工程优良率控制图;分部工程验收情况;施工试验情况;质量事故;暂停施工指令;本期工程质量分析(包括产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质量对策一览表)。现场监督就是业主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如可设现场质量控制部),根据监理月报反映的质量情况,通过现场勘察,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有关质量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搞好质量控制,达到质量控制的预期目标。 3.业主对施工的质量控制 项目业主在开工前,应公开招标,选定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的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业主对施工的具体质量控制主要是委托监理进行。监理依据项目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监理,使承包商的工程质量活动完全处在监理的控制之中,有效地开展质量控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不是监理和施工单位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业主做大量的工作。业主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工程质量控制流程中主动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材料、机具、设备、施工顺序和方法等)。工程质量控制流程明确后,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组织,如业主可设质量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监督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并协调二者关系。 (2)抓好质量检验、落实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包括:操作者的自检、班组内的互检、各工序间的交接检、质检员的巡检,以及业主、监理、设计及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 (3)对分部工程、隐蔽工程组织验收。对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及隐蔽工程,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不同类型的分部工程因工程内容不一,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也不同,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标准组织验收。 (4)审查质量问题(事故)报告,参与现场质量监理会议。当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事故),应及时引起重视,防止诱发重大的质量事故,组织专人调查分析原因及特点,并审查监理、施工单位填写的工程问题(事故)报告单及处理方案报审单。 以上,只是从设计、监理、施工这几个方面浅述了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如何对工程建设实行质量控制。实际上,在水电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探讨。 工程质量论文: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摘要:当前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大力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设计质量;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监理工作水平;做好政府质量监督工作;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对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水利 工程质量 质量监督 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析实施,国家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水利工程质量总体水平虽有提高,但质量问题仍然不少。工程质量水平起伏波动,提高不快,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一些质量隐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出来,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利事业发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线,水利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工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是水利建设永恒的主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是当前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质量存在产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供参考。 一、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项目法人行为丞待规范 当前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及项目法人行为尚不规范。就项目法人方面讲:(1)行政干预,违反建设程序,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影响工程质量。(2)质量意识薄弱,管理松懈,项目法人责任制不够落实。(3)资金不到位,资金运作有问题、压价,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压缩质量成本和质量投入。(4)招投标工作不够规范,违规操作,虚假招标或直接发包工程导致低资质、无资质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 2.设计水平不高,质量“先天不足” (1)前期工作不充分,工程仓促上马。(2)设计人员水平低,设计因素考虑不周,结构布局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合理,设计深度不够,方案比较不充分,设计人员不熟悉规范,未执行强制性标准。(3)设计质量不高,图纸粗糙,施工时随意变更图纸。(4)设计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3.施工不按远东,出现“豆腐渣”工程 (1)工程多次转分包,层层收管理费、资金流失,经济利益驱使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很难避免。(2)大量民工及农村施工队伍涌入建筑市场,施工人员业务素质差,技术水平、经验不足。(3)施工不按规范,质量控制手段落后,管理粗放,质量体系有健全,质量把关不严。 4.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工作不到位 (1)临理队伍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人员无证上岗,工作责任心不强。(2)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3)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质量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5.质量监督缺乏力度,作用难发挥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执法不力,质量监督处罚可操作性不强。(2)无检测手段,质量评定缺乏权威性。(3)质监机构为事业或企业编制,收费标准低,财力、人力所限,工作难以深入到位。(4)质监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监督起来力不从心。(5)质量管理职能交叉,责任不明,质量问题难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作用难发挥。 二、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1.大力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秩序 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意义深远。保证水利工程质量需要一个良好的水利建筑市场环境。①要加强建筑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意识,认真贯彻执行 建筑法 、《招标投标法》、《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继续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提高依法行政自觉性。②要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依法培育和管理建筑市场,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规范建筑活动。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临管,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加强对施工分包和转包的监督检查,规范监理市场。③要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建筑活动主体资格管理体制和承发包管理、项目管理。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证监理,借证卖照、资质挂靠等到违法违纪行为。④要加强建材市场材料、产品、设备监督,杜绝以次充好,防止不合格进入施工现场。⑤要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2.规范建设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文体,对工程质量负总责。①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杜绝“三边”工程。②要依法组织招标,并签订有关合同。③要严格挑选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禁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④要负责按有关验收规程组织或参与验收工作。⑤要按工程实际需要把建设资金落实到位。⑥要鼓励质量创优,实行优质优价,严禁盲目压价。⑦要保证有合理的设计、施工工期,防止盲目抢进度、赶工期的现象。⑧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扭转部分领导重效益、轻管理,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⑨要保证监理单位责、权、利统一,充分发挥监理单位作用。 3.精心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勘察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环节。①要遵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依法进行勘察设计,严格贯彻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②要推行设计招标发偶然性工作,促使其提高设计资质和技术水平,将设计单位推向市场,靠竞争、信誉求发展。③要推行设计监理工作,杜绝由于设计质量低劣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④要严格建设审批制度,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初步设计。⑤要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制度。实施工程设计质量第三方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防止不合格设计图纸进入施工现场。 4.强化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施工是形成工程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和控制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和基础。①要完善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实行质量”三检制”,并使该体系正常、有效运转。②要从操作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环境五个方面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③要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中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措施。④要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心施工。⑤项目经理、质检员、特种作业人员要达到全部持证上岗。 5.完善监理制,提高监理工作水平 工程监理能促进承包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目标进行有效控制,防范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问题发生。但由于监理制度推行时间不长,需在实践中完善。①要规范监理资管理,加强对监理持证上岗的监管。②要加强监理人员培训,提高监理队伍素质,解决少数监理人员素质差,监控能力不强,难于胜任临理任务的问题。③要培育监理市场。监理必须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企业单位,不应挂靠在部门或行业之下。④要逐步通过招标选择合适的监理单位,防止和抵制“同体监理”。⑤监理要综合采取现场旁站、巡视、测量、试验、指令文件、工作程序规定、计量支付签证控制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做好质量监控。⑥监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执行监理规范,真正做到对项目质量、投资,进度全方位、全过程监理。 6.发挥质监机构作用,做好政府质监工作 摄影师监督机构代表政府从工程质量角度对参与建设主体各方进行强制性监督是解决工程质量问题的保证。①质量监督机构要在改革中稳定加强并给予扶持,充实力量。②质监人员要提高素质,使工程质量监督由掌握规范准确,督促执行规范得力,责任心强,坚持原则、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员组成。③要加强质量监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业务培训,衽考核上岗制度,提高质监队伍整体素质。④质量监督要与施工许可制度、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施工图审查等制度有机结合,形式应多方位、多形式,效果应能督促各方建立各自的质量体系,规范质量行为,超前控制,督促及时整改。⑤要配备必须的检测设备,搞好检测,加大到施工现场随机抽检、见证取样的次数和重要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质监频率。⑥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贯彻情况的监督检查。⑦要扩大质监范围,在做好质监工作前提下收好质监费,促使质监工作开展费用列支的需要。⑧为实行严格、公正、有效监督,领导重视,赋予水利质监机构职能是前提,因此要争取行政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以及参建单位的配合。⑨质量监督模式、内容、方法、手段亟待改革完善。质量监督必须由单纯施工阶段监督、微观监督向综合性宏观监督转变。必须由注重定性质量评定向定量判断转变。为创更多优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任重道远。 7.推广新技术,加强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一靠技术,二靠管理。①要大力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施工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②要增强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依法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③要改革和完善质量管理体制,建立以四项制度为基础,以建设程序为纽带,以确保质量为目标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质量控制体制,完善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设计、施工保证、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④设计、施工等单位要推行水利工程质量体系认证,按 IS0900族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并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使工程质量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工程质量论文:空调工程质量监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处理 摘要:结合工程监理实践经验,对常见的问题如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的空调设计、施工,安装孔、预留洞的标注、水系统的防堵塞、设备噪声、系统试运转阶段的监理等提出处理意见。 关键词:空调工程 空调安装 质量监理 空调工程施工包括空调设备及空调管道的施工等,系统复杂,一般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后期进行。要做好空调监理工作,必须认真审核图纸,与设计人员充分交换意见,在土建工程施工前期就进入“角色”,努力做好事前控制,按照已编制的监理细则,认真细致地开展监理工作,把握监理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多年的监理实践,笔者对空调工程安装及系统调试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 1 使用功能不明确的房间,空调设计、施工要慎重 有些民用建筑在设计阶段不能确定所有房间的功能,业主只能委托设计单位按初步的规划来设计。对于裙房,业主一般考虑为商场,设计人员一般采用柜式空调机有风管送风无风管回风的方式。但工程竣工后,这些房间可能会改作不同的用途,如餐饮、洗浴、证券、银行等。这就形成了新的平面布局及房间分隔,原来设计的送、回风方式不能采用,特别是餐饮、娱乐业需要独立的送、排风系统,空调冷负荷也很大,原来安装好的风管和水管需拆除、并重新设计、安装,空调机组也可能要重新选型,这就造成业主的经济损失。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建议监理人员要说服业主和设计单位,对这些房间的管道不要一次设计到位,只需根据空调负荷的大小来确定冷水的流量,预留供回水管道接口,空调机也不要一次选好。待以后功能明确后,再根据房间布局及装修造型,进行二次设计,这样既可减少设计的盲目性,又可以为业主节约投资或缓解资金压力。 2 注意与空调工程有关的“预留”与“预埋” 一个空调工程中的预留孔洞、预埋件成百上千,一般又要求在土建施工阶段即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在对施工图图纸会审时,监理工程师就要特别注意对设备、结构专业图纸中的安装孔、管道穿剪力墙预留洞、设备及管道支吊架预埋件、管道穿楼板预埋套管、设备基础等的平面位置、标高、几何尺寸进行审查,检查是否有遗漏,各专业之间要求是否统一,是否满足设备工艺要求和管道走向要求,图纸是否能够指导空调工程安装。有的空调设计图中注明“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结施”,但相应的结构设计图中又是“预留孔洞、预埋套管”详见“暖施”,实际上两个工种都未交待清楚预留孔洞与预埋套管。有些设计单位在结构设计图中只对800?×800?以上的穿剪力墙孔洞注明尺寸,而其它孔洞不予注明,这给监理和施工都带来不便。如某座18层的宾馆,合用前室和防烟楼梯间正压送风口都设在剪刀墙上,需预留24个600?×600?的洞,但在土建施工时遗漏,到空调安装时才发现,结果不得不在剪力墙上重新开洞,既增加了投资,又破坏了结构,虽经加固处理但还是留下了结构安全隐患。有的工程按某一厂家的冷水机组外形尺寸预留了安装孔洞,但是业主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冷水机组往往在土建工程后期才会招标定货,特别是将电制冷的冷水机组改为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时,预留的安装孔洞尺寸太小,不得已时只得将冷水机组解体后再搬入,这样严重影响了设备的性能。碰到这种情况,应充分考虑几种型式的设备进入的可能性,将设备安装孔适当留大一些。有的工程采用预制空心楼板、水磨石地面,这时一定要注意先预埋设备及管道吊杆后,再进行水磨石地面施工。对于高层建筑中的主立管穿楼板时的预埋套管,各层套管中心线应保持一致,并要考虑楼面贴地砖后楼板面增加的厚度。 3 空调系统安装前,督促设计或安装单位提出尽量全面、准确的管道平面定位尺寸及标高 现在许多设计施工图上,设计者只给出了主要设备的定位尺寸,没有注明风管、水管的定位尺寸及标高,或者即使有尺寸,但不同专业之间管道碰撞、所注数据很不实用,甚至管道与结构、装修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图纸会签形同虚设,给工程监理和安装带来许多麻烦,往往先安装的管道施工很方便,后安装的管道施工很困难,施工单位互相扯皮,造成有的工程装了拆、拆了装。对于一个功能较齐全的建筑物来说,在有限的吊顶净空内,会有多个专业的管道。如空调专业的送风管、回风管、排风(烟)管、冷水管、冷凝水管,给排水专业的生活给水管、排水管、喷淋管,电气专业的强弱电桥架、母线等,如果总承包方的施工技术力量强,能够解决好各专业之间的互相配合问题,则施工较为顺利。但目前比较多的情况是,土建工程、室内上下水、强电等由一个建筑企业承包、空调、消防、弱电、装修则分别由多家专业公司直接向业主承包,如果监理不力,则会引发各种矛盾和纠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大、中型空调工程,监理工程师要协助业主督促设计人员在图纸设计阶段就解决好专业之间管道碰撞的问题,绘制安装大样图,监理工程师也应协调相关施工单位,本着“小管让大管、有压让无压”的原则,制定详细的安装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按图监理。 工程质量论文: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1、 风险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与现行的建设监理制度相比,工程保险制度下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设计阶段开始,历经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直到运营保修期为止。它关注风险管理,强调预先控制,服务向前扩充,向后延伸,改变了建设过程中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在这种模式下,风险管理单位在与保险公司签订风险管理合同之后,对风险评估报告做出分析,提出风险管理方案和大纲,然后派出以风险管理项目经理为首的项目管理班子,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工作内容的核心是针对工程质量保险标的进行质量和安全的全面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为工作目标,通过将事前预控与事中监控紧密结合,抓住风险源头,公正独立的对项目参建各方进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突破原有管理体制的关键点,分别体现在以下 3 个阶段。 1.1 设计阶段 以严格设计审图为前提,以过程变更控制为手段,全过程降低项目技术风险。 (1)加强设计风险的识别与风险预控。风险管理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开始介入,通过专家调查法等风险识别办法对设计方案进行风险识别,然后进行风险评估,按评估结果对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等阶段进行风险指导和预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 (2)强化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在保证设计产品符合强制性规范条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设计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地的气候和施工条件,把强调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可建造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发挥专家的技术优势,把好“四新”技术的应用关。利用风险管理单位强大的专家技术优势,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这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 1.2 施工阶段 以事前预控为基础,以过程监控为重点,以治理通病为手段,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1)建立风险源清单,确定风险控制对策和措施,实现预前控制。风险源清单的建立,对业主、施工单位和风险管理单位起着未雨绸缪的作用,可以及早确定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响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实现积极有效的预前控制。 (2)建立数字化风险控制平台,实行风险动态管理。结合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以及数字工地的影像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监控方法,根据各个专业分项工程重大风险等级的风险特征值和报警值,对施工现场以及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强化要素管理,控制风险诱因。通过对现场人、机、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的有效控制,从资质审查、准入控制、工艺样板引路和质量通病的治理等环节着手。 (4)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跟踪控制平台。对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控制,对于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采取旁站等跟踪控制措施,严格把好质量关。 (5)检测公正、科学化。采取科学的检测、检查方法,实现对工程质量的评价以数据说话;充分发挥检测机构的公正、独立和科学性,确保工程内在质量。 (6)强化安全教育和方案审核,完善安全监管体系。通过宣传、授课、观摩等相对直观的教育方式,作好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安全问题的感性认识和风险意识。作好安全专项方案与技术措施的审核,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7)强化重大危险源的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完善险情应急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不可或缺,通过跟踪控制和应急预演进行过程控制,有利于风险事故的减少。 1.3 运营保修阶段 (1)制定缺陷责任期和 10 年责任期的风险控制工作计划,督促有关单位提供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手册,作好设施管理工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质量问题。 (2)组织专家对建筑物竣工状态、一年保修期结束后的状态、以后每隔一年的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出具检查与评估报告(以理赔范围为基础),必要时可以采取向使用者问卷征求意见的形式。 (3)督促尾项工程和质量问题的整改落实,合理规避缺陷责任风险。 2 、风险管理模式下三个关系的转变 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其基本手法是将风险进行转移和控制,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各干系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 3 个变化。 2.1 改变了业主与保险人的关系 在原有的工程保险制度下,保险人仅关注事后理赔,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现在是由共投体和保险人共同关注保险标的,在过程控制上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共同以保证工程质量为底线,以最低限度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共同目标,有利于降低政府在建设工程上的风险责任,同时对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共投体作为保险合同的一方,风险、责任共担,有利于协调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与业主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展,满足了我国在加入 WTO 之后面对国外工程咨询公司挑战的需求。保险人积极参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意味着保险人必须增强在工程保险领域的经验和保险实力,这将在客观上提高保险人的保险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改变了监理委托的关系 现有的监理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缺乏公正、独立性。由于监理受业主的委托,无形中受制于业主,对业主的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监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能做到真正公正、独立的第三方,从而也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监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也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这样就降低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对业主也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促进了监理工作的恶性循环。 不少业主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不委托监理对建设过程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而委托了监理之后又不愿意放权,在投资、进度、设计这些方面都是业主的单方面决策,使得监理工作变成了仅仅是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这样就造成了监理的名不副实,从而降低了监理的工作职能和水平。由于监理对进度、投资没有管理决策权,当业主和承包商片面追求进度、投资方面的控制目标时,根据投资、进度与质量这三者的平衡关系,必然会降低质量方面的要求,而监理对此又无法控制,这样就造成了建设工程质量的低下。 (2)先天不足,无法弥补。现行建筑法规和体制下,监理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不能参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在保修期的服务少,尤其是在设计阶段无法介入,无法进行预先控制,而设计阶段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投资、进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提前在设计阶段介入,那么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就非常困难。 (3)安全管理缺乏资金保障,安全条例无法落实。由于安全管理资金常常无法到位,监理无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间接造成了业主和政府的压力。 由保险人委托风险管理单位的优势,一是公正、独立。风险管理单位受保险人委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是保险标的,作为独立于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和勘察单位的第三方,真正具备了公正独立性,有效的提高了工程质量,把政府从实体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中解脱出来,降低了政府的压力,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利益。二是促进控制目标最优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必然按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但与此同时,风险管理单位也要继承“监帮结合”的优秀传统,通过优化技术方案等手段提供增值服务,追求质量、安全、投资、进度四大目标的最优实现。三是管理要求更上一层楼。保险人关注的保险标的是 10 年责任险,期望能控制和降低风险,减少理赔,这就要求风险管理单位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要做的更高、更强、更细。 2.3 改变了检测机构的委托关系 现有检测机构委托关系的弊端如下: (1)由施工单位委托的检测机构的工作缺乏公正独立性,为施工单位的利益擅自改动检测数据,出假报告,对工程质量的损害非常巨大。 (2)检测工作仅对来样负责,降低了检测机构的责任,提高了建设工程的风险。 (3)监理单位对材料见证取样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的对材料进行监督控制,失去了第三方检测的作用。 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检测机构机制的优势,一是材料检测机构独立于施工单位,对整个工程的利益负责,提交的检测报告真正具有公正独立性。二是材料检测是风险管理单位的服务内容之一,是一项质量管理手段,材料检测机构必须对现场负责,化解了委托检测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工程风险,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三是通过落实材料检测机构责任,提高了检测机构的风险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 3 、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1)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推行全过程管理理念,既可以将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割裂的环节有机整合,又可以通过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评估,从而及时控制质量安全风险,更加有效地配置管理资源。 (2)强化设计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降低项目技术的风险。资料表明,多达 4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过程或设计原因引起的,因而,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现行审图制图尽管在保证设计质量、制约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不合理行为方面有卓有成效的贡献,但也存在如下争议和局限:一是审图公司由政府委托、有政府行为的属性,同时又要进行市场运作,其体制方面的矛盾难以理顺。二是整改单遭遇人情关。三是业主对于审图的必要性和严肃性认识不够。四是审图时效不合理。五是审图作为质量控制体系的一环,无法从项目整体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工程质量风险问题,并且使风险流程控制缺乏延续性。通过推行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可以将施工图审查工作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其公正独立性,摆脱业主和设计承包商的干扰,提高对设计产品的质量控制。 (3)重视施工风险的识别与分析、评估,强调事前预控。事前控制做的好坏与否,对整个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施工风险的预判、预警和预控,可以使风险管理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利于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监管资源。(4)保证了第三方的公正独立性改变了监理委托关系,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公正独立性,有利于加大 现场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保证了社会公共安全利益的实现。 (5)强化了运行保修阶段的服务,降低因项目使用不当引起的风险。通过保修期内的质量检查,及时掌握项目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保险人和业主的风险。 4 、产生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4.1 产生的问题 风险管理单位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大纲,对业主、承包商、供货商等项目参建方进行管理和监督,在试点工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分担还不明确,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的责任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等来界定。这给风险管理单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风险管理单位在操作模式上虽然与原有的监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摆脱不了原有监理体制下的做法,仍然存在很重的监理痕迹。 (3)风险管理单位的组织大部分仍然是按照原先的监理单位的组织来实施的,其人员也以原有的监理人员为主,缺少有经验的风险管理评估、分析人员。并且具有工程保险相关知识的人员也非常缺乏,降低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4.2 改进措施 面对在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进行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建立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险法规体系。通过确定建筑工程质量保险中的业主财产险与参建各方(勘察、设计、施工方和风险管理单位)的责任险的配套实施措施,明确和落实参与建筑工程项目各方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2)建立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机制。由于风险管理单位工作性质的重要性,因此,对风险管理单位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非常重要。应该建立有关风险管理单位资质认可的办法,使风险管理单位可以不断增强技术能力,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整和资源,建立具有充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单位。从审图机构、设计单位、保险公司等引进人才,与现有的监理公司的技术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和相应的人力资源,进行工程保险方面知识的培训和累积,使得监理单位可以顺利的向风险管理单位转变,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单位的市场地位。 (4)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弥补实际工作中不足。针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方案,落实和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水平,使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5 、结束语 工程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的建筑管理水平,完善建筑管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工作在试点工程上的实施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但由于是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的操作模式也是在逐步探索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足之处再所难免。只有通过持续改革,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工作,才可以不断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和风险管理制度。希望本文可以为当前建筑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能为监理行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工程质量论文:备案制度实施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要: 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并评定其质量等级是质量监督站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备案制度 工程质量 工程监督 1 前言 这一工作责任的承担导致质量监督机构事实上主导了工程的竣工验收,并使得质量监督机构处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监督机构作为监督者的监督职能。去年建设部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改“工程质量核验制”为“竣工验收备案制”,客观上对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作了重新的审视和界定,这将改变质量监督机构沿用十数年的工作方法。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有效地实现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保障和提高工程质量,业内各方多有疑虑、多有探讨。笔者结合绍兴市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后的质量监督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2 切实转变观念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代表当地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不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更超脱地、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形象。 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变直接管理为重点监督,变保姆式的具体指导为超脱的宏观把关,质监员不再是工程建设场上的运动员、守门员,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裁判员、监督者。具体而言,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是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 3 尊重主体地位?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单位,要对工程的质量各负其责,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是检查并督促各方主体行使他们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只有建设各方主体切实履行了其责任和义务,工程建设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质量监督机构没有权力去剥夺各方主体的权力,也不应去限制各方主体的责任,否则各方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就会削弱,质监就会承担不属本身的质量责任。总之,不是质量监督机构的责任不要去揽过来,由各方责任主体去督促完成。举例来说,竣工验收是建设单位组织的,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什么时候验收,质量监督机构就不应该去审批,而应有建设单位自己来把关,质量监督机构接到通知去验收就是了,至于验收时达不到验收标准,质量监督机构不同意备案就是了,唯有如此,才称得上监督,也才会促进各方主体认真严格地履行其质量责任。在监督过程中,现阶段尤其应注意引导建设单位在履行权利和义务上走向一致性,注意保护监理的地位和职能,以充分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 4 立足结构安全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这是十分正确的。结构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个建筑物,连结构的可靠性都保障不了,其它的什么功能、什么环境也就如空中楼阁。因此,保障结构的安全是质量监督职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民负责的底线。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的意义还在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国家建立了各个地区的、各个级别的创优评比制度,由于客观上难以检查结构质量,创优评比只能主要地依据建筑物外观质量来评选,这样就造成了不少企业重外观质量、轻结构质量的本末倒置的局面,质监重点的明确有利于扭转这种质量局面,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现阶段,质量监督机构在注重桩基工程、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的结构质量的同时,还应对有关安全的电气和电梯工程的质量予以足够的关注。 5 规范质量行为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除极少部分是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极大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人的质量行为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质监的职能要求质量监督机构不但应当监督工程的实体质量,而且应当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这是监督工作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其内涵是很深刻的,监督质量行为的本质是监督各方主体责任到位,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操作施 工管理处于质量标准的受控状态,使完成的工程实体质量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针对目前的建设现场,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行为的监督应当在这样一些方面多下功夫:建设单位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方主体的资格是否与工程相应,各类上岗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理人员是否到位,建筑材料使用前有否试验、管理,施工技术资料是否与工程进度同步,内容是否真实有效。 6 改变监督方式质监地位和质监职能的转变,就要求建立与之相适的质监工作方法和制度,以属尽责守,有效地落实质监职能,圆满完成政府委托的任务。 (1)把住重点环节关。质监的重点在结构,对每一工程应有监督计划确定具体的控制点,把好关键环节,尤其在结构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过程中,应切实监督验收的程序是否正确,验收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2)随机检查应是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改变原来的预约式、应召式验查,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以正常施工的真实的质量状态受检。(3)强化处罚力度。没有处罚,就没有监督。对检查出来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处理,对有关责任单位应当严格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作出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制约和规范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从而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在处罚基础上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达到监督整个工程全过程建设质量的目的。(4)质量监督机构应提高自身素质。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监职能相适应的权威,此外质量监督机构也还应完善质监手段,增加检测仪器、提高质监水平。 工程质量论文: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摘要:本文针对我省当前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切身体会,尝试探讨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加大试验检测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关键词:试验检测 工程质量 加强 提高 1.引言 “八五”至“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省交通主管部门亦正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公路建设,规模浩大,高等级公路发展迅猛。至目前,我省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达1000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和公路密度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我省公路建设进入“黄金时代”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有些地方也曾出现一些足以引起公路部门高度重视的工程事故,桥梁坍塌,路面破坏,工程缺陷......等等。事故发生频繁,工程质量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施工单位忽视了工程质量管理。也就是说在施工中没有切切实实建立一套较健全且完善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据了解,活跃在我省各地从事公路建设的施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施工队为非专业队伍,资质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质量意识薄弱。有些工地甚至连最基本的质检人员和试验检测设备都没有......所有这些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失控,从而最终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适应我省高等级公路高速发展的需要,我省交通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大力度,加强质量管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势在必行。前不久,省交通厅已相继印发了《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广东省公路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暂行规定》等文件。一系列措施法规的出台,这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加强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公路工程质量。下文笔者将始终围绕工程质量管理这个主题,以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为切入点,从工程质量检测手段的角度,主要分析探讨一下在我省当前公路建设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2.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以便根据其检测的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 譬如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2.2.通过试验检测,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及时有效地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以鉴别起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动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进度,质量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3.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地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检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地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4.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造价,推动施工技术进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势在必行,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3.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及途径: 3.1.试验检测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省各地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不一,参差不齐,特别是试验检测人员匮乏,且素质低,甚至学非所用。缺乏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质检人员队伍,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针对我省当前存在的这种情况,有必要充实试验检测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具体做法可以引进,也可以选派人员到有关院校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这一方面,我省交通主管部门已引起重视并开始落实。去年至今省厅质监站已组织全省公路系统试验检测技术人员分期到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2.健全法制,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我省公路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 对于法规制度,我国已立法——《公路法》及有关行业标准。我省也相继出台了一批管理制度、方法、暂行规定等。这对推动我省的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法规制度已不能适应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因此对于上述法规制度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以便使公路建设单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外,对于试验检测机构,虽然在我省已初具规模,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管理,严格管理,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使质检机构逐渐规范化、专业化。例如,可提供仲裁数据的试验检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有计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交通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机构资质等条件。对于一般施工企业作为自检的试验检测机构,也要具备一定的资质。这就要求交通主管部门对这些质检机构要严格把关。坚持做到严格考核,严格审批,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对于不合理质检单位坚决整顿或取缔,决不手软。 3.3.进一步建立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工程质量意识。 我省目前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其次有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4.施工过程中,应借助试验检测手段,严格把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 3.4.1.路用材料质量的控制 对于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材料(如填料、砂、石、水泥、钢筋、预制构件等),均应按有关试验检测规程,技术规定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另外,对各种原材料除了要进行常规试验以外,有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试验,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完整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试验报告、出厂证明或质量证明书、合格证等资料。再之,对于新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也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先进行试验检测,经试验可行后方可推广使用,禁止盲目施工。 3.4.2.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 施工控制参数,通常是指一些能够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的关键数据。譬如填土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这两个参数是路基填土中指导施工,控制压实质量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确定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路基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手段进行参数确定时,应认真对待,严格遵照试验检测规程,并力求消除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度,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3.4.3.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政府监督等环节。首先,对于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建立工地实验室,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专人负责,专职质检,坚持“自检”制度。对于监理方,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范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监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监理中心实验室的有关试验设备,以试验检测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严把质量关,从而起到控制施工质量的目的。对于监督方,要真正发挥作为政府监督职能的作用,及时抽检,及时验收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抓典型,树典范,维护政府对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公正性。 3.4.4.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 加强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力度,另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环节上。中间交工验收的结果,直接反映了一个分部(项)工程质量的好坏以及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一个分部(项)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于公路工程,除了对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把关以外,还要及时对每一分部(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进行阶段性施工总结。经验收不合格项目,坚决给予返工处理。坚持以试验检测数据说话,严把试验检测关,努力提高公路工程质量 4.几点体会 4.1.作为检测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试验检测应予以高度重视,禁止盲目凭经验施工,坚持以试验数据说话。 4.2.实行公路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谁出事,谁负责,坚决查处,决不手软。 4.3.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具有一定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是提高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4.4.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队伍,实行持证上岗。 4.5.配置较先进的公路工程检测设备,逐步提高试验检测机构的试验检测能力,使之更好的为工程服务。 5.[结语] 随着我省高等级公路迅猛发展,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笔者认为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加强试验检测力度,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值得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上述浅见,旨在抛砖引玉。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公立医院如何运用银行金融工具提高理财效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公立医院利用银行各种金融工具带来财务收益的可行性分析和比较,以期在促进医院增强理财意识,提高医院资金管理效益方面有所贡献。 [关键词]金融工具;财务管理;经济效益 1 存款方式 医院的闲置资金,除了不超过库存现金限额的少量现金外,其余都必须存入开户银行,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开立的银行存款账户大多只是发挥了其支付的功能,而没有发挥存款“利滚利”的投资功能。医院可以在存款方式上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制定的各种存款方案,根据自身资金流动的额度和周期来选择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凭证式国债等多种银行产品,在切实保障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资金收益,满足自身多样化的短期投资理财需求。 以下是根据2011年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为标准,按1000万元资金,一年期存款利息收入分别做出的比较。 1.1 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是指不规定存款期限,存款人可以随时存取,并依照活期存款利率计取利息的存款,其存取主要通过现金或转账办理。特点:①存款金额、时期不限,随时存取,灵活方便;②零风险,但利息较低。利息收入:1000万元×0.5%=5万元。说明:活期存款利息较低,主要用于医院日常结算资金运用。 1.2 协定存款 协定存款是指存款人通过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合同》,约定期限、商定结算账户需要保留的基本存款额度,基本存款额度的存款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超过基本存款额度的部分按协定存款利率计息,每季结息一次,计息期间如遇利率调整,分段计息。特点:①流动性强:办理人民币单位协定存款业务后,单位客户日常结算不受任何影响,资金可以自由往来。②收益较高:利率水平高于活期存款。③零风险。以下按10 万元为基本存款额度,超过基本存款额度的按人民银行协定存款利率给付利息举例。 利息收入:10万元×0.5%+990万元×1.31%=13.019万元 说明:协定存款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8.0190万元;适合医院活期余额经常比较大,选择协定存款能够收益多一些,而且存、取起来都方便,不需要额外办很多手续,开立账户。 1.3 通知存款 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入款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金融机构,约定支取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通知存款不管实际存期的长短,统一按存款人取款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划分为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特点:①收益较高且稳定;②零风险,还可以自动转存或约定转存。 利息收入:1天通知存款利息收入:1000万元×0.95%=9.5万元;7天通知存款利息收入:1000万元×1.49%=14.9万元。 说明:1天通知存款利息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4.5万元,7天通知存款利息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9.9万元;适合医院具有大额短期闲置资金的存储,想获取相对高一点的利息收益。只要支取时提前1天或7天通知银行,约定支取日期和支取金额,便可按财务计划安排使用资金。利率水平高于活期存款,7天通知存款利息收入高于协定存款。在不影响资金使用的情况下,可获得稳定而较高的利息收益。 1.4 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存款人存入存款时与银行约定存期和利率,在存款到期支取时,银行按存入日约定的利率计付利息的一种存款。存款人若临时需要资金可办理提前支取或部分提前支取,但只能提前支取一次,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计息。同时,医院如需办理定期存款的质押贷款,可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开具“单位定期存款存单”,医院据此办理质押贷款业务。特点:①收益率高,适用于单位相对稳定的资金;②零风险,但受时间限制如果提前支取,利息损失较大。 利息收入:1000万元×3.5%=35万元。 说明: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30万元,远远高于活期存款;适合医院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并能够事先预知使用的资金或长时间不用的资金。 1.5 凭证式国债 凭证式国债是指国家采取填制“国库券收款凭证”的方式发行的国债,通过各银行储蓄网点向社会发行,可以记名、可以挂失,但不能上市流通。从购买之日起计息。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支取现金,可以到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档次计算,经办机构按兑付本金的2‰收取手续费。特点(相比定期存款):①可以记名挂失,持有的安全性较好;②利率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并且提前兑取按持有期限长短、兑取相应档次利率计息;③可提前兑取,变现灵活[以下按2011 年凭证式(二期)国债,1年期票面年利率3.7%举例]。 利息收入:1000万元×3.7%=37万元。 说明:凭证式国债比活期存款利息多出32万元,远远高于活期存款,也高于同期定期存款,但是短期内提前支取,就要蒙受较大的利息损失。例如,此次2011 年凭证式(二期)国债规定,提前兑取时持有期未满半年不计付计息,满半年不满一年按0.5%年率计息,比活期存款利率还低。适合医院具有相对稳定的闲置资金。 2 结算方式 2.1 银行承兑汇票方式结算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签发,向商业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承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以下按1000万元支付为例,开立1000万元6个月期限的全额保证金银行承兑汇票作出比较)。 (1)办理银行承兑汇票需支付手续费为:1000 万元×0.5‰=0.5 万元。 (2)对1000万元银行存款按6个月定期利率获得利息为:1000万元×3.3%/2=165000元。 说明:扣减手续费后该笔支付方式可为医院带来财务收益16万元;对于医院来说,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营运资金的占用与需求,不仅能够推迟几个月付款,延长付款期限,还可以从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 适用对象:结算药品或设备耗材款时,可选择应付账款金额较大、交易对方业务往来相对稳定、信誉度较好的公司协商采取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结算货款。此时付款期限与原来直接转账应有所不同,比如,直接转账时,医院惯例为6个月后付款,此时医院方应付账款的期限为6个月,对方应收账款的期限为6个月。现商定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付款,医院与对方协商,由医院3个月后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支付,票据期限6个月。这样看似对方得到现金时间变长了,但是在实际中对于对方来说,应收账款的期限由原先的6个月提前到了现在的3个月,虽然原先6个月后对方得到的是现金,但现在提前3个月收到了银行承兑汇票,对方可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得到现金,在具体计算了贴现利息和3个月可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后,对方公司比6个月后收到现金的收益率更高。同时对于医院来说,应付账款的期限可达到9个月,比直接支付时长了3个月,减少了营运资金的占用,扩大了医院资金的结算能力。对医院来讲,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医院自身的资信条件取得银行融资的行为。它对有效扩大医院资金的结算能力,合理高效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医院快速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销货方拿到手的虽然是一张信用的票据,但是由于汇票可以转让、贴现等, 销货方也可以凭银行承兑汇票去进行购货、偿还借款等商业活动,这也是在诚信合作基础上,供需双方所达成的理解和信任。在涉及的各种商业行为中,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多赢的资金支付方式。 2.2 商业承兑汇票方式结算 商业承兑汇票是指由收款人签发,经付款人承兑,或由付款人签发并承兑的商业汇票。 说明:相对于银行承兑汇票,该结算方式手续方便,不需任何保证金,可以有效地降低手续费支出,融资成本低;适用于资金信誉度较高,现金流较为充足,还款能力较强的医院。 2.3 进口信用证方式结算 进口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向受益人(国外出口商)开具的,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凭议付行/寄单行寄来的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全套单据,按照信用证条款对外付款的书面承诺。医院可以通过委托银行和进口商共同签订《货款支付三方协议》, 银行在进口商开立一个院方采购款唯一回款账户的条件下,为医院提供专项授信额度。医院仅需向进口商提供10%左右的预付设备采购款,即可对外开立进口信用证,提前保证设备交付院方使用(以下按1000万元进口设备款支付为例,开立1000万元3个月的远期进口信用证为例作出比较)。 (1)医院需向进口商提供10%的预付款:1000万元×10%=100万元。 (2)剩余900万元资金仍可保留在院方账户内,享受3个月定期利息:900万元×3.1%/4=6.975万元。 说明:该笔支付方式可为医院带来财务收益6.975万元;类似银行承兑汇票,不仅能够从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利息收入,还可以推迟几个月付款,延长付款期限。此种结算方式适用于购置进口设备数量较多、金额较大的医院。 3 结 论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财务管理,可以促进整个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医院财务人员应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把医院财务管理同医院发展紧密结合,从单纯的“用财”转变为“聚财、管财、生财”,从服务型向决策管理型过渡,在防范好财务风险,保证资金安全和日常资金支出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银行各种金融工具,让院内资金发挥出最大的财务效益。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开放金融市场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寻找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有效措施,本文将从战略角度探讨其发展对策。 [关键词] 现状 问题 发展战略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业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个人理财服务仅仅局限于吸储放贷、代收代付等简单业务。在金融市场开放的环境下,各家银行为了应对新竞争,也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向客户提供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以及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业务服务逐渐综合化、个性化。但是,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约束。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保险法》,确定了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并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代客理财,这就大大制约了商业银行向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的拓展,限制了业务运作空间。这种分业经营体制,导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操作只能停留在提供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低层面上,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进行组合投资来实现增值,离真正意义的个人理财还很远。 2.专业人才奇缺。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业务,其对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就相当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且也要精通房地产、法律、股票、债券、基金、保险乃至市场营销等众多专业领域,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际和组织能力,才有实力进行组合投资,规避风险,达到财富增值的最终目的。我国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仍远不能满足这种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3.产品单一、服务面窄。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基本上只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展,为客户提供已经设计好的固定产品,产品单一、服务同质,还不能给客户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已有业务主要以结算类为主,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或者提供咨询、建议及投资方案,引导客户进行投资,并规避风险,涉及证券、保险的综合理财仍需客户自己操作。 4.有效需求匮乏。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很是缺乏投资理财的意识,也很缺乏相关业务的了解,并且对银行的个人理财也不够信任,这就导致了不进行有效的理财。另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门槛过高,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二、发展战略 1.集团化战略。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打破体制的桎梏,走混业经营的集团化道路将是必由之路。可以通过金融控股集团控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来同时涉足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打通三大金融领域,破除体制约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进行组合投资,有效规避风险,提高理财收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寻求更大的增值空间,迎接大理财时代的到来。(如图1) 2.人才战略。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对人才的培养也相对落后,专业理财师的培养,尤其是高水平理财师的培养就更加滞后。目前,我国理财师的资格认证只处于起步阶段,且名目繁多,没能形成一套权威性极高的认证体系,这需要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共同推动。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身业务优势加强职业人员的培训,在业务操作中不断提高理财人员的水平。再则,商业银行可以联合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有关高校及其他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理财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并结合市场需求和业务需要,加快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理财人才的教育培养,打造潜在的综合型理财专业人才。这样,通过职业认证、内部培训和教育培养就形成了一套完备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及未来对理财人才的旺盛需求。(如图2) 3.技术开发战略。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化服务将成为商业银行间理财竞争的重要领域,并将决定未来的竞争态势和格局。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广泛应用为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开发先进的应用软件,快速高效的进行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处理,以及设计和模拟理财方案,是理财市场的迫切要求。同时,基于营业网点和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不再受营业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全天候提供服务的自动银行、网上银行、掌上银行等日益深入理财服务,并不断深化网络化服务的发展进程。 4.营销革新战略。当前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更多是等客户上门,且门槛较高,营销观念陈旧。 5.产品多元化战略。目前商业银行所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同质性很高,差异性较差,缺乏特色,根本无法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千差万别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不同的金融工具和技术平台不断整合产品和服务,开发更多多元化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产品需求,并通过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优势,占有更大的市场,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理财服务。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财业务宣传不规范、不到位 目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宣传仍停留在挂横幅标语、设置宣传栏、橱窗广告、告示牌、印刷材料等传统方式上,且90%以上的基层机构仅在营业厅内或网点附近宣传,宣传范围小,社会知晓率低;多数机构在宣传理财产品时,重收益宣传,轻风险提示。据对1200户居民问卷调查显示,对人民币理财业务“比较熟悉”的占17%,“略知一二”的占44%,“不了解”的占39%;38%的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宣传不满意;42%的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不满意;38%的不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同时,对内宣传、培训力度不够,业务人员不能详细讲解产品的特点、不足,客户无法对理财产品有系统的认知。 二、理财业务内部管理不规范 除天津塘沽区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赤峰市中国银行外,其他理财产品经销机构均未设置专门理财部门,也未配备理财师;多数机构缺乏健全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控手段,难以根据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即期做出准确预测,为客户理财提供优质服务;经销机构的理财业务只在储蓄科目中反映,未设立专门科目进行核算,难以有效监控资金使用情况;部分经销机构将人民币理财新产品销售额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存款进行考核,忽视风险、收益等因素,致使基层分支机构盲目追求业务规模扩张。 三、专业理财人员匮乏,队伍建设滞后 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多自2005年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时间较短,专业理财队伍尚未形成。取得CFP(国际金融理财师)和AFP(金融理财师)资格的人数远不能满足理财市场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财业务的稳健、快速发展。 四、理财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品种不断增加,但多数理财产品内容相近、收益和投资期限雷同,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如多数理财产品起存额均在5万元以上,付息方式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等。产品同质化导致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只关注收益率,进而引发理财产品销售“价格战”,加大了理财业务风险。 五、理财业务监管缺失 银监会2005年制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实行审批制和报告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根据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和监管的实际需要,按照相应的监管权限,组织相关调查和检查活动。”但基层监管部门很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开展专项检查,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外部监管缺失将加大业务风险。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商业银行理财与金融市场效率研究 摘要: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银行理财产品正在遭遇的“质疑之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看待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经济理论的思考。本文在一个基础性理论框架内,从金融市场效率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经济理论的解释和建议。 关键词:银行理财;金融市场;效率 一、引言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全面参与理财业务市场可能算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亮点之一,无论是从理财产品的品种还是从理财产品的规模看,都可谓是发展迅速,而且可以预计这种态势还将延续多年。2004年包括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13家商业银行(其中11家为中资银行,2家为外资银行)发行了76款理财产品;2005年包括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内的26家商业银行(其中19家为中资银行,7家为外资银行)发行了593款理财产品;2006年包括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26家商业银行(其中19家为中资银行,7家为外资银行)发行了1158款理财产品。2007年发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迅速增加到39家,理财产品发行总数也达到了2404款。2005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额是2000亿元,2006年这个数字为4000亿元,2007年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 发生在2008年初所谓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门”事件引起了中国理财市场的一场轩然大波,给刚刚兴起的看似一片繁荣的理财市场平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引起了包括管理层、学界在内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和思考。连续发生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收益、零收益、负收益事件使银行理财正在遭遇“质疑之春”,继2006年9月东亚银行发行的“利财通”系列1号表现最差之时有逾60%的亏损,到2008年3月19日民生银行的“港基直通车”QDII产品被迫清盘(亏损超过50%)等,将此类事件的影响推向了高潮。 目前看来,针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讨论看似热闹非凡,但现象描述居多,理论思考似乎不足。我们的问题是,银行全面开展理财业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影响如何?从改进金融市场效率的角度看,银行理财是否存在市场边界?等等。本文尝试在一个基础性的分析框架内,给出一些符合经济理论的解释。 二、银行理财影响金融市场效率的经济分析 (一)利率管制下的中国金融市场均衡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在利率上限的约束下,如果利率上限高于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利率上限对金融市场没有影响;但如果利率上限低于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则会产生金融产品需求大于供给的所谓短缺现象,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导致了诸如排队、拉关系等社会资源的浪费,市场规模的缩小降低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利率上限为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中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改进途径就只有降低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当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与利率上限重合或低于利率上限时,市场规模扩大,短缺现象消失,此时的金融市场回到了有效率的状态。而促成均衡利率水平下降的途径有二:1.在供给一定条件下,需求减少使得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下降的同时,金融市场的规模缩小,不符合效率的原则。2.在需求一定的条件下,金融市场的供给增加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移动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下降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符合效率的原则。 在中国目前的局限条件下,利率上限和资产负债管理的约束,以及逐渐兴起的多元化的金融资产市场,竞争的约束使得银行存款难以满足银行资产扩张的需求。事实上,近年来规模递增的银行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实质贷款利率水平的下降,或者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利率水平上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二)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收益差的持续存在符合效率原则 理论上讲,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上,不存在任何无风险套利的机会,明显的机会可能就是陷阱,无数自利的市场参与者持续的套利行为使得套利的机会瞬间即逝,任何超过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收益都是对其承担风险的补偿。那是说,风险水平相同的金融资产,其收益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 考察一下中国目前固定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之间持续存在的收益之差现象,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一些符合逻辑的解释和颇具意义的推论。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上相同期限且风险水平相同的两类金融产品其收益水平持续存在着差别,令人深思。稍作经济分析之后,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的推论。 1.中国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应该等于银行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否则的话,就很难解释银行为何不遗余力地开展理财业务。而与存款业务相比,开展本不熟悉的理财业务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降低了银行的利润水平,不符合理性人的假说。银行愿意接受高成本的资金一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中间业务规模的扩张也许还有规避监管和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的考虑。 2.竞争性金融产品市场的存在是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开放,金融产品市场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模式创新之外,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新也层出不穷,而且规模逐步扩张,如基金、信托计划、券商理财产品、投联险等等。如此的竞争格局下,资金持有者的选择范围扩大,在存款利率管制的前提下,居民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套利的行为终将会引起银行存款的流失。假如银行不开展理财业务的话,银行资产的规模不仅难以扩张,说不定还会萎缩,这是银行不愿意面对的。 3.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得益于中国贷款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增大。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用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贷款类银行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购买金融资产,相比存款资金而言,成本增加或者说利差缩小,在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利差缩小则意味着利润减少,果真如此的话,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行为就无法找到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符合经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引起的规模扩张带来的额外收益,一定能抵补因利差缩小导致的收益损失,而且还有多余。假如银行不开展理财业务,资金供给的减少必然引起贷款利率的上升(显性或隐性的),在贷款需求缺乏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利率的上升并不会引起贷款需求的急剧下降,银行完全不必劳神费力开展理财业务,但在贷款需求价格弹性的条件下,利率的些许上升就会引起贷款需求的急剧下降,这对银行是一个坏消息。事实上,中国目前资金需求者中的民营企业比例的上升,加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贷款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贷款需求价格弹性的上升符合逻辑。 4.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有降低信贷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倾向,提高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宏观上看,在交易费用(信息搜集费用、时间匹配成本和资金起点等)的约束下,一个不是充分套利的金融市场里,银行存款利率与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收益之间存在收益之差也许会始终存在,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吸引着闲散资金的持有者,增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有降低金融市场均衡利率和扩大市场规模的倾向。微观上看,银行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利差缩小,减少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制度红利”,有助于激励多年来依赖于“制度红利”而生存的中资金融机构改进运作效率,培育中国整个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银行理财的市场边界思考 面对着这样迅速发展、问题逐渐显现的中国理财市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金融主管当局似乎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心理准备,对于同一类事件的发生,人们的态度却相距甚远。而基金、信托、投联险等理财产品的低收益、零收益和负收益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和质疑,对于此类事件,参与者尚能泰然处之。而偏偏是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此类事件时,参与者的忍耐力似乎全无,公众质疑之余,管理层也表了态。2008年4月11日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银行不得以发售理财产品名义变相代销境外基金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境外投资理财产品。2008年4月15日又通报了部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六大问题。可见问题并不一般,有智之士甚至开始担忧银行理财是否会重蹈当年银行办信托的覆辙,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以为,银行参与理财市场切不可急功近利,初期应以开展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为其市场边界,慎对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或结构性理财产品。 (一)银行参与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或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推高了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水平,增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银行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和迫于竞争的压力,在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不完善的情况下迅速进入风险业务市场,有增大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倾向。目前人们普遍质疑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现象,银行多少应该引以为戒。在中国目前的局限条件下,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所谓“收益门”事件是情理之中的事。(1)中国金融人才的匮乏使得多数涉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仅靠从国际投行手中购买,设计极其复杂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哪里是一般人顷刻之间能够明白的;(2)中国目前金融市场尚缺乏风险管理的工具,利用资产组合降低非系统性的意愿难以实现;(3)对于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我们目前还显得很陌生,期望着预测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走势来管理风险几乎是一厢情愿。 如此情形之下,规模不断扩张的、普通百姓本以为是无风险资产的理财产品如果是大面积出现风险的话,美国次级债事件也许就是前车之鉴。 (二)理财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缺失约束着商业银行理财应当固守保本固定收益理财市场 金融理论认为,风险只能让能够承担风险的人来承担。那是说,风险与收益是对称的,要想获得超额的收益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果一个市场让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承担了风险,当风险变成现实损失的时候,面临灭顶之灾的市场参与者说不准会给社会造成损失。这样看,信托计划和券商定向理财的所谓合格投资人的有关规定是有理论依据的。想想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脱贫致富”的银行理财市场的参与者,潜意识地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本金和收益都是有保障的,甚至于不知风险为何物,银行是否应该多一点风险甄别和风险管理的社会责任感。 一般认为,完善的理财市场基础制度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既然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管理人最起码的责任应该是及时、准确地告诉投资人受托资金的运用和收益情况,以便投资人做出决策。目前看来,银行理财市场的信息披露情况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理财资金运用管理信息不透明以及理财收益分配或者管理费用收取信息不透明的现象大量存在。 2.第三方理财中介机构的大量存在。理论上讲,自利的市场参与者都有隐瞒对自己不利信息的动机,期望着作为理财产品提供商之一的商业银行准确无误地揭示其产品风险不符合自私的假说,模糊性的、误导性的承诺语言(如预期收益率等)正是目前投资者对银行不当推销理财产品的质疑之一。因此,受市场约束的第三方理财中介机构的发展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或者说降低信息费用,促进中国理财市场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完善的理财产品监管制度。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外部的约束,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用影响被监管者成本与收益的手段,并以此改变被监管者的行为,达到解决市场失灵的目的。目前看来,对于刚刚兴起的中国理财市场,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快颁布有关银行理财的法规或指导性意见,以规范银行理财业务,避免银行过度参与高风险的理财业务给中国金融业带来风险。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内容提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业务之一。当前,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走低、产品期限逐步缩短。同时,产生了“零收益”等一些棘手的新问题,本文对此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加强市场研究、建立理财师约束机制等有助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进入了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肇始于2003年底的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也伴随着本轮经济周期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面临哪些新问题是当前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课题,值得研究。 一、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新特点 (一)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走低 从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走势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本币产品还是外币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呈现出一个快速上扬到大幅下挫的曲线(图1)。比如说人民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在本轮经济周期的上行期,一年期平均收益率从04年的2.82%左右上升到07年的6.60%左右,经济处于下行时,一年期平均收益率转而又下降至09年第一季度的3.84%左右,显示出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强大影响力。 不过,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逐渐下滑,但其在市场上的强大吸引力并未减弱,发行数量逐年增加。04年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数量不到仅有131只,08年则激增到6096只。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其比同期限的储蓄产品收益率要高是主要原因之一。从图2可以看到,从发行初至今,一年期人民币理 财产品平均收益率1远高于同期限银行储蓄存款的收益率,二者之间的剪刀差仍然很大。另外,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一年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大幅收窄,但仍然高于起初一年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显示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设计能力正逐步提高。 (二)理财产品期限以短期为主 理财产品的期限无论对于银行设计人员还是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面临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充斥市场,使暴露在这些风险之下的理财产品时刻面临市场波动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投资于短期理财产品,”现金为王”成为市场的首选。从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来看,2004年短期理财产品的比重为17.89%,2009年1季度则高达74.19%,显示在经济下行期,短期理财产品的占比越来越高。 (三)固定收益类产品成为主流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顾名思义,就是指受托人委托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的一种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信托模式,把募集的理财资金以信托合同的方式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等等,投资标的相对丰富。在2003-2007年经济上行阶段,理财资金比较集中于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比如说“打新股”理财产品,信贷受让计划理财产品以及与大宗商品走势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经济上行阶段的主流产品。但自2008年经济进入下行期后,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趋于保守。风险较大的结构类产品数量大幅下降,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的新股类产品的数量也随着。8年股票市场波动的加大 而逐渐减少。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券票据类产品增幅较大,基本上成为2008-2009年理财市场的主流。这说明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市场更加关注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券,票据资产,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而且可以保持较高的流动性。 二、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新问题 如今,受经济下行周期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进入市场风险,产品风险高发期,急剧的市场变化导致国内银行发行的投资于境内外股票及衍生产品的理财产品价值大幅缩水,出现了多家银行多支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等“收益门”事件。这些事件的揭露使得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暴露出了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一)结构性理财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不足 目前国内银行发售的结构性产品大多属于“引进型”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定价能力的不足,国内商业银行还不能成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做市商,对于基本的衍生产品的交易都要完全同国际大银行进行对冲交易,主要以中间人的方式参与衍生产品交易,实际上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将产品收益的绝大部分转让给国际大银行。据调查,现在不少中资银行所推出的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是委托外资银行或投资银行代为设计的,或者是从基金公司买来的,然后包装一下,卖给国内投资者。这种情况的持续将会使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损害,导致中资银行的客户资源竞争相对处于业务底端。 (二)客户风险评估较为困难 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客户的金融投资知识有限,对产品风险识别、评估能力不足,过于注重产品收益水平且普遍抱有过高的收益期望,投资风险承担能力不足,往往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储蓄的替代产品,“买者自负”的心理准备不足。另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现有资源还难以做到理财产品的个性化定做,加上银行客户经理知识水平受限,以及客户资产状况、收入来源信息不足,银行对客户投资风险评估及产品适用范围评测存在着较大困难,进而影响理财业务的稳健发展。 (三)经济,市场分析研究力量薄弱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投资业务。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投资的范围无外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而这些市场中的基础资产表现显然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提高理财能力、判别理财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对市场走势的把握,这需要大量的经济研究和市场分析工作。但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团队的组织架构上来看,多数商业银行理财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专门为理财服务的市场分析研究队伍,即使建立研究队伍的,由于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到位,往往形同虚设。 (四)理财产品缺乏客观评价标准 当前,在各家银行推出的林林总总的理财产品,理财计划书面前,投资者可能面临无法选择的窘境。主要原因在于理财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产品说明书越来越难懂,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又不透明,造成投资者盲目攀比理财产品拟定的“预期收益率”,而不能够将影响产品的各个层面因素进行综合考 虑,合理选择理财产品。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权威的具体标准来衡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度,这主要是由个人理财产品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所决定的。在对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分析的时候,大多将已有的金融产品与之作比较。比如准货币市场基金类的理财产品,在评价产品时只是将之与货币市场基金做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与比较对象的属性关联程度较为密切,要么是业绩上的比较,要么是产品结构上的比较,最终很少有能得出反映理财产品独立综合竞争属性的结论。此外,由于多数理财产品最初发展的形式与基金类似,因此还有借鉴基金绩效的评判标准评判理财产品的。虽然这些方法对于衡量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综合实力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对个人理财产品的特征测定则显不足。 三、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市场分析研究工作,增强理财业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多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发展上,往往追求规模、数量等,而对市场分析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多数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组织架构上,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市场分析研究团队,导致理财产品在面对市场变化时不能够及时调整,理财产品风险加剧。 2008年理财市场上出现的“收益门”事件就是一个鲜活的教训,由于市场分析不到位,导致多家商业银行的多支理财产品“零收益”和“负收益”,这一方面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出现问题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坏声誉。因此,在全球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商业银行应重视理财业务的市场分析研究工作,理解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把握金融市场的变化脉搏,在理财产品开发设计上更具有前瞻性和主动性。 (二)培育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第三方评测市场 虽然信息不对称在任何行业都存在,但是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方面表现得更加严重。它使得委托人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甚至不能获得信息。同时也使得委托人通过合约约束银行即人的成本变得高昂。理财产品合约存在不透明性,容易使得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违约成本偏低。 面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应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理财业务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按照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真实、准确公开披露有关理财产品信息。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商业银行理财评测机构,加强市场专业化监督,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违约成本和声誉破坏成本,促进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建立起理财规划师的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最终要通过一线理财规划师销售出去,而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规划师面临着考核任务的压力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存在着误导行为,易产生理财产品的不当销售和错误销售。因此,建立起理财规划师的约束机制,有利于限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当销售行为。这种约束机制可以通过提高理财师的货币收益,增加其放弃该项工作的机会成本以及建立理财规划师市场,引入声誉机制,增加其声誉收益等措施来强化对理财规划师的监督。 (四)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 对于目前国内市场而言,理财产品客户的主体仍是普通储户,其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产品设计还应注重低风险和结构简洁。同时,客户经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应及时、有效地向客户披露相关信息,避免营销时过分渲染最高预期收益率,而对产品说明书中的风险提示则轻描淡写甚至略过不提,从而导致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只知其利,不知其弊的结果。 商业银行切实需要按照银监会强调的风险揭示,客户评估及信息披露等要求,对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做出明确的划分和标识,进而在销售过程中配备专业人员对客户的财务状况、风险偏好,损失承受能力以及投资预期等进行审慎的识别与评估,通过进行必要的分层,辅助客户选择与其风险收益特性相匹配的理财产品,防止由于错误销售而损害客户利益。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基于金融资产管理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 摘 要 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剖析了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它不仅是银行业务拓展经营范围,而且也是市场的需要,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本文根据如何完善银行理财业务风险体系提出了一些必要措施。同时,在我国发展银行理财业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金融 资产管理 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中的理财产品的创新和新型服务的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如今,银行理财业务在国内外的商业银行的重要阵地中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但这种状况也仅仅是个初级水平,那如何根据实际的理论经验来促进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呢? 一、金融资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及个人理财现状 经营业务内容:金融机构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单一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和通过发起的管理各类型的投资基金方式两种组成。其中,针对单一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中也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通过发起和管理各类型的投资基金方式中也包括信托单位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产品方式。经营业务定位:目前在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一些大资产管理的概念,无论是否将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形成一个经营实体,它都已经作为一个整合的业务品牌在经济市场上进行营销。 金融危机的压力促进了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金融理财产品五花八门。现财业务不仅是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也时投资组合管理的银行特性化服务方式。它也将是银行提高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其中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市场的需要和拓展经营范围,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个人理财就是指个人资产通过银行的理财业务实现保值或者增值的一种过程。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即银行根据客户的个人或企业的资产状况以及风险的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一些适合客户的专业性的投资建议,引导客户科学地投资或购买债券保险储蓄等一些金融产品中,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满足客户对投资回报与风险的不同要求。而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一种金融服务。把金融服务于销售类产品并驾齐驱,市场经济发展,从而从客观上博取更多的客源。目前前景非常广阔,消费者已经意识到了金融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银行已经把这项业务的发展作为竞争客户和业务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二、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1.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状况,有限的约束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现我国金融业目前还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中,与金融有关的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市场也是相互的割裂,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收到束缚,所导致了只能在较为低级的层面上操作个人理财业务中的个性化服务。因此目前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也还只在咨询、建议或者投资购买方案设计的层次上无法有新的突破,还不能完全定义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 2.缺乏组织机构以及运行的保障 个人理财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型综合室业务中所体现的,所以它的顺利发展完全依赖于业务整合。而在目前国内的形式,银行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工作是归于银行的业务部。由于个人理财业务非常的广,几乎是全面包括,而其中包括的各种业务又不能在一个部门进行管理于实施,造成了业务的分割,无法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3.系统支持的缺口 建立并且能灵活运用库户资料分析系统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基础,客户却不是一账户为基础的客户资料库在个人理财业务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银行可以通过剖析客户资料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挑选优质客户,确定目标群体,以此为基础提供系统科学优质化的理财建议,实施理财服务,从而实现为客户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4.行业紧缺高素质理财规划人员 由于这项业务是一项较专业且综合性的业务,相对于理财规划的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专业,不仅需要全面了解个人银行理财业务产品的各项功能,还必须要掌握证券业、保险业等相关专业性知识,并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公关交际和组织能力。目前,培养高素质的理财规划管理人员是我国金融业严重需解决的困难之一。 5.个人理财业务层次较低 个人理财主要目标实际上是在合理且安全的管理基础上,有足够的可用资金。但是在目前的国内现况,客户主要关心于资产的增值和投资收益,而在安全问题和财务自由上,减少了关注。由于社会金融投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增值和收益目前还处于中等层次上面,客户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可观的原因往往却难以达到。因此,客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根本是其服务方式的演进。需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针对不同的客户而进行的银行产品与服务。合理科学结合,并加以改造,使其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理财产品。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打破分业是打破现有状况的最重要手段。 三、措施 个人理财业务是为客户提供新型综合的服务,所以业务整合直接决定着他的发展。银行理财业务是服务方式的转变,要促进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其人员本身就要提高这种服务意识。提高理财规划人员的个人专业素质是银行理财业务进展的保障。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试论金融资产管理发展银行理财业务 [摘 要]本文针对金融资产管理分析了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它是市场的需要,也是银行拓展经管范围,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同时还提出了完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与加强监管的措施,为发展我国银行的理财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行 金融资产管理 理财业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业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总体提高,居民对于理财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种良好的经济环境也为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银行的理财业务目前尚处在初级水平,跟外资银行相比在理财业务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实际经验,加强对金融资产的管理,进而发展我国银行的理财业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银行理财业务是将客户的关系管理、资金管理与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化的一种服务方式。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是提高其经管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受到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以及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发展理财业务不免会存在许多阻力,遇到许多问题。妥善处理好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银行对理财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理财业务的监管,是保障银行理财业务健康、规范发展的基础。 一.金融资产管理的内容 以经营业务内容的角度来看,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其资产管理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单一客户的资产管理业务,此类客户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二是,通过发起和管理各类型的投资基金的方式,或者是信托单位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产品的方式。此类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依据其资产管理的规模而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 以经营定位的角度来看,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已形成了大资产管理概念,不管是否将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纳入一个专门的经营实体,它都已作为一个整合的业务品牌在市场上进行营销。 以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所以的投资活动都会伴随着风险,加强其风险控制能力是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金融机构必须重视其对风险的控制。 此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涉及到世界有关金融市场的各种投资工具 的应用,需要专业人员与各类投资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关心维护,所以这对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经验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二.发展银行理财类资产管理业务的必要性 金融竞争的压力促进了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各类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日益猛进。由于现财业务是既包含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又包含了投资组合管理的银行特性化服务方式,其理财业务也必然是银行提高经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趋势。 2.1市场的需要 作为个人通常都缺乏相应的金融投资知识,不能像专业投资者一样整合各类金融工具,因此对自己资产和负债都不能做出最优化的配置,所以居民对理财类资产管理业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其需求量扩大的同时,居民对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从而银行需要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的方案,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银行的理财业务还分散在各部门,并没有形成整体营销客户的合力。只有将客户营销与投资运作统一纳入资产管理业务的品牌,才能真正的将理财业务做大做强,才能尽快的融入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人民币的代客投资或是交易外汇投资产品等,其风险分散效果差,而且收益率较低。因此发展富有银行特色的理财业务已是加强金融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 2.2拓展经营范围、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空间狭小,而且该业务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其发展空间小,难度大。行业间的竞争也直接导致了银行存贷利差收入的缩小,进一步缩小了盈利空间。因此,必须要拓展新的经营范围,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个人理财业务便能很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而且能够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银行应提供相应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理财业务,从而为银行打造出优质的品牌形象与独特的企业文化。 三.完善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必须根据金融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务必做好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根据其业务的组合特点,把具体的资产管理产品所可能涉及的银行业务风险,按照风险控制的整体要求将其综合管理,把相关的业务风险都一并归入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的范畴。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市场的分析预测,对所涉及的投资组合,进行合理的规划,并计算出各种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以及投资收益成效。 商业银行在针对个人开展理财业务时,必须要有很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与以往不同,必须建立起适应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必须意识懂啊个人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确定风险管理体系所覆盖的风险范围,并在做好具体而全面的风险评估。银行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与发展策略来确定所能承受的风险程度,将风险程度的指标量化,针对不同的风险要有不同的限额管理。此外,银行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核机制,以确保相关交易及操作的规范性,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有效防范理财业务风险的必要保障。 四.加强理财业务的监管 目前,我国银行的经管水平与创新能力都还比较低,积极发展银行理财业务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发展要求的,同时它也有利于我国银行发展高端客户与改善客户结构,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金融投资工具,也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发展理财业务改善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较为单一的存贷款业务结构,更有利于银行业对其风险的管理。 加强理财业务的监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培育与完善并举”的原则,通过分类规范、严控风险以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等办法,整体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与监管水平。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必须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把储蓄业务和资金信托业务等同为理财业务,不能变相的开展信托活动,甚至进行变相的高息揽储、躲避财务与税收管理等违返国家法律法规的活动。 银行为客户所提供的理财产品,应当是基于委托的关系,由相关银行设计向特定的目标客户销售,并由客户承担部分或全部投资风险的组合型银行产品。理财产品的销售所汇集的资金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有明确的投资方向,而且要保证产品的收益率与银行投资收益挂钩。银行在开展相应的理财业务时,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审查,准确界定理财业务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会遇到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有效的规避法律风险。 五.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其服务方式的演进,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的,针对不同的客户而进行的银行产品与服务的有机结合。现财业务已不局限于提供某种单一化、模式化的产品,而是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以及不同的风险偏好,把不同的银行业务与产品有机地组合起来,并加以改造,使其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必须推进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打破分业经营的现有局面,为银行的理财业务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下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摘 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国内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中流砥柱,也充当着商业银行转型的急先锋。但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影响着银行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将如何转变传统理财模式,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来进一步激发银行理财的活力?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创新方向又在哪里?本文结合了当前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态势和特点,分析了其发展壮大的原因,指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理财的冲击,给出银行理财的发展策略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理财 发展策略 自20世纪互联网技术在美国诞生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基础的信息技术已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互联网金融早在1995年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如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易保在线的网络投保等。近年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以及其他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迅速崛起。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大量积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自阿里推出“余额宝”后,业界掀起了一股互联网金融热潮,在余额宝的巨大示范效应下,多家基金第三方销售公司纷纷加大此类产品的营销力度。 1、互联网金融介绍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繁荣原因在于:1、中国网民数量的积累。2、普惠金融的需求。3、电商业的迅猛发展。4、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创新有一定的鼓励和包容性。 2、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理财影响 过去一年多来,不仅是中小型银行受到冲击,大型商业银行也大受影响,对银行原有的销售渠道和收入构成了一定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理财对传统银行理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职能端的挑战,支付、贷款、财富管理均被冲击;收入端的挑战,无论是利息还是手续费都减少;负债端的挑战,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流失及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可能动摇银行的根基;服务端的挑战,互联网金融理财注重客户体验,在银行理财体系中,理财程序比较繁琐,很多要求客户到柜台办理,产品是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互联网金融在市场上受到青睐也使得银行传统理财方式的转型更加迫切,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压力。 3、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3.1、紧抓银行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理财发展的洪流中,商业银行应着力抓住自身在物理渠道、项目选择、风险控制、人才队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在于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系统资源,具备第三方机构无可比拟的国家信用及资金安全保障。除了余额宝、百度百发可以完全脱离银行体系以外,其他绝大部分网络支付仍然依赖的是银行的账户及渠道,所以,银行在移动(网络)支付业务上仍有明显的优势。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将传统优势与互联网金融优势结合,提高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的服务效益。重视渠道建设,加快推进物理网点的转型升级,提升网点营销能力,利用物理渠道的独特功能与优势,打造互联网公司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积极提升商业银行电子渠道的客户体验,植入真正的互联网基因,打造能与淘宝等互联网企业相媲美的电子渠道。 3.2、加强理财产品、模式创新 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灵魂。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要加快理财产品创新,在设计上实现个性化定制,在智能手机客户端和移动支付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出一些货币类的产品,以增强银行理财类产品的流动性和性价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物理网点和“人”从低端业务中解放出来,提高理财业务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一方面要按照互联网金融实时化、自助化、一站化要求,进一步优化流程,减少环节,减少人工参与,提高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理财服务,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将银行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以及实体商户三者紧密结合,建立互利多赢的电子商圈营销体系。 3.3、重视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性 “以用户为中心”意味着重视用户体验,真正了解客户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对产品、流程、服务等方面进行改善,共同建构一个多样化、差异化的市场。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信息、资金、产品服务手段。具体来说,一是要降低购买理财产品的门槛,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限制,为客户购买理财产品大开方便之门。二是要让客户能够自由申赎,进得来、出得去、有钱赚,象传统的活期存款一样自由存取。三是要加强理财产品的资金运用,秉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组织资金。 3.4、积极与战略伙伴合作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不仅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也是商业银行的盟友,只要合作得当,双方可以共同开辟新的市场。一定要将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生活环境、生活情境进行融合和嵌入,一方面,要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聚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理财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理财解决方案,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共生关系。 作者简介: 蒋倩华,西南财经大学2013级金融学科硕.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管理.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难取代银行理财 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席卷整个市场,各种类似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出现。由于这些产品投资门槛低,赎回方便灵活、流动性极强,再加上收益率不俗,很快就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投资者,其中年轻一辈中低收入的投资者更是成为这类产品购买主力,因而这些产品也被誉为丝理财的神器。 互联网金融分流市场 以各类“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本质是被称为准储蓄的货币基金,其独具的实时支付功能,使其对储蓄存款有了更强的替代性。而在国内理财市场,同样被投资者视为存款替代品的还有银行理财产品。由于二者都对储蓄存款产生替代作用,因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逆袭对银行理财产品形成一定的冲击。 余额宝业务推出之后,理财市场上各种类似的理财服务不断涌现,一时出现各种宝。这些宝同样都打着现金管理工具的旗号,但又有着不同的市场定位,从不同方面分流本该流向银行的各种“闲钱”,加速货币基金对银行存款的替代,长期来看就是在分流银行理财产品的潜在客户。 安全问题难以忽视 从收益性看,货币型基金的投向是货币市场的各类工具,其中绝大部分是协议存款,其收益率受市场整体资金价格的影响无疑是很明显的。2013年这类产品为众多投资者提供超过7%的7日年化收益率,正是利率市场化的时势,造就了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各类宝,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未来市场利率中枢下行,各类宝的高收益率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是必须意识到的。 从流动性上来看,虽然余额宝能够实现赎回资金T+0到账,但这并不是货币基金的结算方式出现了变革,而是通过基金公司以自有资金为客户提前垫资而实现的。这意味着规模越大,基金公司垫付资金的压力越大,一旦出现大规模赎回,超过基金公司垫资能力,则可能对收益形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监管层已经开始加强对基金公司的该类货币型基金的风险控制,要求将风险准备金与所投资协议存款的未支付利息挂钩,前者必须对后者全额2倍覆盖。目前货币型基金享受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的优惠政策,一旦该项优惠政策被取消,货币基金将面临重大考验。 从资金安全性上来看,由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采用了互联网作为资金划付的渠道,其安全性始终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 传统领域银行巩固优势 互联网金融将消费资金和储蓄资金打通,将银行中的睡眠资金唤醒,对传统的银行理财业务有一定影响。但是就家庭储蓄资金而言,互联网金融无法取代目前的银行理财综合理财服务。整体来看,互联网金融理财在经过2013年爆发式的“野蛮生长”后,今年不仅将面临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风险与问题,而且将逐渐被纳入监管,尽管其销售模式与产品特性对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形成一定的替代,但无法完全将其取代,传统领域的银行理财产品和服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也在持续转型和创新,并向真正的财富管理转型。 金融银行理财论文:新金融中介理论视角下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交易成本模型下探讨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商业银行从传统中介业务向金融资产服务中介转型的功能作用,并引出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金融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在交易成本模型下讨论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外部组织成本以及改革发展建议,以利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金融中介理论 银行理财 研究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经过几年的短暂发展,如今理财产品规模已突破数万亿元,成为国内理财市场中的主导力量。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异军突起,市场上有正面的声音,也有负面的议论,争议较多。主要原因是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产生、功能以及发展路径没有在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下分析和探讨。为此,本文结合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发展,从这一视角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行剖析,研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与银行脱媒、金融效率间的关系,以求揭开这个“异物”之谜。 一、新金融中介理论:交易成本模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为研究金融中介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并促进了新金融中介理论的形成。Benston George(1976)和Fama(1980)认为,由于金融资产交易技术中的不可分性和非凸性,阿罗一德布鲁范式中理想的无摩擦完全信息金融市场已不再存在,因而就需要金融中介参与金融交易,并指出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出了金融中介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思路,开创了新金融中介理论。新金融中介理论中的模型对于成本的设定比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更加具体化和多样化,目前人们至少已经认识和证明的金融交易成本有货币交易成本(monetary trading cost)、信息成本(information cost)、参与成本(participation cost)、风险管理成本(risk management cost)、监控成本(monitoring cost)、有限理性成本(irrational cost)等。按照科斯的企业理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使这些交易成本要素内在化,即通过设立金融中介机构节省这些交易成本,但这样也会同时带来金融中介机构的组织成本。从理性行为上讲,企业的这两个成本要满足以下关系: 企业对交易成本的节省≥企业组织成本 由于金融中介机构是企业的一种类型,同样须满足上述公式,即R(交易成本收益)≥C(组织成本)。其中,交易成本收益一方面来自交易成本的降低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根据新金融中介“补充理论”(amended theory),也可以是来自于金融中介机构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提供金融资产服务等减少人们的参与成本和有限理性成本,为人们实现“价值增添”而获得的增值收益,比如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通过为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带来的管理费收入。因此,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成本模型可以表示为 Rt+Rv≥C 其中,Rt代表金融中介机构降低交易费用的收益,Rv代表金融中介机构增添价值的收益,C代表金融中介机构的组织成本。金融中介机构交易成本模型揭示了一个道理:商业银行在面临银行脱媒挑战导致Rt递减时,可以通过新业务提高Rv,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动力源泉。 二、理财产品:交易成本模型下的银行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当前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脱媒(disinter-mediation)挑战:一方面传统存款资金来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客户的资金需求渠道发生改变。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11年,银行存款正以每年平均40%的增速流向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在以每年平均26%以上的增速替代银行贷款。这种挑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受到冲击,削弱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的地位和作用,可能导致“银行成为21世纪的恐龙”。 从金融中介机构成本模型的角度理解这种挑战就是模型中的Rt不断缩小,有可能支持不了银行的组织成本C。因此,要维持成本模型成立,银行可以选择的路径有两条:一是优化组织结构,降低组织成本;二是增加增值收益Rv。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正是商业银行沿着第二条路径创新的结果。过去10年间,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体制不断深化的引导下,金融市场发生了广泛的创新,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债权市场以及衍生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展。但分工深化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信息成本上升。因此,金融市场的扩大并没有使人们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降低,反而,个人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急剧转向通过各种金融中介。只不过在此过程中,传统中介功能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新型金融中介功能(价值增值)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全面参与”金融市场的参与成本太高:一方面,如果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既要承担了解或者学习某一种金融工具所发生的固定成本,还要承担对所投资的金融工具进行经常性(平时)监控所需要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人们的时间价值不断上升,直接参与的时间成本也比以往大大提高(秦国楼,2002)。比如说,处在分工上游的专业,其从业人员的时间价值(时间成本)越高。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收入和地位越高的人,其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成本越高,时间价值也越高,越不可能直接参与股票等证券市场。因此,这正是股票市场中活跃大量普通股民的原因。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投资者的大部分资产将投资在更为安全的由银行提供的间接金融工具如银行理财产品上,这也是近五年来银行理财发展规模呈几何式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商业银行通过理财等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对因为金融市场发展而上升的参与成本、有限理性成本等持续“回应”,给客户增添了“价值”,同时给自身带来了“交易费用收益”,并推动商业银行从传统中介向现代中介发展和延伸。 事实上,根据Scholtens和Wensveen(2000)的金融中介“补充理论”(amen-ded theory),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造的理财产品,通过专业化知识投资金融市场,并利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为客户(包括储蓄者和投资者)增加价值,从而获得增值收益,属于价值增添型金融产品,这种产品的增添价值功能实际上是专业化报酬递增的体现。凭借专业化人才、先进技术和严密组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等。由于普通的企业不具备金融专业技术和知识的优势,为人们提供金融市场增值服务活动几乎没有,也不可能取得业务许可。因此,普通企业的增值收益接近于零。随着我国社会分工深化和交换效率的提高,人们的时间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其他分工中获得财富的人们从经济理性上将不会选择直接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所以,社会越发达,分工越深化,专业壁垒越高,时间价值越高,参与成本越高,从事金融市场交易的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越发达。因此,随着商业银行对资产服务业务的重视、专业优势的提高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增加价值”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预计理财等增值收益型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 此外,从上面文字中也引出了银行理财另外一个特殊功能,即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效率。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制度变迁)以及分工和技术因素变化,专业化壁垒越来越高,人们的参与成本和有限理性成本在上升,这样阻碍了金融市场上储蓄向投资转化,金融效率面临下降。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如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庞大客户群体、商誉等),通过提供一系列理财产品可以减少人们的参与成本和有限理性成本,为人们实现“价值增添”而获得增值收益(Rv)的同时,间接地参与了储蓄转化投资的过程,有利于加快储蓄转化投资,提升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三、交易成本模型下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政策建议 在从传统中介向现代金融中介转变的过程中,或者在增强现代金融中介功能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向金融资产服务行业转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成为转型的有效尝试,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还没有自成体系,业务开展断断续续,甚至成为营销传统中介业务的附属业务,大多数银行机构里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理财业务中介部门。由于金融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交易要由金融中介机构完成,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理性的驱动下将通过实现金融产品的规模效应推动自身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此意义上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须成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管理部门,推动理财业务发展。按照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成本模型,当银行理财规模经济效应实现的“交易费用收益”满足金融中介机构成本模型R≥C时,相关专业化部门才能成立,否则即使“移植”或“引进”新部门也只是形式而已,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节省相关交易费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因此,从模型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不仅要增加理财产品发行量扩大R,而且要降低理财业务的发展成本C。对于扩大理财产品规模各家银行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里主要讨论组织成本C。组织成本既包括内部组织成本,还包括外部组织成本。由于银行内部组织成本差异较大,这里主要讨论外部组织成本,即由于外部法律、监管等政策给理财业务发展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银行理财业务立法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在金融市场分割、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和监管的特殊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缺少明确的法律地位及适用法律要求,机构准入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主体和准入标准。在分业监管体系下银行理财业务要实现代客理财资金的多市场运作,必须通过银信合作等方式实现,无法实现范围经济效应和取得交易费用收益的经济效应。 2 交易开户困难。由于商业银行理财的市场主体地位缺少法律基础,交易开户困难已成为目前理财业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银行理财在银行间市场只能开设丙类账户,债券交易只能通过传真数据进行,不能通过客户端(电脑)查询债券账户余额、交易记录等信息;不能直接在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开户、交易(目前只能委托信托公司平台交易),在黄金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商品交易所及境外各交易所开户交易也存在不确定性。在这些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开户及交易障碍制约下,目前只能委托信托平台交易方式间接投资,既加大了操作风险、抬高了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和培养。 外部制度的约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中介机构的组织成本突然变得无穷大,不利于满足人们降低交易费用的要求,而且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专业中介机构的形成。因此,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立法,设置理财资格准入门槛,赋予银行理财资金在股权投资、银行间市场开户等方面平等的法律地位成为业务发展的紧迫需求。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企业对外投资的财务风险与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市场情况越来越复杂,很多企业为了增加收益,纷纷进行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一定自带风险,尤其财务风险最易出现,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应对风险体系,很可能不仅不能创收,反而造成巨大亏损。本文就企业对外投资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因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投资;财务风险;措施 一、投资易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1.企业决策失误导致财务风险 很多企业因为自身的管理存在问题,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财务信息失真,导致无法给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地信息,使得一些投资决策不准确,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对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分析,并且没有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甚至对被投资单位的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导致项目风险过大,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压力。 2.企业过度举债投资导致财务风险 很多企业为了高回报,采用举债投资的方式。这种方式企业可以使用,但一定要谨慎小心。一些企业没有完善的项目评估系统,只看到了项目的收益,没有重视项目带来的风险,更没有衡量风险与收益,所以,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带给企业毁灭性的打击。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某些高回报的项目,借款数量超过了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偿还能力,一旦项目出现一些问题,企业的资金很难进行周转,带给企业的压力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举债投资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信誉,如果某次投资项目完成后,没有及时还款,就会影响企业今后的再借款能力。 3.市场风险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在市场活动中,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重大损失。通常,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有(1)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是影响企业财务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数量紧缺,就会让企业的投资项目迟迟不能投产,使得企业原本占优势的新技术就可能变为旧技术,不能抢占市场的先机。(2)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资源的有限,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投资项目如果犹豫不果断,很可能就被别人抢走。 4.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如果没有对被投资单位进行充分了解,那投资行为就是盲目的。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直接关系到投资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良好,内用管理质量过硬,那么投资企业就会取得较高的收益。如果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不理想,甚至资金链都存在问题,就会带给投资单位很大的压力,甚至直接影响到投资单位的财务,带来财务风险。如果被投资单位在受投资阶段突然解散或破产,那么投资单位就不能获得投资收益,只能参与被投资单位的剩余财产分配。 5.利率变动带来财务风险 利率变动是企业无法改变的,它会带给企业潜在的利润及现金流量影响,尤其是对外投资的企业,受利率的影响更大。通常,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即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带给企业的风险越大。例如企业投资债券,虽然到期时企业可以收获本金和利息,但是如果在到期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时,对企业来说不仅没有增加收益,反而浪费了资金的时间成本。 二、企业对外投资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可行性分析系统 企业对外的投资项目应当是经过详细的评估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决定的。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企业上下部门的集体配合,财务部门要提供真实有效地财务信息,销售部门要提供市场状况等。对对外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师企业弱化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投资效益,降低决策失误。 2.企业必须要强化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因此,不管风险来自何处,企业都要做好财务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仅只是做好风险的事后分析与总结,还要加强事前预测能力和事中控制能力。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避免过度举债投资,以免带给企业的信誉和信用带来风险。 3.企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当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决策,不能将眼光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投资的风险程度和企业的长久效益。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结合企业状况,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来减轻风险或者直接规避风险。根据目前的外部环境来看,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企业可以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合在企业文化中,从而提高风险防范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4.对外投资要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 企业的对外投资不能是盲目的,项目选择也不能只看利益不看自身实力。所以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切记不能将企业的所有精力只放在一个项目上,否则,一旦项目失败,带给企业的损失就无法弥补。所以,企业应当根据不同投资项目收益之间的关系,将多种投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不降低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将风险分散,降到最低。这样,即使某个项目出现问题,其损失也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这种多元的投资,虽然使得企业的资金分散到各个项目,但是在市场潜在风险过多的今天,是一种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法,如果企业将资金集中于一个项目,那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如果财务管理不善,还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增加企业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三、结语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企业的对外投资一定会伴随着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在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前,一定要将可预见的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否则投资不仅不会带来收益,严重的还会使得企业破产。对外投资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企业只有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作者:田琳琳 单位: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营业部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房地场业不断发展,带来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繁荣,然而面对复杂变幻的市场环境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当今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问题。如何有效地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确保企业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今建筑施工企业正在深入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单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有效防范与管理投资中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投资风险 财务风险 防范与管理 任何一项经济经营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建筑施工行业也不例外,面对持续火爆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建筑施工企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壮大的绝好时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变得失去了理智,盲目地投标、投资、开工建设,殊不知这一过程中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危机。现阶段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内控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内部人员流动大,再加上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面临着极大的财务风险。明确这些风险的类型以及控制的关键点,并采取科学的防范与管理措施,对于控制和规避经济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其收益以及确保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来源与表现 投资风险通常是指因为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够达到预期收益造成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投标风险。现阶段,建筑施工项目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总(分)包人。而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中标而采取不理智的竞标方式,这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例如:低盈利地盲目压低标价,导致企业预期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危险;也有一些企业夸大自身的施工能力,对于业主的技术要求无法达标的情况下仍然盲目投标,即使投标成功,等到后期具体施工中感到力不从心,造成工程建设拖延,甚至出现施工变更现象,增加了企业的施工成本,形成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投标中还有可能遇到一些外界风险,例如:业主支付风险、不可抗力破坏等等。 第二,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投资结构不合理。科学的投资结构体系是相对复杂的,从当前来看很多施工企业都不能创造出一个具有合理方向的投资决策方案,缺乏一套科学有效又简单的投资结构分析方法,无法制定科学的投资方向,各个施工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结构划分不科学等都会造成企业流动资金链断裂,有效资金供应不足等问题,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例如:施工企业由于无法对各施工项目做出科学而又详实的预算,导致某一重点项目,例如:在人力、资金、物资等各种资源的管理与分配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施工中的技术工艺无法达标,出现了工程施工变更或者最后建设的建筑价值折损等等,都会增加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财务负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 第三,项目投资后企业内控管理不严格。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完成后,就将全部的精力与注意力转移到所投建的工程项目上,从而轻视或忽视了企业内部经营的成本控制,事实上一个积极、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对于规避企业投资风险,转移投资债务压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支持作用,忽视了内控管理,就等于加重了企业投资风险的对企业的损害程度。 二、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策略 1、完善投标报价管理,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论证 建筑施工企业在尚未进行投标前要进行细致、周全的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对工程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详细调查;另一方面要对招投标文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要熟知其中的具体条款内容,通过需要参照自身的条件,对自身能否承担这个工程项目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全面顾及以上方面的调查研究之后,再来决定能否参与投标,避免盲目压低价格投标的不理智行为。 报价过程中也要做好预测分析工作,技术无法规划出最标准的标价,也要尽可能将更多的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例如:图纸设计变更、施工原料价格的上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等等,要为报价抵抗风险留有余地,避免以无限制降低报价来换取中标的现象发生,以此来防范项目投资中的财务风险。 2、积极提高与改进对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析方法 一个科学的投资风险分析法在规避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收益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对投资是否安全做出评价。全面预测投资项目可能会出现的变化,并做好最大变化限度的准备,明确投资项目风险抵抗能力,可以用期望利润去表示预期的盈利能力,利润方差来评判风险大小,再将项目风险纳入决策范围内,参照风险程度来选取折算率以及贴现率以此来衡量净产值。其次,根据年度入账现金数额、投资回报率等标准来决定投资项目。如果是多期投资项目则要通过实物期权法来科学评价投资项目,以此来正确把握投资时机。同时还对企业自己的实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风险值模型来对风险加以评估,大力控制损失点。 3、加强内控制度,抵抗财务风险 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在确立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对自身已有的业务流程从整体上加以梳理,梳理当前的经营施工中都有哪些具体任务,在执行这些任务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风险,这些风险是否会给企业的经济收益带来影响以及多大影响,每一类风险的类型以及对应的有效规避措施,已有的制度规范能否有效控制这些工作落实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后再来积极调整当前的内控制度,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确保被调整与完善后的内控制度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控制系统,覆盖全面、具有实用性与科学性,并能够被有效执行运转。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研究 摘要:在现在发展急速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平稳甚至超前发展,不仅仅要在投资决策上要有正确的选择,而且,企业的决策者要知道,衡量定夺一个企业的发转状况,一般都是对企业的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企业所投资的项目的前景,二是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状况。这两者之前又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在度量企业的名望与经济的发展方面,要着重分析投资决策的项目的市场前景、运营模式,以及要分析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判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某外贸公司的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状况的数据对比与分析,总结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动态关系,期以能在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上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投资企业 投资决策 财务风险 动态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投资项目运行的风险状况直接由财务风险来体现,而财务风险又直接关系着公司的破产经营状况。由此看来,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是共同依存、密不可分的,两者共同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投资决策时,企业的投资者必须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投资项目的综合情况,如,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以及运营方案,制定科学性、合理性的投资计划。有效投资这不仅仅体现了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促进投资型企业健康的发展;而且,投资决策者的正确投资方案策略,他对市场的敏感度以及准确的预见性,可以表现以及渗入企业员工的思维之中,有利于企业保留现有的优秀人才,吸纳社会上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本文以某外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公司近期投资的项目方案,以及公司的利润状况、资金支出状况进行数据登记,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关系比较,做出动态分析,总结投资过程中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蓝图,以此分析外贸公司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以此贸易公司为社会企业的典型代表,综合现在社会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 二、调查研究结构 通过对外贸公司最近投资项目的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研究调查,总结分析如下动态关系:①财务风险约对投资支出的影响:财务风险约束着企业的投资支出,其中对低成长企业不定约束,对高成长企业更强约束;②投资支出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投资支出对企业财务风险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低成长企业呈现抑制减弱,对高成长企业来说有着更强的抑制作用。 根据以上对外贸企业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分析,我们发现,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的低成长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有不定的约束作用,而对相应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投资支出对低成长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上文动态作用关系的具体分析,我们对该外贸企业的研究做出如下总结: 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 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研究结论分析 结合对外贸公司的调研分析资料,以及在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的研究结论中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两个方面各建立相关的方程式,如下: 投资支出I=a1+η1Rt-1+η2C+η3Qt-1+η4Szzl+η5Pt-1+η6VarLr+η7Size+Tdum+ξ1it 财务风险R=a2+r1It-1+r2L+r3Beta+r4APD+r5VarLr+r6Size+η7Size+Tdum+ξ2it 其中,投资支出的变量计算是[(本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总资产值,而财务风险是期末Z分值的相反数,Z=1.2X1+1.4X2+3.3X3+0.6X4+0.99X5。其中: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 投资风险除了与财务风险R相关意外,还与C、Q、Szzl、P、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C表示现金流量,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上期末总资产;Q表示TobinQ值,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流通股股数*每股股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Szzl表示销售增长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P表示利润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利润总额/期末总资产;VarLr表示销售增长率,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Size表示公司规模,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T表示时间模拟变量。 财务风险与投资支出I相关,还与L、Beta、APD、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L表示期末负债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Beta表示Beta系数,其变量计算方法是公司本年Beta系数,若1年内个股有效的交易观测值个数小于125,则不计算该指标;APD是指平均利润折旧,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净利润+本期折旧)/本期末总资产”过去3年平均值。 由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方程式上,我们还可以看出,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不仅互相有联系,互相影响,其中,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均产生影响。从公司规模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两个方程式的影响来看,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联系更加紧密。 结合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变量方程式,以及影响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我们理解一下变量方程式的意义,可以发现,投资支出在财务的很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企业的现金流量、企业的销售额、企业的利润率,甚至还与企业的规模相关。 结合变量方程式和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解释,从投资支出方面,2010年财务风险Rt-1的回归系数为-0.1571,这个数据的意义是,财务风险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企业投资支出会降低0.1571个单位。由此见证了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通过图1与表1,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决策的当收入大于投入支出时,财务风险也相应降低,从而见证了“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正确性。 四、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互相影响因素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一个项目的投资,必定会加大负债率,这就是为什么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的本质所在。企业项目的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企业决策者在对投资决策制定方案时,必定会引出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如同铁链锁在一起的船只。如果脱离企业投资的项目单独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是确实是可以独立的。但是,企业家在现实的经营中可以发现,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两个环节将面临瘫痪、不能运作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一定要知道,企业内部虽然是明确分为各个部门,但要明白,制度的制定目标只是为了方便对员工的管理。在公司的正常运营方面,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在管理上是互相牵制的。投资支出金额大,企业的负债率必定相应增加,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更明显,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对企业决策者心里上,增加了期望的破产成本,企业的缴税方面就会出现相应的违法“节约”的现象。反之,若企业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控制相应的投资支出,降低了企业因新投入项目产生的负债率,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会越低,企业也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越来越好。 其次,企业的投资项目的支持者——股东,股东是指通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出资并获得公司股权,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他们的利益关系在投资项目中会起到治理作用。为什么说是“治理作用”呢?小编在此简单总结一下:我们要了解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败,股东作为企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损失其实只有一点点,股东在此投资情形下,有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是也有承担公司面临风险的义务,但是,投资失败的大部分责任在企业的决策者身上。此时,企业的债权人在投资决策的失败上,不得不面临员工、股东、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压力,企业控制权在此结果中将面临转移的危险。但是,若企业的决策者投资成功,受益最大的不是企业决策者也不是企业的员工,而是企业的股东。企业投资决策在这种成反比的规律中,提醒企业的决策者在度量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要谨慎考虑投资行为。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按照简单的逻辑思维,企业的投资越大,企业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多,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相应的降低。这种逻辑的思维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企业的投资项目是有成效的投资项目并且在投资运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运营成功。而在运营模式上促成这一优势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企业有效的项目投资,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现金流的波动,促进企业资金周转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因投资新项目而带来的负债,因此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与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同的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也有治理作用。形成这一作用的条件因素也在企业股东身上。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仅仅是持有企业股份而已,很多情况下,企业股东并不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一点点股票比例生存,所以企业股东对于市场项目的投资上,表现出的态度并不积极。若企业过度进行新项目的投资,企业股东在这种突发的投资中会深度缺乏安全感,进而会转移自己身上所属的财产。股东若在人力与财力上不支持决策者的投资决策,那么投资决策将很难进行。这就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治理作用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即上文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结语 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知道,财务风险关系一个企业的负载、税收、利益净值以及风险协调与适应的关系[5]。而从上文中对企业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我们又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也不仅仅只是资金供求单方面的关系。因此,企业决策者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一定要综合分析企业负债、资金运转的情况,以及投资项目的效益、税收以及运转状况。考量各个方面的牵扯的动态关系,以确保投资项目和财务管理的共同发展。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中,对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以及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治理效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对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中,分析了投资企业现金流分布状况对企业破产概率产生的影响以及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对企业有效投资动力产生的影响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存在的动态作用关系进行了梳理;另外,提出具体降低企业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为同业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投资企业;投资决策;财务风险;动态关系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财务风险将客观地决定企业项目投资后的总体风险状况,因而也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公司投资行为与财务风险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是投资效率的一种刻画,也是投资科学性的一种度量。因此,通过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并且可以深入地揭示企业投资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相应指导,同时对促进投资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1.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 基于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探讨,最早源于MM理论①下的企业界人士对投融资关系的探讨。最初,人们认为在一个机制完善的市场下,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是可以相互独立的[1],此时,人们并不以为财务风险为核心下的融资变量会与投资决策产生多少关联。但是,随着现代企业以及各种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人们越发意识到所谓的“相互独立”的论点,似乎没有考虑到其诸多不完善的因素,特别是对企业破产因素的考量。因为,企业投资的行为会加大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企业负债率的增大,随之会出现递增的破产风险,进而产生和增加期望的破产成本,最后对负债提供的税收节约产生相应的抵减效应[2]。此种作用机制下,财务风险会逐渐减少企业的期望价值,另外,这种作用机制下还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曲线呈上升趋势,由此而对企业的投资项目价值以及投资资金成本产生一定的负向作用关系。基于这个角度下的综合因素考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会产生相应的抑制作用。 2.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治理效应 通常,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是否进行投资,更多取决于财务风险对投资收益的权衡。这里的权衡更多是基于谓权衡理论②下,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最佳的资本结构[3]。 通常,企业的股东对存量的财务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即便后期投资失败,股东也只会产生较少的损失,因其投资失败的大部分的成本都由债权人承担,反之若决策的项目投资成功,股东则可以从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因此,一些企业出现股东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而相对于低成长的企业,存量财务风险则会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效应,因为,此时企业存量财务风险越高,企业的控制权转移的压力就会越大,此种作用下公司的投资行为就会相对更加谨慎,起到对财务风险的约束,从而形成一定的“治理效应”。 但是,现代企业的“理论③”则认为,在以典型杠杆经营的众多投资企业里,投资决策往往并不能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特征[4]。主要表现在:以杠杆经营的企业里,进行任意项目投资都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此时,如果企业投资后财务风险得到下降,股东此时则会认为原有债权人在投资过程中无偿的瓜分了他们的一部分收益,因此,这就是很多投资企业为什么会面临投资不足现象,且存量破产风险越高的投资项目,股东认为财富收益被原债权人瓜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企业投资不足现象越来越典型。反之,企业投资后的财务风险上升,股东则会以为原债权人在没有索取企业额外利息费用的情形下为企业分担了超额的投资风险成本,企业股东此时往往会产生过度投资的问题。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1.企业现金流分布状况对企业破产概率产生的影响 当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投资的同时,企业投资行为也会对财务风险产生重要的作用[5]。基于财务风险本身而言,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这个观点下,企业的投资支出越多则企业的经营收入就会越高,而此时的企业则具有更低的财务风险。然而,基于现代企业的资本预算决策研究则对该观点进行了启迪性得思考。在该定义中,破产被认为是企业现金流无法履行债务责任情况下而出现的状况[6],该观点下认为企业破产概率的高低最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基于此,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行为对其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资金波动状况相机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加大企业的投资则会影响和降低其财务亏空的风险。企业进行颇有成效的投资,也将有助于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波动,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强化企业的负债能力。 2.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对企业有效投资动力产生的影响 在以杠杆经营条件下的众多投资企业,一旦企业内部出现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势必就会减少企业有效的投资动力。总之,在企业低成长情形下,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下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作用,而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占到主导地位,此时,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不会降低其财务风险,反而加大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存在的动态作用关系 综上,财务风险与投资决策以及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和阐述下,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会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第一,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基于高成长的现资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会导致股东投资不足现象,反之财务风险的增大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而在低成长企业中,由于出现过度投资问题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则会相对减弱,而由相机治理效应的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又会增强;第三,企业投资支出会通过收益效应降低其财务风险。 1.过度投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减弱 企业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问题的存在,将会对投资债权人以及企业股东收益造成损失。同时,企业投资决策对股东收益和企业债务价值产生不同影响时,就会发生利益冲突,最直接可以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加剧财务风险,由于企业在遭遇财务困境时,即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负,企业股东仍可能从企业的高风险投资中进行获利,即存在“过度投资问题”[7];因而要规避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企业投资支出的作用就会提升。而权衡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会有所增强;财务风险成本的存在也能有助于控制企业投资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杠杆水平的差异。 2.相机治理效应影响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增强 权衡理论的核心是使得企业获取最佳的资本结构。而最佳资本结构则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债务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水平的控制,而企业债务的成本收益则会驱使低负债企业提高杠杆比例、高负债企业降低杠杆比例;因此,企业对其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相机治理效应,进一步使其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强。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运行的高效管理目标就是控制好企业的财务杠杆比例。在权衡理论中,企业的负债比例变化是对举债利弊进行权衡的结果[8],因此,在一定的投资机会下,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杠杆比例,同时该类型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力也越明显。 3.投资支出可以通过收入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投资支出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对众多以杠杆经营的投资企业来说,只要企业通过投资决策进行投资支出就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给企业带来收入,因此,企业通过投资决策带来的投资支出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通过不断的收入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应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要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和收益相统一。因为,财务风险和投资收益是呈正比的,企业的投资决策要权衡好收益和风险的依存关系。 其次,作为杠杆类投资企业其自身的负债要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相适应。只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下,才能使企业的投资行为更具灵活性。再次,投资企业应做好负债与资产结构以及债权人的相配合。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负债情况、比例,以及要不断对其自身资本结构以及债权人抵偿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 总之企业进行投资支出要结合企业实际决策,唯此才能更好地运用财务杠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 四、企业投资行为中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1.对企业现金流量及波动状况进行管理降低财务亏空的风险 企业的投资决策会不断加大对其现金流的均值以及方差带来后续的影响,从而改变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力。企业富有成效的投资决策下,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与优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期望的经营收入,并能控制好企业现金流量波动的幅度,从而改变企业未来的破产概率以及降低企业可能带来的财务亏空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2.对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促进控制公司整体收入产生波动的作用 多元化投资能够起到控制公司整体收入波动的作用,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多元化投资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分散财务风险。现代金融理论普遍认为[9],投资的两项以上的资产收益之间只要呈现出不为1的相关系数,其多元投资或者投资组合的风险就会降低。实行多元化的投资除了避免投资单一项目造成全面亏损的风险;另外,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投资企业可以寻找共同投资的合作单位,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行投资风险的分散,避免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五、总结 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资金供求关系,而且是基于负债、税收、利益净值以及风险协调与适应的关系[10]。因此,在认识投资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应当超脱于当前,金融学、资金流学说的理论束缚,从金融市场大格局下:基于不完善因素角度,如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进行深入挖掘这些因素的关联作用和关系,从而确保丰富的相关理论为现资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财务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谢任涛(1970-),男,湖南人,会计师。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试论我国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摘要:文章论述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并从财务风险视角对如何发现和化解财务风险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给出了具体的措施。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发现、化解和处理财务风险,微观上有利于所在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国家经济总体上的转型,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投资风险;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低廉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等发展优势,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传统上依靠人口红利、低廉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作为经济引擎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再推行下去。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面临着重大而艰难的转型。对于众多处于产业转型与升级阶段的夕阳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行业等企业而言,企业面临着项目投资、多元化投资等课题;对于高科技等新兴的朝阳产业的企业而言,企业决策者面临着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的课题。以高能耗、高污染等为代价的粗放型的企业,在今后十年内,必须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挖掘潜力;而以低廉劳动力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改革传统上一些低效率、低效益的投资项目。我国企业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唯有加此才能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表面上看,不同的企业会面临具体不同的困难,但无论是传统行业的转型与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展,它们所面临的共同的、最大的困难是企业投资风险。 2 投资与风险概念及特征 投资是指某一经济行为主体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从投资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双重含义:其一是为了获取额外的预期收益或规避风险投入而将资金投入到某一特定的经济活动中,这是广义上的概念;其二是简单的资金投入,即经济主体为保证某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或项目的顺利投产而进行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价值的总和。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类:一为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二为对外扩张,即对外股权、债权支付的现金。投资所得回报应该能补偿:投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为获得不确定投资风险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它也是一种经营风险,通常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有在风险和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下,投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将投资风险定义为在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收益落空或本金损失。投资风险主要来自投资、技术、财务、利息、政治、汇率等诸多因素。本文主要分析财务风险。 3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般而言,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分为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就不同的企业而言,可能千差万别,但就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企业财务风险普遍存在着如下四方面表现:(1)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率高、贷款较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加大了企业财务的负担,减低了偿付能力,提高了财务风险。(2)投资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决策层或管理团队对投资风险认识不够,或对投资项目的认识不够全面,这样往往导致投资无法取得预期的回报,甚至无法收回本金,从而为投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3)资金回收策略不当,主要表现在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或建立较完整的销售体系,采用赊账方式销售,或者为了眼前利益而追回欠款不力,或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两个领域管理脱节导致货物积压严重,这些应收货款和库存比例过高将严重影响所在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4)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企业决策管理层或董事会对于公司股利的分配政策将会影响企业自己来源,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增加财务风险。 如何防范财务风险的形成,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能够从机制上尽早化解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合理控制,这应该是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投资风险中应该承担的工作重点。 3.1 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基础 现代企业的管理必须摆脱早期的人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制度实行制度化管理,从而建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作为越来越复杂的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必须实现组织化运作、体制化管理,才能使企业内部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科学、独立、有效地运行。我国企业应该参照西方现代化企业设置相应的财务风险分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部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集团公司要明确财务风险分析与管理机构与传统的财务处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与职责,使得他们能够职责分明、各司其职。该机构对公司内外部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化解财务风险。 3.2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财务管理的关键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绝大多数企业中财务人员安于记账等日常活动,而缺少财务风险意识和能力,即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其中,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指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 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主要通过某些财务指标现状及变化趋势来识别财务风险,并能够定量评价财务风险状况。主要指标有:现金债务总额比率、资产净利率比、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安全率、现金流量等,此外,还可以采用财务预警模型,如阿尔曼模型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这些常用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方法,并把它们应用于工作实际中才可以尽早发现财务风险并能够准确地度量其风险程度。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一、中小企业经营的一些弊端 1.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的中小企业目前的生产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目前使用的设备基本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设备,生产工艺已经大大落后,而且企业自身并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我国之所以在目前这个水平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还停留在仿造产品的思想和水平上。我们中小企业业主很少具有产品创新的意识,只是希望仿造产品来获得利润。 2.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受到我国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的专业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都更愿意选择国有企业或者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而不是“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他们认为,在大企业就业更能彰显自身的价值,也更有尊严,即使是选择中小企业就业,很多人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踏板。正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它的管理依旧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它的发展也缺乏活力,竞争力也相对较差。 3.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的中小企业目前的产业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例如玩具、服装、木材等产业,而在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据的市场份额则非常小,这样的产值结构是非常失衡的。我们应该对这种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中小企业在象征知识经济的产业中的比例,这样也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4.资金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资金不足是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资本实力不够强大,所以中小企业集资也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它缺少担保的资产,很多商业银行都不愿意给予支持。中小企业必须去寻找其他的筹资渠道,这也是中小企业的筹资成本相对较高,也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的一些生存经营战略 1.寻找新的市场 这种生存战略主要是指我们可以努力去寻找市场上还未被发现的空白,并应该有能力去占领这个市场。由于中小企业的资源非常有限,因此他们很难与那些大企业集团进行市场竞争。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未被占领的空白市场,避开大企业集团的锋芒,来努力赢得市场份额,获得经济效益。 2.依附大企业 就实际情况来说,中小企业无论是商品质量、技术创新还是资金实力,都很难与大企业形成竞争,所以,与其鹬蚌相争,不如形成合作。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大企业进行加工制造,提供一部分的基础产品;也可以加入经营链条,借助大企业的品牌影响和销售渠道,来节省自身的销售和技术创新成本,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需要谨记的是,无论是加工大企业的初级产品,还是加入大企业的经营链条,我们都必须保证自身产品的质量,赢取信誉。 三、中小企业的一些竞争经营战略 1.创新技术 想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跟随时展的脚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进现有的产品,也可以创造出新型的产品。创新技术,并不是指必须独立自主的研发出新的技术,如果企业有研发新技术的实力,我们当然应该选择独立研发,这样我们可以获得技术的专利权,但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技术,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引进先进的技术,这样我们虽然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这部分的成本相对于我们独立研发技术的成本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如果我们自身不具备技术创新的条件下,适当引用其他企业的技术也是可以的,但这只是暂时的手段,一个企业还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更好的获得市场先机,赢得发展的时机。 2.创新营销手段 营销手段在企业的销售业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不断调整我们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其实,想要在市场中获得市场份额,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在企业新产品推出前,我们应该利用市场调查的一些方式来调查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重点,以便更好的调整我们的新产品。另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价格战还是产品的单纯促销,我们都需要有优秀的营销方式,来吸引顾客的眼球,从而获得市场,赢得市场。 3.坚持专业化发展 对于大企业而言,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支持其多元化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并不具备多元发展的条件,但这并不是一个坏事。因为这样我们便能专注于我们的产品方向,集中所有的精力做好一类产品,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产品再进行细致划分,形成系列产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产品和市场的专业化,那么我们便可以在这一领域逐步确立自己的地位。 4.产业聚群发展 产业聚群主要是指那些在地理位置、产品生产等方面有联系的经济实体进行聚群,这样的话,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产业聚群带来的一些便利来更好的实现发展,包括人才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产业集聚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可以提高内部的管理方法。总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而这不仅需要中小企业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市场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中小企业应该努力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战略和竞争战略,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这样,中小企业也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魏朝风 单位: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文化服务中心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选择 1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的选择 1.1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优势 从企业的发展来看,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制定经营管理战略,具有全局性、未来性、竞争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时候,必须保证所制定的经营管理战略具有一定的全局性,以企业全局的发展规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谋划,主要的作用是实现对企业经营全局的指导,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未来性,主要体现在立足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而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竞争性,主要是体现在经营管理战略制定的作用上。从实质上说,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实力,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市场和资源斗争优势。 1.2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 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过程中,需要企业根据经营管理战略的优势,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先确定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资源进行分析,然后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制定,保证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制定有效的措施实施。不同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宗旨,具有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范围进行确定的。企业在制定经营管理战略前,需要从根本上确定企业的性质和发展的目的,通过企业不同的经营活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出发点。为了保证企业制定经营管理战略的正确性,一项基础的工作就是实现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环境、中观换将和微观环境3个方面。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文化环境,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观环境,主要包括2个方面,分别是对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和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比较直接发生关系的客观环境,是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因素的一项基本环境,主要的因素是企业中与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同盟之间的关系。对企业中的资源进行分析,也是制定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企业资源主要是指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的生产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中的全部资源进行充分分析,可以在同一领域的竞争中对自身所处竞争的优劣势进行全面了解,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恰当的定位,可以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具有优势。对企业中的竞争规则和一些竞争力量进行仔细的评价和分析,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具有最大的竞争优势,并且长期保持,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发挥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作用。 2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策略的选择 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选择的经营管理战略,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合并战略、集中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不同的经营管理战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需要企业根据不同经营管理战略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和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2.1集中战略 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过程中,制定集中战略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特定消费群体的特殊需要进行满足,或者集中对某一有限的区域市场进行服务,以实现对企业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选择集中战略主要有2个基础方面。一方面是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的消费者要求逐渐呈现出了快速发展趋势,越来越具有专业化。因此,消费者专业化服务要求的不断上升,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产品线和专业水准服务。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制定集中战略,具有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重要作用。 2.2创新战略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制定创新战略,可以分别从3个方面实现,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全方位创新。企业的产品创新,主要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措施研究开发新的产品,并且将新开发的产品进入到别的企业中已经成熟的市场,利用企业产品中的新颖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市场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在市场中投放已经成熟的产品,保证企业在市场中具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全方位创新主要是指企业有效的结合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市场上推广。创新战略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执行的一项策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有利于企业开发出新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合并战略 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实力较高可选择合并战略。合并战略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国情,结合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所处的环境,有效的降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的一项稳步发展战略。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发展中制定的合并战略,主要是指不同行业领域中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根据不同经营管理策略的特点,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管理战略,发挥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作用,以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 作者:高志松单位:厦门万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改革小议 【摘要】实施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成功的关键。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使命,只有在经营使命的指导下才能准确地定位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制定着眼于对企业产业结构、竞争对手、内部资源、企业文化的调查与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管理,以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关键词】经营使命;战略管理;实施措施 一、实施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和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和走向成功的关键 国内外成功的企业,由于制定和实施了正确有效的战略,均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有没有明确的战略已成为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不理智的行为。而有的企业由于没有自身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一味逐潮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投资方面,看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火热,即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主业方面因投资不足,人力分散,目标分散而不能形成或保持优势,一旦房地产市场冷却或股市转为熊市,则大量资金被套牢,企业经营面临困境。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不考虑自身的基础,不着力于加强管理,追求“一股就灵”或某些管理热潮,费时费力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企业战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行动等。 (二)以经营使命确定企业战略目标 企业的经营使命是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所确立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无论有多大,无论以何种纽带连接在一起,经营使命的一致性是他们连接在一起的基本要求。因此,明确企业的经营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起点。 企业的经营使命要考虑自身的事业、面对的顾客、企业的职工和股东等方面的期望,并且通过经营使命使企业领导、职工、顾客和社会公众都能共享所带来的机会、方向、宗旨与成就感。因此,它需要明确:一是事业的范围是什么,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应达到何种地位,在顾客、社会公众中形成什么样的印象;二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要求,提供给股东的信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特点、风格、产品和形象;三是组织内部树立基本信念;四是组织应具有的敏锐性、责任感和实现事业的意志力、能力。 在实现经营使命过程中要排除无谓干扰,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海尔集团排除家电行业价格战等影响,坚持品牌战略,以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作为占领市场的基本策略,以技术开发、管理创新、企业内部活力的创造作为维护产品形象的后盾,不仅赢得了顾客,而且确保了企业的盈利,进一步提高了竞争能力。 二、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目标制定与实施的因素分析 企业能够利用的经营性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如果采用与竞争对手同样的方式经营企业,显然不会产生竞争优势。所以,企业经营者要通过调查和分析,剖析内在和外在的复杂因素,寻找盈利和亏损的关键因素,然后确定正确的战略。 (一)行业结构分析——明确市场定位 1.产品结构分析。指行业市场上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产品及其组成。进行产品结构分析,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可以使企业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产品战略,并在企业需要向新的领域开发时,能够针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论证,对相应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和组合。 2.顾客偏好和需求分析。企业只有集中注意力鉴别和满足现在与未来的顾客需求,才可能进一步思考将来市场的竞争。为识别顾客偏好和需求,企业必须识别顾客的群体及特征,通过市场调查、服务过程等手段,掌握、积累和分析顾客的信息,形成完备的顾客信息收集、分析、反馈、转化、测量和再反馈的系统,同时注意不同顾客群体的不同要求。 3.市场进入壁垒分析。高壁垒行业是指那些社会虽有需求,但因为投入大、见效慢、难度高等让商家望而却步的行业,低壁垒的行业则相反。如纺织业进入壁垒低,所以不断有新的纺织企业加入竞争,以至于国家不得不通过压锭来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建筑业也是劳动密集、技术壁垒极低的行业,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时有近1/4的人员进入该行业。市场进入壁垒高低决定了竞争的程度,往往壁垒越低,竞争越激烈,但各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也不是一成不变,有作为的、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创新,不断地占领高壁垒领域,引领行业消费潮流。 4.行业前景和盈利能力分析。企业除了使用各种竞争手段提高竞争能力及市场份额外,还必须考虑行业整体的发展前景及盈利能力。再好的企业都有可能因为行业的限制而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行业前景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动态地变化着,现在赢利的行业将来不一定有利可图。行业前景分析有利于企业采取适当的投资与经营策略,从而规避风险。 5.市场竞争程度分析。市场竞争的威胁对所有企业而言时刻存在,产业的竞争不断地将资本收益率压低到竞争平衡保底水平,即完全竞争状态所能获取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竞争的焦点如顾客、供应商、企业成本等不断变化,企业应不断转变观念,适应竞争的不同需要。 (二)竞争者分析——制定自身的竞争策略 竞争总是在均衡与非均衡状态下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垄断性市场条件下,竞争的威胁也时时存在。每一个竞争者的生存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自身特色,企业所要分析的是经营同类产品的主要竞争力量,他们可能与本企业在细分市场、经营区域有着共同之处,对本企业的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和潜在市场的开发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1.了解并分析竞争者的经营情况。经营情况包括:竞争者当前经营实力和盈利水平,如经营规模、各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声誉、利润水平;企业的竞争潜力,如组织构架、经营和服务方式、产品质量水准、技术开发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2.了解并分析竞争者的竞争策略。了解竞争者的竞争策略,做到知己知彼,形成自身的战略构想。第一,总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经济形成成本优势,或通过降低成本,实施成本和管理费用的控制,减少生产、服务、销售与广告的成本开支,使企业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二,创新战略。在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上作出改进和创新,形成产业范围内所特有的东西。不要完全被动地接受业主指令,要善于将自身更好的想法、更好的设计与业主进行沟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尽量为业主节省开支。第三,目标集聚战略。主攻特定的顾客群、细分市场或地区市场,集中资源做好一项产品,以达到更高的效率。 (三)内部资源分析——形成并发挥资源优势 企业经营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运用和调配过程。企业集合了优良的资源并非等于拥有了资源优势,还要进一步看企业资源的组合方式和运用手段,不仅要考虑到企业有形的资源,还要考虑到无形的资源,包括市场声誉和企业核心的凝聚力等。 1.人力资源分析。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实现需要由具体的人员来进行,经营层和职工能否接受战略方案中所提出的创新要求,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思维、素质与技能要求,都会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方案时,最好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引入新鲜血液,以此激发企业员工实施战略的决心。 2.技术资源分析。技术是对战略实施的强大支撑,企业现有技术还要进一步与战略的要求相对比,找出差距,制定出使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计划。企业在拥有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应充分围绕它并将其有效发挥。 3.市场声誉分析。市场声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市场声誉好的企业更能赢得顾客的信任,而声誉不高的企业应在战略的制定上考虑通过广告、公益活动等适当予以提高。对企业声誉的分析要根据所经营的区域市场分别进行,同时考虑其内在的关联性。 (四)企业文化分析——凝聚职工向心力的共有价值体系 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行为的共有价值体系,所要分析的是对战略的实施有着一定影响的文化特色。一是风险承受度,企业鼓励员工进取、革新和敢冒风险的程度。二是开放性,企业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三是协作性,员工与企业整体保持一致的程度,而不是只体现出他们的工作类型或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四是对人的关注度,各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应考虑其结果对人的影响程度,如在多大程度上关心顾客决定着企业对顾客变化了的需求作出反应的速度。 三、实施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企业战略管理的举措 (一)要有观念的创新和超常的思维方式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经营手段落后,企业领导没有真正站在全局、整体的高度作出战略筹划,不仅市场的机会把握不住,企业内部的问题也由于找不到突破口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企业除要有掌握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经营者外,还应有一批知识广博、具有超常谋划能力的人员从事发展策划工作,从事内外环境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推进企业的战略管理。 (二)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战略策划 对于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系统分析方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它可以对根本性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解决的目标和方案,比较其结果,使系统整体的效果达到最优。运用系统分析时,要考虑内外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并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手段。在目标和方案制定之后,企业有必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判断,以帮助企业决策者选择行动方案。 (三)分解细化“战略”目标为“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 要使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把战略分解,从而形成战术目标和实施方案。使每一个人员都明确自己在战略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责任。在进行战略分解时,要考虑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连贯性,当现有的组织机构不足以承担战略管理的任务时,还须对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适当调整。在目标确定以后,企业应利用一切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实现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条件进行组织、协调、改造和提高。 (四)通过反馈、评价和比较进行目标诊断 将预定的目标同反馈回来的实施结果进行比较,检测偏差程度,看其是否符合原定目标和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其中目标的偏差有可能是实施中的不理想问题,也可能是战略方案的预测或与变化了的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两方面的情况都应考虑,出现后者时则应检验、修订和优化原订方案。如果偏差较大,则需要对战略方案和总体发展规划进行重新评价。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的层次越高,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需要也越强烈,实施战略管理成为企业的客观需要。在国内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面临着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运用战略管理来发挥企业优势,捕捉发展时机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有必要。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中小企业经营战略 专精战略 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以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如大型企业,无法形成成本领先战略和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集中力量,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其实这也是一个企业定位问题。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以及自己所服务的市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劣条件,准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指定自己的竞争基准。 中小企业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有竞争力的企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中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这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产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方式可以是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坚持差异化原则可以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它可以增加利润却不必追求低成本。中小企业为保持在特定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不以扩大市场规模为目标,而是以开发高附加值的、有别于大企业的产品为方向,力求达到无人可敌的境地。这样做自然可获得丰厚回报。 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不一定必须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中小企业贴近市场,可根据消费需求,采用差异化战略,小产业与大企业产品有差异的特色产品,吸引消费者。中小企业如果能以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就能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提高消费者或用户对该企业产品的依赖程度和购买频率。 依附战略 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这一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所以称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 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大企业所建立的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 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获得特许权与大企业合作。所谓特许权,是指一家大企业选择若干家中小企业,授予大企业产品、服务或品牌的经营权,收取一定的特许费,但不损害中小企业的独立自主性。特许权经营成为大型企业使用的一种战略,它把大中小企业比较成功的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可采用这种战略。 “空隙”战略 企业竞争的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周期的短期性将使得新市场会不断地出现。这意味着对中小企业而言,不存在有没有市场机会的问题,存在的只是寻找市场机会。这些就是制定战略潜在出发点和目标。另外,现有的市场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总会存在“空隙”。“空隙”市场由于产品服务面比较窄,市场容量不大,大企业因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而不愿插足该领域,使中小企业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扩大收益率。中小企业只要看准机会,将这些空隙组成联合销售网,必定会超过那些大圆圈市场。中小企业应发挥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去寻找市场上的各种空隙,“钻进去”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名牌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品牌定位的特点,在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获得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前提下,要做大做强,更需要走名牌战略之路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进而发展为名牌。中小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名牌战略意识 品牌定位。树立名牌意识首先就要选好牌子,需要从产品特点、消费心理、文化现象中精心研究和策划。品牌定位成功,企业也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领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 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所生产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规划:首先,重视质量战略。名牌战略的核心是质量战略。质量是名牌产品的生命。严细的质量管理,是开拓名牌、保持名牌、发展名牌的先决条件。其次,实施市场战略。实施市场战略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观念。从产品的开发到营销,必须牢牢扣住市场变化这一主题。还要根据区域性、文化性、民俗性的差异,及时变换产品的包装、使用性能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再次,形成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自有品牌的品牌效应。(二)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 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用法律来保护企业的商标使用权。因此,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把设计、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商品未出,商标先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是重视商标注册的。为此,目前尚无商标的中小企业应立即注册自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才会取得优势。 (三)努力提高品牌的含金量 商标注册后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商标随商品一起进入市场被广泛使用后,被消费者所认识,经营者再辅以良好的质量、服务、信誉和宣传,一些好的商品和品牌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向国外的企业宝洁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等多学习。 (四)做好品牌宣传工作 创品牌不仅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过程中,也必须随着阶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换内容,从不同方面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爱,启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在一个短时间内专门让市场认同其品牌,它需要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达成,但要让消费者有好感就要在设计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沟通过程中的情感交汇点,让其产生心灵的共鸣。 (五)塑造诚信的企业品牌 作为企业不能把信用当作一种“装潢品”。信用是一种形象,可以用来展示素质,但是信用绝不是一种“装潢品”,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对企业本身进行信用建设。缺失了信用,就丧失了市场。中小企业应牢记过去惨痛的教训。 绿色经营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等方面实行变革,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贯彻环境保护战略,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策略有: (一)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寓环保意识于经营决策之中,在营销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更要考虑公共利益和对环境的影响,要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不仅保证自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获得利润,同时还达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绿色产品的研发 企业首先应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捕捉绿色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绿色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其次,企业必须有长远意识,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特别是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和环保能力,努力使产品既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再次,企业在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的绿色5R原则,即加强研究(Research)、减少废弃物排放(Reduce)、重复使用(Reuse)、再循环利用(Recycle)和保护区(Reserve)。 (三)采用绿色营销策略组合 在产品策略上,应注重生产绿色产品,尽量采用天然的、有利于消费者生命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及原材料,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绿色技术,在适当时候导入绿色标志认证。 在价格策略上,应根据绿色产品价值,将开展绿色产品过程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价格上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价值。绿色产品的价格应略高于一般同类产品的价格,以体现绿色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渠道策略上,精心挑选有信誉、关心环保、热心公益服务、有良好公众形象、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借助其信誉、形象推出绿色产品,利用中间商的销售网络,将绿色产品推广。 在促销上,通过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及配套宣传等形式,诱导和创造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在服务策略上,应提供绿色服务,即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提供以符合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为原则的全过程服务。 (四)强化绿色企业形象以引导绿色消费 加强企业内部绿色宣传和教育,制订绿色制度,培育企业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稽核,监督企业绿色表现等;宣传绿色产品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内涵,以及所带来的社会、环境效益;宣传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绿色表现,扩大企业的影响面,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以有效传播,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50万员工被裁背后 企业经营战略存缺陷 进入2009年,各大公司裁员事件成为全球新闻的主旋律,仅仅1月份就有二十余万名员工失去工作。其实,经济危机只是裁员发生的诱因。主要因素是企业经营战略存在缺陷。 刚跨入2009年一个月的时间,各大公司裁员就成了全球新闻的主旋律。 仅仅在一周之内就有10万人被裁,其中NEC裁员20,000人,辉瑞制药19,500人,麦德龙15,000人,波音10,000人以及斯普林特8,000人。加入这个队伍的还有星巴克、柯达、飞利浦、微软、卡特彼勒、家德宝等公司。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估计,今年1月份的裁员总数是241,749人,比去年12月增加了45%,创下7年来月度裁员人数的最高记录。 据观察局势的经济学家预计,接下来非常不幸,我们还会听到更多的裁员消息。牛津经济高级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鲍德曼说,“从我们看到的数字来说,企业第四季度的表现非常糟糕。” 裁员和减薪除了给员工个人带来心理创伤之外,还会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自2008年12月以来,全球各大公司的裁员总数已达到50万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处在这场危机中心的金融服务公司。对许多已经宣布或者即将宣布裁员的公司而言,现在真是戏剧性的转折,因为就在不久前它们的处境还相对较好。正是因为所有公司在这场危机中都未能幸免,分析师和战略规划者才开始思考对企业进行根本的变革,即对全球经济体系进行重组。 事实果真如此吗?沃顿的专家指出,宣布裁员既不表示它们将要变革,也不能作为对其他经济领域的整体预测,它只是暴露出企业多年的经营缺陷和战略问题。过去这些问题都隐藏得很好,资产价值的泡沫遮盖了资本体系的缺陷和动荡。而如今在经济下滑的背景衬托下这些问题都浮出了水面。 裁员的副作用 裁员的决策可能具有某些持久的影响。沃顿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教授彼得・卡普利说,“如果企业在经济困难时期裁员,这将会影响企业与留任员工间的关系。一旦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劳动力市场开始供不应求时,你就不能指望员工会对企业依然忠心耿耿。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同时值得深思的是该举动对公司运营的长期影响。“我认为特别是在美国,企业变得过度关注短期的季度经营数据。但为何不稍作长远打算,当经济转好时企业该怎么办?未来又需要多久才能重新建立起发展能力?”卡普利问道。 沃顿管理学教授拉菲・阿密特表示,“裁员的决定将会带来几方面的问题,企业需要仔细权衡。一方面,当销售达不到预期要求时,董事会经常会鼓励管理层要继续保证收益以及控制运营成本。裁员仅是降低开支的一种方式。然而,在另一方面,通过辞退受过培训并拥有良好忠诚度的专业员工虽能节省短期成本,但却会损害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阿密特解释道,“例如,如果企业解雇了负责开发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工程师,从而导致新产品无法继续完成,则当经济转暖时,该企业就将处于竞争劣势。解雇专业客服人员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样做会损害顾客与企业合作的意愿,可能会因此造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滑。此外,当经济形势转好,销售额开始上升时,企业就必须招聘和培训新员工,这时就会出现成本高而耗时长的现象。因此,我建议董事会和管理层在作出裁员决定时应格外谨慎,只顾短期利益可能会导致中长期利益受损。忠诚又能干的员工是所有企业的核心,也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国际猎头公司光辉国际上海办事处的合伙人康岚提到,在专业性服务公司里,有时中层管理者是首当其冲的裁员对象,因为这些人比较贵。但是,一旦经济好转,中层管理者的招聘又将变得非常困难。部分原因是由于在需求旺盛时,项目经理之类的管理人员会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 危机下的企业现状 沃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卡普利说,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危机迫使许多经理人只着眼于短期。“至少在美国,企业似乎只在乎眼前的影响。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面临着实现每季度业绩目标的压力,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还很难追踪评估裁员带来的负面影响,譬如将来经济好转时需重重新招聘造成的长期成本,业绩无法迅速好转以及员工士气问题等等。”另外,还有人模糊地认为劳动力其实是一种时令资源――业绩好转时再招聘新人并不难。这种想法也是造成他们只着眼于短期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些经历过裁员的企业日子非常难过。卡普利说,“事实上所有研究均表明,伴随着裁员而来的就是业绩下滑。需要声明的是,宣布裁员其实就表示这家公司已身陷困境。实际上,有时很难区分公司裁员的真正原因。” 这就是说,对于许多已经宣布或者即将宣布裁员的公司而言,它们的问题并不一定就是眼前的经济危机引起的;这场危机不过是让它们的问题暴露出来而已。虽然这种说法可能非常直观,但专家认为不论是公司经理人,还是外界的分析师、投资者和决策者,可能都把大部分甚至是所有原因归咎于目前的经济危机,而不去寻找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 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学和人力资源教授杰伊・阿纳恩德说,目前这样的严峻考验就让企业立分高下。“从战略角度而言,危机对各个公司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譬如有些公司的缓冲措施比较到位,抗压能力较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以及忠诚度较高,成本结构更富有灵活性,供应链的适应性也稍好一些等等。” 专家指出,裁员标志着某些行业已经开始甚至加快了变革。金融服务业和汽车业显然就是如此,但高科技行业也在变革。危机只是微软、惠普、EMC、戴尔、SAP等一些知名的IT大公司遭受打击的部分原因。可以说这些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拐点,所以它们必须改革自己的业务模式。 以微软为例,一直以来公司都把传统的家用电脑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现在消费者对这种电脑的需求急剧下降导致微软历史上的首次大裁员,它最近刚宣布裁员5000人。近年来,市场重心的转移已经迫使公司开始想方设法拓展其他业务,其中闹得最沸沸扬扬的就是去年竞购雅虎失败。现在,微软至少会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首先,它也计划在搜索、在线服务和云计算等领域增加多达3000个工作机会。搜索业务聘用的人数将取决于分析师口中的潜在“变数”,即公司是否收购雅虎。不论何种情况,微软的裁员与招聘计划都由战略需要决定,而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 不论是微软、卡特彼勒,还是其他许多公司,需求陡降都暴露出公司运营效率低下的弊端。上述例子告诉我们,导致裁员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不论是整体经济还是各个企业,裁员都只是证实了某些事情的发生。宣布裁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发生的,因为在所有应对挑战的措施中企业最不愿采用的就是裁员。同样裁员操作起来也十分棘手,管理层通常不得不作出非常艰难的决定。 保持长远眼光 对于所有宣布裁员的公司而言,未来的经营难度要比以前大得多,他们必须想办法利用现有或新的流程来弥补员工减少造成的损失。这些工作需要管理层付出大量的心血。另外许多重大的项目可能会人手不足或者延期进行。而此时如果人心涣散就将给公司造成沉重打击。 那么是否有特别“擅长”处理这种情况的公司或者管理层呢?卡普利认为关键在于首先考虑好并执行替代性的方案。很难想象一个不采取其他新颖措施来削减劳动力成本(降薪、岗位共享、带薪休假、强制休假等)的公司能够顺利完成裁员。他说,“一家公司在经过认真分析后,发现自己除了裁员无路可走。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阿纳恩德说,归根结底重要的是要保持长远的眼光。具体来说就是企业除了着眼于目前的危机,还要为将来形势好转做准备。他说,“当众口一词称时机大好的时候,你要按兵不动。同样,当大家都说时机不好的时候,你应当仔细权衡。”即使经理人必须应对眼前的危机,他们也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为将来的增长做好准备。毕竟谁也不想因反应过度而削弱自己的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影响公司将来的发展。 今后的形势或许比预想的好转得更快。牛津大学的波特曼指出,“现在的衰退很严重,未来一两年还将继续承受打击,但企业会调整自己,其实它们现在已经开始调整自己。劳动生产力在提高,竞争力在提高,当经济好转的时候这些就将成为推动增长的有力基石。两年后情况将逐步好转,企业也会重新开始增长。” 当然,首要的问题是判断企业是否有能力重新增长。目前经济困难时期,有些公司为了短期削减成本而裁员,有些公司则采取临时停工或其他办法来保护人才。毋庸置疑,将来后者比前者恢复元气的速度会更快。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浅析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 【摘 要】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规模虽然不大,但数量众多,尤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经营战略对于中小型国有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提高活力和竞争力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中小型国有企业由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许多管理者还没有完全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保守经营,缺乏创新,短期行为严重、与市场脱离,没有目标和方向,得过且过,所以也调动不了职工的积极性,企业死气沉沉,人员就像一盘散沙,抱残守缺,勉强维持。本文从中小型国有企业战略实施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经营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经营战略对于中小型国有企业推进体制创新、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促进国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非常重要,并结合延庆区商贸总公司有效利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企业经营战略,坚持诚信为本,树立国有企业形象,同时提出了中小型国有企业如何实施经营战略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 一、企业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内涵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实现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 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企业战略管理是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企业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经营战略,是指在给定的一个业务或行业内,企业用于区分自己与竞争对手业务的方式,或者说是企业在特定市场环境中如何营造、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或方法。 二、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建立的意义 中小型国有企业在增强区域竞争力、创造价值和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营战略的实施可以使企I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为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策略,对企业的下一步打造一个宏观的框架,清楚的展现在企业所有员工面前,让企业上下形成共同愿景。 “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中小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营战略。良好的经营战略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中小型国有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不重视,企业经营战略缺失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领导者忽略对企业经营战略研究,认为企业经营战略是大而空的概念,没有实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领导者也常常按照经验管理企业,只抓当前的经济效益,没有长远的眼光,更谈不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也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企业的愿景、使命、目标,看似目前经营状况不错,但缺乏企业经营战略,没有为企业的后期发展储备人力、物力、组织等资源,使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给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隐患。 2.缺乏进取、创新、发展意识 我国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大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在又面临着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国企职工也由过去的“铁饭碗”到下岗再就业,企业命运的变迁影响了一代企业的领导者,因此现在大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领导者都在求“稳”、求“和”,保持现有企业经营状态,维护现有经济水平,能够保障职工原有的收入及人员的稳定就足够了,总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经营战略置若罔闻,依然固步自封,不敢也不愿开拓进取,发展创新,得过且过。疏不知,经济日新月异快速增长,作为企业没有长远的经营战略就没有长远的发展壮大。 3.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往往与环境脱节 中小型国有企业发展同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能力有机的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而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不关心社会、经济与区域经济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只顾低头走路,没有抬头看路,所有其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没有发挥经营战略的作用。 4.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流于形式 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是一项全员参与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组织结构的调整、人才、资金的合理利用等一系列问题,管理方法和方式也会推陈出新,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所以在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肯定有许多障碍和阻力,如果处理不好,经营战略就成了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当然企业经营战略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开始信心百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淡化,也可能半途而废、虎头蛇尾。 四、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的建立与实施 1.管理者重视,把企业经营战略提到首要位置 管理者重视是企业做好工作的前提,经营战略的选择、实施、控制都离不开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只有管理者深刻认识到经营战略的重要性,才会深入研究企业经营战略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细致的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和危机,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选择。好战略的实施往往需要领导的督导,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障碍也常常需要领导来沟通化解,这样才能使各部门和全体人员达成共识,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引导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壮大。 2.企业经营战略需要创新 我国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面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大都处于“L”型阶段,也就是长期处于低谷阶段,如何让企业从“L”型转变为“U”型,就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这创新不只是技术、产品、管理的创新,也包括战略的创新。中小型国有企业大部分业务范围受区域的限制,人员构成普遍老龄化,企业各项业务常规化,缺乏活力与创造力。因此,企业经营需要创新型战略,战略的创新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用新的思维、新的模式、新的观点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经营战略的创新包含了制度的创新、人才的创新、技术、文化等等一系列的创新与企业经营发展相匹配。 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离不开与之相协调的制度、人才、技术与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制度的创新,就是要打破因循守旧的管理制度和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激发领导者和全体员工树立创新意识,激励创新行为,以不断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人才的创新,中小型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激励制度及人才的培养制度。致使大部分职工工作没动力,学习没热情,工作水平没提高,工作方式没改善,所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好的经营战略,离不开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必须实施人才创新战略,增加人才的激励机制、培训力度,使原有职工有进取意识,积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要重视企业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引进给企业带来新的能量,使企业更充满活力和朝气,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技术、文化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技术的创新,文化的培养,将其变成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先进经营理念的培养,优秀管理方式的引入,及凝聚企业全体人员的智慧,确保企业经营战略。 3.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要与内、外环境相融合 中小企业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环境看似关系不大,但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势必与宏观环境相适应。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影响。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要深入分析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明确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扬长避短,有效的抓住机遇,合理的消除危机,准确把握宏观环境变化趋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如果说企业是一株小树,那宏观环境就是土壤,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适于其生长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不但要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融合,更要密切考虑到企业内部环境资源的利用。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技术、人员、管理、财物等方面的能力,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有效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确保企业经营战略制定科学有效。 企业内、外环境相融合,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中的优势,避免其营中的短板,确保选择出更适合企业的经营战略。 4.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中小型国有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还要得到好的贯彻落实,做到知行合一。企业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挖掘内部潜力,发挥企业的优势,统筹规划,克服短期行为,建立长效机制。企业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好战略控制。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所以要密切做好战略控制工作,及时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并予以及时纠正。 延庆商贸总公司是隶属于延庆区直属二级制企业,由原来的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外贸公司、中心集贸市场及药材公司重组而成,现有资产9000多万元,在职职工200多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延庆作为连接京冀的纽带,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藏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兴延高速和京张高铁的建设,都将加快延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作为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势必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延庆商贸总公司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更好的带动引领延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延庆区商贸总公司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特色,实施“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坚持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统一,找准地方特色与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国有商业在延庆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在新经济时代,商贸总公司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经营战略,更多的关注:“调整布局”“精深管理”“提质增效”“抢抓机遇”。延庆由原来比较闭塞的远效区发展成首都的后花园,交通的便利、空气质量的优越、世界级盛会的举办让延庆敞开大门,迎来四海宾客,作为延庆商业的领头羊,公司主动调整经营结构,合理布局产品网络;对于所售产品做到精深管理,严把质量关,让顾客买到放心产品;在服务上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率;坚持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些有利的优势,树立起延庆商业良好形象,担负起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使命。 五、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战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发展。总理曾说:“创新是人类活力的源泉”。社会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没有发展就不会有进步。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所以企业要有战略的眼光,长远的谋划,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自己。企业的创新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制度创新、人才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等等。 2.协调发展。中小型国有企业由于受地域的限制,经营的宽度有限,但要在有限的空间里释放自己最大的能量,就要开展合作、共享。竞争与协调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依存的,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各个分部门之间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要有主次,又要统筹兼顾,既要相互制约又要相互促进。 3.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定位在绿色发展之上,环境保护的观念现已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更融入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必须处处彰显绿色发展的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人才培养。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可中小型国有企业往往最忽略这一点。中小型国有企业领导普遍经历的减员增效,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发展中企业很少增加人员,更别说引进人才了,部分企业领导也有得过且过的思想,所以也忽略了自身人才的培养,更没有相关的人才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等。企业的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人的努力,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要加快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的步伐,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实行健康快速发展。 六、结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一个对未来的长远规划,只重视眼前利益目标,不思进取,抱残守缺,那必将被市场淘汰。中小型国有企业越来越重视经营战略管理,经过改革脱困,通过结构调整完善,推进体制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更好的担负起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为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摒弃短期行为,树立远大的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浅议中小企业经营战略选择 摘 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经营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前途,因此选择正确的经营战略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从界定中小企业、企业战略以及两者关系等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进而提出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专一化战略等三种可供选择的经营战略,并做了适用性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 经营战略 战略管理 现状选择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小企业划分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家统计部门据此制订大中小型企业的统计分类。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精神,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2月19日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对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该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的。按照《通知》的规定,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该按照以下标准认定。以工业为例,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目前我国约有4300多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3%。应该说,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类型。 (二)企业经营战略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更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其制定要求看,经营战略就是用机会和威胁评价未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评价企业现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的总体、长远目标,制定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三)企业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我国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现状 (一)企业战略管理意识模糊 不少中小企业经营者长期以来重战术、轻战略,哪个赚钱干哪个,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注重生产技术层面的管理,对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等重大问题要么忽视,要么不懂。有时为了眼前利益,甚至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缺乏长远打算和扩张动力。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这些企业往往经不起诱惑,追逐“热点”,而跌入多元化陷阱。 (二)经营活动的范围狭窄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素质偏低,其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差、成本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主要面向国内市场,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市场完全开放,各类经济制度和法规逐步完善,企业间平等竞争的机制正在形成,以“低、小、散”起家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夹缝”已经越来越小,可钻的“空子”越来越少,在资金筹措、市场进入、信息获得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的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将面临大量跨国公司产品的严峻挑战。 (三)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失误较多 由于中小企业创业型的比较多,管理者来自不同阶层,很多不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工商训练,加上社会认识和待遇的偏差,难以吸引到高素质人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故经营管理中的失误较多。 (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部分地区、行业市场秩序较混乱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维护本地区局部利益,实行地区封锁政策,造成地区之间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投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低下,落后企业往往得到特殊照顾等一系列问题。入世后,外国产品和资本将面对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而国内企业却仍受制于地区壁垒,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进入地区外市场,尤其是跨地区投资和资产重组,依然阻力较大。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造成部分地区、行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三、中小企业不同经营战略的选择 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作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发挥资源配置优势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l生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形成竞争合力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专一化战略――制造局部市场优势 专一化战略的本质是在一定市场范围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化战略。所谓专一化战略,就是指企业仅关注于某一特定的用户群,或者某一特定的地理市场,根据客户的特点为他们生产专用的产品或提供专门的服务,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大公司更愿意在成熟的行业中竞争,而小公司更倾向于在竞争不太激烈的细分市场内寻找机会。通过在一个狭窄的细分市场上,实施差异化战略或者成本领先战略的新创企业,可以使竞争者无法进入,或者不愿进入的企业所在的细分市场。 采用这种战略对于中小企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批量、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质量,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增加收益,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二是随着需求多样化和专业程度的提高,大企业也普遍欢迎这些专业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从而中小企业能够逐渐走上以小补大、以小搞活、以专补缺、以精取胜、以精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中小企业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使其经营目标集中,管理上也比较方便,有利于提高技术,争取有利地位。但是另一方面,采用这种战略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不小的经营风险,因为它们往往过分依赖于某种产品或技术,一旦市场变化、需求下降就会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因此,为了尽量减少经营风险,采用这种战略的中小企业必须选准目标市场;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做好产品的更新改造工作,搞好市场营销。 四、结尾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与核心,中小企业在我国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作者单位:宁波微科光电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常州中小型企业经营战略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餐饮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相比于国际餐饮企业,中式餐饮还未建立一套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品牌战略,尚未形成富有中式文化的特色餐饮和品牌餐饮。餐饮企业依靠旧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为了全面实施管理标准化,提高常州中小型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通过分析常州中餐餐饮企业的经营现状,以湘江阁餐厅为例,结合营销理论,运营管理,及SWOT模型,研究和探讨实现餐饮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战略。 关键词:中小型餐饮企业;波特五力模型;SWOT模型;发展战略;战略实施 1 相关理论分析 为实现常州中小型餐饮企业的良好运作及实现稳定的利润增长点,我们进行一系列的品牌战略研究。首先,要考虑在市场初期阶段的创业精神,目标市场与定位,事业规划。其次是基于价值链理论与成本理论的产品采购战略,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体系。接着经营模式,经营方法及经营策略需要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改进,根据实际的客户反馈来进行调整,最后,各种促销战略,价格战略将为餐厅更加锦上添花。以下为几点与餐厅的运作息息相关的理论。 1.1 SWOT模型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1.2 营销理论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4Ps理论越来越受到挑战。1990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劳朋特(Robert Lauterborn)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4P相对应的4Cs营销理论。 4C(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营销理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瞄准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Customer)。197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Alvin ToHler在其著名的Future shock中曾预言:“未来的社会将要提供的并不是有限的、标准化的商品,而是有史以来最大多样化的、非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大规模定制作为一种现代生产和管理的模式,将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两种生产模式结合起来,以低成本向多元化细分市场生产和销售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形成“销售―生产―服务”一体化模式。 1.3 运营管理理论 运营管理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公司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运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举措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不断地教育与培训,确保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被普及与利用。二是运用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巨大作用。在知识社会,要获得生产率的提高,管理者必须对技术、管理科学和管理得心应手。 2 常州中小型餐饮企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2.1 政治法律环境 2013年4月,商务部、国家旅游局了“关于在餐饮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在餐饮业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餐饮消费新风尚。这对餐饮业的发展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是餐饮业自律,自我改变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自党的群众路线实行以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餐饮业中的高端市场,和公务消费市场受到冲击。此时,更贴近群众消费,物美价廉的中端餐饮市场应该紧抓机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寻求自身的发展。同时,群众的消费也在朝着节约、文明的方向发展。以“光盘行动”为例,这个新闻热词得到从中央到群众的一致支持。可以看到,无论从全国范围还是具体到常州市。餐饮行业的政治法律环境,都集中加强食品安全和倡导节俭两个方面提出了要求。湘江阁在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服从国家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同时响应节俭之风,严把食品安全,提高自身素质,倡导文明餐饮。 2.2 经济环境 从全国的角度来看,餐饮业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源自中国烹饪学会的资料显示,餐饮业营业额实现连续18年两位数增长,甚至其中从2008年的15404亿到2009年的17998亿元,达到了同比24.7%的强劲同比增势。行业发展前景看好,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长期发展趋势良好。常州餐饮在沪宁线,苏锡常经济圈都具备重要性。从官方最新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常州市餐饮业营业额达到426191万元,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营业额292779万元。从行业从业数来讲,限额以上餐饮企业87家,个体餐饮户数215、从业人数10217人(数据来源:常州市统计局统计年鉴)。况且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从事餐饮行业的企业数、人数,营业额等应当多于以上官方数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推动,一方面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消费的渠道和幸福的途径。 3 常州中小型餐饮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 3.1 发展战略SWOT分析模型 基于海底捞公司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是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互匹配而形成SWOT 战略矩阵:SO 战略、WO 战略、ST 战略和WT 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要点。以某餐饮企业为例,如表1所示。 3.2 常州中小型餐饮企业的经营战略 通过SWOT 模型分析常州中小型餐饮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与外部环境条件,可以分为四个战略: 3.2.1 采购战略 继续利用成本优势,对可控成本,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所以采购是降低成本的第一步。对于采购战略,首先分析采购的基本要求;其次进行对采购有效的物流管理,针对于餐饮业采购的特殊要求进行采购实施。最后进行采购的优化策略,包括:利用信息平台实现采购资源共享,加强原料采购数量的管理,聘用合格的采购人员。 3.2.2 服务战略 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打造有地方口味为主题的服务,使客户有归属感,增强客户粘性。首先分析了客户服务的重要性,其次提出客户服务的具体策略,包括:礼貌待客,周到服务;顾客至上;稳定餐饮店的常客。 3.2.3 人力资源战略 利用已有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加强管理上,打造一支专业化员工队伍。同时,开展新的培训方式,培养优秀经营人员,并加强激励奖惩措施。对于人力资源战略的研讨,首先调研了我国中小型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各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3.2.4 信息化管理战略 在我国餐饮企业信息化的背景、必要性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信息化战略在湘江阁餐厅管理中的具体实施。包括:电子商务网站的运用、前厅管理系统、后厨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提高企业美誉度,同时加强其他宣传措施。把握常州经济增长的趋势,扩大经营范围。 4 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餐饮企业的经营现状,结合营销理论、运营管理以及SWOT模型分析,研究和探讨了实现常州中小型餐饮企业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战略。在战略指导下,力争使常州中小型餐饮企业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全面实施管理标准化,提高他们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财务视角下企业经营战略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从战略环境分析出发,通过使用PEST、SWOT、波特五力模型等方法分析得出A公司可能面临的问题及风险,其次对其会计处理方法和管理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战略;经营;财务;特许经营权 企业经营随市场波动,A公司曝光了对特许经营权的激进的会计处理方法,但表象后面隐藏了更多的是经营风险与危机,有待进一步探讨。年末股价突然大量的下跌,很显然不完全是公司对特许经营权的会计处理方法被曝光造成的,在此之前A公司无论在战略上、经营上、财务上都存在巨大的问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剖析。 1 扩张战略引发的风险 A公司的战略目标是通过特许加盟的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采用成本竞争战略,坚持到行业产品成熟期的到来,以利用市场优势获取最大的现金流量。 1.1 对A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发现它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1.1.1 首先,根据资料对A公司所处外部环境进行宏观环境PEST分析: 政治:政治环境较为稳定,法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真实准确。 经济:它们都很有代表性地分布在公司的发源地――美国的东南部,较为发达地区,经济条件适合企业的发展。 社会和文化:最近受偏好的影响,顾客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 技术:产品发展历史悠久,技术较为成熟。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公司的宏观环境还是较好的,市场需求较为强劲,技术成熟,经济环境良好,但是采用的疯狂扩张战略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1.1.2 其次,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对A行业环境分析: 虽然A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并且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但是对于甲产品而言,由于其生产容易,成本较低,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还是比较大的。而由于消费偏好的影响,许多替代产品必然会出现抢占市场份额。A公司宣布了一个激进的战略,要在五年内将门店数量由144家增至500家,规模经济引发大规模原料采购,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相对供应者议价就较弱。对于甲产品,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同质性比较高,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比较激烈,这种竞争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出来。 从五力模型可以发现A公司的优势还是较为明显的,但是每个A公司门店大约60%的销售额都来自于其标志性产品甲,正如把鸡蛋都放入同一个篮子一样,不见得收益很高,但风险是绝对很大,一旦市场转变,企业是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去改变应对的。当前消费偏好极大地影响了其批发和零售业务,首次对外宣布负面的报告,公司通知投资者收益比预期要降低10%,也正印证了A公司抗风险能力较低,经营风险较大。 1.1.3 综合考虑A公司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结合SWOT分析方法,我们得到如下SWOT分析: 优势(S):①新颖的、创新的营销方式,即允许顾客亲眼看到生产过程,提供消费者一种体验。②公司统一管理配方材料和生产设备。③按时向所有系统内的门店提供一次指导服务。④品牌和声誉优势。 劣势(W):①产品较为单一很难应对环境发生急剧变化。②扩张引起投资模式的恶化,利润缩水,回报率降低。 机遇(O):①产品大受欢迎 威胁(T):①最近消费偏好极大地影响了其批发和零售业务。 通过对A公司所处环境分析,公司处于优势和机遇较为突出的阶段,但是劣势与威胁也是应当重视的,经过材料简单分析我们认为它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有: 1)管理成本增加,标准化难以控制,产品质量容易出现问题。公司门店数量翻了3倍,“店外”经营的正常培训可能缺乏,公司缺乏基本的管理运营、执行及成本控制,造成效率低下。 2)财务风险,随着规模增加,销售的增长,维持增长的资产与现金也是巨大的,一旦资金流发生断裂,对于企业来说是致命的。 3)模仿风险,公司扩张规模是采用的成本竞争找略,此战略容易被对手模仿。 4)市场风险,一旦市场风向变动,更注重产品品牌,产品差异需求,而公司产品较为单一,成本战略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5)产品配方材料和机器设备生产和分销总收入的29%,认为投资模式的恶化,缩小门店规模,降低设备费用和卖给特许商配方的价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说明,特许经营商们的成本较高导致利润可能较低,引发投资规模恶化。 1.2 对A自身所采用的战略进行分析,发现其风险和问题 A采用了横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会增加企业的内部管理成本,企业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横向一体化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进行并购。但是,如果进行决策不当的并购,并购后不能很好地进行企业整合,支付过高的并购费用,都会造成并购失败。并购方式的失败率是很高的,在企业并购的实践中,许多企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遭到了失败。 同时,在缴纳了一定费用后,特许商们能够感受到A在运营、广告和市场营销、会计以及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提供的帮助。这属于战略发展途径中战略联盟中的功能性协议。这是一种契约式的战略联盟,然而这种契约式的战略联盟A公司对联盟的控制能力差,松散的组织缺乏稳定性,联盟内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充分,组织效率低下。 A公司对具有优势或增长潜力的产品,沿其经营链条的纵向延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企业成长,采用的是纵向一体化战略。然后,纵向一体化战略却会带来风险。A公司可能不熟悉新业务领域,而且该战略一般涉及的投资数额较大且资产专用性较强,增加了企业在该产业的退出成本。A公司在向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产业范围内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可以给产品带来额外的加价,这种竞争战略是差异化战略。然而,差异化战略却会带来风险,A形成甲产品差别化的成本可能过高,从而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差距过大,购买者不愿意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 2 会计处理引发的问题 A公司将特许权的收购成本记为无形资产,记录在购回的特许经营权项目下,并且不予以摊销,而且原高层管理者离职费用A公司同样处理为购回的特许经营权,记录在不予以摊销的资产,会计处理是较为激进的,而其他上市公司涉及有购回的特许经营权业务的,他们都对之进行了摊销,这说明A公司对会计准则的遵守可能有巨大的问题,或者人为的粉饰财务报表,虚增财务利润,背后内部控制可能出现问题,或者公司的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技能造成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但是在本例中,粉饰报表可能性更大,迫于财务压力,为满足市场利润预期,虚增利润。由于并购后组织机构调整,文化差异,导致被并购方管理层离职的风险是巨大的,而且A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卸任,由于高级管理层的离职属于重大信息变更是需要上市公司及时披露的,管理层的离职信息披露对股票市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3 管理层决策问题 A公司决定将财务报告的推迟,但年报之前公司不能把财务报表提供给债权人,就会造成拖欠1亿5千万元的信用透支,不能及时财务报告还有使A公司被退市的风险,这一决策说明公司考虑的不够全面,管理层决策能力值得怀疑。 另外大部分的分析师都认为A公司的债权人会对它的信用透支拖欠给予豁免,而几乎没有人真正认为A公司有被退市的风险。或许对前景过于乐观,此观点或许被A管理层所接受,未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浅议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方法 摘要:《论语》里讲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想要通过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掌握战略管理的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了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EVA评价办法以及平衡记分卡评价指标。 关键词:经营业绩;EVA;平衡记分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改革开放的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企业想要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就不得不从各个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便摆在了企业经营者的案头。 一、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 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会做出一些经营决策,现在我们企业家不能再依靠感觉做出决策,需要一定的量化指标,业绩评价办法就提供了这一标准,方便企业管理人员按图索骥,不走冤枉路。 随着对企业业绩评价办法研究的加深,业绩评价办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在于进行评价时间点的转变,把业绩评价的时间由既成事实以后变成了覆盖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使得经营者真正的从全局角度来看待企业经营的状况,而不是一叶障目只关注数字。比如企业管理者可以在年终报表中看到净盈利的数字,但是如果管理者只关心当前时期的净盈利而不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会想前移动电话巨头诺基亚一样,瞬间分崩离析辉煌不再,面临破产重组的危险。同样如果只关注各个部门回报率的指数很大可能会导致部门间的不协调,如果采购部想提高其回报率而不按标准采购原材料就会直接导致制造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危机,造成部门间的不和谐,影响企业整体的发展。 只有有效的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决策者服务,帮助其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首先,要对企业的战略目标阶段性的进行划分,将不同的评价指标应用在公司不同阶层的员工身上去,使得各个阶级的员工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会好。 二、EVA(Economic Value Added) EVA简单上来讲也是一种经济指标,是企业在其会计期间内使用的一定量资产所获得的受益去除掉使用该资产的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方式变现为: EVA=调整后的税后经营利润-资本投入额*加权平均资本率 使用该公式时应该注意对公式中的所谓税后经营利润进行一定的调整,不要把这个变量当成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应当主要调整这四个方面:一是研发支出;二是宣传促销支出;三是人力资源成本具体表现在新进员工的培训和老员工的再培训;最后注意的方面是研发成本。 如果将EVA作为企业量化考核的指标,它能给我带来的是一个准确的不容置疑的数字指标,硬性的考察办法,让员工得以有公平的机会参与到考察中来,给决策者一个直观的指导性意见。当然,EVA也有其局限性,其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丰富,不能让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其他方面的情况,这个问题将在下面介绍的平衡计分卡中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 三、平衡计分卡(BSC) 平衡计分卡可以为企业管理者直观具体地提供建议,让管理者更清楚地的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十分的具体形象。平衡记分卡之所以称之为平衡计分卡,是因为其是由四个组成部分组成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四平八稳,即是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 企业管理者在具体应用平衡记分卡时要注意企业整体的统筹安排,不能只关注企业的某一层次,要从整体的角度将企业各个层级的员工部门充分的整合在一起,由上及下完成各个层次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在看到平衡计分卡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他的缺陷,平衡计分卡优势很明显,其给出的参考指标很多很全面,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他的缺陷所在,他所提供的评价指标很多事不能以数据形式呈现的,更多是一种宏观上的东西不能被有效的量化。比如客户关系这一层面,我们很难确定客户关系好不好,融洽能融洽到什么程度,紧张又能紧张到什么程度,这是很难把握的;还比如,员工满意度调查,很多公司都会做这个测试,有的采取匿名的问卷有的甚至直接采取会议上提问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不能有效的保障员工就其工作满意程度说实话,无法确定信息的有效性,就不能保障这个调查对企业管理者提供的参考价值。 尽管如上三种方法都有利有弊,但是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走向科学管理的趋势已经是不能逆转的。中国企业想要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研究世界先进的管理办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科学的管理办法同自身企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定制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管理办法。 作者简介:尹业林,男,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马天野,女,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摘 要 电子商务现在已经同物流发展紧密结合,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电子商务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改造的作用,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体系它都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的物流企业,其发展并没有完全结合电子商务,未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背景下,对物流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物流企业 经营战略 发展方式 电子商务的出现推动了物流企业的运营发展,促进其改革,推动其进步。物流企业如何进入到电子商务中的,未来二者应当如何结合并运用是当下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物流产业现已成为我国“第三利润源”,对于民族经济来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以其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一、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发展关系 第一,电子商务对物流发展理念产生了改变。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下,物流功能会呈现出虚拟化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将物流发展变得合理化,从而让商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实现费用节约、时间节约等目的。电子商务需要物流提供完善的服务,要求相关公司提供有效的售后,提供增值的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共赢发展。 第二,现代物流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保护屏障。电子商务在运作时呈现的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个综合性过程,主要的优势是高效、资源共享等。互联网交易属于虚拟平台,最终对资源进行配置还是需要利用商品转移来实现。只有物流配送将商品顺利地交给消费者,整个商务活动才算结束,物流就是商流的后续,就是服务的另一种姿态,并且物流整体的运输效率现在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满意度的重要衡量指标。 第三,电子商务改变了物流的实际运作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随意渗透,并且获得有效的、实时的控制。物流企业依靠着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起网络化平台,提供较为先进的配送服务,让物流实现集成化、系列化的运作方式。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的经营战略 (一)结合市场,更新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物流发展理念 物流是近两年兴起的,具有极为宽广发展空间的新兴行业,实际上在很多年以前,第三方物流已经在国际的发展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种种实践表明,物流企业的发展可以真正的帮助企业减少库存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这样的优势正式由于电子商务发展所赋予的,因此我国的物流企业必须要树立起崭新的观念,立足于市场,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培育物流市场,提供更为稳定的发展环境 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作为支撑,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市场,换句话讲就是要建设物流企业的正规准入制度,保证每一家企业都具备合法的手续,杜绝一些无良企业扰乱物流市场,而且在建设制度的同时还要规范各类行为。 我国目前很多的物流企业都是经营规模较小,而且市场占有率低。同时,物流公司的数量较多,自然导致规模、水平、能力的不平等,这就导致物流资源在优化与发展上很难做到协调一致,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大型物流服务的向外拓展。在实行规范化的准入制度后,各物流公司可以依照相关规定运行,避免一些皮包公司、图章公司等对市场造成污染,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物流市场的营造必须有管理体系作为保障,而且还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出自身的职能,加强政府对物流市场的引导与管理。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要求可知,政府有权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所干预,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有所管理,因此建议政府需要建立起统一的领导平台,比如:物流工作协调委员会,该协会是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主要是在发改委中存在,它可以保证物流市场的稳定化,让物流可以正常流向网络、信息,迎合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浪潮,为企业提供助力与支持。 第三,引进人才,组织人才队伍。物流人才的缺失是导致物流企业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层理人才队伍,实现人才整合,让人力资源成为支撑物流发展的一大支柱。企业首先应当先优化人才结构,将各岗位的招聘标准制定好,针对员工整体进行岗位培训,培训内容除了目前市场所需的物流知识,更要结合大学生物流专业高等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市场上所存在的教育资源。 (三)开发物流需求,实现供给平衡 物流市场的发展需要的是客户,因此开发物流需求也是建立市场、发展物流企业的关键所在。通常来讲,物流企业应当强化自身的物流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物流职能,对于一些低效、低质的部门、设施等进行有效剥离,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化的物流活动。另外,供给一般会促进需求,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市场需求。例如:市场上的一些企业,他们可以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延伸,不断开发新型的服务项目,利用网络不断增强销售量与销售渠道,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与之合作,并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培育物流企业,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更能够在电子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物流资源、企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经济利益的双赢。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系统的分析了在电子商务大环境下,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的经营战略。现在很多物流企业应当秉持这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兼并充足的形式,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不断健全自己的经济发展网络,这样才能逐渐扩大企业的规模,为民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逐渐形成发展型的规模效益。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思考 【摘 要】 据一项统计,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不管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各个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本国全体企业总数中的比例均达到了90%以上。可以说,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并且安置了大量的劳动人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愈发的复杂,在日趋激烈和日渐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如何谋求到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成为了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 市场经济条件;中小企业;经营战略;思考 一、 中小企业的一些弊端 (一) 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的中小企业目前的生产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目前使用的设备基本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设备,生产工艺已经大大落后,而且企业自身并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我国之所以在目前这个水平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还停留在仿造产品的思想和水平上。我们中小企业业主很少具有产品创新的意识,只是希望仿造产品来获得利润。 (二) 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受到我国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的专业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都更愿意选择国有企业或者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而不是“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他们认为,在大企业就业更能彰显自身的价值,也更有尊严,即使是选择中小企业就业,很多人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踏板。正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它的管理依旧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它的发展也缺乏活力,竞争力也相对较差。 二、 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 (一) 长期性 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发展基础相对大中企业来说还比较薄弱,所以其在制定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时往往缺乏长远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向前发展。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不断进步,其制定的长期发展战略一定要从全局出发,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推动企业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根本性指标。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经营战略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发展真正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才能帮助中小企业扬长避短,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进而便能够取得良好的经营发展成效。 (二) 全局性与抗争性 全局性是指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时应把握全局,不需要将战略设计的重点过多的放在企业发展的细枝末节上,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只需在遵循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保证其具有较强可实施性的基础上做出一个大框设计即可。这样,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便有了一个整体的架构,也方便企业各个阶层的人员了解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向。 (三) 风险性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是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而经营战略又是针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情况而制定的,这就决定了制定的发展战略并不能直接指导企业的经营,这就需要管理者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产业发展的各个时期,以及产品发展所处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遵循企业已经制定的基本经营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 三、 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 (一) 名牌经营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要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针对自身品牌的定位特征来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中小企业想要做强做大就必须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道路,进而发展为名牌。 (二) 树立名牌意识。开展品牌定位工作 要树立名牌意识首先就要选择一个优秀的品牌,从产品的特征、消费者心理、地域文化等方面入手开展策划与研究。当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成功后,企业也将有了迈向市场,占领市场的载体。开展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发、服务、宣传等各个方面来消费者能够接受产品。这就需要一个完整的计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三) 重视商标注册 企业在实行名牌经营战略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工作。如果没有商标的中小企业应该尽早注册属于自己的商标,而已有商标企业应该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只有在市场上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才有有一定的优势。 (四) 完善品牌宣传工作 创造一个品牌不单单要通过媒介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产品与消费者接触情况不断的转变宣传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系,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与认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与市场认可其品牌,就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实现。 四、 市场营销战略 (一) 采取准确的产品策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一定要满足消费者希望对各种新产品或者改良产品进行持续更新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不断开发出新产品。要开发出新产品,就需要拥有雄厚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支撑,因此,中小企业在这方面难以和大企业进行抗衡。有鉴于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在自身缺乏独立研制新产品的情况下,将产品策略调整为紧贴国际市场行情,从而充分运用全球范围内的最新科技来研制出仿制型产品。 (二) 选择准确的销售渠道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制度之下,一些大型企业都没有把产品直接地向消费者出售,在大型企业(下转第223页) (上接第216页) 和消费者之间还存在着一部分中间媒介,而这些媒介往往各自将发挥出不同的作用。一部分中间媒介,比如批发商与零售商等是在取得了产品的合法所有权以后再进行转售的,而其他诸如经纪人、企业代表等主要负责寻找客户,代表企业和客户进行洽谈,其自身并未取得产品的所有权。因此,中小企业应当合理地选择更加直接顺畅的销售渠道,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三) 采用合理的价格策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一般可以采取低价策略来满足大部分客户追求物美价廉产生之动机,从而主动占据市场优势。中小企业的产品要是能够以微利低价的方式,用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市场中,就能够迅速地占领整个市场。因此,合理的价格策略是保障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新时期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经营战略管理的定位,并以此为作为阐述的切入口,阐述了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强化对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认识与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 一、前言 经营战略是现代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发展大计,也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水力发电企业的产品单一性强,且受国家政策调控。因此,水力发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依托于经营战略管理的实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本文立足于对水力发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的认识,就如何构建经营战略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新时期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1.科学的经营战略是水力发电企业快速发展的方向 在传统管理理念及方式的制约下,水力发电企业的管理体制落后,运行机制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之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精益战略,实事求是地分析政策因素、市场环境,以及市场的未来走向等内容。通过分析企业的人力资源、内外环境条件和经营现状,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为企业发展确定发展方向,夯实发展的基础,进而逐步形成完备的发展目标。 2.科学的经营战略是水力发电企业做大做强的保证 多元化的市场环境,强调水力发电企业强化经营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实践证明,经营战略管理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水力发电企业亦如此。因此,水力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依托于科学的经营战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明确的战略目标。在“做强做大”的基础之上,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定位 1.准确的战略方针 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是水力发电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导向,也是企业战略方针明确的重要基础。首先,始终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企业战略方针的有效性;其次,始终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大力推进创新发展,为企业夯实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再次,着力产品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良好的行业环境之下,充分依托技术、管理、资源等优势,优化企业经济发展效益,调整企业战略发展方针。 2.明确的战略目标 水力发电企业的特殊性、战略性,都强调企业明确战略目标的必要性。经营战略目标的明确,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安排生产计划、资金筹措等工作奠定了基础。水力发电企业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发展;考虑集团整体目标的要求;考虑企业对投入资源的转换能力等,从而从实际出发,明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完善经营战略控制体系 经营战略控制体系是实现有效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基础,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战略控制系统;二是业务控制系统;三是作业控制系统。具体如下图所示: (1)战略控制系统。战略控制体系的主体是企业高层,主要负责整体经营管理。战略导向性的正确把握,是战略经营管理落到实处的前提。因此,企业高层要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以战略发展贯彻于企业治理的各个环节。 (2)业务控制系统。业务控制系统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主体是企业的中层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业务控制系统的构建,旨在确保企业有序的经营生产,并在企业战略控制的前提之下,设立分目标。 (3)作业控制系统。作业控制系统的主体是基层领导,主要讲中层及各部门设立的目标分解,并有效落实到作业层之中。因此,作业控制系统是贯彻落实企业战略经营的最前线,是在具体的目标、明确的计划之下实现最有效的作业控制。 2.市场营销战略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电力企业厂网分开、国家管控电价和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新形势下,市场营销战略成为水力发电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谋划发展路径的重要举措。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同时,制定相应的电力营销策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创造企业最大效益。 (1)研究政策,合理提出提高电价需求。电价是国家统筹和管控。目前,水力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普遍偏低,更要充分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企业实际,合理提出提高电价需求,争取企业效益最大化。 (2)确保发电质量,满足用电需求。加强设备检修与维护,保证设备健康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确保电网高峰负荷时能提供优质、稳定电量,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效益,并树立企业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信誉。 (3)积极协调,抢发电量。加强营销公关,积极与电网调度部门沟通、协调,及时掌握电力市场供需情况,优化调度,尽可能地争取多发电量。 3.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凝聚,是企业“谋发展”的灵魂所在。一流企业的打造是一个过程,需要充满内涵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龙滩水力发电厂是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的三级企业。但大唐集团公司“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文化精神,在龙滩水力发电厂得到充分体现。 (1)务实是集团公司的精神基石,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务实的企业文化内涵,让龙滩水力发电厂的经营战略始终精益求精,不浮夸冒进,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奉献是集团公司的精神品格,强调经营发展以国为重,充分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3)创新是精神的动力,也是新时期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着力点。集团公司打破传统、标新立异,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夯实企业战略性发展基础。 (4)奋进是集团公司的精神追求,也是可持续战略发展的力量支撑。大唐人艰苦奋斗,坚定理想信念,常怀忧患意识,与时俱进“谋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文化战略的熏陶之下,龙滩水力发电厂经营战略更加笃定、更加丰满,更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4.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水力发电企业要狠抓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选拔渠道,为企业选拔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其次,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为职工的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改革企业决策与监督体系,实现各方关系的正确处理。 5.财务管理战略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战略的实现,强调管理战略各要素的有效落实。首先,规范资金使用,合理使用存款,始终以服务企业战略性发展为导向;其次,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整合与调整企业战略与其他战略;再次,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与预警系统,强化财务战略实时的有效监督。与此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战略管理奖励机制,夯实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践行,推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构建与实现,应着力于经营战略管理体系的完善,并通过人才战略、文化战略、财务管理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等方面,夯实水力发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基础,推动水力发电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经营战略论文:竞争环境下的企业经营战略分析及思考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经营战略、收入结构、成本战略贯穿了企业的始终,也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通过对KKD企业的分析,发现企业在经营战略、收入结构、成本战略等这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这一案例,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经营战略;收入结构;成本战略 对于一个IPO后市值达到5亿美元,股市市盈率达到62倍的企业,在公司的特许经营权会计处理办法被曝光后市值一降再降,真的是由于对特许经营权的会计处理办法不正确造成的吗?我们认为KKD企业市值降低并不完全是特许经营权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曝光造成的,也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因素致使企业市值减少。 1 KKD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激进的战略 KKD在IPO后决定进行一个激进的战略,要在五年内将门店从144家增加至500家,同时计划到全球开设更多的门店。我们认为这个激进的战略对其市值降低有所影响。首先,门店的极速增加很可能造成在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的门店造成市场重叠;其次,前期投入资金过多,一旦市场不景气,很难收回投入;最后,在企业做出如此迅速的扩张战略时,并没有对自己的产品、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出任何计划,单单依靠自己的主打产品甜甜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战略。激进的战略为股东和消费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当企业激进战略不能如预期做到时,对股价的影响可想而知。 1.2 收入结构不合理 KKD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主要的方面:通过公司自营的门店零售(占总收入的27%),通过百货和零售店代销(占总收入的40%),产品配方材料和机器设备生产和分销(占总收入的29%),还有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占总收入的4%)。我们认为它的收入结构对其市值降低也有所影响。它的收入利润过度依赖于门店的扩张,若门店不再扩张,并且原来的门店逐渐减少,则企业的产品配方材料、机器设备等的收入将不复存在,同时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也不存在的时候,企业收入则会大幅度减少,这种收入结构过于危险。若无法扩张发展,企业利润将会锐减,则会影响股东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致使公司股价变动。 1.3 产品结构单一 KKD主要产品是甜甜圈,每个KKD门店大约60%的销售额都来自于其标志性产品甜甜圈,这使得该公司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单一的产品结构虽然突出了主业, 但也降低了公司抵御行业变化风险的能力,如果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上出现核心产品的可替代产品、下游需求下降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将会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对本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准确定位市场并实施多样化的产品策略有益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灵活的调整产品的供应,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现,人们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很快,企业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走在消费者的思维前面。 1.4 特许经营费过高 特许经营存在目标上的冲突,特许经营企业的目标是扩张门店数量,从而收取更多的特许经营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增加收入,而特许商则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因各加盟店间的竞争加剧而损害整个系统。KKD对特许商收取2万到5万元美金的和每年4.5%到6%的特许权使用费,过高的特许经营费用会使新开业的门店资金紧张,增加特许商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 1.5 特许经营权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 KKD企业对于购回的特许经营权计入无形资产,且不予摊销。无形资产当月增加当月摊销,如果对无形资产不摊销就会造成虚增资产,同时成本小就会虚增利润,这对于企业下年度的决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致使管理层以为今年的销售业绩很好,利润收入可观,从而继续这样的战略,一直下去只会是企业亏空;同时,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遭到谴责。KKD公司将1亿7450万美元计入无形资产,且没有摊销,这极大程度的虚增了利润,极大的降低了公司的信用度,所以股价降低至15.71美元,降低了15%,这也是公司市值降低的原因之一。 2 通过对KKD企业的整体分析,从中我们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特许经营系统的管理 特许经营,这种相互借势、力争双赢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它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商业企业是以特许连锁的模式运作的,尤其是美国,95%的特许连锁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企业对其特许经营系统缺乏基本的管理运营,会造成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甚至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风险。 2.2 纵向一体化的运用弊端 KKD采用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纵向一体化迫使KKD只能依赖自己的场内活动,没有外部的供应商,不利于与外部交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也不会与自己的内部供应商有价格上的严重矛盾,会减弱员工降低成本、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其次,纵向一体化一环接一环,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使得整个供应链都难以运行,风险颇大。最后,企业在每一环节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管理能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成本区进行培训,当门店过多的时候,特许经营的培训和管理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 2.3 成本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差异化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造自身产品、服务甚至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创造区别于其他竞争者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服务于差异化战略就是在企业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形象方面的成本方面提供优先的保障,以此来支撑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该企业并没有一个很规范、完整、适用于企业的成本战略,这也是KKD企业走向灭亡的原因。所以企业应当合理定位企业竞争战略,树立企业成本战略观念,识别成本战略的影响因素,恰当应用成本战略决策等,只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战略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成熟期企业的经营战略思考 KKD公司在进入成熟期以后,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逐步达到最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产品的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和竞争者,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对成熟期的产品,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使成熟期延长,或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循环。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创新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在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用以维持生产的支出在减少,所以在成熟的早期会出现一定的盈余,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会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实现多元化发展等创新发展型的投资战略。因此,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的财务目标不再是抢占市场份额,而应是重在关注其盈利能力,维持已经达到的销售利润水平,以及如何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性。 (2)稳定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进入到成熟阶段,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如果急于产投资,无视资金使用的配比原则,会得不偿失。另外,分散投资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困难,新项目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也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KKD在进行新的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投资受到影响。 3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应当采取的措施 (1)模式创新; (2)创造差异化的顾客价值; (3)战略聚焦; (4)顾客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只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5)重视数据库营销,营销精细化; (6)资源整合,多方结盟; (7)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沟通; (8)以速度抗击规模。 本文对以上几点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结为两个词:战略聚焦,链式创新。
浅谈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电力企业新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电力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企业所招聘的毕业人才也越来越多。面对众多的新职员,电力企业如何合理的规划他们的职业发展,让新员工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专业才干,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和新员工个人的角度出发,结合目前新员工在企业中的生存现状,探讨电力企业新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电力企业;新员工;发展路径 一、前言 企业要想实现长远持续的发展,必须具备雄厚的人才资源。电力企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大[1]。根据发展的要求电力企业多采取开放式的招聘方式,不断纳入和吸收高校毕业人才,使得企业的新员工人数不断增加。新员工在企业的工作过程当中,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本文从企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对新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探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路径。 二、新员工职业发展的路径 (一)企业管理下的职业发展路径 1.重视职业生涯管理打造专一的发展路径 电力企业对于新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没有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也没有相关的负责人对这项工作负责[2]。企业对于新员工和人才的培养甚至随意而盲目。新员工在实习期间进行某一方面的特定培训,但是由于企业的发展调整,在该员工具备了一定专业基础之后,将其安排到了其它的部门,这样不仅造成了培训期间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该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的长远规划。 因此电力企业应加大对新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通过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来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管理员工的重要部门,在新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资部门应该从新员工入职的那刻开始,就为其打造一条专一的发展路径。在新员工培训初期,应明确该员工所要专注的职能或者技能,对其进行专业而系统的培训,在培训期结束之后,把该员工安排到相对应的岗位工作,这样新员工可以在与培训相对应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到的技能知识,也使该员工在工作时有明确的目标,能更加投入的工作。另外,企业应发展需要而进行人员调整时也要综合每个员工的能力和专业,来进行适当的安排。 2.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设置的不同发展路径 企业在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规划时,容易受到传统体制和思维的影响,规划的路径往往比较单一[3]。这种刻板的规划并不利于新员工的长远发展,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员工很容易因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失去工作的兴趣,从而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中的各个岗位特点各不相同,每个岗位员工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在对新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行规划时,要结合不同岗位的特点来进行规划。 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企业可以为新员工规划如下的职业发展路径:1.管理类型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个类型的路径主要是针对处于企业管理部门或者是中上层的员工,这个路径处在这些岗位的员工有更好更广阔的发展前景;2.技能类型的职业发展道路。这个类型主要是针对技能职业性强的新员工,比如处在营销岗位或者是生产部门的新员工,可以采用这个类型的职业发展路径;3.技术类型的职业发展路径。拥有各项专业技能的技术型新员工,适合在这个类型的职业发展路径上发展,这有助于在技术岗位的新员工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4.复合类型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个类型的发展路径适合于在管理方面、技能方面和技术方面都能综合发展的新员工。这种类型的新员工往往综合能力较强,对不同职责的工作岗位都有很好的适应性,如果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和发展他们,会限制他们真实实力的发挥,因此针对综合能力强的新职工,企业要为他们规划复合类型的职业发展道路,让他们能在工作中真正发挥能力,避免人才的浪费。 (二)从个人能力出发的职业发展路径 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其中的岗位部门类型较多,员工的职业发展在企业当中有多种路径可以选择,除了利用好企业提供的平台和条件之外,企业职员特别是新入职的员工更应该从自身出发,注重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为自身争取更好的发展方向。 电力企业的新员工往往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却缺少足够工作经历和实践。因此新员工在入职后应该多把握企业提供的各种培训和工作实践的机会,在工作上要积极主动的吸收学习经验。新员工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要更专注于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员工在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要具备更加丰富广阔的知识。因此新员工要想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更好的争取到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发展路径,就应该为自身设计一条知识专业化、丰富化的发展路径,全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晋升机会。 三、结语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员工的能力得到发挥,价值得到实现,企业才能从中获得效益以实现长远的发展。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新鲜动力,对于他们的职业规划是帮助他们提高工作动力和实现工作价值的重要手段。职业发展的路径应从企业角度出发,结合不同岗位不同特点的新员工来进行设计与选择;而对于新员工个人而言,要充分意识到工作的复杂与多样性,个人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自身选择专业化和知识丰富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这样不仅能实现新员工的个人价值,也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浅谈企业员工职业发展:关于电力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探讨 摘 要:文章指出了电力企业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与设计流程,研究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理论背景、主要形式(一专多能与岗位轮换)和实施意义,以期能够对于各类组织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创新具有借鉴作用,尤其对于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发展通道;一专多能;轮岗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但人力资源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能否拥有最终的、可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企业自身人才的质量与存量。近年来,电力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把职业生涯管理作为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手段。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员工个人是职业生涯管理的对象与主体,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是其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另一方面,组织又必须约束员工的职业发展满足其战略发展,组织应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的主导。 作为组织性质的企业对于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提供条件、设置职业发展通道、给员工发展予以帮助等,其中,企业尤其在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既有利于企业吸收、培养、稳定优秀人才,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工作激情,挖掘员工工作潜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工作的满意度。。近年来,珠海供电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为电力企业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一、多通道发展,实现共赢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出台了《南方电网公司技术专家管理办法》和《南方电网公司技能专家管理办法》,企业高级管理岗位太少,专业技术人员一窝蜂地争过管理岗位的"独木桥";一线班组难以留住人才,技能人员纷纷想转到管理岗的现象得到了改变。珠海供电局为员工打造了三条通道,除了管理通道,还开辟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以'人才价值本位'代替'官本位',促进人才和企业共赢。 1、选聘各专业的助理技术专家和助理技能专家 员工只要能力和业绩达到相关要求,通过层层选拔,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受聘为局的助理技术专家,最高可拿23岗工资,其工资待遇相当于局部门中层正职或区局的局领导副职;技能人员可以受聘为局的助理技能专家,最高可拿22岗工资,工资待遇相当于局部门中层副职或区局部门正职。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助理技术、技能专家,珠海供电局还向广东电网公司进行推荐,参加省公司层面的技术专家或技能专家选聘,晋升到更高的岗级,工资待遇最高可拿到相当于南网本部部门副职或省公司副总经理。珠海供电局于2010年开展了此项工作以来,已选聘助理技术专家10名及助理技能专家10名,效果明显。 2、发展通道由"h"型变"H"型 以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技能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是'h'型,在技术、技能岗上升到一定级别就遇到'天花板',千军万马挤到管理岗。现在,'h'型通道扩展为"H"型,技术、技能岗和管理岗可以互相流动,三条通道同样拥有了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2012年初,珠海供电局有3名助理技术专家进入了管理岗,实现了从技术通道向管理通道的流动。 二、通道的设计形式多样,促进人才与企业同发展 1、生产类员工鼓励一专多能的发展形式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能力精干与交叉,生产型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岗位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与领会本岗位上下游的能力要求,甚至要学习与掌握本岗位边缘性的、相关性的技能,从而既丰富自身的技术内容,增强自己的岗位选择、岗位适应能力,也符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降低现代企业的人力成本。员工实现一专多能,事实上是拓宽自身职业发展通道。一般说来,生产型员工在其具体岗位上要实行操作与检修能力合一,即操作员工除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而且还要学习相关的检修技能,可以自己独立或与团队合作,及时而有效地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简单设备故障、流程难题,从而减少停工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生产效益。 员工个人"一专多能"的复合能力培养与当前企业追求团队合作建设并不矛盾。无论是企业层面的员工"一专多能"体系的建设,还是员工层面个体"一专多能"能力的培养,都可以进一步发挥团队优势。企业强调整体型的"一专多能",可以优化员工组合,简化派工矛盾;而个人主动地融入团队,可以发挥团队力量,取长补短,工作中增加"一专多能"的培养机会,减少个人工作的局限与窘迫。 珠海供电局2011年在500kV国安变电站进行了一岗多能的试点,500kV国安站的全体运行人员,参加了高压试验、油化试验、继电保护及设备检修等多个专业的培训课程,积累了不少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并逐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国安站的日常巡视维护、缺陷查找及处理、设备运行状态分析等工作中。截至2012年6月,国安站的大部分运行人员已初步掌握了高压试验、继电保护、设备检修初级工技能,并在这三个专业领域各有5人共15人次考取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红外测温、主变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数据的初步分析、站内避雷器泄漏电流数据分析、故障录波数据的提取和初步分析等多项检修工作,运行人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的提升。 2、管理类员工采取岗位轮换的发展形式 岗位轮换简称为轮岗,主要是指管理型员工在组织中流动的一种形式,是在同一职位水平上将员工从一个岗位(职业)调整到另外一个岗位(职业)。轮岗实施的目的从组织层面看,不仅使员工成为多面手, 让员工从不同角度加强对企业的理解,从而使企业由于员工的成熟而快速成熟起来;从员工层面看,可以丰富员工的工作经历、经验,培养、拓宽员工的业务能力,为员工走向更高的管理岗位创造条件。 员工轮岗的实施原则:首先是个人自愿的原则。另外在时机上选择员工职业早期,以避免员工在某岗位上停留时间较长而增加惯性与惰性的可能;在对象上选择中低级别,以降低员工的位置重要性而造成的对企业的影响;在岗位上选择关联职位(如流程上下游的岗位),以减少岗位间的专业进入壁垒;在周期与范围上要适度控制,过于频繁与规模过宽的员工轮岗必然增加企业成本,造成冲击。 员工轮岗的实施步骤:人力资源部负责宏观管理,制定轮岗操作制度与轮岗实施细则,调研与论证可轮换岗位与可轮换对象,轮岗通用性知识培训与岗位适应性训练,轮岗实施、监督、评估与反馈。电力企业对于员工轮岗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也是必须针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员工队伍的构成情况及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确定员工轮岗的具体实施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 珠海供电局2012年进行了5批次的轮岗工作,其中各生产部门及区局3批次共8人从生产管理岗位到职能管理岗位轮岗锻炼学习,职能管理部门之间也有2批次共4人进行轮岗工作。人员的交流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了员工和企业的成长。 三、结语 多通道的职业发展机会,不但让专业技术人员专注于钻研技术,提高科技攻关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并且鼓励了一线班组人员立足本岗位,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培训和技能竞赛,突出技能业绩。对于企业来说,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潜力,提升人才价值。 作者简介:张晓华,广东电网公司珠海供电局。 浅谈企业员工职业发展:企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研究 [摘 要]企业的主体是员工,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企业应给予充分的关注,通过开展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员工明确职业方向、理顺工作思路,更好投入到企业发展之中。 [关键词]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人力资源 员工职业发展的每一步,离不开企业的指导督促。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员工职业发展成果的最好体现。只有员工与企业的发展同步调,才能实现企业的和谐统一、持续健康发展。 1 紧贴实际,指导员工理顺自身需求 1.1 以企业发展需要为前提 企业发展要有规划作支撑,发展规划就是企业的方向指引、奋斗目标和努力措施,搭起了企业发展的骨架和脉络。作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员,员工的职业发展不可能脱离企业的发展。因此,员工应从企业发展规划中,梳理出企业发展必须加强的方面、重点关注的领域、着力提高的环节,明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工作任务和发展要求。员工要以企业发展规划为指引,将个人对职业发展的思考和预期尽可能放到企业发展的全局性思考和研判之中,保证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方向一致。 1.2 以员工自身需求为基础 以员工自身需求为基础,做好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企业首先要健全和规范岗位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明确岗位工作标准、岗位管理办法、岗位晋升原则、人才选拔办法及业绩评价机制等内容,细化各岗位的上岗条件、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等信息,做好信息公开和指导帮助,这些内容越是清楚明白,越是能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提供帮助。另外,员工还要针对自身进行定位,对照个人目前的岗位、学历层次、技术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等情况,对比查找差距和不足,从而明确个人努力方向和发展方向,提出贴近实际的职业发展需求。 1.3 以个人与企业和谐发展为根本 员工提出的职业发展需求,归根结底还是以个人意愿为基础,企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员工个人意愿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通过对比员工职业发展需求,有些是始终一条道路走到底,有些可能存在由一个岗位类型转到另一个岗位类型,例如:有些员工专注于专业工作,希望能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有些员工可能考虑从专业工作转到管理工作,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是员工个人意愿的真实表达和对个人实际的认真思考。企业在制定员工发展规划之前,必须认真分析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结合企业发展总体目标和阶段安排,以及员工所在部门、班组的组织建制、岗位设置和工作任务等情况,对比分析二者间的差距,对于偏离企业发展需要的,要做适当修正,最终将员工职业发展需求融入企业和谐发展大局中来。 2 抓住要素,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企业在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时,要理清哪些方面是规划的关键要素,以岗位管理制度为基础,将员工职业发展体现到岗位上来,用上岗条件和岗位职责作为衡量条件。为此,企业可以在员工职业发展上设定阶段目标,通过外部动力督促员工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2.1 关键要素的选择 关键要素的选择,应以岗位制度中明确的上岗条件为基准,比如:学历情况、职称情况、技能等级、工作年限、职业取证情况等,将这些信息作为关键要素。一方面信息获取规范,员工取得证书都需要人事认证,获取信息正规且真实;另一方面信息比较性强,对照岗位资格条件,员工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可以进行对比检验。同时,通过这些人事基本信息,也反映出员工在职业发展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引入员工业绩评价,从而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员工各方面工作情况。 2.2 阶段目标的确立 员工在选择了职业规划关键要素后,按照职业发展及取证要求,可以确立相应的时限要求,也就是明确阶段目标。一般而言,阶段时间节点可以与企业发展规划中各阶段相对应,以体现个人规划与企业规划的一致性。阶段目标应以一段时期内,该名员工应完成的取证任务和应达到的工作业绩为要求,不同的员工应确定不同的阶段目标,使员工清楚知道一段时期自身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阶段目标确立后还应进行检查,对于完成阶段目标的员工,在岗位晋升、待遇兑现方面应优先考虑;对于未完成阶段目标的员工,要分析主客观因素,积极采取督促、鞭策和激励措施。 2.3 综合目标的设定 对于员工职业发展还应设定一个综合目标,也就是对于每名员工,要有职业发展定位。比如:专业员工根据能力不同和发展进度各异,由高到低分为3个层面,对于专业能力突出,能分析解决重大专业问题的员工,在某一阶段应成为专业带头人;对于有专业代表性,能策划、组织本专业范围内重要工作的员工,在某一阶段应成为专业骨干;对于能独立开展并组织协调所负责专业工作面的员工,在某一阶段应成为工作负责人。通过明确一个阶段的综合目标,划分职业发展层次,并与人才选拔、岗位晋升关联起来,从而为员工职业发展确定最终落脚点,使职业发展规划不落空。 3 与时俱进,适时改进职业发展规划 开展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的重要迈进,能够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当然,职业发展规划还有很多具体内容,比如:员工从专业岗位到管理岗位,相应职业发展规划的设计问题;员工晋升到顶后,向上的通道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需要结合实际完成的,还需要在制度层面加以明确。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员工职业发展必然也会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对此,企业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形势任务发展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思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工作,贯彻落实好人才强企战略,将人才优势转变为企业竞争优势,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浅谈企业员工职业发展:浅谈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企业关注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当前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结合排水公司管理和实际工作,提出了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 职业发展 职业通道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企业员工的卓越发展,才有企业的目标实现。员工职业发展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企业要为员工设立发展通路,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机会。 一、员工职业发展简述 员工职业发展是指员工与工作或职业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员工职业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员工个人不断追求,经过企业和个人的认可找寻并适应职业角色,从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满意感;二是企业帮助和鼓励员工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制订个人职业目标,为员工提供咨询和指导并创造条件帮助员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本文主要从企业角度就员工职业发展进行探讨。 二、企业关注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吸引、激励、保留优秀员工的关键因素 哈佛大学教授哈克曼(Richaad Hackman)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具备内在吸引力和价值的工作包括五大关键因素:工作的多样性和个人发展机会;对于工作的认同感;相应工作具有意义;独立、自主;成就感。一个能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有效平台、设置清晰通道的企业往往更受优秀人士的青睐。作为国有企业,薪酬水平往往不会比外企甚至民企更具优势,关注员工成长,建立职业发展阶梯就成为吸引、保留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砝码。特别是员工进入企业真正体验工作后,员工的个人发展机会往往比薪酬福利更能留住和激励人才。毕竟对员工来说,“拿钱干事”和“力争上游”之间还是有巨大差异的。根据美世最新的《2010年中国人才保留实践调研》结果,除了最为流行的“非物质奖励”之外,排在第2至第4位的被最多公司采用的措施,都和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有关 。 2.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赢得员工献身精神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实现――使他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获得成功。企业切实关注员工职业发展,设置职业发展通道,搭建个人发展平台,为员工发展提供培训和支持,都是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关注员工职业发展,给员工所需要的,将极大地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我要工作”变为“我乐于工作”。 3.是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之一 关注员工职业发展,能正确引导员工认识自我,结合企业发展找准自我定位,提高员工自身追求和企业需求的一致性,缺什么,补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员工学习什么;关注员工职业发展,为员工成长成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设立通道,鼓励员工不断寻找差距,提高职业能力,有助于员工在技术、技能、管理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实现员工自我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三、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员工职业晋升通道单一 在多数企业中,员工晋升只能单纯地依靠行政职务(职位)晋升。然而行政职务(职位)晋升阶梯的数量毕竟有限,仅仅以此来促进员工的发展局限性越来越大。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一定层次后,就把精力转移到了谋取职位晋升方面。不擅长管理的优秀技术人员转变角色之后,容易给企业带来双重的损失:一是因为失去优秀技术专家所遭致的损失;二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管理者而遭受的损失。 2.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职业晋升阶梯有限 过少的职业晋升阶梯设置,让员工容易丧失进取和提升自我的欲望。阶梯的有限就意味着可晋升职位的减少,对大多数人来说,职位晋升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明知发展无望自然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了。而对于成功晋升的员工来说,他们的目标已到尽头,没有了目标员工往往会停滞不前。笔者所在公司员工职业晋升阶梯曾经也是十分有限,而公司年轻人又多,占职工总人数的71%,综合素质又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0%及以上。这个年龄段员工的学习和求职欲望十分强烈,而他们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以及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也使他们对职业发展需求更为迫切,对职业发展空间要求更为广阔。对他们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个人职业的发展。有限的晋升阶梯将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重复固定的岗位工作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就企业而言,很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固定,基本上是重复劳动,挑战性不强。特别是在作业高度细分、流水线生产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可能就是每天高频率的拧一个螺丝,工作单一、枯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激情不再,职业倦怠滋生。 4.处于职业生涯稳定期的员工发展潜力容易受阻 对与正处于职业生涯稳定期的员工来说,他们在工作岗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需要通过职业发展平台展现自我,肯定自我,以进一步激发工作潜力。如果没有有效的职业发展,员工的发展潜力将停滞不前。 四、改善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状况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当前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从构建职业发展通道、配套人力资源制度、搭建员工发展平台、实施人才培养和培训等方面着手,给每一名员工提供不断成长、发挥个人潜力并建立成功职业的机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多通道的纵向职业发展阶梯 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具有顺畅的职业发展通道,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和实际情况,为广大员工设立多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是继续保持传统的管理(职位)发展通道,员工可以走管理序列,通过走上管理岗位,承担更多应负责任来实现职位晋升。二是建立专业上的晋升通道。员工可以注重个人专业技能发展,通过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经验和技能的提升,成长为技术专家、企业技师和首席员工。三是建立咨询服务晋升通道。员工可以依托技术的积累、经验阅历的丰富成长为专业岗位服务的咨询人才、指导专家。笔者所在公司正是这样实施的:合理设置了管理序列职位晋升接替:办事员-科员-业务主管-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同时打破了管理和非管理的界限,非管理人员也可以走向管理岗位,循级而上。同样,员工可以选择技术系列,通过职称评聘、技能考核,员工可由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家,或由技工-高级工-技师-首席员工。此外,公司员工还通过自我工作经验总结、知识的积累成为为企业“兼职培训师”、“企业培训师”、“高级培训师”。 2.拓宽横向职业发展通道 (1)在非管理岗位是实行一专多能。要求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岗位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与领会本岗位上下游的能力要求,丰富自身的技术内容,增强自己的岗位选择、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公司要求污水处理运行工除了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外,还要学习一定的维修知识,以及时地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简单设备故障问题。机修工不仅要求精通某一工种(如钳工)技术,同时要熟练掌握其它工种(如电工、焊工等)技术,还要涉猎污水处理知识。 (2)管理岗位实行岗位轮换。通过跨单位、跨职能的横向岗位交流和轮换,增加员工工作内容,丰富工作经历,增强员工工作新鲜感,多方位提高员工素质。笔者所在公司通过“机关管理人员下沉、基层员工上派、各单位班组与班组之间、基层单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等形式,盘活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广大员工积极性。 通过一专多能和岗位间的轮换,员工被给予了多样的视角,每个人都有发挥其全部潜能的空间,将有效解决员工职业倦怠问题。 3.建立与员工职业发展相匹配的薪酬体系 (1)基于企业宽带薪酬制度,设置双向工资晋升通道。根据企业的岗位(职位)合理划分岗位类别(岗位族),并科学设置岗位等级。每个岗位等级的薪酬水平不再对应为一个值,而是一个范围。员工可以通过岗位等级的纵向上升实现晋升,亦可通过岗位薪档的横向右移实现晋升。 (2)加大技术对薪酬的影响比重。建议通过实施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制、技能津贴等多种途径加大技术对薪酬的影响,引导员工学技术,促进员工在专业上的发展。笔者所在公司实行的是岗位结构工资制,工资结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通过调整技能工资所占工资结构比例,由原来的5%调增到8%,加大员工技术水平对薪酬的影响。 4.建立与员工职业发展相协调的用人机制 探索推行根据员工能力、业绩、成果晋升员工的“破格式”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企业应建立健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管理制度,如岗位出现空缺,尽可能首先考虑内部竞聘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实现优胜劣汰,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5.提供培训服务,提升员工能力 员工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员工自我的提升需要培训的支撑。企业应针对每个岗位设置清晰的职位描述,明确任职资格,建立能力素质模型。每年结合员工能力评价、个人发展愿望以及岗位胜任核心能力要求,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和计划。通过技术与管理知识培训、工作体验与岗位实践、短期外训等多种的培训形式,提升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能力,加快员工职业发展。 6.推行首席员工、企业培训师聘任制度,塑建员工发展平台 企业可通过首席员工的聘任,打造自己的蓝领精英。聘任业务技能领先,岗位贡献突出的员工为首席员工,首席员工也必须承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技术带头人、模范表率等职责。通过聘任,为员工树立了标杆,也给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企业还可推行企业培训师聘任、内部讲师等制度,如果员工职位或技术上升有限,员工可以选择与新员工分享工作经验、工作流程,通过指导、“传、帮、带”再一次实现自我价值。 业内人士在谈到职业发展时,都会说起这样一个比喻:一堵墙高高地矗立着,墙内是员工,墙外是企业对员工的期望,也是员工更好的发展机会。员工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就必须翻越那道墙。可墙是高的,要翻越它谈何容易。这个时候,企业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该抱怨员工不能自己赤手翻上高墙,而是应该递把结实的梯子给员工。而这把梯子,紧紧捆绑起了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的职业目标。所以员工职业发展不是员工一个人的事,它需要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通过职业发展,员工将逐步迈向卓越,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企业,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浅谈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现代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研究 摘要:我国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的建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它对于市场的适应更加的灵活,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科学化,但是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确实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职员的职业发展管理缺少科学的认识,更是对于职员的职业规划与开发缺少足够的手段,最终导致企业职员的配置较低,正是因为企业对于现代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缺失才会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就是通过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角度入手对企业职业管理和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功能进行分析,最终帮助企业加强员工职业开发与发展管理,使个人与组织的职业需求相匹配,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关键词:现代企业 职业发展 管理 1 职业发展管理的理论 职业发展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职业生涯就是从生命的产生、接受基础教育、获得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兴趣、选取职业、甚至变更职业指导完全脱离职业劳动的一个职业劳动过程。而狭义的职业发展就是仅从开始职业工作的这段时间他是从职业培训与学习开始的终止于职业劳动的结束的这段时间。可以说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休普和萨帕等人对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对指导人们开展工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职业发展是指组织结合自己的需求和发展,对员工的职业规划重视、鼓励,并提供咨询、指导,创造条件帮助员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过程。 2 企业加强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意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它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地作用,而加强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利于企业的进步。 2.1 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只有加强了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就会促进企业的人才的培养,就会增强企业的科技型人才,因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人才的流动性很大,只有良好地环境才能增强人才的向往。我们据不完全统计发现现代企业的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没有得到重视,使得人才频繁的跳槽。科学的职业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挽留住人才可以促进人才的工作热情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同时完善的职业发展管理可以有利于企业的内部环境的优化,避免企业的员工之间的勾心斗角,利用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增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制定科学的用人机制,打破传统的用工模式,引进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促进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2.2 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有利于企业与员工的互动发展。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他们对于加强职员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改变,首先员工的职业发展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是一致的,因为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它想发展扩大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而企业员工的努力首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企业提供的制度,当员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再者就是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有利于促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协调关系。积极健康的心态会提升人的工作效率,消极颓废则会让人一蹶不振。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作用,认识到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重视企业员工才能保证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会增大,因此作为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利用企业良好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总之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管理措施。 2.3 职业管理有利于匹配员工的能力与岗位的特殊要求,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匹配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员工的管理,可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员工的各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技术、经验教育程度等都对于企业的生产有着很大的作用,实时调整岗位与员工的适用程度,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3 现代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管理中的弊端 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我们具体分为纵向的职业发展和横向的职业发展,而当前由于我们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3.1 单一的职业发展管理渠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而员工的努力就是为了 得更好地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企业的认可,但是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化的大国,它受到的官本位的思想也就比较的重,这样使得企业的员工的职业发展也都是朝着升职而努力的,在我国的企业中绝大部分的员工都会朝着升职的目标而努力的,他们往往不重视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而专注于对升职的渴望。这样就会导致许多的专业人才,浪费自己的专业进行升职的斗争之中,由于企业对于职员的发展渠道的单一,导致企业的许多人才因为整天处于如何升职的观念中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不能发挥出来,甚至他们的积极性也会丧失,最终导致人才的浪费、流失。这是由于企业的这种传统的机构组织管理的混乱,导致企业的发展低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2 职业发展通道的评价标准和程序不合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高度集权的制度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虽然职位升迁也考虑能力和素质,但领导掌握着最终决定权。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人唯亲和按资排辈的用人机制在很多的企业中也很普遍。在这种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再加上经验主义的盛行,职位晋升的时候自然而然优先考虑老员工,论资排辈成为普遍的用人机制,这样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 4 现代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的措施 4.1 完善企业职业发展通道结构。企业的员工在职业的发展渠道上由于具有单一性,他们对于职业管理中的纵向渠道比较的重视,他们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职务的升迁,而在工作中对于横向的职业发展就显得不够重视,因此我们要完善职业发展渠道: ①减少员工职业发展升迁的层次,树立良好的企业竞争氛围,提高职工对于企业的责任心。我们培养现代的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心有利于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企业的文化,使得他们把对于企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可以说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了,因此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要促进企业的管理机构朝着平行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 ②建立完善的职工晋升机制,探索多渠道的职业发展管理制度。完善的职工晋升机制可以帮助企业提供不同的职工发展途径,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不同岗位、不同技术专业的职员的职业发展途径,有利于帮助企业的职员增强他们的经济利益,同时我们也要减少传统思想对于企业员工的影响,帮助企业的员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个性选择除了纵向职业发展以外的横向职业发展管理,促进横向职业发展管理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保持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 ③大力发展横向职业发展渠道。对于企业的职员我们并不能保证他们都纵向的发展,而是在横向发展方面多给予他们支持,尤其是对于技术型人才,我们要积极为他们评定专业的职称,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提高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创新,实现企业的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时我们也要促进员工的一专多能的技术,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拓宽他们的工作发展渠道,减低企业职员的低效运作。 4.2 建立完善的职业通道评价标准和程序。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完善企业职位分析、绩效评价系统和职位通道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合理可行的职位通道程序,提高职位发展通道管理的透明度,既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应用效率,同时也会营造公平民主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的美誉度。同时职业发展通道的评价标准要做到客观、全面、可行性强,符合职位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避免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此外管理程序要简易、公正、可行,提高员工对于企业职业发展通道的关注,并积极地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性格特点,规划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的建立起来,企业作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它对于市场的适应更加的灵活,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科学化,但是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我们要完善企业的职业发展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政策与信息质量管理 摘要:会计政策的选择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从而对公司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又是一个博弈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工业部门因会计政策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反应。然而,会计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加强信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的顺利发展造成阻碍。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提升信息质量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工业会计政策;信息质量管理;意义;方法;途径 一、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意义 1.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整个会计程序政策选择的恰当与否,并直接影响着工业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水平,从而对工业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营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外部信息使用者在对企业进行决策分析时,首先会对其会计政策进行密切的关注。主要原因是,不同工业企业的财务报告往往不具有可比性,即使对相同的会计事项或经济业务而言,不同的人都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其结果往往也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分析之前,会对该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当该企业的会计政策发生变更时,外部信息使用者会对变更的原因以及累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密切的关注。在对工业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有助于对企业财务报表内容的实质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而将企业会计政策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剔除,以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 3.对于工业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而言,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体现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工业企业内部管理者需要借此来确立不同的经营目标与发展思想。例如,当工业企业所采取的政策相对比较保守时,常常会通过会计政策的谨慎选择来使企业得以良好的生存与发展,以有效避免经济风险的发生。同时,工业企业会通过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来显示自身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对经营业绩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的体现。 二、工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对于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通常是在既定的可选范围内,根据提前制定好的主题经营目标,对会计政策从原则、方法以及程序进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对会计政策进行确定的过程。工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贯穿于从会计确认到记录、报告等环节的整个过程。工业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企业应提前对该政策所可能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与分析。同时,工业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效益与投资决策行为,进而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施加一定的影响。因此,工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应对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密切的关注,以最终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施工企业会计管理的特点分析 与其他企业的会计管理相比,工业企业会计管理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账目设置、账簿建立等多个会计管理环节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详细来讲,会计管理的多样化,工业产品形态、功能以及一些侧重点都会发生转变。因此在资金管理方面,内容会更加的复杂与广泛。同时工业企业的会计管理周期跨度较长,因此在涉及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内容会更为广泛多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业企业生产产品场所的指定性,其企业会计管理具有生产支出周期长、会计核算复杂的特点。 四、加强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1.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重视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各种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计量与确认,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反应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应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来让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工作的开展,以确保核算任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制度应对财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避免随意调节营业收入或不按时间规定转接成本等问题的发生。在此过程中,还应建立并健全会计责任制度以及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工业企业各个生产项目高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应根据业务流程和各部门职责的不同,对机构部门进行精简,并促进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以从根本上做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内控体系,加强会计委派制的实施 该制度是指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统一派遣会计人员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的制度,它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会计人员体系改革的新趋势。为使这一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应在确保工业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信息管理质量等进行合理的协调管理,并组建科学合理、针对性较强的组织机构对以上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3.增强工业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制度 在实际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过程中,相关执行制度在坚持特定管理原则的同时,还应确保其具有促进企业发展的特性。在增加工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对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及时的合理化解决。为此,首先应打造一支态度客观公正、职业操守较强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并加强该队伍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工业企业的定期会计报表应有注册会计师来进行审计完成,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相关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于工业企业财政监管的重视,以财政、审计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来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的综合性监督检查。最后,相关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顺应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能力与监管手段进行不断的完善,使会计信息管理质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工业会计论文:关于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研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会计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的需要,新的会计标准弥补了原有会计标准的不足。本文首先对工业企业会计的现状进行了浅析,然后对于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与广大同行朋友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创新工业会计工作方法,提高工业会计工作水平,促进我国工业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工业会计 近年来,我国现代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企业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相比而言,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工业企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工业企业会计不断深化自身的改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会计标准应运而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会计标准出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研讨问题。 一、工业企业会计的现状分析 作为工业企业而言,应该在追求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地最大化的同时,达到对损耗低、质量优、效益高的相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对资金运转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管理,不断健全价值管理体系,进行合理地机构设置规划,根据任职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确保职责分工明确化、清晰化,提高经济运转的有效性,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积极作用。 (一)设置独立的工业企业财务职能机构 作为工业企业,只有从会计中将企业财务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的财务机构设置,才能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才能保证企业资金运行活跃性。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看,主要是由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如果企业资金在;流动方面出现滞缓或是停止,也就意味着企业步入陷入非常危险或是濒临破产的境地。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融资实务工作是关系着工业企业生存、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企业的融资实务主要是进行筹措货币资金、投放货币资金、调度货币资金和积累货币资金等工作。在企业的融资实务中,应该着重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充分考虑货币资金所在不同的时间所具备的时间价值。就是应该对资金所具备的时间价值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能够尽量地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时间价值。二是做好预定现金的收支工作,确保维持余额的适度性。三是做好企业货币资金运行管理的研究规律,做好资金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企业做出重大的经济决策提供第一手真实有效的材料,提高企业重大经济决策的成功几率。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工业企业所面临的投放风险将日益增大,所需要达到的效应要求日益增多,企业自身内部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企业外部的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多元化、动态化和复杂化,因此,只有尽快地成立企业财务职能机构,完善相关的管理运行和保障体系,才能够满足企业财务决策的客观需要。 (二)从市场经济大背景的实际出发,工业企业的期望效益日益增加 作为财务会计,不能仅仅只满足于对过去财务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财务经济的未来发展进行准确地预测,并作出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规划,以提高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有效性和发展性,使其与朝有利于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从企业面临的内部经营条件的变化和外部需求的多变性来看,其外部发展战略及内部管理机制都应该进行不断地完善。如果要实现生产经营规划的准确性,确保价值管理的实效性,若是只依赖于原有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无法满足工业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工业企业,必须尽快将现代管理会计吸纳进来。当然,在管理会计的引进过程中,应该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实情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会计机构及岗位的设置,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工业的经济竞争实力。作为优秀的管理会计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与之相关的多种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应该充分了解本企业的相关生产工艺及技术常识等,具有准确捕捉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控制协调能力,属于开拓创新型高素质的科学管理人才。 二、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一)财务报告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新准则中可以看出,将原来旧准则有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进行取消处理。对于报告中应该披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新准则明确指出: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从新准则中资产负债表来看,主要取消了旧准则下的两个项目:即“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这两个项目。在新准则下,“待摊费用”被列入“预付款项”之中,而“预提费用”则列入了“预收款项”当中。从资产分类来看,主要是分成了两种类型的资产:即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从负债分类来看,主要是分成了两种类型的负债:即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新增的项目有“库存股”、“应付职工薪酬”等。从利润表来看,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原来的主营业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及成本的划分被取消了,而变成了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两大类。 (二)对于企业合并有了新的规定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三)更加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 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 从现行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 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4、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 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只反映其历史成本,不反映其可能发生的毁损、陈旧或减值。在新准则下,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作出了如下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总而言之,新的会计标准对我国工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它更加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更加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对我国工业的企业的发展取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会计标准下进行工业会计研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会计标准下的工业会计工作,在新的准则下开展工业会计工作时,应该充分了解新的准则要求,不断创新工业会计工作方法,提高工业会计工作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我国工业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最提倡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的教学与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相去甚远,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寻求有效的改革。本文将就目前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进行改革进行探究。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运用,既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加深对自己所学课程认识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关键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一、目前高职工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局限,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目前的高职院校工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系统管理、总账和报表三个模块,有的学校在此基础上会再加上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系统,讲的比较简单,通常就是按模板生成一下,这是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的。 (二)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照着练,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以工业企业为例,而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面临的企业类型就是五花八门的,这就需要学生有充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将课堂教学中所教授的知识灵活运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只是输入的机器,他们只会把老师讲的那一套照着模拟一遍,根本不懂得思考,遇到问题,哪怕是很简单的问题都举手请求老师帮助,从来没有尝试自己去思考,去解决。笔者认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对财务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 (三)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达不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高职教师多为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各个学校也极力提倡教师下企业顶岗学习,但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相关考核和奖惩机制也不完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业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一)在课程安排上,理论教学以实用、够用为主,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通用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上 可采用市面上较为通用的用友财务软件或金蝶财务软件为模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加强学生对财务软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认知,为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另外,在开展会计教学的后期,需要学生对所学的软件模块进行综合运用,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模式。 (二)盯紧就业岗位要求,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以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程分任务进行情景教学,充分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使课程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实现无缝对接。 (四)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大力支持、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如:会计职称系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并对获取证书的教师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励其他在校教师。 2、构建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相联系的机制和桥梁,并鼓励在校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横跨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各种活动,包括论坛、会议等,使其能及时捕捉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并了解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达到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3、学校适当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在校外实际工作部门兼职、顶岗挂职的经历,以增强他们的阅历,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并积累大量工作经验,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密切的联系实际,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即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又为兼职单位解决了实际问题。学校并把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五)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采用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分设的方法编写适合的教材 1、理论教材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包括图示、表格等)突出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一目了然,切忌长篇大论的叙述。 2、实践教材的编写要密切结合实践岗位,基本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编写的方法进行。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实训教材编写不拘一格,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案例型教材、岗位训练教材、按活动项目编排的教材、企业岗位培训教材等。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旨在适应新形势下工业会计专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地加快工业会计专业发展。因此,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解决了工业会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实现高职院校工业会计教学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会计论文:浅析工业会计的发展前景 摘要:会计新准则出台之前,我国会计行业存在许多或大或小的弊端,有些甚至直接处在风口浪尖上。新准则出台后,这些弊端就会相形见消了吗?国家政策与商业利益相碰撞时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性对抗。工业,国家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工业会计存在于这个时代竞争的洪流中,在陆续到来的各项新准则下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笔者通过本文会详细进行解析。 关键词:工业会计会计新会计准则 一、目前我国会计的现状 (一)会计人数众多,但普遍素质较低 2002年时就有人作过调查,每10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学会计专业。按人口比例来算,一百多个人中就有一个会计,会计队伍十分庞大。而最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高楼林立,大学生的数目攀升,会计专业的扩大化普及,这个数字只会一路呈上升趋势飙涨。水涨船高,会计这个行业早已人满为患。然而,人数虽多,但从业人员执业素质并不高。从学历结构来看,至2002年底,具备大专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71%,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5.54%;从职称来看,高级职称占0.49% ,中级职称占 10.67% ,初级职称占 38.22% ,还尚有50.62%无职称。由此可见,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而且参差不齐。早从2000年7月1日起,我国颁布的新《会计法》就有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而在2002年 ,在广西区进行会计从业资格专项检查时,结果表明,无证上岗人员有15240人,占全区总会计人员比例的13%。随着竞争的加剧,关系加后门,权势加金钱,笔者相信这个数字只增不减。 (二)会计核算层人员多,财务管理层人才少 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会计从业人员偏重于会计核算,而擅长财务管理的人才却相对显得稀少。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资本的运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直逼白热化阶段。跨国公司已成为许多公司寻求长久生存与更强竞争力的主要经营方式。 这种触一弦而动四海的紧张竞争下,CFO(财务总监)作为掌握着企业的神经系统(财务信息)和血液系统(现金资源)灵魂人物。公司理财与金融市场交互、项目估价、风险管理、产品研发、战略规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建立以及洞悉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冲击等都是CFO 职责范围内的事。作为CFO,不仅要能够计算、评估、测算公司的价值,最重要的一点是还要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默克公司的茱迪・莱温特,全美最优秀的CFO之一,她为默克公司重新设计了一套对新型药品的获利能力与方式的估算方法,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财务数量分析模型说服公司增加研究开发预算,结果表明这种模式为默克公司带来了利润的丰盈增长。而我国会计职业强调会计核算,忽视财务管理,恰恰本末倒置。最后直接导致经营自主权的缺失,企业价值管理漏洞的后果。 (三)会计制度不断更新颁布,但光治标不治本,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屡禁不止 1992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两则”、“两制”,揭开了我国会计改革的序幕;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自1997年开始,财政部就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2007年,又出台《新会计准则》,一时沸沸扬扬。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一切又开始改革了。同年四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取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新的IASB章程开始流转于全球,会计准则更明显更深入地国际化了。我国明确表示要以积极的姿态进行攻关,将我国会计行业的改革思想渗透到国际会计准则的机制中,争取得到世界会计同行的认可和赞同。这并非朝夕可成就的易事,其中涉及到许多改革与转变,自然也出现了不少管理疏忽与投机行为。会计信息造假,职业道德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抬到桌面上来探讨。然而,收效甚微。近年来,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制度与政策的缺陷与歧点采用舞弊手段操纵会计信息,进行违规违法操作的案件还是层出不穷。这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损害了整个会计行业的信誉与利益。 二、新会计准则的推行与相关内容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了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执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地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新准则体系正式实施,是促进财政、会计工作的重要举措。正如我国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趋同。 三、工业会计的发展机遇与变革要求 工业会计的发展前景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大背景。而“入世”为我国整个会计行业也带了不少发展机遇。 1、有利于中国会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提高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无形资产。 2、有利于中国会计向管理型人才转变。会计信息是财务决策的基础,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会计的职能需要尽快向管理会计转变。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则能为学习提供快捷的有效方式。 3、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在网络高速发展的现今,互联网竞争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经济全球化则是一个良好的便利平台。 4、有利于中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会计信息化,即把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处理,加快会计信息方面的规范是建立国际间正常经济秩序的基础。全球的合作与准则的制定,为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提供了透明化的保障。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工业会计的发展显得迫不及待。而若想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趋利避害,获得最大胜利,工业会计的内部改革就显得刻不容缓。首先,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化素质的培养。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我国会计的从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化素质,可从职业资质、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与职业技能六个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尤其是职业道德这一环节,他与企业管理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培训的同时,企业也要改革内部管理弊端,提高运作效率。而不是只着眼于账面,要从长远考虑,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把会计人员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逐步构建会计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杜绝无证上岗与职业道德纠纷丑闻的再现。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这是中国“入世”的要求,力求使制定出的会计准则既能结合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又能尽量与国际接轨,兼具时代性与前瞻性。在大的冲击下不至于孤立无援而丧失竞争力。 5、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与监督机制。这是针对整个会计行业提出的要求。企业管理与会计职业执业水平的全面协调是提升行业竞争力最重要码砝。这就必须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行业标准。近年来,由于没有有效的执行标准,在证券市场中出现了许多犯罪案件,如琼民源、银广厦等虚构收入、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因此,强化会计标准执行机制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6、有秩序有准备地开放会计市场。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或吸引国外专业人才等方式,逐步达到上规模、上水平的目标。“入世”以来,我国会计行业逐渐由过去有限范围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元化的市场开放模式,允许国际著名会计公司介入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其享有与国内会计机构同等的交易机会与权力。这对于我国还处于未成熟期的工业会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只有通过会计行业从业会计本身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由内而外的整体变革与整合,在与国际接轨的入世条件下,工业会计作为其中的一支才能逐步成长成熟。 工业会计论文:加强工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摘要:会计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就目前而言,会计专业存在着理论与时间相脱节的现象,对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会计理论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计专业把抓好实践教学摆在了尤为重要的位置。笔者从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出发,阐明会计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并就改进会计实践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工业会计 实践教学 改进措施 会计是一类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职业劳动素养。 一、工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尽管现已认识到会计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目前实践教学仍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 2、教材缺少生动性 现有的会计教材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仍旧采用文字描述的方法,阐述不生动。各种往来交易的发生过程也只能靠学生通过字面来联想、揣摩和记忆。 3、实践教学环境落后 大部分会计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实际需要,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 4、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由于长年致力于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实践,还有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经验匮乏。 二、改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教学改革,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位置 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大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 (1)开发研究工业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企业单位已有简单的人工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升级为计算机处理系统,而会计的管理、决策、预测等高层次职能也日趋凸显其重要作用。纵观整个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会计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强,同时会计的理论教学也不容忽视。要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工业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 (2)加强会计实践教材改革,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增强课堂生动性。 教材中应适当添加生动的实物的照片、图片,提高教材中的实例比率,使教材更加生动,便于理解和记忆。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光盘等,把更加生动的教学软件引入课堂,使经济活动通过动画情节有效的展现出来。 (3)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 把与会计密切结合的知识,如财税、金融、市场等相关知识整合运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公司负责人是如何整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企业管理的,并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实施多个证书制度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 (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 聘任一些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的有资历的从业人员到校担任客座教授,起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其一,在他们的引导下,会计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指导会计教学工作的同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其二,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事务所的资历从业人员可以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相对于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来说,教师实践基地规模不大,比较容易找到,同时由于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雄厚,通过向实践单位提供会计服务来获得实践基地。教师实践基地的建立,既丰富了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改变了会计教育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3)有意识、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安排应遵循不影响日常教学的原则。社会调查的形式和内容可灵活多样,既可由学校集体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单位,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情况,也可针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由教师自发组成专项调查小组到基层单位进行采访、蹲点,从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素材。 3、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1)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2)演示教学法。即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它不受书本、课堂制约,学生按照项目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分工协作,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并最终提交成果、接受评价。 4、加强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1)完善校内手工模拟实验环境,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分析,既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简单的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多媒体电算化模拟实习,通常是手工模拟实习在先,电算化模拟实习在后。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不可或缺的针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模拟实验;为保证实验效果良好,实验应尽量真实,或者模拟真实材料进行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业务环境中,从而凸显实验目的。 (2)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践基地。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除此之外,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还应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在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和研究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内容越来越多,管理项目越来越复杂、越细致,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财务数据信息也更加系统化、数字化。 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分析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通过几年来在基层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所积累的经验,要想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ERP系统”。通过把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企业内部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在业务量比较大的几个部门建立独立的资源子网。 二、电算化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可供上级部门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三、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几年来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想在管理工作中有所发展,首先要从领导开始转变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科技信息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不仅能简单操作计算机,而且要能开展一些简单的编程工作,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其在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舍得投资,为应用计算机技术打下可靠的经济基础。其次组织更多的管理人员。采用拉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或与其它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科研院校联合起来,开发出经济实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从事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人员,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多种管理业务知识,把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同具体的管理业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二个强大的培养双向或多向人才的学习潮流。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作者单位:鸡西市热力总公司) 工业会计论文:电算化在工业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工业企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内部经济要想得到有效的控制,就离不开会计的电算化,由此,电算化在工业企业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在现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着对于电算化的认知有一定局限性,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算化在工业企业当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在每一次的探索中对于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算化 工业企业 问题 对策 电算化在我国实行已经有了几十年的时间了。现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中都在运用电算化,而且已经有完整的会计系统在一些企业中建立起来了,从而依靠电算化来对公司的账务等进行核算。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比例还在快速的增加中。我国工业企业的不断扩大,其中内部的财务工作也变得繁琐起来,把电算化运用到工业企业中会降低许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阻挡电算化运作的脚步,因此应给予相应的应对措施,让电算化在企业当中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一、我国工业企业中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相较于其他的国家,电算化运用到企业当中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在二十一世纪,大多数的企业才开始把电算化运动到会计当中,现在也只是对电算化在探索的初始阶段。所以在电算化的认知上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甚至有的企业对电算化是一无所知,认为电算化只能降低企业内部的人力与物力,其它的概念还没有深化到员工中去。如果对于电算化没有清楚的认知,财会人员在做财务工作时候的效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长久以往下去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些不利的因素。 由于我国运行电算化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在其中也没有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所以在电算化运行中,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这两个方面是组成电算化的两个结构,而目前我国的工业企业只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比较重视,管理方面的系统却备受冷落。虽然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建立了管理系统,但是却也是针对相应职能的部门方面来建立的,所以存在的局限性也相对较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计的一部分的工作被减轻,但是在资料的共享上却还有欠缺,在有要了解的信息时,各部门的也就只能经过其他的渠道,如查资料或询问同事等效率较低的方式来进行。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加大其人力与物力,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在管理财务工作的时候也没有发挥出相应的管理职能。 虽然运用了电算化之后,工业企业中的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被大大的提高了,但是在其中机制的灵活性还不足,在工作中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而且电算化在工业企业当中运用后,以往传统的会计工作程序减少,进而被人们所忽略,找不到核对的凭据,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也被提升。 通用与专用这两种软件是电算化软件当中的两个分类软件。在一定的范围当中适合个别单位使用的是专用软件;在一定范围中都适用的就是通用软件。两者相比之下,专用软件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比通用的软件更具适应性,操作的方式也比较简单,能轻松的掌握到窍门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专用软件也有一些弊端,它所需的开发时间与技术难度以及费用都是很大的,后期软件的维护工作难度也比一般的软件要困难,所以此类的软件一般都用于较大型的公司。通用软件虽然安全性与稳定性较好,但是也有着不足之处,有很多细节上面的问题还不能满足单位的需要。 工业企业中运用了电算化之后,员工的许多工作都被减轻,但是也因为此功能的集中让管理人员的职责也集中了,在这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信息发生错误与工作人员舞弊的现象。有的员工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不高,甚至会出现一些违法的行为。员工会在系统中改变输入来达到自己一些利益的目的;或者说在一些较小的资金中通过某些特定的设置程序让转入自己的工资有一些浮动,但是却又看不出来有任何的不妥之处;还有就是在对电算化操作的过程当中没有按照相应的规章程序来进行或者是未经允许就私自上机操作,盗取公司内部的支票,来满足自身的非法利益。企业当中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没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软件的时候还不能灵活的运用其中的功能,与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能达到这些标准,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会降低工作的质量。还有就是对计算机出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处理,财务知识与计算机突发故障的处理没有很好的结合到一起,企业缺乏了高素质的人才,就会影响企业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我国工业企业电算化的措施 电算化从起初到至今,已经不仅仅只是把财务与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结合了,它已经被逐步运用到了我国的各大企业当中,也是会计从业人员考核的一个必备科目之一。会计电算化在目前也不只是只能做会计的工作,已经朝着管理系统的路线发展了。先要在企业中做好财务的工作,就必须在管理方面下工夫,建立健全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在各部门之间做好沟通,让一些财务信息能在互相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查看,让信息资源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规避效率低下的查阅方式,让工作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要对信息的管理系统进行一些改变,建立起适应自己内部的系统,让其中的信息能被真正的使用上,使得新建立的系统在企业当中能派上用场。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把与财务密切相关的一些部门串联起来,再逐步分层的建立到其他的部门当中去。 根据两种软件的各自的优缺点进行结合与整顿,研发适应力较高的软件。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来对软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作进一步的完善工作。 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数据做好管理工作,就很容易被一些不法网站或黑客攻击与影响,造成商业机密的外泄,对自身内部的资金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在数据录入之前要先对其进行核对,对其的处理也要细致,数据在录入前,录入中与录入完的真实性要保持一致。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对引进的会计系统进行完善,加强数据的保密性。 针对工业企业中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可以让没有会计证的员工先进行会计人员的从业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再上岗,确保上岗的员工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给员工深造学习的机会,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内部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保证财务人员能有专业的知识应对日后的工作,这样对以后会计系统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帮助;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容易发生的故障进行培训,让日后工作期间有了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计算机的突发故障也能及时的进行处理,保证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的进度也不会被拖慢。企业内部建立相对强硬的规章制度,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做到没有经过允许就不私自上机操作、不篡改会计电算化程序等事情,不做违法与破坏企业利益的事情。 加强工业企业中财务人员对电算化的认知程度。针对这一现象设立一些管理部门,挑选出一些专业知识较强的员工负责电算化的工作,让其各司其职,做好财务工作,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升。财务人员对电算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在财务工作中才能充分的利用电算化中的技巧,严格的控制工业企业的支出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收益。 三、结束语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工业企业中的运用减少了人力与物力的同时也有许多的问题还要进一步的对其改进。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对电算化的理解,有助于电算化在企业中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推动工业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 工业会计论文:浅议工业会计中视同销售行为 【摘 要】视同销售是一种税务行为,并且是在纳税人的商品或者劳务发生转移后产生的税务行为。在视同销售行为产生以后,纳税人在会计上不用作为销售核算,但是在税收上应当作为销售进行核算,即要确认收入并计缴税款。本文从不同税种对视同销售的界定对比出发,将视同销售的相关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出现行税法与会计准则中对视同销售行为处理的不同。 【关键词】视同销售;增值税;会计处理 一、视同销售行为概述 “视同销售”是税法上认定的一种特殊销售方式,这类销售没有现今流入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在财务会计中,视同销售一般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但税法规定,要按销售计算增值税额,即正常计税。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下列行为应当视同销售:增值税中视同销售的确认。《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以下8种行为视同销售: ⑴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⑵销售代销货物; ⑶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⑷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⑸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⑺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⑻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前两种情况属于商业会计的视同销售,这里暂不述及,主要以工业会计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二、视同销售行为会计处理的原则 1.视同销售行为是否会使企业获得收益。如果能够获得收益,就应按销售收入处理;否则,按其成本进行结转。 2.按视同销售计算的应交增值税税额,与一般的“进项税额转出”意义不同,税务会计应将其作为“销项税额”处理。 3.视同销售行为的价格(计税依据)应按税法规定确定(税务部门认定)。 三、不同情况下视同销售行为的会计处理 1.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不在同一县、市)用于销售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货物移送要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调出方记销项税额,调入方记进项税额。 2.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借记“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按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的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周转材料”等;按应纳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天华工厂将自产的乙产品40件用于本企业第二车间的改建工程,该产品单位售价200元/件。按规定将应纳的增值税税额和产品成本(单位生产成本160元/件)之和计入工程成本,销项税额为1360元(40×200×17%)。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 7760 贷:库存商品 64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存货投资并非销售业务,而是一种资产变成另一种资产的经济业务,不改变所有者权益。但这种转变使存货未经“销售”而进入消费,因而自产和委托加工的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中计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就消失了,购买货物已记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也流失了,企业就占了国家的便宜。因此,税法规定,应税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应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按所投资货物的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乘以适用税率计算的应纳增值税与投资货物的账面价值之和,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按货物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等;按货物账面价值与重估价值的差额,借或贷“投资收益”;按应纳增值税,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某工业企业3月份将购入的原材料一批对外投资,其账面成本180000元,投资协议作价20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214000 贷:原材料 18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 若上述对外投资不是外购材料,而是企业的自产的库存商品A,投出产品成本180000元,市场售价200000元,则做会计分录如下: 对外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23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A产品 2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00结转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0000 贷:库存商品―A产品 180000 4.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这种业务是一种较为实在的销售业务。因为股东或其他投资人是有别于该企业的另一个会计主体。这一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的货币流入或流出,但实际上它与将货物出售后取得货币资产,然后再分配利润给股东,并无实质区别。因此,这一视同销售行为,应通过销售来处理,即应按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计价并记入有关收入类账户。按分配货物的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和其适用税率计算的应纳增值税两项之和,借记“应付股利”、“应付利润”等账户;按应税货物的售价、组成计税价格、市场价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按应纳增值税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企业将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应按经济利益流入确认计量收入和销项税额,并结转成本。如果发放的是外购货物,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并结转成本。 【例】某面粉厂,系一般纳税人,有职工90人,其中生产工 人80人,厂部管理人员10人。公司决定以其生产的特制面粉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每人2袋面粉。每袋面粉单位生产成本40元,销售价格为67.8元/袋(含增值税,税率13%)。会计处理如下: (1)决定发放时,分配计入成本费用 借:生产成本 10848 管理费用 1356 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204 (2)确认收入,计算销项税 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 12204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8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404 (3)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7200 贷:库存商品 7200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个人时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这类业务并非销售活动,因为企业并未获得经济利益,但税法规定,要视同销售货物计算缴纳增值税。自产、委托加工货物本身所耗原材料和支付的加工费等的“进项税额”、购买货物中的“进项税额”已从“销项税额”中扣除了,若不视同销售,买卖双方相互“赠送”,国家将无法收税。因此,这类业务要视同销售计税。按所赠货物的成本与所赠货物售价或组成计税价格乘以税率计算应纳税之和,借记“营业务支出” ;按所赠货物的成本,贷记“库存商品”、“原材料”等;按应纳增值税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 天华工厂将所产乙产品无偿赠送他人,生产成本9000元,售价11000 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10530 贷:库存商品 9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 四、小结 对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难点主要是应否通过收入账户进行核算,一种做法是与正常的、真正的销售核算相同,即按售价记销售收入并相应计算销项税额,再按成本结转销售成本。另一种做法是,不通过收入账户核算,直接按成本结转,同时按市价或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额。前者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分离,即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一致或财务会计服从税法;后者是两种会计分离的做法。 工业会计论文:分析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 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对于大多数人力、物力资源的使用还存在着很多的浪费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我国工业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业会计 财务管理 应用价值 一、前言 近几年来,国际贸易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国外很多大型企业开始入驻中国,这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给予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工业行业不断前行的过程中,企业只有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取得利益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在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二、工业会计的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一)改变传统运营观念,发挥会计作用 工业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改变自身传统的运营观念迎合时展;不断地适应日益发展的改革变换,与时代共同进步。在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下,正确实施党的号召充分认识到会计在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由于计划经济的干扰,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管理中忽略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错误以为既然企业管理资金不会减少,资金不会走到国外,那么对于账目的计算不用太过认真。造成了会计工作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财务管理职能的最佳利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发展自身的体制改革,其后果只能被市场淘汰。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就需要经营者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企业的会计部门设置、运行模式上进行改革。其次是在新的环境下,随着改革的进行会计工作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起在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实行,政府鼓励其他企业遵守新准则的标准。《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行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它的实施同时调动了国内企业的财务管理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把每一部门之间的财务情况联系起来,实现整个企业总预算的顺利进行,加强了企业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参考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在做出各大决策时邀请财务工作者一同探讨,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结合企业现时的财务状况制定符合企业稳定发展的规划。财务人员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财务会计的视角出发,分析各个财务上的漏洞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做企业领导者的得力助手同时将自身的财务工作做到更加完美。 (二)改善企业管理,打好财务工作基础 做好财务基础工作是工业会计最根本目的,会计基础是企业领导者管理企业的最基本的参考数据,会计工作的合理进行影响着企业未来的趋势,因此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会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原始凭证的来源不合理,其填制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产品的名称、规格以及其他信息的填制不准确,这将直接导致日后的实物与账目数据的混乱,同时也会让贪利之人有机可乘;记账凭证有时会出现一人多记的现象,难以做到相互监督检查,违背会计职责分离原则会导致财务出现漏洞;企业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意识不够,在一些往来账款上的不及时处理导致后期出现账目堆积,产生死账呆账现象,由于上级领导的不关注,会计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很多账务得不到处理。这些原因给企业最终核算带来了很大的干扰。因此,企业领导者要积极改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在会计工作进行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监督职能,及时处理好往来核算项目,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标准的内部会计制度和预算制度 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管理者要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情况,设立一系列内部会计制度并保证它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以此规范会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要及时掌握好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对未来规划做好准确的判断。企业领导者要对企业的现状做全面的考察,建立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把自身的企业精神文化与制定的规范制度相结合起来,在改善企业标准的内部会计同时要增加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财务预算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工业会计要求会计工作者及时地确立各项经济活动的数据信息,并对这些数据信息讨论分析。因此,我们应该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下,认真仔细的编制好各项经济活动的预算文件,对预算文件中的数据信息和执行情况及时的对比分析,向企业领导者提供合理的财务计划。只有充分把握好企业的信息,及时地防范财务情况变动会带来的企业风险,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不断上升的发展空间,工业企业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四)实施监督职能,保证企业发展 对于工业企业会计机构而言,应该将企业在运营和产品生产中的各种会计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后交给财务监督部门审核。财务监督部门对所上交的会计资料要进行审核分析,监督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规划出下一工作阶段企业如何内部调整的方案。依据国家的会计监督标准和规定对整个会计工作内容实行有效地掌控监督,用相应的方式处理好每个部门之间的矛盾,增加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工业会计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会计监督的职能,控制不合理的费用支出,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会计监督职能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监督企业内部的资金往来款项,了解企业在各个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营情况,减少费用的支出避免浪费现象。其次,通过监督检查我们可以全面的对财务系统工作进行审查,修改在财务工作中的数据偏差,同时严格对营私舞弊现象排查,准确结算企业的资金业务。最后,通过财务工作的监督,充分地掌握好企业内部的资金动向,增加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力度,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利益。总而言之,在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工业会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础会计监督职能的合理实施对企业决策计划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前进步伐促进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我们应该跟随时代与时俱进,逐步理顺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增强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人员应该深入产品的生产一线去,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和生产流程对财务核算进行分析,使财务管理能有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保障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以此来提高整体财务工作的质量。工业会计在企业的系统化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当前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工业会计的重要性,以此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在日后的财务管理中我们要做到及时完善会计规章制度,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为大连建业建材工业有限公司) 工业会计论文: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与其费用审查方法分析 【摘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通常分为生产、供应、销售三大环节。而生产成本为组织产品生产而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等费用,而按产品对象形成产品生产成本,也就是制造成本。产品制造成本对工业企业的盈利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制造成本核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产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正确与否,同时还会影响到工业企业当期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故工业企业应加强对其费用审查,提高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进而提高工业企业经营利润。因此,本文就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与其费用审查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工业企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费用审查;方法 一、前言 通常,制造成本是由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科目进行核算的,制造费用科目核算是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部门、车间设置明细账,而明细账采用多栏式按费用项目内容设专栏,以进行明细核算;生产成本科目核算是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所有生产费用,一般有生产产品(产成品和半成品)、自制设备、自制工具、自制材料等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二、工业会计制造成本的审点 工业制造成本的审查须通过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明细账归集的内容、分配方法获取经济业务中相关内容审查,包括原始记录、记账凭证和单据,一般采用审阅法、核对法和复算法进行审查。其中审点有:(1)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审查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随意改动方法而多记或少记产成品成本的行为,或有无利用保留在产品成本,主观少计算或多计算产品成本,进而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2)费用发生内容。审查费用发生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查有无非生产性费用、虚假成本及扩大成本列支范围等现象;(3)会计处理。审查会计处理是否得当,对当期成本有无影响;(4)费用归集与分配。审查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是否恰当,有无违规操作,如未按相关规定将自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分配;(5)跨期摊销费用。审查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现象,有无按照相关权责发生原则将当期成本记入等情况。 三、工业会计制造成本审查方法 (一)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 由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种类繁多,且会计核算工作量较大,故注册税务师进行纳税审查时应依据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同时通过找出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有目的、有重点审查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审查工作的难度,还可以确保审查工作的质量。工业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凭证,确保经济业务凭证内容完整、种类齐全、连续编号,并将其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二)健全的账簿制度 工业企业应以真实、可靠的凭证制度为前提基础,建立健全账簿和报表制度,提高会计记录的严密性。 (三)建立核对制度 工业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核对制度,主要内容有账簿与报表之间的核对、凭证和账簿之间的核对、凭证与凭证之间的核对等。通过核对制度可以及时发现会计记录中存在的错误,并予以纠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1],从而保证会计账簿完整与真实,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四)制定合理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 工业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科学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政策,以此作为今后会计处理方法的根据。 (五)定期调查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 为了确保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体系真实可靠,应采取相应的调查方法予以判断工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通常有抽查法和询问法两种调查方法,抽查法可以检验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常运行,了解其取得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的情况,从而保证核算的准确性;询问法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调查的一种方法,将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及侧重点不同的项目及问题制作成调查表格,通过该法可以获知工业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四、工业会计制造成本核算审查方法 (一)标准成本法审查 标准成本法审查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抽取生产产量统计或生产通知单记录、直接材料标准单价及单位标准用量、发出材料汇总表。其次,依照标准用量、产量、标准单价将标准成本计算出来,将其计算结果与成本计算单价中的直接材料成本核对,审查两者是否相一致,并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有无采用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前后期是否相符。最后,通过生产成本账红字冲减成本金额以判断是否正确[2]。此外,应审查多料和废料是否及时返库,有无办理“假退库”程序。 (二)定额成本法审查 进行额定成本法审查时首先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单位消耗定额与材料成本计价是否正确,是否存在人为改变或变更方法进而影响成本现象;二是生产通知单有无经过授权批准,同时还应注意避免虚假业务增加材料耗用情况。具体审查如下:抽查某种产品的生产通知单产量统计记录、直接材料单位消耗定额,依据材料明细账中直接材料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出直接材料总消耗量和总成本,将其与相关成本计算单中耗用直接材料成本进行核对,检查两者是否相一致。 (三)实际成本法审查 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实际成本法审查,根据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成本计算单、材料明细账中各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材料发出汇总表进行核对。一方面是材料发出汇总表,选择主要材料品种,根据相关标准公式(金额数=直接材料发出数量*实际单位成本)[3]计算出金额数,将其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该材料成本作对比。进行审查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正确,有无人为调节或变更的利润和成本;(2)领料单授批准有无相关领导人签字,领料人有无签字,避免出现领料虚假,导致成本计算提高;(3)审查工业企业是否刻意提高材料单位成本,多记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审查成本计算中直接材料与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中直接材料是否相一致,有无按照相关分配标准。进行审查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混淆不同产品成本。利用材料分配率将各个产品成本混淆,同时将本期畅销产品成本相应降低,实现跨年度利润的调节。审查哪些产品无法确指其耗用的共同混合使用原材料,应正确计算分配率,,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出分配量。二是将非生产耗用材料计入产品成本。若审查时发现成本计算单直接材料金额比材料成本分配汇总表的分配金额大,则应深入调查其原因,同时检查材料使用对象有无将非产品耗用材料计入产品成本。在现实中,往往存在部分工业企业会计人员人为挤占产品成本,分配耗用材料时,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品,这样就可以使成本计算单与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一致。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使用非生产性项目审查方法,也就是反查法进行审查,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明确查明问题,然后按照责任连带原则调整纳税。 小 结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核算产品制造成本,才能保证工业企业产品顺利完成销售成本结转,确保工业企业当前会计利润,进而提高工业企业利润,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作为工业企业,必须重视工业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这也是现代工业企业适应市场竞争,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工业会计;财务管理;作用 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工业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会计作用,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抓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发挥工业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希望能够促进现代工业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以观念促发展,将工业会计的作用发挥出来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企业并不重视会计工作的作用,认为会计工作可有可无。随着时代的变化,会计工作在工业企业的运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业企业的领导人和负责人都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想,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使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必须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果想要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思想观念层面开始转变,将财务管理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企业原有的内部构成和运行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企业的发展中,会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平稳有序[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企业应该以这些相关规范为依据,对自身的财务会计机制进行修整和完善,并按照相关的标准和准则进行严格的会计结算。企业的运行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我国相关的财务会计标准和准则,并在企业运行中予以落实,充分了解财务管制作业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其他人员要尊重财务工作者,积极配合财务工作者的工作。企业领导要将财务工作者吸收到企业的重要会议中来,积极听取财务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及时发现企业财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弥补。 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非常重要,即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我国还有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并不重视,表现为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手续都没有严格的按照国家相关的财务工作规章制度来办理,直接导致了会计数据不准确、原始资料不健全的情况。一些原始凭证在进行会计事项办理时没有按要求留取,或者没有按要求保存,导致出现失实和偏差的情况。很多企业内部的稽查制度非常不健全,缺少审核的原始凭证用于编制记账凭证,在注销和领用空白凭证时也没有严格进行管理,导致出现混乱的情况。还有一些企业债权债务没有进行及时处理,导致长期挂账,坏账屡禁不止。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会导致会计监督不力、会计核算不实,不仅对企业财产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影响企业的健康运行,长久以往必将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先要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才能够将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 首先,对于各种会计凭证都要进行规范管理,例如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等等。要在各项经济业务的实际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企业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会计凭证的取得和填制进行监督审查,确保会计凭证规范、完整、真实。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及时发现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对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规范,使其能够依法办事。 其次,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健全财务管制的相关机构,配备专门的从业人员,规范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相关规范。在进行财务管理人员聘用时,要制定严格的招聘范围,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发挥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的作用,完善每一个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能,全面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避免工作内容上的交错和干预。 三、发挥工业会计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的作用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资金运动,资金和物资都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内容。企业经营者要充分发挥资金的重要作用,发挥资金的使用价值,加快资金的周转流动,使资金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工业会计在企业资金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资金周转的速度,将各项不必要的支出降低,起到开源节流的作用。在采购时,工业会计与有关部门要做好协商工作,增强物资的实用性,尽量减少物资的库存积压,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对于企业的外部拖欠款,企业要组织专门人员负责拖欠款的催收工作,避免坏账。在企业内部,每个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都要受到严格的规范,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并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对造成事故的负责人进行追究。工业会计也要与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协商,尽量减少支出费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四、加强监督控制,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 工业会计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督控制,工业会计以已结算和督促的形式表现出企业的运行状况,从而能够尽快查找出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工业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对企业内部的资本往来进行详细的了解,能够发现和反映出企业内部一些资本浪费的现象,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资本的浪费,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工业会计可以通过解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本状况查询与审核,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对企业保管固定资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在工业企业中,工业会计与企业财务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业企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工业会计对企业运行的促进作用,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通过工业会计职能的发挥,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促使企业能够健康、平稳、高效地运行,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工业会计论文:发挥工业会计作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摘 要:在工业行业前进的历程中,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取的利润对其生存以及前进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工业行业的运行中,财务管制作业有着重要的位置,它对单位所获取利润的提升以及单位整体的前进有着关键的作用。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必须要充分使用会计的功能,提升单位财务管制水准,推动单位前进,为单位创造强有力的竞争力。文章主要讲述了怎样利用会计的功能来提升单位的财务管制水准。 关键词:工业会计;财务管理;作用;提高 1 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管理理念,充分重视会计作用 现在社会以及经济持续前进发生着改变,工业单位领导级别以及运行管制人员都要创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要一直提高本身的精神观点,充分了解会计在工业行业运行管制作用中的关键性,这不光是持续前进创新的市场对现代化工业管制提出的需要,并且这也是市场经济前进的必定方向。在传统策划经济结算,人们受以往单位管制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充分认识单位会计的作用,觉得在单位中账目算不算都一样,没有记账,对经济活动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所以并没有对会计开展管制,因此单位运行过程中财务管制作业的功能没有利用到。伴随着社会的前进,策划经济制度慢慢的被市场经济制度代替,更多的单位开始面向市场,并且市场竞争日益强烈,单位不想被出局就一定要持续的前进改革。这就需要单位的运行管制人员以及领导层人员改变以往的精神观点以及管制思想,充分利用单位会计职能,创新单位的运行形势以及内部构成,把财务管制的用途充分的利用起来,才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变化。从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新环境中,国内财务会计管制机制也有着重大的改变,单位在修整以及健全财务会计机制时要根据我国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规范开展,在开展财务管制以及会计结算时也要按照有关的准则以及标准。在创建新时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下我国对财务规则以及标准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不仅能够促进单位的财务管制系统更加健全,也从基础上施行了单位的各种财务管制作业。所以单位的运行管制人员要主动的实施这种变革观念,按照有关的准则以及标准,在运行管制工作中认真对待财务管制作业和财务工作者的用途,充分相信、援助财务工作者的作业,让财务工作者加入到单位的各类重要决议中来,使财务工作者站在其岗位上进行思考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发现单位财务中具有的问题能够立即进行弥补,真是有用的利用会计功能提升单位财务管制水准。 2 加强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工作 在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基础工作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进行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因此企业需要做好财务基础工作。随着管理观念的更新,很多企业都对财务基础工作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创新,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使财务管理不能有效发挥其功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办理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手续和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数据的不健全或是不准确;在办理会计事项时没有按照要求取得原始凭证,或者有些原始凭证在编制的过程中手续不全,没有严格按照相关会计事项来填制而出现偏差和失实;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稽核制度,在编制记账凭证前没有审核原始凭证;在空白凭证的领用、注销等使用上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处理企业的一些债券债务,在长期挂账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坏账等等。这些会计核算不实、会计监督不力等现象都是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的表现,会严重浪费企业的财产,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些问题,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规范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在内的各种会计凭证,建立起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加强完善。在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时要严格按照各项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并设置专门人员监督审核这一过程,以保证会计凭证的真实合法、完整正确。这样既能够保证各项经济业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又能增强经办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依法办事的责任心,还能及时发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 第二,在单位内部设置健全的财务管制相应的组织,在设立组织以及工作者的工作内容要根据不一样的组织实施的责任进行,然后按照不一样的工作内容设立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聘用的人员上一定要根据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性质制定招聘的范围。科学操纵有关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使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职能都能够完整的发挥利用起来,防止工作内容存在干预以及交错等情况,确保会计工作的公平以及正当。 3 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 充分有效的发挥出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上的管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财产和物资等资金作为物质基础,当企业发生经济业务需要分配、交换物资时都是属于资金的运动,而这些都是以货币的形式来进行。因此,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们要加强在资金使用上的管理,加快资金的周转,将资金的使用价值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工业会计要想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加强在资金使用上的管理,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加快资金的周转,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各项费用支出。具体说来,首先,工业会计在进行采购前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以减少积压库存增强物资实用性为目的来有计划的采购;对于企业外部的拖欠款要组织专门人员及时有效的催收,避免企业遭受损失;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落实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对于由于工作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除此之外,单位发生的各种支出以及费用都对单位的利益具有直接作用,工业会计要自觉和各个机构以及领导层人员进行商议协作,在完成单位预计的目的情况下争取降低费用的支出,节约费用,以便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集中这两个方面开展单位资本的管制,才可以更加全面的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 4 发挥工业会计监督控制作用 针对工业单位来讲,把单位在制造运行中生成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以及总结,之后上交给财务管制机构,财务机构对其开展结算以及接卸用来判定单位的运行情况,这个过程就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有关标准以及规范对这项内容开展有用的督促以及掌控,调解好每个经济主体间彼此的干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工业会计在进行这项工作是所发挥的督促掌控职能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过工业会计的督促以及结算,可以把单位的制造运行状况切实完整的表现出来,进而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管制以及完善;第二,经过解析单位内部资本的来往状况,清楚单位内各种经济往来的运行状况,能够提出相应的手段来提高资本的使用率降低资本的浪费情况,进而提升单位经济利益;第三,经过对单位财务情况的解析,有助于审核以及查询单位内部资本状况,提升单位对资金的管制性能。总而言之,在工业单位的制造运行中,工业会计有着关键的决策性的用途,必须要充分利用工业会计的性能,才可以提升单位的经济利益,推动单位前进。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并促进其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工业会计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必须加以改革与创新,文章重点从现代工业会计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会计;管理趋势;电算化 引言 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推动了工业行业的发展,在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是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对于现代工业企业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工业会计的管理与完善,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传统工业会计中,操作方式都以手工记账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的记账方式不仅仅效率低下,更容易导致错误率的频频发生,进而阻碍工业企业的发展进程。对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不断的引进新的技术与方法,加强工业会计的管理模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改变以往落后的记账方式。对于会计管理而言,对于信息的准确率以及时效性是非常严格的,因它是一项细致的管理工作,要求相关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培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信息的统计与管理,电算化形式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会计管理行业的发展与完善,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是降低了错误率的出现,同时又大量的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 1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与理解,电算化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单单是与计算机简单的结合,而是不断的融入新的知识与理念,将形成综合化的会计资源管理体系,新学科以及新理念的融入更加会促进其现代工业会计管理的发展,促进工业的进步与完善。近年来,随着基层会计管理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企业ERP系统的建立,进而对企业会计资源管理的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严格与要求,不仅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与素质,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化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体系。 2 电算化会计软件 就目前而言,电算化的发展已经在其工业企业发展模式中趋于完善,电算化软件作为基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算化软件为主,它主要是结合了我国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对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特意设计的一款软件。这款软件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技术可靠,规范性强,且在产品功能上也比较齐全,很容易应对各种电算模式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操作上也相对的简单,不需要专业的科研人员进行操作,对于普通的会计而言,只要稍加进行培训就可以完全应对,对于企业而言,虽然在价格上相对昂贵,但它却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仅仅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相对而言,性价比也比较高,备受国内各大行业所青睐。除此之外,企业在对会计人员培训等方面也省去了大量的精力,对于统一管理与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推动了现代工业的会计管理。另一种软件模式,是由国外生产的,经过汉化处理以后,在我国工业企业会计中也得到了应用。但这种软件相对而言,除了有明确的规定的,以国际标准为基准以外,对于我国工业企业发展而言,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更适合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我国更多的只是借鉴。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3 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随着电算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工业企业内部必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计算机基础应用是最基本的知识学习与掌握,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会对计算机编程以及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电算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就要不断加强学习。 实行电算化以后,就不在是过去的传统工作方式了,实行的是计算机的联网技术,通过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将很多的工作完成,减少了人力的浪费,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和会计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将部门的经济数据和会计部门实现共享,并且可以通过会计部门的数据信息,查看到自己部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其对方向进行调整,所以说会计电算化的实行需要全员化的管理。 对于在企业当中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模式,应该主要是以企业的会计人员作为主要的力量来执行,因为会计人员是企业当中对于会计工作最为了解的,那么在对会计工作实行电算化的改进以后,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自身对企业业务的熟练了解,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通过事实的案例证明,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如果是纯粹的以外部人员或者单纯的计算机人员来对财务管理软件进行开发的话,那么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并不能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因为这些人员只是单纯对会计工作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实际的运用效果上不能贴近企业的现状。所以在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设计上应该是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完成,才能够在实质上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和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和发展。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工业会计论文:现代工业会计管理趋势分析 【摘要】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民对管理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工作是集核算、监督、管理为一体的工作,它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现代企业中,工业在不断进步,所以相应的会计工作就要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使管理与企业相适应,把会计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给管理者,从而让他们做出正确的管理决定,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工作除了要在管理上更新外,还要在技术上进行更新,在今天,会计工作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手工记账,手工记账有很多的弊端,因此为了提高会计在技术上的问题,就必须使会计与计算机相结合,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是企业未来的会计进程,以下笔者针对会计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工业会计;管理工作;电算化 在我国现代企业中,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它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方便,促进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定,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太快,以致于很多原有的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造成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因此,为了满足管理者的需求,就要不断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简单,准确,从而提高会计者的工作效率,解决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以下针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1.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形成一套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我们都知道,电算化并不是只与计算机相连接而已,在今天会计电算化已影响着企业的电子通信,市场及管理很多方面。电算化并不只是纯粹的财务工作,它还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管理系统,可以说它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大动脉。运用电算化进行管理工作,就要建立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经过各部门计算机的相连接,形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网,另外,为了使信息正确化,在企业工作量大的部门中就要单独设置管理信息网[1]。 2.发展会计管理工作,就要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在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过程中,财务软件是电算化实施的基础,在今天,会计电算化中的财务软件有两种,分为国外研发和国内研发两种,我们都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国外所开发的财务软件是根据国外的国情研发的,所以说国外所研发的财务软件只适用于国外并不适用于我国。我们国内所研发的财务软件它适应我国的企业,但是由于它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所以说在产权上面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它的造价也就比较高。这种国内软件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来说说它的缺点吧,这种国内财务软件在后续的软件维护上很难,并且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它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是由专业的专家所研发出来的,技术力量雄厚,非常的有原则性,在性能使用上功能完备,很适应国内的企业。第二,这种财务软件具有简单的操作方法,当一个企业没有专业的软件开发团队时,运用这种软件也是非常划算的。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技术中,还有很多的方法,例如,企业还可以不断的培养软件开发人员,提高他们的电算化技术,进而开发出适应自己企业的财务软件,这就为企业减低了财务成本,并且自己开发的财务软件也可以在后续工作中实行方便的管理。在财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使计算机与财务相结合,在企业中选出优秀的电脑人员,建立专门的电算化组别,经过不停的研究,建立专门的财务软件,并且传达给企业的每个财务部门,使之形成开发与使用为一体的目的,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大贡献[2]。 在企业电算化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要有高瞻远瞩的理念,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考虑,把那些只能保存财务报表的软件淘汰掉,研发那些可以运算及储存大系统的财务软件,提高电算化软件的级别。要改正以前的单独机体,形成有结构的财务网络体系,在计算机结构中,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使计算机在财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水平,首先可以为企业管理者带来正确及时的财务信息,为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大的基础;其次是它能阻止企业在发展中严重浪费资源,并且能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周转,降低成本降低浪费,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益。因此,在企业财务软件的开发中,要以创建自己的研发队伍为中心,创建有专门信息化的财务软件,创建适合自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财务软件最优化,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3]。 3.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中的人员共同协作而完成 3.1需提高会计人员的电脑操作技术 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工作,光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还不够,还需要我们企业中的每个人员共同努力完成。因此,在企业内部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即提高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相互协作而完成,那么这种特点就要求我们的相关的会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使得他们在电脑上能顺利的对财务软件进行正确地操作,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 电算化是运用电脑进行记账,而不是以前的手工做账,它是通过网络技术操作完成,相对于手工做账,它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他们的工作速度。同时运用电脑做账,经过各部门的联网,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使会计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即各部门通过电脑上的财务数据,可以了解自己部门的财务状况,即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数据,分析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改正,因此实现会计工作的最优化,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协作。 3.3在企业会计工作管理中,会计管理人员是关键 在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管理人员是相当的重要的,他们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支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让财务管理以外的人员对电算化进行操作的话,那么他们只了解企业财务的表面现象,而不能从本质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了解。所以在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要以财务管理人员为主力军,使专业的会计人员与专业的计算机人员相互协作,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4.促进会计管理发展的举措 第一,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企业需选择一部分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计算机培训,使他们可以参与财务软件的开发,提高财务软件的实用性及其质量。 第二,对于计算机人员来说,企业则需要对他们进行会计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会计的基础上,研发出更加贴近企业内部财务的电算化软件。 第三,在引进别的财务软件的同时,不要一层不变的就拿来使用在企业财务上,在进行使用之前,需要我们的企业研发人员,对引进来的财务软件进行一部分的改进,把它变成适应我们自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通过这种改正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开发资源的成本,减少研发支出,并且降低财务软件的开发周期,为企业提供方便[4]。 5.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工业会计管理水平还需全体企业人员共同努力,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正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使得他们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动力。 工业会计论文: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 要 在企业整体的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且它是搞好企业经营活动、强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一个企业经济状况好坏的制约。工业企业高层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工业企业面临着不可小觑的生存考验,所以工业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对经营机制进行改变,扩宽经营思路,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切实的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关键词 工业会计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 经营理念 企业发展 企业要想在强烈的市场经济下不断发展壮大,就需要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应,才能巩固实力。 一、发挥会计作用、改变经营理念 工业企业的高层和广大管理者,为了适应当今改革的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人们的大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挥会计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的管理,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这既是当今时代的需求、工作的需求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以往,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不能正确的认识企业算账,物资不会流入国外,所以就忽略了工业会计的作用,因而也就忽略了企业财务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都被推上了市场,所以过去的方法就被淘汰。此时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企业的经营者和高层必须认识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自身的经营体制来适应市场的需要。要想把企业做的有声有色企业高管就要从思想和认识上彻底改变,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状。国家新的财务准则和过去相比有了重大变革,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项改革,它更加完善了财务管理体制,把各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了基层,提高了广大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发挥财务人员在各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让财务人员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来,发表意见和建议。做到避免各种财务损失,更好的落实财务工作。 二、以企业管理为基础,抓好财务的基本管理 经过财务的整顿,大多数企业的基本工作都得到了加强,部分企业的财务工作也达到了一个标准的水平,促使财务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好转。由于企业的发展不平衡性,一些的财务基础不是很好,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最终影响企业会计职能和作用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一是因为一些经济业务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相应的手续,没有实行会计核算;二是有些企业办理了相关会计手续,但是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填写和获取原始凭证;三是原始凭据在办理时手续不齐造成的相关会计事项不真实;四是没有建立核实制度,对原始凭据不审核或者验证真伪;五是对空白的票据没有建立相关的领取和注销制度;六是债权债务长期得不到结算,造成账目损坏等。此等现象严重造成了企业财政损失,使企业出现会计核算、监督不力的局势。面临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财务以下措施:一是规范各种会计凭据,加强和完善和会计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各项会计业务信息都要核对其真实性;二是确立健全的会计管理机构,制定与会计相关的各项惩处奖罚制度;三是建立健全的审查制度,对各个财务的收支都进行严格的事先检查,对其他会计信息进行事后检查。 三、为获取更大利益加大对资金的使用力度 有效的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大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力度,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是任何一个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应该具备的物质基础。资金就是一个企业财产和物资的体现,资金的运动就是依据货币的形式来实现物资的分配、交换等各个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所以,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强对企业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有效的利用企业资金,就应该把资金用到实处,用各种方法加速资金周转,才能有效的发挥资金的应用作用,用少量的资金获取较高的利润。 工业会计如何发挥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的作用,才能利于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是要加速周转资金。工业会计就是要有效的协调相关部门、有计划的进行采购、减少库存积压的物资,组织较有能力的人员去催收欠款,对经销人员也要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来对他们日常工作的失误进行惩处。二是降低企业费用。企业的利润受到企业费用的限制,工业会计需要积极的为领导出谋划策,找出降低费用的方法,以最小的费用赢得最大的利润。三是根据业务分工和性质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组织进行有效的活动来增加购销人员和财会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责 工业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提供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与财务相关的经济信息问题,并且对企业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馈消息、监督工作、分析和检查财务信息,同时正确的处理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关系,进而做到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工业会计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一是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金占用和耗资、收入与盈利亏损情况,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对国家政府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保证企业严守纪律。三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务上成本计划,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全面完善计划。四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产和物资上的保管使用情况,以确保企业合理利用财产物资。 总结:根据本篇文章对工业会计的作用描述,我们可知工业会计的管理职能是相互作用的,互相补充和联系的,在进行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时来实现的。只有有效的发挥工业会计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才能真正做到在会计工作中发挥其反应和监督的职责。完成企业财务管理上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发挥会计工作在保护财产、财经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 工业会计论文: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摘要】 在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成本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经济效益差的现状。为更好地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工业企业会计进行了自身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会计标准。本文将分析工业企业的现状,并提出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关键词】 新会计标准 工业会计 新发展 1. 工业会计的发展现状 对工业企业来说,要想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应该实现 损耗低、质量优、效益高的相关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科学、 规范和合理地对资金运转进行管理, 不断健全完善价值管理体系,合理规划地设置相关机构,根据任职人员素质水平,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工,将其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合理的发挥其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设置独立的工业企业财务职能机构。作为工业企业,要想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既有较强的竞争力,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就应该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从会计中将财务分出来。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工业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企业内部不能合理的分工,各个部门不能够协调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将更加的大。因此,要想企业正常顺利的发展下去,就应该为财务部门设置专门的机构,提高其工作效率,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 从市场经济大背景的实际出发,工业企业的期望效益日益增加。作为财务的管理,不仅仅是只对过去的财务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更应该根据以前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对财务经济未来进行准确的预测,并作出合理的规划,随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依据,提高对企业活动的有效控制,使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面临的内部经营条件的变化和外部的需求来看,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的管理体制。如果要实现生产经营的准确性,就应该尽快的将现代化管理会计加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但是在发展现代化企业的会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将管理会计引进企业的管理机构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人员再适合的岗位中,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更加高效。而在选择优秀的管理人员时。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需要做的事情,有能力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了解新会计标准带给企业的挑战,根据管理部门的需要及时处理相关的财务信息,协调各部门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 2. 会计标准的新变化 同现行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变化体现在6 个方面: 2.1计量基础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在新的会计标准中,对于会计的原则和计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是更加注重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一系列会计的基本原则,依旧保留了以前的很多原则,这样使得会计的工作更加的清晰,使得会计有了侧重的方面。但是也作出很多不一样的更改,“权责发生制”将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而不是作为以前的一般准则,同样最为一般准则的“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将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总体上说,新的原则体系与以前的会计标准发生了很多变化,对以前的准则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合当代企业的发展。 2.2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 新准则对于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的方法做出了一定的删减,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因此,在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只剩下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 2.3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年度终了,企业应计提的减值损失准备如果高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补提损失准备;如果低于已提损失准备的账面价值,应按差额冲回已提的损失准备;已确认并转销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应当调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发生了是实质性改变的就是在于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长期资产减值来说,可以转回计提的减值准备,而在新的准则下,这种情况将不被许可。 2.4债务重组方法发生变革 《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条件,提高了该准则适用的精确性。在新的准则中,将更加考虑了偿还债务公司的利益,在公司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情况,将会得到一定的债务豁免,还能够提高该公司的一定股权利益,这样能够为投资者避免一定的投资风险,也为那些负债金额比较多的公司提供一定的便利。因此,在现代的投资环境中,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也将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值得投资者关注,这样也无疑的为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后的更大的好处,同时也 为投资者带来更加广泛的投资机会。 2.5所得税处理方法发生变革 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所得税准则。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但是,新的会计准侧还是保留了以前的内容,包括在以前的会计准则规定,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所存在的主要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两种,并且直接引入了计税基础的概念。新建立的所得税准则是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财务会计研究核心内容是资产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将对定义有着而严格的要求,不符合定义都将不在资产负债表的范围内。 2.6对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变革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再新的准则中明确规定,如果企业的控制权时在同一个权利下,那么将会把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书籍的标准,为了防止其对利润的操控,在进行企业合并时不能够使用公允价值。尽管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都是在同一控制权利下的,公允值也是双方都承认的,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的,但实质上并不是双方都会认可的公允,在其中将会存在人为操控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程度。 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在新的工业会计标准中,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加倾向于实体理论,不在像以前《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的内容侧重于母公司的理论。在合并报表中,所规定的范围是母公司的所有,增加以前的比例,无论子公司权益是否为负数,一并都会合并在现公司的经营权之中,合并的范围将一并扩大,不在考虑一定股权的分配。 3. 新标准下工业会计的发展新方向 财务报告出现了新的变化。在新准则中,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对于报告中所揭露的内容也做了调整。新准则对“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这两个项目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被分别列入“预付款项”“预收款项”当中。将资产也分为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为负债分为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对于企业合并有了新的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在不同控制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合并方法,在同一和不同控制下分别采取账面价值和公允值。更加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委托贷款谨慎计息。扩大了计提范围,改变了其以前的计提方法。以及提出要对存货做好跌价准备。 结语 在旧的会计标准下提出了新的标准,对以前的标准进行补充及完善。新的会计标准液适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新的会计准则发生的变化,改变企业的发展理念,注重会计的工作的重要性。应充分了解新的准则要求,跟好的为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工业会计论文:试论工业会计管理电算化 摘要: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网络系统。 关键词:会计管理;制度;实施 一、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建立 管理制度是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电算化会计工作成功的基础。实行电算化会计后,会计核算工具与程序、会计数据与信息的表现形式、会计档案的保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制定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时,除了要遵守手工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是:①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根据自身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结构、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与权限。②电算化会计操作管理制度。通过对系统操作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进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③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制度内容是做好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以保证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进行。④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是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会计数据与信息的,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应根据这些特点和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做到科学管理、安全保密、查找方便、严防损失。 二、电算化会计软件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财务部门使用的会计软件,一种是外国公司开发的经过汉化的会计软件,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设计的,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管理体系,而不适用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国内企业开发的商品化会计软件,这种软件由于受知识产权的影响,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商品化软件维护起来比较麻烦,使用它势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当然后一种商品化软件是由各方面专家共同开发的,软件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操作也相对简便,而且软件实施周期短、见效快,因此,对于缺乏软件开发队伍的单位采用商品化软件是比较明智的。另外,还可以在同行业之间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某行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行集中开发、集中管理和维护,共同使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行业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可供上级部门直接进行汇总处理,而不必再开发专用的汇总软件,这是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既经济又适用的捷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财务会计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财会综合管理体系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发展规划,采用在行业内部或同行业之间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建立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关小组,开发适合行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各财会部门推广应用。达到集中开发共同使用的目的,缩短软件开发应用的周期,同时在应用管理上也可纵观全局。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一套完整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走出仅限于统计报表管理和数据存储管理的初级探索阶段,向大规模数值计算的专用软件、面向问题和过程分析及判断推理的高层次软件综合开发阶段迈进。由单机单用户、联机终端网络向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结构,更大程度地共享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专家系统和智能系统,使计算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向更广泛、更深层次发展。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情报,编制出合理的企业生产经营计划报表及财务报表。有效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浪费,加快资金流通,降低资金占用消耗和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创以商品化软件为契机,以自己的软件开发队伍为中心,实现企业自己的智能化信息与专家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新路子。 三、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关键是应用,特别是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会计电算化水平决定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水平,他们中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工作,甚至有多少人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工作都对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会计电算化工作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走全员化管理的道路。 全员管理就是动员企业内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工程师、会计师、管理师、统计师、会计员、技术员及一般管理人员等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员一起研究学习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其它管理科学的知识,应用计算机去从事各项管理工作。把计算机同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大批能从事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企业内部全体上下相互协作,同心协力的全员学电脑、用电脑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学习计算机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为管理服务,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通过几年来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经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想在管理工作中有所发展,首先要从领导开始转变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科技信息和开发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不仅能简单操作计算机,而且要能开展一些简单的编程工作,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及其在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舍得投资,为应用计算技术打下可靠的经济基础。其次组织更多的管理人员。采用拉出去或请进来的方法,或与其它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科研院校联合起来,开发出经济实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从事计算机专业的编程人员,在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掌握多种管理业务知识,把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同具体的管理业务结合在一起,开发出更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系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二个强大的培养双向或多向人才的学习潮流。 实践证明,走全员化管理道路是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可以采用全方位全员双向培训或先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头脑灵活的财会人员去参加计算机短期或长期培训班,并参与一些会计软件的开发工作,这样可以缩短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周期,使开发的会计软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可以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员去参加会计知识辅导班或会计知识讲座,在掌握了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再开发一些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应用到会计管理工作中,使之更能体现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优势,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逻辑性更强、更完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比较完善的会计软件或软件包,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改,用他人的智慧为自己服务,这样可以减少软件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软件开发的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工作的效率。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新会计标准下的工业会计 摘要:在新会计准则出台后,我国的会计制度有所改革,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重点阐述了,在新会计准则下,工业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会有着怎样的变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工业;会计 1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现状 在现代的工业企业中,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就需要对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改革,要以比较低的消耗,创造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在资金的运转上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在职责分工上进行明确的划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对于任职人员要在素质上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职位设置要符合机构内的规划管理,那是就需要做出以下相关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经济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对于工业企业内财务发展有了新的要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工作可以承担的职能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运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要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在资金上拥有一定的活力,并且运行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的循环,那么就应该将财务从会计工作当中分离出来,对其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样才能够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果一个企业中的资金运转不灵,出现了资金停滞或者是运转困难的现象,那么就象征着这个企业内部出现了问题甚至是面临倒闭破产的境地,所以说一个企业内的财务部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内部,财务决策的制定和财务制度的制定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所影响,财务决策的制定对企业的运转态势会有所影响。所以说企业内的财务部门要对市场上的经济动态进行实时的把握,然后利用市场上对自己有力的信息,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符合企业的经济财务决策,这就需要企业内部要设置独立的财务部门,并且完善各个职能机构的设立,和会计工作隔离开来,可以更加有效的运行自己的职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脚步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发展,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么就需要企业在效益上进行创造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不仅要对过去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总结,对于现在的财务工作进行有力的执行,还应该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和财务决策进行分析,对于未来有一个大体的方向性的掌握,然后使企业可以按照这个目标努力,对于企业的财务目标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说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要进行有效的科学化的管理方式。 在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不仅要对市场上同行业的发展竞争做出回应还要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掌握,对于同行业的发展状况要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合理的竞争策略,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要控制在合理的发展范围内。所以说这就要求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在本专业范围内有所建树,还要对和企业的发展有关的知识进行学习,然后根据这些学习到的东西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进行有力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发展体系。在管理方式上要敢于不断的创新,不要固守以前的发展模式,要创造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发展给予有力的保障。 2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2.1财务报告的变化 新准则明确指出,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取消了旧准则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资产负债表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项目,而是将“待摊费用”列在“预付款项”中,“预提费用”列在“预收款项”中;资产分类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库存股”等项目。利润表变化较大,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划分,全部归类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相应地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 现金流量表增加了“上期金额”一列,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现金流量”项目的列报,补充资料中“递延税款”项目变更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 2.2企业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3更体现谨慎性 2.3.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当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投资者能够了解投资的现价。 2.3.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2.3.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并规定企业的预付帐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帐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帐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转入其他应收款的预付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原来的按制度规定计提变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为按照以往经验及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坏账核算上取消了直接转销法。 工业会计论文:浅谈工业会计作用与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在工业发展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对于经济效益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财务管理工作又是十分重要,它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就要充分的发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业会计;作用;企业财务;管理 1转变经营观念, 发挥会计作用 在工业企业当中,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管理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不断的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发展观下,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号召,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认识到工业会计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于会计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在企业当中,不算帐也是没关系的事情,企业中的资金是不会有所流失的,也没有对其进行管理,完全是吃大锅饭的一种心态,那么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自然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职能。在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将企业推向了市场,在市场中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如果企业不发展,不创新势必是会被市场所淘汰的。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充分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就需要在经营方式上,机构设置上对企业进行改革,充分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财务会计制度要按照党和国家对财政体制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和补充。当前,特别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批准的《财务通则》和《新会计准则》,这是我国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我国境内各类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新的财务通则和准则较之过去有了重大改革,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体系,把各种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在基层,进而调动广大财会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各级经营工作领导为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聪明才智及其在经营工作中的作用,要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要充分信任、依靠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决策,要请财会人员参加,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企业财会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大胆地提出改进意见,堵塞各种财务漏洞,以便把财务工作搞的更扎实、更有成效。 2抓好财务基础管理 ,夯实企业管理基石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财务工作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是企业执行经济运转的基础,所以说要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打牢。在经过了新的改革之后,大多数的企业中都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改革创新,在财务基础工作上都进行了整顿,基本上都可以达到标准的水平。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较差,影响到了财务管理水平的发挥。 一是有的经济业务发生不按规定办理会计手续,不进行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会计数据不全;二是有的所办理的会计事项未按规定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三是有的所受理的原始凭证手续不齐备,造成所办理的会计事项失实;四是有的未建立稽核制度,对原始凭证不加审核就编制记帐凭证;五是有的对空白票据未建立领用、注销的管理制度;六是有的债权债务久悬不结、长期挂帐,甚至变成坏帐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种现象造成企业财产浪费严重,使企业蒙受损失,出现会计核算不实、会计监督不力的局面。针对上述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规范各种会计凭证,完善与会计数据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对于每项经济业务,都要根据业务的真实内容,及时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经有关人员审核,对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负责。这样,既能正确考查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制度的规定,加强经办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按章办事的自觉性,又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改进工作,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在内部机构的设置上,应该根据每个部门执行任务的不同来设置不同的职能任务,然后根据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规章制度。在设计岗位的时候,要根据岗位的工作难度和工作性质来选择应该任用什么样的工作人员,在职称要求和从业资质上要严格要求。对于人员的工作职能要进行合理的掌握,充分的发挥每个岗位的职能作用,在职能之间不要出现干涉交叉,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3加强资金管理使用 ,获取更大经济效益 发挥工业会计作用,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才能使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任何一个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财产和物资作为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财产、物资的表现就是资金,资金的运动是以货币形式实现物资的分配、交换与各方面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企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营活动的刀刃上,千方百计加快资金周转,充分发挥现有资金的应有作用,以较少的资金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工业会计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如何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呢?一是要加快资金周转。工业会计要协调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采购,要千方百计减少库存积压物资,要组织强有力的人员或班子,催收拖欠款,对经销人员要建立严格把关考核制度,对经销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并进行严肃处理。这样,才能使资金周转不断加快。二是努力降低费用。企业的管理费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工业会计要积极地与领导出谋划策,减少费用的发生,少花钱多办事。 4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在工业企业当中,对于会计工作的执行,就是通过对企业中各项经营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汇总到财务管理部门当中,财务管理部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核算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现状做出总结判断。在企业的内部,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有利的控制,协调各种经济关系主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工业会计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主要是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以下信息:第一,通过会计工作的核算和监督,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从而促使企业在计划管理上进行改善和控制。第二,通过对企业内资金的运行状况分析,可以使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节制的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第三,通过财务状况对企业内资产的核算盘查,有利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保管。总之,通过以上的叙述,在工业企业当中,工业会计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 工业会计论文:新会计标准下工业会计探讨 摘要:我国的工业起步晚,发展快,这就会造成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且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浪费现象很严重。当前我国经济法对于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规范,但是具体的落实情况不是很好,而且又面临着通货膨胀的考验。这种情况对于工业会计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会计必须通过实现自身的改革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更优厚的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新会计准则下工业会计如何发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工业会计;发展 财务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作为工业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经营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树立企业的科学发展观,创新企业发展模式,改善落后的企业运营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积极地发挥工业企业会计的作用,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1工业企业会计发展现状 任何企业都想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必须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资金投入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必须在工业企业每部进行科学的管理改革,明确职工的各项职责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机构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首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的发展自己,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保证资金的运转,所以工业企业有必要把财务会计从其他会计中分离出来,设立单独的管理机构。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市场经济快速地发展,企业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保证资金的流动,一旦停滞,就会面临着竞争失败的危险。企业的运转需要货币资金的调用,企业的发展不仅和外部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和内部管理及资金运转情况有着很大的联系。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效益投资,这就使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增强自身对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收集更多的信息,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竞争力。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增加自身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地增加自己的期望效益,这就要求工业企业的财务会计不仅对过去的经济情况进行仔细地分析,也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状况进行筹划,而且也应该对企业内部进行既定目标的管理,引导企业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前进。 当前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企业重视财务会计管理,设置符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岗位,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企业也要采取强有力地措施。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学习专业的会计知识,也要适当地涉猎其他学科,例如经济法、社会心理学等等,而且能够对财务会计工作熟练掌握,对于经常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地解决。此外,也要积极地研究国内外相关的财经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新准则下工业会计的新发展 2. 1财务报告的变化 在国家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于财务报表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财务报表以及相关的财务资料和数据,对于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金流量表、利润表、企业负债表等,与原来的财务报表不同的就是新报表没有财务情况说明书,还有在资产负债表中把待摊费用加入了预算款项中,并且也列入了预提费用这一项;在经济活动中我们把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种,负债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库存股"等项目。利润表变化较大,取消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划分,全部归类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相应地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 2.2企业合并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账面价值;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该准则规定,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3更体现谨慎性 (1)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的核算和报表列示均为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价值变化,投资者只能借助于报表附注了解市价情况。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当单独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投资者能够了解投资的现价。 (2)对委托贷款的谨慎计息和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 (3)扩大了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改变了计提方法。企业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由原有的应收账款扩大到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并规定企业的预付帐款,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不符合预付帐款性质,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消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货物的,应将原计入预付帐款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转入其他应收款的预付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原来的按制度规定计提变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为按照以往经验及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坏账核算上取消了直接转销法。 (4)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现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只反映其历史成本,不反映其可能发生的毁损、陈旧或减值。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按照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从而使报表使用者能了解存货的现时价值。
科学管理论文: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现代社会中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管理;弊端;科学;管理方式;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 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管理论文:谈资源科学管理的必要性 1岷江上游水资源现状 1.1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1)地质灾害频繁。岷江上游位于龙门山地震带,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震后山体松动,极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次生灾害,2010年龙池发生“8.13”泥石流灾害,2012年虹口发生“8.19”泥石流灾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及下游防洪、供水等造成极大地破坏。(2)植被破坏严重。岷江上游600年前约有森林120万hm2,覆盖率达50%左右,1950年森林面积约74万hm2,覆盖率降为30%。经建国后30余年的大规模采伐,到80年代森林面积降至46.7万hm2,覆盖率降至18.8%,森林蓄积量也低于1.05亿m3,近30余年,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减少了36.9%和47.5%。茂县、汶川一带受地形影响,降雨稀少,蒸发量大,两岸山体在植被遭到破坏后生态系统难以恢复,已出现荒漠化趋势。(3)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水环境污染。由于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阿坝州工业发展的核心地区,现有水电、制革、造纸、化工、冶炼、机械、水泥、食品等行业。该区面积只有全州面积的27.7%,但人口却为全州的45.9%,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的54.3%,工业产值则占到全州工业产值的90%。其中汶川县境内的七盘沟工业区和漩口工业区近7Okm的河段内,集中了阿坝州80%的工业企业,年排放工业废水650万t,工业废气10亿m3,工业废渣50万t。汶川县威州以下区域为两山夹一河地形,可利用土地资源稀少,大量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紧邻岷江河谷,下游即是成都水源地———紫坪铺水库,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气及废渣直接排入库区,加剧了岷江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污染。 1.2水资源开发程度高 岷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已建成数十座水电站,主要以引水径流式电站为主,功能较为单一。其中狮子坪电站和毛尔盖电站具有年调节能力,干流上的天龙湖电站具有季以上调节能力,紫坪铺水库具有不完全年调节能力。对于整个岷江上游的水资源安全来说,大型水库的存在改变了流域原有水资源径流的时间空间分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表1可见,岷江上游的已建主要水库调节总库容达12.9亿m3,远期将达到17.1亿m3。目前所具有的现状是由于其上游大多数水库调度目标以单一发电为主,从而造成流域虽然具有了12.9亿m3的调节库容规模,但对于下游城市灌区水资源安全真正起作用的仅为紫坪铺水库的7.74亿m3库容。显然,无序的调度行为不仅仅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更会对下游的水资源利用起到负面作用。 1.3水资源管理混乱 由于岷江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纵向涉及沿河各电站及地方的权益,横向涉及水利、电力、农业、建设和环保等部门的权益,重复建设、多重管理现象严重,责任不明,“政出多门”,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减弱了各水利设施的使用效果,而且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统筹兼顾、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例如“8·19”特大泥石流发生期间,岷江支流白沙河发生了严重浊度超标,威胁到成都市的饮水安全;同时,下游金马河防洪河段发生超标洪水。作为岷江上游最重要一级屏障的紫坪铺水库同时接到供水部门要求加大泄量稀释河道水体浊度、防汛部门要求控制下泄流量避免下游洪峰叠加的指令,致使水库调度工作陷入两难境地,极易造成人为水资源灾害问题。 1.4信息沟通不畅 岷江上游建成的诸多水库分属不同业主单位,以发电为主要功能的水电站在水库调度过程中侧重多发电,水库的社会效益处在从属地位,各电站运行中逐渐形成了只顾上游、不管下游,看重发电效益、轻视社会效益的特点。往往是上一级水库调度动作完成后,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坝前时,下一级水库方获得信息,缺乏必要的沟通往往导致水库调度缺少前瞻性和计划性,越靠近下游的水库越容易陷入被动境地。而信息不透明造成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如滚雪球一般造成逐级叠加增大的效应,给成都平原的防洪、供水及灌溉造成了不利影响。故虽已建成的水库可调库容达12.9亿m3,但在运行过程中未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下游急需供水,而上游电站停机蓄水,下游遭遇洪水,上游水库反而加大泄量,为追求发电效益挤占下游生态流量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年初供水期、主汛期防洪及汛末蓄水等关键节点上易引起混乱,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5管理手段单一 目前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手段单一,上游沿河相关单位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大多以行政命令为主导,缺乏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仅依靠行政手段来协调和处理水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和水资源管理法规依据,极易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及水资源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何使上游水库在整个流域的防洪、供水、环保及发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各单位缺乏统一的认识以及可操作的办法,急需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以及水资源市场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提高上游水库在流域系统调度下的积极性。 2解决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困境的几点建议 2.1转变水资源管理意识 对于水资源管理认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水资源效益控制由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统筹转变,水库调度由各水库各自为政的局面向流域同步调度转变,水资源利用由固定调度向科学动态调度转变,逐步做到依托流域主要控制性工程,充分利用工程现有规模,反复利用流域可调节库容,最大限度地发挥流域水资源效益。 2.2构建水资源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流域各水库及取水单位等与水资源相关因素纳入水资源市场交易体系,合理规划水价,建立反映水资源供求状况和紧缺程度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城市供水水价,合理确定再生水水价。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使水价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对流域具有调节能力的水库在增供水量部分进行量化,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利用价格杠杆作用促进上游水库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积 极作用。 2.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和完善岷江上游水资源管理法规,为管理水资源提供法律依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河”、“依法管水”,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逐步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由之前的单一行政管理手段向技术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并举的综合管理方式转变。 2.4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信息化调度 将原有隶属各水库、水文系统、防汛系统及气象系统的水资源监控系统整合为岷江上游水资源监控平台,建立、完善水利“三条红线”下的水文、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水文、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原有各单位单独运行的点连成线、结成网,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水资源信息,做到上下游信息互通,各水库调度步骤趋于一致。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将上游集水区、水源地库区及下游城市用水户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5实现流域同步调度 通过转变管理理念,以水资源市场化为支撑,以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科技信息化共享为手段,实现流域同步调度目标。将由紫坪铺水库一个点作为成都平原水源保障的局面变为全流域立体保障体系,将原有的各阶段兴利目标转变为整个流域的兴利目标,视岷江上游水库群为一个整体,充分整合各水库可调节库容,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使各水库调度步调趋于一致。再通过市场化规则确立目标实现过程中各水库贡献值大小,以此为依据进行整体利益分配。理论上可将紫坪铺水库原有的7.74亿m3库容提升至12.9亿m3,可极大地提升成都平原的灌溉、供水保证率,提高下游河道防洪等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各水库汛末争蓄的状况,增加流域枯期出力,一举扭转岷江现存的调度矛盾。 3结语 建立科学有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流域内各单位高效的管理水平、先进的技术手段、各水库的协调配合缺一不可,现阶段岷江上游初步具备了这些条件。如何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市场体系以开创水资源管理的新篇章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面对当前岷江上游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建立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科学管理论文:人本管理在科学管理中的应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飞跃和革命,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不断向纵深的延伸,标准化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种种弊端,昔日的“科学管理”显出其明显的不科学成份。与此同时,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成为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以发展的观点阐述21世纪的科学管理中人本原理的运用。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个废物而毫无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 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难怪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日本1985年教育经费占政府开支的18.7%,韩国则达28.2%,香港为18.7%,而同期我国仅为8.1%。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 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 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一)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随正式组织的产生而产生的,所谓正式组织指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由于授权和职责分配所建成的个人间的关系,由于这种较为固定的组织关系的存在,从而使这种沟通具有一定的模式性和规范性,习惯称之为正式沟通。它分为上行、下行和平行沟通三个方面:1、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指下级人员以报告或建议等方式,对上级反映情况,让上级了解和掌握下级人员当前的想法和意见,从而使上级管理人员能迅速采取措施来解决或改善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另外,员工直接坦白地向上级说出心中的想法,可以使他们在紧张的情绪和所受压力上获得一种解脱。2、下行沟通。下行沟通是依组织系统,由上级传至下级,通常是由主管阶层传到执行阶层的员工。这种沟通使员工能够了解、赞同并支持管理阶层所处的地位,这有助于管理阶层的决策和控制,并减少曲解和误传消息。3、平行沟通。平行沟通指平行阶层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中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大多发生于不同命令系统间而地位相当的人员之中,这种沟通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不足,减少了单位之间的事权冲突,使各单位之间、各员工之间在工作上能密切配合,并增进了友谊。 (二)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是非正式组织的副产品,它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弥补了正式沟通的不足,它带有一种随意性和灵活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或方法,但它要求管理人员要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把握分寸,适时沟通,相互交流思想,减少心理上的隔阂,这则是管理人员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泰罗的“科学管理”有许多科学之处,但他忽略了人本思想的重要性,其研究的范围始终没有超出劳动作业的技术过程,最多只能是一套优秀的车间管理理论。而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如何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才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人本管理的对象和重点在人身!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使人类的管理学从“硬管理”走向“软管理”,从而使管理真正称为“科学管理”。 作者: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科技服务处 桑瑞星 科学管理论文:论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对于今天的以能力为本、弹性工作制、学习型组织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本管理理论,中国企业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坚持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发展道路,坚持岗位和业绩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及特点 综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三个阶段。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的生产进行监督和对与员工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管理主要依据管理者的经验来对员工管理,管理者认为员工的生产力是相同的,如果员工的生产力不能达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企业管理员工的最有效方式通常认为就是不断地监督和以辞退员工来进行威胁。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工作分析;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员工大量出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科学管理对人力资源发展的种种束缚,人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以合理满足企业员工的正当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通过组织内全体人员的全面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人本管理虽然是科学管理的延伸,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仍存在很大的区别。 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 历史的经验证明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本管理不是对科学管理的简单否定,而是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既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正是有了科学管理对员工劳动生产力差异化的提出,才有了更深入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正是有了科学管理对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的科学设置,才有了人本管理所提倡的扁平化组织;正是有了科学管理的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机制,人本管理所提出对人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的激励才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科学管理奠定的坚实基础,就没有人本管理的蓬勃发展。 人本管理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人本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按照人性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激励员工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提倡人本管理不能脱离组织的发展需要,不能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不能抛开“事”而谈人的发展。提倡人本管理必须坚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任何脱离科学管理的基础而实践人本管理都是不切实际的,犹如空中楼阁。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决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工业革命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孕育了科学管理理论,后工业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繁荣了人本管理理论。西方人本管理之所以广泛运用且产生积极的效果,是由其后工业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正处在走向逐步建立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总体压力大和结构性人力资源短缺并存,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下岗就业和社会保障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之路。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决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是必由之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程就是针对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和改进,实现管理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对我国企业岗位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之路 对于今天的以能力为本、弹性工作制、学习型组织等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本管理理论,中国企业不能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要结合中国企业实际。坚持走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发展道路,坚持岗位和业绩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员工能力和素质建设。具体来说,中国企业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组织机构管理坚持因事设岗为主,重视特殊人才培养。无论是传统的人事组织原则,还是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事设岗”、“以岗择人”已成为设计组织架构,确定岗位职责、明确用人标准的主线,这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坚持因事设岗为主,就是要在坚持因事设岗的原则上,关注特殊战略性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在特定时期,对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特殊人才采取设岗管理。坚持因事设岗,是组织结构科学合理性的重要保证;重视特殊人才培养,构建用人的新机制,可以充分发挥战略性关键人才的智力作用。 绩效管理坚持业绩考核为主,重视员工发展。绩效管理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最初简单的考核,发展到对组织、对员工发展的全方位评价,从原来的关注考核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沟通,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劳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绩效管理不能丢掉业绩考核之本,而只注重绩效过程管理。根据《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对我国企业绩效管理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来看,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反而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 果好,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要充分发挥业绩考核的导向、激励、护航、控制作用,使考核有较大的价值,首先必须使考核制度简明、清晰、易懂,使被考核者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不作为成本或违规成本。 薪酬管理坚持以岗位工资为主,重视能力导向。从薪酬管理的长远发展来看,基于员工能力的薪酬方案可能会在以后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基于能力的薪酬方案给企业可能带来的培训需求不明确、投入产出不经济等风险,以及技术评价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难题,决定了目前基于能力的薪酬方案只能在实力雄厚的部分高科技企业探索运行。虽然,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组织结构中,岗位问的工作范围越来越模煳、宽泛的趋势,但无疑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薪酬管理仍必须坚持以岗位工资为主,这既是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也是企业解决内部公平,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任何抛开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盲目推行以能力为核心的薪酬管理制度的结构,都很容易走回论资排辈、大锅饭工资制度的误区。 培训要以坚持岗位培训为主,重视员工素质培养。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对许多的管理层来说,培训工作“既重要又茫然”,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虽然企业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培训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的提高才是企业培训的根本,企业培训不能离开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要提高企业的培训效果,就需要对员工的培训需求作科学、细致的分析,要将公司发展目标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仔细设计,要坚持以员工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围绕着岗位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着力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推动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及专门技术知识的培养,确保员工在担任更高级别或技术职务之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未来职位的职责、权利、知识和技能等,帮助员工尽快胜任工作要求。 科学管理论文: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及开发 民族地方文献作为祖国文化宝贵遗产,自1982年中央提出要恢复和重视古籍整理工作以来,各级各类民族地区图书馆都先后搜集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地方文献,并且已经成为图书馆藏书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类型各异的民族地方文献,详细记载着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为研究人员提供准确的资料。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地方文献的作用,使这些灿烂的民族地方文献真正体现其价值?本文谨就民族地方文献的管理及开发利用几个方面提出些粗浅认识。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社会、历史、风俗、文化等诸种原因的制约,民族地方文献以其多样性、分散性、地方性特点,形成一个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藏书特色,也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藏书体系,使人们思想上容易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地方文献科学管理及开发利用方面相应衰退。其原因: 1、民族地区图书馆还没有摆脱个体孤立发展的束缚。“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突出,严重制约着民族地方文献管理的科学化发展,随着民族地方文献搜集范围的逐步扩大,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文献的珍贵性,可靠性日趋突出,这样就造成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思想上产生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最后体现管理上就是“唯我独有”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的确,民族地方文献受地区、民族、语言文学等因素的制约,其独特的内容是其它任何文献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珍贵文献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区部门都不可能独自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献收全,必定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加上民族地方性出版在不断增加以及民族地域分布广泛,更多的文献还流存于民间、寺庙、人们的口中,民族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广泛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2、民族地方文献被图书馆视为“镇库之宝”容易造成隔绝性,不利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对于民族地方文献来说:由于它记载着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特殊价值,多为本地人记本地事,范围也限于本地,所以一般来说可靠性比较高,也正是这种“源于本地、藏于本地”的原因,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将这类文献视为珍品,一旦收入特藏室或民族文献参考室后,一般就作保存,造成绝大多数读者不可能直接利用。民族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这种长期存于特藏室的做法、是管理上的弊病,严重影响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3、民族地方文献收藏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互补观念。从各民族地区图书馆收藏的文献来看:搜集工作一直处于个体状况之中,各馆之间,系统,部门之间互不通气,互不往来,所搜集到的民族地方文献属个体所有,馆与馆之间缺乏统筹的调和资源共享的整体性思想,相互间存有戒备心理,特别是对于一些民族地方文献收藏丰富的馆来说,时时担心实行资源共享后失去“镇库之宝”的所有权。如有些家谱、族谱当地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均不同程度的收藏,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观念,各馆都不愿将藏本复制后进行交换,更谈不上资源共享,使读者查阅深感不便,有时为了查个资料东奔西跑,结果事倍功半。 4、区域内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均缺乏完整的揭示手段和联合目录。目前各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搜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科学管理上不够重视,普遍存在“只重搜集,忽视管理”。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揭示、宣传、目录索引、专柜陈列等方面还不健全,检索手段不完善。民族地方文献是各个民族千百年发展史的记录,其内容十分广泛,种类繁多,包括许多学科。但是目前各民族地区文献收藏单位和部门,均无专题目录,联合目录更是空白。民族地方文献揭示宣传是为了满足读者从书名、分类等各个方面检索到所需资料,以便于全面反映文献的全貌,特别是一些专题性目录、联合目录更能够为读者提供准确的检索工具,供广泛的利用。由于这些揭示、宣传手段不完善,使区域内资源共享带来极大的不便,也无法做到互通有无,协作协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利用。 二、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 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因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严重妨碍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从各民族地区图书馆目前的实际状况和条件来看,加强科学管理是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重要保证和当务之急。 1、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消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组建一定的民族地方文献协调协作网络。地区性协作要以一个中心馆为基础对区域内民族地方文献情况作以认真分析研究,按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按学科、专题进行合理的分工,各个部门根据侧重点进行搜集、整理并编制出馆藏目录。还可以将搜集的文献采用复制的办法分送其它协作馆人藏,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先后搜集到该地区家谱、族谱十余种,其中一部分就是与有关部门合作后采用复制、抄写交换、调剂方式得到补充。对于现代民族地方文献,各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分工尽力收全,并且还可以根据区域内入藏需要加大复本数,再进行合理分配,这样便有了搜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建立区域性民族地方文献协作,大力开展馆际互借及区域内互借工作。目前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在管理体制上仍属分散多头的纵向型管理,各个单位、系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协作网,不利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即使一些藏书实力雄厚的单位,由于受隶属体制的制约,工作也难以开展。目前切实可行的是建立馆际互惜及区域性互借网,以一个馆为核心,打破馆与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界线,开展互借工作。 3、要重视民族地方文献目录的编制工作,有条件时还必须建立区域性联合目录和专题目录。对于民族地方文献本身,由于有其独特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编制目录十分重要。要根据民族地方文献不同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有区别地增加附加和分析款目,对民族地方文献作多方面的充分揭示。同时还需要在一个区域内编制联合目录,让读者了解各馆入藏文献状况,必要时还应该编制一些专题目录,扩大读者检索途径,提高检索质量。 4.加强民族地方文献入藏管理。目前各类型民族地区图书馆都已经将搜集、整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集中入藏,有的馆组建了“民族文献室”或“本民族、本地区文化人著述资料档案库”。这种按文献类型以及以人入藏的方式,有利于系统、完整的检索。在管理入藏时,可以采 取发放“入藏证”的方法进行管理,其方法是对搜集的民族地方文献(特别是现代文献)根据作 者作品的数量、学科,按作者入藏作品的先后顺序加以编号并发给“入藏证”。凡获得“入藏证”的作者都能够根据入藏证号检索到该作者入藏的所有作品,该作者也属重点收藏对象,这样将有利于读者检索和科学管理。 三、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是其搜集、整理的真正目的和归属,如何使读者从这些内容博大、精深,形式多样的民族地方文献中尽快检索到所需要的资料,如何通过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揭示、宣传和陈列,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利用,这就需要各级图书馆必须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 做大量的工作,就目前来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1.加强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宣传、陈列工作。作为读者及研究人员来说,一般对图书馆搜集的民族地方文献比较生疏,陈列工作能够将搜集、整理后的民族地方文献加以组合排列,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和认识民族地方文献入藏状况,以便进一步检索利用。陈列工作还能够完整地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地方文献的全貌,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地区图书馆的藏书特色。 2.注意民族地方文献整序。民族地方文献搜集后一般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通过整理才 能利用。整理时必须要注意其不同的需要特点,编制出不同的检索工具,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 3.开展必要的咨询辅导,提高读者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为使读者深入了解民族地方文献,应主动地开展咨询辅导,引导读者正确利用馆藏,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地义不容辞地宣传介绍民族地方文献的内容形式、检索方法,使读者能够广泛掌握,以便利用。 4.加强横向联合,实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时,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打破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加强横向联合,冲破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旧框框,充分调动各馆人才资源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必要的联合服务项目,以便于弥补相互间资源人才之不足。 5.注意民族地方文献复制服务,以利于再生型开发利用。对某些读者需求量大的,同时也是研究某一民族历史必不可少的文献,可以采取复印、重新制版印刷的办法解决各种需求矛盾,以满足读者及社会的需要。总之,民族地方文献的科学管理及开发利用,必须具备科学管理手段、合理高效的检索工具以及整体性的协作协调才能实现。现阶段各类民族图书馆的分散性、单个布局状况,不利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应尽快向全方位的整体性协作转化,使民族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得到更大的改观。 科学管理论文:科学管理与生产力 [摘要]科学管理通过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设先进的制度文明,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应该重视科学管理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学管理;生产力;社会发展 一 从哲学的视角看管理,其本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人,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方式,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等方法和手段,对自然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社会关系等,进行规划、控制、协调等活动,使之从无序到有序,产生良好效益,实现人类活动目标的过程。 管理既然是这样一种活动过程,就不可避免会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不恰当的错误的管理之分,因此,笼统地说“管理是生产力”是不科学的,应该说科学管理是生产力。 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泰罗科学管理基础之上更为深刻的认识,即按照客观世界内在规律和人性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管理活动,重视定量分析和战略规划,强调哲学思维和方法对管理的指导作用,把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按照人类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坚持自然、社会、人本身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管理看成是一个不断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复杂的过程。 第一,管理是主体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自主性活动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社会越发达,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呈现给我们的也越多,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认识和处理问题难以发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成功的管理必然是在变化中寻找本质和规律并适应其发展。 第二,管理必须适合和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思想发展史表明:在从一种管理方式演变成另一种管理方式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导致经济组织形式变化是根本原因,人性发展的新需要是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普及提高了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网络空间构成的虚拟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往群体劳动、集中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要求,自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时代开始了。 第三,整体性思维、复杂性思维、过程哲学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哲学方法论基础。管理活动作为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内容,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理论、技术科学成果以及关于人的科学的新认识是科学管理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学科的进步就没有管理学的发展。 第四,坚持自然、社会、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管理的显着特征。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过多人口形成的物质需求压力,人类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了土壤沙化、资源短缺、森林面积减少、气候异常、各种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后果。这些结果的出现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种族之间的利益纷争,导致国家、地区间矛盾冲突不断,影响人类和平发展。 第五,科学管理要以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为最高准则。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仅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是不行的,需要全球各国通力合作,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加以解决。任何个人、组织、国家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人类共同的幸福。 二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建立在牛顿力学机械观线性思维基础上的,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把人放在和自然界完全对立的基础上,忘记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应当与自然界共繁荣,而不是征服自然。二是只看到了物质生产力,忽视了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固然,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决定政治生活和其他生活的前提。但是,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而且,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成为社会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成为推动物质生产进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 用系统论观点和复杂性思维方式及过程哲学思想认识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是处在不同生产关系体系中的人,能动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创造精神财富,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体。其中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自身生产的能力。 自然生产力,“就是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影响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生产力的统称”。自然力就是自然界天然形成的与人的劳动无关,影响和作用于人们生活的力量。在人类早期,自然力对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起了根本性作用,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富足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由于人类活动能力的提高,部分自然界成了打上人类烙印的“人化的自然”或称人的思想“物化的世界”,从而形成一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劳动生产力。这种非天然的自然界的生产力已经成为制约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外在力量。 社会生产力是以实践着的人为主体和终极目标的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本身生产力的复合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命的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因此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的生产力三个方面。“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第一,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工具,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马克思曾经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对象的扩大,都离不开生产中人的力量。物质生产 力提供的物质财富数量和质量决定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直接影响人类精神生产的能力。因此,在人类发展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追求物质生产力发展成为人们活动的最高目标,经济增长是实践活动的中心内容。 第二,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精神劳动从物质劳动中分离出来,真正的精神生产便出现了。精神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自己思维、情感、意志、审美、创造性等精神品质的能力,包括思想及其物化的技术形态和制度产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认为,“思想与意识的自由对生产力影响很大”;还说,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意志,对社会生产力发生作用,但是要享受艺术事先必须具有购得它的物质手段,因此,艺术家对于物质生产,对于节约行为也具有提供诱因的作用。李斯特提出,生产力主要在于个人的智力和社会条件,一个国家通过改进其社会和智力条件,就能够运用现有的物质资本,使生产力提高十倍。精神生产力的成果表现为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宗教,也表现为制度产品,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公共制度以及社会的公序良俗。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促进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后,知识和信息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机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将越来越少,从事精神生产的人会越来越多,精神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由此推动人的发展,成为人类活动的价值追求。 第三,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人是社会生活和实践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及种的繁衍是人活动的内在原动力。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自身生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口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人口的生产既是一种自然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自然人繁衍后代,受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制约,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只能提供一定数量人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最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人的社会化。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另一种生产过程。这种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形成人的社会化需要和适应社会的各种劳动技能,以及作为有尊严的人的交往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传授生产和生活知识、经验,培养适合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教育,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新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获得广泛传播,新社会的实践主体经过社会化和良好的教育,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第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由于生产本身不发达、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人总是处在片面发展和异化中。表现为劳动者为社会生产出财富的同时,却为自己生产出贫困。劳动者的各种需求、劳动能力的提高、体力和脑力的恢复、甚至生育和抚养子女,都被看成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被异化成机器的一部分,资本的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自由和全面性。只有在社会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产生。 三 生产力是由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各种要素的结合方式、结合程度、结合效果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力量,体现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水平。如果把生产力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比作鱼网的经纬线,那么科学管理就是使其成为具有捕鱼功能的鱼网的纽结。科学管理不是生产力的硬件——机器、厂房、设备,也不是生产力的软件——先进的科学思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是把生产力硬件、软件结合起来的组织件。科学管理是根据生产力总体变化规律,从整体出发协调生产力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使之达到优化状态的过程。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主体能动性的实现;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制度文明建设。 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是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只有在科学管理条件下,各种要素有效地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样的道理,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界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运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 人们常说科技是第_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精神劳动的成果,并不是现实生产力。因此,在诺斯看来,科学技术本身是制度创新和组织变迁的结果。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决定其正确发挥作用和效能的是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生产力主要是通过人的因素实现的。亚当·斯密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人在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他指出: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李斯特则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他说:不论何处,不论何时,国家的福利同人民的智力、道德与勤奋总是成正比例的,财富就随着这些因素而增进或减退。人的自由、智力与教化在国家力量上的影响,因此也就是在国家生产力与财富上的影响……国家每年的最大开支,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上的。李斯特还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生产力的重要,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那些养猪和制丸药的是生产者,教师也是生产者,前者生产的是物质产品。后者生产的是生产力。有些人能够使下一代成为生产者,有些人能促进这一代人的道德和宗教品质,有些人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力量,有些人能使病人继续保持他的生产力,有些人能使人权和公道得到保障,有些人则由于他们的艺术给人们精神上的愉快享受,能够有助于人们生产情绪高涨。国家要发展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精神生产者的劳动,重视对以往文化历史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口腔种植材料的科学管理 【摘要】 种植材料是口腔种植科开展日常种植医疗、护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其品种型号繁多,种植材料的消耗与应用量正在逐年大量增加。如医院对医用耗材的使用管理不严格,并其计划、采购和使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这将会给医院和科室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该类产品植入人体的特殊性,其安全性质已成为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对材料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医疗耗材中的种植材料如何进行科学管理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口腔科;种植材料;管理 随着现代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在引进先进医疗设备的同时也在进行对各种新产品的引进和各种新技术的开展,利用种植技术修复牙列缺失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目前全球已有100余个种植体系统上市,由于口腔种植材料种类繁多,产地、规格各异,产品更新较快,且材料的价格较高,种植材料在种植科室的日常开支上占了极大的比重。同时由于该类产品植入人体的特殊性,其安全性质已成为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对材料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腔材料管理是调整人、财、物使其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环节[1],为了提高种植科室材料的使用效益和保障临床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利,降低患者的负担,加强口腔科种植耗材的管理,使其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种植材料管理人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肯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有愿为临床第一线服务的意识;能明确认识其工作的性质、任务、作用和自己在医院内所处的地位;能自觉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意识,并有“慎独”精神。 2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是质量的保证。根据医疗耗材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采购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种植材料库房管理制度、材料的报废制度、植入体使用登记存档制度,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出高质量的服务。合格产品的购入需要有严格的材料采购标准保证,采购管理是医用耗材管理的重要一环,在采购工作中,工作人员用何种标准、原则来进行采购及采购的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医用耗材的质量和价格。采购管理应根据医用耗材而进行定人定责的原则,这样既方便临床第一线,又能落实责任。种植材料的采购应本着以“服务临床,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效益”为宗旨,统一招标,这样能够保证种植材料采购的科学性、严肃性,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增加透明度,从源头抓起可保证购入种植材料的质量。种植材料在资质合法的情况下必须先经科室试用,临床对耗材的实用性和质量最有发言权,医用耗材的采购既要尊重科室意见,又要有一定的制度加以约束,确保医疗耗材的质量安全,同一类种植材料尽可能做到多家比较以降低材料物品的价格。 3 种植耗材的零库存 我们知道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要求种植义齿修复的患者逐年增加,种植耗材费用也同步增长(见图1),医院如仍按以前的“采购-库存-发放”供应模式必将造成大量库存资金的挤占。医用耗材的供应模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引入“零库存”的观念。零库存是利用最小的资金,库存达到或发挥最大效益的手段[2],既达到最低成本,又能满足临床诊疗需要。在零库存的基础下,随用随结账,实现“零库存”管理的最好的供应方式是进入科室的种植材料先由供应商贴上设备科认可的条形码,未经设备科验收入库的种植材料,种植科不能使用也无法记账收费。种植科根据临床需要制定材料需求计划,录入采购申请单,通过供应商发货,设备科核对经过种植科签名确认的收货清单后以“暂估”方式入库,然后转发至种植科二级库管理系统。种植科使用种植材料后向病人记账收费,每月根据实际使用量打印材料汇总清单交设备科正式记账,并向供应商结算。材料使用的汇总清单内容包括:材料名称、规格、数量、使用日期、患者姓名、医生姓名,科室负责人签名确认。通过以上这种先使用后结算的方式,对节省医院的周转资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图1 某院口腔种植科2000—2009年度医用耗材 4 入库材料的管理 4.1 严格执行库存保管制度 (1)按照种植耗材的功效,分类保管存放,定点、定位,标签醒目放置,其目的是便于发放和盘存;定期整理清点,保持整洁,防止受潮。(2)材料发放应按先进先出,发陈存新的原则,防止积压、过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实行库存盘点、定期盘点对现行库存种植耗材的品种、数量、价值进行汇总、列表,使库存现状一目了然;以最小的库存量,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需要。(4)做好安全防火、防盗工作,禁止非管理人员直接随意拿取材料。 4.2 使用管理 种植材料下发到使用科室后,材料管理人员必须跟踪使用管理和有效期管理,及时了解种植材料的使用效果,听取科室和患者的意见。同时,为防止一次性耗材的重复使用和环境污染,应按管理规定的要求,对使用过后的一次性耗材,必须及时回收作为医用废弃物做统一的毁型处理或环保处理。 4.3 报废管理 对种植材料应过期不能继续使用或包装损坏及术中因各种原因已拆开包装未使用的产品,应填好报废单一式三联,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及报废原因等内容,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后,销账。 5 建立植入材料使用的登记存档制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各类新的植入材料不断涌现,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加大管理监督力度,对生产及进口植入器材实行了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证登记制度,对医院使用植入材料也提出了长期跟踪监管的要求。我院在开展口腔种植义齿修复牙缺失建立了植入体植入登记存档制度,即为每一位接受种植体植入的患者建立一份档案病史,其中详细地记录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联系方式;种植体植入日期、部位、植入体的生产厂商、尺寸、数量、手术医生,并在手术知情同意书背面和门诊病历中贴上生产厂家提供的与每个产品相对应中英文标签,以及患者到医院检查就诊记录。通过对种植体植入患者材料的建档管理,能对患者有一个动态的观察,这样既维护了病人权利又有利于医院落实对植入耗材质量跟踪监管程序,从而一方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一旦植入材料出现医疗纠纷,植入材料的使用登记档案也不乏是一个很好的法律依据,对病人和医院的权益维护也是一个很好的保证。 科学管理论文:有关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问题分析 摘 要:财务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立足当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基础的进一步强化以及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科学管理机制、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机制的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必须从问题出发,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价值的发挥。本文从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财务内控工作真正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价值。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科学管理;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一、引言 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带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也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财务管理工作。随着企业会计工作主体增加,难度增加,其涉及的范围变广,如果对于其不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工作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而这在这一个过程中,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发展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确保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地有效推进,从而发挥出相应的价值。 二、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着现实的价值,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过程,仍然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情况,而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也推动了企业新型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和落后思维的影响,我国的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这也是直接影响财务内部控制科学管理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市场经济发展脚步快,新时期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类情况没有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得到科学地阐释和解决,这也直接影响了财务的整体工作,进而影响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2.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是会计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会计工作基础之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会计工作基础薄弱,这直接影响到财务内部控制价值的发挥。缺乏扎实的会计工作作为有效地支撑,财务内部控制就失去了组织体系的有效支撑,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内控工作结构功能的混乱以及权利责任的混乱。这不仅仅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工作价值发挥,也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相关工作者认真重视此问题。 3.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机制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是建立在科学的体系和合理组织上的工作,而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其价值。现有的财务内部控制缺乏高效的监督机制,直接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质量的发挥。在现实的情况之下,较多的企业把注意力放在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上,对于后续的监督评估工作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失去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影响其作用的发挥。现实情况之下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财务内部体系没有监督机制;其二,监督机制过于笼统,直接失去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4.财务内控缺乏科学的管理 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也是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结合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机制的两种实际情况,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也有两种较为直接的体现,主要是:其一,在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监督体系情况之下,很多的企业和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够完善,单纯从成本收益角度来阐释管理而忽视了整体财务体系的价值,导致整体财务体系中存在一定的漏洞,直接降低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二,对于财务内控工作监督体制过于笼统,这一种情况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实现有效的跟踪和完整的分析,即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质量失去了客观有效地评估。而对于进行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来说,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考核和激励,直接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进而也会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 5.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落 立足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是一大标志。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有创新地把信息应用在工作中,才能让相应的工作创造更理想的价值,财务内控工作也不例外。但是,现实情况之下,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较为落后,直接影响了相关信息资源地获取,从而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现有情况之下,相关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无法结合实际需要来创新信息的应用,同时在相应技术上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这是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实现财务内控科学管理的措施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针对上述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 1.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 根据财务内控工作的主要内容来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把握权责一致原则对于解决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现实的重要性。而针对这一个措施,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另一方面则应该完善检查和监督机制,使组织工作得到更为理想的监督和反馈,进而更好地改进整个财务内控工作,达到科学管理的效果。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责任制为落实点,把工作落实到个人就是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更好地强化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工作和科学管理的效果;其二,落实财务的奖惩机制,这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的措施,从这两个方面来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行为;最后,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委派制度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和强化财务工作的独立性。这三者都在现实的情况之下有着一定的应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2.规范财务内控行为 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需要从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两个方面进行着手,而这一过程中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清楚财务的审批程序,了解财务内控审批的权限,确保其得到有效地实施应用。因此,制定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会计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包括会计凭证编制、报表编制和账簿登记等流程。同时,企业和单位要将建立相应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验收机制等作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步骤,更好地规范会计的工作,提升会计工作的价值。 3.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这也是提升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必要步骤。因此,定期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新制度、新知识的培训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必需。而相关的财务人员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而培训工作也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二则是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技能。 4.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估机制 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估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估机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财务内部工作处于良性的循环。而针对这一个建议,首先,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评价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价值,增加工作透明度;其次,这也需要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更好地监督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得到更好地控制,避免其流于形式;而最后,财务内控的评估要把握动态化,即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 科学管理论文:实行科学管理 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 医院财经管理作为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对医院的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等相关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和组织,也能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实现效益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如何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关键。 一、医院财经科学管理概况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在保证医院功能的基础上,还要融进科学、和谐理念。这里的和谐就是医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并能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和谐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的防病、治病场所,医院能够以最少成本向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以保证人们的身体身体健康,提高人们身体健康水平。医院作为防病治病的场所,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也要将和谐理念融入医药市场经济中。毕竟医院的经济命运与医院市场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市场已经成为医疗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医院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有优势,就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这是新形势下市场对医院医疗管理提出的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是财经的根本,医院在财经管理上出现问题,就会使医院的经济效益下降 。医院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财经管理,按照财经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有计划的财经管理计划,特别是制定和实施和医院自身发展相一致的成本核算制度。但是一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常因监管力度不到位,对财经管理认识不够深入等一系列问题,而影响医院的正常管理。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财经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药品收入已经实现了分开核算,分类管理的新形式。这种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对医院医疗财经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也能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 二、提高医院财经管理重要性 管理是财经的关键,要想使医院更好的发展,科学的财经管理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原有的财经管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现实医疗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好的医疗市场的需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医院就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医院进行相应的管理,特别是在财经管理上。随着医院各部门在经济、人事方面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医院必须注重理财工作并进行科学理财。对这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及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对财经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要想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医院的财经工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并认真贯彻集体理财原则,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财经风险,减少重大决策失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分配及安全使用。加强医院资金科学管理,只有对医院资金进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医院各项资金的正常使用。在重大资金使用上,医院相关领导部门应该对其进行把关,以避免因资金管理上的失误而影响医院作出有效的决策,同时也能避免财经违规现象的出现。医院在做重大的决策的时候,应该实行公开透明制度,可以利用医院例会或是以局域网的方式对相应内容进行公示,以实现资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的科学化,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并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事实上这也是财经的根本依据,是财经管理的基本标准。一些医院已经先后制定了财务经管理制度、医疗设备及药材采购规定等,并实现了药品收入分类管理,这对医院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财经管理效益有重要作用;医院加强资金统一管理,不仅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能利用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化利益。对于医院来说,医院的资金管理是比较分散的,很多时候因为资金分散问题,而使大量的资金处在闲散状态。对医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一类现象发生,通过规模性、全局性的资金运作,统筹安排好各方的资金需求,以便更好的实现医院财金管理效益。 三、提高医院财经管理效益策略 1.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毕竟不是简单的成本核算,而是多方位对各种成本进行考察,实行全过程控制。这里全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支出、节能减耗,以便更好的降低运营成本及服务成本。成本管理在医院财经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核算不仅仅是计算资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手段,为医院医疗服务及管理提供可靠、准确的成本信息。通过对相应信息的分析评价,对成本进行控制,以优化服务流程,构建最低成本优势,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成本控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根据额定的成本或标准对材料的消耗、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及设备购置等进行提前控制,以实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为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提供相应的依据,为医院价格竞争及相应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全成本管理还能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效率,是实现医院内部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对医院财经管理职能的转变,也有重要的作用,能为其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全成本管理也能为医院财经管理制定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其主要表现在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 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上。这些内容的实现,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同构对相应数据的分析、评价,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以促进医院的持续发展。 2.加强预算管理 要想实现医院财经管理效益,就要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在医院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管是年度预算,还是各级部门的预算,其都是为了增强预算的可比性,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以便更好的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合理的预算不仅能提高医院的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对财务监控及医院经济效益的实现,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医院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对医院潜在的困难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潜在的医疗风险降至最低;在医疗市场激烈化的今天,预算管理作为衡量医院业绩标准,其管理效果如何,已经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医院的历史数据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使用预算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对医院可能产生的医疗收入、医疗成本及效益进行相应的掌握,同时也能为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相应依据,使管理者能更好的了解医院经营管理水平,以便更好的作出下一步部署。此外,预算管理还能加强医院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医院各部门及相应的人员对本部门有了明确的目标,使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时刻以医院的目标和部门目标为基础进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各部门相互沟通及协调,在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财经管理效益。 3.实现财经信息化管理 网络化的发展,为医院财经管理带来了方便。医院实行财经信息化管理,不仅能避免繁琐的手工核算工作,也能克服传统运行模式管理下的诸多弊端,相应的会计和统计人员不必为相应的工作奔走,也减少了信息统计不准确现象,实现了信息共享,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以保证为医院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实现后,不仅实现了成本核算的合理化,也减少了财经工作人员的负担,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源节流有重要作用。同时财经管理信息化也促进了医院财经管理信息化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医院也加强了对财经和资产调控监管能力,规范财经管理秩序,提高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也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精确度。财经管理效率的提高,实时性的增强,避免了医院收入透支和财经漏洞。信息化预算管理的实现,使得财经人员为医院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财经管理的信息化对成本控制也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医院更好的利用医疗资源,实现财经管理效益。此外,财经管理信息化也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方便,不仅节省了其工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其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医院效益。 四、结束语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院要想更好发展,就要实行科学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手段以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要想对医院进行科学管理,就应该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及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财经管理更好的进行,才能实现财经管理效益,才能促进医院科学化管理进程。 科学管理论文:科学管理,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性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总体运行良好,有力保障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固有缺陷,市场经济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评价选拔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现在的行政管理工作还是产生了一些不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不足。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必须立足长远,防微杜渐,及时从思想上和制度上进行规范,实现科学管理,建立起管理和服务良性的互动关系,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 一、培养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高校行政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保障教师和学生的追求和价值得到顺利的实现,不但要尊重他们的成果,更要尊重他们追求成果的过程。高校是尤其强调独立人格、批判意识和精神自由的地方,而行政管理工作所面对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受过多年的教育和培养的,他们注重集体荣誉,同时也渴望实现个人价值。 行政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者”意识,整顿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态度。面对教师和学生,要主动询问,耐心处理。严格遵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相似事项,工作过程要谨慎严密,注重细节,认真倾听,学会换位思考,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避免以绝对意义上的严格管理为理由而在实质意义上损害公平和效率。 二、完善机构设置和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范围 高校的行政工作复杂多样,包括人事、教务、科研、思想政治教育、财务和后勤等,一件事情往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职责界限模糊,权力范围不明确,为争功诿过提供了可乘之机,既影响了工作效率,又损害了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 对此,首先要以改革促发展,从学校大局出发,通盘考虑,结合各部门的工作分工,学科交叉,业务交汇,人员配置等情况,完善机构设置。改革垂直的、静止的管理结构,建立更为先进的扁平化、网格化的组织结构。学校在整体上总揽全局,发挥政策引导和监督纠正作用,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和基层工作人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其次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必须树立起依法治校的理念,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职责和程序的明确可以有效杜绝敷衍塞责、玩忽职守和争功诿过等不良现象,更是向实现建立规范化的内部秩序、达成自我管理的目标迈进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培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专业的业务能力是高质量的服务的基本保证,当代高校部门的职能分工日益精细,具体可以分为党务、科研、学生工作、教务、人事、财务、就业、招生和后勤等部门。一方面,分工的细化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无法替代,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熟悉业务,爱岗敬业;另一方面,分工的细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妨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进而抑制了工作积极性。 针对这种情况,要有计划地培训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教育理论、行政管理知识以及公文写作能力等综合水平。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专家授课、典型教育、观摩学习和交流座谈等方式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思想素质过硬的行政管理队伍。 四、完善考评机制,注重基层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上贡献的汗水也非常多的,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因为个人的热情或者是工作的需要,法定节假日甚至是寒暑长假都要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但是在现行的考评机制下,他们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工作业绩却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在事关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荣誉分配和经济收入上不但不能和教师相比,甚至还经常性地低于那些业务能力差但善于和领导拉关系的同事。在事关前途和理想实现的选拔任用上,任人唯贤原则无法得到有效贯彻,严重伤害了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导致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助长了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浮躁态度。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要完善考评机制,注重选拔任用基层工作人员,肯定爱岗敬业,否定消极怠工。根据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服务管理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工作实绩、服务水平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作为工作评价核心指标,并实现考核评估体系的规范化,透明化。其次要重视考评结果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的科学运用,不使考评成为一种过场。将考核结果与评奖评优、岗位聘任、绩效工资相挂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激励行政职能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不断努力突破。同时要建立带有反馈机制的动态考评模式,形成你争我赶、争创佳绩的良性竞争体系。 科学管理论文:公共图书馆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科学管理的特点 19世纪末,美国人泰勒——科学管理之父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随后的几十年间,先后兴起的数理学派、决策学派和系统学派,使泰勒的科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它要求遵循科学原则,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实行合理化和标准化管理。 首先,在管理目标的出发点上,其数量意识和精确性原则非常突出,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一是一,二是二,非此即彼“不容许“大概、也许、差不多”等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其次,在方法论层次上,它充分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管理目标层层分解、细化为各种量化指标,落实到各个最基本的工作环节上,必须遵守和完成,要求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拒绝“亦此亦彼”的灵活性。其三,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政策、规章、制度等“明文规定”,以及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强制手段,进行组织指挥和协调控制。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它们是外在的硬性规定。因此,人们常常把传统的科学管理形象地称为“刚性管理”或“硬管理”。 这一理论体系的突出特点是:主张运用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注重借助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技术研究管理问题;强调通过高度集权、严密制度和物质激励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尽管科学管理使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在社会各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科学管理一个本质性弱点即:以物(技术、生产、财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严重忽视了人的作用和人的价值。 二、图书馆人文管理的内涵 管理是人类一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自古有之。管理是人共同劳动的基础。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杜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女管理学家玛丽·相莱特认为,管理就是借他人之力把事情办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赫尔伯恃·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一个团体的活动,以达到其共同的目标。给管理完整的定义是: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指挥)、控制等基本功能,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基本要素,促进其相互密切配合,发挥最高效率,以期达到最佳的总体目标。 图书馆管理是促使图书馆能够为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的,对人、财、物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也日趋科学化与合理化,许多图书馆采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管理方法,基本工作秩序得到了整顿及加强,工作效率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即便如此,未达到有效调动人们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未能促使组织和个人潜在的积极因素得到充分发挥。 20世纪30年代,在对科学管理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批判反思的基础上,人文主义管理(简称人文管理)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强调管理要“看重人”“满足人”的需要,重视被管理者“人的尊严”,为人提供更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以提高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人文管理又可称为人文主义的管理,是站在人类利益的高度上,以人类的价值观系统为指导,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指引的一种行为指导模式,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理念。人文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人类价值观和有关人的因素整合到计划、协调、组织、委派等行动之中,该过程涉及由为共同目标工作的个体组成的组织的结构和产品成果的控制。人文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一种更先进、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科学管理的修正和补充。它把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管理者最根本的使命。图书馆的人文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内涵、实践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但它并不是完全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而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传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管理学理论并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而生成的。图书馆的人文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重要资源,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题,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现组织目的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并要求能最好发挥图书馆职能的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活动的总称。 三、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关系 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根本区别主要是:首先,在管理理念上,人文管理以管理对象“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本体价值及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管理实践上它更注重目标宏观导向和调控,而过程管理则实行充分的民主化,为管理对象——活动主体提供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利,由他们根据客观目标和主客观条件,自由选择、自主确定、灵活掌握具体的程序和方法。其三,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上,它更重视管理的服务观念,而管理的权力意识则相对弱化,“寓管理于服务”。其四,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它更注重教化、疏导和激励,用理性召唤和情感互动等柔性手段去影响、感召人的心理与行为,用非强制性的方法进行调节与控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体意志和力量,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因此,人们常常又把它称为“模糊管理”、“柔性管理”或“软管理”。 人本管理的功能虽然不像科学管理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显效性,但它却是战略性的和长效性的,与科学管理之间具有突出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弥补科学管理“用人不养人,养人不育人”的特殊政策短效性等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 探讨图书馆人文管理基本特征有两个意义。一是为我们区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所使用的科学管理是就其经典意义而言,现代人们通常理解的科学管理因受到社会学、人类学及多种管理理论的影响, 已经克服了一些传统弊端,增添了一些人文色彩,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对两者做出明确界分——有时你所说的科学管理(或人文管理)与他所理解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探讨人文管理的基本特征, 有助于避免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二是为图书馆实施人文管理提供了明确方向。人文管理不仅是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二十一世纪整个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对人文管理实质性内涵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将人文管理理论上的“应然”优势转变为实践中的“实然”推动力, 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科学管理论文:浅析加强物业科学管理推进宜居重庆建设——加快推进重庆市物业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物管 宜居 思考 论文摘要:笔者针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善人居环境,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宜居重庆”建设的重大决策,如何加强重庆物业科学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再就业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根据重庆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如何加强物业管理的科学发展,助推“宜居重庆”建设提出个人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独门独户自我管理形式已被迅猛发展的城市物业集中管理所取代。在这一物业管理的重要转型时期,p}需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加以调整和规范。重庆市物业管理从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至今已有10多年了,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住宅商品化和产权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物业管理快速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城市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及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住宅建设,实施再就业工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统筹城乡试验区、保税港区、“五个重庆”建设中对重庆物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拉动经济增长、吸纳优秀人才、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宜居重庆,已成为全市人民的迫切愿望。 一、重庆市物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深刻认识“宜居重庆”内涵,推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宜居城市建设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学习、创业的城市。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安全舒适,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3年是重庆物业的起步、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是规范、提升阶段。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物管已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末,重庆市具有资质物管服务企业1523户,其中国家一级资质企业30户,二级资质企业143户,三级资质企业1350户,其中暂定资质企业195户;全市住宅物业管理覆盖率达66%,其中主城区住宅物管覆盖率83%。重庆住宅物管覆盖率2009年末66%, 2012年末将达87%,市民对物管服务满意率达70%以上;2013~2017年将达93%,市民对物管满意率将达85%以上。 (二)加快推进《物权法》实施,规范重庆物管市场。2008年,重庆市强化对国家《物权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的宣传,推动物管行业的发展。出台《重庆市物管条例(草案)》正在市人大审议中,市国土房管局出台《关于加强物业管理前期招投标管理工作补充意见的通知》。至2009年末,全市将有237个项目2800万平方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其中当年新增90个项目近1100万平方米。各区县(自治县)物业行政主管部门累计新增和代管商品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10亿元,累计47.8亿元。推行物管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物管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国土房管信用网,物管企业信用档案情况可通过信用网直接查询。 (三)加强物管人才培训,为重庆物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2009年,重庆开展物管培训工作,市房地产培训中心举力洛类物管人员培训28期,培训2750人。其中物管员岗位资格培训15期,培训1622人;物管部门经理(主任)岗位资格培训13期,培训1128人。同时,开展物管创优达标工作。当年全市有6个小区被建设部评为全国物管示范小区,27个小区(大厦)被评为重庆市物管示范住宅小区(大厦)。物管这一新兴行业在重庆市已逐渐被工厂、学校、医院、商场、办公楼宇和社区等各类物管所采用,管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基本形成了包括房屋及相关设备设施维修养护、小区保安、环境绿化、居民生活服务等综合服务的新体制,正趋向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深度方向发展。 二、当前重庆市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取物业管理费难度大,严重制约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一是业主缺乏物业管理消费观念。因物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平台,业主花钱买服务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因物管公司收费标准与服务质量存在差距,引发业主拒交物管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业主欠费法律诉讼繁琐,诉讼方式不宜多用,使收费难问题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二是业主与物管关系不够协调。因《物业服务合同》不够规范,业主与物管企业存在收费标准与物业服务认识上的差距,业主总是用低价格要求高服务标准,导致业主与物管公司不和谐。三是物业服务水平不高。小区出现脏、乱、差,水电气、绿化、安保、保洁等公共服务不够,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及物业管理纠纷时有发生,阻碍了物业企业的科学发展。 (二)业主委员会组建滞后,不能正常发挥其自治作用。一是业主维权意识偏差。业主关心物业的使用、安全、方便、舒适及收益等方面的多,关心物业企业成本的少,缺乏正确的维权意识。二是业主委员会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业主对维权意识比较茫然,对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不重视,对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也不太清楚,缺乏相应的物业维权、管理等知识。三是业主利益协调难度大。因各业主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消费层次、民族习惯等差异,业主代表各自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对协调业主整体利益上难以形成共识。四是业主委员会缺乏群众基础。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建立漠不关心,也对业主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缺少正常的支持和监督。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缺乏关注度、信任度和参与意识,业主委员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自治作用。 (三)物业缺乏建管街接和大修资金监管机制,困扰物业管理行业科学发展。一是物管企业与建设单位缺乏有效衔接。建设单位将开发建设遗留问题、未达标房屋入住等前期开发遗留问题直接转嫁给物管企业,导致物业企业成本刚性增加,业主与物管公司的矛盾,对物业管理带来不良影响。二是对大修资金收缴及监管不宜。部分社区存在部分业主未缴大修资金现象,损害已缴业主的利益和物业正常维修。因物业企业转制、破产等原因,导致企业维修资金的占用、流失,难以保证维修资金的正常使用。同时,缺乏对大修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三是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社区管理难度大。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房屋长期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造成房屋完好率低,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绿化面积小、水电气设施老化,缺少停车位、物管用房及体育、卫生、金融、超市、文化设施等,增加了物业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物管企业进入缺乏市场机制,难以保证社区服务质量。一是业主对物管选择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目前社区物管进人邀标、陪标现象严重,公平竞争流于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企业不能坦然面对业主大会更换物业管理企业的决定,影响物业管理项目的顺利交接,甚至引发社会矛盾纠纷。二是小区物业管理未真正纳人社区建设。社区的管理未形成有效整合,忽视了业主与物业企业之间基本的雇佣关系,小区内违章停车、私搭乱建、野蛮装修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存在诸多困难。三是商品房建设标准与物管服务缺乏有效衔接。因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开发商销售承诺不兑现、房屋质量存在问题、公摊不合理、面积缩水、规划更改、延期交房等问题,导致业主把怨气全部发泄到物管企业身上,物业公司收费困难。 (五)物管企业与业主纠纷频繁,有碍物业企业的科学发展。一是业主财产损失、伤人赔偿纠纷。因小区内业主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丢失赔偿;物管企业对小区内道路、广告牌、管道等管理不善,导致业主财产损失赔偿及人身损害责任的纠纷时有发生。二是物管合同、公区营利分配及侵权纠纷。主要涉及未经业主同意物管公司与开发商签订前期物管合同,存在收费标准与服务的差距业主擅自乱搭乱建,物管公司又无行政执法权的制约物管公司擅自将小区物业的公用区域自用或出租等营利分配问题。三是小区内停车收费纠纷。主要因物管企业以维护小区管理秩序为由,向社区拥有私家车占用公区、道路的业主收取进门、占道等费用,收取标准、用途未经物价部门批准和业主的监督。虽有主委员会同意,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为依据。 三、加快物业管理行业科学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强化业主自律意识。一是规范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发挥业主自治作用。制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章程,规范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职能和行为,建立业主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规范业主委员会民主推荐、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民主决策机制,依法维护业主自身合法权益。强化业主的权利意识和自治意识,充分发挥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行使对业主委员会和物管企业的监督权利,杜绝串通伤害全体业主利益的行为。二是强化业主的责任和自律意识。物管企业积极引导业主增强对物管有偿服务的消费意识,物业主管部门要规范物业服务合同条款,将业主履行交费义务和制约措施纳人物业服务合同约束,对无故不交纳物业管理费的业主,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的调解作用和依据国家《物权法》的诉讼作用,提高物管费收缴率,促进物业科学发展。三是分别办好重庆市、区(县、自治县)物业信息网站,加强对物管工作的交流和监督。由各级物业主管部门牵头,办好物业信息网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物业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办法经验等宣传交流,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全面提高物业服务质量。一是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推行物业企业持证上岗制度,抓好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及关键岗位的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工资福利待遇。加强管理创新和量化考核竞争机制,提高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注册物业管理师执业资格管理和物业管理员从业资格管理,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精业务、守道德的专业人员队伍,为物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二是增强物业企业的服务意识。引导物业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的作用,物业企业与业主委员会为共同构建和谐社区,创造整洁、文明、安全的居住环境。街道、社区引导物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垄断经营局面,以高质量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塑造物业企业形象。三是拓宽培养物业人才渠道。培养一支有知识、素质高、善创新、有经验和爱岗敬业的物管理专业化队伍;按照建设部有关要求,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根据企业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对在职人员举办专题培训,不断提高队伍技能;抓好学历教育,从在职管理人员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员工,参加物管专业学历教育,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在人员的选聘上实行“素质准入制”、“末尾淘汰制”及竞争上岗制,形成有为才有位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环境。一是严把城市规划控制关。城市规划部门要坚持“成片及规模开发”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规划管理,保证物业管理综合配套设施与房屋同时规划、同步设计、同期建设,真正从源头上为物业管理创造良好条件,杜绝城市建设规划滞后于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发展需要的现象。同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把监督检查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严禁建设单位擅自更改规划的现象。二是严把建筑工程质量关。建设部门要加大对城市房屋质量的监督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工程质量监控体系,彻底消除渗漏、裂缝等工程质量通病,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对未经综合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物业管理设施不完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同时,加强对装演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禁止无资质装修。推行持证上岗,完善行业规范,提高装修质量,及时调解处理建筑工程质量和装修纠纷。三是在城市扩张及旧城改造中合理布局“大社区”建设。在城市建设中,科学设计规划城市大社区辐射半径,发挥“大社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使周边小区分享“大社区”方便快捷舒适服务,整合城市大社区内银行、医院、学校、书店、商场、体育、娱乐及其他服务设施资源,使大社区辐射半径范围内的市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城市商业街区舒适的生活,助推社区服务产业化、降低物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城市形象、加强物管示范、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 (四)完善物业市场机制、提高物管覆盖率,助推宜居重庆建设。一是完善物业管理分类定级、定价机制。按照“分等定级、分类定价”的原则,由市、区县(自治县)政府物业主管部门实行重庆市物业管理企业每年一评定资质、等级、价格标准,实行同质同价、质高价高的收费办法。根据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收费标准,坚持质价对应、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对称。细化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各个内容和环节相对应的价格标准,使物业企业与业主论价时有据可依,让业主明明白白消费。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各级物业主管部门,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品牌的信誉度。地方政府物业主管部门要加大规范对物管企业招投标制度、资质审查监管力度,为物业管理行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社区物管覆盖率。对暂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住宅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当地街道办牵头组织社区居委会和业主“共治”,通过整合归并,拆除区域内违章建筑和不必要的围墙,统一规划建设综合配套设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聘物管企业,形成“业主自治管理、政府监督管理、物管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机制,改善居民人居环境。 (五)加大政府对物管企业的指导,推进物业管理科学发展。一是加强对物管企业的指导。各级政府物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服务者、指导者、监督者和管理者,更好地为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服务,尽快完善重庆小区管理的政策法规、实施细则,严格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为,加强对业主养宠物花草、公共道德、安全常识、法规学习等正确引导,提高社区业主素质,为小区和谐氛围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简化物业主管部门对申办物业企业、资质年检等工作的办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培育物业市场,引导企业扩大经营,推进物业管理规模经营,不断提高物业管理质量。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各级政府物业主管部门会同街道办,在各社区由居委会成立社区纠纷调解组织,减少法律诉讼,争取矛盾化解在社区;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研究新时期社区业主的利益目标及现实需求,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出发,积极帮助社区业主组建立业主委员会;配合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依法开展物业管理工作,积极协调物业管理纠纷和邻里纠纷,努力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加大调处力度,努力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完善物业大修资金收缴、监管办法,为社区公共设施维修提供资金保障。完善制度,规范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清缴被挤占挪用的物业大修资金,追收未缴纳物业大修资金,形成维修资金的归集、使用和再投人的良性循环,合理使用维修资金,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物业服务。 四、重庆市物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对物业管理的价值认识将不断深化。一是物业管理的资产价值将充分体现。随着物管企业对社区管理、维护、服务等不断增强,可延长物业的寿命周期,将不断降低物管成本,实现物业的保值、增值。同时,物业管理在社区文化、社会治安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空间。二是物业管理费用将形成价值规律评价核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业管理费用与质量按价值规律全面体现,不再单纯以经济成本作为物管费用收取的评价基础。三是创新管理方式将成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途径。物业企业根据市场要求,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扭转保本微利、亏损补贴的局面,促进物业可持续发展。 (二)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地位将逐步提高。一是物业管理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同。因政策导向、舆论宣传、企业形象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社会对物业管理的重视与认同将逐步深化,从而扩大物业行业的影响力。二是物业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物业管理具有社区、环境建设和管理的独特功能,他将成为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物业管理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协调。随着物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区管理中的治安、水、电等事务管理将更加规范;保洁、保安、绿化、房屋及设备维修等日常事务将由社会专业化公司完成;物管与房地产企业将由传统“父子”关系向平等竞争的独立法人关系转变,物管企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物管企业将向增强队伍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扩大产业规模方向发展。一是物管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的推行和市场化发展,物管企业将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规模、效益型转变,规模化经营的资产重组向品牌化企业方向发展。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行业叹寸队伍素质要求将日益提高,资源的配置将进一步优化。二是知识经济时代将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技术要求。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智能化系统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将给物管企业管理手段带来技术性的革命,物业管理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将推进物管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管理能力不断深化,将步人一个崭新的时代。三是物业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数量将逐步提高。随着物业对现代管理和科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物业管理产业的发展将给现有物业岗位职工提出了学习新知识的要求,也将为高校专业设置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物管行业发展更加建康、规范、有序.一是物管行业政策体系将日趋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在国民经济、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将不断完善物业企业的融金、税收、价格等政策体系。二是物业管理法规体系将日趋规范。加强物业管理立法研究,完善新形势下地方物业法制建设,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物管行业法规体系,促进物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人居环境更加和谐。三是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律意识将逐步增强。随着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将日益弱化,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指导逐步淡化,行业协会将会配合政府行使监督、管理企业的职能,行业的自我管理将会得到进一步增强,行规、行约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学管理论文: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及科学管理措施探讨 摘 要: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建立,标志着图书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加强对电子阅览室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多功能作用,才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 功能 科学管理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阅览室以其新颖的服务方式、强大的功能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已成为现实。它的出现,扩大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涵,提高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但对于图书馆管理人员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服务习惯和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为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迅速适应这一形势,更好地发挥阅览室的整体功能,现结合我馆电子阅览室管理的经验来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电子阅览室的功能 1、情报、文献信息检索。电子阅览室不仅可以提供馆内各种电子数据库上的信息,又可通过因特网进行全球范围信息检索,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方便、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服务。 2、因特网服务。电子阅览室是上网的最好场所,读者可以通过google、sohu等网站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在internet上读者可以进行e-mail收发、ftp文件传输、畅游bbs、接受远程教育、开展网络会话、听电子会议等,此时电子阅览室成为读者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 3、培训功能。网络信息时代的读者要想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承担起辅导、培训读者提高计算机知识的责任。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计算机上机实习的机会,通过计算机教学软件和教师的指导培训,能使读者较快地掌握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能力,并能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4、文化娱乐服务。电子阅览室有完善的多媒体视听设备和软件,读者可以在学习之余,来此欣赏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学名著、音乐、美术、动画,从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发展兴趣、陶冶情操、娱乐休息的目的。还可通过电子邮件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一个问候,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享受。 5、 其他服务功能。电子阅览室还能为读者提供诸如文件编辑打印、文献打印、电子载体文献下载及文件拷贝等多方面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建立规章制度,强化科学管理 电子阅览室以其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地。然而,电子阅览室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人员, 也直接影响着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效果。所以,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科学管理的保障。 1、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工作人员职责。电子阅览室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个考验,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即不仅要具备图书馆学知识、外语知识,还要通晓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还要根据其具体的设备、资源、人员及服务情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维护好电子阅览室的各种设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 2、制定读者管理制度,加强读者教育工作。读者管理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读者行为的《读者须知》。电子阅览室里存放的都是计算机和各种辅助设备,因而对读者的要求不仅有一般的行为规范,还应有使用设备的规范,如未经允许读者不能擅自安装和使用自带光盘和软件等。管理制度的制定,可使读者都按章操作和管理。同时,要加强读者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读者的道德修养和安全意识,认识到违规操作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配合管理,养成正确操作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通过日常辅导、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对读者进行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检索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读者掌握正确的检索技能和方法,减少因缺乏经验而导致的误操作。 3、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指定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制度。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备、网络应用系统、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分别设专人管理,做到随时有问题随时解决,是搞好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机房安全制度》、《防病毒的技术措施与制度》、《服务器管理制度》、《硬件与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制度》、《软件的管理与维护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等。具体措施有: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及时更新数据、安装硬盘保护卡、升级应用程序等。 总之,电子图书馆是未来电子图书馆的缩影,是信息经济时代的知识信息库存和总咨询台,其信息优势是社会上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比拟的,电子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也终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变化。但是宗旨不会变,那就是始终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跟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科学管理论文: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科学管理的思考 提要应收账款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煤炭企业要制定应收账款策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关键词:煤炭企业;应收账款;资金效率 煤炭企业应收账款是指销售产品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收取的款项。它是企业采取信用销售而形成的债权性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端正对应收账款的认识,针对问题,制定策略,强化管理,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正确认识应收账款,端正态度强化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应收账款在经营活动中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作为一种信用手段和营销策略,能够吸引客户,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看问题要从多方面去看,不能从单方面去看,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到它的反面,否则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要看到应收账款的存在是企业的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能够为我谋利,用不好就会自讨苦吃。应收账款管理不好,超过了企业资金占用的“度”,就给企业带来了危害。所以,煤炭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科学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当今,有的企业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和追求销售收入和账面利润,放松了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也有的认为,只要能够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资金早回来迟回来反正是咱的,谁也要不了,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应收账款具有资产的属性,在它的持有时间内,会丧失部分时间价值。另外,它还可能因为债务人的突变、停产、破产、倒闭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形成坏账、死账、烂账,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的企业因应收账款膨胀,量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度”,致使应收账款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反而损失了企业资产,导致企业停产、甚至有的破产。应收账款膨胀,大量资金外流,必然挤占企业生产资金,降低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应收账款的膨胀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企业增值税、流转税是以销售收入为计算依据,按期以现金方式缴纳。应收账款膨胀,该收的钱没有收回来,反而需要用现金交纳税金和支付其他管理费用,无疑对企业资金是雪上加霜。因此,煤炭企业一定要端正对应收账款的态度,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科学制定信用政策,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就要制定信用政策,坚持信用评估制度。有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客户不是十分了解,就轻易地将产品赊销出去,结果坐了“没底轿”,栽了斤斗,吃了苦头。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是降低应收账款风险的重要策略。由此而言,煤炭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对客户信用的管理。信用管理部门要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进行信用风险分析,科学制定客户的信用度,执行应收账款监督等。煤炭企业要对客户的信誉度做出认真分析。要通过评估机构、往来银行、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人气、信誉、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运行状况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恰如其分地为客户划分出信用等级。因为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煤炭企业要根据客户的信誉度,制定出有区别的信用政策,并在经营往来中认真执行。 建立制度规范行为,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制度不完善,监督失控,没有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也是应收账款日益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实践证明,凡是企业应收账款能够做到良性循环,都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以及自我约束机制在加以保障;凡是企业不能够做到应收账款良性循环,大多是没有制度或有制度而没有落实好,没有发挥好自我约束监督机制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收账款科学管理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就是企业资金良性循环的保护神。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经营活动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系统性地制定应收账款的规定和准则,以便按照应收账款的规范与规则自我约束、统一行动。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不能强化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就会乱,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因此,煤炭企业一定要联系实际,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机制,规范财务会计、营销人员的行为,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行。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就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合法权益。企业的经济活动受法律的约束,法律也会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活动。由此而言,科学管理应收账款,维护应收账款的完整,必须学会运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一是依照法律规范销售合同。合同之所以成为控制经营风险的手段之一,就在于它依照合同法以文字的形式明确规定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煤炭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修改、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及职责。在营销活动中,要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并按照法律文书的要求使用规范文本。企业要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签订重要合同,要请法律顾问审查把关,由领导集体拍板。销售部门应会同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共同制定、完善合同的内容,明确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违约条款的相关规定等,以避免日后纠纷或为依法公正处理确立依据;二是要依法对合同进行公证。在合同签订后,签订双方要及时到当地合法的公证机构进行合同公证,以进一步保证合同的合法有效性、及购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对重要合同要进行合同保险。对企业签订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战略有重大影响的销售合同有必要对合同进行投保,以保证合同的依法履行和应收款项的及时回收;四是依法记录应收账款法律文书。定期对账催账后,要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以便取得应收账款的依据。要注意收集、记录、整理、保存经济活动往来中的凭证,特别是在变更、解除合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对方索取书面凭证,做好法律防范的基础工作;五是依照法律及早进入法律程序。拖延时间,就可能处处被动,甚至失去法律效率。对于陷入债务危机的客户,要及早依照法律处理债务纠纷,保护企业利益。凡债务人没有诚意,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还款,软磨硬抗,有意拖欠逾期货款,就要果断地诉诸法律进行追讨;对那些由于追缴不力,错过法律有效诉讼期造成损失的,要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提高法律意识,利用诉讼程序,解决债务纠纷,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煤炭企业要很好地加以运用。 四、制定最佳清欠政策,促进应收账款回笼 加强应收账款科学管理,就要制定最佳清欠政策,促进应收账款回笼。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煤炭企业要学会利用政策和策略,促进应收账款及时回笼。按理说客户应按信用条件的规定到期及时付款,履行其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客户自觉不自觉地拖欠货款。企业对于信用等级不同的客户,要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以便调动客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收回应收账款。对于信用质量高的客户,可以采用宽松的政策;对于信用质量差的客户,应采取积极的、严格的收账政策,做到板上钉钉,毫不含糊。 列宁说,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煤炭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对应收账款要作具体分析,应视账款逾期时间长短、欠款金额大小、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来制定政策,并且要灵活掌握。制定和实行收账政策,还要注意讲究收账技巧,把政策用活用好,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策略,既要把账收回又要和谐相处,不失去客户。对于无力偿付与故意拖欠以及欠款期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进行收账。 五、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建立客户动态管理 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如果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及时掌握客户的基本情况,较全面地获得客户的信息,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客户也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是富翁,明天可能就是穷人了。所以,及时掌握其的发展变化,是减少风险的良策。客户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但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做好客户资信调查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工作,一定要抓好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由此言之,要用两只眼睛看客户,一只眼睛关切、爱护自己的客户,另一只眼睛紧紧地盯好客户,使客户的变化始终在自己的视线之中。要广泛收集客户信息,并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企业信誉等进行客观、深入地调查分析,作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保证应收账款安全无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给客户建立资源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要摸清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要定期检查清欠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止坏账风险。 六、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及时掌握应收账款 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发挥财务会计的监督作用。古人云:“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煤炭企业的财务会计在监督应收账款过程中,一定要“先谋后事”,而不能“先事后谋”。怎样谋划和监督企业的应收账款呢?一是调查研究,下情上达。财会部门要经过查账,了解应收账款的时间、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与流动资产之比,及时向领导做出书面报告,以便于决策层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的放矢地做出应收账款的工作部署;二是摸清底数,进行分析。对尚未过期的应收账款,要做出账龄的统计和分析,通过账龄分析发现问题,并为评估、调整赊销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依据;三是及时对账,清算催收。应收账款形成以后,财务部门要督促相关责任人定期与债务方对账,对有疑问的账款,要监督其及时核对,让债务方确认“应收账款”金额,做到万无一失;四是针对赊销,进行监督。赊销业务必须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查和同意。在严格赊销审批基础上,加强赊销的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掌握和控制应收账款;五是坚持日报,及时反馈。财务部门要做好领导的耳目,每天要做出销售回款和欠款的日报表,列出详细清单,提出处理意见,提交领导,分析研究,以便采取措施。 七、落实责任经手负责,严格考核有奖有惩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必须落实责任,经手负责,严格考核,有奖有惩。企业内部责任不明确,控制不严格,考核制度不健全,是应收账款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企业在业绩考核当中,只注重对销售额考核,而忽视对货款回收的考核;有的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宽大无边的赊销手段,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有的对赊销这部分应收账款,既未要求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又未明确规定监督账款回收的部门,从而造成应收账款回笼缓慢现象;有的企业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明确,考核不到位,造成应收账款数额居高不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煤炭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要实行“一条龙式”的管理方式,对每个销售人员的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过程负全责。做到谁卖货、谁要账、谁提成、谁拿奖,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要实行货款回收与销售责任挂钩,经手负责,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要把应收账款的回收率成为销售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把销售任务与收回账款以及个人收益捆绑起来,有奖有惩,奖罚分明。责任人要对应收账款中形成的坏账损失,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保证应收账款的完整和安全。 八、积极实行债务重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加强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就要积极实行债务重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债务重组也是解决债务纠纷的一条重要策略。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竞争不可避免,市场犹如战场,债务人随时都可能发生财务恶化,使偿还到期债务成为泡影。对于这类客户,煤炭企业除了向法院提出申请执行外,还要积极进行债务重组。债务重组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是采取贴现方式收回账款。贴现方式是指在企业资金严重缺乏而购货者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给予债权人一定的折扣而收回逾期债权。这种方式不同于企业在销售中广泛采用现金折扣方式,首先他是针对债务人资金相对紧张的逾期债权,往往伴随着修改债务条件,即债务人用现金清偿部分债权,剩余在约定日期偿还;二是债转股。债转股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通过协商的方式,将应收账款作为股权投资,从而解决双方的债务纠纷;三是出售债权。出售债权是指应收账款持有人(出让方)将应收账款所有权让售给商或信贷机构,由他们直接向客户收账的交易行为。随着外资金融机构涌入我国,应收账款出售将成为企业处理逾期应收账款的主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是企业与企业在产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由此言之,煤炭企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从实际出发,建立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健康的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关于加强军队科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学习领会胡主席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军队建设实际,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应从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提高战斗力三个方面下功夫,从而全面提高军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 【关键词】科学管理 把握规律 解决问题 战斗力 主席曾强调指出:“要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贯彻落实胡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切实在讲科学、解难题上下功夫、求突破,全面提高军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 一、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把握规律上下功夫 1.要把条令条例作为管理的基本遵循 加强科学管理,首先要不断强化依法治军意识,坚持依法办事,特别是领导机关和干部,要在学条令用条令上起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学深学透、学用一致,真正树立“条令就是法”的观念,自觉的以其指导工作和实践。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要求规范、统一、协调官兵的一切活动和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 2.要把军事训练作为管理的主渠道 要充分认清管理工作如果离开军事训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清强化军事训练对部队的管理作用,从而摆正二者的关系,统筹兼顾,互为促进。要坚持管训结合、以训促管,通过严格正规的训练,强化官兵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部队秩序的规范性,把条令条例的要求变成官兵的自觉行动。 3.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以广大官兵的利益为本,是军队管理工作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端正对官兵的根本态度,尊重人、理解人、教育人、完善人。在严格要求中需要有与人为善的严肃批评,但反对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要以条令条例为依据,把管理工作的目的和管理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事事处处维护与考虑官兵的利益,不能为了达到一定的硬指标而置官兵利益于不顾,更不能为了图虚名搞形式主义而损害官兵的利益。 4.要把借鉴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原理作为军队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将现代管理科学的先进方法运用到军队管理中来,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原理,统筹军队全面建设;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人本原理,管好军队人力资源;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创新原理,增强军队管理能力;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效益原理,提高军队建设效益。同时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军队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管理的有效性。注重管理方法的正确运用,优化军队建设活动过程,努力将军队建设的投入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 二、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1.解决各级干部骨干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 当前部队出现的一些不科学问题,主要还是管理者不懂、不会所致。因此,必须把提高管理者的能力素质作为加强科学管理的主要措施来抓。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网上教授等方式,组织各级干部下功夫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要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管理手段,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能力。 2.解决安全防范工作不落实的问题 各级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清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握安全工作的特点规律,处理好保安全与保战斗力的关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当前重点是要对车辆安全、官兵关系、涉密载体、小远散直单位进行集中治理,对存在的隐患采取措施坚决排除,加强领导,严密组织,落实责任,提高素质,坚持综合治理,群管群防,确保每项工作、每一环节都有人管,确保万无一失。 3.解决信息网络不良影响的问题 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和各种自由化思潮,容易使官兵在不经意中淡化理想信念,引起思想波动,发生失泄密等违纪违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既要积极顺应时展需要,利用网络为官兵成才提供方便,又要趋利避害,措施在前,工作在先,防止各种不良现象发生。要把军营局域网建设好,把全军信息网利用好,真正发挥好信息网络对管理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对互联网的引进,既要积极,更要严格管理,确保不发生任何问题。 三、加强科学管理必须在提高战斗力上下功夫 1.树立正确的效费比的思想 效益是管理的灵魂,科学管理是讲求效费比的。军队建设虽然不同于经济建设和企业经营,但同样存在投入与产出的效费比问题。今天要建设的信息化军队,是技术、人才、资金高度密集的武装集团,建设成本空前增大,即使像欧美发达国家也已感到财力难支。解决这一问题,固然需要合理增加军费供应,但这不是唯一办法,我们不能同发达国家比军费投入,要从自身的国情军情出发,在科学管理上做文章,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路子。但现实中,我军在成本投入上仍然存在着“空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强化成本意识,克服高投入低产出、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现象,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加强效费比分析,精打细算,减少浪费。 2.必须把管理的着力点放在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上 打赢未来战争是军队建设的根本目的,衡量管理效益的成效,最终要见之于战斗力的提高。因此说,军队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确保军队打赢可能发生的任何战争,就是为了提高战斗力。必须牢固树立“管为战”的指导思想,强化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的观念,从赢得未来作战胜利的大局出发抓好管理工作,用“打赢”的标准来带动和促进管理工作的落实,力戒为“管”而“管”的偏差。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作战需求抓管理,着力抓好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和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及战略预备队的管理,加强“两成两力”的管理;要注重研究和探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管理的有效办法,逐步形成一套适应未来战争要求的管理理论、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3.必须用战斗力标准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 不切实提高军队战斗力,不仅浪费资源延误时机,而且到头来还会加倍付出安全代价。必须要用“打赢”的标准来检验和评估管理工作的效果,从治虚治假入手,根治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抓经常、打基础、固根本、求长远上下功夫。要使“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战斗力”成为部队的实际行动,力戒“突击式”、“运动式”的做法,克服“练为演”、“管为看”的形式主义,克服那种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的所谓“保安全”的不良做法,通过对部队实施严格正规的管理,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严明的纪律和强劲的凝聚力。 科学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档案工作科学管理法 摘 要:企业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的基础,是企业信息资源宝库。本文就如何科学地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为企业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服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 档案工作 科学管理法 企业档案纵连企业诸多历史阶段,横贯企业各个领域,记述了企业各类活动的全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凭证和史料参考作用,她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各项活动得以承前启后的保障,在企业做强做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如何对企业档案工作进行科学管理,使档案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应当做好如下几点: 一、各级领导要重视支持档案工作 档案工作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级领导一定要重视支持档案工作,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做到对档案工作重视到位、投入到位,对档案工作人员关心到位。要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在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关注、政治上关爱档案人员,重视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真心实意帮助档案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档案工作者感到有温暖、有希望、有奔头,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发挥。 二、收集收齐归档文件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好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是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的基础。要做好收集工作,档案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收集工作的各种渠道和方法,处理好档案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关系,对档案形成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督与检查,同时要不断提高全员档案意识,实现全方位的有效管理,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做好企业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才有可能达到高标准。 三、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形成的全部档案,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档案法律法规对企业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和重要基础。集中统一管理有三层含义一是档案实体集中,企业各部门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都要集中到本单位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二是人员集中,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都要纳入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管理;三是管理集中,各单位的档案、人员要在档案部门的统一管理下开展档案工作,提供档案利用。 四、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包括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直接负责人,建立健全专兼职档案管理网络,制定本单位档案管理办法、归档范围、分类方案、保管期限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及“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制度,“三纳入四参加四同步”是《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中明文规定企业必顺建立的制度。如果一个单位没有落实“三纳入”制度,就难以保证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健康发展,使档案工作无法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步。如果不落实“四参加”“四同步”制度,就无法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形成的重要档案全部保存下来,无法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 五、搞好档案工作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档案工作信息化,是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全面收集、整合、开发的重要基础,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企业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成千上万倍地提高利用效率,全方位地支持企业决策和各级信息服务,潜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估算。而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没有经过标准化整理的档案不可能实现信息化,因此,企业档案部门要认真学习有关档案工作标准,研究档案工作业务规范,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为档案工作信息化创造条件。 六、强化档案保管条件及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保护显得愈来愈重要,日前,国务院总理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王刚都对档案保护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 加强档案保护,包括对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的保护:一是对纸质档案,要加强库房“八防”设施的配备,使档案库房做到防火、防盗、防高温、防湿、防光、防虫、防有害气体、防尘的安全防护要求,杜绝档案霉变、褪色、污损、虫蛀、鼠咬现象及各类事故的发生;二是对电子档案,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电子档案的载体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的信息保护。 七、深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 笔者通过对有关利用数据的分析与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如下3项措施,以档案利用来带动和推进档案业务建设:一是对历年来档案利用数据分析,着力了解档案利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分析,可以了解档案的自身价值和潜在的利用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档案利用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二是开展档案利用跟踪服务。档案工作只有“有为才能有位”,而地位的取得有赖于档案人员的自身努力,积极开展送档上门,及时掌握档案利用的新动态、新动向,及时做好跟踪服务。三是结合数据对比分析,紧紧抓住档案利用的热点和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编撰工作。抓住档案的利用与信息开发工作,并根据归档材料编写大事记、组织沿革、年鉴、产品简介等编研成果,为各部门更好地利用档案服好务。 八、提高档案人员素质 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为档案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档案事业快速、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具有开拓创新和德才兼备的档案干部队伍。档案工作者要努力学习档案业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文秘写作知识、计算机知识,熟悉本企业基本情况,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文秘写作、规划组织协调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从档案中寻找有规律的东西,并把它升华为一种历史借鉴,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各级领导当参谋、提建议、献良策,成为为领导建言献策的高参。 九、引入科学管理理念,开展档案工作六步循环 为加强企业档案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结合管理学上pdca工作法及现代过程管理,开展“档案六步循环工作法”。 p- plan:计划,无论你做什么,首先要制定工作计划;d - do:行动,有了计划就应该依据计划立即行动;c-check:检查,依据计划行动起来后,就要把行动的结果与计划进行比较,检查结果与计划之间是否有偏差,查找原因;a-action:修正,查找出原因,如果是行动偏离计划,就要修正自己的行动,如果是计划偏离了实际,就要修正计划,返回到第一步,重复以上四步,直到完成工作。 现代过程管理,不再是简单的过程监督和控制,它是一个四环节的人性化管理过程:有序化一目的化一自动化一一合理化,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实现预期目标。 档案六步循环工作法,以每一季度为一个工作循环,每循环分为“目标、措施、执行、考核、总结、交流”6个步骤,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总结和交流: 一是总结。各级档案人员要全面总结档案工作的目标、措施、执行、考核情况,认真撰写档案工作的总结材料,仔细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下步工作计划,提出相关工作建议。通过总结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无形中提高写作水平,能在有意无意中谋取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同时也可为以后的工作材料提供素材。 二是交流。要通过单位内部专兼职档案员之间、本系统各单位之间及全国兄弟单位之间的广泛交流,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交流,及时选树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各级档案工作的沟通、交流与培训,强化监督指导与信息反馈,不断打造出档案工作亮点,以点带面,促进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 科学管理论文:加强基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工作 随着医院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医疗业务不断的扩大,基建档案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基建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建档案管理的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基建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基建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基建档案是医院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档案管理的最基本目的是记载基建在建设、改建、维修、使用过程和结果的技术状态记录。基建档案管理的关键是及时收集基建项目开工前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各种报批文件、合同协议、洽商变更等各种类的资料,由于医院基建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内外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因而形成的档案有多种载体、档案数量多、保存价值高。这些档案既是医院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整个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医院的建设、维修、管理、改扩建服务,又为医院的经济建设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服务。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 基建档案涉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任何基本建设缺少基建档案,就缺少了使用和改造的依据。它不仅反映了该建筑物的变化和发展,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也对医院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上地下交叉工程涉及提供周围相互关系相互要求的条件;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它不仅服务于今天,也有利于未来,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级建设单位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3基建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的财富 随着医院总体规划的逐步进行,近年来我院的基本建设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而且又都是在交叉进行,这就需要办理和查阅许多相关资料。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和社会的财富。收集、管理和保护好这种资源是每个职工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职责。例如我院基建处的老处长张乃云,他在儿童医院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上对医院的每项建筑、下对全院地下的每一根管子都了如指掌,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它们的位置。为了便于工作,张乃云在医院总平面图上仔细、认真地在每个建筑物旁都标注了建筑年代和面积,这张图纸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包含了医院自1955年建院至今所有建筑的年代和面积,它减少了我们许多需要到档案室大量查阅资料的麻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将原图保存起来,平时使用复印件,而且还将上面的数字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摘抄整理出来,这就更加便于查找、保存和计算了,特别是每年向卫生局做报表时,这一表格是我们最可靠的依据。 2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政策性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管理、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改扩建、代建、改造装修、融资、拆迁征地等建设工程,每一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学习的过程,但最缺乏的是对工程政策、性质的了解和指导。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流向提出了新的问题。 2.2档案知识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建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2.3全员档案意识不强 基建档案资料应该力求完整、正确、真实、严谨,在工作中发现与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日期有的不明确或没有写;工程的名称前后不相吻合;施工单位来函有的编号较乱,有没有编号的、有重复编号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函件有的没有标题。这些不仅给档案管理人员归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接收上级审查时也很麻烦。 3对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3.1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建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建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建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和医院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3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随着基建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迈进,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学习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医院管理中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熟悉基建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文档管理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论的技能。以业务素质的提高为着重点,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参加有关基建政策文件、档案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不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专业判断与分析 一、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运用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识别公司盈余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现代化企业规模的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计单位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判断时,要认真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从管理当局的思想和经营方式、单位的组织结构、审计监督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职权的划分和责任分配、外部影响等因素来考查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与管理当局一定的动机有关。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一般包括管理当局谋取私人利益动机、筹资动机、债务契约动机、避税动机,政治成本动机等。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管理当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压力、自身的素质、公司结构治理、职责划分情况及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分析公司盈余管理的内在动机,为进一步进行审计的实质性测试提供相应的探索。 二、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为注册会计师识别公司盈余管理提供相应的判断线索 注册会计师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或趋势,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帮助注册会计师制定有效的审计计划,为实质性测试提供线索指引,判断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提出了法定要求。在审计的各个阶段合理利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而在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时,常常面临潜在的专业判断,注册会计师要利用这种专业判断来识别公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是对上市公司重要的敏感信息资料进行判断。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非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人事变动、事务所的变更、关联方交易、特殊事件的发生、非常收益、销售增长、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的期望、会计年度最后一季的会计数据大幅度变化、盈利指标的变动幅度等。对这些敏感信息注册会计师要有充分的职业关注,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业务经营范围的变化、经营环境的改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如公司已有的人才优势、市场竞争状况、经营价格优势、新产品的特点等,分析公司优厚盈利能力是否为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 二是当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存在非预期的重大差异时,应该调查这种重大差异产生的原因,此时注册会计师首先应该判断差异可能存在的各种原因,然后根据审计测试确定这种差异的合理性。当注册会计师不能识别差异发生的原因时,应重点关注是否为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从而确定审计实质性测试阶段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三是运用相应的财务指标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职业判断。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注册会计师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项目数据,运用系列财务指标来识别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结果,从而判断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 三、利用截止测试判断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注册会计师除了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审计单位进行判断外,截止测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截止测试作为一种常用的具体审计技术,其目标在于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会计期间。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常常发现被审计单位将应记入本期或记人下期的主营业务收入、往来款项、存货等项目,推迟至下期或提前至本期入账,其目的就是人为地调节利润、虚增资产,从而粉饰会计报表。 截止测试主要用于现金、银行存款、往来账项、主营业务收入、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以及期间费用等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应用此方法时,可采用顺查法和逆查法,按照会计的核算顺序依次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资料,以原始凭证为出发点,从报表日前后原始凭证审查至记账凭证与账簿的相关记录,确定已登记原始凭证的经济业务与记账凭证是否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并记录,并查明有无漏记经济业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按照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反的顺序依次审查会计报表、会计账簿至会计凭证,以账簿记录为起点进行截止测试,从报表日前后若干天的账簿记录查至记账凭证,检查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从而证实已入账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已开票并发货等,有无多记收入的现象。 上市公司由于经营失败或出于特殊动机,往往人为地调节收入、费用、成本等项目的入账时点,扰乱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报表的时点勾稽关系,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检查现金、银行存款、往来账项、主营业务收入、存货、长期投资、短期投资等项目在会计报表日是否有异常的变化,如有重大变化,应结合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分析其变化的原因,进行相关实质性测试;(2)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发票领购和使用情况,分析其是否存在低估收入的情况;(3)检查会计报告日金额为零的相关项目,若在会计报告日后这些项目又发生变动,则应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 四、通过查阅公司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中介机构的公告进行专业判断 与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的交易往往涉及几个会计年度,中介机构有关的公告中也可能会涉及本期盈余的事项。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以前年度工作底稿及中介机构公告的查阅,并进行判断,也可能发现一些本期公司盈余管理的线索。 总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需要从完善现阶段的审计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经验的积累、业务素质的提高、审计市场的规范等多方面进行建设和规范,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基于虚拟公司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文章提出一种虚拟公司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以“虚拟公司”为平台,构建了包含专业必修课、能力构建课、管理综合模拟课及毕业论文写作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公司 工商管理 课堂实践教学 一、引言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大学应传授能力非理论知识。然而,传统教学的瓶颈就是无法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能力。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三差”现象。因此,在高校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不仅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更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应当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本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目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并与经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的地方;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由于时间过于集中,形式单一,往往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社会实践当然是实践教学最好的方式,既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又能使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重新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目前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受教学经费的影响,相对于学生数量。校外实习基地数还少些。另外,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即使接纳了一部分学生,也对实习学生不重视。不安排实际工作,学生也就失去了实践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可行性更强,效果更好。 二、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一种虚拟公司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模仿实际公司的情景.创建虚拟公司,在教学中贯穿能力培养的思想和理念。 1 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设想,以“虚拟公司”作为课内实践改革的平台。开展虚拟公司实践教学不只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或者某一个实习实训环节.而要把虚拟公司实践教学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始终。在专业必修课内。结合虚拟公司的具体岗位,进行岗位训练;能力构建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可操作能力;再以学生虚拟企业作为管理综合模拟课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后,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在现实企业的锻炼。既检验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尽可能做到应对真题,即结合实习单位实际要解决的问题。 2 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思路。 (1)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旨在形成工商管理学科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管理知识,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各方面理论、知识及能力与素养。 为了进行课内实践教学,首先需要联系一家企业作为伙伴公司。通过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大致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然后以这家企业为参照在学校建立虚拟公司,设立各个业务部门和工作岗位,并根据伙伴公司提供的真实的市场资料进行模拟商务活动。它涉及到与工商管理专业关系比较紧密的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与销售、进销存管理、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活动。对应地设立营销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以及进行综合管理的经理部。 教师在相应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具体岗位的职能及一般的工作流程,然后学生在实践环节,以企业模拟实际的业务流程作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业务,由学生模拟该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目的是熟悉企业的职能作用,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 (2)能力构建课。能力构建课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拟分为各八周的两个阶段,上半个小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下半小学期则停课进行集中实践训练。 教学环节主要训练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活动进行合理诊断的能力;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对新项目进行组织策划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成为虚拟公司的“正式员工”,根据工作能力竞争上岗,参与虚拟公司的各项模拟业务过程。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学生会逐渐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及自身工作能力的匮乏,并进一步思考未来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3)综合模拟课。综合模拟课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独立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该课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高年级(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利用综合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系统教学的需求。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整个公司的运作及管理有个全面的认识。学生在实践环节,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虚拟公司,按照公司运作的完整程序.制订出商业计划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具体实施步骤:一是学生根据优势互补进行分组。以6人左右为一个小组;二是组建虚拟公司,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三是制定计划。由学生按公司运作方式制定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商业计划书,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四是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虚拟企业内的分工以相应的岗位职责,并确立相应的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五是项目考核,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测试。 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各门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能够打通不同课程之间的脉道。使之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上下和横向沟通的能力,以及观察和思考问题时的全局观念。 (4)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个环节。它是课程教学环节的延续,也是以前所学课的一个总结性的成果体现,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教学比专业课程的教学更重要。 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设在大四第一个学期.通过学科文献读写议课程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读、写、议能力。实践环节主要是通过毕 业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各岗位的要求,并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运用掌握的理论或方法加以解决。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能力在现实环境的综合检验。 三、基于虚拟公司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 注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和紊质培养。当前,高校教学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过于关注一些直接的目标,如学生的考试成绩、考级、考证、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就业率、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例等,从而忽略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逐渐地从重视知识转向重视综合素质。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统一的人才。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根本。因此,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是高校教学的三大目标。 本文提出的基于虚拟企业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便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岗位操作能力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一套基于感知的“源于实践,归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学课堂应是学生乐于参与、勇于争论、善于反思的场所。可目前高校课堂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积极的参与。通过对笔者所在的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的调研发现.造成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所学的课程不够了解,不清楚所学知识的用处,导致学生对学习无所谓。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目前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偏少、实践内容不充实.课内缺少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感性认识与实践机会,课外缺少使学生理解社会、理解专业、理解知识运用的途径。使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生虚拟企业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通过学生在岗位模拟过程中产生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进而主动地去探寻需要的知识,这样就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很好地发挥内隐学习的能量。 3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能力,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表现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制约着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首先是教师要拥有这种培养的能力。但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办虚拟公司以及指导学生创办虚拟公司.能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基于“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树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虚拟公司”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教学的全新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建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确立中国现代企业年金制度的两个《试行办法》(以下简称20和23号令)颁布3年以来,中国企业年金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企业年金制度框架雏形已见;企业年金基金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初步建立;资产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企业年金资产积累迅速,截止到2006年底,有2.4万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达964万人,积累基金910亿元,其中,按新办法管理运营的企业年金基金已达160亿元。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仍需不断完善,市场仍处于幼稚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和最主要的问题是受托人“空壳化”与市场角色“分散化”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导致派生出一些其他次要矛盾,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受托人“空壳化”与市场角色“分散化” 1、当前外部受托模式中受托人出现“空壳化”现象,核心作用难以形成 上述分析的受托模式现状可以得出的结论有二:第一,就内部受托与外部受托二者来说,当前市场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外部受托上;完善外部受托制度较长时期内既是需要解决的主要市场矛盾,也是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二,就外部受托模式的4个市场角色来说,当前主要矛盾集中在受托人身上: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受到撼动,出现“空壳化”趋势,难以承担起信托制企业年金架构中赋予的法律责任。当前外部法人受托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实力与权力不相符,市场资格与实际地位不对等,商业利益与法律责任不匹配,导致生计难以维持,作用难以发挥,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理想与现实相背离。所以,如何将四对矛盾结合起来,这是当前外部受托模式的主要难题。受托人是信托型企业年金的核心概念,是企业年金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年金基金的治理主体,作用十分重大,它包括选择任命、监督管理、评价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相应的所有中介服务商,负责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策略和与委托人的沟通;在长达几十年的受托基金资产管理中,受托人全程承担上述服务提供商出现的任何违约或过失造成的法律责任的最终后果。但是,按照23号令的规定,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不得高于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净值的0.2%,这个比例仅占企业年金管理总成本的1.6%左右,比美国401(K)的受托费少一半左右,加之在恶性竞争中他们不得不压低收费标准,甚至象征性收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建立管理平台的一次性投入很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如此低价运行不仅不能维持运转成本,而且还难以体现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影响其履行正常职责。 第二,受托人数量有限,单一牌照难以生存,甚至“受托+账户管理”的双牌照机构也自身难保,市场核心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受托人机构事实上形同虚设。在目前的5个受托人中,1个单牌照的机构和2个双牌照机构(受托+账户管理)利润空间十分有限,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年金市场上的主导作用。只有另外2个双牌照受托人(受托+投资管理)由于其具有投资管理资格而情况稍好,脚跟稍稳,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和市场推动作用。就是说,单牌照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捆绑式受托人处于同样的两难境地,难以统领“其他人”,受托人的行业信誉和应有的法律地位远没有树立起来,受托人地位被“虚置”起来。 第三,受托人“软骨病”导致恶性竞争,动摇了以受托人为核心的信托型年金市场结构。在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市场链条中,由于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几乎是形同虚设,所以,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不得不纷纷撇开受托人,径直追随委托人或企业主,直接与之打交道,拉客户,甚至出现个别“程序倒置”的现象即由其他已经“拉到客户”的市场角色反过来推荐和指定受托人,或者,企业雇主绕过受托人直接指定其他市场角色的现象也不鲜见,这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失去市场核心的信托制必将导致市场秩序的极大混乱,其他3个角色各自为战,相互残杀,恶性杀价,自毁长城;长期看,受托人作为治理主体的缺失必将导致长期内对其他市场角色的监控力度下降,蕴藏着极大的资金安全性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 第四,大多数受托人目前处于勉强维持状态,推动年金市场的龙头作用不尽人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年金市场的发展。除上述制度设计原因以外,似乎中国的法律文化也可能是导致受托人空壳化的一个环境原因。受托人法中有两个最根本原则:忠诚原则和谨慎原则。忠诚原则要求受托人管理信托的唯一目的是保障受益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资产时不能自我交易,以防止任何利益冲突;谨慎原则要求受托人负有谨慎管理的义务。目前中国受托人的窘境已明显构成其对受托人忠诚精神和谨慎精神的严峻挑战,甚至有可能导致继受商事信托传统进程的夭折,因为在任何国家,养老金信托都是其最典型、最成功和最广泛的商事信托的案例代表。 2、受托人缺位导致恶性竞争,市场角色分散导致超低收费,这就是所谓“机构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受托人软弱与市场角色分散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互为因果;市场角色过于分散导致受托人虚置,受托人软弱又导致对其他角色监管的放纵,进而导致恶性竞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市场尴尬局面可以将受托人弱化与市场角色分散看作互为因果的同一件事的两个侧面。23号令规定,受托费是0.2%,托管费0.2%,投资管理费1.2%,账户管理费每户每人不超过5元。但实际情况却是,市场各个主体的取费现状远远低于上述标准:投资管理费根据投资产品的不同,常常在0.4%-1%之间;托管费大多在0.05%-0.15%之间,账户管理费也是象征性的,大型企业每人每月往往在1元以下;受托费则大多数只在0.05%-0.1%之间。 目前,企业年金市场群雄角逐,恶性厮杀,自毁长城,犹如春秋战国。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初次投入巨大,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以大大低于运营和服务成本的价格“硬撑”下去是出于无奈,他们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扩大当期市场份额以摊薄成本上,寄托于未来扩大客户来源以期尽早收回成本上,他们强烈地期待着市场的扩大与繁荣,拼命地跑马占地,这就是所谓当前“机构热”的原因之一。于是,恶性竞争和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个别零收费现象,在表面上看,机构显得“越来越热”,而在本质上,受托人越来越受到挤压,难以形成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而又加剧了市场角色之间的价格战和低收费的无序竞争。 当前,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下的受托人十分重要的市场地位只停留在理论上,现实中的景象是,外部受托人既面临着自我生存的考验,又面临着市场的严重挤压;外部受托人既是中小企业举办企业年金的必由之路,又是目前的一个瓶颈。 3、受托人“空壳化”和市场角色“分散Pc"~利于 中小企业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这就是所谓“企业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受托人“空壳化”不利于生产集合年金产品,不利于中小企业参加企业年金。众所周知,企业年金目前的举办人都是垄断性行业和高盈利性国企,这种被媒体称之为豪门盛宴的现象广受诟病,而占GDP55%和占全部就业人口75%的230万家中小企业则与之无缘,举办年金的不到100家,仅占0.4%,资产总额不到1%。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外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例如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多为非国有企业,规模有限,缺乏集体协商机制,强资本弱劳工现象较为明显,利润率不如垄断性国企高,经济实力难以允许他们向员工提供足够的福利待遇,等等。国际经验告诉人们,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途径在于由市场为他们提供一些专门设计的“集合企业年金计划”;一般来说,提供这些产品的供应商是受托人或其他服务商。但是,在当前受托人空壳化的市场条件下,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窘境下,他们不可能有足够的动力和财力投资开发集合年金计划,换言之,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受托人在实力和能力上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市场的这个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目前中小企业难以举办企业年金的一个重要原因。 规模经济效应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不断提高。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管理成本的高低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成反比,公司越小,参加企业年金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这是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槛之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美国低于100人的小型公司401(k)计划的管理成本占到全部资产净值的1.4%,甚至1.6%,比正常的平均值高出62%左右,而较大型公司只有0.5%-0.8%左右。 外部经济效应是指无须增加管理成本而对其他年金参加者产生的外部经济收益,因为在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和缴费能力等很多方面具有一定同质性的中小企业可以由受托人建立一个“资产池”,建立一个集合计划,这有利于保障集合年金计划对参与职工公平和效率预期的实现。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加入集合年金计划会降低单位管理成本,使受益人的福利增加;对监管部门来说,监管部门由监管数个主体变为主要监管一个集成的主体即“资产池”,监管成本得以降低,监管效率将会提高,监管便利性也大大增强;对运营商来说,管理运营联合企业年金计划这个“资产池”,将有利于其规模经济的实现,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管理的收益和便利性。 第二,市场角色“分散化”不利于集成信托产品的市场供给,不利于企业年金市场的深度开发。市场角色的“分散化”,致使外部受托人“空壳化”,进而导致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管理环节多、流程长、效率低、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既不利于启动企业年金市场,又不利于中小企业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这便是企业年金“企业冷”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法人受托模式开发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方向应主要是“前端集合”计划:参与计划的成员企业,须接受受托人统一制定的集合年金计划,与单雇主法人受托模式相比,集合计划法人受托是一种“标准化”的计划,在国际上它包括多雇主企业年金计划、区域联合企业年金计划、联盟企业年金计划等,最典型的集合计划是香港强积金的“集成信托计划”,它允许接受多个企业的信托,在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零售年金”计划,可对小企业甚至自雇者开放,一般来说企业员工在受托人统一制订的产品清单中享有选择产品的决策权。所以,从国际上流行的集成信托计划上述“前端集合”与“零售年金”这两个特点来看,其提供商一般来说是不同角色捆绑程度较高的受托人。简化市场角色,打造具有投资资格的捆绑式专业化受托人,并不排斥投资管理人的重要作用,恰恰相反,可以促其提升供给集成信托产品的能力。投资管理人的直接客户本来就不应是委托人即企业主,而应是受托人。但在受托人“空壳化”的情况下,投资管理人只能绕开受托人,这不利于投资管理人对集成信托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不利于投资管理人企业年金的投资功能的正常发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专业基金投资公司的产品供给能力,因为受托人的品种开发不是万能的,需将相当一部分投资外包给投资管理人,投资范围和品种的限制使之只能自行开发设计特定的某些产品,而大量的集成信托产品只能来自外包。 二、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当前改革的思路是:垂直整合市场主体资格,建立以受托人为市场核心的养老金管理公司 如前所述,市场呈恶性竞争带有某种必然性:第一,一方面在市场启动初期,过于分散的角色划分自然导致过低收费竞争和市场价格扭曲的倾向,另一方面非专业化的受托人作为市场角色之一同样受到价格扭曲的挤压,难以发挥信托型年金市场中的核心作用,进而加剧了市场无序竞争;第二,一方面非专业化受托人不能发挥集合年金市场的拉动与主导作用,只能被动地围着那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国。企和集团公司转,甚至听命于其他市场角色的摆布,另一方面受托人没有能力开发潜力巨大的集合年金市场的资源,加剧了不断增加的市场主体对市场份额的无序竞争,这又进一步压低了市场价格;第三,一方面中小企业进入企业年金的门槛太高,集合企业年金难以在市场产生,进而减少了受托人的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受托人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主渠道,作为年金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面临无“人”开发的市场断裂态势,进而导致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新的市场进入者不是非常踊跃,市场年金存量还主要以历史遗留下来的行业年金为主导,“豪门盛宴”的诟病难以消除。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部受托制度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受托人资格成为一个弃之不舍但又食之无味的“烫手山芋”。解决这些矛盾的焦点在于强化受托人的核心功能,具体思路是叠加资格牌照,使受托人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捆绑型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 对此,劳动社会保障部已注意到这些问题,表示进行第二批机构认定时将不再单独设立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资格,而试行“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并考虑“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的2+2模式,这充分说明,下次资格审批将有可能成为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转折,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2、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实施信托制企业年金的一个制度创新 无论从国外的经验教训看,还是从国内的市场前景需求看,受托人的发展方向应予以强化,应考虑到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专业化和职业化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赋予其更多一些的功能;较多的市场资格的捆绑,其直接途径就是建立真正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实施信托制企业年金的又一个制度创新。 根据国外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实践,养老金管理 公司作为一个外部法人受托人,其核心要素在于其具有投资管理(包括其分包)功能的一体化,就是说受托人资格与投资管理人资格是捆绑在一起的,这既是受托人在市场上的生存之本,又是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本质特征之一,更是养老金管理公司得以发挥其核心作用的关键所在。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运行模式与现代信托理念不仅不是相悖,恰恰相反,而是对坚持信托制的一个创新:早在20多年前拉丁美洲十几个国家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成功实验、中国香港地区7年前强积金的正式运转和澳大利亚超年金近年来取得的业绩,都是对盎格鲁、撒克逊信托传统的发扬广大,其他欧美许多国家捆绑式受托人的诞生也是一个明证。 3、建立捆绑式的养老金管理公司制度安排完全符合现行政策的规定 一部三会共同签署的23号文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养老金管理公司”这个概念,并将之规定为受托机构之一,这是建立养老金公司的基本政策根据。第23号令第十条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 所谓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制度安排就是指“捆绑式”服务,也称之为“一站购齐式”或“全天候服务提供商”,在国际实践中,就是指市场不同角色和机构功能的垂直整合,即由一个金融机构同时兼有多种市场角色或功能,包括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在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还包括托管人的资格。两个部令规定中只是提出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不得为同一人兼任。将投资管理人资格捆绑在受托人之内,在首批机构中已经有过实验,2年来的结果证明,这个实践基本是成功的;这说明,它不但没有超出23号部令关于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法人受托的捆绑规定,而且也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适应目前中国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需要。 4、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符合中国的国情 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之所以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年金市场的需求,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的: 第一,捆绑式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可以降低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提高各个环节的服务效率和准确性,有效克服提供商各自为政、片面宣传和误导委托人和受益人的现象,以“一站购齐式”全天候服务商的方式和专业化的产品设计,推动集合企业年金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热情,成为拉动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旗舰和综合服务管理的核心平台。 第二,纯粹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除具有一揽子综合服务能力以外,还具有对资本市场与年金市场二者关系充分理解和深入研究的专业结合能力;在资本市场上,养老金产品设计是最人性化、离资金源头最近、游离于其受益人(账户资产所有者)时限最长的金融资产;以受托人为核心的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无论在投资管理系统还是在其他各项专业服务上,都可通过及时把握和监督具体的市场运作来识别每一个市场主体的运行准确性、收益合理性及其价值内涵。 第三,在缺乏信托精神的大陆法体系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可弥补单一资格受托人短视的缺陷,这是目前中国坚持和推动信托型养老金的一个捷径,因为它可克服仅从表面投资结构和收益数据来分析判断投资管理人的肤浅判断,能够避免单一提供商容易陷入程式化管理的误区;个性化的方案设计和收益回报的长期性,既是养老金投资与其他基金投资之间最大的区别,也是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受托人)与其他投资公司之间最大的区别。 第四,毫无疑问,“分拆式”存在一些优势,也是“捆绑式”所不可比拟的,例如,价格是透明的,责任是清晰的,主体是确认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任何带有利益输送和损害受益人利益的决策倾向都受到各司其职的市场主体的监督和审议等等,但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不同行业和不同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问题,不同市场主体价值链的成本收益平衡问题,尤其是受托人成本收益低下导致的核心作用缺位问题,等等,反过来,“捆绑式”的优势也是“分拆式”所难以替代的,例如,它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信息相对来说是对称的,成本可以内在化,可以避免受托人法律地位的弱化及其责任重大与盈利空间狭小的矛盾。 换言之,分拆式和捆绑式之间的分析比较显示,他们各有春秋,问题仅仅是个选择的问题,即哪一个模式更适合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发展阶段。权衡利弊,在当前阶段,打造几个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明确受托人法律地位和市场作用,可起到推动市场发展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作用。 5、国外“捆绑式”养老金受托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按法律组织性质,受托人可分为内部理事会受托制和外部法人受托制;按受托人与其他市场角色的组合形式,可将其分为分拆模式和捆绑模式;分拆模式是指受托人将账户、投资、托管人角色(部分)分给其他个人;捆绑模式是指受托人将其他市场角色集为一身,为计划发起人提供“一站购齐式”服务。 法人受托捆绑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明显不同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法人受托捆绑模式,另一种是传统的金融集团下的捆绑模式,即服务提供商均属同一个金融控股集团。9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第三种新型的介于分拆和捆绑式两个极端之间的捆绑模式即“法人受托联盟模式”,这是受托人与其他专业法人机构以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提供服务的一种折衷方式,是在法人受托模式下引入的一种变通的分拆模式的做法,其目的在于以分成和提成为基础,为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单个法人机构捆绑模式中,国外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强势金融机构为轴心建立的捆绑模式,例如以投资管理能力强大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为核心的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受托人提供捆绑的一站购齐式服务;另一种是80年代以来在拉美十几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出现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根据法律重新组建的专门养老资产管理公司,是一种崭新的全天候的一站购齐式捆绑模式。 以拉丁美洲国家的养老金管理公司为代表的高度捆绑模式和以中国香港地区的单一金融机构为捆绑模式是企业年金受托管理的最新模式。这个模式随着DC型计划数量的膨胀和DB计划的衰落,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金融机构开始倾向于提供捆绑式服务,并逐渐成为养老计划信托管理的一个主流模式,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捆绑模式开始逐渐取代分拆模式的主导地位。 三、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基本原则及其政策建议 1、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定位 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重要目的或最大特征应该是,它是专门致力于两个部令规定的企业年金这个第二支柱资产的专业化公司;客户群既包括广大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集合年金计划产品,又可 为大型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一揽子业务,这既可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也可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因为,培育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就意味着培育这个市场,就意味着为企业和市场服务,为国民福祉服务。 2、中国组建养老金管理公司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和历史潮流 毫无疑问,前文论述的是旨在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集合计划的拉美国家建立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香港强积金计划捆绑式受托人和澳大利亚等案例,其实,即使在被称之为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联邦政府也不遗余力地通过修改立法等各种手段,采取提供捆绑式一站购齐的服务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价格低廉和手续方便的集合计划和零售产品,最典型的就是前文所述的“简易职工养老金计划”和“简易个人退休账户”;对此,美国联邦政府是通过修改《税收法》第408(k)条款的方式建立起这种简易的捆绑式服务养老计划的,以便为中小企业举办简便和低价的退休计划提供法律根据;所以,该项捆绑式的简易计划普遍被学术界看做是政府与市场通力合作的结果,看做是联邦政府对中小企业潜在需求快速反应的结果。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联邦政府为高度捆绑式的专业金融机构担当受托人设置的门槛很低,规定凡是具有提供年金产品资格的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均可担任受托人。 3、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目的在于构建“三层级”的市场结构,优化市场资源 第一,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与目前的双牌照和单牌照提供商之间的关系不仅只是竞争性的关系,他们之间还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建立养老金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构建一个“三层级”的市场结构:单牌照与双牌照提供商-金融控股集团背景的提供商-捆绑式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以发挥不同市场主体的优势,达到优化市场结构和提高市场效率的目的;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实现构建“三层级”企业年金市场的制度创新;通过专门化的道路,把企业年金市场带动起来,对做大做强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试点,使之成为企业年金市场中的旗舰。 第二,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与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旗下企业年金供应商角色可齐头并进。在考虑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同时,要采取紧急措施,继续推动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受托人为开拓市场发挥作用。金融控股集团旗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年金服务提供商目前存在一定优势,在集团内可形成明显的价值链,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资,较高的投入成本可以受到一定的补偿。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企业年金提供商与建立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是并不矛盾的,他们具有一定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是拉美26年来实践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一个重要结果:拉美国家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大多都是金融控股集团(例如:BBVA),但这些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专有性、专业性、信托性和捆绑性等特征,是其金融控股股东所无法可替代的。 4、应合理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情,吸取所长,为我所用 从宏观上讲,中国香港和拉美的专业化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是强制性第一支柱基本社保制度的产物,参与率有法律保障,能够“吃得饱”,与中国自愿型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微观操作层面却具有较多的可比性,可资借鉴的东西较多,尤其在风险控制方面。 第一,在高度捆绑模式下,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托管人的监管作用。香港强积金条例规定合格的受托人可以兼任托管人,对此我们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态度。2004年两个部令规定,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不能兼任,受托人和托管人也不能兼任。在制度设计上,这些规定是发挥托管人对捆绑式公司的监管作用和对资金安全的保障作用的重要法律保证。托管人以外部第三方的角度对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合规性的监督是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在于,托管人的外部监督可以从安全性和专业性上起到审计部门难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规避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在受托和投资这两个程序在同一个法人主体中的道德风险。 第二,要加强公司治理和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在养老金管理公司架构下,按照信托管理模式,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严格的隔离制度,保证在同一法人体系内受托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共存,加强风险内部控制,对受托资产与自有资产实行有效隔离,对受托人内部和外部管理的独立性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受托资产安全,避免利益冲突。对此,在拉美国家养老金管理公司运行的26年中,人们几乎从未发现由于投资管理功能与受托功能捆绑在一起而导致的资金安全性风险的记录,他们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这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并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良好的治理结构和透明的运行机制使利益冲突得以避免,这是近年来基金管理公司数量膨胀速度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投资工具和品种要做出某种适当的安排与限制,以防止“权力滥用”,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拉美国家总体来说对其投资管理外包没有任何硬性规定;考虑到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环境,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应对其投资功能设立某种比例的外包最低限制,对不同产品品种的外包数量设置某种外包最低限额,甚至对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投资管理也须设立类似的外包比例下限。对养老金管理公司财务透明性问题和利益冲突等潜在风险,须通过行政与财务上的独立核算予以规避。 5、养老金管理公司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关系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性质与企业年金账户资金虽然都具有强烈的私有性,但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国家举办的强制性基本保险,国家应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应建立一定程度的补偿机制,制定一套相应的政策,对投资机构国家要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对受益水平应承担一定财政责任。而企业年金则不完全如此;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年金作为自愿型补充保险,应完全进行市场化营运;作为DC型信托制,目前阶段无须建立官方的补偿机制。鉴于此,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任务应是专营企业年金资产,基本养老保险账户资金应由中央政府另行单独制定投资管理政策,在管理营运上不应与企业年金合二为一。 6、关于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待遇补偿机制 国际惯例显示,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可以建立某种补偿机制,但在实践中各国采取的做法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性从自有资产中扣除一个比例,建立风险基金,例如,智利法律要求养老金管理公司从自有资金中提取养老基金净值的1%,以此建立一个储备金,并允许将之与养老基金资产一起进行投资。二是强制性从运营商管理的基金资产中扣除一定比例,例如,香港强积金条例规定,为保护受益人的利益和弥补受益人的潜在损失,香港强积金管理局在受托人管理的强积金资产中强制性扣除0.03%,将之作为一个补偿基金,以弥补受托人由于不法行为 和违规操作所造成的损失;法律还规定,当该补偿基金的数额不足以弥补损失的时候,财政司将有可能提供相应的援助和贷款。三是强制性要求受托人购买保险公司的责任险。澳大利亚的实验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为建立一个补偿机制,澳大利亚引入了商业再保险机制,强制性要求受托人必须购买“受托人保险”,以补偿当受托人在履行其职责时可能发生的经济责任,但规定对受托人发生欺诈行为或民事判决的罚款处分行为,保险公司则有权不履行赔偿责任。四是强制性对投资回报率做出最高限额,超出部分作为风险储备金予以提取。例如,智利在做出上述扣除一定自有资产的规定的同时,还规定养老金管理公司实际投资回报率必须要达到一个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对于超出最高标准的部分予以强制性提取,据此建立一个“利润储备金”,用于以丰补歉,以弥补实际投资回报率与最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差额。 鉴于商业保险的国际发展趋势和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可以考虑澳大利亚的补偿思路,将养老金管理公司的补偿机制与商业再保险机制结合起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由保险公司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特种“受托责任险”。 7、对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进行立法 与美国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条件相比,为保证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及其受益职工的权益,推动和规范受托人提供商市场的有序发展,中国应尽快立法,加快建立捆绑式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步伐;这完全符合国际惯例,也是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的一个社会责任。 四、中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根本障碍在于监管体制关系不顺 1、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法律依据与立法缺位 2004年两个部令允许养老金管理公司模式的捆绑式制度安排;2004年6月29日国务院令第412号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500项,其中第92项为劳动社会保障部负责“补充保险经办机构资格认定”。这是劳动社会保障部审批企业年金营运商牌照的法律依据。 但是,发放牌照不等于审批机构,养老金管理公司的审批主体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在“一部三会”(劳动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制度安排下,养老金管理公司作为一个信托性质的机构,其审批似乎应由银监会负责核准,但由于种种原因,意欲建立专营企业年金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愿望却未能实现,所以,他们只能“曲线救国”,转向保监会审批建立“XX养老保险公司”。众所周知,在世界各国“职业退休金计划”近百年的实践中,职业退休金计划的融资工具主要有两种:“养老信托基金”和“养老保险合同”。2004年两个部令的规定十分明确,中国实行的是属于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的“养老信托基金”,而不是“养老保险合同”;“养老信托基金”与“养老保险合同”之间的本质区别就是资产型与负债型、信托型与公司型、市场型与合同型、DC型与DB型之间的区别;2004年两个部令确立的中国职业退休金计划是前者,而不是后者;而冠以“XX养老保险公司”字头的营运商尽管签字画押,但仍有兼营后者之嫌,不利于企业年金由养老金管理公司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专司其责。 2、养老金管理公司“难产”的关键在于企业年金监管机构关系没有理顺 根据企业年金“谁监管、谁审批”的国际惯例,企业年金的监管机构与审批机构应为同一机构。例如,在拉丁美洲,养老金管理公司由政府行政监管部门审批成立,如在智利就由“养老金监管局”批准建立,墨西哥是国家退休储蓄计划委员会审批,在性质上它是公共有限责任公司,并要符合这些国家的“公司法”的相关要求,拉美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监管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自主的,向上对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向下对养老金管理公司实施监管和注册审批的职能。香港强积金制度实行的是牌照审批制度,受托人的审批发放机关是其行政监管部门强积金计划管理局,只是在审批强积金中介机构和强积金计划及其产品时,则由强积金管理局、金融管理局、保险业监督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联合执行。澳大利亚政府对经营超年金业务的机构实行的也是经营许可证制度,由“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负责审核批准经营执照。 劳动社会保障部作为企业年金行政主管部门,要同时成为其行业监管和机构审批的主体,最好应将监管部门单独设置,予以实体化,扩大和强化监管队伍。这样的监管改革思路是符合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总体框架的,也符合企业年金的监管体制。目前世界上企业监管模式大致有三种:第一是“联合模式”,即由一个机构负责监管所有金融部门,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德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采取这种模式。第二是“半联合模式”,即只有保险资金和企业年金这两部分资金由同一个机构联合监管,其他金融部门由其他机构负责监管,捷克、波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比利时等采取这个模式。第三是“专业模式”,即设立多个监管机构同时专门从事企业年金的监管,整个监管过程涉及到三个以上的监管机构,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和爱尔兰等。 3、将企业年金监管机构实体化,符合国际惯例和制度属性 目前我国的监管模式采取的是“专业模式”,即由劳动社会保障部负责监管,证监会和保监会等相关部门予以协同监管。企业年金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金融行业监管,这完全符合企业年金的市场发展要求。要达到上述目的,改革企业年金监管体制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目前阶段充实监管力量,扩大监管队伍,逐渐使企业年金监管专业化,建立一个类似美国劳工部下辖的“雇员福利保障局”;第二步是在条件成熟时将之单独设置,成为一个单独设置的行业监管和机构审批的实体部门。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县电力公司信息通信专业融合管理实践 摘 要:为了在电力公司更好地做好通信与信息专业融合工作,更好的发挥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作用,文章从班组建设角度阐述目前现状和专业管理举措,通过对设备可持续性的改造,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管理,提高运维人员技能培训,加强班组制度管理,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信通专业运维工作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电力公司;信通融合;专业管理 引言 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县公司信通管理机构调整,信通运维班作为新成立的班组,人员来自原通信班和信息班,班组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运维人员紧缺与运维工作量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主动适应新的运维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举措,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全面做好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是目前信息通信专业必须解决的课题。面对此课题文章提出创建学习型班组,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保质保量把各项工作做好。 1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加快传输网络工程改造,全面提升传输网络硬实力 江阴电力通信网最早是在2002年开始建设的,采用东信光传输设备建设统一的光通信传输网。设备至今连续运行时间已达12年,故障频繁发生,导致运维压力大增,同时因厂方备品备件储备不足,严重影响到本地区通信网络的可靠运行。根据江苏省网络归并方案的要求,江阴地区结合十二五规划,对现有光传输网进行了逐步调整,组建以中兴设备为传输主体的光通信传输网络。 1.2 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管理,提升班组管理软实力 开展传输设备的技术改造是确保网络稳定运行的硬件建设,那么准确完善的运行资料就是提升班组运维管理的软实力。信通设备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数据系统工程。班组近年来在运行资料的管理方式上作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专设专业资料FTP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并及时更新所有信通设备台账,做到对信通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确保设备运行的可控在控能控,有效促进设备健康运行水平。进一步加强班组运行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各类图表资料做到绘制精细化,修改滚动化,现场同步化,大大提高了班组运维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全公司提供一个安全可靠高度稳定的通信平台。 1.3 加强运维技能培训,创建学习型班组 根据统计,公司从事通信专业人员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层次、职称级别、技能等级来看,均处于弱势地位,整体技能素质偏低,制约公司信息通信运维创新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有效途径,来切实提高运维人员的综合能力和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水平,确保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在制度上,将标准化班组建设与学习型班组建设有机结合,以班组建设系列管理标准规范和统一班组各项管理要求,搭建交流共享的学习平台。构建班组内丰富的图书资料库,建设开放的学习分享模式,广泛收集积累外、内部信息和知识,讨论分享,在班组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工作,确保班组全体运维人员了解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同时班组建立常态岗位练兵运行机制,深化培训,通过班务活动和民主生活会加大学习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问答、考试、比武的方式,激发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高起点全面规划搭建运维实训基地平台。在现有较小规模的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基础上,完善配置,逐步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通信运维实训平台。实训平台设备宜选配系统在线运行主流设备,并适当选用部分超前设备。通过实训基地平台的建立,运维人员不仅能及时掌握传输、交换、电源、光缆维护等信通各分支领域的相关原理和技术,还可以全面掌握信息网络交换数据配置、信息安全运维等必备技能。通过实训基地,有效模拟故障现象,查找现场罕见告警,确实提高运维人员的动手能力,提高对实际设备的应用能力、操作水平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生产。 1.4 完善班组管理制度,提倡一岗多能及专业融合,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1.4.1 制定分工制度,责任到人 文章首先梳理了信息通信两个专业的主要工作方向,主要有光缆、电源、电话、网络、计算机、服务器、系统、抢修等不同分工,而整个班只有11个人,还有3个值班人员,4个50岁以上人员,为了协调好11个班员的工作责任性和积极性,通过沟通,首先取消了值班制度,这样富余了3个人员,可以参与更多工作.然后针对每个人员的特点进行工作分包,50岁以上的负责一项工作,50岁以下的负责两项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 1.4.2 制定结队制度,不同分工签订结队合同 确定了分工,不是说只要对自己的分工负责就可以了,还要对其余相关的工作进行辅助,签订结队的人员要进行专业帮带,负责结对人员对自己分工的熟悉及运维,负有连带责任.确保每个分工至少有1人精通,1~2人熟悉。 1.4.3 制定轮训讲学制度,全面提升运维技能水平 在确保分工,签订结队合同后,班组还制定了讲学制度,利用周五安全活动的时间,开展分工技能大讲堂活动,在活动期间,轮训人员需要对自己的分工进行基础普及,运维技能讲解,并进行测试,每人两周时间,一周讲堂,一周测试并讲解。经过基础知识普及,运维技能测试的过程,班员的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4.4 制定阶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度 班组引导员工在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定个人愿景及阶段性的职业发展计划。每个人员都需要制定1~3年的阶段性职业生涯计划,做到近期有目标,长期有愿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沟通交流及定期检验活动,促进员工在日常的积累进步中实现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1.4.5 制定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技能提升,专业融合 针对分工完成情况,结队帮带效果,技能大讲堂测试成绩,职业生涯规划完成情况,班组制定了确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每项制度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当月完成情况好的给予绩效加分,与工资奖金挂钩,鼓励员工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行专业工种的融合,全面提升班组运维技能水平。 2 结束语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信通运维班人员已经进入各自的角色,每项工作既是信息又是通信,进行了真正的专业融合,各项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组现有人员11人,人才当量密度为0.96。双师型人才共5人,占总人数的45%;技师8人,占73%;党员5人,占45%,高级技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 信息通信专业融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持续发展完善的过程,涉及对环境、网络、系统、业务等各层次的管理,以及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信息通信系统运维水平和工作质效,确保信息通信一体化管理体系在电力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也看到自身在班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主要体现在班组年龄结构分布不均,平均年龄超过46岁,有14年未进新进员工,与日新月异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无法同步,技术更新存在一定难度。信通运维班应迎难而上,继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不断持续深入的把专业融合工作做好,为公司发展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传输平台。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四化”管理体系在保定供电公司电力保障专业的初步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市场不断变化,近年来电力保障作为新兴专业直接以电力市场“延伸服务”的新姿态登上了舞台,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优质服务的理念。由于电力保障是改革后的新兴专业,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可循,本文通过对电力保障在成立之初的现场情况调查和情况分析,提出“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四化”管理体系,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保证电力保障有章可循。 【关键词】电力保障;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一、前言 电力保障专业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营业及电费部新建专业,重点负责66户高危及重要客户;重大政治、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其他高压电力客户电力保障工作,电力保障专业是公司为了维护正常的供用电秩序,保障供用电安全,以国家有关电力供应与使用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电力行业标准为准则,对用电客户的安全、经济、合理、可靠用电实施专业性检查的全过程。 二、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市场不断变化,电力客户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通过供用关系,使电力用户能够使用安全、可靠、合格、经济的电力商品,并得到周到、满意的服务。电力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力营销策略实施的结果。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一强三优”的总体工作思路,明确了“须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来适应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要求。建设高效、严谨、灵活的服务体系也是现代电力企业适应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应对各类电力市场变化的有效途径。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行后,电力保障作为新兴专业直接以电力市场“延伸服务”的新姿态登上了舞台,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优质服务的理念。 由于电力保障是三集五大后的新兴专业,没有具体的管理体系可循,电力保障作为公司营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面广、点多,既包括高危及重要用户;人员密集型企业如商场、医院;重大政治、宗教活动场所,还包括急难险重突发事件如救灾、抢险任务。二是电力保障用户设备复杂多样性,各种设备新旧不一,为电力保障接入造成困难。三是电力保障专业成立时间短,保障队伍年轻、经验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工作实践较为缺乏,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如何在管理制度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成为当务之急。 三、主要做法 电力保障是顺应电力客户服务发展趋势,在有重大政治活动、重大宗教活动、突发事件过程时为客户提供应急电力保障后备支持,一旦发生停电情况零间隙提供电力支持,保障客户重要负荷。即电力保障是供电企业安全可靠供电的有效延续。 在成立之初经过现场情况调查和情况分析,致力于提高电力保障管理水平,提升人员素质,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提出“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四化”管理体系,即保障管理制度化、资料管理科学化、人员管理精细化、物资管理规范化。让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保证电力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安全、高效的服务客户。 1.以制度促管理,以考核促工作,推进电力保障管理制度化 以制度促管理。首先在成立之初,撰写了编号为BDG07-2301-2012的《电力保障管理》。管理中从电力保障客户端管理中的接受保电任务到下达保电任务,到客户端安全检查,到制定方案,到现场落实保电措施,到最终资料归档,都具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并将其流程化。 其次应急电源车是电力保障班的生力军,在重要保电情况下必不可少。确保应急电源车可以稳定运行是电力保障工作的核心,针对应急电源车的使用制定了《应急电源车使用管理办法》,办法中从应急电源车的型号、工作方式、安全守则、到应急电源车的常规检查、应急电源车的管理职责分工、应急电源车使用要求、到应急电源车的保养和维护及考核,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为应急电源车的使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证。 以考核促工作。根据“工作项目化、目标责任化、责任考核化”,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探索精细化考核工作。按照日常工作项目,将其分为7项:保障次数、保障质量、培训、资料整理、安全、创新、5S物资管理,针对每一项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见图1)。将保障质量纳入考核之中,不能光凭保障次数的多少来判定员工工作的态度,而是以完成质量的高低来衡量,以此鼓励员工工作积极性,高质量完成保电任务;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这种细化的考核制度为工作的全方面进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图1 绩效考核表 2.资料管理科学化 以资料完善为基础,以信息共享为保障,促进资料管理科学化。 (1)以资料完善为基础。对经常保电或有可能保电的重要客户进行统计分析,依照客户类别及重要程度分为政治活动一级保电、政治活动二级保电、突发事件保电、抢险救灾保电和生产保电,完备对重要用户信息的搜集。资料的完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下面一一介绍。 一为最优路径的完善。应急电源车体积较大,驾驶起来较一般车辆较为困难,如果路况好,更有利于车辆的安全和保养,且若为非紧急保电,保电的时间确定,只需在定点时间以前赶到即可,但是,突发事件发生时,需争分夺秒,因此如何安全、快速的从应急电源车位置出发到达用户地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情况,特成立“路径优化小组”,对在册的每个重要用户进行实地考察,按不同时间段车辆拥堵情况不同来制定不同的路径选择,将详细路况备案,完善到用户资料夹中,以备查用。 二为保电方案的完善。保电方案包括用户配电室位置、应急电源车停放位置、重要负荷大小、接线柜位置等,都影响着电力保障完成的质量。在非紧急电力保障情况下,可提前勘查现场,向用户配电室工作人员了解相关知识,为方便下一次保电,在每次保电后,对保电方案进行整理,将用户配电室位置、应急电源车停放位置标记清楚,记下重要负荷大小,需要接入的柜号,电缆型号等,完善到用户资料夹中,以备查用(如图2所示)。 图2 保电车辆位置图 三为用户配电室资料的完善。对重点用户应当掌握用电设施基本情况,建立并及时更新变(配)电设备清册、电气接线图、设备试验报告、二次设备整定参数等档案资料。重点用户应当根据电力安全保障工作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重大活动期间用电设施运行方案等,明确活动期间用电设施操作要求、巡视检查规定、自备应急电源运行方式,保证用电安全。同时建立用户电工或管理人员的电话号码簿,以方便具体联系,第一时间掌握用户现场情况。虽然完善了重要用户的资料,但是对用户情况最清楚的还应该是用户的电工或值守人员,能够随时与用户联系,掌握用户情况建立联系人档案是必要的。 四为应急预案完善。针对突发事件,形成应急预案,以备不时之需。构建完备的应急预案流程。根据“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的原则,统一编制了包括1个总体应急预案,4类突发事件,健全应对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流程,从预控、预警、响应、恢复、总结改进5个应急阶段,建立了灾害预警机制,健全应急预案流程,确保应急工作“反应快速、运转高效”。实战出真知,把重要用户按重要程度分成不同的小组,以此按不同周期排出应急演练次数,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从实战案例、案例研讨、持续改进3个方面,做好应急实战工作,快速应变、确保安全。 (2)以信息共享为保障。现实中用户的配电室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用户用电量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对此,提出与用电检查专业形成信息共享。因用电检查专业需定期对用户配电室情况进行检查,对用户情况的了解具有时效性,而电力保障专业对用户情况的了解比较全面,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对信息进行共享,及时对用户情况进行更新,为资料的完善提供保障。 有了资料的完善,使得资料的管理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实有效的管理手段,打破了原有用户提供资料的单方面壁垒,主动收集用户资料,使得用户资料具有完整性,而信息的共享,使用户的资料实时更新,不等用户提供,就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这种科学化的资料管理,促使用户资料具有时效性与完整性。 3.人员管理精细化 以专业培训为抓手,以专业技术人员上讲台为亮点,依靠信息化建设手段,鼓励技术创新,全面推进人员管理精细化。 (1)以专业培训为抓手。为人员细化层次,针对每个人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因电力保障专业担任着社会应急抢险的工作,当发生应急突发事件时,有人员可用、有技术可循是关键所在。而电力保障为新兴专业,专业人员较少,特建立以电力保障班人员为主,以高低压检查班人员为辅的人员保障机制。针对保障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特制定培训计划,将人员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业电力保障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技术熟练;第二类是后备电力保障人员,经验不足;第三类为用电检查人员(即紧急情况下辅助保电人员),电力保障经验相对缺失。根据这三类人员的情况,以第一类为主导,一对一帮扶第二类人员,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现场经验为主导,加强与第三类人员工作的交集,每两周一次技术交流会,为保障人员开辟二次学习的机会,积极拓宽电力保障专业技术水平。 (2)以专业技术人员上讲台为亮点。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专业知识固然重要,现场经验亦不可忽视,独自探索很久,不如专业人员的一句点睛之语。对此,提出把讲台让给专业技术人员,每周一安全例会后,请电力保障经验丰富的员工,为其他员工授课,此外针对电力保障人员不太熟悉应急电源车车况的问题,特与厂家联系,邀请专业人员到现场指导培训,对应急电源车的基本操作、日常保养、注意事项等一一进行了讲述,并将指导培训过程录制下来,作为课件定期培训,使保电人员更快掌握应急电源车的操作使用及日常保养。“上讲台”这一举措,激起了学习的热情,为技能鉴定人员提供了学习的便捷途径,定期向学习人员征集问题,针对这些常见问题来做讲授,使得讲课有重点,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挑战,要上讲台就要求“讲师”不光要会干,还要会说,为了能给“学员”们讲清楚问题,讲师们也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拓宽视野,提升境界。 人员管理精细化,为电力保障人员提供了再学习的平台,查漏补缺,蓄力未来,潜心内练,不断提升电力保障专业水平再上新台阶。 4.物资管理规范化 在具体操作中彰显规范化,在实际效果中体现规范化,在不断完善中注重规范化,全面推进物资管理规范化。 (1)在具体操作中彰显规范化。以5S管理为标准,整齐清洁的物资摆放,是提升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将电力保障专业物资库按类别摆放物资,把常用物品和应急物品分开,定期打扫,并制定管理规范:电力保障班人员负责库内应急抢修工器具的保管和出入库记录工作;要掌握应急抢修工器具的用途、性能及相关情况;要对库存应急抢修工器具建立《应急抢修工器具出入库记录》,要认真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坚持日账日结,月账月清;按月对常用应急抢修工器具盘点,逢季对重点应急抢修工器具盘点,每半年对所有应急抢修工器具全面盘点一次;应急抢修工器具要定置摆放,整齐有序。 (2)在实际效果中体现规范化。制定了防风、防水、防干旱、防洪涝应急工具表,明确应对各类突发应急事件的急应物品清单;制定了应急装备配置标准,明确个人、车辆、班长的必备应急物品名称和数量;针对电力保障的工作性质,应急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建立个人快速取用物资库。个人物资库为个人常用及应急抢险必备物品库,方便个人取用,以最快速度取得所需物品及安全工器具,为突发事件提供便捷条件。在电力保障班库房内开辟一排储物柜,为每个电力保障人员准备一套安全工器具及应急必须物品,除按照安全工器具的正常检查周期检查外,对所有工具物资进行定期检查更换。如有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可以第一时间取得所需物品,缩短应急处理时间,为有效保障电力提供便利条件大大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制作应急工器具厂家联系表,方便随时与物资配送厂家联系,及时做好应急物资的维护与补充,为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保障管理制度化、资料管理科学化、人员管理精细化、物资管理规范化,这四化管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建起了科学统一的电力保障管理体系,确保了电力保障高效、有序的运转。自“四化”管理体系实施以来,电力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者简介:董楠楠(1984―),女,河北承德人,国家电网保定供电公司电力保障员。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专业贸易公司视角的客户管理系统优化分析 摘 要: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专业贸易公司普遍性的遇到了利润下滑、市场萎缩的经营困局,在此条件下,本文结合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特征,对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核心部分客户管理进行了分析,在提出当前我国专业贸易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构建高效客户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贸易公司;供应商;客户管理 作为专注于进出口贸易的专业贸易公司,随着近年来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对贸易商服务要求的提升,都使得传统的基于信息优势的贸易中间服务其获利空间日益逼仄,业务规模不断萎缩。 一方面,贸易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跨国企业为进一步压缩成本均加强了制造中心的采购端伙伴关系建设,将采购链逐渐延伸到了生产企业,同时进一步调整了全球产品价值链分配格局,利润向设计、包装和运输环节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专业贸易公司基于信息优势的采购优势难以维持,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另一方面,作为本土制造企业,也在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的背景下纷纷引入供应链管理措施,缩减了产需端的对接流程,同时压缩了贸易中间环节的可分配利润水平。两方面作用下,作为专业贸易公司,其既不能从生产制造环节上节省开支也不能在销售环节上完全掌控市场,难以再通过常规的方式和路径保持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和格局特征,立足于专业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现实,从贸易公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客户管理上,分析和阐述贸易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为公司建立专业贸易服务型高效供应链管理体系提出优化措施,为我国众多贸易公司降低经营费用、增加效应规模,形成行业优势竞争力提供帮助。 从目前我国众多专业贸易公司的业务实际看,其供应链管理中客户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过分强调价格优势的供应商选择标准 目前贸易公司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虽然引入了信用评价和供应商风险识别系统,但是在具体业务的供应商选择上,依然以价格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的选择标准为最高追求,而总是有意无意的淡化风险、信用、综合资质等方面的选择权重。或者说,一般的贸易公司尚缺乏一套对供应商信用、价格、供应能力、应急能力的综合评价系统从而实现合理价格选择,特别是供应商的价格、信用与供货能力等相关参数出现矛盾时,公司现有的评估体系尚缺乏一种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够在多家供应商中进行识别与选择,这使得供应商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处于供应链内的各企业,由于作为合作伙伴的加工贸易企业与供应商,为了各自企业的利益,在价格和信息方面经常处于搏弈状态且存在利益冲突,也容易积累违约风险。 二、贸易公司海外分销的终端需求客户培养能力偏弱 一般的贸易公司依托本土化优势,在国内直接需求客户的挖掘与关系网络建设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与经验,但是在相关产品的海外分销上,由于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差、资金投资能力限制、海外贸易服务竞争优势较弱等原因,贸易公司在出口贸易中往往愿意选择海外贸易商进行产品海外渠道销售,而很少能够直接针对海外终端客户进行贸易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销售速度与资金周转速度。但是以国外贸易商为主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会因为贸易商的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巨大等原因导致销售网络的稳健性极差,同时即使选择进行分销,也往往由于国外贸易商处于买方市场,而难以签订到符合公司预期的长期合同。或者说,国内的贸易公司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一种良好的模式,能够直接发掘海外终端需求,这与一般公司长期以来忽视海外终端客户培养有关,当然也与国外产品销售市场渠道销售模式的根深蒂固有关。 三、共赢为基础的伙伴关系有待强化 贸易公司的供应链由于其业务特征决定了供应链模式属于共生网络模式,其客户较为松散,在此条件下加强伙伴关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公司与客户间共赢机制的形成。从这一点上讲,当前贸易公司业务中,为客户提供增值能力而体现公司核心价值的服务尚相对缺乏,公司服务的可替换程度高,无法体现出独有优势。共赢机制的缺乏,使得公司业务部门和高管必须拿出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客户关系的经营中。多年前高管满天飞拜访客户、靠人际关系维持伙伴关系的经营模式依然是公司的重要方式。公司高管疲于奔命,而客户流失度依然较高。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相关伙伴关系管理理论,未来国内贸易公司提升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网络覆盖能力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立高效供应链模式下的客户管理体系,具体的方向可归纳如下: 1.建立基于供应商综合评价的选择模式 以往以价格为标准选择供应商和采购商的策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最大化利润的经济目标,但是这种策略选择会形成一种相对松散和碎片化的供应商网络,特别是在供应商的价格、信用、应变能力、技术能力等指标存在差异的条件下,以价格最优为标准在可能造成违约风险的同时,难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也不利于建议一种长期伙伴关系,难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与客户网络的成熟。 因此,国内贸易公司应该将供应商选择的重心从价格策略向价值策略转移,加快建立能够综合反映供应商情况的评价系统。对供应商的选择,不但要审查所提供产品的价格、合格率、交货期、合作态度,还要了解供应商经营产品的状况,经营效益,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服务状况,市场占有率,发展潜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还需要注意企业文化是否有冲突,合作的积极性等,并构建能够综合评估供应商的评价体系。评估体系可参考“Q.C.D.S”系统,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四维评估系统,供应商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可按表1设计, 通过该评估体系企业对所有供应商有一个公平、客观、统一的评判标准;然后在优选出来的供应商中与他们签订长期合作合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并对企业内部不合理的购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公司供应链系统的协调性、集成性、同步性。 当然,上述综合评价体系在执行初期存在一个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需要公司对具体供应链的信息做全面了解,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可以考虑综合系统与现行系统实行并行运转一段时间再实现全面过渡。 2.加强供应商管理,提升供应商粘性 在科学选择供应商基础上,公司应进一步重构贸易供应链中的伙伴关系模式,与经过综合选择评价后遴选出的目标供应商签订合同后,应致力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持多层面的信息共享,通过高效信息网络的有机连接,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使用相关信息来协调他们的供货与买方的需求和计划相匹配,以实现信息对接的无缝一体化,加强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可以参考的策略包括: (1)长期合同管理 与优选供应商签订一份较长期合同。长期合同的签订使得供应商把公司的生存与自己的公司联系在一起,可以为公司储存一部分原材料,不会因为原材料涨价,找不到货源,而影响供货。供应商也不会担心产品滞销的现象出现。如有一些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是很大,公司也可以先不进行提货,暂时存放在供应商处,以节约库存成本。 (2)引入竞争机制 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供应商管理强度。因为考虑到只选择一家目标供应商,一旦出现不可抗力因素,唯一的一家供应商无法供货,公司将出现违约与资金损失,因此常规产品与销量大的产品的目标供应商可以选择2-3家,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可以有一家备选供应商。而且可以战略性的让供应商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努力提升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 (3)建立供应商长效沟通机制 公司可以根据往年的销售记录,在年初制定全年的采购计划,并把这一预测报表分享给供应商,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提高产能。并在每个月月底与供应商开电话会议,对每月的购量进行总结,比较全年采购计划。对供应商在技术,生产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如产品更新等,这样不仅显示了对供应商的高度信任,而且公司也最大程度的掌控了市场,提升了采购效率。 (4)建立积极有效的供应商绩效考核体系 公司应该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绩效考核分析,考评周期可以设计为一年两次,考评内容包括来货批次合格率、来货抽检缺陷率、来货使用报废率、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订单变化接受率、采购价格成本率、表现的合作态度、参与本公司的产品改进与开发项目、售后服务等,对考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问题点,分析不可控因素。对于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限期改进意见。通过绩效考核,不断改善整供应商管理强度,增加T公司与供应商的紧密度。 3.加大与客户间的双赢分享强度 在公司的共生网络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共赢机制的建立,提升客户忠诚度以保证伙伴关系网络的稳定。公司应该高度统一思想,特别是高管层,要有意识的进行共赢机制建设,要能够接受暂时的利润下滑和出让,应该从总经理高度制定与客户与供应商的双赢分享机制,并有意识的加大分享的强度和范围。通过加大分享,形成适当的供应商激励,提高客户忠诚度,刺激供应商与T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具体的激励措施可以考虑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激励等方面(详见表2)。 4.拓展海外终端客户的销售网络 海外分销环节终端客户开拓能力不足,意味着海外分销网络的不稳定和利润水平的相对较低,这既不利于T公司提升竞争力与利润水平,也无法为国内客户提供有效的销售渠道从而降低服务质量,T公司应该有意识的加大海外终端客户的培养,可以考虑通过海外供应商网络实现对销售网络的推广,加大终端客户订单的利润分享强度,借助于国外市场专业渠道开拓商的能力加大分销网络建设,也可以针对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通过设立外国分公司实现国外市场的本土化,以提高对海外市场的熟悉程度。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信息化应用的管理创新 摘 要: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为主线,以企业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以强化信息安全为保障,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中交路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趋于成熟,但集团内部分公司架构发生变动后,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不到新增的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层级,为了保证公司对生产经营情况的全面了解,同时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保证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实现信息化管理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信息化应用;管理创新 1 实施背景及面临的问题 1.1 建设原因 1.1.1 配合国家部委对信息化提高的需要 《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12〕93号)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底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信息系统要实现所有层级和主要业务的全覆盖;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与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过程、风险管理深度融合;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运维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大多数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A级,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1.1.2 实现信息化建设全面覆盖、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从2008年开始,中交路桥已经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项目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风险管控系统等管理系统正在普及,信息化的工作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华北公司专业化公司成立后,相应的也需要有一种针对专业化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也对华北公司整体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面临的问题 1.2.1 中交路桥已经拥有成熟的项目管理系统,但原有信息管理系统为三级管理模式,即集团总部-分公司-项目部。现分公司成立专业化分公司后,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相当于变为四级管理模式,即集团总部-分公司-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专业化分公司项目部。因此,现有的项目管理系统并不能实现对专业化分公司的信息化管理。 1.2.2 为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进度,专业公司成立后业务急需展开。已经习惯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各层管理人员,没有信息系统不能及时掌握和批复专业公司各项业务信息,在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风险。 1.2.3 由于专业化公司的性质决定建设信息系统的预算不会太多、建设的时间不能过长,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投入和规划来保证专业化分公司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解决思路及应对措施 2.1 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2.1.1 思路 以PDCA模式、全面预算和“六个集中统一”管理思想为指导,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设计图纸和业主合同条款为依据,进行项目总体策划,按合同工期制定项目管理的质量、工期、安全、成本等计划目标,并将其各项指标量化后输入信息系统。 2.1.2 目标 (1)实现数据集中、工作标准统一、业务规范统一的目的。 (2)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建立平面透明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实现了从上到下的规范、透明化管理。 (3)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对专业化公司业务的全过程进行了更为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2.2 信息系统主要构架及功能 系统技术构架:系统开发架构采用J2EE技术,开发平台采用eclipse框架,配置连接mysql数据库系统,采用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分布式的应用程序模型。该模型具有重用组件的能力、基于扩展标记语言(XML)的数据交换、统一的安全模式和灵活的事务控制。 系统主要功能:专业化项目管理系统从业务功能角度主要划分为五大模块:合约模块、物资模块、技术质量模块、工程进度模块、安全管理模块。每一个大模块下又细分为一到三个不等的子系统模块,实现对施工项目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2.3 系统建设的关键保障措施 (1)成立了高效的系统建设团队,吸取现有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缩短系统调研、测试、实施等过程所需的时间,保证系统建设进度。 (2)采用与现有系统相同的技术构架和代码,大大减少重新开发软件和实施所需的时间及费用,同时为系统集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选择有技术、有实力,熟悉现有系统的软件开发商,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4)建设新系统的同时,对原有系统的组织机构程序进行了优化,遵循唯一性原则,共享一套人员数据库,有效地消除内部存在信息孤岛、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2.4 上线测试、完善功能、优化程序 2.5 集中培训、全面推广 系统启用后,为了保证能够顺利推广使用,召开系统启用动员会和推进会;定期召开信息化工作例会,各业务部门在会议上汇报阶段性工作进展及成果,同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内容,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6 加强系统运维管理,促进管理提升 根据各公司的反馈意见、管理需求不断的完善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真正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的工具。 3 实施效果及创新结果 3.1 管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促使管理信息的处理方式向业务处理集成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方向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1.1 业务处理集成化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建立,使业务处理集成化成为可能。业务的集成化处理,节约了大量人力,使管理人员从大量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从事数据分析和其他管理工作。 3.1.2 业务流程标准化 业务流程标准化不仅是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的前提,也是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必然结果。在分包管理方面,从分包单位的选择、分包合同的审批、分包结算的审核及审批方面均设置了相关流程,必须在流程全部通过、且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完善后项目方可进行实施,否则该业务将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通过业务流程的审批及锁定功能,实现了公司对项目管控的无盲点覆盖,有利于管理层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干预。 3.2 成本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3.2.1 材料管理方面 信息系统统一规范了材料管理流程和材料消耗出库成本单价计算方式,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系统通过统一的材料管理流程最终可以自动生成各种管控表单,支持项目管理者或被授权人实时掌握整个项目的材料物资收入、发出、结存及材料用量节超等信息。 3.2.2 合同管理方面 分包合同签订后,合同单价被自动引进分包单价资源库。该数据库经授权给项目相关人员,当项目进场后需深入了解某一区域分包单价的行情时,只需进入资源库进行信息检索即可获得详细信息。一方面大大缩短了分包成本测算的时间,另一方面可对同区域内分包单价进行对比分析。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中央结算公司纪委书记、资金管理系统负责人梅世云:全力打造专业、先进、安全的资金业务管理系统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结算公司,下同)作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于2012年岁末向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了一套满足于众多金融机构资金管理业务的应用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河北银行成功上线并平稳运行,并引起广大市场成员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为此,《债券》杂志专访了中央结算公司纪委书记、资金管理系统负责人梅世云,请其畅谈系统的开发初衷、功能架构、作用特点等。 《债券》:中央结算公司为广大金融机构建设了这套满足机构内部资金管理业务的应用系统,请问贵公司开发系统的初衷是什么? 梅世云:近些年来,以商业银行、农信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资金业务不断发展,尤其是以债券为主的投资、理财业务发展迅猛,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新品种、新业务不断推出,为金融机构资金营运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渠道。然而,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内部资金管理仍然处于人工操作、手工复核、层层文件审批的阶段,一方面效率较为低下,另一方面内部风险管理薄弱、人才和经验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涌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又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新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我公司在近两年的直联客户端推广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非常愿意与我公司进行系统直联,但由于自身没有一套独立的资金业务管理系统,如果单独开发或外购,成本昂贵,加上自身对业务流程的理解、需求撰写及系统的总体设计能力有限,可以说,还不具备独立建设一套业务系统的能力。在多次直联推广工作会议上,这些金融机构非常希望市场上能推出一套价格低廉、功能丰富的标准化系统,同时认为中央结算公司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在市场上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由我公司为市场建设一套包括债券、票据、同业等金融市场全业务的资金管理系统最为合适。 中央结算公司一直秉承“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从满足金融机构需求的角度出发,也为了配合国家加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要求,全力打造出一套将集合债券、票据、同业、理财、衍生品等金融市场相关业务为一体的标准化资金业务管理系统――“中债金联系统”。 《债券》:中债金联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架构是怎样的? 梅世云:中债金联系统的总体目标定位于满足客户资金管理业务的多方面需求,建设一套既融合了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又具有本土化特性,功能全面、过程覆盖、控制风险、有助提高效率的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管理体系。 中债金联系统在功能方面,立足债券业务,涵盖了现券、回购、公开市场业务等几乎所有债券业务品种,并将逐步扩展至票据、同业、理财、衍生品等金融市场其他资金业务;流程方面,涵盖了资金业务的前台交易、中台风控、后台结算和会计核算全过程;风险控制方面,机构可以依托系统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效率方面,可以有效解放人力,减少手工操作,提高业务处理的电子化和自动化程度。 《债券》:听您刚才的介绍,中债金联系统功能涵盖了银行前、中、后台,那么,这些功能具体是如何实现与运转的? 梅世云:目前每种业务的工作任务都可以在机构内部前、中、后台部门间自动流转,实现了过程的全覆盖和业务数据的共享。为了有效控制风险,系统对权限管理、审批流程设置、持仓管理、风险参数检查、界面要素录入合法性都实现了电子化和参数控制,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对余额对账、会计分录的生成、计提和摊销等工作量大、易出错的后台核算相关功能,系统进行自动处理,避免了人工操作的风险。 考虑到在资金业务共性原则下各机构自身的特点,中债金联系统功能设计上适当地考虑了灵活性和可配置性。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交易场所和结算模式,个性化设置前、中、后台的岗位功能权限、审批流程、业务限额、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等参数。此外,由于系统实现了电子化和参数化管理,使得机构前、中、后台的协作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都可以实现异地办公。例如,中台人员可以在千里之外对前台业务的授权、审批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后台人员也可以在另外一个城市完成债券交割和记账,而系统依然能够实现工作任务的实时流转和完整记录。 《债券》:中债金联系统在业务操作及系统功能上具备哪些显著特点? 梅世云:中债金联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融入中央结算公司的各项业务服务。客户无需进行二次开发,就可以不断分享中央结算公司各项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包括以下主要特色:第一,系统率先实现了与中央结算公司系统的直联,债券业务数据从交易商到我公司实现“不落地”处理,客户在系统内部即可进行相关的指令确认、查询、撤销等操作;第二,系统可以自动进行结算指令要素的比对和持仓债券的对账,从而减少手工干预,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和准确性;第三,依托中央结算公司的资源,客户可以通过直联接口自动获取中债价格产品、债券资料等及时而全面的资讯。第四,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系统运营模式和灵活的收费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中央结算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智囊团,通过系统建设进一步传播科学、先进的资金业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债券》:您刚才提到不同的系统运营模式和收费策略,请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梅世云:为了满足市场上不同客户的需要,中债金联系统提供了两种运营服务模式,分别是分散部署、独立运行模式和集中部署、托管运行模式。 分散部署、独立运行模式是指:资金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由客户购置并部署在客户本地。客户负责系统的硬件、网络运维,并在中央结算公司的配合与支持下完成系统应用部署及运维。客户通过直联接口机与中央结算公司直联服务器进行通讯,完成直联业务的办理。 集中部署、托管运行模式是指:资金管理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均由中央结算公司提供,系统硬件集中托管于中央结算公司,由中央结算公司负责系统的硬件运维、应用部署及升级等操作。客户只需在本地部署客户端程序,通过网络专线与置放于中央结算公司的服务器进行通讯,完成业务办理和系统操作。 针对不同的运营模式,我们为客户制定了不同的收费方案,并提供了租赁方式便于客户使用系统,使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做、灵活的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 《债券》:您在介绍中还提到了专家智囊团,请问智囊团是由哪些专家组成的?他们对系统安全性、稳定性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梅世云:为使系统功能更加贴合国内外金融市场业务的通用、具体规范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理念、经验、技术,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债金联系统根据专业性与权威性相结合、机构代表性与重要性相结合、业务与技术人员相结合、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相结合的原则,邀请了来自主管部门、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省农信联社、外资银行、投资基金公司等机构的30余名领导和专家,组成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性强、覆盖面广、阵容强大的专家委员会,建立了经常性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为系统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劲的政策指引、业务指导和智力支持。专家智囊团对系统设计、构建提出了许多好的设想与建议,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先进性、专业性、安全性和通用性。专家智囊团的认可也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去年首家客户河北银行的顺利上线运行,标志着中债金联系统在服务金融机构资金管理业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事业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期已有许多机构联系,计划、安排采用该系统,完全可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通过中债金联系统这个平台共同分享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关于县公司安全管理专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为贯彻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切实做好县公司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实践县公司安全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县公司始终把安全稳定和优质服务作为检验和衡量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通过开展分析调研、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以及进行专业指导等多种措施,切实确保安全生产、队伍稳定、优质服务,确保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不断加强县公司安全专业化管理工作,提升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三集五大 安全管理 专业化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改变机制,构建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县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从综合办公室整体划出,与生产技术部合并,组成安全运检部。市公司营销(农电)、调控、运检、基建等部门作为安全保障体系成员,将安全管理范围延伸至县公司,实现了对县公司安全垂直管理,充分利用市公司的管理优势,不断提高县公司的专业管理水平。县公司亦对应成立安全运检部、发展部、调控中心等专业管理部门,原供电所分离为供电所、配电检修中心,并作了具体的职责分工,组织机构上满足了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的需要。 (二)深入调研、分析县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市供电公司制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等3个方案,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缺失风险、安全管理弱化风险、员工注意力分散风险、常规安全生产风险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逐一分析评估,确定了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以安全责任为主体,县公司对涉及机构调整、人员调配等可能影响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的问题,加强宣传和风险防控工作,按照“不立不破”原则,超前分析试运行阶段人员思想动态变化,逐步开展业务交接,杜绝管理真空;按照“现任负责制”、“工作随职能走”及“责任追究”三原则,全面梳理各专业部门需移交的职能及业务,出具书面交接清单,明确交接的权限、职责和工作内容。 (三)完善制度框架,统一制度标准,打造一体化制度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县公司安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公司缺少清晰有效的规程制度体系框架,二是市县公司之间、各县公司之间规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公司组织市、县公司开展安全规程制度的梳理工作,及时公布有效的规程制度清单。针对市县公司和各县公司规程制度差异性较大问题,启动了县公司安全规程制度标准化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制定并了《县级各类人员主要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县级供电公司安全工器具管理细则》、《县级供电公司安全稽查管理规定》、《县公司调控中心标准化工作细则》等规程制度,明确了一批可直接适用于县公司的规程制度。在制度规范化中,突出安全管理的同质化,市、县公司在管理的流程、执行标准、档案资料等方面均按统一模式执行,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执行的差异性。 (四)强化监督、提升对县公司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市供电公司将县公司的安全管理与市公司基层部门同等对待,在安全监督管理中全面覆盖县公司。市公司每月组织开展对县公司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和考核,对严重违章现象组织召开现场会,而且邀请其他县公司相关人员共同分析讨论。在各类安全专项隐患排查、监督检查活动中,如外包工程、防误闭锁装置、安全工器具管理督查等方面,市公司对县公司按同步督查、同步通报和同步考核的原则进行监督管理。 市公司运检部每周组织县公司参加的生产协调会,统一审查县公司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作业风险点及预控措施,并协调相关问题;市公司安监部每月组织县公司参加的隐患排查例会,各县公司按模板汇报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及隐患的管控、治理措施,推进隐患排查工作在县公司的常态开展。 以完善预案体系为渠道,县公司对四大类的32个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进行编制,建立起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体系。在“三集五大”导入磨合期间,为及时、准确、有效地让一线员工了解“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情况,确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县公司利用网络,实施飞信群发信息的方式,发送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员工思想动态、“事故案例分析”、“施工现场危险点、危险源辨识”“争创文明员工事迹”等为内容的信息,将班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并使此法常态化、经常化,以每日一温馨提示,极大带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公司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共开展应急演练12次,参演人员300余人,查找出“安全生产”、“交接工作”、“人员失误”等9大部分12个风险点并同步制定了应急措施,为降低电网安全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五)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县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和监督管理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市公司积极开展县公司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以培训为先导,致力夯实安全“内驱”。县公司累计参加安全教育培训536人・次,开展全员安规考试,合格率100%。进入新模式导入阶段后,县公司编制了《“三集五大”体系全员岗位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开展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参与率100%,实现了三个百分百目标,有力保障了“五大”体系导入新模式后相关生产工作流程的安全实施。 市公司制定调度监控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办法,规范市县公司监控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市公司调控部门组织开展了县公司调控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考试工作,选调县公司方式人员到市公司进行轮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县公司安全管理专业化的思考和建议 (一)县公司安全监督和保证体系划分不够清晰 “三集五大”后,县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将安全与运检部合并为安全运检部,造成实际工作有交叉情况,不利于安全监督人员独立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原因是县公司都有内部考核机制,如监督人员发现了保证体系的问题,自己所在部门被考核,自己亦受牵连。往往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际工作中,安全监督的外因作用倒逼安全保证体系的内因作用,甚至有的人既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亦从事安全监督工作。(安全运检部副主任兼安监员) 建议:县公司设置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 (二)专业化管理尚需更加细化的清晰的管理界面(职责分工) 从大的层面看,县域110千伏变电站、110KV线路资产上缴,资产界面清晰,县公司营销、生产管理界面亦明确,但真正实现安全的专业化管理,很多细节的管理界面还需明确。如:目前县公司10千伏及以下电网设备运维管理采用营配分离模式进行,即配电检修中心负责10千伏线路和配变运维管理,供电所负责低压线路和客户运维管理,但对于高低压同杆架设线路电杆的运行、检修管理,配电变压器与JP柜的运维,实际工作中存在交叉或真空管理。又如:110千伏变电站上缴后,县公司运维的10千伏\35千伏线路的运行、检修、故障处理,负荷转移,专线用户供电方案的制定等问题与市公司的流程衔接都存在问题。 措施:进一步讨论、分析,科学制定流程,再培训实施。 (三)农网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点多,管控难 这些年,县公司所承担的农网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安全风险凸显。一方面,工程进度要求加快,另一方面,物资供应不及时(原因是一个项目物资往往来自不同供应商,供货时间相差很大,材料不齐又无法施工)、民事协调越来越难。施工队伍为了减少成本,造成工程集中赶工期、短期抢进度,甚至不按照县公司统一计划施工,便失去了监控。因而出现无票工作、监护不到位,许可手续、停送电联系缺失等严重违章现象。 建议:参照基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办法,形成一环套一环的科学管控机制,立项、可研(设计)、招标、施工等环节要能衔接,特别是解决好材料供应难题。 (四)现场作业标准化差距较大 近些年,省公司花很在力气推进现场作业标准化,对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控制作业风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通过对县公司作业现场的检查来看,离标准化差距还很大,如标牌、围栏设置不正确,安全交底不开展或留于形式,工作监护人参加工作失去监护,三措一案编制留于形式,倒闸操作中单人操作、唱票复颂不进行、解锁随意等。这些违章现象在安全规程、制度中都有明令禁止的规定,但就是不能完全执行,究其根源,还是专业化管理开展不深入,需要在实施专业化管理时推进标准化作业,达到规范化目的,从而杜绝违章现象。 措施:将安全规程、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制定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文本,再进行培训、推行,特别是在配电线路、台区的工作,要结合县公司的现状,做到可操作、易执行。 三、结束语 近年以来,县公司强化“大安全”意识,全面搭建起覆盖“全业务链”的“大安全”协同管控机制,首次将安全管理从传统的保电网安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为主,扩展到安全生产、建设质量、队伍稳定、优质服务、依法治企及品牌建设六大领域,渗透到电网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营销服务和队伍建设各方面,实现安全管控覆盖“全业务链条”,构建起安全稳定立体防线,以“全”保“安”。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模拟公司”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 [摘要]“模拟公司”是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作经验的有利“武器”。本文从“模拟公司”的起源与涵义出发,叙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模拟公司”的意义,并提出了设置突发事件、发行虚拟货币、联系其他模拟公司、轮岗、聘请顾问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眼界,累积经验,与社会和酒店用人单位接轨,以此来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力。 [关键词]模拟公司 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 经验 在“重经验而非学历”的服务行业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时,并没有突显出足够的优势。“经验”是每个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巨大障碍,而“模拟公司”就是解决这个障碍的有利“武器”。 一、“模拟公司”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1993年由于欧共体和德国政府资助的“欧洲模拟公司”的成立获得世界性影响。[1] 所谓“模拟公司”,是指该公司除赢利是虚假的以外,其余都与真实公司相同。[2]学生在“模拟公司”和在真实公司一样工作,承担公司所有的业务往来,“模拟公司”要像真实公司一样办理注册手续、交纳税收、依法为雇员投保,与其他公司做合作,进行业务往来。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参与商务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模拟公司”主要通过实践来强化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沟通等能力。“模拟公司”还与多家真实公司合作,从真实公司那里获得行业信息和设备援助。同样,“模拟公司”在模拟市场上为真实公司广告,宣传品牌。这样的合作,也使学生与各公司建立联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应用“模拟公司”的意义 酒店服务业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这种产品非实态、不可储存、不可转移,其特殊性更要求服务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正确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敏捷度,这更需要处理人经验的积累,这也是酒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经验而非学历”的主要原因。但在校的高职酒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很难兼顾到工作经验的获取。即使是利用假期的时间到酒店实习,也很难找到短期的实习单位,而且实习时间短,实习岗位单一。 “模拟公司”更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是真正的“做中学”。学生在“模拟公司”中工作,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也可以在不同部门,甚至是不同的管理岗位轮换,这促使学生有更多经验的积累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可以促进学生在处理事情时的多角度思考,提高事件处理的完美程度,更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三、“模拟公司”的应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为公司的模拟形态与真正的公司相比,“模拟公司”的环境与存在更加灵活,限制条件也相对低一些,所以更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拟公司”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存在形态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模拟餐厅、模拟宾馆、模拟咖啡厅、模拟康乐等。 (一)人为设置突发事件,训练学生应变能力 “模拟公司”的常态经营只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该职位的工作职能和熟练工作技能。更多的人为添加突发事件,更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虚拟的世界不怕失败,失败远比成功给我们的更多。这样的教训使学生在进入到真正的工作中时,处理事情更得心应手。 (二)发行虚拟货币,与其他的“模拟公司”进行工作往来 其他的“虚拟公司”不仅仅是本校或本行业的。现实的公司也不可能脱离其他而独立存在,与其他公司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对其他行业有所了解,开扩视野,加大挑战。 (三)定期轮岗,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 在“模拟公司”中,学生定期轮岗,有利于学生在各部门的经验积累,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各部门的工作状态,快速的给自己将来进行工作定位,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补正,缩短学生寻找工作的茫然期,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聘请酒店行业的资深人士为“模拟公司”的顾问,参与考核 聘请酒店行业的资深人士来指导“模拟公司”的经营,有利于“模拟公司”与社会和行业接轨。以酒店用人单位的标准来培养学生,更有利于酒店用人单位对未来人才的发掘和选用。 其实,高职毕业生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努力,学生在“模拟公司”里获得的经验,更需要用人单位的检验和认可。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浅谈“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应用 【摘 要】“公司制管理模式”对于重视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学工作,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引导中职教学沿着正确的科学的方向迈进。对于创建中职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促进中职学校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促进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司制管理模式;中职;电子专业;教学 “公司制管理模式”适应金融类、机电类等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专业,在某些层面上完善了“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实行公司制管理和教学,把学习、实习、工作融为一体。时下,有关“公司制管理模式”的话题不断,各个职业学校也相互仿效,互相竞争,以下就是本人对“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中职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而提出的一些个人想法。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促成“公司制管理模式”的产生 2007年3月5日,国家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一时间,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教学模式,成为了各职业学校探索的方向。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中职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进而“公司制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二、“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一种什么模式? “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一种将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劳动计酬、劳动合同关系等因素与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创新教育形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班级为一个小公司,在公司中班主任是公司总经理,而每位学生都是这个公司的员工。学生每天面对的不再是老师和同学,而是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学生每天要做的也不是简单意义的上课听讲,而是要认真地操作手中的“业务”。 学校完全模拟公司操作,各公司设立了员工考勤卡,教室里的摆设也以公司部门为单位。另外,学校特别设置了“实训币”,“公司”里所有“员工”都按标准薪酬制度进行考核。 三、“公司制管理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公司制管理模式”,是为了通过“公司制管理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公司制管理模式”最根本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对文化、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工作纪律观念。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学校与用人单位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前岗前培训。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并让学生积累到了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技能性专业占据了大部分如:机械制造、计算机、机电类、酒店服务类专业等,这种边工作边读书的方式深得人心,而且十分有效。 “公司制管理模式”的应用更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干部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学生们被分配到“公司”各个岗位,亲身体验做为经理、业务员、培训师等负责公司经营和管理,每个学员都可以尝试到各个岗位,这样,一旦真正地踏入社会岗位,就能轻车熟路,立刻进入到岗位中去了。经过公司制管理模式实训,上手快,实践能力强,而且对各个岗位都有认知,节约了公司的成本和时间。 四、“公司制管理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种管理模式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积累、总结,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才能最终建立起较为完善、较为合理的模式。“国有国情、校有校情”,每所学校有自己办学的特点和特色,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专业也有不同,笔者就“公司制管理模式”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1.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要进企业 学校与企业联系后,专业教师、专业班级班主任相继到企业里去培训和学习。一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增进了交流,使学校真正迈出了“校门”;二来让教师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专业教师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掌握了更好、更多的技能技巧,尤其是最新技术更新、新型产品研制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电子专业,现在社会,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老师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关注社会。 2.建设一批实训基地,进行模块教学 为了探寻新的模式,促进学生就业,学校需要建设一些集多重业务功能于一身、学生可操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工作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具备从学生到员工角度转变所必须的实践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学生们进入实训基地前已经在学校本部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这是实训基地行公司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没有理论基础的实践是没有潜力的。经过实训基地的有针对性的实训,学生们毕业后进入公司,便没有了转变的过程,可以直接上岗,从而为公司节省了培养时间。 实训基地实行模块教学,每个大模块由多个小模块组成,实训基地除了要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实际做业务外,实训基地还要聘请一些业内专业人士现场指导学生做业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训练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用企业进行二次培训,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 3.组织开展技能比武、评比“优秀公司”等各项活动 技能比武,是展示学生技能技巧的舞台,体现学生精神风貌的舞台。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加强,又是经过了一次人才选拔的比拼,看到自己的不足与长处,增强了竞争意识。每个班级为一个小公司,学校每学期会从各公司的盈利以及员工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来对各个公司进行排名比较,“爱拼才会赢,竞争才会进步”,这样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提高。 同许多新事物一样,“公司制管理模式”在刚开始推行的时候,也遇到了较多困难。但职业学校“公司制管理模式”的可以突出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丰富学校办学的内涵,强化专业的专业程度,真正让学生能够“走”得出去! 作者简介:肖娟(1985—),女,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电子专业,助理讲师,江苏省涟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团委书记,主要从事电子专业教学研究工作。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摘 要 本文从预算管理的内涵和作用入手,分析了电信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闭环管理模型以及模型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并从该闭环管理模型上分别指出目前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 电信企业 预算管理 闭环模型 一、预算管理的内涵与作用 预算管理是全面落实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行动方案与控制制度,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预算管理的思路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是按企业组织架构的具体形态,将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分解为由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来共同承担的多个子目标,这些子目标都是以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为最终的导向,通过使用预测、协调、控制、分析和考核等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各战略目标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预算管理对企业的经济运行的意义是很显著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工具。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管理水平。通过预算管理的运行,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预算的形式,从各个细节层面上来体现和进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企业管理层考核各责任部门提供了定量的参考指标,是企业单纯的战略宏观管理和细节管理之间的桥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可以实现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预算来自企业的战略导向,也就成为出资者授权的形式。 二、电信企业闭环预算管理模型 从预算管理的内涵和作用的角度看,目前大多数电信企业均采取的是闭环的预算管理模型,该模型包含五个基本部分,居于中心位置的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该目标是基础、是导向,其他四个部分是围绕这一中心目标而展开,包括:经营计划、预算编制、预算跟踪分析和报告、预算绩效考核,之后又回到企业经营计划,由此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行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协调。1战略目标:是企业根据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状况以及外部环境,为求得企业生产和长期稳定发展,并为不断地获得竞争优势,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以及创造长久价值的总体谋划。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定位、是一种商业模式、是高层领导人的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一种行动计划。2经营计划:企业经营计划是围绕一定时期内的企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框架和实施计划,是对一定时期内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是预算编制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工作涉及到电信企业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对企业运行数据的分类整理、对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资源的预测、对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和分析、对具体方案实施细节的规划与管理,如市场推广计划、成本与费用的管理计划、财务管理计划等; 3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建立在经营计划之上的,预算编制既是对经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又是对经营计划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资源配置。这一阶段的管理内容包括:构建企业预算组织体系、预算制度体系、预算指标体系、某一时期的预算指引、预算表格等,同时通过预算布置会、预算讨论会、预算质询会确定年度预算; 4预算跟踪分析和报告:是对预算实施情况的反馈和管理,主要针对预算使用情况的核查和企业现金流的管理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预算分析报告,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适合其既定目的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管理层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 5预算绩效考核:预算考核是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总体评定指标,对预算责任部门进行考核,以此来作为未来编制企业规划、经营计划、全面预算以及对部门与员工奖惩措施的可行性参考。 三、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信企业集团虽然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时间不短,但由于电信企业是个集团企业,有很明显的行政区划特征,大的主体是以省为预算单位,该编制主体相对比较成熟,业务比较类似,集团比较重视,预算指引也一般针对的是该类主体,但除此之外,电信集团还有很多的下属专业公司,由于各专业公司开展的业务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很难用统一的预算指引指导编制工作,使得在这方面的管控力度较小,现从预算的闭环管理模型上分别指出目前电信企业集团下属专业公司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战略:存在集团战略与下属各专业公司战略不相协调的矛盾。集团战略制定后需分解到各下属企业,但往往存在上级对下级企业战略的指引力度不够,下级对集团战略的领悟和分解能力不够。战略激进点的,将配置较多的资源,而战略保守点的,资源配置上也会相对保守些,一旦基础确定,将影响到后续几年的发展,战略定得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没有理清与预算编制的内在关系,存在预算编制在先,规划和经营计划制定在后的矛盾。往往企业预算启动时,企业的规划和经营计划还未制定,有的甚至将预算编制的数据作为制定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的参考依据,这将导致预算的编制缺乏合理的指引性规划,编制依据不足,主观性较强,大多是参考历史数据,而依据该数据制定的企业规划和经营计划显然不具科学性和持续发展性。 (三)预算编制:主要表现在:1集团预算与下属专业公司预算的矛盾,集团是统筹整个预算的集合体,每年都会根据战略、计划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确定来年的预算编制指引,因电信集团各专业公司业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也不同、企业的性质也不同,不能完全靠单一的原则分配各项资源,而在总盘子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均衡各企业的资源分配成了集团预算应重点考虑的问题。2大多采用的是增量预算编制。企业往往很重视第一个年度的预算编制和使用的情况,长期采用此方法会导致鼓励将当年的预算全部用光以便明年能保持相同或更多的预算,同时不能激发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也不利于业务与能力等各方面的创新。3企业管理层重视不够,预算宣贯力度不够,各部门参与不够,编制依据不充分。预算应是全员参与的一项企业管理工程,但大多数企业认为预算编制、汇总、汇报是财务部的事情,各部门只需要将各自的预算数据上报即可,数字背后的支撑证据不充分,存在拍脑袋现象,第一版上报的预算数据跟最后定稿数据能相差30%~60%。4在预算目标值确定的前提下,预算成了财务与各部门的博弈,而财务缺乏足够的业务知识,不能真正起到预算审核及决策的作用。财务审核预算往往仅从趋势分析和对比分析来判断,或做简单的汇总上报企业管理层决策,这将导致部门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会有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使预算可操作性不强。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公司化运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多渠道整合资源建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使基地实现经济效益,并通过该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具备两个目标:经营目标和实训目标。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优化组织结构、实现最优成本控制、保证服务质量、实现利润最大化。实训目标是提供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实际有效的操作训练。而要有效地完成这个目标,实训基地必须能够自给自足,积极参与市场活动和经营,这样才能提供真实的、可持续的项目供学生开展实训。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具有企业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开展公司化的运作。 一、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历程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度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态势,我院理工科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效显著,但经管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资源有限,发展相对缓慢。从2006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共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开设了微格实训室。在这一阶段,仅能利用现有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为学生进行导游模拟讲解、能力测评提供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交流、观摩的机会,无法达到真正的实际训练的目的。二是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组建了海联旅行社营业部,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但企业偏重经营与生产,生产实训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8月成立了途乐旅行社有限公司。这是学院独立出资,具备完整的公司组织架构,能对外独立承接业务开展活动的独立法人实体。该旅行社自成立至今,共承接了学院近20次旅游培训活动,创造营业收入近20万,实现了盈利。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营的问题 该旅行社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问题,无任何专职人员,所有员工均由专业教师兼任,因此对外开展业务不多,主要依赖于学院的业务。为了兼顾企业利益,保证对客服务质量,实训教学的灵活性相对较小,对于学生的实训目标完成有限。 首先,由于学院设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目的更侧重于完善教学体系,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载体,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职业思维,慢慢养成职业行为,而在真实的企业经营中,更强调效率,在具体的岗位,只要求员工会操作,因此,企业侧重培训,不断地训练动作,不允许出错,也无法承受出错。这两种制度的不兼容,导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不敢让什么都不懂的学生贸然操作。因此,借助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大多仍然停留在假想状态。 其次,公司组织结构单一,能提供实训的有效岗位不多。考虑到经营与管理成本,公司的组织结构非常简单,无任何专职人员,总经理由专业教师兼任,并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拓展。财务由专业教师兼任,负责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和税收登记。其他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均无明显设置,由于学生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为了保证对客服务质量,维护企业利益,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采用发包的形式,外包给其他公司进行操作。目前,旅行社为学生提供了较多实训机会的岗位,集中于全陪、地陪岗位,而由于业务量有限,这些岗位的实训也不能实现人人顶岗。作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所需要的市场、外联、计调、销售岗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目标的完成。 最后,缺乏市场意识,业务量不稳定。即便组织结构完善,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给实训机会,还需要持续的业务。而目前,旅行社的经营基本仅能解决温饱问题,所有的业务量均来自院方的支持,而且院方对旅行社管理者并没有给出任何业绩压力,企业管理制度对于业绩开发也无相关的激励措施,因此,企业业务仅局限于整个学院的旅游培训活动项目。这些业务大多集中在7、8月份和国家法定假期,在2、3、11、12月旅行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无任何业务开展,更无法保证以业务开展为项目的实训课程的正常进行。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公司化运作方法 要达成实训目标和经营目标,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真正的公司化运作。在主动参与市场活动,打造企业品牌,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企业规模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真正实现实训目标。 首先,让学生成为公司主体,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控制。当前旅行社业务量少,专职人员不多,这看似是个问题,实际上,学生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让学生成为公司的主体,鼓励学生创业,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完全由学生负责进行操作,专业教师起场外辅导作用。安排一些学生能够做得比较好的岗位,接到项目后,由1―2名同学负责,安排导游过程的各项事务,结束后,形成书面的实训体会报告。专业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和控制。在把主要工作内容让与学生负责的同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之间推行梯队负责制,“老带新”,“师傅带徒弟”,对岗位新进学员的培训辅导本身也是学生实训锻炼要考核的重要能力,通过责任制,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一旦学生毕业离职,该职位不会出现断层或缺口,借此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其次,以业务为教学项目,按真实工作过程和任务开展教学。传统的实训,大多数因为缺乏真实感,学生无任何压力,得过且过,因此,很多同学反映自己毕业后在公司待1个月比大学3年学的东西还多。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以业务为教学项目,将真实的工作过程细分成教学模块,为《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市场营销》、《计调实务》等课程提供教学辅助,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以企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以市场活动营销模块为例,教学课时2课时,实训课时8课时,4个课时用于策划方案的制订,学生按项目分成小组,当了解到具体的业务信息后,以团队的形式形成策划方案,在团队间进行评比,推选最优的策划方案;4个课时用于市场活动的实施,让学生在公司现场进行一边学习,一边顶岗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直接对客服务,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专业教师对发现的问题随时给予解决,实现教学做合一。因为企业规模较小,岗位有限,可将学生分成团队形式,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岗位的顶岗实习,各个团队实行责任制。团队内部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每2个月对岗位进行一次轮岗培训,保证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岗位和职级有一定认识和体会。 最后,实行课程考核与工作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结果,而企业经营以业绩作为评价指标,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想持续发展,两者必须兼而有之。课程考核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可靠性。以《导游实务》课程地陪服务规程为例,前期准备、接站服务、入住服务、核定日程、参观游览、送站服务、善后服务8个步骤的考核,从工作态度、工作任务完成度、工作能力、合作精神4个方面实行专业老师考评与客户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度和量的考核。专业老师占60%,客户考评占40%。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创业,学生既然作为企业员工,应同样纳入企业的考核,享受企业的奖励。如果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注重企业品牌推广、接待服务、成本控制、设备保养等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为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做出了较大贡献,给予实际的奖励,如业绩提成或者是课程考核A等。 途乐旅行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要担负起生产和实训的双重责任。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公司化模式运营,实现教学合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教改中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讲解 摘 要:股利政策一直以来都是财务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虽然存在诸多的股利政策理论,但是中国上市公司实际的股利支付情况如何?哪种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现实中的股利政策?应该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突出和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理论分析和理解现实。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的研究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是迄今为止,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取得一致认可的结论。正如Black(1976)所感慨的那样,股利政策仍然像谜一样,人们难以寻找到它的真实答案。一直以来,股利政策的内容也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科生而言,虽然可以较快的掌握和接受相关的理论,但是真正能够利用这些理论分析和深入理解中国公司的股利政策却并不容易。因此,需要从理论背景和内容讲解,现实中的股利政策特点,以及对目前国内公司股利政策的评价三个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1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股利政策讲解存在的问题 1.1 股利政策理论背景的介绍不够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股利政策理论,始于1961年Miller和Modigliani的那篇著名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股价”的论文。此后,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引发了财务学界对股利政策理论的全面探讨,包括MM无税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模型、理论、迎合理论等。国内的教材虽然在课程内容上都涵盖了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结论的归纳,但是却很少提及股利政策理论的沿革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使得他们仅仅只是形式上记住了这些理论,而没有真正理解股利政策理论之间的逻辑承继关系。 1.2 现实中公司股利的派发特点和趋势讲解内容不足 从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特点来看,对本科生而言最好是通过演绎的方法讲解理论。那么,在介绍了相应的股利政策理论之后,就需要从两个层次上讲解现实中的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以及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股利政策的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比较现实中股利政策的变化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但是,目前国内的教材往往忽略了现实股利政策的内容,既没有详细和深入的介绍西方发达市场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也没有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可靠和详细的数据统计,造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和现实情况分析相互脱节的结果。 1.3 缺乏对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评价 对本科学生而言,应该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中仍然缺乏对国内公司股利整体评价。 2 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股利政策授课内容的变革 2.1 增加股利政策理论背景的介绍 首先,财务管理理论从根源上来讲,源自于经济学的学科内容。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上,财务管理论也多借鉴经济学。因此,每一次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和革新都会带来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变化。其中,股利政策的研究就非常多的引入了每一阶段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从股利政策理论的内在逻辑性来看,从MM股利无关理论、税差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信号模型、理论以及迎合理论,基本上契合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发展。其次,从股利政策的假设条件来看,理论的沿革是在逐步放松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对公司股利政策做出解释的。例如,MM股利无关理论在无摩擦以及无税的条件下,提出了股利政策对公司价值并无影响。但实际上,MM股利无关理论的假设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这也直接导致了该理论的解释和预测股利政策的效果。股利政策理论研究假设的逐步放宽,使研究变量更接近于实际,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现实中公司的股利政策做出解释。 2.2 增加现实中股利政策特点和趋势的介绍 毋庸置疑,股利政策理论是基于现代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股利政策的讲授应该关注到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时间段中所表现出的趋势。 一方面,增加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内容介绍。实际上,西方发达市场的公司股利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经营稳定的大公司常通过发放现金股利和股票回购的形式分配其可观的公司盈利;(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发放现金股利始终是公司分配盈利的主要形式。股票回购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成为相对重要的形式;(3)在采用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正在逐渐减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首次以现金股利形式分配盈利的公司也正在转向更多的采取股票回购形式(Fama和French,2001);(4)处于较高税率的个人在获得可观现金股利的同时,也为这项收益支付了相当可观的税收;(5)与公司的盈利情况相比,现金股利政策一直较为平稳,而股票回购却不那么稳定;(6)对于股利和股票回购的增长,市场往往会有正面的反应,但是削减股利却会引起市场的负面反应。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几十年来股利政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现实中股利政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同时,结合股利政策的变化趋势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股利政策理论研究的沿革、变迁过程。 另一方面,增加对我国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内容介绍。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与西方发达市场相比,存在迥然的差别。首先,国内上市企业很少派发股利或以非常低的比例派发股利;其次,高额派现的背后往往是公司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进行利益的攫取;第三,一些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目的是为了再次融资而满足监管层的派现要求。通过总结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对比西方和我国上市公司在股利政策方面的差别,引导他们思考和运用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2.3 增加对现实中公司股利政策的案例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无疑应该在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认识,是需要在财务管理教学改革中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根据一些媒体报道和文献研究的结论,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如驰宏锌锗、用友软件、五粮液等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案例企业在股利派发过程中的背景和动机。这样一来,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紧密的结合了股利政策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了解上市企业派发股利的真实动机,使学生将委托理论、成本等理论应用于现实中公司行为的分析。 公司管理专业论文:模拟公司教学法在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传统教学过程中重理论,分割式的模式和流于形式的商务实习使得学生在工作之初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工作的需要,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本文系统探讨了“模拟公司教学法”在管理类专业高职教育中的意义,并从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了这种职业教育的新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模拟公司 行为导向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一)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发展概况 “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模拟真实企业,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中,由受训学生自主组建公司并作为公司的雇员开展工作。公司的业务也可以模拟一家真实的企业(称为背景公司或赞助公司)来进行。在一个封闭的网络中,学生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风险。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工商注册、人事管理、营销、财务、金融、贸易、税务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等职业学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相继建立了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办公室等,引入了“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行为导向的教育思想 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培养学习者具备自我判断能力,懂行和负责的行为。在教学中,行为导向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质上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模拟公司”的建立正是为了创设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进而会预期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发展。 2.“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采用的正是行为导向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 上述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有三个: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自我控制的独立作业、小组制订计划独立作业,以及小组作业等多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培训目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换。例如,要突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则要求较多地采用小组作业形式,这样可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等等。 3.“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劳动现场等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模拟公司”就是从改善教学环境入手,达到教学目的的。建立“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 (三)模拟公司教学法与我省高职教育结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向基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现实操作能力是其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而实践教学模式也成为高职教育有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通常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可在一体化教室、实验室、工厂、车间等实际操作环境中进行“手脑并用”的学习,以此提高操作能力技术水平。但管理类专业因其特有的学科特点难于开展卓有成效实践教学,适合其教学的实践场所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而社会对熟悉商务活动运作、能够熟练处理商务活动各环节具体业务的各级应用型、技术型人员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企业为回避因人员经验不足而导致的经营风险,更是强调员工的上岗能力。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将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尝试与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相结合,是探索改革的可行之路。 二、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拟环境的建设――建立“现代商务技能实训中心” 模拟公司教学法实施的首要问题是教学环境的建设,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到真实,环境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以此达到教学目的。为此,我们成立了“工商管理系现代商务技能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建立就是要通过提供仿真的业务活动环境,为受训学生的各种模拟职业行为建立劳动组织依托和归属感,促使受训学生把模拟公司当成真正的经营机构。在学习商贸规则,熟悉市场机制,追求公司最大利益的同时,受训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实训教学目标所预期的职业角色。 (二)模拟公司实训教学方案 1.编制实训教学讲义 模拟公司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不足的现实问题。结合我系的专业设置,我们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实训内容,并编制了部分教学讲义。现有讲义共分绪论、模拟公司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品销售、财务管理六部分。绪论部分内容包括模拟公司的概念、发展介绍,以及这种教学方法的介绍,目的在于帮助阅读者对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其他五章则针对模拟公司的运行并结合我系所设专业设计了相应内容。 2.模拟公司实训课程教学安排 “模拟公司”实训教学方案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即行为导向思想和注重职业性要求。其关键点是: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实践培养。为充分贯彻这一思想,结合我系的专业特色,我们在探索中尝试实训教学方案的设置。 实训时间为期四周,受训学生自主结合创建模拟公司,行业不限。 受训期间学生应根据“模拟公司工作流程”,并依据指导老师的教学安排完成工作。 实训第一周,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公司的意义与实训课的形式,其次要完成模拟公司成立的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学生对模拟公司的理解,对自身及教师身份转换的接受。在此教师是实训教学的咨询者、指导者,受训学生是模拟公司实训教学的主体,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或决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讨论是实训教学的重要形式。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受训者形成良好自信的商务习惯的重要条件。基于此,学生应以积极、自主的心态对待实训课,破除在传统理论课中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实训第二周设置了两项内容:完成模拟公司的建设,并进行组织架构建设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为营造课程环境的真实氛围,组织学生到河南省工商注册大厅观摩学习,并将这一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在第二部分中,各公司要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设计组织结构图和职位设计书。 实训第三周要求各公司完成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案,熟悉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的内容与程序,能够独立设计调研方案并实际实施,在此基础上熟悉各种营销策划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策划书的撰写要点及技巧。 实训第四周设置了两项内容:第一部分进行不同公司间的决策对抗,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在仿真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决策能力。第二部分进行成果汇报,各公司将实训期间的工作展示回报,并回答指导教师及其他公司成员的提问。 受训期间的工作过程要求进行文档表述,按照《模拟公司文档管理制度》的规定,以公司为单位进行文档管理。该制度的建立对提升学生办公自动化的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个模拟公司在受训期间要制定相应的人员管理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开展团队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引导每位团队成员以模拟角色尝试与其他成员协调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司运营的目标,提升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 3.建设仿真教学环境――模拟教学软件的应用 “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我国推广已有多年,许多经贸管理类的职业技术学校都在不断尝试,却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仿真性差。市场背景、工作环境完全是虚拟的案例,没有创造一个真正的企业工作环境,学生很难进入角色。二是规范性不够。各个公司都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机构设置、运作规则等方面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性。三是局限性较大。每个公司都局限在校内公司间的交易,外部交易(校与校、不同地区间的“模拟公司”)无法进行,没有统一的“模拟中心”进行协调。而模拟公司教学实训方案的实施对建设仿真环境要求极高,国外成功的案例往往建有模拟公司网络,其职能是使模拟公司之间互为模拟市场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可以进行联络协商与虚拟谈判,最终进行交易。受限于我国现状,依靠规范的“模拟中心”建设教学环境暂不可行。为此,我们选择了利用教学软件营造仿真环境。 实训课程选择了两套软件:一是竞争型的企业经营决策平台――企业经营管理电子沙盘,营造各公司间的仿真经营竞争的博弈式教学环境。二是流程化的企业办公管理平台――ERP教学模拟系统,对真实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行模拟,营造模拟的企业运作环境,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日常运作,培养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 教学软件的应用较好解决了仿真环境的建设问题,对模拟公司实训课程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三、前景展望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些国家近年来培养职业行为能力的有力措施,以“模拟公司”的形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是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成功探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商务实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任务与挑战。模拟公司教学法正是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之路,其在我国的探索与应用必将拥有一个广阔的前景。